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


此土着述·第1532部
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
唐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一
六度篇第八十五之二
施度量境部篇六
  述曰。谓能施之人行有智愚。若智人行施要观前人。有益便施。无益不施。故优婆塞戒经云。若见贫穷者先语言。汝能归依三宝受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归及斋戒。后则与施物。若言不能。后语言。能随我语念一切法无常无我涅盘寂灭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如其无财教余有财令作是施。若其愚人贪着财物。不知无常人物属他。恋着悭惜。菩萨见此无益之物。即令急施。废修道业。故大庄严论云。若物能令起恼则不应畜。纵令宝玩要必有离。如蜂作蜜他得自不得。财宝亦如是。
  又地持论云。若菩萨布施令他受苦。若致逼迫。若被侵欺及非法求。自力他力不随所欲。为众生故。宁自弃舍身命不随彼欲。令致逼迫则不施与。非是菩萨行净施时。菩萨外不施者。若有众生求毒火刀酒媒行作戏等一切非法来求乞者。菩萨不施。若施与者而多起恶。堕于恶道。不到彼岸。若他求索我之身分。即须施与。不须量他前人起退屈心。
  又智度论问。云何布施得到彼岸不到彼岸。答曰。如舍利弗于六十劫中行菩萨道欲度彼岸。时有乞人来乞其眼。舍利弗言。眼无所任。何以索之。若须我身及以财物者。当以相与。答言。不须。唯欲得眼。若汝实行檀者。以眼见与。尔时舍利弗出一眼与之。乞者得眼。于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弃地。又以脚蹋。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难可度也。眼实无用而强索之。既得无用而弃。又以脚蹋。何弊之甚。如此人辈不可度也。不如自调早度生死。思惟是已于菩萨道退回向小乘。是名不到彼岸。若能不退成办佛道名到彼岸。
福田部第七
  如优婆塞戒经云。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报。施外道离欲人得百万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我今为汝分别诸福田。故作是说。若能至心生大怜愍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言百倍得。如以寿命色力安辩施于彼者。施主后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各各百倍。乃至无量亦复如是。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我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于我。然我得福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或有人说。受者作恶罪及施主。是义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时为破彼苦。非为作罪。是故施主应得善果。受者作恶。罪自钟己。不及施主。问若施圣人得福多者。云何经说智人行施不简福田。答今释此意义有多途。明能施之人。有愚智之别。所施之境。有悲敬之殊。悲是贫苦。敬是三宝。悲是田劣而心胜。敬是田胜而心劣。若取心胜施佛。则不如施贫。故像法决疑经云。有诸众生。见他聚集作诸福业。但求名闻。倾家财物以用布施。及见贫穷孤独。呵骂驱出不济一毫。如此众生名为颠倒作善痴狂祸福。名为不正作福。如此人等甚可怜愍。用财甚多获福甚少。善男子。我于一时告诸大众。若人于阿僧只身供养十方诸佛并诸菩萨及声闻众。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饮食。其福胜彼百千万倍无量无边。乃至施与饿狗蚁子等。悲田最胜。
  又智度论云。如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佛即回施狗。而问舍利弗。谁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义。佛施狗得福多。若据敬法重人识位修道。敬田即胜。故优婆塞戒经云。若施畜生得百倍报。乃至须陀洹得无量报。罗汉辟支尚不如佛。况余类也。若据平等而行施者。无问悲敬。等心而施得福弘广。故维摩经云。分作二分。一分施彼难胜如来。一分与城中最下乞人。福田无二。
  又贤愚经云。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佛已出家。手自纺织。预作一端金色之氎。积心系想唯俟于佛。既得见佛喜发心髓。即持此[叠*毛]奉上如来。佛告憍昙弥。汝持此[叠*毛]往奉众僧。波提重白佛言。自佛出家心每思念。故手自纺织规心俟佛。唯愿垂愍为我受之。佛告之曰。知母专心欲用施我。然恩爱心施福不弘广。若施众僧获报弥多。我知此事是以相劝。
  又居士请僧福田经云。别请五百罗汉。不如僧次一凡夫僧。吾法中无受别请法。若有别请僧者。非吾弟子。是六师法。七佛所不可。故知施有三种。故不可以一概论也。
相对部第八
  述曰。此别有五种相对。第一田财相对有四。一田胜财劣。如童子施土与佛等。二财胜田劣。如将宝施贫人等。三田财俱胜。如将宝施佛等。四田财俱劣。如将草施畜等。
  第二轻重相对有四。一心重财轻。如贫女将一钱施大众得福弘多。二财重心轻如王夫人。心慢多将宝物。施众得福鲜少(下二可知)
  第三空有相对。一空心不空境。如虽学空观然惜财不施还得贫报。二空境不空心。知财不坚常多乐施得福增多(下二可知)
  第四多少相对。如法句喻经云。施有四事。何等为四。一者施多得福报少。二者施少得福报多。三者施少得福报少。四者施多得福报亦多。何谓施多得福报少。其人愚痴杀生祭祠。饮酒歌舞。损费钱宝无有福慧。是为施多得福少。何谓施少得福多者。能以慈心奉道德人。众僧食已精进学诵。施此虽少其福弥大。是为施少得福多。何谓施少得报少者。以悭贪恶意施凡道士。两俱愚痴。是故施少得福亦少。何谓施多得福多者。若有贤者觉世无常。好心出财。起立塔寺。精舍园果。供养三尊。衣被履屣床榻厨膳。斯福如五大河流入于大海。福流如是。世世不断。是为施多其报亦多。
  第五染净相对。如智度论云。佛法中有四种布施。一施者清净受者不净。二施者不净受者清净。三施受俱净。四施受俱不净。佛自供养佛故。是为二俱清净。如东方宝积佛功德力所生华。寄十住法身普明菩萨。送此华来上散释迦牟尼佛。知十方佛是第一福田。是为二俱清净(余句可解)
财施部第九
  如大宝积经云。财施有五种。一至心施。二信心施。三随时施。四自手施。五如法施。
  述曰。然所施之财。有是有非。非法之物纵将布施得福鲜少。如法之财得福弥多。如大宝积经云。所不应施复有五事。一非理求财不以施人。物不净故。二酒及毒药不以施人。乱众生故。三罝罗机网不以施人。恼众生故。四刀杖箭不以施人。害众生故。五音乐女色不以施人。坏净心故。
  又地持论云。菩萨亦不以不如法食施。所谓施出家人余残饮食。便利洟唾脓血污食。不语不知饭及麦饭。不如法和应弃者。谓不葱食杂污不肉食不酒饮杂污。如是和合不如法者。勿以施人。
  又智度论云。若人鞭打拷掠闭系法得财而作布施。生象马牛中。虽受畜生形负重鞭策羁靽乘骑。而得好屋好食。为人所重以人供给。又如恶人多怀嗔恚心由不端而行布施。当堕龙中得七宝宫殿妙食好色。又如憍人多慢嗔心布施。堕金翅鸟中常得自在。有如意宝珠以为缨络。种种所须皆得自恣。无不如意。变化万端无事不办。又如宰官之人枉滥人民不顺治法。而取财物以用布施。堕鬼神中作鸠盘茶鬼。能种种变化五尘自娱。又如多嗔佷戾嗜好酒肉之人而行布施。堕地夜叉鬼中。常得种种欢乐音乐饮食。又如有人刚愎强梁而能布施车马代步。堕虚空夜叉中而有大力。所至如风。又如有人妒心好诤而能以好房舍卧具衣服饮食布施。故生宫观飞行夜叉中。有种种娱乐便身之物。若恼前人强求人物而营福者。反招其罪。不如静心修治内心得利转胜。
  又优婆塞经云。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虽得大报身当病苦。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报恩。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求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以此文证。强役人物营修福者。反招苦报。何名出益。今时末世道俗讹替。竞兴斋讲强抑求财。营修塔寺依经不合。反招前罪。不如静坐内修实行。出离中胜无过于此。若有净心为人说法。前人敬诚求法舍施。即须为说令成福智。不得见有前判。雷同总拨妄生讥谤。抑遏前福。
  又无性摄论释云。谓菩萨见彼有情。于其财位。有重业障。故不施与。令知慧施空无有果。设复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为。如有颂言。
  如母乳婴儿  一经月无倦
  婴儿喉若闭  乳母欲何为
  宁使贫乏于财位  远离恶趣诸恶行
  勿彼富贵乱诸根  令感当来众苦器
  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应时之施有五事益。云何为五。一者施远来人。二者施远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俭时施。五者若初得新果蓏若谷食等。先与持戒精进人。然后自食。是故欲行此五施。当念随时施。若应时净施者。还得应时果报。谓随时所宜净心而施。若寒时施温室毡被薪火暖食等。若热时施凉室轻衣水扇冷物等。渴时与浆。饥时给食。风雨送供。天和请僧。如是随时应情令悦。未来获福还受顺报。
  又菩萨地持论云。一切施者。略说有二种。一内物。二外物。菩萨舍身。是名内施。若为食吐众生食已吐施。是名内外施。除上所说。是名外施。菩萨内施有二种。一随所欲作他力自在舍身布施。譬如有人为衣食故系属于人为他仆使。如是菩萨不为利养。但为无上菩提。为安乐众生。为满足檀波罗蜜。随所欲作他力自在舍身布施。二随他所须。支节等一切施与。菩萨外施复有三种。一随其所求受用乐具欢喜施与。二奉事彼故一切舍心一切施与。菩萨内外物非无差别。等施一切。或有所施。或有不施。若于众生乐而不安。不乐不安。则不施与。若于众生安而不乐。亦安亦乐。是则尽施。
  又大集经云。菩萨有四种施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以纸笔墨与法师令书写经。二种种校饰庄严妙座以施法师。三以诸所须供养之具奉上法师。四无谄曲心赞叹法师。
  又智度论云。若人布施修福。不好有为作业生活。则得生四天王处。若人布施加以供养父母伯叔兄弟姊妹等。无嗔无恨不好诤讼。又不喜诤讼之人。得生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
  又优婆塞戒经云。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净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
  若以净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乐见。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种姓。是不名为恶。
  若为自身造作衣服庄严之具种种器物。作已欢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来得如意树。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后自食。若违此要誓输佛物。犯则生愧。如其不违。即是微妙智慧因缘。如是施者诸施中最上。是人亦得名上施主。
  若给妻子奴婢衣食。常以怜愍欢喜心与。未来则得无量福德。若复观田仓中多有鼠雀犯暴谷米。常生怜愍复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欢喜无触恼想。当知是人得福无量。
  又大宝积经云。若以华施。具陀罗尼七觉华故。
  若以香施。具戒定慧熏涂身故。若以果施具戒成就无漏果故。
  若以食施。具足命辩色力乐故。
  若以衣施。具清净色除无惭愧故。
  若以灯施。具足佛眼照了一切诸法性故。
  若以象马车乘施。得无上乘具足神通故。
  若以璎珞施。具足八十随形好故。
  若以珍宝施。具足大人三十二相故。
  若以筋力仆使施。具佛十力四无畏故。
  取要言之。乃至国城妻子头目手足举身施与。心无吝惜。为得无上菩提度众生故。
  又大菩萨藏经云。菩萨为得阿耨菩提故。行拖那波罗蜜多时。所修布施。又得十种称赞利益。何等为十。一者菩萨摩诃萨以上妙五欲施故。获得清净戒定慧聚及以解脱解脱知见聚无不具足。二者菩萨以上妙戏乐器施故。获得清净游戏法乐无不具足。三者菩萨以足施故。感得圆满法义之足。趣菩提坐无不具足。四者菩萨以手施故。感得圆满清净法手。拯济众生无不具足。五者菩萨以耳鼻施故。获得诸根圆满成就无不具足。六者以支节施故。获得清净无染威严佛身无不具足。七者菩萨以目施故。获得观视一切众生。清净法眼无有障碍。无不具足。八者菩萨以血肉施故。获得坚固身命。摄持长养一切众生。真实善权无不具足。九者菩萨以髓脑施故。获得圆满不可破坏等金刚身无不具足。十者菩萨以头施故。证得圆满超过三界无上最上一切智智之首。无不具足。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为得菩提行如是施。摄受如是相貌圆满佛法称赞利益上妙功德。皆为满足拖那波罗蜜多故。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行施不求妙色财  亦不愿感天人趣
  我求无上胜菩提  施微便感无量福
  又百缘经云。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其妇生一男儿。端正殊妙世所希有。当生之日天降大雨。父母欢喜。举国闻知。相师占善。因为立字。名耶奢蜜多。不饮乳哺。其牙齿间自然八功德水用自充足。年渐长大见佛出家得阿罗汉果。诸天世人所见敬仰时诸比丘见是事已。请佛为说宿福因缘。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贤劫中有佛出世。号曰迦叶。于彼法中有一长者。年极老耄。出家入道不能精勤。又复重病。良医占之教当服苏。病乃可差。寻用医教取苏服之。于其夜中药发热渴。驰走求水。水器皆空。复趣泉河普皆枯渴。如是处处求水不得。深自悔责。于彼河岸脱衣系树。舍之还来。至其明旦以状白师。师闻是语即答之言。汝遭此苦状似饿鬼。汝今可即取我瓶中水至僧中行。即受教取瓶水。水尽涸竭。心怀忧怖。谓其命终必堕饿鬼。寻诣佛所具陈上事。而白世尊。幸为见示。佛告比丘。汝今当于众僧之中行好净水。可得脱此饿鬼之身。闻已欢喜。即便僧中常行净水。经二万岁即便命终。在所生处其牙齿间。常有清净八功德水。自然充足。不饮乳哺。乃至今者遭值于我出家得道。比丘闻已欢喜奉行。
  又阿育王经云。昔佛在世时与诸比丘及与阿难前后围绕。入王舍城而行乞食。至于巷中见二小儿。一名德胜。二名无胜。弄土而戏。拥土作城舍宅仓储。以土为麨着于仓中。此二小儿见佛相好金色光明遍照城内。德胜欢喜掬仓中土名为糗者。奉上世尊。而发愿言。使我将来盖于天地广设供养。缘是善根发愿功德。佛般涅盘一百年后。作转轮王王阎浮提。住华氏城。正法治世。号阿怒伽王。分佛舍利而作八万四千宝塔。其王信心常请众僧宫中供养。时王宫中有一婢使。最贫下贱。见王作福自克责言。王先身时布施如来一掬土故。今得富贵。今日重作。将来转胜。我先身罪今日厮下。又复贫穷。无可修福。将来转贱。何有出期。思已啼哭。众僧食讫。此婢扫地粪扫中得一铜钱。以此一钱即施众僧。心生欢喜。其后不久得病命终。生阿育王夫人腹中。满足十月产生一女。端正殊妙世之少双。其女右手寻常急拳。年满五岁。夫人白王。所生女子一手常拳。王即唤来抱着膝上。王为摩手。手即自开。当于掌中有一金钱随取随有而无穷尽。须臾之间金钱满藏。王怪所以。即将往问耶奢罗汉上座。此女先身作何福德。于手掌中有此金钱。取无穷尽上座答言。此女先身是王宫人。于粪扫中得一铜钱布施众僧。以此善根得生王家。以为王女。缘昔一钱布施众僧善根因缘。恒常手中把一大金钱取无穷尽。
  又杂宝藏经云。昔耆阇崛山中多有僧住。诸方人闻送供者众。有一贫穷乞索女人。见诸长者送供诣山。作是念言。此必作会。我当往乞。便向山中见诸长者。以种种食供养众僧。自思惟言。彼诸人等。先世修福。今日富贵。今复重作。未来转胜。我先不修今世贫苦。今若不作未来转剧。思已啼哭。先于粪中拾得两钱。每常保惜以俟乞索不得之时。当用买食。我今持以布施众僧。分一二日不得食意。伺僧食讫即便布施。维那僧前欲为祝愿。上座不听。自为祝愿。复留食施。诸人既见上座乞食。诸人亦与。女大欢喜云。我得果报。将食出外。到一树下。食讫而卧。施福所感黄云覆之。时值国王最大夫人亡来七日。王遣人访谁有福德应为夫人。使与相师至彼树下见此女人。相师占之。此女福德堪为夫人。即以香汤沐浴清净。与彼夫人衣服令着。大小相称。千乘万骑将至王所。王见欢喜。心甚敬重。后时自念。我今所以得福报。缘以两钱施僧故尔。当知彼僧便为于我有大重恩。即白王言。我先厮贱。王见洗拔得为人次愿听往彼僧所报恩。王言。随意。夫人即便车载饮食及珍宝。诣山布施。上座即遣维那祝愿。不自祝愿。夫人念言。前施两钱见为祝愿。今载珍宝不为祝愿。年少比丘亦嫌此事。上座尔时语夫人言。心念嫌我。两钱施时为我祝愿。今载珍宝不为祝愿。我佛法中唯贵善心。不贵珍宝。夫人先施两钱之时。善心极胜。今施珍宝吾我贡高。是以我今不为祝愿。诸年少等亦莫嫌我。年少比丘闻已惭愧。悉皆获得须陀洹果。夫人听法惭愧亦得须陀洹果。
  又杂宝藏经云。昔拘留沙国有恶生王。诣园堂上见一金猫。从东北角入西南角。王时见已即遣人掘。得一铜盆。盆受三斛。满中金钱。渐渐深掘复得一盆。如是次第得三重盆。各受三斛。悉满金钱。转复傍掘经于五里。步步之中尽得铜盆。皆满金钱。王虽得钱怖不敢用。怪其所以。即诣尊者迦旃延所。说其因缘。尊者答王。此王宿因所获福报。但用无苦。王即请问往昔因缘。尊者答王。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般涅盘后。遗法之中有诸比丘。四衢道头施座置钵。在上教化。而作是言。谁有人能举财着此坚牢藏中。若入此藏王贼水火所不能夺。时有贫人。先因卖薪得钱三文。见僧教化欢喜布施。即以此钱重着钵中。发愿而去。去家五里步步欢喜。到门欲入。复遥向僧至心顶礼。发愿而入。时贫人者今王身是。缘昔三钱欢喜施僧。世世尊贵常得如是。三重铜盆满中金钱。缘五里中步步欢喜。常于五里有此金钱。以是因缘。若布施时应当至心。欢喜施与勿生悔心。
随喜部第十
  如优婆塞戒经云。佛言。若人有财见有求者。言无言遽。当知是人已说来世贫穷薄德。如是之人名为放逸。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麨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糗耶。谁有一日不食三抟糗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施于乞者。善男子。极贫之人谁有赤体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线施人系疮一指许财作灯炷耶。天下之人谁有贫穷当无身者。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欢喜无厌。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时有分。或有与等。或有胜者。以是因缘。我受波斯匿王食时亦祝愿。王及贫穷人所得功德等无差别。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闻无异。而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粗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在无碍有良福田。内无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贫穷。是故智者自观余一抟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智者复观。世间若有持戒多闻乃至获得阿罗汉果。犹不能遮断饥渴等。若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皆由先世不施因缘。破戒之人若乐行施。是人虽堕饿鬼畜生。常得饱满无所乏少。虽富有四天地受无量乐。犹不知足。是故我应为无上乐而行布施。不为人天。何以故。无常故。有边故。若施主欢喜不悔。亲近善人。财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乐。至无上果。能离一切烦恼结缚。
  若施主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识。多饶财宝眷属成就。能用能施。一切众生喜乐见之。见已恭敬尊重赞叹。
  又大丈夫论云。若悭心多者。虽复泥土重于金玉。若悲心多者。虽施金玉轻于草木。若悭心多者。丧失财宝。心大忧恼。若行施者。令受者喜悦。自亦喜悦。设有美食。若不施与而食啖者。不以为美。设有恶食得行布施。然后食者心中欢悦以为极美。若行施竟有余自食。善丈夫者心生喜乐。如得涅盘。无信心者谁信是语。设有粗食。有饥者在前。尚不能施与。况余胜解而能与人。若人于大水边。尚不能以少水施与众生。况余好财。是人于世间粪土易得于水。悭贪之人闻乞粪土犹怀吝惜。况复财物。
  如有二人。一则大富。一则贫穷。有乞者来。如是二人俱怀苦恼。有财物者惧其求索。无财物者我当云何。得少财物与之。如是二人忧苦虽同。果报各异。贫悲念者生天人中受无量乐。富悭贪者生饿鬼中受无量苦。若菩萨但有悲愍心。便为具足。况与少物。菩萨悲心念施无有财物。见人乞时不忍言无。悲苦堕泪。设闻他苦尚不能堪忍。况复眼见他苦恼而不救济者。无有是处。有悲心者见贫苦众生。无财可与。悲苦叹息。无可为喻。救众生者。见众生受苦悲泣堕泪。以堕泪故知其心软。菩萨泪有三时。一见修功德人以爱敬故为之堕泪。二见苦恼众生无功德者以悲愍故。为之堕泪。三修大施时悲喜踊跃堕泪。计菩萨堕泪已来多四大海水。世间众生舍于亲属悲泣堕泪。不及菩萨见贫苦众生无财施时悲泣堕泪。菩萨闻乞声为之堕泪。乞者见菩萨雨泪。虽不言与当知必得。菩萨见乞者来时。极生悲苦。乞者得财物时。心生欢喜得灭悲苦。菩萨闻乞言时。悲泣堕泪不能自比。乞者言足。尔时乃止。菩萨修行施已。众生满足。便入山林。修行禅定。灭除三毒。财物倍多。无乞可施。我今出家断诸结使。菩萨发愿度诸众生。诸有所索一切皆舍。有悲心者。为他故涅盘尚舍。况复舍身命财有何难也。舍财物者。不如舍身。舍身者。不如舍于涅盘。涅盘尚舍。何有不舍。悲心彻髓得自在悲。作救济者。大菩萨施。都无难也。菩萨悲心悉得知见一切众生身者。无不是病。无有知者。以三事故。知其有病。何者为三。饮食衣服汤药即是病相。菩萨悲心以三事得显。何者为三。即是财法无畏施也。菩萨与一切众生作乐。为灭一切众生苦故。舍身救之。菩萨不求果报。视如刍草。菩萨大悲作种种方便。犹如乳聚。以血施人。易于世人以水用施。如菩萨昔日五处出血施诸夜叉鬼。踊跃欢喜无可为喻。
施福部第十一
  如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信乐檀波罗蜜者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降伏悭吝烦恼。二修习舍心相续。三共诸众生同其资产。摄受坚固而至灭度。四生豪富家。五在所生处施心现前。六常为四众之所爱乐。七处于四众不怯不畏。八胜名流布遍于诸方。九手足柔软足掌坦平。十乃至道树不离善知识。
  又大宝积经云。乐施之人获五种名利。一常得亲近一切贤圣。二一切众生之所乐见。三入大众时人所宗敬。四好名善誉流闻十方。五能为菩提作上妙因。
  又菩萨善戒经云。具足三种慧施乃能受持菩萨禁戒。一者施。二者大施。三者无上施。第一施者。于四天下尚不吝惜。况于小物。是名为施。第二大施者。能舍妻子。第三无上施者。头目髓脑骨肉皮血。菩萨具足如是三施。乃具于忍能持禁戒。
  又增一阿含经云。若檀越主慧施之日得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施命。二者施色。三者施安。四者施力。五者施辩。施命之时欲得长寿。施色之时欲得端正。施安之时欲得无病。施力之时欲得无能胜。施辩之时欲得无上正真之辩。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在家菩萨所贪惜物。若有乞人急从求索。汝以此物施与我者。速得成佛。菩萨即应思惟。若我今者不舍此物。此物必当远离于我。设至死时不随我去。此物则是远离之相。今为发菩提故须施与。后死时心无有悔。必生善处。是得大利。若犹贪者应辞谢乞者言。勿生嗔恨。我新发意善根未具。于菩萨行法未得势力。是以未能舍于此物。后得势力。善根坚固。当以相与。
  又优婆塞戒经云。若施佛已。用与不用。果报已定。施人及僧。有二种福。一从用生。二从受生。何以故。施主施时自破悭吝。受者用时破他悭吝。是故说言。从用生福。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二
六度篇第八十五之三
持戒部第二(此别三部)
  述意部 劝持部 引证部。
述意部第一
  窃闻。戒是人师道俗咸奉。心为业主。凡圣俱制。良由三宝所资四生同润。故经曰。正法住正法灭。意在兹乎。是以持戒为德。显自大经。性善可崇。明乎大论。戒复方之日月。譬若宝珠。义等涂香。事同惜水。越度大海。号曰牢船。生长善牙。又称平地。是以菩萨禀受微尘不缺。罗汉护持纤芥无犯。宁当抱渴而死弗饮水虫。乃可被系而终无伤草叶。书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言行忠信。战战兢兢。岂可放纵心马不加辔勒。驰骋情猿都无制锁。浮囊既毁前路何期。德瓶已破胜缘长绝。或复要聚恶人朋结凶党。更相扇动备造愆瑕。无惭无愧。不羞不耻。日更增甚。转复沉浮。似若葶苈艾蒿枝叶皆苦诃梨果树遍体无甘。从明入闇无复出期。劫数既遥痛伤难忍。于是镬汤奔沸猛气冲天。炉炭赫曦爆声烈地。镕铜灌口则腹烂肝销。铜柱逼身则骨肉俱尽。宛转呜呼何可言念。如斯等苦寔由毁戒也。
劝持部第二
  如大庄严论云。若能至心持戒乃至殁命得现果报。我昔闻。难提跋提城有优婆塞。兄弟二人。并持五戒。其弟尔时卒患胁痛气将欲绝。时医语之。食新杀狗肉。并使服酒所患必除。病者白言。其狗肉者为可于市买索食之。饮酒之事愿舍身命。终不犯戒而服于酒。其兄见弟极为困急。赍酒语弟。舍戒服酒。以疗其病。弟白兄言。我虽病急。愿舍我身命。不犯戒而饮此酒。即说偈言。
  怪哉临命终  破我戒璎珞
  以戒庄严身  不用殡葬具
  人身既难得  遭值戒复难
  愿舍百千命  不毁破禁戒
  无量百千劫  时乃值遇戒
  阎浮世界中  人身极难得
  虽复得人身  值正法倍难
  时复值法宝  愚者不知取
  善能分别者  此事亦复难
  戒宝入我手  云何复欲夺
  乃是怨憎者  非我之所亲
  兄闻是已。答其弟言。我以亲故不为沮坏。弟白兄言。非为亲爱乃是殁败。即说偈言。
  我欲向胜处  毁戒令堕坠
  舍戒乃如是  云何名亲爱
  我勤习戒根  乃欲见劫夺
  所持五戒中  酒戒最为重
  今欲强毁我  不得名为亲
  兄问弟言。云何以酒为戒根本耶。弟即说偈。以答兄言。
  若于禁戒中  不尽心护持
  便为违大悲  草头有酒滴
  尚不敢尝触  以是故我知
  酒是恶道因  在家修多罗
  说酒之恶报  唯佛能分别
  谁有能测量  佛说身口意
  三业之恶行  唯酒为根本
  复堕恶行中  往者优婆夷
  以酒因缘故  遂毁余四戒
  是名恶行数  酒为放逸根
  不饮闭恶道  能获信乐心
  去悭能舍财  首罗闻佛说
  能获无量益  我都无异意
  而欲毁犯者  略说而言之
  宁舍百千命  不毁犯佛教
  宁使身干枯  终不饮此酒
  假使毁犯戒  寿命百千年
  不如护禁戒  即时身命灭
  决定能使差  我犹故不饮
  况今不定知  为差为不差
  作是决定心  心生大欢喜
  即获见真谛  所患得消除
  惟大智之人厌世修道。虽具持戒。内怀定慧。不现持相。内言实德。故华严经云。何等为离邪命戒。此菩萨不作持戒净相欲使他知内无实德现实德相。但持净戒一向求法。究竟萨婆若。何等为不起恶戒。此菩萨不自高贵言我持戒。见犯戒人亦不致呵令其忧恼。但一其心持清净戒。胜果克得不须疑惑。
  又菩萨藏经云。舍利子。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多故。获得十种清净尸罗。汝应知之。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生曾无损害。二者于他财物不行劫盗。三者于他妻妾远诸染习。四者于诸众生不兴欺诳。五者和合眷属无有乖离。六者于诸众生不起粗言。由能堪忍彼恶言故。七者远离绮语。凡有所言谛审说故。八者远诸贪着。于他受用无我所故。九者远离嗔恚。善能忍受粗言辱故。十者远离邪见。由不敬事诸余天仙及神鬼故。
  又大宝积经云。第二持十善业戒者。有五事利益。一能制恶行。二能作善心。三能遮烦恼。四成就净心。五能增长戒。
  若人善修不放逸行。八万四千无量戒品。悉皆在十善戒中。
  又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能净持戒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满足一切智。二如佛所学而学。三智者不毁。四不退誓愿。五安住于行。六弃舍生死。七慕乐涅盘。八得无缠心。九得胜三昧。十不乏信财。
  又六度集经云。复有四种持戒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持戒常演说法。二持戒常勤求法。三持戒正分别法。四持戒回向菩提。
引证部第三
  如大庄严论说。我昔曾闻。有诸比丘与诸贾客入海采宝。既至海中船舫破坏。尔时有一年少比丘。捉得一枚版。上座比丘不得版故。将没水中。于时上座恐怖惶惧恐为水漂。语年少言。汝宁不忆佛所制戒。当敬上座。汝所得版应以与我。尔时年少即便思惟。如来世尊实有斯语。诸有利乐应先与上座。复作是念。我若以版用与上座必没水中。洄澓波浪大海之难。极为深广。我于今者命将不全。又我年少初始出家未得道果。以此为忧。我今舍身用济上座。正是其时。作是念已而说偈言。
  我为自全济  为随佛语胜
  无量功德聚  名称遍十方
  躯命极鄙贱  云何违圣教
  我今受佛戒  至死必坚持
  为顺佛语故  奉版遗身命
  若不为难事  终不获难果
  我若持此版  必渡大海难
  若不顺圣旨  将没生死海
  我今没水死  虽死犹名胜
  若舍佛所教  失于天人利
  及以大涅盘  无上第一乐
  说是偈已。即便舍版持与上座。既授版已。于时海神感其精诚。即接年少比丘置于岸上。海神合掌白比丘言。我今归依坚持戒者。汝今遭是厄难之事。能持佛戒。海神说偈报曰。
  汝真是比丘  实是苦行者
  号尔为沙门  汝实称斯名
  由汝德力故  众伴及财宝
  得免大海难  一切安隐出
  汝言誓坚固  敬顺佛所说
  汝是大胜人  能除众患难
  我今当云何  而不加拥护
  见谛能持戒  斯事不为难
  凡夫不毁禁  此乃名希有
  比丘处安隐  清净自谨慎
  能不毁禁戒  此亦未为难
  未获于道迹  处于大怖畏
  舍己所爱命  护持佛教戒
  难为而能为  此最为希有
  又论云。我昔曾闻。有一比丘。次第乞食。至穿珠家立于门外。时彼珠师为于国王穿摩尼珠。比丘衣赤往映彼珠。其色红赤。彼穿珠师。即入其舍。为比丘取食。时有一鹅见珠赤色。其状似肉。即便吞之。珠师持食以施比丘。寻即觅珠不知所在。此珠价贵。珠师贫急语比丘言。得我珠耶。比丘恐杀鹅取珠。当设何计得免斯患。即说偈言。
  我今护他命  身分受苦恼
  更无余方便  唯以命代彼
  若言他持去  此言复不可
  说自得无过  不应作妄语
  我今舍身命  为此鹅命故
  故缘我护戒  因用成解脱
  尔时珠师虽闻斯偈。语比丘言。若不见还汝徒受苦。终不相置。比丘即四向望无可恃怙。如鹿入围莫知所趣。比丘无救亦复如是。尔时比丘即自敛身端正衣服。彼人语比丘言。汝今与我斗耶。比丘答言。不共汝斗。我自共结使斗。又说偈言。
  我舍身命时  堕地如干薪
  当使人称美  为鹅能舍身
  亦使于后人  皆生忧苦恼
  而舍如此身  闻者劝精进
  修行于真道  坚持于禁戒
  有便毁禁者  愿乐于持戒
  时穿珠师即加打棒。以两手并头并皆被缚。四向顾望莫知所告。而作是念。生死受苦皆应如是。又说偈言。
  我于过去世  淫盗舍身命
  如是不可数  羊鹿及六畜
  舍身不可计  彼时虚受苦
  为戒舍身命  胜于毁禁戒
  假欲自拥护  会归于当灭
  不如为持戒  为他护身命
  舍此危脆身  以取解脱命
  我着粪扫衣  乞食以为业
  住止于树下  以何因缘故
  乃当作盗贼  汝宜善观察
  尔时珠师语比丘言。何用多语。遂加系缚。倍更挝打。以绳急绞耳眼口鼻尽皆血出。时彼鹅者即来食血。珠师嗔忿打鹅即死。比丘问言。此鹅死活。珠师答言。鹅今死活。何足故问。时彼比丘即向鹅所。见鹅既死洟泣不乐。即向鹅说偈言。
  我受诸苦恼  望使此鹅活
  今我命未绝  鹅在我前死
  我望护汝命  受是极辛苦
  何意汝先死  我果报不成
  珠师问比丘言。鹅今于汝竟是何亲。愁恼乃尔。比丘答言。不满我愿所以不乐。珠师问言。欲作何愿。比丘以偈答言。
  菩萨往昔时  舍身以贸鸽
  我亦作是意  舍命欲代鹅
  我得最胜心  欲全此鹅命
  久住常安乐  由汝杀鹅故
  心愿不满足
  尔时比丘更具说已。珠师即开鹅腹而还得珠。既见珠已便举声号哭。语比丘言。汝护鹅命不惜于身。使我造此非法之事。即说偈言。
  汝藏功德事  如似灰覆火
  我以愚痴故  烧然数百身
  汝于佛标相  极为甚相称
  我以愚痴故  不能善观察
  为痴火所烧  愿当暂留住
  少听我忏悔  犹如脚跌者
  按地还得起  南无清净行
  南无坚持戒  遭是极苦难
  不作毁缺行  不遇如是恶
  持戒非希有  要当值此苦
  能持禁戒者  是则名为难
  为鹅身受苦  不犯于禁戒
  此事实难有  忏悔既讫已
  即放比丘还
  又大庄严论说。有诸比丘。旷野中行。为贼劫掠。剥脱衣裳。时此群贼惧诸比丘往告聚落。尽欲杀害。贼中一人先曾出家。语同伴言。今者何为尽欲杀害。比丘之法不得伤草。今者以草系诸比丘。彼畏伤故终不能得四向驰告。贼即以草而系缚之。舍之而去。诸比丘等既被草缚。恐犯禁戒不得挽绝。身无衣服为日所炙。蚊虻蝇蚤之所唼娆。从旦被缚至于日夕。转到日没晦冥大暗。夜行禽兽交横驰走。甚可怖畏。有老比丘语诸年少。说偈诫言。
  若有智慧者  能坚持禁戒
  求人天涅盘  称意而获得
  名称普闻知  一切咸供养
  必得人天乐  亦获解脱果
  伊罗钵龙王  以其毁禁戒
  损伤树叶故  命终堕龙中
  诸佛悉不记  彼得出龙时
  能坚持禁戒  斯事为其难
  戒相极众多  分别晓了难
  如剑林棘丛  处中多伤毁
  愚劣不堪任  护持如此戒
  是诸比丘为苦所逼。不得屈伸及以转动。恐伤草命。唯当护戒至死不犯。即说偈言。
  我等往昔来  造作众恶业
  或得生人道  窃盗淫他妻
  王法受刑戮  计算不能数
  复受地狱苦  如是亦难计
  或受畜生身  牛羊及鸡犬
  獐鹿禽兽等  为他所杀害
  丧身无崖限  未曾有少利
  我等于今者  为护圣戒故
  分舍是微命  必获大利益
  我等今危厄  必定舍躯命
  若当命终后  生天受快乐
  若毁犯禁戒  现在恶名闻
  为人所轻贱  命终堕恶道
  今当共立要  于此至殁命
  假使此日光  暴我身命干
  我要持佛戒  终不中毁犯
  假使遇恶兽  掴裂我身手
  终不敢毁犯  释师子禁戒
  我宁持戒死  不愿犯戒生
  诸比丘等闻老比丘说是偈已。各正其身不动不摇。譬如大树无风之时枝叶不动。时彼国王遇出畋猎。渐渐游行至诸比丘所系之处。王遥见之心生疑惑。谓是露形尼揵子等。遣人往看。诸比丘等深生惭愧。障蔽其身使人审知释子沙门。何以知之。右肩黑故。即便还白言。大王。彼是沙门。非为尼揵。即说偈言。
  王今应当知  彼为贼所劫
  惭愧为草系  如钩制大象
  于时大王闻是事已。深生疑怪。默作是念。我今宜往彼比丘所。作是念已。即说偈言。
  青草用系手  犹如鹦鹉翅
  又如祠天羊  不动亦不摇
  虽知处危难  默住不伤草
  如林为火焚  牦牛为尾死
  说是偈已。往至其所。以偈问曰。
  身体极丁壮  无病似有力
  以何因缘故  草系不动摇
  汝等岂不知  身自有力耶
  为祝所迷惑  为是苦行耶
  为自厌患身  愿速说其意
  于是比丘。以偈答王曰。
  守诸禁戒故  不敢挽顿绝
  佛说诸草木  悉是鬼神宅
  我等不敢违  是以不能绝
  如似祝场中  为蛇画境界
  以神祝力故  毒蛇不敢度
  牟尼尊画界  我等不敢越
  我等虽护命  会归于磨灭
  愿以持戒死  终不犯戒生
  有德及无德  俱共舍寿命
  有德慧命存  并复有名称
  无德丧慧命  亦复失名誉
  我等诸沙门  以持戒为力
  于戒为良田  能生诸功德
  生天之梯蹬  名称之种子
  得圣之桥津  诸利之首目
  谁有智慧者  欲坏戒德瓶
  尔时国王闻说偈已。心甚欢喜。即为比丘解草系缚。而说偈言。
  善哉能坚持  释师子所说
  宁舍己身命  护法不毁犯
  我今亦归命  如是显大法
  归依离热恼  牟尼解脱尊
  坚持禁戒者  我今亦归命
感应缘(略引二验)
  梁沙门释法聪 隋沙门释法充。
  后南梁襄阳景空寺释法聪。南阳新野人。卓然神正性洁如玉。蔬藿是甘无求滋馔。因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筑室方丈。以为栖心之宅。入谷两所置兰若舍。今巡山者尚识故基焉。初梁晋安王承风来问。将至禅室。马骑相从。无故却退。王惭而返。夜感恶梦。后更再往。马退如故。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初至寺侧。但睹一谷猛火洞然。良久伫望。忽变为水。经停倾仰。时水灭堂现。以事相询。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王不敢进聪乃以手按头着地。闭其两目召王令前。方得展礼。因告境内多弊虎灾。请聪救援。聪即入定。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便与受三归戒。敕勿犯暴百姓。又命弟子。以布系诸虎颈。满七日已当来于此。王至期日设斋众集。诸虎亦至。便与饮食解布。遂尔无害。其日将王临白马泉。内有白龟。就聪手中取食。谓王曰。此是雄龙。又临灵泉。有五色鲤鱼。亦就手食。云此是雌龙。王与群吏嗟赏其事。大施而旋。有凶左右数十壮人。夜来欲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道。又见大人倚立禅室。傍有松树止到其膝。执金刚杵将有守护。竟夜回遑日午方返。王怪其来方以事首。遂表奏闻。初聪住禅堂。每有白鹿白雀驯服栖止。行往所及慈救为先。因见屠者驱猪百余头。聪三告曰。解脱首楞严。猪遂绳解散去。诸屠大怒。将事加手。并仡然不动。便归悔过罪。因断杀业。又于汉水渔人牵网。如前三告。引网不得。方复归心空网而返。又荆州苦旱。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使还大降。陂池皆满。后卒于江陵天宫寺。即是梁太初年也。其寺现有碑记。
  隋江州庐山化城寺释法充。俗姓毕。九江人也。常诵法华大品。末住庐山半顶化城寺修定。自非僧事未尝安履。每劝僧众无以女人入寺。上损佛化下坠俗谣。然以寺基事重有不从者。充叹曰。生不值佛已是罪缘。正教不行义须早死。何虑方土不奉戒乎。遂于此山香炉峰。自投而下。誓粉身骨。用生净土。便于中虚头忽倒上。冉冉而下处于深谷。不损一毛。寺众不知。后有人上峰顶路望下。千有余仞闻人语声。就而寻之。乃是充也。身命犹存口诵如故。迎还至寺。僧感死谏为断女人。经于六年方乃卒也。时属隆暑尸不臭烂。时当开皇之末年也(右二验出唐高僧传)
忍辱部第三(此别四部)
  述意部 劝忍部 忍德部 引证部。
述意部第一
  盖闻。忍之为德最是尊上。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是以羼提比丘。被刑残而不恨。忍辱仙主。受割截而无嗔。且慈悲之道。救拔为先。菩萨之怀。愍恻为用。常应遍游地狱代其受苦。广度众生施以安乐。岂容微复触恼大生嗔恨。乃至恶眼出声惨颜厉色。遂相捶打便以杖加。或父子兄弟自相损害。朋友眷属反更侵伤。恶逆甚于鸱枭。含毒逾于蜂虿。所以历劫怨仇生生不绝也。
劝忍部第二
  如菩萨藏经云。夫忿恚者。速能损害百千大劫所集善根。若能善根为嗔害已。复当经于百千大劫方始勤苦修行圣道。若如是者。阿耨菩提极难可得。是故我当被忍辱铠。以坚固力摧忿恚军。舍利子。我今为汝广说其事。我念过去。为大仙人。名修行处。时有恶魔。化作五百健骂丈夫。常寻逐我兴诸恶骂。昼夜去来行住坐卧僧坊静室聚落俗家。若在街衖。若空闲处。随我坐立。是诸化魔以粗恶言毁骂诃责。满五百年未曾休废。舍利子。我自忆昔五百岁中为诸魔罗之所诃毁。未曾于彼起微恨心。常兴慈救而用观察。
  又成实论云。恶口骂辱小人不堪如石雨鸟。恶口骂詈大人堪受如华雨象。行者常观前人本末因缘。或于过去为我父母养育我身。不避罪福。未曾报恩。何须起嗔。或为兄弟妻子眷属。或是圣人昔为善友。凡情不识何须加毁。
  又摄论云。由观五义以除嗔恚一观一切众生。无始已来于我有恩。二观一切众生。常念念灭。何人能损何人被损。三观唯法无众生有何能损及所损。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欲加之以苦。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损害。由此五观故能灭嗔。
  又报恩经云。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而发于恶心。
  成论云。行慈心者。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不丧。
  又四分律偈云。
  忍辱第一道  佛说无为最
  出家恼他人  不名为沙门
  又遗教经云。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又经云。见人之过口不得言。己身有恶则应发露。
  又书云。闻人之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得言。
  又经云。赞人之善不言己美。
  又书云。君子扬人之美不伐其善。
  又经云。布施不望彼报。若得人惠。毫发已上皆当祝愿惭愧奉受。
  又书云。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人有德于公子。愿公子勿忘。
  又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又经云。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
  又书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知内外之教其本均同。虽形有黑白。然立行无殊。若乖斯旨便同鄙俗何依内外。如经云。佛为众生说法断除无明暗惑。犹若良医随疾授药。是名内教。
  又书云天道无亲唯仁是兴。是名外教。
  又若出家之人能观苦空无常无我。厌离生死志求出世。是为依内。若乖斯行翻为外俗。在家之人。若能厌舍俗情欣慕高志。专崇三宝修持四德。奉行孝悌仁义礼智。贞和爱敬。能行斯行。翻同为内。若违斯旨还同外道。在俗之人。能随内教。便寤真理心常会道。渐进胜途至趣菩提。既知如是。欲行此行。唯须自卑。推德与他。如拭尘巾。揽垢向己。持净与人。故经云。退而得者佛道也。
  故书云。君子让而得之为是义故。常须进胜他人。常须克责己躬也。
忍德部第三
  如大宝积经云。第三忍辱有十事。一不观于我及我所相。二不念种性。三破除憍慢。四恶来不报。五观无常想。六修于慈悲。七心不放逸。八舍于饥渴苦乐等事。九断除嗔恚。十修习智慧。若人能成如是十事。当知是人能修于忍。
  又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住于慈忍。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火不能烧。二刀不能割。三毒不能中。四水不能漂。五为非人所护。六得身相庄严。七闭诸恶道。八随其所乐生于梵天。九昼夜常安。十其身不离喜乐。又私呵三昧经云。佛言。忍有六事。得一切智。何等为六。一得身力。二得口力。三得意力。四得神足力。五得道力。六得慧力。
  又六度集经云。复有四种忍辱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于求法时忍他恶骂。二于求法时不避饥渴寒热风雨。三于求法时随顺和尚阿阇梨行。四于求法时能忍空无相无愿。
  又比丘避女人恶名经偈云。
  虽闻多恶名  苦行者忍之
  不应苦自言  亦不应起恼
  闻声恐怖者  是则林中兽
  是轻躁众生  不成出家法
  仁者当堪耐  下中上恶声
  执心坚住者  是则出家法
  不由他人语  令汝成劫贼
  亦不由他语  令汝得罗汉
  如汝自知己  诸天亦复知
引证部第四
  如五分律云。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阿练若池水边有二雁。与一龟共结亲友。后时池水涸竭。二雁作是议言。今此池水涸竭。亲友必受大苦。议已语龟言。此池水涸竭。汝无济理。可衔一木。我等各衔一头。将汝着大水处。衔木之时慎不可语。即便衔之。经过聚落。诸小儿见皆言。雁衔龟去。龟即嗔言。何预汝事。即便失木。堕地而死。尔时世尊因此说偈言。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斫身
  由其恶言  应毁反誉  应誉反毁
  自受其殃  终无复乐
  佛言。龟者调达是也。昔以嗔语致有死苦。今复嗔骂如来堕大地狱。
  又法句喻经云。昔者罗云未得道时。心性粗犷言少诚信。佛敕罗云。汝到贤提精舍中住。守口摄意勤修经戒。罗云奉教作礼而去。住九十日惭愧自悔。昼夜不息。佛往见之。罗云欢喜趣前礼佛。安绳床坐。佛踞绳床。告罗云曰。澡盘取水。为吾洗足。罗云受教为佛洗足。洗足已讫佛语罗云。汝见澡盘中洗足水不。罗云白佛。唯然见之。佛语罗云。此水可用食饮以不。罗云白言。不可复用。所以者何。此水本实清净。今以洗足受于尘垢。是故不可复用。佛语罗云。汝亦如是。虽为吾子国王之孙。舍世荣禄得为沙门。不念精进摄身守口。三毒垢秽充满胸怀。亦如此水不可复用。佛语罗云。弃澡盘中水。罗云即弃。佛语罗云。澡盘虽空可用盛饮食不耶。白佛言。不可复用。所以然者。用有澡盘之名曾受不净故。佛语罗云。汝亦如是。虽为沙门。口无诚信。心性刚强。不念精进。曾受恶名。亦如澡盘不中盛食。佛以足指拨却澡盘。应时轮转而走自跳而堕。数返乃止。佛语罗云。汝宁惜澡盘恐破不。罗云白佛。洗足之器贱价之物。意中虽惜不大殷勤。佛语罗云。汝亦如是。虽为沙门不摄身口。粗言恶说多所中伤。众所不爱智者不惜。身死神去轮转三涂。自生苦恼。无量诸佛贤圣所不爱惜。亦如汝言不惜澡盘。罗云闻之惭愧怖悸。譬如战象两牙二耳四脚及尾九兵皆严先须护鼻。所以者何。象鼻软脆中箭即死。人犯九恶唯当护口。所以护口。当畏三涂十恶尽犯。不护口者如象损鼻。人犯十恶不惟三涂毒痛辛苦。即说偈云。
  我如象斗  不恐中箭  常以诚信
  度无戒人  譬象调伏  可中王乘
  调为尊人  乃受诚信
  罗云闻佛恳恻之诲。感激自厉克骨不忘。精进柔和怀忍如地。识想静寂即得阿罗汉道。
  又罗云忍辱经云。尔时罗云向一不信婆罗门家乞食。吝惜不与。罗云被打头破血出。复撮沙投钵中。罗云含忍心不加报。即持钵至河洗头钵已。而自说云。我自行分卫。无事横忓我。我痛斯须间。奈彼长苦何。犹如利剑割臭尸。臭尸不知痛。非剑之不利。又如天甘露饲彼溷猪食。溷猪舍之走。非是甘露之不美。我以佛真言训世凶愚。凶愚不思。岂不然乎。还已白佛佛言。夫恶心之兴。是已之衰。轻薄恶人。命终于夜半。当入无择地狱之中。狱鬼加痛。毒无不至。八万四千岁其寿乃终。魂神更受含毒蟒身。毒还自害。其身终而复始。续受蝮形。常食沙土。万岁乃毕。以嗔恚意向持戒人。故受毒身。以沙土投钵中故。世世食沙土而死。罪毕为人。母怀之时当有重病。家中日耗。儿生钝顽。都无手足。其亲惊怪。皆曰何妖来为不祥。即取捐之着于四衢。路人往来无不愕然。竞以瓦石刀杖击头。陷脑穷苦旬日乃死。死后魂灵即复更生。辄无手足。钝顽如前。经五百世重罪乃毕。后生为人常有头痛之患。夫人处世不能忍者。所生之处不值佛世。违法远僧。常在三涂。若蒙余福。得出为人。禀性常愚凶虐自逐。为人丑陋众所恶憎。生辄贫穷圣贤不佑。
  又杂阿含经云。尔时尊者舍利弗。大目揵连。住耆阇崛山中。时尊者舍利弗新剃发。时有伽吒及优波伽吒鬼。优波伽吒鬼见尊者舍利弗新剃须发。语伽吒鬼言。我今当往打彼沙门头。伽吒鬼言。汝莫作是语。此沙门大德大力。汝莫起嗔长夜得大不饶益苦。如是再三说。时优波伽吒鬼再三不用伽吒鬼语。即以手打尊者舍利弗头。打已寻自言。唤烧我伽吒煮我伽吒。再三唤已陷入地中。堕阿鼻地狱。目连闻舍利弗为鬼所打。即往问言。云何尊者苦痛可忍不。舍利弗答言。尊者目连虽复苦痛意能堪忍。不至大苦。目连语舍利弗言。奇哉尊者舍利弗。真为大德大力。此鬼若以手打耆阇崛山者。能令碎如糠糩。况复打人而不苦痛。尔时舍利弗语目连。我实不大苦痛。时舍利弗大目揵连。共相慰劳。时世尊以天耳闻其语声已。即说偈言。
  其心如刚石  坚住不倾动
  染着心已离  嗔者不反报
  若如此修心  何有苦痛忧
  又新婆沙论云。曾闻过去此贤劫中。有王名羯利。时有仙人。号为忍辱。住一林中勤修苦行。时羯利王除去男子。与内宫眷属作诸伎乐。游戏林间纵意娱乐。经久疲厌而便睡眠。内宫诸女为华果故游诸林间。遥见仙人。于自所止端身静思。便驰趣之。皆集其所。到已顶礼围绕而坐。仙人即为说欲之过。所谓诸欲皆是不净臭秽之法。是可呵责。是可厌患。谁有智者当习近之。诸姊皆应生厌舍离。王从睡觉不见诸女。便作是念。将无有人诱夺去耶。即拔利剑处处求觅。乃见诸女在仙人边围绕而坐。生大嗔恚。是何大鬼诱我诸女。即前问之。汝是谁耶。答言。我是仙人。复问。在此作何事耶。答言。修忍辱道。王作是念。此人见我嗔故便言我修忍辱。我今试之。即复问言。汝得非想非非想处定耶。答言。不得。次第责问。乃至汝得初静虑耶。答言。不得。王倍嗔忿。语言。汝是未离欲人。云何恣情观我诸女。复言我是修忍辱人。可申一臂试能忍不。尔时仙人便申一臂。王以利剑斩之。如断藕根堕于地上。王复责问。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修忍辱人。时王复命申余一臂。即复斩之。如前责问。仙人亦如前答言。我是修忍辱人。如是次斩两足复截两耳。又割其鼻。一一责问答皆如前。令仙人身七分堕地。作七疮已王心便止。仙人告言。王今何故自生疲厌。假使断我一切身分。犹如芥子乃至微尘。我亦不生一念嗔忿。所言忍辱终无有二。复发是愿。如汝今日我实无辜。而断我身令成七分。作七疮孔。我未来世得阿耨菩提时。以大悲心不待汝请。最初令汝修七种道。断七随眠。当知尔时忍辱仙人者。即今世尊释迦牟尼是。羯利王者。即今具寿憍陈那是。是故憍陈那见圣谛已。佛以神力除彼闇障。令其忆念过去世时。使便自见为羯利王佛为仙人。自以利剑断佛七支作七疮孔。佛不嗔恨反以誓愿欲饶益之。佛岂违背昔愿。憍陈那闻已极怀耻愧。合掌恭敬。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三
六度篇第八十五之四
精进部第四(此别四部)
  述意部 懈堕部 策修部 进益部。
述意部第一
  夫忍行之情犹昧。审的之旨未显。所以策堕令心不懈。是故经曰。汝等比丘。当勤精进。十力慧日既已潜没。汝等当为无明所覆。又言。阐提之人尸卧终日。当言成道无有是处。释论云。在家懈怠失于俗利。出家懒堕丧于法宝。是以斯那勇猛诸佛称扬。迦叶精奇如来述赞。书云。夙兴夜寐。竭力致身。乃曰忠臣。方称孝子。故知放逸懈怠之所不尚。精进劬劳无时不可。岂得恣其愚怀纵情憍荡。致使善根种子不复开敷。道树枝条弥加枯瘁。况复命属死王名系幽府。奄归长夜顿罢资粮。冥曹拷问将何酬答。当于此时悔恨何及。是故令者劝诸行人。闻身余力预备前粮。常须检校三业。勿令违于六时。每于昼夜。从旦至中。从中至暮。从暮至夜。从夜至晓。乃至一时一克。一念一刹那。检校三业。几心行善。几心行恶。几心行孝。几心行逆。几心行厌离财色心。几心行贪着财色心。几心行人天善根业。几心行三涂不善业。几心厌离名闻着我心。几心贪求名闻着我心。几心欣修三乘出世心。几心轻慢三乘深乐世间心。如是善恶日夜相违。行者常须检校勿令放逸堕于邪网。常省三业递相诫勖。心口相训。心语口言。汝常说善莫说非法。口还语心。汝思正法莫思非法。心复语身。汝勤精进莫行懈怠。如是我心自制我口自慎我身自禁。如是自策足得高升。何劳他控横起怨憎。故经曰。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定生善道。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定生恶趣。又如駃騠顾影驰走不同驽畜加诸杖捶。若不自诫要假他呵。反增触恼益罪尤深也。
懈堕部第二
  如菩萨本行经云。佛告阿难。夫懈怠者众行之累。居家懈怠则衣食不供。产业不举。出家懈怠不能出离生死之苦。一切众事皆由精进而得兴起。是时帝释便说偈言。
  欲求最胜道  不惜其躯命
  弃身如粪土  解了无吾我
  虽用财宝施  此事不为难
  勇猛如是者  精进得佛疾
  又增一阿含经云。若有人懈堕种不善行。于事有损。若能不懈堕此最精妙。所以然者。弥勒菩萨经三十劫应当作佛。我以精进力勇猛之心。使弥勒在后成佛。是故当念精进勿有懈怠。
  又譬喻经云。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俱为沙门。兄持戒坐禅一心求道而不布施。弟布施修福而喜破戒。兄从释迦出家得阿罗汉果。衣常不充。食常不饱。弟生象中。为象多力。能却怨敌。国王所爱。金银珍宝璎珞其身。封数百户邑供给此象。随其所须。时兄比丘值世大俭。游行乞食。七日不得。末后得少粗食。劣得存命。先知此象是前世弟。便往诣象手捉象耳。而语之言。我昔与汝俱有罪也。象思比丘语即识宿命。见前因缘愁忧不食。象子怖惧便往白王。王问象子。先无人犯此象不。象子答曰。无他异人。唯一沙门来至象边须臾便去。王即遣人觅得沙门。问言。至象边何所道耶。沙门答曰。我语象云。我与汝俱有罪耳。沙门向王具说如上。王意便寤即放沙门。
  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与无央数之众。而为说法。有一长老比丘。向世尊舒脚而睡。有修摩那沙弥。年向八岁。去世尊不远。结跏趺坐。计念在前。世尊遥见长老比丘舒脚而眠。复见沙弥端坐思惟。便说偈言。
  所谓长老者  未必剃须发
  虽复年齿长  不免于恶行
  若有见谛法  无害于群前
  舍诸秽恶行  此名为长老
  我今谓长老  未必先出家
  修其善本业  分别于正行
  设有年幼少  诸根无漏缺
  此谓名长老  分别正法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颇见此长老舒脚而睡乎。诸比丘对曰。如是悉见。世尊告曰。此长老比丘。前五百世中常为龙身。今设命终当生龙中。所以然者。无有恭敬于佛法众。若无恭敬之心于佛法众者。命终皆当生龙中汝等颇见修摩那沙弥年向八岁去我不远端坐思惟不。诸比丘对曰。悉见世尊。曰此沙弥却后七日当得四神足及得四谛之法。以是之故常当勤加恭敬佛法之众。
  又佛说马有八态譬人经云。佛告诸比丘。马有弊恶八态。何等为八。一态者解羁缰时掣车欲走。二态者车驾跳踉欲啮其人。三态者便举前两足掣车而走。四态者便蹋车軨。五态者使人立持轭摩身拶车却行。六态者便傍行斜走。七态者便掣车驰走得值浊泥止住不行。八态者悬篼餧之熟视不食。其主牵去欲驾之时。遽含噏噬饮食不得。佛言。人亦有弊恶八态。何等为八。一态者闻说经便走不欲乐听。如马解羁缰掣车走时。二态者闻说经意不解不知语所趣向。便嗔跳踉不欲乐闻。如马驾车时跳踉欲啮人时。三态者闻说经便逆不受。如马举前两脚掣车走时。四态者闻说经便骂。如马蹋车軨时。五态者闻说经便起去。如马人立持轭摩身拶车却行时。六态者闻说经不肯听俾头斜视耳语。如马傍行斜走时。七态者闻说经。便欲穷难问之。不能相应答便死抵妄语。如马得浊泥便止不复行。八态者闻说经不肯听。反念淫泆多求不欲听受。死入恶道时乃遽欲学问行道。亦不能复得行道。如马悬篼餧之熟视不肯食。其主牵去欲驾之。乃遽含噏噬亦不得食。佛言。我说马有八恶态。人亦有八恶态。如是比丘闻经欢喜作礼而去。
策修部第三
  如持世经云。宝光菩萨于阎浮檀金佛所发于精进。但为入如是法方便门。二十亿岁终不生恶心。若利养心。又宝光菩萨如是精进十二亿岁。未曾发起淫怒痴心。又无量意菩萨无量力菩萨。于四万岁中终不睡眠。常不满腹食。亦不卧若坐若经行。但念五取阴相。
  又大集经云。法语比丘二万年中无有睡眠。然后上升虚空。一多罗树。结跏趺坐。满一千年不动不摇。法喜为食。获得比智乐说无碍。
  又譬喻经云。罗阅只国沙门。坐自誓曰。我不得道终不起欲睡眠心。作锥长八寸刺两髀。痛不得眠。一年得道。
  又薄俱罗经云。薄俱罗称言。我从出家以来八十年中。未曾偃卧胁一着床背有所倚。
  又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常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又智度论云。身精进为小。心精进为大。外精进为小。内精进为大。复次佛说意业力大故。如仙人嗔时令大国磨灭。复次身口作五逆罪。大果报一劫在阿鼻地狱。受意业力。得生非有想非无想处。寿八万大劫。亦在十方佛国寿命无量。以是故身口精进为小。意精进为大。如是诸经广叹精进。一心正念速得道果。未必要须多闻。
  又智度论云。若人欲得所闻皆持。应当一心忆念令念增长。于相似事。系念令知所不见事。如周利盘陀迦比丘。系心拭屣物中念忆禅定。除心垢法乃得罗汉果。彼人暗钝令诵扫帚两字。犹不俱得。得扫忘帚。得帚忘扫。如此蒙钝尚得圣道。何况利人不得圣道。天下极钝岂过于此。佛法贵行不贵不行。但能勤行。纵复寡闻亦先入道。
  又毗婆沙论云。如二人俱至一方。一乘疾马。一乘钝马。虽乘钝马。以前发故。先有所至。信解脱人。勤行精进。先至涅盘。即是周利等也。
  又六度集经云。佛告弟子。当勤精进听闻讽诵莫得懈怠阴盖所覆。吾念过去无数劫时。有佛名一切度王。是时众中有两比丘。一名精进辩。一名德乐止。共听法。精进辩者。闻经欢喜。应时即得阿惟越致。神通具足。德乐止者。睡眠不觉。独无所得。时精进辩谓德乐止言。佛者难值。亿百千世时乃一出。当勤精进为众作本。如何睡眠。时德乐止闻其教招便即经行。于只树间甫始经行。复住睡眠。如是烦乱不能自定。诣泉侧坐欲思惟。复生睡眠。时精进辩便以善权往而度之。化作蜂王飞趣其眼。如欲螫之。时德乐止惊觉而坐。畏此蜂王须臾复睡。时蜜蜂王飞入腋下螫其胸腹。德乐止惊心中懅悸。不敢复睡。时泉水中有杂色华。种种鲜洁。时蜜蜂王飞住华上食甘露味。时德乐止端坐视之。畏复飞来不敢睡。思惟蜂王观其根本。蜂王食味不出华中。须臾之顷蜂王睡眠。堕污泥中身体沐浴。已复还飞住其华上。时德乐止向蜜蜂王说偈言。
  是食甘露者  其身得安隐
  不当复持归  遍及其妻子
  如何堕泥中  自污其身体
  如是为无黠  毁其甘露味
  又如此华者  不宜久住中
  日没华还合  求出则不能
  当须日光明  尔乃复得出
  长夜之疲冥  如是甚勤苦
  时蜜蜂王向德乐止说偈报言。
  佛者譬甘露  听闻无厌足
  不当有懈怠  无益于一切
  五道生死海  譬如堕污泥
  爱欲所缠裹  无智为甚迷
  日出众华开  譬佛之色身
  日入华还合  世尊般泥曰
  值见如来世  当勤精进受
  除去睡阴盖  莫呼佛常在
  深法之要慧  不以色因缘
  其现有着者  当知为善权
  善权之所度  有益不唐举
  而现此变化  亦以一切故
  时德乐止听闻其说。即得不起法忍。解诸法本逮陀邻尼。佛告阿难。尔时精进辩者。今我身是。德乐止者。弥勒是也。我于尔时俱与弥勒共听经法。弥勒尔时睡眠独无所得。我不行善权而救度者。弥勒至今在生死中未得度脱。
  又法句喻经云。昔有比丘。日至城外旷野冢间。路由他田乃得达过。其主见已便兴嗔恚。此何道人。日此来往不修道德。即问道人。汝何乞士。在吾田中纵横往来。乃成人踪。道人报曰。吾有斗讼。来求证人。故行田中。田主宿缘钩连应蒙得度。便逐道人私匿从行。见旷冢间。尸骸狼藉。膖胀臭烂。鸟兽食啖。散落异处。或有食啖尽不尽者。有似灰鸽色者。蛆虫吮[口*束]臭秽难近。比丘举手语彼人曰。此诸鸟兽是我证人。其人问曰。此诸鸟兽何为证人。汝今比丘与谁共诤。比丘报曰。心之为病多诸漏患。我观此骸分别恶露。便还房室还自观身。从头至足与彼无异。然此心意流驰万端。追逐幻伪色声香味细滑之法。我今欲诫心之源本。汝心当知。兴起是念。无令将吾入地狱饿鬼之中。我今凡夫未脱诸缚。然此心贼不见从命。以是之故日往旷野。为说恶露不净之想。复与心说。心为卒暴。乱错不定。心今当改无造恶缘。时彼田主闻道人教。以手挥泪哽咽难言。然彼田主。于迦叶佛十千岁中修不净想。寻时分别三十六物恶露不净。尔时比丘及彼田主。即彼旷野大畏冢间得须陀洹道。故知前圣后圣通诫殷勤。不得轻怠自损来报。眷属非久。暂时缘合。善恶交报。亲疏何定。不得偏执贪着室家。纵得荣位暂时非久。比见愚俗不知无常。广事宅田爱恋妻儿。贪求名利不知厌足。生平不知修福。死去还属他人。
  又法句喻经说云。昔者外国有清信士。供养三宝初无厌极。时有沙门与共亲友。逮得神通。生死已尽。时清信士得困疾病。医药加治不能得差。时妇在边悲哀辛苦。共为夫妇独受斯痛。卿设无常我何所依。儿女孤单何所恃怙。夫闻悲恋应时即死。魂神还在妇鼻中化作一虫。妇甚啼哭不能自止。时道人往与妇相见。知婿命过鼻中作虫。故欲谏喻令捐愁忧。妇见道人来增益悲哀。奈何和尚夫婿已死。时妇洟鼻虫便堕地。妇即惭愧欲以足蹈。道人告曰。止止莫杀。是卿夫婿。化作此虫。妇白道人。我夫奉经持戒。精进难及。何缘寿终堕此虫中。道人答曰。用卿恩爱悲哀呼嗟。起恩爱心恋慕愁忧。用是寿终即堕虫中。道人为虫说经。卿精进奉经持法。福应生天在诸佛前。但坐恩爱恋慕之想。堕此虫中亦可惭愧。虫闻其言。心开意解。便自克责。即时寿终。便得上生。是以今者唯应检校知心善恶。改过为福。省己为人。不得懈怠自损来报。
进益部第四
  如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能行精进。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他不折伏。二得佛所摄。三为非人所护。四闻法不忘。五未闻能闻。六增长辩才。七得三昧性。八少病少恼。九随所得食食已能消。十如忧钵罗华不同于朽。
  又大宝积经云。第四精进有十念。一念佛无量功德。二念法不思议解脱。三念僧清净无染。四念行大慈安立众生。五念行大悲拔济众苦。六念正定聚劝乐修善。七念邪定聚拔令返本。八念诸饿鬼饥渴热恼。九念诸畜生长受众苦。十念诸地狱备受烧煮。菩萨如是思惟十念三宝功德。专念不乱。是名正念精进。
  又六度经云。复有四种精进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勤于多闻。二勤于总持。三勤于乐说。四勤于正行。
感应缘(略引五验)
  晋沙门帛僧光 晋沙门竺昙猷 宋沙门释僧规 周沙门释慧景 隋沙门释昙询。
  晋剡隐岳山有帛僧光。或云昙光。未详何许人。少习禅业。晋永和初游于江东。投剡之石城山。山民咸云。此中旧有猛兽之灾。及山神纵暴人踪久绝。光了无惧色。雇人开薙负杖而前。行入数里。忽大风雨。群虎号鸣。光于山南见一石室。乃止其中安禅合掌。以为栖禅之处。至明旦雨息。乃入村乞食。夕复还中。经三日乃见山神。或作虎形。或作蛇身。竞来怖光。光一皆不恐。经三日又梦见山神。自言。移往章安县韩石山住。推室以相奉。尔后采薪通流道俗宗事。乐禅来学者。起茅茨于室侧。渐成寺舍。因名隐岳。光每入定辄七日不起。处山五十三载。春秋一百一十岁。晋太元之末。以衣蒙头安坐而卒。众僧咸谓依常入定。过七日后怪其不起。乃共看之。颜色如常。唯鼻中无气。神迁虽久而形骸不坼。至宋孝建二年。郭鸿任剡。入山礼拜。试以如意撤胸。飒然风起衣肌消散。唯白骨在焉。鸿大愧惧收之于室。以塼垒其外而泥之。画其形像。于今尚存。
  晋始丰赤城山有昙猷。或云法猷。炖煌人。少居苦行习禅定。后游江左止剡之石城山。乞食坐禅。尝行到一行蛊家乞食。猷祝愿竟。忽见蜈蚣从食中跳出。猷快食无他。后移始丰赤城山石室坐禅。有猛虎数十蹲在猷前。猷诵经如故。一虎独睡。猷以如意扣虎头诃。何不听经。俄而群虎皆去。有顷蟒蛇竞出。大者十余围。循环往复举头向猷。经半日复去。后一日神现形。诣猷曰。法师威德既重。来止此山。弟子辄推室以相奉。猷曰。贫道寻山愿得相值。何不共住。神曰。弟子无为不尔。但部属未狎法化。卒难制语。远人来往。或相侵触。人神道异。是以去耳。猷曰。本是何神。居之久近。欲移何处去耶。神曰。弟子夏帝之子。居于此山二千余年。寒石山是家舅所治。当往彼住。寻还山阴庙。临别执手赠猷香三奁。于是鸣鞞吹角陵云而去。赤城山有孤岩。独立秀出干云。猷搏石作梯升岩宴坐。接竹传水以供常用。禅学造者十有余人。王羲之闻而故往仰。峰高挹致。敬而返赤。城岩与天台瀑布灵溪四明。并相连属。而天台悬崖峻峙峰岭切天古老相传云。上有往精舍。得道者居之。虽有石桥跨涧而横石断人。且莓苔青滑。自终古已来无得至者。猷行至桥所。闻室中声曰。知君诚笃。今未得度。却后十年自当来也。猷心怅然夕留中宿。闻行道唱萨声。旦复欲前。见一人须眉皓白。问猷所之。猷具答意。公曰。君生死身。何可得去。吾是山神故相告耳。猷乃退还。道经一石室。过中憩息。俄而云雾晦合室中尽明。猷神色无扰。明旦见人着单衣恰来。曰此乃仆之所居。昨行不在。家中遂致搔动。大深愧怍。猷曰。若是君室。请以相还。神曰。仆家室已移。请留今住。猷停少时。猷恨不得度石桥。后洁斋累日复欲更往。见横石洞开。度桥少许。睹精舍神僧。果如所说。因烧香中食。食毕神僧谓猷曰。却后十年自当来此。今未得住。于是而返。顾看横石还合如初。晋太元中有妖星。帝并下敕诸国有德沙门令斋忏悔禳灾。猷乃祈诚冥感。至六日旦见青衣小儿来。悔过云。横劳法师。是夕星退。别说云。禳星是帛僧光。未详孰是。猷以大元之末卒于山室。尸犹平坐而举体绿色。晋义熙末。隐士神世标入山登岩。故见猷尸不朽。其后欲往观者。辄云雾所惑无得窥也(右此二验梁高僧传)
  宋沙门僧规者。武当寺僧也。时京兆张瑜。于此县常请僧规在家供养。永初元年十二月五日。无痾忽暴死。二日而苏愈。自说云。五日夜二更中。闻门衖间晓晓有声。须臾见有五人炳炬火执信幡径来入屋。叱喝僧规。规因顿卧恍然。五人便以赤绳缚将去。行至一山都无草木。土色坚黑有类石铁。山侧左右白骨填积。山数十里至三岐路。有一人甚长壮。被铠执杖。问曰。五人有几人来。答正一人耳。五人又将规入一道中。俄至一城。外有屋数十。筑壤为之。屋前有立木。长十余丈。上有铁梁。形如[木*絜]槔。左右有匮贮土。土有品数。或有十斛。形亦如五升大者。有一人衣帻并赤。语规曰。汝生世时有何罪福。依实说之。勿妄言也。规惶怖未答。赤衣人如局吏云。可开簿检其罪福也。有顷吏至长木下。提一匮土悬铁梁上称之。如觉低仰。吏谓规曰。此称量罪福之秤也。汝福少罪多。应先受罚。俄有一人衣冠长者。谓规曰。汝沙门也。何不念佛。我闻悔过可度八难。规于是一心称佛。衣冠人谓吏曰。可更为此人称之既是佛弟子。幸可度脱。吏乃复上匮称之。秤乃正平。既而将规至监官前辩之。监官执笔观簿迟疑久之。又有一人朱衣玄冠佩印绶执玉版。来曰。算簿上未有此人名也。监官愕然。命右右收录云。须臾见反缚向五人来。监官曰。杀鬼何以滥将人来。乃鞭之。少顷有使者称天帝。唤道人来。既至帝宫经见践历。略皆金宝。精光晃昱。不得凝视。帝左右朱衣宝冠饰以华珍。帝曰。汝是沙门。何不勤业。而为小鬼横收捕也。规稽首诸佛祈恩请福。帝曰。汝命未尽。今当还生。宜勤精进。勿屡游白衣家。杀鬼取人亦多枉滥。如汝比也。规曰。横滥之厄。当以何方而济免之。帝曰。广设福业最为善也。若不办尔可作八关斋。生免横祸死离地狱。亦其次也。语毕遣规去。行还未久。见一精舍。大有沙门。见武当寺主白法师弟子慧进皆在焉。居宇宏整资待自然。规请欲居之。有一沙门曰。此是福地非君所得处也。使者将规还至瑜家而去。何澹之。东海人。宋大司农。不信经法多行残害。永初中得病见一鬼。形甚长壮牛头人身。手执铁叉昼夜守之。忧怖屏营。使道家作章符印录。备诸禳绝而犹见如故。相识沙门慧义。闻其病往候之。澹为说所见。慧义曰。此是牛头阿旁也。罪福不昧唯人所招。君能转心向法。则此鬼自消。澹之迷佷不革。顷之遂死(右一验出冥祥记)
  周大同二年有慧景法师为寺主。道素高洁有慧振法。师先于寺后山上起头陀屋二间。常有善神卫护。普通元年四月二十日。有新受戒僧慧征。往屋中诵戒。小有疲懈。山神现形。又着乌衣。身长一丈。手执索。慧征惊惧还寺。普通八年四月十五日。寺僧僧覆往此屋中誓一夏诵经。初尔一日诵习不懈。至第二日还寺消息。须臾之间山上石下。声如雷电。有一块石打屋。僧覆惊起。辞谢诵经不敢复眠。大同四年四月十二日中。竟有一客僧名法珍。缘家在寿阳。来寺礼拜。仍至寺后山上。既见石窟中旧有好泉水。水甚清洁。仍就此坐禅。俄尔之间空中有声语令避去。其都不动。须臾虎来。以前脚撮其头。血流出面。四十余日。疮差而去。中大同元年二月五日。摄山神现形。着菩萨巾披袈裟。形貌极端正。侍从左右三十余人。一人捉香炉在前。来入禅堂诣弘誓法师所。自坐胡床。与法师共语。并请寺众行道。又至其年四月四日夜。尔时大风禅堂僧智远等。闻外如有数十人行声。至后夜见当户边有一木。景智远等仍还大寺解斋。比还开禅堂户已见此。景在禅床坐。见一纸书令安置故禅堂后石窟中。慧虔初捧不移。末道当移石窟。即便轻举。至其年五月十四日。复更书一片石与景远二僧。令于禅堂后种竹。自称名菩提。
  隋怀州柏尖山寺释昙询。俗姓杨。弘农华阴人也。谨摄自修宗禀心学。远访岩隐。游至白鹿山北霖落泉寺逢昙准禅师。授以禅法。又往稠禅师所。问其津道。极相礼遇。善洽禅味。后经三夏移住鹿土谷修禅。属枯泉重出麚麋绕院。故得美水驯兽。日济道邻。从学之徒相庆兹瑞。时因请法暂往云门。值径阴雾昏暗失路。忽蒙山神示道方会本途。此乃化感幽冥神明翊卫。时有盗者来窃蔬菜。将欲出园。乃为群蜂所螫。询闻来救。慈心将治得全余命。尝有赵人远至殷勤。致礼陈云。弟子因病死苏。往见阎罗王。诘问罪当就狱。赖蒙询师来为请命。王因放免。生来未面远访方委。又山行值二虎斗。累日不歇。询执锡分之。以身为翳。语云。汝同居林薮。计无大乖。幸各分路。何须固忿。虎闻低头。饮气而散。屡逢熊虎。交诤不歇。皆询往救。略同前述。入定鸟不乱。兽见如偶。又阴德感物显用藏仁。每入禅定七日为期。白虎入房同居窟宅。独处静院不出十年。隋文重德屡送玺书。兼赐香供重叠累载。以开皇初年风疹忽增。卒于柏尖山寺。春秋八十。初遘疾弥留。忽有神光照烛香风拂户。又感异鸟白颈赤身。绕院空飞。声唳哀切。气至大渐。鸟住堂基。自然狎附。不畏人物。或在房门至于卧席。悲鸣逾甚血沸眼中。既尔往化。鸟便飞出外空旋转奄然翔逝。又感猛虎绕院虓[豸*虎]。两宵雾昏三日结惨又加山崩石坠林摧涧塞。惊动人畜恓惶失据。其哀感灵祥畴能殚记(右世二验出唐高僧传)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四
六度篇第八十五之五
禅定部第五(此别五部)
  述意部 引证部 头陀部 利益部 禅定部。
述意部第一
  夫神通胜业非定不生。无漏慧根非静不发。故经曰。深修禅定得五神通。心在一缘是三昧相。书亦有言。当使形如枯木。心若死灰。不充誳于富贵。不陨获于贫贱。栖神冥汉之内。遗形尘埃之表。故摄心一处便是功德丛林。散意片时即名烦恼罗刹。所以昙光释子降猛虎于漆前。螺髻仙人宿巢禽于顶上。是知大士常修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盘。不舍道法现凡夫事。又能观察此身。从头至足三十六物八万户虫。不净无常苦空非我。但众生心性譬若猕猴戏跳攀缘欢娱奔逸。不能冥目束体端心勤意。刚强难化[怡-台+龙]戾不调。习近五尘流转三界。黏外道之黐。贯天魔之杖。于是永沦苦海长坠崄狱。皆由放散情虑扰乱心神。似风里之灯。譬波中之月。摇漾轻动。浮游泛滥。影既不现。照岂得明。所以众恶赖此而兴。诸善由斯并废。良由不修断惑。常起贪嗔。未服无知偏多乐受。遂令禅定之惑重沓争来。妨静之缘交加竞集。五盖覆心禅门已闭。六尘在念乱想常驰。类狂象之无钩。似戏猿之得树。故须念念策心新新集起。岂前念皆恶。遂克苦而静尘。后念起善。便纵意而扬恶。所以论美四时经叹一虑。然后方能正想革绝凡怀。若违此理圣亦不可。今万境森罗不能自触。要须因倚诸根内想感发。何以知然。今有心感于内事发于外。惑缘于外起染于内。故知内外相资表里递用。君臣心识不可备舍。故经云。心王若正则六臣不邪。识意昏沉则其主不明。今悔六臣当各惭愧制驭六根不令驰散也。
引证部第二
  如法句经心意品说云。昔佛在世时。有一道人在河边树下学道。十二年中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云欲。目色耳声鼻香口味身受心法。身静意游曾无宁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门。往至其所。树下共宿。须臾月明。有龟从河中出来至树下。复有水狗饥行求食。与龟相逢。便欲啖龟。龟缩其头尾及其四脚藏于甲中。不能得啖。水狗小远。复出头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便得脱。于是道人问化沙门。此龟有护命之铠。水狗不能得其便。化沙门答言。吾念世人不如此龟。不知无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坏神去生死无端。轮转五道苦恼百千。皆意所造。宜自勉励求灭度安。于是化沙门即说偈言。
  藏六如龟  防意如城  慧与魔战
  胜则无患
  又求离牢狱经云。时有阿育王弟。名善容(亦名违陀首只)入山游猎。见诸梵志裸形苦行而无所得。王弟见而问曰。汝在此行道。有何患累而无成办。梵志报曰。坐有群鹿数共合会。我见心动不能自制。王子闻已。时生恶念。此等梵志。服风食气气力羸惙。犹有淫欲过患不除。释子沙门。饮食甘美在好床坐。衣服随时香华自熏。岂得无欲。时阿育王闻弟有此议论。即怀忧戚。吾唯有一弟。忽生邪见。恐永迷没。我当方宜除其恶念。即还宫内敕诸伎女。各自庄严。至善容所共相娱乐。预敕大臣。吾有所图。若我敕卿杀善容者。卿等便谏。须待七日随王杀之。时诸伎女即往娱乐。未经时顷王躬自往。语弟云。何为将吾伎女妻妾恣意自娱。夺其威怒以轮掷空。召诸大臣即告之曰。卿等知不。吾未衰老。亦无外寇强敌来侵境者。吾曾闻古昔诸贤有此谚言。夫人有福四海归伏福尽德薄肘腋叛离。如我自察未有斯变。然我弟善容诱吾伎女妻妾纵情自恣。事既如是岂有我乎。汝等将去诣市杀之。诸臣谏曰。唯愿大王听臣微言。唯有此一弟。又少息胤无继嗣者。愿听七日为王求依王命。时王默然听臣所谏。王复宽恩。敕语诸臣。命听王子。着吾服饰。天冠威容如吾不异。内吾宫里作唱伎乐。共娱乐之。复敕一臣自今日始着铠持杖。拔好利剑。往语善容王子曰。知期七日终正。尔当到努力开割五欲自娱。今不自适死后有悔。恨亦无益。一日过已臣复往语。余有六日。如是次第乃至一日。臣往白言。王子当知。六日已过唯明日在。当就于死。努力恣情。五欲自娱。至七日到王遣使问。云何王子七日之中。意志自由快乐不乎。弟报王曰。大王当知。不见不闻有何快乐。王问弟曰。着吾服饰入吾宫殿。众伎自娱食以甘美。何以面欺不见不闻不快乐耶。弟白王言。应死之人。虽未命绝与死何异。当有何情着于五欲。王告弟曰。咄愚所启。汝今一身忧虑百端。一身断灭在欲不乐。岂况沙门忧念三世。一身死坏复受一身。亿百千世。身身受苦无量患恼。虽出为人与他走使。或生贫家衣食穷乏。念此辛酸故出家为道。求于无为度世之要。设不精勤当复更历劫数之苦。是时王子心开意解。前白王言。今闻王教乃得惺寤。生老病死实可厌患。愁忧苦恼流转不息。唯愿大王。见听为道。谨慎修行。王告弟曰。宜知是时。弟即辞王出为沙门。奉持禁戒昼夜精勤。遂得阿罗汉果。六通清彻无所挂碍。
  又阿育王传云。阿育王闻弟得道。深心欢喜。稽首礼敬。请长供养。既厌世苦不乐人间。誓依林野以养余命。阿育王即使鬼神于自城内为造山水。山高数十丈。断绝人物不得往来。乃应王命率舍衣资。造石像一躯。身高丈六。即于山龛石室供养其弟。此山及像今并存焉。
头陀部第三
  夫五欲盖缠并是禅障。既能除弃。其心寂静。堪能修道。故此章内。具明十二头陀之行。少欲知足无过此等。西云头陀。此云抖捒。能行此法即能抖捒烦恼去离贪着。如衣抖捒能去尘垢。是故从喻为名。故名头陀。经论别明。各云十二。通别总论。合有十六。如衣中有四。食中有六。处中有六。故合十六。衣中四者。一粪埽衣。二毳衣。三纳衣。四三衣。食中六者。一乞食。二次第乞食。三不作余食法食。四一坐食。五一团食。亦名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浆。处中六者。一阿兰若处。二在冢间。三在树下。四在露地。五是常坐。六是随坐。就此十六隐显离合。故说十二。如衣中四者。依四分律及智度论。同唯说二。一着纳衣。二着三衣。不论余二。依涅盘经。衣中说三。一着粪埽衣。二着毳衣。三畜三衣。不论纳衣。食中六者。涅盘说三。所谓乞食。一坐食。一团食。所以不说次等乞者。以能如法乞食之时。必有次第。故不别说。但能一团一坐食。自然不作余食法中后饮浆。故不别说。四分律中。说食有四。三种同前。加次第乞。智度论中。说食有五。不说不作余食法食。处中六者。依智度论说五。除却随坐。涅盘及律。皆具说六。今依诸部通有十六也。
  又十住毗婆沙论。十二头陀名体稍别。一尽形乞食。二受阿练若。三着粪埽衣。四一坐食。五常坐。六食后不受非时饮。七但有三衣。八毳衣。九随敷坐。十树下住。十一空地住。十二死人间住。第一尽形乞食有十种利。一所用活命自属不属他。二众生施我食者令住三宝然后当食。三若有施我食者当生悲心。我当勤进令善住施。作已乃食。四随顺佛教故。五易满易养。六行破憍慢法。七无见顶善根。八见我乞食。余有修善法者亦当效我。九不与男子大小有诸因缘事。十次第乞食故。于众生中生平等心即种助一切智。
  第二受阿练若处亦有十利。一自在来去。二无我无我所。三随意所住无有障碍。四心转乐习阿练若住处。五住处少欲少事。六不惜身命为具足功德故。七远离众闹语故。八虽行功德不求恩报。九随顺禅定易得一心。十于空处住易生无障碍想。
  第三着粪埽衣亦有十利。一不以衣故与在家者和合。二不以衣故现乞衣相。三亦不方便说得衣相。四不以衣故四方求索。五若不得衣亦不忧。六得亦不喜。七贱物易得无有过患。八顺行初受四依法。九入在粗衣数中。十不为人所贪着。
  第四一坐食亦有十利。一无有求第。二食疲苦二于所受轻少。三无所用疲苦。四食前无疲苦。五入在细行食法。六食消后食。七少防患。八少疾病。九身体轻便。十身受快乐。
  第五常坐亦有十利。一不贪身乐。二不贪眠睡乐。三不贪卧具乐。四无卧时胁着席苦。五不随身欲。六易得坐禅。七易读诵经。八少睡眠。九身轻易起。十求坐卧具衣服心薄。
  第六食后不受非时饮亦有十利。一不多食。二不满食。三不贪美味。四少所求欲。五少妨患。六少疾病。七易满。八易养。九知足。十坐禅读经身不疲极。
  第七但有三衣亦有十利。一于三衣外无求受疲苦。二无有守护疲苦。三所畜物少。四唯身所着为足。五细戒行。六行来无累。七身体轻便。八随顺阿练若处住。九处处所往无所顾惜。十随顺道行。
  第八受毳衣亦有十利。一在粗衣数。二少所求索。三随意可坐。四随意可卧。五浣濯则易。六染时亦易。七少有虫坏。八难坏。九更不受余衣。十不失求道。
  第九随坐亦有十利。一无求好精舍住疲苦。二无求好坐卧具疲苦。三不恼上座。四不令下座愁恼。五少欲。六少事。七随得而用。八少用则少务。九不起诤讼因缘。十不夺他所用。
  第十树下坐亦有十利。一无有求房舍疲苦。二无有求坐卧具疲苦。三无有所爱疲苦。四无有受用疲苦。五无处名字。六无斗诤事。七随顺四依法。八少而易得无过。九随顺修道。十无众闹行。
  第十一死人间住亦有十利。一常得无常想。二常得死想。三常得不净想。四常得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五常得远离一切所爱人。六常得悲心。七远离戏调。八心常厌离。九勤行精进。十能除怖畏。
  第十二空地坐亦有十利。一不求树下。二远离我所有。三无有诤讼。四若余去无所顾惜。五少戏调。六能忍风雨寒热蚊虻毒虫等。七不为音声剌棘所剌。八不令众生嗔恨。九自亦无有愁恨。十无众闹行处。
  又宝梁经云。佛告迦叶。比丘若欲至阿兰若处。当思八法。何等为八。一我当舍身。二应当舍命。三当舍利养。四离一切所爱乐处。五于山间死当如粗死。六阿兰若处当受阿兰行。七当以法自活。八非以烦恼自治。
利益部第四
  如大宝积经云。菩萨修定复有十法不与二乘共。何等为十。一修定无有吾我。具足如来诸禅定故。二修定不味不着。舍离染心不求己乐。三修定具诸通业。为知众生诸心行故。四修定为知众心。度脱一切诸众生故。五修定行于大悲。断诸众生烦恼结故。六修定诸禅三昧。善知入出过于三界故。七修定常得自在。具足一切诸善法故。八修定其心寂灭。胜于二乘诸禅三昧故。九修定常入智慧。过诸世间到彼岸故。十修定能兴正法。绍隆三宝使不断绝故。如是定者。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又六度集经云。复有四种禅定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常乐独处。二常乐一心。三求禅及通。四求无碍佛智。
  又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住于宴坐。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其心不浊。二住不放逸。三诸佛爱念。四信正觉行。五于佛智不疑。六知恩。七不谤正法。八善能防禁。九到调伏地。十证四无碍。
  又佛言。若有菩萨爱乐空闲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省世事务。二远离愦闹。三无有违诤。四住无恼处。五不增有漏。六不起诤讼。七安住静默。八随顺相续解脱。九速证解脱。十施功而得三昧。
  又佛言。若有菩萨能与禅相应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安住仪式。二行慈境界。三无诸悔热。四守护诸根。五得食喜乐。六远离爱欲。七修禅不空。八解脱魔罥。九安住佛境。十解脱成熟。又佛言。若有菩萨乐于头陀乞食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摧我慢幢。二不求亲爱。三不为名闻。四住在圣种。五不谄不诳不现异相。又不傲慢。六不自高举。七不毁他人。八断除爱恚。九若入人家不为饮食而行法施。十有所说法为人信受。
  又智度论云。三昧有二种。一佛。二菩萨。是诸菩萨于菩萨三昧中得自在。非佛三昧。如诸佛要集经中说云。文殊尸利欲见佛集不能得到。诸佛各还本处。文殊尸利到诸佛集处。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于三昧。文殊尸利入礼佛足已。白佛言。云何此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尸利。汝觉此女人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尸利即弹指觉之而不可觉。以大声唤亦不可觉。捉手牵亦不可觉。又以神足动大千世界犹亦不觉。文殊尸利白佛言。世尊。我不能令觉。是时佛放大光明照下方世界。是中有一菩萨。名弃诸盖。即时从下方出来到佛所。头面礼佛足一面立。佛告弃诸盖菩萨。汝觉此女人。即时弹指。此女从三昧起。文殊尸利白佛。以何因缘我动三千大千世界不能令此女起。弃诸盖菩萨一弹指便从三昧起。佛告文殊尸利。汝因此女人初发菩提意。是女人因弃诸盖菩萨初发菩提意。以是故。汝不能令觉。汝于诸佛三昧中功德未满。是弃诸盖菩萨于三昧中得自在。佛三昧中始少多入而未得自在故耳。
禅定部第五
  如禅秘要经云。阿练若比丘因五种事发狂。一者因乱声。二者因恶名。三者因利养。四者因外风。五者因内风。尔时世尊而说祝曰。
  南无佛陀 南无达摩 南无僧伽 南无摩诃梨师 毗阇罗阇 谒咄陀达陀 娑满驮 跋阇逻翅(久驰反) 陀逻崛荼誓荼遮利遮利 摩诃遮利吁摩利吁摩勒翅(久驰反)悉耽鞞阇鞞 阿阇鞞利 究匊匊翅(久驰反)萨婆陀罗尼翅(久驰反) 阿扇(叔看反)提摩俱摩诣吁弥吁弥摩呵 摩娑祸呵。
  尔时世尊说此咒已。告舍利弗。如此神咒过去无量诸佛所说。我今现在亦说此咒。未来弥勒贤劫菩萨亦当宣说。如此神咒功德如自在天。能令后世五百岁中诸恶比丘得净心意。调和善治四大增损。亦治心内四百四病四百四脉所起坏界九十八使性欲种子。亦治业障犯戒诸恶永尽无余。此名善治七十二种病忧恼陀罗尼。亦名拔五种阴无明根本陀罗尼。亦名现前见一切佛及诸声闻为说真法破诸法使。
感应缘(略引六验)
  晋沙门支昙兰 宋沙门释玄高 宋沙门释普常 齐沙门释僧稠 隋沙门释法进 唐沙门释慧融。
  晋始丰赤城山有支昙兰。青州人。蔬食乐禅读诵三十万言。晋太元中游剡。后憩始丰赤城山。见一处林泉清旷而居之。经于数日。忽见一人长数丈。呼兰令去。又见诸异形禽兽以恐兰。见兰怡然自得。乃屈膝而礼拜云。珠欺王是家舅。令往韦乡山就之。推此处以相奉。尔后三年忽闻车骑隐隐。从者弥峰。俄而有人着帻称珠欺王通。既前从其妻子男女等二十三人。并形貌端正有逾于世。既至兰所叙暄凉讫。兰问住在何处。答云。乐安县韦乡山。久服风问。今与家累仰投。乞受归戒。兰即授之。受法竟。嚫钱一万蜜二器。辞别而去。便闻鸣笳动吹响振山谷。兰禅众十余共所闻见。晋元熙中卒于山室。春秋八十有三矣。
  宋伪魏平城有释玄高。姓魏。本名灵育。凭翊万年人也。母冠氏本信外道。始适魏氏。首孕一女。即高之长姊。生便信佛。乃为母祈愿。愿门无异见得奉大法。母以伪秦弘始三年。梦见胡僧散华满室。觉便寤胎。至四年二月八日生男。家内忽有异香。及光明照壁。迄旦乃息。母以儿生瑞兆。因名灵育。时人重之。复称世高。年十二辞亲入山。久之未许。异日有一书生寓高家宿。云欲入中常山隐。父母即以高凭之。是夕咸见村人共相祖送。明旦村人并来候高。父母云。昨已相送。今复觅耶。村人云。都不知行。岂容已送。父母方寤昨之迎送乃神人也。高既背俗乖世。改名玄高。聪愍生知学不加思。至年十五已为山僧说法。受戒已后专精禅律。闻关中有浮陀跋禅师在石羊寺弘法。高往师之。旬日之中妙通禅法。跋陀叹曰。善哉佛子。乃能深寤如此。于是卑颜推逊不受师礼。高乃杖策西秦隐居麦[卄/积]崖。学徒百人。崇其义训。禀其禅道。时有长安沙门释昙弘。秦地高足。隐在此山与高相会。以同业友。是时乞伏炽盘跨有陇西。西接凉土。常有学徒三百余人。有玄绍者。秦州陇西人。学究诸禅。神力自在。手指出水供高洗漱。其水香净倍异于常。每得非世华香以献三宝。灵异如绍者又十一人。绍后入堂术山蝉蜕而逝。后共昙弘乃向河南。国王及臣民近道候迎。内外敬奉崇为国师。河南化毕进游凉土。沮渠蒙逊深相敬事。集会英宾发高胜解。时西海有樊僧印。亦从高受学。志狭量褊得少为足。便谓已得罗汉顿尽禅门。高乃密以神力。令印于定中备见十方无极世界诸佛所说法门不同。印于一夏寻其所见永不能尽。方知定水无底。大生愧惧。时魏虏托跋焘僭据平城。军侵凉境。焘舅阳平王抂请高同还伪都。既达平城大流法化。伪太子托跋晃事高为师。晃一时被谗为父所疑。乃告高曰。空罗枉苦何由得脱。高令作金光明斋七日恳忏。焘乃梦见其祖及父皆执剑烈威问。汝何故信谗言枉疑太子。焘惊寤。大集群臣说神告以所梦。诸臣咸言。太子无过。实如皇灵降诰。焘于太子无复疑焉。盖高诚感之力也。时崔皓冠天师并先得宠于焘。恐晃篡弑之日夺其威柄。乃谮云。太子前事实有谋心。但结高公道术。故令先帝降梦如此物论事迹稍形。若不诛除必为巨害。焘遂纳之。勃然大怒。即敕收高。高先尝密语弟子云。佛法应衰。吾与崇公当其祸首。于是闻者莫不慨然。时有凉州沙门释慧崇。是伪魏尚书韩万德之门师。德既次于高。亦被疑阻。至伪太平五年九月。高与崇公俱被幽絷。其月十五日就祸卒于平城之东隅。春秋四十有三。是岁宋元嘉二十一年也。当尔之夕门人莫知。是夜三更忽见光绕高先所住处塔三匝还入禅窟中。因闻光中有声云。吾已逝矣。诸弟子方知已化。哀号痛绝。既而迎尸于城南旷野。沐浴迁殡。兼营理崇公。别在异处。一都道俗无不嗟骇。弟子玄畅时在云中。去魏都六百里。旦忽见一人告之以变。仍给六百里马。于是扬鞭而返。晚间至都。见师已亡。悲恸断绝。因与同学共泣曰。法今既灭颇复兴。不如脱更兴。请和上起坐。和上德匪常人。必当照之矣。言毕高两眼稍开光色还悦。体通汗香。须臾起坐谓弟子曰。大法应化随缘盛衰。盛衰在迹理恒湛然。但念汝等不久复应如我耳。唯有玄畅当得南度。汝等死后法当更兴。善自修心无令中悔。言已便卧即绝也。明旦迁柩欲阇维之。国制不许。于是营顿即窆。道俗悲哀号泣望断。有沙门法达。为伪国僧正。钦高日久未获受业。忽闻徂化因而哭曰。圣人去世。当复何依。累日不食。常呼高上圣人自在。何能不一现。应声见高飞空而至。达顶礼求哀。愿见救护。高曰。君业重难救。当可如何。自今以后依方等苦悔。当得轻受。达曰。脱得苦报愿见矜救。高曰。不忘一切宁独在君。达又曰。法师与崇公并生何处。高曰。吾愿生恶世救护众生。即己还生阎浮。崇公常祈安养。已果心矣。达又问。不审法师已阶何地。高曰。我诸弟子自有知者。言讫奄然不见。达密访高诸弟子。咸云。是得忍菩萨。至伪太平七年。托跋焘果毁灭佛法。悉如高言。
  宋蜀安乐寺有释普恒。姓郭。蜀郡成都人也。为儿童时。尝于日光中见圣僧在云中说法。向家人叙之。并未信语。后苦求出家。止治下安乐寺。独处一房不立眷属。习靖业禅。善入出住。与蜀韬律师为同意。自说入火光三昧。光从眉直下至金刚际。于光中见诸色像。先身业报颇亦朗了。宋升明时人谓是戏言。将终之日微有病相。唯缘家一奴看之。明旦平坐而卒。手屈三指。试捋随申申已还屈。生时体黑。死已鲜白。于是大众依得道法阇维。[卄/积]薪始然。便有五色烟起。殊香芬馥。州将玉玄载。乃为之赞曰。
  大觉渺无像  悬应贵忘靖
  一念会道场  空过万劫永
  信心虚东想  遇圣藻西影
  妙趣澄三界  传神四禅境
  俗物故参差  真性理恒炳
  韬光寄浮世  遗德方化迥
  齐邺西龙山云门寺释僧稠。姓孙。元出昌黎。末居钜鹿之瘿陶焉。性爱纯懿孝信知名。而勤学世典备通经史。而道机潜扣欻厌世烦。一览佛经涣然神解。初从道房禅师受习止观。次于赵州障洪山道明禅师所受十六特胜法。尝於鹊山静处感神来娆。抱肩筑腰气嘘顶上。稠以死要心因证深定。九日不起。后从定觉。情想澄然究略世间。令无乐者。便诣少林寺祖师三藏呈己所证。跋陀曰。自葱岭已东。禅学之最。汝其第一矣。乃更授深要。即住嵩岳寺。僧有百人泉水才足。忽见妇人弊衣挟帚却坐阶上听僧诵经。众不测为神人也。便诃遣之。妇有愠色。以足蹋泉立竭。身亦不现。众以告稠。稠呼优婆夷。三呼乃出。便谓神曰。众僧行道宜加拥护。妇人以足拨于故泉。水即上涌。时共深异威仪如此。后诣怀州西王屋山修习前法。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触。各散而去。一时忽有仙经两卷在于床上。稠曰。我本修佛道。岂拘域中长生者乎。须臾自失。其感幽显皆此类也。又移怀州马头山。魏孝明宿承令德前后三召。乃固辞不赴。又移北转常山。定州刺史娄睿彭城王高攸等。请至受法。道俗奔赴礼贶填充。为名利所缠者。说偈止之。悉皆俭素。齐文宣天保二年下诏曰。
  久闻风德常思言遇。今敕定州今师赴邺教化群生义无独善。希即荷锡暂游承明思欲弘宣至道济斯苦攘。至此之日脱须还山。当任东西无所留絷。稠居山积稔业济一生。闻有敕召绝无承命。苦相敦喻方遂允请。即日拂衣将出山阙两岫忽然惊震。响声悲切骇扰人畜禽兽飞走。如是三日。稠顾曰。慕道怀仁触类斯在。岂非爱情易守放荡难持耶。乃不约事留杖策漳滏。帝躬举大驾出郊迎之。天下归善。皆由稠矣。又于云门山寺。所住禅窟前有深坑。见被毛之人伟而胡貌。置釜然火。水将沸涌。俄有大蟒。从水中出。欲入釜内。稠以足拨之。蟒遂入水。毛人亦隐。其夜因致男子神来。顶拜稠云。弟子有儿。岁岁为恶神所啖。儿子等惜命不敢当。弟子衰老将死。故自供食。蒙师护故得免斯难。稠索水潠之。奄成云雾。时或谗稠于宣帝以倨傲无敬者。帝大怒自来加害。稠冥知之。生来不至僧厨。忽无何而到云。明有大客至。多作供设。至夜五更先备牛舆。独往谷口。去寺二十余里。孤立道侧。须臾帝至。怪问其故。稠曰。恐身不净秽污伽蓝在此候耳。帝下马礼伏愧悔无已。谓尚书令杨遵彦曰。如此真人何可毁谤也。乃躬负稠身往寺。稠声折不受。帝曰。弟子负师遍天下未足谢愆。因谓曰。弟子前身曾作何等。答曰。作罗刹王。是以今犹好杀。即咒盆水令帝自视。见其形影如罗刹像焉。每年元日常问一岁吉凶。后至天保十年云。今年不能好。文宣不悦。帝问师复何如。答曰。贫道亦不久。至十月帝崩。明年即是齐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辰时。绝无患恼。端坐卒于山寺。春秋八十有一。当终之时异香满寺。闻者悚神。敕慰殷勤。令依中国阇维之法。四部弥山人兼数万。香柴千计。日正中时以火焚之。道俗哀恸哭响流川。登有白鸟数百裴回烟上悲鸣相切。移时乃逝。仍于寺之西北建以甎塔。每有灵景异香应于道俗。康存之日宣帝谓稠曰。弟子未见佛之灵异。颇得睹不。稠曰。此非沙门所宜。帝遂强之。乃投袈裟于地。帝使数十人举之不能得动。稠命沙弥取之。初无重焉。因尔笃信弥厚(右此四验出梁高僧传)
  隋益州响应山寺释法进。不知氏族。为辉禅师弟子。常于竹林坐禅。有四老虎绕于左右。师语勿泄其相也。师后教为水观。家人取柴。见绳床上有好清水。拾两白石安着水中。进暮还寺弥觉背痛。具问家人。云安石子。语令明往所除此石。及旦进禅。家人还见如初清水。即除石子。所苦便愈。因尔习定不出此山。开皇中蜀王秀临益州。妃患请进治损。后辞还山。王及妃躬送向山。王及妃见进足离地四五寸。以大业十三年正月八日终于此山。
  唐长安普光寺僧慧融。字圆照。俗姓张氏。南阳人也。幼而精进不犯微恶。少年落发。即乐禅伍。尝隐居泰山。后奉敕追入京住普光寺。时游终南山。或来或往。尝登山逢雪深厚。不能得进。忽有一虎近前弭耳俯伏。慧融知其意。乃乘之。虎遂负融而上。常有双鸟于山林中前行引路。至永徽初迁神于本寺。寺僧于慧融房舍上。见五色光起。及于山焚身。肌骨总销。唯心不烂(右此二验出唐高僧传)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五
六度篇第八十五之六
智慧部第六(此别三部)
  述意部 引证部 慧益部。
述意部第一
  夫二种庄严慧名最胜。三品次第智曰无过。故经言。五度无智似若愚盲。所以般若胜出世间破除诸有。释论又言。佛是众生母。般若能生佛。是则智为一切众生之祖母。故外书云。睿哲钦明。乃称放勋之德。仁义礼智。方曰宣尼之道。当惟智慧之法不可不修出世之因无宜弗习。能排巨暗。譬满月之照三途。巧遣众毒。似摩只之除万恶。岂可任无常没守此长迷。取相交缠我心萦结。常多有爱恒富无明。未达因缘不修对治。所以郁郁慢山殆高崇华。滔滔爱水遂广沧溟。或横执断常偏论即离。神黄神白。我见我知。一脚常翘五边长炙。食草学牛啖粪如犬。或盛谈下谛。宁识中道之宗。或封执四韦。岂寤大乘之旨。或谓冥初生觉其永不知。世间定常唯此为贵。或复言非有想是证涅盘。计自在天能成世界。愚戆昏瞢庸鲁顽疏。看指求月守株俟兔。尚疑驼马宁分菽麦。虽知欢笑。将[(学-子+禺)-爻+(与-(乏-之))][(学-子+禺)-爻+(与-(乏-之))]而不殊。徒识语言。与猩猩而不异。良由不识空理常处无明。凡是倒心皆名邪见。五住烦恼未减一毫。百八使缠森然尚在。是故大士。为求八字不惜驱命。恐在缠中逢苦即退。故自克心以牢其志也。
引证部第二
  如华严经云。菩萨为求法故能施法者。作如是言。若能投身七仞火坑。当与汝法。菩萨闻此欢喜无量。作是思惟。我为法故尚不惜身命。于阿鼻地狱诸恶趣中受无量苦。况入人间微小火坑而得闻法。依集一切功德三昧经云。释迦过去久远作五通仙人。名曰最胜。依智度论云。释迦文佛本为菩萨时。名曰乐法。时世无佛不闻善语。四方求法精进不懈。了不能得。尔时魔变作婆罗门。而语之言。我有佛所说一偈。汝能以皮为纸。以骨为笔。以血为墨。书写此偈。当以与汝乐法。即时自念。我世世丧身无数不得是利。即自剥皮暴之令干。欲书其偈。魔便灭身。是时佛知其志心。即从下方踊出为说深法。即得无生法忍。
  又涅盘经云。菩萨为法因缘剜身为灯。氎缠皮肉。苏油灌之。烧以为炷。菩萨尔时受是大苦。自呵其心而作是言。如是苦者于地狱苦。百千万分犹未及一。汝于无量百千劫中。受大苦恼。都无利益。汝若不能受是轻苦。云何而能于地狱中救苦众生。菩萨摩诃萨作是观时。身不觉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菩萨尔时应自深知。我定当得阿耨菩提。菩萨尔时具足烦恼未有断者。为法因缘。能以头目髓脑手足血肉施于众生。以钉钉身投岩赴火。菩萨尔时虽受如是无量众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菩萨当知。我今定有不退之心。当得阿耨菩提。
  又大集经云。菩萨为于一字一句之义。能以十方世界珍宝奉施法王。一偈因缘。舍于身命。虽于无量殑伽沙等劫修行布施。不如一闻菩提之事心生欢喜。于正法所乐闻乐说。常为诸佛诸天所念。以念力故世间所有经典书论悉能通达。
  又大方便报恩经云。菩萨常勤求善知识。为闻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义。三界烦恼皆悉萎瘁。菩萨志心求佛语时。渴法情重不惜身命。设践热铁猛火之地。不以为患。菩萨为一偈故尚不惜身命。况十二部经。为一偈故尚不惜命。况余财物。闻法利益故身得安乐。深生信心直心正见。见说法者如见父母。心无憍慢。为众生故志心听法。不为利养。为众生故。不为自利。为正法故。不畏王难肌渴寒热虎狼恶兽盗贼等事。先自调伏烦恼诸根。然后听法。
  又华严经云。菩萨如是方便求法。所有珍宝无贵惜者。于此物中不生难想。若得一句未曾闻法。胜得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得闻一偈胜得转轮圣王释提桓因梵天王处。菩萨作是念言。我受一句法。设令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上从梵天而自投下。何况小火。我尚尽受一切诸地狱苦。犹应求法。何况人中诸小苦恼。为求法故发如是心。如所闻法心常喜乐。悉能正观。未曾有经云。昔毗摩国徙陀山有一野干。为师子所逐堕一丘井。已经三日。开心分死。自说偈言。
  一切皆无常  恨不饴师子
  奈何死丘井  贪命无功死
  无功已可恨  复污人中水
  忏悔十方佛  愿垂照我心
  前代诸恶报  现偿皆令尽
  从是值明师  修行尽作佛
  帝释闻之。与八万诸天到其井侧曰。不闻圣教久处幽冥。向说非凡愿更宣法。野干答曰。天帝无训不识时宜。法师在下自处其上。初不修敬而问法要。帝释于是以天衣接取叩头忏悔。忆念我昔曾见世人。先敷高座后请法师。诸天即各脱宝衣积为高座。野干升座曰。有二大因缘。一者说法开化天人。福无量故。二者为报施食恩故。天帝白曰。得免井厄功报应大。云何恩不及耶。答曰。生死各宜。有人贪生。有人乐死。有愚痴人。不知死后更生。违远佛法。不值明师。贪生畏死死堕地狱。有智慧人。奉事三宝。遭遇明师。改恶修善。如斯之人。恶生乐死。死生天上。天帝曰。如尊所诲全命无功者。愿闻施食施法。答曰。布施饥食济一日之命。施珍宝者。济一世之乏。增益生死。说法教化者。能令众生出世间道得三乘果免三恶道受人天乐。是故佛说以法作施功德无量。天帝曰。师今此形为是业报。为是应化。答曰。是罪非应。天帝曰。我谓是圣方闻罪报。未知其故。愿闻因缘。答曰。昔生波罗柰国波头摩城。为贫家子。刹利之种幼怀聪朗。特好学习。至年十二逐师于山。不失时节。经五十年。九十六种经书靡所不达。皆由和尚之恩。其功难报。由先学慧自识宿命。由受王位奢淫着乐。报尽命终生地狱畜生(自下云云略而不述)
  时帝释与八万诸天。从受十善。今还天宫。和尚何时舍此罪报得生天上。野干曰。克后七日当舍此身生兜率天。汝等便可愿生彼天。多有菩萨说法教化。七日命尽生兜率天宫。复识宿命行十善道。
  又贤愚经云。佛在波罗柰国。于林泽中为诸天人四辈之类显说妙法。时虚空中有五百雁为群。闻佛音声深心爱乐。回翔欲下。猎师张罗雁堕其中。为猎师所杀生忉利天。处父母膝上若八岁儿。端严无比光若金山。便自念言。我何因生此。即识宿命爱法果报。即共持华下阎浮提。至世尊所。礼足白言。我蒙法音生在妙天。愿重开示。佛说四谛得须陀洹果。即还天上。
利益部第三
  又大宝积经云。第六菩萨修行智慧。复有十法不与二乘共。何等为十。一思惟分别定慧根本。二思惟不舍断常二边。三思惟因缘生起诸法。四思惟无众生我人寿命。五思惟无三世去来住法。六思惟无发行不断因果。七思惟法空而殖善不懈。八思惟无相而度众生不废。九思惟无愿而求菩提不离。十思惟无作而现受身不舍。如是慧者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又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能行般若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一切悉舍不取施想。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三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四行于精进而离身心。五修禅定而无所住。六魔王波旬不能扰乱。七于他言论其心不动。八能达生死海底。九于诸众生起增上悲。十不乐声闻辟支佛道。
  又佛言。若有菩萨信乐多闻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知烦恼资助。二知清净资助。三远离疑惑。四作正直见。五远离非道。六安住正路。七开甘露门。八近佛菩提。九与一切众生而作光明。十不畏恶道。
  又六度集经云。复有四种智慧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不住断见。二不入常见。三了十二缘。四忍无我行。
  菩萨复有四种[打-丁+痈]护法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打-丁+痈]护法师如己君主。二护诸善根。三将护世间。四护利益他人。菩萨复有四种无厌足行具足智慧。一乐于多闻无有厌足。二乐于说法无有厌足。三行慧无有厌足。四行智无有厌足。
  又华严经云。佛子。一切诸佛有十种未曾失时。何等为十。一切诸佛成等正觉未曾失时。一切诸佛善根业报未曾失时。一切诸佛授菩萨记未曾失时。一切诸佛随应众生示现神力未曾失时。一切诸佛现如来身未曾失时。一切诸佛悉行于舍未曾失时。一切诸佛入城聚落未曾失时。一切诸佛摄欢喜众生未曾失时。一切诸佛难化众生而不放舍之。为调伏故未曾失时。一切诸佛示现不可思议自在神力未曾失时。佛子。是为一切诸佛十种未曾失时。
  颂曰。
  三涂阻隔  六度相宗  施戒忍进
  禅智开蒙  四等慈照  三学哀忡
  唯斯福利  寔由心崇  染净随情
  取舍我躬  解兴或丧  自妄休穷
  六蔽久壅  八正虚融  福智双感
  理量俱通
感应缘(略引七验)
  晋亭湖神庙经验 魏沙门释志湛 唐沙门释慧因 唐沙门释慧棱 唐沙门释法敏 唐沙门释空藏 唐司元大夫妻萧氏。
  晋杨州江畔。有亭湖神。严峻甚恶。于时有一客僧婆罗门。名曰法藏。善能持咒辟诸邪毒。并皆有验。别有小僧就藏学咒。经于数年。学业成就。亦能降伏诸邪毒恶。故诣亭湖神庙止宿。诵咒伏神。其夜见神。遂致殒命。藏师闻弟子诵咒致死。怀忿自来夜到神庙。嗔意诵咒。神来出现。自亦致死。同寺有僧每常受持般若。闻师徒并亡。遂来神所。于庙夜诵金刚般若。至夜半中闻有风声极大。迅速之间见有一物。其形伟大。壅耸惊人。奇特可畏。口齿长利。眼光如电。种种神变不可具述。经师端坐正念诵经。刹那匪懈。情无怯怕。都不忧惧。神见形泰。摄诸威势来至师前。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听经讫。师问神曰。檀越是何神灵。初来猛峻后乃容豫。神答云。弟子恶业报得如是。是此湖神。然甚信敬经师。又问。若神信敬何意前二师并皆打死。答云。前二师死者。为不能受持大乘经典。嗔心诵咒。见弟子来逆前放骂。专诵恶语。欲降弟子。弟子不伏。于时二僧见弟子形恶自然怖死。亦非弟子故杀二僧。左近道俗见前二僧被杀。谓经师亦死。相率往看。且见平安。容仪欢泰。时人甚怪。竞共问由。具答前意。寔因般若威力圣教不虚。诸人因此发心受持般若者众。
  魏泰岳人头山衔草寺释志湛。齐州山庄县人。是朗公曾孙之弟子也。立行纯厚省事少言。住衔草寺。寺即宋求那跋摩之所立也。游诸禽兽而不惊乱。常诵法华用为常业。将终之日沙门保志奏梁武曰。北方山庄县僧住衔草寺。是须陀洹圣人。今日入涅盘。杨都道俗问志。皆遣遥礼。端坐气绝。两手各舒一指。有西天竺僧解云。若是二果圣人各舒两指。湛舒一指定是初果。收葬人头山造塔安之。鸟兽不污。今犹在焉。又雍州有僧亦诵法华。隐于白鹿山。感一童子常供给。至终置尸岩下。余骸枯朽。唯舌多年不坏。又齐武成世并州东看山侧有人。掘地见一处土。其色黄白。与傍有异。寻见一物。状人两唇。其内有舌。鲜红赤色。以事奏闻。问诸道人无能知者。沙门大统法师上奏曰。此持法华者。令六根不坏。殷诵千遍定感此征。乃敕中书舍人高珍曰。卿是信向之人。自往看之。必有灵异。宜迁置净所设斋供养。珍奉敕至彼。集诸持法华沙门。各执香炉洁齐旋绕。而祝曰。菩萨涅盘年代已远。像法流行奉无谬者。请现灵感。才始发声唇舌一时鼓动。虽无响及而似读诵。诸同见者莫不毛竖。珍以状闻。诏遣藏之石函迁于山室。又魏太和初年北代京阉官。自慨形残不逮余人。旋奏乞入山修道。出敕许之。乃赍一部华严。昼夜读诵。礼悔匪懈。夏首归山。至六月末髭须尽生。阴相复现。丈夫相状宛然复旧。具状奏闻。高祖增信内宫惊讶。于是北代之国。华严转盛(右此二验见侯君素集)
  唐西京大庄严寺释慧因。俗姓于。吴郡海盐人也。禀灵温裕清鉴伦通。后造长干辩法师所。禀学三论。穷实相之微言。弘满字之幽旨。泻水一器。青更逾蓝。辩后归静山林。便以学徒相委。受业弟子五百余人。踵武传灯。将三十载。陈太建八年。安居之始。忽感幽使云。王请法师。部从相諠。丝竹交响。当即气同舍寿。体如平日。时经七夕若起深定。学徒请问。乃云。试看箱内见有何物。寻检有绢两束。因曰。此为嚫遗。重问其故。曰妄想颠倒。知何不为。吾被阎罗王召。夏坐诵大品般若。于冥道中谓经三月。又见地狱众相五苦次第。非夫慈该幽显行极感通。岂能赴彼冥祈神游异域者矣。以贞观元年二月十二日。卒于大庄严寺。春秋八十有九。
  唐襄州紫金寺释慧棱。姓申屠。凡有法论皆令覆述。吐言质朴谈理入微。时人同号得意棱也。至贞观十四年正月半。襄州有感通寺昶法师曰。梦见阎罗王请棱公欲讲三论。昶公讲法华如何。棱曰。善哉。慧棱发愿。常处地狱教化众生。讲大乘经。既有此征。斯愿毕矣。至九月末。蒋王见棱气弱。送韶州乳二两。逼令服之。其夕梦见一衣冠者曰。勿服此乳。阎罗王庄严道场已竟。大有乳药。至十月半黄昏时。遂觉不悆。告弟子曰。吾五脏已崩无有痛所。四更起坐。告寺主宝度曰。忆年八岁往龙泉寺借观音。未至耆阇已讲三遍。皎如目前。说言。未讫。外有大声告曰。法师早起烧香。使人即到。度曰。何人。答曰。阎罗王使迎棱法师来。即起烧香洗浴忏悔礼佛讫。还房中与度别。食粥未了。便取一生私记焚之曰。此私记于他读之。不得其致矣。至小食时异香忽来。棱敛容便卒。即十四年十月十六日。春秋六十有五。
  唐越州静林寺释法敏。姓孙。丹阳人也。法华三论常讲不绝。至贞观元年出还丹阳。讲华严涅盘。至二年。於越州田都督追还一音寺。讲道俗数千庆之嘉会。至十九年会稽士俗。请往静林。讲华严经。至六月末正讲众集。有蛇悬半身在敏顶上。长七尺许。作黄金色。吐五色光。讫讲方隐。至夏终还一音寺。夜有赤衣二人礼敏曰。法师讲四部大经。功德难量。须往他方教化。故从东方来迎法师。弟子数十人同见此相。至八月十七日。尔前三日三夜无故暗冥。恰至将逝。忽放大光。夜明如日。因尔迁化。春秋六十有七。停丧七日异香不灭。
  唐京师会昌寺释空藏。姓王氏。先祖晋阳。今在雍州之新丰县。母初孕之日。自然不食酒肉。荤辛不尝。以同身子密加异之。既诞之后灵鉴日陈。情用高远。读诵经论。思存拔济。聪勤无比。日诵万言。至年长大。总诵经论三百余卷。钞摘众经大乘要句。十有余卷。流行于世。贤劫千佛日礼一遍。春夏方等。常坐不卧。翘勤难加。寸阴不亏。以贞观十六年五月十二日。终于会昌。春秋七十有四。遗身于龙池寺侧。收骨起塔。其髅骨两耳相通。顶有双孔眼眶合窍。各有三焉。弟子等追惟永往。树碑会昌寺。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为文。又有释遗裕。常诵法华。千有余遍。以贞观初因疾将终。遗嘱友人慧廓曰。比虽诵经意望灵验。身死之后不须露骸。埋之十载屈为发出舌根烂不。审若不坏为起一塔。以示经感。言讫而终。依嘱而埋。至贞观十一年。廓与知友就墓开之。身肉都尽。唯舌不朽。一县士女咸睹敬仰。以函盛舌。于阳陆北性谷南岸为建塔铭。识者尊严发信诵经。又有京城西丰谷乡南福水南史村史呵誓。少怀善念。常诵法华。临终之时感有异香。氛氲满村。埋后十年妻亡开墓同殡。见舌鲜明异常红赤。又萧仆射宋国公兄太府寺大卿。荣位高贵。国史具传。欣怀道业。无弃寸阴。暗诵法华万有余遍。兄弟各造千部法华。书生洁净勘校无谬。庄饰函盛。散付流通。请受人名各录一通。躬自礼敬日夜一遍。宋公自撰经疏十有余卷。广集诸家向有半世。采掇菁华糅以胸臆。四时无事。升座常讲。至于开题之首。每召京城名德朝野宰贵。躬临座席以申宾主。况卿情好读诵。所写法华千部。躬自勘校。每日朝参。必使侍人执经在前。至于公事。伺有闲隙。便自勘读。日诵一遍。以为常式。灵祥征迹颇难记录。家门高远不好传述(右此四验出唐高僧传)
  唐萧氏。是司元大夫崔义起妻。是萧铿女。铿是仆射之侄。萧氏为人妒忌多嗔。好打奴婢不信业报。至麟德元年。从驾到雒阳。二年正月身亡。死在地狱。萧氏手下常所爱婢。名闰玉。年可十八。虽是獠婢容貌端正性识聪敏。信乐佛法。至二月。家内为夫人设三七日斋。僧正食时夫人自来。看斋枷项锁腰狱卒卫从。余人不知。唯此婢见。夫人灵着此婢言。音共夫人生平语音无异。使传语向家内大小云。吾[女*适]崔家已来。为性多嗔。横生嫉妒。好打奴婢。兼不信因果。今至地狱受罪极重。备经诸苦不可具说。闻家内今三七日为吾设斋。请求狱官放一日假。暂来看斋。语汝男女合家大小。吾自共汝同住已来。身三口四意怒三毒。好嗔打汝兼嫉妒丈夫。所看婢妾种种不善。发起恶业今受报苦。不可具陈。愿汝男女合家大小。内外眷属。从汝忏悔。愿施欢喜。然汝男女忆吾乳餔之恩。将吾生平受用资具。速舍修福望拔冥苦。至七七日为吾设斋之时。令此功德早得成就。吾至斋日。更请官人望得复来。语丈夫及儿女等。丈夫生平急性多嗔。不得过分嗔打奴婢。劝信三宝恭敬上下。修持斋戒檀忍不绝。临去之时语男女云。吾且将闰玉去。使在地狱看吾受罪苦痛如何。经五六日还放来。令汝男女知吾受罪苦痛虚实。作此语已闰玉即死。唯心上暖余分并冷。身卧在地不敢埋之。此婢既至地狱。见一大殿院门。严兵守卫。云是王殿不敢窥窬。行至东院。别见一厅上有大官人。云是断罪官。复过厅院东有地狱种种苦具。一如图画。夫人语婢云。汝看吾受罪之苦。作此语已即有种种狱卒罗刹。扑掷夫人屠割身肉。镬汤煎煮。煮已还活。活已复历诸狱铁钳抽舌。铁鸟啄之。复卧铁床。飞鸟猛火一时着身。死己还活。活已复受诸苦。不可具陈。夫人苏已。即见其父萧铿乘紫金莲华座腾空而来。铿生平已来及历任诸官。皆不食酒肉荤辛。常诵法华经。日别一遍。恭敬三宝。昼夜六时礼诵无阙。今生善处。见女受苦故来相救。即语女云。吾生平之日。每劝汝生信止怒。汝不用吾语。今致其殃。汝复何因。将此婢来。女报父言。为儿生平不信今受罪苦。故将此婢看儿受罪轻重。令传向家内男女使其生信。父闻印可。即语女言。吾虽生善处。未能全救汝苦。汝努力自励发心兼藉家内福善共相助佐决望得出上升人天。作此语已忽有一婆罗门师。年少端正亦乘空而来。语夫人云。由汝不信因果今受罪苦。未知此婢性识如何。吾欲教诵经使传家内令世人生信。夫人报云。请师但教。此婢聪明诵经可得。师即先教诵金刚般若。初受二三行有忘一二句者。后续授之。渐得半纸一纸。少时诵得不忘。复教诵药师法华。一受不忘。此之三部。皆作梵音。不作汉语。文词典正音韵清亮。文句皆熟。即已放归。临来语云。汝至家内逢人为诵。汉人道俗不别汝音。令觅婆罗门善梵语者。试看诵之。始知善恶。世人多有信邪事道不乐佛法。既见汝獠婢尚能诵得三本梵经。岂可不生信心。傥得一人回邪入正。非直夫人得福。亦令汝后报不入三涂。既受此语已放出。至家惺了。如旧即集家内尊卑具说夫人地狱受罪苦事。犹恐曹主儿郎等不信。即卧在地。作夫人在地狱受苦之事。或云看夫人吞热铁丸。开口咽之。口赤腹热如火。或云看夫人受铁犁耕舌吐舌二三尺余。或云看夫人受铁床苦。身体红赤热气如火。如是变现种种苦痛之相已。然后苏惺。复说见夫人父诫敕之事。复说见婆罗门教诵经。意夫人得出地狱上升天报。此婢即为家内正坐而诵。文文句句皆作梵音。声气清亮令人乐闻。室家大小见此善恶灵验。罕所未闻。夫人男女大小五体自扑。号哭哀恸。逾痛初亡。道俗郡官闻者皆劝。易心归信斋戒不绝。麟德元年有西域四婆罗门。来献佛束顶骨。因亲眷属将军薜仁轨家内设斋。诸亲聚集。诸官人共议云。此婢虽诵得梵经。某等皆不别之。故邀屈请得此四婆罗门。至将军舍斋。复唤得此婢。不语四僧云在地狱中诵得。但诳云别有婆罗门诵得此三部经。密试虚实。即对西僧令婢诵之。且诵金刚般若讫。此四婆罗门一时皆起合掌怪叹希奇未曾有也。何因汉人能得如此。更为药师法华讫。弥加欢喜恭敬如师。即译语传云。此女何因得如此善巧音词。文句典正经熟不错。吾西域善能诵者。未能如是。此非凡人能得如此。诸官人等始为说实。西僧泣泪非是圣力冥加。岂能如是言词典正。诸官道俗见者悲叹。深信佛法不敢轻慢。将军因见此事。奏上闻彻皇帝。敕语百官。信知佛法众圣之上冥佑所资。孰不能信。百官拜谢庆所未闻。良由三宝景福恩重慈荫四生。非臣下愚所能筹度。圣凡受益。岂得不信(崔大夫亦麟德二年亡宅在西京宫城东翼善坊西门大巷南壁上道至其家见婢诵经具说如是也)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六
忏悔篇第八十六(此有六部)
  述意部 引证部 违顺部 会意部 仪式部 洗忏部。
述意部第一
  敬惟。佛日潜晖正像[洼-圭+帚]讹。人情崄异世序浇漓。仰别大师千有七百。众生顽瞽善根羸薄。正法既衰邪见增长。内无胜解。常为五盖自萦。外失良缘。致使四魔得便。故放纵三毒驰骋六尘。日夜攀缘无非构祸。招衅之咎积罪尤多。今既觉寤尽诚忏悔。然忏悔之仪。须凭圣教。教有大小。罪有轻重。通塞不同。开遮有异。是故第一广引圣教明忏成不。如七众之人。曾经受得五八十具三聚等戒。若犯小乘初四重戒不覆藏者。依律开许。尽形学悔。不限时节。若覆藏者。纵有忏悔依律不许。第二篇已下随犯轻重。覆与不覆。但识名种。依律得除。具存大教。非此所明。若犯大乘三聚等戒。除谤方等邪见重缘业思极重戒体不全。纵有好心忏犯大难。必须恳意用心彻到。犯余轻者。忏悔可通。令依方等佛名经等。无问在家出家。大小乘戒若有犯者。不牒名种。所以开忏。惟此忏悔为除罪障。冀免业非。欣慕清升。远求大圣。思极大事。不可容易。自非具闲圣教。无宜得灭。知罪真妄。染净虚融。心境开合。常须作意不起攀缘。罪方伏除也。
引证部第二
  如最妙初教经说。佛告舍利弗。我忆往昔。有一比丘。名曰欣庆。犯四重禁。来至僧中。九十九夜忏悔自责。罪业即灭戒根即生。如初受戒时无有异也。如人移树余处得生。弥更滋长乃得成树。破戒忏悔亦复如是。尔时破戒比丘。自知犯罪。心生惭愧。转加苦行。乃经七年。道成罗汉。说是品时。五百破戒比丘。以惭愧故戒根还复。
  又大庄严经论云。若人学问虽复毁行。以学问力能寻复回。以是义故应勤学问。我昔曾闻。有一多闻比丘住阿练若处。时有寡妇数数往来此比丘所。听其说法。于时学问比丘。于此寡妇心生染着。以染着故所有善法渐渐劣弱。为凡夫心。结使所使与此妇女共为言要。妇女言。汝今若能罢道还俗。我当相从。彼时比丘即便罢道。既罢道已不能堪任世间苦恼。身体羸瘦不解生业。未知少作而大得财。即自思惟。我于今者作何方计得生活耶。复作是念。唯客杀羊用功极轻兼得少利。作是念已求觅是处。以凡夫心易朽败故造作斯业。还与屠儿共为亲友。于卖肉时有一相识乞食道人。于道路上遇值得见。见已便识。头发蓬乱着青色衣。身上有血犹如阎罗罗刹。所执肉秤悉为血污。见其秤肉欲卖与人。比丘见已即长叹息。作是思惟。佛语真实。凡夫之心轻躁不停。极易回转。先见此人勤修学问护持禁戒。何意今日忽为此事。作是念已即说偈言。
  汝若不调马  放逸造众恶
  云何离惭愧  舍弃调伏法
  威仪及进止  为人所乐见
  飞鸟及走兽  睹之不惊畏
  行恐伤蚁子  慈哀怜众生
  如是悲愍心  今为安所在
  凡夫之人其心不定。若得见谛是名沙门婆罗门。复说偈云。
  勇悍而自称  谓己真沙门
  为此不调心  忽作斯大恶
  说是偈已。寻即思惟。我今作何方便。令其开寤。如佛言曰。若教人时。先当令其观于四谛。今当为说作业根本。作是念已而语之言。汝于今者极善称量。时卖肉者作是念言。汝比丘既不买肉。何故语我极善称量。作是念已。即说偈言。
  此必有悲愍  而来见济拔
  如斯之比丘  久离市易法
  见吾为恶业  故来欲救度
  实是贤圣人  为我作利益
  说是偈已。寻忆昔者为比丘时造作诸行。念先所诵经。名曰苦聚欲过欲味。思惟是已。即以肉秤远投于地。于生死中深生厌患。语彼比丘。大德大德。而说偈言。
  欲味及欲过  何者为最多
  我以惭愧鞙  捉持智慧秤
  思量如此事  心已得通达
  不见其有利  钝者欲衰患
  以是故我今  宜应舍离欲
  往诣于增坊  复还求出家
  时罢道比丘说此偈已。即舍恶业出家精勤。得阿罗汉果。以此文证。破戒犯重。回心学道。勤修则出。虽复依理要须专精。起勇猛心不惜身命。常须自省勿起邪念。立大誓愿不限劫数。尽于未来尽欲度脱。等众生界拔苦与乐。知心妄动远离前境。新业不起旧结伏除。纵有重过即能轻微。业恶虽重不如善心。故涅盘经云。譬如氎华虽有千斤终不能敌真金一两。如殑伽河中投一升盐水无碱味饮者不觉。喻能观心强即灭重罪。
  又虚空藏经云。若优婆塞优婆夷等。破五戒犯八戒斋。出家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犯四重禁。在家菩萨毁六重禁。如是愚人。世尊先于毗尼中决定驱摈。如大石破。今于此经。说大悲虚空藏能救诸苦及说咒以除罪咎。设有此人。云何为证。佛告优波离。有三十五佛教救世大悲。汝当敬礼。尔时当着惭愧衣。如眼生疮深生耻愧。如癞病人随良医教。汝亦如是。应生惭愧。既惭愧已。一日乃至七日。礼十方佛。称三十五佛名。别称大悲虚空藏菩萨名。澡浴身体。烧众名香。坚黑沉水。明星出时。长跪合掌悲泣雨泪。称虚空藏名。白言。大德。大悲菩萨。愍念我故为我现身。尔时当起是想。是虚空藏菩萨顶上有如意珠。其如意珠紫金色。若见如意珠即见天冠。此天冠中有三十五像现。如意珠中十方佛像现。虚空藏菩萨身长二十由旬。若现大身与观世音等。此菩萨结跏趺坐。手捉如意珠王。其如意珠演说众法音。与毗尼合。若此菩萨怜愍众生。作比丘像及一切像。若于梦中。若坐禅时。以摩尼珠印印彼臂。印文上有除罪字。得此字已。还入僧中。如本说戒。若优婆塞得此字者。不障出家。设不得此字。便于空中有声唱言。罪灭罪灭。若无空声使知毗尼者梦见虚空藏。告言。毗尼菩萨。某甲比丘。某甲优婆塞。更令忏悔。一日乃至七日。礼三十五佛虚空藏菩萨力故。汝罪轻微。知法者复教令涂治圊厕。经八百日。日日告言。汝作不净事。汝今一心涂一切圊厕。莫令人知。涂已澡浴。礼三十五佛。称虚空藏。向十二部经五体投地。说汝过恶。如是忏悔复经三七日。尔时智者。应集亲厚于佛像前称三十五佛名称虚空藏名。文殊师利贤劫菩萨为其作证。更白羯磨如前受戒。此人苦行力故罪报永除。不障三种菩萨业。佛告优波离。汝持是观虚空藏法。为未来世无愧惭众生多犯恶者。广分别说。说是语时。虚空藏结跏趺坐放金色光。如意珠中现三十五佛已。白佛言。世尊。我此如意珠宝说首楞严坐是故众生见此珠者。得如意自在。尔时世尊敕优波离。汝持此经不得多众广说但为一人持毗尼者。为未来世无眼众生作眼目故。慎莫忘失。时优波离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又依佛名经云。尔时佛告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求阿耨菩提者。当先忏悔一切诸罪。若比丘犯四重。比丘尼犯八重戒。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犯出家根本。若优婆塞犯优婆夷重戒。若优婆夷犯优婆塞重戒。乞忏悔者。当净洗浴着新净衣不食荤辛。当在静处修治室内。以好华幡庄严道场。香泥涂地。悬四十九枚幡。庄严佛座。安置佛像。烧种种香。散种种华。兴大慈悲。愿苦众生未度者令度。于一切众生下心如僮仆心。若比丘犯四重禁。如是昼夜四十九日。当对八清净僧发露所犯罪。七日一对发露。至心殷重悔昔所作。一心归命十方诸佛。称名礼拜。随力随分。如是志心满四十九日。罪必除灭。是人得清净。时当有相现。若于觉中。若于梦中。十方诸佛与其记别。或见菩萨与其记别。将诣道场共为己伴。或与摩顶永灭罪相。或自见身入大会中处在众次。或见现身处众说法。或见法师净行沙门将诣道场示其诸佛。舍利弗。若比丘忏悔罪时。若见如是相者。当知是人罪垢得灭。除不志心。若比丘尼忏悔八重罪者。当如比丘法满足四十九日当得清净除不志心。若优婆塞优婆夷忏悔重戒。应当志心恭敬三宝。若见沙门。恭敬礼拜生难遭想。当请诣道场设种种供养。当请一比丘心敬重者就其发露所犯诸罪志心忏悔。一心归命十方诸佛称名礼拜。如是满足七日必得清净。除不志心。舍利弗。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忏悔诸罪。当洗浴着新净衣修治室内。敷好高座安置佛像。悬四十九枚幡。种种华香供养。诵此三十五佛名。日夜六时忏悔满二十五日。灭四重八重等罪。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亦如是。
  又大方等陀罗尼经云。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世尊去世后毁四重禁。比丘尼毁八重禁。若菩萨。若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若毁如是一一诸戒。当云何灭如是等过。佛言。快哉文殊。乃能请问如是等事。汝慈悲胜故能发是问。汝若不发是问。我终不说彼恶。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若我去世后。若有恶律仪比丘毁四重禁。默受供养而不改悔。当知是比丘必受地狱苦而无疑也。我今当出良药救彼比丘。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离婆离婆谛(一)仇呵仇呵帝(二)陀罗离帝(三)尼呵罗帝(四)毗摩离帝(五)莎呵(六)
  文殊师利。此陀罗尼是过去七佛所宣。如是七七亦不可计数。亦不可计说。此陀罗尼救摄众生。现在十方不可计不可数七佛。亦读诵此陀罗尼救摄众生。末世恶律仪比丘令其坚固住清净地。若有比丘毁四重禁。志心忆念此陀罗尼。诵千四百遍已。乃一忏悔。请一比丘以为证人。自陈其罪向形像前。八十七日忏悔已。是诸戒根若不还生。终无是处。若不坚固阿耨菩提心。亦无是处。又文殊师利。云何当知得清净戒。善男子。若其梦中见有师长手摩其头。若父母婆罗门耆旧有德人。若与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当知是人住清净戒。见如是一相者。应向师说如法。除灭如是罪咎。若比丘尼毁八重禁者。若欲除灭八重禁者。先请一比丘了知内外律者。陈其罪咎。向彼比丘。彼比丘应如法而教此内外律所说。
  阿隶离婆其罗帝(一)罗帝婆(二)摩罗帝(三)呵摩罗帝(四)莎呵(五)
  善男子。此陀罗尼若有读诵受持如法修行。九十七日。诵四十九遍。乃一忏悔。随师应行。是诸恶业若不除灭。终无是处。若于梦中见如上事。当知彼尼住清净地具清净戒。若有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毁诸禁戒者。亦应请一比丘了知内外律者。向形像前。若尊经般若前。自陈其过。向此比丘说。此比丘应教净律之法所说。
  伊伽罗帝(一)慕伽罗帝(二)阿帝摩罗帝(三)郁伽罗帝(四)婆罗帝婆(五)座罗伽竭帝(六)座罗竭帝(七)豆罗奢竭帝(八)毗奢竭帝(九)离婆竭帝(十)婆罗隶阿隶(十一)其罗隶阿隶(十二)持罗隶阿隶(十三)其兰隶阿隶(十四)提兰隶阿隶(十五)毗罗隶阿隶(十六)莎呵(十七)
  善男子。我为慈愍一切众生故说此陀罗尼。若有下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亦读诵修行此陀罗尼。诵四百遍乃一忏悔。如是次第四十七日。当忏悔时应自陈过。令其耳闻如上所说。梦中得见一一事者。当知是沙弥等住清净地具清净戒。佛告文殊师利。如汝所念。行者应修五事。持诸戒境界。所谓不犯陀罗尼义。不谤方等经。不见他过。不毁大乘。不毁小乘。不离善友。常说众生妙行复有五事。不谈上界所见。亦不谈所行好丑之事。亦应日三时涂地。亦应日诵一遍日一忏悔。如是五事。是行者业不犯戒。复有五事。若有比丘行此法者。及与白衣不得祭祠鬼神。亦复不得轻于鬼神。亦复不得破鬼神庙。假使有人祭祠鬼神亦不得轻。亦不得与彼人往来。如是五事是行者业护戒境。复有五事。不得与谤方等经家往来。不得与破戒比丘往来。不得与破五戒优婆塞往来。不得与猎师家往来。不得与常说比丘过人往来。复有五事。不得与脑皮家往来。不得与蓝染家往来。不得与养蚕家往来。不得与压油家往来。不得与掘鼠藏家往来。复有五事。不得与劫人家往来。不得与偷人家往来。不得与烧僧坊家往来。不得与偷僧只物人往来。不得与乃至偷一比丘物人往来。复有五事。不得与畜猪羊鸡犬家往来。不得与观星宿家往来。不得与淫女家往来。不得与寡妇家往来。不得与酤酒家往来。如是七种五事是行者业护境界。
违顺部第三
  夫四重五逆佛海死尸。小乘经律譬同斩首。既律无开缘忏不复本。依大乘经许其洗荡。如咒枯木还生华果。虽许此忏须立大心顺教奉行如死还活。大士大行义不唐捐。身戒心慧志常修习。既惭且愧精励形心。心想尚虚罪岂定性。今欲科约行业条例顺违。善恶罪福具兼二种。先就恶业以论违顺。违于涅盘顺于生死。辩此违顺略显十心。有罪行者。须识业相量事而行矣。
  一者无明颠倒烦恼醉惑。触境生着昏暗不醒。所以造罪。
  二者内既痴醉外为恶友所迷。随顺非法恶心转炽。所以造罪。
  三者内外缘具自破己善亦破他善。于诸善事无随喜心。所以造罪。
  四者既不修善惟恶是从。纵恣三业无恶不为。所以造罪。
  五者所造恶事。虽未广多。而恶心周普。夺一切乐与一切苦。所以造罪。
  六者恶念相续昼夜不断。心纯念恶初无停息。所以造罪。
  七者隐覆瑕疵藏讳罪过。内怀奸诈外现贤善。所以造罪。
  八者身色强健谓我常存。增状作罪不畏恶道。所以造罪。
  九者顽痴凶佷鲁扈抵突。无惭无愧片无羞耻。所以造罪。
  十者拨无因果不信善根。断诸善根。作一阐提。不可救疗。所以造罪。
  如上十心无明为本。增加不已极至阐提。顺入生死从暗入暗。织作结业无解脱期。是名无明违顺心也。既识生死罪恶之人。遇佛大慈加摄哀念。立改过法开解脱门。令我善根重得生长。如王登位宥罪缓刑。将行忏除修善改恶。善中违顺亦具十心。常须运想对治前罪。从后立仪一一观破。此正悔过立行本基也。
  一者正信因果不迷不谬。为善获福。为恶得罪。虽无作者果报不失。虽念念灭业不败亡。信为道源。智为能入。既智且信众善根本。用此正信。翻破不信一阐提心。由备此心方能起忏。
  二者悔罪要方惭愧为本。我惭此罪不复人流。愧我此罪不蒙天护。是为白法。亦是三乘行人第一义天。出世白法。是为忏愧翻破无愧之黑法也。要具此心方能行忏后条例耳。
  三者怖畏无常命如水沫。一息不还随业流转。觉无常已食息无闲。是为无常翻破保常不畏恶道心也。
  四者发露向他说罪轻重。以露罪故罪即焦枯。如露树根枝叶雕落。是为发露翻破覆藏现净心也。
  五者断相续心毕竟舍恶。克决雄猛犹若刚刀。是为决定要期断恶翻破恶念相续心也。
  六者发菩提心。普拔一切苦。普与一切乐。此心弘广无所不遍。是为大乘菩提之心翻破遍恶心也。
  七者修功补过勤策三业精进不休。是为修功立德翻破不修三业无辜起恶心也。
  八者守护正法不念外道邪师破坏佛法。誓欲光显令久住也。是为守护翻破灭一切善事心也。
  九者念十方佛无量功德神通智慧。欲加护我慈哀我苦赐我除罪清净良药。是为翻破念恶知识心也。
  十者观罪性空。罪从心生。心若可得罪不可无。我心自空。空云何有。善心亦然。罪福无主。非内非外。亦无中间。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之为心。但有名字。名为罪福。如是名字。名字即空。还源反本毕竟清净。是为观罪性空翻破无明颠倒执着心也。若无明灭故诸行灭。诸行灭故生死灭。是为十二因缘大树坏。亦名苦集子果两缚脱。亦名道灭二谛显。是为方等观慧日月照明众生遇此重恩故得见十方佛也。此标大慈具说如经。
会意部第四
  问经说忏悔能灭罪业。云何唯说观理智心能灭诸业。释言。忏悔有二。一是迷心依事忏悔。谓佛像前行道礼敬发愿。要期断除事恶。二是智心依理忏悔。谓观身心断除结使。但所造业有轻有重。若论轻业事忏亦灭。若论重业有可转者。亦能转重令轻。谓三涂业人中轻受。故十住婆沙论云。我言。忏悔罪则轻薄。于少时受。故知事忏转重令轻。牵报不定。由不断结故。有漏力微。不尽故业。后必受报。非全不定。今故偏说。观理断结。无惑润业。业不牵生。随所断处。故业永尽。于现造业亦不招生。则于过现所造善恶。方是究竟牵报不定。今据此义。是以偏说。故诸智者。欲断过现三涂重业。即学观理永免恶道。是故初果名为抵债。故摄论云。若无苦下无明诸行不生。若行已生无修道。无明诸行不熟。何以故。须陀洹人不造感生报业故。阿那含人不受下界生报。又优婆塞戒经云。若人具有欲界诸业得阿那含果。能转后业现在受之。罗汉亦尔。故知观理是真忏悔。故华严经偈云。
  一切业障海  皆由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  当求真实相
  又大宝积经云。百千万劫久习结业。以一实观即皆消灭。又诸法无行经云。若菩萨能见一切众生性即涅盘性。则能毕竟灭业障罪。故又普贤菩萨经云。观心无心。从颠倒相起。如此相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故知善恶取性作相由未寤理。非无妄业。后若寤理前业即灭。无法可住。故不招生。如正观理时。当思诸障本唯空寂。常与诸佛同一真性。洹沙万德法界无殊。但无明障厚不能睹见。以不见故常于佛前破戒违道。十恶五逆无过不为。犹如一堂筵及凡圣在堂供养。有多盲人。以无目故遂于众前具造诸恶。时有智人愍之不已。遂语盲人曰。此堂具有凡圣僧众。汝云何对之公然造恶。盲人闻已惭愧怖畏。谢过无地。遂即申意告白僧众曰。弟子某甲敬白合堂师等。弟子无福少来失明。虽与师等同在一堂不能睹见。以不见故遂于师前无过不为。今因善友开导。始知有师。惭愧怖畏不可具陈。弟子今从合堂师等求哀忏悔。唯愿师等受弟子归诚忏悔。然此盲人虽自无眼不见僧众。然知僧众先皆见已受其忏悔。我等亦然。昔造罪时常在佛前。今欲悔过。了知诸佛悉皆见已。但一切诸佛三达灵智五眼明照。知无不尽。莫问远近。内外明闇如掌观珠。随机赴感不差时也。
  又知罪缘无有自性。但以妄想因缘。虚受是苦。故维摩经云。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如是却推罪性皆空。发智慧火了无明闇。无始已来所造诸恶。犹如闇室。忏悔正解。状若明灯。明灯一照昏闇皆除。不以闇来无始能推灯也。明闇解惑尔来无始。迷因谬果具造诸非。事等如闇。今欲悔除。依佛性力发正见火。事等明灯。灯起闇除。解生惑丧。义无不灭也。亦如霜雪待日而除。亦如病疾待良药除。亦如迷方待寤而正。亦如恶类众薪悔如。豆火须臾殄灭。是故涅盘经云。譬如氎华千斤不如真金一两。造罪虽多不如少善。既对佛造愆。还同盲人向僧忏悔。罪无自性。从缘而灭。故业报差别经偈云。
  若人造重罪  作已深自责
  忏悔更不造  能拔根本业
  既知真伪即知所缘罪业。从事而生。惑情障解。迷而不觉。故有斯罪。如云覆日如闇冥室。今之寤心缘理而生。解兴惑丧。如光灭暗。前心虽起重罪。后念观理。妄心即灭妄境不生。久熏不已业种自亡。故未曾有经云。前心作恶如云覆日。后心起善如炬消暗。又大集经云。如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如是百千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善顺思惟。可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也。
仪式部第五
  此之一门行者欲忏。要对三宝胜缘境前。偏袒露膞脱去巾履。女人不劳袒髆具服威仪。合掌恭敬。请一大德耆年宿迈自心敬者。先当奉请十方三宝以为良缘。故人述偈云。
  归命十方一切佛  顶礼无边净觉海
  亦礼妙法不思议  真如自性清净藏
  住于极爱一子地  得道得果诸圣人
  我以身口清净意  咸各归命稽首礼
  然后请忏悔主云。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今请大德为忏悔阿阇梨。愿大德为我作忏悔阿阇梨。我依大德故得忏悔。慈愍故(一遍亦得三遍弥善)
  第二忏悔师先教识前罪性轻重。具如初意。依论忏悔总有四种。一更相易脱忏。是凡夫下品忏法。二永断相续忏。是上品凡夫忏法。三焦业忏。是贤人忏法。四灭业忏。是圣人忏法。前二是事中忏敌对而除。未能灭业且伏而不起。由不依理观未入圣位。虽得免非未来不入恶道。然此业性常在以熏成种。故如人斫树但去枝条其根仍在。后二忏悔要须缘空寤理心境虚融。常须作意见谛渐修。然后得灭。今且依第二凡夫永断相续忏。令业伏不行。常依善友发大誓愿。临命终时亦得随愿往生十方净土永离三恶。以住娑婆恐心怯弱不能坚固。意欲退者。当以五法佐助得不悔果。一信。二惭。三愧。四善知识。五宗敬戒。一信者为道源功德母。一切善法因之而生。二惭者。自不作罪。三愧者。不教他作罪。又惭者。内自羞人。愧者。羞天。有惭愧故则能恭敬父母师长一切凡圣。善知识者是全梵行。戒者是汝大师故。三宝是凡圣所依。故须归敬。戒师临时种种开诱令发大心永断后犯。临时诫勖不可预述。
洗忏部第六
  如舍利弗悔过经云。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罗汉道。欲求辟支佛道。欲求佛道者。欲知去来之事者。常以平旦日中日入人定夜半鸡鸣时。澡漱正衣服。叉手拜十方佛。自在所向。当悔过言。
  某等宿命从无数劫以来。所犯过恶。至今世所犯淫劮。所犯嗔怒。所犯愚痴。不知佛时。不知法时。不知比丘僧时。不知善恶时。若身有犯过。若口犯过。若心犯过。若意欲害佛。嫉恶经道。若斗比丘僧。若杀阿罗汉。若自杀父母。若犯身三口四意三。自杀生。教人杀生。见人杀生代其喜。身自行盗。教人行盗。见人行盗代其喜。身自欺人。教人欺人。见人欺人代其喜。身自两舌。教人两舌。见人两舌代其喜。身自骂詈。教人骂詈。见人骂詈代其喜。身自妄言。教人妄言。见人妄言代其喜。身自嫉妒。教人嫉妒。见人嫉妒代其喜。身自贪餮。教人贪餮。见人贪餮代其喜。身自不信。教人不信。见人不信代其喜。不信作善得善作恶得恶。见人作恶代其喜。身自盗佛寺中财物。若比丘僧财物。教人行盗。见人行盗代其喜。身自轻称小斗短尺欺人。以重称大斗长尺侵人。见人侵人代其喜。身自故作贼。教人作贼。见人作贼代其喜。身自恶逆。教人恶逆。见人恶逆代其喜。身诸所更以来生五处者。在泥犁中时。在禽兽中时。在薜荔中时。在人中时。在天中时。身在此五逆中生时。所犯过恶。不孝父母。不孝于师。不敬于善友。不敬于善沙门道人。不敬长老。轻易父母。轻易于师父。轻易求阿罗汉道者。轻易求辟支佛道者。若诽谤嫉妒之。见佛道言非。见恶道言是。见正言不正。见不正言正。某等诸所作过恶。愿从十方诸佛求哀悔过。令某等今世不犯此过殃。令某等后世亦不被此过殃。所以从十方诸佛求哀者。何佛能洞视彻听。不敢于佛前欺。某等有过恶不敢覆藏。从今以后皆不敢复犯。
  佛语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意不欲入三涂者。诸所作过皆当悔过。不当覆藏。不欲生边地无三宝处。皆当悔过。不当覆藏。乃至欲得三乘道果者。皆当悔过。不当覆藏。佛语舍利弗。若使天下男子女人。皆得阿罗汉及辟支佛。若有人供养天下阿罗汉辟支佛满千。不如持悔过经于昼夜各三过读一日其得福胜供养天下阿罗汉辟支佛。百倍千倍万倍亿倍。又依普贤观经云。忏悔六根本意。由业障故。不净六根。具造十恶。处处贪着。遍六情根。此六根业枝条华叶。悉满三界一切生处。增长无明。今欲忏悔。广请诸佛菩萨。读诵大乘志心彻倒。发愿求破坏身心一切恶业。念念之中得见普贤十方诸佛。故说偈云。
  若有眼根恶  业障说不净
  但当诵大乘  思念第一义
  是名忏悔眼  尽诸不善业
  耳根闻乱声  坏乱和合义
  由是起狂乱  犹如痴猿猴
  但当诵大乘  观法空无相
  永离一切恶  天耳闻十方
  鼻根着诸香  随染起诸触
  如此狂惑鼻  随染生诸尘
  若诵大乘经  观法如实际
  永离诸恶业  后世不复生
  舌根起五种  恶口不善业
  若欲自调顺  应勤修慈心
  思法真寂义  无诸分别相
  心根如猿猴  无有暂停时
  若欲折伏者  当诵大乘经
  念佛大觉身  力无畏所成
  身为机关主  如尘随风转
  六贼游戏中  自在无挂碍
  若欲灭此恶  永离诸尘劳
  当处涅盘城  安乐心澹怕
  但当诵大乘  念诸菩萨母
  无量胜方便  从思实相得
  如此等六法  名为六情根
  一切业障海  皆从妄相生
  若欲忏悔者  端坐念实相
  众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是故应志心  忏悔六情根
  述曰。余自勤力检讨一切经论。虽复教人总忏罪法。然文多散落不可具录。将前二经忏文稍略。所以偏引出之。窃寻众生无始至今造过极多。名数尘沙。若依前忏。又恐洗荡不可周净。今此已下更依隋代昙迁灵裕二法师。总忏十恶。冀望周悉。虽是凡夫所撰。然文义皆采拾地持经论圣意。而缵集之。依之修行皆合佛意。古今诸德忏文甚多。比校周悉未能逾下二文也。
  十恶忏文(昙迁法师撰文)
  弟子某甲。普为一切法界众生。发露无始已来所作罪业。或杀害君亲及真人罗汉。兵戈征讨锋刃杀戮。游猎禽兽网捕虫鱼。或经作恶王刑罚差滥。乃至含灵禀性蠢动。凡诸生类残害杀伤。及猛兽鸷鸟递相啖食。或盗佛物法物僧物及他财宝。居官因事纳货受财。或非己室家外行淫秽。莫简亲属不避僧尼。横起爱憎妄相妒忌。或虚诈妄语诳惑君亲。不知不见言知言见。凭托鬼神诡诳世俗。或谗谄两舌斗乱二边。将此恶言向彼陈说。持彼恶语复向此论。阻隔君臣离间骨肉。一切和合由其破坏。或出言粗犷毁訾他人。呵叱任情骂詈在口。或不以正言。乃为绮语。说善为恶。以臭为香。名长为短。说白为黑。谬言诡语调弄于人。或志在贪味。求取不节。性多嗔忿。恚怒自缠。或不识正理迷惑邪见。谤佛法僧说无因果。不信修善受人天乐。不信为恶受地狱苦。或谓此身无因而得。或谓未来断无因果。毁坏塔寺焚烧经典。融刮佛像以取金铜。污秽伽蓝违越禁戒。或饮酒啖肉及食五辛。愚痴邪见无恶不造。凡此所陈十种恶业。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从无始已来定有斯罪。以罪因缘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间短命多病。常处卑贱。及以贫穷。共人有财不得自在。妇不良谨。二妻相诤。多被谤毁。为人诳惑。所有眷属弊恶破坏。不值好语常闻恶声。凡所陈说常有诤讼。假说真言人不信受。吐发音辞又不辩正。贪财无厌所求不获。常为他人伺其长短。不善知识共相恼害。常生邪见之家。常怀谄曲之心。无始已来十不善业。皆从烦恼邪见而生。令依佛性正见力故。发露忏悔。皆得除灭。譬如明珠投之浊水以珠威德水即澄清。佛性威德亦复如是。投诸众生四重五逆烦恼浊水皆即澄清。弟子某甲及一切法界众生。自从今身乃至成佛。愿更不造此等诸罪。归命敬礼常住三宝。忏悔已讫次礼忏功德发愿说偈云。
  愿于未来世  见无量寿佛
  无边功德身  我及余信者
  既见彼佛已  愿得离垢眼
  成无上菩提  普及于含识
  总忏十恶偈文(灵裕法师撰文)
  自惟我生死  过去无初际
  乃至于今生  相续不断绝
  愚痴暗覆故  三毒火常然
  虽有身与心  而不能自寤
  徒蒙一切佛  放智慧日光
  照我二种身  亦未之知觉
  怀惑生诸趣  无类而不更
  谛思此因缘  谁非己眷属
  又念诸众生  元同一心海
  因妄想识浪  幻起诸趣身
  是身无种种  与我同如性
  因于失念故  彼我分别生
  由之起爱憎  常共相斗诤
  日夜怀嫌恨  思念相报及
  遂于众生中  无一不伤害
  贪夺于资生  非分起染欲
  虚诳无实语  恶口不择言
  两舌相破坏  绮语调弄人
  贪海无厌足  嗔火然复然
  邪见背正教  谄曲无诚信
  违犯诸如来  一切清净戒
  嫌恨与爱憎  无心而不有
  是罪若不忏  长夜熏自心
  积熏而不已  变成地狱处
  及与诸苦具  诸佛于尔时
  皆悉不能救  唯除自发露
  所造诸愆咎  应佛菩萨心
  随顺本净性  无始时无明
  自此渐微薄  是故怀惭愧
  深心悔诸罪  愿佛放慈光
  照及苦众生  所有烦恼聚
  皆令悉消灭  自性清净心
  从此至究竟  平等真法界
  于今得圆满  (下有六行偈长安延兴寺玄琬律师撰)
  伤己无始随自心  顺入欲流堕洄澓
  于中孤独无救护  具造无边百种苦
  所受诸苦时报定  诸佛威神不能救
  困逼事穷苦对至  方乃有此一念寤
  以其无明曀膜厚  三毒之火常炽然
  意欲远离不能离  如痈已熟待破时
  唯愿诸佛放慈光  时复照及极苦者
  往昔所造三业罪  及今现起一切恶
  未来应生诸烦恼  顶礼忏悔愿灭除
  颂曰。
  五体悔前朝  三屈忏中夕
  鸣椎诫旭旦  哀我苦劳役
  引目寓金言  悲伤尘垢积
  咄哉形非我  嗟往常沉溺
  踟蹰歧路危  挥手谢中析
  洗涤归诚忏  皎洁凌云释
  萧索业苦离  升陟随缘益
  虽未齐高踪  且免幽途历
感应缘(略引三验)
  晋沙门慧达 梁沙门法宠 唐沙门德美。
  晋沙门慧达。姓刘名萨荷。西河离石人也。未出家时长于军旅。不闻佛法。尚武好畋猎。年三十一暴病而死。体尚温柔。家未殓。至七日而苏。说云。将尽之时。见有两人执缚将去。向西北行。路转高稍得平衢。两边列树。见有一人执弓带剑当衢而立。指语两人将荷西行。见屋舍甚多白壁赤柱。荷入一家。有女子美容服。荷就乞食。空中声言。勿与之也。有人从地踊出。执铁杵将欲击之。荷遽走历入十许家皆然。遂无所得。复西北行见一妪乘车。与荷一卷书。荷受之。西至一家。馆宇华整。有妪坐于户外。口中虎牙。屋内床帐光丽。竹席青几。复有女子处之。问荷得书来不。荷以书卷与之。女取余书比之。俄见两沙门。谓荷汝识我不。荷答不识。沙门曰。今宜归命释迦文佛。荷如言发念。因随沙门俱行。遥见一城。类长安城。而色甚黑。盖铁城也。见人身甚长大。肤黑如漆。头发曳地。沙门曰。地狱中鬼也。其处甚寒。有冰如席。飞散着人头头断。着脚脚断。二沙门云。此寒冰狱也。荷便自识宿命知两沙门。往维卫佛时并其师也。作沙弥时。以犯俗罪不得受戒。世虽有佛竟不得见。从再得人身。一生羌中。今生晋中。又见从伯在此狱里。谓荷曰。昔在邺时不知事佛。见人灌像聊试学之。而不肯还直。今故受罪。犹有灌福幸得生天。次见刀山地狱。次第经历观见甚多。狱狱异城不相杂厕。人数如沙。不可称计。楚毒科法。略与经说相符。自荷履践地狱。示有光景。俄而忽见金色。晖明皎然。见人长二丈许。相好严华体黄金色。左右并曰。观世大士也。皆起迎礼。有二沙门。形质相类。并行而东。荷作礼毕。菩萨具为说法可千余言。末云。凡为亡人设福。若父母兄弟。爰至七世姻媾亲戚朋友路人。或在精舍。或在家中。亡者受苦即得免脱。七月望日沙门受腊。此时设供弥为胜也。若割器物以充供养。器器摽题言。为某人亲奉上三宝。福施弥多其庆逾速。沙门白衣见身为过及宿世之罪种种恶业。能于众中尽自发露。不失事条勤诚忏悔者。罪即消灭。如其弱颜羞惭耻于大众露其过者。可在屏处。默自记说。不失事者。罪亦降灭。若有所遗漏非故隐蔽。虽不获免受报稍轻。若不能悔无惭愧心。此名执过不返。命终之后克坠地狱。又他造塔及与堂殿。虽复一土一木若染若碧。率诚供助。获福甚多。若见塔殿。或有草秽。不加耘除。蹈之而行。礼拜功德随即尽矣。又曰。经者尊典化导之津。波罗蜜经功德最胜。首楞严亦其次也。若有善人读诵经处。其地皆为金刚。但肉眼众生不能见耳。能勤讽持不堕地狱。波若定本及如来钵。后当东至汉地。能立一善于此经钵。受报生天倍得功德。所说甚广。略要载之。荷临辞去。谓曰。汝应历劫备受罪报。以尝闻经法生欢喜心。今当见受轻报一过便免。汝得济活可作沙门。雒阳临淄建业鄮阴成都五处。并有阿育王塔。又吴中两石像。育王所使鬼神造也。颇得真相。能往礼者不堕地狱。语已东行。荷作礼而别。出南大道。广百余步。道上行者不可称计。道边有高座。高数十丈。有沙门坐之。左右僧众列倚甚多。有人执笔北面而立。谓荷曰。在襄阳时何故杀鹿。跪答曰。他人射鹿我加创耳。又不啖肉何缘受报。时即见襄阳杀鹿之地。草树山涧忽然满目。所乘黑马并皆能言。悉证荷杀鹿年月时日。荷惧然无对。须臾有人以叉叉之投镬汤中。自视四体溃然烂碎。有风吹身聚小岸边。忽焉不觉还复全形。执笔者复问。汝又射雉。亦尝杀雁。言已又投镬汤。如前烂法。受此报已乃遣荷去。入一大城。有人居焉。谓荷曰。汝受轻报又得还生。是福力所扶。而今以后复作罪不。乃遣人送荷。遥见故身意不欲还。送人推引。久久乃附形而得苏活。奉法精勤。遂即出家。字曰慧达。太元末尚在京师。后往许昌。不知所终(右此一验出冥祥记)
  梁杨都宣武寺沙门法宠。姓冯。南阳冠军人也。年三十八。正胜寺法愿道人。善通樊许之术。谓宠曰。君年满当死。无可避处。唯祈诚诸佛忏悔先愆排脱。或可冀耳。宠因引镜验之。见面有黑气。于是货卖衣钵资余并市香供。飞舟东逝。直至海盐。居在光兴闲房礼忏。杜绝人物。昼忘食息。夜不解衣。迄至四十岁暮之夕。忽觉两耳肿痛。弥生怖惧。其夜忏达四更。闻户外有人言曰。君死业已尽。遽即开户都无所见。明晨借问。佥言。黑气都除两耳。乃是生骨。斯实由忏荡之殷故使延寿也。以普通五年三月十六日。卒于所住。春秋七十有四(右此一验出梁高僧传)
  唐京师会昌寺释德美。姓王。清河临清县人。年在童稚天然乐善。口有所演常歌赞呗。拥尘聚戏必先为塔。每见形像生知礼敬。由是亲故密而异之。知非绍俗之嗣也。任从师学。十九出家。虽经论备阅。而以律要在心。故四分一部博通心首。往太白山。诵佛名一部一十二卷。每行忏时诵而加拜。布服蔬食不衣皮帛。初依九陇太白僧邕禅师受业。后住京师慧云寺。值静默禅师。又从请业。每至夏礼忏将散道场。去期七日苦加勇励。万五千佛日别一遍。精诚难及。多感征祥。自从小至终美礼千遍。承师静默。大有福德。尝于兴善。年别千僧七日行道。期满厚嚫。人奉十缣。将及散晨外起加倍。故自开皇之末。终于大业十年。年别大施。其例咸尔。默将灭度。以普福田用委于美。美顶行之。悲敬两田年别一会。又普盆钱夏末常施。大业末中夏召千僧七日行道。忽感异人。形服率丽然。来告美曰。时既炎热。何不作饼以用供养。且溲二十斛面作两日调。明旦将设。半夜便起。打面动案。人物惊乱并作切粥。以供大众。须臾切面命煮随熟。千人同饱咸共欣庆。饼复坚韧一无所坏。试寻看匠。通问失所。合众悲怪感招斯应。又至武德之始。创立会昌。延美而住。乃于西院造忏悔堂。像设华严堂宇宏丽。誓共含生断诸恶业。镇长礼忏洁净方等。欲有升坛要凭美忏。又于一时井忽枯竭。忏徒驻立无由洗忏。美执香炉临井加祈。应时泉涌。过同旧足。时共叹怪。福力所资。所畜舍利。藏以宝函。随身所往。必赍供养。每有起塔祈请散给。精祈通感随请皆给。又至秋夏常行徒跣。恐踏虫蚁慈济含生。又年别般舟一夏不坐。或止口过三年不言。或行不轻通礼七众。或节俭衣食四分之一。如斯苦行其相寔繁。或生常辍想专固西方。口诵弥陀终于命尽。以贞观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合掌称佛。卒于会昌。春秋六十矣。尸送南山鸱鸣堆。弟子等收骸起塔树碑会昌。侍中于志宁为文(右此一验出唐高僧传)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七
受戒篇第八十七(此有七部)
  述意部 劝持部 三归部 五戒部 八戒部 十善部 三聚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拔苦与乐。必须崇戒。经喻多种。且述三五。能涉远路。喻之脚足。胜持一切。喻之大地。生长万物。喻之时雨。善疗众病。喻之良医。能消饥渴。喻之甘露。接济沉溺。喻之桥梁。运度大海。喻之浮囊。照除昏暗。喻之灯光。防非止恶。喻之戒善。归趣解脱。终籍尸罗。庄饰法身。喻之璎珞。如是之喻。亦有无量。岂不敬之。励意奉持也。
劝持部第二
  如涅盘经云。欲见佛性证大涅盘。必须深心修持净戒。若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又大品经云。我若不持戒当堕三恶道中尚不得人身。况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一切种智。又萨遮尼揵子经云。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疠野干身。何况当得功德之身。又华严经偈云。
  戒是无上菩提本  应当具足持净戒
  若能坚持于禁戒  则是如来所赞叹
  又月灯三昧经。佛说偈言。
  虽有色寿及多闻  若无戒智犹禽兽
  虽处卑下少闻见  能持净戒名胜士
  又遗教经云。戒是正顺解脱之本。又持此戒得生诸禅定。又奉此戒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又智度论云。若求大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以戒是一切善法住处。又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济。是不可得。若无净戒欲得妙果。亦复如是。若弃舍此戒。虽复山居服药食草与禽兽无异。若能持戒。香闻十方。名声远布。天人爱敬。所愿皆得。持戒之人寿终之时。刀风解身筋脉断绝心不怖畏。又地持论云。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贱人身。况复大人相报。又成实论云。道品楼观以戒为郭。禅定心城以戒为柱。要佩戒印得入善众。又萨婆多论云。佛告比丘。戒有四义。故毁者重于余经。一戒是佛法平地。万善由之生长。二一切佛子皆依戒住。若无戒者则无所依。一切众生由戒而有。三戒是趣涅盘之初门。若无戒者则无由得入泥洹城。四戒是佛法璎珞。能庄严佛法也。又何故律初集。以胜故。秘故。但诸契经不择时人说而得名经。律则不尔。唯佛自说。要在僧中。故胜也。又依涅盘经云。如圆护持戒乃至没命终不故犯。佛说喻云。如一罗刹随度海者总乞浮囊。度者答言。宁杀身命浮囊叵得。罗刹复言。不肯全施见惠其半。彼人尔时亦不施与。如是展转乞微尘许。彼人尔时乃至微尘亦不施与。菩萨摩诃萨持禁戒时亦复如是。烦恼罗刹教化菩萨令犯四重。护余轻者菩萨不随。劝犯僧残菩萨不许。劝犯波逸提菩萨不肯。劝犯提舍尼菩萨不肯。劝犯突吉罗菩萨不随。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持四重禁及突吉罗。敬重坚固等无差别。作是愿言。宁以此身投于炽然猛火深坑。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禁戒。与居士女等而行不净。复作是愿。宁以热铁周匝缠身。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衣服。复作是愿。宁以此口吞热铁丸。终不敢以破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饮食。复作是愿。宁卧此身大热铁上。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床卧敷具。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受三百鉾。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医药。复作是愿。宁以此身投热铁镬。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房舍。复作是愿。宁以铁椎打碎此身令如微尘。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礼拜。复作是愿。宁以热铁挑其两目。不以染心贪视好色。宁以铁锥遍耳搀剌。不以染心听受诸声。宁以利刀割去其鼻。不以染心贪着诸香。宁以利刀割去其舌。不以染心贪着美味。宁以利斧斩斫其身。不以染心贪着诸触。何以故。以是因缘能令行者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又发愿言。菩萨护持如是诸禁戒已。悉以施与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得清净戒。不折戒。不退戒。随顺戒。毕竟戒。具足成就波罗蜜戒。菩萨摩诃萨修持如是清净戒时。即得住于初不动地。
  述曰。菩萨既能如是坚持禁戒得不退果。今劝道俗有能仰慕者。从受三聚净戒十无尽戒二十四戒在家出家所有诸戒。如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悉能圆护。是真佛子。开佛性门。入涅盘道。
  又十轮经云。或有戒坏见不坏于圣道中堪任法器。四句分别。思意可知。故涅盘经云。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亦有四句分别可知。又辩意长者子经云。佛为辩意长者子。要有五事行得生天。以偈颂曰。
  不杀得长寿  无病常解脱
  一切受天位  身安光影至
  不盗常大富  自然钱财宝
  七宝为宫殿  娱乐心常好
  男女俱不淫  身体香洁净
  所生常端正  德行自然明
  不欺口气香  言语常聪明
  谈论不吃蹇  所说众奉用
  酒食不过口  无有误乱意
  若当所生处  天人常奉侍
  若其寿终后  二十五神迎
  五福自然来  光影甚炜烨
  又大庄严论云。昔有旃陀利家生其七男。六兄并得须陀洹道。唯小者故处凡夫。母人旃陀利身得阿那含果。兄弟七人尽持五戒。彼国常仪栴陀利行杀。国中男女犯杀盗淫及余重罪。尽使旃陀利杀之。时国王召彼大兄言。有应死之徒汝行杀之。其拜自陈。特愿弘恕。我受五戒守身谨慎。乃至蚁子亦不敢杀。不能为非。宁自杀身不敢犯戒。时王奋怒敕市杀之。复白王言。身是王民心是我心。恣王欲杀。杀心不得。仰从王命即令枭首。次召诸弟。五人皆言。受戒不敢行杀。王嗔恚盛。尽便杀之。次复召小子。母子俱来。王见母来倍复嗔怒。前杀六子母不送行。今召小子。何故便来。母曰。愿听微言以自宣理。前六子者尽得须陀洹道。正使大王取彼六人碎身如尘终不兴恶如一毛发。今此小子处在凡夫。身虽修善未蒙道法。是故念子。既未得道或能失意。畏王教令。自惜形命。毁戒行杀。身坏命终入大地狱。怜念子故是以送来。王复问母。前死六子尽得须陀洹道耶。答曰。尽得。王复问母。母得何道。答曰。得阿那含道。王闻斯语自投于地称怨自责。我造罪根坐不安席。即自严办香油酥薪。取六死尸而阇维之。为起六偷婆与之供养。日三忏悔。复出财货给彼老母。至于斋日数数忏悔。望得罪薄免于地狱。故涅盘经云。须陀洹果虽生恶国。以道力故犹故持戒。不起杀盗淫两舌饮酒等过。
  又杂宝藏经云。昔有尊者阿罗汉字只夜多。佛时去世。七百年后。出罽宾国。时罽宾国有一恶龙。名阿利那。数作灾害。时有二千罗汉。各尽神力。驱遣此龙。令出国界。其中有百罗汉。以神通动地。又有五百人放大光明。复有五百人入禅定经行。诸人各尽其神力不能使动。时尊者只夜多。最后往到龙池所。三弹指言。龙汝今出去。不得此住。龙即出去不敢停住。尔时二千罗汉语尊者言。我与尊者。俱得漏尽解脱法身。悉皆平等。而我等各各尽其神力不能令动。尊者云何以三弹指令龙远入大海也。于时尊者答言。我凡夫已来受持禁戒。至突吉罗。等心护持。如四重无异。今诸人者。所以不能动此龙者。神力不同故不能动。
  又贤愚经云。时有乞食比丘持戒清洁。有一沙弥弟子。护持禁戒没命不犯。有优婆塞。长请其师。日别送食。就处供养。时优婆塞合家良贱并外作客。唯留一女守舍。忘不送食。尔时尊者日时恐晚。即告沙弥。汝往取食。沙弥善摄威仪到家打门。女问是谁。答言。沙弥为师迎食。女心欢喜我愿遂矣。即与开门。是女端正容貌殊妙。年始十六。淫欲火烧。于沙弥前作诸妖媚。摇眉顾影现染欲相。沙弥见已念言。此女为有风病颠狂病耶。是女将无欲结所使欲娆毁我净行耶。坚摄威仪颜色不变。时女即便五体投地。白沙弥言。我常愿者今已时至。我常于汝欲有所陈。未得静便。想汝于我亦常有心。当与我愿。我此舍中多有珍宝。如毗沙门天宫宝藏。而无有主。汝可屈意为此舍主。我为汝婢供给使令。必莫违我。满我所愿。沙弥心念。我有何罪遇此恶缘。我今宁舍身命不可毁破禁戒。又复思惟。我若逃突女欲心盛舍于惭愧。走外牵捉及诽谤我。街陌人见不离污辱。我今当于此处舍命。方便语言牢闭门户。我入一房作所应事。女即闭门。沙弥入房。关橝门户。得一剃刀。心甚欢喜。脱身衣服置于架上合掌跪向佛涅盘处。自立誓愿。我今不舍佛法僧不舍和尚阿阇梨。亦不舍戒行。正为持戒舍此身命。愿所往生出家学道。净修梵行尽漏成道。即刎颈死。血流污身。时女怪迟趋户看之。见户不开。唤无应声。方便开户。见其已死失本容色。欲心寻息惭结懊恼。自拔头发分裂面目。婉转灰土之中。悲呼泣泪。迷闷断绝。其父会还打门唤女。女默不应。父怪其静。使人蹋门。开视之见女如是。即问女言。汝何尔耶。女默不答。心自思惟。我若实对甚可惭愧。若言沙弥毁辱我者。则谤良善当堕地狱。受罪无极。不应欺诳。即以实答。具述前缘。父闻女言。心无惊惧。即告女言。一切诸法皆悉无常。汝莫忧惧。即入房内见沙弥身。血皆污赤如旃檀。即前作礼赞言。善哉护持佛戒能舍身命。载死沙弥至平坦地。积众香木阇毗供养。王即请师广为大众说微妙法一切见闻皆发道心。
三归部第三(此有六部)
  述意部 功能部 神卫部 归意部 受法部 得失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宝应化随机感益。一音演说各得类解。故论云。归依佛者。谓一切智五分法身也。归依法者。谓灭谛涅盘也。归依僧者。谓诸贤圣学无学功德自他身尽处也。即自他惑灭所无之处。故云尽处也。故般若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无为即无漏之别因也。由此三宝常住于世。不为世法之所陵慢。以称宝也。如世珍宝为生所重。今此三宝为诸群生三乘七众之所归仰。故名三归也。
功能部第二
  如希有校量功德经云。尔时长老阿难向佛而作是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得几所功德我实未解。唯愿如来分别演说。令诸众生得正知见。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假使满阎浮提须陀洹人。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满一百年。持于世间一切所有娱乐之具尽给施与。复以四事具足供养。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同前供养。于意云何。得福多不。阿难白佛。甚多世尊。佛言。不如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于彼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佛告阿难。假使满西瞿陀尼斯陀含人。满二百年如前供养。亦不可及。假使满东弗婆提阿那含人。满三百年如前供养。亦所不及。假使满北方郁单越满中阿罗汉。满四百年如前供养。亦所不及。假使满四天下辟支佛。满十千年如前供养。亦所不及。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诸佛如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万岁中如前供养。虽得无量无边不可算数福德。犹不如有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胜前百倍千倍万倍不可算数。言辞譬类所能知及。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有人能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乃至一弹指顷能受十善。受已修行。以是因缘得无量无边功德。若复有人能一日一夜受八戒斋已。如说修行。所得功德胜前福德千倍万倍百千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能受持五戒。尽其形寿。如说修行。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万倍亿倍。非算数譬喻所能知及。若复有人受沙弥戒沙弥尼戒。复胜于前。若复有人受式叉摩那戒。复胜于前。若复有人受比丘尼大戒。复胜于前。若复有人尽形寿受大比丘戒。修行不缺。复胜于前。阿难闻说三归依处乃至尽寿获大功德。叹未曾有。是经微妙不可思议。明甚深义。功德广大。难可挍量。是故佛言。名为希有希有经。汝当奉行。又善生经云。若人受三自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归者其福过彼。不可胜计。
  又校量功德经云。四大洲中满二乘果。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唯三宝胜故。若起谤毁获罪无边。以善恶例同故。耆域调达俱出佛血。由心善恶。致同劫寿。苦乐有异。
  又杂阿含经云。与须达令受三归终生天上。有怀妊者为其胎子。受三自归。生已后有知见。复教三归。设有奴婢客人怀妊生子。亦如是教。若买奴婢能受三归。及以五戒。然后买之。不能不买。乃至乞贷举息要受三归。然后与之。若有施三宝物者。从世尊闻。称名咒愿乃得生天。佛言。善哉如来。有无上知见。审知方便皆得生天。故知三归功力最大。不得不受。又法句喻经云。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家受驴胎。自知福尽甚大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于是驰往佛所。稽首作礼。伏地志心三自归命佛法圣众。未起之间其神忽出。便至陶家驴母腹中作子。时驴自解走瓦坏间破坏坏器。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即还入故身中。五德还备复为天帝。佛三昧觉。赞言。善哉天帝。能于殒命之际归命三尊。罪对已毕不更勤苦。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所行非常  谓兴衰法  夫生辄死
  此灭为乐  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要坏  人命亦然
  帝释闻偈。知无常之要。达罪福之变。解兴衰之本。尊寂灭之行。欢喜奉受得须陀洹道。又僧护经云。尔时世尊告僧护比丘。汝于海中所见龙王。由闻法故。虽受龙身。命终之后生兜率天。天中命尽得受人身。弥勒出世作大长者。财富巨亿。为大檀越。供养弥勒世尊及比丘僧。四事具足。是诸龙王犹尚能得如是功德。况我弟子如法出家。坐禅诵经三业具足。必证涅盘。尔时世尊。无问自说云。
  归依佛者  得大吉利  昼夜心中
  不离念佛  归依法者  得大吉利
  昼夜心中  不离念法  归依僧者
  得大吉利  昼夜心中  不离念僧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释迦佛往到第二忉利天上为母说经。时有一天寿命垂尽。有其七事为之应现。一者项中光灭。二者头上传饰华萎。三者面色变。四者衣上有尘。五者腋下汗出。六者身形瘦。七者离本座。即自思惟。寿终之后。当弃天乐下生拘夷那竭国受疥癞母猪复中作子。甚预愁忧不知何计得免此罪。有天语言。今佛在此为母说经。佛为三世一切之救。唯佛能脱卿之重罪。何不往归。即到佛所稽首作礼。未及发问。佛告天子。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为忧愁。天白佛言。虽知天福不可得久。恨离此座当为母猪。以是为毒。人趣受身不敢为恐也。佛言。欲脱猪身当三自归言。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如是日三。天从佛教晨夜自归。于后七日天命寿尽。来至维耶离国作长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归。始生堕地。亦跪自归。其母娩身又无恶露。母傍侍婢怖而弃走。母亦深怪儿堕地语。谓之荧惑。意欲杀之。退自念言。我少子息。若杀此儿父必罪我。即具白长者所由。父言。止止。此儿非凡人。生百岁尚不晓归。况儿堕地能自称佛。好养视之无令轻慢。儿遂长大。七岁与其辈类于道边戏。时佛弟子舍利弗目连。适过儿傍。儿言。我和南。舍利弗等惊怪小儿。能礼比丘。儿言。道人不识我耶。佛于天上为母说经。我时为天当下作猪。从佛受教自归得人。汝岂不知耶。比丘即禅亦寻知之。即为咒愿。因请佛及僧供养毕讫。佛为说法。父母及儿内外眷属。应时皆得阿惟越致。自归之福也。
神卫部第三
  依七佛经云。三归有九神卫护行者。其九是何。
  归佛有三神 一名陀摩斯那 二名陀摩婆罗那 三名陀摩流支 归法有三神 一名法宝 二名呵责 三名辩意 归僧有三神 一名僧宝 二名护众 三名安隐。
  又依灌顶经云。佛在舍卫国与大众说法。于是异道有一鹿头梵志。来到佛所稽首作礼。胡跪合掌白佛言。久闻瞿昙。名声远振。令欲舍置异学受三自归并五戒法。佛言。善哉善哉。梵志。汝能舍置余道归命我者。当自悔过。生死之罪。其劫无量。不可称计。梵志言诺。受教即净身口意。复作是言。唯愿世尊。施我法戒。终身奉行。不敢毁缺。佛告梵志。汝能一心更三自归已。我当为汝及十方人。敕天帝释所遣诸鬼神。以护男子女辈受三归者。梵志因问佛言。何等是耶。愿欲闻之。开化十方诸受归者。佛言。如是灌顶善神。今当为汝略说三十六。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不罗婆(汉言善光)主疾病。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婆诃娑(汉言善明)主头痛。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娑逻波(汉言善力)主寒热。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旃陀罗(汉言善月)主腹满。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陀利奢(汉言善现)主痈肿。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诃楼诃(汉言善供)主癫狂。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伽娑帝(汉言善舍)主愚痴。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志坭哆(汉言善寂)主嗔恚。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提婆萨(汉言善觉)主淫欲。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提波罗(汉言善天)主邪鬼。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呵婆帝(汉言善住)主伤亡。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不若罗(汉言善福)主冢墓。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苾阇伽(汉言善术)主四方。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伽丽婆(汉言善帝)主怨家。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罗阇遮(汉言善王)主偷盗。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修乾陀(汉言善香)主债主。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檀那波(汉言善施)主劫贼。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支多那(汉言善意)主疫毒。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罗婆那(汉言善吉)主五温。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三钵摩耶(汉言善山)主蜚尸。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三摩陀(汉言善调)主注连。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戾禘驼(汉言善备)主注复。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波利陀(汉言善放)主相引。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波利那(汉言善净)主恶党。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虔伽地(汉言善品)主蛊毒。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毗梨驮(汉言善结)主恐怖。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支陀那(汉言善寿)主厄难。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伽林摩(汉言善游)主产乳。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阿留伽(汉言善愿)主县官。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阇利驮(汉言善因)主口舌。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阿伽驮(汉言善照)主忧恼。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阿呵娑(汉言善生)主不安。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婆和逻(汉言善至)主百怪。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波利那(汉言善藏)主嫉妒。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周陀那(汉言善音)主咒诅。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韦陀罗(汉言善妙)主厌祷。
  佛语梵志。是为三十六部神王。此诸善神。凡有万亿河沙鬼神。以为眷属。阴相番代。以护男子女人等辈受三归者。当书神王名字带在身上行来出入。无所畏也。辟除邪恶消灭不善。梵志言诺。唯天中天。
归意部第四
  如优婆塞戒经云。长者善生言。如佛先说。有来乞者。当先教令受三归依。然后施者何耶。云何名为三归。佛言。善男子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如汝所问。云何三归者。谓佛法僧。佛者。能说坏烦恼因得正解脱。法者。即是坏烦恼因真实解脱。僧者。禀受破烦恼因得正解脱。或有说言。若如是者。即是一归。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分别者。如来出已则有分别。是故应当别归依佛。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有持者。如来出已则有持者。是故应当别归依法。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有受者。如来出已则有受者。佛弟子众能禀受故。是故应当别归依僧。正道解脱。是名为法。无师独觉。是名为佛。能如法受。是名为僧。若无三归。云何说有四不坏信。
  又萨婆多论问。云何为归。云何为趣。答曰。归者是灭谛道谛少分。趣者是口语。复有说。趣者能起口语心是也。复有说。信可此法。是名为趣。问曰。归者为归色身。为归法身耶。答曰。归法身。若尔何故坏色身犯逆。答曰。色身是法身器故害得逆。问归依佛者。为独归一佛。为通三世佛耶。答曰。诸佛同一法身故须通归。不独归释迦佛。虽指一佛为境。发言之时理须通归。余二法僧理亦通归。问曰。佛法境界尘沙无量。何故但说三种不增不减耶。答曰。若废三从境。境别尘沙。若废境从三三归摄尽。则该通法界。
  又大庄严经论云。我昔曾闻。有一比丘。常被盗贼。一日之中坚闭门户。贼复来至扣门而唤。比丘答言。我见汝时极大惊怖。汝可内手于彼窗中。当与汝物。贼即内手置于窗中。比丘以绳系之于柱。比丘执杖开门打之一下已。语言。归依佛。贼以畏故即便随语归依于佛。复打二下。语言。归依法。贼畏死故复言归依法。第三打时。复语之言。归依僧。贼时畏故复言归依僧即自思惟。今此道人有几归依。若多有者必不见放。身体疲痛即求出家。有人问言。汝先作贼造诸恶行。以何事故出家修道。答彼人言。我亦观察佛法之利。然后出家。我于本日遇善知识。以杖打我三下唯有少许命在不绝。如来世尊实一切智。若教弟子四归依者。我命即绝。佛远见斯事。故教比丘打贼三下。使我不死。是故唯说三归不说四归。
受法部第五
  依毗尼母论。三归有五种。一翻邪。二五戒。三八戒。四十戒。五大戒(五八十戒三归下依受文自别。大戒三归者。佛初度人未秉羯磨已前有受三归得戒者。有善来得戒者。今此宗中但明信邪日久今创易心归正佛今先受三归后始忏悔。是名翻邪三归。故智度论云。先始三归后始忏悔。若久来信佛不须先受三归。但依五戒八戒三归。先忏悔已。后受三归。然后说戒相)依智度论。正欲受时具修威仪。至一出家人前。戒师为说善恶两法。令识邪正生其欣厌开托心神。然后为授云。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初三归依竟即发善法。次三结已。唯有身口无教属己。故萨婆多论云。若淳重心受具教无教。若轻慢心受但有其教。无其无教(言教无教者。犹是作无作戒也)
得失部第六
  如萨婆多论。问他人为求受归趣者。是人为得不。答或有得不得者。如迦尸女哑不能言。余人为受者得。自若能言。不得归戒也。又依大集经云。妊身女人恐胎不安。先受三归已儿无加害。乃至生后身心具足。善神拥护。问曰。总别云何。答曰。二种皆得。故善见论云。受有两种。一别受言。我某甲归依佛。归依佛竟(法僧亦尔)二总受者。如前受者是也。若师教言归依佛。弟子答言。不正云归依弗。若师言佛。弟子言弗不得成。若师及弟子言俱不正者。不成三归。若师教言归依佛。弟子答尔。或言不出口。或逐师语不具。又不称己名字。并不成归。或中边二国。言音不同。不相领解者不成。若指事教解者得成。如似夷人好乐杀生戒。师手执其刀用拟畜生。汝自今已去更不得如此杀。汝能持不。胡夷颔头。答言。好亦得成受戒。
  问曰。先后云何。答曰。如萨婆多论云。若弟子先称法后称佛。不成三归。以三宝位差别故。若愚痴无所晓知。不是恶心说不次者。自不得罪。亦成三归。若先知解故倒说者得罪。亦不成三归。问曰。对趣云何。答曰。如萨婆多论云。趣通五道皆得三归。除重地狱。自外山间树下空野海边轻系地狱。皆得成归。无受戒法。又成实论问曰。余道众生得戒律仪不。答曰。经说诸龙亦得受一日戒。故知得有。又善见论云。龙神等得受三归五戒不。答曰。如萨婆多论说。龙畜等以业报无所知晓。故不成受。除经中说得受八斋。但增其善。不得斋也。又如四分律说龙得三归者。如贾人兄弟等但得翻邪三归无其戒也。虽律中龙神得受三归者。此并知解人语。识其意趣。方与受戒。自外愚痴猪羊蠡蛤等。并不发归。
  问曰。渐顿云何。答曰。如依萨婆多论。渐顿俱不得。
  问曰。若尔何故经论云有一语二语优婆塞等。答曰。此是制前。制后不得。问得从一二三人各受一归。答曰。不得。
  问曰。得一年二年受不。答曰。随日多少受皆得也。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八
受戒部第八十七之二
五戒部第四(此别六部)
  述意部 遮难部 受法部 戒相部 得失部 神卫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世俗所尚。仁义礼智信也。含识所资。不杀盗淫妄酒也。虽道俗相乖。渐教通也。故发于仁者则不杀。奉于义者则不盗。敬于礼者则不淫。说于信者则不妄。师于智者则不酒。斯盖接化于一时。非即修本之教。修本教者是谓正法。内训弘道必始于因。因者杀盗淫妄酒也。此则在于实法。指事直言。故不假饰词托名现意。如斯而修因。不期果而果证。不羡乐而乐彰。若略近而望远。弃小而保大。则无所归趣矣。故知受持不杀之因。自证乎仁义之果。所以知其然。今见奉戒不杀。不求仁而仁着。持戒不盗。不欣义而义敷。守戒不淫。不祈礼而礼立。遵戒不妄。不慕信而信扬。受戒舍酒。不行智而智明。如斯之实。可谓振网持纲万目开张。振机驭宇以离寒暑。复何功可以加之。何德可以背之。若不是修昧于所欲。徒役虑于形名。劳心乎百氏。倦形神于宵夜。丧耳目于良晨。何乖道之远。逝而不及者乎。得其本则无欲而不辩矣。始知吞舟之鱼。不产沟洫之水。鹏鹍之鸟。岂翔尺鷃之林也。
遮难部第二
  夫欲受戒者。戒师先须问其遮难。故成实论问遮。逆罪人贼住。污比丘尼等不听作比丘。是等诸人若为白衣得善律仪。不遮修行施慈等善。但有世间戒。以是人为业所污亦障圣道故。不听出家。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若欲受优婆塞戒增长财命。先当咨启所生父母次报妻子奴婢等次白国王(此须白者为国王禁制不许受戒所以须白若先不禁。不劳须白也)既问听已。谁有出家发菩提心者。便往其所头面作礼。软言问讯。作如是言。大德。我是丈夫具男子身。欲受菩萨优婆塞戒。惟愿大德怜愍故听(一说便得若受声闻别解脱戒纵无发。菩提心人。但发小乘心。出家五众人边受并得戒也)是时比丘应作是言。汝之父母妻子奴婢国主并听不。若言听者。复应问言。汝不曾负佛法僧物及他物耶。若言不负。复应问言。汝今身中将无内外身心病耶。若言无者。复应问言。汝不于诸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耶。若言不作。复应问言。汝将不作五逆罪耶。汝不作盗法人不。汝非无根二根人不。汝不受八戒斋不犯重耶。汝父母师病不弃去耶。汝将非杀发菩提心人耶。汝不盗现前僧物耶。汝不两舌恶口成于恶人耶。汝不于母女姊妹作非法耶。汝不于大众作妄语乎。若言无者。复应语言。善男子。此戒甚难。能为沙弥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萨戒乃至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则能获得如是等戒无量利益。若有毁破如是戒者。则于无量无边世中处三恶道受大苦恼。汝今欲得无量利益。能志心受不。若言能者。次教受三归。复应问言。此戒甚难。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若归法已。宁舍身命不依于外道典籍若归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汝能如是志心归依于三宝不。若言能者。应令满六月日亲近承事出家智者。智者复应志心观其身四种威仪。若知是人能如教作。过六月已和合众僧。满二十人作白羯磨云。大德僧听。是某甲今于僧中乞受优婆塞戒已。六月中净四威仪。志心受持净庄严地。是人丈夫具男子身。若僧听者。僧皆默然。不听者说(一说便得。若非信邪。旧来正信者。不须受此翻邪三归六月试。直问遮难教令忏悔。已即与授五戒八戒三归便得。不同此也)
受法部第三
  若欲受戒具修威仪。对一出家五众人前受。故智度论云。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依归僧(三说)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我是释迦牟尼佛优婆(塞夷)证知我。我某甲从今日尽寿归依。戒师应言。汝优婆塞听是。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知人见人。为优婆塞说五戒如是。汝尽受持。何等为五。一尽形寿不杀生。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形寿不应故杀生。是事若能当言诺(虽论言诺。改诺云能无咎)
  二尽形寿不偷盗。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形寿不应偷盗。是事若能当言能。三尽形寿不邪淫。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形寿不应邪淫。是事若能当言能。四尽形寿不妄语。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形寿不应妄语。是事若能当言能。五尽形寿不饮酒。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形寿不应饮酒。是事若能当言能。既说相已。又应语言。是优婆塞五戒尽受持。当供养三宝勤修福德。远求佛道近证人天。岁三长月六斋若能持者。并须为之。若受一戒者。文中应除五之一字。直云我为不杀戒优婆塞。余文如前三归依。第三遍已即发五戒。后时三结。直付嘱之。
  故萨婆多论。问曰。若不受三归得五戒不。答不得。要先受三归。后方得戒(下受八戒亦同此法)
戒相部第四
  若萨婆多论。问曰。五戒中几是实戒。答曰。前四是实。后一是遮。所以同结者。以是放逸根本能犯四戒。如迦叶佛时。有优婆塞。由饮酒故淫他妻盗他鸡杀。他人来问。时答言不作。便犯妄语。亦能造四逆。唯不能破僧若受不杀戒。乃至一切有形蠢动皆不得加害。及食杂肉荤辛等。皆不得犯。
  故楞伽经云。佛告大慧。菩萨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我今略说十种因缘。一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二驴骡馲驼狐狗牛马人畜等肉屠者杂卖故。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四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五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六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七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人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染味着故。九彼食肉者诸天所弃令口气臭多恶故。十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我常说言。凡所饮食作子肉想。作服药想。故此过去有王。名师子苏陀婆。食种种肉。遂至人肉。臣民不忍。即便谋反。如班足王经说。
  又涅盘经云。夫食肉者。断大慈种。行住坐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譬如有人。近师子已。众人见之。闻师子臭。亦生恐怖。如人啖蒜臭秽可恶。余人见之闻臭舍去。说远见之犹不欲视。况当近之。水陆空行悉舍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萨不习食肉也。
  义云。五戒优婆塞等。如俗家井水。多有细小诸虫。尽须漉看还置本处。欲有行动亦须赍漉袋自随。
  若受不盗者。下至一枝草一粒谷等。皆不得取。
  故智度论云。憍梵钵提。试看一粒谷生熟不还本主。犯于业道尚五百世中为牛。乃至成罗汉已犹自齝食。
  若受不邪淫者。如智度论云。除己妻外。余之男女鬼神畜生可得行淫者。悉是邪行。虽是自妻不犯。然须避于非处。谓自妻非道及得身已。亦须禁之。恐伤胎故。产三年内须亦避慎。谓防乳竭。若别有乳母不在制限。
  又成实论云。自妻非处。谓口及大便处。及一切女人为父母儿所护。出家女人等为法护故亦名邪淫。若无主女人众人前自来为妻。如法者不犯。
  又提谓经云。年三长月六斋三明日月灯火下及八王日。亦名八节日。并须禁之(八王日如下述)若受不妄语戒者。但使心虚。无问境之虚实并犯。
  又智度论。问曰。何故优婆塞慎口律仪及净命耶。
  答曰。白衣居家受世间乐。兼修福德。不能尽行戒法。是故佛令持五戒。复于口业妄语最重。以妄语故能作余过。或故作不故作。若但妄语已摄三事。若说实语。四种正语皆已摄。尽于诸善中实为最大。
  又成实论云。虽是实语。以非时故即名绮语。或是时以随顺衰恼无利益故。或虽利益。以言无本义理不次。恼心说故皆名绮语。
  又摩德勒伽论云。为他传骂皆德罪故。
  又萨婆多论云。妄语两舌恶口相历各作四句。一是妄语非两舌恶口。传他此语向彼说。以不实故是妄语。不以分离心故非两舌。软语说故非恶口。余句类。互可知。
  又成实论云。余三业。或合或离。绮语一种必不相离。
  又善生经云。若当妄语。亦摄绮语两舌恶口义。
  又萨婆多论云。不妄语者。若说法义。论传一切是非。莫自称为是。常令推寄有本则无过也。不尔斧在口中。若受不饮酒者。如四分律云。若饮酒者。乃至不得以草滴酒口中。
  又智度论云。饮酒有三十五过失。何等三十五。答曰。一现世财物虚竭。何以故。饮酒醉乱心无节限。用费无度故。二众病之门。三斗诤之本。四裸露无耻。五丑名恶露人所不敬。六无复智慧。七应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伏匿之事尽向人说。九种种事业废不成办。十醉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则惭愧忧愁。十一身力转少。十二身色坏。十三不知敬父。十四不知敬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敬婆罗门。十七不敬叔伯及尊长。何以故。醉闷愦恼无所别故。十八不尊敬佛。十九不敬法。二十不敬僧。二十一近朋党恶人。二十二疏远贤善。二十三作破戒人。二十四无惭愧。二十五不守六情。二十六纵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恶不喜见之。二十八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摈弃。二十九行不善法。三十弃舍善法。三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远离涅盘。三十三种狂痴因缘。三十四身坏命终堕恶道泥犁中。三十五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狂騃。如是种种过失。是故不饮酒。
  又萨婆多论云。五戒优婆塞听贩卖。但不得作五业。一不得贩卖畜生。自有者听直卖。不得与屠儿家。二不得贩卖弓刀箭槊。自有者听直卖。不得与屠儿杀害家。三不得酤酒为业。自有者听直酤。四不得压油为业。外国麻中有虫故犯。准此无虫应不犯。五不得作五大色染。多杀虫故。如秦地染青亦多杀虫入五大色数。
  又善生经云。受戒者。五处不应行。谓屠儿淫女酒肆国王旃陀罗舍等。有五种业不应作。谓卖毒药酿皮樗蒱围棋六博歌舞唱伎等。并不得为。亦不得亲近如是人等。
  又宝云经云。持戒之人不听向破戒家乞食。
  又阿含经云。远恶近善有四法。当急走避之百由旬。一由旬四十里。百由旬四千里。四法者。一恶友。二恶众。三或多语笑。四或嗔或斗。
  又优婆塞五戒相经云。佛告诸比丘。犯杀有三种夺人命。一自作。二教人。三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夺他命。教人者。教语他人言。捉是人系缚夺命。遣使者。语他人言。汝识某甲不。汝捉是人系缚夺命。是使随语夺彼命时。优婆塞犯不可悔罪。复有三种。一用内色。二用非内色。三用内非内色。第一用内色杀者。谓用手打。若用足及余身分令彼死。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后不死。是得中罪可悔。第二用不内色杀者。若人以木石刀槊弓箭等令彼死者。同前得罪。第三用内非内色杀者。以手捉木石等打令死者。得罪同前。复有不以此三杀。但合诸毒药着眼耳鼻身上食中被褥等。中令彼死者。亦同前罪。
  若优婆塞。或作火坑谩心造者。若人堕死犯不可悔罪。非人鬼神等堕中死者。犯中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罪可悔。若都无死者。犯三方便可悔轻罪。若克心唯为人造火坑不通余者。若人堕死犯不可悔。不死犯方便。非人畜生死者不犯。若优婆塞。或用口业咒术令死。或有叹死赞死。或有气力人心起恶念令死。或堕胎令死。得罪重轻并同前准。不犯者。或有行来出入误堕木石等死者。并不犯余如内律具说。
  第二盗戒者。以三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用心。二用身。三离本处。第一用心者。谓发心思惟欲为偷盗。第二用身者。谓用身分等取他物。第三离本处者。随物在处举着余处。并得重罪。复有三种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自取。二教他取。三遣使取。复有五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苦切取。二轻慢取。三诈称他名字取。四强脱取。五受寄取。重物者。若盗五钱。若五钱直得者。犯不可悔罪。复有七种取他物犯不可悔。一非己想。二不同意。三不暂用。四知有主。五不狂。六不心乱。七不病坏心。具此七者取他重物犯不可悔。取他不满五钱轻物犯中可悔。翻前七种取他物者。轻重俱不犯。
  第三淫戒者。邪淫有四处。一男。二女。三黄门。四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各有三种同前。若优婆塞与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处行淫。谓口大小便处。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二处行淫。谓口及大便处。犯不可悔。若发心欲行淫未和合者。犯不可悔罪。若二身和合止而不淫犯中可悔。除其三处余处行淫。此皆可悔。若人死乃至畜生死者。身根未坏。于彼三处共彼行淫。犯不可悔。轻处同上。若优婆塞虽不受戒。犯佛弟子净戒人者。虽无犯戒之罪。然后永不得五戒八戒乃至出家具足戒。若颠狂心乱痛恼所缠不自觉者不犯。
  佛告诸比丘。吾有二身。一生身。二戒身。若善男子。为吾生身。起七宝塔。至于梵天。若人亏之。其罪尚有可悔。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罪如伊罗钵龙王。犯不可悔也。
  第四妄语戒者。佛告诸比丘。吾以种种呵责妄语。赞叹不妄语者。乃至戏笑尚不应妄语。何况故妄语。是中犯者。若优婆塞不知不见过人圣法。自言。我是阿罗汉四等果人。乃至四禅慈悲喜舍得四空定不净观阿那般那念。天来龙来到我所供养我。彼问我义。我答彼问。皆犯不可悔罪。若实见言不见。实闻言不闻。实疑言不疑。有而言无。无而言有。如是等小妄语者。犯可悔罪。若发心欲妄语。未出言犯下可悔。言而不尽意者。犯中可悔。若自言得圣道者。便犯不可悔若狂心乱心不觉语者不犯。
  第五饮酒戒者。佛告诸比丘。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酒有二种。谷酒木酒。谷酒者。以诸五谷杂米作酒者是。木酒者。或用根茎叶果用种种子果草杂作酒者是。酒色酒香酒味饮能醉人者。是名为酒。若尝咽者。亦名为饮。若饮谷酒。咽咽犯。若饮酢酒。若饮甜酒。若啖麴能醉人者。若啖糟。若饮酒淀。若饮似酒色。似酒香似酒味。能令人醉者。并随咽咽犯。若但作酒色无酒香无酒味不能醉人及余饮者。皆不犯。若依四分律。病比丘等余药治不差。以酒为药者不犯。颠狂心乱病恼不觉知者亦不犯。
得失部第五
  问曰。渐顿云何。答曰。皆得。故成实论。问云。有人言。五戒具受。此事云何。答曰。随受多少皆得戒律仪。但取要为五。故优婆塞戒经云。或有一分。或有少分。或有无分。或有多分。或有满分。若受三归已不受五戒名优婆塞。若受三归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归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归已。受持一戒。若破一戒。是名无分。若受三归受持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归受持五戒。是名满分。汝今欲受何分。尔时智者当随意授。又智度论云。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一分行。若受二戒三戒。是名少分行。若受四戒。是名多分行。若受五戒。是名满分行。断淫者。受五戒已。于戒师前。更作誓言。我今于自(妇夫)不复行淫。是名五戒。增一阿含经亦云。一分二分得受。问曰。既得渐受。可从五师各得受一不。答曰。如付法藏经云。尊者薄拘罗受一不杀生戒。得五不死报。问曰。得重受不者。既受五戒。后时更得重受不。答曰。依成实论。得重发戒。故四分律。末利夫人第二第三重向佛受亦得。
  问曰。长短者得五三十日限分受不。答曰。依成实论。亦得多日。尽其终受。故十诵律。或昼或夜。受五戒亦获少善。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智者当观戒有二种。一世戒。二第一义戒。若不依于三宝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坚。如彩色无胶。是故我先归依三宝。然后受戒。夫世戒者。不能坏先诸恶业。受三归戒则能坏之。虽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力势故。如俱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者不受戒。已受者犯则罪重。不受者犯则罪轻。何以故。毁佛语故。罪有二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是二种罪复有轻有重。或有人能重罪作轻轻罪作重。如鸯掘魔受于世戒伊罗钵龙受于义戒。鸯掘魔破于性重。不得重罪。伊罗钵龙坏于遮制。而得重罪。是故不应以戒同。故得果亦同。
神卫部第六
  依七佛经云。若有人能受持五戒。感得二十五神侍卫。
  杀戒有五神。
  一名波吒罗 二名摩那斯 三名婆睺罗 四名呼奴吒 五名颇罗吒。
  盗戒有五神。
  一名法善 二名佛奴 三名僧喜 四名广额 五名慈善。
  淫戒有五神。
  一名贞洁 二名无欲 三名净洁 四名无染 五名荡涤。
  欺戒有五神。
  一名美旨 二名实语 三名质直 四名直答 五名和合语。
  酒戒有五神。
  一名清素 二名不醉 三名不乱 四名无失 五名护戒。
  又灌顶经云。佛告梵志。若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营卫护人身。在人左右。守于宫宅门户之上。使万事吉祥。唯愿世尊。为我说之。佛言。梵志。我今略演。敕天帝释使四天王遣诸善神营护汝身。如是章句善神名字二十五王。其名如是。
  神名蔡刍毗愈他尼。
  主护某身辟除邪鬼。
  神名输多利输陀尼。
  主护某六情悉令完具。
  神名毗楼遮那世波。
  主护某腹内五藏平调。
  神名阿陀龙摩坻。
  主护某血脉悉令通畅。
  神名婆罗桓尼和婆。
  主护某爪指无所毁伤。
  神名坻摩阿毗婆驮。
  主护某出入行来安宁。
  神名阿修输婆罗陀。
  主护某所啖饮食甘香。
  神名婆罗摩亶雄雌。
  主护某梦安觉欢悦。
  神名婆罗门地鞞哆。
  主护某不为蛊毒所中。
  神名那摩呼哆耶舍。
  主护某不为雾露恶毒所害。
  神名佛驮仙陀楼哆。
  主护某斗诤口舌不行。
  神名鞞阇耶薮多婆。
  主护某不为温虐鬼所持。
  神名涅坭醯驮多耶。
  主护某不为县官所得。
  神名阿逻多赖都耶。
  主护某舍宅四方逐凶殃。
  神名波罗那佛昙。
  主护某平定舍宅八神。
  神名阿提梵者珊耶。
  主护某不为冢墓鬼所娆。
  神名因台罗因台罗。
  主护某门户辟除邪恶。
  神名阿伽风施婆多。
  主护某不为外气鬼神所害。
  神名佛昙弥摩多哆。
  主护某不为灾火所延。
  神名多赖叉三密陀。
  主护某不为偷盗所侵。
  神名阿摩罗斯兜喜。
  主护某若入山林不为虎狼所害。
  神名那罗门阇兜帝。
  主护某不为伤亡所娆。
  神名鞞尼干那波。
  主护某除诸鸟鸣狐鸣。
  神名荼鞞斗毗舍罗。
  主护某除犬鼠变怪。
  神名伽摩毗那阇尼佉。
  主护某不为凶注所牵。
  佛告梵志言。若男子女人带佩此二十五灌顶章句善神名者。若入军阵斗诤之时。刀不伤身。箭射不入。鬼神罗刹终不娆近。若到蛊道家亦不能害。若行来出入有小魔鬼。亦不得近。带佩此神王名着身。夜无恶梦。悬官盗贼水火灾怪怨家闇谋口舌斗乱。自然欢喜。两作和解。俱生慈心。恶意悉灭。妖魅魍魉邪忤薛荔外道符咒厌祷之者。树木精魅。百虫精魅。鸟兽精魅。溪谷精魅。门中鬼神。户中鬼神。井窖鬼神。洿池鬼神。厕溷中鬼神。一切诸鬼神。皆不得留住某甲身中。若男子女人带此三归五戒善神名字者。某甲入山陵溪谷旷路抄贼自然不现。师子虎狼熊罴蛇蚖悉自缩藏不害人也。
八戒部第五(此别六部)
  述意部 会名部 功能部 得失部 受法部 戒相部。
述意部第一
  夫戒定慧品。造化宏图。众圣式遵。万灵攸重。余以戒律宗要。定慧归承。如有乖张。明心莫显。是故大悲赴难。立行法以检之。惑网之夫。设理踪而证入。业种之客。依相迹而绳持。庶使念念退省新新进策。为功不已情过乃彰。但善恶由己。起则升沉。不作则已。作则业成。业绳惑网。胶固弥密。自非倾诚苦克折挫身心。哀怆往因畏惧来果。决誓要期。永断相续。故文言严饰道场澡浴尘垢。着新洁衣。内外俱净。对说罪根发露悔过。举身投地如太山崩。五体殷重归依三宝。敬诚回向然后受戒。此戒时节虽促既恳意标心。为成三聚净戒。为救四趣众生。此则功超人天德齐佛位。故智度论。譬同猛将。亦为与佛等也。
会名部第二
  问曰。诸经论中何名八关斋。亦名关戒耶。答曰。前八是关闭八恶不起诸过。不非时食者。是斋。斋者齐也。谓禁止六情不染六尘。齐断诸恶具修众善。故名斋也。又斋戒体一名别。若寻名定体。体容小别。斋者过中不食为名。戒者防非止恶为义。故萨婆多论云。八个是戒。第九是斋。斋戒合数故有九也。
功能部第三
  如斋法经曰。譬如天下十六大国满中众宝不可称说。不如一日受佛斋法。比其福者。则十六国为一豆耳。又中阿含经云。多闻圣弟子持八支斋时。忆念如来十号名字。若有恶思不善皆灭。
  又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人以四大宝藏满中七宝持布施人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除五逆罪。余一切罪皆悉消灭。是则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弥勒出时百年受斋。不如今日五浊世时一日一夜。
  又智度论。问曰。五戒一日戒。何者为胜。答曰。有因缘故。一戒俱等。但五戒终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时多而戒少。一日戒时少而戒多。若无大心。虽复终身持。不如有大心一日戒也。譬如懦夫为将虽复将兵终身卒无功名。若英雄奋发祸乱立定一日之勋名盖天下。八戒比于余戒亦复如是。
  又智度论。问曰。白衣居家唯有此五戒。更有余法耶。答曰。有一日戒六斋日持。功德无量。若十二月至十五日。受持此戒。福最多也。
  问曰。何故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鬼神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以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治福以避凶衰。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始教一日一夜如诸佛受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盘乐。
  又论引四天王经中。佛说。月六斋日使者大子及四天王自下观察众生。不布施持戒孝顺父母使者。便上忉利以启帝释。诸天心皆不悦。若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多者。诸天帝释心皆欢喜。是时释提波那氏。即说偈言。
  六斋神足日  受持清净戒
  是人寿终后  功德必如我
  佛告释提桓因。云何妄语。若持一日戒。功德福报必得如我。是为实说。所在之处有持此戒者。恶鬼远之住处安隐。是故于六斋日持斋受戒得福增多。
  问曰。何故诸恶鬼神等辈。于此六斋日恼害众生。答曰。天地本起经说。劫初成时有异梵天王子。是摩醯首罗等诸鬼神父。修其梵志苦行。满天上十二岁。于此六日每割血肉以着火中。过十二岁已。天王来下语天子言。汝求何愿。答言。我求有子。天王言。供养仙人法。以烧香甘果等。汝云何以血肉着火中。如罪恶法。汝破善法乐为恶事。令汝生恶子啖肉饮血。当说是时火中有八大鬼出。身黑如墨。发黄眼赤。有大光明。摩醯首罗神等从此八鬼生。以是故摩醯首罗等神。于此六日有大势力恼害众生。诸鬼之中摩醯首罗最大第一。一月之中皆有日分。摩醯首罗一月有四日分。谓八日十四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余神一月有二日分。谓有一日十六日。其月二日十七日十五日三十日属一切神。摩醯首罗为诸神王。又得日多。故数四日为斋。余日是一切神日。亦数为斋。是故诸恶鬼神。于此六日辄有势力也。但佛法之中日无好恶。随世恶因缘故。佛教众生斋戒。以除其患也。
  又提谓经云。提谓长者白佛言。世尊。岁三斋皆有所因。何以正用正月五月九月。六日斋用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佛言。正月者。少阳用事。万神代位。阴阳交精。万物萌生。道气养之。故使太子正月一日持斋寂然行道。以助和气长养万物。故使竟十五日。五月者。太阳用事。万物代位。草木萌类。生毕百物。怀妊未成。成者未寿。皆依道气。故持五月一日斋。竟十五日。以助道气。成长万物。九月者。少阴用事。乾坤改位。万物毕终。衰落无牢。众生蛰藏。神气归本。因道自宁。故持九月一日斋。竟十五日。春者万物生。夏者万物长。秋者万物收。冬者万物藏。依道生没。天地有大禁。故使弟子乐善者避禁持斋。救神故尔。长者提谓白佛言。三长斋何以正用一日至十五日。复言。如何名禁。佛言。四时交代阴阳易位。岁终三覆八校一月六奏。三界皓皓五处录籍。众生行异五官典领。校定罪福行之高下。品格万途。诸天帝释太子使者。日月鬼神地狱阎罗百万神众等。俱用正月一日五月一日九月一日。四布案行帝王臣民八夷飞鸟走兽鬼龙行之善恶。知与四天王月八日十五日尽三十日所奏同不。平均天下使无枉错。覆校三界众生罪福多少所属。福多即生天。上即敕四镇五罗大王司命。增寿益算。下阎罗王摄五官除罪名。定福禄故。使持是三长斋。是故三覆八校者八王日是也。亦是天帝释辅镇五罗四王地狱王阿须轮诸天。案行比校定生注死。增减罪福多少。有道意。无道意。大意小意。开解不开解。出家不出家。案比口数。皆用八王日何等八王日。谓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为八王日。天地诸神阴阳交代。故名八王日。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皆是天地用事之日。上下弦望朔晦皆录命上计之日。故使于此日自守持斋。以还自校使不犯禁。自致生善处。
  又增一阿含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八关斋离诸苦者。得尽诸漏入涅盘城。当求方便成此八斋。人中荣位不足为贵。天上快乐不可称计。欲求无上之福者。当求此斋。欲生六欲天色无色界天者。当持此斋。欲求一方二方三方四方天子转轮圣王位者。亦获其愿。欲求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吾今成就由其持戒五戒十善无愿不获。
  又涅盘经云。佛言。大王。波罗柰国有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子。如来弟子尚有如是大功德果。况复佛也。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善男子。后世众生身长八丈。寿命满足八万四千岁。是时受戒。复有于今恶世受戒。是二所得果报正等。何以故。三善根平等故。
  又贤愚经云。昔迦叶佛灭度之后。遗法垂末。有二梵志。到比丘边俱受八戒。一愿生天。一愿作国王愿生天者。至家为妇逼非时食。由破戒故乃生龙中。愿作王者。持戒完具。得生王家。作大国王。其王园中多有甘果。尝遣一人随时看送。其人后时于园中得一颗柰。色香甚美。持与门监。展转奉王。王食此柰甚觉甘美。便问夫人。展转相推到于园监。王即唤来而责之曰。如此美柰何为不送。园监于是具陈本末。王嗔语言。自今以后常送斯柰。园监启王。此柰无种。何由可办。王复语言。若不能得当斩汝身。其人还园举声大哭。时有一龙从泉而出。变身为人。问其哭由。园监具说。龙闻入水。即以金盘。盛柰与之。遣持奉王。并腾吾意。云吾及王本是亲友。乃昔在世时俱为梵志。共受八戒各求所愿。汝戒完具得为人王。吾戒不全故生龙中。今欲奉修八关斋法求舍此身。当为吾觅八戒斋文持来与我。若其相违。吾覆汝国。用作大海。园监奉柰。具说龙意。王闻甚忧。良由时世无有佛法。斋法难得。王敕一臣。龙索斋法。仰卿得之。若不得者。吾当杀卿。大臣至家。甚怀忧愁。臣父见子面色不悦。问知委由。其父语言。吾家堂柱每见光明。试破看之傥有异物。寻即破之。得经二卷。一是十二因缘。二是八关斋文。得已奉王。王得欢喜。自送与龙。龙得此经。便用好宝。赠遗于王。王及于龙重修八戒。寿尽生天。同共一处。至释迦佛出世之时。来至佛所。佛为说法。二天俱得须陀洹果。既得果已。还归天上。
  又智度论云。若人欲求最大善利。应当持戒。戒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住。戒亦如是。一切善法皆依戒住。若世间人。下品持戒得生人中。中品持戒生于天上。乃至上品清净持戒。得至佛道。若破戒者。堕三恶道。是故佛言。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譬如有人。厌患贫穷。供养诸天。满十二年。求索富贵。天愍此人。自现其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贫人答言。我求富贵。欲令心中所愿皆得。天与一器。名曰德瓶。而语之言。所须之物从此瓶出。其人得已应意所欲无所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舍象马车乘。七宝具足。供给宾客。事事无乏。客问之言。汝先贫穷。今日何由得如此富。彼人答言。我得天瓶。瓶能出此种种众物。故富如是。客语之言。出瓶见示。并所出物。彼人闻已。即为出瓶。瓶中引出种种众物。其人憍逸立瓶上舞。瓶即破坏。一切众物一时失灭。持戒之人亦复如是。若能持戒。种种妙乐无愿不得。若人破戒憍逸自恣。亦如彼人破瓶失利也。
得失部第四
  如萨婆多论云。若人欲受八戒。先自恣女色。或作音乐。或贪饮食种种戏笑。如是放逸尽心故作。然后受戒。不问中前中后皆不得戒。若无本心受戒。种种放逸。后遇知识即为受戒。不问中前中后并得成受。
  又善生经云。若诸贵人常敕作恶。若欲受斋。先当宣令所属之境斋日莫行恶事。如是清净得斋。若不遮者不成。以恶律仪故。又俱舍论云。若先作意于斋日受者。虽食竟亦得受。又萨婆多论云。若受八戒。应言一日一夜不杀等令言论断绝。莫使与终身戒相乱。又成实论。问曰。是八斋但应具受为得分受。答曰。随力能持多少皆得成受。复有人言。此法但一日一夜受。是事云何。答曰。随受多少并得。或一日一夜。或半日半夜。或一月半月等。增一阿含经云。若受八关斋。先须忏悔前罪然后受戒(忏悔方法如前忏悔篇说。简人问其遮难。如前五戒中说)
受法部第五
  依智度论。受云。我某甲今一日一夜。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为净行优婆塞(女云夷三说)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竟(三说)
  既受得戒已。次当为说戒相。
  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亦如是。
  如诸佛尽寿不偷盗。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盗亦如是。
  如诸佛尽寿不淫泆。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泆亦如是。
  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亦如是。
  如诸佛尽寿不饮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饮酒亦如是。
  如诸佛尽寿不坐高大床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大床上亦如是。
  如诸佛尽寿不着香华璎珞不香油涂身不着香熏衣。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着香华璎珞不香油涂身不着香熏衣亦如是。
  如诸佛尽寿不自歌舞作乐亦不往观听。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自歌舞作乐亦不往观听亦如是。
  如诸佛尽寿不过中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过中食亦如是。我某甲受行八戒随学诸佛名为布萨。愿持是福不堕三恶八难。亦不求轮王梵王世界之乐。愿诸烦恼消除逮得萨云若成就佛道(布萨者秦云共住也)故僧只律云。佛告比丘。今是斋日唤优婆塞。净洗浴着净衣受布萨。又萨婆多论云。必无人受者。但心念口言。自归三宝我持八戒亦得。又成实论云。有人言。此戒要从他受。其事云何。是亦不定。若无人时但心念口言。乃至我持八戒亦得(女人受戒不假袒髆自外法用并同前说)
戒相部第六
  既受得戒已。理须识相护持。若不识相遇缘还犯。前之五戒。一同五戒中说。后之三戒今重料简。离庄严具者。
  如俱舍论云。离非旧庄严。何以故。若常所用庄严。不生极醉乱故。
  述曰。有与女人授戒。不许饮乳小儿同宿。恐云破戒。又不许木牙八尺床上坐卧。令在地铺。又不许白素木碗非时饮水。恐受腻破斋。如是种种妄行禁制。皆不合圣教。反结无知不学之罪。纵共父兄等同宿。但于戒不犯。非名破戒。
  又萨婆多论云。若已受八戒而鞭打众生。或言。待至明日当打。皆令戒不清净。非是破戒。
  又阿含经云。高广大床者。陛下足长尺六非高。阔四尺非广。长八尺非大。越此量者。方名高广大床。复有八种床。初四约物辨。体贵不合坐。下四约人辩。大纵令地铺。拟于尊人亦不合坐。一金床。二银床。三牙床。四角床。五佛床。六辟支佛床。七罗汉床。八师僧床(父母床座不在禁限)
第七辩位者
  如萨婆多论云。问七众外有木叉戒不。答八戒是。以此义推受八戒人。不入七众摄。若知位处应在五戒优婆塞上坐。以受戒多故。故智度论。将八戒譬于健将。
  又成实论云。八戒优婆塞者。秦言善宿男。是人善心离破戒宿故。优婆塞者。诸经亦云清信士。亦云近佛男。优婆夷者。亦云清信女。亦云近佛女也。依如西域俗人信持五戒八戒者。始得唤为优婆塞优婆夷。衣服居止举动合宜亚类出家人。在于不持戒者上坐。不同汉地无法白衣业行昏驰秽染杂浊者。雷同呼为优婆塞等。亦称为贤者。无鉴之甚。勿过于此。
  又是法非法经云。佛告诸比丘。有贤者。非贤者。何等非贤者法。若比丘大性欲学道。有余同学非大姓。故为自骄身欺余。是非贤者法。复何等为贤者法。谓学计我不必大姓。能断贪嗔痴。或时有非大姓家方便受法。如法说行。不自誉亦不欺。是名贤者法也。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问曰。斋法云何。答曰。应作是言。如诸圣人。常离杀生。弃舍刀杖。常无嗔恚。有惭愧心。慈悲众生。我某甲今一日一夜。远离杀生。弃舍刀杖。无有嗔恚。有惭愧心。慈悲众生。以如是法随学圣人。
  如诸圣人常离不与取身行清净受而知足。我今一日一夜远离劫盗不与取求受清净自活。以如是法随学圣人。
  如诸圣人常断淫泆远离世乐。我今一日一夜除断淫泆远离世乐净修梵行。以如是法随学圣人。
  如诸圣人常离妄语真实语正直语。我今一日一夜远离妄语真实语正直语。以如是法随学圣人。
  如诸圣人常远离酒。酒是放逸处。我今一日一夜远离于酒。以如是法随学圣人。
  如诸圣人常远离歌舞作乐华香璎珞严身之具。我今一日一夜远离歌舞作乐华香璎珞严身之具。以如是法随学圣人。
  如诸圣人常远离高广大床处在小榻草蓐为座。我今一日一夜远离高广大床处在小榻草蓐为座。以如是法随学圣人。
  如诸圣人常过中不食远离非时行非时食。我今一日一夜过中不食远离非时行非时食。以如是法随学圣人。如偈说曰。
  杀盗淫妄语  饮酒及华香
  璎珞歌舞等  高床过中食
  圣人所舍离  我今亦如是
  以此福因缘  一切共成佛
  又佛说斋经云。佛在舍卫城东丞相家殿。丞相母名维耶。早起沐浴着彩衣。与诸子妇俱出稽首佛足一面坐。佛问维耶。沐浴何早。对曰。欲与诸子妇俱受斋戒。佛言。斋有三辈。乐何等斋。维耶长跪言。愿闻何谓三斋。佛言。一为牧牛斋。二为尼揵斋。三为佛法斋。牧牛斋者。如牧牛人求善水草饮食其牛。暮归思念。何野有丰饶。须天明当往。若族姓男女。已受斋戒。意在居家利养。念美饮食育养身者。是为如彼牧牛人意。不得大福。非大明慧。第二尼揵斋者。当月十五日斋时伏地受斋戒。为十由延内诸神拜言。我今日斋不敢为恶。不为妻子奴婢。非是我有。至到明日。如彼尼揵外道。不得大福。非大明慧。第三佛法斋者。内道弟子月六斋日受持八戒。何谓八耶。
  第一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无杀意。慈念众生不得残害蠕动之类。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二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无贪意。思念布施却悭贪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无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无妄语思念至诚。言不为诈心口相应。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不饮酒。不醉迷乱去放逸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六戒者。一日一夜持心无求安。不着华香不傅脂粉不为歌舞倡乐。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七戒者。一日一夜持心无求安。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奉法时过中不食。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九
受戒篇第八十七
十善部第六(此别五部)
  述意部 忏悔部 受法部 戒相部 功能部。
述意部第一
  夫以圣道远而难希。净心近而易惑。为山基于一篑。为佛起于初念。故万里之克。离初步而不登。三只之功。非始心而罔就。是知行人发足常步此心。开示初学须崇十善。今既五浊交乱过犯滋彰。不作则已。作便极重。用此量情如何轻侮。如经犯重罪人比此阎浮一万六千年。始同他化自在天寿一日一夜。用此长日寿命一万六千岁。比阎浮提日月则经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在阿鼻地狱。若更顽固不信佛经。即依观佛三昧经。过杀八万四千父母等罪。深重难计。弗可除灭。比见道俗于其斋日唯受五八三聚戒等论其十善都无受者。良由僧等隐匿圣教。致令不弘失于道分故未曾有经云。下品十善。谓一念顷。中品十善。谓一食顷。上品十善。谓从旦至午。于此时中心念十善止于十恶故。野干心念十善。七日不食得生兜率天。又上生经云。我灭度后四众八部。欲生第四天。当于一日至第七日。系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佛前。随念往生。言七日者。且从近论。尚感彼天。况复一生而不克获。问曰。天上胜报不可思议。如何七日便感大福。答曰。善因虽微获果甚大。如小爝火能烧大山。一善能破大恶。亦如少灯能破多闇。轻日能消重露。小子能生大树。世事尚然。何况善力也。
忏悔部第二
  述曰。比见愚夫不肯受忏。口出妄言。云我但不作恶。即名为善。何须令我更复受忏。答曰。大圣兴教事同符印。若不受行便无公验。故须愿须祈不造众恶。依愿起行可得承受。如牛虽有力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若不预作辄然起善内无轨辖。后遇罪缘便造不止。由先无愿故造众恶。大圣知机故令受善。若谓我不造恶便是善者。汝不作善。亦应是恶。如牛马驴骡亦不杀生。岂是善耶。此乃心在无记。无罪福业。故须起念。专志深重。方成业道。
  如未曾有经云。时有外道婆罗门妇。名曰提韦。夫亡家贫。自责孤穷欲自烧身祠天求当来福。时有道人。名曰辩才。教化提韦女人云。譬如有牛厌患车故欲使车坏。前车若坏续得后车。轭其项领。罪未毕故。人亦如是。假今烧坏百千万身。罪业因缘相续不灭。如阿鼻狱烧诸罪人。一日之中八万过死八万更生。过一劫已其罪方毕。况复汝今一过烧身欲求灭罪。何有得理。提韦白言。当设何方令得罪灭。辩才答言。前心作恶如云覆月。后心起善如炬消闇。自有方便灭除殃罪。现世安隐后生善处。提韦闻已心大欢喜。忧怖即除。即率家内奴婢眷属五百余人。围绕叩头。恭敬合掌。白辩才言。尊向所说灭罪事由。愿更为说除罪之法。当如法行。辩才答曰。起罪之由出身口意。身业不善杀盗邪淫。口业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业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见。是为十恶。受恶罪报。今当一心丹诚忏悔。若于过去。若于今身。有如是罪今悉忏悔。出罪灭罪。当自立誓救度眷属代其忏悔。所修福善施与一切受苦众生令其得乐。众生有罪我当代受。缘是受身至成佛道。忏悔讫已。更赐余善。当勤奉行。辩才更为受十善之法。具如下法。
受法部第三
  述曰。若欲受戒。要对一出家五众人前受。具修威仪。胡跪合掌请一戒师云。我某甲今请大德为我作十善戒师阿阇梨。愿大德为我作十善戒师阿阇梨。我依大德故得受十善。慈愍故(如是三说。此虽无文。然准受大戒请师义。亦无爽不请虽成。不如请之生善。然此十善是三乘之根本。人天之良药。得受妙果。寔由师训。岂得不请。纵对大众一时同请亦得)此之受法大意有二。初对人受。后自受法。初对人受依经略引二文。且依未曾有经云。汝今当诚心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如是三说。今当尽形受十善道。我弟子某甲从今尽形不杀不盗不邪淫。是身善业。不妄言两舌不恶口绮语。是口善业。不嫉妒嗔恚憍慢邪见。是意善业。是则名为十善戒法。
  第二依文殊师利问经。受十善法。此之十善共出家沙弥十戒文同。然此经意亦通在家菩萨。亦得同受。是故经云。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云何归依佛。佛告文殊。归依佛者。应如是言。大德我某甲。乃至菩提归依佛。乃至菩提归依法。乃至菩提归依僧(如是三说)我某甲已归依佛竟。已归依法竟。已归依僧竟(如是三说)次受戒相者。大德。我持菩萨戒。我某甲乃至菩提不杀众生离杀生想。乃至菩提不盗亦离盗想。乃至菩提不非梵行离非梵行想。乃至菩提不妄语离妄语想。乃至菩提不饮诸酒离饮酒想。乃至菩提不着香华亦不生想。乃至菩提不歌舞作乐离歌舞想。乃至菩提不坐卧高广大床离大床想。乃至菩提不过中食离过中食想。乃至菩提不捉金银生像离捉金银想。乃至当具六波罗蜜大慈大悲。
  第二明自受法。若无出家人可对受时。于其斋日向佛像前。至诚忏已自发善愿。要期受云。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三说)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如是三说)次受戒相。云我某甲尽形寿于一切有情上。不简凡圣行大慈心。乃至菩提不起杀心。乃至不起邪见(如是三说)我某甲尽形寿于一切有情上。不简凡圣行大慈心。乃至菩提不起杀心竟。乃至不起邪见竟(如是三说。前对人受依此而受亦得虽非正文准意无妨也)
戒相部第四
  依大般若经(第四百七十三云)自受持十善业道。亦劝他受持十善业道。无倒称扬受持十善业道法。欢喜赞叹受持十善业道者(五戒八戒出家戒等并皆如是自受劝持)。又文殊问经云。文殊师利白佛言。出世间戒有几种。佛告文殊师利。若以心分别男女非男女等。是菩萨犯波罗夷。
  若以心分别畜生鬼神诸天男女非男女等。是菩萨犯波罗夷。
  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不起慈悲心。是菩萨犯波罗夷。
  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他物起盗想犯波罗夷。
  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妄语心犯波罗夷。
  又梵网经云。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一切菩萨。乃至十地诸菩萨。亦诵是戒。诸佛之本原。行菩萨之根本。若受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言。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佛告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业杀法杀因杀缘。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而自恣心怏意杀生。是菩萨第一波罗夷罪(言波罗夷者此云极重罪也)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盗业盗法盗因盗缘。咒盗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生佛性孝顺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物。是菩萨第二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业淫法淫缘。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姊六亲行淫无慈悲心。是菩萨第三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业妄语法妄语缘。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亦生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是菩萨第四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业酤酒法酤酒缘。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众生颠倒心。是菩萨第五波罗夷罪。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业罪过法罪过缘。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悲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是菩萨第六波罗夷罪。
  若佛子。口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业毁他法毁他缘。而菩萨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第七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业悭法悭缘。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是菩萨第八波罗夷罪。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业嗔法嗔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是菩萨第九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业谤法谤缘。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鉾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是菩萨第十波罗夷罪。
  若善学诸人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应一一犯。汝等一切诸菩萨今学当学已学。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八万威仪品当广明(学此十戒已。更有四十八轻法。并须当学以文繁不述学者看彼也)
功能部第五
  如大集经云。佛言。诸仁者。休息杀生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得无所畏。二于诸众生得大慈心。三断恶习气。四少诸病恼为事决断。五得寿命长。六为非人护持。七寤寐安隐无诸恶梦。八无诸怨仇。九不畏恶道。十身坏命终得生善道。诸仁者。是名休息杀生得十功德。若能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是人不久证无上智到菩提时。于彼国土离诸杀害。长寿众生来生其国。
  佛言。休息偷盗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一具大果报为事决断。二所有财物不共他有。三不共五家四众人爱敬无有厌足。五游行诸方无有留难。六行来无畏。七以乐布施。八不求财宝自然速得。九得财不散。十身坏命终得生善道。诸仁者。是名休息偷盗得十种功德。若能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是人不久到菩提时。于彼国土具足种种华果树林衣服璎珞庄严之具。珍奇宝物无不充满。
  佛言。休息邪淫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一得诸根律仪为事决断。二得住离欲清净。三不恼于他。四众人喜乐。五众人乐观。六能发精进。七见生死过。八常乐布施。九常乐求法。十身坏命终得生善道。诸仁者。是名休息邪淫得十种功德。若能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是人不久得无上智到菩提时。于彼国土无有生具。亦无女根。不行淫欲。皆悉化生。
  佛言。休息妄语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一众人保任所言皆信。二于一切处乃至诸天发言得中。三口出香气如优钵罗华。四于人天中独作证明。五众人爱敬离诸疑惑。六常出实语。七心意清净。八常无谄语言必应机。九常多欢喜。十身坏命终得生善道。诸仁者。是名休息妄语得十种功德。若能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是人不久得无上智到菩提时。于彼国土无有生具。众妙宝香常满其国。
  佛言。休息两舌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一身不可坏平等。二眷属不可坏平等。三善友不可坏平等。四信不可坏平等。五法不可坏平等。六威仪不可坏平等。七奢摩他不可坏平等。八三昧不可坏平等。九忍不可坏平等。十身坏命终得生善道。诸仁者。是名休息两舌得十种功德。若能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是人不久得无上智到菩提时。于彼国土所有眷属。一切魔怨及他朋党。所不能坏。
  佛言。休息恶口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一得柔软语。二揵利语。三合理语。四美润语。五言必得中。六直语。七无畏语。八不敢轻陵语。九法语清辩。十身坏命终得生善道。诸仁者。是名休息恶口得十种功德。若能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是人不久得无上智到菩提时。于彼国土法声充遍。离诸恶语。
  佛言。休息绮语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一天人爱敬。二明人随喜。三常乐实事。四不为明人所嫌共住不离。五闻言能领。六常得尊重爱敬。七常得爱乐阿兰若处。八爱乐贤圣默然。九远离恶人亲近贤圣。十身坏命终得生善道。诸仁者。是名休息绮语得十种功德。若能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是人不久得无上智到菩提时。于彼国土端正众生来生其国。强记不忘乐住离欲。
  佛言。休息贪欲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一身根不缺。二口业清净。三意不散乱。四得胜果报。五得大富贵。六众人乐观。七所得果报眷属不可破坏。八常与明人相会。九不离法声。十身坏命终得生善道。诸仁者。是名休息贪欲得十种功德。若能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是人不久得无上智到菩提时。于彼国土离于魔怨及诸外道。
  佛言。休息嗔恚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一离一切嗔。二乐不积财。三众圣喜乐。四常与贤圣相会。五得利益事。六颜容端正。七见众生乐则生欢喜。八得于三昧。九得身口意光泽调柔。十身坏命终得生善道。诸仁者。是名休息嗔恚得十种功德。若能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是人不久得无上智得菩提时。于彼国土所有众生。悉得三昧。来生其国心极清净。
  佛言。休息邪见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一心性柔善朋侣贤良。二信有业报乃至夺命不起诸恶。三敬信三宝设为活命不信天神。四得于正见不怪异事亦不简择良日吉时。五常生人天离诸恶道。六常乐福德明人赞誉。七弃俗礼仪常求圣道。八离断常见入因缘法。九常与正趣正发心人共相会遇。十身坏命终得生善道。诸仁者。是名休息邪见得十种功德。若能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是人速满六波罗蜜。于净佛土而成正觉。得菩提已。于彼佛土功德智慧一切善根庄严众生来生其国。不信天神离恶道畏。于彼命终还生善道。
三聚部第七(此别有十三部)
  述意部 损益部 简德部 忏悔部 受法部 请证部 戒相部 劝请部 随喜部 回向部 发愿部 优劣部 受舍部。
述意部第一
  夫十善五戒心须形受。菩萨净戒可以心成。故戒法理旷事深。在家出家平等而受。慧牙因斯以成。定水沿滋而满。必庄严于六度。璎珞乎四等。虽复栋宇未成。而基阶已广。惟斯戒本。流来汉地。源始晋末。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者。赍此戒经及优婆塞法。东渡流沙。撮举章条。抄出戒本。凉州有道进法师者。道心超绝。慧力俊猛。流闻戒来。乃驰往燩煌。躬自迎接。戒法。既至时无其师。于是谨依经文自誓而受。于时凉州道俗并未之知也。既而彼寺道朗法师。梦进从佛受记。又僧尼信士十有余人。咸同此梦。互相征告。俄而进还。果受斯戒。朗年德崇重。西土之望。既爱乐大乘。兼证瑞梦。心喜内充。既从进受。以为菩萨胜地超过三乘。遂屈其年腊降为法弟。既而名德僧尼清信士女。次第受业三千许人。凉州刺吏闻进戒行。奉遵师礼。于是菩萨戒法流布京国。自尔已来黑白依持受者无量。愿斯甘露等雨大千。谨撰兹记录其始末耳。
损益部第二
  依璎珞经云。佛言。佛子。今为诸菩萨结一切戒根本。所谓三聚戒是。佛子。受十无尽戒已其受者。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梵网经云。十无尽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不酷酒。六不自赞毁。七不说在家出家菩萨过失。八不贪。九不嗔。十不谤三宝。是名十无尽戒也)。佛子。若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众生不受是菩萨戒者。不名有情识者。畜生无异。不名为人。常离三宝海。非菩萨。非男非女。名为畜生。名为邪见人。名为外道。不近人情。故知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法。有犯不失尽未来际。若有人欲受菩萨戒者。法师先为解说使其乐着。然后为受。又复法师能于一切国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萨戒者。是法师其福胜造八万四千塔。况复二人三人乃至百人千人等。福报不可称量。其法师者。夫妇六亲得互为师。其受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是故应受有而犯者。胜无不犯。又犯名菩萨。不犯名外道。以是故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萨。乃至二三四十分名具足受戒。是故心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无尽。六道众生受得戒者。但解语得戒不失也。
  又善生经云。有二因缘失菩萨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恶心。离是二因缘。乃至他世。地狱畜生饿鬼之中。终不失戒。若于后世更受菩萨戒时。不名新得。名为开示莹净。
  又梵网经云。尔时智者向十方佛为受戒人。唱说羯磨已。十方诸佛及诸菩萨。遥见是人生子想弟想。咸皆垂心怜愍护念。由佛菩萨遥护念故。使受戒之人功德增长。不失善法。令受戒人举身毛孔从顶至足。如凉风入体举身悚栗。当知受者具其戒相冥中。尔时应有十方诸佛。以正法眼见此行者有实真心。释迦牟尼佛于圣众中。应唱如是言。告诸大众。彼世界中某甲国土某甲菩萨。从某甲智者请菩萨戒。此人无师。我为作师。怜愍故。
  又佛言。佛子。与人受戒时。唯除有七逆罪不得受菩萨戒。五逆罪外加杀和尚阿阇梨。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女。淫男女。十八梵天。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金刚神。畜生及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得受戒。应教身所着袈裟。皆使坏色。与外道相异。
  又云。若佛子。太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阇梨大同学同见同行者。而菩萨反生憍心痴心慢心。不起迎送礼拜。一一不如法。若欲供养时。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简德部第三(自下诸门。并依地持论。撰此戒法)
  缅寻圣教规受万途。窃谓地持最为枢要。今且谨依撰成大辙。拟为自用。讵敢兼人。夫论受戒唯有二种。一者弟子戒师千里之内七众俱是。然七众之中比丘最上。比丘之内又定耆宿为胜。然耆宿之德复有三种。一者同法菩萨。明种性备足。二者已发愿菩萨。谓发心具足。三者有智有力善语善说能诵能持者。彰毕竟复同。盖具此三德方堪为师。若全无此行则不任为师。弟子者。亦具种性发心方听受戒。
  第二请师者。普贤观经云。将欲受菩萨戒。先请佛菩萨为师。请云。弟子某甲等。普及法界众生奉请释迦如来以为和尚。奉请文殊师利菩萨为阿阇梨。奉请弥勒菩萨为教授师。奉请十方诸佛为证明师。奉请十方菩萨以为己伴。我今依大乘甚深妙义。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三说)既请得师。是以次为听许故。欲受戒者。具修威仪礼戒师已。应作是言。我于大德乞受菩萨戒。大德于我不惮劳者。哀愍故听许(三说)戒师答言好。既许可已。即教学方广摩德勒伽论五明论等。令知犯不犯染污不染污柔软中上及四十二戒。亦须谙委。然后对佛为受。若先学大乘者。便许而即受。弗同此例。谓从戒师听可之后。或三年。或百日。或一日。于道场内偏袒右肩。礼三世十方一切诸佛。礼一切大地菩萨。礼佛菩萨已念彼诸佛乃与菩萨三聚功德。及礼戒师长跪曲身。作是言。唯愿大德授我菩萨戒(三说)作是言已。长养净心。惟在得戒。无余念也。
忏悔部第四
  夫欲纳受净法。要须洗荡内心方堪得受。凡污心之垢唯迷与障。迷者谤无三宝。障者广起十恶。今教忏者正忏此二。又依梵网经云。若教戒法师。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阇梨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现身有七遮罪。师不与受。无七遮者得受。若有犯十戒者。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日六时诵十戒四十八轻戒。若敬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佛来摩顶。见光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纵是现身亦不得戒。若曾受戒。或犯四十八轻戒者。对手忏罪灭。不同七遮。又若欲受戒时。问言。现身不作七逆罪耶。不得与七逆人受戒。七逆者。一出佛身血。二杀父。三杀母。四杀和尚。五杀阿阇梨。六破羯磨转法轮僧。七杀圣人。若具七遮即身不得戒。余一切人得受戒。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不向六亲礼拜。不向鬼神礼拜。但解法师语。百里千里来求法者。而菩萨法师以恶心嗔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犯轻垢罪。
  我弟子某甲。仰启十方诸佛。弟子从本际有识已来乃至今身。或自不信三宝。或教人不信三宝。或见作随喜。或自轻慢三宝。或教人轻慢三宝。或见作随喜。或自侵损三宝。或教人侵损三宝。或见作随喜。或自杀盗淫。或教人杀盗淫。或见作随喜。或自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或教人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或见作随喜。或自贪嗔痴。或教人贪嗔痴。或见作随喜。于此众罪不生惭愧。失菩萨戒不自觉知。今于佛前至诚忏悔。愿众罪永断无余。志心敬礼一切诸佛(一遍亦得三遍弥善)
受法部第五
  此门有四。一定其种性。二定其发心。三定其渐顿。四正为受戒。第一问言。汝某甲善男子善女人听法姊法妹汝是菩萨不。答言是。戒师若坐若立问者皆得。所以坐得者。为戒师老而无力故。所以立得者。为戒师少而有力故。某甲者。盖题其父母师长所制名也。非谓称其荣族皇帝明府之号也。设称亦不发戒。但背法逐情。非重道之仪也。
  第二问发菩萨愿不。答言已发。菩萨愿者。正是道心别名也。
  第三问其渐顿。依菩萨善戒经云。优波离问菩萨戒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戒法利益众生者。先当具足学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若不具优婆塞戒得沙弥戒者。无有是处。若不具沙弥戒得比丘戒者。亦无是处。若不具如是三种戒者。得菩萨戒。亦无是处。譬如重楼四级次第。不由初级至二级者。无有是处。不由二级至于三级。不由三级至于四级者。亦无是处。若依萨婆多论云。若欲受沙弥戒先受优婆塞五戒。若欲受比丘具戒先受沙弥十戒。如人入海从浅至深。如是入佛法大海者。亦当如是。若有难缘不得渐受者。顿受比丘具戒者。亦得三种戒。然授者得小罪(准前菩萨。亦应如是。依地持论。顿发大乘心直受菩萨戒亦得也)
  第四正为受戒。戒师问。汝善男子善女人。欲于我所受一切菩萨戒。所谓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是诸戒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菩萨所住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汝能受不。答言能(三说)今言善(男子女人)者。止为一人。若对多人。则言某甲等。
  第二明心念受法者。若无德行之人可对受者。是行者。应具威仪至佛像前。礼佛已胡跪白云。我某甲白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及入大地诸菩萨众。我今于诸佛菩萨前受一切菩萨戒。所谓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此诸戒。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菩萨所住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三说)梵网经云。若从师受不假好相。以戒师展转相承有力故。若对佛像前自誓受者。要请得好相方得受戒。以不从师受自无力故。要须请圣加被。若于定中。若于梦中。若于觉中。感得好相。与圣教相应者方得。若受戒者。但出自口立誓要期受词法用。一如依师受法也。
请证部第六
  既受得戒即须请验。先请菩萨。后请于佛。初请菩萨者。谓大地菩萨。大地者。谓种性地解行地乃至十地。普贤乃至贤首是也。受人胡跪戒师为起。礼于十方诸菩萨众作是言。我弟子某甲。仰启十方大地微尘数诸菩萨众文殊师利金刚幢功德林菩萨等。此某甲菩萨等在某国世界某伽蓝某像前。于我某甲所。三说受菩萨戒我为作证(三说)请诸佛者谓十方一切诸佛。且就一教。东方善德佛乃至下方明德佛等一切诸佛。第一大师。现知见觉。于一切众生现知见觉今某甲菩萨于某世界某伽蓝某像前。于我某甲所三说受菩萨戒。我为作证(三说)以某白故。无量诸佛大地菩萨前法有瑞现。或有光明。或有凉风。或有妙香。以有相现故。十方诸佛于此某甲菩萨起子想。大地菩萨起弟想。以起子想弟想故。有慈心爱念。令此菩萨从受已后犯即寻悔。专精念住坚持不犯。乃至菩提终无退转。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清净十力四无畏。三念处三不护业。大悲不妄法。断除诸习。一切种妙智百四十不共法悉皆备满。乘大慈悲游腾十方。广度众生不辞劳倦。一切众生咸同此益。
戒相部第七
  盖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凡论戒也。枢要有三。一在家戒。谓五戒八戒是。二出家戒。谓十戒二百五十戒是。三道俗通行戒。谓三聚戒是。然此三聚复有三种。一者戒种种性是。二者戒心菩提心四无量是。三者戒行六度四摄是。然此度摄。若随威仪则名三聚。若依行位乃称为七。若就德位遂号七地及十三住。凡如此说皆是戒法不同也。上来略述戒体宗要。如是自下广明行者。既得戒已。须识戒相知其受时了达轻重功能多少。并宜诵持勿令忘失。我菩萨戒弟子某甲。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于某师所。依地持论。受得菩萨三聚净戒。其三是何。一者摄律仪戒。谓恶无不离。起证道行。是断德因。终成法身。止即是持。作便是犯。顺教奉修慎而不为。二者摄善法戒。谓善无不积。起助道行。是智德因。终成报身。作即是持。止便是犯。顺教奉修以成行德。三者摄众生戒。谓无生不度。起不住道行。是恩德因。终成应身。作即是持。止便是犯。摄律仪戒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无惭波罗夷。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无惭波罗夷。三者嗔心打骂众生前人惭谢不受其忏。无惭波罗夷。四者痴心谤大乘。无惭波罗夷。此即通明三聚所离过。能离体者。谓身口意业思也。摄善法戒者。善无不积。谓身口意善及闻思修三慧十波罗蜜八万四千助道行。顺教奉修。以成行德。摄众生戒者。四无量为心。四摄为行。四无量者。谓慈悲喜舍。悲能拔苦尽。慈能与乐满。喜谓庆众生离苦究竟乐法满足。舍谓令众生行佛行处至佛至处。方生舍心。四摄为行者。谓布施爱语利益同事。菩萨将欲摄物。先以财济免其形苦。次以爱语晓寤其心。令其信解言行。利摄者。依前信解次令起行。行谓戒定慧等。令总奉修。是行利摄。同事者。修行既满。转依究竟成就三身。同圣者所证。故地持论云。布施爱语。未发心令发心。行利未成熟令成熟。同利未解脱令解脱。上来所列。令受戒者诵之。知受戒时节。依师禀教。略识持犯也。
  述曰。既受得戒依经。亦须识六重八重等戒。初六重者。如依优婆塞戒经云。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虽为天人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杀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尚不得暖法。况四沙门果。是名初重。如是不得偷盗。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不得邪淫。不得宣说四众所有过罪。不得酤酒。若破是等戒即失优婆塞戒。尚不得暖法。况得四沙门果。是名六重。
  第二八重戒者。如依菩萨善戒经云。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六重。二者出家八重法。若犯一一重法。现在不能庄严无量无上菩提。不能令心寂静。是则名为名字菩萨非义菩萨。是名菩萨旃陀罗也。菩萨心有上中下。若后四重。下中心犯。不名为犯。若以上心恶心犯者。是名为犯上者。所谓乐作四事。心无惭愧。不知忏悔。不见犯罪。赞破戒者。是名上恶心犯。菩萨虽犯如是四重。终不失于菩萨戒也(八重者。如比丘四重后加菩萨不得为贪利养故自赞其身等。如前四波罗夷。帖初四重。便为八重)
  若依梵网经地持论。有受是菩萨戒。有四十二轻垢戒不得犯。且逐要略述三五。余在广文。是故经云。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此戒。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折骨为笔。书写佛戒。麻皮谷纸绢等亦应悉书持。常以七宝无价香华一切杂宝为箱。盛经律卷。若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不得畜刀仗弓箭。贩卖轻称小斗。因官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猫狸猪狗。若故养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心故观一切男女军阵等斗。亦不得听诸音乐。杂戏摴蒱。作贼使命。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心故为利养贩卖男女财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吉凶。咒术工巧。调鹰方法。和合毒药。都无慈心。犯轻垢罪。
  若以恶心自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伪说空。行在有中。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像。贩卖经律。贩卖僧尼。而菩萨见是事已。方便教化赎之。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既略识持犯即须礼退。故地持论云。令受戒者。礼佛一拜。大地菩萨一拜。不云礼法。义准通礼。三拜弥善。
劝请部第八
  述曰。法师升座讫赞呗供养时。将为大众敷演法要。籍圣加被方得宣释。大众同时运心请圣加被。十方凡圣说听二众。加于观心。内益胜智。外增言辩。方能识欲知根。所说无倒。又加听者。一心恭敬无倒听闻。
  故阿含经偈云。
  听者端视如渴饮  一心入于语义中
  闻法踊跃心悲喜  如是之人可为说
  又同请诸佛转正法轮。十方世界应成诸佛。于念念中出兴于世。越过数量。前念既尔。后念亦然。皆待请方说。十方凡圣处法界堂。咸请久住转正法轮。然诸凡圣敬人重法。心至诚故。诸佛随机受请转正法轮。随者诸佛赴机受请转法轮时。我及圣众常预劝请之流。无空过者。何以故。念念常劝请故。令诸众生闻法寤解。舍邪入正。越凡得圣。治我无始已来教人为恶破坏他善夺他胜利谤佛法僧尘沙障业。然诸众生既闻法已寤入得证。展转教导一切众生。尽未来际常无断绝。
  十住毗婆沙论云。
  十方一切佛  现在成道者
  我请转法轮  安乐诸众生
  十方一切佛  若欲舍寿命
  我今头面礼  劝请令久住
  述曰。前偈请佛转正法轮。增长智慧。治我无始已来自作教人谤法之罪。后偈请佛久住受人供养。增长福业。治我自作教他谤佛恶业之罪。此则福智双行也。
  愿令我身心  犹如明净镜
  十方诸佛土  自在于中现
  彼一一刹海  诸佛身充满
  谛观诸佛身  真实无去来
  各放胜光明  微妙难思议
  照除我烦恼  如日消垂露
  得除烦恼已  证见十方佛
  于一一佛前  劝请修供养
  身心若未尽  劝请无休息
  复愿我身心  犹如净法界
  一一毛孔内  流出诸佛云
  佛云难思议  普覆众生类
  随彼所见闻  如意受安乐
  众生界若尽  心可缘界尽
  愿我净心内  佛出无休废
随喜部第九
  窃惟我所修  施等诸善根
  皆从法界流  是诸佛所行
  计我愚且鄙  常应没诸恶
  何其年将暮  得发施等心
  自庆希所得  踊跃无有量
  因见诸众生  修行凡夫善
  乃至一弹指  我心悉随喜
  况诸大菩萨  成诸波罗蜜
  满足诸地道  而当不忻慕
  是故我庆悦  稽首诸法藏
回向部第十
  罪中之大罪  恶中之大恶
  于诸众生内  其唯我一人
  自非诸佛力  及众生善根
  以自所作业  望消己罪者
  会无如之何  是以随所作
  一切诸善根  不敢私自许
  尽回施众生  即复为众生
  持彼所施善  回向大菩提
  令究竟解脱  彼既成佛已
  各以自在力  皆共摄受我
  使行菩提道  令佛入境界
  故我于众生  最后成正觉
  所以净身心  顶礼大回向
发愿部第十一(初有十大愿。出摄论文自下诸愿。并是人述耳)
  一供养愿。愿供养胜缘福田师法主。
  二受持愿。愿受持胜妙正法。
  三转法轮愿。愿于大集中转未曾有法轮。
  四修行愿。愿如说修行一切菩萨正行。
  五成熟愿。愿成熟此器世界众生三乘善根。
  六承事愿。愿往诸佛土常见诸佛常得敬事听受正法。
  七净土愿。愿清净自土安立正法及能修行众生。
  八不离愿。愿于一切生处常不离诸佛菩萨得同意行。
  九利益愿。愿于一切生处常作利益众生事无有空过。
  十正觉愿。愿与一切众生同得无上菩提常作佛事。
  愿我作大地  广长无限量
  为诸众生等  作真归依处
  凡有受用者  成就对治道
  灭诸妄想识  生长菩提心
  甚深无障碍  受用不可尽
  愿我作大水  具足八功德
  唯洗众生心  烦恼诸垢秽
  悉令毕竟净  满足佛菩提
  愿我作大火  日月诸星光
  烧竭寒冰狱  普照闇冥国
  于彼诸众生  救摄无有余
  悉令得见道  解脱一切过
  愿我作大风  微密满虚空
  诸有热恼处  扇之以清凉
  惔然受安乐  愿我作虚空
  寂然无障碍  摄受诸众生
  一切无有余  其有受用者
  皆得二无我  以空三昧乐
  而共相娱乐  愿作药树王
  遍覆众生界  见闻及服药
  除病消众毒  毒消病已除
  烦恼亦皆无  次以真如味
  充满佛法身  愿我作饮食
  色香美味具  于诸众生前
  一切皆示现  随其所味乐
  一切皆满足  至于生死际
  是食尔乃消  愿我作衣服
  轻软色微妙  小大随形量
  温凉称物情  等心施众生
  决定无有余  令彼心清净
  具足妙庄严
  愿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种善根。以此善根施与一切无边众生。悉共回向无上菩提。令我此愿念念增长。世世所生常系在心终不忘失。常为陀罗尼之所守护也。
优劣部第十二
  惟居家持戒凡有四种。一曰下。二曰中。三曰上。四曰上上。若为现乐怖畏恶名。或为家法助随他意。或避苦役求离诸难。是为下人持戒。若为世间福乐坚持禁戒。是为中人持戒。若为诸法无常欲求离苦无为常乐涅盘。是为上人持戒。若为怜愍众生。专求佛道了知诸法。深观实相不畏恶道规招胜乐。是为上上人持戒。故智度论云。下持戒者生人中。中持戒者生六欲天中。上持戒者行四禅四空定。生无色清净天中。又下清净。持戒得罗汉道。中清净持戒得辟支佛道。上清净持戒得佛道。又正法念经云。若畏师持戒名下持戒。非畏师持戒名中持戒。畏恶道持戒是名上持戒。
受舍部第十三
  如大乘菩萨戒有三种。谓前三聚净戒是也。此戒受已谓与心俱。心无后际故戒不失。又善戒经云。有二因缘失菩萨戒。一退菩萨心。二得增上恶心。离是二缘乃至舍身他世地狱畜生。终不失戒。后若更受不名新得。名为开示莹净故长也。
  又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云。诸大德一心谛听。我今欲说三世诸佛菩萨成就利益一切众生功德戒。如是住菩萨戒者。即是前四波罗夷。若有犯者。不名菩萨。现身不能庄严菩提。又复不能令心寂静。是似菩萨非实菩萨。犯有三种。有软中上。若软中心犯。是不名失。若是增上心犯。是名为失。何者是上。若犯上四。数数乐犯。心无惭耻。不自悔责。是名上犯。菩萨虽犯于上四事。不即永失。不同比丘犯于四重即为永失。菩萨不尔。何以故。比丘犯四更无受路。菩萨虽犯脱可更受。是故不同。若依小乘戒有四种。一在家五戒八戒。二出家十戒二百五十戒。此之四种。一受得已谓与形俱身存戒在。身谢戒亡。故短大乘戒也。依毗昙论云。别解脱戒舍有四种。一作法舍。二命终舍。三断善根舍。四二形生舍。
  又萨婆多论云。若受斋戒已。遇恶因缘。逼欲舍戒者。不必要从出家人边舍。趣得一人即成舍。述曰。若有犯戒难缘逼其犯者。宁可舍。却为之后时无过。故论云。若五戒中犯一重戒。不成受八戒。若八戒中犯一重戒。不成出家受十戒。乃至具戒亦尔。所言四重者。谓盗满五钱成重。非处行淫。杀人自称得圣。随犯一戒。即名犯重。于戒律中无忏悔法。若依方等大乘经等。方开受忏。亦有诸师不许。向优婆塞等说四重者。恐成误错。若不许者。何故欲受戒前展转遣问。若舍时随对一人前舍。并得无问道俗皆成。
  问曰。受时所以要对出家人前成受。舍时对白衣亦得。
  答曰。受戒欲似登山采宝。所以稍难。舍戒欲似下阪弃珠。所以甚易。
  故四分律云。若有舍戒者。于佛法为死。受生则难。趣死极易。舍时应云。
  大德一心念。我先受得五戒为优婆(塞夷)今对大德舍却作在家白衣(一说便成八戒亦然)后若好心发时。欲更受戒应先忏前罪。后受亦得。
  颂曰。
  大慈振法鼓  开寤无明聋
  炉冶心秽垢  防非如利锋
  护鹅不惜命  守草养生同
  五篇遮轻重  七聚荡心胸
  晨朝宣宝偈  夕夜虔诚恭
  近未出苦海  远念法身踪
  七支净三业  五分满金容
  各愿坚固戒  净土得相逢
感应缘(略引十验)
  齐沙门上统 晋沙门慧永 晋沙门法安 晋沙门昙邕 宋沙门法度 梁沙门智顺 隋沙门净业 隋沙门灵干 唐居士张法义 唐居士夏侯均。
  齐上统师传云。汉明初感摩腾法兰唯有二人初来至此。不得受具。但与道俗。剃发被服缦条。唯受五戒十戒而已。伏惟。如来出世八年始兴羯磨。震旦在白木条东二万七千里。开持律五人得授大戒。自后至汉第十桓帝。一百余年内犹用三归五戒十戒。迭相传授。桓帝已后北天竺国有五西僧。来到汉地。与大僧受具足戒。一名支法领。二名支谦。三名竺法护。四名竺道生。五名支娄谶。其时大律未有。支法领口诵出戒本一卷羯磨本一卷。在此流行。今时名旧羯磨。后到魏皇初三年。昙摩迦罗又译出戒律。后至元孝文世。有光律师。验旧羯磨及以戒本。文有加减多少不足。依大律本次第删集。现世流行。号为新羯磨。于时尼众来求受戒。支法领曰。如律所明。唯开边地五人僧受具戒。不论尼众。是时尼等辞退而还。泣泪如雨不能自胜。后到汉末魏初。东竺国有二比丘尼。来到长安。见比丘尼众。问曰。汝谁边受戒。尼众答曰。我到大僧所受五戒十戒而已。二尼叹曰。边地尼等悉未有具。为还本国化得一十五人来。三人在雪山冻死。二人堕黑涧死。余到此土。唯有十人在此。诸尼悉赴京师。与授具戒。后到吴地亦与彼尼受具讫已。西尼思忆本乡。即附舶南海而还。及至上船唯有七人。三人命终。来去经途十七余年。后至魏文帝三年。内敕设无遮大会。魏帝敕问此土僧尼得戒源由。有何灵验。诸大德等咸皆不答。于时即有比丘。请向西国问圣人得戒源由。发足长安到于天竺。见一罗汉启白振旦僧尼得戒以不。罗汉答曰。我是小圣不知得不。汝在此住。吾为汝上兜率奉问弥勒世尊得不来报。即便入定向兜率天。具问前事。弥勒答曰。僧尼并得戒讫。仍请灵验。弥勒即取金华云若边地僧尼得戒。愿金华入罗汉手掌。不得莫入。发愿既讫。将华按手。其华入掌中。高一尺影现。弥勒语曰。汝到振旦比丘所。亦当如我此法。罗汉下来。如弥勒法。以华按比丘手。即入掌中。高一尺影现。瑞应既征。其时即有远方道俗。来相钦仰。求受三归五戒。乃有无数。即号为华手比丘。当去之时有一十八人。自余慕住西国。或有冒涉流沙风寒命过。唯有华手比丘独还汉地。当本去日有迦毗罗神现身。语华手曰。道路悬远多诸崄难。弟子送师至彼来往清吉。未到之间。魏文帝殿前有金华空中现。文帝问太史曰。有何双怪。太史答曰。西域正法欲来到此。不盈一月。华手比丘掌中金华来到此土。初至之日空里金华即灭不现。大瑞既征。故戒福永传也。
  晋庐山有释慧永。姓潘河内人也。贞素自然清心克己。言常含笑语不伤物。耽好经典善于讲说。蔬食布衣卒以终岁。乐住庐山与远同止。又别立一茅室于岭上。每欲禅思辄往居焉。时有至房者。并闻殊香之气。永屋中常有一虎。人或畏者。辄驱令上山。人去后还复驯伏。永尝出邑博晚还山。至乌桥。乌桥营主醉骑马当道。遮永不听去。日时向晚。永以杖遥指马。马即惊走。营主倒地。永捧慰还。因尔致疾。明晨往寺。向永悔过。永曰。非贫道本意。恐戒神为耳。白黑闻知归心者众矣。至晋义熙十年遇疾危笃。而专谨戒律执志逾勤。虽沉痾苦。而颜色怡悦。未尽少时忽敛衣合掌求屣欲起。如有所见。众咸惊问。答云。佛来。言终而卒。春秋八十有三。道俗在山。咸闻异香。七日乃歇。
  晋新阳县有释法安。一名慈钦。未详何许人。是远公之弟子。善持戒行。讲说众经。兼习禅业。于晋义熙年中。新阳县虎灾。县有大社。树下筑神庙。左右居民以百数。人遭虎死者。夕有一两。安尝游其县。暮投此村。民以畏虎早闭门闾。安径之树下。通夜坐禅。向晓闻虎负人而至投之树北。见安如喜如惊。跳伏安前。安为说法受戒。虎踞地不动。有顷而去。旦村人追虎至树下。见安大惊。谓是神人。遂传之一县。士庶宗奉。虎灾由此而息。因改神庙留安立寺。左右田园皆舍为众业。后欲作画像须铜青。困不能得。夜梦见一人迂其床前云。此下有铜钟。寤即掘之。果得二口。因以青成像。后以铜助远公铸佛。安后不知所终。
  晋庐山有释昙邕。姓杨。关中人。形长八尺。雄武过人。南投庐山。事远为师内。外经书多所综涉。志尚传法不惮疲苦。乃于山之西南。别立茅宇。与弟子昙果。澄思禅门。尝于一时。果梦见山神求受五戒。果曰。家师在此。可往咨授。后少时邕见一人着单袷衣。风姿端雅。从者二十许人。请受五戒。邕以果先梦。知是山神。乃为说法授戒。神嚫以外国二锄。礼拜辞别。倏忽不见。后往荆州卒于竹林寺。
  齐琅琊[山*聂]山有释法度。黄龙人。少出家。游学北土备综众经。而专以苦节成务。宋末游于京师。高士齐郡明僧绍。杭迹人外。隐居琅琊之[山*聂]山。挹度清卓。待以师友之礼。及亡舍所居为栖霞寺。请度居之。先有道士。欲以寺地为馆。住者辄死。及后为寺犹多恐动。自度居之群妖皆息。经岁许间。忽有人马鼓角之声。俄见一人持名纸通度曰靳尚。度前之。尚形甚清雅羽卫亦严。致敬已乃言。弟子王有此山七百余年。神道有法。物不得干。前诸栖托。或非真正。故死病相继。亦其命也。法师道德所归。谨舍以奉给。并愿受五戒永结来缘。度曰。人神道殊无容相屈。且檀越血食祭祀。此最五戒所禁。尚曰。若备门徒辄先去杀。于是辞去。明旦度见一人送钱一万香烛刀子。疏云。弟子靳尚奉供。至月十五日度为设会。尚又来。同众礼拜行道受戒而去。[山*聂]山庙巫梦告曰。吾已受戒于度法师。祠祀勿得杀戮。由是庙同荐止菜脯而已。度尝动散寝于地。见尚从外来以手摩头足而去。顷之复来。持一琉璃瓯。瓯中如水与度含。味甘而冷。度所苦即间。其征感若此。齐竟陵王萧子良始安王等。并遥恭以师敬。资给四事。六时无阙。以齐永元二年卒于山中。春秋六十四矣。
  梁山阴云门寺有释智顺。本姓徐。琅琊临沂人。秉禁无疵陶练众经。齐竟陵文宣王。特深礼异。以天监六年卒于山寺。春秋六十一。初顺疾甚不食多日。一时中竟忽索荠饮。弟子昙和。以顺绝谷日久。密以半合米杂煮以进。顺咽而还吐索水洗漱。语和云。汝永出云门寺。不得还住。其执节精苦皆此类也。临终之日房内颇闻异香。亦有见天华天盖者(右五验出梁高僧传)
  隋终南山悟真道场释净业。汉东隋人也。精研律部博综异闻。确乎内湛令响外驰。仁寿二年被举送舍利于安州之景藏寺。初欲于十力寺置之。行至景藏忽感异香。满院众共嗟怪。因而树立将下舍利。赤光挺出照于人物。寺重阁上闻众人行声。及往掩捕扃闭如初。一人不见。塔北有池。沙门净范为诸道俗受菩萨戒。乃有群鱼游跃。首皆南向似受归相。范即乘船入水为鱼受戒。鱼皆回头绕船。如有听受。都无有惧。业庆其遇。乃以舍利置于佛堂。先有塑菩萨一躯。不可移转。至明乃见回首面向舍利。状类天然。一无损处。屡兴别瑞。传言不尽。大业十二年二月十八日卒于本寺。春秋五十有三。
  隋西京大禅定寺道场释灵干。俗姓李氏。金城逖道人也。而立性翘仰恭摄成节。三业护持均禁遮性。仁寿二年奉敕送舍利于雒州。置塔于汉王寺。初绕塔所屡放神光。风起灯灭。而通夕明亮不须灯照。又感异香从风而至。道俗通见。四月八日下舍利时。寺院之内树叶皆萎。乌鸟悲噭。及填平满还如常日。以大业八年正月二十九日卒于本寺。春秋七十有八(右二验出唐高僧传)
  唐华州郑县人张法义。年少贫野不修礼度。贞观十一年入华山伐树。遇见一僧坐岩穴中。法义便就与语。会天晦冥不归留宿。夜僧设松柏末以供养之。谓法义曰。贫道久不欲外人知。檀越出慎勿言相见。因为说俗人多罪累死皆恶道。至心忏悔可以灭之。乃令净浴清净被僧衣为忏悔。旦而别去至十九年法义病死。埋于野外。贫无棺椁以新木瘗之。而苏自推木出归家。家人惊愕审问。知活乃喜。法义自说。初有两人来取乘空行。至官府入大门。又巡街南行十许里。街左右皆有官曹。门闾相对。不可胜数。法义至一曹见官人。遥责使者曰。是华州张法义也。本限三日至何因乃淹七日。使者云。法义家狗恶。兼有咒师。咒神见打甚困。袒衣而背青肿。官曰。稽过多咎。与杖二十。言杖亦毕。血流洒地。官曰。将法义过录事。录事署发文书。令送付判官。判官召主典。取法义按。按簿甚多盈一床。主典对法义前披检云。去簿多先朱句毕。有未朱句者。则录之曰。贞观十一年法义父使刈禾。义反顾张目弘骂不孝。合杖八十。始录一条。即见昔岩穴中僧来。判官起迎问何事。僧曰。张法义是贫道弟子。其罪并忏悔讫灭除。天曹案中已句毕。今枉追来不合死。主典云。经忏悔者。此案句了。至如张目骂父。虽蒙忏悔事未句了。僧曰。若不如此。当取案勘之。应有福利。抑判官令典将法义过王。王宫东殿宇宏壮侍卫数千人。僧亦随至王所。王起迎僧。王曰。师当直来耶。答曰。未当次直。有弟子张法义被录来。此人宿罪并贫道句讫。未合死。主典又以张目视父事过王。王曰。张目忏悔此不合免。然师为来请。可特放七日。法义白僧曰。七日既不多。后来恐不见师。请即住随师。师曰。七日七年也。可早去。法义固请随僧。僧因请王笔。书法义掌中作一字。又请王印。印之曰。可急去还家。凭福报。后来不可见我。宜以掌印呈王。王自当放汝也。法义乃辞出。僧令送出至其家内止黑。义不敢入。使者推之。遂活。觉在土中甚轻薄。以手推排得出。因入山就山僧修福。义掌中所印之处文不可识。然皆为疮。终莫能愈。至今尚存。陇西王博叉与法义邻近委之。王为临说(右一验出置报记)
  夏侯均者。冀州阜城人也。显庆二年病。经四十余日昏乱殆死。自云。被配作牛频经苦诉。诉云。尝三度于隐师处受戒忏悔。自省无过。何忍遣作牛身受苦如是。均已被配磨坊。经二十日。苦使后为勘当受戒。是实不虚。始得免罪。此人生平甚有膂力。酗酒好斗。今现断酒肉。清信贤者。为隐师弟子斋戒不绝(右一验出冥祥拾遗)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
破戒篇第八十八(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惟兹戒德本愿深重。救生利物。称斯为最。是以受之甚易。持之稍难。若非精玩护持。大果何容得证。恐差之毫牦。失之千里。若其小过覆藏。则为难灭大罪。发露更是可原。故知有过须悔得入七众。守愚不忏长弃三涂。所以比之一章通明道俗持犯损益。若是居家白衣。曾有微信受得戒者。不胜名利。失意有违。故此兼明。若是悠悠白衣。业识风驰昏沉财色。好贪名利。乐着五欲。不信佛法者。此定罪人非此所明。今时述者。出家僧尼及优婆塞等。恐乖佛教虚染名利。故今偏说。若是上品白衣。见佛呵责出家人罪。即自劝励。省己不为。出家清虚高慕玄轨。尚有失意乖违被佛诘责。我等白衣无惭无愧。公然造罪。昼夜匪懈。未曾耻改。所以如来弃舍我等。不蒙教诲。即自改过息意不犯。譬如智人先诫己身。他人见责亦自改悔。故书云。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是下品凡愚无识之人。见佛呵责犯过众僧。唯加轻笑退败善心。不自思忖愚戆之甚剧于畜生。亦如醉人坠卧粪坑呕吐狼藉屎尿污身。仰视岸人却呵不正。此亦如是。是故如来虽欲救拔无其出路。故经云。譬如有人堕在粪坑。全身没入无发可拔。知何欲救也。
引证部第二
  如大品经云。佛告诸比丘。我若不持戒者。当堕三恶道中。尚不得下贱人身。况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一切种智。又萨遮尼揵经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何况当得功德之身。
  又梵网经云。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禁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饮住国王水土。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入僧坊城邑宅中。鬼复扫其脚迹。一切世人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
  又宝梁经云。若破戒比丘。受持戒者礼敬供养。不自知恶得八轻法。何等为八。一作愚痴。二口喑哑。三受身矬陋。四颜貌丑恶其面侧捩见者嗤笑。五转受女身作贫穷婢使。六其形羸瘦夭损寿命。七人所不敬常有恶名。八不值佛世。
  佛言。若有非沙门自言是沙门。非梵行自言梵行。于此大地乃至无有洟唾处。况举足下足去来屈申。何以故。过去大王持此大地。施与持戒有德行者。令修行中道。是破戒比丘一切信施不及此人。况僧房舍之处。衣钵卧具医药信施所不应受。若有破戒比丘。如分一毛以为百分。若有恶比丘受人信施如一毛分。随所受毛分即损施主。
  譬如师子兽王若有死已无有能得食其肉者。师子身中自生诸虫还食其肉。于我法中出家诸恶比丘。贪惜利养为贪所覆。不识恶法能坏我法。当知是恶比丘成就四法。一不敬佛。二不敬法。三不敬僧。四不敬戒。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心求利养  口言知足  邪命求利
  常无快乐  其心多奸  欺诳一切
  如此之心  都不清净  诸天神龙
  有天眼者  诸佛世尊  咸共知之
  佛告迦叶。云何旃陀罗沙门。迦叶譬如旃陀罗常于冢间行求死尸无有慈悲视于众生。得见死尸心大喜悦。如是沙门旃陀罗。常无慈心至施主家行不善心。所求得已生贵重心。从施主家受利养已。不教佛法亲近在家。亦无慈心常求利养。是名沙门旃陀罗。如是旃陀罗。为一切人之所舍离。如旃陀罗所至之处不到善处。何以故。自行恶法故。如是沙门旃陀罗所至之处。亦不到善道多作恶业。无遮恶道法故。譬如败种终不生牙。如是败坏沙门。虽在佛法不生善根。不得沙门果。
  又涅盘经云。犹如大海不宿死尸。如鸳鸯鸟不住圊厕。释提桓因不与鬼住。鸠翅罗鸟不栖枯树。破戒之人亦复如是。
  又迦叶经云。佛告迦叶。于正法中得出家者。应作是念。十方世界现在诸佛悉知我心。莫于佛法作沙门贼。迦叶。云何名沙门贼。沙门贼有四种。何等为四。迦叶。若有比丘整理法服似像比丘。而破禁戒作不善法。是名第一沙门之贼。二者于日暮后。其心思惟不善之法。是名第二沙门之贼。三者未得圣果。自知凡夫。为利养故自称我得阿罗汉果。是名第三沙门之贼。四者自赞毁他。是名第四沙门之贼。迦叶。譬如有人具大势力。于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所有珍宝一切乐具。刀仗加害皆悉夺取。迦叶。于汝意云何。此人得罪宁为多不。迦叶白佛言。甚多世尊。佛告迦叶。若有凡夫未得圣果。为利养故自称我得须陀洹果。若受一食。罪多于彼。我观沙门法中更无有罪重于妄称得圣果者。佛告迦叶。出家之人微细烦恼复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见他得利心生嫉妒。二闻经禁戒而返毁犯。三违反佛语覆藏不悔。四自知犯戒受他信施。出家之人具此烦恼。如负重担入于地狱。迦叶。出家之人有四放逸入于地狱。何等为四。一多闻放逸。自恃多闻而生放逸。二利养放逸。得利养故而生放逸。三亲友放逸。依恃亲友而生放逸。四头陀放逸。自恃头陀自高毁人。是名四种放逸堕于地狱。
  尔时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当来未世后五百岁。有相似沙门。身披袈裟毁灭如来无量阿僧只劫所集阿耨菩提。佛告迦叶。汝莫问此。何以故。彼愚痴人。实有过恶。一切魔事皆悉信受。如来不说彼人得道。假使千佛出兴于世。种种神通说法教化。于彼恶欲不可令息。迦叶白佛言。世尊。我宁顶戴四天下一切众生山河聚落。满于一劫。若减一劫。不能闻彼愚痴众生不信之音。世尊。我宁坐于一胡麻上。满于一劫。若减一劫。不能闻彼不信痴人破戒之音。世尊。我宁在于大劫火中若行若立若坐若卧百千亿岁。不能闻彼不信痴人破戒之音。世尊。我宁受于一切众生嗔恚骂辱挝打加害。不能闻彼不信痴人偷法大贼毁禁之声。
  又壮严论偈云。
  诈伪谄佞者  心住利养中
  由食利养故  不乐闲静处
  心常缘利养  昼夜不休息
  彼处有衣食  某是我亲友
  必来请命我  心意多攀缘
  败坏寂静心  不乐空闲处
  常乐在人间  由利毁败故
  坠堕三恶道  障于出世道
  以此文证。愚人背道专求名利。唯成恶业。常顺生死每处暗冥。若闻禁戒广学多闻。即言我是下根凡愚。自非大圣何能具依若闻王课种种苦使勒同俗役。便言我是出家净行沙门。高于人天重逾金玉。岂预斯事。故佛藏经云。譬如蝙蝠欲捕鸟时则入穴为鼠。欲捕鼠时则飞空为鸟。而实无有大鸟之用。其身臭秽但乐暗冥。舍利弗。破戒比丘亦复如是。既不入于布萨自恣。亦不入王者使役。不名白衣。不名出家。如烧尸残木不复中用。
  又成实论云。不为修善故食则唐养怨贼。亦坏施主福损人供养。如是不应食人之食。
  又佛藏经云。得出家已自称沙门。不能堪受如实佛化。于此法中不能修心。不得滋味。振手而去。堕在恶道。犹如肫子舍床褥去。破戒比丘当于百千万亿劫数割截身肉以偿施主。若生畜生身常负重。所以者何。如析一发为千亿分。破戒比丘尚不能消一分供养。况能消他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如是等人。于我法中出家求道而得重罪。舍利弗。如是之人。于我法中为是逆贼。为是法贼。为是欺诳诈伪之人。但求活命贪重衣食。是则名为世乐奴仆。
  又增一阿含经云。或有人得供养衣被饮食床褥卧具病瘦医药。彼得已便自食啖。不起染着之心。亦无有欲意。不起诸想。都无此念。自知出要之法。设使不得利养。不起乱念。心无增减。犹师子王食啖小畜。尔时彼兽王亦不作是念。此者好。此者不好。不起染着之心。亦无欲意。不起诸想。此人亦复如是。不如有人受人供养。得已便自食啖。起染着心。生爱欲意。不知出要。设使不得常生此想念。彼人得供养已。向诸比丘而自贡高毁蔑他人。我能得利养。此诸比丘不能得之。犹如群猪中有一猪。出群已诣大粪聚。此猪饱食屎已。还至猪群中。便自贡高我能得此好食。诸猪不能得食。此亦如是。比丘当学师子王莫如猪也。
  又智度论云。有出家人乐合汤药种谷植树等不净活命者。是名下口食。观视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不净活命者。是名仰口食。谄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净活命者。是名方口食。若学种种祝术卜算吉凶心术不正。如是等不净活命者。是名维口食。又有五种邪命。何者为五。一者为利养故诈现异相奇特。二者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者为利养故占相吉凶广为人说。四者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者为利养故称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当知出家之人。为求利养种种邪命而活其身。皆是破戒。不免恶道也。又出家之人须常离着。若偏执一处即多住着。于己偏亲。于他生嫉。
  又摩诃迦叶经云。佛告弥勒。当来末世后五百岁。自称菩萨而行狗法。譬如有狗前至他家。见后狗来心生嗔恚。[齿*崖][齿*柴]吠之。内心起想。谓是我家。比丘亦尔。先至他施家生己家想。既贪此想。见后比丘嗔目视之。心生嫉恚。互相诽谤。言某比丘有如是过。汝莫亲近。心生嫉妒。行饿鬼因贫穷之因。即是成论五悭之中家悭摄也。
  又菩萨藏经云。复次舍利子。出家菩萨复有五法。若成就者。不值佛世。不亲善友不具无难。失坏善根。不随安住律仪菩萨修学正法。亦不速寤无上菩提。舍利子。何等名为出家菩萨成就五法。一者毁犯尸罗。二者诽谤正法。三者贪着名利。四者坚执我见。五者能于他家多生悭嫉。舍利子。如是名为出家菩萨成就五法。不值佛世乃至不获无上正等菩提。舍利子。譬如饿狗慞惶沿路遇值琐骨久无肉腻。但见赤涂言是厚味。便就衔之。至多人处四衢道中。以贪味故涎流骨上。妄谓甜美。或[齿*尧]或舐。或啮或吮。欢爱缠附初无舍离。时有刹帝利婆罗门及诸长者。皆大富贵。来游此路。时此饿狗遥见彼来。心生热恼作如是念。彼来人者。将无夺我所重美味。便于是人发大嗔恚。出深毒声。恶眼邪视。露现齿牙。便行啮害。舍利子。于意云何。彼来人者。应为余事。岂复求此无肉赤涂之骨锁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舍利子。若如是者。彼悭饿狗。以何等故出深毒声现牙而吠。舍利子言。如我意解。恐彼来人贪着美膳。必能夺我甘露良味。由如是意现牙吠耳。佛告舍利子。如是如汝所言当来末世有诸比丘。于他施主勤习家悭。耽着屎尿妄加缠裹。虽值如来具足无难。而便委弃不修正检。此之比丘。我说其行。如前痴狗。舍利子。我今出世怜愍众生。欲止息故专思此事。为如是等诸恶比丘。说此譬喻。
  复次舍利子。是诸菩萨摩诃萨。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故求于佛智。行毗梨耶波罗蜜多。彼诸菩萨摩诃萨于己身肉尚行惠施。况复规求妄想恶肉。而于他家起诸悭嫉。舍利子。彼诸比丘悭他家故。我说是人为痴丈夫。为活命者。为守财谷奴仆隶者。为重财宝玩缚者。唯于衣食所钦尚者。为求妄想贪嗜恶肉起悭嫉者。舍利子。我今更说如是正法。彼诸比丘。先至他家。不应见余比丘而生嫉妒。若有比丘违我法教。见余比丘或作是言。此施主家先为我识。汝从何来。乃在此耶。我于此家极为亲密。调谑交顾。汝从何来。辄相侵夺。舍利子。以何等故彼悭比丘。于后来者偏生嫉妒。舍利子。由诸施家许其衣钵饮食卧具病缘医药及供身等资生什物。彼作是念。恐彼施主将先许物施后来者。由如是故。即此比丘于施主家起三重过。一者起住处过。见余比丘。或起恨言。我于今者当离此处。二者凡所习近。当言未知应与不应。三者于不定家妄起诸过。舍利子。彼悭比丘于后来人发三恶言。一者说住处过。以诸恶事增益其家。令后比丘心不乐住。二者于后比丘所有实言反为虚说。三者诈现善相谄附是人。伺有微隙对众唤举。舍利子。如是比丘。于他施家生悭嫉者。速灭一切所有白衣法。永尽无遗。
  又迦叶经云。出家之人有四放逸入于地狱。一多闻放逸。二利养放逸。三亲友放逸。四头陀放逸。此四放逸之人。良由恶人入于佛法不求出世。苟贪名利以活身命。故入恶道。
  又最妙胜定经云。千年之后。三百年中。浩浩乱哉。逃奴走婢亡失破国多不存活。入吾法中。犹如群贼劫夺良善。当尔之时十二部经沉没于地。不复读诵经典。设有头陀者。多不如法。常游聚落不在山林。乃至法师解说佛语。万不着一。尔时多有白衣若男若女。持戒净行呵责比丘。白衣去后共相谓言。今我解者。如佛口说。或邪言绮语无义之语。以作义语。如盲人指天上日。若大若小等。
  又正法念经云。彼恶比丘现持戒相。令彼檀越心信敬已。共诸朋侣数数往到彼檀越家。如是比丘。随己所闻少知佛法共其同侣。为彼檀越说所知法。如是方便欲令檀越回彼比丘所得利养而施与之。如是比丘形相沙门第一大贼。到檀越家。方便劫夺他人财利及以供养。如是比丘见他财利。见他供养生贪嫉者。不曾少时眼开合顷暂作善法。彼恶比丘破戒沙门。舍离坐禅读诵等业。无一念间不摄地狱饿鬼畜生。以此文证。贪利招苦。勿现善相以求名利。故诸出家纵能持戒。勿解经义。未必断惑。由不观理不断结故。多现善相谓己过人。设闻胜智说实无我。则不信受言非正理。因兹谤法及行道者。增长我慢死堕地狱。是故愚人纵能依戒。以无道法多起罪行。
  又大宝积经云。出家之人有二种缚。一者见缚。二者利养缚。又有二种障法。一者亲近白衣。二者憎恶善人。又有二种痈疮。一者求见他过。二者自覆其罪。又有二种不净心。一者读诵外道经书。二者多畜诸好衣钵。
  又涅盘经云。出家之人有四种恶病。是故不得四沙门果。何等四病。谓四恶欲。一为衣欲。二为食欲。三为卧具欲。四为有欲。有四良药能疗是病。一粪扫衣。能治比丘为衣恶欲。二乞食。能破比丘为食恶欲。三树下坐。能破比丘为卧具恶欲。四身心寂静。能破比丘为有恶欲。以是四药除是四病。是名圣行。如是圣行则得名为少欲知足也。
  又大集经云。破戒人者。一切十方无量诸佛所不护念。虽名比丘不在僧数。何以故。入魔界故。我都不听毁戒之人受人信施如葶苈子。何以故。是人远离如来法故。又正法念经偈云。
  若无读诵心  无禅无漏尽
  虽有比丘形  如是非比丘
  宁食蛇毒虫  及以烊金等
  终不破禁戒  而食僧饮食
  故大庄严经论偈云。
  若毁犯禁戒  现世恶名闻
  为人所轻贱  命终堕恶道
  又智度论说。破戒之人人所不敬。其家如冢人所不到。破戒之人失诸功德。譬如枯树人不爱乐。破戒之人如霜莲华人不喜见。破戒之人恶心可畏。譬如罗刹。破戒比丘虽形似善人内无善法。虽复剃头染衣次第捉筹名为比丘。实非比丘。破戒之人若着法服。则是热铜铁鍱以缠其身。若持钵盂则是盛烊铜器若所啖食即是吞热铁丸饮热烊铜。若受人供养供给。则是地狱狱卒守人。若入精舍。则是入大地狱。若坐众僧床榻。是为坐热铁床上。破戒之人。常怀怖惧。如重病人常畏死至。破戒之人死后堕恶道中。若在铜橛地狱。狱卒罗刹问诸罪人。汝何处来。答言。我苦极闷不知来处。但患饥渴。若言渴者。是时狱卒即驱逐人令坐热铜橛上。以铁钳开口灌以烊铜。若言饥者。坐之铜橛。吞以铁丸。入口口焦。入咽咽烂。入腹腹破。焦然五藏烂坏。直过堕地。此诸人等由宿行因缘。劫盗他财以自供口。诸出家人。或时诈病多求酥油石蜜。或无禅无戒无有智慧。而多受人施。或恶口伤人。如是等种种因缘。宿业力故。堕铜橛地狱中不可称说。行者应当一心受持戒律。又未曾有经云。有诸比丘。言行不同。心口相违。或为利养钱财饮食。或为名誉要集眷属。或有厌恶王法使役出家为道。都无有心向三脱门度三有苦。以不净心贪受信施。不知后世弥劫受殃偿其宿债。设更修善生天。仍有余罪天中亦受。
  又正法念经云。若于先世有偷盗业。尔时自见诸天女等。夺其所着庄严之具。奉余天子等。不可具述。
  又像法决疑经云。未来世中一切俗人轻贱三宝。正以比丘比丘尼不如法故。身披法服经理俗缘。或复市肆贩卖自活。或复涉路商贾求利。或作画师经生像匠工巧之业。或占相男女舍屋田园种种吉凶。或饮酒醉歌舞作乐围棋六博。或贪财求利延时岁月废忘经业。或咒术治病假托经书修禅占事以邪活命。或行医针炙合和汤药诊脉处方男女交杂。因斯致染败善增恶。招俗讥谤良由于此。夫出家之人为求解脱先须离罪。以戒为首。若不依戒众善不住。如人无头诸根亦坏名为死人。故解脱道论云。如人无头一切诸根不能取尘。是时名死。如是比丘以戒为头。若头断已失诸善法。于佛法为死。亦如死尸大海不纳。
  故四分律偈云。
  譬如有死尸  大海不容受
  为疾风所飘  弃之于岸上
  又智度论偈云。
  众僧大海水  结戒为畔际
  若有破戒者  终不在僧数
  又僧只律云。尔时比丘将一沙弥。归看亲里。路经旷野。中道有非人。化作龙。右绕沙弥以华散上。赞言。善哉。大得善利。舍家出家。不捉金银及钱。比丘到亲里家。问讯已欲还。时亲里妇语沙弥言。汝今还去。道迥多乏。可持是钱去市易所须。沙弥受取系着衣头而去。中道非人见沙弥持钱在比丘后行。复化作龙来左绕沙弥。以土坌上。说是言。汝失善利。出家修道而捉钱行。沙弥便啼。比丘顾视问沙弥言。汝何故啼。沙弥言。我不忆有过无故得恼。师言。汝有所捉耶。答言。持是钱来。师云。舍弃。弃已非人复如前供养。
  尔时大目揵连共专头沙弥。食后到阎浮提阿耨大池上坐禅。时专头沙弥见池边金沙便作是念。我今当盛是沙可着世尊澡灌下。尊者目连从禅觉已。即以神足乘虚而还。时专头沙弥为非人所持不能飞空。时目连回见唤沙弥来。答言。我不能得往。问汝有所持耶。答言。持是金沙。汝应舍弃。舍已即乘空而去。以是因缘。具白世尊。佛言。从今日不听沙弥捉金银及钱。
  又百喻经云。昔有愚人养育七子。一子先死。时此愚人见子既死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傍人见已而语之言。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于远处。尔时愚人闻此语已。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当葬者。须更杀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于是更杀一子。而担负之。远葬林野。时人见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譬如比丘私犯一戒。情惮改悔。默然覆藏。自说清净。或有智者。即语之言。出家之人守持禁戒。如护明珠。不使缺落。汝今云何违犯所受。欲不忏悔。犯戒者言。苟须忏者。更就犯之。然后当出。遂更犯戒。多作不善。尔乃顿出。如彼愚人一子既死。又杀一子。今此比丘亦复如是。
  又涅盘经。佛说偈言。
  莫轻小恶  以为无殃  水滴虽微
  渐盈大器
  又百喻经云。昔有国王。有一好树。高广极大。当生胜果。香而甜美。时有一人来至王所。王语之言。此之树上将生美果。汝能食不。即答王言。此树高广。虽欲食之何由能得。即便断树望得其果。既无所获徒自劳苦。后还欲竖树已枯死。都无生理。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如来法王有持戒树修诸功德。不解方便反毁其禁。如彼伐树复欲还活都不可得。破戒之人亦复如是。
  又戒消灾经云。佛在世时。有一县人皆奉行五戒十善。无酿酒者。中有大姓家子。欲远贾贩临途。父母语曰。汝勤持五戒十善。慎莫饮酒犯佛重戒。行到他国见旧同学。欢喜出蒲卜酒欲共饮之。固辞不饮。主人殷勤不获从之。后还家具首上事。父母报言。汝违吾戒。乱法之渐。非孝子也。便以得物逐令出国。乃到他国住客舍家。主人事三鬼神。能作人形对面饮食。与人语言。事之积年。居财空尽。而家疾病。死丧不绝。私共论之。鬼知人意。鬼共议言。此人财产空讫。正为吾等未曾有益。今相厌患。宜求珍宝以施与之。便行盗他国王库藏好宝。积置园中。报言。汝事吾历年勤苦甚久。今欲福汝使得饶富。主人欣然入园见物。负辇归舍。辞谢受恩。明日设食请。鬼神诣门见舍卫国人在主人舍。便奔走而去。主人追呼。既已顾下走去何为。神曰。卿舍尊客。吾焉得前。重复惊走。主人思惟。吾舍之中无有异人。正有此人。即出言语恭敬已竟因问之曰。卿有何功德。吾所事神。畏子而走。客具说佛功德。主人言。吾欲奉持五戒。因从客受三自归五戒。一心精进不敢懈怠。因问佛处。答在舍卫国给孤独园。主人一心到彼。经历一亭中。有一女人端正。是啖人鬼。妇行路迥远。时日逼暮。从女寄宿。女即报言。慎勿留此宜急前去。男子自念。前舍卫国人具佛四戒。我神尚畏。我已受三归五戒。心不懈怠。何畏惧乎。遂自留宿。时啖人鬼见护戒威神。去亭四十里一宿不归。明日进见鬼所啖人骨体狼藉。心怖而悔退自思惟。不如携此女人将归本土共居如故。即回还。因从女人复求留宿。女人谓男子曰。何须回耶。答曰。行计不成。故回还耳。复寄一宿。女言。卿死矣。吾夫是啖人之鬼。方来不久。卿宜急去。此男子不信。还止不去。更迷惑淫意。复生不信。不复信佛三归五戒。天神即去。鬼得来还。女人恐畏食此男子。藏之瓮中。鬼闻人气谓妇言。尔得肉耶。吾欲啖之。妇言。我不行何从得肉。妇问鬼言。卿昨何以不归鬼言。坐汝所为而舍宿尊客。令吾被逐。瓮中男子逾益恐怖。妇言。何以不得肉乎。鬼言。只为汝舍佛弟子。天神逐我出四十里外。露宿震怖。于今不安。故不得肉。妇因问夫。佛戒云何。鬼言。大饥极急。以肉将来。不须问此。此是无上正真之戒。吾不敢说耶。妇言。但为我说之。我当与卿肉。鬼因为说三归五戒。鬼初一说戒时。妇辄受之。至第五戒。心执口诵。男子于瓮中识五戒。随受之。天帝释知此二人心自归依佛。即选善神五十人拥护两人。鬼遂走去。到明日妇问男子。汝怖乎。答曰。大怖蒙仁者恩。心寤识佛。妇言。男子何以回还。答曰。吾见新旧死人骸骨纵横。恐畏故还耳。妇言。骨是吾所弃者。吾本良家之女。为鬼所掠。吾来作妻。悲穷无诉。今蒙仁恩。得闻佛戒。离于此鬼。后还道逢四百九十八人。共到佛所。一心听经。心开意解。皆作沙门。得阿罗汉果。然此二人是四百九十八人前世之师。人求道时。要当得其本师及其善友。尔乃解耳。
  又灌顶经云。佛告梵志。昔波罗柰大国有婆罗门子。名曰执持。富贵大姓。不奉三宝。事九十五种之道。以求福佑。久久之后。闻其国中有贤长者辈。尽奉佛法僧化导。皆得富贵受安隐乐。能度脱生老病死。受法无穷。今世后世不入三恶道中。执持长者作是念言。不如舍置余道奉敬三宝。即便诣佛。头面着地。为佛作礼。白佛言。今我所事非真。故归命于佛耳。当哀愍我故去浊秽之行受佛清净法言。于是世尊为受三归五戒法竟。作礼而去。于是以后。长者执持到他国中。见人杀生盗人财物。见好色女贪爱恋之。见人好恶便论道之。见饮酒者便欲追之。心意如是无一时定。便自念言。悔从佛受三归五戒重誓之法。作如是念。我当归佛三归五戒之法。即诣佛所而白佛言。前受三归五戒之法多所禁制。不得复从本意所作念。自思惟欲罢。不能事佛可尔与不。何以故。佛法尊重非凡类所事。当可还法戒乎。佛默然不应。言已未绝。口中便有自然鬼神。持铁椎拍长者头。复有鬼神解脱其衣裳。复有鬼神。以铁钩就其口中曳取其舌。有淫女鬼神。以刀掬割其阴。又有鬼神。烊铜沃其口中。前后左右诸鬼神竞。来分裂取其血啖食之。长者执持恐怖颤掉无所归投。面如土色。又有自然之火焚烧其身。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诸鬼神辈急持长者不令得动。佛见如是哀愍念之。因问长者。汝今当复云何。长者口噤不能复言。但得举手自搏而已。从佛求哀悔恶归善。佛便以威神救度长者。诸鬼神王。见佛世尊以威神力救度长者。各各住立一面。长者于是小得苏息。便起叩头。前白佛言。我身中有是五贼。牵我入三恶道中。坐欲作罪违负所受。愿佛哀我受我忏悔。佛言。汝自心口所为。当咎于谁。长者白佛。我从今日改往修来。奉三归及五戒法。持自六斋奉三长斋。烧香散华悬幡盖供事三宝。从今以去不敢复犯破归戒法。佛言。如此言者。是为大善。汝今受是三归五戒。莫复如前受戒法也。破是归戒名为再犯。若三犯者。为五官所得。便辅王小臣都录监司五帝使者之所得。便收神录命皆依本罪。是故我说是言。劝受归戒者。鬼神护助。诸天欢喜。十方无量诸佛菩萨罗汉皆共称叹。是清信士女。论其终时。佛皆分身而往迎之。不使持戒男女人堕恶道中。若戒羸者当益作福。
  颂曰。
  茫茫恍惚  夙夜昏驰  色心染着
  不觉日滋  身危漏克  朝夕推移
  戒瓶既破  净报何施  七支不护
  三业失威  贤圣共舍  神鬼竞嗤
  净众不纳  摈同死尸  一坠幽涂
  万劫长糜
感应缘(略引四验)
  晋沙门竺昙遂 宋沙门释智达 宋沙门释昙典 隋沙门释慧昙。
  晋太元中谢家沙门竺昙遂。年二十余。白晢端正流俗沙门。身尝行经青溪庙前过。因入庙中。看暮归。梦一人来语云。君当来作我庙中神不。复夕昙遂梦问。妇人是谁。妇人云。我是青溪中姑。如此一月许。便卒病。临死谓同学年少。我无福亦无大罪。死乃当作青溪庙神。诸君行便可见看之。既死后诸年少道人既至。便灵语相劳问。音声如其生时。临去云。久不闻呗。思一闻之。其伴慧觐便为作呗讫。其犹唱赞。语云。岐路之诀尚有凄怆。况此之乖。形神分散。窈冥之叹。情何可言。既而歔欷悲不自胜。诸道人等皆为流洟(右此一验出续搜神记)
  宋沙门智达者。益州索寺僧也。行颇流俗而善经呗。年二十三。宋元徽三年六月病死。身暖不殓。遂经二日稣还。至三日旦而能言视。自说言。始困之时见两人。皆着黄布裤褶。一人立于户外。一人径造床前曰。上人应去可下地也。达曰贫道体羸不堪涉道。此人复曰。可乘舆也。言卒而舆至。达既升之。意识恍然不复见。家人屋室及所乘舆。四望极目。但睹荒野。途径艰危。示道登蹑。驱之不得休息。至于朱门。墙闼甚华。达入至堂下。堂上有。一贵人。朱衣冠帻倨傲床坐。姿貌严肃甚有威容。左右兵卫百许人。皆朱衣拄刀列直森然。贵人见达。乃敛颜正色谓曰。出家之人何宜多过。达曰。有识以来不忆作罪。问曰。诵戒不。达曰。初受具足之时。实常习诵。比逐斋讲常事转经。故于诵戒时有亏废。复曰。沙门而不诵戒。此非罪何为。可且诵经。达即诵法华三契而止。贵人敕所录达使人曰。可送置恶地勿令大苦。二人引达将去。行数十里稍闻轰[跳-兆+盖]闹声沸火。而前路转闇。次至一门。高数十丈。色甚坚黑。盖铁门也。墙亦如之。达心自念。经说地狱。此其是矣。乃大恐怖。悔在世时不修业行。及大门里。闹声转壮。久久静听。方知是人。噭呼之响。门里转闇无所复见。时火光乍灭乍扬。见有数人反缚前行。后有数人执叉叉之。血流如泉。其一人乃达从伯母。彼此相见意欲共语。有人曳之殊疾不遑得言。入门二百许步。见有一物形如米囤。可高丈余。二人执达掷置囤上。囤里有火。焰烧达身。半体皆烂。痛不可忍。自囤坠地闷绝良久。二人复将达去。见有铁镬十余。皆煮罪人。人在镬中随沸出没。镬侧有人。以杈刺之。或有攀镬出者。两目沸凸舌出尺余。肉尽坼烂而犹不死。诸镬皆满。唯有一镬尚空。二人谓达曰。上人即时应入此中。达闻其言。肝胆涂地。乃请之曰。君听贫道一得礼佛。便至心稽首。愿免此苦。伏地食顷。祈悔特至。既而四望无所复见。唯睹平原茂树。风景清明。而二人犹导达行。至一楼下。楼形高小。上有人。裁得容坐。谓达曰。沙门现受轻报殊可欣也。达于楼下忽然不觉还就身。时达今犹存在索寺也。斋戒逾坚。禅诵弥固。
  宋沙门释昙典。白衣时年三十忽暴病而亡。经七日方活。说初亡时见两人驱将去。使辈来[番*去]辈可有数千人。昼夜无休息。见二道人云我是汝五戒本师。来慰问之。即将往诣官主云。是贫道弟子。且无大罪。历算未穷。即见放遣。二道人送典至家。住其屋上。具约示典。可作沙门勤修道业。言讫下屋。道人排典着尸掖下。于是而苏。后出家经二十年。以元嘉十四年亡(右三验出冥祥记)
  隋东川释慧昙。不知何许人。辩聪令逸大小通明。住宝明寺襟带众经。以四月十五日。临说戒时。僧并集堂。昙居上首。乃白众曰。戒本防非人人诵得。何劳徒众数数闻之。可令一僧竖义令后生开寤。昙气岸风格。当时无敢抗者。咸顺从之。讫于后夏末常废说戒。至七月十五日。将升草座。失昙所在。大众以新岁未受。交废自恣。一时崩腾。四出追觅。乃于寺侧三里许于古冢间得之。遍体血流如刀割处。借问其故。云有一丈夫执三尺大刀。励色嗔昙改变布萨妄充竖义刀脍身形。痛毒难忍。因接还寺。竭情忏悔。乃经十载。说戒布萨。读诵众经。以为常业。临终之日。异香迎之。神色无乱。欣然而卒。咸嘉征祥。即世惩革(右此一验出唐高僧传)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一
受斋篇第八十九 破斋篇第九十 赏罚篇第九十一
受斋篇第八十九(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正法所以流布。贵在尊经。福田所以增长。功由斋戒。故舍一餐之供。福绍余粮。施一钱之资。果超天报。所以福田可重。财累可轻。共树无遮之会。等招无限之福也。
引证部第二
  如旧杂譬喻经云。昔有四姓请佛饭。时有一人卖牛湩。大姓留止饭。教持斋受戒听经已乃归。妇言。我朝相待未饭。便强令夫饭坏其斋意。虽尔七生天上七生世间。师曰。一日持斋有六十万岁余粮。复有五福。一曰少病。二曰身安隐。三曰少淫意。四曰少睡卧。五曰得生天上。常识宿命所行事也。
  又波斯匿王欲赏末利夫人香璎。唤出宫视。夫人于斋日着素服而出。在六万夫人中。明如日月。倍好如常。王意悚然。加敬问曰。有何道德炳然有异。夫人白王。自念少福禀斯女形。情态垢秽。日夜命促。惧坠三涂。是以月月奉佛法斋。割爱从道。世世蒙福。愿以香璎奉施世尊。
  又中阿含经云。尔时鹿子母毗舍佉。平旦沐浴着白净衣。将子妇等眷属。往诣佛所。稽首作礼。白世尊曰。我今持斋善。世尊问曰。居士妇今持何等斋耶。斋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放牛儿斋。二者尼揵斋。三者圣八支斋。云何名放牛儿斋者。若放牛儿。朝放泽中。晡收还村。彼还村时。作如是念。我今日在此处放牛。明日当在彼处放牛。我今日在此处饮牛。明日当在彼处饮牛。我牛今日在此处宿止。明日当在彼处宿止。如是有人。若持斋时。作是思惟。我今日食如此之食。明日当食如彼食也。我今日饮如此之饮。明日当饮如彼饮也。我今日含消如此含消。明当含消如彼含消。其人于此昼夜乐着欲过。是名放牛儿斋。若如是持斋。不获大利。不得大果。无大功德。不得广布。云何名尼揵斋耶。若出家尼揵者。彼劝人曰。汝于东方过百由延外。有众生者。拥护彼故。弃舍刀仗。如是南西北方亦尔。或脱衣裸形。我无父母妻子。劝进虚妄之言。将为真谛。或执苦行自饿诸邪法等。是名尼揵斋也。若如是持斋者。亦不获大利。不得大果。无大功德。不得广布。云何名为圣八支斋。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作是思惟。阿罗诃真人。尽形寿。离杀断杀弃舍刀仗。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昆虫。于杀净心。乃至尽形寿。离非时食断非时食。一食不夜食乐于时食。我以此支于阿罗诃等同无异。是故说斋。彼住此圣八支斋已。于上当复忆念如来无所着等十号。出世净法。舍离秽污恶不善法。是名圣八支斋也。若族姓女。持圣八支斋者。身坏命终得生六欲天。远得四沙门果。
  又僧只律云。佛住舍卫城。南方有邑名大林。时有商人。驱八头牛到北方俱多国。有一商人共在泽中放牛。时有离车捕龙食之。捕得一龙女。女受布萨法无有害心。然离车穿鼻牵行。商人见之。即起慈心。问离车言。汝牵此龙欲作何等。答言。我欲杀啖。商人言。勿杀。我与汝一牛贸取。捕者不肯。乃至八牛。方言。此肉多美。今为汝故。我当放之。时商人放龙女去已。念言。此是恶人。恐复追逐更遣捕取。放别池中随逐看之。龙变为人。语商人言。天施我命。今欲报恩。可共入宫。当报天恩。商人答言。龙性率暴。嗔恚无常。或能杀我。答不尔前人系我。我力能杀彼人。但以受布萨法。都无杀心。何况天今施我寿命。而当加害。若不去者。小住此中。我先摒挡。即便入去。后入宫内见龙门边。二龙系在一处。商人问言。汝为何事被系。答言。此龙女半月中三日受斋法。我兄弟守护此龙女。为不坚固。为离车所捕。以是被系。唯愿天慈语令放我。龙女摒挡已即呼入宫。坐宝床上。龙女白言。龙中有食能尽寿消者。有二十年消者。有七年消者。有阎浮提人食者。未知天今欲食何食。答言。欲须阎浮提食。即持种种饮食与之。商人问龙女言。此龙何故被系。龙女言。此有过。我欲杀之。商人言。汝莫杀。不尔。要当杀之。商人言。汝放彼者我当食耳。白言。不得直尔放之。当罚六月摈置人间。商人见龙宫中。种种宝物庄严宫殿。商人便问言。汝有如是庄严用受布萨何为。答言。我龙法有五事苦。何等为五。谓生时眠时淫时嗔时死时。一日之中三过皮肉落地。热沙[获-禾+火]身。复问汝欲求何等。答言。人道中生。为畜生中苦不知法故。欲就如来出家。龙女即与八饼金。语言。此金足汝父母眷属终身用之不尽。语言。汝合眼。即以神变持着本国。以八饼金持与父母。此是龙金。截已更生。尽寿用之。不可尽时(思念仁慈不得不行暂救龙女思报弥重况持大斋受福宁小)
  又菩萨受斋经云。某自归佛。自归法。自归比丘僧。
  某身所行恶。口所言恶。意所念恶。今已除弃。某若干日若干夜。受菩萨斋。自归菩萨。
  佛告须菩提。菩萨斋日有十戒。第一菩萨斋日不得着脂粉华香。
  第二菩萨斋日不得歌舞捶鼓伎乐装饰。
  第三菩萨斋日不得卧高床上。
  第四菩萨斋日过中已后不得复食。
  第五菩萨斋日不得持刀金银珍宝。
  第六菩萨斋日不得乘车牛马。
  第七菩萨斋日不得捶儿子奴婢畜生。
  第八菩萨斋日皆持是斋从分檀布施得福。菩萨斋日去卧时。于佛前叉手言。今日一切十方其有持斋戒者行六度者。某皆助安无量劝助欢喜福施。十方一切人非人等所在勤苦厄难之处。皆令得福解脱忧苦。出生为人安隐富乐无极。
  第九菩萨斋日不得饮食尽器中。
  第十菩萨斋日不得与女人相形笑共坐席。女人亦尔。是为十戒不得犯。不得教人犯。亦不得劝勉人犯。
  菩萨解斋法言。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某若干日若干夜持菩萨斋。从分檀布施当得六波罗蜜。如诸菩萨六万菩萨法。斋日夜一分禅一分读经一分卧。是为菩萨斋日法。
  从正月十四日受十七日解。
  从四月八日受十五日解。
  从七月一日受十六日解。
  从九月十四日受十六日解。
  述曰。既受斋已。若欲解斋要待明相出时始得食粥。不尔破斋。何名明相。如萨婆多论云。明相有三种色。若日照阎浮提树。则有黑色。若照树叶。则有青色。若过树叶。则有白色。于三色中白色为正。始得解斋食其粥也。
  颂曰。
  令月建清斋  佳辰召无疆
  四部依时集  七众会升堂
  萧条清梵举  哀婉动宫商
  香气腾空上  乘风散遐方
  叹德研冲邃  词辩畅玄芳
  涤烦呈妙句  临时折婉章
  缁素相依托  财法发神光
  福田今夕满  恩惠建存亡
感应缘(略引四验)
  东晋沙门法显 宋沙门僧伽达多 宋居士郭铨 高齐沙门宝公。
  东晋徐州吴寺。太子思惟像者昔晋沙门法显。励节西天历游圣迹。往投一寺。大小逢迎。显时遇疾。主人上座亲事经理。敕沙弥为客僧觅本乡斋食。倏忽往还。脚有疮血。云往彭城吴苍鹰家求食。为犬所[齿*夹]。显怪其旋转之间而游数万里外。方寤寺僧。并非常人也。后随船还国。故往彭城追访得吴苍鹰。具状问之。答有是事。便指余血涂门之处。显曰。此罗汉圣人血也。当时见为觅食耳。如何遂损也。鹰闻惭悚。即舍宅为寺。自往杨都求诸经像。正济江中。船遂倾侧。忽有双骨各长一丈。随波腾漾。奄入船中。即得安流升岸。以事奏闻。乃龙齿也。鹰求像未获。溯江西上。暂怠林间。遇见婆罗门僧持此像行曰。欲往徐州与吴苍鹰供养。鹰曰。必如来言弟子是也。便付像将还至京。诏令摸取十躯。皆足下施铭。而人莫辩新旧。任鹰探取。像又降梦。示其本相。恰取还得。本像东还徐州。每放异光。元魏孝文请入北台。至高齐后主遣使者常彪之迎还邺下。齐灭周废为僧藏之。大隋开教还重光显。今在相州大慈寺(右此一验见晋史杂录)
  宋京师道林寺。有沙门僧伽达多僧伽罗多等。并博通经论。偏以禅思为业。以元嘉之初。来游宋境。达多常在山中坐禅。日时将迫。念欲受斋。乃有群鸟衔果飞来授之。达多思惟。昔猕猴奉蜜。佛亦受而食之。今飞鸟授食。何为不可。于是受进食之(右此一验见梁高僧传)
  宋顺阳郭铨字仲衡。晋益州刺史。亡后三十余载。元嘉八年忽见形。诣女婿南阳刘凝之家。车卫甚盛。谓凝之曰。仆有谪事。可见为作三十僧会。当得免也。言终不见。刘谓是魍魉。不以在意。后铨又与女梦言。吾有谪罚。已告汝婿令为设会。不能见矜耶。女晨起见铨从户过怒言。竟不能救。今便就罪。女号踊留之。问当何处设斋。答云。可归吾舍。忽然复没。凝之即狼狈供办。会毕有人。称铨信与凝相闻言。感君厚惠事始获宥。言已失去。于是而绝(右一验出冥祥记录)
  高齐初沙门宝公者。崇山高栖士也。旦从林虑向白鹿山。因迷失道。日将隅中。忽闻钟声寻响而进。岩岫重阻登陟而趣。乃见一寺独据深林。三门正南赫奕辉焕。前至门所。看额云灵隐。之寺门外五六犬。其大。如牛。白毛黑喙。或踊或卧。以眼眄宝。宝怖将返。须臾胡僧外来宝唤不应。亦不回顾。直入门内。犬亦随入。良久宝见无人。渐入次门。屋宇四周。房门并闭。进至讲堂。唯见床榻高座俨然。宝入西南隅床上坐。久之忽闻栋间有声。仰视见开孔如井大。比丘前后从孔飞下。遂至五六十人。依位坐讫。自相借问。今日斋时何处食来。或言豫章成都长安陇右蓟北岭南五天竺等。无处不至。动即千万余里。末后一僧从空而下。诸人竞问。来何太迟。答曰。今日相州城东彼岸寺鉴禅师讲会。各各竖义。大有后生聪俊难问。词旨锋起殊为可观。不觉遂晚而至。宝本事鉴为和尚。既闻此语。望得参话。希展上流。整衣将起。答诸僧曰。鉴是实和尚。诸僧直视忽隐寺所。独坐磐石查木之下。向之寺宇一无所见。唯睹岩谷。禽鸟翅集諠乱切心。出以问尚统法师。尚曰。此寺名赵时佛图澄法师所造。年岁久远贤圣居之。非凡所住。或沈或隐。迁徙无定。今山行者。犹闻钟声(见侯君素旌异记录)
破斋篇第九十(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惟无常苦空之悲。念生老病死之患。长夜悲倒悬之苦。漂沦哀陷坠之溺。思之痛伤。亦深可惧也。良由福田轻薄信施难消。斋戒无固。事等坏瓶。易毁难持。又同霜露。我人转盛。着逾胶漆。不惧累劫之殃。但忧一身之命。所以饱食长眠。何异豚犬。破斋夜食。鬼道无殊。是故施主失应时之福。众僧损良田之种也。
引证部第二
  如舍利弗问经云。舍利弗白佛言。有诸檀越造僧伽蓝。厚置资给供来往僧。有似出家僧。非时就典食僧索食。而食与者食者得何等罪。其本檀越得何等福。佛言。非时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盗人。非时与者。亦破戒人。亦犯盗人。盗檀越物。是不与取。非施主意。施主无福。以失物故。犹有发心置立之善。舍利弗言。时受时食食不尽者。非时复食。或有时受。至非时食。复得福不。佛言。时食净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僧伽。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导师。其不净者。犹为破戒。是大劫盗。是即饿鬼。为罪窟宅。非时索者。以时非时辄与。是与食者。即名退道。是名恶魔。是名三恶道。是名破器。是癞病人。坏善果故。偷乞自活。是故诸婆罗门不非时食。外道梵志亦不邪命食。况我弟子知法行法而当尔耶。凡如此者。非我弟子。是盗我法利着无法人。是名盗食非法之人。盗与盗受。一团一撮片盐片酢。皆死堕燋肠地狱吞热铁丸。从地狱出生猪狗中食诸不净。又生恶鸟。人怪其声。后生饿鬼。还伽蓝中。处其圊内啖食秽污。百千万岁。更生人中贫穷下贱。人所弃恶。不可言说。人不信用。不如盗一人物其罪尚轻。割夺多人故。良福田故。断绝出世道故。
  又揵陀国王经云。佛在世时。时有国王。号名揵陀。奉事婆罗门。婆罗门居在山中。多种果树。时有据樵人毁其果树。婆罗门见之。便将诣王所言。是人无状残败我果树。王当治杀。王敬事婆罗门。不敢违之。即为杀之。自后未久有牛食人稻。其主遂捶折其一角。血流备面。痛不可忍。牛复到王所白言。我实无状食此人少稻。今折我角。稻主亦追到王所。王晓鸟兽语。王语牛言。我当为汝杀之。牛即报言。今虽杀此人亦不能令我不痛。但当约敕后莫如之。王便感念言。我事婆罗门。但坐果树。令我杀人。不如此牛。今事此道复不免生死。何用此道。便到佛所。五体投地。为佛作礼。愿受五戒十善。佛言。布施持戒现世得福。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其福无量。后生天上。王即欢喜得须陀洹。阿难白佛言。此王与牛本何因缘。佛言。乃昔拘那含牟尼佛时。王与牛为兄弟作优婆塞。供持斋戒一日一夜。王守法精进不敢懈怠。寿终升天。天上寿尽下为国王。牛时犯斋夜食。后受其罪。罪毕复作牛五百世。尚有宿识故来开寤王意。牛后七日寿终上生天上。佛言。四辈弟子受持斋戒不可犯也。
  又法句喻经云。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精舍中。为天人龙鬼说法。东方有国名郁多罗波提。有婆罗门等五百人。相率欲诣恒水岸边。有三祠神池。沐浴垢秽。裸形求仙。如尼揵法。道由大泽。迷不得过。中道乏粮。遥望见一大树。如有神气。想有人居。驰趣树下。了无所见。婆罗门等举声大哭。饥渴委厄穷死斯泽。树神现身问诸梵志。道士那来。今欲何行。同声答曰。欲诣神池澡浴望仙。今日饥渴幸哀矜济。树神举手。百味饮食从手流溢。给众饮食皆得饱满。其余饮食足供道粮。临当别去。诣神请问。本行何德致此巍巍。神答梵志。吾本所居在舍卫国。时国大臣。名曰须达。饭佛众僧于市市酪。无提酪者。倩我提之。往到精舍使我斟酌。讫行澡水俨然听法。一切欢喜称善无量。时我奉斋暮还不餐。妇怪问我。不审何恨。答曰。不恨也。见长者须达于园饭佛。请我往斋。斋名八关。其妇嗔恚忿然言曰。瞿昙乱俗。奚足采纳。君不毁食则祸从此衅。踧迫不已便共俱食。时我尔夜年寿算尽终于夜半。神来生此。为此愚妇破我斋法。不率其业来生斯泽。作此树神。提酪之福手出饮食。若终斋法应生天上。封受自然。即为梵志。而作颂曰。
  祠祀种祸根  日夜长枝条
  唐苦败身本  法斋度世仙
  又百缘经云。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于其初夜有五百天子。赍持香华光明赫奕。照只桓林。来诣佛所。礼已却坐。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果。绕佛三匝还诣天宫。于其晨朝。阿难请问诸天来缘。佛告阿难。乃往过去迦叶佛时。有二婆罗门。随从国王来诣佛所。礼拜问讯。时彼从中有一优婆塞。劝二婆罗门共受斋法。一求生天。二求人王受已俱还诸婆罗门聚会之处。诸婆罗门言。汝等饥渴可共饮食。殷勤数劝不免其意。求生天者即便饮食。以破斋故不果所愿。其后命终生于龙中。其不食者得作国王。以其先身共受斋故。生彼国王园池水中。时守园人日日常送种种果蓏奉上献王。于池水中得一美果。色香甚好。作是念言。我惟出入常为门监所见前却。我持此果当用与之。作是念已。寻即持与。门监得已复作是念。我惟出入复为黄门所见前却。当用与之。作是念已寻即持与。黄门得已复作是念。夫人为我常向大王叹誉我德。我持此果当用与之。作是念已即便持与。夫人得已复上大王。王得果已即便食之。觉甚香美。即问夫人。汝今何处得是果来。夫人即时如实对曰。我从黄门得是果来。如是展转推到园子。王即召呼。吾园之中有是美果。何不见送乃与他人。园子于是本末自陈。王不听言而告之曰。自今以后常送此果。若不送者吾当杀汝。园子还归入其园中。号啕洟泣不能自制。此果无种何由可得。时彼龙王闻是哭声。化作人形来问之言。汝今何以啼哭乃尔。园子具答所由。龙闻是语还入水中。取好美果着金盘上。持与园子。因复告言。汝持此果奉上献王。并说吾意云。我及国王昔佛在世。本是亲友。俱作梵志共受八斋。各求所愿。汝戒完具得作国王。吾戒不全生在龙中。我今还欲奉修斋法求舍此身。愿王为我求八关斋文。送来与我。若其相违吾覆汝国用作大海。园子于是纳受果盘。奉献王已。因复说龙所嘱之语。王闻是已甚用不乐。所以然者。当尔之时乃至无有佛法之名。况复得有八关斋文。若其不获恐见危害。思念此理无由可办。时彼国王有一大臣。最可敬重。而告之言。龙从我索八关斋文。仰卿得之。大臣答曰。今世无法。云何可得。王复告言。汝若不获。吾必杀卿。大臣闻已。却退至家。颜色异常。甚用愁恼。时臣有父。年在耆旧。每从外来。见子颜色改易异常。寻即问言。即向父说委曲情理。父答子言。吾家堂柱。我见有光。汝为就伐。试取破看之得经二卷。一是十二因缘。二是八关斋文。大臣得已甚用欢喜。着金盘上奉献与王王得之喜不自胜。送与龙王。龙王得已甚用欢庆。赍持珍宝赠遗与王。各还所止。共五百龙子勤加奉修八关斋法。其后命终生忉利天来供养我。是彼光耳。佛告阿难。欲知彼时五百龙子奉修斋法者。今五百天子是。佛说是缘时。有得四沙门果者。有发无上菩提心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又遗教法律云。若出家人乘车马一日除五百日斋。一岁三百六十日乘。计除却十八万日斋。舍利弗问佛。何故比丘乘骑除五百日斋者。佛言。比丘是知禁律人。他见生谤。令他得罪。除老病暂乘不犯(问曰。何故不论俗人。答曰。出家清虚恕愍众生故他人怪白衣秽浊常造罪人杀戮寻常何论轻罪故人见不怪也)
  颂曰。
  贪心未尝满  福善未曾忧
  专求美饮食  饱[軗/口]无耻羞
  昏尘全未拭  心垢岂能除
  破斋常夜食  辜负施难詶
  天长命自短  业催闇中游
  漂浪四暴海  难逢六度舟
  小恶犹不改  大善何能修
  类同园池龙  焉得齐高流
感应缘(略引三验)
  晋孙稚 齐王氏 唐李思一。
  晋孙稚字法晖。齐国般阳县人也。父祚晋太中大夫。稚幼而奉法。年十八以咸康元年八月病亡。祚后移居武昌。至三年四月八日。沙门于法阶。行尊像经家门。夫妻大小出观见。稚亦在人众之中。随侍像行。见父母。拜跪问讯随共还家。祚先病稚云。无他祸崇。不自将护所致耳。五月当差。言毕辞去。其年七月十五日。复归跪拜问讯。悉如生时。说其外祖父为太山府君。见稚说稚母字曰。汝是某甲儿耶。未应便来。那得至此。稚答。伯父将来欲以代谪有教推问欲鞭罚之。稚救解得原。稚兄容字思渊。时在其侧。稚谓曰。虽离故形在优乐处。但读书无他作愿。兄勿复忧也。但勤精进系念修善。福自随人矣。我二年学成当生国王家。同辈有五百人。今在福堂。学成皆当上生第六天上。我本亦应上生。但以解救先人因缘缠缚故。独生王家耳。到五年七月七日复归说。邾城当有寇难。事例甚多。悉皆如言。家人秘之。故无传者。又云。先人多有罪谪。宜为作福。我今受身人中。不须复营。但救先人也。愿父兄勤为功德作福。食时务使鲜洁。一一如法者受上福。次者次福。若不能然徒费设耳。当使平等心无彼我。其福乃多。祚时有婢。稚未还时。忽病殆死。通身皆痛。稚云。此婢欲叛。我前与鞭。不复得去耳。稚问婢云。前实欲叛与人为期。日垂至而便住。云云。
  齐王氏名四娘。永明三年病死。下尸在地。为庄饰者觉其心暖。故未殡殓。经二宿肌体稍温气息渐还。俄而能言。自说有二人录其将去至一大门。有一沙门踞胡床坐。见之甚惊。问何故来。乃骂此二人云。汝误录人来各鞭四十。语此四娘。女郎可去。答曰。向来恍恍不知道路。请人示津。沙门即命一人送之。行少地见其先死。奴子倚高楼上。惊问四娘。那忽至此。欲见新妇不。答不知处。唤奴自送。奴云不得奉送。四娘但去。前路应相值也。投一马鞭与之曰。谨执此鞭自知路。可行数里。便见新妇。即四娘之嫂也。正被苦谪四体碜缚。如装鹅鸭法悬于路侧。相见悲号。新妇自说。生时作罪今胎此楚毒。欲屈手搏颊求乞哀助。而手被挛格不得至颊。又闻左右受苦之声。而不睹形。四娘问此为何声。答曰。此是无行众僧。破斋犯戒。获此苦报。呼噭声也。于是沿路而归。须臾至家。见其尸骸意甚憎恶。不复愿还。不觉有人排其踣着。乃得就身而稍苏活。其人今休然尚存(右二验出冥祥记)
  唐陇西李思一。今居相州之滏阳县。贞观二十年正月已死。经日而苏。语在冥报记。至永徽三年五月又死。经一宿而苏。说云以年命未尽。蒙王放归。于王前见相州滏阳县法观寺僧辩圭。又见会福寺僧弘亮及慧宝三人。并在王前。辩答见冥官云。慧宝死时未至宜修功德。辩圭弘亮今岁必死。辩圭等是年果相继卒。后寺僧令一巫者就弘亮等旧房召二僧问之。辩圭曰。我为破斋今受大苦。兼语诸弟子等曰。为我作斋救拔苦难。弟子辈即为营斋。巫者又云。辩圭已得免罪。弘亮云。我为破斋兼妄持人长短。今被拔舌痛苦。不能多言。相州智力寺僧慧永等说之(右一验出冥报拾遗)
赏罚篇第九十一(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好生恶死。含识之所同欣。喜利怒害。仁智之所不免。是以居终蹈义。或惬于情。枉性伤和。每切余恨。史迁曰。死有轻于鸿毛。庄周曰。生则重于天下。故生死违性则怨酷冥道。赏罚乖序。则哀声气结。影响于耳目。寤寐于精爽无往不复。吁可畏哀。庶权豪之地。览明镜而绌威。利欲之情。启元龟而克念。无辜者。获腰领之全。履福者。同劫石之寿也。
引证部第二
  如百喻经云。昔有二人。共种甘蔗。而作誓言。种好者赏。其不好者当重罚之。时二人中。一者念言。甘蔗极甜。若压取汁。还灌甘蔗。树必得胜。既取汁溉。冀望滋味。反败种子。所有甘蔗一切都失。世人亦尔。欲求善福。恃己豪贵。倚形挟势。迫胁下民。陵夺财物。用作福善。不知将来反获其殃。如压甘蔗彼此都失。
  阿育王经云。昔阿育王妇莲华夫人产一子。面貌端正(依付法藏名曰法增)目似驹那罗眼。因字驹那罗。王甚爱敬。长为娶妇字真金鬘。后共王至鸡头摩寺上座所。上座夜奢知必失眼。常为说法。眼无常相。王大夫人帝失罗叉。见眼端正染心逼之。子闻掩耳不顺其志。夫人嗔恚常求其短。欲挑其眼。后时北方乾陀罗国。城名得叉尸罗。人民叛逆。王遣镇之。后时王病。口中粪臭。身诸毛孔粪汁流出。无人能治。敕唤驹那欲绍王位。帝失罗叉闻已念言。彼若为王我无活理。即作方便而白王言。我能治王。即敕国内似王病者。皆敕将来。我为治之。时有一男有如此病。妇为问医。语将来为汝治之。既至医所。即送与夫人。夫人杀之。破腹见虫。上去粪随下行亦尔。与种种药不能令死。后乃与蒜虫便即死。以因缘劝王食蒜。王食虫死。逐粪道出。王病得差。语夫人言。欲得何愿。答言。欲得七日作王。王即听之。既得王已。诈作王书。语得叉人云。驹那罗有大罪过。急挑眼出。作书已竟向王眠睡偷王齿印。王梦惊觉语夫人言。梦见二鹫欲挑我子驹那罗眼。言已还眠。复梦觉语夫人言。梦见驹那罗头发甚长在地而坐。夫人安慰王复还眠。眠已夫人得印印书。遣使赍去。王复梦见牙齿堕落。晓召相师。占梦吉凶。师言。此梦必是王子失眼之相。王闻合掌归命四方护佛道神信法僧者。愿护我子。书至彼国。驹那得书即信其语。雇旃陀罗使挑其眼无肯挑者。但缘业熟。自然有人面有八丑。来求挑眼。王语丑人。先挑一眼着我手中。举刀向眼。一切人民称怨大唤。怪哉苦哉。啼哭懊恼不能自胜。又付法藏传云。求一恶人令出右眼。置掌观之。便念耶舍本所劝诫。而作是言。说眼无常。犹如幻化。昔时奇妙。今观何爱。当舍危朽之法。专求最胜清净慧眼。作是观时得须陀洹。更出一眼重深思察。厌恶情至得斯陀含。其妻金鬘闻夫挑眼。号泣雨泪惊哭而来。见已闷绝良久乃苏。时驹那罗以偈晓之曰。
  昔吾为恶业  今日自还受
  一切世间苦  恩爱会别离
  汝当谛思惟  何应大啼哭
  又阿育王经云。时驹那罗王答妇。我等自造今日受之。恩爱会离何用啼哭。为使人驱出。夫妇相将弹琴歌乞以自存活。展转而行。归还本国。欲入王宫。门人约之。即至门外象厩中宿。向晓弹琴。自宣苦事。王闻琴声。情切忆子。即遣人唤。既至王所。王见眼盲形容瘦恶衣裳弊坏。都欲不识见少形相。寻即问言。汝是我子驹那罗不。答言。我是。王闻其语。闷绝躄地水洒乃苏抱着膝上。手摩擦眼啼泣而言。汝眼本似驹那罗。故遂为字。今悉无有。以何为名。谁挑汝眼。使汝辛苦樵瘁乃尔。速疾语我。我今见汝形体樵瘁。譬如猛火烧我身心都悉坏尽。子语王言。愿莫忧恼。我自造业不可怨他。得父王书齿印敕挑。王立誓言。若我敕挑当自截舌。若与齿印当拔我齿。若我眼见自挑其眼。王后推察知是罗刹作书遣挑。王呼骂曰。不吉恶物何地载汝。汝于今者不自陷没。汝实我怨。诈怀亲附。种种骂讫。积胡胶火而烧杀之。
  又付法藏传云。时驹那。罗王子起大悲心。而白父言。今若加报于彼。必当累劫共为怨害。譬如因声即有响应。亦如婴儿未识义理骂辱父母无谦敬心。而此父母岂于其儿起嗔恨耶。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常为烦恼之所覆蔽。愚痴无智犹如小儿。云何仿彼而生嗔恚。王心毒盛不受其语。大积薪油而焚杀之。
  又阿育王经云。尔时诸比丘见而问尊者优波鞠多。有何因缘。尊者答曰。驹那罗往昔波罗柰国作一猎师。于山窟中得五百鹿。若都杀者。肉则臭烂。挑其眼出。日食一鹿。从是已来。五百身中常被挑眼。又于过去拘楼孙佛入涅盘后。时有国王。名曰端严。为起石塔。七宝庄严。王死之后有一恶王。名曰不信。坏塔取宝。唯留土木。驹那尔时为长者子。还以七宝修治此塔。复造大像共佛齐等。发誓愿言。使我来世如似此佛得胜解脱。缘本造塔生尊贵家。由昔作像常得端正。以发愿故今获道迹。
  又依王玄策西国行记云。其王心知继室奸宄。饮气而怒。捶加刑继室所。是时辅佐并流配雪山东北碛卤不毛之地。摩诃菩提寺圣僧名宴沙。大阿罗汉。王闻高德。携盲子具白前事。垂哀眼明。僧受王请。普告国众。吾明辰说深法。人持器来。以盛洟泪。是日道俗竞驰远赴。闻说十二因缘时众悲伤泣血而已。收泪总置金盘。师立誓曰。向所说法其理若当。愿以众泪洗王子目令得复明。理若不当盲目如故。于是将泪洗眼遂平复。时王及子不胜喜庆。时众咸悦皆称善哉。圣力乃尔。王子即是拘那罗王。于今塔犹存焉。
  又佛本行经云。尔时世尊乞食时至。着衣持钵独自而行。欲乞于食。渐渐到彼大兵将村。入彼邑已。即诣兵将婆罗门家。到其家已。即便进入于其门内。铺座而坐。尔时兵将大婆罗门。有于二女。一名难陀。二名波罗。时彼二女出向佛边。到佛所已顶礼佛足。却住一面。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果。乞受三归五戒已。即取佛钵将好香美饮食。满盛钵中以用奉佛。尔时世尊受彼食已。从村而出。尔时提婆大婆罗门。从他转闻彼大沙门来至于此。闻已即作思念。我昔曾请彼大沙门许施饮食。我今贫煎。当作何计。妻报夫提婆言。乞听可说。未审尔不。我忆往昔年少之时。兵将大婆罗门。曾弄于我。欲求世事。我时不听。彼暂指触。而今圣夫将我与彼行于世事。从其随索多少钱物。得以而为彼大沙门作食布施。尔时提婆报其妻言。此事不然。我婆罗门理不合作如是之事。其提婆即诣兵将所白言。善哉善哉。唯愿借贷我五百钱。若我能偿此事善哉。脱不能偿。我之夫妇二人详共入汝家语汝作力。尔时兵将即与提婆钱足五百。而语之言。汝今将去随意所用。其事若讫更不得转从他借贷持以偿我。如汝所要身自出力觅钱与我。尔时提婆从兵将边。依法受取五百钱已。至自己家付与其妻。备办饮食。即诣林中。而往佛边。欲请如来。善哉大德沙门瞿昙。唯愿受我明日饭食。是时世尊默然受请。辞佛而去。至自己家。城内一切衖陌皆卖熟食。尔时提婆即于彼夜严备多种甘美饮食。其夜悉办如是诸味。过夜天明家内洒扫铺床座讫。即至佛边长跪咨白。饮食已办。愿赴我家。尔时世尊既至食时。着衣持钵渐渐而行。至提婆家随铺而坐。夫妇自手擎持多种微妙清净众味饮食。立于佛前以奉世尊。唯愿如来自恣而食。是时提婆奉佛食讫。别于佛边铺座而坐。坐已世尊即为提婆如应说法。令欢喜已。从座而起随意而去。尔时提婆送佛而出。其提婆妻从他借衣着。见佛出还即便解衣。置于一处。而扫除地。时有一贼。忽尔来偷其衣将去。时妻为失衣故心大愁恼。提婆送佛还家见妇迷乱。即便问言。何故如是烦恼。妻报夫言。当知所借衣。不知谁偷。忽然失去。是时提婆闻此语已。心地迷闷不知所为。作如是言。我以从他贷五百钱。用为供具。汝今从他借衣而着。忽复失去。我家贫短以何备偿。当作何计。尔时提婆求欲自死。即便往至尸陀林中。上大树上欲自扑地。而不能堕。即复大愁。然彼贼人执其衣裳至尸陀林。忽尔还来。在于提婆所上树下。掘地埋之。以土覆上。于上大便放讫而去。时彼提婆在于树上。遥见此事。贼去以后从树而下。掘取其衣。还将向舍。时提婆妻扫除舍内处处分除。其屋。角忽然自陷。低头观睹。地下见有一赤铜瓶。其中有金。乃至略说。见第二瓶第三第四悉皆是瓶。更复观看其下。更见一赤铜瓮。亦满中金。彼见金已即大惊噭。指示夫言。圣夫圣夫。速来速来。我已得之。尔时提婆闻妇声已。作是思惟。此妇可怜。何故失心。如是诳语。云我已得于物其前他处借衣失去。我已得衣。衣现在此何故唱言。我已得之。是时提婆将衣入家。问其妻言。居家着者。汝何所得。彼妇即便指示其金。语言圣夫。我得于此也。是时提婆复语妻言。汝所失衣我亦得也。而彼妇取衣向所借处还归其主。尔时提婆作是思惟。我今独自不能淹消。尔多许金。即便携将五百钱。直还向兵将边。而偿其债。到已语彼大兵将言。我从仁者贷五百钱。金以还汝。是时兵将语提婆言。我前语汝不得从他举钱偿我。唯出自家身力偿我。提婆复言。我不从他贷取此物。兵将复问。汝从何得。提婆报言。我从地得此之金藏。彼不承信尔时提婆即将兵将。到自己家示其金藏。尔时兵将见一聚炭。语提婆言。汝何诳也。语我是炭。用作金相。是时提婆复更重语彼兵将言。此实真金。非是火炭。如是再三过三已。以手触彼金藏唱示言。此是金非炭。复作誓愿。如我善业因缘力故得此金者。乞示兵将见。如此语已炭即为金。兵将见此地藏金已。复问。汝今供养阿谁。为天为仙。并及善人。而彼与汝如是愿报。提婆报言。我于今日。家唯供养是大沙门。奉施饭食。感应藉彼功德果报当成。兵将报言。此之金藏悉皆是彼善业因缘故生。此报无人能夺。无人所断。汝莫作疑。安隐而食。
  尔时提婆作如是念。以施大沙门食生大功德。心生欢喜。踊跃无量。遍满其体。复诣佛边。重请佛至家饭。佛以后夫妻二人铺座听法。佛知彼等心行体性诸使薄少。为说四谛得须陀洹果。时诸比丘即咨问言。彼之提婆及妻等。昔作何业得此果报。复至佛边得诸圣法。更造何业先贫后富。一旦如是。佛告比丘。昔迦叶佛所受三归五戒。而不行布施者。今提婆是。然命终乞愿。愿值于我。以是因缘今得值我。以不行布施今得贫报。随将食布施于我得现世报。以是因缘。汝诸比丘辈等。应常须向佛法僧边生于恭敬希有之心犹如提婆。身现受福。以悭贪不肯布施。今受贫贱困苦之患。
  颂曰。
  有义便合  无义便离  离卦非吉
  合象成规  有功可赏  无功可治
  勿得枉滥  反报无疑
感应缘(略引一十三验)
  周杜国之伯常 汉时王济左右 汉时羽林中郎游殷 晋富阳县令王范 晋时张骏 晋时羊珊 晋时孔基 晋时庾亮 齐时真子融 齐时文宣帝高洋 梁时刘大夫不得字 陈时武帝陈霸先 唐王玄策行传西域业称。
  周杜国之伯名曰常。为周大夫。宣王之妾曰女鸠。欲通之。杜伯不可。女鸠诉之。宣王曰。常窃与妾交。宣王信之。囚杜伯于焦。使薜甫与司工锜杀杜伯其友左儒九谏。而王不听。左儒死之。杜伯既死。即为人见王曰。常之罪何哉。王召祝而以杜伯语告之。祝曰。始杀杜伯谁与王谋之。王曰。司工锜也祝曰。何不杀锜以谢之。宣王乃杀锜。使祝以谢之杜伯。杜伯犹为人而至。言其无罪。司工锜又为人而至曰。臣何罪之有。宣王告皇甫曰。祝也与我谋而杀人。吾所杀者又皆为人而见。当奈何乎。皇甫曰杀祝以谢之。宣王乃杀祝以兼谢焉。又无益也。皆为人而至。祝亦曰。我焉知之。奈何以此为罪。而杀臣也。后三年游于圃田。从人满野。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衣。司工锜为左。祝为右。朱衣朱冠。起于道左。执朱弓朱矢射宣王。中心折脊。伏于弓衣而死。
  汉时王济左右。常于闇中就婢取济衣物。婢欲奸之。其人云不敢。婢言。若不从我。我当大噭。此人卒不肯。婢遂呼云。某甲欲奸我。济即令人杀之。此人具自陈诉。济犹不信。故牵将去。顾谓济曰。枉不可受。要当讼府君于天。后济乃病。忽见此人语之曰。前具告实。既不见理。今便应去。济数日卒。
  汉时游殷。字幼齐。汉世为羽林中郎将。先与司隶校尉胡轸有隙。轸遂诬构杀之。殷死月余。轸得病目睛脱。但言伏罪伏罪。游幼齐将鬼来。于是遂死。
  晋富阳县令王范。有妾桃英。殊有姿色。遂与阁下丁丰史华期二人奸通。范尝出行不还。帐内都督孙元弼。闻丁丰户中有环佩声。觇视见桃英与同被而卧。元弼叩户扇叱之。桃英即起。揽裙理鬓蹑履还内元弼又见华期带佩桃英麝香。二人惧。元弼告之。乃共谤。元弼与桃英有私。范不辩察。遂杀元弼。有陈超者。当时在座。劝成元弼罪。后范代还超亦出都。看范行至赤亭山下值雷雨。日暮忽然有人。扶超腋径曳将去入荒泽中。电光照见一鬼。面甚青黑。眼无瞳子。曰吾孙元弼也。诉怨皇天。早见申理。连时候汝。乃今相遇。超叩头流血。鬼曰。王范既为事主。当先杀之。贾景伯孙文度。在太山玄堂下。共定死生名录。桃英魂魄亦收在。女青亭者。是第三地狱名。在黄泉下。专治女鬼。投至天明失鬼所在。超至杨都诣范。未敢说之。便见鬼从外来径入范帐。至夜范始眠。忽然大魇连呼不醒。家人牵青牛临范上。并加桃人左索。向明小苏。十许日而死。妾亦暴亡。超亦逃走长干寺。易姓名为何规。后五年三月三日临水酒酣。超云。今当不复畏此鬼也。低头便见鬼影已在水中。以手搏超。鼻血大出。可一升许。数日而殂。
  晋时张骏据有凉州。忌害镇军将军武威阴鉴。以其宗族强大而多功也。遂讽其主簿魏纂。使诬鉴谋反。骏逼鉴自杀。后三年纂病。见鉴在侧遂死。
  晋时羊珊。字懿彭祖。晋世庐陵太守。为人刚克粗暴。恃国姻亲纵恣尤甚。睚[目*柴]之嫌辄加刑杀。征西大将军庾亮槛送。具以状闻。右司奏。珊杀郡将吏及民简良等二百九十人。徒谪一百余人。应弃市。依八议请宥。显宗诏曰。此事古今所未有。此而可忍孰不可忍。何八议之有。可狱所赐命。珊兄子贲。先尚南郡公主。自表解婚。诏不许。琅邪孝王妃山氏珊之甥也。苦以为请。于是司徒王遵。启珊罪不可容恕宜极重法。山太妃忧感动疾。陛下罔极之恩。宜蒙生全之宥。于是下诏曰。山太妃唯此一甥发言摧鲠。乃至吐血。情虑深重。朕丁荼毒。受太妃抚育之恩。同于慈亲。若不堪难忍之病。以致顿弊。朕亦何颜以寄。今便原珊生命。以慰太妃渭阳之恩。于是除名为民。少时疾病。常见简良等曰。枉岂可受。今来相取。自申黄泉。经宿而死。
  晋时会稽孔基。勤学有志操。凭结族人孔敝敝使其二子以基为师。而敝子并凶猥。趣尚不同。基屡言之于敝。此儿常有忿恚。敝寻丧亡。服制既除。基以宿旧乃赍羊酒往看言子。子犹怀宿怨。潜遣奴于路侧杀基。奴还未至。仍见基来。张目攘袂。厉声言曰。奸丑小竖人面兽心。吾蒙顾在昔敦戢平生。有何怨恶候道见害。慢天忘父。人神不容。要当断汝家种。从此之后数数见形。孔氏无几。大儿向厕忽便绝倒。骆驿往看已毙于地。次者寻复病殂。兄弟无后。
  晋时庾亮诛陶。后称。咸康五年冬节会。文武数十人忽然悉起向阶拜揖。庾惊问故。并云。陶公来。陶公是称父侃也。庾亦起迎。陶公扶两人。悉是旧怨。传诏左右数十人皆操伏戈。陶公谓庾曰。老仆举君自代。不图此恩反戮其孤。故来相问。陶称何罪。身已得讼于帝矣。庾不得一言。遂寝疾入年一日死(右此八验出怨魂志)
  齐真子融。齐世尝为井陉开崄阻使。赂货甚多。为人所纠。齐主欲以行法。意在穷治。乃付并州城局参军事崔瑗与中书舍人蔡晖。共考其狱。然子融之事皆在赦前。瑗等观望上意抑为赦。后子融临刑之际。怨诉百端。既不见理。乃誓曰若此等平吉。是无天道。后十五日法。瑗无病暴死。经一年许。蔡晖卧疾。肤肉烂堕。都尽苦楚。百许日殂。
  齐文宣帝。高洋既死。太子殷嗣位。年号乾明。文宣同母弟常山王演。本在并州权势甚重。因文宣山事随梓宫出。邺以地望见疑。仍留为录尚书事。王遂忿怒。潜生异计。上省之曰。内外百僚皆来集会。即收缚乾明腹心尚书令杨遵产等五人。皆为事奏斩之。寻亦废乾明而自立。是为孝照帝。后在并州。望气者奏。邺中有天子气。平秦王高归彦劝杀乾明。遂锁向并州尽之。其年孝照数见文宣。作诸妖怪。就其索儿。备为[示*厌]禳。终不能遣而死。
  梁江陵陷时有关内人。梁元晖俘获一士大夫。姓刘。位日新城失其名字。先此人先遭侯景乱丧失家口。唯余小男年始数岁。躬自檐抱。又着连枷值雪。涂不能前进。元晖逼令弃去。刘君爱惜以死为请。遂强夺取掷之雪中。杖伯交下驱蹙使去。刘乃步步回首号噭断绝。辛苦顿弊。加以悲伤数日而死。死后元晖日日见刘曳手索儿。因此得病。虽复对之悔谢。来殊不已。元晖载病。到家而终。
  陈武帝陈霸。先既害梁大司马王僧辩。次讨诸将。义兴太守韦载。黄门郎放第四子也。为王公固守。陈主频遣攻围不克。后重征之。诱说载白。王公亲党皆已殄灭。此一孤城何所希冀。过尔相抵耶。若能见降不失富贵。载答曰。士感知已本为王公。所以抗御大军致成仇敌。今亦承明公尽定江左。穷城自守必无生路。但锋刃屡交杀伤过甚。军人忿怒恐不见全。老母在堂弥惧祸及。所以苟延日月。未能束手耳。必有誓约不敢久劳神武。陈主乃遣刑白马为誓。载遂开门。陈主亦示宽信。还杨都后。陈主即位。遣载从征。以小迟晚。因宿憾斩之。寻于大殿看事。便见载来。惊起入内。移坐光严殿载又逐入。顾访左右。皆无所见。因此得病死(右四验出冥祥记)
  唐王玄策行传云。摩伽陀国法。若犯罪者。不加拷掠。唯以神称之。称人之法。以物与人轻重相似者。置称一头。人处一头。两头衡平者。又作一符。亦以别物。等其轻重。即以符系人项上。以所称别物添前物。若人无罪。即称物头重。若人有罪则物头轻。据此轻重以善恶科罪。剜眼截腕。斩指刖足。视犯轻重。以行其刑。若小罪负债之流等。并锁其两脚用为罚罪。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二
利害篇第九十二(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界含识四生禀命。六情攀缘七识结业。欲火所烧贪心难满。事等驶河作同沃焦。故以尺波寸影。大力所不能驻。月御日车雄才莫之能遏。其间饮苦餐毒抱痛。衔悲身口为十使所。由意思乃为八疵之。主皆为爱着。妻子财色拘。靽致使无始至今常受八苦。自作教他相续不绝。见善不赞闻恶随喜。焚林涸泽走犬扬鹰穷郑卫之响。极甘旨之味。戏笑为恶儵忽成非。侮慢形像陵践塔寺。不敬方等毁离和合。自定权衡弃他斗斛。愧心负理惭谢欺亲。虽七尺非他方寸在我。而能惺其情性在人未易。恣此心口众罪所集。并愿道俗各运丹诚。洗荡邪贪永离欲火。身口清净行愿具足。消三障业朗三达智。五眼六通得意自在。五盖六尘于兹永绝也。
引证部第二
  如大庄严论云。佛言。我昔曾闻。有一比丘。在一国中城邑聚落竞共供养。同出家者憎嫉诽谤。比丘弟子。闻是诽谤。白其师言。某甲比丘诽谤和尚。时彼和尚闻是语已。即唤谤者。善言慰喻以衣与之。诸弟子等白其师言。彼诽谤人是我之怨。云何和尚慰喻与衣。师答之言彼诽谤者。于我有恩。应当供养。即说偈言。
  如雹害禾谷  有人能遮断
  田主甚欢喜  报之以财帛
  彼谤是亲厚  不名为怨家
  遮我利养雹  我应报其恩
  如彼提婆达  利养雹所害
  由其贪着故  善法无毫厘
  如以毛绳戮  皮断肉骨坏
  髓断及尔心  利养过毛绳
  绝于持戒皮  能破禅定肉
  析于智慧骨  灭妙善心髓
  由贪利养故  不乐闲静处
  心常缘利养  昼夜不休息
  又杂宝藏经云。尔时阿阇世王。为提婆达多日送五百釜饭。多得利养。诸比丘皆白世尊知。佛言。比丘莫羡提婆得利养事。即说偈言。
  芭蕉生实苦  芦竹[竺-二+韦]亦然
  駏驉怀妊死  骡驴亦复然
  愚贪利养害  智者所嗤笑
  是故佛语比丘。利养者是大灾害。能作障难。乃至罗汉亦为利养之所障难。比丘问言。此能作何障。佛言。利养之害。能破皮破肉破骨破髓。为破净戒之皮。禅定之肉。智慧之骨。微妙善心之髓。
  又百喻经云。昔有婆罗门。自谓多知无不明达。欲显其德。遂至他国。抱儿而哭。有人问言。汝何故哭。婆罗门言。今此小儿七日当死。愍其夭伤以是哭耳。时人语言。人命难知计算喜错。或能不死何为见哭。婆罗门言。日月可暗。星宿可落。我之所记。终无违失。为名利故。至七日头。自杀其子。以证己说。时诸世人却后七日。闻其儿死咸皆叹言。真是智者。所言不错。心生信服悉来致敬。犹如佛之四辈弟子。为利养故自称得道。有愚人法杀善法子。诈现慈德。故使将来受苦无穷。如婆罗门为验己言杀子惑世。
  又百喻经云。昔有一人。其妇端正唯有鼻丑。其夫出外见他妇女。面貌端正其鼻甚好。便截他鼻持来归家。急唤其妇。汝速出来。与汝好鼻。即割其鼻。以他鼻着。既不相着。复失其鼻。唐使其妇受大苦痛。世间愚人亦复如是。闻他宿旧沙门有大名德为人恭敬得大利养。便自假称妄言有德。既失其利后伤其行。如截他鼻徒自伤损。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又百喻经云。往有商人。贷他半钱久不得偿。即便往债。前有大河。雇他两钱然后得度。到彼往债竟不见得。来还度河。复雇两钱。为半钱债而失四钱。兼有道路疲劳之困。所债甚少所失极多。果被众人之所怪笑。世人亦尔。求少名利致毁大行。苟容己身不顾礼义。现受恶名后得苦报。
  又增一阿含经云。世尊告诸比丘。有人似师子者。有似羊者。云何似师子者。或有人得供养衣食等。便自食啖不起染着之心。设不得利养。不起乱念。无增减心。犹如师子王食啖小畜不生好恶染着之心。云何似羊。犹如有人受人供养便自食啖起染着心。不知恶道而自贡高。犹如群羊有一羊出群已诣大粪聚。饱食屎已还至羊群。而自贡高。我得好食。诸羊不得。是故比丘。当学师子王。莫如食粪羊也。
  又毗尼母经云。若有比丘。于好于恶心生平等。见他得利如己所得心生随喜。如此比丘堪为世人作师。迦叶入聚落时。不碍不缚不取。欲得利者求利。欲得福者求福。如自己得利欢喜。亦复同之。如毛空中转。无碍无系缚。
  若善入聚落  衰利心平等
  同梵共入众  不生嫉妒心
  汝所亲识舍  无别新旧处
  是名师行法
  又佛藏经云。舍利弗。汝今一心善听。我当语汝。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亿天神皆共同心。以诸乐具欲共供养。舍利弗。诸人供养坐禅比丘不及天神。是故舍利弗。汝勿忧念不得自供养。又云。或有比丘。因以我法出家受戒。于此法中勤行精进。虽天神诸人不念。但能一心精进行道者。终亦不念衣食所须。所以者何。如来福藏无量难尽。舍利弗。设使一切世间人皆共出家随顺法行。于白毫相百千亿分不尽其一。舍利弗。如来如是无量福德。若诸比丘所得饮食。及所须物趣得皆足。舍利弗。是故比丘应如是念。不应于所须物行诸邪命恶法。
  又迦叶经云。时五百比丘云。我等不能精进。恐不能消信施供养。请乞归俗。文殊师利菩萨赞言。若不能消信施之食。宁可一日数百归俗。不应一日破戒受人信施。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若有修禅解脱者。我听彼人受信施食。
  又僧护经云。尔时舍卫国中有五百商人。共立誓言。欲入大海。商人共议求觅法师将入大海。时闻法利可得往还。众中有一长者。告诸商人。我有门师名曰僧护。可请为师。辩才多智。甚能说法。时诸商人往到僧护所。头面作礼。白言。我等欲入大海。今请大德作说法师。我等闻法可得往还。僧护答曰。可白和尚舍利弗。商人受教往白。舍利弗言。可共问佛。时舍利弗及僧护。将诸商人诣佛礼已。具白所由。尔时世尊知僧护比丘广度众生。即便听许。时诸商人踊跃欢喜。即与僧护法师俱入大海。未至宝所。龙王捉住。时诸商人甚大惊怖。胡跪合掌而仰问言。是何神只而捉船住。若欲所须应现身形。尔时龙王忽然现身。时诸商人即便问曰。欲何所索。龙王答曰。以此僧护比丘与我。商人答曰。从佛世尊及舍利弗所。而请将来。云何得与龙王答曰。若不与我尽没杀汝。时诸商人即大惊怖。寻自思惟。曾于佛所闻如是偈言。
  为护一家  宁舍一人  为护一村
  宁舍一家  为护一国  宁舍一村
  为护身命  宁舍国财
  时诸商人俯仰不已。将僧护比丘舍与龙王。龙王欢喜将诣宫中。尔时龙王即以四龙聪明智慧者。作僧护弟子。龙王白言。尊者为我教此四龙各一阿含。第一龙者。教增一阿含。第二龙者。教中阿含。第三龙者。教杂阿含。第四龙者。教长阿含。僧护答曰。可尔。僧护即教第一龙者。默然听受。第二龙者。眠目口诵。第三龙者。回顾听受。第四龙者。远住听受。此四龙子聪明智慧。于六月中诵四阿含。领在心怀尽无遗余。时大龙王诣僧护所。拜跪问讯不愁闷耶。僧护答曰。甚大愁闷。龙王问曰。何故愁闷。僧护答曰。受持法者要须轨则。此诸龙等在畜生道无轨则心。不如佛法受持诵习。龙王白言。大德不言呵诸龙等。所以者何。以护师命故作此听。龙有四毒。不得如法受持读诵。何以故。初默受者。以声毒故。不得如法。若出声者。必害师命。是故默然而受。第二闭目受者。以见毒故。不得如法。若见师者必害师命。是故闭目而受。第三回顾受者。以气毒故。不得如法。若气嘘师必害师命。是以回顾而受。第四远住受者。以触毒故。不得如法。若身触师必害师命。是以远住而受。时诸商人采宝回还。至失师处。共相谓言。我等本时于此失师。今若还到佛所。舍利弗目连诸尊者等。若问于我僧护法师何在。当以何答。尔时龙王知商人还。即持僧护来付商人。告商人曰。此是汝师僧护比丘。时诸商人踊跃欢喜。平安得出。
  尔时僧护问诸商人曰。水陆二道从何道去。商人白言。水道甚远径过六月。粮食将尽不可得达。即共详议从陆道去。于中路宿。僧护告商人曰。要离众宿。汝等夜发高声唤我。商人敬诺。僧护出众夜宿坐禅。中夜眠息。商人夜发迭互相唤。僧护不觉即便舍去。夜势将尽大风雨起。僧护始寤。扬声大唤。竟无应者。心口念言。此便大罪伴弃我去。
  尔时僧护失伴独去。涉路未远闻揵稚声。寻声向寺。路值一人。即便问曰。何因缘故打揵稚声。其人答曰。入温室浴。僧护念言。我从远来可就僧浴。即入僧房见诸人等。状似众僧。共入温室。见诸浴具衣瓶瓨器。浴室尽皆火然。尔时僧众共入温室入已火然。筋肉消尽骨如焦炷。僧护惊怖问诸比丘。汝是何人。比丘答言。阎浮提人。为性难信。汝到佛所便可问佛。即便惊怖舍寺逃走。进路未远。复值一寺。其寺严博。殊丽精好。亦闻稚声。复见比丘。即便问言。何因打稚声。比丘答言。众僧食饭。寻自思惟。我今远来甚成饥乏。亦须饭食。入僧坊已。见僧和集食器敷具悉皆火然。人及房舍尽皆火然。如前不异。僧护问言。汝是何人。其人答言。更不异前。僧护惊怖更疾舍去。进路未远复值一寺。其寺严丽更不异前。入僧房已。复见诸比丘坐于火床。互相抓搔。肉尽筋出。五藏骨髓亦如焦炷。僧护问曰。汝是何人。比丘答言。阎浮提人。为性难信。汝到佛所便可问佛。僧护惊怖复疾舍去。进路未远复值一寺。如是入寺。见诸众僧共坐而食。诸比丘言。汝今出去。僧护躇蹰未及出去。见诸比丘钵中唯是人粪热沸涌出。时诸比丘皆悉食啖。食已火然。咽喉五藏。皆成烟焰。流下直过。见已惊怖复疾而去。其去未远复见一寺。其寺严丽如前不异。即入僧房见诸比丘手把铁椎互相棒打。摧碎如尘。见已惊怖复更进路。其去未远复见一寺。其寺严好亦不异前。于前即入僧房闻揵稚声。僧护问曰。何故揵稚。诸比丘答言。欲饮甜浆。僧护即自念言。我今渴乏须饮甜浆。即入众中见诸食器床卧敷具。诸比丘等互相骂辱。诸食器中盛满融铜。诸比丘等皆共饮啖。食已火然咽喉五藏。皆成炭火。流下直过。见已惊怖进路而去。其去不远见大肉地。其火焰炽噭声号疼。苦楚难忍。见已惊怖进路而去。其去未远复见大地。如前无异。复更前进见大肉瓮。尽皆火然。熬疼难忍。如前无异。复更前进亦见肉瓮。尽皆火然。如前无异。复更前进见一肉瓶。其火焰炽。噭声号苦毒痛难忍。复更前进见一肉瓶。其火焰炽如前不异。复更前进见大肉泉。其火焰炽烂皮涌沸。苦声楚毒亦不异前。见已惊怖。复更前进。进路未远见一大肉瓮。其火焰炽苦事如前。复更前进见一比丘。手捉利刀而自劓鼻。劓已复生。生已复劓。终而复始。无有休息。复更前进如前不异。复更前进见一比丘。水中独立。口自唱言水水不息。而受苦毒。复更前进见一比丘。在铁刺园中立铁刺上。苦声号噭亦不异前。复更前进见一肉厅。其火焰炽。苦声号噭与前无异。复更前进见一肉橛。形如象牙。其火焰炽。受苦如前。复更前进见一[马*(壹-豆+石)]驼。火烧身体。苦声号噭亦不异前。复更前进见马一匹。火烧身体。苦痛号噭亦不异前。复更前进见一白象。炽火烧身。苦不异前。复更前进见一驴身。猛火烧身苦不异前。复更前进见一羝羊。猛火烧身苦不异前。复更前进见一肉台。大火焰炽。苦不异前。复更前进见一肉台。如前不异。复更前进见一肉房。猛火烧身。苦声号噭亦不异前。复更前进见一肉床。苦火烧身亦不异前。复更前进见一肉称。火烧申缩。苦不异前。复更前进见一肉拘执。火烧申缩。苦不异前。复更前进见一肉绳床。火烧受苦。亦不异前。复更前进见一肉壁。火烧摇动苦不异前。复更前进见一厕井。屎尿涌沸苦不异前。复更前进见一高座。上有比丘摄心端坐。猛火焚烧苦声如前。复更前进更见一高座。受苦皆上亦不异前。复更前进见肉揵稚。火烧苦声亦不异前。复更前进见肉胡岐支。胡名拘修罗。猛火烧身受苦如前。复更前进见一肉山。火烧烂臭振动号吼。苦不异前。复更前进见须曼那华树。火烧受苦亦不异前。复更前进见一肉华树。火烧出声。苦不异前。复更前进见肉果树。火烧苦声亦不异前。复更前进见一肉树。火烧受苦亦不异前。复更前进见一肉柱。火烧受苦亦不异前。复更前进见一肉柱。狱卒斧斫。受苦如前。复更前进见十四肉树。火烧受苦亦不异前。复更前进见二比丘。以拳相打头脑破裂。脓血流出。消已还生。终而复始。苦不休息。僧护比丘出更前进见二沙弥。眠卧相抱。猛火烧身。苦不休息。僧护比丘见已惊怖。问沙弥言。汝是何人受如是苦。沙弥答言。阎浮提人受性难信。汝到世尊所便可问佛。见已惊怖。复更前进。在路遥见林树荣茂可乐往趣。入林见五百仙人游止林间。仙人见僧护比丘驰散避去。共相谓言。释迦弟子污我等园。僧护比丘从仙人借树。寄止一宿。明当早去。仙人众中第一上座。大有慈悲。敕诸小仙。借沙门树。僧护即得一树。于其树下敷尼师檀。跏趺而坐。于初夜中伏灭五盖。中夜眠息。后夜端坐。高声作呗。时诸仙人闻作呗声。寤解性空证不还果。见法欢喜。诣沙门所头面作礼。请祈沙门受三归依。于佛法中求欲出家。尔时僧护即度仙人。如法出家教修禅法。不久得定证罗汉果。如旃檀林自相围绕。得道比丘贤圣为众。
  尔时僧护比丘与诸弟子。共诣只桓精舍。到于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尔时世尊慰劳诸比丘。汝等行路不疲苦耶。乞食易得不。尔时僧护白佛言。我等行路不大疲苦。乞食易得不生劳苦。得见世尊。尔时世尊为大众说法。僧护比丘在大众中。高声唱说已先所见地狱因缘。佛告僧护。汝先所见比丘浴室。此非浴室。是地狱人。此诸罪人迦叶佛时。是出家比丘不依戒律。顺己愚情。以僧浴具及诸器物。随意而用。持律比丘常教轨则。不顺其教。从迦叶佛涅盘已来。受地狱苦。至今不息。佛告僧护。汝初见寺者。非是僧寺。亦非比丘。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五德不成。四方僧物不打揵稚众共默用。以是因缘受火床苦。至今不息。
  第二寺者。亦非寺僧。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五德不具。见有诸檀越造作寺庙四事丰足。檀越初心造寺之时。要打揵稚作广济之意。是诸比丘不打揵稚。默然受用。有客比丘来不得饮食。还空钵出。以是因缘。受火床苦。递相抓搔筋肉消尽。骨如焦炷至今不息。第三寺者。非是僧寺。是地狱人也。迦叶佛时。是出家人。懈怠共住。共相谓言。我等今者。可共请一持律比丘。共作法事。可得如法。即共推觅一净行比丘。共住食宿。此净行比丘复更推觅同行比丘。时净行人转转增多。前怠比丘即便追逐。令出寺外。时破戒人于夜分中。以火烧寺。灭诸比丘。以是因缘。手执铁椎。互相摧灭。受大苦恼。至今不息。第四寺者。非是僧寺。亦是地狱。迦叶佛时。是出家人。常住寺中。有诸檀越。施僧杂食。应现前分。时有客僧来。旧住比丘。以悭心故。待客出去。后方分物。未及得分。虫出臭烂。捐弃于外。以是因缘。入地狱中。啖粪屎食。至今不息。第五寺者。非是僧寺。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临中食上不如法食。恶口相骂。以是因缘。受铁床苦。诸食器中沸火漫流。筋肉消尽。骨如焦炷。至今不息。第六寺者。非是僧寺。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不打揵稚。默然共饮。众僧甜浆。恐外僧来。以悭因缘。故堕地狱饮啖融铜。至今不息。
  尔时佛告僧护比丘。汝见第一地狱者。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众僧田中为己私种。不酬僧直故受地狱。至今不息。第二地狱者。迦叶佛时。是白衣人。在僧田中种不酬僧直故受地狱。作大肉地受诸苦恼。至今不息。汝见第一肉瓨者。非是肉瓨。乃是罪人。迦叶佛时。是众僧上座不能坐禅不解戒律。饱食熟睡。但能论说无益之语。精膳供养在先饮啖。以是因缘入地狱中作大肉瓨。火烧受苦。至今不息。第二瓨者。是出家人。为僧当厨。软美供养。在先食啖。粗涩恶者。僧中而行。故作肉瓨。火烧受苦。至今不息。第三瓨者。是僧净人作饮食时。美妙好者先自尝啖。或与妇儿。粗涩恶者方僧中行。以是因缘。在地狱中作大肉瓨。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尔时世尊复告僧护比丘。汝见第一瓶者。非是瓶耶。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为僧当厨。应朝食者留至后日。后日食者至第三日。以是因缘入地狱中作大肉瓶。火烧受苦。至今不息。第二瓶者。是出家人。有诸檀越奉送苏瓶。供养现前众僧。人人应分。此当事人。见有客僧留隐在后。客僧去已然后乃分。以是因缘。入地狱中作大肉瓶。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水中立人者。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为僧当水。见僧用水过多。遂可意处与之。即捉其水。余者不给。以是因缘。入地狱中水中独立唱言。水水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大瓮者。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为僧典果菜。香美好者。先自食啖。酢果涩菜。然后与僧。或逐随意选好者与。以不平等故入地狱作大肉瓮。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刀劓鼻者。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佛僧净地洟唾污地。故入地狱刀劓其鼻。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比丘手捉斲斤自斲己舌。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沙弥。为僧当分石蜜斲作数段。于斧刃许少着石蜜。沙弥啖舐。故受斲舌苦。至今不息。
  尔时世尊复告僧护比丘。汝见泉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沙弥。为僧当蜜。先自尝啖。后残与僧。减少不遍。故入地狱作大肉泉。火烧沸烂受大苦恼。今犹不息。
  汝见比丘刺上立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以恶口毁呰骂诸比丘。故入地狱立铁刺上。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肉厅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五德不具。为僧当厨。精美好者先自食啖。或将与白衣。使食残者与众僧故。受地狱苦。至今不息。
  汝见肉橛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寺中常住僧墙壁上。浪竖樴[木*戈]。非为僧事。悬己衣钵。故入地狱。作大肉橛。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尔时世尊复告僧护。汝见第一驼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寺中上座。长受食分。或得一人二人食分。持律比丘如法教授。上座之法不应如是。时老比丘答律师言。汝无所知。声如驝驼。我于众中身为上座。咒愿说法。或时作呗。计劳应得。汝等何故常嗔责我。以是因缘。入地狱中受驝驼身。火烧号噭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马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作僧净人使用供养。过分食啖。或与眷属。知识白衣。诸比丘等。呵责语言。汝不应尔。其人恶口呵诸比丘。汝犹如马常食不饱。我为僧作甚大劳苦。功熟应得。故入地狱。受于马身。火烧身体受大苦恼。至今不息。
  汝见象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为僧当厨。诸檀越等持诸供养向寺施僧。或食后檀越白言。大德可打揵稚集僧施食。比丘恶口答白衣言。诸比丘等犹如白象。食不饱耶。向食已竟停留后日。故入地狱受白象身。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驴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为僧当厨五德不具。分僧饮食常自长受二三人分。持律比丘如法呵责。此人答言。我当僧厨及园果菜。常劳僧事。甚大劳苦。汝诸比丘不知我恩。状似如驴。但养一身何不默然。故入地狱作驴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羝羊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为僧寺主。当田内外检校不敕弟子诸小比丘。不如法打稚。诸律师等白言。寺主何不时节鸣稚集僧比丘。答言。我当营僧甚成劳苦。汝诸比丘犹如羝羊啖食而住。何不自打。故入地狱受羝羊身火烧痛毒受苦。至今不息。
  尔时世尊复告僧护。汝见肉台者。实非肉台。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当僧房敷具。闭僧房门。将僧户钥四方游行。众僧于后不得敷具及诸房舍。以是因缘故入地狱。作大肉台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第二大肉台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为僧寺主。选好房舍而自受用。及与知识。不依戒律随次分房。不平等故入地狱中。作大肉台受苦万端。至今不息。
  汝见肉房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住僧房中。以为己有终身不移。不依戒律以次分房。故作大肉房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肉绳床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捉僧绳床不依戒律。如自己有以次分床。故入地狱。作大肉绳床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第二绳床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破僧绳床自用然火。故入地狱。作大肉绳床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敷具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用僧敷具。如自己有。以脚蹋上不依戒律。故入地狱作肉敷具。火烧申缩受苦万端。至今不息。
  汝见肉拘执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以僧拘执如自己有。不依戒律。或用破坏。故入地狱。作肉拘执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绳床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恃王势力。似如圣德。四辈弟子圣心赞叹。时彼比丘默受叹施好绳床及诸好饮食。作圣心受故入地狱。作肉绳床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肉壁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众僧壁上竖[木*戈]破壁。县已衣钵。故入地狱。作大肉壁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肉索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捉众僧索私自己用。故堕地狱。作大肉索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厕井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住寺比丘。佛僧净地大小便利。不择处所。持律比丘如法呵责。不受教诲。粪气臭秽熏诸众僧。故入地狱。作肉厕井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高座法师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不明律藏。重作轻说。说轻为重。有根之人说作无根。无根之人说道有根。应忏悔者说言不忏。不应忏悔者强说道忏悔。故入地狱。坐高座上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第二高座法师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大法师邪命说法。得利养家如理而说。无利养时法说非法。非法说法。故入地狱。处铁高座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肉揵稚号噭声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以三宝物非法打稚诈作羯磨。捉三宝物为己受用。故入地狱。作肉揵稚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拘修罗者。实非岐支。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为僧寺主。以僧厨食炫卖得物。用作衣裳。断僧供养。故入地狱。作肉岐支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第二拘修罗者。实非岐支。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作僧寺中分物维那。以春分物转至夏分。夏分中衣物向冬分中分。故入地狱。作肉拘修罗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肉山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为僧典座五德不具。少有威势偷众僧物。断僧衣裳。故入地狱。作大肉山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尔时世尊复告僧护。汝始初见须曼那柱。实非是柱。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当佛刹人四辈檀越须曼那华散供养佛。华既干已比丘扫取。卖之将为己用。故入地狱。作须曼那柱。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第二汝见须曼那华柱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当供养刹柱。四辈檀越以须曼那华油用供养佛。比丘减取以为己用。故堕地狱。作大须曼那柱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华树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当僧果菜。园有好华果为己私用。或与白衣。故入地狱。作大华树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果树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当僧果菜。香美好果私自食啖。或与白衣。故入地狱。作肉果树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一树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为僧当薪。以众僧薪将己房中。私自然火。或与白衣知识。故入地狱。作大肉树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尔时世尊复告僧护。汝见第一柱者。实非是柱。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寺中常住破佛刹柱为己私用。故入地狱。作大肉柱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第二柱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白衣人。以刀刮取像上金色。故入地狱。作大肉柱。狱卒捉斧。斫身受苦。猛火烧身。至今不息。
  汝见第三柱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为僧当事。用僧梁柱浪与白衣。故入地狱。作大肉柱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第四树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五德不具作大众主。为僧断事随爱恚怖痴。断事不平。故入地狱。作四肉树。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第五树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在寺常住不依戒律。分诸敷具好者自取。或随嗔爱好恶差别。于佛法中尘沙比丘应随次与。以不平等故。以是因缘此十四人堕地狱中。作大肉树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汝见二比丘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于大众中斗诤相打。故入地狱。猛火焚身受相打苦。至今不息。
  汝见二沙弥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共一被褥相抱眠卧。故入地狱。火烧被褥中相抱受苦。至今不息。
  尔时世尊。重告僧护。以是因缘。我今语汝。在地狱中。出家人多。白衣鲜少。所以者何。出家之众多喜犯戒。不顺毗尼。互相欺陵。私用僧物。或分饮食。不能平等。是故我今更重告汝。当勤持戒顶戴奉行。是诸罪人于过去世时。出家破戒。虽复精进。四辈檀越见诸比丘威仪似僧。恭敬僧宝四事供养。犹故能令得大果报。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一比丘常于毗尼僧伽蓝中如法行道。依时鸣稚。若施此人得福无量。说不可尽。何况供养四方众僧。
  尔时世尊复告僧护。若出家人营僧事业难持净戒是诸比丘初出家时。乐持净戒求涅盘心。四辈檀越供养。是诸比丘。应受供养。坚持净戒。后不生恼。而说偈言。
  持戒最为乐  身不受众苦
  睡眠得安隐  悟则心欢喜
  尔时世尊复告僧护。有九种人。常处阿鼻地狱中。何等为九。一食众僧物。二食佛物。三杀父。四杀母。五杀阿罗汉。六破和合僧。七破比丘净戒。八犯净行尼戒。九作一阐提。是九种人常在地狱。复有五种人。二处受报。一地狱。饿鬼。何者为五。一断施众僧物。二断施僧食。三劫僧嚫物。四应得能令不得。五法说非法。非法说法。此五种人受是二报。余业不尽。五道中受。而说偈言。
  行恶感地狱  造善受天乐
  若能修空定  漏尽证罗汉
  欢喜受他施  三衣常知足
  定慧修三业  安乐在山谷
  宁食热铁丸  焦热如焰火
  破戒不应受  得信檀越食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说因缘已。时四部众欢喜奉行。
  浴室及六寺  二地总三瓨
  两瓶漫肉泉  一瓮刀劓鼻
  斲舌水中立  立刺肉厅橛
  驼马白象驴  羝羊双肉台
  肉房二绳床  肉称及拘执
  床壁肉绳索  厕井两高座
  稚二拘修山  两肉须曼柱
  华果一肉树  一树三肉樴
  两双十四树  两僧二沙弥
  合有五十六  说法本因缘
  颂曰。
  愚夫贪世利  俗士重虚名
  三空既难辩  八风常易倾
  物我久空性  色心仍自萦
  盛年爱华好  老死丘墓成
  居高非虑祸  持满不忧盈
  名利甘刀害  将非安久祯
  凡愚苟求利  譬犬见秽精
  不知祸来至  焉知惋苦声
感应缘
  (上来道俗。不胜名利。受现报者极多。并散在诸篇且引一验。不繁广述。屡见白衣无识俗人。见佛呵责弟子。即谓自是好人。偏见僧过。若依经说。白衣之罪。如皂衣腻。服虽有外污不觉别色。出家之人犹如净氎。虽放蝇粪微污即觉易除。所以白衣造罪入于地狱。如石沉水无有出时。出家之人造罪入地狱。如拍鞠着地即返。何以故。以造罪时生极惭耻作已寻忏故。亦如滴水在于热[金*敖]。随滴似湿亦湿还干。何以故。以火熏故。俗人造罪入地狱。犹如箭射无却返义。亦如以铁椎。入于深泥亦无出义。何以故。尤害心故。亦如老象入泥无力可出。若富贵之人便生我慢。陵突三宝杀害自在。贪染财色昼夜无厌。不生羞耻异畜生。反谤贤良轻侮佛法。静思此事深可痛心。若是贫贱之人贪求衣食。王役驱逼。公私扰扰。夙夜孜孜。不信之者。衣食交绝。困苦切身。劫剥三宝。毁盗六亲。养活妻儿。存己躯命。所以徙苦至苦。苦遍十方。从闇入闇。闇冥法界。菩萨为此颦眉。诸佛于兹泣血。忽惟斯理哀痛更深)
  后魏崇真寺僧慧嶷。死经七日。时与五比丘次第于阎罗王所阅过。嶷以错召放令还活。具说王前事意。如生官无异。五比丘者。亦是京邑诸寺道人。与嶷同簿而过。一比丘云。是宝明寺僧智聪。自云生来坐禅苦行为业。得升天堂。复有比丘。云是般若寺僧道品。自云诵涅盘经四十卷。亦升天堂。复有一比丘云。是融觉寺僧昙谟最。状注云。讲华严涅盘。每常领众千人解释义理。王言。讲经众僧我慢贡高。心怀彼我憍已陵物。比丘之中第一粗行。最报王言。立身已来实不憍慢。惟好讲经。王言。付司。即有青衣十人送最向于西北。入门屋舍皆黑。似非好处。复一比丘云。是禅林寺僧道弘。自云。教化四辈檀越。造一切经人中金像十躯。王言。沙门之体必须摄心道场志念禅诵不预世事。勤心念戒不作有为。教化求财贪心即起。三毒未除付司依式。还有青衣执送与最。同入一处。又有比丘云。是灵觉寺僧宝真。自云。未出家之前曾作陇西太守。自知苦空归依三宝。割舍家资造灵觉寺。寺成舍官入道。虽不禅诵礼拜不阙。王曰。卿作太守之日。曲情枉法。劫夺人财以充己物。假作此寺。非卿之力。何劳说此。亦复付司准式。青衣送入黑门。似非好处。慧嶷为以错召免问。放令还活。具说王前过时事意。时人闻已奏胡太后。太后闻之以为灵异。即遣黄门侍郎。依嶷所陈访问聪等五寺。并云有此。死来七日。生时业行。如嶷所论不差(事出雒阳伽蓝寺记)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三
酒肉篇第九十三(此有三部)
  述意部 饮酒部 食肉部。
述意部第一
  夫酒为放逸之门。大圣知其苦本。所以远酣肆离酒缘。弃醉朋近法友。出昏门入惺境。肉是断大慈之种。大圣知其杀因。所以去腥臊净身口。啖蔬菜澄心神。招慈善感延年。故俗礼记云。见其生不忍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斯亦不杀之义也。若使啖食酒肉之者。即同畜生豺狼禽兽。亦即具杀一切眷属饮啖诸亲。翻仇怨报。历劫长夜无有穷已。如上论说。有一女人五百世害狼儿。狼儿亦五百世害其母。又有女人。五百世断鬼命根。鬼亦五百世断其命根。故知经历六道备受怨报。或经为师长。或是父母。或是兄弟。或是姊妹。或是儿孙。或是朋友。今是凡身。各无道眼。不能分别。还相啖食不自觉知。啖食之时此物有灵。即生嗔恨还成怨仇。向到至亲反变成怨。如是之事岂可不思。暂争舌端一时少味。永与至亲长为怨对。可为痛心。难以言说。是故涅盘经云。一切肉者悉断。及自死者。自死犹断。何况不自死者。又楞伽经云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业俱不善。死坠噭呼狱。何谓以财网肉。陆设罝罘。水设网罟。此是以网网肉。若于屠杀人间以钱买肉。此是以财网肉。若令此人不以财网肉者。习恶律仪。捕害众生。此人为当专自供口。亦复别有所拟。若别有所拟。向食肉者。岂无杀分。何得云我不杀生。此是灼然。违背经文。断大慈种。障不见佛也。
饮酒部第二
  述曰。此之一教有权有实。权则渐诱之训。以轻脱重。初开无犯。据其障理非无其过。若约实教轻重俱禁。始末不犯。是名持戒。初据权说者。故未曾有经云。尔时国王太子。名曰只陀。闻佛所说十善道法果报无穷。长跪叉手白佛言。佛昔令我受持五戒。今欲还舍。所以者何。五戒法中酒戒难持。畏得罪故。世尊告曰。汝饮酒时为何恶耶。只陀白佛。国中豪强。时时相率赍持酒食。共相娱乐以致欢乐。自无恶也。何以故。得酒念戒无放逸故。饮酒不行恶也。佛言。善哉善哉。只陀。汝今已得智慧方便。若世间人能如汝者。终身饮酒有何恶哉。如是行者。乃应生福无有罪也。若人饮酒不起恶业欢喜心故不起烦恼。善心因缘受善果报。如持五戒何有失乎。饮酒念戒益增其福。先持五戒今受十善。功德倍胜十善报也。
  时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心欢喜时不起恶业名有漏善者。是事不然。何以故。人饮酒时心则欢喜。欢喜心故不起烦恼。无恼烦故不行恼害。不害物故三业清净。清净之道即无漏业。世尊。忆念我昔游行猎戏忘将厨宰。于深山中觉饥索食。左右答言。王朝去时不被命敕令将厨宰。即时无食。我闻是语已走马还宫教令索食。王家厨监名修迦罗。修迦罗言。即无现食。今方当作。我时饥逼忿不思惟。敕臣斩杀厨监。臣被王教即共议言。简括国中唯此一人忠良直事。今若杀者。更无有能为王监厨称王意者。时末利夫人闻王教敕杀修迦罗。情甚爱惜。知王饥乏。即令办具好肉美酒沐浴名香庄严身体。将诸妓女往至我所。我见夫人装束严丽将从妓女好酒肉来。嗔心即歇。何以故。末利夫人持五戒断酒不饮。我心常恨。今日忽然将酒肉来。共相娱乐展释情故。即与夫人饮酒食肉。作众伎乐欢喜娱乐。恚心即灭。夫人知我忘失怒意。即遣黄门辄传我命。令语外臣莫杀厨监。即奉教旨。我至明旦。深自悔责。愁忧不食。颜色樵瘁。夫人问我。何故患愁。为何患耶。我言。吾因昨日为饥火所逼。嗔恚心故杀修迦罗。自计国中更无有人堪监我厨如修迦罗者。为是之故悔恨愁耳。夫人笑曰。其人犹在。愿王莫愁。我重问曰。为实如是。为戏言耶。答言。实在。非戏言也。我令左右唤厨监来。使者往召。须臾将来。我大欢喜忧悔即除。王白佛言。末利夫人持佛五戒。月行六斋。一日之中终身五戒。已犯饮酒妄语二戒。八斋戒中顿犯六戒。此事云何。所犯戒罪轻耶重耶。世尊答曰。如此犯戒。得大功德。无有罪也。何以故。为利益故。如我前说。夫人修善凡有二种。一有漏善。二无漏善。末利夫人所犯戒者入有漏善。不犯戒者名无漏善。依语义者。破戒修善名有漏善。依义语者。凡心所起善皆无漏业。王白佛言。如世尊说。末利夫人饮酒破戒不起恶心而有功德无罪报者。一切人民亦复皆然。何以故。我念近者舍卫城中有诸豪族刹利王公。因小诤竞乃致大怨。各各结谋兴兵相伐。两家并是国亲。非可执录纷纭斗战。不从理谏。深为忧之。复自念言。昔太子时共大臣提韦罗相忿。情实不分。意欲诛灭。因太后与酒饮已情和。思惟是已即敕忠臣。令办好酒及诸甘膳。又使宣令国中豪族群臣士民。悉皆令集。欲有所论国中大事。诸臣诤竞。两徒眷属各有五百。应召来集。于王殿上庄严大乐。王敕忠臣办琉璃碗。碗受三升。诸宝碗中盛满好酒。我于众前先[軗/口]一碗。王曰。今论国事想无异心。今当人人办此一碗甘露良药然后论事。咸言。唯诺。作唱大乐。诸人得酒并闻音乐。心中欢乐忘失仇恨。因酒息诤而得太平。此岂非是。酒之功也。窃见世间穷贫小人奴客婢使夷蛮之人。或因节日。或于酒店。聚会饮酒。欢乐心故。不须人教。各各起舞。未得酒时。都无是事。是故当知。人因饮酒即致欢乐。心欢乐时不起恶念。不起恶念即是善心。善心因缘应受善报。猕猴得酒尚能起舞。况于世人。如世尊说施善善报施恶恶报。末利夫人皆由前身以好施人故。今得好报。世尊。云何令持五戒月行六斋。六斋之日不得庄严香华服饰作唱妓乐。又复不听附近夫婿爱好之姿。竟何所施。徒云其功。岂非苦也。佛告王曰。大王所难非不如是。末利夫人在年少时。若我不敕令受戒法修智慧者。云何当有今日之德以能得度复度王身。如斯之功复归谁也。
  述曰。此第二约其实说。轻重不犯。真名持戒。故大圣知时量机通塞。通则开禁。随时量前损益。如匿王欲杀厨监太子欲害其父。此因酒忘忿得全身命免其大罪。以轻脱重不受累殃。然非无饮酒之咎来报之罪。不得见有前开遂即雷同总犯。各须量其教意。复省己身行德优劣。得预圣人。斯匿末利开禁以既不同。此即须依经纤毫勿犯。最为殊胜。故四分律云。是我弟子者。乃至不以草头滴酒入口。何况多饮。是故咽咽结提。
  又成论。问云。饮酒是实罪耶。答曰非也。所以者何。饮酒不为恼众生故。而是罪因。若人饮酒则开不善门。以能障定及诸善法。如殖众果必有墙障故。知酒过如果无园。
  又优婆塞经云。若复有人乐饮酒者。是人现世喜失财物。身心多病常乐斗争。恶名远闻丧失智慧。心无惭愧得恶色力。常为一切之所呵责。人不乐见。不能修善。是名饮酒现世恶报。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饥渴等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乱。不能系念思惟善法。是一恶因缘力故。令一切外物资生悉皆具烂。
  又长阿含经云。其饮酒者有六种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争。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又智度论饮酒有三十五失。如前受戒篇说。
  又沙弥尼戒经云。不得饮酒。不得嗜酒不得尝酒。酒有三十六失。失道。破家。危身。丧命。皆由之。牵东引西。持南着北。不能讽经不敬三尊。轻易师友不孝父母。心闭意塞世世愚痴。不值大道。其心无识。故不饮酒。欲离五阴五欲五盖得五神通得度五道。故不饮酒。
  又萨遮尼干子经偈云。
  饮酒多放逸  现世常愚痴
  忘失一切事  常被智者呵
  来世常闇钝  多失诸功德
  是故黠慧人  离诸饮酒失
  又十住婆沙论。问曰。若有人舍施酒。未知得罪以不。答曰。施者得福。受者不得饮。故论云。是菩萨或时乐舍一切。须食与食。须饮与饮。若以酒施。应生是念。今是行檀时。随所须与。后当方便教使离酒。得念智慧令不放逸。何以故。檀波罗蜜法悉满人愿。在家菩萨以酒施者。是则无罪。
  又梵网经云。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中无手。何况自饮。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又优婆塞五戒相经云。佛在支提国跋陀罗婆提邑。是处有恶龙名庵罗婆提陀。匈暴害人。无人得到其处。象马无能近者。乃至诸鸟不得过上。秋谷熟时并皆破灭。时有长老莎伽陀罗汉比丘。游行支提国。渐到跋陀罗波提邑。过是夜已晨朝着衣持钵入村乞食。时闻此邑有恶龙匈暴害人鸟兽。及破灭秋谷。闻已乞食到庵婆罗提龙住处众鸟树下。敷座具大坐。龙闻衣气即发嗔恚。从身出烟。长老莎伽陀即入三昧。以神通力身亦出烟。龙倍嗔恚。身上出火。莎伽陀复入火光三昧。身亦出火。龙复雨雹。莎伽陀即变雹作释俱饼髓饼等。龙复霹雳。莎伽陀变作种。种欢喜丸。龙复雨弓箭刀槊。莎伽陀即变作优钵罗华波头摩华等。龙复雨毒蛇蜈蚣蝮虺蚰蜒。莎伽陀即变作优钵罗华璎珞瞻卜华璎珞等。如是等龙所有势力。尽现向莎伽陀皆不能胜即失威力光明。莎伽陀知龙力尽不能复动。即变作细身。从龙两耳入从两眼出已从鼻入。从鼻入已从口中出。在龙头上。往来经行。不伤龙身。尔时龙见如是事已。心即大惊怖毛竖。合掌向莎伽陀言。我归依汝。莎伽陀答言。汝莫归依我。当归依我师佛。龙答言。我从今归依三宝。知我尽形作佛优婆塞。是龙受三自归作佛弟子已。更不复作如先匈恶事。诸人及鸟兽皆得到所。秋谷不伤。名声流布诸国。皆知长老莎伽陀。能降伏恶龙折伏令善。因莎伽陀名声流布。诸人皆作食传争请之。是中有一贫女人。信敬请得莎伽陀。是女为办酥乳糜食之。女人作念思惟。是沙门啖是酥乳糜。或当冷发。便取似水色酒持与莎伽陀。莎伽陀不看便饮。饮已为说法。便去过向寺中。尔时酒势便发。近寺门边不觉倒地。僧伽梨衣漉水囊钵杖等。各在一处。身在一处。醉无所觉。佛与阿难。行到是处。见是比丘。知而故问。阿难。此是何人。答言。世尊。此是长老莎伽陀。佛即语阿难。是处为我敷座办水集僧。阿难受教敷座办水集僧已。白佛言。已集。佛自知时。佛即洗足坐已问诸比丘。汝等曾见闻。有龙名庵婆罗提陀。匈暴恶害。先无有人到其住处。乃至鸟兽无能到上。秋谷熟时破灭诸谷。莎伽陀能折伏令善。鸟兽得到泉上。是中有见闻者言闻。佛语诸比丘。于汝意云何。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虾蟆不。答言。不能。佛言。圣人饮酒尚如是失。何况凡夫。如是过罪皆由饮酒。今从自后。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佛种种呵责饮酒过失已。依律因此比丘便制不饮酒戒。
  问曰。未审天上有酒味不。答曰。无实麴米所造之酒。但有业化所作酒也。故正法念经云。彼夜摩天男共天女众。入池游戏。同饮天酒。离于醉过。现乐功德。味触色香皆悉具足。其中诸天有以珠器而饮酒者。受用苏陀之食。色触香味皆悉具足。彼如是念。此水为酒令我得饮。即于念时皆是天酒。离于醉过。天既饮之增长胜乐。善业力故心生欢喜。然彼诸天自业力故。如是受乐。有鸟名为常乐。见彼诸天在欢喜河而饮酒故。为说偈言。
  没入放逸海  贪着诸境界
  此酒能迷心  何用复饮酒
  为境界火烧  不知作不作
  园林生贪心  何用复饮酒
  彼常乐鸟。见乐饮酒天在河饮酒。为调伏故如是说偈。
  又正法念经。阎罗王责疏罪人说偈云。
  酒能乱人心  令人如羊等
  不知作不作  如是应舍酒
  若酒醉之人  如死人无异
  若欲常不死  彼人应舍酒
  酒是诸过处  每常不饶益
  一切恶道阶  黑暗所在处
  饮酒到地狱  亦到饿鬼处
  行于畜生业  是酒过所诳
  酒为毒中毒  地狱中地狱
  病中之大病  是智者所说
  若人饮酒者  无因缘欢喜
  无因缘而嗔  无因缘作恶
  于佛所生痴  坏世出世事
  烧解脱如火  所谓酒一法
  若人能舍酒  正行于法戒
  彼到第一处  无死无生处
  问曰。无病饮得罪。有病开饮不。答曰。依四分律。实病余药治不差。以酒为药者不犯。
  问曰。开服几许。答曰。依文殊师利问经云。若合药医师所说。多药相和少酒多药得用。
  又舍利弗问经云。舍利弗白佛言。云何世尊。说遮道法。不得饮酒如葶苈子。是名破戒。开放逸门云何。迦兰陀竹园精舍有一比丘。疾病经年危笃将死。时优波离问言。汝须何药。我为汝觅天上人间乃至十方。是所应用我皆为取。答曰。我所须药是违毗尼。故我不觅。以至于此。宁尽身命无容犯律。优波离言。汝药是何。答言。须酒五升。优波离曰。若为病开如来所许。为乞得酒。服已消差。差已怀惭。犹谓犯律。往至佛所。殷勤悔过。佛为说法。闻已欢喜得罗汉道。佛言。酒有多失开放逸门。饮如葶苈子犯罪已积。若消病苦非先所断。
  述曰。不得见前文开笼通总饮。必须实病重困临终。先用余药治皆不差。要须酒和得差者。依前方开。比见无识之人。身力强壮日别驰走。不依众仪。少有微患。便长情贪。不护道业。妄引经律云。佛开种种汤药名衣上服施佛及僧。因公傍私诡诳道俗。是故智人守戒如命。不敢犯之。
  是故萨遮尼干子经偈云。
  酒为放逸根  不饮闭恶道
  宁舍百千身  不毁犯法教
  宁使身干枯  终不饮此酒
  假使毁犯戒  寿命满百年
  不如护禁戒  即时身磨灭
  决定能使差  我犹故不饮
  况今不定知  为差为不差
  作是决定心  心生大欢喜
  即获见真谛  所患即消除
  当知众生所有病者。皆由贪嗔我慢为因。从因有果。得此苦报。非由不得药酒病不得差。故涅盘经云。一切众生有四毒箭。则为病因。何等为四。一贪欲。二嗔恚。三愚痴。四憍慢。若有病因则有病生。所谓爱热肺病上气吐逆。肤体[病-丙+习][病-丙+习]其心闷乱。下痢哕噎小便淋沥。眼耳疼痛腹背胀满。颠狂干痟鬼魅所着。如是种种身心诸病。若识病本断恶修善。三世苦报永除不受。若不观理纵用天下药酒所治。其病转增难可得差。
  又毗尼母经云。尊者弥沙塞说曰。莎提比丘少小因酒长养身命。后出家已不得酒故四大不调。诸比丘白佛。佛言。病者听瓮上嗅之。若差不听嗅。不差者听用酒洗身。若复不差听用酒和面作饼食之。若复不差听酒中浸渍。
  又新婆沙论云。如契经。尊者舍利子于憍萨罗国住一林中。时有活命出家外道。亦住彼林。邻近尊者。去林不远。诸村邑中有时广设四月节会。时彼外道巡诸村邑。饱食猪肉恣情饮酒。窃持残者还至林中。见舍利子坐一树下。酒所昏故起轻蔑心。我今与彼虽俱出家。我独富乐而彼贫苦。寻趣尊者。作是颂曰。
  我已饱酒肉  复窃持余来
  地上草木山  皆视如金聚
  时舍利子。闻已念言。此死外道都无惭愧。乃能无赖说此伽他。我今亦应对彼说颂。作是念已即说颂曰。
  我常饱无相  常住空定门
  地上草木山  皆视如唾处
  今此颂中。尊者舍利子作师子吼说三解脱门。谓于初句说无相解脱门。于第二句说空解脱门。于后二句说无愿解脱门。
食肉部第三
  述曰。此之一教亦有权实。言权教者。据毗尼律中。世尊初成道为度粗恶凡夫。未堪说细。且于渐教之中说三种净肉离见闻疑不为己杀。鸟残自死者。开听食之。先粗后细。渐令离过。是别时之意。不了之说。若据实教。始从得道至涅盘夜。大圣殷勤始终不开。
  又涅盘经云。一切众生闻其肉气。皆悉恐怖生畏死想。水陆空行有命之类。悉舍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萨不习食肉。为度众生视现食肉。虽现食之其实不食。但诸众生有执见者。不解如来方便说意。便即偏执毗尼局教。言佛听食三种净肉。亦谤我言。如来自食。彼愚痴人成大罪障。长夜堕于无利益处。亦不得见现在未来贤圣弟子。况当得见诸佛如来。大慧诸声闻人等。常所应食米面油蜜等。能生净命。非法贮畜。非法受取。我说不净。尚不听食。何况听食肉血不净耶。非直食肉坏善障道。乃至邪命谄曲。以求自活。亦是障道。
  又文殊师利问经云。若为己杀不得啖。若肉如材木。已自腐烂。欲食得食。若欲啖肉者当说此咒。
  多[口*絰]咃(此言如是)阿捺摩阿捺摩(此言无我无我)阿视婆多阿视婆多(此言无寿命无寿命)那舍那舍(此言失失)陀呵陀呵(此言烧烧)婆弗婆弗(此言破破)僧柯栗多弭(此言有为)莎呵(此言除杀去)
  此咒三说。乃得啖肉。饭亦不食。何以故。若无思惟饭不应食。何况当啖肉。佛告文殊师利。以众生无慈悲力怀杀害意。为此因缘故断食肉。若能不怀害心。大慈悲心。为教化一切众生故。无有过罪。
  问曰。酒是和神之药。肉为充饥之膳。古今同味。今独何见鄙而不食。若使佛教清禁居丧礼制。即如对于严君敕赐俗食。岂关僧过拒而不食耶。
  答曰。贪财喜色贞夫所鄙。好膳嗜美廉士所恶。割情从道前贤所叹。抑欲崇德往哲同嗟。况肉由杀命。酒能乱神。不食是理。宁可为非。纵逢上抑终须严断。虽违君命还顺佛心。
  问曰。肉由害命断之且然。酒不损生何为顿制。若无损计罪无过言非。饮浆食饭亦应得罪。而实不尔。酒何偏断。答曰。结戒随事得罪据心。肉体因害。食之即罪。酒性非损。过由弊神。余处生过。过生由酒。断酒即除。所以遮制。不同非谓酒体是罪。
  问曰。罪有遮性酒体生罪。今有耐酒之人能饮不醉。又不弊神亦不生罪。此人饮酒应不得罪。斯则能饮无过。不能招咎。何关断酒。以成戒善。可谓能饮耐酒。常名持戒。少饮即醉是大罪人。答曰。制戒防非本为生善。戒是生善。身口无违。缘中止息。遮性两断。乃名戒善。今耐酒之人。既不乱神。未破余戒。实理非罪。正以饮生罪。因外违遮教。缘中生犯。仍名有罪。以乖不饮酒非持戒。
  第一据实有损者。依经食肉之人有十种过失。第一明一切众生无始已来。皆是己亲。不合食肉。故入楞伽经云。我观众生轮回五道。同在生死共相生育。递为父母兄弟姊妹。若男子若女中表内外。六亲眷属。或生余道。善道恶道常为眷属。以是因缘。我观众生更相啖肉无非亲者。由食肉味递互相啖。常生害心增长苦业。流转生死不得出离。佛说是时。诸恶罗刹闻佛所说。悉舍恶心止不食肉。递相劝发菩提之心。护众生命。过自护身。离一切诸肉不食。悲泣流泪白言。世尊。我闻佛说谛观六道。我所啖肉皆是我亲。乃知食肉众生是我大怨。断大慈种长不善业。是大苦本。我从今日断不食肉。及我眷属亦不听食。如来弟子有不食肉者。我当昼夜亲近拥护。若食肉者。我当与作大不饶益。大慧罗刹恶鬼常食肉者。闻我所说。尚发慈心。舍肉不食。况我弟子行善法者。当听食肉。若食肉者。当知即是众生大怨。断我圣种。大慧。若我弟子闻我所说。不谛观察而食肉者。当知即是旃陀罗种。非我弟子。我非其师。
  第二明食肉众生见者皆悉惊怖。故不应食。如彼经说。食肉之人众生闻气。悉皆惊怖逃走远离。是故菩萨修如实行。为化众生不应食肉。譬如旃陀罗猎师屠儿捕鱼鸟人。一切行处众生遥见作如是念。我今定死。而此来者。是大恶人不识罪福。断众生命求现前利。今来至此为觅我等。今我等身悉皆有肉。是故今来我等定死。大慧。由人食肉能令众生见者皆生如是惊怖。大慧。一切虚空地中众生见食肉者。皆生恐怖而起疑念。我于今者为死为活。如是恶人不修慈心。亦相豺狼游行世间常觅肉食。如牛啖草蜣螂逐粪不知饱足。我身是肉正是其食。不应逢见。即舍逃走离之远去。如人畏惧罗刹无异。
  第三明食肉之人坏他信心。是故不应食肉也。如彼经云。若食肉者。众生即失一切信心。便言世间无可信者。断于信根。是故大慧。菩萨为护众生信心。一切诸肉悉不应食。何以故。世间有人见食肉故。谤毁三宝。作如是言。于佛法中何处当有真实沙门婆罗门修梵行者。舍于圣人本所应食。食于众生犹如罗刹。断我法轮绝灭圣种。一切皆由食肉者过。是故大慧。我弟子者。为护恶人毁谤三宝。乃至不应生念肉想。何况食啖也。
  第四明慈心少欲行人不应食肉。如彼经说。菩萨为求出离生死。应当专念慈悲之行少欲知足。厌世间苦速求解脱。若舍愦闹就于空闲。住尸陀林阿兰若处冢间树下。独坐思惟。观诸世间。无一可乐。妻子眷属如枷锁想。宫殿台观如牢狱想。观诸珍宝如粪聚想。见诸饮食如脓血想。受诸饮食如涂痈疮想。趣得存活系念圣道。不为贪味酒肉葱韭蒜薤荤味。悉舍不食。若如是者。是真修行。堪受一切人天供养。若于世间不生厌离。贪着诸味酒肉荤辛。皆便啖食。不应受于世间信施也。
  第五明食肉之人。皆是过去曾作恶罗刹。由习气故今故贪肉。是故不应食肉也。如彼经说。有诸众生。过去曾修无量因缘。有微善根得闻我法。信心出家在我法中。过去曾作罗刹眷属虎狼师子猫狸中生。虽在我法食肉余习。见食肉者欢喜亲近。入诸城邑聚落塔寺。饮酒食肉。以为欢乐。诸天下视犹如罗刹。争啖死尸等无有异。而不自知已失我众成罗刹眷属。虽服袈裟剃除须发。有命看见心生恐怖如畏罗刹。此明食肉皆是过去曾作罗刹师子虎狼猫狸中来。故应裁断也。
  第六明食肉之人。学世咒术尚不得成。况出世法。何由可证。是故行者不应食肉。如彼经说。世间邪见诸咒术师。若其食肉咒术不成。为成邪术尚不食肉。况我弟子为求如来无上圣道出世解脱修大慈悲。精勤苦行犹恐不得。何处当有如是解脱。为彼痴人食肉而得其报。是故大慧。我诸弟子。为求出世解脱乐故不应食肉也。
  第七明众生皆爱身命与己无别。是故行者不应食肉。如彼经说。食肉能壮色力嗜味。人多贪着。应当谛观。一切世间有身命者。各自宝重畏于死苦。护惜己身人畜无别。宁当乐存疥野干身。不能舍命受诸天乐。何以故。畏死苦故。以是观察死为大苦。是可畏法。自身畏死。云何当得而食他肉。是故大慧。欲食肉者。先自念身。次观众生。不应贪肉也。
  第八明食肉之人。诸天贤圣。皆悉远离。恶神恐怖。是故行者。不应食肉。如彼经说。夫食肉者。诸天远离。何况圣人。是故菩萨为见圣人。当修慈悲不应食肉。大慧。食肉之人。睡眠亦苦。起时亦苦。若梦中见种种诸恶。惊怖毛竖心常不安。无慈心故。乏诸善力。若其独在空闲之处。多为非人而伺其便。虎狼师子亦来伺求。欲食其肉。心常惊怖。不得安隐也。
  第九明食肉之人。净者尚不应食。况不净肉。是故行者不应食肉。如彼经说。我说凡夫为求净命啖于净食。尚应生心如子肉想。何况听食非圣人食圣人离着。以肉能生无量诸过失故。于出世一切功德。云何言我听诸弟子食诸肉血不净等味。言我听者。是则谤我。故内律云。食生肉血等得偷兰遮罪。
  第十明食肉之人死则还生恶罗刹等中。是故行者不应食肉。如彼经说。食肉众生依于过去食肉臐故。多生罗刹师子虎狼豺豹猫狸鸱枭雕鹫鹰鹞等中。有命之类。各自护身。不令得便。受饥饿苦。常生恶心。念食他肉。命终复堕恶道。受生人身难得。何况当有得涅盘道。当知食肉有如是等无量诸过。是故行者不食肉者。即是无量功德之聚也。
  又鸯掘魔经云。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因如来藏故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众生无始生死。死生轮转。无非父母兄弟姊妹。犹如伎儿变易无常。自肉他肉则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复告文殊。一切众生界我界即是一界。所食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佛告文殊。若自死牛。牛主持皮。用作革屣。施持戒人。为应受不。若不受者。是比丘法。若受者非慈悲。然不破戒。以从展转离杀因缘故也。
  又此经说。众生身内有八十万户虫。若断一众生命。即断八十万户虫命。若炙若煮。若淹若暴。皆有小虫飞蛾蝇蛆而附近之。如是展转傍杀无量生命。虽不自手而杀。然屠者不敢自食。皆为食肉之人杀之。故知食肉之人即兼有杀业之罪。或有出家僧尼。躬在伽蓝。共诸白衣。公然聚会。饮酒食肉。荤辛杂秽。污染伽蓝。不愧尊像。如斯浑杂奚如外道。
  又尼罗浮陀地狱经云。身如段肉无有识知此是何人。皆由饮酒。出家僧尼。岂不深信经教心生重愧。自弃正法同于外道。若啖众生父肉亦啖父肉。若啖众生母肉亦啖母肉。如是姊兄弟妹男女六亲。并有相对。怨怨相酬。未可得脱。又沙弥尼戒经云。不得杀生。慈愍群生。如父母念子加哀。蠕动犹如赤子。何谓不杀。护身口意。身不杀人畜喘息之类。手亦不为。亦不教人。见杀不食。闻杀不食。疑杀不食。为我杀不食。口不说言。当杀当害报怨。亦不得言死快杀快。某肉肥某肉瘦。某肉多好某肉少恶。意亦不念。哀愍众生。如己骨髓。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无差别。普等一心常志大乘。
  又贤愚经云。佛告波斯匿王曰。过去久远阿僧只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柰。于时国王名波罗摩达王。将四种兵入山猎戏。王到泽上驰逐禽兽。单只一乘。独到深林。王时疲极下马小休。尔时林中有牸师子。怀欲心盛行求其偶。因不能得值。于林间见王独坐。淫意转盛。思欲从王。近到其边。举尾背住。王知其意而自思惟。此是猛兽力能杀我。若不从意傥见危害。王以怖故即从师子成欲事已。师子还去。诸兵群从已复来到。王与人众即还宫城。尔时师子从是怀胎。日月满足便生一子。形尽似人。唯足斑斓。师子忆识知是王有。便衔担来着于王前。王亦思忆知是己儿。即收取养。以足斑骏字为斑足。养之渐大雄才志猛。父王崩亡斑足继治。时斑足王有二夫人。一是王种。二是婆罗门种。斑足出游。劝二夫人随我后往。谁先到者。当与一日极相娱乐。其随后者吾不见之王去之后。其二夫人极自庄饰。严驾俱往。到于道中见于天祠。梵志种者下车作礼。礼已后到。王从本言而不前之。于是夫人嗔怨天神。由礼汝故使王见薄。若有天力何不护我。后坏天祠令平如地。守天祠神。悲恼至宫欲伤王宫。天神遮不听入。有一仙人住止山中。王常供养。日日食时飞来入宫。不食肴馔粗食粗供。偶值一日仙人不来。天神知之。化作其形。坐于常处。不肯就食欲得鱼肉。即如语办食已还去。明旧仙来。为设肉食仙人嗔王。王言。大仙先日敕作。今何不食。仙人语言。昨日有患一日不来。是谁语汝。但相轻试。令王是后十二年中常食人肉。作是语竟飞还山中。是后厨监忘不办肉。临时无计。出外求肉。见死小儿。肥白在地。念且称急。即却头足。担至厨中。加诸美药。作食与王。王得食之觉美倍常。即问厨监。由来食肉未有斯美。此是何肉。厨监惶怖复白王言。若王原罪乃敢实说。王答之言。但实说之。不坐汝罪。厨监白王。具述前报。王言。此肉甚美。自今已后如是求办。厨监白王。前者偶值死儿。更求叵得。王又语言。汝但密取。设令有觉断处由我。厨监受教夜常密捕得便杀之。日日供王。于时城中人民之类。各各行哭云亡失儿。展转相问何由乃尔。诸臣聚议当试微伺。即于街衖处处察探。见王厨监拽他小儿。伺捕得之。缚将诣王。具以前事白王。言是我所教。诸臣怀恨。各自外议。王便是贼食我等子。啖人之王云何共治。当共除之。去此祸害。一切同心咸共齐谋。一时同合。即围其王。当取杀之。王见兵集惊怖问言。汝等何故而围逼我。诸臣答言。夫为王者。养民为事。方驱厨宰杀人为食。不任苛酷故欲杀王。王语诸臣。自今已后更不复为。唯见恕放当自改励。诸臣语曰。终不相放不须多云。时王闻已自知必死。即语诸臣。虽当杀我。小缓须臾。听我一言。即自立誓。我身由来。所修善行。为王正治。供养仙人。合集众德。回令今日我得变成飞行罗刹。其语已讫寻语而成。即飞虚空。告诸臣曰。汝等合力欲强杀我。赖我大幸复能自拔。自今已后汝等好忍所爱妻儿。我次第食。语讫飞去。止山林间。飞行搏人。担以为食。人民之类恐怖藏避。如是之后杀啖多人。诸罗刹辈附为翼从群众渐多所害转广。后诸罗刹白斑足王。我等奉事为王愿为一会。王即许之。当取诸王令满五百。与汝为会。许之已讫。一一往取闭着深山。已得四百九十九王。残少一人。后捕得须陀素弥。大有高德。从罗刹王乞得七日假。假满还来。须陀素弥广为说法。分别杀罪及其恶报。复说慈心不杀之福。斑足欢喜敬戴为礼。承用其教无复害心。即放诸王各还本国。须陀素弥。即佐兵众还将斑足安置本国。前仙人誓十。二年满。自是已后更不啖人。遂还霸王治民如旧。尔时须陀素弥王者。今我身是。斑足王者。今鸯掘摩罗是。尔时诸人十二年中为斑足王所食啖者。今此诸人为鸯掘摩罗所杀者是。此诸人等世世常为鸯掘所杀。我亦世世降之以善。鸯掘摩者。指鬘比丘是。时波斯匿王复白佛言。指鬘比丘杀此多人。食已得道。当受报不。佛告大王。行必有报。今此比丘在于房中。地狱之火。从毛孔出。极患苦痛。酸切叵言。佛敕一比丘。汝持户排。往指鬘房。刺户孔中。比丘即往奉教为之。排入户内。寻自融消。比丘惊愕还来白佛。佛告比丘。行报如是。王及众会。生信。
  颂曰。
  财色与酒  名为三惑  臣耽丧家
  君重亡国  肉障大慈  辛遮净德
  怀道君子  斯秽不忒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四
酒肉篇第九十三 秽浊篇第九十四
酒肉篇感应缘(略引一十四验)
  汉洛子渊 晋沙门法遇 晋庾绍之 宋蒋小德 宋沙门竺慧炽 吴诸葛恪 周武帝 隋赵文若 唐孙回璞 唐李氏 唐郑师辩 唐韦知十 唐谢适氏 唐任五娘。
  汉孝昌时。有虎贲洛子渊者。自云雒阳人。孝昌中戍于彭城。其同管人樊元宝。得假还京师。子渊附书一封令至云。某宅在灵台南近雒水。卿但至彼。家人自出相看。元宝如其言。至台南见无人家。徙倚欲去。忽见一老翁问云。从何而来。彷徨于此。元宝具向导之。老翁云。吾儿也。取书引元宝入。遂见馆合崇宽屋宇佳丽。既坐令婢取酒。须臾婢抱一死小儿而过。元宝遇甚怪之。俄而酒至。酒色甚红。香美异常。兼设珍羞。海陆备有。饮讫告退。老翁送元宝出云。后会难期。以为凄恨。别甚殷勤。老翁还入。元宝不复见其门衖。但见高崖对水渌波。顷时唯见一童子可年十五。新溺死鼻中血出。方知所饮酒乃是血也。及还彭城。子渊已失矣。元宝与子渊同戍三年。不知是雒水之神也(出雒阳寺记录)
  晋有荆州长沙寺僧释法遇。不知何许人。弱年好学笃志坟素。事道安为师。解寤非常。乃避地东下止江陵长沙寺讲说众经。受业者四百余人。时有一僧。饮酒废夕烧香。遇但止罚而不遣。安公遥闻之。以竹筒盛一荆杖。手自缄封。题以寄遇。遇开封见杖即曰。此由饮酒也。我训领不勤远贻忧赐。即命维那鸣椎集众。以杖筒置香凳上。行香毕。遇乃起出众前。向筒致敬。于是伏地。令维那行杖三下。内杖筒中。垂泪自责。时境内道俗莫不叹息。因之学徒励业甚众。既而与慧远书曰。吾人微暗短不能率众。和尚虽隔在异域。犹远垂忧念。吾罪深矣。后卒于江陵。春秋六十矣(右此一验出梁高僧传也)
  晋新野庾绍之。小字道覆。晋湘东太守与南阳宋协中表昆弟情好绸缪。绍元兴末病亡。义熙中忽见形诣协。形貌衣服具如平生。而两脚着械。既至脱械。置地而坐。协问何由得顾。答云。暂蒙假归。与卿亲好故相过也。协问鬼神之事。绍辄漫略不甚谐对。唯云。宜勤精进不可杀生。若不能都断可勿宰牛。食肉之时无啖物心。协云。五藏与肉乃复异耶。答曰。心者善神之宅也。其罪尤重。具问亲戚。因谈世事。末复求酒。协时时饵茱萸酒因为设之。酒至对杯不饮云。有茱萸气。协曰。为恶之耶。答云。下官皆畏之。非独我也。绍为人语声高壮。此言论时不异常日。有顷协儿邃之来。绍闻屐声极有惧色。谓协曰。生气见陵不复得住。与卿三年别耳。因贯械而起。出户便灭。协后为正员郎。果三年而卒。
  宋蒋小德。江陵人也。为岳州刺史。朱循时为听事监师。少而信向。勤谨过人。循喜之每有法事辄令典知其务。大明末年得病而死。夜三更将殓。便苏活言。有使者称。王命召之。小德随去。既至。王曰。君精勤小心虔奉大法。帝敕精旨。以君专至。宜速生善地。而君算犹长。故令吾特相召也。君今日将受天中快乐欣然。小德嘉诺。王曰。君可且还家所欲属寄。及作功德可速之。七日复来也。小德受言而归。路由一处。有小屋殊陋弊。逢新寺难公于此屋。前既素识。具相问讯。难云。贫道自出家来未尝饮酒。早就兰公。兰公苦见劝逼饮一升许。被王召用此故也。贫道若不坐此当得生天。今乃居此弊宇。三年之后方得上耳。小德至家欲验其言。即夕遽遣人参讯。难公果以此日。于兰公处睡卧。至夕而亡。小德既愈。七日内大设福供。至期奄然而卒。朱循即免家丘户兰难二僧。并居新寺。难道行尤精。不同余僧。
  宋沙门竺慧炽。新野人。住在江陵四层寺。永初二年卒。弟子为设七日会。其日将夕烧香竟。道贤沙门因往视炽。弟子至房前忽暧暧若人形。详视乃慧炽也。容貌衣服不异生时。谓贤曰。君旦食肉美不。贤曰。美。炽曰。我坐食肉。今生饿狗地狱。道贤惧詟未及得答。炽复言。汝若不信试看我背后。乃回背示贤见三黄狗。形半似驴。眼甚赤光照户内。状欲啮炽而复止。贤骇怖闷绝。良久乃苏。具说其事(右此二验出冥祥记)
  吴幼帝即位。诸葛恪辅政。孙峻为侍中大将军。恪强愎傲物。峻崄侧而好权。凤皇三年恪攻新城无功而还。峻将以幼帝响恪而杀之。其日恪精神扰动。通夕不寐。张约腾裔以峻谋告恪。恪曰。竖子其何能为。不过因酒食行酖毒耳。将亲信人以药酒自随。恪将入畜犬追衔其衣裾。不得去者三。恪顾拊犬头曰。怖那无苦也。既入峻伏兵杀之。峻后病梦。为恪所击狂言常称见恪。遂死(出冤魂志)
  周武帝好食鸡卵。一食数枚。有监膳仪同名拔虎。常进御食有宠。隋文帝即位。犹后监膳进食。开皇中暴死。而心尚暖。家人不忍殡之。三日乃苏。能语先云。舆我见至尊。为武帝传说。既现而请。文帝引问言曰。始忽见人来唤。随至一处。有大地穴所行之道径入。才到穴口。遥见西方有百骑来。仪卫如王者。俄至穴口。乃周武帝也。仪同拜之。帝曰。王唤汝证我事耳。汝身无罪。言讫即入宫中。使者亦引仪同令见宫门。引入庭前。见武帝与王同坐。而有加敬之容。使者令仪同拜王。王问曰。汝为帝作食。前后进白团几枚。仪同不识白团顾左右。左右教曰。名鸡卵为白团也。仪同即答。帝食白团实不记数。王谓帝曰。此人不记。当须出之。帝惨然不乐而起。忽见庭前有铁床并狱卒数十人。皆牛头人身帝已卧床上。狱卒用铁梁压之。帝两胁剖裂处。鸡子全出。俄与床齐。可十余斛。乃尽王命数之讫。床及狱卒忽然不见。帝又已在王坐。帝谓仪同云。为我相闻大隋天子。昔与我共食。仓库玉帛亦我储之。我今身为灭佛法极受大苦。可为吾作功德也。于是文帝敕天下人。出一钱为追福焉。临外祖齐公亲见问时节。归家具说。
  后隋大业中雍州长安县有人。姓赵名文若。死经七日。家人大敛将欲入棺。乃缩一脚。家人惧怕不敢入棺。文若得活。眷属喜问所由。文若报云。当死之时。见人引向阎罗王所问文若。汝生存之时作何福业。文若答王。受持金刚般若经。王叹云。善哉。此福第一。汝虽福善。且将汝示其受罪之处。令一人引文若。北行十步至一墙孔。令文若入孔。隔壁有人。引手从孔中捉文若头引出。极大辛苦。得度墙外见大地狱。镬汤苦具罪人受苦。不可具述。乃有众多猪羊鸡鱼鹅鸭之属。竞来从文若债命。文若云。吾不食汝身。何故见逼。诸畜生等各报云。汝往日时某年某月某处食我头脚四支。节节分张。人各饮啖。何故讳之。文若见畜引实不敢拒逆。唯知一心念佛。深悔诸罪。不出余言。求与诸畜得活之时具修福善报谢诸畜。见为修福一时放却。其引使人过将文若至王所。说见受罪处讫。王付一碗钉令文若食之。并用五钉。钉文若头。项及以手足。然后放过。文若得苏。具说此事。然患头痛及以手足。久后修福痛渐得差。从尔已来精勤诵持金刚般若。不敢遗漏寸阴。但见道俗亲疏。并劝受持般若。后因使至一驿厅上。暂时偃息。似如欲睡。于时梦见一青衣妇女急速而来。请救乞命。文若惊寤。即唤驿长问云。汝不为吾欲杀生不。驿长答云。实为公欲杀一小羊。文若问云。其羊作何色。答云。是青羖牸羊。文若报云。汝急放却。吾与价直赎取放之。良由般若威力冥资感应也。
  唐殿中侍医孙回璞。济阴人也。至贞观十三年。从车驾幸九成宫三善谷。与魏太师邻家。尝夜二更闻外有人唤孙侍医声。璞起出看。谓是太师之命。既出见两人谓璞曰。官唤璞。曰我不能步行。即取璞马乘之。随二人行。乃觉天地如昼日光明。璞怪讶而不敢言。二人引璞出谷。历朝堂东。又东北行六七里。至苜蓿谷遥见有两人持韩凤方行。语所引璞二人曰。汝等错追。我所得者是。汝宜放彼人。即放璞。璞循路而还。了了不异平生行处既至家系马。见婢当户眠。唤之不应。越度入户。见其身。与妇并眠。欲就之而不得。但着南壁立大声唤妇终不应。屋内极明。见壁角中有蜘蛛网中二蝇。一大一小。并见梁上所着药物。无不分明。唯不得就床。自知是死。甚忧闷恨。不得共妻别。倚立南壁久之。微睡忽惊觉。觉身已卧床上。而屋中闇黑无所见。唤妇令起然火。而璞方大污流。起视蜘蛛网历然不殊。见马亦大污。凤方是夜暴死。后至十七年。璞奉敕驰驿。往齐州疗齐王佑疾。还至雒州东孝义驿。忽见一人。来问曰。君是孙回璞不。璞曰是。君何问为。答曰。我是鬼耳。魏太师有文书追君为记室。因出文书示璞。璞视之则郑国公魏征署也。璞惊曰。郑公不死。何为遣君送书。鬼曰。已死矣。今为太阳都录大监。故令我召君回璞引坐共食。鬼甚喜谢璞。璞请曰。我奉 敕使未还。郑公不宜追我。还京奏事毕。然后听命可乎。鬼许之。于是昼则同行。夜便同宿。遂至阌乡。鬼辞曰。吾取过所度关待君。璞度关出西门见鬼已在门外。复同行至滋水。鬼又与璞别曰。待君奏事讫相见也。君可勿食荤辛。璞许诺。既奏事毕而访郑公已薨。校其薨日则孝义驿之前日也。璞自以必死。与家人诀别。而请僧行道。造像写经。可六七日。夜梦前鬼来召。引璞上高山。山巅有大宫殿。既入见众。君子迎谓曰。此人修福不得留之。可放去。即推璞堕山。于是惊寤。遂至今无恙矣回。璞自为临说。
  唐冀州顿丘县有老母。姓李。年可七十。无子孤老。唯有奴婢两人。家镇酤酒。添灰少量分毫经纪。贞观年中因病气断。死经两日。凶器已具。但以心上少温。然始苏活。口云。初有两人并着赤衣。门前召出之。有上苻遣追。便即随去。行至一城。有若州郭。引到侧院。见一官人。衣冠大袖凭案而坐。左右甚多。阶下大有着枷锁人。防援如生。官府者遣问老母。何因行滥酤酒多取他物。拟作法华经己向十年。何为不造。老母具言。酒使婢作。量亦是婢。经己付钱一千文与隐师。即遣追婢。须臾即至。勘当元由婢即笞四十放还。遣问隐师。报云。是实。乃语老母云。放汝七日去。经了当来得生善处。遂尔得活。复有人问。勘校老母。初死之时。婢得惺悟久而始苏。腹背青肿。盖是四十杖迹。隐禅师者。本是客僧。配寺顿丘。年向六七十。自从出家即头陀乞食。常一食斋。未尝暂辍。远近大德并皆敬慕。老母病死之后。隐师梦有赤衣人来问。梦中答云。造经是实。老母乃屈乡闾眷属及隐禅师行道。雇诸经生众手写经。经了正当七日。还见往者二人来前。母云。使人已来。并皆好住。声绝即死。隐师见存。道俗钦敬。
  唐东宫右监门兵曹参军郑师辩。年未弱冠时暴死。三日而苏。自言。初有数人见收。将行入官府大门。见有囚百余人。皆重行北面立。凡为六行。其前行者。形状肥白好衣服。如贵人。后行渐瘦恶。或着枷锁。或但去巾带。皆行连袂。严兵守之。师辩至配入第三行东头第三立。亦去巾带连袂。辩忧惧专心念佛。忽见生平相识僧来入兵围内。兵莫之止。因至辩所谓曰。平生不修福。今忽如何。辩求哀请救。僧曰。吾今救汝。得出可持戒耶。辩许诺。须臾吏引入诸囚至官前。以次讯问。至门外为授五戒。用瓶水灌其额。谓曰。日西当活。又以黄帔一枚与辩曰。披此至家。家置净处也。仍示归路。辩披之而归至家。褺帔置床角上。既而目开身动。家人惊散谓欲起尸。唯母不去。问曰。汝活耶。辩曰。日西当活。辩意时疑日午问母。母曰。夜半。方知死生相违昼夜相反。既至日西能食而愈。犹见帔在床头。及辩能起帔形渐灭。而尚有光。七日乃尽。辩遂持五戒。后数年有友人劝食猪肉辩不得已食一脔。是夜梦已化为罗刹。爪齿各长数尺捉生猪食之。既晓觉口[腥-生+土]唾出血。使人视满口尽是凝血。辩惊不敢复食肉。又数年娶妻。妻家逼食。后乃无验。然而辩自五六年来身臭。常有大疮洪烂。然身不能愈。或恐以破戒之故也。临昔与辩同直东宫。见其自说云耳(右此五验出冥报记)
  唐右金吾兵曹京兆韦知十。至永徽中煮一羊脚。半日犹生。知十怒家人曰。用柴十倍于常。不知何意。如此更命重煮。还复如故。乃命剖之。其中遂得一铜像。长径寸焉。光明照灼相好成就。其家一生不敢食酒肉。中山郎余令亲闻说之。
  唐痈州万年县阎村。即[溧-木+(革*月)]渭之间也。有妇女谢氏。适同县元氏有女。适回龙村人来阿照。谢氏永徽末亡。龙朔元年八月。托梦于来氏。女曰。我为生时酤酒。小作升方取价太多。量酒复少。今坐此罪。于北山下人家为牛。近被卖与法界寺夏侯师家。今将我向城南耕稻田。非常辛苦。及寤其女洟泣为阿照言之。至二年正月。有法界寺尼至阿照村。女问尼。尼报云。有夏侯师。是实女。即就寺访之。云近于北山下买得一牛。见在城南耕地。其女洟泣求请寺尼。乃遣人送其女就之。此牛平常唯一人禁制。若遇余人必陆梁抵触。见其女至乃舐其遍体。又流泪焉。女即凭夏侯师赎之。乃随其女去。今现在阿照家养饲。女常呼为阿娘。承奉不阙。京师王侯妃媵。多令召视。竞施钱帛。
  唐龙朔元年雒州景福寺比丘尼。修行房中。有侍童任五娘。死后修行为五娘立灵。经月余日。其姊及弟于夜中忽闻灵座上呻吟。其弟初甚恐惧。后乃问之。答曰。我生时于寺上食肉。坐此大苦痛。我体上有疮。恐污床席。汝可多将灰置床上也。弟依其言置灰。后看床上大有脓血。又语弟曰。姊患不能缝衣。汝大褴缕。宜将布来。我为汝作衫及[革*(卄/(ㄇ@人)/戊)]。弟置布于灵床上经宿即成。又语其妹曰。儿小时患漆。遂杀一螃蟹取汁涂疮得差。今入刀林地狱。肉中现有折刀七枚。愿姊慈念为作功德救助。知姊煎迫交不济辨。但随身衣服无益死者。今并未坏。请以用之。姊未报间。乃曰。儿自取去。良久又曰。衣服已来。见在床上。其姊试往观之。乃所敛之服也。遂送净土寺宝献师处。凭写金刚般若经。每写一卷了。即报云。已出一刀。凡写七卷了。乃云。七刀并得出讫。今蒙福助即往托生。与姊及弟哭别而去。吴兴沈玄法说。净土寺僧智整所说亦同(右此三验出冥报拾遗)
  依宣律师感应记云。四天王等告宣师曰。佛在世时放大光明。佛告天人龙鬼神等。我之正法灭后。多有诸比丘执我小乘教迹。不解毗尼意。道我听诸比丘食肉。于是诸比丘等。在僧伽蓝内。杀害众生。犹如猎师屠肆之处。复有比丘。纯着缯帛游行淫女酒肆之舍。不习三藏不持禁戒。痛哉苦哉。诸恶比丘。谤黩我教。舌何不落。告诸比丘。我于无量劫来。舍头目髓脑。或于饥馑世作大肉身施彼饿者。或内外财施未曾吝惜。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岂教弟子啖众生肉耶。我既涅盘。诸恶比丘。次补我处。为天人师。开导众生。令得道果。岂有天人之师口啖众生肉耶。我初成道时。虽开毗尼中听食三种净肉。亦非四生之类。是诸禅定之肉。是不思议肉。非汝所知。何故谤黩我教。我于涅盘楞伽经中。一切生命杂肉皆已断讫。不听持戒之人食诸众生身肉。若有恶比丘道毗尼教中听食鱼肉听着蚕衣者。此是魔说。我成道已来至于涅盘。唯服粗布白氎三衣。未着缯帛。何为谤我耶。
秽浊篇第九十四(此有四部)
  述意部 五辛部 啑气部 便利部。
述意部第一
  夫五阴虚假四大浮危受斯伪质事等画瓶。感此秽形又同杯器。内外无实触涂皆染。加复阎浮秽质不净充躯。常餐酒肉常食荤辛。臭气上冲诸天衣裂。善神舍卫恶鬼交侵。凡夫僧尼尚不乐近。何况圣贤而不远离。兼复八苦煎逼九横摧年。念念迁流心心起灭。徒染六情终坠三恶。愿各修身净其心口也。
五辛部第二
  如楞伽经云。佛言。大慧。如是一切葱韭蒜薤臭秽不净。能障圣道。亦障世间人天净处。何况诸佛净土果报。酒亦如是。
  又涅盘经云。乃至食葱韭蒜薤亦皆如是。当生苦处秽污不净。能障圣道。亦障世间人天净处。何况诸佛净土果报。酒亦如是。能障圣道。能损善业。能生诸过。
  又杂阿含经云。不应食五辛。何等为五。一者木葱。二者革葱。三者蒜。四者兴渠。五者兰葱。又梵网经云。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不得食。
  又五辛报应经云。七众等不得食肉荤辛读诵经论得罪。有病开。在伽蓝外白衣家服。已满四十九日。香汤澡浴竟。然后许读诵经论不犯。
  又僧只十诵五分律等。更无余治开病比丘服蒜听七日。在一边小房内。不得卧僧床褥。众大小便处讲堂处皆不得到。又不得受请及僧中食。不得就佛礼拜。得在下风处遥礼。七日满已澡浴熏衣。方得入众。若有患疮医教须香治者。佛令先供养佛已。然后许涂身。还在屏处。一同前法(出家性洁尚令作法如是况秽俗凡人辄开食耶)
啑气部第三
  如僧只律云。若在禅坊中啑者。不得放恣大啑。若啑来时。当忍以手掩鼻。若不可忍者。应手遮鼻而啑。勿洟唾污比座。若上座啑者。应言和南。下座啑默然。
  又四分律云。时世尊啑。诸比丘咒愿言。长寿。时有居士啑。及礼拜比丘。佛令比丘咒愿言长寿。
  又僧只律云。佛言。若急下风来者当制。若不可忍者当向下坐。不得在前纵气。若气来不可忍者。当下道在。下风放之。
  又毗尼母经云。气有二种。一者上气。二者下气。上气欲出时。莫当人张口令出。要回面向无人处张口令出。若下气欲出时。不听众中出。要作方便出外至无人处令出。然后来入众。莫使众讥嫌污贱。入塔时不应放下气。安塔树下大众中皆不得令出气。师前大德上座前亦不得放下气出声。若腹中有病。急者应出外。莫令人生恶贱心。
便利部第四
  如优钵只王经云。伽蓝法界地漫大小行者。五百身堕拔波地狱。后经二十小劫常遣肘手。抱此大小便处臭秽之地。乃至黄泉。
  又毗尼母经云。诸比丘住处房前。闲处小便污地。臭气皆不可行。佛闻之告诸比丘。从今已去不听诸比丘僧伽蓝处处小行。当聚一屏猥处。若瓦瓶若木筒。埋地中就中小便已。以物盖头。莫令至臭气。
  又毗尼母经云。若上厕去时应先取筹草至户前三弹指作声。若人非人令得觉知。若无筹不得。壁上拭不得。厕版梁栈上拭不得。用石不得。用青草土块软木皮软叶奇木皆不得用。所应用者。木竹[竺-二+韦]作筹度量。法极长者。一磔手。短者四指。已用者不得振令污净者。不得着净筹中。是名上厕法筹法。上厕有二处。一者起止处。二者用水处。坐起褰衣。一切如起止处无异。厕户前着净瓶水。复应着一小瓶。若自有瓶者。当自用。若无瓶者。用厕边小瓶。不得直用僧大瓶水令污。是名上厕用水法。
  塔前众僧前和尚阿阇梨前。不得张口大洟唾着地。若欲洟唾当屏猥处。莫令人恶贱。是名唾法。
  又三千威仪云。若不洗大小便。比丘得突吉罗罪。亦不得净僧座具上坐及礼三宝。设礼无福德。又至舍后上厕有二十五事。一欲大小便当行时。不得道上为上座作礼。二亦莫受人礼。三往时当直低头视地。四往当三弹指。五已有人弹指不得逼。六已上正住弹指乃踞。七正踞中。八不得一足前一足却。九不得令身倚。十敛衣不得使垂圊中。十一不得大咽使面赤。十二当直视前不得顾听。十三不得污壁。十四不得低头视圊中。十五不得视阴。十六不得以手持阴。十七不得草盖地。十八不得持草画壁作字。十九用水不得大费。二十不得污湔。二十一用水不得使前手着后手。二十二用土当三过。二十三当用澡豆。二十四三过用水。二十五设见水草土。尽当语直日主者。若自手取为善。
  又僧只律云。大小行已不用水洗。而受用僧座具床褥得罪。
  又十诵律云。不洗大行处。不得坐卧僧卧具上得罪。
  又摩德勒伽论云。不洗大小行处不得礼拜。余无水处。若为非人所嗔。水神所嗔。或为服药等开不犯。
  又三千威仪经云。不洗净礼佛者。设礼无功德。又杂譬喻经云。有一比丘不弹指来大小便。潜污中鬼面上。魔鬼大恚欲杀沙门。沙门持戒。魔鬼随逐伺觅其短不能得便(既知此事上厕必须謦欬作声)
  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一贫人。名曰尼提。极贫下贱。常客除粪。佛知应度。即将阿难往到其所。正值尼提担粪出城。而欲弃之。瓶破污身。遥见世尊深生惭愧。不忍见佛。佛到其所广为说法。即生信心欲得出家。佛使阿难将至河中与水洗讫。将诣只桓。佛为说法得须陀洹。寻即出家得阿罗汉果。国人及王闻其出家皆生怨恨。云何佛听此人出家。波斯匿王即往佛所欲破此事。正值尼提在只桓门大石上坐缝补故衣。七百诸天香华供养。王见欢喜。请通白佛。尼提比丘身没石中。出入自在。通白已竟。王到佛所先问此事。向者比丘姓字何等。佛告王曰。是王国中下贱之人。除粪尼提。王闻佛语谤心即除。到尼提所执足作礼。忏悔辞谢。王白佛言。尼提比丘。宿作何业。受此贱身。佛告王曰。昔迦叶佛入涅盘后。有一比丘。出家自在。秉捉僧事。身暂有患。懒起出入便利器中。使一弟子担往弃之。然其弟子是须陀洹。以是因缘。流浪生死常为下贱。五百世中为人除粪。由昔出家持戒功德。今得值佛出家得道(以是义故。不得房内便利。具招前罪。数见俗人懈怠不能自运置秽器。在房便利令他日别将弃。未来定堕地狱。纵得出狱犹。作猪狗蜣螂厕虫也)
  又佛说除灾患经云。佛告阿难。乃前过世迦叶佛时。人寿二万岁。佛事终竟复舍寿命。
  尔时有王。名曰善颈。供养舍利起七宝塔。高一由延。一切众生然灯烧香。香华缯彩供养礼事。时有众女欲供养塔。便共相率扫除塔地。时有狗粪污秽塔地。有一女人。手撮除弃。复有一人。见其以手除地狗粪便唾笑之曰。汝手已污不可复近。彼女逆骂。汝弊淫物。水洗我手便可复净。佛天人师敬意无已。手除不净已。便澡手绕塔求愿。今扫塔地污秽得除。令我世世劳垢消灭清净无秽。时诸女人扫塔地者。今此会中诸女人是。尔时扫地愿灭尘劳服甘露味。尔时以手除狗粪女者。今柰女是。尔时发愿不与污秽会所生清净。以是福报。不因胞胎臭秽之处。每因华生。以其尔时发一恶声骂言淫女。故今受是淫女之名。以值佛闻法得须陀洹。
  又杂宝藏经云。南天竺法家有一童女。必使早起净扫庭中门户左右。有长者女。早起扫地。会值如来于门前过。见生欢喜。注意看佛。寿命旋促即终生天。夫生天者法有三念。自思惟言。本是何身。自知人身。今生何处。定知是天。昔作何业来生于此。知由见佛欢喜善业得此果报。感佛重恩来供养佛。佛为说法得须陀洹。
  又新婆沙论云。昔德叉尸罗国有一女人。至月光王舍千头处礼。无忧王所起灵庙见有狗粪。在佛座前寻作是思。此处清净。如何狗粪秽污其中。以手扫除香泥涂饰。善业力故。令此女人遍体生香。如旋檀树。口中常出青莲华香。若诸众生由不护净故。因内烦恼感诸外秽。故论颂言。
  世间诸秽草  能秽污良田
  如是诸贪秽  秽污诸含识
  世间诸秽草  能秽污良田
  如是诸嗔秽  秽污诸含识
  又贤愚经云。佛在世时。罗阅城边有一汪水。污泥不净。多诸粪秽。国中人民以屎尿投中。有一大虫其形像蛇。加有四足。于其汪水东西驰走。或没或出。经历年载。常处其中。受苦无量。尔时世尊将诸比丘。至彼坑所问诸比丘。汝识此虫宿缘行不。诸比丘咸言。不知。佛言。毗婆尸佛时。有众贾客入海取宝。大获珍宝平安还到。选宝上者用施众僧。规俟僧食。僧受其宝付授摩摩帝。于后僧食向尽。从其求索不与。众僧苦索。摩摩帝嗔恚而语之言。汝曹啖屎。此宝属我。何缘乃索。由其欺僧恶口骂故。身坏命终堕阿鼻地狱。身常宛转沸屎之中。九十一劫乃从狱出。今堕此中。自从七佛已来皆作其虫。至贤劫千佛各各皆尔。
  又百缘经云。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尊者舍利弗大目揵连。设欲食时。先观地狱畜生饿鬼。然后方食。目连一饿鬼。身如燋柱。腹如太山。咽如细针。发如锥刀。缠刺其身。诸支节间皆悉火出。呻吟大唤四向驰走。求索屎尿以为饮食。疲苦终日而不能得。即问鬼言。汝造何业受如是苦。饿鬼答言。有日之处不烦灯烛。如来世尊今现在世。汝可自问。我今饥渴不能答汝。尔时目连寻往佛所。具问如来。所造业行受如是苦。具以上问。尔时世尊告目连曰。汝今善听。吾为汝说。此贤劫中。舍卫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常令仆使压甘蔗汁。以输大家。有辟支佛甚患渴病。良医处药。教服甘蔗汁病乃可差。时辟支佛往长者家乞甘蔗汁。时彼长者见来欢喜。寻敕其妇富那寄。我有急缘定欲出去。汝今在后取甘蔗汁施辟支佛。时妇答言。汝但出去。我后自与。时夫出已取辟支佛钵。于其屏处。小便钵中。以甘蔗汁。盖覆钵上。与辟支佛。辟支受已寻知非是投弃于地。空钵还归。其后命终堕饿鬼中。常为饥渴所见逼切。以是业缘受如是苦。佛告目连。欲知尔时彼长者妇。今富那寄饿鬼是。佛说是时。诸比丘等舍悭贪缘。厌恶生死。有得四沙门果者。有发辟支佛心者。有发无上菩提心者。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颂曰。
  啖他身血肉  贪毒无慈矜
  养兹身秽质  虫寓内销融
  不护僧净器  受此厕中虫
  后报入地狱  苦痛未知穷
感应缘(略引三验)
  宋释慧果 齐释弘明 唐谢弘敝妻许氏。
  宋京师瓦官寺有释慧果。婺州人。少以蔬食苦行自业。宋初游京师止瓦官寺诵法华十地。尝于厕前见一鬼。致敬于果云。昔为众僧作维那。小不如法堕在啖粪鬼中。法师德素高明。又慈悲为意。愿助以拔济之方也。又云。昔有钱三千文。霾在柿树根下。愿取以为福。果即告众掘取。果得钱三千文。为造法华一部。并设斋。后梦见此鬼云。已得改生大胜昔日。果以宋太始六年卒。春秋七十有六。
  齐永明中。会稽释弘明者。止云门寺诵法华。礼忏为业。每旦水瓶自满。实诸天童子为给使也。又感虎来入室伏床前久之乃去。又见小儿来听经云。昔是此寺沙弥。为盗僧厨食今堕厕中。闻上人读经故力来听。愿助方便。冀免斯累。明为说法。领解方隐。后山精来恼。明乃捉取以腰绳系之。鬼谢遂放。因之永绝(右二验出梁高僧传)
  唐吴王文学陈郡谢弘敝妻。高阳许氏。武德初年遇患死。经四日而苏。说云。被二三十人拘至地狱。未见官府即闻唤。虽不识面似是姑丈沈吉光语音。许问云。语声似是沈丈。何因无头。南间人呼姑姨夫。皆为某姓丈也。吉光即以手提其头。置于膊上而诫许曰汝且在此间。勿向西院。待吾为汝造请。即应得出。遂于语处而住。更不东西看。其吉光迻遑似有经纪。凡经再宿。吉光始来语许云。汝今此来。王欲令汝作其女伎。傥引见不须道解弦管。如其不为所悉可引吾为证也。少间有吏抱案引入。王果问之。解弦管不。许云不解。复云。沈吉光具知。王问吉光。答云。不解。王曰。宜早放还不须留也。于时光欲发遣。即共执案人筹度。不解其语。执案人云。娘子功德力虽强。然为先有少罪。随便受却身业俱净。岂不快哉。更别引入一大院。其门极小。亦大见有人受罪。许甚惊惧。乃求于主者曰。生平修福何罪而至斯耶。答曰。娘子曾以不净碗盛食与亲。须受此罪。方可得去。遂以铜汁灌口。非常苦毒。比苏时口内皆烂。光即云。可于此人处受一本经记取。将归受持勿怠。自今已去保年八十有余。许生曾未诵经。苏后遂诵得经一卷。询访人间所未曾有。今见受持读诵不阙。其经见在。文多不载。苏活之后吉光尚存。以后二年方始遇害。凡诸亲属有欲死者。三年以前并于地下预见。许之从父弟仁则说之云耳(右一验出冥报记)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五
病苦篇第九十五(此有六部)
  述意部 引证部 瞻病部 医疗部 安置部 敛念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界遐旷六道繁兴。莫不皆依四大相资五根成体。聚则为身。散则归空。然风火性殊地水质异。各称其分皆欲求适。求适之理既难。所以调和之乖为易。忽一大不调四大俱损。如地大增则形体[黑*敢]黑。肌肉青瘀症瘕结聚。如铁如石。若地大亏则四支损弱。或失半体。或偏枯残戾。或毁明失聪。若水大增则肤肉虚满体无华色。举身萎黄神颜常丧。手脚潢肿膀胱胀急。若水大损则瘦削骨立筋现脉沈。唇舌干燥耳鼻焦闭。五藏内煎津液外竭。六腑消耗不能自立。若火大增则举体烦[获-禾+火]焦热如烧。痈疖疽肿疮痍溃澜。脓血流溢臭秽竞充。若火大损则四体羸瘠腑藏如冰。瞧隔凝寒口若含霜。夏暑重裘未尝温慰。食不消化患常呕逆。若风大增则气满胸塞腑胃否隔。手足缓弱四体疼痹。若风大损则身形羸瘠气裁如线。动转疲乏引息如抽。咳嗽噫哕咽舌难急。腹厌背軁心内若冰。颈筋喉脉奋作鼓胀。如是种种皆是四大乍增乍损致有痾疾。既一大婴羸则三大皆苦。展转皆病。俱生煎恼。四大交反良由苦报。无愧无耻。无恩无义。常随四时资给所须。昼夜将养未曾荷恩。片失供承便招病苦。既知无恩徒劳养育。纵加美食华服终成粪秽。但趣得支身以除饥寒。终不为汝踵前蓄积。以劳我心。废求修道。良由身为苦器阴是坯瓶。易损难持。四大浮虚。亟相乖反。五阴缘假。多生恼患。所以禀形人世。逢秽浊之时。受质伪身。居怖畏之境。幽冥无量神鬼河沙。种族尤多。草筹未辩。或依房依庙。附岳附丘。凡有含灵并皆只响。致使神爽冥昧识虑昏茫。至于寤寐多有恐怖。庶得临危摄念。无俟三称。在崄逢安。宁劳千遍。愿增益神道加足威光。以善利生无相恼害。诚言可录信验有征矣。
引证部第二
  如佛说医经云。人身中本有四病。一地二水三火四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故土属身。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火少寒多目冥。春正月二月三月寒多。夏四月五月六月风多(以西国夏中多风热微不同汉地也)秋七月八月九月热多(西国于此秋时热始隆盛亦不同汉地也)冬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有风有寒。何以故春寒多者以万物皆生以寒出故寒多。何以故。夏风多者。以万物荣华阴阳合聚故风多。何以故秋热多者。以万物成熟故热多。何以故冬有风有寒者。以万物终亡热去故有风寒。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时得卧。何以故。以风多故身放。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正月二月不时不得卧。何以故。以寒多身缩。春三月有寒故不得食麦豆。宜食糠米醍醐诸热物(以西国麦冷糠米等热也)夏三月风。不得食芋豆麦。宜食糠米乳酪。秋三月有热。不得食糠米醍醐。宜食细米麨蜜稻黍。冬三月有风寒。阳兴阴合。宜食糠米胡豆羹醍醐。有时卧风起有时灭。有时卧火起有时灭有时寒起有时灭。人得病有十因缘。一久坐不卧。二食无贷。三忧愁。四疲极。五淫泆。六嗔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风。十制下风。从十因缘生病。有九因缘。命未当尽为其横死。
  又智度论云。四百四病者。四大为身常相侵害。一一大中百一病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风起故。热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火热相地坚相。坚相故难消。难消故能起热病。血肉筋骨脉髓等是地分。除其业报者。一切法皆和合因缘生也。
瞻病部第三
  夫四大难调六腑更反。以有报身忽婴疚疾。或有舍俗出家孤游独宿。或有贫病老弱无人侍卫。若不互看命将安寄。故四分律。佛言。自今已去。应看病人。应作瞻病人。若欲供养我者应。先供养病人乃。至路值五众出家人病佛。制七众皆令住看。若舍而不看。皆结有罪。故诸佛心者。以大慈悲为体。随顺我语。即是佛心也。
  如僧只律云。若道逢出家五众病人。即应觅车乘驮载。令如法供养乃至死时亦应阇维殡埋。不得舍弃。病人有九法成就必当横死。一知非饶益食而贪食。二不知筹量。三内食未消而食。四食未消而擿吐出。五已消应出而强持。六食不随病。七随病食而不筹量。八懈怠。九无慧。
  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瞻病人。成就五法。不得时差。常在床褥。云何为五。一瞻病之人不别良药。二懈怠无勇猛心。三常喜嗔恚亦好睡眠。四但贪衣食故瞻视病人。五不以法供养故亦不与病人语谈往返是谓瞻病之人成就五法不得时差(翻前五法病得速差)又生经。世尊以偈赞曰。
  人当瞻疾病  问讯诸危厄
  善恶有报应  如种果获实
  世尊则为父  经法以为母
  同学者兄弟  因是而得度
  又弥勒所问本愿经云。佛语阿难。我本求道时。勤苦无数乃得成佛。其事非一。佛言。阿难。乃往过世时有太子。号曰所现。端正姝好。从园观出。道见一人得病困笃。见已有哀伤之心。问于病人。以何等药得疗卿病。病者答曰。唯王身血得疗我病。尔时太子即以利刀刺身出血以与病者。至心施与意无悔恨。尔时太子者即我身是。四大海水尚可斗量。我身施血不可称限。又往过世有王太子。号曰莲华王。端正姝好。从园观出。道见一人身体病疠。见已哀念问于病者。以得何药疗于汝病。病者答曰。得王身髓以涂我身。其病乃愈。是时太子即破身骨。以得其髓。持与病者。欢喜惠施心无悔恨。尔时太子者即我身是。四大海水尚可斗量。身髓布施不可称计。
  又往去世有王。号曰月明。端正姝好。从宫而出。道见盲者。贫穷饥饿随道乞丐。往趣王所。尔时月明王。见此盲人。哀之泪出。谓于盲者有何等药得疗卿病。盲者答曰。唯得王眼。能愈我病。眼乃得视。是时明王自取两眼。以施盲者。其心清然无一悔意。尔时月明王者即我身是。须弥之山尚可称知斤两。我眼布施不可称计。
  佛语阿难。弥勒菩萨本求道时。不持耳鼻身命等施以成佛道。但以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彼无上正真之道。阿难白佛。以何善权得致佛道。佛语阿难。弥勒菩萨昼夜各三正衣束体叉手下膝着地。向十方佛说此偈言。
  我悔一切过  劝助众道德
  归命礼诸佛  令得无上慧
  又法句喻经云。昔有一国。名曰贤提。时有长老比丘。长病委顿羸瘦垢秽。在贤提精舍中卧。无瞻视者。佛将五百比丘往到其所。使诸比丘传共视之。为作浆粥。而诸比丘闻其臭处。皆共贱之。佛使帝释取其汤水。佛以金刚之手洗病比丘身体。地寻震动。豁然大明。莫不惊肃。国王臣民天龙鬼神无央数人。往到佛所稽首作礼。白佛言。佛为世尊。三界无比。道德已备。云何屈意。洗病比丘。佛告国王及众会者言。如来所以出现于世。正为此穷厄无护者耳。供养病瘦沙门道人。及诸贫穷孤独老人。其福无量所愿如意。会当得道。王白佛言。今此比丘宿有何罪。因病积年疗治不差。佛告王曰。往昔有王。名曰恶行。治政严暴。使一多力五百主令鞭人。五百假王威怒私作寒暑。若欲鞭者赍其价数。得物者鞭轻。不得鞭重。举国患之。有一贤者为人所谋。应当得鞭。报五百言。吾是佛弟子。素无罪过。为人所枉。愿小垂恕。五百闻是佛弟子。轻手过鞭。无着身者。五百寿终堕地狱中。栲掠万毒。罪灭复出堕畜生中。常被挝杖。五百余世罪毕为人。常婴重病痛不离身。尔时国王者今调达是。五百者今此病比丘是。时贤者今吾身是。吾以前世为其恕鞭不着身。是故世尊躬为洗之。人作善恶殃福随人。虽更生死不可得免。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挝杖良善  妄谗无罪  其殃十倍
  灾迅无赦  生受酷痛  形体毁坼
  自然恼病  失意恍惚  人所轻笑
  或县官厄  财产耗尽  亲戚离别
  舍宅所有  灾火焚烧  死入地狱
  如是为十
  时病比丘闻佛此偈及宿命事。克心自责。所患除愈。得阿罗汉道。贤提国王。没命奉行得须陀洹道。
  又善生经云。瞻病人不应生厌。若自无物出外求之。若不得贷三宝物看。差已十倍还之。五百问事云。看病人将病人物。为病人供给所须。不问病者。或问起嫌。并不得用。若已取者应偿。不还犯重罪。又四分律云。看病得五功德。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便与。二不恶贱病人大小便利唾吐。三有慈愍心。不为衣食故看。四能经理汤药。乃至差。若命终。五能为病人说法欢喜己善法增长。
医药部第四
  夫人有四支五藏。壹觉壹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精。阴用其形。天人所同也。及其失也。承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之惴。竭而为焦故。良医导之以针石。救之以药济。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也。
  如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大患。云何为三。一风为大患。二痰为大患。三冷为大患。然有三良药治。风患者苏为良药。及苏所作饭食。若痰患者蜜为良药。及蜜所作饭食。若冷患者油为良药。及油所作饭食。是谓三大患有此三药治。如是比丘亦有三大患。一贪欲。二嗔恚。三愚痴。然有三良药治。一若贪欲起时以不净往治。及思惟不净道。二若嗔恚大患者。以慈心往治。及思惟慈心道。三若愚痴大患者。以智慧往治。及思惟因缘所起道。是谓比丘有此三大患有此三药治。
  又金光明经云。佛在世时。有持水长者。善知医方。救诸病苦。持水长者有子。名曰流水。端正第一威德具足。受性聪敏善解诸论。见诸众生受诸苦恼。时长者子即至父所。说偈问言。
  云何当知  四大诸根  衰损伐谢
  而得诸病  云何当知  饮食时节
  若食食已  身火不灭  云何当知
  治风及热  水过肺病  及以等分
  何时动风  何时动热  何时动水
  以害众生  时父长者  即以偈颂
  解说医方  而答其子  三月是夏
  三月是秋  三月是冬  三月是春
  是十二月  三三而说  从如是数
  一岁四时  若二二说  足满六时
  三三本摄  二二现时  随是时节
  消息饮食  是能益身  医方所说
  随时岁中  诸根四大  代谢增损
  令身得病  有善医师  随顺四时
  三月将养  调和六大  随病饮食
  及以汤药  多风病者  夏则发动
  其热病者  秋则发动  等分病者
  冬则发动  其肺病者  春则增剧
  有风病者  夏则应服  肥腻碱酢
  及以热食  有热病者  秋服冷甜
  等分冬服  甜酢肥腻  肺病春服
  肥腻辛热  饱食然后  则发肺病
  于食消时  则发热病  食消已后
  则发风病  如是四大  随三时发
  病风羸损  补以苏腻  热病下药
  服呵梨勒  等病应服  三种妙药
  所谓甜辛  及以苏腻  肺病应服
  随时吐药  若风热病  肺病等分
  违时而发  应当任师  筹量随病
  饮食汤药
  又智度论云。般若波罗蜜。能除八万四千病根本。此之八万四千皆从四病起。一贪。二嗔。三痴。四三毒等分。此之四病各分二万一千。以不净观除贪欲二万一千烦恼。以慈悲观除嗔恚二万一千烦恼。以因缘观除愚痴二万一千烦恼。总用上药除等分病二万一千烦恼。譬如宝珠能除黑暗。般若波罗蜜亦能除三毒烦恼病。
安置部第五
  盖闻三界之宅。寔四大之器。六尘之境。是五阴所居。良由妄想虚构惑倒交兴。致使万苦争缠百忧总萃。今既报熟命临风烛。然众生贪着至死不觉。恐在旧所恋爱资财。染着眷属。佛教移处令生厌离。知无常将至使兴心正念也。
  如僧只律云。若是大德病者。应在露现处上好房中。拟道俗问讯生善。瞻病人每须烧香然灯。香汁涂地。供待人客。依西域只桓寺图云。寺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在中。堂号无常多生厌背。去者极众。还唯一二。其堂内安一立像金色涂者。面向东方。当置病人在像前坐。若无力者。令病人卧面向西方观佛相好。其像手中系一五色彩幡。令病人手执幡脚作往生净土之意。坐处虽有便利。世尊不以为恶。原其此土本是杂秽之处。犹降灵俯接下类群生。况今将命投佛。宁相弃舍。随病人所乐何境。或作弥陀弥勒阿閦观音等形。如前安置。烧香散华。供养不绝。生病者善心。
敛念部第六
  夫三界非有五阴皆无。四倒十缠共相和合。一切如电。挥万劫于俄顷。丘井易沦。终漂沈于苦海。迷途遂远。弱丧亡归。区区七尺。莫知其假。耳目之外。终自空谈。靡依靡救。不信不受。生灵一谢再返无期。所以抚心自恻临危安泰也。
  故十诵律云。看病人应随病者先所习学而赞叹之。不得毁呰退本善心。
  又四分律云。为病人说法令其欢喜。
  又毗尼母论云。病人不用看病人语。看病人违病者意并得罪。又华严经。临终为病人说偈云。
  又放光明名见佛  彼光觉寤命终者
  念佛三昧必见佛  命终之后生佛前
  念彼临终劝念善  又示尊像令瞻敬
  又复劝令归依佛  因是得成见佛光
  往生论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为五。一者礼拜。二者赞叹。三者作愿。四者观察。五者回向。又随愿往生经云。佛告普广菩萨。若四辈男子女人。临终之日愿生十方佛刹土者。当先洗浴身体着鲜洁之衣。烧众名香悬缯幡盖歌赞三宝读诵尊经。为病者说因缘譬喻善巧言词微妙经义。苦空非实四大假合。形如芭蕉。中无有实。又如电光。不得久停。故云色不久鲜当归坏败。精诚行道可得度苦。随心所愿无不获果。
  述曰。如前教已复将经像至病人所。题其经名像名告语示之。使开目睹见。令其惺寤。兼请有德智人读诵大乘。助扬赞呗。幡华乱坠。宛转目前。香气氛氲。常注鼻根。常与善语勿传恶言。以临终时多有恶业相现不能立志排除。是故瞻病之人。特须方便善巧诱[言*求]使心心相续刹那不驻。乘此福力作往生净土之意。故智度论云。从生作善。临终恶念。便生恶道。从生作恶。临终善念。而生天上。又维摩经云。忆所修福念于净命。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持戒。于破戒病人不求恩惠。心不疲厌。供养病人。命终生普观天。五欲纵逸不知厌足。而说颂曰。
  紫纨未可得  漳滨徒再离
  一逢犬马病  贲育罢驱驰
  既无九转术  复阙万金奇
  不着授盥掌  唯梦莲华池
感应缘(略引一十四验)
  晋欧议曹椽 晋袁无忌 晋康法朗 晋安慧则 晋竺法义 宋罗玙妻费氏 宋王文明 宋李清 宋释昙颖 魏王长豫 齐释慧进 隋释僧喜 唐萨孤训 唐释彻师。
  晋南郡议曹椽姓欧。得病经年骨消肉尽。巫医备至无复方计。其子夜如得睡眠。梦见数沙门。来视其父。明旦便往诣佛图见诸沙门。问佛为何神。沙门为说事状。便将诸道人归请读经。再宿病人自觉病如轻。昼得小眠。如举头见门中有数十小儿。皆五彩衣。手中有持幡仗者。刀矛者。于门走入。有两小儿在前。径至帘前。忽便还走语后众人。小住小住。屋中纯是道人。遂不复来前。自此后病渐渐得差(右此一验出灵鬼志)
  晋陈国袁无忌。寓居东平。永嘉初得疫疠。家百余口。死亡垂尽。往避大宅。权住田舍。有一小屋兄弟共寝。版床荐席数重。夜眠失晓。床出在户外。宿昔如此。兄弟怪怖皆不眠。后见一妇人来在户前。知忌等不眠前却户外。时未署明。月朗见之。彩衣白庄。头上有花锸及银钗象牙梳。忌等便逐之。初绕屋走。四倒头发及花锸之属皆堕落。忌悉拾之。仍复出门南走。临道有井。遂入井中。忌还眠。天晓视花锸及钗牙梳。并是真物。掘坏井得一楸棺。三分井水所渍。忌便易棺器衣服。还其物于高燥处葬之遂断(右此一验出志怪集)
  晋沙门康法朗。学于中山。永嘉中与一比丘。西入天竺。行过流沙。千有余里。见道边败坏佛图。无复堂殿。蓬蒿没人。法朗等下瞻礼拜。见有二僧。僧各居其傍。一人读经。一人患痢。秽污盈房。其读经者了不营视。朗等恻然兴念。留为煮粥扫除浣濯。至六日病者稍困注痢如泉。朗等共料理之。其夜朗等并谓病者必不移旦。至明晨往视。容色光悦痛状休然。屋中秽物皆是华馨。朗等乃寤是得道真士以试人也。病者曰。隔房比丘是我和尚。久得道慧。可往礼觐。法朗等先嫌读经沙门无慈爱心。闻已乃作礼悔过。读经者曰。诸君诚契并至。同当入道。朗公宿学业浅。此世未得愿也。谓朗伴云。慧此若植根深当现世得愿。因而留之。法朗后还中山为大法师。道俗宗之(右此一验出冥祥记)
  晋雒阳大市寺有安慧则。未详氏族。少无常性。卓越异人。而工正书善能谈吐。晋永嘉年中天下疫病。则昼夜祈诚。愿大神降药以愈万民。一日出寺门见两石形如瓮。则疑是异物。取看之。果有神水在内。病者饮服莫不皆愈。后止雒阳犬市寺。手自细书黄缣写大品一部。合为一卷。字如小豆。而分明可识。凡十余本。以一本与汝南周仲智妻胡氏供养。胡母过江赍经自随。后为灾火所延。仓卒不暇取经。悲泣懊恼。火息后乃于灰中得之。首轴颜色一无亏损。于时同见闻者莫不回邪改信。此经今在京师简靖寺靖首尼处(右此一验出梁高僧传)
  晋沙门竺法义。山居好学。住在始宁保山。后得病积时。攻治备至而了不损。日就绵笃遂不复自治。唯归诚观世音。如此数日。昼眠梦见一道人来候其病。因为治之。刳出肠胃湔洗腑藏。见有结聚不净物甚多。洗濯毕还内之。语义曰。汝病已除。眠觉众患豁然。寻得复常。案其经云。或现沙门梵志之像。意者义公所梦其是乎。义以太元七年亡。自竺长舒至义六事。并宋尚书令传亮所撰。亮自云。其先君与义游处。义每说其事。辄懔然增肃焉。
  宋罗玙妻费氏者。宁蜀人。父悦宋宁州刺史。费少而敬信。诵法华经数年。勤至不倦。后忽得病苦。心痛守命。阖门惶惧。属纩待时。费氏心念。我诵经勤苦。宜有善佑。庶不于此遂致死也。既而睡卧食顷。如寤如梦。见佛于窗中授手以摩其心。应时都愈。一堂男女婢仆。悉睹金光。亦闻香气。玙从妹即琰外族曾祖。尚书中兵部费愔之夫人也。于时省疾床前亦具闻见。于是大兴信悟虔戒至终。每以此瑞进化子侄焉。
  宋时王文明。宋泰始末。作江安令。妻久病。女于外为母作粥将熟。变而为血。弃之更作。亦复如初。如此者再。母寻亡没。其后儿女在灵前哭。忽见其母卧灵床上。貌如平生。诸儿号感奄然而灭。文明先爱其妻手下婢。妊身将产。葬其妻日。使婢守屋。余人悉诣墓所。部伍始发。妻便现形入户打婢。其后诸女为父办食杀鸡。刳洗已竟。鸡忽跳起轩首长鸣。文明寻卒。诸男相继丧亡(右三验出述异记)
  宋李清者。吴兴於潜人也。仕桓温大司马府参军督护于府得病还家而死。经夕苏活。说云。初见传教持信幡。唤之云。公欲相见。清谓是温召。即起束带而去。出门见一竹舆。便令入中。二人推之疾速如驰。至一朱门见阮敬。时敬死已三十年矣。敬问清曰。卿何时来知。我家何似。清云。卿家异恶。敬便雨泪言。知吾子孙如何。答云。且可。我今令卿得脱。汝能料理吾家不。清云。能若能如此不负大恩。敬言僧达道人是官师甚被敬礼。当苦告之。还内良久遣人出云。门前四层寺官所起也。僧达常以平旦入寺礼拜。宜就求哀。清往其寺见一沙门。语曰。汝是我前七生时弟子。已经七世受福。迷着世乐忘失本业。背正就邪当受大罪。今可改悔。和尚明出当相佐助。清还先舆中夜寒齽冻。至晓门开僧达果出至寺。清便随逐稽颡。僧达云。汝当革心为善归命佛法归命比丘僧。受此三归可得不横死。受持勤者。亦不经苦难。清便奉受。又见昨所遇沙门。长跪请曰。此人僧中宿世弟子。忘失正法方将受苦。先缘所追今得归命。愿垂慈愍。答曰。先是福人当易扶济耳。便还向朱门。俄遣人出云。李参军可去。敬时亦出与清一青竹枝。令闭眼骑之。清如其语。忽然至家。家中啼哭及乡亲塞堂。欲入不得。会买材还。家人及客。赴监视之。唯尸在地。清入至尸前。闻其尸臭自念悔还。但外人逼突不觉入尸。时于是而活。即营理敬家分宅以居。于是归心三宝勤信法教。遂作佳流弟子(右此一验出冥祥记)
  宋长于寺有释昙颖。会稽人。少出家谨于戒行。诵经十余万言。止长于寺。善巧宣唱。天然独绝。颖尝患癣疮积治不除。房内常供养一观世音像。晨夕礼拜求差此疾。异时忽见一蛇从像后缘壁上屋。须臾有一鼠子从屋堕地。涎涶沐身。状如已死。颖候似活。即取竹刮除涎涶。又闻蛇所吞鼠能疗疮疾。即行取涎涶以傅癣上。所傅既遍鼠亦还活。信宿之间疮痍顿尽。方悟蛇之与鼠皆是祈请所致。于是君王所重。名播遐迩。后卒所住。年八十一(右此一验出唐高僧传)
  魏中书郎王长。豫有美名。父丞相至所珍爱。遇疾转笃。丞相忧念特至。政在床上坐不食已积日。忽为现一人形状甚壮。着铠执刀。王问。君是何人。答曰。仆是蒋侯也。公儿不住。欲为请命故来耳。勿复忧。王欣喜动容。即命求食。食遂至数升。内外咸未达所以。食毕忽复惨然。谓王曰。中书命尽。非可救者。言终不见(右此一验见幽明录)
  前齐永明中杨都高座寺释慧进者。少雄勇游侠。年四十忽寤非常。因出家。蔬食布衣。誓诵法华。用心劳苦执卷便病。乃发愿造百部以悔先障。始聚得一千六百文。贼来索物。进示经钱。贼惭而退。尔后遂成百部。故病亦愈。诵经既度情愿又满。回此诵业愿生安养。闻空中告曰。汝愿已足必得往生。无病而卒。八十余矣(右此一验出冥祥记)
  隋文成郡马头山释僧善。姓席氏。绛郡正平人也。仁寿之岁。其道弥隆。及疾笃将亟告弟子曰。吾患肠中冷结者。昔在少年。山居服业粮粒既断。懒往追求啖小石子。用充日夕。因觉为病。死后破肠看之。果如所言。若吾终后不须焚燎。外损物命。可坐于瓮中埋之。以大业初年卒于大黄岩中。道俗依言而殡。绛州僧袭比丘。承习善公。不亏化法。善师终日他行不见。后寻其遗骸莫知所在。忽闻爆声振裂。响发林谷。见地分涌瓮出于外。骸骨如雪唯舌存焉。红赤鲜映逾于生日。因取舌骨。肉以为塔(右一验出唐高僧传)
  唐贞观二十年征龟兹。有萨孤训者。为行军仓曹参军。及屠龟兹城。后乃于精舍剥佛面取金。旬日之间眉毛总落。还至伊州。乃于佛前悔过。所得金者皆回造功德。未几眉毛复生。
  唐锋州南孤山陷泉寺沙门彻禅师。曾行遇癞人在穴中。彻引出山中为凿穴给食。令诵法华经。素不识字。加又顽鄙。句句授之。终不辞倦。诵经向半。梦有教者。自后稍聪。得五六卷疮渐觉愈。一部既了须眉平复。肤色如常。故经云。病之良药。斯言验矣(右一验出冥报拾遗)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六
舍身篇第九十六(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色性无象触必归空。三世若假入微终散。虽复回天震地之威。会归磨灭。齐冠楚组之丽。靡救埃壤。所以形非定质众缘所聚。四尘不同风火常异。坼而离之。本非一物。燕肝越胆。未足为譬。菩萨利生方穷其旨。而积此沦昏生生不已。一念傥值曾未移时。障习相荡旋迷厥路。横指呼空。名之为有。养己伤命。号之为毒。蓄身外之财。以充其欲。攘非己之分。用成其侈。岂直温肌嗛腹若此而已哉。至于积箧盈藏溢俎充庖。无始迄今供此幻我。亦未厌足。静思此事。岂不罪欤。今既觉过徒畜坏瓶。物我俱空宝惜何在。是以体知幻伪。大士常心。舍妄求真。菩萨常愿。证知三界。为晨夜之宅。惺悟四生。为梦幻之境。外云生以身为逆旅。死当以天地为棺椁。内云王子投身功逾九劫。刳肌贸鸽骇震三千。将今类古冀望同尔。欲使白牛有长路之能。宝舟有彼岸之力也。
引证部第二
  如金光明经云。佛告大众。过去有王。名摩诃罗陀常行善法无有怨敌。时有三子。殊特第一。第一太子名摩诃波那罗。次子名摩诃提婆。小子名摩诃萨埵。是三王子。于园游戏。渐到竹林憩驾止息。第一王子作如是言。我于今日心甚怖惧。于是林中将无衰损。第二王子复作是言。我于今日不自惜身。但离所爱心忧愁耳。第三王子复作是言。我于今日独无怖惧。亦无愁恼。山中空寂神仙所赞。是处闲静令人安隐。转复前行见有一虎。适产七日。而有七子。围绕周匝。饥饿穷悴。身体羸损。命将欲绝。第一王子见是虎已言。若为饥逼必还啖子。第三王子言。君等谁能与此虎食。第一王子言。此虎余命无几。不容余处为其求食。命必不济。谁能为此不惜身命。第二王子言。一切难舍不过己身。第三王子言。若诸大士。欲利益他。生大悲心。不足为难。时诸王子心大愁忧。久住视之。目未曾舍。作是观已寻便离去。尔时第三王子言。我今舍身时已到矣。我从昔来多弃是身。都无所为。随时将养令无所乏。而不知恩反生怨害。然复不免无常败坏。今舍此身作无上业。于生死海中作大桥梁。永离忧患无常变异。智慧功德具足成就。即便语言。兄等今者。可与眷属还其所止。尔时王子摩诃萨埵。还至虎所。脱身衣裳。置竹枝上。作是誓言。我今为利诸众生故。证于最胜无上道故。欲度三有诸众生故。是时王子作是誓已。即自放身卧饿虎前。以大悲力虎无能为。王子念言。虎今羸瘦身无势力。不能得我身血肉食。即起求刀了不能得。即以干竹刺颈出血。是时大地六种震动。日无精光。又雨杂华种种妙香。时虚空中有诸天见。心生欢喜叹未曾有。善哉大士。真大悲者。为众生故。能舍难舍。不久当证清净涅盘。是虎见血流污王身。即便舐血啖食其肉唯留余骨。尔时两兄见地大动日无精光雨诸华香。必是我弟舍所爱身。时二王子心大愁怖。洟泣悲叹容貌樵瘁。复共相将还至虎所。见弟所着衣裳。皆悉在一竹枝之上。骸骨发爪布散狼籍。流血处处遍污其地。见已闷绝不自胜持。投身骨上良久乃寤。即起举手呼天而哭。我弟幼稚才能过人。父母所爱奄忽舍身。我今还宫父母设问。当云何答。我宁在此并命一处。不忍还见父母眷属。时小王子所将侍从。各散诸方互相谓言。今者我天为何所在。
  尔时王妃于睡眠中。梦乳被割牙齿堕落。得三鸽雏一为鹰食。尔时王妃大地动时。即便惊寤。心大愁怖。而说偈言。
  今日何故  大地大水  一切皆动
  物不安所  日无精光  如有覆蔽
  我心忧苦  目睫[目*需]动  如我今者
  所见瑞相  必有灾异  不祥苦恼
  于是王妃说是偈已。时有青衣在外闻王子消息。心惊惶怖。即启王妃作如是言。向者在外闻诸侍从。推觅王子不知所在。王妃闻已生大忧恼。至大王所具传此事。王闻闷绝悲哽苦恼。收泪而言。如何今日失我心中所爱重者。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尔时大王  即从座起  以水洒妃
  良久乃苏  还得正念  微声问王
  我子今者  为死活耶  尔时大王
  即告其妃  我今当遣  大臣使者
  周遍东西  推求其子  汝今且可
  莫大忧愁  大王如是  慰喻妃已
  即便严驾  出其宫殿  是时大王
  既出城已  四向顾望  求觅其子
  烦惋心乱  靡知所在  最后遥见
  有一信来  既至王所  作如是言
  愿王莫愁  诸子犹在  不久来至
  令王得见  须臾之顷  复有臣来
  大王当知  一子已终  二子虽存
  哀瘁无赖  第三王子  见虎新产
  饥穷七日  恐还食子  见是虎已
  深生悲心  发大誓愿  当度众生
  于未来世  证成菩提  即上高处
  投身饿虎  虎饥所逼  便起啖食
  一切血肉  已为都尽  唯有骸骨
  狼籍在地  是时大王  闻臣语已
  转复闷绝  失念躄地  忧愁盛火
  炽然其身  诸臣眷属  亦复如是
  以水洒王  良久乃苏  复起举手
  号天而哭  复有臣来  而白王言
  向于林中  见二王子  愁忧苦毒
  悲号啼哭  迷闷失志  自投于地
  臣即求水  洒其身上  是最小子
  我所爱重  无常大鬼  奄便吞食
  其余二子  今虽存在  而为忧火
  之所焚烧  或能为是  丧失命根
  我宜速往  至彼林中  迎载诸子
  急还宫殿  其母在后  忧苦逼切
  与诸侍从  欲至彼林  即于中路
  见其二子  号天扣地  称弟名字
  时王即前  抱持二子  悲号洟泣
  随路还宫  速令二子  觐见其母
  佛告树神  汝今当知  尔时王子
  摩诃萨埵  舍身饲虎  今我身是
  尔时大王  摩诃罗陀  于今父王
  输头檀是  尔时王妃  今摩耶是
  第一王子  今弥勒是  第二王子
  今调达是  尔时虎者  今瞿夷是
  时虎七子  今五比丘  及舍利弗
  目揵连是
  尔时大王摩诃罗陀。及其妃后。悲号洟泣。悉皆脱身御服璎珞。与诸大众。往竹林中。收其舍利。即于此处起七宝塔。是时王子摩诃。萨埵临舍命时。作是誓愿。愿我舍利于未来世过算数劫。常为众生而作佛事。
  又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略要云。尔时佛告宿王华菩萨。乃往过去无量殑伽河沙劫有佛。号日月净明德如来。尔时彼佛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及众菩萨诸声闻众说法华经。是喜见菩萨乐习苦行。于日月净明德佛法中。精进经行一心求佛。满万二千岁已。而自念言。我虽以神力供养于佛。不如以身供养。即服诸香。满千二百岁已。香油涂身。于净明德佛前。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力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亿殑伽河沙世界。其中诸佛同时赞言。善哉善哉。是名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其身火然千二百岁。过是名已后其身乃尽。喜见菩萨作如是法供养已。命终之后复生净明德国中。于净德王家忽然化生。而白父言。净明德佛今故现在。我先供养佛已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复闻是法华经。我今当还供养此佛。乃至彼佛入涅盘已。收佛舍利作八万四千宝塔。即于八万四千塔前。然百福庄严臂。七万二千岁。而以供养令无数求声闻众无量阿僧只人发阿耨菩提心。尔时诸菩萨天人阿修罗等。见其无臂忧恼悲哀。喜见菩萨是我等师。教化我者。而今烧臂身不具足。于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于大众中立此誓言。我舍两臂必当得佛金色之身。若实不虚。令我两臂还复如故。作是誓已。自然还复。当尔之时。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雨宝华。一切人天得未曾有。佛告宿王华菩萨。于汝意云何。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岂异人乎。今药王菩萨是也。若有发心欲得阿耨菩提者。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养佛塔。胜以国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国土珍宝而供养者。
  问曰。菩萨舍身得自杀罪不。答曰。依律未舍命前得方便小罪偷兰遮。若舍命已无罪可属。所以不得杀人大罪。若依大乘菩萨。厌离生死为供养佛。及为一切众生兴大悲心。无害他意反招其福。何容得罪。故文殊师利问经云佛言。若杀自身无有罪报。何以故。如菩萨杀身唯得功德。我身由我故。若身由我得罪果者。剪爪伤指便当得罪。何以故。自伤身故。菩萨舍身非是无记。唯得福德是烦恼灭故身灭故得清净身。譬如垢衣以灰汁浣濯垢灭衣在(自外经明。菩萨舍身。非唯一二。如月光舍头。尸毗割股。或作师子象王舍牙与皮或作鹿身禽王济厄樵人。或作大龟大鳖救人水难。或作大鱼肉山施饥拔苦。如是具列非一。并散配别篇。恐以文繁不可重述)
  颂曰。
  龚胜无遗生  季业有穷尽
  嵇叟理既迫  霍子命亦殒
  屡屡厚霜柏  纳纳冲风菌
  邂逅竟慨时  修短非所愍
  恨我吾子志  不得岩上泯
  送心正觉前  斯痛久已忍
  既知人我空  何愁心不谨
  唯愿乘来生  怨亲同识朕
感应缘(略引九验)
  黄帝时宁封子 宋沙门释慧绍 宋沙门释僧瑜 宋沙门释慧益 梁沙门释道度 周沙门释僧崖 周沙门释静蔼 隋沙门释大志 唐沙门释会通。
  宁封子。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人遇之。为其掌火。能出入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上下。视其炭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之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焉(右此一验出搜神记)
  宋临川招提寺有释慧绍。不知氏族。小儿时母哺鱼肉辄吐。咽菜不疑。于是便蔬食。至八岁出家为僧要弟子。精勤禀励苦行标节。后随要止临川招提寺。乃密有烧身之意。常雇人斫薪[卄/积]。于东山石室高数丈。中央开一龛。足容己身。乃还寺辞要。要苦谏不从。即于焚身之日。于东山设大众八关斋。并告别知识。其日阖境奔波车马人众及齐金宝。不可称数。至夜行道。绍自行香。行香既竟。执烛然薪。入中而坐。诵药王本事品。众既不见。绍悟其已去。礼拜未毕。悉至薪所。薪已洞然诵声未息。火至额闻唱一心。言已奄绝。大众咸见有一星其大如斗。直下烟中俄而上天。则见者咸谓。天宫迎绍。经三日薪聚乃尽。绍临终谓同学曰。吾烧身处当生梧桐。慎莫伐之。其后三日果生焉。绍焚身是元嘉二十八年。年二十八。
  宋庐山招提寺有释僧瑜。姓周。吴兴余杭人。弱冠出家业素纯粹。元嘉十年与同学昙温慧光等。于庐山南岭共建精舍。名曰招隐。瑜尝以为结累三涂情形故也。情将尽矣形亦宜捐。药王之辙独何云远。于是屡发言誓。始契烧身。以宋孝建二年六月三日。集薪为龛。并请僧设斋。告众辞别。是日也云雾晦合密雨交零。瑜乃誓曰。若我所志克明天当晴朗。如其无感便当滂注。使此四辈知神应之无晦也。言已云景明霁。至初夜竟便入薪龛中。合掌平坐诵药王品。火焰交至犹合掌不散。道俗知者卉走弥盛。并稽首作礼。愿结因缘。咸见紫气腾空。久之乃歇。时年四十四。其后旬有四日。瑜房中生双桐树。根枝丰茂巨细相如。贯坏直耸。遂成奇树。深识者以为娑罗宝树。克炳泥洹。瑜之庶几。故见斯证。因号为双桐沙门。吴郡张辩为平南长史。亲睹其事。具为传替曰。
  悠悠玄机 茫茫至道 出入生死 孰为妙宝(其一) 自昔药王 殊化绝伦 往闻其说 今睹斯人(其二) 英英沙门 慧定心固 凝神紫气 表迹双树(其三) 其德可乐 其操可贵 文之作矣 或扬仿佛(其四)
  宋释慧益。广陵人。少出家随师止寿春。宋孝建中出都憩竹林寺。精勤苦行。誓欲烧身。众人闻者。或毁或赞。至大明四年始就却粒。唯饵麻麦。到六年又绝麦等。但食苏油。有顷又断苏油。唯服香丸。虽四大绵微而神情笃正。孝武深加敬异致问殷勤。遣太宰江夏王义恭诣寺谏益。益誓志无改。至大明七年四月八日。将就焚烧。乃于钟山之南。置镬办油。其日朝乘牛车。而以人牵。自寺之山。以帝王是兆民所凭。又三宝所寄。乃自力入台。至云龙门不能步下。令人启闻。慧益道人今就舍身。诣门奉辞。深以佛法仰嘱。帝闻改容。即躬出云龙门。益既见帝。重以佛法凭嘱。于是辞去。帝亦续至。诸王妃后道俗士庶填满山谷。投衣弃宝不可胜计。益乃入镬据一小床。以劫贝自缠。上加一长帽。以油灌之。将就着火。帝令太宰至镬所请喻曰。道行多方。何必殒命。幸愿三思更就异途。益雅志确然曾无悔念。乃答曰。微躯贱命何足上留。天心圣慈同己者。愿度世人出家。降敕即许。益乃自手执烛以然帽。帽炽弃烛。合掌诵药王品。火至眉诵声犹分明。次至眼乃昧。贵贱哀嗟响振幽谷。莫不弹指称佛惆怅擦泪。火至明旦乃尽。帝于于时闻空中笳筦异香芬馝。帝尽日方还宫。夜梦见益振锡而至。更嘱以佛法。明日帝为设斋度人。令斋主唱白具叙征祥。烧身之处造药王寺。以拟本事也。
  梁普通年。小庄严寺有道度禅师。戒行淳直善明摩诃衍。梁帝钦重齐同四果禅师。每厌此身将同毒树。若身命无常弃尸陀林。施以鸟兽。于檀度成满。亦为善业。八万户虫不可烧尽。非所劝也。乃稍积薪柴渐就减食。其普通七年十一月三日。钟自虚鸣。寺众惊恐。莫测何相。其月八日钟复自鸣。乃与大众共结善缘。尔后不复更食。唯用澡瓶以汲清水。日饮一升。至二十五日朝。寺众同往见瓶。发五色光曜。杂气氛氲。至二十九日旦。寺主僧全等数人共登禅室。遥见龛中紫光外照。其日将暮忽有群鸟。五六百头。同集一树。俄倾西飞。是夜二更初竟。寺有杂色光映烛房宇。至五更中。闻山顶上火声振裂。惊走往观。见禅师合掌火中。春秋六十有六。刺史武陵王。乃遣洒扫收敛于其处。而建塔焉。后时闻山顶有石磬之声。声甚清彻。先烧身之处有大树枯死。十有余年。禅师入山。常坐树下后春遂生枝叶(右此一验出梁高僧传)
  周益州沙门释僧崖。姓牟氏。而幼年少言不杂徘戏。每游山泉必先礼而后饮。或谛不瞬。坐以终日。人问其故。答曰。是身可恶。我思之耳。后必烧之。及年长从戎毅然纲正。尝随伴捕鱼。得己分者。用投诸水。谓伴曰。杀非好业。我今举体皆现在疮。誓断猎矣。遂烧其猎具。时攘譬首领数百人。共筑池塞资以养鱼。崖率众重往彼观望。忽有异蛇。长一尺许。头尾皆赤。须臾长大乃至丈余。围五六尺。獽众奔散。蛇便趣水举尾入云。赤光遍野久久乃灭。寻尔众聚具论前事。崖曰。此无忧也。但断杀业蛇不害人。劝停池堰。众未之许。俄而堤防决坏。遂即出家。以周武成元年六月。于益州城西路首。以布裹左右五指烧之。有问烧指可不痛耶。崖曰。痛由心起心既无痛。指何所痛。时人同号以为僧崖菩萨。或有问曰。似有风疾何不治之。答曰。身皆空耳。知何所治。又曰。根大有对。何谓为空。答曰。四大五根复何住耶。众服其言。孝爱寺兑法师者。有大见解。承崖发迹。乃率弟子数十人。往彼礼敬。解衣施之。顾大众曰。真解般若。非徒口说。由是道俗通集倍加崇信。如是经曰。左手指尽。火次掌骨。髓沸上涌将灭火焰。乃以右手残指挟竹挑之。有问其故。崖曰。缘诸众生不能行忍。今劝不忍者忍。不烧者烧耳。兼又说法劝励令行慈断肉。虽烟焰俱炽以日继夕。并烧二手眉目不动。又为四众说法诵经。或及语切词要义。则颔头微笑。时或心怠。私有言志。崖顾曰。我在山中初不识字。今闻经语句句与心相应。何不至心静听。若乖我者。则空烧此手。何异樵头耶。于是大众懔然莫不专肃。其后复告众曰。末劫轻慢心转薄淡。见像如木头。闻经如风过马耳。今为写大乘经教故烧身手。欲令倍重佛法也。阖境士女闻者皆来绕数万匝。崖怡然澄静容色不动。频集城西大道谈论法化。初有细雨殆将沾渍。便敛心入定即云散月明。而烧臂掌骨五枚如残烛烬。忽然各生。并长三寸。白如珂雪。僧尼佥曰。若菩萨灭后。愿奉舍利起塔供养。崖乃以口啮新生五骨。拔而折之。吐施大众曰。可为塔也。至七月十四日。忽有大声。状如地动天裂。人畜惊骇。于上空中。或见犬羊龙蛇军器等像。少时还息。人以事问。崖曰。此无苦也。惊睡三昧耳。吾欲舍身可办供具。时孝爱寺导禅师。戒行精苦。耆年大德。舍六度锡杖并及紫被赠崖入火。僧渊远送班纳。意愿随身。于时人物諠扰施财山积。初不知二德所送物也。至明日平旦。忽告侍者法陀曰。汝往取导师锡杖紫被及纳袈裟来。为吾着之。便往造焚身所。于时道俗十余万众。拥舆而哭。崖曰。但守菩提心。义无哭也。便登高座为众说法。时时举目视于薪[卄/积]。欣然独笑。又倾右胁而寝。都无气息。状若木人。忽起问曰。时将欲至下足。先白众僧曰。佛法难值。宜共护持。先所积柴垒以为楼。高数十丈。上作干小室。以油润之。崖缓步至楼绕旋三匝。礼拜四门便登其上。凭栏下望令念般若。有施主王撰惧曰。我若放火便烧圣人。将获重罪。崖阴知之。告撰上楼。臂摩顶曰。汝莫忧造楼得罪。乃大福也。促令下火。皆惧畏之。置炬着地。崖以臂挟炬。先烧西北。次及西南。麻燥油浓赫然炽合。于盛火中放火设礼。比第二拜时身已自焦坼。重复一礼。时身踣炭上。及薪尽火灭。骨肉皆化。唯心尚存。赤而且湿。肝肠脾胃犹自相连。更以四十车柴烧之。肠胃虽卷而心如本。兑法师乃命收取葬于塔下。初未烧前。有问者曰。菩萨灭度愿示瑞相。崖曰。我身可尽。心不可坏也。众谓心神无形不由烧荡。及后心存方知先见。然崖自生及终频现异相。有数十条。曾于一家将欲受戒。无何笑曰。将舍宝物生疑虑耶。众相推问。有杨氏妇。欲施银钗。恐夫责及。因决舍之。有孝爱寺僧佛兴者。偏嗜饮啖流俗落度。随崖舆后。私发愿曰。今值圣人誓断酒肉。及返至寺见黄色人曰。汝能断肉。大是好事。汝若食一众生肉。即食一切众生肉。若又食者。即食一切父母眷属肉矣。必欲食者。当如死尸中虫虫即肉也。
  又曰。日有六时念善大好。若不能具一时亦好。如是一念其心亦好。皆能灭恶也。见其言词真正音句和雅。将欲致问。不久而灭。于是佛兴翘心精进绕塔念诵。又闻空中声曰。汝勤持斋愿令众生得不食身。又令饿鬼身常饱满。观其感被皆崖力也。初登柴楼。有沙门僧育。在大建昌寺门。见有火光高四五丈广三四丈。从地而起。上冲楼边。久久乃灭。又初焚日。州寺大德沙门宝海。问曰。等是一火。何故菩萨受烧都无痛想。崖曰。众生有相故。故痛耳。又曰。常云。代众生受苦为实得不。答曰。既为心代受。何以不得。又曰。菩萨自烧众生罪熟。各自受苦何由可代。答曰。犹如烧手。一念善根即能灭恶。岂非代耶。乃谓侍者智炎曰。我灭度后好供养病人。并难可测。其本多是诸佛圣人乘权应化。自非大心平等何能恭敬。此是实行也。坐中疑崖非圣人者。乃的呼其人名曰。诸佛应世形无定方。或作丑陋诸病。乃至畜生下类。檀越慎之勿妄轻也。及将动火皆睹异相。或见圆盖覆崖有道人处其盖上。或见五色光如人形像在四门者。或见柴楼之上如日出形并雨诸华。大者如雨[百*(升-┬+下)]篼许。小者如钟乳片。五色交乱纷纷而下。接取非一。枨触皆消。及崖灭后。郫县人。于郫江边。见空中有油络轝。崖在其上身服班纳黄。偏袒紫被捉锡杖。后有五六百僧。皆罩竹伞乘空西没。又潼州灵果寺僧慧策者。承崖灭度。乃为设大斋。于故市中至于食前。忽见黑云从东南来。翳日癊会。仍雨龙毛。五色分明。长者尺五。短犹六寸。又雨诸华幡香烟。满空缤纷。大众通见。又初收心舍利。至常住寺中皆见华丛含盛光荣庭宇。又阿迦腻吒寺僧慧胜者。抱病在床不见焚身。心怀怅恨。梦崖将一沙弥来。帊裹三[百*(升-┬+下)]许香并檀屑。分四聚以绕于胜。下火焚香。胜怖曰。凡夫耳。未能烧身也。崖曰。无怖。用熏病耳。煨烬既尽。即觉爽健。又请现瑞。答曰。我在益州诡名崖耳。真名光明遍照宝藏菩萨。胜从觉后力倍于常。有时在外村为崖设会。胜自唱道曰。潼州福重道俗见瑞。我等障厚都无所见。因即应声二百人许。悉见天华如雪纷纷满天映日而下。至中食竟华形渐大。如七寸盘。皆作金色。明净曜目。四众竞接都不可得。或缘树登高。望欲取之。皆飞上去。又成都民王僧贵者。自崖焚后举家断肉。后因事故将欲解素。私自平论。时属二更。忽闻门外唤檀越声。比至开门见一道人。语曰。慎勿食肉。言情酸切行啼而去。从后走趁似近而远。忽失所在。又焚身后八月中。獽人牟难当者。就峤山顶行猎。搦箭弓弩举眼望鹿。忽见崖骑一青麖。猎者惊曰。欲在益州已烧身死。今那在此。崖曰。谁道许诳人耳。汝能烧身不。射猎得罪也。汝当勤力作田矣。便尔别去。又至冬间。崖兄子于溪中。忽闻山谷諠动若数万众。举目望见。崖从以两僧。执锡而行。因追及之。欲捉袈裟。崖曰。汝可劳捉我。乃指前鸡猪曰。此等音声皆有诠述。如汝等语。他人不解。余国言音。汝亦不解。人畜有殊皆有佛性。但为恶业故受此形。汝但力田莫养禽畜。言极周委。故其往往现形预知人意。率皆此也。具如沙门忘名集。及费长房三宝录。并益部集异记。
  周终南山释静蔼。姓郑氏。荥阳人也。夙标俗誉。以温润知名。而神器夷简卓然物表。乃抚心曰。余生不幸会五浊交乱。失于物议。得在可鄙。进退惟谷。高蹈可乎。遂心口相吊殡彰嵩岳。寻括经论用忘寤寐。复闻有天竺梵僧硕学高行世之不测。西达咸阳求道情通。掩抑十年。后附节终南有终焉之志。烟霞风月用祛亡返。山本无水须便涧饮。尝于昏夕觉人侍立。忽降虎来前爮地而去。及明观之。渐见润湿。使人挑掘飞泉通涌。从是已来遂省挹酌。今锡谷避世堡虎爮泉是也。后周武灭法。于建德三年五月。行虐关中。其祸既毕。至六月十五日罢朝。有金城公任民部。于所治府。与诸左右。仿佯天望。勿见五六段物飞腾。虚空在于鸟路。大者上摩青霄。小如十斛囷许。渐渐微没。自余数段小复低下。其色黄白。卷舒空际。类旛无脚。尔日天晴气静纤尘不动。但增炎曦而已。因往冬官府。道经圆土。北见重墙上有黄书。拖棘上。及往取之。乃是摩诃般若经第十九卷。问其所由。答云。从天而下飞扬坠此。干时三宝初灭刑法严峻。略示连席之官。乃藏诸衣袖还缄箧笥。初武帝知蔼志烈。欣欲见之。乃敕三卫二十余人。巡山访觅。毡衣道人朕将位以上卿共治天下。蔼居山幽隐追寻不获。后于太一山锡谷潜遁。睹大法沦废道俗无依。身被报缠无力毗赞。告弟子曰。吾无益于世。即事舍身。故先五众初不慕从。蔼且广集。大小乘三宝集记二十余卷。藏诸岩穴。使后代再兴。后厌身情迫。独据别岩。告弟子下山。明当早至。蔼乃跏坐磐石。留一内衣。自条身肉。段段布于石上。引肠挂于松枝。不伤藏腑。自余筋肉手足头面。脔析都尽。并唯骨现。以刀割心。捧之而卒。侍人心惊通夜失寐。明晨走赴犹睹合掌捧心身。面西向跏坐如初。所伤余骸一无遗血。但见白乳滂流凝于石上遂垒石封外就而殓焉。即周宣政元年七月十六日也。春秋四十有五。弟子等有闻当世。具诸别传。亲侍沙门慧宣者。内外博通。奇有志力。痛山颓之莫仰。悲梁坏之无依。爰述芳猷树碑塔所。后有访道思贤者。入山礼敬。循诸崖险。乃见蔼书遗偈在于石壁。题云。初欲血书。本意不谓。变为白色。即是菩萨之慈血也。遂以墨书其文曰。诸有缘者。在家出家。若男若女。皆悉好住。于佛法中。莫生退转。若退转者。即失善利。吾以三因缘舍此身命。一见身多过。二不能护法。三欲速见佛辄同古圣。列偈叙之。
  无益之身  恶烦人功  解形穷石
  散体崖松  天人修罗  山神树神
  有求道者  观我舍身  愿令众生
  见我骸骨  烦恼大船  皆为覆没
  愿令众生  闻我舍身  天耳成就
  菩提究竟  愿令众生  忆念我时
  具足念力  多闻总持  此报一罢
  四大雕零  泉林迳绝  岩室无声
  普施禽兽  乃至昆虫  食肉饮血
  善根内充  愿我未来  速成善逝
  身心自在  要相拔济  此身不净
  底下屎囊  九孔常流  如漏堤塘
  此身可恶  不可瞻观  薄皮裹血
  垢污涂漫  此身臭秽  犹如死狗
  六六合成  不从华有  观此臭身
  无常所囚  进退无免  会遭蚁蝼
  此身难保  有命必输  狐狼所啖
  终成虫蛆  天人男女  好丑贵贱
  死火所烧  暂见如电  死法侵人
  怨中之怨  吾以为仇  誓断根源
  此身无乐  毒蛇之箧  四大围绕
  百病交涉  有名苦聚  老病死数
  身心热恼  多诸过咎  此身无我
  以不自在  无实横计  凡夫所宰
  久远迷惑  妄倒所使  丧失善根
  畜生同死  弃舍百千  血乳成海
  骨积大山  当来兼倍  未曾为利
  虚受勤苦  众生无益  于法无补
  忍痛舍施  功用无边  誓不退转
  出离四缠  舍此秽形  愿生净土
  一念华开  弥陀佛所  速见十方
  诸佛贤圣  长辞三涂  正道决定
  报得五通  自在飞行  宝树餐法
  证大无生  法身自在  不断三有
  殄除魔道  护法为首  十地满足
  神化无方  德备四胜  号称法王
  愿舍此身  早令自在  法身自在
  在诸趣中  随有利处  护法救生
  复业应尽  有为皆然  三界无常
  来不自在  他杀及死  终归如是
  智者不乐  应当是思  众缘既凑
  业尽今日
  隋庐山甘露峰释大志。姓顾氏。会稽山阴人。师事天台伏膺日久。顗睹其容知其神志。故见者眄睐测非凡器。后于莲华山甘露峰南。建静观道场。头陀为业。分尔一身不避虓虎。闻有恶兽辄往投之皆避不啖经于七载。禅业无绝。晚住此山福林寺。会大业并除流徙隐逸。慨法倰迟一至于此。乃变服毁形粗布为衣。在佛堂内高声恸哭。三日三夕。初不断绝。寺僧慰喻。志曰。余叹恶业乃如此耶。恶尽此骸申明正教。遂往东都上表曰。愿陛下兴显三宝。当燃一臂于嵩岳用报国恩。帝乃许之。敕设大斋。七众通集。志不食三日。登大棚上。烧铁炉赤。用烙其臂。并令焦黑。以刀截断。肉裂骨现。又烙其骨令焦黑已。布裹蜡灌下火燃之。光曜岩岫。于时大众见其苦行。皆痛心髓不安其足。而志虽加烧烙词色不变。言笑如故。或诵法句叹佛功德。或为众说法言谈苦切。臂烧既尽如先下棚。七日入定。跏坐而卒。时年四十有三矣。
  唐终南山豹林谷沙门释会通。雍州万年御宿川人。少欣俭素游泊林泉。苦节戒行是其本志。投终南豹林谷。潜隐综业读法华经。至药王品便欣厌舍。私集柴木誓必行之。以贞观末年。静夜林中积薪为窟。诵至药王。便令下火。风惊焰发烟火俱盛。卓尔跏坐声诵如故。寻尔西南有大白光。流入火聚。身方偃仆。至晓身火俱灭。乃收其骨为起塔铭。又贞观之初。荆州有比丘尼姊妹。同诵法华。深厌形器俱欲舍身。节约衣食钦崇苦行。服诸香油渐断粒食。后顿绝米唯食香蜜。精力所被神志鲜爽。周告道俗。克日烧身。以贞观二年二月八日。于荆州大街置二高座。乃以蜡布缠身至顶。唯出面目。众聚如山。歌赞云会。诵法华经。至药王烧处。其姊先以火拄妹顶讫。妹又以火拄姊顶。清夜两炬一时同曜。焰下至眼声相转鸣。渐下鼻口方乃歇灭。恰至明晨。合坐洞举。一时火化。骸骨摧朽。唯二舌俱存。合众欣嗟。为起高塔。又近并州城西有一书生。年可二十四五。诵法华经。誓烧供养。乃集数束蒿干笼积之。人问其故。密而不述。后于中夜放火自烧。及人往救火盛已死。又贞观年中。西京弘福寺有僧名玄览。赵州房子人。常乐禅诵礼悔为业。每语法属曰。虽同常业而誓欲舍身。至贞观十八年四月初。脱诸衣服总作一襆。付本寺僧。唯着一覆单衣。密去至京东渭阴洪陂坊侧。旦临渭水称念礼讫。投身滢中。众人接出。览告众曰。吾誓舍身命久矣。意欲仰学大士难舍能舍。诸经正行。幸勿固遮。两妨其业。众语意盛。故乃从之。又即入水。合掌称佛。广发愿已。便投旋涡。于三日后其尸方出。村人接取为起塔铭。本寺怪其不归。便开衣襆乃见遗文云。敬白十方三世诸佛。弟子玄览。自出家来一十二夏。虽沾僧数大业未成。今欲修行檀波罗蜜行。如萨埵舍身尸毗割股。鱼王肉山经文具载。请从前圣敢附后尘。衣物众具任从佛教。临终之日人多不委同学见书。方往寻究知死符同遗文不异(右此四验出唐高僧传)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七
送终篇第九十七(此有四部)
  述意部 舍命部 遣送部 受生部。
述意部第一
  惟四大毒器有秽斯充。六贼狂主是境皆着。无复逆流之期。唯有循环之势。至如析一毛以利天下。则吝而弗为。撤一餐以续余粮。则惜而不与。沦滞生死。封执有为。诸佛为其敛眉。菩萨于兹泣血。窃见俗徒贵胜父母丧亡。多造葬仪广杀生命。聚集亲族供待宾客。苟求现胜不避业因。或畏外讥不修内典。所以父亡于斯重苦。母终偏增汤炭。是以宛转三界绵历六道。四趣易归万劫难启。痛慈母之幽灵。愍逆子之酬毒。但亢阳如久必思甘雨之泽。灾疠若多。克待良医之药。惟斯考妣既是凡夫。能无恶业。罪因不灭。苦报难排。若不凭诸胜福。乐果何容得证。庶使临终发愿令入尸陀。葬具资身并修功德。冀济飞走之饥。得免将来之债也。
  如十二品生死经云。佛言。人死有十二品。何等十二。一曰无余死者。谓罗汉。无所着也。二曰度于死者。谓阿那含。不复还也。三曰有余死者。谓斯陀含。往而还也。四曰学度死者。谓须陀洹。见道迹也。五曰无欺死者。谓八等人也。六曰欢喜死者。谓行一心也。七曰数数死者。谓恶戒人也。八曰悔死者。谓凡夫也。九曰横死者。谓孤独苦也。十曰缚着死者。谓畜生也。十一曰烧灼死者。谓地狱也。十二曰饥渴死者。谓饿鬼也。比丘当晓知是。勿为放逸也。
  又净度三昧经云。若人造善恶业生天堕狱。临命终时各有迎人。病欲死时眼自见来迎。应生天上者。天人持天衣伎乐来迎。应生他方者。眼见尊人为说妙言。若为恶堕地狱者。眼见兵士持刀楯矛戟索围绕之。所见不同。口不能言。各随所作得其果报。天无枉滥平直无二。随其所作天网治之。
  又华严经云。人欲终时见中阴相。若行恶业者。见三恶受苦。或见阎罗持诸兵仗囚执将去。或闻苦声。若行善者。见诸天宫殿伎女庄严游戏快乐如是胜事。
  又法句喻经云。昔佛在只桓精舍。为天人说法。有一长者。居在路侧财富无数。正有一子。其年二十。新为聚妻。未满七日。夫妇相敬。欲至后园。上春三月看戏园中。有一柰树。高大好华。妇欲得华无人取与。夫为上树。乃至细枝枝折堕死。居家大小奔走儿所。呼天号哭断绝复稣。闻者莫不伤心。棺敛送还家啼不止。世尊愍伤其愚。往问讯之。长者室家大小见佛。悲感作礼具陈辛苦。佛语长者。止息听法。万物无常。不可久保。生则有死。罪福相追。此儿三处为其哭泣。懊恼断绝亦复难胜。竟为谁子。何者为亲。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命如华果熟  常恐会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从初乐爱欲  可望入胞影
  受形命如电  昼夜流难止
  是身为死物  精神无形法
  作命死复生  罪福则不亡
  终始非一世  从痴爱长久
  自作受苦乐  身死神不丧
  长者闻得意解忘忧。长跪白佛。此儿宿命作何罪衅。盛美之寿而便中夭。唯愿解说本所行罪。佛告长者。乃往昔时有一小儿。持弓箭入神树中戏。边有三人亦在中看。树上有雀小儿欲射。三人劝言。若能中雀世间健儿。小儿意美引弓射之。中雀即死。三人共笑。助之欢喜而各自去。经历生死数劫之中所在相会受罪。三人中一人有福今在天上。一人生海中为化生龙王。一人今日长者身是。小儿者前生天上为天作子。寿终为长者作子。堕树命终即生海中为龙王作子。即以生日金翅鸟王而取食之。今日三处懊恼洟泣。宁可言也。以其前世助其喜故。此三人受报如此。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识神造三界  善不善三处
  阴行而默至  所往如响应
  色欲不色有  一切因宿行
  如种随本像  自然报如影
  佛说偈已。长者意解。大小欢喜。皆得须陀洹道。
  又四分律。尔时世尊为利益众生。王命终。说偈云。
  一切要归尽  高者会当堕
  生者无不死  有命皆无常
  众生堕有数  一切皆有为
  一切诸世间  无有不老死
  众生是常法  生生皆归死
  随其所造业  罪福有果报
  恶业堕地狱  善业生天上
  高行生善道  得无漏涅盘
遣送部第三
  述曰。生死连环不离俗谛。虽复出家志求胜道。分段未舍变易未除。仍依三界随俗迁流。至于存亡。皆依内外。临终之日安置得所。葬送威仪具存下说。且论亡尸。安置南北。魂魄不同。今此略述。
  礼记礼运曰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死者北首生者南向。
  郊特生曰。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祭义曰。气也者神之盛。魂也者鬼之盛。
  左传昭二年子产对赵景子曰。人生死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凭依于人以为淫厉。况良霄乎。
  淮南子曰。天气为魂。地气为魄魄问于魂曰。道何以为体。魂曰。以无有形乎。魄曰。有形也。若也无有。何而问也。魂曰。吾直有所遇之耳。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谓之幽冥者。所以喻道。而非道也。问曰。既知魂与魄别。今时俗亡何故以衣唤魂。不云唤魄。答曰。魂是灵。魄是尸。故礼以初亡之时。以己所着之衣。将向尸魄之上。以魂外出故。将衣唤魂。魂识己衣。寻衣归魄。若魂归于魄。则尸口纩动。若魂不归于魄。则口纩不动。以理而言。故云招魂不言唤魄。故萧丧服要记曰。鲁哀公葬其父。孔子问曰。宁设魂衣乎。哀公曰。魂衣起伯桃。伯桃荆山之下道逢寒死。友人羊角哀往迎其尸。愍魂神之寒。故改作魂衣。吾父生服锦绣。死于衣被。何用衣为。
  问曰。何须幡上书其姓名。答曰。幡招魂置其干地。以魂识其名。寻名入于闇室。亦投之于魄。或入于重室(直龙反)重者重也(徒用反)以重之内。具安祭食。以存亡各别明闇不同故。鬼神闇食。生人明食。故重用籧篨。裹其食具。以安重内。置其坤地也。
  依如西域葬法有四。一水漂。二火焚。三土埋。四施林。五分律云。若火烧时安在石上。不得草土上。恐伤虫故。四分律云。如来轮王二人悉火葬。余人通前。四葬者多。五分律云。尸应埋之(此谓王法不许施身。复恐夏烧杀虫。故令埋之。自外无难水林亦得也)又依四分律及五百问事云。若见如来塔庙及见五众出家人冢塔。大于己者。皆须展转依生时年腊而设礼之。若一切白衣见出家人冢塔。不简大小皆须敬礼。
  述曰。既知如此。诸道俗等。若见师僧父母亡柩。外来吊人小于亡者。至其尸所如常设礼。已先执孝子手默慰吊之。后至大德所。具展哀情。吊而拜之。亦见愚痴白衣。妄行法教。展转教他。不听礼父母叔伯尊亲亡灵。口云。我既受戒彼为鬼神。故不合礼。恐破戒故。此不合教。反招无知之罪。伏惟师僧等长养我法身。父母叔伯等长养我生身。依斯乳哺长大成人。思此恩德昊天难报。历劫酬恩。岂一生能谢。不存敬恩。反起堕慢。继踵鄙夫。何成孝子。故世尊极圣。尚自躬扶亡父尸送。况下凡愚辄生怠慢。故涅盘经云。知恩者。大悲之本。不知恩者。甚于畜生。
  又净饭王泥洹经云。白净王在舍夷国。病笃将终。思见世尊及难陀等。世尊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去此悬远五十由旬。世尊在灵鹫山。天耳遥闻父思忆声。即共阿难等乘空而至。以手摩王额上。慰劳王已。为王说摩诃波罗本生经。王闻得阿那含果。王捉佛手捧置心上。佛又说法得阿罗汉果。无常对至命尽气绝。忽就后世。至阇维时。佛共难陀在丧头前肃恭而立。阿难罗云在丧足后。阿难陀长跪白佛言。唯愿听我担伯父棺。罗云复言。唯愿听我担祖王棺。世尊慰言。当来世人皆凶暴。不报父母育养之恩。为是不孝众生设化法故。如来躬欲担于父王之棺。即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一切众山駊騀涌没。如水上船。尔时一切诸天龙神。皆来赴丧举声哭泣。四天王将鬼神亿百千众。皆共举丧。白佛言。佛为当来诸不孝父母者故。以大慈悲亲欲自身担父王棺四王俱白佛言。我等是佛弟子。从佛闻法得须陀洹。以是之故。我曹宜担父王之棺。佛听四王担父王棺。即变为人。一切人民莫不啼泣。世尊躬自手执香炉。前行诣于墓所。令千罗汉往大海渚上取牛头栴檀种种香木。以火焚之。佛言。苦空无常。犹如幻化水月镜像烧身归竟。尔时诸王各持五百瓶乳。以用灭火。火灭之后竞共收骨。盛金刚函。即于其上便共起塔。悬缯幡盖供养塔庙。佛告众会。父王净饭是清净人。生净居天。
  又佛母泥洹经云。大爱道比丘尼。即是佛姨母。不忍见佛后当灭度。欲先灭度。与除馑女五百人(即是比丘尼也。康僧会法镜经云。凡夫贪染六尘。犹饿夫贪饭不知厌足今圣人断贪除六情饥馑故。号出家尼。为除馑也)以手摩佛足。绕佛三匝。稽首而去。现神足德。于自座没。从东方来在虚空中作十八变。八方上下亦复如是。放大光明以照诸冥。上曜诸天。五百除馑变化俱然同时泥洹。佛劝理家作五百舆床。麻油香华樟楠梓材。事各五百。真伎正音当以供养。一切凡圣睹之莫不哀泣。阇维毕捧舍利诣佛所。于是四方各二百五十应真。神足飞来稽首佛足。至舍利所。千比丘俱皆就坐。佛告阿难。取舍利盛之。以钵着吾手中。阿难如命。告诸比丘。斯聚舍利本是秽身。凶愚急暴。嫉妒阴谋。败道坏德。今母能拔兴丈夫行。获应真道迁灵卒无。何其健哉。敕令兴庙供养。
  又增一阿含经云。佛告阿难陀罗云。汝等舆大爱道身。我当亲自供养。尔时释提桓因四天王等。前白佛言。唯愿勿自劳神。我等自当供养。佛言。止止。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长养恩重乳哺怀抱。要当报恩不得不报。过去未来诸佛母。先取灭度。诸佛皆自供养阇维舍利也。时毗沙门天王使诸鬼神往栴檀林取栴檀薪。至旷野之间。佛躬自轝床一脚。阿难舆一脚。飞在虚空。往至冢间。尔时佛自取栴檀木着大爱道身上。佛言。有四人应起塔供养。一者佛。二者辟支佛。三者漏尽阿罗汉。四者转轮圣王。皆以十善化物故。尔时人民即取舍利。各起塔供养。依杂阿含经。爱道姨母。即是难陀亲母也。
  又增一阿含经云。四部弟子中略取前后者。且列八人。比丘中最初得道者如拘邻比丘。善能劝化。不失威仪。最后得道者如须跋陀罗。临得道日入般涅盘。比丘尼中最初得道者如大爱道尼。最后得道者如陀罗俱夷国尼。优婆塞中最初得道者如商客男。最后得道者如俱夷那摩罗。优婆夷中最初得道者如难婆女。最后得道者如蓝优婆夷。
受生部第四
  夫生则八识持。死则四大离散。迅矣百龄终归磨灭。循环三界运转靡停。故经曰。有始必终。既生则灭。圣教不虚自睹交臂。所以于此缘中略述六门。
  第一门中临命终时。检身冷热。验其善恶。具知来报。故瑜伽论云。此有情者。非色非心。假为命者。大小皆同死通渐顿。诸师相传。造善之人从下冷触至脐已上。暖气后尽。即生人中。若至头面热气后尽。即生天道。若造恶者与此相违。从上至腰热后尽者。生于鬼趣。从腰至膝热气尽者。生于畜生。从膝已下乃至脚尽者。生地狱中。无学之人入涅盘者。或在心暖。或在顶也。然瑜伽论云。羯罗蓝义最初托处。即名肉心。如是识于此处最初托。即从此处最后舍。释云。依瑜伽论由造善生上。故从下渐舍至肉心。后方说上舍。由造恶生下故先从上舍至肉心。后方从下舍也。
  俱舍论云。若人正死。于何身分中意识断灭。若一时身死根共意识一时俱灭。若人次第死。此中偈曰。
  次第死脚齐  于心意识断
  下人天不生
  论中释曰。若人必往恶道受生及人道。如此等人。次第于阿罗汉。此人于心意识断绝。有余部说于头上。何以故。身根于此等处与意识俱灭故。若人正死。此身根如热。石水渐渐缩灭。于脚等处次第而灭。释云。俱舍论述小乘义。故云身于此等处与意识俱灭。若依大乘。身根于此等处与本识俱灭也。
  第二受生方法者。依俱舍论云。为行至。应生道处故。起此中阴众生。由宿业势力所生眼根。虽住最远处。能见应生处。于中见父母变异事。若变成男。于母即起男人欲心。若变成女。于父即起女人欲心。倒此心起嗔。此中有众生。由二起颠倒心故。求欲戏往至生处。是即乐得属已。是时不净已至胎处。即生欢喜。仍托彼生。从此刹那是众生五阴和合坚实。中有五阴。即灭如此方说受生。若胎是男依母左胁。面向母背蹲坐。若胎是女。依母右胁向母腹而住。若胎非男非女。随欲类托生。住亦如此。无有中有异于男女皆具根故。是故或男或女。托生而住。后时在胎中增长。或作黄门。若托胎卵二生。道理如此。若众生欲受湿生爱乐香故至生处。此香或净。或不净。随宿业故。若是化生爱乐处所故至生处。若尔地狱众生。云何生乐处所。由心颠倒故。此众生见寒风冷雨触恼身。见地狱火猛炽盛可爱。欲得暖触故往入彼。复见身为热风光及火焰等所炙。苦痛难忍。见寒地狱清凉爱乐冷触故往入彼。胎卵二生于父母变异事生爱。湿化二生不由托赤白为身故无此变。湿生但爱着香故。至所生处。随业善恶。所爱之香自有净秽。化生但爱所依之处。地狱虽是苦处。然罪人乐亦得爱处。于中受生。何以故。非爱不受生故。论云。如往昔造作能感如此生。乐见身是如此位。见彼众生亦尔。是故往彼。先旧诸师作如此说。若众生年三十时。行杀生业网捕众生。行此事时必有伴类。此业能感地狱生。后于中阴中。见自身如昔年三十行网捕时故言位。又见昔伴与昔不差。见地狱时。如昔见江湖诸伴类等相牵共入其中。缘此起变即于中受生后解昔所造业虽多。必以一业牵地狱生。或于年二十时作此业。或三十时作此业。后于中阴中见自身。如昔作业时少老。见地狱众生。并如己年时。年时既相似。于此众生起变。即往就彼。由此爱故受生。依经部师作如此释。
  又瑜伽论云。若居薄福者。当生下贱家。彼于死时及入胎时。便闻种种纷乱之声。及自妄见入于丛林竹[竺-二+韦]芦荻等中。若多福者。当生尊贵家。彼于尔时便自闻有寂静美妙可意音声。及自妄见升宫殿等可意相现。
  又俱舍论云。若人临终起邪见心。是人以先不善为因邪见为缘故堕地狱。有论师言。一切不善皆是地狱因。此不善之余生畜生饿鬼中。又法业盛故堕畜生中。如淫欲盛故生于鸽雀鸳鸯之中。嗔恚盛故生于蚖蝮蛇蝎中。愚痴盛故生猪羊蚌蛤中。憍慢盛故生于师子虎狼中。掉戏盛故生猕猴中。悭嫉盛故生饿狗中。若有少分施善余福。虽生畜生于中微乐。身口二业虽由心为主。然其口业受报者多。如骂人轻躁喻如猕猴即生猴中。若言贪悷如乌。语如狗吠。騃如猪羊。声如驴鸣。行如[马*(壹-豆+石)]驼。自高如象。恶如逸牛。淫如鸟雀。怯如猫狸。谄如野狐。如是诸恶随口受报。然由三毒为本。三毒之中贪爱为重。如捉布一头余则尽随。故智度论云。若不断爱爱则润生。是故四生皆由爱起。如说多欲生鸟雀中。多贪味故。厕中受生。又爱欲故卵生。贪香味故受湿生。随其所爱故。起殷重业则受化生。若殷重心乐行罪业。死时妄见地狱受其化生。若殷重爱福上界化生。故成论云。如树根不拔其树犹生。贪根不拔苦树常在。
  又瑜伽论云。云何生我爱无间已生故。无始乐着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体。由二种因。增上力故。从种子。即于是处中有异熟无间得生。死时如称两头低昂时等。而此中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雨+而]光。或阴暗夜作善业者。如白衣光。或晴明夜。俱舍论云。此中有具足五根。金刚等所不能碍。须弥山下金刚中有虾蟆。于中受生。中有细色金刚。不能碍之。有天眼者。能见此事。重举所闻事证。曾闻人说。烧铁令热。破之见虫。
  第三寿量长短者。俱舍论云。若不定生处于余处。此道中皆得受生。譬如牛于夏时欲事偏多。狗于秋时。熊于冬时。马于春时。野干等欲事无时。是时此众生应生牛中。若非夏时则生野干中。若应生狗中。非时则生野干中。
  又俱舍小乘师有四释不同。一说极促时死已即受阴生。二说得住七日。七日满已。处中有不限时节。三说得住四十九日生缘未具。死已更受。亦不限时节。四说随受生缘。乃至经劫住不命终。第五依瑜伽论云。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死而复生。乃至七七日受死生。自此已后决得生缘。此与前四皆不同也。
  第四通力迟速者。俱舍论云。此中阴游空而去。如人舍命应至无量世界外受生。俄顷即到。二乘通力未出一世界。中阴已至无量世界外。纵佛神力亦不能遮令不往生得住余道。以业力定故。论业通胜者。据胜凡夫一乘神通。婆沙论云。神足胜者。据佛神通速也。
  第五互见不同者。依俱舍论云。若同生道中阴定互相见。若人有天眼最清净是一道慧类。此人亦得见彼生。若报得天眼则不能见。以最细故。萨婆多部云。若同于人道中受生。同是人道中阴。互得相见。此义为定。不能见余道中阴。若人修得天眼。此天眼则是道类。能见中阴色。若报得天眼则不能见中阴色。中阴色细余色故。依正量部云。天道中阴备能见五道中阴色。人道中阴能见四道。除天道中阴。非其所能见。如是次第除前。乃至地狱道中阴。除前四道中阴。非其所见。唯见地狱道中阴。
  第六身量大小者。俱舍论云。身量如六七岁小儿。而识解聪利。若菩萨在中阴。如圆满少病人。具大小相。是故虽在中阴。正欲入胎。而能遍照万俱胝剡浮洲。
  颂曰。
  高堂信逆旅  坏业理常牵
  玉匣方委观  金台不复延
  挽声随遥远  萝影带松悬
  讵能留十念  唯应逐四缘
  幻工作同异  变弄作多身
  愚俗诤人我  谁复非谓真
  谬者疑久固  达者知幻宾
  亲疏既无定  何劳非苍旻
感应缘(略引十六验)
  汉哀帝有女孕未生二月儿啼腹中 汉平帝时有牧女春死棺殓六日出棺 汉建安中李妖死十四日复生 汉陈留史姁临死遗嘱有征 汉冯贵人亡死将百岁贼发冢颜色如故 汉灵帝时辽西人见辽水中浮棺内人语云是伯夷之弟孤竹君也 汉北海营陵有道人能令人与已死人相见 汉武帝时幸李夫人后卒哀帝见之帐中 汉时杜嘏家葬而婢误不得出经十年开冢而婢尚生 汉洛阳沙门达多发墓得生人死来十二年 晋唐遵暴死经夕见有灵征可验 晋沙门诃罗竭存亡皆有灵征神异难测 晋沙门竺法慧存亡亦有灵神化难测 宋沙门慧远有弟子名黄迁存亡有验 隋沙门释玄景存亡亦有征祥可验 唐居士裴则男暴死而稣说冥道可验。
  汉哀帝建平四年四月。山阳方有女子田无壹孕未生。二月儿啼腹中。及生不举葬之陌上。三日有人过。闻儿啼声。母掘养之。
  汉平帝元始元年二月。朔方广牧女子赵病春死。棺殓六日。出在棺外。自言。见死夫。乃曰。年二十七。汝不当死。太守谭以闻说曰。至阴为阳。下人为上。其后王莽篡位。
  汉建安中李妖死。十四日复生。其语具作鬼神。献帝初平中长沙桓氏死。月余其母闻棺中有声。发之遂生。
  汉陈留考城史姁字威明。年少时当得病。临死谓其母曰。我死当复生。埋我以竹杖柱我瘗上。若杖拔掘出我。及死埋之柱如其言。七日往视之。杖果拔出。即掘尸出活。走至井上浴已。平复如故。复与邻人乘船至下邳。卖锄不售。思欲归。谓人曰。我方暂归。人不信之。何有千里暂得归耶。答曰。一宿便还。即不相信。作书得报。以为验实。其一宿便还。果得报书。具知消息。考城令江夏[邱-丘+覃]贾和闻之。姊病在乡里。欲急知消息。请往省之。路遥三千。再宿报书。具知委曲。
  汉冯贵人亡死将百岁。盗贼发冢。颜色如故。但肉微冷。群贼幸之。致相妒忌。然后事觉。
  汉令支县有孤竹城。古孤竹之国也。灵帝光和元年。辽西人见辽水中有浮棺。欲斫破之。棺中人语曰。我是伯夷之弟孤竹君也。海水坏我棺椁。是以漂流。汝斫我何为。人惧不敢斫。因为立庙祠祀。吏民有欲发视者。皆无何而死。
  汉北海营陵有道人。能令人与已死人相见。其同郡人妇死已数年。闻而往见之曰。愿令我一见亡妇。死不恨矣。道人曰。可卿往见之。若闻鼓声。疾出勿留。乃语其相见之制。于是与妇言语悲喜。思情如生。良久闻鼓音声。恨不能得住当出户时。揜闭其衣裾。户间掣绝而去。至后岁余。此人身亡。室家葬之。开冢见妇棺。盖下有衣裾。
  汉武帝幸李夫人。夫人后卒。帝哀思不已。方土少翁言能致其神。乃施帷帐明灯烛。帝遥望见美女居帐中。如李夫人之状。而不得就。乃遥视之。
  汉杜嘏家葬。而婢误不得出。后十余年开冢附葬。而婢尚生。其始如瞑。有顷渐问之。自谓尝一再宿耳。初婢埋时。年至十五。及开冢后更生十五六年。嫁之有子(右此九验出搜神异记)
  汉菩提寺。西域人所立也。在慕义里。沙门达多发墓取塼。得一人以送。时太后与汉明帝在华林都堂。以为妖异。谓黄门郎徐纥曰。上古以来颇有此事不。纥曰。昔魏时发冢得霍光女婿范朋友家奴。说汉朝废立。与史书符合。不足为异也。后令纥问其姓名。死来几年。何所饮食。死者答曰。臣姓崔名涵。字子洪博陵安平人。父名畅。母姓魏。家在城西埠财里。死时年十五。今乃二十七。在地下十二年。常似醉卧无所食也。时复游行。或遇饮食。如似梦中。不甚辩了。后即遣门下录事张俊。诣埠财里访涵父母。果有崔畅其妻魏氏。俊问畅曰。卿有死儿不。畅曰。有息子洪。年十五而亡。俊曰。为人所发今日稣活在华林园。主上遣我来相问。畅闻惊怖曰。实无此儿。向者谬言。俊还具以实闻启后。后遣俊送涵向家。畅闻涵至门前。起火手持刀。魏氏把桃枝拒之。汝不须来。吾非汝父。汝非我子。急手速去。可得无殃。涵遂舍去。游于京师衖内。常宿寺门下。汝南王畅黄衣一通。性畏日不仰视天。又畏水火及兵刃之属。常走于路。疲则止。不徐行也。时人犹谓是鬼。雒阳大市北有奉终里。里内之人。多卖送死之具及诸棺椁。涵谓曰。柏棺。勿以桑木为欀。人问其故。涵曰。吾在地下见发鬼兵。有一鬼称。是柏棺。应免兵主。吏曰。儞虽柏棺桑木为欀。遂不免兵。京师仰闻此。柏木勇贵。人疑卖棺者化涵故发此言(见洛阳寺记录)
  晋唐遵字保道。上虞人也。晋太元八年暴病而死。经夕得稣。云有人呼将去至一城府。未进顷见其从叔自城中出。惊问遵。汝何故来。遵答。违离姑姊。并历年载。欲往问讯。本明当发。夜见数人。急呼来此。即时可得归去。而不知还路。从叔云。汝姑丧已二年。汝大姊儿道文近被录来。既蒙恩放。仍留看戏。不即还去。积日方归。家已殡殓。乃入棺中。又摇动棺器。冀望其家觉寤开棺。棺遂至路。落棺车下。其家或欲开之。乃问卜者。卜云不吉。遂不敢开。不复得生。今为把沙之役。辛勤极苦。汝宜速去。勿复住此。且汝小姊又已丧亡。今与汝姑共在地狱。日夕忧苦。不知何时可得免脱。汝今还去可语其儿。勤修功德庶得免之。于此示遵归路。将别又属遵曰。汝得还生良为殊庆。在世无几倏如风尘。天堂地狱苦乐报应。吾昔闻其语。今睹其实。汝宜深勤善业务为孝敬爱法持戒。慎不可犯。一去人身入此罪地。幽穷苦酷。自悔何及。勤以在心不可忘也。我家亲属。生时不信罪福。今并遭涂炭长受楚毒。焦烂伤痛无时暂休。欲求一日改恶为善。当何得耶。悉我所具知故以嘱汝。劝化家内共加勉励。言已洟泣。因此而别。遵随路而归。俄而至家。家治棺将竟。方营殡殓。遵既附尸。尸寻气通。移日稍差。劝示亲识。并奉大法。初遵姑适南郡徐汉。长姊适江夏乐瑜。其小姊适吴兴严晚。途路悬远久断音息。遵既差。遂至三郡。寻访姑及小姊。姊子果并丧亡。长姊亦说。儿道文殓后棺动堕车。皆如叔言。既闻遵说道文横死之意。姊追加痛恨。重为制服(右此一验出冥祥记)
  晋雒阳有释诃罗竭者。本襄阳人。少出家诵经二百万言。性虚玄守戒节。善举厝美容色。多行头陀独宿山野。晋武帝太康九年。暂至雒阳。时疫疾甚流。咒者皆愈。至晋慧帝元康元年。乃入止娄至山石室中坐禅。此室去水既远。时人欲为开涧。竭曰。不假相劳。乃自起以左脚蹍室西石壁。壁陷没指。既拔足已水从中出。清香濡美。四时不绝。来饮者。皆止饥渴除疾病。至元康八年。端坐从化。弟子依国法阇维之。焚燎累日而尸犹坐火中。永不灰烬。乃移还室内。后西域人竺定字安世。晋咸和中往其国。亲自观视见尸。俨然平坐。亡已三十余年。定后至京。传之道俗。
  晋竺法慧。本关中人。方直有戒行。入嵩高山事佛图蜜为师。晋康帝建元年。至襄阳止羊叔子寺。不受别请。每乞食辄赍绳床自随。于闲旷之路则施之而坐。时或遇雨以油帔自覆。雨止唯见绳床。不知慧所在。讯问未息。慧已在床。每语弟子法昭曰。汝过去时折一鸡脚。其殃寻至。俄而昭为人所掷。脚遂永疾。后语弟子云。新野有一老翁当命过。吾欲度之。仍行于畦畔之间。果见一翁将牛耕田。慧从乞牛。翁不与。慧前自捉牛鼻。翁惧其异。遂以施之。慧牵牛咒愿七步而反。以牛还翁。翁少日而亡。后征西庾移恭镇襄阳。既素不奉法。闻慧有非常之迹甚嫉之。慧预告弟子曰。吾宿对寻至。诫劝眷属令勤修福善。尔后二日果收而刑之。春秋五十八矣。临死语众人云。犹枉刑吾。吾死后三日天当暴雨。至期果洪霔。城门外深一丈。恭眷属居民等并皆没死(右此二验出梁高僧传)
  宋慧远沙门者。江陵长沙寺僧也。师慧印善禅法。号曰禅师。远本印苍头名黄迁。年二十时印每入定。辄见迁先世。乃是其师。故遂度为弟子。常寄江陵市西杨道产家行般舟。勤苦岁余。因尔遂颇有感变。或一日之中赴十余处斋。虽复终日竟夜行道转经。而家家悉见黄迁在焉。众稍敬异之。以为得道。孝建二年一旦自言死期。谓道产曰。明夕吾当于君家过世。至日道产设八关。然灯通夕。初夜中夜。迁犹豫众行道。休然不异。四更之后。乃称疲而卧。颜色稍变。有顷而尽。阖境为设三七斋起塔。塔今犹存。死后久之。见形多宝寺。谓昙珣道人云。明年二月二十三日。当与诸天共相迎也。言已而去。昙珣即于长沙禅房设斋九十日。舍身布施。至其日苦气。自知必终。大延道俗盛设法会。三更中呼问众僧。有闻见不。众曰。不觉异也。珣曰。空中有奏乐声。霭烟香异。黄迁之契。今期至矣。众僧始还堂就席。而珣已尽(右此一验出冥祥记)
  宋时有一人忘其姓名。与妇同寝。天晓妇起。后夫寻出外。而妇还见其夫。犹在被中眠。须臾奴子外来。云郎求镜。妇以奴诈。巧指床上以示奴。奴云。适从郎处来。于是驰白其夫。大愕便入。夫妇共视被中人。高枕安寝。正是其形。了无一异。虑是其魂神。不敢惊动。乃共以手徐徐抚床。遂冉冉入席。渐渐消灭。夫妇惋怖如此。少时夫得疾。性理乖错。于是终卒(右一验出续搜神记)
  宋时有诸生远学。其父母然火夜作。儿至前叹息曰。今我但魂魄耳。非复生人。父母问之。儿曰。此月初病。以今日某时亡。今在琅耶任子成家。明日当殓。来迎父母。父母曰。去此千里。虽复愿到那得及汝。儿曰。外有车乘。去自得至耳。父母从之上车。忽若睡顷。比鸡鸣已至其所。视其驾乘但魂车木马。遂主人见临儿哀。问其疾消息如言(右一验出搜神记)
  隋相州邺下释玄景。姓石氏。沧州人。统解玄微纯讲大乘。后因卧疾三日。告侍人曰。玄景欲见弥勒佛。云何乃作夜摩天主。又云。宾客极多事须看视。有问其故。答云。凡夫识想何可检校。向有天众欲来邀迎耳。尔后异香充户。众共闻之。又曰。吾欲去矣。当愿生世为善知识。遂终于所住。即大业二年六月也。自生常立愿云。沈骸水中。及殁后遵用前旨。葬于紫陌河深滢之中。三日往观。所沈之处。反成沙坟。极高峻而水分两派。道俗异其雅瑞。传迹于今(右此一验出唐高僧传)
  唐曹州离狐人裴则男。贞观末年二十一死。经三日而稣。自云。初死被一人将至王所。王衣白非常鲜洁。王遣此人将牛耕地。此人诉云。兄弟幼小无人扶侍二亲。王即悯之。乃遣使将向南。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树。又见数千人头皆被斩布列地上。此头并口云大饥。当村有一老母。年向七十。其时犹未死。遂见在镬汤前然火。观望讫还至王前。见同村人张成。亦未死。有一人诉成云毁破某屋。王遣使检之。报云。是实。成曰。成犁地不觉。犁破其冢。非故然也。王曰。汝虽非故。心终为不谨耳。遂令人杖其腰上七下。有顷王曰。汝更无事。放汝早还。王乃使人送去遣。北出踰墙及登墙望见其舍。遂闻哭声。乃跳下墙。忽觉起坐。既稣之后。具为乡曲言之。邑人视张成腰上有七下杖迹迹极青黑。问其毁墓。答云不虚。老母寻病。未几而死(右此一验出冥报拾遗)
  唐琅耶王之弘。贞观年中为沁州和川县令。有女适博陵崔轨。轨于和川会病而卒。卒经数十日。其家忽于夜中闻轨语声。初时倾家惊恐。其后乃以为常。闻语云。轨是女婿。虽不合于妻家立灵。然以苦无所依。但为置立也。妻从其请。朝夕置食不许置肉。唯令下其素食。常劝礼佛不听懈怠。又具说地狱中事云。人一生常不免杀生及不孝。自余之罪盖亦小耳。又云。轨虽无罪。然大资福助为轨数设斋供。并写法华金刚般若观音等经。各三两部。兼旧功德如获济。自兹以后即不复来。王家一依其言写经设供。轨忽更来愧谢。因云。今即取别。举家哭而送之。轨有遗腹之子。已年四五岁云。轨此子必有仕宦。愿善养畜。自此已后不复更来(右此一验见王之自说)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八
法灭篇第九十八
  述意部 五浊部 时节部 度女部 佛钵部 讹替部 破戒部 诤讼部 损法部。
述意部第一
  窃惟。正像推移教流末代。人有邪正法有讹替。或凭真以构伪。或饰虚以乱真。假托之文辞意浅杂。玉石朱紫无所逃形。复由世渐浇浮人心改变。妄想居怀专崇业祸。增长三毒弥招四恶。所以无明巨夜。了无思旦之心。欣慕六尘。不觉五刀随后。名利既侵我人逾盛。致使凶党之徒。轻举邪风。淳正之辈。时遭谗佞。所以教流震旦六百余年。恶王虐治三被残屏。祸不旋踵毕顾前良。殃咎已刑取笑天下。呜呼来业深可痛欤。良由寡学所缠故得师心独断。法随潜隐灾患集身。若元披图八藏。综文义之成明。寻绎九识。达情智之迷解者。则五翳有除昏之期。三明有逾光之日也。
五浊部第二
  如地持论云。所谓五浊者。一曰命浊。二曰众生浊。三曰烦恼浊。四曰见浊。五曰劫浊谓今世短寿人极百岁。是名命浊。
  若诸众生不识父母。不识沙门婆罗门。及宗族尊长。不修义理。不作所作。不畏今世后世恶业果报。不修慧施。不作功德。不修斋法。不持禁戒。是名众生浊。
  若此众生增非法贪刀剑布施器仗布施诤讼斗乱谄曲虚诳妄语摄受邪法。及余恶不善法生。是名烦恼浊。
  若于今世法坏法没。像法渐起邪法转生。是名见浊。
  若饥馑劫起。疾病劫起。刀兵劫起。是名劫浊。
  又俱舍论云。何者为五浊。一命浊。二劫浊。三惑浊。四见浊。五众生浊。下劫将来命等五浊。最粗最下已成滓故。说名为浊。由前二浊次第损减寿命及损减乐具。复由二浊损减助善。何以故。因此二浊。有诸众生多习欲尘乐行及自苦行。能损在家出家助善。由后一浊损减自身量色无病力。智念正勤不动。此德坏故。
  又持人菩萨经云。如来今兴在五浊世。何谓五浊。一人多弊恶不识义理。二六十二疑邪见强盛不受道教。三人多爱欲尘劳兴隆不知去就。四人寿命短。往古世时。八万四千岁以为甚损。今寿百岁或长或短。五小劫转尽三灾当起无不被害。若有在此五浊恶世能信乐佛正真慧。是为甚难。
  又依顺正理论云。此五浊但为次第显五衰相。极增盛时。何等名为五种衰相。一寿命衰损。时极短故。二资具衰损。少光泽故。三善品衰损。欣恶行故。四寂静衰损。展转相违成諠诤故。五自体衰损。非出世间功德器故。为欲次第显此五种衰损不同。故分五浊。
  又萨遮尼干子经云。佛告文殊师利。诸佛如来有十二种胜妙功德。犹如醍醐于诸味中最为胜上。清净第一能净一切诸佛国土。如来于中成阿耨菩提。何等十二。一示现劫浊。二示现时浊。三示现众生浊。四示现烦恼浊。五示现命浊。六示现三乘差别浊。七示现不净佛国土浊。八示现难化众生浊。九示现说种种烦恼浊。十示现外道乱浊。十一示现魔浊。十二示现魔业浊。善男子。一切诸佛国土皆是出世功德庄严具足清净。无有诸浊如此过者。皆是诸佛方便力。为利众生。汝等应知。
  又大五浊经云。佛涅盘后当有五乱。一者当来比丘从白衣学法。世之一乱。二者白衣上坐比丘处下。世之二乱。三者比丘说法不行承受。白衣说法以为无上。世之三乱。四者魔家比丘自生现在。于世间以为真道谛。佛法正典自为不明。诈伪为信。世之四乱。五者当来比丘畜养妻子奴仆治生。但共诤讼不承佛教。世之五乱。今时屡见无识白衣。触事不闲。诈为知法。房室不舍然为师范。愚痴俗人以用指南。虚弃功夫终勤无益。未来生世犹不免狱。故智度论云。有其盲人。自不见道妄言见道。引他五百盲人。并堕粪坑。自处长津焉能救溺。
时节部第三
  如阿难七梦经云。阿难。有七种梦来问于佛。一梦陂池火焰连天。二梦日月没星宿亦没。三梦出家比丘转在于不净坑堑之中。在家白衣登头而出。四梦群猪来抵突栴檀林坏之。五梦头戴须弥山不以为重。六梦大象弃出小象。七梦师子王名华萨。头上有七豪毛在地而死。一切禽兽见故怖畏。后见身中虫出然后食之。以此恶梦来问于佛。佛告阿难。汝所梦者。皆为当来五浊恶世。不损汝也。何为忧色。第一梦陂池火焰连天者。当来比丘善心转少恶逆炽盛。共相杀害不可称计。第二梦日月没星宿亦没者。佛泥洹后一切声闻。随佛泥洹不在世间。众生眼灭。第三梦出家比丘转在于不净坑堑之中在家白衣登头出者。当来比丘坏毒嫉妒至相杀害。道士斩头白衣亲之。死入地狱。白衣精进死生天上。第四梦者群猪来抵突栴檀林坏之者。当来白衣来入塔寺。诽谤众僧求其长短。破塔害僧。第五梦者。头戴须弥山不以为重者。佛泥洹后。阿难当为千阿罗汉出经之师。一句不忘。受悟亦多。不以为重。第六梦大象弃小象者。将来邪见炽盛坏我佛法。有德之人皆隐不现。第七梦师子死者。佛泥洹后一千四百七十岁。四部诸弟子修德之心。一切恶魔不得娆乱。七豪者此是七百年后事。
  又摩耶经云。摩耶问阿难言。汝于往昔已来闻世尊说。如来正法几时当灭。阿难垂泪而便答言我于往昔曾闻世尊说于当来法灭之后事。云佛涅盘后摩诃迦叶云阿难结集法藏。事悉毕已。摩诃迦叶于狼迹山中入灭尽定。我亦当得果证。次第随后入般涅盘。当以正法付嘱忧波掬多。忧波掬多善说法要。如富楼那。广说度人。又复劝化阿输迦王。令于佛法坚固正信。以舍利广起八万四千诸塔。更经二百岁已。有尸罗难陀比丘。善说法要。于阎浮提度十二亿人。三百岁已有青莲华眼比丘。善说法要度得半亿人。四百岁已。有牛口比丘。善说法要度得二万人。五百岁已有宝天比丘。善说法要度得二万人。八部众生发阿耨菩提心。正法于此便就灭尽。六百岁已九十六种外道等。邪见竞兴破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七百岁已有一比丘。名曰龙树。善说法要。灭邪见幢。然正法灯。八百岁后。诸比丘等。乐好衣服。纵逸嬉戏。百千万人中有一两得道果者。九百岁已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一千岁已。诸比丘等闻不净观阿那波那。嗔恚不欲。无量比丘。若一若两。思惟正受。千一百岁已。诸比丘等。如世俗人媒嫁行媒。于大众中毁谤毗尼。千二百岁已。是诸比丘及比丘尼。作非梵行。若有子息。男为比丘。女为比丘尼。千三百岁已。袈裟变白不受染色。千四百岁已时诸四众犹如猎师。乐好杀生。贪卖三宝物。千五百岁已。俱睒弥国有三藏比丘。善说法要。从于十五日布萨已时。罗汉比丘升于高座说清净戒。云此所应作。此不应作。彼三藏比丘弟子答罗汉言。汝今身口不清净。云何而乃说是粗言。罗汉答言。我久清净身口意业无诸过患。三藏弟子闻此语已。倍更怨忿。即于座上杀彼罗汉。时罗汉弟子而作是言。我师所说合于法理。云何汝等杀我和上。即以利刀杀彼三藏。天龙八部莫不忧恼。恶魔波旬及外道众。踊跃欢喜。竞破塔寺。杀害比丘。一切经藏皆悉流移至鸠尸那。阿耨达龙王悉持入海。于是佛法而灭尽也。时摩诃摩耶闻此语已。号哭懊恼。即向阿难。而说偈言。
  一切皆归灭  无有常安者
  须弥及海水  劫尽亦消竭
  世间诸豪强  会必还衰朽
  我子于往昔  勤苦集众行
  故得成正觉  为众说法藏
  如何于尔时  皆悉潜没尽
度女部第四
  如善见论云。中度女人出家。正法唯得五百岁住。由世尊制比丘尼行八敬教。正法还得千年。问千年已正法为都灭耶。答不都灭。于千年中得三达智。复千年中得爱尽罗汉无三达智。复千年中得阿那含。复千年中得斯陀含。复千年中得须陀洹。总得一万年。初五千岁得道。后五千岁学而不得道。于万岁后一切经书文字灭尽。但现剃头袈裟法服而已。
  又毗尼母经云。尊者迦叶。责阿难为女人求出家中。彼有十事谪阿难。一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诸檀越等常应各各器盛食在道侧胡跪授与沙门。二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诸檀越等常应与衣服卧具。逆于道中求沙门受用。三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诸檀越等常应乘象马车乘在于道侧。以五体投地求沙门蹈而过。四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诸檀越辈常应在于路中。以发布地求沙门蹈而过。五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诸檀越辈常应恭心请诸沙门到舍供养。六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诸檀越辈见诸沙门。常应恭心净扫其地脱体上衣布地令沙门坐。七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诸檀越辈常应脱体上衣拂比丘足上尘。八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诸檀越辈常应舒发拂比丘足上尘。九者若女人不出家者。沙门威德过于日月。况诸外道岂能正视于沙门首。十者若女人不出家者。佛之正法应住千年。今减五百年。一百年中得坚固解脱。一百年中得坚固定。一百年中得坚固持戒。一百年中得坚固多闻。一百年中得坚固布施。初百岁中有解脱坚固法。
  安住于此中  悉能达解义
  第二百岁中  复有坚固定
  第三百岁中  持戒亦不毁
  第四百岁中  有能多闻者
  第五百岁中  复有能布施
  从是如来法  念念中渐减
  如车轮转已  随转时有尽
  正法所以隐  阿难之愆咎
  为女人出家  勤请调御师
  正法应住世  满足于千年
  五百已损减  余者悉如本
  是故五百岁  五百兴于世
  解脱定持戒  多闻及布施
佛钵部第五
  如莲华面经云。佛告阿难。于未来世。罽宾国土。当作大法之会。有金毗罗等五天子。灭度之后有富兰那外道弟子名莲华面。聪明智慧。身如金色。此大痴人。已曾供养四阿罗汉。当供养时作如是誓愿。我未来世破坏佛法。以其供养阿罗汉故。世世受于端正之身。于最后身生国王家。身为国王。名寐吱曷罗俱逻。而灭我法。此大痴人。破碎我钵。既破钵已生于阿鼻大地狱中。此大痴人命终之后。有七天子。次第舍身生罽宾国。复更建立如来正法。大设供养。阿难。以破钵故。我诸弟子。渐污净戒乐作不善。智慧之人悉皆灭度。有诸国王不依王法。其国人民多行十不善业。以恶业故。此阎浮提五种失味。所谓苏油盐石蜜浆。故佛破钵。当至北方。尔时北方诸众生等。见佛破钵大设供养。大发三乘心者以众生善根力感故。我此破钵自然还复如本不异。于后不久我钵即于阎浮提没。现娑伽龙王宫中。当没之时。此阎浮提七日七夜皆大黑暗。日月威光悉不复现。地大震动。天人等众皆大号哭。泪下如雨。初没之时。如来法律亦没不现。尔时魔王见法律灭。心大欢喜。以教众生。广作恶故。生身陷入阿鼻地狱。尔时娑伽罗龙王。见钵供养。至于七日。礼拜右绕。有发三乘心者。如是我钵于龙宫没。四天王宫出。至于七日大设供养。各发三乘心。过七日已。于四天王宫没三十三天宫出。佛母摩耶夫人。见佛钵已忧愁苦恼。如箭入心。难可堪忍。宛转于地。犹如圜木。作如是言。如来涅盘。一何疾哉。修伽陀灭。何其太速。世间眼灭。佛树倾倒。佛须弥山崩。佛灯亦灭。法泉枯竭。无常魔日萎佛莲华。尔时夫人以手捧钵告于天众。此是我释迦如来常受用钵。今来至此。尔时帝释七日七夜大设供养。各发三乘心者。过七日已。于三十三天没炎摩天中出。尔时炎摩天王见佛钵已。七日七夜种种供养。有发三乘心者。过七日已。于炎摩天没兜率陀天出。尔时兜率天王见佛钵已。七日七夜种种供养。过七日已。于兜率天没化乐天出。尔时化乐天王见佛钵已。七日七夜种种供养。有发三乘心者。尔时天王以手捧钵。而说偈言(以前诸天各说偈叹以文繁故不具录出)
  希有大导师  悲愍于众生
  为利众生故  使钵来于此
  佛告阿难。此阎浮提及余十方。所有佛钵。及佛舍利。皆在娑伽罗龙王宫中。如是我钵及我舍利。于未来世于此地没。直过八万由旬住金刚际。未来之世诸众生等。寿命八万四千岁时。弥勒如来其声犹如大梵天鼓迦陵伽音。尔时我钵及我舍利。从金刚际出至阎浮提弥勒佛所住虚空中。放五色光。所谓青黄赤白颇梨杂色。彼五色光复至其余一切天处。到彼天已。于其光中。出声说偈。
  一切行无常  一切法无我
  及寂灭涅盘  此三是法印
  其光复至一切地狱。亦说此偈。所放光明复至十方世界。于其光中亦说此偈。佛告阿难。如明我钵及我舍利。所放光明。十方世界作佛事已。还至本处。于虚空中成大光明云盖而住。舍利及钵现此神通时。八十百亿众生得阿罗汉果。千亿众生剃发出家信心清净。一万众生发阿耨菩提心皆不退转。弥勒以手捧钵及佛舍利。告诸天人一切大众。汝等当知。此钵舍利。乃是释迦牟尼如来雄猛大士。能令无量百千那由他亿诸众生等住涅盘城。出优昙华百千亿倍。钵及舍利故来至此。尔时弥勒佛为我此钵及我舍利。起四宝塔。以舍利钵置此塔中。大设供养恭敬礼拜。依道宣律师住持感应云。问天人持钵因缘。天人答曰。如来成道已至第三十八年。于只桓精舍重阁讲堂上。佛告文殊师利菩萨。汝往戒坛所鸣钟。召十方天龙及比丘诸大菩萨众等。普集只桓。文殊依教召集皆来只桓。世尊以神通力化只桓精舍如妙乐国。眉间放光遍照十方。地皆六种震动。有百亿释迦同来集会。十亿妙光佛亦集只桓。世尊跏趺坐入金刚三昧。地又大动。从三昧起出大音声。普告三千界一切诸来大众。我初踰城至瓶沙王国。入山修道。天魔迷我。道路山神示我道处。即语我言。我曾于往古迦叶佛般涅盘时。留一故瓦钵嘱我护持。待如来下生令我付世尊。世尊成道先须受我此钵。次及四天王钵。我语山神。若得成佛当如汝言。我后入河澡浴受二女乳糜时。尔时山神即奉我钵。我时受用。将盛乳糜食。地便六种震动。我持此钵来经三十八年。未曾有损失。我入王舍城受彼国王请。我既食讫。即命罗睺将我钵。还于彼龙池洗。罗睺洗钵损破为五片。我即以铅锡缀彼破钵。此非罗睺过失。欲表示未来世诸恶。比丘比丘尼等轻毁法器。于初五百年分我毗尼藏遂有五部。分我修多罗为十八部。至正法灭尽。分我三藏。复为五百部。彼无智比丘本无慈心。不发弘誓救度众生。但起诤论增我慢幢速灭正法。至于千岁正法皆灭。诸恶比丘满阎浮提及余天下。不持禁戒。诸恶比丘尼犹如淫女不行八敬。将我应量之器游行酒肆。或入淫舍贮酒盛肉。痛哉苦哉。法岂不灭也。
  尔时诸比丘同声白佛言。我于今朝入城乞食。还所居方各洗应量器。同时皆破。各分五段。方欲问佛。向闻世尊已说未来表法将灭心生大怖。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留菩萨僧。合有八十亿人不取涅盘。后恶世中护持圣教。各以通力化恶比丘令敬佛钵。
  尔时世尊即从坐起。往至戒坛所。从北面升坛。诸比丘奉钵。世尊自受。又告罗睺。将我破钵来。佛受钵已。即掷于空。上至有顶。如是次第。同名牟尼各掷相次。犹如贯珠。上至色界顶已。次第还下。直至戒坛。百亿诸来佛亦命侍者取钵。各施牟尼佛。共相住持。使来世恶僧尼等令生惭愧。世尊受已还掷上界。相次重叠还至坛所。尔时世尊化彼破瓦钵。状如诸天金幢。放大光明照十方国。
  又佛在世时告天帝释言。汝施我真珠并天工匠。又告天魔。汝施我七宝。又告娑竭龙王。汝施我摩尼珠。帝释天龙等即奉珠宝。于三七日中并集戒坛所造作珠塔。用七宝庄。上安摩尼珠。以佛神力故。于三七日中一时皆成。合得八百亿真珠七宝塔。以盛如来瓦钵。尔时魔王白佛言。我自造珠塔用盛世尊钵。我虽是天魔敬顺佛语。故于未来世不令恶人损坏圣教。化恶比丘令生惭愧。佛即听许。纯用摩尼以盛一大塔。高四十由旬。以盛佛钵。世尊涅盘时付嘱魔王造塔。令付帝释及四天王并大魔王。汝自守护。我涅盘后正法灭尽已。将我钵塔安置戒坛南。十二年中住。汝等四天王日夜常自供养。守护勿令损失。过十二年已。将付娑竭龙王。安置彼宫中毗尼大藏所。又敕龙王当造十六塔为钵塔眷属。还经十二年后付嘱帝释四天王。将往须弥顶。帝释欢喜园中金砂池南住。佛告揵闼婆王八部神等。汝于四十年中。作天音乐供养宝塔。为彼恶世中持戒弟子。守护应器如护眼睛。
  佛告帝释四天王等。汝于须弥山金刚窟中。取彼黄砂石多造石钵。置新塔中。大小形量如我破钵。皆作五缀形安置彼塔中。汝等守护勿令损失。后经一百年。至阿育王造塔竟。汝将我塔遍大千国至十亿家。或纵广万里当安两钵塔。于彼国土中周觅名山古圣住处。于彼安置。又告北方天王。汝至楞伽山采取牛头栴檀香。于日三时中当至彼塔所。烧香供养勿令断绝。我令自在天安置诸钵塔。又遣四天王及揵闼婆王。烧香奏乐常为供养。汝等天人龙神等未解我意。此为未来非法比丘比丘尼。令其改恶生善故。使安置如是。
讹替部第六
  如付法藏经云。阿难比丘化诸众生皆令度脱。最后至一竹林之中。闻有比丘诵法句经偈云。
  若人生百岁  不见水潦涸
  不如生一日  而得睹见之
  阿难闻已惨然而叹。世间眼灭何其速哉。烦恼诸恶如何便起。违反圣教自生妄想。此非佛语不可修行。汝今当知二人谤佛。一虽多闻而生邪见。二不解深义颠倒妄说。有此二法为自毁伤。不能令人离三恶道。汝今谛听我演佛偈。
  若人生百岁  不解生灭法
  不如生一日  而得解了之
  尔时比丘。即向其师说阿难语。师告之曰。阿难老朽智慧衰劣。言多错谬不可信矣。汝今但当如前而诵。阿难后时闻彼比丘在竹林下犹诵前偈。即问其意。答言。尊者。吾师告我。阿难老朽言多虚妄。汝今但当依前诵习。阿难思惟。彼轻我言。或受余教。即入三昧推求胜德。不见有人能回彼意。便作是言。异哉无常甚大雄猛散坏。如是无量贤圣令诸世间皆悉空旷。常处黑暗怖畏中行。邪见炽盛不善增长。诽谤如来断绝正教。永当沉没生死大河。开恶趣门闭人天路。于无量劫受诸苦恼。我于今日宜入涅盘。
  又新婆沙论问。齐何当言正法住。答。若时行法者住。齐何当言正法灭。答。若时行法者灭。问。何故复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迦叶波当知。如来所觉所说法毗柰耶。非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所能灭没。然有一类补特伽罗。当出于世。恶欲恶行成就恶法。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毗柰耶说毗柰耶。于毗柰耶说非毗柰耶。彼能灭我三无数劫所集正法令无有余。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齐何当言正法住。齐何当言正法灭。彼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别者。今应分别。故作斯论。此中有二种正法。一世俗正法。二胜义正法。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素怛缆毗柰耶阿毗达磨。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行法者亦有二种。一持教法。二持证法。持教法者。谓读诵解说素怛缆等。持证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彼若灭时正法则灭。故契经说。我之正法不依墙壁柱等而住。但依行法有情相续而住。问何故世尊不决定说法住时分耶。答欲显正法随行法者住久近故。谓行法者。若行正法常如佛在世时及如来灭度未久时者。则佛正法常住于世无有灭没。若无如是行正法者。则彼正法速疾灭没。若度女人出家不令行八尊重法者。则佛正法应减五百岁住。由佛令彼行八尊重法故。正法住世还满千年。
  又迦旃延说法灭尽偈云。
  尊者迦旃延  体道修律护
  见诸卒暴者  以偈开法路
  正法垂欲没  人年裁寿百
  正法之光明  在世不久没
  正法已灭尽  比丘众迷惑
  当舍诸经法  圣觉之所讲
  释置经义理  更互相求短
  吾身所闻传  独步无俦伴
  持中以着下  举下着于中
  不复识次第  所说贵不穷
  证据设乖谬  反说无本末
  闻受皆浮漫  讲论无清话
  各各共诤讼  用生毒害心
  贪得利供养  随俗共浮沉
  喜乐于愦扰  不慕处静默
  展转相侵欺  以自养妻息
  或时有比丘  客从远方来
  寺主先自安  闲居乃听之
  见远方比丘  颜色不悦和
  得其舍之去  于心乃为快
  常念嗔恚恶  憍慢为自大
  所求无厌足  恣意随尘秽
  毒事相续行  不欲诵受经
  终日笑歌舞  冥暮寝不醒
  斯等共聚会  言不及经理
  但说县官贼  流俗行来事
  假使有学者  众人所供养
  羡者求出家  言学比丘法
  所行不如教  自从利养起
  其年既幼少  多畜众弟子
  其心怀诤乱  不能究所学
  莫能谨慎戒  堕落于邪见
  苟且无羞耻  不能修慎行
  亦不乐法会  汲汲着利养
  适共斗诤已  遂乃结仇怨
  诸魔及官属  用斯得人便
  诸天龙鬼神  来欲听经教
  倾企迟闻戒  但更闻诤讼
  诸天人怀恨  不可比丘行
  行来共讲言  佛法欲灭尽
  吾等舍天乐  故来欲受法
  不得闻正法  不如弃之去
  其有尊鬼神  心乐佛法者
  不念诸比丘  不复行拥护
  于时弊鬼神  凶暴行毒害
  取比丘精气  令命无有余
  偷狗无羞惭  懈怠怀毒意
  斯等将来世  反当见敬事
  有仁贤比丘  具足知廉耻
  于彼失法时  乃更不见侍
  譬如师子王  处在林树间
  豺狼及犬狐  不敢食其肉
  命过身出虫  还自啖其肉
  昼夜共啖食  毁灭其形体
  正法在于世  终不自没尽
  因缘像法故  正法则灭尽
  譬如海中船  贪重故沉没
  佛法斯亦然  利养故灭尽
  诸比丘遭患  如人丧二亲
  今日最末世  佛正法灭尽
  从今日以往  无复说经典
  法律及禁戒  当何从闻听
  诸天树木鬼  旷野屠神明
  悲感心忧恼  宛转不自宁
  法灯为已没  正学已毁灭
  今世最崩颓  法鼓不复鸣
  诸魔设欢喜  聚会相庆贺
  举手而赞言  今是佛末世
  知后将来世  当有是患难
  益当加精进  勉力求度脱
破戒部第七
  如莲华面经。佛告阿难。我今当说未来之时。有诸破戒比丘。身着袈裟游行城邑。往来聚落住亲里家。彼非比丘。又非白衣。畜养妇妾产育男女。复有比丘。往淫女家。淫比丘尼。贮畜金银。造作生业。以自活命。复有通致使驿以自活命。复有专行医药以自活命。复有围棋六博以自活命。复有为他卜筮以自活命。复有为他诵咒驱遣鬼神多取财物以自活命。复有专行杀生以自活命。复有私自费用佛法僧物以自活命。复有内实犯戒外示护持受人信施。复有秘吝僧物不与客僧。复有吝惜僧房床座不与客僧。复有比丘实非罗汉而诈称罗汉。欲令人知多受供养但为活命不为修道。复有兴利商贾以自养活。复有专行盗偷以自养活。复有畜养杂畜乃至卖买以自养活。复有贩卖奴婢以自养活。复有屠杀牛羊以自养活。复有受募入阵征战讨伐多杀众人以求勋赏。复有专行劫夺攻破城邑及与聚落以自活命。如是无量地狱因缘。舍命之后皆堕地狱。譬如师子身肉所有众生不敢食彼。唯师子身自生诸虫还自啖食师子之肉。佛告阿难。我之佛法非余能坏。是我法中诸恶比丘。犹如毒刺。破我三阿僧只劫积行勤苦所集佛法。尔时阿难见此事已。心大怖畏身毛皆竖。即白佛言。如来速入涅盘。今正是时。何用见此未来之世如是恶事。佛言。阿难。未来之世多有在家白衣得生天上。多有出家之人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善恶之业终不败亡。我于过去曾作商人。入于大海。活多人故手杀一人。以是业缘乃至成佛。犹尚身受金枪之报。
  又当来变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将来之世当有比丘。因有一法不从法化。令法毁灭不得长益。何谓为一。谓不护禁戒。不能守心。不修智慧。放逸其意。唯求善名。不顺道教。不肯勤慕度世之业。是为一事令法毁灭。复有二事令法毁灭。何谓为二。一不护禁戒。不摄其心。不修智慧。畜妻养子放心恣意。贾作治生以共相活。二伴党相着。憎奉法者。欲令陷堕。故为言义。谓之谀谄。私记恶行外扬清白。是为二事令法毁灭。复有三事令法毁灭。何谓为三。一既不护禁戒。不能摄心。不修智慧。二自读文字不谛句读。以上着下。以下着上。头尾颠倒不能解了义之所归自以为是。三明者呵之不从其教。反怀嗔恨谓相嫉姤。议识者少多不别理。咸云为是。是为三事令法毁灭。复有四事令法毁灭。何谓为四。一将来比丘舍空闲处修道之业。二喜游人间愦闹之中行来。比丘谈言求好袈裟五色之服。三高望远视以为奇雅。自以高德无能及者。杂碎之智比日月之明而已。四不摄三事。不护根门。行妇女间宣文饰词。多言合偶以动人心。使清变浊。身行荒乱。正法废迟。是为四事令法毁灭。若有比丘欲谛学道。弃捐绮饰。不求名闻。质朴守真。宣传正经。佛之雅典。深法之化。不用多言。案本说经。不舍正句。希言屡中不失佛意。粗衣趣食。得美不甘。得粗不恶。衣食好丑。随施者意。守诸根门。不违佛教。勤修佛法犹救头然。虽不值佛出世。出家为道学不唐捐。平其本心愍念一切。
  又十诵律云。正法灭于像法时有五非法。一比丘小得心止便谓已得圣法。二白衣生天出家堕地狱。三有人舍世间业出家破戒。四破戒人多人佐助持戒者无人佐助。五乃至罗汉亦被骂辱。更有五怖畏未来有应知。一自身不修身戒心慧。复度他出家。亦不能令他修身戒心慧。二畜沙弥。三与他依止。四如是人与净人沙弥近住不知三相掘。地斩草用水溉灌。五虽诵持三藏前后杂乱。
诤讼部第八
  如杂阿含经云。佛言。此摩偷罗国。将来之世。我之正法千岁不灭。过千岁后有非法出。阎浮提中恶风暴雨多诸灾患。人民饥馑触物磨灭。饮食失味珍宝沉没。西方有王名钵罗婆。北方有王名耶婆那。南方有王名非释迦。东方有王名儿沙罗。此之四王皆多眷属。杀害比丘破坏塔寺。四方尽乱。时诸比丘来集中国。拘睒弥国。王名摩因陀罗西那。生子手似血涂。身似甲胄。有大勇力。又五百大臣同日生子。皆血手胄身。时拘睒弥国一日雨血。王见恶相。即大恐怖。请问相师。相师答王。今生子当王阎浮提多杀害人。即因为名难当。年渐长大四恶王从四方来。王大忧怖。有天神告言。大王。且立难当为王。足能降伏彼四恶王。便依神言。舍位与子。以髻中明珠冠其子首。迨五百大臣香水灌顶令往征伐。诸臣之子。身被甲胄从王俱征。与四恶王共战杀之都尽。王阎浮提治在拘睒弥国。后有三藏罗汉出现。为王说法。王闻法已忧恼即止。于佛法中大生敬信。而发声唱言。自今以后我施诸比丘无恐畏事。适意为乐。而问比丘言。前四恶王毁灭佛法有几年岁。诸比丘答云。经十二年。王心念言作师子吼。我当十二年中供养五众种种丰足。供施之日天当降雨。香泽之雨遍阎浮提。一切实种皆得增长。后经不久。三藏门徒弟子。共诸比丘不和。有恶比丘遂杀阿罗汉及三藏法师。心生懊恼。诸邪见辈竞破塔庙及害比丘从是佛法索然顿灭。尔时人天闻佛所说莫不挥泪。
  又法灭尽经云。佛告阿难。吾般泥洹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诸魔沙门坏乱吾道。着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啖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时有菩萨精进修德者。众魔比丘咸共嫉之。诽谤扬恶。摈黜驱遣不令得住。自此于后不修道德。寺庙空荒不复修理。展转毁坏。但贪财物。积聚不散。不作福田。贩卖奴婢。耕田种殖。焚烧山林。伤害众生。无有慈心。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无有道德。淫嫉浊乱。男女不别。令道薄淡。皆由斯辈。或避县官依倚五道。求作比丘不修戒律。月半月尽。虽名诵戒。厌倦懈怠不欲听闻。不乐读诵经律。设有读者不识字句。为强言是不咨明者。贡高求名虚无雅步。以为荣贵望人供养。诸魔比丘命终死后。精神当堕无择地狱五逆罪中。饿鬼畜生靡不更历。于无边河沙劫受罪竟。乃出生在边国无三宝处。法欲灭时。女人精勤常作功德。男子懈怠不用法语。眼见沙门如视粪土。无有信心。法轮弥没。当尔之时诸天泣泪。水旱不调五谷不熟。灾疫流行死亡者众。人民勤苦县官侵克。不循道理皆思乐乱。恶人转多善者甚少。日月转促人命转短。菩萨比丘众魔驱逐不预众会。菩萨入山福德之处。淡泊自守以为倾快。寿命延长诸天卫护。一切十二部经寻复化灭。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圣王去后吾法灭尽。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更猛盛。于是便灭。吾法尽时亦如灯灭。自此之后难可覶缕。如是久后。弥勒当下世间作佛。天下大平。毒气消除。雨润和适。五谷滋茂。草木荣敷。大人长八丈。皆寿八万四千岁。众生得度不可称计。
损法部第九
  如仁王经云。后五浊世比丘比丘尼四部弟子。天龙八部一切神王。国王大臣大子王子。自恃高贵灭破吾法。明作制法。制我弟子比丘比丘尼不听。造作佛像形佛塔形。立统官制众安籍记僧。比丘地立。白衣高坐。兵奴为比丘受别请法。知识比丘共为一心。亲善比丘为作斋会。求福如外道法。都非吾法。当知尔时正法将灭不久。大王。法末世时。有诸比丘四部弟子国王大臣。各作非法之行。横与佛法众僧作大法制。作诸罪过非法非律系缚比丘。如狱囚法。当尔之时法灭不久。大王。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四部弟子。诸小国王大子王子。乃是住持护三宝者。转更灭破三宝。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外道也。各坏我佛法得大罪过。正教衰薄民无正行。以渐为恶其寿日减。至若干百岁。人坏佛教。无复孝子。六亲不和。天神不佑。疾疫恶鬼日来侵害。灾怪首尾连祸从衡。死入地狱饿鬼畜生。若出为人。兵奴果报。如响如影。如人夜书火灭字存。三界果报亦复如是。大王。未来世中一切国王太子王子四部弟子。横与佛弟子书记制戒。如白衣法。如兵奴法。若我弟子比丘比丘尼立籍。为官所使。都非我弟子。是兵奴法。立统官摄僧。典主僧籍。大小僧统共相摄缚。如狱因法兵奴之法。当尔之时佛法不久。
  又舍利弗问经云。佛告舍利弗。我寻泥洹。大迦叶等当共分别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异。迦叶传付阿难。阿难复付末田地。末田地复付舍那婆私。舍那婆私传付优波笈多。优波笈多后孔雀输柯王世弘经律。其孙名曰弗沙蜜多罗。嗣正王位。顾问群臣。云何令我名事不灭时有臣言。唯有二事。何等为二。犹如先王造八万四千塔。舍倾国物供养三宝。此其一也。若其不尔。便应反之。毁塔灭法残害息心四众。此其二也。名虽好恶俱不朽也。王曰。我无威德以及先王。当建次业以成名。行即御四兵攻鸡雀寺。寺有二石师子。号吼动地。王大惊怖退走入城。人民看者嗟泣盈路。王益忿怒自不敢入。驱逼兵将。诈行死害。蹴令勤与。呼摄七众。一切集会。问曰。坏塔好。坏房好。佥曰。愿皆勿坏。如不得已坏房可耳。王大忿励曰。云何不可。因遂害之。无问少长。血流成川。坏诸塔寺八百余所。诸清信士举声号噭。悲哭懊恼。王取囚系加其鞭罚。五百罗汉登南山获免。山谷隐崄军甲不能至。王恐不济赏募诸国。若得一首即赏金钱三千。时有君徒钵叹阿罗汉。乃佛所嘱累流通。一人化作无量人。捉无量比丘比丘尼头。处处受金。王诸库藏一切空竭。王益忿怒。君徒钵叹阿罗汉。现身入灭尽定。王自加害。定力所持。初无伤损。次烧经台。火始就然颷焰及经。弥勒菩萨以神通力。接我经律上兜率天。次至身齿塔。塔神曰。有虫行神先索我女。我薄不与。今誓令护法。以女与之。使王心伏。虫行神喜手捧大山。用以压王及四部兵众。一时皆死。王家子孙于斯顿尽。其后有王性甚良善。弥勒菩萨化作三百童子。下于人间以求佛道。从五百罗汉咨受法教。国土男女复共出家。还复滋繁。罗汉上天接取经律。还于人间。时有比丘。名曰总闻。咨诸罗汉。及与国王分我经律。多立台馆。为求学来难。王玄策行传云。摩伽陀国菩提寺主。达磨师问汉敕使。知此佛法盛行。达磨师云。佛法当今盛在四方也。昔有迦羯王。梦大海水中心浊四边清。请迦叶佛解云。后释迦末代佛法。中天竺无。所以中浊也。总向四方。所以四边清也。
  述曰。自佛法东流已来。震旦已三度为诸恶王废损佛法。第一赫运勃勃号为夏国。被破长安遇僧皆杀。第二魏太武用崔皓言夷灭三宝。后悔皓加五刑。第三周武帝。但令还俗。此之三君为灭佛法。皆不得久。身患癞疮。死入地狱。有人暴死见入地狱受大极苦。具如别传。唐临冥报记述。
  颂曰。
  圣迹隐显  随人废兴  至诚即感
  匪信难矜  冀存敬学  教被真宗
  迷斯厥理  宁解困穷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九
杂要篇第九十九(此有十部)
  述意部 四依部 四果部 四食部 净口部 鸣钟部 入众部 求法部 衰相部 杂行部。
述意部第一
  夫神理无声。因言辞以写意。言辞无迹。缘文字以图音。故字为言蹄。言为理筌。音义合符。不可偏失。是以文字应用弥纶宇宙。虽迹繁翰墨而理契乎神。但以经论浩博具录难周。记传纷纶事有广略。所以导达群方开示后学。设教缘迹焕然备悉。训俗事源郁尔咸在。搜检条章讨撮枢要。缉缀纸笔具列前篇。其余杂务汲引济俗。现可行者。疏之于后。冀令昏昧渐除法灯遐照也。
四依部第二
  夫根钝时浇信坚难具。行浅德劣智正易迷。要须机教相符文理洞备。故经曰。虽诵千章不行何益。今立正义须凭宗意。教有权实。行有昏明。故得月而指自忘。得意而言自息。岂意得道门犹行封滞。故经说四依区分三位。一是人四依。即是四依开士。谓从初贤至于极圣。人资无漏。法体性空。据此依承圣无邪倒。二是行四依。即是乞食着粪扫衣。头陀兰若树下而坐。三是法四依。如下具述。立此三法成末代之龟镜。信是众行之宗师。大圣致词终无虚设。准教行事毕正非邪。初二四依非今俗用。附在别章且述法依。验知邪正惟以无相好佛尚惑魔形。况有识凡夫能无受乱。故立法依显成楷定也。
  第一依法不依人者。人惟情有。法乃轨模。性空正理。体离非妄。即用此法为正法依。涅盘经极教盛明斯辙。今行事者随情妄述。多弃法逐人。从人起则。致乖遗寄陷溺身心。若能反彼俗心凭准圣量。隐心行务知非性空。乘持此心以为道路。一分知非明顺空理。一分厌观。明违有事。如此安心名修趣法性真道。
  第二依义不依语者。语是言说。正是张筌。义为达理。化物之道。证解已后虑绝杜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故经有舍筏之喻。人怀目击之谈。不以言筌意表。得意息言。月喻妙指。无宜不晓。今谓得义。乃是诵言。真行道者。常观常破。常观依语。常破随义。谓言随义。还是诵言。但无始妄习执见铿然。静退详研方知此过。不尔奔飞追声不及。又可思惟。
  第三依智不依识者。谓识现行随尘分别。眼色耳声耽迷不觉。与牛羊而等度。同邪凡而共行。大圣示教境是自心。下愚冰执尘为识外。所以化导无由。舍之是知。滞归凡识。倒遣圣心。愚迷履历。常沦三倒。勇励特达。念动即知。名为依识。知流须返。名随分智。如是加功渐增明大。后见尘境知非外来。境非心外是自心相。安有愚迷生增生爱。思择不已解异牛羊。有人问。卿立如此论明智异愚如何达观犹称凡识。答圣智无涯积空显德。岂惟一述即谓清升。此但得语。随言还执。深知此执。无始习熏。三只无间。方能倾尽。杂血之乳。不可漏言。起伏之相。于是乎在。如经说。初地行施余随分修。高轨立仪令人修学。何言一解剩能穷智。必智可穷。未曰高胜。今人口诵其空心未忘有。腾空不起入火逾难。俱是心相封迷故尔。后得通达随心转用。岂不鸟之游空。自常如布之火浣。不足怪也。
  第四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者。此之两经并圣言量。凡入道者。率先晓之。则无事不通。有疑皆决。但群生性识深浅利钝不同。致令大圣随情别说。然据至道但是自心。故经云。三界上下法义唯心。此就世界依报以明心也。又云。如如与真际。涅盘及法界。种种意生身。佛说唯心量。此据出世法体以明心也。终穷至实毕到斯源。随流赴感还宗了义。故加以法约定权机也。
  如大集经云。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有四依法亦不可尽。何等为四。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云何依义不依语。语者若入世法而有可说。义者解出世法无文字相。语者若说布施戒忍进禅智慧调伏拥护。义者知施戒忍进禅智慧入于平等。语者称说生死。义者知生死无性。语者说涅盘味。义者知涅盘无性。语者若说乘随所安止。义者善知诸乘入一相智门。语者若说诸舍。义者三种清净。语者说身口意受持净戒功德威仪。义者了身口意皆无所作而能护持一切净戒。语者若说忍辱断除恚怒贡高憍慢。义者了达诸法得无生忍。语者若说勤行一切善根。义者安住精进无有始终。语者若说诸禅解脱三昧三摩跋提。义者知灭尽定。语者悉能闻持一切文字智慧根本。义者知是慧义不可宣说。语者说三十七助道之法。义者正知修行诸助道法能证于果。语者说苦集道谛。义者于灭谛。语者说无明根本乃至生缘老死。义者知无明灭乃至老死灭。语者说助定慧法。义者明解脱智。语者说贪恚痴。义者解不善根即是解脱。语者说障碍法。义者得无碍解脱。语者称说三宝无量功德。义者三宝功德离欲法性同无为相。语者说从发心至坐道场修集庄严菩提功德。义者以一念慧觉一切法。舍利弗。举要言之。能说八万四千法聚是名为语。知诸文字不可宣说。是名为义。
  云何依智不依于识。识者四识住处。何等为四。色识住处。受想行识住处。智者解了四识性无所住。识者若识地大水火风大。智者识住四大法性无别。识者眼识色住。耳鼻舌身意识法住。智者内性寂灭外无所行。了知识法无有忆想。识者专取所缘思惟分别。智者心无所缘不取相貌。于诸法中无所悕求。识者行有为法。智者知无所行无为法性无有识知。识者生住灭相。智者无生住灭相。舍利弗。是名依智不依于识。
  云何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分别修道。了义经者。不分别果。不了义经者。所作何业信有果报。了义经者。尽诸烦恼。不了义经者。呵诸烦恼。了义经者。赞白净法。不了义经者。说生死苦恼。了义经者。说生死涅盘一相无二。不了义经者。赞说种种庄严文字。了义经者。说甚深经难持难了。不了义经者。多为众生说罪福相令闻法者心生欣戚。了义经者。凡所演说必令听者心得调伏。不了义经者。若说我人众生等。无有施受者。而为他说有施受。了义经者。说空无相无愿无作。无有我人众生作者受者。常说无量诸解脱门。是名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云何依法不依于人。人者摄取人见作者受者。法者解无人见作者受者。人者凡夫善人信行人八人四果人辟支佛人菩萨人。一人出世多所利益。多人受乐。怜愍世间生大悲心。于人天中多所饶润。所谓诸佛等。依世谛故。为化众生。故作是说。若有摄取如是见者。是谓依人。如来为化摄人见者。故说依法不依于人。一切平等无别异性。犹如虚空。若有依止是法性者。终不复离一相之法。同一法性。是故言依一切法不依于人。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四依无尽。
四果部第三
  如修行道地经云。其修行者已得初果道迹。知诸五欲皆归无常。不能尽除。所以者何。由见色声香味细滑之念。故起爱欲未能断除。譬如梵志。净洁自喜。诣下舍后。卒污于指。行语金师。指污不净。以火烧之。金师谏曰。勿发是心。有余方便除此不净。以灰土拭之。用水洗之。设吾火烧卿不能忍。火热毒痛自触其身。更甚于前。梵志子闻即怀嗔恚。便骂金师。莫以己心量度他人。自不能忍谓人不堪。吾无所用手有垢污。不敢行路畏人触我。吾傥近之失吾道德。世所道术天文地理。一切典籍无不知之。曷因不净着五手指。勿得停久。当随我言除其指秽也。金师闻之。烧钳正赤以榻彼指。梵志得热痛不能忍。掣指着口。金师大笑。谓年少言。卿自称誉。聪明博学。采古知今。无不该通。清净无瑕。于今无耐。持不净指含着口中。当知轻躁未足为师。梵志报曰。不遭痛时见指不净。适遇火毒即忘指秽。求道如是。长夜修习离于爱欲。适见好色淫意还动。所以者何。诸根未制。诸漏未尽。邪根未除。正定未发。宿爱不除。染欲还起。于是颂曰。
  以见色欲求所习  虽便解义至道迹
  头戴想华续闻香  如江诣海志欲然
  第二道迹斯陀含人。自念我身。不宜习此淫欲如余凡夫。说情欲秽乐于无欲。昼夜观察修习污露。淫怒痴鲜得往来道。一反还世断勤苦原。以得往还。于诸爱欲无起清净。淫怒痴薄。心常未断。固有恼患。譬如男子有妇端正面目无瑕。以诸璎珞庄严其身。夫甚爱敬。虽有是色。然是淫鬼。非是真人。唯人肉血以为饮食。有人语夫。卿妇罗刹肉血为食。夫不信人数数语之。夫心遂疑意欲试之。夜卧扬出鼾声如眠。妇谓定眠。窃起出城。诣于冢间。夫寻逐后。见妇脱衣及诸宝饰却着一面。面色变恶。口出长牙。头上焰然。眼赤如火。甚为可畏。前近死人。手掴其肉。口啮食之。夫见如是。尔乃知之非人是鬼。便急还家卧于床上。妇即寻还来趣夫床。复卧如故。其夫见妇庄严璎珞面色端正。乃还亲近。假使念之在于冢间啖死人肉。心虽秽厌又怀恐怖。回心观妇还起欲心。得往还道斯陀含人若见外形端正姝好。淫意还动。若说污露瑕秽不净淫意即灭。于是颂曰。
  变化人身如脱铠  作淫鬼形诣冢间
  便啖死尸如食饮  夫尔乃知是罗刹
  第三道迹阿那含人。得不还者。见前得往还者。心自念言。吾于欲界三结已薄。其余鲜耳。还观圣谛见欲爱之瑕。多苦少安。不宜习欲如凡众庶。志在情欲如仓蝇着尸。吾何不除。令淫怒痴得灭无余。得尽漏禅然后安隐。譬如有人在于盛暑。不能堪热求扇自扇。慕水洗浴。往来如是。见淫怒痴。以为甚热。念求不还。于是修行作恶露观。永脱色欲及诸怒痴。谛见五阴所从起灭。灭尽为定。知见如是。便断五结而无阴盖。得不还道。阿那含果不退还世。以脱爱欲无有诸痴。淫鬼之患即获清凉。无有众热。若睹色欲常见不净则知瑕秽。譬如远方有贾客来各当疲极。值二十九日夜冥无月。至于半夜来到城门。门闭不开。绕至南墙有汪水天雨之池。死尸鸡狗杂类之虫。或活或死。或沈或浮。百千万亿。跳踉戏乐。并及城中扫除粪秽。发毛便利悉弃水中。众人远客。初未曾至不识是非。疲极饥渴恣意饮之。并患热乏脱衣沐浴。身觉止疲安隐喜卧。至于天明疲解寤已。更诣池所欲取水用。见水不净非常污恶。或有舍走。或有闭目。或有塞鼻。或有呕吐。于是颂曰。
  譬如城傍水  种种居不净
  远来值门闭  众共止此池
  初来不觉知  饥渴而取饮
  并洗除热乏  疲极得卧寐
  天晓至水边  审睹知不净
  众人共厌恶  各各怀呕吐
  以得第三道  见欲乐不安
  入禅定无患  观欲如瑕水
  尔时那含。修行道时。乐于禅定。省于爱欲。如彼贾客恶不净水。亦如婴儿痴弄不净。年渐长大舍前所戏更乐余事。至于老迈悉舍前法。以法自娱。已得不还之道亦复如是。见诸生死五道所乐。犹如小儿戏。转更精进。欲脱始终。不乐求生。于是颂曰。
  譬如有小儿  在地弄不净
  年遂向长大  舍戏转乐余
  修行亦如是  求护度三界
  尔时遂精进  具足成四道
  第四无学罗汉。修行道时。以在学地不乐始终都无所乐。弗贪三界。断一切结。三毒永亡。志念根力及诸觉意。见灭为寂譬如王放醉象牙利凶恶遇者皆死。亦如毒龙常吐毒气值者悉亡。亦如蚖蝮常怀嗔毒触者并害。三毒烦恼亦复如是。兴触皆害坠堕三界。唯有十力觉意解脱。无能除断。修行自念。当如今时。已成罗汉。得无所着。诸漏永尽。修洁梵行。所作已办。弃舍重担。逮得己利。生死已断。获平等慧。成无学法。以度彼此。于是颂曰。
  其王放醉象  凶害牙甚利
  诸龙蛇怀毒  遇者皆当死
  皆化令调伏  还得善摄心
  众患尽无余  三界无所畏
  修行住学地  不动成圣道
  已逮得己利  度苦常获安
  已绝于五品  具足成六通
  蠲除诸尘劳  如水浣衣垢
  是谓为正士  随顺佛圣教
  最上无尘垢  故说无学地
四食部第四
  如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之类有四种食长养众生。何等为四。所谓段食。或大或小。更乐食念食识食。是谓四食。彼云何段食。谓今人中所食入口之物可食啖者。是谓段食。云何更乐食。谓衣裳伞盖杂香华熏火。及香油与妇人集聚。诸余身体所更乐者。是谓更乐食。云何念食。谓意中所念所想所思惟者。或以口说。或以体触。及诸所持之法。是谓念食。云何识食。谓意之所知。梵天为首。乃至有想无想天。以识为食。是谓识食。以此四食流转生死。
  又增一经云。世尊告阿那律曰。一切诸法由食而存。眼以眠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细滑为食。意以法为食。涅盘以无放逸为食。
  尔时佛告诸比丘。如此妙法夫观食有九事。人间有四食。一段食。二更乐食。三念食。四识食。复有五种。是出世间食。一禅食。二愿食。三念食。四八解脱食。五喜食。是出世间之表。当共专念舍除四种之食。求办出世之食。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信心悲心以种种食施人。命终生质多罗天受种种乐。命终得受人身。大富饶财。常行正法。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见诸病人。施其汤药令离病苦。命终生欲境天受五欲乐。从天命终若得人身。大富多财。若见病人临终渴病。以石蜜浆。若冰水施。此人命终生清凉天受天快乐。从天命终得受人身常离饥渴。
  又五分律云。若月直监食人。欲知生熟碱酢。得贮掌中舌舐尝之(齐法经不许口尝者为无好心贪心尝故犯)
净口部第五
  如十诵律云。云何漱口。佛言。以水着口中。三回转之。是名净口法。
  又僧只律云。尔时世尊大会说法。有比丘口臭。在下风而住。佛知而故问。是比丘何故独坐。答言。世尊。制戒不听嚼木。所以口臭。恐熏污人。故在下风。佛言。听用嚼木。极长十六指。极短四指以上。嚼时当在屏处先净洗手。嚼己水洗弃之。嚼时不得咽之。若医言为差病。须咽者听。若无齿者。当用灰虏土塼礓石草木洗口。已食若食上欲行水当净水。先洗手器然后行水。若手污者。当以叶承取。若口饮时。不得没唇使器着额。当拄唇而饮。饮时不得尽饮。当留少许洮荡已从口处弃之。行水人当好护净器。若见没唇着额者。当放置一处以草帜。令人知不净。若行非时浆饮。亦如前法。
  又僧只律云。比丘晨起应净洗手。不得粗洗五指。复不得齐至腋。当齐手腕以前令净。不得粗鲁洗不得揩令血出。当以巨摩草末若灰土(澡豆皂荚)洗手。揩令作声。净洗手已更相揩者。便名不净。应更洗手。比丘食前当护手。若摩头捉衣。等更须洗(比丘尚尔白衣亦然)读经受食等准用行之手净尚尔。何况手杀生命饮血啖肉以污身口。纵欲传法心亦不净。
  又四分律云。时诸比丘患屋内臭。佛言。应洒扫。若故臭以香泥泥。若复臭应屋四角悬香。
  又十诵律云。时有比丘不嚼杨枝口中气臭。白佛。佛言。听嚼杨枝。有五利益。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风。四除热病。五除痰癊。复有五事利益。一除风。二除热。三口味。四能食。五眼明。
  又四分律云。不嚼杨枝有五过失。一口气臭。二不善别味。三热癊病不消。四不引食。五眼不明。
  又五分律云。嚼已应洗弃之。以恐虫食故死。又三千威仪云。用杨枝有五事。一断当如度。二破当如法。三嚼头不得过三分。四梳齿当中三齿。五当汁澡自用。
  刮舌有五事。一不得过三反。二舌上血出当止。三不得大振手污僧伽梨若足。四弃杨枝莫当人道。五当着屏处。
鸣钟部第六
  如付法藏经云。时有国王名罽腻吒。贪虐无道数出征伐。劳役人民不知厌足。欲王四海戍备边境。亲戚分离。若斯之苦。何时宁息。宜可同心共摒除之。然后我等乃当快乐。因王病虐以被镇之。人坐其上须臾气绝。由听马鸣比丘说法缘故。生大海中作千头鱼剑轮回注斩截其首。续复寻生次第更斩。如是展转乃至无量。须臾之间头满大海。时有罗汉为僧维那。王即白言。今此剑轮闻揵稚音。即便停止。于其中间苦痛小息。唯愿大德垂哀矜愍。若鸣揵稚延令长久。罗汉愍念为长打之。过七日已受苦便毕。而此寺上。因彼王故。次第相传。长打揵稚。至于今日。犹故如本。
  述曰。既知经意。鸣钟济苦。兼以集众。即须维那。将欲打钟。敛容合掌。发愿利生之意。因钟念善。便受苦毕。
  又增一阿含经云。若打钟时。愿一切恶道诸苦并皆停止。若闻钟声兼说偈赞。得除五百亿劫生死重罪。
  降伏魔力怨  除结尽无余
  露地击揵稚  比丘闻当集
  诸欲闻法人  度流生死海
  闻此妙响音  尽当来集此
  依别经偈云。
  闻钟卧不起  护塔善神嗔
  现在缘果薄  来报受蛇身
  所在闻钟声  卧者必须起
  合掌发善心  贤圣皆欢喜
  洪钟震响觉群生  声遍十方无量土
  含识群生普闻知  拔除众生长夜苦
  六识常昏终夜苦  无明被覆久迷情
  昼夜闻钟开觉寤  怡神净刹得神通
  依宣律师住持感应记云。只桓戒律院内有铜钟重三十万斤。四天王共造欲集大千圣众。目连以通力击之。声震远闻。台高七丈。钟形如吴地者。四面多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海之像。兼斗斛称尺之形。目连所击随事所表声出告知。凡僧打者。但声出而已。其戒场院内复有大钟。台高四百尺。上有金钟重十万斤。形如杯器。上有千轮王像。亦有千子。各各具足。复有九龙八功德水种种诸相庄严。此之大钟劫初之时轮王所造。圣人受戒。已得通者击之。声震三千。一切圣人闻皆证果。恶趣闻者识宿命。只桓别有论师院。有一铜钟形如腰鼓。是乾闼婆王之所造也。上有梵王帝释魔王四王八部男子等像。若有异学外道欲来击论。则使神通罗汉击之。声震三千。诸外道等将欲击扬闻此钟声。诸根讷钝无敢发言。若有好心请决疑者。闻此钟声开发菩提得不退转。
  复有别院名修多罗院。有一石钟形如吴样。如青碧玉可受十斛。鼻上有三十三天像。四面以金银隐起。东西两面有大宝珠。陷在腹中。大如五升。八角分曜。状若华形。周匝作十方诸佛初成道像。至初日出时。钟上有诸化佛说十二部经。舍卫城童男童女。悉来听之闻法证圣。犯欲之者则不闻法。摩尼大将以金刚杵击之。百亿世界中声。闻于光明中悉闻百千释迦佛说修多罗经。此钟是拘楼秦佛所造。彼佛灭度后。娑竭龙王收去。至释迦佛兴。龙复将来。至佛灭度已钟先唱言。却后三月当般涅盘。钟鼻诸天闻皆洟泣。龙后将去。
  又阿难房前有一铜磬。可受五升。磐子四边悉黄金镂。作过去佛教弟子文。鼻上以紫磨金为九龙形。背上立天人像。执椎击之。声振三千。音中亦说诸佛教诫弟子法。此磬梵天王造。及佛灭后。娑竭龙王亦收入海宫中。
入众部第七
  如四分律云。凡欲入众当具五法。一应以慈心。二应自卑下如拭尘巾。三应知坐起法。若见上座不应安坐。若见下座不应起立。四至彼僧中不为杂说谈世俗事。若自说若请他说。五若见僧中不可意事心不安忍。应作默然住之。故智度论云。佛圣弟子住和合故有二种法。一贤圣语。二贤圣默(今见斋会之处。后生前到。已得上好之处若见上座老师。来都不起迎送逊让坐处。灭法之深。寔犹年少。复见向他贵胜之家。或经新丧重孝。或为考妣远忌设斋。僧众放荡情欢諠闹乱众。岂免俗讥高僧之类)。三千威仪经云。凡欲上床当具七法。一庠踞床。二不得匍匐上。三不使床有声。四不得大拂床有声。五不得大吒叹息思惟世事。六不得狗群卧。七以时节早起。地持论云。若见众生当慰问欢颜先语平视和色正念在前。若菩萨知他众生有实功德。以嫌恨心不向人说。亦不赞叹。有赞叹者。不唱善哉。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故。梁摄论云。菩萨若见众生当欢笑先言然后共语故。
  五分律云。不忍辱人有五过失。一凶恶不忍。二后悔恨。三多人不爱。四恶声流布。五死堕恶道。
求法部第八
  如增一阿含经云。若不成就六法。则不能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何等为六。一不乐闻。二虽闻法不摄耳听。三不为知解。四未得法不方便勤求。五所得法不善守护。六不成就顺忍。反此六种则能远尘垢得法眼净。
  又萨婆多论云。无有白衣得佛道者。要有三十二相。出家着法衣威仪具足。杂心论云。知足现在处起。少欲于未来世处起。现在不取一钱难。未来不取转轮王易。又涅盘经云。于未得之财不生贪名少欲。于己得之财不生贪名知足。知足是现在。少欲是未来。
衰相部第九
  如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云。世尊告曰。老有五种衰损。一者须发衰损。以彼须发色变坏故。二者身相衰损。形色肤力皆衰损故。三者作业衰损。发言气上喘息逾急身颤掉故。住便偻曲。以其腰脊皆无力故。坐即低屈。身羸弱故。行必按杖。身虚劣故。凡所思惟智识愚钝念惛乱故。四者受用衰损。于现资具受劣故。於戏乐具一切不能现受用故。于诸色根所行境界。不能速疾明利而行。或不行故。五者命根衰损。寿量将尽邻近死故。遇少死缘不堪忍故。阿含经云。头白有四因缘。一者火多。二者忧多。三者病多。四者种早。白人病瘦有四因缘。一少食。二有忧。三多愁。四有病。未调有四事先不语人。一头白。二老。三病。四死。是四事亦可避。亦不可却。一切味不过八种。一苦。二涩。三辛。四碱。五淡。六甜。七酢。八不了了味。
杂行部第十
  四分律云。跋难陀比丘在道行。张大圆盖。诸居士遥见。谓是王若大臣。恐怖避道。谛视乃知。比丘白佛。佛言。比丘不应持盖在道行。亦不应悬。为天雨雨时。听在寺内。树皮若叶若竹作盖。亦不许捉王大扇。若行患热。听以树叶杂物作扇。时诸比丘患虫草尘露堕身上。佛言听作拂。若以草树皮叶。或以缕线。裁碎缯帛作。时有比丘得尾拂。佛言。听畜。时有年少比丘不解时事数相涉。听用算子记数。
  又四分律云。时诸比丘自作伎。若吹呗供养。佛言。不应尔。彼畏慎不敢令白衣作伎供养。佛言听。
  又佛言。彼不知供养塔饮食。谁当应食佛言。比丘。若沙弥。若优婆塞若经营作者应食。
  又萨婆多论云。凡出家人市买之法。不得下价索他物。得突吉罗。众僧衣未三唱得益价。三唱已不应益。众僧亦不应与衣。已属他故。比丘三唱得衣。不应悔。设悔莫还。众僧亦莫还。
  又新婆沙论问。异生圣者。谁有怖耶。有作是说。异生有怖(异生旧名凡夫)圣者无怖。所以者何。圣者已离五怖畏故。五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恶名畏。三怯众畏。四命终畏。五恶趣畏。
  又杂宝藏经云。佛言。此如意珠是摩竭大鱼脑中出。鱼身长二十八万里。此珠名曰金刚坚也。有第一力。耐使一切被毒之人见悉消灭。又见光触身亦复消毒。第二力者。热病之人见则除愈。光触其身亦复得差。第三力者。人有无量百千怨家。捉此珠者悉得亲善。诸天一爪甲价直一阎浮提人物。
  又四分律云。时诸比丘患蛇入屋。未离欲比丘恐怖。佛言。听惊。若以筒盛弃之。若以绳系置地解放。有鼠入屋。作槛盛出弃之。患蝎蜈蚣蚰蜒入屋。若以弊物。若泥团扫帚。盛裹弃之。在外解放。若房舍夜患蝙蝠。昼患燕鸟入。佛言。听织作笼疏障。若作向棂子遮。时有老病比丘。拾虱弃地。佛言。不应尔。听以器盛。若绵拾着中。若虱走出应作筒盛。若虱出筒应作盖塞(随其寒暑加以腻食将养之也)
  又四分律云。时六群比丘诵外道安置舍宅吉凶符书咒枝节咒刹利咒。知人生死吉凶咒。解诸音声咒。佛言。不应尔。彼教他彼以活命。佛言。皆不应尔。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国。时诸离奢乘象马车乘辇舆。捉持刀剑。来欲见世尊。彼留刀杖在寺外。入内问讯世尊。时白衣持刀剑来寄诸比丘藏。畏慎不敢受。佛言。为檀越牢坚固藏举者听。
  又五百问事云。不得口吹经上尘。像尘准之。虽非正经然须慎之。亦不得烧故经。得重罪如烧父母。不知有罪者轻。
  又僧只律云。然火向有七事无利益。一坏眼。二坏色。三身羸。四衣垢坏。五卧具坏。六生犯戒缘。七增世俗话。看病法者。僧只律云。病人有九法成就。必当横死。一知非饶益食贪食。二不知筹量。三内食未消而食。四食未消而擿吐出。五已消应出而强持。六食不随病。七随病食而不筹量。八懈怠。九无慧。
  又月上女经云。维摩诘妻。名曰无垢。其妻九月生女。名为月上。
  又佛说离垢施女经云。波斯匿王有女。名曰维摩罗达。晋言离垢施。厥年十二。端正殊妙极有聪慧。
  又转女身经云。须达长者妻。名曰净日。有女名无垢光。
  颂曰。
  舍遗简要  冀舍危崄  万行贞固
  六尘方掩  烈烈霜心  昭昭玉检
  如彼琼圭  皎无瑕点
法苑珠林卷第一百
传记篇第一百(此有六部)
  述意部 翻译部 杂集部 般若部 兴福部 历算部。
述意部第一
  盖闻。九河疏迹策蕴灵丘。四彻中绳书藏群玉。亦有青丘紫府三皇刻石之文。绿检黄绳六甲灵蜚之字。岂若如来秘藏譬彼明珠。诸佛所师同夫净镜。鹿苑四谛之法。尼园八藏之文。香山巨力岂云能负。龙宫宝箧亦未能筹。良由吾师释迦德本深构树自三只之初。妙果独高。成于百劫之末。总法界而为智。竟虚空以作身。宁惟气禀二仪道周万物而已哉。故身无不在。量极规矩之外。智无不为。用绝思议之表。不可以人事测。岂得以处所论乃三界之大师。万古之独步。吾自庸才谈何以尽。纵使周公之制礼作乐。孔子之述易删诗。予赐之言语。商偃之文学。爰及左元放葛稚川河上公柱下史。并驱于方内。何足道哉。自我含灵福尽法王斯逝。遂使北首提河。春秋有八十矣。应身粒碎流血何追。争决最后之疑。竞奉临终之供。呜呼智炬慈云消灭。长夜诸子诚可悲夫。于是瞻相好于香檀。记筌蹄于贝叶。三藏受持。四依补处。而我师风无坠。特恃斯乎。但正像[洼-圭+帚]移群情矫薄。人代今古暨乎季运。既当徂北。稍复东渐所以金人梦刘庄之寝。摩腾伫蔡愔之劝。遗教之流汉地。创发此焉。迄今六百余年矣。自后康僧会。竺法护。佛图澄。鸠摩罗什。继踵来仪。盛宣方等。遂使道生道安之侣。慧严慧观之徒。并能销声桂冠翕然归向。爰至 皇唐。玄奘法师德隆终古声高宇宙。涉历诸国百有五十。翻译经论千有五百。尽善尽美。可称可赞。前后宝轴。几向五千。法门弘阐。缁门繁炽。道俗蒙益。焉可胜言。吾少习周孔之文典。晚慕黄老之玄言。俱是未越苦河。犹沦火宅。可久可大。其惟佛教也欤。遂乃希前代之清尘。仰群英之远迹。归斯正道。拔自沉泥。本号离欲之逸人。摧邪之大将。吾欣俦党。其谓此乎。今列前后翻译。总有一十八代所出众经五千余卷。佛法东流三度灭法失译经本。三百一十部。五百三十八卷。今此所列总述帝王年代大小乘经部帙纲要。具录人法寄存大本。兼述古今道俗英贤博学。依傍佛经。所出百家诸子向有三千余卷。又列帝王前后兴福多少。又列佛降阎浮隐显年代。略算时节。如是要用并附其后。庶将来哲同鉴博记矣。
翻译部第二
  窃观上代有经已来。贤德笔受。每至度语。无不称云译胡为汉。且东夏九州名西域为天竺者。是总名也。或云身毒。如梵称此方为脂那。或云真丹。或作震旦。此盖承声有楚夏耳。若当称汉。汉止刘氏两代一号。已后禅让魏晋不同。须依帝王称谓甄别。今为此录悉改正之。又胡之杂戎。乃是西方边俗。类此方有羌蛮夷之属。何得经书乃云胡语。佛生天竺。彼土士族婆罗门者。总称为梵。梵者清净也。承裔光音色天。其光音天。梵世最为下。劫初来此食地肥者。身重不去。因即为人。仍其本名。故称为梵。语言及书既象于天。是以彼云梵书梵语。如旧日僧悉称俗姓。云释迦者。起自秦代。有沙门释道安。独拔当时。居然超悟。乃云。既存剃染绍继释迦。子虽异父而姓无殊。今者出家宜悉称释。及翻四含。果云四姓出家同一释种。众咸叹服。其四姓者。一刹帝利。此是王种。二婆罗门。是高行人。三名毗舍。如此土民。四名首陀。最为卑下。如此土皂隶。而安正当晋秦之时。刊定目录。删注群经。自号弥天。揩摸季叶。犹言译胡为秦。此亦昆山之一砾。未尽美焉。但上来有胡言处。并以梵字替之。庶后哲善谈得其正真者也。
  后汉朝译传道俗一十二人所出。经律等三百三十四部(四百一十六卷失译经一百二十五部一百四十八卷)
  前魏朝传译僧六人。所出经律等一十三部(二十四卷)
  南吴孙氏传译道俗四人。所出经传等一百四十八部(一百八十五卷。失译经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一卷)
  西晋朝传译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经戒等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失译经八部一十五卷)
  东晋朝传译道俗二十七人。所出经传等二百六十三部(五百八十五卷。失译经五十三部五十六卷)
  前秦符氏传译僧八人。所出经传等四十部(二百三十八卷)
  西秦乞伏氏传译僧一人。所出经十四部(二十一卷。失译经八部十一卷)
  后秦姚氏传译僧八人。所出经传一百二十四部(六百六十二卷)
  北凉沮渠氏传译道俗八人。所出经传三十二部(二百二十四卷。失译经五部一十七卷)
  宋朝传译道俗二十三人。所出经传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
  前齐朝传译道俗一十九人。所出经传四十七部(三百四十六卷)
  梁朝传译道俗二十一人。所出经律传等九十部(七百八十卷)
  后魏元氏传译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经论传录八十七部(三百二卷)
  后齐高氏传译道俗二人。所出经论七部(五十三卷)
  后周宇文氏传译道俗一十一人。所出经论天文等三十部(一百四卷)
  陈朝传译道俗三人。所出经论传疏等四十部(三百四十七卷)
  隋朝传译道俗二十余人。所出经论等九十余部(五百一十余卷)
  皇朝传译僧等十有一人。所出经论等二百余部(一千五百余卷)
  众经律论传合八百部(三千三百六十一卷。五万六千一百七十纸)三百二十六袟(除新翻经)
  大乘经一译二百四部(六百八十五卷一万一千四十二纸)六十六袟。
  大乘经重翻二百二部(四百九十七卷七千二百九十纸)四十九袟。
  小乘经一译一百八部(四百三十五卷六千六百九十纸)四十九袟。
  小乘经重翻九十六部(一百一十四卷九百七十七纸)六袟。
  小乘律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八百一十三纸)二十八袟。
  大乘论七十四部(五百二卷。九千一百三十纸)五十二袟。
  小乘论三十三部(六百七十六卷。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七纸)六十八袟。
  贤圣集传四十九部(一百八十四卷。二千八百八纸)一十八袟。
杂集部第三
  自仙苑告成金河静济。敷字群品汲引尘曚。随机候而设谋猷。逐性欲而陈声教。纲罗一化统括大千。受其道者难訾。传其宗者易晓。遂能流被东夏。时经六百。翻译方言。卷数五千。英俊道俗。依傍圣宗。所出文记三千余卷。庄严佛法显扬圣教。文华旨奥殊妙可观。历代隐显部袟散落。虽有大数。不足者多。寻访长安减向千卷。唯闻庐山东林之寺。即是晋时慧远法师所造伽蓝。纲维住持一切诸经及以杂集。各造别藏安置并足。知事守固禁掌极牢。更相替代传授领数。虑后法灭知教全焉。今随所见闻者。具列如左(后见有者冀补兹处)
  耆阇崛山解(见僧佑录)
  众经目。
  右二部西晋沙门竺法护出。
  即色游玄论 辩三乘论。
  释蒙论 圣不辩知论。
  道行指归 本业四谛序。
  本起四谛序。
  右七部七卷。至东晋哀帝时。沙门支遁撰(字道林)
  毗昙指归。
  右一卷。至哀帝时沙门竺僧虔撰。
  历游天竺记传。
  右一卷。至东晋平阳沙门释法显撰。
  法性论 明报应论。
  释三报论 辩心识论。
  不敬王者论 沙门袒服论。
  佛影赞 妙法莲华经序。
  修行方便禅经序。
  三法度论序 大智度论序。
  大智度论要略钞二十卷。
  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法师答)
  右十三部。总有三十五卷。至晋孝武及安帝时。庐山沙门释慧远撰。
  神无形论。
  右一卷。至东晋帝时。杨都瓦官寺沙门释僧敷撰。
  维摩诘经子注五卷 穷通论。
  右二部六卷。至晋孝武帝时。庐山东林寺沙门释昙诜撰(是远法师弟子)
  人物始义论。
  右一卷。至晋武帝时。沙门释法畅撰。
  高逸沙门传。
  右一卷至晋孝武帝时。剡东仰山沙门释法济撰。
  立本论九篇 六识指归十二首。
  右二卷。至晋孝武帝时。荆州上明寺沙门释昙微撰。
  马鸣菩萨传 龙树菩萨传。
  提婆菩萨传 实相论(什法师注)
  右四卷。至后秦晋安帝时。天竺国鸠摩罗什法师译撰。
  般若无知论 不真空论。
  物不迁论 涅盘无名论。
  右四卷。至晋安帝时。京兆沙门释僧肇撰。
  释驳论。
  右一卷至晋安帝时。沙门释道常撰。
  善不受报论 佛无净土论。
  应有缘论 顿悟成佛论。
  佛性当有论 法身无色论。
  二谛论。
  右七卷。至宋朝初。龙光寺沙门释竺道生撰。
  三宝记二十卷 净住子二十卷。
  宣明验三卷 杂义记二十卷。
  右四部六十三卷。齐司徒竟陵文宣王萧子良撰。
  承天达性论 冤魂志二卷。
  诫杀训一卷。
  右此三部。齐光禄大夫颜之推撰。
  述僧中食论一卷。
  右此一部南齐沈休文撰。
  冥祥记十卷。
  右此一部齐王琰撰。
  出三藏集记十六卷 法苑集一十五卷。
  弘明集一十四卷 世界记十卷。
  萨婆多师资传五卷。
  释迦谱四卷 大集等三经记。
  贤愚经记 集三藏因缘记。
  律分五部记 经来汉地四部记。
  律分十八部记 十诵律五百罗汉记。
  善见律毗婆沙记。
  右十四部七十二卷。至梁朝杨州建安寺沙门释僧佑撰。
  众经要揽法偈二十一首。
  右一卷梁武帝时。沙门释道欢撰。
  起信论疏二卷。
  右一部梁太清四年。真谛法师出。
  众经要抄一部并目录十八卷。
  右一部梁帝敕庄严寺沙门释僧旻等。于定林上寺撰出。
  华林佛殿众经目录四卷。
  右此一录四卷。梁帝敕安乐寺沙门释僧绍撰。
  经律异相一部并目录五十五卷。
  名僧传并序目三十一卷。
  众经供圣僧法五卷。
  众经目录四卷。
  众经护国鬼神名录三卷。
  众经诸佛名三卷(十六年出)
  众经拥护国土诸龙名录一卷。
  众经忏悔灭罪法三卷。
  出要律仪二十卷。
  右此九部一百二十二卷。梁帝敕庄严寺沙门释宝唱等撰集。
  大般涅盘经子注七十卷。
  右此一部七十卷。梁朝建安寺沙门释慧明注。
  义林八十卷。
  右此一部八十卷。梁简文帝敕开善寺沙门释智藏等二十大德撰。
  内典博要四十卷。
  右此一部四十卷。湘东王记室虞孝敬撰颇同皇览类苑之流。后得出家改名慧命。
  高僧传十四卷并目录。
  右此一部。梁朝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
  伐魔诏一卷。
  右此一部。梁朝僧会撰。
  转法轮论一百八十卷。
  右此一部一百八十卷。梁朝敕大德并学士撰。
  婆罗门天文二十卷。
  右一部二十卷。梁武帝天和年。摩勒国沙门释达摩流支法师译出。
  大品经子注五十卷或百卷右一部。梁武帝注。
  法宝连壁二百卷。
  右此一部。梁简文帝萧纲。在储宫日。躬览内经。指挥科域。令诸学士编写连成。有同华林遍略。
  京师塔寺记二十卷。
  右此一部。梁朝尚书兵部郎中兼史学士臣刘璆敕撰。
  神不灭论一卷。
  右此一部。梁朝郑道子撰。
  婆薮盘豆传一卷 翻外国语七卷众经通序二卷。
  右三部十卷。陈朝西天竺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拘那罗。陈翻云真谛。译出。
  雒阳地伽蓝记五卷。
  右此一部五卷。至元魏邺都期城郡守杨炫之撰。
  五明论(声明 医方 工巧 咒术 因明)
  右此五论。至魏明帝时。波头摩国三藏律师攘那跋陀罗共阇那耶舍。于长安旧城译。
  周众经要二十二卷。
  一百二十法门。
  右此二部二十三卷。魏丞相王宇文黑泰命沙门释昙显等撰。
  释老子化胡传。
  十八条难道章。
  右二卷周朝。新州愿果寺沙门释僧勐撰。
  散华论八卷。
  右一部八卷。周朝杨州栖玄寺沙门释慧善撰。
  至道论 淳德论 遣执论。
  不杀论 去是非论 修空论。
  影喻论 法界宝人铭。
  厌食想文 僧崖菩萨传。
  韶法师传 验善知识传。
  右此十二部十二卷。周朝武帝。沙门释亡名着。
  三宝集十一卷。
  右一部十一卷。周朝武帝。沙门释静蔼依诸经撰。
  三教论。
  右此一卷。周朝武帝。沙门释道安撰。
  笑道论三卷。
  右一部三卷。周朝武帝敕前司隶母极伯甄鸾铨。衡佛道二教作。
  周高祖问难佛法二卷。
  右一部二卷。周武帝共前僧邺都任道林论议武帝敕撰。
  王氏破邪论一卷。
  右一部一卷。周武帝时。相州前沙门王明广对卫元嵩破佛法事。
  安民论十二卷 陶神论十卷。
  因果论二卷 圣迹记一卷。
  右四部二十五卷。隋朝相州大慈寺沙门释灵裕撰。
  对根起行杂录集三十六卷。
  三阶位别录集四卷。
  右二部四十卷。隋初西京真寂寺沙门释信行撰。
  众经目录七卷。
  右此七卷。隋朝开皇十四年。大兴善寺沙门释法经等二十大德奉 敕撰。杨化寺释僧穆。日严寺沙门彦琮。区域条分覶缕缉缀。
  十种大乘论一卷。
  右此一部隋大兴善寺沙门释僧璨撰。
  论场三十一卷。
  右此一部三十一卷。隋大兴善寺沙门成都释僧琨集。
  凡圣六行法二十卷(亦有十卷七卷五卷三卷一卷成者)
  右此一部凡四十六卷。隋沧州逸沙门释道正撰。
  达摩笈多传四卷。
  通极论一卷 辩教论一卷。
  辩正论一卷 通学论一卷。
  善财童子诸知识录一卷。
  新译经序 福田论一卷。
  僧官论一卷 西域玄志十卷。
  右此十部二十二卷。隋朝日严寺沙门释彦琮撰。
  述释道安智度论解二十四卷。
  存废论一卷 伤学论一卷。
  厌修论一卷。
  右四部二十七卷。隋朝长安舍卫寺沙门释慧影撰。
  旌异传二十卷。
  右一部二十卷。隋朝相州秀才儒林郎侯君素。奉文皇帝敕撰。
  通命论二卷。
  右此一部两卷。隋朝晋王府祭酒徐同卿撰。
  外内傍通比较数法一卷。
  右此一卷。隋朝翻经学士泾阳刘凭撰。
  开皇三宝录一十五卷。
  右此一部一十五卷。隋朝翻经学士成都费长房撰。
  众经法式十卷。
  右此一部十卷。隋开皇十五年。文帝敕令有司撰。
  翻经法式论十卷。
  诸寺碑铭三卷。
  右此二部十三卷。后隋翻经沙门释明则所撰。
  序内法一卷 内训一卷。
  右此二卷。后隋翻经沙门释行炬撰。
  香城甘露五百卷。
  右此一部五百卷后隋敕慧日道场沙门释智果并有司共撰。
  三德论一卷 入道方便门二卷。
  镜喻论一卷 无碍缘起一卷。
  十种读经仪一卷 无尽藏仪一卷。
  发戒缘起二卷 法界图一卷。
  十不退论一卷 礼佛仪式一卷。
  右此十部一十二卷。大唐西京延兴寺沙门释玄琬撰。
  破邪论一卷 辩正论八卷。
  右此两部九卷 皇朝终南山龙田寺沙门释法琳撰。
  析疑论一卷。
  续诗苑英华十卷。
  注金刚般若经一卷 诸经讲序一卷。
  右此四部十三卷。皇朝西京纪国寺沙门释慧净撰。
  内德论一卷。
  右此一卷。皇朝门下典仪李师政撰。
  辩量三教论三卷。
  禅观四诠论十卷。
  右此二部十三卷。皇朝京师西明寺沙门释法云撰。
  注僧尼戒本二卷(疏记四卷)
  注羯磨二卷(疏记四卷)
  行事删补律仪三卷。
  释门正行忏悔仪三卷。
  释门亡物轻重仪一卷。
  释门章服仪一卷。
  释门归敬仪一卷。
  释门护法仪一卷。
  释氏谱略一卷。
  圣迹见在图赞一卷。
  佛化东渐图赞二卷。
  释迦方志二卷。
  古今佛道论衡四卷。
  大唐内典录十卷。
  续高僧传三十卷。
  后集续高僧传十卷。
  广弘明集三十卷。
  东夏三宝感通记三卷。
  西明寺录一卷。
  感通记一卷。
  只桓图二卷。
  遗法住持感应七卷。
  右此二十二部一百一十七卷。皇朝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禅林钞记三十卷。
  右此一部。西京弘福寺沙门会隐西明寺沙门玄则等十人。皇朝麟德二年奉 敕北门西龙门修书所于一切经略出。
  注金刚般若舍卫国二卷。
  右此一部两卷。皇朝麟德二年西明寺沙门玄则注。
  大唐西域传十二卷。
  右此一部。皇朝西京大慈恩寺沙门玄奘奉 敕撰。
  法苑珠林一百卷。
  诸经要集二十卷。
  大小乘禅门观十卷。
  受戒仪式四卷。
  礼佛仪式二卷。
  大乘略止观一卷。
  辩伪显真论一卷。
  敬福论三卷。
  四分律讨要五卷。
  四分律尼钞五卷。
  金刚般若集注三卷。
  右此十一部一百五十四卷 皇朝西京西明寺沙门释道世字玄恽撰。
  大唐众经音义二十卷。
  右此一部。皇朝西京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应撰。
  注新翻能断金刚般若一卷。
  注二帝三藏圣教序一卷。
  右此二卷 皇朝西京普光寺沙门释玄范撰。
  西京寺记二十卷。
  沙门法琳别传三卷。
  沙门不敬录六卷。
  右此三部二十九卷 皇朝西京弘福寺沙门释彦琮撰。
  注般若心经一卷。
  右此一卷 皇朝武侍极字愍之注。
  注涅盘经四十卷。
  右此四十卷 皇朝辩州刺史李玄震注(是英公弟)
  中天竺行记十卷。
  右此一部 皇朝朝散大夫王玄策撰。
  西域志六十卷。
  图画四十卷。
  右此二部合成一百卷 皇朝麟德三年奉 敕令百官撰。
  冥报记二卷。
  右此一部 皇朝永徽年内吏部尚书唐临撰。
  冥报拾遗二卷。
  右此一部 皇朝中山郎余令字元休。龙朔年中撰。
  六道论十卷。
  右此一部十卷 皇朝左卫长史兼弘文馆学士阳尚善撰。
  显常论二卷。
  右此两卷 皇朝李玄冀撰。
  辩真论一卷。
  右此一卷 皇朝元万顷撰。
  归心录三十卷。
  右此三十卷。右威卫录事萧宣慈撰。
般若部第四
  大般若经梵本二十万颂。翻成六百卷(合有四处一十六会慈恩寺玄奘法师译)
  第一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一十三万二千六百颂。
  右翻成四百卷七十九品单译。
  第二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二万五千颂。
  右翻成七十八卷八十五品(重译)
  当大品放光光赞三本总八十卷。
  今翻成七十八卷依梵本同。
  第三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一万八千颂。
  右翻成五十九卷三十一品单译。
  第四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八千颂。
  右翻成一十八卷二十九品(重译)
  当小品道行新道行明度四本。
  今翻成一十八卷。依梵本同。
  第五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四千颂。
  右翻成一十卷二十四品(单译)
  第六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二千五百颂。
  右翻成八卷一十七品(重译)
  当胜天王般若。
  第七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梵本八百颂。
  右翻成二卷无品(重译)
  当文殊般若。
  第八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梵本四百颂。
  右翻成一卷无品(单译)
  第九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梵本三百颂。
  右翻成一卷无品(重译)
  当金刚般若。
  第十会在他化自在天王宫末尼宝藏殿上说。梵本三百颂。
  右翻成一卷无品(单译)
  第十一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施波罗蜜多。梵本二千颂。
  右翻成五卷无品(单译)
  第十二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戒波罗蜜多。梵本二千颂。
  右翻成五卷无品(单译)
  第十三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忍波罗蜜多。梵本四百颂。
  右翻成一卷无品(单译)
  第十四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勤波罗蜜多。梵本八百颂。
  右翻成二卷无品(单译)
  第十五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定波罗蜜多。梵本八百颂。
  右翻成二卷无品(单译)
  第十六会在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说慧波罗蜜多。梵本二千五百颂。
  右翻成八卷无品(单译)
  此十六会序。长安西明寺沙门玄则撰。
兴福部第五
  自释教之来振旦。开济极焉。发悟疏通廓清尘染。其中瑞应。具编前闻。具述数条。用程后学。昔士行寻教意在大乘。将发西域。乃有留难。遂以经投火。经身不灰。火为之灭。遂东达此土。即放光经是也。又昙无谶获涅盘经。至于凉土。盗者夜窃。举而不起。稽首谢焉。周武之陵法也。象毁经焚。咸见藏经相从腾上奄入空际。如斯众矣。不可具书。然弘教在人。有国为本。度人立寺。图像译经。时约相求。故叙由来昌明佛教。而汉魏以往。固无得而称闻。晋宋迄今辄略铨序。
  晋世祖武皇帝(大弘佛事广树伽蓝)
  晋惠帝(雒下造兴福寺常供百僧)
  晋敏帝(于长安造通灵白马二寺)
  右西晋二京合寺一百八十所。译经一十三人七十三部。僧尼三千七百人。
  晋中宗元帝(江左造瓦官龙宫二寺。度丹阳千僧)
  晋肃宗明帝(造兴皇道场二寺。集义学百僧)
  晋显宗成帝(造中兴鹿野二寺。集义学千僧)
  晋太宗简文帝(造像度僧。立寺。长干起木塔)
  晋烈宗武帝(造皇泰初立本起寺)
  晋安帝(于育王塔立大石寺)
  右东晋一百四载。立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译经二十七人二百六十三部。僧尼二万四千人。
  宋高祖武帝(口诵梵本手写戒经。造灵根法王等四寺常供千僧)
  宋太宗明帝(造丈八金像。解斋感佛舍利。造弘普中寺。召请名僧)
  宋太祖文帝(奉斋不杀。造禅灵寺。常供千僧)
  右宋时合寺一千九百一十三所。译经二百一十部。僧尼三万六千人。
  齐太祖高帝(手写法华口诵般若。四月八日常铸金像。七月十五日普寺造盆。供僧三百。造陟屺止观二寺)
  齐世祖武帝(造昭玄游贤二寺。三百名僧。三教格量四年教定)
  齐高宗明帝(写一切经。造千佛像。口诵般若。常持法华。造归依寺。召集禅僧。常侍六斋)
  右齐时合寺二千一十五所。译经七十二部。僧尼三万二千五百人。
  梁高祖武帝(制五时论传四方等。造光宅同泰五寺。常供千僧。国内普持六斋八戒)
  梁太宗简文帝(造兹敬报恩二寺。刺血自写般若十部。愿毕日不食而斋。撰集记二百余卷。法宝连壁亦二百余卷)
  梁中宗元帝(造天居天宫二寺。供有千僧。自讲法华成实论)
  右梁时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译经二百四十八部。僧尼八万二千七百人。
  梁宣帝。
  梁明帝。
  右二主中兴社稷。荆州造天皇陟屺大明等诸寺。治在江陵。一州佛寺一百八所。僧尼三千二百人。
  陈高祖武帝(杨州造东安级皇天居四寺。写一切经一十二藏造金铜像一百万区。度僧七千人。治故寺三十二所)
  陈世祖文帝(写五十藏经。度僧尼二千人。治故寺六十所)
  陈高宗宣帝(杨州禁中造太皇寺七级木塔。又造崇皇寺刹高十五丈。下安佛爪。造金像二万余区。治故寺五十所。故像一百三十万区。写十二藏经。度一万人)
  右陈时五主四十四年。寺有一千二百三十二。国家新寺一千七百。官造者六十八所。郭内大寺三百余所。僧尼三万二千人。译经十一部。兴地图云。梁武都下旧有七百余寺。属侯景作乱焚烧荡尽。有陈既统国及下民备皆修葺。表塔相望星罗扬辇。经像之富不可殚言。
  魏(元氏)太祖道武皇帝(于虏地造十五级塔。又立开泰定国二寺。写一切藏经。造千金像。三百名僧。每月法集)
  魏高宗文成帝(重复佛教。更阐释门。凡度僧尼三万人)
  魏显祖献文帝(造招隐寺召坐禅僧)
  魏高祖孝文帝(于邺造安养寺。召四方僧。六宫侍女持年三长月六斋。月别造像。放人出家。手不释卷。须便为诵。为先皇再治大行供施。度僧尼一万四千人)
  魏世宗宣武帝(于式干殿自讲维摩。造普通大定四寺。常供千僧)
  魏肃宗孝明帝(于邺下造大觉寺)
  魏敬宗孝庄帝(造五精舍一万石像)
  西魏武帝(长安造陟屺寺。供二百僧)
  魏大帝(造般若寺。用给贫者。口诵法华。身持佛戒)
  右元魏君临一十七帝。一百七十年。国家大寺四十七所。北台常安。镌石置龛。东三十里。王公等寺八百三十九所。百姓所造寺者三万余所。总度僧尼二百余万。译经四十九部。佛教东流此焉为盛。唯太武时信用司徒崔皓佞说。陵废正教。潜隐七年。后知诈佞戮诛崔氏。还复佛教光阐于前。
  齐高祖文宣皇帝(登祚受禅。于僧明稠禅师受菩萨戒。畿内断肉禁酒放鹰除网。又断天下屠杀。年三月六。劝民斋戒公私薰辛。亦除灭之度人八千)
  齐肃宗孝明帝(为先皇写经一十二藏。合三万八千四十七卷。度三千许僧)
  齐世祖武成帝(造宝塔转大品经)
  右高齐六君二十八载。皇家立寺四十三所。译经一十四部。度人与魏相接。
  周孝明帝(为先皇造织成像。高二丈六尺。等身檀像一十二躯。并诸侍卫)
  周太祖文帝(于长安造追远陟岵大乘等六寺。度僧千人。又造五寺。供养实禅师众)
  周孝宣帝(重隆佛日。造素像四龛一万余躯。写般若经三千卷。六斋八戒常弘不绝)
  右周时宇文氏五帝二十五年。合寺九百三十一所。译经一十六部。孝愍皇帝。创基未久。佛法不闲。高祖神武皇帝。不信三宝。现报重患。
  隋高祖文皇帝(开皇三年周朝废寺。咸乃兴立之。名山之下各为立寺。一百余州立舍利塔。度僧尼二十三万人。立寺三千七百九十二所。写经四十六藏。一十三万二千八十六卷。修故经三千八百五十三部。造像十万六千五百八十区自余别造不可具知之矣)
  隋焬帝(为孝文皇帝献皇后。长安造二禅定并二木塔。并立别寺一十所。官供十年。修故经六百一十二藏。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二部治故像十万。一千区造新像三千八百五十区度僧六千二百人)
  右隋代二君四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
  大唐高祖太武皇帝。
  纂尧居晋。契武基周。云起龙腾。抚斯令世。协一主以兴运。因九合而乐推。发自参墟克定京室。子俗之规已布。约法之教使申。并集五星化覃四表。地纽还正。天维更张。自东徂西。远安迩肃。而义旗初指。经途华阴。望祀灵坛。以求多祉。神祠之右。式构伽蓝。寔曰灵仙。妙同神制。金碧交映。[卄/(尔*甫)]藻相辉。尽观巉岩。斜临贝阙。华堂森耸。近对莲峰。写像书经。备修褆福。又于京内造会昌胜业慈悲证果习仙尼寺。又舍旧居为兴圣寺。并州造义兴寺。并堂宇轮焕象。设雕华。武德元年。于朱雀门南通衢之上普建道场。设无遮会。诜诜法侣。若鹫岭之初开。济济名宾。似鹤林之始集。车马逼侧。士女軿填。竞庇禅枝。如争褉饮。又为太祖元皇帝元贞皇后。造栴檀等身像三区。图九五之神仪。摸四八之灵相。剞劂之饰。既有劣于优填。鋈金之华。实无惭于斯匿。又于其年仲春之月。命沙门四十九人。入内行道。遂使天宫梵说。再流响于紫微。王域闷典。复扬音于黄屋。尔后崇信不坠于时。
  太宗文皇帝。禀太易太初之气。资天皇天帝之灵。幽房启高阳之基。姚墟构重华之业。赤光流户紫气冲天。龙颜凤臆之形。日角月悬之兆。河目海口之异。丰上锐下之奇。聪圣玄览。知来藏往。探幽入微。穷神尽性。凡厥天授。其体自然。往潜初德。经纶天下。属隋氏版荡宇内分崩。火燎昆峰。水飞沧海。皆为逐鹿之意。名开愆号之仪。河右以来。龙蛇等毙。中原之地。玉石俱焚。遂使地表天垂。竞有来苏之叹。上京要服。人兴抒轴之悲。我皇居帝子之亲。膺天册之命。龚行九伍。总统六军。莫不瓦解冰销风从草偃。凯歌献捷无与论功。既而氛祲廓清区宇平一。高祖凝神。毓圣驰想烟霞之外。往以万方昏垫。百神愆祀。屈颖阳之高风。拯率土之沉溺。黔黎蒙再造之德。庶类荷裁成之恩。不以黄屋为心。俯以苍生为念。脱屣之怀。无忘于灵府。释贫之志。有形于明发。喜禘郊之可记。忻宗佑之有主。考时练日。传大宝于少阳矣。自光膺监抚作贰春宫。聿遵三善。爰贞万国。及天下重启宝历惟新。临赤县而大誓庄严。抚黔黎而广兴利益。开四等之日。遍烛尧云。扬六度之风。横流舜雨。贞观元年献春之月。受诏阖京众僧德行之者。并令入内殿行道。各满七日。有司供备务在精华。至三年帝恐年谷不登。忧矜在虑。爰发纶旨。简精诚宿德并侍者二七人。于天门街祈雨七日。圣力冥扶。稼苗重稑。家丰万箱之敛。国富九年之资。自尔已来常丰不绝。往以初建义旗神兵克殄矢石之下。恐结冤魂。其年冬令京城僧尼七日行道。所有衣服悉用檀那。籍此胜因竭诚忏荡。战场之处并置伽蓝。昭仁等觉十有余寺。至三年春。又奉诏令僧尼每月二七日行道转仁王等经。官给斋供用为常法。又敕波颇三藏。兼闲三教。备举十科。释慧乘等一十九人。兴善翻译。又为太武皇帝。于终南山造龙田寺。并送武帝等身像六躯。永充供养。又为穆太后造弘福寺。寺成之后。帝亲幸焉。自点佛睛极隆嚫施。因唤大德十人亲到言论。于时寺主道意语。言及太后悲不自胜。掩泪吞声久而言曰。朕以早丧慈亲。无由反哺。风树之痛。有切于怀。庶凭景福上资冥佑。朕比以老子居左。师等不有怨乎。意曰。僧等此者安心行道。何敢忘焉。帝曰。佛道大小朕以久知。释李尊卑通人自鉴。岂以一时在上。即为胜也。朕以宗承柱下。且将老子。居先植福。归心投诚。自别比来檀舍。佥向释门。凡所葺修。俱为佛寺。诸法师等。知朕意焉。又为穆皇后。于庆善馆侧造慈德寺。沙门玄奘。振锡五天。搜扬正法。旋镳八水。思阐微言。十有九年。奉 诏翻译。前后褒赏。格显常伦。中使相望。无空旬日。躬留神思。为制序之。控引经宗。褒扬佛理。所度僧众。三万余人。至于金银等身真珠像等。动过万计。差难备举。今上皇帝。乃圣乃神。多能多艺。无为之政。远嗣离连。有道之风。寔方炎昊。闲田息颂。比屋可封。山渎效灵。中外褆福。栋梁三宝。荷负四生。宿殖善根。久修胜业。崇信之道。发自天资。孝敬之心。率由其性。昔在储贰。明发永怀。爰遣有司。奉为文德皇太后造慈恩寺。考兹形胜。襟带市朝。爰命凫人。开基缔构。甫移银牓。即此金园。法侣摩肩。朝贵延首。其地高墉负椁百雉纡余。层成结隅九重延袤。于是广辟宝坊。备诸轮焕。瞻星润景。置臬衡绳。玉舄垂辉。金铺耀彩。长廊中宿。反宇于霄。浮柱绣栭。上图云气。飞轩镂槛。下带虹霓。影塔俨其相望。经台郁其并架。罄丹青之钜艧。殚藻缋之瑰奇。宝铎锵风。金盘承露。疏钟夜撤。清梵朝闻。定慧之所依凭。灵异之所栖宅。又叙文帝序经意。为述。
  圣记。文多不载。暨乎恭膺宝位庆祚惟新。思罔极于 先皇。濡惠津于群品。鼎湖之驾。邈矣不追。长陵之魂。悠然滋永。聿兴净业。摽树福田 先帝所幸之宫。翠微玉华。并舍为寺。供施殷厚。像设雕华。每至武皇穆后之讳。尽京僧尼七日行道 太宗及文德皇太后忌日。普及僧尼。三七日行道。造像书经度僧设供。备诸闻见。可略言焉。显庆之际。常令玄奘法师入内翻译。及慈恩大德。更代行道。不替于时。又出 诏为皇太子。西京造西明寺。因幸东都。即于雒下。又造敬爱寺。寺别用钱。各过二十万贯。寺宇堂殿。尊像幡华。妙极天仙。巧穷神鬼。又为诸王公主。于西京造资戒崇敬招福福寿二十余寺。爰敕内宫。式摸遗影造绣像。一格举高十有二丈。惊目骇听。绝后光前。五色相宣。六丈交映。托修扬于素手。写满月于双针。丽越燕缇。绚逾蜀锦。布护列九华之采。纷纶含七耀之光。送在慈恩。长充供养。万机余暇。八正为心。亲纡圣思。躬操神笔。制大慈恩寺隆国寺碑文及书。湛露凝华。缛缇流韵。刊乎贞石。传之不朽。击扬至理。藻镜玄冲。屡 诏缁黄。考穷名教。每论之席。躬自览焉。诠定是非。事详论集。既告成天地。登岱勒封。让德上玄。推功大圣。乃发明 诏。班示黎元。天下诸州。各营一寺。咸度七僧。随有嘉祥。用题厥日。逖听图史。修览帝王。道被区寰。仁沾动植。警日观以崇祀。昭明堂以阐化。牢笼真俗。囊括古今。未有我皇之盛也。总章元年下诏西京更置明堂干封二县。用旌厥德。传诸后昆。
  右三代已来一国寺有四千余所。僧尼六万余人。经像莫知亿载。译经一千五百余卷。
历算部第六
  大唐贞观十三年冬十月。敕遣刑部尚书刘德威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侍御史韦悰雍州司功毛明素等。问法琳法师曰。依辩正论第五卷云。姚长谦历言。佛是昭王甲寅岁生。穆王壬子之岁始灭度者。因何法显传云。圣殷王时生。推于像正之记言。佛周平王时出。依道安作论云。确执桓王。费长房为录。固言庄代。何故传述乖紊无的可依。仰具显先后不同遐迩所以。
  法师对曰。琳闻。大圣应生。本期利物。有感斯现。无机不瞩。故经云。一音所畅。各随类解。论声既尔。语体亦然。而传记所明。非无析理。琳今正据。取彼多家。先列其真。后陈其妄。谨依魏国昙谟最法师齐朝尚统法师及修历博士姚长谦等。据周穆王天子传。周书异记前。汉刘向列仙传序。并古旧二录。后汉法本内传。及傅毅法王本记吴尚书含阚泽等众书。准阿含经等。委细推究。冀得依实。佛是姬周第五主昭王瑕。即位二十三年癸丑之岁。七月十五日。现白象形。降自兜率。托净饭宫。摩耶受胎。故后汉法本内传云。明帝问摩腾法师曰。佛生日月可知以不。腾曰。佛以癸丑之年七月十五日托阴摩耶。即此年也。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于岚毗园内波罗树下。右胁而诞。故普曜经云。普放大光照三千界。即周书异记云。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并皆溢出。宫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动。其夜即有五色光气。入贯太微遍于西方。尽作青红之色。昭王即问太史苏由曰。是何祥耶。苏由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此瑞。昭王曰。于天下何如。苏由曰。即时无他。至一千年外声教被此。昭王即遣镌石记之。埋在南郊天祠前。佛生即当此年。昭王四十二年壬申之岁四月八日。夜半踰城出家。故瑞应经云。太子年十九。四月八日夜半天人于窗中叉手白言。时可去矣。因命马行。即此年也。
  周第六主穆王满。二年癸未二月八日。佛年三十成道。故普曜经云。菩萨明星出时豁然大悟。即此年也。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日。佛年七十九。方始灭度故涅盘经云。二月十五日临涅盘时出种种光。地大震动。声至有顶。光遍三千。即周书异记云。穆王即位五十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日旦。暴风忽起发损人舍。伤折树木。山川大地皆悉震动。午后天阴云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过。连夜不灭。穆王问太史扈多曰。是何征也。扈多对曰。西方有大圣人灭度。衰相现耳。佛入涅盘即此年也。始自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诞应已来。总算年月至今大唐咸亨二年己亥之岁。正经一千六百载。复算至今大唐干封三年更有十九年。帖前总有一千六百三十七年。复算从干封三年至开元十一年癸亥之岁。更有五十五年。帖前总计当一千六百九十二年。又案王玄策西域行传云。摩伽陀国菩提寺大德僧赊那去线陀据经算出云。释迦菩萨年至十九四月十五日初夜出城。至三十成道。至七十九入般涅盘。已来算至咸亨二年。算始有一千三百九十五年(为西国历算共此不同故。延促有异。前出是后述非也)。今按法显传云。圣出殷王时生者。但法显虽外游诸国。传未可依。年月特乖殊俗实为河汉。又异二安乙丑尚统甲寅。诸无所据。未足可验。又像正之记罕见依凭。安公为论据罗什记。罗什记者承安世高。安世高者。以汉桓帝时在雒阳。翻译信执笔者。据桓帝时。但罗什秦时始来。世高汉朝先至。二师相去垂隔三百年。信彼相承依而为记。非是安论。造次谬陈。并由当时传者之过。又随翻经学士费长房言。佛庄王时生者。房以二庄同世。周庄十年即鲁庄七年也。但据常星为验而云佛生。未悟常星。别由他事。
  又案文殊师利涅盘经云。佛灭度后二百五十年。文殊至雪山中。化五百仙人讫。还归本土放大光明。遍照世界入于涅盘。常星之瑞。即其时也。长房言二月八日生者。乃是四月。非二月也。然长房所判未究事根。长房云。周以十一月为正。言四月者。今二月也。虽云二月终是四月。案春秋一部。年用鲁侯之年。月取周王之月。星本瑞于周世。须据周之日月。长房乃云。佛以庄王。十年二月八日生者。太为猛浪。若是二月不应论星。长房又云。佛以四月八日下托胎者。托胎既用周月现生还是周辰。今言二月。是亦非也。若周十一月为正。如来不容十一月生。凡人正月胎即十月生。四月胎即正月生。佛俯同世。七月胎故。乃四月生。王邵齐志云。周四月者。夏之六月。以此却推。四月生者。是七月胎。今言六月。取其节气。虽授七月。终属六月。信知王邵所说不差。又长房言。佛以周惠王十九年癸亥二月明星出时成道者。亦有大过。何者案刘向古旧二录云。周惠王时已渐佛教一百五年后老子方说五千文。若以惠王之时始成佛者。不应经教已传京雒。又计惠王即庄王孙也。以癸亥年。推其相去。唯三十年。不应始得成佛。经已来此。寻如来化世四十九年迦叶结集在佛没后。法门东渐。正是周时。刘向之言。诚非谬矣。长房之录定不可依。详夫圣应无方。理难窥测。况乃东西夐远。年代遐遥。复遭六国从衡。秦焚五典为年纪者不少。序帝历者多家。而互有差违。增减出没。皆师己意。各谓指南。琳今粗述见闻详诸史牒。略有遐迩杨确先后。
感应缘(略引三验)
  叙三宝感通灵应嘉祥意 叙后汉明帝感通初至意 叙宋沙门求那感通换头意。
  夫三宝弘护各有司存。佛僧两位。表师资之有从。声教一门。显化道之灵府。故佛僧随机。识见之缘出没。法为除恼。灭障之候常临。所以舍身偈句。常列于悬崖道法文言。总集在于龙殿。良是三圣敬重。籍顾复之劬劳。幽明荷恩。庆静倒之良术。所以受持读诵必降征祥。如说修行无不通感。天竺往事固显常谈。震旦见缘纷纶常有。士行投经于火聚。焰灭而不焦。贼徒盗叶于客堂。既重而不举。或龛藏腾于天府。或呈瑞于王臣。或七难由之获销。或求二因之果遂。斯徒众矣。不述难闻。敢随传录。用呈诸后。故经不云乎。为信者施。疑则不说。至如石开矢入。心决致然。水流冰度。情疑顿断。斯等尚为士俗常传。况慧捷重空。道超群有。心量所指。穷数极微。因缘之业。若影随形。祥瑞之徒。有合符契。义非隐默。故述而集之。然寻阅前事。事出传纪。志怪之与冥祥。旌异之与征应。此等众矣。备可览之。恐难信其文。故重劝其敬也。
  乌仗那国旧都达丽罗川中有大伽蓝。侧有刻木慈氏像。高百余尺。金容晃曜。灵鉴潜通。有阿罗汉名末田底迦。携挈匠人。升睹史多天。亲观妙色。三返毕功。有此像来。法流东渐。逮于炎汉。明帝内记云。永平七年。岁在甲子。秋九月昼星西见。帝梦神人身长丈六。面作真金色。顶有日月光明。飞行自在出没无碍。晓问臣吏。莫不咸庆。太子舍人炖煌傅毅奏称。臣闻外国净饭王太子。号悉达多。舍转轮王位。出家成道名释迦文。陛下梦警。将无感也。即敕使西寻过四十余国。届舍卫都。僧云。佛久灭度。遂抄圣教六十万五千言。以白马驮还。所经崄隘余畜皆死。白马转强嘉其神异。雒阳立白马寺焉。贝叶真文西流为始。佛光背日东照为初。于是声教沾洽驰鹜福林。风猷鼓扇载驱上国。源派枢要寔建此晨。周书亦云。丈六身似赤铜色以为别尔。诚感未纯。教来流及。
  宋京师中兴寺。有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幼学五明诸论阴阳咒术。靡不该博。落发之后。专精志学博通三藏。为人慈和恭恪。事师尽礼。顷之辞小乘师。进学大乘。大乘师试令探取经匣。即得大品华严。师嘉叹曰。汝于大乘有重缘矣。于是讲诵弘宣莫能詶抗。至宋元嘉十二年至广州。刺史车朗表闻。宋太祖遣信迎接。既至京都。太祖交言欣若倾盖。初住只桓寺。后谯王镇荆州。请与俱行安止辛寺。王欲请译华严等经。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怀愧叹。即旦夕礼忏请观世音乞求冥应。遂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首来至其前曰。何故忧耶。跋陀具以事对。答曰。无所忧。即以剑易首更安新头。语令回转。又曰。得无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寤。心神喜悦。旦超道义备领宋言。于是就称。元嘉将末。谯王屡有怪梦。跋陀答曰。京都将有祸乱。未及一年。元凶构逆。及孝建之初。谯王阴谋逆节。跋陀颜容忧悴。未及发言。谯王问其故。跋陀谏之恳切。乃流洟而曰。必无所冀。贫道为客。不得扈从。谯王以其物情所信。乃逼与俱下。至梁山之败。大舰转迫。去岸悬远。判无令济。唯一心称观世音。手捉邛杖。投身江中。水齐至膝。以杖刺水。水流深驶。见一童子寻后而至。以手牵之。顾谓童子汝小儿何能度我。恍惚之间觉行十余步。仍得上岸。即脱纳衣。欲赏童子。顾觅不见。举身毛竖。方知神力焉。后于秣陵界凤皇楼西起寺。每至夜半辄有推户而唤。视不见人。众屡厌梦。跋陀烧香咒愿曰。汝宿缘在此。我今起寺行道礼忏。常为汝等。若住者为护寺善神。若不能住各随所安。既而道俗十余人。同夕梦见鬼神千数。皆荷担移去。寺众遂安。今陶后渚白塔寺。即其处也。
  颂曰。
  稽首诸佛  愿护神威  当陈诚请
  罔或尤讥  沉晦未寤  圆觉所归
  久沦爱海  舟楫攸希  异执乖竞
  和合是依  玄离取有  理绝过违
  慢乖八正  戏入百非  同舍异辩
  染净混微  简金去砾  琢玉除羁
  能仁普鉴  疑虑研机  契成大道
  敦敢毁诽  谔谔崇德  唯唯侵衰
  惟愿留听  庆有发挥  望矜悃悃
  垂诲慈悲  采集圣教  纂要承晖
  十周方成  三业劳疲  冀传末代
  闻略知机  八邪息诤  四句殄非
  祛惑存信  熏成智微  含生同感
  愿各转依

上一部:乾隆大藏经·此土着述·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六十一卷~第八十卷) 下一部:乾隆大藏经·此土着述·诸经要集二十卷




乾隆大藏经·此土着述·法苑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