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纂续藏经第 63 册 No. 1231 心赋注
No. 1231
注心赋卷第一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
觉王同禀。
楞伽经。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又经颂云。如世有良医。以妙药救病。诸佛亦如是。为物说唯心。问。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既称心赋。便是标宗。何假广用文言。仍繁注解。且凡论宗旨。唯逗顿机。如日出照高山。驶马见鞭影。所以丹霞和尚云。相逢不擎出。举意便知有。首楞严经云。圆明了知。不因心念。扬眉动目。早是周遮。如先德颂云。便是犹倍句。动目即差违。若问曹溪旨。不更待扬眉。答。今为乐佛乘人。实未荐者。假以词句。助显真心。虽挂文言。妙旨斯在。俯收中下。尽??群机。但任当人。各资己利。百川虽润。何妨大海广含。五岳自高。不碍太阳普照。根机莫等。乐欲匪同。于四门入处虽殊。在一真见时无别。如获鸟者罗之一目。不可以一目为罗。治国者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为国。如内德论云。夫一水无以和羹。一木无以建室。一衣不称众体。一药不疗殊疾。一彩无以为文绣。一声无以谐琴瑟。一言无以劝众善。一戒无以防多失。何得怪渐顿之异。令法门之专一。故云。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如为众多。一人亦然。岂同劣解凡情。而生局见。我此无碍广大法门。如虚空非相。不拒诸相发挥。似法性无身。匪碍诸身顿现。所以藏法师云。自有众生。寻教得真。会理无碍。常观理而不碍持教。恒诵习而不碍观空。则理教俱融。合成一观。方为究竟博通耳。斯乃教观一如。诠旨同原矣。
祖胤亲传。
此土初祖达磨大师云。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又云。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云。默传心印。代代相承。迄至今日。
大开真俗之本。
如大乘起信论云。有摩诃衍。能发起一切众生大乘信根。所言摩诃衍者。此云大乘。又大乘者。是众生心。心体周遍。故名为大。心能运载。故名为乘。立心真如门。心生灭门。论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是知一心。是诸佛本所乘。菩萨因乘此心法。皆到如来地故。离此一心外。别无殊胜。故今赋咏。志在于此。藏法师云。真俗双泯。二谛恒存。空有两亡。一味常现。所以华严疏云。真俗虽相即。而各不坏其相。谓即有之空。方是真空。即空之有。方为妙有。空有不二。两相历然。如波即水而恒动。俗即真而俗相立。如水即波而恒湿。真即俗而真体存。已上皆况心之体用。非一非异。又云。不坏生灭门说真如门。不隐真如门说生灭门。良以二门唯一心故。所以十方诸佛。常依二谛说法。若不得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以俗谛无有自体。即第一义谛故。
独标天地之先。
傅大士颂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雕。老子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曰大。宝藏论云。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色无形。真空无名。无名名之父。无色色之母。作万法之根源。为天地之太祖。上施玄象。下列冥庭。元气含于大象。大象隐于无形。为识物之灵。灵中有神。神中有身。无为变化。各禀乎自然。
常为诸佛之师。能含众妙。
诸佛以法为师。起信论云。所言法者。众生心是。又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禅源集云。夫言心者是心之名。言知者是心之体。能含众妙者。一心杳冥之内。众妙存焉。清净法界。杳杳冥冥。以为能含。恒沙妙德。微妙相大。以为所含。相依乎性。性无不包。故称为含。又云。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前达磨所传清净心也。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籍缘生。不因境起。迷时烦恼。知非烦恼。悟时神变。知非神变。然由迷此知。即起我相。若了此知。刹那成佛。故心要笺云。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又况如一摩尼珠。一灵心也。唯圆明净。空寂知也。都无一切差别色相。以体明故。对外物时。能现一切差别色相。色相自有差别。明珠不曾变易。且如珠现黑时。但云黑等是珠。如洪州马大师云。起心动念。弹指瞬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此是即妄明真。或拟离黑觅珠。如北宗秀大师云。众生本有觉性。如镜有明性。烦恼覆之不见。如镜有尘闇。妄念尽则心明。昏尘灭则镜朗。此是离妄明真。或云明黑都无者。如牛头融大师云。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宜丧己忘情。情忘即绝。此是真妄俱无。初一皆真。次一皆妄。后一皆无。皆是未见珠也。如荷泽和尚。于空无相处。指示知见。了了常知。不昧心性。见珠黑之时。但见珠体明白。不观黑色。及青黄等杂色。既不即黑。亦不离黑。亦不黑白俱拂。了了见心性之时。不即不离。无住无着。非一非异。不取不舍。又真心本体。有二种用。一者自性本有。二者随缘应用。犹如铜镜。铜之质是自性体。铜之明是自性用。明所现影是随缘用。影即对缘方现。现有千差。明即光明。明唯一味。以喻心常寂是自性体。心常知是自性用。今洪州指示能语言分别等。但是随缘用。阙自性用也。又显教。有比量显。现量显。洪州云。心不可指示。但以能语言等验之。知有佛性。是比量显也。荷泽直云。心体能知。知即是心。不约知以显心。是现量显。洪州阙此。又不变是体。随缘是用。又荷泽所宗空寂知者。空寂即是无相。以神解之性。虽无形相。而灵知不昧。故云寂知。亦云寂照。亦云无相之智。亦云无知之知。如肇论云。放光般若云。般若无所有相。无生灭相。道行般若云。般若无所知无所见。此辩智照之用。而曰无相无知者。何耶。果有无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何者。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经云。圣心无知。无所不知。信矣。空寂即是无相。即是无知。论云无所不知。又云。乃曰一切知者。此知即是真知。为一切众生自心之体。真性灵知。湛然恒照。亦云无念之知。若有念而知。凡夫境界。故云知觉乃众生。若无念无知。二乘境界。若无念而知。诸佛境界。空寂即是无念。亦云无住之知。若有所住。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无所住。如日月光明。照见种种色。华严锦冠云。含众妙而有余者。谓一切事。皆不改本相。不离本位。法法皆能为大为小。为一为多。为主为伴。即此即彼。即隐即显。即延即促。互相摄入。重重无尽。如帝网天珠。以要言之。随一一事。念念皆具十玄之义。同时具足。无有前后。如海一滴。即具百川。滴滴皆尔。故名为妙。
恒作群贤之母。可谓幽玄。
夫般若者。是诸佛之母。故净名经颂云。智度菩萨母。能生一切导师。所言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之性耳。如宝藏论云。夫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识物灵照。内外空然。寂寞难见。其谓玄玄。巧出于紫微之表。用在于虚无之间。端化不动。独而无双。声出妙响。色吐华容。穷睹无所。寄号空空。谁留其声。不见其形。唯留其功。不见其容。幽显朗照。物理虚通。森罗宝印。万象真宗。其为也形。其寂也冥。本净非莹。法尔圆成。光超日月。德越太清。万物无作。一切无名。能转变天地。自在纵横。恒沙妙用。混沌而成。谁闻不喜。谁闻不惊。如何以无价之宝。隐于阴入之坑。哀哉哀哉。其谓自轻。悲哉悲哉。晦何由明。其宝也。焕焕煌煌。朗照十方。阒寂无物。圆应堂堂。应声应色。应阴应阳。奇特无根。妙用常存。瞬目不见。侧耳不闻。其本也冥。其化也形。其为也圣。其用也灵。可谓大道之真精。其精甚灵。万有之因。凝然常住。与道同伦。故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任用森罗。其名曰圣。又若证此一心。则解一切法门。如止观云。譬如良医。有一秘方。总摄诸方。阿伽陀药。功兼诸药。如食乳糜。更无所须。一切具足。如如意珠。乃至此一心。是大中大。上中上。圆中圆。满中满。实中实。真中真。了义中了义。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若能如此简非显是。体权实而发心者。是一切诸佛种。譬如金刚。从金性生。佛菩提心。从大悲起。是诸行先。如服阿婆罗药。先用清水。诸行中最。如诸根中。命根为最。佛正法正行中。此心为最。如太子生。具王仪相。大臣恭敬。有大声名。如迦陵频伽鸟。壳中鸣声已胜诸鸟。此菩提心有大势力。如师子筋弦。如师子乳。如金刚锤。如那罗延箭。具足众宝。能除贫苦。如如意珠。虽小懈怠。小失威仪。犹胜二乘功德。举要言之。此心即具一切菩萨功德。能成三世无上正觉。
灵性有珠。该通匪一。
此一心灵台之性。最灵最妙。作万法之王。为群有之体。竖彻三世。横亘十方。大智度论云。在有情数中为佛性。在无情数中为法性。所以华严经颂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如肇论离微体净品云。夫性离微者。则非取非舍。非修非学。非本无今有。非本有今无。乃至一法不生。一法不灭。非三界所摄。非六趣所变。非愚智所改。非真妄所转。平等普遍。一切圆满。总为一大法界幻化灵宅。迷之者历劫浪修。悟之者当体凝寂。
千途尽向于彼生。万象皆从于此出。
净名经云。一切法以无住为本。无住者。一切众生第八识心。此心无住无本。故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如华严经云。不离于心。所见清净。又云。不离于心无处所。是知心生一切法。如地出水。如谷孕风。如石生云。如木出火。是知离心无法。离法无心。如长者论云。若直说第八种子识为如来藏者。即业种恒真。生怖难信。以法如是之力。何一含识而不具神通。承本觉性之功。岂一刹尘而靡含道迹。故华严经云法如是力者。本合如然。又云佛神力者。应真曰神。所以古德云。自力与佛力无别。自智与佛智无差。又云。一身即以法界为量。自他之境都亡。法界即自身遍周。能所之情见绝。如大海之渧。渧渧之中皆得大海。比众生之心。心心皆含佛智。
事廓恒沙。理标精实。吞沧溟于毛孔。唯是自因。卷法界于尘中。匪求他术。
首楞严经云。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生不灭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现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是知背境观心。自然大明相含。不为物转。亦如芥纳须弥等。百门义海云。且如见山高广。是自心现作大。今见尘小时。亦是自心现作小。今由见尘。全以见山高之心。而今现尘也。是故即小容大。如云万象如须弥。净心如芥子。故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即是万法一心。一心万法。故称毛吞巨海。芥纳须弥。非干神通变化之力。真心具德法性如是。如华严记云。如经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别性者。谓一毛端性。即是一切世界差别性。今一切世界即事。随其法性即一毛端。以性即毛端。诸界即性故。
任机启号。应物成名。
一切法本无名。但是心为名。故般若经云。六尘钝故。不自名。不自立。皆是因心立名。故云万法本闲。而人自闹。又云三阿僧只名字。皆是心之异号。如天台净名疏云。一法异名者。诸经异名。说真性实相。或言一实谛。或言自性清净心。或言如来藏。或言如如。或言实际。或言实相般若。或言一乘。或言即是首楞严。或言法性。或言法身。或言中道。或言毕竟空。或言正因佛性。性净涅盘。如是等种种异名。此皆是实相之异称。故大智论偈言。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异字。大涅盘经云。如天帝释有千种名。解脱亦尔。多诸名字。又云佛性者有五种名故。皆是赴机利物。为立异名也。而法体是一。未曾有异。如帝释千名。名虽不同。终是目于天主。岂有闻异名故。而言非实相理。如人供养帝释。毁憍尸迦。供养憍尸迦。毁于帝释。如此供养。未必得福。末代执法者亦尔。或信赖耶自性清净心。而毁毕竟空。或信毕竟空无所有。毁赖耶识自性清净心。或言般若明实相。法华明一乘。皆非佛性。此之求福。岂不虑祸。若知名异体一。则随喜之善。遍于法界。何所诤乎。又诸经内。逗缘称机。更有多名。随处安立。以广大义边。目之为海。以圆明理显。称之曰珠。以万法所宗。号之曰王。以能生一切。詺之曰母。但是无义之真义。多亦不多。无心之真心。一亦不一。故华严私记云。取决断义。以智言之。取能生长。以地言之。取其高显。以山言之。取其深广。以海言之。取其圆净。以珠言之。此上约有名。尚乃无数。更有无名。岂可测量。如大法炬陀罗尼经云。佛告诸菩萨。汝等勿谓天定天也。人定人也。饿鬼定饿鬼也。乃至如一事有种种名。如一人有种种名。如一天。乃至饿鬼畜生有种种名。亦复如是。亦有多饿鬼。全无名字。于一弹指顷。转变身体作种种形。如是众生于一时间现无量色身。云何可得呼其名也。若饿鬼等。有生处名字。受食名字。及寿命名字。若地狱众生。无有名字生处者。则其形亦无定。彼中恶业因缘未尽。故于一念中种种变身。释曰。如地狱中。一日一夜之中万生万死。岂可名其名字耶。又无间狱中。一一身无间。各各尽遍八万四千由旬。地狱之量不相障碍。是知业果不可思议。非独圣果。如云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今时人将谓诸佛法身能分能遍。不信众生亦一身无量身。以众生业果不可思议故。是以经云。佛界不可思议。众生界亦不可思议。
大士修之而行立。
菩萨所行十波罗蜜。四摄。万行。皆从真慈悲心起。故金刚三昧经云。空心不动。具足六波罗蜜。又般若经云。一心具足万行十波罗蜜者。檀因心舍。经云。无可与者。名为布施。是名真施。若心外有法。即名住相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戒因心持。经云。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自性之律岂执事相。妄分持犯耶。忍因心受。经云。云何菩萨能行忍辱。佛言。见心相念念灭。岂可将心对治前境。为忍受耶。进因心作。经云。若能心不起。精进无有涯。宁着有为。妄兴劳虑耶。禅因心发。经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岂避喧杂。而守静尘耶。般若从心起。经云。不求诸法性相因缘。是名正慧。宁外徇文言。强生知解耶。方便从心生。经云。菩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则心外无法。方能行菩萨之道。力从心运。四大之力皆不如心。心无形故力最无上。神通变化入不思议。心之力也。愿从心布。一切意愿尽从心生。一切行门。皆从愿起。智从心达。如来灵智。是众生心。此心念念具足十波罗蜜。乃至八万四千法门。皆从心出。如众生心中有体大。今日修行引出法身。心中有相大。今日修行引出报身。心中有用大。今日修行引出化身。故知三身四智。皆自心中出。心外更无一事一法而能建立。如还源观云。一体起二用。一者海印森罗常住用。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象齐现。犹如大海。因风起浪。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像而不现。故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一法者。所谓一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则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唯是一。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唯一真如。故云海印三昧。二者法界圆明自在用。是华严三昧也。谓广修万行。称理成德。普同法界。而证菩提。良以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何有饰真之行。不从真起。此则真该妄末。行无不修。妄彻真源。相无不寂。
觉帝体之而圆成。
诸佛了一切法。皆是真心圆成实性。众生迷于自心。但是遍计所执性。情有理无。如还源观云。良以法无分剂。起必同时。真理不碍万差。显应无非一际。用即波腾海沸。全真体以运行。体即镜净水澄。举随缘而会寂。若曦光之流彩。无心而朗十方。如明镜之端形。不动而呈万象。
声闻证之为四谛。
声闻不了自心。但见人空。证作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生灭四谛。为灰断之果。不达一心圆教无作四谛。具广大神通。所以舍利弗。于法华会中得见心性。亲受佛记。后方忏悔云。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
支佛悟之詺缘生。
辟支佛但于自心境内。见因缘性离。证十二因缘法门。亦成灰断之果。皆不能一心圆具十法界之体用。
天女之华无着。
净名经中。天女散华之菩萨身上即无着。于声闻身上即华着身。大凡一切菩萨施为。皆是自心作用。以心无着故。华亦无着。是以声闻执为心外之华。妄起厌离。云不如法。乃随拂随生。故知万法。随自心生。随自心灭。
海慧之水澄清。
大集经中。海慧菩萨初来之时。不见四众。尽见为水。以法外无法故。
执谬解而外道门开。边邪网密。
西天九十六种外道。皆不达自心。唯苦其身。行投岩赴火无益苦行。但心外见法。理外别求。皆是外道尽成邪见。如密网自围。不能得出三界。
役妄念而凡途业起。生死波横。
一切诸业。皆从有心起。无心即无业。故经颂云。诸法不牢固。但立在于念。善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又云。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故知生死即念。念即生死。所以经颂云。有念即生死。无念即泥洹。
括古搜今。深含独占。
此一心法。诸教同诠。无不指归传通于此。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观心品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告妙德等五百长者。我为汝等敷演心地微妙法门。我今为是启问如来。云何为心。云何为地。乃至薄伽梵告诸佛母无垢大圣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大善男子。此法名为十方如来最胜秘密心地法门。此法名为一切凡夫入如来地顿悟法门。此法名为一切菩萨趣大菩提真实正路。此法名为三世诸佛自受法乐微妙宝宫。此法名为一切饶益有情无尽宝藏。此法能引诸菩萨众到色究竟自在智处。此法能引诣菩提树后身菩萨真实导师。此法能雨世出世财。如摩尼宝满众生愿。此法能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功德本原。此法能消一切众生诸恶业果。此法能与一切众生所求愿印。此法能度一切众生生死险难。此法能息一切众生苦海波浪。此法能救苦恼众生而作急难。此法能竭一切众生老病死海。此法善能出生诸佛因缘种子。此法能与生死长夜为大智炬。此法能破四魔兵众而作甲胄。此法即是正勇猛军战胜旍旗。此法即是一切诸佛无上法轮。此法即是最胜法幢。此法即是击大法鼓。此法即是吹大法螺。此法即是大师子王。此法即是大师子吼。此法犹如国大圣王。善能正法。若顺王化获大安乐。若违王化寻被诛灭。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一切凡夫。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如说修行。自利教他。赞励庆慰。如是之人。能断二障。速圆众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五乘道。炼出于冲襟。
五乘者。一持五戒。得人乘。二行十善。得天乘。三修四谛。得声闻乘。四悟十二因缘法。得缘觉乘。五具六度行。得菩萨乘。此五乘法。皆从一念善心熏炼而出。
十法界。孕成于初念。
十法界者。一天法界修十善业。二人法界。持五戒业。三修罗法界。行憍慢业。四地狱法界。造十恶业。五饿鬼法界。造悭贪业。六畜生法界。造愚痴业。七声闻法界。证四谛法。八缘觉法界。悟十二因缘法。九菩萨法界。行六度门。十佛法界。行平等一乘法。已上凡圣。共成十法界。升降虽殊。皆从最初一念发起。尔后念念相续成事。善因乐果。恶因若果。前后相酬。未曾遗失。故经云。心能天堂。心能地狱。且约地狱界。法华中十如唯心。上九界亦然。如观音玄义云。地狱界具十如。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一如是地狱性者。性名不改。如竹中有火性。若其无者。不应从竹求火。从地求水。从扇求风。心有地狱界性。亦复如是。二地狱相者。揽而可别。名之为相。善观心者。即识地狱之相。如善相师。占相无谬。三地狱体者。以心为体。心觉苦乐。故以当体。譬如钗铛环钏之珠。终以银为体质。六道之色虽异。只是约心。故心为体也。四地狱力者。运御名力。缘刀山。入火聚。皆是其心力也。五地狱作者。发动曰作。既能有力。即有所作。或作善作恶。皆是心作也。六地狱因者。业是心因也。七地狱缘者。缘者假藉为缘也。如贪爱润业。即因缘会合也。八地狱果者。习果也。如地狱人。前世多淫。生地狱中。还约多淫。见可爱境。即往亲附。如见美女。近前抱之。即是铜柱。名习果也。九地狱报者。报者果也。昔有淫罪。今堕地狱。受烧炙之苦。昔行淫罪。名为欲火。后受其报。即受火车铁床之苦。初后相等。报应无善。名为报果也。十本末者。地狱本者。性德法也。地狱末者。修德法也。究竟等者。览修德即等有性德。览性德即具有修德。初后相在。故言等也。余九法界亦然。虽逐界行相各别。都不出一心。如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等。十界十如。皆从心体而起。先因心造作善恶等业因缘。后受凡圣苦乐等果报。初后是心。本末皆等。故云本末究竟等。
虚声顿息。法空之正信旋生。
高僧传云。法空禅师初栖兰若。每至中宵。庵外常有清声所召。屡呼空禅。及至开关。又无踪迹。后乃悟云。乃是自心境界。尔后其声永绝。
猛??俄消。灵润之真诚立验。
高僧传云。释灵润。常与四僧共游山谷。忽遇野火四合。三僧迸走。其灵润独不动。乃曰。心外无火。火是自心。为火可逃。焉能免火。言讫。火至身自敛。
升沉表用。体具灵知。
此知是一切众生心体。不同虚空。性自神解。亦不作意。任运而知。禅源集云。此言知者。不是证知。意说真性不同木石。故云知也。非如缘境分别之识。非如照礼了达之智。直是真如之性自然常知。又不同虚空者。灵然觉知。觉知即神解义。阴阳不测谓之神。解即是智。智即是知。知即一心也。故祖师云。空寂体上。自有本智能知。于一切染净法中。有真实之体。了然鉴觉。目之为心。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盖为真如随缘成于一切。一切不离真如。以理融之。唯是一味。此是通相。相即无相。若约别显。染净施为造作。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随缘之相用。隐显不定。升降一差。
惺惺不昧。了了何亏。湛尔而无依无住。
一切法依虚空。虚空无所依。一切法依真智。真智无所依。
萧然而非合非离。
祖师偈云。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
一字宝王。演出难思之法海。
心为一字中王。经云。一句能训诲八万四千之国邑。又一切法中。心最为胜。万象含于一字。千训备于一言。如云依境教理行果五。唯识中。一明境唯识。舍离心外无境。一切境不离心故。二教唯识。成论本教。释彼唯识说故。三理唯识。成立本教所说之理。分别唯识性相义故。四行唯识。明五位修唯识行故。五果唯识。求大果亦证唯识性故。
群生慈父。训成莫测之宗师。
净名经颂云。方便以为父。一切诸圣。皆从一心方便门入。得成祖佛。为人天之师。故华严经云。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以即心是故。所以疾证。又般若经云。以无所得为方便。心外无法。岂有得耶。是以菩萨亲证自心。方能入世间幻化之纲。自利利他。无有断绝。是知十方如来。皆悟心成佛。故华严经颂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以经中所说西方阿弥陀等诸佛。皆是释迦。如古释云。以理推之。结成正义。皆我本师海印顿现。且法华分身有多净土。如来何不指己净土。而令别往弥陀妙喜。思之。故知贤首弥陀等佛。皆本师矣。复何怪哉。言贤首者。即寿量品中。过百万阿僧只刹。最后胜莲华世界之如来也。经中偈云。或见莲华胜妙刹。贤首如来住其中。若此不是叹本师者。说他如来在他国土。为何用耶。且如总持教中。亦说三十七尊。皆遮那一佛所现。谓毗卢遮那如来。内心证自受用。成于五智。从四智流出四方四如来。谓大圆镜智。流出东方阿閦如来。平等性智。流出南方宝生如来。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无量寿如来。成所作智。流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法界清净智。即自当毗卢遮那如来。言三十七者。五方如来。各有四大菩萨在于左右。复成二十。谓中方毗卢遮那如来四大菩萨者。一金刚波罗蜜菩萨。二宝波罗蜜菩萨。三法波罗蜜菩萨。四羯磨波罗蜜菩萨。东方阿閦如来四菩萨者。一金刚萨埵菩萨。二金刚王菩萨。三金刚爱菩萨。四金刚善哉菩萨。南方宝生如来四菩萨者。一金刚宝菩萨。二金刚威光菩萨。三金刚幢菩萨。四金刚笑菩萨。西方无量寿如来。亦名观自在王如来。四菩萨者。一金刚法菩萨。二金刚剑菩萨。三金刚因菩萨。四金刚利菩萨。北方不空成就如来四菩萨者。一金刚业菩萨。二金刚法菩萨。三金刚药叉菩萨。四金刚拳菩萨。已具二十五。及四摄八供养。故成三十七。言四摄者。即钩索锁铃。八供养者。即烧散灯涂华鬘歌舞。皆上有金刚。下有菩萨。然此三十七尊。各有种子。皆是本师智用流出。与今经中海印顿现大意同也。问。若依此义。岂不违于平等意趣。平等意趣云定即我者。依于平等意趣而说。非即我身。如何皆说为本师耶。答中平等之定。乃是一义。唯识尚说一切众生中有属多佛。多佛共化以为一佛。佛能示现以为多身。十方如来一一皆尔。今正一佛能为多身。依此而赞本师。又本师者。即我心耳。我摄归自心。无法不备。岂止他耶。
任性卷舒。随缘出没。挺一真之元始。总万有之纲骨。
原始该终。唯一心道。大教至理。皆同所诠。如华严经云。佛子。诸菩萨初住地时。应善观察。随其所有一切法门。随其所有甚深智慧。随所修因。随所得果。随其境界。随其力用。随其示现。随其分别。随其所得。悉善观察。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着。如是知已。入菩萨地。能善安住。
十二因缘之大树。产自玄根。
此十二因缘法。皆从众生心中建立。云何称树。若众生界中。即以无明为根。爱水溉注。抽名色芽。开有漏华。结生死果。生住异灭四相常迁。无有断绝。若诸圣界中。发正觉芽。开万行华。成菩提果。尽未来际供佛利生。无有休息。并从一心十二因缘大树生起。故云十二因缘即是佛性。又一心十二因缘者。如眼见色时。心不了名无明。心于色生爱恶名行。是中心意名识。色共识行即名色。眼与色等六处生贪名六入。色与眼作对名触。心见色时领纳名受。心于色缠绵不断名爱。心想像色相名取。念色心起名有。一念心生名生。一念心灭名灭。如华严经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又颂云。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
五千教典之圆诠。终归理窟。
诸佛案一切众生心。宣说诸法。华严经颂云。诸佛不说法。佛于何有说。但随其自心。为说如是法。如普贤行愿疏云。指其源也。情尘有经。智海无外。妄惑非取。重玄不空。四句之火莫焚。万法之门皆入。冥二际而不一。动千变而非多。事理交彻而两亡。性相融通而无尽。若秦镜之互照。犹帝珠之相含。重重交光。历历齐现。故得圆至功于顷刻。见佛境于尘毛。诸佛心内众生。新新作佛。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证真。
孤标寂寂。独立堂堂。若华中之灵瑞。
此华三千年一现。当佛出世。表说圆教一心法门时。难闻难遇。
犹照内之神光。
于众光中。神光为最。祖师云。众明之中。心明为上。
截琼枝而寸寸是宝。析栴檀而片片皆香。
此明法法是心。尘尘合道。
克从凡夫之身。便登觉位。类在白衣之地。直坐龙床。
若信入华严一心无尽宗趣。长者论云。如将宝位。直授凡庸。似夜梦千秋。觉已随灭。华严疏云。顿教之人一念不生即是佛者。即一切众生心。未是佛体。妄念起故为众生。一念妄心不生。何为不得名佛。故华严经颂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又颂云。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又般若经云。以本性空为佛眼。若论性空。皆是凡圣之体。只为不觉。忽起妄念。随境流转。所以云法身流转五道。号曰众生。设一念起时亦是佛。以妄念无体。不出性空故。但要直下信解圆明。不在更思量推度也。华严疏云。众生心中佛。为佛心中众生说法。此明众生称性普周。而佛不坏相在众生心内。又佛心称性普周。而众生不坏相在佛心内。喻如水乳和同一处。而互为能和所和。且约说听解释。以能和为说。所和为听。且将水喻于佛。乳喻众生。应言乳中之水。和水中之乳。水中之乳。受乳中之水。虽一味。能所宛然。虽能所宛然。而互相在相遍相摄。
听而不闻。观之莫见。
法身无像。真听无声。
常在而莫更推寻。本莹而何劳熏炼。三界之门无体。谷里传声。
首楞严经云。三界之法。捏所成故。是知无体。犹如谷响。皆是我声。长者论云。一切法如谷响。以表万法唯心故。华严经云。一念之间悉包法界。又云。一念三世毕无余。又云。一念现于无尽相。
六尘之境本空。镜中写面。
六尘之境。皆从妄念而生。如人照镜。自见其面。非有别影。
寂寞虚冲。无事不融。弥勒阁而普现。
华严经云。善财童子入弥勒阁时。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阿僧只宝以为其地。乃至见弥勒菩萨初发心。行菩萨道。八相成佛。三生之事耳。
摩耶腹而无穷。
华严经云。摩耶夫人腹中。悉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形像。其百亿阎浮提内。各有都邑。各有园林。名号不同。皆有摩耶夫人于中止住。天众围绕。为显现菩萨将生不可思议神变之相。又广大如法界。究竟若虚空。是处胎义。
文殊宝冠之内。
文殊般泥洹经云。文殊身如紫金山等。其文殊冠。毗楞伽宝之所严饰。有五百种色。一一色中。日月星辰。诸天龙宫。世间众生。所希有事。皆于中现。
净名方丈之中。
净名经云。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于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即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乃至其室广博悉包容三万二千师子座。无所妨碍。
芥子针锋而不窄。
净名经云。以须弥之高广。纳芥子中。而不迫窄。涅盘经云。于针锋上。立无边身菩萨等。
近尘远刹而全通。
华严经颂云。一一微尘中。能证一切法。如是无所碍。周行十方国。又云。于一微尘中。一切国土旷然安住。古德云。一切不思议事。于一切处悉能普现。其唯一毗卢清净法身之应用耳。此法身者。即是心也。心是法家之身。所以言若能谛观心不二。方见毗卢清净身。一念起恶。法身亦随现。一念起善。法身亦随现。名为处处互现。乃至色处现。空处现。自在无碍。更莫远推诸佛。唯一念空心是。华严疏云。犹如海印顿现。经云。一念现故。谓无前后。如印顿成。又常现。非如明镜有现不现时。又非现现。如明镜对至方现。以不待对。是故常现。该三际故。已上俱是一真心寂照普现之义耳。
靡减靡增。绵绵而常凝妙体。非成非坏。续续而不坠玄风。
亘古垂今。通凡彻圣。更无异法。唯是一心。得时不增。失时不减。升时不成。坠时不坏。如华严锦冠云。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大者即是心体。心体无边。故名为大。方是心相。心具德相之法。故名为方。广是心用。心有称体之用。故名为广。佛是心果。心解脱处。名之为佛。华是心因。心所行行。喻之以华。严是心之功用。心能善巧严饰。目之为严。经是心教。心起名言。诠显于此。故名为经。斯即大等七字。并不离心。然心之一字。非体非用。非因非果。非义非教。虽非一切。能为一切。何以故。谓一法界心是体。若能依此悟解。念念即是华严法界。念念即是毗卢法身。如华严经云。若与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成正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业机关。金轮种族。
释迦佛是金轮王之种。一钵和尚歌云。万代金轮圣王子。只这真如灵觉是。所以祖代相传。但示即心是佛。才生信解。即绍祖位矣。
如频伽鸟而韵压群音。
频伽鸟未出壳时。于壳中发声。已胜众鸟之音。此况一切生死最初际底下凡夫。未脱烦恼壳。便能识心。我当作佛。已超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
犹好坚树而高升众木。
西天有好坚树。出土便高百尺。超过群木之上。此况圆教之人。知心即具法界。圆解圆修。出过二乘藏通别教修行之人。若论功程。日劫相倍。
一翳初起。缤纷而华影骈空。瞥念才兴。纵横而森罗满目。
首楞严经云。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盘。皆即狂劳颠倒华相。是知万法因想而生。随念而至。故璎珞经云。佛言。我从本来。不得一法。究竟定意。如今始知。所谓无念。若得无念者。观一切法悉皆无形。因此得成无上正真之道。又如起信论云。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即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又云。一切境界。唯心妄动。心若不动。则一切境相灭。唯一真心遍一切处。是知心外见有境界。皆自妄念情想而生。故云。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情生智隔者。失正智而成妄想故。想变体殊者。迷真如以成名相故。还源观云。真空滞于心首。恒为缘虑之场。实际居在目前。翻成名相之境。唯识枢要云。起自心相有二。一者影像相。万法是心之影像。二者所执相。诸境无体。随执而生。因自心生。还与心为相。
道绝浮言。至妙难论。出生死而无别路。登涅盘而唯一门。
华严经云。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首楞严经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此二教。唯宗一心法而求出离。是以既了一心而出。亦不住生死涅盘。谓大悲故。常处生死。谓大智故。常处涅盘。是俱住义。二大悲故不住涅盘。大智故不住生死。即二俱不住。又一明俱不住者。有二义故。不住生死。一见生死过患故不可住。二由见生死本空故无可住。上二皆约智故不住。有二义故。不住涅盘。一见涅盘本自有故不住。二由不异生死故不可住。
须臾而即俗归真。莫俦兹旨。顷刻而从凡入圣。难报斯恩。
禅宗门下。从上已来。但了即心是佛。便入祖位。即坐道场。但信之。凡圣不隔一念。若不信。天地悬殊。如经颂云。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五道鲜洁不受染。有解此者成大道。直饶未信自心是佛。虽沦五道。心性常净。染不能染。故云五道鲜洁不受染。以众生法身。即诸佛法身。不增不减。虽随流返流。其性不改。是以随流作众生时不灭。返流成佛时不增。以一切众生。垢深障重。设遇善友开发。亦不信受。唯逐情生。不见自性。故先德云。妄情牵引何年了。辜负灵台一点光。
群籍共推。罕逾深理。吞蛇得病而皆是疑生。
晋书乐广传。广有亲客。久隔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座。蒙赐酒。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厅署。壁上有角弓。上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前处。客见如初。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悬砂止饥而悉从思起。
如律中四食章云。思食者。如饥馑之岁。小儿从母求食。啼而不止。母遂悬砂囊。诳云此是饭。儿七日谛视其囊。特为是食。其母七日后。解下示之。其儿见是砂。绝望。因此命终。方验生老病死。皆是自心。地水火风。终无别体。
乃至笋拔寒林。
孟宗父病。冬中索笋。宗遂抱竹而泣。笋乃随生。
鱼跳冰沚。
晋王祥至孝。早丧所亲。后母朱氏喜食生鱼。时寒。祥乃解衣冰上。冰忽自释。双鲤跃出。时人以为孝感。
酒变河中。
越王单醪投河。三军告醉。
箭穿石里。
李广少失殳。问母。父安在。母云。汝父早被虎所伤。广遂??弓捉虎。至山向晚。见石似虎。挽弓射之没羽。近前观看。乃知是石。
非麹蘖之所成。岂功力之能恃。
上四事。皆从孝心及平等心所感。
无纤尘而不因识变。道理昭然。
此八识心有四分。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华严记云。如契经说。一切唯有觉。所觉义皆无。能觉所觉分。各自然而转。释曰。此即华严经。上半明无外境。下半明有见相二分。各各自从因缘所生。名自然而转。下结正义。论云。达无离识所缘境者。则所变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自行相。相见所依自体名事。即自证分。释曰。此中虽是立二分家。义已有三。故次论云。若无自证分。此者应不自忆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故释曰。此明有自证分。意云。相离于见。无别自体。但二功能。故应别有一所依体。若无自证。应不自忆。心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谓如见分不更相分之境。则不能忆。要曾更之。方能忆之。若无自证。已灭心所。则不能忆。以曾不为自证缘故。则如见分不曾更忆。今能忆之。明先有自证已曾缘故。如于见分忆曾更境故。次下立三分。论云。然心心所一一生时。以理推征。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别故。相见必有所依体故。释曰。所量是相分。能量是见分。量果是自证分。自证分与相见为所依故。论如集量论伽陀中说。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证。即能量及果。此三体无别。释曰。所量如绢。能量如人。量果如解数智。果是何义。成满因义。言无别体者。唯一识故。则离心无境。次立四分。论云。又心心所。若细分别。应有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如前。第四证自证分。若无此者。谁证第三。心分别既同。应皆证故。释曰。见分是心分。说有自证分。自证分应无有果。诸能量者皆有果故。释曰。见分是能量。须有自证量见分。说有第四果。恐被救云。却用见分为第三果。故次论云。不应见分是第三果。见分或则非量摄故。因此见分不证第三。证自体者必现量故。释曰。意明见分通于三量。三量者。谓现量。比量。非量。即明见缘相时。或量非量。不可非量法。为现量果。或见缘相。是于比量。及缘自证。复是现量。故自证是心体。得与比量非量而为果。见分非心体。不得与自证而为其量果。故不得见分证于第三。证自体者必现量故。第三四分既是现量。故得相证无穷过矣。意云。若以见分为能量。但用三分亦得足矣。若以见分为所量。必须第四为量果。若通作喻者。绢如所量。尺如能量。智所量果。是自证分。若人为所使。智为能使。何物用智。即是于人。如证自证分。人能用智。智能使人。故能更证。亦如明镜。镜像为相分。镜明为见分。镜面如自证分。镜背如证自证分。面依于背。背复依面。故得互证。亦可以铜为证自证分。镜依于铜。铜依于镜。
非一种而罔赖心成。言思绝矣。
心识变者。如密严经颂云。汝等诸佛子。云何不见闻。藏识体清净。众或所依止。或具三十二。佛相及轮王。或为种种形。世间皆悉见。譬如净空月。众星所环绕。诸识阿赖耶。如是身中住。譬如欲天主。侍卫游宝宫。江海等诸神。水中而自在。藏识处于世。当知亦复然。如地生众物。是心多所现。譬如日天子。赫奕乘宝宫。旋绕须弥山。周流照天下。诸天世人等。见之而礼敬。藏识佛地中。其相亦如是。十地行众行。显发大乘法。普与众生乐。常赞于如来。在于菩萨身。是即名菩萨。佛与诸菩萨。皆是赖耶名。佛及诸佛子。已受当受记。广大阿赖耶。而成于正觉。密严诸定者。与妙定相应。能于阿赖耶。明了而观见。佛及辟支佛。声闻诸异道。见理无怯人。所观皆此识。种种诸识境。皆从心所变。瓶衣等众物。如是性皆无。悉依阿赖耶。众生迷惑见。以诸习气故。所取能取转。此性非如幻。阳??及毛轮。非生非不生。非空亦非有。譬如长短等。离一即皆无。智者观幻事。此皆唯幻术。未曾有一物。与幻而同起。幻??毛轮等。在在诸物相。此皆心变异。无体亦无名。世中迷惑人。其心不自在。妄说有能幻。幻成种种名。去来皆非实。如铁因磁石。所向而转移。藏识亦如是。随于分别转。一切诸世间。无处不周遍。如日摩尼宝。无思及分别。此识遍诸处。见之谓流转。不死亦不生。本非流转法。定者勤观察。生死犹如梦。是时即转依。说名为解脱。此即是诸佛。最上之教理。审量一切法。如秤如明镜。若以此一心。为一切法之定量者。如秤称物。斤两无差。似镜照像。妍丑皆现。又心成者。古释一心有四。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黄庭经所明。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色是眼识境。根身种子器世界。阿赖耶识之境。各缘一分。故云自分。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集种子。生起现行。四干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故祖佛法中。皆以心为印。楷定万法故。若能决定信入。请各收疑。离此别无奇特。故云言思绝矣。
动静之境。皆我缘持。如云驶而月运。似舟行而岸移。
圆觉经云。佛言。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譬如动目能摇湛水者。古释云。以眼劳观水。见水有动。眼若不瞬。池水则不摇。妄见若除。亦无草木成坏之相。若举眼见色。由有色阴。举身受苦乐。由有受阴。举心即乱。由有想阴。举眼见生灭。由有行阴。精明湛不摇处。即识阴。又若以遍身针刺俱知。不带分别。则是识阴。若次第分别。则余识阴。故知一念才起。五阴俱生。微识未亡。六尘不灭。若唯识之义灯常照。妄何由生。一心之智镜恒明。旨终不昧。又如定眼犹回转火者。如定目看旋火轮之时。眼亦回转。前因眼动而水动。即是因心动而境动。后因火动而眼动。即是因境动而心动。故知心即是境。境即是心。能所虽分。一体常现。故华严疏云。往复无际。动静一源。云驶月运舟行岸移者。亦复如是。故知真心不动。妄念成差。如起信论云。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鱼母忆而鱼子长。
如鱼散子。鱼母不忆持。其子即烂坏。鱼母若忆。子即生长。如独影境。过去等诸法。心若不缘。境不现前。一切诸法。皆是心缘识变。若无心。即无法。
蜂王起而蜂众随。
大智度论云。诸法入佛心中。唯一寂灭三昧门。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亦如得蜜蜂王。余蜂尽摄。心王若起。从心所有善恶等法。悉皆随起。况如王出。百司尽随。
印前后而无差。诸贤共仰。揩初终而不谬。千圣同推。
如王宝印。其文顿现。无前后际。又印定天下。如佛法中。若无心印。不成佛法。是知前亦是心。后亦是心。古亦是心。今亦是心。故云。非古盛而今衰。匪愚亡而智现。又云。万法不出一心矣。华严经颂云。众生心行无有量。能令平等入一心。以智慧门悉开悟。于所修行不退转。又云。如是一切人中主。随其所有诸境界。于一念中皆了悟。而亦不舍菩提行。又云。诸佛随宜所作业。无量无边等法界。智者能以一方便。一切了知无不尽。
是以朕迹才生。皆从此建。快马见鞭而鹙子先知。
经云。外道问佛。不问有语不问无言时如何。佛默然而坐。外道赞曰。快哉。瞿昙。开我迷云。令我得入。礼拜而出。后阿难问佛。外道得何道理而称赞之。佛言如快马见鞭影。疾入正道。鹙子先知者。舍利弗亦名鹙子。于法华会上。初周法说。最先领解。前得授记。
香象回旋而龙女亲献。
象王回旋者。文殊师利于觉城东畔。如象王回。顾示四众。最初善财童子得入。法华会上龙女献珠。此是实报畜生女。以不得人身。是戒缓。得悟大乘心宗。是乘急。如净名经云。于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又处胎经云。释梵女。皆不受身不舍身。皆现身成佛。又偈云。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愚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返掌。
得果而荣枯已定。尽合前因。举念而苦乐随生。悉谐初愿。
唯识变定。丰俭由心。饮啄有分。追身受报。未曾遗失。不唯人间报应随心。一切出世功德。皆在初心圆满。如华严演义记云。初发心时。得如来一身无量身。则法身开显。得究竟智慧。得一切智慧光明。则般若开显。以心离妄取。寂照双流。故解脱开显。故此心中无德不摄。因该果海。并在初心。从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即梵行品。又言初后圆融者。以初是即后之初。后是即初之后。以缘起法。离初无后。离后无初。故举初摄后。若约法性融通。一切因果。不离心性。契同心性。无德不收。以一切法随所依住。皆于初心顿圆满故。如梵行品云。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十善业道经云。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乃至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是知境随业识转。是故说唯心。不净之财变为脓血。非分之宝化作毒蛇。如昔有娼姬。舍钱造普光王寺。主者不受。遂令理于寺东北上。迩后寻掘。悉变为血。所亦有屠羊之人。聚钱于竹筒之内。死后。母开之。亦成赤血。如古德云。众生世界海。依住形相。苦乐净秽。皆是众生自业果报之所庄严。不从他有。诸佛菩萨世界海。皆依大愿力。自体清净法性力。大慈悲智力。不思议变化力。之所成就。故知染净缘起。不出自心。世界果成。更无别体。如经颂云。或从心海生。随心所解住。如幻无处所。一切是分别。又颂云。始从一念终成劫。悉依众生心想生。一切刹海劫无边。以一方便皆清净。又唯识变定。报应无差。千驷一瓢。各任其分。朱门华户。尽逐其缘。随善恶现行之心。感丰俭等流之境。如前定录云。韩晋公在中书。因召一吏。不时而至。公怒。将挞之。吏曰。某有所属。不得遽至。乞宥其罪。晋公曰。宰相之吏。更属何人。吏曰。某不幸。兼属阴司。晋公以为不诚。怒曰。既属阴司。有何所绾。吏曰。某主三品已上食料。晋公曰。若然。某明日当以何食。吏曰。此非细事。不可显之。请疏于纸。过后为验。乃如之。而系其吏。明旦。遽有诏命。既对。适遇大官进食。有糕糜一器。上以一半赐晋公。食之美。又以赐之。既而腹胀。归私第。召医者视之。曰食物所拥。宜服少橘皮汤。至夜可啖浆水粥。明日愈。思前夕吏言。召之。视其书。则皆如其说。公固复问。人间之食。皆有籍也。答曰。三品已上。日支。五品已上而有权位者。旬支。凡六品者。季支。其有不食禄者。岁支。又云。京兆府赵郡李敏求。应进士。入就礼部试不利。太和九年秋。旅居宣平里。日晚拥膝愁坐。忽如沉醉。俄而精魂去身。约行六七十里。至一城门之外。有数百千人。忽有一人出拜之。敏求曰。何人也。答曰。某李岸也。敏求曰。汝前年随吾旅游。卒于泾州。何得在此。对曰。某自离二十二郎后。事柳十八郎。职甚雄盛。二十二郎既至此。亦须一见。遂于稠人中引入通见。入门。两廊多有衣冠。或有愁立者。或白衣者。或简板者。或有将通状者。其服率多黪紫。或绿色。既至厅。柳揖坐。与之言曰。公何为到此。得非为他物所诱乎。某力及。公宜速去。非久驻之所也。敏求具如此答。柳命吏送出。将去。恳求知将来之事。柳曰。人生在世。一食一宿。无不前定。所不欲人知。虑君子不进德修业。小人惰于农耳。君固欲见。亦不难尔。乃命一吏。引敏求至东院。约有屋一百余间。从地至屋。书架满文簿。签帖一一可观。吏取一卷。出三行。第一行云。太和二年罢举。第二行云。其年得伊宰宅钱二十万。其第三行云。受官于张平子。余不复见。敏求既醒。具书于标帙之间。明年客游西京。过时不赴举。明年遂娶韦氏。韦氏之外祖伊宰。将鬻别第。召敏求而售之。敏求因访所亲。得价钱二百万。伊宰乃以二十万贶敏求。既而当用之倦头。以四万为货。时敏求与万年尉户曹善。因请之九十君用所资伊亦贶焉。累为二十四万。明年以荫调授河北县。有张平子墓。时说者失其县名。以俟知者。
美恶无体。因念所持。
一切万法。因第八识之所持。一切好恶。是第六意识分别之所起。
声响冥合。形影相随。
心直事直。心邪法邪。一一法但随心开合。更无别旨。或正杀误杀。实报虚报。丝毫匪滥。晷刻不移。既自心口所为。还自心口所受。如自镜录云。昔月氏国城西有大山。是离越辟支佛住处。去此不远。有人失牛。寻到此山。值此辟支燃火染衣。宿业力故。当于尔时。钵变为牛头。法衣变为牛皮。染汁变为血。染滓变为肉。柴变为骨。其迹既尔。遂为牛主执入狱中。弟子推觅。莫知所在。从是荏苒经十二年。后遇因缘。知在狱中。便向王说。我师在狱。愿王放赦。王问狱典。有僧否。典曰。无僧。白王。愿唤狱中沙门者出。我师自出。狱典寻唤。辟支佛即出。此辟支佛在狱既久。发长衣坏。沙门形灭。诸弟子等。礼而问曰。师何在此。师于尔时答以上事。弟子复问。宿世造何因。今令致此。师答曰。吾于昔时谤他人偷牛。致使如此耳。故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本性希奇。莫可思议。似服伽陀之药。如餐真乳之糜。
经云。阿伽陀药。功兼诸药。能治一切病。又经云。如食乳糜。更无所须。况了心之人。一切悉皆具足。
同如意树。雨无尽之宝。
此如意树。随一切众生心所念。悉皆雨宝。心亦如是。随念出生万法。无有穷尽。
类水清珠。澄众浊之池。
大水清珠。能清浊水。如悟一心。能破一切尘劳境界。
升第一义天。正会大仙之日。登普光明殿。当朝法界之时。
教中有第一义天。故号佛为天中天。又号佛为大仙。普光明殿者。华严经中。佛登普光明殿。说华严经。华严经以法界为宗。如法华经云。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又普光明智者。若说等觉说妙觉是约位。普光明智不属因果。该通因果。其由自觉圣智超绝因果故。七卷楞伽。妙觉位外。更立自觉圣智之位。亦犹佛性。有因有果。有因因。有果果。以因取之。是因佛性。以果取之。是果佛性。然则佛性非因非果。普光明智亦复如是。体绝因果。为因果依。果方究竟。故云如来普光明智。
冥真寂照。含虚吐耀。
肇论云。玄道在乎妙悟。妙悟在乎即真。即真则有无齐观。有无齐观则彼己莫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同我则非复有无。异我则乖于会通。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中。又云。至人虚心冥照。理无不统。怀六合于胸中。而灵鉴有余。镜万有于方寸。而其神常虚。
罔象兮获明珠。
黄帝于赤水求玄珠。有臣离娄。百步能观毫末。求之不得。乃罔象而得之。罔象即无心也。故弄珠吟云。罔象无心却得珠。能见能闻是虚伪。
希夷兮宗法要。
眼不见谓之希。耳不闻谓之夷。故云无心道现。又真心无形。非见闻觉知之所能解。
恩覆群生而无得。不作不为。
肇论云。夫圣人功高二仪而不仁。明逾日月而弥昏。注云。是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卄/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卄/狗]。刍[卄/狗]者。无吠守之功也。不仁者。施恩不望报。弥昏者。照而无照也。即无心矣。
光含万象而绝思。忘知忘照。
永嘉集云。若以知知寂。此非无缘知。如手执如意。非无如意手。若以自知知。亦非无缘知。如手自作拳。非是不拳手。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为无知。以性了然故。不同于木石。如手不执物。亦不自作拳。不可为无手。以手安然故。不同于兔角。斯为禅宗之妙。故今用之。而复小异。以彼但显无缘真智。以为真道。若夺之者。但显本心。不随妄心。未有智慧照了心原。故云直须能所平等。等不失照。为无知之知。此知知于空寂无生如来藏性。方为妙耳。
如是则尘成佛国。念契圆音。
心要笺云。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道成。无一尘而非佛国。又唯心诀云。岩树庭莎。各挺无边之妙相。猿吟鸟噪。皆谈不二之圆音。又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犹如满月唯一圆形。随器差别而现多影。谓多即是一。若多不即一。则非一音。一复即多。若一不即多。即非圆音矣。
但显金色之世界。
华严经云。一切处文殊师利。从金色世界来。金色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白净之色。文殊者。即信自心无依住性妙慧解脱。是自文殊。若人若法。皆是自心所表之法。如法华经云。入如来室者。即众生大慈悲心是。岂可入于有相屋宅乎。所以牛头第一祖融大师。天台智者大师。所释佛经。皆作观心之释。如是即深契祖佛之本怀矣。
唯闻薝卜之园林。
如净名经云。方丈之内。唯谈大乘一心之旨。故云。唯闻薝卜之香。不嗅余香三乘之气。
莫比商人之宝。
任商人采宝。设获骊珠。皆是世珍。徒劳功力。如管子云。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不远。利在前也。渔人入海。海水百仞。冲波逆流。宿夜不出。利在水也。此乃世间勤苦求利之耳。如或坚求志道。晓夕忘疲。不向外求。虚襟澄虑。密室静坐。端拱宁神。利在心也。如利之所在。求无不获。况道之在心。信无不得矣。故知训格之言。不得暂舍。可以镂于骨。书于绅。染于神。熏于识。所以楚庄轻千乘之国。而重申叔一言。范献贱万亩之田。以贵舟人片说。此乃成家立国。尚轻珍重言。况称扬心地法门。诸佛秘密。言下契无生。闻之成大道。宁容轻慢乎。
宁齐樵客之金。
如采樵人。负薪而归。路逢黄金。即弃薪拾金。价逾万倍。况舍伪归真。不依权渐不了义教。直入一心实教之门。则所学功程。日劫相倍。如孤寂吟云。不迷须有不迷心。看时浅浅用时深。此个真珠若采得。岂同樵客负黄金。黄金烹炼转为新。此珠含光未示人。了则毛端吞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尘。一滴一尘并举喻一心包含广大矣。岂比人间之宝。此乃出世之珍。标万化之原。统一真之本。随缘应用。犹如意珠。对物现形。若大圆镜。是以能包万象。是大法藏。出生无尽。是无尽藏。妙慧无穷。是大智藏。法法恒如。是如来藏。本性无形。是净法身。体合真空。是虚空身。相好虚玄。是妙色身。妙辩无穷。是智慧身。隐显无碍。是应化身。万行庄严。是功德身。念念无滞。是入解脱法门。心心寥廓。是入空寂法门。六根自在。是入无碍法门。一念不生。是入无相法门。又此中旨趣。若相资。则唯广唯大。演之无际。若相夺。则唯微唯细。究之无踪。斯乃离有无而不坏有无。标一异而非一异。则四边之火莫能烧。百非之垢焉能染。但随缘显现。如空谷响。故大涅盘经云。譬如一人。多有所能。若其走时。则名走者。若收刈时。复名刈者。若作饮食。名作食者。若治材木。则名工匠。锻金银时。言金银师。如是一人。有多名字。法亦如是。其实是一。而有多名。故知约用分多。体恒冥一。庐山远大师云。唯一知心随用分多。非全心外别有诸数。譬如一金作种种器。非是金外别有器体。
厌异忻同而情自隔。
摩诃衍释论云。厌异舍别。唯一真如。譬如有人避影畏空。终不得离。任九十六种外道。常合圆宗。纵八万四千尘劳。恒当正位。以各不离心故。
舍此取彼而理恒任。
任背觉合尘。遗心骤境。且一心真如之理。未尝移易。如释摩诃衍论云。一心真如体大。通于五人。平等平等。无差别故。云何名为五种假人。一者凡夫。二者声闻。三者缘觉。四者菩萨。五者如来。是名为五。如是五人。名自是五。真自唯一。所以者何。真如自体。无有增减。亦无大小。亦无有无。亦无中边。亦无去来。从本已来。一自成一。同自作同。厌异舍别。唯一真如。是故诸法。真如一相。三昧契经中作如是说。譬如金刚作五趣像。五人平等亦复如是。于诸人中无有增减。故起信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相。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之相。
绳上生蛇而惊悸。
论颂云。白日看绳绳是麻。夜里看绳绳是蛇。麻上生绳犹是妄。岂堪绳上更生蛇。此况迷心作境之人。如绳上生蛇。若麻上生绳。是依他起性。若绳上生蛇。是遍计所执性。无名无体。情有理无。例观万境。亦复如是。悉落周遍计度之心。
杌中见鬼而沉吟。
如夜看杌。疑为是鬼。虽无真实。而起怖心。亦如梦中所见。以万法体虚成事。此亦喻迷心作境。自起怖心。若了一心。无境作对。自然忻厌不生。
痴猿捉月而费力。渴鹿逐??而虚寻。
并喻心外取法。无有得理。故证道歌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宝藏论云。察察精勤。徒兴梦虑。遑遑外觅。转失玄路。
饮狂药而情随转日。食蒗荡而眼布华针。
大涅盘经云。如人醉时。见有转日。此况妄心才动。幻境旋生。又经云。如人服蒗荡子。眼见针华。并况不达一心。妄生境界。
皆自想生。万品而始终常寂。尽因念起。一真而境界恒深。
经云。一切国土。皆想持之。若无想。即无法。又一切境界。随念而至。若无念。诸境不生。如还源观云。摄境归心真空观者。谓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心外更无一法可得。故曰归心。谓一切分别。但由自心。曾无心外境。能与心为缘。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论云。由依唯识故。境本无体。真空义成故。以尘无有故。本识即不生。
法内规模。人间轨则。
此一心法门。可谓尽善尽美。何者。体含虚寂。不能赞其美。理绝见闻。不能书其过。降兹已下。皆堕形名。则难逃毁赞矣。如昔人云。夫大道混然无形。寂尔无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非可以影响知。不得以毁誉称也。降此以往。则事不双美。名不并盛矣。虽天地之大。三光之明。圣贤之智。犹未免于毁誉也。故天有拆之象。地有裂之形。日月有谪蚀之变。五星有勃彗之妖。尧有不慈之诽。舜有谪父之谤。汤主有放君之称。武王有弑主之讥。齐桓有贪淫之目。晋文有不臣之声。伊尹有诬君之迹。管仲有僭上之名。以夫二仪七曜之灵。不能无亏弥。尧舜汤武之圣。也不能免嫌谤。桓文伊管之贤。也不能遗纤过。由此观之。宇宙庸流。奚能得免怨谤。而无悔吝也。若以心智通灵。成无为之化。则万累不能干矣。又真俗二谛。并从心起。第八识心是持种依。真如心是迷悟依。如华严记云。依生灭八识辩二所由。显法相但是心境依持。而即如来藏。辩其二所以。于中先总。后以会缘入实。下别示二相。即以起信真如生灭二门为二义耳。存坏不二。唯一缘起。结归华严会缘入实。言二门无碍。唯是一心者。结归起信依一心法立二种门。故须具足二义。方名具分唯识。问。唯识第九。亦说其所转依有其二种。一持种依。谓第八识。二迷悟依。谓即真如。何以说。言然依生灭八识。唯有心境依持。答。彼虽说迷悟依。非即心境依持。以真如不变。不随于心变万境故。但是所迷耳。后还净时。非是摄相即真如故。但是所悟耳。今乃心境依持。即是真妄非有二体。故说一。约义不同。分成两义。说二门别。故论云。然此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以此二门不相离故。
愿无不从。信无不克。见万像于掌中。收十方于座侧。
华严策林云。全色为眼。恒见色而无缘者。色是所缘之境。眼是能缘之根。今即是眼。故无缘也。言全眼为色。恒称见而非我者。眼是我能见。今全为色。正见之时。即非我也。非我离于情想。无缘绝于贪求。收万像于目前。全十方于眼际。是以缘义无尽。随见见而不穷。物性叵思。应法法而难准。法普即眼普。义通乃见通。体之自隐隐。照之遂重重。然后穷十方于眼际。镜空有而皎明。收万像以成身。显事理而通彻。
感现而唯徇吾心。美恶而咸归我识。
此明具分唯识者。以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即是具分。以具有生灭不生灭故。不生灭即如来藏。即通真心也。若不全依真心。事不依理。故唯约生灭。便非具分。有云影外有质。为半头唯识。质影俱影。为具分者。此乃唯识宗中之具分耳。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法总有四义。一是事。随境分别。见闻觉知。二是法。论体唯是生灭法数。此二义。论俗故有。约真故无。三是理。穷之空寂。四是实。论其本性。唯是真实如来藏法。又如进趣大乘方便经云。佛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已来。不生不灭。乃至一切众生心。一切二乘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真如相故。乃至尽于十方虚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状。无一区分而可得者。但以众生无明痴闇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着。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谓有。起觉知想。计我我所。而实无有觉知之相。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恒依妄心分别故有。所谓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为有。知此为自。知彼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则无别异。唯依妄心。不了不知。内自无故。为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种种法想。谓有谓无。谓好谓恶。谓是谓非。谓得谓失。乃至生于无量无边法想。当如是知。一切诸法。皆从妄想生。依妄心为本。然此妄心无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谓缘念觉知前境界故。说名为心。又此妄心。与前境界。虽俱相依。起无前后。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原主。所以者何。谓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依无明力因故。现妄境界。亦依无明灭故。一切境界灭。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非依境界故。生于无明。以一切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无明故。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因如此义。是故但说一切诸法依心为本。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故。又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而有。
手出金毛师子。皆籍善根。城变七宝华池。尽承慈力。
大涅盘经云。阿阇世王欲害如来。放护财狂醉之象。佛即舒手示之。即于五指出五师子。是象见已。投地敬礼。佛言。我于尔时手五指头实无师子。乃是修慈善根力故。令彼见如斯事。又云。南天竺国有一大城。名首波罗。城中有一长者。名曰卢至。为众导首。佛欲至彼城邑。化度彼人。彼众尼干。闻佛欲至。遂破坏林泉。坚闭城壁。各严器仗。防护固守。设彼来者。莫令得前。佛言。我于尔时至彼城已。不见一切树木丛林。唯见诸人庄严器仗当壁自守。见是事已。寻生怜愍。慈心向之。所有树木还生如本。河池泉井清净盈满。如清净池生众杂华。变其城壁为绀琉璃。我于尔时实不化作种种树木清净华池。当知皆是慈善根力。能令彼见如是事。故知凡有一切苦乐境界。仗佛力为增上缘。但是自心感现。例见目前实境。悉是想生。心外实无一法。但从识变耳。
卷舒不定。隐显千端。或阒尔无迹。或烂然可观。处繁而不乱。履险而常安。
心境诸法。互夺互资。相泯相入。若相资相入。则性相俱存。烂然可见。若互夺互泯。则理事俱空。阒尔无迹。以万法从心。随缘建立。以无性从缘故有。以从缘无性故空。如宝印重玄序云。蕴大千之经卷。不出情尘。布极净之身云。常居秽土。会寂灭于因缘之际。得圆常于生死之轮。理事双现而两亡。性相共成而互夺。一真湛尔而非寂。万化纷然而匪繁。顿虚诸相而不空。遍兴多事而非有。不得一法而密传心要。不演一字而恒转圆音。一体遍多。犹朗月而影分千水。多身入一。若明镜而光写万形。
醍醐之海泓深。横吞众派。法性之山挺出。高落群峦。
法华经云。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如来所说经中最为深大。又云。及十宝山众山之中。须弥山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经中最为其上。此经是醍醐之教。为第一心宗。故经云。十方诸国土。唯有一乘法。
理体融通。芳名震烈。瞻时而别相难穷。入处而一门深彻。
若以事相观。随差别而迷旨。若以一心照。随平等而归根。所以首楞严经云。但于一门深入。则六知根一时清净。又云。入一无妄。李长者论云。一入全真。如新丰和尚悟道颂云。向前物物上求通。只为从前不悟宗。如今悟了浑无事。方知万法本来空。
服善见王之药饵。众病咸消。奏师子筋之琴弦。群音顿绝。
善见王药。能治众病。心之妙药亦复如是。能治诸法。故偈云。一丸疗万病。不假药方多。又云。以师子筋为琴弦。其音一奏。群音断绝。况说一心能收万法。
尔乃明逾皎日。德越太清。随机起用。顺物无生。
问。初心学人。悟入此宗。信解圆通。有何胜力。答。若正解圆明。决定信入。有超劫之功。获顿成之力。虽在生死。常入涅盘。恒处尘劳。长居净刹。现具肉眼。而开慧眼之光明。匪易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见。则烦恼尘劳。不待断而自灭。菩提妙果。弗假修而自圆。乃至等冤亲。和诤论。齐凡圣。泯自他。一去来。印同异。融延促。混中边。世出世间。不可称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之力。莫能过者。亦名佛力。亦名般若力。亦名大乘力。亦名法力。亦名无住力。所以先德释云。无住力持者。则大劫不离一念。又云。色平等是佛力。色既平等。则唯心义成。故知观心之门。理无过者。最尊最贵。绝妙绝伦。刹那成佛之功。顿截苦轮之力。大涅盘经云。譬如药树。名曰药王。于诸药中。最为殊胜。能灭诸病。树不作念。若取枝叶及皮身等。虽不作念。能愈诸病。涅盘亦尔。是以若于一心。有圆信圆修。乃至见闻随喜。一念发心者。无不除八万尘劳三障二死之病。大品经云。如摩尼珠。所在住处。一切非人不得其便。以珠着身。闇中得明。热时得凉。寒时得温。若在水中。随物现色。即况识此自心如意灵珠。圆信坚固。一切时处。不为无明尘劳非人之所侵害。则处繁不乱。履险恒安。高而不危。满而不溢。
非异非同。盈刹而坦然平现。不大不小。遍空而法尔圆成。
此一心法。是大真理。不假有缘生。亦非无缘生。以法体故。为万法之性。遍一切处。随人所感。应现无尽。异而非异。同而非同。大而非大。小而非小。如华严经颂云。一一微尘中。能证一切法。一切众生心。普在三世中。如来于一念。一切悉明达。
神灵之台。秘密之府。
此一心法。是神解之性。能通灵通圣。故曰灵台。又万法之指归。千途之通体。故云秘府。
病遇良医。民逢圣主。
法华经云。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闇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此况人间所遇。若于佛法中。直了心人。可以永脱尘劳。长居圣地。治烦恼之重病。成无上之法王。校量得失。天地悬殊矣。
以本摄末。驾智海之津梁。
一心为本。诸法为末。欲渡生死海。应以心智而度之。
举一蔽诸。辟玄关之规矩。
举一心法。摄尽无余。此一法门。能建立凡圣境界。摄生化门。六度万行。无不具足。如还源观云。从一心体。出生二用。三遍。四德。五止。六观。一体者。即自性清净圆明体。即通为十定之体。言二用者。一海印森罗常住用。即海印三昧。二法界圆明自在用。即华严三昧。言三遍者。一者一尘普周法界遍。二一尘出生无尽遍。三一尘含容空有遍。此三并是因陀罗网三昧门。言四德者。一随缘妙用无方德。二威仪住持有则德。三柔和质直摄生德。四普代众生受苦德。言五止者。一照法清虚离缘止。二观人寂泊绝欲止。三性起繁兴法尔止。四锭光显现无念止。五事理玄通非相止。言六观者。一摄境归心真空观。二从心现境妙有观。三心境秘密圆融观。四智身影现众缘观。五多身入一镜像观。六主伴互现帝网观。上之止观。并是寂用无涯三昧门也。
匡时龟镜。为物权衡。
此一心法。能考古推今。穷凡达圣。如秤知轻重。似镜鉴妍媸。但了一心。无不知诸法根源巨细矣。
相夺则境智互泯。相资则彼我俱生。
以境夺智则智泯。以智夺境则境亡。以彼资我则我立。以我资彼则彼生。
无明树上而觉华顿发。八苦海内而一味恒清。
经云。烦恼大悔中。有圆满如来。宣说实相常住之理。本觉实性中。有无明众生。起无量无边烦恼之波。论云。唯真不立。单妄不成。真妄相成。方能建立。如水因风而起波。风水不相舍离故。
全体现前。岂用更思于妙悟。本来具足。何须苦待于功成。
诸佛将众生心为佛。众生将佛心为众生。一体无差。但隔迷悟。以即心是佛故。虽分三身之异。终无别体。故云。法身相好。一际无差。又古德云。新佛旧成。曾无二体。以报身就法身。如出模之像。像本旧成。故无二体。新成旧佛。法报似分。以法身就报身。如金成像。金像似分。以有未成像金故。今成像竟。似分于二。诸佛如已成像之金。众生如未成像之金。成与未成。似分前后。则金体始终。更无别异。
显异标奇。精明究竟。如舒杲日之光。似布勾芒之令。
此一心法。如日照天下。无法而不明。犹春遍寰中。无物而不发。
三毒四倒而非凡。八解六通而非圣。
在凡非凡。处圣非圣。以但是自心故。终无别理。宝藏论云。如实际中。无毫厘凡圣可得。
至宝居怀兮终不他求。灵珠在握兮应须自庆。
肇论云。圣远乎哉。体之即神。何者。为众生自心。皆是般若。但能体悟至理。即心是佛。即今日灵觉之真性。即是般若圣智也。此明真智。斯乃悟理之圣。非神通果证也。又所云般若圣智者。若正智即观照般若。如如即实相般若。此正智如如。即是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即是如来藏心。如来藏心。即是众生灵觉之性。众生灵觉之性。即是般若真智。
愍同体兮起无缘。
菩萨观一切众生。同一体性。愍彼不达。而行大悲。无缘者。即无缘慈。如石吸铁。任运吸取一切众生。而无度想。
溢法财兮资慧命。
法财者有七。一闻。二信。三戒。四定。五进。六舍。七惭愧。慧命者。即自心无尽真如之性。此七种法财。乃至恒沙智德。皆是心所有法。悟入之者。资益无穷。
履得一之旨。豁尔消疑。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而道成。经云。若得一。万邪灭矣。又云。若得一。万事毕。若了一真心。何理而不圆。何事而不毕也。如古德问云。所言心性是一者。何得众生界见有种种。答。以真如心性是一。随缘生灭而成种种。又第八识。正是所熏心体。含多种子。熏成种种。即是真如随缘义。又心性是一者。古释有二义。一者妄心之性。成心之性。以性相不同故。真心之性。真心即性故。二者通成。谓此二性。别明二藏。前之二性。皆具二藏。但为妄覆。名如来藏。直语藏体。即自性心故。此自性清净真心。不与妄合。名为空藏。具恒沙德。名不空藏。前明即离。此明空有。故重出也。言皆平等无二者。上二即离不同。由心之性故不即。由心即性故不离。不即不离。为心之性。后二即空之实为不空。即实之空为空藏。空有不二。为心之性。然空有无二之性。即是不即不离之性。故但云一也。
入不二之门。廓然无诤。
心外有法。即见有二。便有对治。即乃成诤。若了境即心。能所冥一。即无诤矣。既不涉能所。即非情无情。但直论见性之门。匪落是非之道。是以能所不同。不可执一。心境一味。不可称异。若以性从缘。则情非情异。为性亦殊。若泯缘从性。则非觉不觉。若二性互融。则无非觉悟。华严经云。真如无少分非觉悟者。则真如遍一切有情无情之处。若无少分非觉悟者。岂无情非佛性乎。又经意但除执瓦砾无情之见。非除佛性。则性无不在。量出虚空。宁可除乎。又古德云。觉性是理。觉了属事。如无情中。但有觉性。而无觉了。如木中但有火性。亦无火照。今言性者。但据理本。谁论枝末。又觉智缘虑名情。自性不改名性。愚人迷性生情。故境智不一。智者了情成性。故物我无二。
大理齐平。不亏不盈。道性如是。无送无迎。千浔海底而孤峻。万仞峰头而坦平。
傅大士行路易云。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山海坦然平。敲冰来煮茶。
竹祖摇风而自长。桐孙向日而潜荣。数朵之青山长在。一片之闲云忽生。
丹霞和尚忘己吟云。青山不用白云朝。白云不用青山管。云常在山山在云。青山自闲云自缓。皆比一心之道性。智境闲闲。
意地顿空。如兔角之铦利。解心全息。犹??水之澄清。
新丰和尚颂云。井底熢尘生。高山起波浪。石女生得儿。龟毛长数丈。若欲学菩提。应须看此样。
大建法幢。深提宝印。居下恒高。处违常顺。
此一心法门。是高建法幢。又是祖佛之心印。乃平等门。为一际地。高下自相倾。顺逆自违诤。若入真智。必无差别。如华严经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此明俗体本真。故云平等。以六相该之。即总而全别。即别而全总。即同而俱异。即异而恒同。即成而俱坏。即坏而俱成。
握王库刀之真形。抚修罗琴之正韵。
涅盘经中。况众生佛性。昧者不见。如王库中。有真宝刀。群臣无能识者。又经云。阿修罗王琴。不抚而韵。此况众生心。恒转根本法轮。未尝间断。如华严经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时说。
得趣而幽途大辟。胡用多求。了一而万事齐休。但生深信。
信心铭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若能如是。何虑不毕。华严经颂云。种种变化无量身。一切世界微尘等。欲悉了达从心起。菩萨以此初发心。
自在无碍。超古绝伦。荆棘变为行树。枭獍啼或梵轮。
高僧传云。释智通云。若夫寻近大乘修正观者。察微尘之本际。识一念之初原。便可荆棘播无常之音。枭獍说甚深之法。十方净土。未必过此矣。凡言唯心净土者。则一净一切净。可谓即尘劳而成佛国也。
似毛端之头含于宝月。
庞居士偈云。毛头含宝月。彻底见真源。
如琉璃之内现出金身。
法华经偈云。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
若畅斯宗。发明妙慧。剔摩诃衍之骨髓。摘优昙华之根蒂。
摩诃衍。即大乘心。优昙华。是灵瑞华。表说心时。难遇难解。
任聚须弥之笔。未写纤毫。纵饶乐说之门。难敷一偈。
华严经云。聚须弥山为笔。未写普眼经之一句一偈。
印同异。泯中边。等来去。绝偏圆。
以自心之体。非同异中边之见。如太虚空。更无异相。故经云。菩萨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又起信论云。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无始已来。本性具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真实识知义。自性清净心义。常乐我净义。清凉不变自在义。
水朝东而星拱北。
水朝东者。尚书云。江汉朝宗于海。宗者尊也。有似于朝。如心为万法宗。未有一法而不归心者。星拱北者。论语云。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以德者。无为之德也。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拱之。如一心不动。众行归之。
谷孕风而海纳川。
斯皆法尔如是。道性自然。如宝藏论云。谷风无绝。泉水无竭。亦比道性无有间绝。则道不离心。心不离道。故先德云。至妙灵通。目之曰道。又楞严经云。汝之心灵。一切明了。岂非真道耶。
寂尔无声。众响群音而吼地。荡然无相。奇形异状而参天。
即相无相。无相即相。以是一心之境界故。如华严经中。境界重重。佛身无尽。互相彻入。能同能别。全异全同。净秽国土。无障无碍。不论有情无情之异。皆为一心真智之境界。
约理而分。称真而说。蜜齐海内之甜。火均天下之热。
一蜜甜。遍天下之蜜皆甜。一火热。尽寰中之火皆热。此况若此一法是心。则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即是心矣。
当正位之发扬。因法性之施设。
此心赋者有二观。一唯心识观。二真如实观。先观唯心。次入真如。楞伽经云。自觉圣智者。令觉自心耳。摄论云。通达唯是意言分别。无有实法。即为入唯识方便。不取外相。即入唯心。占察经云。一唯心识观。二真如实观。唯心观浅。真如观深。能入法性。法性即真如异名。如起信论云。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住正念。其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此即唯心识观。次云。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此即真如实观。若了唯心。成唯心识观。若了无性。成真如实观。心境两亡。则成无分别智。
弗从事而失体。非一非多。不守己而任缘。亦同亦别。
如前云正位发扬者。未曾有一法。出心之正位。如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又前云法性施设者。般若经云。未曾有一法。而出于法性。真如一心。不守自性。随事建立。故云亦同亦别。虽随事建立。不失自体。故云非一非多。
本迹双举。权实俱存。
肇论云。非本无以垂末。非末无以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心即是本。法即是末。
言中而尽提纲要。指下而全见根源。
万法虽殊。一言而无不该尽。千月不等。一指而各见根源。如锦冠云。一一事中。皆具如是无尽之德。如海一滴。即具百川。又一一事。不坏本相。不离本位。而圆融即入。谓欲言相用。即同体寂。欲谓之寂。相用纷然。故华严疏序云。超言思而迥出。匪但超言思。抑亦出于超言思。超与不超俱出。华严经云。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着无言说。但即言亡言。即思忘思。以契超出之旨。
如一金分众器之形。不变随缘之道。犹千波含湿性之理。随缘不变之门。
金是不变。器是随缘。波是随缘。湿是不变。则一心门。具随缘不变二义。如演义记云。由随缘即不变故。夺差别令体空。则末寂也。由体空差别故。夺不变令随缘。故本寂也。以全本为末。故本便隐。全末为本。故末便亡也。是则真如随缘成众生时。未曾失于真体。故令众生非众生也。众生体空即法身时。未曾无众生。故令法身非法身也。故二双绝。二既互绝。则真妄平等。无可异也。
若达斯宗。无在不在。
净名经云。佛说一切法。皆无在无不在。约理实而隐。云无在。约相虚而现。云无不在。斯即一心隐显。无碍自在也。
入圣体而靡高。居凡身而弗改。即狭而广。毫端遍于十方。以短摄长。刹那包于劫海。
先德云。尘含法界。无亏大小。念包九世。延促同时。即是一心开合。以彰殊胜。如朝菌之类。夕死之徒。岂等大椿之岁耶。此是世间人物。延促之情见耳。如华严经。明毗目仙人执善财手。时经多劫。处历无边。故不可以长短思也。若显超胜。一生顿圆。若约甚深。多劫莫究。延促不可定执。贵在入玄。即权机浅学。罔测津涯矣。如华严经颂云。始从一念终成劫。悉依众生心想生。一切刹海劫无边。以一方便皆清净。释曰。一方便者。即是自心。延促由心定量。若了一心。长短之劫自尽。故云皆清净。华严经颂云。有数无数一切劫。菩萨了知即一念。于此善入菩提行。常勤修习不退转。
一叶落时天下秋。一尘起处厚地收。向空门而及第。
庞居士偈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于禅苑而封侯。
世间以成功立德。以为封侯。出世悟心得记。以为封候。
敌生死军之甲胄。战烦恼阵之戈矛。
唯识疏云。心外有法。生死轮回。心外无法。生死永绝。
得大总持。可作超尘之本。
心是总持都院。无法不收。
具王三昧。堪为入道之由。
能观心性。名为上定。此心是真如三昧。一切三昧之根本。故心为三昧之王。名王三昧。是以悟心成道。万行俱成。夫若了即心是佛者。自然谦下。何以故。信自心故。知一切众生皆有心。悉即是佛故。既不自憍[怡-台+居]。亦不轻慢他。以知一心平等故。经云。柔和之行。以顺法界。谦下是忍辱之本。周易云。谦亨君子有终。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以于自于他。不赞不毁。若自赞非大人之相。是炫惑人。若自毁。是妖谄之人。若毁他。是谗贼之人。若赞他。是谄谀之人。是以傅大士云。见好见恶但低头。有底因缘得成病。故知得地万物皆生。得理万行皆成。唯心之理。不可忘也。迄至成佛。无有增减。
学问宗师。菩提榜样。功德丛林。真如库藏。
一切众生第八识心。名含藏识。亦名宅识。如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知善巧说法。示现涅盘。为度众生所有方便。一切皆是心想建立。非是颠倒。亦非虚诳。何以故。菩萨了知一切诸法。三世平等。如如不动。实际无住。不见有一众生已受化。今受化。当受化。亦自了知无所修行。无有少法若生若灭而可得者。而依于一切法。令所愿不空。是为第九如实住。
纵横幻境。在一性而融虚。寂灭灵空。寄千门而显相。
一性是万法之性。千门是万法之相。性相分二。融之归一。如涅盘经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此二不二。以为佛性。然第一义空。是佛性。名为智慧。即佛性相。第一义空不在智慧。但名法性。由在智慧。故名佛性。以性从相。则唯众生得有佛性。有智慧故。墙壁瓦砾无有智慧。故无佛性。若以相从性。第一义空无所不在。则墙壁等。皆是第一义空。如何非性。故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论云。以色性即智性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其体本均。今分性相。故分二义。
妙迹无等。寰中最亲。
天下最亲。莫过心也。以一切法从心所生。离心则无一法。所以华严经云。以从波罗蜜所生一切宝盖。于一切佛境界清净解所生一切华帐。无生法忍所生一切衣。入金刚法无碍心所生一切铃网。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坚固香。周遍一切佛境界如来座心所生一切佛众宝妙座。供养佛不懈心所生一切宝幢。解诸法如梦欢喜心所生佛所住一切宝宫殿。无着善根所生一切宝莲华云等。
小器出无边之嘉馔。
华严经云。有具足优婆夷。得菩萨无尽福德藏解脱门。能于小器中。随诸众生种种欲乐。出生种种美味饮食。悉令充满。以此小器。能于天中充足天食。乃至人中充足人食。诸佛声闻罗汉及遍鬼趣等。乃至云。善男子。且待须臾。汝当自见。说是语时。善财则见无量众生。从四门入。皆是优婆夷本愿所请。既来集已。敷座令坐。随其所须。给施饮食。悉皆充足。于小器中者。即是心器。心为无尽藏。随念出生一切世出世间珍宝法门。有何穷尽。
仰空雨莫测之殊珍。
华严经中。明智居士云。我得随意出生福德藏解脱门。凡有所须。悉满其愿。所谓衣服璎珞。象马车乘。华香幢盖。饮食汤药等。乃至尔时居士知会众普集。须臾系念。仰视虚空。如其所须。悉从空下。一切众会。普皆满足。然后为说种种法。所谓为得美食而充足者。与说种种集福德行等。释曰。空中雨物者。一是居士心中出。故云随意出生。又云须臾系念。二是所化众生自心感现。机应冥合。非一非异。成就斯事。仰视虚空者。即是法空中现。故法句经云。菩萨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
仙人执手之时。动经尘劫。
如华严经中。毗目仙人执善财手。即时善财自见其身。往十方十佛刹微尘数世界中。到十佛刹微尘数诸佛所。见彼佛刹及其众会。诸佛相好种种庄严。乃至经百千亿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乃至时彼仙人放善财手。善财童子即自见身还在本处。是知不动本位之地。身遍十方。未离一念之中。时经尘劫。古释云。善财随事差别。皆入法界。若圆融门。才举一门。即融诸门。然以理融事。令事如理。以理显事。令理如事。故云理非无分。谓理即事。事既有分。理亦有分。不尔。真理不即事故。理既如事。随举一法。即一法界。若举多法。即多法界。如善财亲证。暂时执手。便经多劫。明一切时圆融。后入楼阁。普见无边。明一切处圆融。是以善财一生能办多劫之行者。既善友力。瞬息之间。或有佛所。见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修行。何得一生不经多劫。仙人之力长短自在故。如世王质遇仙之棋。令斧柯烂。三世尚谓食顿。既然以长为短。亦能以短为长。如周穆随于幻人。虽经多年。实唯瞬息。故结云。不应以长短之时。广狭之处。定其旨也。
童子登楼之日。倏见前因。
善财童子登弥勒楼阁。见弥勒三生之事。
成现而虽圆至道。弘阐而全在当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十方三世诸佛。皆是了心成佛。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所以由人信故。乃能弘之。又人即是法。法即是人。离人无有法。离法无有人。故云此法先佛已说。后佛随顺不加一字。故云佛以法为师。如燕公张悦问水南善知识云。法在前耶。佛在前耶。答云。法在前。诸佛所师所谓法故。便被难云。若尔。最初成佛。前无佛说。何由悟法。答云。自然而悟。如月令中。獭乃祭天。岂有人教。燕公大伏也。
殊功警世。大用通神。乐蕴奇音。指妙而宫商应节。心怀觉性。智巧而动用冥真。
首楞严经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是知指不妙故。五音不成。智不巧故。一心不现。如藏教是拙度。通教是巧度。又但了诸法实相。不须勤苦而修。是名巧度。
十力功高。上贤能践。日月潜光。山川回转。
庞居士偈云。劫火燃天天不热。岚风吹动不闻声。百川竞注海之溢。五岳名山不见形。澄清静虑无踪迹。千途尽总入无生。故知无有一法不入一心无生之旨。
摧慢峰兮涸爱河。拆疑城兮截魔罥。
若了一心。悟法空理。则入平等际。住实相门。乃能倒慢山。?爱箭。裂疑网。突魔围。何者。以达魔界即佛界。归一实心故。如论有喻云。譬如蝇能缘一切物。唯不能缘火??。缘火??即为烧故。魔亦如是。能缘一切法。唯不能缘诸法实相。若入实相。魔即实相。何所惑耶。故论云。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皆法界印。岂以法界印。更坏法界印。又论云。绝见解般若菩萨。如捕鱼人。见一大鱼入深大水。钩网所不及。则绝望忧愁。以离六十二见网故。
明之而法法在我。巨岳可移。昧之而事事随他。纤毫莫辩。
还源观云。明者德隆于即日。昧者望绝于多生。又李长者论云。迷之者历劫浪修。悟之者当体凝寂。皆是一心迷悟。致兹得失。
法无难易。转变由人。
迷时人逐法。悟了法由人。迷时执心为境。被境所转。悟时了境即心。一切由我。
促多生于一念。化寒谷为芳春。
一念证真。功超累劫。如寒谷遇春。萌芽顿发。故华严论云。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如华严?林问云。成功立德。三教修同。如何此经。赞无功用。答。缘修积行。即说立功。造极体真。须忘功用。无功即功。流未来际。无用之用。用周十方。无功之功。曰真功矣。如乘舟入海。顿息篙桡。而举帆随风。万里非远。功用行息。是止篙桡。无相智圆。即锦帆高举。无依无住。既无功用。则处法流。长游智海。
秉大矩而烛幽关。炳然见旨。驾迅航而渡深济。倏尔登真。
若直了一心。菩提易办。如登车立届于遐方。似乘船坐至于千里。
生如来家之要。
若心外行法。是生世俗家。若了心即佛。是生如来家。此一心法。诸佛本宗。语默卷舒。常顺一真之道。治生产业。不违实相之门。运用施为。念念而未离法界。行住坐卧。步步而常在其中。若不信之人。对面千里。如寒山子诗云。可贵天然物。独一无伴侣。促之在方寸。延之一切处。汝若不信受。相逢不相遇。如明达之者。寓目关怀。悉能先觉。若未遇之子。可以事知。举动施为。未尝间断。如蔡顺字君仲。顺少孤。养母。常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啮其指。顺即心动。弃薪驰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来。吾啮指以悟汝耳。又唐裴敬彝。父为陈王典所杀。敬彝时在城。忽自觉流涕不食。谓人曰。我大人凡有痛处。吾即不安。今日心痛。手足皆废。事在不测。遂乃归觐。父果已死。又唐张志安。居乡闾称孝。差为里尹。在县。忽称母疾急县令问。志安曰。母有疾。志安亦病。志安适患心痛。是以知母有疾。令因之差人覆之。果如所说。寻奏高表门闾。拜为散骑常侍。
行菩萨道之因。
法华经云。若未闻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又菩萨所修万行。皆是不空如来藏真心不变性起功德。如起信论云。复次真如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华严记云。自性清净心。不与妄合。则名为空。性具万德。即名不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则显空藏因妄而显。不空藏要由翻染。方显不空。如本有檀德。今为悭贪。本有尸德。今随五欲。本有寂定。今为乱想。本有大智。今为愚痴。是则悭藏于施。乃至愚藏于慧。故论云。以知法性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等。万行例然。故本有真实识知义。云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明妄心之动。藏其真如。是以即妄之空。藏不空之万德。故经云。知妄本自真。见佛则清净。以能究竟显实。故名为空。故知空藏。能藏不空。能藏既空。则显不空藏之本来具矣。又普贤行。游入十方。略有十门。一入世界。法界缘起于即入故。二入众生界。生界佛界无二体故。三供养。一一供具皆称真故。四明请法。穷法界智。无时不请诸佛无时不雨法故。五大智摄生。了生迷倒。而无众生。不碍化故。六明现通。十方尘刹互入重重。震动现相而无息故。七常寂定。未曾一念有起动故。八广出生。念念毛孔出现诸境无穷尽故。九者说法。念念常雨无边法雨。雨一切故。十明总说。上之九义。举一全收。无前后故。
万别千差。靡出虚空之性。尊高卑下。难逃平等之津。
一切法性。即是众生心性。众生心性。即是虚空性。问。真妄相乖。其犹水火。云何此二得交彻耶。答。真妄二法同一心故而得交彻。若演若达多。狂故失头却复本心。头不曾失。设尔狂时。头亦不失。狂情才歇。歇即菩提。性净明心不从人得。如迷真执妄。迷情才悟。即复真心。设正迷时。真亦不失。
剪惑裁疑。标真显正。使佛法之穹崇。致宗门之昌盛。类秋江万影而交罗。
经明十喻中。一如影喻。一喻体虚无实。二喻有用能荫覆义。故华严记云。如明净物。得日光曜。于屋壁上有光影现。如来应机现身亦尔。谓曰喻如来。身树等质以喻众生。日无异体。质有万差。树侧影邪。形端影正。影不现于日内。但有质边弄影多端。随心万品。
状寒室千灯而互映。
一室千灯光光涉入。一心万境。万境一心。如光无碍。
若鸟戛以翱翔。似鱼沉渊而游泳。
入楞伽经云。若一切唯心。世间何处住。去来依何法。云何见地中。如鸟虚空中。依心风而去。不住不观察。于地上而去。如是诸众生。依分别心动。自心中来去。如空中飞鸟。见是资生器。佛说心如是。故知举足下足。不离自心。如鸟若离空。何以骞翥。鱼若离水。岂得浮沉。故祖师弥遮迦。问祖师婆须蜜曰。何方而来。复往何许。答曰。从自心来。复往无处。
啼笑而佛慧分明。行坐而觉源清净。
长者论云。不乖当念。蕴功即佛。都无时分迁转之相。应真自性。常转法轮。又云。纤尘不隔于十方。毛孔讵妨于刹海。又云。三世一念。古今咸即。过去未来无尽之劫。同时无碍。一念成正觉时也。三贤菩萨。念念入法流水中。任运至佛。初水后水。一性水故。因佛果佛。一性佛故。于其中间无初中后。不隔念故。依本法故。无念可隔。因果便终。一念相应一念佛。不论相好及与神通。相好神通。从此正觉中得。若证正觉。即不着诸相。但以觉道相应故。神通相好不求自至。又云。明众生世间即法界故。众生性即不思议故。众生分别即如来智故。又如来根本智。是众生分别心。契同无二故。法界自在。
妙解而唯应我是。列祖襟喉。
此心赋者。但说真心。不言妄识。以真心妄心。各有性相。且真心以灵知寂照为心。不空无住为体。实相为相。妄心以六尘缘影为心。无性为体。攀缘思虑为相。此缘虑觉了能知之妄心。而无自体。但是前尘。随境有无。境来即生。境去即灭。因境而起。全境是心。又因心照境。全心是境。各无自性。唯是因缘。故法句经云。??光无水。但阳气耳。阴中无色。但缘气耳。以热时炎气。因日光烁。远看似水。但从想生。唯阳气耳。此虚妄色心亦复如是。以自业为因。父母外尘为缘。和合似现色心。唯缘气耳。故圆觉经云。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性。故知此能推之心。若无因缘。即不生起。但从缘生。缘生之法。皆是无常。如镜里之形。无体而全因外境。似水中之月。不实而虚现空轮。认此为真。愚之甚矣。所以庆喜执而无据。七处茫然。二祖了而不生。一言契道。则二祖求此缘虑不安之心不得。即知真心遍一切处。悟此为宗。遂乃最初绍于祖位。阿难因如来推破妄心。乃至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性。一一微细穷诘。彻底唯空。皆无自性。既非因缘自他和合而有。又非自然无因而生。悉是意言识想分别。因兹豁悟妙明真心。广大含容遍一切处。即与大众俱达此心。同声赞佛云。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只获法身。即同初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一真心。则列祖之襟喉也。
通心而莫更余思。群贤性命。
如不增不减经云。甚深义者。即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众生界。众生界者。即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法身。释曰。夫心者。为诸法总持之门。作万有真实之性。故称第一义谛。杂杂心念。故号众生。是心之界。即众生界。从真如性起。名曰如来。无所缺减。乃目为藏。能积聚恒沙功德。故名法身。是以仁王经云。最初一念。具足八万四千波罗蜜。诸身分中。命根为上。诸法门中心。为其上。
注心赋卷第一
卍新纂续藏经第 63 册 No. 1231 心赋注
注心赋卷第二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
逆顺同归。行住不离。雨宝而摩尼绝意。演教而天鼓无私。
摩尼天鼓。皆无功用。无私成事。并况真心寂用无滞也。如还源观云。定光显现无念观者。谓一乘教中。白净宝网。万字轮王之宝珠。此珠体性明彻。十方齐照。无私成事。念者皆从。虽现奇功。心无念虑。若人入此大妙止观门中。无思念虑。任运成事。如彼宝珠。远近齐照。分明显现。廓彻虚空。如华严经云。时天鼓中出声告言。诸天子。菩萨摩诃萨。非此命终而生彼间。但以神通。随诸众生心之所宜。令其得见。诸天子。如我今者非眼所见。而能出声。如普贤行愿序云。圆音非扣而长演。果海离念而心传。万行忘照而齐修。渐顿无碍而双入。
重重而理事相须。恒体恒用。一一而有空齐现。常寂常知。
理因心成。事从理显。体冥于理。用兴于事。即体之用体不失。即用之体用不亡。故云恒体恒用。又有从心作。空从心现。空故常寂。有故常知。即寂而知。知不失寂。即知而寂。寂不失知。故云常寂常知。所以云。有为法从心生。无为法从心现。
迎之弗前。随之不后。匿纤芥而非无。展十方而曷有。旋转陀罗之内。常当大士之心。
法华经云。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得见我身。甚大欢喜。转复精进。以见我故。即得三昧。名为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此法华经。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直于众生心中。开佛知见。佛知见者。即是一切众生真心。若持此经。即大心菩萨。故云常当大士之心。
颦呻三昧之中。不堕二乘之手。
师子颦呻三昧者。此明如来以即用之体。无非法界。即体之用。缘起万差。其理事皆无障碍。名师子颦呻。如华严经云。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大悲为首。入师子颦呻三昧。时逝多林菩萨大众悉见一切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佛刹。乃至或入佛所住三昧无差别大神变。即顿证逝多林中。而诸声闻等。不知不见。如聋如盲。
一理当锋。万境皆融。囊括智源之底。冠擎法海之宗。
谛了一心。无事不达。无理不通。该古括今。收无不尽。如宝藏论中。本际虚玄品云。经云。佛性平等。广大难量。凡圣不二。一切圆满。咸备草木。周遍蝼蚁。乃至微尘毛发。莫不含一而有。故云能了知一。万事毕也。是以一切众生。皆乘一而生。故为一乘。若迷故则异。觉故则一。故云前念是凡。后念即圣。又云一念知一切法也。是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知以一知法。功成万像。故经云。一切若有心即迷。一切若无心即遍十方。故真一万差。万差真一。譬如海涌千波。千波即海。一切皆无有异也。夫言一者。对彼异情。情既非异。一亦非一。非一不一。假号真一。夫言一者。非名字所统也。是以一非见一。若有所见。则有二也。不得名为真一也。
如睹镜中。现千重之影像。犹窥牖隙。见无际之虚。
此并况一心具斯大用。如见波谙海。见土知山。
万汇虽分。还归一总。
此一心法。舒遍法界。卷入一尘。则心赋指归。至万法源底。一切智慧之本。无边行愿之宗。不达斯文。无路成佛。出必由户。斯之谓欤。诸大乘诠。证明非一。皆云。镜一心之玄极。囊万法之根由。如华严经云。菩萨知一切法皆是自心。又云。解了世间皆如变化。明达众生唯是一法。又颂云。有数无数一切劫。菩萨了知即一念。于此善入菩提行。常勤修习不退转。又颂云。诸佛随宜所作业。无量无边等法界。智者能以一方便。一切了知无不尽。
渤澥之润同滥觞。十方之空齐芥孔。
湿性与空性。俱无大小。尽况平等真心。无有胜劣。
其犹今古之日。照无异明。仍侔过现之风。鼓无二动。
日光无私。动性不二。皆表真心之德也。
履实际地。冲涅盘天。掘众生之干土。涌善逝之智泉。
法华经云。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干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众生如干土。声闻如湿土。菩萨如泥。诸佛如水。
声闻之焦芽蕊绽。
净名经云。二乘如焦芽败种。不能发无上道心。后于法华会中。深入一乘。得受真记。重发圆信之芽。结菩提之果。
华王之极果功圆。
众生之心。是诸佛果源。故华严疏云。十方诸佛。证众生之体。用众生之用。又经云。十方诸佛。于一小众生心念中。念念成正觉。转法轮。而众生不觉不知。
如得返魂之香。枯荄再发。似服还丹之药。寒焰重燃。
如返魂之香。力善起死尸。犹还丹之药。功能换凡骨。况一心之功力。处凡身而成圣体。即生死而入涅盘。亦如枯树生华。寒灰发??矣。如声闻于法华会上。见如来性。得受佛记。则如焦谷生芽。盲聋视听。死尸再起。寒??重燃。
了达无疑。何劳科判。驾牛车而立至只林。乘慈舟而坐升彼岸。
但信自心。他疑顿断。故信心铭云。狐疑净尽。正信调直。又若信心。即不信一切法。如古德云。谓自心智信。还信自心。的非心外别有能信之者。又信若不信自心。不名正信。心即体也。此则体信不二。故起信论云。自信己心。知心妄动。修远离法。是知所说一切理智等事。并不离心。是故我等悉皆有分。
千年闇室而破在一灯。无始樊笼而唯凭妙观。
千年闇室。一灯能破。无始结业。实观能消。实观者即是正观。正观者即是观心。故云。若自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临法国土。无小境而不降。静佛边疆。岂一尘而作乱。
华严经云。三界唯心。三世唯心。则岂有一境一尘而相违背。又如华严经颂云。觉悟法王真实法。于中无着亦无缚。如是自在心无碍。未曾见有一法起。
超情绝解。对此无言。旨冥真极。道契玄源。
夫直了一心。非真非妄。不即不离。何者。真妄无性。常契一源。岂有二心。而互相即。以性源无染。妄不可得。如勾刀不能斫石。若雾不能染空。为不了一心之人。所以说即。如台教问云。无明即法性。无复无明。与谁相即。答。为不识冰人。指水是冰。指水是冰。但有名字。宁复有二物相即耶。是知时节有异。融结随缘。湿性常在。未曾变动。乃至即凡即圣。亦复如是。凡圣但名。一体无异。故先德释华严经云。一世界尽法界亦如是者。知一眼如。一切眼如皆然。举譬如一人身有手足。一切人皆有手足。是知不了此一心。皆成二见。若凡夫执着此心。造轮回业。二乘厌弃此心。求灰断果。又凡夫无眼。将菩提智照。成烦恼火烧。如大富盲儿。坐宝藏中。举动??碍。为宝所伤。二乘将如来四德秘藏。为无常五阴。谓是贼虎龙蛇。怕怖驰走。缚脱虽殊。取舍俱失。若谛了通达之者。不起不灭。无得无生。了此妄心念念无体。从何起执。念念自离。不须断灭。尚不得一。何况二乎。故知诸法顺如证圆成。而情无理有。群情违旨执遍计。而情有理无。顺常在违。一道而何曾失体。情不乖理。千途而未暂分岐。洞之而情理绝名。了之而顺违无地。是以法法尽合无言之道。念念皆归无得之宗。天真自然。非干造作。
二谛推而莫知。理中第一。三际求而罔得。法内称尊。
此一心法。非俗不离俗。非真不离真。又虽非真非俗。而能真能俗。即不可以俗谛求。真谛取。故云二谛推而莫知。又此一心。非过去法。不住前际。非未来法。不住后际。非现在法。不住中际。故云三际求而罔得。若不信心。万行虚设。故大智度论云。若不知诸法无差别相。至于三归五戒亦不成就。为不了诸行根本故。不知诸法体性故。不明诸境真实故。是以先德云。菩萨初悟一切法自性平等。云何平等。入于诸法真实性故。谓真实性中。无差别相。无种种相。无无量相。万法一如。何有不等。此真实性依何立故。复次明证无依法。所谓不依于色。不依于空。若万法依空。空无所依。今万法依真。真无所依。即无依印法门故。舍离世间。世间即有种种差别。斯则性常不立。何况于相。亦不依空立色。亦不依色立空。亦无异无不异。无即无不即斯见即绝。强名内证。所以华严颂云。设于念念中。供养无量佛。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供养。又颂云。虽尽未来际。遍游诸佛刹。不求此妙法。终不成菩提。又颂云。设于无数劫。财宝施于佛。不知佛实相。此亦不名施。故知六度万行。若不直了一心。无一行门而得成就。
觉树根株。教门头首。
此一心法。诸佛成道之本。菩萨悟入之初。如大集经云。佛告贤护。我念往昔有佛世尊。号须波日。时有一人行值旷野。饥渴困苦。遂即睡眠。梦中具得诸种上妙美食。食之既饱。无复饥虚。从是寤已。还复饥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如是诸法。皆空无实。犹梦所见。本自非真。如是观时。悟无生忍。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如人以宝倚琉璃上。影现其中。亦如比丘观骨。起种种光。此无持来者。无有是骨。是意作耳。又大方等大集经云。复次贤护。譬如比丘修不净观。见新死尸形色始变。或青或黄或黑或赤。乃至观骨离散。而彼骨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唯心所作。还见自心。又如镜中像。不外来。不中生。以镜净故。自见其形。行人色清净。所见者清净。欲见佛。即见佛。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自念佛从何所来。我亦无所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见佛。心是佛。心是我。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是法无可示者。皆念所为。设有其念。亦了无所有空耳。是名佛印。
安详作象王之行。决定成师之吼。
象王行威仪安详。表普贤之行。师子吼者。师子吼有四义。一百兽脑裂。喻菩萨说法百法俱破。二香象降伏。喻菩萨说法天魔降伏。三飞鸟堕落。喻外道邪见堕落。四水族潜藏。喻烦恼潜藏。又涅盘经云。师子吼者决定说。一切众生有佛性。又云。但有心者。皆得成佛。又云。有所得。野干鸣。无所得。师子吼。以心外无法。即无所得。
欲荐默传之法。合在言前。将陈秘密之。门宁思机后。
达磨西来。默传心印。唯默知之一字。若机缘不逗。终不显扬。直候亲承。尔乃印可。此是自证法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言说。又悟落第二头。机前无教。教后无实矣。
圆宗??火。手触应难。
论云。般若波罗蜜。犹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触。触即烧手。若说有。说无。说亦有亦无。说非有非无四句。乃至复四句。具足四句。及绝言等。皆谤般若。如触火四边。皆烧着手。故云离四句绝百非。若得四悉檀意。了之如清凉池。四门可入。皆总得道。
驱四句于虚无之外。殄百非于寂寞之间。
堕落四句。皆成边见。若见一法。尽处百非。若能顿了心宗。见网自然迥出。随处得道。举念皆宗。故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华严经云。远离二边。契于中道。古释云。二边有四。一染净。二约惑缚脱。通惑业。三有无。通事理。四一异。约心境。何以有此。谓成菩提。既离细念。妄惑尽已。显现法身。智慧纯净。若为是见。未免是边。故经云。若有见正觉。解脱离诸漏。不着一切世。此非证道眼。今了于惑体性本空。后无所净。故离二边。又染净交彻。故无住着。是曰离边。缚脱者。谓昔常被惑业系缚。流转无穷。今得菩提。释然解脱。若谓此见。即是住边。菩萨智了本自无缚。于何有解。无缚无解则无着。故得离耳。有无通事理者。若昔谓或有。今了或空。二谓以空。今知妙有。又真乐本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觉。今日始知。若如是知。并未离边。又烦恼业苦。本有今无。菩提佛身。本无今有等。皆三世有法。菩提之性。不属三世故。三世有无。皆是边摄。真智契理。绝于三世。故离有无之二边等。一异有二。一者心境不了则二。契合则一。亦成于边。二者生佛有异。今了一性。亦名为边。今正觉了此中有无无二。无二亦复无。大智善见者。如理安住。故离此边。而言昔者。谓断常来去生灭依正。虽是二法。皆摄为边。又二与不二。亦名为边。今一契菩提。一切都寂。故云远离。
如那罗箭之功。势穿铁鼓。
那罗延箭。能穿铁鼓。
似金刚锤之力。拟碎邪山。
金刚之锤。能碎金山。
成七辩才。
有七辩才者。一捷疾辩。卒答不思。二利辩。音声清巧。三无尽辩。问答无穷。四无断辩。流注相续。五随应辩。对机授药。六第一义辩。善说实相。七世间最上辩。超出群类。已上七辩。皆从心慧而发。
具四无畏。
四无畏者。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苦道无畏。华严经颂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即是了心成佛。心外无法对待。故一切处无畏。
人中日用之韬钤。世上时机之经纬。
众生日用而不知。如鱼在水不见水。鸟处空不见空。人在道不识道。
若森罗之吐孕。总摄地轮。
一切万物。从大地而生。一切万法。从心地而出。
犹万物之发生。皆含一气。
易钩命诀云。天地未分之前。谓之一气。于中则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为五运也。运即是运数。谓时改易。初取易义也。元气始散。谓之太初。气形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质形已具。谓之转变。五气故称五运。皆是天道已分也。
玄邈甚深。力自堪任。
一切众生。皆自有真心之力。如起信论云。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等也。
月渚烟林而常谈妙旨。云台宝网而尽演圆音。
华严经云。大光明网云台中。而说颂言。佛无等等如尽空。十方无量胜功德。人间最胜世中上。释师子法加于彼。又云。一切供养具云中。自然出音而说颂曰。神通力用不可量。愿随众生心乐说。又云佛光明中。于一切菩萨众会之前。而说颂言。神通自在无边量。一念皆令得解脱。长者论。问曰。大众何不以言自问。因何默念致疑。何不自以言赞劝请。云何供具云出音请佛。答曰。明佛得法界心。与一切众生同心故。以心不异故。知彼心疑。供具说颂者。明一切法。总法界体也。法界不思议。一切法不思议故。明圣众心境无二故。凡夫迷法界。自见心境有二。故颠倒生也。
餐香积之厨。真堪入律。
净名经云。香积世界。彼国菩萨闻香入律。即获一切功德藏三昧。若从香入法界者。自身即是香众世界。自心即是香积如来。无量功德。一心圆满。悟入此者。何假外求。香界既然。十八界亦尔。尽是栖神之地。皆为得道之场。
听风柯之响。密可传心。
阿弥陀经云。水鸟树林。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是知境是即心之境。心是即境之心。能所似分。一体无异。若能见境识心。便是密传之旨。终无一法与人。
莫尚他宗。须遵此令。出世之大事功终。入禅之本参学竟。
释迦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开众生心中佛之知见。达磨西来。唯以心传心。今但悟一心。自觉觉他。已谐本愿。如高僧释昙遂。每言三界虚妄。但是一心。追求外境。未悟难息。又高僧解脱和尚。依华严作佛光观。于清宵月夜。光中忽见化佛说偈云。诸佛秘密甚深法。旷劫修行今乃得。若人开明此法门。一切诸佛皆随喜。解脱和尚乃礼拜问云。此法门如何开示于人。化佛遂隐身不现。空中偈答云。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界。欲知真实法。一切无所见。
直言不谬。指南之车辙非虚。
若以心示人。皆归正法。不落邪见。如指南之车。皆归正道。
的示无疑。鸡犀之枕纹常正。
有骇鸡犀枕。四面观之。其形常正。正法观心之人。一切皆正。如云邪人观正法。正法亦随邪。正人观邪法。邪法亦随正。有学人问新丰价和尚。如何是佛法大意。答云。大似骇鸡犀。
绝待英灵。一念齐成。转变天地。撼动神明。孰见不喜。谁闻弗惊。普现心光。标人间之万号。
万法无体。因心得名。乃至观于他心。微细可鉴。皆是以心知心。似分能所。四祖云。一切神通作用。皆是自心。所以经云。诸佛于不二法中。现大神变。华严记云。释他心通者。摄境从心不坏境者。即示心境有无。护法云。若得本质。恐坏唯心。既不坏境。得之何妨。坏有何失。以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谓物实有故。若唯心坏境。则得在于境空。失在于心有。故以境由心变。故说唯心所变不无。何必须坏。若以缘生无性。则心境两亡。故云借心以遣境而心亡。非独存心矣。二云能所两亡不独存故者。上不坏境。且遣惧质之病。今遣空有之理。故心境并许存亡。心境相籍故空。相依缘生故有。有即存也。空即亡也。空有交彻存亡两全。第一义唯心非一非异者。正出具分唯心之理。虽有唯心之义。尚通生灭唯心。虽两亡不羁。而未言心境相摄。今分明具唯识故。故云第一义唯心。同第一义故非异。不坏能所故非一。非一故有能所。缘他义成矣。非异故能所平等。唯心义成矣。云正缘他时即是自故者。结成得于本质。无心外过。以即自故。不失唯识。是以即佛心之众生心下。第二正示法性他心之相。此有两对语。前对明所缘。后对明能缘。今初言即佛心之众生心者。此明所缘众生心即是佛心。此明不异。次云非即众生心之佛心者。此句明众生心与佛心非即。非即于有所缘。非异故不坏唯心义。言为所缘者。结成所缘。简非能缘也。次下辩能缘云。以即众生心之佛心者。此句明能缘佛心即是众生心。明非异次云非即佛心之众生心者。此明佛心与众生心有非一义。非一故为能缘。非异故不坏唯识之义。言为能缘者。结成能缘。简非所缘也。更以喻况。如水和乳。乳为所和。喻众生心是所缘。水为能和。喻佛心为能缘。以此二和合。如似一味。鹅王啑之乳尽水存。则知非一。然此水名即乳之水。此乳名即水之乳。二虽相似。而有不一之义。故应喻之。以即水之乳。非即乳之水。为所和。以即乳之水。非即水之乳。为能和。义可知矣。
遍该识性。犹帝释之千名。
天帝释有千种名。一名帝释。二名乔尸迦等。如云菩提。涅盘。真如。解脱。玄珠。灵性等。皆是心之别称。
妙觉非遥。当人不远。
心证菩提。即心而已。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了了识心。惺惺见佛。如大集经云。复次贤护。如人盛壮。容貌端严。欲观己形美恶好丑。即便取器盛彼清油。或时净水。或取水精。或执明镜。用是四物观己面像。善恶妍丑显现分明。贤护。于意云何。彼所见像。于此油水水精明镜四处现时。是为先有耶。贤护答言。不也。曰。是岂本无耶。答言。不也。曰。是为在内耶。答言。不也。曰。是岂在外耶。答言。不也。世尊。唯彼油水水精镜。诸物清朗。无浊无滓。其形在前。彼像随现。而彼现像。不从四物出。亦非余处来。非自然有。非人造作。当知彼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无有住所。时彼贤护如是答已。佛言。贤护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物清净。彼色明朗。影像自现。不用多功。菩萨亦尔。一心善思。见诸如来。见已即住。住已问义。解释欢喜。即复思惟。今此佛者从何所来。而我是身复从何出。观彼如来。竟无来处。及以去处。我身亦尔。本无出趣。岂有转还。彼复应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自心有。何以故。随彼心念。还自见心。今我从心见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来。我心是我身。我心见佛。心不知心。心不见心。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盘。诸法不真。思想缘起。所思既寂。能想亦空。贤护当知。诸菩萨等。因此三昧。证大菩提。
随法性而云散晴空。任智用而华开媚苑。
长者论云。随法性则万法俱寂。随智用则万法俱生。不离一真。化仪仪百变。
攀觉树而不荣。陷铁围而非损。冒境而朝宗悟旨。诸佛果源。拶目而得意真真。群生理本。
真俗之法。邪正之门。皆是一心以为根本。如安心法门云。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则识摄色。迷则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校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问云。何自心现。答。见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自不无。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汝种种运为。跳踉癫蹶。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界入界。即是痴人。凡有所施为。终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又非独群生理本。亦是山河大地之本。人我众生之本。如宗密禅师原人论。明穷人之本原。如儒宗命由于天。关于时运。道教生于元气。小乘教我为其本。权教但说空为本。儒道二教原人之本。人畜等类皆是虚无天道生成养育。谓道法自然。生于元气。元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故愚智皆禀于天。由于时命。故死后却归天地。复其虚无。若佛权教说。如中观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若约此原身。心境皆空。身原是空。空即是本者。若心境皆无。知无者谁。又若都无实法。依何现诸虚妄。且现见世间虚妄之物。未有不依实法而能起者。如无湿性不变之水。何有假相虚妄之波。若无净明不变之镜。何有青黄长短之影。故知空教。但破执情。如法鼓经云。一切空经。是有余说。有余者余义未了也。大品经云。空是大乘之初门。未是究竟之说。今依性教佛了义经说。直显真源。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能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从无始际。妄想翳之。不自觉知。但认凡质。故耽着结业。受生死苦。大觉愍之。说一切皆空。又开示灵觉真心清净。全同诸佛。故华严经云。佛子。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便举一尘含大千经卷之喻。尘况众生。经况佛智。次后又云。尔时如来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迷惑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评曰。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反自原身。但执虚妄之相。甘认凡下。或畜或人。今约至教原之。方觉本来是佛。故须行依佛行。心契佛心。反本还源。断除凡习。损之又损。以至无为。自然应用恒沙。名之曰佛。当知迷悟同一真心。大哉妙门。原人至此。今会通本末者。且真心之性。虽为身本。生起盖有因由。但缘前宗未了。所以破之。今将本末会通。乃至儒道亦是。何者。总不出一心故。谓初唯是一心真灵之性。不生不灭。众生迷睡。不自觉知。由隐覆故。名如来藏。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相。所谓不生灭真心。与生灭妄想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此识有觉不觉二义。依不觉故。最初动念。名为业相。又不觉此念本无故。转成能见之识。及所见境界相现。又不觉此境从自心妄现。执为定有。名为法执。执此等故。遂见自他之殊。便成我执。执我相故。违顺情生。憎爱业起。随善恶业。运于中阴。入母胎中。禀气受质。此会儒道说以气为本。气则顿具四大。渐成诸根。心则顿具四蕴。渐成诸识。十月满足。生来名人。即我等身心是也。然所禀之气。展转推本。即混一之元气也。所起之心。展转穷源。即真一之灵心也。究实言之。心外的无别法。元气亦从心之所变。属前转识所见之境。是阿赖耶相分所摄。从初一念业相。分为心境之二。心既从细至粗。展转妄计。乃至造业。成六粗之相。受苦无穷。境亦从微至着。展转变起。乃至天地。成住坏空。周而复始。又业既成熟。即从父母禀受二气。与业识和合。成就人身。据此则心识所变之境。乃成二分。一分却与心识和合成人。一分不与心合。即是天地山河国邑。三才中唯人灵者。由与心神合也。佛说内四大与外四大不同。正是此也。但能反照心源。灵性显现。无法不达。名法报身。自然应现无穷。名化身佛。是知若了一心。三身顿现。故般若吟云。悟则三身佛。迷疑万卷经。即知三教皆一真心。为原人之本。
祖佛不道。父母非亲。
第八祖佛陀难提。问佛?密多曰。父母非我亲。谁为最亲者。诸佛非我道。谁为最道者。偈答云。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
知三有异我而明佛性。
大涅盘经云。迦叶菩萨问二十五有有我不。答曰。有我。即佛性此是真我。具八大自在义。即是常乐我净四德涅盘。非外道凡夫所执之我。如华严记云。佛性之体。体非因果。因中取之。名为因性。果中取之。名为果性。非是佛性分成因果。如瓶取空。是瓶中空。世界取空。是世界中空。空无有异。故言众生智慧。是佛性因。菩提涅盘。是佛性果。非是佛性分成因果。故结示云。然则佛性非因非果。若以无障碍法界为宗。则法性即佛性。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若以心性为佛性者。无法非心性。则不隔内外。而体非内外。内外属相。性不同相。何有内外。然迷一性而变成外。外既唯心。何有非佛。所变无实。故说墙壁言无佛性。以性该相。无非性矣。如烟因火。烟即是火。而烟郁火。依性起相。相翳于性。如即水成波。波即是水。境因心变。境不异心。心若有性。境宁非有。况心与境。皆即真性。真性不二。心境岂乖。若以性从相。不妨内外境。而例于心今有觉知。修行作佛。即是邪见外道之法。故须常照。不即不离。不一不异。无所惑矣。故云则非内非外。随物迷悟。强说升沉。又华严策林问。众生与佛。迷悟不同。众生则六道循环。佛则万德圆满。如何有即众生即佛二互相收。混乱因缘。全乖法界。答。夫真元莫二。妙旨常均。特由迷悟不同。遂有众生与佛。迷真起妄。假号众生。体妄即真。故称为佛。妄则全迷真理。虽真无迷。悟即迷本是真。非是新有。迷因横起。若执东为西。悟解理生。如东本不易。就相假称生佛。约体故得相收。不见此源。迷由未醒。了斯玄妙。成佛须臾。经云。法界众生界。究竟无差别。一切悉了知。此是如来境。如来才成正觉。普见众生已成正觉。众生向佛心中。自受其苦。冀希玄之士。无舍妄以求真。
会万物为己而成圣人。
肇法师云。会万物为自己者。其唯圣人乎。又云。圣远乎哉。体之即神。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夫云圣人者。圣即正也。了心悟道。即是正人。迷心背道。即是邪人。邪正由心。净秽在我。
一两真金。胜?花千斤之价值。
高僧释道世云。勤勇忏悔者。虽知依理。须知心妄动。若真悟心远离前境者。如经云。譬如?花千斤。不如真金一两。喻能观心胜。即灭罪强。又华严策。问。二障尘沙尚非所喻。阿僧只劫未得断名。十地圣人分分渐损。如何一断一切断耶。既越常规。难以取信。答。惑本无从。迷真忽起。迷而不返。澜漫无涯。若纤云布空。其来无所。须臾弥满。六合黯然。长风忽来。倏尔云尽。千里无点。万像历然。方便风生。照惑无性。本空显现。众德本圆。八万尘劳皆波罗蜜。恒沙惑障并是真源。眼翳未除。空华乱起。但净法眼。何惑不除。滞执坚牢。居然多劫。
半株檀树。改伊兰四十之由旬。
经云。一株檀树。能改四十由旬之伊兰林。况一真心法。能破一切染法。如台教立无生一法。为破一切法遍。
上上真机。滔滔法海。堕无明而不可隳。纵神力而焉能改。
此一心法。是普眼门。唯对上机。方能信入。沦五趣而不坠。登一相而非升。以是不变易之法故。
设戴角披毛之者。本性非殊。任形消骨散之人。至灵常在。
如般若吟云。百骸虽溃散。一物镇长灵。又首楞严经云。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等觉不迁。随物周旋。
经云。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不坏假名而谈实相。若等觉之心即不动。以染净之觉随缘而作诸法。亦不坏诸法而谈实相。以诸法无体不可坏。若坏即失诸法本空故。
为出世真慈之父。作归宗所敬之天。
如宗镜录中。立真心为宗。祖佛同证。即不立众生缘虑妄心。此心无体。诸经所破。然此妄心无体即真。故不用破。以众生执实。故须破之。宗镜录云。心有二种。一随染缘所起妄心。而无自体。但是前尘。逐境有无。随尘生灭。唯破此心。虽法可破。而无所破。以无性故。百论破情品云。譬如愚人见熟时??。妄生水想。逐之疲劳。智者告言。此非水也。为断彼想。不为破水。如是诸法自性空。众生取相故着。为破是颠倒故。言破。实无所破。二常住真心。无有变异。即立此心以为宗镜。识论云。心有二种。一相应心。谓无常妄识虚妄分别。与烦恼结便相应。二不相应心。所谓常住第一义谛。古今一相。自性清净心。今言破者是相应心。不相应心立为宗本。
一雨无私。群木而自分甘苦。太虚绝量。众器而各现方圆。
法华经明三草二木。一雨而受润不同。楞严经明方现方空。圆现圆空。若除器方圆。则空无所在。
既在正观。须当神听。
上士神听。中士心听。下士耳听。神听入玄。能契心性。
扣寂寂之玄门。蹑如如之道径。若玻璃随物而现色。于自体而匪亡。
如玻璨珠。虽现外色青黄赤白。不失珠体。
犹金刚对日而分形。逐前尘而不定。
如金刚珠。于日中而色不定。此皆表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虽不守自性。亦不失自性。不守性是随缘。不失性是不变。
菩提窟宅。解脱丛林。澹泊而慧眼何见。杳霭而大智难寻。五岳峥嵘而不峻。四溟浩渺而非深。
一心高广。横竖难量。山未为高。海未为深。又遍界盈空。无法可现。山非是山。海非是海。以唯心故。如华严经颂云。了知非一二。非染亦非净。亦复无杂乱。皆从自想起。
轮王坐妙宝床时。方能入定。
轮王坐妙宝床时。入四禅而心离五欲。
菩萨戴法性冠处。始得明心。
菩萨着法性冠处。见一切法悉现在心。
滞念才通。幽襟顿适。成现而可以坐参。周遍而徒烦游历。
此一心成现法门。不用一点身心之力。坦然明白。先德云。沙门采宝。不动神情。其宝自现。又云。虚明自照。不劳心力。又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如瑜伽仪轨释云。夫欲顿入三业。修习毗卢遮那法身观。瑜伽仪轨释。如来法身观者。先观发起普贤菩萨微妙行愿。复应以三密加持身心。则能入文殊师利大智慧海。然修行最初。于空闲处。摄念安心。闭目端身。结跏趺坐。运心普缘无边刹海。谛观三世一切如来。遍于一一佛菩萨前。殷勤恭敬礼拜旋绕。又以种种供具云海。奉献如是等一切圣众。广大供养已。复应观自心。心本不生。自性成就。光明遍照。犹如虚空。复应深起悲念。哀愍众生不悟自心。轮回诸趣。我当普化拔济。令其开悟。尽无有余。复应观察自心。诸众生心。及诸佛心。本无有异。平等一相。成大菩提心。莹彻清净。廓然周遍。圆明皎洁。成大月轮。量等虚空。无有边际。
达无不是。统法界以为家。
心为法界之家。亦为涅盘之宅。如法集经云。能知一切唯是一心。名为心自在。于其掌中出诸珍宝。亦以虚空而为库藏。名为物自在。一切身口意业以智为本。名智自在。又云。观世音白佛言。菩萨若受持一法。一切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何者是一法。所谓大悲。释曰。此是同体大悲。此悲性遍一切众生界。故能一雨普润。兰艾齐荣。一念咸收。邪正俱济。宝云经云。一切诸法。心为上首。若知于心。则能得知一切诸法。大灌顶经云。禅思比丘无他想念。唯守一法。然后见真。释曰。一法为宗。诸尘无寄。他缘自绝。妙性显然。志当归一。而何智不明。寻流得源。而何疑不释。撮要之旨。斯莫大焉。又如世尊最后垂示。应尽还原品三告之文。经云。尔时世尊如是逆顺入诸禅已。普告大众。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无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盘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等。等诸法故。闲居静住。无所施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从无住法。法性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众。应断无明。灭生死始。又复告大众。我以摩诃般若。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无系缚者。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烦恼。与虚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尽诸动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盘。真见此法。名为解脱。凡夫不知。名曰无明。作是语已。复入超禅。从初禅出。乃至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乃至入初禅。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盘。如上真实慈父广大悲心不可思议三告之文。或有遇斯教者。可以析骨为笔。剥皮为纸。刺血为墨。而书写之。不可顷刻暂忘。刹那失照。
用而靡虚。将大地为标的。
如与大地为的。所射无不中者。如观心人。所见无不是心。终无一尘有隔。如入楞伽经偈云。无地及诸谛。无国土及化。佛辟支声闻。唯是心分别。人体及五阴。诸缘及微尘。胜人自在作。唯是心分别。心遍一切处。一切处皆心。以心不善观。心性无诸相。
至道无隔。唯理堪亲。
若洞达一心。能通万汇。如牖隙之内。观无际之空。似径尺镜中。见千里之影。
抉目而金鎞快利。
大涅盘经云。初一说。名一指示。中间重说。名二指示。经末复说。名三指示。下合中末。未见佛性。并如于盲。华严疏释。以三谛为指。指为旨趣。义甚分明。一时横观。皆观三谛。竖亘十地。亦证三谛。第一指者即示俗谛。言凡是有心。定当作佛。皆有佛性。二者示真谛为第二指。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三示中道为三指。经云佛性即是无上菩提道种子故。非有如虚空。非无如兔角。故知三谛。喻于三指。
霪顶而甘露光新。
顿悟一心之时。如醍醐入心。甘露霔顶。
寂默无言。因居士而荐旨。
文殊问维摩居士。如何是真入不二法门。居士默然。斯乃显一心不二之妙旨。
虚空绝相。化阇王而悟真。
文殊菩萨化阿阇世王。王以袈裟亲自挂文殊身上。而不见文殊身。及挂大众。亦不见身。返挂自身。亦不见身及衣。但见虚空相。因兹悟道。
慧日晶明。信心调直。被大乘衣而坐正觉床。饮菩提浆而?禅悦食。
大涅盘经云。汝等虽染衣出家。未披如来大乘法衣。法华经云。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夫出家人。识心达本。故号沙门。举足下足。乃至着僧伽梨。念念皆与摩诃衍相应。饮正法味。?涅盘食。所以阿难为不了心宗。忏悔云。我身虽出家。心不入道。如黄檗和尚云。达磨西来。唯传一心法。直下指一切众生心。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令识取自心。见自本性。莫别求法。云何识自心。即如今言语者是汝心。若不言语。又不作用。心体犹如虚空相似。实无相貌。亦无方所。亦不一向是无。祗是有而不见。又云。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与众生一心。更无有异。不如言下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又仰山和尚云。顿悟自心无相。犹若虚空。寄根发明。即本心具恒沙妙用。无别所持。无别安立。即本地。即本土。
善财知见。举目而皆入法门。华藏山河。立相而无非具德。
善财童子。登山入阁。皆证法门。以真心遍一切处故。随处发明。咸得见道。所以还源观云。华藏海内。其中莫问若山若河。皆具如来时智德。
群蒙尽正。一概齐平。迹分尘界而不浊。性合真空而靡清。体凝一味而匪缩。用周万物而非盈。
此一心法。湛然不动。虽随事开合。任物卷舒。其体未曾增减。设对机说法。广略开遮。不可执方便之言。迷于宗旨。如华严经颂云。言词所说法。小智妄分别。是故生障碍。不了于自心。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
似天中意树之林。常随天转。
天中有如意树。常随诸天意转。
若人间心想之处。还逐人成。
一切境界。因想而生。故经云。一切国土。唯想持之。华严经颂云。一切诸国土。想网之所现。幻网方便故。一念悉能入。又论云。离人无有法。离法无有人。
贫济骊珠。幽冥玉烛。如来宝眼而自绝纤毫。
佛眼无外。岂立纤毫。
金沙大河而更无回曲。
金沙大河。直入大海。以表正见直入心海。
若海中之咸味。物物圆通。犹色里之胶青。门门具足。
如傅大士心王铭云。无形无相。有大神力。能灭千灾。成就万德。体性虽空。能施法则。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将。持戒传经。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色里胶青者。书云。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结于水。而寒于水。又一切法中。皆有安乐性。则是色总持门。如大般若经云。一切法趣色。色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如是具历诸法皆然。般若意似当诸法之性。不异色性。故皆趣色。色不可得。当法性空。既无所趣。安有能趣。若智者意。一切法趣色。假观。色尚不可得。空观。云何当有趣非趣。即中道观。今但要初句。以取色性。为诸法依。以性普收。故皆趣色。则一色中具一切法。是事事无碍之义。故随一法皆收法界故。
孤高独步。莹彻摅情。意根净而宝坊净。
净名经云。心净即佛土净。又云。心净故众生净。心垢故众生垢。如一切垢净世界。及台教四土。祗是一自性清净心。此心若净。一切佛土皆悉净也。如镜明则照远。铃响则声高。是以华严经颂云。佛刹无分别。无憎无有爱。但随众生心。如是见有殊。又摄论云。一切净土。是诸佛及菩萨唯识智为体。即金刚般若论云。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若佛地论。以佛自在无漏心为体。非离佛净心外。别有实等净心色也。又云。色等即是佛净心所感。离佛自心之外。别无能感。如是假实之色。皆不离佛净心。即此净心。能显假实之色。故经云。青色青光。黄色黄光等是也。
心地平而世界平。
首楞严经云。毗舍如来摩持地菩萨顶言。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若拂雾以披天。神襟顿爽。似拨云而见日。法眼恒清。
悟心之时。顿消积滞。如弥勒成道偈云。久欲度众生。欲?无由脱。今日证菩提。豁然无所有。
一道逍遥。群心仰慕。保证而犹玉玺之真文。
一切万法。皆为心之所印。如王宝印。无前后际。故法句经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见有种种矣。
包藏而若琼林之宝库。
第八识包含。犹如库藏。含藏十法界种子。无法不足。
久行方了。具遍吉之明宗。
遍吉是普贤菩萨。首楞严经颂云。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初学易亲。成慈氏之入路。
首楞严经云。弥勒菩萨云。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
正念才发。狐疑自惺。匪五目之可鉴。岂二耳之能听。
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言。我以五眼尚不见。云何无目凡夫而称见乎。二耳者。一凡耳。二天耳。道书云。上士神听。中士心听。下士耳听。
非有而非空。故称卓绝。不出而不在。实谓通灵。
首楞严经云。汝之心灵。一切明了。是知性自神解。寂照泠然。如灵辩和尚云。夫一心不思议。妙义无定相。应时而用。不可定执。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用有差别。随处得名。究竟不离自心。此心能坏一切。能成一切。故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狱。皆心所为。好恶皆由心。要生亦得。要不生亦得。即是无碍义。祗今一切施为。行住坐卧。即是心相。心相无相。故名实相。体无变动。亦名如来。如者不变不异也。无中现有。有中现无。亦名神变。亦曰神通。总是一心之用。随处差别即多义。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又东方入正定。西方从定出。若了心外无法。一切唯心。即无一法当情。无有好恶是非。即不怖生死。一分处皆是。故云当成无所畏。无所畏即佛。佛具四无畏也。
尘思俱逃。烦机顿洗。
未悟道时。多兴妄虑。才了心日。想念不生。故经云。识停闲静。想灭无为。又首楞严经云。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又大乘理观。不念诸佛。即是念觉。故昔人云。真如无念。非念法能阶。实相无生。岂生心能至。无念念者。则念真如。无生生者。生乎实相。故起信云。若知虽念无有能念所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净名云。常求无念实相智慧。故般若云。若念一切法。不念般若波罗蜜。不念一切法。则念般若波罗蜜。
迥超万行之先。深彻法源之底。月光大士。变清水于自心。
首楞严经云。月光童子初习水定。弟子窥牕观室。唯见清水。取一瓦砾投于水内。出定之后顿觉心痛故知定果色。皆是定中意识所变。
空藏高人。现太虚于本体。
首楞严经云。虚空藏菩萨云。我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
甄明畅志。悟入怡神。若旱天而遍霶甘泽。犹萎草而顿遇阳春。
涅盘经云。纯陀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霶甘露雨。洒我心田。又如大地。得遇春雨。草木?发。故云。万物得地而生。万行得理而成。所以般若经云。一心具足万行。
翠羽红鳞。普现色身之三昧。霞峰雾沚。同转根本之法轮。
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又山河大地。一一皆宗。
智朗昏衢。梦惊长夜。
识论云。一切众生。以第七识为长夜。如梦时不知是梦。觉时方悟。如迷时不了自心是佛。悟时方知。故经云。佛者觉也。如睡梦觉。如莲华开。
贫室之金藏全开。
大涅盘经云。如贫女人。舍内多真金之藏。家人大小无有知者。时有异人善知方便。乃至即于其家。掘出真金之藏。女人见已。心生欢喜。生奇特想。众生佛性亦复如是。若遇善友开发。明见佛性。心开意解。生大欢喜。
??宅之牛车尽驾。
法华经明等赐一大车而出火宅。若了一切处唯是一心实相之旨。即是出宅义。
纷然起作。冥冥而弗改真如。豁尔虚凝。历历而常随物化。
肇论云。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此四不迁。即万物皆不迁矣。则离动而无静。离静而无动。以一心动静。岂有离也。
大象无形。洪音绝声。三光匿曜。河岳齐平。
肇论云。大象隐于无形。大音匿于希声。此一心光横吞万象。更无纤毫于中发现。故傅大士颂曰。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山海坦然平。敲冰来煮茶。故知万法尽入不二法门。一际平等。更不俟夷岳盈壑。续凫截鹤。然后方平。
向九居六合之中。随作色空明闇之体。
六合者。四维上下。九居者。一欲界天。二初禅天。三二禅天。四三禅天。五四禅天。六空处天。七识处天。八无所有处天。九非想非非想天。广则二十五有四十二居处。并是有情受生居住之处。此皆因情想结成生死之身。业系二十五有之处。悉从心出。所以楞伽经云。三界上下法。我说皆是心。又云。心遍一切处。一切处遍心。法华经云。三方及四维。上下亦复尔。如首楞严经云。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乃至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故知万法但心为体。循业发现。所见不同。随自想念而生差别。故云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以离自真心。更无一法。所有境界。皆是心光。
于七大四微之内。分为色香味触之名。
七大者。一地大。二水大。三火大。四风大。五空大。六见大。七识大。如首楞严经云。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乃至推七大。皆无自性他性共性无因性。所以佛告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闇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闇。明闇一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辩。自不能知明闇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异同。为非空有。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周遍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又本是一真心。分成六和合。如眼见之为色。耳闻之为声。鼻嗅之为香。舌尝之为味。身受之为触。意知之为法。又祖师云。处胎曰身。出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香。在舌曰谈论。在手曰执捉。在脚曰运奔。变现俱该法界。收摄不出微尘。识者唤作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魄。故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德御神州。威灵法宇。通智海之宏津。立吾宗之正主。
心为万法之宗。宗者尊也主也。如楞伽经中。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不退转法轮经云。善知一切众生无相。悉同法界。非见非不见。何以故。法界即是一切众生心界。是名信行。南岳思大和尚云。若学者先须通心。心若得通。一切法一时尽通。
违情难信。如藕丝悬须弥之山。
涅盘经云。佛言。若有人能以藕丝悬须弥山。可思议不。不也。世尊。佛言。菩萨能以一念称量生死。有不可思议理。而但仰信而已。不能一念即如来藏。故非圆意。
入悟能谈。似一手接四天之雨。
如佛藏经云。无名相中。假名相说。皆是如来不思议力。譬如有人。嚼须弥山。飞行虚空。石筏渡海。负四天下及须弥山。蚊脚为梯。登至梵宫。劫尽烧时。一唾劫火即灭。一吹世界即成。以藕丝悬须弥山。手接四天下雨。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相无为无生无灭。令人信解。甚为难有。甚为希有。又经云。奇哉世尊。于无异法中。而说诸法异。故云说法是大神变。无中说有。有中说无。岂非神变耶。
居混沌之始。出恍惚之间。
混沌之始者。以不知无始无明。最初一念。不觉而起。第八藏识。一半不执受。为无情世间山河大地等。一半有执受。为有情世间众生五阴身等。皆从一心所造。不达此理者。此间周礼。或称混沌。西天外道。或说冥初。老十云。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恍恍惚惚。其中有物。
法雷震四生之幽蛰。慧日烛三界之重关。
此一心宗。当悟之时。如迅雷震于长空。似千日照于旷野。能令堕业系之人。出三界之牢狱。溺生死之者。脱六趣之樊笼。
不世之珍。抱玄门而寂寂。非常之道。任法性以闲闲。
不世之珍者。以此心宝。非世之珍。非常之道者。此一心大道。非常情之所解。
发觉根苗。胤灵筋骨。
因心悟道。发心之初。即坐道场。便登祖位。
若谷神之安静。似幻云之出没。
肇论云。法身无像。应物以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万机烦赴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动若行云。止犹谷神。岂有心于彼此。情系于动静者乎。注云。法身无形。能现众像。圣智无知。能照万机。无心应物。虽慜而不挠其神。有难皆通。虽通而不干其虑。无心而动。动若行云。心无定方。犹谷神之不死。绝彼此动静之心也。老聃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注云。谷者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神即五藏之神也。若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是谓玄牝者。注云。玄者天也。牝者地也。主出入于鼻与天通。故鼻为玄也。主出入于口与地通。故口为牝也。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者。根者元也。言鼻口之门。是乃通天地之元气。
事因理显。犹金乌照万里之程。
华严疏云。理随事变。一多缘起之无边。事得理融。千差涉入而无碍。
用就体施。如玉兔摄千江之月。
证道歌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一法遍含一切法。我性常与如来合。
非相非名。孤寂幽清。一言无不略尽。殊说更非异盈。
一言者。约略说。约理说。殊说者。约广说。约事说。故不动一心而演诸义。不坏诸义而显一心。即卷常舒。如来于一言语中。演说无边契经海。即舒常卷。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如草木四微。从地而生。还归地灭。犹波浪鼓动。依水而起。还复水源。如法从心生。还归心灭。故经云。当处生。当处灭。又华严经颂云。佛智通达净无碍。一念普知三世法。皆从心识因缘起。生灭无常无自性。所以清凉疏云。华严经者。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也。
吞苦雾而浸邪峰。须澄性海。
性海泓澄。湛然明净。当悟心之时。能尽苦源。顿消邪见。故般若心经云。行深般若之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降四魔而夷六贼。应固心城。
四魔者。一天魔。二阴魔。三死魔。四烦恼魔。首楞严经云。六为贼媒。自劫家宝。心城者。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宝眼主城神为善财言。应守护心城。谓毕竟断除悭嫉谄诳。应清凉心城。谓思唯一切诸法实性。应增长心城。谓成办一切助道之法。应严饰心城。谓造立诸禅解脱宫殿。应照耀心城。谓普入一切诸佛道场。听受般若波罗蜜法。应增益心城。谓普摄一切佛方便道。应坚固心城。谓恒勤修习普贤行愿。应防护心城。谓常专御扞恶友魔军。应廓彻心城。谓开引一切诸佛智光明。应善补心城。谓听受一切佛所说法。应扶助心城。谓深信一切佛功德海。释曰。夫城者。能防外寇。护国安人。坚密牢强即无众患。况心城须护。密守关津。无令外缘六尘魔贼所侵。内结烦恼奸臣所乱。防非禁恶。常施莹净之功。立德运慈。广备庄严之事。遂得四门无滞。一道常通。力敌大千。威临法界。可以抚提弱丧。摄化无遗。伏外降魔。永固真基者矣。
广演玄风。长施法利。
沙门唯以弘教说法。能报佛恩。首楞严经颂云。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又证道歌云。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拥塞。
诸圣不改其仪。
此一心法。是古今千圣不易之道。
万邪莫回其致。
邪不干正。天魔不能坏。外道不能乱。故云。天魔外道皆法印。魔界即佛界。外道经书皆是佛说。既同轮并驾。焉能坏乎。
十军三惑。消影响于幻场。
十军者。佛偈云。欲是汝初军。忧愁为第二。饥渴第三军。渴爱为第四。第五睡眠军怖。畏为第六。疑为第七军。含毒为第八。第九利养军。着虚狂名闻。第十军自高。轻慢出家人。诸天世间人。无能破之者。我以智慧力。摧伏汝军众。汝虽不欲放。到汝不到处。是知战魔军者。即是自心魔。终无心外境。能与心为缘。但是自心生。还以心为相。三惑者。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若直了心者。不唯十军三惑。乃至八万四千尘劳门。悉皆殒灭。故偈云到汝不到处。消影响于幻场者。如宝积经云。尔时世尊告幻师言。一切众生及诸资具皆是幻化。谓由于业之所幻故。诸比丘众亦是幻化。谓由于法之所幻故。我身亦幻。智所幻故。三千大千一切世界亦皆是幻。一切众生共所幻故。凡所有法无非是幻。因缘和合之所幻故。但了一心。诸幻自息。故宝藏论云。一切皆幻。其幻不实。知幻是幻。守真抱一。
智刃慧刀。利锋芒于实地。
以智慧剑。杀烦恼贼。
一言合理。天下同归。
一言契理。天下知音。故云。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
体标奇而显妙。用含虚而洞微。可谓镇敌国之宝珠。千金罕易。挺惊人之法将。万古传辉。
敌国之宝珠者。此心或为无价之宝。或在轮王顶上。或处贫子衣中。龙女亲献而成佛刹那。善友求之而利济无尽。惊人之法将者。说心地法门之时。天魔胆落。外道魂惊。如舍利弗智慧第一。为释迦右面弟子。称为法将。
动而无为。寂而常照。立佛道之垣墙。树修行之大要。
大约修行。不出定慧一心。真如妙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非能所观而分二法。
画出山河国土。意笔纵横。分开赤白青黄。心灯照耀。
华严经颂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心光照耀者。大般若经云。若幽冥世界。及于一一世界中间。日月等光所不照处。为作光明。应学般若。般若者即心智之光。华严论云光明觉品者。为令信心。自以自心光明。觉照一切世间。无尽世界。总佛境界。自亦同等。以心随光一一照之。
性自神解。不同虚空。或垂本以显迹。或居边而即中。犹师子就人之机理标径直。
痴狗逐块。师子就人。此喻上机闻法。直了心宗。不随问答。逐语生解。
如王索一锤之器。言下全通。
王索宝器。须是一锤便成。第二第三锤成。皆不中进。此喻一言之下。便契无生。不须再问。落于阴界。
慧海关防。灵园苗裔。遍滋广摄而不拣高低。竖彻横该而混同粗细。
一心广备。不择上中下机。以是一际平等法门。故竖彻三际。横亘十方。览而不遗。收无不尽。粗处粗现。细处细现。粗细随缘。法体恒寂。唯心之旨。常无变易。
作一种之光辉。为万途之津济。
大庄严经论。说求唯识人颂云。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贪光及信光。二光无二体。释曰。求唯识人。应知能取所取。此之二种。唯是心光。如是贪等烦恼光。及信等善法光。如是二光。亦无染净二法。何以故。不离心光别有贪等信等染净法故。二光亦无相。偈曰。种种心光起。如是种种相。光体非体故。不得彼法实。释曰。种种心光。即是种种事相。或异时起。或同时起。异时起者。谓贪光瞋光等。同时起者。谓信光进光等。光体非体等者。如是染位心数净位心数。唯有光相。而无光体。是故或世尊不说彼为真实之法。
闇鬼没于明灯。
如人闇中疑鬼。以烛照之。豁然疑解。况心外见法。了心即无境。
毛轮消于厚翳。
如人目有翳。空中见毛轮。况不识心人。妄见心外之境。如密严经颂云。幻事毛轮等。在在诸物相。此。皆心变异。无体亦无名。
确乎不拔。高超变易之门。
万法不迁。一心常住。但当见性。自断狐疑。余曾亲推。似见斯旨。如宗镜中引不迁论云。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疏云。前风非后风。故偃岳而常静。前水非后水。故竞注而不流。前气非后气。故飘鼓而不动。前日非后日。故历天而不周。钞云。然自体念念不同。则初一念起时。非第二念时。乃至最后吹着山时。非初起时。则无前念风体。定从彼来。吹其山也。且山从初动时。以至倒卧地时。其山自体念念不同。则初一念动时。非第二念动时。乃至最后着地时。非初动时。则无初动山体。定从彼来。至着地时。斯皆风不至山。岳不着地。虽旋岚偃岳。未曾动也。以此四物。世为迁动。然虽则倒岳历天。皆不相知。各不相到。念念自住。各各不迁。且如世间称大。莫遇四大。四大中动。莫越风轮。以性推之。本实不动。如义海云。鉴动寂者为尘。随风飘飏是动。寂然不起是静。而今静时由动不灭。即全以动成静也。今动时由静不灭。即全以静成动也。由全体相成。是故动时正静。静时正动。亦如风本不动。能动诸物。若先有动。则失自体。不复更动。今观此风周遍法界。湛然不动。寂尔无形。推此动由。皆从缘起。且如密室之中。若云有风。风何不动。若云无风。遇缘即起。或遍法界拂。则满法界生。故知风大不动。动属诸缘。若于外十方虚空中。设不因人拂。或自起时。亦是龙蜃鬼神所作。以鬼神属阴。至晚则风多故。乃至劫初劫末成坏之风。并因众生业感。世间无有一法不从缘生。缘会则生。缘散则灭。若执自然生者。只合常生。何得紧缦不定。动静无恒。故知悉从缘起。又推诸缘和合成事。各各不有。和合亦无。缘缘之中。俱无自性。但是心动。反推自心。心亦不动。以心无形故。起处不可得。即知皆从真性起。真性即不起。方见心性。遍四大性。体合真空。性无动静。以因相彰动。因动对静。动相既无。静尘亦灭。故首楞严经云。性风真空。性空真风。即斯旨矣。
湛尔唯坚。永出轮回之际。
此心前际不生。中际不住。后际不灭。故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世间相者。即众生五阴心。离五阴无世间。何者。无情世间。即众生心变。既从心变。一一随心。常住真如之法位。
妙极众象。理统诸方。如积海而含万水。犹聚日而放千光。
此一点灵台自性光明。遍照法界。无法不收。故首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现处即心。更无别体。如圆觉疏序云。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众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寂静常乐。故曰涅盘。不浊不漏。故曰清净。不妄不变。故曰真如。离过绝非。故曰佛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隐覆含摄。故曰如来藏。超越玄秘。故曰密严国。统众德而大备。铄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心也。背之则凡。顺之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亲而求之。则止观定慧。推而广之。则六度万行。引而为智。然后为正智。依而为因。然后为正因。其实皆一法也。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住持圆觉而具足圆觉者如来也。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一道也。三世诸佛之所证。盖证此也。如来为大事出现。盖为此事也。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盖诠此也。释曰。心之一法。名为普法。欲照此心。应须普眼虚鉴。寂照灵知。非偏小而可穷。以圆满而能觉。故曰圆觉。此约能证也。真如妙性。寂灭无为。具足周遍。无有缺减。故曰圆觉。此约所证也。能所冥合。唯是一心。此一心能为一切万法之性。又能现三乘六道之相。摄相归性。曾无异辙。则世间出世间升降虽殊。凡有种种施为莫不皆为此也。离此。则上无三宝一乘。下无四生九有。
文圃义围。言将发而词丧。清神静思。意欲缘而虑亡。
言将发而词丧者。首楞严经云。用世语言。入佛知见。如将手掌捉摩虚空。徒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意欲缘而虑亡者。般若经云。如????虫。处处能泊。而不能泊火??之上。如意根遍缘一切境。而不能缘般若。以心智路绝故。
处众不群。居尊匪独。
志公和尚歌云。处众不见諠哗。独自亦无寂寞。
阐大道之基垧。布教海之漩澓。了辩乳之真机。
大涅盘经云。如盲问乳。不知乳之正色。如无己眼。随他问答。不达自心。若上上机人。一闻千悟。获大总持。
达观象之明目。
大涅盘经。明众盲摸象。各说异端。不见象之真体。亦况错会般若之人。依通见解。说相似般若。九十六种外道。及三乘学者。禅宗不得旨人。并是不见象之真体。唯直下见心性之人。如昼见色。分明无惑。具己眼者。可相应矣。
蹑萨云路兮非近非远。诣清凉池兮不迟不速。
萨云路者。即众生心。了之即是。非论近远。清凉池者。即一心圆明。无尘垢热恼。故云清凉。智论云。有目无足。不到清凉池。有足无目。亦不到清凉池。目足更资。方能得到。顿悟自心为目。如说修行为足。故须理事齐运。定慧双修。方入一心之智海也。
出一语兮海竭山崩。提妙旨兮天翻地覆。举圆宗兮敷至理。法界横关。括众义兮掩群诠。禅门啮镞。
宗门中有啮镞句。不通问答。
念念而灵山出世。步步而兜率下生。
华严论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大集经云。贪瞋痴出。即是佛出。又如来藏经云。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结加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及经颂云。我今解了如来性。如来今在我身中。我与如来无差别。如来即是我真如。又成佛之义。随门不同。古释有四。一约性。即一真法界。二约相。即无尽事法。三性相交彻。显此二门不即不离。四以性融相。德用重重。初约体门者。问。体是佛不。答。是约无碍。应成四句。一是佛。法性身无所不至故。经云性空即是佛故。二非佛。绝能所觉为其性。平等真法界。非佛非众生故。三亦佛亦非佛。以法性无自性故。四双非。性与无性双泯绝故。经云。无中无有二。无二亦复无。三世一切空。是则诸佛见。二就相门有二。一情。二非情。真心随缘变能所故。然此二门。各皆染净。谓无明熏真如。成染缘起。真如熏无明。成净缘起。染成万类。净至成佛。以修净缘断彼染缘。方得成佛。依此二义。则生佛不同。于净缘中。复有因有果有纯有杂。若约纯门。随一菩萨尽未来际唯修一行。一一皆然。若约杂门。万行齐修尽未来际。若约因门。尽未来际常是菩萨。若约果门。尽未来际常是如来。经云。为众生故。念念新新成等正觉。若双辩门。尽未来际修因得果。若约双非。尽未来际非因非果。便同真性。今正约以性融相。一成一切成。成与不成。情与无情。无二性故。法界无限故。佛体普周故。色空无二故。法无定性故。十身圆融故。缘起相由故。生界无尽故。因果周遍故。远离断常故。万法虚融故。故说一成一切成也。非谓无情亦有觉性。同情成佛。若许成佛。此成则能修因。无情变情。情变无情。便同邪见。又此众生乃是像上之摸者。以见自成。即见他成。如云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此有三意。一云同一无性故得现成者。谓既无二性佛证一性得成佛故。生随一性皆成佛矣。二云妄性本虚生元是佛者。生自有妄。见生非佛。佛了妄虚。生何非佛。三真性叵得非今始成者。若有可得。今得成佛。证性叵得。佛非始成佛本是佛。佛之本佛。何异生佛。是故一成一切皆成。亦可说言。若一不成一切不成。同一性故。今是成佛门故。故一切皆成佛也。
娑婆现华藏之海。
还源观云。是以大智圆明。睹纤尘而观性海。真源朗现。一尘之处现全身。万法显必同时。一际理无前后。华严记云。华藏净缘熟。娑婆为华藏。娑婆染缘熟。华藏现娑婆。此皆转名不转体。但随心现。如法华经三变净土。只变心耳。又云。华藏世界海者。以无尽大愿风轮。持大悲水。生无边行华。以法性虚空。能容万境。重叠无碍。于其水上生一大莲华。周法空界。名种种蕊香幢。明根本智。起差别智。行差别行。名蕊。如经颂云。譬如心王宝。随心现众色。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又云。譬如众缋像。画师之所作。如是一切刹。心画师所成。又云。无量诸刹种。随众生心起。又云。一一心念中。出生无量刹。
园林为王舍之城。见闻觉知。运普贤无尽之行。周旋俯仰。具文殊本智之名。
先德云。文殊即是众生现行分别心。普贤即是众生尘劳业惑行。又普贤身同虚空性。一切众生以为生死。是以能对现色身。以同是虚空性故。又云。六根三业。并是文殊实相。体周万象森罗。无非般若。何有一处非文殊普贤耶。
从实分权。
从一乘实。分出三乘权。从三乘权。会归一乘实。即是从心而开三。从心而合一。又即一而三相不同。即三而一体无别。
因别显总。掷大千于方外。吸海水于毛孔。
因别显总者。以用彰体。因境识心。非总无以出别。非别无以显总。如净名经云。掷娑婆于界外。移妙喜于此方者。是明即近即远。即秽即净。不出一心矣。又云海水入毛孔者。台教云。识得海水真性。即是毛孔真性。故云海水入毛孔。又云芥纳须弥者。一切众生无明心。即是佛心。是名须弥入芥。设有无边不可思议神变之事。皆同此释。华严记云。佛智平等如虚空。则众生之界。皆是如来智中之物。二者智能包纳。犹是智类。今毛孔顿现。则细巨顿收。良以色性融无碍故。以性融相。为本真心之力也。
妙位初成之际。天雨四华。无明欲破之时。地摇六动。
天雨四华者。台教云。表菩萨四位。一十住位。二十行位。三十回向位。四十地位。华是柔软义。亦表于行。亦表于善根。菩萨以行入位。故天雨华。然皆是心华。般若经云。此非天华。亦非意树华。乃是无生华。地摇六动者。是破无明。动六根之坚执。执从心生。亦是动于心地。
理事无碍。
理能成事。事能显理。有理事无碍。有事事无碍。华严记云。周遍含容观中。有事事无碍者。菩萨虽复看事。即是观理。然说此事为不即理者。以事虚无体。而不坏相。所以观众生。见诸佛。观生死。见涅盘。以全理之事。恒常显现。是以事既全理。故不即理。若也即理。是不全矣。如金铸十法界像。一一像全体是金。不可更言即金也。
本末同歧。
因本示末。末还归本。如心无自性。因境而生。境无自性。因心而现。能所互成。一体无异。如百门义海云。若以尘唯心现。则外尘都绝。若以心全现尘。则内心都泯。泯者泯其体外之见。存者存其全理之事。即泯常存。即存常泯。
横吞五乘之粹。
五乘者。一人乘。二天乘。三声闻乘。四缘觉乘。五菩萨乘。持五戒。得人乘。持十善。得天乘。修四谛法。得声闻乘。修十二因缘法。得缘觉乘。修六度行。得菩萨乘。乃至三乘四乘一乘。皆从一心而出。所以楞伽经颂云。诸天及人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故知三乘五性。皆自心生。若无于心。既无能乘之人。亦无所乘之法。故云无乘及乘者也。
圆舒八藏之奇。
八藏者。一渐教。二顿教。三不定教。四秘密教。五藏教。六通教。七别教。八圆教。如经云。十二分教。于真如法界流出。以心为体。演出无穷。何者。若心空。演出声闻藏。若心假。演出菩萨藏。若心中。演出佛藏。
从心而出心。犹兰生兰叶。因意而发意。似檀孕檀枝。
境从心变。变是自心。从心现心。更无异物。如宝积经偈云。如钻木出火。要假众缘力。若缘不和合。火终不得生。是不悦意声。毕竟无所有。知声性空故。瞋亦不复生。瞋不在于声。亦不身中住。因缘和合起。离缘缘不生。如因乳等缘。和合生酥酪。瞋自性无起。因于粗恶事。愚者不能了。热恼自烧燃。应当如是知。究竟无所有。瞋性本寂静。但有于假名。瞋恚即实际。以依真如起。了知如法界。是名瞋三昧。又偈云。是大夜叉身。从于自心起。是中无有实。妄生于恐怖。亦无有怖心。而生于怖畏。观法非实故。无相无所得。空无寂静处。现此夜叉身。如是知虚妄。是夜叉三昧。且夜叉一身。于外相分甚为粗恶。令人怖畏。瞋之门。是根本烦恼。最能烦乱。此内外二法。尚成三昧。举一例诸。可为一心龟镜。则若境若心。皆成正受。如华严经偈云。禅定持心常一缘。智慧了境同三昧。
不空之空。非有之有。
心空。则无性而空。空而不空。心有。则无性而有。有而不有。不有之有。有显一如。不空之空。空成万德。可谓摧万有于性空。荡一无于毕竟矣。则张心无心外之境。张境无境外之心。若互夺两亡。心境俱泯。若相资并立。心境宛然。又二而不二。心境冥一。不二而二。心境历然。又心外无境故难入。境外无心故甚深。
如外无智而可知。智外无如而可守。
华严经云。智外无如为智所入。如外无智能证于如。智即是如。如即是智。法界寂然曰如。寂而常照曰智。岂离寂外别有智耶。若智外有如。智则收法不尽。若如外有智。真如则不遍智中。举一全收。不容相并。如经云。无有少法与法同住。则显法性无容并真。二既不存。一亦奚立。如斯断证。唯实教宗。又如是所证。智是能证。能所冥合。心境一如。
帝网而重重交映。非一非多。
此是十玄门中。第七因陀罗纲境界门。如天帝殿。珠纲覆上。一明珠内。万象俱现。诸珠尽然。又互相现影。影复现影。重重无尽。故千光万色。虽重重交映。而历历驱分。亦如两镜互照。重重涉入。传辉相写。递出无穷。此况一心真如无尽之性。流出万法。影现法界。无尽无穷。
芥瓶而历历分明。不前不后。
华严疏云。炳然齐现。犹彼芥瓶。即十玄门中。第三微细相容安立门。一能含多。即曰相容。一多不杂。故云安立。炳者明也。一者是所合微细。如琉璃瓶盛多芥子。炳然齐现。不相妨碍。非前非后。此况一心能含万法。性相历然。
注心赋卷第二
卍新纂续藏经第 63 册 No. 1231 心赋注
注心赋卷第三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
忘心而照。无念而知。若瑞草生于嘉运。如林华结于盛时。
忘心而照者。宝藏论云。唯道无根。灵固常存。唯道无体。微妙恒真。唯道无事。古今同贵。唯道无心。万物圆备。无念而知者。众生有念而知。声闻无念无知。菩萨无念而知。如书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春生夏长。应不失时。
顿息疑情。现额珠于明镜。
大涅盘经云。王家有力士。眉间有金刚珠。因斗而没。后有良医。执镜以照其额。珠陷入肤中。分明显现。此况一切众生身中佛性。无智照之力。隐而不现。后遇善友。得悟心镜。了了见性。亦复如是。余曾集心镜录一百卷。以心为镜。洞彻十方。一法相宗。以第八识为镜。二法性宗。以如来藏性为镜。如楞伽经云。譬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言如来藏为镜者。起信论云。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云何为四。一者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离和合相。纯净明故。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释曰。四镜之名者。一空镜。谓离一切外物之体。二不空镜。谓体不无。能现万像故。三净镜。谓已磨治。离尘垢故。四受用镜。谓置之高堂。须者受用。四中。前二自性净。后二离垢净。又初二就因隐时说。后二就果显时说。又前二约空不空为二。后二约体用为二。又前二体。后二相。
全澄乱想。获真宝于春池。
大涅盘经云。如人游春池。失琉璃宝。诤竞入水。取瓦砾而归。有一智人。安徐入水。乃获真宝。故云。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定水澄清。心珠自现。又庄严经论说。有人见雹谓是琉璃。收之瓶内皆悉成水。后见真琉璃。亦谓为雹。弃而不取。世人皆是不应取而取。应取而不取也。不应取而取者。如但随外境。不向内观。应取而不取者。如不信自心。反求他学。
体广用深。
如龙以一滴水。可浸陵谷。人以一烬火。可夷阿房。皆是现前唯心所变。日用而不知者。自称眇劣。不逮圣人。一何悲哉。志公和尚偈云。法性量同太虚。众生发心自小。
文丰理诣。攀觉树以分枝。受轮王之解髻。
法华经云。譬如强力转轮圣王。兵战有功。赏赐诸物。如有勇健能为难事。王解髻中明珠赐之。能战心魔。心珠自现。故融大师云。若能强战有功勋。髻中明珠终不惜。
初终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理事该罗。当世谛而明真谛。
即凡心而见佛心者。如华严经颂云。若以威德色种族。而见人中调御师。是为病眼颠倒见。彼不能知最胜法。又颂云。假使百千劫。常见于如来。不依真实义。而观救世者。是人取诸相。增长痴惑网。系缚生死狱。盲冥不见佛。云何不见佛。一为不识自心。二为不明隐显。何者。众生之因隐于本觉。诸佛之果显于法身。因隐之本觉。是果显之法身。果能成因。则佛之众生。果显之法身。是因隐之本觉。因能办果。则众生之佛。故云凡圣交彻。理事相含矣。又华严演义云。谓真该妄末。妄彻真源。如波与湿。无有不湿之波。无有不波之湿。其真妄所以交彻者。不离一心故。妄揽真成。无别妄故。真随事显。无别真故。真妄名异。无二体故。真外有妄。理不遍故。妄外有真。事无依故。若约涅盘生死说者。生死即涅盘。妄彻真也。如波彻水源。涅盘即生死。真彻妄也。如水穷波末。故中论云。生死实际。即涅盘际。涅盘实际。即生死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差别。即是交彻也。生死涅盘际既尔。乃至心境。能所。染净。自他。一切万法。皆同一际。一际者。即无际也。实际也。一切诸法。皆与实际为定量。今古凡圣不可易也。所以云。道俗之不夷。二际之不泯。菩萨之忧也。又一切法皆如。岂妄外有真。又真如遍一切处。岂真外有妄。是知真妄常交彻。亦不坏真妄之相。则该妄之真。真非真而湛寂。彻真之妄。妄非妄而云兴。故云当世谛而明真谛也。
龙宫诠奥。海藏抽奇。空里披文之际。
宝性论云。有一智人。恐如来教法将灭。遂仰书一藏经文于空中。莫有知者。况心中具一切法门。此约空门显心。
尘中剖卷之时。
华严经云。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有一明眼人。破尘出经卷。亦况众生情尘中。具无量教法。此约有门显心。如台教云。破尘出卷者。恒沙法门。一心中晓。
觉华枝秀。忍草苗垂。临太华之犹低。机前鹏翥。
大鹏翼翥九万九千里。岂黄雀能及乎。此况直了自心圆信成就。岂小机劣解而能逮乎。机前者。本心成现。意在言前。不涉迷悟。不待问答。经云。圆明了知。不因心念。又祖师云。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比毗岚之未速。言外鹰驰。
目击道存。不待言说。如法华经云。其疾如风。又云疾走往捉。又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等。皆喻识心见道疾矣。祖师云。即心是者疾。发心行者迟也。
身泛禅河。手开玄钥。执石为珍。
阿那律执瓦砾皆变珠珍。又如福德人捉石成金。如了妄心无体。即是真心。达烦恼性空。成菩提大道。如执毒成药。变石为金矣。
揽草成药。
耆婆揽草无非是药。达士见境无非是心。
传智??兮胡假世灯。
经云。有光能照法界。岂须冥处燃灯。以智慧光破愚痴暗。此心灯者。亦云无尽灯。有何尽耶。
受佛职兮宁齐天爵。
十地菩萨示受佛职位。如来十号是佛职。不读华严经。焉知佛富贵。此一真心。可谓富贵。可谓尊极。故云无等等。天爵者。即仁义也。
贸内珠而自省。不探骊龙。
法华经云。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其人醉卧都不觉知。乃至亲友会遇见之。示以宝珠。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故剑南和尚歌云。自从识得此明珠。释梵轮王俱不要。
受密印而明知。靡求干鹊。
佛佛授手。祖祖相传。皆默传心印。又华严经说海印三昧印。即是喻香海澄停。湛然不动。四天下中色身形像。皆于其中而有印文。如印印物。亦犹澄波万顷。晴天无云。列宿星月。朗然齐现。无来无去。非有非无。不一不异。当知如来智海亦复如是。识浪不生。至明至静。无心顿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本。并在智中。如海含像。如经颂云。如海普现众生身。以此说名为大海。菩提普印诸心行。是故正觉名无量。靡求干鹊者。书云。张颢因睹堕鹊。视众人争取之。乃化为石。锤破。其文有印云。张颢忠孝侯印。后颢乃仕晋封侯。此是世间行忠孝获斯符印。岂同祖佛所传心印耶。
迷时徒昧。谛处非难。念想而如山不动。襟怀而似海常安。
迷时心外见境。寓目生情。取舍万端。无时暂暇。若知心是境。见无心外法。逢缘自寂。身心坦然。
实际无差。与三世佛而一时成道。真空平等。共十类生而同日涅盘。
如台教云。如过去有佛。号住无住。发愿使己国众生同日同时成佛。即日涅盘。又贤劫前。有佛号平等。亦愿己国及十方众生亦同日成佛。即日灭度。故净名经云。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不复更得。一切众生即涅盘相。不复更灭。华严经云。如来初成正觉时。于自身中见一切众生已成佛竟。已涅盘竟。皆同一性。所谓无性。以无性故。悉皆平等。随染缘时成众生亦无性。随净缘时成佛亦无性。以皆从缘生故。无性理同。故云实际无差。真空平等者。经中颂云。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则不生。既达境唯心。便舍外尘相。从此息分别。悟平等真空。问。如上所说。一切众生已成佛竟。已涅盘竟。则何用诸佛出世。答。为劣解众生。母胎出现。上上根人。诸佛不出不没。又为一切众生不知如是事故。诸佛出世说此实法。如净名云。说众生空。是真实慈。又约化门。说成佛度众生之义。即化辩真。亦非二见。如有难云。诸佛有誓愿。度尽一切众生。方成正觉。如今众生未度。何得先成。有违本愿。如古师云。如实义者。诸佛皆有悲智二门。以大悲故。穷未来际无成佛时。故菩萨阐提不成佛也。以大智故。念念速成。又欲化尽诸众生界。自须速成。方能广化。不惧违昔度尽诚言。又了众生之本如故。化而无化。是则常成亦常不成。亦常化生而无化。悲智自在。何局执耶。
心若不分。法终无咎。是之而六荫七情。非之而二头三手。
于一心真境之上。说是说非。皆是情生意解。无有实义。故信心铭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如大集经云。如第五大。如第七情。如十九界。无出无入。无生无灭。无有造作。无心意识。乃名无过。
从因缘而生起。
三教所宗。儒则宗于五常。道宗自然。佛宗因缘。然老子虽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似有因缘。而非正因缘。言道生一者。道即虚无自然。故彼又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谓虚通曰道。即自然而然。是虽有因缘。亦成自然之义耳。佛法虽有无师智。自然智。而是常住真理。要假缘显。则亦因缘矣。故教说三世修因契果。非无善因恶因。故楞伽经。大慧白佛。佛说常不思议。彼诸外道亦有常不思议。以无因故。我说常不思议有因。因于内证。岂得同耶。是则真常。亦因缘显。净名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法华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经云。一切诸法。因缘为本。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则真空中道。亦因缘矣。若尔。涅盘十六云。我观诸行悉皆无常。云何知耶。以因缘故。若一切法从缘生者。则知无常。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缘生。是故无常。则外道有因缘矣。释曰。此明外道在因缘内。执于缘相。以为常住。是故破之言无常耳。今明教诠因缘妙理。具常无常。岂得同耶。况复宗者从多分说。所以因缘是所宗尚。不应致疑。
不同兔角之无。向正法而施为。岂类干城之有。
真空是不空之空。空该有表。妙有是不有之有。有彻真源。一切正法从因缘而生。是依他起性。不同兔角断灭之无。乾闼婆城日光暂现。是众生遍计性所执之有。夫有无难解。多落断常。如华严记云。一者或说妄空真有。如涅盘经云。空者所谓生死。不空者所谓大般涅盘。二者妄有真空。真空即是性。俗有即是相。三者俱空。相待无性故。四者俱有。性相不坏故。于谛常自二。于解常自一故。
德业无尽。至理难论。恒一恒异。常泯常存。
此一心法。是无尽之藏。大法之源。若悟入之人。功齐妙觉。不可以一异断常情见之解矣。
说证说知。背天真而永沈有海。无照无悟。失圆修而常锁空门。
若于真心执有修有证。违背天真之佛故。若执无修无照。又失圆修。李长者论云。策修而至无修。方知万法无修。又云。忻寂不当。放逸还非。以有作者故。所以若执有滞空。皆不达自心一色一香中道之旨。如华严疏云。事理双修。依本智而求佛智者。若执禅者。则依本智性。无作无修。镜常自明。不拂不莹。若执法者。须起事行。当求如来依他胜缘。以成己德。并为偏执。故辩双行。若言依本智者。约理无偏。智性本具足故。若言而求佛智者。约事无所求中。吾故求之。所以心镜本自久翳尘劳。恒沙性德并埋烦恼。是故须随顺法性。修证波罗蜜。以助显故。诸佛已证。我未证故。又理不碍事不妙理故。事不碍理。求即无求故。若此之修。修即无修。为真修矣。
大体焉分。随机自别。万派而岂有殊源。千车而终无异辙。
心为万法根源。如六妙门云。此为大根人善识法要。不由次第。悬照诸法之原。所谓众生心也。一切法由心而起。若能反观心性。不得心原。即知万法皆无根本。
不隐不显。四聪而莫认真归。
四聪而莫认真归者。绝观论云。夫道者。若言一人得之。道即不遍。若言众人得之。道即有穷。若言各各有之。道即有数。若言总共有之。方便即空。若言修行得之。造作非真。若言本来有之。万行虚设。何以故。非限量之所分别故。
无性无形。
无性无形者。华严经云。一切空无性。妄心分别有。又云。以佛眼观见一切众生。已成佛竟。已涅盘竟。皆同一性。所谓无性。乃至大悲之体。故得起悲。二由众生不知无性。佛证无性。故化令得知。如净名云。说众生空。是真实慈。
妙辩而难穷实说。
肇论云。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须菩提唱无说而显道。释梵绝听而雨华。此则理为神御。口以之默。岂曰无辩。辩而不能言也。
冥心合道。意解难明。了达而尚非于智。参详而岂在于情。
此一心法门。是诸佛秘藏。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唯应亲省。莫能知之。故祖师传法偈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如般若无知论云。直言以真谛之所征求般若之智。即般若之智非是有知。何者。为真谛之缘。唯是中道第一义空无相之理。所知之缘。既是无相。能知之智。安得有知耶。故不然也。惑人皆缘色生识者。当对色时。率尔眼识同时意识刹那起时见色。此色即是第八识中相分依他似有境之色。此色当现时。未有一切相。由此色境为缘。引生第二念寻求心。此寻求心。即是第六意识。故云缘色生识。是名见色者。由有寻求心生故。即此寻求心。缘本色境不着。便即变影而缘。即变出一切森罗万像之相。遂于此影像相上。起其现量之心。不了本空。执为实有。取色分剂。计从外来。故云是识见色。此即惑境有相。惑智有知也。反此真智即不缘者。此明悟人。不缘色生识也。何者。由其悟之人。达其诸法本体皆空。犹如幻梦。无有真实。但从自识所变。毕竟无前境界可得。故起信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即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为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当知万法。唯是自心现量见。妄计为有。若能心无妄念。了法本空。即无一切境界之相。何有于色可缘。既无有色可缘。即不缘色生识。故即无取相。无色可缘。故即无有相。既无有相之惑境。即是无相之真境。既无取相之惑智。即是无知之真智。此乃真境无相。真智无知。为斯义故。以缘求智。智即非知也。
化人舞而幻士歌。谁当断送。木马奔而泥牛斗。孰定输赢。
有学人问新丰价和尚。得何道理。便住此山。答曰。见两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木马泥牛。此非心识思量之境界。
故知唯识唯心。无二无别。
般若经云。一切智智清净。乃至一切法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是知诸法与心。全同非分同。体用无别。相连不断。似分能所。彻底无差。
一旨而已绝诠量。
万法浩然。皆宗无相。举一例诸。言思顿绝。
万法而但空施设。
诸法无体。但空生空灭。设标名立体。皆是众生想成。故经云。若知一切国土皆想持之。如是得名初发心菩萨。何者。悟心为入道之始。又融大师云。扰扰万物空生死。如先德云。安立水月道场。修习空华万行。降伏镜像魔军。成就梦中佛事。
虚生虚灭。唯情想而成持。
首楞严经云。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是知一切生死。皆从情想而生。情想若无。心道自现。故经云。识停闲静。想灭无为。
似义似名。但意言而分别。
如金刚三昧经云。佛言。善不善法。从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别。制之一处。众缘断灭。何以故。一本不起。三用无施。住于如理。六道门杜。又摄论云。从愿乐位。乃至究竟位。若欲入唯识观修如行。缘何境界。缘意言分别为境。离此无别外境。何以故。此意言分别。似文字言说及义显现。唯有意言分别。无别有名言。菩萨能通达名无所有。则离外尘邪执。又此义依名言。唯意言分别。前以遣名。此下依名遣义。义者即六识所缘境。离名无别此境。名言既唯意分别。故义亦无别体。菩萨通达无所有。亦离外尘邪执。又此名义自性差别。唯假说为量。前已遣名义。名义既无。自性及差别云何可立。若离假说。无别名义自性及名义差别。由证见此二法不可得故。名为通达。又六行集引识论云。凡夫从本来意言分别有二种。一似名。二似义。名义摄一切法皆尽。此名义俱是意言分别所作。离此无别余法。以此文证。故知凡夫妄见境界。或名或义。皆是当时意言分别。如食浪荡。妄见针火。据彼妄情。意谓是实。不知妄见。谓有外火。据实唯是意作火解。火则唯是意言分别。谓有火名。名是意言。谓有火事。事是意言。众生妄见自身他身地水火风等。皆亦似彼。虽复就实唯识无外。据凡妄情。谓有能所。如古德云。谓色等五尘界。是现量境。五识亲证。都无尘相。如来藏中顿现身器无尘相。六七妄想谓有我法。想所现相。是分别变。分别变相。但可为境。而无实用。如日发??。带微尘而共红。非实红也。如水澄清。含轻云而俱绿。非实绿也。如观知画像而非真。若了藏性。了尘境而为妄。故经云。非不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似有而非真。
于一圆湛。折出根尘。外抟地水而成境。内聚风火而为身。
首楞严经云。元于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内外四大。合成其身。众生第八藏识相分之中。半为外器。不执受故。半为内身。执为自性生觉受故。如来藏识何缘如此。法如是故。行业引故。如云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楞严经钞云。且妄见心动故外感风轮。由爱心发故外感水轮。由坚执心故外感地轮。由研求懆心故外感火轮。由四大故起六根。起六根故见六尘。故知三界离有情心更无别体。若了无明根本一念妄心无体。则知从心所生三界毕竟无有。
持种之门。
第八识。亦名本识。一切有为法种子所依止。亦名宅识。一切种子之所栖处。亦名藏识。一切种子隐伏之处。
作生死之元始。
显扬论云。阿赖耶识者。谓先世所作增上业烦恼为缘。无始时来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为体。此识能执受了别色根。根所依处及戏论熏习。于一切时。一类生死不可了知。
总报之主。
第八识为一切众生总报之主。此识相及境不可分报。一体无异。此识能生一切烦恼业果报事。又总报业者。如受戒招得人身。是总报业。由于因中有瞋有忍等。于人总报中而有妍丑。名别报业。
为涅盘之正因。
阿毗达经颂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传。
标实慧宗。
法华经云。于众生心中开佛知见。古释云。佛知见者。即众生真心。此心亦名实慧。亦名佛慧。
成真性轨。
台教于一心说三轨。一真性轨。二观照轨。三资成轨。即是一心三德。以真性轨为一乘体。即是法身。观照轨为般若。只点真性寂而常照。名为报身。以资成轨为解脱。只点真性法界含藏无量众善。名为应身。
具体而有法皆宗。
真心为湛然常住不空之体。与万法为宗。故首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
绝待而无尘可比。
神性独立。绝待无比。
高高法座。非声闻矬短之能升。
净名经云。须弥灯王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入居士室。诸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皆不能升。况悟一乘圆教。非浅根所解。
赫赫日轮。岂外道婴儿之所视。
经云。如朝日初生。七日婴儿若视。即失眼光。况外道无目。不能见如来智日。失正见之光。
无偏无党。至极至尊。总千岐而得旨。搜一切而归根。
绝观论云。云何为宗。答。心为宗。云何为本。答。心为本。云何为体。云何为用。答。虚空为法体。森罗为法用。如顿教五位门云。第一识心者。语是心。见是心。闻是心。觉是心。知是心。此是第一悟。一一能知。如许多心皆是一心。一心能遍一切处。第二知身同无情身。不知痛痒好恶。一切皆是心。不干身事。心能作人。心能作畜。心能作鱼。心能作鸟。第三破四大身。身即是空。空即是无生。空无内外中间。离一切相。第四破五阴。色阴若有。四阴不虚。色阴若无。四阴何有。第五见性成佛。湛然常住。
眼底放光。照破十方之刹土。
法华经云。放一净光。照无量国。心光普照。宁有边耶。
意根演教。碾开一代之法门。
如来一代时教。并按众生心说。离心更无一字可说。故金刚经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触目相应。盈怀周匝。清白混同。水乳无杂。理从事变。存泯而尽逐缘分。事得理融。一多而常随性合。意网弥布。心轮遍生。
意网弥布者。一切诸法从意生形。则知意如密网。一切众生不能出故。如经颂云。诸法不牢固。但立在于念。善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若了法空。意地亦寂。则妄心幻境既虚。一道真心自现。心轮遍生者。上尘部师立九心轮。一有分。二能引发。三见。四等寻求。五等观彻。六安立。七势用。八返缘。九有分。然实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总说有九。故成九心轮。一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分别。心但任运缘于境转。名有分。二心若有境至。心欲缘时。便生警觉。名能引发。三其心觉已。于此境上转。见照属彼。四既见彼已。便等寻求其善恶。五既察彼已。遂等观彻。六识其善恶。而安立心。起语分别。语其善恶。七随其善恶。便有动作。势用心生。八动作既兴。善恶而废。遂更返缘前所作事。九既返缘已。退归有分。任运缘故。名为九心。方成轮义。
与群徒而作体。向万物以安名。初居圆成现量之中。浮尘未起。
前五转识。及第八识。俱在现量。现量者。得法自性。不带名言。无筹度心。是圆成语。不作外解。不落比非之量。媚慈又论云。五识现量。总无二种颠倒。犹如明镜现众色相。第七染识。有想倒见倒。第六意识。具有三倒。取我法相。名为想倒。于想爱乐。复名心倒。于想计着建立。名见倒。
后落明了意根之地。外状潜呈。
眼识与同时明了意识缘时。起分别心。作外量解。便成比量。则心外见法。
原夫业识之宗。何成教训。能所不分。是非焉运。
三细识中。第一业识。未分能所。智解不生。如起信论云。第一业识。以最微细作诸识本故。如是业识。见相未分。然诸菩萨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了一切法唯是识量。舍前外执。顺业识义。说名业识。心不见心无相可得者。是明诸法非有之义。又楞伽经偈云。身资生住持。若如梦中生。应有二种心。而心无二相。如刀不自割。如指不自触。如心不自见。其事亦如是。若如梦中所见诸事是实有者。即有能见所见二相。而其梦中实无二法。三界诸心皆如此梦。离心之外无可分别。故言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而就自心不能自见。如刀指等。故言心不见心。既无他可见。亦不能自见。所见无故。能见不成。能所二相皆无所得。故言无相可得。
因依转相之内。倏起见心。
于此第二转识中。初起见分。
俄关现识之间。忽陈相分。
至第三现识。便立相分。如境现像。诸师所明一心法中。总有四分义。一相分。二见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相分有四。一实相名相。体即真如。是真实相故。二境相名相。为能与根心而为境故。三相状名相。此唯有为法有相状故。通影及质。唯是识之所变。四义相名相。即能诠下所诠义相分是。于上四种相中。唯取后三相而为相分相。又相分有二。一识所顿变。即是本质。二识等缘境。唯变影缘。不得本质。二见分者。唯识论云。于自所缘有了别用。此见分有五类。一证见名见。即三根本智见分是。二照烛名见。此通根心俱有照烛义故。三能缘名见。即通内三分俱能缘故。四念解名见。以念解所诠义故。五推度名见。即比量心推度一切境故。于此五种见中。除五色根及内二分。余皆见分所摄。三自证分。为能亲证自见分缘相分不谬。能作证故。四证自证分。谓能亲证第三自证分缘见分不谬故。从所证处得名。此四分义。总以镜喻。镜如自证分。镜明如见分。镜像如相分。镜后弝如证自证分。故云四分成心。
光消积曀。影射重昏。
今所悟者顿豁自心。方省其所知境各从心现者。如翳目见明珠有颣。今净眼观莹净无瑕。美恶唯自见殊。珠体本末如一。当悟之时。如开藏取宝。剖蚌得珠。光发襟怀。影含法界。
彻古而真源不散。该今而妙用常存。八万四千之教乘。苗抽性地。三十七品之道树。果秀灵根。
三十七品法者。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此是一切菩萨助道之法。一一修习并从心起。何者。夫身受心法。俱无自性。了不可得。即四念处。观善不善法。从心化生。即四正勤。心性灵通。隐显自在。即四神足。信心坚固。湛若虚空。即五根五力。觉心不起。即七觉支。直了心性。邪正不干。即八正道。不唯三十七品助道之法。尘沙佛法悉从心起。如入楞伽经偈云。尔时佛神力。复化作山城。所有诸众等。皆悉见自身。入化楞伽中。如来神力作。亦同彼楞伽。诸山及园林。宝庄严亦尔。一一山中佛。皆有大慧问。如来悉为说。内身所证法。出百千妙声。说此经法已。佛及诸佛子。一切隐不现。罗婆那夜叉。忽然见自身。在己本宫殿。更不见余物。而作是思惟。向见者谁作。说法者为谁。是谁而听闻。我所见何法。而有此等事。彼诸佛国土。及诸如来身。如此诸妙事。今皆何处去。为是梦所忆。为是幻所作。为是实城邑。为乾闼婆城。为是翳妄见。为是阳??起。为梦石女生。为我见火轮。为见火轮烟。我所见云何。复自深思惟。诸法体如是。唯自心境界。内心能证知。而诸凡夫等。无明所覆障。虚妄心分别。而不能觉知。能见及所见。一切不可得。说者及所说。如是等亦无。佛法真实体。非有亦非无。法相恒如是。唯自心分别。
出迷之津。履玄之始。
因心而迷。因心而悟。因心而生。因心而灭。如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不唯迷悟之始。自行化他。须明此旨。如古德云。求大乘者。所疑有二。夫大乘法体。为一为多。如其是一。即无异法。无异法故。无诸众生。菩萨为谁发弘誓愿。若是多法。即非一体。非一体故。物我各别。如何得起同体大悲。由是疑惑。不能发心。今为遣此二疑。立一心法者。遣彼初疑。明大乘法唯有一心。一心之外更无别法。但有无明迷自一心。起诸波浪流转六道。虽起六道之浪。不出一心之海。良由一心动作六道。故得发弘誓之愿。六道不出一心。故能起同体大悲。如是依于一心。能遣二疑。得发大心。具足佛道。
义似华开。行同云起。
一心无尽之义。如华开锦上。一心真如之行。犹云起长空。如华严锦冠云。法界功德大悲云者。法喻双举也。然大悲十义。故同于云。一从法性起。如云起于空。二感应而生。如龙吟云起。三性相体离。如云无心。四充法界。如云满空。五用无尽。如云不竭。六能密佑。如云高覆。七动地警物。如云震雷。八放光明。如云发电。若以三昧为雷。智慧为电亦得。九普宣大法。如云注雨。十用罢即寂。如云无依。具此十义。故喻于云。
当覆一篑之日。山耸千寻。元行初步之时。程通万里。
百尺之山。起于累土。千里之程。起于初步。合抱之树。生于毫末。滔滔之水。起于滥觞。如一念心生。若善若恶。善则远期佛果。恶则永劫沉沦。应须护于初念。
真俗无碍。其道在中。非即非离。常泯常通。应用恒沙。求之而奚穷秘迹。含容百巧。窥之而靡炫殊功。
维摩经云。夫求法者。应无所求。以足迹不可寻。又一心具足。若向外求。即内不足也。此一心妙道。是无功之功。非有为所作。故不可夸炫其功矣。
易辩邪途。难探正穴。听之者无得无闻。演之者非示非说。
诸佛无有色声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凡有见闻。皆是众生自心影像。则说唯心说。听唯心听。离心之外。何处有法。古德云。如来演出八辨洪音。闻者托起自心所现。如依状貌变起毫端。本质已无。影像如在。群贤结集自随见闻。依所闻见结集自语。良以离自心原无有外境。离境亦无内心可得。诸传法者非授与他。但为胜缘。令自得法。自解未起。无以悟他。自解不从他来。他解宁非自起。是故结集及传授者。皆得影像。不得本质。无有自心得他境故。是知结集。乃是自心所变之经。至传授者。传授自心所变之法。得影非质。思而可知。若能常善分别自心所现。能知一切外性非性。此人知见可与佛同。所说之法与佛无异。悟入自觉信智乐故。
妙峰耸于性地。仰之弥高。
华严经云。善财南行。向胜乐国。登妙峰山。参德云比丘。妙峰者。心为绝待之妙。高显如山。故称妙峰。德云语善财言。我住自在心念佛门。知随自心所有欲乐。一切诸佛现其像故。
法水涌于真源。酌而何竭。
此一心常住之法。用而无尽。体不可穷。一得永得。尽未来际。
包空而遍。匝界而周。是以大忘天下。方能万事无求。火灾欲坏之时。一吹顿灭。
般若经云。三千大千世界劫火洞然时。菩萨能与一气。欲令顿灭。应学般若。
世界将成之际。举念全收。
问。三界初因。四生元始。莫穷本末。罔辩根由。庄老指之为自然。周孔詺之为浑沌。最初起处。如何指南。答。欲知有情身土真实。端由无先我心。更无余法。谓心法刹那自类相续。无始时界。展转流来。不断不常。凭绿凭对。非气非禀。唯识唯心。肇论钞云。老子云。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若佛教意。则以如来藏性。转变为识藏。从识藏变出根身器世间一切种子。推其化本。即以如来藏性。为物始也。无生无始。物之性也。生始不能动于性。即法性也。南齐沈约均圣论云。然则有此天地以来。犹一念也。融大师问云。三界四生。以何为道本。以何为法用。答。虚空为道本。森罗为法用。问。于中谁为造作者。答。此中实无造作者。法界性自然生。可谓总持之门。万法之都矣。光未发处。尚无其名。念欲生时。似分其影。初因强觉。渐起了知。见相才分。心境顿现。首楞严经云。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释曰。此皆最初因迷一法界故。不觉念起。念起即是动相。动相即是第一业识。未分能所。乃觉明之咎也。从此变作能缘。流成了相。即明了知性。为第二见分转识。后因见分而生相分。即因了发相。为第三相分现识。能所才分。尽成虚妄。何者。见分生于翳眼。相分现于幻形。于是密对根尘。坚生情执。从此隔开真性。分出湛圆。于内执受知觉。作有识之身。于外离执想澄。成无情之土。遂使镜中之形影。灭而又生。梦里之山河。终而复始。但以本源性海。不从能所而生。湛尔圆明。照而常寂。只为众生违性不了。背本圆明。执有所明。成于妄见。因明立所观之境。因所起能观之心。能所相生。心境对待。随缘失性。莫反初原。不觉不知。以历尘劫。所以首楞严经云。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释曰。此二觉义。幽旨难明。若欲指陈。须分皂白。大约经论。有二种觉。一性觉。二本觉。有二种般若。一本觉般若。二始觉般若。有二种心。一自性清净心。二离垢清净心。有二种真如。一在缠真如。二出缠真如。此八种名。随义分异。体即常同。今一切众生。只具性觉。本觉般若。自性清净心。在缠真如等。于清净本然中。妄忽生于山河大地。以在缠未离障故。未得出缠真如等。若十方诸佛。二觉俱圆。已具出缠真如等。无有妄想尘劳。永合清净本然。则不更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金出矿。终不更染尘泥。似木成灰。岂有再生枝叶。将此二觉。已豁疑情。如疏释云。世界相续文中有三。一先辩二真。二明其三相。三明其四轮。且第一先辩二真者。经曰。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释曰。言二真者。一性觉妙明。二本觉明妙也。性觉妙明者。是自性清净心。即如来藏性。在缠真如等。本性清净。不为烦恼所染。名为性觉。本觉明妙者。出缠真如也。从无分别智。觉尽无始妄念。名究竟觉。始觉即本觉。悟本之觉。名为本觉。故起信论。于真如门。名为性觉。于生灭门。名为本觉。由迷此性觉。而有妄念。妄念若尽。而立本觉。以性觉。不从能所而生。非假修证而得。本自妙而常明。以真如之性。性自了故。故云性觉妙明。以始觉般若。明性觉之妙。故云本觉明妙。又以始觉之智。了本性故。则本觉明妙。故经中常说真如。为迷悟依。故言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以本性清净。是性觉义。但以性中说觉。如木中火性。非是悟己。而更起迷。故悟时始立本觉之号。悟本觉己。更不复迷。故将二觉之名。以答富楼那难讫。上来虽于迷悟二门。说二觉相。而未广辩起妄因由。先真后妄。故次下明。即当第二明三相门。文分为二。初立因相。次立果相。即起信论三细义。初立因相。文又分三。第一总问觉明之号。第二别答能所斯分。第三同异发明。结成三相。且初总问觉明之号者。经曰。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释曰。何故作此问耶。谓前标二觉之号。性体即是觉明。妄起必托于真。故使依真起问。且佛问意。汝称觉明。为复觉性自明。名为觉明。为复觉体不明。能觉于明。故称觉明是明之觉。第二别答能所斯分者。经曰。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释曰。准富楼那答意。必有所明当情。为其所觉。若无觉之明。则无觉明之号。但可称觉。而无所明。故云则无所明。据佛本意。性觉体性自明。不因能觉所明。方称觉明。以真如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只缘迷一法界。强分能所。故成于妄。第三同异发明。结成三相者。经曰。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释曰。此文正释迷真起妄之相也。若无所明。则无明觉者。牒富楼那语也。有所非觉。无所非明者。正破也。若要因所明。方称觉明者。此乃因他而立。非自性觉。故言有所非觉。如缘尘分别。而有妄心。离尘则无有体。岂成真觉。又释若以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者。故知觉体。本无明相。佛证真际。实不见明。若见于明。即是所明。既立所明。便有能觉。但除能所之明。方称妙明。此妙之明。是不明之明。不同所明故。华严经云。无见即是见。能见一切法。肇论云。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矣。若因明起照。则随照失宗。此则元因觉明起照生所。所立照性遂亡。则是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乃是但随能缘之相。覆真唯识性。一向能所相生。如风鼓水。波浪相续。澄湛之性。隐而不现。后此迷妄生虚空之相。复因虚空成立世界之形。于真空一心。毕竟无同异中。炽然建立。成诸法究竟之异。皆因情想扰乱。劳发世界之尘。迷妄昏沉。引起虚空之界。分世界差别为异。立虚空清净为同。于分别识中。又立无同无异。皆是有为之法。尽成生灭之缘。未洞本心。终成戏论。无所非明者。若能觉之体。要因所明。方称觉明者。若无所觉之明。则能觉之体。便非是明。故云无所非明。故知觉之与明。互相假立。本无自体。岂成自性觉。故云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此文虽简约。道理昭然。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者。纵破也。显妄觉之体。无湛明之用。若言但觉于明。何须觉体自明者。则自性非明。便无觉湛之用。故云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者。释妄觉托真之相也。何以得知妄觉初起。有觉明之相耶。只缘性觉必有真明。所以妄觉托此性明。而起影明之觉。执影像之明。起攀缘之觉。迷真认影。见相二分。自此而生。觉明之号。因兹而立。问曰。此之妄觉。为见性明而起。为不见明而起。若见真明。不合成妄。若不见真。则不名为觉明。答曰。本性真明。非妄所见。妄心想像。变影而缘。不了从自影生。妄谓见明之觉。以初无别相。唯有真明。妄心想像此明。故有觉明之号。觉非所明。因明立所者。次下正明三相。相因而起也。夫一真之觉。体性虽明。不分能所。故云觉非所明。由影明起觉。能所即分。故云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者。最初立异相也。即如起信云。由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名为动相。即是业相。既云不了一法界相。不觉而起。即是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者。即转相也。异彼动相。故云异彼所异。初之动相。异一真故。此之同相。异动相故。因异立同者。前之初起。名之为动。动必有静。相形而立。故云因异立同。静相似真。故名同相。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者。即现相也。形前二相而立。故云同异发明。非前二相。故云因此复立无同无异。起信即云。业相。转相。现相。此经即云。异相。同相。无同异相。此为无明强觉。能所初分。展转相形。立此三相。以刹那生住异灭。体虽总是赖耶。约生灭相熏。有其因种。因必有果。约当现行。所感位别。至果相中。当广料简。第二果相者。经曰。如是扰乱。相待成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释曰。彼前三相。互相形待。刹那刹那。生住异灭。动息不住。相待成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者。劳是劳累。尘是尘垢。既迷清净之体。乱成尘想。尘想相浑。能覆真性。故名为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者。觉明熏习。积妄成尘。扰恼相熏。故名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者。果相现前也。起是动相。动即是风。四风动摇。积成世界。故云起为世界。动息之处。即名为静。是前同相。结成虚空。故云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者。彼前无同异相。结成有情含藏识也。此之识体。无分别性。故云无同无异。而能变起一切之相。故云真有为法。自后一切诸尘境界。能熏所熏。随所发现。皆从此识而生。故起信论名为现识。能现六尘境界故。问曰。起信三相。总是赖耶。何故此中。别配现识。答曰。此之三相。总是无明。前后相熏。分能立所。起信揽前因种。总是赖耶。此经以果相现行。分能变所变。即世界为所变。现识为能变。能变既是赖耶。故配现识。又起信论云。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梨耶识。即此经无同无异相。名阿赖耶识。起信举初摄后。此经举后摄初。因门果门。体亦不别。第三明四轮成世界。即承前三相。起为世界。静为虚空。彼无同异真有为法。既言世界虚空。及有情相。世界即地水火风四轮。次第从何妄想变此。不同有情。即内根外尘。四生业果。受报轮回。此之分位。即有众生相续。业果相续。自此已下。一一广明。今此且辩四轮成世界。文又分二。初明四轮成界。后辩草木山川。且四轮成界者。经曰。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释曰。觉明空昧。相待成摇者。释风轮及空界相也。由初妄觉。影明不了。遂成空昧。如障明生暗。二相相形。觉明即是动相。空昧即是静相。一明一昧。一动一静。刹那相生。如风激浪。相待不息。于内初起。即名为摇。于外即成风轮世界。是故世界之初。风轮为始。空昧即是虚空。既无形相。不名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者。释地相也。因空异明。相待成摇。摇能坚明。以成于碍。如胎遇风。即成坚碍。亦是执明生碍我。于内即是觉明坚执。于外即成金宝。故云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知宝性因觉明有。是故众宝皆有光明。小乘但知业感。而不知是何因种。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者。释火性也。坚执觉性。即成于宝。摇动所明。即出于风。动静不息。即是风金相摩。于外即成火光。能成熟万物。故言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者。释水轮也。宝明之体。性有光润。为火热蒸。水便流出。又觉明生爱。爱即是润。于内即是爱明。于外即成宝润。火性上蒸。融爱成水。一切业种。非爱不生。一切世间。非水不摄。故四大性。互相因籍。体不相离。同一妄心所变起故。如虚空华不离心故。愚人不了。心外执法。颠倒见故。次下辩草木山川之异者。经曰。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大海之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炎。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释曰。妄性不恒。前后变异。所感外相。优劣不同。爱心多者。即成巨海。执心多者。即成洲潬。风性生慢。火性生瞋。于色起爱。潬中流水。违爱生瞋。海中火起。水边平地曰潬。慢增爱劣。结为高山。爱增慢轻。抽为草木。或瞋爱慢三。互相滋蔓。异类成形。草木山川。千差万品。先从妄想。结成四大。从四大性。爱慢滋生。离有情心。更无别体。故云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是以赋云。世界欲成之际。举念全收。非唯世界但有成坏。万法悉从心生。故经云。成劫之风。坏劫之风。皆是众生共业所感。业由心造。岂非心耶。
乘急戒圆。
乘急者。于一心大乘种性。志力淳熟。解心明利。戒圆者。于大乘戒法。坚持无犯。故璎珞经云。一切戒。以心为体。心无尽故。戒亦无尽。
因成果满。
初发菩提心为因。后究竟心为果。故云。初与实相为因。后以实相为果。
该括有空。
有彻空源。空居有表。如波彻水源。水穷波末皆是一心。体用交彻。如色空章十门止观。第一会相归性门。于中有二种。一于所缘境会事归理。二于能缘心摄散归止也。第二依理起事门者。亦有二种。一者所归之理非断空故。不碍事相宛然现前。二由所入之止不滞寂故。复有随事起于妙观也。第三理事无碍门者。亦有二种。一由习前理事。融通交彻令无。二双现前故。遂使止观同于一念顿照也。第四理事双绝门者。由理事双现。互相形夺故。遂使两相俱尽。非理非事。寂然而绝。是故令止观双泯。迥然无寄也。第五心境融通门者。即彼绝理事之无碍境。与彼泯止观之无碍心。二而不二。故不碍心境而冥然一味。不二而二。故不坏一味而心境两分也。第六事事相在门者。由理带诸事全遍一事。是故以即止之观。于一事中见一切法。而心无散动。如一事。一切亦尔。第七彼此相是门者。由诸事悉不异于理。复不异于一事。是故以不异止之观。见于一事即是一切。而念不乱。如一事。一切亦尔。第八即入无碍门者。由交参非一。与相含非异。体无二故。是故以止观无二之智顿见。即入三门同一法界。而心无散动也。第九帝网重现门者。如于一事中具一切故。此一切内复各具一切。如是重重不可穷尽。如一事既尔。余一切事亦然。以止观心境不异之智。顿见一切。各各重重悉无穷尽。普眼所瞩。朗然现前。而无分别。亦无散动。第十主伴圆备门者。菩萨以普门之智。顿照于此普门法界。然举一门为主。必摄一切为伴。一切亦尔。是故主伴伴主。皆悉无尽。不可称说。菩萨三昧海门。皆此安立。自在无碍。然无异念也。
交参主伴。
以一心为主。万法为伴。或万法为主。一心为伴。互为主伴。性相该通。如云此土文殊说。则十方国土文殊一时同说。
十玄门之资摄。无尽无穷。
十玄门者。一同时具足相应门。此约诸法相应无前后说。如海一滴。含百川味。二一多相容不同门。此门约理说。如一室千灯。光光涉入。三诸法相即自在门。此门约用说。就三世间圆融即入。而成无尽。如金金色。二不相离。四隐显秘密俱成门。此门约缘说。如片月澄空。晦明相并。五微细相容安立门。此门约相说。即一时齐现。似束箭齐头。如琉璃瓶。盛多芥子。六因陀罗网境界门。此门约譬喻说。约法相即互照重现无尽门。如两镜互照。传辉相写。递出无穷。七诸藏纯杂具德门。此门约诸行说。亦名广狭门。亦名主伴门。如北辰所居。众星拱之。八十世隔法异成门。此门约三世说。如一夕之梦。翱翔百年。九唯心回转善成门。此门约心说。如径尺之镜。见千里之像。十托事显法生解门。此门约智说。如立像竖臂。触目皆道。此十玄门。法法皆具。悉入一心无尽之旨。如海涌群波。群波即海。金成众器。众器皆金。若以平等心是一义。差别心是多义。以一心即一切心。是相即义。是同时相应义。以一切心入一心。是相入义。以一心摄一切心。是隐义。以一切心资一心。是显义。以不坏差别心而现平等心。是多中一义。以不隐平等心而现差别心。是一中多义。又微细心不碍广大心。广大心不碍微细心。是一多不同义。亦是相容义。以一心为主。一切心为伴。是主伴义。以一实心是纯义。差别心是杂义。差别心即一实心杂恒纯。一实心即差别心纯恒杂。即诸藏纯杂义。以一心带一切心还入一心。是帝网义。因心现境。见境识心。是托事显法义。长劫短劫延促时量。皆从积念而成。一心所现。是十世义。因一心正义。演难思法门。究竟指归。言亡虑绝。即唯心回转义。自心既尔。彼心亦然。涉入交罗。重重无尽矣。
六相义之融通。不常不断。
夫一切字一切法。皆有此六相。若善见者。得智无碍总持门。于诸法不滞有无断常等见。此六字义阙一。即理智不圆。此是初地位中。观通世间一切法门故。不可废一取一。双立双亡。虽总同时繁兴不有。纵各具别冥寂非无。不可以有心知。不可以无心会。此六相义。于一一法上皆具。今于一心上具者。心是总相。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法故。于一心中起善恶心。是别相。心王心所皆同真性。同一聚法。是同相。念念互起。各各差别。是异相。诸法由心回转。心生则种种法生。则是成相。心心不可得。是坏相。
鹫山正脉。鹿苑鸿基。真风长扇。慧范恒施。
此一心法。是十方三世诸佛得道之场。说法之本。原始要终。不离此法。该今括古。岂越斯门。如百门义海云。远近世界。佛及众生。一切事物。莫不于一念中现。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现。念既无碍。法亦随融。是故一念即见三世一切事物显现。故知万法不出一心矣。夫心法者大约有三。一者四分成心。二者心法四缘生。三者三量明心。四分成心者。一自证分。是心体。二见分。是心用。三相分。是心相。四证自证分。是心后边为量果。八识心王各各具四分义。心法四缘生者。一是因缘。从种子而生。二是所缘缘。境牵生心用。三是等无间缘。念念相续。四是增上缘。不相障碍。若阙一缘。心法即不生。三量明心者。一是现量。得法自性。不带名言。二是比量。比度而知。三是非量。境不现前。且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赖耶识相分。眼识于第八识相分上。又变起一重相分。同与明了意识初念中率尔心缘时。是现量。后落第二念意识作解之时。便成比量。若境不现前。缘过去独影境中。是非量。凡一代时教。说心地法门。不出四分三量料简。广说在宗镜录中。又约妄心。有五种心。一率尔心。谓闻法创初。遇境便起。二寻求心。于境未达。方有寻求。三决定心。审知法体。而起决定。四染净心。法诠欣厌。而起染净。五等流心。念念缘境。前后等故。又约境有三。一性境。是现量心得。二带质境。是比量心现。三独影境。是非量心缘。
隐显无际而晦明相并。
百门义海云。若心摄一切法。即彼隐而此显。若一切法摄心。即彼显而此隐。由显时全隐而成显。亦全显而成隐。相由成立。是故隐时正显。显时正隐。如合日月。晦明相并。又十玄门中。秘密隐显俱成门者。谓诸法相摄之时。能摄则现。名之为显。所摄不显。名之为隐。即隐常显。即显常隐。名曰俱成。常情不知。名为秘密。次辩相者。且约一多相摄。以明隐显。有其六句。一一显多隐。一摄多故。二多显一隐。多摄一故。三俱上二句。同时无障碍故。四泯约相形。夺俱不立故。五具上四。是解境故。六绝上五。是行境故。然一显与多显不俱。一隐与多隐不并。隐显显隐。同时无碍。三昧章云。又事相随理存亡自在。亦融成十义。一以事全事。故事泯也。二以理全事。故事存也。三以前二不相离故。亦存亦泯也。四以二相夺故。非存非泯也。五以举体全理。事相方成故。即泯而存也。六以事举体全成。无不荡尽故。即存而泯也。七以二义相顺故。即存即泯俱存。八以相夺故。即存即泯俱泯也。九以前八义同一事法。存亡自在。无碍俱现。十以同时相夺义。故无不尽。圆融超绝。迥出情表。亦深思可见。
念劫融通而延促同时。
百门义海云。融念劫者。如见尘之时。是一念心所现。此一念之时。全是百千大劫。何以故。以百千大劫。由本一念。方成大劫。既相成立。俱无体性。由一念无体。即通大劫。大劫无体。即该一念。由念劫无体。长短之相自融。然亦不坏长短之相。故云。尘含法界。无亏大小。念包九世。延促同时。九世者。过去世中。有现在未来。未来世中。有过去现在。现在世中。有过去未来。三三成九世。
微妙之境幽深。非从像设。太玄之乡绵邈。莫可心知。卓尔不群。湛然纯一。天成神授而挺生。万德千珍而共出。
一切众生心。本具无漏功德。念念内熏。及至成佛时。便为性起功德。如懒瓒和尚偈云。我有一语。无过直与。细于毫末。大无方所。本自圆成。不劳机杼。又古德云。至妙灵通。目之曰道。若不镜方寸。则虚负性灵矣。
众义咸归于此宗。百华同成于一蜜。独超紫微之表。教海宏枢。细开虚寂之间。禅扄正律。
问。众义咸同成一蜜者。即成佛本理但是一心。云何更立文殊普贤行位之因。释迦弥勒名号之果。乃至十方诸佛国土神通变现种种法门等。答。此是无名位之名位。无因果之因果。是心作因。是心成果。是心标名。是心立位。释论云。初观实相名因。观成名果。故知初后皆心。因果同证。只为根机莫等。所见不同。若以一法逗机。终不齐成解脱。须各各示现。引物归心。虽开种种之名。皆是一心之义。若违自心。取外佛相胜妙之境。则是颠倒。所以华严颂云。若以威德色种族。而见人中调御师。是为病眼颠倒见。彼不能知最胜法。又颂云。假使百千劫。常见于如来。不依真实义。而观救世者。是人取诸相。增长痴惑网。系缚生死狱。盲冥不见佛。云何不见佛。一者为不识自心。二者为不明隐显。何者。众生之因隐于本觉。诸佛之果显于法身。因隐之本觉。是果显之法身。故云凡圣交彻。理事相含矣。所云释迦牟尼者。释迦。此云能仁。牟尼。此云寂默。能仁者。即心性无边。含容一切。寂默者。即心体本寂。动静不干。故号释迦牟尼。觉此名佛。弥勒者。此云慈氏。即是一心真实之慈。以心不守自性。任物卷舒。应现无方。成无缘化。故称慈氏。阿弥陀者。此云无量寿。即如理为命。以一心真如性无尽故。乃曰无量寿。阿閦者。此云不动。即一心妙性。湛然不动。妙觉位不能增。无明地不能灭。文殊即是自心无性之本理。普贤即是自心无尽之妙行。观音是自心之大悲。势至是自心之大智。乃至神通变化。皆即一心矣。故般若经云。一心具足万行。即斯旨也。
唯自不动。于彼云云。
肇论云。既无心于动静。亦无像于去来。去来不以像。故无器而不形。动静不以心。故无感而不应。然则心生于有心。像出于有像。注云。月若入器则一器有。而众器无。良由月体不入器中故。则能千器万器一时遍应。圣人不以像应物。则尘刹普现其身。动静不虑其心。故有感皆通。周易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心生于有心。像出于有像者。一切圣心及佛像。皆是众生有心中而现。圣且无心无像。但本愿力故为增上缘。各令机熟众生自见如是事。
道在心而不在事。法由我而不由君。
万法唯识者。总有四种意识。一者明了意识。境现在前。二者独散意识境不在前。独头而起。如缘过去境等。又不在定。但是散心所缘。故云独散意识。三梦中意识。此三种意识。皆是众生自心业之影像色。四定中意识。所现境界。即是坐禅人定中所现。名定果色。如摄论云。如观行人。定中所见色相境界。识所显现。定无境界。此于九想中。所变青黄等色相。是定境。非所忆持识。忆持识有染污。此境现前所见分明清净。则唯识之旨。于此弥彰。如依镜面。但有自面。无有别影。何以故。诸法和合道理难可思议。不可见法。而令得见。定心亦尔。定心有二分。一分似识。一分似尘。此二种实唯是识。若忆持识是过去色。此定中色。若在散心五识。可言缘现在外尘起。若散意识。缘过去尘起。若在观中。必不得缘外色为境。色在现前。又非缘过去境。当知定心所缘色。即见自心。不见别境。以定中色。此定外色。应知亦无别境。是知一心即万法。万法即一心。何者。以一心不动。举体为万法故。如起信钞云。举体者。谓真如举体成生灭。生灭无性即是真如。不曾有真如处不生灭。未曾有生灭处不真如。唯我不动。于彼云云者。如长者论云。以一切众生根器为明镜。佛于一切众生心海。任物自见。各得自法。皆令向善及得菩提。
真性与缘起同寿。不思议而可思议。有量共无量平运。居见闻而非见闻。
一切染净诸法。是真性中缘起。一心。是缘起中真性。真性则不思议无量。缘起则可思议有量。以皆是一心同时故。不思议即可思议。无量即有量。究竟论之。二俱寂灭。如华严经颂云。菩萨入是不思议。于中思议不可尽。入是不可思议处。思与非思俱寂灭。又云。所思不可思。是名为难思。
物外祥云。法中间气。奇绝而异代殊珍。广大而宗徒富贵。
古云。不读华严经。焉知佛富贵者。以华严以心为宗。故称无尽宗趣。如经云。知一切法在一念。又如大庄严法门经云。复次长者子。菩萨不应觉于余事。但觉自心。何以故。觉自心者。即觉一切众生心故。若自心清净。即是一切众生心清净故。如自心体性。即是一切众生心体性。如自心离垢。即是一切众生心离垢。如自心离贪。即是一切众生心离贪。如自心离瞋。即是一切众生心离瞋。如自心离痴。即是一切众生心离痴。如自心离烦恼。即是一切众生心离烦恼。作此觉者。名一切智知觉。又华严经颂云。心集无边业。庄严诸世间。了世皆是心。现身等众生。
得初而即得后。犹圆珠无间隔之方。了一而便了余。似海滴总江河之味。
一是多。一能遍于多。多是一。多能遍于一。亦如毛孔是小。刹土是大。毛因悟显。刹逐迷生。迷则有分限。悟则无边际。又若具诸刹毛孔皆有称性及不坏相义。今毛上取称性义。故如法性之无外。刹上取不坏相。故不遍称性之毛。又内外缘起非即离故者。亦有二义。一约内外共为缘起。由不即故。有能所入。由不离故。故得相入。二约内外缘起与真法性不即不离。此复二义。一由内外不即法性。有能所入。不离法性。故毛能包刹遍入。二者毛约不离法性。如理而包。刹约不即法性。不遍毛孔。思之成观。
一法才彻。万汇皆通。直论入道之处。靡离净意之中。
经颂云。迷时三界有。悟即十方空。欲知成道处。只在净心中。
诸佛不证真门。悟时无得。异生弗沈。死海。迷处全空。
以凡圣一如。本无迷悟。但了佛是心。万法如镜。是以思益经云。思益菩萨放右掌宝光。一切四众皆如佛相。各坐宝莲华座。下方四菩萨踊出。欲礼世尊。乃发愿言。今此众会。其色无异。当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此语不虚。愿释迦如来现异相。令我礼敬。即时释迦如来。踊起七多罗树坐师子座。
幽旨罕穷。浅根难信。情见不到而理深。智解莫明而机峻。业果隳于净地。苦海收波。罪华籍于慈风。刀山落刃。
业由心造。罪是心生。若了自他唯心。即无逆顺对治。无复结业。如阿阇世王。及央掘魔罗比丘等。遇佛悟罪性空。得入圣位。故云得道业亡。又云心生即是罪生时。今若悟境是心。心即不起。心灭即是罪消时。自然罪山摧而业海枯。镬汤息而铜柱冷矣。
旨不可见。义不可寻。理短而甘鞭尸吼石。
鞭尸者。佛灭后八百年。有如意论师出世。善能谈论。王礼为师。遂召外道。令如意论师立义。论师立先因后果。集苦道灭。集是有漏因。苦是有漏果。道是无漏因。灭是无漏果。外道遂来出过。外道云。汝师出世。说苦集灭道四谛。何以弟子说集苦道灭。有违师教过。如意救云。我不违师教。佛在世日说先果后因者。为对不信因果有情。先说苦果。后说集因。我今顺因果说。亦不相违。此时外道朋党炽盛。众中无证义人。王赐外道金七十两。封外道论为金七十论。如意此时堕负。嚼舌而终。至佛灭后九百年。世亲出世。披寻外道邪论。果见如意屈负。遂造论轨论式等上王。救如意论师。王加敬仰。赐世亲金七十两。封为胜金七十论。王令缚草鞭尸。表外道邪宗。鞭草尸血出。所以云世亲有鞭尸之德。故知说须逗机。无证便堕。古人嚼舌。可谓为法忘躯矣。鞭草出血者。是知理为神御。邪法难扶。无情出血。表心境一如矣。吼石者。昔劫初之时。有外道名伽毗罗。修道得五通。造略数论。知世无常。身不久住。恐后有人破我所造之论。遂欲驻身拒来破者。便往自在天所。求延寿法。天云。我今变汝为一物。最为长寿。其仙人遍报门徒。我今化为石。若有异宗来难我法者。但教书于石上。我自答通。天遂变仙人为一方石。可长一丈余。在频陀余柑林中。后陈那造因明论成。以宗因喻三支比量。破其数论。弟子莫能通答。将陈那比量。往余柑林。书于石上。寻书出答。后又书比量于石。与弟子同封记之。至明旦往看。石上书答讫。如是陈那又书比量于石上。难彼外道。至二三日方答得。陈那复书。至七日后方答。如是又书其石。并不书出答词。被陈那难诘。其石汗出。大吼振破。升在空中。所以世云陈那有吼石之能也。变身为石。而能形文对答者。可谓心境同原。自他一际。有情无情。同一体性。如漩澓颂云。若人欲识真空理。心内真如还遍外。情与无情同一体。处处名为真法界。又首楞严经云。根尘同原。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若空华。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石吼振破者。是知妙理难亏。真心莫易。可以摧邪转正。去伪存真。且如金石至坚。尚能隳坏。岂况浮言泛解。而能移易乎。
请说而愿捧足倾心。
西天有陈那菩萨。世称命世。贤劫千佛之一也。山神捧菩萨足。高数百尺。唱言。佛说因明。玄妙难究。如来灭后。大义沦绝。今幸福智攸邈。深达圣旨。因明论道。愿请重弘。因许所请。遂造因明正理门论。又如释迦如来初得道时。梵王请转法轮。亦如舍利弗请佛说法华经等。皆是倾心沥恳。三请方说。
广长舌之敷扬。
佛说法华经。出舌至梵天。说阿弥陀佛经时。舌覆大千世界。以凡夫人舌过鼻尖。表三生不妄语。圣人出舌至发际。以佛说法华一乘等心地法门时。舌出过凡圣之上。以表所说心法真实。起众生信故。
暂披而即能熏种。
法华经云。须臾闻之。即得阿耨菩提。又云。一句染神。历劫不忘。如华严?林。问。罪有浅深。位有阶降。阿鼻地狱极恶罪人。如何顿超便阶十地。若言经力。或推佛光。何不狱中谈经。何借光明常照。仰申所以。用显大违。答。圆顿教海。德用难思。诸佛威神。利乐叵测。然其化物。要在有缘。地狱罪人。昔闻圆法。具金刚种。得遇佛光。光流成道之时。则是根机已熟。冥机叩圣。感应道交。亦似萠芽。久含阳气。东风一拂。顿示抽条位虽顿圆。久因积善。若非其器。亦不遇斯光。诸地久修。果无顿得。其由影随质妙。响逐声伦。理数而然。亦何致惑。善恶之法。皆是熏成矣。
五实语之剖析。
五语者。金刚经云。一真语。二实语。三如语。四不诳语。五不异语。此表所说一心金刚般若之法不虚。以金刚是不可坏义。般若即无二之旨。
一览而须纳千金。
因明钞云。玄鉴居士。是护法菩萨门徒。护法造得唯识稿本一百卷。临入灭时。将付玄鉴居士云。支那菩萨到。为将分付。此土如有人借看。但觅取金一百两。可借与看一遍。三藏于居士处。得此稿本归。翻为十卷。即成唯识论是也。又天亲菩萨造唯识三十颂。付一居士。亦嘱云。若有要看者。索金一两。迩后门庭来求观者。输金如市。是知古人。重教轻珍。敬人爱法。况闻之入道。便为出世之人。岂世间珍宝而为酬比耶。故法华经偈云。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举止施为。现大神变。
证道歌云。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如今众生身中三身者。寂是法身。智是报身。用是化身。四智者。前眼等五识。是成所作智。第六意识。是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是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是大圆镜智。在众生时。智劣识强。但名为识。当佛地时。智强识劣。但名为智。只转其名。不转其体。又歌云。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又志公和尚歌云。运用元来声色中。凡夫不了争为计。
理不偏而事不孤。行常顺而道常遍。即多用之一体。同时顿具而非分。于一体之多门。前后交罗而齐现。
出世之道。理由心成。处世之门。事由心造。若以唯心之事。一法即一切法。舒之无边。以唯心之理。一切法即一法。卷之无迹。因卷而说一。此法未曾一。因舒而说多。此法未曾多。则非一非多。有而不有。而多而一。无而不无。华严记云。一多十门分别者。一孤标独立者。即颂云。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二法互夺故。故得独立。亦一即多而唯多。多即一而唯一。废己同他。故云独立。二双现同时。即颂云。知以一故众。知以众故一。无一即无多。无多即无一。故二双现。更无前后。如牛二角。三两相俱亡。即前二俱舍也。四自在无碍者。欲一即一。不坏相故。欲多即多。一即多故。一既如此。多亦准之。常一常多常即。故云自在。五去来不动者。一入多而一在。多入一而多存。若两镜相入。而不动本相。相即亦然。六无力相持者。因一有多。多无力而持一。因多有一。一无力持多。七彼此无知者。二互相依。皆无体性。故不相知。觉首云。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八力用交彻者。即颂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义。九自性非有者。互为因起。举体性空。十究竟离言者。不可言一。不可言非一。不可言亦一亦非一。不可言非一非非一。不可言相即。以相入故。不可言相入。以相即故。不可言即入。不坏相故。不可言不即入。互交彻故。口欲言而辞丧。心将缘而虑亡。唯证智知。同果海故。一多既尔。染净等无不皆然。又如善财遍求遍事。此一乃即多之一。故至普贤一时顿圆。则是即一之多。一多无碍。故曰难思。又三昧章云。一诸门融合。圆明顿现。具足一切也。二随举一门。亦具一切。三随举一义。亦具一切。四随举一句。亦具一切。五以此圆分。俱是总相。是故融摄一切。六俱是别相。莫不皆是所摄一切。七俱是同相。能所摄义齐均同故。八俱是异相。义各别不相离故。九俱是成相。缘起义门正立俱现故。十俱是坏相。缘起无作同一味故。
美恶无体。唯想任持。声响冥合。形影相随。
夫十恶业。因从心生。果还心受。于生报。后报。现报。总三报之中。生后二报。事在隔生。于现报之中。见闻亲验。此是增上业果。于总别报中。现身便变。如自镜录云。新罗国大兴轮寺。第一老僧。厥名道安。自小出家。即住兹寺。又薄解经论。为少长所宗。然于饮食。偏好简择。一味乖心。杖楚交至。朝夕汲汲。略无暇日。众虽患之。莫能救止。后因抱疾。更剧由来。骂詈瞋打。挥掷器物。内外亲邻。不敢瞻视。经数日。遂生变作蛇。身长百余尺。号吼出房。径赴林野。道俗见闻。莫不伤心而诫矣。此即瞋火从自心而发。还烧自身。瞋之一法既然。八万四千烦恼亦尔。
胎狱华池。受报而自分优劣。琼林棘树。禀生而各具荣衰。
净名经云。心净故众生净。心垢故众生垢。起信论云。染净诸法。皆相待而成。故知垢净由心。更无别体。庄严论云。诸行刹那增上者。如佛说。心将世间去。心牵世间来。由心自在。世间随转。识缘名色。此说亦尔。故知诸行是心果。又随净者。净是禅定人心。彼人诸行。随净心转。修禅比丘。具足神通。心得自在。若欲令木为金。则得随意。故知诸行皆是心果。如作罪众生。可得外物。一切下劣。作福众生。可得外物。一切妙好。故知诸行皆是心果。当知一切万法。既以心为因。亦以心为果。虽然净秽显现不同。于心镜中。如光如影。了不可得。
明断由人。斯言可听。运意而须契正宗。举步而莫行他径。
心镜录中。问。真心靡易。妙性无生。凡圣同伦。云何说妄。答。本心湛寂。绝相离言。性虽自尔。以不守性故。随缘染净。且如一水。若珠入则清。尘杂则浊。又如一空。若云遮则昏。月现则净。故大智度论云。譬如清净池水。狂象入中。令其浑浊。若清水珠入。水即清净。不得言水外无象无珠。心亦如是。烦恼入故。能令心浊。诸慈悲等善法入心。令心清净。然垢净不定。真妄从缘。若昧之。则念念轮回。遗失真性。若照之。则心心寂灭。圆证涅盘。故知真妄无因。空有言说。约真无说。约说无真。皆是狂迷情想建立。千途竟起。空迷演若之头。一法才生。唯现闼婆之影。
如急湍之水。逐南北而分流。
人性如急湍水。决东即东。决西即西。方圆任器。曲直随形。心之性柔。亦复如是。
似蚇蠖之身。食青黄而不定。
如蚇蠖虫。食苍而身苍。食黄而身黄。如云。心大般若大。心小般若小。则转变由心矣。
如来之藏。万德之林。湛然无际。曷用推寻。木母变色之时。生于孝意。
如丁兰至孝。克木为母。晨昏敬养。形喜愠之色。土木不变。唯心感耳。亦如世间致生祠堂。有政德及民。往往有遗爱去思。为立祠宇。中塑像。以四时飨之。其人当飨祭日。则酒气腹饱。
金像舒光之日。起自诚心。
或志心供养尊像。而放光明者。皆是志诚所感。如经云。一切化佛。从敬心起。又书云。河岳不灵。唯人所感。
引喻何穷。证明非一。理理而悉具圆常。事事而皆谈真实。
如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以一心是万法之实性故。又颂云。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是以释摩诃衍论云。一切诸法一心量。无心外法。以无心外法故。岂一心法与一心法作障碍事。亦一心法与一心法作解脱事。无有障碍。无有解脱。一心之法。一即是心。心即是一。无一别心。无心别一。一切诸法。平等一味。一相无相。作一种光明心地之海。
似幻师观技而无着。了是心生。如调马见影而弗惊。知从身出。
幻师幻出男女之形。而心不着。知是自幻术心生。如调马见影不惊。知影从我形出。则心不见心。无相可得。
诸尘不隔。此旨堪遵。变化莫测。绵密难论。如善财不出道场。遍历百城之法。
李长者论云。善财遍巡诸友。历一百十城之法。不出娑罗之林。慈氏受一生成佛之功。不出一念无生性海。
犹海幢常冥寂定。广开佛事之门。
华严经云。海幢比丘。结跏趺坐。入于三昧。离出入息。无别思觉。身安不动。从其足下。出无数百千亿长者居士婆罗门众。皆以种种诸庄严具。庄严其身。悉着宝冠。顶系明珠。普往十方一切世界。雨一切宝。一切缨络。一切衣服。一切饮食如法上味。一切华。一切鬘。一切香。一切涂香。一切欲乐资生之具。于一切处。救摄一切贫穷众生。安慰一切苦恼众生。皆令欢喜心意清净。成就无上菩提之道。如金刚三昧经云。空心不动。足具六波罗蜜。
最上之宗。第一之说。大悟而岂假他求。内证而应须自决。似冰含水。融通而岂有等伦。
冬则结水成冰。春则释冰成水。时节有异。湿性不动。众生佛性亦尔。在凡身如结冰。居圣体如释水。但隔迷悟之时。一心不动。
如金与镮。展转而更无差别。
密严经颂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镮。展转无差别。以如来藏不守自性。随缘六道。如金逐工匠之缘。造作瓶盘众器。虽随缘转。而不失金体。如来藏亦复如是。虽随染缘作众生。是随缘义。而不失自体。是不变义。
注心赋卷第三
卍新纂续藏经第 63 册 No. 1231 心赋注
注心赋卷第四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
若空孕色。犹蓝出青。马鸣因兹而制论。
马鸣菩萨。是西天第十二祖师。造一千部论。数内有一心遍满论。乃至诸论。皆研心起。离众生心。无一字可说。故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又如天亲菩萨。造颂及论。成立佛经。令诸学者。了知万法。皆不离心。故云。自心起信。还信自心。
释迦由此而弘经。
诸佛证心成佛。从心演教。因心度人。若离于心。亦无三宝四谛。世出世间等法。如肇论云。为莫之大故。乃反于小成。施莫之广故。乃归于无名。何谓小成。通百千恒沙之法门。在毛头之心地。何谓无名。形教遍于三千。无名相之可得故。以唯是一心故。如傅大士行路难云。君不见心相微细最奇精。非因非缘非色名。虽复恬然非有相。若凡若圣己之灵。此灵无形而常应。虽复常应实无形。心性无来亦无去。流转六趣实无停。正觉觉此真常觉。方便鹿苑制尊经。
外道打髑髅之时。察吉凶之往事。
增一阿含经云。佛与鹿头梵志俱行。至大畏林。取人髑髅。授与鹿头。此外道善解诸声。问云。此是何人髑髅。鹿头打作一声。答云。此是男子。因百节酸疼故命终。今生三恶道。又打一髑髅云。被人害死。此人持十善。今得生天。佛一一问之。皆答不谬。是以声中本具诸法。众生日用不知。故知声处全耳。法法皆心故。
相者占人面之际辩。贵贱之殊形。
定慧论云。如人面色。具诸休否。若言有相。问者不知。若言无相。占者渊解。当随善相者。信人面上具一切相也。心亦如是。具一切相。众生相隐。弥勒相显。如来善知。故远近皆记。不善观者。不信心具一切相。当随如实观者。信心具一切相也。又如弥勒相骨经云。一念见色。有三百亿五阴生灭。一一五阴。即是众生。
大体平分。玄基高峙。十心九识之宗。
十心者。华严疏云。此一心。约性相体用本末即入等义。有十心门。一假说一心。则二乘人。谓实有外法。但由心变动。故说一心。二相见俱存故说一心。此通八识及诸心所。并所变相分。本影具足。由有支等熏习力故。变现三界依正等报。三摄相归见故说一心。亦通王数。但所变相分。无别种生。能见识生。带彼影起。四摄数归王故说一心。唯通八识。以彼心所依王无体。亦心变故。五以末归本说一心。谓七转识。皆是本识差别功能。无别体故。经偈云。譬如巨海浪。无有若干相。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六摄相归性说一心。谓此八识皆无自体。唯如来藏平等显现。余相皆尽。一切众生即涅盘相。经云。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七性相俱融说一心。谓如来藏举体随缘。成办诸事。而其自性本不生灭。即此理事混融无碍。是故一心二谛。皆无障碍。八融事相入说一心。谓由心性圆融无碍。以性成事。事亦镕融不相障碍。一入一切。一一尘内。各见法界。天人修罗等。不离一尘。九令事相即说一心。谓依性之事。事无别事。心性既无彼此之异。事亦一切即一。如经偈云。一即是多。多即一等。十帝网无碍说一心。谓一中有一切。彼一切中复有一切。重重无尽。皆以心识如来藏性圆融无尽。以真如性毕竟无尽故。观一切法即真如故。一切时处皆帝网故。九识者。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九真识。九识者。以第八染净别开为二。以有漏为染。无漏为净。前七识不分染净。以俱是转识摄故。第八既非转识。独开为二。谓染与净。合前七种。故成九识。又第九识。亦名阿陀那识。密严经说九识为纯净无染识。如瀑流水。生多波浪。诸波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等。皆以阿陀那识为依故。
三细六粗之旨。
三细者。一者业相。即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转相。即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现相。即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第一业相。未分能所。第二转相。渐立见分。第三现相。顿现相分。论云。不觉故心动者。动为业识。理极微细。谓本觉心因无明风。举体微动。微动之相。未能外缘。即不觉故。为精动隐流之义。精者细也。隐者密也。即是细动密流难觉故。所以云不觉。谓从本觉有不觉生。即为业相。喻如海微波。从静微动。而未从此转移本处。转相者。假无明力。资助业相。转成能缘。有能见用。向外回起。即名转相。虽有转相。而未能现五尘。所缘境相。喻如海波浪。假于风力。兼资微动。从此击波转移而起。现相者。从转相而成现相。方有色尘山河大地器世间等。如仁王经云。初刹那识异于木石者。有说初识。随于何趣续生位中。最初刹那第八识也。识有缘虑。异于木石。有说初识。如楞伽经云。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言真相者。本觉真心。不籍妄缘。名自真相。业相者。根本无明。起静令动。动为业识。极微细故。转相者。是能见相。依前业相转成能缘。虽有能缘。而未能显所缘境故。现相者。即境界相。依前转相。能现境故。又云。顿分别知自心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如次。即是根身外器色等五境。以一切时任运现故。此是三细。即本识故。最初业识。即为初依生起门为次第故。又远劫来。时无初始。过未无体。熏习唯心。妄念为初。违真起故。又从静起动。名之为业。从内趣外。名之为转。真如之性不可增减。名为真相。亦名真识。此真识。即业转现等三性。即神解性。不同虚空。通名识。亦名自相。不籍他成故。亦名智相。觉照性故。所以云。本觉真心。不籍妄缘。以真心之体。即是本觉。非动转相。是觉性故。又释云。初刹那识异于木石者。谓一念识有觉受故。异于木石。即显前念中有末心所见赤白二秽。即同外器木石种类。此识生时。揽彼为身。故异木石。问。远劫无始。名初识耶。答。过去未来无体。刹那熏习。唯属现在。现在正起妄念之时。妄念违真。名为初识。非是过去有识创起。名为初识也。应知横该一切处。竖通无量时。皆是即今现在一心。决无别法。所以法华经云。我观久远犹若今日。则三世情消。契无时之正轨。一真道现。证唯识之圆宗。已上释三细相讫。次解六粗相者。论云。后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故名粗。六粗者。一起计。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生爱。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取着。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着故。四立名。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造业。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着。造种种业故。六受报。六者业系苦相。以住业受报。果不自在故。上三细六粗。总摄一切染法。皆因根本无明。不了真如一心而起。
根身国土。因本识而先生。
根身器世间。从第八识而建立。如唯识论云。一切三界。但唯有识。识有二种。一显识。即是本识。此本识。转作五尘四大等。二分别识。即是意识。于显识中。分别作人天长短大小男女诸佛等。分别一切法。譬如依镜影色得起。如是缘显识。分别识得起。又转识。能回转造作无量识法。或转作根。或转作尘。转作我。转作识。如此种种不同。唯识所作。或于自于他。互相随逐。于自则转为五阴。于他则转为怨亲中人。一一识中。皆具能所。能分别是识。所分别是境。能即依他性。所即分别性。由如此义。离识之外。更无别境。但唯有识。又转识论。明所缘识。转有二种。一转为众生。二转为法。一切所缘。不出此二。此二实无但是识转作二相貌也。又论云。虽非无色。而是识变。谓识生时。内因缘力。变似眼等。色等相现。即以此相。为所依缘。然眼等根。非现量得。以能发识。比知是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外有对色。理既不成。故应但是内识变现。释云。眼等虽有所依所缘之色。而是识所变现。非是心外别有极微以成根境。但八识生时。内因缘种子力等。第八识变似五根五尘。眼等五识。依彼所变根。缘彼本质尘境。虽亲不得。要托彼生。实于本识色尘之上。变作五尘相现。即以彼五根为所依。以彼及此二种五尘为所缘缘。五识若不托第八所变。便无所缘缘。所缘缘中。有亲疏故。然眼等根非现量者。色等五尘。世间共见。现量所得。眼等五根。非现量得。除第八识缘及如来等缘。是现量得。世不共信余散心中无现量得。此但能有发识之用。比知是有。此但有功能。非是心外别有大种所造之色。此功能言。即是发生五识作用。观用知体。如观生芽。比知种体是有。所以密严经偈云。眼色等为缘。而得生于识。犹火因薪炽。识起亦复然。境转随妄心。犹铁逐磁石。如干城阳??。愚渴之所取。中无能造物。但随心变异。复如干城人。往来皆不实。众生身亦尔。进止悉非真。亦如梦中见。寤后即非有。妄见蕴等法。觉已本寂然。四大微尘聚。离心无所得。
妍丑高低。从分别而潜起。
凡分别。属第六意识。分别有三。一自性分别。二随念分别。三计度分别。如祖师偈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心从何起。妄心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矗然端直。靡历光阴。德用之道恢廓。善巧之门甚深。
若不先了真如一心。为自行化他之本。曷能酬本愿。起化轮。垂善巧权门。备无边德用。如十住经序云。以灵照故。统名一心。以所缘故。总号一法。若夫名随数变。则浩然无际。统以心法。则未始非一。又十二门论序云。论之者。欲以穷其心源。尽其至理也。若一理之不尽。则众异纷然。有惑趣之乖。一源之不穷。则众途扶疏。有殊致之迹。殊致之不夷。乖趣之不泯。大士之忧也。
金地酥河。匪出化源之意。
百法钞云。十地菩萨。所变大地为黄金。搅长河为酥酪。化肉山鱼米等事。令众生得实用。此皆不离大菩萨之心。然地种不动。但令所度众生自心感见。乃是菩萨本愿力为增上缘。令众生见如是事。
人波鬼火。宁离业识之心。
唯识论云。且如一水。四见成差。天见是宝严地。人见是水。饿鬼见是火。鱼见是窟宅。故知前尘无定相。转变由人。如云。境随业识转。是故说唯心。识论云。身不定如鬼者。或见猛火。或见脓河等。实是清河。无外异境。然诸饿鬼。悉皆同见脓满河而流。乃至悭吝业熟同见此。若由昔同业各熏自体。此时异熟皆并现前。彼多有情同见斯事。实无外境。为思忆故。准其道理。世间亦然。共同造作所有熏习成熟之时更无别相。色等相分从识而生。是故定知不由外境。识方得起。现见有良家贱室贫富等异。如是便成见其色等应有差别。同彼饿鬼见成非等。然诸饿鬼虽同一趣。见亦差别。由业异故。所见亦然。彼或有见大热铁围。融煮迸濽。或时见有屎尿横流。非相似故。或有虽同人趣。薄福之人。金带现时。见为铁锁。或见是蛇。吐其毒火。是故定知。虽在人趣。亦非同见。但唯识变。法无差别。如先德云。人水鬼火。岂在异方。毛海芥山。谁论巨细。一尘一识。万境万心矣。又襄邑县有赖乡。乡中有庙。庙有九井。若斋洁入祠者。汲水则温清。若滥浊入祠者。汲水则混浊。又汉时郑弘。夜宿郊外一川泽。忽逢故友。四顾荒榛。沽酒无处。因投钱水中。各饮水而醉。故知境随业识而转。物逐情感而生。若离于心。万法何有。
迹现多门。光韬实地。不用天眼而十方洞明。
华严疏云。菩萨悟普法故。名为普眼。眼外无法。故名普眼。既心眼之外。无纤毫之法。即知心遍一切处。故楞严经云。十方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岂空中十方国土。而不明见乎。所以志公和尚偈云。大士肉眼圆通。二乘天眼有翳。又净名经云。不以二相见。名真天眼。以了一心。无相可得。由无相即无有二。是名真天眼。
岂运神通而千界飞至。
不动一心。恒遍十方刹海。无来去之相。是神足通。故经云。诸佛菩萨。于无二法中。现大神变矣。
未离兜率。双林而已般涅盘。
华严论明如来八相成道。释天犹未下。母胎犹未出。双林而已般涅盘。不出一刹那际三昧。当知降生时。即是说法时。即是涅盘时。以不出一心故尔。肇论涅盘论云。至人空洞无像。而物无非我。会万物以为己者。其唯圣人乎。何则。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不异理也。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可离色中求。又曰。见因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教。所以至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古今通。始终同。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盘。
不起树王。六欲而早升忉利。
华严经云。不离觉树而升释天。古释云。若约处相入门。以一处中有一切处故。是此天宫等本在树下。故不须起。然是彼用。故说升也。若约相入门。以一处入一切处故。树遍天中。亦不须起。欲用天宫表法升进。故云升也。然佛体无不遍周。但随众生心想见。如不思议经云。以一切佛一切诸法。平等平等皆同一理。如阳??等。一切众生及诸如来一切佛土。皆不离想。乃至若我分别。佛即现前。若无分别。都无所见。想能作佛。离想无有。如是三界一切诸法。皆不离心。
坚贞难并。泡沫非同。立绝相之相。
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以心无形相。故号无相法门。亦名无相道场。若于一切相。见无相之理。即见唯心如来。
运无功之功。
向心外有作。皆是有功。若谛了一心本来具足无漏性起功德。则是无功之功。故云。有功之功。功归败坏。无功之功。功不虚弃。
慈来分明。始因四念之处。
大涅盘经最后垂示。总前教迹同此指归以四念处。即是心赋所明一切众生身受心法。如经云。佛告阿难。如汝所问佛涅盘后依何住者。阿难。依四念处严心而住。观身性相同于虚空。名身念处。观受不在内外。不住中间。名受念处。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阿难。一切行者应当依此四念处住。又云。譬如国王。安住己界。身心安乐。若在他界。则得众苦。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能自住于己境界。则得安乐。若至他界。则遇恶魔。受诸苦想。自境界者。谓心四念处。他境界者。谓五欲也。华手经云。佛告?陀婆罗。于尔时世。一切善人应作是念。我等当自依四念处者。于圣法中。一切诸法皆名念处。何以故。一切诸法常住自性。无能坏故。一切诸法皆名念处者。故知即法是心。即心是法。皆同一性。岂能坏乎。若有二法。则有相坏。大宝积经偈云。得无动处者。常住于无处。无动处者。则自心境界。此境界即无处所。如金刚三昧经云。心无边际。不见处所。论释云。心无边际者。归一心原。心体周遍。遍十方故无边。周三世故无际。虽周三世。而无古今之殊。虽遍十方。而无此彼之处。故言不见处所。大法炬陀罗尼经云夫念处者。云何念义。当知是念。无有违诤。随顺如法。趣向平等。离诸邪念。无有移转及诸别异。唯是一心。
教文审的。终归三点之中。
三点者。如世∴字三点。不纵不横。不并不别。所谓解脱。法身。般若。夫法身即是人人须有。灵智故名般若。若得般若。则一切处无着。不为境缚。即是解脱。又若显法身而得解脱。则功全由般若。非唯此二法。一切万行皆因般若成立。故五度如盲。般若如导。若布施无般若。唯得一世荣。后受余殃债。若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若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若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若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若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故知般若。是险恶径中之导师。迷闇室中之明炬。生死海中之智楫。烦恼病中之良医。碎邪山之大风。破魔军之猛将。照幽途之赫日。警昏识之迅雷。抉愚盲之金鎞。沃渴爱之甘露。截痴网之慧刃。给贫乏之宝珠。若般若不明。万行虚设。祖师云。不识玄旨。徒劳念净。不可刹那忘照。率尔相违。以此三法。不纵不横。非一非异。能成涅盘秘藏。如大涅盘经云。佛言。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盘。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字。三点若并。则不成∴。纵不成∴如魔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盘。如来之身亦非涅盘。摩诃般若亦非涅盘。三法各异亦非涅盘。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盘。所以云。法身常。种智圆。解脱具一切。皆是佛法。无有优劣。故不纵。三德相冥。同一法界。出法界外。何处别有法。故不横。能种种建立。故不一。同归第一义。故不异。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一则坏于三谛。异则迷于一实。在境则三谛圆融。在心则三观俱运。在因则三道相续。在果则三德周圆。如是本末相收。方入大涅盘秘密之藏。古德云。此之三德。不离一如。德用分异。即寂之照为般。若。即照之寂为解脱。寂照之体为法身。如一明净圆珠。明即般若。净即解脱。圆体即法身。约用不同。体不相离。故此三法。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如天之目。似世之∴。名秘密藏。为大涅盘。又台教类通三轨法。一真性轨。二观照轨。三资成轨。即是三德。以真性轨为一乘体。此为法身。一切众生悉一乘故。以观照轨为般若。只点真性寂而常照。便是观照第一义空。以资成轨为解脱。只点真性法界含藏诸行。无量众善即如来藏。三法不一不异如点。如意珠中论光论宝。光宝不与珠一。不与珠异。不纵不横。三法如是。
性非造作。
性地圆成。非干意造。故圆教立无作四谛。
理实镕融。
镕者销也。融者和也。理能销万事。和百法。终归一道。
明之而心何曾动。昧之而路自迷东。
起信论云。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任竭海移山。未是无为之力。纵蹑虚履水。皆为有漏之通。
法华经颂云。若接须弥。掷置他方无数佛土。亦未为难。若以足指动大千界。远掷他国。亦未为难。乃至若佛灭后。于恶世中能说此经。是则为难。又西天外道。以持咒力。能移山塞海。及得五神通。皆不免生死。但能觉了即心是佛。复能开示自觉觉他。绍隆佛种。此难信之法。浅机难解。故云能说此经是则为难。是以宝藏论云。通有五种。一曰道通。二曰神通。三曰依通。四曰报通。五曰妖通。妖通者。狐狸老变。木石精化。附傍人神。聪慧奇异。此谓妖通。何谓报通。鬼神逆知。诸天变化。中阴了生。神龙隐变。此谓报通。何谓依通。约法而知。缘身而用。乘符往来。药饵灵变。此谓依通。何谓神通。静心照物。宿命记持。种种分别。皆随定力。此谓神通。何谓道通。无心应物。缘化万有。水月空华。影像无主。此谓道通矣。
辩玉须真。探珠宜静。但向境外而求心。焉知圆光而在眚。
眚者目病。首楞严经云。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此况迷心为境之人。不知境是自心。如灯上圆光。认为他境。
捏目之处。飞三有之虚华。
首楞严经云。三界有法。捏所成故。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所有之法。皆是捏出。本无来处。彻底唯空。又如捏目生华。有何真实。唯有真心遍一切处。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故经云。眼病见空华。除翳不除华。妄心执有法。遣执不遣法。又一切国土。皆想持之。取像曰想。若无想则无境。如盛热时。地蒸炎气。日光烁之。远望似水。但是心想。世间所见。皆如??水。无有真实。如华严经颂云。勇猛诸佛子。随顺入妙法。善观一切想。心想方世间。众想如阳??。令众生倒解。菩萨善知想。舍离一切倒。众生各别异。形类非一种。了达皆是想。一切无真实。十方诸众生。皆为想所覆。若舍颠倒见。则灭世间想。世间如阳??。以想有差别。知世住于想。远离三颠倒。譬如热时??。世见谓为水。水实无所有。智者不应求。众生亦复然。世趣皆无有。如??住于想。无碍心境界。
迷头之时。认六尘之幻影。
首楞严经云。佛言。富楼那。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是以三界之中。见有见无。尽是心狂。终无外境。
顺法界性。合真如心。智必资理而成照。理不待发而自深。意绝思惟。鉴彻十方之际。佛不说法。闻通无尽之音。
意绝思惟者。宝雨经云。如理思惟。是名供养一切如来。如理思惟者。即是绝一切思惟。如六祖云。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佛不说法者。大涅盘经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具足多闻。所以法华玄义云。手不执卷。常读是经。口无言音。遍诵众典。佛不说法。恒闻梵音。心不思惟。普照法界。故知不动真心。获如是功德。
莫摘枝苗。须搜祖祢。豁尔而无明顿开。湛然而情尘自洗。恶从心起。如铁孕垢而自毁铁形。善逐情生。犹珠现光而还照珠体。
犹珠现光而还照珠体者。如古释云。止观无所现有三义者。一无心现约止。二所现空约观。三无别体约止观契合。又一约心。二约境。三心境两冥。又一约智。二约理。三理智冥契。就第三义中疏先正释。后自体显照故名为觉者。通妨谓有难言。若无别体。何能普现众生心行。故答云。自体显现。如珠有光。自照珠体。珠体喻心。光喻于智。心之体性。即诸法性。照诸法时。是自照故。引起信文甚分明。然论问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可分剂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答曰。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以众生忘见境界。故心有分剂。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诸佛如来离于见想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观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鹄林大意。须归准凭。
法华经颂云。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形端影直。风静波澄。辩伪识真。如试金之美石。除昏鉴物。犹照世之明灯。
密严经颂云。照耀如明灯。又如试金石。正道之标相。远离于断灭。夫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法。但以一心验之。自无差别。似灯破闇。如石试金。悉皆去伪辩真。破邪归正。故颂云正道之标相。自然不落断常有无之见。故颂云远离于断灭。
事绝纤毫。本无称谓。因用之而不穷。从赞之而成贵。
心本无名。体亦寂灭。因用则无穷。因赞则成德。此皆为传布故。随顺于世间矣。
义天行布。重重之星象璨然。法海圆融。浩浩之波澜一味。
华严有二门。一行布门。二圆融门。若行布。则一中无量。若圆融。则无量中一。如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又约事行布。约理圆融。皆不出心。了之成佛。故云当成无所畏。
根尘泯合。能所双销。了了而如同眼见。一一而尽是心标。
若决定信入此唯识正理。速至菩提。如登车而立至遐方。犹乘舟而坐升彼岸。如经所说。言大乘者。谓是菩提萨埵所行之路。及佛胜果。为得此故。修唯识观。是无边失方便正路。为此类故。显彼方便。于诸经中种种行相而广宣说。如地水火风并所持物。品类难悉。方处无边。由此审知自心相现。遂于诸处舍其外相。远离欣戚。复观有海喧静无差。弃彼小途。绝大乘望。及于诸有耽着之类。观若险崖。深生怖畏。五趣中道。若知但是自心所作。无边资粮。易为积集。不待多时。如少用功。能成大事。善游行处。犹若掌中。由斯理故。所有愿求。当能圆满。随意而转。以了此界一法是心。则此知无边法界皆是我心。故云善游行处犹若掌中。又入楞伽经偈云。不生现于生。不退常现退。同时如水月。万亿国土见。一身及无量。身火及霔雨。心心体不异。故说但是心。心中但是心。心无心而生。种种色形相。所见唯是心。佛及声闻身。辟支佛身等。复种种色身。但说是内心。又肇论云。净名曰。不离烦恼而得涅盘。天女曰。不出魔界而入佛界。然则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则有无齐观。有无齐观则彼己莫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澄观和尚云。实相心界者。依此心所生诸刹。譬如大海所生诸物。皆无不海。一切诸法皆从实相心所生。皆无不心。是故当知眼中所见色。耳中所闻声。皆真法也。以一切法唯一法故。如经云。一切法唯一相故。于诸法中。若了观心。如同眼见。
照烛森罗。随念而未曾暂歇。飞穿石壁。举意而顷克非遥。
此真心体。寂而常照。犹如镜光。无有断绝。如高成和尚歌云。应眼时。若千日。万象不能逃影质。凡夫祗是未曾观。何得退轻而自屈。应耳时。若幽谷。大小音声无不足。十方钟鼓一时鸣。灵光运运常相续。应意时。绝分别。照烛森罗终不歇。透过山河石壁间。要且照时常寂灭。
绝观通人。破尘上将。作智海之健舟。为法筵之极唱。
绝观通人者。若云菩提涅盘真如解脱。皆是住观之语。若亲证一心。诸观并息。又说此唯心法门时。法华经云。是第一之说。金刚经云。为最上乘者说。华严经云。不思议说。故云法筵之极唱。
如?附翔鸾之尾。迥登丹汉之程。犹声入画角之中。出透重霄之上。
如法性论云。问。本际可得闻乎。答。理妙难观。故有不知之说。旨微罕见。故发幢英之问。有天名曰幢英。问文殊师利。所言本际。为何谓乎。文殊答曰。众生之原。名曰本际。又问。众生之原。为何谓乎。答曰。生死之本。为众生原。又问。于彼何谓为生死本。答曰。虚空之本。为生死原。幢英于是抱玄旨而辍问。如悟不住之本。若然。则因缘之始。可闻而不可明。可存而不可论。问。虚空有本乎。答无。问。若无有本。何故云虚空之本为生死原。答。此犹本际之本耳。则于虚空无本。为众本之宗。化表无化。为万化之府矣。故知人心为凡圣之本。则凡亦是心。圣亦是心。以所习处下。不能自弘。诸佛将众生心登妙觉。众生将佛心溺尘劳。若以心托事则狭劣。若以事从心则广大。凡世人多外重其事。而内不晓其心。是以所作皆非究竟。以所附处卑故耳。如搏牛之?。飞极百步。若附鸾尾。则一翥万里。非其翼正。所托迅也。亦如墙头之草。角里之声。皆能致其高远者。所托之胜也。如入心法中。一一附于自心。则能毛吞巨海。尘含十方。岂非深广乎。
言言合道。法法随根。对大心之高士。谈普眼之法门。
心本无法。名为普眼。华严经云。海云比丘语善财言。如来为我演说普眼法门。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写于此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不得少分。何况能尽。
厚地金刚。穿之而始终不坏。
大涅盘经云。譬如有人。善知伏藏。即取利钁。斫地直下。盘石沙砾。直过无难。唯有金刚。不能穿彻。此况心性坚牢。不从前际生。不于中际住。不随后际灭。不变不异。性相常存。
雪山正味。流之而今古恒存。
大涅盘经云。雪山?中。药味常正。此况一切众生一真之心。随染缘时流转五道。其性不减。乃至随净缘时成就佛身。性亦不增。随缘而不失自性。故云。一切众生一时成佛。佛界不增。众生界不减。佛界即众生故。又同一性故。
一际无差。随缘自结。旷代无减。十方咸说。如天宝器。任福而饭色不同。
如三十三天共食宝器。随其福德。饭色有异。
似一无为。随证而三乘有别。
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一心法。随三贤十圣。约智浅深。证时各别。如大涅盘经云。十二因缘是一法。随智证成四种菩提。上上智观得诸佛菩提。上智观得菩萨菩提。中智观得缘觉菩提。下智观得声闻菩提。譬如黄石有金。上上福人烹出金。上福人烹出银。中福人烹出铜。下福人烹出铁。
万法万形。皆逐心成。孤光一照。众虑俱清。如瓶贮醍醐。随诸器而不等。犹水分江海。逐流处而得名。
此一心法。是一际门。如醍醐一味无差。诸器自分大小。犹水一味不别。江海自分异名。
直了无疑。襟怀自豁。非劣解情当。乃上根机夺。犹如庭雀。焉攀鸿鹄之心。还似井蛙。岂测沧溟之阔。
夫真如一心。圆信难解。且如在家凡夫。出家外道。皆是背觉合尘。不识自心境界。故云。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若是声闻缘觉。但证生空。亦执心外有其实境。若藏通二教菩萨。设识自心。皆是缘生无性。彻底餐空。若大乘别教菩萨。虽知常住不空之心。能含十法界性。即今未具。直待熏修。次第生起。唯圆教菩萨。知自心即具十法界。一念圆足。则悟心大士。方了圆宗。高翥义天。深游性海。岂凡小权渐之所建乎。又沧溟者。即况如来智海。如华严经云。佛子。此阎浮提。有二千五百河。流入大海。乃至如是大海。其水无量。众宝无量。众生无量。所依大地亦复无量。佛子。于汝意云何。彼大海为无量不。答言。实为无量。不可为喻。佛子。此大海无量。比如来智海无量。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不及其一。但随众生心为作譬喻。而佛境界非譬所及。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如来智海无量。从初发心修一切菩萨行不断故。应知所住众生无量。一切学无学声闻独觉所受用故。应知住地无量。从初欢喜地乃至究竟无障碍地诸菩萨所居故。
群经之府。众义之都。写西来之的意。脱出世之真模。或徇他求。如钻冰而觅火。但归己解。犹向乳以生酥。
钻冰觅火者。违法性故。如心外求道。从乳求酥者。顺法性故。似背境观心。如还源观云。明者德隆于即日。昧者望绝于多生。会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锱铢难入。又普贤行愿疏云。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入普贤之玄门。曾无别体。失其旨也。徒修因于旷劫。得其门也。等诸佛于一朝。
正业常新。恒居本位。统一心之高广。
法华经云。其车高广。高则竖彻三际。广则横亘十方。摄法无遗。包藏无外。凡有所见。皆是自心。如华严经云。如有人将欲命终。见随其业所受报相。行恶业者。见于地狱畜生饿鬼。所有一切众苦境界。或瞋或骂。囚执将去。亦闻嗥叫悲叹之声。或见灰河。或见镬汤。或见刀山。或见剑树。种种逼迫。受诸苦恼。作善业者。即见一切诸天宫殿。无量天众天诸彩女。种种衣服具足庄严。宫殿园林尽皆妙好。身虽未死。而诸业力见如是事。善财童子亦复如是。以菩萨业不思议力。得见一切庄严境界。
烛微言之周备。
如首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十地论云。三界无别法。但是一心造。则一言无不略尽。殊说更无异涂。
了宗之际。殒十方之虚空。
首楞严经云。若一人发真归源。此十方虚空皆悉消殒。
忏罪之时。翻无边之大地。
修一心无生忏。如翻大地。亦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实相者即无相也。亦云实地。故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
一华开而海内春。一理现而法界真。
如阳和发生。无处不春。心为法界之体。无法不心。故经云。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
如二乘之蒙佛记。
台教云。八千声闻。于法华会上。见如来性。得授佛记。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如来性者。即是自心性也。若识心人。万缘皆办。故云己事已办。梵行已立。
似穷子之付家珍。
一念才起。五阴俱生。背觉合尘。即是舍父逃逝。循环五趣。即是五十余年。若顿悟一心。即是定父子。付家财。此是定天性之父子。付一心之法财。故经云。我实汝父。汝实我子。当了了明心之日。即是归宗合觉。亦云返本还源矣。
水未入海之时。不成咸味。
百川入海。皆同一味之咸。万境归心。尽趣一真之道。
境若归心之日。方可言均。
古德云。水未入海不咸。薪未入火不烧。境未入心不等。故经颂云。一切诸法中。皆以等观入。慧解心寂然。三界无伦疋。
梦宅虚无。
三界是梦宅。故云长眠三界中。所梦之境。皆是梦中意识。如唯识论云。如梦触女形。能出不净。觉时亦尔。未触女形之时。由极重染爱现前。便致如斯流溢之相。由于梦有等无间缘差别力故。遂便引起非理作意。以此为因。便见遗泄。又如小儿梦遗尿等事。如似梦中虽无实境。能出不净。又如梦食毒等。应身成病。有闷绝流汗之事。此亦由其唯识有用。又如论云。诸地狱中所有狱倅狗乌等。所有动作。不待外缘。彼地狱受罪众生。先罪恶业。为任持故。如木影舞。同众生相。所以首楞严经云。昼则想心。夜成诸梦。以梦觉俱不出心故。梦中无境。唯心成事。与觉无异。如小乘立九难。难大乘师云。我信梦中唯识。不信觉时。以有实作用故。因以梦喻。如出不净等亦有实作用。遂破彼疑。应立量云。觉时境色是有法。定唯识为宗。因云以有实作用故。同喻如汝梦中境色。是以华严经颂云。菩萨了世法。一切皆如梦。非处非无处。体性恒寂灭。诸法无分别。如梦不异心。三世诸世间。一切悉如是。梦体无生灭。亦无有方所。三世悉如是。见者心解脱。梦不在世间。不在非世间。此二不分别。得入于忍地。又大智度论云。佛说诸法。无有根本定实如毫厘许所有。欲证明是事。故说梦中受五欲譬。如须菩提意。若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性。今何以故现有眼见耳闻法。以是故。佛说梦譬喻。如人梦力故。虽无实事。而有种种闻见瞋处喜处。觉人在傍。则无所见。如是凡夫人。无明颠倒力故。妄有所见。圣人觉悟。则无所见。一切法。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皆不实虚妄。故有见闻。如幽冥录。焦湖庙有一柏杌。或云玉杌。杌有小坼。时单父县人杨林为估客。至庙祈求。庙巫谓曰。君欲好婚否。林曰。幸甚。巫即遣林近杌边。因入坼中。遂见朱门琼室。有赵太尉在其中。即嫁女与林。生六子。皆为秘书郎。历数十年。并无思归之志。忽如梦觉。犹在杌傍。林怆然久之。又菩萨行者是想念生。此有二意。一要须想念方能起行。如梦从想故。智论之中。所闻见事。多思惟念。故梦见也。二。夫大觉是佛。近而说之。七地已前。犹为梦行。八地为觉。如梦渡河。八地无明未尽。亦是梦境。唯佛一人故称大觉。如华严记云。觉梦相成。故须说觉。于中初以觉成梦。以未觉时不知是梦故。于中初要在觉时方知是梦者。正辨须觉。所以谓大梦之外。则必有彼大觉之明。谓我世尊方知三界皆如梦故。上引楞伽叹佛能了于梦。次。正在梦时不知是梦者。谓为实故。为诸凡夫长眠大夜。不生厌求。故睿公云。梦中瞻梦。纯昏心也。次。设知是梦亦未觉故者。此通妨难。谓亦有人梦知是梦。如人重眠。忽有梦生。了知我梦。以睡重故。取觉不能。喻诸菩萨从初发心。即知三界皆梦。岂非是觉。何用更说觉时。故今释云亦未见觉。未大觉故。故起信论云。若人觉知前念起恶。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有生灭故。无明覆心不自存故。次云。觉时了梦知实无梦者。非唯觉时知梦。亦知无梦。如八地菩萨梦渡河喻。证无生忍。不见生死此岸。涅盘彼岸。能度所度皆叵得故。况于大觉。故经云。久念众生苦。欲?无由脱。今日证菩提。豁然无所有。然由梦方有觉。故辨梦觉时者。上辨以觉成梦。此辨以梦成觉。对梦说觉。无梦无觉。既了梦无梦。对何说觉。故觉梦斯绝。如无不觉。则无始觉。觉梦双绝。方为妙觉也。
化源寂灭。
凡圣境界。悉从心化。以一切万法不离心故。如金刚三昧经云。善不善法。从心化生。又华严经十忍品云。佛子。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化忍。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皆悉如化。所谓一切众生意业化。觉想所起故。一切世间诸行化。分别所起故。一分苦乐颠倒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间不实法化。言说所现故。一切烦恼分别化。想念所起故。复有清净调伏化。无分别现行故。于三世不转化。无生平等故。菩萨愿力化。广大修行故。如来大悲化。方便示现故。
破疑情而藤蛇并融。廓智地而形名双绝。
论偈云。于藤生蛇知。见藤即无境。若知藤分已。藤知如蛇知。即藤蛇并空。形名俱绝。是知千圣同证。心外无得。
心外求悟。望石女而儿生。意上起思。邀空华而果结。本非有作。性自无为。智者莫能运其意。像者何以状其仪。言语道亡。是得路指归之曰。
阿难等于楞严会上。蒙如来微细开示。各悟真心遍十方界。遂白佛言。我等今日明识归家道路。故决定无疑。
心行处灭。当放身舍命之时。
若心外缘他境。如鱼在陆不得自在。若背境归自心。似鸟翔空无有隔碍。则念念归真。心心至道矣。如始教云。十法界三科十八界如丈。一法界五阴如尺。唯在识心如寸。如今去丈论尺。去尺论寸。若达心具一切法已。方能度入一切色心。如今去色论心。去心所论心王。如一一尺无非是寸。及一一丈无非是尺。是故丈尺全体是寸。故知若真谛。若俗谛。若有为。若无为。一刹一尘。无非是心。既顿悟一心。全成圆信。则心外无一法可解。心内无一法可思。怀抱豁然。永断纤疑矣。
执迹多端。穷源孤迈。非世匠之所成。岂劫火之能坏。
心本圆成。性非造作。不可以功成。不可以行得。论云。劫火能烧三界。不能烧虚空。故法华经云。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以心性常住。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
白毫光里。出莫测之身云。
华严经云。如来白毫相中。有菩萨摩诃萨。名一切法胜音。与世界海微尘数诸菩萨众。俱时而出。右绕如来。经无量匝。又云。如来师子之座。众宝妙华。轮台基陛。及诸户牖。如是一切庄严具中。一一各出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释曰。菩萨是因。诸佛是果。供养具是境。菩萨身是心。即是因果同时。心境互入。如经颂云。诸佛一似大圆镜。我身犹若摩尼珠。诸佛法身入我体。我身常入诸佛躯。
无生盖中。现大千之世界。
维摩经云。长者子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五百盖者。即是五阴。合成一盖者。即是一心。华严经云。此宝盖皆从无生法忍之所起。乃至一切供具。皆是自心表现。心外实无一法建立。若心外见法。是外道经书。非佛法旨趣。
释门挺价。法苑垂箴。
释门挺价者。如龙女所献心珠。故云价直三千大千世界。亦云无价宝珠。法苑垂箴者。一切诸法。以心为定量。先贤所禀。后学同遵。可为万代之箴规。十方之龟镜。
无声之乐寂寂。
以真心大寂灭乐。岂随喧动耶。故禅门中泥为无弦琴。
真如之海沉沉。
一心真如之海。澄之不清。搅之不浊。湛然寂照。莹净无瑕。所以众生因一念无明境界风。鼓动真如海。起种种识浪。相续不断。故楞伽经颂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应量出生。如龙王之降雨差别。
如龙王雨。随人间天上能感之缘。因自业而不同。成异味而有别。如经偈云。譬如虚空中。雨八功德水。到咸等住处。生种种异味。如来慈悲云。雨八圣道水。到众生心处。生种种解味。如华严经云。佛子。譬如海中有大龙王。名大庄严。于大海中降雨之时。乃至从他化天至于地上。于一切处所雨不同。所谓于大海中雨清冷水。名无断绝。于他化自在天雨箫笛等种种乐音。名为美妙。于化乐天雨大摩尼宝。名放大光明。于兜率天雨大庄严具。名为垂髻。于夜摩天雨大妙华。名种种庄严具。于三十三天雨众妙香。名为悦意。于四天王天雨天宝衣。名为覆盖。于龙王宫雨赤真珠。名涌出光明。于阿修罗宫雨诸兵仗。名降伏怨敌。于北郁单越雨种种华。名曰开敷。余三天下悉亦如是。然各随其处。所雨不同。虽彼龙王其心平等。无有彼此。但以众生善根异故。雨有差别。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无上法王亦复如是。欲以正法教化众生。先布身云弥覆法界。随其乐欲。为现不同。
循业发现。犹人间之随福浅深。
如福德人执石为宝。犹业贫者变金为蛇。法无定形。随心转变。如迷时菩提为烦恼。悟时烦恼为菩提。但随迷悟之心。菩提性常不动。夫论一心。独立绝妙。岂在文赋词句而广敷演乎。祗为众生不了真心。妄起差别。但有一法才生。并为心病。执有成妄。达空成真。如净名经云。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则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妙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生法师云。若投药失所。则药反为毒矣。苟曰得愈。毒为药也。是以大圣为心病之医王。触事皆是法之良药。苟达其一。众事皆备矣。菩萨既入此门。便知佛土本是就应之义。好恶在彼。于我岂有异哉。
既达心宗。应当莹饰。炼善行以扶持。澄法水而润泽。
华严经云。解脱长者言。我已入出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乃至我见如是等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乃至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当知菩萨修诸佛法。净诸佛刹。积集妙行。调伏众生。发大誓愿。入一切智自在游戏不可思议解脱之门。得佛菩提。现大神通。遍往一切十方法界。以微细智普入诸劫。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以境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忍辱坦荡自心。应以智证洁白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故知摩尼沉泥。焉能雨宝。明镜匿垢。曷以照人。犹众生心久积尘劳似障真性。今虽明达。要假真修。故云设有余习。还以佛知见治之。则成出缠真如。离垢解脱。究竟清净矣。
照世行慈而不谬。先洞三明。
三明者。一过去宿命明。二未来天眼明。三现在漏尽明。虽约三世而立三明。但是心明。故证道歌云。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
观根授道而无差。须凭十力。
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三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此十力者。遍知因果。普照万法。若穷万法。根本是心。但了一心。十力如镜。
杜源大士。立志高强。
直了真心实观之人如杜源。渐教法学之人如寻流。故圆教初心。已超权学之士。如云。以小乘之极极。不如圆教之初初。故心为源。法如流。心为所现。法依于心。则万法是心之影故。
或剥皮出髓而誓思缮写。
释迦如来因地。值无佛世。欲求经法。天帝化为罗刹。言。汝能剥皮为纸。折骨为笔。打骨出髓为墨。我能示汝佛经。菩萨闻之欢喜。遂剥皮折骨。罗刹惊之。遂乃隐身不现。十方有佛现身。为说法要。
或投岩赴火而志愿传扬。
大涅盘经云。有仙人于罗刹求法。罗刹言。汝能舍身。我当为说。仙人遂上高岩。投身直下。罗刹接得。为说偈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则是悟心性之乐。如智度论云。如犊子啾啾鸣唤。见母即止。一切诸法亦复如是。至法性即住。万法到心。诸缘并绝。
身烛千灯。沥恳而唯求半偈。
大方便佛报恩经云。昔有转轮圣王。就婆罗门求法。于身剜成千疮。注满膏油。以取上妙细?。缠以为炷。点成千灯。供养彼师。求于半偈。于是法师为王说偈曰。夫生辄死。此灭为乐。此乐者。是法乐。大寂灭乐。禅定乐。不同天上天乐。人间识乐。天上乐者。以动踊为乐。双锤画鼓。对舞柘枝。是人间识乐。故智度论颂云。独坐林树间。寂然灭诸恶。憺怕得一心。此乐非天乐。
足翘七日。倾心而为赞华王。
释迦如来因地。于林中翘足七日。以一偈赞底沙如来。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故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又云。此事唯我能知。是以心为秘密门。非佛难证。
更有念法勤苦。只希一言。悬悬而顿忘寝食。颙颙而不避寒暄。遍界南求。行菩萨之大道。
善财童子南行。遍法界参五十三员善知识。得一百十城法门。为求菩萨之道。最先参见文殊初友。已悟自心。后渐至诸善知识。皆云我已先发菩提心。但求菩萨差别智道。及至弥勒。证一生成佛之果。后弥勒却指归再见初友文殊。以表前心后心一等。更无差别。始终不出一心。离此别无奇特矣。
忘身东请。为般若之真源。
常啼菩萨东行。于法涌菩萨求学般若。常啼者。常在空闲林。为求般若。未闻般若时。恒常啼泣。故号常啼。及闻空中声告言。往东行当遇善友开发。遂卖身求供。直至法涌菩萨处。遇菩萨入定。立待定出。仍刺血洒地等。后乃得悟法音。顿明般若心要。
冲?幽奇。举文难述。任身座与肉灯。用海墨而山笔。
如法华经中。提婆达多以身为床座。转轮圣王剜身千灯。华严经云。聚须弥山为笔。以四大海水为墨。不能写普眼经之一品。斯皆为法忘躯。誓求至道。宁容造次乎。
药王烧手。报莫大之深恩。
法华经云。药王菩萨。燃百福庄严臂。供养日月净明德佛。七万二千岁。乃至云。我舍两臂。必当得佛金色之身。若实不虚。令我两臂还复如故。我舍两臂者。即是舍断常二见。便得成佛。如华严经颂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不生是不常。不灭是不断。才离断常诸见。自然成佛。论云。见在即凡。情亡即佛。
普明刎头。求难思之妙术。
大方便佛报恩经云。有婆罗门。于普明王乞头。王言。我为一切众生故。愿于来世。得大智慧头。施于汝等。乃至尔时普明王者。即释迦如来是。佛言。我舍转轮王头布施。数满一千。况余身分。大凡菩萨舍头目髓脑。皆为求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此无上心。乃是成佛之妙术也。
能祛冰执。可定行藏。
心外见法。便成执滞。所以首楞严经颂云。见闻如幻医。三界若空华。若洞境明心。则无执想。所以经云。佛言。我于诸法无所执故。得常光一寻。身真金色。
证自觉之圣智。
楞伽经云。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胜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是以觉自心成圣智。如密严经颂云。如地无分别。万物依以生。藏识亦复然。众境之依处。如人以己手。还自扪其身。亦如象与鼻。取水自沾洒。复似诸婴孩。以口含其指。如是识分别。现境还自缘。是心之境界。普遍于三有。久修观行者。而能善通达。内外诸世间。一切唯心现。
入本住之道场。
楞伽经云。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盘。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无说是佛说。大慧白佛言。何言不说是佛说。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是说。一自得法。二本住法。云何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文字二趣。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仁王经观空品云。若有修习听说。如虚空同法性。一切法皆如也。又诸佛所说。但是传述古佛之教。非自制作。般若论云。须菩提言。如来无所说。此义云何。无有一法。唯独如来说。余佛不说。如密严经颂云。譬如百川流。日夜常归往。如地有众宝。种种色相味。诸有情受用。随福而招感。如是赖耶识。与诸分别俱。增长于生死。转依成正觉。故知溺生死河。登菩提座。皆是自心致此升降。是以先德云。智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步步而到泥彻底。
如香象渡河。步步到底。此喻圆教。不同权渐。如兔马渡河。故李长者论云。不如一念圆证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宝积经颂云。文殊大智人。深达法源底。
箭箭而破的穿杨。
如射。若以的为的。多乖少中。若以地为的。无不中者。如以心为的。无不合宗。又养由善射。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箭不虚发。故云。但以大乘理对。万不失一。
齐襟而唯思举领。整纲而只要提纲。
况此一心秘密法门。如提纲举领。撮要而谈。亦云单刀直入。夫教中。有显了说。秘密说。有真实说。方便说。有遮诠。表诠。此是显了说。真实说。是表诠。直表其心体。不是遮非破执方便之言。故法华经颂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显了说者。如密严经颂云。无心亦无境。能所量俱无。但依于一心。如是而分别。又颂云。如火轮垂发。乾闼婆之城。不了唯自心。妄起诸分别。
浴沧溟而已用诸河之水。爇一尘而皆含众味之香。
大涅盘经云。如人入海中浴。已用诸河之水。楞严三昧经云。如捣万种为丸。若爇一尘。具足众气。皆喻若了一心。一切法门悉皆冥合。
如忉利杂林。靡作差殊之见。
佛地论云。三十三天有一杂林。诸天和合福力所感。若诸天众不在此林。宫殿等事共乐时受。胜劣有异。有我我所差别受用。若在此林。若事若受都无胜劣。皆同上妙。无我我所和合受用。能令平等。故名杂林。此由诸天各修平等和合福业增上力故。令彼诸天阿赖耶识变现此林。同处同时同一相状。由此杂林增上力故。令彼转识亦同变现。虽各受用而谓无别。是以若达诸法皆心想生。即从世俗门入圣行处。
犹须弥南面。纯舒金色之光。
须弥山南面。纯现金光。杂色之鸟投入山时。皆同金色。如万法归心。皆同心法故。
作似醉醒。如同梦起。外道授咒于天中。妇人求男于林里。
西天有外道。供养梵天求咒。遂于梦中见天授咒然梵天实不下。但托天为增上力。皆是梦心所感如斯事耳。又复闻乎为求子息者。密隐林中。梦见有人共为交集。便得其子。此并是梦中意识所变。但是自心。实无外境。
无为无事。全当实相之门。唯寂唯深。顿悟法空之旨。
千经万论。正谈人空法空。悟入一心之旨。八识之源。此一心八识。微细难知。唯佛能了。且八识心王。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根本。能生起前之七识。如起信论云。生灭与不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古德释云。不生灭心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者。以七识染法为生灭。以如来藏净法为不生灭。不生灭心举体动故。心不离生灭相。生灭之相莫非神解故。生灭不离心相。如是不相离。故名和合为阿赖耶识。以和合故。非一非异。若一即无和合。若异亦无和合。非一非异。故得和合也。又如来藏清净心动作生灭不相离。故云和合。非谓别有生灭。来与真合。如动水作波。波非外合。谓生灭之心。心之生灭。无相故。心之生灭。因无明成。生灭之心。从本觉起。而无二体。不相舍离。故云和合。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生与无生若是一者。生灭识相灭尽之时。心神之体亦应随灭。堕于断边。若是异者。依无明风熏动之时。静心之体不应随缘。即堕常边。离此二边。非一非异。又上所说觉与不觉。二法互熏。成其染净。既无自体。全是一觉。何者。由无明故成不觉。以不觉义熏本觉故。生诸染法。又由本觉熏不觉故。生诸净法。依此二义。遍生一切。故言识有二义。生一切法。
百氏冥归。万古难移。据前尘之无体。唯自法之施为。若乐工之弄木偶。如戏场之出技儿。
起信疏云。经颂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阿赖耶。是梵语。此云我爱执藏。即是一切众生第八根本识心。第八识心。即如来藏。以一切外道众生。不能了达。执为藏识。佛言。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盘因。大慧。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解曰。七识念念生灭无常。当起即谢。如何流转。自体无成。故不受苦乐。既非染依。亦非无漏涅盘依矣。其如来藏真常普遍。而在六道。迷此能令随缘成事。受苦乐果。与七识俱。名与因俱。不守自性而成。故七识依此而得生灭。云若生若灭。此明如来藏。即是真如随缘。故受苦乐等。又云。常与无明七识共俱。无有断绝。意云。如来藏以随缘故。名阿赖耶识。故与无明共俱。说大海如阿赖耶。波如无明七识。水即如来藏。云无断绝者。无始时来。相续不断故。如来藏者。即所熏之净性。随染缘成虚伪等者。即能熏之染幻。识藏即所成赖耶也。为善不善因者。谓此性随善缘起诸善法。性即为善因。随不善缘起诸不善法。性即为不善因。受苦乐与因俱者。随善受乐。性在其中。随恶受苦。性亦在其中。若生若灭者。循环诸趣。万死万生。如技儿等。如人作戏。变改服章。体是一人。初未曾易。故楞伽经颂云。心如工技儿。意如和技者。五识如音乐。妄想观技众。所以草堂和尚偈云。乐儿本是一形躯。乍作官人乍作奴。名目服章虽改变。始终奴主了无殊。故知清净如来藏一点真心。不增不减。湛然常住。以不守自性。随染净之缘。遂成凡圣十法界。虽即随缘。又不失自性。在凡不减。处圣不增。如水随风作波之时。不失湿性。一切众生真心亦复如是。随相转变。性常不动。故还源观云。真如之性。法尔随缘。随缘之时。法尔归性。
纵浅纵深。靡出一心之际。
华严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次第遍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乃至于一念顷。一切佛所勤求妙法。然于诸佛出兴于世。入般涅盘。如是之相。皆无所得。如散动心了别所缘。心起不知何所缘起。心灭不知何所缘灭。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分别如来出世及涅盘相。佛子。如日中阳??。不从云生。不从池生。不处于陆。不住于水。非有非无。非善非恶。非清非浊。不堪饮漱。不可秽污。非有体非无体。非有味非无味。以因缘故而现水相。为识所了。远望似水。而兴水想。近之则无。水想自灭。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得如来出兴于世及涅盘相。诸佛有相及以无相。皆是想心之所分别。佛子。此三昧名为清净深心行。菩萨摩诃萨于此三昧入已而起。起已不失。是知非唯佛教以心为宗。三教所归。皆云反己为上。如孔子家语云。卫灵公问于孔子曰。有语寡人。为国家者。谨之于庙堂之上。则政治矣。何如。子曰。其可也。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所谓不出圆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己之谓也。是知若反己以徇物。则无事而不归自心。取舍忘怀。美恶齐旨。是知但了一心。无相自显。则六趣尘牢。自然超越。出必由户。莫不因斯道矣。如古德云。六道群蒙自此门出。历千劫而不返。一何痛矣。所以诸佛惊入火宅。祖师特地西来。乃至千圣悲嗟。皆为不达唯心出要道耳。华严经明一念能为无尽之事。故云一心超胜。如经云。一者。佛一跏趺坐遍满十方无量世界。二。一切诸佛说一义句。悉能开示一切佛法。三。放一光明。悉能遍照一切世界。四。一身中悉能示现一切佛身。五。一处中悉能示现一切世界。六。于一智中。悉能决了一切诸法。无所挂碍。七。一念中悉能遍往十方世界。八。一念中悉现如来无量威德。九。一念中普缘三世佛及众生。心无杂乱。十。于一念中与去来今一切诸佛体同无二。是为十。还源观引论云。由依唯识故。境本无体。真空义成故。以尘无有故。本识即不生。由此方知。由心现境。由境显心。心不至境。境不至心。常作此观。智慧甚深。唯识序云。离心之境克湮。即识之尘斯在。带数之名攸显。唯识之称兆彰。故得一心之旨。永传而不穷。八识之灯。恒然而无尽矣。
任延任促。但当唯识之时。
如经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城等。时即是一心唯识之时。故云。一念无量劫。无量劫一念。法华玄赞疏云。如经中说一时者。即是唯识时。说听二徒心识之上。变作三时相状而起。实是现在随心分限。变作短长事绪终说。总名一时。如梦所见。谓有多生。觉位唯心。都无实境。听者心变三世亦尔。唯意所缘。是不相应行蕴。法界法处所摄。古德言一时者有四。一则不定约刹??。二则不定约相续。三则不定约四时六时八时十二时等。四则不定约成道已后年数时节。名为一时。但是听者根熟。感佛为说。说者慈悲。应机为谈。说听事讫。总名为一时。今不定约刹??等者。听法之徒根器或钝。说时虽短。听解时长。或说者时长。听者亦久。于一刹??。犹未能解。故非刹??。亦不定说。若约相续者。犹能说者得陀罗尼。说一字义。一切皆了。或能听者得净耳意。闻一字时。一切能解。故非相续。由于一会听者根机有利有钝。如来神力。或延短念为长劫。或促多劫为短念。亦不定故。总约说听究竟名时。亦不定说。若约四时六时八时十二时者。一日一月照四天下。长短暄寒。近远昼夜。诸方不定。恒二天下同起用故。又除已下。上诸天等。无此四时及八时等。经拟上地诸方流通。若说四时等。流行不遍故。亦不定说。若约成道已后年数时节者。三乘凡圣所见佛身报化年岁短长成道已来近远各不同故。释曰。上所说不定约刹??时。及相续时。与四时六时八时十二时等。及约成道已后年数时节。名为一时者。以根有利钝。长短不定。上界下界。时节无凭。但说唯心之一时。可为定量。无诸过失。事理相当。既亡去取之情。又绝断常之见。不唯一时作唯识解。实乃万义皆归一心。则称可教宗。深谐秘旨。能开正见。永灭群疑。所以经云。一切诸法。以实际为定量。又云。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故知但说大无过。夫言大乘者。即是一心之乘。乘是运载义。若论运载。岂越心耶。又夫不识心人。若听法看经。但随名相。不得经旨。如僧崖云。今闻经语。句句与心相应。又释法聪。因听慧敏法师说法。得自于心。荡然无累。乃至见一切境。亦复如是。若不观心。尽随物转。是故大乘入道安心论云。若以有是。为是有所不是。若以无是为是。则无所不是。一智慧门。入百千智慧门。见柱作柱解得柱相。不作柱解。观心是柱法。无柱相。是故见柱即得柱法。一切形色亦得如是。故华严经颂云。世间一切法。但以心为主。随解取众相。颠倒不如实。
大矣圆诠。奇哉正辙。
如来圆教。正说一心。经云。三界上下法义唯心。此就世间依报以明心。又云。如如与真际。涅盘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此据出世法体以明心。终穷至实。毕到斯原。随流感果。还宗了义。故经云。道不离心。心不离道。如十玄门中。由心回转善成门者。并是如来藏性清净真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恶。随心所转。故云回转善成。心外无别境。故言唯心也。若顺转即名涅盘。经云心造诸如来。若逆转即是生死。经云三界虚妄皆一心作。即生死涅盘。皆不出心矣。
六神通而焉可变。四辩才而莫能说。
法华经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以众生心。是绝待妙。无法可比故。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是以达磨西来。默传心要。为若此。
攀枝而直到根株。寻水而已穷源穴。
心为万法根本。故华严经云。菩萨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若于心外觅法。便向他求。如但寻枝派。转失根源。是以永嘉集云。即心为道者。可谓寻流得源矣。
传印而尽继曹溪。得记而俱成摩竭。
韶州曹侯溪。是第六祖能大师住处。示众云。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故先德云。不得一法。号曰传心。释迦成道于摩竭国中。经云。菩萨不行见法。不行闻法等。诸佛疾与授记。故华严经颂云。所取不可取。所见不可见。所闻不可闻。一心不思议。但直了自心之时。心外了无所得。即便是得记之时矣。
可谓履道之通衢。悟宗之真诀。
此一心门。能收一切。故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所以肇论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众生得一以成道。一者道也。天有道以轻清。地有道以宁静。谷有道以盈满。草木有道以生长。鬼神有道以灵圣。君王有道执王天下。故知道不可斯须废之。道即灵知心也。
注心赋卷第四(终)
音释
粤音曰语辞也 治直之反 恢枯回反 键渠演反门键 爝音雀炬火也 逗都后反住也止也 ??即教反 迄许讫反至也 殆徒解反近也 瞬舒闰反目动也 ?苦角反鸟卵 筋音斤筋骨也 憍举乔反逸怒也 旍子盈反旍旗也 揽卢减反 谬靡幼反讹也 炙之石反 閦初六切 挺徒逞反出也 该古来反咸也备也 溉古代反灌也 压乌甲反镇也降也 这音者 缤疋宾反缤纷也 骈部田反 瞥篇灭反 枢昌朱反本也 馑渠刃反饥也 跳徒聊反跃也 醪音劳浊酒也 蘖鱼列反曲蘖 恃音市依也 磁疾之反 纥呼吸反又胡吉反 驶疏事反疾也 剌卢达反僻也 揩苦皆反摩揩也 鄙邦美反陋也 餮他结反贪食也 姬与之反王妻别名又居夷反 驷音四 瓢皮霄反 荜音必 遽其据反急疾也 挞他达反打也 怒乃故反嗔也 绾乌板反系也 糕音羔 胀音帐腹满也 ?徒滥反啖也食也 签七帘反 黪仓敢反 揖衣入反让也 褾方小反袖端 鬻音育卖也 噪思号反呼噪也 嗅许救反以鼻取气 仞而振反七尺曰仞 贾音古商贾也 格古伯反式也 绅音申带也 烹铺庚反 锻都换反炼也 刈鱼计反获也取也 绳音乘索也 悸甚李反心悸也 杌吴鹘反木机也 模莫胡反规也 谪陟革反 蚀音食日月亏 刍测隅反 诀音决别也 勃蒲没反星名 彗祥卫反星名 ??音??谤也 弑施侍反臣杀君曰弑 讥居依反排也 诬音无枉也 僭子念反天命不僭也 沵郎计反妖气 肤甫无反皮也 闭音蔽 险和俭反?也 派疋卖反分派也 泓乌横反水深也 坦他但反平也 辟皮益反启也 蔽必袂反掩也 锭音定锡属 媸初之反妍媸也 杲古老反日出明白也 芒武芳反草端麦芒 厘里之反理也 溢盈讫反满也 砾卢的反瓦砾也 浔徐林反傍水涯也 敲苦交反击也 缓胡管反舒也 铦息廉反利也 阒苦臭切寂静也 枭古尧切鸟名 獍君命反兽名 剔汤力反解骨也 摘陟革反手取也 蒂音帝草木根也 抑于棘反屈也按也 湿失入反水沾也 狭胡甲反 菌渠殒反又求免反 胄直佑反介胄也 矛音牟戈矛也 [怡-台+居]居于反傲也 彖通贯反 炫音县自媒也 谄丑??反谄伤也 倏音叔走疾也 烂卢旦反 獭他达反水中兽名 涸移各反水竭也 罥姑泫反挂也 蝇余凌反青虫也 捕皮布反 槁枯老反 桡奴巧反乱也 炳兵永反炳焕明也 啮鱼列反 卒粗鹘反暴也 彝以脂反常也法也 戛居辖反 渊于玄反深也 泳为命反潜行水中 骞音牵 讵音巨岂也 烁昼乐反灼烁也 颦蒲真反笑也 呻音申呻吟也 隙袪力反壁缝也 谙于含反 ?蒲鹘反 觞式羊反 侔音牟等也均也 荄音皆草根也 驱匡愚反 殄徒演反灭也 捷慈叶反 纬移贵反经纬也 猗于离反长也倚也 洹胡端反 ??呼感反 啑所甲反 拶资辖反逼拶也 踉音良跳踉也 癫都连反 蹶居月反失脚又走也 溃胡对反散也乱也 蹑尼辄反履也 牖胡柳反 鎞边兮反 晶音精光也 概古代反平?斛概 缩所六反敛也退也 摅良据反木名又初离反 玺斯氏反王印曰玺 甄居延反又侧邻反 萎于为反?也 怡与之反和也悦也 ?扶沸反水溢也 偃于碾反偃仰也 凫音符野鸭也 循音巡 突徒鹘反 御鱼举反禁也 恍火广反 惚呼骨切 蛰直立反 牝扶履反又毗忍反 ??资任切 扞音翰以手扞物 滋子之反水名 确口角反坚固也 圃音布园圃也 ??音太 ??音未 啮鱼列反 镞作木反箭镞 缋胡对反画缋也 淳之纯反又是伦反沃也清也 斗都豆反斗竞也 烬疾刃反烛烬也 眇亡沼反 逮音代及也 奥乌到反深也藏也 翥章恕反举也飞也 钥音药关也 贸莫候反交易市卖 颢音皓大也 懆七到反持也志也 矬昨禾反矬短也 痒音养皮痒也 弝音霸弓弝也 曀于计反阴也 颣郎对反粗丝也 剖普后反判也破也 蚌蒱榜反 篑求位反土篑也 探他含反取也 潬大亶反水中沙堆 薮思候反 绞古巧反 蔓音万 脉牟伯反 范扶减反 趠敕角反远也 瓒才但反又才口反 扄?荣反 閦初六反 瘀依倨反血瘀也 汇音谓类也 柑音甘木名 泛敷陷反 攸音由 藁呼劳反 厥居月反其也 湍他端反水湍也 蚇音尺 蠖乌镬反 愠于闰反怒也 峙直里反住基也 矗初六切又敕六反直貌 迸里更反 濽音赞水溅也 屎式视反 尿奴吊反 榛侧诜反 戢阻立反敛也止也 楫音接舟楫 醯虚兮反 眚释幸反 魑丑知反 祢奴礼反 ?武康反 斫陟莫反 砾郎击反小石曰砾 ?音角竹名 贮展吕反 蛙乌华反 钻子算反锥钻也 锱子思反 铢音殊分铢也 嗥胡劳反叫也 殒余准反灭也 泄思列反 巫音无 箴知林反规也栋也 缮时现反 剜乌完反 刎无粉反 扪音门摸也 技其里反 漱苏奏反又尸候反漱口也 圆音还圆围 徇乱闰反 湮音因落也沈也 绪徐吕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