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纂续藏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No. 750-A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序

  原夫此经二卷。律宗该摄。文辞昭着。义趣幽深。乃初心入道之枢机。末运修行之关键也。第失译人之名目。有疑非佛之亲宣。噫若非采菽氏之大权示现。五百请何易咨询。自弗释迦文之至圣深慈。半千酬恐难报答。矧乎经中言言尽明学处。句句咸畅毗尼。必也圣贤之所自断。非常人之所能。奚惑之有哉。当知此正如来异妙方便。助发实相义者。宁不思之乎。倘固疑而不信者。谤法之尤。恐难追逭也。愿吾侪深信深入。慎勿惮其名相多端。忽而不学。定宜熟览斯文。谨洁身心。依而奉行者。庶不失于戒体。抑且严护威仪。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三学圆明。无上菩提必亦由兹而成就也。然而文虽显着。恐蒙学初心犹未谙其旨趣。近有几家疏注。文虽颇足。而亦未尽其详。故吾不得已。而重笺释之。目为略解。以便后昆。用广流传。无遏绝焉。是为序。

  崇祯七年仲春中浣菩萨诞日刀果道人性只谨识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略解目次卷上自序五篇事品第一问佛事品第二问法事品第三结界法品第四问岁坐事品第五度人事品第六问受戒事品第七受施事品第八疾病事品第九死亡事品第十卷下三衣事品第十一钵事品第十二杂事品第十三三自皈事品第十四问五戒事品第十五十戒事品第十六问沙弥品第十七岁坐竟忏悔文此九十日中所犯事通威仪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略解目次(终)

  No. 750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略解卷上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明姑苏报国寺弘戒沙门性只 述

  (△将释此经。大文分二。初释题。二释文。释题二。初正释题目)。

  (经通五人所说。言佛说者。拣非菩萨天仙化人。是释迦如来金口亲宣。以非他佛。不别立名。故但言佛说也。离而释之。佛者觉照义。觉者破大夜之重昏。照者朗万法之幽邃。乃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等。俱如常解不引。说者悦也。佛以八音回辨。观机应病。称悦众心。故云悦。梵语目揵连。此云采菽氏。亦如常解。尊者神通第一。切为物情。逆知末世众生。虽云学道戒律难持。来时救弊。故兴此问。使吾世尊一一发明。令人进修有地。实乃大权示现。行菩萨道也。防非止恶曰戒。调伏身心曰律。又文殊净律经云。调伏恩爱尘劳曰律。晓了贪欲故云为律。戒相不胜其广略申五百而统之。言轻重者。在五篇中而为轻重。如四波罗夷为重。十三僧残为轻。僧残为重。舍堕为轻。乃至提舍尼为重。众学为轻。事者事相。即五篇五百等之条相也。其问一有所犯者。遇知律之师。或谏或治。或自知而忏悔。更不再犯。如是修行。调其三业。制伏过非。即名正智。此乃初心入道之阶梯。轻重事相。宁可缺乎。不然放旷身心。全无羁勒。事行不谙。拨无因果。而非罪福。莽莽荡荡自招殃祸者。过在于斯矣。呜呼近来一等狂妄。初心出家未几。经教未通。戒律未明。听信一等狂骋之师。未得谓得。开口便言。我修大乘顿教。超佛越祖。悟道在心。不在戒相。何用如是繁琐。反拘乎身耶。如是等非议多言。不能尽述。惜哉。此等之流。蔑裂戒律。轻毁圣言。吾亦不知其是何心行欤。此即执理行废事行。不达理事无碍者之过也。梵语素怛览。此云契经。契理合机。故云契经。又经者径也。即下五篇五百。乃修行入道之径路。心欲依此进修。始从博地凡夫。直至萨婆若海。莫不由斯而入故也。余有五重玄义。乃至人法等释俱详。他解不赘○次释译人名。译人失名者。据新疏有多义。或彼时朝廷事多。不暇请奏。或翻经少。行道不久。有事西归。未及传名于此上故。乃至后秦罗什翻经。大弘圣教。所译般若维摩法华等经智度百门等论。故云附东晋者。必也是乎。晋有东西者。始以武皇帝司马氏受魏禅。建都于洛阳。西晋遭乱。元帝渡江。复建都于江东。即位建康。故曰东晋。录者。有云唐宣律师内典录也。俱俟再考)。

  (△初释题竟。二释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二。初通序又二。初立品名)。

  五篇事品第一

  (五篇者。如下所明。应当学至波罗夷等是也。篇者编次也。章段之义。事即事相。即下五种事迹是也。品者义类相从曰品。亦章段之义。但彼此总别略异也)。

  (△次入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如是指法之辞。如是之法。我从佛闻。自我亲闻。非胸臆之谈。亦非私淑之说也。师资相契机教相投之时。故云一时。佛说法之主。亦即释迦牟尼佛。千王所住之处。故云王舍城也。迦兰陀者。经律皆云山鼠之名也。时毗舍离王入山。于树下眠。有大毒蛇。欲出害王。树上有鼠。下来鸣。令王觉。王感其恩。将一村食供之。即号此为迦兰陀村。村中有一大富长者。王即赐号迦兰陀。长者先以此园。施诸外道。后见佛。又闻深法。恨不以园得施如来。时地神知其意。为现灾怪。怖诸外道。逐之令出。告长者曰。欲以园施佛。汝宜速去。外道含怒而出。长者欢喜。建立精舍。躬往请佛。于中说法。故[去]迦兰等。此是说法之处也。但缺听众。必译人略之可知。更有六种成就等。亦详他处。兹不繁解)。

  (△通序竟。二别序分四。一当机起欲所问)。

  是时目连从坐而起。白佛言。世尊。我今欲有所问。惟愿世尊。(发大慈悲)为我演说(起坐禀白。师资常轨。演者宣扬流布之辞。此乃尊者为众生故。而发问也。先白而后请问者。以尊如来。不敢辄问故)。

  (△二如来赞善许问)。

  佛言善哉。汝所问者。能大利益无量众生。恣汝所问(善者能也。因其所问。必有所说。使众闻知。必获大利故。此为饶益有情问故。赞其能也)。

  (△三正问比丘所犯)目连白佛言。世尊。末世比丘。(远指今时受戒比丘。比丘义亦如常解。虽云受戒。信根浅薄。不重佛教。不遵律仪。所以)轻慢佛语。犯众学戒。(梵语式叉迦罗尼。此云应当学。梵语突吉罗此云恶作。又云恶说。余戒罪重易持。此戒微细难持易犯。常须念学。故不列罪名。但言应当学)杂用三宝物。(且说十方常住招提等物。彼此互用。乃至侵克等事。总是因果不明。俱名杂用)当堕何处。(当机举众学杂用等二事为问。意含五篇在内有犯。如是等过。各当堕于何等罪报。目连非是不知。但请佛答。令人皈信。而不疑故。特以此请问)。

  (△四如来诫听许说)。

  尔时佛告目连。谛听谛听。当为汝说(谛者实也。听者信也。佛所说法。真实无异。汝当息虑忘缘。谛信而听。善思念之)。

  (△二正宗分分二。初总明五篇以定轻重罪报之果。下别明五百。以应轻重报果之因。初总明五篇分五。先明众学罪报。承上说字来)。

  若比丘无惭无愧。(若者假若之辞。既称比丘。当具惭愧。惭愧者。明信因果柔和知足之谓也。经云。惭愧有二。一者惭自不作恶。二者傀不令他作。又云惭者惭天。愧者愧人。有惭愧者。可名为人。若不惭愧。与诸禽兽不相异也。设或有此。无惭愧人罔自尊大。而使)轻慢佛语。犯众学戒。(齐整着三衣内衣。乃至人持盖不应为说法。百法之内。随犯一法。而不忏悔者。当堕地狱之中。受大苦恼。有多少时分○下明罪报时分)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四天王居须弥山腹日月游行之所。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各有统领等。故名四天王。俱舍论云。人间五十年。此天一昼夜。梵语泥犁耶。此云地狱。总有十八三十六百八等之不一。秦言无有。无有喜乐。无气味。无欢喜。故云无有。或言卑下。或言堕落。中阴倒悬。诸根皆毁坏故。或言无者更无赦处。此初篇所犯者。堕等活地狱。谓彼罪人。手生铁爪。相掴肉堕。或狱卒唱。或冷风吹活。两缘虽异。等一活故)于人间数九百千岁(其数应该九百万岁。千者笔误。何也。人间五十年为此天一日。一万八千年为此天一年。十八万年为十年。一百八十万年为百年。五百年五得五百万。五八四百万。理应九百万岁。可知矣。此处与最后。有地狱经佛斋等经。各有数量。大略相仿。故不繁引。当知犯此最后极轻之过。尚受此等长远之苦。况后后重重之苦耶。学道者宁不慎之哉)。

  (△二明提舍尼罪报)。

  犯波罗提提舍尼。(梵语也。此云向彼悔。从对治境以立名。有四。无病自手受食等。如律所明。此罪应发露。又云悔过法。下明时分)如三十三天寿千岁。堕泥犁中。(此忉利天也。居须弥顶。此四方各有八。共三十二天围绕。听帝释说十善法。以为其主。故云三十三。论云。人间一百岁。比天一昼夜。犯此戒者。堕黑绳地狱等苦。以热铁绳。絣量肢体。后方??锯故)于人间数三亿六十千岁(岁数言三亿等者。亿有多种不同。有十万为亿。百万为亿。千万为亿。若以千万为亿者。亿字不误。六十千者笔误。十字应改千字。何也。当知依前九百万岁。四倍加算。的有三千六百万岁故)。

  (△三波逸提罪报)。

  犯波夜提。(亦云波逸提。此云堕。堕于众合地狱。此有九十法。始于知而妄语。终于如来等量。作衣但略。尼萨耆波逸提俱详比丘戒本可知○下明时分)如夜摩天。寿二千岁。堕泥犁中。(梵语须夜摩。此云善时分。又云妙善。又云须焰摩。此云时分。时唱快乐故。或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人间二百岁。此天为一日。十□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八热通为烧煮。八寒黑暗。通为覆障)于人间数二十亿千岁(此中岁数亦当依前第二篇中四倍算。该一万四千四百万岁是实。此亿应以万万为亿也。此中二十亿者。亦是传写有误可知)。

  (△四偷兰遮罪报)。

  犯偷兰遮。(梵语也。善见律云。偷兰名大。遮是华言。谓遮障善道。华梵双举也。谓犯此罪者。大障善道。堕于恶趣。善即人天。恶即地狱饿鬼畜生也。体是鄙秽。从不善体。以立名者。由能成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两篇之罪故。又有丑恶二种之分。如犯杀生妄语二种重罪。成即波罗夷。欲作未成即名恶偷兰。如犯淫盗二种重罪。成即波罗夷。欲作未成名丑偷兰。十三僧残中。当例此说。如故[泻]精等。成则僧残。未成则偷兰遮。丑恶亦可知○下明时分)如兜率天。寿四千岁。堕泥犁中。(梵语兜率陀。此云妙足。又云睹史陀。此云知足。于五欲知止足故。十地论名喜足谓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论云。人间四百岁。此天为一日。犯此罪者。堕嗥叫地狱。谓狱卒捉[提]人掷铁镬中。嗥啕大叫故)于人间数五十亿六十千岁(此中岁数五十亿等者[常]依前第三篇四倍算。该五万七千六百万岁是实。五亿者亦以万万为亿。但六十千笔误也)。

  (△五明僧残罪报)。

  犯僧伽婆尸沙。(梵语也。善见云。僧伽者为僧。婆者为初。谓僧前与覆藏羯磨也。言尸沙者云残。谓未后与出罪羯磨也。若犯此罪。僧与作法除。故从境为名也。毗尼母云。僧残者。如人为他斫。残有咽喉。故名为残。理须早救。犯此罪者。急须忏悔者可也。即是初弄阴失精。至终于恶性不受人谏等○下明时分)如不憍乐天。寿八千岁。堕泥犁中。(堕大嗥叫地狱。如上解。梵语须涅密陀。或尼摩罗。大论云。秦言化自乐。即化乐天。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今不憍者。憍逸也。以自化乐。无憍逸故。楞严名乐变化天。人间八百岁。此天为一日)于人间数二百三十亿四十千岁(此中岁数。云二百三十等者。当依前第四篇中四倍算。该二十三万零四百万岁是实。今经二百等者。此以千万为亿也。四十千即四百万岁可知)。

  (△六明波罗夷罪报)。

  犯波罗夷。(即淫杀盗妄四根本也。梵语波罗夷。僧祗义翻极恶。又云弃罪边罪。犯此罪者。永弃于佛海边外。不得与清众同居。如大海下着死尸相似。佛法大海。不着破戒死尸故。极恶有三。一者退没。由犯此戒。道果无分故。二者不共住。非但失道而已。不得于说戒羯磨二种僧中共住故。三者堕落。舍此身已。堕在阿鼻地狱故。四分云。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若犯此法。不复更成比丘行故○下明时分)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泥犁中。(此堕焰热地狱。谓狱卒置罪人铁城中。火焰燋烂。由烧炙众生。故堕此狱。梵语婆舍?提。或云波罗尼密。大论云。秦言他化自在。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别行疏云。是欲界顶天。假他所作。以成己乐。即魔王天也。人间一千六百岁。此天一昼夜)于人间数五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此中岁数五百等者。当依上第五篇中四倍算。该九十二万一千六百万岁是实。此亦当以万万为亿。五百等者。亦皆笔误。自当察之。呜呼痛哉。以是观之。修行学道受戒之人。不可不慎。一有毁犯。依上所说。受如是苦无穷者也。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云。信相菩萨白佛言。世尊。今有受罪众生。为诸狱卒。剉碓斩身。从足斩之。乃至其顶斩之已讫。旋风吹活。而复斩之。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持]斋月杀生。不信三宝。不孝父母。屠儿魁脍。斩截众生。故获斯罪。其间更有镬汤炉炭剑树刀山寒冰剥裂种种诸苦。不可胜言。皆是生前所作杀盗淫妄饮酒。昏迷无智慧心。造诸恶业。受斯罪报。受罪众生。白世尊言。作何善行。得离斯苦。佛言。当勤孝顺父母。敬事师长。皈奉三尊。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慈悲喜舍。怨亲平等。同己无二。不欺孤老。不轻下贱。护彼如己。汝等若能如是修行。则为已得报佛之恩。永离众苦。乃至不堕三涂八难之处。地狱休息。苦痛安宁。是故当知苦乐罪福。本[罪]天降。亦非地生。又非人与。唯是自心之所招感也。故应戒谨恐惧。慎毋忽之。一者要明戒相。二要摄持一心。谨洁无犯。犹若冰霜[如]名清净持戒之人也。珍重。更有破戒。有五过失。具如四分略解之。后可知。以上总明五篇。以定轻重罪报之果已竟。下别明五百以应轻重报果之因。有十六品。初佛事品。至第十七沙弥品。且初。佛事品)。

  问佛事品第二

  (佛事者。或塑??圣像。盖造佛[乃@共]。乃至礼敬供养三宝等。皆名佛事。下言佛物者。皆为此事而有也。佛为最胜之尊。事为最大之事。遵行者功德无边。违忤者罪报无尽。先问于佛事。后以法僧等事。而次第问之。凡三十七条问答○佛物可移问第一)。

  问。(凡问之一字。即是目连尊者请问世尊之说)佛物先在一处。(佛物者。即指塑??佛像。盖造佛堂。乃至本处佛前所供香灯幡盖钟鼓等物也。若)有比丘。赍至余处作佛事。犯何事。(必得何罪)。

  答。(凡答之一字。即世尊答目连尊者所问之言)犯弃。(极重波罗夷罪报。如上初篇所明。此以贪心为利。移此作彼。互有互无。因果有错。与盗佛物相同。故犯弃罪。所以)一切佛物。都不得移动。(一切者。统该之说。犯罪亦例上。下开)若有事难。众僧尽去。(或有水火刀兵王贼等难。众僧必不能住者)当白众。若众听。得赍至余处。(佛事)无罪(众若不听。则亦犯罪。如上人王之物。尚不敢移。法王之物。理当尊重。故不可也○物易供器问第二)。

  问。佛物(当指塑??佛像余剩之物。可以)得买供养具(供佛)否。

  答得(总是佛之受用。皆令施主得胜福故。若供神道等。即不得○造堂与赁问第三)。

  问。佛物造堂。与直可赁否。(赁者。即今租典之谓也。物亦指塑??所余等物。将此造成私堂人。或与直赁之。得所直物。私用可不)。

  答。一切佛物得买。不得赁。(以佛不同世人。有所取物故。此堂当供养佛。如不造堂佛物所余。当买供具供佛则可。如造堂赁用。因果有差。与盗佛物罪同。断不可也。人或欲买此堂。应如下文五倍价。所得之值原作佛事。始得无咎○佛物借使问第四)。

  问。比丘作佛事。(或在寺院或檀越家。供养三宝。礼忏诵经等。虽云法事。即是佛事。事完。檀越或以佛奴等而作谢仪。比丘)得佛奴牛驴马。(若自若他)得借使不。

  答。若知本是佛物不得。(互用佛物故。如)不知得。(何以故)以非法得故。(以全不知是佛物。亦不知檀用有罪故得。知而故违得罪。佛奴者。用佛物买之。佛前使役者是也○僧地作篱问第五)。

  问。僧地起塔。用佛物作篱。篱裹可住不。(僧地僧塔理应僧住。篱既属佛。僧可住否)。

  答。若知(佛物)而故入犯堕。(如上众合罪报)不知不犯。若知故住。(或有知法者一谏。乃至)过三谏。犯决断。(此以残罪决定。断然不可改。故名决断。犯此罪者。堕大嗥叫地狱。亦如上说)过四谏。转犯重。(如上炎热地狱等罪。言谏者。应云大德此虽僧地僧塔。篱属千佛。用佛物者不善。勿住于此住地得罪。一违佛语。二差因果。断乎不可。如是一二乃至再三。和颜教诫。而开示之。令其知过。速改忏悔。故云谏。谏之不忏不改。即犯此罪。如为坚劳守护者。纵是佛篱。乃至佛塔。亦无所犯。忏僧残法。详明四分略解○故财施僧问第六)。

  问。先佛堂坏。(颓毁曰坏)主人更出。私财作堂。(后有施主。重用己财作佛堂)用故财(所遗砖瓦木植等)施比丘。比丘可取不。

  答言。不得。(以佛物故不得。计钱犯罪。又不得余用。毕竟何如。但以佛前随分用之。不废前人之功。亦可十分烂坏者。或也无过。僧护经云。昔有比丘。私取破佛刹[住]用构己房。后感地狱之中。报为大柱焚之。慎诸○佛篱僧地问第七)。

  问。僧地(僧家种作等地)佛物用作都篱。(总篱垣障护之)篱里先有井果菜可食不。

  答。不得。(井依下文。应作并。既是佛物为篱。即属于佛。故云不得。下开)若是檀越物作佛事。先要以果并菜。施僧得食。(供佛而后供僧。未供佛。僧不宜先食故)不要不得食。(或买用价何如)若买五倍价。(一钱五钱买食。斯价原用作佛事。无过)若知(是佛物)不(用价)买而(趣自)食。(者)计钱多少。犯罪(重轻。知而故违。贪食吝财。故得罪。律云。值五钱犯弃。五钱者。西域一文。准此方十六个小钱。一分银八文。算值一钱银者犯重。若减五钱。偷兰遮等。又云。西域之钱。有金钱银钱之不定。兹不繁引○佛债宜偿问第八)。

  问。欠负佛物物云何偿。(当加利息否)。

  答。直偿本物。(何不加偿)以佛不出入故。(所以)不加偿。(放债起息等名出入)虽尔故入地狱。(互用佛物。因果难逃故。下文引证)昔佛泥洹后(必是迦叶涅盘之后也。泥洹即涅盘之异称。有)一比丘。精进聪明。(行解俱全)有一婆罗门。见比丘精进聪明(有德。)持女施比丘。作比丘尼。(求出世解脱法故)比丘即受。其女姝好。(因美丽故)比丘后生染意。作不净行。(?媟之事。弃罪可知)共生活。(同住营业而已)用佛法僧物。各一千万钱用衣食。而此比丘极聪明。(因有行解)能说法。使人得四道果。(既能利人。何不利己。所以)自惟罪深重。(用三宝物等故。罪重)便欲偿之。即诣沙佉国乞。大得钱物。还欲偿之。道路山中为七步蛇所螫。(螫者咬而行毒也。此处即是业感所招)比丘知七步当死。(故云七步蛇)六步里便向弟子言。何处偿物。遣还本国。(所偿之处不一。故言何处嘱付)言汝偿物已还。我住此待汝。弟子偿物讫。还报之。即起七步。便死。堕阿鼻地狱中。初入温暖。未至大热。(自知)谓是温室。(聪明有省故)便举大声经呗咒愿。(呗即梵呗。即此士之赞辞。地)狱中诸罪人鬼闻经呗者。(开悟而得解脱。故有)数十人得度。(出地狱)狱卒大嗔。便举铁叉打之。即命终生三十三天。(下结上文而诫云)以此验之。佛法僧物不可不偿。(因偿故)虽复受罪。故得时出矣。(意含不偿。地狱难出。地有三过。一者贪心罢道犯重。二者用三宝物。三者难消信施故尔。然而犹藉经呗咒愿之功。而得至此。不得此功。犹亦未能出于恶道也。所以念佛经咒功德无穷。于兹可见○塔尘余用问第九)。

  问。佛塔上扫得土弃之。有罪不。(塔有多种。佛塔十三层。辟支塔十一层。罗汉塔四层。轮王有塔无层。此佛塔者。十三层也。阿含经中有三意造塔。一表人尊胜。二令他生信。三为报佛恩。故每勤行。打扫毋怠)。

  答。得弃。不得余用(既言佛塔即是佛物故。当知彻物尚尔。大者可知矣。佛法深细。以至如此。防微杜渐。令人知因果明罪福。故云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正在此也○佛物取息问第十)。

  问(若比丘以)佛物出与人。取子息用。犯罪不。(息者生义。如世俗放债求取利息)。

  答。与佛物同体。(利由佛物而有。故云同体。用则)俱犯重。(何以故)出入合子。(子即利也)与佛由故。(有罪)无福。(何以无福)以坏法身。而为形故(佛物即属法身故。为形者。贪求佛物。而养色身故。呜呼比丘信施。犹恐难消。况又以佛物起息而用哉。故云俱犯重○给使佛奴问第十一)。

  问。(若)佛图主(图者佛之形像也。执守塔寺者。为佛图主)遣佛奴小儿给比丘。(比丘)可使不。

  答。不得使。(何以故)以是佛物故(此是洒扫伽蓝。添香换水。佛前服役之净人。故云佛奴。所以比丘不得役使。擅用佛物。得罪弥重。图主亦不可擅自给出。慎之○佛作得食问第十二)。

  问。(若)比丘要与佛作得食佛食不。(即取佛物用。买衣食得不)。

  答。不得。(何以故)比丘(是佛之弟子。尚)无客作之理。何况取佛物(而作)衣食用耶(若比丘见佛堂倾圮。或圣像颓零。已有塑??修葺之能。发心而为之。但取其功。不取其利。谓之佛作客作。乃类土工水匠之流。觅利糊口者。故无此理。违者得罪○白衣佛食问第十三)。

  问。(若有)白衣与佛作得佛物。(在家佣赁客作以觅衣食者作毕。或佛分上财)用此物作食请僧。僧得食不。

  答不得食(彼既供众僧宜食。何以不得。虽经白衣之手。还是佛物故。此是白衣养家活计。在彼理当。若在比丘。知法犯法。亦应计钱犯罪。故云不得。非佛作者不论。审之○佛事觅利问第十四)。

  问。(比丘若作)佛事法事。(或代佛行化。或与俗礼诵等事)得捉金银钱不。

  答不得捉。(有贪慢心)犯舍堕罪(佛事法事或以礼谢世之常法。若取钱财。类于裨贩。亦同客作。有违佛制。故不得也。教中比丘只应乞食。不畜钱财。或彼为法。必有所施。不可却者。应转作净。别作功德可也。舍堕如上初篇罪报所明○施主作福问第十五)。

  问。(若有)人施牛驴马奴(与比丘)造佛事。(刻雕佛相等)法事(印造经典等。比丘)可(得)受不。

  答。得受使用。但不得费。(经中不得长养猫狸犬等。牛。马许受者。但随顺施主要福之心。一时方便。非常法也。人或可留。出家学道。牛等物类。卖即伤慈畜。恐不能多容。亦可当自知时)弓刀军器一不得受(伤残之器。必非所宜。亦犯所禁。戒之莫受○佛屋私寄问第十六)。

  问。(若有)人施佛屋宅未用。(未曾供佛比丘)可(先自)寄住不。

  答。不得。(信施供佛。所以不得)便是佛物(故占佛所有。亦得重罪。日常洒扫待供佛后。庶可随便○续明可息问第十七)。

  问。(若有施主)续佛光明。(即是供佛香灯。灯能照日月所不照处。故曰续明)昼可灭不。

  答。不得。若灭犯堕。(佛有常光。原无明暗。何以得罪。曰)虽云佛无明暗。施者得福。故灭有罪(施主求福本意。昼夜常然。汝若故灭。违他敬信。减他福故得罪无□。慎之○像前食卧问第十八)。

  问。(若)非佛屋。(非佛正[乃@共]。或僧室禅房等)佛像在中。(比丘)可在(像)前(饮)食(寝)卧不。

  答。得。(下例况)若佛在世。犹于(佛)前(受)食(寝)卧。况像(前)不得。(然而亦须傍肃。不得轻背。教中所制。立佛前不许坐。坐佛前不许卧故)但卧须障。(屏帐等类而遮障之。亦不得裸身放逸。谨洁无咎)若有灯光明。不得足光中过住。(此光属佛。践蹋佛光。有过无福故)若自(另)有(一)灯得(古人尚[下]敢揣殿影。况佛光乎。动止威仪。常懹敬畏。无令疏旷。失其正智。入佛知见。异妙方便。亦在其中。文淡义丰。于斯可见○阙游[乃@共]塔问第十九)。

  问。(若比丘)上佛图佛塔佛墙远望。犯何等事。(如世俗人登高远眺。故云远望)。

  答。不知不犯。若必(有)急难事上。亦不犯。(难者或有水火刀兵等事也或)知而(故)上。犯舍堕。(塔图之类。一者是佛物。二者佛像在于层层。亵渎圣贤故得罪俗尚不宜。况比丘乎。古德云。无事莫登三宝地。等闲休向塔中行。若非扫地添香水。纵有轮王福也轻。若遇知法者。一谅随即忏悔。改过则可)过三谏犯决断。过四谏故。上犯弃。(谏语随事可知。学者当知。慎勿轻视○指前用后问第二十)。

  问(若比丘)指物造佛经。(或檀那所施等物)更得他物。(后人所施之物)不用前物。(但用后物)得尔不。

  答。不得。以许(前物)便是(不然贪求无厌。因果有差。语言不实。有此三过。故不得也。不论佛物法物前后。所有俱用。为妙福德多故○佛缯私用问第二十一)。

  问。(若比丘)得买佛上缯作衣不。

  答。不得(此是信施。上供佛前幡盖等类。求福而来。比丘贪心无愧私取。即是盗用佛物。令人退心。理应犯重。戒之○形像好恶问第二十二)。

  问。(若比丘)形相佛像犯何事。

  答。一切佛像不问好恶。不得形相。其罪甚重。(似波罗夷逆罪)必不可为(形相者。形容观相。长短好丑也。一切者。即金银铜木等。夫如来相好。慈威变现。难可测量。未成而相则可。已成而相者。决不可也。加人父母。好丑妍??。子得相乎。故得重罪。今之僧俗不知法者。此过甚多。慎诸慎诸○相成更作问第二十三)。

  问。人(若缁若素等人)作佛像鼻不作孔。(或失之也)后人得作不。

  答。不得(同上形相重逆之罪故云不得何也。已成故也。如人父母。根有缺减。子见不忍。亦不能再作故。世多愚见。以此可戒○佛墙倚物问第二十四)。

  问。(前来比丘上佛墙有过。今)佛墙(上)得持(拄杖等)物倚不。

  答。不得。犯舍堕。(墙即下文佛图墙。如今之寺院等处绘图三宝等像。庄严于[乃@共][字]壁[问]者是。持物倚之。亦即轻慢圣像。故犯此罪。下文引证)昔有一比丘。入寺礼佛。有婆罗门知相。相(此)比丘。有天子(之福)相。便语比丘。(言)我有一女。嫁与比丘。(今共罢道还俗)比丘言。须我礼佛还。(怀此意者就应损福)比丘便持锡杖。倚佛图墙。入寺礼佛已还出。婆罗门便不复与语。比丘问故。与我女不。(索前所许)婆罗门言不与。(何不与耶)婆罗门言。向见比丘有贵相。故与。今无复此相。是故不与。所以尔者。消其功德故。(一者??慢圣贤。二者怀意不端正。应尔也。下警谏总结)以是佛墙及塔壁。不可持物倚。既犯戒。又消其无量功德(律中细行三千八万。于此可见。古云。染绿易就。净德难成。不矜细行。终累大端。初心入道者。当宜自慎○佛物人天问第二十五)。

  问。(若比丘以)佛物得作天人世人畜生像不。

  答。佛边得作(非佛边不得。以是佛物故。佛边天者。梵释等是。世人给孤独等。畜生金翅鸟等。受佛所化。常在座下。护法受教。故得作之无过○度不知本问第二十六)。

  问(若)比丘度人。不知本来。(来历根源)后度知是佛奴。而不发遣犯何事。(后度二字应云度后。文顺)。

  答。知而度犯重。(佛奴即是佛物故)若先不知。(则已)知便发遣。(忏悔无过)若不发遣(亦)犯重(知而不改其罪犹深故。若欲度人。必当察之。为要慎之○仍上再问第二十七)。

  问。其人是大道不。

  答。非(度人比丘因其故违佛制。不惧因果。无惭无智故。非大道也。然而佛奴者。别有用钱买。唤佛前洒扫使役之者。非今名。有行人发心。侍佛执劳运力者比也。今之学者慎毋错认。而便轻忽。行行之人而自招殃咎。何以故。三世诸佛历代祖师皆从行门。而入道故。思之○作像取物问第二十八)。

  问。(若)自有私财。(泛举发心。造像之人不定僧俗。故云自有)顾比丘作佛像。作者(能作比丘)得取物不。

  答。不得(此有二过。一因佛所得。即佛物故。二既有此能。彼此共作。功德为妙。若取物。便同客作。失比丘体。故云不得○佛幡佛事问第二十九)。

  问。(若有信施)先上佛幡。(供佛之幡。比丘)得取用作佛事不。(幡者转也。转恶成善。故名曰幡)。

  答。佛事得用。(或以别作佛前帐幔等用。或小幡执之。引道行香。皆为佛事。不以别用。可得然而)檀越不听。(则)不得(何以故。幡之功德。风吹一动。则有轮王报。此是檀越要福之本。故云不听不得。听则可也○通礼三世问第三十)。

  问。得通礼过去七佛不。

  答。得(何以)以法身同故(经中自有过去七佛现在七佛之中。又分过去现在。毗婆尸等是过去。拘留孙等是现在。言得者。以三世诸佛名号虽殊。法身无二故。但能志心礼拜。功德无涯。更无过未之别故。七佛名义。四分略解详明。兹下引○许三作一问第三十一)。

  问。若人(施主)先许佛三会。(三作佛事。或三处道场。或三月等之三会)然后(比丘并之)作一会。(因惜费吝资。将三并一。虽尔不得了其三会心愿。亦不成其三番之名目)或三行香三布施得了(三会之事)不。

  答言。不得。(何也)自违言有罪(一贪惜。二妄语。应犯舍堕。呜呼。末世比丘信心浅薄。视佛事为儿戏。宁不有诸自招罪咎。可不慎哉○忏罪越规问第三十二)。

  问。(若)比丘犯决断。(十三僧残中之罪过)得佛地中忏悔不。

  答。不得(佛地者。佛圣像前。非僧作法忏悔之所言不得者。准律中犯僧残。当强与波利婆沙。乃至摩那垂等。然后二十僧中与之出罪。少一人罪尚不除。况佛地忏悔。无众失仪。而可得乎。如沙弥菩萨戒人。有遇忏悔者不论○故寺齐畔问第三十三)。

  问。(若有)久远故寺(年深湮没四围)都无垣(墙)障。(隔基址踪迹亦无)不知佛地远近。(广长深浅。一总无据。比丘)若欲(重)作者。云何得知齐畔。

  答。不知。当以意作齐畔。以不知故。增损无罪(意谓知即当。依原额无过。不知当随施主财力多寡。亦可无咎○佛物神堂问第三十四)。

  问。(若比丘用)佛物作鬼子母屋。及作(鬼子母)像。(作者)有罪不。(有鬼子母天。其母生子皆鬼。故以名之)。

  答。同以佛物施人(其罪甚重。同上可知。以尊作??。与堕落信施相类故。又且比丘不得祀奉神只。此乃贪利失仪。断乎不可○佛前礼僧问第三十五)。

  问。(若在)佛(前)塔前得礼比丘不。(比丘互相作礼可得耶)。

  答。不得。(有何过咎)犯舍堕(盖天子殿前。郡邑分庭。臣佐吏民尚不以接让。大圣像前乌可得乎。故犯此罪。今之比丘犯此者。不胜其多。宜自谨之。慎毋轻信而自招罪戾也。或彼此对佛作礼。犹可。直受人礼者。断不可也。更有今之梵刹。供养护法。于[乃@共]前僧众。反背佛礼者。更为不可。亦犯此罪。古之梵刹。元无护法而立之说。皆在左右。以表慈威。今之所作。有违佛制。不可不知。然而必不能改者。礼时应当方便回护。庶几可也○售像何罪问第三十六)。

  问。(若)比丘卖佛像有何罪。

  答。同卖父母(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今之比丘亦或有之。罪同五逆。安可为乎。古云。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梵网经中。应当教化取物赎之。今此非但不犊。抑且卖之。逆罪苦报。必不能免。戒之戒之。或云。佛大慈悲。卖亦不妨。邪见阐提。鉴斯可反○断堀营修问第三十七)。

  问。(若)比丘自手断树堀地。作佛塔寺。及造形像。有福不。

  答。尚不免地狱。受大罪苦。有何福耶。(何以故)以故犯(佛)戒故(自手者。拣非倩人。律中堀土伐木。俱犯罪。地狱岂得免乎。或有急事。必伐者。三七日前。预当告知。可也。塔像等事。自有工人匠作。比丘摄心禅坐。是为本分。营修缀葺。而言犯戒者。一伤残物命。经中草系比丘当以为诫。二类同客作。有妨正道。故有罪而无福也○佛事竟。下法事品)。

  问法事品第三

  (法事者。如下文中说法诵经书经等事。有十三条问答○说恭听情问第一)。

  问。(若比丘)高座说法。前人着俗服(说者齐庄恭谨听者怠情因循)可与说法不。(法者轨则之义。令人依义入道。乃至成佛无不由此。理须尊重故问)。

  答。听法说者二俱犯众多(即应当学。若知法者。一谏乃至)过三谏不改。犯突吉罗问。(即成恶作罪也。此问应作罪。抄写笔误。衍之亦可)复过三谏犯堕。复过三谏犯决断。(以恶性不受人谏故)复过三谏至弃。(以其非沙门故。或清众见其非法。一总不谏何如)若使不谏经三说戒转增(高座说法。定披法服。听者俗服。以轻亵故得罪。俗服者。或白衣直裰之类。律中缠颈覆头反抄衣等。尚不许为他说法。况俗服乎。转[僧]者。夫说戒之法。令人忏雪罪??。今既不谏不忏。已经二个半月。日久自然[僧]其罪业。亦是从轻至重。三个半月。更三半月。三三无尽故曰转[僧]呜呼说法听法俱当于此转[僧]之处留心。倘有此过。幸遇谏而即当忏悔。其罪可灭也。不然自招殃咎。亦不可不慎○师真弟混问第二)。

  问。为说法者如法。(如比丘为人说法。威严整肃。依教宣敡。乃至不希所有故)余听者不如法。(纵逸散心。浮靡放旷。但益于闻。不修实行故)得(与)说(法)不。

  答。同上(如前所明可知。此为轻法慢教者戒○法座佛盖问第三)。

  问。(若比丘)请人说法。先高座上有帐(幔宝)盖。(等)是供养佛物。得与下坐(说法)不。

  答。都不知(是佛物)不犯。知不得(虽云说法。理须庄严。互用佛物。有过不得。纵或不重。必犯二三。既知佛有。各当回避不然。二俱有过。慎之○僧先佛后问第四)。

  问。(若有)僧坐先寄佛在上。后可于上坐说法不。

  答。(先)佛坐得。先是僧坐不得。(此言法师上座说法。必当先请佛上。理正以为代佛扬化故。不然。失于尊卑次序。亦失代化之意。故云先僧不得。要知说法必有法堂。才得如法。如昔佛对佛。犹尚不可。况其他乎○读说受施问第五)。

  问。若人请比丘读经及说法。(施主)施物(比丘)得受不。

  答。(比丘)若有(一念)希望(之)心(不作利人想)受。(者)犯舍堕。(有贪慢罪故)若无贪心受。不犯。若无衣钵受。不犯(看经讲演。弘法利生僧家本分□越施敬理亦当然。若起希望。不同交易便同客作故得罪。纵无衣钵。无贪可受○法座几尘问第六)。

  问。(若比丘)僧中说法。(于)高座上。得备几提尘毛尾不。

  答。病得备几。提尘毛尾犯堕。非毛得(几案属小桌之类乃承足之物也。法华经云。踞师子床。宝几承足。又萨婆多论云。苾刍有时讲诵。踞师子座。几案承足。此处言足。有病者得备几[尘]毛不得[尘]即[尘]王尾也。鹿王出在华国鄤县宜君山。古今以此作拂。而用此乃伤生之物。故得罪。或避蚊[蚊]绳等类。但用木棕等物。无犯。故云非毛得上座说法。或执青松如意等得○吝法不传问第七)。

  问。(若比丘)秘经及戒律有事不。

  答。犯舍堕(经律者。成佛之妙道。出世之指南。应当流布。莫大之功。而反秘吝。怠惰不传。故得此罪。半偈舍身。断臂求法。尽只为此。故不可吝○俗裳说法问第八)。

  问(若为)师(者)具着俗服向(众中)说法。(弟子着法服)得(与作)礼不。

  答。(有病)得。不病(俗服)不得为(人)说法。(上文听者不如法。亦且得罪。况说者乎。病不拘礼。从权则可。除此不得。同上不如法罪可见○有帽说法问第九)。

  问。(若在家)白衣头上有帽。(比丘)得为说法不。

  答。除有病必须覆头。(得)余悉不得(此礼非但而域如是。东土亦然。即如今之世人。尊礼必假衣冠为是。??礼则不然。例此可知。西域有此轨式。律中不得与覆头等人说法。除病应应当学故。今之说法者。但依尊礼为是。不拘可知○口吹经法问第十)。

  问。(若或)经上有尘土草秽。得(以口)吹去不。

  答。不得(以口秽气熏经亵慢不恭得罪。当以净巾拭之。乃至佛像经桑等。俱不得口吹。统记云。点香点纸。俱不得向油烛上点化。油气所熏亦得罪。此纸钱等皆堕破钱山。其过不小。又法苑云。上香供佛。如不泯口。口气熏香。作但无福。当来堕于黑粪地狱。佛之诚言。敢不信乎。悲夫。今之僧俗学佛道者。尽不知此罪过之深。草匇忽略。无不皆然。今吾为人心切。故特书此。以诚当宜谨肃幸矣○为利书经问第十一)。

  问。(若)比丘得书经取物不。

  答。不得取。犯舍堕(若自书与人书。流通慧命福德无穷。佛恩可报。若取物者。是贪慢心。故犯此罪。其过非小。戒之慎之○慢法不尊问第十二)。

  问。(若)经上有(遗落)饭食犯何事。

  答。有慢意故。为犯决断。(慢渎不尊故)不慢意犯堕(犹失敬谨故。当知比丘僧等。若书诵经典之时。临斋之际。必须别席。若无别席。必须先请法宝于尊重净处。犹当问讯法宝。即是佛之全身。舍利成佛之本。固宜尊敬。如或不然。得罪可知○焚烧戒律问第十三)。

  问。(若比丘有)戒律不用流落(不全。不堪受持)可烧否。

  答不得。不知有罪烧。(犯)舍堕。若知烧有罪故烧。犯决断。与方便破僧同。(与调达破和合僧无异故)亦如烧父母(戒律乃法身父母故。盖夫流落而烧。俗见之常也。经典既尔。佛像犹然。如无用者。安置塔中供养。若能补□复持。功德之甚。虽他处有开。无如依佛所说为胜○法事竟。下结界品)。

  结界法品第四

  (结制也。界限也。畔也。凡有冬夏安居坐禅处所。宜应制立界限。以定规绳。谨束身心。勿令放逸。失其九旬德业。又结界以摄衣。令无离宿罪也。律中界有三种。一者大界。二者戒场。三者小界。以佛听许。疲极僧众。随处结界。尽应集。不得受欲。是中旧住比丘应唱大界四方相。若有山树林池城堑村舍。随有称之。余仪皆准随机羯磨说。比丘告云。大德僧听。我旧住比丘为僧。唱方大界相从东南角某处标。至西南角某处标。从此至西北角某处标。乃至还于东西角某处标。此是大界外相一周讫。必有屈曲。或方或圆等。随事称之。并须别指分齐尺寸处所。或洒净水。或以刀画地。乃至于撒砂结绳等。皆持大悲神咒二十一遍。而用以为制限犹妙由不知制限结既不成。羯磨受戒等事。俱成虚设。故须如上分明唱相。三遍则已。乃至羯磨问答等事。尽详羯磨本中。可知。下且随文释义。有二十二条。作二十一问答中。有缺略一问。临文可见○结界远近问第一)。

  问结界为云何。(宜远宜近)。

  答。结界法若山泽无人(妨碍之)处。随意远近。(皆得)若在(郡)城(县)邑聚落。(之中)不得远结。亦不得夜结。(夜结僧众不知边畔故)结时要须比丘在四角头立。不得使外人入。(何也)外人入。则界不成。(俗外无戒。亦生讥谤故。未结大界之前)先结界场。僧家白衣奴子尽着界场上。(白衣等者。或五戒净人。欲令尽知其事故)然后视度四方。(而唱前来大界相云云。度如字。随方屈曲。而为轨度。非测度之谓也。下出其可结之处)结界时除四处。(当结。何等四处)一者聚落。二者聚落外。俗人田地常作事处。三者若有阿练若独处山泽。(聚落则有二种。若聚落界外不可分别者。准僧只。七树之量。通计六间六十三步。若无异众。得成羯磨。若可分别者。准十诵律。尽聚落集之。兰若亦有二种。若无难者。诸部多云。一俱卢舍。按杂宝藏云。五里是也。相传以此为定。俱卢舍。有云拘屡舍。四百弓为一拘屡舍。又云鼓声所及之处。有远近少异可知。若难事兰若。如善见论云。七盘陀之量。相去五十八步。四人八寸得作羯磨。既得羯磨。亦得说戒。下开前事之方便)恐说戒羯磨时。有种种事难。不得来。(何也)白众求别结小界。众若听可。(律云。不同意者未入界。听在界外一处集结小界。受戒亦得。又言。若布萨日于无村旷野中。不得来者。亦如是。自恣亦尔。然而难听)彼无五人(不得结)众。当遣僧与结别界。(下结名)此谓阿练若坐处。(上三结大界竟。下第四受戒场)四者受戒场。先结(律中听许。众中受戒羯磨等事。当结戒场。称四方相。须在大界前结。故云先结大)界。文均除(所)结戒场。(当知界文文字。非文章之文。乃纹路之纹。言其四围所结界相。际畔为纹。所以大界要以受戒场。周围均等。而除之。令受戒场住于正中。不可偏倚于一隅。故云均等。下总结)除是结界。以是其事。(是者不非。不尔皆非也。虽然如此。亦有不定一法)或先结大界。后结戒场。于中受戒。(反上戒场先结之意。大界中戒场。何所比例)如界公所云。(云者语辞。譬如府州郡邑公所无异也。当知界公二字。必非指人而说。若说是人。此法是佛所制。岂佛未说法时。先有此人。使如来仿效而遵之者乎。下又开方便)恐无所获。(何也)然云不知。同于取别显通此路。可有侥幸其人云。(云亦语辞。此广上不得来之。所以曰非。但难事不得来。山泽独处之间。人所不能知。不得来者何也。故云恐无等云云。同于下同上别结小界。显示令知此路而入。使其不及来者。而亦来之。故云侥幸其人。人即是不及来者之人。亦非连下句另有其人。若另有其人。即同上来界公之谬也。当细详之理长。则就上明不知不来。下明病者难至。故设问云)若有病比丘不能得往。(不得到此羯磨受戒。又何如曰亦就)僧中求索别一屋中结(小)界。僧亦应听。(未结之时)先解大界。与结别界讫。然后(复来)结大界。(何以解。为要出界故。解界结界有羯磨文。可知。下开)一切比丘不持衣。夜中得入中(此或广接十方往来者。未必皆持衣。故许入也。下文缺一问辞。上来无界应结界受戒。今往曾结过。原有旧界。又何如故问。若)有一住处有界。(又祗有)一比丘。(无众不及结界)亦可打楗槌广说戒(否。下缺答辞。应答得。虽尔)先(须)向四方僧忏悔。然后说(戒。忏悔者)亦可三语。(何为三语)三语者。谓三说(三说者。三番羯磨。忏悔清净已。许广说戒也。忏悔之语。应云今僧十五日说戒。我某甲清净○佛地通结问第二)。

  问。结界得通(大界中)佛地结不。

  答。(得。但)不得于中受戒。(佛地即佛殿也。受戒自有戒场。大圣尊前不预余事。又亦即佛物故。或必无处所。先对忏悔。借过遮障。避之可尔)。

  若(沙弥)先不知法。(不知有此轨则)已受得戒。(知亦不得然而)师僧(三师七证)若知故违。有罪(亦应犯堕○船行结界问第三)。

  问。(若比丘)行船。(正遇结界之时)船上得结界不。(如僧舟行之次。亦恐失其一夏禅坐之功。故问)。

  答。得。若有沙弥白衣。(未入大僧数者)驱着岸上。然后结界。若不驱出。(或不便上岸)当障隔着一处。然后结界。(或隔在前后小舱之处而避之。船上界畔。众中有力者。以水若砂。四面掷所及处。以作齐限。准萨婆多十诵律。纵广六百步为畔。以此观之。必是船行泊岸行止之界畔也)结界后。比丘夜不持衣。不得入中(非大界故。不得入也。噫舟行尚尔。结制用心。非船散诞遨游者。可不慎乎○僧行界坏问第四)。

  问。(若)大僧(有事)尽行。唯有沙弥在界。为得坏不。(界由僧结。必假僧持。僧去必坏耶)。

  答。(不坏。下举况)但有一清信士。(在中)界便不坏。况沙弥(乎。若一总)尽无一宿界坏。若僧尽去不还。亦不须解(已坏故。若去欲还。应后来复结。例上别结小界同○贼害界坏问第五)。

  问。(若有)贼来界里。杀比丘。界坏不。

  答。不坏(贼杀比丘。于界无涉。况有余比丘在。故不坏可知○三四结界问第六)。

  问。(若)一人三四人行道。(安居时至。不遇庵院)或在(清信)白衣家。得结界不。

  答。不得。(不成众故)五人以上得结界(律规如此。可知○通流结界问第七)。

  问。(若欲)结界得通流水池水结不。

  答。一切停水尽得。(一切)分流(水俱)不得。(何以故)以不知齐畔故(停水如池塘之类。有限可结。分流如溪涧等。急流散漫。难定界限。故不得○界无楗槌问第八)。

  问。(若)结界后不打楗槌。界坏不。(楗槌即钟磬类)。

  答。不坏(修行之法。不在楗槌。打楗槌法。不过云集清众。乃至利益苦趣众生。打与不打。乎界不碍。故不坏○官塘通结问第九)。

  问。(若欲)结界。得通王路结界不。(上因俗人田地处。不得远结。故作此问)。

  答得。(但)当结界时。(须)遣人两头断行人。(俗流不净。故当断之)然后结界(但入田路。向井取水路等。皆不得作界相。余俱尽得作界相。然而佛世比丘最为尊重。王亦不敢违佛规制。非今末世之所行。常自知时。可也○无主结界问第十)。

  问。(若)无主(人所[营]之)地。可得结界不。(但凡比丘所须。皆当乞之。离不与取过。今既无主。无可乞者。故问)。

  答。得。(无主何以得。曰)便如郁单越法(北俱卢洲人无我执。一切俱无有主。既无有主。宜结便结。故云得○水坑界坏问第十一)。

  问。(若)先结界。后有大水。或堀坑长十五步。(失坏托处)或复于中行欲。(有此三事)此界坏不。

  答。尽不坏其人云。(应云尽不坏其界。尔人字即界字。亦笔误也。云亦助辞。若亦指人。是佛说法。又指谁耶。亦如上说。下佛自举况不坏所以)假使堀大坑。深广一由旬。(或四十六十八十里。如是深广)界犹不坏。况小小坑(坏)耶(大水天生。堀坑取用。犯戒在人。于界?碍。故俱不坏○尼界可宿问第十二)。

  问。(若)比丘(偶尔有事)得比丘尼界里宿不。(二部界别。以远嫌疑及犯事故。恐比丘偶有因缘。不及还于本界。故作此问)。

  答。得。(律中僧差教授比丘尼。不及日没即还。违者犯堕。今言得者。以戒虽遮。缘必开故。故云得)亦不得失衣。但不得入其房内尔(此二句应宜借转倒看为妙。入房之礼重故。宜自裁之。不入不失。缘开无过。故得○共住无衣问第十三)。

  问。(若)僧结界竟。后来僧共住不持衣。(有)失衣不。

  答。不失。(何以不失)当结时。已通三世僧故(或云。结大界时。随结摄衣界故。夫失者。受而不持曰失。三世之中。若前若后。或有本未受持。有何所失。故云不失○不齐结界问。第十四)。

  问。(若)僧不尽集。(结界尽集。知界齐畔。或有三宝事缘。不能齐集。可)得结界不。

  答。若有事(缘不反到者)嘱授(于余比丘。云有某事)得。(若)无事(不齐)不得(僧尽集。可得结界故。无事偷安。懈怠无愧。故所不得○结界年限问第十五)。

  问。(若)一结界得几时。(或当逐年结耶)。

  答。(僧有常在)不限年数。若施主要增地更结耳(不要不必更结。有僧不坏。故不限数。若随增减方便。更结亦得○不解再结问第十六)。

  问。(若)先僧结界。不解而去。(界相犹存)后来僧得于中(重唱)结界不。

  答。得(先僧不解。一宿便坏。既无持法人。后僧得结也。此释前疑。可知○界场多少问第十七)。

  问。(若结大界。僧当尽集。为知界畔故)结界场时。要须集一切僧。为随意多少。

  答。五人以上得。(何以故)以无大界故。众不集。(也)无犯(五人以上小界可宜。大则不可。得越法咎。以上云尽不集不得故○界场遥结问第十八)。

  问。(若)结界场。(五人以上亦听)要须至场上。亦得遥结耶。(身不亲至。但遥作想念而结不)。

  答。要须至场上。乃得结尔(不至不得者。何也。身心不恭。故违佛制。不能成就。故不得。也○相叉结界问第十九)。

  问。(若)二众结界。得互相叉结不。(如两手相叉之状而结不。二众。或僧尼二众。或二处庵院比丘。自有二部众)。

  答。不得相叉。得共通结耳(彼此相叉。混杂难分。犹恐犯诤。故不得。但共通结者。虽云二众。事同一体故○一界二槌问第二十)。

  问。(界法僧集。须打楗槌。若)一界里得鸣二楗槌不。

  答。得。(或界广大故)但不得二处说戒及以羯磨种种僧事。(僧事不过僧中教诫等。事宜一处。不宜二处。以律云此一住处一说戒故)惟得烧香饮食而已(烧香等事。二处三处。总不论○僧尼共界问第二十一)。

  问。(或有檀越欲供二部僧)大僧得与尼。(二部相邻)通结界不。

  答。得(通结者。要一切僧尼尽集而结。此名四方大界。通亦无过。以顺施主心故○上结界竟。下明岁坐事)。

  问岁坐事品第五

  (岁者。律中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之岁。岁即生。又七月十五日。是五分法身腊除之日也。今言岁坐之岁。正为坐禅腊满。至七月十六日受岁。得其五分法身之新生。故云岁坐。此经上来发明微细威仪微细因果。与比丘戒。非僧上缘。然而欲生定慧。应须坐禅。故结界已。□之于岁坐事。即下文种种事相。宜为宜止。有所不决。必须问明。使无疑虑。故有此品二十九问答○结坐期限问第一)。

  问。(比丘)夏中几日得结坐。(应更问。几日得受岁略也。结制安居坐禅。各结坐。形心摄静曰安。要期住此曰居。此下四月十六至八月十五四月。皆称夏中者。以西域一年三际春夏冬也。四月日为一时。此当夏分。故云夏中)。

  答。(安居有三)从四月十六日。(为前安居)尽五月十五日。(为后安居)日日可结。(问一日结坐足已。何用多日。多日不定。岂不失于前坐耶)此谓坐初有事难。不得(一日来)结。或(延)五三四日乃至一月。尽不失前坐。(下与前坐人安名)此名三十日结坐一日受岁。(此因后人来结。不免前人同结。故有三十日之名。受岁一月者。因至七月十五日。九旬已满。受岁即行。故止一日。此乃最初一日来者。曰前人。下明最后一日来者。曰后人)后坐人惟得一日结坐。(过了五月十五。更不再结故。下明后人受岁法)过七月十五日有事难。日日可受岁。尽八月十五日。(然而受岁止得七月十五一日。一日可受者。为前坐初事难等。人延迟日子。所以七月十五。九旬未满。不得即受。迟来一日。待一日。直至最后五月十五来者。当至八月十五。始满九旬。方许受岁出期。故下立名曰)此名一日结坐三十日受岁(此为前人受岁。他虽未满。亦在中间同受。故云三十日等。中间有二十八个次第。相续结之。作中安居可知。盖夫此之大意。要知一处安居。四方可聚。此是如来深大慈悲。怋其事难之人。不使失其禅坐之功。特此善权方便耳。学者当知。佛恩难报。于斯可见也○遇缘告出问第二)。

  问。(比丘)结坐(有缘皆开。欲)受七日法。为(当)坐初受。为(是)临行时受。

  答。若坐初受者好。坐初不受。(不曾料理)亦可临行时受。(下开)夫受七日法。行不满七日还。(或四五六日)后行不复更受。计满七日。乃复更受。若虑忘(失者)亦可日受(此为比丘禅坐之时。或遇种种生善灭恶利益等事。乃至缺衣钵等。必不得已。理须告假。而有常规。少则七日。多则三十九日。故下有三受七日等说。然而律中亦不得专为饮食告出而去。以非法事故。受亦不成。信之律有受法。文云。应具威仪对众白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受七日法出界外。为某事故。还来此中安居。三说。若受半月等法。方作白二羯磨。纵止一日事。皆须七日法。恐有小事。频频告出。桂安之名。故尔○坐禅受物问第三)。

  问。(比丘)夏坐中不受床坐房舍十二物。得坐不。

  答。不须受(十二物详明根本毗尼律中。下云。三月补治房舍。似亦应受三衣六物。不可缺故。余卧具等。夏热不受亦可。故云不须○不坐得岁问第四)。

  问。(比丘夏中愍物行慈。故应结坐)结坐而不坐。得岁不。

  答。若先不知(有夏)坐(之)法。受岁得。若知(坐法)故违不得(不知者。未晓禅坐工夫。知法者或修止观。或看话头。乃至持咒念佛。返照回光。收摄一心。契悟无生。外当调和四大等事。详明宗教。不可不知。如或不然。虽云结坐。放逸纵情。徒有虚名。总是虚消信施。慎诸○不结不坐问第五)。

  问。(比丘)都不结不坐。受岁得不。

  答。若先不知有结(夏之事。又)。

  不知有坐(禅之)法。(二俱不知)受腊(也)得。有结知。便应向僧(忏)悔。(先总不知。然后一知有结有坐。即当忏悔无咎)若先知法。故违不得(受岁知而故违。得越法罪。忏悔者。忏其先不知之过。可也。知而故犯。忏亦犹难。忏而犯。犯而忏。杀子同葬。教有明文。不可不慎。忏悔之说。随事可知○不结而坐问第六)。

  问。(□□)不结而坐。得岁不。

  答。同上事(同上知不知等。乃坐禅时始到。因结时不在。亦同故违。故曰同上○池流澡浴问第七)。

  问。(比丘)夏坐中得入流水池水浴不。(比丘半月一浴。热时不拘。故问)。

  答。界内尽得。(随其所宜界外不得)若受七日(法)行过水。亦得(受法在外。不越于事。故无所犯○决断不悔问第八)。

  问。(比丘)夏中(是修道之时。或)犯决断不悔。(未向二十僧中出罪)受岁得不。

  答。虽有罪得岁。所以尔者。(何也)故是比丘故(不至犯弃。不失比丘事故。亦得受岁○不和得岁问第九)。

  问。(比丘)受岁不和合(应来者不来。应与欲者不与欲等。如是不和)得岁不。

  答。要先忏悔。然后受岁。(众僧受岁。和合方成。中间有一犯诤。乃至非法非律等。不如法事。必使他忏悔清净。众可受岁)若其人不悔。(有妨于众。故须)摈出(始)得受。(岁)若不摈出。众当(对其)三谏。过三谏(乃至四谏)不受(语者。是恶性人)犯决断(罪若)过四谏。(以至五谏)犯重。(既耳毕竟何如)若(僧中有)力(量者)能驱逼(他)出界好。(受岁)若其(驱亦)不出。当牢闭着一(空闲)房中。然后受岁。无苦。(无罪也。何以定要如此)以其非复比丘故。(毕竟不出。何如)若恶人多众所不敌。(且不受谏。驱又不出。清众反)当避出界。(他处受岁)若共受(岁必)不得岁。(何也。比丘以和为贵。忏悔为先。若能一忏。无罪不灭。若不忏者。转至犯重。故不能也。例如十人同修净土。一人不净。九人亦不得生故○坐中造福问第十)。

  问。(比丘)夏坐中得为亡师造福不。

  答。得。但不得手自造事(比丘或和尚阇梨等师归逝。当感其携训之德。须造福而酬报之。然而但不得自造。一妨禅坐之功。二亦类于客作故○坐中摇扇问第十一)。

  问。(比丘)夏中得捉扇拂不。

  答。一切毛不得。捉竹扇得(毛扇乃鸡翎鸟羽伤残等物。俱不得捉。竹扇无伤故得。拂者摇也。以扇摇动。使令有风故。当知此是一物。非另指拂子为拂也。前已明故○后坐同起问第十二)。

  问。(夏中)后坐人得七月十五日受岁起去不。

  答。不得。(后人必待九旬已满。始得。因不满故不得。下开)若(后坐人)先不知(满与不满)已(随前人)受(者)得岁。若知法(知其未满不应)故违不得。(又开一端)若已(有)和合僧。(议通)就受筹而已(亦得下前后例同)若后坐人受岁时。(和僧受筹得者)前坐人亦尔(亦有和僧受筹。似乎不必至满。亦可受岁。然而此等或为有事等。不得已而开之。一二只是坐满方成。功德可知。受筹者。得岁之约。如世间札付之例也○同腊小大问第十三)。

  问。(若)二人(小大二比丘)同(坐夏)腊。小者前坐。(或四月十五坐)大者后坐。(或迟几日乃至五月中坐)前坐者(虽小)已受岁。(日满即受故)后坐者(虽大)未受(岁。因迟几日。待月满始受故)于一月(之)中。何者应大。

  答。先大故大。(大即上大者之大。元指戒大为大。何以故)计本日故(本日即指最初受戒之本日。不说夏中受岁之本日。要知小大者。言戒之前后。非生年之大小。故虽坐腊受岁。在一月之中。已受未受而分前后受戒之本日。还是大者为大。故云先大等也。喻如朝廷序爵乡党序齿之谓也。若只论受岁。不论戒腊。似乎单序爵。而不序齿。岂理也哉。何也。戒腊乃僧家尊??次序之衡。如在家之生年大小等故○不受出界问第十四)。

  问。(比丘)夏中不受七日法。暂小小出界。故得坐(岁)不。

  答。忏悔得(欲出受法二利无遗。不受而出。得越法罪。故须忏悔。始得夏坐。要知律规。出必告知于众。或偶失告。必须忏悔可也。不忏悔。罪益深重。律中可见○三受七日问第十五)。

  问。(比丘)夏中一因缘得三受七日不。

  答。言得(比丘若为三宝看病供养大众等缘。或路远事难。日浅则缘不能成。枉劳出入。故佛以慈悲。方便而开之。勿为此言无事闲游。偷安怠惰。失大功德。甚不可也○不坐寄受问第十六)。

  问。(比丘于)夏中不(来结)坐。或十人至十五人。欲来(前坐界中)寄(托而)住共受岁。(前坐人)得共住共受岁不。(不坐者。即十五等人。如此间结坐时。他或自时言。我某大师处受戒坐岁而来。不必此间结坐。但要寄在于此受岁。何如)。

  答。若及(五月十六)后坐。(众)当(与他)结(后坐。令他后受岁得)若不及后坐不得。(自恃怠惰。与法相违。故下开端)此人若全不知有(结)坐法。(而来者)得(姑)容。(之共受岁)若知有(坐法)故违(强来欲受岁者)不得(何以故。此乃罔尊自大。我慢居懹。纵容他受。亦不得岁故○有事移坐问第十七)。

  问。(比丘)夏中(如法安居而)坐。(或有比丘)若为三宝事。若疾病种种众难(之事。如是所挠。不得在此众中坐)得移(他处)坐不。

  答。得(移)坐。(以坐定制。缘事必开。下立法既移。有何法则)当白众中受三十九日法。(受)三十九日法已。有事便(得)出界(去当择可移之处。到彼处坐守)三十九日法。(上受法。此坐法。令他如法而坐。应上诸缘。故重此句。不然。此句宜衍。下开端。若坐)三十九日满得还。(于本处受岁亦好)一若不得。(一者万一之辞。万一彼处缘事未终。受岁又近。不得还者)亦可(于)彼处受岁。无犯。(下明前移坐受法。此处当设。问云。受法还应坐。初临行耶。答。若坐初受更好)若坐初不受。临行时亦得受。(下明后不必受)若(在所移之处)坐。已满三十九日者。事便出界。(事者彼处更有事。径行彼处)不须复受(三十九日法。既有事)若不还(本处。在何处受岁)亦得于彼(所移之)处受岁(彼处既可坐禅。亦必有众故亦得。此广上一若不得等句。此章大意。专为有事难者。开端无别○不结不受问第十八)。

  问。(比丘)不结坐。或不受七日(法。越矩游行)已。受腊得不。(夏满为腊。以要为问)。

  答。不知法。已受得腊。(知法故违而受)不得夏。(夏即腊也。七月十五日。是僧腊除也。十六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之岁。以比丘出俗。不以俗年为计。但数夏腊故尔。增辉记云。腊者接也。新故交接之谓也。下开端。知而不得。毕竟何如)若以夏僧一谏取好。(夏僧即先腊知事。僧应当谏云。大德。欲如法自利。当结坐受法。不宜违教若违教者。即慢佛语。慢佛者不善。大德当信佛语。勿不结坐。及不受法也。前后有谏言。皆仿于此。但随事相而改即得。依其所谏。即当忏悔。听取结坐。受法者善。若不依听。亦不取结受等者。应二谏三谏)过三谏(犹更)不取。犯戾语决断。(轻其戒法。失其德业故。若)忏(悔)还取(结受)得。当取时白众。然(后)可得(取结受等忏。先对谏者忏悔。白者或谏师领之对大众忏悔。作白云云。以此观之。结坐受法之事。必不可缺。依规结受。才现正受。正得思之○不受何事问第十九)。

  问。(若)比丘(夏满)不(自恣)受岁。犯何事。(夏满自恣释??。灭罪生福。故当受岁。承前而问)。

  答。或一比丘不受岁。众谏使受。一谏(乃)至三(谏)受好。(好者善也。下出其过)若过三(谏至四谏)不受。犯决断。过四(谏)不受。非沙门。(即同俗人。何以故)以不肯受(如来)法故(应犯弃罪可知。坐禅受岁。两不可免。既称比丘。应自勉旃○中后结坐问第二十)。

  问。(比丘)夏坐新受戒人。(或最后来当日受戒。即此)日中后结坐。得(受)岁不。(大似结坐。清晨为正。故有此问)。

  答。(也)得。(受岁)惟后夜不得(似乎初夜犹得。后不得者。一则日属来朝。二则缺于志诚。故云不得。此亦为最后来者。开端无别○忘受可坐问第二十一)。

  问。(比丘)夏中坐忘(忘其所以)不受七日法。一出行得坐不。

  答。忆即(忏)悔得。(然而)一坐中不(得)过二三悔。过二三悔不得岁(既悔不应再犯。再犯不名为悔。亦同上文。引喻可知。故云不得忏悔羯磨。依所犯事说即得○屋下受岁问第二十二)。

  问。(比丘)受岁时。若天雨。得(移至)屋不受岁不。

  答。得(依律受岁。应在戒场露地而坐。表夏满之功。超出界外。故以天雨移亦不妨。此临时之方便也○结坐有碍问第二十三)。

  问。(或有比丘)既至某方(安居处所)结坐。(或)有(事难阻)碍不达得进。遥结坐不。(以路途有阻。未及至彼。可在路中遥结。而作前坐不)。

  答。不得。正可到彼结后坐。(或后亦不及到)若道路有僧住处。(可坐之处)便应就坐住二三日。(修)治房室。(治法如下所明)然后(求僧作白二羯磨)受三十九日去。(去应作法受法。坐三十九日已满欲去。径到彼处。充后坐受岁。无僧又何如)若无僧住处。五人以上共结(□)界坐。(亦要受过三十九日法)然后坐。(若欲去受岁)留一二人守界。(然而欲去)满三十九日乃得去。(受岁则可)若后人(此三字宜衍。若)不满三十九日去(充受岁)者。前去人不知。(不满有过)不失(前)坐。(受岁亦得)后人失(后人知不满日有过。故违佛语而去。即失前坐。受岁亦不得。故知必须日满而去可也。此为欲求不及者。开端无别○檀家结坐问第二十四)。

  问。(比丘)一人至四人。得白衣家。结坐不。

  答。不得。五人以上得(五人乃至多人者。方可羯磨作法。结小界而坐。如众少不如法。故亦不得○一人结坐问第二十五)。

  问。(比丘)一人静处得结坐不。

  答。(应云不得。上来四人尚且不得。况一人乎。下开端)先有结界。(不必更结)二人以上得。一人以不得。(以字应作亦字。何以故)无人共受坐故。(以无伴侣故不得也)无界(一人二人以上)尽不得。(必须五人可也)若欲(于静处结)别坐。当更请僧(共五人以上而)结界坐。然后得(观此受岁坐禅。若不结界。必然不可。学者思之无忽○坐中他施问第二十六)。

  问。(若)比丘夏坐中得受请他施。及受他寄物。或经十日。至三月得尔不。

  答。作不贪(心)受。不限时节(不拘远近无过。若有贪心。十日内即应舍。以急施衣止开十日故。详明律部可知○坐作有为问第二十七)。

  问。(比丘)夏坐中界内(应作无为等事)作有为事。得应坐不。

  答。福(德)事得指授。余(非福德事)不得(若有三宝等有益者。但得指示令作。犹不宜亲自营为。恐失威仪。亦废禅坐故。余不得者。犯客作罪。故制○夏坐修葺问第二十八)。

  问。受夏坐人。(即是比丘)云何(作为)房舍破。当补治为。(为可不之意也)谓始坐(时补)坐讫时(补)耶。(承上有为而问)。

  答。三月中破即治(不论时分。有主事僧。未安居前。便应作唱云。房舍破。当补治。僧只律中。有房屋破漏。春末月应当治。若草覆者。还用草补。若瓦覆者。还用瓦补云云○尼来受岁问第二十九)。

  问。(比丘夏满)受岁(之)时。尼来界内。求索(众中)受岁。(自恣)应与受不。

  答。二尼以上得。(与受尼八敬中。应请自恣。故得)一(尼)不得。(下征释)所以尔者。(何也)以尼独出界。犯重故(因尼犯重。故不得岁○上岁坐竟。下度人事品)。

  度人事品第六

  (度者。提携救脱之谓也。末世众生。居家苦迫。不能出世。欲求出家。度于生死大海。故云度。以上结界安居坐禅。名为自利。既得自利。亦当利他。故继之于度人事品。有九问答○单己度人问第一)。

  问。(比丘)一人得度沙弥(与其受十戒)不。

  答。二人得。(一人不得。何也。一为和尚。一作阇黎教授故。和尚亲传戒法。阇黎诫轨则。不同佛世。一亦能故。所以众多更妙。单己为师者不可○度人遥请问第二)。

  问。(比丘)度沙弥。得遥请和尚不。(梵语乌波吒迦。于阗国翻为和尚。此云力生。三乘道力。五分法身。皆因师力而生。即亲教师也)。

  答。不得(一度即为本师。自既未能。且律其时故。不得遥请者。或远处另请他师。而来代之。故不得。何也。他度即他弟子故。或遥空礼请。原受本师之名。以为作证。亦不得。虚得其名。不及面面相承故。此乃滥叨师位。故制○腊缺度人问第二)。

  问。(比丘)未满五腊度人。犯何事。其弟子为得戒不。

  答。若知非法而度。犯舍堕。(或遇知法者谏。而改悔则可)过三谏不止。犯决断。(上答师犯之问。下答弟子等问)若弟子不知(师)是非法。(受时恳切。无有余念。亦可)得戒。若知(师是非法。而有余觉余思。疑惑不切者。即)不得(戒。十夏满足。方为和尚。五腊已满。堪称阇黎。然而有智听许离师。无智犹须尽寿。无智者纵满五年十年。尚不得为师度人。况未满者乎。故云不得。此乃欲速不达故制○无法作师问第四)。

  问。比丘(半月半月)都不诵戒。又不知法。(不知大小乘经律。又不知)种种僧事。(僧事羯磨布萨断事。两种五德威仪等事)而多度人。(出家)或作三师。(和尚阇黎教授与人授戒)有所犯不。

  答。此人尚不应食人信施。况复度人(若比丘不诵戒。饮水食饭。日日犯盗。故云不应等。自己昏昏。不能使人昭昭故制。既受具戒。当勤精进。如救头然。当随有智比丘之前。学戒始得。慎勿懈怠懒惰而忽诸也○盗度弟子问第五)。

  问。若人父母王法不听。(不许出家)比丘(不问主)盗将去度(不与取者)犯何事。

  答。犯重。(因盗故成弃罪。下例非但此也)若官人走奴。投比丘(出家)为道。比丘若知而安止。未度亦犯重。(有主物故未度尚尔。何况盗度者乎。末世比丘常有此事。不细不谨。不观来历。狂肆妄为。故应犯重。固当戒之○与父作师问第六)。

  问若儿前出家。(作比丘)父母(后出)家来投其儿。其儿得度不。(得度出家学道否)。

  答。得(出家学道。以理为宗。只论佛法。不拘世礼。既能度人。一切悉皆得度故。如净饭礼拜如来。摩耶听佛说法。故云得也。不然。住我我所。不可○犯戒度人问第七)。

  问。(若有)犯戒比丘。得度人不。

  答。若犯重。无复度人之理。(有犯弃。尚不得称为比丘。失其戒故。如舟破漏。不能得度。故云无此理也。下开端)若犯决断。同上未满五腊者。(例上可知)若犯余轻戒。(波逸提等)要须忏悔。然后得度(既忏清净。始得为人师范。少不清净。犹为不可。况重者乎。故制○请他代己问第八)。

  问。(若有)白衣投一比丘(欲出)家。比丘即受。(自或不能为他师范)更为请和尚(与之作受)戒师。(前来)所投比丘。故是师非(是师耶)。

  答。非师。(非和尚。不称本师故。下开)若后从受法者。可为法师。(或更无法可受)若(但)依随者。可为依止师(毕竟不得称和尚。不曾得他戒故。混滥称师者。于此可鉴○度人不教问第九)。

  问。(若)比丘多度弟子。(出家)或作二师。(和尚阇黎)都不教戒。犯何事。

  答。犯舍堕。(何以故。因怠惰不教。情眷属故。下引证)昔迦叶佛时。有比丘度弟子。不教戒。多作非法。(或毁禁戒等。以无教诫。不能忏悔。下明感报)命终生龙中。(□□□□)龙法(受苦法)七日一受对时。火烧其身。肉尽骨在。寻后还复。则复烧。不能堪苦(下追观宿因)便自思惟。我宿何罪。致如此苦耶。(因苦致疑。而责己也。龙具五通)便观宿命。自见(即知)本作沙门。不持禁戒。师亦不教。(因知师不教戒)便作毒念。嗔其本师。(此乃忤逆怨爷娘之类也)念欲伤害。(其师)会(会亦应作念。所以念)后(偶尔)其师与五百人来乘船渡海。龙便出水捉舟。(舟中)众人即问。汝是谁。(龙即)答(言)我是龙。(众又)问(曰)汝(既是龙)何以捉船。(龙又)答(言。我不须别物)汝若下此比丘。(我即)放汝使去。(不则不然。众又)问。此比丘何豫汝事。都不索余(多)人。而独索此比丘者何。(耶)龙曰。本是我师。(是师理应教戒于我)不教戒我。今受苦痛。是故索之。(此等)众人事不得止。便欲捉此比丘着水中。比丘曰。我自入水。不须见捉。即便投水丧命。(此乃为师。失教之报也。下总结上文)以此验之。度人不可不教戒(既为人师。勿失于教。欲善学无善教。善即翻成不善。失教之过也。或不善因教而善。此即教化之功也。是故律云。凡是弟子应勤检察。不然。乃至令其不修善品。非法自居。如无缰之马。为害非细。所以佛言。汝诸苾刍。宁作屠儿为杀害业。不与出家授近圆已。舍而不问。令我正法速时坏灭。是故于弟子处。极须检察。乃至不顺呵教者。驱令出院。慎毋姑容。而彼此有害也。噫近世往往见。有诫之者谆谆。听之者茫茫。是谁之过欤。此乃专为度而不教。教而不善者为诫。深有意焉。思夫大悲世尊。碎身殒命。不能报其洪恩者在。上度人事品竟。下受戒事品)。

  问受戒事品第七

  (既度人出世。必须与之受戒。因上度不教诫。而招大过。所以度人后。继之于受戒品。受戒者。三皈作法。白四羯磨。此受彼授。递递相承。令人改恶从善。反邪归正。回光摄念。了悟自心。直至于无生法忍之谓也。事者。如下犯戒舍戒等事。有十九问答○犯戒不悔问第一)。

  问。(若)沙弥犯十戒。(一不杀。二不盗。乃至十不捉银钱等。为之十戒。犯即干犯毁损之意。其中或犯)一二三(戒)不悔。受大戒得不。

  答。若忆而不悔不得。(身器不净。不得净戒故。或)都不忆。若不知法。受得(戒。如前。以非法得故。下诫其师)大受戒法。师应问沙弥。(曰)汝不犯戒不。(沙弥)答。若言犯。即教忏悔。(始得)若本师不问。坛上师(阇黎教授等)应问。若(一总)都不问。师犯舍堕(慎矣哉。为师范者。必须严密细心。审察为上。不然。未见利人。先损于己。何益之有哉○受大忏小问第二)。

  问。(若比丘)以受大戒。(以即已也)得悔沙弥时所犯(之戒)不。

  答。得。(既不覆藏。有益无损故。但)忏悔法同沙弥时(忏)悔法(或向本师。或一比丘即得。不必同大比丘忏悔法。不忏犹恐大戒不固。又不可大抵同上。先犯而不忆受大戒。复始忆而忏悔者。是恐后忆而不悔。故出之也○衣钵不全问第三)。

  问。(若)沙弥坛上。欲受大戒。(应着袈裟。脱履圆顶。可也)或着俗服。(非袈裟)脚着履屣。(皮革之属)或衣钵不具。假借当时为得戒不。

  答。惟俗服师不问不得。(恐是破内外道。假意受戒故。当知师若问过。令其改过始得)其余尽得。(虽尔)师僧犯舍堕(以慢法故。既犯此过非小。纵得无益。可见毕竟不得明矣。故受戒仪云。此衣此钵。要须自己制办。若借若无。并名非法。准律明判。并不得戒。一生虚消信施。将来坠堕三途。长劫轮回。无有解脱。以此观之。借衣受戒可乎。此为师僧不细密者戒○不舍重受问第四)。

  问。若有比丘。不舍戒。作沙弥。或即大道人。(此人[无]不曾犯戒。或好彼此名闻。诈作沙弥。欲求增胜)而更受戒不。

  答。不得(○仍前戒狂问第五)。

  问。若(更受)不得戒。前所受戒。故在不。

  答。在(因前受者在。所以今受者不得。然而即大道人而言在者。文中或字宜衍。只作一人看可通。若作二人看。前者犯戒不舍。而言在者不可。何也。律中比丘若犯重者。必须舍戒而作沙弥。犹尚未许便受大戒。况他不舍而得受乎。故总言不得。经中不说者。恐译家润文不足。未可知也。当自详之○后师是非问第六)。

  问。(若先受戒在)后师。故是师不。

  答。非(因不得戒。不得称师。此为后受忘前者制○一人为师问第七)。

  问。(若)多人受戒。而并请一人为师。可得十人五人一时受戒不。

  答。无此理(律中受具戒。具须十师具足。一和尚。二阿阇黎。并须如法七师为证。皆请清净等者。若不满十人。戒不成就。何以故。如戒仪云。圆成三聚。必假于三师。举检七非。全凭于七证。所以必满十人。始得举人受戒。十等一时者。僧祗律中。但许三人一同受戒。四亦不得。以非众为众。而作羯磨。与理相违。故总云无此理。须异时次第受者可也。或遇僧众太多。不及次第者。或可权开方便。多人一时而受者亦得。不然。当依僧只一二人为正○二师受戒问第八)。

  问。(若)沙弥更受大戒。(具足等戒)请一比丘。为大戒师。而此比丘不知羯磨法及受戒法。更与(他代)请一人。与(沙弥)受戒。(前者后者)以何当为师。

  答。(后请比丘)与受戒者是师。(前者比丘)无戒法与者非师(羯磨法者。一白三羯磨策发审问等事也。然欲为师范者。应当深明三观。精练二持。五德十数。说行两遂者。可也。不然。己事不明。欲为人师者。非也○师不如法问第九)。

  问。(若受戒时)坛上师僧。(三师七证)或着俗服。(不搭袈裟)或犯禁戒。(失比丘体)受戒者得戒不。

  答。若受戒人(为弟子者)知(上师僧俗服等)是非法。不得(以生疑动念故。经中有一不清净者。汝戒律仪。必不能成就故)不知得(不知是非。师虽有过。弟子认真。信心致切。了无疑念。故得。信为道元功德母。正在于此。师师受与弟子无涉故○不知受戒问第十)。

  问。(若)受戒时。众僧不和合。或相打(相)骂。(受戒之者)为得戒不。(为必也)。

  答。若坛上僧和合。便得。(坛僧)不和。(受者)不得(僧宝贵在六和。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如是可名为僧。今既打骂不和。非僧之类也。然而众不和。与受戒者无涉。只求坛师和合者。可也。此若不和。当俟调适而后受亦得○取时受戒问第十一)。

  问。(若欲)受戒。为有时节不。

  答。惟后夜不得。(以时日难定故。若)初夜中夜(有灯可得)无灯烛。亦不得。(彼此不及相睹故)要须相睹形色乃得(受戒要须师师相授。递递相承。睹师形相。如睹圣容。能生信乐。发欢喜心始得。无灯不及至此。故不得。但在日中为正。可知○移坛受戒问第十二)。

  问。(若)受戒时。或值天雨。更移(戒)场屋下受戒。得戒不。(戒场非屋。亦表露地。求出三界故)。

  答。若欲移戒场。(屋下受戒亦得。然而)当(□)先解大界。(屋下)更结戒场。(而有所依之托)乃得受戒。不尔者。不得(无所依之戒场。故不得也○不究得戒问第十三)。

  问。(若)受戒时。或有事难。不得究竟。是大比丘不。

  答。但三羯磨讫。便是(大比丘。或三羯未托。未便得戒。可知。事难同上水火等。究竟者。三羯磨后。更说四随四依开示等法。无别也。所以下文广明○同前不究问第十四)。

  问。(沙弥)受(比丘)戒。尽十三事。后诸戒师和尚不续教戒。得戒具不。

  答。若师不教诫。至十五日说戒。专心听受。便得具足(例上白四羯磨竟。便得具戒故。尽十等者。戒师坛上但示四重十三僧残事之二篇重戒。后三篇等。不续教者。或亦有事缘故。专心等者。说戒时。必当具说戒相故。萨婆多云。白四羯磨竟。以得具戒。后说四随四依十三僧残等者。但为知故说。所以不受三皈。不得五戒。不白四羯磨。不得具戒。受三皈竟。已得五戒。后说五戒名者。欲使前人识戒相故。又云。三皈竟。说一不杀戒。而五戒具矣。为能持一。五亦能持故。有以五戒势分相着故。乃至本意誓受五戒故○衣不具足问第十五)。

  问。(若欲)受戒。三衣不具。有持衣直。或染不染。或裁不裁。(可)得当衣不。

  答。尽不得(有名无实。失威仪故。下三衣品中自明。受戒必须三衣具足。缺一不可。纵有衣价等。俱未得全衣。故尽不得。如上假借等说。非但不得戒。将来反要。坠堕三途。有何益哉。但欲受戒者。必不可草匇。未得其功。先招其过。宁不慎乎○众不能齐问第十六)。

  问。(若)受戒时。(三七)众僧(或有事缘)难得限齐。几僧得受大戒。(耶)。

  答。除三师。(外)五僧以上得(若全为正。同前三师七证等说。有六亦可。此但暂时从权。非常法也。有云。七证表破七逆。佛世有七。今无出佛身血。故云五六亦得○诡诈自尊问第十七)。

  问。(若有)沙弥曾诈称为大道人。受大比丘礼。后得受大戒不。

  答。不得(礼犹履也。进退有度。尊??有分。以最尊之首。礼于最下之。足。恭敬之至。故称为礼。彼既无尊无??。虚许不端。未得谓得。犯大妄语。此名偷腊贼住之人。佛[下]许度。故云不得○彼处依止问第十八)。

  问。(若有)沙弥辞师(他)行。(或有)事难(阻碍。必欲还而)不得还。辄于彼处。请依止师受(大)戒。得戒不。

  答。得戒(事难无妨。若师如法堪受便受。彼此无过故得○哄诱沙弥问第十九)。

  问。若比丘(好为人师)诱他沙弥。将至异众。与受大戒。犯何事。彼(异)众知(他比丘所诱者)应听(受戒)不。

  答。若其(沙弥之)师有非法事。(或犯根本大戒。乃至贩卖等不如法事)沙弥及将去者。无罪。(及者趁也。趁机随去。有益无损。比丘无罪)若(其师)无非法(事)将去者。(比丘)犯重。(沙弥得越法罪)坛上(异众)师僧(既知。不应与之受戒。不审所来事端。便与受戒者)犯舍堕。(以违佛语故。下引证)昔有一长老比丘。唯有一沙弥瞻视。(更无余者)有一比丘。辄诱将沙弥去。此老比丘无人看视。不久命终。因此制戒。不得诱他沙弥。(去)诱他沙弥(去)犯重。(上因老而制。下因病而制)若有一比丘。见他沙弥瞻视老病人。(比丘)教使舍去。沙弥若去。此比丘犯重(比丘贪心。为己损他。坏自好心故。上受戒品竟。下受施事品)。

  受施事品第八

  (受戒品后。继之于受施者。受戒比丘。堪为人间福田。或有檀越。所施四事等物。比丘或当受不当受。种种事相不同。亦当问明。故有二十七问答○受施得分问第一)。

  问。(若)比丘受檀越请。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所受(之)物。得分施(于他)人不。

  答。得(损己利他。或施饥渴等。功德无穷。正本分事。显其不贪。理应如是。故云得○长请分外问第二)。

  问。(比丘安居之次)以受四事长(时之)请。(或有)小小缘事(瞻望等缘)出行。得食外食。得服外药不。(服即调伏。或用汤药。调适四大故)。

  答。施主听得(以普欲令人修福故。若不听不得。违他心愿。生讥嫌故。古云。导师有敕。戒勖比丘。进道严身。三常不足。分外贪求。宜应自反○贪心诳受问第三)。

  问。(□)他人(若)欲施比丘物。先问比丘有无。(孔恩周急。岐政先?。故问有无)比丘实自有。(不应分外更受)以贪心欺彼。言无。他即施物(与比丘此比丘)犯何事。

  答。贪(心)取犯舍堕。(以畜余长物)妄语犯堕(以有言无故。一贪。二妄。犯罪两重。所堕之苦。犹深不浅。固当戒之○上座偏众问第四)。

  问。若众僧食偏与上座。上座得食不。(上座者。三十年四十年大戒。称为上座。二十年十年大戒。但称中座下座。今之前戒。但可[处]敬。有上座名。未至实位也)。

  答。上座贪心犯舍堕(出世。大事。去贪瞋痴。以为最急。既称上座。当自知之。虽或为众勤劳。理当余供。无贪无过。贪即得罪。如僧护经中。上座贪心。乃至堕地狱中。受骆驼身。火烧号叫等苦。可不慎哉○诈求好食问第五)。

  问。(若)比丘不病。(诈)称有患苦。(或言风热等苦妄语也)求索好食。(乳酪等类贪也)既得食之。犯何事。

  答。犯重(虚妄贪饕。与盗无异。欺诳悲田。故犯重罪○失仪受食问第六)。

  问。(若比丘)不着三衣受食。犯何事。

  答。犯舍堕(□□乞食许着大衣。赴斋七衣。平常受食五衣。又非但受食。有持衣者。第三袈裟时不离体。始名真持律行者。不遵佛语。唯图简便。故得此罪○请人须唱问第七)。

  问。檀越适请二人三人。须众唱不。

  答。须唱(唱者应执事人资次轮流差请。毋得越次。一切客僧。有利养分。不唱不明。故须唱也○僧尼均得问第八)。

  问。(若)大比丘羯磨分物时。尼来界内。应得分不。

  答。应得(此所分者。乃十方现在僧物。尼亦是僧数故应得。不然。吾我分别。得悭吝报。为住持者。不可不知○前后均分问第九)。

  问。(若)有(缁素之)人寄物。施一处(现前)僧。物至后。更有比丘来。分时在座。应得分不。

  答。(若)打楗槌。(以通十方僧故)应得(分。不分有过)不打(楗槌)不得(何也。此物原施一处。既非十方。不分理当。故云不得○道行受施问第十)。

  问。(若)比丘行道中。妇人施物。得受不。

  答。(或)亲里若相识(者)得取(无过。如不相识。被人讥谤。不得取。取即得罪。律制不得与非亲里妇人乞物故○僧受尼施问第十一)。

  问。(若)比丘行道中。比丘尼施物。得受不。

  答。施僧得受。(僧即众也。随众受无过)非众不得(如无众独受。亦恐人讥嫌。故云不得。同上律制云云○后用前齐问第十二)。

  问。(若)供僧斋米。(檀越供养一处僧。前所供)僧(已)去。(此)斋主得供后(来僧)人。(后人)得食不。

  答。(后来僧若)打楗槌得食。(有为众之心。无私取故)若不打(楗槌)食。一饱犯弃(槌通十方。若前若后。一应得食。不打楗槌。此斋原属十方。后人独食。即盗十方僧物。故应犯弃○后分前观问第十三)。

  问。(若)四月八日嚫物。(此是生时大会之嚫)七月十五本僧已去。(本僧即大会时受嚫之僧)寺主取与(大会)后(来)僧。后(来)僧分取者。犯何事。

  答。打楗槌。现在僧共分无罪。若不打楗槌。(后僧不得取分)分者犯盗(大会嚫物。属十方僧。不打楗槌。私克十方。故同前犯弃。或不至五钱。应计轻重。可知○后受前嚫问十四)。

  问。(若)白衣有贯嚫物。(贯即施也。莫作借贷。看文不顺。故先欲施与)本道人(道人已)去。(复施)与后人。后人得受不。

  答。应取。(然而还要)问主人。(即问此白衣人。或知事等人)本道人。(必)当来不。(主人)答言。永不来。(后人即当)咒愿取(之无罪)若言或来。(即)不得取。(如)取犯舍堕。(因或来或不来故。只犯舍堕。若)知(必来而故)取犯弃(何以犯弃)是(四方)僧物故犯。(弃。必此细审者。但恐因果不清。有妨于道。出世之业。不成就故○治生转施问第十五)。

  问。(苦行)比丘治生得物。(将此物另)施(与他)比丘衣食。(他比丘可)得受不。

  答。(他比丘若)取衣。犯舍堕。(以贪慢心。受不净物故。若或)穷厄(必)无(有)食处。彼(治生比丘以所得物)使白衣作(食。他比丘)可食。(然而)治生道人若白众言。此物非我物。是使人物。若尔可食。若(治生)主不白众。(彼比丘)食(者)犯堕。(无众云何)二三人亦可白。(二三亦可称众故又)若(治生)道人(以物随)施(于)他人。他人言。是我物可食(物属他人。非不净故。必要如此多种屈曲而作法者。要知道人必无治生之理。治生者或资生贩卖。贪利营求。其过极重。所以宁作屠儿。不为贩卖。详如律中。此是不净活命之物。清净比丘。食之得罪。况其治生者乎。要使此人自生愧耻。不敢再为不净等事。比丘必应以乞食等事而为正命。故特以此为戒○出物可得问第十六)。

  问。(若)比丘得出物不。

  答。不得(得者)犯舍堕。(既在受施品中。此出字。据愚意。必非出分之出。若作出。放之出。亦可。文中但失受意。却似他人囊中流出之物。未曾有意施人。若比丘得者。有贪慢心故犯舍堕。如或出分而去者。令他舍个何物故。上问得不。下答不得。明者详之○受请多贪问第十七)。

  问。(比丘)长受(施主)百日请。中间得受他一食二食不。(一餐两餐之说)。

  答。施主听得。(施主)不听不得(施主恐其更受他请。减少自己之功。所以不听。违前施者之胜心。故不得○轻贱施物问第十八)。

  问。(若)比丘食(时)或含一口饮吐之。(或)取一抟饭弃之。犯事不。

  答。犯舍堕(以食不存五观故。若有所余之食。或持咒加持。志心施于净处。令鬼神受享。或鸟雀等食之。有功无过。若含吐弃之。即是作贱。檀那信施。滴水难消。故得此罪○长食施人问第十九)。

  问。(若比丘)乞食。(余)长得与人不。

  答。先(乞时)无贪心。取(有)长。得施众生。(乞食有余。当作四分。一与同行者。一与穷乞人。一分施鬼畜。一分自食。然而无贪心。偶尔有余。则可。若贪心多取。则不可)若无众生。举着树头。(上)有众生啖好。若(更)无。明日还(得)自(取)受水(洗过而)取食。不得弃。以信施重故。(弃之得罪。比丘不授不得。何得自取)所以还得自取者。以更无主故。如郁单越取食法(北洲衣食。随处自生。人皆随取而用。都无主执故。然而律中不受宿食者。惜恋命故。恐有病故。此处还取等者。惜信施故。随机方便。无一定故。可知○得受长请问第二十)。

  问。(若)主人殷勤。(欲常供僧比丘)得长受(他)请不。

  答。(有三可受。无则不宜。何等为三)若其(主人之)处得行道。(又)无难(事又。)无短乏。(有此三益)得往(受其长请。不者不可。虽得其食。无得道益故○主请人代问第二十一)。

  问。(若)主人请食。(比丘或有别缘)得遣人代不。

  答。主人意无在(不拘)得。若主人嫌代去。犯舍堕(决意请此。不请彼故。反令讥嫌退息。故得此罪○比丘鬼食问第二十二)。

  问。(若遇)鬼子母食。(比丘)可食不。

  答。咒愿然后可食(非但此也但有香火神只等食。悉当咒愿可食。咒则随意可持。愿者愿鬼子神等。速超净土。施食檀那增其福慧。比或偶遇。必无食处。则可。不然。不可○施生食直问第二十三)。

  问。(若有)主人(欲供比丘。或无财物。而)施比丘牛马奴供食直。(比丘)得取不。

  答。取用。(以愍物故。但可自家使用)不得卖。(卖则有伤。故不得。若施)弓刀一切??器仗。皆不得受(此乃伤残物命之器。受之有损无益。又有所忌故。不得受。慎之○斋竟余后问第二十四)。

  问。(若有)人自出物供(众僧)斋。斋竟。(此僧已)去余物。后(有)僧来。得食不。

  答。打楗槌得(食无过)不打犯盗(此同上十二斋米中说○共盘受食问第二十五)。

  问。(若二)比丘共(于一)盘(食。各有一半。食已分尽。过)食他分。犯何事。

  答。若问(共食者。彼)听(食者)无罪。不听(故意)取食犯堕。(以非理触他动念故)若(一总)不问(而食者)亦犯堕。所以(问听)不犯者。(何也)以共仰手故受(必当彼此逊让。彼或仰手授此。便仰手受无过。仰者。恭敬之意。此为贪食者制也○自好犯罪问第二十六)。

  问。(若)比丘(欲)乞前人(物。此人)问好比丘非。(意谓好者当施。不好无施乞物比丘)若(云)是(好比丘。而)得物至。犯何事。

  答。实好言好。犯堕。(好者实自言有戒德等。以贪心自赞。故得此罪)不好言好(与大妄语罪同)犯弃(为物犯戒。失比丘行。故得此罪。慎矣哉○施物还取问第二十七)。

  问。(若)比丘一切(余)长(之)物。施人(但济其一时短乏。施后随)言。我后(欲用汝)须还(我)自(此而)取。得尔不。

  答。得(虽尔要)与可信者(好。不可信者。有失约故)然(□)后更语一人。(言)我物施某比丘。(□□□□□□□)若取还语。不得辄取(比丘语言不实。取则得罪。亦应舍堕也。上受施品竟。下明疾病事品)。

  疾病事品第九

  (疾患也。病苦也。古云。病从业感。业从妄生。心既无妄病从何得。然而五阴四大而成色身。未免生老病死故有疾病也。事者。即下文自病看病等种种事相。有九种问答○病中离钵问第一)。

  问。(若)比丘(或有寒热等)病得离钵食不。

  答。重病得(以坐起不能故)小病(犹能坐食故)不得(呜呼[不]病。犹尚不得。况无病者乎。准下文。亦犯堕。学者当自慎之○病不持衣问第二)。

  问。(若)比丘疾病。三衣不持。犯何律。(衣乃沙门之仪表。固不可缺。故问)。

  答。大困无所识知。得(不持无过)有觉知。不得(惜哉。病但有觉。不得不持。况无病乎。今之强健比丘。自弃自暴。自倚单修。而忽于衣钵者。故违佛教。岂不得罪乎。持戒比丘必以此语。刻骨铭心。始得○看病为人问第三)。

  问。(若)看病(之)人。不语病者。私用钱与他病人。作食汤药。(者)犯何事。

  答。若用五钱。(与他)犯弃。(虽有好心。为人私取。故得此罪。下开端)若后语病者。(知之。病者)欢喜不犯。若病人(嗔)恚(不喜者。应偿)不偿(亦)犯弃(嗔恚心生。便同盗论。故得此罪。当知一切因果罪福。只在一念之间。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岂得忽乎○长物与余问第四)。

  问。为(看)病故。主人(每)日供一百钱。(日用)五十便足。余(长)者得与余病者。作食不。

  答。病者自与。便得(病者不与。或私取与者。罪应同上。但私用余长。问辞略异。可知○与病作食问第五)。

  问。(或有)病比丘无人看。(或有好心)比丘。得与(病者)作食不。

  答。山野无人(远旷之)处。日中不得往还(者。应受七日法)得(与)作七日。(前来总制比丘不得自作饮食。今为看病福田最胜。故开之)先净薪米。受取得作(薪米不净。恐伤虫蚁故。又云。在众中作净羯磨。而受取作亦得。昙无德部受日法云。时有佛僧塔事。及父母檀越召请。受戒忏悔等缘。并瞻病求药。问疑请法。如是诸事。不知云何。佛言。不及即日还。听受七日去。不及七日还。听受十五日去。不及十五日还。听受一月。及一月日应还。要须众僧和合。白二羯磨。方得出界。事讫还来安居。至期满受岁○用酒下药问第六)。

  问。(若有)病人须(用)酒一升二升下药。可与不。

  答。若(医)师言。(用之)必瘥。得和药服。(亦)不得空服(空服破戒故不得。亦应犯堕。酒中过多。有三十六乃至无量。处家者。败国亡家。为僧者迷真失性。详明律中。不引○病欲服气问第七)。

  问。(若)比丘(有)病。(只宜服药。亦)得服气不。(或痨怯等服气。即搬精运气等类)。

  答。不得。同外道故(外道炼身。不识惟心。病从业感。服气何为。业散病除。不劳余力故○病可使咒问第八)。

  问。(若)比丘肿病。(肿痈肿气肿等)得使人唾咒不。

  答。得(唾口也。以口持咒。咒水治病。仗其威力。而瘥病故。此是密部所有。随意所求。如如意珠。非同外道。故得○卖衣求福问第九)。

  问。(若)比丘病困。(笃)或阙。(阙者减也。要减)衣钵。施众(作福)或卖(衣钵)用作福德。(不同故离)犯何事。

  答。若(分外)更得弊故(旧衣)即受(持)得。(不犯)无有(旧衣受持)犯舍堕(因保病而违佛教故。所以衣钵乃资身之急。务入道之正缘。如车之两轮。如鸟之二羽。宁舍身命。勿离衣钵。于此可见○上疾病事品竟。下死亡事品)。

  死亡事品第十

  (死亡乃终尽之谓也。盖夫病痊则生。病殒则死。死则未免有所遗之物。必当因果分明。羯磨散众。众当与之咒愿。令亡者灭罪生福。乃至超升净土。故疾病品后。继之于死亡事品。有十四问答○越规分物问第一)。

  问。(若)亡比丘物。(是四方僧物。应打楗槌羯磨分。若)都不打楗槌。(不通于众)不羯磨。(不依规作法)而分者。犯何事。

  答。界里一人以上(乃至二三人)尽得打楗槌羯磨。(得分无犯。夫楗槌之法。警策后人。令其作无常想。非谓令人而有所得。所以下文不打不羯。一总犯重)若不羯磨。而打楗槌。(亦不得。或不打楗槌)亦不羯磨。(而分者)尽犯弃。(下征释上文)所以尔者。(何也)亡比丘物尽属四方僧故。(所以)不得辄分。(轨者专擅之意。不作法私专于己。即是盗僧物故。上明界内。下明界外)若界外五人以上得羯磨分。不打楗槌(亦得。何以故)以无界故。(然而亡物广多。亦应送至有众界中作法而分。更妙)四人以下(一总)不得羯磨分。(以非五人僧故)若分。犯弃。(既尔。此物毕竟何如)当赍诣(于若远若近有法)僧中。(作法分之可得)若自取赍。去至异众。(或外道人情之处。非清净僧中)初入界不犯。出则犯弃。(既入异众。此物即属异众。不分而出。似盗异众之物。故犯弃)如是(一处)复至余众。(亦入界未犯)一出界。一犯弃。(皆同盗现前僧物故。所以处处皆然。故云一出等。下例同。若有)弟子持师物去。亦尔(犯与不犯。皆同上文。打不打等可知○师物供僧问第二)。

  问。(若)比丘亡。(此之)弟子不持师物与众。(打楗槌羯磨分)辄自分处供养(众)僧。(既违规制)僧可(得)食不。

  答。其弟子先知(有楗槌等)法者。(弟子)有罪。(亦应舍堕。不知无罪)僧不打槌。不羯磨而食。(众亦)犯舍堕(奈何。今之为弟子者。若见师亡。便谓。我师之物。是我所有。如父家业。必属于子。谁敢得之。不达佛法与世法不同。那管犯罪不犯罪纵有地狱。且顾眼下故也。此等非但世谛俗僧。学道禅和。不通佛教者。亦或有之。哀哉惜哉。求道者当通教相。明信因果。不然。虽云学道。反入泥犁。无所祷也○师物应得问第三)。

  问。若师亡。(众)僧羯磨分(亡师之)物。(亡者)弟子应得分不。

  答。应得。(何也)即是(现前)僧故(呜呼弟子随众。只分一分者。可见佛法平等以至如此。末世果有如是弟子。即可谓之真修行人。戒定慧品必得增明。无上菩提庶可希冀矣。不然。瞒顸儱侗。因果不明。欲求圣道。秪恐未望见在。信夫○无众分物问第四)。

  问。(若)师亡。更无余僧。(无僧在界)唯有弟子。或五戒十戒。(未得具戒)得羯磨分此(亡师)物不。

  答。(虽是五戒十戒名字比丘)即是(现前)僧故。得分。但(可)打楗槌羯磨。(分之即得)不打(楗槌)不羯磨。(分)不得(亦与盗僧物同。故不得也○病物无常问第五)。

  问。(若)病者无常。(故也。死生不定。故曰无常。前所)供病(所)余(之)物。后人(或看病者)得与余病者不。(僧及非僧与之调理汤药不)。

  答。此是(四方)僧物。不得辄取。(与人)直五钱犯弃(纵减五钱。计直轻重。一总都应打楗槌。羯磨分者。始得无过○因亡哭泣问第六)。

  问。(若有)师徒父母兄弟死。(比丘因之而)得哭不。(哭泣皆悲哀之意。大声曰哭。细声曰泣)。

  答。不得。(僧不同俗故。此乃世礼之所为。非道人之所事故)一举声。犯舍堕。可小小泣涕而已(中泣者。虽在出世道中。亦不越世谛之法。同生一会。不忍顿离。如盂兰盆经中目连悲哀涕泣等。可知。又明教嵩禅师辅教篇中。有父母师僧。临丧之际。不得用缞经等服。当以僧服。大亦可也。必以心丧三年。修清净法。以资冥福。春秋追慕。必以营斋诵经。乃至事事法法。皆当异于世俗。此乃谓之大孝也。略取其意。文繁不引○不在分物问第七)。

  问。或比丘死时在。羯磨时不在。或死时不在。羯磨时在。(二种在与不在)各应得分(物)不。(承上分物中来)。

  答。及羯磨尽得。(此是现在十方僧物故)死时在。羯磨时不在。不得(死时虽住属过去。羯磨不在。属未来。俱非现在故。不得。然准僧只律中。有或值死。不值羯磨。乃至若为病人求医药。若为塔事僧事。云应与。是名无常物法也。复有不应分物。其中或有经律等。应分处与能读诵者。不应分卖。分卖得罪。慎之○厚葬不宜问第八)。

  问。(若)比丘死。后人(弟子辈)与(他)买棺木(周尸曰棺)衣服。(之类)葬埋(之)与者。犯何事。

  答曰。白僧(但)与泥洹僧(下着裙)僧只支。(此云覆膊掩腋衣。即今褊衫之类。与其之)自覆。自余(所多者一切皆)应入僧。(不得买棺等。买即有过。何以故)师物一切不得埋(故。埋有何罪)埋过五钱。犯弃。(即是盗用四方僧物故)若弟子私物得。(感师之德。随用多少无过。设使)亡者(存日)知法已。得分处分者无罪(随其在日之本心。欲用者用。欲散者散。乃至欲存者存。后人依其遗命。而行者无罪。不然。皆属四方僧物。故不得也○僧与俗葬问第九)。

  问。(若)父母诸亲死。(无有所葬之物)比丘与办衣(衾)棺木埋(之得)不。

  答。不得。(以俗难消信施故。上明死事。下明在事)若父母亡日。(亡应作存。或作无亦可。无物之日)若病无人供养。(比丘)乞食(应)与(之)半。(如黄梅有养母堂故)若(父母)自能绳线(料理得来)不得。(与之)与食犯舍堕。与衣(亦)犯舍堕。(比丘所有。俱属檀那信施。俗不可用。故俱得罪)况复棺木葬埋耶(其罪更重。可知○病物供僧问第十)。

  问。(若)病者无常。(故也。所有)衣钵(存日)先与看病者。(去)竟不羯磨。(亦不打槌)看病者卖为饭僧。(与他作福。众可)得食不。

  答。众未得羯磨食。众犯舍堕。(众若羯磨而后食者无犯)若看病者不知(佛)法(中)已作羯磨得食。若未作。(因不知故)众当语法(众既知事。应教他作羯磨法。然后可食。知法者不教。亦得不教悔过罪也○借物自取问第十一)。

  问。(若)比丘借(他)人(之)物。(暂用而后还)前人(债上已)死。(或无人来取。借物比丘)得还自取(用)不。

  答。(公私多少)一切(所借之物)不得自取。(他虽不来)取犯突吉罗。(既不取。应舍于大众之中)白众。众还得取。众不还。(众)犯突吉罗。若众不与。(或不应与故)强取。(取物比丘)犯舍堕(此是僧物。不应取故。舍者善。不舍者当堕泥犁。贪饕违制。故得此罪也。有云。比丘借物与人等说。文字不顺。故不取也○为师起塔问第十二)。

  问。(若)比(丘得)为亡师起塔(欲报师长训诲之恩。可得)不。(塔者。准十二因缘经。塔有八种。佛塔八重。菩萨七。辟支六。四果五。三果四。二果三。初果二。轮王一。凡僧但蕉叶火珠而已。今亡师塔。蕉叶火珠者是。此与上塔。义略异)。

  答。自物得用。(与师起塔)师物作(者)不得(以是十方僧物故。作者同上。犯师物埋葬之罪。可知○得礼师冢问第十三)。

  问。(若)比丘得向师冢(本师和尚之塔)礼不。

  答。得(礼。感师恩德故。下文佛预设难问。以为或者之辞。或有)难曰。生是我师。(以法益人。当礼可也)已死尚非比丘。唯枯骨而已。何由向礼。(礼之何益耶。礼者应例)答。(云)若佛在世应供养恭敬。(说法利生故)泥洹后亦是枯骨。何以供养耶。(殊不知)师生以法益人。(死)后(感其生前法乳之恩)亦应恭敬礼拜。(埋之必然)有何过也(亦如佛恩罔报。理应敬礼。所谓投身不足报洪恩。殒命不能报深泽。佛恩既尔。师恩例然。可知也○后僧分物问第十四)。

  问。(若)分物(之)时。羯磨已讫(羯后)更有僧来。得分(众物与之)不。

  答。若羯磨讫。(虽云现前)不与无咎。(意含未讫。亦当与之)若及后羯磨。犹故得分(后或更有遗忘之物。谓之索欲羯磨。故有此说。此乃世尊深慈细密。一得利于均沾。二者功乎无失。彼此因果。纤悉无差。非大圣大智慧者。孰能于此哉○上死亡事品竟。下卷三衣事品)。

  五百问经略解卷上
卍新纂续藏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略解卷下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明姑苏报国寺弘戒沙门性只 述

  三衣事品第十一

  (三衣者。五条七条二十五条。表除贪嗔痴之三毒。乃受戒比丘必用之要物。非世俗之所有也。其间种种功德。详明戒本。萨婆多毗婆沙问云。不除须发。得戒不。答曰。得戒。但非威仪。必当剃除须发。披着袈裟。圆顶方袍。名为释子比丘。故有三衣之事。此品有十一问答○浣衣宜舍问第一)。

  问。(若比丘)三衣事(三衣有污。应当洗)浣。要须舍(转施与人)不。

  答。须舍。(与人)若不舍。犯舍堕。当施与人。(浣竟待人)还乃得更受(夫浣衣宜须细行。不可手搊足蹋。亦不可以口含喷水。敬衣如佛。战兢勿怠。舍受羯磨等文。具如律中。或不及羯磨。随便志诫问讯。于可托者。直言舍受亦得○三衣条成问第二)。

  问。三衣尽得条(相而)成不。

  答。大衣得。中衣小衣不得(梵语僧伽梨。此云杂碎衣。四长一短。割截衣持。即大衣也。此有九品。详明戒文。梵语郁多罗僧。此云七条衣。两长一短。割截衣持。梵语安陀会。此云五条衣。一长一短。割截衣持。大衣但许四日而成。七衣二日。五衣一日。过限得罪。惟有大衣二十五条相所成。故云得。中下但有复数。故云不得○五衣上讲问第三)。

  问。(比丘)小衣得着烧香上讲不。

  答。无中衣得。(下开)若不近身体净洁(者。随意)亦得(五衣本作务饮漱等用。烧香等宜着七衣。或无权代亦得。有即乱制不得。当知五衣。贴身所着。多有垢腻故。净者不制○衣用米粘问第四)。

  问。(比丘)浣衣出帛。(以净去原浆可)得用米粘(浆粉之类)不。

  答。不得。(用者)犯舍堕。(随浣随着无犯。下开)日日从沙弥白衣受。(或用粘亦)乃得着(不得自用者。或恐失威仪故。未可知也。但依佛制。不必曲解○衣可施里问第五)。

  问。(比丘)三衣应施里不。

  答。里施不施。亦得(律中大衣有六层。既[耳]七衣五衣。或有一二。随时寒暖。或图 着。无可不可。故云亦得○大衣上讲问第六)。

  问。(比丘)大衣得着上讲礼拜不。

  答。无中衣得(讲礼当着七衣。大衣乃陛座乞食等时而着。今随缺略。亦是权开。不然。亦不可乱其规制。故违亦恐得罪。慎之○生绢作衣问第七)。

  问。(比丘)三衣得用生绢作不。

  答。一切生绢衣不见身者得着(戒本云。三衣应以粗疏麻苎为其体。兽毛蚕口。害物伤慈。纵得已成。斩坏涂埵。此用生绢言得者。当知如来方便随机。此经必在小乘教中不了义说。暂时而许。必非常法。戒本乃是通常统括大乘而言。故为绝制权实随时故尔。思之可见○嗔坏钵杖问第八)。

  问。(若)比丘瞋忿自坏衣钵锡杖。犯何事。

  答。瞋恼自坏三衣钵。犯舍堕。坏锡杖。犯舍堕。坏他物。许钱犯事(计钱多少。犯罪轻重。呜呼既称比丘。以忍为先。当识自心。勿令嗔起。衣钵乃忍辱之法器。锡杖表如来之法身。损坏可乎。如来虽大慈悲。汝自伤乎法性。故得此罪。泥梨苦报。日久时长。恶性比丘宜当速反○借衣出界问第九)。

  问。(比丘)三衣得借人不。

  答。不得出界经宿。若同界内得。不限日数(律中不许离衣一宿。况出界外乎。远隔二丈五尺。就是离衣界内得者。或不得已。暂借一者。亦不限日数。若总借者。断乎不可。准律无昧○大衣聚落问第十)。

  问。(比丘)入聚落中。不被大衣。犯何事。

  答。着肩上去。不犯。(佛制乞食。当披大衣。故入聚落。披者为是。或不及披。肩之无过)若僧使(出为三宝事)或为病人(等)持去。不犯(但囊之而去。不肩不披。俱不犯戒。此为有事比丘之所开。非为具威仪者之所说。亦自思之○补衣施受问第十一)。

  问。(比丘)三衣破(应)补便得受。须复施他人耶。

  答。破容猫子脚。(许)便应施人。人还乃得(自)补(而)受。若先补。后施人。人还亦得(此单为小破。急须补治。莫容穿漏。失仪舍受。随宜皆得○上三衣事品竟。下钵事品)。

  钵事品第十二

  (梵语钵多罗。此云应量器。体色量三。皆如法故。体则用铁瓦二物。余非佛制。俱不宜用。色则用麻子杏仁。捣碎涂其内外。竹烟熏治。薰作鸩合色孔雀色等。量则斗半。七升等者。亦非今时僧用。今者但可二三升。即得应其量故。受戒之人必用此者。以表威仪。使人生信。故毗婆沙论云。若无衣钵。得受戒不。答言。得戒。问曰。若无衣钵。必得受戒何故必须衣钵。答曰。一为威仪故。二为生前人信敬笃心故。如猎师着袈裟。鹿以着法服。则无怖心故。三以表略相故。内德既异外相亦异。生信心者。信三宝。生人天中。信邪见者。堕三恶道。是故衣钵[心]不可缺也。所以三衣品后。继于此品。事如下文。有八问答○失钵所由问第一)。

  问。(比丘)钵云何失。

  答。若缘缺。(或钵口有缺)若穿穴。(或中间一孔)若裂(些些路裂)若油(六群不知晒钵出油故)不舍。尽是失。缘缺(穿穴)不可复持。裂者缀己施人。人还更受。油不舍亦尔。(应云洗而熏过施人。人还更受。故云亦尔)若弃出界。经宿不失(此云油者裂者。使人熏缀。故经宿不失。多日不宜。钵是日用。不可缺故。今受戒人。受后即以衣钵。束之高阁者。思之○钵覆于壁问第二)。

  问。(比丘)钵得合覆着壁上不。

  答。若巾裹得合净处着。若囊或悬壁好。不得覆着壁上。(下引证)昔六群比丘覆钵壁上。堕地即破。佛因此制戒。自今已后。不得覆钵壁上。覆钵壁上者。犯舍。(舍字应念堕字)堕地者犯舍堕(覆壁犯堕。堕地破钵。故犯舍堕。次第轻重。理之必然。要知好物不安于险处。恣肆不谨者。戒之○不用有过问第三)。

  问。比丘早起得用钵食。(如好简略)不用。有何咎耶。

  答。一切食(大食小食)皆应用钵。若一日都不用钵。犯堕(意含但用日中一时。可也。佛尚日用不离衣钵。乃至云门德山永明等诸大老。历代明流。俱无暂离。今之比丘。毋得懈怠。因循而忽之。自招其过也。或有事缘。无故意失用者。听以净水洗过。无犯○微细威仪问第四)。

  问。(若)比丘食饭欲尽。得侧钵括取饭不。

  答。得(比丘持钵。当宜平正。食尽侧括。恐失威仪故问。佛言不妨。故云得。律中但不得作声。令饿鬼咽中火起。慎之。犹当细行○持钵可离问第五)。

  问。(若比丘一切皆应用钵。俱不可离)食后已讫。更啖余果。手得离钵不。

  答。得。(下开)若食未讫。亦得暂离(况食已讫乎。非都不用。故云得一切。但指饮食。非果品故○持钵可放问第六)。

  问。比丘食钵。要当擎。得放地不。

  答。要当擎。(或擎或放。有失威仪故。然而或不得已)若放地。亦不犯戒(意含毕竟不放。为是放虽不犯。恐不雅观。故云亦不。言放地者。西域规矩。食恒坐地故○钵器互用问第七)。

  问。(若)比丘以器(或镜碗等器)盛饭。贮着钵中。得互用钵食不。

  答。不得。犯舍堕(此是懈怠比丘。或惮寒冷。或懒涤钵。故尔。习久成风。遂失正轨。故犯舍堕。其过非小。必当慎之。可也○钵作炊锅问第八)。

  问。(比丘)钵得炊作食不。

  答。不得(比丘乞食。不自熟食)炊犯舍堕(洗钵尚宜温水。滚汤恐去钵光。即染垢??。况炊者乎。混乱胡为。有违规制。故犯舍堕○上钵事品竟。下杂事品)。

  杂事品第十三

  (杂者。种种差别不同之谓也。事者。即下劫盗楗槌等事。上文佛法岁坐等事。各有多种。自成一品。下文事相虽多。不成一类。故以杂事一品。而总收之。有一百零七问答○界外取物问第一)。

  问。(若)比丘或被劫盗物。(所盗之物)未出界。主(比丘)见本物。不知诸物。(众物不一。认之不真)得取不。

  答。得取。(不使失故。然而)即取即用九十事中实相似者。(有二意)当先作念。若有人认者。(即当与之)不得取。(若)无(人)认者。白(过大)众。(方始)得取。(无众何如)若无众。作界内物取。(取而公用)不以为己取物(私为一己犯罪。九等相似者。意同事别。此是劫盗所遗之物。彼是僧伽蓝及寄宿处物故。详明四分略注。可知○楗槌限外问第二)。

  问。众僧打楗槌食。而限外僧来。不与食。犯何事。(限外即界外)。

  答。便是失利。得突吉罗(即打楗槌。即为十方。吝而不与。名公意私。令人讥谤自他失利。故得罪。如或无愧无耻之流。恒来缠绕者。但间而稀之。可也。若全不与者。亦犹不得○他斋余受问第三)。

  问。先比丘教化。作百人斋。(定数之后[成]增)长一人以上。(或二三人)应受不。教化比丘有犯不。

  答。打楗槌食。(多亦)应受。教化者无犯。所以尔者。(何也)打楗槌。(者)谓(恐四方)僧多(少经)过(者有所遗)失。(而不知故也)楗槌法。要作意。请四方僧。(故)僧来若多若少。一切分财饮食。其于无咎(萨婆多云。若有檀越。请四人以上。应打楗槌。若不打楗槌。设知此中。乃至有一比丘。下来食者。得别众食罪。若疑有比丘来。而便食者。突吉罗罪。若都无疑心。若打楗槌。不问有无。一切无罪。纵不打楗槌。偶增一二。亦不可局。而令人怀惭而去也。戒之○僧食与外问第四)。

  问。(若)比丘教化白衣。(钱粮)供养众僧。若有外人。来乞索。(教化主)得与一升五升不。

  答。不得。(若不知法与者。其罪犹轻)若知非法。故与。(者)过五钱。犯弃。(若必不可免者。当白众)若白众听。得(此物即众所有故。所以众听与者。无罪。化主专权。私废众物者。慎诸○减供余用问第五)。

  问。(或有)主人供养诸僧。长请(不限一年二年恒长之请)一日百钱。用五十自供。(余)残者。得余用不。

  答。(须)打楗槌得。(供四方僧。无私取之咎故)若(自)无衣钵。不打楗槌。众(中)和合得减用。(意含不知亦不得。有僧还属众故)若自损施客僧。最善(自者。自己分中则可。他分中者。犹须和合。可也。若一总为众。待客无论○贪好多费问第六)。

  问。(若有)主人请比丘十日。供十日食。残(应裁字裁)用作五三日好食(用。)犯何事。

  答。不犯。(施心已尽故)但不得更索。索犯舍堕。(纵贪心故)若不满十日(乃至第九日)去。亦犯舍堕(缩长为短。贪饕无厌。退息信施。损己福德。所以防心离过。当自察之○知足减用问第七)。

  问。主人请供十日食。自裁作一月食得不。(以上相反可知)。

  答。打楗槌得。(灭供四方僧。有福无过)若不打楗槌。僧有出去者。(当以前僧之所余施。过于后人。始得无罪)若不施(与)后人食。后人食(似乎)己分(之所有。不知)尽食他分。(所以)一饱犯弃。不饱犯舍堕(前者所余。是四方僧物故。上者贪好无惭而犯罪。此中惜福不知法度。亦招??。令他犯戒故。微细因果。惟佛能知。为出世者。观此圣教。可不谨乎○乞赠父兄问第八)。

  问(若比丘有)父母兄弟破坏。(或被人哄卖。乃至流落于人家。故云破坏)得乞物赎不。

  答。得。但不得称己。(但乞时不得称言为己。必)须(言)乞(为)父母兄弟得。(比丘当诚实语。不妄语故。下遮止己私)若用讫有长。不得自入。还属所赎者。(父母等用。不得已用。何也)若语(父兄。父兄)听用。(犹)犯堕。(父兄)不听用。(而用)犯弃(不听强用。同于盗故。言行不直。听与不听。皆失前来好心。故为人作福者。当自严之○酤家乞坐问第九)。

  问。(若比丘)至酤酒家。得乞财不。无事得坐语不。(酤家乃十六恶律仪之一也)。

  答。酤酒门(或乞财坐语等)一切不得入。若入。犯堕。更有余门。(非酤肆之正门)得入。(下开)若请比丘会。(或作斋会佛事等)当问。(酤家主人)能受一日戒不。(主者)若言能。(既能即)与受(一日五戒)得住。若不(能)受。但能一日不酤酒(一戒亦)得住。(比丘亦不犯戒。若一总不允。此人难度。必不可住。酤者如此)屠家亦尔(此亦恶律仪。例同可知。此有二益。一者比丘不混于恶律仪。二者能劝此等。受一日戒。功德无量故。恶律仪十六。即是屠儿魁脍畜养淫家等。详明教乘○劝令破戒问第十)。

  问。(若比丘)劝(他)人饮酒。犯何事。

  答。强劝(此人心坚)不饮。(劝者)犯突吉罗。若饮。(劝者)犯堕(贪饮之人。堕于沸屎洋铜地狱。又经云。以空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教人饮者乎。若能劝得一人除荤戒酒。乃至三皈五戒。能劝所劝。俱得无穷福利当自勤之为上○寄物与余问第十一)。

  问。(若)道人寄白衣物。(即白衣物寄与比丘)此人(即白衣人)过期不来。(过其所约。将此物)与余比丘。(余比丘)得取不。

  答。不得取。(何以不得)若活。是有主物。若死。是(四方)僧物(若取与者。受者皆应犯重。有主僧物□○夜行把火问第十二)。

  问。(若)比丘暮得捉火行不。(即令筏繵火把之类)。

  答曰。冬得。(无虫蚁故)夏燃烛(灯笼之类)亦得。(不伤生故)若把火。(炬)犯堕(大伤飞虫故。古有因蛾不点灯。为鼠留残饭。先圣护生。心切如此。如或放逸不谨者。依经犯堕。宁不慎乎○贸易贪利问第十三)。

  问。(若比丘有)本物(随有一物)直一疋。(疋等也。一等价)因(偶)行至他方。(贵贱不等之处)卖得五三匹。(一倍五三等倍)可取不。

  答。不得。犯舍堕(随方贵贱。理本无咎。但在世俗可得。出世道人常应舍施。岂得贪利营求。增长过恶。故犯此罪○负物不偿问第十四)。

  问。(若比丘)一切戏负他物。不偿。犯何事。(戏弄不实之事。亦有过不)。

  答。戏取物。及(戏)与。(尽犯)舍堕(虽似无心。皆不出于贪慢。好戏调弄。失真实行。故俱得罪○比丘尝食问第十五)。

  问。(若)比丘尝食。得食不。(尝字似非口尝之尝。乃经手造食之谓也。下文可见)。

  答。不得。(有何过耶)知而食。犯舍堕。前尝食人(此正造食之人。比丘不得手自造食故)亦犯堕。若不即忏。其罪日增。(若急忏求[城]则可。向下引证)昔有一执事比丘。恒知处分。当作饮食。(作典执之类)常手拄器言。取是用是。日日常尔。不忏。(因不忏故。其罪日增)命终后。堕饿鬼中。有一比丘无着。于夜上厕。闻呻唤声。(无着)问(曰)汝是谁。(鬼即)答言。我是饿鬼。(无着又)问(云)本作何行。堕饿鬼中。(鬼)答(云)于此寺中。为僧执事。([着]又)问(曰)汝本精进。何由堕饿鬼中。(鬼又)答(云)不净食与众僧。(威仪不谨。或手不净。故云尔)无着(又)问。云何不净。(鬼又)答(曰)众僧有种种瓮器。器盛食。见(见应云我)以指拄器。教取是用是物。犯堕。(理应即忏)三说诚不悔。转至重。(或三谏。或经三月说戒。一总不忏。故转重)以是故。堕饿鬼中。(下明其苦状)两手擘胸。(擘即裂也)裂皮破肉。搏喉吹??。(搏者击也撮也。??者。濆噀之状。无着)问。何以擘胸。(鬼)答(曰)虫啖身痛故。(着又)问。何以搏喉吹??。以口中虫故。复问。何以呻唤。(鬼)答。饿极欲死故。(着又)问。欲食何物。(鬼)答。意欲食粪。而不能得。(着又)问。何故不得。(鬼)答。以诸饿鬼推排不能前。(故不能得)无着言。我知奈何。鬼言。(也可易得)愿众僧见为咒愿。(我即得粪也。无着)答(曰)可尔。(便得)无着即还。向众(中)说。彼(执事)人堕饿鬼。(中事)众僧问(其故。某比丘)本行精进。(不怠)何堕恶趣。(下无着述其所以)答。(众曰)本以不净食与僧。而不悔(必以前事。一总述答可知)故。愿与咒愿。便得食粪。不复呻唤。(吹??等也。下结上文)以是证故。(当)知。大比丘不得手(自)造饮食。及拄触僧器物。(即钵盂可知)若非僧器。(或盘碗之类)手受得行与僧。无犯(所以前文尝字。应作经尝造作之义。为是故知。大比丘尝以禅观留心。欲作福事。可令初心行人营造。纵欲自造[心]须谨洁严净始得。不然。此处可鉴。要说未供先尝之义。亦宜慎之。可也○非法可远问第十六)。

  问。(若)师令弟子贩卖。(或一切经营)作诸非法。(不如法等事)得远离师不。

  答。得舍去。(四分律云。种种贩卖。犯舍堕。自作尚尔。况令他作。故当舍去。下广明去住)有四因缘。应住。(何等为四)一者与法与食。不与衣钵。应住。(既有法食。身心皆益故)二者与法与衣钵。不与食。应(乞食而)住。三者与法衣钵。与食。(事事俱全。感德不胜)应(尽形依)住。四者与法不与衣钵。不与食。(亦)应(甘淡薄乞食而)住。(虽不及于色身。亦能养我慧命故)若师都不与法。不与衣钵食。应去(若但无法。亦尚不宜依止。若也俱无。全无所益。空丧天年。故不应住。况令贩卖者乎○何物当净问第十七)。

  问。(若)夫净(物)何者须净。净有几事。

  答。果菜须刀手火净。(刀或去皮壳。手可以去根叶。火可变生为熟。俱可言净)唯谷米须火净。(此正变生为熟。比丘不宜啖生气等故)果已净子无苦(果有去子。亦有去皮。亦有变生为熟者。略去。可知净洁也。用此等法。名为洁净。佛以慈悲令造食者。知宜而不宜。当须调适资色身。而长慧命。全凭饮食而助成。一有不宜。恐有妨碍。故制○皮革礼拜问第十八)。

  问。(比丘)礼拜(三宝)得着(短[鞠-米+(口@〡)])靴鞋履(皮革)不。

  答。净者得(意含不净者不得。犯恶作罪。然而前者登坛受戒之际。故言有犯。此或寻常礼拜。故言得也○变易幡花问第十九)。

  问。(比丘)画作幡华卖得物。犯何事。

  答。犯舍堕(以贪心故。画幡供养三宝始得。如卖同前贩卖客作。故犯此罪○教他贸易问第二十)。

  问。(若)比丘教(令)他(人)贩卖。(邪业活命)犯何事。

  答。犯舍堕(他人者。或僧或俗。必有贪利心生故。亦犯舍堕○畜养[磁-石+牛]牲问第二十一)。

  问。(若)比丘畜奴牛驴马。犯何事。

  答。犯舍堕。不悔转增(盖夫一切众生。皆有本来佛性。与我无异。畜而驴使。便见类殊。彼我心生。慈忍安在。分外贪图。非佛弟子。故得此罪。知忏可释。不悔增重。不可不慎○未度僧食问第二十二)。

  问。(若)比丘(教)授(令)人(出家)为道。(或)未(剃)度。(未入僧数)得食僧食不。

  答。白僧(羯磨)得。不白。犯堕(比丘所有。即大众所有。如不白众。私为一人。故得此罪。应白众云。大德僧听。我某甲求众僧。乞度人受戒。愿僧听我度人受戒。慈愍故。三说。详明律中不引○僧食已用问第二十三)。

  问。(若比丘)为僧乞食(于)道路。己身得食(所犯之食)不。

  答。若去时先白(过)僧。(僧)听好。(无过)若(去时)不白。还(来)白(众)听亦好。(众)若不听。还(将己物而)偿。(之)若不偿。犯重(私食众食亦同盗僧物故。当知因果甚为细密。分毫不爽。为众化人路食尚尔。况有减克徇私等者。重之甚重。慎诸○寄物经宿问第二十四)。

  问。若他人(或僧或俗)持食具。(或碗钵等具)寄(于比丘)屋中经宿。(此比丘)有犯不。(准律。比丘不许用残宿食。故问)。

  答。不犯(不犯者。他人所寄。于己无干。以自不犯残宿食故。所以无过也○油置己房问第二十五)。

  问。(若比丘以)续明油(佛前灯油)一升二升。(此是佛物。宜安佛地。或恐有失)得着自房中不。

  答。得。(若不误用。收自房中无过。若别用者。亦应计钱。犯罪○药酒存房问第二十六)。

  问。(若比丘以)药酒得着自房中不。

  答。病得七日(过则犯戒。恐有贪心故。药酒如医者言。非酒不疗。必当用此。和药而服。不见酒气者。可也。故病得七日。非病一滴不得故用。准律中服时不许入众。七日后应在佛殿下风遥礼。七日方许更衣入众。荤等亦尔○不嚼杨枝问第二十七)。

  问。(若比丘)都不用杨枝。有犯不。

  答。犯舍堕(律中杨枝有五利益。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风。四除热。五除痰癊。兼明目等。不者反上。所以都不用。非但失利。抑且犯罪。又名染污人。不许礼佛及和尚等。亦当勤之勿怠○未晓杨枝问第二十八)。

  问。(比丘晨嚼齿木)未晓。得用杨枝不。

  答。明星出后。得用(明星即晓星。此星出。明相生。一切可用。不犯非时戒故○中后杨枝问第二十九)。

  问。(比丘)中食后。口得用杨枝不。

  答。得用。若不。(或无杨枝)用纯灰皂筴汁。(漱口亦可。若)都不用。犯堕。过中(午后用。犯非时戒)亦犯堕。(下开遮)中后(服药不论)除药(之外)一切草木有形之味。不得入口。(入者)犯舍堕(教中诸天早食。佛日中食。午后非时。以违佛制。故犯此罪○余木可用问第三十)。

  问。(比丘)若无杨枝。(处所)口得用一切余木不。

  答。尽得(但能除垢类。皆可用故。杨枝偈咒。具在毗尼日用○憎贫市乞问第三十一)。

  问。(比丘)贫乏。得入市乞不。

  答。中前得。中后(过午)不得。亦不得乞钱。(比丘不接银钱故)若(必)欲乞钱。(而用)当将一白衣。(令代??之。作净而用可得)沙弥亦不得(亦不详手捉银钱故。此但制其多贪。若不多贪。暂捉作净。可得○被卖可走问第三十二)。

  问。(若)人捉比丘卖。(此比丘)得走(脱)不。

  答。初时(未卖)得(走。无过)。

  经主。不得(走。有主物故。虽是自身。他人得物。应代偿故。不者。似犯盗故。不得○戏物请僧问第三十三)。

  问。(若)比丘戏(即戏法等事)得物。得作食请比丘。(所请比丘)得食不。

  答不得(食。食者)犯舍堕。(此等邪外痴流。理应责治摈出。除其恶见。以正清规。若受其食。即同不净活命。故得此罪也○尼惰劝休问第三十四)。

  问。(若)比丘尼不精进。(或有怠惰心生。比丘)可劝(他)罢道不。

  答。无此理(比丘应教授尼众云。精勤行道。谨慎莫放逸。如斯诚诲者。可也。岂反令其舍净业。趋染业乎。得罪弥重。故无此理○施药误伤问第三十五)。

  问。(若比丘)合药施人。(而作看病福田。然)而不知裁节。(用药不当。反令)服者(身)死。犯何事。

  答。(若)好心与。(虽死)无犯。(但不犯重。亦恐犯轻。心不谨故)恶心与。犯重(不解行医。或贪利恶心。误伤其命。故犯重。好心看病者。亦当于此自勉○多腊不诵问第三十六)。

  问。(若)比丘或十腊五腊。竟不诵戒。犯何事。

  答。若不诵戒。食人信施。日日犯盗。(诵戒之法。千佛恒规。生善灭恶。增进道业。故违不诵。得波罗夷罪。亦是佛海边人。以无戒德。不能消其信施故。所以应当半月半月诵戒。盖形不废。得无有过也。下开)若先不知。(后知)犹得忏悔(盗罪忏悔即安乐。不忏悔罪亦深。不可不知也○寄宿神祠问第三十七)。

  问。一切鬼神屋。(即社庙神祠之所。比丘)可寄宿不。

  答。在路(途中必无可宿之处)得宿。(然而亦须肃恭诚敬。若)有触扰意住。犯堕(虽佛弟子。若起故触之心。反使鬼神不喜。故得此罪。慎毋自称高尚。而不敬之也○比丘生啖问第三十八)。

  问。(若)比丘啖生肉。犯何事。

  答。犯堕(言肉者。世尊为初心者。许食五净肉。不见为我杀。不闻为我杀。不疑为我杀。乃至自死鸟残。然而不得生啖。伤胃妨道故犯堕。大乘绝制。不可不知○男媟不竟问第三十九)。

  问。(若)二男行欲。(或彼此行不净行)不竟。犯何事。

  答。犯决断(竟即犯重。可知○二男拟戏问第四十)。

  问。(若)二男欲口戏。(呜口之事)拟便止。(将欲未及便止)犯何事。

  答。犯堕。成者。犯决断(有欲心故。两问皆云二男。诚难消会。若言童子。既非比丘。五篇谁结。若言是僧。何曰二男。若言一僧一俗。文亦不顺。毕竟何如。据愚。言二男者。当知或有年少比丘。染习难忘。好为戏事。故有此制。译者隐诲。故称二男。智者详之○污席可住问第四十一)。

  问。(若比丘)床席(卧具。或有)他人于上行欲。(即不清净)其(行欲)处可住不。

  答。(若)见(其)处。净洗可住(若总不见。不洗无碍。不作想故○僧跋可食问第四十二)。

  问。(若比丘)以唱僧?。(竟)上座未食。下座先食。犯何事。

  答。闻唱便食。不犯(僧?已竟。一总盖应食故。影略未唱先食者有犯。僧?者。即时常佛制比丘食。存五观等。可知○六物不具问第四十三)。

  问。(若)比丘不具六物。(三衣瓶钵漉水囊)犯何事。

  答。(此乃道具。若无应乞。若)不乞作。(违教失仪)犯舍堕。(日用不可缺故)若乞。(一时无缘)不能得。不犯(佛亦教人乞化者。劝人修福。彼此两利。功德无边故也○通衣睡眠问第四十四)。

  问。(若)比丘大寒。(严冬之际)得(彼此)通(共一)衣(一被而)卧不。

  答。着衣得(彼此着衣。无异念起故得。如天暖不得。犯越法罪。通字有二义。若作二人看。如上所解。若作一人看。即是通身着衣而卧。亦得。何以故。西域但有三衣。无别衣被。故寒天不着。恐防风损。故云着衣得。存之二解。使后无疑也○自贵自强问第四十五)。

  问。(若)比丘自称贵姓(刹利等姓)及持戒强力(坚持禁戒。勇猛精进。如是自衿)乞得。犯何事。

  答。犯舍堕(此乃憍倨矜怜。妄自尊大。贪婪乞求。故此得罪○按摩肿病问第四十六)。

  问。(若比丘之)姊妹。(或)有(痈)肿(等)病。或有(疼)通(之)处。比丘(以)手按(摩)此处可治。犯何事。(虽是同胞。僧俗有别。若预其事。有罪否)。

  答。若起心。犯决断。(欲爱不除故)不起。犯舍堕(男女授受不亲世俗尚尔。况比丘乎。所以动心不动心。尽皆犯罪。失礼被讥。有伤僧体故○方术传嗣问第四十七)。

  问。(若)姊妹无儿息。语比丘。(言)教我方术。(无嗣为忧。或求其种子等方)比丘即教。犯何事。

  答。犯决断(若教此法。即非正智。有后无后。宿定难期。不令修于正智清净法门。而反教之。于染污之事。俗气不除。故得此罪○受寄不还问第四十八)。

  问。(若人)寄比丘物。(令转)与(他)人(比丘私匿)竟。不与(他人。受寄比丘)犯何事。

  答。自取不过。(与人)犯重。(暗昧欺心。亦同盗取故。乃至拟心动念。欲取不取者。亦犯偷兰遮等。广如律中。又一解。亦可说人寄物与比丘。后寄者来取。应与还之[龙]不与亦得此罪。文字活泼。当存二意可也)着故坏还。计直(多少犯罪)轻重(○聚落离衣问第四十九)。

  问。(比丘)聚落中都不着衣。犯何事。

  答。犯舍堕(律中入聚落。或乞食等。俱应着衣。如不着衣。名为外道。不取俗敬。故违佛制得罪○事难啼哭问第五十)。

  问。(若)比丘啼。(啼者泣也)犯何事。(或为出家事难。乃至失丧等啼哭。有过否)。

  答。若聚落众中一作。犯舍堕。(一啼一舍堕。再啼再犯。或习气不能一持顿除。遇谏即止。无过。若)三谏不休。犯决断(恶性不受人语故。夫为法忘躯。万缘放下。始名学道之人。不然。心志懦弱。失正熏修。违慢佛语。故得此罪○持看兵戈问第五十一)。

  问。(若比丘行)聚落中。(或过兵戈之处)持弓刀看。犯何事。

  答。(若)先不知(律)法。(看者)无犯。(若)知(看有过故看犯)突吉。(罗罪律中比丘尚不得为持弓刀者说法。况持看乎。有失威仪。故犯○乘骑行道问第五十二)。

  问。(若)比丘骑乘。(或驴马等)犯何事。

  答。雄者一住。犯。(比丘尚不得为乘骑者说法。况自乘乎。据理应犯舍堕。遇谏即止。无过。若)过三谏不止。犯决断。(违佛语故)雌者一载。犯决断(畜生女想。染污念起。故犯此罪。又况人畜虽殊。同一佛性。故俱得罪。律中或老病者。一总不论。以无异念故○看人斗争问第五十三)。

  问。(若)聚落中比丘看白衣斗。犯何事。

  答。犯舍堕(白衣争斗。生死相关。俗尚不宜。况僧者乎。律中比丘行道。左右顾视。尚失威仪。况看斗乎。逐境漂流。故得此罪○暂时奕戏问第五十四)。

  问。(若)比丘暂捉棋子。五木而戏。犯何事。

  答。犯堕(棋子即围棋也。五木。梵语波罗塞戏。即象棋队伍之木也。乃至弹棋六博掷赛等事。此乃世俗戏伎。非释子所为。乱心妨道。故得此罪。暂捉尚尔。多作更重。可知○戏弄小儿问第五十五)。

  问。(比丘于)聚落中。(与)三岁小儿抱呜口。(作哇哇淫爱之声)犯何事。

  答。犯堕(若欲心起。犹宜决断。略之可知。此等情爱不除。失仪坏正。故制○白衣相扑问第五十六)。

  问。(若比丘于)聚落中合白衣相扑。犯何事。

  答。犯突吉罗(与白衣相??相扑。交拳斗勇。此乃掉举习气难忘。招突惹祸。妨修正行。故犯恶作○看人合畜问第五十七)。

  问。(若比丘于)聚落中看白衣合畜生。(或牛马等)犯何事。

  答。知非法故看。犯舍堕。(此乃世俗畜养营业求利等事。庸观尚为丑态。况比丘乎。速当远离。回作不净观想。止息妄心。无过。否则得罪。故云知非等)不知(非法)不犯。(虽见而无心故。若)内起淫心。口有染污言。犯(粗恶)决断(有一即犯。况心与口之二者乎。故犯此罪○乞食瞩余问第五十八)。

  问。(若)比丘食不足。得嘱未具戒者不。

  答。得。唯除婆罗门(比丘结午。或食量不同。或迟速有别。故有足不足等。或沙弥五戒等人。皆称未具戒者。嘱令补足可也。此婆罗门或外道等。我慢贡高。及不敬三宝。见僧反生讥谤。故当除之○取无主物问第五十九)。

  问。(若比丘在)山中旷野中。见一无主器(无主)物。可取用不。(此处无主。不同前北洲之例。故下云云)。

  答。得用。要须语王。(治国之主。是彼所有。故须语之)若王家之人。(官属之类)若语余人。得用。(余人当处所见之人。明有所证。非不与取故。如余留本处)不得持去。(若持去)犯舍堕(比丘贪圆无厌。有妨正行。故犯此罪○作医取物问第六十)。

  问。(若)道人(或)作医。得取物不。(医疗也。与人疗治疾病)。

  答。若慈心持。得作。(持即取义。作即作医之意。以慈心故作医。取物俱得)恶心不得。(恶心即贪心也。用药治病。作福田想。不得取物。即是不净活命故。然或病者痊愈。感德心酬。当以慈悲受之。代为作福得取。若以贪心而取。不得。据下文。亦应舍堕。下开遮。若)无衣钵。前人与(以礼作谢)得取。(作衣钵用)若有衣钵。(亦不得取。比丘不接银钱故。或)前人强与。为福事得取。(作福为妙)若人不与。(比丘)亦不得(说)为(他作)福乞。(乞者)犯舍堕(亦是贪恶之心。亦同不净活命故。前人若人俱指病者等人说○食巾堕羹问等六十一)。

  问。(比丘)食巾(食时护衣之巾)或少多酱菜饭羹堕(于巾)上。要须(洗)浣不。

  答。(非但少污)不污亦须日(逐洗)浣。若有沙弥白衣。付之(与他)日从(彼)受。(或不浣也)不犯。若已付着室中无苦。(无过也)若不付(与沙弥等人)有(所污堕。又)不(洗)浣。(皆违佛制)犯舍堕(食巾护衣。比丘当用。此乃古规。不浣犹且犯戒。况不用乎。慎之○开门小出问第六十二)。

  问。(若)比丘私(己)房(室非众僧房)小小(事缘)出。(房)不闭户。有犯不。

  答。犯舍堕(恐有所失。罪皈无所故。必须谨慎。防其未然。无非是道。如或放逸。自谓直道。无心不知。逆境难逃。反失于正。故犯此罪○私房拍手问第六十三)。

  问。(若)比丘私房内拍手笑。犯何事。

  答。犯舍堕(楞严云。晨朝以手摩头。剃发染衣所为何事。善摄身心。尚未与道相应。拍手大笑。纵在私房。失仪怠情。故犯此罪○跳踯沟坑问第六十四)。

  问。比丘得踯过小水小坑不。

  答。不得。犯堕。(比丘行道。当如雁行。庠序严整威仪。尚不得摇身掉臂。左右顾视。岂得踯水跳坑。失仪损德。令人议毁。故制。下引证)昔有一优婆塞。请一比丘。欲与作一领好衣。比丘(因请)即随(之而)去。中道(之间)有一小水。(坑阙)比丘便踯度。此优婆塞便嫌。心念。(言)我谓是好比丘。欲与(他)一领好衣。(比丘应得威仪整肃)而更跳踯沟坑。(岂是好比丘耶。即退息念云)我归当与半领衣。(罢)此(所请者)是无着(比丘。具他心道眼者)知其人念。前行见水。复故踯过。贤者复念。(又退息云)我归当与一张粗?。前行见水。复(故)踯过。贤者复念。(展转不合其意云)我归当与一顿食。(罢因请之。不得已故。而作此念)无着复知其念。前行见水。便举衣涉渡。(过去也)贤者问比丘。(前二三次踯渡。今此)何以不踯渡。(耶)比丘(答)言。卿前与我一领衣。已一踯过水。正得半领。复一踯。正得一张粗?。复一踯。正得一顿食。我今所不踯者。(何也)恐复失食。(必当忍饥而去也)贤者乃知是得道人。便向忏悔。将归大供养。(下结前)以此验之。(当)知。比丘不得踯过坑水(行非无着。必当严重细行。慎勿粗疏狂跃。不能令人深敬。反生讥诮。使彼有过。故制○无事急走问第六十五)。

  问。(若)比丘走。犯何事。(缓步曰行。急奔曰走。此亦承跳坑而问。可知)。

  答。犯堕。有急(难等)事。(走亦)不犯(无急事。毕竟不宜。何也。行须缓步。马胜威仪。读书君子。犹尚从容。学佛之流。岂宜暴卒碌碌忙忙。诫为不雅。故制○僧取俗物问第六十六)。

  问。(若)有人。(即比丘也)出家之后。还来盗本家物。犯何事。(本家即俗家也)。

  答。犯弃。所以尔者。(何也)初出家时。(纵有财物)一切尽舍。(俱属于他)非己物故(所以犯弃。出家割爱。亲亦非亲。作施主想。若有所须。化之无犯○还取藏物问第六十七)。

  问。(若)比丘本在俗时。共父母兄弟藏物。(或金银财宝埋于地等处)出家后。(俗)家(之)人尽死。比丘还自来(家)取(此)物。犯何事。

  答。若自取。犯弃。(同上非己物故)若有所观白衣。可(与)说(过)便取作福。(然而)应分(一)半与官。所以尔者。(何也)此物无主。应属官。(故)不得全取。(全)取。(亦)犯重(若多若少值五钱。即犯弃罪。何以故。汝既出家。一切尽舍。取则同于盗故○更戒大小问第六十八)。

  问。(若比丘)师更受戒小弟子。(师或犯戒还俗等缘。复来悔过受戒故。弟子戒反大)弟子得(作)下腊下戒。及在下行不。(又问)若(必)不(得)下(腊下戒。可)得为(其)作礼不。

  答。都无此理(然而初难。是师舍戒更受戒。反在后故。无此理。当知。只论戒之大小。不论始初轨则。若依戒之尊??。师当反礼弟子。以戒为尊故○拟径田行问第六十九)。

  问。(若)比丘行他田地中。(行道贪径故)或(种植)有苗。或无苗。有事不。(比丘行路。不蹋生草。是名持戒。如或纵恣乱行。有犯戒耶)。

  答。有苗。(无故而走)犯堕。急事不犯。无苗。尽得(苗是农家治生之本。人世资粮。行必有伤。故得此罪。或有急难等事。有所追逐而走。无过。无苗无损。随意[盖]得。无犯○发露决罪问第七十)。

  问。大悔人已发露。或(但)五三日。或有(事)难。众僧分散。罪得决不。(若比丘或犯僧残。当求二十僧中忏悔。应行波利婆沙等行。以满七日。方得罪决。如或未满。罪可得出否)。

  答。(云未也)更求众乃决(直待日满。更求二十清众忏悔。乃可得出。少一人。少一日。犹不可也。如律所明。毋忽○卖卜受供问第七十一)。

  问。(若有)王者。(一国之主。来)问比丘吉凶(消长等)事。比丘为(王)说。(其所以)然复(受他)供养。犯何事。

  答。若得食。犯堕。得衣。犯舍堕(不遵佛教。犯贪慢心[教]得此罪。然犹平常不急等事)若说征伐。(两国相争胜败之事)得供养。(者)犯重(若夫比丘求安乐行。不得亲近国王大臣。阿兰若处。精苦修持。以为其本。经中一切卜筮。悉皆犯罪。何况为说征伐等事哉。为利教杀。不净活命。故犯重罪○俗由行道问第七十二)。

  问。(若)比丘有缘事。俗田行不。

  答。得(应云无缘也不得。此与上无苗尽得者同。急事缘事。略异可知○不随依止问第七十三)。

  问。(若)比丘未满五腊。不依止。犯何事。(初受戒者。要当五年依止。以为定量。有智听许离师。知五事等。方可为人轨范。不知佛亦不许。应学即得。无智犹须[盖]寿不得离于依止。故问)。

  答。不依止师。若饮水食饭。日日犯盗。(不知律法。无德可消故)若先不知(有依止之)法。(后知)犹得忏悔(其罪即灭。忏后还当依止。此显如知法者。故违忏亦不得也。呜呼今之受戒者。非但不能依止和尚阇黎。一受之后。束之高阁者。多矣。良可叹也。然或受戒者众。安居处少。必无所依者。应须熟览此经并诸律韶。潜心习学。依教行持。庶几可尔。不然。犯盗之罪。佛圣明言恐难逃避也。慎之○十腊不诵问第七十四)。

  问。若比丘或十腊不诵戒。

  答。同上依止(此重出。不须更解○市易誉己问第七十五)。

  问。(若)比丘市卖。自(赞)誉己物。过(越常)价(值。一说二三等)前人(俓信之人)信(其真实而)贵买(之。此比丘)犯何事。

  答。犯盗(比丘元无市卖之理。妄语贪图。名为口盗。若遇五钱。即犯弃罪。此乃不持弓刀之寇。佛法中之大贼。见不可也○无人受食问第七十六)。

  问。(若)比丘行迥路。有食。(迥远路途。绝无烟火之处。偶尔饥乏之间。或遇有梨枣瓜果等食)无人(授)受。云何得食。(律制受食。须有证人。明非盗取故)。

  答。正得舒一手下向一捉食。便止。过犯舍堕(无人之处。但可作无主物??。只宜一捉。当生惭愧。咒顾食之。无过。或过二三。即犯贪心。故得此罪。虽不及饱。必须守戒。慎之○船行便利问第七十七)。

  问。(若)比丘船行。水奔不得下。得水中便利不。

  答。得(上下恐有失缘。或妨于众。故可随宜。亦不犯戒。然而亦须细行。详明律部。可知○竹木书经问第七十八)。

  问。(若)比丘书经竹木上。诵讫拭去。犯事不。

  答。犯舍堕(经既有本。宜须尊重受学。书竹木而拭去者。此乃轻视佛法。故犯此罪。若书经咒于城屋墙壁等处。令人受持者。得福无量。可知○腊满诵律问第七十九)。

  问。(比丘)未满五腊。得并入诵律不。

  答。不得。为可粗教诫而已。(五腊未满。犹宜待时。若欲并入腊长众中。半月半月而诵戒律者。不得。但宜粗浅略示教诫而已。诵得何罪)若诵。犯舍堕。(以时未至。纵知五事。亦得此罪。又问)大戒(虽是比丘)不灭沙弥戒。(更行沙弥小戒者)故是沙弥非。(沙弥耶)答。非(白四羯磨已竟。即入大比丘位。故宜当自重。如或好简怠惰。亦必得罪。可知○贪眠犯事问第八十)。

  问。(若)比丘昼眠。犯何事。

  答。开户不得。(如眠)犯堕。(影显闭户亦得。何以故。或禅坐力疲。暂欲昼眠。调和四大。闭门无过。开户不得者。一者失仪疏旷。二恐初心效。由有所不宜。故犯此罪○倚伏失仪问第八十一)。

  问。(若)比丘得倚壁伏地不。

  答。私房得。(或亦禅坐之间。昏沉太重等事。必欲以此排遣调停。故云得。虽在私房。不失正念。则可。不然。另有调和法门。详具教中。不可不知)众中不得。(如为)犯堕(众中失仪。取笑识者。故得此罪○三衣应着问第八十二)。

  问。(若)比丘舍内。都不着三衣。犯何事。(律中受食作务着五衣。礼诵禅思着七衣。升座乞食。应着大衣。故问)。

  答。坐禅诵经不着。犯堕(若据南山四仪。三衣不得离体。岂但舍内乎。今之禅者。开口便言。坐禅在心。着衣何为。不知。内修禅观。外饰形仪。表里一如。方名正智。如或执理废事。名为偏见外道。故犯舍堕。戒之○里衣系脚问第八十三)。

  问。(若)比丘行道。着泥洹僧。(又云涅盘僧。即下着裙)得系脚不。(连裙系之于脚。或更穿鞋袜。西域露顶赤脚为是。此似为东土者故问)。

  答。大寒得(不寒不得。恐失彼国之仪故。惟东土则不然。寒暑尽行。衣物庄严。始得雅观可见。彼此风俗不同。故作此说○漆器可用问第八十四)。

  问。(若)比丘畜漆器。犯何事。(漆钵断然不可畜。一应漆器有过不)。

  答。漆木器盖不得用。(如用)犯堕(漆乃以刀割树而取。亦有伤残。缺于慈忍。比丘不蹋生草。况斫树乎。情与无情。共一体故。故犯此罪。今之丛林。似乎必不能已者。应须忏悔减省可也。不然。故违佛教。断乎不可○污手受食问第八十五)。

  问。(若)比丘已食(之净)手。或搪(造)饮食污手。(或和面索粉等。沾污于手)更得受食不。

  答。得(律云。不得污。手捉食应当学。此已食之手原净。因造食污。非为不净。故言得。余俱不得。可知○上房辄坐问第八十六)。

  问。(若)比丘至上房中。不(应)坐。辄坐。犯何事。

  答。犯堕(上房即上座尊宿之房。或有圣像在上。称上房。或云楼上之房。若有佛在下。此处不得擅坐。坐即犯堕。上坐具十德。以德重故。初[追]晚学。犹宜谦谨。如不命坐。而辄坐者。得罪。十德者。有住处。无畏无烦恼。有知识辨才等。详如十诵律中○同尼绕塔问第八十七)。

  问。(比丘不得与妇人前后互随行。若)比丘旋塔。或比丘尼优婆夷随后从。有犯不。(塔或舍利牙发等。塔上供佛像在中。若能右旋。敬顺佛意。功德无量。四众人等。[盖]应绕之。然而比丘欲远。必须男众随之。故作此问)。

  答。若有优婆塞。不犯(梵语优婆塞。此云近事男。即男众也。有此随之。更有异众[盖]不犯戒。不然。被世讥谦。故当慎之。绕塔倡咒。具在日用○根菜可食问第八十八)。

  问。(若)比丘生菜已净有根。得食不。

  答。得(若如萝卜波菜等。连根可食。如芥菜等。必须去根。如但净过。不便去根。或亦可食。故言得此。或为道路中不便造作而说。余当随便。可知○寄物可取问第八十九)。

  问。(若)弟子远行。寄师物。或师寄弟子(物。或僧具行李等物)过期(限而)不(归)还。或经年岁。(所寄之物)可取用不。

  答。若去时无言。(不教用者)不得用。(何以故)若知(此人)在。是有主物。若死。是四方僧物(或师或弟。悉皆如是。知在待回勿用。知死应打楗槌散众。即得。无咎。若私用者。亦当计钱犯罪。轻重可知。若彼此去时有言。我若不还。随汝取用。用者无犯○教人不祭问第九十)。

  问。(若)比丘教白衣不祭一切亡人。为是理不。(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理之极也。孝之至也。教人不祭。是理否)。

  答。非。(不祭非理。何也。失于孝敬故也。或言。一死永绝。更不复来。既不能食。祭之何益耶。曰)假使父母不食。敬心供养。亦得其福(故当祭之。为是经中之死之后。食与不食。有三因缘。一者。极善之人。死后往生佛国。或生人天。极恶之人。死后堕三恶道。以是因缘。不来受食。有一等不善不恶者。死后守冢。还来本家受飨。所以只宜劝人礼诵。素斋祭献。或施法食。起荐往生。此名大孝。存亡获福故。但劝莫令以牲为祭。反招罪苦无穷。慎之○师资并坐问第九十一)。

  问。(若比丘)众中得共师并坐不。

  答。不接。得共盘食(师资之礼。各有次序。或正或傍。如得并接相连。轻师慢法。有失仪之过。不得。但共一盘饮食。无过○不褰衣礼问第九十二)。

  问。(若)比丘不褰三衣礼佛。犯何事。

  答。众多(比丘礼佛。应当以右手褰衣。在右无压之。不然。虽言礼佛。汝轻衣故。反失敬心。故亦得罪。众多者。必犯众学戒突吉罗罪。可知○自手合药问第九十三)。

  问。(若)比丘得手自合药不。

  答。被净草得(被之一字。恐是彼字。彼药但用洁净草药。不得用蜈蚣蛇蝎伤生等物。以类恶律仪故。苟遵神农本草黄连官桂等物。无施不验。其功无限。故云净草得。看病行医宜察精微。如或乱为。反招过咎。慎之○休道复求问第九十四)。

  问。(若)比丘休道意(或过境缘。一时退息道心。而归家)已。(舍袈裟而)着俗服。经时(或经年月)向其(俗)尊礼拜。然后(又)来投众。求复常位。(常即本也。复其日常所作比丘之本位)为应听不。

  答。若不舍戒者。应听(如舍戒者不得。舍与不舍。必须审察。或问渠邻近诚信之人。毕竟不破根本大戒。可听复位。不然。亦不得听。若只犯轻。但令惭愧忏悔。改过亦得○破落不赎问第九十五)。

  问。(若)比丘知其父母兄弟破(坏零)落属人。(或有缺乏等事。将身抵靠男人。谓之破落属人)而不购赎。有罪不。(购者以财求谢之谓也)。

  答。若为行道。不赎无罪(若修出世之道。能拔父母生死轮回之苦。为大难有零落之苦。犹其可缓。所以不赎无过。不然。生身父母乃至手足至亲。岂得坐视而不为。甘同异类之无情乎。然而亦当随力○圣誉然可问第九十六)。

  问。若人白僧。称言圣众。(世谛善信。见僧有德。故此尊称)得然可(言是)不。

  答。不得然可(何也。圣即非凡。四果四向等人。始名为圣。如凡俗滥叨圣位。未得谓得。大妄语成。得罪非浅。故云不可。彼既尊称。必当悚然。谦退而却之。无过○施圣受物问第九十七)。

  问。若(擅信等)人。持(四事之)物施(比丘)僧。(信心尊重)言施圣众。(比丘)应受不。

  答。若(比丘一总)不言(是圣是凡)得分。得取。(彼言。施圣凡僧。取者得无冒圣之过耶。不也。何以故)以众通有俗故(凡圣同居。龙蛇共处。若圣在中。我亦不知。我自认凡。正直无私。所以不言分取无过○遇水负渡问第九十八)。

  问。(若比丘)行道过水。(途中或遇沟坑涧水)使人负渡。犯何事。

  答。若不老病。犯堕(因前不许踯沟坑。此处不许使负渡。两种都是年少比丘。自憍轻傲。不忍微劳。失仪故制。遇此只宜赤足敛衣。徐步而渡之。可也。老病无力。负渡。无犯○倩使僧奴问第九十九)。

  问。(若)众僧家奴(洒扫执役之净人。余外独处之)比丘。得小小倩使不。(倩者。差唤之意也。些小细事。或一日半日可得耶)。

  答。小小取与(随取随还。)得。大事不得(此人一身克于众役劳。若不胜汝若过差。有妨大众之功所不得罪。同私用僧物故○比丘畜爪问第一百)。

  问。(若)比丘养爪甲长。犯何事。

  答。犯堕(爪甲垢秽。律制但可留一麦??许。余当去之。有二过。一类同俗流。取于美观。生爱妨道故。二因护其爪。好懒偷闲。不勤众务故。又佛以恶比丘相而诃之。故犯堕○浴无次第问第一百一)。

  问。(若)上座比丘未浴。下座于前浴。有犯不。

  答。犯堕(既分次序尊卑。一应当分前后。不尔。失于恭敬。与婆罗门聚会无殊。故犯堕。击[袖-由+(邱-丘+(看-目))]散筹洗净持咒等。具在他处。不赘○与物可取问第一百二)。

  问。(若他)比丘器中。忽(应作或[卜])有异物。或复弊故。(此泛指余众。或箱囊折袋等中。或有珍宝奇异等物[成]有破弊朽烂等物)不知谁许。(持戒比丘)可取用不。(若无所用。或奇怪不堪者)复可弃不。

  答。与僧。不得私用(无主认者。亦同僧物。用必犯罪。或恐后有认者。私用不能辨白。故云不得。弃与不弃。不拘不说○遗物可取问第一百三)。

  问。有一住处。(或即十方丛林等处)多来去僧。所有遗亡(之物。亡即忘也)或是神。(神有重也。神重珍宝之物。非神明神像等也)或是弊衣。永无取用者。可取不。

  答。(亦不得私取)与众僧。(亦同僧物故)众僧(应宜)停(止)一月一岁(之)后。(方可)得用。(恐有认取故)若(用)后(有)主来。(索取。当以)僧物偿。(之)若(所遗之物)是贵珍宝。众后不能偿者勿(得)用(此义仿上。但器中与往来等。意稍别○白衣僧食问第一百四)。

  问。(若)比丘有知旧白衣来造(但是己分上故友。或有益于丛林者。而来相访)已。得语上座维那。持僧食与不。(维那。声论翻为次第。谓知僧事之次第。即知事人也)。

  答。僧先令和。不令不得(众中先有制。令开许者得。或僧不与。而私和与者。不得。是僧物故。与者得罪。处众自居者。不可不知○前师后师问第一百五)。

  问。(若)比丘(志不坚强)舍道还俗。后更出家。(更投一师。秉法受戒)前(所投)师(还)故是师非。(师耶)。

  答。非是(师。舍前戒法故。以后得戒者。为师故。虽尔不可缺于师礼。以前奖导训诲之德犹存故。略而不说。思之可见○是师非师问第一百六)。

  问。(若比丘受戒时。登)临坛(所)诸师僧。可呼言师不。

  答。无此理。(何以故)不从受法者。盖不得为师(故。师有匠成之能。临坛者大抵是阇黎教授等师僧。即泛言随喜等众故。所以羯磨教授。亦可称师。无法受者。不得为师。故无此理。此师似非得戒和尚。下文可见。然而泛常之礼。亦当尊敬称师。亦不可以非师而慢之也○诸师和尚问第一百七)。

  问。(若比丘)一切师(俱)得呼为和尚不。称为弟子不。

  答。不得。(一切者。正指三师七证也。授戒本师可称和尚。得戒者当为弟子。阇黎教授七证等。但可[称]不曰和尚。□不称弟子。故云不得。然亦不可慢)正可敬重。如俗中之尊(俗尊元非父母。亦当父母之礼而敬之。故作此例。恐有不敬上中下座[着]宿者。故制○上杂事品竟。下三自归事品)。

  三自归事品第十四

  (欲受五戒十戒菩萨等戒。先当归依三宝。若不归依三宝。戒不成就故。言自归者。梵语南无。此云皈命。以身命而皈之故。又云皈依。皈者皈投。依者倚附。祈仗三宝威神护持之谓也。华严云。自皈于佛于法等。有二义。一者约事说。即是皈依十方常住三宝。如上依仗等说。佛即十方三世诸佛也。法即谛缘六度四无量等诸法也。僧即十方诸大菩萨缘觉声闻等僧也。起越于九界之上。至尊至贵。故称为宝。二约理性具说。名一体三宝。福田论叙三宝曰。功成妙智。道登圆觉佛也。玄理幽微。正教精诚法也。禁戒守真。威仪出俗僧也。皆是四生导首。六趣舟航。故名为宝。近来有等杜撰偏执者。教理不通。动趣只谭一体三宝。似乎没有十方三宝。诚为可笑。此等愚痴外道。纵有多知禅定现前。废事拨空。尽成魔业。有何益哉。必须先通事相。后明理性。依理显事。摄事归理。理事双融。始名正智。故知。二义缺一不可也。事者即下自皈犯不犯等事。此品亦因度人事品而有。随其所问。不必拘之时候。故继于此。有十三问答○三皈人受问第一)。

  问。三自归趣得人受。(归趣归向趣进之意。可得是人皆受)复有不应受者。

  答。除五逆罪。得(五逆者。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羯磨转法轮僧。此五业障深重。必不能信向三宝。故不得。除此之外。可信者多。故得○三皈所行问第二)。

  问。(受)三自皈斯行何事。(当作何等事业)。

  答。身口意不行邪(见之)事。及不随邪见师(身无杀盗淫。口离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不贪嗔痴。三业清净。即名正见。故云不行邪事。亦不随三业不净不正之师。三自皈后。当行此事。何也。皈依三宝。即得五戒之体故也○三皈所犯问第三)。

  问。云何(谓之)犯三自归。(信心真切。正智现前不犯。否者有犯。故问)。

  答。好邪见。随外道师(即上身三口四意三恶业。更有身见边见乃至六十二见。种种谬执。不与佛法相应者。俱名邪见外道。如或好而为之。随而和之。即犯三皈。堕落只在于此。若能反邪归正。始名不犯。慎之○三皈谁悔问第四)。

  问。若(僧若俗等)犯三自归。云何悔。(对谁忏悔)。

  答。向本(受三皈之)师(前忏)悔。(无师何也)若无本师。向余比丘亦得(当以所犯之事。向本师前。或余比丘前。称自己名。一一披陈。求哀忏悔。乃至再三。其罪即灭。其师当云。忏后更勿再犯。答云。顶戴奉持○还三自皈问第五)。

  问。若(三自皈)不能(久)持。(或一年半年等有因缘故可)得还不。

  答。得(还○承上文更问第六)。

  问。若还。还云何。(对谁人还)。

  (答。当)向本师(还。无师)若(对余)一比丘言。我(弟子某甲。世缘缠绕。根基浅薄)从今日已后。不复能皈(于)佛(皈于)法皈(于)比丘僧。如是三说。(即得还也)若不满三。故成就三皈(一说二说。亦不得还。此许还者。乃如来随其宿缘厚薄而化之。无可强也。若也毕世尽形受持。更加升[追]直至成佛。坚持而不舍者。始名正智。若谓可还便生懈退者。断乎不可。所以十地菩萨皆以念佛念法念僧为事况乎凡夫。而便舍之。报[盖]业牵。是谁之过欤慎之○三皈悔逆问第七)。

  问。或人(若僧若俗)受三自皈。乃悔宿命恶逆。(无始劫中十恶五逆之罪)为是理非。(理耶)。

  答。无此理(何也。上文犯五逆者。尚不得受三皈。今受三皈。安得便能忏其宿世恶逆耶。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故无此理。有云。能皈三宝。谛信无疑。藉其威力。一切罪业。犹如赫日消雪。更不待忏。如人犯罪于有司。后投于王。仗王之力。纵有重罪。亦当释免。云无此理者。云何消会。然而此经所说正为初受三皈者。但皈十方三宝。得受五戒。犹在小众事相故尔。若能会得一体三宝。深达实相。了悟罪性本空。忏无所忏。则无恶不除。无罪不灭。所以云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那时可作此说。不然。亦是未得谓得。犹为不可。当自思之○各受三皈问第八)。

  问。(欲受)三皈。正得从一人受。复得从三人。各得受一归不。(三宝似乎各别有体。或也各从一人受得耶)。

  答。不得(三宝体一故。所谓名称三宝。体自一如。纵是十方三宝。其体元同故。所以但可从一师受即得。若从三人。似成破碎。故云不得。不同五戒。各随一师。亦得故也○三皈久近问第九)。

  问。(如受八关。随意不定)受三皈法。要(须)终身(而受。或有不能久持)复可得一年半年十日五日不。(不拘久近。亦使得耶)。

  答。随意多少(此亦[盖]形而受。乃至未来等。如上所说。以为正理。此言随意者。亦是如来大慈愍物。如必欲其久持。恐彼机劣惮繁。总不能受。以方便随机。令其渐入佳境。而植因故尔。智者亦勿因之而自怠也○皈满师非问第十)。

  问。若从师受(三自皈。或)一年半年自皈日满后。(或还而不持此师犹)故是师非。(师耶)。

  答。一从受法。终身是师(岂一年半年舍。即非师耶。古云。一日投师。终身为父。故当尽形礼敬。始为智信之徒。岂即忘其提训之德可乎○一皈二皈问第十一)。

  问。三自归(依。可)得但受一(皈)二归不。(或皈佛不皈法等可得耶)。

  答。不得(三宝一体。理不可分。受则同受。还则同还。若受一二。亦同破析法身。故云不得。不同五戒。随意一二故○三皈无师问第十二)。

  问。(欲)受三归。现前无师得逢。从文受不。(或对佛前。依戒文而得受耶)。

  答。不得(若受菩萨戒。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可许佛像前自誓受戒。此三皈五戒。乃至比丘戒。俱不得。何也。若威音王那畔无师传授。则可。威音那畔以来。若无师授[盖]属天然外道故也○不悔更受问第十三)。

  问。(若)先受三归。犯不悔。得更受不。(如上。或有三业不勤。或入外道邪见等。俱名为犯)。

  答。不得。要当(忏)悔。若欲当受。舍先所受。(更受得)答。不舍(而欲)更受者。不得(若舍所受。深加痛切。竭诚忏悔。内怀惭愧。外托圣缘。志心更受。可得。不然。旧习不除。枉费精神。受亦不得○上三自皈品竟。下五戒事品)。

  问五戒事品第十五

  (五戒者。一不杀生。乃至五不饮酒等。此是在家出家优婆塞优婆夷所受之戒。若受三皈五戒。即得三十六二十五护戒神王。恒沙眷属。而卫护之。得生人天。近涅盘道。正法念处经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绝。五戒精专。人天交接。固当先受三皈五戒。以为众戒之根本也。事者。即下文得与不得等是。受三皈竟。即得五戒。故以此品继之。有十一种问答○三皈得戒问第一)。

  问。(若)不受三归。得受五戒不。

  答。不得(戒本云。先唱三归。次申五戒。乃由十具。重寅一乘。准萨婆多论云。先受三皈。不说五戒。五戒自得。故云不受不得。次申五戒名者。令其识相持守而不忘故也。所以三皈即五戒之本。八戒十戒亦尔。如比丘戒。必须白四羯磨即得。后说戒相。亦是令其识相等。不可不知也○犯皈不悔问第二)。

  问。若(人已)受三皈。犯而不(忏)悔者。得受五戒不。

  答。不得(既云三皈即五戒之本。今犯三皈。即坏五戒之体。故云不得。必须惭愧忏悔。洗涤净器。方盛甘露始得。所以不悔不得。未得清净故。忏悔之法。不可不勉○持戒久近问第三)。

  问。受五戒法。可得但受五日十日一年二年不。(或多三年舍而不持可得耶)。

  答。随意多少(亦不限数。此亦同上三皈等说。然而阿含权教所开。方等即不然。方等会时。优婆离问。五戒可得十日五日否。佛言。不得。所以如来制戒。各有时机。不可不知也○犯戒不悔问第四)。

  问。(若住信人)受五戒不悔。得更受不。

  答。(如不犯戒)不舍。不得更受。(前所受戒在故。若有所犯而)不悔。亦不得舍(或犯而悔。悔而舍。舍而重受。始得不舍。则诚意不新。不忏则其罪不灭。俱非净器。故总不得。但能笃志坚持。纤毫不犯。即得增进。后之众戒。皆藉此以为根本故也○五戒俱忏问第五)。

  问。(若犯杀盗淫等)五戒尽得悔不。

  答。若杀人(人命极重)淫其所尊(逆天背理)及(淫)比丘尼。(是清净众)盗三尊财者。(三宝物。或三师等物。此必要偿。俱)不得(忏)悔。(亦不得受戒)余(者俱)得(忏)悔(戒可再受。如[神]旧衣。染洗再着故○戒不能持问第六)。

  问。(受)五戒(者)若不能([盖]寿而行)持。(亦)得(一年二年)中(间可)还不。

  答。得还。(若还一二不还三宝)若欲都还五戒者。合三自归(一齐)还。(萨婆多云。舍三宝。所以成舍戒。以受戒时。皈向三宝。而得戒故。舍和尚等。例上可知。下明还语)言(我某甲)从今日。(去)佛非我尊。我非佛弟子。如是至三。法亦尔。(法僧亦三)若还一二三四(戒)者。(或有必不能持者。随意还之)但言。我(弟子某甲)从今日。(去)不复能持某戒。(或淫妄等。或单持不杀戒亦可)如是至三。(戒可得还)若不满三。戒犹成就(何以故。从师受时。三番羯磨。三受而得故。所以还亦应三。可知矣。或云。不持则已。何必用还。曰若还戒者。犹同俗人。日后有过则轻。戒若不还。如后事过。即名破戒。罪为最重。故不能持。必须还之。受戒破戒不可不知也。准萨婆多中。不必其三。一舍便舍。五戒沙弥比丘等。亦不须三说。又不必师等。乃至[自]衣。但解言音者。就从而舍之。问曰。受戒时须三师七僧。舍戒何故。一人便舍。答曰。求增上法。故须多缘多力。舍戒如从高坠下故。不须多也。然而此经必用三者。犹恐一二心不决定。故得三说。舍心才决。故萨婆所说。要知求得者难。求失者易。如世间[则]宝之例。宁不慎之哉○五师五戒问第七)。

  问(欲受)五戒(者)可从五师。各(受)一戒不。(或初心之人。忖己力量。或从一师。先受一戒。乃至渐次更发信心过缘增受。一戒一师可得耶)。

  答。得(何也。五戒体相不同。作用亦别故。一师五师俱得。不同三归三即一体合而不分。但可一师。多即不得。与上仿佛恐滥。故重制也○偏重可还问第八)。

  问。(若住信等人)既受五戒。偏所重。(者)可但分还一二不。(若在家出家。其中俱有。不能全持五戒者。或偏重酒。乃至或偏妄语等。极易犯者。分还一二可得耶)。

  答。得(还语同上。偏重欲还者。有等初发信心时。非但五戒。乃至大戒亦能[时]受。奈何日久岁深。宿习难忘。道心渐退。正所谓欲洁而偏染。好正而固歪。以至如是也。此亦如来方便随机。故云得也。万祈全守。以为胜?。可知○但受一二问第九)。

  问。(欲受)五戒可但受一二三(戒)不。

  答。得。随意多少(此亦同上。随机可知。但上全受分还。此则随受一二。然而五戒全受。名为满分优婆塞等。若受一二。名少分等。所以亦是满者为胜可知。设或单持不杀等。一戒精专。亦作生天之因。故云随意也○犯重可得问第十)。

  问。(若)比丘犯重戒。(或淫杀盗妄。随犯全犯不定)或犯酒戒得不。

  答不得(犯此戒者。永弃于佛海边外。不得与清众同居。故云不得。准律必须忏悔舍戒。只许一生学沙尔戒。乃至不得为人师范等。不可不知。呜呼慎之。勿为儿戏也。然而酒是遮戒之首。过失多端。在俗尚禁。况比丘乎。故亦不得。此一条应在杂事品摄。当知[释]家错安于此○八戒白衣问第十一)。

  问。颇有八戒白衣不。(颇可也)。

  答。无。惟有八关斋(白衣秪可受五戒。故云无。今或与白衣受八戒者。非法非律。断乎不可。关者。禁闭之辞。禁闭八罪。不令起故。然而亦即是此八戒。一不杀。二不盗。乃至八不坐高床等。兼非时食为斋。斋以不过中食为体。以前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故。又名八支斋法。是故言八。不言九也。唯此通俗人。白衣受者。以一日一夜为期。日受日开。此亦如来方便。秪为在家人。不能终身持戒者说。以无终身戒故。不称优婆塞。以有一日一夜戒故。非非优婆塞。但名中间人。然而若持一日之斋。必须精洁志诚。可也。如不精诚。徒得处名。亦无所益也。慎之○上五戒事品竟。下十戒事品)。

  十戒事品第十六

  (欲作沙弥。当受十戒。不受十戒。则形同沙弥。法不同沙弥。十戒者。不杀不盗。乃至不捉生像等是。事者。即下持犯忏悔等事。五戒之后。当受十戒。故有此品。有五种问答○五戒十戒问第一)。

  问。(经言重楼四级。次第而登。理应先受五戒。如或)不受五戒。得受十戒不。

  答。若先三自归(竟即)得(十戒何)以十戒中。即有五戒。(故)亦不(必)复受(一受三皈。即得。五戒十戒故。若不受三皈。一总不得。无戒体故。可知○不悔得受问第二)。

  问。(或)犯五戒(一二或全犯。若)不(忏)悔。得受十戒不。

  答。不得。若先不知(有忏)悔(法。或忘而失忏)已受(亦得若知)而不悔。不得(护惜己非。是不净器故。古云。包藏瑕疵。佛不许可。所以自知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自然得戒。可知○师犯从受问第三)。

  问。若师犯重戒。(四弃等戒。弟子)从(伊)受十戒。(可)得不。

  答。不得(师即和尚也。德腊俱全。方可为师。自既犯重。尚非比丘。安能度人。譬如乘船渡海。船若破漏。能度所渡俱沈。故曰不得。所以欲求出世等事。不可不择其师也。慎之○仿同前义问第四)。

  问。(此下约义。应问阇黎等事。其文即顺。上问师犯。即和尚故。若言弟子前有犯五戒等。一条已问过。故应问云)若(阇黎等师)犯重戒。(杀盗淫等。弟子)从(之而)受十戒。(可)得不。

  答。不得(其义同上。可知○犯戒可悔问第五)。

  问。(若)沙弥犯十戒。(一总俱犯)尽得(忏)悔不。

  答。同上五戒(同上犯五戒中。杀人等四法。不得忏悔。除此。纵犯十戒。亦容忏悔。舍过重受。亦可次[等]升进。不然。总成废器。不得。受戒之人。必当谨摄身心。勿令漏泄。方成法器也。慎之○上十戒事品竟。下沙弥事品)。

  问沙弥品第十七

  (梵语沙弥。此翻勤策。勤修众善。?进心行。又云息慈。息世染而慈济众生故。沙弥更有二种。七岁即曰驱乌沙弥。十岁已上至十九。乃曰应法沙弥。二十岁满。方曰比丘。若二十岁外。受沙弥戒者。此云名字沙弥。然而此品只应以沙弥二字。置于前品十戒之上。合为一品。为正合。译家更立品名。似繁亦无所碍。文中有十种问答○悔可须众问第一)。

  问。(若沙弥有过欲忏)悔。(要)须(对)众不。

  答。不须众。(若比丘犯僧残等法。必须二十僧中忏悔。今非比丘。故不须众)但向本师(忏悔)得了。(下开)若现在无师。向余一比丘(前。忏悔)亦得(决了例上忏三自皈。可知○半月说戒问第二)。

  问。沙弥半月一说戒不。(亦同大比丘。半月半月诵戒。羯磨可得耶)。

  答。无此理。所以尔者。(何也)以沙弥(戒不)成俗人。然终已可说。(既非俗人。待后受过具戒。满五年。知五事。然后可说。岂沙弥便预于大比丘数耶。故云无此理。但)须(每月)十五日一集(祗可集于比丘众中。听戒羯磨可得。不然。躐等失次。其过不小。戒之○同类可忏问第三)。

  问。(若)沙弥犯(所受)戒。得还向沙弥(忏)悔不。

  答。不得(何也。以沙弥智浅。不知持犯重轻。不能典人羯磨出罪。故云不得。但如前文。向本师忏。可得○僧着俗服问第四)。

  问。(出俗)沙弥得着俗服不。

  答。不得(如前沙弥。欲受大戒。不得着俗服故。既作沙弥。三衣不得。苟简一钵。常要资身。不然。形服不称。非俗非僧。故云不得○师违弟舍问第五)。

  问。(若)师有种种违法事。(或违佛教。贩卖不净活命等事。或犯戒见威仪)沙弥得舍。更求师不。

  答。得(师即和尚。准萨婆多论。和尚有四种。一有法无衣食。二有衣食无法。三有法有衣食。四无法无衣食。上三可依而住。后一不得依住。纵有衣食非法。即得舍而别求良导。故云得○叛师复来问第六)。

  问。(若)沙弥叛师。(反背于师)以(随)白衣师。(艺业等师)综习俗竟不舍。(综机缕提挈之综也。沙弥随俗。牵习俗外诸般伎业等事而不舍)或经年月。([吏]欲出家)还来投师。(还投所叛之本师。复作沙弥。此还者)故是沙弥。非(沙弥耶。若故是)但悔过而已。不须更受戒耶。

  答。故是沙弥。但向(本)师。忏(悔叛师习俗之过。即了)本不舍戒。不得更受。受亦不得戒(若或犯戒应忏应舍。必当重受。决择身心。更无疑虑也○贼抄得逃问第七)。

  问(若)沙弥为贼所抄。(被贼掳掠而去)经历(或一)年(或一)月。或转经主。(贼得主物。沙弥)得逃不。

  答(若未经主得逃)转经主不得(是有主。物故。欲去当偿本物。无过。无物可偿。但念宿??。固当自守待时。可也○师摈复来问第八)。

  问。(若)沙弥犯禁。(犯佛所禁邪见等事)师僧(俱)已摈谢。(不依佛教。理应作摈。作摈之后。可许)得更出家不。

  答。若不舍戒。故是沙弥。可忏而已(若已舍戒。元成俗人。欲更出家。忏舍重受。可也○沙弥本师问第九)。

  问。(或有在家)白衣时。从沙弥受五戒。(沙弥是师也)然后(白衣)出家受大戒。(更有一大戒师。前者)本师。故是沙弥。(大戒白衣)得呼为师不。

  答。得呼为师。(一受其法。身是师故)但不得为(其作)礼。(以违戒腊尊??故)沙弥应作礼。(师反礼于弟子者。何也。论戒之大小。不论前师之事故。下例同)白[衣时]从尼受五戒。然后出家。亦尔(亦同上文。尼礼白衣大戒比丘。或比丘尼。无不皆尔。但论戒之大小等故○贪物犯事问第十。下复问比丘之事)。

  问。(若)比丘贪资之物。(应云贪畜一切资财什物。犯何事)。

  (答)其罪甚重。(译家缺略。以注补之。三界往来。六道流转。皆因贪爱。以为根本。纵贪嗔痴。堕落三涂。经受无穷之苦。故云甚重。向下引证)昔有一比丘。贪着一铜铙。(爱之不舍。以贪着故)死后作饿鬼。(死者所遗衣物。大众羯磨而分)众分物竟。(其鬼)便来现其身。绝大黤黮。(即黑也)如纯黑云。诸比丘惊怪。(言)此是何物。众中有得道者言。是死比丘。(既是比丘。何至如此)贪着铙故。堕饿鬼中。今故贪惜。来欲索之。(故至于此)诸比丘即以铙还(之鬼)既得(之)使捉舌?。放地而去。诸比丘还取之。而绝臭不可近。(且无所用)复使人更铸作(别)器。犹臭(而)不可用。(下结)以此验之。知贪为大患。(戒之慎之。下又引一事)比丘贪着衣服。乃有自焚之酷。(引证)昔有一比丘。喜作衣。昼夜染着。(或??晒勤劳。乃至)得病困笃。自知当死。便举头视衣。内起毒想言。我死后谁敢着我此(衣)服者。(是我勤苦之物。那敢现成得之)不久便命终。(毒念在心)作化生蛇。还来缠(在)衣。(上)众与死比丘。出烧葬讫。遣人往取衣物。(欲打楗槌羯磨)见蛇缠衣。(人)近(即)腢(中)吐毒。不敢近。即还白众。具说所见。(吐毒等事)诸比丘便共往看之。都无敢近者。有一比丘得道。便入四等观。(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即名四等)四等观。毒不(能)中。便往近之。语(蛇)言。此本是汝(在日)衣。今(汝死)非汝(所)有。何以护之。(此蛇)便即舍去。不远。入一草。(中)毒火出。然(其)草。还自烧自。命终即入地狱。地狱一日之中。三过被烧。(结云。如是等若)皆由贪害(三界缘生。万法不实。物之资道则可。多畜则不可。以此观之。欲来求出世道。必也去贪嗔痴。如或不然。出世之道。必不能成就也。亦当戒慎○上沙弥品竟。下岁坐悔文)。

  岁坐竟忏悔文

  (此文应继岁坐品后。前文四月十六日。岁坐安居。乃至八月十五日。解制受岁。故云岁坐。竟等。忏悔者。梵语忏摩。此云悔过。忏则止断未来非。悔则耻心于往犯。故云已作之罪。愿乞消除。未作之罪。不敢更造。文明能诠之文。以显所诠忏悔之理故。此处目连所问之事。俱是比丘岁坐中。当行当止之法。尽情问答已毕。若比丘依而奉行。必无过咎。圣道毕竟有成。然而坐满出期。恐有微细罪业。应当自恣发露忏悔。故有此文。此是佛所教敕。略去尊者问辞。应问岁坐竟忏悔云何。答言。应差堪作羯磨者。为众作法云尔)。

  若僧听(应云若僧时到忍听和合。僧差某甲比丘。为众作岁坐竟。忏悔法)多萨阿竭。(此云如来如来)所(行)受岁(结)坐。比丘应尔。(依佛所行受岁结坐)我从岁始。(四月十六乃至五月十五为岁始)至今岁竟。(七月十五或八月半为岁竟)六月中多所违失。(三月而言六月者。西域一月分黑白二月故)违失者。戒(律中所犯之)事。(即五篇等事也)除二鼻贰事。余不除。(二鼻等者。非指六根中鼻根也。鼻者始也。二鼻指五篇中初二篇。谓之二鼻。贰事。指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为二事。此二禁戒必无所犯。故云除二等。下陈说中自明。余指后三篇威仪轻戒。未必不犯。故云不阴下威仪一句可知。向下广上如来等句)是世尊集和僧所教敕。(此是世尊岁坐竟。教敕作法等事。我等今者亦尔故)今我是思(惟作)念。共诸君发露(披)陈(而)说所违失(戒)事。(如下所明。君者公也。谦敬之辞)君各忍受。(忍听作法。受戒忏悔。下正陈所忏之事)我若九十日中无世尊定。(那伽大定)无世尊智。(广大之智)无世尊戒。(毕竟清净无作等戒)故多(有所)犯。(一说下第二第三亦如是说云)无世尊智。无世尊戒。故犯。(无世尊戒故犯)无世尊智。故多失教事。(教中所诠。是无生理。智能破惑。无智失于观照。不能破惑入无生理。故云失等)无世尊定。故多犯乱意。(定能治乱。以无定故。乱想不除。故多乱意。何等乱意)或念欲法。不行欲事。(念即乱也[俱]有念。实无所行)或念盗法。不行盗事。或念杀法。不行杀事。或念欺法。不行欺事。(欺即妄也)或念(十三)僧伽婆尸沙法。不行僧伽婆尸沙事(比丘执身未制于心。虽尔乱意一生。正智不切。不能入道。亦应忏悔○下文结上所犯之事)。

  此九十日所犯事通威仪

  (但起念无实犯。悉同下三篇之威仪戒。故云事等。若准律中。更有受岁自恣羯磨等法。受岁者。安居日满。僧尼受岁。律中佛许十四十五十六日解夏自恣集众行筹等。同布萨法。但以自恣字。替布萨字。应差二人。各具两种五德者。谓不爱。不恚。不怖。不痴。知自恣不自恣。此五名自恣德。又知时不以非时。如实不以虚妄。利益不以损减。柔软不以粗犷。慈心不以嗔恚。此五名举罪德。意欲无诤。令人忏悔。美德外彰。能善劝喻。离过悯物。故差二人。各具两种五德者也。上座筹量。令人白二羯磨差之。索欲问和。如常。末后答云。差受自恣人羯磨。羯磨者牒云。差受自恣人羯磨。牒讫。白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白如是。作白成否。或引讲者。答云成。大德僧听。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谁诸长老忍。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忍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羯磨成否。答云成。五德受差已。至上座前。胡跪作和。答云。单白和僧自恣羯磨。和已对众白云。大德僧听。今日众僧自恣。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自恣。白如是。作白成否。答云成。白已。令人行草。人各□剪。次第行之。各说偈云。吉祥长者施软草。如来受已成正觉。我等比丘学佛慧。坐草自恣净三业。行草已讫。五德至上坐前。胡跪告云。一切僧就草坐。偏袒右肩。胡跪合掌。僧皆依唱。次正对僧自恣法。第一五德至上座前。大敷坐具。胡跪合掌。上座亦胡跪合掌。众僧皆随上座仪式。应云。大德。一心念。众僧今日自恣。我比丘自恣竟。便作礼而退。后有多文。繁琐不引。律中又云。僧十四日自恣。尼十五日。相依问罪。故十六日方得出界)。

  问。白衣欲出家。比丘即受。更为请师不。故是师非。

  答。非师。若从受法者可为师。若依随者可为依止师(此是度人事品第八问。释过宜衍)。

  问。若有比丘不舍。作沙弥戒。即大道人。而更受戒为僧不。

  答。得(应云不得)。

  问。若不得戒。前所受戒。故在不。

  答。在。

  问。复师是非。

  答。非(此正同上文受戒品中第四相同。此处正无或字。只作一人。看可也)。

  问。多人受戒。而并请一人为师。可得十五人一时受不。

  答。无此理。

  问。沙弥受大戒。请一比丘。为大戒师。而此比丘不知羯磨及受戒法受。转请一人与受。以何者为师。

  答。与戒者为师。是无法。非师(此是为戒事品中四五六七八五条。释过宜衍。虽尔。经文无敢擅移。故留之)。

  (此下有十八种问答。但应在杂事品中。译家遗漏。故复置此○五戒通受问第一。此中缺一问答。应问言)。

  授五戒比丘。惟得授(于)婆罗门。(居家等人。更)于余者尼。(亦可)授(否。应答言得。但五戒。众戒之本。一切可受。然而若与受时)比丘不得。问。(其)中间(所犯细)事。问者犯僧残(受戒之先。必须审戒。在家男众。细问可得。一切女众。但可问其大略。不可问其细?等事。若问。令彼惭恶。故犯此罪。以同粗恶语故。为师范者。不可不知○不施得物问第二)。

  问。(若比丘于四事等)一切所有。(是助道之物。如)王者不全施。(比丘强以全施)得不。(佛世。西域僧中。四事等供。皆出施国王等人。故举王者而问。今通众信。可知)。

  答。王者不嫌。(难满难养)便得(取之。嫌即不得。若不全施。而强索者。即堕恶求多求之过故。但随其所施。知足而取可得○见过不呵问第三)。

  问。(若比丘)见人行欲不呵。犯事不。

  答。前人可谏。(应谏令其改悔。若可谏而)不谏(者)犯舍堕。若(凶暴不信)不可谏。(者)向一比丘。好发露(忏己不能谏人之过。亦得。不然有犯。不教悔罪戒故○犯事受戒问第四)。

  问。(若)比丘先犯事。(或犯轻重不定等事。犯后欲求忏悔)更受戒。得共住不。

  答。犯重不得更受(大)戒。(准律中。舍悔之后。一生学沙弥戒。乃至一生。不得为人师范等。可知。若犯)决断。讲过得。(讲者亦如律中作法。对二十僧中忏悔。得与受戒。悔后或)更作(而)更悔。亦不得(与之受戒)况得共住(耶。此亦同犯重。永弃佛海边外等。事无异也。文中影略。若犯余轻戒者。随意忏悔可得。然而若也因闻可忏。而故犯者。亦非清净僧也。慎之○丘戈同往问第五)。

  问。(若)有急事。比丘持弓箭上船。(无事比丘)可随去不。(急事等者。或[过]贼寇等。防护于身。或被捉充兵役。结阵御敌。不免持此器械而行。清净比丘见当回避。不可随行。此含二问)。

  答。主犯重。寄载犯舍堕(此双答两问。既求出世。宁舍身命。不可为之。主持凶器。必有伤害之心。故犯重。寄随不避讥嫌。亦违佛教。故犯舍堕○逼为非法问第六)。

  问。(若)比丘官逼作非法。(或遇有司逼其所作。非[佛]非律。随世不堪之法)犯何事。

  答。(虽被所逼。亦)不得作(应云。若作。随业大小。得罪轻重宁舍身命。必不可为。始名勇猛丈夫。慎之○二男共戏问第七)。

  问。二男共戏。便止。犯何事。

  答。成。犯决断(此与杂事品中第十余相同。不必重释○盗听行欲问第八)。

  问。比丘盗听二男行欲。犯何事。

  答。无欲心听。犯舍堕。(此处应云。有欲心听。身不失。犯舍堕。失即僧残。有心故)有欲心听。身不失。犯突吉罗(此处应云。无欲心听。犯突吉罗。无心偶听。亦应呵谏。应呵不呵。故犯恶作。必也厉声呵谏。自警警他。始得无咎也。是故当以有无二字换转。始得文顺。不然。招难。不但不谏。抑且有心。其罪更重。既言有心。未必不失。岂止吉罗罪耶。必翻译传写有误。智者详之○病可乘骑问第九)。

  问。(若)比丘病不能行。得乘车马不。

  答。雄者尽得。(因病故得。无病如前有犯)雌者无想。犯舍堕。(纵无有想。知即不应故犯)有想。(出身)犯决断。不知是雌。无罪(因病无心。所以无犯。倘一知即舍堕。忏亦无过咎○嫌经变卖问第十)。

  问。(若)比丘嫌经不好。卖去。(经诠妙义。元无好歹。或纸等庄饰。精粗有别。故卖之)更作好者。犯何事。

  答。卖经。如卖父母。罪同(如人父母。颜陋不堪为子。嫌而货之。罪不容诛。即同五逆故。比丘嫌经。罪亦如是。以卖法身父母故○戏斗输羸问第十一)。

  问。(若)二男捔力。犯何事。(抵戏竞触。谓之捔。或即二比丘。或与军士等。赌力胜负。有罪否)。

  答。犯堕(比丘色力强壮。正好以忍辱大力精进修持。方称勇猛丈夫。岂以血气之勇。而为之耶。大失僧体。令人讥诮。故得此罪○验合畜生问第十二)。

  问。(若鸡犬等)畜生行欲。比丘(偶尔见之)验令全别离。犯何事。

  答。犯舍堕(比丘四仪。常应摄心反照守护根门。染净之境。皆不可着。此乃纵心邪境。故犯此罪。若或起念[夫]身。犹应决断。不可不慎○小衣受施问第十三)。

  问。(比丘入聚落。应披大衣。若)着小衣(五衣)行。(道)留大衣。(在界)得受人施不。

  答言。得(何也。行道受施。为人福田。然而三衣皆名福田。偶尔有缺。亦无有过故○夏坐僧物问第十四)。

  问。(若)比丘夏(坐)中(间未满)得受(檀越所施)僧物不。

  答。若(薄)施(大众)僧物。(等类)即应分。不得停(如停有二过。一增长贪心。妨废道业故。二僧有去来。失现前僧有故。主者故违得罪。因果有昧故。然而文中应云。如独受信施者不得。影略可知○僧物人情问第十五)。

  问。(若)比丘(或)有好知家。(相知檀越)结事姿任之。(或作饭僧布施等事。委代而任之)更(有)异比丘。从(所任比丘)乞(其所有。而)得物。(任事者)犯何事。

  答。观主人意恶。不得。(强与)犯舍堕。知主意好。得取(异者亦僧俱属好事。与者得者俱不犯戒○鸟巢鼠穴问第六)。

  问。(若有)鸠雀于人舍内作窠。(或在僧房之内)比丘破。(其巢)或塞鼠孔。犯何事。

  答。鸠雀未有子。得去。(空巢无过)有子。不得。(有伤害故)鼠穴惟有一孔。不得塞。(亦有伤残故。如昔罗睺罗于母腹中六年始生。因生前塞鼠孔六日。感报如是故)若有内外孔。(惮其缠绕)得塞内者(亦无碍。不然。反与之食。更妙○鱼雁相通问第十七)。

  问。(若)比丘得与师及同学。得作书不。(或师僧同学。远隔他乡。一时不及所事。可得书信往来否)。

  答。在他方情通。(情即礼也。既在人事。安得绝交。略通书信。以表问候之礼。不犯。若在)异国不得(何也。异国往来。王法所禁故○违禁得戒问第十八)。

  问。(若)人出家。王法(军匠灶户王法。禁之不听)父母不听。(或长子独子。父母爱而不舍。如是两端。违言出家)为得戒不。

  答。不得(律犯轻遮。尚不得戒。王法严令。父母慈训。若也不听。即违佛教。故不得。孝顺随从。此即是戒。何也。孝名为戒故。今人欲求出家。当观佛教。而自慎之。上来正宗已竟。下流通分分四○一赞请流通)。

  尔时(问答已毕之时)目连从坐而起。白佛言。世尊。快说毗尼。(如来发明如上所问之法。甚为庆快故。然)于如来灭度后。(正今后五百岁魔强法弱之时)谁(能)受持如是毗尼(○二说示流通。又分二。一信者入道)。

  佛言目连。思学毗尼者。(末世众生。若善根深厚。闻如是法。思惟好乐。惭愧生信者)当知。是人能修行如是毗尼(○二谤者轮回)。

  佛告目连。吾灭度后。若有比丘比丘尼。诽谤如是毗尼者。(及上思学)当知。是人是魔朋侣。非吾弟子。(即如佛世。愿应相似)如是人辈。(俱是邪见拨空外道)世世学道不成。(长沦苦海)不出三界(○三总结流通)。

  吾今怜愍诸众生辈(故说此经。而教化之。若果如上思学修行者。是真佛子。即出苦[渝]成就佛道必也○四信受流通)。

  是时目连闻佛所说。(轻重等事)欢喜奉行(欢喜即信受意。有所领略悟入。笃信无疑。故云欢喜。奉者遵奉。行者笃行。即以此法。自行利他。流通于天上人间。普遍于微尘刹土。继遐方于万古。续慧命于千秋。使永远无穷。故曰信受流通也。或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经云。修无相正观。即得菩提。乌得以此五百事相而修为。岂不太繁琐者哉。然而不知世尊说教有权有实。先以毗尼戒相。开发于初机。后以最上一乘。摄归于无学。所以一心不妨于无量。无量不外乎一心。若也初心不守律仪。放旷总成邪见。后心不达实相。勤修终是有为。毕竟当知事不越理。理不碍事。事理兼持。了无偏废者。始得名为正观也。慎毋以借口轻谭瞒顸后学。自误误人。其过非小也。故特书之以诫)。

  佛设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略解卷下(毕)

  上卷较讹

  第七纸(七行问字疑衍文)十九纸(九行而比之比疑当作此)。

  音释

  佉

  (丘伽切)。

  螫

  (施只切。虫行毒)。

  侥幸

  (侥坚尧切。幸下耿切。侥幸觊觎。非所当得也)。

  贯嚫

  (贳始制切。嚫初观切)。

  唅

  (胡南切。与含同)。

  下卷较讹

  第二纸(七行合覆之合宋南藏作令)第二十纸(四行角力之角南藏作捔)。

  音释

  擘

  (博厄切。釽也)。

  ??

  (音逊。与潠同。喷也)。

  跳踯

  (跳他吊切。踯直只切)。

  搪

  (徒郎切。搪触也)。

  购赎

  (购居候切。以财相求也。赎神欲切。以财赎罪也)。

  黤黮

  (黤于感切。黮徒感切。黤黮黑也)。

  ?

  (神纸切餂也)。

  臭

  (尺救切。腐气也)。

  酪

  (枯沃切。傪[虎-儿+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