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8部~大唐内典录十卷
此土着述·第1528部
大唐内典录十卷
唐沙门释道宣撰
大唐内典录序
原夫正法称宝诚有其由。良是出俗之津途。入真之轨辙。所以历劫英圣仰之如父母。遂古沿今隆之如日月。岂不以丧我倒之蹄。筌穷无生之宝位者也。自仙苑告成金河静济。敷字群品汲引尘蒙。随机候而设谋猷。逐性欲而陈声教网罗一化统括大千。受其道者难訾。传其宗者易晓。故尊者迦叶。集四箧于崛山。大智文殊。结八藏于围表。遂能流被来际。终七万之修龄。余波东渐。距六百之嘉运。详夫爰始梵文。负之亿计香象。今译从于方言。大约五千余卷。迁贸更袭浇薄互陈。卷部单重疑伪凡圣。致使集录奔竞三十余家。举统各有宪章。征核不无繁杂。今总会群作以类区分。合成一部开为十例。依条显列无相夺伦。文虽重张义绝烦乱。若夫大圣彝训其流曰经。述经叙圣其流曰论。莫非徙滞之方略。会正之格言。珍重则超生可期。疑谤则效尤斯及。故试铨广余随更陈序之云尔 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第一(谓代别出经及人述作无非通法并入经收故随经出) 历代翻本单重人代存亡录第二(谓前后异出人代不同又遭离乱道俗波迸今总计会故有重单缘叙莫知致传失译) 历代众经总撮入藏录第三(谓经部繁多纲要备列从帙入藏以类相从故分大小二乘显单重两译)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谓转读寻玩务在要博繁文重义非曰被时故随部撮举简取通道自余重本存而未暇) 历代众经有目阙本录第五(谓统捡群录挍本则无随方别出未能通遍故别显目访之) 历代道俗述作注解录第六(谓注述圣言用通未悟前已虽显未足申明今别题录使寻览易晓) 历代诸经支流陈化录第七(谓别生诸经曲顺时俗未通广本但接初心一四句颂不可轻削故也) 历代所出疑伪经论录第八(谓正法深远凡愚未达随俗下化有勃真宗若不标显玉石斯滥) 历代众经录目终始序第九(谓经录代出须识其源) 历代众经应感兴敬录第十(谓经翻东夏应感征祥而有蒙佑增信故使传持远惟)
大唐内典录卷第一
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第一之初。
自教流东夏代涉帝朝。必假时君弘传声略。然后玄素依缮方开基构。明后重其义方情存监护。闇君顺其伦轨相从而已。故始自后汉爰洎巨唐。世变浇淳宗猷莫二。皆钦承至训。为灭结之元标。体解玄图。镜死生之本据。故能传度梵网代代滋彰。斯即法施奔流时时不绝。然则西蕃五竺祖尚天言。东夏九州聿遵鸟迹。故天书天语。海县之所绝思。八体六文。大夏由来罕觌。致令昔闻重译方见于斯。然夫国史之与礼经。质文互举。佛言之与俗典。词理天分。何以知耶。故佛之布教说导为先。开蒙解朴决疑去滞。不在文华无存卷轴。意在启情理之昏明。达神思之机敏。斯其致也。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斯圣言也。善哉善哉愿乐欲闻。唯愿世尊分别解说。斯受法也。言重意得不虑烦拏。但论正悟莫叙文对。斯本经也。译从方俗随俗所传。多陷浮讹所失多矣。所以道安着论五失易从。彦综属词八例难及。斯诚证也。诸余俗习不足涉言。今录彼帝世翻译贤明。并显时君信毁偏竞。以为初录。且夫汉晋隋唐之运。天下大同。正朔所临法门一统。魏宋齐梁等朝地分圮裂华夷参政翻传并出。至于广部传俗。绝后超前。即见敷扬联耀惟远。今则随其时代。即而编之。仍述道俗所撰附之于后。庶将来同睹其若面焉。都合一十八代。所出众经总有二千二百三十二部(七千二百卷失译经三百一十部五百三十八卷) 后汉朝传译道俗一十二人所出经律等三百三十四部(四百一十六卷失译经一百二十五部一百四十八卷) 前魏朝传译僧六人所出经律等一十三部(二十四卷) 南吴孙氏传译道俗四人所出经传等一百四十八部(一百八十五卷失译经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一卷) 西晋朝传译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经戒等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失译经八部一十五卷) 东晋朝传译道俗二十七人所出经传等二百六十三部(五百八十五卷失译经五十三部五十六卷) 前秦符氏传译僧八人所出经传等四十部(二百三十九卷) 西秦乞伏氏传译僧一人所出经十四部(二十一卷并失译经八部一十一卷) 后秦姚氏传译僧八人所出经传一百二十四部(六百六十二卷) 北凉沮渠氏传译道俗八人所出经传三十二部(二百二十四卷并失译经五部一十七卷) 宋朝传译道俗二十三人所出经传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 前齐朝传译道俗一十九人所出经传四十七部(三百四十六卷) 梁朝传译道俗二十一人所出经律传等九十部(七百八十卷) 后魏元氏传译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经论传录八十七部(三百二卷) 后齐高氏传译道俗二人所出经论七部(五十三卷) 后周宇文氏传译道俗一十一人所出经论天文等三十部(一百四卷) 陈朝传译道俗三人所出经论传疏等四十部(三百四十七卷) 隋朝传译道俗二十余人所出经论等九十余部(五百一十余卷) 皇朝传译僧等十有一人所出经论等二百余部(一千五百余卷)
自教被神州时移九代。朝分真伪土杂华夷。所以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夏蜀之居偏隘。晋宋之据江阴。经部翻传随方而出。止列兼正之国。取其传译所由。自余不言。以无通法故也。庶后之览者知其致焉。
后汉传译佛经录第一
序曰。教流源起寔本姬周。秦正殄之遗踪间出。刘向挍书天阁往往见有佛经。依此据量。不止汉明之世。余如别显今叙其光俗中兴之始。故肇列之。言经出起于后汉孝明帝者。帝讳庄。庙号显宗。光武皇帝之第四子也。神用冲简雅为圣则。于永平七年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项佩日轮飞空而至。光明赫奕照于殿庭。旦集群臣令占所梦。通人傅毅进奏对曰。臣闻昔西方有神。其名为佛。陛下所见。将必是乎。帝以为然。欣感灵瑞。诏遣使者羽林中郎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一十四人往适天竺。于月支国。遇沙门迦叶摩滕竺法兰。写得经像。载以白马还达雒阳。依汉法本内传云。于时五岳十八山馆诸道士。上表不许。帝乃设行殿于京西。任其角力。道士等设坛列奠。以道经诸子置于坛上。以火烧经。不灰为验。及陈祝讫。经从火化。南岳道士褚善信费叔才自感而死。诸余道士六百余人。并归佛法求从出家。帝许之。由是广度僧尼。初立十寺。即于兹地立白马寺。诸州竞立报白马恩。长安旧城青门道左二百余步中兴寺。右即是白马寺之余基。竺法兰于即便译四十二章经。缄于兰台石室。自尔释教相继云兴。沙门信士接踵传译。孝桓帝时。以金银作佛形像。孝灵帝时。光和三年。遣中大夫于雒阳佛塔寺中饭诸沙门。县缯烧香散花然灯。至光和七年。因张角等谋诛其逆党。内外姻属诸事老子妖巫医卜。并皆废之。其有奉佛五戒者勿坐。以斯事证佛教正真。涅而不淄。磨而不磷。妖诈尘染于我浮云。诚可重也。自秦世沙门释利防前汉刘子政已来。虽闻佛经莫知其目。至于后汉方有定录。则四十二章为首。僧则迦叶摩滕最初。迄于献帝建安末龄。则经一百五十二年。历一十一主。华戎道俗十有二人。兼摭旧遗更补先阙。并古失译。合出经律三百三十四部。四百一十六卷。为后汉经录运乎斯轴。庶通鉴者识古今经典散聚。待期明扬盛化法宝之光被矣 后汉沙门迦叶摩滕(一部一卷经) 沙门竺法兰(五部一十三卷经) 沙门安清字世高(一百七十六部一百九十七卷经) 沙门支娄迦谶(二十一部六十三卷经) 优婆塞都尉安玄(二部三卷经) 沙门竺佛朔(二部三卷经) 沙门支曜(十一部十二卷经) 沙门康巨(一部一卷经) 清信士严佛调(七部九卷经) 沙门康孟详(六部九卷经) 沙门释昙果(一部二卷经) 沙门竺大力(一部二卷经) 诸失译经。一百二十五部。一百四十八卷。杂于经咒 四十二章经一卷。
右一经。后汉明帝世。中天竺国婆罗门沙门迦叶摩滕所译。或云。竺摄摩滕。群录互存。未详孰是。先来不译。故备叙之。以永平十年。随汉使蔡愔东返至雒邑。于白马寺翻出此经。依录而编。即是汉地之经祖也。旧录云。其经本是天竺经抄。元出大部。撮引要者。似孝经十八章也。道安录元。出在旧录。及士行汉录僧佑出三藏集记又载。但大法初传人少归信。使摩滕蕴其深解不复多翻。后卒雒阳。载其委由备朱士行录及高僧传诸杂录等。宝唱录云。竺法兰所出者。此或据其同来时耳 佛本行经五卷 十地断结经四卷(或八卷见朱士行录) 二百六十戒合异二卷(见别录) 法海藏经一卷(一本无藏字) 佛本生经一卷。
右五部合一十三卷是中天竺国沙门竺法兰与迦叶摩滕同来。间行后至。在明帝世翻之。初共滕出四十二章。滕卒。兰自译讫。昔汉武穿昆明池底值墨灰。以问东方朔。朔云。非臣所知。可问西域胡人。法兰既至。追以问之。兰云。此乃劫烧之遗灰也。朔言有征。信者甚众。又秦景使还于月支国。得优填王栴檀像师第四画像样来至雒阳。帝敕图之。于西阳城门及显节陵上供养。自尔丹素流演于今。又以佛法初至异道乖竞。遂叙时事。着汉法本内传五卷。未详作者。今见存焉 修行道地经六卷(出支敏度录制序及宝唱录别录一云顺道行经) 大僧威仪经四卷(见别录新附异出不同佑录失译分两部二卷此别录合者是) 法句经四卷(与威仪同见别录分二部) 禅行三十七品经一卷(见宝唱录) 十报法经二卷(佑录云一名多增道章经旧录云出长阿含) 阴持入经二卷(别录云道安注解见朱士行汉录及佑录) 大安般守意经二卷(道安云小安般见土行僧佑李廓录) 大安般经一卷(道安注见僧佑录) 杂四十四篇经二卷(或云杂经四十四篇既不显名未知何经道安云增一佑录备载) 大道地经三卷(初出道安注是修行经抄元中国略本或无大字出长阿含见佑录) 道意发行经二卷(出长阿含或一卷见道安及佑录) 禅经二卷(初出见别录) 无量寿经二卷(初出见别录沙门昙鸾着论注解) 百六十品经一卷(旧录云增一阿含百六十章经见佑录) 大十二门经一卷(别录云二卷出长含道安注见唱佑二录) 小十二门经一卷(出长含见唱佑二录) 七法经一卷(旧录云阿毗昙七法行经出长阿含或直云七法行见佑录) 十四意经一卷(旧录云菩萨十四意经见佑录) 阿毗昙九十八结经一卷(见佑录) 明度五十校计经二卷 难提迦罗越经一卷(见佑录) 独富长者经一卷(一云独富长者财物无付经一云无子付物经出杂阿含四十六卷) 长者夭恼二处经(一云长者懊恼二处经。一云二处恼经以下并单卷) 由起长者悔过经(一云申起长者悔过供佛经由起申起未详何者) 佛为那拘说根熟经(一云为那拘罗长者说根熟经) 长者兄弟诣佛经(一云长者利师达多兄弟二人往佛所经出中阿含) 佛神力救长者子经 阿那邠祁化七子经(出增一阿含) 十支居士八城人经(出中阿含第六十) 无畏离车白阿难经(出杂含二十一卷) 受咒愿经(一云最胜长者受咒愿经) 长者子制经(一名制经) 郁伽居士见佛闻法醒悟经(一云修伽陀居士佛为说法得醒悟经出杂阿含) 得非常观经(一云加长者夜输子) 舍头谏经(初出见旧录云舍头谏太子明二十八宿经一云太子明星二十八宿经一云虎耳经) 出家因缘经(一加佛说字但云出家经) 佛度旃陀罗儿出家经 纯陀沙弥经(或作沙门字出杂阿含二十四卷) 外道出家经 精勤四念处经(出杂阿含第二十九卷) 父母恩难报经(一云难报经出中阿含) 禅思满足经(出阿含) 数息事经 禅秘要经(出禅要秘治病经或无秘字) 世间言美色经(出杂含二十四卷) 一切行不恒安住经(出杂含三十四卷) 人受身入阴经(出修行道地初卷) 多倒见众生经(一无多字出出曜经第十六卷) 人身四百四病经(出修行道地经初卷) 人病医不能治经(出修行道地经) 分别善恶所起经 斫毒树复生经(出出曜经) 禅定方便次第法经 阿练若习禅法经(出菩萨禅法第一) 四百三昧名经 自誓三昧经(内题云独证品第四出比丘净行中初出与护师出者小异) 流离王经(初出出增一) 骂意经 佛为频头婆罗门说像类经(出杂阿含十一卷) 婆罗门问佛布施得福经 佛为调马聚落主说法经(出杂阿含三十二卷) 婆罗门行经(出中阿含三十九卷) 豆遮婆罗门论义出家经(出杂阿含四十二卷) 佛为事火婆罗门说法悟道经(出杂阿含) 婆罗门虚伪经(出杂阿含三十卷) 佛化大兴婆罗门出家经(出杂阿含一作火字) 佛为阿支罗迦叶说自他作苦经 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出增一阿含) 四吒婆罗门出家得道经(出杂阿含四十四卷) 佛为憍慢婆罗门说偈经(出杂阿含) 婆罗门服白经(出杂阿含二十八卷) 婆罗门问佛将来有几佛经(出杂阿含) 婆罗门避死经(出增一) 佛为婆罗门说耕田经(出杂含一无田字) 七老婆罗门请为弟子经 婆罗门通达经论经(出杂阿含二十五卷) 佛覆裸形子经(出生经一名审裸形子经) 婆罗门解知众术经(出杂阿含) 佛为婆罗门说四法经(出杂阿含第二卷) 佛为年少婆罗门说善不善经 如幻三昧经(或二卷) 安般经 内藏经(元嘉二年十月第二译一名内藏百品一名百宝见朱士行汉录) 五门禅要用法经(初出) 水喻经(出增一阿含) 浮木譬喻经 鳖喻经(出六度集) 提婆达生身入地狱经(出出曜经) 摩那只女人诽谤佛生身入地狱经 尸迦罗越六向拜经(一名大六向拜经与法护出小异) 人本欲生经(出长阿含道安注见佑录) 鬼问目连经 地狱罪人众苦经 目连见众生身毛如箭经(出杂含十九卷) 摩诃衍精进度中罪报品经 尊者薄拘罗经(出中阿含第八卷)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一云阿难问事经一云事佛吉凶经) 迦旃延无常经(出生经第二卷) 当来变灭经 坚心正意经(一名坚经一名坚意经) 分明罪福经 多增道章经(旧录无道字出长阿含一云异出十报法) 金色女经 前世争女经(出生经) 承事胜已经 悔过法经 舍利弗悔过经 太子梦经 小般泥洹经(见别录) 慈仁不杀经 阿难同学经(出增一四十八卷) 商人脱贼难经 过去弹琴人经(出杂阿含四十八卷) 世间强盗布施经(出增一阿含) 商人子作佛事经(出长阿含) 咒贼经 卒逢贼结衣带咒经 梵天诣婆罗门讲堂经(出增一) 五阴成败经(出修行道地经) 八光经 五战斗人经(出增一) 五法经(见僧佑录) 五行经 三毒经 良时难遇经 求离牢狱经 莲华女经 孤母丧一子经 昔有二人相爱敬经(出出曜经) 住阴持入经(或二卷) 镜面王经(出六度集) 子命过经(出生经) 叹宝女经(一云舍利弗叹宝女说不思议经) 大迦叶遇尼揵子经(出长阿含) 正齐经 阿那律思惟目连神力经 舍利弗问宝女经 月灯三昧经(出大月灯三昧经) 阿难惑经(出人本欲生经) 佛印三昧经 迦叶诘阿难经(一云迦叶责阿难双度罗汉喻经初出) 大乘方等要慧经 空净天感应三昧经(旧录云。空净三昧经) 情离有罪经(世注为疑) 药王药上菩萨观经 义决律一卷(一云义决律法行或云经者道安云出阿含见佑录) 四谛经(与孟详出小异道安云出长阿含经已前见佑录三十四部四十卷余杂出附见) 宝积三昧文殊问法身经(一名遗日三昧宝积经) 法受尘经(见佑录) 禅行法想经(见唱佑二录) 阿含正行经(一名佛说正意经) 犍陀国王经(或无国字) 佛说处处经 十八泥犁经(一名十八地狱经) 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一名地狱报应经) 犯戒罪报轻重经(一名犯罪经) 闻成十二因缘经(一名十二因缘经见佑录) 本相倚致经(出中阿含吴录云大相倚致见佑录与缘本致经同见士行汉录) 普法义经(一名具法行出长阿含见士行及佑录) 摩邓女经(一名摩登女经一名阿难为蛊道女说经) 漏分布经(道安云出长阿含见士行佑二录) 是法非法经(出中阿含见士行佑二录) 一切流摄守因缘经(旧录流摄经一云一切流摄守经吴录无一切又云受因出中阿含见行佑录) 七处三观经(道安云出杂阿含佑录同出朱行录) 九横经(出杂阿含) 八正道经(出杂阿含见行佑二录) 五阴譬喻经(一名水沫所漂经出杂阿含见行佑二录) 转法轮经(一名法轮经出杂阿含见安佑二录) 思惟要略经(一名思惟经) 请宾头卢法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一云断十二因缘经一云阿含口解经一云安侯口解经或云安玄译据题不尔) 阿毗昙五法行经(或云阿毗昙五法经出长阿含)
右并后汉桓帝元嘉元年。有安息国大子。名清字世高。次当嗣王。让位与叔。既而舍国出家。怀道游方。弘化为务。以桓帝建和二年。振锡来仪届于雒邑。少时习语便大通华言。慨法化犹微广事宣译。至灵帝世。二十余年。凡译一百七十余部。合一百九十余卷。其释道安录僧佑录三藏记慧皎高僧传等。只云。高出经三十九部。义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凡在读者皆斖斖然而不倦焉。余广询求究捡群录纪述世高互有出没。将知权迹隐显多在见机随便开译。致有他所阙而未传者。又其传录之末果云古旧二录所载之者。此并世高删正前译。不必全翻。然世高从西至于中原。巡历江南岭表东越方始现隐周行显迹是圣不凡。今总群篇备搜杂纪。有题注者。多是河西江南道路随逐因缘。从大部出。录目分散。未足致疑。彼见故在。此宁不缵。敢依诸集缉而编之。散在诸分详核可委。冀广法流知本源。注欲识其迹具诸僧传。任其镜也 大集经二十七卷(初出见李廓录)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十卷(初出名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或八卷一名波若道行品经出支敏度及佑录) 首楞严经二卷(后汉中平三年二月八日初出见士行佑二录吴录云三卷) 无量清净经二卷(见吴录与帛延出者异本一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阿閦佛国经二卷(一云阿閦佛刹菩萨学成经一名阿閦佛经一卷见士行佑录) 孛本经二卷(初出见僧佑录) 伅真陀罗所问经二卷(初出旧录云伅真陀罗尼王经见士行录及佑录) 阿阇世王经二卷(初出道安云出长阿含见僧佑集记) 佛遗日摩尼宝经一卷(出方等部一名摩诃衍宝严经一名大宝积经古品云遗日般若经见佑录) 大宝积经(余寻此经与前略同以光和二年初出道安云摩尼宝经或二卷见旧录及士行汉录僧佑录) 文殊师利问署经(一名问署经道安云出方等部见吴录及佑录) 内藏百宝经(一名内藏百品经第二出与世高译少异道安云出方等部遍挍群录并云百宝故知即此经也) 胡般泥洹经(初出或二卷见朱士行汉录及三藏记)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一云阿阇世王经) 大方便报恩经(见吴录) 光明三昧经(安录无见吴录及三藏记) 禅经(见别录) 杂譬喻经(凡十事佑云失译今捡见别录故载之) 阿育王太子坏目因缘经(此佛灭后一百三十年育王方出故非佛说一本无经字佑录明之) 兜沙经(见别录及三藏记)
右二十一部六十三卷。是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亦直云支谶。以汉桓帝世建和岁至中平年于雒阳译。河南清信士孟福张运等笔受。捡僧佑录。有二十四部。今案经目止获如前。其中有胡般泥洹等经者。未详胡字之本也。窃观上代有经已来贤德笔受。每至度语无不称云译胡为汉。且东夏九州名西域为天竺者。是总名也。或云身毒。如梵称此方为脂那。或云真丹。或作震旦。此盖承声有楚夏耳。若当称汉。汉止刘氏两代一号。已后禅让魏晋不同。须依帝王称谓甄别。今为此录悉改正之。又胡之杂戎乃是西方边俗类。此氐羌蛮夷之属。何得经书乃云胡语。佛生天竺。彼土士族婆罗门者。总称为梵。梵者清净也。承胤光音天。其光音天梵世最下。劫初来此。食地肥者身重不去。因即为人。仍其本名。故称为梵。语言及书既象于天。是以彼云梵书梵语。如旧曰僧悉称俗姓。云释迦者起自秦世。有沙门释道安。独拔当时居然超悟。乃云。既存剃染绍继释迦。子而异父岂曰承袭。今者出家宜悉称释。及翻四含。果云。四姓出家同一释种。众咸叹服(四姓。一刹帝利。此是王种。二婆罗门是高行人。三名毗舍。如此土民。四名首陀。最为卑下。如此皂隶)而安正当晋秦之世。刊定录目删注群经。自号弥天。揩摸季叶犹言译胡为秦。此亦昆山之一砾。未尽美焉。但上来有胡言处。并以梵字替之。庶后哲善谈得其正真者也 法镜经二卷(或一卷康僧会注见僧佑录)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一名断十二因缘经一名安侯口解经)
右二部三卷是安息国优婆塞都尉安玄。于后汉灵帝光和四年游贾雒阳。因遇经至又逢佛调。即共翻译。佛调笔受。亦世号为安侯骑都尉云 般舟三昧经二卷(旧录云大般舟三昧经一卷第二出见高僧传) 道行经(嘉平元年译见朱士行汉录及三藏记道安云是般舟抄外国高明者所撰安为之注并制序)
右二部合三卷。天竺沙门竺佛朔。以灵帝之世。赍道行经来适雒阳。转梵为汉。译人时滞虽有失旨。然其音句弃文存质。深得经意。光和中更译般舟。谶为传语。孟福张运笔受。文少胜前事在谶传 小本起经二卷(或云修行本起或云宿行近来加小字见旧录及高僧传) 成具光明定意经(一云成具光明经一成具光明三昧经见朱士行支敏度僧佑慧皎等四录) 马有八态譬人经(一马有八弊经一八态经一名马有恶态经) 赖吒和罗经(初出道安云出方等部) 首至问佛十四事经(或无佛字) 闻成十二因缘经(第二出与世高译十二因缘少异) 堕落优婆塞经 小道地经 阿那律八念经(或直云八念经见旧录) 大摩耶经(或无大字) 马有三相经。
右一十一部。西域沙门支曜。以灵帝世。于雒阳译 问地狱事经一卷(见朱士行汉录)
右一经一卷。中国沙门康巨。以灵帝中平四年。于雒阳译。并言直理诣。不加润饰 古维摩诘经二卷(初出见古录及朱士行汉录) 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一名决了诸法如幻三昧经) 思意经(亦名益意经)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或无菩萨字亦二卷者) 内六波罗蜜经(亦云内外者安云出方等经) 十慧经(佛调自撰出并注序亦云沙弥十慧见僧佑宝唱及高僧等三录) 迦叶诘阿难经(第二出见峰号及宝唱二录与世高出迦叶责阿难双度罗汉喻经大同小异)
右七部一十卷。临淮清信士严佛调。当灵帝世。于雒阳译。并理得音正。尽经微旨。郢匠之美见述后代焉 梵网经二卷(初出见吴录) 报福经一卷(或云福报经见吴录) 中本起经二卷(初出一名瑞应本起一名太子本起见三藏记) 兴起行经二卷(一名十缘见吴录) 四谛经(与世高译小异见竺道祖汉录)
右六部九卷。中天竺国沙门康孟详。献帝时于雒阳译 修行本起经二卷。
右一经二卷。建安二年二月。沙门释昙果与竺大力康孟详。于迦维罗卫国赍梵本来。于雒阳译。孟详度为汉文。释道安云。孟详所翻。奕奕流便足腾玄趣矣。又释道安录云。中本起经二卷。一云太子中本起。亦是沙门昙果。于迦维罗卫国得此梵本。于雒阳以建安十二年翻。孟详度语。见始兴录及长房录。余以详公所译与前无异。故两别来由耳 胡本经四卷(似长安中出今应言梵本) 泥洹后千岁中变记经(四卷一名千岁变) 合道神足经(一名道神足无极变化经) 诸经佛名二卷 旧譬喻经二卷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已后并单卷) 龙种尊国变化经 过去香莲华佛世界经 佛见牧牛者示道经 三千佛名经 五十三佛名经 十方佛名经 贤劫千佛名经(一唯有佛名与昙无兰所出四谛经千佛名异) 称扬百七十佛名经(亦直名百七十佛名) 南方佛名经一名治城寺经 灭罪得福佛名经 观世音所说行法经(是咒经) 弥勒为女身经 寂调意所问经(一名如来所说清净调伏经与前经所出异) 萨陀波仑菩萨求深般若图像经 菩萨生地经 菩萨所生地经 菩萨受戒法经(异出本) 受菩萨戒次第十法 菩萨忏悔法 初发意菩萨常昼夜六时行五事 六菩萨名 善呗比丘经 僧名数事行 比丘诸禁律 摩诃僧只律比丘要集(一名摩诃僧只部比丘随用要集法) 比丘尼十戒经 受十善戒经 四天王经(后有咒似后人所附出杂阿含) 行檀波罗蜜经(或云一切施主行檀波罗蜜经) 功德庄严王八万四千岁请佛经 摩调王经(异出本) 诲子经 教子经(一名须达教子经旧录云须达训子经) 福子经 小儿闻法即解经 菩萨修行经(一名长者威施所问菩萨修行经或云长者修行经) 长者贤首经 长者命终无子付属经 质多长者请比丘经 善德婆罗门求舍利经 外道诱质多长者经 无害梵志执念经 梵志避死经 梵志丧女经 梵志观无常得解脱经 贫子得财发狂经 [狂-王+乐]狗啮王经(旧录云[狂-王+乐]狗经) 居士身故为妇鼻虫经 铁城泥犁经 勤苦泥犁经 地狱经 积骨经 苦阴经 持斋经 人弘法经 华严璎珞经一卷 观世楼炭经 波若得经 惟日杂难经 内身观章经 摩诃刹头经(与旧灌顶经同小异) 清净法行经 摩诃衍宝严经 十住毗婆沙经 佛遗日摩尼宝经 转女身菩萨经(一名乐璎珞庄严方便经一名乐璎珞庄严女经同本别出) 受持佛名不堕恶经 七宝经 十二因缘章经(旧录云十二因缘经) 沙门为十二头陀经 三十二相因缘经(与安公失源所出三十二相大同小异) 三十七品经(异出本) 般舟三昧念佛童经 庾伽三摩斯经(译云修行略一名达摩多罗禅法一云达摩多罗菩萨撰禅要集) 禅要呵欲经 恒河譬经(异本) 法句譬喻经 譬喻经 胡音偈本(今应云梵音) 阿弥陀佛偈 赞七佛偈 恒怒尼百句 五言咏颂本起(一百四十首) 道行品诸经梵音解(旧云胡音) 般若波罗蜜神咒(异本) 七佛所结麻油术咒 幻师陂陀神咒 五龙咒毒经 取血气神咒(旧云血咒) 咒龋齿咒(一名齿一名咒齿) 咒牙痛咒(异本) 咒眼痛咒(异本) 咒贼咒法(异本) 七佛安宅神咒(又安宅咒法别行)
右一百二十五部。合一百四十八卷。并是僧佑律师出三藏记撰古旧二录及道安失源并新旧所得失译诸经卷部甚广。仇挍群目芜秽者众。出入相交实难诠定。未睹经卷空阅名题。有入有源无入无译。详其初始非不有由。既涉远年故附此末。冀后博识脱觌本流。希还正收以为有据。滢澄法海使静涛波焉。余又勘入藏见录止得二十五卷。如别叙之。余阙本未获。
大唐内典录卷第二
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第一之二。前魏 南吴 西晋。
前魏朝曹氏传译佛经录第二
序曰。自汉已来天下一统。建安之始鼎峙而分。袁曹竞逐于中原。刘孙分[马*麃]于江峡。五岳尘拥九牧云屯。或二祀而启于帝图。或三分而陈于霸业。故使魏祖挟天子而令诸侯。刘宗凭剑阁而规雍辇。孙氏英略高枕长江。横武爪牙卧龙威力。别据一域。吞噬为心。各跨疆场互严关塞。广延俊又以佐股肱。厚礼贤能宾为国宝。良匠妙法复此徂来。僧会适吴。舍利曜灵于江左。迦罗游魏。禁律创启于洛都。归戒自此大行。图塔由斯特立。译人随俗仍彼方言。出经逐时便题名目。致有吴品蜀普曜焉。重叠再翻因斯而始。派流失译良在于兹。既三国峙居。而西蜀一都独无代录者。岂非佛日丽天而无缘者弗睹。法雷震地而比屋者不闻哉。且旧录虽注蜀普曜首楞严等经。而复阙于经本译人年代。设欲纪述罔测所依。推入失翻故亡别录。今叙曹魏中原所传。文帝讳丕字子桓。沛郡谯人。丞相王操之世子也。初生之日。有青云大如车盖。当于其上竟日翠然。望气者为至贵之证。非人臣象。八岁善属文。初嗣相位为魏王。受后汉禅改称为魏。初居相在洛。魏公都邺。王基在谯。又许受禅于繁昌。后都洛邑。自文帝黄初元年庚子。至元帝咸熙元年甲申。其中五主四十五年。僧有六人。所出经律羯磨一十三部。合二十五卷。以为魏朝一代经录。其有失译诸经。总结吴录之末备之于彼 魏朝沙门昙柯迦罗(一部一卷戒本) 沙门康僧铠(二部四卷经) 沙门昙谛(一部一卷羯磨) 沙门白延(六部八卷经) 沙门支强梁接(一部六卷经) 沙门安法贤(二部五卷经) 僧只戒本一卷(初出见竺道祖魏世录)
右戒本一卷。中天竺国沙门昙柯迦罗魏云法时。幼而才聪质像瑰伟。读书一览文义悉通。善四围陀。风云星月图谶运变靡所不该。自谓世间毕己心目。年二十五入一僧坊。遇见法胜阿毗昙心。聊取观之。茫然不解。殷勤重省更增惛漠乃叹曰。佛法钩深备论三世。乃弃俗出家。诵大小乘经及诸律藏。游化至洛。于时魏境虽有佛法。而道风讹替。亦有众僧未禀归戒。止以剪落为殊俗耳。设复斋忏事同祠祀。迦罗既至。大行佛法。诸僧请出毗尼。迦罗以律藏曲制文言。繁广佛教未昌必不承用。以嘉平年于白马寺出此戒本一卷。且备朝夕。中夏戒法始自此焉 郁伽长者所问经二卷(第二译一名郁伽罗越问菩萨行经见竺道祖魏录) 无量寿经二卷(第二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及宝唱录与世高出者小异)
右二部合四卷。天竺国沙门康僧铠。齐王世嘉平年。于洛阳白马寺译。高僧传载。直云郁伽长者等四经。捡道祖魏晋录及僧佑出三藏记并宝唱梁代录等。所列如前。自外二部并不显名。挍阅群录未见 昙无德羯磨一卷(初出见竺道祖魏录)
右一卷。昙无德者。魏云法藏。藏师地梨荼由。是阿踰阇第九世弟子。藏承其后。即四分律主也。自斯异部兴焉。此当佛灭后二百年中。后安息国沙门昙谛。以高贵乡公正元二年届于洛汭。妙善律学。于白马寺众请译出 首楞严经二卷(第二出与汉世支谶所出本同文少异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及三藏记)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第三出与世高康僧铠等所出无量寿经本同文名少异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叉须赖经一卷(一本无叉字见竺道祖及僧佑等录) 除灾患经一卷(见三藏记) 平等觉经一卷(见竺道祖魏吴录) 菩萨修行经一卷(一名长者威施所问菩萨修行经一名长者修行经见始兴及宝唱等二录)
右六部合八卷。高贵乡公世。西域沙门白延。怀道游化。甘露年中来届洛阳止白马寺众。请译焉 法华三昧经六卷(一本有正字)
右一部六卷。高贵乡公世。甘露元年七月。外国沙门支强梁接。魏云正无畏。于交州译。沙门道馨笔受。佑云失译。房捡及见竺道祖魏世录及始兴录。若依交州及始兴地。应入吴录。今据及魏录 罗摩伽经三卷(见竺道祖宝唱法上灵裕等四录) 大般涅盘经二卷(略大本前数品为此二卷见竺道祖录初出)
右二部合五卷。外国沙门安法贤译。群录并云。魏世不辩何帝年。今依编于魏录之末。又别录亦载。故不敢削之。
南吴孙氏传译佛经录第三
序曰。自汉永平已来。至吴赤乌之岁。将二百载。教流中原不达江表。及僧会初适设像置斋。时为矫异。以问尚书令阚泽曰。佛之化被乃在汉明。流渐既久。如何始至江东。泽曰。自摩腾入雒之初。五岳十八山馆道士与腾抗力之时。道士不如。南岳道士褚善信等自感而死。弟子举尸归葬南岳。无人流布。今方至此。余如后列。吴大皇帝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世仕于吴。其家东冢上数有神光云气。又权父坚初在孕。其母梦肠引出绕吴昌门。众咸称为孙氏兴矣。及权生眼有异光方颐大口。其父奇之。应霸王也。跨蹑闽越都邑斗牛。封授诸侯建立年号。朝宗海岳南面君临。称大吴也。初都鄂武昌。次迁秣陵。又迁建业。魏承汉后二年。权立称元。黄武四主五十九年。晧立二年。晋受魏禅。经一十五年平吴。若以年分则晧一十四年。应入晋代。今别结取集为吴录。道俗四人所译诸经。一百四十八部。一百九十卷。并魏吴两代诸失译经。都合以为吴录云 吴沙门维只难(二部六卷经) 沙门竺律炎(三部三卷经) 优婆塞支谦(一百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二卷经) 沙门康僧会(一十四部二十九卷经及注) 诸失译经。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二卷 阿差末菩萨经四卷(见吴别二录初出) 法句经二卷(初出吴录云五卷见三藏记)
右二部合六卷。魏文帝世。天竺沙门维只难。吴言障碍。学通三藏妙善四含。历国游方以行化为业。发趾西域同伴竺律炎自到江左。黄武三年于武昌郡译。为吴文。而维只难既未善方音。翻梵之际颇有不尽。志存义本辞句朴质。如文可知 三摩竭经一卷(见始兴录与分和檀王经大同小异) 梵志经一卷(见始兴录与五百梵志经同本异出) 佛医经一卷(共支越出非全异从大经略见宝唱录或云佛医王经)
右三经合三卷。魏明帝世。天竺沙门竺律炎维只难卒。后为孙权于杨都译。群录不同。或云将炎。或云持炎。或云律炎。未详孰是。故备举之 大明度经四卷(亦云大明度无极经或六卷见竺道祖魏吴等二录) 禅秘要经四卷(亦云禅秘要见吴别二录) 撰集百缘经十卷(见唐录) 阿差末菩萨经四卷(见吴录第二出与前维只难所译本文小异) 菩萨本缘集经四卷(传云天竺沙门僧伽斯那撰) 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三卷(一云佛法普入道门经或二卷第二出与后汉严佛调译者少异见竺道祖魏吴录及三藏记) 修行方便经二卷(或有禅字见吴录) 大般泥洹经二卷(此略大本序分哀叹品为二卷后三纸少异耳见竺道祖吴录道安云出长阿含僧佑云今长阿含与此异第二出) 瑞应本起经二卷(黄武年第二出一云太子本起瑞应与康孟详出者小异陈郡谢锵吴郡张诜等笔受魏东阿王植详定见始兴录及三藏记) 法镜经二卷(道安录无僧佑云见别录僧会注并制序) 小阿差末经二卷(见别录及三藏记) 阿弥陀经二卷(第四出与汉世高魏僧铠译者小异内题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檀过度人道经亦云无量寿经见竺道祖吴录) 义足经二卷(见竺道祖吴录及宝唱录) 方等首楞严经二卷(黄武年第二出与后汉支谶出者小异见竺道祖吴录安录无佑云见别录) 法句经二卷(见别录及佑录第二出) 慧印经二卷(一云慧印三昧经一云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一云宝田慧印三昧经与如来智印经同本异出见竺道祖吴录及三藏记) 本业经一卷(一云菩萨本业经见佑录) 须赖经一卷(第二出与白延出者同本别出一云须赖菩萨见竺道祖吴录及三藏记) 梵摩渝经一卷(见竺道祖录及三藏记) 私阿末经(一云私阿昧道安云即是菩萨道树经同本异出见道安及支敏度三藏记等) 微密持经(一云无量门微密持经见僧睿二秦录及三藏记) 月明童子经(或云月明童男经或云月明菩萨三昧经出三藏记) 阿难四事经(见三藏记及别录) 差摩竭经(一云菩萨生地经见竺道祖吴录) 优多罗母经(一云无母字上四经并一卷) 七女经一卷(安云出阿毗昙一云七女本经初出) 郁伽长者经(第二出见竺道祖吴录或二卷) 八师经(见竺道祖吴录) 释摩男本经(出中阿含见竺道祖吴录) 孛抄经一卷(初出即孛经见三藏记及别录) 老女人经(出阿毗昙吴录直云老女经或云老母经见三藏记) 斋经一卷(初出一云持斋经见别录) 悔过法经(一云序十方礼拜悔过文或无经字) 贤者德经一卷 佛从上所行三十偈经(或无经字) 了本生死经(安云出生经佑云今五卷生经无此名一名稻竿同本异出谦自注并制序) 惟明二十偈经一卷(或无经字) 龙施女经一卷(安录无佑云见别录) 鹿子经一卷(安录无佑云见别录及竺道祖吴录) 十二门大方等经(安录无佑云见别录) 赖吒和罗经(第二出与支曜出者小异或云罗汉赖吒和罗经安录无佑云见别录凡三十经四十八卷除郁伽长者经并见佑录) 四十二章经(第二出与摩腾译者小异文义允正辞句可观见别录) 难龙王经一卷(一本无王字) 不自守意经(或云自守或云不自守) 五阴事经一卷 七知经一卷(一作智) 人民求愿经一卷 佛开解阿拔梵志经(一云梵志阿颰经出长阿含) 宝海梵志成就大悲经一卷 梵志子死稻败经一卷 梵志问佛师经一卷 降千梵志经一卷 梵志经一卷(第二出) 度梵志经一卷 外道仙尼说度经一卷 梵志结净经一卷 梵志问佛世间增减经一卷 佛为外道须深说离欲经一卷 梵网六十二见经一卷(见别录僧佑云法护出) 阿质国王经一卷 桀贪王经一卷(出六度集) 国王成就五法久存于世经一卷 惟娄王师子潼譬喻经一卷(一本无譬喻字) 诸法本经一卷 五母子经一卷 戒消伏灾经一卷(见旧录) 枯树经一卷(见道安录一本上有大字) 是我所经一卷 甘露道经一卷(出出曜经) 不净观经一卷(出长阿含) 水上泡经一卷 恒水戒经一卷(出旧录或无戒字) 色无常经一卷(出阿含) 护口意经一卷 寿命促经一卷(出杂阿含) 法施胜经一卷 诸漏尽经一卷(出杂阿含) 修行慈经一卷 须摩提长者经一卷 摩调王经一卷(初出一本无王字) 四愿经一卷(见竺道祖吴录及三藏记) 净行品经一卷(出华严一云菩萨本业经) 金刚清净经一卷(一云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灭不坏经) 惟越杂难经一卷 佛为诃利旷野鬼说法经一卷 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一卷(初出) 劝进学道经一卷(一本无劝字)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一卷(第二出) 坚意经一卷(或作心字) 三品弟子经一卷 摩诃精进经一卷(亦云大精进经) 菩萨修行经一卷 普广菩萨经一卷(见别录) 陀罗尼句咒经一卷(亦云持句咒经) 华积陀罗尼咒经一卷(见宝唱录) 八吉祥经一卷(见古录亦有咒字初出) 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一卷(见宝唱录或直云般若波罗蜜咒经) 七佛神咒经一卷 大慈无减经一卷 宝女明三十二相经(一云问慧经一云三十二事经一云宝女问经) 三鱼失水经一卷 演道俗业经一卷(或无业字) 不庄挍女经一卷(见宝唱录) 申日经一卷(道安云出中阿含) 孙多耶致经一卷(或云梵志孙那致经道安云出中阿含) 长者音悦经一卷(一云长者音悦不兰迦叶经一直云音悦经) 黑氏梵志经一卷(见别录) 法律经一卷(亦云法律三昧经) 出家功德经一卷(见吴录) 弊魔试目连经一卷(见旧录出阿毗昙) 七漏经一卷(见别录) 蓝达王经一卷(一云目连因缘功德经或云目连功德经见吴录) 魔女闻佛说法得男身经一卷(见别录出大集) 魔化作比丘经一卷 佛以三车唤经一卷 未生怨经一卷 弗加沙王经一卷(一云萍沙王五愿经道安云出中阿含) 须摩提女经一卷 百喻经一卷 雪山猕猴经一卷 度脱狗子经一卷 猘狗经一卷 三种良马经一卷 鸱鸟事经一卷 河中草龟经一卷 瞎龟经一卷(出增一阿含) 四种良马经一卷 鹰鹞猎经一卷(出增一阿含) 无母子经一卷 法灭尽经一卷(初出或云法没尽经或云空寂菩萨所问经)
右一百二十九部合一百五十二卷。魏文帝世。月支国优婆塞支谦所译。谦字恭明一名越。汉末游洛。受业于支亮。亮字纪明。受业于支谶。谶已见汉录世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谦该览经籍莫不精究。世间技艺多所综习。遍学异书通六国语。其为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精黄。时人为之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汉末分乱避地归吴。孙权闻其才慧召见悦之。即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与韦曜诸人共尽匡弼。甚有裨益。但谦生自西域。故吴志不载。任其力而不录其功。此史家过。岂帝者之心。夫为天下之君感得天下之才士堪世务。则爵之于朝垂名竹帛。何华戎之限隔而为代典不述乎。且叶公子高。性爱于龙。天龙遂为之降。既不礼待。戎夷之民而望其君。附化难矣。然市死马之骨以要骏骥。置九九之术用俟贤才。斯盖上帝括囊包罗吞纳刊之自古。今独削哉。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语未尽翻译之美。自既妙善方言乃更广收众经旧本。译为吴言。从黄武首岁迄建兴末年。其间首尾三十余载。所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经等。僧佑三藏集记唯有三十六部。慧皎高僧传止云四十九经余广捡括众家杂录。自四十二章已下并是别记所显杂经。以附今录量前传录三十六部或四十九经似谦自译在后所获。或正前翻多梵语者然。纪述闻见意体少同。录目广狭出没多异。各存一家致惑取舍。兼法海渊旷事方聚渧既博搜览故备列之。而谦译经曲得圣义。辞旨文雅甚有硕才。又依无量寿经及中本起制菩萨连句梵呗三契七声于今江淮间尚行。兼注了本生死等经。并序余诸行状。并附高僧传及三宝纪见焉 六度集经九卷(一云六度无极经一云度无极经一云杂无极经见竺道祖录及三藏记) 吴品经五卷(即是小品般若见三藏集记) 菩萨净行经二卷(赤乌年译出大集宝髻品或直云净律经见竺道祖吴录) 旧杂譬喻集经二卷(或无集字见佑录) 阿难念弥经二卷(亦云法阿难念经见佑录) 镜面王经一卷(见三藏记) 察微王经一卷(见僧佑录) 梵皇王经一卷(见佑录及高僧传) 权方便经一卷(见吴录及别录) 坐禅经一卷(见吴录及别录) 菩萨二百五十法经一卷(以此代大僧二百五十戒示晧者是) 法镜经解子注二卷(并制序) 道树经注解一卷(并制序) 安般经注解一卷(并制序)
右一十四部。合二十九卷。魏齐王世。正始年中。天竺沙门康僧会。学通三藏博览六经。天文图纬多所综涉。辩于枢机善属文翰。于时孙权跨有江表。威侮所被爰备三吴。先有清信士支谦宣译经典。既初染大法风化未全僧会欲使道振江淮兴立图寺乃杖锡东游。以吴赤乌年达于建业。即构茅茨设像行道。时未有僧。疑其矫异。有司奏权。召而诘问。佛何灵验尔独改形。会曰。如来迁迹已越千年。遗骨世间名为舍利。在所应现神耀无方。昔阿育王统阎浮提。乃起八万四千宝塔。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权以为夸诞。乃曰。若能得舍利者当为造塔。会乃以瓶盛水烧香礼请。三七日暮犹无所睹莫不震惧。既入五更。忽闻瓶中枪然有声。会自往视。果获舍利。明旦呈权。举朝集观。五色光炎照曜瓶上。权自执瓶写铜盘上。舍利所冲盘即破碎。权大肃然惊起而曰。希有瑞也。会进言曰。舍利威神岂直光相而已。此乃劫烧之火不能焚。金刚之杵不能碎。权命试之会更誓曰。法云方被苍生仰泽。愿更垂神迹以广示威灵。乃置舍利于铁砧上。使有力者用捶击之。砧捶俱陷。舍利无损。权大嗟服。即为建塔。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会之力也。至孙晧时制令苛虐废弃淫祀。及佛伽蓝并欲毁坏。诸臣佥曰。佛之威力不同余神。康会感灵大皇创寺。今若轻毁恐贻后殃。晧意未然。乃遣张昱诣寺诘会。自旦之夕昱不能摧。乃请退还。会送门外。于时寺侧有淫祀者。昱又折云。玄化既孚。此辈何缘近而不革。会曰。雷霆震击聋者不闻。岂声之微。贵在理会。理而有会万里斯通。苟非其人比屋胡越。昱还叹会才明非臣所测伏愿。天鉴亲捡察之。晧大集朝贤以车马迎会。会既坐。晧问曰。佛教所明善恶报应。何者是乎。会对曰。夫明主以孝慈训世则赤乌翔老人见。仁德育物则醴泉涌嘉苗生。善既有征恶亦可验。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为恶于显人得而戮之。诗咏求福不回。易称积善余庆。虽儒典之格训。即佛教之明谟也。晧曰。若然则周孔已行。何用佛教。会曰。周孔所说略示世间。释教幽微广明因果。故行恶则有永劫地狱苦酸。修善则有长受天宫安乐。举兹以明劝励。不亦大哉。晧不能折。咨问罪福之理。会为敷析。辞甚精要晧本才学欣然大悦。求看僧戒。会以戒秘不可轻宣。乃取菩萨本业百三十五愿。分为二百五十事。持拟大僧二百五十戒。用以呈晧。晧睹诸佛行住坐卧皆愿众生令得安乐。倍加欢喜。即请会受五戒。乃于会寺更加修饰。宣示宗室莫不信奉。会在吴朝。亟说正法为众祈请。于建初寺译出众经。多失其本。如别所显。又注述诸经并为序制。并妙得正体文义允洽。其所注经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备见于录又传梵呗。声甚清靡哀亮啭韵。于今则之。吴天纪四年四月。晧降于晋。九月会终。见诸传录费长房三宝纪 杂譬喻经八十卷 杂数经二十卷 阿惟越致转经十八卷(并见旧录) 摩诃乘经十四卷 蜀普曜经八卷 摩诃衍优波提舍经五卷 三昧王经五卷 梵王请问经五卷 不退转轮经四卷 佛从兜率降中阴经四卷(出王宗录) 四天王经四卷(疑一部四本) 魔王请问经四卷 那先譬喻经四卷(见旧录) 度无极譬经四卷 释提桓因所问经三卷 大梵天王请转法轮经三卷 法华光瑞菩萨现寿经三卷 普贤菩萨答难二千经三卷 濡首菩萨经二卷(疑即是濡首菩萨分卫经) 太子试艺本起经二卷 小本起经二卷(见旧录) 不思议功德经二卷(或云功德经) 蜀首楞严经二卷(见旧录似蜀土所出) 后出首楞严经二卷(见旧录云有十偈) 梵天王请佛千首经一卷(又大梵天王经二卷似此) 深断连经二卷 甘露味阿毗昙二卷(或云甘露味经二卷) 七佛父母姓字经一卷(旧录云七佛姓字经) 阿惟越致菩萨戒经一卷(旧录云阿惟越致戒经) 菩萨常行经一卷 摩诃目犍连与佛角能经一卷 阿难得道经一卷 阿难般泥洹经一卷 阿那律念复生经一卷 沙门分卫见怪异经一卷 人诈名为道经一卷 大戒经一卷 衣服制经一卷 沙弥离威仪经一卷 弟子本行经一卷 道本五戒经一卷 威仪经一卷(右并见旧录) 为寿尽天子说法经一卷(旧录云命尽天子经) 魔试佛经一卷(见旧录) 阿须伦问佛八事经(旧录云阿须伦所问八事经) 摩竭王经一卷(旧录云摩竭国王经) 萨波达王经一卷 尸呵遍王经一卷(云尼呵遍王经) 年少王经一卷 太子法慧经一卷(云太子法经) 是光太子经一卷 长者难提经一卷 长者子誓经一卷 五百婆罗门问有无经一卷 女利行经一卷(并见旧录) 贫女听经蛇啮命终经一卷(佑录加生天二字) 国王痴夫人经一卷 四妇因缘经一卷 淫人曳踵行经一卷 须多罗经一卷 惰迦经一卷(晋言坚强) 盘达龙王经一卷 牛米自供养经一卷 行牧食牛王经一卷 堕释迦牧牛经一卷 法严经一卷(疑即是等入法严经) 壁四经一卷 卖智慧经一卷 初受道经一卷 学经福经一卷 止寺中经一卷 无端底持经一卷(云无端底总持经) 安般行道经一卷 解慧微妙经一卷 失道得道经一卷 心情心识经一卷(云有注) 道德果证经一卷 父子因缘经一卷 捡意向正经一卷(并见旧录) 杂阿含经一卷 萤火六度经一卷(旧录云有明度经一卷云一名萤火明度经) 小观世楼炭经一卷 内禅波罗蜜经一卷(并见旧录) 四辈经一卷(旧录云四辈弟子经或云四辈学经) 大四谛经一卷 五方便经一卷 五惟越罗名解脱经 五阴经一卷 中五浊世经一卷 六波罗蜜经一卷 大七车经一卷 八正邪经一卷 八总持经一卷 八辈经一卷 八部僧行名经一卷 大十二因缘经一卷 十八难经一卷(并见旧录) 五十二章经一卷(见旧录别有孝明四十二章经) 百八爱经一卷(见旧录似抄五盖疑结经) 逮慧三昧经一卷(见旧录一名文殊师利问菩萨十事行经) 小安般舟三昧经一卷(见旧录) 禅行敛意经一卷(见旧录) 禅数经一卷(见旧录) 化譬经一卷(见旧录亦云化喻经) 群生缘偈一卷(见旧录) 大总持神咒经一卷(见旧录亦云总持咒经) 萨和菩萨经一卷(见旧录亦云国王萨和菩萨) 慧定普遍神通菩萨经(见旧录亦云慧定普遍国土神通菩萨经) 贫女人经一卷(见旧录亦云贫女难陀经) 阿秋那经一卷(见旧录亦云阿秋那三昧经)
右一百一十部。合二百九十一卷。并是古旧二录失译诸经。今结附此以彰远年之所依。据其名附本。并入见科。有录阙文访得后附。
西晋朝传译佛经录第四
教流东渐。汉魏虽闻。至于弘义。方开于晋。且晋虽不文。文才实盛。故使翻传终由人显。所以礼乐衣冠晋朝始备。信源智海从兹遂兴。可不然欤。西晋录者。司马炎字安世。河内温人。魏大将军侍中录尚书相国。晋王昭之太子也。昭薨炎嗣为王。元帝知历数有归。使太保郑冲奉玺致位。炎垂拱受禅。是为武帝。称晋。都洛及长安。旧东西京也。晋武在驭十有五年。到咸宁中。命司马[仁-二+由]。平吴得晧。封归命侯。自后汉永安二十四年。至晋泰康。肇元庚子岁首。于是九州还一统矣。又吴黄武初陆绩有言曰。从今已后更六十年。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至是果如绩言。蜀平吴灭。将六十年。二十载后。至于惠帝永宁之初。政道亏颓。群雄岳峙。赵王创基构逆篡立于朝。张轨继迹弗臣擅牧凉土。内外糜沸。仍渐乱阶。刘渊所以平阳。李雄因兹井络。怀帝蒙尘咸谷。愍帝播越长安。既道藉时兴。而两都板荡。法由人显。属二主迻遑。万姓崩离。归信靡托。百官失守。释种无依。时有沙门竺法护及强梁娄至等。忘身利物誓志弘宣。匪惮苦辛。阐法为务。护于晋世出经最多。弘护法网由其而起。其法钦罗叉聂远父子竺法兰等相继度述。所以五十年间华戒道俗十有三人。并前失译诸经戒等合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集为西晋二京四主五十二年世录云尔 沙门竺法护(二百一十部三百九十四卷经戒) 沙门强梁娄至(一部一卷经) 沙门安法钦(五部一十二卷经) 沙门无罗叉(一部二十卷经) 清信士聂承远(三部四卷经) 沙门竺叔兰(二部五卷经) 清信士聂道真(五十四部六十六卷经目录) 沙门白法祖(二十三部二十五卷经) 沙门释法立(四部一十三卷经) 优婆塞卫士度(一部二卷经) 沙门支敏度(二部一十三卷经) 沙门释法炬(一百三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经) 沙门支法度(四部五卷经) 诸失译经 八部 一十五卷经 杂譬喻三百五十首经二十五卷(见别录) 光赞般若经十卷(太康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十七品或十五卷见道安录) 新道行经十卷(太始年第二出与汉世竺佛调译旧道行全异亦名小品出光赞般若) 渐备一切智德经十卷(元康) 闲居经十卷 正法华经十卷(太康七年出清信士张士明张仲正及法献等笔受或七卷见聂道真录昙邃诵之日一遍遂感神请九十日毕施白马一疋白羊五头绢九十疋) 普曜经八卷(永嘉二年于天水寺出是第三译沙门康殊白法臣等笔受与蜀普曜及智猛宝云所出六卷者小异见聂道真及古录) 颰陀劫三昧经七卷 修行经七卷(大康五年出是第二译与汉世安世高出六卷者少异亦云道地经见宝唱录) 大哀经七卷(元康元年出或八卷或六卷是大集一品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贤劫经七卷(元康元年出赵文龙笔受或十卷十三卷旧录云永康年出见聂道真录) 小品经七卷(太始四年三月四日译是第二出或八卷见聂道真录与旧道行经大同小异) 萨芸分陀利经六卷(太始元年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持心经六卷(太康七年出凡十七品一名等御诸法经一名持心梵天所问经一名庄严佛法经亦云持心梵天经见旧录聂道真录) 度世品经六卷(元康元年四月十三日出是华严经世间品见聂道真录) 密迹金刚力士经五卷(太康元年十月八日出或八卷四卷见支敏度及竺道祖晋世杂录) 楼炭经五卷(或六卷八卷是长阿含世记句文小异见聂道真录道安云出方等部) 生经五卷(太康六年正月十九日译或四卷见聂道真录) 如来兴显经五卷(元康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是花严经如来性品亦云兴显如幻经见聂道真录) 阿差末经四卷(永嘉元年十二月一日译是第二出或五卷七卷出大集或云阿差末菩萨经见聂道真录及别录) 无尽意经四卷(太始年第二出与差末同本别译出大集见聂道真录或五卷) 宝女经四卷(太康八年四月二十七日出或三卷亦云宝女三昧经或云宝女问慧经出大集见聂道真录) 普超经四卷(太康七年出第二译与汉世支谶阿阇世王经本同别译亦云普超三昧亦云文殊普超三昧经见竺道祖杂录) 海龙王经四卷(太康六年七月出或三卷见聂道真录) 阿惟越致经四卷(或云阿惟越致遮经或云不退转法轮经四卷或云广传严净经六卷四经同本别译见聂道真录) 持人菩萨所问经三卷(或卷经同本别译) 等集众德三昧经三卷(或云集一切福德三昧经或二卷见聂道真录) 超日明三昧经三卷(太始七年正月译初出或两卷或直云超日明经见聂道真录) 菩萨藏经三卷 诸神咒经三卷 宝髻菩萨所问经二卷(泰凞元年七月十四日出大集一名菩萨净行经旧录云宝结经) 须真天子经二卷(太始二年于长安青门白马寺出安文惠白元信传语聂承远张玄伯孙休达笔受亦云问四事经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二卷(泰凞年出或云严净佛土或云佛土严净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弘道广显三昧经二卷(永嘉二年三月出一云阿耨达一云阿耨达请佛一云金刚定意或无三昧字凡四名凡十品一本但有七品少中三品一本正有前五品见聂道真录) 大般泥洹经二卷(太始五年七月三日出亦云方等泥洹经见聂道真录) 无量寿经二卷(永嘉二年正月二十一日译是第四出与吴世支谦魏世康僧铠白延等出本同文异亦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首楞严经二卷(别有异出首楞严云阿难言) 宝藏经二卷(太始六年出) 要集经二卷(亦云诸佛要集经) 般舟三昧经二卷(道安云出般舟三昧经) 大善权经二卷(太康六年六月译初出亦云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或云慧上菩萨经或善权方便或方便所度无极凡五名见聂道真录) 顺权方便经二卷(亦云转女身菩萨经亦云顺权方便经旧录云顺权女经见聂真录) 随权女经二卷(见别录安录无) 如幻三昧经二卷(或三卷) 等目菩萨经二卷(或三卷) 勇伏定经二卷(元康元年四月九日出是第四译与支谶支谦白延等所出首楞严经本同异出见聂道真录) 更出阿阇世王经二卷(第二出) 贾客经二卷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二卷(亦云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二卷(太始年出亦云佛升忉利天品经见聂道真录)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一卷(见晋世杂录已后单经) 普门品经一卷(太康八年正月出见聂道真录) 月光童子经一卷(亦云月明童子经与申日申日兜失利越等三经同本异译) 金刚藏菩萨行经一卷(元嘉七年于长安市西寺译出花严第二十二卷) 大净法门经一卷(建兴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出见道真录) 离垢施女经一卷(太康十年二月二日出见聂道真录) 须摩提菩萨经一卷(亦云须摩提经亦云须摩经见聂道真及竺道祖等录) 龙施女经一卷(旧录云龙施本经第二出) 大方等顶王经一卷(初出亦云顶王经亦云维摩诘子问经亦云善思童子经见支敏度录) 无所悕望经一卷(亦云象步经亦云象腋经见聂道真录) 魔逆经一卷(太康十年十二月二日出见聂道真录) 济诸方等学经一卷(或无学字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一卷(亦云五十缘身行经亦云菩萨缘身五十事经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一卷(大安二年五月十七日译一名弥勒本愿经一名弥勒难经见聂道真录及竺道祖录) 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太康十年四月八日护于洛阳白马寺遇西域沙门寂志诵出经后尚有数品悉忘但宣忆者聂道真笔受见竺道祖录一云净律经) 无思议孩童菩萨经一卷(一云不思议光所问经亦云不思议光经) 弥勒成佛经一卷(太安二年出一名弥勒当来下生经见聂道真录) 舍利弗目连游诸国经一卷(或云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游诸四衢经) 琉璃王经一卷 宝施女经一卷(一名须摩提法律三昧经见聂道真录) 佛为菩萨五梦经一卷(太安二年五月译一名佛五梦一名太子五梦一名仙人五梦见旧录及聂道真录) 摩目犍连本经一卷(一本无揵字) 太子墓魄经一卷(第二出) 四不可得经一卷(见聂道真及正度录) 菩萨悔过法经一卷(或无经字下注云出龙树十住论) 乳光经一卷(与犊子经本同译别) 心明女梵志妇饭汁施经一卷(亦直云心明经) 大六向拜经一卷(太安元年译或云尺迦罗越六向拜经或直云六向拜经见支敏度及宝唱录) 鸯掘魔经一卷(一名指鬘经或鸯掘魔罗经见道真录) 菩萨十住经一卷(与菩萨十地经大同小异) 摩调王经一卷(第二出与吴世支谦译者大同小异出六度集) 照明三昧经一卷 所欲致患经一卷(太安三年正月译见聂道真及王宗录) 法没尽经一卷(或作灭字一云空寂菩萨所问经第二译与吴世支谦出者同) 菩萨斋法经一卷(或无经字一名正斋一名持斋一名贤首菩萨斋法经) 独证自誓三昧经一卷(一名如来自誓三昧经) 过去佛分卫经一卷(或云过世见旧录) 五盖疑结失行经一卷(永宁二年四月十二日出见聂道真录) 总持经一卷(出生经或云佛心总持经) 五福施经一卷(一云清净毗尼方广经见唐录) 无忧施经一卷(阿阇世王女名) 无极宝三昧经一卷(永嘉元年三月三日译见聂道真录及别录) 宝网童子经一卷(亦云宝网经见聂道真录) 文殊师利悔过经一卷(初出亦云文殊师利五体悔过经) 普法义经一卷(亦云普义经第二译与汉世世高出者大同小异见聂道真录) 灭十方冥经一卷(光凞元年八月十四日出一本无灭字见聂道真录) 菩萨十地经一卷(亦云十地经亦云大方广经出花严十地品) 温室洗浴众僧经一卷(一名温室经见聂道真录) 赖吒和罗所问光德太子经一卷(太始六年九月三十日出一名光德太子经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当来变经一卷(见聂道真录)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一卷(太安二年五月译旧录云五百弟子说本末经见聂道真录) 师子月佛生经一卷(太安年译见聂道真录) 迦叶结集传经一卷(或云结集戒经见聂道真录) 柰女耆域经一卷(太安年出一名奈女经见聂道真录) 胞胎经一卷(太安二年八月一日译或云胞胎受身经见聂道真录) 维摩诘所说法门经一卷(太安二年四月一日译第三出与汉世严佛调吴世支谦出者大同小异见聂道真录) 郁伽罗越问菩萨行经一卷(或云郁伽长者经即大郁伽经或二卷是第三出与魏世康僧铠吴世支谦译本同广略文异见道安及支敏度录) 幻士仁贤经一卷(见聂道真录) 决总持经一卷(一云决定总持经) 首意女经一卷(一云梵女首意经) 舍头谏经一卷(亦云太子二十八宿经亦云虎耳意经与摩登伽经同本异出第二译与汉世安世高所出者小异见释道安录) 十二因缘经一卷(第三出与汉世安世高出一云具多树下思惟十二缘经见唐录) 六十二见经一卷(亦云梵网六十二见经见竺道祖录) 四自侵经一卷 无言童子经一卷(或二卷亦云无言菩萨经出大集见聂道真录) 圣法印经一卷(元康四年十二月五日于酒泉郡出竺法首笔受亦直云圣印经亦云慧印经道安云出杂阿含见聂道真及宝唱录) 移山经一卷(旧录云力士移山经) 严净定经一卷(一名序世经) 慧明经一卷 大迦叶本经一卷 光世音大势至受决经一卷(元康年出亦直云观世音授记经见聂真录) 诸方佛名功德经一卷 目连上净居天经一卷(一本无天字出佛本行集经) 普首童真经一卷(见聂道真录) 十方佛名经一卷 三品修行经一卷(亦云三品悔过经道安云近代人所集合大修行经) 金益长者子经一卷 众佑经一卷 观行不移四事经一卷 小法没尽经一卷 四妇喻经一卷 庐夷亘经一卷 廅罗王经一卷 檀若经一卷 龙施经一卷 马王经一卷 鹿母经 无垢施菩萨分别应辩经(与离垢施女经同见唐录) 给孤独明德经一卷(亦云结孤独氏经) 龙王兄弟陀达试王经一卷 劝化王经一卷 百佛名经一卷(初出) 殖众德本经一卷 沙门果证经一卷 身观经一卷 医王经一卷 法观经一卷 意经一卷 降龙经一卷 应法经一卷 邪见经一卷 受岁经一卷 贫穷经一卷 灌腊经一卷(或云般泥洹后四辈灌腊经) 蜜具经一卷(出生经) 悔过经一卷(亦云舍利弗悔过经) 犯罪经一卷 法社经一卷(世注为疑) 杂赞经一卷 盂兰经一卷 分别经一卷 腹使经一卷(出生经) 苦应经一卷 闲居经一卷(出生经) 四种人经一卷 七宝经一卷 四未曾有经一卷(亦云四未有经) 八阳经一卷 三十二相因经一卷(或云菩萨三十二相经见道安录) 四自在神通经一卷 佛悔过经一卷 三转月明经一卷 解无常经一卷 胎藏经一卷 离垢盖经一卷 小郁伽经一卷(与郁伽长者经不同) 阿阇贳王女经一卷(建武元年出第二译与吴世支谦译者小异亦名阿述达经亦名阿阇世王女经亦名阿述达菩萨经见聂道真及支敏度录) 人所从来经一卷 诫罗云经一卷 雁王经一卷 十等藏经一卷 雁王五百雁俱经一卷 诫具经一卷 决道俗经一卷 猛施经一卷(亦云猛施道地经见旧录) 城喻经一卷 诫王经一卷 菩萨斋经一卷(或云贤首菩萨斋经已上一百六十一部三百三十五卷并见旧录及三藏记) 多闻经一卷(已下四十八部四十八卷并是见吴录别录及晋世杂录) 弥勒菩萨为女身经一卷(一本无菩萨字) 离睡经一卷 文殊师利菩萨经一卷 寤意经一卷 宝月明菩萨经一卷(亦云宝日光菩萨问莲华国相貌经) 乐想经一卷 尊上经一卷 慈仁问八十种好经(或直云八十种好经见道安录) 夫那罗经一卷 惰蓝本经一卷(见别录云是异出维蓝) 贫女为国王夫人经一卷 宝女问慧经一卷(第二译与吴世支谦出者同出四卷宝女经) 七女本经一卷(第二译与吴世支谦出者同) 女人欲炽荒迷经一卷(出出曜) 悉鞞梨天子诣佛说偈经一卷(出杂阿含) 梵王变身经一卷 观世音经一卷(出正法华经) 惟明二十偈一卷(第二出与吴世支谦译者同) 三品悔过经一卷 耆阇崛山解经一卷(见佑录) 比丘尼戒一卷(十诵本或有经字与昙摩持所出小异) 众经目录一卷。
右二百一十部。合三百九十四卷。月支国沙门昙摩罗察。晋言法护。本姓支。历游西域。解三十六国语及书。从天竺国。大赍梵本婆罗门经。来达玉门。因居炖煌。遂称竺氏。后到洛阳及往江左。起武帝世大始元年。至怀帝世永嘉二年。其间在所遇缘便译。清信士聂承远执笔助翻。卷轴最多。而高僧传唯云。护出一百六十五部。僧佑出三藏集记。止录一百五十四部三百九卷。其中释道安录。又阙四部。佑足。安云。遭值乱世录目星散。更相错涉。信有是焉。所以杂录及诸别记。多注竺法护出。故知今之所获审是护公翻译不疑。故聂承远子道真。与竺法首陈士伦孙佰虎虞世等。前后并是笔受之人。已见别传。不复委载。又李廓录及杂别录。并云。支菩萨译经六部一十六卷。僧佑录云。天竺菩萨译经数同群录。唯名不同。而佑下注支菩萨共竺法护译。捡上翻名。昙无罗察。晋言即是法护。然支菩萨六部经目。并入法护录中。支竺姓乖始末异耳。言菩萨者盖美其号。究捡群录。其支菩萨。即竺法护。无别两人。出三藏记。便成二举小非详审 十二游经一卷。
右一经一卷。武帝世外国沙门强梁娄至。晋言真喜。太始二年于广州译。见始兴及宝唱录 大阿育王经五卷(光熙年出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道神足无极变化经二卷(第二译或三卷四卷即是竺法护所出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同本别名文小异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二卷(太安二年出或三卷亦云示现宝藏经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阿阇贳王经二卷(太康年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阿难目佉经一卷(与微密持经本同名异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右五部合一十二卷惠帝世安息国沙门安法钦太康年于洛阳译 放光般若经二十卷(第三出与汉世竺佛朔所译道行及小品并同本异译别名)
右一部二十卷。此经元是颖川沙门朱士行。睹其别本。行在洛阳尝讲道行。披览窃觉文句隐质诸未尽善者。每嗟叹曰。此经实是大乘之要。而文未周。译理不尽。誓志捐身发心寻取。行以魏末甘露五年。发迹雍州。遂游西域。于于殿国得前梵本九十章。减六十万言。遣弟子弗如檀。晋云法饶。从于殿送还归洛阳。未发之顷。于殿诸僧小乘学众。遂以白王云。汉沙门欲以梵书惑乱正典。王为地主。若不禁之。将断正法。聋盲汉地王之咎也。王即不听赍经出境。士行懊恼深怀痛心。乃请乞求烧经为证。王即许焉。于是积薪聚置殿前。欲以焚之。士行至诚临火誓曰。若当大法应流汉地。经当不燃。如其不护命也如何。言已投经。火即为灭皮牒如本。更觉光鲜。大众骇服咸称神感。遂得送来。达到陈留。还遇于殿僧无罗叉竺叔兰等。当惠帝世元康元年五月十日。于陈留仓垣水南寺译之。而竺道祖僧佑王宗宝唱李廓法上灵裕等。诸录述着众经。并云。朱士行翻此。盖据其元寻之人。推功归之耳。房云。余审详挍勘。支敏度录及高僧传。出经后记诸杂别目等。乃是无罗叉竺法叔等三人详译。朱士行身留停于于殿。仍于彼化。唯遣弟子。奉赍经来到于晋地。斯岂得称士行出也 超日明三昧经三卷(第二译或直云超日明经与竺法护前出三卷者大同小异) 迦叶诘阿难经一卷(第二译与汉世严佛调出者小异见始兴及宝唱录) 越难经一卷(第二出)
右三经合四卷。惠帝世。清信优婆塞聂承远。以此经等虽并先出文义隐质理句未圆。远后遂更重整文偈删改胜前。见今所行于世者是 异毗摩罗诘经三卷(元康元年第五出与汉佛调吴支谦及竺法护罗什等出大同小异或二卷见道祖录) 首楞严经二卷(元康元年出是第五译与二支一白一竺出文是本同见道真录)
右二经。合五卷。惠帝世。西域沙门竺叔兰。并于洛阳出之 十住经十二卷 诸佛要集经二卷 观世音授记经一卷(第二出) 寂音菩萨愿经一卷 大光明菩萨百四十八愿经一卷 文殊师利般涅盘经一卷 师子步雷菩萨问发心经一卷(或云问文殊师利成佛发心经) 大云密藏问大海三昧经一卷 溥首童真经一卷 寂音菩萨问五浊经一卷 无言菩萨流通法经一卷(出大集) 菩萨戒要义经一卷(出菩萨戒经) 菩萨呵睡眠经一卷 菩萨呵家过经一卷 菩萨如意神通经一卷 菩萨苦行经一卷 菩萨宿命经一卷 菩萨受斋经一卷 菩萨导示行经一卷 菩萨求佛本业经一卷 菩萨奉施诣塔作愿经一卷 菩萨本愿行品经一卷 菩萨求五眼法经一卷 菩萨出要行无碍法门经一卷 菩萨初发心时经一卷 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一卷(第二出与法护译大同小异) 菩萨戒身自在经一卷 菩萨三法经一卷 无言菩萨经一卷(第二出) 菩萨道行六法经一卷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一卷 无垢施菩萨分别报应经一卷(即是异出离垢施经亦云应辩经) 菩萨初地经一卷 儒童菩萨经一卷(出六度集) 菩萨十道地经一卷 光味菩萨造七宝梯经一卷(出大集) 菩萨缘身五十事经一卷(与五十缘经大同小异) 菩萨戒自在经一卷 菩萨十法住经一卷 波斯匿王欲伐鸯掘魔罗经一卷 转轮圣王七宝具足经一卷 转轮圣王发心求净土经一卷 文殊师利与离意女论义极似维摩经一卷 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第二出与法护译小异) 初发意菩萨行易行经一卷(出十住论) 菩萨布施忏悔法一卷(出决定毗尼) 菩萨戒独受坛文一卷 菩萨忏悔法一卷(异本) 菩萨杂行法一卷 菩萨所行四法一卷 菩萨五法行经一卷 菩萨六法行经一卷 异出菩萨本起经一卷(或无起字) 众经目录一卷。
右五十四部。合六十六卷聂承远子道真。惠帝之世。始太康年迄永嘉末。其间询禀咨承。法护笔受之外。及护公殁后。真遂自译前件杂经。诚师护公真当其称。颇善文句辞义分炳。此并见在别录所载 严净佛土经二卷(亦云净土经) 泥洹经二卷 善权经一卷 持心梵志经一卷 檀特陀罗尼经一卷 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 如来兴显经一卷 海龙王经一卷 长者修行经一卷(亦云长者威施所问菩萨修行亦云菩萨修行经) 五百童子经一卷(亦云幼童经出生经) 佛问四童子经一卷(出大集经) 调伏王子道心经一卷(出大集经) 誓童子经一卷(或作逝与菩萨逝经大同小异第二出) 五百王子作净土愿经一卷 三幼童经一卷 二童子见佛说偈供养经一卷 大爱道般泥洹经一卷 等集三昧经一卷 首达经一卷(旧录) 无量破魔陀罗尼经一卷 贤者五福经一卷 郁伽罗越问菩萨经一卷 惟逮菩萨经一卷(见高僧传及三藏记)
右二十三部。合二十五卷。惠帝世。河内沙门白法祖出。高僧传。止云。祖出一经。然其所出诸经遭世扰攘。名录罕存莫纪其实。房广搜捡诸杂记录。见此二十二经。并注祖出。今依所睹备而载之 楼炭经六卷(第二出见别录与法护出五卷者小异出长阿含安录无) 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旧录云佛藏方等经见三藏记) 法句本末经五卷(第二出亦云法句譬喻亦云法譬或四或六) 诸德福田经一卷(亦直云福田经)
右四部。合一十三卷惠帝世。沙门释法立共法炬等于洛阳出之 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二卷(第二出亦直云道行经与竺佛朔译者文质为异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右一经二卷。惠帝世。优婆塞卫士度略出从旧道行中删改。亦是小品及放光等要别名耳。未详士度是何许人。传录弗载缘起莫寻 合首楞严经五本八卷(第六出合两支两竺一百五本为一部见支敏度录) 合维摩诘经三本五卷(第四出合一支两竺三本为一经见支敏度录)
右二经。合一十三卷。惠帝世。沙门支敏度撰集众译共合为部 楼炭经八卷(第三出是长阿含世记一分与法护法立所出五卷六卷者大同略广异先共法立出以意未悉故广之见敏度及宝唱录) 法句喻集四卷(一名句本末或五卷见唐录) 遗教法律经三卷(一云遗教法律三昧经一云遗教三昧经见始兴录) 诸经菩萨名经二卷 佛为比丘说烧头喻经一卷(出杂阿含经) 波斯匿王祖母命终经一卷 魔女闻佛说法得男身经一卷(第二出与先译弊魔试目连经本同名异见始兴及僧佑录) 衰利经一卷 无惧经一卷 普施经一卷(出阿含) 无常经一卷 慢法经一卷 数经一卷(出杂阿含) 名称经一卷 受持经一卷 忍辱经一卷 时经一卷(一云非时经) 灌经一卷(亦云四月八日灌经) 福田经一卷(一名诸德福田经第二出与法立译者小异出竺道祖晋世杂录) 福行经一卷(出阿含) 柔软经一卷 正意经一卷(第二出) 伏淫经一卷 危脆经一卷 息恚经一卷(出中阿含) 要意经一卷(出阿含或云恶意) 求欲经一卷(出阿含) 举钵经一卷 要道经一卷(出阿含) 法海经一卷 晓食经一卷(出修行道地经) 放逸经一卷 灰河经一卷 群牛譬经一卷(出阿含) 铸金喻经一卷 毒草喻经一卷(出生经) 恒河喻经一卷 须河喻经一卷 木杵喻经一卷(出阿含) 调达喻经一卷 婴儿喻经一卷 大蛇譬喻经一卷(亦云大蛇经见旧录) 爪甲擎土譬喻经一卷(亦云爪甲取土经见旧录) 灰河譬喻经一卷(与灰河经小异) 毒喻经一卷(与毒草喻小异出生经) 飞鸟喻经一卷(出阿含) 譬喻六人经一卷(出骂意经) 群羊喻经一卷(出阿含) 田夫喻经一卷(出阿含) 马喻经一卷 韦提希子月夜问夫人经一卷 顶生王故事经一卷 波斯匿王诣佛有五威仪经一卷(出阿含) 波斯匿王丧母经一卷 净饭王般泥洹经一卷 阿阇世王受决经一卷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一卷 转轮圣王七宝现世间经一卷 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一卷 琉璃王攻释子经一卷 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身经一卷 优填王经一卷 阿阇世王问嗔恨从何生经一卷 波斯匿王女命过诣佛经一卷(出阿含) 罗汉遇瓶沙王经一卷(出阿含) 明帝释施经一卷 和难经一卷(出生经) 鸯掘魔妇死经一卷(或云妇化经) 阿梵和利比丘无常经一卷 波利比丘谤梵行经一卷 摩诃比丘经一卷 拘提比丘经一卷 调达教人为恶经一卷(出六度集) 调达问佛颜色经一卷 尊者瞿低迦独一思惟经一卷(出阿含) 差摩比丘喻重病经一卷(出杂阿含) 瞻波比丘经一卷 鸯掘髻经一卷(第二出与法护指髻经大同小异) 比丘分卫经一卷(出生经) 佛看病比丘不受长者请经一卷(出出曜经) 佛为诸比丘说莫思惟世间思惟经一卷 比丘求证人经一卷 比丘问佛多优婆塞命终经一卷(出中阿含) 佛为比丘说大力经一卷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一卷 聪明比丘经一卷 大悲比丘本愿经一卷 罗汉迦留陀夷经一卷 和难释经一卷(出生经与和难经小异) 罗旬喻经一卷 佛降鸯掘魔人民欢喜经一卷 优陀夷坐树下寂静调伏经一卷(出阿含) 金师精舍尊者病经一卷 难提释经一卷 浮弥经一卷(出增一阿含) 比丘各言志经一卷(出生经) 比丘疾病经一卷(出生经) 比丘于色厌离经一卷(出阿含) 佛为比丘说三法经一卷 坐禅比丘命过生天经一卷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一卷 比丘问佛何故舍世学道经一卷(出出曜经) 佛为比丘说极深崄难处经一卷 沙曷比丘功德经一卷 深浅学比丘经一卷 相应相可经一卷 比方世利经一卷 前世三转经一卷 少多制戒经一卷 求欲说法经一卷 众生身秽经一卷 信能渡河经一卷 苦阴因事经一卷(出中阿含) 叶喻多少经一卷 异信异欲经一卷 向邪违法经一卷 说法难值经一卷 增一阿含经一卷(出增一阿含) 积木烧燃经一卷(与树经大同小异) 恒水流澍经一卷 邪业自活法经一卷(出生经) 栴檀涂塔经一卷 眼色相系经一卷 处中行道经一卷(出杂阿含) 无始本际经一卷 往古造行经一卷 舍诸世务经一卷 众生未然三界经一卷 有众生三世作恶经一卷 人民疾疫受三归经一卷(出阿含) 信人者生五种过患经一卷 四大色身生厌离经一卷 以金贡太山赎罪经一卷(世注入疑录)
右一百三十二部。合一百四十二卷。惠帝世。沙门释法炬出。初炬共法立同出。立死后。炬又自出。多出大部。与立所出每相参合。广略异耳。僧佑录全不载。既见旧别诸录。依取继之。庶知有据以考正伪焉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二卷(第二出与安法钦所译三卷者大同小异见竺道祖杂录) 十善十恶经一卷(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逝童子经一卷(第二出亦名长者制经亦直云制经亦云菩萨逝经亦直云逝经五本文同别译为异名) 善生子经一卷(第三出与竺法护竺难提尸迦罗越六向拜经大同小异见敏度及竺道祖录)
右四经合五卷惠帝永宁年中沙门支法度出总见宝唱录 度世品经六卷 如来秘密藏经二卷(一名大方广如来性起微密藏经亦直云如来性起经) 阿耨达龙王经二卷 方等陀罗尼经一卷 宝严经一卷 五福德经一卷(亦直云五福经) 明相续解脱地波罗蜜经一卷 弟子学有三辈经一卷(或云三品弟子经)
右八经。合一十五卷。吴别二录。并直单注元康年中出。不显译人。详览群录未见指的。所以别件犹殊失译。
西晋朝传译佛经录第四
教流渐渍汉魏虽闻至于弘义方开于晋。且晋虽不文文才实盛。故使翻传终由人显。所以礼乐衣冠晋朝始备。信源智海相从遂兴。可不然欤。西晋录者。司马炎。字安世。河内温人。魏大将军侍中录尚书相国晋王昭之太子也。昭薨。炎嗣为王。元帝知历数有归。使太保郑冲奉玺致位。炎垂拱爱禅。是为武帝。称晋都洛及长安旧东西京也。晋武在驭十有五年。到咸宁中。命司马[仁-二+由]平吴得皓封归命侯。自后汉永安二十四年。至晋泰康肇元庚子岁首。于是九州还一统矣。又吴黄武初。陆绩有言曰。从今已后更六十年。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至是果如绩言。蜀平吴灭。将六十年。二十载后。至乎惠帝永宁之初。正道亏颓群雄岳峙。赵王创基构逆篡立于朝张轨继迹弗臣擅牧凉土。内外縻沸仍渐乱阶。刘渊所以平阳。李雄因兹井络。怀帝蒙尘函谷。愍帝播越长安。既道藉时兴而两都版荡。法由人显。属二主栖遑。万姓崩离归信靡托。百官失守释种无依。时有沙门竺法护及畺梁娄至等。忘身利物誓志弘宣。匪惮苦辛阐法为务。护于晋世出经最多。弘护法纲由其而起。其法钦罗叉聂远父子竺叔兰等。相继度述。所以五十年间华戎道俗十有三人。并前失译诸经戒等。合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集为西晋二京四主五十二年世录云尔 西晋沙门竺法护(二百一十部三百九十四卷经戒) 沙门畺良娄至(一部一卷经) 沙门安法钦(五部一十二卷经) 沙门无罗叉(一部二十卷) 清信士聂承远(三部四卷经) 沙门竺叔兰(二部五卷经) 清信士聂道真(五十四部六十六卷经录目) 沙门白法祖(二十三部二十五卷经) 沙门释法立(四部二十二卷经) 优婆塞卫士度(一部二卷经) 沙门支敏度(二部十三卷经) 沙门释法炬(一百三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经) 沙门支法度(四部五卷经) 诸失译经八部一十五卷经 西晋杂譬喻三百五十首经二十五卷(见别录) 光赞般若经(十卷见道安录) 新道行经(十卷一名小品出光赞般若) 渐备一切智德经(十卷见道安录或云聂道真录) 闲居经(十卷) 正法华经(十卷见道真录) 普曜经(八卷见道真及古录) 颰陀劫三昧经(七卷) 修行经(七卷见宝唱录太康五年出第二译与世高者少异亦云道地经) 大哀经(七卷见道祖晋世杂录) 贤劫经(七卷见道真录或十三卷) 小品经(七卷第二出太始四年三月四日译见旧真二录或八卷与旧道行经本同文少异) 萨云分陀利经(六卷见道祖晋世杂录太始元年译) 持心经(六卷见旧录及道真录有四名) 度世品经(六卷见真录) 楼炭经(五卷或云八卷是长阿含世说分文少异见道真录安云出方等部) 密迹金刚力士经(五卷太康元年出见支敏度竺道祖晋世杂录) 生经(五卷见真录) 如来兴显经(四卷见真录) 阿差末经(四卷见真别二录或七卷见唐录) 无尽意经(四卷见真录) 宝女经(四卷或三卷亦云宝女三昧经亦云宝女问慧经出大集见聂道真录) 普超经(四卷见道祖杂录一加三昧字) 海龙王经(四卷太康六年七月出或三卷见真录) 阿惟越致经(四卷见真录或三卷) 持人菩萨所问经(三卷或四卷与持世经同本别译) 等集众德三昧经(三卷一云集一切福德三昧经或二卷见道真录) 超日明三昧经(三卷见道真录) 菩萨藏经(三卷) 诸神咒经(三卷) 宝髻菩萨所问经(二卷见旧真二录一名净行经) 阿耨达龙王经(二卷见唐录)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二卷见道祖晋录) 须真天子经(二卷见道祖晋录或四卷) 弘道广显三昧经(二卷见真录) 大般泥洹经(二卷见真录一云佛般泥洹经) 无量寿经(二卷见道祖杂录) 首楞严经(二卷别有异出首楞严云阿难言) 宝藏经(二卷太始六年出) 要集经(二卷一名诸佛要集) 般舟三昧经(二卷道安云出般舟三昧经) 大善权经(二卷凡五名见道真录一加惠上菩萨字) 顺权方便经(二卷旧录云顺权安经见道真录) 随权女经(二卷见别录安录无) 如幻三昧经(二卷或三卷) 等目菩萨经(二卷或三卷或加等目所问经) 勇伏定经(二卷元康元年四月九日出第四译与支谶支谦白延等出首楞严同本小异见道真录) 更出阿阇世王经(二卷第二出) 贾客经(二卷)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二卷一云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二卷太始年出一云佛升忉利天品经见聂道真录) 仁王般若经(一卷见晋世杂录已后单经) 普门品经(太康七年正月出见聂道真录) 月光童子经(与申日三经同本小异) 金刚藏菩萨行经(元康七年于长安市西寺译出华严第二十二卷) 大净法门经(建兴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出见真录) 离垢施女经(太康十年二月二日出见道真录) 须摩提菩萨经(一云须摩经见道真录道祖等录) 龙施女经(旧录云龙施本经第二出) 大方等顶王经(初出一云顶王经一云维摩诘子问经一云善思童子经四名见支敏度录) 无所希望经(一云象步一云象腋见真录) 魔逆经(太康十年十二月一日出见道真录) 济诸方等学经(或无学字见竺道祖录)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凡二名见竺道祖录)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太康二年五月十七日译凡三名见道真祖录) 文殊师利净律经(太康十年出见道真道祖录) 无极宝三昧经(永嘉元年三月三日出见道真录及别录) 宝网童子经(一云宝网经见道真录) 文殊师利悔过经(初出三云文殊五体悔过经) 普法义经(一云普义经第二译与汉世高出者小异见道真录) 灭十方冥经(光熙元年八月十四日出一本无灭字见聂道真录) 菩萨十地经(一云十地经一云大方广经出华严十地品) 温室洗浴众僧经(见聂道真录) 赖吒和罗所问光德太子经(太始六年九月三十日出见竺道祖录) 当来变经(见道真录)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太安二年五月译见旧真二录) 师子月佛生经(太安年译见道真录) 迦叶结集传经(或云结集戒经见道真录) 柰女耆域经(太安年出一名奈女经见道真录) 胞胎经(太安二年八月一日译一云胞胎受身经见道真录) 维摩诘所说法门经(太安二年四月一日译第三译与汉佛调吴支谦出者大同小别见真录) 郁伽罗越问菩萨行经(或云郁伽长者经即大郁伽经或二卷第二出与僧铠支谦出小异见道安及支敏度录) 幻士仁贤经(见道真录) 决总持经(一云决定总持经) 首意女经(一云梵女首意经) 舍头谏经(一云太子二十八宿经一云虎耳意经与摩登伽经同第二译与世高出者少异见道安录) 十二因缘经(第三出与世高出少异一云贝多树下思惟十二缘经见唐录) 六十二见经(一加梵网字见道祖录) 四自侵经 无言童子经(或二卷一云无言菩萨经出大集见道真录) 圣法印经(元康四年十一月五日出于酒泉郡译竺法首笔受一云圣印经一云慧印经道安云出杂阿含见真唱等录) 移山经(旧录云力士移山经) 无思议孩童菩萨经(一云不思议光所问经一云不思议光经) 弥勒成佛经(太安二年出一名弥勒当来下生经见道真录) 舍利弗目连游诸国经(一云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游四衢经) 流离王经 宝施女经(一云须摩提法律三昧经见道真录) 佛为菩萨五梦经(太安二年五月译一名佛五梦一名太子五梦一名仙人五梦见旧录及道真录) 摩诃目犍连本经(一本无犍字) 太子墓魄经(第一出) 四不可得经(见道真及正度等录) 菩萨悔过法经(或无经字下注云龙树十住论) 乳光经(与犊子经同本别译) 心明女梵志妇饭汁施经(一云心明经) 大六向拜经(太安元年译或云尸迦六向拜或云六向拜经见支敏度及宝唱录) 鸯掘魔经(一名指鬘经或央掘摩罗经见道真录) 菩萨十住经(与菩萨十地经大同小异) 摩调王经(第二出与支谦出者小异出六度集) 照明三昧经 所欲致患经(太安三年正月译见道真及王宗录) 法没尽经(或作灭字或云空寂菩萨所问经第二译与支谦出者同) 菩萨斋法经(或无经字一名正斋一名持斋一名贤首菩萨斋法经) 独证自誓三昧经(一名如来自誓三昧经) 过去佛分卫经(或云过世见旧录) 五盖疑结失行经(永宁二年四月十二日出见道真录) 总持经(出生经或云佛心总持经) 无忧施经(阿阇世王女名) 五福施经(一云清净毗尼方等经见唐录) 严净定经 慧明经 大迦叶本经 光世音大势至受决经(元康年出或观音受记经见真录) 诸方佛名功德经 目连上净居天经(一本无天字出佛本行集) 普首童真经(见道真录) 十方佛名经 三品修行经(或三品悔过经道安云近代人所集合大修行经) 金益长者子经 众佑经 观行不移四事经 小法没尽经 四妇喻经 卢夷亘经 廅罗王经 檀若经 龙施经 马王经 鹿母经 无垢施菩萨分别应辩经(与离垢施女经同见唐录) 给孤独明德经(或给孤独氏经) 龙王兄弟陀达诫王经 劝化王经 百佛名经(初出) 殖众德本经 沙门果证经 佛悔过经 三转月明经 解无常经 胎藏经 离垢盖经 小郁伽经(与郁伽长者经不同) 阿阇世王女经(建武元年第二译与支谦译小异或云阿述达或云阿阇世王女或云阿述达菩萨经见真度等录) 人所从来经(亦云所从来) 戒罗云经 雁王经 十等藏经 雁王五百雁俱经 诫具经 决道俗经 猛施经(或云猛施道地经见旧录) 城喻经 戒王经 菩萨斋经(或贤首菩萨斋经已上一百六十一部三百四十五卷并见旧录及三藏记) 多闻经(已下四十八部四十八卷并见吴录别录及晋世杂录) 弥勒菩萨为女身经(一本无菩萨字) 离睡眠经 文殊师利菩萨经 寤意经 宝月光明菩萨经(或宝月光明菩萨问莲华国相貌经) 乐想经 尊上经 身观经 医王经 法观经 意经 降龙经 应法经 邪法经 何苦经 受岁经 贫穷经 灌腊经(或般涅盘后四辈灌腊经) 蜜具经(出生经) 悔过经(或舍利弗悔过经) 犯罪经 法社经(世注为疑) 杂赞经 盂兰经 分别经 腹使经(出生经) 苦应经 闲居经(出生经) 四种人经 七宝经 四未曾有经(或四未有经) 八阳经 四自在神通经 三十二相因缘经(或菩萨三十二相经见道安录) 慈仁问八十种好经(或八十种好经见道安录) 夫那罗经 随蓝本经(见别录云是异出维蓝经) 贫女为国王夫人经 宝女问慧经(第二译与支谦出者同出四卷宝女经) 七女本经(第二译与吴支谦译同) 女人欲炽荒迷经(出出曜) 悉鞞梨天子诣佛说偈经(出杂阿含) 梵王变身经 光世音经(出正法华) 惟明二十偈(第二出与支谦译者同) 三品悔过经 耆阇崛山解经(见佑录) 比丘尼戒(十诵本或有经字与昙摩持所出少异) 众经目录(一卷)
右二百一十部。合三百九十四卷。月支国沙门昙摩罗察。晋言法护。本姓支。历游西域解三十六国语及书。从天竺国大赍梵本婆罗门经来。达王门。因居炖煌。遂称竺氏。后到洛阳。及往江左起武帝世太始元年。至怀帝世永嘉二年。其间在所遇缘便译。清信士聂承远执笔助翻。卷轴最多。而高僧传惟云护出一百六十五部。僧佑出三藏集记。止录一百五十四部三百九卷。其中释道安录又阙四部佑足。安云。遭值乱世录目星散更相错涉。信有是焉。所以杂录及诸别记。多注竺法护出。故知今之所获审是护公翻译不疑。故聂承远子道真与竺法首陈士伦孙伯虎虞世等。前后并是笔受之人。已见别传。不复委载。又李廓及杂别众录。悉云。支菩萨译经六部一十六卷。僧佑录云。天竺菩萨译经数同群录。惟名不同。而佑下注。支菩萨共竺法护译。检上翻名昙无罗察。晋言即是法护。然支菩萨六部经目。并入法护录中。支竺姓乖始末异耳。言菩萨者。盖美其号。究检群录。其支菩萨即竺法护。无别两人。出三藏记便成二举小非审译 十二游经(一卷)
右上一经武帝世。外国沙门强梁娄至。晋言真喜。太始二年。于广州译。见始兴及宝唱录 大阿育王经(五卷光熙年出见道祖录) 道神足无极变化经(二卷第二译或三卷即法护出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同本别译文小不同见竺祖录)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二卷太安二年出或三卷一云示现宝藏经见道祖录) 阿阇世王经(二卷太康年译见道祖录) 阿难目佉经(一卷与微密持经本同译见道祖录有本作目法字)
右五部。合一十二卷。惠帝世。安息国沙门安法钦太。康年于洛阳译 放光般若经(二十卷第三出与汉世竺佛朔所译道行及小品并同本异译别名耳)
右一部二十卷。此经元是颖川朱士行睹其别本。行在洛阳。尝讲道行披览。窃觉文句隐质诸未尽善者。每嗟叹曰。此经实是大乘之要。而文未周译理不尽。誓志捐身发心寻取。行以魏末甘露五年。发迹雍州遂游西域。于于阗国得前梵本。九十章减六十万言。遣弟子弗如檀。晋言法饶。从于阗送还洛阳。未发之顷。于阗诸小乘学众遂以白王云。汉沙门欲以梵书惑乱正典。王为地主。若不禁之。城断正法聋盲汉地。王之咎也。王即不听赍经出境。士行懊恼深怀痛心。乃请乞求烧经为证。王即许焉。于是积薪聚置殿前。欲以焚之。士行至诚临火誓曰。若当大法应流汉地。经当不然。如其不获命也。如何。言已投经。火即为灭。皮牒如本。更觉光鲜。大众骇服咸称神异。遂得送来达到陈留。还遇于阗僧无罗叉竺叔兰等。当惠帝世元康元年五月十日。于陈留仓垣水南寺译之。而竺道祖僧佑王宗宝唱李廓法上灵裕等诸录。述着众经。并云。朱士行翻此盖据其元寻之人推功归之耳。长房云。余审详校勘支敏度录及高僧传出经后记诸杂别目等。乃是无罗叉竺叔兰等三人。详译。朱士行身留停于于阗。仍于彼化。唯遣弟子奉赍经来到于晋地。斯岂得称士行出耶。
大唐内典录卷第三上
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第一之三。东晋 前秦 后秦 西秦 北凉。
东晋朝传译佛经录第五
序曰。经云。三界无常有为非久。晋氏之基。魏室远系。高标。诛曹爽而绝其宗。设帝策而陈其绩。及金承土运历数在躬。平蜀而降大吴。升平而曰宽政。文既允备武亦戢戈。百六奄臻王官失守。天下大乱莫匪斯焉。于时道俗崩离朝不谋夕。寄政江表法随政兴沙门信士于是攸集。故就录之。
东晋录者。宣帝曾孙琅琊武王后恭王之子。名睿字景文。初生之辰。内有神光一室尽明。白毛生于日角之左。眼有精曜睇眄炜如也。累官使持节安东将军都督杨州诸军事左承相。怀愍败后百官分离。或走江南。或为曜戮。长安失据帝幽平阳。江东于时忽见五日。群下劝睿宜称晋王。统摄万机以临亿兆。愍帝崩后遂即居尊号建武年。因都建业。避愍帝讳改为建康。先太康二年。吴旧将管恭作乱。于时建业。伍振筮曰。恭已灭矣。然更三十八年。扬州当有天子。至是果如其言。又秦始皇世。望气者云。吴金陵山。五百年后当出天子。始皇忌焉。发兵因凿金陵山断改称秣陵。冀绝其王。自正于睿五百二十六年。乃有晋金行奄君四海。金陵之瑞其在于斯。时又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永嘉丧乱天下沦覆。唯琅琊西阳汝南南顿彭城等五王获济江表。而睿首基为元帝矣。将知受命上感天灵。欲跨舆图下资地势。地负其势。始皇凿之弗亡。天降其灵刘曜歼而莫尽。自元皇建武元年丁丑创都。至恭帝元熙元年己未禅宋。其间一百四载华戎道俗二十七人。而所出经并旧失译。合二百六十三部。五百八十五卷。集为东晋一十二主建康录云 东晋帛尸利蜜多罗(三部十一卷经咒) 沙门支道根(二部七卷经) 沙门康法邃(一部十卷经) 沙门竺昙无兰(一百一十部一百九十二卷经咒戒) 沙门支道林(七部七卷论指归) 沙门竺僧度(一部一卷指归) 沙门康道和(一部三卷经) 沙门加留陀伽(一部一卷经) 沙门僧伽提婆(五部一百一十七卷经论) 沙门卑摩罗叉(二部五卷律杂事) 沙门昙摩(一部二卷律要) 沙门佛驮跋陀罗(一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经戒论) 沙门释法显(六部二十四卷经戒论传) 沙门只多蜜(二十五部四十六卷经) 外国居士竺难提(三部三卷经) 沙门释法力(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嵩公(三部三卷经) 沙门释退公(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法勇(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慧远(一十四部三十五卷论赞) 沙门释僧敷(一部一卷论) 沙门释昙诜(二部六卷法论) 沙门释道祖(四部四卷目录) 沙门支敏度(一部一卷都录) 沙门康法畅(一部一卷论) 沙门竺法济(一部一卷传) 沙门释昙微(二部二卷论指归) 诸失译经(五十三部五十六卷经咒) 灌顶经九卷(见杂录) 大孔雀王神咒经一卷(见道祖及三藏记) 孔雀王杂神咒经(本见道祖及三藏记然俱译未尽)
右三部。合一十一卷。元帝世。西域沙门帛尸梨蜜多罗。晋言吉友。国王之子。当承世位。以国让弟。暗轨太伯。悟心内启。遂为沙门。天姿高朗风神俊迈。直尔对之。便已卓然出于物表。况其聪辩言晤者乎。丞相王导一见而奇之。以为吾之徒也。由是显名。导尝谓蜜曰。外国有君。一人而已耳。蜜笑而曰。若使贫道如檀越为今日。岂得历游至此。时人以为佳对。善持咒术。所向皆验。盛行建康。时人呼为高座法师。又授弟子历觅高声梵呗传响迄今 方等法华经五卷(咸康元年译) 阿閦佛刹诸菩萨学戒品经二卷(太康年出第二译与支谶译大同小异)
右二部。合七卷。成帝世。沙门支道根出。并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譬喻经十卷(旧录云出譬喻经)
右一部。合十卷。成帝世。沙门康法邃。类集众经撰出。此部事甚要好 即色游玄论 辩三乘论 释曚论 圣不辩知论 本业经序 本起四论序 道行指归。
右七部。合七卷。哀帝世。沙门支遁撰。遁字道林。幼而才拔善谈名理。谢安王洽刘恢殷浩许询郄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遐袁彦伯等。一代名流皆着尘外之狎。每以山居为得性之所。频被敕召。后出帝京。郄超与亲友书云。道林法师。神理所通玄拔独悟。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者一人而已。余如传述。有集十卷。盛行于世 毗昙指归一卷。
右一卷。哀帝世。沙门竺僧度撰。余如高僧传 义足经二卷(见吴录亦云异出) 二百六十戒三部合异二卷(太元六年六月二十日于谢镇西寺合僧译重挍见旧唱二录) 三十七品经一卷(太元年译道安云出律经后例一卷) 贤劫千佛名经(上二经见佑录) 八师经 玉耶经(或云玉耶女经) 荷雕阿那含经(旧录阿雕或作苛字) 戒德经(或云戒德香经) 七梦经(旧录阿难七梦经) 水沫所漂经 比丘听经 治禅法经 蛇行法经(出阿含) 暴象经 群羊千头经 拘萨国乌王经(或有罗字出生经) 夫妇经(出生经) 犊牛经(或作字) 野鸡经(出生经) 驴驼经 蛊狐鸟经(或作鸟出生经) 孔雀经(出生经) 五苦经(或净除罪盖娱乐佛经或五道章句经或五苦章句经凡四名) 十善十恶经(第二译吴录云异出) 自爱经(或自爱不自爱经见旧录) 阿难念弥经(或作离字) 国王不黎先尼十梦经 摩天国王经(出六度集) 弥莲经(见旧录或弥兰或弥连出六度集)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寂志果经 罗婆鸟为鹰所捉经(晋言半雉) 大鱼事经 见水世界经(出大集) 新岁经 佛见梵天顶经 鳖猕猴经(出生经) 赤嘴乌喻经 无吾我经 戒相应经 阿耨风经(晋言依次) 阿难多洹罗云母经 阿育王供养道场树经 采莲花违王经(或采莲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 四天王案行世间经 帝释慈心战胜经 三十三天园观经(出增一阿含) 比丘问佛释提桓因缘经(出杂阿含) 天于修罗欲斗战经 天帝受戒经 释提桓因诣目连放光经 梵天策数经(旧录云诸天事经) 诸天地经(异本出) 比丘浴遇天子放光经 诸天问如来警戒不可思议经(出义足经) 罪业报应经 救护身命经 集修士行经 劝行有果经(出杂阿含) 禅思满足经(出阿含第二译) 忠心正行经(出六度集或忠心经旧录大忠心经小忠心经) 见正经 四大泥梨经(别录载三藏记云失译无大字) 佛为比丘说大热地狱经 地狱众生相害经 十法成就恶业入地狱经 众生顶有铁磨盛火炽然经(出杂阿含) 见一众生举体粪秽涂身经(出杂阿含) 铁城泥犁经 泥犁经(或中阿含泥犁经) 目连见大身众生然铁缠身经(出杂阿含) 比丘成就五法入地狱经(出阿含) 学人意乱经 洴沙王五愿经 般泥洹时大迦叶赴佛经(或云摩诃迦叶) 五眼文经 弟子命过经 孔雀王咒经(异前吉友出者) 龙王结愿五龙神咒经 摩尼罗亶神咒经 龙王咒水浴经 大神将军咒经 伊洹法愿神咒经 大龙大神咒经 摩尼罗亶神咒案摩经 药咒经 大神母结誓咒经 咒毒经 持句神咒经 麻油术咒经 檀特罗麻油术神咒经 七佛所结麻油术咒经 解日厄神咒经 咒水经 嚫水经 请雨咒经 止雨咒经 幻师跋陀罗神咒经(亦云波陀) 陀邻钵咒经 咒时气病经 咒小儿经 咒齿经 咒眼痛经 咒牙痛经 六神名神咒经 幻师阿邹夷神咒经 医王惟娄延神咒经(或加阿难所问余如上列) 十诵比丘戒本(太元六年合僧纯昙摩持竺僧舒三家本以为此一卷见宝唱录) 离欲优婆塞优婆夷戒文(亦云具行二十二戒文)
右一百九部。合一百十二卷。孝武帝世。西域沙门竺昙无兰。晋言法正。于扬都谢镇西寺简取世要略大部出唯二经。是僧佑录载。自余杂见别录。虽并有正本。既复别行。故悉列之示有所据 益意经三卷。
右一部。合三卷。孝武帝世。沙门康道和。太元末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朱士行汉录云二卷。不显译人 十二游经(第二出与畺良译者小异)
右一卷。孝武帝世。外国沙门迦留陀伽。晋言时水。太元十七年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及宝唱等录 中阿含经六十卷(隆安元年十一月于东亭寺出至二年六月讫道祖笔受第二译与昙摩难提出不同见祖录) 增一阿含五十卷(隆安元年正月出是第二译与难提本小异道祖笔受卷或四十二三十三无定见道祖宝唱录) 阿毗昙心四卷(太元十六年在庐山出道慈笔受见僧佑录) 三法度论二卷(太元六年于庐山出别录云一卷与秦昙摩难提出者小异或云三法度无论字或注经者) 教授比丘尼法(见别录亦云在庐山出)
右五部。合一百一十七卷。孝武及安帝世。罽宾国三藏法师瞿昙僧伽提婆。晋言众天。后秦姚世度江。先是庐山释慧远翘心妙典。闻提婆至止即请入庐岳出之。去华存实。今见所传。盖其文也。隆安末年春游建康。晋朝王公风流名士。莫不造席。至冬为卫军将军东亭侯王珣重出中增阿含等。集京都名德释慧持等四十沙门。详共翻译。来夏方讫。其在江洛。前后所出经论百余万言。皆妙得深旨 毗尼诵三卷(是十诵后善诵) 杂问律事二卷(众律要用并见二秦录)
右二部。合五卷。安帝世。罽宾国三藏律师卑摩罗叉。晋言无垢眼。姚秦弘始八年至长安。罗什去世。乃适寿春止石涧寺。律徒云聚盛阐毗尼。先弗若多罗共罗什所译十诵有五十八卷。罗叉后开为六十一卷。改善诵为毗尼诵。故今有两名。后之江陵出律杂事道场慧观笔受。盛行于世。相传迄今 杂问律事两卷(人处不同文亦不异见别录)
右一部。合二卷。安帝世。隆安四年三月二日。沙门释僧遵等二十余德。于杨州尚书令王法度精舍。请三藏律师昙摩。晋言法泽出序具卷首。明佛法僧物互相交涉。分齐差殊甚。要须善防护 华严经五十卷(义熙十四年于道场寺出至宋永初二年方讫或六十卷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观佛三昧经八卷(一加海字见道祖晋世录或云宋世出) 过去因果经四卷(见别录) 新无量寿经二卷(永初二年道场寺出见唱录) 达摩多罗禅经二卷(一名不净观经一名修行道地经) 大方等如来藏经(元熙二年于道场寺出是第二译见道祖晋录与法立出者小异) 文殊师利发愿偈经(元熙二年于斗场寺出出经后记其岁庚申或无偈字见唱录) 出生无量门持经(一名成道隆魔得一切智经于庐山译见竺道祖录) 本业经 新微密持经(隆安二年第二出与支谦出小异见祖录) 净六波罗蜜经 菩萨十住经(第三出) 僧只律四十卷(义熙十二年十一月共法显译见道祖及别录或三十卷) 僧只大比丘戒本(于道场寺译第二出见唱录) 方便心经(共法业出见高僧传)
右一十五部。合一百一十五卷。安帝世。北天竺国三藏禅师佛陀跋陀罗。晋言觉贤。于扬都及庐山二处译。沙门法业慧义慧严等详共笔受。高僧传云。贤出泥洹及修行等一十五部凡一百一十七卷。依宝唱录。足无量寿及戒本。部数虽满尚少两卷。未详何经。来哲博寻。或希续继。冀补遗漏。庶满法流焉(余捡别录云方等泥洹经二卷与显公共译疑入显传是) 大般泥洹经六卷(义熙六年于谢司空谢石道场寺出旧录云觉贤出宝云笔受是大本前分十卷大众问品见祖录或十卷) 方等泥洹经二卷(见竺道祖录) 杂藏经(与鬼问目连饿鬼报应目连说地狱饿鬼因缘等四本同体异名别译见宝唱录) 僧只尼戒本(共觉贤译第二出与魏柯迦罗出小异) 杂阿毗昙心十三卷(共觉贤译第二出与秦僧伽跋澄出者大同) 历游天竺记传。
右六部。二十四卷。平阳沙门释法显。以安帝隆安三年。发趾长安游历天竺。远寻灵迹求晋所无众经律论。经涉诸国学梵书语。自手抄写前件梵本。从北之南次师子国中有佛齿。每年三月。彼之国王预前十日庄严白象。遣一贵重辩说智臣。着王衣裳象上击鼓。大声唱言。如来在世四十五年。说法度人无量亿数。众生缘尽乃般泥洹。自尔已来一千四百九十七载。世间长昏众生可愍。却后十日佛齿当出。无畏精舍可办香花各来供养。时正当晋义熙元年。显还泛海达到杨都。于道场寺译经戒论。别传备委所履历云。计从义熙元年太岁乙巳。至开皇十七年岁次丁巳。便成一千六百八十一载矣 璎珞经十二卷(或十四卷) 维摩诘经四卷(第三出) 禅经四卷 大智度经四卷(已上四部二十四卷见南来新录) 如幻三昧经二卷(第二出与汉支谦出般若三昧二卷小异见道祖晋录) 阿术达经一卷(已下列单卷) 无所悕望经 普贤观经(或观普贤菩萨见道慧录) 无极宝三昧经(第二出) 五盖疑结失行经(第二出) 所欲致患经(第二出) 如来独自誓三昧经(第二出) 法没尽经(第二出) 菩萨齐经(第二出) 照明三昧经(第二出) 分卫经 威革长者六向拜经(一作威华字) 菩萨十住经(第二出) 摩调王经 指鬘经(或作指髻字) 浮光经(或乳光经) 弥勒所问本愿经 十地经 宝女施经 普门品经(第二出与法护出者大同见道祖及三藏记)
右二十五部。合四十六卷。西域沙门只多蜜。晋言诃友。译诸录尽言。只多蜜晋世出译。名多同计不应虚名。若非泾洛应是江南。未详何帝。一部见僧佑出三岁记。已外并彰杂别诸录所载 大乘方便经二卷(元熙二年译是第二出与法护僧伽陀译小异与慧上菩萨所问经同本别译见始兴录) 诸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第二出见法上录) 威华长者六向拜经(晋宋间广州译第三出与法护多蜜六向拜同见始兴录及宝唱录)
右三部。合四卷。外国居士竺难提。晋言喜法。上录云晋世译。未详何帝年代。唐录云宋时 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一名佛土乐经一名极乐土经)
右一经一卷。恭帝元熙元年二月。外国沙门竺法力译。是第六出与支谦康僧铠白延竺法护鸠摩罗什等所出本大同。文名少异。见释正度录 迦叶结集戒经 萍沙王五愿经(一名弗沙王经) 日难经(即是越难经后说事小异)
右三部三卷。群录并云。晋末。不知何帝年。沙门释嵩公出。或云高公。见赵录及始兴录载 迦叶禁戒经(一名摩诃比丘经一名真伪沙门经)
右一经一卷。晋末。末详何帝。云沙门释退公出。见始兴录 佛开解梵志颰经。
右一经一卷。晋末。未详何帝。云沙门释法勇出。见赵录 大智论要略二十卷(亦云释论要钞) 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合(三卷并罗什合) 阿毗昙心序 妙法莲华经序 修行方便禅经序 三法度序 法性论 明报应论 释三报论 辩心识论 不敬王者论 沙门袒服论 大智论序(秦主姚兴遥请述) 佛影赞。
右十四部。合三十五卷。孝武及安帝世。庐山沙门释慧远述制。远雁门人。姓贾氐。年二十一。遇释道安。以为真吾师也。听安讲波若经。乃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使投簪落[髟/采]即以纲维大法持为己任。闻罗什入关。便致书通好曰。释慧远顿首。去岁得姚左军书。具承德问。仁者曩日殊域越自外境。于时音译未交。闻风而悦。顷承怀宝来游。则一日九驰。徒情欣雅味而无由造尽。寓目望途增其劳伫。夫栴檀移植则异物同薰。摩尼吐曜则众珍自积。且满愿不专美于绝世。龙树岂独善于前踪。今往比景衣裁。愿登高座为着之。什答曰。鸠摩罗耆婆和南。既未言面。又文词殊隔。导心之路不通。得意之缘圮绝。传译来说粗述风德。比如必备闻一途可以蔽百。经言。末后东方当有护法菩萨。勖哉仁者。善弘其事。夫才有五备。福戒博闻辩才深智。兼之者道隆。未具者疑滞。仁者备之矣。所以寄言通好。因译传心。岂其能尽粗酬来意耳。损所致比景衣裁。欲令登法座时着。当如来意。但人不称物以为愧耳。今往常所用鋀石双口澡灌。可以备法物数也。并遗偈一章曰。既已舍染乐。心得善摄不。若得不驰散。深入实相不。毕竟空相中。其心无所乐。若悦禅智慧。是法性无照。虚诳等无实。亦非停心处仁者所得法。幸愿示其要。远重答以报偈一章曰。本端竟何从。起灭有无际。一微涉动境。成此颓山势。惑想更相乘。触理自生滞。因缘虽无主。开途非一世。时无悟宗匠。谁将握玄契。来问尚悠悠。相与期暮岁。余为什钦重。姚主致书桓玄。雅欢灵运崇服。文多如传。远有诗书等集十卷五十余篇。见重于世 神无形论。
右论一卷。元帝世。扬都瓦官寺沙门竺僧敷撰。于时异学之徒。咸谓心神有形但妙于万物耳。随其能言更相摧压。邪正莫辩取舍靡从。僧敷缘兹故着斯论。其论略云。有形便有数。有数则有尽。神既无尽。故知无形。时伏辩之徒。见理惬服 维摩诘子注经五卷 穷通论。
右二部六卷。庐山东林寺沙门释昙诜撰。诜即慧远弟子。甚有才学 魏世录目 吴世录目 晋世杂录 河西录目。
右四录经目。合四卷。庐山东林寺远公弟子释道流创撰。未就而卒。同学竺道祖成之行世 经论都录。
右录一卷。成帝世。豫章山沙门支敏度。总挍群经合古今目撰此都录 人物始义论。
右论。成帝世。沙门康法畅常执麈尾行每值名宾。辄清谈尽日。余如传 高逸沙门传。
右传。孝武帝世。剡东仰山沙门竺法济撰 立本论九篇 六识指归(十二首)
右二卷。孝武帝世。荆州上明寺沙门释昙徽作。徽本安公弟子。图形礼拜讲利为业。故江陵士女咸西向致敬印手菩萨云 遗教三昧经二卷(或遗教三昧法律经) 未曾有因缘经二卷(或未曾有经) 阿那含经二卷 那先经二卷(或三卷) 观无量寿佛经 三世三千佛名经(余例一卷) 千佛因缘经 五十三佛名经 八部佛名经 十方佛名经 贤劫千佛名经(唯有佛名与昙无兰所出四谛经千佛名异) 称扬百七十佛名经(或直云百七十佛名) 南方佛名经 灭罪得福佛名经 比丘诸禁律经(或无经字) 摩诃僧只律比丘要集(或云僧只部随用要集法) 优波离问佛经 沙弥威仪一卷 比丘尼十戒经 受十善戒法 沙弥尼戒经 贤者五福经 贤者五戒经(或云贤者威仪经) 优婆塞五戒经 优婆塞威仪经 波若得经 观世楼炭经 本行六波罗蜜经 定意三昧经 般舟三昧念佛章经 庾伽三磨斯经(隋言修行略一名达磨多罗法一名摩多罗菩萨撰禅法要集) 禅定方便次第法经 禅要呵欲经 七万三千神王护比丘咒经 十二万神王护比丘咒经 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 百结神王护身咒经 宫宅神王守镇左右咒经 冢墓因缘四方神咒经 伏魔封印大神咒经 摩尼罗亶大神咒经 召五方龙王摄疫毒神咒经(自七万三千神王已下至此并有灌顶字今总为大灌顶经) 梵天神策经 普广经(右二卷并药师合成一部合前为灌顶经凡十二卷) 七佛所结麻油术咒(异本出) 七佛神咒(有结缕法异出本) 陀罗尼章句经 摩尼罗亶神王咒按摩经(或无王字) 五龙咒毒经 龋齿咒经(或云咒龋齿或云咒齿) 七佛安宅神咒经 安宅经 三归五戒神王名一卷(道安法护经目有神咒三卷此神王名既入中即非失译)
右五十三经。合五十七卷。并是僧佑三藏集记新录失译见有经本者。八百四十六部。合八百九十五卷。已外散入诸代世录。所余附此为晋下失源。
大唐内典录卷第三下
前后二秦传译佛经录第六
自晋氏失御天下分崩。匈奴焚雒伊瀍泾渭。非曰常京。夫子有云。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其在斯乎。然则天无二日。有道则可君。人十六国中二秦为霸得矣。符氏富有八州。意在兼并区宇。姚主情存三宝。志在弘护法城。故使万里追风异人间出。翻传大部盛集于今。是则栋干由兹增隆。匡救不爽。高称言前。秦符氏录者。其先蒱健氐武都人也。因二赵乱据有关西。子孙乘机继立称帝。号秦都长安。至第三主讳坚字永固。生有神光从天属地。铭见其背曰草付臣。遂改蒱为苻氏。坚立后十有六年。时太史奏。有德星见外国分野。当有圣人辅中国。得之者王。坚乃使将吕光求龟兹国鸠摩罗什。又使将苻丕攻取襄阳弥天释道安并习凿齿等。坚既获之。欣然谓仆射权翼曰。朕不以珠玉为珍。但用贤哲为宝。今以十万之师攻襄阳获一人有半。翼曰谁。坚曰。安公一人。凿齿半也。每与安同辇。言及东征。安极谏曰。东南土卑气厉。非曰中华。且虞舜游而不返。秦皇适而不归。今以百万之师求厥田下下之土。未敢闻也。余云云不载。自尔询安政术兼敷释典。征西得什。而坚已没。六主四十四年。依甲子推苻健皇始元年当晋穆帝永和六年庚戌之岁。至坚建元二十一年。当晋孝武太元十年乙酉之岁。华夷道侣凡八人。所出经戒论集志解传。四十部。合二百三十九卷。结为前秦之录 苻秦沙门昙摩特(二部二卷戒本坛文) 沙门释慧常(一部一卷戒本) 沙门昙摩蜱(一部五卷经) 沙门鸠摩罗拂提(一部二卷经) 沙门昙摩难提(五部一百一十四卷经集论) 沙门僧伽跋澄(三部二十七卷经) 沙门僧伽提婆(三部六十卷阿毗昙) 沙门释道安(二十四部二十八卷注解志录) 十诵比丘戒本 教授比丘尼二岁坛文(僧纯于龟兹国得来佛念执文译语慧详笔受见宝唱录)
右二部。合二卷。晋简文世。西域三藏律师昙摩特。秦言法慧。共竺佛念等于长安译。慧详笔受 比丘尼大戒本。
右一卷。晋简文帝世。律师释慧常共昙摩特竺佛念等于长安译。录乃不载所出部名。计应多是十诵戒本 摩诃钵罗般若波罗蜜经(建元十八年译或七卷见僧睿三秦录)
右一经五卷。晋孝武帝世。天竺三藏沙门昙摩蜱。秦言法爱。执大品梵本竺佛念译为秦文。亦云长安品从所出处为名是。外国经抄 四阿含暮抄经(建元十四年出之)
右一经二卷。晋孝武世。西域三藏沙门鸠摩罗佛提。秦言童觉。于邺寺译。佛提执梵本。竺佛念佛护等译为秦文。沙门僧导昙究僧睿等笔受 中阿含经五十九卷(建元二十一年出是第一译竺佛念笔受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增一阿含经五十卷(建元二十年四月一日为秦武威守赵业出第一译慧嵩佛念笔受见僧睿二秦录佑唱录并载) 阿育王太子坏目因缘经(亦云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建初二年六月八日于安定城为尚书令姚旻出见二秦录一本无经字此应入后从多附此) 僧伽罗刹集二卷(佛后七百年僧伽罗刹造见唱录) 三法度二卷(与晋世僧伽提婆出者小异)
右五部。合一百一十四卷。晋孝武帝世。兜佉勒国三藏法师昙摩难提。秦言法喜。以建元初至长安。诵四阿含梵本口授。竺佛念写为梵文。到二十年为苻主译。作五十九卷。时属慕容冲。及姚苌反乱关中危阻。未过委悉。难提西出不知所之。弘法也多艰。遇缘也勤就。可重可悲 婆须蜜经十卷(建元二十年出或云是集论) 阿毗昙毗婆沙十四卷(建元十九年出或十一卷) 僧伽罗刹集经三卷(建元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出)
右三部。合二十七卷。晋孝武帝。世罽宾三藏法师僧伽跋澄。秦言众现。旧诵婆罗门梵本甚熟利。难提先录为梵文。佛图罗刹传译。沙门慧嵩智敏秘书郎赵文业等笔受为秦文 阿毗昙八犍度三十卷(建元十九年出亦名迦旃延阿毗昙佛念传沙门慧力僧茂等笔受佛灭后三百余年迦旃延阿罗汉或二十卷) 阿毗昙心一十六卷(建元末于洛阳出见僧睿二秦录) 毗婆沙毗昙一十四卷(亦云广说同洛阳出见二秦录)
右三部六十卷。罽宾三藏法师僧伽提婆。或云提和。此盖梵之楚夏耳。秦言众天。晋简文帝世苻氏建元年中。入乎长安宣流法化。初僧伽跋澄出。婆须蜜及昙摩难提译。中增二舍及三法度等。时属戎难。译未详悉。道安去世。未及改正。后山东清帖。提婆乃与道安同学释法和俱适洛阳。四五年间研讲前经。居华稍久。博洞秦言。方知先出多有乖失。法和慨难遭之法出而未善。乃更屈提婆重译前经。如是少时。后姚兴法事甚盛。法和西归。提婆南度。故前后本文有小不同 般若析疑略二卷 大十二门注解二卷 阴持入注解二卷 答法汰难二卷 光赞折中解 光赞抄解 般若析疑准起尽解 道行集异注 小十二门注解 了本生死注解 密迹持心二经甄解 贤劫诸度无极解 人本欲生注撮解 安般守意解 大道地注解 众经十法连杂解 义指注解 九十八结连幻通解 三十二相解 三界混然诸杂伪录 答法将难 西域志 综理众经目录。
右二十四件。合二十八卷。晋孝武帝太元中。前秦沙门释道安撰。安本常山扶柳人。俗姓卫氏。家世英儒。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乡邻嗟异。至年十二出家。神性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执劳作役曾无怨色。笃性精进斋戒无阙。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师与辩意经一卷。可五千言。安赍经入田。因息就览。暮还以经归师。更求余者。师曰。昨经未读。今复求耶。安答。已诵讫。师虽异之而未信也。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减万言。赍之如初。暮复还师。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师大惊嗟而大异之。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晋怀愍世。避难西东。初遇佛图澄。澄见嗟叹。与语终日。众方敬伏。后至襄阳大宣佛法。初经出已久而旧译时谬。致使深义隐而未通。安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安乃穷览经典钩深致远。注述前件二十余部。叙致渊富妙尽奥旨。条贯既叙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抑习郁以弥天分梨尽众答郄超之遗米有待为繁。又以汉魏至晋经来稍多。其传述经人名字弗说。后生追寻莫测年代。安乃总集目名表其时代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有功苻主远承故命苻丕将十万众攻取襄阳获安。既返长安住五重寺。僧众数千大弘法化。苻主常出命安升辇同载。有讥者。帝曰。朕以天下不易而治辇舆之荣。岂称其德。安谏不听南征。帝不从。果败之。安每称。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也。一者胡言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丁宁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繁。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词。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一千或一百。今并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以合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词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智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载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竞竞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以知法者猛乎。斯三不易也。涉兹五失经三不易译胡为秦。讵可不慎乎。正当以不关异言传令知会通耳。何复嫌于得失乎。是乃未所敢知也。又云。前人出经。支谶世高审得胡本难继者也。罗叉支越斲凿之巧者也。夫圣贤导达正可勖励龟镜以书诸绅永为鉴诫。但称梵为胡。言小伤本据。窃所未承耳。依捡安公出家之始。西晋愍帝建兴之末年。德王道振。乃居东晋孝武太元之晚纪。今取注述之时。故在斯列。
后秦传译佛经录第七
霸主承统。随方利见各有司存。正朔接运知之久矣。故因时而王事通夷夏。眄望前古继踵相从。后秦姚苌西戎羌也。因苻坚征龀即而缔构。仍都雍关。改长安为常安。登位八年。苻坚领鬼兵白日入宫刺其阴。出血一石。计论怨结难可沦亡。可不镜诸。既崩。其子兴立。弘始三年春。有树连理生于庙庭。逍遥一园葱变为薤。咸称嘉祥。应有智人来入国瑞。冬什到。雍兴加礼。遇待以国师。崇敬甚隆。大阐经论。震旦宣译盛在此朝。四方沙门云奔凑集。先是长安自前汉废到苻秦兴。其间三百三十一载。旷绝朝市民俗荒芜。虽数伽蓝归信鲜寡。三千德僧同止一处。共受姚秦天王供养。世称大寺非是本名。中构一堂权以草苫。即于其内及逍遥园二处翻译。法宝远被瑞验若兹。因立僧官俸侍中祑。置两都录缉五部僧。昭玄之兴始自此起。魏末周初衢术稍整。大寺因尔成四伽蓝。草堂本名即为一寺。草堂东常住寺。常住南京兆王寺。京兆后改安定国寺。安定国西为大乘寺。边安定左天街东畔八隅大井。即旧大寺之东厨。供三千僧之甘泉也。子孙三主三十二年。为晋所灭。始于姚苌。初元元年岁在丙戌。即晋太元之十一年。终于姚泓。永和二年太岁丙辰。即晋安义熙之十二年也。身死建康。国入元魏。沙门译传凡有八人。所出经律戒论。一百二十四部。合六百六十五卷。为后秦姚氏录云 沙门竺佛念(十三部八十六卷经论) 沙门昙摩耶舍(二部二十一卷阿毗昙) 沙门弗若多罗(一部五十八卷律) 沙门鸠摩罗什(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经论传) 沙门佛驮耶舍(四部六十九卷经律戒)沙门释僧肇(四部四卷论) 沙门释僧睿(一部一卷录目) 沙门释道恒(一部一卷论) 出曜经一十九卷(建元十年出见二秦录及高僧传宝唱录或云论) 菩萨璎珞经十四卷(建元十二年七月出见二秦录及高僧传或十二卷) 十住断结经一十二卷(第二出与汉法兰出八卷小异见二秦录高僧传或十卷) 鼻柰耶律一十卷(或云戒因缘经沙门昙景笔受见释道安经序) 十地断结经一十卷(第二出) 菩萨处胎经五卷(亦直云胎经见秦录高僧传) 大方等无相经五卷(或四卷亦大云经) 持人菩萨经三卷 菩萨普处经三卷 璎珞本业经二卷 中阴经二卷(见二秦录高僧传) 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第二出与昙摩难提译者小异或云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 十诵比丘尼戒所出本末(僧纯于拘夷国得本佛念译文后竺法汰删改正见唱录)
右一十三部。合八十六卷。晋孝武帝世。凉州沙门竺佛念。识朗通敏少好游方。家世西河洞华戎语。前秦苻氏建元年初。来入长安。时秘书郎赵正。请僧伽跋澄及昙摩难提等出众经论。当世名僧莫能传译。众咸推念。二含文显念之译功。自汉末来。安高支谦之后。莫踰于念。故苻姚二代为译人之宗。关内名僧咸共嘉尚。其后目出所件如前。高僧传中唯载五件。其外八部彰别杂录。故备列之 舍利弗阿毗昙三十卷(或二十卷佑云毗婆沙出长房捡传乃是耶舍故改正之见宝唱录) 差摩经一卷(晋隆安年达广州在白沙寺为清信女张普明出此应入晋世随人附秦)
右二部。合三十一卷。晋安帝世。罽宾三藏法师昙摩耶舍。秦言法称。耶舍是名称。而高僧传乃云法明。从声为字。于理小僻。义熙中入长安共天竺沙门昙摩掘多。秦言法藏。以弘始九年初为姚兴书出梵文。至十六年秋译讫。秦太子泓亲管理味。沙门释道标制序 十诵律五十八卷(弘始六年十月十七日于中寺出见二秦录)
右晋安帝世。罽宾三藏律师弗若多罗。秦言功德华。以戒节见称。历游行化。罗既至止。姚兴即召常安名德六百余僧。延请多罗憩于中寺。诵出十诵律梵本。罗什度为秦文。三分获二。未竟而多罗卒。众咸痛惜。什后又共昙摩流支。秦言法希。续译都讫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或三十卷旧二十七卷僧睿二秦录云姚执旧本什执梵又念传睿肇笔并制序故知先译今第二出) 大方等大集经三十卷(第二出与支谶出二十七卷小异见李廓今别录及二秦录并题新字如旧明矣今六十卷)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二十卷(第二出见别录)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弘始十年重出或七卷睿笔见二秦录与七卷菩提经同本名异出睿制序) 华首经一十卷(一名摄善根经弘始八年出见二秦录) 捡诸罪福经一十卷(见别录) 妙法莲华经七卷(弘始八年于大寺出睿笔制序第二出与护正法华同本相去垂百年见二秦录) 贤劫经五卷(弘始四年三月五日出与护译小异昙恭笔见二秦录一名贤劫三昧经一名贤劫定意经) 十住经五卷(什共佛陀耶舍译或四卷见二秦录) 思益经四卷(一名思益梵天所问经弘始四年十月一日逍遥园出第二译与护出胜思惟经本同异出见二秦录睿制序) 大树紧那罗经四卷(第二出与支谶屯真陀罗同本文有广略) 持世经四卷(第二出与护持人菩萨所问经同本小广见二秦录) 维摩结经三卷(弘始八年于大寺出第四译与佛调支谦法护出小异生笔什注睿序见二秦录) 佛藏经三卷(亦名选择诸法经或四卷见二秦录弘始七年六月十二日出) 菩萨藏经三卷(一名富楼那问经一名大悲经或二卷弘始七年出见二秦录) 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弘始七年出见二秦录一名集华经) 禅经三卷(弘始四年正月五日出见二秦及唱录一名菩萨禅法经与坐禅三昧经同) 禅秘要经三卷(见别录或无经字) 禅法要三卷 阿阇世经二卷(见别录) 阿兰若习禅法经二卷(见别录或无经字与坐禅三昧经同本异译) 禅要经二卷(一名禅法要解见别录) 发菩提心经二卷(见李廓录) 自在王经二卷(弘始九年于尚书令常山公姚显第出睿笔制序与大集自在品不同长五纸文句出没互多少见二秦录) 善信摩诃神咒经二卷(见李廓录) 首楞严经二卷(第七出与谶谦白延法护兰公及勇伏定二经等本同别译又蜀及后出二本合九译文各异) 梵网经二卷(弘始八年于草堂寺三千学士最后出此一品梵本一十二卷六十一品译讫融影等三百人一时受菩萨十戒见经前叙肇笔受) 大善权经二卷(见李廓录) 诸法无行经二卷(或一卷见二秦录) 无量寿经一卷(一名阿弥陀弘始四年二月八日出第五译与支谦僧铠白延法护出两卷小异见二秦录) 弥勒下生经(亦云弥勒受决经见二秦录) 弥勒成佛经(弘始四年出第二译与法护出者大同小异见二秦录) 金刚般若经(佛在舍卫国者见二秦录)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见别录第二出与晋法护出者文少异) 菩提经(一名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一名伽耶顶经一名菩提无行经) 遗教经(一名佛垂般涅盘略说诫经) 十二因缘观经 菩萨诃色欲经 杂譬喻经(弘始七年十月出道略集) 须摩提菩萨经 文殊悔过经 比丘应法行经(长阿含中佑注入疑录) 无思议光孩童菩萨经(亦云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大方等顶王经(第二出与法护译大王经同文少异) 大金色孔雀王经(在逍遥园并结界场法悉备具) 庄严菩提心经(第二出与护译菩萨十地同本异出) 佛弟子化魔子偈颂经(出大集) 太白魔王坚信经(出大集) 开化魔经 魔业经 过魔法界经(出大集) 佛问阿须轮大海有减经(出长阿含) 魔王变身经 东方善花世界佛座震动经 陀罗尼法门六种动经 佛迹见千辐轮相经 佛齐化菩萨经 往古生和佛国愿行法典经 佛謦咳彻十方经(出大集) 过去无边光净佛土经 佛变时会身经 无量乐佛土经 王后为蜣螂经 佛心总持经(与生经所出心总持少异) 猕猴与婢共戏致变经 水牛王经(出生经) 雀王经 兔王经(出生经) 菩萨身为鸽王经(出六度经) 佛昔为鹿王经 牧牛经 虚空藏菩萨问持经功德经 观世音经(出新妙法莲华经) 弥勒菩萨本愿待时成佛经(已上四十二经并见别录云什重译) 灯指因缘经 观普贤菩萨经 睒本起经 观佛三昧经 宝网经 乐璎珞庄严经 请观世音经(已上七经见李廓录云什译) 思惟要略法经(或无经字) 持地经 菩萨戒本 十诵比丘戒本(第二出与昙摩持出者小异) 大智度论一百卷(龙树造弘始六年五月逍遥园出睿笔制序见二秦录什云具翻千卷秦人识弱略之十分一) 般若经论集二十卷(见吴录) 十住毗婆沙一十二卷(龙树菩萨造) 成实论二十卷(或十六卷弘始八年出昙略笔见二秦录佛灭后八百余年诃梨跋摩造睿讲序) 大庄严论一十卷(马鸣菩萨造) 十住论一十卷(龙树造弘始年译未讫卷末似六度集经见二秦录) 中论八卷(或四卷龙树造弘始年出见二秦录睿序) 百论二卷(提婆菩萨造弘始六年出见二秦录) 十二门论(龙树造见宝唱录序睿公) 马鸣菩萨传 龙树菩萨传 提婆菩萨传 实相论(什自着)
右九十八部。合四百二十五卷。晋安帝世。天竺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婆。秦言童寿。弘始三年冬到常安。秦主姚兴厚加礼遇。乃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别馆安置。敕令僧[契-大+石]集诸沙门八百余人。咨受什旨。更出大品。使什持梵本。兴自执旧经以相仇挍。新文异旧义悉圆通。众心惬伏。故二秦录称什所定者为新大品。即知有旧明矣。诸此例有二十余部。并摽新部字在于题首。后人年远多省新字。今并悉无。然后秦之世大盛宣译。卑万乘之心。尊三宝之教。兴既虚襟崇仰佛法。恒于大寺草堂之中供三千僧。与什参定新旧诸经。莫不精究洞其深旨。时有僧睿法师。甚为兴知。什所译经睿并参正。昔竺法护出正法华。受决品云。天见人人见天。什译至。言曰。此语与西域义同。但在言过质。睿应声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乎。什大喜曰。实然。故相开发。皆此类也。什又为着实相论及注维摩。什雅好大乘志存敷演。尝叹曰。吾操笔着摩诃衍阿毗昙。非迦旃延子比也。今此秦地深识者寡折翮于此。将何所论。尝听秦僧道融讲新法华。乃叹曰。佛法之兴其人也。俄伏师子国婆罗门。事在别传云 长阿含经二十二卷(弘始十五年出佛念笔见二秦录) 虚空藏经(后反罽宾得此经寄与凉部诸僧见道慧宋齐录) 昙无德律四十五卷(秦言法藏此是人名即四分律主今六十卷) 昙无德戒本(上二律戒见晋世杂录)
右四部。合六十九卷。晋安帝世。罽宾三藏法师佛驮耶舍。秦言觉明。家世外道不信奉佛。沙门从乞父怒打之。父因遂挛。问巫。坐犯乃请所打沙门竭诚忏悔。数日便瘳。因令耶舍剃落为其弟子。至年十五。日诵经得二三万言。有罗汉乞食供之。年十九讽诵大小乘经。数百万言。颇以简傲。年及进戒莫为临坛。及从舅学五明世术。至二十七方受具戒。恒以读诵披寻为务。昏晓勤劬手不释卷。每思惟义尚不觉虚过良时。其精专例此。后与罗什于沙勒国相见。什待以师礼。什后前至常安。耶舍后来姑臧。什令兴请别立新省逍遥园四事供养。并不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已。舍为人赤髭。善毗婆沙。人因号之。既奉什师为大毗婆沙四事满三间屋不以关心。兴为货造寺舍。先尝诵四分律。疑其遗谬乃试诵羌籍药方。可五万言。二日覆之。不误一字。众咸揖服。弘始十二年译四分等。十五年解座。兴施耶舍万匹。悉不受。沙门道含竺佛念二人笔受。各施千匹。已外名德五百沙门。皆重嚫施。后还西域不知所终 般若无知论 不真空论 物不迁论 涅盘无名论。
右四部四卷。晋安帝世。京兆沙门释僧肇作。其行状精理具如本传 二秦众经录。
右沙门释僧睿撰。睿魏郡人。少出家。年二十二博通经论。听僧朗法师讲放光。屡有讥难。朗谓其师僧贤曰。睿比格难吾累思不能通。可谓贤贤弟子也。后与罗什相遇。参预翻译。又为姚嵩所重。兴又赏叹。什后出成实。命睿讲之。文迂义伏者皆释滞悬会。什叹曰。吾传译值子真无恨矣。后常以西方为任。临终合掌瑞光出云 释驳论。
右沙门道恒撰。恒京兆人。年九岁为隐士张忠嗟曰。此小儿有出人之相。俗有辅政之功。道有光显佛法。恒少事后母以孝闻。手自书缋供奉。二十游刃佛理学该内外。遇罗什译经。并助详定。有同学道标。雅有才力。姚兴以恒标二人有经国之量。下书逼令罢道云云。恒标答诏云云。兴又致书于什[契-大+石]。什[契-大+石]又答之云云。兴后频复下书。阖境救免。乃叹曰。古人有言。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遂缅迹人外故着论及百行箴云。
西秦乞伏氏传译佛经录第八
若夫乘时拯俗。开道化生。有国之归宗。华夷所同志。有乞伏国仁者。陇右鲜卑也。代居苑川。为南单于前秦败后接统创业。都于子城。号为西秦。尊事沙门。时圣坚大德行化达彼国。仁崇敬恩遇其礼弥隆。既播释风因事陈译。相承五主四十四年。为夏赫连所灭。夏又为魏所吞。一云仁弟。乞伏干归称王。建号南凉。太初元年当晋孝武太元十三年戊子之岁。至太初十二年降于李昙。经于九年。干归子立称元。更始至暮未。立二年当宋元嘉七年。为夏勃所擒。其实合三十七年矣。今总会之。所出经及失译等。如别所显。不繁标列 方等主虚空藏经八卷(一云虚空藏所问经或五卷第二出与法贤译罗摩伽同本见晋杂录出大集) 演道俗业经(第二出与支谦出小异后例一卷) 孛经(第二出与吴支谦异译) 太子须大拏经(于江陵寺出庾爽笔见始兴宝唱录应入晋世随人附秦) 睒子经(一孝睒经一菩萨睒经一佛说睒经一睒本经一孝子隐经凡六名第二出与罗什译者小异见始兴录) 无涯际持法门经(一名无际经见始兴录一名金光首女所问经) 除恐灾患经(第二出与魏世白延出小异见始兴宝唱二录) 妇人遇辜经(见始兴录)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一名阿难分别经一分别经与弟子慢多耆域述经同本见始兴录上九经法上录云出别录) 菩萨所生地经(一摩竭所问经见赵录未知前后赵逐人附西秦见始兴录) 贤首经(一名贤首夫人经见始兴录) 僮迦叶解难经(第二出与什译迦叶经同庾爽笔见始兴王宗宝唱支敏度四录同载) 灌佛经(与别译摩诃刹头经大同小异见始兴录) 七女本经(第二出与支谦出太同小异亦名女本心明经) 罗伽摩经三卷(入法界品见唐录)
右一十五经。合二十二卷。晋孝武世。沙门圣坚于河南国。为乞伏干归译。或云坚公。或云法坚。未详孰是。故备列之。依捡群录。一经江陵出。一经见赵录。十经见始兴录。始兴见南录。或竺道祖。晋世杂录。或支敏度都录。或王宗。或宝唱。勘诸录。名人似游涉诸处。随处出经。既适无停所。弗知附见何代世录为正。今依上总注入乞伏西秦世录云 胡本经四卷(似是长安中出) 萨和萨王经 阿多三昧经(或作阿陀) 陀贤王经 颰陀悔过经 沙弥罗经 方等决经 比丘二事经。
右八部。合一十一卷。并是沙门僧佑出三藏集录。释道安所记。关中异经。今还附入三秦之录。总为失译时代处云。
北凉沮渠氏传译佛经录第九
序曰。沮渠蒙逊临松卢水胡也。代为北匈奴左大。沮渠即官为氏。因藉前凉改业所基。至晋安帝隆安五年岁在辛丑。自号北凉。改元承干。至十二年。从于姑臧改元玄始。遇昙无忏法师。翻译大部弘扇佛教。即宋武之初运也。初逊奉忏钦重难伦。元魏闻忏道术将延东谒。逊惧忏为魏设计。或反西图。执固不许。忏知逊情便辞西出求经。又知业期将及。诈为行调累以终事。既尔果行。逊忿之令刺客于路害忏。古人谚曰。知识相逢不吉则凶。斯言可录。于后逊行虐己心愧其事。白日见鬼以剑刺之遂崩。二主四十三年。为魏所灭。凡译经道俗九人。所出三十二部。二百六十六卷。并失译经。为北凉之录 (沮渠北凉)沙门释道龚(二部一十二卷经) 沙门释法众(一部四卷经) 沙门僧伽陀(一部二卷经) 沙门昙无谶(二十四部一百五十一卷经戒坛文) 安阳侯沮渠京声(一部二卷禅法) 沙门佛陀跋陀(一部六十卷论) 沙门释智猛(一部二十卷经) 沙门释昙觉(一部一十五卷经) 沙门释道泰(一部二卷经) 诸失译经(五部一十七卷经佛名) 悲华经十卷(见古录似是先译龚更删改) 宝梁经二卷(见竺道祖河西录)
右二部。合一十二卷。晋安帝世。沙门释道龚。于张掖为河西王沮渠氏出 大方等檀特陀罗尼经四卷(亦云方等陀罗尼经)
右晋安帝世。高昌郡沙门释法众。于张掖为河西王沮渠氏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二卷(第二出与法护译善权方便经同见始兴录一名大善权经一名大乘方便经一名慧上菩萨经凡五名本并同)
右晋安帝世。西域沙门僧伽陀。凉言饶善。于张掖为河西王沮渠氏出。见法上录 大般涅盘经四十卷(玄始三年于姑臧出至十年讫此经凡三万五千偈于凉减百万言今止万余偈三分始一见道祖凉录) 大方等大集经三十一卷(第二出与汉出二十七卷什出三十卷广略小殊或二十九或三十二由初未勘定即抄写致本不同今翻验矣见道祖录) 悲华经十卷(第二出见道祖河西录又古录载此道龚已出虽岁不同等是凉世出疑前译未善故有两分异似再翻实) 菩萨地持经十卷(或称论亦八卷见道祖河西录) 优婆塞戒经十卷(永玄元年二月二十二日凉城内出道俗五百余同听沙门道泰笔或六卷大小不定) 菩萨戒经八卷 方等大云经六卷(一方等大云无想一大云无想一大云密藏于凉内苑寺出见睿二秦录及李廓录吴录又载) 虚空藏菩萨经五卷(第二出与西秦圣坚译方等王虚空藏经同出大集) 佛本行经五卷(第二出) 金光明经四卷(第一出十八品见道祖河西录) 海龙王经四卷(玄始七年出第二译与法护出同本见道祖河西录) 楞伽经四卷 信善经二卷(或云善女经佑云疑) 无为道经二卷(世注为疑) 胜鬘经(一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 罗摩伽经一卷(第二出与魏世安法贤出者三卷广略异) 须真天子经(见吴录又云什公再译) 居士请僧福田经(见别录佑云疑) 文陀竭王经 功德宝一光菩萨经 腹中女听经(一名不庄挍女) 决定罪福经 菩萨戒本(第二出) 菩萨戒坛文(一优婆塞坛文见唱录)
右二十四部。合一百五十一卷。晋安帝世。中天竺国三藏法师昙摩谶。或云无忏。凉言法丰。赍大涅盘前分十卷并菩萨戒等。到姑臧止于传舍。虑失经本[木*尤]之而寝。夜有人牵谶堕地。惊觉谓盗。如此三夕。乃闻空中声曰。此如来解脱之藏。何为[木*尤]之。谶乃惭悟别安高处。果有盗者。夜数举竟不能胜。明旦谶持不以为重。盗谓圣人悉来拜谢。沮渠蒙逊僭据凉土称河西王。闻谶德名呼与相见。一面交言礼遇甚厚。仍请宣译。凉土英俊沙门慧嵩亲承笔受。西州道俗将数百人。欣睹明能纵横问难。谶释疑滞清辩若流。仍出宝坊诸经等。六十余万言。涅盘三分之一。前后首尾来往追寻。涉历八年。凡经三度译。乃周讫。虽四十卷。所阙尚多。冀弘法王咸令满足。一睹圆教再隆化哉(凉译经竟宋武永初二年) 禅法要解二卷。
右晋安帝世。蒙逊从弟安阳侯京声。为人博识涉猎书史。因谶弘经乃阅意内典。奉持五禁守摄六情。请谶译经即能讽诵。西至千阗。从天竺三藏禅师佛驮斯那。凉言佛将。咨问道义。斯那天才聪明诵半亿偈经。明了禅法。故西方诸国号为人中师子。安阳从学禅要诸术。口诵梵本。归凉翻译传示流行。后南度江。事在别传 阿毗昙毗婆沙六十卷。
右佛灭度后六百余年。迦旃延罗汉弟子五百人造。见宝唱录。宋文帝世。西域沙门浮陀跋摩。或云佛陀。凉言觉铠。于凉城内闲豫宫寺。承和五年为逊子虔译。沙门道泰笔受。慧嵩道朗与名德僧三百余人。考正文义再周方讫。凡一百轴。沙门道挺制序属魏灭凉。经法被焚失三十卷。至今应有六十卷是。而王宗录云。一百。此据本耳。今日见行有一百九卷。当是近代后人分之 般泥洹经二十卷。
右宋文帝世。雍州沙门释智猛。游历西域寻访异经。从天竺国赍梵本来。道经玉门于凉州译。元嘉十四年流至杨都。与法显同见宋齐录 贤愚经十五卷。
右宋文帝世。凉州沙门释昙觉。一云慧觉。与僧威德于于阗得此经梵本来。当元嘉二十二年。于高昌国天安寺译。见宋齐录 大忍辱经十卷 不退转经四卷(一名不退转法轮) 金刚三昧经 金轮王经 贤劫五百佛名。
右五部。合一十七卷。是沙门僧佑新集。释道安凉土异经。今还附入凉世目录为失译源。庶知时代显译有无卷部少多出之处所 入大乘论二卷(坚意菩萨撰)
右一部。北凉世释道泰译。见唐旧录。
大唐内典录卷第四上
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第一之四 宋朝 前齐 梁朝 后魏 后齐。
宋朝传译佛经录第十
佛经创云。信为道原功德之母。智是出世解脱之基。无信不可以登轻舟。无智不可以断深惑。故生死大海浩汗无涯。非夫六舟无以超越。是以智士信六度为超生之本。故登舟而大济。斯道显然。唯智能克。自教开中土三被诛除。晚移南服五代弘阐。以事据量。则文明之朝。信智不言而自显。武猛之国。仁慧不可以开疆。可不然乎。可不然乎。然则晋宋两朝斯文卓越。扬扇释道宗猷可观。今略叙之。用显陈迹。宋世录者。刘裕字德舆。彭城都乡人。初生之辰神光照室。形长七尺六寸。受东晋禅称宋。仍都建康。至第三主元嘉年中。有上事者云。比寺塔修饰过兴。乐福之徒奢竞日甚。文帝以问何侍中曰。范泰及谢灵运皆称。六经本是济浴。性灵真要。会以佛经为指南。此贤达正言实诚有谠。若使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朕垂拱坐致太平。尚之对曰。中朝以远难复尽知。渡江已来。王导周顗。宰辅之冠盖。王蒙谢尚。人伦之羽仪。郄超王谧等。或号绝群。或称独步。略述数十人靡非英俊。清信之士无乏于时。慧远法师云。释氏之化无施不可。臣谓此说有契理奥。何者。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已遍寰区。编户亿千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则陛下之言坐致大平是也。故佛图澄入邺。石虎杀戮减半。渑池宝塔放光。符健椎锯用息。蒙逊反噬无亲。虐如豺虎。末节改悟遂成善人。法建道人力兼万夫。几乱河渭面缚甘死。以赴师厄。此岂非是内化之被哉。时吏部郎羊玄保在坐。进曰。臣窃恐秦赵论强兵之术。孙吴尽吞并之计。将无取于此也。帝曰。此非战国之具。良如卿言。尚之曰。夫礼隐逸则战士怠。贵仁德则兵气衰。若以孙吴为心。志在吞噬。亦无取于尧舜之道。岂唯释教而已哉。帝大悦曰。释门有卿。亦犹孔氏之有季路。所谓恶言不入于耳。帝使中书陆澄撰续法论。百有余卷。赞述佛理。有弘裕焉。准此而谈。可谓至矣。法由人显。佛嘱帝王。自是宋朝释教隆盛。名僧智士郁若稻麻。宝刹金轮森如竹苇。相承八主五十九年。其诸译人华戎道俗二十有四人。合出修多罗毗尼戒本羯磨优波提舍阿毗昙论传录等。凡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六卷。结为宋代建康录云 宋朝沙门佛驮什(三部三十六卷律戒羯磨) 沙门释智严(十四部三十六卷) 沙门释宝云(四部十五卷经) 沙门释慧严(一部三十六卷经) 沙门伊叶波罗(一部十卷论) 沙门求那跋摩(七部三十八卷经论) 沙门僧伽跋摩(五部二十七卷论集) 沙门求那跋陀罗(七十八部一百六十一卷经集) 沙门昙摩蜜多(一十部十二卷经) 沙门畺良耶舍(二部二卷经) 沙门昙无竭(二部六卷经) 安阳侯沮渠京声(三十五部三十六卷经) 沙门功德直(二部七卷经) 沙门释慧简(二十五部二十五卷经) 沙门释僧[王*处](一部二卷作法) 沙门释法颖(一部三卷戒法) 沙门竺法眷(六部二十九卷经) 沙门释翔公(一部二卷经) 沙门释道严(二部三卷经) 沙门释勇公(四部四卷经) 沙门释法海(二部二卷经) 沙门释先公(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道俨(一部二卷论) 沙门竺道生(七部七卷论) 弥沙塞律三十四卷(见道整宋齐录别录云二十四卷恐误) 弥沙塞戒本一卷(见道祖录) 弥沙塞羯磨(见竺道祖录)
右三部。合三十六卷。废帝荥阳王世。罽宾三藏毗尼师佛驮什。宋言觉寿。少受业于弥沙塞部。专精律品兼达禅要。寿以景平元年七月到于杨都。先是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梵本来。未及翻译而显迁化。京邑诸僧闻佛驮什既善此学。于是众议请令出之。即以其年冬十一月。集龙光寺译。为三十四卷。什执梵文。于阗沙门智胜传语。龙光寺沙门竺道生东安寺沙门慧严等更互笔受。参正文理。仪同侍中琅琊王练为檀越。至三年十二月方讫。仍于大部抄出戒心并羯磨等文。并行于世 普曜经八卷(第三译与蜀出竺法护出本同文异见宋齐录及佑皎传或六卷四卷) 无尽意菩萨经六卷(亦云阿差末经见李廓录) 生经五卷(见别录) 广博严净经四卷(元嘉四年出一广博严净不退转经一不退转法轮与法护阿惟越致遮经同本文别) 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 毗罗三昧经二卷(明居士入定事见东录佑云疑) 阿那含经二卷 四天王经 善德婆罗门问提婆达多经 一音显正法经(或一音演正法经) 调伏众生业经 善德优婆塞经 法华三昧经 净度三昧经。
右一十四部。合三十六卷。文帝元嘉四年。凉州沙门释智严。弱冠出家游方博学。遂于西域遇得前经梵本。赍至扬都。于枳园寺共宝云出。严之神德备高僧传不复妄载 付法藏经六卷(见李廓录) 佛所行赞经五卷(于六合山寺出见宝唱录一云佛本行七卷或云传马鸣撰见别录) 新无量寿经二卷(于道场寺出是第七译与支谦僧铠白延法护罗什法力出不同见道慧宋齐录及高僧传) 净度三昧经二卷(法显赍来末译见道祖杂录)
右四部。一十五卷。文帝世。凉州沙门宝云。少历西方善梵书语。天竺诸国字音训释悉皆备解。后还复至江左。晚出诸经多云刊定。华戎兼通言音允正。众咸信服。初时关中有竺佛念。善于宣译。符姚二代独擅其名。领会真文最为称首。其江左翻传译梵为宋。莫踰于云。初与智严恒共同出。严既迁化。云后独宣。故不多载 大般涅盘经三十六卷(见宝唱录及高僧传)
右元昙无谶。晋末于姑臧为北凉沮渠氏译。本有四十卷。语小朴质不甚流靡。宋文帝世。元嘉年初达于建康。时豫州沙门范慧严。清河沙门崔慧观。共陈郡处士谢灵运等。以谶涅盘品数疏简初学之者难以措怀。乃依旧泥洹经加之品目。文有过质颇亦改治。结为三十六卷。余感神征应。广如高僧传云 杂阿毗昙心十一卷。
右文帝世。外国沙门伊叶波罗。宋言自在。于彭城为北徐州刺史王仲德译。至择品缘碍遂辍 菩萨善戒经二十卷(于只桓寺第二出与谶翻八卷小异见祖录及高僧传后弟子定林寺更出二品成三十卷) 杂阿毗昙心十三卷(初伊叶波罗出至择品停及续译都讫见高僧传) 四分尼羯磨(元嘉八年祗桓寺出第二译与魏昙帝出同见高僧传别录宝唱录) 优婆塞五戒略论(元嘉八年只桓寺出亦云五戒相亦云五戒略论见高僧传及宝唱录) 善信二十二戒(亦云离欲优婆塞优婆夷具行二十二戒亦云三归优婆塞戒见高僧传) 沙弥威仪 经律分异记。
右七部。合三十八卷。罽宾国三藏法师求那跋摩。宋言功德铠。元嘉年来达于建业。文帝引见劳问殷勤。因问。持斋不杀。迫以身殉物不获从志。摩答以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帝乃抚几叹之。事在僧传。乃敕住只桓。供给隆厚。译前经论或有布花座下来鲜更荣。摩后终于只桓。预作遗偈三十六行云。证二果。其文广如传 杂阿毗昙婆沙十四卷(元嘉十年于长干寺出第二译与前本小异) 摩德勒伽毗尼十卷(一云萨婆多毗尼元嘉十二年于秣陵平乐寺出见道慧宋齐录) 大勇菩萨分别业报集(一云略者见唐录) 龙树菩萨劝发诸王要偈(一云求那跋摩出见唐录) 请圣僧浴文(并见高僧传及别录)
右五部。合二十七卷。文帝世。天竺三藏法师僧伽跋摩。宋言众铠。元嘉十年届自建业。善律藏明杂心。彭城王刘义康崇其戒范。请以为师。名重京邑。道场慧观以跋摩妙解杂心。讽诵通利。先三藏等虽复译出。未及缮写。更重请翻。宝云传语。观自笔受一周乃讫。其后相续出摩德伽等 杂阿含经五十卷(瓦官寺释法显赍持来见道慧宋齐录) 众事分阿毗昙十二卷(共菩提耶舍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元嘉二十年道场寺译慧观笔见道慧僧佑法上等录) 央掘魔罗经四卷(道场寺出见道慧宋齐录及佑上别录等) 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荆州辛寺第三出与汉竺大力吴支谦出本起瑞应等同小异见始兴佑廓等录) 释六十二见经四卷(见别录佑云一卷) 大方广宝箧经三卷(见李廓录) 现在佛名经三卷(元嘉二十九年正月二十七日荆州为南谯王刘义宣出亦名华敷现在佛名见始兴及高僧传) 菩萨行方便神通变化经三卷(见李廓录) 净度三昧经三卷(见李廓录) 相续解脱了义经二卷(东安寺出见道慧僧佑李廓法上等四录) 大法鼓经二卷(东安寺译见道慧僧佑李廓及别录等) 阿兰若习禅经二卷(见李廓录)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一卷(丹阳郡出宝云传观笔见道慧佑廓等录) 无量寿经(孝建年出第八译见道惠宋齐录与僧铠支谦白延法护罗什法力宝云等出大同广略异) 宾头卢突阇罗为优陀延王说法经 般泥洹经(孝建元年辛寺出第二译或无般字与法护出泥洹大同小异见道惠宋齐录) 八吉祥经(元嘉二十九年于荆州为司空南谯王译第二出与吴支谦出小异见佑唱二录) 无忧王经(后例一卷于荆州辛寺译见吴录) 出无量持门经(见吴录) 三小劫经(见别录) 食四经(见别录) 十二游经(第二出与晋迦留陀伽译小异见旧录) 十二头陀经 三因缘经 异处七处三观经(第二出出杂阿含或无异处字) 十一想思念如来经(或思惟思) 十二品生死经 十报法三统略经 罪福报应经 六斋八戒经 十二头陀经 四人出现世间经(出杂含) 四品学法经 申兜本经(或申日) 舅甥经(出生经) 那先经(异本出) 日难经(一云越难) 君臣经(出生经) 鞞摩肃经 鹦鹉经(中含) 负债为牛经(出生经) 那赖经(出生经) 二侨士经(出出曜经) 释摩男本经 阿兰那经 老母经 树提伽经 阿速达经 大意经 目连降龙王经 阿难见伎啼哭无常经 舍利弗等比丘得身作证经 佛往慰迦叶病经 请般特比丘经(一云时) 佛命阿难诣最胜长者经 目连弟布施望即报经 舍利弗般泥洹经(出生经) 摩诃迦叶度贫母经 阿那律七念章经 杂藏经 虚空藏菩萨经 菩萨诃欲经(第二出) 阿弥陀经 诸法无行经 贫子须赖经(见李廓录) 无量义经(见李廓录) 杀龙济一国经(六度集) 无涯际持法门经 堕珠着海中经(出生经) 当来选择诸恶世界经 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经 佛入甘露调正意经(出大十二门经) 过去行檀波罗蜜经 本行六波罗蜜经(已上不注诸录者并别录) 第一义五相略集一卷(东安寺译见僧佑录) 三藏法师自述喻一卷(见杂录)
右七十七部。合一百六十一卷。文帝世。中天竺国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宋言功德贤。善大乘学。时人亦称为摩诃乘。亦云衍。元嘉十二年。来至扬都。帝深崇敬。彭城王刘义康。南谯王刘义宣。并师事之。敕住只桓寺。仍请令译杂阿含等。宝云传语。慧观笔受。后随谯王镇抚荆州。复于辛寺复出无忧王等经。凡百余卷。多是弟子法勇传语。谯王请讲华严经。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旦夕请观世音。遂梦易首。明旦就讲。辩注若流。余有一载机悟领会。具如僧传。佑录止云。贤译七十三卷。今案众录。悉具列之 禅秘要经三卷(一云禅法要元嘉十八年于只桓寺译见佑录) 五门禅经要用法(见佑唱录) 观普贤菩萨法经(出深功德经一普贤观经见佑录) 虚空藏观经(一观虚空藏菩萨一无观字见道惠僧佑等录) 诸法勇王经(见李廓录)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 转女身经 象腋经 郁伽长者所问经 虚空藏菩萨神咒经(已上六经并见李廓魏世录)
右一十部。一十二卷。文帝世。罽宾三藏禅师昙摩蜜多。宋言法秀。生而连眉。为人沉邃。甚有慧鉴。常有善神潜形蜜护。每之国境。神必托梦。告其王知。去亦如之。誓以游方教化为志。习性清修不拘名利。初到炖煌。即立禅阁于闲旷地。植柰千株开园百亩。禅众济济趋者如云。元嘉年初来到建业届止中寺。晚憩只桓。即译禅经及以神咒。兼复传画迦毗罗神王像形。迄至于今是其则也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无量寿观经(上二经并见道慧宋齐录及高僧传)
右文帝世。西域沙门畺良耶舍。宋言时称。性刚直寡嗜欲。善三藏学。多所暗知。尤工禅思。元嘉年初达华京邑。帝深加赏。敕住钟山道林精舍。以上二经是转障之秘术。净土之供因。常受持讽诵。故沙门僧含祈请译出。含躬笔受 观世音菩萨受记经(第二出与护出少异) 外国传五卷(竭自述游西域事)
右二部六卷。武帝永初元年。黄龙国沙门昙无竭。宋言法勇。迻集同志。释僧猛等二十五人。共游西域。二十余年自外并化。唯竭只还于罽宾国。写得前件梵本经来。元嘉末年达于江左。即于扬都自译。见王宗僧佑慧皎李廓法上等录 治禅病秘要法经二卷(孝建二年竹园寺出或无经字见祖佑唱录) 净饭王般涅盘经(第二出) 八关斋经(异出本) 普明王经 佛大僧大经(三见名) 生死变识经 分和檀王经 长者音悦经 贤者律仪经(一威仪) 进学经 优婆塞五戒经(一五相经) 邪只经 摩达经 五百梵志经 栴陀越经 五反覆大义经 迦叶禁戒经 弟子死复生经 弟子事佛吉凶经 五苦章句经 释种问优婆塞经(出杂阿含) 波斯匿王丧母经 菩萨誓经 中阴经 [(序-予+林)/女]夷比丘经 佛母般泥洹经(孝建二年钟山定林寺出见佑录亦云大爱道经) 梵摩皇经 优婆塞五法经 五恐怖世经 末罗王经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见道慧宋齐录及三藏记) 观世音观经 谏王经 清信士阿夷扇经(一阿夷扇持父子经) 弟子慢为耆域述经(一弟子为耆域述慢或明弟子戏诞经上来不注见处并出别录)
右三十五部。合三十六卷。孝武帝世。北凉河西王沮渠蒙逊。从弟安阳侯京声。属凉运终。为元魏灭。京声窜窃南奔建康。晦志卑身不交人世。常游止塔寺以居士自卑。绝妻室淡荣利。纵容法侣宣通正教。是以黑白咸加敬焉。所译前件杂要众经既讽习久。对众笔缀曾无滞碍。丹阳尹孟顗善之。赏赡隆厚。见高僧传 菩萨念佛三昧经六卷(或念佛三昧经见道慧宋齐录) 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或无量门见僧佑录)
右二部七卷。孝武帝世。西域沙门功德直。以大明六年。于荆州为沙门释玄畅译。畅刊正文义词旨婉密。而畅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测也。后适成都止大石寺。即是阿育王塔所。乃手自作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传至今焉 药师琉璃光经(大明元年出一拔除过罪生死得度一名灌顶出灌顶经佑录为疑长房勘婆罗门今有梵本神言小异耳) 商人求财经 僧王五天使经(疑僧字) 善生王子经(亦异出六向拜经) 懈怠耕者经(旧录懈怠耕见经) 释迦毕罪经(一本作家字出生经) 贫穷老公经(或贫老) 杀身济贾经(出六度集) 舍卫城中人丧子发狂经(出阿含) 譬喻经 请宾头卢法经 阿难见水光瑞经(一云水光经) 咒愿经 瞿昙弥记果经 学人乱意经(一母子作比丘比丘尼乱意经出增一阿含) 窃为沙门经 佛母般泥洹经(与安阳侯出小异) 长者子六过出家经(出出曜经) 猎师舍家学道事经(出出曜经) 瞿昙弥经 栴阇摩暴志谤佛事经(出出曜经) 二老男子见佛出家得道经 真伪沙门经(或真伪经) 佛涅盘后诸比丘经(一云力士跋陀经出杂含自他无法并见别录世变) 大力士出家得道经(亦云力士跋陀经出杂含经自他无法并见别录)
右二十五部。合二十五卷。孝武帝世。沙门释慧简。于鹿野寺出 十诵僧尼要事羯磨二卷。
右废帝世。大明七年。律师释僧璩。于杨都中兴寺依律撰出(亦云略要羯磨法见僧佑三藏记) 十诵律比丘戒本(大明年出) 十诵律比丘尼戒本(太始年出) 十诵律羯磨杂事(并要用太始年出)
右三经三卷。明皇帝世。律师释法颖。于扬都长干寺依律撰出。见僧佑三藏记及宝唱录 无尽意经十卷 海意经七卷 如来恩智不思议经五卷 宝顶经五卷 阿述达菩萨经(太始年广州译第三出与晋法护再出者大同) 三密底耶经(亦云贤人用律经)
右六部二十九卷。明皇帝世。天竺沙门竺法眷。于广州译。见始兴僧佑出三藏记及宝唱等三录 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一决了诸法如幻三昧经)
右宋世不显年。未详何帝译。群录直注云。沙门翔公于南海郡出。见道安始兴佑录 璎珞本业经二卷 佛藏大方等经(或问明显经)
右宋世不显年。未详何帝译。群录直云。沙门释道严出。见始兴及法上录并载 空净三昧经(亦名空净大感应三昧经) 车匿经(或车匿本末经) 劝进学道经(与梁吏共出亦名劝进经) 梵女首意经(一首意女经)
右件四部。宋世不显年帝译。群录直云。沙门释勇公出。见始兴赵录。法上录亦载 乐璎珞庄严方便经(一名大乘璎珞庄严一名转女身菩萨经与法护顺权方便经同) 寂调音所问经(一名如来所说清净调伏经与法护出文殊行律经同本)
右二卷。宋世不显帝年译。群录注云。沙门释法海出。见始兴法上录 月灯三昧经(一名文殊师利菩萨十事行经一名建慧三昧经)
右同前。不显帝年译。群录注云。沙门释先公出。见赵录。法上录亦载 决正四部毗尼论二卷。
右升明元年。沙门释道俨。依诸律撰出 善不受报论 佛无净土论 应有缘论 顿悟成佛论 佛性当有论 法身无色论 二谛论。
右七部。宋初龙光寺沙门竺道生。思力天挺智不从师。推佛性通于有心。考性命穷于法座。着论开化。广如本纪。
前齐朝传译佛经录第十一
齐氏宋运交禅因循。统御道俗有声南服。故不广述。其高帝萧道成者。临沂人也。因宋余业仍都建康。于建元年。安成野火洞泽焚烬。唯数丈地草独不然。往视其中得一金像。既感灵瑞圣化复隆。帝曰。使我治天下十年。必令黄金与土同价。不幸四载而崩。子迹字宣远嗣。江海晏安。有竟陵文宣王子良帝之次子辅政。司徒之位爕谐厘革。大偃浇风偏弘释教。多所制述。弘护之美独以见推广搜髦彦翼赞玄理。撰净住子二十卷。佛史十卷。抄集群经增略删广。有兼济焉。相承七主。二十三年。传译道俗二十人。所出经律传等。四十七部。合三百四十六卷。为齐朝录云 沙门昙摩伽陀耶舍一部(一卷经) 沙门摩诃乘二部(二卷经律) 沙门僧伽跋陀罗一部(一十八卷律) 沙门释法意二部(二卷经) 沙门求那毗地三部(一十二卷经) 沙门释法度二部(二卷经律) 沙门释法愿二部(二卷经) 沙门释王宗二部(七卷经及目录) 沙门释昙景二部(四卷经) 沙门释法尼一部(二卷经) 沙门释道正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道备五部(五卷经律) 竟陵王萧子良一十七部(二百五十九卷经抄) 常侍庾颉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超度一部(七卷律例) 沙门释法化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慧基一部(一卷注经) 沙门释法瑗一部(三卷注经) 文宣王记室王巾(一部十卷僧史) 荆州隐士刘虬二部(一十一卷注经) 齐无量义经(见僧佑法上等录)
右一经。高帝世。建元二年。天竺沙门昙摩伽陀耶舍。齐言法生称。于广州朝亭寺手自译出。传授人沙门慧表。永明三年赍至扬都缮写流布。荆州隐士刘虬在武当山。注之出经序 五百本生经(见三藏记) 他毗利律(他毗利齐言宿德见僧佑录)
右二部。武帝世。外国沙门摩诃乘于广州译 善见毗婆沙律十八卷(见道慧宋齐录及三藏记)
右一部。一十八卷。武帝世。外国沙门僧伽跋陀罗。齐言僧贤。师资相传云。佛涅盘后优波离既结集律藏讫。即于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花供养律藏。便下一点置律藏前。年年如是。优波离欲涅盘时。付弟子陀写俱。陀写俱欲涅盘付弟子须俱。须俱欲涅盘付弟子悉伽婆。伽婆欲涅盘付弟子目犍连子帝须。目犍连子帝须欲涅盘付弟子旃陀跋阇。如是师师相付至今三藏法师。三藏法师将律藏至广州。临上舶返还去。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罗。罗以永明六年。共沙门僧猗于广州竹林寺译出。此善见毗婆沙。因共安居。以永明七年庚午岁七月半受自恣竟。如前师法。以香花供养律藏讫。即下一点。当其年计得九百七十五点。点是一年。赵伯休梁大同元年于庐山值苦行律师弘度。得此佛涅盘后众圣点记年月讫。齐永明七年伯林访弘度云。自永明七年以后云何不复见点。弘度答云。自此已前皆是得道圣人。手自下点。贫道凡夫。止可奉持顶戴而已。不敢辄点。伯休因此旧点下推至梁大同九年癸亥岁。合得一千二十八年。长房依伯休所推。从大同九年至今开皇十七年丁巳岁。合得一千八十二年。若然则如来灭度始出千年。去圣尚迩。深可叹庆。愿共励诚同宣遗法 观世音忏悔除罪咒经(永明八年十二月出亦名观世音所说行法经见宝唱录及三藏记)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沙门法献于于阗国得此梵本来见道慧宋齐录及三藏记)
右二部。合二卷。武帝世外国三藏法师达摩摩提。齐言法意。永明年为沙门法献于扬州瓦官寺译出。献时为僧正。献初以宋永徽三年游历西域。于于阗国得此经梵本来。并佛牙。经译流行相传至今。佛牙到梁普通三年正月。忽有数人。并执仗初夜扣门。称临川殿下奴叛有人告云。在佛牙阁上请开阁捡视看。因即随语开阁。主帅至佛牙座前。开函取牙。作三礼以锦手巾盛牙。绕山东而去。今竟不测所在 百句譬喻集经十卷(外国僧伽斯那撰永明十年九月出此即第二译或五卷见僧佑录) 十二因缘经(第四出) 须达长者经。
右三部。合一十二卷。武帝世。天竺国三藏法师求那毗地。齐言德进。永明年于杨州毗耶离寺译出 灰河经(见始兴录及高僧传三藏记等) 毗跋律(见三藏记)
右二部武帝世。杨州沙门释法度出见。宝唱录载 佛法有六义第一应知经 六通无碍六根净业义门经。
右部。二武帝世。沙门释法愿抄集众经依义撰出。虽弘经旨异于伪造。既标名号则别成卷部。世皆共列用为疑经。故复载传后叶识源幸同鉴勖 佛所制名数经五卷 众经目录二卷。
右二部合七卷。武帝世。释王宗抄集诸经论。依事类撰。有似数林。首题经名编预于录。惧乱名实。故复委论。既非正经。世所疑惑。又撰大小乘经目。并见出三藏记 未曾有因缘经二卷(亦直云未曾有经见始兴录) 摩诃摩耶经二卷(亦直云摩耶经并见王宗宝唱法上等三录)
右二部。合四卷。群录直云。齐世沙门释昙景出。既不显年。未详何帝 益意经二卷(佑云失译见法上录)
右一部。合二卷。齐世沙门释法尼出。既不显年。未详何帝 弥勒成佛经。
右先是长安释道标译。是第二出。小异护什本。齐世。江州沙门道政更复删改标所定者首尾亦名成佛。又云下生。而其经首有大智舍利弗者是。既不显年。未详何帝 九伤经(见别录) 安墓咒经(见别录) 菩提福藏法花三昧经(武帝世出见三藏记及宝唱录) 七佛各说偈(见吴录) 深自知身偈(见吴录)
右五部。合五卷。齐世沙门释道备出。备后改名欢。虽见众录。然并注入疑经 注遗教经 注优婆塞戒三卷 抄妙法莲华经(五卷) 抄阿毗昙毗婆沙五十九卷 抄百喻经三十八卷 抄维摩诘经二十六卷 抄华严经一十五卷 抄地持经一十二卷 抄菩萨决定要行经(十卷亦云净行优婆塞经) 抄成实论八卷 抄胜鬘经七卷 抄阿差末经四卷 抄摩诃摩耶经三卷 抄胎经三卷 抄方便报恩经二卷 抄鸯掘魔罗经二卷 抄律头陀事经二卷 三宝记十卷(亦云佛史法传僧录) 撰净住子二十卷 杂义记二十卷。
右子注及抄经。合二十部。凡二百五十三卷。并齐司徒竟陵文宣王萧子良。爱好博寻躬自缉撰。备忘拟历不谓传行。后代学人相踵抄读。世人参杂惑乱正文。故举本经。庶知由委。其外犹有二十余经。并是单卷。文繁不复备录。但上题抄字者悉是其流。类例抽寻始末自别。见三藏记及宝唱等录 戒果严经(或无经字有八章颂)
右一部。武帝世永明五年。常侍庾颉采经意撰 律例七卷。
右一部。武帝世永明七年。沙门释超度依律撰出 腹中女听经(第二出与先不庄挍女经本同)
右一部。永元年中。沙门释法化诵出。见古录众录。相承并云。诵出未详。诵意依而列之以有先译故免疑失 胜鬘子注经三卷。
右一部。杨州灵根寺沙门释法瑗述注解 遗教子注经。
右一部。山阴法华山沙门释慧基述注解 僧史十卷。
右一部。合十卷。司徒竟陵文宣王府记室王巾撰 注法华经十卷 注无量义经。
右二部经。一十一卷。南郡武当山隐士刘虬撰。并制序。刘虬即梁祖布衣之友也。其子之遴梁任为太常。
大唐内典录卷第四下
梁朝传译佛经录第十二
弘传圣教随代兴隆。其中高者无越梁祖。行字叔达。兰陵人也。承齐建命亦都建康。登极思济同契等觉。垂拱临朝盛弘经教。广延博古旁采遗文。扇以淳风利之法俗。祖祢相承尊事老氏。及临大宝下敕断之。唯以佛宗开物成务。天监七年。帝以正像浸末信重渐微。三藏弥纶鲜能该洽。敕沙门僧旻等撰经律异相。以类相从。凡五十卷。皇太子纲撰法宝联璧二百余卷。诸余杂集其徒寔繁。又敕沙门僧绍撰华林佛殿众经目录四卷。帝具省之周洽未委。又敕沙门宝唱更缵经目。乃显译有无证经真伪。凡十七科。颇为覶缕。前后二梁。凡七帝。八十七年。五十年在金陵。余在江陵。译经道俗二十一人。所出经律传记等九十部。凡七百八十卷。为二梁录云 沙门尼僧法二十一部三十五卷(经) 沙门释僧盛一部一卷(戒法) 沙门释妙光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僧佑一十四部六十三卷(集记传) 沙门释道欢一部一卷(偈) 沙门曼陀罗三部一十一卷(经) 沙门僧伽婆罗一十一部三十八卷(经论传) 清信士木道贤一部一卷(经) 西蕃王子月婆首那一部一卷(经) 沙门真谛一十六部四十六卷(经论疏记) 沙门释僧旻一部八十八卷(经抄) 沙门释僧绍一部四卷(录目) 沙门释宝唱九部一百七卷(杂录) 沙门释法朗一部七十二卷(注经) 沙门释智藏一部八十卷(义林) 武皇帝一部五十卷(注经) 沙门释慧令一部一十二卷(经抄) 沙门释慧皎一部一十四卷(僧传) 清信士袁昙允一部二十卷(论抄) 简文帝纲一部二百卷(法集) 湘东王文学虞孝敬一部三十卷内典博要 净土经七卷(永元元年出年八岁) 妙庄严经四卷 妙音师子吼经三卷(天监四年出年十六) 益意经二卷(天监三年出年十五) 阿那含经二卷(天监四年出年十六) 宝顶经(永元元年出年八岁) 正顶经(永元二年出年九岁) 法华经(永元二年出年九岁) 胜鬘经(二年出年九岁) 药草经(三年出年十岁) 太子经(三年出年十岁) 伽耶婆经(三年出年十岁) 波罗奈经 优娄频经 般若得经(天监元年出年十三) 华严璎珞经(天监元年出年十三) 出乘师子吼经(三年出年十五) 踰陀卫经(四年在台内华光殿出年十六) 优昙经 维摩经 序七世经。
右二十一部合三十五卷。太学博士江泌女。小而出家名僧法。年八九岁。有时静坐闭目诵出前经。扬州道俗咸称神授。长房云。验于经论斯理皎然。是宿习来非关神授。且据外典。夫子有云。生而知者圣。学而知者次。此局谈今生昧于过往耳。若不尔者。何以得辩内外贤圣浅深过现乎。故高僧传云。释昙谛者。俗姓康氏。其先康居人。汉灵帝时移附中国。献帝末乱移止吴兴谛父彤。尝为冀州别驾。母黄氏。昼眠梦见一僧呼为母寄一麈尾并铁镂书镇。黄既眠觉见二物具存。私密异之。因而怀孕生谛。谛年五岁。母以麈尾等示之。谛曰。秦王所饷。母曰。汝置何处。答曰。不忆至年十岁出家。学不从师。悟自天发。此即其事。后随父之樊邓过见关中僧[契-大+石]道人。忽然唤[契-大+石]。[契-大+石]曰。童子何以呼宿士名。谛曰。阿上本是谛沙弥。曾为众僧采菜。被野猪伤。不觉失声。今可忘耶。然僧[契-大+石]经为弘觉法师弟子。为僧采菜被野猪所伤。[契-大+石]初不忆此。乃诣谛父。谛父具说谛生本末。并示[契-大+石]书镇麈尾等。[契-大+石]乃悟而泣曰。即[契-大+石]先师弘觉法师也。师经为姚苌讲法华。贫道为都讲。姚苌饷师二物。今遂在此。追计弘觉舍命。正是寄物之日。伤忆采菜之事。弥增悲悼。谛后游览内外遇物斯记。晚入吴虎丘山寺讲礼易春秋各七遍。法华大品维摩各十五遍。又善属文。有集六卷。盛行于世。年六十余。终宋元嘉末年也。房曰。弘觉法师弟子僧[契-大+石]。师徒匠导名重二秦。什物三衣亦复何限。唯书镇麈尾保惜在怀。及移识托生。此之二物遂得同往。神外质碍之像尚得相随。况心内虑知之法而不忆念。所以镜莹转明刃砥弥利。渧聚为海尘积成山。世世习而踰增。生生学而益广。近匹初始之月。终至十五团圆。舍人还受人。即是次生事。忆而弗忘。其神功乎。闭目静思自是女人情弱。暗诵相续岂非前身时讽。而论神授。何乃愚瞽昧智慧之道乎 萨婆若陀眷属庄严经。
右一经。天监九年。郢州头陀道人妙光。诣杨州治下普弘寺出此经。聚徒诳惑。梁朝摈治。故指斥明示以诫于后 教戒比丘尼法。
右一卷。武帝天监三年。杨州沙门释僧盛。于钟山灵根寺依律撰出。见宝唱录 出三藏集记十六卷 法苑集一十五卷 弘明集一十四卷 世界记一十卷 萨婆多师资传五卷 释迦谱四卷(更有十卷本余亲读之) 大集等三经记 贤愚经记 集三藏因缘记 律分五部记 经来汉地四部记 律分十八部记 十诵律五百罗汉出三藏记 善见律毗婆沙记。
右一十四部。合六十三卷。扬州建初寺律师释僧佑撰。故佑三藏记序云。夫真谛玄凝法性虚寂。而开物导俗非言莫津。是以不二默詶。会于义空之门。一音振辩。应乎群有之境。自我师能仁之出世也。鹿苑唱其初言。金河究其后说。契经以诱小学。方典以劝大心。妙轮区别十二惟部法聚总要八万其门至善逝晦迹而应真结集。始则四含集经。中则五部分戒。大宝斯在含识资焉。然道由人弘法待缘显。有道无人。虽文存而莫悟。有法无缘。虽并世而弗闻。闻法资乎时来。悟道藉于机至。机至然后理感时来方乃化通矣。昔周代觉兴而云津致隔。汉世像教而妙典方流。法待缘显信有征矣。汉末安高宣译转明。魏初康会注述渐畅。道由人弘于兹验矣。自晋氏中兴三藏弥广。外域胜宾稠叠以总至。中原慧士炜晔而秀生。提什举其宏纲。安远振其奥领。渭滨务逍遥之集。庐岳结般若之众。像法得人于斯为盛。原夫经出西域运流东方。提挈万里翻转梵汉。国音各殊。故文有同异。前后重来。故题有新旧。而后之学者鲜克研核。遂乃书写继踵而不知经出之岁诵说比肩而莫测传法之人。授受之道亦已阙矣。夫一时圣集犹五事证经。况千载交译宁可昧其人世哉。昔安法师以鸿才渊鉴爰撰经录订正闻见炳然区分。自兹以来。妙典间出。皆是大乘宝海。时竞讲习。而年代人名莫有诠贯。岁月逾迈本源将没。后生疑惑奚所取明。佑以庸浅预凭法门。翘仰玄风誓弘末化。每至昏晓讽持秋夏讲说。未尝不心驰庵园影跃灵岳。于是牵课羸志沿波讨源。缀其所闻。名曰出三藏记集。一撰缘记。二铨名录。三总经序。四述列传。缘记撰则原始之本克明。名录铨则年代之目不坠。经序总则胜集之时足征。列传述则伊人之风可见。并钻析内经研镜外籍。参以前识验以旧闻。若人代有据。则表为司南。声传未详。则文归盖阙。秉牍凝翰志存信史。三复九思事取实录。有证者既标。则无源者自显。庶行潦无杂于醇乳。燕石不乱于楚玉矣。其法苑等。并皆有序。着述指订不复具抄焉 众经要览法偈(二十一首)
右一卷。武帝天监二年。沙门释道欢撰。僧佑三藏集记注以为疑。故依旧编 宝云经七卷(见宋录) 法界体性无分别经二卷(见李廓及宝唱录) 文殊师利般若波罗蜜经二卷(或有说字见李廓录)
右三部。合一十一卷。天监年初。扶南国沙门曼陀罗。梁言弘弱。大赍梵本经来贡献。虽事翻译未善梁言。其所出经文多隐质。共僧伽婆罗于杨都译 阿育王经十卷(第二出天监十一年六月二十日于杨都寿光译初翻日帝躬笔受后付慧超合继讫见宝唱录) 孔雀王陀罗尼经二卷(第二出与晋世帛尸利蜜译本同文少异见宝唱录) 文殊师利问经二卷(天监十七年敕僧伽婆罗于占云馆译袁昙允笔受光宅寺沙门法云详定)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菩萨藏经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第二译小胜前曼陀罗所出二卷者) 舍利弗陀罗尼经(此咒大有神力初能持者雪山八夜叉王常来拥护所欲随心) 八吉祥经(若人闻此八佛名号不为一切诸鬼神众难所侵) 十法经(并普通年译) 解脱道论一十三卷(天监十四年于占云馆译) 阿育王传五卷(天监年第二译与魏世者小异)
右一十一部。合三十八卷。正观寺扶南沙门僧伽婆罗。梁言僧养。亦云僧铠。幼而颖悟。十五出家。偏学阿毗昙心。具足已后广习律藏。闻齐国弘法。随舶至都。住正观寺。为求那跋摩弟子。复从跋陀研精方等博涉多通。乃解数国书语。值齐氏季末道教陵夷。婆罗静洁身心外绝交故。大梁御宇搜访术能。以天监五年被敕征召于杨都寿光殿及正观寺占云馆三处。译上件经。其本并是曼陀罗。从扶南国赍来献上。陀终没后。罗专事翻。敕令沙门宝唱慧超僧智法云及袁昙允等笔受。天子礼接甚厚。道俗改观。婆罗不畜私财。以其嚫施成立住寺。太尉临川王所重 优娄频经。
右一卷。唱录直云。天监十五年木道贤献上。更不辩由委 大乘顶王经(亦云维摩儿经第二出与晋世竺法护大方等顶王经同本异出文少异)
右一部。武帝世大同年。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梁言高空。辞齐入梁。仍被留住。因译此经 金光明经七卷(承圣元年于正观寺及杨雄宅出是第二译与梁世昙无谶出者全长四品) 弥勒下生经(承圣三年于豫章宝田寺出是第二译) 仁王般若经(是第二译与晋世法护出者少异大同三年在宝田寺译见曹毗真谛传) 十七地论五卷(太清四年于富春陆元哲宅为沙门宝琼等二十名德译) 大乘起信论(大同四年在陆元哲宅出) 中论 如实论 十八部论 本有无论 三世分别论(已上并四年同出) 金光明疏十三卷(太清五年出) 仁王般若疏六卷(太清三年出) 起信论疏二卷(太清四年出) 中论疏二卷 九识义记二卷(太清三年于新吴美业寺出) 转法轮义(大同三年出)
右一十六部。合四十六卷。武帝末世至承圣年。西天竺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波罗末陀。梁言真谛。远闻箫主菩萨行化。搜选名匠轨范圣贤。怀宝本邦来适斯土。所赍经论树叶梵文。凡三百四十夹。若具足翻。应得二万余卷。多是震旦先所未传。属梁季崩离不果宣吐。遇缘所出略说如前后之所翻。复显陈录载序。其事多在曹毗三藏传文。长房曰。僧佑云。道由人弘法待缘显。信哉。昔有人有法无缘不值时。今遇良时好缘而阙人无法。苍生可愍。良足悲夫 众经要抄一部并目录八十八卷。
右一部。天监七年十一月。帝以法海浩博浅识窥寻卒难该究。因敕庄严寺沙门释僧旻等。于定林上寺缉撰此部。到八年夏四月方了。见宝唱录 华林佛殿众经目录四卷。
右一录。天监十四年。敕安乐寺沙门释僧绍。略取佑三藏集记目录分为四色。余增减之。见宝唱录 经律异相一部并目录五十五卷(天监十五年敕撰) 名僧传并序目三十一卷 众经饭供圣僧法五卷(亦十五年) 众经目录四卷(十五年) 众经护国鬼神名录三卷(十五年) 众经诸佛名三卷(十五年) 众经拥护国土诸龙王名录三卷(十六年) 众经忏悔灭罪法三卷 出要律仪二十卷。
右九部合一百二十七卷。帝以国土调适住持无诸灾障。上资三宝。中赖四天。下藉龙王众神佑助。如是种种世间苍生始获安乐虽具有文散在经论。急要究寻难得备睹。故天监中频年降敕。令庄严寺沙门释宝唱等总撰集录以备要须。或建福攘灾。或礼忏除障。或飨神鬼。或祭龙王。诸所祈求帝必亲览。指事祠祷讫多感灵。所以五十年间兆民荷赖缘斯力也 大般涅盘子注经七十二卷。
右一部。天监年初。建元寺沙门释法朗注。见宝唱录 摩诃般若波罗蜜子注经五十卷(或一百卷)
右一部。武帝萧衍。年三十七即位。在位四十九年。年八十六。帝以庭荫早倾常怀哀感。每叹曰。虽有四海之尊。无以得申罔极。故留心释典。以八部般若是十方三世诸佛之母能消除灾障荡涤烦劳。故采众经躬述注解。又亲讲读。冀藉兹胜福望得展思慕。频奉代舍身时。地为之震。相继斋讲不断法轮。于钟山起大爱敬寺。青溪起智度寺。台内立至敬殿。景阳台立七庙室。月再过设净馔。每至展拜及宗庙蒸尝。未曾不涕泗滂沱哀感。左右预从者莫不掩泪。普通八年造同泰寺。成楼阁殿台房廊。绮饰陵云九级。丽巍永宁开大通门对同泰寺。因号大通。元年三月六日大驾每亲临幸寺礼忏。虽亿兆务殷。而卷不辍手。披览内外经论典。坟恒以达曙。自礼记古文周书左传老庄诸子论语孝经。往哲未详前儒所滞。悉皆训释。国学生数有限兼。又隔以贵贱。帝每欲招来后进备斯善诱。故别置立五馆博士以引寒俊。致孔释二门郁然森茂。前后有集百二十卷。着通史书苑等数千卷。年事虽尊自强不息。未明求衣坐以待旦。五更便出外殿秉烛而省万机。流恩狱市多所弘恕。其有应罗重宪不可矜原。改容久之焚香念佛。然后下敕。悲愍黎元慈恻若是。察奸擿伏有若通神。自非享宴不听音乐。后宫妃嫔并无罗绮。内殿小寝衣衾率素。布被莞席草履葛巾。无余服玩。天监中便血味备断。日唯一食。食止菜蔬。蜀献芋蒻。啖之觉美。曰与肉何异。敕复禁之。帝王能然。信不思议菩萨君也 般若抄十二卷。
右天监十六年。敕灵根寺沙门释慧令撰。见宝唱录 高僧传十四卷(并录目)
右一部。武帝世。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皎学通内外善讲经律。着涅盘义十卷梵网戒等疏。盛行世。为时所轨 成实论类抄二十卷。
右天监年。优婆塞袁昙允撰。与齐文宣抄经相似。亦见唱录 法宝集二百卷(亦云法宝联璧)
右一部。简文帝萧纲在储宫日。躬览内经指撝科域。令诸学士编写结连。成此部卷。以类相从。有同华林遍略。惰学者有省过半之功 义林八十卷。
右一部。并大通年。敕开善寺沙门释智藏等二十大德撰。但诸经论有义例处。悉录相从以类聚之。譬同世林无事不植。每大法会帝必亲览以观讲论。宾主往还理致途趣。如指掌也 内典博要三十卷。
右一部。湘东王记室虞孝敬撰。该罗经论所有要事备皆收录。颇同皇览类苑之流。敬后出家。改名慧命。入关亦更有着述云。然此博要亦是内学群部之要径也。
后魏元氏翻传佛经录第十三
元氏之先。北代云中虏也。世为豪杰。南去定襄四千余里。案梁湘东王绎贡职图云。本姓托跋鲜卑胡人也。西晋之乱有托跋庐。出居晋楼烦地。晋即封为代王。于后部落分散经六十余年至庐孙拾翼鞬。或言涉圭魏史云。即道武皇帝魏之太祖也。改号神瑞元年。当晋孝武太元元年也。出据朔州东三百里筑城立邑。号为恒安之都。为符秦护军坚败。后乃即真号生知信佛兴建太寺。恒安郊西大谷石壁。皆凿为窟。高余十丈。东西三十里。栉比相连其数众矣。谷东石碑见在。纪其功绩。不可以算也。其碑略云。自魏国所统赀赋并成石龛。故其规度宏远。所以神功逾久而不朽也。至第三主太武帝。伏厘世。信纳邪言毁坏佛法诛僧破寺。涉历七年恶疾灾身薨。后还复四主在北。至孝文帝宏世迁京洛阳。改姓称元。去胡衣服冠冕绝虏语尊华风。手制文章谈述雅诰。圣天子也。至孝明帝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造永宁寺。起九层木浮图。高九十丈。上有宝刹。复高十丈。去地千尺。离京百里。即遥见之。初欲筑基掘至黄泉下。得金像三十二躯。太后信为崇法之祥征也。是以营造穷极世工。刹上金宝。瓶容二十五石。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一十一重。周匝轮郭皆垂金铎。复有铁锁四道。引刹向浮图角。四角锁上亦有金铎。大小皆如一石瓮浮图九级角角皆悬金铜铃铎。合上下有百三十铎。浮图四面别各有三门六窗。并皆朱漆。扇上各有五行金铃。其十二门二十四扇。合有五千四百枚铃。铃下复镂金镮铺首。穷造制之巧。极土木之工。庶人子来匪日而作。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秋月永夜高风。宝铎和鸣声响十里佛殿一所。形如太极。中有丈八金像一躯。等身金像十躯。编真珠像三躯。金织成像五躯。玉像二躯。作工奇巧冠于当世。僧房楼观一千余间。雕梁粉壁青琐绮疏。难得而言。栝柏椿松扶疏檐溜。丛竹香草布护阶庭。是以常景制寺碑云。须弥宝殿兜率净宫。莫尚于斯是也。外国所献神异经像。皆在此寺。寺之墙院皆施短椽。以瓦覆之。状若宫墙。寺之四面各开一门。其正南门有三重楼。通三阁道。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门。图以云气画彩仙灵。列钱青锁赫奕华丽。夹门两傍有四力士四师子。饰以金碧加之珠玉。庄严焕炳世所未闻。东西两门悉亦如之。所可异者。唯楼两重北门一道。上不施屋。似乌头门。其四门外皆树青槐。亘以渌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路断车盖。非由淹云之润。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而供养具与只园等。四事给施七百梵僧。菩提流支为译经首也。敕遣李廓撰经录云。至永熙主迁入关中。因西东南北四魏。合一十六帝。历一百六十一年。派入周齐。依捡道俗一十四人。所出经论传录等。总八十七部。合三百二卷。为后魏三代之经录云 北台沙门释昙曜(二部五卷经传) 沙门释昙静(一部二卷经) 沙门吉迦夜(五部二十五卷经论) 沙门释昙辩(一部一卷经) 南京沙门昙摩流支(三部八卷经) 沙门释法场(一部一卷经) 沙门菩提流支(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九卷经论录) 沙门勒那摩提(六部二十四卷经论方) 沙门佛陀扇多(十部一十卷经论) 邺都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一十四部八十五卷经论) 王子月婆首那(三部七卷经) 期城郡守杨炫之(一部五卷寺记) 清信士李廓(一部一卷经录) 沙门达摩菩提(一部一卷) 元魏北台净度三昧经(第二出与宝云译二卷同广略异见道祖录) 付法藏传四卷(见菩提流支录)
右二部合五卷。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丙戌。是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太武皇帝信任崔晧邪佞谄谀。崇重寇谦号为天师。残害释种毁破浮图。至庚寅年太武遭疾。方始感悟。兼有白足禅师。来相启发生愧悔心。即诛崔晧到壬辰岁太武帝崩。孙文成立。即起浮图。毁经七年还兴三宝。至和平三年。诏玄统沙门释昙曜。慨前陵废欣今载兴。故于北台石窟寺集诸僧众。译诸传经流通后贤。使法藏住持无绝 提谓波利经二卷(见出三藏记)
右宋孝武世。元魏沙门释昙靖。于北台撰。见其文云。东方太山。汉言代岳。阴阳交代。故云代岳。于魏世出。只应言魏言。乃曰汉言。不辨时代一妄。太山即此方言。乃以代岳译之。两语相翻不识梵魏二妄。其例甚多。不可具述。备在两卷经文旧录别载。有提谓经一卷。与诸经语同。但靖加足五方五行用石糅金疑成疑耳。今以一卷成者为定 杂宝藏经十三卷 付法藏因缘传二卷(或四卷因录广异曜自出者) 称扬诸佛经三卷(第二出一名集花一见在佛名一诸佛华四名与罗什宋跋陀罗译者本同出异) 大方广菩萨地经(第二出与晋法护出菩萨十地大同小异见始兴录) 方便心论二卷(或一卷凡四品)
右五部二十五卷。宋明帝世。西域沙门吉迦夜魏言何事。延兴二年。为沙门统释昙曜于北台重译。刘孝摽笔受。见道慧宋齐录 宝车菩萨经(一云妙好宝车经)
右齐武帝世。元魏淮州沙门释昙辩出。后青州沙门道侍改治。访无梵本世多注为疑。见三藏集记及诸别录 (元魏南京)信力入印门经五卷(正始元年出) 如来入一切佛境界经二卷(景明二年白马寺出一名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诸佛境界经) 金色王经(正始四年出法上录云菩提流支后更重勘)
右三部合八卷。齐梁间。南天竺国三藏法师昙摩流支。魏云法希。于雒阳为宣武帝译。沙门道宝笔受 辩意长者子所问经(一名长者辩意经)
右梁武帝世。天监年中。元魏沙门释法场于雒阳出。见沙门法上录 佛名经一十二卷(正光年出) 入楞伽经一十卷(延昌二年译第二出与宋跋陀罗四卷楞伽广略为异沙门僧朗道湛笔受) 大萨遮尼干子受记经十卷(正光元年于雒阳为司州牧汝南王于弟出或七卷) 法集经八卷(延昌四年于洛阳出僧朗笔受或六卷见法上录)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六卷(神龟元年于洛阳出第三出与法护出六卷持心经十四卷思益经同见法上录) 深密解脱经五卷(延昌三年于洛阳出僧辩笔受见法上录) 奋迅王问经二卷(第二译与秦世罗什出自在王经同本) 不增不减经二卷(正光年于洛阳译或一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永平二年于胡相国第出僧朗笔受与罗什出小异见法上录) 差摩波帝受记经(正光年洛阳出) 佛语经(僧朗笔受) 不必定入印经(觉意笔受) 无字宝箧经(僧朗笔受) 大方等修多罗经(第二出与转有经同本异译) 弥勒菩萨所问经(与大乘要慧经同本别出于赵欣宅译觉意笔受) 第一义法胜经 迦耶顶经(第二出与罗什菩提经同本一名伽耶顶经论别出异名僧朗笔受) 文殊师利巡行经(觉意笔受) 一切法高王经(与诸法勇王经同本别出) 护诸童子陀罗尼经(捡失本今获) 谤佛经(第二出与法获决定总持经同本别名一云决定总持经) 十地经论一十二卷(李廓录云初译宣武皇帝亲一日自手笔受然后方付沙门僧辩讫了) 胜思惟经论一十卷(普泰元年洛阳元桃杨宅出僧朗僧辩笔受) 弥勒菩萨所问经一十卷(在洛阳赵欣宅出) 宝积经论四卷 实性论四卷 金刚般若经论三卷(永平二年于胡相国宅出僧朗笔受) 顺中论二卷(侍中崔光笔受) 妙法莲华经论二卷(昙林笔受并制序) 伽耶顶经论二卷(天平二年邺城殷周寺出一云文殊师利问菩提心经论僧辩道湛笔受) 三具足经论(正始五年出侍中崔光笔受) 无量寿优波提舍经论(普泰元年僧辩笔受) 宝髻菩萨四法论 转法轮经(昙林笔受) 十二因缘论 百字论 破外道四宗论 破外道涅盘论 译众经论目录。
右三十九部。合一百二十七卷。梁武帝世。北天竺国三藏法师菩提流支。魏言道希。从魏永平二年至天平年。其间凡历二十余载。在洛及邺译。李廓录称。三藏法师房内。婆罗门经论本可有万夹。所翻经论笔受草本。满一间屋。然其慧解与勒那相亚。而神悟聪敏洞善方言兼工杂术。尝坐井口澡瓶内空。弟子未来无人汲水。三藏乃操柳枝聊撝井口。密心诵咒才始数遍。泉遂涌上平至井唇。三藏即钵碗酌用。傍僧见之并叹称圣。法师曰。斯是术法耳外国共行。此方不习乃言是圣。惧惑于世。遂秘杂法云 毗耶娑问经二卷 十地经论一十二卷(初译论时未善魏言名器世间为盏子世间后因入殿斋见诸德索器乃总授盎襆因悟器是总名遂改器世间云) 究竟一乘宝性论四卷(一宝性分别七乘增上论赵忻宅出见宝唱录) 宝积经论四卷(与十地二论菩提流支并译且二德乖各不相询访其间隐没更有不同致缀文言亦有异处后人始合见宝唱录载) 法华经论(侍中崔光笔受) 龙树菩萨和香方(凡五十法)
右六部。合二十四卷。梁武帝世。中天竺国三藏法师勒那摩提。或云婆提。魏言宝意。正始五年来在洛阳殿内译。初菩提流支助传。后相争别译。沙门僧朗觉意侍中崔光等笔受金刚上味陀罗尼经 如来师子吼经(上二经正光六年出) 转有经 十法经 银色女经 正法恭敬经(或无法字亦云威德陀罗尼中说经) 无畏德女经(与阿术达菩萨经同本异出昙林笔受) 无字宝箧经(右六经元象二年出) 阿难多目佉尼诃离陀罗尼经(与支谦无量微密持一跋陀罗无量门持一舍利弗陀罗尼一功德直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等五经同本别出异名) 摄大乘论二卷(普泰元年出)
右一十部。合一十一卷。梁武帝世。北天竺国三藏法师佛陀扇多。魏言觉定。从正光六年至元象二年。于洛阳白马寺及邺都金花寺译 邺都元魏 正法念处经七十卷(兴和元年邺城大丞相高澄弟译昙林僧昉等笔受)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三卷(兴和三年邺城金华寺出与护出如幻三昧经同本别名昙林笔受) 八佛名经 金色王经(上二经并兴和四年于金花寺出昙林笔受) 无垢女经(兴和三年出) 无垢优婆夷问经(兴和四年出) 宝意猫儿经(于金华寺为高仲密出) 菩萨四法经(金华寺出昙林李希义等笔受) 解脱戒本(兴和三年出僧昉笔受出迦叶毗律) 犊子道人问论(于金花寺为高仲密出李希义笔受) 回诤论(元象元年出昙林笔受) 业成就论(兴和三年于金花寺出昙林笔受) 唯识无境界论(亦云唯识论) 伊迦输卢迦论(上二论并金华寺出)
右一十四部。合八十五卷。梁武帝世。东魏南天竺国波罗奈城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魏言智希。从元象初至兴和末。在邺城译。时有菩提流支。虽复前后亦同出经。而众录目相传抄写去上菩提及般若字。唯云流支译。不知是何流支。迄今群录交涉相参。谬滥相入难得详定。后贤博采幸愿讨之 僧伽吒经四卷(元象元年于司徒公孙腾第译) 大迦叶经二卷(一无大字) 频婆娑罗王问佛供养经(上二经并兴和三年出)
右三部七卷。梁武帝世。东魏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魏言高空。于邺城译。昉笔受 雒阳地伽蓝记五卷(或为七卷)
右期城郡守扬炫之撰。其序云。三坟五典之说。九流百氏之言。并理在人区而义非天外。至于一乘二谛之源。六通三达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自项日感梦满月流光。阳门饰毫眉之像。凉台图绀发之形。尔来奔竞其风遂广。至于晋室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逾盛。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于是招提栉批宝塔骈罗云云。京城内凡有一千余寺。并选摘祥异以注述云 众经录目。
右梁武帝世。雒阳清信士李廓。魏永平年奉敕撰。廓通内外学。注述经录。甚有条贯 大涅盘论一卷。
右捡唐前录云。达摩菩提译。不显帝代。疑故附此。
后齐高氏传译佛经录第十四
元魏将季其祚分崩。肃宋孝明崇信佛理。太后胡氏亲临国政。一纪之内天下晏然。及帝之崩。枭镜相及。尔朱荣死于内殿。吐万仁擒帝晋阳。高欢承衅。破尔朱于邺下。宇文接乱。翊平阳于关内。欢乃烧洛宫殿殄绝帝图。建号天平。徙都北邺。一十七载扶翼魏室。梁太清三年。武帝既崩。高欢先殒。世子澄袭。相又殂。魏之静帝乃禅位于高洋。即相王之第三子也。世族武川神用卓诡。愚智混迹贤圣乱伦。建号天保。仍都邺下。王四渎之三。统九州之五。诛灭李老。其流出家道士抗者。敕令深剃。遂斩之。于是并归佛法。十年之中佛法大盛。僧二百余万。寺出四十千。并通弘护中兴大法。相承六主。二十八年。为周所灭。译人道俗二头。出经论八部。五十三卷。为高齐录云 沙门那连耶舍(七部五十二卷经论) 优婆塞万天懿(一部一卷经) 菩萨见实三昧经十四卷(天统四年天平寺出) 月藏经一十二经(天统二年天平寺出) 月灯三昧经一十卷(天保八年天平寺出) 大悲经五卷(天保九年天平寺出) 须弥藏经二卷 然灯经(亦名施灯功德经上二经同天保九年于天平寺出) 法胜阿毗昙论七卷(河清二年天平寺出)
右七部。五十二卷。周明帝世。高齐沙门统北天竺乌场国三藏法师那连提耶舍。齐言尊称。于邺城译。昭玄沙门都瞿昙般若流支长子。达摩阇那。齐言法智。传语 尊胜菩萨所问经(一名入无量门陀罗尼经)
右周武帝世。高齐居士万天懿于邺城译。懿元是鲜卑。姓万俟氏。少而出家师事婆罗门。甚聪哲善梵书语。工咒术医方。故预翻译焉。
大唐内典录卷第五上
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第一之五。后周 陈朝 隋朝 皇朝。
后周宇文氏传译佛经录第十五
世袭乱离魏晋更霸。各陈正朔互指伪朝。仁义可日销罄。德行是称凋殒。仍自诸代国史昌言我是彼非。斯则一是一非。一政一虐。都难惬当。谁敢筹之。故北魏以江表为岛夷。南晋以河内为獯鬻。周承魏运魏接晋基。余则偏王无所依据。而宋齐梁陈之日自有司存。国亡帝落。遂即从诸笔削。可不然乎。周之先祖宇文觉者。即西魏大丞相黑泰之世子也。泰举高阳王为魏帝西迁长安。改衣幡为皂色。号大统元年。一十八载改年。废帝立。魏齐王四年而薨。觉承魏禅。当年被废。立弟毓为帝。四年而崩。立弟邕为帝。太祖第三子也。开阔大度统御群小。立十二年杀叔大冢宰晋国公护父子十人大臣六家。改元建德。至三年内纳道士张宾妖倿云。佛法于国不祥。遂灭除之。至建德六年。东平齐国又殄前代数百年来公私寺塔。扫地除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佛寺出四十千。尽赐王公三方释之减三百万还归编户。帝以为大周一统天下无事也。志高虑远。改元宣政。五月而崩。太子赟立。杀齐王父子八人。改元大成。二月立子衍为太子。禅位与之。改元大象。自号天元皇帝。立四皇后。威仪服饰倍多于古。大象二年五月。天元崩。子衍立。正月一日改元大定。二月禅位于隋周。凡五帝。二十五年。治于长安。传译沙门一十一人。所出经论天文要等。三十二部合一百四卷。为后周经录云 沙门释昙显(一部二十卷经典) 沙门攘那跋陀(一部一卷论) 沙门达摩留支(一部二十卷梵天文) 沙门闼那耶舍(六部一十七卷经) 沙门耶舍崛多(三部八卷经) 沙门阇那崛多(四部五卷经) 沙门释僧僶(二部二卷传) 沙门释慧善(一部八卷论) 沙门释亡名(十一部十一卷论铭传) 沙门释静蔼(一部一十一卷三宝集) 沙门释道安(一部一卷三教论) 周众经要二十二卷 一百二十法门。
右二部二十三卷。魏丞相王。宇文黑泰兴隆释典崇重大乘。虽摄万机恒阐三宝。第内每常供百法师。寻讨经论讲摩诃衍。遂命沙门释昙显等。依大乘经撰菩萨藏众经要及一百二十法门。始从佛性终至融门。而开讲时即恒宣述。永为常则。以代先旧五时教迹。迄今流行山东江南。虽称学海轨仪揩则更莫是过。乃至香火梵音礼拜叹佛。悉是其内。每事征核领纲有据 五明论(一声论二医方论三工巧论四咒术论五符印论周二年出)
右明帝世。波头摩国三藏律师攘那跋陀罗。周言智贤。共阇那耶舍于长安旧城婆伽寺译。耶舍崛多阇那崛多等传译。沙门智[价-贝+令]笔受 婆罗门天文二十卷(天和年出)
右武帝世。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周言法希。为大冢宰晋荡公宇文护译 定意天子所问经五卷(出大集天和六年译沙门圆明笔受) 宝积经三卷(天和六年译沙门道[(工*凡)/言]笔受) 如来智不思议经三卷 大乘同性经四卷(一名佛十地经一名一切佛行入智毗卢遮那藏经天和五年译上仪同城阳公箫吉笔受) 佛顶咒经并功能(保定四年译学士鲍永笔受) 大云轮经请雨品第一百(天和五年译沙门圆明笔受初出)
右六部一十七卷。武帝世。摩伽陀国三藏禅师阇那耶舍。周言藏称。共二弟子耶舍崛多阇那崛多等。为大冢宰晋荡公宇文护。于长安旧城四天王寺译。柱国平阳公侯伏寿为总监捡挍 金光明经更广寿量大辩陀罗尼五卷(第二出于归圣寺译智仙笔受) 须跋陀罗因缘论二卷(于四天王寺译沙门圆明笔受) 十一面观世音咒并功能经(于四天王寺译上仪同城阳公萧吉笔受)
右三部八卷。武帝世。优婆国三藏法师耶舍崛多。周言称藏。共小同学阇那崛多。为大冢宰宇文护译 金色仙人问经二卷(于长安四天王寺译箫吉笔受) 妙法莲华普门重诵偈 种种杂咒经 佛语经(上三经并在益州龙渊寺译)
右四部。合五卷。武帝世。北天竺揵达国三藏法师阇那崛多。周言志德。于益州为总管上柱国谯王宇文俭译。沙门圆明笔受 释老子化胡传 十八条难道章。
右二卷。新州愿果寺沙门释僧僶撰。僶以像代邪正相参。季俗浇情易为趋竞。未辩真伪更递誉毁。今以十八条虽捡三科遣释。则圣贤皎然凡俗见矣。其序略云。僶以老子与尹喜西度化胡出家。老子为说经戒。尹喜作佛教化。又称是鬼谷先生撰。南山四晧注。未善寻者莫不信从。以为口实。异哉此传。君子尚不可罔。况贬大圣乎。今诚寻此说。非直人世差错。假托名字。亦乃言不及义翻辱老子。意者圣人君子不出此言。将是无识异道夸竞佛法。托鬼谷四皓之名。附尹喜传。后作此异论用迷凡俗。传而不习。夫子不许。妄作者凶。老君所诫。此之巨患增长三涂。宜应纯正救其此失。然教有内外。用生疑似。人有圣贤。多迷本迹。今考挍年月究寻人世。依内经外典。采摭群达诚言。区别真假。使一览便见也 散花论八卷。
右杨州栖玄寺沙门释慧善撰。善工毗昙学。以智度论。每引小乘以证成义善。故依文次第散释。譬诸星月助朗太阳。犹如众。花缤纷而散。故名散花论也。序略云。着述之体。贵言约而理丰。余颇悉诸今覶缕者。正由斯[跳-兆+(辙-车)]罕人谙练。是以触义殷勤逢文指掌。详览君子想鉴鄙心焉。善太清季上江陵承圣。末入关在长安旧城崇华寺。柱国冢宰别供养。敷演法胜。迄于寿终。六十余矣 至道论 淳德论 遣执论 不杀论 去是非论 修空论 影喻论 法界宝人铭(并序) 厌食相文 僧崖菩萨传(保定二年于成都烧身当焚身日数百里内人悉集看肉骨俱尽唯留心在天花瑞相具在传载长房亲见) 韶法师传(并赞) 验善知识传(拟陆果观音应验记)
右十二卷。武帝世。沙门释亡名着。名俗姓宗。讳阙殆。南阳人。为梁竟陵王友。曾不婚娶。梁败出家。改名止蜀。齐王入京请将谒帝。以元非沙门欲逼令反俗。并遣少保蜀郡以别书劝喻。报书云。六不可。其后略云。沙门持戒心口相应。所列六条若有一诳。生则苍天厌之灵神殛之。死则铁钳拔之融铜灌之。仰戴三光。行年六十。不欺暗室。况乃明世。且乡邑殄丧宗戚衰亡。贫道何人独堪长久。诚得收迹山中摄心尘外。支养残命敦修慧业。此本志也。寄骸精舍乞食王城。称力行道随缘化物。此次愿也。如其不尔。独处丘壑安能愦愦久住阎浮地乎。有集十卷。文多清素语恒劝善。存质去华。见重于世 三宝集一十一卷。
右一部。武帝世。沙门释靖蔼依诸经论撰出。弘赞大乘光扬像代。录佛法僧事。故云三宝集。蔼后厌身。遂自捐命。其舍寿日。遗偈略云。一见身多过。二不能护法。三欲速见佛。早令身自在。法身自在已。在在诸趣中。随有利益处。护法救众生。又复业应尽。有为法皆然。三界皆无常。时来不自在。他杀及自死。终归如是处。智者所不乐。应当如是思。众缘既运凑。业尽于今日。凡三十余偈。山壁树叶血遍书已。然后舍命 二教论。
右一论。武帝世。既崇道法欲齐三教。时俗纷然异端竞作。始以天和四年三月十五日。召集德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余人。于大殿上帝升御筵身自论义。欲齐三教。至二十日。复集论议。四月十五日如前集议。到二十五日。司隶大夫甄鸾上笑道论。至五月十日大集群臣评笑道论以为不可。即于殿庭以火焚之。至九月。沙门释道安。慨时俗之昏蒙。遂纂斯二教论。以光至理。有一十二篇。以内外二教为本。道无别教摄入儒流。易之谦谦斯其徒也。故外论之本。古昔先王为教主也。仁义五常为教体也。孔丘述之亦非主也。是以外教之宗治身治国。尽于身代余不有言。内教之本以佛为教主。除惑入正为教所归。诸余道俗赞述而已。是以内教之宗不以身为累本意存心惑。是称内也。道教云。天下大患莫若有身。斯言同儒。故入外摄。故内外二教文理卓明。初帝重道而轻佛。欲除佛而存道。及览安论无以抗之。遂二教俱除别立通道观。简二教诸人达解三教者。置员立学。着衣冠而登其门焉。余如续高僧传。
陈朝传译佛经录第十六
有梁祚微祸难自作。魏末大臣侯景统御河南。因隙奔梁帝独建议。纳之封为河南王。乘宠乱阶遂陷梁室。经于两载乃称尊号。梁湘东王先在荆峡。使大将王僧辩陈霸先等往平金陵。曾未旋踵。湘东为西魏所灭。僧辩为霸先所杀。拥兵称王都于金陵。以姓为国。其先吴兴长城人。代为甲族。形器异伦。长九尺二寸。须长三尺。垂手过膝。神明高放众所推重。及临大宝。复故梁基旧建业都七百余寺。侯景焚爇余者无几。陈祖兴祚皆备修补。翻译新经讲通旧论。不谢前轨。自创国太平元年。至降主叔宝祯明三年。合五帝。三十三年。其二十四年与周同政。其九年与隋同政。所降之年。即隋开皇九年也。传释道俗三人。所出经传论疏等。合五十部。总二百四十七卷。为陈朝经录云 沙门俱那罗陀(四十八部二百四十二卷经论疏传语) 王子月婆首那(一部七卷经) 沙门须菩提(一部八卷经) 佛阿毗昙经九卷 无上依经二卷(永定二年南康郡净土寺出) 解节经(此本有十八品今止第四一品一卷真谛略出以证义耳)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三出与什菩提流支出本同广略异) 广义法门经 僧涩多律(陈言总摄) 修禅定经 俱舍释论二十二卷 俱舍论本一十六卷 摄大乘论一十五卷(天嘉四年广州制旨寺出慧恺笔受或十二卷) 立世阿毗昙一十卷(永定二年出) 佛性论四卷 四谛论四卷 僧佉论三卷 摄大乘论本三卷(第二译与元魏佛陀扇多出小异) 大空论三卷(豫章栖隐寺出) 中边分别论三卷(于临川郡出并疏三卷) 金七十论三卷 俱舍论偈 金刚般若论 律二十二明了论(亦云明了论并疏五卷) 大般涅盘经论 遗教论 三无性论 反质论 堕负论 求那摩底随相论 宝行王正论 成就三乘论 正说道理论 意业论 执异部论 佛阿毗昙 起信论 解卷论 思尘论 唯识论文义合一卷(第二出与元魏般若流支出异在临川郡出) 正论释义五卷(于晋安佛力寺出) 佛性义三卷 禅定义 俱舍论疏六十卷 金刚般若疏合一十一卷 十八部论疏一十卷 解节经疏四卷 无上依经疏四卷 如实论疏三卷 四谛论疏三卷 破我论疏 随相论中十六谛疏(始兴郡出) 婆薮盘豆传一卷 众经通序二卷 翻外国语七卷(一名杂事一名俱舍论因缘事)
右四十八部。合二百三十二卷。周武帝世。西天竺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拘那罗陀。陈言亲依。又别云真谛。起陈氏永定元年丙子。至大建初己丑。凡十四年。既怀道游方随所在便译。并见曹毗三藏历传云。阇梨太建元年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年七十一遗文并付神足弟子智休。领受三藏寺沙门法海。来集阇梨文本已成部轴。云阇梨外国经论并是多罗树叶书。凡有二百四十缚。若依陈纸墨翻。应得二万余卷。今之所译止是数缚多罗叶书。已得六百余卷。通及梁代减三百卷。是知佛法大海不可思议。其梵本华严涅盘金光明将来。建康已外多在岭南广州制旨王园二寺。冀不思议弘法大士。将来共寻。庶令法灯传照不隐辉于海隅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
右周武世。月婆首那者。生知俊朗。自魏达齐。之梁逮陈。世学佛经尤精义理。洞晓音韵兼善方言。那先在邺。齐受魏禅。诸有蕃客去留任情。那请还乡。路经江左。因尔遂被梁武帝留。敕总监知外国使命。太清二年。忽遇于阗婆罗门僧求那跋陀。陈言德贤。有胜天王般若梵本。那因祈请。乞愿弘宣。求那跋陀嘉其雅操。壑然授与。那得保持以为希遇。属侯景乱未暇及翻。携负西东讽持供养。到陈天嘉乙酉之岁。始于江州兴业伽蓝方果译出。沙门智昕笔受。陈文凡六十日。江州刺史仪同黄法[(〦/(目*目)/大)*毛]为檀越。僧正沙门释慧恭三学德僧监掌始末具经后序。不广烦述。那虽一身而备经涉历。魏齐梁陈相继宣译 大乘宝云经八卷(第二出与梁世曼陀罗所出七卷同本异出)
右周武。扶南国沙门须菩提。陈言善吉。于扬都城内至敬寺为陈主译。见一乘寺藏 众经目录。
隋朝传译佛经录第十七
天命有隋膺斯五运。帝图荣佑宅此九州。所以诞育之初神光洞发。君临已后灵瑞竞臻。故使天兆龟文水浮五色。地开泉醴山响万年。云庆露甘珠明石变。聋闻瞽视喑语躄行。禽兽见非常之祥。草木呈难纪之瑞。是知昔闻七宝匪局金轮。今则神异四时偏和玉烛。往以赤若之岁。黄屋驭宸。土制水行兴废毁之佛日。火乘木运。启嘉号于开皇。高祖以周靖帝大定二年。黄龙降于旧地。卿云见于城上。二月十三日。周以帝祚归禅在隋。景命既临服黄替皂。废周六官依汉五省。佛日还曜法水潜通。其冬有前周沙门。赍西域梵文二百余部。膺期而至。下敕所司访人令译。开皇二年仲春之月。便就翻传。季夏诏曰。殷之五迁恐民尽死。是则以吉凶之土。制短长之命。谋新去故。如农望秋龙首之山。川原秀丽卉木滋阜。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兹可城。城曰大兴城。殿曰大兴殿。门曰大兴门。县曰大兴县。园曰大兴园。寺曰大兴善。三宝慈化自此而兴。万国仁风缘斯远大。伽蓝郁峙法宇交临。开士肩联真心接踵。及仁寿启号宝塔是兴。百有余州皆陈灵应。于斯时也。四海静浪九服无尘。大度僧尼将三十万。崇缉寺宇向有五千。翻译道俗十有九人。所出经部垂五百卷。炀帝嗣录。卜宅东都。仍于洛。滨上林园置翻经馆。四事供养无乏岁时。翻度新经备如别录。今总一朝两代三十七年。道俗二十余人。所出经论传法等。合九十部。五百一十五卷。结为前隋传录如左 京师洋川郡守昙法智(一部一卷经) 沙门毗尼多流支(二部二卷经) 沙门那连提耶舍(八部二十八卷经) 沙门释僧就(一部六十卷经) 沙门阇那崛多(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 沙门释法上(三部四十三卷数经) 沙门释灵裕(八部三十卷论记) 沙门释信行(二部四十卷三阶集) 沙门释法经(一部七卷经目) 沙门释宝贵(部八卷经) 沙门释僧粲(部一卷论) 沙门释僧琨(一部五十一卷数论) 沙门释道正(六部五十余卷) 沙门释彦琮(七部十卷论传录) 沙门释慧影(四部三十七卷解论) 广州司马郭谊(一部二卷) 儒林郎侯君素(一部二十卷传) 晋府祭酒徐同卿(一部二卷论) 翻经学士刘凭(一部一卷内数术) 翻经学士成都费长房(一部十五卷录) 敕有司撰众经法式(一部十卷) 东都沙门达摩笈多(七部三十二卷) 沙门释明则(一部一十三卷) 沙门释行矩(二部二卷) 大隋业报差别经(开皇二年三月译第二出与罪业报应同小异)
右一部。元魏世。婆罗门优婆塞瞿昙般若流支长子达摩般若。隋言法智。门世已来相传翻译。高齐之季为昭玄都。齐国既平佛法同毁。智因僧职转任俗官。再授洋州洋川郡守。大隋受禅梵牒即来。敕召智还使掌参译。于大兴善寺翻出。智既妙善隋梵二言。执本自翻无劳传语。大兴善寺沙门成都释智铉笔受。文词铨序义理日严寺沙门赵郡释彦琮制序 象头精舍经(开皇二年二月译第二出与伽耶山顶经本同) 大乘方广总持经(开皇二年七月译)
右二部。北天竺乌场国三藏法师毗尼多流支。隋言灭喜。既不远五百由旬。振锡巡方来观盛化至止。便于大兴善寺译出。给事李道宝般若流支次子昙皮二人传语。大兴善沙门释法纂笔受。为隋言并整文义。沙门彦琮并制序 大方等日藏经十五卷(开皇四年五月起出五年二月讫沙门智铉道邃慧献奉朝请庾质学士费长房等笔受) 力庄严三昧经三卷(开皇五年十月出费长房笔受) 大庄严法门经二卷(开皇三年正月出智铉笔受与文殊师利神力经胜金色光明德女经大净法门经本同出异) 德护长者经二卷(三年六月出僧琨笔受一尸掘多长者与申日兜本及日光童子经同) 莲华面经二卷(四年三月出) 大云轮请雨经二卷(五年正月出是大云经第一百品) 牢固女经(二年十二月出) 百佛名经(二年十月出上四经慧献笔)
右八部。二十八卷。北天竺乌场国三藏法师高齐昭玄统那连提耶舍。隋言尊称译。舍少出家五天游四。大小诸国经六十余。但是释迦胜迹处所无不必践。既穷南海还反北天。复之茹茹逢彼国破。因入邺都。正值文宣。时始四十。舍之骨梗颇异等伦。缘是文宣偏所待遇。籍甚既着理此统焉。时亦出经论备齐世录。齐被周灭。仍憩漳滨。开皇元年新经至止。敕使追召。二年七月传送到京。见劳殷勤。即敕安处大兴善寺。给以上供为法重人。其年季冬就于翻译。沙门僧琛明芬给事李道宝学士昙皮等。僧俗四人更递度语。京城大德昭玄统沙门昙延昭玄都大兴善寺主沙门灵藏等。二十余德。监掌始末。至五年十月勘挍讫了。舍九十余矣。至九年而卒。有别传。所译之经。并沙门彦琮制序 新合大集经六十卷。
右招提寺沙门释僧就。开皇六年新合。长房录云。就少出家专宝坊学依如梵本。此大集经凡十万偈。若具足出。可三百卷。见今译经。崛多三藏口每说云。于填东南二千余里。有遮拘迦国。彼王纯信敬重大乘。诸国名僧入其境者。并皆试练。若小乘学即遣不留。摩诃衍人请停供养。王宫自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三部大经。并十万偈。王躬受持亲执键钥。转读则开。香花供养。又道场内种种庄严众宝备具。普悬诸杂时非时果。诱诸小王令入礼拜。彼土又称。此国东南二十余里。有山甚险。其内安置大集华严方等宝积楞迦方广舍利弗陀罗尼花聚陀罗尼都萨罗藏摩诃般若八部般若大云经等。凡十二部。皆十万偈。国法相传防护守视。兼云有三灭定罗汉。在彼山窟寂禅冥卫。半月一月或有僧往山为罗汉净发。信哉神力。固当实焉。须发剃还生。入灭定不动。难思议福地。获此宝任持。所冀。今来明王睿主种贤绍圣。弘法化君写以宣流。所统之内闻善尚传。故因叙载。然去圣将远。凡识渐昏。不能总持。随分撮写。致来梵本部夹弗全。略至略翻广来广译。缘是前哲支昙所翻及罗什所出。或二十七。或复三十。或三十一。卷轴匪定。就既宣扬。每恒嗟叹。及睹耶舍高齐之世。出月藏经一十二卷。至今开皇复属耶舍译日藏经一十五卷。既并大集本旧品。内诚欣跃。即依合之成六十轴。就虽附入未善精比。有大兴善寺沙门洪庆者。识度渊明。奉为皇后捡挍抄写众经两藏。遂更正就所合。名题甚为整顿。又今见翻其闻尚有是大集分。略最都讫。应满百卷。于本梵文三分将一。且夫土石末为细尘。无自持之力。及其结为坤阜。有生载之功。况条离株希盛荣。流舍源求广润。而可得乎。我隋皇帝之挺生也。应天时顺地理。九州离隔出三百年。十万偈分将踰千祀。散经还聚。聚光大集之文。别坏遂通。通显大兴之国。非夫位握金轮化弘方等。先皇前帝开疆阐法。其孰并斯焉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七年七月起十一年二月讫僧昙学士长房刘凭等笔彦琮序) 法炬陀罗尼经二十卷(十二年四月起十四年六月讫道邃等笔受) 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十五年七月起十六年十二月讫僧琨等笔受) 诸佛护念经十卷(十四年十月起至十二月讫僧昙等笔受) 五千五百佛名经八卷(十三年八月起十四年九月讫僧昙等笔受) 大集贤护菩萨经六卷(十四年十二月起十五年二月讫明芬等笔受) 圣善住天子所问经四卷(十五年四月出道邃等笔受) 观察诸法行经四卷(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出五月二十五日讫长房等笔受) 四童子经三卷(十三年五月出七月讫僧琨笔受) 诸法本无经三卷(开皇十五年六月起七月讫刘凭等笔受) 虚空孕菩萨经二卷(七年正月起三月讫僧昙笔受彦琮序) 大方等大云请雨经(见唐录) 月上女经二卷(十一年四月翻六月讫刘凭笔受琮序) 善思童子经二卷(十一年七月起九月讫长房笔受琮序) 无所有菩萨经四卷(见唐录) 移识经二卷(十一年十一月翻十二月讫长房笔受) 譬喻王经二卷(十五年五月出六月讫道密等笔受) 护国菩萨经二卷(见唐录) 发觉净心经二卷(十五年九月出十月讫僧琨笔受) 一向出生菩萨经(五年十一月出十二月讫僧昙等笔受琮序) 佛华严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二卷(见唐录) 大威灯仙人问疑经(六年正月出二月讫道邃笔受琮序) 文殊尸利行经(六年三月出四月讫僧昙笔受琮序) 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见唐录) 八佛名号经(六年五月出六月讫道邃笔受琮序) 希有挍量功德经(六年六月出其月讫僧昙笔受彦琮序) 善恭敬师经(六年七月出八月讫僧昙笔受琮序) 如来方便善巧咒经(七年正月出二月讫僧昙笔受琮序) 不空罥索观世音心咒经(七年四月出五月讫僧昙笔受琮序) 十二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七年五月出讫僧琨笔受琮序) 金刚场陀罗尼经(七年六月出八月讫僧琨笔受琮序) 诸法最上王经(十五年出七月讫明芬笔受) 入法界经(十五年七月出八月讫道密等笔受) 商主天子问经(十五年八月翻九月讫学士费长房等笔受) 出生菩提经(十五年十月翻讫学士刘凭笔受) 金光明经嘱累品银主品(凉世昙无谶出四卷梁世真谛出六卷周世崛多出五卷并无两品今有故复出之) 大乘三聚忏悔经(见唐录)
右三十七部。合一百七十六卷。北天竺犍达国三藏法师阇那崛多。隋言至德。又云佛德。周明帝世。武成年初。共同学耶舍崛多。随本师至摩伽陀国三藏禅师阇那耶舍。赍经入国。师徒同学悉习方言。二十余年。崛多最善。周世在京及往蜀地。随处并皆宣译新经。或接先阙文义咸允。时遭魔难世迫王威。建德三年逢毁二教。夏之七众俱俗一衣。崛多师徒亦被诱逼。既元结契捐命游方。弗惮苦辛弘化为业。值法陵灭遂爽本心。既是梵人不从华服。秉古志节乞求返邦。国家依听以礼放遣。我脂那者。实是阎浮之陆海也。为诸遐裔殊服异形咸所奔凑。其非乐土。宁感致斯慕化而来。来者容纳。思乡欲去。去者不违。还向北天。路经突厥。遇值中面。他钵可汗。殷重请留。因往复日。周有成坏。劳师去还。此无废兴。幸安意住。资给供养当使称心。遂尔并停十有余载。师及同学悉彼先殂。唯多独在。时属相州沙门宝暹道邃智周僧威法宝僧昙智照僧律等十有一人。以齐武平六年。相结西游。往还七载。凡得梵经二百六十部。回到突厥。闻周灭齐并毁佛法。进无所归退则不可。迁延彼国遂逢志德。如渴值饮若暗遇明。仍共寻阅所得新经请翻名题勘旧录目。频觉巧便。有殊前人律等内诚各私庆幸。获宝遇匠得不虚行。同誓焚香共契宣译。大隋受禅佛法即兴。周等赍经先来应运。开皇元年季冬届止。敕旨付司访人令翻。崛多四年方果入国。处处兴善将事弘宣。五年敕旨。即令崛多共婆罗门沙门若那竭多开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又婆罗毗舍达等道俗六人。令于内史内省翻梵古书及乾文等。于时广济寺。唯独耶舍一人舍译经。至七年别敕崛多。便兼翻经两头来往。到十二年翻书讫了。合得二百余卷。进毕。尔时耶舍先已终亡。仍敕崛多专主翻译。仍移法席就大兴善。更召婆罗门沙门达摩笈多并遣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翻。又增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遵慧远法纂僧晖明穆昙迁等。监掌始末铨定指归。其十四部。本行集经。七十六卷。并是余处。十一年前崛多自翻。沙门彦琮制序。皆是其十七部。法炬等八十九卷。十二年来在大兴善寺禅堂内出。沙门笈多高天奴兄弟等助。沙门明穆沙门彦琮重对梵本再更覆勘整理文义。其外尚有九十余部见在。续翻讫随附录。仰惟如来金口所唱。异类各蒙悟解。譬如日月耀天。迦叶阿难亲承梵音结集布乎皮牒。犹如炬烛朗夜。后汉迄今国俗殊别。宣译着在文言。状如萤灯照室。所冀石火之继太阳以影传光。津液法流露润含识。庶无断绝。若论真伪本末。可得同年而比校哉 无所有菩萨经四卷 护国菩萨经二卷 佛华严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二卷 大云请雨经 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 大乘三聚忏悔经。
右六经十一卷。亦是崛多笈多二师于兴善续出。长房录阙名。今搜现入藏经有之。故附此第 增一数四十卷(略诸经论所有数法从一至十至百乃至千万有似数林) 佛性论二卷 众经录。
右三部。合四十三卷。相州前定国寺沙门释法上撰。上戒山崇峻慧海幽深。德可轨人威能肃物。故魏齐世历为统都。所部僧尼减三百万。而上纲纪将四十年。当文宣时盛弘释典。上总担荷并得缉谐。内外阐扬黑白咸允。非斯柱石。孰此栋梁。景行既彰逸响遐被。致高句丽国大丞相王高德乃深。怀正信崇重大乘。欲以释风被之海曲。然莫测法教始末缘由。自西徂东年世帝代。故从彼国件录事条。遣僧义渊乘帆向邺启发未闻事条。略云。释迦文佛入涅盘来。至今几年。又在天竺经历几年。方到汉地初到何帝。年号是何。又齐陈国佛法谁先。从尔至今历几年帝。请乞具注。其十地智度地持金刚般若等诸论。本谁述作。着论缘起灵瑞所由。有传纪不。谨录咨审垂为释疑。上答。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生。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当穆王二十四年癸未之岁。穆王闻西方有化人出。便即西入而竟不还。以此为验。四十九年在世。灭度已来至今齐世武平七年丙申。凡一千四百六十五年。后汉明帝永平十年。经法初来。魏晋相传至今。孙权赤乌年。康僧会适吴方弘教法。地持是阿僧佉比丘从弥勒菩萨受得其本。晋安帝隆安年。昙无谶为河西王沮渠蒙逊译。摩诃衍论龙树菩萨造。晋隆安年。鸠摩什婆至长安为姚兴译。十地论金刚般若论。并是僧佉弟婆薮盘豆造。至后魏宣武帝时。三藏法师菩提留支始翻。上答指订由缘甚广。今略举要以示异同。而上所服素纳袈裟一钵三衣。外更无聚积。诸受请供感世利财。起一山寺。名为合水。山之极顶造弥勒堂。常愿往生觐睹弥勒。四事供养百五十僧。齐破法湮。山寺弗毁。上私隐俗习业如常。常愿残年见三宝。复更一顶礼慈氏如来。业行既专精诚感彻。心如注石。遂属开皇。至尊龙飞佛日还照。上果情愿力疾服袈裟弟子扛舆升山寺顶。合掌三礼弥勒世尊。右绕三周讫还山下。奄然而卒。九十余矣 安民论十二卷 陶神论十卷 因果论二卷 圣迹记二卷 塔寺记 经法东流记 十法记 僧尼制。
右八部。合三十卷。相州大慈寺沙门释灵裕撰。裕即道凭法师之弟子也。轨师德量善守律仪。慧解钩深见闻泓博。兼内外学为道俗归。性爱传灯情存着述。可谓笃识高行沙门也。观裕安民陶神因果。意存宣通无上法宝。开皇十年追入见讫辞帝东返。十一年春厚礼放之 对根起行杂录集(三十六卷) 三阶位别录集四卷。
右二部四十卷。真寂寺沙门释信行撰。行魏人。少而落[髟/采]。博综群经。蕴独见之明。显高蹈之迹。与先旧德解行弗同。不全声闻兼菩萨行。舍二百五十戒。居大僧下在沙弥上。门徒悉行方等结净。投陀乞食。日止一餐。在道路行。无问男女率皆礼拜。欲似法华常不轻行。此亦万衢之一术也。但人爱同恶异。缘之时复致讥此录。诚并引经论正文。而其外题无定准的。虽曰对根起行幽隐。指体标榜于事少微。来哲傥详幸知有据。开皇二十年敕断不听行相同箴勖。然其属流广海陆高之 众经录目七卷。
右开皇十四年。大兴善寺沙门释法经等二十大德奉敕撰。扬化寺沙门明穆。区域条分指踪纮络。日严寺沙门彦琮。覶缕缉维考挍同异。故表略云。总计众经。合有二千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二卷。凡为七轴。但法经等既未尽三国经本挍验同异。今唯且据十余家录聊简可否。总标纲纪位为九录。区分品类有四十二分九初六录四十六分。略示经律三藏大小之殊。粗显译传是非真伪之别。后之三录集传记注。前三分者。并是西域贤圣所撰。以非三藏正经故为别录。后之三分。并是此方名德所修。虽不类西域所制。莫非毗赞正经发明宗教。光辉开进后学。故兼载焉 新合金光明经八卷。
右一部。大兴善寺沙门释宝贵。开皇十七年合。贵即周世道安神足。玩阅群典。见昔晋世沙门支敏度合两支两竺一白五家首楞严五本为一部作八卷。又合一支两竺三家维摩三本为一部作五卷。今沙门僧就又合二谶罗什耶舍四家大集四本为一部作六十卷。诸此合经文义宛具。斯既先哲遗踪。贵遂依承以为规矩。而金光明见有三本。初昙无谶译四卷。其次崛多译为五卷。又真谛译复为七卷。其序果云。昙无谶法师称。金光明经篇品阙漏。每寻文揣义谓此说有征。而仇挍无指永怀寐寤。梁武皇帝愍三趣之轮回。悼四生之漂没。泛宝舟以救溺。秉慧炬以照迷。大同年中敕遣直后张汜等送扶南。献使反国。仍请名僧及大乘诸论杂华经等。彼国乃屈西天竺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波罗末陀。梁言真谛。并赍经论。恭膺帝旨。法师游历诸国故在扶南。风神爽悟悠然自远。群藏渊部罔不研究。太清元年始至京邑。引见殿内。武帝躬申顶礼。于宝云殿供养。欲翻经论。寇羯凭陵大法斯舛国难夷谧。沙门僧隐始得咨禀法师译经。经目果阙三身分别业障灭陀罗尼最净地依空满愿等四品。全别成为七卷。今新来经二百六十部内。其间复有银主陀罗尼品及嘱累品。更请崛多三藏出。沙门彦琮重覆挍勘。故贵今合分为八卷。品部究足始自乎斯。文号经王义称深妙。愿言幽显顶戴护持 十种大乘论。
右大兴善寺沙门释僧粲撰。俗姓孙氏。陈留人。少出家尚游学江河南北靡所不经。关陇西东触处皆履。涉历三国备齐陈周。诸有法筵无不必践。工难问善博寻。今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故着斯论光赞大乘。十种者。一无障碍。二者平等。三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即。十中道。引经论成文证据甚有轨辙。亦初学者巧方便门也 论场一部三十一卷。
右一部。大兴善寺沙门成都释僧琨集。琨即周世释亡名之弟子。俗缘郑氏。性沉审善音声。今为二十五众教读经法主。搜括群经卷部连比。惟诸杂论篇轴参差引经说云。欲知智者意广读诸异论。缘是采摭先圣后贤所撰诸论。集为一部。称曰论场。譬世园场则五果百谷。戏场则歌舞音声。战场则牟甲兵仗。道场则幡花宝盖。种种庄严。今此论场譬同于彼。无事不有。披帙一阅俱览百家。自利利人物我同益者也 凡圣六行法。
(二十卷 十卷 七卷 五卷 三卷 一卷)
右六部。凡四十余卷。沧州逸沙门释道正所撰。正头陀为业。不隶名贯。悼时俗声说。故撰兹行门。广采群典布列名目。开皇中入京。仆射高颖重之。为建法筵谈述行体。名德患其切教不许流布。正遂逃越人世埋名尘俗。不测其终。后收其遗文。恨相知之远矣 达摩笈多传四卷 通极论 辩教论 辩正论 通学论 善财童子诸知识录 新译经序合。
右六部。合十卷。日严寺沙门释彦琮撰。琮俗缘李氏。赵郡柏仁人。世号衣冠门称甲族。少而通敏才藻内融。识洞幽微情同水镜。过物便晓事罕再详。其论传辞并皆精洽。通极者。破世诸儒不信因果。执于教迹好生异端。此论所宗佛理为极。辩教者。明释教宣真孔教弘俗。论老子教不异俗儒。灵宝等经则非儒摄。通学者。劝诱世人遍师孔释。令知外内备识俗真。善知识者。是大因缘登圣越凡。不因知识无由达到。此劝于人广结知友。若善财焉 述释道安智度论解二十四卷(并道安自制序) 存废论 伤学论 厌修论。
右四部。合二十七卷。舍卫寺沙门释慧影撰。影俗缘江氏。巴西人。周世智度论师释道安义解之神趾。传灯注水继踵法轮。述而不作弘摩诃衍。亦为二十五众主。潜形寺宇泛志慧流。迹罕人间情。多物外。文锋出口理窟入神。观夫论兴厥意可睹。伤学论者为除谤法之愆。存废为防奸求之意。压修令人改过服道者也 占察经二卷。
右一部。捡录无目。经首题云。菩提登在外国译似近代出。今诸藏内并写流传。而广州有一僧。行塔忏法。以皮作二枚帖子。一书善字。一书恶字。令人掷之。得善者好。得恶者不好。又行自扑法。以为灭罪。而男女合杂。青州亦有一居士。同行此法。开皇十三年。有人告广州官司。云是其妖。官司推问。其人引证云。塔忏法依占察经。自扑法依诸经中五体投地如太山崩。广州司马郭谊来向岐州。具状闻奏。有敕不信占察经道理。令内史侍郎李元操共郭谊。就宝昌寺问诸大德沙门。法经等报云。占察经目录无名及译处。塔忏法与众经复异。不可依行。下敕云。诸如此者不须流行 旌异传二十卷。
右一部。相州秀才儒林郎侯君。素奉隋文敕撰。素名白。神思卓诡博综玄儒。常居宰伯之右。以问幽极之略。故着兹传用悟士俗 通命论两卷。
右一部。晋王府祭酒徐同卿。以为儒教亦有三世因果之义。但以文言隐密理致幽微。先贤由来未所辩立。卿今备引经史正文会通运命归于因果。意欲发显儒教旨宗助佛宣扬。导达群品咸奔一趣。斯盖博识能洞此玄云 外内傍通比挍数法。
右一部。翻经学士泾阳刘凭撰。凭内外学数术偏工。每以前代翻经算数比挍术法颇有不同。故为斯演。其序略云。世之道艺有浅有深。人之禀学有疏有密。故寻算之用也。则兼该大衍。其不思也。则致惑三隅。然华夏数法。自有三等之差。天竺所陈。何无异端之例。然先译经并以大千称为百亿。言一由旬为四十里。依诸算计悉不相合。窃疑翻传之日彼此异音。指麾之际于斯取失。故录众经算数之法与华夏相参。十十变之傍通对衍。庶拟翻译之次执而辩惑。既参经语。故附此录 开皇三宝录一十五卷。
右一部。翻经学士成都费长房所撰。房本出家。周废僧侣。及隋兴复仍习白衣。时预参传笔受词义。以历代群录多唯编经。至于佛僧纪述盖寡。乃撰三宝履历帝年。始自周庄鲁庄至于开皇末岁。首列甲子傍列众经。翻译时代附见纶综。今所集录据而本之。至于入藏瓦玉相谬。得在繁富失在核通非无凭准未可偏削 众经法式十卷。
右一部。开皇十五年。文帝敕令有司撰。初即依位辩而出之。奏闻在内。隋祖敬重教法无时可忘。所以自始登极终及大行。每日临朝。于御床前。置列高座二所。一置经师令转大乘。二置大德三人通三藏者。帝目览万机耳聆声教。才有喜怒经师潜默。帝曰。师何默耶。僧曰。见陛下责人不敢转读。帝曰。但读。此临御亿兆喜怒寻常。不足致怪。乃是俗事何关佛法。乐闻佛言不敢违背。意愿常闻耳。于经有疑随藏问决。致有约文法式统明三学。条列有序闻于时俗 东都起世经十卷 缘生经二卷 药师如来本愿经 摄大乘论释十卷 菩提资粮论六卷 金刚般若论二卷 缘生论 大方等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四卷 大方等大集菩萨念佛三昧经十卷。
右前经论四十六卷。北天竺乌场国三藏达摩崛多。隋言法藏。不达乡国来仪帝京。开皇仁寿并参传译。于时崛多控权令望居最。传度梵隋时惟称美。至于深义莫不反启。斯人而容范滔然无涉世路。所以传译声望抑己扬人。仁寿之末。崛多以缘他事流摈东越。笈多乘机专掌传译。大业三年东都伊始。炀帝于洛水南汭天津桥左置上林园立翻经馆。遂移京师旧侣于新邑翻经。笈多相从羁縻而已。余以大业十年躬至其馆。时琮师已往则上犹存。落漠风猷缀旒谁赏。寻尔离乱宗师殄绝。悲哉 福田论 僧官论 西域志十卷。
右诸论。并沙门释彦琮所撰。琮名显两代参译二朝。东都立馆掌录经典。炀帝着令僧拜俗官。琮不忍此着论陈列。前引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后解维摩法华权宜非是化体。广陈出处之迹。严陵周党之徒。高竖三宝之仪。崇尚归敬之本。文极该赡衢路显然。近者龙朔之元下诏令寻此议。京官太半互有异同。余以论示毁谤攸息录状闻奏。下敕罢之 翻经法式论(一部十卷) 诸寺碎铭三卷。
右件论文。翻经沙门释明则所撰。则本冀人。生知挺秀。文彩之盛闻于乡曲。初未之齿也。及制觉观寺碑。楚公扬素见而重之。追入京室预参传译。述作铭颂论序等。备于别集 序内法一卷 内训一卷。
右翻经沙门行矩所撰。矩即彦琮之犹子也。然以家风梵学故之此任。后召翻经。不久终世。不成其器云。
皇朝传译佛经录第十八
圣人利见应箓在期。隋炀末龄天地同闭。鸱张鹊起蚁结蛇盘。人不聊生物无宁止。皇唐勃举义动天心。四海廓清三宝云构。爰初武德之祀。迄今龙朔之元。天下大同四十余载。高祖创基定业。太宗廓静方维。今上垂拱岩廊方享无穷之祚度僧立寺广事弘持翻译新经备诸史录总撮略此随缘广之。将用传布未闻龟镜今古。然则皇运之始天步犹难。萨举直指于豳岐。王充拥甲于河洛。东西引寇各擅威雄。自余偏裨蜂飞猬峙。国家守本锐意诛除。至于佛理弥隆顾及。故高祖一代仍旧尊崇。至于翻译未遑铨品。贞观之始兵荐犹存。玁狁饮马于渭泾。关辅寄食于樊汴。螟螣布野谷洛侵宫。文帝解网思政日旰忘食。瞻言寺塔务事经营。所以四方壁垒咸置伽蓝。立碑表德以光帝业(如破薛举立昭仁寺。破王充立昭觉寺。破武周立弘济寺。破宋刚立慈云寺。破隺老生立普济寺。破建德立等慈寺。破刘闼立昭福寺。并官给供度佛事弘敝。立碑颂德为万代之大归焉)及天下清平思弘仁教。乃舍旧宅为兴圣寺。为先妣立弘福寺。为东宫立慈恩寺。于昭陵立瑶台寺。躬幸弘福手制疏文。垂泣对于僧徒。优言陈于肃敬。每下明敕监造有司。经像缔构毕存精妙。至于老宗鲜闻褒显。时有波颇梵僧。帝所尊重迎入内殿优问频仍。翻度新文天府供给。今上之嗣位也。信重逾隆。先皇别宫咸舍为寺。传度法本更甚由来。有沙门玄奘。观方游国还返帝京。二帝钦承征入宫阙。为制教序布所译经。官供丰华于今不绝。故爰初贞观迄于龙朔之年。三十余祀。传经道俗沙门。唐梵略有一十余人。缀文笔受备如下列。所出经论记传行法等。合一百余部。一千五百余卷。结为皇朝内典经录。流之远代永作揩摸。同轨光扬长存不朽。冀将来明哲乘此续修述三宝之神功。遍忍土而施化。弘千佛之成教。历贤劫而无穷焉 沙门波罗颇蜜多(三部三十八卷经) 沙门释玄琬(十部一十二卷论) 沙门释法琳(二部一十卷论) 沙门释慧净(四部一十三卷内论诗英华) 典仪李师政(一部一卷论) 沙门释法云(二部一十三卷论) 沙门释道宣(一十八部一百十卷集论录记序仪) 沙门释玄奘(六十余部一千三百四十四卷经论传记) 沙门释彦琮(二部十六卷寺录不拜俗集) 沙门释玄应(一部二十五卷经音) 沙门释玄恽(七部一百三十一卷杂传要录) 沙门释玄范(二部注经及序) 大集宝星经(一部十卷) 般若灯论(一部一十三卷) 大乘庄严论(一部十五卷)
右三部三十八卷。西天竺国沙门波罗颇蜜多。唐言先智。以贞观初年。赍梵叶本至止京辇。奏闻。乃敕左仆射房玄龄太府卿萧璟给事杜正伦监护翻译。又撰京邑大德沙门玄摸度语。沙门慧赜慧净法琳缀文。沙门慧乘慧朗智首昙藏僧珍灵佳慧明法常僧辩等证义。于斯时也。大集梵文。将事广传陶津后代。而恨语由唐化弘匠不行致使梵宝无由分布。故十载之译三部献功。可悲深矣 三德论一卷 入道方便门二卷 镜喻论 无拟缘起一卷 十种读经仪 无尽藏仪 发戒缘起二卷 法界图并十不论 礼佛仪式二卷。
右十部一十二卷。延兴寺沙门释玄琬所撰。琬道行纯深慧学该洽。道俗所依像末域堑。以德声高被。征为皇太子戒师。晚以年尊脚疾乘舆而入内禁。太宗隆重文德深敬说法诱导上帝称善。王臣百辟莫不奉其戒。诰然其弘护居心诱进成务。所以着论多门意存开化为本。又以法流东渐三被诛残。虽后鸠拾不无纰紊。琬欲澄一文义该贯后贤。乃集达解名德三十余人。亲面综括披寻词理。经延岁序方乃究竟。即写净本以为法宝正则。故方隅道俗欲写藏经。皆就传本以为揩准。斯亦后代之僧杰。故能振此遗基 破邪论(一部二卷) 辩正论(一部八卷)
右二部一十卷。终南山龙田寺沙门释法琳所造。琳本住荆楚。少参名匠宗猷教义达解玄儒。游不择方护法为任。往以武德之始。法门否塞饰诈之俦。过闻天听。太史令傅奕乘便举隙。奏上诽毁事一十余条。意存逐僧贬佛。道士李少卿又上十异九迷论。道土刘进喜又上显正论。皆尘黩佛法无取于时。京邑诸僧亦有抗论者。皆无可尚。于是释教蒙尘道俗同耻。琳不忍其诬。惘乃着论以御之。广引孔老敬佛之文。多陈王臣重法之事。作论既成。时俗竞写。有道士秦英。扇动宫储。以琳着论讪毁祖祢。文帝大怒。追琳辩对。前后重沓惬附圣心。末后对云。所着破邪辩正。皆与文籍扶同。一字有亏任从斧钺。陛下若顺忠顺正。琳则不损一毛。陛下若刑滥无辜。琳则有伏尸之痛云云。帝不罪放于益部为僧在道终殁。诸有别集三十余卷。秦英竟以虚诈伏诛。刘李傅氏相从化往。故其遗文往行。可为万代宗辖云 释疑论(一部一卷) 内典诗英华(一部十卷) 注金刚般若经 诸经讲序。
右四部一十余卷。京师纪国寺沙门释慧净所撰。净本赵人。俗缘房氏。即隋国子博士徽远之犹子也。神慧摽举有声京国。谈述余论凌轹后贤。每以士俗诸儒。沉迷执业轻侮僧俦。以文自拥净。乃着释疑论以晓业缘。集诗英华以知僧中不可轻罔。尔后文府雄伯皆造法筵。重其机鉴朗拔。欣其慧悟清峻。左仆射房玄龄。引为家僧。春宫以下资其理义。多游内禁对论李宗列辟解颐。皇储钦敬。下令征延为普光寺主。仍知纪国寺上座。净当斯荣幸。两以居之。所着诸经庄严杂心俱舍等论疏。百有余卷。故不备载 内德论(一部一卷)
右件论。贞观初年。门下典仪李师政之所作也。政家上党学识攸归。少玩大方长。遂通洽。每与诸朝士共谈玄奥。多陷名相。以佛宗为虚诞。同迷缘业以圣理为扪虚。政乃着论三篇。初明显正喻傅氏之谗诽。中明运业晓今古之迷滥。后述因果辩成报之非谬。文极该要统史籍之前言。义寔明冠拔沉冥之滞结 辩量三教论(一部三卷) 十王正业论(一部十卷)
右二论一十三卷。京师西明寺沙门释法云所造。云本绛人。少游玄肆。又居定室。亟动神机。虽不广阅经书历眼玄知旨趣。每见俗流邪论。均三教于一宗。商略皇王。混政道于时俗。遂搜采名理讨核玄儒。着兹二论开道悟俗 注戒本(一部二卷并疏记四卷) 注羯磨(一部二卷疏记四卷) 行事删补律仪(一部三卷或六卷) 释门正行忏悔仪(一部三卷) 释门亡物轻重仪 释门章服仪 释门归敬仪 释门护法仪 释氏谱略 圣迹见在图赞 佛化东渐图赞(一部二卷) 释迦方志(一部二卷) 古今佛道论衡(一部三卷) 大唐内典录(一部十卷) 续高僧传(一部三十卷) 后集续高僧传(一部十卷) 广弘明集(一部三十卷) 东夏三宝感通记(一部三卷)
右诸注解仪赞传记。一十八部。一百一十余卷。终南山沙门释道宣所撰。宣少寻教相。长慕寻师。关之东西河之南北。追访贤友无惮苦辛。贞观末年方事修缉。所列如右。遗失不无。意存毗赞故也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一部六百卷显庆四年在王华宫寺译) 大菩萨藏经(一部二十卷贞观十九年在弘福寺译) 大方等十轮经(一部十卷) 无垢称经(一部六卷) 解深密经(一部五卷) 分别缘起经(一部两卷) 能断金刚般若经 佛地经 如来教胜王经 药师本愿功德经 称赞净土经 最无比经 甚希有经 称赞大乘功德经 显无边佛土经 六门陀罗尼经 诸佛心陀罗尼经 拔苦难陀罗尼经 胜幢臂印陀罗尼经 八名普密陀罗尼经 不空罥索神咒心经 十一面神咒心经 称赞七佛名号功德经 般若多心经 千啭陀罗尼经 菩萨戒本 天请问经 菩萨羯磨 持世陀罗尼经(已上二十八部大乘经) 瑜伽师地论(一部一百卷大慈恩寺译) 显扬圣教论(一部二十卷弘福寺译)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一部十六卷弘福寺译)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一部七卷) 摄大乘本论(一部三卷) 摄大乘论世亲释(一部十卷) 摄大乘论无性论(一部十卷) 广百论(一部十卷) 成唯识论(一部十卷) 佛地经论(一部七卷) 辩中边论(一部三卷) 掌珍论(一部两卷) 成业论(一部一卷已下单卷) 因明正理门论 因明入正理门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略录 大乘五蕴论 广百论颂 显扬圣教论颂 王法正理论 观所缘缘论 唯识三十论 记法住传 辩中边论颂(已上二十四部大乘论) 本事经(一部七卷) 缘起圣道经(一部一卷已上二经小乘) 大毗婆沙论(一部二百卷) 顺正理论(一部八十卷) 显宗论(一部四十卷) 俱舍论(一部三十卷) 集异门论(一部二十卷) 发智论(一部二十卷) 品类足论(一部一十八卷) 识身足论(一部一十六卷) 法蕴足论(一部一十二卷) 入阿毗达磨论(一部两卷) 俱舍论颂(一部一卷已上一十一部小乘论) 大唐西域传(一部十二卷)
右大小乘经论。六十七部。一千三百四十四卷。京师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奉诏译。奘本颖川俗缘陈氏。小年出家师无远近。以贞观三年出观释化五竺八河备经历览。名德胜地访无不逮。大获梵本旋途帝城。以贞观十九年躬谒文帝异伦礼接。仍敕名德沙门二十余人助缉文句。初在弘福翻经。公给资什。沙门灵闰等证义。沙门行友等缀文。沙门辩机等执笔。及慈恩创置。又移于彼参译。纷纶未遑条列。帝乃延内禁并幸南北山宫。面叙玄理极展诚敬。天命有终日月奄曜。奘还京寺如常传译。后以缘故徒住玉华宫。供给仍不爽前及故。始自弘福今迄北宫。一十八载。传度法本虽非超挺。然不坠译功。庶后之明识因斯重复尘黄也 大唐京寺录传(一部十卷龙朔元年修缉) 沙门不敬俗录六卷。
右二部。京师弘福寺沙门释彦琮。以宇内塔寺灵相极多。足感人心开洽诚信。江表梁室着记十卷。东都后魏亦流五轴。而渭阴帝里名寺胜塔。独亡述纪。琮愤斯事创就纂结。文寔铺发事亦典据。有宗辖焉 大唐众经音义一部十五卷。
右一部。京师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应所造。应博学字书统通林苑。周涉古今括究儒释。昔高齐沙门释道慧。为一切经音。不显名目但明字类。及至临机搜访多惑。应愤斯事遂作此音。征核本据务存实录。即万代之师宗。亦当朝之难隅也恨叙缀才了未及覆疏。遂从物故。惜哉 敬福论十卷 略敬福论二卷 大小乘观门十卷 法苑珠林集一百卷 四分律僧尼讨要略五卷 金刚般若经集注三卷 百愿文一卷。
右七部百三十一卷。京师西明寺沙门释玄恽所撰。恽本名世道。律学高与慕重前良。缀缉为务兼有钞疏。注解众经人代即目。略叙如右 注金刚般若经 注二帝三藏圣教序。
右二部。普光寺僧释玄范所撰。范少染大方资学名匠立履清旷。不群庸小专门强学。出自天心。弘赞正理开明道俗。有别集二十卷。序其神用。
五 四十二字门(两卷) 无诤门(两卷) 随自意三昧 次第禅要 释论玄门 三智观门 安乐行法 弘誓愿文。
右八部十卷。南岳沙门释慧思撰。思本武津人。定慧凝远性戒自然。威德尊严道风遐扇。幼感梵僧劝令出俗长蒙遍吉现形摩顶。讽诵法华智通宿命。翘勤方等灵相郁蒸。九旬策修一时圆证。法华三昧大乘门。于一念中朗然。开发。自是之后。寂照幽深辩才无滞。于是内求之侣重茧云集。以所证法传授学人。并托静山林宴居岩薮。练微入寂。弘益巨多。昔江左佛法盛学义门。自思南度定慧双举。乃着兹观法以通大化。皆口授成章不加润色。而理玄旨奥。盖千载之徽猷焉。
大唐内典录卷第五下
隋朝传译佛经录第十七之余 圆顿止观(十卷于荆州玉泉寺说沙门灌顶笔记) 禅波罗蜜门(十卷于金陵瓦官寺说沙门法慎记) 维摩经疏(三十卷隋帝请出并前玄十卷后玄六卷) 法华玄(十卷沙门灌顶笔记) 法华疏(十卷沙门灌顶笔记) 小止观(二卷) 六妙门 觉意三昧 法华三昧 观心论 三观义 四教义 四悉檀义 如来寿量义 法界次第章(三卷) 大方等行法 般舟证相行法 请观音行法 南岳思禅师传。
右十九部。八十七卷。天台山沙门释智顗撰。顗俗缘陈氏。荆南人。幼冥祯感夙禀玄风。蕴道天台寻师衡岭。双弘定慧圆照一乘。受四教于神僧。传三观于上德。入法华三昧证陀罗尼门。照了法华。若高辉之临幽谷。说摩诃衍。似长风之游大虚。假令文字之师千群万数寻彼妙辩。无能穷也。自发轸南岳弘道金陵。托业玉泉遁迹台岭。三十余载盛弘一乘。止观禅门利益惟远。义同指月不滞筌蹄。或于一法中演无量义。摄无量义还入一心。实观玄微清辩无尽。由是四方法侣请益如林。若定若慧传灯逾广。为大机感着述兹文。并理会无生宗归一极者也。禅门止观及法华玄。但约观心为众敷演。灌顶法慎随听笔记。顗自印可天下盛传。可谓行人之心镜。巨夜之明灯。自古观门未之加矣。陈隋两帝师为国宝。尊人重法委托舟航。舍宝舍身详诸别录 四念处观(四卷) 天台山国清寺百录(五卷) 金光明行法 修禅证相口诀 天台智者师别传 杭州真观法师别传。
右十三卷天台山国清寺沙门。释灌顶撰。顶即智者之犹子也。景行冰霜俊神清朗。闻持教义类若泻瓶。深明止观双修定慧。敷扬妙法。池开灵瑞之莲。学侣云臻。泉涌轻甘之水。天台智者乐说无穷。止观禅门约心开演。顶皆总持一闻靡失。以定慧之余出四念处观。及诸传录。述陈隋二帝崇信三尊尊师重法归敬之相。又撰法华涅盘净名金光明请观音等经疏。各有部帙。今不备载。
大唐内典录卷第六
历代大乘藏经翻本单重传译有无录第二之初
序曰。所言大乘藏者。谓诸佛大人之用心也。教本无相理趣无缘。统群有而出重昏。拔心因而静烦妄。斯其致也。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强以名相。用显筌蹄。故能声满天下而无滞于有空。形充法界而超挺于情境。既亡于彼此何小大之可乘。随机适化。示缘相之殊。计试论教主义显三焉。法佛常住。寄量揆于寂光。应身假相。托质形于藏海。莲座启于千叶。随叶各现亿轮。随轮百亿开化。化佛乘机而现。是以三身离合二谛有空。逐情量而抑扬。赴前缘而隐显。讨其本也。终归本元。试论教体。则方等一乘。因缘方便在物成务。故三箧九藏。总理义之奥区。十二八万。该相见之玄致。如云则原隰俱覆。等雨则高下同沾。任根叶而增荣。逐花果而光茂。故文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即其证也。惑开五住。别利钝之根源。智分六位。显行解之明昧。戒经六聚。齐轻重而护持。定摄有空。等深浅而流观。慧该真俗。统凡圣而通明。既号种智。无境而不知。独称大圣。无相而不达。积空为量。无生不在化门。大地为筹。无时而不度物。约缘极广梗概若斯。通曰大乘。无教不摄。据此而叙。无别小乘。是知大能摄小。如海之纳百川。小不容大。若庭不游龙象。自经流东夏。斯教极弘。全部多阙别品题录。译人随本因而附之。致使正宗前后重沓。故天竺大乘类例而结。分为十二。各十万偈。西沮渠国备有本文。如别所陈。可自披阅。且如华严见翻三万余颂。核论本部二分尚遗。自余十一居然大缺。而群录编次别显单重。讨论事义纷论难纪。故般若大品十有余翻。乃以大品为初单。道行为重贰。强分前后致失宗途。今依本经单复次列。提顿纲维品目斯备。仍述译人存亡时代。庶使寻览之者。知本末之有归焉。故始自后汉至于皇运龙朔之元。一十八代。六百余纪。总有四百九十八部。二千三百六十三卷。以为大乘菩萨藏摄。余有别生疑伪注述之流。各体化源无非毗赞。自依别录不滥真乘。然则遗逸极多无由获本。庶有同舟补斯漏阙云尔 大乘经合一千一百五十二卷 大乘律合一百一十卷 大乘论合五百卷。
大乘经单重翻本并译有无录(合三百八十六部一千一百五十二卷一万八千五百二十三纸)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一千八十七纸或五十卷者南本)
东晋义熙年佛陀跋陀罗于杨都译 度世经(六卷一百一十九纸是本经离世间品)
西晋元康年竺法护别译 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一百五纸是十地品)
西晋元康年竺法护别译 信力入印法门经(五卷九十三纸)
元魏正始年昙摩流支别译 十住经(四卷九十七纸是十地品)
后秦弘始年罗什共佛陀耶舍译 如来兴显经(四卷六十七纸是性起品)
西晋元康年竺法护译 罗摩伽经(三卷七十七纸是入法界品)
西秦坚公译群录又云安法贤译 菩萨十住经(一卷五纸)
西晋竺法护译 菩萨本业经(一卷十三纸是净行品无偈)
吴黄武年支谦译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一卷十一纸是净行品) 佛说兜沙经(一卷五纸)
后汉支谶别译 大方广十地经(译抄十住品前)见别译。
右一十一经并华严经别品殊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十卷或三十卷或二十七卷六百一十九纸)
后秦弘始年鸠摩罗什于常安逍遥园译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或二十卷四百六十纸)
西晋元康年无罗叉等于陈留译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十卷或十五卷二百一十五纸)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于长安译(大品上帙) 新小品经(七卷一百五十四纸)
后秦罗什译 小品经(七卷一百五十四纸一名新道行)
西晋竺法护译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十卷或八卷一百六十五纸)
后汉支谶译(是小品经) 大明度经(六卷或四卷九十一纸)
吴时支谦黄武年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五卷有说长安品)
前秦建元年(昙摩蜱于长安译) 大智度无极经四卷别译。
右九经并大品般若之同本别译前后抄录致别(更有别译本无故阙) 大般涅盘经(四十卷七百二十纸)
北凉沮渠氏玄始年昙无谶(于凉都姑臧译) 大般涅盘经(三十六卷二十五品)
宋文帝元嘉年(释惠观谢灵运文饰前经行于江表) 泥洹经(二十卷)
宋元嘉年释智猛于西凉州译 大般泥洹经(六卷一百三十纸即本经前十卷)
东晋义熙年(释法显于杨都译)
右四经同本。前后别翻仍不具足。故沮渠国本。此涅盘经总十万偈。今出四帙止三万偈。所少二分有余。若具本文以唐言度。则百有余卷 大方等大集经(三十卷六百四纸)
北凉昙无谶于凉都译 大方等日藏经(十卷或十五卷二百四纸)
隋开皇年耶舍(于京师大兴善寺译) 大方等月藏经(十卷二百一十四纸)
北齐耶舍于邺都译 大方等大集经(八卷一百二十八纸)
已前四经并大集之宗致合用一千一百五十纸前后翻别今合之为六十卷或五十八卷见费长房开皇三宝录 大哀经(八卷是大集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或十卷一百一十九纸)
西晋元康年竺法护于长安译 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八卷或六卷是虚空藏菩萨品一百八纸)
西秦乞伏仁世圣坚于河南国译 菩萨净行经(二卷是宝髻菩萨品一名宝髻菩萨经四十纸)
西晋永熙年竺法护于长安译 无尽意经(六卷或四卷是阿差末经八十六纸)
西晋太始年竺法护于长安译 无尽意经(十卷)
宋明世法眷于广州译 阿差末经(七卷或四卷是无尽意品九十二纸)
西晋永嘉年竺法护于长安译 小阿差末经(二卷) 无言童子经(二卷是无言品四十一纸亦名无言菩萨经)
西晋竺法护于长安译 宝女经(二卷或四卷是宝女品六十三纸一名宝女问慧经)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于长安译 宝星经(十卷一百二十五纸)
唐贞观年波颇于大兴善寺译 宝结菩萨经(一卷抄宝结品四十八纸一名菩萨净行)
西晋竺法护译 自在王菩萨经(二卷抄陀罗尼品少异也)
后秦罗什于常安译 奋迅王问经(二卷四十二纸上二同本别出)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 魔女问得男身经(一卷是宝幢分往古品)
别译见宝唱录 须弥藏经(三卷三十八纸)
高齐耶舍于天平寺译。
右十五经。是大集经别品殊译。不入大本。别部流行 大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二百六十五纸)
隋开皇年阇那崛多等于京师兴善寺译 大法炬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三百纸)
隋大业年达摩笈多于东都上林园翻经馆译 大菩萨藏经(二十卷四百一十纸)
唐贞观年玄奘于京师弘福寺译 菩萨璎珞经(十二卷或十四卷三百三十七纸)
前秦建元年竺佛念于长安译 菩萨见实三昧经(十四卷二百三十八纸)
后齐耶舍于邺都译 佛名经(十二卷二百四十七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邺都译 月灯三昧经(十一卷或十卷二百二纸)
后齐天统年耶舍于邺都译 贤劫经(十三卷一百九十五纸)
西晋元康年竺法护于长安译 华手经(十三卷二百二十五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十住断结经(十卷三百五十四纸)
前秦建元年竺佛念于长安译 大灌顶经(十二卷或九卷一百一十二纸)
东晋元年帝世帛尸利蜜多于杨都译 观佛三昧经(十卷或八卷一百五十九纸)
宋永初年佛陀跋陀罗杨都译 悲华经(十卷一百九十四纸)
北凉玄始年昙无谶于凉都译 大悲分陀利经(八卷一百六十五纸)
右二经同本异译 念佛三昧经(六卷或五卷九十二纸)
宋大明年功德直于杨都译 大方等大集菩萨念佛三昧经(十卷一百三十二纸)
隋大业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翻经馆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 大方广十轮经(八卷一百一十纸)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一百七十一纸)
唐永徽年玄奘于京师大慈恩寺奉诏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 正法华经(十卷一百八十九纸)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于长安译 妙法莲华经(七卷或八卷一百四十八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妙法莲华经(八卷一百五十五纸移嘱累品在末加药草品五纸咒文异)
隋仁寿二年笈多于兴善寺译。
右三经同本异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九十二纸)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 入楞伽经(十卷一百七十五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 五千五百佛名经(八卷一百二十六纸)
隋开皇年崛多于京师兴善寺译 大方便佛报恩经(七卷一百二十四纸)
失译见宝唱录 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三卷四十七纸) 大萨遮尼干子经(七卷或八卷一百三十一纸)
后魏延光年菩提留支于洛都汝南王第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 胜天王般若经(七卷一百二十一纸)
陈世月支国王子婆首那于江州译 金光明经(六卷或七卷八卷一百一十五纸)
北凉昙无谶译前四卷后三卷者陈时真谛译 宝云经(七卷一百纸)
梁时曼陀罗于杨都译 法集经(六卷或七卷一百二十二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 菩萨处胎经(五卷一百一十三卷)
前秦竺佛念于长安译 大悲经(五卷八十八纸)
后齐天统年耶舍于邺都译 大集贤护菩萨经(五卷或六卷九十三纸)
隋开皇年耶舍于大兴善寺译 大云经(六卷一名大方等无相经九十二纸)
前秦竺佛念于长安译宝唱录云昙无谶于凉都内苑寺译 蜜迹金刚力士经(五卷一百一十二纸)
西晋竺法护译见支敏度录 大方等陀罗尼经(四卷六十二纸)
北凉释法众于高昌郡译 海龙王经(四卷七十三纸)
北凉昙无谶于凉城译 央掘魔罗经(四卷七十八纸)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 无所有菩萨经(四卷六十纸)
隋开皇年笈多等于大兴善寺译 僧伽吒经(四卷五十一纸)
后魏月婆首那王子于邺都译 观察诸法经(四卷六十纸)
隋开皇年崛多等于大兴善寺译 七佛神咒经(四卷七十纸)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四卷六十五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屯真陀罗所问经(二卷或三卷五十七纸)
后汉建宁年支谶于雒都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 持人菩萨所问经(四卷五十三纸)
西晋竺法护于长安译 持世经(四卷七十五纸一名法印经)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 弘道广显三昧经(四卷五十三纸)
西晋永嘉年竺法护于长安译 阿耨达龙王经(二卷或三卷五十二纸一名阿耨请佛经)
西晋竺法护于长安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 菩萨本行经(三卷五十二纸) 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五十五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菩萨藏经(三卷六十一纸)
后秦罗什译 力庄严三昧经(三卷四十六纸)
隋开皇年耶舍于兴善寺译 须真天子经(三卷或四卷四十六纸)
西晋太始年竺法护于长安译 首楞严三昧经(三卷或二卷四十一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译 般舟三昧经(三卷或二卷四十七纸)
西晋竺法护译 普超三昧经(三卷六十七纸)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于长安译 阿阇世王经(二卷五十四纸)
后汉支谶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 等集众德三昧经(三卷或二卷四十九纸)
西晋竺法护译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三卷四十八纸)
右二经同本异译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三卷五十五纸)
后魏留支于洛都译 如幻三昧经(三卷或三卷五十六纸)
西晋竺法护译 大方等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四卷六十八纸)
隋大业年笈多于东京翻经馆译。
右三经同本异译 广博严净不退转法轮经(四卷或六卷七十八纸)
宋元嘉年智严等于杨都译 不退转法轮经(四卷七十七纸) 阿惟越致遮经(三卷或四卷六十一纸)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译。
右三经同本异译 思益梵天问经(四卷八十二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持心梵天所问经(四卷或六卷九十四纸一名等御诸法又庄严佛法)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译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六卷一百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下译。
右三经同本异译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二卷或三卷三十六纸)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于长安译 道神足无极变化经(四卷或二卷五十一纸)
西晋太康年安法钦于洛阳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 深密解脱经(五卷七十二纸)
后魏留支于洛都译 解深密经(五卷七十三纸)
唐贞观年玄奘于京师慈恩寺译 相续解脱经(十八纸)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罗译 解节经(十纸)
陈时真谛译。
右四经同本异译 毗摩罗鞊经(二卷五十二纸)
吴黄武年支谦于武昌译 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六十一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逍遥园译 说无垢称经(六卷九十七纸)
唐贞观年玄奘于大慈恩寺译。
右三经同本异译 诸法无行经(二卷三十一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译 诸法本行经(三卷四十八纸)
隋开皇年崛多等于大兴善寺译。
右二经一本异译 无极宝三昧经(一卷三十纸)
西晋永嘉年竺法护译 宝如来三昧经(二卷三十纸)
右二经同本异译 方等泥洹经(二卷三十五纸)
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于杨都译 哀泣经(二卷三十纸) 四童子经(三卷四十二纸一加三昧字)
隋开皇年崛多等于大兴善寺译。
右三经同本异译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二卷三十纸)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译 大乘方便经(三卷或二卷四十一纸)
西晋元熙年天竺居士竺难提于洛都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三卷三十三纸)
西晋太始年竺法护译 大方广宝箧经(三卷三十纸)
右二经同本异译 等目菩萨问三昧经(二卷或三卷五十一纸)
西晋竺法护译 明度五十挍计经(二卷四十纸)
后汉安世高译 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三十八纸)
前秦竺佛念于长安译 护国菩萨经(二卷四十二纸)
隋开皇年崛多等于大兴善寺译 超日明三昧经(二卷四十六纸)
西晋太始年竺法护译 月上女经(二卷二十七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中阴经(二卷二十七纸)
前秦竺佛念于长安译 须弥藏经(二卷三十八纸)
后齐耶舍于邺都译 佛华严入如来不思境界经(二卷二十一纸)
隋开皇年崛多于大兴善寺译 大法鼓经(二卷三十一纸)
宋求那跋摩于杨都译 诸佛要集经(二卷三十一纸)
西晋竺法护译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二卷三十四纸)
西晋永熙年竺法护于洛阳译 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二十七纸一名决了诸法如幻三昧经)
宋时朔公于南海郡译 大乘同性经(二卷三十九纸)
后周天和年崛多共僧安于长安译 大集譬喻王经(二卷三十二纸)
隋开皇中崛多等于兴善寺译 阿閦佛国经(二卷三十八纸一名佛刹菩萨学成经)
后汉建和年支谶于洛阳译 莲华面经(二卷二十三纸)
隋开皇年耶舍译 迦叶经(二卷二十九纸)
后魏月婆首那王子于洛都译 孔雀王陀罗尼经(二卷三十二纸)
梁僧伽婆罗杨都占云馆出 发觉净心经(二卷二十七纸)
陈开皇中崛多等于大兴善寺译 无上依经(二卷三十一纸)
陈真谛于广州译 移识经(二卷三十三纸)
隋开皇年崛多等于兴善寺译 未曾有因缘经(二卷四十纸)
南齐昙景于杨都译 大方广如来性经(二卷或三卷五十一纸) 不思议功德经(二卷或四卷三十八纸) 大吉义咒经(二卷或四卷三十八纸) 菩萨梦经(二卷三十四纸) 文殊师利问经(二卷三十九纸) 仁王般若经(二卷二十八纸) 法界体性无分别经(二卷二十四纸) 密迹金刚力士经(二卷三十六纸) 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二卷二十四纸) 善臂菩萨所问经(二卷二十六纸) 大净法门经(一卷二十四纸)
西晋竺法护译 大庄严法门经(二卷二十六纸)
隋开皇年耶舍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 顺权方便经(二卷或一卷二十七纸一名转女身菩萨经是)
西晋竺法护译 乐璎珞庄严方便经(一卷二十五纸)
宋法海译。
右二经同本别译 大云请雨经(一卷二十二纸)
后周崛多于长安译 大云轮请雨经(二卷二十八纸)
隋开皇年耶舍译 大方等大云请雨经(一卷九纸)
隋开皇年崛多于兴善寺译。
右三经同本别译 度诸佛境智严经(一卷十一纸)
梁天监年僧伽婆罗于杨都译 如来严智光入佛境经(一卷三十四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 度诸佛境智光严经(一卷十七纸)
右三经同本异译 月光童子经(一卷八纸更有一卷同名而少不足)
西晋竺法护译 申日经(一卷八卷) 德护长者经(二卷二十六纸)
隋开皇年耶舍于长安译。
右三经同本别译 大方等顶王经(一卷二十纸一名维摩诘子问经) 大乘顶王经(一卷一十六纸) 善思童于经(二卷二十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右三经同本 郁伽长者所问经(一卷二十四纸) 魏康僧铠于洛阳译 都迦罗越问菩萨行经(一卷二十五纸)
西晋竺法护译 法镜经(二卷二十三纸)
后汉安玄共佛调译。
右三经同本 无量清净等觉经(二卷六十纸)
魏时帛延于洛阳寺译 阿弥陀经(二卷五十三纸)
吴黄武年支谦于武昌译 无量寿经(二卷四十九纸)
西晋永嘉年竺法护译。
右三经同本 观虚空藏菩萨经(二纸)
宋元嘉年昙摩密多于杨都译 虚空藏菩萨经(一卷二十七纸) 虚空藏菩萨神咒经(十七纸)
后秦佛陀耶舍于罽宾国译(寄来此土) 虚空孕菩萨经(二卷三十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右四经同本 缘生经(二卷二十二纸)
隋大业年达摩笈多于东都上林园翻经馆译 分别缘起经(二卷二十二纸)
唐永徽年玄奘于大慈恩寺译。
右二经同本别译 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十三纸)
隋开皇年崛多于大兴善寺译 诸法最上王经(二十二纸)
隋开皇年崛多于大兴善寺译 成具光明定意经(二十二纸)
后汉灵帝时支曜于雒都译 太子须大拏经(一十六纸)
西秦乞伏国仁世法坚于河南译 太子慕魄经(五纸)
西晋竺法护译 须赖经(十九纸)
吴黄武年支谦译 金色王经(八纸)
后魏般若留支于洛都译 独证自誓三昧经(八纸一名如来自誓三昧经)
西晋竺法护译 摩诃摩耶经(二十五纸)
南齐昙景于杨都译 大方等如来藏经(九纸)
东晋义熙年佛陀跋陀罗于杨都译 如来方便善巧咒经(十一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十九纸)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 须摩提经(八纸一名须摩提菩萨经)
西晋竺法护译 希有挍量功德经(六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梵女首意经(五纸)
西晋竺法护译 差摩婆帝受记经(四纸)
后魏留支于洛都译 月明菩萨经(三纸)
吴黄武年支谦译 灭十方冥经(六纸)
西晋元熙年竺法护译 出生菩提心经(十一纸)
隋开皇年崛多于大兴善寺译 普门品经(十二纸)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译 商主天子经(十六纸)
隋开皇年崛多等于大兴善寺译 日明经(三纸)
西晋竺法护译 月灯三昧经(十纸一名文殊师利十事行一名建慧三昧经)
宋时先公译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十二纸一名无思议光孩童菩萨经)
西晋竺法护译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二十纸一名问署经)
后汉灵帝世支谶译 德光太子经(十九纸一名须赖问光德太子经)
西晋太始年竺法护于长安译 施灯功德经(十四纸)
后齐耶舍于邺下译 菩萨诃色欲经(二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人本欲生经(十四纸)
后汉桓帝世安世高译 人所从末经(失本)
西晋竺法护译 不增不减经(六纸)
后魏留支译 佛语经(三纸)
后魏留支译 无字宝箧经(六纸)
后魏留支译 如来师子吼经(五纸)
后魏菩萨留支共佛陀扇多译 十法经(二十纸加大乘字)
梁普通年僧伽婆罗于杨都译 不必定入印经(二十一纸)
后魏留支译 十二佛名神咒经(六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魔逆经(十八纸)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译 济诸方等学经(十四纸)
西晋竺法护译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六纸)
西晋竺法护译 内藏百宝经(八纸)
后汉灵帝世支谶译 大方广总持经(十三纸)
隋开皇年毗尼多留支译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八纸)
西晋竺法护译 文殊说般若波罗蜜经(二十纸)
梁天监年曼陀罗于杨都译 坚固女经(六纸)
隋开皇年耶舍译 演道俗业经(九纸)
西秦法坚译 菩萨生地经(三纸一名差摩竭经)
吴黄武年支谦译 私诃三昧经(十一纸一名菩萨道树一名道树三昧经)
吴黄武年支谦译 宝网经(二十三纸一名宝网童子经)
西晋竺法护译 百佛名经(六纸)
隋开皇年耶舍译 无量义经(十七纸)
南齐建元年昙无伽陀舍于广州译 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八纸)
北凉沮渠安阳侯译 观无量寿经(十六纸)
宋元嘉年畺良耶舍于杨都译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十六纸)
宋元嘉年昙无密多于杨都译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十九纸)
宋元嘉年畺良耶舍译 请观世音消伏毒害经(十一纸)
宋时外国舶主竺难提译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十四纸)
宋时昙无竭于杨都译 鹿母经(四纸)
西晋竺法护译 鹿子经(三纸)
吴建兴年支谦译 除恐灾患经(十五纸)
魏世帛延译 温室洗浴众僧经(三纸)
西晋竺法护译 四不可得经(四纸)
西晋竺法护译 福田经(六纸一名诸德福田经)
西晋法炬共法立等译 出家功德经(四纸)
吴时支谦译 入法界体性经(十纸)
隋开皇年崛多等于大兴善寺译 弥勒成佛经(一卷十七纸)
西晋竺法护译 弥勒下生经(六纸一名弥勒受决经)
后秦弘始年罗什译 弥勒来时经(三纸访本)
右三经同本异译 不空罥索经(十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不空罥索神咒经(十二纸)
唐贞观年玄奘译 小无量寿经(四纸)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 无量寿佛经(五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译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十纸右三经同本)
唐永徽年玄奘于慈恩寺译 药师琉璃光经(十三纸世注为疑)
宋杨都鹿野寺惠简译 药师如来本愿经(十二纸)
隋大业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译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十二纸上三经同本异译)
唐贞观年玄奘于京师慈恩寺译 老母经(二纸亦名老女人经)
吴时支谦译 老母六英经(二纸)
上二经同本别译 文殊师利巡行经(五纸)
后魏留支译 文殊尸利行经(七纸上二经同本别译)
隋开皇年崛多译 金刚上味陀罗尼经(十四纸)
后魏佛陀扇多译 金刚场陀罗尼经(十四纸上二经同本别译)
隋开皇年崛多译 正恭敬经(五纸)
后魏佛陀扇多译 善恭敬经(七纸上二经同本别译)
隋开皇年崛多译 离垢施女经(二十四纸)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译 无垢施菩萨应辩经(二十二纸)
西晋竺法护译 得无垢女经(二十五纸上三经同本近访得)
后魏兴和三年瞿昙留支于邺都译 无畏德女经(十五纸)
后魏元象年佛陀扇多译 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十七纸上二经同本)
西晋竺法护译 无崖际持法门经(十五纸)
西晋法坚译 尊胜菩萨入无量门陀罗尼经(十七纸上二经同本)
后齐居士万天懿于邺都译 第一义法胜经(十四纸)
后魏兴和年留支译 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十四纸上二经同本)
隋开皇年崛多译 八吉祥经(二纸)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 八佛名号经(三纸上二经同本别译)
隋开皇年崛多译 龙施女经(二纸)
西晋竺法护译 龙施菩萨本起经(四纸上二经同本别译) 睒子经(五纸)
西秦法坚译 菩萨睒子经(五纸上二经同本别译) 了本生死经(四纸)
吴黄武年支谦译 稻芋经(六纸上二经同本别译) 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七纸)
西晋竺法护译 庄严菩提心经(七纸上二经同本别译)
后秦弘始年罗什译 无所希望经(十九纸一名象步经) 象腋经(十五纸上二经同本别译)
西晋竺法护译 大方等修多罗王经(二纸后魏留支译) 转有经(二纸上二经同本别译) 大乘方等要慧经(一纸) 弥勒菩萨所问经(四纸上二经同本别译)
后魏留支译 慧印三昧经(二十纸)
吴时支谦译 如来智印经(十九纸上二经同本异译) 一切法高王经(二十纸)
后魏兴和年留支译 诸法勇王经(十七纸上二经同本别译) 决定总持经(八纸一名决总持经)
西晋世竺法护译 谤佛经(七纸上二经同本别译)
后魏留支译 乳光佛经(六纸)
西晋竺法护译 犊子经(二纸上二经同本别出) 佛遗日摩尼宝经(十五纸)
后汉光和年支谶译 大宝积经(二十一纸) 摩诃衍宝严经(二十一纸上三经同本别出) 金刚般若经(十二纸舍卫国)
后秦弘始年罗什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十四纸婆伽婆)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 金刚波若经(十四纸只树林)
陈时真谛译 能断金刚般若经(十九纸上四经同本别出)
唐永徽年玄奘于慈恩寺译 长者子制经(六纸一名制经) 逝童子经(二纸)
西晋支法度译 菩萨逝经(四纸一名逝经上三经同本别出) 文殊问菩提经(七纸一名菩提无行经)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伽耶山顶经(十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象头精舍经(九纸上三经同本别出)
隋开皇年毗尼多留支译 贝多树下思因缘经(四纸)
西晋竺法护译 闻成十二因缘经(四纸)
后汉安世高译 十二因缘经(四纸上三经同本别出)
南齐永明年求那毗地译 转女身经(十九纸)
南齐尼法化诵出 腹中女听经(三纸) 胎藏经(三纸) 无垢贤女经(三纸上四经同本别出) 无量门微密经(五纸)
吴黄武年支谦译 出生无量门持经(七纸)
东晋元熙年佛陀跋陀罗于杨都译 阿难目佉尼诃陀罗尼经(十纸)
后魏佛陀扇多译 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十一纸)
宋大明年功德直于荆州译 舍利弗陀罗尼经(八纸) 一向出生菩萨经(十一纸上六经同本别出)
隋开皇年崛多译 前世三转经(六纸) 银色女经(六纸上二经同本别出) 太子和休经(三纸) 太子刷护经(四纸上二经同本别译) 善法方便陀罗尼经(六纸) 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经(五纸)
上二经同本别出 阿阇世王受决经(四纸)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经(二纸上二经同本别出) 师子奋迅菩萨问经(二纸) 华积陀罗尼经(二纸) 华聚陀罗尼经(三纸上三经同本别出) 放钵经(六纸是普超经别品殊译) 拔陂菩萨经(是初四品般舟三昧经别品十三纸) 十一面观世音经(十纸)
后周世崛多译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十纸上二经同本别译)
唐北阙金摽门内玄奘译 孔雀王咒经(八纸)
东晋咸康年白尸利蜜多译 虚空藏菩萨问持经几福经(六纸已后失译) 菩萨修行经(七纸一名威势长者观身经) 菩萨投身饿虎起塔缘经(七纸) 一切施王所行檀波罗蜜经(四纸) 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五纸) 萨罗国经(四纸) 大意经(五纸) 天王太子辟罗经(三纸) 长者音悦经(五纸) 长者法志妻经(三纸)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不食肉经(五纸) 文殊师利般涅盘经(四纸) 师子月佛本生经(七纸) 阿弥陀鼓音声陀罗尼经(四纸) 法花三昧经(十一纸) 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灭经(八纸一名金刚清净经) 宝积三昧文殊问法身经(六纸) 千佛因缘经(十八纸) 八部佛名经(二纸) 八吉祥神咒经(十纸) 八阳神咒经(三纸) 十吉祥经(二纸) 贤首经(三纸一名贤者夫人经) 甚深大回向经(五纸) 贤者五福经(二纸) 幻士仁贤经(十八纸) 八大人觉经(二纸) 后出阿弥陀佛偈(一纸) 甚希有经(五纸已后十六经唐玄奘译) 最无比经(二纸) 诸佛心陀罗尼经(二纸) 受持七佛名号经(五纸) 佛临涅盘说法住经(五纸) 佛地经(十纸) 称赞大乘功德经(五纸)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二纸) 胜幢臂印陀罗尼经(三纸) 度济苦难陀罗尼经(二纸) 八音普密陀罗尼经(二纸) 持世陀罗尼经(七纸) 缘起圣道经(五纸) 六门陀罗尼经(二纸) 般若多心经(一纸) 天请问经(三纸)
大乘律单重翻本并译有无录。
合三十四部(一百一十一卷二千二十二纸) 优婆塞戒经(六卷或七卷是在家菩萨戒八十二纸)
北凉昙无谶在凉城(闲豫宫内译) 佛藏经(四卷六十九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大方广三戒经(三卷三十四纸) 宝梁经(二卷三十纸)
北凉道龚译 梵网经(二卷三十四纸)
后秦罗什译 菩萨藏经(九纸)
梁天监年僧伽婆罗于杨都译 决定毗尼经(十九纸)
群录皆云于炖煌译竟不显人代名 文殊师利悔过经(二十一纸一名文殊五体悔过经)
西晋竺法护译 舍利弗悔过经(五纸一名悔过经)
西晋竺法护译 清净毗尼方广经(十七纸)
西晋竺法护译 文殊师利净律经(十三纸)
西晋竺法护译 寂调音所问经(十八纸)
宋时法海译 大乘三聚忏悔经(十三纸)
隋开皇年崛多等于兴善寺译 菩萨戒本(十六纸)
唐贞观二十一年玄奘于翠微宫译 菩萨羯磨(六纸)
唐贞观二十三年玄奘于翠微宫译 法律三昧经(七纸失译) 菩萨内戒经(十七纸失译) 三曼陀跋罗菩萨经(六纸) 菩萨受斋经(二纸) 净业障经(十四纸) 菩萨善戒经(十五纸) 菩萨五法忏悔文(二纸)
大乘论单重翻本并译有无录合七十二部(五百卷九千二百二十纸) 大智度论(一百卷二千四十三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瑜伽师地论(一百卷一千八百四十八纸)
唐贞观二十一年玄奘于大慈恩寺译 显扬圣教论(二十卷三百二十六纸)
唐贞观十九年玄奘于弘福寺译 阿毗达磨杂集论(一十六卷二百五十五纸)
唐贞观十九年玄奘于弘福寺译 般若灯论(一十五卷二百四十二纸)
皇朝贞观三年波颇蜜多于胜光寺译 大庄严论(一十五卷三百一十纸或十卷马鸣菩萨造)
后秦罗什译 十住毗婆沙论(龙树菩萨撰十四卷二百七十纸)
后秦罗什译 大乘庄严论(十三卷二百纸)
唐贞观四年波颇于胜光寺译 十地经论(十二卷二百四十五纸)
后魏永明年勒那摩提等于洛阳译 摄大乘释论(十五卷三百三十纸)
陈时真谛于广州制旨寺译 摄大乘释论(十五卷三百四十五纸)
陈时真谛于广州译 摄大乘论(十卷一百七十五纸)
隋大业五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译 摄大乘释论(十卷一百八十纸世亲解)
唐玄奘于北阙及大慈恩寺译。
右四论同本异译 摄大乘论(十卷二百二十纸无性菩萨作)
唐永徽年玄奘于慈恩寺译 菩萨地持论(十卷或八卷一百八十一纸)
北凉昙无谶译 菩萨善戒经(九卷一百七十二纸一名菩萨地经上二经论同本)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于杨都译 广百论(十卷二百二纸)
唐显庆年玄奘译 大乘阿毗达摩集论(七卷一百八纸)
唐显庆年玄奘译 佛地经论(七卷一百一十九纸)
唐永徽年玄奘译 菩提资粮论(六卷六十七纸)
隋大业五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译 弥勒菩萨问经论(五卷或十卷一百二十五纸)
后魏留支译 宝积经论(四卷八十四纸)
后魏留支译 胜思惟经论(四卷五十纸)
后魏留支译 佛性论(四卷八十二纸)
陈真谛译 中论(四卷九十七纸)
后秦罗什于常安译 宝性论(四卷八十六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 金刚波若论(三卷四十七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秦太上文宣公第译 摄大乘本论(二卷四十四纸)
后魏佛陀扇多译 摄大乘本论(三卷五十八纸)
陈真谛译 摄大乘本论(三卷六十一纸上三论同本)
唐贞观二十二年玄奘于玉华宫内译 文殊问菩提经论(二卷二十八纸一名伽耶山顶论)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 大丈夫论(二卷三十四纸提婆菩萨撰)
北凉道泰译 中边分别论(二卷四十八纸)
陈真谛译 佛阿毗昙论(二卷三十四纸)
陈真谛译 顺中论(二卷三十二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百论(二卷四十二纸)
后秦罗什译 金刚波若论(二卷二十八纸僧佉菩萨造)
隋大业九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译 三无性论(二卷四十四纸)
陈真谛译 入大乘论(二卷三十九纸坚意菩萨造)
北凉道泰译 发菩提心论(二卷二十八纸失译) 唯识论(十九纸惟识无境)
后魏瞿昙留支译 唯识论(十一纸修道不共他上二论同本)
陈真谛译 思尘论(三纸)
陈真谛译 观所缘缘论(三纸上二论同本) 业成就论(十七纸)
后魏瞿昙留支译 大乘成业论(十七纸上二论同本)
唐贞观二十二年玄奘译 大涅盘经论(十一纸)
达磨菩提译 涅盘本有今无论(六纸)
陈真谛于广州译 三具足论(六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法华经论(二十五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邺下译 转法轮经论(十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宝结菩萨四法经论(十二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无量寿经论(八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回诤论(十二纸)
后魏瞿昙留支译 起信论(二十三纸)
陈真谛译 知实论(二十三纸)
陈真谛译 十二门论(二十三纸)
后秦罗什译 十八空论(十九纸) 方便心论(十七纸)
后魏延兴年吉迦夜与昙曜译 解拳论(二纸)
陈真谛译 缘生论(十纸)
随大业十年笈多于东都洛滨上林园译 十二因缘论(九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一输卢迦论(四纸龙树菩萨造)
后魏瞿昙留支译 百字论(八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掌珍论(二卷三十二纸) 因明正理门论(十二纸) 因明入正理门论(六纸) 大乘五蕴论(八纸) 王法正理论(十七纸) 百法明门论(二纸) 显杨论颂本(十一纸) 广百论本(十六纸)
上八论并贞观二十一年玄奘从驾于翠微宫内译。
大唐内典录卷第七
历代小乘藏经翻本单重传译有无录第二之二
序曰。所云小乘藏者。谓诸佛随缘赴机之渐教也。良由智识褊隘固执铿然。空有分疆心尘别境。封守界系位列因缘。排倒我之本基。折流转之缠结。惮佛道长远居止化城。耻声闻从师栖形空土。斯等之经名二乘道也。讨论教主曲引释迦。托八相而垂光。寄三界而称号。胎诞右胁。引同类而摄生。舍位若遣。接染爱之迷客。四十九载。三轮现于人天。方八十年。四谛扬于生趣。斯道被俗开诱寔繁。非佛本怀乘机权设。故经云。十方佛土惟有一乘。随宜方便故说三教。而登机之士依教策修。断戒见之牵连。倾分段之生死。钝根证此。谓穷盖荫之源。利智澄虑。沉疑而在空性。所以五部异执分计而讨其迷十八本二寻根而知理一。故知兔马涉水。未尽香象之能。羊鹿载驼。岂等大牛之力。所以大乘义本。性空极于教宗。小乘理浅。生灭会于真解。故佛性论云。二乘之人观同生灭以为真如。据斯以言。显小大之衢术也。至于经部所摄必祖四含。随机说导更开杂藏。戒律流被非经所收。议论披解最为繁广。且夫大圣施化本遣惑缠。除病称药不拘名体。故初说四谛。八万诸天而发大心。后说六度。亿量比丘悟于四果。自余凡浅执教守株互相指斥。全乖本意。述客旧之二医。明于极教。毁本师之两足。着在杂词。小无述大之言。自局心计。大有含小之致。通明蔽开。是知迦叶兴悲于败种。逼引同徒。身子悔吝于法性。悟迷斯反。诸余故习沿革卒难。终待会机异名施化。今所集经。始于仙苑终尽金河。所说半教号声闻藏。传度东渐年代可知。总有二百七十二部。一千四百九十四卷。用为小乘藏录。余有贤圣传集。将二百卷文兼小大理杂圣凡。不在二藏所收。自依别录所显。至于单重翻本传译存亡。无劳别历通入三藏。庶得披览之者。以类相从即用大观释然易辩云尔 小乘经五百四十四卷 小乘律二百七十四卷 小乘论六百七十六卷 西梵贤圣集传(此通大乘合一百八十四卷) 都合四件凡三百一十九部一千六百七十八卷二万四百二十四纸。
小乘经单重翻本并译有无录(合二百四部五百四十四卷七千六百七十四纸) 正法念处经(七十纸一千一百九十九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 中阿含经(六十卷一千一百四十七纸)
东晋僧伽提婆于杨都译 增一阿含经(五十卷七百九十五纸)
东晋前秦建元年昙摩难提于长安译 杂阿含经(五十卷一千三十纸)
宋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 长阿含经(二十二卷四百二十六纸)
东晋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于常安译。
已前四经。小乘大宗四含为本。支流分散故有多部。今总举本经如上。自余别品殊译。济俗引生不无弘利。故复因仍相从叙列 漏分布经(八纸)
后汉桓帝时安世高于雒阳译 四谛经(九纸)
后汉兴平年康孟祥译 是法非法经(四纸)
后汉安世高译 一切流摄守因缘经(四纸)
后汉安世高译 顶生王故事经(五纸一名文陀竭王经出本经第十一卷) 阎罗王五天使者经(三纸一名铁城泥犁经出第十二卷) 古来世时经(五纸出第十三卷) 长寿王经(五纸出第十七卷) 阿那律八念经(四纸一名禅行敛意经出第十八卷) 释摩男本经(四纸一名正阴因事经出第二十五卷)
吴黄武年支谦于武昌译 瞿昙弥记果经(七纸出第二十八卷) 诸法本经(二纸出第二十八卷) 魔娆乱经(八纸一名弊魔试目连经一名魔王入目犍连腹经出第三十卷) 赖吒和罗经(十一纸出第三十一卷)
吴时黄武年支谦译 梵摩喻经(九纸出第三十一卷)
吴时支谦译 鹦鹉经(八纸一名兜调经出第三十四卷) 斋经(四纸一名八关斋二名优婆夷堕舍迦经出第五十五卷)
吴黄武年支谦译 十支居士八城人经(三纸出第六十卷) 恒水喻经(三纸一名海八德经一名瞻波比丘经一名法海经) 比丘问佛多优婆塞命终经(二纸) 佛说求欲经(一十一纸) 孙多耶致经(三纸一名梵志孙陀耶致经) 凡人三事愚不足经(失本) 萍沙王五愿经(七纸一名弗迦沙王经) 七知经(二纸) 碱水喻经(二纸)
已前二十六经并中阿含别品殊译 琉璃王经(六纸)
西晋竺法护于长安青门译 鸯崛髻经(五纸一名指髻经)
西晋竺法护译 力士移山经(五纸一名移山经)
西晋竺法护译 三摩竭经(八纸一名须摩提女经一名难国王经一名恕和檀王经)
吴时竺律头炎译 大爱道般泥洹经(四纸一名佛母般泥洹经)
宋时沮渠安阳侯于杨都译 须达经(三纸一名长者须达经一名三归五戒慈心厌德经)
南齐永明年求那毗地于杨都译 行七行现报经(一纸出第三十卷) 阿难同学经(四纸出第三十八卷) 增一阿含经(三纸) 群牛譬经(二纸) 国王不犁先尼十梦经(五纸一名国王七梦经) 波斯匿母崩土坌身经(五纸一名波斯匿王丧母经) 施食获五福报经(二纸一名福德经一名施色力经) 四未曾有法经(二纸) 阿那邠坻化七子经(四纸) 放牛经(四纸) 长者子六过出家经(三纸)
已前一十七经并增一阿含经别品殊译 七处三观经(或二卷十六纸)
后汉安世高译 九横经(二纸)
后汉安世高译 八正道经(二纸)
同前译 五阴譬喻经(二纸一名水沫所漂经)
同上译 转法轮经(十纸访本)
同上译 圣法印经(二纸)
西晋元康年竺法护译 杂阿含经(二十一纸)
失译人时代已后例尔 不自守意经(一纸一名自守亦名一自守意) 戒德香经(二纸) 比丘听施经(三纸一名听施比丘经) 马有三相经(二纸) 马有八态经(二纸一名马有八弊恶态经)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二纸) 戒相应法经(二纸) 禅行三十七品经(二纸)
已前一十五经并杂阿含经别品异译 普法义经(九纸一名具法行经)
后汉安世高译 楼炭经(六卷一百三十纸或八卷是世记经)
西晋沙门法炬等译 大般涅盘经(二卷四十八纸是游行经)
吴黄武年支谦于江南译 佛般泥洹经(二卷五十五纸亦是游行经)
西晋竺法护译 尸迦罗越六向拜经(一卷三十纸一名大六向经)
同上译 梵网六十二见经(二十纸一名梵网经)
同上译 十报法经(二卷二十七纸一名多增道章经)
后汉安世高译 寂志果经(十六纸) 梵志阿跋经(十三纸一名阿跋摩纳经) 七佛父母姓字经(四纸一名妇人元延请佛经) 梵志阿罗延问种尊经(七纸)
已前一十一经并长阿含经别品殊异 阿兰若习禅法经(二卷五十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坐禅三昧经(三卷或二卷四十八纸上二经同本别出) 舍头谏经(二十六纸一名太子二十八宿经一名虎耳太子经)
西晋永嘉年竺法护译 摩登伽经(三卷或二卷三十二纸上二经同本别出) 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九十六纸)
宋时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 太子本起瑞应经(二卷三十一纸)
吴建兴年支谦于金陵译 修行本记经(二卷四十二纸上三经同本别出)
后汉竺昙果竺大力共译 本相倚致经(二纸)
后汉安世高译 缘本致经(三纸上二经同本别出)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四纸)
西秦乞伏仁世法坚译 佛说阿难分别经(六纸一名分别经上二经同本别出) 罪福报应经(五纸一名分别业报经) 业报差别经(十五纸上二经同本别出)
隋开皇年昙法智译 谏王经(四纸)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八纸上二经同本别出)
唐永徽年玄奘于慈恩寺译 五母子经(二纸) 沙弥罗经(二纸上二经同本别出) 阿速达经(二纸) 玉耶经(四纸一名长者诣佛说子妇无敬经一名七妇经上二经同本别出) 盂兰盆经(一纸又别本五纸云净土盂兰盆经未知所出) 灌腊经(二纸一名般泥洹后四辈灌腊经) 报恩奉盆经(二纸上三经同本异出) 摩邓女经(二纸一名摩登女经又一名阿难为蛊道女惑经) 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三纸上二经同本别出) 杂藏经(九纸)
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于杨都译 鬼问目连经(四纸) 饿鬼报应经(五纸一名目连说地狱饿鬼因缘经上三经同本别出) 贤愚经(十三卷或十六卷三百七十五纸)
宋时慧觉共威德于高昌郡译 别译杂阿含经(二十卷三百六纸) 起世因本经(十卷一百五十五纸一云起世经)
隋大业年达摩笈多于东都上林园译 杂宝藏经(八卷或十卷一百五十纸)
后魏延兴年吉迦夜共昙曜于北台译 普曜经(八卷或十卷百四十七纸)
西晋永嘉年竺法护译 本事经(七卷九十四纸)
唐永徽年玄奘于长安译 修行道地经(六卷一百三十纸)
后汉安世高译 生经(五卷或四卷一百七纸)
西晋竺法护译 阴持入经(二卷三十二纸)
后汉安世高译 中本起经(二卷二十七纸)
后汉建安年康孟详共竺大力译 兴起行经(二卷二十八纸)
后汉康孟详译 达摩多罗禅经(二卷五十纸)
后秦佛陀跋陀罗译 义足经(二卷四十四纸)
吴黄武年支谦译 毗耶娑问经(二卷三十一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大安般守意经(二卷或一卷三十纸)
后汉安世高译 优婆夷净行经(二卷或一卷三十纸) 那先比丘经(二卷或一卷三十纸) 大安般经(二卷或一卷二十纸访本)
后汉安世高译 般泥洹经(一卷二十二纸)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 当来变经(二纸)
西晋竺法护译 过去佛分卫经(二纸)
同前译 奈女耆域经(十七纸)
同上译 净饭王般涅盘经(六纸)
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译 八师经(三纸)
吴时支谦译 大迦叶本经(五纸)
西晋竺法护译 四愿经(二纸)
吴黄武年支谦译 妇女遇辜经(二纸一名妇遇对经)
西秦法坚译 辩意长者子问经(九纸一名长者问意经)
后魏法场译 胞胎经(十五纸一名胞胎受身经)
西晋太安年竺法护译 四自侵经(四纸)
西晋竺法护译 五百弟子自说本缘经(二十纸)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译 七女经(六纸)
吴黄武年支谦译 阿难四事经(三纸)
吴黄武年支谦译 所欲致患经(二纸)
西晋竺法护译 法受尘经(二纸)
后汉安世高译 禅行法想经(二纸)
后汉安世高译 四天王经(二纸)
宋元嘉年智严宝云于杨都译 佛临般涅盘略说教诫经(六纸一名遗教经)
后秦罗什于常安译 舍利弗目连游四衢经。
西晋竺法护译 难提释经(四纸已后并失译人时代) 无垢优婆夷问经(三纸) 造立形像福报经(二纸) 法常住经(二纸) 懈怠耕者经(二纸) 优填王经(五纸一名优田王作佛像经) 阿难七梦经(二纸一名阿难八梦经或误八字) 佛入涅盘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 迦叶赴佛涅盘经(二纸一名涅盘时迦叶赴佛经) 佛灭度棺敛葬送经(三纸一名比丘师经一名比丘经) 摩诃刹头经(四纸一名灌洗佛经) 罗云忍辱经(三纸一名忍辱经) 出家缘经(二纸) 三品弟子经(三纸一名弟子学三辈经) 四辈经(三纸) 见正经(七纸一名生死变识经) 呵雕阿那经(二纸一名荷雕阿那含经) 五无返复经(三纸一名五有返复经) 阿含正行经(四纸一名佛说正意经) 五恐怖经(一纸) 大鱼事经(二纸) 頞多和多耆经(二纸) 梵摩和难国王经(二纸) 摩诃迦叶度贫母经(四纸) 中心经(五纸) 龙王兄弟经(三纸一名降龙王经一名难龙王) 沙曷比丘功德经(二纸) 树提伽长者经(五纸) 卢至长者经(九纸) 须摩提长者经(八纸) 灯指因缘经(八纸) 十二品生死经(二纸) 五王经(四纸) 末罗王经(二纸) 摩达国王经(二纸) 普达王经(三纸) 犍陀国王经(二纸) 坚意经(二纸一名坚心意经) 佛大僧大经(六纸) 只耶经(二纸) 十二头陀经(五纸一名沙门头陀经) 护净经(二纸) 木患子经(一纸) 时非时经(二纸一名时经) 得道梯蹬经(三纸) 栴檀树经(三纸) 新岁经(五纸一名婆和罗经) 贫穷老公经(三纸一名贫老经) 长者子懊恼三处经(四纸) 佛说越难经(二纸一名日难经) 栴檀越国王经(三纸) 自爱经(四纸一名自爱不爱经) 佛说处处经(十五纸) 无上处经(一纸) 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四纸) 未生怨经(三纸) 十八泥犁经(五纸) 泥犁经(十三纸一名勤苦泥犁经) 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六纸) 僧护经(二十纸) 未曾有经(三纸) 迦旃延说法没尽经(五纸)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三纸) 四品学法经(一纸)
小乘律本译有无录(合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八百一十三纸) 十诵律(六十一卷一千纸)
后秦弘始年弗若多罗共罗什译前二分后分于东晋卑摩罗叉于寿春石涧寺译 四分律(六十卷一千一纸)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于常安译 僧只律(四十卷)
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于杨都译 弥沙塞五分律(三十卷)
宋景平年佛陀什共道生智胜杨都译 善见毗婆沙(十八卷)
南齐永明年僧伽跋陀罗于广州译 鼻奈耶(十卷)
前秦竺佛念道安等于长安译 萨婆多摩得勒伽(十卷)
宋元嘉年僧伽跋摩于杨都译 僧只戒本(二十纸)
前魏昙摩迦罗于许昌译 四分戒本(二十三纸)
后秦佛陀耶舍于常安译 解脱戒本(出迦叶毗律二十一纸)
后魏瞿昙流支译 沙弥威仪(九纸)
宋时求那跋摩于杨都译 昙无得羯磨(三十一纸)
前魏正光元年昙曜于洛阳译 四分尼羯磨(十五纸)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译 优婆塞五戒相(十五纸)
宋求那跋摩译 弥沙塞戒本(十九纸或云五分戒本)
宋景平年佛陀什于扬都译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九卷) 大比丘三千威仪经(二卷) 毗尼母论(八卷) 大爱道比丘尼经(二卷) 舍利弗问经(十一纸已下并失译) 真伪沙门经(三纸一名摩诃比丘经) 戒消灾经(四纸) 迦叶禁戒经(三纸) 犯戒罪报轻重经(二纸一名犯罪经) 僧只比丘尼戒本(二十四纸) 十诵比丘戒本(二十纸) 十诵比丘尼戒本(二十六纸) 四分比丘尼戒本(三十一纸) 优婆塞五戒威仪(二十三纸) 优波离问律(二十三纸) 大沙门百一羯磨(二十二纸) 十诵羯磨(二十三纸) 沙弥十戒并威仪(二十一纸) 沙弥尼十戒(四纸) 沙弥尼离戒(四纸)
小乘论单重本(并译有无录合三十三部六百七十六卷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七纸)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二百卷三千一百九纸)
唐永徽年玄奘于京师奉诏译 阿毗昙八犍度毗婆沙(六十卷一千二百七十八纸上二论同本别出)
北凉沮渠世道挺等北凉姑臧译 顺正理论(八十卷一千四百二十纸)
唐永徽年玄奘于大慈恩寺译 显宗论(四十卷六百四十四纸)
唐永徽年玄奘于大慈恩寺译 阿毗昙八犍度(三十卷四百五十纸) 发智论(二十卷三百六十四纸上二论同本别出)
唐永徽年玄奘于内宫中译 俱舍论(二十二卷四百五十八纸)
陈真谛于广州译 俱舍论(三十卷四百七十纸上二论同本别出)
唐显庆年玄奘于宫中译 舍利弗阿毗昙论(二十二卷五百九十九纸)
后秦弘始年昙摩崛多于常安译 出曜论(二十卷四百八十七纸)
前秦竺佛念于常安译 成实论(二十卷或十四卷四百纸)
后秦罗什译 识身足论(十六卷二百七十一纸)
唐显庆年玄奘于宫中译 鞞婆沙阿毗昙(十四卷三百四十七纸一名广说论)
前秦建元年僧伽提婆于洛阳译 法蕴足论(十二卷百九十二纸)
唐显庆年玄奘于宫中译 解脱道论(十二卷一百九十八纸)
梁世僧伽罗于杨都占云馆译 众事分阿毗昙论(一十二卷二百九纸) 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卷二百八十纸)
宋元嘉年伊叶波罗共求那跋摩译 立世阿毗昙论(十卷一百七十三纸)
陈真谛于始兴郡译 尊婆须蜜所集论(一十卷二百七十五纸)
前秦建元年僧伽跋澄共佛念译 法胜阿毗昙论(六卷一百三纸)
后齐天统年耶舍共法智译 四谛论(四卷七十四纸)
陈真谛于南康郡译 阿毗昙心论(四卷六十七纸)
东晋太元年提婆共慧远于庐山译 分别功德论(四卷或五卷七十三纸失译) 三弥底论(三卷三十五纸) 入阿毗达摩(二卷二十纸)
唐显庆年玄奘于宫中译 阿毗昙甘露味(二卷四十五纸) 辟支佛因缘论(二卷二十纸) 三法度论(三卷四十四纸)
东晋太元年僧伽提婆于庐山译 俱舍论颂本(四纸) 唐玄奘译 十八部论(七纸) 陈真谛译 部异执论(九纸) 陈真谛译 明了论(二十四纸一名律二十二明了论) 陈真谛译 随相论(三十四纸)
贤圣集传录(合四十七部一百八十四卷二千七百六十纸) 佛本行集(六十卷八百六十二纸)
隋开皇中崛多于京师奉敕译 撰集百缘经(十卷一百三十五纸)
吴世支谦于建业译 陀罗尼集(十卷一百八十七纸一名杂咒集九卷) 六度集(八卷一百三十五纸)
吴世康僧会于武昌译 佛本行经(七卷一百一十四纸)
宋元嘉年宝云于杨都译 阿育王传(七卷或五卷一百一纸)
梁天监年僧伽婆罗于杨都译 付法藏传(六卷或四卷七十五纸)
后魏吉迦夜共昙曜于北台译 佛所行赞传(五卷九十纸马鸣菩萨赞)
东晋宝云于杨都译 禅秘要(五卷或三卷七十一纸一名禅法要)
宋元嘉年昙摩蜜多于江表译 摩诃般若钞长安品(五卷八十三纸一名菩提品一名长安品)
前秦建元年昙摩蜱共竺佛念译 百喻集(四卷四十四纸僧伽斯那撰)
南齐永明十年求那毗地于杨都译 法句喻集(四卷或五卷九十二纸一名法句本末)
西晋沙门法炬共法立译 菩萨本缘(二卷五十三纸僧伽斯那撰)
吴世支谦于江南译 僧伽罗刹集(三卷八十四纸)
前秦沙门昙摩难提译 法句经(二卷四十四纸)
吴世支谦译 禅秘要法(三卷七十五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译 禅法要解(二卷四十四纸)
后秦罗什译 旧杂譬喻(二卷三十七纸)
吴康僧会译 杂譬喻(二卷二十六纸一名菩萨度人经) 孛经钞集(十八纸)
吴黄武年支谦于武昌译 思惟要略(九纸一名思惟经)
后汉安世高译 佛医经钞(四纸)
吴世竺律头炎共支谦译 分别业报略集(七纸大勇菩萨撰)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译 为禅陀迦王说偈(七纸龙树撰一名劝发诸王偈)
宋求那跋摩译 杂譬喻经(十纸)
后秦罗什出道略集 无明罗刹集(三十三纸) 四十二章(六纸)
后汉永平十年竺法兰等译 治禅病秘要(二十八纸)
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译 请宾头卢法(二纸)
后汉安世高译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七纸)
后汉安世高译 阿毗昙五法行经(十一纸)
后汉安世高译 宾头卢为王说法(七纸访本) 宾头卢为优陀延王说法(八纸) 十二游经(五纸) 迦叶结经(九纸一名迦叶集结经传)
西晋竺法护译 育王子坏目缘(二十六纸)
前秦建元年昙摩难陀共佛念译 马鸣菩萨传(二纸) 后秦罗什译 龙树菩萨传(四纸) 后秦罗什译 提婆菩萨传(三纸) 后秦罗什译 婆薮盘豆传(十四纸) 陈真谛译 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八纸) 四阿含暮钞(二十二纸或二卷)
前秦鸠摩罗佛提译 外道金七十论(三卷五十二纸)
陈世真谛译 破外道四宗论(五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破外道涅盘论(六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大阿罗汉难陀蜜多法住记(七纸)
唐龙朔年玄奘于坊州玉华宫寺译 众经目录(五卷九十纸)
唐贞观初普光寺玄琬撰 见定经入藏录(一十九纸)未详作者。
大唐内典录卷第八
历代众经见入藏录第三
序曰。自初录已来。帝年显矣。至于条例杂丛交加。固难料简。良由随译人代所出论经注解撰述不局伦次。所以依之编录无得分衢。今则随乘大小据译单重。经律论传条然取别。犹依旧例未敢大分。用启未闻知非故意。依别入藏架阁相持。帙轴签牓标显名目。须便抽捡绝于纷乱。若夫凡识昏迷妙藉开智。有教无类俗谚常谈。而顷代俊锐神解不凡。弊于堕学忽于披览。入藏见经三千余卷。未曾通历明智何从。徒丧一生虚张六识。邪正莫辩真妄混然。随俗而流无由反本。惜或。何由晓三藏之要途。洞三学之宗辖。内无负于初念。外有御于后心。今则一切不行。乃谓五尘为道本。耽附不舍如正圣焉。窃服之喻已显于十轮。鸟鼠之讥复彰于佛藏。形骸之累不能不服。口腹之劳不能不食。解脱之方既绝。惑网之计转深。一杯之水圣久制之。一纳之衣经文断服。既削足于幽显。又报苦于将来。神未超生于何逃迹。昔闻萧励俗士。读书三万余卷。慧斐末法遗僧。手写二千余轴。彼何人斯若此之胜。此何人斯若此之劣。季代浇俗未足涉言。高山仰止庶可规谏。全梵行之善友。何时不无。从如流之准酌。历代参有。固当常为心师御制情境。自须敛辙何得任人。阅三方之圣经。寻三千之法律。历三只之远行。造三佛之觉场。斯道不亡如何背舍。辄此引喻。览者详焉。今约已译旧经。具如别显。余有玉华后翻。未觌新本。续出续附自依余录 众经律论传合八百部(三千三百六十一卷五万六千一百七十纸)三百二十六帙 大乘经一译二百四部(六百八十五卷一万一千四十二纸)六十六帙 大乘经重翻二百二部(四百九十七卷七千二百九十纸)四十九帙 小乘经一译一百八部(四百三十五卷六千六百九十纸)三十九帙 小乘经重翻九十六部(一百一十四卷九百七十七纸)六帙 小乘律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八百一十三纸)二十八帙 大乘论七十四部(五百二卷九千一百三十纸)五十二帙 小乘论三十三部(六百七十六卷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七纸)六十八帙 贤圣集传四十九部(一百八十四卷二千八百八纸)一十八帙。
大乘经一译
六十六帙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六帙。
右一经六帙内中间从上第一隔 大方等大集经(五十八卷)六帙 大般涅盘经(四十卷)四帙 大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二帙 大菩萨藏经(二十卷)二帙。
右四经一十四帙中间从上第二隔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十卷)四帙 大法炬陀罗尼经(二十卷)二帙 菩萨见实三昧经(十四卷)一帙 菩萨璎珞经(十二卷)一帙 佛名经(十二卷)一帙 月灯三昧经(十一卷)一帙 贤劫经(十二卷)一帙。
右七经十一帙中间从上第三隔 华手经(十三卷)一帙 十住断结经(十卷)一帙 大灌顶经(十二卷)一帙 观佛三昧经(十卷)一帙 五千五百佛名经(八卷)一帙 大方广十轮经(八卷)一帙 大方便报恩经(七卷)一帙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一帙 金光明经(六卷)一帙 宝云经(七卷)一帙 法集经(六卷) 大方等陀罗尼经(四卷二经同帙) 菩萨处胎经(五卷) 深密解脱经(五卷二经同帙)
右十四经十三帙中间从上第四隔内 大集贤护菩萨经(五卷) 密迹金刚力士经(五卷二经同帙) 大云经(六卷一名大方等无相) 僧伽吒经(四卷) 大吉义神咒经(二卷前三经同帙) 大悲经(五卷) 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 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前三经同帙) 无所有菩萨经(四卷) 观察诸法经(四卷) 佛藏经(四卷前三经同帙) 央掘摩经(四卷) 海龙王经(四卷) 大集须弥藏经(二卷前二经同帙) 菩萨藏经(三卷) 须真天子经(三卷) 首楞严三昧经(三卷前三经同帙) 菩萨本行经(三卷) 力庄严三昧经(三卷) 般舟三昧经(三卷) 大方广三戒经(三卷前四经同帙) 濡首菩萨经(二卷) 发觉净心经(二卷) 等目菩萨经(二卷) 中阴经(二卷前五经同帙) 大方广如来性起微密藏经(二卷) 超日明三昧经(二卷) 七佛神咒经(四卷) 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二卷前四经同帙) 优婆塞戒经(六卷一帙) 诸佛要集经(二卷) 莲华面经(二卷) 阿閦佛国经(二卷) 大乘同性经(二卷) 大集譬喻王经(二卷五经同帙) 护国菩萨经(二卷) 月上女经(二卷) 明度五十挍计经(二卷) 大法鼓经(二卷) 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二卷前五经同帙)
右十二帙内中间从上第五隔 文殊师利问经(二卷) 菩萨梦经(二卷) 仁王般若经(二卷) 缘生经(二卷) 不思议功德经(二卷)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二卷)
六经同帙 法界体性无分别经(二卷) 宝梁经(二卷) 密迹金刚力士经(二卷) 梵网经(二卷) 善臂菩萨所问经(二卷上五经同帙) 未曾有因缘经(二卷) 无上依经(二卷) 移识经(二卷) 迦叶经(二卷) 孔雀王陀罗尼咒经(二卷上五经同帙) 菩萨投身饿虎起塔因缘经 施灯功德经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 千佛因缘经 观世音菩萨受记经 济诸方等学经 观普贤菩萨经 人本欲生经 观无量寿佛经 商主天子经 人所从来经(上十一经同帙)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 文殊悔过经 大乘方广总持经 无量义经 太子须大拏经 摩诃摩耶经 诸法最上王经 德光太子经 除恐灾患经 宝网经(上十一经同帙) 决定毗尼经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净业障经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 幻士仁贤经 不必定入定入印经 须赖经 菩萨内戒经 魔逆经 大乘十法经(上十经同帙) 如来方便善巧咒经 不空罥索咒经 内藏百宝经 请观世音消伏毒害陀罗尼经 大方等如来藏经 演道俗业经 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 菩萨善戒经 私呵昧经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大乘三聚忏悔经 普门品经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出生菩提心经 月灯三昧经(上十五经同帙) 成具光明定意经 诸福田经 虚空藏菩萨问几福经 希有挍量功德经 梵女首意经 灭十方冥经 菩萨十住经 不思议光菩萨所问经 出家功德经 如来师子吼经 菩萨修行经 弥勒菩萨问本愿经 入法界体性经 频婆娑罗王诣佛供养经 大意经 一切智光明慈心不食肉经 甚深大回向经 文殊师利般涅盘经(上十八经同帙) 无字宝箧经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 法华三昧经 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 菩萨藏经 三曼陀颰陀罗菩萨经 长者音悦经 太子慕魄经 须摩提经 坚固女经 不增不减经 法律三昧经 心明经 四不可得经 金色王经 百佛名经 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十二佛名神咒经 师子月佛本生经(上二十经同帙) 诸佛心陀罗尼经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 胜幢臂印陀罗尼经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 八名普密陀罗尼经 持世陀罗尼经 缘起圣道经 佛地经 六门陀罗尼经 般若多心经 天请问经 甚深希有经 最无比经 佛临般涅盘法住记经 受持七佛名所生功德经 称赞大乘功德经。
右十六经同帙 差摩婆帝授记经 月明菩萨经 菩萨诃色欲经 佛语经 菩萨生地经 鹿母经 鹿子经 温室经 一切施主行檀波罗蜜经 萨罗国经 太子辟罗经 长者法志妻经 阿弥陀鼓音声王经 八吉祥神咒经 八部佛名经 八阳神咒经 十吉祥经 贤者五福经 贤首经 八大人觉经 后出阿弥陀佛偈经 舍利弗悔过经 菩萨五法忏悔经 菩萨受斋经(上二十四经同帙)
右十帙内中间从上第六隔。
大乘经重翻
四十九帙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三帙)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十卷一帙)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十卷一帙) 新道行经(七卷一帙) 小品般若经(八卷一帙)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一帙)
右六经八帙内左间从上第一隔 悲华经(十卷一帙) 大悲分陀利经(八卷一帙) 大方等大集菩萨念佛三昧经(十卷一帙) 妙法莲华经(七卷一帙) 王法华经(十卷一帙) 入楞伽经(十卷一帙) 大哀经(八卷一帙) 虚空藏所问经(八卷一帙) 大般泥洹经(六卷一帙) 大萨遮尼干子经(七卷一帙) 深密解脱经(五卷) 解深密经(五卷上二经同帙) 维摩经(三卷) 无垢称经(六卷上二经同帙) 念佛三昧经(六卷) 度世经(六卷二经同帙) 阿差末经(七卷)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三卷上二经同帙)
右十四帙内左间从上第二隔 信力入印法门经(五卷) 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上二经同帙) 不退转法轮经(四卷) 思益梵天问经(四卷) 持世经(四卷上三经同帙) 持人菩萨所问经(四卷) 持心梵天所问经(四卷) 弘道广显三昧经(四卷上三经同帙) 道神足无极变化经(四卷) 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四卷) 十住经(四卷上三经同帙)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六卷) 如幻三昧经(二卷二经同帙) 无尽意经(六卷) 伅真陀罗经(二卷) 哀泣经(二卷上三经同帙) 大明度无极经(四卷) 楞伽阿跋多罗经(四卷二经同帙) 大方等善住意天子问经(四卷) 如来兴显经(二卷) 诸法本无经(三卷三经同帙) 大树紧那罗王经(四卷) 普超三昧经(三卷)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三卷三经同帙) 阿惟越致遮经(三卷) 罗摩伽经(三卷) 宝女经(三卷三经同帙) 大乘方便经(三卷) 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三卷)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三卷) 等集众德三昧经(三卷四经同帙) 大方广宝箧经(三卷) 顺权方便经(二卷) 四童子三昧经(三卷) 阿耨达龙王经(二卷)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五经同帙)
右十二帙内中间从上第七隔 大云轮请雨经(二卷) 阿弥陀经(二卷) 法镜经(二卷) 德护长者经(二卷)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二卷五经同帙) 宝如来三昧经(二卷) 奋迅王问经(二卷) 自在王经(二卷) 阿阇世王经(二卷)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二卷五经同帙) 维摩诘经(二卷) 大庄严法门经(二卷) 方等般泥洹经(二卷) 诸法无行经(二卷)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二卷五经同帙) 乐璎珞庄严方便经 虚空藏菩萨经 金刚上味陀罗尼经 金刚场陀罗尼经 药师琉璃光经 慧印三昧经 一切法高王经 拔陂菩萨经 弥勒成佛经 转女身经(上十经同帙)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 第一义法胜经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诸法勇王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威灯光仙人问经 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 相续解脱经 能断金刚波若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一向出生菩萨经(上十一经同帙) 无言童子经(二卷) 无量寿经(二卷) 善思童子经(二卷) 菩萨净行经(二卷) 虚空孕菩萨经(二卷五经同帙) 佛遗日摩尼宝经 大净法门经 大方等大云请雨经 象腋经 虚空藏菩萨神咒经 大云请雨经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大宝积经 郁伽长者所问经 无所希望经(十经同帙) 无垢施菩萨分别应辩经 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 清净毗尼方广经 文殊师利净律经 无崖际持法门经 无极宝三昧经 寂调音所问经 得无垢女经 无畏德女经 离垢施女经(十经同帙) 缘生经(二卷) 药师如来本愿分别缘起经 菩萨本业经 大方等顶王经 称赞净土摄受经 大乘顶王经 药师如来本愿经 文殊师利巡行经 尊胜菩萨所问经 大方广菩萨十地经 如来智印经 摩诃衍宝严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孔雀王咒经(上十四经同帙)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 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邻尼经 善法方便陀罗尼经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 庄严菩提心经 出生无量门持经 舍利弗陀罗尼经 象头精舍经 前世三转经 决定总持经 伽耶山顶经 月光童子经 文殊尸利行经 解节经 稻芋经 申日经(上十六经同帙) 弥勒下生经 弥勒来时经 无量寿佛经 老母经 老母女六英经 观虚空藏菩萨经 正恭敬经 善恭敬经 八吉祥经 八佛名号经 龙施女经 龙施菩萨本起经 睒子经 菩萨睒子经 了本生死经 大方等修多罗经 转有经 大乘方等要慧经 弥勒菩萨所问经 谤佛经 小无量寿经(上二十一经同帙) 乳光佛经 犊子经 长者子制经 逝童子经 菩萨逝经 闻成十二因缘经 十二因缘经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 腹中女听法经 胎藏经 无垢贤女经 无量门微密持经 银色女经 大子和休经 太子刷护经 金刚秘密陀罗尼经 阿阇世王受决经 采华违王上佛经 师子奋迅菩萨问经 花积陀罗尼神咒经 华聚陀罗尼咒经 放钵经 兜沙经(上二十三经同帙)
右十二帙内中间从上第八隔。
小乘经一译
三十九帙 正法念处经(七十卷七帙) 增一阿含经(五十一卷五帙)
右二经十二帙内左间从上第三隔 中阿含经(六十卷六帙) 杂阿含经(五十卷五帙)
右二经十一帙内左间从上第四隔 长阿含经(二十二卷二帙) 别译杂阿含经(二十卷二帙) 起世经(十卷一帙) 杂宝藏经(八卷一帙) 贤愚经(十二卷一帙) 普曜经(八卷一帙) 修行道地经(六卷一帙) 本事经(七卷一帙) 生经(五卷) 胞胎经 处处经 泥犁经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一卷) 僧护因缘经(上六经同帙) 达摩多罗禅经(二卷) 毗耶娑问经(二卷) 大安般守意经(二卷) 兴起行经(二卷) 中本起经(二卷上五经同帙) 优婆夷净行法门经(二卷) 那先比丘经(二卷) 阴持入经(二卷) 义足经(二卷) 柰女耆域国经 般泥洹经 大安般经(二卷上七经同帙)
右十三帙内左间从上第五隔 净饭王般涅盘经 八师经 辩意长子经 四自侵经 七女经 优填王经 佛入涅盘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 正见经 中心经 树提伽经 卢至长者因缘经 须摩提长者经 灯指因缘经 普达王经 佛大僧大经 十二头陀经 新岁经 十八泥犁经 舍利弗摩目揵连游四衢经 未曾有经(上二十经同帙)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 摩诃迦叶度贫母经 迦叶赴佛般涅盘经 梵摩难国王经 罗云忍辱经 造立形像福报经 頞多和多耆经 三品弟子经 禅行法想经 所欲致患经 阿难七梦经 妇人遇辜经 当来变经 出家缘经 五无返复经 木患子经 法受尘经 未生怨经 栴檀树经 末罗王经 无上处经 法常住经 越难经 五王经 四辈经 自爱经 四愿经 护净经 遗教经(上二十九经同帙) 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 迦栴延说法没尽经 得道梯蹬锡杖经 长者子懊恼三处经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 无垢优婆夷问经 沙曷比丘功德经 灌洗佛形像经 栴陀越国王经 过去佛分卫经 呵雕阿那含经 摩达国王经 龙王兄弟经 懈怠耕者经 难提释经 大迦叶本经 阿鋡正行经 十二品生死经 时非时经 坚意经 五恐怖经 谏王经 贫穷老公经 四品学法经 轮转五道经 阿难四事经 揵陀国王经 四天王经 大鱼事经 耶只经(上三十经同帙)
右三帙内左间从上第六隔。
小乘经重翻
六帙 楼炭经(六卷) 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上二经同帙) 阿兰若习禅法经(二卷) 太子本起瑞应经(二卷) 修行本起卷(二卷) 佛般泥洹经(二卷) 大般涅盘经(二卷上五经同帙) 坐禅三昧经(二卷) 摩登伽经(三卷) 长阿含十报法经(二卷) 舍头谏经 普法义经 梵网六十二见经 寂志果经(上七经同帙) 开解梵志阿颰经 梵志问頞罗延问种尊经 业报差别经 杂藏经 三摩竭经 求欲经 大爱道般泥洹经 七处三观经 琉璃王经 漏分布经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 谏王经 四谛经 赖吒和罗经 鹦鹉经 十支居士八城人经 杂阿含经(上十七经同帙)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尸迦罗越六向拜经 瞿昙弥记果经 蓱沙王五愿经 般泥洹后灌腊经 顶生王故事经 一切流摄守因经 罪福报应经 释摩男本经 报恩奉盆经 本相倚致经 阿那律八念经 饿鬼报应经 七佛父母姓字经 魔娆乱经 梵摩喻经 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 阿难分别经 沙弥罗经 鬼问目连经 玉耶经 阿速达经 古来世时经 五母子经 长寿王经 恒水经 摩邓女经 菩萨戒经 菩萨受戒羯磨 缘本致经 斋经(上三十二经同帙) 比丘问佛多优婆塞命终经 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坌身经 转法轮经 国王不黎先泥十梦经 长者子六过出家经 施食获五福报经 阎罗王五天使者经 阿那邠邸化七子经 是法非法经 四未曾有经 力士移山经 戒相应法经 五阴譬喻经 孙多耶致经 鸯崛髻经 诸法本经 圣法印经 增一阿含经 群牛譬经 禅行三十七品经 戒德香经 比丘听施经 行七行现报经 马有八态经 盂兰盆经 马有三相经 碱水喻经 不自守意经 八正道经 七知经 九横经 放牛经 须达经 阿难同学经(上三十四经同帙)
右六帙亦同内左间第六隔。
小乘律(二十八帙) 四分律(六十卷六帙) 僧只律(四十卷四帙)
右二律十帙内左间从上第七隔 十诵律(六十卷六帙) 弥沙塞律(三十卷三帙) 善见律毗婆沙(十八卷二帙)
右三律十一帙内左间从上第八隔 鼻奈耶(十卷一帙) 萨婆多毗尼摩德勒伽(十卷一帙)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九卷一帙) 毗尼母(八卷一帙) 大爱道比丘尼经(二卷) 大比丘三千威仪经(二卷) 昙无德羯磨法 大沙门百一羯磨法 十诵羯磨比丘要用经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上六经同帙) 四分比丘戒本经 十诵比丘戒本经 僧只比丘戒本经 弥沙塞比丘戒本经 四分比丘尼戒本经 十诵比丘尼戒本经 僧只比丘尼戒本经 解脱戒本经(上八经同帙) 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优婆塞五戒相经 犯戒罪报轻重经 沙弥尼戒经 真伪沙门经 舍利弗问经 迦叶禁戒经 优婆离问佛经 戒消灾经 沙弥十戒法并威仪经 沙弥威仪经 沙弥尼离戒文经(上十二经同帙)
右三十律七帙内左间从上第九隔。
大乘论(五十二帙) 大智度论(一百卷十帙)
右大乘一论十帙内右间从上第一隔 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十帙) 阿毗达摩杂集(十六卷二帙) 显扬圣教论(二十卷二帙) 般若灯论(十五卷二帙) 大庄严论(十五卷一帙) 十住毗婆沙论(十四卷二帙) 大乘庄严论(十三卷一帙) 摄大乘论(十五卷二帙) 摄大乘论(十二卷二帙) 摄大乘论(十卷一帙)
右大乘论二十五帙内右间从上第二隔(分为二隔) 摄大乘论(十卷一帙无性菩萨释) 摄大乘论(十卷一帙世亲菩萨释) 广百论(十卷一帙) 十地经论(十二卷一帙) 菩萨地持论(十卷一帙) 菩萨善戒经(九卷一帙) 大乘阿毗达摩论集(七卷一帙) 佛地论(十卷一帙) 菩提资粮论(六卷) 佛阿毗昙经(二卷) 入大乘论(二卷上三论同帙)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五卷) 三无性论(二卷上二论同帙) 佛性论(四卷) 中论(四卷) 百论(二卷上三论同帙) 大乘宝积经论(四卷)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四卷)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论(二卷上三论同帙) 究竟一乘宝性论(四卷) 中边分别论(二卷) 顺中论(二卷) 大丈夫论(二卷上四论同帙) 摄大乘本论(三卷) 金刚般若经论(三卷) 摄大乘本论(二卷) 金刚般若论(二卷上四论同帙) 大乘起信论 如实论 十八空论 十二门论 三具足论 方便心论 回诤论 法华论 唯识论(无境界) 唯识论(修道不共他上十论同帙) 摄大乘论本(二卷) 发菩提心论(二卷) 掌珍论(二卷) 因明理门论 因明入正理论 大乘五蕴论 百法明门论 显扬论颂本 广百论本颂 王法正理论 观所缘论 大乘成业论 涅盘经本有今无偈论 宝髻菩萨四法经论 一输卢伽论 转法轮经论 无量寿经论 业成就论 无相思尘论 百字论 涅盘论 解卷论 缘生论 十二因缘论(上二十四论同帙)
右大乘论十六帙内右间从上第三隔。
小乘论(六十八帙)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二十帙)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八十卷八帙) 阿毗达磨显宗论(四十卷四帙) 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三帙) 阿毗昙毗婆沙论(六十卷六帙) 阿毗昙八犍度论(三十卷三帙) 解脱道论(十二卷一帙) 法蕴论(十二卷一帙)
右小乘论四十六帙内右间从上第四隔分两隔 舍利弗阿毗昙论(二十二卷十帙) 俱舍论(二十二卷二帙) 发智论(二十卷二帙) 出曜论(二十卷二帙) 成实论(二十卷二帙)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十六卷二帙)
右小乘论十二帙内右间从上第五隔 鞞婆沙阿毗昙论(十四卷二帙) 众事分阿毗昙(十二卷一帙) 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卷一帙) 立世阿毗昙论(十卷一帙) 尊婆须蜜所集论(十卷一帙) 法胜阿毗昙心论(六卷) 阿毗昙心论(四卷上二论同帙) 分别功德论(四卷) 四谛论 三弥底论(三卷上三论同帙) 甘露味阿毗昙(二卷) 辟支佛因缘论(二卷) 俱舍论颂本(二卷) 入阿毗达磨颂(二卷) 三法度论(二卷) 随相论 十八部论 部异执论 明了论(上九论同帙)
右小乘论九帙内右间从上第六隔。
贤圣集传(四十九部)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六帙) 撰集百缘经(十卷一帙) 陀罗尼集(十卷一帙) 六度集(八卷一帙) 佛本行经(七卷一帙)
右集传十帙内右间从上第七隔 付法藏因缘传(六卷) 阿育王传(七卷上二集同帙)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钞(五卷) 佛所行赞经传(五卷上二集同帙) 禅秘要经(五卷) 禅法要解(二卷) 禅秘要法(三卷上三集同帙) 法句譬喻经(四卷) 百喻经(四卷) 法句集(二卷上三集同帙) 僧伽罗刹所集经(三卷) 旧杂譬喻经集(二卷) 杂譬喻经(二卷) 菩萨本缘经(三卷上四集同帙) 阿育王太子坏目因缘经 无明罗刹集 治禅病秘要法 孛经钞集 四阿含暮钞(二卷) 金七十论(三卷上六集同帙) 撰集三藏及杂藏传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婆薮盘豆法师传 阿毗昙五法行经 马鸣菩萨传 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 请宾头卢法 思惟略要法 提婆菩萨传 龙树菩萨传 分别业报略 杂譬喻经 迦叶结经 四十二章经 十二游经 佛医经钞 破外道四宗论 破外道涅盘论 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 大阿罗汉蜜陀住法记 宾头卢为王说法经 入藏目录(一卷上二十二集同帙) 众经目录(五卷一帙) 大唐内典录(十卷一帙)
右集传八帙内右间从上第八隔。
大唐内典录卷第九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序曰。观夫大圣乘机敷说声教。离恼为本不在曲繁。故半颂八字。号称开空法道。一四句偈。喻以全如意珠。广读多诵。未免于生源。常不说法。乃闻于具足。是以法行比丘。形于大集之典。舍筏明况。备之般若至乘。斯道显然由来不没。会西明寺真懿律师。博见识机通鉴时俗。欲兴法藏岁别转持。然以重译广文多生倦怠。告余此致因而演之。然则顷代转读多陷广文。识钝情浮弥嫌观博。此并在人勤惰。岂以卷部致怀。何以知耶。故心薄淡者。望卷大而眉颦。意专精者。见帙多而意勇。据斯以论。考性欲之康衢也。原夫五浊交运四惑现行。圣贤晦迹是称遭命。不可约之以一揆。固得引之以殊途。故知天挺英灵不局言方。陶诱中流存学必假善说津梁。夫以广略二教。无兴极圣之言。知几其神。已明恒俗之训。今则去其泰甚随务行藏。举大部而摄小经。撮本根而舍枝叶。文虽约而义广。卷虽少而意多。能使转读之士。览轴日见其功。行福清信。开藏岁增其业。此则卷卷常度。无负施之讥诃。品品情欣。绝厌法之深咎。事不获已观机而立。此篇抚应长慨摧折。一何若此。岂不闻龙海藏录。竟夏寻而不周。铁围结法。亿象负之莫尽。沮渠岩窟。恒镇十二宝乘。那伽幽寺。常住亿千圣范。东流震旦万不一来。而厚夜沉冥重于厌怠。无明障深。轻于博观。自可悲哉。且生灭催切。命报泫露之光。心相不留。兴言飞电之顷。随闻教旨即用循身。略得时缘便依领观。何暇广寻闻海通览法门。故论云。智者应修道克获解脱果。然后以多闻而作妙璎珞。然则凡小使性互有不同。自慨不能静坐思微。则须披读经论开决耳目。分解性灵道扬理义。识邪正之方隅。陶化未闻。扬佛宗之位致。此则宅生推日不负遣寄。兹篇成树同存有归云尔。
大乘经本七百九十卷一万三千七十九纸 大乘律本三十二卷四百三十纸 大乘论本四百四十五卷八千一百一十五纸 都合大乘经律论合三百三十七部(一千二百六十七卷二万一千六百二十五纸)
大乘经正本
二百五十四部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或五十卷一千八十七纸纸二十八行)
东晋义熙年佛陀跋陀罗于杨都译。
右一经。前后异译。一十四部。所谓度世渐备信力十住兴显罗伽住法本业兜沙佛藏等。并抄略本部。支品流行。文或出没义理无异。故非所录 大般涅盘经(四十卷或三十六卷七百二十纸)
北凉沮渠玄始年昙无谶于凉都译。
右一经五译。支条不具。未足通行。故举上经总摄余部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十卷或三十卷六百一十九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逍遥园西明阁译。
右一经。前后十译。谓放光光赞道行小品。各有新旧。明度无极遗日抄品。重沓罕寻。举前以统大义斯尽。玉华后译大般若者。斯乃明佛一化十有六会。依会敷说六百许卷。可谓智度大道佛从来。智度大海无涯极。得在供养难用常行。故罗什译论千卷有余。秦人所传十分略九。今则通贯彼此随时制宜 大方等大集经(六十卷或五十八卷一千一百五十纸)
北凉昙无谶译前三十卷。
北齐隋时耶舍译后三十卷。
右一经。前后一十四译。所谓大哀空藏宝髻宝女无尽意阿差末宝星净行自在王奋迅王须弥藏无言童子等。并录本经之别品。后人随部别行。今总会通重本。未足开其后代 大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二百六十五纸)
隋开皇年阇那崛多于京师大兴善寺译 法炬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三百纸)
隋大业年达摩笈多于东都上林园翻经馆译 大菩萨藏经(二十卷四百一十纸)
唐贞观年玄奘于京师弘福寺译 菩萨璎珞经(十二卷或十四卷三百三十七纸)
前秦建元年竺佛念于长安译 菩萨见实三昧经(十四卷二百三十八纸)
后齐天保年耶舍于邺都译 佛名经(十二卷二百四十七纸)
后魏天平年菩提留支于邺下译 月灯三昧经(十一卷或十卷二百二纸)
后齐天统年耶舍于邺下译 贤劫经(十三卷一百九十五纸)
西晋元康年竺法护于长安译 华手经(十三卷二百二十五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十住断结经(十卷二百五十四纸)
前秦建元年竺佛念于长安译 大灌顶经(十二卷或九卷一百一十二纸)
东晋元帝年帛尸利蜜多于杨都译 观佛三昧经(十卷或八卷一百五十九纸)
宋永初年佛陀跋陀罗于杨都译 悲华经(十卷一百九十四纸)
北凉玄始年昙无忏于凉都译。
右一经。再译。称大悲分陀利经八卷。失翻人代。文义大同于前 大方等菩萨念佛三昧经(十卷一百三十二纸)隋大业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翻经馆译。
右一经。前译称念佛三昧经六卷。宋大明年功德直杨都翻出。二本大同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一百七十一纸)
唐永徽年玄奘于京师慈恩寺译。
右一经前译。称大方广十轮经八卷。失翻人代。文义分明。二本大同 妙法莲华经(七卷一百四十八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右一经西晋竺。法护初译称正法。华经十卷。隋大业年。笈多后译。加药草品之五纸。诸咒并异。移嘱累品在后。随机所尚无减秦翻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九十二纸)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
右一经。后魏菩提留支晚译。称入楞伽经十卷。文相乃多。义理如旧 五千五百佛名经(八卷一百一十六纸)
隋开皇年耶舍于京师兴善寺译 大方便佛报恩经(七卷一百二十四纸) 失译人时代 大萨遮尼干子经(七卷或八卷一百三十一纸)
后魏正光元年菩提留支于邺都译。
右一经。前译云。菩萨行方便神化经三卷。失译人时代。二本大同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一百二十一纸)
陈时外国王子月婆首那于九江郡译 金光明经(六卷或八卷一百一十五纸)
北凉昙无谶译。前四卷陈真谛译后经 宝云经(七卷一百纸)
梁天监年曼陀罗于杨都译 法集经(六卷或七卷一百二十二纸)
后魏延昌四年菩提留支于洛都译 菩萨处胎经(五卷一百一十三纸)
前秦建元年竺佛念于长安译 大悲经(五卷八十八纸)
后齐天统年耶舍于邺都译 大集贤护菩萨经(五卷或六卷九十二纸)
隋开皇年耶舍于大兴善寺译 大云经(六卷九十二纸一名大方等无相经)
前秦竺佛念译。宝昌录云。昙无谶于凉都译 密迹金刚力士经(五卷一百一十二纸)
西晋竺法护译 大方等陀罗尼经(四卷六十二纸)
北凉释法众于高昌郡译 海龙王经(四卷七十三纸)
北凉昙无谶于凉都译 央掘摩罗经(四卷七十八纸)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 无所有菩萨经(四卷六十纸)
隋开皇年笈多等于兴善寺译 僧伽吒经(四卷五十一纸)
后魏月婆首那王子于邺都译 观察诸法经(四卷六十纸)
隋开皇年崛多等于兴善寺译 七佛神咒经(四卷七十纸) 失译 大树紧那罗王问经(四卷六十五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右一经。后汉支谶前译。称屯真所问经。二卷。在文隐质于义大同 持世经(四卷七十五纸一名法印经)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右一经。西晋竺法护初译。称持人所问经。四卷。二本大同 弘道广显三昧经(四卷五十三纸)
西晋永嘉年竺法护于长安译。
右一经。竺法护初译。称阿耨达龙王经。三卷。同本异译。存于一经 菩萨本行经(三卷五十二纸) 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五十五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译 菩萨藏经(三卷六十一纸)
后秦罗什译 力庄严三昧经(三卷四十六纸)
隋开皇年耶舍于兴善寺译 须真天子经(三卷或四卷四十六纸)
西晋太始年竺法护于长安译 首楞严三昧经(三卷或二卷五十一纸)
后秦罗什译 般舟三昧经(三卷或二卷四十七纸)
西晋竺法护译 普超三昧经(三卷六十七纸)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于长安译。
右一经。后汉支谶初译。称阿阇世王经。二卷。文义无爽。且存后译 等集众德三昧经(二卷或三卷四十九纸)
西晋竺法护译。
右一经与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同本异译 大方等善住意天子问经(四卷六十八纸)
隋大业年笈多于东都翻经馆译。
右一经。三译。西晋竺法护译。称如幻三昧经。二卷。后魏留支译。称圣善住问经。三卷。文理大同。故存后出 广博严净不退转法轮经(四卷或六卷七十八纸)
宋元嘉年智严等于杨都译。
右一经。三译。西晋竺法护译称阿惟越致遮经。三卷。又异译称不退转法轮经。并同本异出 思益梵天问经(四卷八十二纸)
后秦罗什译。
右一经。三译。西晋法护译。为持心梵天问经。四卷。或云等御诸法经等。后魏菩提留支译。称胜思惟天问经。六卷。文理大同。随时尚者。思益为重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二卷或三卷三十六纸)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译。
右一经。西晋安法钦译。为道神足变化经。四卷。同本异翻 解深密经(五卷七十三纸)
唐贞观年玄奘于京师慈恩寺译。
右一经。四译。初宋时求那跋陀罗出名相续解脱经。陈时真谛出。名解节经。文略不具。与后魏留支所译深密解脱经同。故存后本为定 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六十一纸)
后秦罗什于常安逍遥园渭阴译。
右一经。三译。吴时支谦所译。为毗摩罗鞊经。二卷。唐玄奘所译。为说无垢称经。六卷。繁略折衷难逮秦翻。终是周因殷礼损益可知云 诸法无行经(二卷三十一纸)
后秦罗什译。
右一经。再译隋崛多所翻。为诸法本无经。三卷。词力未足同本故略 无极宝三昧经(一卷三十纸)
西晋永嘉年竺法护译。
右一经。再译。异翻一本云宝如来三昧经。二卷。失译人代。文同故略 方等泥洹经(二卷三十五纸)
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于杨都译。
右一经。三翻。异译为哀泣经。二卷。隋时崛多译。为四童子经。三卷。文无以异。故存晋本 慧上菩萨问太善权经(二卷三十纸)西晋太康年竺法护译。
右一经。二本。西晋天竺居士竺难提译。称大乘方便经。三卷。既同前本。故略不出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三卷四十三纸)
西晋太始年竺法护译。
右一经。又译云大方广宝箧经。三卷。不显人代。文同故略 等目菩萨问三昧经(二卷或三卷五十一纸)
西晋竺法护译 明度五十挍计经(二卷四十纸)
后汉安世高译 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十八纸)
前秦竺佛念于长安译 护国菩萨经(二卷四十二纸)
隋开皇年崛多等于大兴善寺译 超日明三昧经(二卷四十六纸)
西晋太始年竺法护译 月上女经(二卷二十七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中阴经(二卷二十七纸)
前秦竺佛念译 须弥藏经(二卷四十八纸)
后齐耶舍于邺都译 佛华严入如来不思境经(二卷二十一纸)
隋开皇年崛多等于兴善寺译 大法鼓经(二卷三十一纸)
宋求那跋摩于杨都译 诸佛要集经(二卷三十三纸)
西晋竺法护译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二卷三十四纸)
西晋永熙年竺法护于洛阳译 濡首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二十七纸一名决了诸法如幻三昧经)
宋时翔公于南海郡译 大乘同性经(二卷三十九纸)
后周天和年崛多共僧安于长安译 阿閦佛国经(二卷三十八纸一名佛刹菩萨学成经)
后汉建和年支谶于洛阳译 莲华面经(二卷三十三纸)
隋开皇年耶舍译 大乘譬喻王经(二卷三十三纸)
隋开皇年崛多等于兴善寺译 迦叶经(二卷二十九纸)
后魏月婆首那王子于洛阳译 孔雀王陀罗尼经(二卷三十二纸)
梁僧伽婆罗于杨都占云馆译 发觉净心经(二卷二十七纸)
隋开皇年崛多等于兴善寺译 无上依经(二卷三十一纸)
陈真谛于广州译 移识经(二卷三十三纸)
隋开皇年崛多等兴善寺译 未曾有经(二卷四十纸)
南齐昙景于杨都译 大方广如来性经(二卷或三卷五十一纸) 不思议功德经(二卷或四卷三十八纸) 大吉义咒经(二卷或四卷三十八纸) 菩萨梦经(二卷三十四纸) 文殊师利问经(二卷四十九纸)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卷二十八纸) 法界体性无分别经(二卷二十四纸) 密迹金刚力士经(二卷三十六纸) 大方广如来秘藏经(二卷三十四纸) 善臂菩萨所问经(二卷二十六纸) 大净法门经(一卷二十四纸)
西晋竺法护译。
右一经。隋耶舍又译。为大庄严法门经。二卷。文义大同 顺权方便经(三卷或一卷二十七纸一名转女身菩萨经)
西晋竺法护译。
右一经。宋时法海又译。称乐璎珞庄严方便经。一卷。文同不录 大云轮请雨经(二卷二十八纸)
隋开皇年耶舍译。
右一经。三译。初后周崛多译。称大云请雨经。后隋崛多又译。加大方等字。意同故略 如来庄严智光入佛境经(一卷三十四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
右一经三译。梁时僧伽婆罗出者名度诸佛境智严经。又别译加智慧光严经。同本异译 德护长者经(二卷二十六纸)
隋开皇年耶舍于长安译。
右一经。三译。初晋竺法护翻出。名月光童子经。一卷。又别译云申日经。文同故略 善思童子经(二卷二十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右一经。三译。初名大方等顶王。亦名维摩诘子问经。后又出云大乘顶王经。文相大同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一卷二十五纸)
西晋竺法护译。
右一经。三译。初后汉安玄出。名法镜经。后魏僧铠出。名郁伽问经。文理大同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六十纸)
魏时帛延译。
右一经。三译。吴时支谦出者。名阿弥陀经。二卷。西晋竺法护出者。名无量寿经。二卷。文理无异。故略 虚空孕菩萨经(二卷三十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右一经。四译。后秦佛陀耶舍出者。名虚空藏神咒经。宋时昙摩蜜多出。名观空藏菩萨经。又别译为虚空藏经。广略殊文。义同一揆 缘生经(二卷二十三纸)隋大业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译。
右一经。再译。唐玄奘出。名分别缘起经。二卷。虽言巧妙寻者易回 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十三纸已下一百四十八单经)
隋开皇年崛多于大兴善寺译 诸法最上王经(二十二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成具光明定意经(二十二纸)
后汉灵帝时支曜译 太子须大拏经(十六纸)
西秦乞伏国仁时法坚译 太子慕魄经(五纸)
西晋竺法护译 须赖经(十九纸)
吴黄武年支谦译 金色王经(八纸)
后魏般若留支于洛都译 独证自誓三昧经(八纸一名如来自誓三昧)
西晋竺法护译 摩诃摩耶经(二十五纸)
南齐昙景于杨都译 大方等如来藏经(九纸)
东晋义熙年佛陀跋陀罗于杨都译 如来方便善巧咒经(十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胜鬘师子吼一乘方便经(十九纸)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 须摩提经(八纸一名须摩提菩萨经)
西晋竺法护译 希有挍量功德经(六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梵女首意经(六纸)
西晋竺法护译 差摩婆帝受记经(四纸)
后魏留支于洛都译 月明菩萨经(三纸)
吴黄武年支谦译 灭十方冥经(六纸)
西晋元熙年竺法护译 出生菩提心经(十一纸)
隋开皇年崛多于兴善寺译 普门品经(十二纸)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译 商王天子经(十六纸)
隋开皇年崛多于兴善寺译 心明经(三纸)
西晋竺法护译 月灯三昧经(十纸一名文殊师利十事行经一名建慧三昧经)
宋时先公译 不思光菩萨所说经(十二纸一名无思光孩童菩萨经)
西晋竺法护译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二十纸一名问署经)
后汉灵帝时支谶译 德光太子经(十九纸一名须赖问德光太子经)
西晋太始年竺法护于长安译 施灯功德经(十四纸)
后齐耶舍于邺下译 菩萨呵色欲经(二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人本欲生经(十四纸又竺法护出人所从来经失本)
后汉桓帝时安世高译 不增不减经(六纸)
后魏留支译(时以正光年于洛阳出) 佛语经(三纸)
后魏留支译 无字宝箧经(六纸)
后魏留支译 师子吼经(五纸)
后魏菩提留支共佛陀扇多译 十法经(二十纸)
梁普通年僧伽婆罗于杨都译 不必定入印经(二十一纸)
后魏留支译 十二佛名神咒经(六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魔逆经(十八纸)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译 济诸方等学经(十四纸)
西晋竺法护译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六纸)
西晋竺法护译 内藏百宝经(八纸)
后汉灵帝时支谶译 大方广总持经(十三纸)
隋开皇年毗尼多留支译 弥勒问本愿经(八纸)
西晋竺法护译 文殊般若波罗蜜经(二十二纸)
梁天监年曼陀罗于杨都译 坚固女经(六纸)
隋开皇年耶舍译 演道俗业经(九纸)
西秦法坚于河南译 菩萨生地经(三纸一名差摩竭经)
吴黄武年支谦译 私呵三昧经(十一纸一名菩萨道树一名道树三昧)
吴黄武年支谦译 宝网经(二十二纸一名宝网童子经)
西晋竺法护译 百佛名经(六纸)
隋开皇年耶舍译 无量义经(十七纸)
南齐建元年昙无耶舍于广州译 观弥勒上生兜率经(八纸)
北凉沮渠安阳侯京声译 观无量寿经(十六纸)
宋元嘉年畺良耶舍于杨都译 观普贤行法经(十六纸)
宋元嘉年昙无蜜多于杨都译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十九纸)
宋元嘉年畺良耶舍译 请观世音消灾经(十一纸)
宋时外国舶主竺难提译 观世音授记经(十四纸)
宋时昙无竭于杨都译 鹿母经(四纸)
西晋竺法护译 鹿子经(三纸)
吴建兴年支谦译 除恐灾患经(十五纸)
魏时帛延译 温室洗浴众僧经(三纸)
西晋竺法护译 四不可得经(四纸)
西晋竺法护译 福田经(六纸一名诸德福田经)
西晋法炬共法立译 出家功德经(五纸)
吴时支谦译 入法界体性经(十纸)
隋开皇年崛多等于兴善寺译 弥勒成佛经(十七纸)
西晋竺法护译。
右一经。三译。后秦罗什译。为弥勒下生。文乃流便事义阙略。又人别译为弥勒来时经。三纸许。词理不具。故存前本 不空罥索神咒经(十二纸)
唐玄奘译。
右一经。与前隋崛多出为不空罥索经同本 无量寿佛经(五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译。
右一经。三译。与宋时求那跋陀罗所出。小无量寿。及唐玄奘所出。称赞净土摄受经。同本。故不两出 药师琉璃光经(十三纸未广寻者多以为疑经)
宋鹿野寺沙门译出。
右一经。三译。与隋笈多出药师本愿经同。又与唐玄奘所出者不异 老母经(二纸亦名老女人经)
吴时支谦译。
右一经。与人别译老母六英经同。不可双行。随存一本。余经例然 文殊尸利行经(七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右一经。与后魏留支译文殊巡行经同本 金刚场陀罗尼经(十四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右一经。与后魏扇多所出金刚上味经同 善恭敬经(七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右一经。与扇多所出正恭敬经同 得无垢女经(二十五纸)
后魏瞿昙留支于邺都译。
右一经。三译。与离垢施女经无垢施菩萨应辩经同 无畏德女经(十五纸)
后魏元象年佛陀扇多译。
右一经。与西晋法护出阿阇世王阿术菩萨经同 尊胜入诸门陀罗尼经(十七纸)
后齐居士万天懿邺都译。
右一经。与法坚所出无涯持法门经同 大威灯光仙问疑经(十四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右一经与后魏留支译第一义法胜经同 八佛名号经(三纸)
隋开皇年崛多译。
右一经。与宋求那跋陀所出八吉祥经同 龙施菩萨本起经(四纸)
右一经与西晋法护所出龙施女经同 睒子经(五纸)
西秦法坚译。
右一经。与别译菩萨睒经同 稻芋经(六纸)
右一经。与支谦所出了本生死经同 庄严菩提心经(七纸)
后秦罗什译。
右一经。与竺法护所出大方广菩萨十地经同 无所悕望经(十九纸一名象步经)
西晋竺法护译。
右一经与别译象腋经同 大方等修多罗王经(二纸)
后魏留支译。
右一经与别译转有经同 弥勒菩萨所问经(四纸)
后魏留支译。
右一经。与别译大乘方等要慧经同 慧印三昧经(二十纸) 吴时支谦译。
右一经。与别译如来智印经同 一切法高王经(二十纸)
后魏兴和年留支译。
右一经。与别译诸法勇王经同 决定总持经(八纸)
西晋竺法护译。
右一经。与留支出谤佛经同 乳光佛经(六纸)
西晋竺法护译。
右一经。与别译犊子经同 大宝积经(二十一纸)
别译失人代。
右一经。三译。与支谶佛遗日宝及摩诃衍宝严经同 金刚般若经(十三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右一经。四译。后魏留支出者与论符同。然受持者多尚秦本。故诸余三本少被于时 长者子制经(六纸一名制经) 别译。
右一经。三本。与法护所出逝童子及菩萨逝二种经同。故随出一本 象头精舍经(九纸)
隋开皇年毗尼多留支译。
右一经。三译。与文殊问菩提经及伽耶山顶经同 十二因缘经(四纸)
南齐永明年求那毗地译。
右一经。三出。与西晋法护所译贝多树下思惟因缘经。及汉安世高所出闻成十二因缘经同 转女身经(十九纸)
右一经。四出与腹中女听经胎藏经无垢贤女经并同 一向出生菩萨经(十一纸)
隋开皇年崛多于兴善寺译。
右一经。六译。与无量门微密经。出无量门持经。阿难目佉经。无量门破魔经。舍利弗陀罗尼经同 十一面观世音经(十纸)
后周崛多译。
右一经。与皇朝玄奘译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同 前世三转经(六纸)
右一经。与别译银色女经同 太子刷护经(四纸)
右一经。与别译太子和休经同 菩萨方便陀罗尼经(六纸)
右一经。与别译金刚秘密陀罗尼经同 阿阇世王受决经(四纸)
右一经。与采花违王上佛受决经同 华聚陀罗尼经(三纸)
右一经。三译。与师子奋迅问经花积陀罗尼经同 放钵经(六纸是普超经别品殊译) 拔陂菩萨经(十三纸是般舟三昧经别品殊译) 孔雀王咒经(八纸)
东晋咸康年帛尸利蜜译 虚空藏菩萨问持经福经(六纸) 失译余经例知 菩萨修行经(七纸一名威势长者观身经) 菩萨投身饿虎起塔因缘经(七纸) 一切施王行檀波罗蜜经(四纸) 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五纸) 萨罗国王经(四纸) 大意经(五纸) 天王太子辟罗经(三纸) 长者音悦经(五纸) 长者法志妻经(三纸) 一切智光仙人慈心不食肉经(五纸) 文殊师利般涅盘经(四纸) 师子月佛本生经(七纸) 阿弥陀鼓音声陀罗尼经(四纸) 法华三昧经(十一纸) 金刚三昧本性不坏灭经(八纸一云金刚清净经) 宝积三昧文殊问法身经(六纸) 千佛因缘经(十八纸) 八部佛名经(二纸) 八吉祥神咒经(十纸) 八阳神咒经(三纸) 十吉祥经(二纸) 贤首经(三纸一名贤者夫人经) 甚深大回向经(五纸) 贤者五福经(二纸) 幻士仁贤经(十八纸) 八大人觉经(二纸) 后出阿弥陀佛经(一纸) 甚希有经(五纸已后十六经并唐玄奘于京师译) 最无比经(二纸) 诸佛心陀罗尼经(二纸) 受持七佛名号经(五纸) 佛临涅盘记法住经(五纸) 佛地经(十纸) 称赞大乘功德经(五纸) 显无边佛土经(二纸) 胜幢臂印陀罗尼经(三纸) 济苦陀罗尼经(二纸) 八音普密陀罗尼经(二纸) 持世陀罗尼经(七纸) 缘起圣道经(五纸) 六门陀罗尼经(二纸) 般若多心经(一纸) 天请问经(三纸)
大乘律
合二十部三十一卷(四百二十纸) 优婆塞戒经(六卷或七卷八十二纸是在家菩萨戒)
北凉昙无谶于凉都闲豫宫译 佛藏经(四卷六十九纸)
后秦罗什于常安译 方广三戒经(三卷四十四纸) 宝梁经(二卷三十纸)
北凉道龚译 梵网经(二卷三十四纸)
后秦罗什译 菩萨藏经(九纸)
梁天监年僧伽婆罗于杨都译 决定毗尼经(十七纸)
群录皆云于炖煌译竟不显人代名目 文殊师利悔过经(二十一纸一名文殊五体悔过经)
西晋竺法护译 舍利弗悔过经(五纸一名悔过经)
西晋竺法护译 寂调音所问经(十八纸) 宋时法诲译。
右一律与西晋所出清净毗尼方广经及文殊净律经同。故存一本而已 大乘三聚忏悔经(十三纸)
隋开皇年崛多等于兴善寺译 菩萨戒本经(十八纸)
唐贞观二十一年玄奘于翠微宫内译 菩萨羯磨(六纸)
唐贞观二十三年玄奘于翠微宫内译 法律三昧经(七纸) 菩萨内戒经(十七纸)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六纸) 菩萨受斋经(二纸) 净业障经(十四纸) 菩萨善戒经(十五纸) 菩萨五法忏悔经(二纸)
大乘论
合六十三部四百四十五卷(八千一百一十五纸) 大智度论(一百卷二千四十三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西明寺阁上译 瑜伽师地论(一百卷一千八百四十八纸)
唐贞观二十年玄奘于大慈恩寺译 显扬圣教论(二十卷二百二十六纸)
唐贞观十九年玄奘于弘福寺译 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三百五十五纸)
唐贞观十九年玄奘于弘福寺译 般若灯论(十五卷二百四十二纸)
唐贞观三年波颇蜜多于胜光寺译 大庄严论(十五卷二百一十纸或十卷马鸣菩萨造)
后秦罗什译 十住毗婆沙论(十四卷二百七十纸龙树菩萨造)
后秦罗什译 大乘庄严论(十三卷二百纸)
唐贞观四年波颇于胜光寺译 十地经论(十二卷二百四十五纸)
后魏永明年勒那摩提等于洛都少林寺译 摄大乘释论(十卷一百八十纸世亲菩萨解)
唐永徽年玄奘于北阙及慈恩寺译。
右一论。四出。与梁真谛所出二本。及隋时笈多出者同。义无以异 摄大乘论(十卷二百二十纸无性菩萨造)
唐永徽年玄奘于慈恩寺译 菩萨地持论(十卷或八卷一百八十一纸)
北凉昙无谶于姑臧译。
右一论。与善戒经大同 广百论(十卷二百二纸)
唐显庆年玄奘于慈恩寺译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一百八纸)
唐显庆年玄奘译 佛地经论(七卷一百一十九纸)
唐永徽年玄奘译 菩提资粮论(六卷六十七纸)
隋大业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翻经馆译 弥勒菩萨问经论(五卷或十卷一百二十五纸)
后魏留支译 宝积经论(四卷八十四纸)
后魏留支译 胜思惟经论(四卷五十纸)
后魏留支译 佛性论(四卷八十二纸)
陈真谛译 中论(四卷九十七纸)
后秦罗什于常安译 宝性论(四卷八十六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 金刚般若论(三卷三十七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秦太上文宣公第译 摄大乘本论(三卷六十一纸)
唐贞观二十三年于玉华宫玄奘译。
右一论。三出。与陈真谛及魏扇多二本大同 文殊问菩提经论(二卷二十八纸一名伽耶山顶经)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 大丈夫论(二卷三十四纸提婆菩萨造)
北凉道泰译 中边分别论(二卷三十八纸)
陈真谛译 佛阿毗昙论(二卷三十四纸)
陈真谛译 顺中论(三卷三十三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百论(上下二卷三十二纸)
后秦罗什译 金刚般若论(二卷二十八纸僧佉菩萨造)
隋大业九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译 三无性论(二卷三十四纸)
陈真谛译 入大乘论(二卷三十九纸坚意菩萨造)
北凉道泰译 发菩提心论(二卷二十八纸)
失译人代 唯识论(十九纸唯识无境者)
后魏瞿昙流支译。
右一论与陈真谛出者大同 思尘论(三纸) 陈真谛译。
右一论。与别译观所缘缘论同 大乘成业论(十七纸)
唐贞观年玄奘译。
右一论。与后魏瞿昙流支所出业成论大同 大涅盘经论(十一纸)
陈达摩菩提译 涅盘本有今无论(六纸)
陈真谛于广州译 三具足论(六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法华经论(二十五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邺下译 转法轮论(十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宝结菩萨四法经论(十二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无量寿经论(八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回诤论(十二纸)
后魏瞿昙留支译 起信论(二十三纸)
陈真谛译 如实论(二十三纸)
陈真谛译 十二门论(二十三纸)
后秦罗什译 十八空论(十九纸) 方便心论(十七纸)
后魏延兴年吉迦夜与昙曜译 解拳论(二纸)
陈真谛译 缘生论(十纸)
隋大业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译 十二因缘论(九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一输卢迦论(四纸龙树菩萨造)
后魏瞿昙留支译 百字论(八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掌珍论(二卷三十二纸已下八论并玄奘译) 因明正理门论(十二纸) 因明入正理门论(六纸) 大乘五蕴论(八纸) 王法正理论(十七纸) 百法明门论(二纸) 显扬论颂本(十一纸) 广百论本(十二纸) 小乘经律论翻本单重译人有无录 经有四百一十三卷(六千七百一十三纸) 律有二百七十四卷(五千七百一十八纸) 论有五百六十五卷(九千九百九十七纸)
都合小乘经律论一百八十二部合一千二百五十二卷二万二千四百二十八纸。
小乘经
合一百一十八部 正法念处经(七十卷一千二百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 中阿含经(六十卷一千一百四十七纸)
东晋僧伽提婆译。
右一经前后别译二十六部。在文出没于义全同。故录本经。余经盖阙 增一阿含经(五十卷七百九十五纸)
东晋前秦建元年昙摩难提于长安译。
右一经。前后别译一十七部。文义无爽。故略不出 杂阿含经(五十卷一千三十纸)
宋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
右一经前后别译一十五部。大同广本。故不重列(又有别译杂阿含二十卷约准文义以类可知) 长阿含经(二十卷四百二十六纸)
东晋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于常安译。
右一经。前后异译一十一部。既同本经。故不重出 贤愚经(十三卷或十六卷三百七十五纸)
宋时惠觉共威德于高昌郡译 起世经(十卷一百六十五纸)
隋大业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译 杂宝藏经(八卷或十卷一百五十纸)
后魏延兴年吉迦夜共昙曜于北台译 普曜经(八卷或十卷一百四十七纸)
西晋永嘉年竺法护译 本事经(七卷九十四纸)
唐永徽年玄奘于京师译 修行道地经(六卷一百三十纸)
后汉安世高译 生经(五卷或四卷一百七纸)
西晋竺法护译 阿兰若习禅经(二卷五十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右一经。与别译坐禅三昧经大同 摩登伽经(三卷或二卷三十二纸)
右一经。与西晋竺法护所译舍头谏经同(或名太子二十八宿经一名虎耳太子经) 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九十六纸)
宋时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
右一经。三译。初后汉昙果出者名修行本起。及吴时瑞应经义同 本相倚致经(三纸)
后汉安世高译。
右一经。与别译缘本致经同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四纸)
西秦乞伏仁时法坚译。
右一经。与别译阿难分别经同 业报差别经(十五纸)
隋开皇年昙法智译。
右一经。与别译罪福报应经同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八纸)
唐永徽年玄奘于慈恩寺译。
右一经。与别译谏王经同 五母子经(二纸)
右一经。与别译沙弥罗经同 玉耶经(四纸一名说子妇无敬经一名七妇经)
右一经。与别译阿欶达经同 盂兰盆经(一纸)
右一经。三本。与灌腊经报恩奉盆经净土盂兰盆经同 摩登女解形六事经(三纸)
右一经。与别译摩邓女经同。又二名虽别本实一经 阴持入经(二卷三十二纸)
后汉安世高译 中本起经(三卷四十七纸)
后汉建安年康孟详共竺大力译 兴起行经(二卷二十八纸)
后汉康孟详译 达磨多罗禅经(二卷五十纸)
后秦佛陀跋陀罗译 义足经(二卷四十一纸)
吴黄武年支谦译 毗耶娑问经(二卷三十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大安般守意经(二卷或一卷三十纸)
后汉安世高译 优婆夷净行经(二卷三十纸) 那先比丘经(二卷或一卷三十纸) 大安般经(二卷或一卷二十纸)
后汉安世高译 般泥洹经(一卷二十二纸已下一百二卷并单)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 当来变经(二纸)
西晋竺法护译 过去佛分卫经(二纸)
西晋竺法护译 奈女耆域经(十九纸)
西晋竺法护译 净饭王泥洹经(六纸)
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译 八师经(三纸)
吴时支谦译 大迦叶本经(五纸)
西晋竺法护译 四愿经(二纸)
吴黄武年支谦译 妇人遇辜经(二纸一名妇遇对经)
西秦法坚译 辩意长者子问经(九纸一名长者问意经)
后魏法场译 胞胎经(十五纸一名胞胎受身经)
西晋太安年法护译 四自侵经(四纸)
西晋竺法护译 五百弟子说本缘经(二十纸)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译 七女经(六纸)
吴黄武年支谦译 阿难四事经(三纸)
吴支谦译 所欲致患经(二纸)
西晋竺法护译 法受尘经(二纸)
后汉安世高译 禅行法想经(二纸)
后汉安世高译 四天王经(二纸)
宋元嘉年智严宝云等杨都译 佛临涅盘略诫经(六纸一名遗教经)
后秦罗什于常安译 舍利弗目连游四衢经。
西晋竺法护译 难提释经(四纸已下并失译经) 无垢优婆夷问经(三纸) 造立形像福报经(二纸) 法常住经(二纸) 懈怠耕者经(二纸) 优填王经(五纸一名优田王作佛像经) 阿难七梦经(二纸或云八梦者误) 佛入涅盘密迹金刚哀恋经 迦叶赴佛涅盘经(二纸) 佛灭度后葬送法经(三纸一名比丘师经) 摩诃刹头经(四纸一名灌洗佛经) 罗云忍辱经(三纸一名忍辱经) 出家缘经(二纸) 三品弟子经(三纸一名弟子学三辈经) 四辈经(三纸) 见正经(七纸一名生死变识经) 呵雕阿那经(二纸一名荷雕那含经) 五无返复经(三纸一名有返复) 阿那含正行经(四纸一名正意经) 五恐怖经(二纸) 大鱼事经(二纸) 頞多和多耆经(二纸) 梵和难国王经(二纸) 摩诃迦叶度贫母经(四纸) 中心经(五纸) 龙王兄弟经(三纸一名降龙经) 沙曷比丘功德经(二纸) 树提伽长者经(五纸) 卢至长者缘经(九纸) 须摩提长者经(八纸) 五王经(四纸) 十二品生死经(二纸) 摩达国王经(二纸) 末罗王经(二纸) 灯指因缘经(八纸) 普达王经(三纸) 揵陀国王经(二纸) 坚意经(二纸) 佛大僧大经(六纸) 只耶经(二纸) 十二头陀经(五纸一名沙门头陀经) 护净经(二纸) 木梙子经(一纸) 时非时经(二纸) 得道梯蹬经(二纸) 栴檀树经(三纸) 新岁经(五纸一名婆和罗经) 贫穷老公经(三纸一名贫老经) 长者子懊恼三处经(四纸) 佛说越难经(二纸) 栴檀越国王经(三纸) 自爱经(四纸一名不自爱经) 佛说处处经(十纸) 无上处经(一纸) 转轮五道罪福经(四纸) 未生怨经(三纸) 十八泥犁经(五纸) 泥犁经(十二纸一名勤苦泥犁) 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六纸) 僧护经(二十纸) 未曾有经(三纸) 迦延说法没偈(五纸) 佛为少比丘说正事经(三纸) 四品学法经(一纸)
小乘律
合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七百一十八纸) 昙无德四分律(六十卷一千二百一十纸)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于常安译 萨婆多十诵律(六十卷一千三百九十一纸)
后秦弘始年弗若多罗共罗什译。
初二分又共摩诃流支续译又卑摩罗叉出后分都了 摩诃僧只律(四十卷九百七十三纸)
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于杨都译 弥沙塞五分律(三十卷五百九十七纸)
宋景平年佛陀什共道生智胜杨都译 善见毗婆沙律(十八卷三百六十八纸)
南齐永明年僧伽跋陀罗于广州译 鼻奈耶(十卷一百五十五纸)
前秦竺佛念共道安等于长安译 萨婆多摩得勒伽(十卷一百九十五纸)
宋元嘉年僧伽跋摩于杨都译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九卷一百八十二纸) 失译人代 大比丘三千威仪(二卷三十二纸) 毗尼母(八卷一百五十三纸) 大爱道尼经(二卷四十一纸) 四分律比丘戒本(二十三纸)
后秦佛陀耶舍于常安译 四分律比丘尼戒本(二十一纸) 十诵律比丘戒本(二十纸) 十诵律比丘尼戒本(二十六纸) 僧只律比丘戒本(二十纸)
前魏昙摩迦罗于许昌译 僧只律比丘尼戒本(二十四纸) 弥沙塞五分戒本(十九纸)
宋景平年佛陀什于杨都译 解脱戒本(二十一纸出迦叶毗律)
后魏瞿昙流支译 昙无德羯磨(四十一纸)
前魏正元元年昙谛于洛阳译 四分尼羯磨(十五纸)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译 十诵羯磨(二十三纸) 大沙门百一羯磨(二十二纸) 沙弥十戒并威仪(二十一纸) 沙弥尼十戒(四纸) 沙弥离戒(四纸) 沙弥威仪(九纸) 优婆塞五戒相(十五纸)
宋求那跋摩译 舍利弗问经(十一纸) 真伪沙门经(三纸一名摩诃比丘经) 戒消灾经(四纸) 迦叶禁戒经(三纸) 犯戒罪报轻重经(二纸一名犯罪经) 优婆塞五戒威仪(二十三纸) 优波离问律(二十三纸) 明了论(二十四纸一名律二十二明了论)
陈真谛于临川郡译。
小乘论
合二十九部(五百六十五卷九千九百九十七纸)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二百卷三千一百九纸)
唐永徽年玄奘于京师奉 诏译。
右一论。与北凉道埏所出阿毗昙八犍度毗婆沙六十卷同。但今以广为异 顺正理论(八十卷一千四百二十纸)
唐永徽年玄奘译 显宗论(四十卷六百四十四纸)
唐永徽年玄奘译 发智论(二十卷三百六十四纸)
唐永徽年玄奘译。
右一论与旧迦延八犍度三十卷同 俱舍论(三十卷四百七十纸)
唐显庆年玄奘译。
右一论。与真谛所出二十二卷同 舍利弗阿毗昙(二十二卷五百九十九纸)
后秦弘始年昙摩崛多于常安译 出曜论(二十卷四百八十七纸)
前秦竺佛念于长安译 成实论(四卷四百纸二十卷或十)
后秦罗什译 识身足论(十六卷二百七十一纸)
唐显庆年玄奘译 鞞婆沙阿毗昙论(十四卷三百四十七纸)
前秦建元年僧伽提婆于洛阳译 法蕴足论(十二卷一百九十二纸)
唐显庆年玄奘译 解脱道论(十二卷一百九十八纸)
梁僧伽婆罗于杨都占云馆译 众事分阿毗昙(十二卷二百九纸) 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卷二百八十纸)
宋元嘉年伊叶波罗共求那跋摩译 立世阿毗昙论(十卷一百七十三纸)
陈真谛于始兴郡译 尊婆须蜜集论(十卷二百七十五纸)
前秦建元年僧伽跋澄共佛念译 法胜阿毗昙(六卷一百三纸)
后秦天统年耶舍共法智译 四谛论(四卷七十四纸)
陈真谛于南康郡译 阿毗昙心论(四卷六十七纸)
东晋太元年提婆共慧远于庐山译 分别功德论(四卷或五卷七十三纸)
失译人代 三弥底论(三卷三十五纸)
唐显庆年玄奘译 阿毗达磨(二卷二十纸)
唐显庆年玄奘译 阿毗昙甘露味(二卷三十五纸) 辟支佛因缘论(二卷二十纸) 三法度论(三卷四十三纸)
东晋太元年僧伽提婆于庐山译 俱舍论颂本(二卷三十四纸)
唐玄奘译 十八部论(七纸)
陈真谛译 部异执论(九纸)
陈真谛译 随相论(三十四纸)
陈真谛译。
贤圣集录
合四十三部(一百七十七卷二千七百九十七纸) 佛本行集(六十卷八百六十二纸)
隋开皇中崛多于京师奉 敕译 撰集百缘经(十卷一百四十五纸)
吴时支谦于建业译 陀罗尼集(十卷一百八十七纸一名杂咒集九卷) 六度集(八卷一百三十五纸)
吴时康僧会于武昌译 佛本行经(七卷一百一十四纸)
宋元嘉年宝云于杨都译 阿育王传(七卷或五卷一百一纸)
梁天监年僧伽婆罗于杨都译 付法藏传(六卷或五卷七十五纸)
后魏吉迦夜共昙曜于北台译 佛所行赞传(五卷九十纸马鸣菩萨撰)
东晋宝云于杨都译 禅秘要(五卷或三卷七十一纸一名禅法要)
宋元嘉年昙摩蜜多于江南译 百喻集(四卷四十四纸僧伽斯那撰)
南齐永明年求那毗地于杨都译 法句喻集(四卷九十二纸一名法句本)
西晋沙门法炬共法立译 菩萨本缘(三卷五十三纸僧伽斯那撰)
吴时支谦译 僧伽罗刹集(三卷八十四纸)
前秦昙摩难提译 法句经(二卷四十四纸)
吴时支谦译 禅秘要法(三卷七十五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译 禅法要解(二卷三十四纸)
后秦罗什译 旧杂譬喻(二卷三十七纸)
吴康僧会译 杂譬喻(二卷二十六纸一名菩萨度人经) 孛经钞集(十八纸)
吴黄武年支谦于武昌译 思惟要略(九纸一名思惟经)
后汉安世高译 佛医经钞(四纸)
吴世竺律头炎共支谦译 分别业报略集(七纸大勇菩萨撰)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译 为禅陀王说偈(七纸龙树撰一名劝发诸王偈)
宋求那跋摩译 杂譬喻经(十纸)
后秦罗什译 无明罗刹集(二十三纸) 四十二章(六纸)
后汉永平年竺法兰于东京译 治禅病秘要(二十八纸)
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译 请宾头卢法(二纸)
后汉安世高译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七纸)
后汉安世高译 阿毗昙五法行(十一纸)
后汉安世高译 宾头卢为王说法(七纸) 宾头虑为优陀延王说法(八纸) 十二游经(五纸) 迦叶结经(九纸一名迦叶结经传)
西晋竺法护译 育王子坏目因缘经(二十六纸)
前秦建元年昙摩难陀共佛念译 马鸣菩萨传(二纸)
后秦罗什译 龙树菩萨传(四纸)
后秦罗什译 提婆菩萨传(三纸)
后秦罗什译 婆薮盘豆传(十四纸)
陈真谛译 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八纸) 四阿含暮钞(三十二纸或二卷)
前秦鸠摩罗佛提译 大阿罗汉难陀蜜多法住记(七纸)
唐龙朔二年玄奘于坊州玉华宫寺译 大唐众经录(十卷二百八十纸)
唐龙朔二年。终南山释氏。于京师西明寺撰。
依前录有外道金七十论。破外道四宗论。破外道涅盘论未睱故阙。
都合大小乘经律论并贤圣集合四万六千八百五十纸。
大唐内典录卷第十
历代众经有目阙本录第五 历代道俗述作注解录第六 历代诸经支流陈化录第七 历代所出疑伪经论录第八 历代众经录目终始序第九 历代众经应感兴敬录第十。
历代众经有目阙本录第五
序曰。自佛经之流东夏也。六百余载。三被诛除。值弘护者观机而作。先隐岩穴固守至真。云雾沾渍又被淹烂。及后兴法方事拾遗。百不存一。且存纲领。赖值江表五代奉信无亏。遂使传度法本周流寰宇。而西晋之末天下分崩。译人遭难寄死无地焉。使经本独得安全。又汉灵栖遑东西临幸。佛经俗典于此沦亡。故致目本俱遗其数不少。今总会群录鸠聚结之。勘本则无。挍目便有。恐后获者据现录无。便委弃之同于疑伪。是以寻阅古今诸录。挍定经本有无。有则依而入藏。无则题目拟访。庶有同舟之士。怀斯而广集云。
寻群录阙本其类繁多。试以现经挍阅定录。居然显异。今欲列名广示。且已备在前篇。纸墨易繁终为词费。故略而不叙。必搜访获本真伪莫分。或人代未明。可依录捡历。则名目显然是非斯决。故不劳备载。又随代后录皆连写之。又可易见。
历代道俗述作注解录第六
大智度论明十二部经中。乃至后代凡圣解释佛语。斯即是第十二部优波提舍经。据唐言译云论议也。深有所以名之为议。义取慧解通敏能之。非彼庸疏而得陈迹。故佛经东渐。自汉至唐。年过六百代经偏正道俗归信森若繁云。毗赞正理弘扬大化。世高创述于缘理。斖斖惟良。释安甄解于持心。超然孤迥。沿斯以降代有人焉。约准卷收将二千卷。今人浇薄多不镜寻。致令前录同所轻削。所以通法不能开俗。如不编次则相从埋没。昔齐末梁初。有钟山定林寺僧佑律师。弘护在怀。综拾遗逸。缵述经诰。不负来寄。今叙其所缀为始。余则附录列之。
释僧佑撰三藏集十有二卷。其杂录序曰。夫灵源启润则万流脉散。玄根毓萌则千条云结。何者。本大而末盛。基远而绪长也。自尊经神运秀出俗典。由汉届梁世历明哲。虽复缁服索饰。然并异迹同归。至于讲议赞析代代弥精。注述陶练人人竞密。所以记论之富。盈阁以[牣-刀+ㄉ]房。书序之繁。充车而被轸矣。宋明皇帝。摽心净境载餐玄味。乃敕中书侍郎陆澄。撰录法集。陆博识洽闻包举群籍。铨品名例随义区分。凡十有六帙。百有三卷。名为续法论。其阅古今亦已备矣。虽非正经。而毗赞道化。可谓圣典之羽仪。法门之警卫。足以辉显前绪照进后学。是以寄于三藏集末以广支叶之览焉。宋明帝。敕中书侍郎陆澄撰续法论。目录序。
论。或列篇立第兼明众义者。今总其宗致。不复摘分。合之则体全。别之则文乱。
置难形神援譬薪火。庾阐发其议。谢瞻广其意。然桓谭未及闻经。先着此言。有足奇者。宜其掇附。
牟子不入教门而入缘。序以特载。汉明之时像法初传故也。
魏祖答孔。是知英人开尊道之情。习生贻安。则见令主弘信法之心。所以有取二书指存两事。又支遁敷翰远公等江南僧业故兼录之 即色游玄论(支道林王敬和问支答) 辩者论(支道林) 释即色本无义(支道林王幼恭问支答) 不真空论(释僧肇) 本无难问(郄嘉宾竺法汰难郄答往返四首) 郄与法浚书 郄与开法师书 郄与支法师书 心无义(桓敬道王稚远难桓答) 释心无义(刘遗民) 法性论上下(释慧远) 实相义(释道安) 问实相(王稚远外国法师答) 问如法性实际(释慧远什法师答) 问实法有(释慧远什法师答) 问分破空(释慧远什法师答) 实相论(释昙无成) 实相通塞论(释道含) 会通论(支昙谛) 支书与郄嘉宾 会通论上下(释慧义) 始元论(释僧宗) 略论诸经 胜鬘经序(释慧观) 百论序(释僧睿) 百论序(释僧肇)
右续法论第一帙(法性集一十五卷) 涅盘无名论(释僧肇) 佛性论上下(释僧琮) 问涅盘有神不(王稚远什法师答) 问灭度权实(王稚远什法师答) 问清净国(王稚远什法师答) 涅盘三十六问(竺道生) 释八住初心欲取泥洹义(竺道生) 与诸道人论大涅盘义(苑伯伦) 论经目 大涅盘经序 辩佛性义(竺道生王稚远问竺答) 佛性集(释惠静) 佛性论。
右续法论第二帙(觉生集七卷) 道行指归(支道林何敬问支答) 道行指归(亡是公述相传云) 般若无名论(释僧肇刘遗民难肇答) 问佛成道时何用(王稚远什法师答) 问般若法(王稚远什法师答) 问般若称(王稚远什法师答) 问般若知(王稚远什师答) 问般若是实相智非(王稚远什答) 问般若萨婆若同异(王稚远什师答) 问无生法忍般若同异(王稚远什师答) 问礼事般若(王稚远什师答) 问佛慧(王问什师答) 问权智同异(王问什答) 问菩萨发意成佛(王问什法师答) 般若析疑略序(释道安) 大品经序(释道安) 大品经序(释僧睿) 大智释论序(释僧睿) 般若经问论序(释慧远) 中论序(释僧睿) 小品经序(释僧睿) 合维摩诘经序(支敏度) 道行品注序 维摩诘经注序(释僧肇) 毗摩罗诘经义疏序(释僧睿) 自在王经后序(释僧睿) 思益经义疏序(释僧睿) 与释慧远书论真人至极(苟问慧远答) 与诸道人论般若义(范伯伦)
右续法论第三帙(般若集六卷) 问法身(王稚远什答) 问法身(释慧远什答) 重问法身(释慧远什答) 问真法身像类(释慧远什答) 问真法身寿(释慧远什答) 问法身应感(释慧远什答) 问法身非色(释慧远什答) 问修三十二相(释慧远什答) 问法身二一义(竺僧弼问释惠严答) 丈六即真论(释僧肇) 通佛影迹(颜延年) 通佛顶齿爪(颜延年) 通佛衣钵(颜延年) 通佛二氎不然(颜延年)
右续法论第四帙(法身集四卷) 问法身佛尽本习(释慧远什答) 佛成佛时断何累(王稚远什答)
右续法论第五帙(解脱集一卷) 法华经后序(释僧睿) 妙法莲华经序(释慧远) 妙法莲华经宗要序(释惠观) 与竺道生书(刘遗民) 法华经论 辩三乘论(支道林) 无三乘统论(释慧远) 问释道安三乘并书(竺法汰) 问三乘一乘(什答) 问得三乘(王稚远什师答) 问三归(王稚远什师答) 问辟支佛(王稚远什师答) 四阿含慕抄序 长阿含经序(僧肇) 三法度经序(释慧远) 正诬论 了本生死经注序 法句经序 明佛论(宗少文) 譬道论(孙兴公) 坐右铭(支道林) 道学诫(支道林) 切悟章(支道林) 支道林答谢长遐书 离识观(颜延年) 张景胤与从弟景玄书(论西方并答) 奉法要(郄嘉宾) 七众法 通神祝(郄嘉宾) 明感论(郄嘉宾) 问菩萨生五道中(王稚远什师答) 明七佛(王稚远什答) 问不见弥勒不见千佛(王稚远什答)
右续法论第六帙(教门集十二卷) 优婆塞五学迹略论上下(三藏法师) 法社节度序(释慧远) 外寺僧节度序(释慧远) 节度序(释慧远) 般若台众僧集议节度序(支道林) 比丘尼节度序(释慧远) 咸康六年门下议并诏及何次道议(二首) 晋成帝诏及何次道议四首(诏是庾季昭作) 桓敬道书与八座论人敬王者(八座答) 桓敬道与王稚远书往反九首 桓敬道与释慧远书往反三首 桓敬道伪诏沙门不须敬天子并卞嗣之答往反十首 桓敬道沙汰沙门教 释慧远答桓敬道书论科简沙门事 宋武作相沙汰道人教 沙门不敬王者论(释慧远) 问佛法不老(王稚远什答) 与释慧远书论沙门袒服(郑道子) 沙门袒服论(释慧远何无忌难远答) 与禅师书论踞食(郑道子) 与王司徒诸人书论据食(范伯伦释慧远答范重答) 与道生慧观二法师书(范伯伦) 论据食表并诏四首(范伯伦)
右续法论第七帙(戒藏集八卷) 本起四禅序并注(支道林) 安般守意经注序(康会) 十二门经注序(释道安) 十二门注序 阴持入经序 人本欲生经注序 禅经序(释僧睿) 禅经序(释慧远) 释神足(释慧远) 问念佛三昧(释慧远什答) 妄书禅慧宣诸弘信(颜延年) 问慧思修禅定义在家习定法。
右续法论第八帙(定藏集四卷) 阿毗昙心序(释慧远) 阿毗昙序 阿毗昙五法行义(谢庆绪) 阿毗昙心略解数 阿毗昙心杂数林 问竺道生诸道人佛义(范伯伦) 众僧述范问 范重问道生往反三首 傅季友答范伯伦书 辩宗论(谢灵运) 法勖问往返六首 僧维问往返六首 慧驎述僧维问往返(六首) 驎维问往返六首 竺法网释慧林问往返十一首 王休元问往返(十四首) 竺道生答王问一首 渐悟论(释慧观) 竺道生执顿悟论 谢康乐灵运辩宗述顿悟 释慧观执渐悟 明渐论(释昙无成)
右续法论第九帙(慧藏集七卷) 问遍学(外国法师答) 问遍学(释慧远什答) 重问遍学(释慧远什答) 问罗汉受(释慧远什答) 论三行上(郄嘉宾) 叙通三行(郄嘉宾) 郄与谢庆绪书往返(五首) 论三行下(郄嘉宾) 郄与傅叔玉书往返三首 答英郎与书一首(并答) 王季琰书往返(四首) 与仰法师书(并答二首) 道地经注序 略解三十七品次第(什法师) 本业略例(支道林) 本业经注序(支道林) 论十住上下(傅叔玉) 书与谢庆绪论十住往返四首(二首今为下卷) 傅叔玉重书并谢答 四十二字十住义(释昙遇) 实相摽格论 问住寿(释慧远什答) 问释道安六通(竺法汰)
右续法论第十帙(杂行集十卷) 神本论(支昙谛) 命源论(释慧静) 识三本论(谢庆绪) 支道人书与谢论(三论并答) 戴安道书与谢论三识(并答往反三首) 四执论 问精神心意识(王稚远什答) 问十数论(王稚远什答) 辩心意识(释慧远) 释神名(释慧远) 验寄名(释慧远) 问论神(释慧远) 问释道安神(竺法汰) 问神识(王稚远什答) 五阴三达释(郄嘉宾) 问后识追忆前识(释慧远什答) 神不更受形论(庾仲初) 更生论(罗君章孙安国难罗答) 习凿齿难 神不灭论(郑道子) 桓君山新论论形神书与何彦德论感果生灭五往返(颜延年) 山伯源问 挚元礼咨 颜答山挚二难。
右续法论第十二帙(色心集九卷) 问四相(释慧远) 物不迁论(释僧肇) 申无生论(释昙无成)
右续法论第十三帙(物理集三卷) 牟子(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 旧首楞严经后序 支法护像赞(支道林) 答孔文举书(魏武帝) 与释道安书(习凿齿) 与释道安书(伏玄度) 与高句骊国道人书(支道林)
右续法论第十四帙(缘序集二卷) 难沙门于法龙(释道彦龙答) 答谢宣明难佛理(范伯伦) 论捡(颜延年) 答或人问(颜延年) 关中法渗道人与凉州同学书 达性论(何承天) 颜延年释何五往返(延问何答) 均善论(释慧琳) 何承天与宗少文书五往返(演均善论) 断家养论(何彦德) 释慧琳难广何(颜延年) 颜重与何书。
右续法论第十五帙(杂论集六卷) 辩教论(桓敬道) 婚农无伤论(释慧琳) 昭拯明化论(顾长康) 问难(释慧琳)
右续法论第十六帙(雅论集三卷)
自汉末晋初。军国竞接乍分乍统。教明未融虽有命篇。已备代录既并约文。故不重出。东晋迄今词什繁富。如不历显将何陈迹。故沿时随出。如后备之。然续法论中间题英作。试阅群录不无遗漏。故从次缵集。又本文罕具难具见之。正获题目着于此录。惜乎尘委斯文坠诸 东晋元帝杨都瓦官寺沙门竺僧敷撰神无形论一卷 东晋成帝沙门康法畅撰人物始义论一卷 晋哀帝会稽沃州沙门支道林撰论六首(别集十卷) 即色游玄论 辩三乘论 圣不辩知论 释蒙论 辩着论 道行指归 本业本起等诸序 晋哀帝沙门竺僧度撰毗昙指归一卷 晋孝武世九江庐山沙门释慧远撰论三十余卷(别集十卷) 大智论要略(二十卷) 问什师大乘深义(三卷) 法性论 明报应论(为晋太尉桓玄作) 释三报论 辩心识论 沙门不敬王者论 问袒服论 诸经论序 晋孝武世剡东仰山沙门竺法济撰高逸沙门传一卷 晋孝武世荆州上明寺沙门释昙微撰论二卷 立本论九篇 六识指归十二首 晋孝武世庐山东林寺沙门释昙诜撰六卷 注维摩诘经(五卷) 穷通论(一卷) 前秦符氏当晋孝武太元中长安沙门释道安撰注三十许卷 般若析疑略(二卷) 大十二门注解(二卷) 阴持入注解(二卷) 答法汰难(二卷) 光赞折中解(一卷) 光赞抄解(一卷) 般若折疑准起重解 道行集异注 小十二门注解 了本生死注解 密迹持心二经甄解 贤劫诸度无极解 人本欲生注撮解 安般守意解 大道地注解 众经十法连杂注解 义指注解 九十八结连约通解 三十二相解 三界混然诸杂录 答法将难 西域志 后秦姚氏晋安帝世天竺沙门鸠摩罗什注维摩经撰实相论 后秦京兆沙门释僧肇撰论注经如左 注维摩经 撰般若无知论 不真空论 物不迁论 涅盘无名九折十演论无名子(今有其论云是肇作然词力浮薄寄名乌有) 后秦隐逸沙门释道恒撰驳论百行箴 宋朝杨都龙光寺沙门竺道生着。善不受报顿悟成佛等论诸卷。又着应有缘论。佛无净土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二谛论 前齐朝武帝世沙门释王宗撰 佛制名数经五卷(旧录为伪今捡依经名教) 前齐太宰竟陵王箫子良撰注经史义等二十余部将三百卷(余有二十余部单卷文繁不载) 注遗教经(一卷) 注优婆塞戒(三卷) 抄妙法莲华经(五十九卷) 抄阿毗昙毗婆沙(五十九卷) 抄百喻经(三十八卷一云法句譬经) 抄维摩诘经(二十六卷) 抄方等大集经(十二卷) 抄华严经(一十四卷) 抄地持(一十二卷) 抄菩萨决定要行(十卷亦名净行优婆塞经) 抄成实论(九卷王请僧柔等二十法师出之) 抄胜鬘经(七卷) 抄阿差末经(四卷) 抄摩诃摩耶经(三卷) 抄净土三昧经(四卷) 抄胎经(三卷) 抄方便报恩经(二卷) 抄央掘摩罗经(二卷) 抄义足经(二卷) 抄头陀事经(二卷) 抄律中事 三宝记(十卷亦云佛史法传僧录) 净住子上下(二十卷) 杂义记(二十卷) 齐武帝世永明中沙门释超度撰律例七卷 齐杨都灵根寺沙门释法瑗注解胜鬘经三卷 齐会稽法华山沙门释慧基注解遗教经一卷 齐杨都沙门释弘充注文殊问菩提及首楞严二经 齐司徒文宣府记室王巾撰僧史一十卷 齐南郡武当山隐士刘虬注法华无量义二经并序一十一卷 齐代有人抄撮众经以类相从号法苑经合一百九十卷(出僧佑录) 梁朝武帝天监年钟山定林寺律师释僧佑撰述十一部一百八十余卷 出三藏集记(一十六卷) 法苑集(一十五卷) 众僧行仪(三十卷) 弘明集(一十四卷) 世界记(十卷) 集诸寺碑文(四十六卷) 集诸僧名行记(三十九卷) 释迦谱(一十卷) 萨婆多师资传(五卷) 十诵义记(十卷) 诸法集杂记传铭(七卷) 梁高祖武皇帝注摩诃般若经一百卷(或成五十卷者) 梁太宗简文帝撰法宝联璧二百二十卷(一名法集) 梁钟山开善寺沙门释智藏奉敕撰义林八十一卷 梁杨都大庄严寺沙门释僧旻奉敕撰众经要八十八卷 梁杨都建初寺沙门释僧朗奉敕注大涅盘经七十二卷 梁杨都庄严寺沙门释宝唱奉敕撰诸经律相合一百余卷 经律异相并目(五十五卷) 出要律仪(二十卷并翻梵言三卷) 名僧传并序目(三十一卷) 饭圣僧法(五卷) 众经目录(四卷) 众经护国神录(三卷) 众经护国龙录(三卷) 众经灭罪法(三卷) 梁杨都灵根寺沙门释慧令奉敕撰般若抄一十二卷 梁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高僧传一十四卷 梁着作中书监裴子野撰沙门传三十卷(其十卷刘璆续) 梁外兵郎刘璆奉敕撰杨都寺记一十卷 梁中宗元帝文学虞孝敬撰内典博要三十卷 魏期城太守杨炫之撰洛阳伽蓝记五卷 后齐邺下定国寺沙门释法上撰增数法门四十卷(一名内法数林) 撰佛性论等(十卷) 后周沙门释昙显奉魏丞相宇文泰撰大乘众经要二十二卷 后周新州愿果寺沙门释僧僶释老子化胡传难道十八条 后周长安崇华寺沙门释慧善撰散花论八卷 后周武帝世沙门释亡名着论一十一卷别集十卷 至德论 淳德论 遣执论 不杀论 去是非论 修空论 影喻论 法界宝人铭 厌食观 验善知识记 后周武帝世终南山沙门释静蔼撰三宝集一十卷 后周武帝世长安沙门释道安撰二教论一十二篇 陈朝西域三藏真谛制众经通序二卷翻梵言七卷 陈朝南岳大明寺沙门释慧思撰观门等十一卷 四十二字门二卷 无诤门二卷 随自意三昧 次第禅要 释论玄门 三智观门 隋朝相州大慈寺沙门释灵裕撰论记三十卷(别集八卷) 安民论(一十二卷) 陶神论(十卷) 因果论(二卷) 圣迹记(二卷) 塔寺记(一卷并寺诰) 经法东流记 昭玄十德记 僧尼制 隋朝天台山修禅寺沙门释智顗撰观论传等八十七卷 圆顿止观(十卷) 禅波罗蜜门(十卷) 维摩经疏(三十卷) 法华玄(十卷) 法华疏(十卷) 小止观(两卷) 六妙门 觉意三昧 法华三昧 观心论 三观义 四教义 四悉檀义 如来寿量义 法界次第章(三卷) 大方等行法 般舟证相行法 请观音行法 南岳思禅师传 隋朝真寂寺沙门释信行撰三阶集录将四十卷 对根起行杂录集(三十五卷) 三阶位别录集(四卷) 隋朝京师大兴善寺沙门释僧粲撰十种大乘论一卷 隋朝大兴善寺沙门释僧琨撰论场一部三十卷 隋朝沧州逸沙门释道正撰凡圣行法六部五十许卷 凡圣六行一部(二十卷) 六行法一部(十卷) 六行门一部(七卷) 六行要一部(五卷) 六行略一部(三卷) 六行录一部一卷(谓罪行 福行 小乘人行 小菩萨行 大菩萨行 佛果证行) 隋朝日严寺沙门释彦琮撰诸论传二十许卷别集十卷 通学论 辩教论 辩正论 通极论 福田论 僧官论 善财录 诸新经序 笈多传四卷 西域志十卷 隋朝舍卫寺沙门释慧影撰论解二十七卷 述智论解二十四卷 伤学论 存废论 厌修论 隋朝相州秀才儒林郎侯君素撰旌异传二十卷 隋朝晋王府祭酒徐同卿撰通命论两卷 隋朝翻经学士刘凭撰外内傍通比挍数法一卷 隋朝翻经学士费长房撰开皇三宝录一十五卷 隋高祖文皇帝敕有司撰众经法式一部十卷 隋着作王邵撰灵异志一部二十卷(隋运者) 隋天台山国清寺沙门释灌陌撰观法传一十三卷 四念观处 天台山国清寺百录(五卷) 金光明行法 修禅证相口决 天台智者别传 杭州真观法师别传 隋炀帝东都雒滨上林园翻经馆沙门释明则撰翻经法式十卷(别集十卷) 隋炀帝东都翻经馆沙门释行矩撰法训二卷 皇朝京师延兴寺沙门释玄琬撰论门一十二卷 三德论 入道方便门(二卷) 镜喻论 无碍缘起 十种读经仪 无尽藏仪 发戒缘起(二卷) 法界像图 忏悔罪法 皇朝西明寺沙门释玄恽论观记律仪一百七十四余卷(本名道世) 敬福论十卷(略论二卷) 大小乘观门十卷 释门灵感记(五十卷) 法苑珠林一百卷 四分律僧尼讨要(各五卷) 皇朝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应撰众经音二十五卷 皇朝终南山龙田寺沙门释法琳撰论十卷别集二十卷 破邪论一部三卷 辩正论一部八卷 皇朝纪国寺沙门释慧净撰论注序十有余卷别集三卷 注金刚般若经 释疑论 诸经讲序 内诗英华一部十卷 皇朝门下典仪李师政撰内德论一卷三篇 皇朝西明寺沙门释法云撰论二部一十三卷 辩量三教论一部三卷 十王正业论一部十卷 皇朝终南山沙门释道宣撰传录等合一百余卷 释门忏悔仪一部(三卷) 释迦方志一部(二卷) 古今佛道论衡一部三卷 大唐内典录一部十卷 续高僧传一部(三十卷) 后集续高僧传(十卷) 广弘明集一部三十卷 东夏三宝感通记一部三卷 删补律相杂仪合二十卷 皇朝坊州玉华宫寺沙门释玄奘撰大唐西域传一部一十二卷 皇朝弘福寺沙门释彦悰撰大唐京寺录一部一十卷。
右略列诸代道俗所传捡阮氏七录僧佑统叙更有缀缉(但有空名阙本故略)
历代诸经支流陈化录第七
序曰。所言支流出生经者。谓于本部敷时救弊而陈异卷也。今就文寻捡括其大抵。都非极言。何者。大圣垂教发悟在心。不以事相而诠教体。故集众托处。为成信之阶基。放光动地。开蒙情之兆域。然后资其故习因而陶化。统其解网之要。扬其决目之方。知烦恼非趣圣之由。识解悟为出凡之径。一闻决绝。若瓦裂而天分。再寻根力。便入位而登住。今则单品别卷曲写时心。未曰绍隆抑惟离本。故淳味流变。明于涅盘极诫。抄略非具。固涉邪求之缘。然本其启化之辰非无其理。以经教初传译人创列。梵本雕落全部者希。华严涅盘尚三分获一。况余群部。宁不品卷。支离。故安法师云。得略翻略得广翻广。斯言是也。一四句颂闻之而启惑。一四谛言闻之而生天。况乎全品离词。而非悟俗之要。即言明达岂乖圣心之旨哉。由斯以言则发智之通鉴也。复何论于本末叙其浇薄之竞乎。固当不以曲滞之心而光其所出耳。
依捡群录斯缘备列详之。今复连写则致弊于纸墨。然恐乱于疑伪。或有涉于缉修。故两录列名。定非别生之位。自余不显。便是支分之经。又代代分张卷部渐广。故且约指大数求名。故目出之。
大乘别生经二百二十一部二百六十三卷。
小乘别生经三百四十一部三百四十六卷。
余捡定其所出小乘别生。二十五经出增一。四十经出中含。一百二十八经出杂含。四经出长含。五十经出生经。五经出贤愚。十二经出道地。八经出义足。余则本起普曜等经。斯并具录本部别品流化至于入藏。见录具引出于四含者。此乃本译殊品文义俱异。不同出生之经也。恐有迷于两经。故重铨显分其名体也。
历代所出疑伪经论录第八
序曰。古人云。正道远而难希。邪径捷而易明。斯言得矣。夫真经体趣融然深远。假托之文词意浅杂。玉石朱紫迷者混之。至于通鉴逃形无所。固当定名伪妄。何得隶在迟疑。故晋弥天释道安着疑录云。外国法学皆跪而口受。同师所受。若十二十转以授后学。若有一字异者共相推核得便摈之。僧法无纵也。经至晋土其年未远。而喜事者以沙糅金。斌斌如也。而无括正。何以别真伪乎。农者禾草俱存。后稷为之叹息。金匮玉石同缄。卞和为之怀耻。安敢豫学次。见泾渭杂流龙蛇并进。岂不耻之。今列非佛经以示将来学士。共知鄙倍焉。安序如此。妄作者凶终。归愚者沿至代代其滥不无。或致妖讹相接。或因饰伪邪命。斯徒众矣。务须纠除其中名目相同与正不别。如提谓法句之流。若不亲寻则迷名法愚斯及矣。可不诫哉。自法流中原三被除屏及后开显未阅正经。好事狂生。我闻兴于户牖。流俗蒙叟。印可出于胸怀。并趋耳目之事情。故非经通之意。致诖误后学。良足寒心。悲哉。末法遂及此乎。昔隋祖开皇创定经录挍阅伪滥。卷将五百。已总焚除。今人中流传犹未铨叙。既是法秽不可略之。故隋代显明。庶知博观之弘益也 宝如来经(南海胡作一加三昧字) 定行三昧经(或云佛遗定行摩目连所问经) 真谛比丘慧明经(或云惠明比丘经或云清净真谛经) 尼吒国王经(或云尼吒黄罗国王经或云黄罗王经) 匈有万字经(或云匈现万字经) 萨和菩经(旧录云国王萨恕菩萨) 善信女经二卷(或云善信经) 护身十二妙经(一云度世护世经) 度护经(一云度护法经) 毗罗三昧经二卷 善王皇帝经二卷(一云善王皇帝功德经或为一卷) 惟务三昧经(一作惟无三昧) 阿罗诃公经(一云相国阿罗呵公经) 慧定普遍神通菩萨经(一加国土字) 阴马藏经(一加光明字) 大育王经(一云佛在波罗奈者) 四事解脱经(一云四事八解度人经) 大阿那律经(非八念者) 贫女人经(一云难陀者旧录云贫女难陀经) 铸金像经 四身经 普慧三昧经 阿秋那经(旧录加三昧字) 两部独证经 法本齐经(西凉州来) 觅历所传大尼戒。
右二十六部三十卷出安法师伪疑经(从大阿那律经后九经僧佑录云阙本) 比丘应供法行经(题云罗什出僧佑录云捡无罗什译) 居士请僧福田经(题云昙无谶出佑录注云捡无) 灌顶度星招魂断复连经 决定罪福经 无为道经二卷 情离有罪经 烧香咒愿经(一云咒愿经) 安墓咒经 观月光菩萨记 佛钵记(或云佛钵记甲申年大水及月光菩萨出事) 弥勒下教经(在钵记后) 九十六种道经(已前十二部并文义乖正词偈浅鄙故入疑中) 灌顶药师经(宋孝武世惠简出之今勘隋唐二录具重翻正非疑) 提谓波利经二卷(宋武时北国昙靖撰) 宝车经(或加妙好字淮周昙辩撰青州沙门道侍改治) 菩萨福藏法花三昧经(齐武时僧导备撰备后改名道欢) 佛法六义第一应知 六通无碍六根净业义门(上二部齐武时比丘法愿抄集) 佛所制名义经五卷(齐释王宗抄经撰以经名乱故列) 众经要览法偈(二十一首梁天监二年比丘道欢撰)
右二十部二十六卷捡梁沙门僧佑录有目(其中药师六义六根名数要览等未可涉疑) 大法尊王经三十一卷 十方佛决狐疑经 八方根本八十六佛名经 普贤菩萨说证明经 弥勒成佛本起经一十七卷 弥勒下生观世音施珠宝经 弥勒成佛伏魔经(一云救度众生经) 妙法莲华度量天地经 观世音咏托生经 灭七部庄严成佛经 空寂菩萨所问经(一名法灭尽经伪妄非护所出) 照明菩萨经(一加头陀字) 照明菩萨方便譬喻治病经 首罗比丘见月光童子经 阿难现变经 般若玄记经 幽深玄记经 大契经四卷 玄记经二卷 发菩提心经 菩萨求五眼经 般泥洹后诸比丘经 小般泥洹经(一名大法灭经) 佛说法灭尽经 五浊恶世经 妙法莲华天地变异经 华严十恶经 观世楼炭经 小楼炭经 正化内外经二卷(一名老子化胡经传录云晋时祭酒王浮作) 须弥四域经。
右三十一部。八十四卷。捡隋费长房录。摄入伪妄中 抄为法舍身经(六卷) 抄法华药王经 抄维摩经二卷(方便佛国问疾三品) 抄菩萨本业愿行经 抄法律三昧经 抄照明三昧不思议事经 抄诸佛要集经 抄大乘方便要慧经 抄乐璎珞庄严方便经 抄未曾有因缘经 抄诸法无行经 抄无为道经 抄德光太子经 抄安般守意经 抄菩萨本业愿行品 抄四谛经要数 抄普贤观忏悔法 抄阿毗昙五法行经 抄分别经 抄魔化比丘经 抄优婆塞受戒品 抄优婆塞受戒法 抄贪女为国王夫人经。
右二十三部。二十九卷。并齐竟陵王所抄。既异本经。题抄显别。令后寻者知有所因。然风味弘通义理惬附。接蒙俗之繁博。考性欲之殊途。有道存焉。义非疑妄。而僧佑长房诸录。并注疑经。莫不恐涉浇浮余波失本。然情取会解事取简要。前后翻传备本无一。犹能开明像正诱训尘蒙。半偈全颂宝璧之喻显然。四字八言静倒之方攸托。据此而述。何得雷同。玉石不有甄解者乎 萨婆若陀眷属庄严经。
右一经。捡僧佑录云。梁天监九年。郢州僧妙光所出。朝法摈讫 梁朝博士江泌女比丘尼僧法所诵出净土经等三十五卷(已备代录捡不从译群录并入疑中) 梵天神策经 天皇梵摩经 安墓经 安冢经 安宅经 危脆经 安宅神咒经 天公经 度生死海神船经 度法护经 救蚁沙弥经 北方礼佛咒愿经 敬福经 阿罗呵条国王经 五百梵志经(一名亦有亦无经) 修行方便经 偈令经 度世不死经 斋法清净经 佛说正齐经 佛说法社经(披寻古录更别正本) 咒魅经 尸陀林经 招魂魄经 太子赞经 比丘法藏见地狱变经 人民求愿经 阎罗王东太山经 七宝经 字论经 救护众生恶疾经 救护身命经 五果譬喻经 国一切度经(一名萨利萨经) 孤儿女经 度人王并民受戒正信除邪经。
右二十八部。单经。捡隋经法师录。入伪妄分 诸佛下生大法王经六十卷(余于汾部亲见此文) 方广灭罪成佛经三卷 占察经两卷(上卷一百八十事卜占) 法句经两卷(下卷宝明菩萨) 金棺嘱累经 罪福决疑经 五辛经 初教经 罪报经(与正经罪报轻重全异) 日轮供养经 乳光经(其文全异于正经云不得服乳获罪) 福田报应经 宝印经 究竟大悲经三卷 独觉论 毗尼决正经 优波离论 普决论(一本加惟识字) 阿难请戒律论 迦叶问论 大威仪请问论 宝鬘论 遗教论 沙弥论 文殊请问要行论。
右诸伪经论。人间经藏往往有之。其本尚多。待见更录。
历代所出众经录目第九
序曰。名教设位戡济沦亡。将使真伪分流邪正异辙。所以历代道俗崇重教门。皆敦编次沿时无替。考挍存没三十余家。铨定人代皆遵安录。然弥天亚圣道洽幽明。感神僧而示慈天。蒙印定而明注解。故能征核教旨。轻斲凿而重淳风。商度句义。宗质文而排鄙野。致使遗文余行。经累代而逾新。其德孔明固略标拟。自余后作皆号命家。词什繁略难为通简。然相乘置位代出新经。法俗赞述无时不有。比多惰学无暇博观。竞撮本经少有通赡。所以传述义解斯文盖阙。然夫开信适道权谋率先。导达化源理兼俗典。故慧远释桓玄之疑。道林开郄超之信。僧会启吴王之惑。次道弘宋主之心。沿彼迄今代有其事。莫不雅引三际。陈报应如指掌。综袭六经。明殃咎之倚伏。傍括子史统详譬喻。以近征远用俗悟道。知几其神在斯一举。岂得埋名削迹而不列挺者乎。今所撰录该括众氏勘阅正伪研访遗逸伪无所取。非目无以定名遗篇。所求列卷以彰可录。敢叙由来用陈有寄。想诸来鉴复织组焉 古经录一卷。
右寻诸旧录。多称为古录。则似秦时释利防等所赍经录 旧录一卷。
右捡。似是前汉刘向挍书天阁。往往多见佛经。斯即往古藏经录。谓孔壁所藏。或秦政焚书人中所藏者 汉时佛经目录一卷。
右捡。似是迦叶摩腾所译四十二章经等。因即撰录 魏时沙门朱士行汉录一卷。
右依捡。元是颖川沙门。于洛阳讲道行经。因着其录 西晋沙门竺法护众经录一卷。
右依捡。是晋武帝长安青门外大寺沙门也。翻经极广因出其录 西晋清信士聂道真众经录一卷。
右依捡。晋惠帝永嘉中。禀受护公之笔匠也。后自翻经。因出录云 二赵经录一卷。
右依捡。似是二石赵时诸录遥注。未知姓氏 前秦沙门释道安综理众经目录一卷。
右依捡。东晋孝武太元中。前秦沙门也。自前诸录。但列经名品位大小。区别人代盖无所纪。后生追寻莫测由绪。安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世。铨品新旧定其制作。众经有据自此而明。在后群录资而增广。是知命世嘉运睿哲卓兴。可不镜诸。其文见僧佑录 后秦沙门释僧睿二秦录一卷。
右依捡。后秦姚兴弘始年。长安沙门也。即前道安之弟子。神用通朗思力摽举。参译什门多有撰缉 东晋沙门竺道祖众经录四部 魏世经录目一卷 吴世经录目一卷 晋世杂录一卷 河西经录目一卷。
右四录。依捡东晋庐山东林寺远公弟子释道流创撰。未就而卒。同学道祖为成之 东晋沙门支敏度经论都录一卷。
右依捡。晋成帝豫章山沙门也。其人总挍古今群经。故撰都录。敏度又撰别录一部 前齐沙门释王宗录二卷。
右依捡。齐武帝时沙门也。所出此录。见梁三藏集记 前齐沙门释道慧宋齐录 后魏沙门菩提流支录 后齐沙门释道凭录 始兴录(未详作者) 庐山录(未详作者) 释正度录 王车骑录 岑号录 释弘充录(南齐杨都人) 华林佛殿录四卷(梁天监年敕沙门僧绍撰) 隋沙门释灵裕译经录 众经都录八卷(捡名似总合群家而未详作者)
已前诸录。二十四家。捡纪传有之。未见其本。故列名而已 众经别录二卷(未详作者言似宋时) 上卷三录 大乘经录第一 三乘通教录第二 三乘中大乘录第三 下卷七录 小乘经录第四 篇目阙本录第五 大小乘不判录第六 疑经录第七 律录第八 数录第九 论录第十。
都一千八十九部二千五百九十三卷 梁出三藏集记(齐末梁初沙门释僧佑撰) 新集撰出经论录一 新集异出经论录二 新集序四部律录三 新集安公古异经录四 新集安公失译经录五 新集安公凉土异经录六 新集安公关中异经录七 新集续撰失译经录八 新集抄经录九 新集安公疑经录十 新集疑经伪撰录十一 新集安公注及杂志录十二。
右都合一十二件二千一百六十二部四千三百二十八卷 元魏众经录目(永熙年敕舍人李廓撰) 大乘经目录一 大乘论目录二 大乘经注目录三 大乘未译经论目录四 小乘经律目录五 小乘论目录六 有目阙本目录七 非真经目录八 非真论目录九 全非经愚者作目录十。
右都合十件四百二十七部二千五十三卷 梁代众经目录(天监十七年敕沙门宝唱撰) 第一卷(大乘) 第二卷(小乘) 第三卷(先异译经禅经戒律疑经注经数论义记) 第四卷(随事别名随事失名譬喻佛名神咒)
右四卷二十件凡一千四百三十三部三千七百四十一卷 齐代众经目录(武平年沙门法上撰) 杂藏录 修多罗录 毗尼录 阿毗昙录别录 众经抄录集录 人撰作录。
右八件经律论真伪凡七百八十七部二千三百三十四卷 大隋众经目录七卷(开皇十四年敕翻经所沙门法经等二十大德撰)
依捡。其录位为九条。区别品类为四十二分。初六分略示经律三藏大小之殊。粗显传译是非真伪之目。后之三录。并是集传记注。此名道俗所修。虽非西域所制。莫非光赞正经发明宗教开进后学。
右九录凡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 开皇三宝录(开皇十七年大兴善寺翻经学士费长房撰)
合一十五卷(一卷总目 两卷入藏 三卷帝年 九卷代录)
右所出经律戒论传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六千二百三十五卷 隋仁寿年内典录五卷(京师延兴寺释玄琬传云文帝敕大兴善寺大德与翻经沙门学士披捡法藏详定此录) 单本一 重翻二 贤圣集传三 别生四 疑伪五。
右五件。即今京辇通写盛行。直列经名仍铨传译。所略过半未足寻之。其序略云。别生疑伪不须抄写。已外三分入藏所收。至如法宝集之流。净住子之类。还同略抄。例入别生。余有僧传等。词集文史。体非淳正。事谁可寻。义无在录。云云。已如上纪 大唐京师西明寺所写王翻经律论集传等(显庆三年)
入藏正录合七百九十九部三千三百六十一卷(五万六千一百七十五纸) 大唐内典录一帙十卷 历代众经传译录五卷 历代翻经单重人代存亡录一卷 历代众经分乘入藏录二卷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一卷 历代众经有目阙本录 历代道俗述作注解录 历代众经支流陈化录 历代所出疑伪经论录 历代众经录目所从序 历代众经应感兴敬录。
下六录合成一卷。
右总合一十八代所出经教凡二千二百六十二部七千余卷(可自算定则知作者疲焉)
余少沐法流。五十余载。宗匠成教执范贤明。每值经诰德能无不目阅亲谒。至于经部大录欣悟良多。无论真伪思闻其异。自方朔睹昆明之灰。刘向挍佛经天阁。故知周汉久已闻之。非后显宗方流此地。故法兰创出章本。世高广译众经。余部相从无非通道。故魏晋之后腾译郁蒸。制录讨论居然非一。或以数列。或用名求。或凭时代。或寄参译。各纪一隅务存所见。斯并当时稽古识量修明。而缀撰笔削不至详密者。非为才不足而智不周也。直以宅身所遇天下分崩。疆场关艰莫阅经部。虽闻彼有终身不窥。今则九围静谧八表通同。尚绝追求诸何纂历上集群目取讯僧传等文勘阅详定。更参佑房等录佑录征据。文义可观。然大小雷同三藏糅杂。抄集参正传记乱经。考括始终莫能通决。房录后出该赡前闻。然三宝共部伪真淆乱。自余诸录胡可胜言。今余所撰望革前弊。然以七十之年独运神府。捡括漏落终陷前科。具述所怀示其量据。庶有同好复雅正之。可不同舟相从怀古。
历代众经应感兴敬录第十
序曰。三宝弘护各有司存。佛僧两位。表师资之有从。声教一门。显化导之灵府。故佛僧随机。感见之缘出没。法为除恼。灭结之候常临。所以舍身偈句。恒列于玄崖。遗法文言。总会于龙殿。良是三圣敬重。藉顾复之劬劳。幽明荷恩。庆静倒之良术。所以受持读诵必降征祥。如说修行无不通感。天竺往事固显常谈。震旦见缘纷纶恒有。士行投经于火聚。焰灭而不焦。贼徒盗叶于客堂。既重而不举。或合藏腾于天府。或单部瑞于王臣。或七难由之获销。或二求因之果遂。斯徒众矣。不述难闻。敢随代录用程诸后。经不云乎。为信者施疑则不说。至如石开矢入。心决致然。水流冰度。情疑顿决。斯等尚为士俗常传。况慧拔重空道超群有。心量所指穷数极微。因缘之遘若影随形。祥瑞之徒有逾符契。义非隐默故述而集之。然寻阅前事多出传纪。志怪之异冥祥。旌异之与征应。此等众矣备可览之。恐难睹其文固疏其三数。并以即具所详示存感通之有数矣。
高僧传云。宋元初中有黄龙沙弥昙无竭者。诵观音经净修苦行。与诸徒属二十五人。往寻佛国。备经荒险贞志弥坚。既达天竺舍卫。路逢山象一群。竭赍经诵念称名归命。有师子从林中出。象惊奔走。复有野牛一群。鸣吼而来。将欲加害。竭又如初归命。有大鹫飞来。牛便惊散。遂得克免。
又昔东晋孝武之前。恒山沙门释道安者。经石赵之乱避地于襄阳。注般若道行密迹诸经。折疑甄解二十余卷。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说不违理者。当见瑞相。乃梦见胡道人头白眉毛长。语安曰。君所注经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当相助弘通。可时时设食也。后十诵至。远公云。昔和上所梦乃宾头卢也。于是立座饭之。又感神僧现形说法云。
又蜀郡沙门释僧生者。出家以苦行致目为蜀三贤寺主。诵法华习定。尝山中诵经。虎蹲其前。竟部乃去。每至讽咏。辄见左右四人为侍。年虽衰老而翘勤弥励。遂终其业云。
又扶风释道冏者。为师入河南霍山采钟乳四人。入穴数里。三人溺死。炬火又亡。冏素诵法华。凭诚乞济。有顷见萤火。追遂得出穴。频作普贤行道。并见感应。或见胡僧入坐。或见骑马人至。未及言次倏忽不见。后游宋都。以般舟为业。中夜入禅。见四人御车呼冏上乘。不觉自身已在大路。见一人坐胡床侍卫数百人。见冏惊起曰。向令知处而已。何忽劳屈法师。遂拜别令送还寺。扣门方开。房门亦闭。众咸敬服。
又宋孝建中。释普明者。少出家。禀性清纯。蔬食布衣忏诵为业。诵法花维摩。若讽诵时。有别衣别座。未尝秽杂。每至劝发品。辄见普贤乘象立其前。诵维摩亦闻空中倡乐之声云。
又宋太始中。杨都瓦官寺释慧果者。少以蔬素自节。诵法花十地。尝于圊前一鬼致敬云。昔为众僧作维那。小不如法。堕在啖粪鬼中。法师慈悲愿助拔济。又昔有钱三千。埋在柿树下。愿取为福果。因告众掘钱为造法华设会。后梦见鬼云。已得改生。大胜昔日之苦报也。
前齐永明中。杨都高座寺释慧进者。少雄勇游侠。年三十忽悟非常。因出家。蔬食布衣誓诵法华。用心劳苦执卷便病。乃发愿造百部以悔先障。始聚得一千六百文。贼来索物。进示经钱。贼惭而退。尔后遂成百部。故病亦损。诵经既度。情愿又满。回此诵业。愿生安养。闻空中告曰。汝愿已足。必得往生。因无病而卒。年八十余矣。
永明中。会稽释弘明者。止云门寺。诵法华礼忏为业。每旦水瓶自满。实诸天童子为给使也。又虎来入室伏床前。久之乃去。又见小儿来听经云。昔是此寺沙弥。盗僧厨食。今堕圊中。闻上人诵经。故力来听。愿助方便免斯累也。明为说法领解方隐。后山精来恼。明乃捉取腰绳系之。鬼谢遂放。因之永绝。
昔元魏天平年中。定州募士孙敬德。在防造观音像。年满将还在家礼事。后为贼所引。不堪栲楚。遂妄承罪。明日将决。其夜礼忏流泪。忽如睡梦。见一沙门教诵救生观世音经。经有诸佛名。令诵千遍得免苦难。敬觉如梦所缘了无参错。遂诵一百遍。有司执缚向市。且行且诵。临刑满千。刀下斫之折为三段。皮肉不伤易刀又斫。凡经三换刀折如初。监司问之。具陈本末。以状闻承相高欢。乃为表请免死。因此广行于世。所谓高王观世音也。敬还设斋迎像。乃见项上有三刀痕。见齐书。
梁天监末。富阳县泉林寺释道琳者。少出家有戒节。诵净名经。寺有鬼怪。自琳居之便歇。弟子为屋压头陷入胸。琳为祈请。夜见两胡僧拔出其头。旦遂平复。琳又设圣僧斋。铺新帛于床上。斋毕见帛上有人迹。皆长三尺。众咸服其征感。
后魏末。齐州释志湛者。住大山北人头山邃谷中衔草寺。省事少言人鸟不乱。读诵法花。人不测其素业。将终时神僧宝志谓梁武曰。北方衔草寺须陀洹圣僧今日灭度。湛之亡也无恼而化。两手各舒一指。有梵僧云。斯初果也。还葬此山。后发看之。唯舌如故。乃立塔表之。今塔存焉。鸟兽不敢陵践。
又茫阳五侯寺僧。失其名。诵法华为常业。初死权殓堤下。后改葬。骸骨并枯。唯舌不坏。雍州有僧。亦诵法华。隐白鹿山。感一童子供给。及死置尸岩下。余体并枯。唯舌如故。
齐武成世。并东看山人掘见土黄白。又见一物状如两唇。其中有舌鲜红赤色。以事闻奏。帝问道俗。沙门法上曰。此持法华者六根不坏也。诵满千遍其征验乎。乃集持法华者围绕诵经。才始发声。此灵唇舌一时鼓动。同见毛竖。以事奏闻。乃石函缄之。
又魏高祖大和中。代京阉官自慨刑余奏乞入山修道。敕许之。乃赍华严昼夜读诵。礼悔不息。一夏不满。至六月末髭须生得丈夫相。以状闻。帝大惊重之。于是国敬华严复尊恒日。并见侯君素旌异记。
隋开皇初。有杨州僧。忘其名。诵通涅盘。自矜为业。岐州东山下村中沙弥诵观音经。二俱暴死。心下俱暖。同至阎罗王所。乃处沙弥金高座。甚恭敬之。处涅盘僧银高座。敬心不重。事讫勘问。二俱余寿。皆放还。彼涅盘僧情大恨恨。恃所诵多。问沙弥住处。于是两辞各疏所在。彼从南来至岐访得具问所由。沙弥言。初诵观音。别衣别所烧香咒愿。然后乃诵。斯法不怠。更无他术。彼僧谢曰。吾罪深矣。所诵涅盘威仪不整。身口不净救忘而已。古人遗言。多恶不如少善。于今取验。悔往而返。
释道积。贞观初。住益州福成寺。诵通涅盘。净衣澡沐日为恒度。慈爱兼济固其深心。终于五月。炎气赫然。而尸不腐臭。百有余日跏坐如初。道俗莫不嘉赏。
时蜀川又有释宝琼者。绵竹人。出家贞素读诵大品。两日一遍。无他方术。唯劝信佛为先。本邑连比什邡。并是米族。初不奉佛。沙门不入其乡。故老人女妇不识者众。琼思拔济待其会众。便往赴之不礼而坐。道党咸曰。不礼天尊非沙门也。琼曰。邪正道殊所奉各异天尚礼我。我何得礼老君乎。众议纷纭。琼曰。吾若下礼必贻辱也。即礼一拜。道像连座动摇不安。又礼一拜。连座反倒狼籍在地。遂合众礼琼。一时回信。乃召成都大德。就而陶化。以贞观八年终于所住。
释空藏者。贞观时。住京师会昌寺。诵经三百余卷。说化为业。游浪川原。有缘斯赴。昔往蓝田负儿山诵经。赍面六斗拟为月调。乃经三周。日啖二升。犹不得尽。又感神鼎。不知何来。时至玉泉。以为终焉之地。时经亢旱泉竭。合寺将散。藏乃至心祈请。泉即应时涌溢。道俗动色惊嗟不已。贞观十六年终于京寺。还葬山所。
释遗俗者。不测所住。游行醴泉山原。诵法花为业。乃数千遍。贞观中因疾将终。告友人慧廓禅师曰。比虽诵经意望有验。若生善道舌根不朽。可埋之十年发出。若舌朽灭知诵无功。若舌如初。为起一塔生俗信敬。言讫而终。至十一年。依言发之。身肉都尽。唯舌不朽。一县士女咸共戴仰。乃函盛舌大起塔于甘谷岸上。
又郊南福水之阴有史村。史呵誓者。诵法华经。名充令史。往还徒步生不乘骑。以依经云哀愍一切故也。病终本邑。香气充村。并怪而莫测其缘。终后十年。其妻又殒。乃发冢合葬。见其舌本如生。余肉并朽。乃别收葬。斯徒众矣。余且略之。
贞观五年。有隆州巴西令令狐元轨者。信敬佛法。欲写法华金刚般若涅盘等经。无由自捡。凭彼土抗禅师捡挍。抗乃为在寺如法洁净。写了下帙。还岐州庄所。经留在庄。并老子五千文同在一处。忽为外火延烧。堂是草覆。一时灰荡。轨于时任冯翊令。家人相命拨灰取金铜经轴。既拨外灰。其内诸经宛然如故。潢色不改。唯箱帙成炭。又觅老子。便从火化。乃收取诸经。乡村嗟异。其金刚般若一卷题字燋黑。访问所由。乃初题经时。有州官能书。其人行急。不护洁净直尔立题。由是被焚。其人见在瑞经亦存。京师西明寺主神察目验说之。
余曾于隰州有昙韵禅师。定州人。行年七十。隋末丧乱隐于离石比干山。常诵法华。欲写其经。无人同志。如此积年。忽有书生无何而至云。所欲洁净并能行之。于即清旦食讫入浴着净衣。受八戒入净室。口含檀香。烧香悬旛寂然抄写。至暮方出。明又如初。曾不告倦。及经写了如法嚫奉。相送出门斯须不见。乃至装潢一如正法。韵受持读之。七重裹结。一重一度香水洗手。初无暂废。后遭胡贼。乃箱盛其经置高岩上。经年贼静方寻不见。周慞穷觅。乃于岩下获之。箱巾糜烂拨朽。见经如旧鲜好。余以贞观十一年亲自见之。
降州南孤山陷泉僧彻禅师。曾行遇癞者在穴中。彻引至山中。为凿穴给食。令诵法华。素不识字。加又顽鄙。句句授之终不辞倦。诵经向半。梦有教者。自后稍聪。得五六卷。疮渐觉愈。一部既了。须眉平复肌肤如常。故经云。病之良药。斯诚验矣。
河东有练行尼。常读诵法华访工书者写之。价酬数倍。而洁净翘勤有甚余者。一起一浴然香熏衣。筒中出息通于壁外。七卷之功八年乃就。龙门寺僧法端。集众讲经。借此尼经以为揩定。尼固不与。端责之。事不获已。乃自送付端。端开读之。唯见黄纸了无文字。余卷亦尔。端愧悔还尼。尼悲泣受已。香水浇函顶戴绕佛。七日不休。开视文字如故。即贞观二年端自说之。
昔开皇初。有河东昙延法师。初造疏解涅盘经。恐不合圣心。乃陈经及疏于佛舍利塔前。启告灵圣。若所解合理。愿垂神应。言讫涅盘轴各放光明。舍利大塔亦放光明。上至空天傍照四远。诸有道俗谓寺遭火。崩腾惊赴。至乃知非。三日三夜腾焰不绝。隋祖重为戒师迎入京。为建延兴寺。门人见在。蒲州仁寿寺僧道逊者。即延之学士。讲涅盘将百遍。有弘护正法心。四方所归无问客主。将洽之富无有过者。贞观四年。崔义直为虞乡令。令人请逊讲经。及发愿讫。泣曰。去圣滋远微言隐绝。庸鄙所传不足师范。但以信心希向自发诚悟。今讲止于师子品。日时既促。愿存心听。既至其品。无疾而终。道俗哀恸。义直徒跣扶柩送之南山。于时隆冬十一月土地冰严。下尸于地。地生莲华。而小头及手足各一。义直奇之。令守不觉盗折。明旦视之。周身有华。总五百茎。七日乃萎。
幽州沙门释智苑者。有学识。思造石经缄于西南山岩。以备法灭之护也。隋大业中。初构石室。四面镌之。又取方石写诸藏经。每一室满以石锢之。铁锢其缝。远近公私无不送施。工匠既凑欲造佛堂食院。而山东无木可得。忽一夜暴雨雷震山崩。旦晴乃见大松柏数千株漂积道次。寻踪远自西山送来。此为神助。即依而构造。顷之毕成。所造石经已满七室。贞观十三年苑卒。弟子犹继其业云。
隋开皇中。蒋州人严恭者。于郭下造精舍写法华经。清净供给。书生欢喜。常有十人道俗送直。恭亲捡挍劳不告倦。尝有人从贷经钱一万。恭不获已与之。贷者得钱船载。中路倾覆钱失而人不溺。是日恭入钱库。见一万钱湿如水浇怪之。后见所贷钱人。方知其没溺。又商人至宫亭湖祭神上物。夜梦神云。倩君以所送物与严法华。令经用也。及觉所上之物在前。又恭至市买纸少钱。忽有人持三千钱授恭曰。助君买纸。言訧不见。又有渔人。夜见江中火焰焰浮来。以船迎之。乃是经函。及明寻视。乃是严家经。其后发愿。略云。无一字而不经眼。无一字而不用心。及大业末子孙犹传经业。群盗相约不入其里。里人赖之。至今故业犹尔。
右监门挍尉冯翊李山龙。以武德中暴亡心暖。七日乃苏云。初去至官庭前。有囚数千枷锁禁捡。见一大官坐厅高座问傍人。何官。彼曰。王也。因至阶问。生平何福业。龙云。乡人设会。恒施物同之。又曰。作何善业。龙曰。诵法华两卷。王曰。大善。可升阶就东北高座诵之。便举声曰。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王曰。请法师止。向法师诵经。非唯自利。乃令庭中诸囚皆以闻法丞免。诸囚寂亦不见。乃放还。备见他地狱五苦休息。亦由闻经故止。
太庙获赵郡李思一者。以贞观二十年正月八日失喑。至十三日死。经日乃苏。自言。备见冥官。云年十九时。尝害生命。思一悟之曰。所害之时。在黄州。旻法师下听涅盘。何缘于彼相害。官追旻师。有答云。旻生金粟界不可追。且放还家。家近清禅寺。寺僧玄通素与往来。家人请通读经追福。俄见其活。又说冥事。因为忏悔受戒。并劝转金刚般若五千遍。至日晚又死。明日还苏。自云。见大官遥便大喜曰。还家大作福德。复见二僧。证云。旻师遣来。官见惊惧迎之。僧曰。思一昔时听讲。又不杀害。何缘妄录耶。冥官曰。即放还。僧送至家。曰净心修善因遂活云云。
陈公太夫人豆卢氏。信福诵金刚般若。一纸未度。后一日昏时头痛四支不安。自念傥死经不终耶。即起强诵。而灯已灭。命婢然烛。厨中外院觅火俱绝。夫人深恨。忽见庭中有然火烛。上阶入堂至床前。三尺许。无人执。而光明若昼。夫人惊喜。所苦亦除。取经诵之。有顷家钻燧得火然灯入堂。堂中烛火即灭。便以此夜诵竟。因此日诵五遍为常云云。
中书令岑文本。少信佛。常念诵法华经普门品。尝乘船于吴江中。船坏人死。文本亦没。水闻有人言。但念佛必不死。如是三言。遂随波出没。须臾着岸云云。
武德年中。以都水使者苏长为巴州刺史。度嘉陵江。中流风起船没。男女六十余人皆溺死。唯有一妾。常读法华经。及水入船。妾头戴经函。誓与俱没。乃随波泛滥。顷之达岸。经函外湿内干。于今尚在。
贞观中。河东董雄为大理丞。少诚信。蔬食十数年。十四年中坐连李仙童事。上大怒使侍御韦悰鞫问甚急。因禁数十人。大理丞李敬玄司直王忻同连此坐。雄与同屋囚锁。专念普门品。日得三千遍。夜坐诵经。锁忽自解落地。雄惊告忻玄。忻玄共视锁坚全在地而钩锁相离数尺。即告守者。其夜监察御史张守一宿直。命吏开锁火烛照之。见锁不开而相离甚怪。又重锁纸封书上而去雄如常诵经。五更中锁又解落有声。雄又告忻玄等。至明告敬玄视之。封题如故而锁自相离。敬玄素不信佛法。其妻读经。常谓曰。何为胡神所媚而读此书耶。及见雄此事。乃深悟不信之咎。方知佛为大圣也。时忻亦诵八菩萨名。满三万遍。其锁解落。视之如雄不异。其事台中内外具皆闻见。不久俱脱。
益州西南新繁县西四十里许。有王李村。隋时有书生。姓荀氏。在此教学。大用工书而不显迹。人欲其书终不肯出。乃驱之亦不出。遂以笔于前村东空中四面书般若经。数日便了。云此经拟诸天读之。人初不觉其神也。后忽雷雨大注。牧牛小儿于书经处住而不浇湿。其地干燥可有丈许。自外流潦。及晴村人怪之。尔后每雨小儿常集其中。衣服不湿。武德年有非常僧。语村人曰。此地空中有般若经。村人莫污。诸天于上设盖覆之。不可轻践。因此四周栏楯不许人畜往。于今雨时仍干。斋日村人就供。每闻天乐声繁会盈耳。
又近龙朔三年正月二十七日。有高表仁孙子。尝读法华经。乘马从顺义门出。有两骑追之曰。今捉获矣。其人问曰。卿是何人。答曰。我是阎罗王使者。故来追卿。其人惶忙走马西出。欲投普光寺。使人曰。疾捉寺门勿令入。入即得脱。及至寺门。乃见一骑捉门。又西走欲入开善。又令骑捉门。遂相从西奔欲还本宅。宅在化度寺东。恐道远。乃欲入醴泉坊。一骑在前。其人以拳击之。鬼遂落马。后鬼曰。此人大粗。急曳下挽却头发。即被牵发如刀割状。遥掷于地亦随发落马。家人舆还。至晚苏云。备见阎王云。君何盗僧果子。何事说三宝过。遂依伏罪无敢厝言。王言。盗果之罪。合吞铁丸四百五十枚。四年受之方尽。说过之罪。合耕其舌因放令出。遂苏。少时还绝口如吞物。通身赩赤有苦楚相。经日方醒。云经一年吞百余丸。其苦难言。明日复尔。恰经四日。吞丸亦尽。方欲拔舌耕之。拔而不出。勘案所由乃云。曾读法华经。舌不可出。遂放令活。今见在化度寺圆满师处。听法忏悔云。
余以从心之年。强加直笔舒通经教。庶几无没。幸冀后贤捃其远致使法宝流被津润惟远。岂不好耶。龙朔四年春正月于西明寺出之。
上一部:乾隆大藏经·此土着述·佛说阿弥陀经疏一卷 下一部:乾隆大藏经·此土着述·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三卷
乾隆大藏经·此土着述·大唐内典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