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纂续藏经第 60 册 No. 1129 归戒要集
No. 1129-A 归戒序
夫三宝者。性相常住。体周法界。接物应机。如日曜于千江。为世舟航。非三畏之可比。故其始心入道。首则归依三宝。受不杀盗淫妄酒戒。似儒教仁义礼智信之五常。然五常庆在一生。五戒功归多劫。故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绝。如来三十二相。皆从持戒而得。苟不持戒。尚不得疥癞野干之身。况得功德之体。若能持戒。现获名称。终超有顶。是故现见奉戒去杀。不狥仁而仁自着。持戒离盗。不崇义而义自敷。守戒除淫。不修礼而礼自立。遵戒息妄。不期信而信自成。受戒断酒。不履智而智自明。夫斯之实。可谓振网持纲。万目开张。破无明壳。出长夜梦。复何功可以加之。何德可以配之。若不是修。昧于所欲。徒役虑于名形。劳心乎百氏。倦形神于宵夜。虚耳目于良晨。何乖道之远逝。而弗及者乎。得其本。则无欲而不办。去其实。则何从以措心。是以梵志舍异学。而归投三尊。菩萨奉禁戒。而位同大觉。如斯之教。孰得而思议哉。
时
康熙癸卯仲夏鼎湖山比丘弘赞识
No. 1129
归戒要集卷上
粤东鼎湖山沙门释 弘赞在犙辑
受三归法
按四分律。如来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已。结加趺坐。七日不动。受解脱乐。过七日已。从定而起。未有所食。时有贾客兄弟二人。一名瓜。二名忧波离(余经云。一名提谓。二名波利)。将五百乘车载财宝。去树不远而过。树神劝令以蜜麨奉献如来。二人闻已欢喜。即持蜜麨奉献如来。佛慈愍故受已。即劝喻而开化之。告曰。汝等贾人。今可归依佛。归依法。即受教言。大德。我今归依佛。归依法。是为优婆塞中最初受二归依。时二人白佛言。我今还本生处。当云何作福。礼敬供养。世尊即与发爪。令持归作福。礼敬供养(时未有僧。故受二归。余经云。佛教言。汝当归依僧。未来有僧故。二人是雪山西。缚喝国之城人。承如来命。请发归国。各于二城。建一塔供养。此是释迦如来最初之塔也。普曜经云。佛授二人记。当来作佛。号曰蜜成如来)。时世尊食麨蜜已。结加趺坐。七日不动。游解脱三昧而自娱乐。过七日。从三昧起。呵梨勒树神。笃信于佛。取呵梨勒果来奉世尊。佛愍彼故。即便受之。告言。汝今归依佛。归依法。答言。如是。即归依佛。归依法。诸神受归依者。呵梨勒树神最初也。时佛食果已。复入三昧七日。从三昧起。持钵入郁毗罗村乞食。时苏阇罗大将女。发欢喜心。出食施与。佛愍彼故受之。告言。汝今归依佛。归依法。答言。如是。我今归依佛。归依法。诸优婆夷受二归者。大将女为最初也。时佛诣文驎龙水边。龙王化作少年。合掌互跪。礼如来足。以偈赞佛。佛告龙王。汝今归依佛法。答言。如是。我今归依佛法。畜生受二归者。文驎龙王为首。尔时世尊。受梵天王请转法轮已。往波罗柰国鹿野园中。为憍陈如等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心得解脱。成阿罗汉。是为僧宝。人天无上福田(后度耶舍伽子。舍利弗。目犍连。三迦叶徒众。共千二百五十人。?后涅盘。度须跋陀罗。于其中间所度者。不可胜数。故经云。佛告阿难。如来东方弟子。无数亿千。南西北方弟子。无数亿千)。时耶舍伽父。往见世尊。佛为说法。即得须陀洹果。白佛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自今以去。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是为最初三自归。耶舍伽父为首。时耶舍伽母及妻。办种种饮食。奉上世尊。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果。白佛言。自今已去。归依佛法僧。听为优婆夷。自今已去。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是谓最初受三自归优婆夷。耶舍伽母及妻为首。大灌顶经云。佛在舍卫国。与比丘菩萨。天龙八部说法。时有鹿头梵志来到佛所。稽首作礼。白佛言。久闻如来名声远振。今欲舍置异学。受三自归。并五戒法。佛言。善哉。梵志。汝能舍置余道。归依我者。当自悔过生死之罪。其功无量。不可称计。梵志言。诺。受教。即净身口意。复作是念。唯愿世尊施法戒。终身奉行。不敢毁缺。佛言。三世诸佛。说是戒法。汝应谛听谛受。心持念之。佛言。尽形寿归命诸佛。无上尊。尽形寿归命法。离欲尊。尽形寿归命僧。众中尊。佛言。梵志。以三自归竟。是为真正弟子。不为邪恶所干娆也。故萨婆多论云。以三宝为所归。欲令救护。不得侵陵故也。华严疏云。三宝吉祥。最胜良缘。有归依者。能办大事。生诸善根。离生死苦。得涅盘乐。今欲受者。须先教礼三宝。及本师释迦世尊。次礼戒师。然后受之。如智度论。正欲受时。具修威仪。至出家人前。戒师为说善恶两法。令识邪正。生其欣厌。开拓心神。然后为授云。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教令三说。得属法已。次授三结)。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
当知初三归依竟。即发善法。次三结已。唯有身口。无我属已。故大方便经云。三归以何为性。有论言。是教无教性。受三归时。胡跪合掌。口说三归。是名身口也。若纯重心。有身口无教。是谓教无教。故萨婆多论云。若淳重心受。具教无教。若轻慢心受。但有其教。无其无教(教无教。即作无作戒体也)。此教无教。虽云三归。然总该诸戒之体。若受三归。但名归法。而无戒法。是以论云。有所加。得归及戒。若无加者。有归无戒。故毗尼母论。明三归有五种。一翻邪三归。二五戒三归。三八戒三归。四十戒三归。五大戒三归。言大戒三归者。谓佛初度人。未制羯磨。有受三归而得大戒者。有唤善来而成比丘者。制后不得也。言翻邪三归者。谓众生从无始劫来。惑业所障。不识三宝。不知出离。或依天神外道。或依世教。为所归依。今始易心归投正教。翻破邪归。以为入道修因证果之根本。故佛令彼先受三归。后始忏悔。是名翻邪三归也。然既归依三宝。必须断恶修善。方名佛子。岂容仍旧杀盗淫妄。而滥称为优婆塞乎。论云。并须师教。不得自受。若师言归依佛。弟子答言尔。或言不出口。或逐师语不具。或不称己名字。或两国言音不相领解。或从一二三人。各受一归。并不成归。大方便经云。优波离白佛言。世尊。若受归戒时。先称法。后称佛者。成三归不。答曰。无晓知。说不次第者。自不得罪。得成三归。若有所解。故倒说者。得罪。亦不成归。问曰。若称佛及法。不称僧者。或称法僧。不称佛者。或称佛僧。不称法者。成三归不。答曰。并不成三归。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法住。问曰。佛若以法为师者。于三宝中。何不以法为初。答曰。法虽是佛师。而法非佛不弘。所谓道由人弘。是故以佛在初。优婆塞戒经云。长者善生。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三归。佛言。善男子。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如汝所问。云何三归者。谓佛法僧。佛者能说断烦恼因。得正解脱。法者。即是烦恼因。真实解脱。僧者。禀受破烦恼因。得正解脱。或有说言。若如是者。则是一归。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分别者。如来出世。则有分别。是故应当别归依佛。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有持者。如来出已。则有持者。是故应当别归依法。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有受者。如来出已。则有受者。佛弟子众。能禀受故。是故应当别归依僧。正道解脱。是名为法。无师独觉。是名为佛。能如法受。是名为僧。若无三归。云何说有四不坏信。善男子。如佛缘觉声闻各异。是故三宝不得不异。何因缘故。说佛即法。能解是法。故名为佛。受分别说。故名为僧。观有为法。多诸罪过。独处修行。得甘露味。故名为佛。一切无漏无为法界。故名为法。受持禁戒。读诵解说十二部经。故名为僧。若有说言。如来灭已。归依佛者。是何归依。善男子。如是归依。名为归依过去诸佛。无学之法。如我先教提谓长者。汝当归依未来世僧。归依过去佛。亦复如是。福田果报。有多少故。差别为三。若佛在世。及涅盘后。供养果报。无有差别。受归依者。亦复如是。若男若女。能三说三归依者。名优婆塞优婆夷。智者深观。如来智慧。解脱最胜。能说解脱。及解脱因。能说无上寂静之处。能竭生死苦恼大海。威仪详序。三业寂静。是故应当先归依佛。智者深观。生死之法。是大苦聚。无上正道。能永断之。生死之法。渴爱饥馑。无上甘露。味能充足。生死之法。怖畏险难。无上正法。能除断之。生死错谬。邪僻不正。无常见常。无我见我。无乐见乐。不净见净。无上正法。悉能除断。以是因缘。故应归依法。智者应观。外道徒众。无惭无愧。非如法住。虽为道行。不知正路。虽求解脱。不得正要。虽得世俗微善之法。悭吝护惜。不能转说。非善行性。作善行想。佛僧寂静。心多怜愍。少欲知足。如法而住。修于正道。得正解脱。得已。复能转为人说。是故应当次归依僧。若能礼拜如是三宝。来迎去送。尊重赞叹。如法如住。信之不疑。是则名为供养三宝。受三归已。造作痴业。受外道法。自在天语。以是因缘。失于三归。若人质直。心无悭贪。常修惭愧。少欲知足。是人不久得寂静身(法身也)。若有造作种种杂业。为受乐故。修于善事。如市易法。其心不能怜愍众生。如是之人。不得三归。须达长者。教告家内。在胎之子。悉受归依。是胎中子。实不成归。何以故。是法要当口自宣说。虽不成归。亦能护之。善生白言。世尊。何等之人。得三归依。何等之人。不得三归。佛言。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谛。信有得道。如是之人。则得三归。若人至心信不可败。亲近三宝。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则得三归。优婆塞戒。亦复如是。若能观是优婆塞戒。多有无量功德果报。能坏无量弊恶之法。众生无边。受苦亦尔。难得人身。虽得人身。难具诸根。虽具诸根。难得信心。虽得信心。难遇善友。虽遇善友。难得自在。虽得自在。诸法无常。我今若造恶业。因是恶业。获得二世身心恶报。以是因缘。身口意。即是我怨。设三恶业。不得恶报。现在之恶。亦不应作。是三恶业。现在能生弊恶色等。死时生悔。以是因缘。我受三归。及八斋法。远离一切恶不善业。智者当观。戒有二种。一者世戒。二者第一义戒。若不依于三宝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坚。如彩色无胶。是故我先归依三宝。然后受戒。若终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谓优婆塞戒。八戒斋法。夫世戒者。不能破坏先诸恶业。受三归戒。则能破之。何以故。戒力势故。大方便经问云。为归依释迦文佛。为归依三世佛耶。答曰。归依三世佛。以佛法身同故。归依一佛。即是三世诸佛。以佛无异故。问曰。为归色身。为归依法身耶。答曰。归依法身。不归色身。不以色身为佛故。问曰。若色身非佛。何以出佛身血。而得逆罪。答曰。色身是法身器故。法身所依故。若害色身。则得逆罪。不以色身是佛故得逆罪。故萨婆多论云。归依佛者。归于法身。谓一切智。无学功德。五分所成。归依法者。归于自他尽处。谓断欲无欲。灭谛涅盘(谓自他惑灭。所无之处。故云尽处)。归依僧者。归依第一义谛僧。谓良祜福田。声闻学无学功德也。报恩经问曰。若归依第一义谛僧者。佛与提谓波利受三归。不应言未来有僧。汝应归依。第一义谛僧。常在世间。答曰。以俗谛僧。是第一义谛僧所依。故言未来有僧。汝应归依。又欲尊重俗谛。故作如是说。佛自说一切诸众中。佛众第一。若有众僧集在。是中四向四得无上福田。于一切九十六种众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故言未来有僧。汝应归依。不伤正义。台教明二种三宝。一住持。二一体。言住持三宝者。佛在世时。树下成道。为佛宝。说四谛法。为法宝。度五比丘。为僧宝。佛灭度后。范金合土。绘画丹青。为佛宝。纸书贝叶。三藏圣教。为法宝。剃发染衣。绍隆佛化。为僧宝。此三住持不绝。故曰住持三宝。然一切像。即是真身。经典所在。是佛舍利。今时凡僧。亦能荷负正法。为世福田。皆应礼敬。言一体三宝者。即是一心。自性不归。无所归处。若以实相慧。觉了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双忘双照。三智圆觉。名为佛宝。所觉法性之理。三谛具足。名为法宝。如此觉慧。与理事和合。名为僧宝。欲行礼敬者。不于一体之外。而有住持。亦不离住持之相。而言一体。若昧一体之理。而行礼敬。但得事善。不名真礼。若离住持之相。而谈一体。堕断灭空。不名达理。以理居事外。未知全事即理。又岂悟能所性空。感应道交者乎。由此三宝常住于世。不为世法之所陵慢。故称宝也。如世珍宝。为众生所重。今此三宝。为诸群生。三乘七众之所归仰。故名三归也。宝性论云。三宝有六义。故须敬也。一者希有义。如世宝物。贫穷之人所不能得。三宝如是。薄福众生。百千万世不能值遇。所名为宝。二者离垢义。如世真宝。体无瑕秽。三宝如是。绝离诸漏。故名为宝。三者势力义。如世珍宝。除贫除毒。有大势力。三宝如是。具不思议六神通力。故说为宝。四者庄严义。如世珍宝。能严身首。令身姝好。三宝如是。能严行人。清净身故。故说为宝。五者最胜义。如世珍宝。诸物中胜。三宝如是。一切世中。最为殊胜。故名为宝。六者不改义。如世真金。烧打磨炼。不能变改。三宝如是。不为世间八法所改。故名为宝。故经云。三归功力最大。不得不受。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家受驴胎。甚大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于是驰往佛所。稽首作礼。伏地至心。三自归命佛法僧。未起之间。其命忽出。便至陶家。驴母腹中作子。时驴自解。走瓦坏间。破坏坏器。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即还入故身中。五德福还。复为天帝。佛从定觉。赞言善哉。天帝。能于殒命之际。归命三宝。罪对已毕。不更勤苦。佛为说法。天帝欢喜奉受。得须陀洹道。折伏罗汉经云。昔忉利天子。寿命垂尽。五衰相现。自观终后。下生维耶离国。疥癞母猪腹中作子。愁忧不乐。有天语云。唯佛能脱卿罪。即到佛所。作礼。未问。佛告天子。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为忧愁。天白佛言。虽知天福不能得久。恨离此座。常为猪胎。以是为毒。人趣受身不为恐也。佛言。欲脱猪身。当诵三归。即从佛教。晨夜自归。七日寿尽。下生维耶离国。作长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归。始生堕地。亦跪自归。举家深怪。谓之荧惑。意欲杀之。唯父识之。曰。此儿非凡。人生百岁。尚不晓归三宝。况初堕地。能自称佛。好养视之。儿年七岁。路逢舍利弗。目犍连。儿便作礼。众咸惊怪。儿言。道人不识我耶。我在天上。应生恶道。佛授自归。故得为人。愿以我言。请佛及僧。儿归以白父母。愿办供养。父母异其年幼。能发大心。喜而营之。佛及众僧。神足来应。因为说法。儿及父母。内外亲属。皆得阿惟越致。乃三自归之福也。贤愚经云。阿难白佛言。世尊。不审此重姓比丘。本作何行。种何善根。而今出世。堕水鱼吞不死。佛告阿难。过去久远。有佛出世。号毗婆尸。为众说法。时有长者子。来至会中。闻佛说布施持戒之福。欢喜信心。即从佛受三自归。及不杀戒。复以一钱布施彼佛。由是之故。世世受福。财宝自恣。无有乏短。尔时长者子者。今重姓比丘是。由其布施一钱。九十一劫。恒富钱财。至于今世。二家父母。供给所须。受不杀戒故。堕水鱼吞不死。受三自归故。今值于我。得罗汉道。正法经云。昔有人受人所鬻。断命祭天。既被持缚。无所能避。唯念诸佛。一称是言。南无佛陀耶。言已命终。生三十三天。六十劫中。受胜妙乐。药王军菩萨。白佛言。此人何缘生彼。佛言。临终纯善相应。发净信心。归依如来。一称南无佛故。是人即为深种善根。又复于八十劫中。得宿命智。在在生处。离诸烦恼。息一切苦。大悲经云。一称南无佛者。以是善根。入涅盘界。不可尽也。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修善。以清净心。归佛法僧。一弹指顷。不生余心。命终生白摩尼天。五欲恣情。心意悦乐。三归功德。乃至报尽。于未来世。得至涅盘。优婆塞戒经云。若在家。若出家。若三归。若八斋。若五戒。若具足。若不具足。若一日。一夜。若一时。一念。若尽形寿。至心受持。当知是人得大福德。贤愚经云。持戒之人。宁舍身命。终不毁犯。何以故。戒为道之初基。尽漏之妙趣。涅盘安乐之平涂。若持净戒。计其功德。无量无边。譬如大海。多有阿修罗。鼋龟水性。摩竭鱼等。大众生居。戒海亦尔。多有三乘大众生居。譬如大海多诸金银七宝。戒海亦尔。多出善法。有四非常。三十七品。诸禅三昧。如是等宝。犹如大海。金刚为底。金刚山围。四江大河。流注其中。不增不减。戒海亦尔。毗尼为底。阿毗昙山以围绕。四阿含河。流注其中。湛然常尔。不增不减。其海何故注入。不增不减。以下阿鼻地狱火。上冲大海。海水消涸。以故不增。常流入故。以故不减。佛法戒海。不放逸故不增。具功德故不减。是故当知能持戒者。其德甚多。如希有校量功德经云。尔时长老阿难。白佛言。若善男子女人。能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得几所功德。我实未解。愿佛演说。令诸众生。得正知见。佛告阿难。吾当为汝解说。假使南赡部洲。满中须陀洹人(此云入流。是初果圣人)。其有善男子女人。满一百年。持于世间一切所有娱乐之具。尽给施与。复以四事(衣。食。卧具。衣药)。具足供养。恭敬礼拜。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以香华妓乐幢幡。种种供养。于汝意云何。得福多不。阿难白佛。甚多。世尊。佛言。不如有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于彼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佛告阿难。假使西牛货洲。满中斯陀含人(此云一来。是二果圣人)。有人满二百年。如前一一供养。亦所不及三归功德。假使东胜身洲。满中阿那含人。(此云不来。三果圣人)有人满三百年。如前一一供养。亦所不及三归功德。假使北俱卢洲。满中阿罗汉。有人满四百年。如前一一供养。亦所不及三归功德。假使四天下。满中辟支佛。有人满十千年。如前一一供养。亦所不及三归功德。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如来。若有人二万岁中。如前一一供养。虽得无量无边。不可算数福德。犹不如有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胜前百倍。千倍万倍。不可算数。言辞譬类。所能知及。复告阿难。若有人能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乃至一弹指顷。能受十善。受已修行。以是因缘。得无量无边功德。若复有人。能一日一夜。受八戒斋已。如说修行。所得功德。胜前福德。千倍万倍。百千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能受持五戒。尽其形寿。如说修行。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万倍亿倍。非算数譬喻。所能知及。若复有人。受沙弥戒。沙弥尼戒。复胜于前。若复有人。受式叉摩那戒。复胜于前。若复有人。受比丘尼大戒。依戒修行。复胜于前。若复有人。尽形寿持大比丘戒。依戒如说修行。不缺不犯。无有秽浊。清净梵行。得无量无边功德。胜前百倍千倍万倍。百千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阿难闻说此三归依处。乃至尽寿护大比丘戒。功德无量。叹未曾有。佛告阿难。此经名为希有希有经。汝当奉行。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归戒要集卷上
卍新纂续藏经第 60 册 No. 1129 归戒要集
归戒要集卷中
粤东鼎湖山沙门释 弘赞在犙辑
受五戒法
梵志复白佛言。世尊。以赐三自归法。天帝遣善神三十六大王。护助我身。已蒙世尊。哀愍救度。今更顶礼。请受戒法。佛言善哉。梵志。汝当净身口意。恳恻至心。敬受戒法。十方三世如来。至真等正觉。皆由三归五戒得之。梵志。尽形寿不杀生。不教他杀。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随逐护汝身。不令邪神恶鬼。之所得便。梵志。尽形寿不盗他人财宝。不教他行盗。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善神王。随逐护汝身。梵志。尽形寿不邪淫。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随逐护汝身。众魔皆不得便。梵志。尽形寿不妄言。绮语。两舌斗乱。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随逐护汝身。梵志。尽形寿不饮谷酒。蔗酒蒲萄酒。能放逸酒。如是酒。皆不得饮。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善神。随逐护汝身。梵志。是为三归五戒法也。汝善持之。勿有毁犯。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优婆塞戒。极为甚难。何以故。是戒能为沙弥戒。大比丘戒。及菩萨戒。乃至无上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优婆塞戒。则能获得如是等戒。无量利益。若有毁破如是戒者。则于无量无边世中。处三恶道。受大苦恼。汝今欲得无量利益。能志心受不。若言能者。复应语言。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若归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若归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善男子。如来说优婆塞。或有一分。或有少分。或有无分。或有多分。或有满分。若优婆塞受三归已。不受五戒。是名优婆塞。若受三归。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归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归。受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无分。若受三归。受持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归。受持五戒。是名满分。故智度论云。戒有五种。始从不杀。终至不饮酒。若受一戒。名一分优婆塞。若受二戒。名少分优婆塞。若受三戒。名半分优婆塞。若受四戒。名多分优婆塞。若受五戒。名满分优婆塞。汝今欲受何分。当随意说。尔时智者。当随其意授。灌顶经。梵志白佛言。若男子女人。欲受归戒者。当云何授与。佛言。若人欲受。先礼十方佛。长跪合掌。作如是言。我弟子某甲。尽形寿。受三归五戒。诸佛菩萨。贤圣僧众。哀念我等。智度论云。先受三归。后始忏悔(此谓翻邪三归)。若久来信佛。不须先受三归。但依五戒。八戒。三归。先忏悔已。后受三归。然后说戒相(忏文。如后八戒法中出。应先令修威仪。礼敬已。在戒师前。胡跪合掌。教作如是言)。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为满分优婆塞(受一戒。应言一分。若受二。三。四戒。随分言之)。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已。次授三结)。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尽形寿。为满分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若善女人。当云优婆夷。前三归依。第三遍讫。即发五戒。后三结。是直付嘱之。次示戒相。令识持犯。故大方便经云。若受五戒。先受三归。三归既竟。乃得五戒。所以说五戒名者。欲使前人识五戒名字。应告彼言。今当示汝戒相。汝应谛听受之)。尽形寿不杀生。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能者。当答言能持。下准此)。尽形寿不偷盗。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尽形寿不邪淫。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尽形寿不妄语。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尽形寿不饮酒。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
(智度论云。既说戒相已。复应语言)是优婆塞五戒。尽形寿持。当供养三宝。勤修福德。进求修道(若断淫者。受五戒已。于戒师前。更作誓言。从今日。于自夫妇。不复作淫)。大方便经。优波离白佛言。若受一日。二日。乃至十日五戒。得受不。佛言。不得。佛本制戒。各有限齐。若受五戒。必尽形寿。若受八戒。必一日一夜受。是故不得。根本羯磨云。授与三归。并五学处。成邬波索迦律仪护。言护者。梵语三?罗。此译为拥护。由受归戒。护使不落三涂。旧云律仪。乃当义译。云是律法仪式。若但云护。恐学者未详。故两俱存。即是戒体无表色也。故萨婆多论云。以三宝为所归。欲令救护。不得侵凌故也(言五学处。即五戒。邬波索迦。即优婆塞。乃梵音前后不同耳。此译为近事男。亦云亲近男。或言离恶修善。谓受此戒。方能亲近承事佛法僧三宝。断诸恶法。而修众善也)。优婆塞戒经。佛言。若受戒已。当知是人。为诸人天恭敬守护。得大名称。虽遭恶对。心无愁恼。众生亲附。乐来依止。阿那邠坻长者子。虽为八千金钱受戒。亦得无量功德果报。为财受戒。尚得利益。况有至心。为于解脱。而当不得耶。大灌顶经。佛告执持长者。天帝所遣归戒之神。凡有亿亿恒沙之数。诸鬼神王。番代拥护。不令衰耗。诸天欢喜。皆言善哉。当共护之。如是持戒。若完具者。十方现在无量诸佛菩萨罗汉。皆共称赞。是清信士女。临命终时。佛皆分身。而来迎之。不使持戒男女。堕恶道中。若戒羸者。当益作福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然灯烧香散华。悬缯幡盖。歌咏赞叹三宝。恭敬礼拜。益持斋戒。亦得过度。若不能如上修行功德。复持戒不完。向诸邪道。求觅福佑。恒沙归戒神王。各去离之。恶鬼数来。娆近之也(戒羸者。无力持戒也)。如消灾经说。舍卫国有一县。皆奉行五戒十善。无酿酒者。中有一大姓家子。欲远贾贩。临行。父母语言。勤持五戒十善。慎莫饮酒。犯佛重戒。受教而行。到他国已。见故亲友。再三逼令饮酒。事不获己。饮之。事讫还家。具告于亲。父母言。汝违吾教。加复犯戒。为国作先。乱法之渐。非孝子也。便以贩物。逐令出国。既到他国。住客舍家。主人事三鬼神。现形语言饮食。主人事之积年疲劳。患厌此鬼。鬼知人意。盗他宝物。来与主人。主人得宝。设食祭之。鬼来诣门。见舍卫国人在舍。奔走而去。主人追呼请还。鬼曰。卿舍尊客。吾焉得前。重复惊走。主人还归。问曰。卿有何功德。致吾所事神。畏子而走。客具说佛五戒十善。实犯酒戒。为亲所逐。向余四戒。故为天神所护。卿神不敢当之。主人因从客受三归五戒十善。问佛所在。可得见不。客曰。佛在舍卫。往立可见。主人一心往彼。路经一亭。中有一女。是啖人鬼妇。时日逼暮。从女寄宿。女言。慎勿留此。宜急前去。男子自念。我已受三归五戒十善。心不懈怠。何畏惧乎。遂自留宿。啖人鬼见护戒神。徘徊其傍。去亭四十里。一宿不归。明日男子进路。见鬼所啖人骨狼藉。心怖悔还。恶念便生。欲还将女归家共住。即回亭所。复从女求宿。女言。卿死矣。吾夫是啖人鬼。不久来还。男子不信。淫意复生。不复信佛三归之德。五戒十善之心。天神即去。无复护之。鬼得来还。女人恐鬼食此男子。哀愍藏之瓮中。鬼闻人气。问妇曰。汝得肉耶。吾欲啖之。妇曰。我不行。何从得肉。卿昨何以不归。鬼言。正为汝宿佛弟子。天神逐我出四十里外露宿。震怖于今不安。复不得肉食。妇闻默喜。因问夫曰。佛戒云何。鬼言。急以肉来。不须问此。此是无上正真之戒。非吾所敢说也。妇言。为我说之。当与卿肉。鬼类贪残。因为说三归五戒。妇辄受之。心执口诵。男子瓮中。复识五戒。随言受之。天帝知此二人心自归佛。即选善神五十。拥护二人。鬼遂走去。妇问男子。怖乎。答曰。大怖。蒙仁者恩。心悟识佛。妇言。吾本良家之女。为鬼所掠。今蒙仁恩。得闻佛戒。得离此鬼。贤者今欲何往。男子曰。吾欲到舍卫见佛。妇言。善哉。吾至本国。与父母随贤者见佛。便俱前行。路逢四百九十八人。因相问讯。诸贤何来。答曰。从佛所来。佛日说经。意中罔罔。心不能解。今还本国。二人具说鬼所畏戒。本末因缘。诸人意乃开解。俱还见佛。佛遥见之。告阿难言。此四百九十八人。今得其本师。来见佛者。皆当得道。五百人至。为佛作礼。一心听经。心开意解。皆作沙门。得阿罗汉。佛言。犯酒戒者。则是客舍主人。与女人累世兄弟也。然此二人。是四百九十八人前世之师。凡人求道。要当得其本师。及其善友。乃可解耳(虽犯酒戒。元非性罪。况其十善犹全。故得天神营护。若于四重戒中。而破其一。必无天神卫护。又况无其十善之德也)。报恩经云。若破五戒中重戒。而受八戒十戒。大戒。禅戒。无漏戒。一切不得。若破五戒已。欲舍五戒。更受十戒者。无有是处。若破五戒。更受五戒。亦无是处(言五戒中重戒者。谓盗五钱。三处行淫。杀人。自言得圣人法。随犯一戒。即名犯重。不通忏悔。或遇破戒恶缘。不能持者。宁舍已乃作。后更得受。四分律云。若有舍戒者。于佛法为死。受生则难。趣死极易。舍时无问出家在家人。但对一人言。我先受五戒为优婆塞。今舍却。作在家白衣。一说便成舍)。法界次第云。破此五戒。则非清信士女。故提谓经云。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则违五星。在地则违五岳。在方则违五帝。在身则违五藏。如是等世间违犯无量。若约出世。犯五戒者。则破五分法身。及一切佛法。所以者何。五戒是一切大小乘尸罗根本。若犯五戒。则不得更受大小乘戒也。若能坚持。即是五大施。故佛言。一切施中。施无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能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五通名戒者。以防止为义。能防恶律仪无作之非。止三业所起之恶。故名防止。经云。何因缘故。得名为戒。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法故。又名曰迮隘。虽有恶法。性不容故。又名曰清凉。遮烦恼热。不能得入故。又名曰上。能上天上。至无上道故。又名曰学。调伏心智慧诸根故。故论云。此五戒。应名学迹。若有游此。便升无上智慧殿故。如尊者阿那律。告诸比丘。我依戒住戒。戒为梯隥已能升陟无上慧殿。汝众等应学。勿生放逸。又此五。应名学基。于涅盘城。而作基址故。今此五戒。前四是性。后一是遮。性戒者。持之性自是善。犯之性自是恶。不由佛遮制。方有善恶。故性戒受与不受。作之俱是罪。不同其余遮制等戒。如比丘受草木戒已。犯之得罪。俗众不受。犯不得罪。故轮王出世。以此性法化人。若受佛戒之后。犯于杀等。则更加违制之罪。若受不杀戒者。乃至一切有形。蠢动含灵。皆不得加害。及杂肉荤辛。并不得犯。若俗家井水。多有微细诸虫。须绢滤已。将虫还置本处。欲出行时。应带滤囊自随。或以眼观。无虫方可饮用。若受不盗戒者。下至一针一草。一米一谷等不与。不得自取。若受不邪淫戒者。如智论云。除己妻外。余诸男女。鬼神。畜生。可得淫者。悉是邪淫。虽是自妻不犯。然须避于非处。谓非道。及得妊已。亦禁之。恐伤胎故(非道。谓口。及大便。余身分也)。若受不妄语戒者。但使心虚。无问境之虚实。并犯。此有大小。自言证圣。得上人法。得禅。得定。得三昧。解脱等。名大妄语。犯不可悔。其余见言不见。不见言见。及两舌。恶口。绮语。犯可悔。若受不饮酒戒者。一切能醉人之酒。乃至不得以草头滴着口中。酒是放逸根本。能犯四戒。如大方便经云昔迦叶佛时。有优婆塞。由饮酒故。盗他鸡杀。淫他妻。他人来问时。答言不作。便犯妄语。亦能造四逆。唯不能破僧。毗婆沙论云。有一邬波索迦。禀性仁贤。受持五戒。专精不犯。后于一时。为渴所逼。见一器中。有酒如水。遂取饮之。尔时便犯酒戒。时有邻鸡来入其舍。盗杀而啖。复犯杀盗二戒。邻女寻鸡来入其室。强逼交通。复犯邪行戒。邻家告官。讯问拒讳。复犯诳语戒。如是五戒。皆由酒犯。沙弥尼戒经云。不得饮酒。不得嗜酒。不得尝酒。酒有三十六失。失道破家。危身丧命。皆悉由之。牵东引西。持南着北。不能讽经。不敬三宝。轻易师友。不孝父母。心闭意塞。世世愚痴。不值大道。其心无识。故不饮酒。欲离五阴。五欲。五盖。得五神通。得度五道。故不饮酒。萨遮尼乾子经偈云。
饮酒多放逸 现世常愚痴 忘失一切事
常被智者呵 来世常闇钝 多失诸功德
是故黠慧人 离诸饮酒失(一切食中不得着酒)
正法念经。阎罗王数责罪人。说偈云。
酒能乱人心 令人如羊等 不知作不作
如是应舍酒 若酒醉之人 如死人无异
若欲常不死 彼人应舍酒 酒是诸过处
恒常不饶益 一切恶道阶 黑闇所在处
饮酒到地狱 亦到饿鬼界 行于畜生业
是酒过所诳 酒为毒中毒 地狱中地狱
病中之大病 是智者所说 若人饮酒者
无因缘欢喜 无因缘而瞋 无因缘作恶
于佛所生痴 坏世出世事 烧解脱如火
所谓酒一法 若人能舍酒 正行于法戒
彼到第一处 无死无生处
优婆塞戒经云。或言更有无量极重之法。过去诸佛。何缘不制。而制于酒。善男子。因于饮酒。惭愧心坏。于三恶道不生怖畏。以是因缘。则不能受余四戒。是故过去诸佛。制不听饮。或言如来已说。酒多过失。何故不在五戒初说。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是酒戒。名为遮重。不名性重。如来先制性重之戒。后制遮重。又如来了了知诸法性。是故制之。优婆塞五戒相经云。佛告诸比丘。犯杀有三种夺人命。一自作。二教人。三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夺他命。教人者。语他人言。捉是人。系缚夺命。遣使者。语他言。汝识某甲不。汝捉是人。系缚夺命。是使随语夺彼命。时优婆塞犯不可悔罪。复有三种。一用内色。二用非内色。三用内非内色。第一用内色杀者。谓用手打。若用足。及余身。分令彼死。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第二用非内色杀者。若人以木石刀槊弓箭等。令彼死者。同前得罪。第三用内非内色杀者。以手捉木石等。打令死者。得罪同前。复有不以此三杀。但合诸毒药。着眼耳鼻舌身上。食中被褥等中。令彼死者。亦同前罪。若优婆塞。或作火坑。漫心造者。若人堕死。犯不可悔。非人。鬼神。堕中死者。犯中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罪可悔。若都无死者。犯三方便可悔轻罪。若克心唯。为人造火坑。不通余者。若人堕死。犯不可悔。不死。犯方便。非人畜生死者。不犯。若优婆塞或用口业。咒术令死。或有叹死。赞死。或有气力人。心起恶念令死。或堕胎令死。得罪轻重。并同前准。不犯者。或有行来出入。误堕木石等死者。并不犯。余如经说 第二盗戒者。以三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用心。二用身。三离本处。第一用心者。谓发心思惟。欲为偷盗。第二用身者。谓用身分等取他物。第三离本处者。随物在处。举着余处。并得重罪。复有三种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自取。二教他取。三遣使取。复有五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苦切取。二轻慢取。三诈称他名字取。四强夺取。五受寄取。重物者。若盗五钱。若五钱直。得者。犯不可悔罪。复有七种取他物。犯不可悔。一非己想。二不同意。三不暂用。四知有主。五不狂。六不心乱。七不病坏心。具此七者。取他重物。犯不可悔。取他不满五钱轻物。犯中可悔。翻前七种取他物者。重轻皆不犯 第三邪淫戒者。邪淫有四处。一男。二女。三黄门。四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各有三种同前。若优婆塞。与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处行淫。谓口大小便处。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二处行淫。谓口及大便处。犯不可悔。若发心未行淫。未和合者。犯小可悔罪。若二身和合。止而不淫。犯中可悔。除此三处。余处行淫。皆可悔。若人死。及畜生死者。身根未坏。于彼三处行淫。犯不可悔。轻处同上。若人虽不受戒。犯佛弟子净戒人者。虽无犯戒之罪。后永不得受五戒。八戒。乃至出家具足戒。若颠狂心乱痛恼所缠。不自觉者。不犯。佛告诸比丘。吾有二身。一生身。二戒身。若善男子。为吾生身。起七宝塔。至于梵天。若人亏之。其罪尚有可悔。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罪如伊罗钵龙王。犯不可悔也(犯净戒人。罪同五逆。以恶业重。障于圣道。故不听出家) 第四妄语戒者。佛告诸比丘。吾以种种呵责妄语。赞叹不妄语者。乃至戏笑。尚不应妄语。何况故妄语。是中犯者。若优婆塞。不知不见。过人圣法。自言我是阿罗汉。四等果人。乃至四禅。慈悲喜舍。得四空定。不净观。阿那般那念。天来龙来到我所。供养我。彼问我义。我答彼问。皆犯不可悔罪。若实见。言不见。实闻。言不闻。实疑。言不疑。有而言无。无而言有。如是等小妄语者。犯可悔罪。若发心欲妄语。未出言。犯下可悔。言而不尽意者。犯中可悔。若自言得圣道者。便犯不可悔。若狂心。乱心。不觉语者。不犯(未曾有经云。佛告只陀太子曰。妄语有二。一重。二轻。为供养故。外现精进。内行邪浊。向人妄语。得禅境界。或言见佛。见龙。见鬼。如是之人。名大妄语。犯是罪者。堕阿鼻狱。又复妄语能令杀人。破坏人家。复有妄语。违失期契。令他瞋恨。如是名为下妄语。堕小地狱。其余戏笑。及诸理匿禁之事。或有言无。或无言有。不犯戒也)。 第五酒戒者。佛告诸比丘。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酒有二种。谷酒。木酒。谷酒者。以诸五谷。杂米作酒者是。木酒者。或用根茎木叶果。用种种子。诸药草。杂作酒者是。酒色酒香酒味。饮能醉人者。是名为酒。若尝咽者。亦名为饮。若饮谷酒。咽咽犯。若饮酢酒。若饮甜酒。若啖曲能醉人者。若啖糟。若饮酒淀。若饮似酒。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并随咽咽犯。若但作酒色。无酒香无酒味。不能醉人。及余饮者。皆不犯。若依四分律。病比丘等。余药治不差。以酒为药者。不犯。颠狂心乱痛恼。不觉知者。不犯。优婆塞戒经。佛言。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贤圣诃责。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横罹其殃。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饥渴长命。恶色恶力恶名等事。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贫穷。是恶人因缘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蓏。悉皆减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 善男子。若人乐偷。是人亦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他人失物。于己生疑。虽亲附人。人不见信。常为贤圣之所诃责。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堕于地狱。受得恶色恶力恶名。饥渴苦恼。寿命长远。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贫于财物。虽得随失。不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爱念。身常受苦。心怀愁恼。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得色力。是人恶果。殃流万姓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于妄语。是人现得恶口恶色。所言虽实。人不信受。众皆憎恶。不喜见之。是名现世恶业之报。舍此身已。入于地狱。受大苦楚。饥渴热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报。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说虽实。人不信受。见者不乐。虽说正法。人不乐闻。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资产减少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饮酒者。是人现世喜失财物。身心病多。常乐斗诤。恶名远闻。丧失智慧。心无惭愧。得恶色力。常为一切之所呵责。人不喜见。不能修善。是名饮酒现在恶报。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饥渴等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乱。不能系念。思惟善法。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资产臭烂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为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有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是名邪淫现在恶果。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恶色力。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果报。若得人身。恶色恶口。人不喜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 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五处。所不应游。屠儿。淫女。酒肆。国王。旃陀罗舍。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五事。所不应作。一者不卖生命。二者不卖刀剑。三者不卖毒药。四者不沽酒。五者不压油(外国麻中有虫。故犯。此方无虫。应不犯)。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复有三事。所不应为。一者不得作罗网。二者不得作蓝染(外国染五大色。多杀虫故。此方染青。亦多杀虫。入五大色数)三者不得酿皮。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复有二事不应为。一者樗蒲。围棋。六博。二者种种歌舞妓乐。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四种人。不应亲近。一者棋博。二者饮酒。三者欺诳。四者酤酒。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法放逸。所不应作。何等放逸。寒时。热时。饥时。渴时。多食饱时。清旦暮时。懅时。作时。初欲作时。失时。怖时。喜时贼难谷贵时。病苦少壮年衰老时。富时。贫时。为命财时。如是时中。不修善法。汝能离不。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作四分。一分应供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自用作福。善男子。财物不应寄附四处。一者老人。二者远处。三者恶人。四者大力。如是四处。不应寄附。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四恶人。常应离之。一者乐说他过。二者乐说邪见。三者口软心恶。四者少作多说。如是戒者。亦名初地。亦名导地。亦名平地。亦名等地。亦名慈地。亦名悲地。亦名佛迹。亦名一切功德根本。亦名福田。以是因缘。智者应当受持不毁。复次。戒有二果。一诸天乐。二菩提乐。智者应当求菩提乐。不求诸天乐。智度论云。有三品持戒。若下持戒。生人中。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修四禅四空定。生色无色界天中。上持戒。有三种。下清净持戒。得阿罗汉。中清净持戒。得辟支佛。上清净持戒。得佛道。不着不倚。不破不缺。圣所赞爱。是为上清净持戒。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何以故。譬如大地。一切万物。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为一切善法住处。又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度。是不可得。若无戒。欲求好果。亦复如是。若人弃舍此戒。虽居山苦。行。食果服药。与禽兽无异。梵网经佛言。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之处。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故经云。一切功德助道之行。举要言之。以戒为本。持戒为始。以戒净故。不断佛种。成等正觉。不断法种。分别法性。不断僧种。修无为道。以持净戒。相续不断故。优婆塞戒经云。若至心能受持如是戒者。是人名为优婆塞中分陀利华。优婆塞中微妙上香。优婆塞中清净莲华。优婆塞中真实珍宝。优婆塞中大丈夫人。善男子。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名为比丘。在家菩萨名为优婆塞。出家菩萨。持出家戒。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持在家戒。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今此五戒。必从有德明师禀受。方乃得戒。若师不明。不能指示止持作犯。出世之要。故须授受。当依法教。如分别经云。阿难问佛。若时无明师传教戒者。若有一人。书写戒律。授与之。便可得度为道者不。佛言。皆当得知禁法者。乃可授戒。不可以文字受。便为应法。何以故。佛为天上天下之大智。不可妄传失旨。皆当明于戒法禁律。事事委练。乃为相授。不明戒法禁要之事。而妄授人戒法。违佛戒信。反用为是。罪不小也。猘狗经云。佛语阿难。后末世时。有弟子作师懒墯。无有智慧。不精佛法。欲得人供养。行授人戒法。是为卖戒。阿谀随人。见人贪杀。不与诫。见人嗜酒。不断酒。谓多少可饮。如是教者。持人着泥犁中。阿难问佛。新发意者。值遇恶师。不晓不了。谓法当尔。至使信受其言。愚痴不解。更见名师。为可复重受戒不。佛言。于我法中旷大。极可得悔。更自忏洗。初发意时。心常蒙冥。为恶师所误。实自不知。更行受戒。始为入法。不知不晓时。非佛弟子。为是世间少善人耳。无有大功德)。善生长者。白佛言。世尊。菩萨已受优婆塞戒。复当云何供养三宝。佛言。善男子。世间福田。凡有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报恩田者。所谓父母师长和尚。功德田者。从得暖法。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贫穷田者。一切穷苦困厄之人。如来世尊。是二种田。一报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种田。众僧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以是因缘。菩萨已受优婆塞戒。当至心勤供养三宝。善男子。如来即是一切法藏。是故智者。应当至心。勤心供养生身。灭身。形仪。塔庙。若于旷野无塔庙处。常当系念尊重赞叹。若自力作。若劝人作。见人作时。心生欢喜。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多广教众多之人。而共作之。既供养已。于己身中。莫生轻想。于三宝所。亦应如是。凡所供养。不使人作。不为胜他。作时不悔。心不愁恼。合掌赞叹。恭敬尊重。若以一钱。至无量宝。若以一线。至无量线。若以一华。至无量华。若以一香。至无量香。若以一偈赞。至无量偈。若以一礼。至无量礼。若绕一匝。至无量匝。若一时中。乃至无量时中。若自独作。若共人作。善男子。若能如是至心供养佛法僧者。若我现在。及涅盘后。等无差别。涅盘经云。若于佛法。供养一香灯。乃至献一华。则坐不动国。善守佛僧物。涂扫佛僧地。像塔如母指。常生欢喜心。亦生不动国。此则净土常严。不为三灾所动也(不动国。即东方阿閦佛国)。佛告善生。若供养僧。即是供养佛僧二宝。若观佛法功德微妙。即是具足供养三宝。若人施时。不求果报。即是供养无上菩提。具足成熟檀波罗蜜。修菩提道。能得未来无量功德。亦能自利。及利益他。智度论云。时佛姨母大爱道。以金色上上宝衣奉佛。佛劝施僧。能消能受。故知佛宝僧宝。福无多少。佛说偈言。若人敬爱佛。亦当敬爱僧。不当有分别。同皆为宝故。大庄严论云。众僧功德海。无能测量者。佛尚生欣敬。自以百偈赞。况余一切人。而当不称叹。广大良福田。种少获大利。是故于众僧。耆老及少年。等心而供养。不应生分别。佛告善生。善男子。若人乐施。是人即坏五弊恶法。一者邪见。二者无信。三者放逸。四者悭贪。五者嗔痴。离是恶已。心生欢喜。因欢喜故。乃至获得真正解脱。是人现在得四果报。一者一切乐见。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于四方。三者入大众。时心无怖畏。四者一切善人。乐来亲附。善男子。修行施己。其心无悔。是人若以客烦恼故。堕于地狱。虽处恶处。不饥不渴。以是因缘。离二种苦。一铁丸苦。二铁浆苦。若畜生身。所须易得。无所匮乏。若饿鬼身。不受饥渴。常得饱满。若得人身。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及信戒施多闻智慧。胜于一切。虽处恶世。不为恶事。恶法生时终不随受。于怖畏处。不生恐怖。若受天身。十事殊胜。复当深观贫穷之苦。豪贵快乐。是故系心常乐行施。善男子。若人有财。见有求者。言无言匮。当知是人。已说来世贫穷薄德。如是之人。名为放逸。善男子。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亦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麨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麨耶。谁有一日食三揣麨。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食于乞者。善男子。极贫之人。谁有赤裸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綖施人系疮。一指许财。作灯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谁有贫穷。当无身者。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欢喜无厌。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时有分。或有与等。或有胜者。以是因缘。我受波斯匿王食时。亦咒愿王。及贫穷人。所得福德。等无差别。善男子。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闻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修施之德。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粗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善男子。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在无碍。有良福田。内无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贫穷。是故智者。随有多少。任力施与。除布施已。无有能得人天之乐。至无上乐。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智者自观。余一揣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与之。况复多耶。善男子。智者当观。财是无常。是无常故。于无量世。失坏耗减。不得利益。虽是无常。而能施作无量利益。云何悭惜。不布施耶。智者复观世间。若有持戒多闻。持戒多闻因缘力故。乃至获得阿罗汉果。虽得是果。不能遮断饥渴等苦。若阿罗汉。难得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皆由先世不施因缘。破戒之人。若乐行施。人是虽堕饿鬼畜生。常得饱满。无所乏少。善男子。除布施已。不得二果。一者自在。二者解脱。若持戒人。虽得生天。不修施故。不得上食。微妙璎珞。若人欲求世间之乐。及无上乐。应当乐施。智者当观生死无边。受乐亦尔。是故应为断生死施。不求受乐。复作是观。虽复富有四天下地。受无量乐。犹不知足。是故我应。为无上乐。而行布施。不为人天。何以故。无常故。有边故(无上乐。即无上涅盘乐)。善男子。施物已。兼化众生。云何教化。见贫穷者。先当语言。汝归能依三宝不。受斋戒不。若言能者。先受三归。及以斋戒。后则施物。若言不能。复应语言。若不能者。汝能随我说一切法无常无我。涅盘寂灭不。若言能者。当教已。便施。若能如是先教后施。名大施主。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净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善男子。智者施时。不为果报。何以故。定知此因。必得果故。毗婆沙论云。若人一日一夜。持不杀戒。于未来世。决定不逢刀兵灾起。若以一诃子。起殷净心。奉施病僧。于当来世。决定不逢疾疫灾起。若一搏之食。起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起。是以尊者薄拘罗。昔受一不杀生戒。得五不死报。施病比丘一诃梨勒果。九十一劫。天上人中。享福快乐。未尝有病。今最后身出家。成阿罗汉。年百六十无疾。由施僧一果故。智度论云。一念中能行六波罗蜜。谓布施时。如法舍财。是檀波罗蜜。安住大善道中布施。不向二乘。是戒波罗蜜。悭等烦恼。及魔等来。不能动心。是忍辱波罗蜜。布施不息。是精进波罗蜜。摄心不散。无疑无悔。是禅波罗蜜。与者受者。乃至财物。俱不可得。是般若波罗蜜(檀者。施也)。又云。施有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持戒自检。不侵一切众生财物。是行财施。能种种说法。令其开悟。名为法施。众生畏死。持戒不害。名无畏施。大丈夫论云。财施者。除众生身苦。法施者。除众生心苦。财施者。为得身乐。法施者。为得心乐。财施者。为众生所爱。法施者。为世间所敬。未曾有经云。施食济一日之命。施财物济一世之乏。说法教化。能令众生出世间道。法苑云。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来世中。得成上色。寿命延长。多饶财宝。身得大力安乐。获无碍辩。信心明了。故知法施殊胜。过于财施。若闻法施过于财施。愚人不解。即便秘财唯乐读经。若如是者。不如有人解心。布施一钱。胜如迷心读经百千万卷。是故如来设教。意存解行。双行方成佛果。阿毗昙甘露味经云。若施畜生。受百世报。若施不善人。受千世报。若施善人。受千万世报。若施离欲凡夫。受千万亿世报。若施得道人。得无数世报。若施佛。得至涅盘。僧伽吒经云。大众白佛言。世尊。一佛福德。有几量耶。佛言。譬如大地微尘。如恒河沙等众生。悉成十地菩萨。如是一切十地菩萨。所有功德。不如一佛功德之力。优婆塞戒经云。若优婆塞。常能至寺。亲近诸比丘等。咨问法味。至心听受。忆念不忘。能分别义。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若不能习学。如是所说。轻慢比丘。为求过失。而往听法。无信敬心。奉事外道。见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诸宿。是优婆塞。不名坚固。如法住也。若人为护舍宅身命。斋祀诸神。是人不名失归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礼拜外道。是人即失三归依法。若闻诸天有曾见佛。功德胜己。礼拜供养。是人不失归依之法。或时礼拜天王。应如礼拜世间诸王。长者。贵人。耆旧。有德之人。虽复礼拜。所说邪见法。慎无受之。供养天时。当起慈心。为护身命。财物国土。人民恐怖。所说邪见。何故不受。智者应观外道所说云。一切世间万物。皆是自在天之所作。若是天所作者。我今何故修是善业。而一切众生作善恶业。以是业缘。自受果报。复说一切万物。时节星宿。是自在天作。如是邪说。我云何受。智者了了。知是业果。云何说言。时节星宿。自在天作耶。以是因缘。智者不受外道邪错之说。善男子。一切众生。随于业行。若修正见。受于安乐。修邪见者。受大苦恼。因修善业。得大自在。得自在已。众生亲近。复为宣说善业因缘。善业因缘。故得自在。一切众生。皆由修善业因缘故。得受安乐。非年宿也。顺正理论云。诸天神众。于近事边。无敢希求礼敬。如国君主。于比丘定无希求礼敬。惧损功德。及寿命故。如契经说。北方天王。请大目连。舍利弗等。五百圣僧。至自宫中。设供养已。请施颂愿。复请曰。从今后。诸出家者。及在家近事等。至我庙中。一切皆应施我颂愿。我等眷属。亦从今时。专诚护持正法。令佛出家在家弟子。于一切时。恒无恼害。时尊者许其请所遍。告一切出家在家受佛戒者。至天庙中。皆应如法施天颂愿。然未曾有令合掌敬礼。若近事乐礼天神。便与外道等无差别。爱乐邪徒。所作业故。由此方便。习近邪师。堕恶趣因。渐坚增盛。从此展转。乃至多生。亦乐如是邪行。又若近事。礼敬天神。引多众生。作大衰损。彼事天者。皆作是言。近事深闲佛教。今来礼敬我所事天。必于天神有怀敬信。善哉。我等无倒归依。又世间诸乐正理者。推寻佛教。未究其真。观此。便生僻执。谓佛教。似世间书传。以不能辩真义理。乃令是人。还归依诸天神众。引如是等。无量众生。令增邪执。名大衰损。又非近事系天神。自是邪徒相率归附。非出家人。皆应致敬。是故近事。不应礼敬一切天神(优婆塞戒。经许近事礼拜天神如礼国君等。不得信受其说。今顺正理论。礼敬亦遮。天王尚不听礼。况余诸鬼神。今时有信受伪造玉皇宝告。三官经。七斗经。受生经等。岂不大错。或曰经虽非真。可诱为善。宁有过耶。答曰。岂不闻乎。因地不真。果招纡曲。生生不获正见。过诚非小。宜速省之)。优婆塞戒经云。善生白佛言。世尊。菩萨已受优婆塞戒。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云何得离。佛言。应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则得离内外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大般若经云。佛告善现。菩萨摩诃萨。若昼若夜。常不远离念佛作意。常不远离闻法作意。由此因缘。随诸国土。有诸如来。现说正法。即乘愿力。往彼受生。或乘神通。而往听法。由是因缘。此诸菩萨。生生之处。常不离佛。恒闻正法。无间无断。无量寿经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极乐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小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其第一佛。名曰远照。彼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宝藏。彼有九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三佛。名曰无量音。彼有二百二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龙胜。彼有十四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六佛。名曰胜力。彼有万四千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师子。彼有五百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八佛。名曰离垢光。彼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二佛。名曰无上华。彼有无数。不可称计。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斯。法等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佛语弥勒。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甚多无数。我但说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彼国者。昼夜一劫。尚未能尽。我今为汝略说之耳。唐。慈愍三藏法师。躬往天竺。寻求梵本。访善知识。深厌阎浮。乃自惟曰。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能速见佛。遍问天竺三藏学者。皆赞净土。合于金口。愍闻已顶受。渐至北天竺。健?罗国。王城东北。有一大山。山有观音像。愍。遂七日叩头祈请。以断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观音空中。现紫金色相。垂右手摩愍顶曰。汝若传法。自利利他。惟有西方阿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已。忽然不现。又唐。法照法师。大历二年。止衡州云峰寺。慈忍戒定。为时所宗。忽于一日。钵内。两次现五色云。云中见有梵刹。题曰。大圣竹林寺。后诣五台。见异光。果得竹林寺。方圆可二十里。一百二十院。皆是宝塔庄严其地纯是黄金。流渠华树。充满其内。照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师子之座。万众园绕。而为说法。照作礼。问曰。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法浩瀚。未审修何法门。最为捷要。文殊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以念佛。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佛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是诸法之王。汝当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照。复问。当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若系念。令念无间断。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说是语已。二大圣。各舒金色手。摩照顶。为授记。照欢喜礼谢而退(念佛往生法门。如大小弥陀经。无量寿经。观经等。及诸净土典籍。广明)。
归戒要集卷中
卍新纂续藏经第 60 册 No. 1129 归戒要集
归戒要集卷下
粤东鼎湖山沙门释 弘赞在犙辑
受八戒斋法
僧只律云。佛告诸比丘。今是斋日。唤优婆塞净洗浴。着净衣。受布萨。增一阿含经云。佛告优婆塞。当于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往诣长老比丘所。一一受八戒。一一受之。勿令失次。优婆塞戒经云。若优婆塞受持五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得失意罪。故忏法云。月无六斋。懒墯之业。灌顶经云。虽持五戒具足。不于六日持八戒斋。犹华树无果。妇人不产。种谷不滋。治生无利。折耗失本。更无衣帻。不持斋戒。无利如是。优婆塞戒经云。佛告善生长者。若有从他。三受三归。三受八戒。是名得具一日一夜优婆塞斋。明相出时则失。是故。不得佛像边受。要当从人。根本清净。受已清净。庄严清净。觉观清净。念心清净。求报清净。是名三归清净斋法。若能如是归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恶。悉皆消灭。若有难言。何缘五戒。尽形寿受。八戒斋法。一日一夜。当言。如来善知法相。通达无碍。作如是说。又如人重病。要须众药。和合治之。若少一种。则不能治。何以故。其病重故。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具诸恶故。要众戒。然后治之。若少一戒则不能治。大方便经云。受八斋法。应言一日一夜不杀等令言语决绝。莫使与终身戒相乱也。问曰。受八戒法。得二日三日。乃至十日。一时受不。答曰。佛本制一日一夜戒。不得过限。若有力能受。一日过已。次第更受。如是随力多少。不计日数。夫受斋法。必从他人边受。于何人受。五众边受。婆沙论问曰。近住律仪。云何而得。答曰。从他教得。谓随师教。自发诚言。恭敬受得。又受戒者。要随师语如师语而说。方得受。若先自发言。或与师俱说。不得律仪。问曰。着何服饰。受此律仪。答曰。常所受用。衣服严具着之。皆得受。若为暂时庄严身者。必须弃舍。方受此戒。受时应齐一昼夜。不增不减。谓清旦时。从师受得。至明清旦。律仪便舍。问曰。若至午后。受此戒者。亦得戒不。答曰。应言不得。除先要期。月八日等恒受斋戒。彼有余缘。午前不忆。食已方忆。深生惭愧。即请戒师。如法受者。亦得。萨婆多论云。夫受斋戒。要从他受。必无授者。但心念口言。自归三宝。我持八戒。亦得。准此必无戒师。或师不识戒相。方听自受。若近处有师。心生慢惰。不往从受。而自受者。亦不得戒。如俱舍论云。若不恭敬。不发律仪。若不如法受者。但生妙行。不发律仪。增一阿含经云。若受八关斋。先须忏悔前罪。然后受戒(应如是忏悔言)。
我某甲。从无始生死已来。至于今日。身业不善。杀。盗。淫。口业不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业不善。贪欲。瞋恚愚痴邪见。如此众罪。今向十方诸佛。诸大菩萨。得道贤圣。现前师僧。求哀忏悔(三忏已。教作如是受言)。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女人。即云优婆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次受三结)。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已。次受戒相)。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如诸佛尽寿。不偷盗。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盗。如诸佛尽寿。不淫欲。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欲。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如诸佛尽寿。不饮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饮酒。如诸佛尽寿。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如诸佛尽寿。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如诸佛尽寿。不坐高广大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广大床。如诸佛尽寿。不非时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时食。
(阿含经云。如上次第授已。当教发愿。智度论云。当发愿言)。
我某甲。受行八戒。随学诸佛。名为布萨。愿持是福。不堕三恶八难。亦不求轮王梵王。世界之乐。愿断诸烦恼。逮得萨云若。成就佛道(若欲兼报四恩。求生净土者。当作如是发愿言)。
我今以此八关戒斋功德。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普与众生。同生净土(梵网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增一阿含经云。若男子女人。欲得八关斋。离诸苦者。得尽诸漏。入涅盘城。当求方便。成此八斋。人中荣位。不足为贵。天上快乐。不可称计。欲求无上之福者。当求此斋。欲生六欲天。色。无色界天者。当持此斋。欲求一方。二方。三方。四方。天子。转轮圣王位者。亦获其愿。欲求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吾今成就。由其持戒八戒。十善。无愿不获。大论问云。五戒。一日戒。何者为胜。答曰。有因缘故。二戒俱等。但五戒终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时多而戒少。一日戒时少。而戒多。若无大心。虽复终身持。不如有大心。持一日戒。譬如软夫为将。虽复将兵终身。卒无功名。若英雄奋发。祸乱立定。一日之勋。名盖天下。八戒比于余戒。亦复如是。成实论云。八戒优婆塞者。秦言善宿男。是人善心。离破戒宿故。诸经论中。或名清信士。或言近佛男。或云近住男。优婆夷则云清信女。近佛女。也。报恩经云。若破八戒中重戒。后更受八戒。或受五戒。或受十戒。或受大戒。及禅戒。无漏戒。一切不得。此中戒相。持犯。如前五戒中说。唯五戒制离邪淫。此中全断淫欲为异。后之三戒。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者。谓不以诸华贯之为鬘。名香为末。涂饰薰佩。及庄严衣具等。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者。谓不自习歌曲戏舞。作诸妓乐。樗蒲围棋等。及他人作时。亦不往观听。不坐高广大床者。谓不坐卧过限。严丽庄校床座等。如阿含经云。床梐下。足高尺六。非高。阔四尺。非广。长八尺。非大。越此量者。方明高广大床(此是周尺)。复有八种床。初四约物辩贵。体不合坐。下四约人辩大。纵令地铺。拟于尊人。亦不合坐。一金床。二银床。三牙床。四角床。五佛床。六辟支佛床。七罗汉床。八师僧床。不非时食者。谓不过日中啖嚼五谷瓜果等。若日过西一线。即名非时。经云。诸天早食。佛日中食。畜生日西食。鬼神夜食。今受八戒。断六道因。学佛中食。以表中道。离二边过故。食讫。须嚼杨枝。净水漱口。去中余津。若不嚼杨枝。口中余津尚存。即犯非时。如无杨枝。除毒树。一切桃槐苦涩等树。皆可用之。今此八戒。诸经论中。或名八关斋戒。或名八斋戒。或名八支戒。以第六第七戒。合为一支。谓同于庄严处转。故名八支。或名八种长养功德法。名虽不一。而戒则同。谓以前八法。名为关戒。后一不非时食。名之为斋。关谓关闭八恶。不起诸过。斋以齐中为义。即是禁止八恶。令修中道也。复有释云。斋者。齐也。谓禁止六情。不染六尘。齐断诸恶。具修众善。故名斋也。大方便经云。优波离。白佛言。夫八斋法。通过中不食。乃有九法何以八事得名。答曰。斋法过中不食为体。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法。是故言八斋。不云九也。成实论云。何故正离八事耶。谓此八是门。由此八法。离一切恶。是中四是实恶。饮酒是众恶门。余三是放逸因缘。是人离五种恶。是福因缘。离余三种。是道因缘。婆沙论问曰。八支律仪。几是尸罗支。几是不放逸支。几是远离支。答曰。五是尸罗支。谓离害生命。乃至离饮酒。一是不放逸支。谓离非时食。余二是远离支。又前四是尸罗支。离性罪故。第五是不放逸支。虽受尸罗。若饮诸酒。心便放逸。不能护故。后三是远离支。以能随顺厌离心故。厌离能证律仪果故。此之八戒。名近住律仪。谓近阿罗汉住以受此律仪。随学彼故。或名长养。长养在家善根。令近出家善根住故。此近住律仪。或有根本业道净。而近分不净。如自在者。受此戒者。有厨人欲杀生命。拟充所食。彼便告曰。我今受戒。不得杀生。留待明朝。杀充所食。如刑戮等。亦尔。如是名为根本业道净。而近分不净。世尊说彼所受戒。虽是胜业。而不获大果。或有根本业道净。而近分亦净。而恶寻思之所损害。谓欲寻思。瞋寻思。害寻思。世尊说彼所受戒。虽是胜业。而不获大果。或有根本业道近分俱净。非恶寻思之所损害。而不摄受正念。谓六随念(佛。法。僧。戒。施。天)。世尊说彼所受戒。虽是胜业。而不获大果。或有根本俱净。非恶寻思。摄受正念。而不回向解脱。为求生天欲乐等。故受持戒。世尊说彼所受戒。虽是胜业。而不获大果。若有根本业道净。乃至回向解脱。世尊说彼所受戒。是殊胜业。能获大果。由此应知。随心优劣。所获报殊。当发大心。以求胜果。故八长养功德经。受戒已。发愿言。我持戒行。庄严自心。令心喜悦。广修一切。相应胜行。求成佛果。究竟圆满。复说偈曰。我发无二最上心。为诸众生不请友。胜菩提行善所行。成佛世间广利益。愿我乘是善业故。此世不久成正觉。说法饶益于世间。解脱众生三有苦。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人以四大宝藏。满中七宝。持布施人。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得无量果报。至涅盘乐。弥勒出时。百年受斋。不如今日五浊世中。一日一夜持斋。无量寿经佛言。汝等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极乐世界。为善百岁。斋法经云。譬如天下十六大国。满中众宝。不可称说。不如一日受佛斋法。比其福者。十六大国。为一豆耳。杂譬喻经云。一日持斋。有六十万岁粮。非时不食。复有五福。一少病。二身安。三少淫。四少睡。五生天识宿命。堕舍迦经。云。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奉持八斋。一日一夜。福不可计。若贤善人。急欲得阿罗汉道。若佛道者。生天者。端其心。一其意。一月十五日。或二十日。受斋大善。大智度论云。若十二月。一日至十五日。受持此戒。其福最多。此是如来现大神通日也。问曰。何故六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鬼神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以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治福。以避凶衰。是时斋法。不知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始教一日一夜。如诸佛受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盘乐。四天王经中。佛说月六斋日。天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下观察众生。不布施持戒。孝顺父母者。便上忉利天。以启帝释。帝释诸天心皆不悦。说言。修罗种多。诸天种少。若布施持戒。孝顺多者。诸天欢喜。说言。天众增益。修罗减损。涅盘经云。佛告大王。波罗柰国。有屠儿名曰广頞。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子。如来弟子。尚有如是大功德果。况复佛也。贤愚经云。阿盘提国中。有一老婢。晨夜走使。不得安处。小有违失。便受鞭捶。衣不蔽形。食不充口。年老困悴。思死不得。持瓶诣河取水。思惟是苦。举声大哭。时迦旃延尊者。来至其所。问言。何以悲泣懊恼乃尔。白言。尊者。我既年老。恒执苦役。加复贫穷。衣食不充。思死不得。以故哭耳。尊者言。汝若贫者。何不卖贫。婢言。贫那得卖。谁当买贫。尊者言。贫实可卖。如是至三。婢言。苟贫可卖。我宜问方。大德。贫云何卖。尊者言。审欲卖者。一随我语答言诺。尊者告言。汝先洗浴。洗已。告言。汝当布施。白言。尊者。我极贫困。身无手许完纳。唯有此瓶是大家许。当以何施。尊者即持钵与之。汝持此钵取少净水。如教取来奉上尊者。尊者受已。寻为咒愿。次教受八戒斋。后教念佛种种功德。问言。汝有住止处不。答言。无也。若磨时。即磨下卧。舂炊作使。即卧其中。或时无作。止宿粪堆。尊者言。汝好持心。恭谨走使。莫生嫌恨。自伺大家。一切卧竟。密开其门。于门曲内。敷净草坐。思惟观佛。莫生恶念。时老婢奉教归家。依敕施行。于后夜中。即便命终。生忉利天。大家蚤起。见婢命终。瞋曰。此婢恒常不听入舍。今暮何故乃于此死。即使人草索系脚。拽至林中。此女既生天上。与五百天子娱乐。时舍利弗在忉利天。问言。汝因何福。生此天中。答言。不知。舍利弗借其道眼。观见故身。生天因缘。由迦旃延。即将五百天子。来至林中。散华烧香。供养死尸。诸天光明。照曜村林。大家见变。怪其所由。与众诣林观看。见诸天子。供养此尸。即问天曰。此婢丑秽。生存之时。人犹恶见。况今已死。何故诸天。而加供养。时天子具说本末。生天因缘。即皆回诣迦旃延所。尊者。为诸天人。广说妙法。所谓施戒生天之论。欲不净法。出离为乐。时彼天及五百天子。得须陀洹果。飞还天宫。时在会众。闻法已。各获道迹。乃至四果。莫不欢喜奉行(迦旃延。以天眼观见此婢。余有一夜命在死即堕落地狱。受无量苦。故往度之)。法句喻经云。东方有国名郁多罗波提。有婆罗门五百人。相率欲诣恒水边。三祠神池。沐浴垢秽。裸形求仙。路由大泽。迷不得过。中路乏粮。遥见一大树。如有神气。想有人居。驰趣树下。了无所见。举声大哭云。饥渴委厄。穷死斯泽。树神现身问曰。道士。那来。今欲何行。同声答曰。欲诣神池。澡浴望仙。今日饥渴。幸哀矜济。树神举手。百味饮食。从手流溢。给众饮食。皆得饱满。其余饮食。足供路粮。临别。诣神请问曰。本行何德。致此巍巍。神曰。吾本所居。在舍卫国。时国大臣。名曰须达。饭佛众僧。于市买酪。无提酪者。倩我提之。住到精舍。使我斟酌讫行澡水。俨然听法。一切欢喜。称善无量。时我奉斋。暮还不餐。妇怪问我。不审何恨。我曰。不恨也。见长者须达饭佛。请我奉斋。斋名八关。时妇瞋忿言曰。瞿昙乱俗。奚足采纳。君毁遗则。祸从此兴。踧迫不已。便共俱食。时我寿尽。神来生此。为此愚妇。破我斋法。不卒其业。来生斯泽。作此树神。提酪之福。手出饮食。若全斋法。应生天上。封受自然。即为五百人。而说颂曰。祠祀种祸根。日夜长枝条。唐苦败身本。法斋度世仙。按贤愚经及百缘经云。昔迦叶佛灭度之后。遗法垂末。有二梵志。到比丘边。俱受八戒。一愿生天。一愿作国王。愿生天者。归家。妇呼共食。夫言。向受佛斋。过中不食。妇曰。君是梵志。自有戒法。何缘乃受异道之斋。今若相违。不共我饭。当以斯事语诸梵志。摈汝不与会同。夫闻恐怖。便与妇非时而食。由破斋故。后生龙中。其愿作王者。持斋完具。得生王家。作大国王。时王园中。多有甘果。守园之人。日日奉送。其人后时。于园泉中。得一异柰。色香甚美。便作是念。我每出入。常为门监所遮。当以此柰与之。门监得已。奉贡黄门。黄门纳竟。转上夫人。夫人得柰。复用献王。王食此柰。甚觉甘美。便问夫人。展转相推。到守园人。王即唤来。而责之曰。如此美柰。何为不送。乃与他人。园人于是具陈本末。王瞋语言。自今以后。常送斯柰。园监启王。此柰无种。何由可办。王曰。若不能得。当斩汝身。其人还园。举声大哭。其龙先身与王共受斋故。生于王园泉中。时龙变身为人。从泉而出。问其哭由。园监具说。龙闻入水。以金盘盛柰出泉。遣持奉王。并说吾意。云吾及王。本是亲友。昔在世时。俱为梵志。共受八戒。各求所愿。汝戒完具。得为人王。吾戒不全。故生龙中。今欲奉八关斋法。求舍此身。当为吾觅八关斋文。持来与我。若其相违。吾覆汝国。用作大海。园监以柰奉王。具说龙意。王闻甚忧。良由时世无佛。法又灭尽。斋文难得。有一大臣。王敕之曰。龙索斋法。仰卿得之。若不得者。吾当杀卿。大臣归家。甚怀忧恼。臣父见子。面色不悦。问知委由。其父语曰。吾家堂柱。每放光明。试破看之。必有异事。寻即破之。得经二卷。一是十二因缘。二是八关斋文。得已奉王。王得欢喜。自送与龙。龙得此经。便用好宝赠王。王及于龙。重修八戒。寿尽生天。同共一处。至释迦如来出世。从天来下。至于佛所。佛为说法。时二天子。俱得须陀洹果。还归天上。从是已往。毕得涅盘(按此八戒。无论已受五戒。未受五戒。皆得受之。或六斋日。自??日。或父母生日。讳日等。皆可受持。以资福慧。为出世之基。菩萨处胎经云。八关斋戒者。是诸佛之父母。谓由出生诸佛故也。若受戒已。或遇破戒难缘相逼。宁可舍戒已。然后作之。不得犯戒罪。后还得受戒。欲舍戒时。无问出家在家人边。但向一人言。我今舍八戒不持。一说。即成舍)。
归戒要集卷下(终)
三归音释
如来
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
佛
梵音具云。佛陀。此云觉。功成妙智。道登圆觉。故名为佛。盖穷理尽性。大觉之称也。觉具三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肇法师曰。生死长夜。莫能自觉。自觉。觉他者。其为佛也。福慧具足。金身丈六。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巍巍堂堂。众圣之师。四生之慈父也。
世尊
佛有无量德。亦有无量名。今以十号德具。为物钦重。天上人间。所共尊故。故曰世尊。
麨
音炒。熬米麦磨为粉屑也。
三昧
此云正定。
僧
梵音具云僧伽。此云众。谓清净和合众。乃四比丘已上之称。受持如来二百五十大戒。所谓禁戒守真。威仪出俗。故名僧也。
呵梨勒
此云天主持来。此果为药。功用至多。无所不入。俗名诃子。
五比丘
一憍陈如。二马胜。三?提。四婆敷。五拘利。
四谛法轮
苦集灭道也。
阿罗汉
此云无着。亦云不生。又名应真。谓一切烦恼断尽。于后世中。不受生死果报。应受一切人天供养故。
耶舍伽
此云宝称。
舍利弗
此云身子。
目犍连
此云辨菽氏。二人共领五百门徒。从佛出家。俱成阿罗汉。
三迦叶
一优楼频螺迦叶。二伽耶迦叶。三那提迦叶。此三兄弟。领一千徒弟。俱从佛出家。成阿罗汉。
须?陀罗
此云善贤。年一百二十岁。闻佛涅盘。来至佛所。闻法悟道。出家成阿罗汉。
梵志
梵语婆罗门。此云净行。亦云梵志。梵者净也。谓是梵天之苗裔。唯天竺国有。余国所无。其种别有经书。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如此方儒宗。或出家。或在家。多恃己道术。我慢人也。
四不坏信
归依三宝。并正法也。
释迦文
梵语释迦。此云能文。是此方之言。义名能儒。亦名能仁。是姓也。号牟尼。此云寂默。
三世佛
三世者。过去。未来。现在。
五分所成
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脱。五解脱知见。佛以此五法成身。即五分法身。
学无学
学。即初果。二果。三果圣人。有余烦恼。尚须学断。故名为学。四果阿罗汉。烦恼断尽。故名无学。
贝叶
梵语贝多。此云岸形。其叶长广。其色光润。凡所书写。皆采用之。
三藏圣教
经。律。论。
十二部经
一契经。二重颂。三授记。四孤起。五无问自说。六因缘。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未曾有。十二论义。
三智
一一切智。谓于一切内外诸法。能知能解。是声闻缘觉之智。二道种智。谓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根。是菩萨之智。三一切种智。谓能以一种智。知一切诸佛之道法。知一切众生之因种。此是佛智也。
三谛
三者。空。假。中也。谛者。审也。谓谛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谛。真即真空。泯一切法之谓也。即假是俗谛。俗即世俗。立一切法之谓也。即中是中谛。中即中正。统一切法之谓也。
三乘
一菩萨。二缘觉。三声闻。
七众
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式叉摩那。四沙弥。五沙弥尼。六优婆塞。七优婆夷。
四向
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
四得
四果圣人。
六神通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知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六漏尽通。
世间八法
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
五德离身
亦名五衰相。一宝衣垢秽。二宝冠华萎。三腋下汗流。四身体臭秽。五不乐本座。
天帝释
梵语释提桓因。此云能天主。谓能为三十三天主也。姓憍尸迦。
忉利天
梵语忉利。此云三十三。是欲界第二天。居须弥山顶。四面各有八天。帝释居中。共为三十三也。
阿惟越致
此云不退转。证无生法忍菩萨。乃得不退转地。
毗婆尸
此云胜观。
鬻
音欲。卖也。
南无
此云归依。归是反还之义。谓反邪归正也。依是依凭。谓凭三宝得出三涂。及三界故。亦云归命。谓心驰散六尘。令举自命根。还归本源。故曰归命。又举自身命。归投三宝。即以三宝为所归。所归以救护为义。如大方便经云。譬如人有罪于王。投向异国。以求救护。异国王言。汝求无畏。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相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罪。归向三宝。以求救护。若诚心三宝。更无异向。不违佛教。魔王邪恶。无如之何。
摩尼
此云离垢。即如意珠宝也。
涅盘
此云圆寂。德无不备。谓之圆。障无不尽。谓之寂。旧云不生不灭。乃三乘圣人所证者。
阿修罗
此云非天。亦云无端正。男丑女端正故。宫殿园林七宝所成。居大海底。常与天斗。
摩竭鱼
此云鲸鱼。眼如日月。齿如白山。口如赤谷。所谓吞舟鱼也。
毗尼
此云善治。谓自治贪瞋痴。亦能治众生之恶。即律藏也。
阿毗昙
此云无比法。即论藏也。
阿含
此云教。亦云法归。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乃大小乘教之通号。而小乘中别出四部。一增一阿含。二长阿含。三中阿含。四杂阿含。
阿鼻地狱
亦云阿毗。此云无救。亦云无间。罪人在中。一劫受苦不可救。而无弹指顷息苦故。在赡部洲下。第八重。纵广八万由旬。一人多人。皆遍满其中。
阿难
此云庆喜。是佛从弟。出家侍佛。为传灯二世祖。
南赡部洲
此云胜金洲。其土南狭北广。纵广七千由旬。居须弥山南。
舍利
三乘圣人身骨。皆名舍利。
西牛货洲
彼土多牛。以牛为货故。其土纵广八千由旬。形如满月。居须弥山西。
东胜身洲
胜南赡部洲故。其土东狭西广。形如半月。居须弥山东。
北俱卢洲
此云胜处。其土方正。纵广一万由旬。居须弥山北。
辟支佛
此云缘觉。悟十二因缘得道。中乘圣人。
十善
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不贪。瞋。邪见。
沙弥
此云求寂男。出家禀受十戒。
沙弥尼
此云求寂女。受持十戒。
式叉摩那
此云学法女。于二年中。修学六法。然后受比丘尼戒。
比丘尼
此云乞士女。禀受三百四十八戒。
比丘
此云乞士。外以乞食资身。福利檀越。内以乞法资心。而长慧命。禀受二百五十大戒五戒音释。
至真等正觉
如来断尽一切烦恼。令身口意清净。无染无着。无虚妄。故名至真。以一切平法。开觉一切众生。成无上觉。故名等正觉。
三恶道
亦名三涂。谓地狱。饿鬼。畜生。
自在天
梵语婆舍?提。此言他化自在。谓夺他所化而自娱乐。别行疏云。是欲界顶天。假他所作。以成己乐。即魔王也。若大自在天。则居色界顶。字威灵帝。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云无上正等正觉。乃诸佛所证之道。
三十六失
善恶所起经云。饮酒三十六过。一资财散失。二现多疾病。三因与斗诤。四增长杀害。五增长瞋恚。六多不遂意。七智慧渐寡。八福德不增。九福德转减。十显露秘密。十一事业不成。十二多增忧苦。十三诸根闇昧。十四毁辱父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信婆罗门。十七不尊敬佛。十八不敬僧法。十九亲近恶友。二十舍离善友。二十一弃舍饮食。二十二形不隐密。二十三淫欲炽盛。二十四众人不悦。二十五多增语笑。二十六父母不喜。二十七眷属嫌弃。二十八受持非法。二十九远离正法。三十不敬贤善。三十一违犯过非。三十二远离圆寂。三十三颠狂转增。三十四身心散乱。三十五作恶放逸。三十六身谢命终。堕大地狱。受苦无穷。
五阴
色。受。想。行。识。
五欲
色。声。香。味。触也。又财色名食睡。亦名五欲。
五盖
一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盖也。
五神通
如上六神通。除漏尽通。
五道
一天。二人。三地狱。四饿鬼。五畜生。
黠慧
上音辖。坚慧也。
阎罗王
此云双王。地狱主也。赡部洲下。过五十那由他。是其住处。
伊罗钵龙王
伊罗钵。此云臭气。树名也。此龙迦叶佛时。作比丘。因折此臭树叶。遂堕龙中。头上生此臭树。受大苦恼。因以为名。
四等果人
一须陀洹果。二斯陀含果。三阿那含果。四阿罗汉果。
四禅
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梵语禅那。此云静虑。
四空定
一空处定。二识处定。三无所有处定。四非非想处定。
阿那般那
此云出息入息。即数息观也。
酒淀
音电。
横罹
音离。遭也。
一天下
即南赡部洲也。
果蓏
音裸。在木曰果。在地曰蓏。即蔓生者。
旃陀罗
此云屠者。即屠杀手。
摴蒱
上音枢。下音蒲。老子入胡作。今人掷之为戏。
泥犁
此云无有。谓无有喜乐。或言无赦处。即地狱也。
暖法
如人以木钻火。火虽未出。先得暖相。譬行者修四谛观。以定资慧。加功用行。以智慧火。烧烦恼薪。虽未得无漏之智。已得智火前相。故名暖法。若观行转明。善根无退。见道即证须陀洹果。
檀波罗蜜
梵音檀。此云施。波罗蜜。此云到彼岸。
揣
音团。
四天下
即四大部洲。
颂愿
即经中佛所说偈。咒愿于彼。令得善利。如有颂云。世间五欲乐。或复诸天乐。若比爱尽乐。千分不及一。由集能生苦。因苦复生集。八圣道能超。至妙涅盘处。所谓布施者。必获其义利。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八戒音释。
布萨
此云净住。又云天语净住。人语或云精进。亦云长养。通僧及俗。俱禀修行。所谓净身口意。如戒而住也。
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此以上半月。下半月。各三日言之。下半月。二十三日。即上半月初八日。二十九。三十日。即上半月。十四。十五日。此名六斋日。
尸罗
此云清凉。即戒之别名。谓能持戒。则贪瞋痴诸烦恼。得清凉故。
明相出时
谓日未出前二刻也。又云观见手掌文时。
五众
即出家五辈。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式叉摩那。四沙弥。五沙弥尼。
三恶八难
三恶。即三恶道。八难者。前三即三恶道。四长寿天。寿五百劫。外道得无想定。故生其处。五北俱卢洲。六盲聋喑哑。七世智辩聪。谓世人邪智聪利。耽习外书。不信出世正法。八生在佛前佛后。此八者皆不得见佛闻法。故称为难也。
轮王
轮王有四。金轮王化被四洲。银轮王则政隔北俱卢洲。铜轮王则除北俱卢。及西牛货洲。铁轮王则唯赡部洲。此四轮王将即大位。随福所感。有大轮宝。浮空来应。则感有金银铜铁之异。故为四焉。
梵王
居色界。初禅二禅中间。统小千界。
萨云若
此云一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萨云若。
四恩
一父母恩。二众生恩。谓无始劫来。一切众生。轮回六道。于多生中。互为父母故。三国王恩。四三宝恩。三宝是良福田。能令众生。出生死苦。至涅盘乐。
三有
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有生有死故也。
六欲天
一四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
色无色界天
色界。即四禅天。无色界。即四空天。
声闻
修四谛法。证得小乘四果。
缘觉
梵名辟支佛。如前释。
鬘
音曼。贯花以严身首也。
五浊恶世
一众生浊。谓诸众生。不畏恶业果报。不修善法。二见浊。谓邪见增盛。不修善道。三烦恼浊。谓诸众生。多诸爱欲。贪瞋痴盛。恼乱心神。四命浊。谓人寿转减。百岁者稀。以恶业增故。三十二十十岁。寿数长短不定。五劫浊。谓刀兵。饥馑。疾疫。三灾起时。众生更相杀害也。
迦旃延
此云文饰。亦云不定。
四果
即上四果等人。
菩萨
梵语具云菩提萨埵。今人尚略。故云菩萨。菩提。佛道也。萨埵。此云大心众生。谓有大心入佛道也。又萨埵。名成众生。谓用佛道成就众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