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纂续藏经第 08 册 No. 0239 华严经吞海集

  No. 239-A 大方广佛华严经吞海集序
  左朝散大夫直龙图阁知荆南军府事主
  管荆湖北路安抚司公事马步军都总
  管兼营田使陶恺撰
  大方广佛华严经。具因果行位缘起理事。以不思议为宗。无上乘也。以为同也而横开百千法门其总非同。以为异也而会归实际理地其别非异。即同即异。义极于融。故同中有异。鸟翔空而前后齐彰。异中有同。波生水而泯绝一致。万法各住自位。有如水火陵灭而不相容。至理不隔纤毫。或若尘芥含容而无所碍。此非器界之所能通而思议之所可及也。然而非文字无以明义。非名句无以成文。则错综而华贯。行布而星分。此经之所以为经也。由文字名句以求之。则法法相似。地地有差。其多也百千万亿以为数。乃至不可为数。而未脱于有数也。其大也十方三际以为量。乃至不可为量。而未离于有量也。经之为经。既托于文句。其妙不过如是而已。举世间极大不可穷尽者。则喻以海焉。所谓十海。若世界众生诸佛业报法界根欲法轮愿力神变佛化。皆生佛之极业。同名之海。而七处九会三十九品。悉波澜其间。无有能出者。其源无首。其流无尾。其边无旁。其下无底。则取海以为喻。是亦天下之极称欤。至求之天地之间。若形若器。能体融之义而曲当者。盖亦莫若海也。是经也。行于支那自晋义熙始。其文浩博。其义渊微。其道宏大。志劣者怠于编秩之多。智浅者瞢于旨意之妙。器狭者骇于果德之极。诵其文已难其人。而况通其义且践修是道欤。譬犹海中之一物方为海所涵。讵能置海于度内耶。义熙距今几千岁。训释行于今者。独有枣柏长者论清凉法师疏。其说益侈矣。偃台通老法师。得华严三昧。虽受学于师。而取成其心。以广说之一句。而演之万言。以约说之一品。而摄以数句。万言而详味之。无一增语。数句而旁求之。无一缺义。计不待数而人见其多。度不必量而人识其大。法次地差。不相混滥。盖发挥在文句之表。而游戏于文句之间。卒不系于文字名句者也。取其约说。传于世。凡万数千言。名之曰吞海。海可吞耶。众必以为诞矣。然有可吞之理者。能造海者也。通公约说亦文句耳。奚造海之有。余所谓卒不系于文句者。学者绎其书。而加思焉。当得之矣。噫大千经卷一尘所覆。唯智者能出之。华严法海一嚃而不遗余滴。唯知道者能信之。或出或纳。岂外至哉。在我嘘吸之间耳。
  No. 239-B 大方广佛华严经吞海集序
  讲华严楞严经唯识起信论
  嗣祖比丘 道通述
  伏以。华严之为教也。朝宗众经。清凉之为疏也。贯映前古。不有颖达。孰能发明。道通。夙附真乘。穷居讲肆。论听宣益。经传妙空。退惭先哲。无裨后学。请问十年。开演三遍。屡经患难倍觉衰迟。筑室庐山苟延岁月。而二三学者犹不我弃。日以是经相叩。华严为事。因阅旧箧。得所编法义。名曰吞海。用贻晚俊。使品品之中见无尽经尘尘之内明华藏海于一毛端忽然广博。岂曰小补之哉。不学而知。但闻其言。未见其人也。同心之士。母我诮焉。
  No. 239
  大方广佛华严经吞海集卷上
  河朔平原 道通述
  一菩提场会
  一世主妙严品。部类区分
  经中有三世间。一智正觉世间。主能化佛。二有情世间。主人王天王。三器世间。主诸类神。若能依正互融。则难思之境俱是妙严。
  意曰。世主差别相。妙严平等体。若世主之妙严。众生有佛德。若妙严之世主。佛德依众生。若世主即妙严。是法平等。若妙严即世主。则世间相常住。若具四句则成佛德。若泯四句为日用。若存泯无碍生佛平等。法本如此。不劳修证。
  如是。一小乘。拣异外道经阿优。二始教。信顺之辞。三终教。不变曰如随缘曰是。四顿教。唯如为是。五圆教。如包是遍。
  我闻。一小乘。识外有声。二始教。识变声相假我。三终教。净我声尘即心。四顿教。无我根尘俱尽。五圆教。一闻一切闻。
  一时。一小乘。昼夜六时。二始教。时依识现。三终教。则不变随缘。四顿教。则般若现前。五圆教。则一时具一切时。
  佛在。一小乘。丈六真身。二始教。千百亿化身。三终教。丈六即是常身。四顿教。丈六即是法身。五圆教。具足十身。
  菩提树。一小乘。土石诸山。二始教。随机化迹。三终教。其地坚固。四顿教。一尘不立。五圆教。七处九会同一道场。
  菩萨众。一小乘。不见闻。二始教。有四十二位。三终教。尽成佛。四顿教。无凡圣。五圆教。佛刹微尘数俱来集会。
  经中。释迦如来初成佛时。具足本有十身。于一切法成正觉。
  意曰。始成正觉者。旧佛新成也。处于此座者。开悟之处。量等法界如虚空。具普遍广容二义。量云。如来三业有法正容常遍宗。平等无分别故因。譬如虚空于诸国土平等随入。一尘为座。则成等正觉。若一毛为座。则转大法轮。尘数菩萨围绕者。主伴互严。
  经中。列众。从内至外。偈赞佛德。从大自在天至普贤海众云集。一同生众。有二十种。普贤至普光菩萨。海月光至智生菩萨。二异生众。十种。执金刚神。身众神。足行神。道场神。主城神。主地神。主山神。主林神。主药神。主稼神。主河神。主海神。主水神。主火神。主风神。主空神。主方神。主夜神。主昼神。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王。夜叉王。龙王。鸠盘茶王。乾闼婆王。月天子。日天子。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大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大自在天。
  经中。列众。从内至外。偈赞佛德。从外至内。有十佛刹微尘数毗卢遮那佛。一一皆有六十众围绕。形色部类各有区分。得佛解脱平等无二。
  二如来现相品。说法仪式
  经中。佛放眉间光。右绕于佛从足而入。有大莲华忽然出现。有胜音菩萨。坐莲华上。偈赞如来。有十菩萨为伴。
  意曰。实际理地主伴不立。生灭门中岂无问答。菩萨诸王作是思惟。从因至果有四十问。一部经文。前后答为断彼疑故。即于面门众齿之间。放十种光明。一切菩萨蒙佛光明。诣如来所亲近供养。
  三普贤三昧品。非证不说
  经中。普贤见佛现相。承佛神力。入于如来藏身三昧。同于虚空。一一尘中有世界海诸佛。一一佛前有普贤。皆入此定。是时十方诸佛而现其前。与普贤十种说法智。各舒右手摩普贤顶。一一尘中悉亦如是。从一三昧起时。即从一切三昧门起。得一切海云法。十方世界悉皆震动。
  四世界成就品。通明凡圣
  经中。且说世界海有十事其众生海具十事。准知诸佛海等各有起具因缘所依所住等十事。各先长行。后偈颂。一海有十事。十海有百事。
  意曰。先观无尽境。便说无尽法。一切众生本来具足。
  X08047101.gif
  五华藏世界品。别显本师
  经中。别明本师之所严净。状如仰安雁口中齿。又似倒卓浮图。其中世界。各各依住。各各形状。各各体性。各各庄严。各各行列。有二十重。从此中央大莲华世界外。其次右旋说百个二十重世界十不可说世界种。准知尽在一尘毛中矣。
  X08047201.gif
  六毗卢遮那品。往昔修因
  经中。修因广大。获果无穷。普贤说者该因彻果故。乃往古世有胜音劫。摩尼华枝轮大林之东。焰光大城。人王所都。有百亿城周匝围绕。有百万亿门。一一门前。四十九宝尸罗幢。城中居人乘空往来。心有所欲应念而至。天城龙城右旋而列。华枝林中。有遍照道场。一切功德山须弥胜音佛忽然出现。其身周普。等真法界。大威光太子。见佛光明。获十种法。颂赞佛德。从焰光城。百万亿众乘空而往。俱来见佛。其佛为说普集三世佛自在法经。大威光菩萨。得一切法。悉入最初菩提心中。其佛受命五十亿岁。彼佛灭后。有波罗蜜善眼佛。于大林中成等正觉。大威光菩萨。即得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云。其佛为说法界体性清净经。闻已获得清净智。其佛入灭。喜见王寻亦去世。大威光菩萨。受转轮王位。彼大林中。第三佛出。名最胜功德海。大威光。从佛闻说普眼光明行经。得大福德三昧。彼大林中复有佛出。名普闻莲华眼。大威光。于此命终。生须弥山顶为大天王。名离垢福德幢。如来为说广大方便经。获得普门欢喜藏三昧。
  意曰。胜音劫中。有十须弥山微尘如来。出兴于世。大威光菩萨。一一供养。闻经得法。是因无尽。今有十不可说世界种。是果无穷。
  二普光明殿会
  七如来名号品。身业周遍
  经中。妙悟皆满。二行永绝。叹佛二十一种功德。若世尊见愍我等。开示因中十问果中三十问。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为现神通。十首菩萨来集普光明殿。
  意曰。佛法大海信为初首。一小乘。但信佛一人成道。二大乘初教。信一分半众生不成佛。三终教。自信己性决定成佛。四顿教。信生佛本无。五圆教。无成无不成一成一切成。
  经中。文殊言。诸佛身名不可思议。不应住于一法见佛身名。如来于此娑婆世界诸四天下。有种种名种种身。色相寿命处所众会种种不同。于此四天下。或名一切义成。或名圆满月。或名瞿昙氏。或名大沙门。于东方善护世界。亦有十名。余九世界各有十名。则其数十千名。能令众生各别知见。
  意曰。佛有无尽名。森罗万像举世立名。俱是佛名。于此住处。或名灯笼。或名卓子。或名香罏。或名翠竹。或名黄华。若能如此用心见佛。则步步释迦出世。念念弥勒下生。便见佛身名周于法界。
  八四圣谛品。语业该周
  经中。苦者三界报。集者三界因。灭者超出三界。道者戒定慧因。令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佛之语业。随众生心各别调伏。娑婆世界每谛下有十名。余九世界四谛下各有十名。于苦谛下。或名可厌。或名逼迫。或曰不净。
  意曰。一切名因逐业用变。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但能假名生善。便是化佛语业无量。若说如来国土身语业。则风铃声啼鸟声皆是如来说法声。无义语说不二法。顿见本心。俱离有无。便见佛之语业周于法界。
  九光明觉品。意业该周
  经中。世尊从两足轮下放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有百亿阎浮提百亿四王天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见。十方菩萨围绕。百亿文殊同时发声叹佛光明。若见放光照十方十世界。则有十百亿文殊。叹佛光明。若见放光过十世界。则照十方百世界。有千百亿文殊。叹佛光明。若见放光过百世界。则照十方千世界。有百万亿文殊。叹佛光明。若放光过百千世界。则照百万。若放光明过百万。则照一亿。若放光明过一亿。则照十亿。若放光明过十亿。则照百亿。
  意曰。光明是智用。用能随缘。大小不定。广狭临时。悉皆明见。觉悟自他。若穿针时。于针孔内悉皆明见。若写字时。于笔端上悉皆明见。若在一室。悉皆明见。若登高望。百里千里悉皆明见。觉悟本心。令他知见。
  十菩萨问明品。智明生信
  经中。文殊菩萨。长行问于九首。九首。以偈答于文殊。
  意曰。因问生明。或问中有明。智明生信。见诸法空。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触目遇缘。自信己性。具有佛德无障碍法。即得现前。
 一心一种种差别问  觉首万法体虚显性答
 二无实众生佛化问  财首离相寂灭归性答
 三果报无我谁受问  宝首镜中现像一异答
 四悟一说多相违问  德首一多相成无碍答
 五田一果多不同问  目首心有高下报别答
 六佛教有无利益问  勤首精进懈怠不同答
 七受法新起烦恼问  法首不行非斥多闻答
 八智正行助赞美问  智首万行皆智随心答
 九道一果多不同问  贤首同中有异离见答
 十九首复以佛境问  文殊生界法界无别答
  文殊。智明生信。深入理观。自信己性。决定成佛。后起净行。事近旨远。念即无念。一念顿圆。
  十一净行品。触事净愿
  意曰。有圆信者具净行相。盖善用其心。于善不善无记境。皆具净行。则八万四千尘劳皆净行也。世间万物皆净行也。且如见手时。当愿众生。具正信手合掌向佛。若见足时。当愿众生。行真正道无有休息。若闻鸟声。当愿众生。悟自闻性不生不灭。若了味时。当愿众生。尝正法味。长养法身。若善用心。净行无间。获于胜妙功德。于一切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当如普贤色像第一。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经中。一百四十种。随缘行愿所为。在家孝事父母。出家坚持禁戒。妻子常乐远离。见施舍于悭心。入寺诸师求请。剃发授戒。正身修定。举足下足见闻觉知。无非广大行愿。
  十二贤首品。信心成德
  意曰。若善用心有胜妙功德。则事近旨远。信为三贤之首万行之本。正明发起四弘誓愿皆通空假中三观。虽见众生空。而化即佛之众生。虽见烦恼即菩提。而断即菩提之烦恼。虽见菩提不可求。无求中求矣。虽见万法离言。而学离言诸法。此四开发本有净心。自信己性。决定成佛。于眼根中入正定于色尘中从定起者。是信心五对无碍之境。一根境不碍一心。二正定事定不碍理定。三分别不碍无分别。四入定不离出定。五定体不碍定用。应云根入根起。境入境起。根入意起。境入根起。方网三昧从信而入。信能必到如来地。经中喻云。世间福业尚如此。何况圆修真实法。
  三忉利天宫会
  十三升须弥山顶品。不起而升
  经中。妙胜殿上。敷置普光明师子座已。帝释遥见佛来。曲躬合掌。善来世尊。善来善逝。受请入殿。忽然广博量等虚空。一切阎浮提。皆言佛在中。我等今见佛。住于须弥顶。不起而升也。一即一切也。
  十四须弥顶上偈赞品。说诸法空
  经中。如来从两足指放光。法慧等十菩萨。各说偈赞佛。谈诸法空。见般若体。一句一偈超情离见。开悟在人。
  十五十住品。直心正念真如法
  经中。法慧菩萨。入于无量三昧。诸佛与智摩顶已。从定而起。告诸菩萨言。有十种住。则是信满住初。便成正觉。
  一发心住。见佛闻法或见剧苦。而自开悟如来十种智力。一是处非处智。二善恶业报智。三诸禅三昧智。四诸根胜劣智。五种种解智。六种种界智。七种种道智。八宿命智。九天眼智。十漏尽智。胜进心中。应学勤供养佛。乐住生死。心转增胜。
  二治地住。发利益十种心。应诵习多闻虚闲寂静。
  三修行住。观一切无常。应观察众生界世界明了法。
  四生贵住。从圣教生。应学十法了知三世佛平等法。
  五具足方便住。护救众生。应学知众生无边无着。
  六正心住。闻赞毁三宝。心定不动。应学无相如幻。
  七不退住。三宝有无。心不退转。说一即多多即一。
  八童真住。三业无失。随业受生。知刹动刹供养诸佛。
  九王子住。知众生受生烦恼。真谛法王善巧力持无畏。
  十灌顶住。震动世界智。三世佛法智。增长一切智。
  意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则念念契如为住。住有无量。开发本有菩提心时。有三种相。以三贤表之。今是下贤。直心有所闻法。即自开悟。不由他教。
  尔时佛神力故。六种十八相震动。雨天妙华。极妙音声。
  意曰。震即是声。动乃是色。从小至大有六种相。所以震兼吼击动兼起涌。六种相者。摇飏不安动也。自下升高起也。忽然腾跃涌也。隐隐出声震也。雄声郁遏吼也。轰碣作声击也。一切众生。见不超色。听不越声。迷昧本心。流转生死。华严经三天偈赞。句句之中透过色声。即今见闻一句一偈。为金刚种。能破于十法界圣凡色声。岂止铁城也。诸经震动。于此明矣。人皆罔测。更冀详之。
  十六梵行品。无相修因
  意曰。净行至此成熟。正念天子问。菩萨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净。法慧菩萨答。应以十法为缘。谓身语意业佛法僧戒。如是观已。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更。梵行不可得。住无相法方便自在。应修十种智力。一一力中有无量义。悉应咨问。于诸佛法不生二解。一切诸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成佛。盖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十七初发心功德品。校量显胜
  经中。天帝释白法慧言。开发菩提心。有几何功德。答此义甚深。不可以世间乐具及四禅乐四空乐四果乐可比。何以故。开发本有成佛心时。令如来种不断故。充满一切世界故。于一切法悉无余故。
  十八明法品。照了真俗
  意曰。开发心时。具有无量功德。精进菩萨问法慧言。云何修习佛法。答应明了十种不放逸法十种佛欢喜法十种速入诸地法十种所行清净法十无尽藏法。
  四夜摩天宫会
  十九升夜摩天宫品。不动而遍
  经中。于宝胜殿内。化作莲华师子座。有百万亿华奁香箧鬘盖幢幡。周遍十方。供养于佛。
  二十夜摩天宫偈赞品。唯心所现
  意曰。菩提心中。第二深心相。乐修诸善行。十林菩萨说。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
  二十一十行品。深心乐修行
  经中。功德林菩萨。承佛神力。入善思惟三昧。十方佛加与智摩顶已。从定而起。告诸菩萨言。行不可思议与法界等。有十种。
  一欢喜行。内外慧施。见来乞者。心生欢喜。我得善利。
  一饶益行。宁舍身命。护持禁戒。未曾一念心生欲想。
  三无违逆行。谦下恭敬。以阿僧只器仗逼害。但生慈心。
  四无屈挠行。受苦无悔。心自庆幸。令一切众生安乐。
  五离痴乱行。坚固不动。入胎住胎。遇魔境界。心不动。
  六善现行。三业清净。方便出生。暂同止住。悉不虚弃。
  七无着行。佛会闻法心生喜。具大方便而无所着。
  八难得行。了众生空。不住此岸彼岸中流。无休息。
  九善法行。为世间作清凉地。以无碍辩才。断一切疑。
  十真实行。如说能行。作不请友。亲近者悉令开悟。
  二十二十藏品。称性修行
  意曰。蕴集十行。成此十藏。坚固生长不可破坏。其有十种。一信藏。则契理。二惭藏。则崇重贤善。三愧藏。则轻拒暴恶。四戒藏。则防恶发善。五念藏。则明记不忘。六闻藏。则无所不知。七施藏。则舍而不吝。八慧藏。则拣择邪正。九持藏。则住持不忘。十辩藏。则说法利他。
  大方广佛华严经吞海集卷上
卍新纂续藏经第 08 册 No. 0239 华严经吞海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吞海集卷中
  河朔平原 道通述
  五兜率天宫会
  二十三升兜率天宫品。一遍一切
  经中。有百万亿庄严。皆是回向心广大所致也。建百万亿幢。悬百万亿幡。垂百万亿带。然百万亿香。布百万亿鬘。持百万亿扇。执百万亿拂。有百万亿三贤菩萨二十八天八部众等。皆从回向起。俱来围绕。佛放膝轮光。遍照十方界。十幢菩萨。俱来云集一切宝庄严殿。
  二十四兜率天宫偈赞品
  意曰。诸法无自性。即见般若体。
  二十五十回向品。悲心救护苦众生
  意曰。妄亡已灭。则与万类而同回向三处。一真如实际是所证。二无上菩提是所求。三法界含识是所度。能回之心所回善行。
  经中。金刚幢入智光三昧。受加与智。起定说法。一救护众生相。十波罗蜜慈悲。虽救众生。离众生相。
  二不坏回向。一切处得不坏信。积善根回向众生。
  三等一切佛回向。以世出世乐。回向众生。令入佛慧。
  四至一切处回向。所修一毫之善。同于实际供养五无尽功德回向。眼不见不净世界。不见异相众生。
  六坚固一切善根。为大国王。以内外财六十门施七顺众生回向。小善广善。尽未来际。回向一切众生。
  八真如相回向。真如有一百门。正念明了生胜善根。
  九无着无缚回向。于一切善根。心生尊重。修普贤行。
  十等法界回向。广行法施。圆满梵行。见闻等于法界。说此回向已。各百万亿佛刹微尘世界六种震动。
  六他化自在天宫会
  二十六十地品。寄相显实
  意曰。地体亡言。将旨就诠。寄十地修行相。显不可思议地体。一念事行三心齐具。可为玄矣。十地菩萨。云集摩尼宝藏殿。将三贤作加行。无升天偈赞。用等觉为胜进。
  经中。金刚藏菩萨。入大智慧光明三昧者。欲说不思议诸佛法光明。即十地法相。天亲菩萨。造十地论解十地经云。若金刚即藏名坚。量云。十地信悲慈舍有法。不可破坏宗。坚实生长故因。由如树心。若金刚之藏名坚。量云。十地善行有法。不可破坏宗。坚实生长故因。由如胎孕在藏。意曰。经中说。字是名句文。因十地名句而起正解。因解而起正行。因行而入地智。天亲论主。创造六相义。令入智地为总相。余九为别相。乃云揽别为总。分总为别。同带总名。功用各异。共成一缘。各住自位。诸法常寂灭坏也。世界常安立成也。正同常异。正总常别。无碍之义则可见矣。经中。十方诸佛与智增辩摩顶增威。从三昧起告诸菩萨言。大愿决定。大善决定。无杂决定。不可见决定。广大决定。究竟决定。十地相也。若智光明。是最上道随证智也。
  意曰。十地带数释也。若地之极喜喜。是加行智。若地即极喜。是根本智。若极喜之地。后得智。若极喜即地。泯同真界。余九地各有四释。准知。良由一切众生本有智光明地法。则金刚藏分别说也。于智光明中。说十地名已。不复分别。
  一解脱怪默腾疑请法深难受止。二解脱月叹众生闻请不堪有损止。三解脱月如来护念请字母智根本。四大众同声请。五佛光说偈请。金刚藏云。此处难宣示。我今说少分。论中科为九分。一三昧分。入定。二加分。与智。三起分。事讫。四本分。略名。五请分。勤重。六说分。示相。七地影像分。四河十山大海宝珠。八利益分。见闻为种。九重颂分。
  意曰。十地中名句文有法。字字契如宗。难说难示故因。如空中鸟迹。谓空处之迹。迹处之空。互相属着不相离性。以为地体。取空太宽。取迹太狭。言言见谛。是智行非虑境也。
  十地通行十行。一信。二悲。三慈。四舍。五知诸经论。六善解世法。七惭愧。八庄严。九供养诸佛。十如说修行。
  一极喜地。断异生性障。证遍行真如。于住地心中。发起供养诸佛等十种大愿。见诸众生心堕邪见。慈心修舍。于内外财无所吝惜。推求后地相及得果。如炼真金数数入火。多作阎浮提王。能动百佛世界。
  二离垢地。十种方便。心入心中。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于住心中。修起十种善业。一性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口。七不绮语。八不悭吝。九不瞋恚。十不谤三宝。十善无二。用心不同。一下三品修。四大洲受生。有总别报胜劣苦乐间起。二中三品修。从四王至他化。欲心微薄苦少乐多。三上三品修。色界至有顶。舍念清净无有欲想。四上上品修。断分别是预流果。断俱生后三果。五上胜品修。缘觉果。百劫炼根。入见不出。证无学果。六上极品修。菩萨道前伏二障俱生。修道渐断。七不善业道。故意杀生等。永断其因。因有三品。上品地狱因。中品畜生因。下品饿鬼因。后得为人。有二种报等流。一者为短命。二者多病。故意偷盗。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用。故意邪淫。一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故意妄语。一者为他所诳。二者被人诽谤。故意两舌。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弊恶。故意绮语。一者语不明了。二者言无人受。故意恶口。一者言多争讼。二者常闻恶声。故意悭吝。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故意嗔怒。一者为他所害。二者求其长短。故意诽谤。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心怀谄曲。永断其因。不受其果。
  三发光地。起十种深心为加行。于入心中。断闇钝障。证胜流真如。于住心中。如说修行。乃得佛法。虽修世行。但随顺法故行。而无乐着。修起四禅八地定。厌下地为苦粗障。忻上地为净妙利。用七种作意四无间道。伏下欲界九品俱生惑迷事。用初禅未至定为加行。入初禅根本定。四禅共有十八禅支。初禅三禅有五支。二禅四禅有四支。其定光明如炼金法出火秤两不减。此地多作忉利天王。
  三界九地者。
  △一五趣杂居地。有四洲六欲天。五受间起。忧苦极多。喜乐舍少。嗔欲心俱。意有忧受。俱无轻安乐报。若修则有。故名散地。
  △二离生喜乐地三天。一大梵。二梵辅。三梵众。用寻伺。治欲界忧受。有五。寻伺喜乐一心。
  △三喜勇浮动地三。一光。二少光。三无量光。用内净一心。治去寻伺。有四。内净喜乐一心。
  △四离喜妙乐地三。一净。二少净。三遍净。治前喜受。开内净为舍念。正知识身受乐一心。
  △五舍念清净地三。一无云。二福生。三广果。凡圣杂居。上有五天。唯不还果人居。一无烦。二无热。三善现。四善见。五色究竟。舍念行舍一心。
  △六空无边地。二乘及邪见人居。空想治色想。唯有舍受一心。
  △七识无边地。作无边想。治于空。唯有舍受及一心。
  △八无所有地。四蕴与识。皆尽治之。舍受一心。
  △九非非想地。无粗有细。八万劫报尽还来。舍受一心。
  四焰慧地。观察众生界法界为加行心。于入心中。断烦恼障。证无摄受真如。住心中。以大智慧。观三十七品助道法。
  X08047801.gif
  佛于双林树间。入般涅盘者。四枯四荣。皆除世间贪忧。八倒俱无。若能观身。净与不净俱不可得。即见佛不曾入般涅盘常住世间。深观念处。即座道场。众生根异。更说余法。于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八圣。一一开解众生。于第六识中俱生二见。到此地中永不现行。更以大慈心。知恩报恩。如真金作庄严具。多作须夜摩天王。
  五难胜地。起十种平等心为加行。于入心中。断下乘般涅盘障。证类无别真如。知真谛俗谛无差别智。愍诸众生不能厌离。曲以五明工巧。利益世间。一内明。知因识果。二因明。破邪立正。三医方。疗病。四工巧。书数。五声明。字错谬。如上妙真金用砗磲磨莹。作知足天王。
  六现前地。观十种平等法。而为加行心。于入心中。断粗相现行障。证无染净真如。于住心中。以大悲为首。大悲增上。大悲满足。观三界十二因缘无有自性。从无明支至老死支。皆是智光明。则身语意善不善行动用之中。皆是般若现前也。
  经中。金刚藏如星罗十门说十二支。天亲论主以月满三观释之。
  X08047802.gif
  若依地论。相谛差别观中。有支相续门。解经成答相。世间受生皆由着我者。成也。不正思惟起于妄行。答也。于第一义谛不了名无明。相也。二一心所摄门。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归本也。如来于此一心。分别十二有支。流末也。若依一切智相观。科经不同。一切种智观。科经不同。文势多端。不可具述。
  意曰。能引无明行。所引识等五。能生爱取有。所生生老死。识名色六处触受种子。是前前世中。多念薰下。忽然为无明行。一念招聚。随业强者。先润爱取有。润时则次第。于一生总报中生起。此十支因二支果也。若三世说者。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造爱取有因。本来世有生老死果。虽然因果无差。于此般若现前。
  名色支义也。贯起十二支。收一百法。知五蕴之多少。明缘性之宽狭。
  △一支性俱杂。收九十三法。色蕴为色支。四蕴为名。除六无为灭尽定。
  △二支杂性不杂。收二十八法。支杂性处触受。然是无记。不杂善恶性。想全三少分者。想是任运报生无记。色少分者五根五尘。行少分者别境五作意睡眠。识少分者前七识并意处触受。
  △三支性俱不杂。收二十法。想蕴全。色少分五尘。行少分收别境五作意睡眠。识少分前七识。余十一支义理。恐繁不述。此地善根。如真金用毗琉璃宝磨莹。多作善化天王。
  七远行地。起十种加行心。空中有方便慧。有中起殊胜行。虽善修空无相无愿。而慈悲不舍度生。于入心中。断微细现行障。证法无别真如。于住心中。以大悲智。修起一切菩提分法。虽念念住无相中。少有功用。如转轮王游四天下。若是八地报得行。任运成就。如大梵天王游千世界。不假功用。从初地已来。但以愿力超过小乘。今七地中。以自力超过小乘。如王太子艺业成就。能念念入灭定。亦念念起。如以真金用妙宝间错。多作自在天王。
  八不动地。善修清净道。离心意识。得无生法忍。为加行心。于住心中。断无相中作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相用烦恼不能动为。深行菩萨。世出世间心念不生。诸佛世尊劝请七事。汝未曾得。勿复放舍于此心门。是时菩萨一念所生智业。从初地至七地。用阿僧只功德。不及一分。何以故。先以一身起行修行。今此以无量身修行。以善巧智观一切境。于诸趣中示同其形。普现色身三昧而为说法。远离身想分别。以三世间而为十身。一切众生本来共有。一身若具九。则十身有百也。且如一牛具有十身。一还债。是业报身。二水草不阙。是众生身。三皮毛筋角。是国土身。四从高而下。是虚空身。五步步踏实。是智身。六力困而卧。是声闻身。七见黄叶。是缘觉身。八举意利他。是菩萨身。九忽然亡已。是法身。十一具前九。是如来身。若说修成。如来身上自具十身。谓菩提愿化力庄严威势意生福法智。此地菩萨成就佛身业自在。有金刚力士常随侍卫。如真金作大宝冠置在阎浮提圣王顶上。多作大梵天王。
  九善慧地。以无量智观察境界为加行心。于入心中。断利他门中不欲行障。证智自在真如。于住心中。观众生稠林行。皆如实知。以四十种辩才。说三乘法。教化众生。
  意曰。在心为智。发言为辩。于一毛尘具四十种辩才。则前为所是法。后是能为义。词则训释不谬。乐说则听者开解。
  △一自相有二。总法别义。
  △二同相有二。性法相义。
  △三行相有二。现在法过去义。
  △四说相有二。略说法解义。
  △五智相有二。现量法比知义。
  △六真谛法俗谛义。
  △七权三法一乘义。
  △八教道法证道义。
  △九真身法应身义。
  △十住持智法行门义。
  △佛说一百法皆具。万像皆具。不学而知。但闻其言未见人哉。此地菩萨。得十种总持。作大法师。处于法座。于一音中现种种音。令诸众会皆得解了。情无情物皆演妙音。成就如来语业自在。如真金为大宝冠在转轮圣王顶上。为二千世界主。
  十法云地。以无量智慧观察觉了入受职位。为加行心。于入心中。得离垢三昧。断于法中未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真如。于住地心。受胜职位。三昧现在前时。大莲华忽然出现。量等百亿世界。菩萨座此华时。大小相称。身诸毛孔普放光明。照法界已。从足下入。十方菩萨即知成佛。十方诸佛。放眉间光。入此菩萨顶。名曰受职。成就佛意业自在。具上上微细智。能安受摄持十方诸佛大法明大法照。于一念顷。周遍十方示成正觉。解脱言。若菩萨神力能如是者。佛复云何。是时金刚藏菩萨。入佛国土体性三昧。其身量等虚空。时诸大众。见菩提树及一会菩萨俱在金刚藏身中。得未曾有。金刚藏言。菩萨神通如一块土。如来神通似大地土。不可云喻。如上妙真金以大宝庄严置在大自在天王顶上。多作摩醯首罗天王。
  △八地影像分。地中行成智性。是所喻法。池山海珠。是能喻依。依上之义是影像也。是地之影像。以见边之喻似地中教证也。池喻所修行愿。山喻修成功德。海喻无漏智德。珠喻转尽性德。池喻始则非一终则非异。山喻能依非一所依非异。上皆无差之差。海喻十德不同德无别物。差即无差。珠喻唯一智性前后增明。无差不碍差。池是圆家渐。山是圆中渐。珠喻渐圆。海喻圆圆。天台。以华严为渐圆。位位成佛。以法华经为圆圆。上是法圆。不说地位。下机圆。普被声闻。华严。以法华经为渐圆。会三乘归一乘大海。华严本法因该果海为上圆。果彻因源为下圆。
  一愿行定悲有法。不可破坏宗。无滞碍故因。如池流四河入海。
  二十行随地增有法。本无胜劣宗。差别得名故因。如大海十山。
  三十地无漏智有法。广大无边宗。称性修故因。如大海十德。
  四十地智性有法。不生不灭宗。全真性故因。如宝珠十德。
  七重会普光明殿
  佛自入刹那际三昧者。无际之际。信心最初之际。不见刹那为短多劫为长。诸法空故。二行永绝。住于佛住。得佛平等。则无障处。普眼问者。欲见普法故。初则闻名不见推求不见观察不见静座不见。后如来教起见方者。若舍境别求。则未识普法真体。若见一法入于一切名曰普。一切入一名曰贤。乃真见也。
  二十七十定品。大用深广
  普眼见普贤在如来前。告普眼言。有十大三昧。
  一普光明智三昧。用依于体。
  二妙光明智三昧。遍照身心。
  三往佛国土三昧。神通如意。
  四清净深心三昧。供佛之行。
  五过去庄严藏三昧。智之境。
  六未来藏三昧。如实了知。
  七现在庄严三昧。诸佛世界。
  八三世众生三昧。入出自在。
  九法界三昧。十八界。
  十无碍轮三昧。佛二十一功德。
  二十八十通品。大用难思
  一他心之智通。因中则知自心。知他人心。皆变影像。不如实见。唯佛果位能遍知也。正见他心。常了自心。若佛智外别有众生心。则失具分唯识。只名半头唯识。他心本质即是自心。
  二天眼之智通。见六趣果报。
  三宿住之智通。得九世眼如现在。
  四未来之智通。见因知果。
  五天耳之智通。远细皆闻。
  六无作即智通。大用度生。
  七言音之智通。众生之言音。
  八色身之智通。三说。一云佛无色。二云有色。三云若悲智双运无色现色。有四。一实色凡夫。二幻色初教。三性色终教。四妙色圆教。一色即一切色。经中说有一百三种。据实无尽。
  九真俗之智通。相待故空。性则非异。相则非不异。
  十灭尽之智通。虽见五蕴寂灭。常化寂灭之众生。
  二十九十忍品。智慧深玄
  意曰。前二品业用广大。此品智慧深玄。忍体即智。前三忍法说。后七忍喻明。
  一音声忍。智解于教。
  二顺忍。止观起行土二加行。
  三无生忍。是根本从初地立。
  四如幻忍中。喻有为无为法从因缘生。皆是所喻。喻有五重。一巾喻真性。二术喻业思。三幻相喻报。四生灭喻依他即圆成。五愚小为有法。土五各有二义。以成四句。一所依。性有相无。俱存俱夺。二业上。用有体无。俱存俱夺。三报上。相有实无。俱存俱泯。四幻报。生即是死。俱存俱泯。五愚小。上情有理无。俱存泯。今令知术是起因悟像果无实成相即是性。遣愚小为有。归本来真性。量云一切有为无为法有法。非实有体宗。从因缘生因。同喻如幻事。
  五如焰忍。一空地喻如来藏。二阳气如无明。三空与气合心上现报。四水即是无。五凡小为有。一切世间有法。非实有体。言说显示。如阳焰。
  六如梦忍。一悟心如本识。二眠如无明。三梦如缘起法。四梦非有似有。五令梦者为实。一切世间有法。非实有体。想所现故。如梦所见。
  七如响忍。一谷喻如来藏。二声如机感。三响应佛说法。四有而非实。五取着为有。量云。如来音声有法。定非实有宗。从缘感显故因。如谷响。
  八如影忍。一镜喻真心。二面如思业。三影似所起报果。四正有常无。五当情为有。量云。业所招果有法。定非实有宗。从缘似有故因。如镜中现像。
  九如化忍。一空喻真性因。二悲心化者缘。三无而忽有。四用有实无。五着相为有。菩萨变化有法。非实能度宗。似有度用化迹故因。如空中变化事。
  十如空忍。此空义不开五法者。为与无为双遣也。量云。世出世间有法。对待不实故宗。远有近无故因。如太虚空。
  三十阿僧只品。尽一切数
  意曰。等觉行德难思。经有一百二十四数。何故唯标僧只之名。答僧只是十大数之初首。寿量品。尽一切时竖穷三际。住处品。遍一切处横遍十方。此品明尽一切数。校量等觉菩萨一念智德深玄不究边际。何故心王问答数。不离心。佛自说者唯佛方知。此有三等数。如此方黄帝算法。是下等数。十十倍之。二中等数。则百百倍之。经云。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三上等数。则倍倍倍之。经云。俱胝个俱胝为一阿庾多。以后用上等数之。不可说个不可说。乃至一尘有十万个不可说。用此数。普贤一智德不尽。况一尘内有多普贤。
  三十一如来寿量品。竖穷三际
  意曰。如来法身岂有寿也。答应机而说有十种相。将前一劫为后一日一夜。至最后寿量等于刹海。其实如来在长常短。在短常长。存泯无碍。方为圆宗寿量穷于三际。
  三十二诸菩萨住处品。横遍十方
  意曰。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据实不遍住一方。经说住处。使后人标心有归。问应非圆教所明。答能住菩萨毛含刹海。住处尘容大千。何故心王说。答心随智住。问智依何住。答前十依八方山海。后十二城邑杂居。无在不在。曲尽物机。
  三十三佛不思议法品。一念普现
  意曰。是修生三贤十圣因家果也。法界体大青莲华菩萨说者。于一念中。示现一切佛事。体不可思议。问经中何故重请。答为说果满。何不言请。答果海亡言不可思议。然教说不同。或云佛有四十种不共功德。通权小说。或说五法摄大觉性。通权实说。或云一味实德。约顿教说。或云佛有无尽德。是此所明佛德有二。一修生信等。二者本有智德。使八相该于法界。丈六遍尽十方。岂可思议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吞海集卷中
卍新纂续藏经第 08 册 No. 0239 华严经吞海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吞海集卷下
  河朔平原 道通述
  三十四如来十有相海品。深广无涯
  经中。普贤说。如来化身顶上有三十二大人相。兼余身分。共有九十七相。每相有五事。一依处。为如来化身顶上有大人相。二名字。光明云一化成家也。三体性。庄严不同。四业用。常放光明。五利益。生善灭恶。
  意曰。余九身上大人相岂可穷也。故经有如海之言。乃相大也。且菩提身上。有大人相。名布施云。用无贪三业为体。常放大慈光明。令诸众生生善灭恶。则八万四千波罗蜜。皆是大人相。若如来国土身。有大人相。名笔云。用羊兔毛为体。常放黑摩尼光明。令诸众生书写善事。复有大人相。名宝针云。用钢铁庄严。常放利焰光明。令诸众生补破遮寒。如此则世间所有。皆是如来大人相也。
  三十五随好光明功德品。三重十地
  经说三重顿圆十地者。是转益用大也。佛亲说者。难信故。如来为菩萨时。足下有四十种光明。于圆满王好中放光。照下地狱。有遇斯光者。死生忉利天。闻天鼓音。忏悔已。即时位登十地。先薰一乘种子也。此是正益。化作一万香云。供养菩萨。若有众生身蒙香者。亦得灭除一切烦恼。登于十地。一重转益也。化作一万盖云。供养菩萨。若有众生见其盖者。种一清净金钢转轮王善根。亦登十地。是第二重转益也。轮王顶上放大光明。若有众生遇斯光者。亦位登十地。第三转益也。难处不为难。闻薰种子熟。即得超十地。
  三十六普贤行品。因该果海
  意曰。瞋心障大慈。慈用无瞋为体。若起一念瞋心。则扫尽菩萨行。一障一切障。所以经云。我不见一法为大过失如此菩萨向彼菩萨起一念瞋心。则有百万障门。若一念瞋心息。则具一切菩萨行。一断一切断。为普贤行。
  三十七如来出现品。果彻因源
  意曰。出现本有法。一切众生法身如理出现。报身障尽出现。化身随机出现。何故不云众生。言如来出现。答非唯佛也。如体不变。随缘名来。来即三身十身出现之法。三业化用出现之法。众生省悟。即新成旧佛。如镕金成像。是不一义。新佛旧成。是不异义。如破模出像。使应即真而真即应。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乃至草木皆平等也。
  一出现因缘。悲智为因。众生为缘。有十喻明法。多因多缘如大千兴造。说法应机如大云降雨。随机便见如云雨无从。教行不则如大千雨滴。生善灭恶如成劫大雨。大悲一味如雨资百草。先胜后劣如成立世界。无有分别如风轮建立。无碍慧身如山林依地。饶益众生如水陆空行。二身相出现。应于一切色非色处见于如来。有十喻明法。身遍五无量界如空遍色非色处。身无分别如太虚空。光明照耀如破闇作明。普照一切如日出照山。无不利益如日出分昼夜。四种奇特如静月轮。无有差别如大梵王。绝于思虑如医王延寿。作大佛事如摩尼珠。见者生喜如如意宝。
  三口现语业。若以用从体。则不坏屈曲。等于法界。若以体从用。则一一音含于法界。若用即是体。妙音常寂。若体即是用。则如长风随寂。如斯妙音非心识境。故以喻明。声体无我如劫尽唱声。随缘现起如山谷声。音无断绝如天鼓开觉。闻者差别如天女音。应时不失如梵王声。无有邪曲如一味水。普随心乐如降雨资荣。无有变易如渐成熟。难以情思如龙王降雨。普遍一切如雷电风雨。
  四意业出现。如来心意识俱不可得。遮诠显胜也。但以智无量故。知如来心。表诠显胜也。故以喻明十智。无依成事如太虚空。不增不减如法界性。用广体密如四宝性。增益众生如大海潜流。灭惑成德如珠消海水。依持无碍如空含受。穷劫利乐如大药王树。知无不尽如劫坏火烧。留惑润生如劫风持坏。佛性果智如大经潜尘。妄覆真。小含大。一具多。众生本有果智即佛果智。何故作众生。答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智眼未开。复何怪哉。
  五境界出现。正明分齐境。兼明所缘境。十法界境界具如来境界。乃至涅盘真如无境界皆是如来境界。所缘之境如降雨无从。分齐之境如大海无穷。
  六行出现。同如绝相无碍行。金翅取龙日月无私。
  七菩提出现。云何名成正觉。答正拣小乘。成拣菩萨。问以何法为体。答二智二断为体。问有几种菩提。答或二或三。万像皆具十身。
  寂照为体如净日轮。印现万机如大海水。性相甚深离言论。平等三轮收万像。因果交彻。一成一切成。有二。一生之本佛与佛之本佛无异故。说一成一切成也。二生佛是染净相融同真界故。说一成一切成也。体离亏盈如太虚空。相无增减如化现无形。用该动寂。即一现多。同于法界。毛尘包遍。普遍诸心。众生有佛果智。不断则生佛非一。不离则生佛非异。则正不异时常不一。若生若佛。求不可得。
  八转法轮出现有五。一八正道为轮自性。二闻思修为轮因。三五蕴为助伴。四四谛作境界。五菩提涅盘为轮果。今经有十。一能转心证法不生。二所转体即三轮寂。三得果离断常。四教不可说。五本来清净。六触言皆转。七即用而寂。八即一而多。九横竖无碍。十深广无涯。能令三界所有声皆是如来说法音。
  九涅盘出现有三。一性入清净涅盘。二真入圆寂涅盘。三示入方便涅盘。皆以摩诃般若解脱法身三法为体。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如天之目。如世之伊。有十种相。一体性真常与万法同。二德用圆备令应即真。三出没常湛应迹无方。四亏盈不迁法身常然。五示灭妙存处有不有。六随世生灭长短不定。七有无互现随机起灭。八大用无涯分布舍利。九体离二边非实非虚。十结归无住悲智双运。
  十见闻亲近能生众生三德善根。量云。
  X08048301.gif
  后明不信益者。如狂病人骂药。药入口中亦得病去。今语远益。如不轻菩萨。谤尚远益。况解行在身。此经信与不信俱得成佛。有何难哉。妄情未尽。不契本法。疑念消除。始知从来出现。今令外亡言象内绝思求。则庶几于出现之旨。今能信者。宿因薰种。若更不信。当来岂闻。然此一品。文法玄奥。能顿能圆。究诸佛本。罄诸法源。根本法轮更处其心。玄中玄也。
  八三会普光明殿
  三十八离世间品。悲智无碍行
  意曰。世即虚伪器及有情。或云分段变易。离有四种。一随是大悲拣于小乘自利。二离是大智拣于凡夫染着。三菩萨悲无不智。世无不离。智无不悲。离无不世。四如来则境上世离两亡。心上则悲智双绝。能全随而常离。事离则不即世间。性离则即是世间。今事性二利为宗。顿成圆行为趣。普慧并问二百问普贤并答二千答者。表位虚行实也。
  九逝多园林会
  三十九入法界品。流通无尽经
  意曰。法有五。谓有为无为俱存俱泯无障碍。界为性义因义。入亦有五。信入有为法界。解入无为法界。修行入俱存。证入俱泯。圆入无障碍。
  本会顿入法界。末会渐入法界。顿中有渐。本中有末。
  经云。不离逝多林如来座前。化现种种身云。遍往一切村营城邑。以种种言音。说四十二解脱法门。诸大声闻。身厕只园。何不见闻广大佛德。不见润益甚深德如鬼见脓河。不见高显广大德如梦游天宫。不见幽道难见德如愚对雪山。不见秘藏难知德如隐伏藏。不见迥绝难测德如盲不见宝。不见智照难量德如净眼明见。不见周遍难思德如比丘入定。不见光显超世德如妙药翳形。不见微妙难怀德如二天随人。不见广大境界德如灭定不行。
  意曰。声闻劣而不见闻。菩萨胜而能顿证。力用交彻。胜劣互收。成大缘起。方是深玄无差之差。则有三乘五性。差即无差。平等成佛。
  末会有三。一文殊从善住楼出。一切部类俱随智转。舍利弗等六千比丘随逐。文殊如象王回观。诸比丘叹文殊德。六千道成言下。心无疲厌。成就佛法。得无碍眼。入大法海。于文殊足下成道。
  二经历人间至福城东。说普照法界经。一万诸龙。发菩提心。三乘人会权归实。
  三善财会。文殊为说诸法空。善财开发本有菩提心。寂然常住。依此参善知识。令普贤行速得圆满。有十种心。发足南行顺智光明。
  一德云比丘住胜乐国。解行发心。踏着妙峰山顶。证佛二身行也。诸佛随念而现解也。
  二海云比丘住海门国。净治心地。观于业海心海法海十二支。普眼法离见闻觉知。
  三善住比丘在楞伽道。修行住。于法性空中往来经行。诸天作礼恭敬围绕。
  四弥伽居士住达里国。从圣教生。说轮字法。妙音无碍。明利钝根。说二乘法。
  五解脱长者住聚落中。以方便力八相成道。现一切刹。自心如水。诸佛如影。一念具足。
  六海幢比丘住阎浮提。正心入定。离出入息。从身出生十四类。彼此如梦。在法性中现。
  七休舍优婆夷住海潮处。不退大心。众宝庄严。离忧安隐。演不可说方便门。
  八毗目瞿沙仙人住那罗国。童真三业。执善财手。见十佛刹。放善财手。还住自位不动。
  九胜热婆罗门住伊沙那。为法王子。逆行如火聚。刀山似万行。善财投身下。得善住三昧。
  十慈行童女住师子城。法水灌顶。庄严宫殿。皆见法界。诸佛令我各异门入。
  一善见比丘往三眼国。具三种施。常生欢喜。圆光一寻。一念之中悉见诸佛。
  二自在童子在河渚中。广行饶益。持三聚戒。修学算数。悟入神通。智慧光明。
  三具足优婆夷在海住城。心无违逆。身无缨络。唯一小器。随众生欲饮食充满。八万眷属。
  四明智居士住大兴城。心无屈挠。仰视虚空。随意出生。无量众生悉皆如意。仰视真精进。
  五宝髻长者住师子城。心无痴乱。将善财入禅定宅。有十层八门。烧一元香。永离贫穷。
  六普眼长者住藤根国。善现正位方便出生。合和一切香。唯用智波罗蜜。普见一切佛。
  七无厌足王住多罗城。身行无着。见瞋害行逆行方便。一切众生皆如幻化。不恼一蚊一蚁。
  八大光王住妙光城。以难得行建大慈幢。山川草木。悉回向曲躬于王。愿力成就。
  九不动优婆夷在安住国。用善法行。供养修臂佛。不生念欲之心。求法无厌。
  十遍行外道住都萨罗。行真实行。化诸异见。示同其形。说一切处菩萨行门。
  一鬻香长者住广大国。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别知一切香出处功能。有其十种。
  二婆施罗船师。不坏善根。将诸商人入佛法海。行安隐道。珍宝充足。还阎浮提。
  三无上胜在可乐城。等一切佛。理断事务。令舍非法顺行善法忍辱柔和。
  四师子频呻比丘尼在迦陵林。以大精进。至一一处。遍坐宝树。众会不同。所说各异。
  五婆须蜜女住险难国。无尽功德。在市廛北。离贪欲际。众生见我。随乐皆现。
  六鞞瑟胝罗居士在善度城。善根坚固。开栴檀佛塔。见三世诸佛。不曾入般涅盘。
  七观自在菩萨。随顺众生大悲行门。常在一切如来所。普现一切众生前。
  八正趣菩萨。从法性空中来。同如之行。有一百种。一念不移。普至十方。供佛闻法。
  九大天神在堕罗城。以无着无缚力。舒四无碍手。取四大海法水。自洗其心。能净他心。
  十安住地神住摩竭国。用等法界善根足。按转心地。诸宝涌出。不可破坏。自在如意。
  一婆珊婆演底夜神在迦毗城。生大欢喜。三心齐具。见佛说法。成熟众生如大云网。
  二普德净光夜神。以净戒力。供佛说法。普游步解脱。
  三喜目观察众生夜神。发光明身。现相似身云。于众生前。闻思修慧说一切法。
  四普救众生夜神。如焰慧破四大空息三恶。为妙德女。修补故坏佛像。生在王家。
  五去此不远。有寂静音海夜神。性相互乖。于此得胜观佛毛孔。作用无边。修十大法藏。
  六守护一切众生夜神。般若现前。得大总持。说缘生法。为法轮光比丘尼。护持佛法。
  七开敷一切树华夜神。远行大行。佛昔因地尽皆明见。为宝光明女。信知他人功德。
  八大愿精进力夜神。普现色身。为善伏太子。救狱罪人。遇灯王佛。说圆满经。
  九妙德夜神。善慧说法。十种受生藏。我皆亲近十释女瞿波。能受云雨法。曾为妙德女。探兰修微行。愿见威德主。今日已圆满。谛观无厌足。如意得自在。
  一摩耶夫人。住此世界中。一切众生前。常现大愿身。三世诸佛。以愿智为母。我身不余本量。等于虚空。曾为道场神。又为莲池神及菩提树神。皆号我为母。
  二天王光。有净庄严。造立伽蓝。得清净念。
  三童子师遍友。都无言说。即得实无所得法。
  四善知众艺童子。唱持四十二字母。皆得般若现前。
  意曰。从文殊至天王光。皆带义理。唱但是声。故为义母。表住四十二。其实无穷。且如唱喝字时。入般若门。名金刚王剑。唱咄字时。入般若门。名师子踞地。
  五贤胜优婆夷住无依处道场。出生一切智光明。
  六坚固长者住无着念清净。于十方佛。求于正法。
  七妙月长者住净光明。知佛德用无边。教化有情。
  八无胜军长者住出生城。见佛十身无尽相庄严。
  九最胜寂静婆罗门。住城愿语。一切所作皆得成就。
  十德生有德住妙意华门城。得一切如幻因缘所生。
  一慈氏菩萨。会缘入实相。住大庄严楼阁前。叹善财发菩提心。弹指出声。楼阁门开。善财得入三世不忘念。
  二文殊菩萨。住普门城。智照无二相。昔受文殊教。历于一百一十城。即伸右手。摩善财顶。若离信自心。则一切善法不得成就。信与智无二也。三普贤菩萨。在如来前。于一一毛孔中。现无边光明云。善财见已生大欢喜。彼一切微尘中普贤。即伸右手。摩善财顶言。我法海中一文一句。未有不是舍转轮王身位而求得者。善财住自位。普贤摩顶已。证与诸佛等。
  意曰。善财冥心得见三千大千微尘数善知识者。五根五尘皆善知识。略示一二。以例诸法。
  一灯烛善知识。在如来座前。告善财言。我得解脱。名普照灯。于日没夜暗时。作大佛事。若人见我。生欢喜心。若天见我。生快乐心。龙神见我。生敬仰心。声闻见我。生寂静心。菩萨见我。生慈悲心。如诸菩萨其心如地。我岂能知。
  二卓子善知识。在如来前。告善财言。我得解脱。名普皆平等。于三世诸佛一切众生。其心平等无有高下。犹如大地不生分别。如诸菩萨普覆三界。我岂能知。
  三法堂善知识。在如来会上。告善财言。我得解脱。名普荫一切。若诸众生得见我者。生广大想。生清凉想。生奇特想。生听法想。一切凡圣常来此中。天龙围绕。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大方广佛华严经吞海集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