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纂续藏经第 56 册 No. 0930 十不二门枢要
No. 930-A 十不二门枢要叙
十不二门解释而众者安不由文以意为主悟意不侔文随意变故诸先达不克自默今亦然也十门之作正为于观故曰观心乃是教行枢机辄以枢要名云。
绍兴戊午八月丙辰墨禅斋叙
No. 930
十不二门枢要卷上
东掖虎溪沙门 了然 述
十不二门
或曰既是后人录出讵可私安此题释曰天台目录有六即义一卷十如是义一卷今入太部由从大部流出别行故有此称今可例之秪以十不二门四字别题无爽况云故此十门不二为目实虽名其所作恐亦意乎别行然此文兴致正为于观教观傍正须知二意一约三部所自之文二约一家传通之旨三部所自则傍正互有如义例云凡欲释义先思部类如法华玄虽诸义之下皆立观心然文本意明五重玄义出诸教上则教正观傍托事兴观义立观心若今止观纵用诸教意在十法以成妙观则观正教傍一家传通则惟观为正是故三部皆以观心而为正要盖天台申经非数他宝故遵佛嘱须立观心若不立观季世根机无由入道如佛嘱云若人信汝所说则为见我亦见于汝及比丘僧是以天台立观专据此嘱文文之下皆可修观求其旨者以佛世灭后信法二行分其根性从多为论若非法行无由趣入况法行思惟其义尚通当了诸法悉惟是心应以观心为其正要以从文故玄既观傍故于十妙观有存没今从旨故玄亦观正故撮十妙为此十门门门既乃即心妙妙无非是观若谈观文言望于止观此中极略若谈宗旨望于止观今文颇周以止观宗旨无出三千即在一念今以三千不二点示一心心全是妙妙不出十若晓十妙则止观可知故云一期纵横不出一念三千世间即空假中理境乃至利益咸尔则止观十乘成今自行因果起教一章成今化他能所若不先了不二法体欲申十门恐其未可一者三谛为不二体如云若非三千空假中二者空中为不二体如云亡净秽故以空以中三者中道为不二体如云非权非实四者一性为不二体如云本谓一性或曰不二之体妙绝言思如何进退有四不同答妙绝言思即一体也但以三谛即一空中即一中道即一 即不二故此四焉即是一法为不二体若谓为一亦非不一净名真入其在斯欤然不二之名本出净名今特取之以为目者盖玄迹门十妙之后乃约悟理方名开显故云若取悟理者理即非权非实不见一法空拳诳小儿说权说实是则为粗理则非权非实是故为妙签云一切诸法亡泯不二更约悟理开前十妙权实同成一理心性所谓悟理者开权显实若悟实理理非权实则权实不二故疏云今还悟入三一不二即知佛说三一无分别也记云次文约理故有权有实为权权实不二为实此第二释秪是显前实教之理理是权实不二苟不如此岂得文云开权显实二而不二耶其称门者不二即门该理教行即不二理为言诠即不二理为观行皆可称门止观云止观是行无生门是教依教修行通至无生法忍因位具足净名三十二菩萨各说入不二门此以不二门为教也玄文云约行者泥洹真法实众生从种种门入三十二菩萨各入不二法门此以不二门为行也妙句云实相亦二义一当体虚通故名之为门如净名入不二门二能通方便作门记云只一实理从二得名由虚通故令他所归此以不二门为理也今从别论以不二观入不二理惟观称门故曰重述十门令观行可识如净名广记解疏用于十种四句释不二门云第十四句者纯约观门虽徒多门意在于观故使观门最在后说然门是能通乃有二义一者就妙自论能通以不二观通不二理二者对粗以论能通以不二观而通于二使二而入不二之门即于诸法见不二理须了观之与理不离一心以心入心心无二相当处绝待实无能入及于所入无所拘滞通而不壅亦无所住方可名门或曰以十门为能通十妙为所通可乎答若约能申所申其亦可云今立十门申通十妙故撮十妙成此十门但不可认门之一字云从圆通十妙而立。
△释文为三初总序二初叙玄文二初叙教二初叙。
然此迹门谈其因果及以自他使一代教门融通入妙。
玄云上来四妙名为圆因三法秘藏名为圆果签云上四妙为因者位妙若立实通因果为对三法且从因说又曰若从别说当位高深自是一意是则五妙有横有竖横则当位高深俱通因果竖则迷悟对论局分因果竖中前三一向因后一一向果位妙一往通因果二往局在因局在因者又有通局通则该乎观行相似签云行之所阶则有诸位若即行所阶为位不独位通观行亦乃行通相似若从行所阶为位行局观行位局相似由行所阶方有诸位位居行后故局十信旧释自他二说不同正义以前五妙为自后五妙为他指要文心圆通同以后之五妙能化为自所化为他今曰正义得其法体失文所从其指要等得文所从失其法体何者若约法体自即空中同前自行如签八云如释十妙自有从因至果自行化他故知今云谈其因果及以自他者自之一字即自行也若文所从今在后五论其感应能化所化即体(自也)利他(他也)是故乃云及以自他至自他门当见今说一代教门者五时四教也其迹门所谈因果自他者使知四时三教之粗融入法华圆教之妙。
△二证。
故凡诸义释皆约四教及以五味意在开教悉入醍醐。
玄文凡于因果自他诸义解释皆约四教及以五味者意在开四味三教之粗入醍醐圆教之妙是以向云使一代教门融通入妙言不虚矣二叙观二初叙一家以观为正。
观心乃是教行枢机。
玄文因果自他等曰入道须约观心若非观心入道无门岂非观心为教行要故知今文以观为正指要云一切教行皆以观心为要皆自观心而发观心空故一切皆空等四意以入道具德为要文心云教之所归行之所自要在观心下文云若了一念十方三世诸佛之法本迹非遥教之要也又众生心因既具三轨此因成果名三涅盘行之要也斯是文心承用指要正义云教无观心乃成徒施行无观心从何发起于教于行若户之有枢弩之有机言其要也圆通云问圣人被下名之为教如何以观心为枢机答圣人设教要令观心若不观心名数他宝又问行即观心如何观心为行枢机答妙行必以观心为要若不观心非行机本故止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但观识阴识阴者即是观心如灸病得穴伐树得根岂非观心方是妙行之枢要乎斯是圆通承用正义诸师之说皆不以一家传通之旨今日入道观为正要且圆通虽云圣人说教要令观心及下却云灸病得穴岂非观心方是行要然圆通之失有二一者不知三部皆观为正二者既然不许十不二门教傍观正如何却云教若无观名数他宝今只问云还可得云妙教乃是观心之枢机不若不可者岂非教傍观正者耶。
△二示部类以观为傍二初示观傍二初通示二初对他部名广略。
仍且略点寄在诸说。
对止观之广则玄文为略以此略点寄在玄文诸妙后说签云若观心十并皆附在诸文之末又玄文观心且略点者由观心义寄在止观并四念处及小止观诸说故也。
△二就今部辩存没。
或存或没非部正意。
以由玄文以观是傍其观心文故或存没签云本迹各十具列在文若观心十或存或没不别开章。
△二别示。
故纵有施设托事附法或辩十观列名而已。
前通示存没今别示所存纵或存者其所施设不出托事附法或辩从行而此三种既然非正故但列名又列名者别语从行问十观者十乘也若托事附法亦修十观今何别指为从行耶答十乘者三种观法之通体也托事附法从行者三种观法之别相也以依表托之事修十乘者曰托事观以依法门之相修十乘者曰附法观除前二外以依万境修十乘者曰从行观荆溪之文乃揽十乘通体而为从行别名故从行观云十乘如别章。
△二明教正三初辩妙字。
所明理境智行位法能化所化意在能诠诠中咸妙。
能诠即今经妙法之名诠中即始七科谛境终十番利益各该时教以开显故咸受妙名。
△二辩十字。
为辩诠内始末自他故具演十妙。
玄云法虽无量十义意圆圆即周具正义云自行以境妙为始三法为末化他以感应为始利益为末今为证之玄云前五约自行因果具足后五约化他能所具足自他始末皆悉究竟签云结成自行化他各有始终既云各有故可为证又始则自行因果故有其五末则化他能所故亦有五以由今文先举始末与玄文殊。
△三结法华。
搜括一化出世大意罄无不尽。
既演十妙则一化之事周穷一化既穷则出世之意罄尽若非法华妙诠化意何由可尽。
△二叙今作四初揽教成观。
故不可不了十妙大纲故撮十妙为观法大体。
正明教则十妙可尽欲入道则须了大纲十妙之教如网目观心之要如大纲前文以观心为枢机今文以观法为纲体岂非观心为入道之本大纲者即是十妙有此大纲色心不二是境妙大纲乃至受润不二是眷属利益二妙大纲以十门不二之观法为十妙教网之大纲可以此纲统摄十妙故云更以十门收摄十妙即是撮十妙之大纲为观法之大体。
△二会通诸法二初约迹会本。
若解迹妙本妙非遥应知但是离合异尔因果义一自他何殊故下文云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以迹会本细释如他。
△二约名会四。
况体宗用只是自他因果法故况复教相秪是分别前之四章使前四章与诸文永异。
△三结成观要二初以三千结要二初结一代。
晓斯旨则教有归一期纵横不出一念三千间世即空假中。
四章即释名本妙即迹妙迹妙即括一化一化即该十方而十方必包三世若了斯旨则一代时教乃有所归不出归乎一念三千故曰一期纵横不出一念三千世间一期者即五时也今据签文释玄一斯化道事理俱圆云始自寂场终乎鹤树故曰一期诱物入实故曰化导一代教法咸归本实亦同涅盘疏荆溪私谓云细将六门以括一部愿以一部统收一期纵横者即教法也教有显密密横显纵显中又二一类竖禀之教属纵所被增减之教属横又不别分对但言一期所有教法被物不同故曰纵横意在见其被物之教无方自在云纵横尔问或以时纵教横何如答一者文繁一期即时二者义局时亦有横如通五时问圆通一期者一往也一往言之五章十妙一一相生名纵各各相望名横五章十妙实非纵横但一往耳又引例云如玄义云复次百界千如纵横甚多以经论偈结之令其易解记云实非纵横义言纵横又指理境利益咸尔为历妙结境乃云既历十妙结成三千何但约于四教五味以释纵横故知消文须观前后收束结撮承蹑有由今曰不然一者不可以一期为一往今文一期须同玄文一期化导并辅行云一期佛教故知一期是时也佛教即教法也二者不合以玄为例彼谈百界千如故曰实非纵横三者正违历结之文何得却以为证何者若纵横已是十妙指为三千既毕何以复云利益咸尔若云历妙结者咸尔之言深为未便如云一期理境利益不出一念三千又更结云理境利益咸尔可乎。
△二例十妙。
理境乃至利益咸尔。
前文通结一化不出一念三千今文例点十妙亦何出此一念三千。
△二以止观会同。
则止观十乘成今自行因果起教一章成今化他能所则彼此昭着法华行成使功不唐捐所诠可识。
立行修观无出止观既点玄文十妙即止观十章则显彼此皆法华行使十妙功不唐捐十妙本释能诠之名名既即观名下所诠无非观道故云可识问起教一章广文虽阙裂网一略义即足焉还于初心可修习乎答诸师异论备在他文今曰从文生起自行化他两种裂网皆在果上自行亦果者行始为因行终为果果即自行之证故辅行云如此自他皆由妙观契于妙境是故能有如此妙用良由自行于真证位契乎妙境自行裂网也故方有于妙用之能他裂网也若入心成观则自行化他二种裂网皆在初心即可修习一者三观对论修于空中自行裂网修于假观化他裂网二者三观通论修三观者入以照理自行裂网出以照物化他裂网若得此旨用格诸师自见臧否不暇广陈问入心成观唯修十乘复修起教若只修十乘其起教一章不用修耶答起教一章文虽在后入心成观法理在初由修十乘既有假观岂非即是起教一章初心修耶问若约法理只修十乘已摄起教何故复云起教一章成今化他能所答今从别摄文相以说。
△四正示今作四初示十门。
故更以十门收摄十妙。
由今作者于十妙中撮其大纲成此十门若尔故可以十门观法之大纲而收摄十妙教法之网目。
△二示立名。
何者为实施权则不二而二开权显实则二而不二法既教部咸开成妙故此十门不二为目。
二而不二者开权见实实亦不立方名不二问为实施权不二而二为同体耶为异体耶若异何云不二而二若同何云而二属粗答虽然不二而二其奈二即是粗问二虽是粗其奈不二为二答约佛意说故云不二而二当施权时众生但见于二岂知不二为二故释签云众生得即理之事圣人得即事之理圣人知即众生不知。
△三示通入。
一一门下以六即捡之。
十门皆观且置境等生起之说是故当门各有浅深特名门者由通入故乃自理入至究竟入。
△四示所申。
本文已广引诚证此下但直申一理使一部经旨皎在目前。
今所申者为成观故即不二理成不二观以不二观申不二理理既不二故云一理即是经旨开权显实诸法实相三谛四句皆即一故而此一理即我当念以念如境境全是心以境照心心全是境故此一理皎在目前。
△二正说二初列十门对妙二初列门。
一者色心不二门(至)十者受润不二门。
△二对妙。
是中第一从境妙立名(至)第十从眷属利益立名。
△二正说十初色心不二二初标。
一色心不二门者。
此门一性为不二体故曰一切诸法无非心性以无觉知之色对有想念之心当体一如是名不二。
△二释二初通约自己示色心不二三初开总出别二初约七境通示总别。
且十如境乃至无谛一一皆有总别二意总至一念别分色心。
十如是境以十界因果为别十二因缘境以三道为别四谛境以世出世间二种因果为别二三一无谛境通而言之以三谛为别问一实及无如何是别答一实及无乃属于心此心对色为二成别问总在一念念即是心何不名别答总在一念之心乃是色心不二之心盖非对色辩心之心岂可得名为别问如上之别事耶理耶答通而说之十如是境既是十界因果之法据辅行云不谈十界收事不遍属事别也又镜明性十理具三千即理别也像生修十变造三千即事别也十二因缘既是三道即事别也又性具三道即理别也修造三道即事别也四谛境中苦集二谛即事别也道灭二谛即理别也又苦集道三即事别也灭唯理别又四既名谛谛即是理皆理别也又理具四谛即理别也修中四谛即事别也二三一无皆理别也又俗谛事别也真谛理别也又俗谛事别也真中理别也又真俗事别也中道理别也又真俗中三皆事别也一实及无准真中说问真俗中者三谛之理何名事别答以对亡三不二为理故使照三而二为事如辅行云三谛无形俱不可见然即假法可寄事辨乃至假立中名假立空称假立假号指三为假假即事也而又明云可寄事辨岂非照三为事者耶问夫三谛者天然性德事义何在答三谛事理义不一途若约过德则三谛为理三惑为事是故得云天然性德若约亡照则一性为理三名为事是故得云然即假法可寄事辨可执过德而难亡照苟谓不然大师或以中道为理真俗为事或真中是理俗谛为事荆溪何云三皆性德问照三为事事即情矣空假中三应属情耶答三惑三道体乃是情如璞如垢空假中三如砧如锤因治三惑于一性上立三假名名由情得故空假中为情所累遂得事名然空假中自非情也上约能具一性而立三名以说若约所具空假二边体是无明亦属情摄又性本亡名但以为缘附世假立如大师云佛本无身无寿亦无于量随顺世间而论三身三寿三量既顺世间立三名字世非事耶今亦例然又荆溪云如来名号十万不同般若一法说种种名解脱亦尔多诸名字是名随情今亦例尔问可以照三为真理否可以德三为由情否答大率学佛须善法体法体不明则随文生解随文生解则心理错乱当知真俗中三只一法体随义分判故有过德亡照等殊若从此三即性是三故三为理若从此三附事立三故三为事且如照三岂可不是即性是三且如德三岂可不是附事立三但为区别义各有从故于亡照取附事边立三属名故于过德取即性边立三属体若于亡照取以即性为三体边是故照三亦名真理若于过德取以附事为三名边是故德三亦名情事问三名可云由事而立名下之体本所有者云何由事又三能诠名可云是事三所诠理如何是事答究竟克实有三体否有三理否若云有者祖师何云虽有三名而无三体虽是一体而立三名既许三名是事故知三即事也既云名下之体及名所诠理号之为理且夫体理既然非三信知一性乃是理也请明心者细为思之若不许者今复可问夫三谛者天然性德既是天然即本有也未审本有有三名耶有三体耶若云本有有三名者辅行何云理本无名强为立号若云本有有三体者止观何云虽有三名而无三体请为答之问三谛之体若是一者辅行何云谛体恒三答此约随名辨体以说若其克实以论于体故曰虽有三名而无三体问附事之三为圆融耶为隔历耶答以三即体故三属圆融以三附事故三属差别然此差别乃平等之差别圆融之隔历何者由是一体立三名故问圆顿教中何有隔历答妙玄明圆教法门眷属云随情一谛三谛为权又云化他一谛三谛为权妙句释圆教方便云权有差别又释圆教权用云立一切法差降不同既以圆教三谛为权既云圆权而是差别是亦可云圆教三谛为差别矣况章安于涅盘疏明以一谛即三谛是无差别差别是故今曰平等之差别况差别者即隔历也岂不名为圆融之隔历故辅行中料拣圆教三谛四谛而文乃云问前三四容可横竖圆融三四如何横竖答实如所问今言横竖者如三谛中且据开一以为二三即名二三以为方便方便望实亦得名竖开权显实无复二三何所论竖既于一实不分而分分为三谛何妨此三非横非竖而名为竖四谛亦然约方便教可说为横无作四谛本来相即与谁论横亦是不分而分分为四谛何妨非横非竖而名为横如六即位非横非竖而名为竖诸波罗蜜非横非竖而名为横故知横竖高广不二问前所论别何云通说答克从法体唯事为别别即差别非不二矣岂非事耶问理性十界既亦为别岂是事耶答克从法体理岂有十缘以此理是圆具之理能具十界所具十界体即是事由理具故故名理十十法克体还是事别良由就理辨具此十故此之十名理具尔克从法体具无别具乃具变造随义诠辨在理曰具在事曰造问总义何如答从文通说总在一念念即妄心故事为总摄别入总一切诸法无非心性性即理性故理为总若克从法体唯理为总总即无差乃是不二岂非理耶问复何事总答克从法体妄之为念即取着心是斯迷妄生灭之心岂总诸法常住不二由就妄念了念即性性既不二故此妄念能总诸法就法论总即是事总功归论总即是理总然就法论总何独妄心妄色亦总今从观心故指妄念然此总别若通途泛示凡有其六义一者事总事理别如云总在一念即事总也别分色心既该理性色心事造色心故事理别也二者理总事理别如云一切诸法无非心性心性即理总也一切诸法即指向文别分色心既向色心有理有事故事理别也三者理总理别如云心之色心上之心字即理总也下色心字即理别也四事总事别如云即心名变心即事总变即事别五事总理别亦可心之色心上之心字推功虽理就法即是凡夫一念亦事总也下色心字即理别也六理总事别亦可即心名变心之一字就近而指虽是妄心推功而论由心是性即性名变全体为用故即心字乃是理总变即事别通途泛示虽有此六若克法体以理为总以事为别问若克体理总事别与昔何殊答意不同也正义事别但为所破今谓彼说其妨有二一者妨圆佛用由彼不知即众生事是佛大用如何一向为所破耶净名疏以众生实疾亦乃不除盖是果后大用者也二妨圆即义即事是理何破之有圆通乃以事别属于不可思议三千妙假但为所显其妨亦二一者妨于现文因缘是三道为别四谛有苦集之别何以一向为所显耶二者妨于事属差别既是不二而二正同理即事故一一境相差别不同岂非思议此亦可问学指要者指要先示四时三教色心为二法华圆教乃名不二及总别二种三千皆是于妙且三千之别为色心二耶为不二耶若云不二与总何殊若云是二三千岂妙问今论总别为妙为粗答义不一向须善法理若取即总而别即别而总既皆相即故总别事理悉得为妙若置相即但取总别故总妙别粗乃至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皆例此说问以总妙别粗者且三千之别出自止观不思议境岂可属阴境耶答取总别相即故出妙境若取三千所摄之法既然摄于别分色心亦该阴境又正义专以十界为事别三谛为理总妨于现文三谛是别文心圆通专以俗谛为事别妨于现文以二三一无谛等为别。
△二约七境则示色心。
何者初十如中相唯在色性唯在心体力作缘义兼色心因果唯心报唯约色十二因缘苦业两兼惑唯在心四谛则三兼色心灭唯在心二谛三谛皆俗具色心真中唯心一实及无准此可见。
细释如他。
△二摄别入总二初示摄别入总。
既知别已摄别入总一切诸法无非心性一性无性三千宛然。
真心理性即平等性心性之言是其总也此平等性亦名一性同自他门本谓一性也若今文中一性中也无性空也三千假也此三名别斯约克体以分总别若从文意应知今文意在论总一切诸法既即心性故此心性即空假中而此之三皆是心性心性是总故三即总圆妙难思岂同差别是以上文总在一念别分色心者虽然谈总意在论别乃同为实施权不二而二又同隔历三谛粗法也今文既知别已摄别入总等虽然谈别意在论总乃同开权显实二而不二又同圆融三谛妙法也是以前三为别今三为总前三为别者即一而三名也今三为总者即三而一体也。
△二示事理二义二初理。
当知心之色心。
既一切法无非心性此之心性即具色心若本不具何由变造欲论变造之源是故先示理具。
△二事。
即心名变变名为造造谓体用。
理本不迁变名何得性本无作造义亦非故知变造之称乃是偏情事体但以圆理顿具变造不遗若知即理而事皆是圆故使偏情而粗无不妙是以今文即具为变变已知源且夫变名为造造谓作为若直从名还未解旨全体为用造始识真荆溪行文可谓高密问圆通云然辅行中明二种造谓理及事造既有二变亦应然今何定体以变为事答圆通乃迷辅行造字何者由止观中引华严经但说心造造乃属事以事显理是故引之辅行意谓造本是事故在事曰造具本是理故在理曰具既引造文而证于理故其造字即是具也于是乃云造即是具本意谈理曰具不可名造故云造即是具如何却云理亦名造问理具而不具造耶答语能具尔此深有意且略示之理性为能具事造为所具所具之事不出三世变造之十界也能具之理不出平等秘藏之一性也此一性者亦名三谛亦名空中亦名中道以此一性即是十界是故十界界界互融乃成三千才语三千必该一性与十界也今于三千中举能融之一性而为能具举所成之三千而为所具故此一性能具三千足见一性乃是圆具三千之一性盖非别教但理淳一之一性也是故一性不在前三千不在后如物之八相离计之纵横今止观中直从近要即指妄念全是此性故曰介尔有心三千具足是以一念能具三千今修观者但观能具一念三千任运摄其所具变造故权造实造无不显现复次应知既识一念能具三千念与三千不前不后其用观时心无并虑但观一念此之一念便是三千以辅行破立法界悉皆云俱余患言不尽意览斯说者宜自补解。
△三通结总别。
是则非色非心。
结总在一念。
而色而心。
结别分色心。
唯色唯心。
结一切诸法无非心性以由全性为此色心故一切法趣而无外。
良由于此。
良由一性之体不碍色心之别事理既色心无外然色心总别即三千法门诸师异论纷然不同今略辨之先示三千次约三千以示总别示三千者或云理有事无谓三千者即是三谛非相之理是故此理而有三千若其十界乃是缘生情?之事则非三千或文于事说三千者此乃寄事显理以生显具尔或云事有理无谓俗谛建立可具十界空中之体既绝数?岂有三千或云若事若理各有三千谓理有三千即镜明性十事有三千即像生修十今曰此之异论并恐未达三千正体当知单理独事岂是三千必须事理融摄方曰三千此乃根以明文原以开显只举三千则事理因果迷悟权实一切诸法蕴乎其中出三千外若更有法岂是法华之极谈岂曰吾祖之己道何得事是而理非何得理是而事非又何得事理而各有荆溪岂不云于一念心不约十界收事不遍不约三谛摄理不周不语十如因果不备无三世间依正不尽故尝辄以四义而谈三千一融摄无不遍二归趣无不极三能诠无不圆四所成无不俗具如别章若以三千论总别者摄无不遍侧三千中蕴总蕴别故荆溪云三千总别咸空假中趣无不极则三千趣一性故总总外无法三千趣诸法故别别外无法斯亦可云三千俱总三千俱别诠无不圆则三千总别唯圆诠非前三教之所诠述圆诠别者犹云法华是诠迷教故荆溪云若非圆心不摄三千成无不俗则三千皆别故荆溪云今文未论诸土体者为成世间差别义故得今诸义似合祖文所谈三千而圆旨恐显。
△二别约生佛示色心不二三初通示己他。
故知但识一念遍见己他生佛。
或谓前文但明一念摄色摄心未明一念该生该佛今文方是摄生摄佛今曰不然本明色心一体却成三法无殊不惟滥同内外一门其抑分开色心二节何者此门始终莫不为明色心不二前文但示一念所具自己生佛色心未示具于他之生佛色心今兼示之若自己生佛色心若他之生佛色心悉在一念皆不二也而今文中不云色心者此门本辨色心不二以前冠之可晓故若知后人不善一门始终皆是色心不二想荆溪当时必下色心云或曰圆通云前文心之色心当知即是己心生佛故今乃明他生他佛同归刹那以彰三法无差妙旨此说可乎今曰不可一者不可认于色心而为三法三法无差属下内外非今文意二者不可认其所具而为能具当知今文乃蕴二重能所之义一者己他为能具己他各有生佛色心为所具二者上来能所皆为所具俱在一念念为能具圆通乃失初重能所不合直认他之一字为所具耳今元文意但识一念既见自己所具自己生佛色心于此一念亦见他生所具生佛色心并见他佛所具生佛色心故今须约心佛众生各有生佛色心同在自己一念而不二矣此义幽远览者宜详若了今说方善消于辅行文云彼彼三千者生佛各有生佛也互遍亦尔者生佛之生佛在自己之一念也辅行中说于三法三千今文乃说三法色心虽然色心亦是三千随意辨义各有所从问圆通云若得自己心法总别不二之旨则能通达他生他佛所以谓之故知但识一念遍见己他生佛圆通既以己心总别通达生佛况总别者即是色心岂非会于三法色心不二者耶答圆通之见但以色心三千总别会于三法以成无差不晓文意会三法中色心不二何者由他意谓色心二千既是十界必该生佛也色心三千既在一念是故生佛不离刹那故圆通云生佛之义有己有他己他生佛不出十界色心三千前文既明刹那总别一念三千心之色心当知即是己心生佛自心生佛既居一念他生他佛岂异我心故今乃明他生他佛同归刹那以彰三法无差妙旨岂非乃以色心总别而收生佛皆在一念但成三法无差者耶而乃不知辨三法中色心不二可谓毫??意差天地悬隔。
△二以他况己。
他生他佛尚与心同况己心生佛宁乖一念。
且佛之生色心与众生之生色心并佛之佛色心与众生之佛色心此等生佛色心尚与自己心同皆是不二况自己之生色心与自己之佛色心安不同在当念而不二耶。
△三别约于他。
故彼彼境法差而不差。
彼彼者生佛也境法者即生佛亦有七科谛境色心之法也差而不差者生佛色心虽二当处即是一念之总成不二也不于生佛以明色心境法之言如何消耶信知前文辨自己所具生佛七科谛境之色心今文辨生佛所具生佛七科谛境之色心故三法各有生佛色心悉在一念皆不二矣。
△初标。
二内外不二门者。
此门乃以三谛一实为不二体故内外二境皆云即空假中复云惟一实性此中内外据下所释不出三法色心者也问前色心门亦谈三法色心何以为异答色心是三法之通体三法是色心之别相上约三法辨色心故云色心不二今约色心辨三法故云内外不二不见此意徒或云云。
△二释又三初总标。
凡所观境不出内外。
圆通云能观之观虽然无别所观之境须分内外乃同辅行理即事故故有阴等十境之别不可以事即理故而一一境皆不思议而为难也乃至云苟顺凡情而分别尔今曰内外之二既是思议顺情分别何故色心之二是不思议而却顺于三千法门若指分别色心既是圆妙三千何故别分内外却是思议妄境若云今顺所观之境者且夫色心不是所观之境者耶若云上明色心乃是妙境者既是妙境合当不二何色心二是妙境耶若云才云妙境色心不二者何故却以别分色心为三千妙境耶言内外者乃该三法及以色心何者既以生佛为外故自己为内(此通三法)既以自己之心为内故以自己之色为外(此通色心)若从文的辨则以自己心法为内生佛依正色心为外亦非三法亦非色心良由今文乃于自己依正之色置而不说若约义通收故使自己依正之色可该内外以三法论则属内也以色心论则属外也若以文比显是则今文乃当三法以分内外何者据下文云谁云内外色心己他且内色心为己外色心为他岂非三法而分内外若其上文所以不语己色法者以从近要观己心耳故但于己示念无念惟内三千其实己色望于生佛亦是内也故云内外色心己他其观音玄与今文同彼云境复为二所谓自他他者谓众生佛自者即心而具而于自己亦不言色又同念处若外观十法界即见内心十界生佛故云外见自己心故云内其于自己亦不言色又同辅行纵知内心具三千法不知我心遍彼三千乃至结云心佛众生岂非己心为内生佛为外而于自己亦不言色。
△二正释又二初释外又二初示境观。
外谓讫彼依正色心即空假中。
他生他佛各具依正色心属外然此之境未达属妄达之即真何以故即三谛故。
△二示亡照二初示二初示亡。
即空假中妙故色心体绝唯一实性无空假中。
己心之体有随名辩体有克实论体若随名辨体即是生佛依正色心名下所诠差别之体其差别者有生有佛有依有正有色有心各各有体若克实论体则众生与佛依正色心同一真性而为其体实无差别今云色心体绝者乃是随名辨体此体可绝若其克实论体体何可绝祖师云非谓空无心体然生佛依正差别体绝者功用三观妙故方绝何者以了生佛依正色心即空假中圆融妙一故能绝于差别妄体妄体既绝实性斯彰故曰惟一实性无空假中言无空假中者一者三观本为照于妄境令境即真今境既真观亦何用二者以观观境境有真妄今于所观真境而论若以真境为三谛能观之观即空假中若以真境为一实能观之观非空假中是故能观惟一实观斯由真境有亡有照亡则非真俗中惟是一性照则有真俗中而云三谛今于真境既然亡三惟一实性故能观亦乃亡三无空假中。
△二示照。
色心宛然豁同真净。
上示亡故色心体绝惟一实性今示照故色心宛然豁同真净既色心宛然故三观俱照以空观照生佛色心色心豁同空真而净以假观照生佛色心色心豁同俗真而净以中观照生佛色心色心豁同中真而净良以三观俱照色心宛然之处能使色心豁同三谛真理而净又豁同真净一句属下释又此文意色心体绝惟一实性者约对治说破昔计故令于色心纯见一性色心宛然豁同真净者若见一性则见一性纯是色心。
△二释二初释亡。
无复众生七方便异不见国土净秽差品。
故此释出亡依正相云众生者言正报也通亡十界故云无复众生大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故知众生乃该十界别举三乘故云七方便异云国土者言依报也通亡四土故云不见国土别语净秽故云净秽差品。
△二释照。
而帝网依正终自炳然。
以谕显照。
△二释内又二初了外归内。
所言内者先了外色心一念无念。
从迷定境有内外异约悟为观内外一如故知色心全是一念当处平等内念亦亡故云无念。
△二就内释相。
唯内体三千即空假中。
内体即己心妄境三千乃所显三谛故云即空假中又内体三千是因缘生法点兹缘生即三谛理故云即空假中问诸文或云三千即空假中或但云即空即中或但是假者何答先须了知三千法体方识诸文指用进否以由三千单理不成单事不具必以空中之理而融十界之事然后界如互具方曰三千是故三千体通三谛其三千内有空假中通举其体乃曰三千点体具德名空假中故有文中举三千已复云即空假中问未审三千之内何法是空中何法是俗假答于三千内趣举一法即乃具该空假中矣且如举相者假也此相即空中为相故相乃融是故此相即具空中已上乃约三千法体摄无不遍具空假中若取空中之理融十界之事乃成三千故能成是空中所成是俗事置于能成但取所成故三千惟俗由是诸文或以三千一向名假此约所成无不俗也于此之俗复通二向一者乃取此俗即性为俗是故号为不思议俗若尔才举三千已是妙假是故但云即空即中若更即假则成重繁如义例云观此一运即具十界百界千如即空即中二者乃取此俗虽然即性且置性边但取其俗俗即缘生然此缘生又通二义一者克从法体故缘生之俗与三谛中不思议俗法体是同既然法体是同故举缘生已是俗谛是亦只云即空即中二者随义诠辨则缘生之俗与妙假殊复有二义俗若不即性故号缘生非三千也俗若即性乃是三千而非缘生属妙假也如义例云观此一运此乃缘生也即具十界百界千如此乃妙假也又云虽观十界四运此乃缘生也亡界亡运唯观三千此乃妙假也二者虽是三千亦名缘生故举三千缘生俗已然后点此三千缘生即是三谛是故复云即空假中故观音玄云十界相互则有千法如是等法皆是因缘生法乃至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问以三千结为缘生为是思议为不思议答法体只一名通二向但取缘生故是思议若取缘生既然互具故不思议如止观云若观法性因缘生故一种一切种等记中指为不思议也虽不思议由取缘生故止观中复点三谛问何以得知于缘生俗通此二义答据止观云因缘生法即空即中记中释云但云空中者且以法性空中对幻假说其实须云幻假即是不思议假(此约义异乃有二[段])何者今但以此假即是空中此假任运成不思议故不别说此约体同只是一假但即不即异故分二别今取体同是故别无不思议假只指缘生即是空中故此缘生成妙假也然此文意幽隐难晓当求文中两云此假自见义异体同之说问学者多云偏假妙假二体殊分偏圆自别故破偏假显妙假也但以圆中约即论破故诸文中即偏缘生为圆妙假其辅行文乃是此意若谓二假体一何故文云其实者耶答二假之体云有殊者自昔乃有二见不同一云缘生是事有相妙假是性非相一云缘生乃是情相妙假乃是具相今谓初说但得能具之性为妙假耳可云非相其次说者失于所具法体只一何者且如须弥入芥必当以人天报得须弥即诸佛妙用须弥而有二种须弥体也以此而求只一须弥由此须弥未即空中故非妙假才即空中则名妙假岂有二体文云其实者自约义异云其实尔意谓二假之义既异其实须云因缘生法即空即假然若约体同而亦得云其实幻假即是妙假如辅行问此不思议还只次第以释十界与思议何别答其实无别思议乃作从心生说不思议作一心具说以生显具何须更问心生岂非同幻假心具岂非同妙俗(云云)。
△三结不二二初别结二初结以内摄外。
是则外法全为心性心性无外摄无不周。
以自己心性能摄生佛依正色心。
△二结以外摄内。
十方诸佛法界有情性体无殊一切咸通。
生佛性体既与自己性体无殊自己性体既摄生佛故生佛性体亦摄自己依正色心故云一切咸遍。
△二通结。
谁云内外色心己他。
既以自己心性摄生佛之外则无外矣复以生佛心性摄自己之内则无内矣内外既亡己他何有。
△三结。
此即用向色心不二门成。
色心依境妙而立外内依智行而谈由境发智故云用向色心者也又上门约三法而论色心今论约色心而辨三法故云成也。
△初标。
三修性不二门者。
此门乃以平等一性为不二体境性观修境观即一以论不二故下文云达无修性唯一妙乘由平等性为乘体故又其境观各有修性性具三千为性境修用三千为修境性德三观为性观修德三观为修观问上内外中已有境观与此何拣答内外虽该境观且在解知境边既未行修自与今异。
△二释二初示二初修性相状二初通示二初示修性。
性德秪是界如一念此内界如三法具足性虽本尔藉智起修。
且四德之性只是界如而此界如即在一念此念中界如三德三轨无不圆足故云此内界如三法具足内犹中也指法之词不同前文内境之内性虽本来有三必须藉智力起于修性是境三即法身中三故云本尔依境发智即智三也乃般若中三故云藉智由智导行即行三也乃解脱中三故曰起修起修者即兹性三由智照故而起进趣乃成修三如下当辨。
△二转释。
由修照性。
转释藉智起修何为良由此修能照性故。
由性发修。
转释性虽本尔性若不具修何以发。
在性则全修成性。
转释由性发修何者且性何能发良由在性之时全修成性是故此性而发修。
起修则全性成修。
转释由修照性修何能照良由起修之时乃全性为修是故此修而能照性。
性无所移。
转释起修则全性成修既成修已应无性耶当知虽然成修性何改易。
修常宛尔。
转释在性则全修成性既成性已应无修耶当知虽然成性修自宛然。
△二别示二初示逆顺二初示。
修又二种顺修逆修。
△二释五初逆顺二义。
顺谓了性为行逆谓背性成迷。
一者约于善恶法体以分逆顺从究极谓九界是逆修佛界为顺修天然体性本具善恶具善则佛界之顺称之为悟具恶乃九界之逆号之为迷二者约知不知以分逆顺善恶十界既性本具发而为修能了善恶之修全性本具者名为顺悟不知善恶之修全性而起者名为逆迷问了善可尔了恶如何亦名顺耶答只恐不了其若了者恶全是性即见性体本非善恶所以名顺传四明者皆谓修恶只是性恶便以此恶而为观体斯殊不知当于修恶之暗达见修善之明良由惑智皆即是性是故非但惑性无殊只如惑智亦乃一体是故得云能观观智即无明是如此了已若相体俱即故方可云恶是观体其荆溪云忽都未闻性恶之名安能信有性德之行者非谓以恶为性德行况性德行者三因善行也由无作故名为性德良由此行非但自体修即性故名为无作其所断恶恶即是性无所断故故能断行得名无作乃以所治显其能治所治之恶既然即性故可信其能治之行亦即是性所谓性恶者即指前文三道流转所谓性行者即指前文修德三因由开权故于权见实故三道三因皆名性矣故乃得云性德缘了。
△二迷了性同逆顺事异。
迷了二心心虽不二逆顺二性性事恒殊。
迷了二心即妄心也以无明之心为能迷能了之二心耳心虽不二者点其妄心即是真理故云不二逆顺二性即真性也以真如之性为所逆所顺之二性耳性事恒殊者即其真性为逆顺事故云恒殊又上心是妄下心是真点妄心成真心故云不二上性是真下性是妄变真性为妄性故曰恒殊。
△三不改迷逆无由成了。
可由事不移心则令迷修成了。
欲令迷修成了必须革逆归顺岂可逆事不移便令迷心成了。
△四改逆成顺。
故须一期迷了照性成修。
期约也始名字终究竟此一期中皆须转迷成了以了了迷使迷即性照性成修问修性一门只可通该智行二妙于迷了达即智妙也照性成修即行妙也尚非位妙何以释于迷了成修通究竟耶答从文生起故在名观当门高深须该六即理即是所了名等是能了名字约解转迷成了五品约行转迷成了乃至果佛究竟照性成修其修究成矣通论虽然若别论者智了行修修属妙行正是令文辨修性也或谓一其或训一往皆非文意。
△五逆顺俱亡。
见性修心二心俱泯。
逆顺二心若能见性性本亡泯复何迷了。
△二示离合二初总标。
又晓顺修对性有离有合。
或谓离是各义如云离为修性各三合是对义如云为对性明修故合修为二今谓对各皆通离合对通离合者既云顺修对性有离有合离岂非对耶各有离合者离如他引各通合者如妙记云故束性三俱为正因缘了各合俱名为一。
△二别释二初法二初三六论离合。
离谓修性各三合谓修二性一。
然此修性人见文云第二第三依智行立故辨修性皆约境智行三而为离合谓得所自其或全引玄签境三智三行三之文消今离合今恐未然应知内外修性二门通而言之各具智行内外门云凡所观境不出内外观非行耶又云先了外色心一念无念了非智耶修性门云顺谓了性为行了即智也行即行也若从别说内外一门别在智妙以辨内外修性一门别在行妙以辨修性何者盖由文云性虽本尔藉智起修意谓藉于智妙而起行妙故指行妙而为修耳以行妙之修对界如之故理立修性不二门也以此验知虽该智妙若辨修性当在行妙故一门始终除逆修修字之外凡有修字皆行妙矣问智非修耶答智是名字望于理即亦属于修但以解知为修非观行修也今辨修性者乃观行之修故当别指行妙为修若谓不然奈文但云藉智起修而不以智为修明矣无谓从强间若以行为修乃同正义所难者耶答正义不合改智为知意以今文该智为修若识今文以行为修不改乃当问文心通于正义难云智起即修谁此分隔岂非智亦修耶答今谓文心徒文其言意还堕难何者所云智起即修者此一修字为智为行若云是智则违见文修字是行故云藉智而起于修若云是行是则还成行妙名修故知此文正是约位竖论不可执横为难(云云)圆通云荆溪语巧须善会通欲以修性二名收于境智行三是故谓之性虽本尔籍智起修也所以不言籍智起行者其意在兹故也今谓不然若如他说是则返成荆溪语拙何者既欲以修收于智行但可语云藉智起行对上性虽本尔之言是故智行可俱为修如何别语所起之行而为起修岂是语巧问智非离合耶答智妙亦乃辩于离合如释签云境即理三智即名字三行即观行相似三当知九秪是三三秪是一但今文中正就行三而对境三以辨离合问行无智耶答约位竖论智属名字行妙乃属观行相似是故行妙而乃非智约法横辨其行妙中而有般若岂非智耶但此之智皆在行收是故得云约于行妙名之为修而辨离合知此义已然后消释修性离合义皆宛顺修性各三者性亦有三修亦有三故云各三乃以行妙修三照界如性三性三修三六法相也修二性一者以行妙之三从强受称但以解脱般若为修合行法身同名修二以境妙之三从强受称但以法身而为于性故合境中般若解脱同名性一人以境三智三行三释今离谓修性各三者有二不可二者且今文云修性各三修之一字岂非上文藉智起修之修字耶如何却以智三释修二者若使今文已是修六性三又与下文修二各三共发性三其文何别无谓重释。
△二三九论离合。
修二各三共发性三是则修虽具九九只是三为对性明修故合修为二。
人谓修二各三共发性三释上离义今谓不然上离是修性各三今离是修中具九以由错认以六为九故释下文义成乖芿何者其实上文行三是修境三是性斯乃离则修性各三合则修但有二性但为一文意乃是修性通论三六离合今文于修但有二中复各具三故为修六以此修六照发性三故性亦属修故云修虽具九离虽具九合但为三故云九只是三斯乃修九以论离合故与上文二义不同一者上文修性通论今文单约修论文虽该性摄属在修由于修二离出六法发性三故二者上文三六法相今文乃是三九法相然离合之义从名则离合异途从旨则总别一贯又通论具德故离专随功用故合具如别章。
△二喻。
二与一性如水为波二亦无二亦如波水。
一性喻水二修谕波全一性为二修修外无性如全水为波波外无水了二修即一性性外无修如了波为水水外无波故云二亦无二亦如波水以修比性故于法喻各云亦也又上云二与一性者二之一字是二修之二下云二亦无二者二之一字是修性之二上文论修性相即如水即波如波即水下文论修性体亡如波为水故无波水为波故无水故云二亦无二亦如波水。
△二修性所从。
应知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从性成成三法尔。
此文当指性三修三终不可云此修三者二修各三然从三障而有性三乃从性三而起修三若以修还性以性还迷豁悟真源廓然无寄岂不以一性之体本非三一由对生迷而谈性体所具之源乃云三尔光明句云有事必有理既有事理必有非事非理如此三法皆由无明故有及金錍云汝无始来唯有烦恼业苦而已即此全是理性三因其文泯同指要云问性三本具那言对障名三答本具妙理若定是三不能作一及无量故故知立则一多宛然亡则修性寂矣今就亡说岂得将立以难之今究其意何不答云为从近要示立观慧故指三障性方具三而云就亡者不有旨耶必以妙理性本寂绝一法不立方能即一即三即无量矣故使才云性三从立说也复次若直云三但得性用失于性体。
△二结不二。
达无修性唯一妙乘无所分别法界洞朗。
亡修亡性咸归平等若有分别法界成迷。
△三结。
此由内外不二门成。
从文生起通途而明内外修性并由智行故从内外立修性门若的别而说内外是智修性是行由智立行故能成此若从意辨内外一门虽有境观对于修性但是所知三法之境以辨不二属今性字今欲融于境观不二故次而立问必应境智未不二耶答观从智起观既与境而乃不二智岂尚殊。
△初标。
四因果不二门者。
此门乃以三轨即一三千趣常为不二体因果如上今复辩之一者此门既从位法二立故位因法果又位法之二各通因果文云义开六即乃位通因果又云众生心因既具三轨此因成果名三涅盘乃法通因果因果之义括归三向一者通论十界各有因果如地狱界十恶为因苦报为果乃至佛界自有因果今圆诠之皆是妙性是故各名因果不二二者别论别在圆教佛界因果三者对论九界为因佛界为果今于别论复有三向一者五即为因妙觉为果指要用此二者四即为因初住为果正义用此以今观之此之二说互有傍正游于四方直至道场妙觉为正若开声闻初住作佛分果为正故妙玄云性德三轨冥伏不纵不横修德三轨彰显不纵不横签云彰显即是究竟今不云究竟者义通初住岂非由果通于分极故但云彰显意有含畜耶三者理即为因妙觉为果且置中间是今正用由当文云众生心因既具三轨心因之言即指博地凡夫者也又下文云若了迷性实惟住因乃名字位了于理即因迷之性又玄文中明始终者不取五品教乘为始乃取凡地一念之心具十法界十种性相为三法始签云不动凡夫三法而成圣人究竟三法此文正同文句约位释十如中理性三德乃理即也故妙记云初三为理位定在凡据此诸文并指始因局乎博地对究竟果问第三对论九界为因佛界为果与圆佛界自论因果为同为异答法理是同得名处别因之为言通过通德若指九界所迷为因即是实相实相即佛是故得云佛界之因若取能迷而为因者迷即无明无明即九是故得云九界为因佛界为果。
△二释二初示因果不二。
众生心因既具三轨。
圆通以三轨为果文心以三轨为因一往似尔核之皆非应知三法若约实体一切三法只一妙性非因非果若从立名三因三识在因涅盘三德在果其三轨者非因非果而通因果以通果故由是玄文以三法妙而在于果以通因故玄文或云从性德三法起名字三法因名字之三法修观行之三法所以十种三法之内无三轨者由十种别对迷悟三轨通在十中笃论其体乃非因果今明不二正约三轨非因非果以辨不二或唯在因或唯在果则因果异矣故今文意三轨在因名为三因三轨在果名三涅盘不显云者既云心因即是三因故不别提三之一字以轨显之又且从无明心因以说故无明心因能具三轨。
此因成果名三涅盘。
文心以三轨为因者既云此因乃是指前三轨之因似合此文细究文意是大不然此因二字乃指心因何故心因能成于果由此心因既具三轨轨通果故故成果时名三涅盘圆通不了三轨通果却定在果。
因果无殊始终理一。
因之与果皆是三轨故云无殊签云前文明位之始终则约凡位一始终(五品始相似终)圣位一始终(初住始妙觉终)今明三法始终故须始凡夫一念终在显彰圣位故今别以理即为因其在斯矣今文乃以三轨即一为不二尔。
△二立疑解释二初立疑。
若尔因德已具何不住因。
果所证者证于三德因已具轨轨即三德何不住因然对果有因既在事异岂可永住必当求果也因所具德乃是理同纵至于果亦不离于因所具德故下文云实惟住因也。
△二解释二初释二初略释二不二二初别释二初释二。
但由迷因各自谓实。
迷之为言通该能所三道为能三轨为所一者由迷心因之三轨遂于能迷之三道各计为实二者所迷三轨本如来藏一心三法六道菩萨迷心因之三轨各于资成少分计实声闻缘觉迷心因之三轨各于观照少分计实。
△二释不二。
若了迷性实惟住因。
孤山乃以了属名字故正义云若了迷心即三谛性实惟住佛界名字之因今曰了之一字克从法体即是究竟果佛之智而为能了从位通辨可通名字已上五即而为能了从别而论以研为修以了为解虽了属名字亦不可以住因因字为名字位名字能了理即之因故曰住因其迷性者即是理即所迷之性虽然名字亦通为迷迷之法体还是九界属理即尔。
△二总释。
故久研此因因显名果。
故久研此理即之因由此心因具三轨故是故可研此因若显名之为果既云因显名果必对未显名因成因果二又既是因显名果斯则果全是因故因果不二故此一节乃当总释二与不二。
△二广释二不二二初释不二。
只缘因果理一用此一理为因。
一理之体非因非果因之与果皆不出此故云理一因既全是此体故云用此一理为因果亦全是此体故亦应云用此一性为果其不云者下云理显显乃是果义同用此一理为果。
理显无复果名岂可仍存因号。
一理非果无复果名亦是非因复何因号。
因果既泯理性自亡。
因果即理故泯理亦无名故亡。
△二释二初法。
秪由亡智亲疏致使迷成厚薄。
圆通云亡智者亡理之智此偏失也指要云即上事理顿亡之智此其得也今曰亡于因果之事并亡理性之理指此事理能亡之智故曰亡智圆通云理何自亡须由智泯今曰理若本不是亡此智何由可泯由称理为智故智可亡理文心云上言泯亡且寄理显须知亡智通乎始终今曰称理之智亦无始终言亲疏者正义约利钝二人合为诸师不取言厚薄者有对有各对则三惑全在为厚除去一二为薄各则三惑各历断位厚薄可知圆通云亲疏浅深可通六即迷有厚薄唯在五即由妙觉无惑今曰约位论断亦通妙觉有最后品名之为薄文心云由疏亲故所以分五今曰应该六即以下文云义开六即名智浅深则全浅全疏属理即也指要云以智分惑今曰从文虽然约意不尔智是顺理之智即以顿亡为体岂可分惑为厚薄耶约情说智故有亲疏由智亲疏分惑厚薄亲疏之言就法在智功归有情。
迷厚薄故强分三惑义开六即名智浅深。
迷有厚薄故三惑斯分智有浅深故六即而拣惑本一体故曰强分理本无位故曰义开。
△二喻二初通喻四法。
故如梦勤加功空名惑绝幻因既满镜像果圆。
梦喻智也空喻惑也幻喻因也像喻果也梦体虽虚梦事宛尔实相之智智体虽亡而智用不失以用即性性即无作故同梦中所为其实不曾作作以空喻惑空但有名而无真实问空名者能喻也惑绝者所喻也为将空名直喻于惑为喻惑绝答且置于名今乃以空直喻于惑惑绝之处如无于空以空体本无无无所无惑体本绝绝无所绝不同圆通惑但有名名即叵得泯绝不生若依彼意以名喻惑幻像喻因果者喻前文义开六即因满果圆者圆通云别在妙觉方名果圆今曰此门因果有通有别若一向别如前所示理即为因妙觉为果若通论者因通真似果通分极今文因果乃约通论若以似因为满故初住果亦得名圆文心云前三喻体不可得后一喻任运所见今曰像虽任见而今文意喻叵执取指要云勤修慧行如梦作为都无所辨惑但有名如空无实知无即绝因无能感故如幻果非所克故如像解脱称实四皆无作因果既尔何有二耶今曰义理虽尔文意不然今文意者虽如梦幻空像不妨法法宛然是以用智断惑因满果圆故下别释空像中云像实故称理本有空虚故迷转成性岂非文意在不二而二耶。
△二别办空像二初通明同异。
空像虽即义同而空虚像实。
云义同者皆叵执取虚空与像如何执捉喻惑与果不可取着而空虚像实者言其异也空则无相故虚像则有相故实以相貌之有无喻二种之法体克实论体惑乃无体如空无相理乃有体如像有相上云果圆者即以所证之理为果圆也正义云性虚故同文心云体虚虽同指要云空惑像果不实之义虽同圆通云空但有名而无实法像不可得亦但有名是则空像其义不殊以今说比之皆恐不合以果理之体为虚同于惑体为虚耳岂知像体有相以喻果理之实哉。
△二别释其异。
像实故称理本有。
非谓空无心体证此心体即名为果故果本有。
空虚故迷转成性。
惑体既无故转成性则无惑也问像喻果者果有三身此喻何身答因以三智圆修果必三身圆显故知像喻通喻所证三身之理问今文镜像与妙记中镜明性十像生修十云何异同答有同有异同则二处佛界皆是自行所感之果异则彼通十界今但在佛问又与下文如镜现像为同为异答下是化他所起之应用今是自行所感之实果若尔前云通喻三身法报可云自行应身化他安得不同然三身自他不可一概若以三身对分自他可如所疑今以三身通分自他证此三身一向属自特以化物一向属他今取三身皆属自行问像实故称理本有本有之言为镜明性为像生修若云像生何言本有若云镜明不应喻像答妙记以镜明喻性像生喻修今文虽置镜明之言但取像生以喻果德然此果德约能证是修所证是性故以像实通喻此果即性成修犹即明为像故云本有问于四喻中何以只拣空像不释梦幻答圆通云以果例因以因例智由梦有梦中之事幻有幻作之物惟有惑绝不可更生犹如空名永无其实今曰惑绝不可更生即反显因满可更生因耶然只可云今取唯过唯德相对以辨由是四喻只语空像若其智因者智有浅深因涉凡下是故此二置而不辨。
△二结二初通结二不二二初结二。
是则不二而二立因果殊。
此结义开六即。
△二结不二。
二而不二始终体一。
此结因果既泯。
若谓因异果因亦非因。
因若异果非但果不从因而得抑亦因非克果之因。
晓果从因因方克果。
若了果必自因方见因能克果。
△二示二与不二所以二初示二之所以。
所以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
咸语三千者三千正体摄无不周于此体中迷悟因果并事理等不在体外但举一法三千咸趣若于三千体中举众生之迷妄是故三千未显在理即中咸趣无明若于三千体中举诸佛之悟证是故三千已显在果德中咸趣常乐迷是无明悟是常乐是以因果殊也其所以殊者良以三千趣因果之事异故成不二而二也。
△二示不二所以。
三千无改无明即明。
上于三千中举迷悟之事是故三千乃趣此事所以乃成三千事异今于三千中举平等之理其理既常是故三千咸趣此常号为无改况因迷三千与果悟三千既是无改岂可迁因为果是故无明即明。
三千并常俱体俱用。
三千并常者常即无改乃变文耳言体用者用属九界故指因迷而为用也体属佛界故指果悟而为体也上乃指因即果今乃指果即因是以因果不二者也其所以不二者良由三千咸趣理故故此二句乃以三千趣因果之理同故成二而不二也问今云因果理同与理同故即何殊答理义虽等即义有殊彼约六即横论即佛今约竖论九界即佛佛即九界问何以指用为九指体为佛答于十界中论体用者义不一途若以十界皆假是故佛界亦在于用如下染净悉皆是用若以九界为假是故佛界乃属于体如净名疏非道是用佛道是体今此亦尔但今之文与净名文法体虽同辨或有异一者彼文约于所成无不俗义故三千属用名为非道其佛道之体不曰三千今文约于归趣无不极义故三千趣体是故其体亦曰三千二者彼文点用即体今文点体即用然俱体俱用多说不同正义云迷悟各有体用迷中以无明为体造九界为用悟中以法性为体造佛界为用文心云三千全是法身之体二德之用圆通云因果三千并皆常住既称为体又得为用指要云理具三千俱名为体变造三千俱名为用因果三千之体俱能起用则因中三千起于染用果上三千起于净用今曰诸师皆于因果事异之上各论体用但见体用不二未见因果不二纵云因果既然各有体用故因体用与果体用相即不二例金錍云迷悟虽殊事理体一者以今论之约意虽通就文不顺上句既点因即果故无明之因即觉明果下句何以因果各论必须点果即因方顺文体恐皆由昧果上之用克体言之用属九界法体是因也然释今文应以俱体是果俱用是因点果即因故云俱体俱用若就诸师评其得失正义意以三千唯体今言用者良以点用即法性体全体三千而为用也是故事用乃非三千失今俱用则指要得之文心圆通但以三千为用失今俱体所谓俱者即三千也若点三千空中无相如何言俱亦指要得之问指要云以除无明有差别故以说体中三千宛然又云空中名遮一相不立假观名照三千宛然一手制述何尔相违有人答云相有情法以除无明有差别故乃于体中而有法相一相不立乃亡情相今可问之假观名照三千宛然还亡情否若云不亡三千何显若云亦亡应亦假观一相不存耶应知四明所云体中有差别者乃约即义良由指要正对他宗不识即义故有其说问体中差别为是性恶为是修恶答今所云义通修通性从恶当体即是修恶从恶即性即是性恶故知云具性恶者由即修是性故具性恶所以别教无性具者由不谈即故性不具圆既谈即是故性具此乃约恶说性是故可云若不谈即具义不成若约性说恶别教但中不能具恶既但中之性非具恶之性是故修恶不能即性圆教返是由圆中之性是具恶之性是故修恶而能即性斯亦可云若不谈具即义不成二义虽异其旨无殊又复当了一家教门于九界权法有情相体三情即九界各各而有妄执之情相即九界差别之相体乃有二一者随相辨体乃有九界差别之体二者克实论体故九界差别但有其相实无自体同以一性为九界体此体常即。
十不二门枢要卷上
卍新纂续藏经第 56 册 No. 0930 十不二门枢要
十不二门枢要卷下
虎溪沙门 了然 述
△初标。
五染净不二门者。
此门空中为不二体先知染净有体有用一者染净为用体非染净二者净体染用佛界为体九界为用三者染净俱体俱用性具染净为体变造染净为用今文自行惟在空中是则染净但在于用前之四门虽有体用别在于体由是自行因果故也今之一门虽通有体别在于用由从化他立此门故既谈果上净用则对众生染用故今染净皆在用也言染净者不出十界若克论法体有迭有对迭则地狱为染佛界为净八通染净对则或三途为秽余七为净或六道为秽四圣为净或九界为秽佛界为净此克从法体约所具说若随具诠辩约能具说故前来染净在能具之秽则俱属秽在能具之净则俱属净此能具净秽亦通迭论及以对论但今文中克从法体是四六对故曰六秽四净随具诠辩是九一对故曰十通净秽染净之二既通此二不二亦然亡净秽故以空以中此就克从法体以点不二仍由空中转染为净此就随具诠辩以点不二故今文意乃以空中为不二体故佛净用众生染用染净虽殊空中无别众生心体全是空中逐日所为不离此性故佛净用全同生染是以乃可了染即净复由染心空中本具净用一者互具十方诸佛所起净用即在今日染心中具故染净不二即见逐日所为无非他佛之用二者各具自心中佛当起净用即在今日染心中具故染净不二即见逐日所为无非自佛起化他用。
△二释二初通约刹那释三初法二初染净二本。
若识无始即法性为无明故可了今无明为法性。
识之与了皆提刹那以达无明法性故也由今十门皆是示观或随义便即于初文直点刹那以成观道今文虽隐故下文云不离刹那。
△二染净立法。
法性之与无明遍造诸法名之为染。
且置与字更加即字即法性之无明文义乃显如辅行云故知世人非但不识即无明之法性亦乃不识即法性之无明应用此意以消与字遍造诸法者如事权中众生心意识起净不净业故知克从法体所造之法应通染净若随具诠辩则俱名为染以从无明心所造故如妙记云前事理中即以染缘为一切法。
无明之与法性遍应众缘号之为净。
所应之缘必应十界克从法体亦该净秽故下文云随感而施净秽斯泯施处必净秽差殊泯故方空中一体且夫施时既亦有秽今云净者随具诠辩从法性心所应净秽咸名为净如妙记云此中即是净缘诸法今文立法该记三句遍造诸法即三道三因遍应众缘即果中胜用问何该三因答造通净业。
△二喻三初立喻。
浊水清水波湿无殊。
水喻染净二本波喻染净立法湿喻二本并立法中平等性体故约法约喻义皆有三法三者一平等性二无明法性三立染净二法若就法论本则迷中无明悟中法性二各为本若功归论本则是平等一性为本由无明法性皆即此性此性者体非染净而能具染净故有而染之无明而悟之法性喻中三者一湿喻平等性二水喻无明法性二本三波喻染净立法问法三文中有二水之法无明法性二波之法遍造遍应未审何文是湿性之法答文云即法性为无明即之一字平等体也若非此体无明法性二何相即又无始者有事有理若约事消以无始时对于今日若约理释言无始者乃平等性约二法相对则无明法性互论始终约平等一性则二法一体故无始也。
△二释喻。
清浊虽即由缘而浊成本有。
向所立喻一者但云波水清浊未见波水何故清浊故今释云清浊由缘二者但云清浊波水同湿无殊未见清浊是湿本具故今释云浊成本有言由缘者二水二波皆有其缘二水乃以珠象为缘由珠入则清象入则浊珠象即喻迷悟二心水之湿性本非清浊平等一性非染非净由迷解二缘则有无明之染水法性之净水二波以风为缘风动清水则波清动浊水则波浊风通喻二一者起浊波之风喻于他境如辅行云又自行染有内有外内谓无明外谓他境以内具故他境能熏以他境之缘风动无明之水本立浊波之染法二者起清波之风喻于机感以机感之缘风动法性之水本立清波之净法然此清浊若从文意正是二波由今正谈果上起用从感应立以此净用对生染用是就波中辩清浊耳以波之清浊必该于水故辩缘者须晓二别浊成本有者释上波水皆即湿性性非清浊而具清浊莫见由缘清浊而亡一湿本具然此一湿通具清浊何故只云浊成本有良由他宗亦知心性本具于净其但不知性本具染今但指染其清可知又下文既云全体是清清亦本有绮文互现也又众生既在迷染故且从染示染意在了染即净所以先于浊谈本有。
浊虽本有而全体是清。
浊既湿性本有湿性奚尝无清清浊之湿体既同故浊体全是清体二体既同以体即相二相亦即是故浊波即是清波染净不二。
△三结。
以二波理通举体是用。
二波结上清浊之波而不言水者一者顺今起用二者波必该水为成文体故但言波例如上文但云清水浊水波湿无殊而于其波不云清浊者为成文体自可以水而显于波诸师不了即便释云波亦无殊此乃不了为成文体若其义理合云浊水清水浊波清波其湿无殊言理通者结上湿无殊也二波道理同是一湿故云理通通犹同也同即无殊举体是用者水湿乃为二波之体此湿体中本具清浊二波之用故云举体是用向若不释云浊成本有并全体是清则立中但云清水浊水波湿无殊者未见举体是用之妙旨也由向释故故今结之于理方显然此一节文自古云云今作此释恐得祖意。
△二合四初合清浊水波。
故三千因果俱名缘起。
由此十门点示观道故以三千而为指南染缘起者即九界也若但九界岂是圆乘三千趣九同为染缘即见法界之全体也净缘起者即佛界也若但佛界亦非圆乘三千趣佛同为净缘即见法界之全体也既皆法界全体则染净不二昭然可知今此三千趣于染净染净属事即此三千同名为事故妙记云界界三千事缘起也然此三千岂定事耶何独非事亦乃非理亦非非事理不容拟议若曰念尽情亡还是不会此道念尽情亡犹不许念情全在安可论云因果者一者三千即因果法故云三千因果二者三千是能趣因果是所趣所趣因果有对有各各论迷之九界有因有果悟之佛界有因有果对论九界皆因佛界是果俱名者俱之一字从文似指因果为俱从意乃指三千为俱如上文云俱体俱用俱即三千言缘起者一者平等湿性为能起染净水波为所起二者二水之本为能起二波立法为所起如上两重能起所起皆所起也迷解之缘并于他境机感之缘为能起也若以三千会于能所理具三千为能起变造三千为所起湿性唯喻理具三千二波唯喻变造三千二水通喻两种三千水对二波则属能起理具三千水对湿性则属所起事造三千问法性为本斯则可尔无明云何亦得为本答功归论本唯在一性就法论本通指无明问无明之水可对湿性而为变造法性之水云何亦得属变造耶答谈法性说无明皆由缘起平等理体名字不存今对缘立名名从事得所以属事问此之法性又与一性如何辩别答体同名异良由法性名从对得以对无明名法性故体自性彰而此法性即是平等一性之体但今文中正谈于用且以水湿俱为能起波为所起即界界三千事缘起也。
△二合湿性无殊二初直合。
迷悟缘起。
水波也。
不离刹那。
水湿也刹那即心心乃惟一是故迷悟当处无殊如清浊波湿性不异。
△二转释。
刹那性常缘起理一。
上句点刹那之妄即是真常下句释迷悟缘起不离刹那刹那既乃性常迷悟所以理一。
△三合浊成有本。
一理之内而分净秽。
上云清浊虽即由缘而浊成本有点其缘生即是本具故今合云一理之内理即能具合上本有之能有而分净秽合上清浊由缘并浊成本有即此净秽之清浊为本理之所有所以故在一理之内。
别则六秽四净通则十通净秽。
六秽四净约克从法体十通净秽约随具诠辩净秽之义不出此二故今文中约四六以论别约九一以论通言九一论通者以四六之净秽在九界无明迷染心中故十皆秽在佛界法性悟净心中故十皆净故云十通净秽。
△四合浊体是清。
故知刹那染体悉净。
染合浊也净合清也体合前文全体是清也前喻指湿为体今合指理为体刹那即本有也上云本有即湿性之能有也今从法说此之能有即刹那之理体也染净既同一理故染体即净体意显染相即净相也问今云染净约何分耶答通于二义今别九一以染净门正指佛界所起净用以对生染论不二也又克从法体既是一理之内而分故此法体可以随具诠辩乃见十界在迷在悟一心中具今于刹那心体人界染用所具十界即与佛界净用所具十界而无差别是故得云染体悉净问今文三千理耶事耶若事造者何云一理之内而分净秽若理具者何云三千因果俱名缘起答今所立义只一三千中有具有造理性为能具事造为所具举能具之理三千趣理故曰理具三千举所具之造三千趣事故曰事造三千今文举所具之造而云三千因果俱名缘起举能具之理故曰一理之内而分净秽虽通二种只一三千问十通净秽旧释何如答他释十通净秽还是六秽四净何者且地狱具十如何地狱通净通秽必须指云具六为秽具四为净若尔还是六秽四净况今文意在十界皆净十界皆秽恐作今释方顺文旨问指要以清浊二水喻迷中染心果后净心以波喻三千俱用湿喻三千俱体全体为用乃全湿为波其义何如今曰以法对喻义有未善于法必以无明为本起于染用法性为本起于净用应以二水乃为无明法性二本是三千俱体二波乃为染净立法是三千俱用乃见波从水起全体为用如何直指湿性为体若尔但见波从湿起离于水耶若云湿必该水应通以水湿喻三千俱体如何但指湿为俱体然此对当义未善者盖由不合立二染净一者法门二者情理若法门净秽则无增减故说为三千若情理染净则情染须破以缚着故非是三千由此既失染净法体故诸义未善源从此出后来学者又复随文而生于解皆谓缚着情染之用不是三千而据文云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兹自在用今曰法门三千既通名秽何故法门三千不通名缚若云缚是缚着非是三千今曰秽是秽污岂是三千若云此秽乃非情秽故秽即净今曰此缚乃非情缚故缚即脱若云缚既即脱则不名缚今曰秽既即净则不名秽何故法门而存秽号信知乃是随文生解而不深思法体者也问今立染净法体在生在佛法体无别者且佛用是净何以云染答随具诠辩故佛用名净若克法体故佛用有染亦名染用故南岳云以佛望于众生故此德为净若佛德中论染净者此德实是亦违染用即今文中六秽四净皆是果用秽非染耶问若佛染用体同生者必佛染用亦名缚耶答法体实然但随具诠辩以佛之用名为自在生名缚着若克从法体佛有染用亦名缚着故辅行辩普门示现云若现六界为缚现二乘为脱佛菩萨界为双照缚脱自非证得法华三昧不思议身自在之业安能现此三十三身非缚非脱而现缚脱故知随具诠辩是以名曰不思议身自在之业若从法体现六道用亦名缚矣问指要云波之与水湿皆无殊又云以清浊二波只一动性故云理通其说如何答不合于波自说无殊乃云二波只一动性又云以水清后还是浊时动用若尔斯亦可云以清浊二水只一静性以水清后还是浊时静体是故二水亦无殊耶若云于二水取同一湿故无殊何以不于二波取同一湿为无殊耶问指要委释妙记相位之文用诫以湿无殊其释如何答今亦委释用诫以波唯动无殊先说二义然后释文一者克从法体波有清浊故而殊湿性是一故无殊二者随具诠辩波湿相从以波中有湿湿中有波若以波从湿故清波即浊波浊波即清波波亦无殊就法而论是波无殊功归而论由湿无殊若以湿从波故清湿非浊湿浊湿非清湿湿亦有别就法而论是湿有别功归而论由波有别故妙记云位据理性决不可改相约随缘缘有染净克从法体如波异湿同也又云缘虽染净同名缘起如以波从湿波亦无殊也若从所起染净乃殊如波清浊所起异也若从能起染净乃一如清浊波皆是湿性为能起也云同名缘起者由取能起同一理性起此所起乃以所起从于能起是故得云同名缘起即便喻云如清浊波湿性不异指要等师莫不皆云二波当体只一动性者由迷此文同名缘起同字而得又云如清浊波湿性不异同以湿性为波故皆以如为相此喻缘虽染净同名缘起相从性起以相从性相亦一如如清浊波波从湿起以波从湿故波无殊又云同以波为湿性故皆以如为位此喻了相即性还从于性以说一如不例上文波湿相从由上文中以波从湿故波无殊今若例者应云同以波为湿性故皆以相为如以湿从波湿亦有别今文不作此例者且取世相与位皆不出如犹于波湿悉皆同湿且相是随缘缘即差别差即无常乃喻波也位是理性性则一如如故是常乃喻湿也波既喻相故波无常今点波即湿湿既喻位是故乃云以如为位即便结云所以相与常住其名虽同本当位湿是常今点相波即是位湿故相亦常由是相之与位皆常住也如波与湿皆不殊耳是故经曰世间相常住相既是常故相与常住其名即同不云即同者以生下文分别之义故云虽同又云染净既分如位须辩此乃方是以湿从波湿亦有别有浊之湿有清之湿故可喻于迷中真如悟中真如也指要等释波无殊者功不于湿但由清浊只是一动故曰无殊且妙记中释相等者由如理之湿故知不可以波之动自说无殊须当约湿为波波乃同耳问昔人亦以波中之湿为常与今何异答意不同也由昔以世间相常相自不常以理为常是故波乃殊湿为不异今乃相既即理故相是常波既即湿故波不异故知昔人但得离义而失即义由失即义无今就法(云云)问若不许指要湿喻三千俱体波喻三千俱用而置于水者何故妙记云如清浊波湿性不异不言水耶答妙记不言水者彼以理性为本但说一法是故唯辩真如理湿今文既有无明法性二法为本故说二水其妙记中水通二向水相在波收水性在湿收故金錍中以水同湿如云无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上句言水下句言湿以湿替水以水即湿及下一向以水为喻而不言湿良以水性是湿言水则湿在其中故不复云也又以波必有水是故妙记之文不分波水之别乃将水即是波但取真如之理如湿性染净缘起如水波彼文只约功归论本是平等理今文乃约就法论本是故乃有无明法性开出水喻。
△二别明净用约位次释前但水波清浊通名缘起今云未显意在果用又二初历位示相四初三即。
三千未显。
果中净用之三千未显者。
验体仍迷。
以验理具三千空中之体仍由在迷下文云是则理性名字观行已有不二依正之相偏举此三者以尚迷故虽迷而具故云已有以显今文迷该三即。
△二相似。
故相似位成。
净用三千似显。
六根遍照。
如法师功德品肉眼具五眼乃至意根互用遍照。
照分十界各具灼然。
六根即人界根根十界即人界中具十界也人界既尔例九咸然故云各具。
岂六根净人谓十定十。
结释具意十若定十云何各具。
△三分证。
分真垂迹十界亦然。
如前各具。
△四究竟。
乃至果成等彼百界。
究竟之果等于分真故称为彼由百界净用三千是同但迷似分极约位有异今约同边故云等彼已上之文虽该理体意正在用等彼之言虽指分证究寻文意即指前文未显三千以前未显故迷由今已显故成。
△二揽入初心二初达果上亡照三初示遮照。
故须初心而遮而照。
由前在果今示初心圆通见今文中既有初心之言至此方为示观今曰不然一者前文既云故知刹那染体悉净岂非观耶若云无初心之言故非观者色心门中亦何尝有初心之语只云但识一念遍见己他生佛与今若识法性即无明等又何别耶二者纵以前文是示染净二法今揽前染净二法为观者亦开科未善且今立观良由文云六根遍照照必有遮此皆是果是故揽入初心为观岂于前来通示染净。
△二出法体。
照故三千恒具遮故尔空中。
向云遮照未审何法故释出之以三千净用之事为照法体以三千空中之性为遮法体。
△三明同时二初示。
终日双亡终日双照。
终日之言意显同时照处即亡亡处即照。
△二释二初即亡而照。
不动此念。
即亡也以不动故是空中体。
遍应无方。
即照也不动而应亡处而照。
△二即照而亡。
随感而施。
即照也。
净秽斯泯。
即亡也随感而泯照处即亡以显前云终日双亡亡净秽也终日双照照净秽也净秽是二是故云双诸师多云亡前遮照照前遮照今曰则妨净秽斯泯之言岂非双亡。
△二示因心转迷三初牒前。
亡净秽故以空以中。
若随文而说别揲向文净秽斯泯若约意而论通揲遮故法尔空中。
△次正示。
仍由空中转染为净。
非独果上以空以中而亡净秽因中转染亦由空中故揲上文为成今义须知今文指于果上以空中亡净秽者从所揽法说若从能揽即此果法亦在今日因心之中观上一念即具果上乃以空中亡净秽法复由空中转于因染而为果净前净秽约所具克从法体义后染净约能具随具诠辩义若得今意欲作指要情理法门说何不可前文乃约所具法门以论净秽今文乃约能具因缘以论染净因中以能具之情为染果上以能具之理为净则因果各具净秽法门今转因中情染之净秽为果上理净之净秽故云转染为净干何不可但不合认法门净秽秽之法体而与情染染之法体为不同耳故可问之法门之净与情理之净同耶异耶若异应有两佛界耶不可以性德修德而云两也若云同者净既是同秽何独异故知虽然立于二义以分染净但可分染净何可分问今之所说果上起用净秽之秽与因转染为净之染此二染秽异耶同耶答法体是同随具有异法体同者起用之秽与因中染或皆四趣或皆九界今起用从文且别四趣因中从文且别九界虽四九取舍分对不同若其染秽法体无异随具异者一者前秽是所具今染是能具二者以果上悟性即性为用故秽为法门此乃从秽所依体说故名为理由悟所依是实乃知起用是权故或名权造以因中迷性不了即性为染于是但从染之当体故名为情既昧实理不识是权故或名实造是以果秽因染随迷悟二心具辩有异也问果上起用之秽与因中所转之染为可断耶不可断耶答克从法体断则俱断存则俱存由秽染体而不别故若随具诠辩果上之秽既乃即性故属法门则不断也因中之染既不即性当体属情故须断耳若因中知染即是于性故染亦不断如云阐提若能达修恶则与如来无差别若果上从秽当体而说是亦须断故云亡净秽故以空以中亡非断耶良由圆中说不断断断处即不断不断处即断从因至果无不然也而圆通中未晓斯旨乃云亡净秽者是则亡于妙假自约秘藏任运如是转染为净自约治惑翻迷向悟故知空中亡于净秽与夫空中转染为净过德有异不可参滥今问岂圆因中亡惑行人不依秘藏任运而然耶不知又将何法而断惑耶应有两种空中者耶应知神智说二种亡一者三惑说亡乃亡过患之情不亡三谛之法是故三千俗谛不亡故圆通曰良由不知所破所转只是无明迷情之病耳三千之法何所破哉二者三千说亡乃约秘藏任运泯亡故三千之法亦可亡也故圆通云若谓辅行亡泯三千只是亡情而不泯法者此则彰灼对面违文法若不泯情何能亡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今谓其说似是而非以三惑为定断以三千为虚论今只问于秘藏说亡亡三千法且三千俗谛性德常住耶事相无常耶若谓无常岂得名为三千妙假若谓常住如何可亡今复问之法师凡于字义最欲分明何得于今亡之一字而不通晓亡者无也且立则而有亡则而无既可有可无岂是真常天然性德又辅行云俱破俱立俱是法界破之一字亦如上难破者坏也且请分别破三惑之破与破三千之破二破如何不同莫不破三惑之破是破坏也破三千之破非破坏耶若非破坏何以云破恐他或曰秘藏说破者由空中之体体非三千妙用之相故云亡云破其实三千妙用之相相自不亡亦乃不破今亦难之且夫三千妙用亦非立中之体是则妙假亦云亡云破者耶由昔不知说三千者常同常异法界全体在一念故故摄无不遍有事有理有破有显有粗有妙皆即一念方见事理俱理而非事理破显俱显而非破显粗妙俱妙而非粗妙何者且举一隅如三千中摄无不遍岂不摄于所破者耶此之所破既三千法趣此所破是则意破则非破若以三千俗事一向不为所破者斯则不了三千摄法而乃有破若谓三千俗事一向为所破者斯则不了三千宗旨是则非破若识此意方可解会以三千为非道则是经中不断痴爱起于明脱也故净名玄云三种非道不碍三种解脱之佛道三种解脱之佛道不破十二因缘三种之非道如须弥入芥无相碍也岂非三千非道乃不断耶如观心疏云圆观之道体生死之三道即是三德涅盘是即三道即法界法界何所破坏问且佛在因由断染竟然后成果今于果用有染法门若又云亡是则如来两番亡染答此问还迷法体者也今更说之染法因果通于九界今且约于地狱以说圆人在因了知地狱惑业与果皆即是性无一毫发是可断者但由与性而未相应惟见恶因若不断因后报何免若断此因其果亦泯而此之断非灭此恶名之为断但了之即性性既泯亡恶不可得名之为断是故于恶不可实造所谓相离其性常即以性即故性能具相故相亦存空中是体此相是用自行入道了用即体乃以空中而亡于染是故号为断惑成佛及成佛已为生起用即乃复立地狱之染其了用即体还以空中而亡此染若随具诠辩故前一番是自行入道从因至果以空中亡染其次一番是化他起用以空中亡染故前亡实染后亡权染二番不同若克从法体皆是以空以中而亡于染能亡空中法体不别所亡之染法体亦同何以可疑两番亡染问空中法体是同不疑且染法体权实乃别如何是同若是同者必须以因中实染乃为果上权用耶答正是实染为果权用若以实造与权造殊者但得随具辩异之义失于法体是同之旨今引一文证其实染为果权用如净名疏释经设身有疾而不永灭疾有二种一者实疾二者权疾皆不永灭故疏明云而不永灭者亦有实权实者虽有此疾体疾无疾不断不破以己之疾慜于彼疾若观此疾入实相者得无缘大悲还用利生故不永灭权者若一段众生疾灭于余众生犹须为现故不永灭既将实疾至于果上还用利生岂非实疾为果权用伏请后贤细究疏文则于十界法体一家教门可以同入问但云空中何不言假答此门之旨只于染净以见不二染净假也不二空中也何于不二欲说假耶故约果横论果上净秽不二由以空以中若因果竖论转于因染而为果净以辩不二仍由空中故因中净秽俱染之用与果净秽俱净之用约此二用之假以见空中故不二也所谓空中转染为净者问前文空中亡净与秽今文何但转染为净答前约体用对论故十界皆用以体亡用故亦亡于佛界之净今于用中约迷悟对论故转九界之迷染以为佛界之悟净双亡净秽亦由空中转九为佛亦由空中是故二文进否不等问空中亡泯何不泯净答空中既妙能亡能立前则净秽俱亡次乃亡染立净皆空中德且如中道双遮为体双照为用今亦然也以空中遮故乃转于染以空中照故何妨为净既约即亡转故染净不二而圆通中亦所未晓妄有破斥何者由指要云染中净秽更显明者复是空中之力故转染为净圆通破云此乃净秽俱立尔何名亡净秽耶又云当知染体无明该于通别二惑净体法性摄于空中二理今谓圆通之意又以净是空中乃转于染也虽皆未见文意而圆通之释不及指要远矣一者今染净不二应指空中为净二惑为染耶若尔即是体净用染如何可说果上净用二者今染净不二又必从自行因染果体而立耶非但未达空中之染亦乃不识今文之净况今文之净亦是佛界应用之净。
△三结成不二。
由了染净空中自亡。
但云空中自亡不云净亡者且取转染为净由空中力空中若亡净用既即空中净用岂得不亡亡染净则以空中泯空中则由一性染净亡者亡俗也空中亡者亡空中也故云三谛无形俱不可见以空中体全是一性虽乍分二名实一体无别所以自亡。
△三结。
此以因果不二门成。
由因克果果中胜用对于生迷以论染净不二者也。
△初标。
六依正不二门者。
此门乃以三谛一实为不二体四土之依三身之正斯皆为物之用二也三谛一实之体不二也即体以论用了用而为体故依正之二而不二矣问寂光法身本属体一何言用二答净名疏云真如佛性非身非土(只一妙体故属不二)而说身土(附世假立说身说土由为物故即属用二)离身无土离土无身名身土者一法二义(一法不二也二义而二也二即一法故依正不二故荆溪云寂光法身异而常一)寂光身土既然三土既即寂光应身既即法身所以三土之依应身之正方称不二若知此意方见依正不二之根源出自寂光法身者也又若以寂光法身为体不二则以三土应身为用是二三土即寂光应用即法体故依正不二。
△二释三初示。
已证遮那一体不二。
已证即果也但举法身必摄寂土点此身土之二共一体性故云不二皆谓今文但明不二殊不知在身土之二问常寂法身既然无相如何可说不正之二答附世假立二种名字亦得为二问若尔寂光实无相耶答寂光妙土何曾是相及与无相如章安辩法身云不可说色及以非色不可说空及与不空为两缘故言色非色非色亦色色亦非色色非色不可思议以文照之是故寂光不可以相及与无相而思议矣若也为缘假说亦可云相及与非相克从法体寂光无相然此寂理即一切法而下三土皆即寂光故寂光有相即义复二一者秽离净即故寂光有金宝净相二者净秽俱即故寂光有地狱莲池乃至三土净秽之相相即无相无相即相是故相相皆常寂光土且附于依报论即其实正报亦乃即是寂光之相问寂光克体云无相者解脱一德体是有相如何寂光一向无相答解脱克体云有相者属三土用非寂光体问然则寂光但空中耶答今须分别一者寂光非三乃唯一性云三德者乃为三土立三德名如同饭色二者寂光是空中三土属解脱故荆溪云解脱乃从所离得名三者寂光是中道三土属空假四者寂光是三德三土属三道于第四义解脱一德复有二向一者所具解脱有相属下三土今取能具解脱之性为寂光尔二者即就一性自有三名以一性双非故名法身以一性能空故名般若以一性自在故名解脱非三土俗事之解脱也例如中道亦名为空亦名为有故妙玄云又此实相诸佛得法故称妙有实相非二边有故名毕竟空神智法师不晓此意乃云寂光不一向无相由有所具解脱者也若尔还成寂光有三土相岂自有相问克从法体寂光无相与净觉意何殊耶今克法体云无相者乃是无相即相之无相也故与彼殊问即一切法皆是寂光故寂光有相者与四明意何异耶答今以克体寂光无相下之三土凡有相者皆是染碍只如安养金宝净相且就同居对秽名净乃至宝报对于方便名为无碍若望寂光故三土相皆为染碍今即三土若净若秽染碍之相是常寂光乃是相即无相之有相也其意稍殊。
良由无始一念三千。
无始即因也一念即因心为不二之体也三千即依正之二也由三千依正既即一念故不二也良由因有依正之不二故使果证身土以无殊问指要云示现三国土名为依报示现前三教主及九界身名正报以寂光圆佛本无二故即是能开之妙法此净秽土及胜劣身同在初心刹那有何二耶圆通云为实施权则不二而二开权显实则二而不二岂可以前三教之粗释圆依正之妙耶须知圆教即体之用故有三千妙假依正妙假相即良由圆中三谛一体故名不二二家之说若为可否答若以今义收摄二家指要得克从法体故依正之二在偏不二在圆圆通得随具诠辩而二不二皆圆良由圆教亦诠偏故如指法华为诠迷教若以意比是不无优降故圆通之失失在克体由失克体二义俱非何者且如依正之二虽在圆诠克体言之二须属粗如何以二亦名为妙而不许四明以前三教依正为二耶并不许净觉以下三土相为所破意谓三土是三千妙假而诸文云方便实报患累及所破者但破无明之因生死之果妙假何所破哉今问变易生死果累尽时人居何土既居寂光岂非实报依正之相乃是无明之所感耶但净觉不合一向为破今曰自行证体故破化他起用故显又当体须破即性故显是以破即非破显即非显故圆诠三土使非破非显之道昭矣况复神智不晓今文三谛即一为不二体文云无始一念三千三千即举所成无不俗也故有依有正一念即举能成三谛之妙理也为不二体故义例云为示三千在一念故故知一念为不二体问何知今文乃以三谛为不二体答文云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兹自在用问复何一念为不二耶答文云依正既居一心一心岂分能所良由就法指一念功归是三谛故或言三谛或语一念。
△二释为三初单就因释二初约法释。
以三千中生阴二千属正国土一千属依。
问依报亦有假名云何一向在正答并由人能诠属依报何尝自名。
依正既居一心一心岂分能所虽无能所依正宛然。
三谛妙性能融能亡亡则依正不存融则依正宛尔今从融故所以依即正正即依依正宛然互融互入方可得云依正不二况在果中化用不可一向泯亡但依正相即之处而见依正双亡然兹依正互入所见不同神悟谓其依正之相悉属情境诸佛不断性恶故有普现色身在佛则唯有性善性恶而众生自于性善恶中生于形相其实性之善恶所有境界更互相收复何形貌神智云依正互收乃是三千妙假皆佛所证不思议事今曰二说皆偏当知事中相状即性故融性之互融在相而显相性一体无复异途悉是如来妙证境界讵可见理而非相认事而失性耶。
△二约位释。
是则理性名字观行已有依正不二之相。
虽然未能似显其证而因心中依正已融问相似亦果耶答今取似证证非果乎如法师功德品身现山海等是相似位正中现依也不二之相者然此依正必该十如今但云相正从依正相貌以说文心云即佛界如是相也今谓于十如中指相颇善而惟佛界则失法体佛既能起十界应用故身土相须通十界或别九界以用法体属九界故若该佛界须约二义一者权应分证亦名佛界二者则指假名寂光法身为佛界也圆通亦云区别身土依正能所故名相状三身四土依正可知今问圆通前云即体之用故有三千妙假依正是果后垂应即用之体是已证遮那依正不二莫不指此为区别耶良由不晓复有附世假立之义是故唯只以寂土法身为体不二。
△二因果对释为四初总明因果对摄。
故使自他因果相摄。
自即己心他即生佛因果通二竖论自己与生为因佛则为果横论三法各有因果因中依正不二摄果依正不二果中亦然故云相摄。
△二别明因生摄果。
但众生在理果虽未辨一切莫非遮那妙境。
前总三法今别在生以生该自又前总该横竖因果今或别竖以众生因理虽然未若他佛已辨果法而动止睹对莫非在于他佛遮那依正之中又或别在横虽然未辨自己佛果依正不二而日用之中莫不已在自己果佛依正妙境。
△三出因局果遍。
然应复了诸佛法体非遍而遍众生理性非局而局。
法体理性同出异名然其性体非遍非局例四土体非垢非净佛悟故遍生迷故局例寂光为净诸土为垢当知名从对得曰遍曰局体自性彰非遍非局问正义云非遍即局也于生局处佛能遍融非局即遍也于佛遍处生自局限指要释同文心云法体非遍约证故遍理性非局随情曰局问局义可尔法何不遍答理绝百非何遍之有圆通释同今曰正义不合非局为遍非遍为局文心圆通二皆不了本不名遍由对生局所以名遍故圆通以由智通故悟体而遍不云此悟体非遍局文心以理绝百非意谓法体其实是遍云非遍者由遣执也不云本不名遍非由遣执问若云本不名遍何金錍云心体本遍答由对今日情局故云本遍性乃无名岂云本遍问对局名遍但得相待若绝待遍岂对局得答绝亦无寄绝遍何在。
△四结因果斋致。
始终不改大小无妨因果理同依正何别。
由前理体非遍非局性恒常住故云始终不改言始终者众生迷真起妄则真终妄始佛返妄归真则妄终真始如净名记云若从事说若见法性始则见无明终从见法性终名见无明始虽经如此始终若其理体非遍非局如如何易故曰始终不改理既非遍若云遍大其亦无妨理之非遍理既非局若云局小其亦无妨理之非局意言大小遍局皆无妨此非遍非局之理体也又局小之理与遍大之理既是一体非遍非局遂使大遍不妨局小局小不妨遍大故云大小无妨已上出于能融不二之理体也而此理体在生在佛不曾暂别故曰因果理同以此能融之理融于依正则不间因果何者生因亦此理果佛亦此理因果之理既同则因中依正由此理故故依即正正即依而依正无别其果上依正由此理故亦依正无别此约生佛各论依正何别又果由此理依正不二因既同有果上之理则因中依正与果依正故乃无别此乃以果显因若以因显果因中之理本具依正不二其果上之理既同因理则果上依正与因本具依正何别此约生佛对论依正何别。
△三单就果释三初示所现依正。
故净秽之土胜劣之身。
别约果后所现依正然其净秽胜劣竖则三土迭论横则三土各有。
△二同法身寂光。
尘身与法身量同尘国与寂光无异。
下三身土皆云尘者言其多也妙记云诸身既与法身量同诸国亦与寂光无异诸即多也寂光依正之二既一法体三土既即寂光应身既即法身是则三土诸身亦依正不二。
△三显互融不二。
是则一一尘刹一切刹一一尘身一切身。
一尘之刹即一切刹而云一一者非独此一尘刹即一切刹亦乃彼一尘刹即一切刹故云一一由上但示依正相即而未明依报即依正报即正今示依正各自互融文心至此引妙记尘刹重重相入为未了者以事显理之文意谓理即无相但以无明未尽故有重重相入之相乃以此事而显于理互融无相今曰以事显理须通二义一者以果上依正互融之事而显众生因迷之理具此依正互融之事故云以事显理莫闻理言便谓无相二者以所融依正之事而显能融之理理何以融必融于事故寄所融之事即显能融之理非谓显于理绝依正人不见此遂成异说。
广狭胜劣难思议。
释上一一尘身皆难思议广狭约所被之境签云被多世界为广被少世界为狭胜劣约能被之身虽摄广狭意在能被。
净秽方所无穷尽。
释上一一尘刹悉无穷尽。
△三结。
若非三千。
结上因中依正之二。
空假中。
结上因中一念不二。
安能成兹自在用。
结上果中之用。
如是方知生佛等。
因果皆有依正不二。
彼此事理互相收。
理因果事各有依正不二是同故云相收又依正是事三谛是理以理收事即二而不二以事收理不二而二此因彼果皆有事理。
△三结。
此以染净不二门成。
不别而别染净是感应依正是神通从感应成神通故依正由染净。
△初标。
七自他不二门者。
此门一性为不二体言自他者一约过德迷为性过故有自他如辅行云故推此具为心为缘心自缘他德悟三谛故归不二如辅行云不得而得三谛宛然由离性执而悟三谛二约体用俗有事理故分自他如辅行云俗谛理者缘于俗谛恒河三昧言俗事者缘众生病及神通等利生之事以利生为他故三昧为自了此自他即空中一体故为不二三约中边以真为自以俗为他如辅行云自谓内照他谓随缘此亦真俗异名而已了此自他即是中道乃为不二四约亡照以照三故乃有自他空中为自俗谛为他了此自他即是一性为不二也第四一义正是今文分自他矣空中为自所化为他故能化应用通自通他从所依之体是自从所被之机是他以喻显之镜明是自物形是他中间之像乃通自他全镜明以为像故像为自由形貌而为像故像为他像即能化应身者也应身相貌同机为他应身之体空中为自故此能应通自通他其下文云能应虽多不出十界若取能应之体体是空中故乃为自能应之像从物而有还属于他是故机应皆在利他三千所摄晓此法理不妨以应为自以感为他问若约法理则成体用不二者耶前文已云俱体俱用今何复说答法理虽同用与不等前辩因果不二故俱体为果俱用为因今于化他中辩自他不二故能应之体为自所应之用为他若谓不然只如以应为自以感为他上染在机净用在应亦可难云何故再辩问可以像相为应自否答亦有此义约像与形义异而辩但非今文自他之意今文不取应用用边名之为自乃取应用体边为自。
△二释三初示本具自即益他二初单约应释二初示自他本末二初标。
随机利他事乃凭本。
能随之自所化之他标末也今日果用即自益他事皆性具标本也。
△二释二初释本。
本谓一性具足自他。
虽语自他文意在本一性平等为能具也空中之自俗谛之他皆所具也又就三谛中自论能所空中之自是能具也俗谛之他为所具也所以空中通能所者名从对得则为所具体自性彰则为能具若晓此意下文或以空中喻镜无所妨也圆通云一性即空中也自他即妙假感应也今谓此说对面违文既云自行唯在空中岂非今文自字者耶然今亦可云一性即空中故一性是自也以一性空中之自能具俗谛之他故云一性具足自他。
△二释末。
方至果位自即益他。
至果以空中而益物也须了本谓一性具足自他者斯举天然性体在迷在悟不曾增减无见方至之言以性在迷而解。
△二示自他法理虽云一性本具自他未知自他是何法理故今示之又二初通举。
如理性。
同前一性。
三德三谛三千。
同前自他举三德者他宗以谓惟果显证故今特语果德本有举三谛者理本天然举三千者乃是今文指南之道若以下文显之则今三千但在俗谛若以当文类之而此三千即是三谛以对一性是亡皆在而照中辩是则三谛而自而他圆通以理同前一性其说甚善而三谛等不同自他此为失旨。
△二别判。
自行唯在空中化他三千赴物。
三德三谛通该自他于三千中别指于俗又三德俱中三谛俱空三千俱俗然约三谛三观以辩自他者一者克体空中属自由见思无明牵生迷理障自己故假即属他尘沙不能牵自己报障化他故二者随具在乎己者皆自也成佛岂无慈悲果证须了万法出乎物者皆他也为他必说空中益物乃令断惑是以三俱自行三俱化他识向二义方可解会随智随情随情智耳。
△二机应共释二初明机应不出三千。
物机无量不出三千能应虽多不出十界。
感应三千必该自土须知二意一者自行因果之俗该摄三身及以四土皆名为俗乃以平等一性为真如辅行引十义辩土前九三千成差别义后一乃是诸土之体平等理也二者化他能所之俗机在三土应用随机亦在三土此克体也若随具诠辩法身寂光为生立名亦在用收则该四土又实报中有分证寂光亦可通四但克体收皆三土耳土既如此身亦例然又从教旨以圆教机皆名寂光此则约于所为以说故妙玄云圆佛一时照于十界寂光土机良由化机为令契于寂光故也。
△二明身土不出寂光。
界界转现不出一念土土互生不出寂光。
此就物机三千能应十界点示一性为不二体一身转现诸界身者并由一性本具于他他即三千转现无穷不出一性现土亦然而云一念者就法言之也下云寂光者功归言之也即是平等非垢非净之寂光矣问今文身土互现互生机耶应耶答通机通应通机者如于同居得四教益即是同居见于方便及以实报见身亦然若作应愿通生三种眷属则于实报方便见同居也见身亦然若以今文会前一性本具自他者乃通二义一者前文通语具自具他今文别举一性具他故一念寂光即是平等一性者也二者于前两重能具之中乃约空中而为能具即是今文一念寂光界土化用既是所具不离空中故云不出其体用既同故自他不二即以平等一性体是空中乃会亡照成体用义约此体之自对化用之他为自他门下去镜明皆同此意。
△二示由具三千机应道合二初法二初示机应元由。
众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诸佛由三千理满故能应。
理即前文一念寂光或指空中或指平等在果故满在迷故具具之与满同一三千由佛有生乃可应由生有佛乃可感今辩自他不二非以只一三千而论不二但取三千他用即自行空中故不二也若直以三千作感应不二则未见于自他不二由众生虽具理既未显则无自行所证之德佛既理满自行己证故即自行而益于他是全理满为能应也是故文中于机以三千在理具之下于应以理满在三千之下深有意哉故于佛边虽语三千乃取三千空中理满为能应也其于生边虽语理具乃取理具三千善恶为能感也能应三千空中是自能感三千是他乃是今文不二之旨若不如此何以贯通上下之文且上文云自即益他而下文云不起自性应无方所。
△二示感应道合。
应遍机遍欣赴不差。
应遍于机机遍于应欣故即赴感应无差问机应无差皆由三千如何以应为空中耶答今文无差须该二义一者单就他字而论应亦三千感亦三千斯亦可云感应无差但于应中乃取应同众生之用为无差尔故曰化他三千赴物能赴能化是应所赴所化是机故此能所无差皆在他字收也二者自他共论自之一字亦是能应于能应边取能应之体空中为自对于化他是故乃曰自他不二良由三千空中之理已显满故故应为自赴而不差。
△二喻三初立。
不然岂能如镜现像。
若不许于由理具满三千故机应不差者岂得如镜现像者耶今不言形语像必有下不言镜但云形对理必是镜然镜喻对法若不分明则法理有碍今略辩之涅盘疏云照中故是镜照真故是净照俗故是明明故则像亮假显净故瑕尽真显镜故体圆中显章安取明能现像边故以明为假若止观中明喻即空像喻即假镜喻即中若妙记中镜明性十像生修十亦以明喻空以像喻假团圆喻中或可以明而喻空中像喻于假镜圆以喻平等一性其性十界者十界二字是所具故同像性之一字是能具故同明今文亦通此之二义一者镜喻平等即本谓一性明喻空中之自像喻赴物之他镜必有明下云由尘所遮义含明也二者以镜同明皆喻空中像即喻假知此意已可以语法。
△二释三初顺释。
镜有现像之理形有生像之性。
理即道理性即性分问理之与性何所喻耶答先明感应法理然后方可说喻一者通论二者别论于此各有二义通二义者一者通明机应二者机应通有空中之理及三千事文云理(机空中也)具三千故能感三千理(应空中也)满故能应若别论者一者别在能应如前文云随机利他后云方能称性施设万端及应无方所等二者应别空中机别三千且此应用如何得起岂不由佛自行己证空中者耶于机虽有空中之理与三千之事而不取空中为能感但取三千之事者以空中理体一切咸有何故复有不感佛者由未有于能感之事由众生在事发善恶秽故于能感别在修事问由理具三千故能感且理具三千岂修事耶答空中之理是能具三千俗事是所具然此所具若即具而造造即是事故论感佛之机造善造恶乃是修事以此修事全是三千与佛果用其实无别但为空中之体性迷未显故三千妙用亦乃未彰于是指之为理具尔能应非无修事别取空中者一切众生何不能应由未显此空中之体若体未显无由应物如云三千未显验体仍迷由体显故三千用显今文自他正取能应之自能感之他咸是天然本性所具如来证此自即益他自他不二从此而立若从喻说亦别在应其镜喻者欲喻此应如何得起故以镜喻空中之体形喻能感之机虽然以像而喻应用但欲显于因镜能像推功在镜故以镜有现像之理喻于能应空中之体若但有镜体而无形事像何所起能起之形虽然以空而为其体空喻理具形喻三千感像在形而不在空是故形有生像之性下云形事即性分是事不见此意徒或云事及云理耳问何云形以空为体耶答今从事说像依镜明而现故揽镜明而为像体形从虚空而立故揽虚空而为形体故楞严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通立依正皆名世界。
△二返释。
若一形对不能现像。
以不能现反显能现。
则镜理有穷。
镜若不能现像则为镜之理而有尽尔以喻空中之体若不能起应则空中体而有穷尽意谓若空中但能对此机而起应不能对彼机而起应者则空中之体有穷尽尔能喻亦然故云一形。
形事不通。
形之与事对镜必像若形对镜不能有于现像事者无此道理通犹道也喻机必须能感于应若机不感应则机关事壅前以镜之道理喻空中之理体今以形之世事喻关感之事。
△三返顺共释二初形二初返释。
若形与镜隔容有是理。
喻机与应隔容有是理以此文显今说为正形不现像喻机应相隔其能应者像耶镜耶若云是镜镜喻空中以显今义符此文旨若云是像今文应云形与像隔而但云镜岂非意在别取空中为能应耳。
△二顺释。
无有形对而不像者。
略去镜字以上文显之。
△二镜二初返。
若镜未现像由尘所遮。
体未起应由惑所覆此语应元在凡莫云机尘覆应问既以体未起应释镜未现像岂非应属于像向何以镜而为应耶答欲了此义今约二重能所以说一者镜是能起像是所起二者镜之与像若望于机乃是能应机是所应于能应中空中是能应之体俗事是能应之用若辩自他当取能应之体为自是故不取能应之用而为自也上文形与镜隔者正取能应之体故以镜为应今文镜未现像者乃取能应之用故以像为应信知法理若正于诸说中略无疑碍。
△二顺。
去尘由人磨现像非关磨者。
尘喻于惑人喻因地修观之人磨喻行人修观破惑显发空中何所不应然此空中能起应用全是本有非由修得。
△三合。
以喻观(平声)法大旨可知。
△三明本具由修显发二初牒前。
应知理虽自他具足。
虽然一性具足自他。
△二示修二初由因克果二初修发化他。
必籍缘了。
由因也。
为利他功。
克果也理具自他即三谛也今对缘了二修性三合为中道乃以缘了为利他功又理具自他先明修发理中之他云缘了者智行正助二种缘了此即俗谛亦论正智之了缘助之行断尘沙惑显俗谛理。
△二修发自行。
复由缘了。
由因也。
与性一合。
克果也此以中道正智之了断无明惑福德之缘助显中道真空例说言一合者缘了之修与真中性泯而一合此约住前并等觉因对分极果论利他功并性一合。
△二示果证相二初示。
方能称性施设万端。
以称空中之体而起三千化用。
△二释。
则不起自性应无方所。
称性而动故不起施设普遍故无方始示本具自他并自即益他今乃发现同上至果自即益他岂非自他不二是自行空中与化他耶圆通谓前文本具自他并自即益他皆在用中至释今文却云不起自行空中之性本具三千不思议假乃能遍应不定方所今曰此说迷文今云不起自性应无方所与前自即益他有何异耶又若以自他一门正从化他能所而立不望空中名为他者未审何处见其自行化他之不二耶当知于后五妙凡立六门其染净依正三业权实皆从应立受润属机而皆未明自行化他对辩不二故以自他一门居六门之中贯上贯下则见自他一体不二若无此门但见十门自行化他各辩不二。
△三结。
此以依正不二门成。
果上所现依正乃是全体而为前但于依正之用以辩无差未曾对能应之体以论不二故约依正成自他门。
△初标。
八三业不二门者。
此门不二之体或以空中或指一性文心云身轮本属前门此门正在口密文举三者相带而明圆通取用文心之意而云说虽属口岂无身意身轮虽属前神通妙相成何妨兼而明之今曰不然若别口密如何口密独不二所云此门从说法立者其染净门净用虽通三业别在于心良由法性为净用故其依正门正报虽通三业别在于身是故文曰胜劣之身今三业门实通三业以对前别是故一往别在于口所以但云从说法立若辨不二合明三业非谓相带相成而来何者由前依正染净二门但以依对正以染对净而辩不二未曾辩于正报之中及净用中三业不二是故今文当三明耳故不二体乃该二向一者空中由即空中为应三业是故不二二者一性良以真身亦辩三业真身说实说即是口必有意轮故是一性融于真应两种三业皆不二也问真身无相云何三业答克从法体则无三业今随应用辨此真身亦云三业又虽无别体附世有名是故却以平等一性无名之体融此真身三业不二问其不二者必对于二三业为二其义若何答一者凡诸差别皆名为二三业差别亦属二也如下受闰十番利益以差别故亦名为二未必指二方为二者也二者牒前诸异皆成二法故但以二而为差别受闰虽十但成权实二种之益今之三业即色心二故下文云色心一如。
△二释二初示果佛三密二明心佛无差然十门皆为观设是以揽其自行因果化他能所而为于观故须各就本法而名无妨谈他佛之果证是我凡心之法门今文所说心佛无差文虽现后旨实在初又自他门中虽说由修显发乃是谈于果人故曰方能并不起等若依文而辩却似一门首尾未见今曰观心当知文意既为观心是则自他岂离当念不须辩别其旨已明初复为二初直明果用二初示三密二初通明三密二初示三密名体所从二初体。
于化他门事分三密。
三密当体从应身得望于理体所以名事如妙记云凡云三密必约应化自受用报平等法身何所论密。
△二名。
随顺物理得名不同。
一者法身非三应随物机三名不同二者如来所证三业互融分身口意名不同者乃为顺物三者只身口意或名三业三密三轮三不护三无失等者皆顺物耳四悉赴机名随物理或顺物机道理可以名与凡夫异者乃曰密曰轮曰不护曰无失或顺物机道理可以名同者故身口意亦名为业予尝以佛起应同众生所作事业他有难云佛曰三密岂得名业盖他失记今不二门号为三业得名业者所以作事号之为业且今文中佛所作者身以现通口以说法意以鉴机为事业也若以遍应六道起同事摄亦同众生所作事业然在佛妙证应全是体既无所作何业之有但顺物机权名业耳又三业之名一往通因果二往局在因故妙句中释安乐行三业在因若三密三轮一向在果言三密者净名记云一一界中各具十故不可以一界测不可以多界测故名为密大论云佛有三密一切人天不解不知问所言密者真耶隐耶答从意则真应用即体界界具十全体为用故用莫测从事该隐是故玄文秘密教中特云三密四门以不思议力令他不知即隐密也问若通真密即属法身奈妙记云平等法身何所论密答带三说密故在应身良由法身不论三故今以真密在应用中故云三密。
△二示三轮对机不忒。
心轮鉴机二轮设化现身说法未曾毫差。
佛身口意一体无殊且从事分由心鉴机故使二轮设化无忒二能碾众生恶尘故名为轮问佛心必是中道法性复何以云法身非密答若全体为用心即中道但在体性则不名心对用身口以立心目若直就用说佛诸心尽唯慈悲存此心全以生心为心问心轮鉴机为作意耶不作意耶答从用当体故属作意良由如来权现心法是故三七思惟是事若不作意何曰思惟亦如普门品中云应以也从用所依即平等性何思何作如鉴现像鉴岂有心故辅行中谓佛作意者斥同外道也现通有二一者如来示身之处即是神通二者有现常身有现通身法华放光是现通身未放此光是现常身只说法者或默得度默亦说收。
△二别明身口二初立。
在身分于真应在法分权实。
约身分真应约口分权实偏圆对论故分此二由圆教中了应即法故号真身名虽曰真身即是应例如观经真法身观即是应身名真法耳总揽诸文法身之名法字有二一者理法智法用法是故三身皆名法身如净名玄云毗卢遮那佛真净法身卢舍那佛净满法身释迦牟尼佛应化法身二者法即理法随处受名不出三种一者理法身二者用中法身如大论中法性身佛三者得法之身其四教主未得道时名为生身已得道故名为法身昔人有云用中法身不同理体神智复云得法之身亦不同体今曰克从法体法字一同随具诠辩故乃有异法性身佛得中法性故立此名得法之身亦由证得法性故也不可随名而失一体以随在用曰用中法身随在证得曰得法之身法之一字皆理体也问真与法性既皆在用二身同耶答大论法性通于实报方便二土并以偏教。
△二释二初二身二说不可异。
二身若异何故乃云即是法身二说若乖何故乃云皆成佛道。
指应即法顺土而指即三藏佛为圆真身顺教而指即圆胜应而是真身或指三教应身即真皆成佛道指权即实以所说法显能说口说权之口即是实口。
△二二身二说不可一。
若唯法身应无垂世。
若唯圆教之法身应无三教应身之垂世。
若唯佛道谁施三乘。
云三乘佛道亦以所显能若但有说佛道之口谁当为施权法之谈前不可异约开权也今不可一约施权也但欲辩佛身口一异不可难云前开后施亦可开后逗机复施。
△二明不二三初点三业以成不二。
身尚无身说亦非说身口平等等彼意轮。
文心云上云应即是法身已融矣权皆成实但是所说已融未显能说无异今曰不然当知上文应即是法由存法身权即是实由存实说未见身口泯亡还成三业之二今通指真应身即无身通指二说说即无说身口既泯即等意轮是故三业方成不二无见前文指应即法便谓已该三业不二说之一字皆是以所显能非谓前说为所今说为能问开权显实二而不二既指应即法岂非不二耶答虽是不二乃非今文三业不二但就身口各说不二指应即法身不二也指权即实口不二也岂是身即是口口即是身身口即心之不二耶。
△二约不二以成化用二初示。
色心一如。
不二也。
不谋而化。
即亡而照为化用也乃即三业不二之理为身口意各二之化。
△二释。
常冥至极称物施为。
化何谓不谋由常冥至极。
△三以三千总结不二初结百界同一心而不二二以界例业皆一念以何殊。
岂非百界一心界界无非三业。
不二之旨旨在三千即一念故百界居一心而不二三业亦互即而无殊何以故以界界中是三业故故复以界例释业云。
界尚一念三业岂殊。
业不出界界尚即心业岂殊性。
△二示果由因二初总明因果。
果用无亏。
一者百界界界皆有三业故无亏二者百界界界三业应机故无亏。
因必称果。
果所证者因必称果良由因心本具百界三业妙用。
若信方知三密有本。
若信因具方知果用三密有本文心云若信下或无因果二字义虽无损语似不全今曰四字为句语何不全。
△二别明果德二初示果德法理。
百界三业俱空假中。
空假中者果德之法理也。
△二示果德化用。
故使称宜遍赴为果一一应色一一言音无不百界三业具足化复作化斯之谓欤。
三德既显化用难思称宜即意轮遍赴即身口一一应色别示遍赴之身一一言音别示遍赴之口问何知遍赴乃是身口而非意轮答下文有云如前心轮自在致令身口赴权实机以一界身为能具百界身为所具口意例尔又一界身为能具百界身口意为所具口意例尔又一界身中一色为能具百界三业为所具一界口中一音为能具百界三业为所具心亦例耳一界身上现一色相此是化也于此色上又现百界化复作化也口意亦然化复作化语出地持故曰谓欤。
△二明心佛无差二初正明二初生具佛。
故一念凡心已有理性。
就法是凡心功归是理性此能具也。
三密相海。
此所具也乃明生具佛之三密。
△二佛具生。
一尘报色。
即凡夫自己身口之色乃所具也。
同在本理毗卢遮那。
毗卢遮那即是诸佛所契之本故名本理乃能具也此理具已故云同在当知上文自己为能具但举于心次文自己为所具但举身口能所相显则自己三业俱为能具俱为所具诸佛为能具但举理体诸佛为所具但举三密能所相显故理体三密俱为能具俱为所具问理体何得为所具耶答体为相隐存有曰具问文心云三密是遮那之用若尔前文但有所具今何不同答盖由不知理性二字即是于体乃属能具而认理性同三密用皆为所具问何云同在答言一尘者举其极微与一切法同在如来毗卢体中意云此体于诸法中亦不漏落一尘之法故云同在又不独凡心在此体中只此一尘同在其内又不独如来三密之用在此体内只如凡尘同在其中问何云相海答海之一字功归在理就法在事故相相无边问凡心具此相耶答宗净觉者以俗用之性为所具空中为能具故云具性今曰却见空中不是俗性宗四明者所具三密有性有相故通具性相今问三密是性为是俗耶为空中耶若云俗者亦见空中不是俗性若云空中即非三密故今正说性之一字体是空中属能具耳乃是能具三密之性方见空中即俗明矣若有问云为具性耶为具相耶应答云从能具说即曰具性从所具说即曰具相委如宗圆问三密相海意何称相答别在身口通三皆相由此意密可以身口比并分别。
△二结示。
方乃名为三无差别。
心生佛三虽迷悟高下三业不二则一体无殊不惟佛妙心生亦乃心生妙佛。
△三结。
此以自他不二门成。
自即益他故现三业。
△初标。
九权实不二门者。
此门即以一性中道为不二体言权实者妙记云当知四教或八十或百二十或百六十揽兹共成一不思议权实谓体内权以对于实若不尔者非法华也然此权实生不知即乃成体外佛能知即乃为体内若其法体不出偏圆九一者也故今权实说圆实法备佛界机说偏权法备九界机如下文云九权一实今文正就所说法立非约所被其所被机即当眷属利益二妙在受润门然权实之道名义法体亦难区别今略示之且约十界十如明权实者若以如是空中为实十界相报因果即俗皆名为权(体用义)若以如是为中为实十界相报空假皆权(中边义)若以如是惟属平等一性之实十界相报空假中三皆名为权(亡照义)若以如是为三谛实十界相报皆是因缘所生之法三道所收悉名为权(过德义)以如是属三谛者据妙记云四圣是事从因至果六道亦事亦应例然因果既同十义宁缺文以因果之十为事故十界中各有因果故辅行云不语十界摄事不遍者正指十界相性报等因果为事既指相性报等为事其云不语三谛摄理不周者合以如是为三谛也然佛界得为缘生三道者例如事权虽起净业亦在染收教行为缘虽起佛界奈何此净返妄为真从妄而辩皆三道摄若其三谛天然性德不论反妄缘起之事是故三谛属理实也已上诸义唯约权实二名相对若立非权非实对而权而实为名者则前体中亡德四义之权是以皆号非权非实十界十如之权皆名而权而实当以佛界十如为实九界十如为权其过德之缘生与体用之俗事既然皆有十界故该而权而实若中边之二边约界如而辩者则六道是假二乘与佛是空菩萨通空假又以佛为空九界为假故空实而假权若亡照之俱照约界如而辩者或以佛菩萨通三谛余八在空假或别以佛是中为实九界空假为权若今文正在双亦两非之句乃通二义一者中边二者亡照非权非实为亡为中而权而实为边为照故玄收五差为权实云前四是权法后一是实法细论各具权实且依两义然此权实不可思议乃是三世诸佛二智之境且佛二智以俗为权以中为实故文句云一切种智名实道种智名权不言空者或合归中或合归俗既此权实所照已该三谛之境故非权非实即是一性若药草中句以十界论差无差记云即空故差即无差即假故无差即差即中故非差非无差既以佛界为无差之实属空九界为而差之权属假故知中道为?非也所以今文须通中边亡照二义问诸师皆于俗谛之上乃以九一而分权实今何不用答于俗谛中以佛为实者乃通二义一者例如俗谛若望空中号之为事若俗自论亦通事理故辅行以恒沙三昧为理神通化物为事今之十界望空中之理是实故十界是事为权若就事权自论故九界为权佛界为实二者于十界中取佛缘生能显中道故名为实到底实字还归中理或归空中或归三谛其如单俗但可说十差别之权耳今只问云俗谛之事为差无差若云无差妙记乃以即假是差若云差别差即是权实方无差故妙句云以智方便权有差别悉到智地则无差别是故此门不二之体或是一性或是中道。
△二释二初明权实二初全体照用。
平等大慧常鉴法界。
全平等体照法界用平等大三应通二释一者平等即中道理大召空假权实之用故句释经宝中云平等大慧者即是诸佛智慧如前行步平正义也平等有二一法等即中道理二众生等一切众生同得佛慧大者如前高广义也约观心者空观竖等假观横等中观横竖平等平等双照即是平等大慧也文记云平等有二者法等者大慧所观理也同得者皆用因理以至果也若所观理与众生异不名大慧句云法等即中道理故知平等即中道也既云大者如前高广当知高广须通二义一者只以中道有高广德此高广德体是于中二者以空为高以假为广今取次义故属空假又云平等双照即是平等大慧者此全中体起双照用是故乃云平等大慧自行照体化他照机又云常鉴取照机义即体为用乃以空假照十法界权实之机二者平等当通三谛如句观心以此三谛乃为所照平等之理慧为能照故慧称大大复该三乃以三慧照于自行三谛之体全体为用照于十界空假中三权实之机若依此义体中之三当处即一为非权实照于十界为而权实佛界中实九界俗权空通二向成亡照也又观心之文亦中边也空但竖等假但横等是故二边不名平等问正义云出缨络经今何取以妙句而释答观荆溪意取用妙句记释句云大慧所观理也又云皆用因理以至果等与今文云亦由理性九权一实至果乃由契本一理文义相类可用释此言常鉴者体不离用故云常鉴法界乃通三谛法界空假法界问常鉴法界何唯在于而权而实答今取照于权实之机故下只云九权一实而此权实体常平等即非权实故下有言相冥一念不可分别。
△二理具果契为二初理具。
亦由理性。
能具也或指中道或指一性。
九权一实。
所具十界而权而实。
实复九界。
圆通云复由归也返也还也今谓不然复由重也良以佛界重有九界如云重重互现。
权亦复然。
此一复字应通二释一者同上训重九界之权亦重有佛二者以九例佛故云亦复意谓九权重有佛界亦复如佛重有九界。
权实相冥百界一念。
相冥一念即是非权非实之性权实既一性相冥百界故泯归一念。
不可分别任运常然。
若以初句连上读之良由百界在一念故不可分别次句单读通结上意百界权实双亦双非咸在理性任运常然亦可如于诸师之释问理百界为相无相答不许定作相无相会常相常无相如此了者依稀识具。
△二果契。
至果乃由契本一理非权非实而权而实。
理性之体非因非果而因而果今证而果故云至果即知前理在而因也一理者即平等一性也如此一性乃非佛界中道之实亦非九界空假之权故此一性曰非权实而复能照佛界中道之实九界空假之权故此一性而能权实约亡照义作如此释又一理者即中道也如此中道乃非佛界真空之实亦非九界俗假之权而复能照佛界真空之实九界俗假之权故此中道而能权实约中边义作如此释然中边亦可得名亡照良以中道能亡能照今为立名诠拣法相且以三一对论为亡照二一对论为中边应知今文通此二义问今云契本一理与前本谓一性何殊答若约亡照其义一同若约中边二处有异前以空中为一性今以中道为一性前文若以空中为一性则不可云非自非他法门义理各有所从其意幽微不可率尔。
△二会三业二初示三业皆通权实然今文中会三业者一由所说权实之法既属口轮口必附身现此身口必先心鉴故乃会之二由权实通于三业前明权实别在口轮故须会释又二初示。
此即如前心轮自在致令身口赴权实机。
若非心轮鉴权实之机何能身口起权实之赴应身赴权机真身赴实机口赴亦尔故知三业皆通权实。
△二结二初结三业皆通权实。
三业一念无乖权实。
三业既然体同一念故其权实通于三业通具无乘。
△二约三业结显权实不二而二。
不动而施岂应隔异。
一句对上三业一句对上权实乃以三业结显权实初句则不动一性而施三业即理为事也意例结显当知权实即非权实为此权实故此权实岂应隔异不隔异者良由事理不相隔异是故乃可即理为事若隔异者不可即于非权实为而权实故此文意且明不二而二未点二而不二大率云三业既然即性而施权实岂应异性而有又不动三业而施权实以此对机岂应隔异此由上又赴权实机而来也非谓不动前门三业而施此门权实为无隔异。
△二示权实别在口轮为二初示别相。
对说即以权实立称在身即以真应为名。
若谓三业各通权实何故前文别以权实而为口轮故今示云。
△二结不二。
三业理同权实冥合。
此举通显别亦举能显所以能为之三业既同一性而不二故所说之权实亦冥合以无差若得今释文不繁重以由前文尚是不二而二今文方点二而不二。
△三结。
此以三业不二门成。
三业是能以能成所故有此门。
△初标。
十受润不二门者。
此门乃以一性中道为不二体云受润者以四眷属得十利益故名受润依文句科差别有六第五受润以立今目当知受润有通有别别论唯在三草二木闰而增长通论其地亦可受润今从法华一雨润于三草二木之权及以一地之实故名受润若论受一雨之闰则受润二字已是不二今取所润草木与地权实不同故乃属二同是一雨方名不二此则能润不二所润是二又以所显能故雨亦二如妙记云今从所雨得差别名若尔与草木何别答草木唯从草木立名云雨乃从所显为能是故不同若约所闰之地以辩不二三草二木皆一地生地是无差之实草木而差之权以权异实故为二以实会权故不二此不二体或空或中今不约此以辩不二文中自约地与草木皆同四微故为不二是故四微通喻一性及以中道乃同向门非权非实为不二体故释权实与受闰者须知此意正取玄文悟理论开结诸权实即一权实亦不可得为不二矣复知圆教就位论开以位格量亦有三草二木之益究其所归圆只一地若以今门对前而拣前自他门虽亦该机乃以机应对辩不二未曾就机自论不二权实三业并就能应而辩不二。
△二释二初受闰法理二初示。
物理本来性具权实。
物机之物道理之理从本以来有双非之性为能具而权而实为所具。
无始熏习或实或权。
然熏习之义起信广明辅行亦说今约二处文意而试辩之夫熏习者有能有所性具善恶为所熏也其能熏内外有事有理一者事理对论以平等一性为能熏即内熏也修中善恶为能熏即外熏也二者就事自论内外若约善法论内外者凡有其四一约智行以智为内以行为外二约正助正之智行为内助之智行为外二约依正正报六根而起修善为内熏历外六尘而起修善为外熏四约己他自己能于依正修善为内熏假佛菩萨力修善为外熏以善例恶亦通此四凡作恶者乃非无情必有识知但此之知是无明心为能熏者乃名为内(例同善中之智)因无明心起而为行行行其恶恶为能熏乃名为外(例同善中之行)余之三种皆可例说内外者也当知起善起恶必由此四而为能熏若事理相对事中四义皆为外熏乃以真如能具之理而为内熏良由体性常熏所具故在性时已有熏义外熏遇时即得生修中之性不见此意徒释今文然须复了前念为所熏后念为能熏若内若外即一实性以实性心熏实性境而显实性斯亦可云实心熏实境实熏次第生实实迭相熏自然入实理今文所云无始熏习者正约事中内外二熏而为能熏性具权实而为所熏由彼熏故全性成修乃得权实二益不同。
权实由熏理恒平等。
二益殊者由修熏发其能具性权实本一故云平等又所具权实人人有之由熏自异或一人成权或一人成实其实人人皆具权实故云平等。
△二释。
遇时成习行愿所资。
释于前文无始熏习无始而来若遇机应相感之时则乃成习成习者内熏也行愿者外熏也此通智行内外并正助内外亦傍通依正内外由历外尘发行愿故乃知普贤观对皆起行愿。
若无本因熏亦徒设。
释前本来性具权实亦可得云若无熏习具亦徒设。
遇熏自异非由性殊。
释上权实由熏理恒平等科此一段而为释者释上示也得兹科意义已显然岂同诸师恐成烦沓文心已上所示之文但为内熏遇时习行但为外熏今谓未然上文只云无始熏习焉知但是内熏者耶圆通以无始对下遇时乃为今曰其亦未然只云遇时何定今曰正义以无始熏习为遇权实教也以遇时成习等为遇教即有解行也成习是解行愿是行此皆外熏以性具权实号为内熏今问指性具者为能熏耶为所熏耶若据正义云故知不明性善性恶则内熏尚昧故辅行云以内具故他境龙熏此则孤山乃以性具为所熏也若尔但有外熏熏于内具则内具自无能熏者耶若谓性具善恶为能熏者未审指何为所熏耶故知未善真如常熏内具之文返成内具常熏故今不取。
△二明受闰感应有二初示感应二初总立。
性虽无殊。
牒上生下。
必籍幻发。
能发属应所发属机玄云弩有可发之机故射者发之签云众生如弩宿因如机佛如射之应如发之益如箭中文虽举应必有所发。
△二释相二初释幻发。
幻机幻感幻应幻赴。
以性夺修故皆如幻意在即幻而为感应指理即事故机感应赴无不宛然。
△二释无殊。
能应所化并非权实。
机应如幻并非权实点事即理故性无殊。
△二明性具三初示。
然由生具非权非实成权实机佛亦果具非权非实成权实应。
生之与佛同一妙性故皆具权实以成机应。
△二释二初释权实。
物机应契。
物以权实为机应以权实而契。
身土无偏。
生之与佛各具权实各有身土今文通二一者克体在下三土由应机故二者随具亦乃该摄寂光法身此有三义一者以实报中有分证故二者极品寂光以被机故机虽在下法乃究竟三者由机通得妙觉益故例如约观约[仁-二+亡]论断约位而论在妙觉位得妙觉益机成益相能成在机在因所成在佛在果以生与佛权实一同故云无偏非谓权实自相即故云无偏也。
△二释双非。
同常寂光无非法界。
皆归一性故云同也土同寂光身同法身无非即同义法界即法身。
△三结二初结感应。
故知三千同在心地与佛心地三千不殊。
两处心地结上生佛具非权实两处三千结上成于权实机应。
△二结机感受闰不二。
四微体同权实益等。
实之一地权之草木皆具四微其四微者正喻不二之理性也以中道一性而有四德故喻四微权实益等者合法也得权益者亦一性四德得实益者亦一性四德是故受闰则不二矣若以今文约于三千喻四微者几许误哉。
△三结。
此以权实不二门成。
由说权实之法故有受闰之机。
△三结二初结能申。
是故十门门门通入色心乃至受润咸然。
十门为能申十妙并经乃是所申故能申之门门门通入以不二观照不二心入不二理三千一念咸空假中即三是一以为不二故此不二即为能观即为所观能所一如全体是入非谓入他。
△二结所申又二初所申十妙从文分说玄文十妙为能申经之妙名为所申今牒此能所皆为所申即以十门为能申也从意而说玄文十妙即经妙名今总言之皆所申名故次科中方是所申经之别文 初又二初所申十妙理一又二初标。
故使十妙始终理一。
由能申不二故所申理一如色心申境乃至受闰申眷属利益色心中云一切诸法无非心性内外中云唯一实性无空假中修性中云达无修性唯一妙乘因果中云因果无殊始终理一染净中云由了染净空中自亡依正中云依正既居一心自他中云本谓一性三业中云界尚一念三业岂殊权实中云权实相冥百界一念受闰中云权实由熏理恒平等以能显所十妙咸一。
△二释。
如境本来具三。
境妙。
依理生解故名为智。
智妙。
智解导行。
行妙。
行解契理三法相符不异而异假立浅深设位简滥。
位妙。
境智行等所论三者由今释法故名三轨然此三轨即一实性是故三轨通于始终不须于此以辩离合法体既圆离合之旨蕴乎其中当顺文意且辩始终理一者也而云行解契理者行三解三各皆契理由契理故理同故即不可分别位之高下不异而异辩位高下故云假立。
三法只是证彼理三。
三法妙也证无别法即是证于境妙理三此约三为自行因果。
下之五章三法起用。
感应等五起三法用三法在己为自行因果三法为物为化他能所。
△二揽妙成观又二初示三法不出一念。
三法既是一念三千即空假中成故有用。
成即自行五妙故玄文云前五自行成也用即化他五妙故自之与他皆即一念。
△二示一念即摄本迹。
若了一念十方诸佛之法本迹非遥。
能了一念即开显之道备矣十方诸佛本迹三千不离当念故曰非遥。
△三示十门所申归趣。
故重述十门令观行可识。
玄文已释十妙今复述此十门故云重述又签文依玄释十妙竟今复十门以述妙旨故云重述所述一念三千意在观行明了。
△二结所申经文。
首题既尔揽别为总符文可知。
十妙妙字即首题之名以总类别别文符合旨在观行故云可知。
十不二门枢要卷之下(终)
No. 930-B 跋
本讲智涌和尚尝为门学敷演此文穷深极微符轨合辙核诸章藻虽则建大义立宗旨各据其所得至于决择考较不能无同异短长之论诸生请为注解遂成一家之书示寂日付之小子呜呼古人所谓百年影殂千载心在故不可不传于将来谨命工镂板庶与诸家钞记争辉并耀君子不党四方明达之士必将有鉴于斯。
绍兴壬戌七月晦日门生与咸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