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绰大师的一生(漫画)
1
1. 道绰大师是南北朝末期北齐人,公元562年出生于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一带)一户姓卫的普通人家。
2
2. 当时的北方大地上有北周和北齐两个政权,两国长年交战,道绰大师的故乡正好位于战争前线。
3
3. 战乱、饥荒、瘟疫,大师的少年时代在各种天灾人祸中惊险地度过。
4
4. 14岁时,大师深感人命危脆、世事无常,毅然选择出家求道。
5
5. 大师出家后精研《涅槃经》,对于佛性义理有了很深的见解。
随后的时间里,大师开讲《涅槃经》,总共讲了二十四遍,很快就小有名气。
6
6. 可是到了后来,大师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理论上众生都有佛性,可想要成佛却并非易事,需要满足诸多的条件。
就好像一粒种子,如果没有良好的生长环境,没有阳光雨露的滋润,是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
7
7. 而大师所处的时代已经进入了末法时代,很多出家人贪图名闻利养,攀附权贵,道风日渐衰退。在这样的氛围里修行,何时才能成佛呢?
大师悄然离开了原来的寺院,踏上了寻道之路。
8
8. 当时的河北一带,有一个远居山林的僧团,由慧瓒禅师领导。他们保留了很多佛陀时代的优良传统,严持戒律,行头陀法,成为了当时的一股新风。
9
9. 一心求道的道绰大师来到这里,开始了禅法的修行,以期证悟空性。
10
10. 然而在二十年的精勤禅修后,大师无奈地发现,禅法的精妙高深,绝不是自己这样的末法凡夫能够参悟的。
11
11. 八万四千法门中,有哪一门是凡夫也可以修行成就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48岁的大师再次踏上了求道之旅。
12
12. 这一次,大师来到了山西石壁玄中寺,这里是净土宗祖师昙鸾大师晚年住锡的道场,此时离鸾祖往生过去了69年。
13
13. 寺内有记录鸾祖生平的碑文,大师目睹之后豁然醒悟,百感交集。鸾祖所倡导的净土法门,不正是自己苦苦追寻的吗?
14
14. 大师当即在鸾祖塔前自誓为弟子,从此放下圣道修行,归心净土,日诵佛号七万声。
15
15. 大师继承了鸾祖的学说,在玄中寺开讲《观无量寿经》,前后共讲了两百遍,吸引了大量净土行人前来求学。
16
16. 每每讲座散席之时,大众都同念佛号,声震山谷。
17
17. 为了方便大众念佛计数,大师发明了数豆念佛的方法,念一声佛就在器皿内放入一粒小豆,以此计数。
18
18. 后来,大师又将这一方法改良,发明了我们现在用的念珠。
19
19. 在大师的教化之下,晋阳、太原、汶水三县七岁以上的人都知道念阿弥陀佛,大街小巷随处可闻念佛之声。
20
20. 大师著有《安乐集》两卷,继承鸾祖自力和他力的分判,将佛法分判为圣道门和净土门。
大师紧紧抓住末法时代的特点和众生的根机,阐明圣道门难修难证,劝导众生归入易行易往的净土门。
21
21. 这是因为净土门有阿弥陀佛的誓愿作为保证,任何一个众生,哪怕生前造罪造恶,临终时只要念了十声佛,都可以凭借佛力往生到净土。
22
22. 当时有人看不起净土法门,认为往生到净土不是大丈夫所行,应当学习地藏菩萨,要在秽土度化众生。对此,大师打了一个比喻来说明。
23
23. 大师说,地藏菩萨等身居不退位的菩萨,即使在秽土之中也不会被秽土所染,就好像鸭和鹅进入水池里,也不会被水打湿了羽毛。
24
24. 但对于末法时代的凡夫众生来说,是会被秽土中的五浊所染污的,就好像把鸡赶到水里去,一下子就变成了落汤鸡。
25
25. 也曾有邪见之人想要诋毁大师,但是亲眼见到大师的慈容后,当下就被大师所摄服。
26
26. 到了唐朝时,大师高德更加远扬,唐太宗路过太原时,特地与文德皇后一同前往玄中寺拜见大师,并布施供养。
27
27. 68岁那年,大师预知时至,通告僧俗弟子前来相送。一时之间,远近数百弟子赶赴山上。
28
28. 到了四月初八这天,大众看见已经往生的鸾祖从空中驾着七宝船而来,对道绰大师说:“你在极乐世界的净土堂已经建成了,但娑婆世界还有任务需要你来完成。”
29
29. 大众还看见化佛立在空中,天上洒下鲜花,很多人由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30
30. 那么到底是什么任务需要大师留下来完成呢?十二年后,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僧人的到访揭开了谜底。
31
31. 这位年轻的僧人就是日后净土宗的开宗祖师善导大师,他听闻道绰大师在玄中寺讲解《观经》,此番特意前来求学。
32
32. 而在此之前,善导大师就已经在无人指点的情况下证入了观佛三昧,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33
33. 年届八旬的道绰大师一眼就看出了善导大师的非凡,知道净土法门后继有人,内心十分欣慰。
在道绰大师的悉心教导下,善导大师对净土法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很快又证入了念佛三昧。
34
34. 至此,昙鸾——道绰——善导,中国净土宗的三位根本祖师,跨越一百多年的时光,在玄中寺完成了法脉的传承,迎来了净土宗的兴盛时代。
35
35. 四年之后,圆满完成任务的道绰大师于四月二十七日自在往生,春秋八十四。
脚本 | 佛慈居士
绘画 | 佛小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