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纂续藏经第 44 册 No. 0748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
No. 748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卷第一(并序)(起钞文总题终转业变根)
天台沙门释 (允堪) 述
兹钞者吾祖于大毗尼藏撮其机要以成文也怀铅始毕新罗学者潜窃归国历二百载此方绝本会昌五年因侍御李元佐附海东金舍人于本国求之彼国王城慧明寺释自相东泉寺释玄灵校写附至当大中四年二月八日也噫人或咎其窃者予谓不然何哉盖大师之道将施及天下故神假其手以滋法利繇是此土文之将行不远而复予景佑中尝于佛陇撰戒本疏记有浙河冲羽律师躬持斯本扣关为惠故凡执笔得钞兼阅其犹入旃檀之林复嗅薝卜之气法理潜益岂虚言哉然大中至今复逾二百载其间抄写纰缪驾说尚壅寻抵抗之崇法寺粗事科判阻以疲苶罔逮笔记后迁净住一日讲余遂发箧再览凡厥引据悉考正文帝虎之讹于焉辨矣因出记六卷题曰辅要庶辅翼先圣之至要者也觊诸英选无诮狂斐。
时大宋庆历二年龙集壬午孟夏三日序
释四分律拾毗尼义钞题中十字初三字标本宗通号下七字示今钞别名又四分律与毗尼五字属能诠义之一字是所诠拾钞二字彰撮略之目卷者可卷可舒上者别于中下梵云只埵理等华言四分戒疏云四分者显宗目也佛灭百年兴斯名教相传云于上座部搜括博要契同己见集为一部四度传文尽所诠相故云四分此据说之所至非义判也如二十犍度离分三分可是义开耶律者西音毗柰耶等此言律也则此方之刑制故风俗通云皋陶谟虞舜造律故知华梵名异体一如本宗毗尼及律二名不并是也。
终南山者所宅之灵岳也汉书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即长安之南山也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兹山一名地肺可避洪水故高士传曰绮里季等共入商洛隐地肺山是也沙门具云沙门那此云勤息谓勤行众善息灭诸恶故后汉书祀郊志云沙门汉言息心削发出家绝情洗欲而归于无为也释者姓氏之兴本欲召其质也故随物类而命其形名焉至如东夏姓源本惟有九大夏种姓有四但明佛姓自分五别一曰瞿昙(星名也或曰泥土非)二曰甘蔗(菩萨往于甘蔗园游止修道因园命氏)三曰释迦(此云能仁因父之叹)四曰舍夷(律云佛舍夷种亦国号也)五曰日种(律云父姓名为目也)统明五异同宗一氏随事流变故有斯分然释一姓群籍多明自余出没任缘而举故佑律师云仰惟定光授记表号释迦玄符冥契故托释种名出于未形之前迹孚于既生之后照灼天人联绵旷劫其为源也邃矣乎今言释则简天竺异道言沙门乃别本族释种故合而称焉道宣大师讳也字法遍姓氏生年感通行业迁神等事具如别传撰谓撰古遗文述谓述而不作郑康成云述谓训其义也且此钞撰述当唐贞观九年戒疏是八年若再出则在后矣故批文云永徽二年九月十九日方为疏讫。
将讲者将且也诗云方将万舞又助也言毗尼藏中文义烦博故今聊且掇拾翼助之也既非广故乃曰略存六门也尝试论之先德谓此钞有三失一曰文义鲁质多云首解二曰着述不全埋名没代前无序引后无批文三曰备其遗忘略示义章云将讲四波罗夷等如此立言何诬先圣之甚乎观其文理尚乎淳正外尔雕饰直疏秘邃有董狐之笔何鲁质之有乎又言首解者由师资传道迹相祖述如礼子春曰吾闻之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此亦然也夫复何患其次三分不全者盖钞主才撰文毕便为他窃故未暇撰序也或可词尚简要故前后省之尔亦犹心经无序及流通盖括略大部般若之要斯实可拟又始毗尼大纲迄灭诤法各辟义门探摭奥旨凡一发问虑重关之钥难开及一伸答见大川之冰顿释自非妍精覃思何能究尽岂止备遗忘者哉但由古人不考文义相?其说寄言后学可不慎欤。
第者居也一者数之始也如来者龙树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涅盘云不生不灭即是解脱如是解脱即是如来也世者俗以三十年为世又父子相继为世今云世即世间一器世间山河大地是二有情世间四生九类是谓巍巍大觉荡荡垂化出器世间利有情世也五名即五部名也既如来在世早萌五名所以不即分者。
鹿苑鹤林者谓如来既成道已说必托处故略举初后以摄中间不越四十九年矣若示一生在世凡八十年谓十九逾城五载游历六年苦行三十道成五十年说法合八十矣今多云四十九年说法者盖于姬周庄王十年四月而生至惠王十九年二月入灭年虽满以月数之其实七十九以当年入灭故大论释鹿苑云昔波罗柰王入山游猎见二鹿群数各五百各有一主有一鹿主身七宝色是释迦菩萨复有一主是提婆达多菩萨鹿主见王杀其群党起大悲心直至王前白言若以供馔当差次送每日一鹿王善其言于是二主各差次送次当调达群中有一母鹿白其主言我死分当而我怀子子非死次乃至菩萨鹿王云唯我当代即至王所备陈其事王闻语已即说偈言我实是畜兽名曰人头鹿汝虽是畜生名曰鹿头人以理而言之非以形为人若能有慈悲虽兽实是人我从今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以无畏施亦可安汝意鹿群所居故名鹿苑婆沙亦名施鹿林谓梵摩达王以树林施众鹿故亦号仙人轮处谓罗胜仙人始于彼转法轮故是以如来亦于此处转四谛轮始度五俱邻也鹤林者在拘尸城阿夷罗?提河边树有四双复曰双树四方各双故涅盘后分云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故名鹤林即于此处将欲圆寂乃于中夜复兹顾命垂示遗教也莫不对彼利钝之机随制遮性两戒数既不等故曰万差。
何下推释差义良由下二句示根差不越上中下三根也故令下示法差即七五轻重之聚遮性缓急之相也诸部明了论云律中说罪有五部者解云此间为篇如波罗夷部有十六罪是也虽复下会差成益也以是下因差有异也若然则具含五部名计尽在其中矣。
又下引经皆约如来在世时说言我灭后有五部也若然则五部之名早预彰于佛世也引付法藏者彼则无文其实反证意云若如来说法律实有五意者则传中应须言佛在世时分便成五义是则不然故论云牟尼大圣主悉断一切见今若于传字下义加应字则文显也又下方等经中亦说有五部之异彼且不斥人法之非故戒疏云斯但说有不斥人法又大方广中亦证有五部此既明文显指岂可须引虽然亦未明示灭后所分故大集中方云灭后分五斯乃悬记亦非本意如世父记子后必分异又文殊师利经分别部品云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佛入涅盘后未来弟子云何诸部分别云何根本部枝末部佛告文殊师利未来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诸法住二十部者并得四果三藏平等无下中上譬如海水味无有异如人有二十子以此证知五部二十皆如来在日悬记分耳令即记莂之言也成道证一乘者本欲但以利他所证一乘微妙法乐止由众生根行悟入有殊故于一觉池分出三也此盖权巧方便尔故经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今下此亦相翻取解意云若本有五意亦应如彼三乘立五种名分为五部良由无五意故所以至结集时仍为八十诵一部文尔故文殊问经偈云十八及本二悉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是知末后挹流归源尚无有异况乎在时实彰五异轻重如来对根立制互有轻重又五部所计亦有轻重如四分重犯夷结重十诵但吉若无五意不应互执有轻重义抑又大集经中云灭后分五既悬记分五则明有五意何言无耶答中既言灭后则反知在日本无五意理非失矣例彼例十梦经非约在日分五意也五人即迦叶等五圣宗轮论疏云佛有五德任持故不分一不可化者皆能化之(人无异执)二能断疑网(有疑皆决法无异执)三人天崇敬众德所遵四说法必益但有闻者皆出尽尘劳五能伏邪论天魔外道皆能伏故由斯五义在日不分若尔灭后何不便分答教主虽无盖由有迦叶等五圣任持故至百年后根机差别方乃分之由五圣次等付法故云异世即竖五师也圣者指佛也第一即毗婆尸此云胜观在贤劫前九十一劫出世由中间劫空远取有劫佛以成七世也乃至后弥勒佛兴即以尸弃为第七祖也第二即式弃此云持髻在贤劫前三十四劫中出世第三即毗舍此云遍一切自在同前式弃佛时出世前后两分空劫无佛也第四即拘留孙此云所应断即贤劫成时第九减劫时出世贤劫四佛中初佛也第五即拘那含牟尼此云金色仙贤劫第二佛第六即迦叶贤劫第三佛文略第七释迦人寿百岁时出十二年后方说广教贤劫第四佛也问前之六佛八七六四二万岁互望少减或减半等今释迦减寿何极少乎答机未熟故善见云我今世尊应取迦叶半寿一万岁时应出世观于众生根无熟者五千岁应出次第至五百岁应出又复无根熟众生乃至百岁然后有众生可度是故佛出世短寿住灭。
言六佛俱说广者应无久住不久住义何以佛答身子有住灭之说耶首解指首师所解也下云大疏首疏义皆一耳二佛第三第五身子舍利翻身弗云子以母好身形故母名身是身之子也若云二佛隐其说广生请制之由则六佛通有广略何言二佛法不久住作业即羯磨受业疏云以成道初用三语法八年制断令兴羯磨则知未宣广教早彰羯磨则广略二教通有又安恣之设何止于制广之后故曰同之今谓受戒安恣既在法亦非灭今言不久住者且抑而谈之故戒疏云适化无方随机隐显斯乃圣心布教盛衰非凡所谋四受善来破结三语八敬内凡即加行中暖顶忍世第一若据业疏善来者此人宿树善因早蒙开悟断惑一轮道成初果即陈如为首四分须证初果五分亦通凡夫以须提那是善来度故破结者此人修慧惑尽道证无学会正理穷自然感戒从所破为名故号破结又三语一位此人积行非远未登圣位于彼罗汉先有别缘得由三语八敬女人机发深厌生死令传八敬言下感戒今就多分而言故云凡尔不通末代者业疏云善来三语八敬三受局在佛世破结得戒通佛灭后钞据像末证四果得戒者少故言不通又善来八敬局在南洲由中成道佛自秉故羯磨破结通于三洲三语一受八年前兴未摈宾头二洲无法何得通也故知羯磨一受约时通三约方通三故法不灭矣。
问下此指涅盘第十八卷中迦叶菩萨问也彼具云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我亲从佛受如是义迦叶佛法住世七日然后灭尽今钞借彼问以发起答中利根如轻病钝根如重病病轻易治治差则药亡喻教灭也病重难治治难故药存喻教住也不可定言其法灭矣故彼经云宁说蚊[口*(隹/乃)](即委切)尽大海底不可说言如来法灭宁言以索击缚猛风口吹须弥散坏等不可说言如来法灭化教如经论化教非无广略何者鹿野初唱但示四谛终乎一化则八万四千法蕴先略后广次第可思。
包含者利钝俱摄未张轻重又总机缘也皆下被纯净之士于行增益也第下十二年后方付弟子则通二教俾乎众法自行二法成就。
又下以羯磨众法非佛所秉佛不入僧数故问何故爱道施衣令与僧中我即在者答佛在应供僧中不在羯磨僧也所以羯磨一受唯是僧秉不通于佛有十义故始自第一成等化终乎第十通末代故别教对略名别以钝根不解违略起非是教行俱阙后别制广通收利钝则教行俱补佛若宣广不利灭后故曰不普又广则已显轻重十诵云若为犯说头破七分既无利益故又不说。
四分下引付弟子时文弟子净名疏云师之谦让处资如弟资则敬师如父故称子也又大师云学居师后故言弟解从师生故称子五分等等十律也天眼若于深禅定中发得四大清净造色住眼根中即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是为天眼若以此眼观者如駃雨下肉眼非通但取相净七分即神杵之所碎也如来则有弟子则无。
善见下彼论第五云释迦牟尼佛从菩提树下二十年中皆说教授波罗提木叉复一时于富婆僧伽蓝眉伽罗母殿中诸比丘坐已佛语言我从今后不作布萨不说教授木叉汝辈自说何以故如来不得于不清净众布萨等故曰后付弟子无事者光律师释云由未最初犯故曰无事又释容有初犯但不在众得行说戒故曰无事今释云如律五年制广教便有犯人但最初不犯即名无事也至十二年方有重犯佛言我不说戒汝今说等随根下善见云二十婆论云十二此亦见闻不等善下引舍利弗品文彼问曰过去诸佛何不为声闻弟子结戒答声闻弟子不犯非故彼论下文又云过去诸佛先观声闻心然后教授缘诸声闻易悟理故佛亦不为广说诸天来白者为如来六年一说时诸天人心思欲闻佛说戒故恒计年岁应到六年即集大众往佛所也未得通者承天人力到布萨堂时毗婆尸佛知众已集即说教授木叉云忍辱第一道涅盘佛最胜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一切恶莫作当具足善法自净其自意是则诸佛教等大疏然本无大字南山尊之故特加耳。
二十年一师凡五师经一百年也后方分部故婆沙论及长耳三藏传云一百年后分为五部二百年后分成十一部四百年后分十八部若付法藏传但说迦叶至鞠多五师相付则不叙年数也文下即文殊问经分别部品云我入涅盘后一百岁此二部当起一摩诃僧只(此言大众老少同会共集律部也)二体毗履(此言老宿淳老宿人同会共出律部也)迦叶即摩诃迦叶波此云饮光氏上古有仙身真金色能发光耀又尊者自有光耀因以名也故传云迦叶过去毗婆尸佛时为锻金师贫女丐得一金珠倩令修造用补像面共誓曰愿我二人常为夫妻身真金色以是因缘九十一劫身作金色理行二教理收定慧行据戒律也。
大悲经指彼经第四卷迦叶品中文也。
鸡足方志曰梵云屈吒播陀山(言鸡足也)亦谓窭卢播陀山(言尊足也)直上三峰状如鸡足峭绝孤起迥然空表半下茂林半上蔓草尊者大迦叶波于中寂定也又大悲经云有四石山到迦叶所覆障至身合成为一是迦叶身在彼四山石中身不变坏等现大悲之愿者案彼经云佛告阿难迦叶比丘入涅盘时作是誓愿愿我灭后以佛神力所加持故令我身衣不变不坏发毛肤色诸根支节亦不变坏乃至弥勒如来出世时令我此身见彼世尊共作初会如是第二第三会以我愿力所持故乃至当令百千亿那由他众生得圣道果已而般涅盘故曰愿力任持也。
化下彼经又云弥勒出时初会共九十六亿诸比丘众二会共九十四亿三会共九十二亿众皆到迦叶所弥勒示众言此迦叶比丘于释迦牟尼如来法中最大声闻住胜头陀少欲知足等又舒金色右手摩迦叶顶种种赞叹已尊者以本愿力所持故住虚空中现种种神变已方以己身火阇维乃至诸比丘天人得圣道果有斯利益故曰化弥勒弟子也十八变瑜伽云一振动二炽然三流布四示现五转变六往来七卷八舒九众像入身十同类往趣十一亿十二显十三所作自在十四制他神通十五能施辩才十六能施忆念十七能施安乐十八放大光明如经中即付法藏传亦号佛说付法藏经彼第二云阿难乘舡在河中流是也恒河方志云殑伽河即古恒河毗婆沙论云有四大河从阿耨达池出流趣大海一名恒伽二名辛头三名博叉四名私陀彼恒伽河从金象口出绕阿耨达池一匝流趣东海辛头河从银牛口出亦绕大池一匝流趣南海博叉河从琉璃马口出绕大池一匝流趣西海私陀河从颇梨师子口出绕池一匝流趣北海是四河复各有四河以为眷属等四王阿阇世毗舍国王婆竭龙王帝释也皆来申请于我国我宫入灭阿难曰我若向一处涅盘即不得分身与余处供养即于恒河中流而入涅盘乃化水为金地地皆振动踊身虚空作十八变入风奋迅三昧分身为四分与上四处起塔供养也。
商那和修亦曰舍那婆斯此云胎衣以先施一衣与辟支故五百生与衣俱生在胎为胎衣出胎为婴孩衣等后至出家为法衣西域记云正梵语商那诺缚蹉此云草衣阿难将灭先付法藏末田地谓庆喜垂灭度时度五百仙皆成道果其四百九十九人不忍师灭先自趣寂最后一人即末田地亦名末田底迦此云金地被师留住付法行化也摩突罗亦云秣菟罗古云摩偷罗中印土境也周五十余里都城二十余里尊者和修行化于彼罽宾即迦湿弥罗国北印土古曰罽宾周七千里四面负山虽有门经狭而劣通城西临大河长十三里广四里末田于彼行化有缘。
以此下示先后也若论得法和修合居第三今望嗣法与第五鞠多故反在末田之后也八十诵者即尊者优波离结集时八十??诵出盖一夏之功尔鞠多具云邬波鞠多此云近护秣菟罗国城东六里有山崖寺是尊者鞠多所造寺北石岩室高二丈广三丈细筹四寸填之近护导夫妻俱证罗汉者送一筹乖此则在不室记也殊方言各有方法耳。
育王旧云阿育讹也正云阿恕伽晋言无忧本传云佛言我若涅盘百年之后此小儿者当作转轮圣王王四分之一于华氏城作正法王号阿恕伽分我舍利而作八万四千宝塔饶益众生等方志云即频毗婆罗王之曾孙分塔当此土周厉王之时也异部宗轮论云薄伽梵涅盘后百有余年去圣时淹如日久没摩揭陀国俱苏摩城王号无忧统摄赡部感一白盖化洽人神是时佛法大众初破莫不悟道者言其五部见虽少异而会正理同大集云五部虽各别不妨诸佛法界涅盘。
昙摩鞠多此云法正明慧卓朗除邪倒也或曰法藏言含弘正法如藏之密也先果后因者戒疏云如四谛法苦初道后是也又部主曰大集经中所明我身应是谓经中言颠倒解义颠倒说法我今欲说无而先说有欲说有先说无即是颠倒解义况我又名昙摩鞠多名字既同我所执法合名四分准此远因佛记近据分宗又云者皆指大集也受有三世受即执也言执有三世等法故破坏外道者然异道所执诛恶人畜道路女人陵皆无罪此部难言但煞得罪何简善恶又戒是出离因要身器净非一切性悉得受故三世有即上受有三世义同迦叶毗亦名迦叶遗解众生空即了人空也重空者从法得名重重了空也此有戒本相同五分乃至略水火风空也此名下二名皆从法为名也。
婆粗富罗此云犊子从姓立名上古有仙染牛生子部主是彼苗裔也今云着有行者从法执为名谓计我非是即蕴亦不离蕴而有实我若言蕴与我一即蕴灭我灭便成断见若言蕴与我异蕴灭我在便成常见皆堕其边故知我与五蕴非一异断常也又梵语波罗毕栗吒拏此云愚异生亦法执为名也无本即法不传此又云如是下大集结文具云善男子如是五部虽各别异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盘问古师多谓僧只本律即婆粗所执今如何分答非敢苟分大集明异若合婆粗文不应云遍览五部遗教亦名遗教法律三昧经古师引此经便许着五大色衣今师虽引但证分五之意故二衣云遗教法律经中五色者此非正录无知者用之若分部中佛令着五种律衣者不正色也故善见云袈染赤色鲜明(准此木兰色也)又四分云青黑木兰岂是正色耶章服仪云上明青黑名同五色如论律中似而非正文中博通下二句三千威仪云博通敏智通利法化译语乃巧三藏即长耳三藏。
萨下示十二部名数四百下标示十八部二十部者文殊问经云根本二部从大乘出初摩诃僧只部分别说有七一执语言二世间语言三高拘梨柯四多闻五只底舸六东山七北山此七皆一百年内次第生出次体毗履部分出十一部一一切语言二雪山三犊子四法胜五贤六一切所贵七芿八大不可弃九法护十迦叶十一修妒路句已上十一亦百年内次第分出各兼本部共成二十经云譬如海水味无有异二十部者亦尔皆从般若波罗蜜出。
经云即大集彼云五部虽各别异经既曰异故是别也又僧只实先灭后便有以广博故通含五意故是总也亦无妨者即大集云不妨诸佛法界涅盘专下若据四分一部望不分边可说为总故戒疏序云自诸部远流咸开衢术独斯一宗未怀支派良由师禀有踪知时不坠故也又疏云唯昙无德部始终不分若论异者约后人传授为异故又疏序云蕴结西土千有余年译传东夏将四百载诸有传授同异非无具如戒疏故曰别钞也。
一轮者即见惑也故杂心云须陀洹虽有修道断不净业无见道断业无对事故不堕恶趣具不具足故如车二轮具则所运随一轮坏则无所堪唱善来者业疏云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从白衣位来入出家位从无戒位入具戒位佛亲召命因教感戒也百年毗奈耶云于佛言下须发自落乃至威仪具足如百岁苾刍又毗尼母云如二十年学法者见论云八事众具普皆随身比丘下僧只杂跋渠云诸比丘亦效如来唤善来度人威仪进止左右顾视着衣持钵皆不如法为世人所讥乃至舍利弗白佛佛言从今日后制受具足十众和合一白三羯磨受若付法藏说雪山中有五百仙观阿难将灭即便飞空往诣其所稽首作礼求哀出家即化恒河变成金地为诸仙人说法须发自落成阿罗汉。
上法即破结也谓修慧惑尽道证无学会正理穷自然感戒从所破为名今望了诸法性空无我故称上法故律中迦叶与五百弟子诣如来所世尊为说布施持戒诃欲不净迦叶等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佛言未来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得尽苦际即名受具足戒也言无欲者律中迦叶说偈答佛云饮食诸美味爱欲女及祀我见如是垢故舍事火具今言性空不言相空者以观诸法相空属小菩萨也大圣佛也小圣罗汉也业疏云此人积行非远未登圣位于彼罗汉先有别缘托仗出家得由三语。
八敬一百岁尼见初受戒比丘当迎逆礼拜二不骂谤比丘三不举比丘罪四从僧受具五依僧出罪六从僧求教授人七不应无比丘处住八依僧自恣爱道本经云大爱道裘昙弥亦云波阇波提又曰钵罗阇钵底此云生生主即姨母是也本律言是初果五百女通内外凡问此八敬受从佛边得比丘边得答业疏云佛边得若尔何须阿难传佛之言方乃得戒答约缘须二推本由佛故疏云缘在二人故称佛秉若是僧者遣人敬己义终不便理从佛也故爱道云若世尊有教我当奉行故也。
五下作业即羯磨受明了论疏翻为业也若非假托人僧界法胜缘扶助胜因则尘沙无表不能发也有人下业疏云有人不立破结是戒破名是通初果亦是不同余受文列人法破结不尔但列空名若以为受乞求割截亦应是戒。
而下复引古通意云此言成者在羯磨前年若未满罗汉者后以羯磨增其戒尔犹如胎闰在前后以算满得戒又解下今义若在作业前成道者斯则破结得戒已成何须复用羯磨今反于古人故曰后成故业疏云若小年者自开胎闰如戒本中全无罗汉用开未满故知后成不是开小用羯磨受(已上疏文)若满下谓若年满证罗汉者亦自得戒不假羯磨也。
五分下彼云童子迦叶不满二十受具足戒后方生疑不知云何以事白佛佛集比丘僧问曰童子迦叶有所得不答言得须陀洹佛言此人乃是第一受具足戒然不名白四羯磨受以此证知初果尚然况复无学耶如次即中十边五也以中国僧多信少机欲渐亏增至十人方为胜境。
边地持律但五人者以边隅荒俭僧少游行致令三年方获受具盖因事曲开也十诵伽论边僧若多用本开法得戒得罪如前即中国二十边地十人且初二十者为明女报惑深智浅喜生慢怠必欲受具僧尼各十方发胜心因二众为名也又边方义立十众者谓边邑大僧少故便开五人尼脱有缘依僧亦五彼此具十义应得受遣信者姿貌瑰逸素染俗心出寺诣僧恐成陵染故开差使诣僧乞受如常作法返告便获因使感戒即以为名四下即小年曾归者既以事人深闲仪礼便耐恼辱有持戒能故减八年得行具戒因其时缘而得名也得具沙弥得戒众僧犯罪答中全引古义今师不尔持律之言岂局中表具如业疏第三卷明之若尔何故边方独言持律答中国持律者众故不言边方反上故特简。
一谓下以忏罪是灭恶之大倍缘方济故不开也又慈利故开忏不可更减开于十也二下以受戒是总发忏罪是别悔别若开十则有损总之义故须增十反本受净律云若少一人是罪不得出又受取相净忏须体净义可见也三下如受戒有难遣信开受若以忏例受亦应有难不至其罪即灭是义不然未可相准四下若中国开十出罪则边国应宜开五若许开五犯者则数以易求忏故或边僧后多忏法无准故知一定制限二十则僧不敢轻犯数悔故僧只云因数数犯僧残如波逸提乃至越毗尼悔故便制六夜忏悔二十人中出罪。
略羯磨者如真谛疏约单白是也彼论云依他圆德有七种比丘有四一善来二三归三略羯磨四广羯磨方得比丘尼有三种圆德一善来二遣使三广羯磨四人下业疏云与今不异四人秉白即发具戒广下疏云善根转薄戒法难生加至白四方乃得戒尼中三受无归及略是圣人者佛呼善来非圣人者三归单白所不感也故曰尼无此也了论复立独觉有量功德至得诸佛无量功德波罗蜜至得并前成九种圆德言圆德者即戒体也所受周遍无境不备随行奉修德充一切故曰也奢诞奢纵欺诞也遣信下言忏残既不可减二十例今遣信忏罪亦不可也故曰亦同是释。
问下意谓造业善恶能所俱齐何为遣信要待还报煞盗事成便结所以不同者答下谓受愿在缘缘来思具故待报也为恶在境境损即罪故非待报六受局羯磨中僧二尼四也对前善来等四成十受隐别用羯磨一通隐六种别受故言五受。
七种受论云一见谛二善来三三语四三归五自誓六八法七白四六下论云见谛得戒唯五人(即陈如等)善来三语三归佛在世得自誓唯大迦叶一人八法唯大爱道故曰六局羯磨佛在灭后僧尼皆得故曰一通也摩夷即论也通备备具也撰下彼经第八宝珠女见佛心生喜乐求索入道佛即告言善来比丘尼头发自落法服着身成比丘尼精进修习得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又善爱白净须漫等尼皆善来度故曰非唯一二若尔多论何不通耶答业疏云多论止谤义在凡夫必是圣人能遣邪执则非教限故了论是圣人者佛唱善来非圣人者则不度也莲花色法显传云优钵罗比丘尼因中为丑淫女以莲华献辟支佛遂感今生端正日丐五百分食又贤愚经说叔离比丘尼出家佛言善来头发自堕斯皆通也。
问下意谓若约及不及者善来既及理应开度云何有说不通邪答下为三归八年制断十四年后爱道方自剃发求受八敬约时不及故言不度然此答意问中自显此但相因生下此言不通者等文恐言不通三归受具故便谓五八十戒三归亦不通尼故曰理即通也又观此中答文俱释上尼约时不及故不通三归受具而阙答善来时及不度文然前文已显故此彰略故前云为止诽谤故如来不以善来度女非谓约时不及故业疏引多论云佛不度尼为止谤故若善来度者外道当言本在王宫婇女自娱出家还度以自乐故若是圣人佛亦度之义同上引此不下言僧不可独行八敬法度尼也以缘在二人故。
五百年者大集经明五种五百岁第一五百解脱坚固第二五百禅定坚固第三五百持戒坚固第四五百多闻坚固第五五百斗诤坚固今钞指最初也羯下通佛在灭后也。
阎浮亦曰剡浮赡部傍及铁围海内唯有四洲即约苏山用分方面今即南洲也方志云水陆所经东西二十四万里南北二十八万里又依论说三边等量二千由旬南边三由旬半是则北阔而南狭人面象焉若约佛成道在此洲地之中也即金刚座是故经云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也三天东西北三洲也通三东西南三洲也如律四分第三十云诸比丘汝等人间游行勿二人共行等是也百一十人者以度一百一十罗汉分头广化也而宾头卢不在其数故曰无名律受戒云世间在一百一十阿罗汉弟子是也宾头卢是字颇罗墯是姓因树提长者作旃檀钵施尊者现通取之佛诃言未受戒人前现过人法诃已??之故往二洲也则知摈时三语已废故言不通俱耶尼即西牛货洲俱舍云人长十六肘其面圆寿五百岁其地径量二千五百逾缮那唯下彼律三十七中无上毗奈耶同但于多度弟子下如云起僧坊房舍尔婆提即东胜身洲人长八肘面如半月寿二百五十岁其地三边广二千逾缮那东边广三百五十逾缮那北方即北俱卢洲俱舍云人长三十二肘面方寿千岁其地四边各广二千逾缮那在八难之数故多论云唯郁单越无有佛法亦无得戒以福报障故并愚痴故不受圣法。
果中约成道时也最后心此约三十四心中最后一刹那心解脱道时与尽智相应证于佛果尔时圆德具也若以下大师义断也然下谓菩萨隐护明之相乘白象之瑞托摩耶宫示太子相盖垂应而来非实生也至乎鹤林告寂金棺掩耀于无灭中而示有灭故非实灭也是知大圣人虽现生灭之身本绝去来之迹岂以因果之位而定得戒之限乎首陀会天长含云首陀会天知如来心譬如力士屈申臂顷从彼天没忽然至此或云净居天奉刀落发授与法衣灵感传云世尊告文殊大众言我初逾城出家入山学道以无价宝衣贸得鹿裘着有树神现身手执僧伽梨告我言过去迦叶佛涅盘时将此布僧伽梨付嘱于我令善守护待至仁者出世等准此教文不同也问下凡戒者所以防非也佛既无过何用戒为答下以万善功德因戒而有一切恶业由戒而灭岂可恶灭无戒无戒则功德不满况如来万德庄严岂可阙也果头三十四心顿断结惑证果当头故也三护身口意护也谓凡夫过在故勤加三护令非不起果头过尽不须三护以非不起不妨戒是善法不可无也所谓四句中一心谢境不谢圣无烦恼以境不尽故戒在不失斯可例也(余句如大钞中)独觉简缘觉也一名麟喻二曰部行以此圣人出无佛世故观外境荣枯类内身起灭因斯觉悟证理感戒故曰缘于别事多论云离俗出家独处闲静而自说偈远离恶法当得善法善恶俱灭然后得道尔时亦身口教二俱成就后得漏尽戒也准此钞中二解脱字上属有漏别解脱下属无漏解脱是二俱得故多论问云无漏心中何得有漏戒答曰其法应尔也以业力故无漏心中得有漏无漏二戒。
佛下多论云波罗提木叉戒佛在世则有禅无漏戒一切时有今云何得解脱戒耶如彼论云佛不入僧数若堕僧数无有佛宝若无佛宝不成三归三归既阙何言得戒耶就初说者即在家三归等彼论问曰若称佛法不称僧乃至称法僧不称佛宝成三归不又若不受三归得五戒八斋十戒不答一切不得具则不尔故论云若受具戒要白四得不以三归也准此具既不局三归独觉得戒虽非佛在理得无疑。
得具别解脱者言二种俱得也形俱即尽形也设过去时有形终戒谢不至今身又言三归五戒等不得者盖准婆论也以彼云佛出世方有故佛若未出必无自加受法若依善见不约具分通一切时也故彼第七云五戒十戒是学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于世间中此戒常有故自然戒者多论中佛及辟支无师而受又十律自然无师戒谓佛不假师教会理尽故因感戒也今例证独觉既同佛得自然戒此则于无佛世得具不疑佛下一句反质意云佛既树下而得岂亦在家耶又佛自王岂须从佛得耶此证自然得戒故知别脱非专佛世明了下双证具分俱得性成性即体也苦法忍见道十六心之初心也尔时始得无漏又有道俱戒起尽智者从金刚道后与漏尽得俱故名尽智或云尽智是解脱以解脱道中一切惑染皆已尽故名尽智。
弟下谓弟子须假五缘业疏云一假佛教诫二立誓三依教苦修四三毒皆尽五见空感戒故与佛不同又如来得戒已别有十方佛秉法授法王位故灵感传云卢舍那佛出金色手摩释迦顶又说妙法我今十方佛欲白羯磨授释迦文佛成无上法王位诸佛秉此羯磨在金坛上天人大众无量恒沙闻佛羯磨一时寂然犹如比丘入第三禅诸佛秉羯磨受法王位已地之六种大动佛放光明普照十方广作佛事利益凡圣不可具述则知弟子虽得上法戒望之远矣广下言独觉亦自具身口二教也如多论独处闲静即自身教也自说偈远尘离恶即自口教也善恶俱灭然后得道即具漏无漏二戒也。
比丘者则比丘中行善来度也优婆塞律云耶输伽父至佛所佛为说法即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自审果证前白佛言我今归依佛法僧唯愿世尊听我为优婆塞等是为最初优婆塞受三自归耶输伽父为首优婆夷三归即耶输伽母及本二为首斯皆亲承佛化故曰从佛得也寻后方令罗汉作三语度如下为引业疏要具五缘一形同文云剃发着衣二对无学及教也三有求心文云欲往佛所四心境合五作业沙弥如母论云受沙弥十戒亦名受具止谤如上所引也复次佛为法王与一切众生作大导师导引众生背俗入道先令众生信向无疑然后道教化流天人是故如来舍近取远自不度也报下证上沙弥有从佛度粗习粗惑习气也如鸽入舍利弗影中犹有怖入佛影中而无怖盖佛大慈悲习气尽故亡尽也诗云人之云亡转缘转彼机缘也。
比丘下反上二义也如身子错授人法又只律比丘学佛呼之??发在故为人所呵佛言汝不可得如来无畏口也多论下以此三种得戒必从佛得问得称佛作和尚阇梨不答佛于弟子有和尚阇梨义佛不为人作和尚阇梨是故不得称也三下谓从诸比丘三归受戒得称比丘作和尚阇梨不不下是论中答语具云不得称和尚得称阿耆梨耆梨即阇梨也八敬以大爱道八法受戒从阿难言下得故得称为阇梨四不坏多论云为成四不坏净故若作和尚则无佛不坏净又为成六念故若作和尚则无念佛故今钞但举四义若据彼论具有十义一为成等化故二为止斗诤故三为止诽谤故四成三归故五成四不坏故六成六念故七为息灭众生福故如为比丘一正富罗转轮王福一时灭尽八不供养下人如作和尚弟子有病当看视等岂是自在法王故九不恼众生故十为通末代故以是因缘佛不为弟子作和尚也。
论义者增一中佛令须陀耶解有常色等义说法无滞又无怯弱是也又母论云于毗尼藏中选择是非能信行故名为受具又善语亦名受具从智慧受也尼无此用故不可对谈得戒。
梵行难四分云本时妇大童女淫女黄门伏藏皆因人来欲诱调比丘恐为净行留难也又解下大钞尼篇往来是非中引四分云若作本法已即日往大僧中不者犯罪有人就尼寺与受戒者不成萨婆多师资传云非法不成端正难缘尚自遣信此无难缘踪有不合有人就尼寺外结界而受者律无定决然情为尼故来非法有罪。
陀骠是云陀罗骠专头亦名均提生舍卫婆罗门家至七岁父付舍利弗将至只洹听为沙弥渐为说法心意开解得阿罗汉均提得道已自以智力观过去作饿犬蒙舍利弗法食恩今得人身而获果证当尽身供给永作沙弥不受大戒缘备贤愚第十三二沙弥本老虎之二子也老虎命终鞠多以食饲之而为说诸行无常等一偈后终双生婆罗门家八岁出家获罗汉道尊者即使采华答言瞻卜树高不能得及尊者语言岂无神足时二沙弥即处空中经行树上采花意云四分证果得上法余文证果未满具足犹名沙弥何耶答如文又下简上义也从俗入沙弥时道已成罗汉者果与戒俱得也唯迦叶者彼云唯迦叶一人得更无得者又云大迦叶来诣佛所言佛是我师我是弟子世尊修佉陀是我师我是弟子是名自誓受故曰从胜缘也羯磨前成谓得果戒在羯磨前也故律云修道成罗汉即名出家受具足者今从得果胜缘受名故曰也经言指涅盘也矛盾矛戈也盾干也楚有鬻矛盾者两皆誉之买者曰以子之矛击子之盾如何鬻者不答今谓相违之言也如前即婆论经律各一者律据佛边闻法受八故言证四果经中反此故曰不证五欲色声香味触也阿那含显大经但证第三何言四果解下经分三四为一往对出家在俗分于差别故婆塞但言证三非四也。
圣位以初果得无漏道故二凡外凡则观事粗浅道眼未明内凡虽缘四谛以身居有漏故不应圣人之召也须提那犯初戒知在凡也二人即三归八敬二种人也所得能持故不羸誓无退道故不舍非受余报故不变根复离邪见故不断善始下二句结示多论云以福德深厚故又由勤神根力于此内凡增故所以坚固不退。
灾患即上羸变等四是今至此位根胜故无不坏信以内凡忍中有信根增世第一中有信力增不可倾动如根不可屈伏如力既有根力故称不坏又坚固不动不屈故曰不退。
何下律第三十云诸比丘受教人间游行说法时有闻法得信欲受具足时诸比丘将欲受具足戒者诣如来所未至中道失本信意不得受具乃至佛令诸比丘自今已去听三语受具以此文证何言三归等信不坏退耶答下业疏云今云失者失事疲苦非理信也即母论云于其中路有生悔心者即还归家是失事信也。
又解下约四分明爱道是初果五百女亦通内外凡三人初果及二凡故羯磨疏云若论羯磨初为凡。
兴后通果向涅盘净梵即初果人四分花尼亦同受也五分陀骠十六成圣二十受具亦通四果应作四句料简一得果不得戒均提陀骠是二得戒不得果内外凡等是三果戒俱得迦叶等是四俱不得如下母论但受翻邪三归是。
前三下论云尔时诸比丘生疑云何三语即是出家即是具足佛曰归依佛法僧即是出家第二归依佛意等即是受具业疏问云四分律文但云三语此文更列三归者答以义约之归犹结也化法既久宗奉渐离加结成受故多论云宿业力故应三语得戒者三语则止三归亦然四分文中但云归依三宝随佛出家本无结归故知两位分也翻邪翻于邪师邪邪侣也三归归者多论云??转义由翻三邪??转三正也不发戒品简下五八十具三归有分具所发故五道六道中除地狱也五逆下此简带难人也先犯下萨婆多云若受五戒破其重者后舍五戒更受五八十具戒并禅无漏戒一切不得乃至破八戒中重者如前答下准多论文也彼云受三归竟尔时已得五戒而下应先问云所以说五戒名者将文答之亦如受具已说四依等使令知也。
又下亦论中文彼具云有言受三归竟说一不杀戒。
尔时得戒所以说一戒得五戒者为能持一戒五戒尽能持故兼本下既誓心受五不但发一也首解此亦论师自定故彼论云诸说中受三归已得五戒者此是定义八下谓八十两戒亦如上受三归已得八十戒或说一戒得八戒等并例如上五戒广下彼云下至阿鼻上至非想及三千世界乃至如来一切有命之类尽得四戒又三千世界内一切酒上咽咽得戒复将七毒对境历之则其数无量诸难即五逆贼住等得戒时亦约受三归已得八戒故曰准五戒解先受下文中不言八戒者以是一宿之戒故智论云受一日戒法长跪合掌应作是言我某甲今一日一夜归依佛法僧为净行优婆塞萨婆多云若从五众受必无人者但心念口言自归三宝我持八戒亦得今五戒者是尽形受故能作诸戒根本故善生云此戒甚难能为沙弥大比丘及菩萨戒而作根本是也更有所加者母论云优婆塞者不止三归更加五戒始得为优婆塞故今作法时云我某甲归依佛法僧尽戒寿为五戒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若具戒三归则不尔也又未制五八十戒等异故下云八年后方有羯磨自此已后说十八戒法问所以制断三语者因病比丘无供养看病者故制十僧白四加受使师资相摄问凡归三宝其境是何答多论归佛者一切知无学功德是以归法身不归色身若尔出血何逆答以色身是器法身所依故害色即得逆归依法身者断欲无欲尽谛涅盘是问为归自身尽处他身尽处答自他尽处俱归归依僧者声闻学无学功德是问僧有真俗为归何者答第一义谛僧也以常在世间故又俗谛僧是第一义谛僧所依故问为归一佛耶三世耶答归三世也以法身同故归一即三世也若尔诸天各归一佛者何耶答诸天虽称一佛亦归三世直以一佛为证耳问三归以何为性有论者言三归是教无教性受三归时胡跪合掌口说三归是名身口教若淳重心有身口无教有云以三业为性有云善五阴也释论即智论羯磨竟大钞问云羯磨竟时其文何所答解者多途今一法以定谓第三说已云僧已忍与某事竟此时羯磨竟不同前解第三说已名为竟也故律云忍者默然不忍者说今即说其不忍之意便成诃破必其忍默三说已无诃亦成任意两得余广如义钞即指此及下问答中也又应知第一念具作无作第二念但有形俱无作一发续现戒体具足问意以三结例三羯磨以一夏例一形也不下此反例答释也如忘成及界即名前坐何俟三结。
又下谓受者要期一形脱或形尽始发其戒者则无可对故在三法竟时发也安居不尔要心是短期三月坐限满形存是有所对故非并也。
一时之间有多法者如三时中九十日为一时而有众多人受是也一时之中不得有多时者如九十为一时即此九十中复无别九十日也要下安居要九十日满夏法成是前谢后生也受法顿起故又不并。
五种顺彼论文合云七种今除见谛自誓局论余五也羯下论云先受五戒以自调伏信乐渐增次受十戒善心转深然后受具如游大海渐入渐深余四即善来三语三归八法准律但有三语加上法为四多论所以分者以三归加结故异三语今谓上四论约顿得大师考理其义似失。
何下推释意云先受五八后应善来则通渐也可言为顿如下既言沙弥则已受十戒后证无学方圆上法何为不渐又八敬一受文列五戒则是通渐可曰顿乎三时初五次十后具则显三时不乱也。
一时彰顿得也以无三时次第故以前即上引善来等已受八十验之则多论顿得未可确定不下不应言五种开其顿受且如羯磨一受必先十戒文中不与受十戒众僧得罪余下谓善来三语破结等通于渐顿业疏云先受五戒来从三受则通渐也直本白衣径投授法此局顿也八敬一受文列五戒则是通渐五百女人未必曾受闻敬得戒应是顿也。
依下证羯磨虽云局渐既无并受不得之言理似通顿多论云不受五十二戒直受具戒者一时得三种戒又律但云得戒得罪亦不言并受不得明了下既曰不得具戒显须先受十戒也以十是具之方便故又十戒是有愿具戒名无愿无愿假有愿而起故不可不受此下指了论。
问下此亦出多论彼问曰若受具戒一时得三者何须复说先五次十后具以为次第邪引论自答染习者先受五戒以自调伏信乐渐增次受十戒善心转深后受具戒退败文略入海之喻彼云如游大海渐深渐入佛法海者亦尔不如是者即失次第又破威仪也又下亦彼论也彼具云复次或有众生应受五戒而得道果或有众生因受十戒而得道果以是因缘故如来说此次第又下论师别义虽曰一时得三而无别故洎乎舍戒其失苑异故论云若言我是沙弥非比丘即失具戒二种戒在即五戒十戒也若言我是优婆塞非沙弥即失十戒五戒在若次第得三种戒舍法次第如一时得戒中说又无下此说次第受也故彼云先受五戒十戒后受具戒舍五戒不答不舍也但失优婆塞等名次第不失戒也随时受名譬如树叶春夏则青秋黄冬白随时异故则一体无失矣虽尔非无说三之别已上皆证有三戒义也首下首解但得楼炭之语未知出自彼经故今的指也受时要期一形不破设后破时其戒莫失不若无失义亦应要期一夏不出设后出宿时应非破夏答下以遍发在己一戒虽破余戒俨然故不失也夏期有限限满方得今既先出是故名破。
善来对佛下似问若望下是答若世下引律爱道语证彼云若世尊有教我当奉行也又爱道弃家心切渴法情深机感俱胜故但一遍大师又云以唱教人大不假叮咛渴法心重又不须结故在一遍三语对无学者意云八敬对学人但局一遍三语对无学何增至三。
答下是释形报不同曰异以求戒者身口为缘心是正因因亲而缘疏也今爱道缘劣因胜故限一遍豪子缘胜因劣故限至三中路心悔劣可知矣故大师云三语之法初授法弱故须三说前受心奢又假三结。
羯下以通凡圣及以灭后故例加四又业疏云羯磨在僧通和非易故须四遍众心齐忍与夺已决故结一也。
稍薄以机缘望善来则又薄矣羯磨疏云三归得戒善根稍薄戒法难生后方三说归竟感戒。
引文下律中如来始度陈如故善来居首次度一百一十罗汉分头广化故三语次二文云三语息故羯磨兴故当第三十四年后爱道求度故。
八敬在四四分沙弥年减方兴上法故常第五十戒中列和尚名明知非是制前也以三语已前未论相摄因过须师方制和尚故羯磨兴者意存师资道成彼此兼济故三语后兴羯磨羯磨后有十戒是为次也。
羯下逆去羯磨前五年行三语也以善见云佛告乞食比丘汝可度须提那出家与受具足等此时羯磨未兴理是三语也以下引僧只犯证亦在五年彼初戒末云世尊于毗舍离成佛五年冬分为耶舍制(即四分须提那)八夏见论云别家已经八年后还本家劝留续种也此证犯在八年后反验耶舍是三语受在八年前也后兴羯磨斯则与多论应故彼论问曰佛在世几年便听白四受戒答有言佛初得道一年后听有言四年后有言八年后以义而推八年者是正义也(论师自定)不下遮偏执也其下业疏亦云八戒净信未恻其时。
非色心者顺成宗也是第三聚故若有部还用色为无作戒体然大乘中虽以心性而为戒体若发无作亦依身口虽依身口体必在心也广如业疏对事以受随皆为对淫盗等事防故据大钞中更立第五多品同如成论戒得重发肥羸不定方便色心俱者八种中作俱无作也与方便色心俱故三性善恶无记性也谓受中无作一发续现始末恒有四心三性不藉缘辨故杂心云身动灭已与余识俱是也。
善性下以从善心对治方生故唯善有恶性无记中无无作故曰狭也义同皆防七支故体同咸以色心为体故短同受局坛场第一念随据对境方便起故总断望一切情非情境皆起断恶故别断境不顿现故悬防以正受时过未起故一品终至无学随一品定故杂心云罗汉有下品戒年少比丘上品戒多品由境有优劣心有浓淡故心分三品。
勤?奘师云室利摩拏路迦此翻勤?男室利摩拏理迦此云勤?女净三藏云室利罗末尼罗翻为求寂若言沙弥者古讹略也方轨法则也广雅轨迹也以善生者律文似对僧所理须生建立胜缘应问遮难一同僧法必若有者五戒不发何况具十准此戒善所生必须无难不同翻邪三归未发戒品。
四性杀盗淫妄四是性恶言体性是恶故六遮一不饮酒二不着华鬘好香涂身三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观听四不得高广大床上坐五不得非时食六不得捉钱生像金银宝物此六妨乱修道招世讥谤戒疏云能遮正道故言遮恶自余即余情非情同大僧发四分律文俱发七支戒戒下文皆结吉罗理须通护在师别教也。
四依一粪扫衣二乞食三树下坐四腐烂药依于此四能生圣种故亦名四圣种以四依者为行之大者也四重者防禁之极者也故制受后即先示焉息慈未堪但告十戒懦奴乱乃卧二反软弱小尼式义沙弥尼也成就十戒六法等行自有大尼为所依故不须大僧也又彰渐次所依故丈夫大戴礼云大者长也夫扶也言长扶制万物也古者冠而成人通名丈夫今目僧为丈夫尔新章云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则名丈夫一近善知识二能听法三思惟义四如说而行。
若尔下若云大尼制必依僧何以受时僧但秉法尼为和尚解文炳然梵云式义摩那尼此云学法女何以僧无学法男者怀妊汝鸩切身怀孕也恐带胎而来故限二年委练身器二下彰其学法本为练心以尼女烦惑重故多不能持故以少法先验持毁六法一染心相触二盗人四钱三断畜生命四小妄语五非时食六饮酒前四深防为护根本后二放逸重禁过源此方复礼法师始因奏请卢献之女首事遵行慨令法水去不复矣行法即一切大尼戒行并须学之若有犯者则名缺行直令改悔若下前云更与二年约未满说今据满已由未正受若再犯者理须重与二年羯磨。
问下若云满后再犯前法坏者亦可行覆竟复犯时前法应坏。
随日随覆日长短而行如百夜应与百夜覆藏羯磨盖治覆藏情过尔不例犹言不可例也十八法者一在大尼下沙弥尼上坐二式义不净食大尼净大尼不净食彼亦不净三大尼得与三宿自与沙弥尼三宿四得与大尼授食除火净五生种取金银钱自从沙弥尼受食五尼不得为说七聚名六得语云不淫盗杀妄如是等忆持七八至布萨自恣日入僧中互跪合掌云阿梨耶僧我某甲清净僧忆持三说而退九十十一十二后四波罗夷犯者更从始学十三十九僧残已下若犯一一作吉罗悔十四不非时食十五不停食食十六不捉钱宝十七不饮酒十八不着华鬘非出家人即先有诸遮受戒不得者此问亦出伽论彼论但云得戒不言结罪故引首解僧须结吉以非比丘用故与无和尚诸师约不现前为无此中所引皆异宗也若准四分并不开之律云不名受具足戒也结集如迦叶秉白差波离等是也作业师即羯磨师也后人受戒即本法人也。
若尔下若云不异所闻且如后差教授师出众问先既未闻何非难耶解下已闻羯磨师对众问难单白差问虽异作白是同故后得闻非是难摄不可下谓不可类例上文便言本法尼往大僧中受时亦未受具得预闻法以不异所闻故且单白羯磨虽曰是同然二部大僧不可辄预又前约本法此约纳具故不可相拟若受具毕听在尼下大钞云得戒已令在大尼下坐待意总为说相八重淫盗杀妄摩触捉手等八事随举比丘覆粗罪四喻喻前四戒也彼云诸佛善能说喻示现于事犹如针鼻缺不复任用如人死终不更生如多罗树心断不生长如石破开不可还合八不越即八敬如上具引四下尼虽无树下坐彼将依粗弊卧具替其第三若业疏解尼四依中树下依者非兰若中尼轻易陵不行此教何妨余树得受头陀又尼钞中受具后亦为说粪衣乞食树下腐药四上行也故复引十诵以证之四重据僧八重约尼千途泛标大数也业疏云难随染起染是生因则无量也且据重者能障圣道标举十三与此意同也边罪者业疏云曾受佛戒理宜谨奉捉心不固具缘犯重为过不轻业果生报不思舍悔返戒更受义无再摄分在众外名之为边一生永障名之为难难由边罪障戒不生故曰边罪。
问下此一科皆是假立以难其实受佛戒已毁破重禁舍戒还来欲更受具此人罪重名佛海边外之人不堪重入净戒海也今假立杀盗者意在生下难也当于若尔上先加答云纵以杀盗为边复有何咎方接若尔下难辞也谓俗有轮王业戒杀盗同僧亦可名边耶是义不尔若以下又立云若望犯重受戒不得立边名者亦可污尼等难皆得名边以受戒不得故若下若云简在清净僧外立边名者且如灭摈之人可尔应灭摈人既未作法摈弃应非边人若下又若以波罗夷罪名立边号者沙弥犯淫盗等应非是边以下众但犯吉故何以论云沙弥十戒破于重者同名边罪今下此中一答文义隐括今析而通之既曰违佛制教且俗未受五八则无边过又污尼亦约在俗未受五八又应灭摈人本不名边将自有摈法故又沙弥但取犯根本为边岂约夷吉以定边名故知边名于上诸位所立义非便也不作则已言不作则非名边也下句反上。
问下若云违佛制名边者犯重被摈岂非违佛制耶何不名边又边罪亦应名灭摈耶以犯重是一违制不殊故答中实下一句是纵但下是夺据理犯重是一应可言边但由边罪者约先受曾犯舍后再来故佛制之不堪重受名边外人今摈无此义故二人即犯边罪灭摈二种人也但以灭摈一位在比丘中望犯重后僧得法摈弃为言边罪不尔无法摈故但从本所犯重名边故曰乃从本称斯则各随一义使有区别矣。
罗汉三界见思俱断尽故那含九品欲思尽故乐心既忘全为净境初中后人污皆成难斯陀含人方断欲思六品须陀洹虽断见惑全未断思乐心未间初人成污中后非愆持戒凡夫初后例尔问意云罗汉那含境属在圣既不可坏如何言坏尼解下由前境既圣慢污成业不待前坏即成戒难自乐着者反显与着则成难摄故大钞云若以白衣俗服强与尼着而行淫者成难又虽曰自着不障出家大师义求若知受具戒缘事着于俗服亦应成难但坏净境不论知净不净未满之人即式义沙弥尼也善见云若坏尼下二众不障出家皆亦如是皆但言坏尼不明清浊三部四五十律也僧只判正大钞云四分等律并云污尼不明净秽故世行事者云汝不犯清净尼不此依僧只而问又业疏云三律俱无正决斯则不了之文宜用僧只明判净秽。
问意谓三果支佛杀尚非逆何以污尼位在凡夫中净者便成难耶杀损福者以人天等于四果供之获福多由是福田之极故杀之犯逆三果反此又支佛化他义薄是以非逆故须简之污据陵慢净境故凡尼清净亦犯况三果乎答下以凡尼见思惑在具能发业对入地狱若斯须二尼唯有修惑润业无见惑故但招别报无总报可对入地狱也是故不成相并俗下意云俗男可有坏尼俗女应无坏尼故曰一边若下蹑上生难若降一边不成污者应可破羯磨法轮二破中尼无破法轮僧耶又不应犯残耶解下戒疏云尼同犯中虽无破轮体得立主伴坚持五法以诱人也亦须谏之故曰谏法是通又解下准大钞应先问云何不言坏比丘耶将坏男下通之。
未受应受者大师判云据未解也若聦智一听亦未可也首下此约非众法对自故非障戒或四人已上余和合法不秉羯磨皆不成难。
问下准业疏先立义云沙弥戒愿未是具法虽背无难然后将钞问之大小大即比丘小即沙弥。
黄门者秦官也汉因之汉书云禁门曰黄闼中人主之故号黄门然古用阉官今亦取人去阴藏者曰黄门故钞主云黄门者不男之相也一下谓从生不能淫二下即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三下见他行非身分方勇四下因他人淫己身分方勇彼律但曰精不能男五下朽谓朽烂等取若堕若虫啖也。
此下料简彼云生半妒精是四种不应与出家受具若与出家受具应灭摈以不生我善法毗尼故第五即病不能男者先出家受具足已若落若朽烂若虫啖若不动听住虽不动若舍戒还欲出家受具不应与若与出家受具应灭摈。
二下彼正文作妻妾生儿共相嫉妒。
小时捺破今作夫字误身生即男根也彼曰因他者因前人触故身生起五下见他行非然后身生起前三即生捺割后三因他妒半月也揵者以刀去势也或作?通用文云揵者生已都截却大师云今时或截少分心性未改兼有大操大志者准依五分应得四变律云与他行淫时失男根变为黄门违缘即被怨家恶兽业报落等应同比丘法自割本律不明分齐五分若都截者灭摈犹留一卵者依篇忏之。
善下以报卑故异想不作父母想也若准善见实是父母作非父母想杀亦不得出家异因缘者彼问曰若作方便欲杀非母而自杀母得波罗夷并五逆罪耶答不得但得偷兰又云自手夺人命更无异想异方便是人不应与出家。
伽下彼云欲杀凡人而杀阿罗汉偷兰遮不得逆罪故知得受十轮下彼有四句简辨一犯根本非逆罪(杀支佛是)二是根本亦逆罪(钞引此句故曰是逆亦根本也)三非根本是逆(于法诽谤出其过恶等是)四非根本非逆(杀余类是)彼具释第二句云若人出家受具足戒得见谛道断其命根是名逆罪亦是根本罪也如是众生于我戒律中应驱令出故曰是人等三果不障者福田未极故。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卷第一
卍新纂续藏经第 44 册 No. 0748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卷第二(起破僧科意终时非时门)
天台沙门释 (允堪) 述
七破僧中总破伽论中约破僧邪定及明无明等各作四句今取两亦句为总也且初四句论云云何故僧非邪定(法想破僧以非邪故钞中法想下指此)云何邪定非破僧(谓杀母杀父杀阿罗汉恶心出如来血是)云何亦邪定亦破僧(谓调达也此句是总)四非邪定非破僧(除是句)次四句云非明非无明(法想破僧论开此受)无明非明非破僧(谓六师等)破僧亦明亦无明(谓调达也亦是总句)四非破僧非明非无明(除是句)又约破僧非受法等四句广如第七卷中佐成即助破也伽论佛语波离比丘破僧非比丘尼式义沙弥沙弥尼唯助破僧也与佛治病戒疏云耆域出血善心治病一劫色有是也待遇彼正文也有本作侍御字音两误今谓是此逆人如何迟(去声)待?遇于彼耶佛下是答是下五分既言灭摈则属在调达也不同四分言比也故律文云恶心出佛身血者当云何佛言如提婆比意谓若比调达能害佛破僧者无有是处即缘下即约缘而论但可出血不能害佛命故若能害者无有是处故十住婆沙云无有能害佛者得不可杀法故无能断佛身分支节存亡自在如经说若人欲方便害佛者无有是处又云假使一切十方世界众生皆有势力设有一魔有尔所势力复令十方一一众生力如恶魔欲害佛尚不能动佛一毛况有害者捕鱼以佛曾为捕鱼师因伤彼出血故今受之十住下彼接上不动一毛势复问云若尔者调达云何得伤佛今钞中变文云实不出血等意云若不能动佛一毛者是实不可出血亦不可断命何以但现出血不言断命耶出血下申论答意且第一为平等者佛欲示众生三毒相调达虽持戒修善贪着利养而作大恶又令知佛于诸人天心无有异加以慈愍视调达罗睺罗如左右眼佛常说等心是时现其平等天人见此起希有心益更信乐二下又长寿诸天见佛先世有恶业行若今不受谓恶行无报佛欲断其邪见故现受此报菩萨藏者此亦十住自引但论文略云如菩萨藏中说佛以方便故现受此事故经下谓示灭有益者即当现之故法华云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盘又十住论云入胎出胎乃至示大灭度能利无量无边众生等作恶即上除邪见义也。
前问受戒者谓律受戒犍度中初云自今已去听先问十二难事然后授具足戒及至后段舍利弗又问佛云不问十三难事而受具足戒是受具足不佛言善受具足若言善者律又云众僧得罪此言何指首下是废教者谓不问者是废教也故律云自制已后如是受具足者不名受具故引伽论证之彼论遮难合列洎乎后文但曰众僧和合问遮罪已如法羯磨等是名得具足若与上相违非具足戒故今引文但曰遮道法也。
五使即五钝使所谓贪瞋痴慢疑也简五利使即身边邪戒见也通名使者以驱役为义业疏云黄门一难以五钝烦恼为体此约惑明非人畜生以苦逼为体此约报明二形即以报杂为体此约相明九种即边尼贼破并五逆成九也以不善思心为体此约业明。
问下此复推五逆除用业为体外应可将罪为体不以三杀有夷兰破僧有残罪故应可说为体耶如下业疏云若论逆名随事成业无教可违故律中外道杀父母者无所长益便即灭摈岂望违教结罪但可说为障戒耳故知三杀之夷自属边罪所收不可说为逆体。
四事即四重何故合四为一边难杀父等五同是一逆而分五难者何耶答中不由作事者言不因作四事为但望违重教处乃得边名抑又违教是一故合四为一边五逆不尔一则无教可违二则随作五事即结业也业疏又解云合逆离边或俱离合皆有滥故何以知耶如造四重俱犯成边今分为四则繁杂也逆不分五滥逆非难如煞三祖乃至后母等或打棒父母等世谓恶逆戒障简轻故并得受是不可合边罪下业疏又解边罪从法隐相显法通收重故若随说一不通道俗。
具不具者及退道人重来受者今说边名莫不皆受佛戒犯重更受不可随境故以法收名为边罪破内外道亦约破彼此二法也又一解云亦从境得名故业疏云余之八难并从前境如破内外道与坏尼等何得殊名此解通也体定言不可延除也诸缘人僧界法也余不具者如小年衣钵满具便得是阙初义也余皆未入者即余白衣未受五八戒者大钞准论白衣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破于重者同名边罪除坏尼者此属白衣犯也故大师云本无戒故故受余名者言不得称边但可得余破二道等名耳三下唯局曾受者可名边若通未受则不名边如黄门等难既通在俗岂受边名方便者以出血偷兰是杀家方便罪故。
问尼下是立义也若尔下是正难意云既不通沙弥尼亦得名边者且如破和合僧亦不通沙弥应可名边耶若不可名边则于义有所妨也文言此有妨难语倒合云此难有妨言后四不通沙弥名边是一妨破僧不通沙弥不得名边又是一妨解下羯磨疏云有人言尼犯八重皆不名边盖古不能通上难乃转云尼非边尔又下此今义也业疏云今解是也大师意云初受边名约违重教出在海外故也余随境相无有违教故非边称何须上约不通沙弥乃不名边婆下示难有多种今且略举断善根一位故彼广云凡受戒法以勇猛心自誓决断然后得戒诸天着乐心多饿鬼饥渴苦心燋然地狱无量苦恼楚毒畜生业障无所晓知虽经中说龙受斋法以善心故而受八斋一日一夜得善心功德不得斋也以业障故又四天下惟三洲得三洲中除黄门二根唯男女二种于男女中若杀父母乃至断善尽不得戒。
只律下彼律不生羯磨事谓十三难人及恶见沙弥更有四人共有一怨俱欲出家路逢本怨初人张弓二者欲射还止三人射而不死四人断命此并轻躁无志初二已出家不应驱后作恶应驱后二并驱出。
首下律约利吒恶见生僧白四谏之舍者善故可得戒反此不舍如僧只障戒广如下彼论偈曰不得戒二十人释曰佛法律中有二十人受戒不得何者谓五黄门人五无间罪人污比丘尼人誓言我非比丘人偷住人龙夜叉哑人聋人不乞戒人遮人。
是也又业疏义说无根一道痴狂等皆非得限余者下即余不列者有则不得交是戒障无则不问者得戒无违故多论下准论虽许四分不开故大钞云此则部别不同必诵十诵羯磨依彼开成。
问下准论若许得戒何故必须衣钵答中信敬者令人天等起敬故且如猎师着袈裟鹿见以着异服故信敬无怖是也。
一下此师说言所列十三收难并尽何以明之凡言难者要须有心出家及乞戒虽作法加障不得戒方名为难纵有余者入别难收事通无量非此重难所摄且如下引畜一难证之可见一向者犹言永定也九年律中九岁和尚得戒得罪今可例上小年亦应不得戒耶疏缘正因者和尚属缘己年属因因亲故待满方得缘疏故年减感戒或可小年不满亦属难收业疏云类彼式叉不满非法正制难违随下年虽减是法器者理非所障如善见七岁与羯磨受又尼中小年曾嫁者减八年得受苟年满非法器者虽受不获故律云年满二十者堪忍众事反此不堪应非得限此障别脱者言此十三难但障别脱戒也。
彼者指八难也正障闻思修三慧也钞略修慧障既有别故此不言又下言此八难亦有通在十三难中已摄故如非人收天畜在三涂等一下示四轮轮以摧碾为义故初下用初住善处轮摧五难斗三涂为三四是长寿天五是北郁单越二下用依善人轮摧佛前佛后难三下用发正念轮摧世智辩聦难四下用植善根轮摧聋盲喑哑难子下又前撰大钞说能受有五一是人道余道成难此可收三涂长寿天二诸根具足则收聋盲哑等定不发戒又前文简云北方是难地化所不及五受俱无则收单越又外道破内可收世智辩聦又破僧出血不受佛化义同佛前佛后如舍婆三亿不见不闻虽同在佛世何异佛前佛后乎彼无来乞者言前七难必不来乞聋等设乞亦不发戒已在根缺中收故由此义故非得戒之例障戒不发者即具戒也业疏云据俗戒言不妨受得如成论中所简别也前四即边尼贼破也前四非障言边等非障闻思也。
业宽者收十三中边等九难故报中收非畜二形三难故烦恼最狭但收黄门一难故五道黄门二根对人道非人包天子修罗鬼趣三道畜生收一道共成五也若据业疏三障该通五道报则是宽烦恼中以黄门通男女非畜故业狭边等及五逆唯局人道又非全有故曰少分前七即三涂长寿单佛前后聋哑后一即智聦大师云世辩烦恼是也此八于三障中不通业障如三涂不能造业余难无破边罪等业故烦恼是障本者成论云一切诸受身业皆因烦恼生又断烦恼者不复受生故业中下者因无明烦恼起诸善恶等业故为中报是顽钝故为轻报障不可转者此约时报俱定也谓顺见顺生等报因业若定果不可移即十地中作业定故不可转也又经云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又亦当知因业若改报亦可转如涅盘中有惭愧者罪则非有无惭愧者罪则非无是故业疏中有时定报不定遇缘可转则有相除如造重恶定生报受以报可转便加忏悔由此忏善亦居生报夺恶不受一差永定故名报除由行善行故亦是行除是故行由因转果藉行除斯义须明。
四分下即文云天子阿修罗子是也有说人中制戒天不在例通非人摄婆论下彼云如昔一时大目犍连以弟子有病上忉利天以问耆婆正值诸天入欢喜园尔时目连在路侧立一切诸天无顾看者耆婆后至顾见目连向举一手乘车直过目连自念此本人间是我弟子今受天福以着天乐都失本心即以神力制车令住耆婆下车礼目连足目连种种因缘责其不可耆婆答曰以我人中为大德弟子是故举手问讯颇见诸天有尔者不生天以着乐染心不得自在是使尔耳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报障以属前七难中数故业疏云北方永障十三俱无可得而论多少同异东西下以佛不降彼二洲故出血既无破法轮亦无也灭后十一亦无出血破僧也故僧只中破僧出血难后子注云此二难者佛久涅盘故依旧文问耳女唯十一羯磨疏云除破僧出血无坏尼者纵有落边罪摄贼住以作大比丘舍戒还来故无偷法之贼住沙弥下文略无破内外道业疏云沙弥虽破而不成难是也无二破即无破内外道及破僧也又未曾受五八故无边罪如上即无二破及边罪。
十难如上十三难中无破僧坏尼破内外道加边罪以有犯重违教义故不生下由受具故已闻法非贼住设生言设生坏尼者自落边罪所收容有容有坏尼也理无边罪以舍戒后非犯故十一中准业疏十上应加就前二字乃云就前十一中亦除贼住坏尼二种自截须摈者律云尔时有比丘自截男根诸比丘念言灭摈不佛言应灭摈。
他犍即贼怨家恶兽啮等佛言不应灭摈。
报失即业报因缘男根自落佛言不应摈。
然下义有进退业疏云律中受戒已自载者摈之定不失戒。
亦下既言摈故非是僧位义可言失又须约截有浅深及惑业有轻重以分得失故大钞云世中多有自截者若依四分应灭摈文云若犍者都截却也今时或截少分心性未改者兼有大操大志者准依五分应得彼文云若截头及半得小罪都截灭摈四分云若被怨家恶兽业报落等应同比丘法若自截者灭摈不明分齐五分云时有比丘为欲火所烧不能堪忍乃至佛呵责言汝愚痴人应截不截不应截而截告诸比丘若都截者灭摈犹留卵者依篇忏之准此以明则未受具已截者终无明教必须准前勘取依余部为受。
余下离前破二等五外曰余如边则犯夷遭摈戒则非失亦遮授戒者此举和上有难授戒不成故律中佛言若和上十三难事中有一一难授弟子具足乃至约知等四句如受戒法中明。
一解下谓不学结吉无知或提或吉是于一切善法上止而不学同属止犯不得犯一切戒者上约教行上止犯可言顿若就事上法家止犯则无顿义以善事善法不顿起此下示上难为定准如上根人可言顿得二罪中下根人岂有顿得耶。
当息下申所以若言息心不学结罪者此在先结由才起此心即结其犯无知之罪待后对境不了方结何言顿得二罪故事钞云不学之罪先起无知之罪缘而不了后生故渐。
律下既言五岁则证无知定在后结以其下申诵之所由也。
此下谓律中不诵得罪此亦是难为定准盖如来一往泛论化仪之制非定有罪何者且制学者何止乎戒本羯磨秪如律云世尊何故制增戒学为调三毒故云何为学为求四果故今若不断不证理须有罪若许有罪何无忏文故知上约化仪泛论未可偏局其罪又下上所论有罪无罪者须晓制教之意非谓泛论也且如羯磨等是可学之法理须制于学问今若不学须制之与罪是可学可制也。
四果与烦恼是断证之法位在凡夫如何与制不断不证之罪非其分故。
安下约行可制若不安者可制与罪是其分也故得论戒本羯磨不诵制其罪也四果不证非其罪也。
罪行罪则通收五篇行则总于止作四行制作者事则衣钵体量制作如法也法则戒本羯磨制须诵持也是故作则无违制之愆违则有背教之罪制止者约事即淫盗等约法则五邪等。
无罪生者如房舍等作则顺于听门不作则归乎上行故非罪矣。
此中下谓古人约淫盗过量房等恶事上止则成持作则成犯法唯是善故不通也是以作持止犯得通法事故上言唯对下言通对若据今师五邪七非之法亦通止持作犯中明。
一不下古人约恶事在不可学中以不可学作故如杀戒不可学人作非人想杀故。
二下以三衣一钵体色量并是善事要须学知名为可学事唯可学者以事法皆听作故非听作恶事恶法故无不可学乃曰唯也今师不尔约明白迷妄二心为可学不可学则二教四行俱通矣通前俱属古义也。
别释者是今师义也。
可学法者今师约明白心中是法皆须学知也。
一罪大分而言也随于某经不学理须别结。
与前不同者即与上不学顿结有异也。
形下老子云长短相形。
若不下恐心逸荡自恃少解望齐贤圣故学通一形优劣相降故律中五岁智慧比丘从十岁智慧比丘受依止乃至五分法身成立方离依止即下以智利之人才学必了今下坛后便止心不学顿结二罪不俟五夏后也故曰从始矣钝下此乃下根纵学亦不知但结不学罪无无知罪盖非力分也语云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有断初中不学是相续后却学是断其相续既断则灭灭则可忏也解惑惑即疑惑也言后解时疑相即除也进趣为言者谓学以渐进为义今始学虽未及博以终及故不同无知若不学者则始末皆昧故不同尔若作下后若发心却学虽未尽知然已是学人故不结其二罪既无无知是则有断义既俱有断并可悔过用破古人无知不断不可忏也。
若转下以根望业若转其根必亦转业由根转故业亦转也若但转业根未必转如人或转其业岂必根转如善见下彼论第八云此二根中男根最上女根最下何以故男子若多罪者而失男根变为女根女若多功德者而变为男子如是二根以多罪故而失以多功德故而成男子。
解下叙上多功德义一下由自具女根故亦下由自具男根故下二例知不如四分者以本律业报等落开不摈故此人即沙弥。
尼下释所以谓尼无有与男沙弥受戒义故又以尼不可僭同僧法数又不满也事竟即行受戒竟也得戒者发比丘尼戒以初受时总发故本法不满尼要先受本法今不受故不得能所能即十僧所即本法人进不例前者即将竟互转是前人得戒名进前转不得曰不论师上平声。
准下即准前转不得后转得义论弟子下谓式叉尼若转为男子此则不论法满不满也以男中无式叉故又不假先受本法故须引下十诵云式叉受具时女根转成男为名比丘尼名比丘耶佛言名比丘伽下彼具云众数比丘若闻羯磨已转根得戒受具戒人转根得具戒耶答得戒又云如佛所说比丘尼从比丘乞受戒故和尚转根得具戒不闻羯磨已转根得具戒。
多无作者以一切境上皆发无作故无无作者以见行戒隐故无作亦隐也洗浣以尼有以水作净应齐两指各一节若过者犯提等取剃三处毛相柏等戒也是尼所防境今既转僧无作亦无也若尔罗汉惑尽戒应无耶以惑尽故境非所防将不同下答以惑业虽尽境非灭故无作自在故大钞义解四句中一心谢境不谢圣无烦恼以境不尽故在戒不失是也独行即四独戒是也。
此即是因者由总断为因今根转缘生览前总因成后缘业故戒自起不须受也一无作谓境虽无量但是一无作也故善生云众生无量戒亦无量等今以义推要唯二种作及无作二戒通收无境不尽。
无生灭者显无增减过也。
问下此问既互发戒应可互受名耶于体即无作之体也随根谓男女二根也身中下宜加有字燸法者即初识在胎终至命尽最后一念未舍执持来所禀燸性是也今谓女人有男子燸在身者以怀男胎故男则不尔故无女胎燸也发戒不尔要必溥周故男女互悬发也上说即上引善见此二根中变成男根者最上成女根者最下是也若尔转成男子亦是增上何言志弱耶答下前变女成男盖所生善业而感也又业有定不定今转者是不定业尔燸则不尔是己之修成设转为女所习强故犹在也女转为男本所修弱故可失也今下语倒合云今多成圣如杀下示上所制同则僧尼二教俱不可废。
如长钵下示上或所制缘异但是犯同文戒疏云长钵僧尼同堕名曰犯同僧限十日尼制一夜名为缘异何者僧是多利故开十日拟于积散又僧不制伴开日觅净尼则反前故也又离衣尼离五衣得提僧但三衣得提又大僧三衣有一夜六夜离别尼但一夜是缘有异也自下虽曰犯同而事互有相反以成犯者二同宿僧即制与未具男同宿及与女同宿尼则反上谓与未具女及男子同宿方犯是事相反也此下结上虽有同异教俱不可废也。
弄失下如弄失精僧残尼提摩触僧残尼夷。
有无不同者戒疏云如过前雨衣兰若六夜二戒僧有尼所以无者浴衣常用尼为佛开既无时限非制所及尼是女弱兰若不行故无离犯又教诫纺绩互有无也但望现行曰兴不行名废。
顺行者以乞忏是顺己之行也对下治法是违己行故再作名重不作曰不不同即僧残中僧尼不同戒也法足如僧有覆行三法尼但行二无别住覆藏法行满或行法满或行日满今既是不同之戒若互转时不须问法足行满成不也以无续作义故如尼转为僧则无四独犯残义也同犯即僧尼同犯之戒也如媒谤等是十五日以尼无别住但行十五夜摩那埵法到彼即到尼众中也更须重与摩那埵法以下释所以众多少者尼须于二部僧乞行是多僧随本部是少又僧但行六夜尼行半月故曰长短异故得下谓僧中得法已行六夜竟转为尼者不须乞十五夜法但与出罪羯磨即得若尼下绝尼变僧也先下即尼中未得摩那埵出罪二法也同下以先在尼中曾覆今转为僧理须行覆藏也故引婆论为证善见下彼具云若行半月摩那埵未竟后转根为比丘应与六夜摩那埵出罪(文略出罪二字)若行摩那埵竟转根为比丘僧应与出罪彼更与即僧中由在尼中尚未行六夜竟若行竟亦不须也故曰若竟变等。
五篇释上五种罪不共即后四夷也在尼成边在僧不尔无相续义者意云若转根罪灭者亦可舍戒还家无相续犯义先所犯罪理应灭耶是业者因业而转故非自心欲转也反此者一以尼舍戒非具足修道人二根既不变业则是定但自心欲舍尔抑又舍戒乃名背道三由初后皆女业相还自成就故舍戒先罪非灭转根先罪乃除不可一例也。
七羯磨一诃责二摈出三依止四遮不至白衣家五不见罪六不忏罪七说欲不障道有上过者加七法治调即调伏顺从也谓与七法已当夺三十五事应须一一顺从无有违者僧方作解法今既互转不须解也已上约不同犯者治法不亡即对俗忏谢法须行也。
问下意云同犯之罪既通与解法何不重与作法答下理须本众自作盖在僧中已得法竟于尼中顺行故但与解之不须更与作法何下再诘若此不用与作法者何故上顺行重作中云若得六夜法竟未行变为尼到彼更作法耶八事律云八事失夜法一往余寺不白二有容比丘来不白三有缘自出界外不白四寺内徐行者不白五病不遣信白六二三人同一屋宿七在无比丘处八不半月半月说戒时白随一事阙皆失一夜行法难成故得法已未行理须再与作法此中七羯磨夺行是违意之法则无八事失夜等是以名易故可说言此僧中得法彼尼中行行满尼解其义不失举法不亡以先犯罪不肯忏僧作法举弃待悔方解何以悔毕举法还在要须解耶答下以根转罪灭忏法无施任运皆灭今忏罪是作举法亦作此作不通彼作又忏属悔罪法举属治罚法岂得相并。
若尔下若云此作非彼作如大界衣界二作亦别应可解大界衣界自在耶答下以衣界藉大界而起今但解大界所依衣界自然同失设欲更解则无解处举法不尔因三根具显五德举来故僧作法治之待心调柔僧方为解故须忏毕僧为解之。
都转言一众俱转也反前以尼都转成男佛言是名比丘界有转下约半转半不转也羯磨人是男者即秉羯磨人若是男此界属比丘羯磨人转成女此界属尼说羯磨即唱说羯磨者独转也广下指五十六卷七百结集中沙下如上云若事将竟变为尼者沙弥得比丘戒此亦能秉僧转何不同结界耶又界下有心自结自转故界转受是为他自转他不转故沙弥得比丘戒亦应下地若无情随僧变者亦可衣药无情僧若转为尼时即是尼所受法耶答下以结界是众僧作故僧力既大故界随僧转又结通现未之僧不??牒别人名目是故随众转也衣药反前故不同转反前者上是为僧故随众变今是为己故不可变势分即作法势分未满要期无作未就也。
若下古谓二法成后变则不失未成变则不起善下论中但云比丘时三衣钵失受持法至比丘尼所应更受五衣钵若受持外先有长衣钵者依比丘尼法更说净(已上本文)既曰更受说则何言悉是未成故知上解非矣结下斥上以结界为例且界为僧结复利未来后转已定故不失于我无用故受说不尔但属自身于己复有用故既转须失安可相例故下彼具云若比丘时受七日药满七日而转根得更受持七日既言受满更受决非未成又明矣一切请施主或衣或药也施主即净施主论具云先比丘时施主于今比丘尼不失即为施主此显但不失请法耳又展转净应得以通五众故真实净准理应失。
同罪即前云比丘同戒犯中得法竟变为尼者待调伏已尼为解之是则不灭今衣药法所以灭者所对人者即受衣说净各对本众也今僧转为尼非本故失大师云应五众边而受谓当法为言也若下若云所对人别故受说二法失者如僧但对本众悔及正忏时变为尼到彼更须作法须假二众所对亦别转时何非罪灭耶钞中阙答文宜取前文答云忏僧残但使不同勿问法足不足行满不满随僧尼转清净更无续作故转时罪灭今是同犯之戒故转时不灭要须对本众再忏不可约对人别故其罪即灭也又解者接前答文故称又解一夜约聚落离六夜据兰若离故僧有二戒尼下以尼无兰若住故阙此六夜离衣钵下示说净异一日十日别者尼长衣开十日长钵但一日尼律云即日得应受持一钵余者当净施称名前称比丘今是尼故。
说一者涅盘云佛即是法法耶是众所谓三宝性同等凡圣者戒疏号真俗二僧也大约而论不越凡圣细论则一中自有多种如常所明外凡未见谛理曰外未得无漏名凡又未得真实理和只得事和假有僧用故即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住观人也约法而言四种不同此位但有威仪戒也内凡者似见谛理曰内未得无漏名凡即燸顶忍世第一四善根人似与谛理相应绝于违背故名和合僧所持护根定共二戒也亦名和合僧戒真实下以四果圣人与无漏道合见理分明更无变异号真实僧所得道共戒也亦名真实僧戒说四即四僧秉法有德用故杂心云四人名僧非三人故又此宗中四种论僧谓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僧皆随事用以分之也以下凡僧无胜德表彰故就羯磨以名之以羯磨是被事之迹亦教迹也如选云六经先圣之迹就缘教为能说之缘也。
轮行戒疏云所言行者无过八正用譬世轮即语业命等轮解戒疏云如来法轮化被三千该通道俗故也(此为正解)调达唱说五法是四依非乃至天神唱告三千世界禅诵不行(此为非解)无漏空观此约理为所证之体也皆能转凡碾惑至于圣道故曰轮矣事和同界羯磨也业疏云事和显相还指法通必于说戒等法相顺同崇水乳无二也理和者疏云理取会正不越八圣道也故下引论双证理事据此以言说破僧者必约羯磨法轮用分业也是则法轮对理羯磨对事故有二和妄语下以调达说五法破四依也调云酥盐味重鱼肉损生此二为妄语又立乞食粪衣露坐三种似佛四依故为相似语不以五法等者谓破众法要二处别说戒羯磨名破非以五法也失解失其正解也谓初破僧时仿佛二法用拟邪化一立五邪以为行法替正四依二立非法羯磨以为众法替正羯磨所以王舍城时忍五法正是破行后至伽耶羯磨说戒方破众法始为究竟破法轮僧故知失解但是破行若将破行便是破僧究竟者何待于伽耶山别自证戒以此证知破在伽耶。
二事一者羯磨二者舍罗律云优波离复有二事破僧如此彼四人若过行破僧舍罗作羯磨是也五分云调达十五日布萨时唱五法是五百人取筹唯阿难及须陀洹不取始终破行为始破众为终若下以八支圣行可轨可则能转凡成圣为僧之因也今破此法故曰破法轮羯磨亦尔但破羯磨家法无别羯磨僧可破二下此局指能所二破僧体也故引成实云非色非心等今下业疏云有人约律准论取成实意揽指成拳揽阴成人人假为体实法无用四人假用为僧之体而用无别体还以四人阴本为体四分下有人但依律本约数明体谓一人众多至于四人并取三根清净无非法相便成僧体。
有三即下释中三科是也以之下用此八正用譬世轮世轮须具三法谓毂辐辋也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王弼云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今以戒为毂为慧辐之所辏慧辐尚散故假定辋为外规援虽具此三若无精进曷能致远故以第六精进为御轮者一下初约行明次约解明以应得故反以邪行惑令不得又应解故反以邪解惑令失故。
若下若云失解名破应可得解名和不应律中用一白和僧耶望教以教制一界同遵今既各作故得明破还须用羯磨和也不可用理和以理属圣故如前释内凡云理解绝违名和合僧四伴一闻达二骞茶达婆三拘波离四迦留罗鞮舍问下若云五百比丘是所破何故律言五百伴党则知伴党亦属能破故戒本云有余伴党乃至无数若是所破与律有违答下以调达初唱五法破行轮时五百犹属所破故不相违问下若是所破何故身子目连将五百比丘归乃至佛言应教作偷兰遮悔耶第二者首解云五逆犹无初偷兰为第二就言第二者得罪同他第二也又可初属破行五百未入数后同羯磨破众故曰第二若然望后破时五百在内亦属能破故得犯兰戒疏云羯磨破者轻兰以下四分破僧中提婆行舍罗告言忍此五事便捉筹时五百无智捉筹阿难语诸比丘言此五事非法等此则违庆喜谏边犯兰也所秉望非法羯磨为所秉破彼正法羯磨故以仍本名者今望调达四伴初为能破行轮时仍存本所破名也本一今别者戒疏云本是一和合今分两别以如来法轮化被三千该通道俗故也今乃分张故名为破三人即三位人也僧即余清净僧也广如彼者第二十五卷中云阿难及一须陀洹比丘既不受筹便即出去往到佛所头面礼足以事白佛佛因说偈善人共会易恶人善会难恶人共会易善人恶会难时舍利弗目连闻此事已乃至往彼将五百比丘还(云云)。
羯下破羯磨僧亦通于尼但不能破法轮戒疏云尼是女报号佛无信又二轮俗俱不可破理无相滥也道中唯具戒沙弥等亦不能破故杂心云比丘坏僧非在家非沙弥非比丘尼也问下指如来性品中文彼具云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女身成佛众人皆言甚奇女人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毕竟不受女身为欲调伏无量众生故现女像等彼经既约有女成佛今五分何言女人五碍不得为法王等耶答下今且据能仁一化之报男子成佛为成此义故不说女人又涅盘虽说岂止今也故彼经云我已于无量劫中所作已办随顺世法故乃至示现于阎浮提女身成佛故曰假说过去等又下如法华中龙女成佛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是故成佛在男今言龙女成佛即果仍因名也。
羯下破羯磨不假自号为佛又佛不入羯磨僧故三十相者以提婆但少无见顶及足下千辐轮相尔故智论云我三十相减佛无几弟子未集若众围绕与佛何异思惟破僧自称作佛。
如论即杂心下引者是亦有如来者以所破众中调用真佛为所破主故杂心云阎浮提法轮坏非余处也以此有道则有异道若此有大师则有异师极少至九人故偈云三方极少八是则羯磨坏阎浮提至九是则法轮坏今不言十者佛下是答又下杂心云大师在众彼无威光准此不可唱说邪法也然若无提婆僭称亦何可破今既伪称未可例其真佛。
破下以破羯磨要一界内两众作法异界无咎故不通外所破通外者即界外所受邪化者又令三千法轮不转故此中下戒疏取此一释彼云法轮僧破初秉法时唯在界内后破行法通界内外王舍下杂心云谓比丘起如是希望提婆达多是我大师非瞿昙彼所制五法是道非八正唱谛如佛初成道为陈如等转四谛法轮已地神报空神空神报天神乃至梵宫悉知如来说法既知何不得解答文可领不假羯磨僧者如正论破羯磨僧须假彼众作法也戒疏云要在加法界内两众别行今则不尔但假羯磨法助于破行以所破通界外故若先下再释所以谓若不假说戒羯磨则破之未足是则若破法轮容破羯磨故戒疏云羯磨定不破法轮法轮喜破羯磨是也。
世俗以燸等四善根人身居有漏圣道未生故称世俗胜义即得无漏圣道增胜故事乱谓于羯磨事上容有迷乱也戒疏云圣人事迷容生别众非法自分如初善根人得智火之前相具观四谛作十六行相为自分乃至世第一能一刹那心有大士夫之用离同类因作等无间缘拨破异生性障入无漏道门重观一行一刹那等为自分皆望未得无漏是他分也见谛者即苦法智忍等前十五心无漏圣慧名见道谓能推度明了见谛理故既得无漏义胜故自分他分俱不可破。
经云者指涅盘彼具云我又示现于阎浮提破和合僧众生皆谓我是破僧我观人天无有能破和合僧者论指上杂心以向云应得不得故名破故曰未得之解一下以涅盘是终穷大乘复彰秘胜故说究竟无破二下以论属小乘故说有实破有权暂示破也他分忍心已上名他分忍心者杂心云得忍凡夫亦不可坏已入决定圣僧故自他不坏即自分他分俱不可坏也。
慧心成实自引经云若人于法能以少慧观忍乐者是名信行又云是人在闻思慧中正观诸法心忍欲乐虽未得空无我智能生世间似忍法心自此以来名过凡夫地若无信等五根是人则住外凡夫中渐习得暖法等修慧仍本名故亦名信行自分不破下合有他分破三字文之脱略生空下是人得无我智在暖顶忍第一法中随顺法行谓空无我等名法行此位自分他分俱不可破上皆引第一卷中文故彼下又指第八卷中文彼问云破僧法为几时答曰法不久住不经一宿是中梵王诸天舍利弗等诸大弟子即还和合有人言是五百比丘先世障他得善根因缘今得此报又凡夫人心轻躁等故说可破若如上内凡得世间空等则无能破况见谛已上无漏圣人乎忍受以凡夫未全道力容忍受邪化也在圣则不尔故不可破。
该凡圣者上云圣人应有事乱是也一下以机定不可转也况闻如来法轮克证闻思二慧必不可破也二下设使无调达邪执强胜之缘据望闻如来法轮应有所证今未证者故机不定正受调达所破即五百等是。
若煞下谓得第三果已趣第四向时所断有顶九品修惑最后下下品惑无间道名后心能破一切烦恼如世金刚望后无学但少解脱道漏尽得俱尽智今杀此那含亦可望应得不得即名杀罗汉耶答下上论破者据可破为言故取凡而去圣若据杀者三四俱可杀故不须简。
坏罪坏和合僧罪三宝共头者虽正坏僧三宝齐破如调达称佛五法乱正闻达僧也杀则不尔舍前果向以趣后果故曰亦后不共一念言其速也以一刹那前自属三果一刹那后便属四果是故刹那一念时不可说坏也问中意云破凡僧应得不得名破法轮亦可供凡而得圣福耶若尔下既供凡不得圣福反显破凡不涉破圣何言他分不得名破答下若已得胜解此人不可破故须就凡应得不得以论破也又下若局体而论凡圣二僧条然自别岂可说言供凡而得圣福耶是义不然如论即杂心也彼云三方极少八是则羯磨坏阎浮提至九是则法轮坏又戒疏云羯磨所破通三天下破法轮僧局在南洲。
如论亦杂心也彼先问云住何分僧不坏答未结界前后牟尼已涅盘息肉未起时及无第一双于此六时中则无坏法轮(上六时义备如发挥引文为解)问意云为约破时分前后为约佛前佛后以分二时耶答中取初义也以破前及破后为二时言此二时无破故戒疏别难云若尔何故破僧通季代者答唯可方便终非究竟俱舍中解前后云初者转法未久后者将般涅盘二时大众同修一味无破者故不望二佛下谓不取佛前佛后无破共说中闻有破若立佛后无破为一时者论云牟尼已涅盘其义已摄但有五时是故不取破下此中文略戒疏具举九义一以正破正法轮以邪破正二但失事益损微过轻法轮破者失理解故重三弟子破师故重同徒相破故轻四但破行者轻理行俱破重五唯损出家轻道俗同损重六羯磨但情乖法轮情法失七羯磨二众离法轮七众破八羯磨定不破法轮法轮喜破羯磨故重九羯磨唯损僧法轮通三宝问意云轮属法解属人人法既别应结二罪不答下以破法轮必破理解余如文此四即四人僧也他即调达也僧宝言宝则专乎圣分言僧则该彼圣凡故多论云若施僧宝着塔中供养第一义谛僧若施僧者凡圣俱取是也望心者以思畅成逆故亦犹下取破羯磨为例如秉一法破僧同时但各得一轻兰亦不望彼众多少结也今破法轮亦尔如论杂心问云此五无间业何等最大恶答妄语破坏僧于诸业最恶第一有中思是说最大果论自释云以彼思于非想非非想处八万劫寿为果报故准此破法轮僧受八万劫苦也若准目连问经犯第四偷兰遮如兜率天寿四千岁人间数五十亿六十千岁堕泥犁中此亦经论不同耳抑又兰分轻重数有大小即万万为亿之量故致别也。
能破因成约初破行轮也未即究竟要至伽耶破羯磨方成究竟王舍忍可约初唱五法时五百忍可故僧只下彼二十六云提婆走向伽耶佛于后向伽耶其日布萨佛告阿难汝往唤等即下出提婆拒辞驰誉六群云我等作后世名誉佛在世时提婆六群共破僧也佛具闻者阿难以是因缘具白世尊世尊闻已即说此偈问意云调达始破行法已是犯逆纵后不唤集者无别众作法之犯若伴党未犯逆罪今若不唤应犯别他罪耶答下非约彼犯逆成重故便是不犯但望彼主伴一作破僧之后邪正分途故正无别邪之过非戒序下非如来所说立自己为正文略十三不定舍堕单提提舍众学故曰乃至灭诤随下即顺行法忏僧残覆治等是又违行法即七羯磨治人是皆谓制者不制非制而制僧只文中但说顺行法略违行法在乃至中收从又复下至不同是今师足之道俗彼云在家出家共行法所谓九部经即修多罗只夜受记伽陀忧陀那如是语经本生经方广未曾有法于此九部经更作异句等皆反如来所说也既下既知上说戒违顺等所被众法之异未审能被羯磨众法复云何异或可下是释二法即行法众法。
出下古谓出血但是煞家方便由求煞佛不决畅故复是最初不犯以未有制逆教可违故问下意云虽无出血之教可违然出血之相是杀之类既前制杀戒后方出血岂非亦违煞之制教耶但是杀戒重出血轻尔何言无教可违答下古谓可忏与非逆对凡夫说可言第二以前有煞可违故不可忏是逆对佛故不可言第二以前未有杀佛出血故。
问下若云煞佛是逆便有最初不犯不同人者亦可煞父罗汉是逆别有最初不犯义耶答下煞父虽逆同佛而可忏故无别最初不犯也二异即不可忏及逆故下智论既曰清净故知最初不犯偷兰是犹初言兰是最初不犯者可尔岂不犯违理逆业耶若有何言九清净人央掘摩罗晋言指髻彼经云有村名萨那有一贫婆罗门女名?陀罗女生一子名一切世间现少失其父年十二聦明辩慧受婆罗门教杀害千人耳指作鬘冠首而还得成婆罗门以是因缘名央掘魔罗寻杀千人少一尔时见母执剑欲前断命去舍卫十由旬少一丈佛以一切智知已即来摩罗执剑欲害佛佛现避相时彼说偈云住住大沙门白净王太子我是央掘魔今当说一指等尔时世尊如鹅王行七步顾视说偈云住住央掘魔汝当住净戒我是等正觉输汝慧剑说我住无生际而汝不觉知乃至云汝当舍利剑疾来归明智莫随恶师慧非法谓为法遂即舍剑出家学道广如彼第一卷中。
问下若云央掘清净向以律中外道煞父母者无所长益便即灭摈。
答下非谓犯同第二人故灭摈此但望煞父母边违理恶行是重故须摈也。
首下准戒疏即属今师义彼云今解不尔五逆之罪犯则无初若尔无初云何出血方始破僧等即同此也答下煞父有摈教可违出血无摈可违故言清净。
四人下律中提婆与阇王共议汝弑父王我弑佛初遣二人后四人八人乃至六十四人往害世尊等此则煞戒家遣使方便罪既有方便罪即同第二犯位何言清净耶非持五篇非约通持五篇齐不犯故名清净也亦下复申一解意谓调达亦有出血之兰及唱五法破行之逆然破未究竟得入羯磨僧数望此由名持故名净方有破也若实于制罪有违则非清净不可得破故曰反前。
犯重即夷也既先称佛则是大妄理已结重何成清净破僧之人答下以调言我当作佛则言非克诣故未犯重若尔下若言我当作佛则非是佛也何得破耶此亦文中阙答今答云若是真佛则无有破由是非佛故说有破向亦云调达自号体非佛故通收为九又云调达若无破僧何得又依下接上答意故称又依以上云我当作佛故不犯今又依论称佛无信故不犯重不重与非重皆谓不犯大妄语夷也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常所明。
三逆即有波罗夷者谓煞父杀母杀阿罗汉有违制教复是重极若或犯后不能破僧也以非清净人故若下如出血破行皆违行之重也而但得兰是教之轻也得入羯磨数由名持戒即应十诵九清净人能破也而下证出血在前破僧在后所规下戒疏云以本心规夺徒众坏僧断法归从己见畅满心腑更无进趣故果偷兰首下解上第二。
问下意云破僧先未起过云何迎前制与偷兰然下调达先于耆山掷石出血佛令差身子告诸白衣遂布恶名失利乃通己五人家家乞食佛因制别众食调又生念瞿昙断人口食我宁破僧遂结三闻唱秉五法谏而不舍佛方告云泥梨一劫此则彰过由来渐矣非全未起。
违谏僧残下即下文佛令诸比丘白四谏中云我已白竟余有羯磨在汝今可舍此事莫令僧为汝作羯磨更犯重罪(已上律文)既言重罪亦应同上佛呵是第二何故戒末开云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答下调达始作是因律中先制别众食为摄难调人恐破僧故后既唱五法破和佛言重罪一劫是果则因果彰矣罪唯逆兰故名局也名通者如初白竟呵云莫令僧羯磨更犯重罪下至第一二羯磨竟亦言莫令僧更作羯磨犯重是则名通及至分罪不无轻重律云白未竟舍吉罗白竟舍一兰白一羯磨竟舍二兰白二羯磨竟舍三兰三法竟方残又僧未能表明因果故罪非第二又解下文略准戒疏于科末第二下加云谏时不谏于违谏故违谏僧残是最初大能解也余四即煞父母罗汉出血也倚傍者律云提婆言如来常说头陀少欲知足乐出离者我今有五法亦是头陀胜法少欲知足乐出离者所谓相似语等以倚傍之也戒疏云破僧则倚傍四依八正是以佛先呵谏违教谏故罪是第二今下覆示上余四广前犯有最初者望不违制教不论逆之性罪故业疏云若论逆名随事成业无教可违故律中外道杀父母者无所长益便即灭摈岂望违教耶(已上本文)。
阿逸多者涅盘第十九云波罗奈城有长者子名阿逸多淫慝其母以是因缘杀戮其父其母复与外人共通子既知已便复害之有阿罗汉是其知识于此知识复生愧耻即便杀之杀已即到只桓精舍求欲出家时诸比丘具知此人有三逆罪无敢听者以不听故倍生瞋恚即于其夜放大猛火焚烧僧坊多杀无辜然后复往王舍城中至如来所求哀出家如来即听为说法要令其重罪渐渐轻微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既言重罪则决知无初罪是第二。
五利即畜长离衣宿背请别众食食前食后至他家等有衣开五月无衣但一月如毗兰下即分衣法中佛受毗兰若婆罗门请夏竟欲人间游行婆罗门以三衣布施世尊比丘僧人与两端?为夏衣比丘不受白佛佛言听受此名时施如四分者亦指分衣中文但不为夏劳而施名曰非时。
如四分下引衣犍度文二部即僧各执己见破为二部此据时现前不作法故随二部现僧多少分反此作法邪正不同若大得衣者分为二分故衣法中云。
尔时诸比丘大得可分衣僧破为二部诸比丘白佛佛言应分为二分若未得可分衣僧破为二部佛言应问檀越当与谁等(已上本文)是下说时僧得如下引律一比丘受施文相参等者等取掷筹分彼自掷筹佛言不应自掷筹应使不见者掷筹若施下释非时僧得白二以物既该通须凭法断奔得羯磨僧犹未散亦可沾利反此不得就下是结束前文其下示僧尼二部大钞云二部互正亦有四种四分十诵若施比丘僧乃至无一沙弥若施尼僧乃至无一沙弥尼如是五众互取就寺不简僧尼等别皆僧得现前同合受故此则约类加受其义可解。
不作法谓不须加羯磨直尔分也四种定者且约时现前论一时定同是七月十六日若夏未满受衣得罪二处定同此界内前安居人三人定非外界者现前同住四法定皆直数人相参堕筹分(非时现前但改七月等作非时但现前及除前安居之言作之)四分律云皆指衣揵度文首下解欢喜义由全受故乃得喜名三语即心念三说如下更明作法并用羯磨断入现前如分亡人轻物法之例四下即时处人法俱不定也但下律云有异住处二部僧多得可分衣时比丘僧多比丘尼僧少诸比丘不知云何白佛佛言应分作二分乃至无比丘尼纯沙弥尼佛言应分作二分故曰物等也当时虽一往各半摄之要须随部各作法分。
留下至八月十六日非时分者即作非时僧得施法首下评量二解首师以后义为定今师以初解为定其下纵夺以释若据时僧得中局赏夏劳者则无劳不合受赐准似不用加法然施心既普通该一化故须法断方有限齐则须用初义也。
相待嘱授律中得夏衣未分有比丘去佛言待还或先嘱授一人受此亦不及羯磨声云何得分耶一下以属当界人故今虽出外以同安也二下以初施衣时同在界故去下应先问云彼既有分去后此中成分不将去分下答故律中分已比丘疑故白佛佛言成分以作法成故又去具三义复开待嘱二义即前二义时施即时现前施不下即直尔摄之应下本律一人受施中应心念口言此是我分兴念兴起也诗云夙兴夜??古人谓起念属己名心念今师须口传情如僧只心念说净而口不言是名非法。
一下如曾此住亦得其分即待嘱是也十五种论云受施有十五处一戒场二境界(或讲食堂随界大少皆有掷石界比丘入皆得分也)三同布萨界四不失衣界五罗婆界(王臣为比丘作住止竟或十由旬若竖柱若标相齐此内有布施皆属我等)六聚落界七村界(有市名聚无市名村)八国土界(有城邑也)九阿盘阿罗界(兰若界也)十掷水界(船界是也)十一乡居界(随城东西名乡)十二罗那界(国土界)十三阿罗阇界(一王所领国土)十四洲界(海中一洲)十五铁围山界(是一铁围)已上十五界中若言布施戒场布萨界不得乃至布施师子洲阎浮洲二洲僧随多少中分三下即羯磨断归现僧二门即时僧得非时僧得一部一众二部约僧尼又各有邪正二部随一部众满则羯磨掷筹不满则心念对首法皆别也如上即数人多少好恶相参掷筹取分受持入己已加法受持或说净主或转施人余来即界外来者若此处未作受持等竟亦应须分如上即并须作法四不定故是也。
首下此中今古三师差别初师三法次师一法第三二法一下示初义此前下谓衣法中但有付衣白二法前后两法不出羯磨律文虽略义必具之以文云差一比丘又言被差人作白二分故又下次师指律所出义含付分故五德不用复秉分法以缘兆云僧今与某甲出付词也彼当与僧即分词也是则但可一法尔若下立外妨文虽无答今为通之付虽秉于别人分则在乎五德以彼秉付令我分故众既委知略分何过又下第三师同前第二不秉分法更须秉差共成二法以律云差一人故(今师取此古德律钞记中乃以第二为第三与此列异)律无差法今若作者须加白二白中但四句成第三缘兆云僧差比丘某甲作分衣物人(羯磨准此至时牒用)大钞云今时行事但取知僧事者或临时口差不用羯磨违法通得故知秉差方无违法昔下上所立筹分羯磨二途者古人妄谓堕筹分后复有僧至难可了绝故作羯磨今师不然筹分局二现前羯磨专被两得故设二法别人如一人则加心念二人三人须作对首广如大钞二衣中引母论出词加受以律但言三语受共分则无词句如律下至夏衣分来皆衣犍度中正文直尔摄等盖首师义上亦判云首解以后义为定者正符此解今师须作法分之。
若未摄者以未摄入故身亡不得其分亦不言断归僧中若现前施十人百人各有分虽未入手身若死者一分归亡者然后索入僧随轻重断故五百问云若有余?物本道人已去乃至知死而取犯弃僧物故四分下彼云比丘分夏安居食白佛佛言不应分随施应食五分云余比丘憍萨罗游行至舍婆提到住处问有僧食不答言本有安居竟分已持去少欲白佛佛言僧食不应分若分得吉。
时现前下如文可了又非时现前相仍而辨重言某甲者律文如是为分邪正尔一人即五德四人止得羯磨者谓五人共住一人死衣钵直三人口和赏劳已余诸轻物依母论四人直作分衣羯磨文中除僧今持此衣物与某甲某甲当还与僧等字余同。
不得展转者以母论二三人方作展转母下证四人须羯磨分二法一赏劳二分法。
四人但作一分法一二三相应者母论云二比丘共住一者命过在者作念此亡比丘物应属我此人即得后来者不得是名一相应法三人共住一命过二人应展转相语大德忆念此物应属我等二人如是展转名二相应法。
四人共住一人亡三人展转如上所说是名三相应法羯磨彼论约界里一人已上尽得打犍稚不得羯磨不者犯弃若界外五人已上得羯磨分不打犍稚以无界故若四人已下不得羯磨分若分犯弃当跻诣僧等。
一人作法如三人中但一人说词句余不须对头。
各说又但一说即成亦不言至三说。
互作即更互说也。
何下上云一人作法成者何不同说恣对首人各三说耶。
彼下是释。
十诵下彼律凡有二节一云打犍稚集僧和合分物已起尔时六群从界外来语诸比丘此僧所有物我当共分一云分已六群从界内来求共分皆以是事白佛佛言若打犍稚僧分物已起若界外界内比丘来欲与者与不得强分别众分衣得成一句彼律无文乃大师断彼文也既曰不得强分验知界内有僧分法自成由先打稚和集故却引彼。
佛言下证。
义下若比丘在界内不知后欲索分十诵又云欲与者与不知与时再秉羯磨分不。
四分下若约本部理须再作法分以别众分衣不成故即有比丘作无比丘想是也若十诵则不须以彼云不得强分纵若与时但随时和与。
若无下以界实无比丘故分衣自成既作有想理须检校今反不求故须结吉也。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卷第二
卍新纂续藏经第 44 册 No. 0748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卷第三
天台沙门释 允堪 述
波罗夷者僧只义当极恶三意释之一者退没由犯此戒道果无分故二者不共住非失道而已更不入二种僧数三者墯落舍此身已墯在阿鼻地狱故四分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此从喻也又云无余从众法绝分为名此篇异尼八重故曰四也。
毒谓三毒业即三业利己为乐唯自适故又此一戒无始染本其患弥重也三事即三毒虽起因三毒然成必在贪。
境交言外形相交内情顺畅戒疏云境交内顺非贪不辨故曰畅思事决决即办也非贪是何又痴属迷惑嗔是违忿故两不成。
损益如煞盗得利入己名益反此是损。
以下言亦因三毒起亦在三毒成。
广下彼云若为己身及诸眷属而取他物是名从贪若盗怨物是名从嗔劫夺下姓是名从痴。
及论杂心云父母老病谓煞无罪成论依王旧法约罪煞人自谓无罪皆是痴成人具瞋贪行煞可以例知。
摩摩帝即经营人盖不知教相痴心中犯贪痴因利故妄是贪迷无因果属痴又痴为贪嗔母故得不相离。
设下戒疏云大妄语戒本为利己贪痴起成兼瞋何爽故善生云若为财利自受乐故名贪怀怨名嗔畏此名痴据理贪妄得利为重痴妄畏死为轻瞋为中也。
煞盗下此二身口互造对自作教他两得相成然身为根本口为枝末所以然者损财害命身自独成不待语助故知身本口语教死言了未成待前断命等方得重罪由彼之身助我口犯故知枝末。
淫戒教他乐非自适又不犯重故非此例咄煞人如项羽咜娄烦之类也。
深河上应先难云若须身业助者如深河诳浅口造身业彼依而死何必身壮今释此义亦同前答要由彼身渡河死方成犯可以类知。
业性别者以三业体性各别故又若许通助一业自非究竟故。
言下示不竟义以口虽说了要假身故则口业非自究意如上即咒法过关等和利经亦成论自引也。
那罗陀具云那罗于陀罗国大论云大仙瞋时能令大国磨灭望煞本是身业今意造故是互也。
嘿妄本是口业今意造成。
答下成论云是三种业皆但是心离心无思无身口业又云是意业力故起身口恶等。
亦有下如有人施物告众言是圣人者起有比丘怀利而起是大妄收则身末口本判成口家之妄人也下应加若教人者四字方足。
大妄下若教人称己圣依利有润亦重。
自造身至彼境也。
他造彼就自境也自造弱脊比丘是也。
三犯皆波罗夷也。
余二他盗己自盗自也。
境差本期盗彼自物来差故结兰也。
自施取例自施于己既不成施自盗于自岂成盗也戒疏云自悭则成悭自物保惜故自施不成施自贪增自故。
十下彼云颇有杀人不犯夷耶谓自杀也。
顺正即顺正理论。
今下戒疏云有人解云不立进趣若然非本部正文也。
纵下今谓纵立进趣义亦无过以调部有结兰义故疏又云如律自杀不死兰缘差不成戒在故结若死有因同前进趣凡言进趣以因趣果不懈绝为名今既自害心称于境则进趣之义也但是命断戒谢不结夷罪不无前进趣因罪也。
自打谤义稀非犯。
自覆律有覆他粗罪得提今自覆虽得吉望不犯提名无犯不可难言戒在故不犯提也。
妄三自妄他正结重他妄自于己非犯自妄自招利义稀故亦非过。
皆下即心境不相当差殊乖缪之义。
错下如现缘二境相别显然及至造趣事容舛错即名众镜交涉为错。
误下若论误者心通前后不可双缘如前心谓此境后心谓彼境心想缪妄故谓之误。
勿下以淫戒不通境想但使男女正道罪皆极品。
虽心下示误。
虽境下示错若顺前标错义合先。
无寄言无所寄托于一境也则漫义成矣。
三趣人非畜也。
得前偷兰望前心未转异境来差但结方便兰也对后异境元无盗心于彼境上无罪可结后若知者理须还彼不还之时心境相称得重何疑。
错即无犯者如克心害张不欲害王现境历然心缘亦别及以杀具害张之时而彼王人忽然与我刀轮相应王命虽断由非心故错则不犯。
且缘下释误成犯也本欲害张张去王来缘王张解如害者犯以人想不差煞缘具故虽误犯重不同盗戒本主不称错误不犯。
故下论判不同。
非母即余人彼云欲煞母而煞他欲煞余人而煞母偷兰。
又云欲煞罗汉而煞凡夫欲杀母而煞父等皆兰。
答下意谓彼名错为误以误为错故见相反戒疏云此诸律名不足以定持犯取其事义方分错误故只疏分犯有异盖立名互尔。
即下今家取彼律事义以显则错误之互彰矣。
错犯以二境俱现错向彼说容诳得利故。
犯误约迷心故说不犯三四禅以是根本禅故一切无漏禅定从此而起。
无克凡论克者对此犯彼不犯今既不简故不论克有克如本期煞人并盗人物今非畜来差望本无心异境非犯。
余人约煞论及财约盗论。
前言即指上煞盗二戒有克成犯文。
别章戒疏中广之。
何下何以初篇但立四戒耶。
前二即淫盗也以多因贪起立一瞋起煞痴起妄是故皆由三毒而起七支故成实云先行后三中后行前七中。
内外淫属内色是情盗属外境是非情故对此以立二也瞋对煞虽通内外罪非一品故曰不等如坏生种但得提罪是也。
局一以妄对非情则吉亦非犯故但一品。
孔雀即孔雀冠婆罗门也问阿难汝世尊何故为诸比丘制增戒学。
为下是答。
问中意云戒但防非何能除贪等惑结答文可领。
后四即触八覆随。
频婆或云瓶沙此云颜色端正亦云色像殊妙此则凡圣二王同立为本。
准下盗戒问王余三不问者是略无。
王材即国中要材僧只盗飞梯是也。
二下即随国所断多少不定止如此方虽盗百千亦未至死故须问以国法也。
妄下前文王言妄语亦名不活则是治法今论不同者答王则通论妄语论则唯据大妄国民无称上人法之义故曰国不治罚又律论部别未可一致。
同下即同上本律盗戒中文也前言问王今言问大臣者亦律论不同彼论说云有一旧臣知王旧法出家为道于是世尊即问旧臣比丘也。
乃下顺既起贪则先故摄淫盗违则瞋起故有次煞贪瞋不了方复痴生故立第四又顺三毒之次第也。
弄下取例谓弄失精畜长衣小妄语皆是喜为列在篇首也。
二十年者彼论说佛成道十二年后须提出家在他国八年学道八年后还迦兰陀村是则佛成道已二十年方有还村犯戒之制。
僧只下引制之次第亦淫在初等。
冬第五半即今十月二十七日下三可以例知。
人影此说步身影为度以分早晚或云脚影通慧云是商矩法如指归中鹿杖外道佛在毗舍离比丘患久看者心厌病言若能杀我者善看者言世尊制戒不得病言为我求持刀者看病往来鹿杖外道行杀故制已上年次不同者盖部别尔。
沙下即沙弥十戒煞戒在初与僧四重中淫初有异者俗戒即五八中数也自妻以在家戒但制邪淫故。
人同方便者下三众皆是吉故又十戒对具足名少分智学未广亦名少分不可全拟大僧也戒疏云行道少分似同而别又云小学未通教非极制所禁者从俗无过。
淫下即对淫修不净观对盗修少欲知足对杀修慈悲对妄修真实也观法如别所解。
善生下凡言任运者谓自造恶方便未就后更造善时先恶有任运成犯义也然经律出相不定有立无者故引经以明之。
受斋八支斋也。
先来语是能授戒人先遮诸恶是所受戒人谓先令断恶方可受故恶若不断戒非成就何以经文自相矛楯耶答中长恶禁短善故此不发戒短恶不禁善故前说得戒各有其致非相违也。
邪胜善劣者望正起大邪心时善护则弱故也。
然论指杂心也。
四舍即作法形终二形邪见。
不遮不遮止令住也。
不悔不中道起悔往也。
种成在沙弥位时罪种子成至受戒后前事又竟则揽前因自成后果知任运之义不失矣。
信成遣信令作事成就也。
三事即杀盗妄。
无作由彼异缘成我身无作业故此约沙弥时。
教成在受具后故得三重。
不下于不善中可作四戒成根本义无记无心善性不作故非根本此约一念见前论故塞若前后起业三性则通任运边罪已成杀盗等业故障戒不起。
以善下释罪戒俱得义也。
日夜智论云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又云受一日戒法是也大戒可作十戒以十戒尚制大戒可知。
何下意云十戒等不说制他妻者五戒已制故。
梵下以淫等夷残正是梵难体今恐犯此故开犯下篇如夏中有二难听破安居去初夷即淫戒反显下杀妄亦不可也岂可杀彼诳彼而自诠己命耶以下谓怨逼之时虽开境合要无心者不犯故律中三时无乐是也。
逼烧证损他物故须犯别处。
通开如大钞持犯。
别开如释相中。
或下此第一师义本依王舍结戒今须准彼国法何钱结重论云一切国法礼义以王舍城为正故虽然且未详王舍当时用何钱是亦通漫斯为不定又下第二师义但取五数是同随国满五皆重不定钱体也。
又下第三师此师体数俱不定既随王舍满五成重今随有佛法处准国盗几至死为限。
律师即论主也彼以后义为正今家取第二为准故戒疏云初解本钱何由可晓后解随国现断入死言亦泛滥难可依承可如多论中间一解随国用钱准五为限则诤论息自八十文以十六小钱当一大钱也。
随下以十六小钱若当一大钱及用之时为约何钱以判经论无文是于持犯之行亦难知了故。
成罪下大师约理通会此谓判罪宜通摄护须急也。
三天下除北洲以无我所心故余三洲皆以此五钱断重多论云拘耶尼用牛马市买卖牛得钱钱满得罪弗婆提用衣市买其法亦尔。
鼻下若据十诵取虎残犯吉由不断望故师子残不犯多论一切鸟兽食残取者吉亦部别异尔。
今下由四分无结非人罪文故古人妄判轻重云云今师取他部为定故大钞云若有护者望护主结五分取他神庙中衣他所护物他心未舍直五犯重多论取非人物五钱已上重兰四钱已下轻兰是知若望本护二主理须结重但望非人只结兰也。
解下准上论意双结二罪若于杀父上得逆兰杀夷二罪义不虚矣。
此理实异故曰定别不同此问。
盗杀二戒第三句境想何以盗不犯杀犯耶。
答下以盗缘非罪境故言无犯杀缘有罪境故下说有吉。
不同于煞戒者以杀戒作非人想其实无非人境须结后心吉者今不处分作处分想实亦非处分境云何一向无罪耶此中一问辞近意远照映下文方晓厥旨答下处分本迷又对非罪境故一向不结作非人想不妨有心义同明自故须结吉下亦云起想当非人边有心无境是也。
问下处分本迷又属非罪境不结吉者何以掘地非地想亦是本迷复说有吉者。
又下正掘时作非生想则无罪可结后忽转作生想故结吉也。
问下正问前非人想可学吉也此问能反应前文复生下难密意在此答如文。
问意云若不从非人结者何以律云非人想兰。
答下谓转想望非人实无兰罪因转作非人想故律名为非人想兰。
四事即人非人畜生父母故善见云初有??羊在树下后欲加害以心漫缘随有父人鬼畜来替半处以心漫故亦结逆等则四事明矣并二逆一违恩养二损福田又下指涅盘三十三文善见太子幽闭父王频婆娑罗七日已父王命终太子生悔大臣恶邪谓言无罪耆婆复言大王当知如是业者罪兼二重以频婆证初果故曰煞须陀洹也。
五下彼律但结一罪亦同俱舍云煞父罗汉得一无间依止一故问如上涅盘如何通会答戒疏云谓显无间二因而成命既是一何得二罪直以逆名标此业重故言二逆其实无也广如彼疏。
若尔下打既于父比丘不犯提亦应杀尼于父无逆罪可如打故不就位显逆从恩违边结也。
一向不可杀者谓若通身变成可杀畜同上结提或变成不可杀畜但犯境强简以杀不得故但揽前杀父因不至果后境复强边结兰尔。
但下如知彼以通力变杌木作沙弥纵杀亦无罪以知变化实非情境例今暂变为畜须从本结以实非畜故又知变化故所以结夷逆也一往观文义似纯起本其远意为上论杀父是五逆数而出血破僧亦属逆位而不论法者故有此文今准戒疏应先问云三宝皆福田由损佛破僧得论逆者何故不言破法逆也。
将此下释。
如下取例也。
义下彼云菩萨道破佛法此间却尽复至他泥梨受无量罪又云破法人辈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若火劫起时复至他方大地狱中如是遍于十方地狱等则知破法罪过于五逆故不入逆数也。
犯吉显逆须犯兰何言得吉。
答下前破小法得兰是欲破除令灭故如调达是也今言吉者是一期呵毁呰骂非全除灭是故轻尔。
初下释不得重义后下释犯重义也化人畜变化人杀者得兰律中杀畜犯提取不能变化者反验可知。
一下谓圣人修道德满证真斯极除断虚伪妄倒斯尽出观陈说言必称实义无欺负起诳妄过此身证也。
二下谓圣人定前方便理观事察自然闻彼异域奇相如调部云大目连告诸比丘言我入空慧定闻伊罗婆尼象王入难陀水声诸比丘言汝入空慧定而闻音声无有是处虚称上人法得婆罗夷又诸比丘疑故问佛佛言有是定而不清净目连无犯即是定前方便中闻而目连将为定体故十诵云目连善取入定相不取出定相从三昧起闻阿修罗城中伎乐闻已疾疾入定作如是言我在定中闻乃至佛语诸比丘目连但见前事不见后事如来能见前后乃是随心思说故圣无犯。
如来下净名云有佛世尊常在三昧禅志不亏悉见诸国佛不自称说等又无量义经大庄严赞佛云意灭识亡心亦寂永断梦妄思想念故知大圣人则无想心语也。
亦下如向人说身证苦乐不妨迷妄违境而说是也。
想下凡夫想心非同圣人理解缘念之想以凡夫未断妄伪之心后违想说即结妄犯有斯别故不同圣也凡夫妄语随缘无量若用罪定名不出五位谓夷至吉也。
为二约世出世以分也。
然下示夷兰意谓对人用谋名利故重非人反此故轻其罪虽殊皆出世法。
余三即残提吉也戒疏云良以嗔谤凡情易起实无三根横构虚状以余重罪诳僧见犯欲令治殡永处众外情尤重故得僧残又以二篇所犯之罪诳僧闻见谤相既轻故得提罪戏笑不实乖越威仪情过为微故得吉罗。
广下彼云我于四果退失未得者兰是说圣而得轻也又云我无贪欲瞋恚愚痴得夷此即说凡而犯重也如是互通方达持犯。
初二即约出世对夷兰辨也。
四句一心境俱虚二心境俱实三心虚境实四境虚心实于此四中初句犯夷二三皆堕以实得道向人说及心虚违想说故第四句增上慢也由心实故开前大妄由境虚故开后得道故非犯也余下即约世法对残提吉辨也戒疏云以境虽是事通于内外加谤得残己三根为内他三根为外亦可意有见想为内见闻觉知为外皆非圣法不据前境但使心虚皆成妄语故文云彼人不清净不见彼犯虽复着实不那心虚结残可知。
若尔下古人自难且如在俗家偏心授食戒中岂可受相难知相既易知何不同妄从知结而从言了。
即结者以古人欲要偏授从言了结故将此以诘又是妄戒种类故。
答下戒疏云尼以偏私曲情公于众中越次指授以成私染故曰系他即缘中六群尼索饭与六群是也又谤白衣故曰俗也。
首下正符戒疏今义也以妄语但取言了不必从知从信。
如下亦互造义古人受偏心授食尼言了即结今不用彼受时方犯以是口造身业故自言即戒本云彼于异时若问若不问欲自清净故作是说等。
语大妄戒中着余小妄小谤覆罪三戒何不着耶据戒有五位大妄大谤戒本所列自言小妄小谤戒本不出彼文略覆罪故下文云大覆小覆虽曰大小以九十中但立一覆戒故共成余三戒也加大妄大谤方成戒疏五位今文略大谤以谤戒列自言故但问余三也坏众且约妄论若通论者二篇粗重俱名坏众故戒?云上二罪重有坏众义俱僧治罚今则反前者谓小妄等三反前坏众及僧治也。
以下三对首治罪故曰自行合云共行以非对众故通言自尔又属小妄小谤故非坏众。
如下引证坏众故着如僧覆粗在九十中非坏众故不着尼覆粗在八夷数是坏众故着故尼覆粗戒云后作是言我先知有如是罪是也。
若初二篇俱是坏众何以杀盗淫三戒及僧残中除二谤外余漏失等十一戒不着自言耶。
答下计其义意坏众既同二篇俱着但由结集之时取坏众中相隐难知者着余杀等相显易知故不着也又重者方着轻者且略如大妄重则着小妄轻故略等义可通明。
当时有者以缘有故叙于戒本中提中指小妄等戒以缘无故不叙。
如下取例以证初戒即淫戒亦应开梦但当时无故戒本阙叙文云指戒本也。
以戒本云若问若不问不问自言既约有缘问自言无缘何须叙之答中为除疑故是须双出余戒无不问自言问自言无对故不须出大有理也。
僧残中七戒即漏失摩触粗语叹身媒嫁二房因虽三毒成必贪心。
二戒即无根谤假根谤若准戒疏此二亦通三毒今据的论故曰因瞋起也。
害贤曰嫉。
二戒即破僧助破。
次下即污家恶性。
欲生即贪欲心生。
毁下举九十中戒出。
即驱出邪下成实云若实有法而生无心是名邪见若说诸法断常是名边见。
等取身见及二取也成论问曰是邪见云何生答以痴故生是也准此可摄于破僧助破以从痴心生故罗汉以无故心犯也又见思惑尽故三毒非有此中。
身口二业皆以初句为总配次文为别记。
如身者下是总配漏下是别配。
自余下是总亦有下是别且初身心成者漏则方便动转是身标心究竟属心触则从发至足名身有爱染污曰心。
九戒即二粗媒谤四违谏也。
亦下大师云如后四谏纵设不言随满便结何待口也。
意下若据意地本通诸戒。
由皆有心方说为犯虽然亦有不取心及问心义故须别配。
僧下引证别配。
互染如能教有染重所教无染轻所教有染反重能教无染反轻。
媒下此引古义若准戒疏不问利非利俱同。
犯残如白二遣人媒合众同犯以是染之爱分故。
次下即二谤以损畅是同能所俱残。
善下示不同义慈地得残能教人也尼得吉所教人也以慈地令妹尼对僧重谤故。
义下古义谓古师因上善见结有轻重故立义云不同犯也若准今师理要同犯故戒疏云作业是重未可同于外部(即指善见)四谏意云若僧未设谏教令不舍但吉初谏已教莫舍故兰。
此问因后六戒上起意云如漏失摩触若教彼已成此则结兰未成但吉如何四谏作未成便结兰者。
解下彼即漏触。
违白下示分齐戒疏又云有僧残可趣能教之人无果可趣随语违命故但偷兰。
初下谓九戒遣人为己作者同于自犯如漏失摩触于己身之类也若四谏无有遣人为己违谏故所不论据戒疏中教遣两义分于亲疏何者彼云教者离己义疏遣者向己义亲故此中虽标教遣而局就遣义以明也。
余无离前七外曰余如四谏等是也类上可思故无任运。
初五即漏失摩触粗语叹身媒嫁。
十五一辄教二至暮三讥教四与尼衣五作衣六与尼屏坐七与尼期行八与尼同舡九食尼叹食十与女期并上五戒合成十五若准本部强安坐合为一戒应于露坐上加屏与女坐亦成十五戒初后即初从非亲尼取食第四兰若受女食。
高眄视十律有高视戒彼说佛入舍卫人民于楼阁上瞻佛六群仰看言某女白黑等因制。
畜下六戒是三十中。
藏下三戒指九十中第三即学家过受草。
净水即生草上及净水中大小便戒容有损主故属盗类十律六群于菜上便利即同草制是也。
憍奢耶即丝中微者蚕绵戒是也。
博即搏比丘。
打谓瞋打比丘。
初戒即取非亲尼食戒前约因交致染属于淫类今约本缘花色饥乏掩泥故配煞类。
净草水即便利戒望杀草损虫边名杀类。
第二即俗家偏心受食。
一切即骑乘不为说法等二十一戒也已上略配纵有不尽可例而知。
不越四类婆沙云二百五十戒以类而言有四种类以罪而言有五差也。
二房下古就事法共成二持犯今师约事法边各具二持犯余十一戒但是单持犯。
罪下以止作名虽有别而僧残罪体一而无异。
各别者古说端坐不作房是止持体对僧乞法是作持体是故名体各异今师不尔持犯所生皆从法起违顺教相故有犯持故戒疏斥古云安有端坐不修为持如煞盗等随境制御识达业相方成戒行号曰止持岂可卧地我不煞生便于生境能发随戒。
此下据理既斥古义事法共论今须于此就事法上各示双持犯相文之存略故单以句法略显一作持行恐后学尚昧其旨今为引戒疏明之彼云就房事明持犯者依教不越名止持验教知量名作持出于教量名作犯不顺教故名止犯此则量其度量显其违顺止作持犯名体各别(已上就事)次据法论恐犯教制如法无违名止持从僧乞法名作持故违不乞名作犯即此违教名止犯此亦名体各别止据无违作据顺教极分明也。
识法须乞白二也识犯知犯残也。
随下释作持义。
识下结上品义二罪法犯俱识则无不学无知二罪名上品持律以根本枝条俱不犯故得法得宜作乞望从僧乞法边号作持。
各下由于法犯疑及不识故有六吉二提皆是枝条望不犯根本及法犯上有四识句无罪比上之无罪比下之罪多故名中品持律识法如上。
疑犯谓疑不乞为犯残耶兰耶不识犯谓言不乞但犯兰等。
疑法疑乞法为白二白四等不识法谓言但乞单白也下品法犯俱迷结四提十二吉合十六枝条名罪多也望乞法无违边犹名下品作持于法上作持一行既尔余法上止持并事上二持及事法上两犯皆可准而作之。
婆论下彼凡有三义一为令二众有差别故二女人烦恼深重难拘难制若与制重则罪恼众生第三如钞所引以此义故但结提也。
尼重即夷据重境为言即从腋已下膝以上反余轻境但兰二粗中尼但犯兰故曰轻也。
二房以僧多利孤游造房事数故重尼则反前故兰。
独宿僧多独宿尼制有伴设造成时应无过量多论云二人共造不独宿故人无房量纵有过者轻而不重故曰尼则不尔。
媒下除前六戒外余七僧尼同犯残也。
三性若梦礼诵是善性若梦煞生偷盗等是不善性梦青黄赤白为无记性既通善恶等性必有感报如成实梦中成业今四分言除梦中者。
答下四分约总报不受故开残成见二论据别报须受故说成业亦不相违。
五吉对五过故一恶梦二诸天不护三心不入法四不思明相五喜出精五分得五吉以梦故不犯残也僧只云梦者虚妄不实若有实者于我法中修梵行者无有解脱以不实故得尽苦际是故开梦。
道俗分者即九十中尼女屏露二坐各制故何以彼坐则分此摩触尼女而得合制。
隐师即高齐昙隐律师尝撰钞四卷依慧光学者是。
若下示结罪之便意云若约比丘摩触对道俗二女俱残论尼摩触对道俗二男俱重结罪既便故不离也。
轻重不同者尼与比丘屏坐尼犯吉与俗男屏坐得提结罪既差是故须离五衣三衣外加只支覆肩衣僧只加覆肩水浴衣为五今问尼离五衣虽别结提是同可如僧戒制坐对二女虽别结提亦同。
僧下比丘离三衣犯提是重余二衣离但得吉是轻既轻重有殊与尼对道俗二男坐无别也何以此衣戒合制彼坐戒离耶受法以僧离五衣轻重虽别然加受是同故须合也。
屏下然屏露二女分者直是事中之讥有别故如僧对尼坐居士共嫌鸳鸯为喻与女坐比丘讥嫌以对缘讥别故分尔戒疏云僧对二女昼坐有教不教别尼对二男俱无故离不同衣有圣法对法以明同故离衣不分戒。
即下二期行戒也。
俗女无者即僧无援女之义所以不合又戒疏云尼行必假多伴为除讥丑俗女但有第三无滥过故所以分之触无相续。
成重义者谓再触非大淫何能成极重再盗有续义故说成大盗。
如下引证盗续成重戒疏又一义云内外起心异故分因果别问意云房衣食药是中下所依粪乞树腐是上行所依何以四制之依不行而不犯四开之依房舍有违结残衣等有违但提耶自分房等为中下之分也。
但下释重余下释轻。
五过者一须人经营妨修道业二长己贪结坏少欲知足三处处乞觅恼人非人四专任自由不乞处分容障僧事五或自损行违其慈道有斯五过房乃结残衣等反是故但犯提。
初后即无主有主房。
答下以房相虽同而前属无主后属有主又乞法虽同无主制量有主不制量合则难分故须开也若云乞法与过量各故分者且前无主房中何以量法合制而不分耶。
答下若据各得残罪边理合须分良由皆是生死之缘故合四罪加妨难二罪成四。
又下文略戒疏具云又显过量不过量俱有不乞罪处分不处分俱有过量罪又云下若据过量不乞二戒实异今于初过量戒后便列次戒不乞文者盖结集人意尔。
如下引例如律于大煞戒末云畜生不能变形若杀波逸提明知结集人通摄其境乘前戒经家义势结也。
迦留是后犯小杀者意云妨难之处作处分法为得成不。
若下古人反诘云若妨难处得加法者何故律云有妨难不应与处分。
本下是古自释意谓乞处分者本不防于妨难但防专任之过。
故下引证既但结二吉故昔曰得成。
首下从首师来即今义故戒疏云今解不成彼又云毗尼因缘三求无过则成持也。
此戒缘者正为妨难也戒本所列还分妨难及后广解妨难逾彰故律互有不成何况俱者必有作者与正法违眼看妨难卓然而云无有妨难大可笑也故知羯磨须离七非今事不如何可加也。
而下应先难云前言二吉此岂凡心将而言下释之。
答下以房非道之本故。
余处戒疏凡有三义一妨难可待无二可避余处三不可避者容全不作今举中一义也。
受下与上三义反之一青黄三角不可待无二即身自有不可余避三若小遮不开大受未成通化故不类也文亦举中义。
问下此因前云处分先成妨难后起以法先成不坏故所以蹑前而问。
答下不同离衣以要心有期病差必违前法故有失也。
如下证处分不失。
命下证离衣须失。
若下若云离衣病差法失者亦可以法被狂狂差法失云何狂止须僧法解。
答下原其狂者得法本不由心又无期限故。
病差法在既在须解得。
难生者显不防故。
必无长过者显能防故抑又乞法本防自专之过说净正防犯长之过故不可类不称人名但云于此四方相内结作大界故不尔正牒造房比丘名故。
问意云先处分某地作房及至造时侵着不处分地望不处分地还犯不乞法罪不小犯但吉。
然下斥第二解既曰一残知无不处分罪也此约分有过越可如律文不结必若全在别地作者重结无疑多论云处分处得作余处不得今师且据分越断古成非成不云何者犹言后用再乞不须乞耶僧委以僧委知沙弥时已乞故。
具下但满分戒别尔先乞法已自成故。
互过戒疏云然此互过是两口房广长俱过是一口也俱是一业终是一残可知。
此下今师别义戒疏云今准别论双单俱得元情专谤无妄心约心唯可结一罪若兼诳谤两种心须结残提前人即被谤者互随即随顺被举戒若尼随比丘得夷僧随尼者但吉若尔何故互谤皆残又僧打尼但同下众结吉者就位尼位卑故结吉。
谤下以枉治彼废于正修故结残也戒疏云打据位卑谤约修行是也问钞中但答谤重打轻之难未审互随僧夷尼吉轻重不等何耶答戒疏云尼随有教可倚故夷僧则反前故吉。
缘起即沓婆是圣故若谤此境故可言一向入狱何故律云彼人不清净加谤犯残耶。
答下律言谤不净得残且望犯下四篇为言望未犯上篇犹名为净。
又下彼实不净想心谓净若违相谤亦经残罪。
众法下取例以证且如羯磨众法彼虽有犯今但取见闻中净得应法事此亦例然。
今下彼虽实犯心谓之净违心言秽又下应难云谤取见闻中净犯残者打亦应取见闻中净何以打破戒而同犯提耶。
将又解下答就位持破虽殊同大僧位故大集云若道俗等打破戒无戒比丘罪重出万亿佛身血何以故以能示人出要道乃至涅盘故谤则不尔恐净者枉遭治罚是故须简。
问下正立难辞。
谓所下再腾难意以显相也。
若言下是立难。
但下是覆示难意。
又复下是逆难实净反前实不净作不净反前谓是净实是人反前是非人作杌木反前作人想望此则夷残俱不结今将此逆难前云何以前实不净心谓是净结究竟残实非人心作人想煞不犯究竟耶况煞谤心境俱违何故此俱不结前分轻重如何通会心虚以谤全取心虚成犯杀则要取心境俱实是故非人人想不成究竟如下证心境虚也。
过业果就者以沓婆往昔业缘受今谤也又慈地得恶食亦先业力故起谤于沓婆也以斯义故不证彼先无过也。
答下论其举罪假以见闻而用举之即此见闻能为举本故名为根。
若下意云既非见闻乃成谤者亦应立之为谤根耶。
答下凡根以生长为义今由嗔故生谤谤用嗔为根故谤不得名根也若云谤由嗔起以嗔为根者今举由心起应可心为举根耶。
解下据理以心为举根义亦应通但由心近而根远由先有见闻方起心举故是以但取远者为根尔。
此下指谤戒必由先有嗔心后加于谤故得以嗔为根。
若以先有为根谤是无根而起应可以无根为谤根答下既曰必不因无根起谤反显须从嗔故起谤。
彼下若是举罪必因见闻故起不可同例也。
自有见而非举罪者如无善伴举必非时之类既尔亦可有见闻等根具而非举根耶。
解下若有见等根故佛制举即见等为举根若无根者圣不许谤故无根不得为谤根也故曰不相成例。
唯表下意云见闻触知四种何独表明前二耶。
答下为触就合中知离则元无有楞严云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可得谤言嗅尝彼犯耶是故无触根。
若知下辨知有通别若见闻后知此知即落在见闻收故又若触后起知无谤义故岂谤云嗅尝彼犯而知故曰准上取解。
若直下由不从见闻起故又犯非意缘知此知不成谤证境是弱故有顺顺以不逆为义由见闻不逆故即是顺义此即顺后有知何不立顺知耶答如文有知彼戒云知而妄语是也。
答下但使违内想心不论外缘虚实也律云见闻触知违想说皆是妄语故知不专外境。
是下反证谤境既非别属法尘则显知根不为能对也。
通五尘者如见女人出入林舍生疑或隔壁闻与女人语生疑或闻比丘体有女人妆粉气或比丘边得食有不净酒肉等味或闇中取与疑触女手因此五事不分明故名疑根此亦反证上谤境不收法尘义可明矣。
又下谓闻根及闻上生疑具通四重故曰各有四事。
但下除见根外独说见疑故言但也。
以下谓盗相微隐非见疑所了故戒疏云盗非见疑了文中亦不说是也若约见根则通盗兼前淫煞成三故曰见根唯三等。
若下意谓若见根不通妄者何故小谤中云见根者或见与淫女粗恶语或见自叹誉等此则见根通语何云不得言见妄语耶。
此下是释。
问下此中连问三事一问何以但说从见闻后生疑二问何不说从见疑后生闻三问何不从闻疑后生见耶。
答中亦有三从。
虽同下答初问然闻本下答次问又见下答后问律云者指谤戒中文本有望彼先见是本有因见故说由说故闻故得从闻说见也生则不尔所谓从根后起属生。
又闻下如从彼闻说色香味触等故得从闻说见又不下上若许从闻说见何以不得从见说闻耶。
见下是释意谓见是局色境不同于闻说通诸尘。
又下声尘正属闻色等五尘不得并起如前即闻本对于声见疑非是声等不同谤初篇得残二篇得提。
枉灭枉曲灭摈也。
护心义一者俱属戒分故见论云夷残是戒下是威仪坏众一坏清众二坏众法戒疏云贩于众法过是不轻又云下三篇非坏众反显上二坏众不殊。
谤得三者即谤夷之残谤残之提下三之吉也。
得二者覆上二得提下三得吉何不同耶又毁呰疑恼不受谏戒亦通上下篇聚而同结提者。
解下恐受枉治损彼是重故分三罪覆但坏众损彼是轻故但二罪泛恼不专对犯也戒疏云如骂车木师可是对犯也。
逆谓二逆即出血破僧三杀已在前收故疏亦云次明二逆十三难是也。
净人即所谤是净境故得残望僧虚解复得提罪。
然下若于十三难中实有则无覆说过以带难不发戒非比丘故。
问下何以覆他过重得提自覆过轻但吉者有本目于本戒也戒疏云覆他有本重制令露以戒自净故自覆本坏不须重制也。
自说上应先问云自说何吉说他何提。
将自下答。
若下引律再诘。
答文可领。
理行二教者如舍八正学余道是于理倚傍也说五邪乱四依是于行倚傍也又四戒各有倚傍如破僧则傍四依八正助破则倚有善斯从摈谤则滥同犯已诲拒谏则无德不须前九既无此滥故不立谏也。
二戒即破僧及助破意谓何以破中立二余污家等但立一者。
余二即污家恶性。
利吒即九十中利吒说欲不障道违谏亦是于理教有违应用犯残耶。
傍倚相滥如向所解。
前二正破助破也后二污家恶性也但破羯磨令僧不和故不同前二羯磨法轮俱破故又非下说污家有驱不驱之别故。
恃己下说恶性恃己陵物便言佛是我家佛法是我家法等。
理教有违者倚傍淫欲即是道义而不达大乘淫欲性空而妄言不障还是有违又但口说欲而实未犯根本夷也此一科义今家所取。
若下意云若约随事重轻以分者调达可重四伴应轻何同是残又尼虽有二破据理称佛非因但是破之方便事义是轻何亦犯残。
又屏处违一人谏者但犯提以所谏通七聚何故不分事之轻重而同犯提耶以此推之不约谏事有轻重也。
如破僧下五法即尽寿乞食粪衣露坐等五。
初句者破僧犍度中凡有四句初句云若比丘非法言法坚持此法破和合僧彼自知非法想破便作非法想说乃至如此破者一切泥犁中受苦。
(此句心虚故重)第四心实轻者彼第四句云若比丘非法说法坚持此事破和合僧彼法想破法想说乃至此人不堕地狱(证心实也)此破僧既论心有虚实得罪轻重反验僧别两谏俱有虚实同分轻重但由僧谏违命是重故罪非轻。
不可下二句牒上义也。
若尔下正斥。
如下彼论具云利吒比丘先是外道弟子邪师遣入佛法中倒乱其人聪明利根不经多时通达三藏即便倒说云行障道法不能障道准此既曰利根遣入则心虚矣。
逆与说欲言破僧是逆故而与说不障道亦不同尔。
初解即约滥轻重解。
不同即残提一例合俱犯残。
以下释成轻重义。
经中即略戒经。
戒本即广戒本。
答下以略戒初制故曰因时言与广本虽似有违考其旨趣同归于善也以彼谏我非我以略教止之斯亦善也彼若谏我是我用广教成之斯亦善也。
但以下会通广略也彼论凡有六种不同一前人有爱憎二钝根无智三若少闻见四若为利养名闻五为现法乐但欲自摄六若为新出家者爱恋妻子(钞阙后二故曰等也)已上六种宜用略教。
若为下次第反上慈心反第一利根反第二广闻反第三利他具云若利安众生阐扬佛法反第四文亦略后二故又言等今足云若欲以化益使天下同己反第五若久染佛法力能兼人反第六如是六种则宜用广。
律下即瞻波说戒时比丘盗金莲叶于腋下乃至目连驱出佛言待其自言是也既尔何以戒本云强与波利婆沙者。
答下钞云僧残不尔罪是有余虽先无心得强法盖邻重罪速令净也。
而下前言不得强逼者为说戒众法心和事同有罪即忏停废说戒若自言发露已即堪预听说意推问随轻重治故大钞云若有犯过依过陈之为逼说戒后如法忏便依次为说是也。
中卷即忏法中。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卷第三
卍新纂续藏经第 44 册 No. 0748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卷第四
天台沙门释 允堪 述
四法即下犯举言治也。
一下释四法义单三中犯一也并二或三齐犯也。
俗女即住信优婆夷未暗罪相故泛举也故戒本云于三法中一一法说若波罗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是也。
此中下次第斥上四不定义。
犯下斥第一何名戒本意云犯既不定何以名为戒本。
又下斥第二纵俗女举罪不定意亦何失自若非过亦非戒之所防列之何为。
其下斥第三治下斥第四若约三法可言不定如随审一法行治此即是定何言治不定以此论之前立四法故非正义。
但下立今故戒疏引十律云可信女人不知犯不知起不知名字但云我见女人来去坐立比丘亦尔不见作淫相等不决定故名不定也。
如法下古谓如法自言以能治行为体非法自言以所防罪为体戒疏又引一师云屏录三罪露收两罪此即是罪体(今钞阙此在下科明)此下释异意云此举自言是叙己罪之法。
七灭中自言显不妄治之法。
非下释上非法自言。
答下示不定义由立屏露二处及三二罪相故可说言不定若废一立一则成定义。
今指下正答上问若据不定通该诸聚今且指屏三露二为所防耶钞中不答尼无不定者如下僧尼有无中自明。
举处即屏露二处。
十利即摄取于僧乃至令法久住。
无别因者意谓此若先制者诸戒皆可尔以不别假因缘而起故余如文。
毗?下彼先问云如何此戒作不定说。
此是下释又应先问云何以独说屏三等戒耶。
将而此下释。
今下即非法自言也如犯夷言残等斯成不定治人即是坐比丘也。
治罪屏三露二也何以须治取能犯自言及所犯罪而不即定其轻重者。
答下由生他疑始彰不定若定轻重不定安在是故不辨轻重抑又但取住信所说不取自言。
直尔制者容非住信女妄致疑说事不可息故。
昔下古谓不定属第二犯以戒本列治故据理应无最初五篇戒末既无列治则罪属最初不犯也。
若云罪属第二以前摩触已制故前戒可言最初今于三法中已属广后行得复有最初耶以不定中诃云最初犯戒。
答下据其广后再犯理非最初今约前对略制广故言初此对别广立总广故又言初也。
若云不定是总广五篇属别广制总以补别者应知不定在后制耶婆论彼亦无定指之文蹑影响以难故彼初不定中云此与女人屏处坐戒或已结戒未结戒。
既曰未结则此不定应在前耶。
答下还约五篇为别广谓随事别别而制所出犯相分位颁列旨趣易见故不在明今出不定对上别广境事有难者故立屏露二处收三二罪相乃为总广以补之若然五篇为别广之初不定为总广之初故曰各也。
善见下证最初不犯也以所宗四分云最初能宗论文亦言最初故彼论云无罪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等不犯婆私婆夷梵音讹转如唐正翻云邬波私迦此云清信女也。
答下虽出婆私治法之言非谓即治立此之式以治后犯也。
说戒下戒序通括诸篇今序中问净时二不定为犯默妄不犯耶。
不问即无一句似答意云序中不显指其事问净即无默妄设有默妄随下篇中可说有也。
此即下似难若云无者即成别犯云何上言属总广又序中总问下篇若说无默妄者不应彰总问之称故知已上古解未为然也。
五下谓五篇实犯得名最初不犯者为对重犯以彰因目也故戒疏云五犯初者对犯得名是也非同古人对略得初。
此下今不定得初者由前未制举疑致有罪相故开最初非同古人对别广以得初生疑下应先难云疑既是一何以二戒之末各开最初将钞答之。
七五罪即七聚五聚罪也戒疏云缘通七聚是也若据不定罪体婆私举疑边但结吉尔凡下约处则屏露有殊约犯则七五通摄今于七五罪中但举三二者约受染气分外涉讥疑是极故列于戒本非谓不该余聚外有者离三二之外通余七五也又戒序中总问为止二三有默妄为通七五俱有隐默罪耶答下若于三二或七五俱曾有犯至问净时随有隐者即结默妄脱无非咎以无问净缘可违犯故问下若云除犯外无问缘可违者且如七药殄四诤不必尽用七药如觅诤起时有以现前罪处所二种药灭余药设不用时应非过尔今至三问何通犯默妄答下比丘既以七药通问能秉合用何药殄此之诤而能秉僧反不推寻用药是故通结不定不尔总处问别犯故有无默妄此下指此不定约处举罪问于能犯之者故曰别人下七灭中是举七药问正断之众故曰僧也彼下如此不定中有自言罪处所现前三药故何以独问罪不问药下七灭中亦有能犯自言罪及明观正断不善除殄罪何但问药不问罪耶答下谓七灭中因前比丘推举罪相了不可得因而生诤妙在能秉用药除殄故下设问正在问药今此不定圣女举过情非乖逆即非有诤何用问药正在问罪也。
下七毗尼等又申一义通凡下彼既通于凡圣虽在圣无诤于凡则有诤犯者则有罪觅者则有诤若单问罪则不收诤单问诤则不收罪故曰互也具足应云若单问罪单问诤互不相收若又双问罪诤但备俱有者则不收互有者以此既俱有所妨故但问药推能治者致与不定义有同异。
此下意云此治所犯罪及能犯人与下七灭中治为有何义不同耶道俗疑心者道即出家五众俗则在家二众若不治能犯自言则容生七众疑心为犯不犯待彼自言不实方依圣女所说治是故治取罪及人则息彼疑也若灭诤中正为息诤非正在治人罪也若尔下云自言岂非治人罪耶答彼之自言正为息诤故戒疏云有过在怀宜须忏荡罪相难识各议纷纶遂生于诤故用自言等药而灭之罪处所即觅罪相也以依住信优婆夷语治取罪相故。
三五现前者三谓一法二毗尼三人也五者一法二毗尼三人四僧五界也以余六种毗尼治殄罪诤则局及论现前一种则通故曰此二要须三五也以体非过去名曰现前如不定中自言及能治人即人现前也以法毗尼判犯悔灭即法现前毗尼现前余五可思何下推有无所以何以此不定中但有三毗尼而阙余四者忆下伸所以如慈地以淫事谤沓婆诸比丘数问不止佛令作忆念于僧乞白四证明前人分明忆念不曾犯重等不痴如难提得痴狂多犯众罪后得心时比丘诘问不止佛令乞曰四证不痴时不犯此皆对于清人随逐彼诤而设此二今不定中又非清人复是圣举何须此治多人语即多觅罪相以法非法语人同集一处令五德行筹取多人语灭今圣女举非辨邪正也。
此从下释无第四草覆者舍卫比丘共诤经年不息佛令二众相对共忏如草掩泥彼此和合也今既圣举非轻重纷诤何须对悔未即灭罪者要自言已随轻重治罪方灭故又因今自言后不起诤远有灭义故通名毗尼也。
若下七毗尼中自言不惟引罪忏灭复专息灭犯诤故名别毗尼也上三即夷残提下三即提提舍突吉也如觅罪相中象力论义不如前后相违即妄语提又草覆中云除重罪余罪共长老忏则通余轻罪又应知上不定虽举前三亦通。
收下二以通该六聚故下虽举后三亦收前二如自言中驱盗莲叶者即盗戒收忆念中谤沓婆犯则淫戒收是则收夷残可知也则彼此互通五篇也不当宗者凡论药以除病故今诤病既无何须立药故非此所宗七灭不尔正殄诤病是所宗也如下自言药殄犯诤病是也此下又此中虽有现前且非灭罪及殄诤但治取犯人罪相伏首以息外人疑谤之心尔故得通名毗尼七灭中现前不尔所谓随对四诤及余六药治人灭罪息诤各有异故别名毗尼故下文云名有总别体殊通塞毗尼之名是总以有收摄义故若论现前名等是别以名各不相收故然现前是体通用通故名总余六不独行要假现前方得灭诤即是用通余六六自相望六六常别如忆念现前非不痴现前故知是别通别既分不可立一故前后异尔别章观下灭诤中亦指别章实由灭诤法难或别条之惜乎斯文无得采摭。
僧所以有不定尼所以无者谓僧有屏露三二罪异可言不定尼则屏但有二以尼摩触亦犯夷故三中除残成二既有二则可说屏有不定露则唯提无二可对故不可立是以尼无若云露但收一故无不定且如前文云就处总制岂止乎一二戒耶既约处通摄何以局论露一而定尼无此师意云佛制举罪本要僧尼两众迭相鉴察紏举又须见闻等根并同无滥方可举之贵乎相检令行净也今为尼有八敬在身不可举僧故僧离同徒比丘之外取在家女替尼举处举虽有实如前举不定中云俗女举罪不识罪名故名不定所以僧有也尼若有犯不惟本众任僧诃举不须俗界类上替处又僧识犯故非举不定是故尼无由无第三谓屏露二处因无第三人是以僧犯今尼既有伴即第三人不招外讥是以无也若云尼有伴无犯者单提中应无与男屏露二坐戒耶驱摈女属于夫今与僧坐容被夫摈故夫则反是义非妇摈故戒疏云夫无属妇之义过微不结是也。
不由下戒疏云以对舍财罪犹未舍而得舍名若不尔者翻成九十亦名舍也三下应先问云三十九十文别舍异何以合为第三篇将钞答之谓虽文别舍异至于舍罪罪体乃均悔时三说不分前重后轻义皆齐等故得合之次及于易者即九十因财舍忏在别但断后犯即成洗海作法是易故次说之属己简他物体现简境谢归主简永舍古师意约具此三义方入三十今师不尔广如后解。
因下合上数也脱脚高床者他亦犯二敷两戒全护僧物皆阙初缘又脱脚等舍还非用故阙第三财下谓衣财中有真实净施不问辄用。
食下即过三钵受食及自手与外道食入下释外道食以入他手即属彼故他物释真实净以物在净主处作他物取故共下释上过三钵以戒本云持至寺内应分与余比丘食故此三皆阙属己缘也。
生姜指三十中贩卖戒难陀以生姜易食故制舍应可说言味通云何局舍耶不合同食者以贩易不净故多云设与僧作食及四方僧房一切不得住中持戒比丘不应受用以此文证何味通之有乎叹下即食尼叹食施一食展转食别众食足食劝足食非时食残宿食不受食索美食过四月受药请饮酒覆下即覆屋过三节着白色新衣兜罗贮床褥骨牙角作针筒过量尼师坛覆疮衣雨浴衣等取第八佛衣等量皆舍已若还不得用也故阙第三亦须分别者如强敷卧具律云草敷叶敷亦犯岂是所畜之物与非亲尼衣与竟即属彼物又与非亲尼作衣捉遗落宝俱是彼物是故三缘通阙则不在辨。
若尔下若云说净属净主应可三十戒中尽无说净戒耶何以长衣药钵等制说净乎。
答下即使非亲尼浣染打故衣聚落离衣兰若离衣过前求雨浴衣此四戒是受持故不须说净若长衣月望畜长钵七日药过限此四由限内不说故犯舍反显真实净因说属主故在堕收以戒本云净施比丘乃至不问主辄着者波逸提五敷即蚕绵二毛减六年不揲坐具也十律中命为敷具如不揲中云作新敷坐具用故敷具坏色等是也担下即自持羊毛过限及使非亲尼擗毛并自乞缕使非亲织合上五敷共八戒若已作成即其过已生不称净法故非说限若又未成不应尺量则不假说自下离前十六戒外余诸戒也如取非亲尼衣等皆由领受生过体既有过不应净法故不合说夺下即先与比丘衣后夺此衣若先受持与竟则失受法或是本说净衣与竟净法亦失后夺入手即犯故亦非说自下如贸宝贩卖等体秽非说可知。
问下如白色新衣纵舍后还时阙第三舍还用得是故在堕者且如白毛卧具亦可同然何制入舍答下谓白毛卧具本制参作今造作违制生过故制不用罚令入舍后若还时不染得用是舍还用得白色新衣不尔舍还不染不可用之既阙第三所以入堕高下立九十中不舍义若尔下蹑上引难针筒打破相同绵衣何以针筒不舍蚕衣制舍耶答如文又解此亦古人也戒疏云有人言三义难具未可全依等可听下以戒本云展转取最下钵与之令持余下僧只云若钵大贵应卖取十钵九者入僧厨下者还主乃知入厨则阙第三舍还用得七日下律有三判谓若过七日与守园人第七日药舍与余比丘食若未满七日还彼比丘用涂足然灯戒疏又云展转至十四日舍者皆入园人十二日舍者犹兼三用既曰园人何名还用故知用则有??又下凡有四句初不定与前人决定取犯舍二不定与不定取犯吉三决定与不定取四取与俱决定此二夺者犯重是知决与则失净不定与则不失何通言失净耶真实下若云真实属净主故阙初缘者应可净主亡判入僧耶以非属己故如何十诵云施主亡者物不入僧以财属他别人假名施也若尔应非阙初缘矣。
又五下僧只云细揲经纬穿杂者一切舍堕受用得越体既不如岂宜还用律云涂埵其义自明此则阙第三缘也又体是非法财在生过亦阙第二何制舍耶戒本下若云受持故制舍戒本何不除不受持者如长衣非受何制舍之二毛即担毛擗毛戒本下意谓若此八不合说者八戒下开文应有开除说净之言律既不立何约不合说故在舍耶已上牒斥前立三具未可为允。
犹下如长衣戒因开畜长贪于俗利坏道功德财所取外物失于方法二下谓比丘积贮与俗无别则妨于道业招俗讥谤也以斯二义故制舍也九十反此不具故非舍也造作如佛衣等量是也离宿下戒疏云二离虽非贪畜轻慢圣教违宿失法制其舍忏反净令持令言令说即再令加说受持也。
一人言物属一人所有者则决舍可知以于此物目为主故四下由物无局通拟一化但得受用不得属己故非犯矣同活下恐人谓言同活亦应同犯故列此五示其各结此戒下示别犯所以也余四即一月等四长若受下以属己故不同犯十八者于三十中离前五七戒外余有十八戒在寻戒本可见若下如二人同友一为彼作彼不知故非是同犯如下引过知足戒示之如行者被夺居士闻而怀施乃过知足受虽曰同活在者不知行者之过岂以同活其财而同犯耶今下释同犯义要须同道行同时失同运计过受方曰同犯上言十八戒今且举一戒以释余十七戒例解不难故曰余者易知约下料简僧同犯之戒有此七也钞列可知已上且顺古义据戒疏接前文后复云有人言何须云云如许多述终未穷本今以一义即定纲宗若不叙昔言则不钦后说何者三十之中有受持者则不同犯余非受持同心同犯异心异犯如使尼浣有心使浣便犯先本无心尼辄自浣佛不制犯可以例知(已上疏文)。
十七戒谓长衣离衣月望乞衣过知足增衣价劝二家增持毛贸宝贩卖长钵乞钵七日药雨衣急施兰若离衣回僧物。
不善无作者即恶无作也又初教是不善性彼依语作成时此于善不善无记三性中任运而起故戒疏云教人为己作事成时假彼身业异缘无作成我口业三性之中任运成犯大钞亦属助缘无作。
织师等者等取使人取尼衣一戒共成十三据戒疏中分其所出谓律有五敷夺衣受宝七戒僧只使人取尼衣。
浣故衣擗毛过限索乞缕驱织五戒多云赞织一戒如是共成十三但是使人为己并犯本罪不同前十七戒教但犯吉戒疏云教人为己未必称心但得小罪自余离前四戒外也检戒本可见各使为一者三中趣使为一皆提非浣竟使打得提故婆下引证若使下意谓使浣不净复令浣乃至打未熟复令打皆但犯吉浣下反证浣竟令染其相宛别尚不重犯岂况浣竟复浣而得重犯乎善下彼云若浣竟比丘言未净重使尼浣比丘萨耆吉罗既但结吉义非重也诸下十诵云若犯舍衣与浣犯小罪是也云云者说文曰云者云也言之在口如云润物今谓文下尚有如云之义也。
如上即舍财心罪也。
是坏即斩坏此则不须对道俗二境舍故曰对境无也其对僧下即余二十七戒则对道舍通局分二乞钵一戒要本住处又在僧中行钵等法违则不成余二十六处通彼此人含僧别别则一二三中皆可舍也故大钞中三人二人舍衣云众多比丘舍罪问边人为异一人舍还直对而已若论除罪无问边人事如常说故曰可解全坏全舍如长衣等是坏舍如绵褥戒是戒疏云坏舍永息害故全舍有事益故无遮或自然作法本住异住大界戒场等如对僧要须作法由秉法故对众多人等通于二界乞钵要在本住又在大界余通彼此场界俱得第四下文倒合云第四集众畜易宝二戒不集故戒疏云四集众不同三戒不集对俗自坏校之可见又今云二戒则隐略蚕绵以蚕绵自坏例在不集也转还谓众难集舍者远行开展转羯磨屏处付还变体如宝与俗清净当受三下如乞钵入僧厨取下钵还罚令持也。
四下如七日药中三判可见五下如长衣等是也。
多者下钞文束略准彼律有两节一云若多设得同心净人者应语言我以如是因缘不应取是物汝应取乃至若净当受二云若不得同心净人应用作四方僧卧具净人下宜加或字则显成两义要下彼云是比丘应入僧中言诸大德我种种卖买得波逸提我今发露悔过等余诸舍并同当律。
僧差者彼云僧应白二差一比丘作弃金银及钱人差已彼比丘应弃着坈火水旷野中不应记处常住用即入常住常住中大钞云寺舍众具等以体通十方不可分用是也彼律云应舍与僧不得舍与余人僧以敷地若敷绳床及卧床上除舍褥比丘余一切僧随次坐卧舍药入僧者彼云若一日得受二日至七日更得受留至八日明相出时皆犯舍堕应白舍与僧余二即乞钵舍与余戒舍亦同四分如彼乞钵僧中取最下钵与之是也若长衣钵但言乃至十日若过尼萨耆既别无余舍则理同四分。
一舍后许还主也无尽物即无尽财谓展转母子相生无尽两京记云寺有无尽藏今谓长生财是也谓下释上入无尽财者即畜贸宝戒是若下即舍于无尽财中复生息者故彼律云于此不尽物中若生利息得作房舍中衣但不得分用等憍奢耶亦云高世耶译云野蚕绵五分云憍奢耶者蚕所作绵向慊向匡谬正俗云今之向字六书自是北牖耳诗云塞向墐户是也着用检彼律作受用然受用则通好者如前彼律有十种毛前四种毛正得作地敷向慊等故曰如前后六种毛僧得用不得衬身故曰如后余三即乞钵入厨药入道俗余舍听还主一同本部重犯如舍已还时再犯曰重如宝舍已非清净来离衣舍已复离是也。
二十七戒是对僧舍身其中四戒当日听还不同五长有相染过七日下如初日得药乃至第七日亦得至八日明现初日药有染下六日成犯义虽尔及至舍后律有三判若过七日药苏油涂向等第七日与余比丘未满七日还得涂足然灯既属外资故开即日四戒即长衣月望长钵急施此四通于相染由贪畜相续故制经宿还余下二十七中离前四五戒外曰余也即尼衣须乞等戒是也以非贪贮故不经夜二十三离蚕绵二宝三戒外余二十七戒中除五长中四戒有相染药无染义故戒疏云今以四戒历就相染是也。
长月过即畜长月望急施过后此五长中举三戒也药钵即日还者示不相染也离六外余要经宿还如取尼衣前虽别犯及舍财已通是长净还财之时以长未宿染心还起于新舍衣更复相染故令经宿共长同还乞钵以同类相染故与长钵俱还广下即忏舍堕中悔于别众者今古解释凡有四义前二如戒疏此当第三师义彼依律文绵衣二宝舍不对僧故文中不明僧悔所以对别不集舍罪自成余戒既舍财于僧悔罪亦僧也今师不尔故戒疏云今解三十之戒缘财故犯故抽前者舍悔难故岂可财难对僧除罪则别随有所犯舍财如律舍罪必僧纵是一人界非别众一人僧也如律本中三戒不列者但由财是别舍乘不明悔非谓别除四分无文(已上疏文)。
舍心者谓舍堕之中断畜为本忏罪甚易清心者难大钞云今明舍心正除罪因若取通理要断后畜为先故文中由决舍与他是也若有下律云若大众多难集彼比丘有因缘事欲远行僧即应还彼衣彼得衣已屏处付之须作展转羯磨云僧今持是衣与某甲比丘某甲当还某甲白如是自下离五长外余戒本以受取违法不由经涉多曰续畜之过但舍竟开当座还则非染矣婆多下彼论凡有六句钞中用心断收论后四句由心断故即日后日向暮多日得衣皆无染也又以心未断收论前二句谓舍悔已畜心未断更受异衣乃至一月得所求衣及意外衣皆染犯舍故曰皆不得受以此义证舍心为要唯除下药虽属于五长然资义有别制不服用则心断矣即日得还不染异药作法即限内说净以佛令净施故今依教奉说名作持羯磨即身病衣重开作法离。
又减六年中四分开白二僧只若身不羸廋颜色不恶白羯磨和一一不成净生望说付时净法则生后易净来如法当受目此名作反此曰止问净即三问清净既同是堕何分二处别别问耶前下是释别众以舍财对僧理须尽集九十反此故非别众如忏单堕云请一知律比丘堪解罪者又云三十舍忏须问边人九十单堕但对即得约此义异故随处问。
离下文倒合云六夜离衣浴衣既开常用则无时限非制所及故又尼是女弱兰若不行故无六夜离犯僧不制下戒疏凡有二义一僧是多利故开十日拟于积散二僧不制伴开日觅净今钞引后义若下若约有伴故钵但一夜者衣亦可尔不应同僧制限十日答下钵一成后无再成义是故初成即说衣则不尔财虽是成作衣未成故限十日斟量受施抑又一日容作不就故例开十日答下据尼开十日者但受三衣人也若约畜长尼理在一日而下是再难意云若尔何以同开十日一下是答如病开粥不病亦开类知尼吉僧提者五敷营乞构造全稀下取上衣怀惧益甚担毛羞愧浣擗使尊义皆非分故与僧反例皆吉尔亦可下上约受具后数满十日今约接前沙弥位中共满即犯。
失口受者沙弥大僧位别故失自余即余十五戒也。
要须下如教人为我畜宝必须更自作领受也。
三下言三十中何以将长衣一戒在先据何义耶下约今古三义解释如律下据律但云若舍堕衣不舍更贸余衣一尼萨耆一突吉罗古人妄解上一尼萨耆是犯贩卖外复于新衣上畜心染犯约此证有重犯义若存下古人意云若存上贩卖有长染义理须贩财入手即加说净不然应作三衣方免长过若贩下反例也既说有染须说净加受方开答下古人欲救上义又妄释云犯小罪为不应以律凡结小罪云不应之吉非谓说净不得为不应也二罪正取尼衣是一此衣复被先长所染又结长罪成二傍通下文中例略傍染坚染字前下释竖通义及下释竖染义已上傍竖两位义虽有异莫不皆由长为能染故以长戒为首。
若下谓若许贩财入手加说净受持者贩药入手加受亦应成耶答下贩财本有过今能加说则断贪之要故开成药受长贪反此非例。
又解今师取此义故戒疏中此文作今解是也又下复引上衣法中文证既云尼萨耆衣不应说净作三衣明知贩博不开说净既尔即无长过长过既无安容长染是则傍染等义于焉失矣若尔何以长戒居先将钞但以下释答下此又古德转计与内众及遣人则无贩罪可说有染反此与俗则犯博非染以体不净故此则渐变今义岂不斥上五象边交贸等有染既先财已去何有染新衣耶引下彼云若先应量舍堕物更贸得衣财即作二衣此衣不忏忏先提罪(准此后衣无染)故曰无如此义纵下斥上遣人二众边贸有染义亦不然若云贩财无染者律云贸余衣一尼萨耆其过何所属耶昔解非者古约一尼萨耆是重染者实非义也今下伸正义谓上律结一尼萨耆者是前衣堕罪故曰财去罪也一吉罗者谓不忏辄贸违佛语故及舍还衣者因贩故须舍由舍故僧还还竟长染此义无失故傍染亦通矣若尔何得斥古立傍染义答但斥古后博新衣上便有长染之失非谓谤染全无故戒疏云前义亦有但为旧立通相少乖律文今故正之颇同而别是也。
若下如约贩财无长染何以长衣听加受贩卖不通者何耶有下是释言长衣者对有三衣故得长名反此无衣即充正摄又断于续贪畜贮之过故贩博下反上非对体又是秽约斯义故不可受持加说也若下贩财有过加受不成者亦可过量三衣及房加受并作处分法应不成耶举体举全体也若房衣过量非全体矣以量内无犯量外方结故曰外有过等十九举中品大衣要须长五广三三长一短作为如法今增条量又作四长一短则竖条横堤俱过全体是犯何成受耶答下文略可截续义。
若下若约是佛制故开成者白色三衣色虽不如体相是佛制故准上亦应开受耶。
答下条叶双增俗则难晚白色相显谤乃易生故又非并。
婆下因上受义相仍以明欲生下难故若许指作免犯长者何以月望依戒中约未成衣名犯长者答下彼约但三衣比丘有故受持衣在须成衣方免此许指作据失衣全无者为言五戒即受功德衣开五戒之利谓畜长财离衣宿背请别众食食前食后至他家。
若下双伸难意若云德衣先开受者何得云为长衣等开受则知长已制故若又长等在先者戒本则无迦絺缘何得预言迦絺那衣已出进退大难如何通会广如彼者据五分有三缘初云因六群犯制畜一宿过则犯罪次因那律得衣恐犯一日不成又因夏末持衣疲顿乃开五事更开第二若衣已竟舍迦絺那畜过一宿者犯(此证迦絺在后)后因阿难非时得衣复开十日已上三缘中四分止存前后二缘阙中间舍迦絺缘致令定其先后实难解了。
三戒即长离月望余诸戒中所以不开者答文可领三旬即持毛过三由旬可非属己破第一义何恼施主破第二义此亦具上二义何不同开迦絺耶若言上文略答辞准戒疏答云彼由作用自损妨道故呵制之若言下复难也戒疏却阙此难但有释辞盖彼此互有隐显尔发挥中亦为点之余则不尔者反显五敷三旬等戒讥呵多故不开。
三食即背请别众食食前后至他家也以受德衣正开此三彼戒本不着衣已竟迦衣已出何耶不假余缘者言不假病施衣道行等缘开也所以长等戒本得看迦衣余食等三自有病等开缘是故不着也作衣时为时内方开若然则摄迦絺矣急施者亦同上要在时内万开故戒本云若有急施衣应受乃至衣时应畜反此若非急施衣七月十五日受不得后开数满十日便犯。
七尺二寸者计一肘长一尺八寸弱四肘故成此数善见下彼前后二文后约补衣极小为为言但使尺六八寸须说减此不须前文约所畜十种衣边但使长二磔手广一磔手应说净若不说过十日犯舍堕母论下今家取此谓如来指面阔二寸计周尺则广八寸长一尺六寸比唐尺则广六寸六分强长一尺三寸二分也若限内者文不出相如多论云不应量财得须说之不说过限则吉罗极至十言极限至十日也不缓不急者言得其中也又筹量布施缝治作衣及说净皆不失所也四分下彼云阿难从人得贵价粪扫衣欲奉大迦叶迦叶不在乃至白佛佛问阿难迦叶何时当还阿难白佛却后十日当还世尊以此因缘听畜长齐十日当时言一月还应佛亦开也不下示四分不定量文宜在前科末。
答下无心人即颠狂等故多论云求持戒多闻有德者而作除恶邪乃至聋盲哑瞎颠狂心等皆不如法更无受净者谓衣但有说净防长之过本不须从净人受及作净也是以同类即成药则具有三过是故先须从人受无人下至从畜边受及作净了方堪对同类加法是以通于道俗等首解下释上善见未忏得着者三衣可尔以是制服故余长反此未可通用衣蓄长犯提着但得吉非时食等但食即提畜得吉罪未知何义罪皆相反答下以衣听说净为防长故今反不说便属违制抑又体在过存是故畜结堕罪辄着非制故但轻吉戒疏云衣有净法不施长贪故随着非制故但是轻食下律制残宿不受等本非听畜及制说净也说净既无违说之过又非有也抑又体非久存畜心则薄故但结吉食则无尽者以饥渴数起食啖相续则无匮矣故制清净授受食方无患反此违制故须结堕戒疏云食中非制无违畜轻制不许服故违得重是也畜食义通者以体通十方故问下阙答辞今试通之七药贵重说净离着反违圣教过期不说所以制重食不净轻者律中约不净残宿盐食吉罗以味非厚故白衣不尔体相同俗外招讥毁故着重畜非外露所以但轻。
实有谓无者言舍财时容有遗忘据财实有意谓己无故律有忘见本物之义是也此若开成舍者有比丘无想亦应成耶答下衣虽不尽集以是非情不障碍作法故又下大钞云若还衣已说净讫忽见忘物前舍说净二法两成后所忘者更将舍堕若还财未说而见忘物并即相染故知不集舍法自成后更说净复无相染余文可解白四白二示部别也不越直付展转二法。
非和能决者言非假和合方能决了以自为主故又下应先问云受忏和僧何但单白还衣又作白二者将钞答之意云受忏之主虽在一人且非正灭罪者今受彼忏事须审众和忍故但一白问僧即得衣若舍僧物通众摄众难和忍故至白二大钞云单白事或轻小等一说告僧便成法事白二由事参涉义须通和一白牒事告知一羯磨量处可不便办前务十日彼论作十夜大师顺本宗称日故不言夜。
本界内者随衣在处本界内分不须索来也又下即索来赏劳也由本是一衣故律师者论中自指也以此问出多论故问论虽以后义为定未审今师所取如何答二师俱可取之若但重缝可依初师若曾却刺宜凭后解故事钞云重缝三衣不以针刺着者不入看病人若先已刺着有缘分持衣主死亦合赏之是知论中不约缝刺以定问下如五分云世尊往南方从山下过见水田善作畦畔念云诸比丘应像此作衣乃问阿难见此田畦不比丘宜依此作衣阿难乃教诸比丘作竟白佛佛所赞言我才少说便能广解以此文证教前应无三衣耶粪扫者此乃世人所弃无复任用义同粪扫加以百纳所成则无割截条堤等相如迦叶所被之服是也无如法者容多失度也故业疏云始于仙苑度五比丘善来之唱三衣被体何有重制者但由圣制法衣年岁已久随缘运造章服不同教网创弘多从道务至于仪服盖非本致由使诸滥次第生焉是故如来示相令作非前无也无摈即不见摈等取恶邪不舍摈也。
狂乱即狂心乱心文略病坏心人解摈对上二摈本心对狂等三人还本处对上天宫单越以前二有法在身中三无心非罪下二中天上触物自然单越物皆无主又二处兼无比丘戒法净施法所以不犯要须还本处数日满也更得十日者谓前虽畜三五等日由中间缘隔从解摈日后次第更得十日方成罪也有言取前五日数后五日然后成罪此问亦出多论真实者简展转也此且据首师义若准今师二净俱失故事钞云有人言真实主亡则失展转者不失此未读正律文明二净俱失以并非正主故十六枚器者谓大釜釜盖大盆及杓小釜釜盖小盆及杓洗瓶瓶盖盆及杓水瓶瓶盖及盆杓则有二釜四盆二瓶四盖四杓也枚种也竹曰个草曰茎木曰枚今亦隐略答文以尼女于物喜多情着制令说净除伏贪患故与僧反三衣以属制服故堕尼苦离五衣俱堕余衣非谓畜长之衣此乃百一供身服者佛令受持违受故结吉所以提吉不同也者道标言三衣为入道标帜者也为此中下者谓百一衣助身开于中品违受故轻长则下类别施他人自即非贮故全无犯故戒疏云百一供具有持可离故结小罪余说净者既指别主者有离罪是也对制者对上中下通制受持何故离但犯吉又不失受法耶形丑身形丑恶也非衣而不能障其耻故无有时而不须钵则大小食时用故反是也转根如僧转为尼即失僧法也。
羯磨即作法离病差即无法离何不分耶答下如一月衣是但三衣者得少财为换故衣以不足故佛开一月过限而畜若畜长比丘不为替故尺六八寸制限十日体限既别故得分也问中含二义一问得离何衣二问离之日限答至随留释初问十至白二答次问善见下通示得失且初中衣即七条从七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九个月来皆听唯分三月不开引五分义同制夏但后安居从八月十六至四月半故曰八月婆论下谓曾乞羯磨离忽复病增故不行又病差已复病令欲离时为再乞法为前法在耶即先下是释言不用更乞即仗先羯磨也又须在一月内方得出月则法失也。
时衣无迦絺那衣自恣后一月有衣五月此外曰非时以时内通开无论替故受新故约非时中以限一月犯舍以十日内同衣足故今不作过十日即犯中下彼云中十日得衣应即中十日作后十日得衣应即后十日作四分分之者文出僧只盖彼作四段分其文尔彼具云若比丘前十日五日已过得望衣前十日中后五日中十日前五日此十日应作衣(此为一分收钞中若前下至应作来文)若比丘中十日前五日已过得望衣应中十日后五日后十日前五日此十日应作衣(此第二分收钞中十亦尔一句)若比丘后十日前五日已过得望衣即应此五日中应作衣(此第三分收钞后十至望衣文)若比丘后十日中六日已过得望衣应四日中作七日已过得衣三日应作八日已过得衣二日应作九日已过得衣一日应作十日得衣即日应作(此第四分收钞乃至迄即日作来文钞略前三故曰乃至)已上皆出僧只若四分中则无此文以本律但分三位初十日常开若十一日至二十九日得者随日作成不得更开至三十日若得不得若同不同一日一向限之。
多下谓勤勤求财想念不断得又未足故得开满一月若或中间想断则不开至一月尽也若下合云若初日得衣谓十日中初日得衣即作是念我此十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一日得过十日乃至四肘未作衣直留者犯舍不应量者吉乃至十日亦再但一日所望恐不得为异至十一日应量提不应量吉钞中举初日略下十日文故为具引使通知尔若初下引论后段文谓十日内如一日得衣未足停此待望同衣无何所望同衣却不得非所望者却得是初日得及非所望得此二种衣十日内不净施不作成衣者应量提不应吉也乃至略中间八日也合成下加不尔字文方显也。
善下谓若有所望处一月内得畜若过畜者犯舍若下谓第二十九日得所望衣细先衣粗先粗衣要说净新得细衣复得一月为望同衣故如下彼云如是展转随意所乐为欲同故莫过一月义云大师准义明也勿问大钞作不同今谓无问同不同少故皆开。
根本即本故。
坏三衣也以无故是正替非相染则开一月故大钞云下二衣财少不足者亦染犯长由有故坏三衣非正替故反证可见不如昔解古人不解如上分染不染也为被染言为被先长染此未足三衣财不答下虽未成衣已望未断正是佛开一月畜故又体拟作法衣故所以先长不可染也。
答下即多论中若或想断不至一月过十日犯舍即是长也既尔染义无失见论二十九日得所望衣即日应受持若说净不尔至明相出同成长染足下亦善见先粗后细复得一月则非染有五三衣外加只支覆肩也设下由义稀故设受取者但得吉尔只下证上又解无犯义广下此引取衣离处成犯义彼广说云若比丘取非亲里尼衣已不与直不教与不自语不教语舍去离见闻处波夜提出界彼约取已出离本界故约肘为言每一肘各尺八计四丈五尺得七步半也若合彼正文应云乃至离见闻处出界二十五肘是则见闻约界内二十五肘据出界外答下有奉上故僧取数上无举下故与尼稀问下若约与尼稀故尼结轻亦合能与僧亦轻何以九十中与非亲尼衣犯提答文可领。
实是三戒约浣等相别故理合分三又随作一即犯提故既尔何以合耶始终浣为始打为终由污故使浣下及打也闲善也习也。
熏治治或可作法诸部并明熏法四分作熏钵法先作炉种种泥涂以杏子麻子泥褁以灰平地作熏钵扬安支以钵于上钵炉覆上灰壅四边令坚次以巨磨壅四边烧之或以?作笼内安钵竟笼内涂麻油以牛粪火烧之得内油烧烟上钵上也此法既难故尼不闲也所以不制轻者律云新衣浣染打者突吉罗不生过者反证故衣是生过者为迦留与难陀尼俱有系意坐失不净污安陀会令浣故制新无此义故吉又故衣者律中下至一经身名故又下应先问云何以律中使非亲式叉沙弥尼浣染打故衣但犯吉耶将钞答之师义不同大尼已从僧受具则师义成矣又应问云尼使僧浣何但犯吉将钞尼是下答有本尼是上加式叉字非。
多少不定者失一受一名过失三受三名过故可约多少以分犯也。
钵则反之故非犯位一不音甫。
答下以衣则无时不须故宽也钵则用有时限故狭也以狭故劝义则稀。
制同衣者以乞钵同乞衣犯舍堕者何耶。
非一谓劝增中非全一钵纵犯但吉。
一条大钞引十诵僧只乞得四肘以上犯除水囊小小补衣物乃至缘中一条等皆得今约一条是犯一缕亦犯何耶答如文戒疏与此钞一条方犯大钞引一条皆得恐约大小分也。
前即一家后即二家以一增故应属前以劝二故应属后未审何如。
答下虽增不增别二家合作无异故得在后。
二合下以主少损多故。
三合以主多损少故。
求缕应云增缕即劝织师增缕亦约本体上说故若不尔者则落乞缕使织故曰亦尔。
全无者戒疏反显有故更索即落乞钵戒故所不制。
损一境即净主一境也以本虽王臣后在净主切恼故制唯在后人。
全坏者即全体舍及斩坏舍。
何下谓律中此四戒皆牒上舍文复作下开通文如蚕绵戒中释尼萨耆云是中舍者若斧若斤挫斩和泥以涂埵也又畜宝中舍云有信乐守园人等语言汝当知之至不犯中如上舍法离此四外余二十六戒所以不尔者。
体变下如二宝须变体来文云优婆塞取已与比丘净衣钵者应取持之蚕绵须斩坏如上所引七日药无复本用文云第七日舍与余比丘若过七日涂户向等。
十诵下此说绵缛戒以十律中云若得已成者受用不犯若五分中云他施已成亦犯舍堕此则二律不同四分中若得已成亦须斧斩大师云此言切也如何可通有人云四分同十诵不同五分非矣广如戒疏所破。
得羯磨律中粪扫衣重等开减六年作从僧三乞白二与之今得法已或作纯黑白者为犯前黑白戒犯后六年戒耶。
如下引房戒例不必双犯反前。
坐具制揲不制年限何互阙耶息着好心止息贪着新好之心也此中问意意欲准下九十过量坐具彼截竟但忏提罪衣不须舍此不揲己犯后若揲时义可同截便忏本提即得何须更舍耶举体言举于全体新好皆有过也过已成故纵后更揲过在须舍由体存故则内无咎反显量外是犯体但割犯体此内无过故得截竟便忏后不须舍又可上应先难云何须截竟后忏不截而忏为得不将。
又下通之若云不截归主无用应可不揲归主亦同无用理须先揲后舍今何不尔。
八下一田宅园林二种植生种三贮积谷帛四畜养人仆五养系禽兽六钱宝贵物七毡褥釜镬八象金饰床及诸重物此八皆长贪坏道汗染梵行有得秽果故名不净涅盘云若能远离八毒蛇法是名清净圣众福田应为人天供养清净果报非肉眼见等得提大钱云此谓无俗人增灭无五众得少罪十种衣律虽列出多是西域之衣此无所显故不列之今通出体但是布帛绵毛量可限约者则为衣相氍氀字苑作氍氀同力朱反声类云毛席也道俗文云织毛蓐曰氍毹皆是西北羌胡之言音转故有氀?毹之异耳。
先畜下彼论戒体正以畜宝制戒即金银等重宝若受畜者犯舍堕若铜?白?等钱受畜但吉故彼云若种种钱颇梨等似宝得言又钱宝舍与同心净人不入四方僧若重宝入四方僧故分提吉之异本律钱宝但堕故戒本云自手提钱(上有文像)若金银是也。
受用贩卖物设作食僧不应食作四方僧房不得住中若作塔像不应向礼又云但作佛意礼之若存食用犹言若生存时许僧食用者彼比丘指贩卖人。
此问出多论问意云长衣戒本中有受迦衣开五月衣利长钵戒中何无迦衣以开五月钵利耶。
答下谓内外资身别也。
钵有下示上损益言钵若有过且不损衣如长钵非染衣又钵若有利亦不能及于衣既尔故今迦衣亦不利钵是以不出若云衣不利及于钵今何不受迦钵以利于钵耶。
虽离谓本虽开受免离罪亦兼开畜长也长钵对上兼长亦合有持钵对上虽离故戒疏云钵虽有一常须受用何得受迦钵以荫持钵。
又钵余上应先难云若尔衣十日亦可同钵何须一月将。
又下答意云衣限时节四序循环既涉寒暑事须补洗钵无时限何事相拟不受持准论未加法受持故有犯舍若据今师义非入舍故大师自问云但畜一钵不加受法过限犯舍不答不犯由是制畜事同三衣但犯不受持钵罪若有长者准衣说净转根以僧尼位别故又转后实未过畜故又示持犯不同故大僧十日尼唯一宿即犯是也。
白色钵准论是白?钵瓦钵未烧皆是也。
坏色律云当以三种青黑木兰随用一坏成如法色钵若下谓钵若烧若熏或损或坏是故不同。
问下亦出婆论损寺舍即坏此住处比丘名闻故所以罚入本厨反充僧用一长贪下长钵但有初后二义故不入厨也。
属官多论云以凭贵重势力故织师畏难事必得果是故成罪尼既入道非官所属故无恃势令织之义。
又尼下以尼制不许织故僧复知彼有制法故所以使之义稀。
又下说不制俗所以也。
更无多损不同织衣费损功业过深故犯与前即劝二家增衣价戒理合顺上戒名言增价今言缕者以律中求增有二种。
言求价者乃至求增一钱十六分之一分言求衣者语居士言作广长衣乃至增一线今蹑后义为问故曰缕也。
答如文。
前戒即增衣价戒以戒本言与我共作一衣为好故复约此义为问答亦可解。
与前即自乞缕线使非亲织师织。
戒损织师即损彼工也。
又列缘中约不与价故亦损织师也。
自得即自乞得缕线故不犯望不犯提也戒疏云简下四众本非伴类假夺但吉。
随沙弥即九十中第七十随摈沙弥次随摈比丘之后何以随则大小俱提夺则大小提吉耶共行此约缘起说也谓难陀弟子善能劝化?难陀意欲共行便先与衣余比丘言彼痴人等后去不随彼即夺衣。
下僧下即沙弥僧即比丘同遵僧法言所摈虽通大小能摈僧法不殊望违僧命损恼是一故同堕尔。
何故下言何以打沙弥但吉打犯重者提答如文。
四分下先示本部不说含闰得不但言三月十六日应求四月一日应用。
婆下引彼许有摄闰。
后三月者即闰三月半求准论是先知有闰故令于后三月半求若先不知有闰前三月十六日求作雨衣已竟于其中间长一月内不得畜用应举一处此是百一物中一事不须与人说净。
(已上示求中摄闰得不也)若闰下此约依闰安居人前四月十六日修安者即日应受持雨衣至七月半于中百二十日得畜以夏有闰多雨热故
(已上示用中摄闰也)。未识犹言未审识也。
用下牒前论中求用二文正伸问意何故用中许摄闰求中不许耶设许又约不知复制闰中一月不得畜用何耶。
答文可解益处多含五利也。
长贪之过此举一义据理开受德衣更开润者成开中之重开也。
首解下先为点其所出后方解文从明其制意至如前畜用来皆多论后段文但首师于中准论文意如设未受持等十四字余皆暗用以伸意又从故多论至亦得畜用来复引彼论前段文以论证己意且初一月者从三月十六至四月十五是春残一月于中通得求畜故多论云若未成衣乃至四月十五日听求听作既尔反知大涂分制且言半月应求半月应畜其实一月内通得求畜。
若下论文也。
着一处者谓限满故不论用令襞举一处也。
越即吉罗也。
后安居即至来年安居时先着一处者复可充用故曰不须更受等故下引证从三月至应畜来证上大制半月求半月畜也。
若不下至听作来证上开一月求畜以始从三月半终至四月半故一二日约求得衣后一二日中即成衣者亦可即得畜用不必须待四月一日也。
只律与下引五分俱得一百三十五日持故至八月半舍。
多下示僧尼不同戒故彼论具云比丘得畜雨衣比丘尼得畜浴衣不得畜雨浴衣以尼弱劣担持为难是故不听又云雨浴衣凡有二事天雨时以障四边于中澡浴若天热时亦以自障于中澡浴二以夏月多雨常褁三衣担持行来。
(尼弱阙此)众中下唱法出僧只捡五分无文故大钞亦云僧只至时唱言等不得至十六日准此受时亦应通唱。
急施衣谓七月六日已后十五日已前许受长衣亦七月六日受十五日前是开位日限相似若何分异。
答下若长衣戒本无时节时与非时但接满十日即犯故戒疏云七月十五日受长衣时内九日须说净急施不尔时前十日开至十六日入时分开不犯故戒疏云急施必接时所以前后开即律云若自恣十日在得急施衣受已至一月五月畜乃至明日自恣应受一月五月外更增九日以此分异尔故曰与彼不同彼即急施抑又畜长违教长贫也急施本是时内施衣以赏夏劳圣教开故则非违教长贪矣。
如下彼律既通后安中安不举自知时中谓在迦提中受何无一月五月外更增九日开耶受无时限者一月五月内趣得受也不同急施因事曲开十日所以通于前后也。
两开前十日正为急施开以本是时施因急行故开预施预受后又入时复是迦提开长衣但有时前十日常开又是非时施故无迦提开十下此中但有暗斥而不显古义今准戒疏先立古云有人准此为言七月十五日离界不破夏非离衣以明未出世不犯明出开时后非制故今解不然即十五日下是后开即七月十六日地了时方开出界及离衣无彼急施十五日已前开故十五日出界有破夏离衣安可妄准前义乎。
问下此中该摄四问一问月望摄十日二问功德五月摄迦提一月三问迦提一月不摄十日四问功德五月不摄十日答中次第通释亦有四段寻文可显。
若尔下何故兰若离衣戒云夏三月竟后迦提一月满。
若云上士不受此亦应无耶。
答如文不犯提应结吉也戒疏云虽回制轻是也已上于二十四戒中撮略机要粗知制教之旨尔自余乞衣等六戒文易不明设有不尽备见戒疏中。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卷第四
卍新纂续藏经第 44 册 No. 0748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卷第五
天台沙门释 允堪 述
单者异前兼舍也提存乎略梵也具云波逸提义翻为堕十诵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故也四分僧有百二十种分取三十在前名舍余之九十单悔别人若据罪体同一品忏。
女下与女宿共未受具人宿强敷坐脱脚床覆屋过三节与非亲尼作衣独与尼屏坐施一食处过受别众食过受归妇贾客食非时食食残不受食与外道食食家强坐屏与女坐与女露坐过四月受请观军军中过限宿观军合战食酒水中戏击攊半月浴着白色三衣随举随摈打比丘抟比丘突入王宫已上颂束三十一戒皆身成犯。
故下即故妄语毁呰两舌与未受具人同诵向非具人说粗罪实得道向说与女人说法美合作异字即异语戒戒疏云口业绮者名作异语若作美即索美食戒在下自口作业假他身犯中收嫌即嫌骂僧知事辄教尼讥教说法至暮恐怖比丘疑恼他比丘发起四诤说欲不障道拒观毁毗尼同羯磨后悔与欲已后悔无根僧残谤共束三十一戒属语家行合云二十一戒今言二十一毗尼者举能诠以成韵若戒疏中作二十一语特此则举持行以韵之。
昔下简非显是昔云和尚是口业者非况和尚点坐众中未曾有语何在口业今律结提是身之默坐假他羯磨师口语成业。
掘下即掘地坏生率他出僧房用虫水劝足食露地然火藏衣钵饮虫水煞畜生驱他出聚与非亲尼衣足遗落宝高床下七戒谓高脚床兜罗绵骨牙角作针筒过量坐具覆疮衣雨浴衣七与佛衣等量并前十二戒共成十九戒也俱谓俱成上业颂中高床宜去高字足下字应云床下七戒俱则摄从床已下七戒矣。
假自他身者要假自身及他身也。
屏下即屏处敷僧物及露敷僧物。
四期一与尼期行二与尼期同乘一船三与贼期行四与女期行索美食以此照前美合作异字者明矣。
赞下耶尼赞叹食不受谏屏听四诤不摄耳听法减年已上五戒。
违下若论口拒合属自口作业中今且就自身不受假他谏口以判也故曰一相论解戒疏作诸解应是以下既引十诵则不专于论也根本以意为业本言论中且就根本推犯非不通余业也亦尔谓母论亦同上伽论。
善下示通余业然论中不论口业是亦末了。
见闻下是钞主语意谓善见说身此亦通收见闻二根末即成犯要由心口二业方成其犯若阙余二则不成也故曰若口发露本自无罪。
由下显三业之通也。
见闻属身业不发露是口业覆藏即意业。
覆下即覆他粗罪背前向后家足食非时入聚落不嘱同利行诣余家真实净不与欲起去共七戒。
余下离今十二戒外指余诸戒也又以下十戒教人为己犯提不为己者吉今不问为己不为己皆提以过衅中损害深故。
虽下释上于身无润。
得小罪者以不合教人故须结吉。
屏露即二敷次下从高床七戒已上次前三成共成十也。
若教下即此十戒若教人为己作高床等者须犯提以于身有润故。
此下难前科义何止十二自他同犯故大师以打搏等义决通也何独前约无根谤等自他同犯。
性恶者戒疏云性与理违悔犯事净集业未遣要倾我倒苦根方止余六十戒但有事违不无讥丑故违教网是曰遮也。
故下即故妄毁呰两舌说粗罪异语恼僧嫌骂知事强敷牵他出房用虫水讥诃教尼不受谏驱他出聚恐怖比丘覆藏比丘罪疑恼比丘故杀畜生命饮虫用水发四诤事说欲不障道随摈沙弥拒劝学毁毗尼同羯磨后悔与欲后悔不与欲屏听四诤打比丘抟比丘无根僧残谤已上共三十戒皆属性恶问常涂多云对有情上犯名性非情上犯曰遮今颂但收三十戒者且如与女说法为尼说法至暮等戒对彼有情何属遮耶答约情等分其实粗浅今但取损恼彼情又无论佛制违理感苦名为性恶故戒疏云业结三涂从本恶以标名禁性恶故名性戒又凡曰粗丑招世讥者属遮戒故大师云威仪粗丑招世讥谤故名遮也且如辄教日暮讥教尼三戒前二属遮后一属性岂非约恼损招讥以分遮性耶如此以求泾渭分矣。
由得下是第一阶如律云尔时舍利弗为众所差在王众中及诸人民中说调达过调所作者莫言是佛法僧当知是调达所作舍利弗闻已便生畏慎心诸比丘白佛佛言僧差无犯故戒本云除僧羯磨也教尼佛在舍卫大爱道尼来请教授佛令白二差往。
受下是第二阶以夏竟受迦絺衣开五月利背请别众是五利中举二也由得此衣方开故。
嘱下第三由有嘱授法故得非时入聚食前后入他家。
作下第四以是足食劝足二戒皆开作余食法。
七下第五由作七日并尽形二法故例无残宿不受食罪。
净下第六以真实净施语主已取着无犯。
如下第七律中一说戒一羯磨下至营僧塔寺事等听与欲已上七阶中前五阶各收二罪成十戒第六第七单收一罪并前成十二戒皆有法开具双持犯。
若据下文略应加云若据顺教止事边名止持却接作事等文此亦准上相翻而成业。
思体一者谓止口不作法则成于止犯如止口不加法受七日药则成于不受残宿之罪此罪成时因前止故止作同成一戒之犯则身口业思畅遂在一故曰体一。
止法下戒疏指为古人义古人意谓止约不为作约造为二体别故若今师止中有作收作归止则一体矣广如大钞持犯中又戒疏于前古义后接云今解不然持犯约教随戒彰相具二持犯如有羯磨说粗罪是作持不违教说名止持无教辄说是作犯抑教不求名止犯据此为相可不然耶。
合非时食者谓七日不加受本无时与非时因加口法故七日内日时限满外曰非时今若不加通名非时随受随食则非咎矣今第八日非时不许食因前法谢故罪生何得言防名作持耶。
覆下示古之非我非下显有嘱法则成顺教非时与时前入村无别以有法故及斥覆藏本无教开覆如何同列俱名作持今下结成上义止可十二具二持犯问答如文。
谓下依教发露及摄耳听戒名作持不发不摄成止犯。
余下即故毁等戒止则成持作则成犯。
如上即中卷中分作持等九句是也。
有下合云分三品有九句以品总句别故识法识知新衣作三种坏色后加对首法受也。
识犯识知衣不加受犯吉也。
不犯下望止不犯持新衣之提及二枝条罪边名上品持律文中愚痴即收下无知文似重也又上标上品一句科末不应重牒。
仿下应云名为上品恐后妄添疑犯言衣成不受为提为吉疑闇不了也。
不识犯言三衣不加受本无犯也或轻重全迷等有四无知者合有八枝条二提六吉文略四不学故曰四无知八罪合云十六罪即四提十二吉也今亦倒上略不学故曰八罪九句若顺下解应通标云止犯八九。
此翻下凡论止犯不越三种一事上止犯于诸善事不造修是二事上法家止犯衣不说净房不乞处分是三教行止犯即不学三藏教法是若进趣修学三藏教法即是作持今翻此即成止犯钞中当第三止犯古德意云既不学无由有识所以除下品一句但成八也。
翻解谓教行若解了则存识法识犯一句今翻上解即成不解之止犯由不解故无识法识犯一句翻修如衣成须造修加法今止不加有根本止犯无妨自于法犯俱识故无枝条止犯是故须立下品以成九阶解而不作者解即显识法识犯不作即收根本不作一罪亦同上约结无知为言例略不学也若据戒疏中品四句各有二罪故合八也二罪亦略也戒疏云上位有四句各四罪兼于学迷故十六也。
以下何以犯中上品四句持中上品一句者将钞答通九十中者且举僧单提戒也若尼则自有一百七十八戒属单提篇。
下尼律者以尼律在大僧戒本之后故曰下也彼律与僧同者但单列戒本辨相同僧今恐文烦故不数也。
有无者僧有尼无也此有三戒谓辄教等。
次第下因教生暮由暮生讥尼非师位教僧即无故与僧反。
作下即使非亲尼作衣持兜罗绵作床褥屏与尼坐与尼期行与尼期同一舡与女期行受尼赞食劝足食索美食骨牙角作针筒过量尼师坛覆疮衣与佛衣等量已上十三中除索美食尼犯提舍尼外余皆尼吉僧提。
如律即大僧戒本及尼律中。
背下尼背请足食二戒合制也故彼戒本云先受请若足食已后更食者提僧则缘异如背请则开食粥及多食小食后至请家食不得故制足食则听食病残又贪餮食不止招讥因制对此缘异故开二戒外道尼因?难陁有二沙弥一罢道一入外道众时六群尼持食与白衣入外道者提僧则开与白衣小年尼开十八童女二岁学戒及六法满二十得受又十岁曾嫁与二岁戒满十二与受等僧则开算胎闰独限二十。
雨衣尼开四事覆形洗浴所谓水岸曲回处树荫覆处水覆处衣鄣处又尼防淫女所诱僧因婢子之疑故佉母请开斯皆缘异也。
有三即三戒于前三种中增轻重不同戒也。
同犯皆提也。
僧吉以僧三时分房夏入已定牵出恼微故吉尼则反此恼重故提二众尼毁呰大僧及本众俱提僧呰尼众但吉同尼僧尼同覆僧残皆提若尼覆初篇结重夷僧但得提也若然则轻重不同非止前十三戒耳加此三戒足前成十六戒也。
别章戒疏别立一门彼云十诵九十一堕无此不受谏戒别立不敬说法人戒及说戒时轻僧浪语戒似此触恼而彼自有不随问答戒又五分中有九十一堕僧只九十二堕解脱律九十堕互有同异广如疏引。
即前下指上第二教人门中掘坏等二十二戒是也但今翻上教他作任运义。
露处下举二敷戒若露处敷僧物出门即堕何止后成任运故曰全非若屏处敷者或有任运或无任运非全有全无故言半也若敷已不举作永去心出界即堕故无任运或作暂去却还以律云二宿在界外第三宿明相未出不自往不遣使掌护者犯堕准此初出界时是沙弥至二宿时受戒毕因不还界明现得犯则任运成矣此依光统师初作义疏九条相以总束九十戒据今托相不无此义故今引而伸之故即故意戏即献笑重目提轻目吉妄既通于轻重下藏他衣钵中下至戏笑亦提何耶。
情过谓出家之士言须称实语无虚谬今违心背想于情有过故犯提戏笑非实诳是故但结吉前人即被藏者心谓是失恼义是齐故俱犯堕。
问下若云妄非恼境故戏笑轻者且如下毁呰两舌恼境则重应可毁两下众俱结提耶。
答下虽恼之是一而损境不无深浅如同类因毁两故起诤由诤故僧义不和由不和故障同布萨是故毁两同类方重异类即下众。
毁破即两舌律云信他彼此语亲友自破坏是也。
阶降如谤夷得残谤残得提等。
增微以夷谤则情恼增治罚重故下聚反此故轻若毁呰又无治罚独对恼情边制所以不分。
若下若云谤就损恼增微有阶降者今呰彼夷即恼增呰下聚则恼微亦应阶降何不然乎。
有二即善法恶法四分恶法骂者言汝是犯过人等善法骂者言汝是练若乃至坐禅人等各通望结提吉也谤中既无善法谤是故约篇聚重轻分罪阶降。
若下呰中既约善恶分轻重即是阶降何不更就恶法中约篇聚重轻以分阶降耶。
一为下由谤彼罪轻重故至损恼之增微也又随谤重轻而容遭治罚之优降也又具缘中乃至对一比丘前谤即犯既尔故结罪有降杀也毁呰但有第一阙后二义故直就受恼边结问毁呰何阙第三答犯缘中不言对人也以律中六相分三品骂言面骂者目对而说也言喻骂者比类而激也言比骂者我非汝是也故不同谤说须对他人对所谤人则不成也。
二众即僧尼也戒疏简下三众谤恼情微不废修行又所犯名轻能谤罪重故也。
如下蹑上正难也。
同类以犯缘中但言言一是比丘故十诵五分毁下四众皆吉。
尊卑下僧呰尼则尊有训卑之义故轻尼呰僧则卑失敬尊之道故重。
尼骂下约众为言显上约骂别人也此中意谓尼骂僧众稀故可言结吉僧骂尼众亦容训下义数理可结提耶。
(此为一问)若下又若言尼骂僧众稀故结吉亦可尼谤僧众应同结吉耶(此为一问)答文不次。
以别人相恼数故者答次问也意云若约义稀尼谤僧众例呰同合结吉只由谤别人容有治罚情情义故谤僧境又尊故又多论云令梵行者安乐修道故所以不分僧别通皆结堕骂既无治罚义故得就义稀数以分僧别轻重也。
大僧下答初问谓大僧知法非敢辄骂尼众义亦稀也尼骂大僧威德之重义亦稀也所以相望彼此俱吉戒着指妄语戒中广解文也。
彼云于大众中知而妄语波逸提余骂两舌何不着耶。
答下以对七众俱犯提故着大众也。
毁两反此故不须着。
问下何以与女同室宿戒道俗二女合制下坐等戒所以离者如第二十六制与尼坐四十五制与女坐。
又期同道行及乘舡戒何意分耶。
答下此据相翻有异故须离也如僧对三女昼坐有教不教别尼对二男俱无若约宿论僧无同宿教二女尼无同宿教二男翻对非离故宿合也。
一难者谓行途多难疑恐怖处凭僧为伴是一开多伴行途迥远招讥过重纵多比丘一尼亦犯要得多伴方名不犯是二开俗女反此故离也。
宿下二女同宿俱防讥丑义齐故合。
招讥损重者戒疏中与尼同舡就讥过中制是也。
不下准疏问云所以不制俗女同舡者答必有舡公为第三人故不须制。
答下是古义戒疏曰昔云男犯非女犯以制随宿罪义无三夜开故。
伽论下古人妄引以证己义若据彼论正文自云颇有比丘共未受具戒人过二夜宿已得二波逸提。
答有二夜共沙弥宿已第三夜共女人宿(已上正文)故知古师妄引也今解正符论意也此问亦因伽论结二堕而起。
天男律云若天男阿修罗乾闼婆男夜叉男饿鬼男及畜生男过二宿三宿犯且不言女何言与女亦有过三夜得结二罪耶又成四分与伽论相反。
答下异前戒者为前女宿戒云若天女阿修罗女等今与上互分其异故此言男不言女也。
若言下引例难通若言与未具人宿唯约男犯女不犯者且如与未受具人同诵戒亦言天子阿修罗子等既不说女何言与女同诵亦犯何以知然如上与未具人宿中广解云未受戒人者除比丘比丘尼余未受大戒人是上宿中释未受具既然下同诵中未具人亦尔除中既通二众验知所取通余五众以下五众通收男女故以此二戒相会岂非与女同诵亦须结犯例今虽曰天男天女亦须通犯既许通犯论结二堕复有何过初禁律中六群与长者共止宿因制云与未受大戒人共宿波逸提。
后开下因罗云被驱乃至立开云过二宿至三宿者波逸提以后之开没前初制合为一戒何故观军初禁后有因缘听军中二三宿不以后没前复分二戒者何耶。
答下以宿可收宿故以后统前以观非是宿故后非收上。
二兰俱是上品也名轻望上二篇也业重生沦一劫也。
犯提律中差身子说调达过便生畏慎佛言除僧羯磨波逸提及广解中但言粗恶罪者四波罗夷僧伽婆尸沙不言偷兰者何耶。
答下以兰分三品故又通正从故大钞云或次僧残后者由是戒分所收罪名重也或在提舍尼下则威仪所摄罪名轻也今若说兰犯提要是上品复是戒分故或广解中叙兰谓言余中下二品说约犯提止此之滥故略而不叙轻重谤夷何残谤残何提耶。
深浅初篇灭摈二篇别住又恼有轻重故所以结犯亦随降杀说则无于深浅治罚但有自坏坏他又坏俗信处齐故罪同提也。
宾头即为树提长者现神足是也故别传云佛涅盘后迦叶结集时乃至白四羯磨罚宾头卢罪即是吉也意云实得道向未受具人说犯提今宾头实得道现通何故但吉若言身口别者以身表口业成大妄故。
答下妄语本是口业今假身现相以表口业故多论云身造口业发口无作故须结重此中虽答身表口妄然未显宾头不犯提义今为通之宾头取钵现通对长者请施缘故吉实得成乎自伐抑又为护大妄故提王舍城人即树提伽以居王舍故彼长者入海后还以旃檀作钵置络囊中悬高杙上言沙门婆罗门能不以梯橙得者便取宾头入定伸手取钵乃至少欲知足诃言何得于未具人前现过人法等此即身表口业亦应得夷何故但罚吉罪耶。
答如文。
问下且如凡夫中虽未证修得通亦有业得通者应知有滥理亦须轻。
答意可晓此问全同大钞释相中文义可了。
增上慢律云比丘心自谓得道后勤精进证增上果生疑白佛便言增上慢人为不犯何以大妄戒中有此戒中无者。
答下缘起时无故不着虽然以开通中云不犯者若增上慢等多有分出者即于枝干上互有分出生长之相律中枝节等种求之可见。
假名命者虚假五阴以成妄躯相续连持强目为命命既是一损犯亦一。
又下畜生属性草木是遮若望业道则遮轻而性重若论制意则遮重而性轻如多论制坏生有三益一不恼害众生二为止诽谤三大护佛法故佛不制者一切国土当使比丘种种作役事务纷动废修正业由佛制故国王息心比丘修道发智断惑修成出益岂非大护煞畜无此一义故制意轻。
余三即妄语两舌恶口也。
要待僧制者即触恼白也未白随作犯吉白制后犯违制故提相违心境语三互有相违故如眼见某境及彼问时反言闻等又比喻等詈彼实非此境今心想亦非而反言是此类等损恼如诳妄则令他起信詈辱则令彼受耻两舌则令彼失和皆为损境恼情之深也绮语反上故局僧制。
一切即四违谏等更作以律云白已作者波逸提故知白竟不作则非犯矣。
转僧物即回僧物入己戒。
三种者一是已许僧(谓通明施僧而未分僧别二异此??犯舍也)二为僧故作未许僧(谓俗家为僧作床褥器具供僧之物此??得吉罗也)三已与僧者已许僧已舍与僧(此决施于僧不许别属??犯弃)今问意云上??僧物戒中列此三种释僧物义又彼戒下文说物许比丘僧转与比丘尼僧者突吉罗及今敷僧物戒中复列上三种未审结犯对何位僧复有何异耶。
许僧即第一种僧物。
敷下通标二种。
唯下是双释据理唯取已舍与僧是释上敷具文应有释互用文合取第一已许僧一句恐文脱尔大钞中亦自注释结吉云并谓未决定若决别施随前犯可以意思。
俱下所以前后戒中各列者以俱是僧物故通而序之及论所犯故须对戒办示同异。
恼他即强敷坐戒作恼彼意也。
答下谓前戒约在俗舍故曰处也。
亲友无强者以强敷中开通云若亲旧人教言但敷我自语主以此推之则对亲非强敷也既云俗舍故曰非僧住处则不拣持戒净境破戒秽境但使强敷皆犯。
着覆以列缘中云不离见闻处方犯则知有看覆义而无自覆义者。
答下以律云不犯者如上指授离远者开三节多论云作房三品上中下覆各自有限若中下房用上法覆以镇重故犯又云此房是十三中大房三十万钱作成即崩是也。
亦下以急相列也准戒疏中复有一义云或可从缘起说由使作故因即制戒。
一下以八中第六令半月请法是问僧故。
二下如爱道首遵八敬方感于戒是也见论云所以不听女人出家者为敬法故反此能行方开受度若请佛者有失敬僧之义。
反前二失者以请僧故反二失成二是也。
更求佛者律云尔时大爱道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已白世尊言唯愿世尊听诸比丘与比丘尼教戒说法乃至佛告阿难自今已去听随次差上座大比丘教诫等何故有此重请文耶答如文。
不通末代者佛在可教灭后无故戒疏中凡有三过一狭过不通三洲二少过止佛一人三短过不通万代比丘作者翻成三益。
此问因律云若僧不差或非教授日而往与说八不可违法者吉若僧不差而往与说法者提何以说敬不同犯提耶文定古谓体相非增减故过微无容滥说故是以但吉。
说下以说法通于滋广容以邪法化彼故须拣差以往无差辄往故提。
日下若非教诫日往说法及敬者约义俱得吉罗以律中但约不差分轻重不言日非分轻重故知理在同吉。
二名互显者戒本云教授者提律自释云教授者八不可违法及下广解云不差与说法者提故知教授说法义乃一也但前后互显尔若此以求则知律文之意不差日非而说法。
八敬者俱结二罪一者不差二者非日。
而下是难若尔律云不差或非教授日而往与说八不可违法者突吉罗此言何属。
此下是释。
不下再难律既云不差或非教授日而往何独下结日非吉罗而不结不差者。
戒下是释以戒本云僧不差教授比丘尼者波逸提故知前已结竟后广解但结日非也。
问何名日非僧只前三(在经说戒日十五日后三日)后二(去布萨日二日)此日去者名为日非。
后戒即教尼日暮戒。
亦应俱提者以律云僧中白二羯磨所差教授乃至日暮者提反显非差是吉今若准上教诫差与不差日非俱吉今可差与不差日暮俱提耶。
过由我微者尼去既无罪于我过亦微也。
俱提下以提但一品不含轻重故差说日暮提不差日暮吉理须分于异名以收犯相若日非中差与不差俱结吉者以吉含轻重故应知差故日非而往得重吉不差故日非而往得轻吉虽曰轻重吉名是一既有阶降与上日暮差不差分轻重相似亦无碍也。
问下以律云食者从旦至中得食咽咽提除此食已教化得余衬体衣灯油涂足油一切吉罗何以食重而余轻者答意可晓。
大僧下此释尼受僧叹犯吉义。
若下若云衣油受义稀故结吉者何以过受食中衣油亦轻据理过受义应是数理须结提今律但结吉者。
体坏以熟食可食故体非存也恼深故提。
然施主下此说堂舍衣物供僧受用非别属者则体还属施主非有坏也。
唯开下此约古戒本中无作衣时一缘故但说二缘也。
答下作衣自恣竟无迦衣一月有衣五月乃至作一马齿缝是道舡皆至半由旬来去是大会食足四人长一人为患乃至百人长一为患丰时则约俭故开之。
于身有益者律明开缘僧次一种功益自他病等诸缘但能自益又无损施恼主之义故。
丰饶简上俭时长贪恐择厚供而往故恼他恼前请主心故又损彼所辨食具故。
沙门在此沙门释子外诸出家者及彼从外道出家者是彼为彼即指别众食戒。
今下即指展转食戒。
佛弟子即在家归信佛者。
而为下今展转中施衣者有二义故一为济比丘待形须立施时不取后须难得故二为益施主衣食多利俱得反报故。
准下即食前后至他家戒彼亦开病时作衣时施衣时从不受衣下至衣者来是律释施衣时文既言除此已余时验知时外亦通故戒疏云昔解时中假施法开今不有此施衣所及通时非时。
以是下反释时中本自是开故曰勿问等。
若下若不假病施等缘时中自开者何以戒本中但牒病时施衣时而不牒迦提时耶。
下有时文者即律广解中云施衣者自恣竟无迦絺那衣一月有衣五月故。
即下若云戒本无故即疑不开时者亦可拟舍请戒亦无文但广解中有文亦应不开舍请耶彼此对照可以通求。
答下以食具已辨不往则徒设又食无久延义故曰境坏也衣设不往受无即坏义损非及也。
如下似二家各请比丘安居预办粮粟背前向后安居但犯违信之吉以食未作非可坏故例衣可晓若背请一日即犯提者盖对熟食为言。
须知知或作加。
三说者僧只云比丘清旦当作施食法今日得食施某甲于我不计我当食如是三说本律要实对一比丘舍也故文云长老我应往彼今布施汝是也今问意谓只中问作念舍六念之中独此第二加三说余五但一说者。
第四念即忆持三衣及不受作净施者上即作念防背请此可作念防不说净耶。
答下衣是己有局故名别属不得用作念即当说净食则非专己有复在施家己若不往彼则可给余人故曰味通。
若下若约食味通故作念开背者且如第五念中念别众食亦可作念毕防别众耶。
破僧者以别众食一戒正为制难调人自结别众家家乞食为破僧之因今若许致念防别者是开破僧之门也。
又下以前戒佛许作念舍故又舍竟不复自往是义通也不同别众晨起作念不别后却别即义塞也食不通给味又塞也是故防有开闭尔已上对只律申此问尔若本律则不须足即犯下足食戒。
蒲阇尼此云正食即五正也谓麨饭干饭鱼肉也。
逆请逆迎也又非先时曾请今逆作次第故食第三家不得罪者未结提也不无吉罗待至第二家食时次第之逆方满同望背初家一主边共结一提例如盗戒盗地中引善见云标一举时偷兰举二标时重文中言论云皆指明了。
解云指真谛疏又皆言无犯者准本律是正而少故若正而多者不无足食罪也。
婆沙彼具题云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彼论云若比丘若白衣为檀越别请四人已上一处食犯提。
又下彼论又云凡是别众食尽是檀越食是也。
何下推释所以言在家人可有贮积饮食义出家反此故曰不尔。
故下大师引律为证既云愍于白衣验知以俗为施主也。
又下此说内外二沙门不成施主犯提义也故后复引善见云不犯以比丘不成施主故。
首下此义亦出婆论彼云若僧只食一切尽无别众过但不如法食僧只食食不清净得盗僧罪故须约俗为施主方犯别众提为拣僧食自犯盗故曰为拣此也。
二解束上二论为宽急二解也。
就急即多论初解以通道俗为施主故。
故下引律为证则通比丘为施主则应上多论初解为急明矣。
从多以白衣多施故。
从缘律中佛诃调达云我以无数方便利益慈愍诸白衣家云何痴人与五人家家乞食。
虽然下拣所别人也如法及时来方犯非法及时不犯。
安居引安居揵度分房舍卧具文证。
等师等取法师律师也。
不能即非上等人还得应僧次请不如五分彼云僧次请者凡夫圣人坐禅诵经劝佐众事并为解脱出家者得入僧次唯除恶戒人先虽别请今若无拣那成僧次也故事钞科此文云先明别请即是僧次是也。
又下凡言禅师即简经师律师故不名僧次善生中以罗汉法请人不称名字犹名别请为佛所呵故。
善见下彼有四句今指第二句何故者是彼论自诘也故彼云法师曰何以故为一时受食故四句中唯第三句不犯。
(即一时受请各去各受各食是也)别下亦有四句亦第三句不犯如事钞所出论文语略。
各去下示初别请句。
及别下示次别乞文应论中二种别众故彼云别众食有二种一者请二者乞是也。
杂众以僧次通凡圣故又禅律等师俱得应故。
异计不同调达结党别乞之义故。
亦下以情无局限一切无遮是故不犯反此亦犯故事钞云僧次一种唯局不集结罪乞食别请若集不集俱结。
非正者即五种佉阇尼(此云不正)谓枝叶花果细末磨食僧只大小??麦米豆作饼苏油欢喜丸一切作饼除肉余者非别众处处满足食等。
不净即残宿恶触等食。
非羯磨即非法羯磨如和僧媒嫁等是又七非羯磨是也。
非时下引例反证彼非时食头唯专自犯不假同情。
异计尚约不净亦犯况此容生别计何拣非净不犯耶故知不可余如文。
律云下出调达行乞事也佛因立制散乞非同一家。
故律下必前后各自受分者得由自食己食也。
有物物食物也。
俱卢舍多论虽曰道行俱卢舍中不得别食然彼不出大小之量此论释十诵业疏引十诵量云长五百弓弓长四肘则七尺二寸如是率之则六百步计成二里也。
善见下以彼论中同法沙门外道沙门得食不犯故能施所受二俱无过。
二论以多善宗别不可取而会通也。
问下大钞中尝引此文今不烦解大要简辨凡有四句一食处是一无过二食一处二同味不犯三食别处一如此所问四食处俱别互须请送不者俱堕。
问下意谓僧作法时沙弥不足僧数设不集亦无别众过应可僧次请一沙弥入应不免四比丘过以沙弥不足僧数故。
若下若别大僧法食容成二破故沙弥反此故别无过。
福田以同为解脱出家故得入僧次。
四人者以法食处成众故杂心云四人名僧非三人故由大圣鉴物知三人已下辨法未尽四人已上作法成济。
以下申四所以广诵作法无越一百三十四法此收能被法也复统所被故又曰僧事法下以法例食能集之处唯多益善故曰转好。
丰俭丰时则闭俭故开之又所别人少则闭多则开。
如下引论证俭时开也。
倍供言不可互请送也。
若食下证丰时不开此皆引论大众集文也。
四分下重证俭时文云尔时众多比丘从拘萨罗国游行诣一小村诸居士念言众僧多而村落小我等可与众僧作食勿令疲苦即来请之比丘报言但请三人我等不得别众乃至白佛佛言听大众集时别众食又须约俭时也不尔皆犯者证丰时也。
其下正示所别下至一人等皆犯故律云食足四人长一为患是也。
作法别者亦尔故曰各一作法法通众别也。
轻者吉也。
非正众者以非四人故俱重即犯兰以互成破羯磨僧故。
三人彼此三人虽正而足亦不犯彼此满四要正而足也各结别众故曰俱提。
或正而不足二众俱吉不正而足亦吉不正不足理应非犯。
以法资身远者谓羯磨等法别有所被资彼不集之身远也设不集彼恼情非重故但结吉食则不尔同资义切故曰近也。
若作下如彼三人作于对首今作众法不集于彼望彼众非满故但吉四人若满彼此成众互为能别所别俱犯破羯磨兰望亏同法之利故曰不得益也。
事有局限故约共食为资理既虚通故用送心为表。
彼此获益者僧无别众之罪己遂病等之缘故开送心各得事办。
劈普击反裂也破也。
以无别恼僧义者戒疏云自救不闲终无异计。
难下?云身抱患恼若不开别无由济命。
应量尺六八寸已上衣也。
亦福施主者彼得衣食二福报故。
昨日下至不犯来出十诵解道船行文虽曰道行时开别众然彼律约停住即犯故曰昨日来今日食等若行即不犯故曰即日行等。
半由旬二十里也此即下由旬耳以智论由旬三别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
婆下彼具云若即日行即日道中食若到所至处食无犯以俱属行时缘故。
多难如律为贼所劫因开谓四下此引古义意云四人中以一人为长故三人即不犯若然则第四人为三人之别患也故戒疏云有人言食处四中长一添众故非谓外人由是三人随意食也。
乃至百人长一人为患者应云九十七人为患但以长名义同故云一也如和先六十同名一供养人。
七人不尔者以七人已下名为小众食虽难得容有兼济如多论中三人已下犯知不开之故云长一为患。
又解下有人释云四人已上名为大众不望彼四也如东家四人西家一人施心若定互不相容乞复难得若不开者西家一人与四为患故开非犯百人长一亦尔今师取此义为正故大钞中局引此解是也又戒疏云钞如后解故牒旧疏须开慧解耳。
一切下准论有外道字义云即大师约义断也既受彼请可投正法而易邪心岂非益乎。
复俗准论谓先作外道沙门请请已复俗作白衣持食与比丘比丘食者犯提。
五众大师义加也理亦同上犯提。
若下或作白衣时请比丘已入外道众出家作沙门持食与比丘食者亦提准此要须请时持食时俱是外道沙门方不犯也。
此二若沙门时请为一若白衣时请为二以始终非外道故犯提。
先是下亦大师义加据论无文。
受请吉者以请时是白衣故后是外道故食不犯。
上问九缘今但释七者且依四分故戒疏云律列七缘衣僧二开五分多论也。
阇王信心者以受提婆之教故施主爱重比丘者结五人家家乞食施无拒故若不制者俱随逐助破缘也是故不开。
外道下以彼自执其计卒来同风故助破义稀也且开受食容有所利故曰小益。
问意谓九缘中何者通时何者非时犯耶。
作衣律云无衣一月有衣五月故。
衣时即迦提时一月功德衣时五月皆开五利内有别众食利是也。
时外即非时也以施衣通时非时如上所引。
彼此有益者受者得资身之益施者获多福之益此举受持之时者别举作衣受持之短时也故戒疏云据本受意有长短也文云下至一缝者极短也意谓受意长者一月五月也。
受意短者作衣一缝也虽长则本是开缘而短乃因事再放或长中有短则又尽善尽美无短就长于理自成不犯释他意者谓释彼疑心也。
若不白入谓我僧次无缘之徒随我滥入故白简之又无缘直出所以白者护施主意故有缘直入而须白者护内比丘故。
非下言白非是所防故非时入聚不白正是所防故曰不同此也。
若下如律八事失夜法中第三有缘自出界不白则失一宿今不白亦非所防若结吉者亦不应失宿耶。
答下谓病等缘正为防治别众之过故须白也本不防于白故行覆等白亦尔正为防对失宿故亦不防于白何得将失宿对治来难于白非对治也斯实非类。
愍白衣者不许四人一家受乞故恼僧容生异计破僧故随业结即随身业咽咽结提也。
赞叹即尼赞食。
过一即施一食处过受。
二戒即足食劝足也。
须下文倒合云须作残法僧只云作残食法前六即赞食至索美食也凡作余法者为治贪足此既未足既犯理何所对故非能治药也。
后三即非时不受残宿。
然下说非时食谓非时中岂开作法而食耶。
食下谓不受食残宿食其体不净亦不开作故多论云不净食不成作前人即所对作法人以须为食一二口故则犯非时食及食不净食罪也。
已下结本罪外复加不学无知也。
六缘者即作衣施衣道舡大会沙门施食时此足食中不开何耶。
答下彼即指别众戒此即当戒也。
俗人文云若比丘净人前作法成余食法突吉罗。
足食人指比丘也律云若知他足食已作余食法不成余食法突吉罗。
明了此证足食人前作成故彼论作残食法有十种第十使比丘所作亦无简足之据彼律文故知理通。
僧只证从俗人边得成中要须净人将食与未足比丘食一口已持来授与犯足比丘也故彼文云比丘于彼钵中食一口已作如是言我手中器中所有食一切不须作残食与汝净人持来授与比丘比丘得食若更有余已足比丘须者亦得共食(已上正文)又彼律诸比丘俱食足者若众中有大沙弥将至戒场与受具足教作残食法已前后当食故知对犯足比丘只中决定不成作法。
律无者以律中但云足食足食想提(是正而足也)若足食疑吉。
不言足非足想者何耶。
答下以不犯故不出然释犯文中虽不出不犯之中自有文故律云不犯者食作非食想是也。
数戒如上列赞食等九戒并足食成数十戒也。
答下此戒指足食戒也以开作余食法故容有喜作劝足也。
日下示劝所以也。
好恶者强劝令彼犯戒者恶心也反此好心也以虽曰好心多逐世情不敬佛制二俱犯提。
不例者且如非时食戒准十律中自食与劝食俱犯提应可例此足食劝足二戒亦合开为二耶今何不然(煞生等戒仿上而作)通三性者好心劝属善相报劝是恶愚教劝是无记性以心非善恶故。
南提此洲之名也或名剡浮洲此从树为名或曰阎浮提此从金为名谓此树生于南洲之北枝临大海海底有金金名阎浮光浮水上故此洲名从金树受名释迦谱云唐译阎浮者上胜金也提者洲也盖言上胜金洲尔。
三方即东西北三洲也。
俱耶尼亦云瞿陀尼即西牛货洲也以彼多牛用牛市易今谓此方得通者往西洲用此方时食无过中罪余三方各至此土用彼方时食亦无犯也以日轮绕妙高山转日中正照一方傍照于二一方当夜半故虽曰互往时过然依本处时限也以至到于诸天天时虽过依本住方为足故皆非犯。
答中若住即比丘往彼住也望余方虽曰非时在己处自名时摄故非犯尔若在即南提等比丘暂往在北洲也彼虽夜半用南洲时食无过此又望单越虽号非时于我本住自名时摄余三例尔。
言单越者具云郁单越此云胜谓胜余三洲故西域记云拘卢为正旧云单越或云鸠楼并讹也。
乃至略彼律残宿触食等文也。
受法者即下了论中具戒比丘彼十律问云受法比丘从不受法比丘边受食可食不答言得食不受法比丘从受法比丘受食亦得食问不受法比丘属何人也答未具戒法者是即戒疏中名字比丘也善见云此是总名通邪正及未具也。
明了下此说受法自得互受食真谛解云能受者清净持戒无毁故。
言住自性欲求欲食名为求得此处受食即度与其余比丘不须更受即名此比丘为能受也钞中自性下略论文求得在此处一句。
伽下即无我所心取不犯五百问中如郁单越法取食者得与伽中颇类文中从十诵余三方下相仍辨残宿不受食义戒疏中非时食戒后亦云余残宿不受例此至彼便略与此探明义同也。
犯轻即吉犯重即提若多论中但是外道不问在家出家裸形有衣悉波逸提。
婆下引彼论不犯文彼具云若外道外道女病若亲里若求出家时与不犯出家时者四月试时与食并无犯以须假法食二缘以为陶诱。
四下证须四月试也长含则不尔。
问意谓佛法中道士为在九十六道数内为在外耶。
不言七者反显若在外者应云九十七种出家人也以比丘互通交贸故文中言似是内者义亦犹豫尝检只律彼亦似异故彼文云若比丘还共比丘市买博易作不净语买者无罪一切九十六种出家人边作净不净语买者无罪(已上正文)既上言比丘下举外道内外之义条然已分但由俱无罪故与内道不殊今师且取下段文以作疑似故作此说故复引婆论决通在外不疑正释此戒者即婆论释与外道食戒文。
贩卖戒下亦婆论释文。
六师教十五弟子者谓一师下各教十五弟子一异见也既一师有十五计成九十并本六师成九十六种也。
尼下以律中尼等吉罗者盖结尼之方便罪耳若据戒疏云尼犯亦提又为作僧尼异戒故曰不同。
四月者即律中夏四月与药过受戒故轻即吉重即提也。
别人即一人至三人非众作法谏也以阐陀欲犯戒比丘谏言莫作律云若自知我所作非犯根本不从语者波逸提初不从语时但吉故知事成方提与上四违谏不同者拒劝学阐陀不学戒余比丘如法谏也谏竟即犯与此不同者答如文。
怖佛为缘者律中佛在波罗梨毗国那迦波罗侍佛左右诸佛常法若经行时供养人在经行道头立彼初中后夜白佛令还便反披拘执怖佛明旦集僧因制。
答下佛既非怖例余比丘等不怖亦须犯也故知不约前人有怖方结。
若尔下且如调达举石压佛佛不可煞今亦须犯煞夷耶。
凡人即勿力伽受雇杀诸修不净观者以非圣位故名凡。
因下若调达杀佛非是正制戒缘因辨破僧业故而明杀佛故戒疏云因明破僧遂明杀佛不即以此而为戒缘故曰非将杀佛等。
何下以此戒中通叙云与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衣不问主辄着故。
二种净法即真实净展转净善见云展转者五众中随得一人作施主真实者至一比丘所既含二净展转又通故戒本中通叙五众也。
又下虽举僧尼傍收下众故戒云为明五众俱有犯相虽轻重异净施义同故通列名至于作法各对本众。
就恼他意者律云令须?间不乐则知己发意之如是也。
初二以律中覆粗戒云粗罪者四波罗夷僧伽婆尸沙何以十三二谤戒独指夷罪方残者坏众义。
齐者以二篇过粗是一若覆同坏净众故曰齐也。
答下名轻则吉。
治重作罪外更覆者治情须重。
覆他反此戒疏云覆他名重而治轻是也。
有本者自戒不坏故。
二逆出血破僧也。
对首即下品兰彼论兰下复有覆下三篇得突吉罗文方应上标云覆罪有三钞文脱略。
理应犯残者义同助破故。
首师约深防中结也若依四分中解覆但云除粗罪覆余罪者吉罗亦不言覆逆得残既非正文故曰理应。
大集下指彼第十九文也意谓太子虽满二十以未绍王位故不得入宫沙弥虽满二十以未受具设使得道不得入众。
问下以律中若知年未满若疑年未满和尚犯提众僧犯吉据理疑应轻何以与知而同提耶。
疑前即疑前人为我作处分房法不成即疑可问于作法者今带疑而造理应犯残耶。
根本以戒为万善之根本一受尚难岂容虚滥房是听开但济劣机故事非重又非上行故非根本不成无多过也。
疑亦如是者亦开数胎闰等算以息疑也。
今下今师约俗年不满者开算成数若俗年满者何须算之大约跨涉二十年者并不假算古师须算以月不满故。
又下再标古义戒疏破云勘余历术日余闰余别自推算三十二三月方有一闰何限三年如是云云但意言耳。
得度二字准戒疏中亦含今古两义古云必是受后生疑方开算之名得度今师不尔非谓算出方名得戒此戒业体乃坛上白四时生故知胎闰若足冥然自具纵在后算但息疑尔今若先算与戒无损名为得度。
总下谓总计实年实月方年十八畸二日沙弥约此用下四位算成犹长五月一日。
二百七十数者凡人在胎七日一变经三十八个七日计二百六十六日自此已前与母同气尔后四日将欲趣产与母别气将此四日添前成二百七十日以三十日为月得九月月有五大四小抽得四日成九月四日将此添十八岁二日沙弥成十八岁九月六日也。
十九为章者谓十九年为一大段故。
以七为闰者即十九年中有七闰月三年一闰有三五年再闰有四故有七也。
计下谓计前十八岁九月六日沙弥但得六个月畸二十七日闰也何者且如一年中每月每日有三十二分前后两日常定中间二十八日以日行疾故每日余半分则一月余二十八个半分合成十四分于一年中得一百六十八分用三十二分为一日作得五日余八分在(即四分度之一)每年各余五日四分度之一又一年中半小得六日添前成十一日四分度之一十年得一百一十日又八年得八十八日用一百八十日作六个月余十八日在又每年有四分度之一四年得一日十八年得四日半添前十八日成二十二日半(已上约十八年中算得六月二十二日半也)更有九月于中每月出得十四分共得一百二十六分又六日出得三分添前成一百二十九分将三十二分为日计用一百二十八分为四日更余一分在将此四日添前二十二日成二十六日更将一分添前半日且都为一日将此一日添前成六月二十七日也足上十八年九月六日成十九年畸四月三日沙弥也。
言频大者三月并大名为频大常途多约二大一小今既三月俱大于中可抽一日。
总破则先破开前。
十九年四月为二百三十二月。
三日即前畸三日也以四十九月为一章凡得四章(计一百九十六个月)余三十六月在每一章抽得三日从一为头数至十五六七月此三并大抽得一日又从十八数至十五六七月又得一日复从十八为首数至十三四五月又得一日(初两频大皆至十七月后一频大但至十五月以一章月尽故已上一章既得三日四章则得一十二日)余有三十六月在又抽得二日添前成十四日将此十四日足上十九年四月三日成十九年四月十七日。
沙弥十八日者谓一年无闰十二月中前半得十二日后半中六大六小大月得六日共十八日计十年中得一百八十日九年得一百六十二日(共成三百四十二日)又于前四月中四白半得四日四黑半中二大得二日成六日添前大数成三百四十八日若据前零十七日合抽一日今钞不算。
用下以二十八日例为一月则用三百三十六日为一年余十二日在贴下指上剩十七日也(谓频大中十四日又前胎闰中分三日在十七日数)将此十二日足上十七日成二十九日用二十八日为月又畸一日故曰成一月一日。
通下将布萨中一年添上十九沙弥成二十岁复将向所合一月一日添上四月成五月一日以上四位添前十八岁二日沙弥正满二十犹长五月一日。
假下欲退上五月一日含虚故且先立沙弥年限借使腊月三十日生至年十九至八月十二日受戒者亦得但将上五月一日接之成二十矣然此五月皆被抽减以法成月据实则虚今欲填补如何作法。
缩下是释。
减七日者于五月中白半还五日黑半还二日也。
弱五日者弱谓劣得之称且如闰数一月中有二十八年分合成十四分是弱半日(由三十二分为日故)今又但将二十八个半分便当一日故五月得五日皆是弱得也。
半日者以频大四十九月成章从一至十五六七三月并大得一日若中分者则八个月得半日今方五月故曰弱半日也。
十三日约实方十二日半又将弱半日复当一日故曰弱十三日也将此十三日于前五月一日内约实退减但成四月十八日在却于前二十虚年内退四月十八日得以今数补之正满二十是以腊月尽日生者至后八月十二日可预受也。
八月十二日实论是七月畸十二日以十二日属在第八月故。
乃至略白佛与集僧文也。
答即比丘答佛言童子迦叶得初果也。
不名白四即不名白四羯磨受人以证初果是名如法受具。
沙门年即童子迦叶是以须陀洹是四沙门果故斯乃以德位代年耳不可与凡同日也。
上受具者彼云云何上受具有人尽一切漏未满二十已受具足是也。
十四二十即五分中不说十四日布萨一位足满二十也。
三法即胎中闰月沙门已为开也若母论于前三法中加十四日布萨文义非虚矣颇与四分数一切十四日布萨义同悉名满者文略据彼律中后四句前三名满二十第四句云后安居时生后安居竟受具足是名满二十两故。
若不满下推第四句结犯义也。
半谓满下彼云时人半谓满半谓不满。
谓不满者越毗尼(彼约实满二十两谓言不满故言结吉)今改云提者大师约实不满二十两谓言不满敁结提此则法彼律前段云此人减二十时人半谓减半谓满谓减者波夜提谓满者无罪今既标云若不满二十两则与减二十义同故得结提若谓满者则无罪可结沙弥得戒解下按此文者指向所引者既约满两以分则满二十两方名应法是得具限纵满二十年减二十两是名不满故上文者指彼律前段标立文也钞向引者是释文也。
不满二十两五字当贯下满过二句上读之义方显也。
皆名不满者通结上三句也将此段标收上只律至皆不名满来释文也。
若下将若满二十两五字复贯于满过二句上读之皆名满句亦通结三句也此一段标收钞若冬至下至悉名满来释文凡言两者要须后安居时生至第二十年后安居竟受方得两名谓僧俗两岁俱满故又前后两时相等故纵春时生春时受时虽两等僧俗腊非等故又春时生安居竟受僧俗腊虽等时不等故是故八句中独后一句得两名也。
广下指第十九卷中明。
或忘即不忆年不满也此三皆约答满僧信受者语故得戒三师七僧无罪。
乃下虽实年满因答不满故不得戒若但答不知及疑不答。
不满者理在得限但结僧不详审问彼之吉也前云不安详细问是也问既知满反答不满者按多论解有二一若误忘者得戒二意不欲受师强与故说不满此人不得戒。
又下对前曾引故言又也彼云尔时瓶沙王作五岁一闰外道沙门等皆悉依承而诸比丘独不肯用臣民讥诃乃至佛言听三足一少布萨此约两个月论一月大一月小大月俱是十五日是二足小月前半是一足共成三足后半但十四日是一少一年中抽得六日谓六大六小也故五年得三十日积三十日成一月故五年而致闰焉纵十诵六年约五年抽满属第六年故。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卷第五
卍新纂续藏经第 44 册 No. 0748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卷第六
天台沙门释 (允堪) 述
不见者即倒说四事法说非法犯言不犯等僧问何不见犯答云不见僧即遮举与作不见举治之不忏即不忏举然罪无定性从缘而生理应悔除应本清净而今破戒见四法犯不肯忏妄陈滥说言不忏悔故须举弃言此二亦是邪见何不作摈名而此说欲不障道独名被摈沙弥耶况说欲不障在三举数故。
与教不滥者以经中言淫欲即是道故今不思己身地位妄生倚傍有斯之滥故须摈之使邪正分尔不见不忏无此之滥又无僧作法谏违不谏恼僧之情过又己之不见罪不忏罪无随逐顺情诱化他人之义故但以法举弃之反此者与教有滥复有谏法情过是重又欲诱化于人说言无障具此三义故须摈也律云佛令白四设谏不舍故灭摈。
伽下彼具云若比丘安居中摈比丘得共住不答三月中得共住已上出第三卷中。
又下引第二卷中文彼具云摈沙弥应舍不应舍答应舍若沙弥向僧忏悔布萨忏悔应摄取此律指本律缘起?难陀二沙弥共行不净也。
第二篇即作僧残境界也非谓作淫事之重若已犯淫事者即应灭摈不成后受以今未犯故后得受所以戒疏云然此沙弥既未具戒说欲非障违僧三谏邪见心成于后受戒事容难克故加重法作被摈名怖以入道若己犯者何须先谏后摈令怖入道以犯竟即行灭??故。
只疏等皆言犯淫为不净曰重义非。
若下正斥。
又下若云摈者多说是重何以七羯磨中第二摈出法轻于后三举耶以此例知不可偏重。
说下此约说戒将竟一席不摄耳听者揽众吉以成一提也。
尼下例上以问当分言从四月十六至五月半日日皆是当位结之。
限分非是前后共成一限答下随对淫盗等事不起对治或缘而不了无知之罪通上四篇若望止心于进趣学边但得不学止犯之吉今不摄耳正是无知提故律本云不一心两耳听法无知波逸提此一问合在摄耳戒前属毁毗尼中问恐失修。
若往下牒犯缘问戒疏列五缘一是先起四诤二他人屏处评量三作??乱意四往听五闻语便犯此则何待说耶戒本云说此何相反两舌以传彼此言使分离间隔故。
前戒即两舌戒。
唯大白小者戒疏云十夏白九夏若小白大犯吉何以立制之若是耶。
答下如三五同侣入村将入村际当于村侧复白故曰边尔又大以白小者尔不自在故大尚属小岂小自在斯亦诫游散之极尔。
本界即本伽蓝界此约初出本界时界内不论大小互白皆得所以制界内须白者有二义故一为不障僧事恐作羯磨余缘须其共作不知所至则恼于僧二令不自在入白衣家故了论疏云我为如是缘须至某处白大德知答言听者是名白法。
等取佛衣等量戒尼轻即吉僧重即提同犯俱提也。
丑相外彰戒疏作身染外露有本作障则与疏违。
余三即加后佛衣也。
量下谓人有长短衣亦大小即度身而衣是也以人身八尺佛则倍之今辄拟佛之量其犹小儿披大人之服威仪轨物生善何在。
若下蹑上衣是法衣若不定今钵亦法器何定量耶。
答下设人有大小食容少多三品之量亦可收尽故限定之若下若云衣是法衣不定者何以佛衣制定耶。
答下前言衣不定盖对弟子身无定限尔佛即是一故可说定望前一答故言又也。
截用得截后用故容有喜数过作故。
制钵则反上故不制。
若云衣可截喜过钵虽不可截亦喜过与佛等量作今何全阙耶智论彼云诸佛法畜天钵人衣为二道福田也以天石细堪受持比丘不得者人中石粗不堪熏治福德浅薄不感天钵体重力劣不可随身必有劳苦悲愍比丘故不听畜不同于佛那罗延力阿难力大转四十里石为佛持者不以为重。
提舍尼此云向彼悔戒本云应向余比丘悔过等是也。
内眷即前二对尼犯。
外眷即后二对俗犯。
私屏即第一戒村中取非亲尼食及众中即第二食尼指授食起失失即过失。
黑服趣举三如法色中之一色也所谓黑者如诸果汁合一铁器中作泥若池井泥亦可染也非北方之正色私曲者私属不公曲非正直聚兰即聚落兰若。
竭尽招讥律中佛在罗阅城居士夫妇具得见谛无所爱惜乃至身肉供养既多衣食之尽居士讥嫌因制。
比丘下说第四戒。
而无别罪者下释不立罪名所以也。
违僧制者以律中佛令僧作白二羯磨制断往故后富更解方听。
由下由僧有制不得受今违其制故犯。
随下在僧作法施用故言僧制通而为言皆是佛制。
自下既无僧作法但从根本佛制受称。
若尼下释第二若见下叙第四名体别者止作不同是名别又前就身业止不食为持体后约见过呵责方食是身口作业边为持体戒疏又一解云见尼指授依法而呵不越教约语止持也呵而不止后食无过身口作持也。
食食上属食啖下属食具罪体一者揽身口以成一犯也不妨止作二名有异是则因业名异果罪体一。
反前者食来咽之属作犯反上号止持不语令知名止犯反上曰作持余下村中不从尼取食及学家取食是止持反此成作反自分行者即中下根人自分也。
胜进即止行人也以居兰若德之胜也今若安坐令彼不利岂进道之心乎。
见谛即见四谛理者证无漏之分故是初果也。
乃至略二俱斯陀含既言学家故除四果无学也。
家者僧只云四姓家也。
答下如僧只用白四五分用白二十诵用白二结白四解四分结解俱用白二彼章即诸律四提舍法中。
杂威仪中即诸篇之末法聚之中或通为因或自为果如斯众数其可举乎故戒疏云威仪法聚四万二千或八万种或周法界等纵指法门亦略收尔今撮摘数十人之喜犯故复缉叙。
式叉下梵音有二初云尸叉??赖尼鼻奈耶亦同梵音讹滥也后云式叉迦罗尼为正此云学应当回文取就此土人意云应当学此戒下谓此戒既曰难持易犯要须常时警慎内心念学也所以不结吉罗罪名而但标应学尔。
突吉罗者善见云突者恶也吉罗者作也声论正音突膝吉粟多既曰恶作则通收身口二业也望念学为能治望恶业为所防故曰隐所就能也。
上四即夷残提提舍也既通为佛制俱须进学脱不就学无以知旨何偏第五而得学名微细者大钞引十诵证云天眼见犯罪比丘如駃雨下岂非专玩在心是故胡僧目为守戒也。
终下难持能持见学之功也又细尚无缺粗岂容犯又粗为始细为终以终无失学行成就故就持护最终极边以彰学名矣非谓前篇全无学义若下以心无壅随念乃通但前后互生止作交起善则二持恶则两犯故约心用具双持犯杖囊杂法中云时有比丘羸老不能无络囊盛钵无杖而行乃至白佛佛言听与彼老比丘杖络囊白二羯磨今望顺教乞法名作持止非法边名止持反则成二犯余九十九戒若约事用依教止非名止持违教逐过名作犯此下岂有教人为我不齐整着衣等耶。
吉重则对首悔吉轻则责心悔又重罪重责心轻罪轻责心任时量审。
趋下即摇身行入白衣舍戒律云左右戾身趋行也及生草上大小便戒尼俱结提。
无下既无教人为己则三性中无任运成犯义将戒本历对可晓。
一体者戒疏云体是心体本来无染妄覆迷倒故兴邪正今了法本理实无三随相用分一方行化故照理边即为觉义体离名言即是法义至理无滞和合僧义非法不知故须在初非佛不晓故后说也又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故约一体法合在先别相亦名化相如释迦初证唯佛独尊故为首也至于烦惑要假法除故次演于声教用涤心恼故法居次若但说无机则无所利故拘邻会圣则僧最后也。
今下应先难云若依一体法合在先若依别相佛须居首何以众学列戒先明敬僧次法后佛耶将钞今下释也谓今约住持三宝以分故先僧次法后佛也何则由道假人弘世途法尔故迦竺初达现僧仪也述五乘为善因明三途为恶果现法仪也期法远大非凡小之所开故表??像于凉台推其所说现佛仪也是故今戒所列仿此仪矣。
初下若据着衣但有两戒今须通收下反抄衣说法下四十九戒方成五十一文中合于齐整下加说法二字方足。
问下此中问辞亦出多论彼论申十诵义以彼律云诸比丘极高极下参差着泥洹僧佛见已作是念我当观过去未来诸佛及净居天云何着泥洹僧净居天言过去未来佛净居天皆同齐着泥洹僧三衣亦尔故申此问复引论答若本律着衣戒则无此缘答中婆论有三解今但引前后二义今为引中一解以助见闻彼云复次此戒于余篇是轻者将来弟子不生重心是故如来以佛眼观去来诸佛及净居天而后结也使来世众生不生慢罪方接。
又云下一解一切尽同上准论有三世诸佛字大师笔略。
义云下凡有三义以制此戒一过未诸佛皆齐着二十诵云佛观齐着即现在佛也通上成三世三净居天于空中告佛言齐着故下结示。
如下示不齐之人也以多坏威仪故多云释种比丘本出豪族以先习故下着泥洹僧诸婆罗门外道在佛法中出家高着泥洹僧诸六群比丘参差着泥洹僧今钞略后二类此皆是白四羯磨受者非是五比丘迦叶舍利弗目犍连等善来度者以此人威仪无不齐故。
乃至下亦引多论后文彼云高着内衣不过踝上四指极下不得过踝上下过名高下论言四指约人则四寸佛则八寸钞改云一磔手约人则一尺佛则倍之良恐约人之一磔会佛之四指可相近尔故钞改言一磔抑又对下远行二磔故反证常时是一磔也故僧传慧持纳夜半胫是也。
比丘尼下彼论云比丘尼式叉沙弥尼一切时踝上二指正便行来不得高(此谓尼等容生。彼染心故灭僧二指)今钞言踝上磔手依多论踝上合云二指准戒疏引云尼三众正使行者来在踝上一磔手今恐大师约常时尼等应高二指或远行时应取一磔论文不了齐言二指故复改之。
长四下此说裙量五分从跟上一磔手在掩其上两边两叶当后两叶不解不问而作着者吉若解不依着者亦吉此谓着作之法也。
以无下若正灭时义属于有灭竟之时体属于无若但言无无义体空如何得说七种异相今但就正灭对病约缘以辨现前等义以立名尔初现前者佛在舍卫六群与迦留陀夷在河池中浴迦留误着彼衣谓其犯盗乃不现前与作灭摈法白佛因制不应人不现前也。
所以下似征言所以得名现前毗尼者。
不下似释言义即如上体非过未等更无别理故曰义无异故。
世[序-予+(?/(炯-火))]受称再示现前义若在下遮简二世义所以得名现前毗尼矣。
忆念佛在王舍城沓婆知事六群得恶请乃以淫事诬谤佛问沓婆乃言我从生来乃至梦中不淫况于觉悟佛言沓婆无着人不故犯戒应白四羯磨与忆念法此之一法唯圣可行故戒疏云无着罗汉方行此法自余下凡不可依据情息即加谤情息也。
能治即僧作法证彼也又犯者忆念为能治谤者为所治。
不痴佛在王舍难提比丘得颠狂病行来出入不顺威仪多犯众罪比丘诘问便言痴时造罪病差不作以事白佛佛言三种狂痴一者常忆常来二者不忆不来三者或忆或来此人应白四与不痴羯磨证知病时造过差后不为以痴造罪非心所忆于教不制痴解不作未可征治不无前犯故作白四证痴不犯与痴狂法则行白二由诤是非稍难除殄故此狂法便作白四也。
从境即痴狂是所对境由不痴是犯痴则开之。
自言佛在瞻波国白月半佛在众坐默不说戒初夜已过阿难请说佛言欲令如来于不清净众中说者无此理也乃至目连以天眼观犯戒者去佛不远内怀腐烂外现完净即手牵出来白佛言众已清净应得说戒佛言自今已后取自言治戒疏云罪是自生还须目露对于人众面陈其失故曰自言因言其罪情无隐伏故从能悔以立治名。
多人佛在舍卫国时诸比丘于十八事诤不息僧断不了以事白佛佛言应与多觅罪相谓两朋同处行筹面决取多人语以息其诤或非法者多且令散去后当更断此亦从能治人以立名。
罪处所佛在释翅瘦国象力释子善能论义与外道不如人问前后相违僧中亦尔以事白佛佛言僧应白四治取本罪夺三十五事若首本罪白四为解亦名觅罪相轻重亦尔者即前言重后言轻也约境望罪处为境。
草覆佛在舍卫国比丘共诤经年难灭以事白佛佛听彼此二众相对共灭应一众中上座作白言我等行来出入多犯诸罪除遮不至白衣家余罪共长老作草覆地灭彼一众中上座亦尔彼此和合罪诤俱灭更不相问如草覆地亦云如草掩泥其义一也母论云如草敷泥上令人过不污共和合忏悔。
名种即罪名种相也更互彰名即忆念与不痴不痴与忆念为得不成。
增诤者若约俱净故如互设其药则反增加于诤也。
然下释所以。
所举即被谤举者如沓婆梦中尚无犯岂以痴法而与之。
以他即傍人也以不痴人痴时实犯今若如沓婆与忆念者则彼谓妄举清人也。
问下意谓律中忆念不痴二种设不举及忆念亦是如法罪处所中须举忆念名如法不者名非法何耶。
答下彼如沓婆从来不犯难提病差不为虽能举固执三根大众观情可了设不作举忆念得名如法。
此人即象力实犯而轻重互说邪正反谈理须作举应念治取本罪不行乃成法非故不可同例也五法者此约灭中品诤若下品诤但三法耳。
名人即人现前谓各说诤意也。
僧者谓僧现前要须戒见利及三业无乖也。
界者即界现前随约限内有僧皆集无得隐也。
法者法现前须僧作法详评有轨仪也。
毗尼即第五毗尼现前须用羯磨有德同评无德贬退又望诤息处是毗尼功。
别下人非僧僧非界此三名义体性显然自别。
轨下法与毗尼虽分前后体仍是同故此二种名异体一也。
少异者片有不同也由上四为灭因下一是灭果因果少异而果无别体籍因以成如揽指成拳拳无别体即指为体调下谓调理僧以法殄其诤如法可行名进反此名不此则灭诤之前轨也正下及正用法灭彼诤处是毗尼功望此是毗尼现前也问下意云法轨起时是成就毗尼及毗尼起时前法已息。
如何下言五法俱起同名现前耶相续前法未谢毗尼早起非谓法轨落谢毗尼孤起故约前后无间边得名五现前也起诤者即人现前并上四共成五法若无所现则能现不起故须相对而起说名五法现也此约能所出体也。
伽论下彼云云何不现前羯磨十种不现前谓覆钵及舍学家及舍成四五作房六摈沙弥七狂八尼僧遥与比丘作三法所谓不礼拜不共语不供养并前七法共成十种但遥作法被也若当律乞作房人须现前唯下显无人现前也但具此四问此既无诤可灭何须毗尼现前耶毗尼者下一句是释意云此十法现彼虽无诤容后被竟诤起故须毗尼灭之则防远有诤起之义也如下以作法界未起故律云云何界现前在内羯磨作制限者是今既未成是以但具四僧并竖标唱相等法三种一人现前两家同聚各说教理也二法现前以三藏教判也三毗尼现前教旨明白疑闇自遣也非假四人故除僧法自然两界通得不须尽集故除界也此亦约灭下品诤尔。
能断即明观正断者通于僧人今不分僧人两别通名僧现前者又所为诤人亦通僧别何以独名人现前者其义何异耶答下五中僧现前者约能断秉法非别人成故就僧存号所下即所为人中虽有僧别以此二位俱不秉法故局名人现前也三中即法现前中亦有能断所为两别何以但立所为人名不说能断僧耶但下或三人或四人已上但使不秉羯磨皆名人也若立僧名滥五中羯磨僧也是故不立若尔何不更立能断人现前成四法耶答三中人含摄能断所灭人故。
瞻波即第四十三后半瞻波犍度文也何故下指律灭诤法中前段文故曰上二人也彼云二比丘为一比丘为二比丘为三比丘为僧乃至僧为僧等是为如法灭诤此用法灭中能所既通人僧用法举中何不通人举人僧举僧耶答下一人不可秉法能治人非也四人不可辄治以彼成众故若僧作举法亦非也此是灭诤故非摈治所以通得自言忏悔律云云何自言说罪名罪种忏悔者是其下释一同勿无也故下谓五中毗尼与三中毗尼一同也为无者无即灭义以毗尼名灭故独能下谓言诤有三品五法能灭中上二品故若下品言诤止用三法若下即配余忆念等六通灭言觅犯事四诤也如觅诤三品中以五法现前并忆念药灭下品又以五法现前及不痴药灭中品复用五法现前并罪处所药灭上品(此觅诤中共用四药)又犯诤中以五法现前自言治灭中品以五法现前草覆地灭上品又事诤通用七药灭五法亦在中并上言诤中上品用五法现前及多人语灭此则五法宽矣又对六毗尼兼而有故三法不通者但通言犯二诤中灭下品故望余中上俱不通也别章即律灭诤法及戒疏中。
明毗尼下以七皆名毗尼故非总不可以收上别名也若论下如现前不可收忆念等则七种别名互不相摄体通者不越三五法体也又言诤中五法与下三诤能灭五法等体非别故用通者齐能灭四诤故又通余六毗尼故如似下引例释通自下谓自言可通余六如忆念亦自言我梦中尚不作不痴言我病差不违即各有言述应知自言可该余六说名为通今塞者何泛尔如余六种自言是也揽短如云我实犯某罪以自伏首故如忆下示无揽短归己自言之义后便解违者如前说重后使解违说言犯轻斯皆非揽短归己之理也是故下结别章即律灭诤中亦广其致后学可看皆有约义而论七药皆合有现前法以人等三不现前不成灭故。
如文即律文灭法中故戒疏亦于现前毗尼中具辨三五法相至自言药中指略云亦有三法自言五法自言如上现前可以知也余忆念等则无三法忆念五法忆念如戒?忆念不痴多人罪处草覆五科俱无三五之名看彼可了皆同者同一羯磨界故法灭灭即毗尼也各别者随彼诤情合用何法何毗尼以断也虽尔不出法与毗尼二位是通人亦通五者皆是起诤人也即五中人通也唯多人语一种通能断所断人也余皆属所断人十德者一持戒具足二多闻三诵二部毗尼极利四若广解其义五若善巧言语辞辨了了堪任问答令彼欢喜六若诤事起能灭七不爱八不恚九不怖十不痴有此十德者应差共断余人不具不在此例互作僧人者此述忏时属人彼属僧彼人此僧亦尔等四等取恚怖痴三共成四也律云不爱恚怖痴此人于彼人中最为尊贵殊胜第一犹若乳出酪酪出苏苏出醍醐最胜无比是为平当人既具此德必不妄治举人也。
自言约下二种中可悔者说以自言既实即可忏故俱灭者如两朋各陈罪之名种求悔是罪灭作已和合是诤灭不灭罪者要治取本罪已后随篇忏诤虽先灭而罪未灭余四即现前忆念不痴多人语也六种除罪处所与处所竟即与罪处所白四羯磨竟已然后夺三十五事若伏首本罪者应白四羯磨如法为解可悔伏首后更不讳罪依篇与忏不可悔者谓己答言我犯某罪寻复言不悔犯重向戏言耳僧应与彼尽寿不可悔白四羯磨余无指上六种不论解者彼律但加不悔羯磨无解羯磨也此中故不论解一句合在余无句上义方连贯答下望拣集智慧人作羯磨属法戒疏云前用羯磨有德同评无德贬退也又合施何教可殄是药其犹对病先选良医次投药石苟有医而无药厥疾弗瘳设有智而阙教其诤难殄是以揽之共成一治不妨法药体元是异不下如忆念一种与法证明忆记无犯止此一法更无别药望用处是法望诤息名药体实非二等取不痴罪处所共成三也疏家顺题应言钞家或可本首疏中义乃言疏家如戒疏引首疏义云疏家是也既说法药体异何以通途解释而不定法药二种实体者。
一下是立若下伸难此下释难且如难意云若约不究竟故不出者于法可尔药是在后正殄应属究竟何不出体此下释云若如上难自言毗尼可说诤灭以言竟灭故可说药体有究竟义若从多论自言门中言竟未灭彼云有比丘犯波罗夷先言不犯后言犯若僧与是人实觅毗尼是名非法何以故是人应与灭摈故以此文证虽自言竟用法既非诤宁是灭是亦未究竟也故不可定出其体觅即觅诤谓比丘犯过三根五德举来诣僧伺觅前罪因举评犯遂生其诤诤有大小故分三品用药亦有不定以五法现前忆念药灭下品五法现前不痴药灭中品五法现前罪处所药灭上品言下如言诤者谓评法相是非须知邪正各执己见而生其诤亦有三品下品言诤以三法现前灭中品用五法现前灭上品用五法现前及多人语灭犯诤者有过在怀罪相难识各议纷纭遂生其诤亦有三品用药不定如下品用三法现前自言治灭中品以五法现前自言治灭上品用五法现前草覆地灭既评量议论执计转变故又用药无准也以此推之不可定出其体也。
余四离前忆念不痴罪处三种法药同体外曰余以上三律实出羯磨法药故若现前等不出实体如律云云何法现前所持法灭诤者是云何毗尼现前所持毗尼灭诤者是故知但通举法与毗尼及正用时当须善解者择法而用故不可定出也人有增减者五法中能断是僧故增三法中能断通别是减如自下一二三是对别人前自言露罪四是对众故戒疏云自言治者罪是自生还须自露对于人众面陈其失和白者律中对僧自言悔受忏者应作和白望和白时罪诤未灭以僧若未和诤容起故三种者一显露二覆藏三耳语如众中和上阇梨上座智人持法毗尼持摩夷者皆如法语应显露行反此作下二种行五四不同者初显露行有五余二各四且初五者一非法人多和尚阇梨如法应显露行二非法人多而上座智人持法持毗尼等应显行三不知此如法多非法多然和上等如法应显行四不知法语多非法语多然彼上座等持法持律者应显行五此诤事法语人多即应显行二覆藏行有四一如法人多和上等不如法应覆藏行二如法人多上座等不如法应覆行三四不知句如上例作三耳语行亦四可如上作但改覆藏为耳语字读之可见差白羯磨者律中差行舍罗人用白二法要具不爱恚怖痴知己行不行五法也又作二种舍罗一破二完作已应作白法云如是语者捉不破如是语者捉破舍罗行已应别处数若如法者多又应作白如是语者多诤事可灭若如法者少应作乱已起去其诤未灭故知虽作上多法亦未究竟是以不可定出药体草覆下若望二朋各陈悔法是法定容后再起是不究竟故律云云何草覆地不称说罪名罪种悔忏者是若诤事灭已后更发起是不究竟是下一句通结。
如律即七毗尼中现前自言通于僧别边灭忆念等五唯局于僧不通于别何者如忆念不痴罪处所用白四羯磨多人语差行筹用白二草覆两朋作单白忏故知局僧罗汉如沓婆是也以证无学必无故犯业疏云四果位人但有误犯三果之人亦有故犯阿那含以此人断欲界见修惑尽故俱舍云断九不还果然虽有犯终不犯性初果尚非犯性况三果乎业疏云善来机胜以无四重过不无遮犯是也虽然初果但断八十八迷理惑全未断修二果方断欲修六品是故论取那含以九品修惑俱断故三众以不合闻羯磨但得遥作故曰不现内烂谓戒体内毁如物之腐烂也僧犯吉不应之罪也不作忆念即不作忆念法证明彼所犯僧亦犯吉不作白羯磨者即不作法直尔摈也虽成治摈望僧不能加法故犯违教不应之吉其犹对病有药不能用也现前谓人不现前或须用羯磨有德同评而辄不行是也八中前四夺眷属后四夺智能作使要具辨才复多智慧受命不受辞方堪使乎差会既言次第即僧次之义也若为解脱者方可预之今既有过理宜夺也都尽或众尽少得满数往或一众尽去亦容赴之。
凡下以诤事从微至着是故排列七药亦从小至大也以现前忆念不痴自言若殄诤者但是中下二品药若诤之大者用多人草覆灭又违语说罪恼僧复重诤事难息故与罪处白四治取本罪仍夺三十五事后又加白四解是则后三为上品药尔答下现前通灭下中上三品唯多人语独灭上品言诤故但用二药刊削定除也若以下意云若用忆念等三定觅诤清浊可尔若定言诤邪正如何可了反生其诤清浊宜作邪正字应显不诤下谓言诤本不诤罪事不同又不诤犯有轻重何须自言草覆二种毗尼是知但用上二不用余五明矣。
答下一比丘及僧是能断人为比丘是所断人俱属人现前好下是法毗尼现前律文无好言教语一句但云如法等大师足之作通标句又示能断离非灭法粗犷相故曰也如佛所说教总收法与毗尼言是佛所说教也律云非佛所教诤事不得灭十法即十德谓持戒多闻乃至不痴是也如上所引余有下谓断事中有不诵戒不知毗尼不取正义反作非法语者僧当作单白遣出单白云大德僧听彼某甲比丘不诵戒不知戒毗尼便舍正义作非法语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遣此比丘出白如是等者等取恚怖痴知可行不可行舍罗即筹也若念即行舍罗者作念谓众中有如是人等应遣下谓非法者多当密遣使往僧中召令如法人来捉筹共灭此事功德多等。
答下此中现前一种通灭三品要须五法也忆念灭下品不痴灭中品罪处灭上品故须四药何故是征。
觅下是释。
由人而起者一是犯人二是举人因举评犯遂生其诤由觅而起也不诤下辨不用之药。
答下谓比丘实不犯四重僧残及偷兰遮而诸比丘谓言犯也既是清人但与现前忆念如沓婆非犯佛令与忆念是也然下即律五不如法虽与忆念白四而法不成反此名五如法二灭即现前不痴得心即狂病差后复得元心也五事即上五如法也一切难律文作切难切音窃犹言得亲切逼切之难含注戒亦云得外道切问是也此问不出律文大师意问颇有合行草覆灭今但用现前一种得灭于诤不答下如觅诤三品中或一二三人及众僧一往易和灭者故不须草覆也故下犯诤说草覆后复指此云亦有犯诤唯现前灭义同觅诤是也问此觅诤中既非草覆灭何以曲引问之答诚如来难但以大师约理有而问如觅诤或用四药可灭应如上也或容滋蔓勘检不了者应可加至草覆矣故下云流至上品作草覆灭可以例诸现下以三法及自言灭下品五法及自言灭中品五法并草覆灭上品故至三尔若不下即以三五现前自言殄不止息者方流至上品作五法现前及草覆灭既下辨不用所以等者等取即非狂心犯何用不痴又言无违返何须罪处此二俱是定已犯收上浊字忆念定不犯收上清字然下结上用三药也文略现前摩夷此云本母即母论也。
二三四皆指所对忏者等取五人已上忏主须作白和故律云欲在僧中忏者应具仪合掌白言大德僧听我某甲犯某罪今从僧忏悔(三说)受忏者应作白白文如律若二三人受忏须问边人智慧下即彼一众中有智慧者作白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此诤事作草覆地忏悔白如是作白已复白言诸长老我今此诸诤事己所犯罪除重罪遮不至白衣家羯磨若诸长老听者作草覆地悔第二众亦作是说亦有下大师义准也同前觅诤中一往和皆得灭者是也。
首下谓律四诤离为十八言觅犯各三成九事诤一种历上三诤随分九品共成十八诤谓前三诤各生事诤也何者如言诤中若评教理是非犯相轻重是名言诤若评羯磨是非迷悟不决此名言诤中事诤若评三根清浊五德通塞是名觅诤若评用法治举征核虚实则名觅诤中事诤于五犯聚忏评有滥名犯诤非法羯磨定罪重轻是名犯诤中事诤既随前三分三品异故得通该七种药灭乃名一切灭灭也恐下以律云事诤以一切灭灭随所犯尔故此解之云恐滥等如云言诤中事诤乃至犯诤中事诤则无滥也。
问下已前四诤下总别设问除大师一问外皆是阿难所询如来随答今大师蹑以问云何故前三诤下。
阿难初总问用药后别问所减今事诤一种但有总问阙别问者何耶即尽言更不假余药也以一二能尽灭故所以别问推究令解也此事诤既通一切灭复随前诤而分故无遮简尽不尽义是以阿难杜而不问如来亦不垂答故曰阙而不解事作依律文尔彼云言诤中事作乃至犯诤中事作是为事诤现前下即以三法现前灭言诤中下品事诤五法灭中品五法及多人灭上品忆念下即以五法现前忆念灭觅诤中下品事诤五法不痴药灭中品五法罪处药灭上品自言下即以三法现前并自言治灭犯诤中下品事诤以五法现前自言治灭中品以五法现前草覆灭上品事诤是知事诤更无别药即依三品如上用药各随同灭故言一切灭灭也十下言常所行事或起诤者但用现前一药灭不须兼带别药也。
将下前明七灭是能殄之药药不空施须有所应之病故四诤以而明之若据戒疏先明四诤则是病起之源后列七药是除殄之法亦随述作之意今既言七灭诤故以药居初病居后理亦无损。
理下由理既冲寂故不能自班列彰示要假诠言以照显也详下因评其理为起诤之由也诤下结束三根能举见闻疑中随以何根举也前罪通收所举五七犯位及破戒见威仪也具缘通别二缘非阙也造境四重遮性等境也违教不顺制听二教也作事即淫盗等事百一大钞云此乃总据非定如数亦可引用十诵彼则定有百一有作一白一羯磨则泛举白羯为所评事也约类以分则一百三十四法矣如下此母论是引第八卷文也彼标云灭斗诤言讼毗尼者二下是释然论文不巧钞有改作也如彼云相打恶骂是名斗今但云二人同竞名斗辙断改辙评断也讼易云天与水违行讼孔颖达云天道西转水注东流即讼之象今曰各说理即相违义也彼曰各说事助理是非名为讼今但云各说其理名讼约因者如言诤定理邪正未有果决觅诤方伺觅前罪未知有犯皆从因受称从境者犯则对境已犯但未分轻重尔事则白羯磨被境事而起故犯与事诤约境立号若尔何不云境诤因诤而却云言觅犯事者何故总征云何者境下是释若云境诤境别尘沙知是何境故不从境但立犯事二名也言下释不云因诤所以也以言则通摄邪正二计觅则通含清浊犯不犯皆是得要而省约也若云因者知是何因故知言觅二诤义推是因不可名因故曰不就因名。
问下向云言即通含而名言诤者且如所诠之理理亦通含何不就理名为理诤耶答下以四诤各有理故若但立一则余无取别执情上应以无字贯之以对下有执情故三品即上中下也谓理体均融随成一揆本无过患及以执计分为三品此为一义兼复理通于四是二义二义既明是以不彰理诤之名也言下虽具通四之一义然阙无过执之义既有过执可说为诤故得从言以受称余下应先难云言既通四下三何不名言诤将文答之盖各随前事而名若更立言者复无区别。
论下应先难云若据觅诤觅亦从境何独隐境从因立名耶将论下释意云若从境立境别清浊应开二文开则烦碎是故但立觅名通含清之顺浊之违也若尔犯事二诤亦可名因以因收浊犯是浊故又事通于言觅言觅既名因事亦可名因何偏在境耶将犯下释谓若以犯事从因受名则不异言觅二诤又成淆混也。
疏下又应问云觅诤不可从境谓别清浊者言诤应可从境即将疏下释意云虽无清浊之别然有尘沙之别言诤既无尘沙无量之别是亦不可从境彰目若下是纵摄下是夺二谛即真俗也谓设从境立摄此言诤不尽何也以言或诤俗谛理可得云境或诤真谛理真岂境耶是故摄之不尽抑又真俗不必相假故如诤俗谛境未必须假真既非相假是以约境但可收俗不可收真明矣论下对上不相假不从境名显此相假故从境名此亦相翻以释成也。
是非是二清浊是二觅诤既含清浊之别故不从境受名事诤亦含是非之别何得从境得名。
已作下谓已作者方名羯磨事既不通余事则义唯是局以局故境则局一其未作虽通是羯磨非羯磨然皆名事故既皆名事亦是一也故犯与事皆从境得名不类清浊始终分异故觅不得从境也。
问举罪下如文就业即羯磨是僧之业务也就业言诤就教行觅就治行犯就罪行也理下示广今下结略。
论义属言情竟名诤虽有此诤然不假毗尼以灭故不名言诤何故者征所以也一下是释谓僧尼二众位别又以尼从僧求解敌论颇希二下以尼是下众不得上僭大僧之法又非别众之限设诤何须速殄义无妨碍故三下除二受忏同法外余无同者言下若各就本众说言诤反上三义即成余三亦尔文略觅犯故曰乃至有异下律中有四句比丘共比丘诤比丘共比丘尼诤比丘尼共比丘诤比丘尼共比丘尼诤因此故今约犯事二诤各有三异且初犯有三异者比丘下是一二比丘下是二或下是三上言二众即比丘及尼也皆不在犯诤者以非诤本众之犯故不名犯诤不妨容在言诤中收或比丘下是覆释第二句在言诤所以也在言诤者虽犯起自尼众而诤在比丘见既不同发言成诤故曰言诤或比丘下分事诤中三异比上可晓以得下恐此众因诤彼事而破即成破僧理须用上现前多人语灭得通多少四人已上名多三人已下为少觅诤下反显三人若四人成众不得举故即成僧举僧也。
三判即随言觅犯三判也。
根者取生发义也一下律云以何为根贪恚痴为根无贪恚痴为根此约众生根本烦恼体性中说根二下律云僧为根界为根人为根若泛下释上僧根四种约数则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僧若涅盘中佛为纯陀说有四种一毕竟到(谓无学断烦恼尽故)二示道(三果人能以正法示人令学故)三受道(初果向已下欲受圣道在身故)四污道(犯戒人也)界人准此者如评作法自然等界或评一二三人而起诤故就非情情事说根又下引论释六诤也约为即所为不协情而起见取下于非真胜法中生心而取名见取执边之心名曰边见邪心取理名为邪见此则就业惑而起以说根广下释十八法所谓法非法律非律犯非犯若轻若重有残无残粗恶非粗恶常所行非常所行制非制说非说如是法上因评起诤也此则就九正九邪法而说根也初二同前即一贪无贪二僧界也同上言根中三举律云觅罪以三举事破戒见威仪也故不同者不同上三举为所犯事也贪下释初根也。
准此即三善心举而生诤。
又下前约所评事此复通所犯事以僧不举僧今反辄举因生诤也远缘以觅诤正从罪起旁因界起罪犹属于远缘余者指人也即因人犯而觅以人为根六犯所起者增六文云或有犯由身起非心口或有犯起于口不以身心或有犯从身口起不以心或有犯从身心起非口或有犯起口心非身或有犯从身口心起是为六也既言下以律中犯根内但说贪等三为根不说无贪等三故此解之起诤即评前犯而起诤人不妨有无贪等三为诤根初二即一贪无贪等二僧界人也此约单事诤明若兼前三下事诤则随有不同。
余三即下三诤义既不同故无十八事三举在觅中六犯在犯中下事诤中既无三举六犯又不说也。
准通者言诤中亦可有三举六犯以言通故觅犯中亦可有十八事以十八事中有犯不犯若轻若重等事诤中亦可有十八三举六犯以事诤通故即前三诤中各生事诤是也。
三性即善恶无记三性也但随起三性作于四诤其理易明故曰准义可知欲知其相广如灭诤法中所配凡夫见道已前皆名凡夫不越内外凡也广略即广略二戒学人前三果也阿下以三界见思惑尽唯无记性中犯无善恶二性犯也通善即无学亦似通善性犯遮戒耳或善以律说四诤云或善或不善或无记今何言是不善耶答下约言诤分示也望初评时是善后心乖恼是诤诤属不善今正灭后心之诤故言是不善也非灭初时评理之善不定者随上三诤起事诤故致善恶无记亦不定也。
问下三性本异何言善无记不善无记若尔则三性混矣答下诸论解十善十恶皆有三品但猛利心作为上泛尔心作为下余为中此善不善中皆取上品为引业引生总报中下品业微劣不能为引但能为满今言善恶无记但取中下二品望不能引生善恶总报说名无记若尔何不全名无记复言善恶者何将望感下释别报者对上总报得名以引业能牵总满业能严别俱舍云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是也今言感者以善无记业感善别报恶无起业感恶别报也非下遮简也非谓泛泛不带善恶之无记故今得言善无记等。
若尔下若约事诤从言觅犯下诤羯磨名事诤但如受日等羯磨不从上三下生或有诤者名作何诤治人即诃责摈出等法也举罪即举前人之罪须能举者与僧说证正其罪得伏方与应召来入众当前为举举已为作忆念如不依实伏首者乃作不见不忏等举及恶马驱出之法皆觅中事今评用起诤即觅中事作恶心等此通于能所如能治僧欲令彼恶名妄加法者及欲忏而不与法者是若所治人恶心不舍覆隐不忏等是望过属犯望羯磨名事故曰犯中事作别章即首疏中。
或下律云若比丘诤言以十八事共闻彼此不和是非言诤若父母共儿语儿共父母语乃至余人共诤语是即是言若比丘共比丘诤言以十八事共诤彼此不和是言即是诤亦诤十八事等有言非诤儿共父母语等是诤即是言即诤十八事是非言除言诤外若余三诤是如彼即律灭诤法中言单诤者即一人对一人也以下蹑上单义而立句法也或下上律中云有言即是言诤今对上而立也谓彼此一人单举十八事共斗不和即是言诤既无伴势复是单诤或下仿前有言非言诤句以立即父母乃至余人彼此一人单言是名言而非各竞故名非言诤非单诤是下释上有言也但是彼此往复酬答之言尔故非诤也或下上云有言诤即是言此亦拟之即以十八事不和是名言诤即是言也如此皆属单言诤也非带觅犯事之三诤对前一人无伴今彼此两人复有伴势故曰重也或下亦同前作如初即初句十八事以显是也余句比上可解但加伴为重与前异尔觅等三诤准上亦合有单重等句类上言诤中取解法鼓有声久而弗震聊一提桴警之后进同探秘藏咸佩戒印垂之未来觊无煨烬。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卷第六(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