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纂续藏经第 53 册 No. 0839 俱舍论颂疏义钞
俱舍论释颂疏义钞目次卷上本分别界品第一之一卷上末分别界品第一之二分别根品第二之一分别根品第二之二分别根品第二之三卷中本分别根品第二之四分别根品第二之五分别世间品第三之一分别世间品第三之二分别世间品第三之三分别世间品第三之四分别世间品第三之五卷中末分别业品第四之一分别业品第四之二分别业品第四之三分别业品第四之四分别业品第四之五分别业品第四之六卷下本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一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二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三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一卷下末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二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三分别贤圣品第六之四分别智品第七之一分别智品第七之二分别定品第八之一分别定品第八之二
俱舍论释颂疏义钞目次(终)
No. 839
俱舍论释颂疏义钞上本
京兆西明寺沙门 慧晖 述
对法藏者众论宏纲诸经枢要六足八蕴寻而可知九部三科因而得解大唐三藏再译真宗重加利政门人光法师亲传染妙之辞密受立破之旨创造文疏义颇烦多泾渭混流玉石相杂后学之辈将何所归有宝法师者道亚生知才当间出再为割折无以加然此颂疏多依光释简易之功悬诸日月取舍之理或有异同今造抄文良在于此略宝公新疏采政理微言对会两家弥缝其阙余虽不敏志愿赞扬又见近来着钞者众并广引发智婆沙以为训释文繁义略难可依凭弃本寻彼适足自乱失疏之意迷后学心今之抄文颇亦不取通才博义幸垂悉焉云尔。
六门次第者初明论缘起征世亲造论之意作断惑发慧之缘一百年外三百年内即有二十部小乘此论既明小乘宗归何部所以第二明论宗旨二十部小乘各自有三藏互不相信此论有部三藏中何藏摄故第三明藏摄教法至此八百余年此论翻译在何时代故第四明译论时年第五释题对法藏名第六分文释义。
初本缘起有四一五师相传(即七日之外一百年内也)二二部分宗(一百年外三百年内)三再结集举意([有]四百年初事)四此论得之因由(九百年外事)准此小乘四阶成佛第三阶中准观佛经佛四月八日生及成道阿含经意二月八日生及成道良以受岁时日不同西方即以建子为正此国先时亦建子为正今即建寅为正若建子数之即四月八日若建寅数之即二月八日由翻译人举西方日月不定所以有二月八日四月八日别准善见论及悲华经并云三十五成道四十年住世八十入涅盘菩提留支颂云八年作婴儿七年作童子四年学五明十年受五欲八十入涅盘舍第五分寿婆沙一说舍第三分寿广如下释佛涅盘时相广如智度论及集法经说佛于俱尸那城入涅盘迦叶不在会后知佛入灭欲结集三藏先于一堂??如来八相成道及置药糟然后引阇王巡乃至最后见佛入灭处闷绝而死乃至却苏方与阇王至入灭处迦叶礼棺如来现足表以法付迦叶又准般泥洹经说比丘诸佛住世一劫若过一劫佛告诸比丘莫作是说当知未来正法付大迦叶以正与汝等作归依处乃至六欲诸天礼迦叶足全建立佛法得千无学石室内结集为上座部石室外众多凡圣为大众部佛灭度后七日外即有二部之名即由迦叶等五人住持一味不分阇王先有期启若入灭时愿使我见迦叶猒世以法付阿难辞王入灭王梦屋梁折王觉守门人告即往竹园问阿难迦叶所在于是阇王共阿难即往鸡足山种种供养了欲以香薪焚烧阿难具告迦叶先有愿等迦叶入鸡足山一愿入山了三峰掩闭二阇王阿难来山峰即开三留此身至弥勒下生然后入灭阿难后见比丘错诵法句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涸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阿难正第二句云不知生灭法正第四句云而得解了之后。见准前诵观世间无人能正便即辞王王梦见伞盖茎折阿难北至恒河水南北上下四方俱请便于恒水之中化为金地其时雪山有五百仙人来投阿难求度于中二人一名末田底迦旧云末田地此云金地以化水为金地得度。一名尚那和修。此云胎衣付此两人方入灭也北印度境本是龙池如来有记我灭后一百年内有末田底迦广行我法末田见佛悬记即于彼国一佛入定光明殊异龙王出问仁者有何所要乃至展身遍满池中唯西北角方圆百里留为龙池余并为寺于此处行佛法也尊者阿难以法付属尚那和修而告之曰世尊昔游摩突罗国顾命我言此国当有长者名鞠多第三子于佛法有力彼第三子名邬波鞠多方便劝化得无学果以法付此鞠多鞠多后度夫妻二人双得无学折一四寸筹筹满石室石室方圆六丈度人既多世人号为无相好佛后有天魔所娆乃至令现如来之身鞠多不觉作礼有五百弟子缘在尚那与己无缘唯有吾师乃能化度便至心念尚那尚那以神力从罽宾国来坐鞠多床五百人即告本师师云若非吾师谁敢坐吾床商那以手指空空中有五百道香乳皆是定相一一为说名目方得道果。
疏云大义少乖即阿难见比丘错诵法句。
鞠多即第五师不继于三圣即迦叶阿难商那和修除末田底迦以偏方化又与商那一时付法故言三圣。
摩诃云大提婆云天摩伽陀国东南之上有末土罗国商主有子名大天商主远行子遂染母后父还家恐恶事彰共母煞父将母投波吒??城还属摩伽陀国遂逢本国供养无学恐传丑事又方便煞此无学母后有私又煞其母既造三逆心遂恐怖入鸡园寺逢僧诵经偈云若人造重罪修善必灭除彼能照世间如日出云翳心甚欢喜便求出家其僧不委其根性即度出家未久诵持十二分教出入王宫无不归仰因此即有五事不同告诸门人我是罗汉。
一曰不正思惟梦失不净令弟子洗衣白言我闻无学诸漏已尽彼即告言漏有二种一者烦恼无学已无二者不净无学犹有。
二欲令弟子欢喜矫设记别弟子得四沙门果弟子白言师记别我等得二三果应自有证知如何我等都不自知彼答言无知有二一染污无知汝今已断二不染无知汝今未断。
三又白师言我闻圣者已断疑惑我于谛实犹有疑心彼即告言疑有其二一烦恼性疑汝已断之二处非处疑无学犹有。
四云弟子披读经典罗汉有慧眼于自解脱能自证知彼即告言有阿罗汉不能自知但由他人如舍利弗目连若未记彼自不知况由他人而能自了。
五大天于夜思惟惑乱圣教忧恼所逼不觉唱言苦哉弟子即问答云我呼圣道以为苦哉集上五事乃作颂云余所诱无知犹预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寺中布萨大天诵戒既升座已先诵五事以告余人正众翻改第四句云是名非佛教准宗轮论于时四众一夜不和一龙象众一威德势叵当二拢捩难釰持国王大臣之力陵海圣众即大天之流二边鄙众心游理外名边无德可称名鄙即大天之门人三多闻众妙达幽微广闲三藏四大德众契理慧神通高无上即是圣众因此四众共议大天五事不同斗诤纷然至明不息城中士庶就寺和众和皆不从时无忧王自往和众各执己颂就是执非王言我等今者当寄何用大天曰王若欲灭诤依多人语即行黑白二筹邪徒者众多附大天王遂依多事毕还宫尔时鸡园诤犹未息时诸贤圣知众乖违便舍鸡园欲往他处诸臣闻已遂速白王王闻嗔彼敕令引至殑伽河边载以破船中流坠溺即验斯辈是圣是凡欲没溺时各起神通犹如雁行陵空而去未得通者亦被接将作种种形同舍鸡园悉皆飞向西北之上迦湿弥罗王见悔过就彼造寺数百余所即以所变之形以立名号于后大天出游城邑有占相者私窃记之今此释子却后七日定当命终弟子闻之即具告师大天曰自吾知久矣即遣弟子遍告士庶我七日外定取涅盘王等闻无不伤叹至七日满彼遂命终共辨香薪而焚葬之种种方计火不能烧有占相者谓众人曰此鄙下人不消胜物宜以狗粪洒之便用其言火便遂发须臾焚荡便成灰烬暴风卒起飘散无遗此即大天乖诤之由广如婆沙九十九说诤兴摩竭提国者亦云摩伽陀国四违陀中说此云无毒害旧云置甘露处就义亦得此即诸天及阿素洛往昔之时爱着心重为毒所害寿命短促梵王念之以龙为绳以山为钻钻于乳海于时众生业力海变成乳得甘露置在此国除诸毒害因得长寿故以立名。
揵?罗国是北天之境天亲本国如意论师为和上共外道论义言火烟王及外道笑曰合言烟火不听分疏齰舌而终天亲更与论义以雪前耻直为当时无滥义者。
迦腻吒迦者此云净金色王。
胁尊者八十出家被年少笑曰自愿言若不得无学果通闲三藏断三界惑得六神通具八解脱以胁不至席经三年即得道果通闲三藏等时人敬仰其德号曰胁尊者。
聿兴者聿始也述也。
五梦者摩耶经下卷佛涅盘夜摩耶即于天上得五恶梦一梦见须弥山崩四海水渴。二梦见有诸罗刹手执利刀竞挑一切众生之眼时有黑风吹诸罗刹归于雪山。三梦见欲色诸天急失宝冠自绝璎珞。不安本座。四梦见如意珠王在高幢上恒雨珍宝周给一切有四毒龙口中吐火吹倒高幢吸如意珠猛夺恶风吹没深渊五梦见有五师子从空而来啮摩耶乳入于右胁身心疼痛如被刀剑见此梦已阿那律来告如来涅盘矣。
五明者一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二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三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五声明释诂训字诠目流别恐畏彼师情怀忌惮者论主畏他罗汉情怀忌惮或畏彼罗汉情怀忌惮论主亦得也。
须断惑缘者惑即是润生之缘欲出三界先断润生惑缘断惑正因即净慧已上疏立净慧断惑道理。
论正诠慧下即生天亲造论依论发净慧有人释唤论教作断惑缘者恐非论正诠慧下方是生起论教请细详之。
四含者长中杂增一此论是诸经论之关键。
自青莲罢笑者佛有二智。一根本智。亦名正体智无分别智睡梦觉智。二者后得智亦名达俗智觉有情智莲华开智。如世莲华开莲子。即现后得智开施设万法自佛涅盘。更不说法故名罢笑。笑者开也。江楚人释佛目如青莲华。佛欲说法眼先微笑。此释非也白毫掩色者佛欲说法。先放白毫光。佛涅盘后更不放光名掩色也。二智不同皆是断所知障得故。唯识云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雨众三德之谈者成劫之中有外道出世。梵云劫比罗此云黄赤色以头发眉面色皆黄赤故时人号为黄赤色仙人。古云迦毗罗仙人讹也。其后弟子十八部中上首者。名筏里沙此名为雨雨际生故其雨徒党名为雨众。梵云僧佉奢萨怛罗此云数论谓以智数数度诸法从数起论论能生数故名数论造论者及学人名数论师造二十五谛论亦名金七十论即是数论也。论有二十五谛。一者我以思为体。欲受外境。三德便变。二自性古云冥性未成大等名自性得成大等名胜性胜异集故自性别名即三德梵云萨埵剌阇答摩萨埵。此云有情及勇健义。今取勇健义次剌阇此云微亦云尘坌取尘义。复答摩此云闇钝钝闇自性正名勇尘。闇言三德者如论古名染粗黑今名黄赤黑旧名喜忧阇亦名贪嗔痴。旧云乐苦舍由此三德是生死因神我本性解脱我思胜境三德即变我为境缠缚不得解脱。后厌境修道。我不思境自性不变我离境缚。即得解脱也。外道前观八万劫不知号为冥性如我之臣佐。为我后二十三谛也。三从自性生大我思外境三德体大故四从大生觉八万劫内有所觉知故。八万劫前不觉为冥性也。五从觉生五遗量。即色声香味触。即是能造六从五遗量生五大。即所造法七从五大生十一根眼耳鼻舌身大小道两手足语具心平等根。即内心也。二十三谛者。皆是转变无常色能造大大还赤色能成眼。眼能见色声。能造空。空有声。声成耳根。耳根能闻声。香能造地。地多香故。地成鼻。鼻能取香故味造水。水多味水能成舌。舌能尝味。触能造风。风多触故。风能成身身能觉触。五尘共生五大。五大共成。五作业根。业根者[剖-口+木]肉舌手足大道小道及心平等根也。我若受用外境。即从前生后。我若不受用。即从后却入冥性四句分别一有能变化。即冥谛二有从他变即十一根三有能变化。亦从他变。即觉五遗量五大。四不能变他不从他变。即神我是造。二十五谛论了恐身死不传即问自在天长生法。彼今此洲频陀山下食余耳果其果未熟即青色熟即赤白色初食即酸苦食了得水即甘若食此果即得久住心不决定更往问之即令化作大石方圆如一张床大小告门人曰有人问汝二十五谛答不得者即书问石上后至天亲弟子陈那菩萨即问汝执我为作者为受者答言受者又问为常为无常即欲言常不答受境若言无常我义不成答言常比量故破云汝我义是有法应无常宗法因云以受外境故同喻云如受蕴经数日答不得石即流汗作声震吼自然破散故论云陈那创标三分乳石鸣山也。
米齐六句之说者成劫之末有外道出名吠世史迦奢萨怛罗旧云术世师此云胜论造六句论诸论中胜或胜前数论或胜人造六句论故名胜论亦名嗢路迦此云鸺鹠旧云忧楼迦讹也谓身形丑恶惊他产妇死因此昼藏夜出有人夜设食人即须藏无人供养即碓碾场糠中求取米齐食之因此亦号蹇拏仆此云食米齐仙人旧云蹇拏陀讹也造六句论一梵云陀罗标此云主谛即实句义以九法为体地水火风空时方我及意是常世界成即聚不增坏即散为极微不灭与二十四法为所依二梵云求那此云依体是德句义以二十四法为体颂曰色味香触与数量一异合离彼此觉苦乐欲嗔勤勇重海润行法及作声此则配前九句法如六句论说三梵云羯摩此云作谛是业句义五法为体取舍屈伸行离实德外别有五法令实德作业四梵云三摩若此云总相谛是大有句十句论名同此论名总同句义即前实德业不能自有由别有一大有有之五毗尸沙谛此云别相谛是同异句七十句论名俱分别句离实德业外有别自性人与人同由别有同法令同人与畜异别有异法令异实德业三各有总别之同异也六三摩夜谛此云无障碍谛是和合句义能令实等不相离成此论如父母和合能生其子地水和合能生万物造六句论成要得一人传受须具七德一生中国二上种姓三寂灭因四身相圆五聪明辨捷六性行柔和七具大慈心后劫减位波罗底斯国有波罗门名摩纳婆此云儒童儒童有子名般遮尸弃此云五顶头有五角发有五旋七德虽具根熟稍迟为深妻妃卒难化导后因游戏与妻竞华由此相厌即却念言往日仙人在于何处仙人得通应时而至迎至住处为说六句论后末代十八部中上首名战达米底此云慧月造十句论开同异句为二更加有能无能俱分三句也。
学论道故者一云论是言论道是道理三藏所诠义与能诠名为所成言论之道依主释二云道者道路即所依义言论即是修行者智所游履处言论即是道路持业释也。
泊者即水流荡貌正法上邪法生也。
力等流者力者不可屈伏所出经教亦不可屈伏流者流类等即是流或等者是引流义同前经从十力引生自相共相者即色声是自相无常等是共相。
有目者即有慧人将论分别诸法如有目人于暗室得灯见众色。
无我像者即三法印三藏教与此三印合即是正法一诸行无常即有为如五蕴论举初摄后二涅盘寂静即无为如涅盘论即举后摄初三一切法无我即通有为无为如此所举最宽通摄余二也。
教迹区分部成十八者七日之外即有二部之名由五人住持不分一百年外因前大众四破后上七破前九后十一大天五事乖诤分成二部一大众部即石室外结集众多凡圣学无学之门人二上座部即石室内结集千无学之门人一百年外二百年内大众部中由圣小凡多乖诤先起分成九部一立义不同分出三部一一说部世出世法皆无实体但有假名名一说部从所立为名文殊问经及真谛名执一语言部二说出世部世间法从烦恼颠倒生故无实体假有出世间法非颠倒生故是实有文殊名可称赞部真谛名出世说部随顺梵言此倒说也此二部从所立为名三鸡胤部上古有仙染鸡生子是婆罗门中仙人之种真谛名灰山住部本音及义皆无此说唯弘对法不弘经律以是诸佛方便教故既乖本旨故别住二又大众部出一名多闻部博学多闻从德立名佛在世时雪山有一仙人被树皮衣投大众部出家唯见弘浅义此人更诵余义有弘不弘过本所同分三部也三大众部又出一名说假部世出世法皆有小假所立为名真谛名分别(文殊问经无此名也)四大众部二百年满有一师出名大天居制多山山多有制多重议大天五事有可不可分出三部山西住者名西山住部山北住者名北山住部大天在北山居后名制多山部上座部二百年内一味和合本弘经为首律论为末至三百年初迦多衍尼子此部出家弘论藏为首经律为末既乖本旨分出二部一名一切有部亦名说因所立法皆有因由二名雪山即本上座部见学论者多移入雪山约处为名二有部出一名犊子部上古有仙染犊生子自后仙种皆名犊子涅盘经说佛在之日有一外道厥名犊子归佛出家自后门人不绝乃至分部从远立名三犊子出四部一法上部有法出众人之上所立为名二贤胄部贤者部主名胄者苗裔之目是贤阿罗汉之苗裔三正量部摧破邪定名量量无邪谬名正即定无邪名正量部四密林山部山有林薮部主居此此四部本共诵舍利弗阿毗达摩文义少者后各自造论取经义添既互相乖遂成四部四又有部出一名化地部国王出家弘宣佛法却化本地因此立名文殊名正地部也五化地部出一部名法藏亦名法密密藏义同有五法藏经律论菩萨咒含容如藏名法藏六又三百年末有部出一名饮光上古有仙身有金色能饮日月之光今此部主是彼之苗裔七四百年初有部出一名经量以经为量从所立为名二十部各执不同如宗轮疏述。
疏云部成十八者据末说兼本二部即成二十。
名母名女者女人是一观望不同得母女二名法体是一前后观望不同成三世说也法救如外道舍冥性得大大体即冥性如二十四谛转变无常也。
三世皆有三世相故者一世法中即有三世且如过去焉过去相合唤作过去不名离现未相既不离现未为是过去为是现未世过去有法应名现未因云以不离现未相合同喻如现未现未二世准此破之一世法中应有三世者过未通多时即是三世义成现在唯一念如何得有三世答现在虽一念由观前后不同前经三念三念皆现在摄破云现在亦应有三世。
綖者以贯穿摄持义经藏诠定婆沙说随所明三学之处即三藏收据疏文余二藏问答处是此论藏收此论说定及戒即还是彼经律二藏摄问既明三学何以独名论等答一以正诠慧二以多分明慧以少从多题论名也。
怀疑之容及伫决之宾皆是先大德也。
得白玉于青山者蓝田人卞和少有贤德故政于荆山得璧玉方尺三献楚初昭王次荆王后平王第三献纳之方唐三藏得论以程先德。
获玄珠于赤水者?子天地篇云皇帝游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南望还归遗其玄珠(注曰)赤是南方之色心是南方之藏水性流动位在北方况迷心缘境闇似北方言赤水北方也昆仑丘即身玄乃深远之因珠乃珍贵之宝今欲变本还源析真访道是以南望还归南方即求真之处得道之方也使智索之而不得(索求也绝虑不可以求得也)使离娄索之而不得(非色不可以明取也)使吃诟索之而不得(吃诟言辨也离言不可以辨索也)乃使象罔罔象得之(象罔无心也以无心而得也)皇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玄珠况此方先德得三藏决疑如象罔得珠也。
略释品题者先总释对法藏三字次谓无漏慧下别释三字别释分四一谓无漏慧下别释对字二法有二种下别释法字三言对法者下即通释对法两字四藏有二义下释对法藏三字问四谛中有灭谛灭谛即是涅盘无漏慧对观四谛时即是对向涅盘何须对观之外别说对向答前三果四向所证无为即得名择灭及无为离系不得名涅盘以烦恼未尽故第四果人所证无为亦得名择灭无为及涅盘也从苦法忍已去乃至第九金刚无间已来前三果四向虽观灭谛皆名对观无心趣向故第九解脱道一时起八十九个能得得八十九品无为名有余无余涅盘即是对向或可苦法忍已去起无漏慧望证有余涅盘边即对观望证无余涅盘边即对向无余有余虽异同以无为为体同一时证显处有别得有二名正理论文藏或所依犹如刀藏此二句释所依名藏或显第二说引彼义言造此论故释本论与此末论为所依因由以对法藏下显全取本论对法藏名作有财释本论所诠无漏慧四谛涅盘名对法与此论为所依本论亦名藏对法即藏此论有彼本论对法藏义全取本论名光法师象刀作藏即法合中似此论名对法本论名藏今此论名对法藏取本论藏一字成一分有财而于正理第一及第二句作有财释非也但释藏义即是正理论初二句下文方作有财即第五六句族义名界下破不正持及性义是正问何故论主不以二十二门分别十二处及五蕴名处品蕴品但分别十八界名界品答且五蕴名体皆狭名即五蕴体不摄三无为故名体皆狭十二处虽摄无为名即狭十八界二事俱宽故以二十二门分别五蕴十二处准十八界宽思五蕴十二处亦有二十二门易知前八品颂明事后破我品明无我理从浅至深或先事后理故后明破我品或可前八品明自宗义后破我品明外道先内后外界品根品总明不妨别相后六品别明不妨总相界品明体不妨有用根品明用不妨有体前三品别明有漏不妨有无漏后三品别明无漏不妨有有漏世品明果不妨有因及缘业品明因不妨有果及缘随眠品明缘不妨有果及因后三品准此知。
今此科文一据正明科如界品虽有用是傍明二据多分科界品虽小分明用不就小分及傍明科言有用问别明有漏果中即有有情及器别明无漏中何故无无漏器答以圣人先别器不离三界住也依此方安法师先科为三分序分即论教起之由正宗即明无漏慧之益后流通劝持流末代西方亲光于佛地论亦科为三分名即别义即同一教起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依教奉行分有流通无序分如二十唯识有序分无流通如婆沙有流通亦有序分如此论等序分流通二皆无如发智论也破我品在论末明即流通分摄初诸字表德所成人次十三字明人所成三德先有人后有德也后十三字中先智德后断德者一以智德不共断德是共故先明智德或智德有为断德无为先有有为后有无为故先明智后明断德又智是因断是果也要有前二方有第三恩德初诸字古人三解一云诸者三世诸佛论云诸言所表谓佛世尊又云欲显自师其体尊高超诸圣众正理显宗意皆同此又天亲造论欲传圣教先归敬世尊也二云诸者摄取外道外道自言我师亦具三德天亲何不归敬论主标诸字具三德者即归敬三云谓顺母儿论师造论于首皆题诸字彼意云谓根浅众生佛权作彼形引入正法亦具三德破后二说云佛有三身后之二释是佛化身但归化身是足摄真佛何以却令论主归事外道及一切有情故知后二非也。
二无知俱能覆实义等者此二无知俱能障实义及障内心真见解也问诸与一切种皆是二无知所缘境此所缘境何宽何狭答诸即五部不摄虚空非择灭非四谛摄染污无知不缘虚空非择灭为境一切种即一切法不染无知皆能为障故知诸冥即狭一切种即宽今此二无知就所迷境明者以相隐难知故就所迷辨问虚空非择灭何故非五部摄答苦集修有漏道谛有为灭谛所证虚空非择灭非所证灭谛不摄是无为余三谛不摄劣慧为体者古人引婆沙十一师同破皆非正义今引正理论二十八意云即于味等不勤求解劣慧及异相法俱由此劣慧又不求解与异相俱为同类因引生后念更劣不勤求解慧如是展转因果相连无始时来习已成性即名无知后烦恼尽位由此不勤求慧即于味等不能了知名无知二云或诸有情有烦恼位所有无染心及相续由诸烦恼间杂所薰有能顺生烦恼气分诸无染心及彼眷属似彼行相差别而生由数习力相继而起故离过身心仍名有习气即于味等不能了知金刚道时若佛即全断若二乘即分断此二说中前说即不勤求慧异相为因引生后说即前后烦恼与无染心间起薰成此疏亦名习气即第二说是也正理抄主释前文言及相续即身兼通色身今师释相续即是无记心心所前后相续也善无记摄者无记心心所势力微劣受烦恼薰古人许通善者如无色无学善心现前即无记心心所唯有善心心所既不能了味势等境故知善心亦是不染无知取无色者无色唯有异熟无记唯俱得欲色有余三无说通三得故举无色显处说宝云无学若似有漏善心不知味等境即证不染无知通善无学无漏定心现前亦不知味等境不染无知亦通无漏又唯识论极香臭物终不相薰如何不染无知通善性也无学起善心时不知味等不名佛者无学未阙所依身佛即已阙所依身又佛不生无学即生所以起善心不知味等境不名佛也问无记摄者正理论五无记中通几答通五无记异熟自性性昧钝故威仪者如大迦叶过去五百生曾为舞人见毕陵伽佛前弹琴忽然起舞等工巧者毕陵伽欲度恒河呼河神为婢子早断水我过河等通果者如目连现通取藕根宾头卢取钵等前来所引皆是五无记习气也极远昧等者等取余九境正理颂曰味势熟德时处数量同异释云味即如无学不识赤盐势即如磁石吸铁琥珀吸芥等熟即如孔雀轮百千色毛不知何异熟感德即道德十力四无畏等时处如疏释数即下文五十二外不知余八量即不能观众生根量同即如千头牛乳一处异即如水乳一处二乘皆不能分别皆由不染无知为障故。
无明为体者由无明是主与一切烦恼相应论举无明兼显余惑问二无知何别答三乘同断即染二乘不断即不染又由此染污无知立愚智殊有染名愚无染名智又由不染智不及愚愚者如凡夫善通三藏不妨名愚智者如无学不识赤盐等胜缘阙位者有二释一云未来有三类依身一类五蕴法唯与二无知为所依身一类五蕴法唯与不染无知为所依身一类五蕴法与一切智为所依身若至第九无间道时与染不染无知所依身正现在第九解脱即染不染所依身及一切智所依身合同时入现在世由一切智依身胜先入现在世二无知所依身阙现在世不得生所依身既不生能依染不染无知亦不生缘阙所依身能依二无知得非择灭二云现在五蕴容与未来三类法为依即二无知唯不染无知及一切智至第九无间道已来即二无知刹那刹那入现在世依此身至第九解脱道一切智力胜起来依此身未来二无知阙现在所依身不得生名胜缘阙也若第九解脱道取二乘果即唯不染无知入现在世问染污法于上忍位不行即得非择灭不染何故至金刚喻定答不染据阙缘故至第九无间道也智德以佛身中十智为体断德即择灭为体者如何此论二十七断圆德具四法答如四缘立九遍知即不以四缘总为九遍知体四缘立断缘德不以四缘总断德体今言择灭克体论也。
拔众生者众生有情不别以法具六界成故此论言众生不言有情者以破外道执众生外别执有有情若言有情即顺彼我执此论言众生也古人旧释为众生滥外非情故改为有情者恐非如何此论言众生故知非有宗佛有三身戒等五蕴为法身王宫生为报身随形六道为化身由欣涅盘心持摄律仪戒得法身猒生死心持摄善法戒即得报身度众生心持饶益有情戒即得化身也世尊以正法为手众生即以信心为手也以法应根不失时名如理师也三德即佛德不论法僧与三宝义别古人一释同此第二亦归法法即三德中断德不归僧论主一阿僧只劫满以过僧故第三亦归僧恩德所救中亦有僧后二释非也梵云伽他旧云偈讹译伽为偈略去他字今翻为颂也。
对法者论下所诠义无漏慧名对四谛涅盘名法举所诠义立能诠论名胜义者无漏慧有体名义能断惑得不生名胜胜即是义问慧忍智见四名同体如何颂中名净慧不言余三答尽无生智非见智非忍忍非智慧通四位从宽立号名净慧不言余三问此随行与下随转何别答正理论云何名随行谓心随转法既将随转释随行此二不别若不别者下俱有因中心为能转心所通能所慧既不是心王如何名能转答下俱有因举心王为能转即余心所为所转此举慧为能转即心王及余心所为所转问得是随行否答非是随行以下文云此法俱得或在法前或在法后以不定非俱有因既非随转亦非随行此取得是光法师义应非问下文心王为能转不为所转此慧为能亦为所转否答慧通能所非如心王但能转言及能者无漏慧是真对法者有漏慧论非真对法今据有漏慧资无漏慧所以言及能及能者相连带如世第一法亲生无漏慧余闻思修及论教据展转远因说一一万二千略八千二六千三一万八千四七千五六千六六千略七百身论二万五千后代有一万八千又一万六千梵云筏苏密怛罗此云世友旧云和须密多讹也上七论中唐三藏施设一论未译余并译了也。
先因论教次有生得者才生即得性自天然如生得善大乘法尔种子性自仁贤不假修成如何疏言先因论教次有生得此约修行位次说以先有论教然后发能缘心披读即是生得慧亦顺婆沙生得慧能受持三藏圣教方生闻慧等亦顺前文学论道故亦顺下文五位法之次第有人妄释生得有二一者才生即得前文生便得故二者闻教后生得先因论教次有生得是作此释者甚乖其理亦违上下论文也是善是常者是善即简空非择灭虽是常非是善性是常即简一切有为虽善非是常常善相对四句分别可知择灭具二义有体名义实即是义持业释也望自体边者如色望自体性变碍边名性望能缘心取长短等边即名相光法师意能对慧望能缘义边名对持自性即法所对法望持自性即法望与慧作所缘却对慧边即对约此义亦立四对法问与慧同时心心所及得四相同缘四谛如何说慧名自性余心所等即名随行答下文慧于见缘事三现观有用诸心心所无见一义四相得无表无见缘二义慧通三义得名自性或慧能断惑余心所等无此能故不立自性也显宗第一云复以何缘无漏慧名对法由此现观诸法相已不重迷故问慧能简择四谛名自性受等领纳四谛境应名自性答受虽有领纳不能简择由慧力方能简择余心所等由慧力持于见道有用故不名自性太法师立五对法此疏六中除果一光破太云名虽有多摄义不尽自立四种合此疏前二为一合第三第四为一今宝法师立二除光法师后后二二但是慧所缘境今论明能缘慧古人何以取所缘境亦名对若取境名对者论藏诠慧学慧所缘境亦名对律藏诠戒学应煞盗等境戒所妨境亦应名戒学经藏诠定学定所缘定境色亦应名定学又如眼名能见色即所见慧所缘境名对眼所见色境亦应名能见以此理知四谛涅盘非是对但是法所以疏主云叹宝法师唯取能对名对此释甚佳也。
摄彼胜义者本论所诠无漏慧及四谛涅盘名对法此论含藏此论名藏也。
依彼者本论无漏慧四谛涅盘名对法此末论依彼本论造与此论作所依名藏对法即藏三字皆在本论有本论义全取本论对法藏名也。
然佛世尊处处散说者论主云论藏是佛说散在经中论主结集在一处言论主造。
传佛者表已不说量云此论是有法定是佛说是宗法因云余人结集故因喻云如无常颂也。
迦多衍尼子者迦多衍此云剪剃种西方贵族依婆罗门法七岁已上在家学问十五已上四十已下游方四十归家娶妻继嗣家族有一仙人养二子已五十已上却入山修道二子长大入山寻父见父须发蓬乱以刀剃除颜容端正诸仙见已皆欲剃除弟性慈敏来者皆剃兄性慠慢若非我父不剃诸仙嗔怒咒彼弟言乃至劫末是汝眷属常大富贵咒彼兄言乃至劫末剪剃自活是汝种族西方现有二种弟不作剃头事仙人咒力使之然也那是男声尼是女声男生者名那子女生者名尼子邬陀南此云自说即十二分教中第五自说经。
毗婆沙者毗之言胜或云广及异婆沙云说说义胜故说义广故说义异故含此三义故存梵本也。
总标纲要者钢者纲糸要者要略此三行颂总标八品大意根界二品总明有漏无漏初句标此二品言有漏无漏法世品下三品别明有漏法次三句标别明有漏法后两行别明无漏法标后三品问空非二灭既非四谛摄如何亦在此颂明答因明有漏无漏法次空非择灭是无法来便境僧者但非有情称可自情即是明也问若取心增境名漏灭道亦心增应是是有漏答取境增心心境互相顺名漏旧云有流无流法与今有漏何别答漏义宽一流义名漏二住亦名漏即久住生死漏具二义流无住义又释久住生死及反本还源正趣向涅盘亦是流义流义通染净漏义局染故为有漏问烦恼令久住生死即名漏者业亦令有情久住生死应名漏答业无烦恼润不感三有无学虽有无量故业无烦恼润不能感果故业不得漏名经部释不与漏为依无漏与漏为依即有漏无学色身外非情等皆不与漏为依皆名无漏若尔外粪等人不贪着不与漏为依应名无漏答人虽不贪畜等还生贪问苦集一体苦有十惑集下七惑各有九品集下九品系苦谛苦谛下九品系集谛又修道有九品被下八品系乃至下品亦被上八品系如苦知已生断苦下十惑谛犹被集下七惑九品系如何苦下得择灭修道下下品道生断上上品惑上上品惑被下下品系如何断上上品惑得无为答光太二师释云五部各五缚一相应缚如心心所与烦恼相应所缘分四一自部自品即苦谛上品贪缚上品嗔二自部他品即苦谛上贪缚下嗔三他部自品即集下上贪缚苦下上品嗔四他部他品即集下上贪缚苦谛下下嗔兼相应缚为五修道或有五准前说之见道烦恼及同时心心所具五缚得四相有四除相应一修道烦恼及同时染心所有五缚得四相及一性三性色兼善无记心心所具四除相应若见道苦法智忍生断苦下烦恼断前二强缚虽有集下二劣缚未断以劣故不能障苦下得无为见道下惑同时得四相断二强除相应一也修道下下品道生断上上品惑即断相应及自部自品二强余三劣不能障上上品惑得无为若得四相一切色及无记四蕴除相应一但断自部自品一强缚也太法师意准前分五缚自部即近佗部即远不能障也二人意同如修道有贪嗔痴慢上贪缚余三惑断贪了余三惑上得无为也破二古人云如修道下下品贪缚下品嗔有何别因说强及近余上品贪缚下下品嗔即名劣及远若彼救云下贪缚下嗔力停者即不合言强及近以下品望上品劣故又若救云以上强品望缚下品力不等名劣下贪缚下嗔力等名强及近者应上品贪缚下嗔下嗔应随能缚贪名上品又下贪缘下嗔力胜者即不合言同品自语相违岂有上品贪缘上品嗔即胜缘下嗔即劣又下三品合为一品上贪缘时此能缘贪为上为中为下古人断上品贪嗔上得无为不成自性断未至第九品即得无为不成缘缚断也今师释云断有三种一自性断一切见修烦恼染法及同时心心所得四相随当品能对治道生烦恼上得即断自性是可断故二缘缚断若缘佗身五蕴烦恼及自身三性善有漏善无记四蕴皆缘缚断九品能缚惑得断处即自性断至第九品所缘法得解脱边即缘缚断修道前八品即准自性第九品望烦恼断即自性所缘法得解脱即缘缚断三不生断如利根圣人于见道烦恼至上忍即不生及修道九品不出观断即不生断也麟角菩萨人七方便即不生独觉钝根圣人当品不生也问佛七方便二无知即不生何故论言金刚心时方断不染无知答论言于金刚心断者据阙所依身及得断说也问今师何以得知立二断答正理第六及此论随眠品云自身烦恼由得断故缘他身染及一切色不染四蕴由自身中所有烦恼究竟断故此上即自性断也何缘诸地有漏善法唯最后道能断非余以体是善不可全断至第九品善法得解脱此文是缘缚断也问得四相及心心所体非是染如何是自性断答与烦恼同一聚皆成染皆自性断也古人问言若立自性烦恼断处得无为非所缘上得无为者如何此论随系事各别即是所系上得无为又婆沙三十一云诸有漏法无始烦恼系缚不得解脱若断烦恼有漏法便得解脱如人离绳说人解脱又此论下文应知从所缘可令诸惑断准此三文即所缘上得无为如何言非所缘上得无为答通第一云此出择灭数量色法一一极微心心所一一刹那皆有烦恼系缚今断一一极微刹那上烦恼皆得无为又破正量部许一切法共得一无为又此论文简无漏法非所系也通第二云此破外道执外境为真欲体要断外境方得解脱为破此执断能缘贪心即所缘自得解脱如人断绳自得解脱通第三云心增境故与境相应但断缘心境得解脱非是遮自性断也问七十五法几自性断几所缘断答作四句第一句唯自性即大烦恼六大不善二小烦恼十不定贪嗔慢疑第二句唯所缘十色全无表除道共及四相得一分余九不相应全第三句通二心王大地十寻伺悔眠得四相取有漏染边即自性断善无记与染为境边即所缘第四句取道共无表及三无为及余无漏法为可知。
于略所说三无为中者先列三名后牒释先释虚空后释余二名于略或余部立九无为大乘立六无为此论说三名略也问心心所亦无碍应是虚空答论云但以无碍为性心所各有别体受领想想取像等虚空但用无碍更无别体也。
色于中行者显虚空体是无碍若空体是碍即无明闇色行不说虚空于碍法中行者以碍法即空故不说也由有虚空故得有空界色有空界色得有四大能造及所造色由所造色得生心心所法若无虚空即无空界色乃至心心所不得生也(碍法即空者色法空也)问空界色无碍应是虚空答空界色虽非能碍是所碍被他舍等碍即不生也问无表非能所碍应是虚空答无表体虽不是碍从碍生故非虚空也经部三谛无处即是灭谛更无别体有部断烦恼尽离烦恼系即是离系为性也无为理体同三乘证有浅染如三兽渡河涅盘经说无为是不共者就上得说三乘圣道证各自有得也问前文即言碍当生法令永不起后文即言但由阙缘岂不相违答光法师引正理显宗论云由二缘得非择灭一非择灭有力碍当生法二由有为法阙缘不生方得非择灭也宝法师云但之字能遮余缘又准婆沙既言无为无用择灭随道判性非择灭随命根众同分判性虚空无情即无记性摄既言无用不得言碍生法也又有为法未阙缘时未得非择灭如何言能碍若阙缘了方得非择灭即有为法阙缘自不生如何言能碍前文言碍当生法令永不起者据得非择灭了阙缘不生法毕竟不生据生与不生相违名碍生法也问择灭非择灭谁多谁少答择灭如有漏苦集二谛非择灭如有为苦集道三谛问非择灭为共不共答通共不共若自身五蕴阙缘得即不共若两人共物阙缘不生即通自他共得也问因见道力烦恼不生得择灭择灭即道果由慧断烦恼三恶趣果不生得非择灭非择灭如何非果答本起见道即为择灭择灭是道果不为非择灭非择灭非道果也问择灭非择灭何宽何狭答择灭世宽通三世上得体狭唯有漏上得非择灭世狭唯未来世得体宽通有漏无漏上得四句分别思而可知不就虚空作句数以无能得得故也。
如眼与意专一色时者有二说一云眼即眼识意即意识有缘一色意识有缘二色乃至有缘无色意识者今取缘一色者二云眼即眼根意即眼识以意名说若尔前说即有六识并生过答眼识与意识体同以二名说故亦无过所以六识十二处中总名为意若不尔现在亦无十八界此说为正六根亦二说一说缘无色识所依根各别顺前二说中后说眼即眼根意即眼识第二无色能缘识所依根同顺前二说中前说眼即眼识意即缘一色意识也取此后说作阙缘者未来有无色与二十能缘识互相系属定声八味六香四触十一及他心智境四十六心所及心王共有九十六境与九十六能缘识相系属定合同一刹那生于中缘青色眼识生余九十五识即不生九十五境入过去能缘九十五智及识在未来阙缘不生得非择灭余准此择若就九十六所依根各别即九十所依根在未来阙缘不生亦得非择灭余五根至现在但无得非择灭也。
诸者前已列有为名即除道余有为今更出体故言又诸也。
众缘造作者破外道执梵王等一因生法言众缘造作也。
色等五蕴者简戒等五蕴戒等五蕴摄有为法不尽色等五蕴摄七十二法尽也小乘时无别体约五蕴实法上立谓有为法经三世行与三世为路也。
无常者或说一相即无常或说二相即生灭或说三相四相可知。
以声为体者约名等所依说据实说声即是取名与声各别体问何故但说名不说句答名召法体句即非又有无不定以一字名等即无句不通不说若然者文即是字更通一字即有文何故不说文答文不能召法体今取能召故不说也。
有离者有为法于五趣生死不能出离涅盘名离能舍有为有为法有彼涅盘可舍离故名有离也问无漏道亦能舍有漏如何道谛却是所舍答道如般筏至涅盘岸亦须舍即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也问若无漏能舍有漏者下重空何以有漏舍无漏答为着无漏空故以有漏空遣前执着也问离系有漏法上有如何无漏有为有离答若据显择灭即有漏有无漏无今据至无余涅盘岸即有漏无漏皆可舍。
有事者事是因义有为因生若经部事者体义有为有体无为无体三体无处即灭谛也初释即四取为因当蕴为果第三释据现蕴能生四取从取果为名也。
见处者问五见前有诤中通说十惑何故别举五见名见处答贪等自相惑缘顺不缘违等五见是遍缘惑顺违皆缘过重更立名见处如烦恼浊外别立见浊亦准释独头无明虽遍缘以相应痴不遍故不别举疑虽遍缘以因果中疑有即正疑无即邪通缘邪正不坚执故过轻故不重说也。
三有等等取有染有漏有覆尘垢等也。
色者唯五根者经部立四大及根境为十四尊者觉天不立所造色百法更立法处色等今遮彼说言唯五根等也。
彼所依识者彼五根能依识名彼识或更一说彼色等境能缘识名彼识也。
依净色者一五识依五根五根无记二五识依色言净色简意识意识所依一通三性非是净二非色也体清净者意明根见闻等虽余扶根四尘体亦是色以光明有隔五根光明无隔也如璃琉等。
六境次第先香后味颂中即先味后香者正理释颂云释颂依境次第谓六根次第生今先味后香显六根起无先后境缘即先生也。
显色者根本显也但有四种谓青黄赤白余八是此四色差别影暗青色摄光明云烟尘雾通四色摄若依四色立八色者八色应是假有随其义别立余八色如青色为烟烟未散为尘等亦是实有更有红碧紫绿等即是青等四色深浅不同浅青为碧薄赤为红青黄合为绿赤黑合为紫等问不立空一显色答婆沙正义空一显色即是空界色一分摄空界色即是明暗色为体空一显色即明色摄随四州上北赤东白西红南青故不立空一显色也障光明生有二说一云如柱东边障光西边发影一说障光之处即能发影也。
形色八者经部大乘更无别体积聚显色多少不同相形待立长短等有别有宗别有形色极微聚成形色正理论云离显色之外别有形微一说八种形色极微各别有体各自聚成长短等八如圆色天生圆极微成长短等色由二缘成待缘即金石等待人火等成二不待缘自成如盐性方散置水中煎成盐还方余准此释一说八种形色极微即一由安布不同成八色中凸名高中凹名下不立粗细者粗即短收细即长摄古人云长短据横高下约竖此释非也若离显色无别形色者应作意取显即便取长等既不许然故知二体各体也光法师释云形长见短者不见短时应无长等即应无形色余准此破又释云可量名长不可量名短者七极微即有分量眼不见七极微应不见长短又世间不说可量名长等若救云眼见名可量者满空显色眼见应名长短等若更救云众微集名可量者香等三色众多极微聚集应名可量既不许然故知显色体别也正理三十四问云镜中像水中月为实色收为假色摄答经部假色以面不入镜中故由镜明烁自眼光入镜反见自面色有宗即实色摄以三因故一眼所见故二眼识所缘故三色处摄同喻如有显色下谷中响准此假实也问既不入镜镜不至面如何是实色答生色因缘有多种像色以镜及面为缘生如火镜日照出火月爱珠月照出水水火岂非实有也问此二十色中何色摄答婆沙二说一云二十外别有像色摄二云即本质收如青色像反本青色摄余准此释也问本质是色像亦色本质是碍像应碍答不可为例如长形色发影影应随本形色摄影既显色收不随本质形色收也。
有情身中所发音声等者此通释前四对声就中语业下即别释初二声拍手等下别释第三四声风林河等下通释后四对声。
无执受中有情名者下别释第五六声也。
化人语声名有情者入阿毗达磨约能化本人说呼召似有情若然者箫笛等有屈曲约人说应名有情名声答一化人相似有情二以化人亲化心发三呼召似有情约此三因是有情也声及香可意不可意望情欲说也问既有可意不可意如何无处中声答处中即不可意收准此可意狭不可意宽也将有执受对有情成四句将有执受对可意将有情对可意皆有四句思可知色中不说可意及有执受依声中即说者声性难知而要约因辨色粗可见故不说执受等。
色二十声八香四味六触十一诸法多少种种差别不同不可一例也。
轻重不简多少但牵秤下即重不牵秤即轻也问滑涩二相对二种皆立触冷??亦相对如何不立??答??四大中火收若然者冷应四大中水摄不应立冷答火以火为性不别立??水以湿为性不以冷为性故别立冷也问四大一类如何所造触得有七类不同答有二说一云四大七类不同所造得七类果二云约四大偏造水大增即滑风增涩火风增轻如人死无火风即重地水增重水风增即冷风增即饥风动身故饥火增即渴触既二类不同准此色声香味皆有二释也问饥渴二触即是所造身中何处大种造答一说腹边火造腹空即饥渴一云遍身大造饥渴即边身生苦也问饥渴二触既是所造为是异熟为是长养为是等流四大种造西方师说非异熟大造食水可断饥渴故有说通异熟如地狱身异熟还可断异熟大通善恶二业感果贫富有别也。
食欲名饥等者冷饥渴三是心所欲之异名所以疏云饮欲名渴饮欲即是渴如可秤名重可秤即是重此二欲是果由近身有三触尘触身然后发此三欲此三触因相杂难知就果立名唤此三触因为冷饥渴全取果名也问五尘于色界具几种答显色十二中有九无影暗??形八中无高下不正声八中有四有第一三五七声无余四声香味全无触十一中有八无饥渴段食性故无涩触有冷触以有风故也。
问准施设论北州衣重一两六欲天中四王衣半两三十三天衣一铢六铢为一分夜摩半铢都史一铢四分之一乐变化天一铢八分之一他化衣一铢十二分之一皆是可秤有重色界天衣即不可秤无重触色界如何有重触色界一一衣即不可秤众衣聚集即可秤或宫殿等可秤故有重触问上来言身触外境为相触着不答有二说一古萨婆多师云不相触着二极微分相触即二极微一边不相触即有方分非是细分若二遍体相入即色无碍过以此理推相近住假立触名极微实不相触若尔极微不相触应风吹散答四大中以水界摄持故不分散若不相触以手触华华色即坏如何言不相触答由手??气触华引华中引火大盛华色界即坏也二新萨婆多师释正理论云色香味触许相触以性异故如世夫妻色与色性同不相触如世父子秘法不传香等准此释。
无表位者无表在此四位行别解脱无表通四位转定道无表唯有心定位转不律仪无表在乱不乱心两位转今言四位据通相说。
此善无表者善无表在善心中转名此余恶无记心名余是善心余也乱善无表故是释恶无记心望善无表名乱心也下恶无表在善无记心转准此释。
故善恶心通乱不乱者善无表在善心善心名不乱恶无表在善心转善心名乱心恶无表在恶心名不乱心善无表在恶心恶心名乱无记即与善恶无表为依处一向名乱无无记无表在无记心中转故无记心不名不乱心也无想果虽即是无心位无善无表于中转故此不言之问颂中何故标乱心等不乱心无心等有心不标不乱心等乱心有心等无心耶答善无表依善心生在乱心无心位转性不同希奇殊特故颂标之答无表在余不乱及有心位转性同故颂不标不乱及有心恶无表准释也正理破云无心即无心位乱心等即等取不乱心不乱心言通摄有心定成三兼前无心即成四心无心下等言更等何法无心下应除等字或可无心等等取有心除无心外余三心皆是有心摄乱心等三字应成无用正理取前义改此颂为乱心等无心也安慧救云乱心不乱心散位一对无心有心定位一对定散有别论主两处置等字也正理论初念无表初生无前念临命终无表无后念与何相似相续应除此二念无表俱舍师救云四句分别初念与第二念等相似相续临命终与次前念相似相续中间无表通前后相似相续设有初念无表入现在即舍者亦是彼流类也无表上能得得亦随无表通四位转亦前后相似相续非四大造不名无表也问表色四大造即能表示心无表四大造应能表示心答言无表虽以色业下答此问即为不表示心名无表定道无表长养大造自余一切色业等流大造。
色法一一极微皆有四大名体宽广也。
形相大故者大地大山即所造色大地大山既地增即知能造四大中地大亦增水火风准此释婆沙一百三十一有二不同一说四大用增如一舛水和一舛酢尝但觉醋味不见水味明知一舛酢用增此说同此论大山大地能造大中地大用增二云水酢二舛虽等酢体还增增酢微故正理论取此释也。
大种者大即简虚空虽遍一切不能生种种子能生不遍非大四大具二义名大种也。
与所造色为所依故者由四大故方有色身等有水摄故不散有火故??由风有出入息由地故坚实故知一极微色即具四大不相离问云何得知恒不相离答婆沙一百四十一云自性作业一切聚中皆可得故且坚聚中地界可得若无水界金银等物应不可销又水若无彼应散若无火界者石等相系应无火生又火若无彼应腐败若无风界应不动摇于湿聚中水相可得若无地界水至极寒位应不成冰又地若无船等应没若无火界应无??时若无风界应不动摇于??聚中火相可得若无地界灯焰等应不能持物若无水界焰应分散风界若无应不动摇于动聚中风相可得风若无地应不持物若无水界应无冷风又应分散若无火界应无??风四大不增减者阙即造色不足多即有余也问四大造色为在内为住在外答婆沙一百二十七一说四大在下所造色在上一说四大在外所造色即中若在外者四大虚疏断身应见孔隙如断藕有孔答四大无见有对色眼不可见又四大自性即色更不须余物造方名色也。
假四大者于所造中说四大能造名假。
云何地等者云何假地大中无余三大水中无余三大火风准此释地等即等取水火风地等界别界即体云何真四大体同聚假四大即四体各别也世间人于所造显形色唤大地为地江海等为水不见余三佛随转门说为地等也问假四大一一皆通色香味触如何说色为假四大不说余三为假四大答一世间于色处起四大觉二以色是离中知可指彼此佛随众生说色为假四大余三众人不唤为四大三合中知不可指示此彼故不说声非恒有亦不说也若刹那无常即色及余一切有为法皆刹那无常应皆是色以第二众同分无常心心所不相应虽刹那无常分段众同分舍也婆沙三十四说昔有王贪吝财物苦虐百姓群臣共下立弟为王兄于外处偏屣自活后弟思兄问左右左右具告弟分一分与兄后更与半国即欲却取弟国位遣人煞弟天帝观见化为婆罗门发宾晧白手执锡杖来白王言我海外国安稳富乐多诸人民遣我请王王闻此语欢悦不已却后七日我来迎王七日之外不来王如箭在身中佛为王说法救大德集为颂证色为恼坏义也变坏者合前刹那一期无常为变坏。
以五识依缘积集者准百部无独住极微少有七四面上下六方及心为七一一极微各四大造一四大有二十八微能造所造计有一千三百七十九极微同聚况五识依缘更多故变碍义成也(应主云如一微四尘成且一色尘有四大一大七尘四七二十八一尘又四七二十八都有一百九十六是能造所造一色成一百九十七又一尘有七计成一千三百七十九)五识亲从等无间意引生五根为疏依不可五识不随意根名心却随疏依名色无表依四大即随亲依名色也准下四大造无表三释第一为正初念四大造初念无表又能悬造未来众多无表初念无表与大俱时灭第二念等无表续续生不绝也第三释无表唯依四大不同五识托二缘生依色即五根依心即意意识唯依心不可五识依五根边即色依意根边即心又五识与第六识为心流类前依五色根五识是有法应定名心宗法因云以依意根生故同喻如依意根五识及意也正理救前四大灭时无表不灭及影依树等违宗失喻云影依树者约疏依说影树各自有四大为亲依今言影依树者是疏依影所造色依树所造色影四大依树四大树四大灭影四大随灭树色灭影即灭还如第二念无表依现在身四大四大灭无表即随灭第三念已去准此树影各自亲依四大四大灭树影即灭如初念无表亲依初念四大四大灭无表即随灭如何论主言树灭影即灭四大灭无表不灭也。
色蕰通十一色今唯取十故言此中经部界即实蕴处即假将假蕴体为假处我即许将为实界体我即不许我有部三科皆实将色蕴即为十处及十界自许也。
行相似触者古人意如无记心心所起缘前境且有心王一心所十除受余九心所兼心王成十缘前境同聚中有触触对前违境生得苦触此同时受领此触之行相名受余十心心所领前境名境界受也第二说如无记心心所同领前境有十大地心王一于中受强如有十人即十大地法同一处坐即同缘一境忽有一人叫唤呼贼即喻心王取总相十心所虽同领前境受即强余领境即劣故想等不名受也前二说不同十心所同有领纳胜劣有别若作此释即十心所同合名受何得分十分明论文名自性余心所如何名受今解云十心所中九个与心王缘前境想即取像思即造作各别作用不名受名想等同时受即领同时触故受一个触得受名又准此论第十如何触为受所领不言受领境又唯识破此论受领同时触也故知彼释不顺此论也。
像者物之相状心心所中想取前物像时心王等皆有物像现心王取总色声等心所取别相即违顺等也问行相行解二种何别答行解即心于境即可解行相心心所缘青境作青解名行心上带青相名相行相行解二皆属心心所通三性也。
与后识为所依边者现在六识入过去为意与后现在六识为依故意者所依义问无学?后念心更无后识依此?后念心不成所依义应不名意界答六识入过去所依义即成自是无学阙余缘识不得生如种子收得种义即成后不生者即是阙水上等缘牙不生种义已成也。
无间灭已者简四相中灭相灭此取生灭灭表入过去方成意界六识中一一入过去皆成所依并名意界也。
无别所依者五识依五根五根各别所依意即通与六识为依即是通依与意识为所依即各别所依也身有三义一体二聚三所依今六识名身取体义也小乘五位法约心境次第先有境方有心心所缘所以第一色次心等也。
若三科别摄者五蕴中色蕴摄十一色受想接二识摄心王行摄四十四心取及十四不相应十二处五根境摄十色意处摄心王法处摄六十四十八界五根境摄十色七心界摄心王法界摄六十四法也问无表如何五蕴中即色蕴收处界即法处法界摄答答是色故五蕴门即色蕴收以无表意识缘处界门中法处法界摄若尔前五境意识亦能缘应法处法界摄答五境通六识缘以体变碍不在法处法界摄无表唯意识缘所以唯法处法界摄也。
及苦集谛者此举色蕴望三科四谛辨摄不摄十二处中眼处十八界中眼界及苦集谛通色虽亦通心心所且据色论如道谛言非色于中有少分无表是色且言非色故苦集谛中色是色蕴摄此上疏意依论文举一眼根摄三科四谛辨摄不摄意各别也问过去未来通多念即有十八界现在一念六识不并生又落过去方名意界现在如何有意界一答据现在多念相续言有十八界或可据多人共说言现在十八界或现在意识即有五识及意以体不别故以十二处六识及意根总名意处颂言六识转为意据显处说故现在具十八界也。
眼耳鼻三性同以无见有对色为体二同以色声香为境故三同与了色等识为所依故虽二界生处界门立为一色正理论若谓发识端严即大安一眼即得何要二眼彼自释云因缘法尔如此如蛇二舌共命鸟二头业力使然也。
梵云寒乾陀此云蕴是聚义若言聚梵云揭罗陀古译言阴阴谓阴覆字应从草或云阴阳能生万物应梵云钵罗婆陀译为阴此应错译法花翻为五众若言众者即梵云僧伽皆非正义也。
略为一聚者能诠名及体皆容可略为一聚无为名即可略体即不可略故非蕴摄也。
无常已灭者已灭即表入过去取生灭灭简现在灭相灭也。
梵云阿野怛那唐言处旧云入入即梵云钵罗吠舍入者灭义不得生义若云处即生灭二义皆得是心生处亦是灭处问有部一切法三世皆有如何言生是能生长彼作用义下答也现在十八界为同类因即是种族生后等流果此释不正若救云无为为境生心心所即与前处义不别佛不应说三科法也后说种类义者族谓族类即取种类义即十八类法种类各别自性也论主说界是实者界是性也十八界一一极微心心所刹那刹那皆有自性名实三宗同许经部处假者处者生心所处一一极微不能生心心所众多聚集方能生心既多聚集故处假有论主及有部言处实者一一极微皆有生心心所之用故一一极微皆实有如多丝方系象一一丝皆有系象之力也蕴论经部假有者蕴者聚义既多聚集故是假有有部实有者取蕴之义蕴是实聚是假依蕴辨聚若世专说聚亦实者顺外道执蕴为我聚既实者亦应是我今言聚假显非是我也一一极微心心所一一刹那皆名蕴是实有也若不然者如游观心一念无漏心第二念有漏等如第一念无漏即有刹那心心所等应非是蕴也问既一一极微色一一刹那心皆蕴何故世尊于多法立蕴若色一一极微心法一一刹那皆立蕴者即皆有烦恼缘烦恼既多众生性退由此世尊故不别说为蕴也问何故但愚色心二法不执不相应为我耶答色心用强生执强故说之不相应生执劣故不说也或外道不知有不相应法故不愚执也或可下根少说即蕴中根说处上根性利说十八界执我须一常遍自在色心既不一亦无常义及遍自在义色一一极微心一一刹那推我皆不可得也。
废立者废四十四心所不立蕴名立受想二法为蕴名后颂废无为不立蕴立七十二法名蕴含此二心味受力故者由受有贪味五境因此生五钝使名贪着诸欲者也由倒想分别生五利使也五钝使五利使名诤根受想为因生此二类烦恼名诤根因也。
论三说中一说无为体非色无为无变碍乃至非识即不能了别也第二言取蕴与染烦恼作所依戒等五蕴与无漏净法作所依色等五蕴与染法为所依色等诸法五蕴摄戒等与净为所依戒等诸法戒等五蕴接无为不与染为取依不在戒等五蕴摄也第三云瓶破不在瓶类摄有漏五蕴息灭后得无为无为不在五蕴摄正理破论主将处界难云向言蕴息为取聚义息为取体息若体息者有漏法体灭尽方始名息即违一切有宗三世皆有实体若取聚义息无为无聚无为蕴义息无为为境生第六识有处义有体边有界义即处界义不息如何论主忽作斯破也。
随染次第为起染之次第色为因方起爱染染生由忻乐受受因倒想生等也。
三世及无为四境一一别缘为四句二二合缘为三句三三合缘为二句四法合缘为一句都十句也。
或取大种者四中者相顺者即一念中合取不相顺者即不俱时取也。
或取所造者如七所造轻重滑涩相违即不俱时取如轻滑相顺即俱取得。
或二俱取者能造所造相顺者即俱时取如能造??与所造滑等相顺即俱时取能造??与所造冷等等即不俱时取余准此。
尺身多居下者从顶至足皆是身相望前四根依处身根多分在余四根下少分在四根上以少从多言身居第五也。
意无方处者对上五根言无方所也。
有即依止诸根生者此释意根在第六所以非第六识以不依五色根故前五识依五色根五识名意识说在第六意识是前五识之流类同前五识名意在第六取前五识依五根名有即依五根生也。
或随处次第者问若耳鼻舌三处有高下者如何根品说此三根横布如冠华鬘处无高下答根品据无见有对色根体无高下此句约扶根四尘所依处说有高下意也婆沙更有一说约六根中分兼者先说细者后说也。
废立者废即废余九不名色十一处不名法立即色境得色名法境得法名也。
种种差别者色声等别眼耳等殊名种种差别下十二处种种差别准此释也。
名相可得名即能诠名相即法体性也。
五解脱者一闻佛等说法得解脱即闻慧二因自续诵解脱即生得慧三为他说法得解脱思慧四静虑思惟得解脱思慧五善取定相得解脱即修慧皆慧为体即法处摄也婆沙一百二十六评家以语业为体语即是声闻佛意说法本欲令他闻声有说名者约声上用说语业中有表无表今取表不取无表声通三性故佛有善心及语工巧兼发语通果心故声通三性也。
准悲华经声闻有八万法藏独觉九万法藏菩萨十亿法藏又无量义经声闻八万四千独觉九万菩萨十万彼经文随机说法不同如华严经俱说四谛不同有无量名目也。
解脱蕴以胜解为体者第九解脱道尽无生智相应胜解最初于境印持自在名解脱也尽无生智能观解脱事故名知见蕴与前慧蕴别者尽无生智缘苦集二谛生即慧蕴缘灭道二谛生即解脱知见蕴以缘灭道解脱事故也婆沙一百三十七问世尊于无想天及有顶天何故多说为处答外道执为解脱佛为破彼计说为受生处也问何故世尊说有六十二界答为异外道六十二见故也法蕴足论第十多界品颂曰界有六十二十八界为初三六一四种六三后二二十八界如论十八界自名摄入此论十八界也六前四能造触即十八界摄空界以明暗色为体即色界摄识界以心法为体七心界摄二六欲界即大地欲恚即不定嗔害即小烦恼中害无欲无恚无害即大善地二根及不害皆是心所法界摄也三六者前五大地受后无明大烦恼地痴法界摄一四者前三心所法法界摄后一心法七心界摄一三者欲界即十八界摄色界十四界摄无色界后三界摄二三者色界即欲色界皆名有色即十色界摄无色一切心心所不相应即七心界法界摄灭即择灭法界摄三三者世无别体约五蕴法上立通十八界摄四三者不善即不善有覆无记法为体七心界及声界摄善界即前十界善边摄无记通十八界摄五三同前四三释之六三者学无学以无漏五蕴为体即意界意识及法界摄非学非无学即一切有漏及三无为为体通十八界摄也后二二者有漏通十八界摄无漏后三界摄有为通十八界摄无为法界摄也。
空界理实通光影举明摄光举暗摄影也经部空体一无别也有漏识界一能持现在二能续后有无漏识但能持现在生不能续后有不名识界也问二无心位无识界无色界无前五界如何说六界能持生答今约总相说六界能持生不说一切皆有六界二无心位即前五界持生无色界即识界能持生也问无为无用不说持生可然一切有漏是苦集谛皆能特生如何不说答前五界体即色识体即心色心两法诸部共有论主说之经部觉天不立心所不相应是假故不说也问二十色何故明暗为空界触十一唯说四大不说余者答四大及空界初生至命终皆有用持生说之余七触及长等有无不定故不说也婆沙七十五问何故世尊十八界中少分说为六界答愚少说六界愚多说有十八界又为利根说六界钝根说十八界又为乐略说六界乐广说十八界有二类一色法二心法六界摄色心总尽也。
俱舍慧晖第一
俱舍论释颂疏义钞卷上末
京兆西明寺沙门 慧晖 述
●论本第二
前说唤色上能诠名是见所诠有彼能诠名名有见不正也问色体不是见有眼见故名有见亦应识体不是色有彼色故名有色答乘言便故言有色乘上句有见也。
初障碍有对即约体相碍名有对后二有对即根识被色??名有对也。
毕舍遮旧云毗舍阇唐言食血肉鬼室兽即傍生类形如辟宫大者长一百尺少者长二丈也如鱼眼于陆不见色名无碍于水见色名有碍故知取见色闻声时名有对下诸句准此释。
境界有对即根识于境有见闻等用所缘即境于心心所有能牵识起用又境界有对即于境能取别相有对于境上取总相以总相缘也碍体义边所缘有对心心所被境碍取总相之用不碍得取别相用境界碍根及心心所别相之用如彼同分眼根等不取境不名境界有对故知约用名境界有对且据一相尺非为正义古人更三释文繁不述境界有对宽通六根心心所所缘有对狭唯心心所如问若法境界有对即前句亦所缘有对即后句今答先顺问中后句名顺后句顺前句答准此释境界通五根及心心所是宽不通五境是狭障碍通五根及境宽不通心心所狭也。
经部祖师造喻鬘论中有此颂即由无对心方得生能见色等若耳不闻时名有碍也。
破后说云不能招果即名无记者无漏不招果应无记摄也。
六识意界与贪等相应即不善与无贪等相应即善余一切并无记也法界中无贪等五自性善并余大善地大善地寻伺眠恶作无表择灭无为得四相二定皆是相应善或等起善摄贪等五自性不善大地大烦恼六小惑十得四相无表相应不善或等起不善也空非择灭即自性无记大地十大烦恼六不定八有通无覆无记也。
不从心等者声八中即是后六对声色二十中显色十二也身语二表本心亲引生即随心判三性身语所依本心不亲引生即一向无记性也如名等三本心发声不发名等名等无记性也问如声上四大名身等不从心亲引生以依声生即无记者声上得四相亦不从心亲引生依他声生如何随声通三性答名等四大望声无力非俱有因不随声说三性四相望声有力俱有因故得亲依本法生又望本法有力随声说三性问香味假食性色界无假食香味即无触亦假食性色界应无触答色界有触非是假食性有能造触及所造衣等香味离假食无用故色界无也问香味离食无别用色界者鼻舌无境取应无二根体若为严身有二根者但有扶根依处即得何要根体答色界无男女根体扶根依处亦无要有根体身有扶根依处也问色界男女二根以无用离体无别依处鼻舌有严身用何妨离体有依处又胎内定死者六根无用何要须起答胎内诸根有因无用女男色界目用皆无香味同此鼻舌二根有因无用有无不同理在于此由六根有爱发胜业为因由得上定爱内身故有六根爱男女根依淫欲淫欲色界无无二根也。
法界道谛摄者即大地十大善十及寻伺四相得无表色通无漏余法皆有漏。
五识唯寻伺者疏以二义共释五识有寻伺正理破此二因云现见欲界内门细意识恒与寻伺相应此破行相兼因二定已上外门转意识应有寻伺(此破外门转因也)自释云以五识与寻伺同所依地唯欲界初定有恒共相应言准寻伺也安慧救云欲界内门意识虽无外门转有行相粗故有寻伺二定已上意识虽有外转无行相粗故无寻伺也宝法师释此论二因云以行相粗释五识唯寻伺以外门转释五识行相粗第六意识行相不粗以通内门转故也。
此后三界皆通三品下明后三界历诸地通三品释颂后三界通三也。
从法界所摄非相应法下别明法界中除寻伺余不相应无为无表色余法不通三品也伺在欲界初定摄前明法界中六十三法了唯伺未明此伺前三品不摄何品收也。
心心所一念无二受等俱时生寻伺一时亦无二体同时起故云无第二寻等正理破云设有第二岂得相应彼自释云谓自体不与自体共相应也。
由此故言下再结前义明后三界中约法别论在欲界初定各成四品也。
推求行相名分别慧及念有简择记持得名分别。
自性者唯寻伺体能寻求即是分别也问想能取像受能领纳胜解脱即持如何非分别答遮恶取善名分别受想不能遮恶取善胜解未决断位未能印持故不名分别也问五识起有慧念如何非分别答以五识微劣同时虽有慧念不名二分别也问若心心所摄作依处名有执受者二无心位五根四境无心心所摄为依处如何名有执受又现在六识不并生意识生时五识不起不摄五根以为依处如何论言心心所摄为依处名有执受答一以五根四境不相离二是彼有执受流类三以根体与命等常在识生即能为依即是识阙余缘自不生也。
令各相续起者即是生斧等分隔两段各自四相迁名各续起也问五根是无见有对色以净名故非能斫若支分相离身即无根等非所斫者如地狱身分成千段皆有身根不若无不应受苦同非情故若有身根体即应是所斫答业力使然不同于人地狱定有身根以下文寿??识三互相依持必有身根以段段皆受苦故又地狱化生若无命根即不令得有体骨存既有命根任持身根决定有又地狱寿量定数无煞如十业道中地狱无煞盗等五业道也虽身分相离中间必有身根相连如断藕中间有丝相连如蛇等两段皆行动者由风势力所持若便两段各自活等即有余有情依托此受生也。
异熟通因果今取果不取因。
长养通能所今取所长养不取能等流亦二一异熟长养摄不取二非异熟长养摄即威仪等此取。
实事有二一有体名实即一切有为法不取二不被四相迁名实此取。
刹那亦二一生灭刹那不取二不从同类因生初一刹那此取也。
夫异熟生处必有长养有长养处即未必定有异熟如阿那律天眼等先无也。
因即善恶果即无记因望果性不同名异是能熟故名熟异熟为因若属果准此释生之一字即定属果也。
第二释取果与果前后两位力用不同业初造时与临感果时力不同名异正理论更有一释离因而熟因灭多时果方生也。
能长养通三性者四缘中前二自性无记第三第四三性论言能长养通三性约四缘共说也因养得长名长养长养依异熟立外非情无异熟亦无长养心心所虽有异熟无形质无长少令大故无长养若就别义亦有资益。
声无异熟生者声是有法应无异熟宗法因云一以随欲转故同喻云如圣道二以有间断故同喻如电光故非异熟若非若熟施设论说当云何通善修梵行离兼恶语得大士梵音声相论以二义释之一云且造业为第一传从业感得异熟大种为第二传从异熟大种相击发得声声为第三传以声不亲从业生隔异熟大种故论言非异熟二云以属第五传从异熟大种后发得长养大种为第三传从长养四大后发等流大种为第四传方得发声声为第五传隔中间三转不亲从业生故非异熟也法界中除大地十大善及寻伺四相得道共无表余皆非刹那也。
望后名意者此通现在有意根难望与后念意识为所依即名意。
望前名识者望依过去意生即名识问未来世若法忍为有次第住为无次第住有次第者未来依次第住即未来世有同类因过去次第者如九品若法忍令下下品定先生匆阙缘不生下中品先生即取下下为因也如何言不从同类因生答未来世无次第住今初生一念若法忍已前更未有无漏法入现在世为同类因名究竟不从同类因生也问未来有利钝二无漏道利道已生钝道决定不生此未来钝道五类何类摄答等流摄五类摄一切法尽也问如上品苦法忍现行下品苦法忍决定不生未来下苦法忍如何无刹那答具二义立刹那一非等流生二现行未来阙一义故未来下苦法忍非刹那也。
今得成就者生相名得现在名成就取法上能得得为句数下取法体今现未二世合举言今得成就也。
此十二界心取依故者问过去意根现在六识依名内现在六识无心依应非内答意体不离六识体六识亦名内若不然即现在无十八界也问心王心所俱时生心所法界摄名外者心所依心王心所名为外心王依心所心王应名外答心王通与三性为所依性常定名内心所与心王为所依性不定若善心王不善无记心所不能为所依以心所所依不定名外十大地与心王所依性虽定四十六心所三十六个不定明类坏故亦名外也。
六境论同分者五识缘五境不杂五识名定五境不得名定以通与意识为所缘境故五识唯缘自境五识名定今唤五境名定约能缘五识名定五识缘时名同分也问五境亦被意识缘五境望意名同分答虽被意识缘下答虽五境被意根及识缘五境不名同分者以非自根及识缘故意根及识缘五境六根五识等时意根及识得名同分者以是意根及识一用故名同分五识六根虽被意根及识缘不名同分者以六根及识约能取境方名同分不约为境名同分也虽五根亦能取境今此言识者举能依识兼取所依根此虽字下释前与能缘识文也问意根及识不缘法境时意根及识即名彼同分法界不被意根及识缘法界应通彼同分答无一法界下答无我观以俗智为体同时有心王大地大善地寻伺得四相同时为能缘如五识缘五境现在缘着即缘五境入过去即毕竟不缘意识缘法虽五识起时意识不缘法法入过去后念无我观起三世法悉能缘以入过去法亦被无我观缘故法界名同分若能缘意识念念令生五识起时意识不生即毕意不得生意识通有彼同分无我观性第一念为能缘不为所缘第二念即却能缘前念无我观第二念无我观第一念已缘了且据无我观显处作法散意识自能缘三世也。
谓不见色者耳识起时眼识不缘色境名不见色余声等准此或可如二十色与二十能缘识相系属定自色识起余十九皆名不见色声等准此释也如大海下色及须弥山中心色一切眼恒不见恒名彼同分问岂非天眼境答一以无益故不见二非一切时天眼起又无佛时不见故名彼同分也。
此中眼根于有见色下明六根同分彼同分。
色界为眼已正当见下明六境同分彼同分。
眼等六识同分有三下明六识同分彼同分也。
更相交涉者根为所依识即能依色为境三法和合名交涉也。
已作用者各作自用与前第一别者前即约三法相顺见色此即已作用也。
?相引起者同分引彼同分彼同分引同分。
又相系属者彼同分眼难不见色根境识还相系属也。
十五修断者五根五境及善无记心王为所缘境修或为能缘是所缘缚染五识与贪等相应是相应缚与染为境是所缘缚此能缘惑是修道除名修断也。
法界通三断者法界中不定贪嗔疑慢大烦恼痴及大地染慧为五见此十是见惑余大地九大烦恼五寻伺睡眠大不善地二四相得此等与前见惑相应等即见断也通修断者十大地寻伺睡眠恶作取染大烦恼五大不善二小惑十与贪等为相应缚大地十大善十寻伺睡眠恶作取善无记有漏边十四不相应无表取别解脱定共不律仪无表此等诸法与贪等为所缘是所缘缚名修断也非断即取大地大善地寻伺四相得道共无表无漏边及无为为非断也。
经部许异生性身语业及恶趣果与初苦法忍相违是见断也问云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见断者应染污及第六生非色法应想见断答即言不染等非见断不说染等皆见断也异生等三即由阙所依身缘即不生不是见道亲断也。
一正见通学等三位显凡学无学三位有别显渐次修生故分三种问八见缘境何别答五染污见如夜有云涉路正见如夜无云有学见如昼有云无学见如昼无云前后胜劣有别所发慧见境有异也。
婆沙正义世友眼根见法救眼识见妙音眼识相应慧见经部同时心心所和合见犊子部心心所同时我见此破识见余准此破也问若尔者能决度名见眼根见色不能决度应不名见也经部难云若言根是色不见障外如琉璃水精云母等是色障眼根眼根如何隔云母等能见彼自答云由云母等光明无隔故眼识能见壁等光明有隔眼识不能见也犊子部二眼识所隔远左右二眼不俱时见由二眼速疾转言俱时也婆沙破云如僮坚吃杖二足处隔如何一时觉痛二眼处远何妨俱时见也此论云二眼见即分明一眼即不分明故知二眼俱见也若不二眼俱时见如何明昧有别也。
又一开下论主自释既开二眼触一眼时即见二月等不触眼见本月触眼见新月若许二眼俱见即开一触一见二月彼犊子救亦是二眼不俱见反难云既不俱时闭一触一亦应见二月既闭一触一不见二月故故即由二眼俱时见也光法师释被触眼由根动转引意识见二月也。
胜论外道六根皆取至境远色声入眼耳中方能见闻破云若六根皆至境即应自见眼中药等既不自见药等故知眼耳意取不至境也。
三根取至境者据正理论亦取不至三根净妙非所触故以有部极微不相触若根境相至即极微相触假设一极微分为四分鼻能隔三分取香舌隔二分取味身隔一分取触据相近说取至境也眼身二离中知即无前后次三合中知鼻根远勿论舌身二根谁先起由本作意取其何者此二境中强即冷热先起身识若二境均先起舌识又若新境即得味旧境先得触也。
等量者如鼻等根有一百极微即能取一百极微香境若香等境大即前念先取半后念取半由根速疾发识谓言同时若境少即根半发识取境名等量也然五色根中前四许全发识及半发识身根半发识不许全发识如地狱身全发识即便散坏故知人中身根不论发识也若前四根以有身根为所依设全发识亦不散身根更无色根为所依也问五根安布其量云何答且扶根四尘眼如薄桃颗耳如卷桦皮鼻如双爪甲舌如偃羽刀身根从非足遍身住如身量前约根体依处说眼根体依薄桃等重累而住一说在扶根上傍布如香??华上有清彻映覆故不散以根体净妙清净彻映覆故能见色余四根准此说也。
俱托二缘者世友说根见非识六缘发识根境空明作意等无间意若耳根五缘闻声六中除明鼻舌身意四缘能嗅香尝味六中除空明也此中但说根境不说余者空明等以不定故不说如夜行类不要明水中见物及隔云母琉璃见物不要空作意等无间六识通缘不说也。
以识随根者问如意识依意根随意根有明昧者岂不眼见身有损时即意识不明即是意识随身根变如何言随意根反答由风等病损身根同时身识有苦受相应入过去名乱意根后念意识依此乱意根生即是随意根反也问如前念意根有漏第二念苦法智忍生意识即无漏如何有漏意根与无漏意识为所依答但说明昧随所依非据一切如五根无记与三性五识为所依有漏意根亦与无漏意识为所依也。
准正理论手鼓各自四大相系自发声由鼓声大手声少但闻鼓声不闻手声问上地眼根细能见下地粗色者上地身根细应能觉下地粗触答眼是离中知能见下地粗色身根是合中知故不觉下地粗触也。
于游等至等者或同即身生初定入初定观初定法境四皆同地名同。
或异者如身在欲界入初定观欲界法第一念即身意法在欲界意识属初定第二念等已后身法二属欲界意根意说属初定也若观初定法即初念意识法属初定身意根属欲界若第二念等已去亦起初定心即身属欲界意法及识三属初定也若第二念起二定等即身属欲界意根属初定意识属二定法通三地皆得余准此说从上地入下地心亦准此释及受生时者或同者起异地心无命终理如身在欲界死却生欲界四皆同地或异者若身在欲界死生初定即意根属欲界身意识及法属初定从上生下准此释也。
●根品第一
疏分三一释名二来意三分文解释体通三世宽用唯现在狭后明根也。
由体用双胜即是光显光显即是增上今即将增上义以释根名也问受有领纳想有取像邪见能断善涅盘于诸法中最胜应立为根答诸法中此二十二根极增上故如狮子上狮子中胜。
劫初人身皆同二根生后方有差别勇怯等名有情异依眼等名分别异也。
持众同分者如无色界起无漏心及自地善染特无异熟无记心若无命根更说何法名无色界生由此命根方施设诸根名受无色界生也。
能读过去众同分者能读望前能持据现体是命根读者相续如第一念命终第二念来趣命根即起能持现在五蕴由现在命根持五蕴能续得过去五蕴众同分也。
道者引引五蕴有情世间意能遍缘一切境名遍摄受行有势用名为自在随境而转名曰随行。
颂初置传说言者论主意取后段识见师义四义中导养身不共事是能依识非所依根论主破此两义颂首言传说正理论云初传说言显乐后说也识见师真谛师云是经部师也问根于识有增上用立为根者境于识亦有增上用应立为根答一以是识通因如眼与了二十色识为通因色境即二十各别能发自识有增上用立根者彼同分眼等不能发识体应非根经部却问云岂不斯过汝亦有耶前文四义中有生识等是有部云我无此失虽不发识无生识等义有严身等用四义共释随有其一即得也。
由具知根在第九解脱道相应九根名具知根能起得得八十九品无为名得涅盘也。
废立者废即废无明语具等立即立二十二根或依七十五法辨亦得废余六十二法不根立为不与心为所依等故立即立十三法为二十二根也。
破五作业根者语具如眼不要学即能见色语即要学方成又寻伺能发语应立此为根。
手足不定鸟即觜持物不要手蛇腹行不要足又手足即是身根伸屈不同身根摄也。
大便如空中有物落应立空根又正理论有余弃风应立风根。
女男根即无见有对色根体受乐不由四尘色受乐也。
又无明等以心不定故如行从无明生却能生识等以为根不定不立根也。
六处有情本者外六境即非情虽狭根四尘是内身摄依六根立故六根是本也。
此净者有二一无漏名净即意根二离烦恼缚名净即通六根杂染资粮准此应释又解此三唯是意根也问受与五钝使为因即立根想与五见为因何故不立想为根答正理论云烦恼中爱重六处为受生本故立爱与彼为根若起烦恼即无明胜若受生即爱胜爱胜由二义一能生六处二能持六处不立想为根又解善想正慧映夺染想颠倒映夺非增上故不立为根余法随应准此应释也。
以识为体者由第六识于五趣中舍前趣取后趣流转不断由识也。
流转生即胎卵生除湿化生以不受胎故也。
还灭生者灭即涅盘不生取上能得得有生故。
由信等五四加行位有用与无为上得为所依方得生也。
三道皆名正定聚苦谛下得最初生由未知当知根此无为上得方得生也。
由已知根断修惑令无为上得续续生住也。
由具知根故再得无为上得方能起四禅法现身受用名受现法乐。
即由此缘经立次第者由六根同与流转体为所依故经中身根后第六说意也。
身谓所依所依即五识与受为所依也。
前五识内中容有一舍第六识中容有一舍同无分别合立一舍根也。
动涌名喜因分别生寂静名乐随胜境生第三定心悦合名喜以寂静与五识同无分别名乐也。
八智名知知四谛境有决断故八忍非知未成决断故彼修行者正起忍时作未知苦谛行解名未知至后念智位必当知苦谛名当知合名未知当知七智正知四谛理不合名未知由在八忍中间起同八忍名未知也。
见道以知四谛了今修道重起无漏慧知四谛境知彼已知境故名已知也问修道观谛一谓断惑二谓现法乐住三谓练根此文何故但说断烦恼不说余二答练根恐惑退现法乐住亦是断惑之义即胜进道摄但说断惑即摄余二也。
或习此知已成性者以常习二智名具成自在性或再释前知已已知即尽智或习此尽智成利根无生智性也。
未知当知已知具知因三道中人根即目三道中相应九根能断惑也。
意等九根与三无漏根为体即无漏四加行位起者即有漏也。
如本论说无学果与世间有缘观自命尽作法延命须具六缘一人胜谓阿罗汉(简前三果)二解脱胜谓成就神通(显俱解脱简慧解脱也)三修习胜谓心自在(简时解脱取不动性)四福田胜谓于僧众若于别人以衣钵等物布施(简余物四人成僧余人即慈定等)五依止胜谓施已发愿入边际定(简余所非依止胜也)六转业胜谓从定起已心念口言我诸能感富异熟业愿皆转招寿异熟果时彼富业则皆转招寿异熟果由定愿力则转富业得五年或十年寿果更有一说由定愿力引得过去非命死余命令生寿此则与愿不同过愿云转富业作寿异熟果也有说由现在布施招得命准舍寿亦布施不令促得命故知非也问此延得命长岂是异熟答但是由定施等力转富业作寿果亦是异熟富果亦是过去满业招故亦不是多业引一生过如色是碍定力令无碍不可说色是无碍此亦如是由定施力转富作寿不可说非异熟也无学若命未尽与世无缘准上六缘作法即转寿果作富果也留舍寿唯人三州不时解脱得边际定者定自在故世尊留三月者谓显于死得自在故若减三月即利生不究竟故婆沙一百二十云一说世尊寿一百二十以行因时多又身量与人不等故与人寿长短有别舍第三分寿一说一百岁行因虽多与人等故舍第五分寿也问命行寿行何别答准下文命根体即寿故知寿即命一说过去业感得即寿行现世延得命行也言留多寿行者一刹那命即不可留无常性故也问命与同分皆是引果何故但说延命不说延同分答相乐欲因名同分能持??识因名命前文释命根能令众同分住不说延同分也。
有部释忧非异熟者离欲舍故异熟不然也。
色意等一一通二者眼等七色及命若人天即善异熟若恶趣即不善异熟意根善恶趣皆通二异熟也喜乐舍五趣皆是善异熟苦五趣皆是不善异熟于善趣中二形者唯女男果依处不善业招也问念慧定三皆是大地法并通三性何故论言唯善答取小分善性边立根不取染无记故言善性也。
忧非无记者婆沙一百四十四云且非有覆无记欲界身边二见有覆无记性是欢行转忧是戚行转行相不同不相应故非有覆也非威仪工巧者忧分别转威仪等任运转故如忧言我不如佛及马胜比丘等威仪正分别时非威仪等若起威仪等时分别已息非通果者通果定发忧离欲舍故非异熟无记。
无女男者离淫欲故色男无香味境应无鼻舌根再释云又女男根身丑陋故佛象王藏相岂成丑陋耶正理自释前说为善色界有鼻舌二根受得有二根体色界离女男二根受故无二根体也问既无二根如何经说无处无容女身为梵有处有容男身为梵无根如何色男名界答有男相故即名男非谓有根也。
无苦者色界无五识与苦为所依故无能依苦若尔初定有三识初定应有苦再释云苦从违境生无不善事为苦境虽有三识故无苦也。
意及三受有漏者通见修断者此四根有漏者通三性善无记与烦恼为所缘境名所缘缚若染者即与修惑相应缚是修道除名修断若与见惑相应起名相应缚见道断也。
忧有漏通善恶二性善即与修惑为境恶即相应起也。
七色命与修惑作所缘境。
苦根通三性善无记与修惑为所缘缚染性即与修惑作所缘相应缚也。
信等五唯与修惑为所缘境此能缘惑是修道余名修断也。
初生不得意舍者以染污今明得异熟也初生无余四受以生死唯舍受不得信等以结生心唯染污故结生有漏心无三无漏根余色根第五位末后方得也。
化生不得意舍等同前释也。
命终心通三性命此先明染无记心死说无信等五下二界准此释说也。
色界命终不说喜乐者死生唯舍受色界无女男根染无记心死无信等五也。
渐死四者从上死无眼等四从下死即无女男二也得果者不取练根八十九品无为分作四沙门果体八十九品无间道解脱道为能证智八十九解脱道是有为果体证此八十九品无为时此八十九能证智与二十二根中几根相应共证此八十九品无为作四沙门果也如初果以八品无为为体第十六心八品无为上有八个得一时生属身得彼八品无为即说此人名得初果此第十五第十六心与几根相应共证此八品无为为初果后三果准此说。
依未至地起见道故与舍受相应意及信等即是同时心王心所也。
无为上得与无间道同是有为无漏无间道引彼得生与彼为同类因也。
此二相资者无间道断惑如驱贼解脱道证灭如闭户?相有力名相资也。
为能作因者即有力能作因不障得生即能作因能持无为得即有力也。
凡夫人断惑不分见惑合束为九品断三品后入见道名分离欲断六品后入见道名倍离欲断九品名全离欲也婆沙一百四十八问第九解脱道谁入根本谁不入耶答忻多入厌多不入有说利根入钝根不入三释皆通无评家也。
本论约无学果三度退三度证得各用一根证三度合说言十一根。
以无乐根证不还果而于后时得有退义此文释若乐根证即是凡位断二定已下惑尽后依第三定入见道超越证第三果缘先不取前二果直取第三同得初果决定不退若退者退作何果未得初二果此文且举示根超越人喜舍证者亦定不退义准超越第二果人亦定不退以初得故也。
亦无退已已下即明次第得第三果许有退退作前二果再得第三即用未至地舍根得无有由喜乐根再得也初果唯无漏道得依未至地定第二果依未至通有漏无漏道第三通六地证通有漏无漏道第四果通九地唯无漏道证四句分别者第一句道杂地不杂第二果第二句地杂道不杂即第四果第三句地道俱杂即第三果第四句地道俱不杂即初果也。
非先离欲已下再释超越二三果人初三通一切处持等皆定成也此明成根定余皆唯不退所以也。
或就诸根定量门意者二十二根中成眼根时同时便成就几个根余准此说如成信等五即约断善人不成就三无漏根即凡夫不成眼等前四即从上命终不成男女即从下命终说又生色界不成女男根又前七色根生无色亦不成就不成忧苦根离欲即舍喜即生三定不成乐即生四定余下文皆根准此说。
苦根成七无眼等四约从上命终说无女男根约从下命终说也。
三无漏根不成眼等四及女男根约厌生死心胜从上死入圣即无眼等四从下死入圣即无男女也婆沙一百五十云传说深心厌生死胜临命终得入圣上下死不定故无眼等四及女男二正理所言无有无形得圣法者此据本性损坏二黄门无形者说也二无漏十一无身苦者约第三第四果生无色界说也。
断善人准下文准三州男女此言无善成八无男女等根者准得圣从上命终无眼等四从下死无男女根也。
●疏第四(根本第二之卷)
正理论 问何缘作此俱生法及下因缘论耶答为破邪宗显正理故谓或有执行自然生及一因生等显此诸行诧俱有等诸因缘生所以造此俱生法因缘论也。
如相不同生亦各异者相即体相五位法体不同生时亦有别也。
准正理论释此颂欲微聚无声欲即欲界微即极微聚即七极微成聚也此论言七极微是色同时兼有香味触各七四七二十八极微是所造摄一一极微各有能造四大计即有众多极微今言八事者约类同说八事理实有众多法也婆沙九十云声界云何若用造身根四大造声即有因少果多过若别起大造此大相击更复生声此声复大造若更别起大造又复生声即有无穷过评曰应作是说生欲色界身中有众多四大相击发声者有不发声者准此文不是四大造声但是发声有声处即定有八事有八事处不定布声此论八事即婆沙中约四大不相击不生声说若言有声即据发声者说婆沙言声恒成就者约一切人共说此论八事无声即约一身不发四大说也。
颂中言欲微不约色界明者色界无香味就欲界多处明色界准欲界说八事约外非情色说有身九事即约内有情色身说也。
四根各别者四根依身根处各别不可眼上加耳等成十一也。
以根上有声义隐者外非情发声相显可知内七色根如何有声为通此难谓有执受大种发声也或此文举内身有声显外非情准内可知也。
心王心所俱者此约总相说若三性类各别说如下定俱生中善心与二十二等文辨也。
情非情有论有情有得就有情中法俱得俱起前后得即不俱也。
心所且有五者且者未尽之言此论文明五地外更有八不定地在五地外故言且或准婆沙及此论下文更有忻厌在五事外颂言且也或婆沙一百三十二更有覆地及无覆地在五地外颂文言且此论谓二地四十六心所中无有一法唯唯有覆性及无覆性不说此二地也问受等通三性受等名大法心王通三性心王名大法答以无二心王俱时生?相依心王自不染依心王心王不得名大法心所依心王心所名大法心所自不依心所心所不得名地准此论唯心王名地也婆沙十六心王心所俱得名地以此二法?相依故及此论下文亦有此义俱有因中?相依故已下诸地皆准此释问疑有无二转未决断时即无胜解胜解应非大地法答疑有印有第二念疑无印无前后二念不同皆得有胜解也住部本宗全不立心所即心王差别领纳名受等末宗破以五蕴中应无受想行三蕴难即立受想行三为五蕴故故唯识云或执离心无别心所是定能令心当念中心心所不散非令前后念不散也问下二定中言忻厌二心所此四十六中是何类摄答正理论云忻即缘功德厌即令心缘烦恼过患一心不得俱起论不正说说二及言傍显忻厌谓二不俱生性相违故又是善性故论主于大善地不正说及字中收也婆沙一百四十三及正理亦说此二婆沙三十五又说怖心所是染及无记性此论略而不论不定地中摄也问善体现行即是修如何乃言修诸善法应离修外别有善法体答谓此不放逸于因聚善法专注性也。
心堪任性者与身心作适悦之因身即五识相应轻安不是色身如五受中身受也经部许有轻安者即是轻安风触身轻利也问既是五识相应如何立为轻安觉支答轻安意识相应者上非觉支况五识相应得是觉支问行舍无警觉性作意有警觉性此二相应如何同念起答一有惊觉一无惊觉二体既殊同起有何乖返作意有用行舍无用行舍有用作意即无用二体同时何不顺有也四句分别者有唯善不是遍善即忻厌二有遍善不是唯善即大地十有通二即大善十有非唯善及非遍善即寻伺睡眠恶作通三性不是唯善不遍诸地不是遍善也大烦恼六不善二小惑十不定余四善言已简不入此四句也身无堪任性即五识名身非色身如身受也染言通有覆及不善四句分别者第一句有遍染非唯染即大地十第二句有唯染非遍染即小惑十大不善二不定中贪嗔慢疑第三句即大烦恼六第四句不定寻伺睡眠恶作大善十及忻厌不入此四句染言已简也。
大不善地四句者第一句有准不善性不是遍不善即忿等七及嗔第二句者有遍不善不是唯不善即受等下及痴等六发寻伺二第三句即此不善地二第四句小惑余三不定余七是大善地十同前简法也。
于他盛事令心坟发名忿隐所造过名覆执财法名悭妒他得胜名嫉坚执不舍名恼于他有损曰害结怨不解曰恨诈现亲附名谄心口相违名诳染着自法名憍也。
慢疑阙初及第三义也恶作阙第二第三二义也此处言睡眠阙三义准下文见所断慢眠自在随烦恼皆唯意地起准此文睡眠唯意地起虽唯意地有不与无明俱如善睡眠故阙第二义也意地起准此文。
上来明五地大地法即遍一切心大善即遍一切善心大烦恼即遍一切染污大不善即遍一切不善心此十阙上四义名小烦恼地不定地约不入此五地等名不定也。
如是类名为者此论断即此小惑起各别不同是流类正理十一云即此十外更有不忍不乐愤发等心所是小烦恼地流类也不忍不乐即此嫉中摄愤发忿中收也心王心所相应起非自力起有二十九大地十除慧大善十大烦恼六除无明大不善二寻伺睡眠第二句有自力起非相应有十五小烦恼十不定余五有通二慧中五见即自力余即相应无明共即相应起不共即自力第四句即心王是也。
有时增恶作者恶作是追悔不追悔作恶于善心即无故言有时也恶作者如昨日恶作善恶二事名作望今日不称情边名恶恶之与作皆属昨日境今日心追悔缘恶作境生全取境名有财释也第二释恶作所依追悔能依今唤追悔名恶作者举所依恶作显能依追悔名如人依村唤所依村即入来举所依村显人也第三释追悔果取恶作因名也。
谓于善恶不作作中者善恶即是一所作事。
不作作中者于善不作于恶而作心追悔名善恶作也。
谓于先时下是释上三句也问于已作善恶二事心追悔可名善恶二恶作于未作善恶二事追悔如何名善恶二恶作答谓于未作事心追悔悔不作善名善恶作悔不造恶即不善恶作也婆沙三十七云四句分别一有善恶作于善处起如悔不多作善等二有善恶作于恶处起如悔先作恶等三有恶恶作于恶处起如悔不多恶等四有恶恶作于善处起如悔作善等也。
不共者婆沙四十八有二释一云不共无明唯见所断不与根本十惑相应名不共若与忿等七自力惑相应起以修断故非是不共也二云不共无明通见修断不与根本十惑相应名不共与忿等相应无明亦名不共以是随烦恼故今此论同后说许不共无明与昏沉掉举随惑相应起故也问不共无明于何位起答谓起正见或邪见等缘四谛理心劳倦时不忍不了即是不共无明也经部忧根与恶作相应故忧与恶作二种皆通无记有部说恶作与忧相应皆不通无记如前二十二根中释睡眠无梦即一向无记性若有梦即随所梦事以判三性也问恶作与根本十惑中无明相应不与余九惑相应恶作即二十一心所俱生者前不共无明应亦二十一兼恶作何故论言二十耶答正理论释颂云于不善不共见俱唯二十者不善见即二十心所俱生不共无明即二十一心所俱生既许无明与恶作相应恶作二十一何妨恶作与无明相应无明有二十一前婆沙二说中不共无明通修断以许与二十一心所相应有痴等六故此论据有恶作处即有无明有无明处未必有恶作也。
初定心所四十六中有三十四中定有三十三二定已上至有顶有三十心所也于欲界五品心中上界无不善心品一有余四品心此四品心与心所俱生多少准欲界说也。
相传云马胜比丘于逝多林入定思惟拟令诸天等知佛在人中上问四天王乃至梵天梵天令还问佛也四大是色何界位灭尽但断第四定染尽即生无色即是四大灭尽处。
疏云于功德以无敬等四共释于有德人亦以四共释于功德或于功德无敬于有德人无崇于功德无所忌难于有德人无所随属或可于功德无敬无崇于有德人无所忌难所随属功德及有德人是无惭境也。
现当二世恶果是怖境能生心所怖故今唤罪名怖因罪受怖果名也问若见因果不怖即是恶慧慧有见故若不见因果不怖是无明何关无愧不怖因果答无愧行相别有体性与恶慧及与无明为因生无明恶慧推功归本故言无愧不怖因果也问自观不观他如何无惭愧俱时起答就胜说观他时非不观自观自时非不观他故得俱起也。
辨别意者寻伺同分别释憍同高举行相既同体应不别也问寻伺行相粗细?相违如何一心俱起答如苏在水上由下水上日照有凝释二色凝释二色?相违二色得俱时生寻伺粗细?相违何妨俱时起若然者苏体非凝释由水日有凝释亦应寻伺体非粗细寻伺别有粗细因正理释云如水与醋等分相和但觉醋味不觉水味非无水体由醋用增寻增伺用损伺增寻用损二中增者即喻醋又如贪痴同时有体许俱时生而得说为有贪不名有痴也。
言诸语粗者因中寻用强细者因中伺用强二体同时有也。
慢唯方他憍唯自傲举也。
梵云质多此云心是集起三业及心所义梵云末那此云意是思量义前心所思即造作义与此别也梵云毗若南此云识也。
有所依者心心所同有六根为所依诸论言同一所依者古人云意识依意根五识依五色根及意即五识有二所依如何言同一所依理实有二且据六识各依自根说同一所依也宝云不然同一者心王心所两法同一刹那共依眼根名同一据心王心所同一刹那不相离名同一不取一个所依名同一也。
同一所缘者虽心心所许缘多境生且据缘一色境名同一所缘宝云亦是心王心所同一念不相离名同一设缘多境亦不相离名同一不据一色名同一也。
同一行相者虽心心所缘多境生起多行相且据缘一色一行相说宝云设心王作十种行相心所亦然今据心王心所所依所缘行相不相离名同一不据依一根缘一境起一行相名同一也。
心不相应行者心不相应简心相应法行即简色及无为法不在行蕴摄此疏释云不与心相应名心不相应即有色法及无为难也。
相名身等类者此论释十四不相应皆是流类正理论中更有和合性在十四外是此十四之流类也。
释疏分二一释颂文二引婆沙释得非得疏云此所得法至现在世名为成就者此古人释取所得法体入现在名成就又释得未来有三类能得及两类非得各别住宝云未来得即一三世起不定分法前等所以下论文以法俱得三世起不定非俱有因取本法上能得得名得及成就若古人取所得法名得成就者即得应随所得法是色心等法不应是不相应行法又非得及不成就法不生不入现在如何立非得不成就也正理论释云有法无始来未曾得今初得名得先无始来未曾得已舍今再得名成就不名得也非得不成就准此应知。
获时不名成就者问获时即名成就何妨答即有一身亦凡亦圣过如世第一法现在身即成就凡位未来苦法忍上法前得在身成就圣法若成就之时即是得者即应成就凡位亦成就无漏法凡圣不辨也若成就他身法即有五趣杂乱过若成非法即有怀法性杂乱过为情非情收也问如轮王成就七宝岂即成就他身及非情耶答轮王约过去造相系属业感得七宝七宝假设为得成就非是得成就也。
除初刹那具缚圣者即是先凡位未知断惑入见道至苦法忍未成择灭此除不取若先六行断惑入见道至苦法忍初心即成择灭也。
诸余有情者一即苦法智已去圣人二即先凡位断惑入圣至苦法忍三凡夫六行断惑者皆成择灭。
虚空不同择灭道证不同非择灭阙缘显得非得皆无也由无漏法上有得故圣者起世俗心不名凡夫以有圣法上法前后得在身也问虚空无得应立非得答以得无故非得亦无也。
宗明得非得相翻立者此释无得处非得亦无也既翻大得立大非得何不翻小得立小非得答若就别义相翻即得有小非得若大非得上即不得有小非得若有小非得即过如后述下第二引婆沙分二一引婆沙释得二引婆沙释非得前文分二一释能得之得二释所得法中分二一引文二疏释释非得引婆沙文准此科也。
异熟生等者等取威仪工巧非数习者及自性无记有覆及无覆无记色有覆色者即初定梵王起贪等烦恼引身语二业二定以上即无无发业心故欲界身边见有覆性不能发业如下释。
胜缘阙故者谓世俗智无始来曾作六行断惑令三类智亦断惑在未来合有一类俗智所依五蕴与三类智所依五蕴同刹那生入现生由世第一法强等无间缘引三类智所依身先入现在俗智所依身不得生所依身既阙现在世体不生俗智阙所依身亦不生也又解未来俗智与三类智合同刹那起依现在五蕴身被三类智先生依现身俗智即阙现在身为所依名胜缘阙也。
有事现观故者俗智虽与三类智漏无漏不同同作断惑事故。
二当谛事周者谓三类智知三谛事周也。
无事现观故者即漏无漏别故也。
二无遍事现观故者道类智知道不遍谓种性多故者释上修道不遍所以也一三乘种性?不相修二就声闻种性中有六种性亦?不相修三就六种中退法种性中有九品种性不俱时修名种性多也问俗智既不生如何与三类智同时有法前得答如万人军同收郡邑半人已死来命齐赐官品虽万军死生有别官品即齐俗智与三类智同类或生与不生即有能得得即齐也。
别解脱戒等即八众无表等取恶无表兼处中无表及善恶表色对二定也。
道类忍等等取第二果第六无间第三果第九无间金刚喻定及与此等同时得四相道共戒大地十大善十寻伺心王也第五取一切定余除道类忍一念及第二果第六无间道及第三第四果第九无间道余一切散善一切染法及通果无记全威仪工巧小分取数习者。
现忍如何有法前得此问现在一念道类忍上如何有法前法俱二得答初将二世道类忍上得答约现在未来所得法体同未来道类忍上法前得与现道类忍上法俱得同现世名现忍有二得也破云岂有问现忍上得将未来忍上得答破第二解云岂有入现在已有法俱得了却不入现在有法前耶第三解取未来众多未起法前得即是现在道类忍法前得流类破云设三类得未来法前得起未尽亦不可将配现在一念道类忍上法前得也宝法师释云现忍未起已前有法前得此忍现行即有法俱得未来起多道类忍亦容有二得今约现在世一念忍能引二得生名现忍有二得非是一得同念起也。
必无非得可与法俱下破古论此总破以法现前下立理非所得者即外非情他身虚空无为得非得俱无。
非无始来下宝法师难唐三藏也未来俗智合与见道同时生未至阙缘不生时常有法前非得也。
无所依故者入涅盘无所依身故无非得也前五无觉未得无生智常有非得练根后得无生智有得替非得也宝法师云初以过去非想见惑难三藏前引婆沙文所不得法有三句合更有第四句唯法后非得非想见惑已入过去者是唐三藏依难便立第四句第二遍以未来未起见惑难即除所加第四句再加十六字双遮二世见惑难如非想见惑无始来成就未以见道断名未舍必起必无起得未来见惑入过去尽者所以遮言非意云无此道理若起得入过去尽即可言唯法非得既无此理即是见道现前隔过未二世见惑断望过去即法后非得望未来即法前非得即是前婆沙三句中第二句收也问本法大小二得及非得安立如何答如大得得本法小得即得大得属身若失本法时即非得不得本法有大得得非得有小得得大得属身大非得上若有小非得即失却大非得应失无表戒时非得不属身应不失戒等四句分别者一得上有得即大得上有小得二得上有非得即舍大小二得有非得生三非得上有得如以大小二得得非得四非得上有非得即舍非得时有非得生也有学及无学法即以有学无学身有为无漏五蕴为体上能得得亦然也一切有漏随所得判性以所得法引生故二灭自无用择灭随道论性非择灭又不由道证随命根众同分别性也。
约得种类者即是未来世有三聚得不杂故有前后及俱得也。
若有漏道证择灭者若凡夫断下八地见修合断即有八九七十二品惑断此惑得七十二品择灭上得若初二二果人以有漏道厌下欣上准断修惑亦有七十二品无为上得此二类得中半色界摄半即无色界摄。
若无漏道下者明无漏道断三界见修八十九品惑有八十九品无为上得此得即无漏不系也。
道谛得者无间解脱各有八十九能得得亦无漏不系也三乘有学身中有为无漏五蕴法上能得得亦是有学若三乘无学身中有为无漏五蕴法上能得得亦无学随应所得判也。
有漏及无为是不前三果四向修名非学法不是第四果人修名非无学法也非择灭上得及非圣道若凡若圣所证七十二品无为上能得得是。
有漏与修惑为境名修断也若有学道所证择灭者即三果四向共证八十八品无为其能得得随能证是有学收。
若无学道所证择灭者即第四果人第九解脱道一时再得八十九品无为有八十九个能得得亦是无学摄也。
见修烦恼名见修所断法此上能得即随二惑是二所断也。
非择灭上能得及有漏道断惑有七十二品无为上得此上二类得与修惑为境是修断所得法即非断也。
圣道所证择灭即无漏道断八十九品惑有八十九品无为上能得得及八十九无间解脱道上得此得皆是无漏并非断也此上所举诸法取上能得得得辨三学三断等不取法体也。
虽有上品而亦不能发无表故者由有覆心卑劣从有覆心发身语更劣此身语不能发无表也。
是不随心势微劣故者善恶无表及身语二表色是不随心色问翻得立非得得随所得判三性非得如何不随所不得法判三性颂言非得净无记耶答若非得随所不得法判性者凡夫圣道应亦不现起以有圣道上非得在身非得即是无漏凡夫成非得即是成圣道应成圣人又如初果人有过未二世见惑上非得在身非得非随惑判性初果人成见惑应初果人即是凡夫又舍向应成向退果应成果断善应成由善有此等众多过故不随所不得法判三性也问非得随命根众同分判性此通异熟等流二类中何类摄答异熟不遍随等流立即自性无记收。
据世横望者未来在过去现在后名法后未来有一聚法前非得起不尽此法前非得即是过去法家法前非得流类也。
约性类别者即是未来两聚非得法前法后非得各别起处不同故有二非得也。
欲界有情不得欲界法即如六欲天不得别解脱戒于上有非得即随身欲界系色无色界有情不得欲界法即无表非得随自界系也。
良由非得下是释非得随自界系所以也色界法即四禅定共无表无色界法四空定也不系法即释非择灭及道谛约三界有情不得此三类无漏法非得各随自界系也。
经部许此身未得圣来色心上假立异生性得非圣即舍犊子部说苦下十烦恼名异生性瑜伽取三界见道烦恼种子上假立今时相传取二障种子上立即佛一人名圣余二乘断不尽应亦凡亦圣也。
易地舍者非得随所依身俱是有漏皆系地定若易地时非得即舍也问至第十六心即舍前十五心有法后非得应同未得苦法智忍上非得应名异生性答彼初得苦法智忍已害异生性了今时非得非是异生性也。
●论本第五
业用乐欲者此简本索??人虽相似无业用乐欲非同分依也外难云身形同由引满二业同者乐欲由何物即由同分无情无乐欲不立同分也。
身形等同即果分即不相应法与身形同作因同之分故依主释。
有别实物名同分者显不相应法为实体破经部情非情相似边假立同分本论说此名众同分即会本论名多人不一名众同分也。
论云若无实物无差别相名同分者已下并返难经部汝经部若无实不相应法为因者但约情非情无差别相似边假立众同分者诸有情中有情有情等无差别者即五趣相望应无差别五趣不一重言有情也问身形乐欲同即说由同分者同分相似由谁应更有同分即有无穷过答同分如四天自性即色不假余物方名色同分自性即同也。
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此明依处有法能令心心所灭明用显体。
名为无想立名是实有物明假实能舍遮未来心心所等明世及所灭法。
如堰江河喻释迦婆沙一百一十八云是何异熟答有多说评曰无想果是无想定灭一切命根众同分眼等色根是无想定前有心定相应思感余蕴有心无心定皆能感也问无想果中无触思识三食如何持身答准正理论有过去业同时触思识三而能引同分命及色根等由过去业相应思等三及引无想果心兼续生心同时思等为食也下二定中无三食者由入二定前有心有根应思等为食作能引无心位中唯有心位触食等现在无食有心位中二种俱有也。
或起邪见谤释种涅盘等者初加行即起邪见为恶趣因次欲得定即离染起上定等为善趣因也依经部二定及无想果即无心位所依色身假立二定不同有宗别有不相应为体也问曰定是心所二定无心如何名定答此二定体在身令四大均平名定无妨或此二定有心定引生所引随能引名定此取等至唯定不通散通有心无心也。
无想者定或无想即定是标二论文释名。
言无想者下释上二文也。
传说现身必还能起者问一度入定即感五百劫何要再入答将感余蕴异熟或将招入或出早说入早出脱也婆沙一百五十四云或前多后少或前少后多随彼意乐有差别故出无想果心通生得善及有覆无记无覆无记心出入心唯是异熟无记心顺异熟果故入二定心皆是自他善心引生出二定心不定灭定自地净心及下地无漏心出无想即自地善心出也。
计定为出离即戒取计果为解脱即见取也。
圣人修得第四定时未来合得第四定摄有心定即有法前得得之过去无始增得已失第四定今有法后得得之无想定亦属第四定摄亦有法前后得得过未无想定否答中余亦不得者凡夫是修无想定人尚过未无心定总不得况圣人不是修人岂得也住有顶者一以非想心细二以灭定厌背一切心心所法若依下地未能厌背一切心心所也前无想果在色界故无想定亦色界也。
报是时不定者即上流那含得灭尽定退失生色界已更受多生方生有顶故时不定也。
或全不受如第四果人得定即全不受如下乐慧那含及住欲界那含得灭定即不受果也。
唯招有顶四蕴异熟者准前无想果命根同分即灭定前有心定感余蕴异熟即通灭定及有心定感也怖畏断灭者异生恐畏当生有顶天彼已无色更灭心心所即成断灭也。
菩萨三十二心前名字位三十三心中未起灭定第三十四心即成佛有灭定障如何成俱解脱也答中一约起得自在第二约得入出灭定心如前文辨也经部说十六心后起灭定了方起有顶九无间道九解脱道也。
邬波鞠多者此云近护即是第五师。
理者道理此论所诠道理与世为眼目及出世足也三十四心皆是无漏不可中间起灭定有漏心即菩萨意乐不纯也。
已说二定有多同异者先明同者一灭心心所同二性同三初得一世同四有漏同五依二界身起同六同是入心作等无间缘引生出心为果也。
异者一无想定欣相应心入灭定厌相应心入二作意异无想定出离相入灭定静住想入三依地别也无想依广果灭定即有顶四招果异无想招五蕴无心果灭定招四蕴有心果五凡圣别六无想即唯加行得灭定通二得七初起别无想欲色二界皆得初起灭定人中初起八无想唯顺生受灭定通二受及不定也。
若有不许色界起无想定者难云灭定依于无色界无色界身不得起无想定依于色界色界有情不得起答中四节文取第二已得入无想定证色界人许入无想定也。
此在人中初修起者此通难云灭定初起人中如何言通依二界者若第四果人得灭定退作前三果即失灭定此现世取得果及灭定若第三果人断无所有处下八地惑尽得灭定后起色界烦恼退失此定生色界再起故依色界身也。
初二三定有喜乐受者虽修下三定以为加行非本所求故下三定能不招果由无想定力生第四定也疏云以欲色界有疲劳受者欲界即五受色界即喜乐舍名疲劳受也。
于四静虑有粗动想者合言四无色有想以前文言欲色界以论色界也。
令暖识三更?相持此三由业持业尽三法同时灭婆沙四十八云何故作此四相论耶答分别论者执四相是无为所相法即有为法密师说三相有为相灭相无为经部师执一期四相相似相续沙门执所相是色能相亦色所相是心能相亦是心为遮诸计显有为法一一刹那皆有四相也。
标相者但相法体是有为不相是色心善等也。
此中于法能起名生者此四相中相有为法能起名生等也问生住异灭四相作用各别如何同刹那起答婆沙三十九有二说一云四相作用有别体即是一二云生住异灭四体各别以用别故此上三说体即同时名一刹那四相用时即异如生在未来用余三观在用也问住异灭三作用?相违如何同现在有用答准仁王经一念有九十五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小乘念即刹那刹那即粗容有九百生灭何妨现在容三相有用也问有宗未来无用如何生相言有作用答四相生本法名功能各生自后念果名作用如眼根望识名功能引自后念根名作用彼同分眼不发识但名作用生相未来名有功能也。
三释中第一释经依住辨异名住异相即是此论异相别名第三释住异各别合立名住异相令有情同厌舍也。
应更别有生等四相者四大想有为一一各有小四相即十六小相小相又是有为名名又有四小相即有六十四相展转即有无穷过也。
于八一有能者如一弱人负一石物须一个杖人方能行人能负物得杖方行杖即人能杖擎更不要杖物喻本法人即大相杖即小相况法可知也。
名中有一字名多字名皆是名收三字多故名多名身有说四字已去名多名身以身多故第一字与第二字为身第二与第三第三与第四后二身以身至三故名多名身也。
且如古者下是经部师声为教体声能诠义以多人共立契约呼此九法共作衢声后集会时九中随指其一皆以衢声即目彼物也。
非所显义者若所诠三界皆是所诠义若就所诠义即通三界摄也。
同分业感即异熟若自性威仪工巧边即等疏性也。
俱舍慧晖第二
卍新纂续藏经第 53 册 No. 0839 俱舍论颂疏义钞
俱舍论释颂疏义钞卷中本
京兆西明寺沙门 慧晖 述
●论本第六
因缘二法一体义分皆通亲疏六因中能作因即疏余五因即亲四缘中因缘即亲余三缘即疏因如根于识缘如种于牙因如生母等缘如养母如地水于牙如境于识就中因名即亲缘名即疏就名亲故先说因也六因次第者能作因体通七十五法宽故先说第一俱有因即七十二法次宽说在第二同类因通七十二法与俱有因体等不通未来世狭俱有因说在第三相应因虽通三世即唯心王心所狭同类因说在第四遍行因就心心所中唯染者狭相应因说在第五异熟因若欲界即通五部若遍行因即二部一分据上八地异熟因即唯修部遍行因即二部一分狭遍行因说在第六也对所生果出体颂中言除自余能作故通一切有为无为法也问未来阙缘不生法余一切法与作能作因不法体不生如何不障答与作因以不障义成但是法体自阙缘不生也问自体何故非自体因颂言除自余能作答以自体恒障自体如一念眼识现在第二眼识同时如何得生以相障故自体不与自体为能作因也释名者心王与心所俱有故名俱有心王与心所为依名因俱有即因持业释心所翻上可知若心王与心所俱有法为因名俱有之因依主释也俱有者俱时而有标有宗因果俱时有名俱有即宽如心王与小相为俱有因也互为果者释即狭心王与小相不互为果如何心王与小相为俱有因也今释云但是互为果者即是俱有因即互为果因不遍宗得也小相故设不互为果心王得与彼为俱有因也问颂中何故不说心随转色及心所兼四相自互为俱有因耶答正理论云如心王与心所决定即说心所自类相望多少不定随转色散心及无色定即全无不说生等四相依本法转自互不相依故论不说或可但说异类法为俱有因同类法不说互为果自成也问心王上小相不相心王心王如何与彼为俱有因又心所上大相不相心王心王缘何与彼心所上大相为俱有因答由随心王彼小相及心所上大相方得起故心王与彼为俱有因也问何故四相中不说异相别说堕一世答生显未来世住显现在世灭显过去一念三相各能显一世心心所不相离异相于三世无能显用故不说也堕一世者生相已前灭相已后名堕一世亦同现在心心所不相离也或堕一世能显未来不生法虽不与心王等同至生住等三位法虽不生亦为俱有因故别说堕一世也问若为知心心所不相离者但说堕一世即得何须别说生住灭三相耶答若未来法未生时即总同堕一世若后法生至生住灭三位即一世中有前后故堕一世分别说生住灭三也此一果言者即取三果中别释一果也俱有相应因展转士用果者俱有即前疏中释五类法同时互有力用相应因即同时心心所同时士用此一果中不取者此二因不共取一果即自互同时为因果为心心所不同力用取后念果若一果即同时心王心所共取后念果故不取也及余同时造作得者即是同时心心所造得散无表色同时心王心所共取无表色果也等无间缘引起者即三性心各自引后念三性心为果也及邻次造作得者即善心心所引后念不善无记心等是也不生士用者即无间解脱道同时心心所有士用力共证无为不生法也与离系别者重即得无为但名士用不名离系以不断惑故若断惑得无为即得二名极少由与五十八法者即约二定已上无覆无记心起有五十八也若欲界更加寻伺亦名有四相若极多即初定善心有大地十大善地十寻伺欣厌随一兼心王成二十四兼七支无表成三十一各有四大相同聚有一百五十九法心王与一百五十八为俱有因也中间多少准此可知问云何不取小相为随转法答正理论云不由彼力心得生故非心与彼?为果故聚中多分非彼果故故小相非随转法也若尔心王如何与小相为俱有因答彼由心王生等诸法小相得转也。
诸由俱有因故成因者即?为果为因必定俱有或有俱有非由俱有因故成因难然俱有无?为果为因不成俱有因也八对法不?为果故不成俱有因也若于十义中简初四对阙果三义非俱有因第五五尘为所造难然俱有阙性三色声通三性余三尘即无记五尘名取后念五尘为果又阙果三也第六阙果三七支名取当类后果第七所造五尘无表共通三性四大即无记阙性三果三也第八阙时四义也。
同类因者若同类现在因即持业释若与后同类法为因即同类之因也。
染法宽通不善有覆无记五蕴皆?为因同类因等流果也。
依此九地起无漏道一一皆与九地为因者如未至有九地各有九品无漏道九九即八十一品无漏乃至无所有处亦有九地名九品道亦八十一品无漏道也。
无生智唯与等类为同类因者问无学无生智与独觉及佛无生智为同类因即是与胜为因如何言唯与等类为同类因答三乘果位更不转易无?为同类因义下文得上忍犹不可转为佛等况得无生智岂可转也。
诸钝根道与钝及利为同类因者以钝容得转成利故钝与利为同类因利不还作钝故利不与钝故利不与钝为因也。
见道与见道为因者如一身有九品见道若起下下品见道余八品不得生即与未来九品作同类因若起下中品即与未来八品作同类因不与下下作因乃至起上上品即唯与上上品作因不与未来前八品为因也。
难意上地起无漏道上地胜道亦胜依下地起无漏道地劣道亦劣也上地已起现行随信行道与下地未来起自身随法行道为同类因也。
此论三道与后为因后道不与前道为因以劣故此约进说若正理论约退说许后道与前道为同类因如钝根已生修道与因相续决定不生利根见道为因即修道与见道为因无学道与前见修道为因约钝第四果退作前三果准前说之又上地利见道与下地钝根修道为因者约超越第三果人论也。
闻思所成等者此论唯约欲界结颂不言修慧也。
此加行善束成九品者三法各自束成九品前与后为因非是三法共束成九品也。
因闻思修所生功能者若言闻等所成慧即唯大地慧若言闻等所成法散地即通四蕴定地五蕴也约三界明因者欲界闻与闻思思与思为因无修色界闻与闻修修唯与修无色界修唯与修为因异界无因义也。
生得善九品据所感果有九品准知亦有九生不由加行生任运而起心无九品前后起无次第不定得互为因若加行善加行生转胜不与劣为因也染污即不善有覆由感果及治道有九品准生得说也。
异熟生心有九品亦互为因任运起故威仪等三加行生不与劣为因也。
通果者如欲界有四定化心果化心是定果欲界四类化心与五地化心为因初定有四化心果不与欲界化心为因乃至四定不与前四定化心为因以劣故也。
相应因者若心王名因心所名相应相应之因若心王为因即是相应相应即因持业释释心可知问相应因具五义何故颂文但举同所依不举余四义答若心王心所同依即同余四故举所依不举余四如两人观初月等同所缘时事行相即同所依即别故颂不举余四与俱有因别者若心王心所同一所依边即相应因义若心王心所?相依边即俱有因义也。
遍行因者即遍行即因与同类因为别者同类与后念自类为因遍行与后念不遍随眠为因如前我见生后念我见二因无别也。
异熟因者通二释准前异熟因极速二念方能感果也。
同类遍行就三世位建立故通二世异熟等三因就体建立故通三世遍行同类?有宽狭四句可知。
六因五果别者若据体即不别据义即殊今据义分也外非情是业增上果非异熟果以共受用故也。
若尔无为许是果故即应有因者此举是果门难有因门难令有因生方是果也。
又此无为许是因故则应有果者此举无为是因难令有生当果也。
非能证故释无为不是能证智故无离系果也。
是因无果者体是能作因无果不能生当果也是果无因当体是离系无因即不从五因生故。
余二无为是能作因体非所证非是离系果体不生非余四果也。
若言无者无因即无过去五因无果即无未来五果若言非者即非体其自体不是因果也。
或能作因亦有胜力者已前有力无力今偏初或能作因下即别明有力能作因皆据不障义立也。
似自因者遍行染等流同类因三性等流果也。
除前者谓过去已生有为法望现在法不得为增上果以在因前故也。
五取果唯现者颂中不说能作因取与者能作因中未来世及三无为法不能生得果无取与以不定故不说也据实论之能作因通七十五法除三无为外余七十二法中若有力者即现在取果通过现与果若兼无力者取与皆通三世也。
正取果时亦与果故者约二因能引边即取与力边即与与取皆同时义说别也取善法上得随所得是善性取此善上得作四句如断生得善九品前八品善上得为第三句断第九品善此善上得为第一句无善生故不与果后续善根时最初念得即与过去第九品善上所得得相续得此第九念上所得得且能与力已取故不是取果即第二句也中间染上得至善得望彼亦不取不与也论主改意疏释恐人滥通取过去前八品善得所以改今第二句即取第九品善上得据实续善即通续九品今所取即唯第九品得也宝法师释云举果显因相难知故改举续善根最初善果上得显取过去第九品善上所得得因用相难知故改也。
不善及有覆无记同类因皆有四句准善可知无覆无记举取果问与果顺后句答亦可知。
法从因生即七十二法一一法六因几因生分为两类明心王心所为一类色不相应作一类辨也。
染污法者心王大地十不定寻伺睡眠此上通三性取染污边恶作通二性取不善大烦恼六大不善二不定贪嗔疑慢小烦恼十都三十七法一一生时除异熟因余五因生异熟因生无记法不生染污法也第二异熟生法者取心王大地寻伺此十三取异熟无记性边从五因生除遍因遍行因生染污法不生无记法也。
第三三所余法者除前三类外皆是此中摄取心王大地十寻伺大善十此二十三法中取苦法智已生云无漏边有漏定善有漏散善边威仪工巧通果无记全加睡眠恶作善性边共二十五从四因生除遍行异熟因不是染不从遍行因生不是异熟无记性不从异熟因生也第四初无漏法者取心王大地十大善十寻伺三十三法取苦法忍一念相应者从三因生除异熟遍行同类准前释也。
十一色及不相应分四类者一染污法者色声无表四相得取染污性边从四因生。
第二异熟生法者取眼等五根扶根四尘四相得无想果同分命根取异熟无记性边从四因生。
第三三所余法者五根四尘取长养边色声取善及三无记边无表别解脱处中定共全道共除苦法忍外余苦法智已去全得四相取有漏善余三无记边无漏除苦法忍外余苦法智已去全二定名身等三全从三因生也。
第四初无漏法取道共无表得四相取苦忍已去者从二因生也。
●论本第七
有四缘性性是类义虽所藉缘多约性类皆四种摄也此中因缘如种子法等无间缘如开避法所缘缘如任杖法增上缘如不障法六因?举相内及四缘?举问皆有四句约体及世宽狭思而可知问六境中六识不缘过未二世者如何亦是所缘缘答过去曾缘未来当缘不生法不生法约流类皆是所缘缘也第一释约体等义前一受生后一受等若如此者如前念善心起即有二十三心心所后念无记心起即十三心心所生如何名体等此释非也第二说约用等前念后念体虽多少不等而力用等若如此者即前念受与后念相等为缘如何名等答等者约前念一受后念无二受并生名等所以以异类得为等无间缘色等后念许同体并生也。
所缘即缘者所缘即在六境能为缘生六识等也。
缘有增上力能生果法名增上即缘也。
因缘五因性者婆沙四大造色等是有力能作因入因缘摄此论后文生等五因即是因缘摄此论据全因因缘即五因为性增上即能作不同婆沙有力能作因即入因缘摄无力能作因即入增上缘摄也问为因摄缘为缘摄因答因缘即摄五因余三缘摄能作因也。
等无间缘具二义一开前避后二前念引后念色不相应虽有开前避后一义无前念引后念义故不立等无间缘。
等无间非后者已生心心所法者已生简不生心心所简色不相应也问如前六识为意六识入过去即名意后念识生与不生为意成义得作同类因义亦准此释如何等无间缘即简后心心所耶答等无间缘据与力无学后心虽取不与无与果义故不立等无间缘意者所依义同类因即取果义无学后心心所依取果义成即名意及同类因也。
等无间等者无同类心未简如世眼识一简生余十九即不生此识不能束开虽有二定束间非是心故不名有间也问命根前后体一应立等无间缘答命根由前生业引相续自无力相引不同心心所前能引后如善恶心不由业引也。
无表色二并五根四尘二长养并生外非情从少生多如大树也得四相如二无表色生即二界得四相并生二定前后体非一等无间缘者第二念等已后定从有心定引生不从第一念定引生故不立也。
有别体性者此破经部许缘无境生心如缘过未世及三无为空华第十二处等生意识有部即不许缘无生心缘过未等即是缘过未名等生心皆缘实法方生心也。
增上即能作者问何以不言能作即增上论言增上即能作耶答能作因宽增上缘狭能作因中取无力能作因为增上缘不取有力能作因所以言增上即能作不言能作即增上也。
增上缘宽所缘者有二说一云据增上缘体广所缘缘即俱有法是二云或所作广者增上缘但据不障义皆名增上缘若所缘缘即要与能缘识为境者是所缘缘若不为境者即非所缘缘此不为境得为增上缘故所缘境也。
为因义成方是取果此是四缘故不论取果但言与果用也问等无间及因缘中三因于正生位所缘及因缘中二因于正灭位即前后相违如何言心心所四缘生答正理论云虽正灭位作用方成而法生时非无功力离彼此法必不生故正生及正灭皆是果法正生及正灭不取缘正生及正灭时增上缘于未来及现在二世皆与果力令生故通正生及正灭时与果用也。
二定体不能缘境不从所缘缘生除所缘缘也。
如是二定心等引生等者二定从有心定引生二定后出心为等无间法不与出心为等无间缘是前入心与出心为等无间缘二定从有心引生入二定心能取二定及出心果后出心即从过去入定心为等无间缘引生若无想果出心由过去业引生也问何故但说入二定心与二定为等无间缘不说无想天有心与无想异熟为等无间缘答二定从有心定为加行引生故此说之无想果由过去无想定业引生故略不说从等无间缘生也。
余由二缘生者问岂不无表由善心引生何不说善心与彼为等无间缘答以初念无表容不善心引生如受戒者第三羯磨容入不善心引无表生第三羯磨是善心因与后念善心为等无间缘不滥无表为此缘不同二定善心引生前后皆是善性也问二定从善心生善心与二定为等无间缘色声从善心生善心与色声为等无间缘答以色声二即与善心等俱生亦非等无间缘不同二定与善心前后也及得非得同分四相皆容杂乱现前并不立等无简缘也设彼救云自在等更约欲觉方能生诸法者若彼欲觉即是二同欲觉又复彼杂次等而起也咄者(字林相谓也字书之咄吒也)。
自他相望者自即四大望四大所造望所造他即四大望所造所造望四大也。
能作因开生等五因并俱有等五因即十因也正理论释五因相者生因如母生子依如臣依王立如地持总持如食持命养如树根水养四大共为生因火为依因令干燥不烂坏故水为立因能浸润不散故地为持因令不坠破故风为养因能令增长故大与所造无俱有等五因有生等五因也。
为大唯一因者此文将所造望能造为异熟因即是因缘更加增上即是二缘生法以此一颂但问因缘不问增上前文言自他相望互为因缘不是能造望所造唯一因也十二心相生总为五例一自界望自界心即欲界四心色无色各三心前后互相生欲界变化无记心唯与色界善相生不与自余心相生也二异界心从他界心生及生他界心即欲界善与色界善及欲界变化心与色善相生四是心与自他及上下地定心相生生得善及异熟心不许异地起也三从观出入即三界善心与学无学心相生更不与余心相生也四防定退即色染心生欲善无色染生色善也色界起欲界善约初定说二定等起初定亦得五结生位结生心唯染污死有心通三性学无学心及三界加行善工巧通果无记皆不死下界染心死不生上界唯生自界及下界善无记心死容生三界上界染心死许生自下界善无记心死通生三界十二心相生及二十心相生于此五类思之可解无色善心与第四定邻次但是依第四定为所依等也厌坏者即是加行道若未断欲惑即不得无色定若得定了即欲惑已断也。
余从五生四者无学从学心生者即第九无间道生第九解脱道也。
上界无身工巧有语工巧此约身工巧说无也。
威仪路工巧处此是境心缘此而生名路及处也。
异熟生心如前释。
通果即解脱道中慧从通果发此能变化心名通果通果之心也。
得心多少者此门意如前成熟法根定量门成欲界染心俱时及前后位此染心容俱时得几心也。
容得者约前后诸位许得不俱时得六所以言容也正起疑心时及上界死生欲界一刹那结生心唯染污此两位染时未来善上法前得与此二染俱时得也。
得欲不善有覆及色有覆心者由起惑退即约先凡夫断欲色界烦恼尽后起欲惑退成二界染心也。
界退还即无色死第二念受欲中有初心成二界染心也。
无学正起欲界染时退果得学心及无色有覆心也色界染心界退还即据受色中有初心是染便自界三欲界一法前得与染心俱时得也。
第九解脱道即入色根本善二界他心有法前得与善心俱时得也。
俱舍论释颂疏义钞
京兆西明寺沙门 慧晖 述
●论本第八 世间品
分二初释名二分文解释略无来意如前辨也。
可破坏故名曰世间者可破坏故释世字堕在世中故名间正理论名缘起品以此品中广明缘起义故先明有情后明器者外果必由内生故先明有情后器也。
傍生者彼身多分傍住故或于中小分有情以傍行故如傍蟹等也。
四大王众天者王即四王众即类非一故七金山日月宫四层级住者君臣合举旧名四大王天不得其众四王者东方持国主南方增长主西方广目主北方多闻主也梵云忉利此云三十三天亦臣主合立名也喜足旧名知足天。
众多苦具者即插名师子头马头逼身合党即自朋类相残害也。
受苦无间者即约自身受苦不休息或无乐间苦即约无外乐间内苦或更有受生及身形无间等也旧云阎浮提者提是河名即无热池四河中一数名拔提河河中有金名阎浮檀金河边有林果大如八石瓮新译取树名瞻部洲也。
此上者约处所在欲界上亦有情约处胜名上后释胜也。
广善所生即是无寻有伺定业又准下文修四梵福量得生也。
无烦者上五天皆名无烦唯圣居故以在无烦首故正理论作此繁字或名无求不求入无色定故亦名净居下地烦恼已断名净净身所居名净居也。
已得杂修上中品定者准下文杂修有五品谓下品中品上品上胜品上极品得上中品定除上中品障约此立名也。
余品至微者有上极一品定障名余品也。
有部要依同分方立天处大梵居独一又无别处故不立大梵及无想天也。
谓于是处得彼定者即欲色二界得无色定处受生又受无色界毕即于是处中有起故准疏释即于过去得定处中有起此释恐非应是无色界死处中有起名即于是处若取得定处岂无色界生经二万劫等无行动等也。
由生胜劣有殊分四以无色故名无处不是都无所处即以欲色界为处所也。
无色心依自地四蕴同分及命问若尔欲色界心等何故不依同分及命耶答无色同分命强从胜定生能伏色想若欲色界身胜心依身转也又欲色界同分及命此二依色转无色同分及命自相依欲色同分及命不相依者以二劣不如无色也。
欲界贪心名欲境非是欲能生欲故名欲色界色胜不能生欲不得名欲五蕴名界欲属此五蕴或界能生欲名欲界色无色界准此释无色即四蕴无色界即属四蕴法第六转声若欲之界即第七转声也。
邪命外道即是舍利弗舅舍利弗于马胜比丘言下得初果后见佛得第四果梵云舍利弗呾罗今言舍利弗讹也舍利弗此云鹙即百舌鸟是母名咀罗云子以母辨才如鹙鸟此是彼子故以名焉。
初行颂初句非外境名欲第二句辨自宗后二句释外境非欲所以后二颂皆是前两句牒后两句破也问三界为一为多答三界无边如虚空问世界为横为坚答有二说一云世界横一说竖所以有欲色上下二界竖也问若离此欲界贪诸欲界贪皆得永离否答皆得永离以同修欲界故也问初定发五通能遍至一切欲界不答不能至余欲界即至自欲界也于中地狱等者前明三界通外器善染中有今五趣狭唯取异熟无记五蕴有情为体故言于中又不通长养若通者欲界修得天眼应即是天趣摄非人趣收也问既立五趣修罗五趣中何趣中可摄答瑜伽论天趣摄杂心论鬼趣摄正法念经鬼畜二趣摄加陀经天鬼畜三趣摄又云罗睺阿修罗师子儿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天女生准此经论诸趣不定天趣摄为正以身形同天如世罗非人生身形同人即人趣摄梵云阿索落此云非天多行谄诳非天行也大众等四部说五趣体通善染若通善染过如疏述。
即于三界及五趣中者七识住更狭于五趣中取人天二趣少分为七识住故云即于三界及五趣中也。
彼由身异者约众多有情各各体类异故。
或有异身者约各各成就一身异说想异准释。
又忆念知者谓能想知过去梵王发愿方生初定以定力劣自不能知二定没生初定也。
初见梵王者何处见即初生时见梵王有释在中有见梵王此释非也。
第三识住中言彼天影形状貌不异者问初定有三天如何即言身异答以梵补与大梵同一地摄臣主相依胜劣有殊故言身异二定三天各别地无有臣主自他论之即各不别也此三天显色光明不相妨碍即一身形三天大小即别也。
经部问云第二定厌根本喜起近分舍即言想异第三定厌根本地乐起近分舍如何乃言想一答二定喜兼动有厌时即起近分舍言想异第三定乐寂静凝然故无厌时不起近分舍言想一也经部释火灾坏初定二定中有新生天子未了火灾成坏谓烧二定有火来想及怖想旧生天子已了火灾成坏有不来想及不怖想二定言想异也破云水坏二定三定天子应同前有来不来怖不怖想应言想异问外色法为色蕴及上得四相为行蕴此外二蕴得为识住不答不得为识住识爱自身如人见财且救身不救舍宅故外二蕴非识住也。
识住与有情居别者正理论云由识爱乐住着名识住有情居即于自依止身爱乐爱住是二别矣问中有得为识住及有情居不答不得以乐求生处故也问同一刹那定心五蕴缘境时五趣互相依识住四蕴蕴得名识住四蕴依识识名识住不答正理论云除我见心故不说驰流生死唯识非余外道执此为我佛为破彼显识依他体不自在破彼我见故识住内世尊不说也说色蕴与续有识现在为依过去未来为境受等三蕴在现与识同缘一境过未为境三时有助伴义故四蕴立识住识之故也。
七识住通识者七即说识及四蕴于天等处乐住四即识于四蕴住也。
前界摄外器善染中有四生五趣摄不尽于三界五趣中说四生言于中也。
四生者四即数生谓生类诸生不同不过四类或多生类故名众生先列卵生者具四缘一卵?二胎藏三湿生二气四染处胎生三除前一缘湿生二缘除前二化生一缘除前三缘也。
毗舍佉二月星名此云长养二月星能长养万物毗舍佉长养善法故取星名西方十二月皆取星名也此四生人皆得入圣得金轮王等得圣后不受卵湿二生。
布煞陀此云净住即长养功德也。
瞻部洲北有铁刃树妙翅鸟欲食龙时先坐此树投身于海以翅拨水而取食之化生鸟食四生龙胎生鸟食三生龙湿生鸟食二生龙卵生鸟即食一生龙不能食前三生龙以己劣故也问化生龙死无遗形如何鸟食答有二说一云以不知故食不说充饥亦有何失一云吞龙龙未死亦除饥也问四生中何生最多答若兼中有化生多地狱诸天二趣全三趣少分兼中有皆化生故若除中有四中即湿生多也。
外道论悬记过百劫后有大幻出世受胎生止此谤也。
为留身界者论主破云佛有胜神通能化别身界留住何要胎生答正理破论主云别化身者非是十力功德等所依薰身设别留者无大饶益也。
死有后生有前二有中间故名为中三有摄故名中有也问生之与起名异体同中有已起何不名生答体虽无别约位有殊生即结生故中有名起不名生有也。
种果者种望果岂中间有间耶必有牙等相续也同喻如种果异喻如质像也。
因中有不定过者十四中是共不定以续生有间无间共有彼救。
质像者质望像续生即有间也。
别色生者像色离本质外名别色此色是假若非假色者如何一镜实色处更有一实像色生镜面色与像色各依四大故知像色假有也二于一水处两岸色形于水中现名二也三影中之镜镜中光色既与影同处生故光像色假有也四见人面及月二像于镜中现亦有人面与镜面即近像即月像此即远一处初镜次水次影明及为一处也。
然诸因缘和合者由镜面等分别照人镜光烁人眼光镜故反自见面也。
夫言相续此灭彼生者此释相续道理。
唯从镜中有像现故者若质已灭唯镜中有像现即是得相续既质在唯镜中便有像现质像本类各别故知不是相续也。
五那含中中般即言中天得般涅盘五那含中生般及有行般应有生天及有行天得般涅盘既不许然故知彼释非也。
初善士亦尔者如初定去欲界有二百五十六万瑜缮那分为三分处色中有行却八十万瑜缮那方入涅盘时处皆近二三善士皆准此释问如调达生身入地狱有中有不答有中有由极恶业顺现受果不待命终非是生身便入地狱生身至余处死方受中有入地狱受生若将生身便入地狱者五趣之身即有杂乱失既极恶许将此身便受地狱身亦应极善便将此身受净土生既极善不许极恶亦同善有中有也。
琰魔王亦云阎魔罗亦云阎摩亦云阎罗杜皆是梵语轻重不同此云双王谓兄妹二人为鬼王亦云静息息罪人初受父母胎名一生受法时名再生也。
●论本第九
中有与生有同引业故形状相似满业别故所食飞行具根等则别也。
假设难云中有如本有形者如一母狗腹怀五子一时死各堕一趣各有中有当处起于中有地狱中有即火车等应烧母腹也初释举重况轻居本有尚不烧况居中有被烧后释约五趣业隔碍不牙烧也母腹不说业遮者中有细母腹粗设不遮亦不烧故不说业遮也。
如当本有形者问五趣业定可尔五趣业未定如何言如本有形答业无不定者设不定即受鬼中有也照百俱胝者一俱胝百亿百俱胝有百百亿即大千界照所化大千界菩萨虽在欲界如盛年不同余人五六岁也。
大象被闭室中等者大象况一切众生室况三界无门户况无出路小窗况佛法为出路也。
海水灌顶者转轮圣王欲受位时取白牛右角置五谷种子以四大海水盛满中表王四天下诸粟散王等将上殿灌顶受王位也。
入胎双生者中有先入小后入大出即先出大后出小余人生门出亦生门入菩萨右胁出来受胎亦右胁受独觉轮王亦尔婆沙更有一说出入胎皆同生门正理论云入胎无定以中有身无障碍故然由业力胎藏所持也。
无色无中有者无色定业不能引中有已断起结故正理论云一谓往生处得传识故二谓表所趣形故欲色二界有无色即于欲色二界得定处受生无所往来故无中有问无色界死即欲色界受生无往来何要有中有答无色命终生欲色界所处不定又以造起业故起中有婆沙六十八云若人死自身面上作虫亦有中有虫即傍生趣下文往三恶趣识灭于足识从足至面亦有往来故有中有也。
中有决定者未断下二界贪生有决定中有后起与生有同业引不能入二无心定不能证俱分解脱有慧解脱不起世俗不同分心女男决定无能转义及不能断欲界修惑也。
天中有眼能见五趣者天趣本有眼能见五趣本有形受天中有眼亦见五趣人本有眼不见天本有人中有眼亦不见天中有能见余四乃至地狱本有眼不见余四趣中有眼亦不见余四趣中有也。
上至世尊无能遮抑者婆沙六十八云神境通与中有业通何速答神境通速若尔何故言业通上至世尊无能遮抑答依不障义及业力说世尊不遮抑若速即神境通也。
若中有具五根者如何前文言如当本有形本有不具五根者答以中有初业异熟胜妙故具五根也。
见有出故者表中有入赤铁受生不障义或是先入诸金刚山不能遮以熟虚疏具得出入也。
不可转者余处许中有可转者即约未受彼身见有恶相便生谤等即转若受了即决定不可转也。
非久住者婆沙七十说七日外生缘未合即数死生不久生缘即合余师说即寄余同类生如狗即寄野狐等也。
翻此二缘俱起嗔心者即翻前男于母起爱于父起恚翻女于父起爱于母起恚也问后言中有入胎如入茆室等如何此言于母起妇想等后言入茆室等据入胎门说此言起染据在中有说也。
论有二说一云即精血等成五根身等如种与牙灭生道理一说别大种成根身等如依业异别有众生诸仙即五通仙乐寂即独觉修苦行即菩萨也。
正知者是不起倒心名正知非是善心名正知若菩萨于父母起亲附爱结生不同凡夫颠倒爱也。
胜福智故者六度中前三福后一智中间二顺前即福摄顺后即智收也。
三时不正知者若福薄者中有见自身大风雨寒热或运遂入草座墙下住出亦尔若福胜中有见自身升华台堂殿居胜床座住出亦尔是不正知也。
此有故彼有等者有释因有故果有因生故果生或过去有故现在有现在有故未来有过去生故现在生现在故未来生也。
又此八支据欲界说者婆沙二十一云名色缘六处但说欲界三生又有说此经通三界四生谓化生初受生时虽具诸根而未猛利是名色初结生名识第二念名名色第三念等猛利位即六处位也又婆沙二十四问十二支三界各具几支答一说欲界十二支色界十一支除名色支无色十除名色六处支又评曰三界皆具十二支初结生为识未猛利位为名色后六根猛利位为六处无色无色蕴有名色名即四蕴无五根有意根名缘意此论正理同前说次下文过去无明行为因现在识等五为果者此据顺生受业说亦有现在五支非是次前世无明行果未来生老死非是现在爱取有果谓有顺后受果及不定果如婆沙一生造九地爱取有果也。
正理问何故无明声说诸烦恼答过去诸烦恼未得果时皆明利既得果已非明即亏以无明故过去烦恼总名无明现在无明设未得果相亦不明若现在余惑即明利也。
彼与无明俱时行故等者正理破云贪等烦恼随无明行在不然贪等生时胜无明故胜贪等随劣无明行在理必不然若无明随贪等即应无明随贪等在必若贪等无明?相随偏在无明必即不然若无明随贪等即喻中应王随从臣若贪等胜无明劣即导从胜王劣也。
正理云何缘宿生诸业名行答名随义立其义云何造作义名行造作令果生宿生感现在业名行过去已得果业果已生了不得名行现在业果未熟皆不随义立行名顺后及不定受业至感果时皆得行名也。
有部因是善恶果是无记如识及因时蕴结生唯染许如何与善恶业为果耶答结生一刹那识及同时五蕴非是引业果故命根同分是引业果是异熟无记识等既非引业染污何妨也。
住名色根者六尘亦在名色位摄名住色根也。
名色即从第五位中已前四位皆是名色收第五位有三十四七日前四位各七日五位共三十八七日也问胎内名色位已有身根发身识觉苦乐即有三和如何至六处位言未有三和答名色位三和非恒胜故未立三和唯六处胜也婆沙说无明爱取生识唯染污余位通善染故受支位起受取有三支及五蕴即非受支摄若不起此三支即受支摄受位最长故前文说受后生爱取有者据造一生爱取有有说若造多生为五趣爱取有即更起也。
初念名爱增盛名取者若尔爱同生识二支各一刹那答不尔生识即一刹那定无再结生故爱取缘多境各一刹那即多念也。
当来生显至现在识强者现在了别故识强生相在未来故未来生显也。
当来老死中名色至受位四支前灭后生名老死支也行有二支为生因无明爱取为缘若起惑即无明胜若结生即爱胜又正理论一切烦恼初缘境时名爱后增盛位说名缘取爱过患重故现在诸烦恼中偏说爱名也。
刹那者一刹那贪心行煞有身语表无表及意大地十大烦恼六大不善三寻伺四相得同时起约此众多法配为十二支如疏文。
举无惭等四缠者以随从缠故余六是不随从缠也俱遍有为者于非情不说有无明等约十二支不有者即论生老等也。
经部破有部十二支不取同时五蕴无明取痴行即取思等也。
老死果不修道生死有终无明无因同弥沙塞部有始起有情正理更加圣教缺减过也。
由义以显者受既生爱也显老死为无明因也未来老死即名色六处触受四支为体现既受生爱即以显未来老死中生无明即取第三句从事事惑生释无明因余同文故来也因果体既不别为因不为果如何安立二义也如父从他生名子生他名父如行生识名因行从无明生名果也问过现法已生可名缘已生未来法未生如何名缘已生答是过现已生类故名缘已生也。
●论本第十
无明迷暗为性言不了不知约用辨体也。
应是眼等者七十五法中唯慧是明余七十四法体皆非智明应皆是无明。
若后释明无者若智慧无处即是无明无明即无体也。
非是离明之外皆名无明等者即是简前二释非也非异亲友外皆名非亲友者如人与彼为怨怨即名非亲友不可自亲友外怨敌及余人皆名非亲友余人不妨是亲友又不可亲友处即名非亲友即是无法何得名怨敌也。
不可异实语外皆非实者余离间等三语不妨不是实语及非实语又不可实无处名非实即诳语无体又无记法义事不是善法等所对不妨不是法义事及非法义及非事也。
无明缘行者无明为缘行得生行为缘识得生等也如是恶慧应名无明者慧有简择用恶慧既无此能共无慧不殊应是无明破云非恶慧等又云贪等相应慧既染污又无见共无善慧不别应是无明也。
恃我类性者我慢即七慢中我慢恃我陵人故类性即是无明无明不了相亦相似恃我陵物即是我慢之类也。
名是不相应行名于四蕴中是行蕴摄余四蕴不能诠法如何名名答名诠多法四蕴随六根亦缘多法上转似彼名诠多法故四蕴总名名也问四蕴中不相应不能缘境如何名能缘答若名在无色中如变碍名色无表去来极微无变碍不妨名色名在无色四蕴中四蕴总名名也。
色法有形质眼能见等四蕴无形段一一要须名显说方知故四蕴总立为名。
舍身者身即色身四蕴舍前趣色身取后趣色身如名诠多法四蕴名名也问无漏四蕴不能取来趣身如何无漏四蕴总说为名答是彼类故虽不取未趣有舍此蕴义也。
三和生触者三和生同时触四和生同时受。
言顺乐受触者触因名顺顺之乐受顺乐受名顺顺即乐受也问未来法生现意识即是因在果后即因果道理相违答果有三种有取果与果此与因俱或后前有为四果是二所证果即择灭是三相随顺要藉果通与俱时及前后也。
论有相破者经部两说本宗不立心所二和同时假立触末师立受想行三也。
有对触者正理云或约缘有对境名有对触也。
增胜于语者是伏名能诠表胜于所增呼名为语约所依说也如青色有能诠名青色体即通眼触及意触了能诠名唯是意触了意触就此境立名名增语触也第二意识因语得生意识从因立名名增语触与此缘增语识相应名增语触增语之触亦有意识不缘名生就相应立是邻近释也。
经部前念触为因后念受为果者破云如二念缘境第一念缘顺境第二念缘违境第一念缘顺境受岂得与第二念缘违境三和俱时生前后违顺性相违故前后念心缘境准此破第六意识唯缘法名不杂缘若兼前五缘即名杂缘六境一一别缘为六句二二合缘为五句乃至六境合缘为一句也。
释近行名者意即意识喜等依同时识名近于境分别名行第二说喜等为缘意于境游行正理说喜等有力与意为缘令意游行破此论前说云若说喜等意为近缘于境游行者即应想等亦得此名与意相应由意行故也。
初二定喜虽无忧对以欲界有对准下界立上也欲界无意乐第三定亦不立也又乐凝滞近行不滞也自界见顺境生六喜见违境生六忧见俱境生六舍欲缘色界梵王等胜生四喜缘无想果无心生四忧缘五果即生四舍缘无色无处等生一忧受缘命长等胜生一喜缘无造作等即生一舍也。
二缘欲十二者八解脱中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依初二定缘欲界不生贪生六喜缘通果即六舍。
八自者初定缘二定胜即生四喜缘变化即四舍色界缘无色准欲界缘无色说也后二缘欲六者缘欲界变化事生六舍。
四自者缘自地变化生四舍。
空处近分缘色四者准婆沙约别缘说若总缘即一也。
无色者欲四远不缘欲界无色根本无遍缘智不缘色界也。
正理论云十八近行长养有故唯是有漏无漏与此相违取有漏善染无记皆名近行也。
若未获得色界善心者未得未至等定名未获色界善心成自界通染善无记上界唯染污以是彼惑相应受等故不缘下界也。
不择者择是慧不择即痴三毒门中立近行也。
名耽嗜依与耽嗜烦恼为所依故经部取染喜忧舍为近行是所治取染喜忧舍与善法为依名能治而非近行余无记喜忧舍顺染耽嗜依摄顺善出离依摄不顺善染皆非近行但佛意说遮止染近行故大师说染及善名大师说此三十六三世各有三十六即成一百八受也。
生烦恼等事者从烦恼生业生识等果事如种生牙叶后生果也烦恼镇业如无学故业无烦恼镇无果烦恼根者有顺地见道烦恼名烦恼根无漏道能拔。
如诸草药果熟为后边者如草亲能生果即枯更不能生果业感现在果了更不能生未来世果也。
食熟更不可转成余食人异熟不可转天等中受也问初受生时身心昧劣不能起自力缠垢既身心昧劣如何能起诸根本烦恼及随从缠耶此位中身心昧劣下是答。
四食者世尊初成道了往鹿苑度五人过恒河逢富楼那外道见太子威仪端正问曰瞿昙似得胜法佛言一切无非由食而住因此说四食意破自饿外道远离邪觉邪说名正觉正说也。
段食者段为分段食资养为义入腹已资益诸根大种二时有益一解除饥渴二食了资益诸根大种不资益诸根大种是段非食说名食者据当名说也。
疏云体唯三尘者三尘但是欲界摄皆为段食体正理论云段食体有十三开触尘为十一问为除饥渴二种虽食如何此二触得名食体答此二为食最胜若无此二即不须食由有此二能食资益诸根故得为食体六根取六境鼻取香即益鼻眼见色即损自根况益诸根故色非食体不说声为食者以无形段不相续故又见色时生出喜乐故即是三和缘色生触食食即触食收何故经中赞色香美味以色是香味触助缘故又举色胜表香等亦如何不经中赞触尘答非是恶触具妙香等又触是食体不说自成也正理论云色界有色声不能生贪心不名妙色等虽有能摄益诸根大种而非段食虽不是段食摄而得为食若尔欲界应唯口鼻吞啖方名段食无相例失欲界有少吞啖为门余相从皆名段食如日光等上界都无少分吞啖为门相从立色声喜等为段食北州食者香成触可爱风非是吞啖相从名段食也无漏触等及一切有漏法又不引后有虽有现在暂时资益根身不名食也。
有坏自体起有坏世间生者有释云死有坏中有自体起中有坏即生有世间生中有言自体起破大众部无中有世间生破常因外道五蕴无常从因生也润中有惑名起结润生有惑名生结断者正理论云断有二种一得永对治断得择灭二得永不行断得非择灭也四句中断言于前二断思而可知。
前二益此世等者此是论主依经部义以言识种子等故古人二说一说同此一说是有部义种子即因义颂言前二益此世等约胜说此二说中前说依经部胜以有部说四食皆资现在诸根大种及招后有段触二食引当来者内身香等三资触等三食共招后有异熟果益现在者由触觉对前胜境段食由外香等发身中香等令成食事是益现世也思识二食引当有如疏。
思食益现在者昔有一父时岁饥馑欲逝他国以囊盛灰卦于壁上云是麨囊二子怖望多时不死后有人至取开见灰望绝而死集异门论说海中大众生登岸生卵埋置沙中还入海中母思子时卵即不坏母若失念卵即便坏此应是子思母时子即不坏彼论应例也设子思母至触位方有思约别业力不坏识即见现在妙色等也所以有四食者依瑜伽论谓治身受心法故何缘治身受心法一切众生无始执身为净佛语彼言此身三十六物以段食资故是不净所以说段食也为执受为乐谓说触食为受随因有苦乐故谓执心为常为说思食所任持故所作运为皆是意思为执法为我以意识了彼法皆无我说识食也四句中取第四句取无漏触等三食后触等三?有宽狭者触等通漏无漏宽不通段食狭食通四宽不通无漏狭四句思而可知三科摄四食思惟可知也。
有死生等者生言兼摄中有中有准前文名起不名生正理论云既无色没受欲色中有初心即成欲色界烦恼故知亦得名生也。
一身在下界起上界定者设许身在上界起自界定亦无死生以定摄益故也又受生要须染心定心非染起上界染定心以加行生亦不受生死问死有通三性如何唯二无记入涅盘答无学无染心死善加行生故不入涅盘正理论云生得劣善何故不入涅盘答有异熟不起善心若尔住现在异熟应不入涅盘不尔以无学智依现身证果有思不猒现果但厌未来果也识无相貌但随寿??一时灭故如以小水置炎石上渐微渐消欻然都尽也。
此断末摩唯人间有者地狱无以恒断故唯人三州及傍生鬼通二乘小圣有也更无别物但身支节正理云由发言讥刺前人随实不实伤切人心由此当来招末摩苦也。
正理云此五相现不过五日即死若有相现世尊亦不能转亦非一切天子皆有亦非一一天子皆具五相方死今言五者总举大数更有小五相现不定当死如论中说也。
正性定者苦法忍后决定得涅盘故问顺解脱分定得涅盘如何不得此名答一此容却作邪性故二未舍邪性故三未决定时故至苦忍初心即七生定得涅盘问得上忍及世第一法位亦得涅盘缘何名邪性答一以时少故二以未舍邪性也。
●论本第十一
小器者即一四天下如水金轮径十二络叉三千四百五十喻缮那即是一四天下所依风轮量无数即为大千世界所依准婆沙风轮与百俱胝水轮为所依一俱胝有百亿百俱胝有百百亿大千界有百百亿故知风轮与大千界为依若火灾即二定下风雨起成若水灾即三定下风雨起成若风灾即四定下风雨起成也。
许者诸部共许奋者举也。
如[竺-二+(需-一)]持谷者劫章云四面犹如盘椽形。
妙高者四宝为体名妙出群峰之上为高也前八山顶方以论言四边各三倍又下言四角有四峰第九山即圆以论言周币如轮围一世界。
前七名内者即金山以在四州内第八山在四州外名外也。
象鼻恐非正义此云有障碍神有一鬼神人形象头凡见他胜事皆为障碍山峰似彼神头也。
随宝威德色显于空者苍苍之色经部呼为空一显色即是宝色也。
众宝种藏者水能生为种能出为藏也先金轮上水本是一大海后业风鼓击一时涌出九大山一山间一海即水变成宝也。
分水甘咸者言第八海外边是铁山久停水故咸者此释非理此即由风力分甘咸第八海却凋总计九山八海有一百二十万八百七十五瑜缮那与前金水二轮径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瑜缮那少不相当大数同也。
以无余依及余处所者无余人与此定为所依无余处与此定为所依古人云以正理论说鬼国近南下有地狱证金刚座近北也宝法师云此州三边各二千南边有三半下安无间已有二万瑜缮那更有众多地狱遍满地下不可云近南今释云如人与鬼宅舍不相妨碍金刚座在中天境与地狱及鬼趣不相妨碍也。
罗刹婆者音义云罗刹婆或云阿索罗婆是恶鬼神之通名又云罗叉婆此云护者若女即名罗叉私旧云罗刹讹略也婆沙一百七十二有三说二说如疏第三云八中州是四大州异名四州各有二异名评家取初说皆人住也。
纵广者俗释南北曰纵东西曰广广雅云长也今释应是竖曰纵横曰广池四河口皆周四十里东面河口以银成似牛头南面金成似象头西面颇胝迦成似师子头北吠琉璃成似马头也。
梵云捺落迦此云苦处也。
娘矩吒虫音义云此云粪屎虫亦云针口虫也。
有等流者以数死生前后有凉风来间名等流又如食鸡法先与用食命终生地狱得铁丸食得食想解除饥渴名等流果也。
婆沙一百七十三云余七在无间上重累而布一一广万瑜缮那计五个半出地上一说过四万瑜缮那有无间上七重累一一广五千瑜缮那一说此七在无间傍此论同不正义也乌骏狗驱令上下树一指二寸十六指有三尺二寸也问刀刃路等三种不同如何立一不立三答傍铁器杖同故合一也。
此河如堑者即如河一直。
前三似园者即前三团圆也光法师释云此是增上被刑害所故说为增此约处所名增本地狱中适被害已下约苦重本地狱名增有说有情从地狱出下约再受苦名增宝法师合为二释合立一也问有情狱率诸恶业果何处受耶答即地狱中受正理说无间极热炎热无极率大叫号叫众合小有狱率琰魔王使时时往来巡捡余者皆有有情无情二种狱率也。
渐狭渐深者海深即狭故地下渐广也问何故此州下有无问等答正理论云唯于此州起极重恶业又此州人极猛利故也。
颇胝迦此云水精水玉白珠智度论说石室中过千年冰为之此宝今详西方河者暑热土地无冰但是石之类此论月轮下以水精不可颇胝迦亦是水精既言能照多是红色宝也。
运持日等令不停坠者日等由运不停由持不坠也日出四州等者南州日出东方东州北方北州西方西州南方有言四州皆日出东方非也以此论前文出东州相言东边三百半是明东州日出北方余二州准此释也。
作所作事者即作光明生成万物正二月即益七八月即损如日初见即益久看即损眼以有火故也。
日行此州路有差别者举此州余三州准此有云准此州非也昼夜增减有二释一云从春分已去夏至已来名昼增于夜从夏至日至秋分名夜增于昼从秋分至冬至日来名夜增于昼从冬至日至春分已来名昼增于夜是太法师释二云昼增于夜即从冬至日至夏至日从夏至日至冬至日名夜增于昼是光法师释问此二释中论依何者答依后释以论言日行此州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昼增故知依后说若疏家引婆沙一百三十六云白半之日夜有十八等文不当以彼论言从此已去昼夜减两处有文从春分已后亦言昼增夜减五月已去言夜增昼减八月秋分已去亦有夜增昼减言疏家引二文不引余二文故证不成也五天先数黑月后数白月西牛贷州节气先于此州九十日节气从西来五天异此向七月以五天取此方七月十六日为八月初西方八月二十三日昼夜停等当此方八月八日昼夜此方大分八月十五日昼夜方停是西方八月末故知五天先此方七月也。
世施设论者西方俗人共施设不是六足论中施设足论日轮少高月轮少下故月被日侵照也。
行度不同者即日月行释度多少不同故初未相及故月轮有缺也。
妙高顶八万者有余师说山顶口四边共有八万以下四层级一面共除六万四面共二十四万故余围共有八万此师言傍出十六千等约顶向下望言出也若疏取一面八万师义即层级出以体外也。
俱用一百杂宝严饰者一宝一色名百一也。
随天福椽种种车现者若天子游戏时随福胜劣车现于此菀中有四轮宝若有人行上品十善合作轮王随彼长四轮王中何者菀中四轮即应之。
挺叶开华者挺即出叶故法华经云如天树王等诸天于彼所须皆得正义百与五十瑜缮那皆是出树枝外取也。
自地者自地所依为义香依四大中地大或即是华是所依名地也。
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此云能提婆此云天因达罗此云帝正言能天帝诸处释提桓因或天帝释皆讹略过去名憍尸迦此云灵儿本是下人孝养即主彼后弥从即常修道路时有佞人白王此人修路引外国兵马王令弥象欲踏死却踏佞人死王知善人与一县合共三十二人同修善事死后同生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名如正法念经二十五说有三夫人一圆生二善法此二与帝释同修善同得生天三设支夫人不修善业死堕畜生趣帝释观见与受八戒后破戒死生为修罗女修罗嫁聚法集诸修罗行立帝释先说梦与此女我?在下作老修罗女修罗女执一茎华巡行至下便与此老修罗华便为夫妻因此当兴斗战也。
及梵众等十六天此上疏引论文即是合成二十二下即疏家遗失论文有人相传言论错非理本论言梵等十六天已前结空居天次下即言并前合成二十二天皆依外器即明欲色界天有外器为所依也同中印度者印度是月名月有千名此是一号婆沙一百七十三前四天与人合立者以四天与人同烦恼分粗合立后二细别立。
有说四天及人受宿业所感随本所生现前欲境第五用自化境第六用第五天所化境故别立也第六天化资具不化男女化男女须起染心化心无染又不化有情也。
长时离苦者一以近欲界有苦地二以自地有三识为苦依初定不言离苦第二定乐准此论或喜名乐或轻安名乐或乐受名乐也第四定已上无喜乐故不立也问中间禅无喜乐如何亦号乐生天答正理云大梵王身既喜乐现行亦号乐生天无失也。
论言三十三天由自通力能升上天义准四天王天亦由通力能见三十三天也若来即上天向下来若至即下天往上以同地故皆自天眼即能见也。
然下眼不能睹上界地者下界地身往上界界地别故欲界眼根不见上地色身根不觉彼上触境疏释云非境界故须发天眼方见上地色上地身若下地来下地粗色即不能碍以色细故要别作欲界化四尘为依地等此身下眼方得见如梵王请佛众人见也。
等一四州者如金轮径十二洛叉等也。
中千即有十亿日月四大州等大千即万亿日月四大列等诸经言百亿日月等者以百名同言百亿令有一百百亿即是万亿法华经云又诸万亿国转轮圣王至一四天下一个轮王既言万亿国转轮圣王至又前文言中有放光照百俱胝即一俱胝有百亿百俱胝即有万亿日月等以同依风轮故同成坏也。
疏云从变易入不变易受难故者不然不变易定难得身寿应更转长如何减三今释云从变易定入不变易定心不欣慕心同时思即业思业劣故身寿皆减三也。
于劫初时人寿无量百千等数者准瑜伽论八万四千为最上此论但言无量也。
谓以成住坏各共者成劫初劫无梵王坏劫最后无梵王据实言即合有五十八劫今言六十者据大数说也。
据倍二十者第二二十一车第三四十一车有释取二十石非理为论言指前一婆呵后后言倍二十也无间中劫全者取一增一减为中劫此疏言二十增减不知有何凭准立世经如调达第九减劫人寿百岁时入地狱至第十减劫人寿四万岁时生人中得独觉果由不满一增减也。
摩揭阤者此云无毒害中天国名也。
诸处者三界五趣皆有中夭北州无中夭。
诸处有别有情不中夭者如慈氏及释迦菩萨。
佛记西国长者妇外道记女佛记为男外道果中着药与母食死火葬佛令只婆入火抱取树提伽长者问佛何不记母佛言汝不问母也树提伽此言火珠又菩萨不中夭据未成佛成佛容中夭也正在见道中二圣人亦不中夭也。
●论本第十二
大乘粗色实有以顿变故折至不可折假立极微经部细色实有粗色是假以取细色成粗色故也有部粗细二色皆实有胜论外道粗细色皆实有是常世界坏即散作极微不减世界成即二二合生子即不增也。
谓分折诸色者有部虽无独住极微以慧分折即是大乘折色明空观从三十二字折至一字名字极少一须臾至一刹那名时极少虽一字有多极微今取不相应中字不取黑书字以是色故不取也。
众缘和合得法自体项者是经部过未无体现在有体现在因缘合有为法生得自体即灭即是有部取果异名也。
又有动法度一极微名一刹那者据实即当处生即当处灭相续位中假说动也若度二极微名一刹那即刹那有前后若度一极微名二刹那即极有分量此论念与刹那无别世间行速疾无过日月四天下径有十二亿计日月一日夜行略有三百万瑜缮那一日夜共有六百四十八万刹那日月行一步名一刹那尚一日月行三百万瑜缮那不尽何况度一极微名一刹那一度弹指有六十五刹那一指面岂即有六十五极微更有多释皆不殊前意亦皆不免前难又准仁王经一念有九十刹那九百生灭如何此论言刹那细耶答有二说一云日夜刹那是算数法如尺寸等常是生灭刹那佛出世方有此论刹那即是算数法不可将生灭难也二云日夜刹那数量时之通名既时极少名一刹那时多名一劫劫既有大小刹那亦更有细分故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也。
梵云阿?此云微天眼轮王眼见也?毛细滑尘小。
羊毛润腻尘即大。
极微相积皆言七者四面上下六方兼心成七也杂心名铜尘古论名铁尘应知铜铁金银皆名金也。
一肘一尺八寸计五百弓有三千六百尺五尺为步三百六十步为里成一俱卢舍俱卢舍二里也瑜缮那旧云由旬此云合也应也谓法合应尔四十八里也亦取十六里从极微积成若四十或八十里无本积成也。
一腊缚有七千二百刹那一须臾有二十一万六千刹那一昼夜有六百四十八万刹那。
地狱不定受业者容顺后受或不受也。
颂言谓坏成中大举坏摄空举成摄住也。
七日轮现者准劫章颂云日加四倍于常热沟池干涸单木燋二三日出江河竭四五月出海泉尽六七兴时山石融尔时大地并??辉三千世界猛焰聚更有多释下引婆沙自知。
与人天同坏者鬼傍生及人天身中虫与傍生同先坏有说鬼傍生在人中与人同坏也问欲界色粗色界色细如何言风吹猛焰灯上天宫答自地火焰灯自地宫下答也问色界无月谁为缘引生火答曰众生业力随处引生火也。
乃至梵宫无遗灰烬者破外道世界坏极微散居虚空不灭成即二二合生子等若坏时无极微者成时积何物成有部积风风为种子准智度论劫火无灰随火起即尽若有灰者灰是何物能坏若有灰者即坏劫义不成也。
等住者成坏劫无有情设有未增减空劫全无此三劫时岁等住劫有二十中劫或约中辨住粗卢名中劫空劫无体不论也成世界从上成下至夜摩天即下成风轮九山四州方成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中心合成若有情世间即从上成至下地狱有有情名住劫初大乘成有情同外器故文言先一切有情生忉利成劫终满住劫初也成劫时人寿无量住劫初即有八万岁已后增亦即至八万大乘即至八万四千岁。
时量方等初减后增者二十中劫初劫众生业胜难减第二十劫众生业劣难增时量即敌中间十八劫一增一减也。
此论不论几岁减一年及增相传百年减一至十岁增亦百年增一年大乘减同此增即云从是子年倍父寿还登八万四千岁也。
成中初劫起世间等者此论说十九劫坏有情一劫坏外器成即十九劫成有情一劫成外器立世经云十劫成有情十劫成外器坏劫准此此论约第二成劫即有大梵王言十九成有情一劫成外器坏准此释立世经即约大梵王独住更经九劫后方有梵辅等天大梵独一摄入器世间故言十劫成有情也成外器有情别者外器共业易故一劫成有情别业难故十九劫成坏准此说也。
此论八十中劫为一积至三无数大乘即积风灾劫六十四个八十劫为一积至三无数梵云劫婆此云持分欲色界即五蕴无色界即四蕰为体空劫即以二蕴以昼夜不离五蕴生灭故五蕴为体也。
若余方便者即二乘行为涅盘方便三生六十劫四生百劫即得二乘涅盘也菩萨有同体大悲他身即己身他益即是己益也。
减八万至百约释迦佛说一切佛皆是减劫出若增劫不出故劫章颂云复次第九减劫中六四二万时三佛俱留那含迦叶兴百岁释迦牟出西域记第六亦同此说此五浊次第者先有寿命短次劫恶名浊由劫浊起烦恼与见浊由烦恼等有情身量色力等被损也后说是凡夫破前说言。
如本事说既修苦行修苦行是戒禁取故知是凡夫又准下文声闻至上忍世第一法皆不许转如何至第三果许转作独觉也。
麟角者通增减劫出谓现身中不禀圣教唯自悟道不能调他唯自调名独觉正证果不假圣教非是因位不假圣教亦能说法等以有无碍辨也。
轮王八万上者人寿八万岁即是劫中之上以一切劫增不过八万也。
此王由轮旋转应道者四轮应王在前引王行金轮径四俱卢舍行千轮具足若银轮径三俱卢舍七百五十轮铜轮径二俱卢舍五百辐若铁轮径一俱卢舍二百五十轮四种轮王唯生刹帝利家轮名胜自在盖女名净妙证藏臣名大典财兵名离垢眼象名青山精马名行疾风珠名光藏云。
轮王如佛者一大千界有一佛出一四天下一轮王出故言如佛也四轮王四轮及威定诸方即别若行上品十善不伤害即同问象等五宝即是有情彼自业感如何言轮王能感答不是轮王业生他五宝离各自业生以先造牙相系属业故俱时生也银等三轮王银轮等既劣义准七宝及相亦小劣也婆沙云施设论说此州北边大海中有轮王道路广一由旬王若未出水所覆弊王出时水减路出底有金砂布地旃檀香水自然洒润优昙钵华以为严饰转轮王四车巡四州时共游此路也。
劫初同色界以喜乐为食也。
地味如希密希密尽即地皮卷如饼。
郁馥即盛?林藤藤如林如[卄/补]桃蔓果如[卄/补]桃也。
大乘一中劫末三灾兴三十岁时饥馑害有情残万人至二十岁疾疫十岁时分刀兵起一灾害有情皆残万人此论一中劫末即有一灾准婆沙一百一十三说一灾害残一万人住劫初中劫饥馑次疾疫后刀兵以弥勒经言我于此刀兵劫出世即第九劫也立世阿毗昙第九说小三灾别劫起也初火灾兴。
由七日现者婆沙一百三十三说先有七日在持双山下唯一日出世界坏时余六渐出有说一日成七倍热有说七日先藏地下评家云由众生业随于近处有火灾起焚烧世界水灾者三定边雨势灰水有说水轮涌出如是说者由业力尽随于近处有水灾生也风灾有说四定边风生有说下风轮有猛风生如是说者众生业力尽随于近处有风灾生此论非婆沙正义也有余师说以第四定有净居天无外灾坏不可令生无色界故正理以此文证余世界无净居若有应如地狱移就佗方既不言移净居天故知余世界无也婆沙一百三十四有二说一说同此论一说许刹那无常不许随情生灭破前说云应无有情共器业故初师通云器未灭时余天可有共受用义故言共感也第二定极光净天寿八大劫初成劫一中劫无有情以成器故第八劫空二十中劫及坏一中劫无有情言八大劫据大数说第三定第六十四劫有成住坏空各二十中劫于中二十空劫无有情又坏劫二十中后中劫亦无有情坏外器故又就初二十成劫中初一中劫无有情以成外器今言遍净天寿六十四劫据全说若定受业不满六十四劫移就佗界中受若不定业容顺后受不定受也。
俱舍慧晖第三
俱舍论释颂疏义钞中末
京兆西明寺沙门 慧晖 述
●论本第十三 业品
释此品疏分二一释名二分文解释略无来意造作名业能造作五趣果现无记业虽无果以是彼类故也。
世别者正理云世者可破坏故一切有漏法名世即总名别者分别为义即总世中之差别世之别故依主释第七转声或可有漏法即世世属总差别不同名别时业释第六转声。
先起欲觉者大自在等即是一因能生众生先发欲觉心众生等方生如梵王独住经九劫才发愿起欲觉即有天子生便执梵王能生一切众生若数论外道执受者我能生世间我欲得用境界起此思心三位即变成二十三谛皆须先有欲心如前已破。
人中善业恶所陵杂者所作善业有违顺表里故内外二果别也如大乘即有共变共用等此论恶业中共业感共用如外三涂山河棘?等如别业感别用即内身不净等善业中别业感别用即金宝等共业感共用即八山大地等人中造善少造恶多现见善果亦少如世农夫功多苗胜功少苗劣故知皆由业非自在等能生也。
问由布施即感富果者现见好施者即贪不好施者即富如何言由业答由贪者先世施酒等非法物与非田故贪由数施故习以成性故乐施富者先世施佛等胜田今生得富以布施故今世不乐施也由色界定业内外皆善感内外二果皆妙也。
意业者意即心王业即是思与意同刹那等起名约等起立身即异熟无记色身依此色身起别形色为表业也问身业约所依立语业约自性如何经中名思己业既名思即业即是以思为体答引论然心所思下是理实身业约所依语即自性经中名己业约二业犹思引生说不是思为二业体也。
正理云意业不能表示心令他知不名表无表依因四大生后必生同类四大为依故身语有无表意业依心后后位无同类心起与无表为依以心念念有殊故意非无表也。
经部正量部即动此异熟色身名为身表体就中正量部不许刹那灭不取此表为业取思为业体有部异熟色身名身别起形色依异熟色身生能有表善恶用名表表即是业起别形色入异熟色身遍体由异熟身疏故不碍形色如油入砂也。
别起如是如是身形者为善恶形色表示不一重言如是或可八种形色表不一故或行住坐卧等不同故重言如是意即非色无有表表业既无无表亦不立问定道无表随心转即是意无表如何言无意无表答以定地摄四大造故是身语摄非心无表也第一比量以刹那为因成立身表无行动彼宗不许刹那为因因须两宗共许第二重比量以刹那为宗违他顺己为宗以后尽故为因成立身表有刹那了然后第三重比量却以刹那为因成立身表无行动也诸部待因有主容二因主因即灭相容因即外刀斧等坏有部生法难具生相为主因外缘为容因灭法易即但由主因经部生法难即待容因灭法易无容因因缘聚即生缘散即灭四相是以无主因正量部一切法生皆由二因心心即灭但由主因色不相应即由主客二因灭胜论外道二因皆无今疏诤待因不诤主因主因两部共许灭法皆有故不诤也灭不待客因一以是无故二以非果故喻如兔角也。
故非法灭皆不待因者意云色等法即须待客因心等不待客因不可色心等法灭总不待因也。
如生待因者如生待客因色心心所等皆待客因灭法亦须色心心所等皆待客因如何许心心所不待客因也。
应生中上就因体即是灭下中就因者如次释应生中就因即是灭下熟因生上熟因即是灭中熟因如何生上熟等因同时即是灭中熟等因以生灭相违如何生因即灭因体也薪与火合灭无者即是火损现在木用不今引后后位木渐渐不生故见灭无实刹那自灭水不与火合无者即由外火引水中火增令灭无也灭法定不待因因云是坏性故喻如无法也。
从故无有因令诸法灭下即是远结上第一二句颂也。
有部显形各别有体如前已述若显即形者见满空光明显色应即见形却体不离显色故火增先于余处见实形色火轮方对说火增轮为假若无实形如何说有假形色如汝经部若无长色如何说短色。
一面多生名为长色者如一丈竿以手从下隔一尺来手上九尺名一面多生对手下一尺名长一面少生准此理实令两面多生今言一面约相待立且言一面也十二处中如声处实有即耳能取若形实有应如声处不得二眼取形色二眼取明知形色假有也。
然如依触等立理我宗形是假是意识依身根取假长等色。
如是依显能取形者眼根依实显色意识依此取假长等也正理救云假长等但是意识境故实形色即是眼识取通意识取依身取假长等及实长等要于异时引意识生分别方知长色如眼见色能忆??触??触岂即眼取鼻取华香能忆华色华色岂即鼻取即是意识取既不许眼取??触鼻取华色如何身根能取长等故知总是意识取也故实形色但是眼识取若聚显即成形色者香味触三显色极微应聚成长等也问三业皆是思思体是一缘何分成三业答随门异故下释也问既三业皆思何缘经中立思业及思己业。
谓加行位起思惟思下答也。
身表许别形语表许言声皆言许者对经部及正量即以表为业余二部即以思为三业体也经部本宗不立无表末宗立非色悲即种子上假立得名色者以防色故二以依身语色熏成种子谓受戒者四现行善思熏五蕴色心上成善思种子即此善种子上防非功能假立无表引论言亦非实有亦前表色表色假有无表亦假有由受戒者不愿非别有色生若别有色生名无表者即有与愿不同过去无漏五蕴三世皆不起爱恚即是无漏法色蕴即道共无表色余五根境皆非无漏色故也有依即有七事为所依福生无依福无物依诧福依心生若福即是善心者后入恶无记心及无心时既无善心如何说福业增长无心等中福业增长者即无表也。
更无异性者发语处分时彼命未断不成业道后使者前作煞等事毕能说人在三性四心中任运成杀生业道业道即是无表前语表更无异体不成业道故知别有不善无表生名业道也无表十二处论前十一处不摄法处中摄不言无色故知法处中有无表色也在定中无心正语等有三无表依无表依无漏定与出定后三正为依今唤定中有正语等三于三无表因上立出定后三果名也虽起异缘不善无记及恶无记心善心受戒戒依善心生后起余表及心不名失戒故知在恶无记心中仍有无表色也。
犯戒等过如水既戒为堤塘能遮犯戒过故知有无表为堤塘也。
瑜伽此云相应相应有五谓教理行果境如下作水火等假想观观火等地为水火等此是第六识缘名无见无对色也无漏色即下八胜处等依无漏定定观前水火等依无漏定生名无漏色也。
密意说者经依种子上说布施因能熏功能一名熏习四善思熏故。
微细非眼见故。
相续种子现行前后不断故。
转变欲生现行时力用大故。
差别种现不同故也即正教时不善思熏得加行不善种子彼命若益即转加行种子成根本种子为不善业道也道俱时思是意乐以此胜所依思与出定后三正为依能起三正于定中思意乐上假立无表也。
思种者谓受戒时从僧乞戒发胜身语此时动身发语由身三语四思依此身语七名加行七种子未乞戒前及乞戒后皆非种体非增胜故后增作羯磨加行七思种子发七现行思熏成根本七思种子第一念七支种子第二念二七支种子若第三羯磨入无心等位即转加行七种子成根本七种子十恶戒准此释又说加行位熏成一思种子至根本位熏成根本一思种子刹那刹那有防七非功能假立无表若定道无表约现行善思上假立表与无表皆第三羯磨生生既同时大种为因为异四大造七表色一一极微各别四大造七具四大造一七支无表也第一念别解脱无表及一切有对造色定道无表必与四大俱时生第二念已后解脱无表不与四大俱时起也三说中宝法师取初说为正正理论云此大生已能与未来一切无表为生因故破第二说云初念无表何胜独一具四大造第二已去众多无表何劣即共用一具四大造破第三说云且一日夜计有六百四十八万刹那一刹那有七支无表有七四大造计有二十八微计一日夜能造四大极微已多异熟身数倍如何一身客受岂况造一生无表四大极微一刹那身中容受彼自通释异熟身疏故得相容设许异熟身疏即如身大小即能客受计初念四大极微大地亦不容受何得言异熟身疏引文如初释已引正理论可知问未来众多无表无法前得如何言造答四句分别有得而未造如定道无表有造而不得如别解脱戒余二句可知。
由所依身无漏起故者一不随界摄二生无漏四大三依所依身无漏无表起故随生处四大所造无漏无表依六地定生未至中间四禅依六地生处大造欲界四定也有漏定共无表即依九地定生即用九地各自地四大造四根本四近分并中间也问余欲界身入色界定色界定四大何处现前答婆沙一百三十四云有说眉间有说鼻端有说于脐有说安心有说足指处有说色界四大细欲界身粗细入粗遍身现前如油入砂此说根本地四近分亦有多说亦取遍身为胜若尔与根本何别答胜劣有异如有二人俱诣池洛一人入池浴一人在池测二人用水皆等入池者胜入根本地者胜故知遍身起也。
无表无变碍者非极微色法不受刀杖无执苦乐受非色非长养有为非实事非业感非异熟生苦法忍一念道共无表即是刹那余苦法智已后及别解脱定共无表皆是等流也造别解脱无表四大无始曾得从彼过去四大引生名等流性也。
展转相望非一果等七支无表感果各殊故初念造一生七支无表各别四大造即七具四大造一生七支无表也问染定有贪爱心执缘何非执受答染定是贪相应定及无表非四大今明所依四大以不执上地四大为己身体也定心是无表因与定俱时生又同感一果故一具四大造一念七支也身表别形色与身根合故有执受声即不与身根合故无执受也未来有二类依身一唯与欲界法为依身一兼与色界法为依身若遇上界定缘即色界杂依身现前也表即众多若动一足等即有一足等极微是形色现前余准此释也。
可因灭时果仍续起者善恶心为因善恶无表为果善恶心灭时无表果仍续起也或四大为因因灭时无表续起也或无表为善恶因因灭时当来五趣果仍续起无无记无表故无记因灭当果不续起故无表不通无记也。
以无色界无大种故者问无漏无表不堕界摄即许用生处四大造无色定何不用生处四大造无色定无表答无色定堕界摄故又无漏无表但由四大造成色不由四大成无漏厌色入无色故入无色故入无色定不起无表色也。
表准有伺二者不言表准有寻二颂言伺二者谓摄中间禅地故说伺二不言寻二也二定已上借初定寻伺发身语表属初定摄若四大相击生声即属二定上摄也问何故大善地法中唯取二根惭愧为自性善余即非耶答翻无惭愧不善根立故若尔应翻不信放逸懈怠为自性善答此三通不善有覆二性故不翻也问害自性不善应翻为自性善答不通六识故问贪嗔痴亦通二性何故翻为自性善答虽通二性今唯翻取欲界粗不善一性为自性善。
相应善体者心王大地余九大善余六寻伺睡眠恶作二十法也。
谓生死法者即一切有漏法与行苦合生灭不住也相应不善体者心王大地十大烦恼五小烦恼十不定除贪嗔余六共三十二法也贪嗔等三一通五部二遍六识三是一随眠性四断善根时作牢强加行五能发粗恶身语二业无惭愧具遍不善及唯不善余法无此义不立也一切有为法无记性边皆是自性无记摄以不待缘成故。
此论略者以四十六心所中无有一心所唯无记性皆通二性或三性以无自性无记故亦无相应等起无记此论略也正理论合五无记为二一胜义即空非择灭二自性即五无记也问天眼耳通善心引生应等起善答以二通第九解脱道摄故无记性也。
见断识非即无间引业生见断识后引修断识与寻伺俱方发业也若无随转业即不成随转于业有用也。
无漏异熟非者摄义不益正理云有漏定心亦俱非二一向内门转不引身语表非转随转摄也又又异熟无记非是转能为随转何理能遮外门转故能为随转此论以任运生故非二也生得善心虽任运生非业感故其性是强故能发业也随转通三性约随转中过境不同故通三性不无记准此也。
于说法时者言佛以语工巧说法以善心随转威仪准此说言佛无工巧约身说也。
●论本第十四
能遮灭恶相续者能遮未来恶戒相续能灭已起恶戒上得或别解脱戒能遮恶戒定道戒能灭恶戒相续(治连反)者??居谓人所居有作缠也梵云阿练遮罗此云市??也。
梵云苾刍此云乞士等旧云比丘讹也是西国草名具五义四德五义者一草未生诸草竞生况佛未出世外道皆兴二此草生已诸草皆灭况佛出世外道投佛出家三此草生已掩诸嗅气况佛所至之处止诸恶事四此草不被挺风猛风倾动况佛八风不动八风颂曰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五此草不被尘垢染污况佛破戒垢不能染污四德者此草柔软香气远腾二引蔓傍布钩锁相连三此草向佛倾四此草如来涅盘悉变白苾刍具前五义四德取草名也梵云式那摩那此云正学正学六法劳云室罗摩拏洛迦室罗摩拏此云勤?洛迦是果声若女言理迦旧云沙弥讹也梵云邬波索迦邬波此云近事索迦是男声若女云斯迦旧云优婆塞等讹也婆沙一百二十三云何名邬婆索迦答亲近修事诸善法故谓彼身中押习善法若尔诸不断善人皆修善事应云近事答此依律仪名善法若尔一切律仪皆应名近事答以五戒在初故立近事名余非初故别立号也有云亲近承事诸善士故有说亲近承事诸佛法故广如彼说梵云邬波婆沙此云近住婆沙一百二十四云近住阿罗汉住受此律仪名近住有说近益形受戒住有说此戒近时而住住一日夜近舍时而住以时促不分男女也此八种戒受心多少不同缘有其别故分成八定道无此戒缘不依而立八也比丘尼正学勤?边事四戒不离比丘勤?男近事男三戒也戒名远离五戒十戒与大戒为方便也问如尼戒多僧戒少如僧传作尼缘何不共戒便成五百戒及不失夏答说遮戒多少虽不同七支戒体一故又说据根本七支戒等遮戒有别二众受戒时?悬发得遮戒由誓愿断一切恶故如比丘得僧戒得而在身成就示现行悬发得尼戒即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现行尼得僧戒准此释也问如僧发得尼戒犯僧戒时犯同类尼戒不答犯僧受戒时无心得舍尼戒尼戒随僧戒得舍若不犯者僧转为尼应不清净尼也婆沙一百二十四云不受近事得勤?不答有说不得以前戒是后戒方便故有说受戒人不知是方便得戒戒师得罪受戒人知是方便慢心不受不得戒从勤?受比丘戒准上二说也引论。
若无此事下及难请不许身中有三戒。
既不许然下顺成。
非由受后舍前律仪者亦非受后戒舍却前戒设尔何失。
勿舍苾刍戒便非近事等反难也正理论云勤?受近事戒比丘受前二戒得不答不得不受初戒不得第二戒不受第二戒不得第三戒受后戒了不得受前戒有说许得若尔如比丘自称近事等答称亦无失比丘受近住亦得婆沙无评家正理取后说也涂香饰鬘观儛听歌。
于自妻不非时处等名非梵行八戒令一日一夜远离也若他妻等及自妻非时处等即名邪行也大床即相大丈六外体大即金银等成用大即佛床等八戒中合二立一者正理论云在家俗人怖多学故合立也以所诠义释能诠名云训释言词若因名妙妙即行若果名妙妙之行依主释与律仪便果何别答妙行果不圆满律仪与上相违也。
表思所造者表即身语表思即意思也等起名业七支名道思所履故准在初念以畅本求戒心故。
从静虑生是生戒或依静虑是依因也。
?有宽狭者静虑通九地四道名宽不通无漏名狭断即唯未至地无间道狭通漏无漏宽无漏通六道宽不通静虑狭欲缠恶戒及能起惑者律便能断能断起恶戒贪等烦恼及恶戒止能缘烦恼及恶戒不行律仪能断烦恼名断律仪初定等五地法智不作断对治能作远厌二对治类智品道望恶戒等无断厌二对治而有持远二对治故有律便无色定虽作远分一对治以无色声无律仪也。
第一经文即意第二经即根此二律仪以念虑为体念能记持虑能简择皆能防非得名律仪不说耳等者文略大业更加定也。
得静虑律仪恒成过未者??等初得不成过去以未曾得过去所舍者不重得故问从思入修慧即修慧成思慧异类法答初念通修异类第二念不杂从多分说也未来舍初定得第二定名未舍定共未得无余涅盘名未舍道共也问如何无漏名道共有漏名定共答无漏出生死名道有漏顺生死名定不名道也。
住中有无表者即俗人作善或恶不遍有性等故不是律仪及不律仪摄。
从他起故唯成现世者是据有覆无记等能发之心下是释上也。
是诸智者所可厌故是因名恶行持业释果非爱故是因名行果名恶依主释问如第三羯磨不发语无四语表诸四业无表从何而生答身造语表或语造身表身语?相造女同众中圣人记凡僧记立即是身造语表也。
自然得者自然是智第三十四心证此智时戒与智俱时得也麟角独角婆沙说同菩萨三十四心得戒部行独觉一百六十心得自然智即得戒也。
见谛即佛初成道即见道初生得戒。
耶舍此云名誉即耶输伽童子准四分律得初果后方命善来准五分律等善来受戒不是初果如须提那子善来受戒犯初篇戒也。
大迦叶于多子塔边六群比丘疑迦叶未得戒信世尊是我大师佛之得戒也。
论义虽是羯磨羯磨以羯磨缘中无二十已下得戒。
苏陀夷此云善施西国长者家有八女净饭王取最大及最少者长者不肯净饭王总取兄弟四人各取其二大者佛母生佛七日即命终姨母乳养后成佛道倚只桓门求佛出家受戒阿难白佛三请直请举息请因齐果诸佛许言若行八敬即不灭我正法五百年阿难为传八敬准四分律姨母与五百释女顶戴持皆是八敬受戒余部律文即五百释女羯磨受戒八敬颂曰百骂举受忏诸安恣。
遣使尼尼中作本法律往僧中作羯磨羯磨声绝即本法尼得戒有云使尼即至本寺一百作百方得戒也。
持律为第五人者边国知法人少白佛佛开许五人受戒五人中须一人知法并羯磨如非边。
三归者佛初成佛道度得百一阿罗汉随方化物有引至佛所有半路即回向佛之遣使谓说三归彼即得戒。
六十贤部谓六十人贤众部共集受戒也有释六十人共为部党众首名贤也佛成道二十年后方有阿难佛成道八年后三归即伏齐言阿难传三归应是传译者错也。
别解脱无表非必定依表业而发者如见谛及迦叶即不从表正理论有二说一说同此有不从表生者一说皆从表生从加行表即下文云欲无无表离表而生或可此文据受戒见谛合说即云非必定依表业而发后方一向约受生说即云欲无无表离表而生也。
经部云说一昼夜为调难化有情性故正理破云释中有更多难化者何不说一日半等既不许减一昼夜亦无过一昼夜也此云斋戒者斋既一昼夜戒亦一昼夜也。
既论言且有碍缘齐竟亦得故知斋前皆名且婆沙云若先未曾受斋竟不得若先曾受即得也。
过斋受亦明清旦即舍以是舍时故。
具八支者正理论云以四支戒?相属故受一戒必须四支也梵云布洒陀此云长养长养善法也。
性罪者佛不出世性即是罪名性罪遮罪出世后遮止远遮得罪。
酒放逸者如自犯五戒者有部云如八支圣道正见一寻求名道能顺余七支余七支是支非道非寻求故八斋戒亦尔也。
婆沙若受者不知先三归后受五戒受者得戒戒师得罪若受者慢心不受不得戒。
大名真谛云是佛堂弟阿泥律陀视兄净饭王出家以国付之佛为受三皈也。
男根成就何简五种不男及二形人经部有两种近事一三归近事二后受五戒受戒方名五戒近事经既但言受三归故知但成三归近事也。
受时须是五支此一分等约随行中说也若为建立佛法等心受戒即上品若为白衣食等下品戒也。
归依佛僧但归无漏法若归身者未得无学果时以有三十二相等何不归依论主以损生身成无间罪故通归依有部通云以损所依失彼法故问为归一佛一切佛耶答通归一切佛以无学法相无异故法僧准此释言是时三归观弟子者此说出家非归依义僧亦尔也三归有五有翻邪三归戒三归八戒三归十戒三归大戒三归故于一切律仪为方便门也又性罪是染心行下立理证饭酒遮罪摄。
●论本第十五
若不受戒于加行等三皆能造恶今日受戒不作三事于此三造罪处皆发得戒也大法师取受戒者加行根本后起三处发戒非理加行后报不发戒故之知非也六处是有情所依外器是有情所止处由造罪处皆发得戒过未非情摄不得戒也问若从现在得戒者盗佛塔物如何从佛边得结罪答理实从现守护人边得罪以施佛故从佛边得罪也问不杀有情于彼不杀即得戒上界天及佛尊不可杀于彼如何得戒不盗等准此答由心善不杀等故一切处得戒若不尔羊作天即应戒减若天作羊戒即应增春万物生即戒增冬草木枯戒应减既非得舍戒缘如何有增减也问众生既多为一切人同得七支为各别七支答一切有情共得七支为正若人各得七支即有羊作天等戒减失也第二说一一有情各得七支第三说一一有情各得二十一支有三善根得戒别故后二说皆非理一戒有增减过二于初念时发众多戒有众多能造四大一身不能室纳过也定即九地定道六地以定前定后无心亦无戒体戒既不妨加行后起及遮罪故发戒亦于根本造恶处得别解脱戒由善加行根本后起不造恶加行根本后起故三处皆发戒也定心能缘三世戒与定心俱亦防三世故三世上皆发得戒也律仪有渐得故有三品因别不律仪无渐得故无三品因也。
或有住戒下四句分别此第四句也。
次或有住戒是第三句前二句文外准作也。
魁脍上苦回反下右外反魁师也首也脍切肉也谓主杀人也。
置弶上子耶反下集两反尔雅兔量谓之置郭璞曰置遮也遮取免也韵集云施罥道曰弶似弓形也上来所明无表都有八种一形俱即二百五十戒五戒十戒二作俱处中作礼佛无表方转三愿俱施常食等四心俱即定道戒五从用即前人受用施物等六事在前人施物来坏等七助缘即身造语无表八异缘即前遣使受戒等律仪得有渐顿受舍有渐顿受舍相对四句可知释三缘非准起心在梦起心不成舍戒简第一缘非唯起表痴狂等心起表不成舍简第三缘违受表以违彼受七表业也对傍生等但言相领解不简中国边国简第二缘也。
断善根者若生得善发戒邪见根本舍若加行善根戒邪见加行即舍问加行善强发无表如何邪见加行舍答与加行善心俱时舍故。
非犯一边等者非犯一简杀生边罪一切皆舍也又如异师义一一有情三善根发戒贪心犯盗戒不可无嗔无痴心中盗戒亦失疏家举僧残不成例如犯一戒即全舍者如弹难提比丘犯重一念无覆藏心佛令益形学悔故知有戒也句者(古支反)即是乞也准陀此云妙义旧云纯陀讹也梵云莫喝洛迦此云大愚纯者旧云摩诃罗讹也四加行中前二全第三忍中下品许有舍上忍及世第一法无舍义也别解脱无表初得时不得过去无所舍者谓命终已舍故不同定道命终不舍易地方舍也定共与别解脱虽同有漏得缘终有别舍亦有别定道戒虽同是定地发以漏无漏别舍亦有异又道共戒有分舍无全舍以初果无退也问不律仪缘何无得道共戒舍答以不律仪人现世无得道共戒义也问不律仪人受八戒至明旦得恶戒不答得恶戒如?青色热即赤色冷时青色数生正义云不生以舍恶戒故也问善戒有断善舍恶戒缘何无断不善舍答恶戒不至断不善根断不善因即舍无断不善舍善戒与上相违也问善戒有作法舍恶戒缘何无作法舍答住恶戒者或有时下答此也问别解脱戒不能断惑如何能舍恶戒答以与善戒性相违故问处中亦有表业缘何不说答此论略或举无表显取表也彼二势力限若断者即是前文至染污势绝也作业断虽不舍受心以法力劣但不作无表即舍若忘不作即无表不舍也问此作业与第一受心何别答受心据意业作业即身语是二别也第一第二别者初约心恩第二约事息以处中无表若善若恶以劣故加行时即舍也问静虑加行能舍恶处中别解脱戒加行亦能舍不答不能舍以性劣故根本上不能况加行也问如何舍处中无表与舍善恶戒缘不同答善恶戒不依二形身故二形生舍处中许依无二形生舍受心断善命终与善戒同处中有作业事物在势力三缘得无表亦有作业断等三舍善戒中无三得戒缘亦无三舍也处中与定戒舍缘别者定有易地舍不易地即不舍处中与别解脱易不易皆舍定有退舍处退舍定戒对处中二别一同处中对定五别一同若对道戒今不同恶戒对处中二别一同处中对恶戒五别一同非色善即取善四蕴欲生得加行闻思及同时四蕴加行善邪见加行舍生得邪见根本舍正理更加离染欲界染舍欲界善忧根恶作等空中诸地皆有故不论也问何故舍善恶戒不言二横门生舍言二戒生言二戒生舍答无是黄门不许得善恶二戒若得善恶二戒后变作黄门非极重故不舍二戒二形身男女欲皆增上故舍善恶戒也于正思择无堪能故释半择无有极重惭愧心故释扇??等又解此二段通释二黄门或别通释二黄门及二形也。
无漏并无色约那含果人说下十业末自释。
除中定无想者梵王起戒取无想外道居无无漏戒也。
安稳业者安稳在果故言得可爱果若在因上不可论安稳及不安隐举安隐等果以释因业名善等。
福非福不动皆在因也。
人六欲天两趣引业一向善满通善不善余三趣引业一向不善满通善不善上二界引满皆善。
不简引业但善边即名顺乐受业不善边顺苦受业等也顺三受业苦名喜乐皆名乐顺字在因即顺之乐受顺乐受之业若顺在果顺乐即乐受顺乐之业顺苦准此可知。
中定果即舍受得中定业既招中定果故知下地是顺舍受果也。
非前遮过去非后遮未来三业所感果同时受更弗三节文顺乐受业心心所顺苦不相应非二即色今取顺不苦不乐受业心心所证欲界有舍受业既三业同时受果故知是欲界上界无顺苦受业果故也扶根四尘有好丑有顺苦五根无顺苦五根苦受同是顺乐受业感也心心所不相应通二受业感如苦与喜衰老不同也问若欲界有顺舍受业如何论言善至三顺乐答乐胜舍受据胜说也问何缘上舍胜善惑下地舍即劣善感耶答欲界舍言劣善感者对自地乐受舍名劣上地无乐可对名胜善感也问舍受文在苦乐中容如何善能感舍受不善不感舍受耶答舍受行相微细寂静不善不能感也。
体性既殊者业即善恶乐受果即无记是性殊业体即色或果果即心所受是体殊如何能相顺也。
自性不违者性即是三受如乐受摄益为义乐受体不违摄益义苦舍准知与第五别者此通三世第五唯现在世别也。
顺现法受业者现法即异熟果法因能顺此果法顺之现法受顺法受之业生后准此释不定即时执也皆不定也。
经部师许顺现业胜故受生后若尔既一业体受现生后三果如何独名顺现业不名生后业答随初熟位名顺现等顺现初熟且立此名理实受生后破云我宗受果时速即胜非要果多名胜如轮王寿八万劫佛寿八十年岂以轮王果多能胜佛也。
但于时定于果必定有时无别体依果法定立果既必定时亦必定离果无别时体故无时定果不定业也彼许时定于果不定彼第三师许有时定果不定业果不定业中分三顺现等三故云于不定中时复分三兼前第二师五业即成八也第一句者如比丘令得轮王果世尊为正富四维轮王业业谢等果不定也但于时中说定不定时定前三时不定即第四也。
现身同分先业引故者顺现受业即是满业故现身受顺现业不能引现身现身过去业引余三业能引现亦能满也问何故同分命根皆是引果论言引同分不言命根答光法师两释云是一许命根现招同分不许现招一释同分命根皆许现招此文随举一也宝法师云此若问几是引果即应言命之根但辨业体随举一余例可知也。
中有定相如前已述中有长时既许得果故能造十一位定业各随当位中受定不定业现在十一位及余生十一位定皆得也不说色界中有造业者色中有亦造业以无十一位故约欲界明也何故中有不造生后二业耶答一说亦能造此论说现王故一说以中有求现生故造现生业不求生后故不造生后业也问中有生有同类是同若言化生与中有类同余三生如何言类同答同一引业言同同一生身故也约身形同不约趣生也。
谓预流无学不言中间二果者以容有漏道证非是胜果也在灭定中心寂灭静定之后却缘定中静故是胜依身也。
现法果即顺受业若后门业即受即三刹那后即受果也。
不与见戒现为依身与无漏法为依身名胜依身初出见道依身由有见道等势分等也问中定有伺如何不言感身受耶答以中定无三识无苦受亦无乐受唯有舍受在第六识虽有伺不感身受所以颂言无寻业不言无伺也。
分别错乱名曰心狂第六识有分别有心狂也问前言恶唯感身受缘何不善能感心狂答疏云由此当来感别异熟者由业感不平等四大由此为所依心依此失念故有心狂不说不善感心狂异熟也第二见非人即见鬼等。
第三恼他非人非人反害故心狂婆私吒女婆沙一百二十六云由丧六子露形而走世尊化为小子既见世尊后得本心涅盘经云不言六子慈心第也杂梵云婆私瑟??也五畏从我见生圣断我见故无有狂六欲天五相现亦有狂也问心狂心乱何别答?有宽狭心狂唯狂狭通善染宽心乱通狂不狂唯染狭四句思可知。
曲秽浊者即謟嗔贪是曲业之类为因生三业今唤三业为曲秽浊者果取因名也。
●论本第十六
佛依业果性类不同者依三性流类不同分为三业也。
黑黑者染污性故因名黑异熟亦名黑即果名黑因果合举名黑黑黑之黑故黑黑即异熟。
不杂恶故因名白是可意故果名白问何故不说无色善名白白业答若于是处有生中二有及身语业语有自业无色无此故不说也一说举色界无色界准知名白白业问未离欲人善恶能杂即名黑白离欲人造善业恶不能杂应名纯白如何名黑白答据委细说无不善业亦得名白白然受果非无恶杂以因熟果总名杂业也。
非黑是了义说以不是染污故非白是密意说约不感人天果名非白体是白也。
第四既是能治故问云诸无漏思皆能断益前三业不答见道有十五心七智不断惑不论故取忍就八忍中四类忍断上界今论断欲界惑故颂中取四法忍也约与无漏定俱时思名无漏业与烦恼同时思名黑业也。
前八无间道唯断烦恼第九无间道断第九品惑所缘有漏杂业亦得解脱更合有四类智离四无色纯白业能缘烦恼也以杂业及白业二皆是所缘法但断能缘惑不断所缘法体此即是今师立缘缚断文也与无漏同时心心所等亦能断惑体非业故不说若尔身语是业应说答思与心等时同相应故说思具五义故说身身语不然故不说也后二说以二业所感果及所断或果类因名异及杂业者破云见道身边见相应思如何名业又修道无记不感果非应业也。
牟尼梵语此云寂嘿心是真寂嘿是无漏故。
由身语取道共戒能比知心能所合举皆名牟尼也由身语业能有所离者由身语有律仪无表业令心心所有所离也问牟尼清净妙行有何别耶答善巧义是妙行体清净义名清净离痴乱寂嘿义也有说感可爱果名妙行不杂烦恼名清净究竟静息寂嘿义也清净妙行无宽狭说三清净寂嘿破邪清净也加行后起非业道者以为根本故非粗显故也意三经部即心差别有部别有体若不别者即烦恼与业不别又十二因缘起不应别立无明行故也受生简见谛谓戒等无有表业如前已会指(初委反)者指摸边扪摸曰指也。
煞罪所触者婆沙三十二得获触证文字即别别同类一义也问若正命根断即成业道者下俱死应成业道若第二念后方成业道者如何此文言彼正命终名根本业道答正命终后第三念念方成业道第一念命终第二念方结业道前文言正命断者据根本上说加行声以加行于煞有功能故于第二念根本上说加行声也问若加行于煞有用根本上说加行声者加行于煞有用如何非业道耶答不由有用方成业道无表无用应非业道起加行时其命在故非业道摄也若尔表应非业道答表引无表表成业道第二念方畅思成业道也正理二说一说贪等三无加行后起同此论一说有不善思前后为加行后起也加行由等起由三根生根本刹那等起不由三根生名不与彼根本同也。
婆剌斯者国名亦云婆斯皆讹也彼国多邪见人作此语也。
梵云吠陀旧云毗陀讹论有四一曰寿谓表生缮性二曰祠谓祭享祈祷三曰乎谓礼义占法军陈四曰术谓异龙能伏如禁咒医方也。
根道义别者能生后不善法名根思所履即道也。
及余依前相续随转者第二念已后作持无表是今生未死来生身未至未来余依身前所有表无表相续生名后起此解同此疏也。
究竟者是成办终了义即刹那等起思也。
杀等三皆于有情处起不于众具名色空生者此通情非情故不说于此二处起杀等三也。
名即四蕴者择灭即是名收空非择灭虽即是名以邪见不缘空非择灭也。
以第二念方结业道若俱死第二念二人一时结来趣生若能煞者前死即依来趣身皆非此生摄未生未曾作煞生加行又能煞人前死不可令所煞人成业道也。
军等若同事者虽时处同杀心不同不得杀生业道故以同事云简也不设者简误误煞不成业道此论误不别法处僻见无心煞名误拟杀强人错杀?人名错也。
第一说断息风名杀不正义胎内前四位无息风杀应不成业道故五分律云若人似人似人即胎内前四位也。
五蕴中杀色蕴刀杖故有说五蕴问若但有一念命杀得罪不答亦成乃至一念应生不生皆名煞生也唯此非余者唯此此是未来有一念命者非余是现在一念命杀不成业道名非余也问若盗塔物何处得罪答正理有二说一说佛边罪一云守护边得罪若尔守护人自盗应非业道前说为善也若盗二国中间无主物国王边得罪若盗巳僧物未羯磨十方僧边得兰罪不夷第罪以不满五钱故若羯磨了即羯磨僧边得罪。
若于不应行处作应行处等想不成业道也。
非时有说若支主许受齐戒后行即犯若不许受齐戒行不犯若于强人妇作?人妇想一说不成业道一说以事究竟故后说胜也。
若犯出家者自妻妾尚情欲重受斋戒时尚不应行况犯出家不应行易转更可行也。
国王边得罪者设王自犯成业道余一切守护人边得罪通即皆于王边得罪若货女与价无罪若不与亦于王边得罪也。
解所说义者不解言语及不信即杂秽语摄问如诳有二十字何字处结罪答若钝根二十了方得罪若利根者说五字时前人即解即得罪前四字为加行第五字为根本余为后起也问何故煞了方成业道诳即解义方成业道答据义不同煞即命断诳即解义又实不见等起见等想言不见等又实不见等想言等后二圣言摄十六言说一一皆有四句准知婆沙一百七十云何故此语名非圣言答圣正也善也是非正非善言也非圣身中起故不善性故非圣成故非圣说故得非圣果故名非圣言也问有部眼根见如何言眼识证等答由识助故或举能依显所依故三境同是至境故也轨范师经部上世轨范说色具四言说见色同说色觉色知声色等具三者同香味触法觉声香味触法知声香味触法也佞(奴定反)者謟说文云巧媚也倡伎者(上处扬反下冯倚反)倡乐三苍倡俳也伎谓艺能也。
出离者歌咏法言等也过轻不至业道者正理云轻心不发无表不成业道也余三语同时有杂秽即共佞歌等是不共也。
他财贪者取修道贪简见道贪非业道摄不损外物故修道贪业道摄故颂言他财也有说见修贪皆得为业道有余师说一切贪皆得贪业道初及第三为正也婆沙更有谤灭邪见灭即果中收也。
●论本第十七
一业名通三业一道名通十道如车牛名通一切车牛也。
由十业道中有邪见明邪见次便明断善也唯有上品圆满邪见者问九品邪见皆能断善如何言唯上品邪见能断善答据实九品邪见皆能断善此言唯上品者据第九都益处说也。
施设论说断三界善此论即云欲界生得善者彼论约上界善得转更远故言色无色先已退故也。
余师意他界缘不缘自界因果无漏缘不缘有漏因果故不断善破云虽不缘自界及有漏因果还缘他界因果及无漏因果故言一切也。
加行善有九品并发戒皆在加行时舍也今言断九品据生得说也。
先疑有续善后疑无断善后无心顺断善先无后有即续善有心顺续善邪见二说一云断九品善无出观如断九品见惑一说通出不出如断九和修惑通出不出也拨无后世名爱乐坏不随彼意乐所作名非加行坏也梵云布剌拏此云满出时物之皆满旧云富楼那及简那皆讹也。
未生怨王者频婆罗王无子后仙人相合有仙人与王为子能害王因此号为未生怨王后杀仙人仙人即作白鬼又遂兔人括井饿死后与韦提希为子造杀逆煞父害母问若于现在续善入地狱不答不定许得决择乃至无学果也问煞断善人与害蚁卵何罪重答若依罪人罪重得夷罪若依业道害蚁卵重以成就善法故也若人害蚁卵无小悔心是人已断三界善根问断善人邪见于同分命根为能引满答有二说一云能为二为以邪见有相应思通引及满有说能满非引前说为正也。
不善业道俱转中不染心中煞等随一究竟如何有不善思与煞业道俱转及善中俱转也七俱转染心得善戒既染心如何有不善思与善业道俱转答谓业道随与同时善不善思俱时转虽性不同以与业道俱时生故也。
入无色定得苾刍戒入色界定即有定共无表与思俱转也此释九及十也。
地狱无诳语及离间语言无用者以无拒讳及常离即无用也。
北洲无用者常乖离故无心求故无离间及诳也正理云无诳心故常和穆故无离间语言清美故无粗语也论云天鬼傍生等者虽诸天众不能煞人(爱自部故)而或有时煞余趣故(煞阿索[语]鬼趣)有余师说天亦煞天斩首截腰其命方断正理断释云断天身支节已还续断首断腰则更不生故欲天中有煞业道也婆沙十二云五趣法尔有胜事谓地狱异熟色身断已还续余趣不尔也。
六欲天与修罗相骂故粗恶语阿修罗与女相离故有离间语有诳心故有诳语通杂秽语与修罗战有煞盗修罗女故有淫盗二也色界无处中业道初定发身语表等是妙行摄也。
然无色那含等者此说过去依身起无漏道不说依地有过去欲界一地身起一地共戒或二三四五六地道共戒若二地身师起一地乃至五地道共戒若三地身即起三地道共戒若四地身即起二地道共戒五地身即起一地道共戒谓生上地即不起下地道共戒也从此已后生无色界曾一地身起道共戒即成一地身道共戒乃至曾五地身起道共戒即成五地身道共戒也问前二果人以有漏道得第三果后以有漏道离色界染至无色界未起六地无漏道不成过去生无漏戒此论如何言成一地五地耶答此论据曾起说又下界即得第三果已必定起后胜果道故得根本无漏律仪此论同此说若无色第四果不成无漏律仪以得果舍而下地无漏律仪得果时已舍故不成就故不善招三果加行时令他受苦于地狱令他彼受异熟地狱授重亦通余二趣也念他短命等受等流临终时令他失威光第三生光泽??鲜少受增上果十善业道生天即异熟果等准善说也问人趣命根是善业感如何寿短是煞等流果答不说人趣命根是煞生果但由煞生不善能障寿短名等流果也正理破此论煞业与命作障碍因令短命彼自释云但是煞生近增上果虽说人寿是善业感由煞生近增上果令命住少时近增上名等流也。
邪见痴增者由邪见增后生痴等流果贪嗔准此释也硗确(上苦交反下苦角反孟子曰硗确薄塉田也)碱卤(上胡??反下音暮说文[齿]谓西方咸田也)辣(卢葛反辛台日也)问等流增上二果何别答二果总名增上显上果近远分别故三果虽同皆是不善感以据与因相似边别立三果名也。
贪夺有情心者贪起时映夺本心也问八邪支何界所系答邪念定邪精进邪见通三界邪思惟语业命欲色有色界初定有二定上无也问几通见等三断答邪见见断语业命修断余通见修断问何故三业中先身后语八邪中先语后身答三业据粗细次第说八邪据相生说。
能招自地可爱异熟者依未至地起无间断欲界烦恼九无间道相应思及定共戒招初定可意果也。
等流果即无间道前后相似或无间道与解脱道前后相似也。
俱生士用即无间道同时思能引同时心心所及四相七支无表也。
谓道所修未来功德者无间道后引第九解脱中五通等功德也无漏招四果准前释可知余若有漏善即解脱道及一切有漏散善等余若无漏者即无漏解脱道无记即有覆无记也。
色行二蕴少分为体者色蕴中取色声表无表表取形色声取二声行蕴取思余法皆非者少分也。
善业望无记法为三果者善为因感当来异熟果异熟果因善业生士用果如通果无记因善心生亦得余二无记因善业生准此释。
不善业望善法即是前念不善为等无间引后念善法生为二果也不善等为因引后念三无记法为士用谓异熟等除通果无记也。
因前念四无记业引后善法如通果初生定善余三无记生善法及不善法由过二境不同故生善恶二法。
无记业望无记法四无记自性生后念四无记法为三果也三世无别体约五蕴立世体同前三性门同念无等流果及异熟果也三世业与法性或同或异思可知异熟果性四句唯果非同唯不同等流唯同非异果唯性同增上士俱用通非除前性同及异也过去世通多念故同世得有等流及异熟果现世无等流及异熟果。
现于现二果此约现在一念俱应因同时士用增上果诸地业色行二蕴为体欲界初定唯前若二定已上色蕴即定共无表行蕴即思空处已上唯行蕴思为体也。
同地业望法即通性同及异若异地相望如欲界业望色界法即从同思慧入修慧有士用增上也从欲界通果无记入色界善望即异性也向前三性门及三世诸地三门共释前断道有漏业及余有漏善恶并第二行第三句余无记三字也又同地有四果过于三各四此二句取前三性门初有四二三句释也非学非无学业色行二蕴同前学无学业色即道共戒行蕴即思也若学无学法通五蕴取无漏边心王大地十大善十寻伺道共戒四相得为体非学非无学法通五十七法此三学及三断门通释前总明业果两行颂约义不同也。
学望学法即取苦法智忍已后至有顶第九无间道已来无漏道前望于后为三果。
学业即第九无间道道共戒及思引第九解脱道益无生智亦为三果也。
学业望非学法即有顶第九无间道已前断惑得无为为离系果等及前三果四向无漏定引有漏定等也。
无学业取道共戒及相应思望学法即前三果四向学也。
若无学业取益智时道共无表及思望无生智无学为三果也。
若无学业望非学非无学法即九次第定无漏道共戒及思引有漏定名非学非无学法非学非无学业即有漏若无漏定共戒及思引无漏定无漏定为学无学法或世第一法引苦法忍苦法为学法也。
若非学非无学业望自类法取前断道有漏业具足有五果又释有漏道断惑有离系果余取有漏定及一切法相生也。
见所断业唯思修断业色行二蕴同前三性业出体非所断业即道共戒及思也见所断法即心王大地十大烦恼六不善二不定八中取六除睡眠恶作为四蕴修断法五蕴通七十二法非断法通五蕴心王道共戒大地十大善十寻伺四相得及三无为为体也。
见断业即身见相应思引边见等生见断业引修断法引道贪等即士用增上引不善果即异熟果以见惑有遍行随眠能生五部与修惑遍行因即等流果也。
无漏五蕴及三无为俱有不障义为增上果也。
修断业望见断法如下无明不了前境同时思引生疑邪见等。
修断业即善恶业引修断法取前断道有漏业具五果释即来生果为异熟余果可知。
修断业望非断法即有漏定共戒及同时思引生无漏定为士用增上果力有漏道断惑证得无为为离系果。
非断业即道共戒及同时思不引见惑生但有不障见惑生义得为增上果。
非断业即无漏道共戒及同时思为业引有漏定生为士用增上果。
非断业望无漏法即法忍相应思及戒证无为为离系果引解脱道等为士用增上果也。
坏轨则即四无记中不合威仪无记此约不顺世俗礼仪前约胜义感善恶果论第三非应非不应作第一师即取四无记及有覆无记第二师除威仪无记外余三无记外余三无记及有覆无记为第三业也为由一业但引一生此举现业问当果又为一生下举现果问因也。
时分定业应成杂乱者即顺现等三世定业如何安立即生后业与现杂乱此破一业引多生也。
应众同分同分差别者若此一身多业共引即应一生内必死生因以多业故同喻如多生或可多生应不死生生许多业引故同喻如一生此破多业引一生问一色涂形喻一业引者为约一刹那为约多刹那若取前文涂即不成若就后义即多业引一生答此中但取一色涂形像不约刹那说也问若不许一业引多生者何故阿那律言我昔施一独觉食感得七返三十三天及人中为转轮圣王最后生巨富长者大释迦家此即一业多如何言一业不引多生答彼因一业引得第二生果更造业展转至七生果约本因初说或由一业多思愿生天或人等感得七生故言因一业感得也。
若心心所得四相等与业俱时能引亦能满若前后及一切不与业俱时者皆满不能引也婆沙十九问得及二无心定感何异熟果答感扶根尘色得四相苦乐舍及同时心心所也不能引五根胜故无想定招无心果及五蕴异熟灭定招非想四蕴果问为先造引业为先造满业答不定随造者意乐力也。
婆沙说五无间业有五因缘易见故立为障谓趣处生果及人趣谓地狱为所趣处即父母等起故生即顺生受果即非爱果人谓依烦恼重者方起也烦恼障取现行不取成就者也正理论云何故名障答障圣道若尔大梵应立为障答许离染故不立问无想何故立答不能离染以无心故准此通障六行离染也问诸有造作恶趣业卵湿生女身第八有顺后受业色无色一处二处生业皆障圣道及圣加行何故不立障答此类果之中虽有强力由有别缘转令得圣故不立障不同无间业也若今生有异熟障第二生容生善处得圣若今生有烦恼业第二生受此果故不可治也问扇搋二形等何故不说异熟障答略而不论或前后许转圣果故不说也。
人从非人生如世罗生从鹤卵或父母转作非人煞皆不成逆也。
●论本第十八
经说佛与调达为兄弟佛为兄前母子调达为弟后母子后父母巳不分弟财唤入山游戏至顶佛推调达堕山死由此因故佛在灵山西域记山西埵有砖长精舍东辟其户如来多在此处说法傍有大石高四五丈长三十余步是调达掷石伤如来足出血处也。
不和合性大乘论许别有体此论即是非得取法轮上非得为僧破体以诳语为因和合以四比丘五蕴为体若不和合非得为体和合应以得为体答不可相例如异生性非得为体圣性非唯以得二圣体同问既破愚夫愚夫先有圣道上非得缘何破了方以非得为体答未破虽有非得容得入圣破了未和来无有得圣时故非得为体诸论有言破圣人者约此容得圣说若破羯磨僧即取羯磨法上非得为体问五百人住何识何受中破答六识五受皆容破也。
欲界善无有感一中劫者恶胜善故感一中劫若如调达造三无间业皆顺生受此虽前不许一业引多生及多业引一生通之一为引业余满业正理云破僧断善人定堕无间余逆容余地狱受经部计多业引一生及多经文对法第八说俱时受由业胜感得大身柔暖众多苦具也成实论许五劫受余四从初为名名顺生受正量部五劫别寿初名顺生余即顺后受也问见行人为钝根为利根若利根调达何故退失神通答见受二人皆通钝利二性调达失神通钝根见行能破僧也立邪三宝者五法为法宝三同达多等为僧宝自为佛宝五百人信心生时即名破僧也。
日暮时破至三更和真谛说佛在鹫峰山中劝调达汝勿破僧造不善业趣非爱果如是殷勤诃责而无止息之心尔时世尊起正智见审观前际而我昔时破他眷属见过去为珍宝仙人时有弥佉长者嫁女慕才学超世时有十二丑婆罗门以与其女及财宝后时仙人至才学过彼仙执手牵起彼即告言勿夺我坐处我所得财宝皆悉与汝仙人不许彼言我愿却生生生破汝眷属世尊观见便入静室嘿然宴坐受其报梵云羯园尸利汝山此云象头山形似彼旧云伽耶讹也以羯园与伽耶声势相近故谬传尔然西方别有伽耶山去鹫峰一百五十余里非同一界也大乘未得法空智名愚小乘未得生空智名愚也问衣食等与佛别何别答名虽同意即别调达为衣食等转佛有出离处转故。
至夜三更目连现通舍利弗说法彼方和如是名曰破法轮僧下会破法轮及破僧名也。
止即是定目连神通举因显神果也问诸佛皆有破僧不答此不定有业者即有正理论贤劫千佛唯迦叶释迦佛有余佛无也恩田即父母怀胎十月临产不分难回湿就干含苦吐甘子行千里行千里有此五恩田等佛等有十八不共法等功德依故名德田或能生众人胜德名德田也坏德所依者此通前三归中不归生身难也父母转形即父转为母母转为父煞皆成逆也若父母是非人煞不成逆转作人煞即成下逆父母转作畜生等亦不成逆以境劣故非人害人父母亦不成逆若转作黄门等即成逆以人类也问如母怀子欲于胎内损或出胎后损或寄豺狼等有命不死于其子无恩应非恩田答由父母有死事等方有害子之心母欲害时必有恋心之心子煞父母成下逆也本煞父误煞母亦不成逆遣人煞父过父行时煞父生时亦不成逆违本心故。
母为因彼血者童子迦叶是此生也若众多人聚集心拟总煞无简别心煞着罗汉即成逆以无简别心故父母在众煞简与不简皆成逆以自识故也辟喻经说始欠持此云鬓髻结是南印度国王付子位出家成无学后为子煞佛遣弟子告言成二逆者显此一逆由二缘成或以二门诃责彼也作打心出佛身血无无间罪调达作煞心于佛出血有不成逆四句分别思而可知也谓正煞时是凡夫后临死方成无学亦无无间罪也正理论云我宗无间加行总有二类一近二远于中近者不可转如子起害母心定或母有力反害其子或官所投或子命益母命由在亦成无间此论依此说远者可转也经部五逆罪尚可转况加行若余十恶业道加行生害得圣道也。
知法非法者调达知五法是非法或知佛法是正法名知法知已五法不是法名法名法非法也。
圣道即初果向 得果即初二果 离染即第三果 漏尽即第四果也。
同类者相似义此非无间即生容顺后受也。
菩萨相者大乘三无数劫修菩提资粮百劫修相好百劫学神通千劫学威仪万劫学万行此论宗即四阶成佛第一三无数劫修菩提资粮第二百劫修相好第三王宫下生逾城出家以有漏道断下八地烦恼第四三十四心成等正觉梵云菩提萨埵略云菩提菩提即所求果萨埵所度有情大智上求菩提大悲下济有情从境立名有财释或菩提准前萨埵即自身即求菩提之有情依主释或一分有财释问缘何不说修八十种好答以自相上用故不说修问百大劫何劫答取中劫以下起九劫既是中劫取亦中劫也问菩萨先已得定缘何百劫方得名定答先天知人不知今人天悉知方名住定也。
无缘大悲者二乘见有苦或己父母方救佛不简怨亲有苦无苦皆救也或无缘者即真如得此无缘法起大悲救有情名无缘悲也。
如相好业非生得慧加行生故非闻慧劣故非修慧是散地故问三业中何业修答通三业修问为五识为意识修答意识分别故问为离染得为加行得答加行得功用生也准释迦佛正法亦得千年以过去释迦佛正法千岁故舍利弗呾罗是小凡师发愿求为弟子释迦牟尼此云能寂能寂众恶修波罗蜜多此云彼岸到如前已释因地为忍辱仙人憍陈如为歌利王与妃后入山游猎妃后于仙人处求法因此嗔彼以刀断手足便归护仙神雨沙石打王即却向仙人处悔过仙人言我若有少分恨之心愿我手足不复反生言讫手足如本由慈因力佛初成道先度憍陈如等也过去有佛名曰底沙亦名补弗沙此云明是皇名有二弟子释迦慈氏观二谁先成佛慈氏于先成佛自利行强故释迦在后观二人所化释迦化根先熟利他胜佛言我转一人即易转多人即难彼佛后释迦佛游仙佛先去至琉璃龛入火界定经七日夜受胜妙乐令释迦佛取坐具寻地山林悉不见忽至龛前见忘下一足经七日夜便超九劫梵云梅怛丽药此云慈氏生在意性家故也。
游者往即无常也问释迦近佛文句理合巧妙自在何故七日夜唯颂一偈耶答一云以显思胜故二云恐怖散乱故三云显己心无厌倦故若改文句心散即劣也金刚喻定时定慧俱圆满或可金刚定即定尽智时即慧此论作前说也问何故戒类中有事修中戒不名事答戒类是别解脱戒散地思正诧即名事修中戒与心俱思不正托不名事也。
有说唯思名真福业福业即是思以施戒修为门经部释也亦有施声以无果相对故不说也。
恩田者如本生经说菩萨因地为一熊在深山后有人入山采薪遇雪饥寒熊见将养余命得存天晴下山遇猎师示彼熊处煞熊分肉两手便堕又婆沙说菩萨昔为鹿王其角如雪其毛有九色忽有一人遇水所漂鹿王入水救得存此人命王访此鹿加以重赏此人示处将欲煞时此人着癞王知所由发心不煞此虽畜生皆是恩田摄也。
无损施者不损恼所施人或财物无损也。
随时生乐受触者随四时生触如夏有凉风生触等也。
庄严心者施愿求菩提得七圣财谓由舍财亦能舍生死得涅盘但名增长必是造作业如不堕恶道业俱名造作业不名增长也。
不善助伴者如盗以淫等分中想似亦由田如江南橘江北为枳此古人妄说江南江北有枳橘此论约大段为种果言无倒也问前说欲界善业无有能感一中劫此业如何能感梵福量耶答由此一业起多思愿故感梵福也问何故散善能感上地果答由此造业命终法尔得上定如世界坏时法尔得上界生或可后一是定善色界寿前三欲天寿积如成梵福量正理论同此说四上加六真谛说也问如来自在谁人能救答若有请佛住世一劫若过一劫但约能请即是救也法施财施体同五蕴财施色即身语法施色即语业余四蕴可知若财供养即色蕴法供养即名句文是行蕴摄也。
辨契经等等取余十一部经法施用说法者语及心心所闻思慧五蕴为体也。
此善生已名为身中有涅盘法者此诉能有涅盘法善生时也。
若人闻说下诉有涅盘相 如见得雨下举喻也。
善无漏名妙如等婆沙四十四广说准正理善有漏及无覆无记皆名处中也。
俱舍慧晖第四
卍新纂续藏经第 53 册 No. 0839 俱舍论颂疏义钞
俱舍论释颂疏义钞卷下本
京兆西明寺沙门 慧晖 述
●论本第十九 分别随眠品
释此品疏分二一释名二分文解释有部贪等即随眠大众及经部现行名缠垢种子名随眠大乘眠伏藏识现行名缠垢种子名随眠有部释云贪等潜伏在六识难知名随眠有得系属在身随也此品亦明缠垢独名随眠者一是根本二以初明故。
离随眠业无感有能者如无学有故业不能感三有业也。
上界少分贪缘外境多分缘内唯欲界贪少分缘内多分缘外境皆是以小从多立名也问何故四谛烦恼多增减不同答苦谛有身边见余谛无者不执其因及灭道无漏法为我我所故身见余谛无执身为我故苦下有身见边见合断常依身见生苦谛下有边见也戒禁取有二类一非因执因二非道执道前非因执因推因果者随断常身边见生故在见苦断及执无想定别解脱戒等为出离道此迷粗果即见苦断若执拨道邪见等为出离道即违道义强见道谛断集灭谛下无戒禁取如后文释由独头无明不了四谛引生疑疑有无引邪见拨无执此邪见等为胜故取有见取也与五见相应无明贪等缘五见等生亦见所断余缘事贪等及相应无明缘事境生即修所断四谛下十烦恼四句分别者有唯缘谛即邪见独头无明疑身边见有唯重缘贪嗔慢有通二即相应无明及戒见二取苦集即亲缘灭道即重缘第四句即修道贪等四也问无惭愧何故不立为使答以三义故不立一行相粗二依他建立三依使生故使是其本故无惭等及忿等以不坚劳皆不立也问三界见惑即就界不就地修惑即约地地别断答见惑三界各自界烦恼相似故就果论修惑九地各能润生故就当地论不就界论也正理四十六云得果遍智皆就界建立随眠准释。
数数习道方能断故此约无漏道说若六行不重习前道也正理破云若缘见此所断法性即随彼所断者苦集下十一遍使应通见修断能缘五部法生故又灭道下邪见等三缘无漏非断法生应是非断自释云若缘苦集谛为境名见苦断乃至若缘修部为境即是修断先师开为亲缘重缘以救前正理十一遍支缘五部生通五部断难云若缘见此为境即五见疑独头无明即亲缘烦恼缘若缘见此所断法为境即贪等缘五见疑无明背上生随五见疑无明见断他部缘十一使及灭道下邪见等即是前见此为境摄也今释云此中辨贪等四中前三十二以配见断了何得正理以遍行及灭道邪见等若古人分别见此为境及见此所断为境以遮正理二难者十一遍使及灭道下邪见可尔九上缘惑不缘自界四谛所断法生是何所断由无漏慧见苦谛时不见上界境故也问何以得知贪等缘见惑生答准识身足论第十一贪等缘有覆无记法生即知贪等缘身边见生故知贪等即是重缘也前八十八见法忍类忍所害故后十是法智类智所害故若言不尔者智害即决定有漏无漏道断皆是智害忍即不定无漏道即忍害有漏道即智害也。
西国名坏身是经部释后有部释名有身见勿无所缘方执故此破经部坏身见坏是无义非如何缘无法执我也断见即蕴我是七断灭论等常见离蕴我四遍常等断常即边也三见执所缘境名身见等二取执能缘取为胜等名见取等也。
邪见即见者问五见皆颠倒转应名名邪见答此见损邪灭中重名邪如臭苏等也若拨无空非择灭缘名不缘体非过重故能拨彼者是欲界修所断邪行相智非邪见也戒禁邪非因执因即迷集谛如何不在断集谛邪答先迷苦果如执梵王自在天能生众生先计梵王等为我然后计彼为常我说自身执是身边见此二种见既在苦谛故戒禁取只在苦谛也计有漏戒为成佛因及狗牛等为生天因此迷苦果皆并见苦断若谤道邪见等三为出离道邪见等三实非出离道而执此三为出离道此迷道谛是见道断三十七品等问身见迷自事不执他身如何计梵王为常是身边见也答夫执梵王等为常我必先于自身计我常等为道正因也问道下邪见等三不是道非道计道即是戒禁取无想涅盘非灭计为灭何故灭下无戒禁取答执无想果名涅盘即是执劣为胜是见取收也问执道下邪见等三非道计道即是戒禁取灭下邪见等非灭计灭何故是见取非戒取摄答道下邪见等拨无道谛即便执邪见为出离道故是戒取摄灭下邪见等缘灭拨无灭别执无想灭为灭不即执邪见等三为灭故是见取摄也又执无想涅盘为灭彼计与释教涅盘是常寂不别是执劣为胜见取收执邪见等三为出离道体相与佛道有别违道强故是戒取摄也于有漏无常等法中计常乐我净故此四种皆名颠倒问我见我所见二俱时生缘何我见得为我颠倒体我所见即非答第二说通取我所见为我倒体今此论同前说唯取我见正理婆沙同第二说二俱取也戒取具后二义无一何倒一义邪见具初中二义阙后一义贪等三义皆阙非颠倒体也问见取中执善法为净实乐为乐为缘何名倒答彼执有漏为涅盘乐净故得名倒正理不取余三谛下见取为乐净以非增胜故唯取苦谛下见取也问无我执为我得说为倒邪断二见实有拨为无如何非倒答我见具三义得说为我倒邪断二见阙后一义非是倒见及相应见所断故者见即三见体相应即同时心心所皆是见断故入流永断问想心与见相应得立为倒受等亦与见相应亦立为倒答以世间言想心乱不言受等乱心与见为所依想能取像与见相应故亦是倒也二十部中无别分别部法邪分别皆名分别部如初果人有妻妾等于妻妾上取计乐净故此二倒上想心未断经部想心通迷理事故通二断也破云如圣人见绳为蛇等非是颠倒不与见相应故率尔见不争境起心觉已即止故非是倒也。
令心高举物名慢名者此都释慢名。
行转不同等此释高举虽齐行解生处不同分成七种也婆沙云于胜功能未得谓得彼胜功能名增上增上慢所缘境一说有五有漏善根及四果凡夫起五种初果起三种等有说有九有漏善根及四向四果为九凡夫起九初果起七种等至无学位不起也于多分胜谓己少劣者虽然称境以有挍量心故升成高举相故举问也问增上与邪慢皆于未得法上生有何差别答增上慢功能法上生邪慢无能法上又增上内外道起邪唯外道起又增上通凡圣起邪唯凡夫起也七慢诸说不同评曰通见修断问我慢缘我见起如何通修断答身见执五断法为我慢缘我起故通二断也界系诸说不同评曰通三界系若尔色无色界无族等挍量如何有卑慢等答有挍量定等功能故又无始数习故有也。
慢类者正理释云即是九慢品类九慢缘五断法生故通五部断若尔我见缘五断法生应我见通五部断答苦法智忍行得二修违我见故不违我慢也如煞生等是修惑引生初二果圣者虽有修惑不行煞等问有爱及无爱准后文断常见所增即通见惑引如何此言唯修答理实通见惑引此言唯修者顺经说故问无爱有爱既求烦恼不生即是善性缘何成染答此不求择灭唯求不生故成也。
蔼罗筏拏是水名名龙即是象等者等取阿索罗落北洲无想天旧云伊罗钵多罗此云香叶象也十一烦恼具为因等三三义若与烦恼同时心心所无遍随眠五部义四相义无遍缘五部义唯有为因遍生五部一义三义中有一义皆是遍行因遍行因故举宽也无明正理唯取不共相应五见收此论通二无漏缘准此说问苦集谛下有邪见等得为遍行因灭道下邪见等何故非遍行因答一以苦集烦恼亲缘重缘皆缘有漏境意乐无别二以势坚劳得为遍行因灭道与上相违故不立也又苦集九地?为因果苦集下烦恼得为九上缘惑灭谛九地不?为因道谛法类治不同故灭道下无九上缘惑也问如何得知十一遍使见惑得与修惑为因答以世间有我者贪嗔等胜故知见惑与修惑为因问十一遍使顿缘为前后缘若顿缘者十遍使行因不同如何俱起若前后缘余烦恼亦有此能应立为遍行因答不据一时顿缘然有顿缘力用且如邪见力能拨无五部故说顿缘不说十一使一时起若贪等自相惑缘苦不缘集等故不立等。
九上缘惑者婆沙十八欲界非修地非离染地不能摄伏自界烦恼故得起缘色无色界色无色界与上相违不能缘欲界也由无明不了上二界故引生疑疑后生邪见拨无上界苦果见取执邪见为胜戒取计为生天因等此约苦下三见疑无明缘上界集下烦恼缘上准前释欲界缘色无色界既如此缘无色亦然八地相望下地缘上地亦尔也欲色二界不合缘者以缘欲自地即随增缘色无色即不随增若欲或缘上随增即有三界杂乱失上二界欲界缘时得合缘者以同不随增色缘无色无色亦不随增色界自地即随增下地缘上地随增不随增准此释上地界烦恼不缘下界地者上地烦恼缘下地等即有断欲惑尽不得遍知义也八地一一别缘为八句乃至八地合缘为八句思之可知。
不执上界为我我所故者如外道执梵王为常我即是身边二见缘上界如何言身边二见不缘上耶答不执梵王身为己身常我故不是己身身边二见执梵王为常我见邪智摄谓与无明相应邪智即于欲界先起二见执常我已次后即起独头无明执彼梵王谓为常我行相曚昧不能决执所以非见也问九上缘或自界五部即随增若缘上界五部即不随增答一自界有彼爱异熟等流果即随增色无色界与上相违二异熟地别故三上地细下地粗故缘上不随增也问遍行随眠何宽何狭答?有宽狭遍行唯苦集谛下少分取过现二世狭通四相及相应法即宽随眠通四谛三世宽不通四相及相应法即狭四句分别未来四谛烦恼及过现非遍行烦恼为第一句过现十一使上相应俱有法为第二句过现十一使为第三句未来烦恼以及过现非遍行烦恼上相应法四相为第四句也。
无漏缘者诸行即有为法于此法上得无为名诸行择灭如欲界有为法欲界爱所润摄为己有身见执我等断此爱时显得无为余人闻说还为此地见灭所断邪见等缘以上地法下地爱见等不耽着故下地邪见不缘上地灭也。
于道邪见等缘者爱着自界法身见执为我我所若自寻教或闻他说即由耽着自地行故便拨彼道为无或疑及愚故被三惑缘问邪见缘灭谛即缘自地灭灭智缘谛应不缘上地灭谛答灭智境是悟即缘上地灭邪见境是迷不缘上地灭也问九上缘或是迷如何评缘上地苦集答以所缘九地苦集?为因故不同灭谛?不为因也。
非因果故者非同类因等流果不同于道谛非能作因增上果不同于苦集唯缘自地灭也问邪见缘灭为见缘为不见俱总相缘若不见如何名无漏缘若见如何拨无答应言剩灭但寻教见或闻他说即拨为无缘道亦尔但都拨为无如夜见杌为人等。
六地法智者未至地法智能治欲界治余即兼中间等五地法智治上八地修惑疏唯举中间等五地以此五地全不治欲界故偏举也类智初定及未至中间起治初定名自地治上七地名余上七地准此释问六地法智?相因即缘一时缘五地者苦类忍类智因苦法智生应缘法智时即缘上断智答虽法类智品下答由别治故也。
二初无故者或更有释四谛阙二谛下智二无见修惑中阙不断上界惑初无法智虽治上界修惑不治上界见惑见惑不缘法智品道也问九地类治不治欲欲界三惑不能缘未至地有四道无间道能断欲界惑余三道不能治欲惑及上五地四道亦不能治欲界欲界三惑如何能缘答一六地智四道同故二?相因故三六地?相缘故故欲界三惑皆能缘法智类智法虽亦?为因以治别故如二人相背面不相见法类亦然也问先凡夫断欲惑尽后入见道起苦法智忍应断上见惑答先起法忍观谛为法引类忍断上惑法忍不断上惑也。
即由此因者即由道道谛六地及九地?为因缘一时即六惑九傍显九地苦集?为因故九上缘惑能缘上一地至八地谓苦集不能对治缘一时不能缘八地不同道也。
二种随增者先轨范师说相应随增如城邑侧有粪与水土相和由粪力令水土成秽由水土令粪力转增城邑况身水土况心心所粪如烦恼况法可知。
所缘随增如猪犬于粪秽中眠戏由秽增于犬犬况烦恼秽况有漏境。
无漏缘惑及九上缘惑如白玉误堕泥中不增波也所缘随增必是相应随增自有相应不是所缘即九上缘惑也问过未随眠有随眠增不答定有以有前后二得未断起故若无者异生起善心应离染也设过未二世烦恼上得断了仍名有随眠者如作人停作国王先位由号作人国王一以有体故二以曾当有用故也上界烦恼由无苦果又定力伏故有覆无记性故欲界身边见有覆性者以不障施戒修故如世人有我者为我未来修福也欲界三十六烦恼除身边二见余三十四皆是不善性名不善。
不善惑中婆沙一百一十三此三具五义故谓通五部遮五见疑遍六识简慢是随眠性简缠垢能发粗恶身语业作断善牢强加行是故独立贪等三为不善根也。
无记惑中者即欲界身边见及上二界烦恼全也贪即是爱。
爱上定者谓定上起贪。
见上定者执上定为胜非因执因等慢即执此定起慢也此末师计本师不立无记根一以劣弱故二无教说故善恶猛利即立有部亦云也立无量圣教皆已灭没若无记法力劣却须立根也问记者记者答舍置不答如何名记答以记彼言此不应言即是记也世尊如来命皆是我异名外道改我为世等问佛佛记言不应答也因明无记根便明四记一置(竹吏切赦也设也实也建也上也)。
●论本第二十
世者三世即五蕴法上所系色法即一一极微心心所一一刹那皆有烦恼缘若断一一极微及刹那心心所上烦恼尽皆得择灭今此约五部论据大段说也贪等三及贪等相应无明约缘别法即贪缘顺不缘违等若共相惑如邪见拨无因果顺违皆拨无余准此释共相惑全及相应无明唯意识相应自相惑中贪嗔及此二相应无明通与六识相应慢及慢相应无明唯意识相应今言随增不要现在在过未二世未断二世烦恼上法前后得得在身即名随增以心心所与烦恼及境相系定也自相惑过现二世缘境六识通论以此二世前五识相应贪嗔二及相应无明不具二义一世不遍不系三世二事不遍缘青不缘黄等不名遍行过现意识相应贪等三及相应无明阙事遍一义亦不名遍行虽然贪等是自相惑但望缘三世及事遍即名遍行遍行宽自相狭意识宽五识狭若不生五识亦宽也未来意识相应贪等三及相应无明能遍缘三世约未来众多意识一类众多意识与贪相应一类众多意识与嗔等相应此众多意识相应贪等缚一切事名事遍故疏云意识种类无边所系法流三世名世遍疏言境流三世也或未来众多人意识与贪等相应缘事及三世名遍问如于粪等贪不缘时何名事遍答自相缘惑约自所缘境为事遍不顺贪等缘嗔等亦缘也未来五识相应贪嗔及相应无明可生者即缘一世事不名遍行若不生者有众多五识与贪嗔及相应无明在未来世能系自所缘事所缘事流遍三世能缘五识及贪等即在未来以生相系定得名遍行但是贪望顺境名遍不望违境说。
或有同时参差三世者即一眼识与贪等合缘三境生所缘三境在三世能系眠识与贪等在未来具事世二遍一念眠识上具事世二遍况未来有无量五识合论所以疏云种类无边未来五识与意识别明者以缘境别故也。
共相惑与意识相应种类多故缘一切境尽如过去邪见拨过去现在亦然未来准此说。
现世以不定故者如有邪见拨无过去因未来果不拨现在等有唯缘一世有二世三世合缘随缘多少即系以不定故不说遍行也。
名现正缘能系经部云前未断惑能系三世若有过未二世可论说能系过未既无如何可说惑系能若三世实有即应有为是常住也。
过去色是定共别解脱戒此有漏戒上有烦恼缘勤修道厌舍未来色是定道二戒应勤断烦恼求彼二戒。
若过去色非有勤修厌舍以未来是反难。
以过去去色是有故下顺成未来准过去释也。
既缘过未生心故知有体过未不同兔角无不同现在有能生心心所觉故有体也经部难云火轮生觉梦见兔有角亦能生心应有实体有部通云火轮依实色生觉梦中见兔角由尽同见兔及别见牛角梦想心乱谓言牛角角在兔头上也。
世友者世是天父母生已恐鬼神害故立名言与天为友也问若无用即名过未者现在彼同分眼不拨识无用应名过未世答不然以眼有取后果用故是现在世也问过去同类因及异熟因有与果用应名现在无取果用应名过去即二法同时半是现在半是过去答正理救云据取果名现在过去与果名功能也。
法体有用者用既不离体体既常有用亦应然用若离体即同外道同异句义。
又此作用云何得说为去来今者体既三世皆有不自分三世由作用分三世又此作用云何现在有用过未无用现在更由何法方名有用若更有用便成无穷失也。
且作用中而得更立有余作用者即应现在作用上更有作用用即有过未更有作用不作用作用方无也。
故不许法本无今有下经部自三世道理若不许我作此释即三世义皆不成立也世尊说有过未二世者据曾有即当有说又过未生识者我许缘无生识又我许现在种子能生当果不过去业能生当果又言烦恼缚三世虽无过未体有能缚烦恼种子在身此远通前难此前诸文正理皆有故应捡也。
何事有几等者此通问境识及随增也事即六尘若细论色即一一极微心心所即一一刹那皆有烦恼缘也。
略毗婆娑即此论是也十六境为所缘十六识为能缘也且应知何法等者未辨随增先明境识故言且也释此疏文分二初配境识后明随增也。
苦集修断各五识缘者此第一节无客字长行论文具有也谓苦集下有遍行能缘五部故得相缘且苦下五识缘者自部下十烦恼为同类因能缘苦部若遍行因缘他部及九上缘即不缘苦谛五识中有缘不缘时故论云客下皆准此释也集下缘苦者七惑中为遍行因者即缘苦部他部缘及九上缘即不缘也修部缘者修有三性识善无记中闻思慧觉观谛理及作无我观即缘白骨持息念不善识即不缘就观谛中有漏即缘无漏不缘也。
色界修部缘者初定近分厌下苦等即缘欣上净妙等及染无记即不缘也。
无漏识缘者苦忍智即缘类忍智不缘也欲苦既尔集谛五识准苦说之。
修部五识缘者苦集下遍行即缘彼部若九上及自部惑即不缘也。
色修部缘者善作无我观及苦粗障即缘静妙及染无记即不缘也。
无漏识缘者法忍智缘类忍智不缘修部自缘者闻思观谛理及无我观又如眼等缘色等境即缘也。
色界苦集修各八识缘者自界三如欲界说欲界三缘者苦集下九上缘惑即缘自界缘即不缘修断通三性善作忻上心及无我观即缘余善及染无记即不缘无色修缘者空处近分厌下缘欣上及染无记不缘也无漏识缘者类智忍缘法智忍不缘缘苦集时即修部也。
无色界苦集修断各十识缘者彼欲色界各三缘者准前欲界缘色界说自界三如欲色界说无漏如色界说也。
见灭道皆增自识缘者且欲界灭道各六识缘者此据灭道所断烦恼说非灭道体也苦集下缘者即遍行缘修下即无我观等缘自识缘者不取亲缘邪见等三以缘无漏邪见等是不缘也取重缘贪等即缘者唯缘有漏法也。
色界修断缘者苦粗障无我观即缘染无记不缘也。
无漏第六者唯灭道法忍智缘类忍智不缘也又云无漏识缘灭道者非是灭道法忍智以灭道邪见等体即是苦集故用苦集法忍智智以灭道法忍智缘无漏故也。
色界灭道各九识缘无色十一识缘者亦准欲界说自识即取重缘贪等也。
无漏法通十识缘者前三界十五识境中灭道约所断法论此约二谛体兼虚空非择灭言十识者三界灭道各邪见等三为六三界修部空无我观为三成九无漏识欲界法忍智上二界类忍智为十也此总论无漏不简有为无为也。
如是了智下正明乐根随增义分二一出乐根数二随其所应下正辨随增且出乐根数者所以就乐根明者随作论者意若就诸根明亦准前难若遍二十二根即文繁广遮定婆沙具约二十二根作法先问乐根次问单缘识后问重缘识也定乐根名数有七前十六境中通七部也。
欲修所断及诸遍行者明修部乐十五或随增也且修断四惑中自部随增者五识相应贪及相应无明同时起有相应随增无所缘谓不缘乐故五识相应嗔及无明约自他身乐无二随增义嗔不顺乐故也修断意识相应四惑望缘五识乐有所缘随增无相应随增无乐故缘自身过未及他身三世乐也苦集十一遍使缘修断乐作所缘随增也。
色界一切者此言一切者是总相说色界据实只取初定三定余地无乐初定三识相应乐十四惑随增苦集下十一遍使及修断三惑意相应者唯所缘随增三识相应贪嗔唯相应随增也第三定意乐苦集下共十五惑通二随增苦集体即乐根故灭道下十三惑中观缘惑与乐唯相应随增与邪见等相应故无所缘随增也若重缘邪见等即所缘随增若与乐相应即相应随增也修断三惑通二随增与乐相应起即相应随增若缘自身过未他身三世乐即所缘随增色界三十一惑也已上明乐根色欲色二界共四十六惑随增有唯所缘有通二种随增如前辨也若不取烦恼望乐根并无二随增义也第二明单缘识七十八惑随增此段分二一出识数二辨随增此言识者即是前缘乐根烦恼相应之识后重缘是此缘十二识上烦恼相应之识。
谓欲界四除见灭断者苦集下十一使亲缘修断乐及九上缘惑缘上界乐道下邪见亦亲缘无漏乐道谛体即是乐根缘一地时即缘六地道也修断中不善意识缘自部乐若善意识即无我观能缘自部乐及第三定无漏乐若无记识唯缘自部已上是出欲界缘乐根上四识相也。
色界五部者除灭下邪见等三者此三缘无为不是缘乐识前乐根随增取此三者前约与乐根相应故取为随增此约缘乐识灭谛非乐根故不取也取重缘贪等缘乐识邪见相应乐也苦集取第三定缘自部惑并十一遍使名单缘识除九上缘惑第四定已上无乐根故道下亲重缘惑并得为单缘识也修断三性中染无记缘自部乐善缘五部乐及下欲界五识乐也不取初定三识乐明者此约界明不约地也无色界二善作空无我观缘类智品道缘一即缘九缘着第三定无漏乐也。
无漏第十即见道谛及修所断者道下取邪见等三修断取二者法智类智是也。
此随所应下正明随增者欲界四部有二十九惑者且苦集下十一遍使是缘修断乐识有相应随增重缘贪等即所缘随增道下八惑亲重缘准苦集说修部四惑意识相应是单缘识有相应随增四惑缘善无记心即所缘随增也色界五部二十八惑随增者苦集下亲重缘惑皆是单缘识具二随增也灭下邪见等三体非是乐根与乐相应起不是单缘识故除也贪等是单缘识是相应随增也道下七惑亲迷三惑是单识是相应随增重缘贪等即所缘随增及相应也修断三惑缘善无记识即所缘随增自为单缘即相应随增也。
无色界二部及诸遍行随眠随增者道下邪见等三是单识缘第三定无漏乐即相应增重缘贪等即所缘随增也修断贪等缘无我观善心是所缘随增也苦集下十一遍使缘道下邪见等及修断善识是所缘随增也。
若复有问言下第三重缘识分二一出识数二正明随增。
缘缘乐根识者上缘是第三重缘识下缘字是前单缘识后重缘识缘前单识言缘缘也即是后起心缘前识起也重缘识取遍行者谓遍行不缘无漏乐不得为单识能缘五部缘着道下邪见等及修断善得为重缘识也此重缘识有八十二惑随增七十八如单识数加苦集贪慢四也明随增者即是后念起者缘于前念如苦集下亲缘惑为单缘识重缘惑为重缘余十一遍行等缘此重缘作所缘随增等余皆准此说也欲界二十九惑色界二十八惑无色二十五惑随增也染心与惑相应即是相应随增若缘此染心上烦恼未断所得即所缘随增若断过未烦恼上得是断缚性次心心所与烦恼同一聚在过未世是不断伴性名有随眠若随增即得未断也。
若无记心心所名无染心若烦恼缘此善无记心此无记心方名有随眠故为随增方得名有随眠若不随增善无记心心所不得名有随眠心也。
婆沙四十六云垢不说为漏等者烦恼垢粗不坚住故不信懈怠放逸过轻不为漏等也品类足论上界二缠得为有漏体此论以二义故不说也。
同内门转者正理破云若尔色界缘外色声法外境无色缘法外境生如何以内门因释彼自释第二因云以同类智对治道俱舍救云以内门者据多分说也。
无明漏等与十二支中无明别者此唯无明彼通一切烦恼等也。
三漏前二依主释后一持业释瀑流轭前二依主后二持业释四取依主释。
六十二见如婆沙第一百九十九及二百广明不可具引略出名数谓前际分别有十八谓四遍常论四一分常论二无因论四有边论四不死矫乱论后际有四十四谓十六有想论八无想论八非有想非无想论七断灭论五现法涅盘足前际十八成六十二见也。
四遍常论者一由忆劫初执我世常谓由彼外道得宿命通忆劫初事因此起见执我世常二由忆生执我世常由彼得通忆多生事便执为常三由天眼见诸有情死此生彼诸蕴相续执我世常既得天眼见不断故便谓是常四由寻思不如实知执我世常彼诸外道作如是念有法常有无法常无便谓是常四遍常论常见为体也。
四一分常论者一从梵世来生此界得宿住通便言大梵是常自身无常二闻梵王说大种与心随一无常心便忍许三从游戏忘念天没来生此间得宿住通便作是念于彼天中不游戏者彼天常住四从意愤恚天没如忘念天说此四以边见为体。
二无因论者一从无想天没忆出心便起邪见一切诸法本无今有二由寻思位有今生不了过去便拨为无此二邪见为体。
四有边论者一由天眼下见地狱上见初定执我及世俱是有边二由天眼傍见无边执我及世俱无边三由天眼上下见边由神境通运身傍去不得边际执我及世亦有边亦无边四非有边非无边即遮第三为此第四我及世间不可定说为有边为无边此四一师以身见为体第二说通常断见为体若执有边即是断见若执无边即是常见也。
四不死矫乱论者不死谓无以长寿外道执为常住不死不得生天一不如实知怖忘语故便矫乱答是法应说不应说二不如实知怖邪见故不得生天便矫乱答应说不应说三不如实知怖愚痴故不得生天便矫乱答应说不应说四不如实知怖不了故不得生天便返诘彼若有问言我于后世为有非有便反诘言汝何所欲汝若言有我意亦然此四计天不死是常即彼复计善酬问答得生彼天是戒禁取为体以非因计因故也于后际第十六有想论者一执有色死后生有想二执我无色死后生有想三执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生有想四执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生有想五执我有边死后生有想六执我无边死后生有想七执我亦有边亦无边死后生有想八执我非有边非无边死后生有想九我有一想死后生有想十我有种种想死后生有想十一我有小想死后生有想十二我有无量想死后生有想十三我纯有苦十四我纯有乐十五我有苦乐十六我有非苦非乐八无想论者取有想中前八唯无想名别八非有想无想论者亦如无想说此上总以常见为体七断灭论者一此我为粗四大造死后断灭二我欲界天死后断灭三我色界天死后断灭四空处天死后断灭五识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皆言死后断灭此以断见为体五现法涅盘者一于欲界中受五欲乐二于初定受定喜乐三于二定受乐四于三定受乐五于四定受现法涅盘此五执劣为胜见取为体也。
经部四取皆贪为体从境立名皆依主释问贪等烦恼起时取现行烦恼行相极粗易知如何言难知答一以贪等起时自不知故二是彼流类故三或色法一一极微心心刹那皆有烦恼缘故名微细烦恼在心识犹如人眠难觉知也。
三义释随初一总后二是别第二约得第三约现行说漏有二义住义如疏释流者不顺菩提涅盘正流于生死中流泄过无穷通久住流转二义也。
瀑流者急流烦恼漂有情善品如急流漂物。
和合者烦恼与业合果生也。
为有漏依者四取为因来世有漏法依此生名为有漏依也。
●论本第二十一
问缠既未说如何此言已说随眠并缠答体虽未说已说缠名为漏等及一百八烦恼也。
结九者此九力能于境生系缚有情名结也。
随惑即十缠六垢名随烦恼名即十六皆于感观二类转嫉即感悭即观遍显得十六随惑也。
十缠中无惭愧虽性不善性非自力起悔虽自力起通善恶性睡眠昏沉掉举二义俱无余嫉悭忿覆二义皆具也前说九结今更说五结故言。
又五顺下分五者是数分者别义即三界别故五顺之下分下分即欲界此五共有力令不起出欲界第二说人及界皆名下分也。
由贪嗔二不超欲界设以六行断欲界烦恼尽上生有顶名超下有情由身见等三为障为因还生下界若尔六行道断欲界贪等及身见等三皆断如何论言由三复还下答有二说一由有顶身见等三为缘引生下界身见等故前文言有顶地烦恼为烦恼根二由不断欲界身见等体但断其得故身见等更生也。
三结通三界四部二结欲界五部问集灭下无戒禁取如何说见取随戒取转答此据苦道二谛说或因苦道下戒取引集灭下见取生故说见取随戒取转也。
说断三种摄彼三根者即身见等三彼经言断三结据三根说边见等三苗亦随断举根摄苗也。
异方者涅盘望三界生死名异方恐得涅盘我我所断故怖畏解脱也。
上分者正理论说体有八物掉举等三二界别故即是第三果人名上分此五障不出上二界见惑已断惑兼顺下界生故见惑不说为顺上分结。
上二界爱别立者一过重二所爱别故掉举等三无此能故合立也问随烦恼中何故上二界唯立掉举不立余随烦恼答以障定胜故立掉举为结惛沈顺定不立也。
乐受有贪缚约胜及自身说亦有嗔缚如见怨受乐时生嗔贪嗔同时必有痴于苦有贪见怨受苦贪彼受苦有痴准前舍受有贪嗔不知痴此苦乐舍通三性善无记性即唯所缘随增不善有覆无记二通二随增若缘他身一向所缘随增此言苦乐者忧喜亦名苦乐也又三缚摄余惑五见疑痴中摄慢贪中摄世尊为劣慧人粗相说三缚遮离三染名缚又唯现行不据成就说也。
随烦恼此余者此根本之余也若据随根本烦恼除根本十烦恼外余皆名随烦恼故后门辨从根本等流若以随心王起名随烦恼即根本亦随烦恼也系缚有情置生死狱名缠。
睡眠通三性无记性中通一谓异熟生于善性中唯生得善与生得善心相生故不通威仪工巧通果加行善以加行生睡眠任运生正理五十四约三性任运心引受随能引心通三性今取染污为缠也财法二施得二果不施名相违。
昧略者昧即简定定中取境分明略即简散散取境多故取境少不明也。
嗔即损他命害即打骂等忿即令愤发也。
等流者即随或有力与根本烦恼齐等流即流类或等即是引从根本烦恼引生也约相同名等流无愧作罪怖即由无明力不了因果生带境名惛沈亦由无明不了生。
悔从疑者谓作善了由疑无果故生追悔也。
正理云忿恨别者忿相即大力即劣恨相小用即大也。
谄为心曲五见?曲故五见等流也。
由自在起不随从见惑生故疾等五缠六垢不通见断是修断也。
欢行转释与喜乐二受相应遍六识故前五识即乐第六识即喜相应也以戚行转释与忧喜相应遍六识故五识即苦意识与忧相应已下皆准此释。
唐由虚捐即弃也。
以烦恼势用欲尽时与舍心相应。
谄诳二定有喜舍相应唯意地故惛掉憍通三界憍初二定喜舍相应唯意地故第三定乐舍第四已上唯舍惛掉初定喜乐舍相应有四识故二定喜舍三定乐舍四定已上唯舍相应也正理论云惛掉通三界故与眠悔合立显惛掉亦唯取在欲也问无明一最胜何故不立为盖答云一以力胜余一切烦恼合立为一盖力用不及无明故不立盖二云不说自成故不说也不立慢为盖者由有慢者修善法胜故又高举故盖下转也。
不立五见者一说由执我者修离染故一说以慧为体性据利故。
不顺盖义盖义下转上二界不立盖者一说不是初离染障一说非不善性故随烦恼中不立者准上应知治者不盖食者能盖此五能盖彼二也。
昧劣者取境不明名昧取境力微名劣从用为名也。
??瞢是目不明睡眠之先兆也。
不乐即身心不适悦。
颦申即事业过分身疲劳生。
食不平等者由所饮食过于恒度等或香味触等随有偏增能使食者令心昏眠。
令心沈明者沈即下昧即闇取境不明也。
寻亲里等厌散乱同生掉悔。
前二治沈言光明不言慧后二言定何不言黑暗者可随举一影显?彰。
贪盖食可爱相治不净观嗔食可憎想治即慈悲观疑食谓三世境治即十二缘起欢此论释昏眠掉悔约食治用同合立为一惑贪等力用胜独立一盖余二用劣合立也。
有部释昏眠能障慧蕴约违障说昏眠与慧明昧有别掉悔与定高下别故经部约顺障又昏眠第三障慧蕴掉悔第四障定蕴不顺定慧障义次第也。
他界遍行即九上缘惑九上缘惑所缘即上界苦集起苦集法智忍九上缘惑即断及起苦集类智忍知上界苦集时九上缘惑已断故不断也及灭道下重缘或缘邪见等上起邪见等体即苦集谛于彼断位即灭道法智忍生即灭道下亲缘重缘惑皆断灭道法智忍不知邪见等及起苦集知忍知苦集时即是知灭道下邪见等彼重缘贪等未断故不断也。
遍知所缘故者遍知所缘境时能缘烦恼即断问贪等重缘知苦集谛时不知贪等所缘如何名遍知所缘答虽亲重不同近远有别皆取四谛为所缘境知所缘时亲重缘惑皆断上界亦尔也。
断彼能缘故者自界缘惑即苦集下一切烦恼总名自界缘惑九上缘惑虽缘上界体亦系在自界以缘上界且名所缘谓后念苦集下烦恼缘此九上缘惑生亦能为因生彼九惑断即能缘自界惑时所缘九上缘惑即随断也。
对治起故断者问三界见惑皆由对治道生断如苦谛下惑苦法智忍为对治道缘何断见惑不言对治道耶答九品修惑决定由九品对治道断故说之见惑对治道不定若有顶即决定苦类忍为对治道下八地凡即有漏道圣即无漏道为对治以此不定故见惑不言对治道也。
无间道即断烦恼上得解脱道即持无为上得加行道惑一惑多不定余三道皆有九品也四对治各在一道据多分说如厌亦通三道缘苦集厌患也无间不通余三道持通四道四道皆远烦恼得也。
相应法即心心所同聚相近不可令离烦恼但烦恼于所缘境不生名断问烦恼断时但断自身烦恼如何言于所缘令诸惑断答此是断自身烦恼上得令于境无系缚能名离所缘不同古人贪缘嗔时断能缘贪嗔上得无为也问过去已灭与现相近未来未生与现相邻摄一刹那如何名远答以世性摄故名远三世体性各别摄现在故界过未名远若尔现在与过去及与未来皆世性别皆应名远答过未皆无作用故得名远现在有用与过未世世性不同不名远也若尔无为无用应亦名远答无为现在有得故名近若尔过未二世与现在亦有得应名近答为隔现在名近无为无碍名近者即过现二世应得二名以性摄故名远以邻次故名近。
经部释云过去以得体未来未得体以此二别名远也。
正理救云过未非五识境故又有意识不缘故时分摄故名远不可将无为难无为三世不摄不论远近如虚空遍一切处名近也又择灭于色心二法上得以相无名近无失故经部云凡言远者依相上立过未既无体相如何名远。
大乘经部有漏道不断惑但能伏不现行如石镇草去石即生入圣再断有部有漏即断入圣不退即更不断也无为无胜劣由道有胜劣证有浅深若后道胜进即重得起胜以得随道生故重起得。
此言六时约钝根及次第人说若利根即五时等无练根一时也若无间道即能断若解脱道正证当品无为解脱道名持生持彼无为上得生也若得四果最后解脱道亦名持生亦得果摄入得果持生劣故持生有二有漏道无漏道别也论云六时等约次第得果说若超越第三果人若先有漏道断欲界惑尽依未至地入见道至第十六心超前二果取第三果欲界见四谛下无为四时得一凡位有漏道持生二无漏道持生三得三果时得四得四果时得若上界前三谛下无为三时得前四除有漏道持生道谛下无为二时得修断九品无为不为第三果体一时有得有漏持生一时若根本地入见道四法忍不是欲界断道欲四谛下无为及修断九品无为一时得即有漏持生上二界前三谛下无为三时得道谛下无为二时得也若超越第二果必依未至地入见道前七谛下无为四时持生及后三果时得道谛下无为三时得除持生修道六品无为亦一时得也菩萨先断无处有处下八地烦恼后依第四定入见道欲界见修断无为及无所有处下八地修道无为二时得一有漏道持生二得果时得无处有处前七地见道无为三时得前二上加无漏道持生有顶地四谛下无为及修惑前八品无为二时得第九品一时得也独觉亦凡位断无处有处下八地烦恼尽若未至地入见道前八地见断无为及初定上七地修断无为三时得一有漏持生二无漏持生三得果得若中间等五地入见道欲界见修无为一时得初定上七地见修无为三时得有顶地四谛下无为及修道前八品无为名二时得一持生时得二得果时得第九品一时得谓除持生一也问如超越第三果人欲界修断第九品无为得为第三果体不佛独觉第二果修断六品无为准此难答既不重印不得为二三乃独觉果体佛即不尔许为果体以自在故如得灭定若不尔者应无为果体少无觉果无漏法王初登觉位万德来朝又如根本地不是欲界重印道欲界四谛下无为不得为第三果体修道九品无为不得第三果等体准此释问佛与独觉因断下八地见修惑尽缘何独觉从初定至无处有处即重以无漏道印菩萨即不起耶答佛利根故从见道后直断有顶修惑独觉准正理一百二十六从初定起无漏道重即为势方能断得有顶也若尔麟觉及佛不断欲界见惑即同利根如何重起四法智忍耶答如次第人起见道必具观四谛方断见惑以初起难修道随观一谛即能断修惑以非初起故麟角及佛虽不断欲界见惑以初起无漏见道故起四法智忍为方便引四类智忍也。
遍知以无漏智为体旧云九永断智智即知遍智永断即断遍知智为能证断即所证所证名遍知果取因名也问修道是智可名断遍知见道八忍如何名遍知答是智眷属亦得智名如臣作时亦名王作若言见断即得六果若见道即五果第六是修道果也问身见等三初果即断如何第三果方得五顺下分结尽遍知答据五下分结都尽处得遍知说无失又取身见等三下所显无为为此遍知体言五顺下分结尽遍知义亦无失正理论释五下分次第人五中断二超越人断有顶身见等三二人合说也若色爱尽即唯色界修惑尽一切结释遍知准五顺下分释上二界见道烦恼治同合立遍知也。
于中忍果六者问如超越第三人第十六心时不取上二界道下遍知以结集为五顺下分遍知故第十六心时得五顺下分结尽遍知此遍知即是第十五心忍果兼前忍果六即得士如何论言忍果得六答婆沙六十三说五顺下分许是忍果论言得六者约次第得果人说若并超越即得共得七种如下舍五得一即是超越得五下分果也。
余三智果者法智许容得三类智得二世俗智得二今言智果三三种智合说也。
未至果一切者未至等六地有见道又未至有九地名有九品无漏道并有漏断欲界惑有漏道故得九遍知果也。
有部正义根本入见道者先断欲界烦恼尽更不断欲界见修惑又根本不是欲界断道如何言别引无为得生今起四法忍者与四类智忍为方便中间地亦五果也。
圣九者九地皆有无漏道此依未至地入见道者说菩萨因中依第四定见道位成上界见道二果修断中成一第十六心时修道破前二立一五下分故无觉果位成一谓一切结尽麟角准前菩萨第四定入见道说部行依前未至入见道因位在见道中成五见谛五果若根本地入见道者即唯成上界见道二遍知果至第十六心修道时破前二立为五下分遍知起一百二十六心重印色界四地并得色爱尽遍知果位成一切结尽一遍知也四沙门果中初果向五初果及第二果向并第三果向皆得六第三果得一第四向二果一若超越第三果未至入见道向五果一若根本入见道向二果一超越第二向果六也问如超越第三果人至苦类智位三缘即具如何不立遍知答此据次第说至位方立也超越人未得欲界集下无漏得若依根本入见道不得欲界见断三也问如何见道三缘立遍知修道即四缘立答见道唯染修道通染不染上无为为体同类修道能缘烦恼未尽相未显故不立遍知若至后超越界相显方立遍知也。
双因越界别者如四定断修道染断初二三定烦恼尽时双因必定未得越界无色亦尔也二缘具故方集遍知得果越界二缘相对四句分别有得果不越界初果为第一句初果第二果是越色界为第二句第三四果为第三句第四句可知得遍知不得果四句分别准前可知。
不还果人生第四定成就乐根及生无色界成色爱尽遍知故知起重遍知故知起重印道也有舍一得一即佛麟角舍五顺下分得一切结尽一遍知也此门说得遍知兼舍者有二意若进胜道舍劣即舍名不舍体也若退失舍胜得劣即舍名体俱舍起或退一说据起或至生相一说起惑至现在方名退也。
俱舍论释颂疏义钞下
京兆西明寺沙门 慧晖 述
●论本第二十二 贤圣品
释此品疏分二一释名二分文解释。
贤和者即事和。
圣正者正即涅盘理圣于此正得决定故说文云有多才以行谓之贤桂菀珠藂云无事不通为圣依仁王经地前名贤地上名圣即三贤十圣五位修行此论即七圣八圣七方便为七贤四向四果为八圣亦有五位修行前三方便为资粮位四加行为加行位见道为通达位修道为修习位无学道为究竟位也。
颂烦恼等断者等取相应俱有法与烦恼同断然断必由道力故得者断即无为法也正理论第二云若一刹那心能顿断九品即无漏者有漏道能一刹那断五部下上上品等应是无漏答五部合断俱时厌易若当谛别断一时九品即难也问空非二灭何故非四谛摄答若法是苦果苦因苦灭苦对治者立为谛二灭非四位故四谛不摄又无为法故非道谛摄无记故非灭谛摄无漏故非若集谛摄更有一释如上卷已述婆娑问四谛若依实事体即有三苦集一物故若依因果即有五部道有因果故若依现观即有八谛上下各四谛故答依因果道谛同出苦合立一若尔苦集同趣如何不合立一答以行相别观故若尔道谛行相何不别观答依谛信故如邪见谛无集即无过去不谤现世果故苦集谛下行相别观道谛谤因即果所以观道谛行相同信准此也问四谛凡圣同观如何唯为圣谛答圣知实苦等名圣谛凡观苦谓乐不名凡谛若尔何不就颠倒名凡谛答圣见知不颠倒得名圣谛凡见不知颠倒不名凡谛如外道言我见世间无一目者尚苦况涅盘中六根皆无故观为苦也又六行道初观欲界为苦等观初定为静等若依二定即观初定为苦等行相不定不名凡谛也圣者由得圣智一得已后不退故所观境随能观智亦名圣谛凡人后观不正故不名圣谛也问四谛皆有四行相观如何四行相观苦但名苦等谛不名空等谛余缘三谛准此答依不共立名如苦唯有漏果法上立具三苦故余三不定无常通苦集道谛空非我通四谛集名唯是能招苦果故若因生缘通无漏道灭名即局灭谛静通有漏定及无漏道妙离通道谛道名唯显向涅盘路故如通世间道理行名通有漏出通灭谛故皆不立谛名也诠部说灭道一向名圣谛唯谛故苦集通凡圣观亦名凡谛也五受中苦受是苦如何有漏法皆名苦谛境若但乐无处苦即似苦相非定别有苦生行者即四相举无常灭相胜摄余三相也有部异师释乐少苦多正义以就行苦皆苦谛摄许有实乐若经部以三因故乐亦是苦也经部四爱为集谛一现有爱贪现在果二后有爱即贪未来果三与喜俱行爱即已得物上转四彼彼随乐爱即未得物上转前二缘内身起后二缘外境生有部通云就胜说爱为集谛也问四谛二谛相摄云何答二摄四四摄二不尽二摄四者苦集可破坏即世俗谛摄实义即胜义谛摄道如船筏可舍即世俗实即胜义灭即胜义二灭亦胜义摄二灭四谛不摄世俗与胜义俱通漏无漏也瓶水等名世俗者可破坏故名世显在俗情名俗瓶水等未破折时望彼俗情边是实有名谛也经部师无漏等智取法不颠倒名胜义余智取法先观为乐后观为苦等名世俗智大乘四真四俗一假实二理事三浅深四诠首一瓶军林等二蕴处界三四谛四二空真如五一真法界初唯俗后唯真中间望前即真望后即俗广如彼述欲入圣位先观涅盘德厌生死过患亲近善友发戒定慧等闻慧观法如初学浮常执水况执文观义思慧如曾习能暂舍木况暂舍文观义修慧如久习者能永舍木况全舍文观义依生得慧及生得善闻教发闻慧等闻思等慧唯加行生修慧通三得也。
前二易可成者即身心远离由不贪永等正理云已得衣等若多若少若粗若细更不希求名喜足旧云知足也不广求多少妙衣等名少欲也问无色界无衣食贪等色界无欲食如何有前三圣种答无色无有怨境得有无嗔善根虽无衣食等何妨得有无贪善根喜足功能又色界有对治四贪道无色有厌患及胜进二道于身等不贪衣等亦不贪也衣等为缘能生众圣名种也婆沙一百八十一云乐断无间道乐修解脱道又前见道后修道也正理云问第四亦治嗔等烦恼何不取无嗔等为体答理实应尔以前三用无贪为性故第四亦同前三无贪为体也婆沙一百八十一云问喜足少欲皆用无贪为性如何喜足为圣种少欲非圣种答喜足于现在不贪难故立圣种少欲未来未得衣处不贪易不立又正理云喜足不求立少欲更求不立又外道有少欲滥彼故不立也问如何缘衣等无食是无漏性耶答圣道是无漏衣等无贪为缘引生随所引圣道亦是无漏也问如何不说药为圣种答于药不生贪故又病人方食非一切人皆食又摄在前三中故有在食中如患势食葛粉有在卧具中如患冷着桝在卧具有在衣以树裹腹也广即八万四千中即五停心观多贪不净多嗔慈悲执我十八界愚痴十二因缘恶觉数息观恶者有二也依近对治门说不净观治贪远即通治嗔等烦恼余皆准此说也若别治即四对治门今据通治故辨骨隙也供奉谓折旋俯仰即自身供奉他人有人传谓他人供奉自身及缘他显形色妙触起贪皆非理观修骨锁于自身安心等故知四贪约自身上起也正理论云此钝根人修先观外人音瘀后方观内身若利根者先观自身皮为外边缘内三十六物等也不净观不断惑以缘小故如五识为同令缘一地等方断惑也又三作意一自相二共相三胜解三中共相断惑也婆沙三十一评家以无贪为体同时通四蕴五蕴缘欲界色体修不净观不缘色名字是善性约行相名不净也问此观遍缘者如阿那律不观天为不净舍利子不观佛为不净如何名遍缘欲界色答胜阿那律者能观天为不净佛还能观佛为不净也婆沙云初起在人后修成就生天亦得现行一说初后皆人中此论同前说此胜解作意相应唯缘自世如五识缘境不生通缘三世也婆沙云非生得是加行得通离深得离下地染得上地不净观后由加行方得现前异生上加行独觉中加行声闻或中或上加行也唯近分舍者唯舍受放欲界苦忧喜乐初二定喜第三定乐能生寻放也正理云菩萨独觉自能起声闻因说方起也出入相兼数共成十也。
心随息而行者息从唯心齐髋髀胵乃至足指出一寻等随所至方也。
以息是身一分摄者四大成身息即四大中风大摄至第五位六处满方有息也息依心转无心无息若有息者身在欲界入二无心定应有息也若身在欲界及初二三定入第四定以入定无粗心引彼四大遍住身分无毛孔开也问第四定有外风如何无息合第四虽有外风以彼依身不容纳故正理论云入第四有漏定引彼坚密大种遍身造无表可言无毛孔开若入彼无漏定即身生处四大造无表既非坚密如何无毛孔开答造无漏无表虽是生处四大摄而极微细与彼相似故无有过也问生第四定既无毛孔开如何发语答由倾动故亦能发声如机开声岂由毛吼有说咽喉上有毛吼有说发语时毛吼即暂开破后二说云感得无毛吼身如何发语即开也。
俱舍慧晖第五
俱舍论释颂疏义钞下末
京兆西明寺沙门 慧晖 述
●论本第二十三
自相有二一自相二自相中共相十处各生一智名自相共生一智名共相乃至观色一一极微即自相同青等即共相受等亦尔无表如何答此说碍色不说无表也与五停心观中不净别者一体不同前无贪此慧二治不同前治贪此治四颠倒三行相不同四缘境不同前唯色此通心心所也。
有非俱有者身受心法中身及法二有与念住不俱时也有部释慧为果念为因论主慧为因念为果同时因果也四法一一别缘为四句名不杂缘二二合缘为三句三三合缘为二句四法合缘为一句杂缘也四分善根观一一谛熟方改易观暖顶忍三各有三品次第转生若未见六行道断欲界惑即思引修慧若先断欲界惑即从修引暖等也大乘暖等名明德明增即顺无顺无间定也暖位观所取空顶位即所取空顺能取空忍位有三品下忍印所取空中忍印能取空上忍双印二空也。
如人顶者人顶身中最高显动善中胜若山顶即进退中故也忍者谓信信许四谛故前二虽信以退故此位不退偏得名忍世第一更胜不名忍者以中上忍不具十六行及四谛故况世第一也。
无我非我别者无我即色中无受等非我即色不是我等也十六行相互相违不可得起一一即行修余行相皆是得修未减八谛缘时八谛下所减行相亦起法前得云也。
与欲苦四行相属如名次第拟宜相当者德光论师梵言瞿拏钵剌是中印度袜底补国人是西方有学圣人于本国造百余部论如留无常入见道者于欲界及上界苦谛非我集下缘灭下离道下出共有八行相故名拟宜相当系属定第一周一时减苦下空集下生灭下妙道下行此八行相第二周减苦下苦集下集下灭妙道下如此八行相第三周减余八行相不减即三周减行留余八行相入见道者准前说此上两说同释婆娑文十六十二八四行相十六行相约未减道时说十二即约减道谛时说德光约第一周减八行相说余准此说光法师取后说宝法师取前说破德光论师言准正理论言七处善观观色苦色集色苦灭色趣灭行色味色患色出离既更不观道故知从后除道下三行及道谛缘方不观也又我见增者留无常入见道如何于余三谛下缘离出等行相与苦下非我同时减也问世第一法名胜者为都胜为分胜若都胜者岂胜世俗智见道眷属故若分胜者暖等前三皆分胜故应名世第一答此法于有漏中都胜能开圣道门世俗智无此能故不名世第一又世俗智因此世第一法方得生也问现在世第一法能引圣道名胜未来无力能引圣道应非第一答未来顺已起者亦名世第一法也问同时随转色四相不作等无间缘应非世第一答同一生住异灭果等故亦得名第一问如何世第一法与苦法智忍作强等无间缘答具四善故一品类故同见道是上品等故二无量善法所生长故三生六十劫等三性相同故性即同以慧为体相者若世第一法作苦行相见道亦尔四为此苦法忍广修暖等加行故也问如何能得得作沙门果体不得为四善根体答沙门果据成就说所以得为体此四加行据等无间缘此得非体以前后不定故不同生等及定共戒以同一果故若得为暖等体暖等上法后得常在身应常起暖等既得果如何成就加行道也。
三道名决择此四能顺是因三道所顺是果顺之决择故依主释顺决择即分也北洲色天有胜依身以厌心界故若三恶趣有胜厌心所依身界故人天九处身具二义故得起暖等善根也。
第四善根天得初起者即约人中修前三乃命终生天更起暖等便起世第一法前三六天不能初起有胜依身以厌心界故人中具二义四善根皆得初起也。
女界得二者以前三善根时长容转根如女得女善根得而成就在身亦现行得男善根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现行男身得二准上释第四女得二以女身界容转成胜身男于上忍已得女身非择灭故男不得女善根女男得二如得别解脱戒各容悬发得二也失地舍者如依初定起暖等命终生二定方名失地若生初定不名失地故不舍暖等此四是有漏善为满业不能为引厌背有故也异生无见道资彼暖等善根故命终舍也正理论云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即是先凡位断惑欲尽后起暖等以根本地止观均平现世得入圣有说必至涅盘婆沙第六必入见道未至中间起暖等者以止观不平不定入圣次第得果者决定依未至地入见道也。
舍了再得非是先所舍者如别解脱戒舍了再得非是先所舍者也。
遇了分位者即了五位修行次第者为说修暖法次第修顶从顶生忍准此也。
于卵湿生者以遇多遇痴故得圣后不受若未得圣前即亦许受如世罗等问顺解脱分亦必至涅盘与暖何别答前解脱摄后即决择摄前散善摄后即定善摄前七方便不摄后即加行摄后修十六行相前无十六行相此慧为体前散善有此别也都有五义一必至涅盘二不断善三不造逆四不随恶趣五不退暖位有前一顶位有前二忍位世第一具五也无想大梵僻见处北洲无见道扇??等身劣烦恼故。
第八有等者婆沙论等取色男一处二生业于色界十六天一处受一生更不受第二生于第二生得非择灭欲界第八生业色界第二生业障得上品忍世第一在现在作等无间缘引苦忍法生世第一于见断烦恼上得非择灭若尔异生即是圣人世第一法法现在时有见道上得故答但苦法忍在生相虽有得在身未成就不名圣也声闻下独觉中佛上修声闻忍毕许转成部行独觉不许转作佛菩萨修因往恶趣故也部行独觉起暖顶同声闻许转成佛也。
一坐者更释上佛及麟角忍位不转所以有说从不净观修也。
三乘转根同异者前二乘因者一厌共求寂大义因也异者一行因久近证果迟速声闻三生六十劫独觉四生一百劫佛三无数劫一福德厚薄身有好丑声闻无相独觉容有三十一相等佛有三十二相三根有利钝入法浅染即三兽渡河喻四慈悲厚薄去住时异即三兽被围喻五事中利益身口不同独觉身业神通声闻菩萨通身口业化六得道时分得时取悟声闻待时及教独觉待时不待教佛亦尔七断障生死证时观境异二乘断一障一分段生死菩萨二障皆断声闻观四谛四威仪中得果独觉观十二缘菩萨观万行后二皆坐得果八依道及身遇佛依地异独觉无漏道证声闻初后果无漏道证中间二果通漏无漏道证佛唯此洲身独觉三洲身得声闻通三界身得前二果依未至地证第三果通第六地第四果通九地部行独觉通九地证麟角及佛第四定证部行与声闻通见佛及不见佛麟角及佛不见佛九用心多少异佛麟角三十四心部行独觉一百六十心声闻无觉十八心念初果十六念中二果一无间道一解脱道也解脱是果分是因顺之解脱顺解脱之分依主释种解脱分善正理论云遇佛不遇佛男女皆修得也。
若三生者前说根本起四加行即现身入圣如何说有三生俱二生得答若今生根本地起暖等者必是前生先近分地起暖等故说三生也问三生与六十劫四生与百劫谁钝谁利答皆通钝利时多少不同者由厌心胜劣故有时长短若三生是利佛时最长应是钝根问独觉先断无所有处下八地惑尽第二生依第四定入见道二生即得果如何论说四生答前世品说独觉一说是凡夫修一说是前三果人准次前文得上忍犹不可转况前三果人许转总说三生及四生共得声闻及独觉果亦不可定配也问六十劫百劫取何劫量答准菩萨三无数劫取火灾劫二乘亦取火灾劫数成六十劫等若取增减劫者即如今有人种解脱分向后至坏空成劫中第九劫即满六十劫三洲六天未有有情何处得果准此取火灾劫数成六十劫等也。
举后等流者即后智是忍等流果合先举忍后智合先智后忍言先举智果显忍因是无漏简七方便中忍也忍言谓信先无始来于苦谛执我我所等今得无漏智知苦谛无我我所信唯有苦理名忍以欲界在下是粗苦果及散地故先观后观上二界苦等同定地故合观也婆沙第三有三说一云苦法忍于未来世能灭异生性现在断惑得如灯破闇现在生相破闇现在烧炷势气隔彼异生性不生故有部未来三法有用一光明二生相三苦法忍有说世第一法能舍异生性虽是有漏如乘御调象等或可二共舍世第一法如无间道与异性生俱灭苦法忍如解脱道与异生性不成就得俱生此论同此说也无间道虽与惑得俱惑得无力引后惑得至生相也解脱道在生相不被当品惑得碍名正解脱至现在名已解脱也大众部见一谛时即观四谛者如见苦谛时此知苦因名断集证苦下灭即灭谛修苦下道即修道也苦谛下具四事业余三谛各一事业谓断证修也破云若见苦时即见四谛者应见共时即名初果等既不许然故知非也。
如修曾见者第十六心名修道如彼以后修道见已见谛故是修道摄也。
难意者第十五心道类忍是道谛理至第十六心方见道类忍第十六心见第十五心亦是未见今见如何第十六心修道摄即答约谛即第十六心已知八谛理不据第十五心一刹那未知名见道摄又以果道摄故如余修道若尔应如余修道有退答以任持见道无为得故亦无退若尔住持见道无为得应见道摄答有大过失修道等皆持见道无为得岂皆不见道摄经部师第十六心是见道摄比量云以智摄故如余修道七智有部是修道因云以果道摄如余修道也。
难不名后三向者初六人除具缚人次三人除断六品人次六十四人除断欲界第九品一人也。
后七地不言具缚人者离下地染即是上地具缚人也。
根本烦恼有下中上名下三品下贪缘中境名下分成九品者约缘上中下三境起不同分成九品下贪缘上境起名下下品下贪缘中境起名下中品下贪缘下境起名下上品中品贪于上境起名中下品若于中境起名中中品若下境起名中上品上贪于上境起名上下品中境生名上中品下境生名上上品也。
断见惑了欲界有九品修惑共润七生故约极多方受七生有一生二生得无学果者至后门辨至第七生断三界修惑尽即得无学果问遍没那含更受十六生如何但言七生得无学果答准下论文必经欲界生圣不往余界生又前文言第八有等等取色无色一处二生业不受第八有等即七生类色界一处一生业即遍没那含是故知七生人不得上二界受生上二界受生者不得欲界受生两类各别得初果了便断欲界修惑尽得第三果生初定等是十六生类也。
如七步蛇者由毒力不越七步四大力不减七步第四日疟即隔日定发也。
以不生长退堕业故者初果人不造三涂业若先有决定三涂业忍位尚不得况得初果也。
●论本第二十四
问颂中说三四品即摄三二生何故别说三二生耶答如初果中十六生类虽断三四品有受多生一间受一生现般断三四品不受生以不定故别说三二生也。
若凡位断六品惑入见道者不起重印道不得无漏根不具三缘名一来向不名家家也婆沙许断九品修惑一一品皆得出观以初无间道不得第三生非择灭故三不得四等若许于断第五品应即得第六生非择灭故也此疏释九品润七生即别配品数定是光法师释若宝法师即未断第九品共润七生如上上品有润七生力乃至下下品有润七生之力若断前品了即后品独润七生不满七生者亦七生摄若尔不满七生即七生摄家家不满三生应家家摄答七生不具缘满与不满皆七生摄家家须具三缘要具三二生方是家家摄也正理论云得圣后皆不造引业许造满业婆沙五十三有二说一说同上不造引业一说许造如五净居天何业生故知须造前师通云是漏无漏定资故业顺决择分尚不造业况得见道岂有造业初果七生亦是故业惑也圣者有漏道断惑有分离染许命终有无漏定任持故凡夫无分离染有命终理以世俗道不坚牢故出定即退若初果人立誓入定断欲界上六品惑了方出定即于六品得非择灭若出定要至第六无间道方得六生非择灭此既断五必断六断五品时何不于六生即得非择灭耶答断五时必断六以第二果容有退故未得六生非择灭也疏中间断上上一品即五生家家断上二品即四生家家断五品即一生半家家何故无耶答中上名三品同一上品及中品故同必断六品也婆沙有天七人七乃至天一人一等受七生据人中得道人中入灭说前文四七二十八生此论文与婆沙同也天三人二及人三天二释断欲三品三生家家天二人一人二天一即释断四品二生家家此据得果入灭处不同也圆寂即涅盘前三果四向得自性涅盘不得余二涅盘至第九解脱道证八十九品无为为二涅盘体身智在显有余身智无显无余也得初果了却断三品更受三生若断劫四品更受二生前论言七生约极多说若极少说现生即得无学果中间多少如理思之先凡位断三四品及七八品惑入见道至道类智不名家家及一间以阙根故也。
彼往天上一来人间者此约人中得第二果有下三品惑共润人天各一生往天上受一生却来人间便入涅盘天上得果却来人中准此说也。
凡位断九品惑阙无根缘若现般那含阙生数皆不名一间也。
越第九品惑等流果者第九品是前八品等流果断此第九品惑尽名越也问欲界死受色界中有有有中般涅盘初定死生二定等何故无耶答欲界有胎生苦苦厌心胜在色界中有中故有中般色界与上相违故无中般若尔前二果在欲界何故无中般答中有身微弱于欲不善惑难断自地无圣道在本有位尚不可越欲界无况在中有前文引中有不能断不善惑随生彼地起彼地圣道不起余地也。
经部先无行后有行者有速集道不由功用此释先说无行所以无速进道有功用行是有行故后说之正理论云有行无行先后皆有经说我以有行可尊故先说无行后说也又生般有行无行皆约有余涅盘说不约无余涅盘说以色界于舍寿不自在为不具缘故也。
又流者行义有二上行乐定乐慧二果往色无色别也问退上三定生梵众天得作全超等三退上二定生少光退上第四定生少净及生无云皆得作全超等三不答婆沙一百七十四说一说不得以依十六天建立全超等三上地有缺减故一说得作半超一说三种皆得也问乐定无色空处生得作全超等三不答亦得作三种也异生虽有上行以还下生不名上流也。
全超等三种人虽于下诸地得涅盘不妨以色究竟天有顶天为极处也且造超业及生后三业据定业说理实亦造不定业也问如色界圣人造五净居天业命终即生名生业如何名后答对中生业说理实亦造中生业此言造业约凡位造业不是得圣后造业也。
中般分三但由惑根者中般分惑分三品下下下中下上根分三品即上上上中上下故由惑根分中般成三也。
生般惑三品者即中下中中中上。
根分三者即中上中中中下由惑根别分生般成三也。
上流分三其由惑根业惑三品者即全超等三如次。
上下上中上上根三品者即下上下中下下由。
业分三品者即全超等三受生有多少故。
谓全超业下释也。
唯行善事故名善士趣前二果有妻室无学虽唯行善以无趣向故非善士趣也。
又前二果为趣或上或下生此七唯趣上生故。
又一间以人中有一生或上下不定不立此名也婆沙一百一十五云问何故上流不别立答中生二种名受一生行相难知故分上流受多生易知不分又中生时促易建立上流多生难建立合立一也婆沙又言问无色不还五事胜一地胜二界胜三损灭色蕴胜四定胜五烦恼少胜何故不立善士趣答彼非粗显难可了知不立也。
亦有此等差别相不者此前二门约色界受生五不还有此差别此文约欲界经生圣如色界有七九不还差别相不也言不往余界不言自界自界许受多生经生多时即是练根淳熟也昔凡身得初果经生于圣身上得二果等名胜依止也。
先一无漏一有漏似无间道后一无漏似解脱道者第一念心断入第二念定定障第二念心断入第三念定定障与以五蕴为体二前心与定障俱时灭后一无漏心如闭户也问感五净居为资故业为更造业若资故业即不合言前后无漏资中间有漏若更造即圣人如何更造后有业答以有漏无漏定资故业感净居天即资无始曾得第四定业如前引婆沙文有二说此疏言无漏势力熏修有漏是许造业也此疏说六心更起三心为六心等是第一师义第二师说更别起六心乃至十五心等又五品中间通出定不出定也又六品心不要相连起也正理论云为定感净居为业名定应不用业若业应不用定答俱由二力感净居也问修下三定有几品心答一说有三谓下中上如是说者亦有五品心若有五品心应有五品果答虽无五品果有五品果根若有五品果即下三定有净居天也。
灭定无心极似涅盘依身证得此定名身证论主释证得出定时有识身静故却缘彼定言极似涅盘也佛告给孤独长者福田等依无漏三学法上立灭定非是无漏法故身证不入也问何故俱解脱得入答无学以身解脱故有学身非解脱不立也。
依因无故者依即因与圣为依因也出定后法后得在身亦名身证也第九无间道力能断三界修惑以先断故不断第九品如大明出少大闇皆灭也问非相见惑见道能断见道应是金刚喻定答以九品合断势力师劣劣惑断道非金刚喻定也未至中间四定三无色皆有金刚喻定以九地皆有断非想地惑道也问钝无学未得利无学钝无学应名有学以更学利故答不得别果及功德故非有学戒定慧三为所学体也。
因名乞士果名应供唯识云应以永害烦恼贼故应以永断分段生死故应受人天广供养故也问何故离欲修道染立二果色无色修道染立一果答欲界惑不善性难断难破难可越度故立二果色无色与上相违也。
见惑断立一果修惑断立三果者见惑易远离立一果修惑与上相断立三也。
既圣离八地修惑各别二得义唯凡夫有漏道但引一得无漏离见惑及有顶地修惑但一无漏得以有漏道不断有顶修惑名不同所作虽断下八地见惑以见道不断修惑名不同所作也。
利根圣人第九无间道即起法前得得二智先起尽智者由先愿烦恼尽故先起尽智无生智后合有俗智此论略无正理则有钝根尽智长时利根无生智长时尽智金刚喻定后第二刹那生也。
今名四果名沙门者全取无漏道名通无间解脱是有财释有漏道虽能断无所有处下八地烦恼尽以断不尽故有诸过失非沙门性也。
至后果位起一类得得前无为非是总一得一一无为皆别有得也练根五因具故亦名得果得利果故后三果皆具五因有法后得得前八智十六行相或已得名得也无漏道名沙门性引无为上得生证无为为果正理论云初三果越欲界故立后果越上有顶故立也真梵简初定假梵王八支圣道名法轮转至佗五人身摧烦恼贼名转法轮也相传释降未伏故即见道镇已伏故即修道此释不得不顺论文法轮唯在见道今释降未伏故即八忍镇已伏故即七智皆在见道故唯初成道及涅盘时有地空天神唱名转法轮者以至初后故非余不转中间但名说法也世尊转者约能转人说理实是五人法轮也问如何不名断苦但名知苦答凡断苦者但断集因即后苦果不生不可断此身身即是苦故问四谛下各有四行相如何但说知苦等不说知空等答理合如是知苦苦四苦名不共标之既知是苦即知是空等也经部约三道能诠教声名法轮以佗人闻教得悟道故三周巡四谛名十二行相问既是正转如何前名已转答已至转初名已非是转毕名已也正理通云此与八圣道为入门故非法轮体也。
●论本第二十五
预流有七生及家家那含约随信行有一亿七万七千三百九十人第四果亦有差别此时不时等二解脱以无漏相应心胜解脱为体因位胜果位名解脱婆沙更有一说三生得名时以修道劣故六十劫得名不时以修道胜故如佛三无数劫得也又此二名有二名一心解脱即离贪二慧解脱即离无明也。
明六无学前五先说从生后结名不时即先结名后说从生作颂文便也。
退法学无学二位皆下故先有也有部说有罗汉名高底迦由钝根故六返退第七返证得恐更以刀自害故知退也大众部等四部说初果退以初得劣故也此宗初果初得无退以初得故退无所取义准超越中间二果亦初得无退初果及超越中间二界通钝利根以初得故不退见道烦恼缘无事生事者体也如执苦为我等苦中无我体亲重二感皆缘无事也。
修道贪等于事上生二事者观也可观亲好丑等生于中非无此相故知如色等可见闻等又解见惑审虑生修惑率尔起退也经部说初后果圣道所证不退中间果若无漏证亦不退有漏道证即许退也。
五从果非先者即是简去二道性同取不同者许退也心所即四禅定许退佛言我说不动无学无由便随定有退果义既是不动法如何退定也果退不命终向中退许命终也正理论说不净观无贪为体从此入圣有退持息念入圣无痴为体无退无痴即是慧故又三列有退有退缘故天等六欲天即无退阙退缘故又与顺退分定相应心即退顺住分定相应心不退又乐定退乐慧不退若全离欲即善无记心皆能起惑若分离欲即通三性心起惑若尔无学已断染如何有退分定答顺住分定中少分顺退也性退不起染果退先起染后退果也仆(扶北反又)匹豆反也觉无学转根加行道通曾未曾得无间解脱唯未曾得加行通漏无漏无间解脱唯无漏道未来修者亦尔加行道学无学各一无学第九解脱道通漏无漏以修一切地功德故也。
学位见惑所发九品无知无覆无记性障利根九无间道引生断也问转思等成护如何不成利答无知多品未能总除故不成利但是转彼劣性成利根名转根不是舍劣别得利根也。
初二果依未至地第三果依六地初二果转根与得果地必同后二果或同或异也。
容舍果道者位求果道故果转根舍果得果住向转根舍向及果所得唯果唯求果道故故致容言如第三果转根加行无间解脱道皆第三果道摄若住第四向加行无间胜果道摄解脱并是第三果道摄既练根第九解脱道第三果道摄故有学依六地也问解脱道已至涅盘果胜进已过如何名道答同加行类故或从前至后皆是道故或趣无余依故名道也灭定是第八解脱名解脱也不艰辛任运转释乐名也艰辛转名苦非道名苦通行唯是无漏道不说有漏道色界以五蕴为体无色四蕴为体迟速因人通行因法依主释若总因法即持业释也觉有三义自觉觉陀觉行圆满如次简凡夫二乘小菩萨尽无生智名菩萨。
三十七是分分者因义能趣菩萨之分也婆沙三说一说同此一说开戒为二有十一正命随前二摄一说十二开戒为三婆沙更约七十五法废立繁而不述。
觉分不说心王者心王缘自相觉分缘共相又觉者是心所不可心王补佐心所也又立喜不立乐舍者觉分行相猛利乐舍凝滞故不立也。
四正断者已生恶修律仪断上得未生恶修断断上得断字是即道已生善修防护善法断恶法未生善修修习断断恶等修习善令生所以四种皆名断也问已生善一品一念如何更令增长答经说顺住分增长说胜进分也问欲界有恶可具有四正断上二界无恶如何有四正断答虽无恶法有彼功德又彼无所治有能治道故无色有远分及持对治若尔有学有染可具有四无学无染如何有四答同上二界说也欲勤等四共定相应与神为足有余师说神即是定欲等四与定为足举果就因名神足也问信等五根何故先说为根后说为力答劣为根胜为力可屈为根不可屈为力胜劣有别义别者能生名根能断名力不动为根不屈伏为力。
五根五力次第者谓于因果先起信心为果修因次行精进由精进故念住所缘由念力持心便得定由心定故能如实知是故信等如是次第也。
念住等三助伴出体通一切加行善今言慧等约胜说也有部举念住为初尽无生智为后也觉分在修道断有顶惑近菩萨助胜也。
初定一切者约前后位共有三十七一念中即不共具以四念住等定不俱时余容俱时有也。
觉分转者从念住至无生智名转无漏慧观证见四谛理名证在观缘三宝及戒起信名净信即名净出定后天魔梵魔等不能破坏名净也。
于佛等者于是境第七声戒是自内证不言于有漏慧有烦恼缘不得名净唯取无漏慧缘三宝法及戒也。
四向四果八人有为无漏五蕴尽无生智为佛僧体五分法身等皆在道谛摄见道谛时起法前得得之菩萨独觉道者菩萨唯有学十方界唯一人独觉取麟角部行同声闻也此四次第依出定后义次第说不依证时次第也。
圣所受戒者受以信为体十五心中皆有戒名一切时得法宝有四教理行果教理通四谛行唯道谛果通灭道谛前三果虽通在家人得今取理和名僧不取受和也。
正智与解脱俱时无正智时正解脱亦无也烦恼上得障心解脱现在断二世烦恼上得未来心慧正得解脱约胜说烦恼为障理实通上二界定业皆能为障唯说心解脱不说心所者心所随心王故也虽有学于障亦分得解脱以至无余别故不说也。
无学得灭定是身解脱非心有学得灭定为第二句无学得灭定为第三句第四句可知。
无为说三界者依世俗一相说断贪名离等有漏法一一断时皆得一虽义即有别体即不别也。
厌通断不断是宽唯缘苦集是狭离通四谛宽唯是断狭离即是通厌即是局名厌离通局也慧不是厌与厌相应名厌也。
●论本第二十六 分别智品第七之一
释疏文分二一释名二分文解释。
智慧见忍同体义别决断名智慧简择称慧推求名见信可是忍圣慧忍简四加行忍言圣慧忍自所断惑断与不断未知未成决断也。
余二者除尽无生智八忍外余八智等通忍见智慧也五识相应慧不得名见无推未故正见取意识相应慧也。
先凡位六行断惑后入见道至苦法忍虽已决断是忍流断故又异生断惑无间道中慧名智不名忍后容退故若忍辱忍即无嗔为体别安受苦忍即精进别谛察法忍即此法类智忍也问忍与疑得俱不得名为智忍与无明俱应不得名见答忍与疑得俱疑惑断与不断不名智忍与无明俱照了四谛四谛得名见也。
后时方能遍缘四谛故通六智者此通外难难云既缘苦集不缘灭道体应不通六智也。
有漏无漏智取境别者有漏智不分明颠倒转无漏智分明不颠倒转问俗智无始来曾观苦如何不名苦智答后容观为乐等故不名苦智也。
无漏佗心智胜不知有漏心者以想缘有漏法不别缘故不知也。
不缘胜地者有漏佗心智知心心所有十五谓欲界四定各下中上三心四定佗心智共有十二初定下佗心智知初定下品心及欲界三心初定中佗心智兼知初定中下心及欲界三心初定上佗心智能知六心二定等准此可知若无漏法不由地有胜劣但由根有上下故二定下心不能知初定中品心也无漏佗心智能知所知各十二四定各三如二定下佗心智知自地下及初定下心二定中品佗心智知自及下地中下品心二定上佗心智知自下地上中下心以无漏佗心智无有一人独成三品故唯知自下品心有漏佗心智一人容成三品故能知六心也问如欲界有四定能化心初定佗心智知几心答婆沙一说四心皆知欲界摄故一说知一唯知初定化心以上定佗心虽化欲界境以胜故不知也问中间禅三品心何地化心智知答婆沙多说评曰初定三品佗心智皆能知以同地摄故也过未无情他心智不能知法类二智所缘境别故不相知如二人相背一人观天一人视地不相见面也虽欲界灭道法智知上二界以非全能知故也正理论一说麟角知四念心初二第八第十四是正义知三心是不正义也声闻知二心十五心中随知二心皆得部行独觉同声闻说此论说麟角知三心更不知者一说见道有二类心法类二智此已知毕一说知初二念心五念加行成知第八念已去力劣七八念方成一说苦集法智同缘有漏修佗心智加行易成灭道法智同缘无漏五念加行不成也如猕猴献蜜迦叶劝佛知道取阿难为侍者不是自能知佛入世俗心神力令知也出定后言我已知苦等表定中唯得尽智别言我已知苦不复更知等表定中二智俱得别利根但言不复更知谓言利根定中不得尽智重言我已知苦不复更知表在观中二智皆得也。
世俗智摄一全一少分者凡言一全只约摄自体已下摄一全皆准此释。
俗智摄一少分者摄有漏佗心智不摄无漏佗心智四智体中对余三智名少分也。
法智类智摄七少分者摄苦等四智者此四智通法类智摄法智摄法分边不摄类分边类智摄类分边不摄法分边名少分。
摄尽无生智者此二智以六智为体法智摄法分及四谛智法分边不摄类分边。
摄佗心智者此智以四智为体法智摄法分边类智摄类分边。
苦集灭四少分者摄法智类者此二智通四谛智苦智摄苦边集灭准此。
摄尽无生智者此二智以六智为体苦智摄六智中苦智边集灭智摄六智中集灭边及摄六智中法类智少分法类智通四谛智苦集灭智各摄法类中苦集灭少分也。
道智摄五少分者摄法类智者此二智通四谛智摄缘道谛边法类智不摄缘余三谛边法类智也。
摄尽无生智者此二智六智为体摄六智中道智也及法类智中缘道谛法类智摄佗心智者摄四智体中道智也。
尽无生智摄六少分者摄无学身中四谛智及法类智非见性者不取无学身中六智有见性者及有学身六智也。
事辨身中者无学智苦断集证灭修道第九解脱道事以辨尽智初生依事辨身也。
一切圣道为因生故者见修无学等圣道远近共为因名因圆生无生智也。
释名者正理论云智缘无生法生名无生智无生法即烦恼上非择灭非择灭虽常有此未阙缘得未生故惑无生法同二涅盘此涅盘得生烦恼不生故如涅盘得亦名涅盘尽智即解脱道无间道断烦恼解脱道重知彼烦恼尽名尽智也。
欲界灭道与上界灭道同灭即同是善常道同出离所以缘灭道法智能治上界问法智治上界得无为为法智摄为类智摄别依前义不应道理正是类智所治故别类智摄亦不应理法智证故答是类智摄问既法智证如何类智摄答以是类智正所知故也世俗智作自相共相即前三方便中作自共相加行中作十六行相也无漏心心所道谛摄故作道下四行相能知佗无漏心心所也。
自相缘者如受领纳名自佗心智亦作领纳行相下知同类心准此释佗心智加行先观自身色形相表心喜怒然后观佗心以色为门故无色界无佗心智别无漏即观苦空等问无漏佗心智作道下四行相知无漏心有漏佗心智何故不作苦集下八行相知有漏心答无漏无始未曾得作道下四行相方知无漏心有漏佗心智无始曾得不作苦集谛行相亦能知也问何故入无漏定不知有漏心答一说以起无漏佗心智难不起智有漏心一说无漏缘有漏不能别缘佗心智但缘一法以不别缘故不知有漏心也问佗心智能知前人心前人心缘色此佗心智能知此色不又前人心作无常行相此佗心智能知此行相不答不能取前人所缘境及行相也。
我生已尽缘集行相梵行已立即缘道行相所作已辨缘灭行相不受后有缘苦行相我生者生即取非想四蕴三世生梵行已立一切无漏行已立者有学已立无学正立所作已辨即一切烦恼决已断尽择灭已证也出观后有漏心中作我生已尽等言涉世俗我故于观内离二行相也正理论释二行相即是前十六行相无颠倒名有是处等也待因缘生法非常违我见非我对我见故如舍不是人违我所见故空如舍中无人者也等者引引果入现在也相续即身由受生不断父母等缘成辨也灭即择灭五蕴息得无为也。
[辟-辛+戈]涅盘菩提正道理如有部正理义唯慧为体据简择灭义论主破云别唯以慧为十六行相体应不得俱生无有二慧俱时生故此能取境心上差别不同名行相通一切心心所别有体名有所行者兔角等如何生心耶答缘名生心心所也上三禅近分及四无色近分无无漏故无余智也余七智约第四果人依九品证故通九地起余八智通缘五蕴法故通四念住摄也。
十智相缘自身即约后念智缘前念智不约同时别望佗人说即同时缘也。
道智缘九者道智知道谛无漏法故不知俗智及有漏佗心智也俗有漏佗心智通苦集二谛摄故苦集智缘此二谛时知二智也。
四皆十者世俗智约缘无我观能缘十智佗心智知有漏无漏心故缘十智尽无生初起缘四谛起故缘十智也。
一切法即五位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色不相应为三界不相应法心心所为三界相应法无漏相应即大地寻伺心王不相应即是道共无表四相得无为分二善及无记为十俗缘十约无我观观一切法无我说余皆准此说也。
俗智即作无我观观一切法自体大地大善地寻伺心王四相得以邻近故如眼不自缘扶根四尘也婆沙第十依地者闻所成依五地欲界四定慧所成即欲界修所成依六地谓未至中间四定无色缘少空处缘上四空处乃至有顶唯缘有顶此观初起唯欲色界身欲界闻思修加行及色界闻通加行生得修通三得若欲界死生二定乃至生有顶后有顶死劫生初定善修者得初定无我观。
不善修者内法异生得通成就现行外法成就不现行以着我故也。
生欲界起非我行相者缘一切法别生初定起非我行相唯缘初定乃至有顶缘法少故不缘欲界及同时无表色上三定准释问欣厌二不相缘非我是何作意答欣作意云何缘厌法答设有无量可厌法少许欣即遍缘也。
见道初五心来别超越人盖成无漏佗心智见道初即苦法忍后即道类忍修道初道类智后即第九无间道无学道初第九解脱道后即未灰身来是也修者习善有为令圆满自在不修染无受果故不修无记及无为果也见道等中皆有苦集灭道法类世俗见道等皆通得习二修别佗心智加行道有得修无习修佗心智在见道及无间皆无得习二修解脱胜进容得习二修皆有也尽无生智四道皆得习二修加行无间以见性故无习修解脱胜进皆有二修也问何缘见道唯同类修自谛行相答未曾得又八忍七智断自谛惑不交杂故故不互修修道不尔也苦集灭智知苦等至无学位必当尽故有边声道智不尔三乘六性道各各别起不互修也问三谛边修俗智何胜何劣答后谛边修胜前谛边故问此俗智何故不现前答未来有二类依身争现在世一俗智依身二见道依身见道依身现前俗智依身阙现在世依身不得生故二惑现在一依身俗智见道随一先起依此身余智不起也如苦类智知苦谛时未来俗智上有法前得与现在苦类智俱时生得未来俗智俗智不生得非择灭也通障即不染无知令断此障问圣人胜进道离染欲界修即行修修佗心智凡夫六行道离欲染胜进道何故不行修答圣人无漏佗心智即作道四行相与道相应即行修凡夫有漏佗心智与断道不同故不行修也。
依此地者如初定近分离欲界染九无间道前八解脱道能修初定近分有漏功德得此者即离下染第九解脱道得根本定修此地根本近分有漏功德也谓离此者即依初定离三定染即能修三定下无漏得此者谓离下染得上地也问别离自染即修自下无漏者见道能离三界染如何不修三界无漏但言修自下答见道初得必不能修上地也无漏道依上地起能修自下以自在故也尽智能遍修以所系缚法初得解脱所传法气通故能遍修约身在欲界说生上地不修下以弃舍故别法先曾得今再得不名修如退上界果作下果等名得不名修彼却得上果名得亦名修彼虽曾得以胜进故名修也别现若未创得此法此法上得初念名得如闻思现在但能自修不能修过未修慧现在能修三慧亦能修三世也。
●论本第二十七 分别智品第七之二
处非处者合道理为处不合道理为非处是所知境佛智能知名处非处之智力依主释也正理论云一切皆是处非处摄名为难悟故折出余九问处智即知非处何故别说非处答遮无因外道说知遮恶因外道说非处也业中善业感善是处善业感不善果即非处乃至真实作意漏尽名处与此相违非处中间七力皆准此释。
根目信等五根别尔断善人无信等佛应不知答过去有信等或自意根有上下等或知无信等五根也性谓种性即三乘六性等所趣即三乘涅盘满尽力知自亦知佗漏尽事也。
后之三力在二乘身名通名明在佛身胜名力余二通在佛无胜用不名力且天眼通见五趣善恶由此引殊胜智出亦正了知能感彼业名死生智力不别说佗心智力者以前根上下智力能知根亦知心心所也昔佛在世誓多门前有一人求度舍利子观见此人八万劫来未种顺解分善此人求度不已佛见与度彼得获果舍利子怪而问佛佛答曰我昔过去于那伽罗国共此国人持地欲请定光佛供养此人卖柴知有迎佛更取柴卖得钱拟供养佛至山被虫食欲命终时彼但云南无城中欲所迎者名种解脱分善又智度论说佛在只洹经行有鹰逐鸽鸽飞向佛影中无怖后舍利子影至便作声战恐问佛佛言汝三毒习气在故佛教舍利子入宿住智观过去八万劫外不知更教入死生智解未来八万劫外亦不知常受鸽身舍利子白佛此鸽何时得脱佛言非二乘得知过去恒沙大劫作鸽身后轮转五道得为人身经五百生世中乃得利根尔时有佛度无量众生已入涅盘后于遗法中作五戒近事闻比丘赞佛乃初发心经三大劫方得作佛舍利子曰佛我于一鸽简莫能知况于佛法所以二乘第八第九不得名力人种者先是人后作初或父母随一是人一是非人也第三说身力无边若不尔如何能任持是无边心力也触处婆沙有五说评家能造所造触和合是为身体若不和合即身力劣有说重触为体以有力者重故又有说涩触为性以有力身涩故又有说能造四大为性四大平等即有力不平等即力劣又有说所造七触外别有所造恒触为性此论同第四第五说疏言所触中大种差别同第五说也前轮王取铜银轮王若金转轮王与独觉无别又言凡象即是西方凡常用者香象即战时用。
依法者依佛正觉法立难沙门即四沙门梵志出家外道天魔即六欲天主梵等即梵众等天也。
正等觉难者世尊正觉一切皆知比丘造罪佛既自知何要问彼又佛在室内问阿难外有雨等通云为令余人于事审谛世尊大智尚问况余人不问耶。
无由者由是因由有无畏难佛告正见故。
漏求尽者爱语势曰恶骂调达通云势白如慧马调达如恶马须苦治故。
说障者如初二果人有妻子如何得圣果通云邪行障离欲第三果不障初二果斯有何失也。
说出苦道者如莲华色尼何故被折眼精出舍利子消渴病罗云乞食不得等通云由有苦依是过去业未来必不受也或云是示现受苦令诸有情起出离心故也。
无畏智为体者由有智故不怖惧佗故名无畏。
与力别者力降天魔无畏破外道体与力同与不屈伏为因名力与怯惧为因名无畏也谓显如来三德满故立四无畏第一无畏智德第二无畏断德后二恩德问无畏得已以智为体畏应得以无智为体答智与众多法为对治智能治疑疑不得以无智为体智能治于畏畏不得以无智为体智得与无畏为体为也问佛说法时众生不教应无三念住即世尊说法应失根器答世尊说法欲令人解之人若不解即天解之人不解故念住有三天得解故无不应根器失诸大声闻虽有三念住一以非断习故二以非奇特故不立梵云乔答摩是刹帝利中一性旧云瞿昙讹也昔曾闻往昔刹帝利种被贼夺位父死其子仙人贪种将养后太史奏曰刹帝利有星出王教人捉得令锵身示人后仙人至不见此子观知此处便知不活遥劝小儿令起世情仙现化密云为其掩障细雨沾洒系令息苦饥现一女人以动其根小儿缘此泄精仙人收以牛粪褁之置甘蔗园内日光照触团开生一小儿形容殊妙后长为王因此号为日种牛粪种地种也迦叶波婆罗门中一性身长千尺正法千年或七日也。
烦恼断得择灭定障断即二无知得非择灭毕竟断即前二不退也共德约名体同作用胜劣有殊。
梵云阿兰那行此云无净行谓无觉得宿住智知过去生死由于自佗身起烦恼我于烦恼身上起烦恼尚招生死几于我无烦恼身起烦恼即重明日欲于其处乞食等先发愿愿彼处有情明日莫于我身起诸烦恼便入胜定息定力诣彼彼烦恼不生也净有三一蕴二言三烦恼即有迷事烦恼净也。
问宿住智与愿智何别佗心智知现在与知现在愿智何别答宿住智知过去欲色有漏五蕴想缘不明愿智知三界漏无漏五蕴四蕴想缘别缘分明佗心智现在佗身唯自相不明愿智知自佗身共相分明也。
四无碍解法词等是境智于境中无碍无碍即解解即智也名召法胜故颂举之具足知名句文三也若尔名等即义如何不名义答所诠胜义是名义名等缘多法故不名义也。
词二地法五地者词二地据声法五地通上三定据有缘名等智说有也。
法无碍解婆沙四说二评文说随语二地一说随身五身评取前说后二说一说欲色界一说通三界评取前说深法师会两说三后评即是前评不可一论有二评文意即不评通无色界语业既唯二地名等亦然名等随语二地若随身五地也今取能缘义及辨等智故通九地四皆加行得以习佛语为加行所缘体性依地与无诤别余与无诤同边际定是因因定引此六生六是果此无净等六依第四定成为六际此六定是流类如一颂四句为句之流类也能缘词无碍解依第四定发词体即欲界初定摄也。
九品一遍为下下两遍为下中乃至九遍为上上品也。
六通释名者神据等持境即所化四二尘通即证智三法立名从定发通通能起化心化境名智证境也佗心即境通即证智加行立名宿住即过去五蕴是境随念即心相应念通即是智若涅盘名漏尽漏尽即是所证通即能证智若漏尽身中起从所依及证智立名前五通凡得第六圣得以少从多总名共凡德也正理论云解脱道者显初出障无壅名通胜进道亦有也宿住先观此生十位次方观中有初心即名加行满以中有今生摄也。
宿住境曾经事者未得净居如何能忆答曾忆有二一见二闻净居先闻也。
六通加行者神境思性天眼思色天耳思声无色无此等用无五通也问天眼见色天眼通即死生智明死生智明如何知意等耶答谓天眼通能引有别胜智生能知意别等与天眼通合立死生智明天眼名死生智从果立名若死生智名天眼通即就因立名也问天眼通即死生智如何天眼通知现在死生智智知未来答据眷属说天眼通眷属缘未来或对宿住缘未来也死生智善天眼通无记者无记据根体及通体善即约眷属说也问二识相应慧名通天眼天耳如何通四定发答约眼耳根说四定发也问何故六通立三为明答宿住缘过去死生缘未来漏尽忻涅盘故三有胜用故立为明复次宿住智明引空定死生智明引无愿定漏尽智明引无想定故立三为明智证即明也。
容有是真者别以十智为体世俗是有漏佗心通漏无漏余八智皆无漏故言容也。
示道者示即显示真教导者导引令入正法神变现通令发心记心记破心中念善恶事令信此皆令发心教诫与说法名示导也。
健?梨真谛云有女天名健?梨从所说人为名或是国名此国出此也伊利尼是论名路刑外道造论有此咒从出处为名也。
行三意势佛运身胜解此三是即质化如马胜往上界化色触二尘为所依地及笼此身梵王来欲界化四尘为所依地及笼此身下界方得见也问举意即至者如前文度一极微名一念如何远方能即至答正理论云如日舒光即能顿至若不尔者中间断绝行义不成举心即现大身至彼如无边身菩萨等运身胜解通二乘凡夫四二外处性此八化说离质问身在色界作欲界化化香味不又身在欲界作色界化化几尘答婆沙说色界作欲界化化香味不若化不有成就香味失答无成就失化而不成就不与五根合如身外众服等一说不化前文说即质化亦准此说小乘唯不能化前人为畜等也。
化作化事为即是通者化所化事之能化心即是通不也。
能化心从神境通生者此说解脱道出障是通体能化心从神境通生与通为果所化事近与化心为果远且与通为果若言神通通即慧神即是定若言通果心无障名通即是慧与定为果通即是果通果之心也问第二定作欲界化心与初定作化心何胜何劣答若约地即初定化心胜欲界化心劣虽依二定以化心属欲界故若约所依定即欲界化心胜以依第二定故也以化心不化声别有发语心生二定发语起初定心在定即能起初定化心发语二乘凡夫定未自在语等不得不同及前后也迦叶大乘言入灭定此论言死后至慈尊再现十八变是本愿故也若化人化饮食即在化主身中消若权略道食金石等即化事身中消或置在余处也。
修得者谓四本定地净色为体由彼入定引得净色依此二根能发二识能见闻远色声等也。
肉眼见近不见远天眼远近皆见肉眼有同分彼同分天眼唯同分肉眼见前不见后及不见左右天眼前后左右皆见肉眼见障内不见障外天眼内外皆见肉眼见粗不见细天眼二皆见肉眼见昼不见夜天眼昼夜皆见肉眼见明不见暗天眼明暗皆见肉眼有翳缺天眼皆无也六欲天等即是生得天眼天眼若修得者天即是眼若生得之眼若中有等似天眼即有财释耳三释亦尔也。
●论本第二十八 分别定品第八之一
此品疏文分二一释名二分文解释。
梵云禅那此云静虑来意者定是发慧之缘次有定品已说诸智结前诸智差别所成功德结前十力等后文令同念心心所不散于一境传名一境性性即定也经部心王上假建立定离心王外别立受想行三破云受等能领纳离心外别有受等体定能令心一境性何妨离心外别有定体也入无想定前心心所熏色上成心心所种子若生无色界于修定时熏心心所上成色种子若欲色二界色心二皆能持种三性心名别自持破云入不善心时善色种何心持也有部约取果一切法至现在即有取后果之力此在欲色界临命终时色已有取无色最后色果也正理论云此空与色俱时而有起胜解想思惟彼空然虚空体虽与色俱时色想无空方得显根本成位具缘五蕴法从加行位立无色名厌前外空起胜解想思内六识身乃至一切皆作识余根本亦缘五蕴空识行相既多粗动舍空识行相寂然而住名无所有处也问何故四无色名处答是受生处又谓外道执彼为涅盘今谓破彼立为受生处也正理论云定与爱相应名味助伴五蕴性余惑与定相应不名味者答此爱与定专注一所缘故定得味名余惑散动不得此名前念净定生后念爱定前念净定中有顺退分定及顺住中一分顺退能生后念味定余净定不生味定也有部定是体亦是体亦是支余四助定具支能依非定也支者显成义五支显初定乃至四支显第四定等也或随顺义各随顺义各随顺当地定也或资助义具五支资初生等也四句者有初定支非二定支寻伺有二定支非初定支内净有初定支亦二定支喜乐第四句可知问如第三定超入空处空处应具支答初习定者要具支方能起后成就则易不假支等能起也。
轻谓轻利安即安适与相应心作适悦因初二在定无五识乐也七十五法四地受皆立支五支中明四地受名即别今据五受说也婆沙八十约七十五法废立文繁不述经部说第二定离初定寻伺即有内净等持即心差别更无别体难断难破世间道难可越度解脱道也。
亦可离中者初离欲染得初定味着为定空竟后得第二定初定同欲界亦信可离故有内净。
离外均流者初定有三识余缘外境二定离此名离外均流故有内净上座部说初二定喜不是喜受三定乐受皆喜受故也。
非离烦恼而得生故者由定与烦恼相应生名非离烦恼而定得生入第四定能照万物寂静无灾患动如密室灯能照万物灯焰不动也。
但不是彼地系者借三识及寻伺起下地心借无记性杂心论主达磨多罗异熟不许异地起功巧不通上地通果即意识起此三识威仪无记光法师借身识威仪眼耳二识通威仪通果寻伺亦威仪也宝法师云四无记摄色不尽摄心亦不尽借自性无记威仪无声如何耳识得是威仪故知自性无记也。
初定无漏无间生初二三定各净无漏净生染定是净定生退分无学生染者即顺住中一分顺生染染生不净即妨定退心也。
味生净一说生顺住分一说生胜进分皆无评文。
死净生一切者善及无覆无记皆名净不善有覆名染也正理论云无色根本善极寂静故无边缘智不缘下有漏无为及法智品道又言无色超越色相色界不言超越故知色界有缘下法智品道四无色非我行相但缘上四空不缘下界也。
有漏虽作十六行相不断自地染者有漏学未得明利如来得师子王不能害兽等也八近分未离下地染未得喜乐相应心也。
上七近分无无漏者于自地烦恼不厌背故初定近分有无漏道者以治自地及下界有灾患界故。
无味定者近分是离染道味定离染时不起有不是离染道者亦是离染道之流类也异说未曾得根本亦味色分也。
问何故初定近分名未至余即非耶答正理七十八云欲简余近分故此初近分不从定引生又味此故得未至名余近分从下定引生又不味彼不得此名即是根本功德未现行义中间具味等三定以别是一生处故在有寻伺上无寻伺下约定者名中间也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通三性定散地唯是有心等者是定定体平等及能持心等即是持持业释或等者是引定前心平等引定生持即是定即等之持依主释梵云三摩钵底此云等至通善染唯定通有心无心等者引也是定前心引至定位依主得名别定名等持业得名梵云三摩??多此云等引唯是定及有心等者定也引者从定引生四无量等惑等者定前心平等引至定位依主释后一唯善性婆沙云十三等持等至四句分别智有等至非等持二无心定有等持非等至谓不定心相应等持第三句有心定第四句可知由得空故蕴不是我破即蕴我蕴中无我我所即蕴是空破离蕴我也苦集有漏可舍离道谛虽无漏如船筏可舍故对治我我所是空意乐乐证涅盘是无想意乐乐舍有为是无愿意乐空非我虽是有为不名无愿者以似涅盘故不舍也有漏空缘一切法别无漏空缘非我涅盘名解脱此三能与为入门也先以空定空五蕴烦恼等空相既多顺厌舍起有漏空等三等持思惟前空相亦可舍离不取前非我等行相空取于空名空空空之空故见五蕴中空即不生贪着见五蕴无我不生厌舍不及空相故取空相也。
非常与无愿相应等持观前圣道为非常厌舍也重无相但观前无相相应圣道上非择灭为静相前圣道观择灭为无相今此无相当情亦可厌舍起有漏定观前无相相应圣道为无相重名无相不是择灭名可舍也别无漏即生欣心不能生厌故重空等三定不作无漏等持也时解脱欣圣道不能厌舍不能作重空等三上七近分无者无胜功德别此重空欲界摄者未至圣道后起有顶地摄者无所有处圣道后赴有漏重空等三谓此二地无圣道故余九地圣道自地圣道后生也此皆是起智离染后方便后更加行方现在前佛无加行现前欲界恩德摄上二界修慧摄此三等持从法类苦灭四智后生若欲界不从类智后生若上二界不从法智后生空无愿不从灭智后生无想不从苦智后生也。
但说住现法乐不说住后法乐者后乐不定生故或后容退或入涅盘现乐即定也或现即是后所依既言现所依必有后乐能依也。
六通中修二者天眼通观生死漏尽得涅盘故偏说修也。
●论本第二十九 分别定品第八之二
婆沙八十一有二说一云治无量烦恼二二无量诸贤圣广游戏处也欲煞有情心名嗔欲害有情心名害耽着境界永不修善品名不欣慰于妙欲境界起染着情无厌名贪也问不净观治贪与此舍何别答贪有二一色境二淫欲不净治色舍治淫欲论主释不净治淫欲舍治亲友等贪也悲治嗔即无嗔为体前说非治害者据真家等流果傍治说也慈悲同以无嗔为体二想别者无嗔治煞有情忻行相转不害治害有情感行相转是二别也论主言不害为悲体者前说无瞋者不害似无瞋以无瞋名说婆沙二说一说喜根为体一说心所忻为体无评家此论同初说破后说云以喜与忻名义全别如何以忻为喜体也颂说舍能对治贪据正对治长行论兼治嗔者据傍治说慈能治嗔者治嗔所引嗔舍治嗔治贪所引嗔是二别也问舍以无贪为体能治贪所引嗔慈以无嗔为体应治嗔所引贪答舍以亲非亲皆舍舍能兼治嗔慈能治嗔不生后嗔贪与乐不治贪也问慈与乐即是悲拔苦何须别立慈悲二种答虽有与乐而未拔苦虽有拔苦而未与乐故二别说也虽作与乐等行相彼不得乐以意乐无颠倒故大乘真实与乐如变大地为金银揽海水为苏酪等也。
一无苦无乐者与示即慈二有苦即三恶道全人趣少分拔苦即悲三若有乐者助喜即喜初痴随增离痴相次苦离嗔相次乐离贪相次欲令离诸恶故名舍无量也问下三定有喜乐欢行转三地起悲即戚行转如何悲得与下三定相应答如无漏是厌行相转依下三定是欢行转既得相应悲亦尔也若烦恼薄者上怨与上亲顿能平等与上乐拔苦等若烦恼增者慈皆即与乐拔苦等各分三品一切有情分为七品慈悲喜皆于亲与上乐乃至第七遍上怨与上亲等舍即先处中次怨三品后亲三品先下亲次中后上也。
此四次第谓欢行者随乐先起也。
此四凡夫亦能起以无烦恼重者欢行者身中证得名身作证得住此定名具足住也。
弃背是解脱义初二定根本及近分中间并背舍欲界贪心第三背舍不净观心次四背舍下地贪心第八背舍一切所缘心也。
欲初定有显形色贪者由眼识引生也欲界虽有初二解脱不立者以自烦恼所陵杂故不立也三四定中虽有治初二解脱贪以远故不立第二定无眼识缘欲界色生贪故第三定不立解脱也又第三定有乐转故不立解脱也解脱为因胜处为果初二解脱取想相不净第三总相取净不能别观此能别观缘一身名所缘少缘多身名所缘多多少自在也依地自性如解脱说此于境中取境转变多少自在不起于惑名制心名心胜境处也胜处不能分能造所造遍处分能造所造别观皆遍一切处也世界坏时定既法尔得烦恼法尔先断方得生上无有不断下界地烦恼得生上地也。
因教有证先教后证正法有教证及戒像中无证末中及无戒唯教法也一说教证二法千年一说教法通千年外此论同涅盘经二十二若我弟子持说者教住修行者证法住也。
此论依摄者此牒前摄彼胜义依彼故也。
宝法师大师世眼久已闭下是流通分依前科定品文及初科文后三行颂是流通分此疏科文错也。
俱舍论释颂疏义钞下末(终)
此本者南都于东大寺大喜院搭中以清凉院本校合并点加毕
庆安四年(辛卯)仲冬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