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生命,一切希望,皆是空谈;没有生命,一切理想,皆成幻灭;没有生命,一切财富,皆归他有;没有生命,一切权势,皆如云烟。是故,有生命才有一切。然而,人生的实相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死的解脱是什么?倘若不明解、不觉悟、不了办,则世间一切努力奋斗,皆是舍本逐末,空花水月,无法令人生无悔,生命无憾。是故,了解人生的实相,明白生命的意义,解脱生死的系缚,是吾人一生最重要的课题。关心生死的人,是真正珍惜人生的人;了办生死的人,是真正肯定自我的人。
一、人生的实相
人生的实相是什么?世尊在《佛说譬喻经》为胜光王说了一个譬喻:有一个人,在旷野中,被恶象追逐,惊怖逃跑,无依无靠。他看见一口空井,井边有一树根,于是便沿着树根爬下去,潜身在井中。此时,有黑白二只老鼠,噬咬着树根。在这口井的四边,有四条毒蛇,欲螯此人,在井底则有一条毒龙。此人内心非常害怕龙蛇,又恐惧树根断掉。然而,此人见树根上有许多蜂蜜,贪图甘味故,便舔了五滴。此时,风吹树摇,蜜蜂四飞,欲螯此人,而且又有野火烧燃此树。胜光王问佛:‘此人为何受无量苦,还贪图眼前少许甘味?’世尊告诉胜光王:‘大王,旷野譬喻六道轮回无明长夜,此人譬喻众生,恶象譬喻无常,井譬喻生死,树根譬喻生命,黑白二鼠譬喻昼夜,噬咬树根譬喻念念生灭,四条毒蛇譬喻色身四大,蜂蜜譬喻五欲,蜜蜂譬喻邪思,野火譬喻老病,毒龙譬喻死亡。是故大王,当知生老病死,甚可怖畏,当应思念,勿被五欲之所吞迫。’
冷静思惟,一般世人不就是如世尊所言,只贪眼前的五欲,而忘却老病死的险难。恶象无常的追逐,难道不怖畏?又黑白二鼠日以继夜的侵噬生命,难道不惊慌?又色身众患之苦,死神逼迫之难,难道不恐惧?《法句譬喻经.心意品》言:‘世人不知无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坏神去;生死无端,轮转五道,苦恼百千,皆意所造。’世人受利欲奴役,只图富贵荣华,不求生死解脱,如飞蛾投夜烛,似枭鸟嗜腐鼠。有智之人,应体悟世间虚假,唯佛独真,一心求了生死,度脱苦轮。
二、有生必有死
生,我所不欲也;死,亦我所不欲也,然既生为人,谁能不死?《无常经》言:‘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死者。’又言:‘无上诸世尊,独觉声闻众,尚舍无常身,何况于凡夫?父母及妻子,兄弟并眷属,目睹生死隔,云何不愁叹?’
《杂譬喻经》记载,过去有一老母,唯有一子,得病后命终,老母守在坟场儿子尸旁,哀伤不已,心想:‘我只有一个儿子,以备防老,如今舍我而死,我活着有什么用?’于是便想要跟儿子死在一起,经过四五天不饮不食。佛陀知道后,带了五百比丘来到坟场。老母遥见佛来,威神光奕,趣前向佛作礼。佛陀告诉老母:‘为何在坟场?’老母回答世尊:‘我只有一个儿子,舍我终亡,我爱之情重,想要死在一起。’佛陀告诉老母:‘想要你的儿子活过来?’老母高兴说:‘很想,世尊。’佛陀:‘到一户没有人死过的人家,要个好香火来,我当咒愿令你儿子重生。’于是老母便行取火,见人即问:‘你家以前有没有死过人?’人则答说:‘有,祖先都死了。’老母问了数十户人家,回答都一样,于是未取到火,便还佛所,敬禀世尊:‘世尊,我走遍数十户人家求火,没有一家不死人,所以空手而还。’佛陀告诉老母:‘天地开辟以来,没有生而不死之人,你为何迷惑,想要随儿子一起死?’此一故事即在开显有生必有死的道理,纵然佛陀在世,也不能令必死之人重生,唯有修行解脱,才能永生不死。
三、死亡无定期
俗话说:‘阎王注定三更死,绝不留人过五更。’死亡之可怖,即在于不可预期,不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人人机会平等。故《出曜经》言:‘晨所睹见,夜则不现;昨所瞻者,今夕则无;我今少壮,无可怙恃,少者亦死,男女无数。’又言:‘或有在胎丧,已生在外殁,盛壮不免死,老耋甘心受。’又言:‘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又《摩诃摩耶经》言:‘譬如旃陀罗,驱牛就屠所,步步近死地,人命疾于是。’又《坐禅三昧经》言:‘今日营此业,明日造彼事,乐者不观苦,不觉死贼悉。匆匆为己务,他事亦不闲,死贼不待时,至则无脱缘。’
《法句譬喻经.无常品》记载:佛在只园精舍,为诸弟子说法时,有一梵志之女,年十四五岁,形貌端正,聪明而有辩才,其父甚为怜爱。然而此女突然得了重病死亡,而且田园熟麦也为野火所烧。梵志经此双重打击,忧恼愁愦,失意恍惚,犹如狂人不能自解。他听人说佛为大圣,天人之师,演说经道,能使人忘忧除患,于是梵志前往佛所,作礼长跪白佛言:‘我没有儿子,唯有一女,非常疼爱,可是她突然得了重病,舍我丧亡,我哀悼悲愍,情不自胜,唯愿世尊,垂神开化,释我忧结。’佛告梵志:‘世有四事,不可得久,何谓为四?一者有常必无常,二者富贵必贫贱,三者合会必别离,四者强健必当死。’由此可知,死亡是无情的,不定期的,未必年老方死,父先子死。
四、死时无恃怙
死亡是孤独的,无可依靠的,不能代替的,故《无量寿经》言:‘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言:‘无亲可恃怙,无处可隐藏,天福尚有尽,人命岂长久?’《出曜经.无常品》言:‘非有子恃,亦非父兄,为死所迫,无亲可怙。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贮聚财产,无不衰丧。’故知,无论父母兄弟、亲戚眷属、财产高位等,皆不能抵挡死殁无常,临死之时,一切皆必舍离。非但亲属财物等,不能使其不死,即使神通妙术,亦不能避免死亡。《出曜经.无常品》记载,佛在世时,王舍城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自知七日后皆当命尽,欲避死亡,商议各以神通力,分别藏住于虚空、大海、大山、大市中,既至七日期满,各从其处而皆命终。故世尊说偈言:‘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止不受死。’
五、生死之解脱
细观吾人一生,纵然家财万贯,也只逞一时荣华;即使盖世君王,也仅弄一朝权势。人命无常,生必有死,七十古稀,百年能几?如石火电光,水泡草霜,暂有即空,有何可贵?世间不变之真理就是荣华易逝、好景不常。法然上人云:‘名利是生死之绊,羁三涂之铁网;称名是往生之翼,登九品之莲台。’因此,唯有乘弥陀本愿,念六字洪名,转凡成圣,成佛作祖,化短暂为永恒,离众苦得妙乐,生死才能获得解脱,生命才有真实意义。古今大德临终之开示,无不劝勉吾人念佛生西,印光大师言:‘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省庵大师言:‘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可矣。’莲池大师言:‘大众老实念佛。’昙鸾大师言:‘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宝相大师言:‘念佛为先,勿虚度世,当于西方相待。’祖新大师言:‘愿诸仁者,勤心念佛,得早相会。’道彻大师言:‘娑婆之苦,不可说不可说;极乐之乐,不可说不可说。倘蒙记忆,但念阿弥陀佛,不久当相见。错过此生,轮转长夜,痛哉!痛哉!’何故诸师临别皆劝念佛?盖念佛必往生,依佛本愿故。
死心禅师道:‘世人财宝如山,妻妾满前,日夜欢乐,争奈前程有限,暗里相催,符到奉行,不容住滞,阎罗老子不顺人情,无常鬼王有何面目?且据诸人眼见耳闻,前街后巷亲情眷属、朋友兄弟、强壮后生,死却多少。世人多云老来念佛,岂不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古人云:莫待老来方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善导大师‘劝世偈’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诸师之殷劝,诚是生死解脱之要言也。
人命无常,转息来世,尘事连环,钩锁不断。若不能于尘劳郁结,歇手放下,起愿力行,尽力一跳,焉得系念弥陀,生彼净土?信愿诚挚作礼,奉劝诸佛子,当一心而行也。
放下五欲之虚妄心,背三界之尘世,便可超凡;
提起六字之菩提心,合一真之觉性,即能入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