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纂续藏经第 26 册 No. 0531 般若心经略疏显正记


  No. 53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显正记卷上

  般若心经疏显正记(并序)

  缙云沙门释 仲希 述

  予尝辄以贤首大师般若心经疏注于经文之下兼治科文又述记一卷释之目曰显正文华无取盖逃学者忽忘之患岂敢呈诸先觉云尔时皇宋庆历四年岁次甲申季冬月朔日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并序)。

  释疏分二初题目二初经疏总题十字之题能所三重略疏二字为能解余为所解经字为能诠上皆所诠心字为能喻上皆所喻今总取一经之题为疏之别名疏即通名也般若心经之疏依主受称般若等八字如下开题处释言略疏者以此疏但释经文大旨更不委明三科境智等诸法名体故云略也又简非解广部但释略本亦名略也疏者疏也决也疏通经文决择义趣故曰疏也并序者以显此疏兼有一序也。

  翻经沙门  法藏 述。

  二述疏人号翻经等者以疏主曾预译场备翻经论今从胜从略故但云翻经也沙门者即释子之通号梵语沙门此云勤息谓能勤修戒定慧息灭惑业苦者故通号为沙门即生善灭恶之称也法藏者即疏主之名讳本康国人姓康氏平居西太原寺华严第三祖立五种教以判如来一代圣言理无不尽后人制撰罔敢不遵广有着述今现流行声震一时道光千古敕谥贤首大师具如别传述者明非制作亦是谦辞也故论语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等。

  夫以真源素范冲漠隔于筌罤。

  二疏文三初总叙大旨二初广叙经文然般若有三一实相即所观之理体二观照即能观之智用三文字即诠二之教今具叙者以下疏文总用此三为宗趣故文二初叙所诠四初境智离言诠然此境智文中各有四义一正指体二叹体德三显体量四示体离过入文即见文二初明理境夫者发语之端以由也真源二字即正指实相般若为所观理体也真谓真实源即是喻由此实相本非伪妄故曰真下经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等有随缘义喻之水源能分万派下经又云空即是色也素范者谓此理体惑不能染故曰素素洁也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故曰范范法也法以轨持为义故此叹理体之德也冲漠者冲深也漠谓沙漠谓此理体竖穷三世故曰冲圆觉疏云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横遍十方喻之沙漠广无边故圆觉疏又云十方穷之无有涯畔此显理体之量也下示理体离过故曰隔于筌罤也隔犹绝也筌能捕鱼罤能网兔故周易云得兔忘罤得鱼忘筌今借筌罤喻言教鱼兔喻理境见真理者须忘言教犹得鱼兔者须忘筌罤也夫真理虽假文字诠显且真理之体本非文字佛顶经云妙性圆明离诸名相般若经云总持非文字文字显总持既体绝文字故云隔于筌罤也。

  妙觉玄猷奥赜超于言象。

  妙觉下二显观智妙觉二字正指观照般若为能观智体也妙名于不可思议觉即是照以此智体言思罔及故曰妙下经云行深般若等灵明鉴照故曰觉下文云般若以神鉴为体等玄猷者玄即幽玄猷道也即总指此智之体是幽玄至极之道也然道有二义一为因义无量果德非智不证故二能通义始自凡夫皆由此智到极果故即总名猷也此叹智体之德也奥赜者即竖深之义显非权小之浅智故云奥赜大论云智度大海唯佛穷底下文云行深般若称之奥赜不亦宜乎以竖该横故但标奥赜此显智体之量也刊定记说慧能拣择故在因中智但决断唯居果上今慧即智未可分张下示智体离过故云超于言象也言谓语言象似也当其义也夫语言义相皆由分别今此观智体非分别故超言象也周易又云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虽真俗双泯二谛恒存。

  虽真下二明境智体不二三初别明境智不二二初明境不二然此所观实相之境非真非俗而真而俗故得二谛即存即亡存亡不二也言真俗双泯者泯亡也真即真谛一体无殊俗即俗谛万境有异今明真即俗故真亡俗即真故俗亡既互夺两亡名为双泯也二谛恒存者存在也俗即真故真在真即俗故俗在既相亡互在故曰恒存恒常也如上所明即显而隐故双泯即隐而显故恒存隐显同时唯一实相般若为所观境岂不妙乎经部顺机别明空尔故下文云照五蕴空又云诸法空相大部之中咸言清净等若论通意理乃常圆下文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由是疏主下文判归实教摄者得意在兹。

  空有两亡一味常显。

  空有下二明智不二所观之境既存亡不二能观之智亦隐显同时函盖之义可以为况言空有等者空即照真是如理智有即照俗是如量智真境无相智照名空俗境万差智观称有今以空即有故空泯有即空故有泯故曰两亡亡泯也此智文中但亡而不存者显在上文也一味等者此即总结存亡不二唯一观照般若为能观之智体非生灭故曰常显。

  良以真空未尝不有即有以辨于空幻有未始不空即空以明于有。

  良以真空下二通释不二所以或曰境智各二名义悬殊云何此中俱言不二故今委释令知所以也良以等者良实以由尝曾也意谓前说真俗不二者实由真谛之空常自随缘成俗谛有未曾间断故云未尝不有即有等者既全空成有反知有即真空所以前说即俗是真故云即有以辨于空也幻有等者始亦犹曾也俗谛之有从缘无性即真谛空未曾有实故云未始不空即空等者既全有是空反知空即幻有所以前说即真是俗故云即空以明于有也所观之境既真俗不二唯一实相能观之智岂可殊涂准境思之无烦委释问向明不二境智各辨今释所以何故不分答体即用故理非智外用即体故离智无理体用不二犹珠与光凡夫本具诸佛证得凡圣自异一心岂殊疏今通释意在于此。

  有空有故不有空有空故不空。

  有空下三约义通结不二言有空等者上俗谛之幻有即空之有是体不异空故云不有此结上即俗之真也空有等者上真谛之真空是即有之空体不异有故云不空此结上即真之俗也所观既然能观亦尔故通结也。

  不空之空空而不断不有之有有而不常四执既亡百非斯遣。

  不空下三遣情执然前境智体用虽别性明无殊不断不常非空非有凡邪迷倒异计纷纭前虽具明又恐难忘情执故今遣荡令见心源也言不空等者显上真空是即有之空空若离有即是断空今既不尔故云不断不有等者显上幻有是即空之有有若异空即成常有今既不尔故云不常言四执者空有断常但计一种故名四执又一异有无各有四句谓一非一等如次所引随计其一亦名四执言百非者起信记云此于一异有无等四句上明之谓一非一亦一亦非一非一非非一为一四句异等例此共成十六又过现未来各有十六成四十八又已起未起各四十八并根本四都成百非也今疏意但不生分别寂尔亡怀情执自除过非斯泯故云四执既亡百非斯遣。

  般若玄旨斯之谓欤。

  般若下四结玄幽般若二字即正指此经亦傍该广部如上所叙一经所诠若境若智玄妙旨趣理极于此故云斯之谓欤斯此欤语辞也。

  若历事备陈则言过二十万颂若撮其枢要则理尽一十四行。

  若历下二叙能诠上叙所诠既当实相观照二种般若今叙能诠即是文字般若也文三初示广略文若历等者显彼广部也陈说也然般若广部六百卷文总开八部谓大品小品等其中所说始自色心终乎种智八十余科今显其广故云二十万颂言颂者诸疏所说凡有四种一阿耨窣都婆颂此不论长行与偈但数字满三十二即为一颂二伽陀此云讽颂亦云直颂直以偈颂讽美法门故三只夜此云应颂应前长行颂故四集施颂积集法义令诵持故今于四中即初是也若撮下显此略本也撮取枢即门臼喻其要也以一总多曰要理即义理意谓若具历事相备说法门诚如广部六百卷文若择其宏纲取其要义即此略本摄广已周故云理尽一十四行古来经文皆以十七字为一行故今经但有一十四行也。

  是知诠真之教乍广略而随缘。

  是知下二明广略意二初广略由机是知者指上文辞乍者权宜文称教诠真理故曰诠真之教意谓前文所叙或广或略者但由机有利钝使之然矣利者宜闻略说则悟钝者宜闻广说方解本非佛意故云乍也缘谓机缘即利钝者然今但约悟解而分利钝若约闻持分利钝者义则反此非今疏意。

  超言之宗性圆通而俱现。

  超言下二理常不异宗主也所诠真理是一经之主故名为宗离言说相故曰超言能诠之教虽有广略所诠之理则无增减本自圆融平等显现故云性圆通等。

  般若心经者实谓曜昏衢之高炬济苦海之迅航。

  般若下三叹功能胜二初正叹言实谓者即指定之辞曜照也昏衢者衢谓衢路昏衢喻二障即生死因次云苦海即生死果然三界有情常居苦趣飘沉生死不证菩提者靡不皆由此也二障名体广有会释存乎别卷若略明者唯识论中一名烦恼障体即根随二名所知障体即无明持业依主具如别说所宗既异不须繁引金刚疏云烦恼障障心心不解脱所知障障慧慧不解脱既是有情生死根本又能障翳无生理智其犹昏暗衢路履即颠坠莫诣前所故以为喻言高炬者即火炬高炬喻般若也即意谓若能依此经文发深妙慧了心本寂见法元空然后悲智兼修自他俱运泯乎取舍亡矣顺违则二障潜袪三空可契亦犹火炬高照昏衢顿明岂有前所而不速至哉故云实谓曜昏衢之高炬也济苦等者济救迅疾航谓舟航迅航亦喻般若也苦即分段变易二种生死由上二障之所感故二死苦相无有边际喻之若海然三界无定靡不皆苦众生不敏妄计为乐以智观之何可乐耶故我大圣由悲愿力特演斯典济救有情使即登般若之智航疾度竛??之苦海故下经云行深般若照五蕴空度一切苦等。

  拯物导迷莫斯为最。

  拯物下二结叹拯接导引也物谓物机迷谓迷惑斯乃显此一经决能引导迷者拯接物机离二障昏暗之衢践智慧坦明之道则涅盘高岸尚可即登生死微波何疑不度寄语后学思而行之以前正叹中云曜昏衢济苦海故今总结上义乃曰拯物导迷莫斯为最也。

  然则般若以神鉴为体波罗蜜多以到彼岸为功心显要妙所归经乃贯穿言教。

  然则下二略叙经题二初正叙般若等者般若此云智慧神名不测鉴谓鉴照体即性也意显此智虽不可测而性常鉴照故云以神鉴为体也波罗蜜等者唐梵双举也显此智有离此到彼之功能故离到之义如下释题处辨心显等者以人心藏是一身所归要劲微妙之处喻此略本是彼广部之要也亦如下释经乃等者法喻并彰也以经能持义喻线能贯华显不散失故此经则是能持义理之言教故曰经乃贯穿等也。

  从法就喻诠旨为目故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从法下二总结法即所喻谓般若等心字是能喻诠谓能诠即经之一字旨谓所诠旨趣即上法喻等是则乃法喻能所合为此经题目故总结云从法就喻等。

  将释此经五门分别一教兴二藏摄三宗趣四释题五解文。

  将释下二别释经文二初列章五门等者前三悬判后二释经然此五门生起有绪何则夫圣人说教必有因由故辨教兴言教既兴不逾三藏故论藏摄虽知所摄大旨若何故示宗趣已知大旨经目须明故曰释题题目虽彰入经未晓故须解文。

  初教兴者依大智度论云如须弥山王非无因缘非少因缘令得震动。

  初教下二随释五初中二初举论譬喻此论是龙树菩萨造释大品般若经今释般若故特引用须弥等者梵语具云苏迷卢此翻妙高四宝所成曰妙出水八万由旬曰高众山中尊故曰王非无等者反显彼山有因缘故多因缘故方得震动此山震动须有胜缘谓诸佛示生八相成道等具如彼论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般若教兴亦复如是具多因缘故。

  般若下二显经因缘三一标具多缘般若等者彼论所显般若之教须具缘兴同彼妙高非缘不震故云亦复如是等。

  一谓欲破外道诸邪见故二欲回二乘令入大乘故三令小菩萨不迷空故四令悟二谛中道生正见故五显佛胜德生净信故六欲令发大菩提心故七令修菩萨深广行故八令断一切诸重障故九令得菩提涅盘果故十流至后代益众生故。

  一谓下二略显十意然此十意不离人法解行因果悲智自行化他前三是人余皆是法又四五属解六至第八属行又前八是因九当于果又前九是智后一是悲又四至九是自行余皆化他斯则不独般若一经亦通余典以俱须具此诸因缘故今以类从通束为四一破邪小执外道等者心行理外唯修邪因故名外道显非正解故曰邪见然外道邪见不离断常依此而起六十二见等广如别卷法华云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若知空寂诸见自亡故云破也二乘者即声闻缘觉也此二类人但住化城不登宝所唯能自利不慕化他若闻中空必亡彼此遽回小径顿进大涂故云欲回二乘等小菩萨者即十信心及加行位十信则未解法空如下所引宝性论中三疑者是加行则分别未亡以空为得如颂云以有所得故非真住唯识通是迷徒例贬为小若闻般若融荡是非可入三贤即阶十地故云令小不迷也四令下二令因行成二谛等者了真即俗知俗即真真俗无殊唯一中道方名正见如下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色即是真俗二谛既互相即是显中道也显佛德等者佛德无量四义统收即常乐我净也圆觉疏云常乐我净佛之德也诸法虽空佛德无爽于此忍乐净信无疑发菩提心者菩提心体即悲智愿也以真空妙本彼此咸同他既长迷用悲下化自犹未证以智上求若阙要期曷能成办三心之体自此而兴修深广行者然菩萨行总有二种一者随相二者离相由离相故寂然无得故名为深即依真如门修止行也由随相故万行具修故名为广即依生灭门修观行也二行相资不可偏观据金刚疏云故虽?修始终无相令断重障等者障即烦恼所知略如前辩能压有情永沈苦海故名为重若明空理二障何存金刚疏云二执若除二障随断今经同部意亦准知然欲修道正解居初此解现前以信为本信解既备必发三心信解发心意在修行妙行斯就惑障自亡次第五缘理应若是九令下三使果德满菩提即智果涅盘即断果如下经云依般若故得菩提涅盘等十流下四为益未来至后代等者代世也夫谈空荡着意在益生岂为一期须传来劫由兹彼论嘱劝颇殷寄语后贤无倦持说已上十缘束为四者夫般若一经意在破执执情既遣因行须修行既已成果证斯获既自证果说教化他般若之兴唯为此也。

  略说此十具收彼意令知教兴。

  略说下三结意归宗略说等者意云彼论多缘不出此十大品既尔今经亦然故云令知教兴也。

  第二藏摄者谓三藏之中契经藏摄二藏之内菩萨藏收。

  二中二初明藏摄三藏者即经律论也梵语欲底修多罗此翻契经即契理契机之经也表非律论故云契经藏摄具辨此三如圆觉起信等记钞二藏者即声闻菩萨也三藏约法二藏约人由上三藏诠示小乘理行果者名声闻藏诠示大乘理行果者名菩萨藏今经既云菩提萨埵得究竟涅盘知非小乘故此菩萨藏摄。

  权实教中实教所摄。

  权实下二明教摄然今经虽大大乘语通有权实故实教摄者下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显色空不二唯一中真又说因人果人皆证究竟菩提涅盘应知非权故实教摄问贤首五教判尽群经般若谈空义当始教始教属权何云实摄答若就别论正唯始教今约通义故实教收圆觉疏云言有通别就显说故前明境中说文略辩然是权实之实非终实也学者思之。

  第三宗趣者语之所表曰宗宗之所归曰趣。

  三中二初总释名语即语言表谓表示宗者尊也尚也归趣皆向义也斯则语为能表宗为所表语言表示所尊尚者必有所向之处故云语之所表等也。

  然先总后别总以三种般若为宗一实相谓所观真性二观照谓能观妙慧三文字谓诠上之教不越此三故以为宗。

  然先下二别释义二初总唯释宗然般若论说般若有五种前三如疏四相应般若即与智同时心王心所五眷属般若即与智同时五蕴前三为正故今用之一实相者大论云从本以来不生不灭是为实相名此实相为所观境也二观照者既有所照之境必有能照之智名此照用为能观智也三文字者即是能诠前二之言教也斯则能观所观能诠所诠总为语之所宗故云不越等实相及文字亦名般若者实相能发慧文字能诠慧故俱名般若也又金刚疏云文字性空即是般若。

  别亦有三初教义一对以文字教为宗余二义为趣二境智一对以真空境为宗观照智为趣三因果一对以菩提因行为宗菩提果德为趣。

  别亦下二别兼宗趣一教义等者此则总取前三般若分为宗趣也义即所诠前二般若教即能诠文字般若夫宗能诠言教之意趣所诠境智之义也二境智等者于上所诠境智二法而分宗趣也夫宗真境者意在由境发智以智照境故以智为所趣也三因果等者菩提是果因行是智即能证菩提之因行也斯又以前能照之智为宗因中宗习此智行者意欲趣证菩提果故故以果德为趣也然此三对初则约解次则约行后则约证解行证三正是一经之宗趣也。

  【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第四释题者亦有三对初教义分二谓般若心是所诠之义经之一字是能诠之教。

  四中疏三初牒章二正释经题三初中二初别指教义例前宗趣中三故今云亦也教义等者显此经题虽具八字总而言之不离教义之二也般若是法心即是喻法喻属所诠义。

  经字属能诠教也。

  即能诠般若心之经依义立名。

  即诠下二总显立名能诠下义如向释依义等者依于所诠法喻之义以立能诠一经之名是故题名般若等。

  二就所诠义中法喻分二谓般若等是所诠之法心之一字是所引之喻。

  二中二初别指法喻此除经字唯就所诠七字之中而分法喻之二也。

  即般若内统要衷之妙义况人心藏为主为要统极之本也。

  即般若下二以法合喻初指法也即般若内者总指广部统要下显今略本统总也要径也衷中也正也以此略本所诠法门总摄广部六百卷内要径中正微妙之义也况人下指喻也如人身中虽有五藏若克明主宰要径统摄至极之元者唯一心藏故云为主为要一身四藏用喻广部心藏统要以喻此略文况比也。

  三就前法中体用分二谓般若是体此云智慧。

  三中二初释体此又除心一字唯就所喻法中六字以分体用之二也文二初正指体翻名刊定记说那若翻智即属果般若翻慧即属因今此通论故翻智慧。

  即神悟玄奥妙证真源也。

  即神下二正显智体即神悟等者悟即觉也显不测智本觉自然幽玄深奥为其体也妙证等者证即冥契之义谓此智体微妙冥契真空之源也以是即理之智故故云妙证心源也。

  波罗蜜多是用此云到彼岸。

  波罗蜜下二释用二初指用翻名到彼岸者刊定记云生死为此岸有情居故烦恼为中流最难渡故涅盘为彼岸诸佛住故即以彼岸喻于涅盘也涅盘为所到慧为能到故到字能所俱通。

  即由斯妙慧翻生死过尽至真空之际即拣不到彼岸之慧故以为名。

  即由下二正显智用生死过等者夫有情不得证真空者皆由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为过患本妙慧若发了诸法空空病亦空翛然无寄何有生死此岸而不离涅盘彼岸而不到乎真空即涅盘也既能翻生死得到涅盘非用如何故云由斯妙慧等拣不到等者然凡夫浅慧但明有漏是生死因不出三界此不足论二乘之慧虽名无漏唯证偏真但亡分段十地菩萨分有变易此二类人亦未名为究竟得到彼岸之慧今此妙慧解二空理修二空行断二障惑离二死苦证二德乐安住妙觉无住涅盘方名究竟到彼岸慧此约极果以明彼岸故云即拣不到等优劣既殊故须拣辩。

  谓体即用故法之喻故义之教故立斯名耳。

  谓体下三六释结归前文已约教义等三通解一题故今总结前三归于六释体即用者结前第三也显此妙慧全神悟之体成离过之用故云即也法之喻者结前第二也法即般若喻即心字拣喻非法故云之也义之教者结前第一也法喻属所诠义经字是能诠教拣能非所故亦云之也一即持业余二依主故立斯名者谓集经人约上教义等三对以立一经之名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显正记卷上
卍新纂续藏经第 26 册 No. 0531 般若心经略疏显正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显正记卷中

  【经】观自在菩萨。

  自下第五解文者此既心经是以无序及流通也。

  五中疏二初总分经三初牒章指略此既心经等者意谓三分具足已彰广部今搜彼要成此略文故喻人身心藏为主由是此经无序及流通也然序分有无诒谋钞中具有会释避烦不引。

  文中分二初明显了般若后即说咒曰下明秘密般若。

  文中下二总分经文。

  所以辩此二者。

  所以下三显分文意二初牒难或曰说一般若显秘奚为。

  谓显了明说令生慧解灭烦恼障以咒密语令诵生福灭罪业障为灭二障成二严故说此二分。

  谓显下二释通谓显等者此明初段说显了意大圣至慈显说法义欲令有情发生妙慧解空断惑圣意在此故云令生慧解等以咒等者此明次节说秘密意夫言秘咒唯佛能知不通他解既不通解无由发慧故但诵持获无漏福福源既达何有有漏业尘而不荡乎故云生福灭罪等然此二段福慧互通以同是圣言俱名般若若明傍正于义无违学者思之冀无偏执为灭下显益也惑业既灭福慧现前严本法身成三德果故云为灭等也。

  就前文中亦二初略标纲要分二从舍利子色不异空下广陈实义分。

  二别科释二初显了般若疏三就前下初分经就前等者即指显了般若一段经文也纲是网上大绳能总众网故曰要欲舒网目须先举纲以喻欲广义门须先略示故有略广二段经也。

  以义非顿显故先略标非略能具故次广释又前是据行略标后即就解广陈。

  以义下二显意以义等者准向思之又前等者略标中云行深般若即是据行广陈一段显诸法空意令生解也又此二段若更委明初段但举行证次节具明解行断证故亦名略标及广陈也具如下记。

  前中有四一能观人二所行行三观行境四明观行利益此初段也。

  三随释二初略标纲要分经疏三前中下初分科。

  观自在菩萨者是能观人也谓于理事无阂之境观达自在故立此名。

  二随释一中疏二初释别名经观自在者别名也拣非文殊等故观即能观之智自在即兼境智也亦名观世音观亦能观智世音即所观境皆从境智为名也疏二初约二行别明二初约自行理事等者理即真如门是真谛境事即生灭门是俗谛境真即俗故理不阂事俗即真故事不阂理如此观达圆融无阂唯是一心故自在矣此即自行也。

  又观机往救自在无阂故以为名焉。

  又观下二约化他遇有缘机以无缘力现身说法而救度之随所见闻无不获益故云自在无阂妙经云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等即此化他也。

  前释就智后释就悲。

  前释下二约悲智总结前自行即上求属智次化他即下化属悲悲智二心是万行本约斯二义以立别名也。

  菩谓菩提此谓之觉萨者萨埵此曰众生。

  二释通名经菩萨者即通名也以文殊等皆得名故疏二初翻名菩谓菩提等者意谓若具足梵语须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疏云众生即有情也以此方好略故除提埵二字但云菩萨也。

  谓此人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从境得名故。

  谓此下二释义以智及悲是能求能救之心觉及众生是所求所救之境以能从所故云从境等然释菩萨具有多义恐繁不叙。

  【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二明所行之行谓般若妙行有其二种一浅即人空般若二深即法空般若今简浅辩深故云行深般若。

  二中疏二初约二空简显释行深人空者亦名我空了人我见毕竟无有名为人空此慧现前但证偏真故名为浅法空者照蕴等法缘生无性名为法空此慧若显能至菩提故名为深今简人空慧之浅以显法空慧之深由是经文特云行深般若也。

  言时者谓此菩萨有时亦同二乘入人空观故法华云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等今非彼时故云行深时也。

  谓此下二约三乘简显释时字有时等者谓此菩萨或时遇有声闻缘觉小乘机时即权现彼身示同彼证人空浅智为彼说法也故法华下引证上义亦兼缘觉故云等也今非下显今经说非入人空浅智之时是入法空深智之时故经云行深般若时也。

  【经】照见五蕴皆空。

  三明观行境谓达见五蕴自性皆空即二空理深慧所见也。

  三中经照见二字即前深智之用也五蕴如下释疏达见等者由前智用通达照了色等五蕴本不曾生今亦无灭既无生灭自体元无故曰皆空即二空等者此显经中空字总含人法二空之理也深慧下释照见二字谓此二空理即是二空深慧照见也浅不至深故前拣非入人空智深必该浅故今是二空智照二空理也故云即二空理深慧所见。

  【经】度一切苦厄。

  四明观行利益谓证见真空苦恼斯尽当得远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证得菩提涅盘究竟乐果故云度一切苦厄也。

  四中疏谓证见真空者是蹑前经文为今度苦之由也谓菩萨行深般若照五蕴空观行成时现量亲见真如空理所以得度一切苦厄故次云苦恼斯尽也此二句是标当得下正释此句经文也当得远离者是释度字分段下二句正出所度苦厄之相亦是释标中次句也一切苦厄二死收尽言分段者三界凡夫由因缘力寿有分限身有形段死此生彼名分段生死变易者地上菩萨由悲愿力变粗身为细质易短寿为长年体是生灭名变易生死具如唯识论说证菩提等者预取下文以成今义二死之苦既度二果之乐必证故下经云依般若故得菩提涅盘等此释标中初句既见真空必得二果也故云下结意归经。

  上来略标竟。

  上来下三总结可知。

  【经】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自下第二明广陈实义分于中有五一拂外疑二显法体三明所离四辩所得五结叹胜能初段文有四释一正去小乘疑二兼释菩萨疑三便显正义四就观行释。

  二广陈实义分疏二自下下初标章分科此五生起者疑情若除方显法体法体所离唯三科等既尽所离必有所得皆由般若须叹胜能。

  初中言舍利子者举疑人也舍利是鸟名此翻为鹙鹭鸟以其人母聪悟迅疾如彼鸟眼因立其名是彼之子连母为号故曰鹙子是则母因鸟名子连母号聪慧第一标为上首故对之释疑也。

  二随科释义五一中二初举疑人经舍利子者舍利是母名子之一字正属尊者是舍利之子故云舍利子疏初翻名以其下乃至因立其名是名尊者之母得名鹙名鹭之由也以此子之母聪慧悟解辞辩无滞似彼鸟眼动转分明故立兹号是彼下释子之一字文亦可见故曰鹙子者是鹙之子也又此人母身形美好眼珠分明故有翻为身子珠子聪慧等者佛弟子中智慧无双故对之以释疑也。

  彼疑云我小乘中于有余位见蕴无人亦云法空与此何别。

  二拂所疑经色受想等即是五蕴也意谓幻色体空故色不异空真空现色故空不异色虽云不异二相犹存恐滞执情故须重遣云色即是空等也色外无空故色即是空空外无色故空即是色色空俱泯唯是一心色蕴既然余四亦尔故云受想等亦如是也如是了者方今经解行之境疏四初中三初约有余位疑释初二句二初举疑初二句总别标章彼疑下出举疑也言有余者未能灰身灭智已前有余身在故曰有余疑意云我小乘宗虽未灰灭见蕴法中无我无人亦名法空与此大乘法空何别。

  今释云汝宗蕴中无人名蕴空非蕴自空是则蕴异于空。

  今释下二释遣二初正显彼过汝宗但见五蕴法中无我无人名蕴法空非解五蕴自性本空是则蕴法与空有异故云蕴中无人等。

  今明诸蕴自性本空而不同彼故云色不异空等。

  今明下二以经释遣今此大乘了斯蕴法皆从缘生本性自空非同汝宗蕴与空异故经遣云色不异空兼次句经故云等也。

  又疑云我小乘中入无余位身智俱尽亦空无色等与此何别。

  又疑下二明无余位疑释次二句二初举疑言无余者灰灭身智无苦依余故曰无余疑意云我小乘宗入此位时身智俱灭蕴法灭后亦名法空与此大乘法空何别。

  释云汝宗即色非空灭色方空。

  释云下二释遣二初正显彼过汝宗之中空须灭色未灭不空。

  今则不尔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故不同彼。

  今则下二以经释遣大乘不尔蕴体即空不须待灭故经遣云色即是空等。

  以二乘疑不出此二故就释之。

  以二下三总结文显可知。

  二兼释菩萨疑者依宝性论云空乱意菩萨有三种疑。

  二中三初引论举疑人疑空之念惑乱意根名空乱意然此菩萨位在十信毛心未决犹豫多端亦是钝根利者已信必无此疑。

  一疑空异色取色外空。

  一疑下二牒疑对经断三初疑空异色对前二句二初举疑辞空相虚通色相质阂名义既别故取色外空也。

  今明色不异空以断彼疑。

  今明下二以经断疏中虽指初句经文意兼次句以义无别故也。

  二疑空灭色取断灭空。

  二疑下二疑空灭色对第三句二初举疑辞灭色等者此疑色不是空灭色方空义若然者与小何别故云取断灭空也。

  今明色即是空非色灭空以断彼疑。

  今明下二以经断既疑灭色是空故经断云色即是空不复待灭也。

  三疑空是物取空为有。

  三疑下三疑空是物对第四句二初举疑辞此疑色外别有实物是真空体故疏云是物及为有等。

  今明空即是色不可以空取空以断彼疑。

  今明下二以经断色外无物别是于空故经断云空即是色也不可以空取空者所执之物实体元无即上空字空即无也若以所执元无之物为真空者即是以无取真空也决无此理故云不可等。

  三疑既尽真空自显也。

  三疑下三结断疑利益前记云疑情若除方显法体者意在于此。

  三便显正义者但色空相望有其三义。

  三中二初泛以三义通释色空二初牒章总示显正义者疏有四科前二断疑后一约行正释经文色空无阂自在之义唯是此段故云显正义也言但色空等者但即泛指之辞也意云但是色空互相影望法尔有此相违等三义由此三义为下别释经文废己成他等四义之张本也下记自配。

  一相违义下文云空中无色等以空害色故准此应云色中无空以色违空故若以互存必互亡故。

  一相下二正明三义三一中下文空中无色等者以经证成空色相违义也由下经云是故空中无色声香等此文正是空违色义以空害色者既云空中无色是知空能害色令色相隐如冰成水水害冰相也准此等者空既害色色亦害空经虽无文意乃含有若以等者空现色亡色在空隐故云互存等以互存亡故成相违也。

  二不相阂义谓以色是幻色必不阂空以空是真空必不妨色。

  二中二初顺明色既如幻全体是空故不阂空空既是真空非异幻色故不阂色。

  若阂于色即是断空非真空故若阂于空即是实色非幻色故。

  若阂下二反显空若阂色是灭色空故云断空色若阂空是实有色故云实色反显上文是幻色真空故不相阂也。

  三明相作义谓若此幻色举体非空不成幻色是故由色即空方得有色。

  三中二初广明色作空二初反顺以明谓若下先反明色不作空也色若不空即知此色不名幻色是故下顺明色能作空也以色如幻全是真空色既本空方名幻色。

  故大品云若诸法不空即无道无果等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故。

  故大下二引证上义先引经证上反明色不作空次引论证上顺明色能作空文皆可见。

  真空亦尔准上应知。

  真空下二略例空作色意谓空能作色亦同上文色能作空故云准上以真空随缘能作色故。

  是故真空通有四义。

  是故下二成今四义别释经文二初别明四义二初牒前起后言是故者牒前也故者是所以义意谓是前泛明相违等三种之义广显色空无阂自在所以成今空色色空互相影望成废等两重四义也由前相违成今初二次不相阂成今第三后相作义成今第四既互相作必互相亡对文可见真空通有四义者此且以空望色以成四义别释经文。

  一废己成他义以空即色故即色现空隐也。

  一废下二以义释经二初以空望色俱明四义四一中真空为己幻色为他下三准此以空下指第四句经即色下正释此句是废己成他义既云空即是色显是废己真空成他幻色故云即色现等。

  二泯他显己义以色是空故即色尽空显也。

  二中以色下指第三句经即色下正释此句是泯他显己义既云色即是空显是泯他幻色显己真空故云即色尽等。

  三自佗俱存义以隐显无二是真空故谓色不异空为幻色色存也空不异色名真空空显也以互不相阂二俱存也。

  三中以隐显等者由兹空色存没同时故云无二以无二故方曰真空谓不下指初二句经正是自他俱存义也初至色存指第一句经是色存义次不异至空显指次句经是空存义显亦存也以互下明色空俱存所以准向可见。

  四自他俱泯义以举体相即全夺两亡绝二边故。

  四中举体相即者还指第三第四句经亦是自他俱泯义既云色即是空是空夺色也空即是色是色夺空也既互相夺二相不存故曰两亡色空即是空有二边亡故曰绝亡绝皆泯义也然上四义别释经者意令易解若其法体常自一心非自非他谁分隐显讲听之士宜委思之下文通结圆融意在兹矣又上四义即是四门一即有门二即空门俱存两亦俱泯双非对上可见若依此解能通实相故约此四以消经文。

  色望于空亦有四义一隐自显他二隐他显自三俱存四俱泯并准前思之。

  色望下二以色望空列名指同准前思之者但前以空望色今以色望空前已是空他是色今已是色他是空以此为异隐显等四与上成废四义大同也然以经文对此四者第三第四二句如次对初二义俱存俱泯经同上配又此四义对四门者初即空门次即有门两亦双非配亦同前。

  是则幻色存亡无阂真空隐显自在合为一味圆通无寄是其法也。

  则是下三总结圆融幻色存亡者初四义中一三是存二四是亡真空隐显者一四是隐二三是显次四义中对文小异意亦大同是知色空隐显存亡圆回无阂唯一实相何寄托之有哉故云一味圆通等色蕴既尔余四亦然故经云受想行色亦复如是。

  四就观行释者有三。

  四中二初总标。

  一观色即空以成止行观空即色以成观行空色无二一念顿现即止观俱行方为究竟也。

  二别释三一观下初约止观释观色下指第三句经是依真如门修止义也观色无性即真如空故经云色即是空真如无相向即心绝故疏云成止行也观空下指第四句经是依生灭门修观义也观真如空随缘成色故经云空即是色微细照了性相分明故疏云成观行也空色下指初二句经是止观同时义也言无二者即经云不异也以即观修止知色元空故经云色不异空即止修观了空即色故经云空不异色色空无二止观双修非后非前方成正行故云一念顿现乃至云方为究竟也委明此三如起信论。

  二见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见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盘以色空境不二悲智念不殊成无住处行。

  二见下二约悲智释见色下释第三句经也愚执色有是生死根智了色空是菩提本既了色空故成大智由成智故不同凡愚常居生死也见空下释第四句经也若永住空与小何别今了真空随缘现色故须四摄以顺物机救彼有情令超苦趣既能拔苦故成大悲由成悲故不同彼小永住涅盘也以色下释初二句经也由悲即智故不住生死智即悲故不住涅盘悲智双修色空无阂俱亡生涅故云无住处行。

  三智者大师依璎珞经立一心三观义。

  三智下三约他义释二初举别标圆此师依璎珞经立次第三观依大释论立一心三观今举次第而标一心者以一心三观三一互融难陈行相故用璎珞次第三观以显一心圆融之义彼宗亦云以次第显不次第今文亦尔不须多惑。

  一从假入空观谓色即空故二从空入假观谓空即色故三空假平等观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空无异故。

  一从下二以别显圆彼文假即俗谛即今经色字空即真谛即今经空字今第三句经既云色即是空即同彼云从假入空观也以第四句经对彼第二从空入假观以初二句经对彼第三平等观经云不异即彼平等义故疏云色空无异无不也对经可解然此三观一念圆修既不纵横亦非前后请修观者宜善彼意。

  【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第二显法体于中有二先总后别今初也言是诸法空相者谓蕴等非一故云诸法显此空状故云空相。

  总显经疏二初释经谓蕴等者蕴即五蕴等下处界及余三门故云非一显此下释经相字相即相状故云空状。

  中边论云无二有此无是二名空相言无二者无能取所取有有此无者有能取所取无是二不二名为空相。

  中边下二引证初二句引论标文言无下至所取无是标释初句也初标上二字无能下释也谓无有能所之有故云无能取所取有也有此下牒次三字有能下释也谓有无能所之无故云有能取所取无也是二下牒释次句也是二者是前能所之二也不二者能所既寂唯一真空也能所即心境心境既亡真空理显故向云有能取所取无无即空也故总结云名为空相。

  【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二别显中有三对六不然有三释。

  二别显经生灭等三对皆由相待而立其名真空绝待故云不生不灭等疏二初总指。

  一就位释二就法释三就观行释初就位释者一不生不灭者在道前凡位谓诸凡夫死此生彼流转长劫是生灭位真空离此故云不生不灭也。

  一就下二别释三一中二初正对三位三初生灭对凡夫道前凡位者三贤十信是内外凡亦兼异生通名凡位俱在初地证真道前故云道前谓诸下顺显凡位正属生灭真空离此者反显真空性非生灭也故云下结意归经下二准此。

  二不垢不净者在道中菩萨等位谓诸菩萨障染未尽净行已修名垢净位真空离此故云不垢不净也。

  二垢净对菩萨道中者十地位在凡夫位后极圣位前故曰道中谓诸下顺显此位正属垢净分破所知故云未尽称真起行故云已修真空下反显结意皆同前解。

  三不增不减者在道后佛果位中生死惑障昔未尽而今尽是减也修生万德昔未圆而今圆是增也真空离此故云不增不减。

  三增减对果佛道后者十地菩萨皆证真道佛位最极故名道后生死下顺明此位正属增减生死是报惑即烦恼亦兼业也三障永除故云今尽因行既满果德具彰故云修生等真空下亦准上知。

  又佛性论中立三种佛性一道前名自性住佛性二道中名引出佛性三道后名至得果佛性佛性唯一就位分三今真空无异亦就位分异。

  又佛下二引论证成二初引佛性论彼论佛性即今经真空故得引证自性住者在缠真如体不失故既云道前即前凡位也引出者无漏智引分显真空故既云道中即前十地也至德果者从因到果此性圆彰故既云道后即前佛位也佛性下位自分三真元无别彼论既尔今经亦然故云今真空等。

  又法界无差别论中初名染位次名染净位后名纯净位皆同此也。

  又法下二引法界论惑障全在名染位同前凡夫分破分证名染净位同前十地障尽德圆名纯净位同前果佛此文亦尔显人自有差理乃不殊故云皆同也。

  二就法释者谓此真空虽即色等然色从缘起真空不生色从缘谢真空不灭又随流不染出障非净又障尽非减德满不增。

  二中二初正释六不就法者对前约人故今是法也谓此真空等者意显真空随缘成色故前文云空即是色也然色下谓缘会故色生缘离故色灭起谢即生灭也真空非尔故经云不生不灭又随下谓迷故顺无明名染染即垢也悟故超惑障名净真空非尔故经云不垢不净又障下谓证果时二障永除名减三德圆显名增真空非尔故经云不增不减。

  此生灭等是有为法相翻此以显真空之相故云空相也。

  此生下二结显真空是有为法相者如向所说生灭约色垢净约迷悟增减唯约悟色及迷悟皆有为作故曰有为翻此者翻犹转也谓若了色及迷悟等皆从因缘相待而立本无自性者斯则转此诸法唯是真空故云翻此以显真空也楞严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故前下证成上义以前文云是诸法空相故。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显正记卷中
卍新纂续藏经第 26 册 No. 0531 般若心经略疏显正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显正记卷下

  三就观行释者谓依于三性立三无性观。

  三中三初总标谓于三性立三无性者唯识颂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等斯则依遍计执性立相无性情有理无故依依他起性立无自然性既依缘起非自然故依圆成实性立无前二性前二空处即真如义见次记引唯识颂。

  一于遍计所执性作无相观谓彼即空无可生灭二于依他起性作无生观谓依他染净从缘无性三于圆成实性作无性观谓前二不有而非减观智照现而不增又在缠出障性无增减。

  一于下二别释二初以三性别释此以遍计等三性如次别释不生不灭等三对经文也一于遍计等者谓六七二识遍于染净一切法上计实我法名遍计所执能计是有依他起摄所计我法情有理无如绳上蛇观此相无名无相观谓彼下结意归经彼即所计我法所计既空生灭何有故经云不生不灭也二于依他等者染净诸法依他众缘而得生起故云依他起也生即无生皆同幻化如麻上绳能如此观名无生观谓依等者既依缘起染净即空故云无性染即是垢故经云不垢不净也三于圆成等者以前依计无相无生唯一真空圆满成实名圆成实前二性无真空理显其犹绳蛇既泯唯麻独存若此观者名无性观谓前下前二即是依计此二虽无真空非损智冥理显真空非益故云非减及不增也又在缠等者缠即是障谓烦恼所知也在缠名凡凡则德泯出障名圣圣则德增空非凡圣故经云不增不减也唯识颂云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彼云真如即今真空也。

  又妄法无生灭缘起非染净真空无增减。

  又妄下二以三性通释妄法即遍计缘起即依他真空即圆成本唯圆成由随缘故成依他由执实故名遍计若了所执非有随缘性空则依计廓然圆成体现如是观者方见唯心何生灭垢净增减之有哉是故经云不生不灭等也。

  以此三无性显彼真空相。

  以此下三总结前通别两释皆约此三义虽有殊性空无异故前经云是诸法空相故总结云以三无性显真空相也。

  【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第三明所离然真空所离历法多门统略有四一法相开合门二缘起逆顺门三染净因果门四境智能所门初是故空中者是前不生不灭等真空中故。

  牒前经疏可见正明经疏二初叙意分科历法多门者大部八十余科法门皆是所离然彼之广不逾此四题云心经其实有旨。

  无色等者彼真空中无五蕴等法此就相违门故云无也理实皆悉不坏色等以自性空不待坏故下并准知。

  二随科正释四初法相门然此三科释名辨相具如圆觉诒谋等钞避繁不引须者往检五蕴经色等质阂名色领纳名受取像名想迁流名行了别名识疏二初通示下文隐显此就相违门者经云无色当知真空违于色等理实下遮疑也空既无色恐疑色灭故云理实不坏以自下释不坏所以也下准知者从十二处乃至境智亦虽无而不坏故。

  此中五蕴即合色为一开心为四。

  二正明开合楞严疏云梵语塞健陀此云蕴古云阴蕴是积聚阴是盖覆积聚有为盖覆真性也五根六尘皆是色法今束为一故云合色心但是一约用分四即受想行识故云开心也。

  二无眼等者空无十二处十二处即合心为一半谓意处全及法处一分开色为十半谓五根五境为十及法处一分。

  二十二处经眼耳等即六根也以能见色故名眼能闻声故名耳乃至能缘法故名意皆名根者识所依故能发识故前五即以能造四大谓地水火风所造四尘谓色香味触一一具八法而为其体第六意根即第七识以第六意识缘外尘时必内依第七为染污根也经色声等即六尘也以眼所取者曰色耳所取者曰声乃至意所取者曰法皆名尘者以坌污心识故约凡夫说也亦名为境此通凡圣疏十二处者根境各六故言处者楞严疏云梵语钵罗吠奢此云入亦云处境入之处故亦是识生处故合心者对蕴开四故今云合此标也谓意下释也意处唯心故云全法处一分者诒谋钞云法处有二一者心法是中除心王但取相应诸心数法二者非心法即过未色法及心不相应诸行及三无为法今取彼云一者心法是也开色等者根境多种通是色法故云开色为十半此标也谓五下释也五根五境可见及法界一分者亦诒谋云二者非心法是也。

  三无眼界等者空无十八界十八界中即色心俱开准上可知。

  三十八界经但举初后既略中间故云乃至十八界者根境识三各有六故然六根六境已如向辨今正明空无六识也夫言识者了别为义能了色尘名为眼识能了声尘名为耳识乃至能了法尘名为意识通明界者楞严疏云梵语?都此云界界是因义根境识三互为因故又种族义此三各一种族故又眼等六种族别故疏准上者开色为十半则准上十二处开心为七半则不准上以前未开六识故今以六识及意处全并法处一分心法共为七半兼色十半故成十八界也问此上三科既唯色心何须开合成蕴等三答俱舍颂云愚根乐有三故说蕴处界斯则愚根乐等各有三也且愚三者愚迷也为迷心者开四故有五蕴为迷色者开十半故有十二处为俱迷者色心俱开故有十八界也根有上中下乐有略中广故佛亦为各说三也。

  释此三科具如对法等论说。

  释此下二通指广瑜伽显扬俱舍等论皆广明此义故云等也。

  【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二缘起逆顺门无无明者顺观无明流转门以真空故云无无明也亦无无明尽者逆观无明还灭门以真空故无可尽也此举初支中间十支皆应准此故云乃至末后一支谓老死亦流转还灭皆空也。

  二缘起门经无明者无真智之明故曰无明体即是惑此十二支初二是过去因次五是现在果次三是现在因后二是未来果又无明爱取属烦恼道行及有支即业道余皆苦道疏顺观者先观由无明故有行由行故有识乃至由生故有老死如是顺观后十一支生死之法皆由无明有也流转门者观因支名流果支名转或云观无明行爱取有名流为此五支体是业烦恼能漂溺诸有情故余七支名转以是三界苦果有轮转义故以真下释无此无明之所以也由此无明迷真妄有其体本空是故无也经无明尽者尽灭也疏逆观者观老死支灭因生支灭生支灭因有支灭乃至行支灭因无明支灭如是逆观后十一支灭皆因无明灭也还灭门者观能断十二支无漏智名还弃生死还归涅盘故观十二支尽处无为名灭是寂灭法故以真空下亦是释无此无明尽之所以也如前可见举初支者此无明是十二支之始故中间十支者谓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也应云无行亦无行尽等略此十支故经云乃至流转还灭皆同上释故疏云皆应准此也疏末后一支者此老死是十二支之最后故流转及还灭义释亦同前今真空中十二因缘生死之法自性尚无流转还灭二种观行从何而立故经皆云无疏云皆空也。

  【经】无苦集灭道。

  三染净因果门苦集是世间因果谓苦是生死报先举令生厌集是彼因谓是烦恼业厌苦断集先果后因故也灭道是出世间因果灭是涅盘果先举令欣道是彼因谓八正道修之于后皆空无有也。

  三染净门经苦集灭道即是四谛苦即三苦八苦集即惑业灭即有余无余二种涅盘道即八正道等审实故名谛遗教经云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苦谛不可令乐等广释此四具在别卷疏世间因果者此之二谛既是有漏故属世间苦谛是果集谛是因此标也谓苦下指苦谛体正是有情生死果报也先举等者经先举苦意令生厌离故集是等者指此集谛是彼苦因彼即苦谛也谓是下明集谛体是苦因之所以也集谛之体唯惑及业由此为因所以能感苦谛果也或曰据法次第先因后果何故经中先苦后集故疏释云厌苦等也若先厌苦必能断集经意在此故先举苦果后举集因也疏出世间因果者此二谛体既是无漏故属出世灭谛是果道谛是因此标也灭是下指此灭谛体即涅盘涅盘是果法故然灭有二义一灭前苦集得证涅盘故二灭即寂灭体即涅盘故疏先举下亦是释经果先因后义也先举灭谛之果者意令生欣慕故道是等者指此道谛是彼灭因彼即灭谛也道谛之体唯戒定慧由此为因得证灭谛果也既欣灭果方修道因故疏云修之于后也皆空无有者苦集是染道灭是净染净相待真空绝待故苦集等皆无也。

  【经】无智亦无得。

  四境智能所门非但空中无前诸法彼知空智亦不可得故云无智也即此所知空理亦不可得故云无得也。

  四境智门经疏二初正释此文非但犹不独也空中者指上不生不灭等之真空也诸法者即前三科谛缘等法也真空不独无此诸法令知无之智亦复不有故云亦不可得等经无得者得即证得疏此即等者能知既泯所知亦亡能所俱亡真空方显若存一法去道甚遥大品云不信一切法是名信般若。

  问前云空即是色等明色等不亡何以此文一切皆无岂非此空是灭色耶。

  问前下二通前问答二初前后相违问前云空即是色今云空中无色前后相违故成此问。

  答前虽不阂存而未尝不尽今此都亡未尝不立。

  答前下二存亡互现答三初正答前文云空即是色是不阂色存存而即亡故疏云未尝不尽今文云空中无色是色都亡亡而即存故疏云未尝不立存亡互现不须致疑。

  故大品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此无。

  故大下二引证即存而亡故云无所有即亡而存故云如是有有此所无诸法故云有此无也。

  此就无所有前据如是有也又前就相作门此据相害门一法二义随说无违。

  此就下三会同彼经无所有即同今文空中无色故疏云此就等也彼经如是有同今文空即是色也故疏云前据等也又前等者前云空即是色是空作色今云空中无色是空害色疏一法下显体无别唯一法性本具随缘不变二义由不变即随缘故前云空即是色由随缘即不变故此云空中无色经文绮互义乃同时此意若明言则无失故云随说无违也。

  【经】以无所得故。

  第四辩其所得有二初牒前起后二正明所得今初也言以无所得故者牒前起后也以者由也故者因也由前无所得为因令后有所得也大品云无所得故而得。

  牒起经疏由前等者由前所说三科因缘四谛境智等诸法俱无实体唯一真空故云由前无所得也依此为因念念熏习观行成时得证下文菩提涅盘二转依果故云令后有所得也大品下引证可知。

  【经】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二正明所得有二先明菩萨得涅盘断果后明诸佛得菩提智果前中亦二先举人依法后断障得果今初也言菩提萨埵者举人也义如前解依般若波罗蜜多者明依此法行也故者起后也。

  举人经疏如前解者前能观人中已明此义也疏依此法行者法即般若妙慧依此慧行达无所得所以证后涅盘果也经中故字是所以义由是疏释云起后也。

  【经】心无挂阂。

  二断障得果中有三初行成二断障三得果今初也言心无挂阂者行成也谓惑不阂心故境不阂智故。

  行成经心即真心义兼理智疏惑不阂心者惑即烦恼心即理也心体寂静惑相喧动动寂相违故名为阂金刚疏云烦恼障障心心不解脱今由妙慧照惑体空唯心理存故云不阂也境不阂智者此明心字义通于智智即慧也境即染净是所知境故金刚疏又云所知障障慧慧不解脱今由此慧了境本无唯一实相故亦不阂也。

  【经】无挂阂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

  二断障也言无挂阂故者牒前起后也无有恐怖者外无魔冤之怖即恶缘息也远离颠倒梦想者内无惑障之倒即恶因尽也。

  断障经疏魔冤者梵语魔罗此云杀者以能断人法身慧命故然有四种一天魔即生死缘二烦恼魔即生死因三阴魔四死魔即生死果疏云外魔者即天魔也能惑行人令其退堕故贬之为冤今由妙慧照魔界空即是佛界生死恶缘从此永灭故云恶缘息也以天魔乐生死故经远离是智即能离也颠倒梦想皆喻于惑即所离也疏惑障者惑即是障谓烦恼所知也由此惑故迷真执妄如顶向下故经云颠倒颠顶也既真妄不辨如人梦中认虚为实故云梦想生死过恶以惑为因今慧照惑空故云恶因尽也。

  【经】究竟涅盘。

  三得果也涅盘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简异小乘化城权立今则一得永常故云究竟又释智能究竟尽涅盘之际故云究竟也。

  得果经涅盘者即断果也以断障而证得故疏谓德等者万德名德三障名障圆觉疏云觉性既圆无法不寂故亦翻涅盘云圆寂也拣异等者法华经斥小乘所证偏真涅盘喻若化城令暂止息非是究竟故云权立今则下显今实教所证涅盘体即实相一证永证方名究竟无住涅盘也此乃唯约所证理释又释下兼能证智释究竟属智涅盘属理智能证理故云尽涅盘际。

  【经】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第二明诸佛得菩提智果于中有二初举人依法二正明得果今初也谓三世诸佛更无异路唯此一门故云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也。

  举人经三世诸佛即是果人因中亦依此慧行故得证智果也疏无异路者无有一佛不依此慧而证菩提慧能通果喻路与门楞严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彼喻即慧之定此喻即定之慧定慧虽别俱是能通。

  【经】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正明得果也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也三藐者此云正也次三者此云等也菩提此云觉也即无上正等觉也觉有二义一正觉即如理智正观真谛二等觉即如量智遍观俗谛皆至极无边故云无上也上来所得竟。

  得果经得亦证得菩提即智果也疏二初翻文总指觉有下二正释本义正觉者以三藐二字对菩提释也如理等者如理而知名如理智即实智也真理唯一无有虚妄故名真谛此智正能观真谛境故云正观等也等觉者以次三之一字对菩提释也如量智者如其事相数量而知名如量智即权智也俗境差殊名体审实故名俗谛此智遍能观俗谛境故云遍观等也疏皆至下显上二智更无能过故云至极俱周法界故曰无边由斯义故故云无上此释经中阿耨等翻无上也然诸佛菩萨智断俱证但分满异义不可分经文互言盖影略也上来下通前总结可知。

  【经】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第五结叹胜能于中有二先别叹后总结今初也言故知者牒前起后也由佛菩萨依般若得菩提涅盘果故知般若是大神咒等。

  别叹经疏二初释故知等由佛下是出牒前文意故知下正释起后也文皆易晓。

  叹其胜能略叹四德然有三释。

  二正释别叹经云咒者孤山疏云咒者愿也佛说法时愿众生如佛乃至云则显说密说咸是咒义彼钞释云岂唯此经遂知一代大小据佛本怀为令如佛悉可名咒从强从正且指密语疏二叹其下初总标叹胜能者前说般若妙慧能了法空能得二果故今叹也有三释者欲叹其慧故先叹慧体体必有用故次约功能妙用既彰必有果证故后就位也。

  一就法释一除障不虚名为神咒二智鉴无昧名为明咒三更无加过名无上咒四独绝无伦名无等等咒。

  一就下二别释三一中除障名神咒者神名不测得除二障由不测慧故智鉴无昧者灵明鉴照无昏昧故更无加过者此慧难思超权小故独绝无伦者唯兹妙慧更无伦等故。

  二就功能释一能破烦恼二能破无明三令因行满四令果德圆。

  二中破烦恼者以不测慧破烦恼障故名神咒破无明者能了无明即智慧明破所知障故名明咒令因行满者始从发心终至等觉皆由此慧因位既极故名无上咒令果德圆者妙觉极果众德具显是此慧功更无有等故名无等等咒。

  三就位释一过凡二越小三超因四齐果。

  三中疏二初正释经文凡夫之人无不测慧唯佛有之故曰过凡小乘不达无明即明既名明咒故曰越小等觉因位有妙觉上既名无上故曰超因佛佛证齐余无等者既名无等故曰齐果上皆唯就妙觉极果方名大神咒等。

  谓无等之位互相齐等故云无等等。

  谓无下二别释无等等然前释上一等字于下等字其义未且明故今重解疏二初正释无等位者即妙觉也此释上等字互相等者妙觉果人自相齐等此释下等字。

  十地论云无等者谓佛比余众生彼非等故重言等者此彼法身等故何故不但说无等耶示现等正觉故。

  十地下二引证初三字标上等字谓佛下释也显彼众生不能等佛故云无等无不也重言下释次等字唯佛与佛所证齐等故重言也何故下难云但说无等其义已周何故重言等耶故通云意欲指示显现佛与佛齐等证菩提是故重言也梵语三菩提此云正觉。

  【经】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二总结胜能谓三苦八苦一切苦也分段变易亦云一切苦也除苦决定故云真实不虚也。

  总结经疏二谓三下初别释此文三苦者一苦苦苦依身上更加众苦故二坏苦乐坏时苦故三行苦生灭迁流故八苦者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也分段变易略如前记疏除苦等者由决能除苦故经云真实不虚也总结胜能者的指此二句经正是通结前文所说妙慧功能定能除苦更无虚谬也。

  上来广略不同总明显了般若竟。

  上来下二通结广略前略标纲要分云行深般若是行度一切若是证即是略标行证二法也次广陈实义分云色不异空等又云诸法空相不生灭等是解因人果人依般若故是行心无挂阂等是断得智断果是证即是广说解行断证四法也广略虽殊皆是显了说此真空般若妙慧故今结云总名显了等也。

  【经】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自下二明秘密般若于中有二初牒前起后二正说咒词今初也前云是大神咒未显咒词故今说之。

  牒起经故字是牒前余皆起后也疏文可见又前别叹般若妙慧是神咒等但名显了般若秘密般若其义未彰所以今说也。

  【经】羯谛羯谛波罗羯谛波罗僧羯谛菩提萨婆诃。

  二正说咒词此有二义一不可释以是诸佛秘密语非因位所解但当诵持除障增福亦不须强释也。

  正说经疏二此有下初不可释以是等者唯佛与佛及能知之非等觉已还。

  二若欲强释者羯谛者此云去也度也即深慧功德重言羯谛者自度度他波罗羯谛者波罗此云彼岸即度所到处也波罗僧翔谛者僧者此云总也普也谓自他普度总到彼岸也言菩提者到何等彼岸谓大菩提也言萨婆诃者此云速疾也令前所作速疾成就故。

  略释绝笔述怀颂曰。

 般若深邃  累劫难逢  随分赞释
 冀会真宗  有缘披读  妙理无穷
 修行至极  果满方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

  法藏长安二年于京清禅寺翻经之暇属司礼部兼检校雍州长史荣阳郑公清简成性忠孝因心金柯玉叶之芳葩九列三士之重寄羽仪朝序城堑法门始自青衿迄于白首持此心经数千万遍心游妙义口诵灵文再三殷勤令出略疏辄以蠡管讵测高深云尔。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显正记(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