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纂续藏经第 04 册 No. 0225 华严经合论简要
No. 225-A 李长者华严经合论序
此经则天证圣年。三藏实叉难陀奉诏译也。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序曰。盖闻造化权舆之首。天道未分。龟龙系象之初。人文始着。虽万八千岁。同临有截之区。七十二君。讵识无边之义。由是人迷四忍。轮回六趣之中。家缠五盖。没溺三涂之下。及夫鹫岩西峙。象驾东驱。慧日法王。超四大而高视。中天调御。越十地以居尊。包括铁围。延促沙劫。混太空而为量。岂算数之能穷。入纤芥之微区。匪名言之可述。无得而称者。其唯大觉欤。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记。金仙降旨。大云之偈先彰。玉扆披详。宝雨之文后及加以积善余庆。俯集微躬。遂得地平天成河清海晏。殊祯绝瑞。既日至而月书。贝叶灵文。亦时臻而岁洽。逾海越漠。献琛之礼备焉。架险航深。重译之词罄矣。大方广佛华严经者。斯乃诸佛之密藏。如来之性海也。缅惟奥义。译在晋朝。时逾六代。年将四百。一部之典。才获三万余言。唯启半珠。未窥全宝。朕闻其梵本先在于阗国中。遣使奉迎。近方至此。既睹百千之妙颂。乃披十万之正文。粤以证圣元年。于大遍空寺。亲受笔削。敬译斯文。遂得甘露流津。豫梦庚申之夕。膏雨洒润。后覃壬戌之辰。式开实相之门。还符一味之泽。岂谓后五百岁。忽逢金口之言。娑婆境中。俄启珠函之秘乎。至开元中。方山长者李通玄。撰为合论。通玄之自序曰。有情之本。依智海以为源。含识之流。总法身而为体。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达本情亡。知心体合。今此大方广佛华严经者。明众生之本际。示诸佛之果源。其为本也。不可以功成。其为源也。不可以行得。功亡本就。行尽源成。源本无功能随缘自在者。即此毗卢遮那也。于是寄位四天。示形八相。菩提场内。现兰若以始成。普光法堂。处报身之大宅。普贤长子。举果德于藏身。文殊小男。创启蒙于金色。以海印三昧。周法界而降灵。用普眼之法门。睹尘中之刹海。依正二报。身土交参。因果两门体用相彻。以释天之宝网。彰十刹以重重。取离垢之摩尼。明十身而隐隐。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此方如是。十刹同然。圣众如云。海会相入。智凡不碍。状多镜以纳众形。彼此无妨。若千灯而共一室。出现品内。示因果以结始终。给孤独园。利人天之明法界。目连鹙子。隔视听于对颜。六千比丘。启十明于路上。觉城东际五众咸臻。古佛庙前同登十智。善财发明导首。用彰来众齐然。及至大中载。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复以论入经。仍自述曰华严经者。盖非罗汉结集。亦非小圣传持。大本华严。非佛不能知见。中本华严。住地菩萨乃知。小本华严。即十万之偈。今之所传。只获四万五千余偈。经云。如人化心化作佛。化与不化等无异。一切诸佛成菩提。成与不成无差别。善财童子。成道只在一生。六千比丘。发智不由多劫。白牛之驾将悟。即以超于大乘。金色世界现前。文殊之智全证。法华龙女成佛。只在刹那。妙峰见佛光明。初住便登。大唐忻代之间。有长者李通玄。造斯经论四十卷。志宁览此论文得其大意。今见此方君子。以论与经难为和会。志宁不揆衰迈。将此论文注于经下。使后之览者。无费乃心。才如开经便得见论。论从第八卷起注入经。兼论与经共成一百二十卷。其会释七卷。写附于前。又至乾德岁沙门慧研。又撰为序曰。此教非贝岩所编。乃文殊结集。总三部。一部。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一部。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一部。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隐乎龙藏。未擅阎浮。逮从正法光余年将五百。则第十四代祖师龙树。运神海藏。观前二部非世人所及。乃诵后部。归于五天。传布千年。方垂华夏。东晋初译。地涌灵泉。唐朝次翻。天降甘露。玄宗开元中。太原有逸士李通玄者。穷八十卷之真诠。括四十轴之玄论。夜驱神笔。舒玉齿之祥光。日探幽玄。感天童之给膳。张皇教海。罗列义天。大中载无诸。有高僧志宁。缅思后进之披寻。难测法门之丰富。遂合经论文旨相须。然其义类繁衍。未圆品藻。慧研因参云水。叨览指归。敢揾笺毫。厘斯漏略。列经论以标举。彰教理而相收。义朗文清。不假猊台而抱帙。神辉智发。何劳鹫岭以寻师。卓和尚曰备矣。先佛为经。后佛为论。佛志宁合经论而为一。佛慧研厘经论以标纲。皆不过为后代佛子便于观览故耳。其用心勤矣。然一百二十卷之繁吾恐一切贤圣。终未敢轻易也。破夏以来。获听宁佛者袁文炜。细读华严合论一遍。乃知善说华严无如长者。因简其尤要者录之。傥有大心众生。欲乘如来乘直至道场。则此二百纸简要之论文。便是华严无尽藏之法界也。自心是毗卢遮那佛智。自眼是佛文殊根本智。自身是佛普贤差别万行智。自诵是佛音声。自听是佛观世音力。自语是佛开不二之门。自念是佛不思议神通。自在功德皆佛也。吾何幸身亲见之。
No. 225-B 李长者事迹
李长者讳通玄。莫详所自。或有询其本者。但言沧州人。开元二十七年三月望日。曳?荷笈。至于太原盂县西四十里同颍乡。村名大贤。有高山奴者。尚德慕士。长者诣其门。山奴谛瞻神仪。知非常器。遂罄折礼接。请归安居。每旦唯食枣十颗柏叶饼子如匕大者一枚。自尔不交外人。掩室独处。含毫临纸。会无虚时。如是三稔。一旦舍山奴。南去五六里。至马氏古佛堂。自构土室。寓于其侧。端居宴默。亦又十年。后复囊挈经书。遵道而去。二十里余。次韩氏别业。即今冠盖村焉。忽逢一虎当涂驯伏。如有所待。长者与之曰。吾将着论释华严经。可与吾择一栖止。言毕虎起。长者徐而抚之。遂将所挈之囊挂于虎背。任其所止。于是虎望神福山原。直下三十余里。当一土龛前。便自蹲驻。长者旋收囊装置于龛内。虎乃屡顾妥尾而去。其龛莹洁圆回。广袤寻丈。自然而有。非人力成。龛之四旁。旧无泉涧。长者始来之夕。风雷暴作。拔去一古松高三百余尺。及旦松根之下。化为一潭。深极数寻。回还五十余步。甘逾瑞露。色夺琉璃。时人号为长者泉。至今澄明。未曾增减。??阳之岁。祈之必应。长者制论之夕。心穷玄奥。口出白光。照耀龛中以代灯烛。居山之后。忽有二女子。容华绝世。皆可笄年。俱衣大布之衣。悉以白巾幪首。姓氏居处。一无所言。常为长者汲水焚香。供给纸笔。卯辰之际。辄具净馔。甘珍毕备置长者前。斋罢撤器。莫知所止。历于五祀。曾不阙时。及着论将终遂尔绝迹。谨按华严旧传。东晋三藏佛??陀罗。于江都谢司空寺译经。有二青衣童子。忽自庭沼而出。承事梵僧。爇香添瓶。不离座右。每欲将夕。还潜沼中。日日皆然。率为常事。及译毕写净。沉默无迹。长者感通事符曩昔。长者身长七尺二寸。广眉朗目。丹唇紫肥。长髯美茂。修臂圆直。发彩绀色。毛端右旋。质状无伦。风姿持异。殊妙之相靡不具足。首冠桦皮之冠。身披麻衣。长裙博袖。散腰而行。亦无韦带。居常跣足。不务将迎。放旷人天。无所拘制。忽一日出山。访旧址之里。适值墅人聚族合乐。长者遍语之曰。汝等好住。吾将归去。众乃罢乐惊惶相顾。咸皆恻怆。必谓长者却还沧州。挥涕同词。恳请留止。长者曰。纵在百年。会当归去。于是举众。却送长者入山。至其龛所复语之曰。去住常然耳。汝等可各还家。及众旅踵之顷。岚雾四起。景物不分。行路之人咸共骇异。翌日长叟结徒。登山礼候。但见姿容端俨。已坐化于龛中矣。时当三月二十八日。报龄九十六。有一巨蛇。蟠当龛外。张目呀口。不可向近。众乃归诚致祝。某等今欲收长者全身将营殡藏。乞潜威灵愿得就事。蛇因摄形不现。耆旧潸泣舆荷。择地于大山之阴。累石为坟。即神福山逝多兰若。今方山是也。初长者隐化之日。及成坟之时。烟云凝布。岩谷震荡。有二白鹤哀唳当空。二鹿相叫连夕。其余飞走悲鸣满山。乡原之人相率变服。追攀孺慕。若丧所天。每当建斋。即坟上云起。七七如是。至大历九年二月六日。有僧广超。于逝多兰若。获长者所着论二部。一是大方广佛新华严经论四十卷。一是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传写扬显。遍于并汾。广超门人道光。能继师志。肩负二论。同游燕赵。昭示淮泗。使后代南北学人悉得参关论文宗承长者。皆超光二僧流布之功。比岁僧元觇。特抵方山。求长者遗迹。初礼石坟。次寻龛趾。龛前有松三株。俱是长者手植。长者将化之月。一株遂枯。至今二株。常有灵鹤结巢于顶。又于寿阳南界解愁村。遇李士源者。乃传论僧广超之犹子也。示长者真容图。瞻礼而回。斯为满愿矣。
云居散人马支篡录
No. 225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一
唐沧州长者李通玄合论
明温陵长者李 贽简要
明吴兴后学董广??阅正第一明依教分宗第二明依宗教别第三明教义差别第四明成佛同别第五明见佛差别第六明说教时分第七明净土权实第八明摄化境界第九明因果延促第十明会教始终
○第一明依教分宗者
夫如来成道。体应真源理事二门。一多相彻。智境圆寂。何法不周。只为器有差殊。轨仪各异。始终渐顿随根不同。设法应宜大小全别。时分因果延促不同。化佛本身施诠各异。国土净秽增减不同。地位因果自有投分。创学之流。未谙教迹。执权成实。迷不进修。若不咸举众宗类其损益。无以了其迷滞者矣。今略分十法。以辩阐献。使得学者知宗。迁权就实不滞其行。速证菩提。
一小乘戒经为情有为宗。为如来创为凡夫造业处说是应作是不应作。舍者善不舍者不善。如此立教未为实有。如此有教。且约凡情虚妄之处。横计诸恶。以教制之。令生人天。是故戒序云。若欲生天上。及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众生有为。作业虚妄。非实得故。生人天无常。虚妄非实。未得法身智身。非为实有宗。且为情有宗。于小乘中为轨持教也。如华严经持戒即不然。经云。身是梵行耶。身业四威仪乃至佛法僧十众七遮和尚羯磨坛场等。是梵行耶。如是谛观。求梵行者。了不可得。是故名为清净梵行。如梵行品说。如是清净行者。名持佛性戒。得佛法身故。乃至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与佛体齐。理事平等。混真法界。如是持戒。不见自身能持戒者。不见他身有破戒者。非凡夫行。非圣贤行。不见自身发菩提心。不见诸佛成等正觉。若好若恶。若有少法可得。不名菩提。不名净行。当如是观。如是性戒即法身也。法身者即如来智慧也。如来智慧者即正觉也。是故不同小乘。有取舍故。
二如梵网经菩萨戒。为情有及真俱示为宗。如来为凡夫之中有大心众生乐行慈悲欣求佛果者。说卢舍那佛为本身。千百亿为化身。顿令识末还本。行经言。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即为性戒故。即为真宗。此乃为大心众生顿示法身性戒。下劣者得渐。一教应二根。如是千百亿。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明舍权而就实。此为实有教。虽然立实有宗。不同华严经毗卢遮那所说。此经仍随化身所化。方来至本身也。圆教之宗。一下顿示本身本法界大智报身因果理事齐彰。
三般若教。为说空彰实为宗。为如来初为人天凡夫说二乘教。系着理事俱实。不能离障。为说空教。破所系着。故般若经中。说十八种空法。世间三宝四谛三世等一切皆空。空亦空。广如经说。此乃空却无明诸障等业。无明总尽。障业皆无。自性涅盘自然显着。此为真有。不名空宗。虽然为真有。所说教门多有成坏故。未可为圆。如华严经。具报相好庄严。能虚能实。当部之内。当品之中。十十菩萨等。上下自相纶贯。空有之法不独孤行。又以普贤文殊。上下交参。理事相彻。互相交映。一部之典品品相彻。句句相参。一品之中。四十品经同入。一言之内。十万之颂齐麾。一成即一切成。一坏即一切坏。总以性齐时齐行齐故。如上等齐。说法亦齐。如是齐故。如今成佛。与三世佛齐成佛故。为无三世故。为无时故。不同彼教成坏别时故。因果前后故。
四解深密经。为不空不有宗。如来说于有教空教之后。说此一部之教。和会有无二见。为不空不有。即说九识为纯净无染识。如瀑水流生多波浪。诸波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等识。皆以阿陀那识为依故。如彼波浪以水为依。深密经云。如善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尽可得。此明五六七八识所依第九净识处也。又云。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此经意。欲令于识处便明识体本唯真智故。如彼瀑流不离水体而生波浪。又如明镜依彼净体无所分别舍多影像。不碍有而常无故。如是自心所现识相。不离本体无作净智。所现影相。都无自他内外等执。任用随智。无所分别。以破空有二系。为不空不有故。深密经颂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陀那识甚深细者。引彼凡流就识成智。不同二乘及渐始学菩萨破相成空。不同凡夫系而实有。不同彼。故不空不有。何法不空。为智能随缘照机利物故。何法不有。为智正随缘时无性相故。无生住灭故。以是义故。名不空不有。此经虽复如是。于心识之处。令知空有无二。华严经则不然。但彰本身本法界一真之根本智佛体用故。混真性相法报之海。直为上上根人。顿示佛果德一真法界本智。以为开示悟入之门。不论随妄而生识等。是故华严教门。直彰本体用法界佛果门。直授上根凡夫。令其悟入。不同深密经中安立五六七八九识施设权门。如深密经权施第九阿陀那识。意有异途。为二乘之人久厌恶生死。修空灭识。直趣空寂。及渐学菩萨乐空增胜。但有一分慈悲。未证法身佛性根本。但以空门而为所乘。六波罗蜜而为行相。初对治门。还同二乘无常不净白骨微尘等观。方入空观。二乘趣灭。菩萨留生。以空无我等观。折伏我法不令增长。以是义故。解深密经。方便安立七八识外。别说九识为纯净识。云七八识。以净识为依止故。未即直为说第八种子识为如来藏者。为彼学徒畏苦习故。若说业种恒真。生怖难信。是故权且安立第九阿陀那识为净识。欲令不灭识性长大菩提故。是故维摩经云。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受既不灭。想识亦然。如楞伽经。直为根熟者。说第八识业种为如来藏。维摩经云。尘劳之畴为如来种。大修道之士品类异途。解行差殊。千端万别。除二乘之外。菩萨之乘有四品不同。一修空无我菩萨。二渐见佛性菩萨。三顿见佛性菩萨。四以如来自性清净智。以五位加行。起差别智。满普贤行。成大慈悲菩萨。究竟不出刹那际。充满十方佛果门。如华严经。有一类菩萨。经百千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不生佛家。犹名假名菩萨。以虽见佛性未彰智业。犹名假名菩萨也。
五楞伽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彼经于南海中楞伽山说。其山高峻。下瞻大海。傍无门户。得神通者堪能升往。乃表心地法门。无修无证者方能升也。下瞻大海。表心海本自清净。因境风所转。识浪波动。欲明达境自空。心海自寂。心境俱寂。事无不照。直为根熟菩萨。顿说种子业识为如来藏。异彼二乘灭识趣寂者故。亦为异彼般若修空菩萨乐空增胜者故。直明识体本性全真。便成智用故。了真即识成智。异彼深密经意别立九识。接引初根。渐令留惑。长大菩提故。不令其心植种于空。亦不令其心如彼败种也。解深密经。乃是入惑之初门。楞伽维摩。直示惑之本实。楞伽即明八识为如来藏。净名即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净名与楞伽略同。深密经文。与此二部少别。如华严经不尔。佛身及境界法门行相悬自不同。说彼楞伽经即是化身所说。境界即是秽土山峰所居。法门说识境界为真。问答即以大慧菩萨为首。化身明教是权。大慧且论简择。如华严经教。佛身即是本真法报。境界即是华藏所居。法门即是佛果法界为门。问答即是文殊普贤理事智之妙用。五位行相因果互融。十刹十身体彻相入。
六维摩经。不思议为宗。维摩经与华严十种别。
一净土庄严别。如维摩经中所说净土。如来以足指按地。即三千大千世界。若千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而未说无尽佛刹庄严等事在一毫尘中。如华严经中。具说十佛毗卢遮那境界。十莲华藏世界海。有无尽世界海。重重相入。一尘之内。有无尽世界海圆满。十方佛境界众生境界。互相涉入不相障碍。众宝庄严如光如影。广如经说。不但独言三千大千世界之所严净。
二佛身诸相报化别。说此维摩经。是三十二大人之相化佛所说。说华严经佛。是九十七大人之相。及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之相。实报如来所说。
三不思议德神通别。维摩经说菩萨神通。以小室之内。能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各各高八万四千由旬。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维摩诘置其右手掌。擎其大众。往诣庵园。又以手断取东方妙喜佛国。来至此土。示于大众。送还本处。如是神变。且为权教声闻菩萨等。见道未实。自他未亡。所现神变。依根所见。皆有往来分剂限量。又是一时之间。圣意以神力变化。起诸小根。令渐增进故。非是法尔力故。如华严经中。以自本觉。自觉本心。身心性相与佛无异。无有内外往来诸见。是故毗卢遮那佛。不移本处而身遍坐一切道场。十方来众。不移本处而随化往。都无来去。亦无神力所致。是故经中每言。以佛神力及法如是力者。以佛神力。推佛为尊。法如是故。惟其本德。都无变化。即一一众生身诸毛孔之内。周遍十方。不同权教。以其神力。分剂往来。擎来送去。致斯妄见。违本法身。障真菩提本觉性智。是故净名菩萨现斯神变已。方陈实教。维摩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是故权教小见。乐欲希奇。菩萨称根。粗施接引。令生乐学。方授实门。不可以执化成真恒迷智眼。有作之法难成。随缘无作易办。作者劳而无功。不作随缘自就无功之功。功不虚弃。有功之功。功皆无常。多劫积修。终归败坏。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
四所设法门对根别。维摩经对二乘根。令回向菩提入大乘。又对大乘中滞净菩萨悲智未满者。令其进修。即如众香世界诸来菩萨众。欲还本土。请佛世尊。愿赐少法。如来依根。见彼菩萨滞于净土悲智心劣。便为说法。令学有尽无尽解脱门。云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在诸禅定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见来求者如善师想。令且渐修增长悲智。未即一下顿示佛门。未即说言十住初心便成正觉。未即示其广大妙事。皆有分剂故。
五诸有来众闻法别。维摩经中所有来众。除文殊慈氏等大菩萨众舍利弗等影响声闻。余外来众。总是三乘之中权学之众。渐令增进。未说圆满诸佛本乘。华严经中所有来众。皆是乘如来乘。佛智果德自体法身。具普贤行。而随影现十方刹海。一切道场还成如来所乘本法。无有一个三乘根机。设有三乘根机。如盲如聋。不知不觉。犹如盲人对于日月。犹如聋人听天乐音。如业贫人对天宝藏。如大福德处于地狱。亦如饿鬼临大海边。与佛同德同身。终不能信。不觉不知。别求佛见。故经云。佛子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功德法门。我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如维摩经中。娑婆之众彼此未亡。香积诸徒垢净全在。当知此类。守一方之净刹。虽名菩萨。谛道未圆。如是之徒未详佛意。与法身智身悬隔。惟华严之众。自身与佛身无别。自智与佛智无差。性相含容。一多同别。居法界海之智水。示作鱼龙。住涅盘之大宅。现阴阳而化物。主伴自在。交映相参。师弟互融。因果通彻。
六设教安立法门别。维摩经以净名居士现少许不思议之通变。令二乘回心。又处于生死。现身有疾。令知染净无二。又表菩萨大悲有疾。菩萨具陈不二。建定慧观智。用彰不求之法。未似华严经具陈十住十回向。十地等觉。五位大位。行相因果同别法门。
七净名菩萨示行别。净名为表大悲。示入生死。现其病行。华严经毗卢遮那。以大悲示入生死。成正觉行。
八所阐法门处所别。说维摩经。在毗耶离城庵罗园。及在净名之室。说华严经。在摩竭国菩提场中。及一切世界一切尘中说。
九常随佛众别。说维摩经时。声闻为常随佛众。但具五百。说华严经时。总是一乘大菩萨众为常随佛众。具十佛刹微尘大众。总是具普贤文殊体用等众。
十所付法藏流通别。维摩经嘱累品中说。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只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于汝。即以其经。付嘱已成菩萨已生佛家者。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中付嘱流通。即以其经法。付嘱凡夫初心始能见道生在佛家者。何以然。此经表三乘是权。所有得法未成实故。所有说法者亦未实故。华严经云。此经珍宝。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种诸善根者。佛子。若无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门不久散灭。问曰。若计佛之真子。即十方世界无尽无边。世界微尘莫知其数。何虑此经即便散灭。答曰。此经付嘱凡夫。令觉悟入此法门。令生佛家。使其转教佛种不断。若嘱累诸大菩萨。凡夫无缘。无凡夫修学者。凡夫道中佛种即断。故付嘱凡夫令修。不付已前大菩萨旧见道者。
七法华经。会权入实为宗。此经引彼三根之人归一乘实教故。引众流而归海。摄三末而还源。藏法师等。会为共教一乘。为三乘同闻故。华严经为别教一乘。为不与三乘同闻故。参详此理。会此二门。法华经引权器以归真。华严者顿示大根而直受。虽一乘名合法事略同。论其轨范有多差别。略举十门。用知纲目。
一教主别。说此法华经。即是化身佛说。还过去灭度多宝佛来证成此经。三世诸佛同共宣说。如华严经即不然。教主即是毗卢遮那。即是法报理智真身。具无量相海功德之身之所庄严。三世诸佛同为一际。一时一法界。报相重重无有障碍。古今一际非三世故。旧佛非过去。今佛非新出。为根本智性相齐理事不异如。是本佛说本法。顿受大根。不是化佛故。不似法华经。有旧佛灭度多宝如来今佛出世说法华经故。
二放光明别。说法华经。虽放眉间毫相果光。所照境界。但言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仍有限量。不称无边无量无尽故。但彰果法。不彰因位。华严一部经典教行因果。表法光明。始终具十。
三国土别。说法华经时。三变世界令成净土。移诸天人置于他土。然后安置他方来众。变此秽境。令成净刹。说华严经时。即此娑婆世界。即是莲华藏世界。一一世界互相含入。经云。一一世界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不增亦不减。无比功德故如是。又云。诸佛成道。在一小众生身中。化无量众。其彼小众生。不知不觉。只为凡圣同体无移转相。纤毫之内自他同体。不同法华之会移转人天方明净刹。
四请法主别。说法华经时。请法主者。即是舍利弗以为劝请之首。说华严经时。佛令文殊普贤随位菩萨。各自说自位法门为说法首。佛表果法。举果为因。起大悲行。成根本智。果体自成。故无言不说也。以大悲行从无作根本智起故。阿僧只品世间数法。广大难量。唯佛究竟。不属五位中因果门。是佛自位内法门。还佛自说。随好光明功德品。即是如来自成因果后。自说佛法。亦不属五位之内行相因果。此名佛果无二愚也。除此二品经外。诸余三十八品。皆是五位之内行相法门。是故佛不自说。总令十信十住十行等当位之内菩萨自说。佛但放光表之。当说华严经时。无声闻及小菩萨为请法主。皆佛果位内诸大菩萨。自相问答。安立佛果法门行相。为悟大根者故。顿将佛果直受为因。因即以果为因。果即以因为果。如种种子等。以定慧力思之可见。
五大会庄严真化别。如法华会。令三千大千世界清净庄严。其诸化众亦皆充满。所来诸佛皆云是化。华严经即不尔。即有十处十会众。皆满十方。不移本处而充法界。一一身相及身毛孔。国刹重重。菩萨佛身互相彻入。杂类众生亦皆无碍。身土相彻如影含容。所来之众。不坏法身。而随相好法身相好一际无差。即相全真。无有化也。不同余教说化说真有相参会。
六序分之中列众别。法华会中。先列声闻众万二千人俱。次列摩诃波阇波提与眷属六千人俱。此为姨母六千人俱。次列耶输陀罗比丘尼。此是佛为太子时夫人。佛为太子时。有三夫人。一名瞿夷。二名耶输。三名摩奴舍瞿夷。次列菩萨八万人俱。次列诸天龙鬼等。华严经即不然。先列菩萨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尘数。不论其从者。次列执金刚神众。已后诸神龙天等众部类。总有五十五众。一一部从。各有佛世界微尘数众。一身即以法界为量。自他之境都亡。法界即自身遍周。能所之情见绝。
七龙女转身成佛别。法华经。龙女于刹那之际即转女身具菩萨行。南方成佛。华严经即不然。但使自无情见大智逾明。即万法体真。无转变相。维摩经中。舍利弗谓天女曰。何故不转女身。天女谓舍利弗。我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如庵提遮女。谓舍利弗。自男生我女。当知万法。本自体如。有何可转。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善知识文殊普贤比丘比丘尼长者童子优婆夷童女仙人外道五十三人。各各自具菩萨行。自具佛法。随诸众生见身不同。不云有转。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若以世间肉眼观。无真不俗。以法华经。对权教三根见末尽者。令成信种。且将女相速转成佛。令生奇特。方始发心趣真知见。明且引三权。令归一实。又破彼时劫定执三僧只。令于刹那证三世性。裂三乘之见网。撒菩萨之草庵。令归法界之门。入佛真实之宅。故令龙女成佛。明非过去久修。年始八岁。又表今非旧学。转女时分。不逾刹那。具行佛果。无亏毫念。法本如是。自体无时。权学三根。自将见隔。自迷实法。返称为化。不知己躬本事如斯。全处宅中犹怀滞见。云何界外悬指僧只。此见不离。定乖永劫。回心见谢。方始旧居。何如今时灭诸见业。徒烦多劫苦困方回。如华严经法界缘起门。明凡圣一真。犹存见隔。见在即凡。情亡即佛。无有一法可转变相。是故不同龙女转身成佛。
八龙女成佛所居国土别。即言南方无垢世界。非此娑婆。解云。心得应真。故称无垢。正顺本觉。故号南方。南为离。离中虚。八卦中离法心。心虚无故则明。若有别住南方。自他彼此犹隔。此乃犹顺三乘。分引权根而生信解。还就佛乘故。为三乘余执势分难摧。且有一分回心。自他之情未绝。不同华严自他相彻一一微尘之内。住因陀罗网之门也。
九六千之众发心别。法华经云。龙女成佛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举众皆遥见龙女成佛。普为时会人天说法。心大欢喜。悉遥敬礼。此但顺三乘权学有为菩提。未得普门法界。未觉菩提自他同体。以此义故。故有遥敬礼。华严经即不然。即以普门法界。普见法门。如来藏身三昧之境。因陀罗网庄严法门。世界海漩。重重妙智。一时同得。为一证一切证一断一切断故。即自身之内。有十身诸佛刹海庄严。佛身之内。即自身之境重重隐现。十方世界法尔如斯。犹如众流归于大海。虽未入海润性无差。若入大海皆同咸味。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迷之与悟虽然有殊。本来佛海。元本不异。云何法华经中娑婆之众有遥敬礼。以此事仪法则与华严全别。只如法界品内。六千之众。刹那十眼逾明。五百小童。一生十身咸证。理事齐亘。无法不彰。法界既处尘中。何得有遥敬礼。
十授声闻远记别。法华之中。龙女顿印法界无时之门。全彰佛果。三乘权学。虽有信顺之心。余风未殄。未能顿证。远劫方登。故受远记。不同华严迷即处凡悟即是佛。设有余习。以佛知见而用治之。无佛知见但成折伏。不得入佛驶水之流。还经远劫方能入也。为三乘之初心信根下劣故。不能离缚。笼系烦多。乐着生死。虽求出世。根器下劣。滞住退还。如来于是。以生老病死无常不净刹那灭坏念念不住如是等观。使令观之。令生厌离。舍厌心成。心居净秽。如来于化教之中。复勤修悲智以求佛果。仍推净土在于余方。为彼三乘见分未亡。见此娑婆恒常是秽。说因说果。破彼疑心。暂化令净。却摄神力。还当见秽。因斯无常观智。习性难回。龙女虽顿示佛乘。虽信未能即证。以是义故。法华会内所受记别。皆蒙远劫。法华渐引来归。华严当时直授发心即佛故。以此义故。行相不同。此一部经。同门有二。一乘如来乘。直至道场。如来乘者即一乘也。如华严贤首品云。一切世间群生类。鲜有欲求声闻乘。求缘觉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甚为难。又经云。若有诸众生。其心餍没者。为说声闻道。令离于众苦。若复有众生。其心少明利。为说因缘法。令得辟支佛。若复有众生。乐学慈悲心。广饶益众生。为说菩萨道。若复有众生。决定乐大事。转无尽佛法。为说一乘道。此乃华严经中分四乘义也。如法华经中。门前三驾。且示权门。露地白牛。方明正教。佛乘唯有一。无二亦无三。二三门外之权宗。方明露地之实教。四乘契会。二教共同。施设化仪各有差殊。又法华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准此一文。似立三乘。论其契会。还成四法。唯此一事实者。即佛乘事实。余二者。即菩萨大乘。通缘觉声闻是余二。为缘觉声闻厌苦相似故。又龙女一刹那之际。印三世性。从凡夫即圣。不移毫分。此乃与善财童子。解行入道法门略同。善财一生成佛者。不离刹那际。证三世性。古今总齐。还与龙女一刹那际转身具行成佛。一时总毕。皆称本法。法如是故。立时劫者。众生情尘也。善财证此名为一生。为三世时劫既尽。更有何生。故名为一生。
八大集经。以守护正法为宗。
九涅盘经。佛性为宗。与华严经。有十种别。
一说法处所别。涅盘经。在拘尸那国阿利罗?提河边娑罗双树间说。华严经。在摩竭提国菩提场中宝菩提树下说。
二境界庄严化报别。说此大涅盘经时。诸佛世界诸大菩萨。悉来集会。又文云。尔时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故。地皆柔软。无有丘墟沙土砾石荆棘毒草。众宝庄严。犹如西方无量寿佛极乐世界。说华严经时。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广说如此庄严即是如来自身实报之所庄严。非如此涅盘经中以佛神力为众生故暂化令净。所以然者。为此涅盘经。来众三乘根众杂故。若不以佛神力持。无由自见。如华严中。一乘根纯。无有杂众。如声闻为根别故。在其会内元来不见。经中虽然还有以佛神力。下文还有法如是力。所言神者。应真曰神。非同实是凡夫。加令暂见。名之曰神。当知华藏庄严本明实报。涅盘神力暂尔权施。
三大会来众别。说此大涅盘经。所有来众。总是人天种性三乘之众。除诸大菩萨众。余者皆是忆念如来。涕泪盈目。荷奉香薪。嗟苦悲哀。恋承佛日。华严经所来之众。皆性智海中佛果位内诸菩萨众。纯是一乘。更无别种。人天神众皆悉同根。入佛智流。具佛知见。初会之中。十佛世界微尘等诸菩萨众。皆从如来善根海生。善根海者。是即如来法身智海大智所生。一切诸佛。以法身根本智为根本所生。若不如是。所有行门总属有为。如此之众。从初发心。入佛智海。寄治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六位。当知涅盘会三乘菩萨声闻人天等众。不同华严。此是一乘位中菩萨众。初发心位皆同佛位。入佛智流。同佛知见。为真佛子也。
四所建法轮主伴别。涅盘经劝请之首。即是迦叶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师子吼菩萨舍利弗等。为法轨度劝请之首。魔王波旬。劝请如来入般涅盘。如华严经建法之首。即是普贤文殊觉首法慧功德林金刚幢金刚藏等。如是十首。十慧十林十幢十藏佛果位内大菩萨等。建立五位佛果之行相法门。以诸位即佛佛即诸位。明位位中有佛果故。是故不同涅盘经中。迦叶菩萨。声闻舍利弗。生在人家。示同凡位。引彼三乘之种。见佛涅盘。而生悲感。涕流盈目。而来集会。
五所来之众闻法别。此涅盘经。为诸声闻二乘权教菩萨。行诸观行。未离执障。乐着诸行。执持行相。于此行相。迷无作法身无证无修本来自体也。如来为此根故。于此涅盘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所行善行及能证菩提是生法故。所证涅盘是灭法故。既心存能所。生灭不休。以生灭不休。便滞真理。故说诸行无常。如来隐身不现。及诸能所心尽。名大涅盘。是故涅盘经中。纯陀向文殊师利菩萨言。莫谓如来同于诸行。复次文殊师利。为知而说。不知而说。而言如来同于诸行。若言如来同于诸行。则不得言于三界中为人天中自在法王。是故大般涅盘。令彼三乘令知诸行菩提能证所证涅盘悉是无常。生者本无。不证诸灭。无行无修。名大涅盘。是名圆寂。如华严经所有他方来众。此土人天。沾其会位。从始发心。即达理事自在理行无碍。文殊理。普贤行。一时顿印。如印印泥。无有先后中间等。若存始终。因果先后。皆是凡情。皆是生灭。有成有坏。皆是随根破系。不关成佛正宗。此华严经。直为最上大心者说。如将宝位直授凡庸。如夜梦千秋觉已随灭。如涅盘经所说。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无有青黄赤白黑色。最上大心众生亦复如是。顿见佛性。便成正觉。不从小位渐渐而来。是故。今言来众闻法别。以涅盘经摄末从体。未论智慈真俗并用无碍。
六报土净秽所居别。涅盘经。佛报土指在西方。过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释迦报土。为三乘权学垢净未亡。见此娑婆秽恶不净。如来于是。权指报土在于西方。华严实教法门。即此娑婆世界。清净无垢。为实教菩萨垢净尽故。境界纯净。权教菩萨。无垢净处自见秽故。故指报土在于西方。
七佛身权实别。如涅盘经中。三十二相如来是权。涅盘圆寂真理是实。为一切报相无量庄严皆依真而有故。如华严经毗卢遮那佛三十二相入涅盘佛俱实。理事无二。不坏法身。而随相海无量无尽。即相即性即报即理。如光如影。自在无碍。
八出生灭度现相别。涅盘经。为诸人天声闻缘觉二乘之人施设。从兜率天降神受生及入涅盘八相成道。亦为诸大乘菩萨说。不从兜率天降神母胎。说常乐我净。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然且隐身不现。仍推报土在于西方。以此娑婆为化土秽境。华严经即不然。直示本身本法。出超情见。无始无终。三世相绝。一圆真报。不生不灭。不常不断。性相无碍。自在果海法门。直授上上根人。不同权学依次第渐渐而成。只如登峰九仞。不可以绝其踪。履十层之级者。不可以亡其迹。常见官阶一品。但以为臣。忽有身登九五。明珠顿照。普见无方。泽淋大海。渧渧皆满。一尘空性。法界无差。品类有情强生留系。根器不等。权实不同。以此教门千差万别。须知权实。识假修真。不可久滞权宗迷其实教者也。
九示教行相别。涅盘经。十住菩萨位阶十地。尚不了了知见佛性。即从凡夫十信心后十住之位。少分而见渐渐而修。等觉位中。方明果行圆满。妙觉之位。方是如来。当知此经还有五乘六乘七八九十乘等法门种性。除声闻乘缘觉乘外。有三种菩萨乘。通彼二乘为五乘。并取人天五戒十善。即为六乘七乘。又三乘之人。同闻各得自法。互参有九乘。其三种菩萨乘云何。一修无我法门乘。二从十住至十地渐见佛性乘。三如雪山肥腻草牛若食者纯得醍醐乘。不从乳酪生熟酥等渐渐方成。如如来性品中。说菩萨摩诃萨。既见性已咸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转无量生死。常为无我之所惑乱。即是法华华严经中。说有诸菩萨。经无量劫。修六波罗蜜。得六神通。读诵通利八万四千法藏。犹故不信此甚深经典。是其例也。所得神通。不依性起。为修众善及无我等观。报胜诸天。又如北郁单越人。先世亦修无我所观。报生彼国寿千年。衣食自然。粳米七寸。火珠熟之。香所及处皆来共食。无有佛法。不得解脱。皆是过去行解讹谬。故致斯咎。令其所得永不得亡。如此涅盘经中十地后佛果法门。乃是华严经中十住初心之所见处。即雪山之草。名为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无有青黄赤白黑色。如华严经中。十住菩萨。初心见道。顿见自他。无始无终。无古无今。本来是佛。身心性相本是佛故。以此佛门。以为解脱。乘如来乘直至道场。龙女善财一万诸龙八千之众总是。六千比丘。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都为八千。顿彰五位。总齐佛果理智之门。初住即十地。初住即佛位。若初住不即佛位者。如世卿臣。从初九品。至阶一品。但得为臣。不得名王。若不名王者。当知权教安立五位诸地次第。一一而登。至三只之满劫。但为菩萨。不名佛乘。不名为乘如来乘直至道场。但为修无我观悲胜二乘。不见佛性。名为菩萨。若少见性者。亦得佛乘。如大海中。一毫之渧乃至多渧。一一渧中皆得大海。如是菩萨五位之中十住十地。一一位内皆有佛果。从初发心十住之始。顿见如是如来法身。佛性无作智果。遍行普贤一切万行。随缘不滞。悉皆无作涅盘。经云。佛性非是作法。但为客尘烦恼所覆故。是故今从十住初位。以无作三昧。自体应真。烦恼客尘全无体性。唯真体用。无贪嗔痴。任运即佛。故一念相应。一念成佛。一日相应。一日成佛。何须劫数渐渐而修。多劫积修。三只至果。心缘劫量。见障何休。诸佛法门本非时摄。计时立劫非是佛乘。
十从初为友轨范别。涅盘经中。说雪山童子遇罗刹而发心。重半偈而轻命。闻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言佛性涅盘。不可以行修。不可以心证。不可以行修。行是有为。是无常故。不可以心证。有能所故。是故。行不可以修其性。心不可以证其理。为心即性更无能所。是故纯陀言。莫谓如来同于诸行。如华严经。善财童子所立轨范。从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至末后普贤菩萨。五十三善知识一一皆云。我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教我学菩萨道行菩萨行。不云诸行无常等事。何以故。为此华严经明缘起法界门。理事无二。无缘不寂。无事不真。国土境界总为性海。为一真法界非有情无情随业说故。为华严中纯真境界总为智故。十住菩萨以慧为国。十行菩萨以智为国。十回向十地以妙为国。不说情与无情二见差别。以华严经为彰本法。异三乘权学是无情是有情有生有灭故。是故。涅盘经中。以雪山童子说诸行无常者。为三乘根种性行下劣。便于所说。计行成实。障无作性。废契真理。以是义故。说诸行无常。不同善财一念发心。顿无能所。了三世性。性绝古今。自觉自心本来是佛。不成正觉。不证菩提。身心性相无证修者。不成不坏本来如是。随缘动寂。不坏有无。所行诸行皆唯智起。是故不说诸行无常。
十大方广佛华严经。此经有十种甚深广大无比法。与诸经别。若有大心众生。于此法门深生信心。不读余经。初发心时。十住之首。位齐佛果。如来出现品中所说云。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名为假名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若得闻此如来无量不可思议无障无碍智慧法门。闻已信解随顺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随顺一切如来境界。犹如大海。大身众生之所都止。此经亦尔。最上大心众生之所都止。泽沼之龙不乐其居。犹如大海不宿死尸。若有见闻信乐而能悟入。永离凡夫权学阐提死尸。直同如来法身智海。又如来出现品云。佛子。如来音声亦复如是。无生无作无有分别。非入非出。但从如来功德法力。出于五种广大音声。其五者何。一曰。汝等当知。一切众生诸行皆悉是苦。地狱苦。畜生苦。饿鬼苦。无福德着我所苦。作诸恶行苦。欲生人天当修善根。生人天中。离诸难处。众生闻已。舍离颠倒。修诸善行。离诸难处生人天中。二曰。汝等当知一切诸行众苦炽然。如热铁丸。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涅盘是寂静无为安乐。远离炽然。消诸热恼。众生闻已。勤修善法。于声闻乘。得随顺音声忍。此是声闻乘。三曰。汝等当知声闻乘者。随他语解。智慧狭劣。更有上乘。名独觉乘。悟不由他。汝等应学。乐胜道者闻此音已。舍声闻道。修独觉乘。四曰。汝等当知过二乘位。更有胜道。名为大乘。菩萨所行。顺六波罗蜜。不断菩萨行。不舍菩提心。处无量生死而不疲厌。过于二乘。名为大乘。此是菩萨大乘。五曰。第一乘。胜乘。最胜乘。上乘。无上乘。利益一切众生乘。若有众生信解广大。诸根猛利。宿种善根。为诸如来神力所加。有胜乐欲。求佛果者。闻此音已。发菩提心。此是佛乘。佛子。如来音声。不从身出。不从心出。而能利益无量众生。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一相。当知如来音声。常随五乘众生应所闻故。犹如大海潮无失时故。是故。于此法中起信。发大菩提心。十住初首。便即见性。起法身佛智慧。便成正觉。然始即从性起智慧之位。行诸行相。教化众生。即觉行圆满佛。不同权教。先行菩萨行。学假真如等观。地前伏忍。十地已来。犹有十真如障故。为观当情。真如成障。所行之行并是有为。所发菩提心。并未离生灭。所有能断分别无明。由观折伏。十地之位方能见性。经三只劫方始成佛。仍须百劫别修相好。若将此大方广佛华严经佛所本乘。同彼化身。引彼权学上中下流。全非信解。去佛悬远。未解经意。久大旷劫。终无成佛之期。若上上根人。信解此经。明知不谬。即当乘如来乘直至道场。当所乘时。即是道场。更无可至。如法华经。亦是佛乘。即是化佛引彼三乘令知实法。即三界火宅门前三乘。羊车鹿车。大牛之事。即是上中下根三乘。为上根之人。有一分慈悲。胜余二乘故。为观假故。未有实见。名为不真菩萨。此三种上中下根之人。俱有恶三界苦。中下根人声闻缘觉。恶而求出。上根菩萨厌而不离。为慈悲胜彼二乘。故有饶益之心。此三种人。俱不知三界体相一真佛境。如出现品中广明。佛对此故。说佛所有功德报相皆是修生。令诸权学修治作意。经多只劫终无成佛之期。是故门前之驾是佛权施。露地白牛方明法界。法界性相本唯真智。所有分别皆是智为。是故法华经云。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声闻及缘觉。不退诸菩萨。皆悉不能知。此等即是门前三乘也。为未明世间相常住。是法住法位。为三乘同有厌苦集乐修灭道之心。未明苦集本唯智起。不了灭道本自无修。无造无作。化诸群品。如幻住世。性绝无明。即是佛故。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何须苦死要三僧只。但自了三界业。能空业处。任运接生。即是佛也。盖佛者觉也。觉业性真。业无生灭。无得无证。不出不没。性无变化。本来如是。即是佛故。随缘六道行菩萨行。变化神通接引迷流。佛非变化。净名经云。虽成正觉转于法轮。不舍菩萨之道。是菩萨行故。以此善财十住初心。于妙峰山上德云比丘所。得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即便成正觉。然后始诣诸友。求菩萨道行菩萨行。当知正觉体用之时。即心无作处即是佛故。不须修行。设当行满。亦不移今故。如化佛示成化相之时。苦行麻麦。剃发持衣。舍诸饰好藉草等事。为化外道乐苦行者及三乘之根有放逸者。经中佛已和会。非佛自须。如是等行。无增上慢者。岂须如是。一念任无作性佛。智慧现前。无得无证。即是佛也。如善财证觉之后。方求菩萨道。行菩萨行。何以然者。为觉道之后。方堪入缠。处缠无缚。始能为众生说法解缚。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说时前后。法是一时。是故当知。若欲行菩萨行。先成正觉。问曰。法华经为佛乘。门前三乘大牛车。兴露地白牛之车。一种是牛。有何异也。答曰。门前三乘。对三界苦。且令离火宅所烧。权免火难。大乘权教菩萨。乐行悲心有饶益志。自离火难不离三界。有一分度众生心。胜二乘自求解脱。且得一分运载之心。故名为大牛。望二乘处大故。十地见性方成佛。犹经多劫始能真。故望彼二乘。但名菩萨大乘。非名佛乘。法华经云。佛乘唯有一。无二亦无三。即引彼三乘。总归一乘。小乘虽有信许成佛。回习稍难。故标远劫。龙女刹那之顷。便至佛乘。即明真证。达苦即真。无所厌故。是故。门前之乘对三乘设。露地白牛。方明至无依之处。露地者即佛地也。为佛智无依止故。故云露地白牛者即法身也悲智也。以法身无相。名之为白。智能观机悲心济物。名之为牛。为取牛能运载故。为以无作法身。悲智济物故。喻同牛也。门前之牛。观空增胜。三只未满。未见佛性。不证法身根本智。不言白色。不言露地。为假真如及空观当情犹有所依故。不言白色。有所依故不言露地也。虽复回心信此一乘。至于佛地犹将未及。但随佛语而随信之。心未成坚信故。还索三乘。未敢欣大故。佛便诱引。令成信力。等与大车。故言非己所望今皆与之。此明即三乘回心。如门前牛车。不云白色。不云装饰。为有漏故。不同露地白牛之乘。具言高广装饰等事。此乃门前与露地之乘。全别不同也。
○第二明依宗教别
夫大觉出兴。称真智而自在。法身无际。等群品以同躯。任器现形。应根施教。如空谷响。应击成音。谷响无心。亦无处所。如来设教亦复如是。且如毗卢遮那之教。无始无终。称性无方。无断无绝。随其根类。自见入胎出家说法始终教行入寂涅盘。其实如来本不如是。但随一期同而且异。约立先德十家教行。第一后魏菩提留支立一音教。第二陈朝真谛三藏立二教同时。第三后魏光统律师立三种教。第四齐朝大衍法师立四种教。第五护身法师立五种教。第六陈朝南岳思禅师智者等立四教同时。第七唐朝海东新罗国元晓法师。造此经疏亦立四教。第八唐朝吉藏法师立三种教。第九梁朝光宅寺云法师立四教。第十唐朝江南印法师立二教。已上十家所释。并依今唐朝吉藏法师所集。同异各是一家。并是当世英才。智超群品。皆为统贤灵之法将。开佛日之明灯。不可是非加其名也。只如佛说内外中间之言。遂即入定。后有五百阿罗汉。各解此言。佛出定后。同问世尊。谁当佛意。佛言并非我意。诸人问佛。既不当佛意。将无得罪。佛言虽非我意。各顺正理。堪为圣教。有福无罪。况此诸德所说。各有典据。仰惟高旨。未可佥量。但通玄自参圣教。随己管窥。以述意怀。用呈后哲。准其教旨。略立十种。何者为十。
第一时说小乘纯有教。第二时说般若破有明空教。第三时说解深密经。和会空有。明不空不有教。第四时说楞伽经。明契假即真教。第五时说维摩经。明即俗恒真教。第六时说法华经。明引权归实教。第七时说涅盘经。令诸三乘舍权向实教。第八时说华严经。于刹那之际通摄十世圆融无始终前后通该教。第九共不共教。第十不共共教。第一时说小乘纯有教者。为诸凡夫系着世法以为实有。随于色尘。作诸不善。以不善故堕于苦趣。还将有法辔勒彼心。以戒防护制诸不善。故名纯有教。于小乘中。还说无表性戒等。通其大体。但随根性。用事不同。如菩萨戒亦尔。经云。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亦以性戒论之。又云。如是千百亿。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者。所谓初以化身化报引接。后以令归法身实报。若上根者。法身事理一时为依本故。
第二时说般若破有明空教者。既设小乘实有。令成轨范。制共身语意得住善法。即说生空等观。方说法空教。破彼系着。渐向法身。
第三时说解深密经。为和会空有教者。为于前空有二教和会。令边见者不滞空有二门。为不空不有教。为二乘人灭识证寂住寂无知。为回彼故。寄说第九阿陀那识为纯净识。五六七八等识。常依彼九识以为依止。凡愚不了。妄执为我。如水瀑流不离水体。诸波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识。常以净识为依故。渐回二乘之心达识成智。何故安立九识为净识者。为二乘人久于生死业种六七八识有怖畏故。恐彼难信。方便于生死种外。别立净识。渐渐引之。意欲使令留惑不灭。使令悲智渐渐得生。深密经云。如是菩萨。虽由法位。以智为依止。渐令空见达识成智。
第四时说楞伽经。云说假即真教者。如楞伽经。直为大乘根。顿说第八业种之识。名为如来藏识。又云。得相者曰识。不得相曰智。起信论亦同此说。此教虽说无明业种成智。犹希出俗未现同缠也。
第五时说维摩经。明即俗恒真教者。为维摩经中。不以声闻二乘。及三乘菩萨为知法者故。是以十大弟子杜口于毗耶。弥勒光严息芳言于法席。此经破前四种教中菩萨声闻染净未融常欣出俗。即以净名身居俗士。明即俗常真。坏彼净相常怀染净。故说有身为如来种。无明有爱为种等。使令三乘之众。净相心亡。出俗入缠。平等无碍。方明实德也。
第六时说法华经。引权归实教者。为罗汉随空会寂。缘觉会十二缘生法。皆无体性。以明六根识及名色心境三事自性无生。如是二人。皆心识灭。三界业灭。智慈不生。又为析法明空。以空破惑。乐生净土。及留惑润生菩萨。并不了一切众生无明诸惑。皆从一切如来根本性清净普光明无中边智之所生。皆有净土秽土自佛他佛欣厌等诸邪见。不称真理。引此三根。令归本智故。即以妙法莲华。令知无明生死性。本唯智体性自无染。但迷悟不同。无有二性。以莲华像之。引彼三根令归本故。是故法华经明世间相常住。
第七说涅盘经时。令诸三乘舍权向实教者。此经中。明一切有情皆有佛性如佛无异。但为无明覆故不见。涅盘经是三乘中舍权就实相。法华即是舍权就实智。二部经俱是三乘中第六时教。但为化相门中说时前后。故分涅盘为第七时教。然其智境。无有次第古今时也。
第八说华严经时。于刹那际。通摄三世及十世圆融教者。如经说云。入刹那际三昧。降神受生。八相成道。入涅盘总不移时。为依本性理智。本无时故。非权依本也。故名为入。非是本法性中而有出入三昧。以化仪轨则。施方便言。是故。诸明人莫随其言。言佛世尊一人入刹那际三昧。此经教门。无始无终。是佛实报果德。性相圆周。若求其头尾长短。始终路绝。出此法外。别生情量。总是权门。非究竟说。如此法门。佛不出世。亦无涅盘。诸性一性。诸智一智。诸相一相。诸行一行。三世一念。一念三世。乃至十世。如是等法无始无终。名为常转法轮。如圆珠无方。如明镜顿照。如虚空无隔。如响无依。如影不碍。如化人所生。若人了得此法门者。佛智自然智无师智之所现前。为此法无出没故。还以自然无出没智而自能得之。非情计思量之所能得也。一切权教法门。总在其中一时而说。为诸权教不出法界。无三世故。各依自见无量差殊。
第九共不共教者。为说诸大乘经。人天三乘同闻。得益各别。经云菩萨在一小众生身中。成等正觉。转法轮。度无量众生。其此小众生不知不觉。此乃常与众生共。及以大小乘共在佛海中。身之与心本无差别。然见佛不见佛。闻法不闻法。解脱知见大小。及苦乐各各不同。是故。名为共不共教。又经云。入刹那际三昧。示现从兜率天降神母胎出现转法轮入涅盘。此乃于无时之中。诸众生等。自得时分。见初中后。于一音法内。自得天人小乘大乘佛乘。自得道果。各各不同。见佛住劫寿命长短。各自差别。而实如来性无造作无生无灭。然以无作法性无垢白净之智。自体清净。能称彼念。令无失时。如是与佛。共法共智共时共身共心共乘。以知见解脱。各各不共。故言共不共教。亦如五百声闻。共在华严会。而如聋如盲。是其事也。
第十不共共教者。如华严经中。十方云集诸来菩萨。及佛国土。所从来方不同各别。所共同声说法。总同闻法。获益能同能别。又于会中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各各差殊。同得毗卢遮那果德法门。具同具别自在。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一
卍新纂续藏经第 04 册 No. 0225 华严经合论简要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二
唐沧州长者李通玄合论
明温陵长者李 贽简要
明吴兴后学董广??阅正
○第三明教义差别
夫三界大雄。应真寂寞。身心性相都无所为。然以性起大悲。称法同体。从无作智。随缘教生。一雨普滋。任生各异。或名同而义别。(即渐教十地圆教十地等)或言别而义同。(十方世界法门皆是四谛法门)或理事两乘。或体用相彻。或初或渐。或顿或圆。法不自施依根教立。根羸则法劣。器广则道圆。称物所宜。大小随见。或乐门前之驾。废游露地之乘。且约最上之徒及渐渐之众。粗陈十法。使始学之流不以滞权而妨实也。
一佛日出兴教主别。此教即以毗卢遮那为教主。梵云毗者种种。卢遮那云光明遍照。又毗之云遍。以大智种种光明照诸众生根机。此即以法身悲智为名。不同权教以姓为号。牟尼者。此云寂默。但且赞法体无说。不言智悲。
二光明表法现相别。除如来十身相海品中九十七种相中所放光明。亦除夜摩天等所放光明。但且直论表法光明。始终有十。一一皆表因果次第。不同余教化佛放光。或放多光。或放一光。或全身悉放而无次。或放果光而无因。或放因光而无果。如法华经。直放眉间毫相果光。而无足轮下信位因光。如大品经中。佛放足轮下光直从下向上放光。以成渐次从凡向圣。多劫积修行满之后。方成果德。不同此经放光。从果成因。以因成果。因果一体。不坏进修也。
第一先放齿间十种光明。庄严法界一切道场为初登正觉。十方告众。使令咸集。此为庄严告众云集光。
第二放眉间果光。入足轮中。以果成因。起信之首。
第三还从足轮下放出所入果光。用照金色世界不动智佛。以彼眉间果光入足轮中。即是以果成因。还以足轮下所入之果光。复出照金色世界不动智佛。即是用因成果。因果顿示。用成初信之门。即以智首等十首菩萨。用成信位。
第四又说十住品时。升须弥顶上。如来于足指端放光。以明发足之始。见道之初。以三昧力。住法之顶。从前信位。入真实证。故十住位菩萨。皆名为慧。
第五如来升夜摩天上。放足趺上光。以明用成行位。此天离地际。故说十行。表依空起行用也。明先证法身根本智慧。始行万行。
第六升兜率天宫品中。如来膝上放光。说十回向。表此天处欲界之中。理事无碍。故名回向。初发心住时。理事无碍。非独此处方有回向。但以次第名言法须安立。然实体中。一一位中皆具足也。膝者明屈伸回旋自在。故说回向义也。表真俗自在故。生死涅盘自在成智悲故也。
第七他化自在天中。放眉间毫相果德光明。为十地菩萨因果位终。还像此天。依他起化无自心化故。表十地菩萨但为众生所须教化。自无业化。又于欲界之际。即无欲故。还同四禅及出三界法门。异彼小乘。修生涅盘。出三界惑故。又异权教菩萨。于第四禅中。成十地故。又从兜率天超过化乐天至他化自在天者。表十地位法遍法界故。不须次第。上界四禅亦在其会。不来而到。不动而见。上下诸天皆处其中。十方世界悉在毛孔。但以表法阶降如是。实无上下彼此往来。十一地普贤佛华三昧会。在第三禅天说。来文未足。
第八如来普光明殿。说如来出现品。放眉间毫光灌文殊顶。明前他化天上十地果终。第三禅中等觉位毕。设法已成陈施本教。后方出现。若未说法门。何名出现耶。又世主妙严品中。始成正觉出现。后出现品中。自己称法所见出现。明从初始终。于佛法界体上。安诸地位次第之门于始于终。长明出现。本来一际。无前无后。放光灌文殊之顶。以果光灌果法。以文殊是佛法身根本智。欲令文殊普贤菩萨共相问答。文殊菩萨知而故问。经云。谁为佛长子。我今当问谁。于是如来。放口中光。灌普贤口。
第九如来口中放光灌普贤口。口中光者。是佛教光。欲令普贤以差别智说佛出现果德法门。文殊因佛放光。始知问法之处。夫圣智本自相知。今以佛法印成。用成后则。此乃九度放光。以成一部经之始终法则。结会已前五位因果体用之门。此之三人始终不相离故。以明如来是文殊普贤二人之果。
第十复于给园之内。更放眉间毫相果光明。已上五位因果已成。还将果法。用利众生。故入法界品中。令人天凡夫。六千比丘。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男女等。皆令于此法门得道成佛。从此已上。十度放光。表德圆满。具足其十。不同化佛所放光明。说一部经时。或一度放光。或即全身。未曾有如此经中圆周始终。一一成备。德具其十也。但言说十。备德无尽。十为圆数故也。
三问答所诠主伴别。说此一部经之问答。总相具德有三。一佛二文殊三普贤。佛表果德无言。不可说。不可修。不可得。不可证。文殊成赞法身本智。普贤成其差别智之行德。一切诸佛。皆依此二尊者以为师范。而能成就大菩提之极果。或说普贤为长子。或说文殊为小男。为最初证法身本智佛性。为初生诸佛圣性智慧家故。为启蒙发明之首。故为小男。主东北方。为艮卦。艮为小男。又为山为石。在丑寅两间。表平旦创明。暗相已无。日光未着。像启蒙之首。故指文殊师利在东北方清凉山也。且取此阎浮之洲境位。托法在于世间。使令易解。普贤长子。位在东方卯位。为震卦。震为长男。为头。为首。为青龙。为吉庆。为春生。为建法则之初。表像日出咸照万物悉皆明了。堪施作务随缘运用。故普贤为行首。为长男也。观音为悲首。位在西方。住金刚山之西阿。说慈悲经。酉为酉位。酉为兑卦。兑为金。为白虎。为凶危。为秋煞。故以慈悲观音主之。佛法无言。以世间法托事表之。有言说者。皆是世间法也。若也无言。启蒙何达。以此义故。用佛文殊普贤观音三德。互为主伴。以成法则。佛收一切果。文殊收一切所行因果法身本智。普贤收一切因果行身差别智。以此义故。或说文殊普贤为一切诸佛之师。文殊为始见道初法身本智之门。普贤即为始见道之后行行之门。佛即二事之中无作体也。化佛教中无此所表。涅盘经中佛隐身不现。大品经中。萨陀波伦菩萨求般若波罗蜜门。具六波罗蜜。未有方便波罗蜜愿力智等十波罗蜜。但为引声闻人天小器未堪闻方便愿力智等波罗蜜也。六波罗蜜中无方便波罗蜜者。为方便波罗蜜行于非道。彼小器不堪闻也。何以然者。有畏爱故。及于彼经中。多有声闻人。共佛为问答。非大菩萨故。设有菩萨。非文殊普贤故。设有文殊无普贤者。表未具行故。设有普贤无文殊者。明不见法身本智慧故。设有文殊普贤。不自相问答。明理事未彻故。
第四门示因圆果满别。显佛果有三种不同。一亡言绝行。独明法身无作果。二从行积修。行满功成。多劫始成果。三创发心时。十住初位。体用随缘所成果。从行积修。行满多劫。方明果者。即权教之中。不了无明十二有支。本是法身智慧。厌而以空观折伏现行烦恼。欣别净门。所有佛功德。总是修生。百劫修相好业。燃灯得光明。不杀得长寿。布施得资财。忍辱得端正。一一因果。属对相似具足。仍对治种种法门。始得见性成佛。如华严经即不然。一念顿证法界法门。身心性相。本唯法体。施为运用动寂。任无作智。即是佛也。普门法界理智诸障自无。无别对治。别修别断。不见变化。变与不变。无异性相故。普观一切无非法门。无非解脱。但为自心强生系着。为多事故。沉潜苦流。故劳圣说种种差别。于所说处。复生系着。以此义故圣说不同。或渐或圆。应诸根器。是故余教。先因后果。不同此教因果同时。为法性智海中因果不可得故。可得因果即有前后。有所得者皆是无常。非究竟说也。若先因后果者。因亦不成。故果亦坏也。缘生之法。不相续故。即断灭故。自他不成故。如数一钱不数后钱。无后二者。一亦不成。为刹那不相续故。刹那不成。果亦坏。多劫不相续。多劫因果坏。要待数后钱时。前一始成。因果亦尔。要待一时中无间者。因果始成。若尔者如数两钱同数。无前无后。谁为一二。如竖二指。谁为因果。如二指等。随心数处为因。后数为果。若是有前有后即有中间者。还有刹那间断。有间断者不成因果。若同时者。如竖二指。无前无后。谁为因果。亦皆不成。如此华严经因果同时者俱无如是前后因果。及同时情量系着妄想。有无俱不俱常无常等。系着因果。但了法体非所施设。非因果系名为因果。非情所立同时前后之妄想也。
五明地位所行行相别。凡发大乘心者。依其根品。有六种所乘。三种五位十地差别。行相不同。何者六种。一念佛愿生净土门。二作净土观行所生净土门。三修空无我所乘门。四和会有无观智门。五渐见佛性进修门。六顿证佛性圆融门。何者三种五位十地。一修假诠假智假真如等。安立五地十地。二修分真分证一分真如。安立五位十地。三顿修顿证顿真顿说佛境界圆满真如。安立十地五位行相。(此佛乘中无假法言说名相总真)如是三种十地五位行相。向菩提者。行菩萨行者。满佛果者。莫不总在其中。
一念佛力修戒发愿力。生于净土。是化佛净土。非真净土。为非见性。及不了无明是一切如来根本智故。是有为故。如阿弥陀经是也。
二作净土观行所生净土。是化净土。从心想生故。是有为故。不见佛性本智慧故。即无量寿观经是也。
三修空无我观所乘门者。为初说般若。破凡夫实有二乘生空我执故。多修空法。空有俱空。为空增胜。虽行六波罗蜜修种种菩提分法得六神通行菩萨行福胜人天。不生佛家。不见佛性。为析法明空。不了无明是如来智慧故。是故如来于涅盘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常乐我净。有诸菩萨。自悔过言。我于无量劫流转生死。只为无我之所惑乱。有如此过故。回心方可得见性。达我是智。
四和会有无观智门。如深密经颂曰。一切诸法皆无性。无生无灭本来寂。诸法自性恒涅盘。谁有智者无密意。此经为破般若修空增胜者。言空言有。互相破斥。不令计有。不令计无。又此经虽安立十地。于其十地位内。复说有十一种粗重二十二种愚痴。所以此经不安立地前三贤十信具足行门。为此经地前非见道故。又为第三时教中间但和会有无。未是文殊普贤理事相摄行满故。何以然者。为此十一地是佛位。佛位之内犹有障故。明十一地已前未有真理本智故。若全真理智。云何十一地有十一粗重。既有粗重。即非地地中有佛智。如是等教。并对权根。假施设有。但化佛所说。皆是引中下根人。未尽实说也。如华严经。但于地前三贤初发心住中。即能顿证佛果法门。普印诸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诸位。如印印时。文相具足。无前后际。即以初发心时。顿印三界无明。便为佛智之海。以如来法身智身大慈悲之印。一下顿印世间。以为法界大用。
五渐见佛性进修门。涅盘经云。十住菩萨少分见性。乃至十地未能了了。起信论云。十住菩萨。少分得见法身。化八相成道故。如彼论释言。是愿力所为。既是愿力。非为实报。总为渐见佛性。从初发心住已后。所证佛果。不定僧只。何以故。如涅盘经纪屠儿广额。于贤劫中成佛。阐提创发心。尚有越劫之功。何况具足信根。复能少分见性者。何有僧只之哉。世有诸德。解屠儿广额。是化作尔者。此乃曲逐人情。未详佛意者也。渐渐引权向实。岂令见劫存情令违本耶。渐渐引至龙女善财。一念之中得成佛者。始成实说。三乘小见。但念长时。时体本无。空嗟欣仰。无绳自缚。何有休期。前略说三种十地。又以经义校量有六种十地。三乘权教中。有三种十地。实教中。亦有三种十地。如仁王经解深密大品经。此三部经中所说十地。多立假真如门。以成十地行相。此是权教中三种十地。如涅盘经中。十住菩萨少分见性。十地菩萨见性未能了了。即明以佛性为所乘门。分修分证十地。又涅盘经中。牛食雪山肥腻草纯得醍醐等。即明证佛位故。即为五种十地。如华严经所说法界门。重玄无尽法以成十地。是为六种十地。如起信论中。十住菩萨少分见性。以誓愿力。能八相成佛。虽未圆满。为见少分性力故。势力如是。犹如储君。为有因缘。父王令其统绍君政。为是王真子故。力堪如是故。为少见性故。为如来真子生佛家故。不同余教假真如假智等待于初地方生佛家。明见性力。真胜余宗。少分如是。何况全得乎。
六明顿证佛性理智万行圆融门。如华严经。十信位中菩萨。皆从十智佛所来者。为十信位中以果成信故。为明信从果来以果为因故。若不以果为信。即无所信。故信无所依。何故文殊师利为上首。为文殊为果前之信。普贤明是差别智。为果后之行。文殊小男者。为初生故。因初证本智法身能生佛家故。普贤为长子者。为依根本智起行行差别智。治佛家法。诸波罗蜜事自在故。又文殊乘师子者。为明创证法身佛性根本智。断惑之骏故。普贤乘香象王者。表行庠序为威德故。又文殊常居东方金色世界不动智佛所者。为明金为白色能离垢故。普贤菩萨常居东方宝威德上王佛所者。明万行为宝。以此行故成其威德。若具行者。以法宝身自在也。威德无畏自在为王。若不具行者。皆有所畏。设居高位。不得为王。为有所畏故。是故子为佛位。丑为信位。寅为十住。卯为十行。辰为十回向。巳为十地。午为等觉。未为晦。明入俗同俗化迷。申酉戌亥。为所化故。如是安立法则。法合如是故。是故如来治坎而发明。普贤为智相。主万行。观音为大悲之首。治凶危为上将。文殊为觉蒙之首。常为接信之师互体交参。以持佛家之法。皆令众生住于中道。处恬和之性。智慈益物。以是身皆金色。目发绀青。体白而相黄。为应真和气也。皆为无形之形无色之色。经云。一切处普贤菩萨。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文殊师利。一切处不动智佛。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应受化器悉充满。佛故处此菩提树。一切佛刹微尘等。尔所佛坐一毛孔。皆有无量菩萨众。各为具说普贤行。又问十首菩萨等。业不知心。心不知业等十问。令起信者。自身观照。转令深固。经云。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又作水流火??风起大地所生不相知喻。又下颂曰。分别观内身。此中谁是我。若能如是解。彼达我有无。又贤首品中。从凡夫位。以信为首。决定取佛大菩提果故。从凡夫地。信十方诸佛心不动智与自心无异智故。只为无明所迷故。无明与十方诸佛心。本来无二故。从凡夫地。信十方诸佛身根本智与自身无异故。何以故。皆是一法性身。一根本智。犹如树枝。一根生多枝叶等。以因缘故。一树枝上成坏不同故。从凡夫地。信如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我悉尽能行之。何以故。自忆无始时来波流苦海。无益之事。尚以行之。何况如今有益之事。菩萨万行济众生事。岂不能为。是故从凡夫地。信佛智慧我亦当得。何以故。一切诸佛。悉从凡夫来故。如来藏身即法身也。诸福智海。莫不居中。故称为藏。若不见法身。一切福智大慈大悲。悉皆不办。总属生灭。普贤行。文殊师利法身根本无相智。二人齐体。互为主伴。中间无作智。即为佛果。三人体一。寄安五位。用接凡迷。若有凡夫。信满发心。十住之初。三身同得。文殊是佛法身。普贤是佛行身。无作之智果是佛报身。常以文殊法身无相妙慧。以为先导。说时先后。证即三身一时。法合如是。废一不可。若废文殊存普贤。所有行门属有漏。若废普贤存文残。所证寂定是二乘。若废佛存普贤文殊。佛是觉义。无觉者故。以是义故。三人不可废一。若废一。三不成故。是故三乘权教中。无此三人始终不相去离。以教门未实。总皆化身。权逐小根。且略权施。待其熟故。方迁就实。如此经中十住初位。即是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一位中得五十法门。以互相彻故。乃至无尽诸位等。进修行相层级。不废渐渐而是一时。不废一时中渐渐。位中有三十七个菩萨。同名为藏者。为明此十地法门果终。意欲辩知正道助道故。故立三十七菩萨。成三十七助道法门。明十住已来菩萨所行皆是助道。非是五位无住无行任真自体。名之为正果故。若以初发心住。以法性无相根本智。不离无作用之体行诸万行。菩萨与佛因果本来体齐。若简佛果。无作无修。菩萨正加行已来。总名助道。以动寂无碍。正助元来不异一法门也。
六重令善财证法别。经中但有法门。未有人求学者。故令善财询友。一一以行行之。一如前经之法则。令使后学无滞。弥勒令善财却见文殊。明从法身理体根本智为因。见弥勒菩萨。是善财乘法身本智为果。及诸善知识所行普贤行。以成自己佛果。见弥勒之后。入普门法界。自见其身入普贤身者。虽成正觉。常以普贤行。利益众生。即明文殊普贤弥勒佛果三人始终一处。表通因彻果。此三人之道。是古佛之大都。源始之法际。若迷解者。即本来全得。处迷者。自没轮回。为古佛道法。本来常如是故。非生灭法。无作无为也。
七明六位菩萨来众别。如权教之内所说菩萨诸地位次。但说假真如为因果。仍地前三贤未能正证。初地之中。一地证一真如。十地证十真如。证十真如之后。方能始见佛性。前证真如。复言有十真如障。真如既能成障。明知权教之中。即施设假真如。非本真也。所设地位三乘同闻。声闻人天共会。此经不尔。总是果位菩萨。文殊师利。即是能证之因。不动智佛。即是所证之果。今举此因果同体无二。用成十信之初门。还令诸信者信果成因。还修果法以成因位。十住初心之上。便成正觉。为从证果本智为因也。是故。此经下云。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不同权教菩提。同有为故。立能证所证。也一念之间无有能所。能所尽处名为正觉。亦不同小乘灭能所也。了能所本无动故。所有一切众海菩萨天龙诸神等众。皆佛果位海诸菩萨众。非是凡夫。欲令入者。即同圣故。明毗卢遮那摄化境界等众生遍故。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于一刹那际。皆得此法。不许于刹那际外有别时得者。即非本法故。若有人。于佛法中见佛成道。作劫量延促处所而生见者。信亦未成。
八明所施法门理事别。如化佛权教中。说有情有佛性。无情无佛性。一切草木。不能成道转法轮等。如华严经。即是越情实教。如功德林菩萨等十林菩萨。所从来国。国亦名慧。一切境界。总名慧体。何以然者。无有情无无情故。所以然者。无二见故。为一真智境界。无成佛者。无不成者故。夫有情无情者。此是依业说。夫论成佛者。非属业故。如经所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世间相常住。是法住法位。如是之道。为有情及非情邪。若存情计者。见有情成佛。见无情不成佛。此为自身业执。如是解者。终不成佛。此由未见法空。不依实慧。未了得世间诸相本来常住。但见随情识变生灭之相。九明与诸三乘得果别。如经所说。为声闻人。说四谛法生老病死。为缘觉人。说十二缘行。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今此华严经。亦说四谛法。即与声闻四谛法不同。如四谛品中。明苦集本真。元来是根本智。不同三乘有欣厌故。声闻观苦集二谛。深生厌离。作无常不净白骨微尘等观。知身空寂。随空寂法。智灭身亡。不生悲智。名之为灭。以此灭处。名为涅盘。灭伏诸苦。名为灭谛。以此灭谛。名为道谛。缘觉之流。知十二缘生之法本来无实自体皆空。知身知心。自皆无主。身心无主。性恒无我。以无我故无明便灭。无明灭十二缘灭。逍遥任性。独觉自居。异声闻故不趣于寂。异菩萨故无有悲智。惟不趣寂故。即胜声闻。惟能持法故。即不如声闻。以声闻之人。闻佛所说大乘经典。亦能宣传。但未亲证。权教菩萨创回二乘。及小菩萨。未能全具大悲智。但说六波罗蜜。引起小根令成智慧。以彼偏修定业。滞在无智。犹怖生死。未说七八九十波罗蜜等。九地已来。未明佛性。为修彼假智乃成障故。如此经为上上根人顿示本智。初心创发。十住位上即与佛同。以依本智法即无所修故。本无障故。任运悲智不作而成。随缘六道。无非法界。了缘生法自体恒真。更无修作。所有念虑皆从智生。但知任运。对现色身。说法应机。如响相对。恒处生死流。法身常寂。虽经多劫体不移时。入死出生非没生也。任大悲智不住证修。法如是故。龙女善财。总明如是。此法难信。三乘拱手。遥推是化非是人修。直说僧只。逐情立劫。焉能信此无时智门。设经多劫勤苦作修。有得有求。作长作短。作是作非。作成作坏。舍身坏命。岂有成佛之期。何如初心即须如是入佛智境。岂不省力。以此义故。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不真解四谛十二缘及真如法身实智境界。皆是毗卢遮那方便引修。向此华严真实之海。令归本法任智施为。所修诸地随智所作。不起能心。而皆成办一切种智。不似诸教地上别作对治。
十明所付法藏流通别。如来出现品中说。佛子。此法门如来不为余众生说。唯为趣向大乘菩萨者说。唯为乘不思议乘菩萨说。此经法门。不入一切余众生手。佛子。譬如转轮圣王所有七宝。因此宝故。显示轮王。此宝不入余众生手。唯除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具足成就圣王相者。佛子。此经珍宝亦复如是。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不同权教付嘱三乘声闻菩萨所共流通。又三乘之教。多付嘱诸圣及未生佛家诸凡夫。此经付嘱最上大心凡夫唯求如来不思议乘生佛家者。何故三乘之教。多付嘱诸圣者。令使流通。及付嘱未生佛家诸凡夫等。为三乘之法未出情尘。明法未真易信解故。且令凡圣共赞。令教流行善根不断。不似此十信之终刹那即佛。以此义故。三乘之教。且渐引生。未出情尘。三僧只劫方得作佛。顺情之教。根易信故。凡圣共赞。皆得流通。不同华严十方诸佛根本智法。及差别智大慈大悲。法出情尘教深难信。要待入证十住之位。生在佛家。为佛真子。方是流通。但有圣说。无入证者。不名流通。但有凡夫说教无入证者。亦不名流通。为自法不明。疑情犹在。不破自他暗故。未能决定知佛意故。以此义故。付嘱大心凡夫入证者。
○第四明成佛同别
夫智身廖廓。总万象以成躯。万象无形。与智身而齐体。违真相隔。得本形同。只为乖本相殊。致使化仪各别。略作十门成道差别。使童蒙起信。发解除疑。识本离权。情希胜德。十门者。
一成佛身别。此毗卢遮那佛身如经所说。有九十七种相及无尽相身。非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
二成佛时别。权教中。佛生之后。逾城出家。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以之为时。如毗卢遮那佛。即不如是。又云。如来安立化相。为度三乘众生。应见如是出家成佛。如华严经中实法界海。即不如是。法华经云。吾从成佛已来。经无量阿僧只劫。此即是回彼三乘人。就实而论。此毗卢遮那佛。依本法界。成大菩提。还依本法界。无有时分。经云。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盘。此为实说。又顶着华冠。本非出家。都无八相之事。若有人能知如来不出不没不成不坏。即知如来常住在世常转法轮。即是毗卢遮那出兴于世。又从兜率天下降神入母胎转法轮入涅盘。不出一刹那际。彼天犹未下。母胎犹未出。此已入涅盘。一切法事总毕。
三菩提树别。三乘之中。见佛道树是木树。高下称人间。如一乘中如来成道。所居之树。即宝树高显殊特。
四所坐座别。三乘中。化身成道。弃荣贵。藉草蓐。此一乘中。本身成道。坐宝莲华师子之座。妙宝严饰。具众庄严。
五大众别。毗卢遮那佛所。有大众围绕。皆是普贤文殊等。及有新发意者。皆是志求佛果法界之众。皆智圆多劫一际。无前后时之众。
六示相别。如权教中。即以兜率天受生。降神入胎八相成道等。或于摩醯首罗天。坐华王之宝座。或以三千大千之国土。以为报境。如是施设。分量限剂。皆引众生之化仪。渐令心广。未为究竟实相。如此华严法界妙。门约分十佛刹尘莲华藏刹海。参映重重。明无尽佛国。互相彻入。一一佛刹。皆满十方。十佛刹尘国土。皆无限碍。身土相称。都无此彼往来之相。如此卢舍那相海。纤尘匪隔于十方。毛孔讵亏于刹海。三乘示相。萤光不可以比日月之照。琉璃难以类摩尼之净。此乃非由佛尔。只为器劣故然。
七转法轮别。化佛转三乘法轮。毗卢遮那转一乘法轮。三乘教说。说龙女刹那成佛是化。返成谤教。不顺佛心。元佛本意。令龙女刹那成佛。为本法。法自无时。证尽时处。即为实法。返云是化。此是苦哉。当复奈何。不期甘露返成毒药。翻将宝玉唤作泥尘。以实为虚。将虚为实。请后达士莫踵前贤。深可久思具闲佛意。依宗传教。福利人天。使得金玉焕然各不沉没。是故。化佛说三乘。即龙女刹那成佛。雪山肥腻草喻。若牛食者纯得醍醐等。皆为分有。未具全示。一一具足因果报相之门。唯此华严具足。是故今言转法轮别。
八转法轮处别。权教中。化佛转法轮。或言鹿园。或言给独孤园等。皆有处所上下往来。此经即十处十会。及一切尘中。佛国佛身。重重重重重重无尽无尽无尽。常转法轮。不去不来。不出不没。皆云。不离菩提场。而升一切处。
九大会庄严别。说此经时。天上人中。十会十处一时普集。十方圣众。大心众生。又十会之众。各从十方来。随所来方。皆云有十佛刹微尘众。而来集会。位位地地。以次十百千增多。为明无尽。又一一会众皆遍法界。重重重重。参光影像。纤尘之内。亦众会重重。一一尘中众会。皆与法界虚空等。如是众会。皆为诸佛菩萨。性遍一切处。身土众会。皆遍一切处故。不似三乘中化佛众会。皆有处所限量分剂往来。为众生根小。非佛故然。
十所授法门别。如权教中。或从小乘。修四谛观。于中苦集二谛。以为世谛。灭道二谛。以为真谛。观彼苦集。真实是苦。深生厌离。趣求寂灭。故苦集本无。识灭智亡。以空为证。且令苦尽。然后方为说大乘法。令使回心修法空观行诸六度渐起悲智。或有大乘菩萨种性者。观行对治以彼小乘。性有慈悲。乐行诸度。不取空证。留惑益生。成法空等观。或有大乘菩萨种性。一下顿修假真如等观。以假真如门。加行调伏。经三僧只劫。十地见性。方始成佛。如此华严经即不尔。直为上上根人。一下直授法界。自体根本法身。古佛智海。迷在无明。顿令以方便三昧而令现之。全将佛果。顿授十住初心。一念一时一际一法界门顿收。
○第五明见佛差别
夫佛身性相一体无差。器有万端依根各异。情存想隔。见绝体齐。身立影生。情留佛异。佛由情应。以此乖真。心尽情亡。智身自称。随缘无作。动寂俱真。如是相应。名毗卢遮那佛。略立十门见佛差别。使留心创信者。返末而还源也。一人中见佛。但有三十二相。二诸天见佛。但有八十种好。三诸龙见佛。或同人所见。或见但为大龙王。余畜例然。四诸仙人见佛。但见仙人。五诸余外道还见佛。与己同类。六八部神等见佛。与己为王。七小乘人见佛。为大声闻。八缘觉人见佛。见还为缘觉。九权教中菩萨见佛。但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福智充遍三千大千世界。十一乘教中菩萨见佛。为十佛刹尘莲华藏世界海为法界主。
此十种见佛不同。皆由发心之时信乐差别。以信乐力故。见佛不同。是故当知发心者。当发广大心。信广大教门。发广大愿。行广大行。入广大智。利益成就无尽众生。即得速成菩提行愿福智。悉皆圆满。若不如是。终非毕竟成大菩提。
○第六明说教时分
夫创正觉心。道源虚寂。智圆三世。始终俱尽。会万象。齐有无。混去来。印今古。豁达唯神。恬薄应真。情亡智立。想绝悲存。圆声遐布。随根受益。一雨普滋。百卉齐得。如空谷响。称击成音。诸机获益。任智无心。略依权实。且立十种。教起前后时分不同。一如力士经说。佛初成道。一七日思惟已。即于鹿园说法。二如大品经说。佛初鹿苑。转四谛法轮。无量众生。发声闻心乃至独觉心大菩提心等。三如法华经说。三七日诣鹿园说法。四如四分律及萨婆多论。六七日方说法。五如兴起行经及出曜经。七七日方说法。六如五分律。八七日方说法。七如大智论。五七日方说法。八如十二游经。一年不说法。九依今唐朝藏法师。判如来成道。定经三七日后。方说华严经。十通玄。今依此华严经法界门。总不依如上所说。如此经。以法界本智性自体用理事大悲本实为宗。不依情量时分之说。古今见尽。常转法轮。无始无终。法本如是。如上所说。总依根自见时分。并非如来有此不同。如来本法智体。并无时分可立。但令心信解法界无时。即是如来说法时也。情亡心尽任智利人。即是如来成佛转法轮时也。若也情存立见。云如来如是时出世。如是时说法者。并不依佛见。总是自情。此经乃是无时之时。一切时说。如法华经云。吾从成佛已来。经无量阿僧只劫。量既本无。知欲将何为说法时也。皆是如来一智用。一圆音。一刹那时。以无时之时。为说法时也。
○第七明净土权实
夫以滔滔智海。茫茫莫究其涯。渺渺真源。荡荡罕寻其际。遮那法界。体相括于尘沙。方广灵门。净秽互参于无极。但随自修业用。见境不同。致使圣说乖违。依根不定。或权分净土于他国。指秽境于娑婆。或此处为化仪。示下方为实报。文殊住居东国金色世界而来。观音身处西方安乐妙土而至。如是权仪各别。启蒙的信无依。今略会诸门。约申十种。以定指南。
一阿弥陀净土。此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实理。以专忆念。念相不移。以专诚故其心分净。得生净土。是权未实。
二无量寿观经净土。为一分未信法空实理众生乐妙色相者。令使以其心想想彼色像。想成就故。而生佛国。此权非实。
三维摩经净土者。佛以足指按地。加其神力。暂现还无。是实报土。未具陈广狭。是实未广。
四梵网经净土。虽说一大华王而有千华一一华上有百亿化佛教化百亿四天下众生。然彼千华及彼华王。为三乘菩萨见未广故。分示报境。未成圆满。是权未实。
五摩醯首罗天净土。如来于彼。坐宝莲华座。成等正觉。以为实报。此阎浮提摩竭提国菩提场中成正觉者是化。此为三乘中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说。言此阎浮提及六天等是欲界有漏。彼上界摩醯首罗天是无漏故。心存染净。彼此未亡。此为权教。未为实说。
六涅盘经所指净土。云如来有实报净。土在西方过三十二恒河沙佛土外者。为三乘权教一分染净未亡者。言此三千大千世界总是秽土。权推如来报境净土在西方。此权非实。
七法华经三变净土。此为三乘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言移诸人天置于他土。是权非实。
八灵山会所指净土。此引三乘中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令知此土即秽恒净。诸众信可。未能自见。是实非权。信而未见。
九唯心净土。自证自心当体无心。性唯真智。是实净土。是故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欲得净土当净其心。
十毗卢遮那所居净土。即居十佛刹尘莲华佛国土。净秽总含。无秽无净。无有上下彼此自他之相。一一佛土。皆充法界。无相障隔。略言十佛刹尘国土。为知无尽佛国不出一尘。为无大小故。不立限量故。以法为界。不限边际。相海纯杂。色像重重。此为实报。非是权收。
○第八明摄化境界
夫佛境无边。顺机各异。随情广狭。见有差殊。非是如来分其量数。情微即境狭。量广即境宽。若也智契真源。佛境弥纶法界。或见阎浮为化境。或见四洲以济生。或见形满大千。或见报身十海。如是种种设教不同。发蒙始学。凭准何依。略示五门。识其权实。使得舍条从本速证菩提。
一人中见佛境界。但见化一阎浮提众生。
二诸天见佛但应自见境。如帝释即是二地菩萨位。乃至渐升至梵天王。是十地菩萨位也。或以暂时佛神通力成就众生。令人天中凡夫及二乘并小菩萨总得见佛报土境界。即如维摩经。佛以足指按地所现净土是也。或时以佛神力。令人天总得相见。即如大集经中所说宝坊之上。处欲界上色界下。大集人天之众。总在其中。
三二乘中罗汉见佛摄化境界。如大罗汉。以天眼力。得见佛摄化三千大千境界。即如阿那律云。我以天眼。见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如小罗汉即不定。或见佛摄化一阎浮提。此即以久伏忍力。能断结使。未有定力。亦未有神力通变等事。
四权教菩萨见佛摄化境界。初地百佛。二地千佛。三地万佛。以此渐增。如三乘大乘教说。
五实教菩萨见佛摄化境界。初地菩萨。即见多百佛。即是无尽之百。不是一百之百。二地菩萨。即见多千佛等。即是无尽之千。三地菩萨。即云多千万等。以实之说。诸地菩萨。皆悉齐见如帝网等。三贤菩萨亦然。非但十佛刹尘莲华藏为其报境。法界虚空总皆平等。为十住初心初见道时。即已无大小见故。即总见佛化境。皆如法界。初地见多百佛境。即明满义。非如三乘单百。此多百者。即齐无尽之数故。
○第九明因果延促
夫法界圆寂。无始无终。理智虚空。非因非果。但为有情存量。假寄其名。情亡量绝。何名能立。名不自施。本由量起。量亡情尽。名亦自真。今以无名之真名。谈无果之真果。以无说之真说。谈无因之真因。启蒙之士。不可以滞其名。始学之流。不可以废其说。滞名则名立。废说则言亡。当可任性随缘。起为法起。若无缘者。灭唯法灭。有此法者。性不自知。今谈因果延促。如空中鸟迹。如石女之子。但为众生情有愚智。随心照惑。迟速不同。劈竹登梯。称机各别。因慈之类。延促不同。非谓日月与作时分。教不自施因机故起。教随根应。有根教生。今以依根。约立十门。一小乘善来得阿罗汉果。二小乘一生得阿罗汉果。三小乘三生得阿罗汉果。四小乘六十劫得阿罗汉果。五缘觉四生得缘觉果。六缘觉迟经百劫得缘觉果。七依权教菩萨成佛。定经三僧只劫。得成佛。八依法华经实教会三归一。令龙女一刹那成佛。破彼三乘经于多劫方始成佛。九华严经说兜率天子三生得十地果。十善财童子。一生成佛。
如上所说。皆是三乘及一乘圣教。依根约器所说。如龙女破三乘之定劫。成刹那之实门。涅盘经屠儿广额授贤劫中成佛之记。破阐提之无性。兜率天子。明一乘教殊胜之力。闻之生信。为不修故。设入地狱亦能成种。蒙光触身来。生兜率天上。登十地位。举此一事。意合信此诸佛所乘以难信故。信即必定成种。为信解内薰必至成佛。如善财童子一生成佛者。明于十住初心。一刹那际。情亡想尽。三世一念更无所生。名为一生。不取存情立劫时分之生。如是无生。便成佛果。如本生故名为一生。还同龙女一刹那际。情尽时亡名之为佛。
○第十明会教始终
夫慧日世尊。称法界而遍照。智周万有。与凡圣而同真。理事互融。体用相入。即四十品之胜典。终始交罗。百万颂之妙言。前后参映。十处十会。如帝网之重重。十刹十身。若镜像之相入。举一门众门俱发。谈一品诸品齐麾。道树始成。九天同届。普光一集。十处咸登。今古无差。旧新一念。不离一位。便分五位之门。一行之中。乃建尘沙行海。法界体上。安立训俗之诠。果德性齐。施设引生之教。文殊以赞明法体。普贤为成备行修。二人悲智参光。使得云滋宝泽。法界品内。复令善财重修。仿此一部之经。一一行其行相。菩萨接生之轨。各各次第分明。今分十法。以约纪纲。
一明毗卢遮那始成正觉。即世主妙严一品经是。言始成正觉者。以自身心。证尽三世古今等法。在一念中。无久近相。于一念中。而亦不坏众生三世久近劫智及种种众生差别知见智。如是上下前后四十品经。总于始成正觉时一刹那际。以法界海智印三昧门。一时顿印。身色言音。说诸佛法。及一切尘中诸国刹海。普宣流布。及入涅盘。不移一时一际一性前佛后佛总在一时。随诸众生现差别法。古今相彻。名之为始。契法如是。名之为成。依法如是。非心造作。名之为正。智达斯理。名之为觉。于一念之内现三世事者。为众生故。非于本法而有三世。
二明示果劝修。即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如是五品经是也。于现相品。如来口中众齿之间放光。以光中音声。十方告众。使令咸集。普贤菩萨。为佛长子。治佛家法。入佛三昧。举佛果德。令众敬爱起信乐修。
三明信心成备。即第二会中。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此六品经。于普光明殿中说。以普光明殿是佛智用果满报居之本宅。还从中说信位法门。为明说果成信。既信果德。从兹已后。至十地十一地。佛华品已来。方明入道进修。五位成满。从因至果不隔时故。皆以根本不动智等十个佛。以为所信之门。
四明入真实证。从第三会。升须弥山顶上。于如来两足指端放光明。于中说六品经是。一升须弥山顶品。二须弥顶上偈赞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初发心功德品。六明法品。此六品经。明创证法门。住佛所住。生在佛家。同佛智性。功德解行理智如佛。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升须弥山顶者。明从前信心。今升十住法王山顶。至法之际。智照无碍。如上高山。至相尽处故。从兹已去。任法无功。始终俱佛。不从八地方具无功。璎珞经云。三贤菩萨。法流水中任运至佛。初水后水一性水者。因佛果佛一性佛故。于其中间无初中后。不隔念故。依本法故。无念可隔。因果便终。一念相应一念佛故。不论相好及与神通。相好神通。从此正觉中得。若证正觉。即不着诸相。
五发行修行。从第四会。升夜摩天上。于如来两足趺上放光。说四品经。一升夜摩天宫品。二夜摩天宫偈赞品。三十行品。四十无尽藏品。此位从如来两足上放光。及升夜摩天上说者。为明从须弥山顶。至相尽际。证佛智身。至夜摩天下。依法空本智。起普贤万行。以处表法。令易解故。如彼诸天离地际故。此天依空而住。为明十行。依本智法空而行故。
六明理事相入。从第五会。升兜率天宫。于如来膝上放光。说十回向。回向者。令诸事法皆入理故。以十行事法。入前十住中。理事无碍。故名回向。前十住。即是文殊法身本智。后十行即是普贤万行。明二人体用相彻。名为回向。膝上放光者。明理事卷舒自在。犹如人膝。屈伸回旋。皆由于膝。
七明蕴修成德。从第六会。升他化自在天宫。如来眉间放光明。此光与初会中。如来眉间所放光明。终而复始至本处故。说十地一品经是也。何故无升他化天宫品。无偈赞品。为明十地果终。住法本宫。恒遍一切。功终行极更无升进。十地智满无进修故。常对诸佛现在前故。为非新来。无称叹故。此十地门。但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中。蕴积功成。使令淳熟。更无所住。任运而成。自令具足一切诸法。
八随缘无碍。于第七会。第三禅天。集八禅众。说一生补处菩萨。入佛华三昧定。说十一地等觉位中行普贤行。遍明入俗。遍周法界。名为等觉位中普贤行也。言佛华三昧者。佛者觉也。明十地成佛已终。次十一地觉行满也。
九明因果位终。从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只品。寿量品。诸菩萨住处品。不思议法品。如来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离世间品。已上十二品经是也。何以然者。为十定品至离世间品。总该五位十地佛位。及普贤万行。始终因果门。前后彻故。
十明令凡实证。从第八会。在只园之中。如来入师子频伸三昧门。还举法界果德。现诸世间。令生信乐达佛实相。五百声闻目连鹙子。示同不闻。寄同二乘有信不信。会中六千比丘。明是凡夫于文殊师利所顿明十耳十眼。乃至第九会觉城东。一万龙众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并是凡夫同证佛位。无量诸龙得生人趣。一万诸龙发菩提心。觉城五众俱登佛果。五百者表五位。六千者表六位。一万龙者表万行之门。无有一事浪施设故。过去诸佛大塔庙处为其会者。明古佛今佛道迹不殊。还同如来会内。如是法界佛果法门。诸有信解。及初发心证入之者。犹如师子王之子初生之时。虽则未能如其师子王力势自在。然师子相全体无异。一切诸兽皆当畏之。如于此华严经佛果法门。初证入者亦复如是。能信自己身心性相。全体佛果自体恒真本无修造。以此真门。成备进修。差别万行。一真果德。虽未能堪力用如佛。是则名为种佛种子。是则名为生在佛家。为佛真子。便即超彼三乘。见一切三乘人天外道。智所不及。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二
卍新纂续藏经第 04 册 No. 0225 华严经合论简要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三
唐沧州长者李通玄合论
明温陵长者李 贽简要
明吴兴后学董广??阅正
世主妙严品
此第一会。在菩提道场。举古佛果法。夫阐教弘经。须分四义。一长科经意二明经宗趣三明其教体四总陈会数
一长科经意者。略作十段长科。一明如来始成正觉。二明举果劝修。三明以果成信。四明入真实证。五明发行修行。六明智悲相入。七明蕴修成德。八明利生自在。九明诸贤寄位。十明令凡实证。
一明始成正觉者。即世主妙严品是。
二举果劝修者。即现相品已下至毗卢遮那品。总五品经是。及世主妙严品。举佛所成之果。令使人修。
三明以果成信者。即从佛名号品已下至贤首品。六品经是。亦通取前世主妙严品已来总是。便以十个智佛。以为自心之果。以不动智佛为首。明自心智随分别性无所动故。
四入真实证者。从升须弥山顶品已下六品经是。以十住为体。住佛智慧家故。
五发行修行者。从夜摩天宫已下四品经是。以十行为体。行佛行故。
六明智悲相入者。从升兜率天宫品已下三品经是。以十回向为体。体圆真俗。成大悲故。
七明蕴修成德者。从他化自在天中十地一品是。蕴修前三法令惯习成就故。
八利生自在者。十定品已下。乃至普贤行品等十二品经总是。以十地中蕴德成功。十一地利生行满。方名法行圆满佛。
九诸贤寄位者。即已上六位诸菩萨。并佛出现世间品亦是。皆从性海大智境界中。方便出现其身。寄位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位十一地法门。令凡夫信入。
十明令凡实证者。以法界性中安立十信等六位进修方便。行不离用。不坏方便。其智弥高。其行弥下。逐根行满。故名进修。随力堪能安立诸位。
已上十段。长科经意竟。如法界一品。总通前后四十品经。总法界故。以此法界一品是一切诸佛及一切众生之果也。若于根本法界门中。起延促见。皆是自情妄见。于佛正法之中。不成信种。当知是人。设修行出三界果。未有成佛之种。即权教六通菩萨声闻缘觉是也。如法华经不退诸菩萨亦复不能知。此明出生死之不退。未成处生死中不退。又亦但得以空观折伏现行烦恼入初地见道位。非是已达根本无明。得根本智见不退。如是三乘见道。总是三种意生身菩萨。皆非是法界根本大圆明智初发心住中能十方成佛等不退。三种意生身者。初二三地。名三摩?提乐意生身。四五六地。名觉法自性意生身。七八九十地。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如是三种意生身菩萨。并是法界大圆明智海。大宅门外。草室权施。方便安立。令诸子等且免火难。如此经下文。声闻在会如聋若盲。六通菩萨设闻此经不能生信。设能于佛法生信。但随情生信。迷自智境故。无自契实智起真信修故。若不回心。毕竟不成佛。设复教化众生。还能成得三乘及人天之种。但住一方之净刹。无广大法界量等虚空无边智之大见。
二明经宗趣者。其义有六。一明经宗趣。二此经何藏所摄。三分其序分。四定其正宗。五明此经付嘱何人。六明此经流通所在。
一明经宗趣者。此经名毗卢遮那大智法界。本真自体寂用圆满。果德法报。性相无碍。佛自所乘为宗。经云。有乐求佛果者。说最胜乘上乘无上乘不思议乘等是。还令初发心者为志乐广大故。还得如是如来大智之果。与自智合一无二。此经宗趣。甚深难信。若有信者。胜过承事十佛刹微尘数诸佛。尽经于一劫。所得功德。不如信此经中如来大智境界佛果法界门而自有之。如经下文云。设有菩萨。经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得六神通。犹名假名菩萨。设闻此经。不信不入。如法华经。亦是为回三乘人令归一乘。破彼几案所依法。令得如来无依住智本自在故。华严经即是始成正觉时。顿为上根者说。法华经即是佛出世后。四十年中。为回三乘者说。又佛乘三乘。一时总说。但随根自应。一音法门各有差别。总别义生。真体无时。无可作前后故。如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又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余二者。但以十方诸佛共所乘门为实。三乘为余二。但权施设未真者。是余二故。以一实对诸权。皆是余二。为法华经责声闻缘觉不退菩萨三乘等。皆未能信一乘法故。为权教菩萨。虽有一分求菩提之心。犹有怖生死故。得离染不退。未得称真染净平等不退。如修空观菩萨。乐空增胜。及乐生净土等诸菩萨。皆能离生死出缠不退。不入法界性海一真无欣厌门故。望此佛乘。乐生死者。及厌生死者。二俱是退。设观空增胜。修假真如门。行六波罗蜜。得六神通。是离生死不退。非是生死涅盘一性中不退故。以是义故。华严及法华经。说得六神通菩萨。不闻不信此经典故。如法华经云。设有菩萨读诵八万四千法藏。为人解说。得六神通。亦未为难。暂读此经。是则为难。唯此智境界。违情所解。故甚难信也。三乘信解顺情所欣。何以故。说佛果即在三僧只之后。说佛净土。在于他方。此娑婆是秽土。修菩提者。厌垢欣真。乐生净国。设有住世菩萨。所言留惑润生。为济众生故。非由法尔根本智自在力合如斯故。如是菩萨。皆是顺情之法。法易信故。非如此经说入佛果不逾刹那。但隔迷悟说无量劫。总不移一时故。说从凡夫地创见道时。因果一时无前后际。不见未成佛时。不见成正觉时。不见烦恼断。不见菩提证。毕竟不移毫念。修习五十位满。一切种智悉皆成就。总别同异成坏一时自在。皆非世情所见。是故难信也。其所信者。当信自心。无依住性。妙慧解脱。是自文殊。于心无依住中。无性妙理。有自在分别。无性可动。名不动智佛。理智无二。妙用自在。是故号曰妙德菩萨。是故一切诸佛。从此信生。故号文殊为十方诸佛之母。亦号文殊为童子菩萨。为皆以信为初生故。信心成就。十住初心便成正觉。取能行行处号曰普贤。自契相应名为正觉。自契相应名为住心。为住佛所住。是故此经宗趣。为大心众生设如斯法。即令善财一生得佛。解云。一生者。从凡夫地。起信之后。即任法界智生。非业生也二明此经何藏所摄者。此经明毗卢遮那法界藏所摄。以遍照法界海。一切诸法门尽含藏故。是故下文法界品中。慈氏所居楼阁。名毗卢遮那庄严藏。善财入已。唯见无量诸佛。法藏行门。报相庄严。无尽福相。皆阿僧只。是故此经。常以佛果为进修道迹。是佛根本大智古迹。修差别智故。若异佛古迹。而有进修。无成佛义。如三乘。且免一分粗生死苦。非是依佛智体古迹契修佛乘也。是故此经是毗卢遮那藏所收。非三乘菩萨藏所摄。
三明分经序分者。分为二门。一都该一部。二当品自有序分。一都该一部者。即世主妙严品是。二当品自有序分。如经品品之中会会之内。皆有尔时如是。以总言之。一切过现未来诸佛。皆尽一时成佛。并众生生死。亦不移刹那。但众生妄计有年岁长短。如佛所说。即生即死皆不移时。是故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遍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明从凡夫地一念发心。忽然见道。进修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等法。成佛转法轮入涅盘。总不移刹那。为以法界门为开示悟入故。名实教一乘法界之门。法如是故。以三昧名目明之。此品都举此一乘根本法界。皆明时不移亦不移处。以菩提场无中边故。所修众行。常等如刹那三世。无增减故。无去来故。次入法界品。都举天上人间十方世界。总不思议法界体。寂用自在故。故令众生悟入。是故此之一品。如来但以不思议神力说。不借口言。明世间总真总神。无出没故。
四定其正宗者。有三种正宗。一随位正宗。二随品正宗。三大体正宗。若以随位正宗。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各有正宗。十信以佛根本不动智为正宗。十住以证入法界智如来果德理体妙慧为正宗。十行以佛根本智起普贤行为正宗。十回向以理智圆融真俗起兴大愿成悲智为正宗。十地蕴修悲智使令惯习功济为正宗。十一地普贤行等众生情流充满法界海任用利生为正宗。此为随位正宗。二一部教门四十品之内。当品自有正宗。三一部教大体正宗。以如来大智法界性绝古今体用圆满一乘佛果为正宗。常以此佛果正宗。以为开示悟入进修。使令惯习成就。
五此经法门付嘱何人者。此经法付嘱大心凡夫。经云此经法不入余众生手。解云。余众生者。三乘及外道乐着人天及求出世乐者。何以故。三乘菩萨。具六神通。尚自未能闻经生信。何况二乘人天外道。经云唯除生如来家法王真子。即大心凡夫。能生信证入故。生于佛家。不言已生佛家诸大菩萨。诸大菩萨。常为众生说法。无大心凡夫信证。不名付嘱。不名流通。为无人信无人悟入故。
六明此经流通所在者。如来出现品中。示现法则。表始终五位因果满故。即以眉间光灌文殊顶。口中光灌普贤口。令此二人体用因果互相问答。以文殊为法界体。普贤为法界用。二人互为体用。或文殊为因。普贤为果。或二人互为因果。此一部经。常以此二人表体用因果。今古诸佛。同依此迹。以明因果进修之益。口光是付嘱义。流通义。眉间毫光是果义。以放果光付嘱文殊。令文殊发问果法。普贤说佛出现。即是流通。
三明教体者。依涉法师释。出经教体有六。今通玄依此大方广佛华严经。约立十法。以为教体。
一一切众生根器佛一圆音。一念三世无始无终。常转发轮。以为教体。
二一切圣凡境界庄严果报。以为教体。此乃见境发心。不待说故。又一切法无非佛事故。
三一切法自性清净。以为教体。以观察力。心契自相应。不待说故。
四以行住坐卧四威仪为教体。见敬发心。不待语故。
五以佛菩萨出现涅盘为教体。以此法事。令诸众生见敬及念恋发心故。
六以佛菩萨神通道力为教体。现诸自在。见者发心。不待文句故。
七以无常苦空为教体。观者发心。不待语故。
八以无言寂然为教体。即净名居士默答。不待名句文及以语故。
九以名句文身语及众生根为教体。藉言方现故。十以法界一切法本真为教体。众生法之。能净垢故。大要言之。一切众生诸烦恼海。一切众生随分善根。人天乐果。声闻缘觉菩萨佛乘。解脱涅盘。名句文身语业等。及一切善恶果报。虚空法界。言与无言。一切法无非教体。以自观智。或以闻法。或自思惟。内熏智现。能离诸恶。及得涅盘。说与不说。皆是教体。若无烦恼。即无教体。
四总陈众会。于中大意。其义有三。一总举会数。二陈会意。三说佛出世所由。一总举会数。其会有十。二陈会意。
一初会在菩提场中。明示现初成正觉。为化众生故。
第二会在普光明殿。重言如是我闻。显起初会。为初兰若菩提场体不离此体得道。此处报宅所居故。犹如世人。于净处得道。方始归来。示现此法。本无来去。迁其时分。
第三会升须弥山顶帝释宫。说十住之门。明十住之位创始应真。心与空合。自得慧用。自在如天故。如上高山身与空合。
第四会在夜摩天宫者。明夜摩天。居在空际。不与地连。明其十行。依空行行。在行恒空。无所依故。
第五会在兜率天宫者。明此天处是乐知足。故说十回向。为表回向之位。均融理事。不贪涅盘。不着大悲。不着大愿。使令处世。如莲华同尘而不污。又表此天于欲界处中。下有忉利夜摩。上有化乐他化。此天处欲界之中。还说十回向门。不令如三乘乐修出世心增。二乘趣寂。菩萨留生及舍净土等过。表法如是。不即要生彼天。明回真入俗。使悲智均平。
第六会在他化自在天。为于此天说其十地。为此天以他变化用成己乐。以明十地大悲大智。但化众生。以为自己涅盘之乐。无自乐故。问何故超化乐。而于他化说十地之行。答曰。为明从十回向。均融理智。大悲大愿成满增胜。不依次第而超化乐。不同下位次第而修。又明菩萨进修行相。十地之位。道力功行阶降合然。以无明住地未纯熟故。未明净故。其无明住地。果极方终。设至十一地。二愚犹在。是故此经阿僧只品。如来随好功德品。二品之法。佛果已前十一地。普贤行满。未能达尽。最下入法界一品。如来神力说。表法界中一切法。总神总真总不思议。以此二愚。佛果方息。是故十地之位。随力所堪。堪至此天故。虽进修阶降位位差殊。然法界体。一时一念。一得一切得。不可即作始终长短存情思想违理之见。
第七会在第三禅说。此一会说百万亿偈。明三禅之中。初禅除忧。二禅灭苦。忧苦既无。三禅唯是法悦乐故。由法乐故喜动还存。以喜动故色心还在。此色心是乐禅悦。乐无思之色。非如欲界之色故。心有无思乐禅之色。出入之息犹存。报得净身。身如皓雪。衣如金色。过身一倍。行即游空。足不履践。初禅身长二里半。二禅身五里。三禅身十里。衣与身倍。明此天说十一地法门。表等觉位中。顺其法身。行其万行。教化众生。遍周法界。常法乐故。至第四禅。寄同是佛位故。称真法性。无出入息。随理普周。任众生见。习气迷法之愚。一切总尽。世及出世法。无事不穷。号之为种种光明遍照义也。以智满故。表法如是。此之一会。超前十地。过初禅二禅二天。明此十一地智倍倍增故。
第八会在普光明殿。说十定法门。其定名入刹那际。以刹那是极短促。思虑不及之故。终不论别有生灭。明如来出世始终不离刹那际。为此称法界本性以为定体。更无长短始终三世。但以佛自体无作大悲为母。以一切种智为佛。以法无性无所依为时日岁月。以一切众生根器为明镜。佛于一切众生法海。任物自见各得自法。皆令向善。及得菩提。非是如来有重来重去相故。但明此普光明殿是如来自性。一切智种智之都体也。为依报所居。此刹那际定。是佛一切智种智之法性故。意在总括一切法界众海会等总体。不令学者有往来自他故。
第九会在普光明殿者。明从此处起信心。发行修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定十通十忍。乃至如来出现品。佛果位终。皆悉不离普贤旧行。明以法身定体。圆通始终。一际一处。三法同一。不移普光明殿报居之宅。齐头普印。无有重会三会。去已还来。以法界门。不可作世情思想解故。如善财从觉城东大塔庙处妙德之所初生信心。经过五十个位门。见慈氏如来。令其却见文殊。明今至果不离初信之门。菩提理智。便闻普贤名。便见其身等普贤身。经云。更入无量三昧者。为明证过佛果位内二种愚故。二愚者。一迷阿僧只广大数愚。二佛位之内随好功德广大愚。此之二法。唯佛究竟。以是义故。此两品经。如来自说。及法界品。如来不思议神力说。为明法界。是一切诸佛共所究竟果故。以将此品示悟众生。余三十七品。是当位菩萨说。胜鬘经云。无明住地佛地方除。
第十会说法界品。明此一会。普含诸会。及十方刹海。法界虚空界。总之一会。重重无尽。无尽重重。一切诸佛海会。及一切众生之海。总以此法界一品总为一体。若见如来始成正觉。及正像末三时教者。非正觉见。非见佛出兴。此乃劣解众生。且如是见。求正觉者不应如是。问曰。云何见佛出兴。答曰。当见自身。无身无心。世及出世都无住处。无心所法。无法法心。心法无依。以无依住智。说如斯法。教化众生。皆令悟入。是名见佛出兴。不令众生取佛出兴灭没之相。见初见末。但见自身众生身。心无生灭体是出世间。
如是我闻一时佛
如者。诸法如故。即是佛。故言如是。以法界大智之真我。闻佛说法界大智之真经。故言如是我闻。即明师弟体一。又一切法如也。以法体如所说法者。及法亦如。以法界智是所闻之智。智亦如故。故言如是。心境不二方闻佛所说经。若心境有差。不可闻佛所说。亦复不能信顺领受。我闻者。是法界智之真我。还见法界智之真佛。还闻法界智之真经。总法界智之真人。互为主伴。还化法界之真众生。悟入法界智之真性。故言如是我闻。如来所坐之座。以法界为座体。以如来一切万行报得。为依果庄严。如来是大智之身。座上所有庄严。皆是如来大智随行任运报得。如龙游云起虎啸风生。报感之应然。非物能与为也。成最正觉者。为简非外道声闻缘觉。于权教中木树草座。厌俗出缠。令劣解众生。起三乘种。且拔分段苦。非究竟觉之正觉。简非如是觉故。故言成最正觉。略说大相。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随好无尽。顶着华冠。项着璎珞。手着环钏。非同三乘厌俗出家。劝诸菩萨生于他方佛国净土。简非如是故。言成最正觉。号毗卢遮那。尔时世尊。处于此座。成最正觉。并十普贤众。此是现果成因生信分。何以然者。为如来是正觉之果。普贤等众是佛行果。如来所居华藏净土是佛报得依果。一切众生。以自根性。观如来三种因果。及行佛自行普贤门。而生信心故。若不如是。从何生信。第二执金刚神等九众诸神。以明十住因果。何以然者。海月光大明菩萨。亦是普贤等众。既以佛果位内诸佛。共行普贤法。入俗利生。所堪利者。还得旧法。不利旧行。以是义故。还以普贤位内海月光。异名菩萨。便为十住初心。明从凡夫地。修学十信心。信诸佛正觉之果。无异自心所行诸行。即普贤行。所转法轮。即与十方诸佛智。契同不异。故以普贤入俗果行名海月光。通已下等。共成十众。用成十住菩萨位门。已下通九众诸神。至主药神等。明是入十住之果行。为入十住应真。称之为神。非世鬼神也。自心达理。不与妄合。其智自神。不为不思。而智善通万有故。
世主妙严品十住法门
方便住中十波罗蜜。以禅波罗蜜为体。以道场是除蕴秽义。明禅能治蕴义故。如世间场也。以禅波罗蜜为场体。般若波罗蜜为人功。普贤万行为?运。法界普光明智殿为大都居。以一切种种智为大藏。
世主妙严品十行法门
主稼神已下至主昼神。此十众神。明十行利生法门因果。以主稼神为表行。为资粮故。如世间以禾稼为资粮。长养有为之身。佛法即以十波罗蜜行为资粮。长养法身。十信之中。全信自心与十方诸佛性相大智无差别体。十住初心。以修方便三昧力见道。从初发心住。及已上诸住。总为见道之位十行十回向十地。总为加行。总为资粮。如三乘菩萨。多生他方净土。及四禅向上。别有菩萨净土。设在欲界。即言以悲愿力故。留惑润生。非如此经法门。乘如来法界乘。从初发心住。以如来大智法身性果。普贤行果。普周生死。动寂均平。理事普进。故以所见道除惑处。为作佛名。以心开悟处而为世界。总是以随位入道处因果为佛。及国土世界菩萨之名。皆非外有。总明自行所行也。如十行位中。十个慧世界。十个佛号。皆名之为眼。以为其佛果。功德林等十林菩萨。以为其行行之因。大要言之。以当位十佛。为本位之果。当位十菩萨。为当位修行之因。如此初会中。以如来为当五位之果。普贤菩萨。及诸神天等。为五位修行之因。又普贤菩萨。及诸神天等。以毗卢遮那根本智。为起修行本因。以自己修行之身。为佛差别智果。以佛性智果为因。以现修之身。即理智之性果故。互为因果。互为体用。是故神天叹德中。先叹佛德。次叹自己与佛同智同德。此为入法之样。令诸学者。迷即凡。悟即佛故。智悲齐进。如善财童子。十行初位中。欢喜行善知识所居之国。名为三眼。还同十行菩萨所居世界。名为亲慧世界。幢慧世界。宝慧世界等十慧世界也。三眼者。一摩诃般若。二解脱。三法身。亦以智眼慧眼法眼为三眼故。如世∴字。如摩醯首罗天王面上三目故。为一切佛法。不离此大智大慧法身故。此十慧世界义。通此三眼。以是善财十行之中。初善知识。国名三眼。比丘名善见。即同十行之位。佛号常住眼佛。无胜眼佛。名为善见者。具三眼也。为十行之中。以智眼知众生根而同行故。佛号为眼。善知识名善见。目发绀。青皮肤金色。圆光一寻。相好如佛者。明十行中。所行三眼行因果即佛也。以是义故。五位中五十种资粮。五十种佛果。互为主伴。互为因果。互为体用。以如来理智性果。常资普贤行。使令无染。普贤行常资如来性果。使得圆满悲智。废一边一切不成。所有行门。即是人天因果。设得出世。即是声闻二乘。及出世净土菩萨。及留惑润生等。如此十行。与佛果资粮。犹如黄瓜。果华同出。华果相资。以无功而为自在也。
世主妙严品十回向法门
从阿修罗王至日天子。于中有十众。用表十回向。何以然者。为阿修罗居大海中不没其身。表十回向。圆融真俗常处生死大海。不没其身。前之十住十行。但修出世。悲智心增。加以回向。回真入俗。得真不证。知真同俗。处俗无染。利生自在。如阿修罗。虽处大海。而海水不没。虽同天趣。无天妙乐故。此位菩萨。处于生死。无生死中五欲乐。虽处涅盘。无涅盘中寂灭乐。故名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又如法界品云。成就如来高出世间阿修罗王。又王者自在义。明此位菩萨于涅盘生死中得自在故。又阿修罗。亦云阿素罗。阿之言无。素云游故。又云妙。又罗云戏。如婆沙论释。为非天也。虽天趣摄。为多谄诈。而无天妙乐。像此位菩萨。行大悲方便万行。似如谄诈。似如生死。无有人天五欲乐。无常住涅盘出世寂灭之乐。主十回向中檀波罗蜜门。
第二明不坏回向。为真性无亏。同流入俗。名为不坏。今以迦楼罗王托事显之。明于大海上。以清净目。观命尽之龙。而以两翼搏取之。迦楼罗王。此云金翅鸟王。显十回向菩萨。常于生死大海之上。以法空清净智目。观有根熟众生。以止观两翼而搏取之。安置自性清净涅盘之岸。此止观。以法性为止体。以自性无性智为观体。非能观所观而有二事。主戒波罗蜜。戒净故。犹如大海不宿死尸。明大悲大智戒。不宿人天及三乘染净二见之死尸故。此金翅鸟。取龙之时。于一念顷。掇身入海水。水波未合。取龙而出。名为速疾力。得道菩萨亦复如是。以定慧观察力。从无明大海之际。系长短心。一念应真。古今三世一时见尽。如是见道。如是修道。是名为发心。如是发心先心难。但明十住初心。从凡夫地。一念应真难故。非为究竟佛果难故。至于究竟不异初心。故明法不异。智慧不异。时复不异。以定慧照之可见。情以思之即迷也。
第三紧那罗王。明等一切诸佛回向。以一切诸佛。处于生死。以法忍门。以为万行之主。令一切众生。皆得菩提无上法乐。故寄表紧那罗王。此云疑神。亦为行主。似人而头上有角。口似牛口。人见皆疑。人耶非人耶。故曰疑神。明此位菩萨。以十回向。成大慈心。以法忍力。生于六道。同行益生。人见皆疑。为凡为圣。若是凡夫。有智如佛。若是贤圣。行同凡事。故以疑神寄表其行也。此神能作行主。与天作戏。主忍波罗蜜门。以忍为万行主。若无忍者。万行不成。是故忍为行主。此类畜生道摄。
第四摩睺罗王。此云大蟒。亦云大腹。罗伽云。胸腹行也。主精进波罗蜜。胸腹行者。明趣求乐法利人。匍匐谦敬也。是精进义。明至一切处回向。六道四生。无处不入。此是守护伽蓝神。能护法故。此中十王。明精进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第五夜叉王。明无尽功德藏回向。主禅波罗蜜。以禅定夜叉。守护一切众生心。令心不妄。得大功德藏故。夜叉者。此云苦活。或名伺察。明以禅门守护伺察一切众生苦活心。令心不妄。此天王领夜叉众。在须弥山北面。
第六毗楼博叉龙王。主领龙众。在须弥山西。此之龙王。主随顺坚固回向。明般若波罗蜜门。如龙游空。能隐显降雨润众生故。以般若空慧。自在有无。雨诸法雨。益众生故。
第七等。以鸠盘荼王主之。是魇魅鬼神。啖食精气。亦名冬瓜鬼。如是恶众生。菩萨亦皆随顺。是故名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乃至地狱。悉皆遍入。此神是南方天王。领二部众。一名鸠盘荼。二名薜荔鬼。此鸠盘荼。阴囊大如冬瓜。若行乃擎置肩上。坐时即踞之而坐。明爱染贪求犹如饿鬼。大悲菩萨。尽兴随行。断一切贪求故(主方便波罗蜜)。
第八真如相回向。乾闼婆王。此云寻香。有香气处。以作娱乐。而求其食。表真如相位菩萨。常以真如法界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无染之香。娱乐众生。令其爱乐故。于中十王。明愿波罗蜜中十波罗蜜。第九无缚无着解脱回向。托事于月天子。表力波罗蜜。以无缚无着法性虚空智慧。照烛众生。净烦恼热。得法清凉故。
第十入法界无量回向。以日天子托事表之。明十回向中智波罗蜜。如日处空。下照万有。其位益上。其功益下。像此位菩萨其智甚高。其行弥下。彻至人天神鬼外道邪行畜生地狱。尽同其行。犹如日月。其形在上。其功在下。善恶俱照故。已上十王。配十回向中十波罗蜜竟。如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十地。一一位中波罗蜜。各随当位。取意即得。一例取之。即不知其趣。如是日月天子。皆表十回向。成大悲愿行之门。明悲智无依。常以法空为体。随根普照。无有所为。任无功之智日。称万有而成益。
世主妙严品十地法门
十住十行寄表如神。十回向位寄表如王。于此十地寄表如天。明其进修。渐渐惯习殊胜。此天名妙高天。其山在大海中。出水高八亿由旬。入水深八亿由旬。四宝合成。北面黄金。南西琉璃。西面水晶。东面白银。形如腰鼓。上有四层级。四天王各随方所居四面。其山顶上四埵。埵列八天王。各有部众。中顶帝释居。众宝所庄严。以是名妙高。亦名妙峰山。亦名忉利天。此云能主天。由帝释能为天主也。下有七重海。重别金山围绕。迦楼罗速飞七日方始达。金山有天居。皆四天王所摄。其上三十三天。所有天身。长一由旬。衣长二由旬。广一由旬。重六铢。寿一千岁。一日一夜。同此人间一百年。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已上依俱舍三法等论说。此天王有五种名。一名能主。一名释提桓。一名憍尸迦。一名天帝释。一名因陀罗天。此名天主。具云释迦因陀罗。释迦者。此名百也。为先因百度设无遮斋。得作天主。此配欢喜地中檀波罗蜜。此位菩萨。对治观行。苦空无常世法非实。皆从十二缘生。本无体相。成于舍法身命财等。如是于诸佛法。信顺修行。且治欲界粗悭吝业。行檀波罗蜜。于十二缘生。未善了知。六地菩萨。方明十二缘法。如炼真金数数入火喻。明对治悭障。
第二复有无量须夜摩天王。表离垢地。为此天离地际故。依空而居。有众妙乐也。像此位菩萨戒波罗蜜增胜。有法乐。以法身为戒体故。渐增进。离前地世间系故。初地檀度为胜。此位上上十善净戒为胜。名为离垢。初地须弥之顶。世界与人连。寄同世间。此位以空居。寄同出世间。故名离垢。初地喻炼真金。未云加药。但数数入火。转转明净。此地炼真金。加以矾石。转令明净。以戒为矾石故。夜摩天此云时分天也。为此天无日月。天光自相照。不分昼夜。但莲华开合。知其昼夜时分故。此天身长二由旬。衣长四由旬。广二由旬。衣重三铢。寿二千岁。日月岁数与前天倍。此位修上上十善戒。治欲界现行粗惑习气。三地修九次第定。方无三界烦恼。生如来家。同如来性。
第三复有不可思议兜率天王。此名知足天。佛地论云。最后身菩萨。于此教化。如璎珞本业经。十一地等觉地。始名一生补处。方名最后身。配在第三禅。此知足天。为最后身菩萨在中者。皆是如来随时方便设法利生。不可定也。前位明以上上十善净戒。离欲界现行粗惑垢故。此位菩萨。以九次第定。净色界无色界并欲界心习。得出三界心。作炼金喻。善巧炼之。不失铢两。转转明净。明以九次第定炼之。以法眼观之。以行加之。无亏本法。但转明净。欲界修定。以治欲障。上界修慧。以治定障。如是对治。随顺法行。方便利生无所染着。名发光地。以忍波罗蜜为体。此天身长四由旬。衣长八由旬。广四由旬。寿四千岁。日月岁数皆与前天倍。此知足天。当修三法。得生其中。所谓戒定慧。若但修戒施。即生余天。若一乘法中。其事不尔。以智遍周。以为天体故。
第四化乐天王。表??慧地菩萨。像此天处。常以变化以悦自乐。亦名乐变化天。心外无境。从心变故。此天王众有十天王。皆是精进波罗蜜中十波罗蜜。常以精进波罗蜜为体。此位作炼真金作庄严具喻精进明修三十七助道之观。对治三界邪业习故。此天身长八由旬。衣长十六由旬。广八由旬。寿八千岁。日月岁数与前天倍。衣重一铢。食甘露味。
第五复有无数他化自在天王。托事表难胜地。为此天在欲界顶。明菩萨欲境难超故。故曰难胜地。此位菩萨。常以禅波罗蜜。以为观体。魔王波旬居此天中。修十谛观。即为菩萨位。不修观者是魔眷属。又此天名他化自在。以他变化以为自乐。像此位菩萨。常教化众生。令他得乐以为己乐。此天身长十六由旬。衣长三十二由旬。寿命岁月。悉与前倍。
第六复有不可数大梵天王。明现前地。以初禅是色界。无女人生。无欲界染故。依佛地论云。离欲寂静故名梵身。又依长阿含云。梵众中以梵音语故。故名为梵。又尸弃者。或云持髻。或云螺髻或云火顶。以火灾至此天故。修得初禅者。得生此天。此天王。于梵众中发大梵音。诸天各自谓言。唯共我语。于大千界最得自在。颜如童子。身如白银色。长半由旬。衣如金色。无男子形。禅悦为食。寿命一劫。于中有十大梵王。明般若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第七复有无量光音天王。明远行地。此二禅天。初禅灭忧。二禅灭苦。明此位菩萨在七地。诸行已终。大悲圆满。四摄四无量十波罗蜜。三十七助道法。常在现行。自苦已无。常度他苦。染净二障。此位通过。譬如真金饰以众妙杂宝转更殊胜。明以法身为金体。悲智万行圆满为众妙宝。互为庄严。常以行网教光。普化一切众生故。故像此天。已灭忧苦以心净故。出语口中光生。此有十大光音天。以明方便波罗蜜。此天身长二由旬。寿二劫。此天水灾至。
第八复有无量遍净天。明不动地菩萨。明此天忧苦已无唯有禅悦。像此位菩萨功用已终唯有法悦。法悦习气。十地始无。此天风灾至。为有禅悦喜动其性。像此位菩萨无功智现前。犹有无生法乐智净习气第九复有无量广果天。明善慧地。为此第四禅无出入息三灾不及。又此十天。皆以寂静法门而作宫殿。表九地善慧庄严。以百千阿僧只陀罗尼门法宝宫殿。教化众生。能以一个言音。为一切众生说种种法。无心意识。像此天无思意识能为语言。此天无下界意识。有色界意识。乃至非想天皆有微识。若识想尽。即非三界业收故。于中有十天王。明力波罗蜜中十波罗蜜。此天身衣及寿。与前天皆倍。明此位菩萨常以法宫而为安止。以福德广大。名为广果天。
第十大自在天王。表第十法云地。明此位无相智成。如菩萨本业璎珞经云。十地之中心色二习一时总尽。十一地方心境二缘中。得无碍自在。从八地至十地。于十一地普贤门。犹未自在。如十定品中。求觅普贤不见者是。又智度论云。第九天外。更别有十地菩萨天。名摩醯首罗。此天有八臂三目。骑白牛。一念知三千大千世界雨滴之数。此是引进菩萨。方便设法。托事表法。及摄化境界渐增胜故。一乘法界理事同参。一微尘内诸佛国土。人天同处。身尘毛孔如影相入。修真之者。须当如实而。知莫随化相应。
如来现相品
自此现相品。至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此五品经。总是答前三十七问。明举果劝修分。
普贤三昧品
理智无边。名之为普。智随根益。称之曰贤。三之云正。昧之云定。亦云正受。为正定不乱能受诸法忆持简择。故名正受。为普贤为佛绍法界大智之家。诸佛万行遍周之长子。善简众法。令众生迷解。故须入定。然普贤菩萨。体无定乱。以示法则。故须如是。明普贤菩萨。常在三昧。静乱总真。然教化众生故。明初入法须加定业。一万诸龙。寄位是凡。表凡夫有得入者故。若有人言。此经非是凡夫境界。是菩萨修行。是人当知灭佛知见。破灭正法。令其正教世不流通。令其世间正见不生。断灭佛种。诸有智者不应如是。不劝修行。设行不得。不失善种。犹成来世积习胜缘故。此三昧。以法界根本智为体。以差别智为用。又以法界根本智为体。随众生行为用。又以入三昧为体。出定为用。又以无入无出为体。入出俱为用。又以入出俱为体。大要言之。且以为化众生法则。以入定明体。后从定起。显示十种定名是用。于十个定名中。总以法界无依住智性为体。此体亦名首楞严定。与不可说一切诸三昧诸智慧门为体。如经云。世界海漩无不随入者。海者广大义。漩者甚深义。明此三昧体用广大甚深无尽。诸佛菩萨及一切十方六道众生中。行皆遍故。
世界成就品
今释此品。为明世界海。依住形相。苦乐净秽。皆是众生。自业果报之所庄严。不从他有。佛菩萨世界海。依不思议变化力之所成就。故名世界成就品。令始发心者知众生界。广大等法界虚空界。如影相入。重重无尽。依住各别。佛菩萨行悉充满故。令始发心菩萨。知诸佛菩萨境界海众生境界一异不可得故。随众生自业转变。故刹海转变。随自业成坏。故刹海成坏。若不说众生界法界佛界菩萨境界虚空界无二无尽如影重重依住者。所有发心者。设不入二乘道。修菩萨行。但得权教菩萨。心常染净而有限碍。不入佛境界。有自佛他佛及以国刹分剂。有往来所依处故。如三乘中所说净土在于他方。菩萨愿生其中是也。说此品者。意欲令初发菩提心者。知众生境界诸佛境界广大之相重重无碍。令现在未来发菩提心者识佛所行。众生业海无际。如来以普贤行普济。以法性理智无碍。从初发心。兴大愿云。悲智普覆。以波罗蜜海。无刹不现其身。无行不同其事。尘毫内刹。影现重重。平等智身。莫不随入。令学者仿之趣求不谬。此乃如大王路。法尔常然。更有异求。偏僻不当也。
华藏世界品
将释此品。略作十门分别。一释品来意。二释品名目。三释华藏世界海因何报得。四释华藏世界形状安立。五配华藏世界。安立属因。六释华藏世界海纯杂无碍。七释华藏世界海圆摄三世业境。八释华藏世界本空出生所缘。九明华藏世界因何得隐现自在。十随文释义。三释华藏世界因何报得者。以从初信心。至于八地已来。恒以大志愿力持。令其不退菩提诸波罗蜜海。教化饶益一切众生。至于八地。任利无功。当知风轮。是大愿波罗蜜所成报故。众生世间。妄想业风所持。如来世间。以大愿力智风能持诸境。为以智能随愿。愿能成智。还以大愿法身大智之所报。成风轮之体。若不以法身。一切诸行总有为故。若无至愿。法身无性。不能自成。何况成他。以此三事为缘。方堪利生。不滞空有。进修功熟。任利无功。且取初因大愿为首。令持万境。总以大愿智风以为持境。如是华藏世界所有庄严。总是风轮上持诸境。由诸福行本从愿生。还将本因以持诸果。以此用愿波罗蜜。能成一切诸波罗蜜海。以本因如此。故因果相持。一切庄严。以愿波罗蜜互体相参。能持其上诸行。报得一切庄严。莲华藏体。是法身随行无依住智体之所报得。宫殿。总大悲含育之所报得。楼阁。即是智照观根顺悲济物之所报得。其地金刚。平等自性法身之所报得。但是诸庄严中所有金刚为庄严者。皆法身随行之报。但是摩尼庄严。皆法身成戒体随行报得。金刚轮围山。即是大悲戒防护之业之所报得。众华庄严者。万行利生开敷众善之所报得。宝树庄严者。建行利生覆荫含识之所报得。略而言之。且复如是。广说报业所因。不可具悉。夫报不虚得。皆有所因。若不知因。云何修果。六释华藏世界纯杂无碍者。为佛所行之行遍法界众生界故。既是行遍。所得依果亦遍。但业不相应者。同住居而不见。犹如灵神及诸鬼趣。与人同处。人不能见。如经云。譬如人身。常有二天随逐。天常见人。人不见天。此经为佛行周遍依正亦遍。不同三乘推净土于余方。而致去来自他之相。为彼小心根劣者。且如是设教网故。毕竟求大菩提心者。还须归此不二之门。兴遍周法界之行愿也。七明华藏世界圆摄三世业境者。明此教法一念三世故。一念者为无念也。无念即无三世古今等法。以明法身无念一切众生妄念三世多劫之法不离无念之中。以是义故。此华藏世界。所有庄严境界。能现诸佛业。众生三世所行行业因果。总现其中。或过去业。现未来中。或未来业。现过去中。或过去未来业。现现在中。或现在业。现过去未来中。如百千明镜俱悬。四面前后。影像互相彻故。为法界之体性无时故。妄计三世之业。顿现无时法中。是故经言智入三世而无来往。八释佛国本空何为华藏世界出生所缘。一为明二乘虽得解脱三界粗业。无有福智。不利众生。滞于涅盘。二为三乘菩萨。有乐生净土。净相常存。障法性如理。染净当情。知见不普。情存净土。不得自在。不如此法。隐现自在。为利众生。显胜福德故。即具相万差。光明显照。若令众生情无取着。如幻云散一物便无。无有所得存其系故。三为怖一切法空众生。为法空无相之理。谓言断见。空无福智。不乐观空。乐取相缚。随境存业。不能解脱者。所现福德依正果故。令观空法。空却无明。成福德业。四总为一切三乘及一切凡夫。现广大愿行。福智境界量度样式。令其仿学不偏执故。经云。诸佛国土如虚空。无等无生无有相。为利众生普严净。本愿力故住其中。九明华藏世界因何得隐现自在者。为从一切法空之理。随智现故。得隐现自在。世间龙鬼具有三毒。犹能隐现。何况法空。空诸三毒。纯清净智。不能隐现自在。如善财入弥勒楼阁。以三昧力。具见众庄严。从三昧起忽然不见。一相都无。善财白言此庄严何处去。弥勒答言从来处去。曰从何处来。曰从菩萨智慧神通来。依菩萨智慧神力而住。无有去处。亦无住处。非集非常。远离一切。又如幻师作诸幻事。无所从来。无所至去。虽无来去。以幻力故分明可见。彼庄严事亦复如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虽无来去。然以惯习不可思议幻智力故。及往昔大愿力故。如是显现。华藏世界亦复如是。以如来大愿智力法性自体空无性力。隐现自在。若随法性万相都无。随愿智力。众相随现。隐现随缘。都无作者。但以理智法尔自具不思议功不思议变。无能作者。自在隐现。凡夫执着。用作无明。执障既无。智用自在。顺法身。万象俱寂。随智用。万象俱生。随大悲。常居生死。但随理智。生死恒真。以此三事。隐显万端。不离一真之智。化仪百变。
毗卢遮那品
此第二会。
前之五品。以举现世毗卢遮那佛果。恐不成信。何以然者。为古无旧迹。今何所来。以此引古证今。明道不谬。成其信者。不狐疑故。问曰。古佛今佛。为一为异。答曰。为一为异。何以然者。为法身智身。九十七大人之相。大慈大悲。智慧解脱。是一。各各众生。发心成佛。是异。又无量三世诸佛。皆同一念成佛无前后际。是一。然亦不坏一念中。见无量众生三世劫量。是异。文中有四佛出世。总明毗卢遮那一号。各随世间应缘名异。非是佛名号有异。世间一切名号皆是诸佛名。为如来德遍一切法故。犹如虚空遍含众法。无不净故。一切众生名。入佛名号。无不净故。问曰。此中一种是人。非天龙神。何得业报神通衣服饮食随念而至。又所居高胜。依报宝严。以何业故。报得如是。答曰。为因广大故业报广大。为因高胜故业报所居高胜。问曰。何者是因广大高胜。答曰。为于往因。于此毗卢遮那法界智体用无依住门性清净法。而生信心。修信解力。常信自他凡圣一体。无所依住。无我无我所。心境平等。无二相故。无我所故。一切凡圣本唯法界。无造作性。无生灭性。依真而住。住无所住。与一切诸佛众生。同住性真法界。所有分别。是一切诸佛本不动智。凡圣一真。共同此智。全信自心是佛种智及一切智故。不于心外别有信佛之心。亦不于自心之内见自心有佛相故。信如斯法。以此信因高胜广大。获得如斯胜妙依正果报故。问曰。何故此佛莲华化现出兴。释迦佛母胎出现。答曰随根所见母胎出现。惟劣解众生自根见尔。如离世间品云。为劣解众生。母胎出尔。应大根众生。皆见莲华出现也。此第二会六品经明菩萨信心门。在普光明殿。以果成信。信自己心是佛。此一段约有六法。一佛名号品。令信心者信佛名号遍一切世间名。知名性离故。二四圣谛品。令信心者自信一切世间苦谛即圣谛。不别求故。三光明觉品。令信心者。自以自心光明。觉照一切世间无尽大千世界。总佛境界。心境合一。内外见亡。还以东方为首。光至东方十三千大千世界百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十重。倍倍周回。十方圆照。身心一性。无碍遍周。同佛境界。如是观察。然后以无作方便定印之。入十住初心。生如来智慧家。为如来智慧法王真子。一如光明所照。不可作佛光明自无其分。须当自以心光如佛光。开觉其心。圆照法界。四问明品。令信心者明所信之法门。五净行品。令信心者。回无始妄念。以成智海无生灭性。六贤首品。令信心者。信佛神力。通化无边。得大自在。及信心之福。信此六法。观行相应。名为信心。初会是举佛果劝修。信诸佛所得。此第二会一会。以果成信。信自心是佛。与果佛不异故。十方世界。无有一名非佛名者。名体性自解脱故。但随众生所闻不同。此明佛名号遍周。即明于一切名无所着故。大意令众生。达自根本无明。本唯如来根本大智。令诸众生顿识本故。顿作佛故。下举十个根本不动智佛。以成十信。举十个月佛。同号之为月。以成十住。明创契法身本智。心得清凉。明此位菩萨。契理惑亡。得法性智清凉故。十行位中。以十个眼佛。同号之为眼。为明十行。以智知根。利生摄益。故佛号为眼。十回向中。以十个妙佛。同号之为妙。为明十回向位中菩萨。进修渐熟。妙智现前。故佛号为妙。十地同妙。已上从十信中。自信自心分别之智。与一切诸佛根本不动智。本来是一。以成信心。心外见法。不成信心也。故一切诸法。总名佛号。为一切诸法及以名言。自体性离故。一切法自体性离。即法界性。法界性即佛号也。是故一切法及名言。皆是佛号故。为如来称。此一切自性离之法。以成佛故。文殊师利。即是自心善简择无相妙慧。觉首目首等菩萨。即是自心随信解中所见理智。如是三乘之人未回心者。定当不信。何以故。为立三阿僧只劫后当得佛故。为直认自身及心总是凡夫。但言佛有不动智等。不自信自心是根本不动智佛。以是义故。法界乘中。以根本智为信心。此经信心。应当如是直信自心分别之性是法界性中根本不动智佛。金色世界。是自心无染之理。文殊师利。是自心善简择妙慧。觉首目首等菩萨是随信心中理智现前。以信因中契诸佛果法。分毫不谬。方成信心。从此信已。以定慧进修。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日月岁劫时分无迁。法界如本。不动智佛如旧。因果不迁。时劫不改。方成信也。若立僧只。定是凡夫。凡圣二途。时劫移改。心外有佛。不成信心。即世间人情量。直是生死长流。常随见网。何太苦哉。以此如今第二会及初会。明始成正觉如来出现。后三十二品。又着如来出现品。明始终信进修行者。与三世佛一时出现。明法界总一时故。如持宝镜普临众像。顿照显现无前后时故。明于法界根本佛智境界中顿现众法。不可将情量度量作前后解故。一依弥勒楼阁中境界。初会中始成正觉佛。是举果劝修佛。出现品中佛。是明诸菩萨进修五位因果行终佛。与信位中不动智佛相对故。又此五位中修行。位位各有佛果。三乘教中。前位向后位。但有菩萨果。非佛果也。如下文殊师利所说佛号。即此当品及通一部。总为信心。总信五位中因果。心无滞碍。方可以行修行。譬如有人。过五百由旬险道。先知通塞。然后行往。喻如十信菩萨。于信心之中。先知五位进修通塞。预以愿行防之。以信自心分别之性本是一切诸佛不动智体。用防那见。外取他境故。以随位妄识散动。障真智故。以是义故。十信之心。总通五位。悉皆成信。今此一部之经。顿举五位因果。诸佛果门。总成信也。从总信已。入位修行。方始不迷理智。如人造食。五味一时顿熟方始食之。从初食时。五味同食。乃至食竟。其味不离五也。明五位因果。十信总明。时亦不移。毕竟佛果。不离初信之法。如依样画像等。问曰。一切众生。本有不动智。何故不自应真常净。何故随染。答曰。一切众生。以此智故。而生三界者。为智无性。不能自知是智非智善恶苦乐等法。为智体无性。但随缘现。如空谷响应物成音。无性之智。但应缘分别。以分别故痴爱随起。因痴爱故即我所病生。有我所故自他执业便起。固执取故号曰未那。以未那执取故名之为识。因识种子生死相续。以生死故众苦无量。方求不苦之道。迷不知苦者。不能发心。知苦求真者。还是本智。会苦缘故方能知苦。不会苦缘不能知苦。知苦缘故。方能发心求无上道。有种性菩萨发心信解种强者。虽受人天乐果。亦能发心求无上道。是故因智随迷。因智随悟。是故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正随迷时名之为识。正随悟时名之为智。在缠名识。在觉为智。识之与智。本无自名。但随迷悟而立其名故。不可计常计断名也。此智之与识。但随迷悟立名。若觅始终如空中求迹。如影中求人。如身中求我。依住所在。终不可得故新长短处所之相也。如此无明及智。无有始终。若得菩提时。无明不灭。何以故。为本无故。更无有灭。若随无明时。不动智亦不灭。为本无故。亦更无有灭。但为随色声香所取缘。名为无明。但为知苦发心缘。名之为智。但随缘名之为有故。体无本末也。如空谷响。思之可见。
佛名号品
问曰。以东方表法。况喻十信初首。如金位在西方。何故东方为金色世界。以表法身为金色。显根本智为不动智。答曰。此问甚彰道理。如经所说。以信心为胎。至十住之位。名初生佛家。今以东方为金色世界者。明金。正月胞。二月胎。三月成形。四月生于巳。五月养于午。六月冠带于未。七月相。八月王。明十信如胎。故以东方金胎表之。如金色世界。此是举十信初因。如南方妙色世界。西方莲华色世界等。是十信进修之胜用。云结跏趺坐者。以会世间众缘为一法界。名之为结。以一法而称多缘。名之为跏。又结跏趺坐者。是安静不动威仪之相故。经云南方。表法中南为正。为日。为明。为虚无。为离中虚故。善财入道进修。即南巡诸友。表南方为正。为日。为明。为虚无之理。是故礼佛。皆云南无。明南方虚无也。法界品。是此一部经之大体。一切凡圣之本源。初会信佛果。即以如来并普贤为首。明已成佛果及已行之果。生信。今以入自己入信修行门。即以文殊师利及如来名号并四谛法门。为所信之因果。即明以妙慧法门。及名言而修学。问曰。何故如来不自说其教。何用放光令菩萨说。答曰。如来意。令当位菩萨说当位法门。令修学者。知分剂易解故。文殊常与一切诸佛及一切众生。作信心之因。成妙慧之本母。普贤菩萨常与一切诸佛众生。作修行之因。以此二人。成就菩提无作智果大悲之海。令二人自相对问。说如来出现品。明是修行者。因果始终圆满。前后因果。性果智果行果。相彻一体。令后学者易解故。
四圣谛品
谛者实义也。明如来说四种实义。令诸众生起信解故。问曰。何故不说多。但云四。答曰。此四种谛义。总摄多故。为明一切世间不离苦集。一切出世间不离灭道。灭尽诸苦名为灭谛。灭尽涅盘名为道谛。三乘涅盘皆有可得。此大涅盘无余可得。名为道谛。以二乘趣寂菩萨多生净土。又推净土在余他方。又云菩萨留惑润生故。若不故留烦恼。还应必有涅盘可证。或有他方净土可生。是故三乘涅盘。皆有可得。又阎浮提成正觉佛。木树草座。是化佛。上方摩醯首罗天。红莲华上佛。是实报。皆有欣厌故。是故。三乘四谛。厌苦集。欣灭道。名四谛法轮。此一乘经。言四圣谛者。是其实义。何以故。达苦性真。无欣厌故。无有他方别佛刹别净土故。无有染净涅盘生死有欣厌所修道故。所修道者。住如法住。修如法道。不厌不着。不欣不取。一如法界。无去来性。无住处性。身尘毛孔。心之及境。皆称法性。如是信解。如是修道。以是义故。一乘四圣谛。三乘四谛。各各差别。各有信解。如来依根方便设教。皆非凡夫能立。如法华经。为声闻人说四谛法。为缘觉人说十二因缘。为诸菩萨说六波罗蜜。亦是如来随时之说。大要总言。此四圣谛十二缘生法门。但一切诸圣一切凡夫。起信乐佛法心。道未满者。皆从初心观自他苦。故发菩提心。乐求道法。但依大小胜劣不同。四谛十二缘各别。但一切世间法四谛义无不该通。如缨络经。立九乘法门者。一声闻声闻乘。二声闻。缘觉乘。三声闻。菩萨乘。如是三乘中。各有三通。为九通。此法界不思议乘。于解脱道中。总有十乘。皆得究竟无三界苦。诸余道门。皆是人天世间生灭之法。设得少乐。终竟不离苦本。三乘虽得出三界。其道未真。未是佛果乘故。
光明觉品
一切处文殊师利。同时说颂。明信心者。从初自信如是十色世界。十智如来。十首菩萨。总是自己果行。法性大智。万行遍周。以成信故。从此修行。经历五位。不离此也。是故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发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初发以为天人师。超胜声闻及缘觉。此明从凡入信心者难故。为凡夫总自认是凡夫。不肯认自心是不动智故。是故入十信难。明十信心成就。任运至十住。初发心住。乃至究竟佛果故。如三乘中。修十信心。经十千劫。此教中。为以根本智法界为教体。但以才堪见实。即得不论劫量。如觉城二千之众。善财为首者。是路上发心。六千比丘之众。亦皆是智慧猛利。人类精奇。一闻多晓悟。谦恕仁慈。专求大道。以利含生。皆是一生信满发心入位人也。若不信自心元是不动智佛者。即永劫飘沦。何能利人济物。如经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是故发心有二种。一修信解发心。但修十信解故。即如前十智如来十首菩萨是。二信满发心。十住位初名初发心住故。即十慧菩萨十个月佛。是其因果也。问曰。何故成十信门。皆文殊师利说法。答曰。为明文殊是十方诸佛妙慧。善简择正邪。正邪既定。方以行修行。即名普贤行也。明文殊师利是童子菩萨。以因创发启蒙。入信之首。故因行成名也。
菩萨问明品
此问明品。即是明十信心者。正修行之行。及断疑故。文殊善问世间善恶因果不相知业。能成就善恶因果。觉首菩萨便以法不相知。以真理答。但为迷真。自作业尔。知真者。但以全业是真。为明觉此随流生死业体。本性恒真。而无流转。眼耳鼻舌身意。恒如法知。非流转生死性故。亦不虚妄。亦无真实。但为无贪瞋痴爱。真智慧故。名之为真。故说如斯法利众生。为以此当体无明诸业因果上。自觉觉他。令知法界自性真理。真妄两亡。名为觉首。以信此法初。名为首也。明十信初心。全信自身眼耳鼻舌身意。及以一切众生。全体真妄两亡。唯佛智海故。故以不动智佛十智如来。为十信位中自己果。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莲华色世界等。十色世界。是十信之中所信理。文殊师利觉首财首等。十菩萨众。是十信行。问曰。何故颂初云。文殊法常尔。答曰。为文殊是诸佛之慧。不动智是体。文殊是用。以将此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根本智之体用门。与一切信心者。作因果体用故。使依本故。迄至究竟果满。与因不异。无二性故。方名初发心。毕竟心。二种不别。明此十信心难发难信难入。闻之者皆云。我是凡夫。何犹可得。是故佛设少分信者。即赞神通道力。是故当知。且须如是正信。方始以正信正见法力。加行如法进修。世界名金色者。明金胎二月。表十信为圣胎故。佛号不动智者。为无明本空。无体可动。名不动智。但应境知法。应器知根。如响应声。无有处所形体可得。名之为智。无可取舍。名为不动。三配当位因果者。以妙慧善拣择法显智。故以妙慧为因。不动智为果。若以慧由智起。即以不动智为因。妙慧文殊为果。或智之与慧。总因总果。明体用一真。无二法故。亦智之与慧。总非因非果。为体无本末依住所得故。此是性法界自在知见。非如世间因果比对可得故。此文殊师利不动智佛。初起信心。即从此起。乃至信终。亦不离之。迄至自行圆满。示成正觉。亦不离之。故以佛智慧。示悟众生。令众生入佛知见。佛知见者。文殊师利妙慧不动智佛是。此是凡圣等共有之。佛示凡夫。使令悟入。
净行品
此品以本净智。问其妙慧。说一百四十净愿。用净信等六位中染净无明。七地法执现行。十地已来法执习气佛地二愚。一时总净。于此信心之中。不令偏执。以愿防之。使令寂用无碍。以此诸佛本净智妙慧门。说一百四十大愿。以防染净二障。故以六位上通信。并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随位修道上烦恼皆因身见边见。二见有二十。总有一百四十。为防此障。起一百四十愿。令此进修者。从初信心。理事圆融。使信心者。达其愿体。无亏自心根本净智妙择之慧。动寂俱真。不偏修故。由是义故。信心之上法性悲智妙慧万行。总依佛有而为进修。不得别有。若离佛别有自法者。不成信心。不成十种胜解。不成修行。设苦行精勤。是邪精进。
贤首品
信心有二。一三乘。二一乘。如起信论。有三种发心。一信成就发心。经一万劫。善根相续。方至不退。二者解行发心。以佛菩萨教令发心。或自有大悲。或以正法欲灭。护正法发心。论云。如是信心成就得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已前二种。是不退发心。三证发心者。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已来。烦恼深厚。虽值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二乘种子。设求大乘。根则不定。或进或退。大意依他发心。或以二乘教令发心。解行不实。有得有证。有舍有取。总住退位。二一乘发心。如此经十信发心。初发心时。以初会中如来始成正觉之果普贤菩萨。法界微尘毛孔。重重无尽。随根本智行果。而起信心。信自心佛智。与古今三世诸佛同一体用。分毫不差。方名为信发心。从此信心。以佛名号品。明所信十方示成正觉佛果之号遍周。四圣谛品。明三世诸佛所说法门遍众生界。光明觉品。明如来智慧光明境界。遍照法界。无有尽极。令发信心者。以观观之。令心广博如佛境故。菩萨问明品。明十信心菩萨十种所行之法。是自己所修之行。净行品。一百四十大愿。即是十信心位所发大愿。成大悲门。具普贤行贤首品。明十信心所欣佛果功德。无有尽极。明初发十信心。诵持此品功德。胜过供养十佛刹微尘数佛。经于一劫。何况随其解行而以修治。如此经十住初心。才发心时。法尔身遍十方。示成正觉。大意明此经发十信心。但以法界不思议乘。一切智乘。而发其心。不依佛不依佛法。不依菩萨法。不依声闻法独觉法。不依世间法。不依出世间法而发其心。但无所依发菩提心。但以一切智发菩提。不如三乘依倚物故发菩提心。不依三只劫后有佛果故发菩提心。不依现在三世有佛果故发菩提心。以是义故。入此信者。皆无有退故。设习气未淳熟者。暂时念退。信及住位。一住不退。为正信自己身心。总是法界佛。无自他性故。以十方诸佛智身如影。所言如响。如是信解当得成佛。我今信者亦如是知。如是信解云何有退。全身全心一切境界。总是法界一真法身。体用理智。住在何所。退至何处。若也身心有所依住。放却依处。即有退失。自了身心。本无依住。本无所得。一切语言分别。如空中响。应无作缘。任物成声。本无依住。了如斯法而生信解。即无退转。有所依法而发心者。放却所得所依着处。即有退转。是故起信论云。证发心者。多住退位。为有所得可证故。是故乘此不思议乘一切智无依住乘。发菩提心。一往不退。若有退者。只为信心不成故。于佛教法及如来所乘。有所得故。有取舍故。未成信故。不入信流。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三
卍新纂续藏经第 04 册 No. 0225 华严经合论简要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四
唐沧州长者李通玄合论
明温陵长者李 贽简要
明吴兴后学董广??阅正
升须弥山顶品
此第三会。
此十住中。有六品经。一升须弥顶品。二顶上偈赞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发心功德品。六明法品。如是六品。共成十住法门。
须弥顶上偈赞品
此品名为偈赞品。明古今诸佛同会此智殿悲宫。自身是未来之佛。与古佛道合故。云从百佛刹微尘数国土外诸世界中来者。迷云国土之外。迷解云来。但以迷无明暗障广多。比之世界尘数。悟之解行广多。亦比之如世界之尘。智慧与无明相似。但只隔迷悟故。故此十住。入真见道初心。与后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为正觉之果。如人百岁。以初生为长故。人生十子。初生为长。
十住品
十住者。生诸佛大智慧中住。入此位。永不退还故。名之为住。虽十种对治。不同三乘权教。约劣解众生。存世间三世之性。说佛果在三僧只之外。如龙女刹那成佛。善财一生取佛果。法界无性无生为一生。非延促生故。为法界体。无情量延促长短去来今故。诸有信者。应如是知。如今成佛。与过去未来一切诸佛。一时成佛。以法界智体无别时故。如一滴之水。入大海中。便同大海。无新旧水故。故去情方见。非识心知。如三乘中十住菩萨。犹受三界分段生死。分学生空观。对治阐提不信障。又如三乘中地前三贤菩萨。得伏忍。十地与佛地。得寂灭忍。又望胜鬘经。罗汉辟支佛净土菩萨。总是伏忍。以不识无明住地烦恼故。犹不识云何名断烦恼。但伏现行不起。得三种意生身。受三界外变易生死。如是菩萨。为行六波罗蜜。得六神通。福德神通。并胜人天。唯非修佛果法界门故。是门外三车草庵。三种意生身者。一二三地名三摩?提乐法意生身。四五六地名觉法自性意生身。七八九十地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如此一乘教。都无如上三乘之趣。以为根本无明住地烦恼。便为一切诸佛不动智。一切众生皆自有之。只为智体无性无依。不能自了会缘方了。云何会缘。会缘有三种。一会苦缘。遇苦方能发心。二会乐缘。久处人天。内心明慧。达世乐果无常。方始求真。三见佛及一乘菩萨。而能发心求佛种智。以会三缘近正善知友。而能自觉无明本是佛智也。三乘同然。只为意乐浅深各别。因本智而生信。约本智而悟入。不离本智。故于初发心住。即五位齐周。虽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行位法门。进修轨度。如王宝印。一印无差。以一心大智之印。印无始三世。总在一时。无边诸法。智印咸遍。以智等诸佛故。以智等众生心故。以智等诸法故。以智无中边表里三世长短近远故。为智过虚空量故。如世虚空。无所了知。如无分别智虚空一念。而能分别过虚空等法门。是故经言。一切虚空犹可量。诸佛说法不可量。以是发心之初。住佛种智家。才发心时。即于十方现身成佛。文殊师利菩萨颂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明知三乘三只出世成佛。是权方便教。此教约实法。不说以愿力成佛等事。设以愿力成行。还以约实成佛。不说以愿力暂成故。是故起信进修行者。于大智境界。莫作三世近远延促之见。违智境界故。失本大智之境。逐情识故。随相转故。如此五位断惑次第。如空无时。如圆镜顿照。如摩尼宝能同众色。如一滴之水入大海中。等同无二。以大智慧之圆镜。普印诸作。莫不皆成。无作用之大用故。无三世之一时故。无量方便三昧者。明情识昧。正智自明。如色界无色界三昧。皆以息想虑而得之。声闻缘觉三昧。修厌患观而对治。乐观空而灭悲智。权教菩萨。乐观空而行六度。离苦本而生净国。设有住此界者。言留惑而化众生。皆非法尔合然。以此义故。此方便三昧。为一切众生迷法界体用。便将根本定体。净所妄情。名为方便。非是别于真外。别有假安立之定。名为方便也。譬如水清宝能清浊水为珠净缘。现本净水。非是珠能作得净水。方便三昧亦复如是。为以万法无作本自净缘。现得本自无作智慧力故。故名方便。若天人外道三乘所有因果。皆有所作。以此所生。皆有处所。皆有果报广狭净秽差别等事。于此佛华严一乘法门。无住无作。所有其生。任无依智。无依止心智幻生身。称真法界。于一切众生前对现色身。其体相无来无去。亦不作神通变化之事。虽然普现三世一切业果在刹那之中。然亦不住三世远近及刹那之见。所作三昧智慧一切愿行。总是任理智之运。为非有作有修欣厌之法也。十行之中。云万佛刹微尘。十回向位中。云百万佛刹微尘。为对迷时。即不可说刹尘烦恼。对悟时。即不可说刹尘佛国及佛智慧也。
梵行品
梵者净也。以其净行。利众生故。常居世间。行一切行。化利众生。无行可得。则无行不净。是故名为梵行也。住佛无所住之门。故还行无行之行。无住之住。名为佛住。无行之行。利益无众生之众生。名为净行。夫佛智非深。只为迷心逐相。情亏也智隐。一体也智现。以不思不惟而知众法。将不造不作。而办大功。以此如来设净行之教。观法尽也。正法当兴。诸见亡也。佛智方起。见亡智应。不由他悟。是故后学之士。应法修行。不可以逐境沉沦。迷流永劫。但如上所说之经。多少自然恰中。故诸行净则智慧净。智慧净则其心净。其心净则诸法净。诸法净名法界净。法界净即众生净。众生净则佛国土净。行此法平等者。名为净行也。
初发心功德品
夫以初发心之士。功德难量。举等虚空。无以比其类。磨尽刹尘。无以酬其匹。虚空但明无相之大。一切刹尘。但明形碍之。广焉能对菩提心福智之境哉。其智也。于刹那之际。满十方。现身如云。状因陀罗网。妙像相入。光影重重。各各以一言音。普周法界。说等众生教门。如雨洒众生。心得清凉乐尔。其福也。妙相庄严。与华严而同其体。为初发心之际。与十方诸佛等住无尽劫海。入诸佛大智慧流中。等佛功德。一切众生。总须悟如此法。方得成佛。不可取如来三乘中顺世方便之言。
明法品
此明前所得法。使令更明。后之升进。使令明白。是修十行之向。长养本位十住之法。精进慧菩萨者。慧者照烛义。精进者无思义。以无思之慧。照烛有作之功。有作本自无功。万法本来自净。万法自净。名之为精。无功智应。知根利生。名之为进。经中入深禅定。得佛神通者。以心称理。任理自真。不生不伏。理真智应。随以智应而化群品。无来往。亦无变化。名佛神通。智无依止。无形色体。无来去性。性自遍周。非三世摄。而能普应三世之法。名曰神通。是故经云。智入三世而无来往。为三世是众生情所妄安。非实有故。为智体无形色。不造作而应群品。名之为神。圆满十方。无法不知。无根不识。名之为通。
升夜摩天宫品
此第四会。
何故名夜摩天宫。明以处表法。此天名为时分天。为此天无日月晦明。以莲华开为昼。合为夜。故名时分天。为表十行法门。知时而应物化。不可不知时故。知是人天种。二乘三乘一乘种。知可以何善根而接引之。故以时分天。表所行之行须知时故。
夜摩天宫偈赞品
十住之中。以法身为戒体。此十行之中。以智慧为戒体。仰视虚空。随所须物。惠利众生。皆从空下者。明智如空。空为智本。智不异空故。是故空者。众法之本。以此观之。一切功德。总从空智而有。
十行品
此天光自相照及。无有日月。但看莲华开合而辨昼夜。名为时分天。如此位菩萨。知众生心欲开发时。应时引接。未应度者。与作得度因缘。故于此处说十种行门。前之两品已明。至此而称叹也。举万佛刹微尘数佛。皆号功德林者。明若迷其心境无明。与无限刹尘不殊。若了达心源。智慧功德。等十方而无尽。
十无尽藏品
此位已说十种行。以此十无尽藏。成后十回向之法。使令进向。令使行门不滞。
升兜率天宫品
此第五会。
此品大悲门。初发心时。以真智慧进修。而悲有胜劣不同。十住十行智慧兼修。仍出世心多。此位大悲。出世心终。回十生死智慈之悲。十地之中。长养大悲。更令深厚。问云。何于此天处说回向法。答曰。如须弥顶上说十住。明初生佛家。任佛智慧之顶而无退动。夜摩天上说十行。表行依法空。一切无着。至此兜率天宫。表虽不离欲界。处大悲门。而于欲境。常行知足。无所染着。但为饶益众生。处于世间。故名回向。此为以处表法升进。亦即不曾身有上下去来。但明寄处。表一生菩萨。处此天中。果行满故。以明发心初。始生如来智慧之家。以佛智慧行大悲门。即是圆满如来果。故果复常满。行复常行。果行相严。故号佛华严也。经云。善知其时为众说法者。了根生熟。如应化度。问曰。何为诸佛知众生心时与非时。答曰。诸佛如来心。与一切众生心。本不异故。诸佛悟而了与众生共之。众生迷。自谓为隔。一切诸佛。以一切众生心智慧而成正觉。一切众生。迷诸佛智慧而作众生。及至成佛时。还成众生迷理之佛。所说法门。还解众生心里迷佛众生。以此不异。故知众生心。如是大悲。如是智慧。如是万行。但为长初生佛家之智慧大悲。令惯集自在故。时亦不改。法亦不异。智亦不迁。犹如竹苇。依旧而成。初生与终。无有粗细。亦如小儿。长初生而为大。无异大也。直以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为长养道之方便故。佛果在于初发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总十住中。总具足也。犹如神龙马王。所生神驹。生在其地。与父迟速相似。唯力用未如其父母。如初发心菩萨。以乘如来一切智乘。初生佛家。与佛同智唯神通道力未如。以待大悲万行长养故。虽长养功终。法不异也。时不迁也。终不出初发心时。力用功毕。如龙女不出刹那际。一生成佛是。如善财一生得佛果是。一生者无生也。无生有十一诸蕴自体无生。二诸见自体无生。二空无生。四性无生。五时劫不迁无生。六涅盘生死无生。七说法音声寂默无生。八智慧分别无生。九神通道力性自周遍无生。十不出刹那际对现三世。尽古今劫。一切众生前身无生。有此十种无生。故名一生当得菩提。此经以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法。方便用资初发心佛果。以资粮与佛果同时。互为体用相资。故号为觉行严。以果资行。令行无着。以行资果。大悲大用得办。如三乘意生身菩萨推佛果在十一地后。三只劫终。以地前三贤为资粮。十地为见道。佛果在十一地三只劫后。如此教。与三乘中五位行相。一倍颠倒行相不同。
兜率天宫偈赞品
已上各说一法。共成十回向心。或但说有。众生着有。或但说无。众生着无。如经星宿幢菩萨颂云。众生妄分别。是佛是世界。了达法性者。无佛无世界。如下文法幢菩萨颂云。宁可恒具受。一切世间苦。终不远如来。不睹自在力。
十回向品
此品何故名为十回向。答曰。以十住初生诸佛智慧家。虽有第七方便波罗蜜成大悲行。然为创始应真。出世心多。十行位中。以智眼慧眼法眼观根利生。化令出俗。此十回向位中。明前二位出俗心多。大悲行劣。以将十住初心。所得诸佛之智慧。十行之中。出世之行门。处俗利生。回真入俗。故名回向。以此十回向位。通前彻后。总通收故。又以表兜率天宫。于诸三界。此天殊胜。何以故。为世间三世诸佛。皆在此天长菩提心满。向上化乐天他化天乐放逸故。向上色界无色界天。乐静心多故。已下夜摩忉利是着乐之处天。非知足故。又此天修三福德人之共生处故。何者为三。一修施。二持戒。三修定。自余诸天不修三福。但修戒施二福。是故余天。或多放逸或多乐静。是故上生经云。乐欲长菩提心者。来生此天。是故此天说此十回向门。回向有十法。一以无作法回向有作法。二以有作法回向无作法。三以一法回向多法。四以多法回向一法。五于诸有法回向无法。六于无法回向有法。七以世间法回向出世间法。八以出世间法回向世间法。九以一切自性无回向以为方便有回向法。十以一切有回向法。以为自性无回向法。为令滞有无者得自在故。得大神通。无法拘留故。供养诸佛。教化众生。一多同别。皆得自在故。云何为等法界无量回向。云如法界无中边。回向心无中边。如法界无作者。回向心无作者。法界无来去远近。回向心无来去远近。法界如虚空。回向智如虚空。法界不思议。回向智不思议。法界无所依。回向智无所依。法界一切诸佛之所共住。如无依智一切佛之所共住。法界非三世及一切生灭时分所摄。回向之智。非三世时分所摄。法界圆满三世事业在于现前。回向之智。圆三世事业在于现前。法界有无自在。回向之智有无自在。为令自他皆如法界无碍自在如诸佛故。以是名为等法界无量回向。大意令一切发菩提心者。一如法界诸德用自在圆满广大无限。离大小性。不属一二三百千万等有限量故。世间出世间大智大悲喜舍。等法界众生界故。若不如是回向。设求菩提。但得二乘住寂菩提。菩萨乐生净土。皆住门外三车。露地白牛。不当其分。自他滞障。悲敬不真。知见不广。悲心不普。心不广大。不称无限法界。若不如是以无限回向。发愿普为无限法界众生。即自住真门。偏生净土。不依法界无碍垢净平等无限同体大悲。不成佛果故。如是十回向。均十信十住十行及十地十一地。行门总在其中。
十地品
此第六会他化自在天宫说。
何故名为十地品。曰明如来以普光明智。以成地体。以诸菩萨虽登十住十行十回向不离此体。故云十地。此十地之法。即通十信所信十个佛果。即以普光明殿所说十个佛果不动智佛为初信故。进修之中。虽经十住十行十回向。还将十信之中十个智果。以成十地之体。十个智佛。以不动智佛为本。不动智佛。以普光明智为本。普光明智。以无依住智为本。又无依住智。以一切众生为本。如善财见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还令善财却见初善知识文殊师利。是其义也。乃至五位满。不离初信之佛果。以此十地之法。通初彻末。一际法门。是故号名十地品。且略言之。十地之体。若无十信能信自心初佛果者。十地亦不成故。十信之初心。无十地十一地之佛果。亦无成信心故。始终总全是不动智之果故。能信自心者亦佛果故。所信佛果亦佛果故。修行之身亦果佛故。如是信心。方得成信。故信亦是佛。悟亦是佛。以不异佛智体用为进修故。作此信时。普见一切众生所有心量。皆从如来大智而有。凡圣一体。同一智慧。无有二性。如此经如来出现品云。众生种种乐。及诸方便智。皆依佛智起。又云应信自心中。常有诸佛出兴于世。转正法轮。从如是信已。以方便三昧。发生悟入。现本智慧。与佛契同。名生如来智慧家为真佛子。从此初住。住佛所住。种如来性。名清净智慧。从此慧已。经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位之中。配十个所修行之人。十个世界国土。位位之中。以如来智生身。等法界众生界。对现一切众生前身。非论意生身随意所往也。但以根本无明。成一切智海。一切世界。一切处现形。随类应现。不论于三界外别受变易生死。但以智用。善达心境。智无碍性。等法界性。无去来性。无造作性。不见过去是凡夫。未来是变易。现在是分段。有此心者。皆是虚妄。非正见故。若断惑中。但以五盖十缠十使绕为智用。不于三界外别受变易之生死。于毛孔微尘之内。刹海凡圣。如影同居。焉得别有三界之内外也。不变尚自本无。焉能有别欣变化。纯以世间一切境界人天魔梵。为一佛土而作佛事。不于他方别有净土也。五盖者。一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十缠者。一无惭。二无愧。三眠。四悔。五悭。六嫉。七掉举。八昏沉。九忿。十覆。达智具悲。此等用为智海。为慈悲喜舍诸佛知见故。为信解广大。受生广大。如随好光明功德品天鼓所说悔除法。以尽法界众生数等善身口意舌。悔除所有业障。诸天问言云何悔除。天鼓云。观业不从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而共积集身心。乃至十方推求。悉不可得。天鼓如是为诸天众说法之时。百千万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兜率天子。得无生法忍。得十地位。此位三生得十地果也。若信解无作恶业者。一生成佛。如善财是也。云一生者。言见道无生性。总是入法界。无时之生故。如三乘之教。刊削屈曲。理滞难成。尚能信而为之。此一乘法。理智端直。不克不削。达自根本无明。便为不动智佛。万事自正。以智利生。即是佛故。又将十回向广大无限悲愿会融。令智用而无作。行具而无依。即普贤行具故。世士大迷。易成而功广者。即不信。多劫曲修。刊削难成。功劣者。反存其情。毕竟多生。还须归此。如此经中。少起信乐。获得无边广大饶益。三生者。一过去久远见道修行生。二现在得果圆满生。三当来示现成正觉出世生。总在楼阁之内。如今现前。无古今去来现在。不可得故。然亦不废三生之相。现在其中。但以智知。为随俗利人故。即三生也。若约真论。无发菩提心时。无修行见道时。无现生得果时。无当来示成正觉时。以三世及心量。无性体故。无安立故。无处无依住故。名为成佛时也。若见自心有能发菩提心时。当来成正觉时。即为情识生灭。不名发心时也。以是义故。信心及佛果。总不离普光明殿。乃至常行普贤无始终之行。离世间品。总不离普光明殿。明因果同本故。时复无体。智复无依。弥勒令善财却见初友文殊。即明至果不移因。善财念见文殊。便闻普贤菩萨名。及自见其身入普贤身。明正觉之因不移行果。三会总在普光明殿者。明行因与果。并普贤行满。总是一个普光明无始终无依住自在大智故。若众生发菩提心者。不见此智。不名发心。若心外见佛。及取相求真者。皆且作善。未明发一切智心故。经云。乘一切智乘。直至道场。以乘普光明大智之乘。还不出普光明大智道场。名之为至。是故发心先心难。明此智难信。信得即能入故。夫证发心易。先起信发心难。信极即入位故。如一生修有漏十善。尚得生于天上。得业报神通。十念成就。尚得往生净土。何况依智发心。一生之后。不得智体自在神通乎。如西方净土十六观门。总是作想。想成由自报得神通。何况达理智无依。明净遍照。了身心无体。内外见亡者乎。以无住法。随无住智。供佛利生。如是修行。何虑不获大力神通。论主颂曰。普光明智等虚空。虚空但空智自在。从初发心依此生。究竟还依此处满。是故。三会光明殿。皆以法界本普光明智为体用故。菩提有五。一小乘菩提。二二乘菩提。三空观行六波罗蜜菩萨菩提。四修十种相似真如观。修十波罗蜜。有十真如障。十一种粗重。二十二种愚痴菩提。五依十种如来智。修十波罗蜜。以无尽劫为一刹那际。契无尽多生为一生。一念迷解。即佛智慧菩提。如起信论说。或云超劫成佛。云我于无量劫。修行成佛道者。皆为懈慢众生。作无数方便。或云要经三僧只。方得成佛者。此皆逐世情说。为三乘不依根本智发心。若以智论之。不随迷情。直以不可数阿僧只劫以为无时。以此无时。假施设。一刹那际。摄无限三世。无限三世劫。总不出一刹那际。经云。智入三世而无来往。如是三僧只劫。情有智无以智收情。情居智内。无量劫情。在刹那际智中。若取情虚智实。元来总无时体。始终无时可迁。二事校量。只可从实不从虚也。经云。悉从他方世界来集者。以从十回向法来成十地。名之他方故。法界性中无别他方。以未至位处名他方故。八正道者。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语正业正命。是也。解云。以入佛智。名为正见。以智观法。名正思惟。依五位法而行进修。名正精进常与智合。不与情俱。名为正念。心无生灭。而能发起诸佛智慧。及起无量大神通力名为正定。善能分别人天外道三乘一乘邪见正见邪定正定邪行正行名为正语。善简自他一切邪业。善显佛智慧。等一切众生。同共有之。名为正业。令一切众生人天外道世间生死。及三乘出世解脱法门。皆令回向如来根本一切智心。本无情动。名为正命。如三十种广大志乐。法行虽广。是一佛智印非前后故故此十地法。返成前十住十行十回向法。非是此十地别有法来。犹如萝菔从根生叶。复以叶滋根。亦如种谷。以果生苗。苗熟果成。还初果也。如善财见慈氏如来。慈氏如来还令却见文殊。明果不离因中果也。又如人初生。至三十而长。但以长初生为大故。非别有大来。又初生至老大。时无先后也。以智为先导。非情所收。无先后异也。虽立升降差殊。但明一法界智中阶级。非如情见阶级故。三乘之种。不体会法华经会权就实之意。返说是化。要经三只劫。方得成佛。此是法界大智宅外门前之见。犹住草庵。且免三界粗苦之乐。得三种意生身。住火宅门外。权设三车。是以几案有凭据之乘。以净土秽土有二别故。须改三乘之见网。眇目者令圆。灭存留惑。及净秽土之漏身。始可称智身之广大。论主乃为颂曰。无限智悲成佛德。佛以智悲成十地。还将十地成诸位。前后五位加行门。不离十地智悲起。是故十住初发心。发心即入十地智。虽然五位方便殊。只为成熟十地智。犹如迅息飞虚空。不废游行无所至。亦如鱼龙游水中。不废当游不离水。如是五位行差别。不废差别不离智。所有日月岁差别。以智法印无别异。论主又颂曰。一切众生金色界。白净无垢智无坏。智珠自在内衣中。只欲长贫住门外。广大宝乘住四衢。文殊引导普贤扶肥壮白牛甚多力。一念遍游无卷舒。如是宝乘不能入。但乐勤苦门前立。不觉自身常住中。遣上恒言我不及。无明闇覆者。覆谓覆盖自己如如之本智故。为智自无性。逐境缘迷。故随迷苦极。自觉迷除。迷我成妄。觉我成智。觉之与迷。本无二性。为智之与迷。各无自性。皆悉从缘而有。为根本智自性无性。不自了知是智非智。但随境起。逐境情生起于我见。非至苦极。厌苦求真。若自未厌苦源。设圣者化时。不信从斯发起。有二种发心。一者久从生死苦。厌苦发心。名自觉圣智。亦名佛智自然智无师智。二依先觉劝。令知苦本。方能发心。若言要依先佛发心。即同外道常见。即先觉者。以谁为师。展转相承。不离常见。若有古时常佛为展转之师。即古佛自体自真不随妄者。即不可践其古迹。为真自常真。不可以真随生死故。即生死是常生死。佛自是常佛故。若也众生定有生死者。生死自常生死。不可得成真故。此是断见。此二种俱非。不离断常也。为一切众生。生死无性。本无生死。横计生死。本非生死。一切诸佛本无自性。实无菩提。亦无涅盘。而众生妄谓诸佛有菩提涅盘。若有众生能如是知者。名为发心。名为诸佛。名为见道。而能开悟一切众生。是达无明者。无明本无。诸佛亦无。名为觉者。但以无依无住无体无性妙智。能随响应。对现色身教化众生。名为大悲。不可有得有证。有欣有厌。有取有舍。有古有今。有真有假。发菩提心也。如是发菩提心。不为长夜无明之所覆故。异相门中。总有五十种菩提。大体总相。但约此十地差别菩提。以为升进之大体。从此十种地中菩提。总以五种菩提为大体。五种菩提者。一空无相菩提。二普光明无依住智菩提。三大愿能起大智大悲广利众生菩提。四以其大悲能随染净不染净菩提。五智悲万行圆满无作菩提。菩提者觉也。云无上者。但一乘非三乘也。一空无相菩提。三乘及一乘共得。二普光明无依住智菩提。唯一乘。非三乘也。一乘菩萨。十住之初。住此智。名住佛所住。生如来智慧家。以此智地。进修诸行。随差别智。随差别行。不离初心所得普光明无依住智地。以明发心毕竟不别。如是发心先心难者。得此智地难故。三大愿能起大智发生大悲广利众生菩提。明诸法不自生。即藉大愿而起智成悲。亦不从他生。明智之及愿无自性故。不共生者。法无和合故不无因者。要因愿起智。行慈悲故。故云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又此八地菩萨。无功之智现前。犹恐滞寂。以第八愿波罗蜜防之。令忆念本愿故。四以其大悲能随染净不染净菩提。明前六地行六波罗蜜。得出世间。及世间并出世间菩提。至此第七地。以出世间及世间并出世间菩提。用入世间。同一切凡夫事业。成大慈悲行。虽同俗染。以智无染性。处世无着。如莲华处水。恒生水中不湿故。又明智体无依无性。能随大愿。处于俗流。不属染净而自在故。此之第七地法门。非二乘所及。亦非行六波罗蜜欣厌烦恼菩萨所知。五智悲万行。得圆满无作菩提。若以总相同相门。智体不异。时亦不异。即十住初心总具。若以别相门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得一分如来同体大智。得一分如来同体之行。得一切如来回向大愿。和融悲智。从初地至第六地。依前三贤位中之法。长养成就。令得出缠。虽有慈悲。是愿令一切众生出世之悲。至此第七地。将前出世解脱之心。方始处缠不污。从三空无作之门。入世间同缠方便之行。犹有无作有作二种习气。仍在有行有开发。至第八地第十地。悲智圆满。任物利生。无作方终。至第十一地。所利众生。等同法界。随根随时。对现色身。无生不利。不为而用。为普光明智。与一切众生虚妄心。是一性体故。故能知一切众生所作业行。随而应现。第八地初得智慧无功用。第九地明无功用智说教自在。第十地明无功用中智悲总圆满故。十地是此位中之果。明因行难发。果行易成。如水入流任运至海。何况此行不出海中。经云。佛子。譬如有世界。一处杂染。一处纯净。是二中间。难得过者。明六地纯净。七地纯染。于此二位。滞于染净。难可得过。意明以大悲大智。不离此二行。教化一切众生。而令究竟成大菩提。具一切智智。以加行智。显发根本智。以根本智观照力。成差别智。以智无依。不受恒垢。以垢无依。不能染净。但为大悲缘起方便利生耳。九次第定者。名灭尽定。此灭定有四种。一声闻灭定。以四谛观识心灭。现行烦恼及智亦灭。二缘觉灭定。十二缘灭。现行烦恼灭。智亦灭。三权教菩萨。观四谛十二缘。明苦空无常无我无人无众生寿者。性相空寂。都无所缚。行六波罗蜜。生于净土。或以随意生身。住于娑婆。或言以慈悲留惑住世。设入寂定。但随无相理灭。不得法界大用灭故。四如一乘菩萨。依如来普光明智发心。但达根本无明是一切诸佛根本普光明智。以此大智。为进修之体。所有寂用。皆随智门。一身寂多身用。多身寂一身用。同身寂。别身用。别身寂。同身用。如是同别寂用自在。等空法界无碍重重。
十定品
此第八会。在普光明殿。说十定法门也。第七会在三禅天。说十一地法门。其文未来。如来出现品。明佛出兴出世人缠。二行圆满。文殊是主出缠智慧。普贤是主入俗行周。离世间品。是一切诸佛皆自成佛果后。恒以自己果行。常行利生。亦名为利世间品。不可作远离之离。一切诸佛。以此法界大智慧而成正觉。亦名普光明大智慧殿法界品。是菩提智境究竟之果。此乃都该一部也。以三昧力三求推觅觅普贤者。明三昧虽有慈悲。是出世心多。以此不见十一地普贤入俗利生之门。三求推觅方见普贤者。明从十地升进。入普贤行果之位。成普贤寂用自在门故。是故下文以如意摩尼珠王。能随所求。及与物同色。不失自珠之德。明常以如来自果一切智王。不坏菩萨种种方便之行。随诸众生种种乐欲。皆随引之。使令得乐。大意明十信已后。十地已前。以普贤行。成法身根本智。得出世中差别智。十一地中。以法身根本智。纯成处生死中无限大用普贤门。与一切众生妄念齐等。同想同用。随彼解脱。以是如来令想念普贤。离世间品。是佛果后普贤行。云周遍观察。不见普贤及所坐之座者。明从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已乘普贤行升进。多求如来解脱悲智出世间心。成佛自在无作道。圆满已是周遍。十地佛果后普贤行。及所有三昧。纯是善入世间。无求出世佛果故。三昧三求不见。纯是大悲。无有自利之行。即不相见。以十地佛果已前。行普贤行。有自利利他之心。求出世解脱故。以十一地行普贤之行。不求自己解脱。纯是利生之行故。明自解脱道已满足。无所希求。故于十一地。但为饶益一切众生。无蕴积已自功故。是故以将十地已前自利利他普贤行。求十一地中普贤行未及见。是故大众周遍观察。竟不得见普贤身及座也。但入观者。善得其宜。先须入无思无心定。得法身之理。称虚空之性。方可方便起智兴供养心。须得自在称理智而为之。若也但修空无相法身。即于智不能起用。若但一向生想。不见无相法身。即纯是有为。
十通品
如此十定十通十忍等。是十地位终。入于生死利众生之方便。亦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通修。
十忍品
若以权教菩萨。地前为伏忍。地上见道。方入顺无生忍。若以一乘通十住初心。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名生佛智慧家。名得音声忍。亦名顺无生忍。前已有十通。此乃约通有忍。若无神智通达。但成伏忍法忍不生。十地已前。以忍成通。十一地内。以通成忍。亦是十定十通十忍。是一德之功用故。
阿僧只品
前十定十通十忍三品。明该括因果初终始末。不迁刹那之际。如仁王经。一念中具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如是三世佛果。及普贤方便行。总时不迁故。但以刹那为量。不立生灭之名。设论生灭。但于刹那内安立。更无长短。自此以下至如来出现品。明佛果之中。三业广大。此品何故如来自说。明此数法广大。下位智所不及。唯佛能究竟故。此是佛果二愚。非至差别智满方了。即此阿僧只品。随好光明功德品。二品法。是如来自说。有余五位。各各随位菩萨自说。十信菩萨说十信法。十住菩萨说十住法。以此此品。非至差别智果满佛位方明。还是如来自说。故所问之主。还是如来心智自在之王。方堪能问。又此数法。智满佛果方终。以智遍故。任运而知。非是加行作意而知。以此佛自说故。
寿量品
前品既是阿僧只。此即合便有寿量。说此品教主。以心王菩萨说者。明佛寿量。以心王为体。以心王表命自在故。即明如来心王之命。随根延促长短。任物自在。而实如来无寿命者无长短者。约未悟者。作节级。令知如来寿量无尽。以少显多。以短显长。若不如是。云何能知佛之寿量。然实如来无长短命。如来寿命如根本智。
菩萨住处品
迦叶弥罗国。旧云罽宾国。此翻为阿谁入。昔此国未立之时。有大龙池。人莫敢近。后有一罗汉。见其形胜宜人居止。乃从龙乞容一膝地。龙乃许之。罗汉化身令大。其膝渐满池中。龙以言信舍之而去。罗汉以神力干竭其水。令百姓居之。建立屋宅。众人咸言。我等不因圣师。阿谁得入此处。故从此语以安其名。
佛不思议法品
此品依如来身口意三业得名。云何名不思议。想心不能及。名为不思。情识名言不能及。故言不议。明至此佛果三业用中。真俗法满足故。故号佛为无上两足尊也。明三种业用二智遍周总摄诸法故。青莲华是真智。莲华藏是随俗智。以真俗二智。自说自己三种业用广大自在不思议。
如来十身相海品
前品说自佛三业二智。入不思议际。遍周广大无限饶益众生。此品约三业二智。入不思议智中之报身故。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
前品已明十身相海。有十莲华藏世界微尘数相海庄严其身。此品约佛身相中随相无性功德。表以法身妙慧性光。引接一切众生。故立此品。何故如来自说此品。明佛果中二愚。一数法广大愚。二随好光明功德愚。此二位法。非诸菩萨智所及。至佛果满方明。阿僧只品。是数法广大。随好光明功德品。是法身智身自体无性无依功德。此二法皆非依行作得。不由普贤行之所及。但与行为依止故。是当普贤行满佛果位终之法。是故如来自说。明当位自说自位法门。令后学者不惑。意明法身及根本智不属行所修生。唯大悲及差别智须依此根本智。此是一切菩萨行之恒佛果故。故以此如来自说。若无此智德之果。一切众行皆无常故。如虚空体全与诸有而作全体。然虚空不属修生。
普贤行品
前品果极。性智先明。以利众生。此品明普贤行能利物故。有理智无行。理智乃处俗不圆。有行无理智。其行无由出俗。故理行体彻。方成不二自在之门。经云。知一切众生心行智者。此名他心智。以自无心。自他障绝。即自心与一切众生心。一体无二。以此能知一切众生心故。以自心众生心无二故。即身无内外诸见。无内外见故。即无边世界虚空界平等。自心与虚空界平等。即无大小远近中间。既自心无大小远近中间。即智恒遍满十方世界而无来往。既智恒遍满十方世界而无来往。即能随根对现色身自在。既能随根对现色身自在。即应根说法自在。即一身多身相入自在。
如来出现品
何故名为如来出现品。为从第二会普光明殿设十信心。以不动智佛为初信首。从十信中。信进修行。不离根本智。不动智体。起大悲愿行。修差别智。成大慈悲。至此位满。名为如来出现品。明前初会菩提场中出现始成正觉者。是毗卢遮那佛出现。此品中出现。是菩萨进修五位行解智悲位满出现。故名出现品。大意明文殊普贤。是成就佛果理智行门。还令说佛出现之法。佛是根本智。自体无言。凡是有言皆是差别智。如是文殊普贤。是古今诸佛之共法。若初发心者。从初发信心已来。皆悉游履此文殊普贤二行。至此方满故。如是进修。皆不离初信中不动智佛十智之体故。以明时不动。智不动行不动。能遍游十方不动。一入多不动。多入一不动。小入大不动。以此五位升进或升天表法。或身遍十方。终不离普光明殿本智之体一刹那际。是故此自果已终之法。还不离说信心之处普光明殿说。还如善财至慈氏如来。还见文殊信心初友。入普贤身相似。恐后学者迷法。一一以善财将行表之。令易解故。至此如来出现品。明经五位加行进修功熟。方论流通付嘱。若论根本法界。性自不迷性自不悟。无出无没。不成不坏。无流无通也。此付嘱流通意。从凡夫未悟。令加行功终处说故。如法界品。直论一切诸佛功终之果。是自流通。不须付嘱。如此如来出现品。明信心者。五位加行功终之力。方始纯实。创登功毕。二行圆周。便说付嘱流通。明果初满故。方入常道法界。非古今始末之量也。流通此法。名曰流通。即法界品。是喻如来出现。身心智慧十无量事境界。皆是非喻为喻。略而少分。是心智路绝。任不思议无性无作无限自在之功用。非言量譬喻所表及故。如此品付嘱流通中。此法门不入余众生手者。乐学二乘三乘声闻缘觉。乐空无我。愿生净土者。是余众生。以未回心。住变易生死。是余众生故。若有大心凡夫及三乘有回心者。佛所付嘱。名曰流通。设令于此法圣位菩萨自所演说。无凡夫乐学。不名付嘱不名流通又举轮王太子具足王相者王命终后所有七宝不散灭喻。便以此子能治王正位故。若无此子。王命终后。此诸宝等。七日中悉皆散灭。佛子。此经珍宝亦复如是。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若无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门不久散灭。明知但令凡夫发心悟入。设有圣者常说。无凡夫乐修悟入。其法自灭。言无凡夫修行言灭。法无生灭。经云。种如来相诸善根者。明如来以解脱智慧为家。如一念无念身心诸见已亡。便生如来无性妙理正智慧家。如来见一切法。无性为性。无相为相。不坏相而无相。明智境相自真故。名种如来相。明自心智境界。非生住灭。是如来相。明自心智慧。等一切诸佛。及以一切众生智慧。皆一性无性。一相无相。如虚空界。能随众生性欲乐。现如影身。生无来处。灭无去处。达心境如幻。是如来相。达如斯法者。是生在佛家。种如来相。如是凡夫闻此法已。修学如来如是真智慧种。名为佛种不断。名曰付嘱流通。
离世间品
此第九会在普光明殿说。
如来出现品。明自己觉行圆满。故十方诸佛。同号普贤。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中。但一分觉心。能治一切烦恼中一分粗惑。行得一分慈悲。虽践普贤一分行迹。然未全具普贤行满。故随位佛果。但同号为月为眼为妙。至如来出现品。明觉行齐圆故。是以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同号普贤佛。是以初会。所说法门。皆令普贤说法。以体从用。第二会以普贤智用从体。直至十地。皆是以用从体。且令成其根本智使圆明。然后十地终。舍三昧涅盘乐。如稠林烦恼具普贤大用。始得称周设教。于生死中自在。发心之士。深须得意。方堪修道。作前后多生寻求。便不相应也。
法界品
此第十会在给孤独园说。
此品何故名为入法界。明信乐者。从迷创达。名之为入。身心境界。性自无依。名之为法。一多通彻。真假是非障亡。名之为界。又达无明识种。纯为智用。是无依智之境界。名为法界。又以一好音。遍闻利海。以一纤毫。量等无方。以大小见亡。物我同体。识谢情灭。智通无碍。名为入法界。问何故前余会之首。皆云不离菩提之场普光明殿。又三会同居普光明殿。此之法界一会。何故直言尔时世尊在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独园者。答曰。重叙三会同在普光明殿者。明信进五位修行已终。不移普光明根本不动智体。此法界会。直言在室罗筏国逝多林园。明自己成佛果满度众生行。故在人间国邑园林。化二乘声闻缘觉及净土菩萨。纯以自在法界为体。无五位菩提行可修。亦无差别智普贤愿行可学。总遍十方利众生法。不须和会也。以此直言逝多园。如众流入海诸河名亡。但以法界为名。
入法界品
善财童子。遍求善知识五十三人。以表五位三种因果。法身中根本智。普贤差别智中行。于此二中。无所住智。名之为佛。此佛文殊师利普贤菩萨。与五十个善知识。行而作因果。而自无因果。为自佛果位中。无所修。无所行故。俱与五位中修行者。作治染净二障习气生熟处说名因果。然法身理智万行。自无因果。但以五位中加行治惑习气。而立如来因果之名。问曰。何故但云求菩萨道。不云学菩萨心。答曰。为菩提无所得。无所修。无所学。无所行。是故但求菩萨道。学菩萨行。大意初发心住。以无念无作三昧。加行方便。助显菩提。以菩提无体无性。与一切诸行。作无住之缘。以此求菩萨诸行。以诸行即菩提无体性故。若于行外别修菩提。即声闻缘觉及空观菩萨菩提。非一乘文殊普贤理智万行悲愿自在菩提。以是如来对权教菩萨。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以权教菩萨。修析法明空观。破三界有。未明三界诸有即菩提用故。以此一乘实教菩萨。但求菩萨道。行菩萨行。即体用总该。不别求也。若也别求菩提。即体用各别。二见恒存不名乘不思议乘故。是故但求菩萨道。无别菩提也。以明菩提无求。无发心。无所行。无处所。无问无答。无得无证。行一切行。具普贤道。是菩提大用圆满故。颂云若有诸菩萨。不厌生死苦。则具普贤道。一切无能坏。明以生死苦为菩提。即无所坏。若离生死苦。修菩提行。发菩提心。即有所坏。何以故。即有生死涅盘染净二障所坏。即有是非二见断常所坏。自佛果外。一向别缘身外他佛而求真者。本非修道见道人也。若自行位果及者。诸佛自相应也。以自佛果相应故。设强求而得见者。是暂化现也。非自行所及故。此五位十地位内佛果。一一约修行智慈所及所行所到处。施设佛名。不可如情要期立志暂见佛化身也。一生者。无生中生也。非三世前后生故。从此摩耶夫人。表十一地初门。已后九个善知识。总明从大慈悲为母体。皆从母行。以智幻生悲智。遍周十方。随俗遍周。非如十地已前滞障不达。此之十一地。但显修行十一地行。满此普贤十一地位。显德遍周。行备尘俗。无求出世。自天主光已去。总是同世凡流不摽神相异状。与世人一种。表自出世道满。无更求解脱离染离净之心。但以乘法性船。张大慈悲帆。以大智为船师。顺本愿风。吹诸波罗蜜网。常游生死海。漉一切众生有着之鱼。安置无依普光明之智岸。常住一切幻住万行功德法界无碍宝堂。如下慈氏所居楼阁是。又令观身观心如梦如影者。令达其相。达性达相如影。通同无二。便入智幻生门。是见摩耶夫人也。如善财童子。问摩耶夫人。得此解脱其已久如。摩耶答言。善男子。乃往古世。过不可思议非最后身菩萨神通道眼所知者。唯佛能知故。意明不可以时分知。不可以劫数度也。要须以佛智印冥同。古今量尽。始末见亡者。能知其发心得法之久近。若立始终之见者。设将无尽刹微尘。比之成数。无由可悉。设使展转无尽无尽刹尘。比之成数。亦不可悉。数亡计尽智现方知。即无以数法算其远近。若以算法。尽无尽劫。算毛孔中虚空量。了无得其边际故。以虚空无寿量故。以此无量为得时也。有一恶魔。名金色光。与其眷属无量众。俱至菩萨所。彼大威德转轮王。已得菩萨神通自在。化作兵众。其数倍多。围绕道场。诸魔惶怖。悉自奔散。意明恶魔名金色光者。法身智境。真假一相一向离垢。菩萨未明心境平等。要假一切智王。明观心境。理彻无二。心境如幻。一切境界。幻智幻生。即于境不迷。妄想心魔。总唯法界。皆为佛事。名为奔散。善财童子。合掌恭敬已下。至卷末。明善财申己已发大菩提心。慈氏为赞菩提心善根功力不思议分意。明一切神通道力菩萨万行。皆以菩提心为根本。灭生死。截苦流。净八万四千烦恼门。显成一切智海。皆以菩提心为根本。以菩提心。无依无住。无有体性生灭可得。菩提心无依故。智亦无依。智无依故。一切所作。皆无作者依住可得。以此生死业亡。唯智自在。大悲万行。从智而生。智体无依。万行如化。利生如幻。神通道力。如空中月普现众水。智体不去。众生心水不来。随自业净与智同体。随净浅深现智各异。非此非彼。若欲见十方诸佛如来智海。但自净十二有支业缘。佛智自现。但求他胜境。自法便隐。慈氏菩萨弹指出声。其门即开者。明尘亡执去。法门自开。善财入已。其门还闭者。以智无内外中间。无出无入。无迷无证。名为还闭。经云。菩提心是菩萨生处。般若为生母。方便以为父。檀度为乳母。持戒为养母。忍辱为庄严。精进为养育。禅定为浣濯。善友为教授师。菩提为伴侣。众善为眷属。菩萨为兄弟。以如是等是菩萨生处。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四
弟子董广??捐资募锓
华严合论四卷奉荐先考龙山府君 先妣茅宜人夙障消陨即生净土三宝证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