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纂续藏经第 62 册 No. 1202 净土绀珠
No. 1202-A 净土绀珠序
余闻之。世间万法不外象数。故古昔圣王。见河骊而画八卦。得龟瑞而叙九畴。此寔为万有之纲领。众法之枢纽也。至若净土一门。是出世间之法。简易直捷。尚不落于阶级。安用此一二三四百千万亿之数目为也。但以浊世人修净土法根几不同。故证果之地自然而现四土九品。则何尝外乎此数目哉。法幢山虚舟长老。早悟宗乘。大阐玄风。真丛林之领袖。末法之津梁也。今取经论中净土句语属数者。辑成一书。名曰净土绀珠。盖取张燕公记事不忘之义也。在昔天台中峰天如憨山诸师。俱是禅宗大匠。门庭高峻。而及其诲人。又拈此门。谆谆不已。岂非慈悲心切。度人为急。指示出要之捷径耶。后之读是编者。亦须知师之婆心忉怛也。
己卯季夏露莲居士题
No. 1202-B 自叙
岁己卯秋。余方驻锡于法幢时。夜山月吐白。篆烟萦青。一榻趺坐。万籁俱寂。有客叩扄。飘然入揖曰。吾师宗承临济。荷担大法。据猊座。秉尘拂。拈一普光明智横竖棒喝。四十余年法筵雄徒。未闻有一人作家者。必是门风高峻。跻攀无级耶。季世根机承当无力耶。??柄止此耶。缘法未熟耶。古德云。一向举扬宗教。法堂前草深一丈。何不按下云头。以简易方便。随机接引乎。余曰。愿闻其说。客曰。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者。此见大圆通之创自沙劫也。念佛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思专则志一不挠。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假修以凝神。积习以移性者。是莲社结集之始于震丹也。嗣后历代宗师唱演者十百。正西乐邦往生者万千。若人信心纯至。正因凛然。重念生死。切思轮转。妄缘云散。乱想冰消。举起一声佛号。直下更无异见。即佛之念。如太阿锋。横按当轩。即念之佛。如大火轮。星腾??炽。使万物婴之则燎。触之则伤。久久念成。念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念。身心一致。能所两忘。可谓破生死蛰户之雷霆。烛迷妄幽衢之日月。倘能如是蓦直做去禅净。何尝歧二修证究竟归一者也。吾师何不以此净土法门。摄化有缘。勉思汇征乎。余默然良久。示此绀珠。客披览已曰。而今以后。知师之垂慈苦心。末学浅劣。敢肆嘐嘐。拜谢而退。因缀录客问。以为之引。又系以偈曰。
过去已受无尽苦 现在今受无穷苦
未来当受无限苦 百千万劫难可数
惟有一门可超升 念佛往生安乐刹
亲见如来无量寿 得闻微妙真正法
顿悟无上佛菩提 智慧神通悉具足
往来游戏十方界 供养诸佛受记莂
回入娑婆度群品 以报佛恩之万一
是则名为善男子 亦得名为大解脱
可得名为大夫丈 方得名为大菩萨
净土法要以数汇 见闻咸证胜妙乐
白毫祥光遍大千 泥犁翻成藕华国
光绪六年己卯孟秋法幢山慧定寺虚舟堂德真识
例言内典纪数之书。有三藏法数。搜罗颇广。而此编则只取净土法门中句语属数者。撰成焉。净土法门。自匡山大阐以后。历代诸上善人。继躅唱演。有论有文。有传录疏钞。有诗歌偈赞。各有发挥。而此则创以数汇。卷帙无几。六度万行包括具足矣。自一至十。虽广略不齐。皆可胪列。而十外之数。随见随记。至四十八而止。其余不切于信行愿三门者。概置不录也。禅净分门立帜。交恶相疵。盖不识归元之无二也。而且参念止观之法。定慧双修。则禅净何尝有异。此编于参观二门。特加详明。欲使行者惟期曰净曰禅。同证寂光云尔。唐张燕公说。少事淹贯。苦无记性。有客赠一绀色珠。执握在掌。已过了然。故曰记事珠。今取此勿忘之义。命名焉。自顾寡謏。且藏弆无征。捃摭不广。未免漏万之诮。至于赞成全璧。庸俟后之博雅诸贤云尔。
引用书目大宝积经大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文殊般若经维摩诘经般舟三昧经称赞净土法(门经)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业报差别经增一阿含经观无量寿经颂普贤行愿记甘露疏安国钞天亲论净土十疑论群疑论宝王论慈恩通赞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净土立教志净土十门教诫万善同归集龙舒净土文劝修净土文三时系念仪范净土或问念佛直指福报指南禅宗正指归元直指集净土指归集莲宗宝鉴云栖法汇净土法语梦游集大明三藏法数净土晨钟净土资粮集净信堂集传家宝西方公据妙应录
净土绀珠目录一心一心一乘一念一念一大事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一境一门一息一句一声一口气一片一生一点真性一言一称一个二心二心二修二持二宜二善二出二行二不生二念二劝二警?二力二道二种病三心三心三福三力三辈三方便三疑三不信心三故三专三通三慧三较量三不可三?三独推三道三持三劝三关三观三即三囚三待四种念佛四土四料简四料简四种饶益四意四关四当四不退四色莲华四念珠四不得四门四教离念四可四行愿四字教诏四修四生四如四孝四行五敬五不退五念门五惑五不可思议五少不得五禅五必五不正五义六度六度六种念六根六信六不得六净六修六药七种胜七正念七宝七不妨八法八信念佛八功德水八用八念八易生九品九品九祖九祖十心十信心十无碍十胜十胜十胜十胜十胜利十易十易十易十种功德十只此十念十疑十不念十难十难信十失十种庄严十愿十业十二光十二愿十二不思议十二力十二检照心十四守护心十四相十五念佛十六彼此十六观十六想十八贤十九念了义十九益二十正好二十四乐二十八真念三十种益三十自庆四十八愿四十八愿
No. 1202
净土绀珠
释 虚舟德真 辑
一心(阿弥陀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一心(慈照宗主说)
古人教亲近明师。求善知识。而善知识实无口传心授秘密法门。只替人解黏去缚。便是秘密。今但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此八个字。即是解黏去缚秘密法门。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莫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续。自成三昧。
一乘(莲池大师说)
念佛之人。惟求一乘佛果为期。不于余乘。妄有希冀。发如是心。乃修净土。是为正因。苟为不然。虽勤念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一念(慈照宗主说)
此道至玄至妙。亦复至简至易。以简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离。一念。乃至世出世间万法。皆不离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实。若觑破此念起处。即是自性弥陀。即是祖师西来意。纵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极乐。且横截生死。不受轮回。终当大悟。
一念(莲宗宝鉴)
要于静室。正身端坐。扫除缘累。截断情尘。瞠开眼睛。外不着境。内不住定。回光一照。内外俱寂。然后密密举念。南无阿弥陀佛三五声。回光自看云。见性则成佛。毕竟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却又照觑看。只今举底这。一念。从何处起。觑破这一念。复又觑破。这觑底是谁。○参。良久。又举念南无阿弥陀佛。又如是觑。如是参。急切做工夫。勿令间断。惺惺不昧。如鸡抱卵。不拘四威仪中。亦如是举。如是看。如是参。忽于行住坐卧处。闻声见色时。豁然明悟。亲见本性弥陀。内外身心一时透脱。尽乾坤大地。是个西方万象森罗。无非自己。静无遗照。动不离寂。
一大事(慈照宗主说)
凡修净土之人。灼然是要敌他生死。不是说了便休。当念无常迅速。时不待人。须是把做。一大事始得。若也半进半退。似信似疑。济得恁么事。如何出离轮回。若是信得及。便从今日去。发大勇猛。发大精进。莫问会与不会。见性不见性。但持只执南无阿弥陀佛。如靠着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专其心。一其意。或参念观念。忆念十念。或默念专念。系念礼念。念兹在兹。常忆常念。朝也念。莫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过。持佛不离心。日日时时不要放舍。即是净念相继。更加智照。则知净土即是自心。如此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稳。纵遇苦乐逆顺境界现前。只是念阿弥陀佛。无一念变异心。无一念退惰心。无一念杂想心。直至尽生。永无别念。决定要生西方极乐世界。果能如是用功。则历劫无明生死业障。自然消殒。尘劳习漏自然净尽无余。亲见弥陀。不离本念。功成行满。愿力相资。临命终时。定生上品。
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经)
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又云正定。一行三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谓修行之人。应处空闲。舍诸乱意。系心实理。想念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而不懈怠。于一念中。即能得见十方诸佛。获大辩才也。
一相三昧(宝王论)
修持一相念佛三昧者。当于行住坐卧。系念不忘。纵令昏寐。亦系念而寝。觉即续之。不以余业间断。不以贪嗔等间隔。随犯随忏悔。不隔念。不异念。不隔日。不隔时。念念常不离佛。念念清净圆明。即是得一相三昧也。
一境(莲宗宝鉴)
行人入日观者。须于静处。屏绝外缘。正坐摄心。谛观日轮。现在目前。注心。一境。凝然寂静如对明镜。自睹面像。心若驰散。制之令还。心息住定。即得三昧。
一门(慈照宗主说)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所谓真积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针。炼铁成钢者。定不诬也。入道多门。惟此一门。最为捷径。不可忽。不可忽。
一息(莲宗宝鉴)
摄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对治昏散之法。数息最要。凡欲坐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常自密密行持。乃至深入禅定。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久久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即是惟心净土。
一句(憨山大师说)
凡念佛时。先将自己胸中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如线贯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间无一毫空隙处。如此着力靠定。于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日用动静。不杂不乱。梦寐如一。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净土之时。
一声(憨山大师说)
每日除二时功外。单将一声阿弥陀佛。横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只将一声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饮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声佛。时时现前。若遇逆顺喜怒烦恼境界。心不安时。就将者一声佛。提起一拶。即见烦恼当下消灭。以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灭烦恼。便是佛度生死苦处。若念佛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更无别法。
一口气(慈云式忏主说)
在俗人尘务忙冗。每日清晨服饰已。面西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如是十念。但随气长短。气极为度。其念佛声不高不低。调停得中。如此十念。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显是藉气束心也。
一片(憨山大师说)
若果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火。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忘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
一生(藕益法师说)
现前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前所念之佛。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
一点真性(禅宗正指)
但一心念佛。不杂一切俗务。心无所扰。则气自静。气静则神自清。神清则耳无邪听。目无邪视。心口如一。则手口心身混合。大定之后。我之神。御子之神。我之气。御子之气。忘我为汝。忘汝为我。是二是一。是一是二。不此相。不彼相。不可以形声见。不可以色身求。如此浑浑沦沦。自然合体。运动随心。灵机不滞矣。必须静息观自己本来一点真性。务要认得大白牛耕田是如何。每夕如此行时。如在大兰若坐七相似。不过一七期内。心性自能领悟。即不看经。而无一时不诵。口不诵佛。而心无一时不佛矣。今夕行。今夕有益。明夕行。明夕有益。
一言(大颠禅师说)
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如今谁动口。经云。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谛观声声从自己胸中流出。念念不绝。十二时内。常读是经。叫佛一声应一声。本来面目太分明。若能如是。唤作返本还源。如何是源。水流元在海。月落不离天。
一称(增一阿含经)
若人以四事极好之物。供养大千世界满中阿罗汉辟支佛。所得福德。不如有人合掌一称佛名。百千万分。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一称佛名功德尚尔。况复十念。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佛功德耶。现世安隐。众圣守护。离诸灾厄。功德无量。
一个(归元直指)
先德云。佛法不是死鱼。那怕烂却。如剥芭蕉相似。剥一层又一层。剥一层又一层。直要剥到无下手处。才得打成一片。然后着衣吃饭。屙屎放尿。一动一静。一语一默。无不是一个阿弥陀佛。自此心花灿发。洞照十方。如杲日丽天。明镜当台。不越一念。顿成正觉。非惟明此一大事。佛法世法无不明了。亦未可住着。须求证悟。作家投机。印可之后。圣凡不立。取舍两忘。遍法界是个自己弥陀。尽虚空是个惟心净土。
二心(永明禅师说)
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习定观上品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熏。回向发愿。得成末品。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西向。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
二心(真歇禅师说)
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接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机。故一心不乱之说。兼含二意。曰理一心。曰事一心。若事一心。人皆可行。只一忆念。如龙得水。似虎靠山。即楞严经。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若理一心。亦非他法。直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中。自晨朝十念之顷。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顿超佛地。得非净土之见佛。简易于宗门乎。信知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愿。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
二修(善导和尚说)
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飏神飞。观难成就。故大圣悲怜。劝修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相续。念报佛恩故。虽作善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二持(蕅益法师说)
执持佛号有二持。一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犹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名为事持。二理持者。信彼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而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名为理持。
二宜(锡明居士说)
念佛宜求生净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念佛自得成佛。世人不知。极乐净土人人可到。心中先自摇惑。反想他生福报。遂致一生念佛无成。此非佛打诳语。乃自己不肯承当。走入差路。奉劝念佛之人。信到十分。愿到十分。行到十分。九品莲胎断然有分。念佛宜广行众善。娑婆如苦海。念佛如乘船。生净土如到彼岸。积善如帆楫盘费。经中虽言临终十念。可以带业往生。此由夙生修习。一念回光。顿超三界。非可幸而致也。苟明知恶不可为。而犹任意妄行。且等临终片刻十念。天地鬼神岂容如此巧乎。往往业境现前。连一个佛字也念不出。何能十念。奉劝念佛之人。当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字。终身守之。终身体之。
二善(彦伦法师说)
诸大乘经。劝生净土因。通二种善。一定。二散。定谓即心观佛。想彼西方依正主伴。唯心本具。当处皆空。全体即假。二边叵得。中道不存。三谛圆融。一心具足。故唯心三昧。圆常观体。了彼净土依正色心。悉我自心性具功德。即境为观。心外无佛。性外无土。观之不已。证无生忍。散谓用纯实心。信有西方。一心不乱。系念弥陀。一日七日。声声不绝。念念无间。临命终时。佛及圣众。现在其前。唯事想彼国。但无三观。名散善。若定若散。利根钝根。皆净土因。咸趣无生。永无退转。
二出(桐江法师论)
横竖二出。竖出者。谓三乘行人。依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历涉地位。如取科第。须有才学。如历任转官。须有功效。横出者。谓念佛求生净土。如人荫叙。功由祖父。他力不论学问有无。又如覃恩普转。功由国王。不论历任浅深。
二行(十疑论)
欲生净土。须求厌忻二行。一者厌离行。常观此身。脓血屎尿恶露。臭秽不净。初观世人。从情欲贪爱生。是种子不净。二观父母赤白和合。是受生不净。三住母胎藏。即是住处不净。四在母胎时。惟食母血。即是食啖不净。五十月满足。从产门出。即是初生不净。六内身脓血。即是举体不净。七死后膀胀烂坏。即是究竟不净。观身既尔。观人亦然。次观娑婆秽境。众苦共集。应当厌离。才生厌离。净土必成。二者忻乐行。求生净土。为欲救?一切众生苦故。是故希心起想。乐缘西方净国。百宝庄严。金地琼林。花池光彩。神通自在。任意他方。永绝死生。更无烦恼。受诸快乐。故须忻乐。
二不生(净土法语)
若求其为吾真切教诫。莫要乎杨次公之言。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夫念佛以一其心。恳切持名。专志不乱。此吾所当尽心者。然或忘之而不能念。念之而不能一。无他。为情爱之所牵也。夫轻爱以杜其妄。斩断情根。脱离爱网。此吾所当尽心者。然或念之而不能忘。忘之而不能尽。此无他。为念心之不能一也。故念佛求生净土之人。寻常有娑婆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之所牵。而不得生。矧多爱乎。即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之所转。而不得生。矧多念乎。盖爱之所以为爱者。有轻焉重焉。厚焉薄焉。正报焉依报焉。历举其目。则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种种妙好。不可枚尽。大而重于泰山。小而轻于鸿毛。有一物之不忘爱也。有一念之不遗爱也。有一爱之存于怀。则念不一。有一念之不归于一。则不得生。
二念(莲池大师说)
念佛有二。一者念佛心性。二者念佛身名。念心性者。见真佛也。不妨觐光明相好之佛于西方。念身名者。见应佛也。亦能睹自性天真之佛于象外。本迹双举。理事同原。
二劝(净土晨钟)
决定如是可行之谓信。决定如是而行之谓修。可行而莫之行。修既不力。虽信无征。故亟劝焉。劝有二义。一劝自利。一劝利他。茫茫生死海中。惟有空劫以前自己。是我本来。不早思认取寻解脱之门。自甘沦没。谁任其辜。且己不修。其何以劝人修。盖净土法门。自他兼利。宜自他兼修。自他兼修故。须自他兼劝。
二警?(云栖法汇)
佛言。人命无常。促於呼吸。少年亦尔。何况老乎。我今殷勤来相警?。当观此身。目暗耳聋。??白面皱。背伛腰曲。骨痛筋挛。步履龙钟。精神昏塞。譬如夕阳西照。光景须臾。衰草迎秋。凋零顷刻。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诚如己事已办。非愚所量。其或不然。何不猛省无常。战兢惕励。谛思净土。决志往生。放下万缘。一心念佛。(老堂警策)佛言。人命无常。促於呼吸。平人亦尔。何况病乎。我今殷勤来相警?。当观此身。四大不调。百骸欲散。饮食渐减。医药无灵。便利床敷。呻吟枕席。譬诸鱼游釜内。倏忽蕉縻。灯在风前。刹那熄灭。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诚如己事已办。非愚所量。其或不然。何不猛省无常。战兢惕励。谛思净土。决志往生。放下万缘。一心念佛(病堂警策)。
二力(净土十疑论)
往生净土。必资二种力。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于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净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
二道(净土十疑论)
十住婆沙论云。于此世界修道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在五浊恶世。于无量佛时。求阿鞞?致。甚难可得。此难无数尘沙。说不可尽。略陈有五。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三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四者声闻自利。障于大慈。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易行道者。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
二种病(纯阳祖师说)
此是最圆通最直捷法门。必先静气。一丝不挂。实力遵行。自有好处。然有二种大病。而间断不在此数。第一是我要念佛。厌人多言。厌事多纷。未及一串二串。嗔心大动。无论念之不效。即使有益。亦不过为冥中官吏。不升净土。何也。嗔因所至也。此最大忌。最易犯。经云。一念嗔心。能焚七宝。岂不利害。此一嗔字。不知误了多少人。添了许多病。肝气旺炽。相火奔腾。小则生狂昧昏乱之症。大则丧其本来有。如纸入红炉。灰扬顷刻矣。安能入佛国清凉法地乎。第二是念佛有求。求而不应。或生后言。佛虽不咎。其罪报难逭。凡人念佛。满五十日。三尸怒嫉。必生魔障。乃至六月。然后三尸服。而善神至。佑汝持佛。怒汝谤佛。况念佛原在大段上做功夫。若求财得财。求子得子。即使灵验不过得财得子而已。与净土全不关涉矣。不知汝一意行持。久久获效。自然财来子得。不必汝求也。命中所有。不念佛亦有。所以膏粱纨裤无意修行。而命中所无。念佛自有。所以老宿名僧半生富贵也。勉之。
三心(善导和尚说)
身礼彼佛。口称彼佛。意观彼佛。三业真实。名至诚心。信知自身具足烦恼。流转三界。信知弥陀本愿。下至十念得生。无有一念疑心。名深心。凡所作为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往生。名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得往生。
三心(念佛直指)
执持佛号一行。通具三心。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大悲心。救拔一切众生苦故。
三福(观无量寿佛经)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三力(般舟三昧经)
念佛往生有三种力。一者本有佛性力。言烦恼心中有如来藏也。二者慈光摄取力。言弥陀光明无量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也。三者念佛三昧力。言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也。
三辈(无量寿经)
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彼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
三方便(罗什法师说)
具此三方便者。则得生净土。一善于自行而不取相。二不取证。三善化众生。
三疑(慈照宗主说)
念佛人临终有三疑。不生净土。一者疑我生来作业极重。修行日浅。恐不得生。二者疑我欠人债负。或有心愿未了。及贪嗔痴未息。恐不得生。三者疑我虽念弥陀。临命终时。恐佛不来迎接。
三不信心(杨次公说)
世有善士。发三种不信心。不求生净土者。尤可嗟惜。一曰。吾当超佛越祖。净土不足生也。二曰。处处皆净土。西方不必生也。三曰。极乐圣域。我辈凡夫不能生也。
三故(莲池大师说)
世人念佛者多。生西方成佛者少。其故有三。一者口虽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说。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妇相敬。要至诚信实。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骘方便。要慈愍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小民。但有不好心。起着力念。定要念退这不好心。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二者口虽念佛。心中胡思乱想。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念佛之时。按定心猿意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如亲在西方。面对弥陀。不敢散乱。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三者口虽念佛。心中只愿求生富贵。或说我等凡夫。料得无有。我分止图来世不失人身。此则不合佛心佛指。引尔生西方。尔却自不愿生。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念佛者。决意求生。休得疑惑。且如天宫。富贵福尽。也要堕落。何况人间富贵。能有几时。若说尔是凡夫。西方无分。则圣贤都是凡夫做。安知尔不生西方也。便可发广大心。立坚固志。誓愿往生。见佛闻法。得无上果。广度众生。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三专(善导和尚说)
身须专。礼阿弥陀佛。不杂余礼。口须专称阿弥陀佛。不称余号。意须专想阿弥陀佛。不修余观。若专修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三通(大行和尚说)
心惟信佛。佛则知之。他心通故。口惟称佛。佛则闻之。天耳通故。身惟礼佛。佛则见之。天眼通故。
三慧(藕益法师说)
闻说阿弥陀佛。即闻慧。执持名号。即思慧。一心不乱。即修慧。
三较量(十疑论)
无始恶业虽重。临终十念能敌。今以三种较量。一者在心。造恶之时。从虚妄颠倒生。念佛者。从善知识。闻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如万年暗室。日光暂至。岂以久来积暗而不灭也。二者在缘。造罪之时。从痴暗心。缘虚妄境界生。念佛之心。从闻佛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生。一真一伪。岂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惨。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惨而不出耶。三者在决定。造罪之时。以有间有后心。念佛之时。以无间无后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围大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又如千年积柴。以一豆火。少时焚尽。
三不可(锡明居士说)
念佛不可附邪教。念佛乃正大法门。虽觉平易。实该圆顿。窃恐愚夫愚妇半途厌怠。被人诱入天主无为等教。反以净土一门。为非生犯重刑。死遭地狱。可哀可悯。奉劝念佛之人。老实念去念到。一心不乱。自然花开见佛。切勿捏怪求神。妄生别想。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念佛不可当钱用。出世大法。莫如念佛。每见世人信根不正。皆谓所念之佛。死后可当钱用。以是临终颠倒。但知冥府用钱。而不知回向净土。岂不大误。奉劝念佛之人。必须归依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诸大菩萨。万不可以此出世大法。仅作应酬无常使费也。念佛不可妄杀生。念佛以慈悲为本。如不戒杀。功效减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历劫以来。同为眷属。杀彼养我。情何以堪。奉劝念佛之人。每下箸时。常设此想。自能断荤。早成净业。即或不能常斋。能持六斋。亦得往生。若杀生则断乎不可。
三?(净土或问)
古人有三种痛鞭之?。一曰报恩。二曰决志。三曰求验。第一报恩者。既修净土。当念报恩。佛恩国恩。固未暇论。只如父母养育之恩。岂非重恩。师长作成之德。岂非重德。你最初出家。便说要报重恩。后来行脚。又说要报重德。离乡别井。二三十年。父母师长艰难困苦。尔总不顾。父母老病。尔又不看。及闻其死。尔也不归。如今或在三途。受罪受苦。望尔救他。望尔度他。尔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自救不了。自救不了如何救他。既不能相救。尔是忘恩负义。大不孝人。经云。不孝之罪。当堕地狱。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地狱业也。又且不蚕而衣。不耕而食。僧房卧具。受用现成。尔当勤修净业。图报信施之恩。祖师道。此是施主。妻子分上。减刻将来。道眼未明。滴水寸丝。也须牵犁拽把。偿他始得。尔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酬偿有分。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畜生业也。第二决志者。若学专修。志须决定。尔一生参禅。禅既不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头未死。又要说几句禅。又要说几句教。又要写几个字。又要做几首诗。情挂两头。念分四路。祖师道。毫??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尔却志无决定。情念多端。间断正念。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羁锁业也。又且守护戒根。志不决定。或因身口。念念驰求。教中道。宁以洋铜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饮食。宁以热铁缠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况因诸戒不严。邪心妄动。因此妄动。间断专修。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热铁洋铜业也。又且断除憎爱。志不决定。每于虚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属我。便生贪爱。名利属他。便生憎妒。右人云。贪名贪利。同趋鬼类。逐爱逐憎。同入火坑。尔却因此爱憎。间断净土。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饿鬼火坑业也。第三取验者。既学专修。当求灵验。尔如今??白面皱。死相现前。知道临终。更有几日。须在目前。便要见佛。只如庐山远法师。一生之中。三度蒙佛摩顶。又如怀感法师。称念佛名。便得见佛。又如少康法师。唱佛一声。众见一佛从口飞出。喝佛十声。则有十佛从口飞出。如贯珠焉。此等灵验。万万千千。尔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恶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恶道业也。戒之戒之。如上三策。当自痛鞭。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感应道交。现前见佛。既见乐邦之佛。即见十方诸佛。既见十方诸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
三独推(净土或问)
十方如来皆可亲近。今独推弥陀。其故有三。一誓愿深重。二娑婆有缘。三化道相关也。愿重者。经云。弥陀往昔因中。尝发种种广大誓愿。其略曰。若我成佛已来。其有众生。愿生我国。或闻我名。修诸善本。称我名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誓不取正觉。既生我国。若有退转。不决定成佛。誓不取正觉。故华严钞曰。弥陀愿重。偏接娑婆众生也。有缘者。我佛释迦。现在世时。众生闻佛。所教归向。弥陀固已多矣。观佛灭后末世众生。无问僧俗男女贵贱贫富。稍闻佛教者。无不信向。未闻佛教者。亦会称名。纵是顽愚暴恶无信之徒。或遭厄难危险之处。或发赞叹怨嗟之声。不觉信口。便叫阿弥陀佛。至于儿童女子戏弄之际。聚沙抟泥。图墙??壁。便作弥陀佛像。甚至于学行未稳。学语未成者。自然能唱阿弥陀佛。此皆不劝而发。不教而能。非有缘而何。无量寿经云。此经灭后。佛法全无。但留阿弥陀佛四字名号。救度众生。其有不信而谤毁者。当堕地狱具受众苦。故天台云。当知彼佛于此恶世。偏有缘耳。相关者。先觉谓。两土圣人示居净秽。以折摄二门。调伏众生。此以秽以苦。以促以多魔恼而折之。俾知所厌。彼以净以乐。以延以不退转而摄之。俾知所欣。既厌且欣。则化道行矣。又我释迦。于三乘授道之外。其有度未尽者。度在弥陀。故于诸大众经。丁宁反复。称赞劝往者。盖化道之相关也。以是三者之故。乃独推焉。
三道(净土法语)
夫念不一。不生极乐。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愿。第一信者。不疑谓之信。苟有疑焉。则心不得其一矣。是以求生极乐者。要以敦信为之。始必须遍读大乘。广学祖教。凡是发明净土之书。皆须一一参求。悟极乐原是我惟心之净土。不是他土。了弥陀原是我本性之弥陀。非是他佛。一悟妙有。遍周遍具。以为欣净之本。一悟真空。圆离圆脱。以为舍秽之原。第二行者。前敦信如目视。今修行如足行。信而不行。犹有目而无足。行而不信。犹有足而无目。是故信解既备。应当念佛修行。犹如目足兼备。然后能到凉池。故次信而说行。第三愿者。夫净土般若舟航。要以信为点头探水。行为篙橹风帆。愿为船柁拨正。无点头探水。则不知通塞浅深。无篙橹风帆。则不能至其所止。无船柁拨正。则无约束要制。故次行以明愿。如此三法。可谓生净土之弘纲。觐弥陀之宝筏。一切净土法门。举不外乎是矣。
三持(莲池大师说)
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高声觉太费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乃谓金刚持。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不妨默持。或觉昏沉。不妨高声。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摄心。
三劝(莲池大师说)
一劝极闲人念佛。婚嫁都毕。子孙克家。安闲无事。正好尽心。尽力念佛。每日念几千声。乃至几万。一劝半忙闲人念佛。半了不了。或忙或闲。虽不极闲。亦可忙时治事。闲时念佛。每日念几百声。乃至几千。一劝极忙人念佛。勤劳王事。奔波家业。虽无闲时。也须忙里偷闲念佛。每日晨朝十念。乃至日间或念几百。
三关(莲宗宝鉴)
兜率悦禅师示众三关。一拨草参玄。只图见性。只今上人性在甚处。二识得本性。要脱生死。生死到来。作么生脱。三脱得生死。要知去处。四大分离。向甚处去。透此关则不拘生死。不碍去来。今念佛人。于十二时中。持一句阿弥陀佛。思专想寂。更能回光。自看如何是我本性。四大分离。向甚处去。常有此疑。蓦然识得。便知落处。即此是直捷底修行正道。
三观(莲宗宝鉴)
夫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由是立三观。破三惑。证三智。成三德。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过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行者念佛之时。意根为因。白毫圆光为缘。所起之念即所生法。谛观念佛心起。即是假名。体之即空。洞见此心。有如来藏。是离边显中。若根若尘并是法界。诸佛众生一念普应。是即边而中。无佛无念。此乃大乘圆修。三观念佛也。故曰。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三即(莲宗宝鉴)
阿弥陀佛有广大愿力。摄娑婆众生。而归净邦。是令反妄而证真也。净土之道。其为体也。以弥陀即本性。其为宗也。以净国即惟心。其为用也。以仁恕即灭恶生善。此之三者。盖显三世报应。制其事。一心空寂。穷其理。俾达乎理者反其妄。信其事者迁乎善。使一人能行是道。以训于家。家以导于乡。乡以达于邦。以至于无穷。则天下之民。涵道泳德。融神实相。高步无何。而极佛境界。岂止以为善人君子而已哉。夫如是则何患乎忠孝。不修礼让不着欤。
三囚(净土晨钟)
钱孝直曰。从来三界生死轮回。比于牢狱。然则但未出生死。皆三界狱中囚也。囚有三种。其一自谓决无生理。聊于此中苟图安逸。一朝刽子手到。觳觫就毙。其一。自负千金之子。不惜金钱。打点营生。而情非决定。一面且偷游釜之娱。倘再生路绝。亦道尽甘心而已。别有负性崛强之夫。不耐束缚。伺守者少间挣断枷锁。一往无前。似此决烈。彼安肯于未死前。偷享余生。或出不出。情悬两可哉。噫此亦我辈生死狱中一榜样矣。第一种人。滔滔皆是驾言于功名富贵。辛苦博来。极宫殿妻妾之奉。以自娱乐。语以生死。恬不关心。语以生死外别有出路。哑然第付一笑。以全不具信根故也。第二种人。生来亦具宿根。礼佛参禅。护持教法。造寺斋僧。金钱不吝。然插足世网之中。名缰利锁。如入荆棘丛。牵绊不得自由。夫人生出世一件。大事因缘。不专心去做。而欲以余力及之。世间岂有扬州鹤哉。虽生平作福。不离人天生死关头。总跳不出。亦缘其怖生死。心原未真切故也。如第三。种人。不求生富贵。但下死工夫。乃真能求出生死者矣。今见缧绁中人。呼天乞命。莫不哀其愚。而??其求生之不早。吾谓死囚求生。太晚比之。我辈犹为早计也。死囚秋决。岁不过一日。一日前后皆可宽然。打点我辈。在三界狱中。岁岁可死。月月可死日日刻刻可死。贱死贵亦死。老死少亦死。恶人死好人亦死。不序爵。不序德。不序齿。一息不来。便分今古。不早打点。姑待一刻万一。即此一刻驾帖到来。刽子当面手忙脚乱。何以御之。然罪人入狱。时刻求出。以知棘墙之外。更有许大安乐世界故也。今众生以烦恼为家宅。以生死为园囿。不知大铁围山是我棘墙。三界法场之外。各各自有家乡乐地。诸佛悯此。为分别净秽。指以脱归。路程而岁久。抛业之人。了无归处。诸佛又大建宅舍以安之。一则往来狱门。为治道路。一则长伺狱外。修饰旅馆。如是之恩。何身可报。诸佛既不惜垂手接引众生。反恋此毛头许事。死而不悟。何哉。
三待(寂室大师说)
世人欲修净业。不可言我今忙迫。且待闲暇。我今贫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壮。且待老时。若分定常忙。分定贫乏。分定夭折。即于净业。无缘修习。忽尔丧亡。虽悔何及。奉劝诸人。趁身康健。努力修之。
四种念佛(普贤行愿记)
一称名念佛。谓称名阿弥陀佛名号。于昼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矣。二观像念佛。谓观阿弥陀佛形像相好。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心不散乱。则本性佛从而显现。如是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矣。三观想念佛。谓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观。或想阿弥陀佛眉间白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辐轮相。如是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展转观之。观想纯熟。三昧现前。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矣。四实相念佛。谓念阿弥陀佛法性之身。即得实相之理。无形无相。犹如虚空。心及众生本来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续。三昧现前。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矣。
四土(莲宗宝鉴)
一凡圣同居土。此土但有信愿念佛。不断烦恼。不舍家缘。不修禅定。临命终时。弥陀接引。皆得往生。便获神通。得不退转。直至菩提。二方便胜居士。此土皆是定性。小乘根性。怕怖三界。如虎鬼龙蛇。破见思惑。杀贪瞋痴。断如来种。偏执小见。沈空滞寂。乃生如来纯说大乘调伏。三实报庄严土。此土皆是大乘圆修。三观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法身大士。如尘若沙。各各分破无明。分身十方。度脱众生。菩萨所居。四常寂光土。此土是最上乘境界。惑尽情忘。诸法不生。般若不生。名大涅盘。端居此土。名清净法身。名到彼岸。亦名空劫以前自己。
四料简(永明禅师说)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四料简(莲池大师说)
作福不念佛。福尽还沉沦。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无福不念佛。地狱鬼畜群。念佛兼作福。后证两足尊。
四种饶益(慈云忏主说)
世尊四种饶益法。度诸众生。一者示现相好。令观察者发菩提心。二者示现说法。令得闻者开悟入道。三者示现化事。令见闻者获诸法利。四者名号流布十方。令其闻者执持系念。罪灭善生而得度脱。
四意(清凉国师说)
问不求生华藏。而生极乐者何耶。答有四意。一者有缘故。弥陀愿重。偏接娑婆人也。二者使众生归凭情一故。若闻十方皆妙。初心茫然。无所依托故。方便引之。三者不离华藏故。极乐去此。十万亿刹。华藏佛刹皆微尘数。故不离也。四者即本师故。经云。或有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所围绕。疏云。赞本尊遮那之德也。华藏刹海皆遮那境。十万亿刹未出刹种之海。岂非本师随名异化也。
四关(慈照宗主说)
念佛之人有此四关。不生净土。无智之人却言。我今念佛。又有病苦。反谤弥陀。因此一念恶心。径入地狱。此是一关也。虽则持戒念佛。缘为口谈净土。意缘娑婆。不求出世善根。为爱家缘长旺。以致临终遭病。怕死贪生。信受童儿。呼神唤鬼。烧钱化马。杀戮众生。缘此心邪。无佛摄护。因兹流浪堕落三涂。是二关也。或因服药。须用酒腥。或被亲情。??相逼劝。此人无决定信。丧失善根。临终追赴王前。任王判断。是三关也。临终之际。思惟活业。系缀资财。爱恋眷属。心放不下。失却正念。故于家舍。堕鬼趣中。已为祸祟。或为悭犬。或作蛇身。守护家庭。宛如在日。是四关也。
四当(慈云忏主说)
安养净业捷径易修。诸大乘经皆启斯要。十方诸佛无不称美。若比邱四众。善男信女。欲得速破无明。永灭五逆十恶重罪。及余轻过。当修此法。欲得清净。大小戒律。具足一切诸波罗蜜门者。当学此法。欲得临终。离诸怖畏。身心安乐。喜悦如归。光照室宅。异香音乐。阿弥陀佛与诸圣众。送紫金台。授手迎接。五道横截。九品长骛。谢去热恼。安息清凉。初离尘劳。便登不退。不历长劫。即证无生者。当学此法。欲修少法而感妙报。十方诸佛俱时称赞。现前授记。一念供养无央数佛。还至本国。与弥陀坐食。观音议论。势至行步。洞视彻闻。身量无际。飞空自在。宿命了了。遍观五道。如镜中像。念念证入无尽三昧。应当修习此之胜法。
四不退(蕅益法师说)
往生净土。永不退转。有四义。一念不退者。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二行不退者。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三位不退者。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四毕竟不退者。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或不解。但令弥陀名号。一历耳根。或六方佛名。或弥陀经名。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譬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又如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
四色莲华(阿弥陀经)
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青色名优钵罗。黄色名拘勿头。赤色名钵头摩。白色名芬陀利。色必有光。盖由净业所感。不同此方之华有色无光也。
四念珠(金刚顶瑜伽念珠经)
念珠者。佛令众生欲灭烦恼。当持数珠。常随其身。专心系念诸佛名号。故说数珠之多少功德之胜劣。而有四种之不同也。一千八十珠为上品。此珠为上品者。以其数多。若持此珠。念佛名号。则功德利益。极为上品。一百八珠为最胜。此珠为最胜。以其数次于上品。若持以念佛名号。则功德利益为最胜。五十四珠为中品。此珠为中品者。以其数次于前。若持以念佛名号。则功德利益为中品。二十七珠为下品。此珠为下品者。以其数又次于前。若持以念佛名号。则功德利益为下品。然此皆以珠数多寡。而分四品之别。若能专心持念。则功德平等而无异也。
四不得(净土晨钟)
欲办大事。吃紧尤在临时一着。从前悠忽。到此延捱不得。从前迷着。到此糊涂不得。从前浮华。到此假借不得。从前岐路。到此徘徊不得。只方寸间灵明用事。醒则立现莲台。昧则六道三涂。有分净秽。顷刻异路。危哉危哉。究竟把握。要诀不外一心正念。
四门(慈云忏主说)
第一礼忏门。礼佛忏悔。净除业障。使身心皎洁。如净良田。第二十念门。执持圣号。定心成行。立愿要期。植往生正因。如下种子。第三系缘门。爱护长养。滋发芽茎。如注以膏雨。第四众福门。助成繁茂。使速成华果。如灌以肥腻。相由虽尔。若或少暇。随修一门。皆得往生。
四教离念(净土指归集)
夫心不孤生。必托缘起行者。念佛之时。意根为因。如来毫相为缘。所起之念。即所生法。观此三相迁动。念念不住。分析方空。即藏教小乘念佛也。即观念佛心起。能生所生。无不即空。妄谓心起。体之即空。所观佛相。如镜中像。无佛无念。即通教大乘念佛也。即观念佛心起。即是假名。假名之心。洞鉴无量名相。了知此心有如来藏。历劫断证。离边显中。无佛无念。即别教大乘念佛也。即观念佛心起。即空即假即中。若根若尘。并是法界尘刹。诸佛一念。照明六道众生。刹那普应初心。即是今始觉知。如大福人执石成宝。必无舍念。别求离念。即边而中。无佛无念。此圆教大乘念佛。璎珞经明。顿悟如来。即此法也。
四可(龙舒净土文)
此净土法门。人若知之。如己知之。岂不快哉。人若不知。如己不知。岂不痛哉。故能劝人修净土。以此善缘。消释罪恶可。增崇福寿可。庄严往生功德可。追荐亡者亦可。但至诚咒愿。无不获其功果。
四行愿(慈照宗主说)
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无行无愿。空住阎浮。有行有愿。直入无为。此乃佛祖修净业之根本也。
四字教诏(大行和尚说)
往生净土有四字教诏。谓信忆二字不离于心。称敬二字不离于口。大抵要须有信。信千即千生。信万即万生。信佛名字。不离心口。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
四修(天亲论)
观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速得往生。一者恭敬修。恭敬礼拜彼佛一切圣众。故名恭敬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常时修。二者无。余修。所谓专称彼佛名。专想专礼。赞彼佛及一切圣众等。不杂余业。故名无余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常时修。三者无间修。所谓相续恭敬礼拜。称名赞叹。忆念观察。回向发愿。心心相续。不以余业来间。故名无间修。又不以贪嗔烦恼来间。随犯随忏。不令隔念隔时隔日。常使清净。亦名无间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常时修。四者回向修。谓菩萨已免生死。所作善法。回求佛果。即是自利。教化众生。尽未来际。即是利他。然今时众生。悉烦恼系缚。未免恶道生死等苦。随缘起行。一切善根且速回。愿往生弥陀佛国。到彼国已。更无所畏。如上四修。自然任运。自利利他。无不具足。
四生(莲宗宝鉴)
九类众生。一心具足。随造随成。无明暗蔽。为卵生。烦恼包裹。为胎生。爱水侵润。为湿生。歘起妄念。为化生。悟即成佛。迷号众生。临命终时。作恶而恶境现前。念佛而佛界自至。若是时中。把捉不住。常被妄想颠倒所使。当风火散坏之时。如落汤螃蟹相似。又焉能作主宰耶。当自念言。我今修行净业。本为生死。佛祖垂教。岂欺我哉。当依正法。真实存心。专念弥陀。舍诸虚妄。朝思夕想。念念愿生西方。如此则尘劳业识。当下瓦解冰消。反观自己生死。尚不可得。又唤甚么。作众生乎。故忏云。于一念中。得念佛三昧。普度十方六道一切众生。各各出离苦轮。同生净土者是也。
四如(净土晨钟)
众生愚昧。信有形之行业大。不信无形之念力尤大。何以故。念力是行业根。一切事业。非念不成。故人之念头。所系最急。如水必赴海。如火必炎上。如利刃之必伤。如毒药之必杀。无空过者。念佛之念。亦复如是。云何念佛。而佛不现。当知念力是一切法中之王。
四孝(净土晨钟)
世间之孝三。出世间之孝一。世间之孝一者。甘旨以养其亲。二者爵禄以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成圣贤以显其亲。是世间之所谓孝也。出世间之孝。劝其亲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亲觐弥陀。得不退转。人子报亲。于是为大。父母在堂。早劝念佛。父母逝日课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周岁。或七七日皆可也。
四行(念佛直指)
夫戒解行向。必从愿起。乃生净土。何谓为戒行人。既修三昧。若不持戒。虽有信心。为彼世间恶缘杂染。相侵相夺。尘劳难遣。毁坏法身。令解人邪。不得往生。经云。若一日夜。持沙弥戒。持具足戒。即得往生。故必当持戒也。何谓为解行人。修此三昧。求生极乐。若不以此深慧妙解。知净秽两土。东西敌立。真实不谬。又知即此净秽两土。全具我心。不离当念。从何法修。可得生彼。经云。读诵大乘。解第一义。乃得往生。故必当正解也。何谓为行。行人求生净土。慧解既正。则必依解立行。六时行道。三业无亏。直进不退。决期生彼。经云。修行六念。回向发愿。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故必当立行也。何谓为向。行人欲必往生。于如是戒解行等所生功德。及今一切时处。与无始来。大小善根。一一回向净土。临终乃得决生。经云。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譬如办事于家。归家得用。故必当发回向也。此四大法门一句之义。能摄一切善法。譬如四时成实谷果。各得其要。失一不成。此四法门亦复如是。若失其一。三昧不成。
五敬(甘露疏)
恭敬修法有五。一敬有缘尊佛。行住坐卧及便秽等皆护西方。二敬有缘像教。设弥陀像及持其教。三敬有缘师友。恭敬亲近故。四敬同学人。即同修净业者。互相劝益故。五常敬三宝。是彼生胜缘故。如此敬修。决定往生。
五不退(净土十疑论)
一大悲摄持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以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不舍。故得不退转也。二佛光照烛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常被佛光照烛。故菩提之心日得增长。而不退转也。三常闻法音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闻诸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无我之法。是以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而不退转也。四善友同居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以由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内无烦恼惑业之累。外无邪魔恶缘之境。故一生之后。即不退转也。五寿命无量不退。谓诸众生得生净土者。即得寿命无量。与佛菩萨。平等无二。故一生之后。即不退转也。
五念门(天亲论)
有愿生彼国者。劝修五念门。若具定得往生。一者身业礼拜门。所谓一心专志。恭敬合掌。香花供养。礼拜彼阿弥陀佛。礼即专礼彼佛。毕命为期。不杂余礼故。二者口业赞叹门。所谓专忆赞叹彼佛身相光明。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及彼国中。一切宝庄严光明等故。三者意业忆念观察门。所谓专意念观彼佛及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国土庄严等。如观经说。惟除睡时。恒忆恒念恒想恒观此事等故。四者作愿门。所谓专心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三业四仪所作功德。不问初中后。皆须真实心中发愿。愿生彼国故。五者回向门。所谓专心自作善根。及一切三乘五道一一凡圣等所作善根。深生随喜。如诸佛菩萨之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以此随喜善根及己所作善根。皆悉与众生共之。回向彼国故。又到彼国已。得六神通。回入生死。教化众生。彻穷后际。心无厌足。乃至成佛。是名回向门。
五惑(长芦赜禅师说)
修行缘具无。若西方浅信之人。横生疑谤。窃尝论之。此方之人。无不厌俗舍之喧烦。慕兰若之寂静。故有舍家出家。则殷勤赞叹。而娑婆众苦。何止俗舍之喧烦。极乐优游。岂直兰若之寂静。知出家为美。而不愿往生。其惑一也。万里辛勤。远求知识。发明大事。决择死生。而弥陀世尊色心业胜。愿力洪深。一演圆音。无不明契。愿参知识。而不欲见佛。其惑二也。丛林广众皆乐栖迟。少众道场不欲依附。而极乐世界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既欲亲近丛林。而不慕清净海众。其惑三也。此土之人。上寿不过百岁。而童痴老耄。疾病相仍。昏沉睡眠。常居太半。菩萨犹昏隔阴。声闻尚昧出胎。则尺璧寸阴。十丧其九。而未登不退。可谓寒心。西方之人。寿命无量。一托莲苞。更无死苦。相续无间。直至菩提。可谓便获阿惟越致。佛阶决定可期。而流转娑婆促景。迷于净土长年。其惑四也。若乃位居不退。果证无生。在欲无欲。居尘不尘。方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回入尘劳。和光五浊。其有浅闻单慧。或与少善相应。便谓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诋诃净土。耽恋娑婆。掩目空归。宛然流浪。并肩牛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拟比大权菩萨。其惑五也。
五不可思议(蕅益法师说)
信愿持名。径登不退。有五不可思议之意。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故。二即于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故。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故。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故。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故。
五少不得(净土晨钟)
今幸值得意时不肯念。到失意时少不得念。顺境时不肯念。到逆境时少不得念。无疾痛时不肯念。到病笃垂死时少不得念。强壮时不肯念。到衰暮时少不得念。纵眼光垂瞑时不肯念。到转身入木。殡埋荐度时少不得念。呼吸尚存。不知不觉。忽然口中念出。佛来还算。与佛有缘。只怕七尺忽横。三寸易断。这句佛要念竟不及耳。所以临终十念。即得往生。
五禅(智者大师说)
行者观佛。住心一境。名凝心禅。谛观如来。玉毫金相。凝然寂静。了亮洞微故也。复次前虽凝心。所习未惯。不觉驰散。今制之令还。谛观金相。名制心禅。复次制心得定。既非理观。皆属事修。今体之本空。谁凝谁制。无佛无念。名体真禅。复次前虽体真。犹滞空寂。无量名相。昧然不知。今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从空入假。万法洞明。不为空尘之所惑乱。名方便禅。复次前虽体真。及以方便。各据空有。不离二边。今谛观静乱。本无相貌。名言路绝。想念都忘。名息二边分别禅。
五必(净土晨钟)
今夫人之朝而必夕也。暑而必寒也。幼而必壮。壮而必老。老而必死。自古及今如是。苟夫人之朝。而不为夕谋。暑而不为寒。谋必群诮其愚。独自幼至壮。且老而濵死。不知为之谋。其愚不又甚乎。当其蓦焉而生。蠢焉而长。颓焉而老以死。栩栩焉。籧籧焉。而爱河欲海之溺人无已时。名缰利锁之牵人无已时。一旦灰寒。火传薪换。临了一局。谁人能免。自兹以往。灭灭生生。六道三涂。如转辘轳。日相寻于生死之业。而不求解脱之方。谓之愍不畏死可也。真能畏死者。必求解脱生死之方。若求解脱。则舍念佛何途之从。舍净土吾谁与归。
五不正(净土晨钟)
人生如水泡。生灭无常。况世间无非是苦。若大限忽至。平生罪恶。岂得全无。且以目前言之。起一不正念。说一不正话。视一不正色。听一不正声。为一不正事。无非过恶。况所食者众生之肉。所衣者亦杀众生而得。又况所有过恶。不止于食肉衣帛。思之诚可畏也。闭眼之后。不免随业缘去。无有出期。唯西方净土。最为超脱捷径。色身难得。趁康健时。办此大事。
五义(宝王论)
夫辟散之要。要存于声。声之不厉心。窃窃然。飘飘然。无定声之厉也。?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其义一也。近而取之。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藂林。千山松茂。其义二也。远而说之。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其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其义四也。与魔军相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其义五也。具斯众义。复何厌哉。未若喧静两全。止观双运。叶夫佛意。不亦可乎。
六度(莲宗宝鉴)
执持一句阿弥陀佛。一念之中。与理相应。诸法现前。六度具足。布施则心无染着。持戒则不起妄缘。忍辱则能所俱忘。精进则心无间断。禅定则动静俱寂。智慧则不立丝毫。
六度(蕅益法师说)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师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瞋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岐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六种念(净土晨钟)
真切念佛。须具六种念。一勇猛念。太文弱来。不得如孝子报父母深仇。纵高崖深涧。磷途虎窟。必往不怯。故一悲伤念。太洒落来。不得每一想佛。身毛皆竖。五内若裂。如忆少背之慈母。及多慧之亡儿故。一感愤念。太和平来。不得如落第孤寒负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故一恋慕念。太淡泊来。不得如己。所深爱物。魂梦缱绻。帷恐或失。故一乐事现前踊跃欢喜念。如寒得衣饥得食。故一恶缘照面悔恨激切念。如死里逃生。故总之心口相一。字字从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六根(龙舒净土文)
千般装点。只为半寸之眼。百种音乐。只为一豆之耳。沉檀脑麝。只为两窍之鼻。食前方丈。只为三寸之舌。妙丽娇娆。只为臭腐之身。随顺逢迎。只为狂荡之意。若能识破。便无烦恼因。有此六根。故生无量事。造无量业。是故如劫火烧诸世界。若悟此理。虽未生净土。已如生矣。
六信(蕅益法师说)
一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之物。我今虽复昏迷倒惑。苟能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己心中。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二信他者。信彼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出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三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何况一心不乱。安得非净土因。是名信因。四信果者。深信净土上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譬如种菰得菰。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五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所以依心所现。一切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土。在于十万亿土之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六信理者。深信极乐国土。虽在十万亿土之远。而实不出我只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复深信西方。若依若正。若主若伴。皆吾现前一念妙明真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佛心遍故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六不得(净土或问)
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往生。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缘。方遇知识。劝得念佛。此等侥幸。万中无一。若得病临死。风刀解体。四大分离。众苦逼迫。忙怖张皇。不得念佛。更饶你无病而死。又或世缘未了。世念未休。贪生怕死。扰乱胸怀。若是俗人。兼以家私未明。后事未办。妻啼子哭。百种忧煎。不得念佛。更饶你未死以前。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叫唤呻吟。问药求医。祈祷忏悔。杂念纷飞。不得念佛。更饶你未病以前。只是年纪老大。衰相现前。困顿龙钟。愁叹忧恼。只向个衰老身上。左右安排。不得念佛。更饶你未老以前。正是少壮。正好念佛之时。稍或狂心未歇。俗务相关。东攀西缘。胡思乱想。业识茫茫。不得念佛。更饶你清闲自在。有志修行。稍于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断。忽然些子。境界现前。一个主人。随他颠倒。不得念佛。试看老病之时。少壮清闲之日。稍有一事在心。早是不得念佛。况待临终时哉。
六净(净土指归集)
九界众生。本觉虽净。未闻圆顿大法。皆为心垢土垢。若众生以净信心。发愿往生。心专注故。不离当念。得见乐邦。华池宝树。清净境界。此名字观行位人。心净土净。故经曰。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方便土净也。若破根本无明。登十住位。证无生法忍。此分真位人。心净土净。经云。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诸菩萨众咸处其中。实报土净也。若位登妙觉。智断圆满。此极果圣人。心净土净。经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常乐我净。三德涅盘。诸佛如来所游居处。方名究竟心净土净也。愚俗无知。以博地凡夫。不加修证。同佛清净。譬如庶民。妄号帝王。自取诛灭。谤法之罪。孰大于是哉。
六修(郑清之劝修净土文)
方念佛时。口诵心惟。诸恶莫作。岂非戒。系念净境。幻尘俱灭。岂非定。念实无念。心华湛然。岂非慧。人能屏除万虑。一意西方。则不施棒喝。而悟圆顿机。不阅大藏经。而得正法眼。不持四威仪中而得大自在。不垢不净。无缚无脱。当是时也。孰为戒定慧。孰为禅教律。我心佛心。一无差别。此修净土之极致也。
六药(福报指南)
念佛只在一心不乱。更无别法。譬如以药治病。病者但用目视药手执药。或有近者。以鼻闻药。更有远者。以器贮药。以水浸药。以火烹药。皆曰。吾以药治病。此病如何得治。至病不愈。又言。此药不灵。再选方书。真可痛悯。然他人又不能代为之饮。亦奈之何哉。且要完几万之数。是又只要买药。绝不服药。即将此药。积如邱陵。病能愈否。饮药以口。念佛以心。药必滴滴自口中入。佛必声声自心中出。此真定心之方也。
七种胜(甘露疏)
念佛功德有七种胜。一词少易行胜。惟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切人可念故。二念缘佛境胜。一心缘念。佛身相好。净国为境故。三离难获安胜。诸佛菩萨加护念佛者。无诸患难。安庆吉祥。四称名灭罪胜。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五持念获福胜。称佛一声。胜四天下七宝供佛及阿罗汉。六果感见佛胜。众生念佛必定见佛。七亲迎往生胜。化佛菩萨放光。迎接行者。往生佛土。
七正念(莲池大师说)
真为生死出家。直欲一生了办。时时以七事自警。务力守之。一不得畜资财造房屋买田地。置一切精致好物。即经像等。传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恋。一心正念。二不得作种种非紧要福缘事。姑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权置万行门。一心正念。三不得于好色好味等。起贪爱心。于好言赞誉我者。起贪爱心。不得于恶色恶味等。起嗔恼心。于恶言讥毁我者。骂辱我者。种种拂逆我者。起嗔恼心。乃至过去未来事。或顺或违。皆悉屏绝。坚壁固守。一心正念。四不得吟作诗文。书写真草。题帖对联。修饰尺牍。泛览外书。论议他人。得失长短。乃至教凭臆见。而高心着述。禅未悟彻。而妄意拈评。缄口结舌。一心正念。五不得交结亲朋。应赴请召。游山玩景。杂话间谈。凡种种世谛。中事除理。所当为决。不可已者。余悉休罢。一心正念。六不得贪着放逸。恣纵睡眠。大事未明。扞势忍苦。一心正念。七不得与世人竞才竞能。争名争势。未得言得。未证言诳。诳称知识。妄自尊高。惟应执卑守愚。终身居学地。而自锻炼。常精常进。一心正念。
七宝(阿弥陀经)
一金。二银。三琉璃。四玻璃。五??璖。六赤珠。七玛琉。极乐国土有七宝池。上有楼阁。亦以此七宝严饰之。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普遍庄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得往生也。
七不妨(归元直指)
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人皆可以通行。在官不妨职业。在士不妨修读。在商贾不妨贩卖。在农夫不妨耕种。在妇人不妨女工。在公门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参禅。凡一切所为皆不相妨。或在晨昏礼念。或在忙里偷闲。唯要回向发愿。愿生西方。决定往生矣。
八法(维摩诘经)
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阂。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
八信念佛(净土晨钟)
凡欲念佛。要起信心。信念佛定生净土。信念佛定灭诸罪。信念佛定得佛护。信念佛定得佛证。信念佛临终定得佛来迎接。信念佛同信之人皆得往生。信念佛往生定得不退地。信念佛生净土。定不堕三恶道。
八功德水(阿弥陀经)
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何谓八功德。一澄净。谓其水澄渟洁净。是为澄净功德。二清冷。谓其水清滢凉冷。是为清冷功德。三甘美。谓其水甘甜嘉美。是为甘美功德。四轻软。谓其水轻浮柔软。是为轻软功德。五润泽。谓其水滋润泽物。是为润泽功德。六安和。谓其水人若饮时。身心即得安隐调和。是为安和功德。七除患。谓其水人若饮时。即能除饥渴等患。是为除患功德。八增益。谓其水人若饮时。即能长养善根。增益四大。是为增益功德。
八用(古音禅师说)
佛为苦海舟航。劝君早渡彼岸。一用斋戒为先。二用改恶行善。三用明师善友。四用解脱正愿。五用知因识果。六用有诸方便。七用积功累德。八用福缘相赠。行住坐卧之中。一句弥陀莫断。须信因深果深。直教不念自念。若能念念不空。管取念成一片。当念认得念人。弥陀与我同现。便入念佛三昧。亲证极乐内院。莲胎标的姓名。极功之人自见。亲见弥陀受记。便同菩萨作伴。直至无上菩提。永劫随心散诞。依得此道归来。决定成佛不欠。
八念(传家宝)
念佛?诚便是丹。念珠百八转循环。念成舍利超生死。念结菩提了圣凡。念意不随流水去。念心常伴白云间。念开妙窍通灵慧。念偈今留与汝参。此偈是吕祖乩示。则释道两教。何尝有二乎。大抵念佛三昧。不涉地位。不落阶梯。一超直入如来实相法门。所谓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只获法身也。
八易生(净土十疑论)
盖弥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受不舍。圣凡一体。机感相应。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弥陀。以是观之。智慧者易生。能断疑故。禅定者易生。不散乱故。持戒者易生。远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瞋恚故。精进者易生。不退转故。不造善不作恶者易生。念能一故。诸恶已作业报已现者易生。实惭惧故。虽有众善。若无诚信心。无深心。无回向发愿心者。则不得上上品生矣。噫弥陀甚易持。净土甚易往。众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众生何。
九品(十六观经)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邱。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邱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邱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只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九品(西方公据)
三心圆发。谛理深明。金台随往。即证无生。上品上生。达诸法空。了无惊动。有愿即生。不必读诵。上品中生。但发道心。未穷妙理。到彼开明。获菩提记。上品下生。诸戒久持。往生如愿。闻说苦空。得阿罗汉。中品上生。一日一夜。奉戒愿求。莲开见佛。即预圣流。中品中生。孝友仁慈。知识开悟。遇二菩萨。闻法得度。中品下生。生平积恶。未遇良师。一称佛号。生莲华池。下品上生。毁戒业深。狱火俱至。闻法回心。众圣迎去。下品中生。十恶五逆。临终苦逼。教称十念。华开金色。下品下生。十方三世。唯此一乘。入得门来。无欠无?。九品同归。
九祖(石芝晓法师说)
莲社之立。既以庐山远公为始祖。数百年来。继此道者。代不乏人。莫不仰体。佛慈大启度门。异世同风。皆众良导。传记所载。诚不可掩。故历代之纪述者。录之而为继祖焉。其后有人。以慈觉为八祖。莲池为九祖。始祖庐山辨觉大师。讳慧远。二祖长安光明法师。讳善导。三祖南岳般舟和尚。讳承远。四祖云峰五会国师。讳法照。五祖新定台岩法师。讳少康。六祖永明智觉禅师。讳延寿。七祖昭庆圆净法师。讳省常。八祖长芦慈觉禅师。讳宗赜。九祖云栖莲池大师。讳袾宏。
九祖(葆光居士说)
东林之会。现居士身。定中受莂。即证上品。刘遗民为首。故莲池曰。观经叙净业正因。以孝亲为第一。今遗民少尽孝养。而复深入念佛三昧。屡感瑞应。其往生上品宜矣。足为居士。修净业者。万代师法。仿莲社立祖之意。以遗民为初祖。又以行业昭着者。继定九祖。初祖刘程之。字仲思。号遗民。二祖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三祖王日休。字虚中。号龙舒居士。四祖葛繁。字□□。五祖王古。字敏仲。六祖杨杰。字次公。号无为子。七祖冯楫。号不动居士。八祖钱象祖。号止庵居士。九祖丁明登。号莲侣。
十心(大宝积经)
若有众生。发十种心。专念彼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一无捐害心。念佛之人。于诸众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损害。令得快乐。是名无损害心。二无逼恼心。念佛之人。身心安静。于诸众生。常起大悲之心。深加愍伤。令得脱苦。是名无逼恼心。三乐守护心。念佛之人。于佛所说正法。当须不惜身命守护爱惜。是名乐守护心。四无执着心。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观察于一切法。不生执着。是名无执着心。五起净意心。念佛之人。能离世间杂染之法。复于利养等事。常生知足之心。是名起净意心。六无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净土。成佛种智。于一切时。念念不舍。是名无忘失心。七无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于诸众生。尊重恭敬。不生轻慢。是名无下劣心。八生决定心。念佛之人。不着世间言论。于无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毕竟不惑。是名生决定心。九无杂染心。念佛之人。修习功行。种诸善根。心常远离一切烦恼杂染。是名无杂染心。十起随念心。念佛之人。虽观如来相好。而不生爱着之心。于无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随念心。
十信心(净土指归集)
欲了生死。修行净业。当发十种信心。念念不忘。决生净土。一信。佛所说法金口诚言。真实不虚。二信。凡夫在迷。识神不灭。六趣循环不息。三信。此土修行。未得道果。不免轮回。四信。未出轮回。虽生天上。不免堕落。五信。极乐世界众生。生者永无退转。六信。众生发愿。愿生净土。决定往生。七信。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八信。念佛之人。阿弥陀佛神通光明。摄取不舍。九信。念佛之人。十方世界。恒沙诸佛。同以神力。时常护念。十信。既生净土。寿命无量。一生当得无上菩提。
十无碍(净土指归集)
即心观佛。托境显性。心心绝待。法法全真。有不达者。横生疑谤。故今以十种无碍。显净土之圆融。荡涤执情。发明正信。一心境一如。行人一念。是能观之心。弥陀净土。是所观之境。以心外无法故。诸佛净土全是自心。以法外无心故。此心全是诸佛法体。心境叵得。心境宛然。互泯互存。绝思绝议。故经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二修性不二。惟心净土。是本具之理。全修在性也。发愿往生。是随缘之事。全性成修也。以修性不二故。诸佛净土虽本来成现。必由净业成就。乃可往生。故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三因果理同。以众生诸佛同一体故。诸佛已悟。众生在迷。迷悟虽殊。性常平等。是故念佛者。即是念一切众生之本性。故经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四真俗双泯。诸法本空。纤尘叵得。随缘建立。法法宛然。以一切法空故。心佛叵得。以一切法假故。心佛宛然。以一切法中故。心佛不二。非有非空。绝思绝议。故经云。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又经云。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五依正互融。国土庄严依报也。佛及菩萨正报也。一心具一切刹。一一微尘现一切佛。及九界众生以体性本同故。是故落日及冰国土庄严。惟心发现。水鸟树林皆演妙法。六胜劣同体。诸佛法身从真起应。如镜现像。妍丑在机。如水起波。随风大小。由机有利钝故。应有胜劣。而法身之体。本来不动。故经云。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七一多相即。一即多故。一心一尘。遍一切佛刹。多即一故。一切佛刹全在一心一尘。为令心专一故。易成就故。故令专念一佛。而一佛即一切佛。故经云。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八广狭自在。以十方法界不离一微尘故。一尘至微。量同法界。佛刹虽广。不离一尘。十万遐程。不逾方寸。故经云。阿弥陀佛去此不远。如于镜中自见面像。九古今无间。以三际不离一念故。前际不可得故无过去。后际不可得故无未来。中际不可得故无现在。以世相迁流本常住。故经云。观彼久远。犹若今日。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十寂用无碍。谓炽然在用。不动本际。如水起波。波全是水。净名云。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即寂而用。故舍秽究尽。取净穷源。用而常寂。故虽有取舍。而实无取舍。是故炽然念佛。与无念等。炽然往生。与无生等。于无见处。不碍见佛。于无生处。任运往生。以圆顿行人语默动静一切时中皆如实际。故经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之谓也。
十胜(弥陀忏法)
阿弥陀佛有十胜。一能满所求胜。二亲迎往生胜。三蒙光超世胜。四闻名得法胜。五闻名转质胜。六闻名修敬胜。七闻名证果胜。八闻名受生胜。九闻名具德胜。十闻名不退胜。
十胜(慈恩通赞)
安养比诸天宫。有十胜。一化主所居胜。二所化命长胜。三国非界系胜。四净方无欲胜。五女人不居胜。六修行不退胜。七净方非秽胜。八国土庄严胜。九念佛摄情胜。十十念往生胜。
十胜(弥陀忏法)
净土有十胜。一生值三宝胜。二速得胜法胜。三生得身相胜。四无恶惟善胜。五无苦纯乐胜。六所须随念胜。七寿命长远胜。八修行不退胜。九国非界系胜。十国土庄严胜。
十胜(弥陀忏法)
往生西方有十胜。一经说易生胜。二时但少修胜。三圣众护念胜。四光明摄受胜。五乘佛愿力胜。六化主亲迎胜。七诸佛证明胜。八能灭众罪胜。九众经共赞胜。十法灭独行胜。
十胜利(称赞净土法门经)
受持佛名者。现世当获十种胜利。一者常得一切诸天大力神隐形守护。二者常得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者常得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四者一切恶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龙毒药悉不能中。五者水火冤贼。刀箭牢狱。横死枉生。悉皆不受。六者先所作蘖。悉皆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七者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相。八者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九者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欢喜礼拜。犹如敬佛。十者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接引往生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
十易(弥陀忏法)
得生净土有十易。一弥陀愿重得生易。(如诸经)二极乐不逆得生易。(无量寿经)三十方诸佛摄受易。(称赞净土经)四东方一佛助成易。(药师经)五二大圣者来迎易。(无量寿经)六八大菩萨引去易。(药师经)七奉行十愿得生易。(华严经)八书写一经得生易。(决定光明经)九散善回向得生易。(大宝积经)十少时念佛得生易。(十六观经)。
十易(弥陀忏法)
往生极乐有十易。一信解发心得生易。二随修少善得生易。三凡修一观得生易。四慈光愿摄得生易。五诸教赞劝得生易。六诸佛赞劝得生易。七众圣加护得生易。八二圣化摄得生易。九念灭众罪得生易。十临终圣迎得生易。
十易(慈云忏主说)
净土十易者。一常得见佛。无量寿佛成佛以来。经十大劫。常住不灭故。二常闻法音。佛及菩萨。树林水鸟。常宣妙法故。三圣贤会集。观音势至为其胜友。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故。四远离魔事。虽有天魔。皆护佛法。令修行人。速成就故。五不受轮回。莲华化生。无复轮转。生死苦趣故。六永离恶道。彼佛国土。无三恶道。名字尚不闻故。七胜缘助道。琼楼玉殿。珍衣美馔。皆为助道之资具故。八寿命无量。众生寿量。与佛齐等。人天凡夫尽其智力。莫知其数故。九入正定聚。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致。无退转故。十一生行满。常随佛学。一生当得无上菩提故。
十种功德(业报差别经)
高声念佛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
十只此(慈照宗主说)
专意一念。持一句阿弥陀佛。只此一念是我本师。只此一念即是化佛。只此一念是破地狱之猛将。只此一念是斩群邪之宝剑。只此一念是开黑暗之明灯。只此一念是渡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是脱生死之良方。只此一念是出三界之径路。只此一念是本性弥陀。只此一念达惟心净土。
十念(妙应录)
念佛十声。有莲华开敷不可思议之理。一念佛德水清净。金沙虚明。一念佛慧种妙圆。宝池湛寂。一念佛善根坚固。海印妙藏。一念佛法芽初生。虚空同体。一念佛信藕渐长。立位不退。一念佛愿叶已圆。诸行无碍。一念佛修色各异。随现四种。一念佛戒香真洁。普闻十方。一念佛觉华开敷。功德庄严。一念佛佛果圆成。智力广大。
十疑(智者大师论)
一无大慈悲疑。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生。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二诸法无生疑。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三佛土平等疑。十方诸佛一切净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净土。今乃偏求一佛净土。与平等性乖。云何生净土。四偏念西方疑。等是念求生一佛净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净土。随得往生。何须偏念弥陀佛耶。五具缚厚重疑。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六即得不退疑。设令具缚凡夫得生彼国。邪见三毒等常起。云何得生彼国。即得不退。超过三界。七不求兜率疑。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随从下生。三会之中。自然而得圣果。何须求生西方净土耶。八十念往生疑。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九劣弱人生疑。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凡夫劣弱。云何可到。又往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既有此教。当知女人及以根缺者。定必不得往生。十作何行业疑。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得生彼国。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断淫欲。得生彼否。以上十种设疑以问。又一一论答明白。文繁不录。杨次公云。大师援引圣言。开决群疑。非法藏后身。不能至于是也。
十不念(净土或问)
有十种人。命终不克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逢。无劝念之理。二者或疾苦缠身。神昏性乱。三者偏风失语。不得称名。四者狂乱失心。注想难克。五者或逢水火。不暇志诚。六者辄遇虎狼。惊惶仓卒。七者临时恶友。破坏道心。八者饱食过多。昏迷致命。九者军阵斗战。忽尔身亡。十者或坠高岩。伤中身命。
十难(慈云忏主说)
五浊得道为难。净土修行则易。今以娑婆十难示之。一不常值佛。三界险道。佛为导师。众生业重。生不值佛。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贤圣隐伏。邪法增炽故。二不闻说法。像季浇漓。所有言说。惟谈外道邪恶之论。不闻正法故。三恶友牵缠。邪恶伴侣。希求利养。扇惑行人。堕恶道故。四群魔恼乱。九十六种外道恶人。坏乱正法。使修行者。不成就故。五轮回不息循环。六趣如汲井。轮无休息故。六难逃恶趣。往来三界。随业受报。虽生天上。未免沦坠故。七尘缘障道。汩没尘劳。为出世法之障碍故。八寿命短促。人生百岁。夭横者多。光阴迅速。菩萨大道难成办故。九修行退失。此土修行。断见思惑。方能不退。初心行人未免退堕故。十尘劫难成。如大通佛世。闻法之徒。退大执小。经尘点劫。住声闻地。虽涉长时。未成大道故。
十难信(莲池大师说)
净土为难信之法。言难信者有十。今居秽土。习久心安。乍闻彼国清净庄严。疑无此事。难信一也。纵信彼国。又疑十方佛刹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极乐。难信二也。纵信当生。又疑娑婆之去极乐。十万亿刹。云何极远而得往彼。难信三也。纵信不远。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云何遽得往生彼国。难信四也。纵信得生。又疑生此净土。必有奇妙法门多种功行。云何但持名号。遂得往生。难信五也。纵信持名。又疑持此名号。必须多历年劫。乃克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难信六也。纵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离胎卵湿化。云何彼国悉是莲华化生。难信七也。纵信莲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缘。云何一生彼国。便得不退。难信八也。纵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钝机众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难信九也。纵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经或说有佛。或说无佛。或有净土。或无净土。狐疑不决。难信十也。今于此世。演说此法。是犹入裸形之国。宣示威仪。对生盲之人。指陈黑白。此之谓难。此之谓利他功德不可思议也。
十失(净土指归集)
障重之人不肯进修者。有十种失。一者不信佛言。二者不遵圣教。三者不信因果。四者不重己灵。五者不求升进。六者不亲善友。七者不求解脱。八者甘受轮回。九者不畏恶道。十者甘同魔类。
十种庄严(礼念弥陀道场忏法)
一曰。法藏誓愿修因庄严。二曰。四十八愿愿力庄严。三曰。弥陀名号寿光庄严。四曰。三大士观宝像庄严。五曰。弥陀国土极乐庄严。六曰。宝河清净德水庄严。七曰。宝殿如意楼阁庄严。八曰。昼夜长远时分庄严。九曰。二十四乐净土庄严。十曰。三十种益功德庄严。以上如经所说。极乐庄严。不可思议胜妙境界。十方净土。诸天王宫。无能比者。是故我等与一切众生。愿往彼国。同得受用一切庄严。无尽快乐。永得清净。长辞四趣。面奉弥陀。亲承授记。六度四等。无不备行。具四辩才。得佛十力。相好严身。神通无碍。入金刚心。成等正觉。
十愿(三时系念仪范)
南无本师阿弥陀。愿我永离三恶道。南无本师阿弥陀。愿我常闻佛法僧。南无本师阿弥陀。愿我勤修戒定慧。南无本师阿弥陀。愿我识破贪嗔痴。南无本师阿弥陀。愿我恒随诸佛学。南无本师阿弥陀。愿我不退菩提心。南无本师阿弥陀。愿我决定生安养。南无本师阿弥陀。愿我速见弥陀佛。南无本师阿弥陀。愿我分身遍尘刹。南无本师阿弥陀。愿我广度诸众生。十愿弘深不可量。心心念念广宣扬。弥陀有愿终须到。四色莲花遍界香。爱河渺渺广无边。六根绳缆要牢坚。一心系着菩提岸。举步高登般若船。一心念佛莫蹉跎。堪叹人生去路多。急急称念弥陀佛。莫把光阴溺爱河。一句弥陀自主张。别无一法可思量。明明直指归家路。四众同登大觉场。一句弥陀作话头。单提不用别参求。工夫彻透泥团破。铁佛通身也汗流。一句弥陀胜坐禅。一声未了一声连。心心念念工夫到。在在西方极乐天。阿弥陀佛法中王。爱河浪里作舟航。一心愿度沉沦辈。尽到西方极乐邦。
十业(万善同归集)
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若一念心嗔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施即饿鬼业。愚痴暗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邱陵坑坎秽土禀质。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上之缘。离自心源。更无别体。
十二光(大阿弥陀经)
阿弥陀佛光明有十二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彼佛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若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心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勤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寿终之后。皆蒙解脱。有一地狱罪人。在世之日。曾读弥陀往生经教。稍知宿命因缘果报。睹此光明。心中默念。我等受苦。皆因前世造诸罪业。招此苦报。于三涂经无数载。冥冥长夜。应无此光。必是西方极乐阿弥陀佛。所放光明。救度于我。志心正念南无阿弥陀佛。令声不绝。具足十念。枷锁解脱。弥陀接引。乘空而去。即得往生西方净土。
十二愿(系念仪范)
欲生安养。须凭发愿。若不发愿。凭何往生。故志心发愿云。愿我幻身无疾苦。愿脱三涂八难门。愿灭宿生诸业障。愿除烦恼六情根。愿身不染邪非触。愿出娑婆五浊尘。愿我勤修不退转。愿入如来解脱门。愿命终时神不乱。愿得化佛尽来迎。愿奉弥陀值众圣。愿证金刚不坏身。
十二不思议(归元直指)
彼阿弥陀佛国土。不思议光明。不思议寿量。不思议慈悲。不思议愿力。不思议神通。不思议智慧。不思议三昧。不思议辩才。不思议分身。不思议说法。不思议度生。不思议依正二严。种种具足。汝等今具足乎。未具足乎。若其未也。速须至诚礼佛念佛。求生净土。何则执偏迷而修者。如跛足人行陆路。一日不过数里。礼念往生。如乘船入水路。加以风顺。须臾便到千里。亦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轮王力也。又如世人在官难中。若自无力得脱。须假有力之人救?。若人牵拽重物。自力不任。须假众他之力。方能移动。礼念求生净土亦复如是。
十二力(莲宗宝鉴)
修净业者。托佛愿力。观佛宝相为境。故如人近附帝王。谁敢干犯。况阿弥陀佛有大慈悲力。有大誓愿力。有大智慧力。有大三昧力。有大威神力。有大摧邪力。有大降魔力。有天眼远见力。有天耳遥闻力。有他心彻鉴力。有光明遍照摄取众生力。有不可说不可思议无量最胜功德力。岂不能护持修行。念佛之人。至临终时。令无魔障生净土哉。
十二检照心(净土十门教诫)
若念佛之人。尘垢未净。恶念起时。须自检照。或有悭贪心。嗔恨心。痴爱心。嫉妒心。欺狂心。人我心。贡高心。謟曲心。邪见心。轻慢心。能所心。及诸逆顺境界。随染所生一切不善之心。
十四守护心(净土十门教诫)
念佛之人。恶念起时。急须念佛。常当守护所有深信心。志诚心。发愿回向心。慈悲心。谦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舍心。禅定心。精进心。菩提心。及一切善心。
十四相(宝王论)
如来世雄。考彼群定。以念佛三昧。为禅中王。诸余三昧有待有对者。皆匹夫之定耳。然宝王三昧不住尊相。不住卑相。邪相。正相。生死相。涅盘相。烦恼相。菩提相。静相。乱相。成正觉相度众生相。坐道场相。无所住相。如是等相。皆悉不住。犹如梦觉。廓无来去。故大品经云。无去无来是佛。
十五念佛(莲池大师说)
夫学佛者。无取庄严。形迹止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嘿。念佛不必定要成群作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来生。不如现在作福。念佛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念佛习学外道文书。不如一字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灭恶。如是念佛。号曰善人。摄心除散。如是念佛。号曰贤人。悟心断惑。如是念佛号曰圣人。
十六彼此(念佛直指)
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今以娑婆对比之。此则血肉形躯。有生皆苦。彼则莲华化生。无生苦也。此则时序代谢。衰老日侵。彼则寒暑不迁。无老苦也。此则四大难调。多生病患。彼则化体香洁。无病苦也。此则七十者稀。无常迅速。彼则寿命无量。无死苦也。此则亲情爱恋。有爱必离。彼则无父母妻子。无爱别离苦也。此则仇敌冤仇。有冤必会。彼则上善聚会。无冤憎会也。此则困苦饥寒。贪求不足。彼则衣食珍宝。受用现成。此则形质寝陋。六根多缺。彼则端严相貌。体有光明。此则轮转生死。彼则永证无生。此有四趣之苦。彼无三恶之名。此则荆棘坑坎。高下不平。土石泥沙。秽污充满。彼则黄金为地。宝树参天。楼耸七珍。花敷四色。此则双林已灭。龙华未来。彼则无量寿尊现在说法。此则观音势至徒仰嘉名。彼则与二上人。亲为胜友。此则群魔外道。恼乱正修。彼则佛化一统。魔外绝踪。此则媚色妖淫。迷惑行者。彼。则正报清净。实无女人。此则恶兽魑魅。交扇邪声。彼则水鸟树林。咸宣妙法。二土较量。境缘迥别。劝进世人。津津有味。顾不向乐邦而踊跃哉。
十六观(观无量寿经颂)
一日没观。
心海茫茫水接天 百千三昧自然成
请观落日如悬鼓 一念方登安乐城
二水想观。
定水汪洋似海溟 微澜不起水更清
须臾变作琉璃地 宫殿参差倒泻明
三地想观。
地平如掌没邱陵 有大金幢自下承
无限楼台皆七宝 不知他日与谁登
四树想观。
七珍行树响微风 说尽无常与苦空
若也一闻登不退 不须多劫更修功
五池想观。
水出摩尼十四支 金渠分注入花池
花间演法声哀雅 生自珠光彩羽奇
六楼想观。
百宝楼台百亿重 诸天伎乐满楼中
自鸣又有悬空乐 皆说三皈念念功
七花座观。
大宝莲花特地开 百千缨络挂金台
人人自有登攀分 终不回头意可哀
八像想观。
池上莲花次第开 紫金光聚立嵬嵬
要须念念常观察 往听如来赞善哉
九法身想观。
紫摩金像满虚空 绀目澄清与海同
莫讶身云无限量 由来不出一心中
十观音想观。
最初悲愿久弥新 十界垂形济苦伦
逆顺途中心自若 何妨带果又行因
十一势至想观。
顶上花冠戴宝瓶 青莲绀目紫金形
经行震动三千界 能使无明醉客醒
十二普法智观。
昼夜常修净土缘 忽然三圣立门前
殷勤赞叹兼摩顶 顷刻能令坐宝莲
十三杂想观。
分身化佛几千千 大小金躯坐俨然
玉树琼林并宝殿 到头仙乐胜诸天
十四上品上生观。
几年精进智恢恢 今日行装甚快哉
佛自来迎天奏乐 观音亲执紫金台
十五中品中生观。
持戒持斋是大因 忽闻化佛语谆谆
金沙池畔青莲上 聊与诸贤结友亲
十六下品下生观。
堪羡庶人智慧深 能于地狱便回心
纵经多劫留宫内 亲听观音说法音
十六想(念佛直指)
若能于此净土门。精进修习。日夜不休。随顺佛教。于此土声色诸境。作地狱想。作苦海想。作火宅想。于诸宝物。作苦具想。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于眷属作夜叉罗刹啖人鬼想。况复生死不住。长劫奔波。实可厌离于知识。若经卷中。闻彼佛愿力国土庄严。于念念中。称彼理趣。生安隐想。生宝所想。生家业想。解脱处想。弥陀如来菩萨僧众。如慈父想。如慈母想。生接引想。生津梁想。于怖畏急难之中。称名即应功不唐捐。刹那便至。速来救护想。应念出离想。如是行持功德无量矣。
十八贤(净土立教志)
社主东林辩觉大师慧远 西林觉寂大师慧永 罽宾沙门佛陀耶舍(此云觉明) 天竺沙门佛陀?陀罗(此云觉贤) 东林普济大师道生 雁门法师慧持 法师僧睿 昙常 昙顺 昙诜 道昺 道敬 彭城刘遗民仲思 豫章雷次宗仲伦 雁门周续之道祖 南阳张野莱民 南阳张诠秀硕 南阳宗炳少文。
十九念了义(吴苇庵居士自惺说)
每日清晨。佛前顶礼。十称以后。二六时中。得闲便念。随处提撕。不拘轨则。久久行持。忽地有省。穷障自除。慧眼日长。打成一片。方证菩提。所谓咳唾掉臂。无不是祖师西来意也。或明念。谓出声朗诵。手轮数珠。流水相续。或默念。谓闭口暗转。服膺弗失。冷暖自知。或半明半默念。谓名金刚持。微动唇舌。不落声闻。或庄严念。谓观想如来眉放白毫光明晃耀。或自在念。谓信口纯熟。食息起居。不离这个。或勇猛念。谓如逢厄难。水火刀兵。亟求救脱。或舒徐念。谓如理乱丝。经纶逐渐。须要耐烦。或登山念。谓如临悬崖。不上层巅。便坠坑谷。或渡海念。谓顺水扬帆。中流黑风。飘堕罗刹。或行道念。谓旋绕阶庭。身口意到。功德最优。或伫立念。谓恭敬俨若。端拱斋如。翘勤恳切。或静坐念。谓宴安禅定。心持六字。万缘顿空。或侧卧念。谓唤醒睡魔。按脉当鱼。远离恶梦。或哀苦念。谓如子忆母。啼哭号呼。瞻依向慕。或欢忭念。谓如人远归。六亲会面。舞蹈不禁或摄心念。谓垂帘默记。十百千万。毫无间杂。或数息念。谓对治昏散。出入一息。默念一声。或参究念。谓参禅见性。回光返照。心佛是谁。或实相念。谓空诸所有。观境不生。寂灭为乐。至于性相双泯。无去无来。譬彼月光。遍照诸品。波澄月现。法体全彰。众生至诚。大慈摄取。如艾与珠。能引水火。自然感应。亲见弥陀。圆觉妙心。廓然开悟。西方圣境。常在目前。纤尘不立。弥漫虚空。拟议即非。扬瞬便是。有无俱遣。宗说皆忘。念佛密因。斯为了义。
十九益(万善同归集)
初心菩萨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继佛家业。十方济运。有斯利益。故必愿往。按诸经云。生安养者。缘强地胜。福备寿长。莲花化生。佛亲迎接。便登菩萨之位。顿生如来之家。永处跋致之门。尽受菩提之记。身具光明妙相。迹践宝树香台。献供十方。宁神三昧。触耳常闻。大乘之法差肩皆邻。补处之人念念虚玄。心心静虑。烦恼??灭。爱欲泉枯。尚无恶趣之名。岂有轮回之事。法利无边。圣境非虚。何乃爱河浪底沉溺无忧。火宅焰中焚烧不惧。密织痴网。浅智之刃莫能挥。深种疑根。泛信之力焉能?。遂即甘心伏意。幸祸乐灾。却非清净之邦。顾恋恐畏之世。燋蛾烂茧。自处余殃。笼鸟鼎鱼。翻称快乐。可怜可悯。
二十正好(莲池大师说)
盖此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皆得往生。若人富贵。受用见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计累小。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花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二十四乐(安国钞)
所言极乐者。有二十四乐。一栏楯遮防乐。二宝网罗空乐。三树阴通衢乐。四七宝浴池乐。五八水澄漪乐。六下见金沙乐。七阶际光明乐。八楼台凌空乐。九四莲华香乐。十黄金为地乐。十一八音常奏乐。十二昼夜雨花乐。十三清晨?励乐。十四严持妙花乐。十五供养他方乐。十六经行本国乐。十七众禽和鸣乐。十八六时闻法乐。十九存念三宝乐。二十无三恶道乐。二十一有佛变化乐。二十二树摇罗网乐。二十三千国同声乐。二十四声闻发心乐。
二十八真念(知归学人说)
一串数珠不离手。一句弥陀不离口。高声念。低声念。六字念。四字念。紧念。缓念。朗念。默念。合手念。跪膝念。面佛念。朝西念。打板念。敲鱼念。掐珠念。行道念。礼拜念。独自念。同众念。在家念。在外念。间也念。忙也念。行也念。住也念。坐也念。卧也念。连梦中也念。才是真念。念得心酸泪下念。得火灭灰寒。念得神号鬼哭。念得天喜神欢。一声佛振动了。魔王宫殿。一声佛粉碎了剑树刀山。一声佛为百劫千生消业障。一声佛为四恩三有启因缘。正是榨到油来击撞之声益狠。船当浪起摇棹之声益悲。镬汤在后。莲池在前。虽有千万人阻我。不念不可得也。
三十种益(群疑论)
西方净土有三十种益。一受用清净佛土益。二得大法乐益。三亲近佛境益。四游历十方供佛益。五游诸佛所闻法授记益。六福慧资粮疾得圆满益。七速证无上正等菩提益。八诸天人等同集一会益。九常无退转益。十无量行愿念念增进益。十一鹦鹉舍利宣扬法音益。十二清风动树如众乐益。十三摩尼水漩宣说苦空益。十四诸乐音声奏众妙音益。十五四十八愿永绝三涂益。十六真金色身益。十七形无丑陋益。十八具足五通益。十九常住定聚益。二十无诸不善益。二十一寿命长远益。二十二衣食自然益。二十三惟受众乐益。二十四三十二相益。二十五无实女人益。二十六无有小乘益。二十七离于八难益。二十八得三法忍益。二十九身有常光益。三十得那罗延身益。
三十自庆(弥陀忏法)
大众若知自庆者。则复应须修出世心。佛言。地狱难免。我等相与已得免离此苦。是一自庆。饿鬼难脱。我等相与已得远离痛切。是二自庆。畜生难舍。相与已得不受其报。是三自庆。生在边地。不知仁义。相与已得共住中国。道法流行。亲承妙旨。是四自庆。生长寿天。不知植福。相与已得更复树因。是五自庆。人身难得。一失不返。相与已得各获人身。是六自庆。六根不具。不预善根。相与清净。得深法门。是七自庆。世智辩聦。返成为难。相与一心。归凭正法。是八自庆。佛言。见佛为难。相与已得瞻对尊像。是九自庆。佛言。闻法复难。相与已得?服甘露。是十自庆。佛言。出家为难。相与已得辞亲割爱。归向入道。是十一自庆。佛言。自利者易。利他为难。相与今日一拜一礼。普为十方。是十二自庆。佛言。扞劳忍苦为难。相与今日各自翘勤。有所为作。不为自身。是十三自庆。佛言。读诵为难。我等大众同得读诵。是十四自庆。坐禅为难。而今见有息心定意者。是十五自庆。佛言。此教难遇。难信难知。今遇此教。易信易知。是十六自庆。佛言。前生不遇此教。所以不出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今遇此教。现生决定。直出三界六道生死轮回。是十七自庆。佛言。众生浊恶。障重福薄。虽有此教。迷而不知。知而不行。今遇此教。能知能行。是十八自庆。佛言。不知此教。多修杂善。无决定心。不出轮回。今遇此教。专修一行。决出轮回。是十九自庆。佛言。无善根人。临命终时。多见恶境。或值恶缘。不闻经法。罪业牵缠。哀号恐怖。入于地狱。求救无门。今蒙此教。临命终时。值遇善缘。及逢善友。教修此法。广为演说。西方净土善相胜法一一指陈。其心欢喜。发愿往生。或闻善友教称十念。或自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连连称念。具足十声。恶境便灭。善境现前。其人自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亲来迎接。身坐莲台。或乘莲华。身随佛后。往生净土。是二十自庆。生净土已。九品四色。七宝莲池自然化生。成清净身。离胎胞质。是二十一自庆。生净土已。身真金色具三十二相。形貌端严。无诸丑陋。是二十二自庆。生净土已。具六神通。飞空自在。游历十方。作大佛事。是二十三自庆。生净土已。寿命无量。与佛齐等。更无中夭。是二十四自庆。生净土已。衣食随念。宫殿逐身。自然快乐。七宝庄严。一切具足。无求不得。是二十五自庆。生净土已。具无碍辩才。得八万四千陀罗尼门。智慧明了。无不通达。是二十六自庆。生净土已。与大菩萨观音势至。为其胜友。无怨憎会。是二十七自庆。生净土已。六时闻法。悟无生忍。是二十八自庆。生净土已。更无退转。直至成佛。是二十九自庆。忍力成就。乘大愿船。却来三界。遍历十方。生死海中。复度众生。往生净土。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三十自庆。相与志心踊跃欢喜。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四十八愿(大阿弥陀经)
法藏比邱。于世自在王如来前。发四十八殊胜大愿。一恶趣无名愿。若我成佛。国土有地狱饿鬼畜生名者。我终不取正觉。二无堕恶道愿。若我成佛。国中众生有堕三恶道者。我终不取正觉。三同真金色愿。若我成佛。国中有情若不皆同真金色者。我终不取正觉。四形貌无差愿。若我成佛。国土有情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五成就宿命愿。若我成佛。国土有情不得宿命。不知亿那由他百千劫事者。不取正觉。六生获天眼愿。若我成佛。国土有情若无天眼。不见亿那由他百千诸佛国者。不取正觉。七生获天耳愿。若我成佛。国中有情不获天耳。不闻亿那由他百千诸佛说法者。不取正觉。八普知心行愿。若我成佛。国土有情无。他心智。不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国有情心行者。不取正觉。九神足超越愿。若我成佛。国土有情不获神通。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佛刹土者。不取正觉。十净无我想愿。若我成佛。国中有情起于少分我我所想者。不取正觉。十一决定正觉愿。若我成佛。国土有情若不决定成正等觉者。不取正觉。十二光明普照愿。若我成佛。国土有情光明有限。不照那由他百千亿佛刹者。不取正觉。十三寿量无穷愿。若我成佛。国土有情不寿量无限。乃至算数劫者。不取正觉。十四声闻无数愿。若我成佛。国中声闻无有能知其数。若有知者。不取正觉。十五众生长寿愿。若我成佛。国土有情不寿量无限齐者。不取正觉。除愿力受生。十六皆获善名愿。若我成佛。国土有情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十七诸佛称赞愿。若我成佛。彼无量刹中无数诸佛。不共称赞我国者。不取正觉。十八十念往生愿。若我成佛。余刹有情闻我名已。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除五无间诽谤正法及毁圣人。十九临终现前愿。若我成佛。余刹有情发菩提心。愿生极乐。临终我当现其人前。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回向皆生愿。若我成佛。余刹有情闻说我名。善根回向。愿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一具足妙相愿。若我成佛。国中菩萨皆不具三十二相者。不取正觉。二十二咸阶补处愿。若我成佛。国中菩萨咸悉位阶。一生补处。行普贤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三晨供他方愿。若我成佛。国中菩萨晨朝供养他方无数诸佛。食前还至本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四所须满足愿。若我成佛。国中菩萨所须种种供具。于诸佛所。植诸善根。不圆满者。不取正觉。二十五善入本地愿。若我成佛。国中菩萨不善顺入一切智者。不取正觉。二十六那罗延力愿。若我成佛。国中菩萨若无那罗延坚固力者。不取正觉。二十七庄严无量愿。若我成佛。国中诸庄严具若有能知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二十八宝树悉知愿。若我成佛。国中无量众色宝树。诸菩萨众。不了知者。不取正觉。二十九获胜辩才愿。若我成佛。国土众生不获得胜辩才者。不取正觉。三十大辩无边愿。若我成佛。国中菩萨若不成就无边辩才者。不取正觉。三十一国净普照愿。若我成佛。国土光净。普照佛刹。如明镜中。现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二无量胜音愿。若我成佛国界之内。有无量音。殊胜超世。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三蒙光安乐愿。若我成佛。十方众生蒙我光所照烛者。身心安乐。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四成就总持愿。若我成佛。十方菩萨闻我名者。若不得陀罗尼者。不取正觉。三十五永离女身愿。若我成佛。诸佛土中。若有女人。闻我名已。得清净信。发菩提心。来生不舍女人身者。不取正觉。三十六闻名至果愿。若我成佛。诸佛土中菩萨闻我名已。若不修行。至菩提者。不取正觉。三十七天人敬礼愿。若我成佛。十方菩萨闻我名已。发清净心一切天人不敬礼者。不取正觉。三十八须衣随念愿。若我成佛。国中众生所须衣服。应念即至。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九才生心净愿。若我成佛。诸众生类才生我国。若不皆获心净安乐。如罗汉者。不取正觉。四十树现佛刹愿。若我成佛国中群生。欲见诸佛净国于宝树间。悉皆出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一无诸根缺愿。若我成佛。余刹众生闻我名已。诸根有缺。德用非广者。不取正觉。四十二现证等地愿。若我成佛。余刹菩萨闻我名已。若不现证三摩地者。不取正觉。四十三闻生豪贵愿。若我成佛。余刹菩萨。闻我名已。寿终不生豪贵家者。不取正觉。四十四具足善根愿。若我成佛。余刹菩萨闻我名已。若不修行具善根者。不取正觉。四十五供佛坚固愿。若我成佛。余刹菩萨闻我名已供养诸佛。乃至菩提。有退转者。不取正觉。四十六欲闻自闻愿。若我成佛。国中菩萨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七菩提无退愿。若我成佛。余刹菩萨闻我名已。于菩提心。有退转者。不取正觉。四十八现获忍地愿。若我成佛。余刹菩萨闻我名已。不获忍地。于诸佛法。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四十八愿(蕅益法师说)
第一愿者。我本发心。为欲上报慈父钟之凤生我之恩。惟愿三宝慈悲力。令我无始以来经生慈父。咸生净土。速证菩提。能令闻我名者。亦得上报父恩。第二愿者。我本发心。为欲上报悲母金大莲养育之恩。惟愿三宝慈悲力。令我无始以来经生悲母。咸生净土。速证菩提。能令闻我名者。亦得上报母恩。第三愿者。愿度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尽成佛竟。然后我方取泥洹。第四愿者。愿我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能令闻我名者。亦得永断淫根。第五愿者。愿我杀害业习灭尽无余。能令闻我名者。遍生慈力。第六愿者。愿我痴暗谤三宝业灭尽无余。能令闻我名者。正信三宝。第七愿者。愿我诸不善业。悉得清净。能令闻我名者。安住梵行。第八愿者。愿我决生极乐世界。速证无上菩提分身尘刹。度脱众生。尽未来际。无有疲厌。第九愿者。愿我生生世世不忘本愿。于五浊世。善化众生。第十愿者。愿我在在处处。弘通正法。无诸魔障。十一愿者。愿得无量智慧。善能通达一切佛法。十二愿者。愿得无量辩才。开导群迷。降伏外道。一切无畏。如狮子吼。十三愿者。愿得无量神通。遍至十方国土。承事一切如来及善知识。一切海会无不得与。十四愿者。愿我能出种种微妙音声。尽未来际。赞叹三宝。令诸众生。知所归依。十五愿者。愿能随意。出生种种微妙供养。供养三宝。为诸众生。作大福田。十六愿者。十方一切众生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令其成就无上菩提。十七愿者。十方如来成正觉时。我先劝请。转大法轮。开示众生无上觉路。十八愿者。十方如来般涅盘时。我悉劝请。莫入涅盘。常住世间。饶益含识。十九愿者。十方如来会中。推我为大法王子。佛于一切海会。赞我功德智慧慈悲愿力。如观世音。如地藏王。等无有异。二十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照诸地狱。触我光者。应时变诸苦事。成胜妙乐。二十一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照诸饿鬼。触我光者。应时舍饿鬼身。得净土生。二十二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照诸畜生。蒙我光者。离诸怖畏。舍身之后。得净土生。二十三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照诸鬼神。蒙我光者。悉舍瞋心。开悟佛道。舍诸丑陋。得清净身。二十四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照诸苦恼众生。蒙我光者。疾病消除。六根具足。一切厄难皆解脱。无量恐怖悉捐除。无病延年。发菩提意。若临命终。即生净土。二十五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照触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及诸魔外。令其身心。舍诸邪见。通达佛乘。二十六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照触人天。令其不迷欲乐及欣厌定。各各勤求无上菩提。二十七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照诸声闻缘觉。令其舍无为。证速趋佛乘。二十八愿者。愿以大悲音声。开示一切众生。令诸众生。决定明悟。不恋三界。不乐余乘。惟求无上菩提。二十九愿者。愿以大悲神力。随顺众生种种所求。恒令如愿。俾于我法生深信心。三十愿者。我以救度众生故。愿于十方现作佛身。或现净土。摄取众生。庄严殊胜。逾于极乐。或现秽土。化导众生。方便无量。调伏恶友。三十一愿者。我以救度众生故。愿于随类现身。一一类中。种族尊胜。威德自在。令诸同类。恭敬爱慕。如所教诲。直至菩提。三十二愿者。一切无佛法处。一切法灭处。一切佛法不能行处。我誓以大悲方便。现身于中。隐显大化。为长夜灯。救?沉冥。出于苦海。三十三愿者。愿我恒于众生饥渴之时。现作饮食。疾疫之时。现作药草。寒冻之时。现作衣服。热恼之时。现作凉风。险阻之处。现作津梁。乃至众生一切所须。皆现作之。令诸众生。若服若食。若倚若履咸得安乐。发菩提心。三十四愿者。若诸众生乐求佛乘。闻我名已。不舍肉身。得佛菩提。证于究竟。三十五愿者。若诸菩萨庄严佛土。闻我名已。其国胜妙。逾于极乐。欲现秽土。则得无量方便。善化刚强。难化众生。三十六愿者。若诸众生欲见诸佛净土。闻说法音。我愿令彼皆得见闻。三十七愿者。若诸众生欲往无数世界。供养三宝。愿令一念之间。普得周遍。三十八愿者。若诸众生欲生诸佛净土。闻我名号。即得随愿往生。三十九愿者。若诸众生同我誓愿。速得无量智慧方便。威德自在。四十愿者。若有众生。乐求小乘。我愿令彼速登圣果。即便回心。入菩萨乘。四十一愿者。愿诸十方修行菩萨。闻我名号。直至菩提。永无魔事。四十二愿者。愿诸十方。邪魔外道。闻我名号。即舍邪见。同归正觉。四十三愿者。若有众生。身具五逆十恶。四弃八弃。当堕大地狱中。我愿以大悲心力。使知求哀忏悔。随现胜妙色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彼罪根永?。发菩提心。四十四愿者。若有众生。或谤我法。或詈我名。彼虽障重。我誓以平等大慈悲力。令其灭恶。速趣菩提。四十五愿者。愿我慈眼最极清净。普视尽虚空界。乃至极苦之处悉令安乐极恶众生悉令贤善。四十六愿者。愿我印手最极庄严。于念念中。出生一切诸供养云。诸珍宝云。诸衣服云。诸众具云。诸饮食云。诸医药云。诸三昧云。诸总持云。诸辩才云。诸光照云。遍虚空界。利益众生。尽未来际。无有断绝。四十七愿者。愿我名号最极高远。尽十方界。靡不周遍。乃至法灭之处。我名不灭。恒令众生若闻若称。悉得解脱。四十八愿者。愿我色身最极微妙。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大人之相。而自庄严。一一相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随形好。一一好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光明。一一光明皆作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色。严饰国界。皆演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声。宣扬妙法。皆发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香。普熏一切。皆出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上妙饮食。供养一切。皆雨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衣服众具。普施一切。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化佛。教化一切。一一化佛皆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诸化菩萨。以为眷属。一一菩萨皆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殊胜庄严。一一庄严皆作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事。一一佛事皆于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利益众生。其有众生。见一佛事。则得见我微妙色身。见我身者。则能与我平等。能速得成佛。
净土绀珠(终)
No. 1202-C ?
曩在己巳夏。避暑于道庵禅室。参礼虚舟长老。敬叩佛法大意。长老喻以三教原无二致。只在于心之一字。盖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圣相传之心法也。净智妙圆。迥脱根尘。佛佛相证之心印也。七返九还。修炼大宝。仙仙相授之心丹也。譬如天日光明。浮云蔽暗。人为妄想分别所昧。不能见自性。升沈轮坠。转入诸趣。无有了期。岂不大可痛惜哉。若能回光返照。究源彻底。则万有诸法。不外乎此之一心云。闻之正如顶门一针。虽不能言下顿悟。然于每境缘动触之际。一念猛省。则物我俱空。胸襟爽豁。此岂非长老熏陶之力乎。宗人葆光居士。示余以长老所手辑净土绀珠一册。此取净土经论中属于数目者汇成。而可为返心源之指南。渡愿海之慈航。则尤见其誓度群品之良匠苦心也。不胜景仰。谨掇前日之所承聆法诲一则。以书卷尾云尔。
岁庚辰暮春 宝华居士带方刘烨 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