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7部~法胜阿毗昙心论六卷
小乘论·第1287部
法胜阿毗昙心论六卷
大德优波扇多释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法胜阿毗昙心论经序
今欲解释阿毗昙心利益弟子故。问曰。不须解释。所以者何。古昔论师已释阿毗昙心。利益弟子故不须释。答曰。不然应须解释。所以者何。古昔论师虽释阿毗昙心太广太略。彼未学者迷惑烦劳无由能取。我今离于广略。但光显修多罗自性。是故须释。问曰。何故释阿毗昙心利益弟子耶。答曰。彼中已说不颠倒法相。释不颠倒法相令彼觉悟真实。是故离诸过恶生诸功德。得勇猛第一义利。问曰。若如是者。随意解释。答曰。我当解释。但诸师造论以吉为初。一切吉中三宝最胜。是故本师为显三宝少分功德故。于论初先说此偈。
法胜阿毗昙心论卷第一
界品第一
前顶礼最胜 离热饶益言
彼言说相应 罗汉见实等
前者先也。顶礼者净信曲躬礼也。最胜者。世尊为应供者之所供养。又于一切法中胜故名最胜。复次世尊。于一切法于一切种而得自在故名最胜。离热者。离烧义也。谓烦恼热能烧身心。世尊离彼故名离热。此是自己智断成就。彼师如是说者。彰于如来自利满足。次说饶益言者。世尊言说。能饶益一切众生。饶益者谓安隐也。安隐饶益一义异名。此彰世尊利他满足。此略说天人师自利利他功德满足。彼二种世尊等作究竟。是故应供中胜。彼言说相应者。谓道理义显示相应如是功德。相应天人师语。礼敬此者名礼法宝。罗汉见实等者。应受天人阿修罗等供养故名阿罗汉。此说无学。实者谓四圣谛。以学见者彼名见实。此唯说学。此学无学等。谓第一义僧。礼敬此者名礼僧宝。问曰。何故礼敬。答曰。
佛开觉慧眼 若知诸法众
亦为他显现 我今说少分
佛者。知一切法。知一切种。故名为佛。开觉慧眼者。谓无碍智眼义也。若者。若佛所说所显所宣所释法也。知者解也。法者持也。持于自性。为他作缘故名为法。法有积聚。故名法众。法众群聚一义异名。亦为他显现者。自觉知己利世间。故为他显示。或有觉知不为他说。如升摄波林经说。我今说少分者。于彼佛说法中。我今但说少分法相。岂能尽说如是义已。问曰。何法是佛所说而欲说耶。答曰。所谓有漏无漏。有烦恼无烦恼。受荫有诤无诤。色无色等我今当说。
一切有漏行 离我乐常净
此受于我等 不见有漏故
一切有漏行离我乐常净者。诸有漏行。离我离乐离常离净。彼中世间不能观察。无明覆障闇智。于此四门颠倒而见。故名颠倒。问曰。何因故知诸有漏行离于我耶。答曰。我事无故属因缘故行名为他。非我自性。计我者说。我不属他除此更无。是故我性不可得。无我因故诸行离我。问曰。何因故知诸行离乐。答曰。作逼迫故。诸有漏行是苦自性亦是苦缘是故逼迫。逼迫名苦是故离乐。问曰。何因故知诸行离常。答曰。以生灭故。现见诸行生而即灭。无见常者是故离常。问曰。何因故知诸有漏行离于净耶。答曰。污染事故。诸有漏事烦恼境界。不净污染是故离净。问曰。如是诸行离于我等。世间何故取我等耶。答曰。此受于我等不见有漏故。诸有漏行不如实见。世间不能观察作我等解。犹如怨家匿藏恶欲。诈出美言游行家内实非亲友作亲友解。我我所覆故不见无我。是故现见行等作业以迷惑。故无我事中而见于我。对治覆苦事故于行住等想谓为乐。故于苦受阴中而作乐解。相似相续覆无常事。彼现见色相似相续。记忆宿事诵持经论。故于无常行中而作常解。皮色覆于不净事。故彼于发毛爪齿处等少时见净。于不净中而作净解。虽见屎尿。虽复不净。犹生迷惑。此虽不净余者应净。犹如野干看紧叔迦华。问曰。何故论初先说颠倒。答曰。为知不颠倒法相故我先已说。欲令弟子解真实故。以不颠倒心安隐易解。是故论初先说颠倒。问曰。为当但有此离我等诸有漏法。更有余耶。答曰。更有。
若处生烦恼 是圣说有漏
以彼漏名故 慧者说烦恼
若处生烦恼是圣说有漏者。若依若聚若缘。若众生数非众生数。生身见等烦恼是法说有漏。问曰何故。答曰。以彼漏名故慧者说烦恼。观察烦恼为作漏名。故以彼法生于烦恼。依漏起故名为有漏。如有怖道有毒食等。应如是说。若事属漏。为漏所摄。彼名有漏。此说无漏缘生烦恼。非无漏法属于烦恼为烦恼摄。无漏法但缘生烦恼。问曰。漏义云何。答曰。从有顶下至无间狱。于其中间六入疮漏。是故名漏犹如疮漏。又留住生死故名为漏。问曰。此更有名耶。答曰。更有。
亦名有烦恼 取荫及有诤
烦取诤生故 知彼自性说
亦名有烦恼取荫及有诤者。是有漏法。亦名有烦恼。亦名取荫亦名有诤。问曰。何故彼诸名说。答曰。烦取诤生故知彼自性说。诸烦恼取诤等漏之异名。从烦恼生彼亦生烦恼故名有烦恼。如是从取生彼亦生取故名有取。从诤生彼亦生诤故名有诤。问曰。是荫世尊所说为取荫。即是荫为离取荫别有荫耶。答曰。若取荫者彼即是荫。或有荫而非取荫。问曰。何者是耶。答曰。
若行离烦恼 此是无漏荫
及前有取荫 是荫圣所说
若行离烦恼此是无漏荫者。此荫更有余说。有二种荫。无漏有漏。若行离身见等烦恼。是名无漏。是荫非取荫。及前有取荫。是荫圣所说者。若此无漏荫及前所说取荫合说为荫。谓色等五荫。问曰。荫义云何。答曰。聚义是荫义。问曰。若如是者荫但假名无有实事。非但一物得有聚名和合故名聚。答曰。非但有相亦有实事。有此事者便有彼相故荫有相。如佛所说碍相是色荫等。是故有事界等所摄智识使等境界。如四圣谛故荫有事非但假名。问曰。荫界入等有何差别。答曰。
十种谓色入 亦名无教色
是分别色荫 世尊之所说
色有二种。一者微尘积聚色。二者非微尘积聚色。微尘积聚色者。谓十色入眼乃至触。非微尘积聚色者。名无教色法入所摄。彼业品当说。此等一切是色荫相入色荫数佛说为色荫以此触彼。以彼触此是故名色。以此恼彼以彼恼此义也。如佛所说。如手等触。触故名色。问曰。若如是者。除无教色彼非是色何以故。非手等可触以无对故。汝意若谓。以所依者是可触故。彼亦是可触故无过者。受等亦应是色。汝意若谓。彼所依四大是可触故。彼亦是可触者。我当说言。现见所须作功业事。作画作泥。若如是者受等心数亦应是色。故汝有过。彼等亦依眼等诸根。彼亦应是可触。答曰。非但生心心数因。非心心数依眼等根。如光依珠。彼生时眼等作因。如是眼等是触彼非触也。复次造色依大如光依珠。是故大是触故彼亦是触。问曰。虽如是说汝相犹自不成。何以故。除过去未来微尘色故。答曰。相不可坏过去色触已灭。未来色亦如是相生。如是微尘亦是可触。以微细故不可得知。是故一切诸色皆是可触。
所名为识荫 是说为意入
于十八界中 亦说为七界
识荫者。谓六识身。是十二入中说为意入。于十八界中。分别为七心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意界等。识者能知于缘故名为识。识者。能取缘义也。
余则有三荫 无教三无为
是说为法入 彼亦是法界
如前所说受等诸法总为一法入。十八界中为一法界。彼入义者门义是入义如窗牖。如佛所说。婆罗门眼为门乃至见色。入字义者是输义也。能增长心心数法。以是义故名之为入。界义者性义是界义。如朱砂界雄黄界等。界字义者能持自相与他作缘是故名界。是界事有十七。或复十二何以故。除六识界更无意界。是故十七即六识身。展转相续名为意界。如父子名子展转相续次第名父。如是除意界外无别六识界。是故十二依及依者。缘差别故。故有十八。彼界入事等摄一切法。故彼荫一向但是有为。问曰。荫中何故不摄无为。答曰。无荫相故。二种荫相共相别相。共相者。聚义是荫义及无常等。别相者色碍等。是二种相无为中无。是故不摄无为。余更有何义。谓非颠倒事及断方便。无为非颠倒事及断颠倒方便。颠倒事故说取荫。为断颠倒方便故说无漏荫。是故荫中不摄无为。如是说荫界入境界最广。故建立于界欲说种种义。故如是说。
界中一可见 十界说有对
八界是无记 余则善不善
界中一可见者。十八界中当知一界可见。所谓色界。何以故。是眼识境界故是故可见。复次可示此示彼是故可见。余十七种定不可见。十界说有对者。十八界中五内界。谓眼耳鼻舌身。五外界谓色声香味触。是等十界说有对。三种有对。所谓障碍有对。境界有对。缘有对障碍有对者。如手左右手相对。境界有对者。谓根与境界相对。缘有对者。意识于一切法。此中唯取障碍有对。更相障碍故名有对。彼一切十种界更互相对。若不尔者。彼不增长。如上座鸠摩罗多说若心欲起时为他所障碍。当知是有对。相违是无对。余八界定无对八界是无记者。十八界中当知八界是无记。所谓眼耳鼻舌身香味触。彼无爱不爱果可记。是故无记。余则善不善者。余十界说无记善不善。谓色声界身口意作。是善不善。何以故。从善不善心起故。余者是无记。眼识等七心界。是善不善无记。心相应法界。是善不善无记。心数法界。是自性相应善不善无记。彼自性善者。谓惭愧不贪等三善根。相应善者。与彼受等心数相应。自性不善者。谓无惭无愧贪等三不善根。相应不善者。与彼受等心数相应。与二相违是无记。不相应法界杂品当说。无为中一善二无记。数缘是善。虚空非数灭是无记。于中善摄爱果安隐故名为善。善摄者谓道谛苦集谛少分。爱果者谓苦集谛少分。安隐者谓灭谛。相违名不善彼苦集谛少分。除此名无记。无善不善可记故名无记。无果可记亦名无记。
十五定有漏 余二三三有
欲有中有四 十一在二有
十五定有漏者。五内界五外界五识界。此十五界一向有漏。余二者。余有三界。意界法界意识界等。彼有二种。有漏无漏。有漏者生漏共漏相应满足迹处故名有漏。与此相违是名无漏。略说未知欲知根等。诸无漏根俱生法及彼得。出世间解脱得。及无为是无漏。余是有漏。三三有者。即此三界于三有中可得。欲有中有四者。香味鼻识舌识界等一向欲界摄。彼非色界离抟食爱故。十一在二有者。五内界色声触界。及缘彼三识界。此等十一在欲色界。非无色界无色故。彼为欲界使所系是欲界系。为色界使所系是色界系。为无色界使所系是无色界系。
有觉有观五 三种三余无
有缘当知七 亦法界少分
有觉有观五者。五识界一向有觉有观与觉观相应义故。三种三者。意界法界意识界。彼有三种。欲界初禅有觉有观。中间禅无觉有观。第二禅上乃至有顶无觉无观。法界有觉有观者。欲界及梵世除觉观心数。法界无觉有观者。中间禅除观心数。法界无觉无观者。第二禅上乃至有顶心数法界。中间禅观一切无教等。不相应法界欲界梵世观此三中不摄。若欲说者应言无观有觉。余无者。余十界无觉无观彼与觉观不相应故。有缘当知七亦法界少分者。七心界及心数法界是有缘。有此缘故名为有缘。彼有境界可取故说有缘。复有余缘名如手缘杖。此等世俗言说。当知余定无缘。
九不受余二 有为无为一
一向是有为 当知十七界
九不受者。九界决定不受受名。若色在根数及不离根。若割截残坏心心数法。于中受在中住故异则不受。彼七心界声界法界。此等九界名为不受。彼非心心数法止住处故。余二者。余九界二种五内界若在现在名受。或此现在识虽空亦名有受。以彼种类众生数摄故说为受。如是过去未来及非众生数名为不受。色香味触与根不相离。在现在者名受。如根中心心数法。止住彼中亦尔余名不受。略说若法生而未灭。众生数有对可牵可推彼名为受。彼生而未灭者除过去。未来众生数者除现在。非众生数有对者除生未灭。心心数法可牵可推者除声界。有为无为一者。因缘和合作故名为。此能生义也。作者何有因义也。有因义者有为义也。有为故名作。一法界合有为无为。此中三种常故无为。虚空数灭非数灭。受等三荫及无作色名有为。一向是有为当知十七界者。余十七界有因故一向是有为。问曰。如是分别法相竟。云何摄法为自性为他性。答曰。
诸法离他性 各自住己性
是故一切法 自性之所摄
诸法离他性者。谓眼离耳。如是一切事若性离性。相摄者是说不相应。是故非他性摄。彼有何过。若一生灭余一切亦生灭。此非道理是故他性不摄。各自住己性者。眼自住眼性如是一切法。是故一切法自性之所摄者。是故自性摄一切法。此师所说自相摄义也。此亦二种生及分齐。生者。色阴摄十色入乃至法入中色。眼界摄眼界。分齐者。此一念摄一念不摄余念。若余摄名者。如台观摄基陛梁椽等是世俗言说。彼眼界一界一入一阴所摄。当知一切法亦如是。
行品第二
已说诸法相生差别今当说。问曰。若一切法自性摄者。亦应自力能生耶。答曰。
初无一能生 以离伴侣故
一切彼此力 诸法乃得生
初无一能生以离伴侣故者。有为诸行自性羸劣。是故无法自力能生。问曰。云何得生。答曰。一切彼此力诸法乃得生。有为诸法彼此力生。如二羸人彼此力起。此一切行略说四种。所谓色心心数法心不相应行。彼生亦有四种作取作依作增上作伴。彼作取者。依果报果及丈夫果少分。作依者。诸界六入造色四大。作增上者。一刹那生事一切诸法。作伴者。心心数法彼此为伴及诸有为相。如是等有为我当先说。共心俱生作伴。
若有心生处 必与心共生
诸心法等聚 及不相应行
心者。心意识义一异名。是心善等分别。界分别。种分别。依分别无漏等分别。无量种差别。是心若依若缘若刹那生。决定共心心数法及心不相应行生。问曰心心数法云何。答曰。
想欲及触慧 念思与解脱
作意于境界 三摩提受等
想者。于缘能取相貌。谓取男女粗细木杌长短等相。欲者爱乐如见己乐等。触者。依缘心和合如日光珠异和合生火。慧者。能知于缘如此是色非味非是等。念者。系念于缘。思者。善不善俱相违心转。解脱者。于缘中心转不障碍故。作意者。取缘勇健。有人言心专注义也。三摩提者。取缘时心不乱也。受者。于乐不乐俱相违缘中受也。
一切心生时 是生圣所说
同于一缘转 亦复常相应
一切心生时是生圣所说者。是想等十法共一切心俱生故名大地。是大心地故名大地。同于一缘转者。此十法共一切心。俱一缘中转不别缘也。有五种同。所谓相貌缘时依事。同一相貌一缘一时一依一事。同者共相应义。亦复常相应者。此常与心相应彼此俱生。相应取缘故名相应。已说一切心中相应法。非一切心中相应法今当说。
诸根有惭愧 信猗不放逸
不害精进舍 或热及觉观
诸根者。不贪不嗔二善根也。不痴善根体即是慧。大地共故此中不说。不贪者于有无有不着。不嗔者于众生数不恚。惭者尊重己身于恶羞耻。愧者尊重世间法。信者不颠倒因果。信猗者善心离恶身中怡泰。不放逸者。调柔方便于可作不可作。舍作方便一向心此是修善义。不害者于众生数不恼心。精进者舍离过恶修习功德。守护增长策励心。舍者心平等一切善心俱顺道理。此十法一切善心中可得故名善大地。或热者我见等烦恼使品当说。心粗名觉是捷利义。心细名观是微少义。此法非一切心中可得。或有可得或不可得。次后若聚乃至心数生我今当说。此心心数法善等分别有五种聚。所谓不善不共善。隐没无记。不隐没无记。欲界成就五种。色无色界成就四种除不善。
不善心聚中 心数二十一
三见中灭一 欲二见少三
不善心聚中心数二十一者。不善心者若心与无惭无愧相应。此心聚中有二十一心数。谓十大地及觉观。二烦恼贪嗔慢疑。及彼中一无明贪乃至疑等。彼此不相应无明。与彼相应与一切烦恼相应故。七种起烦恼。谓无惭无愧睡掉不信放逸解怠。问曰。一切不善心中悉有二十一耶。答曰不尔。三见中灭一欲二见少三。不善心聚中邪见见取戒取心相应有二十法。此中除慧。欲二见少三者。欲界身边二见相应有十八法。除慧前已说。除无惭无愧见是慧性故。见相应聚中无慧。非一聚中有二慧事。身边二见是无记。无惭无愧一向不善是故少三。
善心二十二 不共有二十
无记有十二 悔眠俱被增
善心二十二者。十大地十善大地及觉观。不共有二十者不善心聚二十一中除一烦恼。不共者唯一无明非余使。无记有十二者不隐没无记聚中有十二心数。谓十大地及觉观。彼中无信等功德无贪等过恶。何以故无记故。不隐没者非是秽污。悔眠俱被增者。追变名悔。是悔三种。善不善无记。于中善不善行作名善不善。彼四种差别。或有善建立不善。如作施等已悔。或有不善建立善。如作恶已悔。或有不善建立不善。如作恶已悔少。或有善建立善。如作施等善已悔少。若余威仪等悔。彼是无记。是故与悔相应聚中增悔。余心数如前说。于中悔人非贪等使转。非无痴人生悔。是故不善悔相应聚中。但一无明是烦恼非余。是故有二十一种。善悔相应聚中但增于悔。如是二十三种。不隐没无记者。十三种此于三聚中转。谓不共善不隐没无记。眠者寐也。此于一切五聚中转。何以故。眠者有不善秽污无记心。是故彼中增一眠。余心数如前说。如是三聚二种悔眠俱转彼中增二。此是欲界心法次第。问曰。色无色界云何。答曰。
初禅离不善 当知如欲界
中间禅除觉 于上观亦然
初禅离不善当知如欲界者。初禅离不善聚离无惭无愧故。余有四聚如欲界说。中间禅除觉者。中间禅除觉。余如初禅说。于上观亦然者。二禅以上乃至有顶。除觉观。余如初禅说。已说心心数法由伴力生。色法今当说。
微尘在四根 十种应当知
身根九外八 谓在有香地
微尘在四根十种应当知者。谓眼根微尘有十种。当知十种不相离义也。谓地水火风色香味触眼根身根。此等十种常不相离。耳鼻舌亦如是。身根九者。除眼根等。余悉同前。外八者。非根法中八种微尘。谓四大色等四尘。问曰。何界微尘如是说耶。答曰。谓在有香地。此是欲界中义彼有香故。色界微尘离于香味。是故彼中除于香味。余如前说。问曰。前说若心起时。彼心数法及不相应行生。已说心心数法。不相应行云何。答曰。
一切有为行 生住及异坏
是亦有四相 彼此更相为
一切有为行生住及异坏者。一切有为行有四种相。生住异坏未生生故名生生。已自事立故名住住。已衰变故名异异。已势灭故名坏。如是说。若有为法得如是相者。名心不相应行。我今当说有为相。此事可知故名相。彼生住老无常。生者有为事生。住者安立。老者衰变。无常者坏也。彼非一时作生者以生为业。余者生竟作业。是故有为生住异坏非是一相。问曰。若一切有为法有四相者。此亦是有为此更有余相耶。答曰。是亦有四相。是亦有四种相。共彼生谓生生住住异异坏坏。问曰。若如是者便为无穷。答曰。彼此更相为。此相彼此相为生。生生生生。生生生如是。住住住彼此相住。异异异彼此相异。坏坏坏彼此相坏。故非无穷。此后四为一法生生。生生事非余法。如是住住。住住事非余法。余亦如是。前四种相各为八法生生八法。谓前三相后四起相。及彼所相法。当知余亦如是。已说诸行共生随伴故生。无伴不生今当说。
所作共相似 普遍相应根
从此六种因 转生有为法
此六种因转生有为法。所作因者。若法于余法生中不作障碍。以此力故彼法得生。如眼生时一切法除自性。如是耳等除自性。非自性与自性作因。共因者。诸行与伴共生如心心数法。心不相应行有为相。如是四大微尘随心戒等。相似因者。若义能生相似法。如习善生善。习不善生不善。如习工巧能知工巧。如种麦生麦。如是等。一切遍因者。若诸烦恼必相续生。如执着我见者以见力故。于我执着断常。谤于阴相疑或取清净。及最胜慢等过生。余亦如是。一切遍应当知。相应因者。心心数法彼此力。俱一时一缘中转。问曰。若心心数法一时彼共生因与相应因何差别。答曰。不相离义是相应因。同一果义是共生因。如执杖杖业。如渡河牵手不断等。报因者。谓世间生中受生。相续事果名生。如善爱果不善不爱果。已说诸因法。若法从因生今当说。
报生心心法 及余杂烦恼
悉从五因生 共生应当知
若报生心心数法。及秽污心心数法等从五因生。报生心心数法五因者。谓所作因共生因相似因相应因报因。所作因者。彼法生时相似不相似事不作障碍。共生因者。彼此伴生彼生等。心不相应行伴力生。相似因者。前生无记法。或作是解。是报因生非威仪等何以故。彼胜故非胜与劣作因。相应因者。彼此力一时一缘中转。报因者。彼或善不善业。此则彼果秽污。心心数法无报因。何以故。隐没非无记果报性故。遍因第五由彼力故此得生。余四因如前说。
是彼不相应 及余相应法
除最初无漏 彼从四因生
是彼不相应者。若报生色及报生心。不相应行从四因生。谓所作因共生因相似因报因。秽污色及秽污心。不相应行亦从四因生。谓所作因共生因相似因遍因。及余相应法除最初无漏。从四因生者。余心心数法除最初无漏。亦从四因生。谓所作因共生因相似因相应因。余者谓不隐没无记除报。
若余不相应 相似当知三
及诸余相应 最初无漏法
若余不相应相似当知三者。前所说心不相应及余彼余名余。彼谓善不隐没无记除报。若彼相似因成就。除初无漏从三因生。谓所作因共生因相似因。及诸余相应最初无漏法者。彼初生无漏相应亦从三因生。谓所作因共生因相应因。彼无相似前生无漏故无相似因。
彼中不相应 是从二因生
若从一因生 必定无此事
彼中不相应是从二因生者。彼初生无漏聚中色。及心不相应行。从二因生。谓所作因共生因。已说一切有为法。若从一因生必定无此事者。一切法必定从所作因共生因生。余因不定。是故无法从一因生。已说因差别。世尊以如是因为化众生故说缘。我今当说。
次第亦缘缘 增上及与因
法从四缘生 世尊之所说
如是四缘生一切有为法。彼次第缘者。心一一生次第相续作容受方便。缘缘者。心心数法境界攀挽方便缘彼故能生。增上缘者。法生时不作障碍。如王自在即是前说所作因。因缘者。除所作因其余五因彼是因缘。问曰。因之与缘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无有差别。我说因者如种子法。缘者彼持方便如地粪等。已分别缘。若法随缘生今当说。
心及诸心法 是从四缘生
二正受从三 余法说于二
心及诸心法是从四缘生者。心心数法从四缘生。前容受此法是次第缘。境界是缘缘。除自性余一切法是增上缘。共生因自分因相应因是因缘。或时有遍因报因。二正受从三者。无想正受灭尽正受从三缘生。彼二入定心是次第缘。彼前生正受念及正受心。界地善自分名相似因。共生生住异坏名共生因。如此二因是彼因缘增上缘如前说。余法说于二者。余心不相应行。及色从二缘生。谓因缘增上缘。问曰。此法何故名行。答曰。
多法生一法 是亦能生多
缘行所作故 名行应当知
多法生一法是亦能生多者。一法以多法力故生。是亦能生多法。如是一切彼此力。缘行所作故名行应当知者。此亦是缘亦是行故名缘行。缘行所作故名缘行。所作此亦能作缘行是故名行。如是说者。此行为他所作。亦能作他。是故名行。
法胜阿毗昙心论经卷第二
业品第三
已说诸行因缘力生。次观察世间生灭差别。由于烦恼业因故生。当思彼业师欲广说于业。是故说此。
业庄饰世间 趣趣各各异
是以当思业 求离世解脱
业庄饰世间趣趣各各异者。如是一切世间五趣。种种身生业能庄饰。当思彼业为世间因生种种身。如世尊说众生差别。由业所作谓高下优劣。是以当思业求离世解脱。彼业自性种地成就善不善差别。为知彼故当勤思惟。问曰。何者彼业。云何思惟。为世间因生种种身。答曰。
身口意集业 在于有有中
从彼生诸行 及受种种身
身口意集业在于有有中者。有三种业。谓身口意业。彼身所作或业依身名为身业。若口所作名为口业。意相应名为意业。众生世世造作身口意业。从彼生诸行及受种种身者。彼业生于诸行及外众具宅舍色力。罪福命等及受众生种种身。此行有二种。谓众生数非众生数共不共。不共者。各各众生业增上生。共者。一切众生业增上生。如是地狱等五趣净不净。种种业身受苦乐种种差别。以彼众生种种。是故求解脱者必定应知是业。
身业应当知 有教及无教
口业亦如是 意业唯无教
身业应当知有教及无教者。身业二种。谓有教数及无教数。彼有教数者身动。无教者。身动灭已。与余识相应。彼相续转如受戒竟。虽不善无记心善戒随生。如捕鸟等虽善无记心恶戒随生。口业亦如是者。口业亦有二种。谓有教性无教性。意业唯无教者。意业唯无教。性非如色教。此业不可示他故名无教。有言辞故名教。此五业中。
有教当知三 善不善无记
意业亦如是 余不说无记
有教当知三善不善无记者。身教口教当知三种善不善无记。善者谓行施受戒等。善心起动身。不善者谓杀生等不善心起动身。无记者有二种。谓隐没不隐没。隐没者谓秽污无记心起动身。不隐没者非秽污无记心起动身。所谓威仪工巧。口教亦如是应当知。意业亦如是者。意业亦有三种。彼善心相应必善。不善心相应名不善。秽污无记心相应必隐没无记。非秽污无记心相应。名不隐没无记。余不说无记者。余有二业。谓身口无教。彼有二种。谓善不善。无记。何以故羸劣故。以无记心羸劣故不能起强业。若与余识俱与彼事相续。如执须摩那华。虽复舍之犹见香随。何以故。香势续生故。非如执木石等。已说彼诸业。
色无记二种 隐没不隐没
隐没系在色 余在于二界
色无记二种隐没不隐没者。若色性业教无记名前已说。此有二种。当知隐没不隐没。隐没系在色者。若隐没者。系在色界梵世非上地。何以故。彼无记作心故。非在上地下地烦恼起现在前。何以故。以离欲故。亦不在欲界。修道断烦恼能起身口业。何以故。外门转故。见道断烦恼内门行故。不能起身口业。欲界修道断烦恼但是不善。非不善烦恼能起无记业。余在于二界者。若不隐没无记系在欲色二界。意业如心说。何以故。彼隐没不隐没通三界。故于中。
若教无教戒 略说有三种
无漏及禅生 依顺解脱戒
若教无教戒略说有三种者。无教戒略说当知有三种。问曰云何。答曰。无漏及禅生依顺解脱戒。无漏戒者与道俱生。谓正语正业正命。禅生戒者与禅俱生。谓离欲不离欲凡夫及圣人。依顺解脱戒者。谓众聚和合。于彼士夫边。启请受得。此三种戒摄一切戒。问曰。如是分别有教无教戒竟。何者与心俱生。何者不与心俱生。答曰。
无教在欲界 教依于二有
当知非心俱 谓余心俱说
欲界无教若顺解脱戒所摄。及不摄。彼一切非心俱。不随心转义。问曰。何故不随心转。答曰。彼受戒已。不善无记心亦随生故。不与善不善无记心随转。何以故。无心亦随转故。教者欲色二界不随心转。何以故。属身故。余心亦有故。谓余心俱说者。余谓禅无漏戒。彼二种随心转。何以故。异心不随转故。以彼心力生二种。彼常随心作随顺义。故彼二种过去过去成就。未来未来成就。现在现在成就。已说业差别。若业成就今当说。
无漏戒律仪 见实则成就
禅生若得禅 持戒生欲界
无漏戒律仪见实则成就者。谓从初苦法忍。及一切圣人成就无漏戒。是戒在于六地。未来中间根本四禅。此色地亦无漏。彼未离欲见谛成就未来地戒。若离欲一切有学极少成就三地。或有六地一切阿罗汉成就六地。禅生若得禅者。成就禅戒非余。是戒在九地。谓禅近地中间四禅。若人若得诸地若凡夫若圣人。是得成就彼地戒。持戒生欲界者。若受戒者彼成就顺解脱戒。是戒欲界人得非余趣受。已略说成就差别。随成就过去未来现在戒。今当说有三种人。谓住戒人。住非戒人。住非戒非非戒人。住戒人者亦有三种。以戒有三种故。彼者。
若住解脱戒 彼无教现在
当知恒成就 或尽成过去
若住解脱戒彼无教现在当知恒成就者。若住顺解脱戒。彼人从初刹那受无教戒。现在一切时成就彼现在无教。常次第相续乃至命未尽。何以故。要期分齐故。或尽成过去者。或有住顺解脱戒。成就过去无教戒。谓已灭不舍。舍事有五因缘。后当说。
若有作于教 成就于中世
彼尽而不舍 当知成过去
若有作于教成就于中世者。中世名现在。若人作身口教求受戒时。成就现在教戒。彼尽而不舍当知成过去者。尽者过去义。彼教尽时若不舍者成就过去教戒。此舍因缘如前说。略说如是初念教时。成就现在教及无教。彼后乃至教未尽未来。成就过去现在教及无教。此教尽已若不舍者。成就过去现在无教。彼但成就于过去教。非现在教。
若得禅无教 成就灭未来
中若入正受 教亦如前说
若得禅无教成就灭未来者。若得禅者成就过去未来禅戒。如成就禅彼人无教。虽决定灭由彼禅力故初如是彼得过去。如禅第二念等三世成就乃至未起禅。若起不舍成就过去未来无漏戒。与禅同故此中不说。既说禅戒亦说彼已。何以故。若有见谛教者彼人决定得于禅戒。故说禅戒即是说彼。
若作不善业 住戒成就二
共烦恼缠俱 当知彼尽尽
若作不善业住戒成就二者。若人住顺解脱戒若住禅戒。彼不见谛作于不善。增上缠时不善无教便起。彼人尔时成就不善教及无教。问曰。何者住禅戒作不善耶。答曰。若未离欲依未来禅得作不善。问曰。几时成就无教耶。答曰共烦恼缠俱。是人乃至未舍于不善缠。当知彼尽尽。若舍彼缠彼教无教亦舍。
若住非戒处 无教成就中
当知不爱果 或复尽过去
若住非戒处无教成就中当知不爱果者。住非戒者所谓屠羊杀鸡杀猪捕鱼捕鸟等。是人于一切时成就现在不善无教。是人初发作业刹那时。即于一切众生所成就不善戒摄无教。若人初杀生时即得杀生所摄无教。于后随所杀生。更得杀生所摄无教。非律仪摄戒。先已得故更不重得。或复尽过去者。第二念以去杀生。及非律仪摄无教。成就过去现在。乃至不舍刹那谢过去者名尽。
若刹那住教 是说成就中
亦复尽过去 善于上相违
若刹那住教是说成就中者。随住教时成就现在教刹那现在名刹那住。亦复尽过去者。随教刹那谢于过去未断以来。是时成就过去现在。若尽而未舍但成就过去。善于上相违者。如住律仪说不善。如是住非律仪说善。极净信心作施等善。彼时善无教起彼舍此亦舍。
若处中所作 是说成就中
亦复尽过去 或二亦复一
若处中所作是说成就中者。处中谓非律仪非不律仪。彼若作善成就现在善教。若作不善成就现在不善教。亦复尽过去者。是教若灭未断亦成就过去现在。若尽已不舍但成就过去。或二者。或教无教过去现在。若极欲作必定方便不舍。亦复一者。方便尽已但成就现在无教。有人乃至命未尽来。成就现在无教不欲止故。问曰。已说教顺解脱戒。禅无漏戒云何得耶。答曰。
色界中善心 得禅律仪戒
是舍彼亦舍 无漏有六心
色界中善心得禅律仪戒者。若有人得色界善心。或时离欲或不离欲。彼一切得禅律仪戒。一切色界善心戒。常随顺唯除六心。所谓眼耳身识及闻慧。心临命终心起作业心。问曰。此云何舍。答曰。是舍彼亦舍。若舍色界善心亦舍于彼。无漏有六心者。彼无漏戒六心共得。所谓未来中间根本四禅。彼舍此亦舍。问曰。如是诸戒彼何者戒。几时舍耶。答曰。
顺解脱调伏 是舍于五时
禅生无漏戒 二时智所说
顺解脱调伏是舍于五时者。谓舍自分种类时。舍戒时。断善根时。二根生时。正法隐没时舍。或有人说。犯戒根本梵行时舍。罽宾者说。有四时舍。除后二种。禅生无漏戒二时智所说者。禅戒二时舍退及度界地。无漏戒亦二时舍退及得果。彼根次第得果相似故不别说。有人别之彼三时舍。问曰。非律仪云何舍。答曰。
非律仪四时 如是善无色
秽污唯一时 是说在于意
非律仪四时者。谓受戒时。得禅戒时。二根生时。舍自分种类时。彼戒非戒于三时舍。谓本势过。希望止。方便息。是说舍戒非戒应当观察。问曰。已说色自性业。无色自性业竟复云何。答曰。如是善无色善无色业亦四时舍。谓得果时退时。断善根时。度界地时。秽污唯一时是说在于意者。秽污意业于一时舍。谓离欲时。随处处离欲彼彼舍。已说业自性及成就。随彼业世尊无量门分别。今当说。
若业与苦果 当知是恶行
复有意恶行 贪嗔及邪见
若业与苦果当知是恶行者。若业感不爱果当知是恶行。谓杀生等所有不善身口意业。及后眷属是谓恶行。隐没无记。无果报故不说恶行。复有意恶行贪嗔及邪见者。彼不善思是意恶行如前所说。复有贪嗔邪见业分。当知如业以果成因故。如女为梵行垢。如是等已说。
彼相违善行 最胜之所说
于中若增上 圣说十业道
彼相违善行最胜之所说者。与恶行相违当知悉是善行。谓一切善业意业无贪无嗔正见。于中若增上圣说十业道者。彼善行恶行业中。若增上业胜者说名业道。彼恶行中增上者名不善业道。若善行中增上者是善业道。不善业道者。谓杀生等七种及贪嗔邪见等。善业道者。谓离杀等七种。及不贪不嗔正见。或行方便重非业道。或业道重。故如是说。杀生者。于彼他众生想。作欲杀意欲害命方便。彼业究竟是名杀生不与取者。于他物中作他物解。不与想欲劫夺意。取属于己是名不与取。邪行者。于所行处非道非处非时。于非所行处行是名邪行。妄语者。异想诳他想言说是名妄语。两舌者。秽污心欲破坏他语业是名两舌。粗恶语者。以嗔忿心。他不爱语说是名粗恶语。软见贪等被踬顿。不善语无益语非法语。是名绮语。贪者。爱他资产恶欲是名为贪。嗔者。增上恼他坏他心过恶是名为嗔。邪见者。谤无因果是名邪见。此为十不善业道。与此相违名善业道。余业不名业道。谓此业道后方便。及饮酒打拍等恶行。礼拜等善行离饮酒思。如是等是业非业道。问曰业道有何义。答曰。是业是道故名业。道又业之道故名业。道业道业道故名业道。七业亦业亦道是思之道故。三是业道此非业义。问曰。何故诸烦恼中。此贪等三说是业道非余。答曰。增上恶故自烦恼他故。此极过恶余不如是。彼对治不贪等白道。于此业道摄不摄业。略说二种。谓定不定。定有二种。报定时定。时定有三种。问曰云何。答曰。
谓现法果业 次受于生果
后果亦复然 当知时各定
若业于此生作。即此生熟名现法受业。若业次生熟者名生受业。过次生后余生熟者名后受业。此等三种名时决定。报决定者。报决定熟非时决定。若得因缘便熟。余名不定。问曰。如世尊说乐受等三业。云何差别。答曰。
欲界中善业 及色界三地
是说为乐受 此亦定不定
欲界中善业及色界三地是说为乐受者。欲界中善业能生与乐俱行报。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地中。亦生与乐俱行报。彼总说乐受。问曰。此业亦时定耶。答曰。此亦定不定。若定若不定。此四地中善业悉名乐受。此是乐受所摄果报。故名乐受。
生不苦不乐 彼在于上善
若受于苦报 是说不善业
生不苦不乐彼在于上善者。若第四禅及无色界善业名不苦不乐受。彼业能生不苦不乐俱行报故。若受于苦报是说不善业者。谓不善业名为苦受。彼业能生苦受俱行报。故此业亦定不定。问曰。如世尊说。黑黑报等四业。云何分别。答曰。
若色中善业 是白是白报
黑白欲界中 二黑说不净
若色界中善业是白是白报者。色界中善业是白。一向无恼故。彼报亦白。一向可爱故。黑白欲界中者。欲界善业杂于不善故名黑白。彼无一业黑白二报杂受。问曰。若报非黑云何名黑。答曰。以不爱故名之为黑。爱者名白。二黑说不净者。不善业名黑。不可爱故。彼黑还生黑报。
若思能破坏 彼诸成就业
无碍道相应 是说第四业
若道能断彼三种业。谓无碍道摄十七学思。是第四业此不可呵故名不黑。无有染着故名不白。与流转相违故名无报。彼见道中法智分摄。相应四思及离欲界八无碍道相应八思。此十二思断黑黑报业。第九无碍道相应一思断黑白报业。初禅离欲乃至第四禅离欲第九无碍道摄。相应四思断白白报业。余非报业。无色善业此中不数。何以故。无二白事。谓鲜洁白可喜乐白。故不说白。此经中世尊说中有。问曰。如世尊说。身口意业曲过涩等何者是耶。答曰。
谄生谓为曲 过从嗔恚生
欲生谓为涩 世尊之所说
谄生谓为曲者。方便谄他覆藏己事心曲名谄。此在欲界梵世非上地。彼在意地修道所断。若业从谄起以果成因。故世尊说。曲彼非曲性。过从嗔恚生者。从嗔生业以果成因。故世尊说过。欲生谓为涩者。若业从欲生。果中说因。故世尊说涩。问曰。如世尊说。三种清净三种寂静。彼相云何。答曰。
一切妙行净 无学身口净
所谓意净者 即是无学心
一切妙行净者。所有身口意有漏无漏妙行一切说净。问曰。有漏妙行不净处所云何说净。答曰。与烦恼不净相违故。彼少分净能引道第一义净故。问曰。云何名净。答曰。无学身口净。无学身口妙行。名身口净。所谓意净者即是无学心。彼无学心名为意净。得牟尼相离烦恼语言。断三界辫发。揃依有顶烦恼髻。身有起作意不寂静。是故不说牟尼。牟尼者是寂静义。为断乐水洗净等教是故说净。为断牟尼教故说身口意牟尼。已说业和合差别。业果差别今当说。
善业不善业 是俱说二果
善或成三果 余一果当知
善业不善业是俱说二果者。善业有二种果。彼有漏善有依果报果。依果者前生后生界地自分善。报果者无记。无漏断烦恼业有依果解脱果。依果者前生圣道后生圣道。一切相似增长不减。解脱果者。谓无碍道断诸烦恼。彼不善业亦有二果。依果报果。善或成三果者。若有漏善断烦恼者。彼有三果。依果报果解脱果。如世俗断结道。余一果当知者。谓无记业及余无漏不断结者。彼有一果。所谓依果。问曰。彼身口业造色自性四大所起。彼何者业何四大造。答曰。
自地若有大 身口业所依
无漏随力得 是还依彼力
自地若有大身口业所依者。若欲界身口业。彼但欲界四大造。色界亦如是。无漏随力得是还依彼力者。无漏身口业随力所得。还依彼地。如是四大生。若欲界无漏道起。彼还依欲界。如是四大造无漏身口业应当知。如是色界还依彼地。如是四大造无漏业应当知。问曰。若生无色界。舍于学戒得无学戒。彼舍依何地戒。得依何地戒耶。答曰。随依彼地生随依彼地灭。依彼地过去戒。及依五地未来戒等皆悉舍之。更得依五地未来戒。五地者。谓欲界四禅。问曰。如世尊说三障。是相云何。答曰。
无间无救业 广生诸烦恼
恶道受恶报 障碍应当知
有三种障。所谓业障烦恼障报障。障碍圣道及圣道方便故名为障。业障者五无间业。所谓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作此业已必定次生无间地狱故名无间。杀母杀父弃背恩义故堕无间地狱。其余三种坏福田故。烦恼障者。谓勤烦恼及利烦恼。勤烦恼者数行烦恼。利烦恼者增上烦恼。现行烦恼名之为障非成就者。何以故。一切众生平等成就诸烦恼故。报障者随所住报。非圣道器报过恶故。问曰。彼何者是。答曰。一切恶道北郁单越无想众生。一向是凡夫地故。问曰。此三业中何者最为大恶。答曰。
妄语破坏僧 当知极过恶
有顶世中思 善中最大乘
妄语破坏僧当知极过恶者。一切业中破僧妄语最为极恶。彼得阿鼻地狱经一劫住。十三聚火围绕其身。何以故。彼法非法想非法法想。亦破坏见法想破僧起异道故破坏法轮。是故此业一切业中最为极恶。有二种破僧。谓破法轮及破羯磨。破羯磨者同一界内别处布萨作羯磨等。问曰。何者善业得最大果。答曰。有顶世中思。善中最大果有顶正受思。一切善中得最大果。彼八万劫极寂灭故。果报因缘故有顶中思说为大果。余金刚喻相应思一切大果。彼一切结究竟尽果故。
使品第四
业及烦恼因缘流转已广说。业彼业烦恼力故。受种种生非离烦恼。是故师欲分别烦恼。作如是说。
一切有根本 业侣生百苦
九十八种使 牟尼说当思
一切有者。谓欲有色有无色有。此等三有九十八使以为根本。何以故。此为业侣。能生种种受生等苦。彼业由于烦恼力故受生有。力非离烦恼。是故欲求解脱者应当知之。知已远离。何以故。如不识怨则为所害。经中佛说有七种使。彼界行种分别为九十八使。所谓贪使界分别为三种。分别为五界种。分别为十五。慢无明使亦复如是。嗔使界分别为一种。分别为五。疑使界分别为三种。分别为四界种。分别为十二。见使界分别为三种。分别为四。行分别为五。行种分别为十二。身边二见同见苦断故为一种。戒取见苦见道断故为二种。邪见见取为四种。如是为十二使。界行种分别为三十六使。是故有九十八使。问曰。云何知耶。答曰。
一切诸使品 当知立二分
谓见道断分 及以修道断
见道所断乃至修道所断。唯有此等诸使更无有余。见者视也。彼为见所断故名见道断。此言为忍所害义也。修者是数习义。为修所断故名修道断。此说为得性道所断义也。
烦恼二十八 当知障见苦
彼当见苦时 断尽无有余
彼见道修道所断九十八使中。二十八使障于见苦故。见苦断此后当说。
见集断十九 当知灭亦然
增三见道断 十说修道灭
见集断十九者。十九使障于见集故见集断。当知灭亦然者。当知见灭亦断十九使也。增三见道断者。二十二使见道所断。十说修道灭者。当知十使修道所断。已说使种差别。彼界差别今当说。
最初烦恼种 欲界当知十
二中各有七 八种见道断
最初烦恼种欲界当知十者。如前所说初见苦断烦恼种类。彼中十使系在欲界。所谓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嗔慢疑无明。二中各有七者。如前所说见集灭断烦恼种类。彼中各有七使亦系欲界。当知于此十中除身见边见戒取为七。八种见道断者。此欲界系七中增于戒取。
欲界应当知 四是修道断
谓余上二界 当知同可得
欲界应当知四是修道断者。谓贪嗔慢无明等如是彼三十六使。系在欲界应当知。谓余上二界者。余六十二使系在色无色界。当知同可得者。如是三十一使系在色界。三十一使系无色界。三十六中除五嗔使。已说使数种界差别。使自性今当说。
所谓有身见 边见及邪见
二取应当知 此五见烦恼
此五烦恼皆是见性。身见者彼于五受荫中。执我我所是名身见。边见者于彼计着断常是名边见。邪见者诽谤四谛。审尔计着是名邪见。戒取者于自在等自性丈夫中间智等。彼非解脱苦因中妄执为因。取戒等此中除等名取戒故名戒取。见取者于有漏法执为最胜。取见等此亦除等名故名见取。此智慧性故说名见。此等五见摄一切见。此一邪见邪执着故。以行差别故说五种。
贪欲及疑嗔 慢无明非见
境界差别转 说有种种名
贪欲及疑嗔慢无明非见者。贪者彼于有中爱想乐着是名为贪。疑者于谛实义计以为实。或谤实义彼中犹豫是名为疑。嗔者若他侵陵。不能容忍便生恶欲。于众生所极作逼迫破坏。非处生心恼彼是名为嗔。慢者于自地中称量心举是名为慢。无明者于谛相中不知不净是名无明。此五烦恼非慧性故。使不说见。如是一切烦恼境界差别转说有种种名者。此十烦恼随于境界。差别转故立种种名。此中若缘苦转说见苦断。如是见集断等亦尔。
不苦于一切 离三见二转
道除于二见 上界不行嗔
下苦于一切者。欲界中苦是名下苦。彼一切十使与见苦相违。问曰。云何相违。答曰。世间不能观察。彼于苦阴不如实知。闻说阴苦不喜不乐。此不观察是名愚痴。以愚痴故于中生疑。为但是阴为有我耶。起如是心是名为疑。疑故邪说或本习故。谤言无阴是名邪见。计有于我是名身见。见彼相似相续不断故生常见。见彼因果相续坏灭。以迷惑故生于断见。执于断常故名边见。于此见中取以为净是名戒取。于此见等取为最上是名见取。若爱己见是名为贪。若恚他见是名为嗔。以此自高是名为慢。如是次第此十烦恼与苦相违。离三见二转者。除身见边见戒取。其余七使集及灭转。彼于苦因不知是名无明。痴故生疑疑于苦因。为有为无是名为疑。疑故邪说或因本习。谤无苦因是名邪见。于彼取胜是名见取。余如前说。如是于灭谛涅盘不知是名无明。以愚痴故迷惑涅盘为有为无。是名为疑。余如前说。道除于二见者。道除身边二见余八种转。于彼不信受道是名无明。余一切如前说。戒取者于此诸见。牛戒等中信以为净。问曰。彼身见等何故不于集灭道中转耶。答曰。身见于果中行我我所转。无有作如是解。于此苦因及灭道等计于我者。是故身见于苦中转。故见苦实悉断无余。边见从身见生。是故苦缘。若见断身见者。彼缘彼见亦断边见。问曰。若戒取不信于因。计自在因为道。彼云何见苦断耶。答曰。彼愚于果。计自在等阴名而起彼常分别。于自在等以作因想。彼时能以无常等行观察苦谛。计自在等因想即断故见苦断亦不信道彼计非道为道。为道故见道断见真道故灭中无此。何以故。如是因道灭中无故。上界不行嗔者。色无色界除嗔。余如欲界说。何以故。彼无损害相故。有善欲故。性寂静故。心滋润故。是故无嗔。已说诸使自性差别。缘差别今当说。
普遍在苦因 疑见及无明
是使一切品 谓在于一地
见苦见集所断品中。疑见及相应无明不共无明。此十一使当知界。界自界地中一切遍。此于自地一切五品中缘使上不使下。何以故。离欲性故。下不使上。何以故。非境界故。故说使于自地。问曰。一切遍义云何。答曰。缘一切有漏事义故名一切遍义。彼一切一切众生。一切有漏事中。本来起故。是名一切遍义。无有一有漏法。若凡夫人本来不取执我我所等者。问曰。何故见苦见集所断品中。说一切遍非灭道耶。答曰。一切有漏缘故。同一意故。是以坚固一切有漏事苦集谛摄。见灭见道所断诸使。少分有漏缘少分无漏缘。非同一意故。非坚固亦非一切缘。问曰。何故贪嗔慢等非一切遍。答曰。此是自相使故。于一众生少分亦生。一切遍使则不如是。一切遍者缘一切界一切地故。贪等作意起求贪欲。具一切遍者但于他现生恶行犹如河流。已说自界地一切遍。他界地一切遍今当说。
初烦恼五种 四说为第一
于上境界转 普遍智所说
前说十一一切遍中。除身边二见余九烦恼。他界地中说一切遍。彼欲界见苦所断邪见。谤色无色界苦果。见取取胜戒取于非苦因取为苦因。疑彼中犹豫无明迷惑。如是欲界见集所断邪见。谤色无色界阴。因见取于因事取胜。疑于因事犹豫无明迷惑。如是色界邪见谤无色界苦果。如是应广说。地亦如是。初禅地谤第二禅苦。如是应广说。乃至不用处谤非想非非想处。复次无色界异彼无他界一切遍。何以故。上无界故。非想非非想处无他地。一切遍上无地故。问曰。何故身边二见。非他界地一切遍耶。答曰。非异界地生。于异界地阴生我我所无此理也。无二身事行此非现见故。彼无我故。无生我所理也。边见者于己阴中计存断常。
邪见及与疑 俱生独无明
见灭道二断 当知无漏缘
见灭断邪见谤于灭谛。疑者疑于灭谛。彼二相应无明及独一无明。无明不见相于灭处转。此三烦恼缘灭谛故。是无漏缘道中亦尔。如是三界有十八使定无漏缘。问曰。何故见灭所断。贪等烦恼非无漏缘。答曰。如其无漏缘者。则不见贪过。是故贪使非无漏缘。若贪灭道者。是善法欲非贪使也。非嗔者毁呰相不生故。自性柔软作故。无漏非可慢也。清净最胜是涅盘道故非二取。
法胜阿毗昙心论经卷第三
使品第四之余
问曰。彼何者使。何处使。
欲界一切种 一切遍使使
缘缚于自地 上地亦如是
欲界一切种一切遍使使缘缚于自地者。欲界一切遍使使。欲界一切种上地亦如是者。色无色界自地亦如是。
其余诸结使 当知于自种
缘使于自地 一切共依品
其余诸结使当知于自种缘使于自地者。非一切遍使。于自种类自地法中。缘使所使此彼境界。一切共依品者。一切遍使及不遍使。于自种类自品相应法中相应使。
若无漏所行 他地缘烦恼
彼相应所使 境界解脱故
若无漏所行他地缘烦恼彼相应所使者。若使无漏缘。及他界地缘烦恼。彼相应所使非缘使。问曰。何故。答曰。境界解脱故。此使解脱境界故。无漏诸法解脱一切烦恼。问曰。云何缘而不使。答曰。无住处故彼对治无漏。是故不得住处。譬如炎炽琉璃蚊蚋等虫。乐升其上而不能住。如人履于热地以热触故不能停足。彼亦如是。上地诸法解脱下地。是故缘而不使。问曰。此使云何为是不善为是无记。答曰。
身见及边见 彼俱生无明
是欲中无记 色无色一切
身见及边见彼俱生无明是欲中无记者。欲界身边二见。及彼相应无明是无记。何以故。与施戒等不相违故。身见常见于施戒修不相违。何以故。欲受未来可爱果故。是故作施等事。不善则与施等相违。是故无记。又诸众生常行此见。若此烦恼是不善者。欲界应无有一众生得受乐者。何以故。常行不善故。复次此见愚于自事不逼迫他。是故身见非是不善。断见随顺离欲近于无我。能作厌离无常行故亦非不善。欲界诸余烦恼皆是不善。色无色一切者。色无色界所有诸使悉是无记。四支五支三昧所制伏故不能生报。譬如善咒制伏毒蛇不能为害。彼亦如是。复次不能为报因者。不善能生苦受报。上无苦受不可欲界受于彼果。问曰。云何一切烦恼。决定于自境界中转。为当不耶。答曰不也问曰。云何。答曰。
贪嗔慢当知 过去或缘缚
未来说一切 余一切三世
贪嗔慢当知过去或缘缚者。若过去世贪嗔慢等彼非一切。于自境界中过去世缚。何以故。非不见不闻。不闻不分别事起贪嗔慢。何以故。分齐缘故。或时有人于眼生贪非余身分。何以故。自相使故。非贪等使共取境界如身见等。未来说一切者。若未来世贪嗔慢等。缘缚三世诸有漏法。彼中若五识身。必定生法系缚未来。若不生法系缚三世。及意地生不生法。亦缘缚三世诸有漏法。何以故。彼缘一切有漏法故。余一切三世者。见疑无明是名为除。彼共相缚故。若过去未来缘缚三世诸有漏法。何以故。彼是共相使故。现在使不定。是故不说。若有者彼自相使随现在前。彼现在未来缚。未来缚者。谓意地及不生五识身等。过去世者。若于彼起已灭不断于彼中缚。若共相使现在前者。彼缚三世诸有漏法。已说使世差别。次第转今当说。
烦恼次第转 自地于自地
上地亦生下 次第应当知
烦恼次第转自地于自地者。谓一切使于自地使次第缘转。一一次第生于一切。上地亦生下次第应当知者。于梵世地命终次第生欲界。一切彼中染污心命终。次第欲界中阴秽污心生。如是乃至有顶中生或生如是生。如生无色界还生无色界。问曰。如世尊说贪等七使。云何差别为九十八。答曰。
欲界五种贪 此说欲爱使
色无色亦尔 有爱应当知
欲界五种贪此说欲爱使者。所谓见苦集灭道修道断等。五种欲贪说欲爱使。此如前说。色无色亦尔有爱应当知者。色界五种。无色界中亦有五种说有爱使。
嗔即是嗔使 五种如前说
憍慢及无明 十五在三界
嗔即是嗔使五种如前说者。欲界嗔有五种。见苦断等说为嗔使。憍慢及无明十五在三界者。欲界憍慢亦有五种见苦断等。色无色界亦有五种。此十五种慢说为慢使。无明亦尔。
见使三十六 当知在三界
疑使有十二 略说为七种
见使三十六当知在三界者。见使三十六当知十二系在欲界谓见苦断五。见集断二。见灭断二。见道断三。色无色界亦尔。疑使有十二者。四种系在欲界。谓见苦集灭道断。色无色界亦尔。此十二种说为疑使。略说为七种者。此界性种差别为九十八使。世尊经中略说为七种。问曰。使有何义。答曰。彼微细义是为使义。使微细行。粗者名缠。常随入义名使。如胡麻抟相。着义名使。犹如小儿着于乳母。相续义名使。犹如鼠毒。如四日疟病。如责日息。如铁黑色不舍。如读诵渐积。如是烦恼。世尊说为扼流取漏缚。问曰。何故。答曰。
厄取及漂流 泄漏与系缚
以是义故说 厄流取漏缚
苦系义说厄。此有四种。谓欲厄有厄见厄无明厄。取生生具故说为取。此亦四种。谓欲取见取等。漂众生故说流。亦有四种。如厄中说。彼流出义是漏义。一切生中行漏有三种。谓欲漏有漏无明漏。能系缚世间义故名缚。问曰。何者为结。答曰。结有九种。谓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见结他取结疑结悭结嫉结。已说烦恼名差别。根相应今当说。
诸使在三界 尽舍根相应
随地诸根使 相应至色有
诸使在三界尽舍根相应者。三界一切烦恼尽与舍根相应。何以故。无明与舍根相应。彼随顺一切烦恼。及随顺别烦恼。一切烦恼后时悉皆处中而息。随地诸根使相应至色有者。如梵世有喜根乐根。彼中诸使与此相应。如光曜天有喜根。彼地诸使与喜根相应。遍净天亦有乐根。彼中诸使与乐根相应。
邪见及无明 欲界中乐苦
嗔恚疑唯苦 谓余一向乐
邪见及无明欲界中乐苦者。欲界邪见与苦根乐根相应。邪见者作恶业则喜。作善业则忧。无明者与一切根相应。嗔恚疑唯苦者。欲界疑使不定故不喜故。与忧根相应。嗔恚于不爱相转故。与苦根忧根相应。谓余一向乐者。欲界诸余烦恼与喜根乐根相应。彼除邪见。谓余见贪慢等喜转。
谓熏二种身 见断唯意地
欲界诸烦恼 说诸根相应
谓熏二种身者。修道所断烦恼名熏。彼与身受心受相应。除慢唯意地故。彼苦根乐根是说身受。忧根喜根是说心受。舍根二种受。一切身受修道所断。心受二种断。见断唯意地者。见断烦恼与心受诸根相应。一切见断烦恼在意地故。欲界诸烦恼说诸根相应者。此必定欲界烦恼法如是。上地随地根相应亦如是。疑者色界中唯与喜根乐根相应。彼疑善助道想与喜相应。已说烦恼。起烦恼今当说。
无惭与无愧 睡悔及悭嫉
掉眠烦恼上 故说起烦恼
使者亦说烦恼。彼增上者是起烦恼。此等八法彼中生故。名起烦恼亦名为缠。彼中睡眠无愧三种依于痴起。掉悭无惭三种依于贪起。悔依疑起。嫉依嗔起。自身作恶不嫌名为无惭。不顾他不羞名为无愧。睡时令心无所堪能。以眠着故。令五根不能转意不自在。于爱不爱境界生于分别。心不寂静是名为掉。于可作不作作不可作想。后退变心热是名为悔。见他资产。心中不喜。是名为嫉。于法于财福德吝惜。与施相违悭心是名为悭。
一切烦恼伴 当知睡与掉
无惭及无愧 必定不善俱
一切烦恼伴当知睡与掉者。此二起烦恼与一切烦恼相应。何以故通三界故。一切烦恼不寂静故。当知掉烦恼现前。于善无能故当知睡。无惭与无愧必定不善俱者。此二起烦恼与不善使相应。欲界一向不善故。
悔在意说苦 修道之所断
眠唯在欲意 余各自建立
悔在意说苦者。悔在意地下劣处生。故与忧根相应。说苦者当知在欲界非上界。问曰为谁所断。答曰修道之所断。悔在善行恶行中故修道所断。眠唯在欲意者。眠在欲界意地。眠时一切烦恼共行。是故欲界意地一切烦恼相应。余各自建立者。余谓悭嫉彼自力转。不与余烦恼相应。义除无明决定修道所断。与不共无明使相应。问曰。此使与几识身相应。答曰。
贪欲嗔恚痴 当知依六识
谓欲修道断 上地随所得
贪欲嗔恚痴当知依六识。谓欲修道断者。欲界修道所断。爱恚无明六识相应。若见道断者唯在意地。上地随所得者。色无色界爱无明等。随所得识身即与相应。如梵世四十四识身可得。彼中二使即与四识身相应。此上唯与意识相应。彼中余使一向在意地故。已分别烦恼。断分别今当说。
一切断烦恼 方便智所说
如此得解脱 当知非一时
一切断烦恼方便智所说者。此诸烦恼谓在无碍道中。一时顿断不数数断。彼断有四种。谓知缘。伴断。断缘。自清净。彼知缘者。谓见苦集所断自界缘及无漏缘。伴断者。谓他界缘。断缘者。谓灭道所断有漏缘。自清净者。谓修道所断随彼彼所断。如是如是自身清净。如此得解脱当知非一时者。此得解脱随彼数数得。如欲界见断五时作证。谓自分对治时。如见苦断苦法智。如是乃至见道断道法智。及四沙门果此前所断。须陀洹果摄一解脱得生。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摄亦如是。色无色界三谛亦如是。此中说自分对治。比智分见道断者。断作证决定凡夫。圣者色无色界见道所断一时断。是故此中无自分对治。有顶地中见苦集灭断者。决定五时如前说。贤圣次第法见道断者。但四沙门果自分对治。即是须陀洹果决定修道断。欲界三时谓凡夫地阿那含果及阿罗汉果。一切悉断法此自分对治。须陀洹果中不说色界二种。谓自分对治。阿罗汉果。自分对治者。一切色界离欲无色界。但阿罗汉果一切断法。已说灭作证。断知今当说。
欲界中解脱 佛说四断知
色无色解脱 当知五断知
因尽断得无漏解脱。得度界建立断知。何以故。解脱无余随得断知名。彼有九种。彼中欲界见苦集断。断者得无余解脱。何以故。开一切遍因故。断故此一断知见灭断。第二见道断。第三修道断。第四此断下分分别。色无色界亦尔。见断三如前说。色界修道断第四。此无余离色欲故。分别无色界修道断。第五此一切结尽分别。于此断知分别有二。谓得阿那含果及阿罗汉果。以此二处度界得果故。问曰。诸使为与心相应。为不相应。毗婆阇婆提说。心不相应是故生疑。答曰。决定相应。何以故。
为心作烦恼 障碍净法相
诸妙善可得 故非不相应
为心作烦恼者。若使决定心不相应者。不应为心作烦恼。应如色等境界。然为心作烦恼。如说贪欲秽心。以此言故当知相应。障碍者。若使心不相应者。善智生时不应障碍。应如虚空不作障碍。今为障碍故知相应。净相违者。若使与心不相应者。便应与善不相违。不相违故则应非过。然为过故当知相违。若相违者故知相应。诸妙善可得者。若汝使与善相违心不相应者。使恒相续于中善应不能得起。现见善法能得起故。是故诸使非不相应。是相应也。
贤圣品第五
已说流转次第。不流转次第今当说。
贤圣弃如此 烦恼众怖犷
精进方便智 彼方便善听
贤圣者。于人天中应受供养故名贤圣。弃者舍离义也。如者若方便如是义。此者次第说使辨其相貌。烦恼者。相续烦劳众生故名烦恼。众怖犷者。谓是一切苦恼因义。正精进者。如法精进义也。方便智者。谓舍摩他制发舍时智义。方便者。谓彼方便义也。善听者。谓至心听。听智摄持义。方便者据始业。地人乃至无学地人。戒等所作方便行者。始业今当说。
始于身一分 行者系自心
系缚于识足 为杀智慧怨
始于身一分行者系自心者。问曰。何处系耶答曰。若鼻端若眉间。不净阿那波那。界入三方便观故。自身分中说系心非外法。虽有外缘方便不说。问曰。何故系心。答曰。系缚于识足心。性躁乱动转不住。如惊猿猴。此是系一缘中义。问曰。何故系一缘中。答曰。为杀智慧怨。实智怨者。所谓烦恼。为断彼义是故一心得观。如实非乱心也。见如实故能断烦恼以是义故作如是说。
此方便于身 真实相决定
诸受及自心 法亦随顺观
心系一缘故观身实相。身实相者。谓不颠倒相如义也。问曰。何者是身实相。答曰。自相及共相。彼自相者。谓十色入及法入中少分色也。彼共相者。所谓无常苦空无我。如是等义不乱心。行者三方便中随意现前。方便行次第身实相得决定。此行者观微尘色念念散坏。是时身念处观满。如畦水流法入受念处。无色法中受是最粗。故观身后次观于受。是人观受自相共相。尔时受念处满。彼受依心。是故受后次观于心。此处亦自相共相。决定意解心念处满。尔时为观其余法故。入法念处。其余法者。所谓二荫及无为法。彼亦观于自相共相。尔时法念处满。
入法中总观 得法真实相
此四是无常 空无我非乐
入法中总观得法真实相者。入余法念处已。行者知分齐缘念处修方便。于一切法余共相坏缘念处。数数惯习修身受缘共相法念处。如是身心缘如是三二。当知如是坏缘。数数惯习修已。一切身受心法念处一来总观。问曰。云何。答曰。此四是无常空无我非乐。总观一切有为诸法。无常等如是义。彼念念展转坏灭故是无常。虚无故空。不自在故无我。三苦常随逐故非乐。彼人欲坏烦恼觅其元首。如所见法因果差别。分别于谛彼中二种。因果有漏无漏。彼有漏者集因苦果。彼无漏者道因灭果。彼人如是分别谛已。初发趣次第闻思。念处自相共相。摄取分齐缘谛中分布。彼时坏缘法念处四谛中。思惟十六行观。
从是名为暖 于觉法而生
十六行等起 观察四圣谛
从是名为暖于觉法而生者。行者思惟共法念处。次后最初修事。共法念处相续建立。圣者名暖善根。问曰。彼法几行何境界。答曰。十六行等起观察四圣谛。行者以十六行观察四谛。彼以四行观察苦谛。此苦本无今有已有还离故无常。三苦随逐故苦。内离人故空。不自在故无我。如是亦以四行观察集谛。此集生相似果故因。能生流转故集。能牵一切生死故有。能和合不相似事故缘。亦以四行观察灭谛。此灭与一切生死相违故灭。离一切烦恼火故止。于一切法中胜故妙。能舍生死故离。亦以四行观察道谛。此道能至非品故道。不颠倒故正。一切圣足所履处故迹。出过生死故出。问曰。暖有何义。答曰。智于所知。如钻燧相研能穷尽诸有。生无漏智火。暖为相故名暖。
是法增长已 生顶及于忍
次世第一法 依于一刹那
是法增长已生顶及于忍者。行者入正精进故得善助道。随顺众具增长胜进力故。暖得增长成就已。彼人修一切苦法念处。生胜善根名顶。问曰。顶是何义。答曰。不动善根。彼住此顶时。离诸过故能入忍中。彼若不者还退住暖。如人登山。若不至顶则堕四边。行者如是。正方便相续。顶增长已次生善根名顺谛忍。是修一切共法念处。胜进彼二法以十六行观察四谛。问曰。忍有何义。答曰。彼于四谛无常等行。乐欲增长是故名忍。是故说顺谛忍。能除四谛增上愚。暖顶能除四谛下中愚。非增上忍增长已。次世第一法依于一刹那。忍增长已一切共法念处胜进。故生如是一切世间功德中最胜善根。彼初开圣道门故名世第一法。有说。世间中最胜故名世第一法。此法一刹那起。此行者开涅盘门已。灭与苦法忍次第缘故。一念暖顶忍及彼最上功德。此一切善根皆五阴性。问曰。汝言世第一法与圣道作次第缘。云何是五阴性。答曰。心心数法与次第缘色心不相应行。随顺一果。是故非过。问曰。此世第一法何缘。答曰。苦谛。彼缘苦谛义也。问曰。几行。答曰。四行。若苦谛境界四行如上所说彼行此行。问曰。几地所摄。答曰。六地生。当知未来中间根本四禅。问曰。余达分善根几地所摄。答曰。余亦依六地彼亦六地。如世第一法。问曰。何故达分善根六地所摄。答曰。从彼能生见道。彼地有见道有见道处即有此等。何以故。见道眷属故。是故如是。
世间第一法 次必起于忍
忍次生于智 能觉于下苦
世间第一法次必起于忍者。暖等次第生如上因分。乃至能生世第一法。世第一法次第生无漏法。欲界见苦断十使对治名苦法忍。昔所未见法欲知乐名忍。此最初无漏无碍道。忍次生于智者。苦法忍次第生苦法智。解脱道自性。问曰。此忍智何缘。答曰。能觉于下苦。下苦谓欲界苦。此二种缘如是义。
谓色无色苦 集灭道亦然
此法无间等 从于十六心
谓色无色苦者。色无色界苦亦如是。生忍无碍道智解脱道。圣者亦说苦比忍苦比智。集灭道亦然者。集灭道亦如是生四种。异义二忍为无碍道。二智为解脱道。此法无间等说于十六心者。此十六心须成就无间等。无间等。是见义。此十五心须是见道。最后一心是修道摄。从此名修地乃至金刚喻定。此后名所作已办地。略说三地。谓见地。修地无学地随此地建立人今当说。
随法行利见 此在于十五
随信行非利 当知亦在中
随法行利见此在于十五者。见道所摄十五心人。若利根者说随法行。智慧随法行故名随法行。此障不信于他义也。随信行非利。当知亦在中者。即此十五心人。若软慧者说随信行。是信他法得行义也。彼人信现在前慧随顺。与彼相违说法行。
未离欲界欲 趣向于初果
第二舍于六 第三九无垢
未离欲界欲趣向于初果者。此随信行随法行人。先未离欲具一切缚。至决定。分名向须陀洹果。第二舍于六者。欲界修道所断烦恼分别九种。所谓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彼信行法行人在凡夫地。已刬六种烦恼后入决定。是时说向斯陀含果。第三九无垢者。若刬九种烦恼后入决定。是时说向阿那含果。
若至十六心 是说住于果
软见信解脱 净见说见到
若至十六心是说信于果者。在十六心道比智相应彼起。若利根若软根俱说信果。先未离欲须陀洹果。离六种欲斯陀含果。离九种欲阿那含果。软见信解脱者。若软根者向地中名信行。彼住三果名信解脱。净见说见到者。彼利根者住果名见到。
未尽修道断 当知七往来
家家有三尽 彼住须陀洹
未尽修道断当知七往来者。此人住果未断修道断故当知七生死。彼人中受七生。欲界天中受七生。及中阴二十八生俱受七生。故名七生。如七叶树。如七处善。家家有三尽者。若住果若凡夫人。欲界修道断中三种尽。上上上中上下。彼说家家。家家者从家至家往来而入涅盘。故名家家。人中二三家天中二三家往来。此有二种。谓人家家及天家家。以业根断烦恼差别故名家家。业者于凡夫分作受二三有集业。根者得无漏根。断烦恼者。断三四种烦恼。彼住须陀洹者彼七往来。及家家说住须陀洹果。问曰。何故名须陀洹。答曰。须陀名圣道流。洹名为入若人相续初见修道入彼流中。又是人得须陀洹果。故名须陀洹。如裹孕女儿。以法名人。
六尽斯陀含 离八一种子
九品尽不还 已出欲泥故
六尽斯陀含者。若人断六种尽。谓上品三种中品三种是斯陀含。从此命终生于天上。复生人中而般涅盘。名斯陀含。离八一种子者。一生种子义。彼人余唯一生。若人若天有一种一种子。谓人一种子天一种子。或烦恼差别名一种子。彼余唯一有未尽故名一种子。是人为阿那含果向。当知斯陀含果中胜道摄。九品尽不还者。若人欲界一切九种烦恼断名阿那含。不还来欲界生故名阿那含。问曰。何故不还来。答曰。已出欲泥故。出爱欲泥。是故不复还来欲界。
如是九烦恼 在于上八地
彼双道所断 世尊之所说
如是九烦恼在于上八地者。如是欲界修道断烦恼如前说。九种烦恼下下乃至上上。当知八地亦如是。谓四禅四无色定彼双道所断。世尊之所说者。彼三界烦恼。当知无碍解脱道断。无碍道断结得解脱道证。解脱下下道断上上种。乃至上上道断下下种。此略说一百七十八道及见道。问曰。云何决定出世间道。断烦恼为当不耶。答曰。不也。问曰。云何。答曰。
有垢无垢道 俱能胜八地
住彼说身证 谓得灭正受
有垢无垢道俱能胜八地者。有垢者世间道无垢者无漏道。彼八地欲界四禅三无色定。世间出世间道能过彼有顶。中必出世间道能过彼世俗道。亦无碍道解脱道。彼无碍道三种转。谓苦粗障解脱道亦三种。谓上妙出世间道。如前所说无常行等。住彼说身证谓得灭正受者。彼八地离欲中住学人。若得灭尽定者。彼名身证。身证涅盘相似法故。是名身证。
金刚喻三昧 次必生尽智
生意我生尽 罗汉离诸漏
金刚喻三昧次必生尽智者。生有顶离欲第九无碍道。最后学心名金刚喻三昧。犹如金刚无不能坏。次后必生尽智。此初无学心彼二智异。或苦比智或集比智。如彼人从尽智起。作如是缘尽随顺生慧。生意我生尽者非想非非想处四阴。当知此中生。何以故。最后断故。罗汉离诸漏者。彼尽智起时一切漏尽名阿罗汉。于天人中应受供养。故名阿罗汉。问曰。阿罗汉有几种。答曰。
阿罗汉六种 五从于信生
彼得于二智 当知时离垢
阿罗汉六种者。谓退法思法护法住法必升进法不动法。彼中若人软智软方便。最初与退具相应。必定退故名退法。若人软智软方便。常厌恶身念欲坏灭。彼死成就思法。若软智增上精进。以精进力自护。是名护法。若中智等精进彼住此道。不进不退故名住法。少利智极精进必能进至不动。名必升进法。若利智广精进。初得不动。是名不动法。五从于信生彼得于二智者。此六种阿罗汉中。前五种本是信行。彼有二智。尽智无学正见。彼或时退。是故不生无生智。彼尽智或一刹那。若次第无学正见现在前。或增长。若彼现在前当知时无垢者彼时解脱。观察若国土若时若伴若说法若衣食等。进修善根。此善根分。不一切时随所欲进修。故名时解脱。
不动法利根 是非时解脱
彼得于三智 自解脱成就
不动法利根是非时解脱者。若人一向利根是不动法。当知非时解脱。彼人善分于一切时随所欲进。不观于时故名非时解脱。彼得于三智者。彼生三智。谓尽智无生智无学正见。彼是不退法。是故生无生智。是人尽智一刹那无生智或一刹那若次第无学正见现在前或时得胜进便彼现在前。自解脱成就者。彼人成就自相似名解脱。当知时解脱者。彼决定时得解脱。成就不动者非非彼烦恼之所能动。犹如王印。故名不动。
当知慧解脱 不得灭尽定
唯有俱解脱 成就灭尽定
当知慧解脱不得灭尽定者。是六种阿罗汉中。若不得灭尽定者。当知是慧解脱。慧解脱者彼唯慧力得解脱故名慧解脱。唯有俱解脱成就灭尽定者。彼六种阿罗汉中。若得灭尽定者。当知是俱解脱。以慧力故。于烦恼障而得解脱。以定力故。于解脱障而得解脱。以是义故名俱解脱。如上所说贤圣士夫。略说二种。谓学无学。为断烦恼故。学是名为学。非断烦恼故名无学。何故不学学已竟故。已分别贤圣人。法差别今当说。
若随信行法 及随法行法
如是见谛道 是尽同一相
若随信行法若随法行法。若见谛彼同一相见谛道中。信行法行差别。以法名人。
彼中诸根数 是说未知根
诸余有学法 智者说智根
彼中诸根数是说未知根者。彼见谛道所摄之中若根数法。所谓意根乐根喜根舍根。信等五根是名未知根。未知欲知故名未知根。彼见道所摄士夫当知如是根。诸余有学法智者说知根者。见道已上即此诸根数法说为知根。知已复知故名知根。若修道所摄士夫当知如是根。
于中无学法 当知知已根
得果舍前道 此义应当知
于中无学法当知知已根者。于无学法中即此诸根数法名知已根。知已更无所知。故名知已根。若无学所摄士夫当知如是根。问曰。此贤圣人一一次第如上所说。彼人一切成就先所得道。为当不耶。答曰。得果舍前道。此义应当知。若此士夫入道已。当知胜进行。此得果已舍于前道。何以故。不欲令彼果向一故。若退根。及增进根。彼亦舍道。此中不说得须陀洹果舍于见道。得斯陀含果或舍见道。或舍须陀洹果胜道得阿那含果。或舍见道。或舍斯陀含果胜道得阿罗汉果。舍阿那含果。舍阿那含果胜道。若增进根差别者。舍果胜道亦得果利根所摄学无学。舍果亦得果。若退者舍胜得劣。问曰。如得果者舍于向道。彼亦舍断不耶。答曰。舍道非断。
已尽为解脱 得依于一果
不秽污第九 除断应当知
已尽为解脱得依于一果者。先所断烦恼。一解脱得得果摄。是故不舍断。向道中所有解脱道得如是解脱。问曰。断烦恼如前说。彼不秽污。云何断耶。答曰。不秽污第九除断应当知。已说九种烦恼。九种道断彼不秽污。决定第九无碍道时顿断非渐渐断。不秽污者。谓善有漏不隐没无记行。秽污色亦必定最后断。问曰。何故烦恼九种断非善等耶。答曰。烦恼相违故。圣道与烦恼相违。不与善相违。厌恶烦恼故亦舍善。同一系缚故。问曰。已说阿罗汉胜进根。云何阿罗汉得不动。答曰。
若有相似名 彼能得不动
此人亦信脱 彼性亦增道
若有相似名彼能得不动者。非一切阿罗汉皆能得不动。若功德名相似者彼能得之。谓必升进。此人亦信脱彼性亦增道者。此语有余。若信解脱必升进性能得见到非余。增道者根增如是义。问曰。已说次第见谛。未说其因。当说彼因。答曰。
功德恶差别 次第见真谛
无碍道力得 有为无为果
功德恶差别次第见真谛者。此中二谛过恶差别。二谛功德差别。非见过恶者见于功德。非见功德者见于过恶。何以故。行缘差别故。非不于谛真实见故而谛无间等。非此一智能总观谛功德过恶差别。以是义故。次第见谛。问曰。见谛得沙门果。彼云何。为是有为是无为耶。答曰。无碍道力得有为无为果。若断烦恼无为。若解脱道有为。彼二种皆无碍道力得。是故二种俱说沙门果。
法胜阿毗昙心论经卷第四
智品第六
今欲分别涅盘分智。何以故。以智能断诸烦恼故。欲广释智。故先说此。
若智性能了 观察一切有
有无有涅盘 彼相我当说
有无有者。所谓涅盘。是故智者观有无有。有者一切有漏法谓苦集义。有无有者谓灭谛也。一切有无有。故名有无有。于彼中无有义也。此说有对治谓是灭。是故灭非无也。非无物有对治。如灭尽正受心心数法不行故。对治说灭。是有物如是涅盘一切有对治。是故有事如除病得无病。彼相谓寂灭寂灭相等。彼攀缘智。智者观察于彼。非无境界而有智转。是故若智观察此即是道。问曰。彼何者是。答曰。
三智佛所说 最上第一觉
法智随顺智 及以世俗智
此三智摄一切智。法智者。若智欲界境界。或欲界灭对治。或境界无漏。彼初取法决定行。故名法智。随顺智者。若智色无色界境界。色无色界灭对治。或境界无漏。次法智后次第随顺。故名随顺智。世俗智者。若有漏智多受俗数。谓男女等故说世智。如是等名世俗智。
苦集及灭道 二智而随生
如是四种智 牟尼随名说
法智随顺智者。随圣谛转。世尊随名说苦谛境界。故说苦智。如是集灭道谛境界。故曰集灭道智。于此苦集二智行差别。苦行转名苦智。集行转名集智。缘无差别同缘五阴。故灭道二智行缘差别。
若智观他心 是从三中说
尽无生智二 当知在四门
若智观他心是从三中说者。三智中他心智有漏。是世智。若欲界对治境界。彼是法智。若色无色界对治境界。是随顺智心心数境界。彼心心数方便成就。故名他心智。尽无生智二者。尽智无生智是二智。谓法智随顺智。彼所作究竟受是尽智。不复更作受是无生智。问曰。尽智无生智何谛境界。答曰。当知在四门。此缘四谛义也。除初尽智彼缘二谛。已分别十智。行分别今当说。
二智十六行 法智随顺智
上已说及余 是说世俗智
世智十六行转。前后皆有彼十六行。暖顶忍摄。余闻思修慧第一法摄。四行无间等边十二行。彼外更有行。谓施戒慈等。
四智有四行 决定行所说
若知他心智 如是行或非
四智有四行决定行所说者。苦智有四行。集灭道智亦如是。若知他心智如是行或非者。若无漏他心智。彼有四行。如道智是道智少分故。若有漏者行则异。但摄有漏心心数法。
尽智无生智 离空无我行
说有十四行 受相为最上
尽智无生智离空无我行说有十四行者。尽智无生智第一义转。亦亲近世智作意我生尽。如是等取我众生相似行。空行无我行。定是第一义转非世俗缘。是故尽智无生智。空行无我行不转故有十四行。问曰。所有无漏智。一切十六行摄不耶。答曰。不尔。受相为最上。彼十六行是共行。若复取自相无漏智。如身念处等。彼非十六行摄。已说行差别。得今当说。
最初无漏心 或有成就一
二或成就三 于上四增一
最初无漏心或有成就一者。最初苦法忍相应心。未离欲成就一智谓世智。离欲成就他心智不现在前。非见道次第他心智现在前。何以故。与流转相违故。二或成就三者。第二无漏苦法智相应心。未离欲成就三法智苦智世智。若离欲成就他心智。于上四增一者。于上四心刹那中。当知一一增苦比智。得比智集法智。得集智灭法智。得灭智道法智。得道智集灭道比智。及忍不得未曾得智。问曰。在何地。答曰。
九智圣所说 此依于二地
当知禅有十 无色地中八
九智圣所说此依于二地者。九智依未来禅中间禅除他心智。当知禅有十者。根本四禅各有十智。问曰。何故中间禅未来禅无他心智。答曰。微细境界故。此境界微细于他身中。心心数法未来禅。少道非少道能取微细义。彼根本禅道止观双行。是强力道故彼能取。无色地中八者。除法智他心智。法智者欲界境界。无色界于欲界依对治行缘远。是故无色界无法智。他心智缘色能生。是故于色界转非无色中。余未来有顶有一世智。何以故。有漏故。已说地差别。修差别今当说。修有六种。所谓得修习修对治修出离修戒修观察修。彼得修者。若于善法不得。得现在未来故。习修者。先所得功德现前修习。对治修者。诸有漏法修对治道。出离修者。若修道时舍离秽法。戒修者。若能调伏诸根道。观察修者。若观察身等。此中唯取二修。谓得修习修。
若得修诸智 谓在圣见道
彼即当来修 诸忍亦如是
若得修诸智谓在圣见道彼即当来修者。若见道诸智现前修。彼即当来修。谓苦法智现在修。彼亦未来修。非忍非余智。如是乃至道法忍。诸忍亦如是者。忍中亦如是。苦法忍现在修彼亦未来修。非智非余忍。一切忍亦如是。问曰。何故见道唯修自分道。修道修自分非自分耶。答曰。未修智故。故见道中智未习未练。修道中二种并作。
于彼三心中 得修于世智
或修七或六 当知最后心
于彼三心中得修于世智者。彼见道三心中得修世智。谓苦集灭比智。随彼地见道即彼地有世智。及欲界世智修。若彼依未来地得决定彼修未来及欲界世智。如是依第四禅得决定。彼修七地世俗智。问曰。道比智何故不修。答曰。彼无边故。谛无间等边成就故。名无间等边。无能修一切道。于他道不能修。于自身修。乃至未来彼行者自分不现前。于三谛自他俱能知能断能证。是故随得边故能修。是故彼能修非余。是故法智亦不修。何以故。谛无间等未究竟故。于此谛世俗智本曾作证。是故此智修但有善名。方便犹未得。或修七或六当知最后心者。若离欲界欲道比智彼修七智。阿那含果所摄。除世俗智尽智无生智。若未离欲修六智除他心智。非想非非想处对治彼得沙门果。是以不修世智。
于彼上修道 十七无漏心
当知修七种 增益根修六
于彼上修道十七无漏心当知修七种者。若未离六种欲。从须陀洹果上修道中。十七刹那当知修七智。此道未来禅摄故。无他心智亦无尽智无生智。以无学故。是故彼中修余七智。彼若以世俗道进彼世俗智现在前七种未来。若出世间道四种法智。一一现在前。余七智未来。增益根修六者。增益根者。谓或信解脱。练治诸根进得见到。彼增进根。一切无碍道解脱道中得修六智。未离欲故无他心智。又复修道精进非断烦恼。精进是人未得修进功德。是故不修世智。
得不还果时 出过上七地
熏修诸神通 解脱修习八
得不还果时者。若得阿那含果时必得根本禅。是故修他心智。及前说七种。出过上七地者。彼四禅三无色离七地欲时。九解脱道中亦修八智。若以世俗道修进。彼世俗智现在前未来八。若出世间道修进彼时四比智。及灭道法智一一现在前未来八。熏修诸神通解脱修习八者。熏修起一解脱道。彼中八法智比智。一一现在前未来八。起神通境界宿命智解脱道中。世俗智现在前未来八智。他心智解脱道法智比智。若世智中他心智。一一现在前未来八。天耳生死通。解脱道无记故不修。
此无碍道中 及出第一有
彼八解脱道 当知修于七
七地离欲一切无碍道中修七智。无碍道中修对治智。是故不修他心智。彼非对治故。熏修起二心无碍道相似。初是无漏第二世俗。无漏心中八法智比智一一现在前。未来七除他心智。一切无碍道不修他心智。世俗道世俗智现在前未来亦七。起四神通无碍道中。世俗智现在前未来定七。他心智有漏亦然。无漏他心智道法比智。一一现前未来定七。有顶离欲八解脱道。四比智二法智。一一现在前未来亦七。世俗智于彼中退。非对治故。世俗智未曾至有顶。彼或时作方便不决定。
出过第一有 无碍道修六
上乘应当知 修习于下地
出过第一有无碍道修六者。第一有离欲九无碍道修六智。除他心智世俗智余现在前。解脱道前已说。六智谓四比智二法智。上乘应当知修习于下地者。一切地中当知修自地智及下地智。若初禅进彼修自地功德。亦修未来禅摄功德。如是乃至不用处次第亦如是。若人乃至不用处离欲依初禅。乃至有顶离欲。是人九地无漏智修进。如是一切应当知。
无学初心修 诸地生功德
漏无漏一切 此是随顺智
无学初心修诸地生功德漏无漏一切者。得阿罗汉果一切地。漏无漏功德一切修进。问曰。何故此地修一切功德。答曰。断一切缚得苏息故。如来解缚法降伏烦恼。力士众咸庆快。心得自在。首系解脱绢。如王登祚诸方万姓贡上珍宝尽难胜。烦恼怨离杀怨家故。一切国土人皆归伏。彼先虽得下地功德。有烦恼相续故不明净。今除烦恼尽故功德明净。及入出定心成就。是故熏修。若住欲界得阿罗汉果法或如是。若住色界得阿罗汉者。彼二界功德修进满足。是故一界生。如是地地应当知。问曰。无学初心何智相应。答曰。此是随顺智。此随顺智相应。彼作如是意。我生已尽。非想非非想处阴取此中生彼人缘彼。何以故。最后断故。是故彼苦比智或集比智。问曰。世尊说若见智慧。此为一为异耶。答曰。彼是慧性。世尊观因缘故。故如是说。
诸忍则非智 尽无生非见
若余诸圣慧 当知三种性
诸忍则非智者。八无间等忍非智。何以故。不决定故。决定义是智义。忍不决定。自品对治疑随生故。忍者求欲转。智者求欲断。是故忍非智。尽无生非见者。尽无生二智能见示故。慧决定故。智何故非见。无求故中平故。若余诸圣慧当知三种性者。余无漏慧事见智慧性。
若善有漏智 在意则是见
烦恼见是智 此及余说慧
若善有漏智在意则是见者。善有漏意地智能求故亦说见。烦恼见是智者。若烦恼见自性。谓身见等彼从测量。思觉转故推求故名见。彼决定故名智。此及余说慧者。若已说者。见事慧事。及余未说者。如无记意地五见。外秽污意地及五识身相应。所有智一切是慧。当知此中未说者说。彼中若无记不能测量。不能觉察。不能推求故非见。秽污烦恼所污故。五识身相应不能分别现境界故。一往堕故。诸见不尔。问曰。一一智缘几智。答曰。
法智随顺智 观察于九智
因智及果智 二智境当知
法智随顺智观察于九智者。法智缘九智除比智。比智亦缘九智除法智。道法智缘一切。法智彼分亦余智苦集法智。缘欲界世智。如是道比智缘自分比智。苦集比智缘色无色界世智。及世俗他心智。问曰。何故法智比智不更互彼此相缘。答曰。上下缘差别故。如二人观地虚空。因智及果智二智境当知者。集智缘有漏他心智及世俗智。何以故。集谛分数故。不缘余智。余无漏故。苦智亦尔。
道智缘九智 灭智无境界
余一切境界 决定智所说
道智缘九智者。道智缘九智除世俗智。何以故。有漏故。余九智缘。何以故。道谛分数故。灭智无境界者。灭智不缘智。何以故。缘无为故。余一切境界决定智所说者。余四智缘十智。世智缘十智。何以故。一切法境界故。如是他心智一切他心心数境界故。彼有漏他心智缘有漏智。如是无漏缘无漏。彼中法智法智分随顺。随顺智分地根人度非缘。尽无生智亦如是。一切有为境界故。问曰。如佛说。随顺智若有顶离欲。得阿罗汉果。不尽是随顺智耶。答曰。彼分对治法智断故。亦有法智彼分对治。问曰。何者是耶。答曰。
若彼灭道中 法智之所转
彼三界对治 非欲随顺智
若彼灭道中法智之所转彼三界对治者。诸修道中灭道法智亦色无色界对治。彼人生欲界舍色无色界结。彼自地阴所逼恼。彼中极见其过故。为离彼故求对治。三界中离欲去彼有顶离欲。但法智无碍道。彼随顺智解脱道。问曰。何故非苦集法智去。答曰。苦集不等故。欲界苦集下劣。色无色上胜。不应观察下劣厌离于上。有何过异处恼异处厌离灭道相似。是故观彼厌离三界欲。此道理说也。问曰。颇有随顺智。亦于欲界为对治耶。答曰。非欲随顺智。无有随顺智为欲界对治。无有一人于彼见增上过。无此道理也。若于色无色离欲。然后于欲界离欲者。无有如是理也。或初难断自地不能离。譬如国王不能降伏自国。而欲降伏他国。如王降伏自国然后降伏他国。法智亦尔。问曰。神通何智性。答曰。
神足天眼耳 当知一世智
六智忆宿命 五说他心智
神足天眼耳当知一世智者。神足天眼天耳是一世智。非无漏智如是转。彼神足通智能示现种种事。示现种种事是智慧能。天耳通者。天耳识相应慧。生死智通者。天眼识相应慧。六智忆宿命者。忆念过去处神通六智。谓法智忆法智分。随顺智忆随顺智分。世智忆世智分。苦智忆过去苦。集智亦如是。道智出世间行。罽宾论师说但一世智。五说他心智者。他心智通五智。谓法智随顺智世智道智及他心智等。
九智漏尽通 决定智所说
八智身中转 法十九智二
九智漏尽通决定智所说者。漏尽通无漏九智漏尽智摄故。问曰。如他心智尽无生智不摄。云何言摄耶。答曰。无学正见摄故。彼一切三种智说漏尽通。问曰。念处何智性。答曰。八智身中转。苦有色身名彼中八智转。除他心智及灭智。法十者。除色受心余法名法念处。彼中十智转如前说。九智二者。受心中除灭智九智转。问曰。如来十力四无所畏是智性。彼智云何差别。答曰。
是处非处力 及以初无畏
当知佛十智 余此中差别
是处非处力及以初无畏当知佛十智者。若彼是处非处力十智。如是初无畏我正遍知。如是广说彼亦十智。何以故。正取故。余此中差别者。处非处力差别。余力初无畏差别余无畏。问曰。佛何故差别作多种。答曰。佛随处化众生。欲故差别多种。有人信乐广说不乐总说。有人乐于略说。力义者随自乐欲。能成就义是力义。无障碍义是力义。能制义是力义。无能侵欺义是力义。能映夺他义是力义。彼处非处力者。因果中决定无碍者。是名处非处力。自业智力者。善不善业处事因报。若多若少若定不定。如是等义中若无碍智。是名自业智力。彼禅解脱三昧正受智力者。此禅等自性名字得方便。摄有味净无漏退住胜达分。如是等义中若无碍智。是名定力根差别智力者。于众生下中上根能知。若无碍智。是名根差别智力。种种解智力者。众生下中上自解知无障碍。是名种种解智力。种种性智力。知众生性知法差别性。若无碍智。是名种种性智力。一切至处道力者。一切生死转业。能尽一切生法。知无障碍智。是名至处道智力。忆宿命智力者。自他过去生死展转。忆知无障碍智。是名忆宿命智力。生死智力者。众生未来有相续见无障碍智。是名生死智力。漏尽智力者。若漏尽漏尽方便。若无碍智。是名漏尽智力。如来十力无畏。如经中广说。不怯弱义是无畏义。无恐怖义是无畏义。无逃避义是无畏义。不下劣义是无畏义。如师子自力雄猛满足不假于伴。如师子无畏是无畏义。问曰。无碍现见亦是智性。彼云何差别。答曰。
法辩辞辩一 乐义辩俱十
七智是愿智 智者之所说
法辩辞辩一者。彼法无碍者句味现前。若无碍智是名法无碍。是世智。辞无碍者。言音正不正方便随方俗语。若无碍智。是名辞无碍彼亦世智。乐义辩俱十者。乐说无碍者法辞义相应。任放不怯弱说种种说。若无碍智是名乐说无碍。此有十智。义无碍者。于法自相共相。若无碍智是名义无碍。是亦十智。能受真实相故。问曰。愿智有几智。答曰。愿智是七智。智者之所说。愿初转乐欲义转。故名愿智。彼七智罽宾论师。说除他心智尽智无生智。
定品第七之一
如是知诸智。智依义今当说。
智依于三昧 无挂碍而转
是故思惟定 求于真实相
智依于三昧无挂碍而转者。如灯依净油炷。离风动处光焰不动而甚明净。如是三昧依智。离诸乱风无障碍转。其心不动如是义也。转行于缘无有疑惑。是故思惟定求于真实相者。若无定不能生真实智。无有离真实智能趣涅盘。是故求真实相者。必定须知三昧。彼三昧者何。谓善一心。是最胜根义也。如是一根转自善心相续名一心。最胜者。或云境界名也。如是一缘转是善心相续名一心。问曰。何者是三昧。云何知耶。答曰。
决定说四禅 及与无色定
是中一一说 有味净无漏
决定说四禅及与无色定者。略说八种三昧摄一切三昧。是中一一说有味净无漏者。是中一一三昧。有三种味相应净无漏。
善有漏名净 无热说无漏
有味爱相应 有顶无无漏
善有漏名净者。彼中若有漏善当知名净。无热说无漏者。若离烦恼者当知是无漏。问曰。若无漏第一义净。何故世间烦恼相续说名为净。不说无漏为净。答曰。无漏不待言说自知是净。世间法净不障他人不知。为欲成彼故。说离烦恼。是名彼非相违。能牵无漏故。是故说净。有味爱相应者。若三昧爱相应者是味相应。亦有与余烦恼相应禅等。见疑增上慢修定者。缘缚力禅等爱相应。非余烦恼共相应。非余烦恼能如是缘缚心。如爱为三昧缘缚。有顶无无漏者。有顶有净味相应非无漏。不捷利故。圣道捷利。问曰。此禅何等性耶。答曰。
五支有觉观 亦复有三受
彼种种四心 是说为初禅
五支者除五支故名五支。问曰。除支更有禅耶。答曰。不然。彼支一一是禅各各相支义须分别。分义是支义。如车支如王支。问曰。何者是支。答曰。觉观喜乐及一心。彼觉者正受初分别粗心利义。观者粗心随顺相续法说细。心微细少义也。喜者入定心悦。乐者身心乐离粗重。猗息心调柔方便。一心者心系一缘有觉有观。问曰。初说五支今何故说有觉有观。答曰。支者善有觉有观。此说秽污。三受者此中有三受。三识身乐根意地喜根四识身舍根。彼种种者。梵世种种身彼上下身。以觉观力故生。四心者。彼有四心眼耳身意识。是说为初禅者。此诸法是说初禅。俱生正受此禅中摄。
第二有四支 种种及二受
第三有五支 此禅说二受
第二有四支者。内净是信义也。离初禅欲决定界地过故。正信喜乐一心。彼无共种种身。何以故。无觉观故。成就种种心。或时喜根现在前。有时舍根现在前。彼根本喜根未来舍根。二受者喜根舍根必定意地。如是等事说第二禅。第三有五支此禅说二受者。第三禅五支舍念安慧乐。一心乐着乐故不求余名舍护。喜食故名念。恐第二禅地喜牵自地过。一切世间胜乐对治。及正智乐意地乐根一心名定。二受者乐根舍根。此中二受乐根舍根。此等法是说第三禅。
离息入息出 第四有四支
支者谓说善 随事如先说
离息入息出第四有四支者。第四禅无出入息。三昧力故。彼身无孔。四支者彼不苦不乐受舍念清净一心。问曰。味相应等三种禅悉成就耶。答曰。支者谓说善。善禅与支相应。当知非秽污。问曰。秽污中无何者。答曰。初禅中无离生喜乐。问曰。秽污中亦有喜何故言无。答曰。猗乐彼离生与喜相应。故说离生喜乐。此一向善故彼无。余者有喜。于此有喜彼非支秽污。第二禅无内净烦恼浊乱故。猗乐先舍。是故第三禅中无忆念安慧。最胜乐惑心故无忆念。若彼有念者是失念。失念故非支。非安隐非安隐故非支。舍亦无。一向善故。第四禅中除。何以故。二种等故。第四禅无舍。念清净非善故无舍。烦恼染污故念不清净是故非支。彼或失念故非支随事如先说者。若事善禅中已说。秽污禅中不除。彼秽污禅中亦说。彼初禅中觉观一心。余人欲立喜者。是故秽污初禅四支。彼第二禅喜一心余人欲立信者。是故第二禅三支。第三禅乐一心。余人欲立念慧。是故第三禅四支。第四禅不苦不乐一心。亦有欲立念者。是故第四禅三支。一切摄故说支是善。问曰。已说初禅有觉有观。未来禅中间禅初禅摄。彼云何彼中有觉观。答曰。
相应有觉观 智说未来禅
观相应中间 明智之所说
相应有觉观智说未来禅者。未来依有觉观。观相应中间明智之所说者。中间禅有观无觉。何以故。止息地故。次第方便人相续止息。问曰彼何自性答曰。
未来二自性 或离味相应
中间禅三性 二俱有一受
未来二自性或离味相应者。未来禅净无漏二非味相应。正受爱故说味。厌离欲道于中无执着。是故无味受生爱不除。何以故。于彼连节缚故。未来禅连节缚堕。中间禅三性者。净无漏味相应。二俱有一受者。未来禅中间禅必定一受谓舍根。问曰。何故未来禅无喜。答曰。有怖畏故。近欲界故。彼行者有怖畏。是故彼中喜不生。所作未究竟故。欲界离故。彼起此未得。是故所作未究竟是人不生喜。又止少故。中间禅亦止少。是故彼中无喜。已说地。彼中功德今当说。
三昧通无量 一切入处修
除入及诸智 解脱于中起
三昧者三三昧。空无愿无相。彼空有二种。有漏无漏。有漏者有漏无漏法空无我思惟。无漏者有漏法空无我思惟。若三昧无愿亦二种。有漏无漏。有漏者有为法无常苦因道等行思惟。若三昧无漏者。有漏法无常苦因道等行思惟。若三昧无相者。灭等行思惟。若有漏无漏三昧此中一向取。无漏当知。通者六通如智品说。无量者。四无量慈悲喜舍。此无量众生缘故。故名无量。彼慈者欲令一切众生得乐。如是想心转恚对治。是无恚善根性故说名慈。苦众生如何得脱。如是想转害对治。无恚善根性名悲。喜众生如是想转嫉对治喜根名喜。舍者舍众生想。如是心转欲爱嗔恚对治故。无痴善根性是名舍。彼一切共伴共方便。欲界中四阴性色界五阴性。一切入处修者。十一切入。如修多罗中说。彼中八无贪善根性贪对治故。及伴及方便五阴性。于上四阴性相续无间无有空缺。广作意解。是说一切入处。除入者八除入。如经中说。彼一切无贪。贪对治故。及伴及方便。欲界是四阴色界是五阴。能映夺缘故名除入。极增上极光曜极最胜缘此善根速得除入。如奴虽庄严犹为主欺。或说非一切圣人能欺缘。彼依缘烦恼不能起。是故名除入。智者十智如智品说。解脱者。八解脱如经说。彼初三解脱不贪善根。贪对治故。共伴共方便五阴。性余四无色解脱四阴性。灭尽定不相应行阴性。问曰。解脱有何义。答曰。不现前断后心故名解脱。初三色贪背舍故。净不净背舍。于上四种一切行转背舍。想受灭一切缘转背舍。及断后故。于中起者。三昧等解脱边功德禅中生。当知已说解脱边功德。今随彼彼地可得今当说。
五通四禅中 及见他心智
六中有法智 五中三无量
五通四禅中者。五通摄受支三摩提故。及见他心智者。他心智亦如是。六中有法智者。法智六地四根本禅中间及未来。五中三无量者。五地中除喜无量。四禅中及欲界。
除入中说四 及与喜无量
亦二种解脱 初禅第二禅
初四除入及喜无量初第二解脱。初禅第二禅欲界色贪对治故。初禅中立二解脱。四除入初禅地色贪对治故。第二禅立二解脱。四除入第二禅无色贪。何以故。眼识身无故。是第三不立解脱。是故是中亦不立除入及一切处。欲入解脱中入除入欲入除入故。入一切处。彼为胜乐所惑。彼不能生如是善根。喜根亦如是。故初第二禅中有非余禅。
余有四除入 及与一解脱
亦入一切入 佛说最后禅
后四除入净解脱。及八一切处。在第四禅非余。
余脱自名说 二一切亦然
灭尽最在后 余无垢九地
余脱自名说者。无边虚空处解脱。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二一切亦然者。余自名说无边虚空处无边识处。灭尽在后者。决定有顶摄。随顺断后边次第下地心心数法断已。乃至非想非非想地初断上上。次断上中。后断下下。一切断已彼灭尽定。余无垢九地者。若余无漏功德。所谓三三昧七智及漏尽通彼九地中四禅中三无色中未来中间世智。有顶处亦有。是故说遍一切地。
三解脱当知 有漏及无漏
定智通已说 其余悉有漏
三解脱当知有漏及无漏者。无边虚空处无边识处不用处解脱。当知有漏无漏。定智通已说者。定修多罗品当更广说。彼无漏智神通智品已说。其余悉有漏者。如是三通威仪故。受色声自相故。无量众生缘故。一切除入初三解脱。彼一切信解念处故。非想非非想非捷利行故。想受灭无慧故皆有漏。
法胜阿毗昙心论经卷第五
定品第七之余
已说功德自性。亦说有漏无漏。成就今当说。
当知未离欲 成就味相应
离下未至上 成就净诸定
当知未离欲成就味相应者。若人若此地未离欲。成就此地味相应。离下未至上成就净诸定者。离欲界欲未生第二禅等中梵世。若离欲若不离欲。成就净初禅。及彼地余善功德。
住上应当知 成就下无漏
方便生功德 当知非离欲
住上应当知成就下无漏者。圣人生梵世上。成就无漏初禅及余无漏。三昧神通及智等诸功德。彼地有漏功德生处缚。无漏断缚。是故离生处舍有漏非无漏。如是一切地随其义说。方便生功德当知非离欲者。已说离下地欲成就诸功德。当知说得成就不现在前。方便现在前者彼非离欲。方便得者如天眼耳。彼无记故。无漏净味相应不摄。是故得彼三种禅时不得灭尽。是灭尽定者方便故。彼得现前二十三种正受。八味相应八净七无漏。问曰。彼中一一几种因。答曰。
所谓无漏定 一一七种因
味净相应禅 当知因有一
所谓无漏定一一七种因者。一一无漏七种无漏中。自分因中因自地者。亦相应共生因。味净相应禅当知因有一者。味相应初禅味相应初禅因非余。初禅因不相似故。非余地秽污因行相违故。非秽污行相违亦非自分。如是净初禅净初禅因。非秽污非无漏。何以故。不相似故。非余地净因自地果报故及自地系缚故。如是一切。问曰。一一次第生几种。答曰。
无漏禅无色 逆顺超次第
次第生六种 当知乃至十
无漏初禅次第生六种。自地净及无漏。如是第二第三禅如是超越正受。无漏无所有处次第生七。自地二下地四上地一。无漏第二禅次第生八。自地二初禅地二上地四。无漏无边识处次第生九。自地二下地四上地三。余无漏次第生十。自地二下地四上地四。
或六至十一 谓净次第生
从二乃至十 当知说有味
或六至十一。谓净次第生者。净非想非非想处次第生六。自地味相应及净下地四。净及无漏非味相应。离欲故。净初禅次第生七。自地三上地四。净及无漏净不用处次第生八。自地三上地一下地四。净第二禅次第生九。无边识处次第生十。余十一。如是一切当知正受时如是说非死时。是故彼中上下地味相应不摄生。得净次第上下味相应生。从二乃至十当知说有味者。味相应初禅次第生二。自地味相应及净。彼此不相违故。有顶味相应次第生十。正受味三自地二。及下地净自地烦恼所恼故。依不用处地净以自救护。如是一切地下地净三。及死时上地退下地一切味相应。问曰。前说正受。烦恼今当说。答曰。净次第正受烦恼说味相应。及受生烦恼。何以故。烦恼力生非定力。是故此中说一切烦恼净必定定力。是故说共正受烦恼。问曰。彼中一一缘几种。答曰。
净及无漏禅 一切地中转
自地有漏法 味相应所缘
净及无漏禅一切地中转者。净及无漏禅缘一切地一切事。自地有漏法味相应所缘者。味相应禅缘自地味相应。及净非无漏。何以故。非无漏缘。有爱亦非爱他地。
无色则不行 于下有漏事
若根本彼善 秽污如味禅
无色则不行于下有漏事者。无色正受不缘下地有漏法。何以故。下地不寂灭故。亦缘下地无漏。如比智分。问曰。一切有漏不缘下地耶。答曰。不尔。若根本彼善。若根本无色净及无漏。彼缘自地及上地不缘下地。未来禅若缘下地。彼于下地粗想缘厌离秽污。如味禅者如味相应禅说。无色秽污亦如是。
色界若有余 无量等功德
彼欲界境界 世尊之所说
若色界功德。谓四无量一切处。等彼缘欲界。何以故。除神通说无量等。彼五神通缘欲色界。问曰。如前说熏禅中修智。彼云何熏。答曰。
若能熏诸禅 是依第四禅
三地爱尽故 净居唯广果
若能熏诸禅是依第四禅者。得第四禅能熏禅非余。彼人数数入无漏四禅起无漏。数数入有漏禅复还入无漏。还入有漏渐略乃至住二刹那。如是方便若一无漏心若一有漏心。是时一念有漏一念无漏。二念一有漏一无漏。是说成就。问曰。此何处得果。答曰。净居天中。何以故。三地爱尽故。净居唯广果。若得第四禅离三地爱。是故此得第四禅人。净居广果中凡夫共修熏禅。不与凡夫共。五种者。下中上上中上上。彼如是五种不广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及色究竟天。是故彼中得果。问曰。如前说七种愿智是云何。答曰。
无着不动法 得一切正受
彼三昧智力 能起顶四禅
彼人烦恼不能逼恼心相续故一切正受力心相续生故得三功德。谓愿智无诤及无碍。彼愿智者。若欲知过去未来现在及无为。彼时愿智边际。住第四禅正受能知。无诤名于他相续中。烦恼诤不欲起。此人他相续中。不起烦恼诤。无碍名如前说。问曰。愿智何地摄。答曰。
三地有愿智 无诤五地中
二地法辞辩 二辩依九地
三地有愿智者。第四禅初禅及欲界。决定第四禅中得。欲界唯人中能起欲界。梵世相应心记起言说心。彼处有。是故说三地。无诤五地中者。根本四禅及欲界。此决定于四禅中得。人中能起非余处。二地法辞辩者。法辩欲界梵世。此五地根本四禅及欲界。此但名缘言从名转。是故起语言道。有觉观处说辞辩。欲界及梵世。何以故。言语缘故。二辩依九地者。义辩乐说辩。欲界四禅中及四无色定。未来中间禅根本初禅摄。问曰。云何得此正受。答曰。
离欲及受生 而得于净禅
秽污退及生 无漏唯离欲
离欲及受生而得于净禅者。净初禅二时得。离欲时得及上地没生梵世。彼地过舍。如是一切。秽污退及生者。味相应禅退上得下。或第二禅中若欲界缠若梵世缠退。尔时得味相应初禅生得者。如上地没生欲界及梵世。尔时得味相应。初禅如是一切。无漏唯离欲者。无漏禅离欲得。谓圣人离欲界欲。彼得无漏初禅。昔所未得故得。如是一切。问曰。此功德何者能除烦恼。答曰。
无漏除烦恼 正受中间者
一切定中间 相应于舍根
无漏除烦恼者。无漏禅无色除烦恼非世俗。问曰。何故世俗不断烦恼。答曰。同一系缚故。世俗共烦恼一缚。是故自地烦恼不能断。如人被反缚不能自解。若彼对治及断中生。问曰。一切世俗不能断烦恼耶。答曰。有世俗能断烦恼。问曰。何者是。答曰。正受中间者。谓未来禅犹未得根本禅。若作方便得离下地欲。彼初禅未来有漏无漏。余未来一向有漏。为根本禅无色正受。是故说世俗不断烦恼。问曰。此近禅何处。答曰。一切定中间相应于舍根。一切正受中舍根相应。未得所求故不生喜。问曰。虽说神足境界智证神通。未说几种变化心今当说。答曰。十四欲界初禅果。初禅地初禅果。欲界二禅果。初禅地二禅果。二禅地二禅果。乃至第四禅亦如是。问曰。彼谁成就。答曰。
下地变化心 成就彼种果
随彼识相应 彼上地成就
下地变化心成就彼种果者。若人成就禅。是人成就彼果下地变化心。如得初禅是初禅地欲界中初禅果。成就如是一切应当知。问曰。汝先说第二禅等无五识身。若生于上若欲见闻。彼云何见闻。答曰。梵世识现前。问曰。何故上地无此识。答曰。无觉观故。问曰。彼几时成就。答曰。随彼识相应。彼上地成就。乃至彼识相应尔时成就。或眼识或耳识或身识。随尔时现在前尔时成就。此识灭时名舍。何以故。系属根故。
修多罗品第八
一切智口所说最深微细义。此余我今当说。
一切智口说 甚深微细义
我今说少分 修多罗谛听
问曰。如佛说三界。彼何者是。答曰。
欲界十居处 色界说十七
无色界有四 决定唯彼有
欲界十居处者。谓地狱畜生饿鬼人六欲界天。种类此十居处。当知说欲界。此众生有欲想转。若此处具足彼一切爱欲相应。是故说欲界。色界说十七者。梵身梵富楼。少光无量光光曜。少净无量净遍净。无荫福生大果无想众生。不广不热善见善现色究竟。此十七居处说色界。此居处欲想不转。彼极大色非男女相。是故说色界。无色界有四者。无色界有四居处。无边虚空处。无边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居处中色不生。何以故。离色欲故。又次第灭故。若无色中生色者。便无次第灭。然有次第灭。若无者。应色中生欲过。是故无色中不生色。是故说无色。问曰。如佛说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此云何。答曰。决定唯彼有。前所说界此即是有。问曰。如世尊说七识住。彼何者是。答曰。
善趣是欲界 及色界三地
无色亦三地 当知为识住
欲界善趣数。谓人天。色界前三地。无色界前三地。此七地说识住处。问曰。何故三恶道第四禅有顶不说识住耶。答曰。若地为见断修断。若不断生识彼说识住。三恶趣中无不断事。第四禅中无想众生。及净居天。无见断事。是故第四禅不摄。有顶一向有漏。若识乐住说识住。三恶道中识不乐住。何以故。苦逼迫故。净居天向涅盘故识不乐住。无想众生亦一向无心。是故第四禅不摄。有顶行不捷利。是故彼亦不摄。三种众生或乐境界乐乐乐想。彼中乐境界众生人及欲界天。乐乐三禅地乐想三无色。是故彼说识住。问曰。九众生居云何。答曰。
有顶及无想 是说众生居
四种有漏阴 当知识住处
有顶及无想是说众生居者。前说七识住。及无想天有顶。此说九众生居。问曰。何故恶道无想众生外。第四禅不说众生居耶。答曰。随何处乐住不欲去。彼处名众生居。恶道中无此二。广果中虽欲乐住亦欲乐去。问曰。如佛说四识住。彼云何。答曰。四种有漏阴。当知识住处。有漏色受想行。是名阴说识住。取俱识生住执着长养故名识住。是故无漏非识住。彼坏有故。彼亦非取和合识住处。问曰。何故识非识住处。答曰。彼因由不成。如王道王非是道。无住分俱生识名住处。三和合名住处。此识非如是。问曰。无有他识现前缘耶。答曰。自和合不生故。彼亦不成就彼。亦众生数非众生数。问曰。云何外识。住处事作。答曰。和合俱生依缘住多故无过。彼亦缘住彼自分地界非他分地界。问曰。如世尊说十二缘起。彼有何相。答曰。
诸烦恼及业 有事次第生
当知是有支 众生一切生
无明爱取是烦恼。行及有是业。余支是事。如是此烦恼业事。彼彼生中次第起故说缘起支。彼中烦恼依事。烦恼作业业作事。如是。
彼诸分建立 谓众生受生
过去及未来 中间当知八
彼诸分建立谓众生受生者。此分差别说十二支。问曰。此云何。答曰。过去及未来中间当知八。于中无明者过去烦恼。行者过去业。识者相续心及眷属名色者已受生相续连缚不灭。未生四种色根六入未具。是名名色。六入者已生四种色根。未能为触作所依。是时名六入。触者此诸根已能为触作所依。未能分别苦乐。不能分别利衰。是时名触。受者能分别苦乐利衰因。能知差别食分别爱不起淫欲。是时名受。爱者于欲具中。爱求欲不能求有分别。是时名爱。取者能取有分别。有者此于彼境界求趣向速疾。广生诸有趣当来生。是时名有。生者彼死次第相续连节缚。是时名生。老死者次后名色受等是名老死。问曰。世尊说六界。此云何。答曰。
所谓四大种 及诸有漏识
亦色中间见 是界说生本
所谓四大种及诸有漏识亦色中间见者。四大及五识身有漏意识。若色孔眼所取虚空数。此说六界。问曰。何故十八界中。别说六界耶。答曰。是界说生本。彼法生本此中丈夫想。地所成立。水和合润渍。火熟除臭烂。风界推。空中间孔。饮食入出。相应识力建立得名丈夫想。是故此名界想。何以故。是生性故。如世尊说。因六界因缘入母腹胎。修多罗句如是。彼大亦生是故名大生。如大众生如大生。于此中地坚相水湿相火热相风轻举相。色边受色相名虚空界。色者是与思异事也。识者了知相也。问曰。圣谛有何相。答曰。
果相似诸行 有漏是说苦
因相似是集 灭谛众苦尽
果相似诸行有漏是说苦者。一切有漏行从因生。逼恼相是故说苦。因相似是集者。一切有漏行他因相似。是故彼说苦集。如一稻种子前后相望故。亦说果亦说因。如是有漏行观已生当生故。亦说苦说集。灭谛众苦尽者。一切有漏行究竟尽灭。是说灭谛。
若无漏诸行 是说为道谛
彼二种名故 从粗次第见
若无漏诸行是说为道谛者。一切无漏行说道谛。彼一切苦灭故说道。问曰。何故说名谛。答彼二种名故。二种事故名谛。谓自相不虚。及见彼生不颠倒心觉。问何故虚空非数灭非谛摄。答曰。非因果故。此观察苦尽故。观察圣谛彼非苦苦因非离苦方便。但欲尽苦故观察。譬如病因病药。病差如观察病。问曰。圣谛有何义。答曰。圣者如实觉已。为他显示故名圣谛。是中逼迫相是苦。生相是集。寂静相是灭。出离相是道。问曰。如见因有果。何故佛先说果后说因耶。答曰。从粗次第见。如是但见无间等故世尊前说果。行者先得苦无间等。后苦因。先灭后道。何以故。先知果已。后断因。修智生故。彼行者于苦自性无间。已彼时为断苦因。故决定智生是过患因故。如是彼行者先见灭相。彼时为欲证灭。故修方便生决定智。是故先说果。如是先见粗后见细故。苦粗集细施设推求故。信故灭粗道细。是故先说灭后说道。如修多罗说。比丘当为说灭为趣灭故说道。如是等。是故先求灭后修道。如向城道先觅道已然后得入。一切皆信灭而不信道。是故欲易知故从粗次第说。问曰。世尊说四沙门果。彼几事。答曰。
圣果事有六 最胜在九地
第三在六地 二种依未来
圣果事有六者。六事说沙门果。五无漏阴及数缘灭。问曰。沙门果何义。答曰。圣道说沙门。彼精进成就故名沙门果。问曰。世俗道亦精进丈夫得。彼亦得沙门果。答曰。彼见圣道果差别。问曰。此何果何地摄。答曰。最胜在九地。阿罗汉果九地摄。未来中间四禅三无色。第三在六地。阿那含果六地摄。除无色。二种依未来。须陀洹斯陀含果未来摄。何以故。未离欲故。问曰。迹有何相。答曰。
随信行诸法 无烦恼钝根
随法行诸法 无烦恼速相
随信行诸法无烦恼钝根者。随信行人自身无漏法软分摄者。当知钝信行摄故。信解脱时解脱亦摄。当知软根故。随法行诸法无烦恼速相者。随法行自身法利根所摄故。当知速相彼摄故。见到不时解脱法亦摄。当知。何以故。利根故。
彼禅根本中 当知是乐通
小及难得故 当知余说苦
彼禅根本中当知是乐通者。根本四禅若软根法。及利根法当知乐迹。止观等得道故及乐行故。小及难得故当知余说苦者。余者无漏地摄道名苦以少故。彼未来中间禅止道少。无色中观少无漏。未来禅难得。何以故。世间从未来得故得彼故易修。禅中间禅一地中间心心数断除现前。谓觉断观现前成就如木断木。无色界微细难成就五阴转断。四阴转现前。彼难如是难得故说难。非圣道苦自性非苦受相应。此中建立胜道故。入涅盘城义故名迹义。问曰。不坏净云何。答曰。
佛及声闻法 解脱亦余因
清净无垢信 圣戒谓决定
佛及声闻法解脱亦余因清净无垢信者。一切种正觉智菩提佛。彼阿罗汉摄功德佛法。当知于彼中若无漏信彼名佛不坏净。他教授得正决定声闻。当知彼中学无学得声闻法。若彼无漏信彼是僧不坏信。若于涅盘若无漏信。转余有为法中。如苦谛集谛等信如是无漏。菩萨功德学无学辟支佛法。一切法中不坏信。彼苦集中正信清净。灭道中希求信。无漏戒圣道俱生第四不坏净。云何名不坏。知已决定清净信名不坏信。问曰。何所知不坏。答曰。四圣谛中。问曰。何故无漏不坏信。答曰。决定故彼实智俱生无漏信。及戒决定有漏信者。能障欺呵不信。持戒破戒呵欺障。无漏余不生能障欺呵。是故决定无漏不坏信差别者。问曰。修定有何相。答曰。
初禅若有善 当知现法乐
谓得生死智 是说名知见
初禅若有善当知现法乐者。净及无漏初禅现法乐住。是名修定得现法乐。谓得生死智。是说名知见者。生死智通是说修定得知见。
慧分别当知 方便生功德
金刚喻四禅 是名为漏尽
慧分别当知方便生功德者。所有方便生功德。乃至欲界有教戒闻思修功德。三界中随所有。若有为无漏。彼一切说名修定得分别慧。金刚喻四禅是名为漏尽者。金刚喻定者。最后学心彼共眷属相应。第四禅地漏尽故是说修定。此世尊自说已功德。菩萨阎浮提树影中。初禅正受彼见法乐住。十一起烦恼清净天眼智见。如趺只罗经说。彼经说知受生如是等慧差别。依第四禅无上正真道证漏尽。问曰。如意足何自性。答曰。
善有为诸法 方便之所起
佛说如意足 是亦说正烧
善有为诸法方便之所起佛说如意足者。若彼方便所起法。已说彼一切如意器故说如意足。自心自在起种种功德。成就如意足名如意足。足支具因一义也。何者是谓三昧。彼四种增上差别。如欲增上生三昧名欲三昧。如是精进心增上生名简择三昧。初起欲故欲增上。欲生已欲所求为得故。精进定增上起精进已。不舍精进随顺趣向心名心定。此欲精进心道理现前。如意足具身中究竟故名慧三昧。若不简择余此一心一切成就。一切心中生故方便差别。彼增长故说余功德。彼亦说正烧。此如是所说功德亦说为正烧。依道理能烧烦恼草故名正烧。或以能断烦恼故说正断。入正决定故名正胜。彼舍过恶功德生。守护增长策勤业名精进正胜。彼四种业差别故。一心建立精进能作四业。现在烦恼得断。未来不生。于善法容受生故。生已相续不失方便力。彼亦四种差别。
彼亦说念处 亦说四圣种
随其势力生 以彼名说彼
彼亦说念处亦说四圣种。彼前所说功德说念处如修多罗。身受心法内外俱自相共相是名念处。彼四种缘差别故。彼一切缘分齐差别故。身念处身缘非余法。如是受念处说受念处非余心念处。说心念处非余法念处。二种余法缘。以想阴行阴有为缘。及坏缘。以身受身心受。如是等乃至一切法缘。问曰。云何圣种。答曰。圣种亦如是。彼所说功德亦说圣种。圣以此为种故名圣种。此法自性是圣种故说圣种。于此种中生故名圣种。四种爱生对治故。说四差别。因衣服故爱生。广说四种如修多罗。问曰。云何以此功德为如意足。乃至四正断等耶。答曰。随彼势力生以彼名说彼。此法以定力生故名如意足。精进力生故说正断。念增上生故说念处。知足增上生故说圣种。已说助菩提分。共此自相今当说。
净信精进念 智慧及喜猗
觉分及与舍 思戒三摩提
如佛所说三十七助菩提分法。彼名有三十七事有十。于中信等如偈中结集。彼中信根信力名信。正断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此是精进。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是名念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是等名慧。喜猗舍觉支。正思惟戒。是正语正业正命。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八支是定支。问曰。何故如是多种说。答曰。
处方便一心 软及利亦然
见道亦修道 故说三十七
处者正缘处故说念处。方便者正方便说正断。一心者一心中住处。是故说如意足。软根相续见名根。利事此亦是根利根相续见故名力。彼中增上义是根义。余不能陵名力见道得见故名道分。修道见故名觉支。说三十七。此十法如是各各业差别故佛说三十七。此中觉支一向无漏。余有漏无漏。问曰道品云何有漏。菩提是无漏。彼菩提器菩提眷属。是故名菩提分。如是此中与菩提远有漏。随顺菩提故名菩提分。是故无过。
二禅三十六 未来禅亦然
三四及中间 是悉三十五
二禅三十六者。除思何以故此地无觉观故。未来禅亦然者。亦三十六除喜觉支。何以故未成就是故无喜我已先说。三四及中间是悉三十五者。第四第三中间三十五除喜除正思惟。
初禅说一切 三空三十二
有顶二十二 欲界亦如是
初禅说一切者。初禅中一切三十七。三空三十二。除喜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有顶二十二者。一切无觉支道支是故二十二。随何处觉支次说道分。彼中当知有漏无漏。欲界亦如是者。欲界亦二十二。一向是有漏二处一向有漏故。问曰四食何地何性。答曰。
诸食中抟食 欲界说三入
识食及思触 是食说有漏
诸食中抟食欲界说三入者。抟食是欲界三入香味触。事有十三十一事是触。四大七种造色。所谓涩滑重轻冷饥渴及香味。问曰何故色声非食。答曰见闻非增长。满足根大资益义是食义。或见或闻妄分别力故生。乐受触生喜彼喜不能润益根大。是故触为食能利益。非色声香味离分别亦能资益身。识食及思触是食。说有漏者识思触是有漏。彼持生相续缚能牵有是故名食。无漏触等虽利益诸根大。彼不能牵有故断除有是故非食。有三种事故名食。能牵后有。牵已复牵摄持自身是故名食。彼意思识牵未来有。抟食触食生已诸有摄持。或复一切诸食皆能牵有。皆能摄持诸根。问曰先所说诸三昧。何者三昧几种转。答曰。
无愿有十行 空二行当知
四行说无相 是说为圣行
无愿有十行者。无愿三昧总说十行。缘三谛故十行转。苦中无常苦二行。集中四行如前说。道中四行亦如前说。问曰何故不缘灭。答曰不愿求故名无愿。是不乐求义也。不愿何等谓苦彼因尽则无。是故彼因亦舍彼因修道尽是故缘道。是故此定缘苦因道不缘灭。或复说于有为不愿是故缘三谛。是中修道如服苦药。如是如空二行当知。身见近对治故。空三昧有二行。何等为二。空无我。身见取我我所行见。我对治故说无我行。我所对治故说空行。如彼法无我是故无我。四行说无相者。无相三昧灭四行转。除有为行但缘于法。行说无相此中显示解脱门。故一向无漏三昧。问曰颠倒云何断何自性。答曰。
谓彼四颠倒 当知见苦断
于彼增上见 见实者废立
谓彼四颠倒当知见苦断者。一切四颠倒依苦转。是故见苦断已说三见中。于彼增上见者。此四颠倒三见中少分是见自性。经中想心浊故说想心倒。见实者废立。何以故增上见中。若得增上如是力颠倒建立。如我见颠倒非我所见。如是边见常见颠倒非断见。见取净乐见颠倒。问曰谁增上。答曰推建立一向颠倒。是故颠倒彼如是想。是故非一切见是颠倒。邪见断见虽推及一向倒。坏事转建立戒取。推建立非一向颠倒。取少净非胜见胜取少胜。我见力建立我所。是故我所见不立颠倒。问曰世尊说多见如六十二见彼见何见摄。答曰五见摄。问曰此云何。答曰。
诽谤于真实 此见说邪见
非实而建立 二见及是智
诽谤于真实此见说邪见者。若见谤真实有义言无所有。如无施等是为邪见。非实而建立二见及是智者。于阴中非实我所建立身见。非真实乐净建立见取。若余非实建立。如见杭建立人想。邪智非邪见。
又戒威仪取 非因而见因
若摄受边见 依常见断见
又戒威仪取非因而见因者。如自在天因牛戒见等。生天世间流转解脱。若摄受边见依常见断见者。若见诸行常是名常见。如说常者彼不知因果连续。是故于事中立断是名断见。是二见名受边见。除此更无余见。是故一切见入此见中当知。问曰此见何断何不断。答曰。
诽谤而建立 因见依二边
随于此事转 若见彼则断
诽谤邪见已说。彼若谤苦彼说见苦断。如是集等建立不实说二见。彼身见于苦建立见苦断。见取若见苦断乐等建立是故见苦断当知。如是见集断等戒取。若依于有漏转彼见苦断。若依无漏转彼见道断当知。断见常见依苦转。是故见苦所断。
法胜阿毗昙心论经卷第六
修多罗品第八之余
问曰。世尊说二十二根。彼云何。答曰。
谓眼等四根 身根有三种
如意根及命 此根生死依
谓眼等四根者。眼耳鼻舌。彼眼根眼识依净色。于色已见今见未来或当知此。或复有异彼余自分。问曰何谓自分。答曰彼相似义也。如色不曾见今不见当不见。何以故识空故。如是一切如识自依说。身根有三种者。身根亦如是。彼说三种身根男根女根。如意根何者意根。若心意识彼复六识身。若已知法今知法当知法。或复是自分彼无生法如是当来。及命者命根第九彼三界寿。此根说生死依故说根。众生生死故。
受是烦恼伴 信等依涅盘
九根若无漏 此三依于道
受是烦恼伴者。苦乐忧喜舍受。杂烦恼烦恼伴依地故说根。信等依涅盘者。言精进念定慧依寂灭伴故说根。九根若无漏。是三依于道者。信等五喜乐舍意根等。有漏无漏此中若无漏。彼依于道三根说。如贤圣品说。如是诸根名二十二。事十七。男根女根身根少分。三无漏无异。问曰何者是根义。答曰彼增上义是根义。如人主兽王一切法有增上主。彼最胜增上主名根。彼取六境界增上主。男女二根众生差别分别增上主。初时无差别。命根持众生身增上。受有烦恼增上。信等涅盘增上。无漏道差别增上。
欲界四善八 色种根有七
诸心数有十 一心智者说
欲界四者。如是根四在欲界。男女忧苦决定欲界相应。问曰何故色界无男女根。答曰无受用事故。鼻舌二根亦应无。为端严身故生无妨。又男女二根令身丑恶故无。无苦根非逼迫果故。彼他不恼故无忧根。何以故无知生故。彼智知欲界。余色根意根界品已说。舍根信等五根三界相应不相应。喜乐根色欲相应不相应。无漏三根决定不相应命根。杂品当说。问曰几善。答曰善八。信等五三无漏必定是善非不善。余忧根受等善不善无记忧根命根后当说。余如界品说。如是取色七者眼等五及男女根。此等是色余非色。问曰几心性几非心性如是广说。答曰诸心数有十。五受五信等。一心智者说者。意根一种心自性。无漏前已说九根无漏。三余非心心数决定。问曰几有报几无报。答曰。
一及七有报 此义应当知
十三中是报 见实者所说
一及十有报此义应当知者。忧根一向有报。何以故善不善故。问曰何故忧根无记无。答曰忧根与喜下劣行相违。非身边见相应故。非隐没无记分别转故。非不隐没无记。非工巧报生威仪等分别生。若彼分别生谁在于后。非离欲灭离欲不断故。非不隐没无记。是故非不隐没无记。忧根信等中若有漏彼有报。若无漏彼无报。意根及三受若不善善有漏彼有报。无记无漏无报。苦根善不善有报。无记无报余根非有报。问曰何故不善善有漏有报。答曰坚固住故资助力。如畦水润粪覆烂坏坚固种子生。非无漏无资缘故。如在仓中种子。虽坚不生爱水不润故。余烦恼如粪无故不能烂坏。非无记有报。如烂种子虽置畦中不生。问曰几根是报。答曰十三中是报见实者所说。七色根意根命根。除忧根四受是有报。亦有非报色长养非报余是报。命根正受果寿行数。彼非报余是报。意根及受善秽污非报。威仪工巧变化心数非报。余是报余根决定非报。问曰几根最初生时得报。答曰。
二或六七八 初念生时得
欲中有报相 色六及上一
若众生根次第生。卵生湿生胎生彼初念二根报生身根及命根。意根彼是秽污是故不取。非秽污心为连系报。非秽污是故非报。舍根亦如是。化生无根六色根五及命根。一切化生不少眼根等。一根七二根八。欲中有报根故。此法用欲界众生当知。色六及上一者。色界得六。无色界一但命根。问曰死时最后舍几根。答曰。
舍四八与九 亦说舍于十
渐终及顿没 善舍各增五
舍四八与九亦说舍于十渐终及顿没者。无记心渐终舍四身意命舍根。无根一时无记心死舍八。谓眼等根命意舍根。一根九二根十不善心亦尔。问曰善心舍几根。答曰善舍各增五。于是中加信等五根。色无色随所得亦如是。问曰几见断如是等应当广说。答曰。
二断无断四 六根则二种
三无漏不断 余则修道尽
二断无断四者。意根及三种受此见断修断。若无漏无断。六根则二种者忧根见修断。信等五根修道断不断。三无漏不断者。一向无漏故。余则修道尽者。余九根修道断。彼眼等八不秽污故。修道断堕生死故非不断。苦根五识身是故修道断。问曰世尊说六识身。彼取何法。答曰。
若取识根义 五种心境界
若取一切法 是则意识界
若取识根义五种心境界者。色等五境界五识身取。眼识取色色形相色者。谓青等无量种。形相者长等无量种。彼眼等不到取眼着药。捭则不见。耳识声亦不到取。鼻香舌味身触此到取。一切五识身能取现在境界。问曰意识云何取。答曰若取一切法是则意识界。若五识身所取。彼若不取过去未来。现在法及无为一切意识取。除彼刹那自体共生相应法。问曰初知不坏境界已说此境界。云何十种差别。答欲界相应不相应如是。色界无色界如是。无漏有为无为善无记。问曰十智一一智几法境界。答曰。
五法应当知 法智之境界
七种随顺智 他心境界三
五法应当知法智之境界者。欲界相应不相应及无漏无为善。七种随顺智者。色无色无漏相应不相应善无为。他心境界三者。欲色界无漏相应。
有漏当知十 因果智有六
解脱智一法 道智二余九
有漏当知十者。世俗智一切十种法境界。因果智有六者。苦集智三界相应不相应。解脱智一法者。灭智中一无为善。道智二者。道智有为无漏相应不相应。余九者。尽智无生智境界九法除无为。无记使境界如前说。复欲总说故说此。
自地诸烦恼 定使于自地
自种一切遍 在彼种类中
自地诸烦恼定使于自地者。欲界一切使所使。欲界乃至有顶地彼地亦然。胜故对治故下地上地不使。离欲现前上地下地不使。自种一切遍在彼种类中者。自种类法自种类使所使。一切遍他类亦使如身见。见苦断使所使见集断等他类亦使。如是一切遍使说。乃至修道断修道断一切使。所使一切遍使。
三界定烦恼 如是定三界
如是说二界 一界生亦然
三界定烦恼如是定三界者。三界摄烦恼中三界使所使。随方便如意根。三界于中一切三界使所使。如是说二界者二界所摄法二界使所使。如方便如觉观欲界及色界。于中欲界色界使所使。一界生亦然者。一界所摄法一界使所使。如忧根欲界于中欲界使所使。
此佛所说经 若事我已说
识智及诸使 观察此三门
此佛所说经中。若我所说法此三门应宣说。识门智门使门。如欲界中根事一切有。是故欲界六识身当知相应不相应故。七智知除比智灭智道智。五种类摄故。欲界一切使所使。色界三根事有此四识识七智知。色无色界一切使所使。无色界无五境界。但一识识六智知。除他心智法智灭智道智。无色界一切使所使。如是一切应当知。
杂品第九
已说定相续 种种诸余法
于上众杂义 我今当略说
已说定相续种种诸余法者。已说诸法彼此相续种种聚。于上众杂义我今当略说者。于上所说广义今略说。
有缘有相应 有行及有依
心及心数等 是说总略义
此是心心数法名。于种种法中攀缘转故名有缘。俱同行同方便名相应。境界行作故名有行。依根转故名有依。
从缘生亦因 有因及有为
说事及世道 有果此决定
此是有为法名。彼彼缘和合得生故名缘生。他法生故因由因力故。有因诸法和合作故名有为。多因差别显示故名说事。未有有转自相行名世。彼有果名有果。
有罪亦隐没 秽污下贱黑
善有为及习 亦复名修学
有罪亦隐没秽污下贱黑者。此是不善隐没无记法种种名。可厌恶故名有罪。烦恼覆蔽故名隐没。烦恼垢污故名秽污。凡鄙故名下贱。无智闇分故名黑。善有为及习亦复名修学者。善有为法如此名也。智中有或相续此法名智是故善。如世间说善巧人歌舞善巧手。或善者慧名彼慧善谈说故名善。摄取如是义也。功德增上成就说习。亦说修心。不相应行此中当说。
无想二正受 亦众生种类
句味与名身 命根与法得
谓彼凡夫性 及诸法四相
非色不相应 说是有为行
无想名无想众生生。心心数法不转。二无心定者。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定名厌于生死解脱想。第四禅力心相续次第中间灭。灭尽定名厌散乱心寂灭想。初住想心思念。非想非非想过恶心心数次第灭。众生种类名一趣生众生。身根长短来去住饮食自共分。句名字集随所欲说义。分齐究竟名句。如婆伽罗那云。言说味者字生。名者随义名也。如牛马等。如毗伽罗论言句。命者随得根大。心和合事次第相续不坏。因得名得法到成就得一义也。凡夫性者。未到正决定聚远离圣士夫法。四相者生老住无常如行品说。非色者。非此法色自性。不相应者不相应无缘也。说是有为行者。行隐摄故。问曰此行几是善如是等广说。答曰。
二善五种三 当知七无记
二在于色界 一在无色地
二善者。无想正受灭尽正受。一向是善有报故。无想正受无想报灭尽正受。除命根有顶四阴。五种三者。得生老住无常等。善中善不善中不善无记中无记。当知七无记者。无想种类句味名命根凡夫性。问曰几欲界如是等。应广知。答曰二在于色界。无想正受广果地故。一在无色地者。灭尽定非想非非想处摄故。
二界三当知 余在于三界
有漏无漏五 其余定有漏
二界三当知者。名句味欲界色界。非无色界离语言故。余在于三界者种。类得命凡夫相。问曰几有漏几无漏如是等。答曰有漏无漏五。得生老住无常相等。有漏中有漏无漏中无漏。得者有漏中有漏。无漏尽为无漏。数灭圣凡夫有漏无漏。非数缘无为唯有漏。其余定有漏者。当知余行决定有漏。问曰离圣法名凡夫。彼云何舍云何断。答曰。
最初无漏心 是圣不得舍
愚夫流转界 离欲时灭尽
最初无漏心是圣不得舍者。圣者苦法忍舍凡夫性。是舍凡夫对治愚夫流转界者。此凡夫事界流转舍。随彼处决舍地生随地得。不隐没无记故如是一刹那得。离欲时灭尽者。随地离欲若凡或圣。彼地凡夫事断。问曰三无为已说彼有何相。答曰。
断烦恼远离 是名数缘灭
无诸障碍相 是名为虚空
断烦恼远离是名数缘灭者。若身见等烦恼数缘力所灭。彼断次第断若远离欲得。彼数分名数灭。无诸障碍相是名为虚空者。容受色无障碍。住来去等事得是名虚空。
依于众缘法 有依及攀缘
若不具不生 此灭非是智
有为法依缘力能生彼无不生。如眼识眼色明空。忆彼生和合意作眼识生余。阙一则不生。若与余识相应。念念眼生灭和合。阙此眼识不生。若彼眼依识欲生彼不生。若彼眼生灭已。彼必定不复生。如是色彼缘阙。彼眼识未来灭不复生。如是余识身如得生说。若彼生灭彼初非智缘。如是事不数数而灭名非数灭。略说未来不生法中。缘阙毕竟不生。自然灭名非数灭。问曰已说有为法因。彼何法何因。答曰。
前因相似增 或俱依倚生
二因及一缘 一向已生说
前因相似增者。前前法如是相似未来因。亦增因非灭因。如软善根软中上自地善根因中增。增增因修习法住增非减。非胜法为下因。或俱依倚生者。如相应共有因。二因及一缘一向已生说者。自分因已生说非未生前生后生自分因。说非未生有前后。如是一切遍因。亦说当知次第缘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心心数除。余过去现在心心数。彼一切名次第缘一种。一种不差别前聚后聚。次第缘故名次第缘。问曰何故色心不相应行非次第缘耶。答曰众杂事色杂如是。一时欲界色界不相应现前。如受戒凡夫及圣人亦不相应行。三界不相应一时现前。心心数不杂事故得名次第缘。问曰报为众生数。非众生数耶。答曰。
报是众生数 有为解脱果
有缘说俱转 谓于他相转
报是众生数者。众生数法必定得名为报。何以故不共故非非众生数共故。问曰报者何义。答曰不相似受故。如善不善无记。问曰果法说何者。答曰有为解脱果。一切有为法善不善无记果。因缘相依故数缘灭。无为者彼说道果。问曰有缘法云何缘中转。答曰有缘说俱转。若法有缘彼一时缘转不别异。问曰何处缘转。答曰谓于他相转。他攀缘义也。非自性自性缘。何以故自性离自性故。一切事中如眼不自见。指端不自触。刀不自割。相应不缘。何以故一缘故。俱生亦不缘太相近故。如眼着药捭眼眵。眼睫太近故不见。自依不能缘。问曰彼有住处无住处耶。答曰。
遍因无处所 欲生时解脱
烦恼智心中 道欲灭时灭
遍因无处所者。此遍因心心数二眼因生一识。如是耳鼻舌识亦然。若有处所应一眼中生。若然者应一眼见非二眼见。或两识生不然是故无处所。问曰何心解脱。为过去现在未来耶。答曰欲生时解脱。欲生时道灭烦恼。是故欲生时得解脱。无学心障中得解脱。问曰道生时断烦恼耶。答曰烦恼智心中道欲灭时舍。道欲灭时断。烦恼欲生是未来。未来道不能作事。是故无碍道欲灭时舍烦恼。解脱道欲生时解脱烦恼得。次说烦恼名。问曰有爱有几种。答曰。
有爱有五种 无有唯一相
爱事余烦恼 断离是三界
有爱有五种者。有爱名有中贪着彼五种。苦集灭道见修道断。无有唯一相者。无有爱名断见。自身断乐。彼亦修道断。何以故见爱见道断。此亦转爱是故修道断。此须陀洹虽不断亦不共行。何以故断见所长养故。彼皆上现前彼须陀洹断尽。因缘相应知故。问曰如世尊说断界离界灭界何者是。答曰爱事余烦恼断离是三界。断爱离界彼爱染着相应事。断灭界彼亦染亦相应。彼若余烦恼断彼断界。彼相应非染。近对治故如是建立。如是一切一相十一心。欲界善不善隐没无记不隐没无记。色界三除不善。无色界三亦如是及无漏。问曰此中几秽污心得几善几无记。答曰。
秽污心得十 智者如是说
善心必得六 无记即无记
秽污心得十智者如是说者。界地地来还二界善秽污隐没无记心得相续心。余无色界善秽污不隐没无记。彼现前事得。问曰欲界色界不隐没无记云何。答曰变化心色界欲生时得。彼禅力得非余。是故非无记得退非无漏。如无学退学得。如是等如是得故缘次第说。非一人一刹那中得十。善心必得六者。善心得六如尽智。欲界善无漏心中。变化心亦无记。如是色界无色界善心及无漏。无记即无记者。不隐没无记心唯得无记心。非余现前亦得前已说。非彼刹那未得心得。问曰十法菩提分彼中几根性。答曰。
菩提分六法 当知是根性
诸法若相应 当知是他分
菩提分六法当知是根性者。信等五及喜觉支。余者非根自性。问曰为自性相应法。为他性相应法。答曰诸法若相应当知是他分他分相应。当知非自性自性伴。一时无二故。问曰何处得解脱。答曰。
缘中得解脱 大仙如是说
亦少断而缚 见道及修道
缘中得解脱大仙如是说者。缘中离烦恼不能于相应解脱。何以故一刹那故。烦恼心一念缘中。众生愚惑于缘不愚。故解脱烦恼成就。问曰若不相应亦断不断耶。所断者相应不相应耶。答曰若不相应亦断。亦少断而缚见道及修道。有少分断亦非解脱。如苦智生集智未生。若见苦断烦恼断。彼见集断一切遍烦恼缚。修道中亦一种断。彼中八种缚乃至八断究竟下下缚。问曰见谛云何得不坏净。答曰。
二觉于三谛 四由见正道
能起不坏净 修习于二世
二觉于三谛四由见正道能起不坏净者。苦集灭无间等。得法不坏净及圣爱戒。彼三法自性故。见道一切得四种佛法僧彼中有故。问曰几世法修。答曰修习于二世。现世修行未来得修。问曰何法随心转。答曰。
一切心数法 说与心俱转
若心相及余 作亦应当知
一切心数法说与心俱转者。一切心数法说与心共行。何以故共心一缘故。若心相及余者。此心相生等彼亦随心转共心一生灭故。及余者。如是余心数相亦随心转。一种方便安隐故。作亦应当知者。此业名也。彼中说心数处。已说思身口业。未尽今当说彼禅道无教戒彼力生故说作。彼随心转心一果故。心作一事一切随心转说。问曰断法云何。答曰。
断诸有漏法 智者亦无垢
灭未来说远 此余说则近
断诸有漏法者。一切有漏法断有过故。是故无漏不断。彼无垢故无过去垢故名断。如衣有垢浣事。问曰知法云何。答曰知者亦无垢。若有漏法及无漏法。是一切知法。一切法智境界故。随方便智如智品说。问曰远法云何。答曰灭未来说远。不办事故四种远。作事远处远相远自分远。不办事远者过去未来世道。处远者海此彼岸。相远者如地与虚空湿与暖异。分远者善法不善法。欲色无色虽一相彼亦是远。此余则说近者。余现在及无为彼当知近。现在能办事故近。无为随处速得。数缘非数缘灭。随处得。虚空者遍一切处。问曰决定法云何。答曰。
所谓无间业 及诸无垢行
慧者说决定 见处是有漏
所谓无间业及诸无垢行慧者说决定者。无间业邪定如是法决定将向地狱故。余亦有恶行决定能趣地狱。彼不定无间非不定。已说决定无垢行正决定得解脱果。除五无间业余者不定。有漏及无为不定。问曰见处法云何。答曰见处是有漏。一切有漏法是见处五见相应故。若此法秽污见缘。相应使俱生伴法中住。彼法名见处。问曰几根众生成就答曰。
说有十九根 谓成就极多
极少成就八 晓了根所说
说有十九根谓成就极多者。若一切多成就根彼十九。如不断善根不缺根二根故。此凡夫是故彼无无漏根不缺根。如是未离欲圣人。彼一根二无漏无。极少成就八晓了根所说者。若一切少成就但八。如余身根断善根。彼有身意命根五受等。及生无色界凡夫彼意命舍根信等五根有。问曰几种触。答曰。
增语及有对 明无明处中
所谓得果者 是则双道事
增语及有对明无明处中者。彼意识相应触增语触。何以故增语依转故。由增语转彼名增语。由意识故语转。是故意识与彼相应触名增语触。或增语名彼意识分别境界非余五识。是故增语境界相应触名增语触。五识身相应触名有对触。何以故有对依缘故。五有对触。秽污无明触。无漏明触非秽污。有漏非明非无明触。问曰云何无碍道得果者。为无碍道解脱道耶。答曰所谓得果者是则双道事。双道俱得果。无碍道断结得。解脱道得解脱证。如以毒蛇一手着瓮中一手蔽头。如怨家一手推出一手闭门。问曰阿罗汉住何心入涅盘。答曰。
无着住报心 得入于涅盘
生有及坏有 本有亦复中
无着住报心得入于涅盘者。一切所作事中平住任运心。阿罗汉住报生心中入涅盘。亦住威仪心入涅盘。何以故任运行故。说住报心入涅盘。彼自然心断随顺故。住无记心入涅盘。善心中相续彼次第心自息。不善心身离欲时舍秽污心。有顶离欲时舍善无记现前。彼最后心是故住如是无记心入涅盘。问曰几种有。答曰四种有。生有及坏有本有亦复中。彼生有者。生刹那若阴生。坏有者死时最后阴。本有名生有死有中间阴名本有。中间有名死已乃至未受生有。此中间处所阴名中有。或有不立中有者。彼人处所中间不相续。彼言不相应。何以故心数依处转见。此心数依处见非余。彼何所依共报身。此不存中阴者。欲界处相续见行相违心数转。是故不生相续。若存中阴者彼依处。如是中有阴生见。法不相违心数转。相应成就处相续故。是故必有中阴。问曰如佛说有厌离。云何厌云何离。答曰。
诸智在苦因 及忍修于厌
离欲得无欲 说在于四中
诸智在苦因及忍修于厌者。苦集缘智及忍说厌厌事转故。离欲得无欲说在于四中者。苦集灭道中智及忍说厌离。能坏欲故。彼中忍见道坏智者。修道无碍道断烦恼不复见道智。无碍道修道中有四智。
问论品第十
离律不律仪 而得于律仪
不因彼得胜 若能知者说
答曰有无色界没生色界。凡夫法彼人界流转时。舍戒系属界故。是人生色界时。得彼禅戒退分故是故不增。
颇得沙门果 圣贤离诸过
得有为善法 不名为修习
答曰有如本得退得过去彼但得不增。是故名不修习。余习修不能现前。本所得者更得。
颇道兴起时 未离诸过咎
解脱时离恶 能决定者说
答曰有如未来修如前生现前。尽智除。若余未来尽智。彼欲生时得彼时未解脱。何以故本时障解脱。一切未来无学。相续心解脱故。
颇光曜烦恼 起已定相应
清净初禅中 而得于退法
答曰有光曜缠生。退阿罗汉得尽智者。初清净禅尽智力。得彼时舍彼学无学。或熏修初禅等。
颇有见谛道 得于诸善法
彼法是有缘 智者不见缘
答曰有欲界中无间等边得世智。欲界阴不见比智彼无间边得世智。是故彼时不见欲界阴。
颇果有漏慧 相应净功德
不相应智慧 彼时得彼果
答曰有如欲界离欲。非梵世离欲。彼欲界第四禅果。变化心不相应断故。成就彼于此禅中彼果。彼禅中不相应慧不断故。如是色界变化心说。于下上地离欲不离欲。
颇住无碍道 成就于诸灭
障碍彼烦恼 非彼无漏见
答曰有如有漏通生住无碍道。随地通能生彼地离欲。彼有通离欲断。是故彼住无碍道彼远离成就。常相续得远离。
颇有烦恼灭 无垢者获得
非舍彼烦恼 于彼无垢尽
答曰有如光曜中梵世生。欲生时欲界烦恼远离得。如是彼前已断彼远离得。世俗故彼地系属。是故地流转舍。又复还来得彼得名远离得。
颇无垢净地 未曾得而得
非离欲非退 不依于见道
答曰有如色离欲证决定无漏。无色修道中方便得。
颇未得法中 而得于胜利
不舍彼不利 若曾学者否
答曰有彼初生无漏品。除余无漏功德。得时彼不舍凡夫事。苦法忍彼退一切无漏功德。不得凡夫事。
大德优波扇多为利益弟子故造此阿毗昙心论。
上一部:乾隆大藏经·小乘论·解脱道论十二卷 下一部:乾隆大藏经·小乘论·胜宗十句义论一卷
乾隆大藏经·小乘论·法胜阿毗昙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