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纂续藏经第 25 册 No. 0478 金刚经笔记
No. 478-A 金刚经笔记序
陈了翁尝云。佛法之要。只金刚一卷足矣。此经。于一切有名有相。有觉有见。皆归为虚妄。即宣尼一以贯之之意也。了翁。于佛法不甚深入。而晚年所见及此。余少时即诵此经。逢师请益。一师曰。莫看此经太缠复否。余曰。然。师曰。前半卷是酬应住降伏之词。后半卷乃答发阿耨菩提之旨。非缠复也。余唯唯。既而憨山大师以决疑。出示大意。谓佛说法三十年。上首犹是怀疑。故此经随空生所疑处。即便逐破。所谓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而其旨。本于无着菩萨。以二十七疑分经。菩萨契佛心印。憨师契菩萨心印。当无剩义。随拜受而流通焉。以余所闻。此经不随分演说。且有合于一贯之义者。其谛论止此。今蕴虚观公所着笔记。不竖识解。不畸宗派。奥原衍乎前喆。会萃昭乎片灵。如拨沙逗金。剖石窥玉。无烦挈法与人。而家珍跃如可获。兹固显白坦露。导发学人之正仪的也。良繇观公履践真实。貌臞趣澹。道风肃然。宿为缁素所倾慕。是以诠释所至。行可标式。着准不徒。以诗偈垂誉。则又余得之白法琮公所。推赞不置者也。噫嘻。凡佛言语。孰为世间思惟心所测。顺解一句。头上安头。逆解一句。屋下架屋。况此经为上上人悟空菩萨。剖决疑根者哉。云何具金刚眼。云何得金刚心。此在言语道断时。荐取观公。即泥水婆心。恐不能含蜜说甜。含甜说蜜。另下一番注脚也。
旹
崇祯十年腊八前一日埽庵髯道人谭贞默合十谨序
No. 478-B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笔记自序
盖闻。般若如大火聚。释迦世尊。从此大冶炉中。煅炼几番。所以菩提场内。正觉初成。叹云。奇哉奇哉。普见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繇此观之。则圣凡一体之旨可知矣。然我佛已悟。众生尚迷。向水月场中。多方设化。如长风之吹万窍。空谷之答众响。良繇机感千差。法门无量。因指观月。犹隔纤云。洗凡圣之情尘。纯谈般若。断我法之妄执。取譬金刚。空生以上求下化而兴问端。世尊约自利利他以通疑滞。广修六度。无度可修。普化四生。无生可化。菩提烦恼。类镜像之妍媸。生死涅盘等空华之浓淡。法身寂灭。无而不无。应化随缘。有而不有。演说一偈。布施河沙身命。功不较多。受持全经。供养无量诸佛。福不为广。一念净信。实相现前。非实非虚。超情离见。则知着衣持钵。孰运神通。趺坐游行。凭谁道力。一经要旨。体用全彰。虽八万法门。百千公案。何以逾此哉。然离言妙性。不属筌蹄训诂繁辞。犹为剩语。前贤往哲。注疏科文。秋菊春兰。各擅其美。(观)游心讲席。盖亦有年。欲益将来。聊陈管见。缘兹像季。乐简惮繁。撮先彦之玄微。附鄙衷之陋见。命曰笔记。以质诸方。然五百弟子各说身因。佛许无非正说。古语云。见闻为种。八难超十地之阶。解行在躬。一生圆旷劫之果。固有望于斯也。知我罪我。又何辞焉。
旹
崇祯岁次丁丑佛生日武原崇福庵沙门如观撰
No. 478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笔记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西淅海盐崇福庵沙门 如观 注
金刚是喻。最坚最利。万物不能加损。而能坏万物者。般若是法。此云智慧。智有决择之功。慧有照了之用。又智照诸法实相。慧了诸法无生。然有体有用。
肇论云。诸法实相。谓之般若。即金刚体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又云。设化众生。谓之沤和。即金刚用利。经云。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又云。涉有未始迷虚。故常处有而不染。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又云。不厌有而观空。故观空而不证。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体外无用。用外无体。一念之力。权实双彰。不同二乘人空慧眼。故喻如金刚。
波罗蜜。此云彼岸到。喻涅盘妙心。若有我.法二执。则有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名为此岸。乘般若之舟楫。渡我法之中流。离二种生死此岸。到菩提涅盘彼岸。故名波罗蜜。
问曰。真般若者。清净如虚空。无知无见。无作无缘。今释迦出世。说法利生。令众生离我法。断生死。修般若。证涅盘。然后如来示寂。则凡圣能所。生灭修证。皆是妄情。何名真般若也。答曰。不然。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水清月现。月亦不来。水浊月昏。月亦不去。经云。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则应化非真实也。又云。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此报身不可得也。又云。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法身无所得也。佛既无得。法岂可说。所以世尊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未尝说着一字。净名云。三转法论于大千。其转本来常清净。经云。若见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能化既尔。所化亦然。烦恼本空。我法何有。既无二执。奚用断除。如兔角龟毛。名实俱妄。经云。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譬如幻翳。妄见空花。幻翳若除。空花奚有。众生烦恼。妄见生死。烦恼若除。生死安在。如皮既不存。毛何所附。圆觉云。生死与涅盘。凡夫及诸佛。同为空花相。
经云。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我法所照之境。般若能照之心。我法本空。谁为所照。既无所照之境。则无能照之心。能所双忘。修即无修。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烦恼与菩提。生死及涅盘。皆对待之辞也。然离烦恼。得菩提。断生死。证涅盘。乃随他意语。非如来称性之谈。以般若智。照烦恼本空。菩提焉有。生死原寂。涅盘安寄。
放光云。菩提有所得耶。答曰。不也。无所得耶。答曰。不也。亦有亦无得耶。答曰。不也。非有非无得耶。答曰。不也。然则都无所得耶。答曰。不也。以无所得而得也。是故得无所得也。
肇云。众生非众生。谁为得之者。涅盘非涅盘。谁为可得者。经云。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般若。能证之智。涅盘。所证之理。修即无修。则无能证之智。证即无证。则无所证之理。忘能所。灭影像。盘山云。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复是何物。化缘既毕。入灭归真。如薪尽火灭。法华云。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譬如医师。为治狂子故。实在而言灭。故云。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楞伽云。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远离觉所觉。是二悉俱离。庄生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此则灭无所灭也。然则涅盘虚而无相。般若寂而无知。本无生死起灭。亦无烦恼缚脱。以如如智契如如理。理外无智。智外无理。理智双泯。绝言绝思。是以释迦摩竭掩室。净名毗耶默然。空生岩中晏坐。帝释满空雨花。岂曰无辩。辩所不能言也。
经者。常也。三世诸佛不易故。又云。径也。通凡入圣之路故。因空生请问经名。世尊答云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笔记者。闲暇时。信笔而记。非敢言注也。然佛说法。分为五时。般若即当第四时。又般若分八部。大般若。放光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小品般若。金刚般若。实相般若。摩诃般若。此即大般若中第五百七十七卷。又外有六译。后秦罗什。后魏菩提留支。陈朝真谛。隋朝笈多。唐初玄奘。大周义净。今所传。即秦译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序分也。如是者。指法之辞。我闻者。集经人因佛立言。证法有所传授。一时者。师资雅合之时。佛者。说法之主。舍卫。此云闻物。祗树。战胜太子所舍之树。给孤独园。须达长者所买之园。乃说法之处。
大比丘。是果上阿罗汉千二百五十人。憍陈如五比丘。三迦叶兼徒一千。舍利弗。目犍连。各兼徒一百。耶舍长者五十人。经举大数。故略五人。俱者。一时一处。此常随众。非无余众。夫圣贤应化。影响相符。敲唱俱随。接拍成令。易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亦各从其类也。
尔时者。乃众集之时。世尊者。天上天下。唯佛独尊。食时者。乞食之时。是日初分。乞食易得。不恼自他。着衣持钵者。着大衣。持应量器。园在城外。故入城乞食。次第者。佛心平等。慈无偏利。以己等心而化。令彼等心而施。能成无量功德。净名云。于食等者。于法亦等。
乞食已。还至园中。饭食讫者。言吃食已竟。于中后时。收大衣。着七条。洗应量器。复洗足者。佛行足不履地。示同凡情。为后人轨则。敷座而坐者。如常敷座。结跏趺坐。
然诸经发起。各有缘由。此经以乞食因缘发起者。要显世尊不住相行乞。令彼不住相布施。若非般若大用现前。何能动而常静。静不离动。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知即无知。为即无为。人天大众。孰能会之。序分竟。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此正宗分中。空生发问之文。时者。敷座之时。德重年高。故名长老。须菩提。此云空生。解空第一。般若会中转教菩萨。故为当机而发起。即穷子喻。密遣二人是也。
赞佛希有者。言佛日用妙处。他人不知。空生觑破。故云希有。如涅盘会上。世尊拈华。迦叶微笑。二人默识心通。如出一律。善者。能也。护念者。爱护注念也。付嘱者。交付嘱托也。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护念。与智慧力。令上求佛果。付嘱。与教化力。令下化众生。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觉。空生意谓。未发大心。妄有所住。不能降伏其心。既发大心。云何护念。令其安住。不堕偏邪。云何付嘱。令其降伏。不落凡情。佛赞善哉善哉者。重言空生所赞之善。如汝所说者。称其当理。如来果能护念付嘱诸菩萨。真实不虚。汝今谛实而听。吾当委细而说。庄子云。无听之于耳。而听之以心。心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先总答大义。既发上求下化之心。我当护念。应如是正觉安住。我当付嘱。应如是正等降伏其心。又云。如是者。总指依菩提心安住。依菩提心降伏。即文殊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亦不异此。
唯然者。敬对之辞。即曾子曰。唯。言应之速。而无疑也。若论空生本地风光。如良马见鞭。追风千里。不劳世尊重重启齿。但为众中不了。俯就群机。故云愿乐欲闻。安住降心深奥之法也。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此总答降伏之文。正显世尊付嘱意。然度生无我。即是降心。舍生调心。是小乘法。实假众生以自度。故问降心。而教以度生之法也。智者大师云。降心约愿。安住约行。菩萨发心。先愿后行。故先总答降伏。次答无住。无着云。此文为发心住。若发心。即愿也。先牒问辞标起云。应如是正等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总指所化之众。卵生。鱼鸟龟蛇。胎生。人畜龙仙。湿生。含蠢蠕动。化生。转蜕飞行。有色。即四禅。无色。即四空。有想。即空识二处。无想。即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即非想非非想处。如上所有无边众生。菩萨发愿。一一度尽。不欲令得人天有漏。小果声闻。皆令得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无余者。五住究尽。二死永忘。涅盘。此云灭度。灭尽诸苦。度生死海。涅盘灭度。华梵兼举之辞。
然虽度尽无量众生。不见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以一切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净名云。弥勒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弥勒得灭度。一切众生亦得灭度。以生佛体同故。征云。菩萨度生。应见所化之机。革凡成圣。若云无生可度。则无能度之人。释云。若见有所度之众生。能度之菩萨。即有我人众生寿者。则不名为发心菩萨。是凡夫矣。我相者。于五蕴中计我。人相者。计我趋于余趣为人。众生相者。计五蕴和合而生。寿者相。计我受一期长短果报。不出自他憎爱四字。圆觉云。菩萨众生。皆为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又云。生死涅盘。犹如作梦。安有能化之菩萨。所化之众生。脱生死。证涅盘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此总答应住之文。以显世尊护念意。然布施不住相。即是安住。若废事求理。如舍像求镜。实假布施以安住。故问应住。而教以布施之法也。初总标。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法者。即六尘根身器界。及出世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菩提涅盘等一切诸法。应无所住。理也。行于布施。事也。无住行施。即理而事。行施无住。即事而理。理事不二。心法双忘。然后为至也。
若论菩萨万行。广博无涯。何但云布施。以万行不离六度。六度以檀波为总。檀即资生施。戒.忍即无畏施。进.禅.慧即法施故。
或云。六根不住六尘。即是布施。此废事求理。如拨波求水。或将四事六尘行施。以求世出世间果报。此迷理逐事。如弃海认沤。殊不知正施四事六尘时。即不住相。方为理事双彰。
下别释。所谓不住色等六尘相布施。广则不住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菩提涅盘等布施。结云。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虽今时门头。不舍一法。然实际理地。不受一尘。终日为而无所为。终日作而无所作也。
征云。菩萨行施。本为得福。今离相行施。得何功德。释云。若菩萨能离相布施。施契性空。空性无边。福德无边。故云。其福德不可思量。
永嘉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是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然世间诸物。无以为譬。故举广大无涯。不可思量。十方虚空。与空生问答。下乃合明。菩萨无住相布施。所有福德。亦如十方虚空。不可思量。结劝云。菩萨但应无住行施所教而住。
世尊首答不住相。后云如所教住者。所谓无住而住。住而不住。肇云。人之所谓住。我则言其去。人之所谓去。我则言其住。然则去住虽殊。其致一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此别明应住之文。前云不住相布施。恐空生未解。故以如来果上身相而发明之。若以身相见如来。则住相矣。中峰云。此破执相滞见虚妄情习。智者云。安住。约实智道。降伏。约方便道。若论修行。先实后权。故别答中先明安住。重请之后。别明降伏也。
初问。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身相者。应化也。如水中月。如来者。法身也。如太虚空。若以身相。见如来。则认妄为真。如演若达多。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无状狂走。空生悟得无相法身。答云。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有相之身。生住异灭。去来坐卧。有作有为。无相法身。不堕诸数。离能所相。孰可见之。起信云。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征云。闻名睹相。罪灭河沙。今不可以相见。是何所以。释云。如来所说身相。如明镜现像。来无所黏。过无踪迹。当体虚妄。故云。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佛与空生。扩而充之。不唯我佛身相是妄。一切凡圣依正有为之相。尽是虚妄。从妄见生。本无实体。起信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犹恐离色观空。别求无相法身。故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但了妄无自性。全体即真。不唯应化是法身。即山河大地。同转根本法轮。鳞甲羽毛。普现色身三昧。华严云。若人欲识真空理。心内真如还遍外。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楞严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上文破我相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此明能信不住相经福德智慧之文。前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是章句。众生难信。故问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颇。能也。名诠自性。句诠差别。章则解句。于一切法。能信般若。是为实信。离般若外。皆非正信。
佛告空生。莫言不信。如来灭后。斗诤坚固之时。有持戒修福之人。能解非相见佛。不离自心。自心超信。还信自心。故云能生信心。以此为实。持戒修福者。要显五度之福。皆以般若而为其本。当知能生信心之人。不但于少佛所。种诸善根。已于过去无量佛所。种诸善根。善根者。即般若种子。能生菩提妙果。种者。植也。于诸佛所。发菩提心。
法华云。譬如有人。至亲友家。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于后亲友。指示其珠。得大饶富。系珠者。缘因佛性也。示珠而得者。了因佛性也。正因佛性。无论有佛无佛。闻法不闻法。本自具足。若无缘了。终不能得。起信云。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钻研。火终不发。
下以劣况胜。闻是章句。不但实信。乃至一念净信之人。唯佛智悉知。佛眼悉见。是诸净信众生。得如是十方虚空不可思量之福德。但言信。不言解行者。以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净者。远离我法二执。一念者。显其时之甚促。如一叶落。天下秋。一尘起。大地收。纵百千劫修行成道之事。皆不越此一念之中。老子云。合抱之木。发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次明净信之智慧。征云。何故净信众生。得如来悉知悉见。释云。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四相解于前。执有布施.持戒等心。名法相。执无施戒等心。名非法相。无四相。则不住有。无法相。则不住空。无非法相。则不住断灭。前四相。是我执。后二相。是法执。无四相。破外道凡夫。无法相。破内凡声闻。无非法相。破增上慢菩萨。离二执故。得佛悉知悉见。
征云。何故无我相.法相。释云。若心取我相。即着四相。若取法相。亦着四相。以法相中。虽无现行烦恼。尚有无明种子。不出证悟了觉四字。征云。取法相。何故亦着四相。释云。取非法相。亦着四相。何况取法相。以后释前也。圆觉云。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是取法.非法着相之故。不应取法。及非法相。以是不应取法义故。如来恒常说言。知我说法。犹如筏喻。众生执有如河。如来说空法如筏。二乘执空如河。如来说不空法如筏。不过以言遣执。不应如言执义。以此观之。无定相法。尚且应舍。何况报相滞见之妄法。而不舍乎。圆觉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此明不住法相之文。空生因闻佛非色相法尚应舍。若佛与法。二俱无有。云何佛得菩提。现今说法。佛举此二以问空生。空生能解佛义。答言。无有定法。名大菩提。亦无定法可说。无定法可得者。定者。实也。又一定也。但尽凡情。别无圣解。无有一法可得。名大菩提。经云。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不可以有取。不可以无取。经云。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无定法可说者。世尊五时设化。如空拳诳小儿。无有实法与人。况法无定相。如何言说。肇云。欲言其有。无相无形。欲言其无。湛以之灵。圣智之用。未始暂废。求之形相。未暂可得。楞严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征云。何故无定法可得可说。释云。如来所说法。非有非无。故不可取。不可说也。非法者。非有法也。非非法者。非无法也。下总征非法非非法。单释无定法可得。不但我佛如是。一切四果三贤十圣。皆以无分别真如为法。而修证自有差别。无为法。真谛理也。而有差别。俗谛用也。智者云。无为虽一。解有明昧浅深差别。肇云。如人斩木。去尺无尺。去寸无寸。修短在于尺寸。不在无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此校量持经福德之文。空生已悟无得无说之旨。如何得福。初举劣福以问。三千大千者。一四天下。一须弥。一日月。欲色无色诸天。为一世界。数至一千。为小千。一千小千为中千。一千中千为大千。总别兼举。故名三千大千。七宝者。金.银.琉璃.颇梨.真珠.珊瑚.玛瑙。假若有人。将七宝充满大千世界布施。得福多不。空生答言。甚多。若福德有实。则福不多。以福德性空。是故说多。
佛与空生发明经福超胜。若人于此无佛无法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诠义究竟者。复为他人解脱。其福胜彼。下明超过所以。一切诸佛。及菩提法。从此经出。一切诸佛者。报化也。菩提者。法身也。持说能为报化生因。为法身了因。既悟法身。则报化随之矣。如六祖闻客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舍利弗云。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前云无佛无法。今云佛法从此经出。岂不自语相违。故云。所言佛法者。世俗谛之言耳。第一义中。元无佛.法。故名即非佛.法。
净名云。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当如是求。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又云。记个元字脚在心。入地狱如射箭。世尊说法。如盘走珠。如珠走盘。令人拿捉不定。又云。祖师心印。状似铁牛之机。去则印住。住则印破。使人立脚不牢。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此明四果不取之文。前云无有定法可得。云何声闻各取自果。已下皆发明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问空生。须陀洹能作是念。得初果不。意谓若作念得初果。即着四相。空生答言。不作是念。能得初果。下以名释义。须陀洹此云入流。断三界八十八见惑。七往天上。七来人间。然已入圣流。名为入流。不是别有所入。但由不入六尘。是名入流。若作是念。我得初果。即着四相。
复问。斯陀含能作是念。得二果不。答言。不作是念。斯陀含此云一往来。断欲界前六品思惑。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得阿罗汉。而实无往来之心。是名一往来。若作是念。我得二果。即着四相。
复问。阿那含能作是念。得三果不。答言。不作是念。阿那含此云不来。断欲界九品思惑。一往天上。寄居五不还天。不来人间受生。故名不来。而实无不来之心。若作是念。我得三果。即着四相。
复问。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道不。以得尽无生智。声闻道极。故以道为名。答言。不作是念。阿罗汉此云无学。断尽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究极真理。无法可学。名为无学。若作是念。得第四果。即着四相。此四相。乃法执种子。
向下空生引己所证。令人生信。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以为人中第一。是离欲阿罗汉。无诤者。不恼众生。能令众生不起烦恼。三昧。此云正定。得阿罗汉。离烦恼障。得无诤。离三昧障。三界烦恼。但有贪心。总名为欲。我不作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下反释。我若作念。我得离欲阿罗汉。即着四相。佛则不说我是乐阿兰那行之人。阿兰那。此云无诤。又云寂静。下顺释。以我不作是念。世尊说我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此明菩萨不取。及小结无定法可得之文。前云四果不可取。释迦因中。为善慧童子。布发掩泥。五华供佛。悟无生忍。受然灯记。岂无所得。故世尊问之。空生答言。实无所得。然灯所说。如长风之吹万窍。有窍则鸣。无窍则寂。善慧彼时。悟无生忍。境空心寂。果记菩提。寂灭性中。了无所得。
二祖见达磨。问云。乞师安心。磨言。将心来与汝安。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磨言。与汝安心竟。
又恐空生作念。释迦虽无所得。菩萨岂非庄严佛土。故问之。答云。实无庄严。所言庄严佛土者。今时门头耳。实际理地。即非庄严。净名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是名庄严者。无为无所不为。无作无所不作。玄谈云。观空。则万行沸腾。
下小结无得之文。是菩萨无土可严之故。应如是不住相生清净心。若住相生心。触处皆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殊途同归。何思何虑。不应住六尘生心者。境由心现。心逐境生。心境交加。以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楞严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若了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则根根尘尘。咸是菩提妙净明体。楞严云。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上言心境不二。体用一如。犹恐空生舍用求体。离境觅心。堕于偏小。永嘉云。厌有着空病亦然。犹如避溺而投火。故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体也。生心。用也。无住生心。即体而用。生心无住。即用而体。如明镜当台。妍则现研。丑则现丑。了无踪迹。
师祖问南泉云。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如何是藏。答云。王老师与汝往来者是。又问。不往来者。答曰。亦是藏。复问。如何是珠。南泉唤师祖。祖应诺。南泉云。去汝不会我语。颂云。往来不往来。秪这皆是藏。唤应不唤应。秪这皆是珠。前不住相布施文毕。以果上应化身相发明。今无有定法得菩提文毕。以果上报身相发明。初问。报身佛相。如须弥山王。可为大不。答言。甚大。须弥。此云妙高。四宝所成曰妙。超出群峰曰高。
下明大之所以。佛说非身者。本性空故。是名大身者。即第一义故。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此校量持说福胜以显经胜之文。前无得无说文毕。以七宝充满一大千世界布施。不及持经之福。
此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文毕。以七宝充满沙河中沙数大千世界布施。不及持经之福。由经义转深。校量转胜。
初问。约多河以数沙。如恒河中沙。尽作恒河。沙河中沙。是为多不。答言。甚多。次问。约多河以彰施福。若人以七宝充满沙河中沙数大千世界布施。得福多不。答言。甚多。佛告空生下。约多福以显经胜。若人受持此经一四句偈。及为人说。其福胜彼。
中峰云。七宝布施。不免生心住相。受持般若。于心无所生。于相无所住。故福胜。不但略持经人功德殊胜。略持经之处。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塔庙。梵语窣堵波。此云方坟。塔者。边国讹语。庙。貌也。安佛舍利名塔。安佛形像名庙。
何况有人下。言广持经人之益。尽能受持。不止一四句偈。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言得般若。成无上佛果菩提。
下明全经所在之处。具足三宝。即为有佛者。经显法身。依法身有报化。前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若尊重弟子者。经显无为。依无为有三乘。前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此明无定法可说之文。空生既闻持经成就希有之法。故问此经何名。云何奉持。佛告以金刚般若波罗蜜之名。以般若照破我法二执。了生死即涅盘。达烦恼即菩提。如度生无我。布施不住相之意。以其体坚。万物不能坏。书云。不曰坚乎。磨而不磷。又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庄生云。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一山焦而不热。以其用利。故能坏万物。书云。无意。无必。无固。无我。又云。克己复理。因具坚利二义。故喻金刚。用不住相名字。奉持名中之义。
征云。何故持名中义。释云。第一义中。无名字故。即非般若。起信云。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肇云。物无当名之实。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非物也。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名实无当。万物安在。如兔角龟毛。皆名实无当者。是名般若者。玄谈云。湛湛忘言。教海之波澜浩汗。恐空生未达般若性空。谓有言说。故问如来有所说法不。空生既悟名即无名。便解说即无说。答言。如来无所说。如洪钟待扣。大扣则大鸣。小扣则小鸣。不扣则不鸣。当其扣时。元非有声。纵不扣时。未尝无声。永嘉云。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
向下将前。校量世界微尘。问空生云。多不。答言。甚多。佛言。既说即非般若。则非微尘。非世界。既说是名般若。则是名微尘。是名世界。以一空一切空。一即一切即。正显无有定法可说。憨大师云。此明刹刹尘尘。皆是遮那妙体。与雪浪大师。若合符节。
前不住相布施。则以应身相明之。次无定法可得。则以报身相明之。今无定法可说。复以三十二相问之。答云。既说非般若。非微尘。非世界。故云。即是非相。既说是名般若。是名微尘。是名世界。故云。是名三十二相。
下以内财校量。倍显经胜。如释迦因中。舍身饲虎。割肉代鸽。以至舍头目髓脑。法华云。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假若有人。以恒沙身命布施。所得福德。不若持经福胜。彼舍身命。乃是住相。成有漏因。持说此经。是不住相。成佛正因。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此空生因名解无说义之文。既闻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故深解义趣。感佛深恩。涕泪悲泣。言大事已明。亦如丧考妣。赞佛希有者。前云希有。虽见世尊妙处。未闻其说。今蒙开演。故真希有。下出希有所以。佛说即非般若。甚深经典。我等小乘。但离四相。已得人空。未离法相。不得法空。故未得闻是经。殊不知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如华严会上。二乘之人。有耳不闻圆顿教。即是此辈。盖法无有差。机自异耳。书云。夫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之草木。区已别矣。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假若有人。得闻此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纯真无妄之谓信。自心起信。还信自心。信自心中。本无我法。曰清净。则契实相妙心。故云即生实相。实相者。诸相无相。无相不相。诸相无相。不住生死。无相不相。不住涅盘。非有非无。妙会中道。法华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论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是。又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生实相是因。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是果。
上文既云。即非般若。何故又云。即生实相。以金屑虽贵。落眼成尘。为离实相分别之心。故云。即是非相。圆觉云。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证者。古人云。过得荆棘林。斫倒旃檀树。是名实相者。不坏假名。而谈实相。
言我空生。已得圣果。佛现在时。又非末法。闻此经典。能信自心。解实相义。受持不失。不足为难。若未来世。又非正法。设有众生。未得圣果。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故希有。此信解人。无复四相。故为希有。
何故无四相。以四相即是妄相。故应离之。非相者。妄相也。前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何故要离四妄相。离一切妄相。即名诸佛。以生佛体同故。经言。佛.心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永嘉云。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前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此明印赞推广忍辱之文。上来空生呈解。故尔世尊印赞如是如是者。重言所解之甚当也。下以劣况胜。此经难信难解。非大乘根器。未免惊愕疑惧怖畏。若复有人闻说般若。心中不惊。闻说即非。心亦不怖。闻说是名。心亦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况信心清净。及信解受持者乎。下以法显人。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以诸度中。般若为最。能解般若。故人亦希有。然般若即非般若。第一即非第一。是名第一者。假言说故。
下推广忍即非忍。安耐曰忍。毁害曰辱。能忍诸辱。故名忍辱。若有能忍所忍。则着四相。不名波罗蜜。不见有能忍所忍。远离四相。故名波罗蜜。恐执情不了。故拂迹云。即非忍辱。忍能所故。是名忍辱。假安立故。下引一生所成忍。言我因中。修忍辱行。有歌利王。此云极恶。出猎疲寝。宫人礼仙。王怒问仙。得四果不。皆答不得。割截支体。天怒雨石。王惧忏悔。仙本无嗔。王亦无害。仙体如故。我于彼时。无有四相。下反释。我于昔时。若有四相。即生嗔恨。嗔恨不生。故知无我。古人云。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老子云。善摄生者。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广引过去五百生中。修忍辱行。远离四相。因得般若之功力也。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此总结应住之文。是忍即非忍之故。菩萨应离一切我法等相。发菩提心。前问云何应住。故结答云。不应住六尘生心。则离一切相。应生无所住心。则即一切法。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则唯即与离。二无所着。三祖云。莫逐有缘。莫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下反显。若心有住。则是妄情。便着四相。故云非住。非。即妄也。下照应前文。以不住色等生心。佛说菩萨不应住色布施。下明欲知度生无我。即布施不住相。故云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不住相布施。
下引证。如来常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即布施不住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即度生无我。此二相为表里。恐空生不信。故以五语诫勉之。真而不妄。实而不虚。如则称理。不诳则无谄曲。不妄始终一贯。以此五语。则所言者。当谛信而无疑。
复以心中所得无实无虚。故称理而说。相即非相。生即非生。法华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非实非虚。非如非异。非实者。一空一切空。非虚者。一即一切即。非如者。空而不空。非异者。有而不有。前云。无有定法得菩提。无有定法可说。下喻明住相不住相得失。先明住相之失。若菩萨心。住六尘法行施。则着我相。如盲人入暗。无日光明。则无所见。盲。喻无照理之智。暗中无日光明。喻无对治之法。则不能见诸法实相。下明不住相之得。若菩萨心。不住六尘布施。如人有目。喻有照理之智。日光明照。暗则消灭。喻得对治之法。见种种色者。则见诸法实相也。上文破法相竟。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此明持经功德殊胜之文。先明得佛知见。其功德。即前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下校量持经之福。前二番约外财。第三番约内财。但言一河沙身命布施。今第四番。约多劫中日日三时。以河沙身命布施校量。初日分。早晨也。中日分。日中也。后日分。晚间也。身命之多。言事大。经劫之久。言日长。所得福德。尚不及信经之福。何况及受持解说之功德。下显法胜人尊。是经功德。不可思议者。言离相之法。如十方虚空不可以心思惟。以言议论也。不可称量者。不可以言称谓。以意度量也。无边功德者。以称性无涯。故功德亦无边也。
如来为发大乘人说。则二乘不及。为发最上佛乘人说。则非三贤境界。故能持说此经。唯佛知见是人。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此人即为荷担佛果菩提。背负曰荷。在肩曰担。一切佛法从此经出。犹如重担。能发大心。则全身担荷。偈云。空劫已前无影树。撑天柱地赤条条。新州有个卖柴汉。收拾将来一担挑。征云。何故持说此经。便为荷担菩提。释云。若乐小法之二乘。见有理事修证。即着四见。不能于此经中受持解说。四见者。即前四相。由着见故着相。相即见故。今乐大法。无四见。故能荷担菩提。
下明处胜。以显人胜。不拘天上人间。若有此经。天龙八部皆应供养。虽无有塔。即为有塔。藏佛法身舍利。皆应作礼。散华以为供养。
昔有一善书人。于虚空中写金刚经。樵牧避雨。皆向其处。常闻天乐之声。后有梵僧过而见之。谁人书金刚经于此。方知前人书经之验。空中无迹。尚尔作乐供养。何况全经所在之处。而无天龙供养乎。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此明转重令轻之文。前云持说此经之人。成就不可思议功德。则世人当恭敬供养。何故被人轻贱。此人过去所造恶业。应堕三恶道中。以持说此经故。转重罪令轻受。但招今世轻贱之报。则过去重罪。尽皆消灭。当得佛果菩提。
下校量持经功德。前约外财内财布施众生校量。今约供养诸佛校量。我念然灯佛已前。供养多佛之福。不及持经功德。以有相无相差别故。百分不及一者。言供佛功德。百分。不及持经之一分也。下明具闻生疑。狐疑不信者。狐兽名。因多疑。故取喻之。疑则不信。信则不疑也。下总结。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者。如来为发大乘人说。为发最上佛乘人说故。果报亦不可思议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此别明降伏之文。智者云。此文二周重说。或为后来。或为钝根。中峰云。空生复理最初之问。世尊亦如前答。空生意谓应住已明。别有降心之法。故重问发菩提心。云何应住降伏。佛亦知空生意。将前总答降伏之文。而发明之。不过换汤不换药耳。何者。布施不住相。即度生无我。度生无我。即布施不住相。初非两事。答云。发菩提心。起度生心。灭度无量众生。即利他之心也。如是度尽众生。不见有生可度。即降心无我。
征云。菩萨度生应有能化所化。脱生死。证涅盘。云何不见有生可度。释云。若见有生可度。则有四相。非菩萨矣。经言。诸佛心内众生。心心作佛。则不见有所化之众生。能化之菩萨。所证之涅盘。张拙云。涅盘生死等空华。征云。何故有我非菩萨。无我名菩萨。释云。若有法发菩提心。则有我相。既无法发菩提心。则无我相。谁能度众生乎。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此明因中无法得菩提之文。前云无法发菩提心。则无菩萨。云何释迦修菩萨行。故引应住菩提无得。以明无法发菩提心。无生可度。先引因中无法可得之义。以问空生。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菩提不。然灯。乃释迦第二阿僧祗劫中所值之佛。空生答言。善慧童子。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菩提。佛赞如是者。言其所解无谬。然灯佛所。实无有法得菩提。以烦恼即菩提。烦恼性空无所得。则菩提亦无所得。下反释。若我有法可得。然灯则不授记。下正释。以无法可得。故与我授记。
梵语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莫。言应化无为之义。若论正位中。则无记与不记。于偏位中。故有授记。古语云。万籁有心闻不得。孤岩无耳自知音。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此明果上无法得菩提之文。言因中无菩提可得。则果上无诸佛如来。故云。如来者。即诸法空义。以诸法空名如来。心经云。是诸法空相。楞严云。性色真空。
先遮错解。若有人言。如来果上得菩提。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下示正见。实无有法得菩提。即诸法如义。下转释。复恐有人生谤。若言无得。则堕断灭。故云。如来所得菩提。无实无虚。无实者。则非有。无虚者。则非无。若言有。是常见。若言无。是断见。亦有亦无。相违见。非有非无。戏论见。古人云。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
前云。无有定法得菩提。然此真如。非别有体。即一切诸法。非有非无。皆是佛法。放光云。空无边。当知般若亦无边。色无边。当知般若亦无边。古人云。青青翠竹。无非般若真如境。郁郁黄华。咸是菩提妙假心。下拂迹。即非一切法。是无实。是名一切法。是无虚。前应住无定法可得文毕。以报身不可得发明。今降伏无菩提可得。以法身不可得发明。故问空生。一切法。皆是佛法。是真如体。遍一切处。可为大矣。空生答言。法身长大。远离诸相。故名非大身。是名大身者。真如不灭故。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此合明无生可度之文。前云。释迦无菩提可得。则知无法发菩提心。亦无众生可度。故云。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度生。则有四相。不名菩萨。以无有法。远离四相。名为菩萨。是无法之故。佛说一切菩萨众生法。无有四相。引应住中庄严佛土之事以明。若见有土可严。即着四相。不名菩萨。以无土可严。故云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者。世俗谛故。下双结。既有生可度。有土可严。非为菩萨。何者名为菩萨。若菩萨通达无我相.法相者。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此明佛具五眼。故知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之文。初问。如来有肉眼不。答言。如来有肉眼。乃至佛眼亦如是。肉眼。见障内色。约凡夫。天眼。见障外色。约四果。阿那律陀。得半头天眼。观大千世界。犹如掌中庵摩罗果。佛得全头天眼。彻见人中无数世界不以二相。慧眼。根本智照真理。约辟支权位菩萨。法眼。后得智说法度人。约等觉。前四眼在佛总名佛眼。见佛性圆极。约如来。
云岩问道吾。大悲菩萨。用许多手眼作么。答云。如人夜半背手摸枕子。岩云。会也。道吾云。汝作么生会。岩云。遍身是手眼。
楞严云。八万四千母陀罗臂。八万四千清净宝目。皆在当人一念之中。
于意云何下。约一恒河以数沙。如一恒河中下。一河中沙以数河。是诸恒河下。沙河中沙以数界。尔所国土中下。尔所界中所有生。若干种心下。一一众生所有心。颠倒分别。染净差别。
法华云。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等。如来悉知。以同体故。
楞严云。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华严云。若人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若言五眼。当名见。何故云知。譬如盲人瞩暗。见不在眼。而在于心。曾无心外之见。但约眼名见。约心名知。无二体故。何故悉知。如来说诸心。妄想性空。故云非心。真如不灭。故云是名为心。下释非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生。三际求之。了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此明福德性空之文。前云无土可严。无生可度。则布施亦无福。故以性空之福大明之。初问。若人满大千界七宝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答言。此人离相无倒行施因缘。得福甚多。佛与空生发明。若福德有实则住相。成有漏因。其福则寡。以福德性空。则离相。成无漏因。其福则多。已下三节校量文。皆因便举尔。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此明佛身非相之文。前云无菩提可得。何有相好之佛。故以即非具足明之。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亦引应住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之文。具足色身。即八十种好。具足诸相。即三十二相。即非具足。好即无好。相即无相。
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下来人间。莲华色比丘尼。化作轮王。先往见佛。佛言。空生岩中晏坐。先见我矣。又云。若人百千劫。常随于如来。不了真实义。盲瞑不见佛。是名具足者。妄无自性。全体即真。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此明无法可说之文。前云佛本无相。云何说法。故以无法可说明之。亦引应住无有定法可说之文。初遮错解。汝勿谓如来作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以如来无说而说。说而无说。若言有说。则不解如来所说义。下示正见。说法者。无法可说。如空谷答响。无心无缘。离诸分别。终日言而未尝言。楞伽云。无已说今说当说。不说是佛说。老子云。言满天下无口过。是名说法者。不妨随机演唱故。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此明众生非众生之文。前云。无菩提。无相。无说。故问未来众生。闻此经典。能生信不。以显难信之意。佛以无众生发明。意显有信。彼非众生者。本性空故。非不众生者。五蕴和合故。众生。众生者。小品云。重牒之文。如言世尊世尊。菩萨菩萨等。言众生之所以为众生者。我说彼非众生。无和合相故。是名众生者。不坏假名故。
前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尚未明无众生之义。次明三心不可得。今明众生相不可得。方显实无众生之义。
如舍利弗问辩才天女云。何以不转女身。天女言。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又如龙女。于须臾顷。变成男子。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岂可以男女老少善恶凡圣之相而分别乎。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此明菩提无得之文。空生悟无相。无说。无生。知无法得菩提。故呈解先明无上名菩提。言佛得菩提。为无所得耶。佛印赞如是。无有少法可得名菩提。无少法者。言菩提心。迷时轮转六道。亦未尝减。楞伽云。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悟时迥出尘劳。亦未尝增。六祖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次明正等名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名菩提者。法界性中。无形无相。了无差别。故名平等。以平等故。不以佛为高。众生为下。离能所相。廓尔无朕。故云无有高下。古人云。过去诸佛如是。西天四七。唐土二三诸祖亦如是。某甲亦如是。
肇云。诸法不异者。岂曰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后为不异哉。言凫鵛虽短。续之则忧。鹤鵛虽长。截之则悲。但高处高平。低处低平。长者任其长。短者任其短。颂云。任短任长休剪缀。随高随下自平治。
下明正觉名菩提。以无四相。修一切善法。则得菩提。前云。无有少法。及是法平等。恐人堕于无修无证断灭深坑。拨无六度万行。古人云。虽然旧阁闲田地。一度赢来方始休。故云。无四相。修一切善法。起信云。虽知法性本无悭贪。随顺修行檀波罗蜜等。下拂迹。既无菩提。云何有善法。故云。即非善法。以幻化佛事。修即无修。是名善法者。世俗谛故。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此校量持经福德之文。若大千界须弥七宝持用布施。是有漏因。其福尚寡。持说此经。一四句偈。是无漏因。功德无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此明如来无生可度之文。前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云何如来亦有生可度。故云。汝等勿谓如来作念度生。汝等莫作是念。前云三心不可得。又云众生相空。岂有众生可度。若见有生可度。如来亦着四相。如来虽说有我。元非有我。而泛常之人。以为有我。众生既非众生。凡夫亦非凡夫。是名凡夫者。五阴假合故。上文交互破我相.法相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此明法身不可以相见之文。前云。不可以具足相好见如来。向下欲破非法相。故引前三十二相以问。待空生答出以相见。则住常情。不以相见。堕于断灭。初问。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正是世尊探竿在手。影草随身。若非手亲眼辨。不免落在世尊彀中。空生答云。如是。以比智知。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如隔山见烟。便知是火。既了相即无相。便可以相观如来。佛以凡圣不分难之。若以相见如来。则金轮王具三十二相。亦是如来。以轮王虽具三十二相。不了非相。是凡夫故。空生一拨便转。顺理以酬。不应以相观如来。佛印见闻不及。若以色见法身。以音声求法身。是行邪道。不见如来。以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古人云。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丛中欲透身。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此明不住断灭相之文。前云不可以相见如来。虽不住有。又恐空生住于断见。不待其问而告之曰。汝若作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东坡云。溪声即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下明毁相之失。若作念发菩提心。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肇云。譬如逃峰而赴壑。俱不免于患矣。何故发心不说断灭。以发菩提心人。于法不应说断灭相。语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莫起增上慢空见。上文破非法相竟。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此校量得忍菩萨功德殊胜之文。若菩萨将七宝充满恒沙世界布施。不如得忍菩萨功德殊胜。以有相无相不同故。忍者。无生法忍也。前云。不可以相见如来。则不见有生。不可以非相见如来。则不见有灭。以此无生无灭之法。忍可于心。名无生忍。初住菩萨境界。前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征云。何故知无我菩萨功德殊胜以菩萨不受福德相故。空生复问。菩萨既有福相。云何不受。佛云。菩萨所作福德之相。不应贪取执着。起断常见。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此明法身无去来相之文。上云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云何如来现有去来。若有人言。如来有来。则以相见。如来有去。则以非相见。是人不解佛义。如来者。法身也。无所来。则不住生死。无所去。则不住涅盘。净名云。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云。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可见者。不可见相。前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古人云。夜深不向芦湾宿。迥出中间与两头。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此明法身应身无一异相之文。前云应有去来。则有异相。法无去来。则有一相。故以尘界明之。初明碎界为尘尘不有。若人以世界碎为微尘。宁为多不。答言。甚多。若微尘实有。则不名多。以微尘性空。是故言多。则应身无去来之异相。
下明合尘为界界元无。以世界性空。元无一相。则法身无一相。
下破和合相。若世界实有。则是微尘聚为一和合相。既说三千。则非一合。以第一义中无实体故。是名一合相者。世俗谛故。
上来空生显解。向下佛与发明。一合相者。实际理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云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见和合相。迷于事法。贪着有无。起诸异见。所谓拟心即差。动念即乖。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此破我.法二相之文。前云四相。说破即是非相。又云四见。尚未发明。此乃说破亦无四见。或云四执。或云四取。名别义同。无法相义。应住降伏俱未说破。故此明之。
初除我执。若人言。佛说四见。是人解我所说义不。答言。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佛说四见。以性空故。即非四见。世俗谛故。是名四见。
下破法执。总提起前问辞云。发菩提心之人。于自利利他法中。应如是知者。即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如是见者。即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是信者。即一念净信。及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如是解者。即深解义趣。及信解受持。又如是二字。与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相照应。不生法相者。即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下拂迹。我见既非我见。如来所说法相。即非法相。离分别取着故。是名法相者。但假名故。上文节节皆破我法二执。以法相非法相。皆法执故。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此校量持经功德。及说经轨则之文。先明持经功德。若人满无数世界七宝布施。不及持经之福。云何下。说经之法。前云为人演说。依何轨则。说法无过。即法华说四安乐行之义。说经之法。不出定慧。不取于相者。言达境唯心。离诸分别。如如不动者。上如相似义。下如不变义。不动者。即定也。终日说法。无法可说。终日度生。无生可度。上言定。下言慧。何故如如不动。观一切有为生灭之法。如梦从妄见生。圆觉云。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如幻者。如结巾为兔。缚刍为狗。咒力往来。无有实体。肇云。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
如泡者。因风而有。不可久立。
如影者。因形而有。形实影虚。有待而成者也。
如露者。春霜晓露。见日则曦。
如电者。似闪电光。刹那不住。一切诸法。虚妄不实。应作如是观照。方得说法无过。
正宗分竟。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明流通分。要将此法。流通天上人间。四众八部。非无余众。但文略耳。比丘。此云乞士。尼。即女也。优婆塞。此云近事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阿修罗。此云无端正。男丑女美。法喜充心。故皆大欢喜。闻而思。思而修。故云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笔记(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