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二次宣讲)第15集

作者:净空法师 南国佛教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四面第五行,我们还是从第二,从头念起,二、「自下依体起二用者」:

【一者海印森罗常住用。言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象齐现。】

我们就念到此地,这里面有很重要的名词术语,我们也不能不简单的介绍一下。什么叫海印?这一段里面给我们讲到海印三昧。在《丁福保大辞典》里面告诉我们说,「佛所得之三昧名」,海印三昧是佛所证得的。这个地方的佛,我们学《华严》的同学都知道,只要妄想、分别、执着,这三种烦恼习气断了,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讲的成佛。妄想分别执着离开,海印三昧就现前,所以他说佛所得的三昧。三昧也是佛学名词,从梵语音译过来,意思是正受,你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翻作正,昧翻作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佛给我们讲,六道里面的凡夫,所享受的不外乎五种,也可以说五大类,叫五受,这个五受是不正常的,不是正受。这五大类,它说身,我们这个身体有苦乐的感受,这两大类里头全都包括了,不是苦受就是乐受。精神上是讲心,心有忧喜,有欢喜、有忧愁,无论你是有多少的境界现前,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苦乐忧喜。也有在短时间苦乐忧喜都没有,身也没有苦乐,无所谓苦乐,心也没有什么忧喜,这种受叫舍受。舍受是很好,可是它不是真的舍,它又会起来,舍的时间很短,六根跟六尘境界一接触,苦乐忧喜就又出现,所以有这么短暂的舍受。如果永远保持舍受,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那就叫三昧。

由此可知,三昧是永恒的,得到之后不会再失掉;得到之后会失掉叫舍受,那是六道里面的。阿罗汉以上,就是超越三界,阿罗汉以上就有三昧,他们所得到的不会退转,不会再失掉。佛所得到这是究竟圆满。因为阿罗汉所得到的,他只是把见思烦恼舍掉,尘沙烦恼他没有断,无明烦恼没有断,三大类的烦恼他只舍了一种,但是一种得少分的正受,他得的是位不退。他的行、念还是有进有退,但是位决定不退,绝对不会退到六道轮回,他在四圣法界里面修行,是不断的向上提升,他不会退转。这是三昧的意思,佛所得到的,在我们《华严》里面讲的,圆教初住就得到,所以圆教初住真的成佛。为什么还讲他不成佛,还称他为法身菩萨?因为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习气断了就称他为究竟圆满的佛果。究竟圆满的佛果跟初住菩萨,我们可以说所得三昧名称相同,都是海印三昧,一个是得海印三昧没有习气了,一个是得海印三昧还有无始无明习气存在。从习气的厚薄,初证海印三昧,习气还很深,所以这是十住位。往上去十行那就薄很多,到十回向、十地,愈往上去习气就愈少,到等觉那就是还有一分习气,那一分习气断掉之后,那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

可是你要晓得,初住菩萨,无始无明就是不起心、不动念,无明是起心动念,他不起心、不动念,诸位想想,不起心、不动念这是平等法,可以说从理上讲、从事上讲,他跟究竟佛果都平等。所以天台大师六即佛,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叫「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跟十法界的佛不一样,十法界的佛是「相似即佛」,相似,好像是佛,但他不是真佛,为什么?无始无明没断。也就是说他分别执着断了,分别执着的习气也断了,但是他还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无始无明,所以他很像佛,他不是真佛。不起心、不动念这是真佛,我们中国禅宗里面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圆教初住菩萨就见性、就成佛了,这些理事我们都要很清楚、很明白。初住菩萨跟究竟佛果,他们起用可以说是完全相同,他起什么作用?就是在十法界,或者我们讲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有感他就能应,与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现什么身。

就像《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所说的,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现菩萨身,应以比丘、比丘尼身得度,他就现比丘、比丘尼身,应以长者身得度他就现长者身,乃至於他能现花草树木身,能现山河大地身。只是看众生的缘在哪里,他遇到什么缘豁然大悟,他就现什么样的身相,或者我们讲的形相,让感的众生触到这个现相就豁然大悟,所以这种能力完全相同。乃至於应身,应化在世间,像释迦牟尼佛,像我们的六祖惠能大师,我们一般讲到这个世间来投胎,所谓八相成道,在这个世间也能住个若干年。住多久呢?不是自己意思,那是缘分,缘分没有了,他就走了。他是没有寿命可说的,有缘,时间住得长一点,没有缘,时间短一点。缘是什么?缘是在这一阶段,我们讲在这个地区,在这一段时间里面,有众生接受他的教诲,成佛了,这叫有缘;这样的众生,就是学生没有了,他就走。只要有一个众生他都不会走,佛氏门中不舍一人,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遇到慧可,把法传给慧可,他就走了。五祖忍和尚遇到惠能大师,法传给他,好像不到一年他就走了。缘尽就走,缘没有尽他得留在世间,留得最长的诸位要知道是谁?大迦叶尊者,到现在还没有入般涅盘。他在哪里?在鸡足山,在那里面入定,他要等到弥勒菩萨降生到我们世间,示现成佛,他把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给他,他就走了,他有这么一个缘在,所以他住在世间。是不是我们中国云南的鸡足山?那也叫鸡足山,那里也有大迦叶的道场。实在讲大迦叶是不是到过云南来?也有人说是印度的鸡足山,不是云南的鸡足山,这个不重要。为什么?阿罗汉以上,给诸位说,时间跟空间就超越了,十法界众生无论在哪里有感,他立刻就起应,所以不拘泥在一个地方。我还是在不久,真的是不久之前,好像前两年台湾有一个旅行团,我在鸡足山那边听讲的,他们到华首门去拜迦叶尊者。这个团队里面有两个人走在最后面迷路,找不到路,在很着急的时候,遇到一个老人戴个斗笠,拄个拐杖,碰到了,他们就问,向老人家请教,华首门在什么地方,这个老人指点他,他们就找到。找到之后华首门有迦叶尊者的塑像,他一看那个塑像,就是刚才在山下遇到的老人,说迦叶尊者真的在那里。

像这种事情不止一次,一年会有那么几次有人看到他。这是什么?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迦叶尊者是不是佛?肯定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就是佛!所以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明了,你就会深信不疑,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感他就有应,这道理是什么?道理就是我们这篇文字里面所讲的,宇宙是一体,众生是一体,法界是一体,万物是一体。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有感他就现相,没有感他就隐,隐现不同,这些都是诸法实相。这个地方的佛我们就知道,就像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里面所说的诸佛,他讲的诸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包括究竟佛果在其中,那就是四十二个位次统统称诸佛。

为什么叫三昧?诸佛所得的三昧,下面说「如於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湛然於佛之智海印现一切之法也」。这几句话很简单,但是说得很详细,像大海,你要知道大海是水,水里面要有波浪那就看不出印象,这个印象就乱。如果水里头没有风浪,海水就像湖水一样,一点风浪都没有,这个水平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所有境界统统照在里面,整个宇宙都照在里头,这叫海印。大海,这印是什么?印的是外面的万象,照见!它底下湛然这两个字重要,湛然是清净,没有染污、没有波浪叫湛然。用这个来比喻佛的智海,这是自性,这个智海就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世尊不是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吗?「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海就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所以智慧不是从外头来的,外面求不到智慧,外头没有智慧,外面有知识,智慧不是从外头求的;智慧要心定下来,心里头一念不生就生智慧。心里面要不清净,你看看你有见思烦恼,我们用《华严经》的话来说,你有执着,你有分别,你有起心动念,智慧就没有了。没有了是什么?智慧变成知识,变成知识就不是智慧。智慧跟知识,清净心起的作用就是智慧,带着妄想分别执着的起作用就是烦恼。

所以执着,大乘教里面称之为见思烦恼,分别,大乘教说它作尘沙烦恼,起心动念称它作无明烦恼,他生烦恼。所以知识是烦恼,智慧不生烦恼。由此可知,我们世间人所求的全是知识,没有智慧。不但世间人没有智慧,你看看大乘教里面说,阿罗汉、辟支佛都没有智慧,只有半个解脱没有智慧。为什么?我们把这个道理明了之后,你就会点头,他真的没智慧。他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没断,无明烦恼没断,他哪来的智慧?智慧要怎么样?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了,智慧现前。尘沙烦恼是分别,也就是说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不执着、不分别,然后还要往上提升,不起心,不动念,智慧现前,这个智慧就叫做海印智慧。智慧像大海一样,为什么?整个宇宙,用大乘教里面所讲的,把一切万法归纳为六项,性是能现的自性,相就是惠能大师讲的能生万法,宇宙之间所有的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还有因果,你看这六个字包尽了,性相、理事、因果,全都明了,这像什么?海印一样,它是自然的,不是学来的。

这个智慧现前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是学来的,是你自性里本有的。是真的吗?真的,怎么知道是真的?有证人。谁是证人?头一个是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三十岁的时候在菩提树下,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也就是说他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这十二年间他所学的那些知识也放下了,知识要不放下就见不了性。佛给我们讲,障碍可以分为两大类叫二障,这两大类就是烦恼障,刚才给你讲的见思、尘沙、无明都是烦恼,是属於这一类的;另外一类是所知障,如果你有所知障,你也不能见性。所知障里头有执着、有分别、也有妄想,所以他见不了性,必须放下。所知障放下,烦恼障放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悟了之后,宇宙之间,所谓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他不知道,没有一法他不通达。有人试验,试验释迦牟尼佛,你什么都懂得,我问问你:放牛你懂不懂得?牧童照顾一头牛,你懂不懂得?这个牛应该怎么样来带它,怎么样养它?佛把这个事情详详细细说出来,《大藏经》里有《放牛经》,释迦牟尼佛没放过牛,你只要一问他,他给你讲出来,教给你方法。

六祖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在五祖会下开悟,不认识字,没念过书,这一开悟之后,无论是佛法、世间法,你去问他,他没有一样不知道。为什么?他得到的是海印三昧。我们要知道,一桩大事。他有,我也有,你也有,他也有,我们大家统统都有,我们都有,为什么不能现前?原因佛告诉我们,「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的自性的智海不能现前,是因为我们现在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这三样东西既是烦恼障又是所知障,我们的如来智海不能现前,道理在此地。所以学佛,佛法修学,什么是最重要的?这篇文章的题目里面所讲的,说出来了,「妄尽」最重要,智海是什么?智海就是「还源」,妄要尽才能还得了源,你自己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统统可以现前。那个相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美好到极处,找不到一点遗憾,缺点遗憾找不到。关键就是我们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我们知道应该要放下。没有办法像释迦牟尼、像六祖能大师,那么样的干脆,那么样的彻底一下就放下,这在佛法里面讲顿悟、顿舍,没有次第的,一下就放下,彻底放下了。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十二个字他在一念之中就舍掉。这十二个字舍掉,海印三昧现前,海印三昧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不是假的,这是真的。而且这种知是正知,佛门里面的术语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每个人都有。

证得海印三昧之后,他会不会轻慢一个众生?不会的。为什么?他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现在呢?现在还是佛,那为什么还搞成六道三途?他迷惑了,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就好像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偶然也遇到朋友喝酒,酒喝醉了发酒疯。你说那个人是不是个好人?是个好人,但是发酒疯的时候胡言乱语,他酒喝醉了。你不能说酒喝醉了就不是好人,他还是好人,清醒的人看他是个好人。佛就是清醒的人,佛看一切众生各个都是佛,所以对每一个众生,他都那么样的尊重,都那么样的敬爱,一丝毫等差都没有,他心清净的,清净心则平等的。我们凡夫因为有分别、有执着,所以平等就不见了。不平等是假的,平等是真的,你统统把妄舍尽,妄尽还源就平等了。现在在十法界、在六道、在三途,所有一切众生还是平等的。这个平等观,你一定要懂得弥勒菩萨给你讲的一念,你明白一念,你才晓得真平等。十法界依正庄严,相是不一样,但是在一念里面你就看到平等,一念的时间太短,在一念的时间你找不到生灭,你看到生立刻就灭。所以,佛法大乘教常讲不生不灭。如果它真的没有生灭,说不生不灭那叫废话;有生灭,速度太快,所以生灭跟不生灭几乎扯平,生灭就是不生灭,才称它为不生不灭,不生不灭里头有生灭。这个都是事实真相,这个属於,用现在的话来说是高等科学,从事相上说的,从理论上说那是高等哲学,从事上看这是高等科学,都达到究竟圆满,登峰造极。今天科学、哲学对这个问题不能解释,大乘佛法早就有解释,只要你妄尽还源你就统统明白。所以这个地方湛然於佛之智海,这个地方说佛就是自性,前面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湛然就是清净,在这个时候就能印现一切之法,这个一切之法就是我们常讲的性相、理事、因果,遍法界虚空界,或者我们再加个,我们有分别执着,过去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你统统看到,统统明了,叫印现一切之法。这个叫海印三昧,是我们自性里头本自具足。

我记得我学佛第一天见出家人,第一天跟出家人见面,我见的这个人就是章嘉大师。我跟他见面,我第一句话向他请教,那个时候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我说我知道佛法是无比的殊胜,是高等的哲学,请教大师,佛门里面有没有方法,让我们很快速的契入境界?我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初学。章嘉大师听了我这个提问,就看着我,态度很温和里面带着严肃。他看着我,我也看着他,我等他的开示,那个时候还不懂什么叫开示,等他回答。等了半个小时,他才给我说了一个字「有」,我听说有,耳朵就竖起来,用心听。这一个字说出,他又不说话,大概停了五、六分钟,也相当长,给我说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没有我这么快,他的速度很慢,说了六个字。这六个字我听了之后,好像是能体会到,真的叫似懂非懂。我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我说:请教大师,从哪里下手?他跟我说「布施」,教给我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第一天见面,大概在一起坐了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的样子,说话不多。他这种教学的方法,我是到二、三十年之后才体会到,才明白那一天谈话的情形,他为什么不立刻答覆我,看着我看半个小时。

到我教学生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心浮气躁!心浮气躁状况之下,讲什么东西都是耳边风,真的是右耳进去,左耳就出去,不得受用。所以他等我很久,就是等到我心地平静下来,把心浮气躁这个现象收敛,真正一心专注才给我讲,这是非常高明的教学法。他说了一个有,我就有了,你看妄念又动了,所以他就不说,说了一个有就不讲,过了五、六分钟我又静下来再给我讲。我才懂得佛法里头这个教学方法高明!我明白了。我们在现在讲经教学,能不能用这个方法?不能。为什么不能?人家提个问题半个小时不答,他都跑掉了,听众都走光了。也就是说现在听众没有我那个耐心,我能够等,你不给我讲清楚我不离开,我要等。这个等就是忍辱波罗蜜,《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法得成於忍」,你不能忍,你得不到东西。在佛法里讲,你不能忍你不是法器,老师不教你。我从认识他老人家开始,他很慈悲,我真的想学,这就跟我约定每个星期两个小时,我跟他三年,我佛法的基础是在他老人家会下奠定的。他教我看佛经,看什么经?教我看《释迦谱》、《释迦方志》。告诉我,你学佛,释迦牟尼佛是什么样的人,你要认识清楚。这个方法也是三、四十年之后才明了,对老师感激之心年年增长,感恩!他教给我的真是从根本学。

因为你看看多少这些出家人,学了哪个宗派就有门户之见,就互相排斥。他老人家教给我从释迦牟尼佛学起,宗派成见自然就消除,为什么?所有宗派都是释迦牟尼佛传的,所以我们对一切宗派就用平等的看法,就不会说这个宗派比那个宗派强,没有这个念头。知道什么?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大乘经上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全是平等的。《金刚经》上说得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开这么多法门?是因为众生根性不一样,没有其他的原因。所以佛他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不是用一个方法教一切众生的,让每个人学得都很欢喜,学得都很快乐,放下万缘,妄尽就还源!不一定用这方法,所以心量自然就拓开。与《还源观》底下第三段相应,第三段里面给我们讲三种周遍,第三个周遍就是「含容空有」,含容空有,空是虚空,有是万有,这就是大乘教里头常常讲的两句话,每个同修我想都很熟悉,「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包太虚是含空,量周沙界是容有。你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心量?你跟释迦牟尼佛学就有这么大的心量,你跟祖师学这个心量就很难发,我学禅,我跟禅宗祖师学,禅高,其他各宗都不如我,你看看妄想分别执着就生起来,妄想分别执着要尽你才能还得了源。一面学一面放不了妄想分别执着,那是永远还不了源。我这个心量比较大一点,还能包括世界上所有宗教,得力於章嘉大师的指导,这个关系很大!他一开头教我看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从这个地方入手,从这里入门下手。真的,把佛法从根源上学起。

方东美先生特别介绍的是《华严经》,他自己非常欢喜这部经,告诉我《华严》是佛经哲学概论,内容是包括全部的佛学,所有宗派那些理论、指导原则都在《华严经》上。两个老师指导的言语不一样,方式不一样,但是目标方向相同,所以我学佛可以说是没走冤枉路。但是自己的烦恼习气太重,没有办法顿舍,老师教我,这是李老师教我,慢慢放下,年年放下、月月放下、天天放下,教我这个方法。那个顿悟的,那是像大楼,他一步就跨上去,那是要本事,没有本事摔下来就粉身碎骨,那叫顿超。渐修好比爬楼梯,慢慢上去,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去,我们没有那个本事,我们就选择爬楼梯。所以功夫不是别的,功夫就是舍,功夫就是放下,你放下一分你就能看破一分,看破一分它又能帮助你放下一分。所以渐修就是这两个方法,放下帮助看破,看破帮助放下,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如来地,这个方法妙!

这里面还有个关键非常重要,那就是亲近善知识,这个太重要了。谁是善知识?佛是善知识,菩萨是善知识。佛菩萨我们找不到,经典是佛,经典是菩萨,所谓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才真正能帮助你看破放下。经教帮助你看破,你能看破,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自然你就会放下。到显着放下的时候,会有个现象出现,在顺境,我们讲境,就是我们的物质环境,你很欢喜是顺境,善缘,缘是人事环境,你的周边都是好人,都是你喜欢的人,在这种境界里面没有贪恋,你把贪恋放下,你对待环境,你对待人事,全是智慧不是感情。如果感情那是烦恼,生烦恼,智慧!如果反过来,周边环境是逆缘,你不喜欢的,你很讨厌的,你不愿意在那个环境里面居住的,这是逆境。周边的人呢?周边的人都不是好人,恶缘,都是来找你麻烦的。在这种环境里面你能够不生瞋恚,我们中国人讲不怨天不尤人,还是用真智慧跟人事相处,不怨天不尤人,知道这是自己的业障,消业障!如果有怨恨那你就是增长业障,如果有报复那就更麻烦,那就造罪业。所以,在逆境、恶缘不生瞋恚。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都在里面修清净心、修平等心,把自己的境界、灵性天天向上提升,这就对了。所以说是不管在什么境界里头,你每天都是烦恼轻、智慧长,你这多自在,这叫真正修行。在这种环境里面,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孔夫子说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意思太深。你天天在学习,顺境在学习,逆境也在学习,善恶缘你统统在学习,你是喜悦就得到。大乘教里面讲的菩萨,这真的是菩萨,学而时习之是菩萨,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他的心永远是平静的,你想惹他生气,不容易,他不会;你想讨他欢喜,他也不容易,他心平静的。可是在现象,可能是你惹他欢喜,他笑笑,你跟他生气,他也愁眉苦脸,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是假的要有这个反应?这个反应是让你感觉得你收到效果,是来安慰你的。否则的话,你看那个人是木头,你看看喜怒哀乐,他不是个木头人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叫得大自在。我们用这个来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用这个来解释大乘教里面讲的菩萨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

我们再看下面引《大集经》里面一段话说,「大集经十五」,这个十五是第十五卷,十五卷里面有这么一段话,「譬如阎浮提一切众生身及余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以是故,为大海印」。这是比喻,开头讲的是比喻。阎浮提一切众生,阎浮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地球,我们这个地球上一切众生身及余外色,就是地球上所有一切有情的,我们现在的话讲动物,植物、山河大地,这些色相都在海水里面印现。这要记住,我们要想到海水是平静的,没有波浪,海水很干净,没有染污,没有波浪,像一面镜子一样。这是讲大的讲整个地球,我们不好懂,因为海里头大风大浪。我们把它缩小,把它缩小一个湖,小湖,这个湖水澄清没有染污,湖面没有波浪,我们划一个小船,一叶扁舟划到湖中心,你看四面周围风景在水里面的倒影,这叫海印。用这个比喻意思很深,海水里头有没有影像?没有,海水哪有影像!可是海水照见外面的时候有影像,海水里面影像是假的不是真的。告诉你,没有照的时候不能说没有,照的时候不能说有,说明这个影像非有非无,这就是真实相。比喻只能比喻个彷佛,不能比喻到恰到好处,任何比喻都没有方法比到恰到好处。所以有智慧的人,佛在经上常说,因比喻而悟入实相,你从这里一下觉悟,这个比喻的教学就得到真的受用。所以一个小湖如是,这整个地球上,确实海比陆地大,水比陆地多,所以佛常常用海印,海里面产生这些印像,所以叫海印。

在《大宝积经》里面,后面讲「宝积经二十五」,有这么一段话,「如大海,一切众流悉入其中,一切诸法入法印中,亦复如是,故名海印」。这个比喻也很好,这是第二个意思,前面是比喻海水澄清它能照见,这个比喻是陆地上所有的江河,这些水统统都流入大海,海是所谓广纳百川,陆地上所有的这些水统统都流入海中。比喻什么?比喻一切诸法,万事万法就像江河里面那些流水一样,统统流到法印当中。法印就是法性,法是法性,印是印证,自性能够印证一切诸法。诸法是什么?诸法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为什么?相有性无、事有理无。这在弥勒菩萨对话里面讲得太清楚,这个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怎么来的?是从念头发生的,极其微细的波动。这个念头是波动,念头的波比什么样的波都微细,我们今天讲光波、讲电磁波,比念波那就粗得多!光波、电磁波,我们今天用仪器能够观察到它,可是我们心里面这念头的波,你没办法,仪器侦测不到。什么东西能把它侦测到?甚深禅定。大乘经里面佛常讲,八地菩萨的定功能感受到一念不觉,在大乘教常讲的根本无明,根本无明怎么起来的,怎么发生的,他能够觉察到。

根本无明上面有两个字叫「无始」无明,这两个字怎么讲法?我们初学佛的时候,这是搞错了,我们在打妄想,以为这个无明大概很远很远,没有开头,我找不到源头的,大概太久太久了。我们都这种想法,其实错了,完全想错了。「无始」是什么?就是很简单,就这个字面,没有开始。没有开始当然也就没有终了,这才是一念的真相。弥勒菩萨所讲的这一念的速度,为什么讲它没有开始,你还没有意识到,它就没有了。所以无始无明就是不生不灭,没有生灭!自性是不生不灭的,非生因之所生,无始无明也是不生不灭,但是它有生灭的相,虽有生灭的相,它也不是生因之所生。可是它第二个相续,虽不是跟前面是一个,它与前面有关系,有相似的关系,它不是真的关系。这是佛观察到宇宙的真相,宇宙起源的真相,一真法界怎么起来的,怎么有的,诸佛的实报庄严土,菩萨们的四圣法界,凡夫的六道轮回从哪来的,给你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你要是这个真相搞清楚之后,无量无边的刹土,《金刚经》上总的说一句话把它做个总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跟虚妄就摆平,哪有高下!所以诸佛如来应化在十法界当中,他没有起心动念,人家高明就在这一点。我们在境缘当中会起心动念,会起分别执着,这是自生烦恼,本来没有这回事情的。十法界、六道、三途,是你自己变现出来的,与别人毫不相关,自作自受,冤枉!你一下放下,放下的时候常寂光现前,所有一切现象皆是虚妄,你完全明白。《金刚经》末后还有一首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完全明了了,你就入佛境界,你就成佛。所以,法性印定一切万法,就是印定了诸法实相,这个印当肯定讲。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以印为真实,你的一个文件政府上面盖了印,这就是大家承认,佛就取这个比喻。我们世间真的是有印,佛法印是假的,没这个印,佛法的印是什么?佛法的印是法性,跟法性完全相应。法性里面的智慧照了诸法,照见明了诸法,诸法的真相,这叫法印。所以这也是海印三昧的意思。

《探玄记》里面,这是贤首国师的,贤首国师对《华严经》有一部注解叫《探玄记》,清凉大师叫《疏钞》,《探玄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说,「海印者,从喻为名」,是比喻,把大海比喻作法性。「如修罗四兵列在空中,於大海中印现其像」,这是比喻阿修罗,阿修罗在空中他列下四兵,就是军队,像我们现在世间讲,现在的军队有空军、有海军、有陆军,说他有四种不同的兵种,在空中布阵,海里面海水澄净,把它照得清清楚楚,印现其像,取这个比喻。「菩萨定心犹如大海」,菩萨的心是定的,定就是三昧,三昧就是定。这个定心有功夫浅深不相同,我们世间六道凡夫里头有定心,什么定?四禅八定,得四禅定的人他生四禅天,他不在我们欲界。这就是《易经》里面所讲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到哪一个阶段,他就一定入同阶层的,他们会在一起。像我们世间人一样,你看喜欢学佛的都到佛门道场来,常常来,他不到别地方去。喜欢跳舞的,他们往跳舞厅里面去,我们这个世间人也是一类一类的,随他的嗜好。菩萨修定亦复如是,四禅定的都到四禅天去,四空定的都到无色界去,九次第定都到声闻法界去,比九次第定更深的到缘觉法界去,再高的那就是菩萨法界去了。达到最高的,最高的是什么?烦恼障、所知障统统都舍掉,我们讲他到一真法界去了,他脱离十法界,这就是《华严经》初住以上的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得的定就叫海印三昧。所以圆教初住以上,他们这个定都叫海印三昧。菩萨定心犹如大海,这是法身菩萨不是普通菩萨,「应机现异,如彼兵像故」,在清净心中,众生有感,这个机就是机感,机是讲十法界不同的众生。

佛给我们说,四空定他不求佛菩萨,所以跟佛菩萨没有感应。四禅定有,在色界天里面有很多菩萨到那里去应化,教化众生,给他们讲经说法,四空没有。所以经教里面常讲八难,八难里面就有四空天,八难是什么?闻不到佛法,闻不到佛法叫遭难。我们这个世间水灾旱灾这些灾难不算难,闻不到佛法才叫遭大难。有八种缘,这是没有法子,他跟佛法没有感应,所以叫八难。因为他对佛法没兴趣,没有信心,不闻不问,这叫遭难。因为遇到佛法,佛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闻到佛法,就有机会、有缘分在这一生当中永远脱离轮回,永远脱离十法界。我们这一生得人身、闻佛法,我们对於理论方法都懂得,就是自己烦恼习气太重,不能够顿舍,这做不到!我们不是不想做,做不到。那怎么办?这都是佛教导我们,不得已而求其次,求其次就是渐舍,慢慢舍、天天舍。这真的有效,最初很难,慢慢的就熟悉,到后面去加速度。最困难的是开头的十年,我们自己的经验,二十年比十年那个修的就容易多了,三十年比二十年就更容易,愈往后面进步就愈快。所以法喜是不断的在成长,它不衰,愈学愈欢喜,这是什么?你尝到法味。为什么有很多人学佛学了很多年,学了没有进步,就是他没有尝到法味。为什么没有尝到法味?他没有真干。什么叫没有真干?他没舍,他没有放下。不管放下多少,你得要放下,你得真放下,愈放下愈多。

这都是老师在早年教导我,也是警告我,譬如财,你舍财愈舍愈多,你原来对财还没有贪心,你没有!可是你财布施,财布施你这个财是愈来愈多,愈来愈多怎么样?起了贪心,那就完了。老师给我们有个警惕,无论有多少,来多少舍多少。所以舍得,舍得是双重意思,第一个就是讲你要舍,舍了你就有得,第二个意思是得的要把它舍掉。你所得的你不舍的话,你麻烦来了,你就又迷了。很多人喜欢头一个意思,我布施,佛氏门中,舍一得万报,真的舍一得万,得到之后就贪心起来,你就永远脱离不了六道轮回。要怎么样?所得的统统把它舍掉,舍掉之后愈来愈多,愈来愈多你就拼命去舍就是,有多少舍多少,决定不要积财。佛教给我们,在经里讲「积财丧道」,那还得了吗?为什么?自性清净心里头什么都没有,但是自性清净心里头什么都具足,都不缺,你得东西要它干什么?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看世间人求的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都是从舍才得来。你命里有财、有富贵、有聪明智慧、有健康长寿,这命里从哪来的?是你过去生中布施的,你所布施得来的,就变成你命里所有的。

如果你能舍的话,那你得的更多,得的更多统统要舍,常常想到自性具足,自性之外的我都要舍。所以舍是好事,你看妄尽,都是虚妄的,凡所有相都是虚妄,要知道财富是相,是虚妄的,聪明智慧、健康长寿都是相,都应该彻底放下,你才能得健康长寿。所以修布施要修得痛快,这里头没有疑惑,没有顾虑,佛菩萨绝对不会骗人,告诉你的都是真话,都是好话,你只要相信,只要依教奉行,肯干,肯真干,你就回归自性,回归自性才叫大圆满。你所希求的全得到,你没有想到的也得到,意想不到的。所以,菩萨定心就是此地讲的海印三昧,能应一切众生的机感,众生有感他就能应。前面跟诸位提到,应以什么身得度他现什么样的身,这是应,应该用什么方法帮助他觉悟就用什么方法,所以身没有一定的身,法也没有定法。所以决定不是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是归纳起来的,实际上是无量法门,无量无边、无数无尽那是真的,这个都是自性里头具足的,所以自性没有丝毫欠缺。

《还源观》,就是说我们这本书里头,我们把它念一念,这是刚才我们前面念过,「言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妄没有了,心干净、清净了,「心澄」就是清净心,「万象齐现」,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现象你全部照见。「犹如大海由风起浪」,你这个照失掉,我们凡夫现在的心就是由风起浪,把照见的能量丧失掉,「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象不现」。风是什么?风是外面境界,就是外面的诱惑。你要能把外面诱惑永远离开,外面诱惑是什么?七情五欲,五欲是财色名食睡,有物质上的,有精神上的,这些东西诱惑叫境界风。你怎么样?你起了七情,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你生起贪瞋痴慢,你生起自私自利,这是什么?浪,你的照失掉。我们前面讲的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那都是风,你能在境界里面如如不动,顺境善缘不生贪恋,生感恩心,没有贪恋;逆境恶缘没有瞋恚,也生感恩心。为什么?只要你如如不动,你就向上提升,为什么向上提升?境界帮助我们提升。如果境界风吹,我们心动,动了就堕落,你欢喜,欢喜堕落,你讨厌,讨厌也堕落,只要你心一动你就堕落。所以,怎样在境界里学一个如如不动。

我们每天三餐饭,吃的时候要讲究口味,心动了,你吃饭的时候这些菜又摆在那里诱惑,这个好吃多吃一点,那个不好吃就不想吃,你看看,吃饭在造业;穿衣服讲究款式,讲究料子,都是造业。这些日常生活当中不为境界所动,世尊当年在世给我们做了好样子,他每天出去托钵,给什么吃什么,没有一样不欢喜。欢喜心接受别人供养,接受别人布施,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教我们这样吃饭。穿衣,三衣一钵,生活多么简单,衣只要能够遮蔽身体,遮羞,能够保暖,够了,不要讲求款式,也不要讲求好料子,绝对不为外头境界所动。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居住的地方,没有盖个房子,没有,他住在哪里?住树林底下。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最健康的生活,心清净一尘不染。所以他老人家圆寂,不是圆寂在房子里面,是在树林里头,在双树林里面圆寂的。可是他也很活泼,也很自在,他也不执着,居士长者有好的花园、宫殿、楼阁,请他去讲经说法,在那里住几天,他也很自在,也不拒绝。你看只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这些道场,他也常常去讲经,讲完了走了,绝不留恋。我用现在的话来讲,这个道场主权是主人的,所有权是主人的,释迦牟尼佛来用几天,他有使用权,他可以使用,他不会要的。你说这个道场送给他,他不要,你借给他用,在这边讲经教学,行,借个三年五载都可以,用完之后还给你。这都是他老人家说法教化众生,我们要留意。

为什么到中国会建筑这些大道场?你要晓得,这是境缘不相同,风俗习惯不相同。古印度,印度人看到这样的修行人都尊重,都尊敬、佩服,跟他学习。可是中国人风俗习惯不是这样的,中国人对老师那个尊重跟父母一样,哪有自己住房子,叫老师父母住在野外,哪有这个道理,这大不孝,这大不敬!所以这些法师到中国来,要建最好的居住环境给他,最好的供养给他,这中国人的风俗习惯,这要知道。所以佛教随俗,我也随顺你;不随顺你,你不能接受,你天天觉得难过,那也是错误。总得要叫大家欢欢喜喜,可是自己心里没有留恋。所以过去出家人虽然住在寺院,像皇宫一样,他怎么住法?还是住通铺叫挂单,住通铺,他不是一个一个房间的。有房间的,要有执事,他办事方便一点,他有个房间。房间多大?叫方丈,方圆一丈,一丈在台湾我们来讲两个榻榻米,他的房间大小就是两个榻榻米。这就是什么?就是说居住环境没有贪恋。住持是方丈,住持以下的总不能超过住持,所有执事的房间都是方丈,这是平等法。不是执事,都是住通铺,叫广单。饮食吃饭还是过堂,一菜一汤,大锅菜,你看没有忘记从前托钵的那种遗风。这教我们什么?两个字,放下!放下你才能看破,看破你才能更放下,你不断向上提升,那就对了。你才真正得到法喜,你才真正领会到圣贤的那种清净快乐。这是《还源观》上说的。

后面说「八十华严经十四」,就第十四卷,八十卷第十四卷有这么一段话,「众生形相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这是一首偈子,众生形相特别是六道,行是行为,业是造业,众生的形相,六道众生形相各个不相同,种类太多太多了。为什么不同?因为他的行业不相同,就是他造的业不一样,所以他形相就不一样。到什么时候相同?成佛就相同,佛佛道同,没有一样不同的。为什么?不造业,完全恢复到自性,自性变现出来都是圆满的,没有一丝毫欠缺,所以到成佛就同了。成佛,记住,圆初住就同,完全相同,相貌、声音决定没有两样,十法界里头不同,十法界里面佛可以说大同小异,不完全相同,但是到一真法界完全相同。也就是他善恶业没有了,不但善恶没有,染净也没有,所以他是相同的。他是自性就是唯心所现是相同的,唯识所变就不同,识是什么?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只要有这个就不相同。

如是一切皆能现,就是十法界、六道、三途,在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清净心中完全能现。这个能现,要记住,众生有感他就现,这一现他就应,就应化去帮助他。众生没有感,他不现,像前面讲四空天人没有感,所以诸佛如来不会现在四空天。我们这个阎浮提,这是南洲,讲四大洲,北洲没有佛法,北俱卢洲,北俱卢洲的人长寿,福报很大,真的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他人可以不必要操劳,不要造作,福报太大了,他那里不求佛,所以北俱卢洲没有佛法,他没有感。韦陀菩萨护法,在三洲感应,为什么?东南西这三洲都有人求佛的,北洲他们没有这个念头,所以北洲韦陀菩萨不去,没佛法,那也是八难之一。众生有感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是什么?海印三昧威神力。所以这里也说到海印三昧。

下面有一句话说到,是举《楞严经》的,《楞严经》第四,《楞严经》十卷第四卷,第四卷也非常重要,这一卷,「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这释迦牟尼佛示现,佛用一个按指的动作,海印发光,你能够看到如来的境界。因为有人问释迦牟尼佛,听说成佛都住净土,你老人家怎么会跟我们住在一起?佛说我住净土,我们两个虽然在一块,我住的土跟你不一样。怎么会不一样?佛就示现一下,一按指这个大地金色世界,跟极乐世界一样,让大家一下看到,佛真的是住净土。佛把他自己的境界示现给他看,就告诉他,你们这些凡夫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尘劳是烦恼,你们心里起烦恼,清净心不能现前。因为这四句里头有海印,所以他也把它说出来,那是海印三昧在发光,在起作用。汝这是指你们凡夫,你们六道凡夫,你看到释迦牟尼佛天天在一起,他住他的净土,我们住我们的秽土,我们手拉着手,也不一样,他还是在净土,我们还是在秽土。这说明什么?境随心转,这道理很深!如果我们的心清净,我们净土就现前,就是大乘教里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境随心转,这个道理太重要!所以心净则佛土净,极乐世界在哪里?只要你得清净心,你现在就住极乐世界,就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别人知道不知道?别人不知道,你不示现给他,他永远看不到。所以佛在此地做了一个表演让他看看,是真的不是假的。

净土跟秽土是在一起的,所以叫净秽不二,不二而二。这个不好懂,我们用电视来做比喻,像电视两个频道,一个是清净的频道、一个是染污的频道,一个是净土、一个是秽土,如果我们把频道关起来,两个都没有。如果我们看一个净土,我们来听佛讲经,按这个频道,佛给我们讲经。如果我们按另外一个频道,不听佛讲经,看到的是阿鼻地狱、畜生、饿鬼,那是秽土。试问问,这所有景象是不是都在这频道里面?你不按就隐,你按的时候就显,它就现出来,隐现不同。所以它不现前,你不能说它无;虽现前,不能说它有,有无不二。我们今天用电视频道这个比喻大家好懂,在古时候把这个事情讲清楚、讲明白,让人听懂真不容易。可是这些事情,这都是讲诸法实相,这都是真实智慧。所以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我们讲用他的神通来示现给我们看,他真的住净土。我们在《华严》学了这么多,我们能够理解,佛所说的话句句真实,他不是在变把戏给我们看,他是真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看下一篇:净空法师:杀盗淫妄的果报 看上一篇:净空法师《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二次宣讲) 卍文章欢迎转载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