妙法莲华经大意 (第七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07
孔老夫子入太庙每事问,孔老夫子难道对这些礼还不懂吗?为什么入太庙要每事问?我想跟此地法华会上的弥勒菩萨生疑请问,大概是一样的意思。问的后面有两个意思,实际上一个是讲十方不隔,一个是讲三世性空,就是这两桩事情。对我们没有证入境界的人来说,实在是很大的疑问,譬如我们讲到一真法界,大家心里都慌了,此地也讲不但我们慌,连二乘人也慌了,权教菩萨也受不了,我们昨天讲演稍稍提一点,就有同学们惊慌了。譬如说我提到的《四书》跟《华严经》没有两样,外道经典也跟《华严经》没有两样,立刻生起恐怖之心,这是一定道理,此地也说得很清楚。这是看到文殊菩萨的答覆就晓得,菩萨是:
【引古为答。直示本心。今古不异也。】
换句话说,见了性之后真正是入不二法门,这是佛法终极的目标。我们想成佛,成佛是什么?就是入不二法门。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证得一一法皆是不二,这就成就了。今天接著要跟诸位研究的,就是这底下一段:
【二万佛皆同一号者。】
诸位要晓得,此地所讲这个数字,不是真正的数目字,完全是表法的意思,『二万佛』都是说的二乘人,二乘人同德同性,同一个性,二乘根性,所以他们成佛,佛在法华会上说这些佛皆同一号,日月灯明佛。末后一段讲到:
【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
『最后佛』就是未来佛,还没有成佛,他最后成佛,当然是指未来佛,这还是属於表法。说到出家,这个地方就给我们提示出来:
【一无明家。二三界家。三世俗家。】
说到这里我们得要多说几句话。我们先从『世俗家』来讲起,世俗社会的组织是以家为一个单位。现在所讲的小家庭制度,与我们中国过去讲的家意思不相同,我们中国过去讲的家,是大家庭制度,大概现在在台湾我们已经看不到了。诸位如果去看看《红楼梦》,你就能够看到从前的家,你看它那个家上上下下有一百多人,有一百多人有好几代同堂,那是个社会组织。我们读古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指那个家。大家庭实在讲也有很多的好处,我们所谓是天伦之乐,只有在大家庭里面才有,小家庭里面的天伦之乐谈不上。出家这就是指的出这个家,经典里面所讲的田宅、妻子、眷属,这都是世俗的,离开了。离开之后修学过程当中为佛弟子,戒律里面教给我们的是三衣一钵,过著最简单的生活。换句话说,把世俗的境、缘,境是讲境界,就是我们的物质环境,缘是说的人事环境,将世俗的物质环境、人事环境统统离开,一心修道,目的是为了成就道业。我们现在来看一看,我们算不算出家?所以这一定要晓得。
弘一大师,这是近代对於律学颇有研究的一位学者,他在《律学三十三种》里面,特别是在闽南佛学院那个时候所讲的,他自己说,老实讲他自己的身分,只能算一个出家优婆塞,坦诚的告诉大家,比丘戒决定得不到的。如果根据蕅益大师的话来说,蕅益大师他是明朝末年人,对於律学也有相当的研究,他老人家讲中国自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现在所称的比丘是名字比丘,意思就是有名无实,名字比丘不是真正的比丘。传授比丘戒,最低限度要有五比丘,这一个也找不到。戒要不要受?要受,这是弘一大师讲,免得被世间人讽刺、讥笑,戒还是要受,自己要晓得不会得戒的,只是挂名而已,挂了名以后学戒,这很重要。我最初学佛,章嘉大师也是这样的教给我,我们学戒,我们读《戒经》,哪一条能做到,我们就先做,一条一条做,一条一条的学,要认真的去做,戒是断烦恼。这才叫做出世俗家,可见得出世俗家就不容易。
二乘的圣者、权教菩萨出『三界家』;换句话说,他出的家就是出六道轮回这个家,比我们高明多了。六道生死轮回非常的可怕,我们无始劫以来就在这里面,一直到今天没有办法超越。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先要晓得轮回是个果报,有果必有因,把它的因果搞清楚了,我们把因断掉,不造因,果报当然就没有了。说到三界之因,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讲的,就是一切众生迷生灭四谛,而起的见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才有轮回的现象;换句话说,把三界见思烦恼断尽,生死轮回就没有。你们诸位对於一般众生迷於生灭四谛的情形,了解有多少?你们了解多少,清不清楚?苦集灭道四谛,怎么迷的?怎么会有这些烦恼?这些烦恼随著众生迷悟的浅深不同,而有差别,六道升沉苦乐不同,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如果要不把这些事理搞清楚了,诸位想想,烦恼怎么断法?三界怎么能超越?就是念佛带业往生,也要把这桩事实搞清楚,不搞清楚我们的烦恼伏不住。带业往生是讲伏烦恼,烦恼控制住、伏住了,这才能带业往生;如果烦恼还没有伏住,不能往生的。因此,对於佛法的修学,理论、事相、修学的方法都要搞得清清楚楚,才能够解决问题。否则的话,这个问题始终不能解决。
请接著看「序品」最后的一段,我们讲到出家的三种。经典里面是勉励我们,希望我们学菩萨出家,菩萨出家是说出的『无明家』,这才算是究竟彻底的出家。在前面跟大家讲的「三界家」,「世俗家」我们不必说,大家都晓得,出世俗家不能解决问题,实在讲连修学的方便,只能够得到稍许。同时也跟诸位说出来,我们出世俗家的目的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最低限度我们要出三界家。同学当中有许多修净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然这个娑婆三界的家,你就超出了,就能够超出。可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来说,它是易行道,就是容易成就的,永明大师所谓「万修万人去」,这是个易行道。实际上还是很难,绝不是说每个人修每个人就去了。前些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师谈到这个问题,李老师很感慨的说,他说我们台中莲社,莲友有姓名、有住址的,那个册子一大堆摆在那个地方,有二十多万人,真正往生的才三、五个人而已。你想想看,这个比例连万分之一都不到,这是什么原因?诸位要晓得,万修万人去这句话没有说错,是对的,修学要如理、要如法才能够去得了;换句话说,如果是不如理、不如法,所谓是盲修瞎练,那不能成功的。从这点也能够提醒我们,佛法无论是哪个法门,禅、教、密、律、净,八万四千法门,没有说是不断烦恼就成就的,没有这个道理。如果说不断烦恼就成就的,给诸位说,这是外道,这是魔来骗你的,欺骗你的。你不要断烦恼你就成佛了,你就可以往生了,没有这个道理。
净土里面讲带业往生,还要伏烦恼,你看看这是最低限度的,他要伏烦恼。伏烦恼的意思是说烦恼没有断,但是有力量把它降伏住,叫它不起作用,这叫带业往生。譬如说我们瞋恚心没有断,这个烦恼没有断,但是我有定力能够在一切逆境里面,叫自己的瞋恚烦恼不起作用、不起现行,这就叫伏烦恼,能够伏烦恼这才能带业往生。还有一个意思,古大德讲得很清楚的,这个带业是带旧业,不是带新业。千万不要误会了,可以带业往生,我天天造业没有关系,这可以带业往生的,那就坏了,那就错了。所谓带业是带以往的业,没有学佛以前不晓得,造的这些罪业。学佛之后知道这个法门,从此之后再不造恶业,所以不带新业,一定要牢牢的记住这个,伏烦恼才能带业往生。这样出三界家,比小乘人是要方便多了,小乘要离开这个三界断见思烦恼,确实是很麻烦的事情。在经论当中,大家能够看得到,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之后,才证得须陀洹果位,就小乘初果,这见道位,在小乘里面见道位。见道而后修道,从此以后,所谓是天上人间七番生死成阿罗汉,这是三界家离开了、超出了,到阿罗汉才超出。
但是证得须陀洹之后,虽然在三界没有超出,绝不堕三恶道,就可以得到了保证,得到保证不会堕三恶道。见惑里面头一个就是身见,我们想想,哪个人身见破掉了?什么人将身见破掉?如果连这身见都破不了;换句话说,八十八品见惑你是一品都没有断,这个事情就麻烦了,佛法知道得再多说食数宝,自己一点受用都得不到。所以学佛修行,是要讲求真实的功夫,佛门里面讲功夫,不是武术,不是现在外面所说的中国功夫,不是这个。你们不要看到少林寺、武当派练这些拳术,不是这个;功夫也不是打坐,一入定定了多少天,能够入定十天半个月,也不是这个,得要认识清楚。功夫是断烦恼,佛法没有别的就是断烦恼,烦恼是病,烦恼断尽就成佛。你看见思烦恼断尽了就成阿罗汉,小乘阿罗汉;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断尽了,就成佛。佛经里头没有说你打坐,你坐的那个地方不起定,一坐坐上一百年你就成佛了,没有这个说法。如果说是入定,能够盘腿面壁坐在那里一百年不起来就成佛,你们看看山上的大石头那都成佛了,它几千年都不动,那不都成佛了吗?
所以经里面给我们讲,烦恼断尽才成佛,烦恼断尽智慧就现前。所以在了义经典里面给我们说,《法华经》是一乘了义,「烦恼即菩提」,迷了的时候叫烦恼,悟了的时候叫菩提。然后才晓得我们这个修行,重点应当放在什么地方。无明,这是大乘菩萨破的,所以大乘菩萨他并不著急要离开三界,三界烦恼他断不断?给诸位说要断。如果不断,障碍重重,三界烦恼是要断,可是人家断烦恼,把功力主要的用在无明上。但是诸位要晓得,我们一般讲「烦恼障涅盘,所知障菩提」,其实它都有互相连带的作用,烦恼障障涅盘、也障菩提,所知障障菩提、也障涅盘,只能说它偏重在哪边,它彼此有连带关系的,不是一种单纯的作用。因此,菩萨他要破所知障,同时也破烦恼障,不同於阿罗汉,阿罗汉是只破烦恼障,不破所知障。所以阿罗汉我们称为作余阿罗汉,他纵然是证得阿罗汉,他的学问没什么,功夫是成就了,实在讲他知道东西有限。底下就说得很清楚:
【佛及菩萨。出无明家。二乘出三界家。惟凡夫不出世俗家。】
这点特别要记住,此地讲『凡夫不出世俗家』,不是指一般人,指什么人?指我们剃了头出了家的人,是指这个。我们出了自己父母之家,又来到一个寺院的大家,这个事情有麻烦。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警觉,千万不要把道场当作家,那就错了。如果能够把家当作道场,这是正确的,这是菩萨法;要是把道场变成家,这就又回去,又回转去了。底下这个一段,这是说明最后佛就是未来佛。
【二乘已破六识。理非有子。】
『理』是从理上讲,他已经破了六识,在理上讲没有『子』这个意思。
【凡夫识心全在。】
六识完全在。
【子义成就。】
有『子义』。
【不曰凡夫而云佛者。】
不说凡夫而说佛,这个意思很深!
【佛说一切众生皆未来诸佛。】
这个意思在此地。《华严》、《圆觉》上,说得更干脆,「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句话在一切经里头,只有《华严经》跟《圆觉经》才有。说『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这个一切大乘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只有《华严》跟《圆觉经》里头有,可见得它里头含义很深。最后就是未来的意思。
【妙光菩萨即第七识。内以灯明为师者。内依第八心王也。外教八子及求名者。外为六五染净依也。八子即第六识。故皆名意。求名即前五识。此识唯缘俗谛五尘。故曰好游族姓家。有任运分别。而无计度。故曰废忘不通利。唯缘现在。不缘过未。故曰弃舍所习诵。】
诸位看了这一段,你就晓得这个佛法难懂,难在哪个地方?完全是意在言外,你要不晓得佛说法的意思,你要把经典里面所讲的果有其人,果有其事,那个事情就麻烦,完全变成了心外求法。这就是一般学佛的人,所谓是死在句下,学到最后学成个佛呆子。我们世间人念死书,佛法里要是学死法,他不开窍!不但日月灯明佛是表自己的自性,释迦、弥陀又何尝例外,若不如是,佛法怎么能叫内学!你们想想,内学两个字的意思,所说的一切诸佛菩萨都是自己本人。所以这个地方给我们指出,『妙光菩萨』就是『第七识』,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就是「妙光菩萨」,是谁?是自己,是自性佛菩萨。而不是自性之外有个日月灯明佛、有个妙光菩萨,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这段里面讲得很清楚。这个大意明白之后,仔细再去读《法华经.序品》,才能够体会经中的妙义,所谓妙法。妙光菩萨与日月灯明佛,这个意思就是第七识依第八心王,第八识悟了之后就是大圆镜智,光明遍照,所以有日月灯的意思。『外教八子』,「八子」就是指的『第六识』,因为第七识是第六识的染净依,第七识清净,无有一法不清净;第七识是染污的,你任何一法想清净,也清净不了,为什么?里面是染污的。由此可知,这个修离染、修净从哪里修?从第七意识里头去修,我们一般讲意根,从意根上去修。
诸位晓得六识是主分别,分别的功能最为殊胜,七识是主染净的。什么叫染、什么叫净?大家要晓得第七识的功能,就是人我执、法我执,有执就是染,无执就是净。执著里面一个是人我,一个是法我,我们要紧东西就是要去人法二执,人我执就是我们讲的我执。小乘人只破我执,未破法执;大乘菩萨破法执,亦破我执。诸位要晓得,法执破了,我执一定不存在,为什么?因为我执是从法执生的,所以大乘菩萨确实有善巧方便。破我执,法执存在,法执好像我执的根一样,上头锯掉,底下存在;底下根挖掉了,上头当然不存在,这是一定道理。这都是在佛法里面讲的根本法,我们如何把七识这两种执著把它去掉,这两种执著没有了,第七识就叫平等性。由此可知,有执著就不平等,没有执著就平等,但是诸位要晓得,平等是真实的,是实相,诸法实相;执著是假的,是一种虚妄的相,不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忘掉,把假的当作真的,我们的亏就吃在这个地方。佛法常常给我们讲叫我们看破,看破是明理,世出世间这些大道理通达、明白了。明白之后你自自然然就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人法二执,这就是圆成佛道,就是圆满的觉道。
这里面还有讲『求名』,「外教八子及求名」,求名是指『前五识』。「前五识」是接触外面五种境界,眼接触的境界是色法,耳对的境界是声法,所以说是眼耳鼻舌身对的色声香味触,对的五尘境界,它有了别的作用,它不分别。我们在八识里面看,与前五识相应的心所也不少,严格的讲,它像阿赖耶识一样,只有五遍行是真的,触、作意、受、想、思这是真的;其余的相应心所不是真的,是被第六识、第七识连带而生起的。假如没有六七,前五识的作用,它所起的心所只有五遍行。它不像六七识,六七识这是烦恼心所连带,那是真的,它本身真有,而前五识相应的心所是被六七拐带的,是受六七识的支配的,不是它自己本有的。可见得前五识永不造业,造业是六七,七识要是净,六识就造净业;七识要是染,六识就造染业。实际上它们两个等於说指挥,造作的是谁?前五造作。前五是自身不做主,都是幕后有人操纵,就是六七在那边操纵它,它自己是身不由主。所以从它本身上来说它是非善、非恶,但是幕后有人操纵,於是我们见它造善、造恶。
它是遍缘五尘境界,就有『好游族姓家』,喜欢,今天去看看这个、明天到那里,就有这个意思。『任运分别』,没有『计度』,「计」是有计划,就是有心,我们今天讲有心,存心的。「度」是度量,度量什么?里面有善恶、有好坏有这些,这叫度量。前五识没有度量,没有计度分别,只有任运,任运是自自然然的,所以说善恶业都谈不上。因此经里面讲『废忘不通利』,这就是指它只有任运,没有计度。同时它是只缘现前的境界,过去、未来它都不缘,缘过去、未来是第六识,第六识能缘过去又能缘未来,它能够回忆过去,又能够打妄想,想著将来怎样怎样。前五识没有这个功能,第六识才有这个功能。因为有这种情形,所以叫它『弃舍所习诵』,就是它只缘现前,『不缘过未』。底下讲:
【汝问何以一多久近圆会无差。】
这句话很要紧,也是我们最难懂的。因为在我们现前的境界,拿今天的话来说,我们没有办法突破时间跟空间,所以在我们生活圈子,有昨天、有今天、有明天。昨天不是今天,今天不是明天,昨天的事跟明天的事、跟今天的事不能合在一起,没办法合在一起。咱们台湾有台湾的事情,在美国有美国的事情,不能把美国的事情,跟台湾的事情合也在一块,更何况他方世界。这就什么?时间与空间我们没有法子融会成一个,这种现象叫十法界。可是经里面所说的,『一多久近圆会无差』,「圆」是圆融,「会」是会集在一起,这是什么境界?这是一真法界。这个意思我们得举比喻来讲,举比喻来说,实在是不好懂,实在讲比喻也没有办法比喻得很恰当。现在的电影很普遍,你们大家都看过电影,电影在放映的时候,你们应当晓得这个道理,它放映机的镜头,是一秒钟开关二十四次,电影的底片它这一开,底片放出来马上就关起来,再放第二张。
因为它速度太快了,所以你在银幕里面看到好像真的人在那里活动,实际上什么样?实际上是相续相。它等不及你考虑,第二张就出现,你还没有动脑筋去想一想,第三张又出现。所以你看到的是个连续相,不晓得那是一张一张放片给你看的,你以为那动作片是真的,实际上不是的,是连续的相。我们在放映机前面,前面一张,现在正放的一张跟后头一张,这就等於说过去、现在、未来,不就是这个情形吗?过去的不是现在,现在的不是未来。你在银幕上看的,就好像我们十法界,我们看得很习惯,过去、现在、未来不能够连成一个。可是你到后台把那个底片拿来,底片这一大盘摆在你面前,你一看是不是过去、现在、未来都看到?不都在此地吗?这是一部片子。另外再拿个十几二十部片子,也堆在这里,你一看都看到了,十方也是如此,也是一个,十部片子、二十部片子,你一眼就看到,这就是「一多久近圆会无差」。诸位从这个比喻里头去细想,我们仔细想想这个道理,确实不难懂。
但是,十方三世,究竟要如何才能够像几十部影片摆在我们面前,这么自自然然就叫我们觉悟,时空是一不是二?诸位要晓得,我们现在的病,病在妄想执著,所以不能够证得这个真实的境界。我们没有觉察到时间与空间是不相应行法。你们要是读过《百法》,就晓得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在唯识三性里面讲,遍计所执性完全是假的;你说色法、心法、心心所法是依他起性,还有点真实。这个遍计所执完全是虚妄,我们今天所谓是抽象的,没有具体的事实,完全是抽象的概念,造成这么大个误会。要怎样证得?我们讲个最简单的,就是一心,一心就见一真法界。我们现在的心不是一心,我们的心是无量无边的心,你看一会一个念头,一会一个念头,从早到晚、一年到头、生生世世无量无边的心,所以你看无量无边的境界,境界都不能够合。你几时要是能够修到一心,你就见到一真法界;我们没有到一心,天天在打妄想,怎么样、怎么样,想不出来的,怎么想都想不出来。如果我们也是妄想心,也能够把一真法界能想得出来个样子,诸位想想,我们何必要断烦恼?何必要修一心不乱?不修了,那人人都证一真法界。这个问题不行,非得一心才能见到一境。所以后面说:
【刹那性空三世何有。】
这就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底下就交代得很好:
【妙光菩萨即我身是。求名菩萨即汝身是。即尔我自身观之。为有如是远近耶。为无如是远近耶。】
后面这几句话非常重要:
【苟能开悟。如同梦醒。尚无身心世界。岂有生死可得哉。】
这几句话非常的要紧;换句话说,问题的决定就在我们悟与不悟。在这品里面,大意分量是比较多,「序品」也非常的重要,可以说后面所讲的都离不开「序品」里面的大意。
孔老夫子入太庙每事问,孔老夫子难道对这些礼还不懂吗?为什么入太庙要每事问?我想跟此地法华会上的弥勒菩萨生疑请问,大概是一样的意思。问的后面有两个意思,实际上一个是讲十方不隔,一个是讲三世性空,就是这两桩事情。对我们没有证入境界的人来说,实在是很大的疑问,譬如我们讲到一真法界,大家心里都慌了,此地也讲不但我们慌,连二乘人也慌了,权教菩萨也受不了,我们昨天讲演稍稍提一点,就有同学们惊慌了。譬如说我提到的《四书》跟《华严经》没有两样,外道经典也跟《华严经》没有两样,立刻生起恐怖之心,这是一定道理,此地也说得很清楚。这是看到文殊菩萨的答覆就晓得,菩萨是:
【引古为答。直示本心。今古不异也。】
换句话说,见了性之后真正是入不二法门,这是佛法终极的目标。我们想成佛,成佛是什么?就是入不二法门。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证得一一法皆是不二,这就成就了。今天接著要跟诸位研究的,就是这底下一段:
【二万佛皆同一号者。】
诸位要晓得,此地所讲这个数字,不是真正的数目字,完全是表法的意思,『二万佛』都是说的二乘人,二乘人同德同性,同一个性,二乘根性,所以他们成佛,佛在法华会上说这些佛皆同一号,日月灯明佛。末后一段讲到:
【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
『最后佛』就是未来佛,还没有成佛,他最后成佛,当然是指未来佛,这还是属於表法。说到出家,这个地方就给我们提示出来:
【一无明家。二三界家。三世俗家。】
说到这里我们得要多说几句话。我们先从『世俗家』来讲起,世俗社会的组织是以家为一个单位。现在所讲的小家庭制度,与我们中国过去讲的家意思不相同,我们中国过去讲的家,是大家庭制度,大概现在在台湾我们已经看不到了。诸位如果去看看《红楼梦》,你就能够看到从前的家,你看它那个家上上下下有一百多人,有一百多人有好几代同堂,那是个社会组织。我们读古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指那个家。大家庭实在讲也有很多的好处,我们所谓是天伦之乐,只有在大家庭里面才有,小家庭里面的天伦之乐谈不上。出家这就是指的出这个家,经典里面所讲的田宅、妻子、眷属,这都是世俗的,离开了。离开之后修学过程当中为佛弟子,戒律里面教给我们的是三衣一钵,过著最简单的生活。换句话说,把世俗的境、缘,境是讲境界,就是我们的物质环境,缘是说的人事环境,将世俗的物质环境、人事环境统统离开,一心修道,目的是为了成就道业。我们现在来看一看,我们算不算出家?所以这一定要晓得。
弘一大师,这是近代对於律学颇有研究的一位学者,他在《律学三十三种》里面,特别是在闽南佛学院那个时候所讲的,他自己说,老实讲他自己的身分,只能算一个出家优婆塞,坦诚的告诉大家,比丘戒决定得不到的。如果根据蕅益大师的话来说,蕅益大师他是明朝末年人,对於律学也有相当的研究,他老人家讲中国自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现在所称的比丘是名字比丘,意思就是有名无实,名字比丘不是真正的比丘。传授比丘戒,最低限度要有五比丘,这一个也找不到。戒要不要受?要受,这是弘一大师讲,免得被世间人讽刺、讥笑,戒还是要受,自己要晓得不会得戒的,只是挂名而已,挂了名以后学戒,这很重要。我最初学佛,章嘉大师也是这样的教给我,我们学戒,我们读《戒经》,哪一条能做到,我们就先做,一条一条做,一条一条的学,要认真的去做,戒是断烦恼。这才叫做出世俗家,可见得出世俗家就不容易。
二乘的圣者、权教菩萨出『三界家』;换句话说,他出的家就是出六道轮回这个家,比我们高明多了。六道生死轮回非常的可怕,我们无始劫以来就在这里面,一直到今天没有办法超越。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先要晓得轮回是个果报,有果必有因,把它的因果搞清楚了,我们把因断掉,不造因,果报当然就没有了。说到三界之因,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讲的,就是一切众生迷生灭四谛,而起的见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才有轮回的现象;换句话说,把三界见思烦恼断尽,生死轮回就没有。你们诸位对於一般众生迷於生灭四谛的情形,了解有多少?你们了解多少,清不清楚?苦集灭道四谛,怎么迷的?怎么会有这些烦恼?这些烦恼随著众生迷悟的浅深不同,而有差别,六道升沉苦乐不同,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如果要不把这些事理搞清楚了,诸位想想,烦恼怎么断法?三界怎么能超越?就是念佛带业往生,也要把这桩事实搞清楚,不搞清楚我们的烦恼伏不住。带业往生是讲伏烦恼,烦恼控制住、伏住了,这才能带业往生;如果烦恼还没有伏住,不能往生的。因此,对於佛法的修学,理论、事相、修学的方法都要搞得清清楚楚,才能够解决问题。否则的话,这个问题始终不能解决。
请接著看「序品」最后的一段,我们讲到出家的三种。经典里面是勉励我们,希望我们学菩萨出家,菩萨出家是说出的『无明家』,这才算是究竟彻底的出家。在前面跟大家讲的「三界家」,「世俗家」我们不必说,大家都晓得,出世俗家不能解决问题,实在讲连修学的方便,只能够得到稍许。同时也跟诸位说出来,我们出世俗家的目的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最低限度我们要出三界家。同学当中有许多修净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然这个娑婆三界的家,你就超出了,就能够超出。可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来说,它是易行道,就是容易成就的,永明大师所谓「万修万人去」,这是个易行道。实际上还是很难,绝不是说每个人修每个人就去了。前些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师谈到这个问题,李老师很感慨的说,他说我们台中莲社,莲友有姓名、有住址的,那个册子一大堆摆在那个地方,有二十多万人,真正往生的才三、五个人而已。你想想看,这个比例连万分之一都不到,这是什么原因?诸位要晓得,万修万人去这句话没有说错,是对的,修学要如理、要如法才能够去得了;换句话说,如果是不如理、不如法,所谓是盲修瞎练,那不能成功的。从这点也能够提醒我们,佛法无论是哪个法门,禅、教、密、律、净,八万四千法门,没有说是不断烦恼就成就的,没有这个道理。如果说不断烦恼就成就的,给诸位说,这是外道,这是魔来骗你的,欺骗你的。你不要断烦恼你就成佛了,你就可以往生了,没有这个道理。
净土里面讲带业往生,还要伏烦恼,你看看这是最低限度的,他要伏烦恼。伏烦恼的意思是说烦恼没有断,但是有力量把它降伏住,叫它不起作用,这叫带业往生。譬如说我们瞋恚心没有断,这个烦恼没有断,但是我有定力能够在一切逆境里面,叫自己的瞋恚烦恼不起作用、不起现行,这就叫伏烦恼,能够伏烦恼这才能带业往生。还有一个意思,古大德讲得很清楚的,这个带业是带旧业,不是带新业。千万不要误会了,可以带业往生,我天天造业没有关系,这可以带业往生的,那就坏了,那就错了。所谓带业是带以往的业,没有学佛以前不晓得,造的这些罪业。学佛之后知道这个法门,从此之后再不造恶业,所以不带新业,一定要牢牢的记住这个,伏烦恼才能带业往生。这样出三界家,比小乘人是要方便多了,小乘要离开这个三界断见思烦恼,确实是很麻烦的事情。在经论当中,大家能够看得到,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之后,才证得须陀洹果位,就小乘初果,这见道位,在小乘里面见道位。见道而后修道,从此以后,所谓是天上人间七番生死成阿罗汉,这是三界家离开了、超出了,到阿罗汉才超出。
但是证得须陀洹之后,虽然在三界没有超出,绝不堕三恶道,就可以得到了保证,得到保证不会堕三恶道。见惑里面头一个就是身见,我们想想,哪个人身见破掉了?什么人将身见破掉?如果连这身见都破不了;换句话说,八十八品见惑你是一品都没有断,这个事情就麻烦了,佛法知道得再多说食数宝,自己一点受用都得不到。所以学佛修行,是要讲求真实的功夫,佛门里面讲功夫,不是武术,不是现在外面所说的中国功夫,不是这个。你们不要看到少林寺、武当派练这些拳术,不是这个;功夫也不是打坐,一入定定了多少天,能够入定十天半个月,也不是这个,得要认识清楚。功夫是断烦恼,佛法没有别的就是断烦恼,烦恼是病,烦恼断尽就成佛。你看见思烦恼断尽了就成阿罗汉,小乘阿罗汉;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断尽了,就成佛。佛经里头没有说你打坐,你坐的那个地方不起定,一坐坐上一百年你就成佛了,没有这个说法。如果说是入定,能够盘腿面壁坐在那里一百年不起来就成佛,你们看看山上的大石头那都成佛了,它几千年都不动,那不都成佛了吗?
所以经里面给我们讲,烦恼断尽才成佛,烦恼断尽智慧就现前。所以在了义经典里面给我们说,《法华经》是一乘了义,「烦恼即菩提」,迷了的时候叫烦恼,悟了的时候叫菩提。然后才晓得我们这个修行,重点应当放在什么地方。无明,这是大乘菩萨破的,所以大乘菩萨他并不著急要离开三界,三界烦恼他断不断?给诸位说要断。如果不断,障碍重重,三界烦恼是要断,可是人家断烦恼,把功力主要的用在无明上。但是诸位要晓得,我们一般讲「烦恼障涅盘,所知障菩提」,其实它都有互相连带的作用,烦恼障障涅盘、也障菩提,所知障障菩提、也障涅盘,只能说它偏重在哪边,它彼此有连带关系的,不是一种单纯的作用。因此,菩萨他要破所知障,同时也破烦恼障,不同於阿罗汉,阿罗汉是只破烦恼障,不破所知障。所以阿罗汉我们称为作余阿罗汉,他纵然是证得阿罗汉,他的学问没什么,功夫是成就了,实在讲他知道东西有限。底下就说得很清楚:
【佛及菩萨。出无明家。二乘出三界家。惟凡夫不出世俗家。】
这点特别要记住,此地讲『凡夫不出世俗家』,不是指一般人,指什么人?指我们剃了头出了家的人,是指这个。我们出了自己父母之家,又来到一个寺院的大家,这个事情有麻烦。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警觉,千万不要把道场当作家,那就错了。如果能够把家当作道场,这是正确的,这是菩萨法;要是把道场变成家,这就又回去,又回转去了。底下这个一段,这是说明最后佛就是未来佛。
【二乘已破六识。理非有子。】
『理』是从理上讲,他已经破了六识,在理上讲没有『子』这个意思。
【凡夫识心全在。】
六识完全在。
【子义成就。】
有『子义』。
【不曰凡夫而云佛者。】
不说凡夫而说佛,这个意思很深!
【佛说一切众生皆未来诸佛。】
这个意思在此地。《华严》、《圆觉》上,说得更干脆,「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句话在一切经里头,只有《华严经》跟《圆觉经》才有。说『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这个一切大乘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只有《华严》跟《圆觉经》里头有,可见得它里头含义很深。最后就是未来的意思。
【妙光菩萨即第七识。内以灯明为师者。内依第八心王也。外教八子及求名者。外为六五染净依也。八子即第六识。故皆名意。求名即前五识。此识唯缘俗谛五尘。故曰好游族姓家。有任运分别。而无计度。故曰废忘不通利。唯缘现在。不缘过未。故曰弃舍所习诵。】
诸位看了这一段,你就晓得这个佛法难懂,难在哪个地方?完全是意在言外,你要不晓得佛说法的意思,你要把经典里面所讲的果有其人,果有其事,那个事情就麻烦,完全变成了心外求法。这就是一般学佛的人,所谓是死在句下,学到最后学成个佛呆子。我们世间人念死书,佛法里要是学死法,他不开窍!不但日月灯明佛是表自己的自性,释迦、弥陀又何尝例外,若不如是,佛法怎么能叫内学!你们想想,内学两个字的意思,所说的一切诸佛菩萨都是自己本人。所以这个地方给我们指出,『妙光菩萨』就是『第七识』,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就是「妙光菩萨」,是谁?是自己,是自性佛菩萨。而不是自性之外有个日月灯明佛、有个妙光菩萨,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这段里面讲得很清楚。这个大意明白之后,仔细再去读《法华经.序品》,才能够体会经中的妙义,所谓妙法。妙光菩萨与日月灯明佛,这个意思就是第七识依第八心王,第八识悟了之后就是大圆镜智,光明遍照,所以有日月灯的意思。『外教八子』,「八子」就是指的『第六识』,因为第七识是第六识的染净依,第七识清净,无有一法不清净;第七识是染污的,你任何一法想清净,也清净不了,为什么?里面是染污的。由此可知,这个修离染、修净从哪里修?从第七意识里头去修,我们一般讲意根,从意根上去修。
诸位晓得六识是主分别,分别的功能最为殊胜,七识是主染净的。什么叫染、什么叫净?大家要晓得第七识的功能,就是人我执、法我执,有执就是染,无执就是净。执著里面一个是人我,一个是法我,我们要紧东西就是要去人法二执,人我执就是我们讲的我执。小乘人只破我执,未破法执;大乘菩萨破法执,亦破我执。诸位要晓得,法执破了,我执一定不存在,为什么?因为我执是从法执生的,所以大乘菩萨确实有善巧方便。破我执,法执存在,法执好像我执的根一样,上头锯掉,底下存在;底下根挖掉了,上头当然不存在,这是一定道理。这都是在佛法里面讲的根本法,我们如何把七识这两种执著把它去掉,这两种执著没有了,第七识就叫平等性。由此可知,有执著就不平等,没有执著就平等,但是诸位要晓得,平等是真实的,是实相,诸法实相;执著是假的,是一种虚妄的相,不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忘掉,把假的当作真的,我们的亏就吃在这个地方。佛法常常给我们讲叫我们看破,看破是明理,世出世间这些大道理通达、明白了。明白之后你自自然然就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人法二执,这就是圆成佛道,就是圆满的觉道。
这里面还有讲『求名』,「外教八子及求名」,求名是指『前五识』。「前五识」是接触外面五种境界,眼接触的境界是色法,耳对的境界是声法,所以说是眼耳鼻舌身对的色声香味触,对的五尘境界,它有了别的作用,它不分别。我们在八识里面看,与前五识相应的心所也不少,严格的讲,它像阿赖耶识一样,只有五遍行是真的,触、作意、受、想、思这是真的;其余的相应心所不是真的,是被第六识、第七识连带而生起的。假如没有六七,前五识的作用,它所起的心所只有五遍行。它不像六七识,六七识这是烦恼心所连带,那是真的,它本身真有,而前五识相应的心所是被六七拐带的,是受六七识的支配的,不是它自己本有的。可见得前五识永不造业,造业是六七,七识要是净,六识就造净业;七识要是染,六识就造染业。实际上它们两个等於说指挥,造作的是谁?前五造作。前五是自身不做主,都是幕后有人操纵,就是六七在那边操纵它,它自己是身不由主。所以从它本身上来说它是非善、非恶,但是幕后有人操纵,於是我们见它造善、造恶。
它是遍缘五尘境界,就有『好游族姓家』,喜欢,今天去看看这个、明天到那里,就有这个意思。『任运分别』,没有『计度』,「计」是有计划,就是有心,我们今天讲有心,存心的。「度」是度量,度量什么?里面有善恶、有好坏有这些,这叫度量。前五识没有度量,没有计度分别,只有任运,任运是自自然然的,所以说善恶业都谈不上。因此经里面讲『废忘不通利』,这就是指它只有任运,没有计度。同时它是只缘现前的境界,过去、未来它都不缘,缘过去、未来是第六识,第六识能缘过去又能缘未来,它能够回忆过去,又能够打妄想,想著将来怎样怎样。前五识没有这个功能,第六识才有这个功能。因为有这种情形,所以叫它『弃舍所习诵』,就是它只缘现前,『不缘过未』。底下讲:
【汝问何以一多久近圆会无差。】
这句话很要紧,也是我们最难懂的。因为在我们现前的境界,拿今天的话来说,我们没有办法突破时间跟空间,所以在我们生活圈子,有昨天、有今天、有明天。昨天不是今天,今天不是明天,昨天的事跟明天的事、跟今天的事不能合在一起,没办法合在一起。咱们台湾有台湾的事情,在美国有美国的事情,不能把美国的事情,跟台湾的事情合也在一块,更何况他方世界。这就什么?时间与空间我们没有法子融会成一个,这种现象叫十法界。可是经里面所说的,『一多久近圆会无差』,「圆」是圆融,「会」是会集在一起,这是什么境界?这是一真法界。这个意思我们得举比喻来讲,举比喻来说,实在是不好懂,实在讲比喻也没有办法比喻得很恰当。现在的电影很普遍,你们大家都看过电影,电影在放映的时候,你们应当晓得这个道理,它放映机的镜头,是一秒钟开关二十四次,电影的底片它这一开,底片放出来马上就关起来,再放第二张。
因为它速度太快了,所以你在银幕里面看到好像真的人在那里活动,实际上什么样?实际上是相续相。它等不及你考虑,第二张就出现,你还没有动脑筋去想一想,第三张又出现。所以你看到的是个连续相,不晓得那是一张一张放片给你看的,你以为那动作片是真的,实际上不是的,是连续的相。我们在放映机前面,前面一张,现在正放的一张跟后头一张,这就等於说过去、现在、未来,不就是这个情形吗?过去的不是现在,现在的不是未来。你在银幕上看的,就好像我们十法界,我们看得很习惯,过去、现在、未来不能够连成一个。可是你到后台把那个底片拿来,底片这一大盘摆在你面前,你一看是不是过去、现在、未来都看到?不都在此地吗?这是一部片子。另外再拿个十几二十部片子,也堆在这里,你一看都看到了,十方也是如此,也是一个,十部片子、二十部片子,你一眼就看到,这就是「一多久近圆会无差」。诸位从这个比喻里头去细想,我们仔细想想这个道理,确实不难懂。
但是,十方三世,究竟要如何才能够像几十部影片摆在我们面前,这么自自然然就叫我们觉悟,时空是一不是二?诸位要晓得,我们现在的病,病在妄想执著,所以不能够证得这个真实的境界。我们没有觉察到时间与空间是不相应行法。你们要是读过《百法》,就晓得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在唯识三性里面讲,遍计所执性完全是假的;你说色法、心法、心心所法是依他起性,还有点真实。这个遍计所执完全是虚妄,我们今天所谓是抽象的,没有具体的事实,完全是抽象的概念,造成这么大个误会。要怎样证得?我们讲个最简单的,就是一心,一心就见一真法界。我们现在的心不是一心,我们的心是无量无边的心,你看一会一个念头,一会一个念头,从早到晚、一年到头、生生世世无量无边的心,所以你看无量无边的境界,境界都不能够合。你几时要是能够修到一心,你就见到一真法界;我们没有到一心,天天在打妄想,怎么样、怎么样,想不出来的,怎么想都想不出来。如果我们也是妄想心,也能够把一真法界能想得出来个样子,诸位想想,我们何必要断烦恼?何必要修一心不乱?不修了,那人人都证一真法界。这个问题不行,非得一心才能见到一境。所以后面说:
【刹那性空三世何有。】
这就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底下就交代得很好:
【妙光菩萨即我身是。求名菩萨即汝身是。即尔我自身观之。为有如是远近耶。为无如是远近耶。】
后面这几句话非常重要:
【苟能开悟。如同梦醒。尚无身心世界。岂有生死可得哉。】
这几句话非常的要紧;换句话说,问题的决定就在我们悟与不悟。在这品里面,大意分量是比较多,「序品」也非常的重要,可以说后面所讲的都离不开「序品」里面的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