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4-03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四十一卷~第六十卷)
大乘论·第1164部
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四十一卷~第六十卷)
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一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二
如是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有违犯及无违犯是染非染软中上品。应当了知。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日日中若于如来或为如来造制多所。若于正法或为正法造经卷所。谓诸菩萨素怛缆藏摩怛理迦。若于僧伽。谓十方界已入大地诸菩萨众。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诸供养具而为供养。下至以身一拜礼敬。下至以语一四句颂赞佛法僧真实功德。下至以心一清净信随念三宝真实功德。空度日夜。是名有犯有所违越。若不恭敬懒惰懈怠而违犯者。是染违犯。若误失念而违犯者。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谓心狂乱。若已证入净意乐地常无违犯。由得清净意乐菩萨。譬如已得证净苾刍恒时法尔于佛法僧以胜供具承事供养。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有其大欲而无喜足。于诸利养及以恭敬生着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谓为断彼生起乐欲。发勤精进摄彼对治。虽勤遮遏而为猛利性惑所蔽。数起现行。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耆长有德可敬同法者来。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起承迎不推胜座。若有他来语言谈论庆慰请问。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称正理发言酬对。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非憍慢制无嫌恨心无恚恼心。但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谓遭重病。或心狂乱。或自睡眠。他生觉想而来亲附。语言谈论庆慰请问。或自为他宣说诸法论义决择。或复与余谈论庆慰。或他说法论义决择属耳而听。或有违犯说正法者。为欲将护说法者心。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护僧制。或为将护多有情心而不酬对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延请。或往居家或往余寺。奉施饮食及衣服等诸资生具。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或有疾病。或无气力。或心狂乱。或处悬远。或道有怖。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余先请。或为无间修诸善法欲护善品令无暂废。或为引摄未曾有义。或为所闻法义无退。如为所闻法义无退。论义决择当知亦尔。或复知彼怀损恼心诈来延请。或为护他多嫌恨心。或护僧制不至其所不受所请。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持种种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宝。及持种种众多上妙财利供具。殷勤奉施。由嫌恨心或恚恼心违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舍有情故。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违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或心狂乱。或观受已心生染着。或观后时彼定追悔。或复知彼于施迷乱。或知施主随舍随受由是因缘定当贫匮。或知此物是僧伽物窣堵波物。或知此物劫盗他得。或知此物由是因缘多生过患。或杀或缚或罚或黜或嫌或责。违拒不受。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求法。怀嫌恨心怀恚恼心。嫉妒变异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谓诸外道伺求过短。或有重病或心狂乱。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于是法未善通利。或复见彼不生恭敬无有羞愧以恶威仪而来听受。或复知彼是钝根性于广法教得法究竟深生怖畏。当生邪见增长邪执衰损恼坏。或复知彼法至其手转布非人。而不施与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诸暴恶犯戒有情。怀嫌恨心怀恚恼心由彼暴恶犯戒为缘。方便弃舍不作饶益。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弃舍。由忘念故。不作饶益。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何以故。非诸菩萨于净持戒身语意业寂静现行。诸有情所起怜愍心欲作饶益。如于暴恶犯戒有情于诸苦因而现转者。无违犯者。谓心狂乱。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或为将护多有情心。或护僧制方便弃舍不作饶益。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将护他故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诸有情类未净信者令生净信。已净信者令倍增长。于中菩萨与诸声闻。应等修学无有差别。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尚不弃舍将护他行。为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长学所学处。何况菩萨利他为胜。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为令声闻少事少业少悕望住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于中菩萨与诸声闻不应等学。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不顾利他。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悕望住可名为妙。非诸菩萨利他为胜。不顾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悕望住得名为妙如是菩萨为利他故。从非亲里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恣施家。应求百千种种衣服。观彼有情有力无力。随其所施如应而受。如说求衣求钵亦尔。如求衣钵。如是自求种种丝缕令非亲里为织作衣。为利他故应畜种种憍世耶衣诸坐卧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俱胝。复过是数亦应取积。如是等中少事少业少悕望住制止遮罪。菩萨不与声闻共学。安住净戒律仪菩萨。于利他中怀嫌恨心怀恚恼心。少事少业少悕望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有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少事少业少悕望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谓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萨见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恶于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若废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萨见劫盗贼夺他财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执为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起怜愍心。于彼有情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逼而夺取。勿令受用如是财故。当受长夜无义无利。由此因缘所夺财宝。若僧伽物还复僧伽。窣堵波物还窣堵波。若有情物还复有情。又见众主或园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思择彼恶起怜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业当受长夜无义无利。随力所能废其所主。菩萨如是虽不与取。而无违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萨处在居家。见有母邑现无系属习淫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菩萨见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亦当令其舍不善业。住慈愍心行非梵行。虽习如是秽染之法。而无所犯多生功德。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一切不应行非梵行。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命难囹圄缚难刖手足难劓鼻刵耳剜眼等难。虽诸菩萨为自命难亦不正知说于妄语。然为救脱彼有情故。知而思择故说妄语。以要言之。菩萨唯观有情义利非无义利。自无染心唯为饶益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说异语。说是语时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恶朋友之所摄受亲爱不舍。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能随力说离间语。令离恶友舍相亲爱。勿令有情由近恶友当受长夜无义无利。菩萨如是以饶益心说离间语。乖离他爱无所违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行越路非理而行。出粗恶语猛利诃摈。方便令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如是以饶益心。于诸有情出粗恶语。无所违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信乐倡伎吟咏歌讽。或有信乐王贼饮食淫荡街衢无义之论。菩萨于中皆悉善巧。于彼有情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现前为作绮语。相应种种倡伎吟咏歌讽王贼饮食淫衢等论。令彼有情欢喜。引摄自在随属。方便奖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如是现行绮语。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生起诡诈虚谈现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无有羞耻坚持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除遣生起乐欲发勤精进。烦恼炽盛蔽抑其心时时现起。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为掉所动心不寂静不乐寂静。高声嬉戏諠哗纷聒。轻躁腾跃望他欢笑。如此诸缘。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忘念起。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除遣生起乐欲。广说如前。若欲方便解他所生嫌恨令息。若欲遣他所生愁恼若他性好如上诸事。方便摄受敬慎将护。随彼而转。若他有情猜阻菩萨。内怀嫌恨恶谋憎背。外现欢颜表内清净。如是一切皆无违犯。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忻乐涅盘。应于涅盘而生厌背。于诸烦恼及随烦恼。不应怖畏而求断灭。不应一向心生厌离。以诸菩萨三无数劫流转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何以故。如诸声闻于其涅盘忻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如是菩萨于大涅盘忻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其倍过彼百千俱胝。以诸声闻唯为一身证得义利勤修正行。菩萨普为一切有情证得义利。勤修正行。是故菩萨当勤修集无杂染心。于有漏事随顺而行。成就胜出诸阿罗汉无杂染法。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自能发不信重言。所谓恶声恶称恶誉不护不雪。其事若实而不避护。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事不实而不清雪。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他外道若他憎嫉若自出家。因行乞行因修善行谤声流布。若忿蔽者若心倒者谤声流布。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以种种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义利护其忧恼而不现行。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观由此缘于现法中少得义利多生忧恼。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骂报骂他嗔报嗔。他打报打他弄报弄。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有情有所侵犯。或自不为彼疑侵犯。由嫌嫉心由慢所执。不如理谢而生轻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谢轻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若是外道。若彼悕望要因现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谢。若彼有情性好斗诤。因悔谢时倍增愤怒。若复知彼为性堪忍体无嫌恨。若必了他因谢侵犯深生羞耻。而不悔谢。皆无违犯。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所侵犯。彼还如法平等悔谢。怀嫌恨心欲损恼彼不受其谢。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虽复于彼无嫌恨心不欲损恼。然由禀性不能堪忍故不受谢。亦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一切如前应知。若不如法不平等谢。不受彼谢亦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怀忿相续坚持生已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为断彼故生起乐欲。广说如前。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贪着供事增上力故。以爱染心管御徒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不贪供侍无爱染心管御徒众。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懒惰懈怠耽睡眠乐卧乐倚乐。非时非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遭疾病若无气力行路疲极。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广说一切如前应知。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爱染心谈说世事虚度时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忘念虚度时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见他谈说护彼意故。安住正念须臾而听。若事希奇或暂问他或答他问。无所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为令心住欲定其心。心怀嫌恨憍慢所持。不诣师所求请教授。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懒惰懈怠而不请者。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遇疾病若无气力。若知其师颠倒教授。若自多闻自有智力能令心定。若先已得所应教授而不请者。无所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贪欲盖忍受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发勤精进。烦恼猛利蔽抑心故时时现行。如贪欲盖如是。嗔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及与疑盖当知亦尔。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贪味静虑于味静虑见为功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广说如前。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听声闻乘相应法教。不应受持不应修学。菩萨何用于声闻乘相应法教听闻受持精勤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何以故。菩萨尚于外道书论精勤研究。况于佛语。无违犯者。为令一向习小法者舍彼欲故。作如是说。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菩萨藏未精研究。于菩萨藏一切弃舍。于声闻藏一向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现有佛教于佛教中未精研究。于异道论及诸外论精勤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上聪敏若能速受。若经久时能不忘失。若于其义能思能达。若于佛教如理观察。成就俱行无动觉者。于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学佛语。一分学外。则无违犯。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越菩萨法。于异道论及诸外论研求善巧。深心宝玩爱乐味着。非如辛药而习近之。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闻菩萨藏。于甚深处最胜甚深真实法义诸佛菩萨难思神力。不生信解憎背毁谤。不能引义不能引法非如来说。不能利益安乐有情。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如是毁谤或由自内非理作意。或随顺他而作是说。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若闻甚深最甚深处心不信解。菩萨尔时应强信受。应无谄曲应如是学。我为非善盲无慧目。于如来眼随所宣说于诸如来密意语言而生诽谤。菩萨如是自处无知仰推如来于诸佛法无不现知。等随观见。如是正行无所违犯。虽无信解然不诽谤。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人所有。染爱心有嗔恚心。自赞毁他。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摧伏诸恶外道。若为住持如来圣教。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或欲令其未净信者发生净信。已净信者倍复增长。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闻说正法论议决择。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而不往听。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而不往听。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不觉知。若有疾病。若无气力。若知倒说。若为护彼说法者心。若正了知彼所说义。是数所闻所持所了。若已多闻具足闻持其闻积集。若欲无间于境住心。若勤引发菩萨胜定。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浊。于所闻法难受难持难于所缘摄心令定。不往听者。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说法师故思轻毁。不深恭敬嗤笑调弄。但依于文不依于义。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诸有情所应作事。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为助伴。谓于能办所应作事。或于道路若往若来。或于正说事业加行。或于掌护所有财宝。或于和好乖离诤讼。或于吉会或于福业不为助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为助伴。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有疹疾若无气力。若了知彼自能成办。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若知所作能引非义能引非法。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先许余为作助伴。若转请他有力者助。若于善品正勤修习不欲暂废。若性愚钝于所闻法难受难持。如前广说。若为将护多有情意。若护僧制不为助伴。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遭重疾病。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往供事。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往供事。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自有病若无气力。若转请他有力随顺令往供事。若知病者有依有怙。若知病者自有势力能自供事。若了知彼长病所触堪自支持。若为勤修广大无上殊胜善品。若欲护持所修善品令无间缺。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浊于所闻法难受难持。难于所缘摄心令定。若先许余为作供事。如于病者。于有苦者为作助伴。欲除其苦当知亦尔。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为求现法后法事故广行非理。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为宣说如实正理。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所蔽不为宣说。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自无知若无气力。若转请他有力者说。若即彼人自有智力。若彼有余善友摄受。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知为说如实正理起嫌恨心若发恶言若颠倒受若无爱敬。若复知彼性弊[怡-台+龙]悷。不为宣说。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先有恩诸有情所。不知恩惠不了恩惠。怀嫌恨心不欲现前如应酬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现酬报。非染违犯。无违犯者。勤加功用无力无能不获酬报。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欲报恩而彼不受。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堕在丧失财宝眷属禄位难处。多生愁恼。怀嫌恨心不往开解。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往开解。非染违犯。无违犯者。应知如前。于他事业不为助伴。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有饮食等资生众具。见有求者来正悕求饮食等事。怀嫌恨心怀恚恼心而不给施。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能施与。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现无有可施财物。若彼悕求不如法物所不宜物。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来求者王所匪宜将护王意。若护僧制而不惠施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摄受徒众怀嫌恨心。而不随时无倒教授无倒教诫。知众匮乏。而不为彼从诸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如法追求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随时供给。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往教授。不往教诚。不为追求如法众具。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护僧制若有疹疾。若无气力不任加行。若转请余有势力者。若知徒众世所共知有大福德。各自有力求衣服等资身众具。若随所应教授教诫。皆已无倒教授教诫。若知众内有本外道为窃法故。来入众中无所堪能不可调伏。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嫌恨心于他有情不随心转。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随其转。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彼所爱非彼所宜。若有疾病若无气力不任加行。若护僧制。若彼所爱虽彼所宜。而于多众非宜非爱。若为降伏诸恶外道。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不随心转。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嫌恨心。他实有德不欲显扬。他实有誉不欲称美。他实妙说不赞善哉。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显扬等。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知其人性好少欲。将护彼意。若有疾病若无气力。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护僧制。若知由此显扬等缘起彼杂染憍举无义。为遮此过。若知彼德虽似功德而非实德。若知彼誉虽似善誉而非实誉。若知彼说虽似妙说而实非妙。若为降伏诸恶外道。若为待他言论究竟。不显扬等。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可诃责。应可治罚应可驱摈。怀染污心而不诃责。或虽诃责而不治罚如法教诫。或虽治罚如法教诫。而不驱摈。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而不诃责乃至驱摈。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了知彼不可疗治。不可与语。喜出粗言多生嫌恨。故应弃舍。若观待时。若观因此斗讼诤竞。若观因此令僧諠杂令僧破坏。知彼有情不怀谄曲成就增上猛利惭愧。疾疾还净。而不诃责乃至驱摈。皆无违犯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具足成就种种神通变现威力。于诸有情应恐怖者能恐怖之。应引摄者能引摄之。避信施故不现神通恐怖引摄。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知此中诸有情类多着僻执。是恶外道诽谤贤圣。成就邪见。不现神通恐怖引摄。无有违犯。
又一切处无违犯者。谓若彼心增上狂乱。若重苦受之所逼切。若未曾受净戒律仪。当知一切皆无违犯。
复次如是所起诸事菩萨学处。佛于彼彼素怛缆中随机散说。谓依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今于此菩萨藏摩呾履迦综集而说。菩萨于中应起尊重住极恭敬专精修学。是诸菩萨从他正受戒律仪已。由善清净求学意乐菩提意乐饶益一切有情意乐。生起最极尊重恭敬。从初专精不应违犯。设有违犯即应如法疾疾悔除令得还净。又此菩萨一切违犯。当知皆是恶作所摄。应向有力于语表义能觉能受小乘大乘补特伽罗。发露悔灭。若诸菩萨以上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失戒律仪。应当更受。若中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应对于三补特伽罗。或过是数。应如发露除恶作法。先当称述所犯事名。应作是说。长老专志。或言大德。我如是名违越菩萨毗奈耶法。如所称事犯恶作罪。余如苾刍发露悔灭恶作罪法。应如是说。若下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及余违犯。应对于一补特伽罗发露。悔法当知如前。若无随顺补特伽罗可对发露悔除所犯。尔时菩萨以净意乐起自誓心。我当决定防护当来终不重犯。如是于犯还出还净。又诸菩萨欲受菩萨净戒律仪。若不会遇具足功德补特伽罗。尔时应对如来像前自受菩萨净戒律仪。应如是受。遍袒右肩右膝着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如是名。仰启十方一切如来已入大地诸菩萨众。我今欲于十方世界佛菩萨所。誓受一切菩萨学处。誓受一切菩萨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说已应起。所余一切如前应知。
又于菩萨犯戒道中。无无余犯。如世尊说。是诸菩萨多分应与嗔所起犯。非贪所起。当知此中所说密意。谓诸菩萨爱诸有情。怜诸有情增上力故。凡有所作一切皆是菩萨所作。非非所作。非作所作可得成犯。若诸菩萨憎诸有情嫉诸有情。不能修行自他利行。作诸菩萨所不应作。作不应作可得成犯。又诸菩萨软中上犯。如摄事分应当了知。
如是菩萨依止一切自毗奈耶。勤学所学。便得成就三种圆满安乐而住。一者成就加行圆满。二者成就意乐圆满。三者成就宿因圆满。云何名为加行圆满。谓诸菩萨于净戒中行无缺犯。于身语意清净现行。不数毁犯发露自恶。如是名为加行圆满。云何名为意乐圆满。谓诸菩萨为法出家不为活命。求大菩提非为不求。为求沙门为求涅盘非为不求。如是求者不住懈怠下劣精进。不杂众多恶不善法杂染后有有诸炽然众苦异熟。当来所有生老病死。如是名为意乐圆满。云何名为宿因圆满。谓诸菩萨昔余生中修福修善。故于今世种种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自无匮乏。复能于他广行惠施。如是名为宿因圆满。菩萨如是依毗奈耶勤学所学。成就如是三种圆满安乐而住。与此相违当知成就三种衰损危苦而住。
如是略广宣说菩萨若在家品若出家品一切戒已。自斯已后即于如是一切戒中。分出所余难行戒等差别之相。应当了知。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二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
云何菩萨难行戒。当知此戒略有三种。谓诸菩萨现在具足大财大族自在增上。弃舍如是大财大族自在增上。受持菩萨净戒律仪。是名菩萨第一难行戒。又诸菩萨受净戒已。若遭急难乃至失命。于所受戒尚无少缺。何况全犯。是名菩萨第二难行戒。又诸菩萨如是如是遍于一切行住作意。恒住正念常无放逸。乃至命终于所受戒无有误失。尚不犯轻。何况犯重。是名菩萨第三难行戒。
云何菩萨一切门戒。当知此戒略有四种。一者正受戒。二者本性戒。三者串习戒。四者方便相应戒。正受戒者。谓诸菩萨受先所受三种菩萨净戒律仪。即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本性戒者。谓诸菩萨住种性位。本性仁贤于相续中身语二业恒清净转。串习戒者。谓诸菩萨昔余生中曾串修习如先所说三种净戒。由宿因力所住持故。于现在世一切恶法不乐现行。于诸恶法深心厌离乐修善行。于善行中深心欣慕。方便相应戒者。谓诸菩萨依四摄事。于诸有情身语善业恒相续转。
云何菩萨善士戒。当知此戒略有五种。谓诸菩萨自具尸罗。劝他受戒。赞戒功德。见同法者深心欢喜。设有毁犯如法悔除。
云何菩萨一切种戒。当知此戒以要言之。六种七种。总十三种。言六种者。一回向戒。回向大菩提故。二广博戒。广摄一切所学处故。三无罪欢喜处戒。远离耽着欲乐自苦二边行故。四恒常戒。虽尽寿命亦不弃舍所学处故。五坚固戒。一切利养恭敬他论本随烦恼不能伏故不能夺故。六尸罗庄严具相应戒。具足一切戒庄严故。尸罗庄严如声闻地应知其相。言七种者。一止息戒。远离一切杀生等故。二转作戒。摄一切善故饶益有情故。三防护戒。随护止息转作戒故。四大士相异熟戒。五增上心异熟戒。六可爱趣异熟戒。七利有情异熟戒。
云何菩萨遂求戒。当知此戒略有八种。谓诸菩萨自谛思惟。如我悕求勿彼于我现行断命。不与而取。秽欲。邪行。虚妄。离间。粗恶。绮语。手块杖等。诸非爱触加害于我。我求是已。他若相违而现行者。我求不遂我意不悦。如我悕求他亦如是。勿我于彼现行断命广说乃至恶触加害。彼求是已。我若相违而现行者。彼求不遂彼意不悦。我之所作若有令他所求不遂意不悦者。何现行为。菩萨如是审思惟已。命难因缘亦不于他现行八种所求不遂不悦意事。如是八种说名菩萨遂求戒。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戒。当知此戒略有九种。谓诸菩萨为诸有情。于应遮处而正遮止。于应开处而正开许。是诸有情应摄受者正摄受之。应调伏者正调伏之。菩萨于中身语二业常清净转。是则名为四种净戒。复有所余施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俱行净戒。则为五种。总说名为九种净戒。如是菩萨所有净戒。能令自他现法后法皆得安乐。是故说名菩萨此世他世乐戒。
云何菩萨清净戒。当知此戒略有十种。一者初善受戒。唯为沙门三菩提故。非为命故。二者不太沉戒。于违犯时远离微薄生悔愧故。及不太举戒。远离非处生悔愧故。三者离懈怠戒。于睡眠乐倚乐卧乐不耽着故。昼夜勤修诸善品故。四者离诸放逸所摄受戒。修习如前所说。五支不放逸故。五者正愿戒。远离利养恭敬贪故。不愿生天而自要期修梵行故。六者轨则具足所摄受戒。于诸威仪所作众事善品加行妙善圆满。如法身语正现行故。七者净命具足所摄受戒。离矫诈等一切邪命过失法故。八者离二边戒。远离受用欲乐自苦二边法故。九者永出离戒。远离一切外道见故。十者于先所受无损失戒。于先所受菩萨净戒。无缺减故。无破坏故。如是十种。是名菩萨清净戒。
如是菩萨大尸罗藏。能起当来大菩提果。谓依此故菩萨净戒波罗蜜多得圆满已。现证无上正等菩提。乃至未证无上菩提。依此无量菩萨戒藏正勤修习。常能获得五种胜利。一者常为十方诸佛护念。二者将舍命时住大欢喜。三者身坏已后在在所生。常与净戒若等若增诸菩萨众。为其同分为同法侣为善知识。四者成就无量大功德藏。能满净戒波罗蜜多。五者现法后法常得成就自性净戒。戒成其性。
如是如上所说一切自性戒等九种尸罗。当知三种净戒所摄。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三种菩萨净戒。以要言之。能为菩萨三所作事。谓律仪戒能安住其心。摄善法戒能成熟自佛法。饶益有情戒能成熟有情。如是总摄一切菩萨所应作事。所谓欲令现法乐住安住其心。身心无倦成熟佛法成熟有情。
如是菩萨唯有尔所菩萨净戒。唯有尔所净戒胜利。唯有尔所净戒所作。除此无有若过若增。过去菩萨求大菩提已于中学。未来菩萨求大菩提当于中学。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现在菩萨求大菩提今于中学。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忍品第十一
云何菩萨忍波罗蜜多。嗢拖南曰。
自性一切难 一切门善士
一切种遂求 二世乐清净
如是九种相 是名略说忍
谓九种相忍。名为菩萨忍波罗蜜多。一自性忍。二一切忍。三难行忍。四一切门忍。五善士忍。六一切种忍。七遂求忍。八此世他世乐忍。九清净忍。
云何菩萨自性忍。谓诸菩萨或思择力为所依止。或由自性堪忍怨害。遍于一切皆能堪忍。普于一切皆能堪忍。由无染心纯悲愍故能有堪忍。当知此则略说菩萨忍之自性。
云何菩萨一切忍。当知此忍略有二种。一依在家品忍。二依出家品忍。当知依此二种品忍各有三种。一耐他怨害忍。二安受众苦忍。三法思胜解忍。云何菩萨耐他怨害忍。谓诸菩萨猛利无间种种长时。从他怨害所生众苦现在前时。应如是学。如此是我自业过耳。由我先世自造种种不净业故。今受如是种种苦果。我今于此无义利苦若不忍者。复为当来大苦因处。我若于此大苦因法随顺转者。便为于己自作非爱。便为于己自生结缚。便为于己自兴怨害。非是于他。又自他身所有诸行。一切皆用性苦为体。彼无知故。于我身中性苦体上更增其苦。我既有知何宜于彼性苦体上重加其苦。多诸声闻多分唯修自义利行。尚不应起能生自他众苦不忍。何况我今正为勤修他义利行而生不忍。菩萨如是正思择已勤修五想。于怨亲中劣等胜品有乐有苦具德具失诸有情所。能忍一切怨害之苦。云何五想。一宿生亲善想。二随顺唯法想。三无常想。四苦想。五摄受想。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习宿生亲善之想。谓诸菩萨应如是学。非易可得少分有情经历长世。昔余生中未曾为我若父若母兄弟姊妹亲教轨范尊似尊等。如是如理正思惟故。于有怨害诸有情所。舍怨憎想住亲善想。依亲善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习随顺唯法之想。谓诸菩萨应如是学。依托众缘唯行唯法。此中都无我及有情命者生者。是其能骂能嗔能打能弄能诃。或是所骂所嗔所打所弄所诃。如是如理正思惟故。于有怨害诸有情所。舍有情想住唯法想。依唯法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无常想。谓诸菩萨应如是学。诸有有情若生若长。一切无常皆是死法。极报怨者谓断彼命。是诸有情命念念断。智者何缘复欲更断如是生死性无常法。诸有情上其有智者。尚不应起有染浊心。况当以手块杖加害。何况一切永断其命。如是如理正思惟故。舍常坚想安住无常不坚固想。依无常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习苦想。谓诸菩萨应如是观。若诸有情大兴盛者。尚为三苦常所随逐。所谓行苦坏苦苦苦。况诸有情住衰损者。如是观已应如是学。我今于此苦常随逐诸有情所。应勤方便令离众苦。不应于彼重加其苦。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断灭乐想生起苦想。依此苦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摄受想。谓诸菩萨应如是学。我为一切有情之类发菩提心。摄受一切有情之类皆为亲眷。我应为彼作诸义利。我今不应本于有情欲作义利而当于彼不忍怨害作非义利。如是如理正思惟故。于有怨害诸有情所。灭除他想住摄受想。依摄受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亦不随眠流注恒续故名为忍。是名菩萨耐他怨害忍云何菩萨安受众苦忍。谓诸菩萨应如是学。我从昔来依欲行转。常求诸欲故。意思择为诸苦因。追求种种苦性诸欲。于追求时忍受无量猛利大苦。所谓种种殉利务农勤王等事。如是追求无义苦时。令我具受种种大苦。皆由无智思择过失。我今为求能引安乐最胜善品。尚应思择忍受百千俱胝大苦。况少小苦而不忍受。如是如理正思惟故。为求菩提悉能忍受一切事苦。云何名为一切事苦。当知此苦略有八种。一依止处苦。二世法处苦。三威仪处苦。四摄法处苦。五乞行处苦。六勤劬处苦。七利他处苦。八所作处苦。依止处苦者。依谓四依。由依此故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出家受具成苾刍分。所谓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菩萨于此若得粗弊鲜少稽留轻蔑不敬。不生忧悒。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依止处苦。世法处苦者。当知世法略有九种。一衰。二毁。三讥。四苦。五坏法坏。六尽法尽。七老法老。八病法病。九死法死。如是世法若总若别。会遇现前能生众苦。此即名为世法处苦。菩萨触对如是众苦思择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世法处苦。威仪处苦者。当知即是行住坐卧四种威仪。菩萨于中若行若坐。昼夜恒时从诸障法净修其心。终不非时胁着床座草敷叶敷。菩萨于此疲所生苦悉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威仪处苦。摄法处苦者。当知摄法略有七种。一供事三宝。二供事尊长。三咨受正法。四既咨受已广为他说。五以大音声吟咏赞诵。六独处空闲无倒思惟称量观察。七修习瑜伽作意所摄若止若观。菩萨于此七种摄法。勇猛劬劳所生众苦。悉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摄法处苦。乞行处苦者。当知此苦略有七种。一者自誓毁形剃须发等。弃舍世俗诸相好故。二者自誓毁色。受持改变坏色衣故。三者进止云为皆不纵任游涉世间。一切行住自兢摄故。四者依他活命舍商农等世间事业。从他所得而存济故。五者尽寿从他求衣服等。于所获得非法珍财久所贮积。不受用故。六者尽寿遮止人间诸欲。离非梵行淫欲法故。七者尽寿遮止人间嬉戏。舍离观听歌舞笑戏倡伎等故。及离与己亲友同龄笑戏欢娱携从等故。如是等类。因乞求行所有艰辛所生众苦。菩萨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乞行处苦。勤劬处苦者。谓诸菩萨勤修善品劬劳因缘。发生种种身心疲恼。悉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勤劬处苦。利他处苦者。谓诸菩萨修十一种利有情业。如前应知。由彼所生种种忧苦。菩萨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利他处苦。所作处苦者。谓诸菩萨或是出家。便有营为衣钵等业。或是在家便有无倒商估营农仕王等业。由此发生种种勤苦。菩萨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所作处苦。又诸菩萨虽触众苦。而于无上正等菩提。未正勤修能正勤修。已正勤修。能无退转常勤修习。无变异意无杂染心。是名菩萨安受众苦忍。
云何菩萨法思胜解忍。谓诸菩萨于一切法。能正思择。由善观察胜觉慧故。能于八种生胜解处善安胜解。云何八种生胜解处。一三宝功德处。二真实义处。三诸佛菩萨大神力处。四因处。五果处。六应得义处。七自于彼义得方便处。八一切所知所应行处。又此胜解由二因缘。于彼诸处能善安立。一长时串习故。二证善净智故。是名菩萨法思胜解忍。如是菩萨依此二品一切忍故。当知广开难行忍等诸相差别。
云何菩萨难行忍当知此忍略有三种。谓诸菩萨能于羸劣诸有情所。忍彼所作不饶益事。是名第一难行忍。若诸菩萨居尊贵位。于自臣隶不饶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二难行忍。若诸菩萨于其种姓卑贱有情所作增上不饶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三难行忍。
云何菩萨一切门忍。当知此忍略有四种。谓诸菩萨于亲所作不饶益事。于怨所作不饶益事。于中所作不饶益事。悉能堪忍。及于彼三劣等胜品不饶益事。皆能忍受。
云何菩萨善士忍。当知此忍略有五种。谓诸菩萨先于其忍见诸胜利。谓能堪忍补特伽罗。于当来世无多怨敌无多乖离有多喜乐。临终无悔。于身坏后。当生善趣天世界中。见胜利已。自能堪忍劝他行忍赞忍功德。见能行忍补特伽罗慰意庆喜。
云何菩萨一切种忍。当知此忍六种七种。总十三种。云何六种。谓诸菩萨了知不忍非爱异熟。由怖畏故勤修行忍。于诸有情有哀怜心有悲愍心有亲爱心。由亲善故勤修行忍。于其无上正等菩提猛利欲乐。为圆满忍波罗蜜多。由是因缘勤修行忍。如世尊说。夫出家者具忍辱力。由是因缘不应出家受具足戒而行不忍。由法受故勤修行忍。种姓具足先串习忍。于今现在安住自性故能修忍。知一切法远离有情。唯见诸法无戏论性。谛察法故能修行忍。云何七种。谓于一切不饶益忍。从一切忍。一切处忍。谓于屏处及大众前皆能修忍。一切时忍。谓昼初分若昼中分若昼后分。若夜若日若去来今。若病不病若卧若起。常能修忍。由身行忍不捶打故。由语行忍不出一切非爱言故。由意行忍不愤发故。不持污浊恶意乐故。
云何菩萨遂求忍。当知此忍略有八种。谓诸菩萨于诸有苦来求索者恶逼能忍。于极凶暴上品恶业诸有情所。依法大悲不损恼忍。于诸出家犯戒者所。依法大悲不损恼忍。
复有五种耐勤苦忍。谓能堪耐除遣有苦有情众苦所有勤苦。又能堪耐求法勤苦。又能堪耐法随法行所有勤苦。又能堪耐即于彼法广为他说所有勤苦。又能堪耐于诸有情所为所作正与助伴所有勤苦。如是八种名遂求忍。若于有情有损恼者。由忍故离若于有情是所求者。由忍故与。是故说此名遂求忍。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忍。当知此忍略有九种。谓诸菩萨住不放逸。于诸善法悉能堪忍。于诸寒热悉能堪忍。于诸饥渴悉能堪忍。于蚊虻触悉能堪忍。于诸风日悉能堪忍。于蛇蝎触悉能堪忍。于诸劬劳所生种种若身若心疲惓忧恼悉能堪忍。于堕生死生老病死等苦有情现前。哀愍而修行忍。如是菩萨修行忍故。能令自身于现法中得安乐住。不为一切恶不善法之所陵杂。能引后世安乐因缘。亦能令他修行种种现法后法安乐正行。是名此世他世乐忍。
云何菩萨清净忍。当知此忍略有十种。谓诸菩萨遇他所作不饶益事损恼违越。终不返报。亦不意愤亦无怨嫌意。乐相续恒常现前。欲作饶益先后无异。非一益己舍而不益。于有怨者自往悔谢。终不令他生疲厌已然后受谢。恐其疲厌才谢便受。于不堪忍。成就增上猛利惭愧。依于堪忍于大师所。成就增上猛利爱敬。依不损恼诸有情故。于诸有情成就猛利哀愍爱乐。一切不忍并助伴法皆得断故。离欲界欲。由此十相。
当知菩萨所修行忍清净无垢当知此中初自性忍。广说乃至后清净忍。如是能生广博无量大菩提果。忍为依止。是诸菩萨能圆满忍波罗蜜多。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精进品第十二
云何菩萨精进波罗蜜多。嗢拖南曰。
自性一切难 一切门善士
一切种遂求 二世乐清净
如是九种相 名略说精进
谓九种相精进。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多。一者自性精进。二者一切精进。三者难行精进四者一切门精进。五者善士精进。六者一切种精进。七者遂求精进。八者此世他世乐精进。九者清净精进。
云何菩萨自性精进。谓诸菩萨其心勇悍。堪能摄受无量善法。利益安乐一切有情。炽然无间无有颠倒。及此所起身语意动。当知是名菩萨所行精进自性。
云何菩萨一切精进。谓此精进略有二种。一者依在家品精进。二者依出家品精进。当知依此二品精进各有三种。一擐甲精进。二摄善法精进。三饶益有情精进。
云何菩萨擐甲精进。谓诸菩萨于发加行精进之前。其心勇悍先擐誓甲。若我为脱一有情。苦以千大劫等一日夜。处那洛迦不在余趣。乃至菩萨经尔所时。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假使过此百千俱胝倍数时劫。方证无上正等菩提。我之勇悍亦无退屈。于求无上正等菩提非不进趣。既进趣已勤勇无懈。何况所经时短苦薄。是名菩萨擐甲精进。若有菩萨于如是相菩萨所有擐甲精进。少起胜解少生净信。如是菩萨尚已长养无量勇猛。发勤精进大菩提性。何况菩萨成就如是擐甲精进。如是菩萨于求菩提饶益有情。无有少分难行事业可生怯劣难作之心。
云何菩萨摄善法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为施戒忍精进静虑慧波罗蜜多加行。能成办施戒忍精进静虑慧波罗蜜多。当知此复略有七种。一无动精进。一切分别种种分别。根本烦恼少分烦恼。一切异论一切苦触。不倾动故。二坚固精进。是殷重加行故。三无量精进。能现证得一切明处故。四方便相应精进。所应得义无颠倒道随顺而行故。平等通达故。五无倒精进。为欲证得能引义利所应得义愿所引故。六恒常精进。是无间加行故。七离慢精进。由勤精进离高举故。由此七种摄善法精进勤加行故。令诸菩萨速能圆满波罗蜜多疾证无上正等菩提。由此精进是能修证能成菩提。一切善法最胜因缘。余则不尔。是故如来以种种门。称赞精进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云何菩萨饶益有情精进。谓此精进有十一种。如戒品说。彼说尸罗此说精进。当知是名彼此差别。
云何菩萨难行精进。谓此精进略有三种。若诸菩萨无间远离诸衣服想诸饮食想诸卧具想及己身想。于诸善法无间修习曾无懈废。是名第一难行精进。若诸菩萨如是精进。尽众同分于一切时曾无懈废。是名第二难行精进。若诸菩萨平等通达功德相应。不缓不急无有颠倒。能引义利精进成就。是名第三难行精进。如是菩萨难精进力。当知即是缘。有情悲及与般若能摄之因。
云何菩萨一切门精进。谓此精进略有四种。一离染法精进。二引白法精进。三净除业精进。四增长智精进。离染法精进者。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令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未生不生已生断灭。引白法精进者。谓诸菩萨所有精进。一切善法未生令生已生令住。令不忘失增长广大。净除业精进者。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令三业皆悉清净。能摄妙善身语意业。增长智精进者。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集能增闻思修慧。
云何菩萨善士精进。谓此精进略有五种。一无所弃舍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不舍一切。欲加行故。二无退减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如先所受若等若增。发勤精进随长养故。三无下劣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勇猛炽然。长时无间精勤策励。心无怯弱无退屈故。四无颠倒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引义利。方便善巧所摄持故。五勤勇加行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于无上正等菩提达进趣故。
云何菩萨一切种精进。谓此精进六种七种。总十三种。云何菩萨六种精进。一无间精进。谓一切时修加行故。二殷重精进。谓能周备修加行故。三等流精进。谓先因力所任持故。四加行精进。数数思择种种善品正加行故。五无动精进。一切苦触不能动故。亦不转成余性分故。六无喜足精进。少分下劣差别证中不喜足故。菩萨成就如是六种。一切种精进发勤精进故。所以说言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于诸善法不舍其轭。云何菩萨七种精进。一与欲俱行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数于无上正等菩提。猛利欲愿随长养故。二平等相应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令随一根本烦恼及随烦恼。不染污心亦不缠心由此精进。能令菩萨于诸善法等习而住。三胜进精进。谓诸菩萨若为随一根本烦恼及随烦恼染心缠心。为断如是诸烦恼故。精进勇猛如灭头然。四勤求精进。谓诸菩萨勇猛勤求一切明处无厌倦故。五修学精进。谓诸菩萨于所学法如应如宜。普于一切法随法行能成办故。六利他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于如前说十一种相。应知其相。七善护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起正加行善自防守。若有所犯如法悔除。如是菩萨十三种精进名一切种精进。
菩萨所有遂求精进。此世他世乐精进。如忍应知。其差别者。彼说堪忍。此说菩萨精进勇悍。
云何菩萨清净精进。谓此精进略有十种。一相称精进。二串习精进。三无缓精进。四善摄精进。五应时修习精进。六通达众相精进。七不退弱精进。八不舍轭精进。九平等精进。十回向大菩提精进。若诸菩萨或为彼彼诸随烦恼极所逼切。为断彼彼随烦恼故。修习种种相称对治。谓为对治诸贪欲故修习不净。为欲对治诸嗔恚故修习慈愍。为欲对治诸愚痴故修习观察缘性缘起。为欲对治诸寻思故修习息念。为欲对治诸憍慢故修界差别。如是等类。是名菩萨相称精进。若诸菩萨非唯成就始业。初业所有精进。谓为住心教授教诫。非不亦由串习加行积习加行。是名菩萨串习精进。若诸菩萨亦非唯有串习加行积习加行。为住其心教授教诫。然此始业初业菩萨。于此加行不缓加行无间加行殷重加行。是名菩萨无缓精进。若诸菩萨从师长所。或自多闻力所持故无倒而取。为住其心发勤精进。是名菩萨善摄精进。若诸菩萨无倒取已。于应止时能正修止。于应举时能策其心。于应舍时能正修舍。是名菩萨应时修习相应精进。若诸菩萨于其种种止举舍相入住出相。能善了知能无忘失。能善通达无间修作殷重修作。是名菩萨通达众相相应精进。若诸菩萨闻说种种最极广大最极甚深不可思议不可度量菩萨精进。不自轻蔑心不怯弱。不于所有少分下劣差别证中而生喜足不求上进。是名菩萨不退弱精进。若诸菩萨于时时间。密护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正知而住。于如是类等持资粮。能摄受转。即于其中炽然修习。于能引摄无倒义利。于一切时勤加功用。是名菩萨不舍轭精进。若诸菩萨发勤精进。不缓不急平等双运。普于一切应作事中。亦能平等殷重修作。是名菩萨平等精进。若诸菩萨一切精进有所为作。无不皆为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萨回向大菩提精进。
如是最初自性精进。乃至最后清净精进。皆得菩萨大菩提果。菩萨依此所有精进。圆满精进波罗蜜多。能于无上正等菩提。速疾已证当证今证。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三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
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嗢拖南曰。
自性一切难 一切门善士
一切种遂求 二世乐清净
如是九种相 名略说静虑
谓九种相静虑。名为菩萨静虑波罗蜜多。一者自性静虑。二者一切静虑。三者难行静虑。四者一切门静虑。五者善士静虑。六者一切种静虑。七者遂求静虑。八者此世他世乐静虑。九者清净静虑。
云何菩萨自性静虑。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闻思为先。所有妙善世出出间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或双运道。俱通二品。当知即是菩萨所有静虑自性。
云何菩萨一切静虑。谓此静虑略有二种。一者世间静虑。二者出世间静虑。当知此二随其所应复有三种。一者现法乐住静虑。二者能引菩萨等持功德静虑。三者饶益有情静虑。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远离一切分别。能生身心轻安最极寂静远离憍举。离诸爱味泯一切相。当知是名菩萨现法乐住静虑。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能引能住种种殊胜不可思议不可度量十力种姓所摄等持。如是等持。一切声闻及独觉等不知其名。何况能入。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能引能住一切菩萨解脱胜处遍处无碍解无诤愿智等。共诸声闻所有功德。当知是名能引菩萨等持功德静虑。菩萨饶益有情静虑有十一种。如前应知。谓诸菩萨依止静虑。于诸有情能引义利彼彼事业。与作助伴于有苦者能为除苦。于诸有情能如理说。于有恩者知恩知惠现前酬报。于诸怖畏能为救护。于丧失处能解愁忧。于有匮乏施与资财。于诸大众善能匡御。于诸有情善随心转。于实有德赞美令喜。于诸有过能正调伏。为物现通恐怖引摄。如是一切总名菩萨一切静虑。此外无有若过若增。
云何菩萨难行静虑。谓此静虑略有三种。若诸菩萨已能安住广大殊胜。极善成熟多所引发诸静虑住。随自欲乐舍彼最胜诸静虑乐。愍有情故。等观无量利有情事。为诸有情义利成熟故。意思择还生欲界。当知是名菩萨第一难行静虑。若诸菩萨依止静虑。能发种种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超过一切声闻独觉所行境界菩萨等持。当知是名菩萨第二难行静虑。若诸菩萨依止静虑。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当知是名菩萨第三难行静虑。
云何菩萨一切门静虑。谓此静虑略有四种。一者有寻有伺静虑。二者喜俱行静虑。三者乐俱行静虑。四者舍俱行静虑。
云何菩萨善士静虑。谓此静虑略有五种。一者无爱味静虑。二者慈俱行静虑。三者悲俱行静虑。四者喜俱行静虑。五者舍俱行静虑。
云何菩萨一切种静虑。谓此静虑六种七种。总十三种。言六种者。一者善静虑。二者无记变化静虑。三者奢摩他品静虑。四者毗钵舍那品静虑。五者于自他利正审思惟静虑。六者能引神通威力功德静虑。言七种者。一者名缘静虑。二者义缘静虑。三者止相缘静虑。四者举相缘静虑。五者舍相缘静虑。六者现法乐住静虑。七者能饶益他静虑。如是十三种名为菩萨一切种静虑。
云何菩萨遂求静虑。谓此静虑略有八种。一者于诸毒药霜雹毒热鬼所魅等种种灾患。能息能成咒术所依静虑。二者于界互违所生众病。能除静虑。三者于诸饥馑大灾旱等现在前时。兴致甘雨静虑。四者于其种种人非人作水陆怖畏。能正拔济静虑。五者于乏饮食堕在旷野诸有情类。能施饮食静虑。六者于乏财位所化有情。能施种种财位静虑。七者于十方界放逸有情。能正谏诲静虑。八者于诸有情随所生起所应作事。能正造作静虑。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静虑。谓此静虑略有九种。一者神通变现调伏有情静虑。二者记说变现调伏有情静虑。三者教诫变现调伏有情静虑。四者于造恶者示现恶趣静虑。五者于失辩者能施辩才静虑。六者于失念者能施正念静虑。七者制造建立无颠倒论微妙赞颂摩怛理迦。能令正法久住静虑。八者于诸世间工巧业处。能引义利饶益有情。种种书算测度数印床座伞屧。如是等类种种差别资生众具。能随造作静虑。九者于生恶趣所化有情。为欲暂时息彼众苦。放大光明照触静虑。
云何菩萨清净静虑。谓此静虑略有十种。一者由世间净离诸爱味清净静虑。二者由出世净无有染污清净静虑。三者由加行净清净静虑。四者由得根本净清净静虑。五者由根本胜进净清净静虑。六者由入住出自在净清净静虑。七者舍静虑已复还证入自在净清净静虑。八者神通变现自在净清净静虑。九者离一切见趣净清净静虑。十者一切烦恼所知障净清净静虑。
如是静虑无量无边。能得菩萨大菩提果。菩萨依此圆满静虑波罗蜜多。能于无上正等菩提。速疾已证当证今证。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慧品第十四
云何菩萨慧波罗蜜多。嗢拖南曰。
自性一切难 一切门善士
一切种遂求 二世乐清净
如是九种相 是名略说慧
谓九种相慧。名为菩萨慧波罗蜜多。一者自性慧。二者一切慧。三者难行慧。四者一切门慧。五者善士慧。六者一切种慧。七者遂求慧。八者此世他世乐慧。九者清净慧。
云何菩萨自性慧。谓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简择诸法。普缘一切五明处转。一内明处。二因明处。三医方明处。四声明处。五工业明处。当知即是菩萨一切慧之自性。
云何菩萨一切慧。当知此慧略有二种。一者世间慧。二者出世间慧。此二略说复有三种。一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二能于如所说五明处及三聚中决定善巧慧。三能作一切有情义利慧。若诸菩萨于离言说法无我性。或于真谛将欲觉悟。或于真谛正觉寤时。或于真谛觉寤已后所有妙慧。最胜寂静明了现前。无有分别离诸戏论。于一切法悟平等性。入大总相究达一切所知边际。远离增益损减二边顺入中道。是名菩萨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若诸菩萨于五明处决定善巧。广说如前力种性品应知其相。及于三聚中决定善巧。谓于能引义利法聚。能引非义利法聚。能引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皆如实知。于是八处所有妙慧善巧摄受。能速圆满广大无上妙智资粮。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能作一切有情义利。慧有十一种如前应知。即于彼位所有妙慧。当知是名饶益有情慧。
云何菩萨难行慧。当知此慧略有三种。若诸菩萨能知甚深法无我智。是名第一难行慧。若诸菩萨能了有情调伏方便智。是名第二难行慧。若诸菩萨了知一切所知境界无障碍智。是名第三最难行慧。
云何菩萨一切门慧。当知此慧略有四种。谓于声闻藏及菩萨藏所有胜妙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于能思择菩萨所应作应随转中。及菩萨所不应作应止息中。思择力所摄慧。及修习力所摄三摩呬多地无量慧。
云何菩萨善士慧。当知此慧略有五种。一听闻正法所集成慧。二内正作意俱行慧。三自他利行方便俱行慧。四于诸法法住法安立无颠倒中善决定慧。五舍烦恼慧。复有异门一微细慧。悟入所知如所有性故。二周备慧。悟入所知尽所有性故。三俱生慧。宿智资粮所集成故。四具教慧。能于诸佛已入大地诸菩萨众所闻法义具受持故。五具证慧。从净意乐地乃至到究竟地所摄受故。
云何菩萨一切种慧。当知此慧六种七种。总十三种。六种慧者。谓于诸谛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于究竟位尽智无生智。是名六慧。七种慧者。谓法智。类智。世俗智。神通智。相智。十力前行智。四道理中正道理智。
云何菩萨遂求慧。当知此慧略有八种。一依法异门智。所谓菩萨法无碍慧。二依法相智。所谓菩萨义无碍慧。三依法释词智。所谓菩萨释词无碍慧。四依法品类句差别智。所谓菩萨辩才无碍慧。五菩萨一切摧伏他论慧。六菩萨一切成立自论慧。七菩萨一切正训营为家属家产慧。八菩萨一切善解种种王正世务慧。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慧。当知此慧略有九种。谓诸菩萨于内明处。能善明净善安住慧。于医方明处。因明处。声明处。世工业明处。能善明净非安住慧。一切菩萨即用如是于五明处善明净慧以为依止。于他愚痴放逸怯弱勤修正行所化有情。如其次第示现教导赞励庆慰慧。
云何菩萨清净慧。当知此慧略有十种。于真实义有二种慧。谓由尽所有性。及如所有性取真实义故。于流转义有二种慧。谓取正因果故。于执受义有二种慧。谓颠倒不颠倒如实了知故。于方便义有二种慧。谓一切所应作。所不应作。如实了知故。于究竟义有二种慧。谓杂染如实了知杂染故。清净如实了知清净故。如是菩萨五义十种差别净慧。当知是名最胜净慧。
如是菩萨极善决定无量妙慧。能证菩萨大菩提果。菩萨依此能圆满慧波罗蜜多。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复次如是六种波罗蜜多。世尊彼彼素怛缆中处处散说。今于此中摄在一处略说应知。谓佛所说素怛缆中所有施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或标或释彼皆于此。或自性施广说乃至或清净施趣入摄受。如其所应皆当了知。如是所余如所宣说。戒乃至慧趣入摄受。如其所应亦当了知。又诸如来为菩萨时。所行一切菩萨行中。所有无量本生相应难行苦行。当知一切与施相应依止于施。如说其施。如是戒忍精进静虑慧。相应依止戒忍精进静虑慧。当知亦尔。或唯依施广说乃至或唯依慧。或杂依二或杂依三。或杂依四或杂依五。或杂依一切。六波罗蜜多皆应了知。
如是六种波罗蜜多。菩萨为证无上正等菩提果故。精勤修集是大白法溟。名大白法海。是一切有情一切种类圆满之因。名为涌施大宝泉池。又即如是所集无量福智资粮。更无余果可共相称。唯除无上正等菩提。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摄事品第十五
云何菩萨四种摄事。嗢拖南曰。
自性一切难 一切门善士
一切种遂求 二世乐清净
如是九种相 名略说摄事
谓九种相摄事。名为菩萨四种摄事。一者自性摄事。二者一切摄事。三者难行摄事。四者一切门摄事。五者善士摄事。六者一切种摄事。七者遂求摄事。八者此世他世乐摄事。九者清净摄事。
云何菩萨自性爱语。谓诸菩萨于诸有情。常乐宣说悦可意语谛语法语引摄义语。当知是名略说菩萨爱语自性。
云何菩萨一切爱语。谓此爱语略有三种。一者菩萨设慰喻语。由此语故菩萨恒时对诸有情。远离颦蹙先发善言。舒颜平视含笑。为先或问安隐吉祥。或问诸界调适。或问昼夜怡乐。或命前进善来。以是等相慰问有情。随世仪转顺睹人性。二者菩萨设庆悦语。由此语故菩萨若见有情妻子眷属财谷其所昌盛而不自知。如应觉悟以申庆悦。或知信戒闻舍慧增亦复庆悦。三者菩萨设胜益语。由此语故菩萨宣说一切种德圆满法教相应之语。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恒常现前以胜益语而为饶益。是名菩萨一切爱语差别应知。
云何略说如是菩萨一切爱语。当知此语略为二种。一随世仪轨语。二顺正法教语。若慰喻语若庆悦语。当知是名随世仪轨语。若胜益语。当知是名顺正法教语。
云何菩萨难行爱语。当知此语略有三种。若诸菩萨于能杀害怨家恶友。以善净心无秽浊心。思择为说。若慰喻语若庆悦语若胜益语。当知是名菩萨第一难行爱语。若诸菩萨于其上品愚痴钝根诸有情所。心无疑虑。思择为说种种法教。誓受疲劳。如理如法如善摄取。当知是名菩萨第二难行爱语。若诸菩萨于其谄诈欺诳亲教轨范尊长真实福田。行邪恶行诸有情所。无嫌恨心无恚恼心思择为说。若慰喻语若庆悦语若胜益语。当知是名菩萨第三难行爱语。
云何菩萨一切门爱语。当知此语略有四种。一欲断诸盖向善趣者。为说先时所应作法。二远离诸盖心调善者。为说增进四圣谛等相应正法。三在家出家多放逸者。无倒谏诲。方便令其出离放逸行住不放逸行。四于诸法中多疑惑者。为令当来离疑惑故。为说正法论义决择。
云何菩萨善士爱语。当知此语略有五种。谓诸菩萨为所化生。能说如来及诸菩萨有因缘法。有出离法。有所依法。有勇决法。有神变法。若所说法得处有因。制立学处。是故此法名有因缘。若所说法于所受学有毁犯者。施设还净。是故此法名有出离。若所说法四依所摄。施设无倒法律正行。是故此法名有所依。若所说法能正显示出一切苦不退还行。是故此法名有勇决。若所说法作三神变。一切所说终不唐捐。是故此法名有神变。
云何菩萨一切种爱语。当知此语六种七种。总十三种。言六种者。一于应听法开听爱语。二于应制法遮制爱语。三开示诸法法门爱语。四开示无倒法相爱语。五开示无倒训释诸法言词爱语。六开示无倒法句品类差别爱语。言七种者。一慰喻爱语。二庆悦爱语。三于他有情一切资具少希欲中一切所作及以正至少希欲中广恣爱语。四安慰种种惊怖爱语。五如理宣说所摄爱语。六为欲令他出不善处安住善处正见闻疑举呵爱语。七请他有力饶益爱语。如是菩萨十三种语。当知名为一切种爱语。
云何菩萨遂求爱语。当知此语略有八种。谓诸菩萨依四净语起八圣语。是名菩萨遂求爱语。四净语者。谓离妄语及以离间。粗恶。绮语。八圣语者。谓见言见。闻言闻。觉言觉。知言知。不见言不见。不闻言不闻。不觉言不觉。不知言不知。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爱语。当知此语略有九种。一说正法断亲属难愁忧爱语。二说正法断财位难愁忧爱语。三说正法断无病难愁忧爱语。四说正法断净戒难众苦爱语。五说正法断正见难众苦爱语。六说正法赞美净戒圆满爱语。七说正法赞美正见圆满爱语。八说正法赞美轨则圆满爱语。九说正法赞美正命圆满爱语。
云何菩萨清净爱语。当知此语有二十种。谓二十相宣说正法。应知如前力种性品。
云何菩萨利行。谓此利行。广如爱语应知其相。于利行中余差别义。我今当说。谓诸菩萨由一切品差别爱语。随说彼彼趣义利行。饶益有情故名利行。
云何菩萨自性利行。谓诸菩萨由彼爱语。为诸有情示现正理。随其所应于诸所学。随义利行法随法行。如是行中安住悲心无爱染心。劝导调伏安处建立。是名略说利行自性。
云何菩萨一切利行。当知此行略有二种。一未成熟有情能成熟利行。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脱利行。即此利行复由三门。一于现法利劝导利行。二于后法利劝导利行。三于现法后法利劝导利行。于现法利劝导利行者。谓正劝导以法。业德招集。守护增长财位。当知是名于现法利劝导利行。由此能令从他获得广大名称及现法乐。由资具乐摄受安住。于后法利劝导利行者。谓正劝导弃舍财位。清净出家受乞求行以自存活。当知是名于后法利劝导利行。由此能令决定获得后法安乐。不必获得现法安乐。于现法后法利劝导利行者。谓正劝导令在家者或出家者渐次修行趣向离欲。当知是名于现法后法利劝导利行。由此能令于现法中得身轻安。得心轻安。安乐而住。于后法中或生净天。或无余依涅盘界中而般涅盘。
云何菩萨难行利行。当知此行略有三种。若诸菩萨于先未行胜善根因。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一难行利行。何以故。彼诸有情难劝导故。若诸菩萨于有善因现前执着广大财位众具圆满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二难行利行。何以故。彼于广大极放逸迹极放逸处。耽着转故。若诸菩萨于诸外道着本异道邪见邪行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三难行利行。何以故。彼于自宗愚痴执故。于正法律憎背执故。
云何菩萨一切门利行。当知此行略有四种。谓诸菩萨不信有情。于信圆满殷勤劝导乃至建立。犯戒有情。于戒圆满殷勤劝导乃至建立。恶慧有情。于慧圆满殷勤劝导乃至建立。悭吝有情。于舍圆满殷勤劝导乃至建立。
云何菩萨善士利行。当知此行略有五种。谓诸菩萨于真实义劝导有情。于应时宜劝导有情。于能引摄胜妙义利劝导有情。于诸有情柔软劝导。于诸有情慈心劝导。
云何菩萨一切种利行。当知此行六种七种。总十三种。云何六种。谓诸菩萨若诸有情应摄受者正摄受之。若诸有情应调伏者正调伏之。若诸有情憎背圣教除其恚恼。若诸有情处中住者令入圣教。若诸有情已入圣教。正于三乘令其成熟。若诸有情已成熟者令得解脱。云何七种。谓诸菩萨安处一分所化有情。于善资粮守护长养。所谓或依下乘出离。或复依于大乘出离。如令所化于善资粮守护长养。如是或于远离。或于心一境性。或于清净诸障。或于修习作意。正安处之。若有声闻独觉种性。即于声闻独觉乘中而正安处。若有如来种姓有情。即于无上正等菩提最上乘中而正安处。
云何菩萨遂求利行。当知此行略有八种。谓诸菩萨见诸有情。于应惭处为无惭缠之所缠绕。方便开解令离彼缠。如无惭缠如是。见有于应愧处为无愧缠之所缠绕。若惛沈缠若睡眠缠。若掉举缠若恶作缠嫉缠悭缠之所缠绕。方便开解令离彼缠。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利行。当知此行略有九种。谓诸菩萨于他有情。依净身业。劝令远离一切杀生。劝令远离诸不与取。劝令远离诸欲邪行。劝令远离一切窣罗若迷隶耶及以末陀放逸处酒。依净语业。劝令远离一切妄语劝令远离诸离间语。劝令远离诸粗恶语。劝令远离一切绮语。依净意业。劝令远离一切贪欲嗔恚邪见。
云何菩萨清净利行。当知此行略有十种。谓诸菩萨于诸有情。依外清净有五利行。依内清净有五利行。云何菩萨于诸有情依外清净有五利行。一无罪利行。二不转利行。三渐次利行。四遍行利行。五如应利行。谓诸菩萨于诸有情杂恶行者。先恶行者。有罪行者。杂染行者。于诸善中能正安处。是名菩萨于诸有情无罪利行。又诸菩萨于诸有情。不于非解脱非定清净处求为真解脱求为定清净者即于其中能正劝导。是名菩萨于诸有情不转利行。又诸菩萨于诸有情先审观察。知劣慧者为说浅法。随转粗近教授教诫。知中慧者为说中法随转处中教授教诫。知广慧者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令其渐次修集善品。是名菩萨于诸有情渐次利行。又诸菩萨于诸四姓乃至天人一切有情。随力随能行义利行求利乐者。即于其中随类劝导。是名菩萨于诸有情遍行利行。又诸菩萨于诸有情。若于自义诸善法品。随下中上功能差别。可劝导者。及由方便功能差别。可劝导者。随其所应。于彼如彼方便劝导。是名菩萨于诸有情如应利行。是名菩萨于诸有情。依外清净五种利行。云何菩萨于诸有情依内清净五种利行。谓诸菩萨于诸有情起广大悲意乐。现前而行利行。又诸菩萨于诸有情。所作义利。虽受一切大苦劬劳。而心无倦深生欢喜。为诸有情而行利行。又诸菩萨虽现安处最胜第一圆满财位。而自谦下如奴如仆。亦如孝子旃荼罗子。其心卑屈离憍离慢及离我执。于诸有情而行利行。又诸菩萨于诸有情。心无爱染无有虚伪。真实哀怜而行利行。又诸菩萨于诸有情。生起毕竟无复退转慈愍之心。而行利行。
是名菩萨于诸有情依内清净五种利行。如是依于内外清净各五利行。总有十种。是名菩萨清净利行。
云何菩萨同事。谓诸菩萨若于是义于是善根劝他受学。即于此义于此善根。或等或增自现受学。如是菩萨与他事同。故名同事。所化有情知此菩萨所修同事。便于自己受学善根。坚固决定无有退转。何以故。彼作是思。菩萨劝我所受学者。定能为我利益安乐。由此菩萨所授我者。即于其中自现行故。无有知无利益安乐自现行者。非诸菩萨如是同事劝导有情。他得诘言汝自于善不能受学。
云何以善殷勤劝导数数教授教诫于他。汝应从他殷勤咨受教授教诫。有诸菩萨是他同事。而不自显与他同事。有诸菩萨非他同事。而自显现与他同事。有诸菩萨是他同事。亦自显现与他同事。有诸菩萨非他同事。亦不自显与他同事。第一句者。谓有菩萨与诸菩萨功德威力皆悉平等。于菩萨道自谓为师功德威力与等。菩萨隐自善故而不显己功德威力。第二句者。谓诸菩萨见有下劣信解有情于甚深处心生怖畏便正思择为欲方便化导彼故。自现己身与其同法。所谓下于旃茶罗类乃至狗类。欲作饶益欲除灾患欲调欲化。故思于彼旃茶罗狗同分中生。第三句者。谓诸菩萨见所化者所受善根犹可摇动。为令坚住现与同事或等或增。第四句者。谓诸菩萨自行放逸弃舍他事。
如是已说多种施戒。广说乃至最后同事。其中所有波罗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所有摄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当知略说菩萨一切善法作业。
又如前说。多种施戒广说乃至最后同事。如是众多助菩提分无量善法。由三因缘应知现行。由二因缘应知最胜。由三因缘应知清净。谓由身语意三因缘故。应知现行。彼诸善法由广大故无杂染故。应知最胜。亦名无上亦名不共。当知此中由有情无别故。事无别故时无别故。名为广大。有情无别者。谓诸菩萨普于一切有情处所。普为一切法界有情。修行如是施等善根。非专为己。事无别者。谓诸菩萨普于一切及一切种施等善根。精勤受学。时无别者。谓诸菩萨恒常无间不离加行不舍善轭。若昼若夜现法后法。即由此因施等善根常行无替。当知此中由四种相成无杂染。谓诸菩萨怀欢喜心修诸善法。由是因缘无苦无忧无诸变悔。又诸菩萨不损恼他不着见趣不杂恶行。修行施等无量善根。又诸菩萨殷重遍体。于其施等无量善法。唯见功德唯见真实唯见寂静。极善决定不从他缘非余引夺而正受学。又诸菩萨不因所修施等善法悕异熟果。或转轮王或天帝释或魔或梵。亦不于他悕求返报。无所依止。不依一切利养恭敬世俗名誉。乃至不依养活身命。由如是相净欢喜俱无不平等。殷重无依修行施等。广说乃至同事。为后无量善法。名无杂染。由炽然故无动转故善清净故。应知清净。若诸菩萨已入清净意乐地者。一切善根炽然无动。言炽然者。谓此菩萨意乐净故。一切善法不由思择炽盛现前。言无动者。谓此菩萨意乐净故。随所获得随所积集。所有善法皆无退转。于当来世能无退减。如是菩萨随所经历彼彼日夜。随所过度彼彼自身。所有善法如明分月唯增无减。若诸菩萨住到究竟地。或系属一生最后有者。所有善法。名善清净。此上更无菩萨地摄胜净法故。如是施等同事。为后无量善法。三因缘故应知现行。二因缘故应知最胜。三因缘故应知清净。
此中所有一切施一切戒。广说乃至一切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无上正等菩提金刚坚固身正法久住果。此中所有难行施难行戒。广说乃至难行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成就无等希奇法果。此中所有一切门施一切门戒。广说乃至一切门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一切最胜有情天人所供养果。此中所有善士施善士戒。广说乃至善士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于诸有情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及以非想非非想处。于此一切有情类中最尊胜果。此中所有一切种施一切种戒。广说乃至一切种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无量殊胜福德所摄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庄严身果。此中所有遂求施遂求戒。广说乃至遂求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坐菩提座一切魔怨不能恼触不倾动果。此中所有此世他世乐施此世他世乐戒。广说乃至此世他世乐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最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乐果。此中所有清净施清净戒。广说乃至清净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四一切种清净果。谓所依净所缘净心净智净。亦感如来三不护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一切不共佛法极清净果。如是菩萨施等善法。能感无上到究竟果。当知亦感生死流转顺菩萨行所余无量无边可爱无罪胜果。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四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供养亲近无量品第十六
云何菩萨供养亲近修习无量。嗢拖南曰。
供三宝 亲善友 修无量 最为后
云何菩萨于如来所供养如来。当知供养略有十种。一设利罗供养。二制多供养。三现前供养。四不现前供养。五自作供养。六教他供养。七财敬供养。八广大供养。九无染供养。十正行供养。若诸菩萨亲现供养如来色身。是名设利罗供养。若诸菩萨于为如来所造一切若窣堵波。若龛若台若故。制多新制多所。设诸供养。是名制多供养。若诸菩萨于如来身或制多所。亲面对前现瞩现见而设供养。是名现前供养。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现前施设供养具时。发起增上意乐俱心净信俱心。作是思惟。若一如来法性。即是去来今世一切如来法性。若一如来制多法性。即是十方无边无际一切世界所有如来制多法性。是故我今供现如来。即是供养其余三世一切如来。供现制多。即是供养其余十方无边无际一切世界若窣堵波。若龛若台。若故制多若新制多。当知是名菩萨俱供现不现前一切如来及以制多。若诸菩萨于不现前一切如来。及以制多。作如来想。普为三世一切如来一切十方如来制多。施设供养。当知是名菩萨唯供不现前佛及以制多。若诸菩萨佛涅盘后。为如来故造立形像若窣堵波若龛若台。随力随能或一或二或复众多。乃至百千俱胝等数。如是菩萨于如来所。设不现前弘广供养。当获无量大福德果。摄受无量广大梵福。菩萨由此能于无量劫大劫中不堕恶趣。由是因缘非不圆满无上正等菩提资粮。此中菩萨唯供现前佛及制多。应知获得广大福果。若唯供养不现前佛及以制多。应知获得大大福果。若俱供养现不现前佛及制多。应知获得最大福果。为无有上。
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欲设供养。唯自手作。不使奴婢作使朋友僚庶亲属。不依懈惰诸放逸处而设供养。是名菩萨自作供养。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欲设供养。非唯自作。亦劝父母妻子奴婢作使朋友僚庶亲属及他国王王子大臣长者居士。若婆罗门国邑聚落饶财商主。下至一切男女大小贫匮苦厄旃荼罗等及以亲教轨范诸师共住近住一切弟子。同梵行者诸出家者外道等众。令于如来若制多所。随力随能作诸供养。当知是名菩萨自他咸共供养。若诸菩萨现有少分可供财物。兴悲愍心。故思施与贫苦少福无力有情。令于如来若制多所。持用供养。愿彼当来多受安乐。彼得此物供养如来及以制多。菩萨于斯自无所供。当知是名菩萨唯教他设供养。此中菩萨若唯自供佛及制多。应知获得广大福果。若唯教他。应知获得大大福果。若能自他俱共供养。应知获得最大福果。为无有上。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以诸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敬问礼拜奉迎合掌。种种熏香末。香涂香。华鬘伎乐。幢盖幡灯。歌颂称赞。五轮归命趋绕右旋而为供养。或复奉施无尽财供。或复奉施末尼真珠琉璃蠡贝璧玉珊瑚车磲马瑙虎魄金银赤珠右旋。如是等宝。或复奉施末尼环玔宝璩印等诸庄严具。乃至奉施种种宝铃。或散珍奇或缠宝缕而为供养。是名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财敬供养。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长时施设即上所陈财敬供养。若多供具。若妙供具。若现在前不现在前。若自造作教他造作。若淳净心猛利胜解现前供养。即以如是所种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如是七种。说名菩萨广大供养。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自手供养不怀轻慢。令他供养。不住放逸懈惰不敬而为供养。不轻弃掷。不散慢心。无杂染心而为供养。不于信佛国王大臣诸贵胜前。为财敬故诈设种种虚事供养。不雌黄涂不酥灌洗。不以种种局崛罗香遏迦花等余不净物。而为供养。如是六种。说名菩萨无染供养。又诸菩萨如是财敬广大无染。供养如来及制多时。或自臂力所集财宝。或从他求所获财宝。或得众具自在财宝。能为如是种种供养已。得众具自在。菩萨化作化身。或一或二或复众多。乃至百千俱胝等数。此一切身皆于如来及制多所。恭敬礼拜。复从如是一一化身化出多手。或百或千或过是数。此一切手皆持无量出过诸天上妙华香殊胜可爱种种珍宝。奉散如来及制多所。复从如是一切化身。化出无量上妙音声。歌赞如来广大甚深真实功德。复从如是一切化身。化出无量最上最妙环玔璩印宝庄严具。幢盖幡灯种种供具。供养如来及以制多如是等类已。得众具自在。菩萨所设供养皆属自心。如是菩萨不更希求如来出世。何以故。由此菩萨已得证入不退转地。一切佛土往来供养皆无碍故。又诸菩萨若无自力所集财宝。亦无从他求得财宝。及无菩萨所获众具自在财宝可设供养。然于所有或赡部洲。或四大洲。或千世界二千世界。或复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下中上品供养如来一切供具。菩萨于彼以净信俱胜解俱心。周遍思惟一切随喜。如是菩萨少用功力而兴无边广大供养。摄受菩提广大资粮。菩萨于此恒常无间起真善心。起欢喜心当勤修学。
若诸菩萨少时少时须臾须臾。乃至下如构牛乳顷。普于一切蠢动有情。修习慈悲喜舍俱心。于一切行修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于其涅盘修胜利想。于佛法僧波罗蜜多修习随念。少时少时须臾须臾。于一切法发生少分下劣忍智信解。离言法性真如起无分别无相心住。何况于此若过若增。如是守护菩萨所受尸罗律仪。于奢摩他毗钵舍那菩提分法精勤修学。亦于一切波罗蜜多及诸摄事正勤修学。是名菩萨于如来所正行供养。如是供养为最第一最上最胜最妙无上。如是供养。过前所说具一切种财敬供养。百倍千倍乃至邬波尼杀昙倍。
由此十相。应知是名具一切种供养如来。如供养佛。如是供养若法若僧。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如是菩萨于三宝所由十种相兴供养时。应缘如来发起六种增上意乐。一者无上大功德田增上意乐。二者无上有大恩德增上意乐。三者一切无足二足及多足等有情中尊增上意乐。四者犹如邬昙妙华极难值遇增上意乐。五者独一出现三千大千世界增上意乐。六者一切世出世间功德圆满一切义依增上意乐由是六种增上意乐。于如来所若于如来法所僧所。少分思惟而兴供养。尚获无量大功德果。何况其多。
复次菩萨成就几相能为善友。由几种相善友不虚。成就几相令善友性作信依处。
复有几种善友菩萨于所化生为善友事。菩萨几种亲近善友。由几种想于善友所听闻正法。由几种处于善友所听闻法时。于说法师不作异意当知菩萨成就八支能为善友众相圆满。一者住戒。于诸菩萨律仪戒中。妙善安住无缺无穿。二者多闻。觉慧成就。三者具证。得修所成随一胜善。逮奢摩他毗钵舍那。四者哀愍。内具慈悲能舍自己现法乐住。精勤无怠饶益于他。五者无畏。为他宣说正法教时。非由恐怖忘失念辩。六者堪忍。于他轻笑调弄鄙言违拒等事。非爱言路种种恶行。皆悉能忍。七者无倦。其力充强能多思择。处在四众说正法时。言无謇涩心不疲厌。八者善词。语具圆满不坏法性言词辩了。
若诸菩萨具五种相。众德相应能为善友所作不虚。一者于他先欲求作利益安乐。二者于彼利益安乐。如实了知无颠倒觉。三者于彼善权方便顺仪说法随众堪受调伏事中。有能有力。四者饶益心无厌倦。五者具足平等大悲。于诸有情劣中胜品心无偏党。
若诸菩萨成就五相。令善友性作信依处。令他远闻极生净信。何况亲睹。一者胜妙。威仪圆满威仪寂静威仪具足。一切支分皆无躁动。二者敦肃。三业现行无掉无扰。三者无矫。不为诳他故思诈现严整威仪。四者无嫉。终不于他说法所得利养恭敬生不堪忍。而常自励请他说法。复恒劝余于彼广施利养恭敬。无谄伪心。又常于他其心纯净。见彼说法及得财敬深生随喜。如自所获利养恭敬心生欢喜。见他所得利养恭敬其心欢喜。复过于是。五者俭约。鲜储器物随得随舍。
善友菩萨由五种相。于所化生为善友事。一能谏举。二能令忆。三能教授。四能教诫。五能说法。如是诸句广辩应知如声闻地教授教诫。广说如前力种性品。
当知菩萨由四种相。方得圆满亲近善友。一于善友有病无病随时供侍。恒常发起爱敬净信。二于善友随时敬问礼拜奉迎合掌。殷勤修和敬业而为供养。三于善友如法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随时供养。四于善友若正依止于如法义若合若离。随自在转无有倾动。如实显发作奉教心。随时往诣恭敬承事请问听受。
若诸菩萨欲听法时作五种想。应从善友听闻正法。一作宝想。难得义故。二作眼想。能得广大俱生妙慧。因性义故。三作明想。已得广大俱生慧眼。于一切种如实所知。等照义故。四作大果胜功德想。能得涅盘及三菩提无上妙迹。因性义故。五作无罪大适悦想。于现法中未得涅盘及三菩提。于法如实简择止观无罪大乐。因性义故。
若诸菩萨欲从善友听闻法时。于说法师由五种处不作异意。以纯净心属耳听法。一于坏戒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破戒不住律仪。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二于坏族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卑姓。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三于坏色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丑陋。我今不应从彼听法。四于坏文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于言词不善藻饰。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但依于义不应依文。五于坏美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语粗恶多怀忿恚不以美言宣说诸法。我今不应从彼听法。如是菩萨欲听法时。于是五处不应作意。但应恭敬摄受正法。于说法师未尝见过。若有菩萨其慧微劣。于说法师心生嫌鄙。不欲从其听闻正法。当知此行不求自利退失胜慧。
云何菩萨修四无量慈悲喜舍。谓诸菩萨略有三种修四无量。一者有情缘无量。二者法缘无量。三者无缘无量。若诸菩萨于其三聚一切有情安立。以为无苦无乐有苦有乐。于其最初欲求乐者。发起与乐增上意乐。普缘十方安住无倒有情胜解。修慈俱心。当知是名有情缘慈。若诸菩萨住唯法想增上意乐。正观唯法假说有情。修慈俱心。当知即此名法缘慈。若诸菩萨复于诸法远离分别。修慈俱心。当知即此名无缘慈。如有情缘法缘无缘三慈差别。悲喜舍三当知亦尔。若诸菩萨于有苦者。发起除苦增上意乐。普缘十方修悲俱心。是名为悲。若诸菩萨于有乐者。发起随喜增上意乐。普缘十方修喜俱心。是名为喜。若诸菩萨即于如是无苦无乐有苦有乐三种有情。随其次第发起远离痴嗔贪惑增上意乐。普缘十方修舍俱心。是名为舍。此中菩萨慈等无量有情缘者。当知其相与外道共。若法缘者。当知其相与诸声闻及独觉共。不共外道。若无缘者。当知其相不共一切声闻独觉及诸外道。又诸菩萨三种无量应知安乐意乐所摄。谓慈悲喜。一种无量应知利益意乐所摄。是谓为舍。如是菩萨一切无量。名为哀愍。以诸菩萨成就此故。名哀愍者。此中菩萨于有情界。观见一百一十种苦。于诸有情修悲无量。何等名为百一十苦。
谓有一苦。依无差别流转之苦。一切有情无不皆堕流转苦故。复有二苦。一欲为根本苦。谓可爱事若变若坏所生之苦。二痴异熟生苦。谓若猛利体受所触。即于自体执我我所。愚痴迷闷生极怨嗟。由是因缘受二箭受。谓身箭受及心箭受。复有三苦。一苦苦。二行苦。三坏苦。复有四苦。一别离苦。谓爱别离所生之苦。二断坏苦。谓由弃舍众同分死所生之苦。三相续苦。谓从此后数数死生展转相续所生之苦。四毕竟苦。谓定无有般涅盘法诸有情类。五取蕴苦。复有五苦。一贪欲缠缘苦。二嗔恚缠缘苦。三惛沉睡眠缠缘苦。四掉举恶作缠缘苦。五疑缠缘苦。复有六苦。一因苦。习恶趣因故。二果苦。生诸恶趣故。三求财位苦。四勤守护苦。五无厌足苦。六变坏苦。如是六种总说为苦。复有七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虽复希求而不得苦。复有八苦。一寒苦。二热苦。三饥苦。四渴苦。五不自在苦。六自逼恼苦。谓无系等诸外道类。七他逼恼苦。谓遭遇他手块等触蚊虻等触。八一类威仪多时住苦。复有九苦。一自衰损苦。二他衰损苦。三亲属衰损苦。四财位衰损苦。五无病衰损苦。六戒衰损苦。七见衰损苦。八现法苦。九后法苦。复有十苦。一诸食资具匮乏苦。二诸饮资具匮乏苦。三骑乘资具匮乏苦。四衣服资具匮乏苦。五庄严资具匮乏苦。六器物资具匮乏苦。七香鬘涂饰资具匮乏苦。八歌舞伎乐资具匮乏苦。九照明资具匮乏苦。十男女给侍资具匮乏苦。当知复有余九种苦。一一切苦。二广大苦。三一切门苦。四邪行苦。五流转苦。六不随欲苦。七违害苦。八随逐苦。九一切种苦。一切苦中复有二苦。一宿因所生苦。二现缘所生苦。广大苦中复有四苦。一长时苦。二猛利苦。三杂类苦。四无间苦。一切门苦中亦有四苦。一那落迦苦。二傍生苦。三鬼世界苦。四善趣所摄苦。邪行苦中复有五苦。一于现法中犯触于他他不饶益所发起苦。二受用种种不平等食界不平等所发起苦。三即由现法苦所逼切自然造作所发起苦。四由多安住非理作意所受烦恼随烦恼缠所起诸苦。五由多发起诸身语意种种恶行所受当来诸恶趣苦。流转苦中复有六种轮转生死不定生苦。一自身不定。二父母不定。三妻子不定。四奴婢仆使不定。五朋友宰官亲属不定。六财位不定。自身不定者。谓先为王后为仆隶。父母等不定者。谓先为父母乃至亲属。后时轮转反作怨害及恶知识。财位不定者。谓先大富贵后极贫贱。不随欲苦中复有七苦。一欲求长寿不随所欲生短寿苦。二欲求端正不随所欲生丑陋苦。三欲生上族不随所欲生下族苦。四欲求大富不随所欲生贫穷苦。五欲求大力不随所欲生羸劣苦。六欲求了知所知境界。不随所欲愚痴无智现行生苦。七欲求胜他不随所欲反为他胜而生大苦。违害苦中复有八苦。一诸在家者妻子等事损减生苦。二诸出家者贪等烦恼增益生苦。三饥俭逼恼之所生苦。四怨敌逼恼之所生苦。五旷野崄难迫迮逼恼之所生苦。六系属于他之所生苦。七支节不具损恼生苦。八杀缚斫截捶打驱摈逼恼生苦。随逐苦中复有九苦。依世八法有八种苦。一坏法坏时苦。二尽法尽时苦。三老法老时苦。四病法病时苦。五死法死时苦。六无利苦。七无誉苦。八有讥苦。是名八苦。九希求苦。如是总说名随逐苦。一切种苦中复有十苦。谓如前说。五乐所治有五种苦。一因苦。二受苦。三唯无乐苦。四受不断苦。五出离远离寂静菩提乐所对治家欲界结寻异生苦。是名五苦。复有五苦。一逼迫苦。二众具匮乏苦。三界不平等苦。四所爱变坏苦。五三界烦恼品粗重苦。是名五苦。前五此五总十种苦。当知是名一切种苦。
前五十五今五十五。总有一百一十种苦。是菩萨悲所缘境界。缘此境故。诸菩萨悲生起增长修习圆满。
又诸菩萨于大苦蕴。缘十九苦发起大悲。何等名为十九种苦。一愚痴异熟苦。二行苦所摄苦。三毕竟苦。四因苦。五生苦。六自作逼恼苦。七戒衰损苦。八见衰损苦。九宿因苦。十广大苦。十一那落迦苦。十二善趣所摄苦。十三一切邪行所生苦。十四一切流转苦。十五无智苦。十六增长苦。十七随逐苦。十八受苦。十九粗重苦。
由四缘故悲名大悲。一缘甚深微细难了诸有情苦为境生故。二于长时积习成故。谓诸菩萨经于无量百千大劫积习所成。三于所缘猛利作意而发起故。谓诸菩萨由是作意悲所执持。为息有情众苦因缘。尚能弃舍百千身命。况一身命及以资财。于一切种治罚大苦。为诸有情悉能堪忍。四极清净故。谓诸菩萨已到究竟菩萨清净。若诸如来已到佛地如来清净。又诸菩萨由前所说百一十苦。于诸有情修悲心时。则为修习一切菩萨所有悲心。复能速证悲意乐净。证入菩萨净意乐地。于诸有情。获得菩萨极亲厚心。极爱念心。欲作恩心。无厌惓心。代受苦心。调柔自在有堪能心。诸圣声闻已得证入。苦谛现观已到究竟。于苦深远厌俱行心相续而转。不如菩萨于诸有情悲前行心正观堕在百一十种极大苦蕴。
菩萨如是以所修悲熏修心故。于内外事无有少分而不能舍。无戒律仪而不能学。无他怨害而不能忍。无有精进而不能起。无有静虑而不能证。无有妙慧而不能入。是故如来若有请问菩萨菩提谁所建立。皆正答言菩萨菩提悲所建立。
如前所说。一一无量皆有无量。菩萨如意圆德随转。皆能摄受无量爱果。皆无量种一向妙善无罪随转。当知菩萨精勤修习如是无量。能得四种功德胜利。谓由修习此无量故。先得最胜现法乐住。摄受增长无量最胜福德资粮。能于无上正等菩提意乐坚固。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于生死中堪能忍受一切大苦。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一
云何菩萨菩提分法。嗢拖南曰。
惭愧坚力持 无厌论世智
正依无碍解 资粮菩提分
止观性巧便 陀罗尼正愿
三摩地有三 法嗢拖南四
云何名为菩萨惭愧。当知惭愧略有二种一者自性。二者依处。言自性者。谓诸菩萨于罪现行。能正觉知我为非法。内生羞耻。是名为惭。即于其中能正觉知。于他敬畏外生羞耻。是名为愧。菩萨羞耻本性。猛利。况复修习如是。应知名为菩萨惭愧自性。言依处者。略有四种。若诸菩萨于所应作不随建立而生羞耻。当知是名第一依处。若诸菩萨于不应作随顺建立而生羞耻。当知是名第二依处。若诸菩萨于覆己恶而生羞耻。当知是名第三依处。若诸菩萨于自所生恶作有依随逐不舍而生羞耻。当知是名第四依处。如是应知名为菩萨惭愧依处。
云何菩萨坚力持性。当知此性略有二种。一者自性。二者依处。言自性者。谓能禁制染污心性。不随烦恼自在行性。堪忍苦性。种种众多猛利怖畏虽现在前。而正加行无倾动性。性勇相应能正思择。是故得成坚力持性。如是名为坚力持性自性。如是菩萨坚力持性略说应知有五依处。一者会遇生死轮转种种大苦所化有情种种邪行。二者为益诸有情故。誓受长时生死流转。三者遭遇异论朋党诤竞难诘。及处大众宣扬法义。四者誓受一切菩萨所应学处。五者听闻广大甚深难思议法。是名坚力持性依处。
云何菩萨心无厌倦。当知菩萨由五因缘普于一切正加行中心无厌倦。一者菩萨性自有力故无厌倦。二者菩萨即于如是无厌倦心。数数串习故无厌倦。三者菩萨方便摄受精进勇猛能正随观。前后所得展转殊胜故无厌倦。四者菩萨成就猛利增上妙慧。正思择力故无厌倦。五者菩萨于诸有情。猛利悲心极哀愍心。恒常现前故无厌倦。
云何菩萨善知诸论。谓诸菩萨于五明处名句文身相应诸法。从他善受言善通利。即于如是诸法妙义。或从他所善听善决。或自专精善择善思。如是知法知义菩萨。于法于义为不忘失。恒常精勤不舍加行。又为了知所余新新后后法义殊胜差别。虽复闻思已到究竟。而由此故渐次成熟于此法义。获得净信。由是行相当知菩萨知诸论智无量圆满无有颠倒。
云何菩萨善知世间。谓诸菩萨普于一切有情世间。如实了知。如是世间极为艰崄甚为愚闇。所谓虽有生老及死数数死生。而诸有情于老死等上升出离不如实知。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有情世间有诸秽浊浊世增时。无诸秽浊浊世减时。谓依五浊。一者寿浊。二者有情浊。三者烦恼浊。四者见浊。五者劫浊。如于今时人寿短促。极长寿者不过百年。昔时不尔。是名寿浊。如于今时有情多分不识父母。不识沙门若婆罗门。不识家长可尊敬者作义利者作所作者于今世罪及后世罪不见怖畏。不修惠施不作福业。不受斋法不受净戒。昔时不尔。是名有情浊。如于今时有情多分习非法贪不平等贪。执持刀剑执持器仗斗讼诤竞。多行谄诳诈伪妄语摄受邪法。有无量种恶不善法现可了知。昔时不尔。是名烦恼浊。如于今时有情多分为坏正法为灭正法。造立众多像似正法。虚妄推求邪法邪义以为先故。昔时不尔。是名见浊。如于今时渐次趣入饥馑中劫。现有众多饥馑可得。渐次趣入疫病中劫。现有众多疫病可得。渐次趣入刀兵中劫。现有众多互相残害刀兵可得。昔时不尔。是名劫浊。是名菩萨如实了知有情世间。又诸菩萨如实了知诸器世间破坏成立。如器世间破坏成立差别而知。又诸菩萨于其世间。于世间集于世间灭。于能往趣世间集行。于能往趣世间灭行。于其世间爱味过患及与出离。皆如实知。又诸菩萨如实了知。眼乃至意诸无色蕴四大造色成士夫身。唯有尔所假名人性。于中所有想。或我或有情。此唯有想。于中所有自号言说。我眼见色广说乃至我意知法。此亦唯有自号言说。于中所有世俗语言。谓此长老。有如是名如是种类如是族姓。如是饮食如是领纳。若苦若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尽其寿量边际。此亦唯有世俗言说。菩萨于此皆如实知。由诸菩萨如实了知有情世间流转差别。若器世间流转差别。若八种相观世间义若诸世间所有胜义。是故说名善知世间。
复次菩萨若见年德俱尊胜者。能正奉迎敷座延坐。敬问礼拜合掌殷勤修和敬业。若见年德俱相似者。能正问讯。酬对欢慰。以软美言共兴谈论。不依等慢而自格量。若见年德俱卑劣者。随力随能劝修胜德显实。少德覆实多过终不举发令其耻愧。亦不轻陵令心退没。知有希求若财若法。终不背面亦不颦蹙。不讥误失不蔑退荣。于是一切劣等胜品诸有情类。若见彼时先意慰问赞言善来。无倒安处能正随力摄以财法。虽处尊胜而于有情终不乖戾。不自珍奇亦不憍傲。所摄有情纵怀资给。有病无病终不弃捐。身业语业无不随顺。若识不识一切等心。为友为朋无怨无隙。于无依怙一切有情。随力随能作依作怙。不托异门发他忧苦令彼须臾住不安乐。若有因缘须现谈谑。称理而为非不称理。虽遇情交极相亲密年事斯等无乖隔者。亦不共谈匪仁言论。终不于他久怀忿恨。设复暂起不斥其讳。若复为他身语訾辱。或善思择。或依正法。或省己过而自开解。不谴于他。其心安静而不轻躁。身语意业起必审详。普能远离十四垢业。藏隐六方。远四恶友摄四善友。如是一切应知具如尸佉络迦契经中说。或为现法利益事义财位相应。起策具足守护具足平等养命。于诸世间工巧业处皆得善巧。无谄无幻性不诳他。于罪现行深怀惭耻。正行具足尊重正行守护正行。有所寄付深可倚信。于他财物无所规度。举贷他物终不违扞。分所。共财平等无矫。共知真宝。卖者不识称宝酬价。无枉毫厘。于世时务令仪轨范。为益世间辩正机捷。于所应作彼彼事中。他正来求皆为助伴。敦质无动不托余缘。善营事业非为不善。若为帝王以法治世。不以非法不好责罚。若御大众劝舍恶戒令修善戒。成就八种贤圣语言。谓于所见问答言见。于闻觉知问答言知。于所不见问答不见。于所不闻不觉不知问。答不知。
菩萨成就如是等法。如其世间正所应知。如其世间正所应转。于彼一切皆如实知。是故名为善知世间。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五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
云何菩萨修正四依。谓诸菩萨为求义故从他听法。不为求世藻饰文词。菩萨求义不为求文。而听法时虽遇常流言音说法。但依于义恭敬听受。又诸菩萨如实了知闇说大说。如实知已以理为依。不由耆长众所知识补特伽罗。若佛若僧所说法故即便信受。是故不依补特伽罗。如是菩萨以理为依。补特伽罗非所依故。于真实义心不动摇。于正法中他缘匪夺。又诸菩萨于如来所。深殖正信深殖清净。一向澄清净唯依如来了义经典。非不了义。了义经典为所依故。于佛所说法毗奈耶不可引夺。何以故。以佛所说不了义经依种种门辩本性义。犹未决定尚生疑惑。非了义故。若诸菩萨于了义经不决定者。于佛所说法毗奈耶犹可引夺。又诸菩萨于真证智见为真实。非于闻思。但识法义非真证智。是诸菩萨如实了知修所成智所应知者。非唯闻思所成诸识所能了达。如实知已闻如来说最极甚深所有法义。终不诽毁。是名菩萨修正四依。依正四依善修习。故略显四量。谓所说义。正理。大师修所成慧。真实证智。又诸菩萨一切四依为所依止。精勤发起正加行。故于出要道明了开示无有迷惑。
云何菩萨所修菩萨四无碍解。谓诸菩萨于一切法一切异门。尽所有性如所有性。依修所成无所滞碍无退转智。是名菩萨法无碍解。又诸菩萨于一切法一切异相。尽所有性如所有性。依修所成无所滞碍无退转智。是名菩萨义无碍解。又诸菩萨于一切法一切释词。尽所有性如所有性。依修所成无所滞碍无退转智。是名菩萨词无碍解。又诸菩萨于一切法一切品别。尽所有性如所有性。依修所成无所滞碍无退转智。是名菩萨辩无碍解。若诸菩萨依是菩萨四无碍解。应知获得无量最胜五处善巧。一蕴善巧。二界善巧。三处善巧。四缘起善巧。五处非处善巧。菩萨由此四种行相。于一切法自能妙善现正等觉。亦善为他无倒开示。此上无有自能妙善现正等觉。况善为他无倒开示。
云何菩萨菩提资粮。当知如是菩提资粮略有二种。一者福德资粮。二者智慧资粮。此二资粮广分别义。如前所说自他利品。应知其相。又此福德智慧资粮。菩萨于初无数大劫所修习者。应知名下。若于第二无数大劫所修习者。应知名中。若于第三无数大劫所修习者。应知名上。
云何菩萨于三十七菩提分法精勤修习。谓诸菩萨依止菩萨四无碍解。由善方便所摄妙智。于三十七菩提分法。如实了知而不作证。是诸菩萨普于一切二乘理趣三十七种菩提分法。皆如实知。谓于声闻乘理趣。及于大乘理趣三十七种菩提分法。皆如实知。于声闻乘理趣三十七种菩提分法。如实了知。如声闻地如前所说一切应知。云何菩萨于大乘理趣三十七种菩提分法。如实了知。谓诸菩萨能于其身住循身观。不于其身分别有性。亦不分别一切种类都无有性。又于其身远离言说自性法性。如实了知。当知名依胜义理趣能于其身住循身观修习念住。若诸菩萨随顺无量。安立理趣妙智而转。当知名依世俗理趣能于其身住循身观修习念住。如于其身住循身观修习念住。如是所余一切念住。所余一切菩提分法当知亦尔。如是菩萨于身等法。不分别苦不分别集。不分别此所作断灭。不分别此得灭因道。又即于此远离言说自性法性。若苦法性若集法性。若灭法性若道法性。如实了知。当知名依胜义理趣修菩提分为所依止缘谛修习。若诸菩萨随顺无量。安立理趣妙智而转。当知名依世俗理趣缘谛修习。
此中菩萨即于诸法无所分别。当知名止。若于诸法胜义理趣如实真智。及于无量安立理趣世俗妙智。当知名观。此中菩萨略有四行。当知名止。一胜义世俗智前行。二胜义世俗智果。三普于一切戏论想中无功用转。四即于如是离言唯事。由无有相无所分别。其心寂静趣向一切法平等性一味实性。由此四行。是诸菩萨止道运转。渐次乃至能证无上正等菩提。智见圆满。此中菩萨略有四行。当知名观。谓即四行止道前行。于一切法远离增益不正执边。远离损减不正执边。及与随顺无量诸法差别。安立理趣妙观。由此四行。是诸菩萨观道运转。渐次乃至能证无上正等菩提。智见圆满。是名略说菩萨止观。
云何菩萨方便善巧。当知略说有十二种。依内修证一切佛法。有其六种。依外成熟一切有情。亦有六种。
云何依内修证一切佛法六种方便善巧。一者菩萨于诸有情。悲心俱行顾恋不舍。二者菩萨于一切行。如实遍知。三者菩萨恒于无上正等菩提所有妙智。深心欣乐。四者菩萨顾恋有情为依止故。不舍生死。五者菩萨于一切行。如实遍知为依止故。轮转生死而心不染。六者菩萨欣乐佛智为依止故。炽然精进。当知是名菩萨依内修证一切佛法六种方便善巧。云何依外成熟一切有情六种方便善巧。一者菩萨方便善巧。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无量果。二者菩萨方便善巧。能令有情少用功力引摄广大无量善根。三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憎背有情除其恚恼。四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处中有情令其趣入。五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六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已成熟者令得解脱。云何菩萨方便善巧令诸有情以少善根感无量果。谓诸菩萨方便善巧。劝诸有情。舍微劣物乃至最下唯一麨团。施鄙秽田乃至蠢动傍生之类。作是施已回求无上正等菩提。如是善根物田虽下。由回向力感无量果。
云何菩萨方便善巧。令诸有情以少功力引摄广大无量善根。谓诸菩萨方便善巧。若有信解受邪斋戒乃至一月都不食等诸有情类。为说八支圣斋戒法。令其弃舍最极艰辛感非爱果受邪斋戒。劝令修学无极艰辛感大爱果受正斋戒。若诸有情修自苦行精勤无懈。起邪方便欲求解脱。为说中道令离二边使其趣入。若诸有情求欲生天起邪方便。投岩赴火断饮食等。为其宣说无倒静虑。令彼获于现法乐住。逮得当来无诸艰苦与喜乐俱生天胜果。若诸有情信婆罗门吠地迦咒妄计。精勤受持读诵得究竟。净方便劝令于佛圣教受持读诵思惟其义。又正为他如是如是宣扬开示如来所说甚深空性相应妙法。令彼发生勇决厌离猛利净信。但由如是一刹那顷厌离净信俱行善心。尚能摄受不可称数广大善根。况其相续。又诸菩萨世间所有种种上妙珍宝香鬘诸供养具。起净信俱增上意乐。于佛法僧胜解供养。亦劝导他令行如是胜解供养。又于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供养佛法僧所。即以如是净信俱行增上意乐。周匝普缘深生随喜。亦劝导他作是随喜。又诸菩萨恒常修习念佛念法乃至念天。亦劝导他令修六念。又诸菩萨意言分别礼佛法僧。乃至命终时无虚度。亦劝导他行此礼业。又诸菩萨普于十方一切有情一切福业悉皆随喜。亦劝导他作是随喜。又诸菩萨普于十方一切有情。入广大悲增上意乐。愿以自身皆代彼受一切忧苦。亦劝导他兴此悲愿。又诸菩萨过去现在一切误失一切违犯。以净调柔爱乐。随顺所学戒。心。想对十方佛世尊所。至诚发露悔往修来。亦劝导他令行是事。如是数数发露所犯。少用功力一切业障皆得解脱。又诸菩萨已具神通得心自在。普于十方佛法僧所及有情处。化作众多种种化事。摄受无量大福德聚。又诸菩萨恒常修习慈悲喜舍。亦劝导他作此修习。如是菩萨以少功力引摄广大无量善根诸胜妙果。
云何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憎背有情。除其恚恼。处中住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脱。谓诸菩萨为欲成办如是四种有情义利。当知略说复有六种方便善巧。一者随顺会通方便善巧。二者共立要契方便善巧。三者异分意乐方便善巧。四者逼迫所生方便善巧。五者施恩报恩方便善巧。六者究竟清净方便善巧。
云何菩萨随顺会通方便善巧。谓诸菩萨于彼有情将为说法。先当方便随顺。现行软美身语。亦复现行近施随转。除彼于己所生恚恼。彼恚恼除便生爱敬。爱敬生已于法起乐。然后为其宣说正法。所说正法如其所宜易入易解。应时渐次无有颠倒。能引义利堪任难击。于彼有情调伏事中成就最胜欲作饶益哀愍之心。为现神通记心显说如理正法。或劝请他。或为化作种种众多殊特化事。令彼有情皆悉调伏。若引义利。极略诸论能为广辩。若引义利。极广诸论能为略说。令其受持为作忆念施其问难。彼既于法能受能持。复进为其广开正义。又于趣入遍缘一切三摩地门。能为随顺教授教诫。摄益有情令修利行。若诸有情于佛所说甚深空性相应经典。不解如来密意义趣。于此经中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皆无有事无生无灭。说一切法皆等虚空皆如幻梦。彼闻是已如其义趣不能解了。心生惊怖。诽谤如是一切经典言非佛说。菩萨为彼诸有情类。方便善巧如理会通如是经中如来密意甚深义趣。如实和会摄彼有情。菩萨如是正会通时。为彼说言。此经不说一切诸法都无所有。但说诸法所言自性都无所有。是故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虽有一切所言说事。依止彼故诸言说转。然彼所说可说自性。据第一义非其自性。是故说言一切诸法皆无有事。一切诸法所言自性理既如是。从本已来都无所有。当何所生当何所灭。是故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譬如空中有众多色色业可得容受一切诸色色业。谓虚空中现有种种若往若来若住起堕屈伸等事。若于尔时诸色色业皆悉除遣。即于尔时唯无色性。清净虚空其相显现。如是即于相似虚空离言说事。有其种种言说所作邪想分别随戏论着。似色业转。又即如是一切言说邪想分别随戏论着似众色业。皆是似空离言说事之所容受。若时菩萨以妙圣智。遣除一切言说所起邪想分别随戏论着。尔时菩萨最胜圣者。以妙圣智证得诸法离言说事。唯有一切言说自性。非性所显。譬如虚空清净相现。亦非过此有余自性应更寻求。是故宣说一切诸法皆等虚空。又如幻梦非如显现如实是有。亦非一切幻梦形质都无所有。如是诸法非如愚夫言说串习势力所现如实是有。亦非一切诸法胜义离言自性都无所有。由此方便悟入道理。一切诸法非有非无。犹如幻梦其性无二。是故宣说一切诸法皆如幻梦。如是菩萨普于一切诸法法界。不取少分不舍少分。不作损减不作增益。无所失坏。若法实有知为实有。若法实无知为实无。如其所知如是开示。当知是名菩萨随顺会通方便善巧。
云何菩萨共立要契方便善巧。谓诸菩萨若见有情求饮食等十资身具。即便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及诸沙门婆罗门等。广说如前。乃至若能受持净戒。如是我当随汝所欲施饮食等诸资身具。如其不能我不施汝。如是菩萨若见有情来求种种田事宅事。诸阛阓事。王事域事。财事谷事。或有来求诸工业处及诸明处。或有来求共为朋友。或有来求共结婚媾。或有来求共作邑会。或有来求助营事业。菩萨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施汝田宅广说乃至助营事业。又诸菩萨若见有情有诸愆犯或被举讼。或作种种不饶益事为他所拘。将欲刑缚断截。挝打毁辱。迫胁驱摈流移。或他所执欲捶缚卖。菩萨尔时随能随力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方便救汝令脱斯难。又诸菩萨若见有情遭遇种种王贼水火人。及非人不活恶名诸怖畏等。尔时菩萨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方便救汝令免斯畏。又诸菩萨若见有情欲所爱会求非爱离。尔时菩萨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遂汝所愿。令所爱会及非爱离。又诸菩萨若见有情为疾所苦。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救汝病苦令得安乐。彼诸有情既为菩萨如是立要。于诸善品速疾受学。于诸恶品速疾除断。菩萨皆能遂其所愿。当知是名菩萨共立要契方便善巧。云何菩萨异分意乐方便善巧。谓诸菩萨与诸有情立要契已。彼诸有情于上所说彼彼事中。不如所欲速疾修行。菩萨尔时于如上说彼所求事。皆不施与。唯为利益彼有情故。非余意乐而不施彼。如是于其诸厄难处。诸怖畏处。欲所爱会求非爱离。病苦所恼诸有情类。权时弃舍。唯为利益彼有情故。非异意乐而弃舍之。非异意乐而不救拔。如是菩萨于诸有情。方便现行刚扞业时。唯为利益非余意乐。渐令余时如其所欲断除诸恶。修学诸善。是故方便权时弃舍。若诸有情于菩萨所。虽无所求亦无众难。广说乃至无诸病苦。而与菩萨先为亲厚。菩萨于彼随宜劝导。断诸恶法修诸善法。所谓令彼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广说乃至于净尸罗随顺受学。若彼有情虽蒙菩萨如是劝导。故肆轻躁而不奉行。菩萨尔时自现愤责。唯欲利益非愤意乐。于诸所作悉现乖背。唯为利益非背意乐。或于一类现与世间不饶益事。唯为利益非损意乐。如是菩萨于诸有情现外所作。与内意乐相不同分。由是因缘方便安处。令彼有情渐断诸恶渐修诸善。是故菩萨如是调伏有情方便。名为菩萨异分意乐方便善巧。云何菩萨逼迫所生方便善巧。谓诸菩萨或为家主或作国王得增上力。于自亲属于自臣民能正教诫。如应告言。诸我亲属诸我臣民。若于父母不知恩报。广说乃至毁犯戒者。我当断其常所给赐衣服饮食。或当捶罚。或我亲属当与乖离。或我臣民当永驱摈。立一善巧机捷士夫。于彼事业常令伺察。由是因。故彼诸有情怖畏治罚。勤断诸恶勤修诸善。彼于修善虽无乐欲。由是方便强逼令修。是故名为逼迫所生方便善巧。
云何菩萨施恩报恩方便善巧。谓诸菩萨先于有情。随力多少施作恩惠。或施所须或济厄难。或除恐怖或会所爱。或离非爱。或疗病苦令得安乐。彼诸有情深知恩惠欲报德者。菩萨尔时劝令修善以受报恩。告言。汝等非余世财来相酬遗为大报恩。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广说乃至受持净戒。如是乃名大报恩德。菩萨如是于诸有情先施恩惠劝赞修善。名大报恩。由此方便令他于善精勤修学。是故名为施恩报恩方便善巧。云何菩萨究竟清净方便善巧。谓诸菩萨安住菩萨到究竟地。于菩萨道已善清净。先现往生睹史多天众同分中。无量有情如是念言。某名菩萨今已生处睹史多天众同分中。不久当下生赡部洲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愿令我等当得值遇非不值遇。随是菩萨所生之处。愿令我等亦当往生。如是为令无量有情生正欲乐。为多修习此欲乐故。又是菩萨从睹史多天众中没来下人间。生于高贵或族望家。所谓王家若国师家。弃舍世间上妙欲乐无所顾恋清净出家。令诸有情起尊敬故。又现誓受难行苦行。为令信解苦行有情舍所乐故。又证无上正等菩提。令余有情于所同趣菩提解脱欣殊胜故。又证无上正等觉已。未为有情即说正法。待梵天王躬来启请。为诸有情于正法所起尊敬故。作是念言。当所说法定应殊妙故。今梵王悕望。世尊说是法故躬自来请。又以佛眼观察世间。勿使有情作如是谤。但由梵王躬来启请。敬梵王故宣说正法。非于有情自起悲心。乃是为他之所激发。非自能了机宜可否。为欲坏彼一类有情如是邪执。先以佛眼观察世间。然后为转无上法轮。一切世间所未曾转。如是更复宣说正法制立学处。是名菩萨究竟清净方便善巧。由此所说方便善巧。更无有余方便善巧在于此上若过若妙。是故说名究竟清净﹂。
如是菩萨所说六种若略若广方便善巧。能除憎背圣教有情所有恚恼。处中住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脱。除此无有若过若增。是名菩萨方便善巧。
云何菩萨妙陀罗尼。当知如是妙陀罗尼略有四种。一者法陀罗尼。二者义陀罗尼。三者咒陀罗尼。四者能得菩萨忍陀罗尼。云何菩萨法陀罗尼。谓诸菩萨获得如是念慧力持。由此力持闻未曾闻言。未温习未善通利。名句文身之所摄录次第错综。次第结集无量经典。经无量时能持不忘。是名菩萨法陀罗尼。云何菩萨义陀罗尼。谓如前说。此差别者。即于彼法无量义趣。心未温习未善通利。经无量时能持不忘。是名菩萨义陀罗尼。云何菩萨咒陀罗尼。谓诸菩萨获得如是等持自在。由此自在加被。能除有情灾患。诸咒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验。第一神验无所唐捐。能除非一种种灾患。是名菩萨咒陀罗尼。云何菩萨能得菩萨忍陀罗尼。谓诸菩萨成就自然坚固因行。具足妙慧。独处空闲寂无言说。曾无有物见路而行。知量而食不杂秽食一类而食。常极静虑于夜分中少眠多寤。于佛所说得菩萨忍诸咒章句。能谛思惟。其咒词曰。
壹胝 蜜胝 吉胝 毗羼底(丁里反) 钵陀腻 莎诃。
即于如是咒章句义。审谛思惟筹量观察。彼于如是咒章句义。如是正行。不从他闻自然通达。了知如是诸咒章句都无有义是圆成实。但唯无义。如实了知此章句义。所谓无义。是故过此不求余义。齐此名为妙善通达咒章句义。彼于如是咒章句义正通达已。即随此义不从他闻。自正通达一切法义。谓于此义如是通达。一切言说所说诸法自性之义皆不成实。唯有诸法离言自性。是自性义彼于诸法此自性义正通达已。过此更无余义可求。由于此义善通达故。获得最胜广大欢喜。由是菩萨得陀罗尼。当言已得此陀罗尼章句所立菩萨胜忍。得此忍故。是诸菩萨不久当得净胜意乐已依上品胜解行地胜忍而转。当知是名菩萨所有能得菩萨忍陀罗尼。此中菩萨法陀罗尼义陀罗尼。若过第一无数大劫。已入清净胜意乐地。所得决定坚住广大。从此以下或以愿力或依静虑。虽有获得而不决定。亦不坚住亦不广大。如说法义二陀罗尼。咒陀罗尼当知亦尔。能得菩萨忍陀罗尼。如前所释。即如是得。
若诸菩萨具四功德。方获如是诸陀罗尼。非随阙一。何等名为四种功德。一者于诸欲中无所贪着。二者于他胜事不生姤忌不嫉他荣。三者一切所求等施无悔。四者于正法中深生忻乐。忻乐法者。于菩萨藏及菩萨藏摩怛理迦深心爱乐。
云何菩萨所修正愿。当知此愿略有五种。一者发心愿。二者受生愿。三者所行愿。四者正愿。五者大愿。若诸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最初发心。是名发心愿。若诸菩萨愿于当来往生随顺饶益有情诸善趣中。是名受生愿。若诸菩萨愿能无倒思择诸法。愿于境界修无量等殊胜善法。是名所行愿。若诸菩萨愿于当来摄受一切菩萨善法。摄受一切所有功德。若总若别所有正愿。是名正愿。菩萨大愿当知即从正愿所出。此复十种。若诸菩萨愿于当来。以一切种上妙供具。供养无量无边如来。当知是名第一大愿。若诸菩萨愿于当来。摄受防护诸佛世尊所有正法。传持法眼令无断坏。当知是名第二正愿。若诸菩萨愿于当来。从睹史多天宫降下如前乃至入大涅盘。当知是名第三大愿。若诸菩萨愿于当来。行一切种菩萨正行。当知是名第四大愿。若诸菩萨愿于当来。普能成熟一切有情。当知是名第五大愿。若诸菩萨愿于当来。一切世界皆能示现。当知是名第六大愿。若诸菩萨愿于当来。普能净修一切佛土。当知是名第七大愿。若诸菩萨愿于当来。一切菩萨皆同一种意乐加行趣入大乘。当知是名第八大愿。若诸菩萨愿于当来。所有一切无倒加行皆不唐捐。当知是名第九大愿。若诸菩萨愿于当来。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当知是名第十大愿。
云何菩萨空三摩地。谓诸菩萨观一切事远离一切言说自性唯有诸法离言自性。心正安住。是名菩萨空三摩地。云何菩萨无愿三摩地。谓诸菩萨即等随观离言自性所有诸事。由邪分别所起烦恼及以众苦所摄受故。皆为无量过失所污。于当来世不愿为先心正安住。是名菩萨无愿三摩地。云何菩萨无相三摩地。谓诸菩萨即正思惟离言自性所有诸事一切分别戏论众相。永灭寂静。如实了知。心正安住。是名菩萨无相三摩地。问何故唯立三三摩地。无过无增。答法有二种。谓有非有。有为无为名之为有。我及我所名为非有。于有为中有无愿故可厌逆故。当知依此建立无愿三摩地。于无为中愿涅盘故正乐摄故。当知依此建立无相三摩地。于非有事菩萨不愿亦无无愿。然于非有菩萨如实见为非有。依此见故当知建立空三摩地。如是菩萨于此三种三摩地中。精勤修学。于是建立如实了知。于余行相三三摩地。如实悟入。安立理趣。如实悟入。修习理趣如实了知。谓于其中诸声闻众。精勤修学及圆满证。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六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
复有四种法嗢拖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何等为四。一切诸行皆是无常。是名第一法嗢拖南。一切诸行皆悉是苦。是名第二法嗢拖南。一切诸法皆无有我。是名第三法嗢拖南。涅盘寂静。是名第四法嗢拖南。诸佛菩萨多为有情宣说如是法相应义。是故说名法嗢拖南。又从曩昔其心寂静诸牟尼尊。于一切时展转宣说。是故说此名嗢拖南。又此行迹能趣大生。亦复能趣出第一有。是故说此名嗢拖南。
云何菩萨等随观察一切诸行皆是无常。谓诸菩萨观一切行言说自性于一切时常无所有。如是诸行常不可得。故名无常。又即观彼离言说事。由不了知彼真实故。无知为因生灭可得。如是诸行离言自性有生有灭。故名无常。又诸菩萨观过去行已生已灭。由彼诸行无因可得亦无自性。是故观彼因性自性皆无所有。观现在行已生未灭。由彼诸行因不可得已与果故。自性可得犹未灭故。是故观彼自性是有而无有因。观未来行未生未灭。由彼诸行有因可得未与果故。无有自性犹未生故。是故观彼唯有因性而无自性。菩萨如是见三世中分段诸行相续转已。等随观见一一刹那有为诸行。皆有三种有为之相。于刹那后复有第四有为之相。即于此中前刹那行自性灭坏。无间非先诸行刹那自性生起。正观为生。诸行生已即时未坏。正观为住。此已生行望前已灭诸行。刹那自性别异。正观为老。从此诸行生刹那后。即此已生诸行刹那自性灭坏。正观为灭。菩萨观此已生刹那诸行自性。即是生住老之自性。不见生等别有自性。如实观见生刹那后即此生等诸行刹那自性灭坏无别有性。如是四种有为之相。总摄诸行。以要言之。二分所显。一者有分所显。二者无分所显。此中世尊依于有分建立一种有为之相。依于无分建立第二有为之相。住异二种俱是诸行有分所显。建立第三有为之相。此中菩萨观一切时唯有诸行除此更无生住老灭。恒有实物自性成就。何以故。诸行生时唯即如是诸行可得。无别有余生住老灭。如是诸行住老灭时。唯即如是诸行可得。无别有余生住老灭。
又诸菩萨以理推求生等实物。亦不可得。如是推求不可得者。谓若离彼色等诸行别有生法。是即应如色等诸行自体有生。如是此生亦应有生。如是即应有二种生。一者行生。二者生生。如是行生与彼生生。为一为异。若言一者计生实有。即为唐捐。言别有生。是实物有不应道理。若言异者。如是即应非行生生。是行生生不应道理。如说生相。如是广说住。老灭相当知亦尔。谓若灭法别有自性是实成就。即应此灭有生有灭。若灭生时一切诸行皆应同灭。如是即应少用功力如入灭定诸心心所一切皆灭。若灭灭时一切诸行虽皆已灭。复应还生。以灭无故。是故言灭有生有灭。不应道理。又善男子或善女人。于一切时恒有实物自性成就。观为假有。而能修厌离欲解脱。不应道理。与此相违是应道理。由此行相是诸菩萨如实了知一切诸行皆是无常。
又诸菩萨观无常行相续转时。能为三种苦所依止。一者行苦。二者坏苦。三者苦苦。如是菩萨如实了知一切诸行皆悉是苦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二无我性。一者补特伽罗无我性。二者法无我性。于诸法中补特伽罗无我性者。谓非即有法是真实有补特伽罗。亦非离有法别有真实补特伽罗。于诸法中法无我性者。谓于一切言说事中。一切言说自性诸法都无所有。如是菩萨如实了知一切诸法皆无有我。
又诸菩萨观一切行。先因永断后无余灭。其余毕竟不起不生。说名涅盘。当知涅盘其体寂静。一切众苦毕竟息故。一切烦恼究竟灭故。如是未得清净增上意乐菩萨。未见圣谛。诸声闻乘虽于涅盘发起胜解如是说言涅盘寂静。而于涅盘未如实解。未能如实正智见转。然彼亦有如理作意。譬如王子或长者子。生育已来未出王宫长者内室。王及长者各为幼童假作种种诸戏乐具鹿车牛车马车象车。而赐与之。尔时王子及长者子。用为嬉戏欢娱游佚。即于如是假所造作鹿牛马象。发起真实鹿想牛想马想象想。后于一时王及长者。各知其子渐已长大诸根成熟。赞说真实鹿牛马象。尔时王子及长者子。闻父赞说作是念言。今者父王及父长者。将非赞说我等所有鹿牛马象四种车耶。复于后时王及长者知子转大。从内宫室引出外游。示其真实鹿牛马象。时彼见已内自发生如实慧解。此为实义鹿车牛车马车象车。父于长夜尝为我等赞说斯事。然唯我等以无智故。于不如实唯彼相似唯彼影像。发起真实鹿等胜解。由是因缘于先胜解追起羞愧。如是宫室。喻于生死。其所生育诸幼童子。喻未证得清净增上意乐菩萨。及未见谛诸声闻乘。父喻诸佛及已证入大地菩萨。先为假作鹿牛等车。喻为宣说涅盘鹿相。次为赞说真实鹿等。喻佛菩萨自现证见真实涅盘。如其所见于彼菩萨及声闻前。赞说涅盘真实功德。所余喻彼既闻是已但用随顺音声觉慧于涅盘德长夜胜解。若于是时资粮成熟。渐次增长成净增上意乐。菩萨见谛。声闻于真涅盘生现证智。即于尔时发生自内如实慧解。如是涅盘。一切声闻独觉所证。诸佛菩萨先所赞说。我等先以愚夫觉慧。于不如实唯彼相似唯彼影像。发起真实涅盘胜解。由是因缘于先胜解追生羞愧。依止于后如实胜解。又如病者往大医所。为除病故求随顺药得已常服。彼于是药深生胜解深生爱乐唯见为实。由是因缘先病除愈。复起余病应服余药。尔时大医知先病愈后病复生。更须余药。劝舍前药令服余药。时彼病者愚痴无识。于前所服深生胜解。起所宜想不肯弃舍。时大良医为其宣说前后药性于现所病前药匪宜后药为胜。时有病者虽闻是语不生胜解。犹未深信良医所言。如是病者。喻诸凡夫菩萨声闻为烦恼病之所执持。大良医者喻诸如来。其良药等。喻为宣说若上上胜及以上极。若深深胜及以深极。若劣若胜。及以胜极法教正教。教授教诫。彼虽闻已不能悟入不生胜解。不能修行法随法行诸有净信。菩萨声闻于佛所说不生疑惑。乘佛所说喻如一切支具圆满妙庄严车。无上法乘如善御者。随所行地随所应到。疾疾进趣无所稽留。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萨功德品第十八
云何菩萨所有功德。嗢拖南曰。
希奇不希奇 平等心饶益
报恩与欣赞 不虚加行性
谓诸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觉乘勤修学时。应知有五甚希奇法。何等为五。一者于诸有情。非有因缘而生亲爱。二者唯为饶益诸有情故。常处生死忍无量苦。三者于多烦恼难复有情。善能解了调伏方便。四者于极难解真实义理。能随悟入。五者具不思议大威神力。如是五种。菩萨所有甚希奇法。不与一切余有情共。
又诸菩萨成就五种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何等为五。谓诸菩萨以因利他苦。即为自己乐。是故菩萨恒遍受行因利他苦。是名菩萨成就第一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又诸菩萨虽善了知生死过失涅盘功德。而乐普令有情清净。即为己乐。是故菩萨为净有情增上力故誓受生死。是名菩萨成就第二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又诸菩萨虽善了知默然乐味而乐普令有情清净。即为己乐。是故菩萨为净有情增上力。故恒勤方便为说正法。是名菩萨成就第三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又诸菩萨虽积集六波罗蜜多所有善根而乐普令有情清净。即为己乐。是故菩萨为净有情增上力故。以净意乐施诸有情。然不希求施果异熟。是名菩萨成就第四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又诸菩萨以利他事为自利事。是故菩萨恒现受行一切有情利益之事。是名菩萨成就第五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
又诸菩萨由五种相。当知普于一切有情其心平等。何等为五。一者菩萨最初发心愿大菩提。如是亦为利益一切诸有情故。起平等心。二者菩萨于诸有情。住哀愍俱平等之心。三者菩萨于诸有情。深心发起一子爱俱平等之心。四者菩萨于从众缘已生诸行。知是所想有情事已。知一有情所有法性即是一切有情法性。以法平等俱行之心。于诸有情住平等心。五者菩萨如于一有情行利益行。于一切有情行利益行亦复如是。以利俱心于诸有情住平等心。由此五相。是诸菩萨于诸有情其心平等。
又诸菩萨由五种相。于诸有情能作一切饶益之事。何等为五。一者说授正命以为饶益。二者于不随顺能引义利所作事业。说授随顺以为饶益。三者无依无怙有苦有贫。善能为彼作依怙等以为饶益。四者说授能往善趣之道以为饶益。五者说授三乘以为饶益。
又诸菩萨由五种相。于其有恩诸有情所现前酬报。何等为五。一者安处有情令学己德。二者方便安处令学他德。三者无依无怙有苦有贫。随力随能作依怙等。四者劝令供养诸佛如来。五者令于如来所说正法受持读诵书写供养。
又诸菩萨于五种处常当欣赞。何等为五。一者值佛出世常得承事。二者于诸佛所常闻六种波罗蜜多菩萨藏法。三者于一切种成熟有情常有势力。四者能于无上正等菩提堪任速证。五者证菩提已诸弟子众常和无诤。
又诸菩萨由五因缘于诸有情能作不虚饶益加行。何等为五。谓诸菩萨于诸有情先欲求作利益安乐。于诸有情利益安乐如实了知无颠倒觉。如是一切如前供养亲近无量品中所说。应知其相。
复次嗢拖南曰。
无颠倒加行 退堕与胜进
相似实功德 善调伏有情
谓诸菩萨有五加行。当知普摄一切菩萨无倒加行。何等为五。一随护加行。二无罪加行。三思择力加行。四清净增上意乐加行。五堕决定加行。云何菩萨随护加行。当知此复略有五种。一者随护聪睿。谓由俱生智速疾摄法。二者随护正念。谓由此正念随所摄法持令不忘。三者随护正智。谓由此正智于所持法善观察义。正慧通达远离随顺聪睿正念觉慧退分诸因缘故。习近随顺住分胜分诸因缘故。四者随护自心。能善防守诸根门故。五者随护他心。能于他心正随转故。云何菩萨无罪加行。谓诸菩萨于诸善法。无倒炽然无量无间回向菩提。云何菩萨思择力加行。谓诸菩萨即此一切在胜解行地。应知其相。云何菩萨清净增上意乐加行。谓诸菩萨即此一切在净胜意乐地及行正行地。应知其相。云何菩萨堕决定加行。谓诸菩萨即此一切在决定地决定行地到究竟地。应知其相。如是五种菩萨加行。普摄一切无倒加行。
又诸菩萨顺退分法当知有五。何等为五。一者不敬正法及说法师。二者放逸懈怠。三者于诸烦恼亲近执着。四者于诸恶行亲近执着。五者与余菩萨校量胜劣起增上慢。及于法颠倒起增上慢。
又诸菩萨顺胜分法当知有五。何等为五。谓与前五黑品诸法。次第相违应知其相。
又诸菩萨略有五种相似功德。当知实是菩萨过失。何等为五。一者于其暴恶毁犯净戒诸有情所。由是因缘作不饶益。二者诈现种种具足威仪。三者于顺世间文词咒术外道书论相应法中。得预智者聪睿者数。四者修行有罪施等善行。五者宣说建立像似正法。广令流布。
又诸菩萨略有五种真实功德。何等为五。一者于其暴恶毁犯净戒诸有情所。由是因缘起胜悲心。二者本性成就具足威仪。三者于佛所说净妙真实若教若证。得预智者聪睿者数。四者修行无罪施等善行。五者开示正法遮灭一切像似正法。
又诸菩萨略于十处。无倒调伏所化有情。何等十处。一者远离恶行处。二者远离诸欲处。三者专精无犯犯已能出处。四者密护一切诸根门处。五者正知住处。六者离愦闹处。七者于远离处远离一切恶寻思处。八是远离障处。九者远离一切烦恼缠处。十者远离一切诸烦恼品诸粗重处。
复次嗢拖南曰。
诸菩萨受记 堕于决定中
定作常应作 最胜最为后
谓诸菩萨略由六相。蒙诸如来于其无上正等菩提授与记别。何等为六。一者安住种性未发心位。二者已发心位。三者现在前位。四者不现前位。五者有定时限。谓尔所时当证无上正等菩提。六者无定时限。谓不宣说决定时限而与授记。
又诸菩萨略有三种堕于决定。何等为三。一者安住种性堕于决定。二者发菩提心堕于决定。三者不虚修行堕于决定。安住种性堕决定者。谓诸菩萨住种性位。便名为堕决定菩萨。何以故。由此菩萨若遇胜缘必定堪任证于无上正等觉故。发菩提心堕决定者。谓有一类诸菩萨众。已于无上正等菩提起决定心。此后乃至证于无上正等菩提。无复退转。不虚修行堕决定者。谓诸菩萨已得自在。普于一切利有情行。如其所欲随所造修终无空过。于此三种堕决定中。依于最后堕决定位。诸佛如来授诸菩萨堕决定记。
又诸菩萨略有五处定所应作。若不作已终不堪任证于无上正等菩提。何等为五。一者发菩提心。二者于诸有情深生哀愍。三者炽然精进。四者于诸明处方便修习。五者无有厌倦。
又诸菩萨于其五处常所应作。何等为五。一者于不放逸常所应作。二者无依无怙有苦有贫诸有情所。常应为作依怙等事。三者于诸如来常应供养。四者常应遍知有失无失。五者一切所作若行若住诸作意中。大菩提心恒为导首。如是五种是诸菩萨常所应作。
又诸菩萨有十种法。一切菩萨许为最胜特为第一。建立在于最上法中。何等为十。一者菩萨种性。诸种性中最为殊胜。二者最初发心。于诸正愿最为殊胜。三者精进般若。普于一切波罗蜜多最为殊胜。四者爱语摄事。于诸摄事最为殊胜。五者如来世尊。于诸有情最为殊胜。六者悲愍有情。于诸无量最为殊胜。七者第四静虑。于诸静虑最为殊胜。八者空三摩地。于三等持最为殊胜。九者灭尽等至。于诸等至最为殊胜。十者如前所说所有清净方便善巧。普于一切方便善巧最为殊胜。
复次嗢拖南曰。
诸施设建立 一切法寻思
及如实遍智 如是诸无量
说法果胜利 大乘性与摄
菩萨十应知 建立诸名号
谓诸菩萨略有四种施设建立。唯有如来及诸菩萨。能正施设能正建立。非余一切若天若人若诸沙门若婆罗门。唯除闻已。何等为四。一者法施设建立。二者谛施设建立。三者理施设建立。四者乘施设建立。
云何名法施设建立。谓佛所说素呾缆等十二分教。次第结集次第安置次第制立。是名为法施设建立。
云何名谛施设建立。谓无量种。或立一谛。谓不虚妄义。唯有一谛无第二故。或立二谛。一世俗谛。二胜义谛。或立三谛。一相谛。二语谛。三用谛。或立四谛。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或立五谛。一因谛。二果谛。三智谛。四境谛。五胜谛。或立六谛。一谛谛。二妄谛。三应遍知谛。四应永断谛。五应作证谛。六应修习谛。或立七谛。一爱味谛。二过患谛。三出离谛。四法性谛。五胜解谛。六圣谛。七非圣谛。或立八谛。一行苦性谛。二坏苦性谛。三苦苦性谛。四流转谛。五还灭谛。六杂染谛。七清净谛。八正加行谛。或立九谛。一无常谛。二苦谛。三空谛。四无我谛。五有爱谛。六无有爱谛。七彼断方便谛。八有余依涅盘谛。九无余依涅盘谛。或立十谛。一逼切苦谛。二财位匮乏苦谛。三界不平和苦谛。四所爱变坏苦谛。五粗重苦谛。六业谛。七烦恼谛。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谛。九正见谛。十正见果谛。如是等类名菩萨谛施设建立。若广分别当知无量。
云何名理施设建立。谓四道理。此广分别如前应知。
云何名乘施设建立。谓声闻乘及独觉乘无上大乘。如是三种一一各由七种行相施设建立。是名为乘施设建立。初声闻乘七行相者。一于四圣谛无颠倒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缘。四此慧伴类。五此慧作业。六此慧资粮。七此慧得果。当知由此七种行相施设建立。诸声闻乘无不周备。如声闻乘七种行相施设建立。其独觉乘当知亦尔。无上大乘七行相者。一缘离言说事一切法中所有真如无分别平等性出离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缘。四此慧伴类。五此慧作业。六此慧资粮。七此慧得果。当知由此七种行相施设建立。无上大乘无不周备。
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及诸菩萨所有无倒施设建立。若曾所作若当所作若今所作。一切皆由如是四事。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又诸菩萨为得四种如实遍知。于一切法起四寻思。何等为四。一名寻思。二事寻思。三自性假立寻思。四差别假立寻思。如是四种若广分别应知如前真实义品。
又诸菩萨略有四种。于一切法如实遍知。一名寻思所引如实遍知。二事寻思所引如实遍知。三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遍知。四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遍知。如是四种若广分别。应知如前真实义品。
又诸菩萨于五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何等为五。一有情界无量。二世界无量。三法界无量。四所调伏界无量。五调伏方便界无量。云何有情界无量。谓六十四诸有情众名有情界。如前意地已具条列。若依相续差别无边。云何世界无量。谓于十方无量世界无量名号各各差别。如此世界名曰索诃。此界梵王名索诃主。如是一切皆当了知。云何法界无量。谓善不善无记诸法。如是等类差别道理。应知无量。云何所调伏界无量。谓或有一种所调伏界。一切有情可调伏者同一类故。或有二种所调伏界。一具缚。二不具缚。或有三种所调伏界。一钝根。二中根。三利根。或有四种所调伏界。一刹帝利。二婆罗门。三吠舍。四戍达罗。或有五种所调伏界。一贪行。二嗔行。三痴行。四慢行。五寻思行。或有六种所调伏界。一在家。二出家。三未成熟。四已成熟。五未解脱。六已解脱。或有七种所调伏界。一轻毁。二中庸。三广显智。四略开智。五现所调伏。六当所调伏。七缘引调伏谓遇如是如是缘。即如是如是转变。或有八种所调伏界。谓八部众。从刹帝利乃至梵众。或有九种所调伏界。一如来所化。二声闻独觉所化。三菩萨所化。四难调伏。五易调伏。六软语调伏。七诃摈调伏。八远调伏。九近调伏。或有十种所调伏界。一那落迦。二傍生。三琰摩世界。四欲界天人。五中有。六有色。七无色。八有想。九无想。十非想。非非想。如是略说品类差别有五十五。若依相续差别道理。当知无量。问有情界无量。所调伏界无量。有何差别。答一切有情若住种性不住种性。无有差别。总名有情界无量。唯住种性彼彼位转。乃得名为所调伏界无量。云何调伏方便界无量。谓如前说。当知此中亦有无量品类差别。
问何故总说此五无量如是次第。答以诸菩萨专精修习饶益有情。是故最初说有情界无量。是诸有情依于处所可得受化。是故第二说世界无量。是诸有情在彼彼界由种种法。或染或净差别可得。是故第三说法界无量。即观如是有情界中。有诸有情有所堪任有大势力。堪能究竟解脱众苦。是故第四说所调伏界无量。要由如是方便善巧。令诸有情究竟解脱。是故第五说调伏方便界无量。是故说言菩萨于此五种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
诸佛菩萨为诸有情宣说正法。当知有五大果胜利。何等为五。一者一类有情闻佛菩萨说正法时。远尘离垢。于诸法中法眼生起。二者一类有情闻佛菩萨说正法时。得尽诸漏。三者一类有情闻佛菩萨说正法时。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发正愿心。四者一类有情闻佛菩萨说正法时。证得菩萨最胜法忍。五者一类有情闻佛菩萨说正法已。受持读诵修习正行。展转方便令正法眼久住不灭。如是五种。当知名为诸佛菩萨所说正法大果胜利。
诸菩萨乘与七大性共相应故说名大乘。何等为七。一者法大性。谓十二分教中菩萨藏。摄方广之教。二者发心大性。谓有一类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发正愿心。三者胜解大性。谓有一类于法大性生胜信解。四者增上意乐大性。谓有一类已过胜解行地。证入净胜意乐地。五者资粮大性。谓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修习圆满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六者时大性。谓经于三无数大劫。方证无上正等菩提。七者圆证大性。谓即所证无上菩提。由此圆证菩提自体。比余圆证功德自体。尚无与等。何况得有若过若增。当知此中若法大性若发心大性。若胜解大性若增上意乐大性。若资粮大性若时大性。如是六种。皆是圆证大性之因。圆证大性。是前六种大性之果。
有八种法能具足摄一切大乘。一者菩萨藏教。二者即于如是菩萨藏中。显示诸法真实义教。三者即于如是菩萨藏中。显示一切诸佛菩萨不可思议最胜广大威力之教四者于上所说如理听闻。五者如理思为先。趣胜意乐。六者趣胜意乐为先。入修行相。七者入修行相为先修果成满。八者即由如是修果成满究竟出离。
如是菩萨勤修学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何等菩萨勤修学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当知菩萨略有十种。一住种性。二已趣入。三未净意乐。四已净意乐。五未成熟。六已成熟。七未堕决定。八已堕决定。九一生所系。十住最后有。此中即住种性菩萨发心修学。名已趣入。即已趣入。乃至未入净意乐地。名未净意乐。若已得入名已净意乐。即净意乐。乃至未入到究竟地。名未成熟。若已得入名已成熟。未成熟中乃至未得入决定地决定行地。名未决定。若已得入名已决定。已成熟中复有二种。一者一生所系。谓此生无间当证无上正等菩提。二住最后有。谓即住此生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如是如说从初种性。广说乃至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十种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学。此上更无能正修学。若于中学若如是学。非如所说诸菩萨。上更有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学。
如是所说。一切菩萨当知复有如是等类无有差别随德假名。所谓名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成就觉慧最上照明最胜真子最胜任持普能降伏最胜萌芽。亦名勇健亦名最圣。亦名商主亦名大称。亦名怜愍亦名大福。亦名自在亦名法师。如是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无边菩萨。当知乃有内德。各别无量无边假立想号。若诸菩萨现前自称我是菩萨。于菩萨学不正修行。当知是名相似菩萨。非真菩萨。若诸菩萨现前自称我是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行当知是名真实菩萨。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七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
云何真实诸菩萨相。嗢拖南曰。
真实诸菩萨 五种相应知
自性依处果 次第摄五转
谓诸菩萨有五真实菩萨之相。若成就者堕菩萨数。何等为五。一者哀愍。二者爱语。三者勇猛。四者舒手惠施。五者能解甚深义理密意。如是五法。当知一一各有五转。一者自性。二者依处。三者果利。四者次第。五者相摄。
应知此中哀愍自性略有二种。一在意乐。二在正行。在意乐者。谓诸菩萨于诸有情。利益意乐安乐意乐。是名哀愍。在正行者。谓诸菩萨于诸有情。如所意乐随力随能身语饶益。是名哀愍。爱语自性。谓如前说。若慰喻语若庆悦语若胜益语。当知如前摄事品说。勇猛自性。谓诸菩萨刚决坚固。无所怯劣有大势力。若诸菩萨广大施性无染施性。是名舒手惠施自性。若诸菩萨四无碍解。及即于彼无倒引发正加行智。是名能解甚深义理密意自性。
当知菩萨哀愍依处略有五种。何等为五。一有苦有情。二恶行有情。三放逸有情。四邪行有情。五烦恼随眠有情。那落迦等所有有情。皆为苦受连绵相续逼切而转。如是名为有苦有情。或复有情虽非定苦。而多现行诸身恶行诸语恶行诸意恶行。于诸恶中喜乐安住。所谓屠养羊猪鸡等不律仪辈。如是名为恶行有情。或复有情虽非定苦及行恶行。而于诸欲耽着受用常乐安住。种种俳优歌舞笑睇以自娱乐。所谓一类受欲尘者。如是名为放逸有情。或复有情虽非定苦行恶放逸。而依妄见修行种种苦解脱行。谓舍诸欲。于恶说法毗柰耶中而出家者。如是名为邪行有情。或复有情虽非定苦广说乃至非修邪行。而或具缚或不具缚。为诸烦恼之所随眠。谓正修行贤善异生及诸有学。是名烦恼随眠有情。是名菩萨所有哀愍五种依处。由此依处由此所缘哀愍而转。除此无有若过若增。当知菩萨爱语依处亦有五种。何等为五。一正言论语。二正庆悦语。三正安慰语。四正广恣语。五如理说语。如是广辩应知如前摄事品说。是名菩萨所有爱语五种依处。由此依处由此所缘爱语而转。除此无有若过若增。当知菩萨勇猛依处亦有五种。何等为五。谓即如前菩提分品所说菩萨坚力持性五种依处。当知此是菩萨勇猛五种依处。由此依处由此所缘勇猛而转。除此无有若过若增。当知菩萨舒手惠施亦五依处。何等为五。一数数惠施。二欢喜惠施。三殷重惠施。四无染惠施。五无依惠施。如是五种。如前施品广辨。应知由此依处由此所缘。菩萨舒手惠施而转。除此无有若过若增。当知菩萨能解甚深义理密意亦五依处。何等为五。谓于如来所说契经。随顺甚深甚深显现。空性相应缘性缘起。应知是名第一依处。于毗奈耶毁犯善巧。还净善巧。当知是名第二依处。于摩怛理迦。施设建立无倒法相。当知是名第三依处。能正显除意趣难解诸法相义。当知是名第四依处。于一切法法义释词品类差别。当知是名第五依处由此依处由此所缘。菩萨能解甚深义理密意而转。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菩萨哀愍于诸有情。最初能断怨害嫌恨。菩萨哀愍普于一切利有情事。皆能修作心无怯劣。于此加行尝无厌倦。多住哀愍能摄无罪。现法乐住及饶益他。又如世尊所说修慈所得胜利。谓于现身毒药刀杖不加害等。如是一切菩萨哀愍。皆当了知。是名菩萨哀愍果利。菩萨爱语。于现法中断语四过。所谓妄语。离间。粗恶。及以绮语。由此爱语。于现法中能自摄受能摄受他。安隐而转。菩萨爱语。于当来世其言敦肃言必信用。是名菩萨爱语果利。菩萨勇猛。于现法中能离一切懒惰懈怠心。常欢喜能受菩萨净戒律仪。受已终无毁犯退屈。能正堪忍摄受自他。于当来世一切菩萨所起事业。禀性坚固。凡所造修若未成办终无懈退。是名菩萨勇猛果利。当知菩萨舒手惠施。能解甚深义理密意所得果利。如威力品惠施威力般若威力差别。应知是名菩萨舒手惠施。能解甚深义理密意。二种果利。是名菩萨五相果利。
云何五相如是次第。谓诸菩萨先修哀愍摄受有情。于彼顾念欲作饶益。次修爱语。为彼有情出不善处安立善处。宣说正理摄受教诲。次修勇猛。于已趣入诸有情类。若诸有情起诸邪行种种烦恼变异事中皆能堪忍。为不弃舍安住种种正行邪行诸有情故。是诸菩萨修勇猛已。一类有情以财摄受能令成熟。一类有情以法摄受能令成熟。一类有情以财以法二种摄受能令成熟。是故菩萨次后修习舒手惠施。能解甚深义理密意。当知是名菩萨五相前后次第。
问菩萨五相六到彼岸。何到彼岸摄。何等相。答菩萨哀愍。当知静虑到彼岸摄。菩萨爱语。尸罗般若到彼岸摄。菩萨勇猛。进忍般若到彼岸摄。菩萨所有舒手惠施。当知即施到彼岸摄。菩萨所有能解甚深义理密意。静虑般若到彼岸摄。
如是真实菩萨五相。当知一一皆有五转。所谓自性。依处。果利。次第。相摄。已广分别应如实知。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分品第二
在家出家二分菩萨。有几种法正修学时。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嗢拖南曰。
二分诸菩萨 初事业善修
善巧饶益他 回向最为后
谓诸菩萨或在家分或出家分差别转时。略有四法。当知令此在家出家二分菩萨正勤修学速证无上正等菩提。何等为四。一者善修事业。二者方便善巧。三者饶益于他。四者无倒回向。
云何菩萨善修事业。谓诸菩萨于六波罗蜜多。决定修作委悉修作。恒常修作无罪修作。云何菩萨于施波罗蜜多决定修作。谓诸菩萨现有种种可施财法。诸乞求者正现在前有恩无恩有德有失无有差别。要当施与。若人非人若诸沙门。若婆罗门及余世间无有如法。能令施心有所倾动。云何菩萨于施波罗蜜多委悉修作。谓诸菩萨现有种种可施财法。诸乞求者正现在前。一切施与无有少物于诸有情而不能舍。于内身命尚能惠施。何况外物。云何菩萨于施波罗蜜多恒常修作。谓诸菩萨于修惠施。无有厌倦。恒常无间于一切时。随有所得即随惠施无所吝惜。云何菩萨于施波罗蜜多无罪修作。谓诸菩萨远离如前施品所说诸杂染施。修行所余无杂染施。如是菩萨于施波罗蜜多。能善修作。如于施波罗蜜多能善修作。如是于戒忍精进静虑慧波罗蜜多。如其所应当知亦尔。是名菩萨由四行相于其六种波罗蜜多。决定修作委悉修作。恒常修作无罪修作。
云何菩萨方便善巧。当知如是方便善巧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憎背圣教有情除其恚恼方便善巧。二者处中有情令其趣入方便善巧。三者已趣入者令其成熟方便善巧。四者已成熟者令得解脱方便善巧。五者于诸世间一切异论方便善巧。六者于诸菩萨净戒律仪受持毁犯能正观察方便善巧。七者于诸正愿方便善巧。八者于声闻乘方便善巧。九者于独觉乘方便善巧。十者于其大乘方便善巧。如是一切方便善巧。如前即此菩萨地中随彼彼处已广分别。如应当知。如是十种菩萨所有方便善巧能作五事。谓由前四种方便善巧。令诸菩萨能正安立所化有情于自义利。由于世间一切异论方便善巧。令诸菩萨善能摧伏一切异论。由于菩萨净戒律仪受持毁犯。能正观察方便善巧。令诸菩萨不犯所犯。犯已速疾如法悔除。于善清净菩萨所受净戒律仪。能善修莹。由于正愿方便善巧。令诸菩萨能证当来一切所爱事义圆满。由于三乘方便善巧。令诸菩萨于诸有情随其种性根及胜解说相称法说顺正理。是名十种方便善巧。令诸菩萨能作五事。由此五事能令菩萨现法当来一切事义皆得究竟。
云何菩萨饶益于他。谓诸菩萨依四摄事。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能与一分有情利益。能与一分有情安乐。能与一分所化有情利益安乐。是名略说菩萨所有饶益于他。广说如前自他利品。应知其相。
云何菩萨无倒回向。谓诸菩萨三门积集所有善根。即善修事业。方便善巧饶益于他。去来今世一切摄取。以淳一味妙净信心。回求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用此所集善根希求世间余果异熟。唯除无上正等菩提。
世尊所有为在家分或出家分诸菩萨说所应学法。当知一切此四所摄。谓善修事业。方便善巧饶益于他。无倒回向。是故如是善修事业方便善巧饶益于他无倒回向诸菩萨众。亲近邻逼难得难证无上菩提。当知过去未来现在所有菩萨。或在家分或出家分。精勤修学于其无上正等菩提曾当现证。一切皆由如是四法。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又诸菩萨或在家分或出家分。虽复同于如是四法正勤修学。而出家者于在家者。甚大殊异甚大高胜。所以者何。当知一切出家菩萨。于其父母妻子亲属摄受过患皆得解脱。在家菩萨则不如是。又复一切出家菩萨。于为摄受父母亲属。营农商估事王业等种种艰辛遽务忧苦。皆得解脱。在家菩萨则不如是。又复一切出家菩萨。一向能行钩锁梵行。在家菩萨则不如是。又复一切出家菩萨。普于一切菩提分法速证通慧。随所造修彼彼善法。皆能疾疾到于究竟。在家菩萨则不如是。又复一切出家菩萨。安住决定清净律仪。凡所发言众咸信奉。在家菩萨则不如是。如是等类无量善法。当知一切出家菩萨于在家者。甚大殊异甚大高胜。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增上意乐品第三
云何菩萨增上意乐。嗢拖南曰。
智者于有情 有七相怜愍
十五胜意乐 作十事应知
谓诸菩萨于诸有情。深心发起七相怜愍。以诸菩萨具怜愍故。名善意乐极善意乐。何等名为七相怜愍。一者无畏怜愍。二者如理怜愍。三者无倦怜愍。四者无求怜愍。五者无染怜愍。六者广大怜愍。七者平等怜愍。谓诸菩萨于诸有情。非怖畏故而起怜愍现行随顺身语意业。适可其心利益安乐。是名菩萨无畏怜愍。又诸菩萨于诸有情。非不如理怜愍而转。谓终不以非法非律非贤善行。及以非处劝授有情。是名菩萨如理怜愍。又诸菩萨于诸有情。如是怜愍随其所宜。发起一切饶益事业曾无厌倦。是名菩萨无倦怜愍。又诸菩萨于诸有情。不待求请自起怜愍为作饶益。是名菩萨无求怜愍。又诸菩萨于诸有情。无爱染心而起怜愍。谓饶益他不祈恩报。亦不悕望当来可爱诸果异熟。是名菩萨无染怜愍。亦名菩萨无缘怜愍。又诸菩萨于诸有情。所起怜愍。唯是广大而非狭小。言广大者。谓于一切诸有情所。虽遭一切不饶益事而不弃舍。菩萨自身宁受非爱。终不以恶欲加于彼。是名菩萨广大怜愍。又诸菩萨如是相状如是功德相应怜愍。普于一切诸有情类平等平等。于有情界无有分限。是名菩萨平等怜愍。菩萨与此七种行相怜愍相应。名善意乐极善意乐。
当知此中净信为先择法为先。于诸佛法所有胜解。印解决定。是名菩萨增上意乐。如是菩萨增上意乐。当知略说有十五种。何等十五。一最上意乐。二遮止意乐。三波罗蜜多意乐。四真实义意乐。五威力意乐。六利益意乐。七安乐意乐。八解脱意乐。九坚固意乐。十无虚妄意乐。十一不清净意乐。十二清净意乐。十三善清净意乐。十四应调伏意乐。十五俱生意乐。谓诸菩萨于佛法僧最上真实。起胜意乐。是名菩萨最上意乐。又诸菩萨于所受持净戒律仪。起胜意乐。是名菩萨遮止意乐。又诸菩萨于所修证施忍精进静虑般若。起胜意乐。是名菩萨波罗蜜多意乐。又诸菩萨于法无我补特伽罗无我甚深胜义诸法真如。起胜意乐。是名菩萨真实义意乐。又诸菩萨于佛菩萨不可思议神通威力或俱生威力。起胜意乐。是名菩萨威力意乐。又诸菩萨于诸有情。欲以善法而授与之。是名菩萨利益意乐。又诸菩萨于诸有情。欲以饶益而授与之。是名菩萨安乐意乐。又诸菩萨即于如是诸有情所无爱染心。又于当来可爱异熟其心无系。是名菩萨解脱意乐。又诸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其心专注曾无变易。是名菩萨坚固意乐。又诸菩萨于诸有情饶益方便。于大菩提趣证方便无颠倒智俱行胜解。是名菩萨无虚妄意乐。又诸菩萨胜解行地所有一切增上意乐。是名菩萨不清净意乐。又诸菩萨从净胜意乐地乃至决定行地。所有一切增上意乐。是名菩萨清净意乐。又诸菩萨到究竟地。所有一切增上意乐。是名菩萨善清净意乐。又诸菩萨不清净意乐。是则名为应调伏意乐。由此意乐应思择故。又诸菩萨清净意乐善清净意乐。是则名为俱生意乐。由此意乐性成就故。于所依中善安立故。
如是菩萨十五妙善增上意乐。随一切地。以要言之。能作十事。何等为十。谓诸菩萨最上意乐。能于三宝修一切种最胜供养。普于一切菩提资粮为最第一。又诸菩萨遮止意乐。能于所受净戒律仪。命难因缘亦不故思犯于所犯。设有所犯疾疾悔除。又诸菩萨波罗蜜多意乐。能于善法常勤修习无放逸住。常住最胜无放逸住。又诸菩萨真实义意乐。能为有情以无染心流转生死。不舍涅盘增上意乐。又诸菩萨威力意乐。能于圣教觉受淳净上妙法味。复能于修起坚固想欣乐多住。不唯闻思便生喜足。又诸菩萨利益意乐。安乐意乐。解脱意乐。能于一切饶益有情所作事业精勤修习。虽常修习而无厌倦。又诸菩萨坚固意乐。能于种种炽然精进广大精进。发起安住无缓加行无断加行。又诸菩萨无虚妄意乐。能于所引彼彼善法速证通慧。不于少分下劣薄弱差别证中而生喜足。又诸菩萨应调伏意乐。能引俱生意乐。又诸菩萨俱生意乐。能于无上正等菩提速疾趣证。能与天人作诸义利。利益安乐。应调伏意乐。即不清净意乐。俱生意乐。即清净意乐。善清净意乐故不别说。
世尊所有为诸菩萨。于彼彼处种种宣说。施设开示增上意乐。当知一切即此十五意乐所摄。是故过去未来现在妙善意乐。诸菩萨众于其无上正等菩提。曾当现证。一切皆由如是所说十五意乐。除此无有若过若增。如是菩萨十五意乐。能得最大菩提果利。是故菩萨依此意乐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一
如是始从种性具足。广说乃至于如所说菩萨所学。正勤修学。于如所说菩萨诸相。正等显现。于诸菩萨分加行中。正勤修学。于如所说菩萨意乐。能净修治。诸菩萨众略有菩萨十二种住。由此菩萨十二种住。普摄一切诸菩萨住。普摄一切诸菩萨行。复有如来第十三住。由此住故现前等觉广大菩提。名无上住。云何菩萨十二住等。嗢拖南曰。
种性胜解行 极喜增上戒
增上心三慧 无相有功用
无相无功用 及以无碍解
最上菩萨住 最极如来住
谓菩萨种性住。胜解行住。极欢喜住。增上戒住。增上心住。增上慧住。复有三种。一觉分相应增上慧住。二诸谛相应增上慧住。三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住。谓诸菩萨如实了知能观真实所观真实。及于真实诸有情类。由无智故众苦流转。由有智故众苦止息。如是菩萨由于三门以慧观察故。有三种增上慧住。及有加行有功用无间缺道运转无相住无加行无功用无间缺道运转无相住无碍解住最上成满菩萨住。是名菩萨十二种住。如是菩萨十二种住。普摄一切诸菩萨住。普摄一切诸菩萨行。如来住者。谓过一切诸菩萨住。现前等觉大菩提住。此中最后如来住者。于后究竟瑜伽处最后建立品。当具演说。菩萨所有十二种住如所安立。我今当说。
云何菩萨种性住。云何菩萨住种性住。谓诸菩萨住种性住。性自仁贤。性自成就菩萨功德菩萨所应众多善法。于彼现行亦有显现。由性仁贤逼遣方便令于善转。非由思择有所制约有所防护。若诸菩萨住种性住。任持一切佛法种子。于自体中于所依中。已具足有一切佛法一切种子。又诸菩萨住种性住。性离粗垢。不能现起上烦恼缠。由此缠故。造无间业或断善根。如种性品所说种种住种性相。于此菩萨种性住中。亦应广说应如实知。是名菩萨种性住。
云何菩萨胜解行住。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未得清净意乐。所有一切诸菩萨行。当知皆名胜解行住。又诸菩萨种性住中。于余十一诸菩萨住及如来住。唯有因转。摄受彼因。于余所有诸菩萨住。尚未发趣未得未净。况如来住。若诸菩萨胜解行住。普于一切余菩萨住及如来住。皆名发趣。未得未净。即于如是胜解行住。亦名发趣。亦名为得为令清净而修正行。胜解行住既清净已。极欢喜住先已发趣。今复名得为令清净而修正行。极欢喜住既清净已。增上戒住先已发趣。今复名得为令清净而修正行。如是广说展转乃至最上成满菩萨住。即此最上成满菩萨住既清净已。从此无间其如来住先已发趣。当知于今顿得顿净。是如来住。于菩萨住当知此中如是差别。
云何菩萨极欢喜住。谓诸菩萨净胜意乐住。云何菩萨增上戒住。谓诸菩萨净胜意乐为缘。所得性戒相应住。云何菩萨增上心住。谓诸菩萨增上戒住清净为缘。所得世间静虑等持等至住。云何菩萨觉分相应增上慧住。谓诸菩萨以世间净智所依等持为所依止。为觉诸谛于正念住等三十七菩提分法。妙简择住。云何菩萨诸谛相应增上慧住。谓诸菩萨觉分简择为所依止。于诸谛中如实觉住。云何菩萨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住。谓诸菩萨于谛能觉增上力故。简择显示由无智故苦及因起。简择显示由有智故苦及因灭住。云何菩萨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谓诸菩萨即由三种增上慧住增上力故。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于一切法真如无分别慧。修俱行住。云何菩萨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谓诸菩萨即于前无相住多修习已。任运自然无缺无间运转道随行住。云何菩萨无碍解住。谓诸菩萨即以善清净无动慧等持。为所依止。得广大慧为他说法。无上为依能于诸法异门义趣释词差别。妙简择住。云何菩萨最上成满菩萨住。谓诸菩萨安住于此。于菩萨道已到究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大法灌顶。或一生所系。或居最后有。从此住无间即于尔时证觉无上正等菩提。能作一切佛所作事又诸菩萨胜解行住。于菩萨修。所作狭小。所作有缺所作不定。所得有退。极欢喜住。于菩萨修所作广大。所作无缺所作决定。随所获得无复退转。如极欢喜住。乃至三种增上慧住应知亦尔。从初无相住。乃至最上成满菩萨住。于菩萨修。所作无量所作无缺所作决定。随所获得终无退转。
又诸菩萨胜解行住。于菩萨无相修。当知发趣极欢喜住。增上戒住。增上心住。增上慧住。于菩萨无相修。当知获得初无相住。于菩萨无相修。当知圆证第二无相住。于菩萨无相修。当知清净无碍解住。最上成满菩萨住。于菩萨无相修果。当知领受。
问胜解行住菩萨转时。应知何行何状何相。答胜解行住菩萨转时。思择力胜。于诸菩萨所作加行。以分别慧数数思择方能修作。未能任性成办所作。未得坚固相续无退菩萨胜修如于胜修。于胜修果种种无碍胜解神通解脱等持等至。亦未能得。未能超越五种怖畏。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趣畏。处众怯畏。于所应作利有情事。策励思惟方能修作。未能任性哀愍爱念。或于一时于诸有情。由身语意发起邪行。或于一时于诸境界。发起贪着。或于一时于资生具现有悭吝。信他诸佛菩萨而行。未能自内了知真实。谓于如来或法或僧。或真实义或有情事。或佛菩萨神通威力。或因或果。或应得义。或得方便。或于所行皆随他信。成就狭小闻所成智思所成智而非无量。又即于此或时忘失。有忘失法成就菩萨苦迟通行。于大菩提无猛利乐欲。无炽然精进。无有甚深牢固净信。于其三处有忘失念。一于境界可意不可意色声香味触法中。或于一时其心颠倒忘失正念。二于受生彼彼身中。既受生已忘失前生。三于所受所持诸法久作久说。或于一时有所忘失。于是三处有忘失念。或于一时具足聪慧。于其诸法能受能持。于其义理堪能悟入。或于一时则不如是。或于一时具足忆念。或于一时成忘念类。于诸有情未能了知如实调伏善巧方便。于自佛法亦未了知如实引发善巧方便。为他说法教授教诫勉励而转。勉励转故不如实知。或时虚弃或不虚弃。如闇中射或中不中。随欲成故。或于一时于大菩提虽已发心而复退舍。或于一时弃舍菩萨先所受学净戒律仪不能受学。或于一时虽勤修习利有情事。而于中间生厌倦故。复还弃舍利有情事。由意乐故欲令自乐。由思择故欲令他乐。于诸菩萨所有违犯。多分遍知非数遍知。无余永断。由于毁犯数现行故。或于一时于菩萨藏法毗奈耶。他所引夺。或于一时闻说甚深广大法教而生惊怖。其心摇动犹豫疑惑。于诸有情远离一切现行大悲。于诸有情少分现前利益安乐。未能广大未能无量。于如上说一切圆满菩萨学中。未能普学。于如上说一切圆满菩萨诸相未皆成就。于如上说一切圆满二分菩萨正加行中未等显现。于如上说菩萨意乐。犹未清净。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自谓为远。未于涅盘增上意乐安立深固。如于生死长时流转。于其炽然无动妙善菩提分法。未能成就。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胜解行住菩萨转时诸行状相。是诸菩萨胜解行住下忍转时。如上所说诸行状相。当知上品中忍转时。如上所说诸行状相。当知中品上忍转时。如上所说。当知下品其性微薄。即于如是上忍转时。于上所说诸行状相。渐次能令无余永断。从此无间当知菩萨入极喜住。由得方便极喜住中。胜解行住所说诸法皆无所有。与彼相违所有一切白品诸法皆悉显现。由诸菩萨成就此故。转得名为净胜意乐。胜解行住菩萨转时。虽有少分软中上品方便展转清净胜解。而未得名净胜意乐。何以故。由此胜解。为彼多种诸随烦恼染污而转。极欢喜住菩萨住时一切胜解。诸随烦恼皆悉永断。离随烦恼净胜解转。问极欢喜住菩萨转时。应知何行何状何相。答若诸菩萨从胜解行住入极欢喜住。先于无上正等菩提。菩萨弘愿。未善通达菩提自性。未善通达菩提方便。多分随顺他缘而转。不善决定除舍彼故发起六相。新善决定内证修性。菩萨大愿超过一切余白净愿。无等不共果。是世间超过一切世间境界。随救一切有情苦故。不共一切声闻独觉。虽一刹那生起此愿。法性自尔能得菩萨无量白法可爱之果。又此大愿无变无尽自性得已。无异因缘令其退转变异可得。又是胜分堕后边际极大菩提。如此菩萨善决定愿。亦名发心。又即如是菩萨发心。略由四相应当了知。何等为四。一者何相菩萨发心。二者发心何所缘虑。三者发心何状。何相。何自性起。四者发心有何胜利。由此四相应当了知菩萨发心。谓诸菩萨胜解行住。已善积集一切善根。于菩萨行已正超出。略说是相菩萨发心。又诸菩萨缘当来世无倒速疾一切菩提资粮圆满。一切菩萨利有情事圆满。无上正等菩提一切种一切佛法圆满。诸佛所作事业圆满。略说缘虑如是发心。又诸菩萨无倒速疾发起一切菩提资粮。随顺于诸有情一切菩萨所作。随顺获得无上正等菩提。无师自然妙智。随顺遍一切种诸佛所作事业。随顺广大愿心。又诸菩萨发是心已。超过菩萨凡异生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生如来家成佛真子。决定趣向正等菩提。决定绍继如来圣种。又正获得如实证净极多欢喜。于他有情远离多分忿害斗诤。于一切种菩萨所作利众生事。于一切种菩提资粮圆满。于一切种无上菩提一切佛法。于一切种佛所作事。以净增上意乐。攀缘胜解趣入。于是诸法速疾圆证。自观己身能正随顺如是解了。极多欢喜。又自观见妙善。广大能引出离无染无等摄受饶益。身心欢喜。于此无量炽然善法皆悉成就。又自了知我于无上正等菩提今已邻近。于大菩提我胜意乐已得清净。我今已离一切怖畏。由是因缘极多欢喜。由诸菩萨已能发起善决定心。于五怖畏皆悉除断。由善修习无我妙智。分别我想尚不复转。况当得有分别我爱或资生爱。由是因缘无不活畏。由于他所无所悕望。常自发起如是欲乐。我当饶益一切有情。非于有情有所求觅。由是因缘无恶名畏。由离我见于我无有失坏想转。故无死畏。自知死后于当来世决定值遇诸佛菩萨。由此决定无恶趣畏。由意乐见一切世间。尚无有一与我齐等。何况殊胜。是故无有处众怯畏。菩萨如是远离一切五种怖畏。远离一切闻说甚深正法惊怖。远离一切高慢憍傲。远离一切他不饶益种种邪行所起嗔恚。远离一切世财贪喜。无染污故无所憎背。有炽然故无俗意乐。能圆满证一切善法。又现法中能起菩萨一切精进。信增上力为前导故。于当来世如前所说菩提分品十种大愿。今即于此极欢喜住。能具引发。由得清净胜意乐故。为欲供养最胜有情真实福田大师法主。是故引发第一大愿。为欲受持彼所宣说无上正法。是故引发第二大愿。为欲劝请转未曾有妙正法轮。是故引发第三大愿。为欲顺彼行菩萨行。是故引发第四大愿。为欲成熟彼器有情。是故引发第五大愿。为欲往趣诸佛国土。奉见如来。承事供养听受正法。是故引发第六大愿。为净修治自佛国土。是故引发第七大愿。为于一切在所生处常不远离诸佛菩萨。与诸菩萨常同一味意乐加行。是故引发第八大愿。常为利益一切有情曾不空过。是故引发第九大愿。为证无上正等菩提作诸佛事。是故引发第十大愿。作是愿言。如有情界展转相续终无断尽。亦如世道展转相续终无断尽。我此大愿生生相续乃至究竟菩提边际。常不远离常不忘失常不乖离。如是自誓心发正愿。当知此中前就所应愿事起愿。后即就愿以起于愿。如是菩萨十种大愿以为上首。能生无数百千正愿。如是菩萨于当来世具诸大愿。于现法中发大精进。
复有十种净修住法。由是能令极欢喜住速得清净。一者于诸佛法深生净信。二者观诸有情缘起道理。证得唯有纯大苦蕴。发起大悲。三者观见彼已自誓愿言。我当令彼诸有情类解脱如是纯大苦蕴得第一乐。发起大慈。四者为欲救拔一切忧苦自无顾恋。无顾恋故。能舍内外一切身财。于诸有情而行惠施。五者为欲利益诸有情故。从他勤求世出世法。曾无厌倦。六者无厌倦故。证得一切论智清净。善知诸论。七者善知论故。于劣中胜诸有情所。如应如宜而修正行。善解世间。八者即于如是正加行中。依应时分量等正行。而修惭愧。九者即于如是正加行中得无退转。坚力持性。十者以诸上妙利养恭敬及与正行。供养如来。是名十种净修住法。由此能令极欢喜住速得清净。所谓净信。慈悲惠舍。无有厌倦。善知诸论。善解世间。修习惭愧。坚力持性。供养如来。
又诸菩萨于此十法。受学随转多修习已。复于余九增上戒等诸菩萨住。从佛菩萨专精访求一切种道功德过失及神通乐无失坏道。善取其行得等流相。于一切住自然升进。证大菩提为大导师。率领一切有情商侣。超度生死旷野崄道。当知此中诸行能入说名为行。若正入时说名为得。入已果利成办圆证说名等流。
又诸菩萨住此住中。由二因缘现见诸佛。或由听闻菩萨藏说。或由内心发起胜解。信有十方种种异名诸世界中种种异名诸佛如来。由粗净信俱行之心求欲现见。如是求已如实称遂。当知是名第一因缘。又心发起如是正愿。随于彼彼诸世界中有佛出现。我当往生。如是愿已如实称遂。当知是名第二因缘。菩萨如是由粗净信现见诸佛。由正愿力现见诸佛。既得见已随力随能兴一切种恭敬供养。奉施种种上妙乐具。及于僧众恭敬供养。于如来所听闻正法。无倒受持精进修行法随法行。以四摄事成熟有情。一切善根悉皆回向无上菩提。由是三种清净因缘。彼诸善根倍复明净。谓于佛法僧供养摄受故。以四种摄事成熟有情故。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故。如是乃至无量俱胝那庾多百千大劫。譬如世间黠慧工匠。以矿性金置于火中如如烧炼。如是如是转得明净。如是净胜意乐菩萨所有善根。由是三种清净因缘缘转复明净当知亦尔。
又住于此在在生处多作轮王。王赡部洲得大自在。远离一切所有悭垢。威被有情调伏悭吝。诸四摄事所作业中。一切不离佛法僧宝。证一切种菩提。作意恒发愿言。我当一切有情中尊作诸有情一切义利所依止处。若乐发起如是精进。弃舍一切家属财位。归佛圣教净信出家。一刹那顷瞬息须臾能证菩萨百三摩地。以净天眼能于种种诸佛国土见百如来。又即于彼变化住持菩萨住持。皆能解了。以神通力动百世界。身亦能往放大光明周匝遍照。普令他见化为百类成熟百种所化有情。若欲留命能住百劫。于前后际各百劫事智见。能入蕴界处等诸法门中。于百法门能正思择化作百身。身身皆能现百菩萨。眷属围绕。自兹以去是诸菩萨由愿力故。当知无量威力神变。安住如是极欢喜住诸菩萨众。愿力增上能引无量殊胜正愿。所作神变如是正愿。乃至俱胝那庾多百千大劫不易可数。
当知是名略说菩萨极欢喜住。谓善决定故。四相发心故。发起精进引发正愿故。净修住法故。开晓余住故。修治善根故。受生故。威力故。若广宣说如十地经极喜地说。彼十地经广所宣说菩萨十地。即是此中菩萨藏摄。摩怛理迦略所宣说菩萨十住。如其次第从极欢喜住乃至最上成满菩萨住。应知此中由能摄持菩萨义故。说名为地。能为受用居处义故。说名为住。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八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
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答若诸菩萨先于极欢喜住。由十种心意乐。已得意乐清净。何等为十。一者于一切师长尊重福田不行虚诳意乐。二者于同法菩萨忍辱柔和易可共住意乐。三者胜伏一切烦恼及随烦恼众魔事业心自在转意乐。四者于一切行深见过失意乐。五者于大涅盘深见胜利意乐。六者于诸妙善菩提分法常勤修习意乐。七者即于彼修为随顺故乐处远离意乐。八者于诸世间有染尊位利养恭敬无所顾恋意乐。九者远离下乘趣证大乘意乐。十者欲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意乐。如是十种无倒意乐依心而转。是故说为意乐清净。即由如是十种意乐。成上品故极圆满故。是诸菩萨入证第二增上戒住。于此住中性戒具足。极少邪恶业道所摄诸恶犯戒。尚不现行。况中上品。又于十种圆满业道。自性显现。菩萨如是性戒具足。能以妙慧于染不染恶趣善趣。及诸乘中诸业现行。若因若果修证安立。如实了知。于异熟果及等流果如是诸业。如实了知。自能现断诸不善业。自能现受一切善业。即于其中乐劝导他能正劝导。于其种种不平等业现行过失之所染污诸有情界。若兴若衰等无差别。一切皆堕第一义苦并住艰辛。种种艰辛之所逼切甚可哀愍。于彼获得广大哀愍如实观照。是诸菩萨安住如是增上戒住。广见诸佛善根清净。如前应知。此差别者。谓如世间善巧工匠。以所炼金置迦肆娑置于火中数数烧炼转更明净。如是菩萨善根清净当知亦尔。于此住中净心意乐成满。趣入在所生处多作轮王王四大洲。以自在力令多有情止息犯戒不善业道。劝彼受行诸善业道。当知威力过前十倍。当知是名略说菩萨增上戒住。谓意乐净故。性戒具足故离一切种毁犯戒垢故。一切业道一切因果了知通达故。于诸净业能自受行。亦乐劝他令其受行故。于有情界诸业所生众苦艰辛得大哀愍。如实观照故。善根清净故。受生故威力故。若广宣说如十地经离垢地说。远离一切犯戒垢故。名离垢地。由离一切犯戒垢故。即此名为增上戒住。彼离垢地当知即此增上戒住。
问增上心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答若诸菩萨先于增上戒住。已得十种清净意乐。作意思惟解了通达。复由余十净心意乐作意思惟。成上品故极圆满故。过增上戒住入增上心住。何等为十。一者作意思惟。我于十种净心意乐已得清净。二者作意思惟。我于十种净心意乐。已清净故能不退失。三者作意思惟。我于一切漏有漏法心不趣入。于违背中能正安住。四者作意思惟。我能于彼修对治中识正安住。五者作意思惟。我能于彼所修对治不复退失。六者作意思惟。我于如是坚固对治。不为一切漏有漏法一切魔军之所胜伏。七者作意思惟。我今能于一切佛法。其心无有怯劣而转。八者作意思惟。我今能于一切苦行无有怯弱。九者作意思惟。我心一向于大乘中深生信解。终不爱乐余下劣乘。十者作意思惟。我于一切利有情事深心爱乐。由此十种净心意乐作意思惟。能入菩萨增上心住。菩萨安住增上心住。能以种种过患行相坏一切行。于彼诸行深心厌离。于佛妙智能以种种胜利行相。见大胜利。又于其中能以淳净一味欲乐。深生爱慕。于有情界能以种种苦恼行相观为有苦。于诸有情兴悲恋心。生依义心于一切行无有放逸。为大菩提炽然精进。于诸有情能起广大悲愍意乐。观诸有情解脱众苦究竟方便。唯是一切烦恼诸缠无障碍智。观彼解脱能圆证者。唯于法界一切分别现行杂染生起对治无分别慧。观能成办彼智光明唯是无倒胜三摩地。观所引发一切静虑等持等至皆菩萨藏。听闻为先皆闻正法以为缘起。观见是已发大精进访求多闻。为闻正法不惜身命。无有资财内外爱物而不能舍。无有师长不誓承事。无有尊教不誓奉行。无有身苦而不誓受。若闻佛法一四句颂。欢喜勇跃胜得三千大千世界充满其中大珍宝聚。闻一句法是佛所说。能引正等觉能净菩萨行。欢喜踊跃胜得一切释梵护世转轮王等极尊贵位。设有告言。善男子听。我有一句佛所说法。能引正等觉能净菩萨行。汝欲闻不。汝今若能投大火坑受大苦者。当为汝说。菩萨闻已欢喜踊跃。答言我能。我若得闻如前所说一句法义。正使火坑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我从梵天尚投身入。况小火坑。为求佛法尚应久处大那落迦受大苦恼。况余小苦而不应受。菩萨发起如是精进。求正法已复能如实如理思惟。要正修行法随法行。方得名为随顺佛法。非但听闻文字音声而得清净。如是知已即依所闻正缘法相。远离诸欲恶不善法。广说乃至能得世俗四种静虑四无色定。及四无量五种神通。具足安住。既多住已复还弃舍诸静虑等等持等至。愿自在力还来欲界观彼彼处。若为有情能作义利。若能圆满菩提分法。即便往生。非但自在而生彼处。如是菩萨离欲贪故名断欲缚。弃舍静虑等持等至故名断有缚。菩萨先从胜解行地。于法真如修胜解故。已断见缚。邪贪恚痴毕竟不转。广见诸佛善根清净。如前应知。此差别者。谓如世间善巧工匠先所烧炼手中真金垢秽斯尽称量等住。如是菩萨善根清净当知亦尔。受生多分作释天帝。善化有情令离欲贪。所有威力于前住中已说千数。当知此中有百千数。当知是名略说菩萨增上心住。谓心意乐作意思惟成满趣入故。于一切行诸有情界及大菩提。能正通达故。于诸有情脱苦方便。能正推求故。于正法中起大恭敬访求无倦故。能正修行法随法行。于其世俗诸静虑等等持等至无量神通。能引能住故。弃舍于彼愿自在力随乐受生故。善根清净故。受生故。神力故。若广宣说如十地经发光地说。由发闻行。正法光明等持光明之所显示。是故此地名发光地。由内心净能发光明。是故说名增上心住。由此义故名发光地。即由此义当知复名增上心住。
云何菩萨觉分相应增上慧住。谓诸菩萨先于增上心住。以求多闻增上力故。已得十法明入。由此十法明入。成上品故极圆满故。超过增上心住入初增上慧住。如是十法明入文词。如契经说。应知其相。谓若彼假设。若于中假设。若由此假设。若平等胜义。若染恼故清净故成染成净。若由系缚烦恼所染。若由无上清净所净。当知是名十法明入略所说义。是诸菩萨住此住中。如契经说。不坏意乐而为上首。所有十种能成熟智。智成熟法。皆悉成就。长如来家得彼体法。观一切种菩提萨埵增上力故。修四念住而为上首。三十七种菩提分法。如契经说。由于此法方便摄受勤修习故。最极微细萨迦耶见执着一切蕴界处等一切动乱。皆得毕竟不现行断。由彼断故一切如来所呵毁业皆不现行。一切如来所赞美业如实随转。既如是已其心转复滋润。柔和有所堪能。其心转复种种行相皆善清净。又善知恩知报恩等随顺意乐种种白法皆悉成就。寻求上地能修治业。发大精进逮得安住。由此因缘所有意乐增上意乐胜解界性皆得圆满。由是因缘一切外道种种魔军圣教怨敌。不能映夺不能倾动。广见诸佛善根清净。广说如前应知其相。此差别者。谓如世间善巧工匠以所炼金作庄严具。非余未作庄严具金之所映夺。如是此中菩萨善根。非余安住凡住菩萨所有善根所能映夺。如末尼宝所放光明。非余宝珠所能映夺。一切世间风水雨等不能断灭。所放光明如是。此中菩萨所有智慧光明。一切声闻及独觉等不能映夺。一切魔怨不能断灭。受生多作苏夜摩天王。善化有情令其除灭萨迦耶见。所有威力。于前住中说百千数。当知此中说俱胝数。当知是名略说菩萨觉分相应增上慧住。谓法明入成满得入故。成就智故。修习菩提分法故。萨迦耶见等一切执着动乱断故。制业开业远离习近故。由是因缘心调柔故。随顺功德皆隆盛故。依所寻求修治地业发大精进故。由是因缘所有意乐增上意乐胜解界性净修治故。由是因缘一切圣教所有怨敌不能映夺及倾动故。善根清净故。受生故。威力故。若广宣说如十地经焰慧地说。于此地中。菩提分法如实智焰。能成正法教慧照明。是故此地名焰慧地。又即彼地此中说名觉分相应增上慧住。
云何菩萨诸谛相应增上慧住。谓诸菩萨先于觉分相应增上慧住。已得十种平等清净意乐。由彼平等清净意乐。成上品故极圆满故。超过第一增上慧住证入第二增上慧住。十种平等清净意乐所有文词。如契经说。应知其相。谓无等觉与诸觉等。超过所余诸有情界及以诸法。如其平等当知是名十种平等清净意乐略所说义。如是菩萨住此住中。多分希求智殊胜性。于四圣谛由十行相。如实了知一切文词。如契经说。应知其相。谓依晓悟他依自内智依俱处所。名为此说。依于契经调伏本母。名由此说。依于现在众苦自性。依于未来苦因生性。依于因尽彼尽无生性。依于修习彼断方便性。名如此说。当知是名十种行相四圣谛智所有略义。如是于谛善巧菩萨。于一切行以慧正毁。于有情界增悲意乐。于前后际愚痴有情所有邪行。能正通达。为欲令彼得解脱故。摄受广大福智资粮心发正愿。及即于彼意乐引摄正念慧行而为上首。所有众多殊胜功德皆悉增盛。诸余作意皆悉远离。以其种种成熟方便成熟有情。如契经说。所有种种能益有情世俗书论印算计等工业明处。于是一切皆能引发于诸有情深悲愍故。渐次乃至方便安立妙菩提故。随顺世间言说事故。为欲方便坏贫穷故。为令世间诸界错乱人非人等所起灾患皆息灭故。为施无罪诸戏乐具除彼非法诸戏乐故。诸有希求种种居处资生具者。为少用功皆能施与种种居处资生具故。为欲拔济诸王贼等逼恼事故。为欲开制是处非处诸加行故。为欲安立吉非吉事令取舍故。为正劝奖于现法中令其展转不相谋略。及为宣说当来无倒胜生道故。当知是名能益有情工业明处略所说义。其余一切如前应知。此差别者。谓如世间善巧工匠以所炼金作庄严具。牟裟罗宝莹饰厕钿。所有余金无与等故不能映夺。如是此中菩萨善根。一切声闻及诸独觉余地菩萨不能映夺。又如日月诸宿光明一切风轮不能映夺。然其回转共彼风同。如是此中菩萨妙慧。一切声闻诸独觉等不能映夺。然其所作与世共同。受生多作珊睹史多天王。善化有情令舍一切外道邪法。所有威力当知此说千俱胝数。当知是名略说菩萨诸谛相应增上慧住。谓十平等清净意乐成满得入故。善巧方便观察诸谛渐增长故。毁坏诸行悲愍有情渐增长故。即为是义长养广大福智资粮。心发正愿勤加行故。念慧行等德增长故。无余作意以一切种成熟有情勤加行故。引发世间工巧业故。善根清净故。受生故。威力故。若广宣说如十地经极难胜地。今此地中显示菩萨于诸圣谛决定妙智极难可胜。是故此地名极难胜。即由此义应知此中诸谛相应增上慧住。
云何菩萨缘起相应增上慧住。谓诸菩萨先于诸谛相应增上慧住。已得十种法平等性。当知文词如经广说。如是十种法平等性。成上品故极圆满故。超过前住得入此住。谓于一切法。由有胜义自性无相平等性故。言说造作影像无相平等性故。即由此相自然不生平等性故。因亦不生平等性故。自然与因皆不生故。毕竟本寂平等性故。现有体事能取正智。离诸戏论平等性故。远离一切取舍造作平等性故。即此烦恼众苦杂染离系解脱平等性故。分别所执境界自性如幻化等平等性故。无分别智所行自性有无无二平等性故。当知是名此中十种法平等性略分别义。如是菩萨住此住中于诸有情增长悲愍。于大菩提生起猛利欲乐悕求。于诸世间合散生灭。以一切种缘起正观。观察了知。依缘起智能引发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由是因缘所有自他作者受者有无等想皆不复转。菩萨如是善于胜义顾念有情。如理通达烦恼系故。缘和合故。有为诸法自性羸劣。离我我所无量过失污染而转。非离一切烦恼系缚众缘和合。是故我今为自防护。应令一切烦恼系缚众缘和合皆悉断坏。为益有情不应永灭一切有为。如是菩萨住此住中智悲随逐。名无着智现前。般若波罗蜜多住现前。由此住故。于一切世间行无染而行。又即此住有猛利忍。于第七地有加行。行边际菩萨忍。当知是彼随顺忍摄。又此无着智现前。般若波罗蜜多住现前。能引能引菩提众缘。于诸世间有为诸行住而不住虽于寂灭见寂静德而亦不住。如是菩萨方便般若智所随逐。能入空三摩地。令十百千上首三摩地门皆现在前。如空三摩地如是。无愿无相三摩地当知亦尔。由此上首三摩地门现在前故。意乐不坏。于一切种诸佛圣教一切外道及诸魔军圣教怨敌。不能引夺。余如前说。此差别者谓如世间善巧工匠以所炼金作庄严具。琉璃宝珠莹饰厕钿。一切余金不能映夺。如是此中菩萨善根清净殊胜。如先所说不能映夺。又如月光于有情身能令悦豫。非四风轮所能断坏。如是此中菩萨慧光。一切有情烦恼郁蒸皆能息灭。一切外道魔军怨敌不能断坏。受生多作妙化天王。善化有情令除一切增上慢等。所有威力当知此中说百千俱胝数。当知是名略说菩萨缘起相应增上慧住。谓十法平等性成满得入故。觉悟缘起生解脱门故。一切邪想不现行故。方便摄受生死故。无着智现前。般若波罗蜜多住现在前故。证得无量三摩地故。证得不坏意乐故。于佛圣教不可引夺故。广见诸佛善根清净故。受生故。威力故。若广宣说如十地经现前地说。由此地中无着智现前般若波罗蜜多住现在前故。名现前地。即由此义当知亦名缘起相应增上慧住。
云何菩萨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谓诸菩萨于前第六缘起相应增上慧住。已得十种妙方便慧所引世间不共一切有情而共一切世间进道胜行。即由如是妙方便慧所引不共进道胜行。成上品故极圆满故。超过第六住得入第七住。如是文词。如经广说应知其相。谓依能起世间兴盛摄受福德。依于有情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依为菩提福德资粮菩提分法后后胜进。依不共声闻。依不共独觉。依有情界。依诸法界。依诸世界依诸如来身语心智。当知是名妙方便慧所引不共进道胜行处所略义。菩萨与彼共相应故。便能通达无量无数如来境界。及为彼起无功用无相无分别无异分别。观无量佛境界。起无间无缺精勤修学一切威仪行住作意。一切分位不远离道。彼于一一心刹那中。十波罗蜜多而为上首。一切菩提分法圆满殊胜。诸余下住则不如是。谓于第一极欢喜住。正以大愿为胜所缘。于第二住。正能除遣毁犯戒垢。于第三住。正愿增长得法光明。于第四住。正趣入道。于第五住。正入一切世间事业。于第六住。正入甚深缘起道理今即于此第七住中。具足发起一切佛法。觉支圆满。此住菩萨加行行圆满所摄故。妙智神通行清净能入第八住故由是菩萨此住无间能入第八极清净住。彼第八住一向清净。此第七住犹名为杂。与清净住为前导故。当言此住名不染污。犹未得故当言此住堕杂染污。今此住中一切贪等上首烦恼皆悉除断。当知此住非有烦恼非离烦恼。一切烦恼不现行故。悕求佛智犹未得故。如是行者。增上意乐已得清净。无量身语意业随转。于诸如来所赞毁业。如前广说。于第五住所引世间工巧业智转得圆满。三千世界共许为师。唯除安住上住菩萨及诸如来意乐加行无与等者。于一切静虑等菩提分法皆能现前。由修行相现在前故。非由安住异熟分位。如第八住此诸菩萨如是方便。能善思择诸三摩地。引发菩萨三摩地上首十百千种三摩地门。由得如是三摩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三摩地境。菩萨如是一切烦恼皆悉远离难可了知。一切分别现行随逐。身语意业皆悉安住。而不舍离寻求胜进勇猛加行。顾念有情。为大菩提速圆满故离一切相。无量身语意业随转。妙善修治。无生法忍之所显发。于此住中由自觉慧境界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境界。余六住中但由佛法增上所缘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境界。又诸菩萨第六住中所入灭定。今此住中念念能入。然此菩萨甚希奇业不可思议。谓常安住实际住中。而于寂灭能不作证。彼由如是妙方便智之所引发增上力故。能行一切有情不共菩萨妙行。虽与世间相似显现而非彼性。如经广说。此中总义。谓依福业事。摄受种种亲属徒众求生差别。发起胜进三解脱住。信解劣乘方便调伏。受用诸欲求欲差别转。诸外道随他心转。随大众转。余如前说。此差别者。谓如世间善巧工匠以所炼金作庄严具。诸末尼宝莹饰厕钿甚为光丽。余赡部洲一切金宝不能映夺。如是此中菩萨善根转复清净。一切声闻独觉善根。及余下住菩萨善根不能映夺。又如日光多分干竭赡部洲中所有秽湿。余一切光不能映夺。如是此中菩萨慧光。多分干竭一切有情烦恼诸毒。如前所说。诸声闻等所有智光不能映夺。受生多作他化自在天王。于能授与一切声闻独觉现观方便善巧所有威力。当知此说俱胝百千数。当知是名略说菩萨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谓妙方便慧所引世间进道胜行成满得入故。通达如来佛境界起无间无缺勤加行故。一一刹那圆证一切菩提分法故。安立染污不染污故。有加行行圆满摄故。依于意乐清净业转一切世间工巧业等皆圆满故。逮得无量不共一切声闻独觉三摩地故。刹那刹那入灭定故。现行一切有情不共世间行故。善根清净故。受生故。威力故。若广宣说如十地经远行地说。此地菩萨有加行行圆满摄故。名远行地。即由此义当知亦名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
云何菩萨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谓诸菩萨于初无相住中。已得十种入一切法第一义智。如经广说。谓依三世如其所应本来无生无起无相。依余因性无成无坏。依第一义毕竟离言诸自性事。言说造作影像自性。由体相故及因性故都无所有。即由如是杂染体性。无流转性无止息性。依此无智邪执为因。于彼离言诸有体事初中后位一切时分。染平等性。依于真如无倒证入无有分别平等性故能除杂染。是名此中略所说义。如是十种入一切法第一义智。成上品故极圆满故。超过第七杂清净住。得入第八纯清净住。住此住中于无生法。证得菩萨第一最胜极清净忍。此复云何。谓诸菩萨由四寻思。于一切法正寻思已。若时获得四如实智。如实了知一切诸法。尔时一切邪分别执皆悉远离。观一切法。于现法中随顺一切杂染无生观。彼先时一切所有邪分别执因所生法。于当来世一切无余永不复生。此四寻思四如实智。广说如前真实义品。此如实智。始从胜解行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未极清净。今此住中已极清净。是故说言于无生法证得菩萨第一最胜极清净忍。是诸菩萨得此忍故得甚深住。先于第一无相住中。四种灾患今悉除断。一者除断于无相中有加行有功用事。二者除断于上清净住精勤思慕。三者除断于一切种利有情事有大堪能精勤思慕。四者除断有微细想现在前行。是故此住名极清净。又此菩萨于甚深住极生爱乐。即于如是法门流中。蒙诸如来觉悟劝导授与无量引发门智神通事业。如是蒙佛觉悟劝导。引发无量分身妙智。得十自在。如经广说应知其相。得自在故随所欲住。如意能住随乐安住。静虑解脱等诸心住。如意能住。若暂思惟一切食等诸资生具悉皆成办。一切世间工业明处如其所欲悉能现行。普于一切能感生业。及于一切受生处所。皆随所欲自在往生。随所爱乐一切神通所作事业皆能起作。一切妙愿随其所欲皆得称遂。随于事物发起胜解。如所欲为皆成无异。随所欲知所知境界皆如实知。普于一切名句文身得随所欲。于一切法正安立中皆得善巧。如是菩萨获得自在。从是已去所得自在所作胜利。广说如经。应知其相。又能弃舍粗见诸佛。恒常无间不离见佛。其余所有善根清净金喻光喻。如经应知。此住菩萨受生威力诸殊胜事。皆如经说。应知其相。当知是名略说菩萨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谓入一切法第一义智成满得入故。得无生法忍故。除断一切灾患故。逮得菩萨甚深住故。于法门流蒙佛授与无量引发门智神通事业故。悟入无量分身智故。得自在故。领受所得自在胜利故。善根清净故。受生故。威力故。若广宣说如十地经不动地说。于此地中舍先所有有加行有功用道。其心升上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而转不动胜道。是故此地名不动地。即由此义当知说名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
云何菩萨无碍解住。谓诸菩萨于甚深住不生喜足。复于增上智殊胜性爱乐随入。是诸菩萨于诸法中起智加行。应为他说一切种法。普于一切说法所作皆如实知。当知此中说法所作。谓于一切近稠林行。如此杂染如此清净。由此杂染由此清净。若所杂染若所清净。若非一向若是一向若通二种。如是一切皆如实知。如是菩萨于说法中方便善巧。于说所作方便善巧。于一切种成大法师。获得无量陀罗尼门。于一切种音词。支具剖析。善巧辩才无尽。成就如是法陀罗尼。领受堪能。菩萨由此胜无碍解引发言词。能坐如是微妙法座。若于是中若于是处。宣说正法尽所有门。若由此故于诸有情劝导慰喻安处事业。此等堪能皆悉成就。如是一切广说如经应知其相。善根清净受生威力诸殊胜事。亦广如经应知其相。当知是名略说菩萨无碍解住。谓于甚深寂静解脱不生喜足。入胜进故。于诸法中起智加行。宣说法故。此所作事如实知故。得不思议。大法师故。善根清净故。受生故。威力故。若广宣说如十地经善慧地说。由此地中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清净。逮得菩萨无碍解慧。由此善能宣说正法。是故此地名善慧地。即由此义当知复名无碍解住。
云何菩萨最上成满菩萨住。谓诸菩萨无碍解住。一切行相遍清净已。堪为法王受法灌顶。得离垢等无量无数胜三摩地。作彼所作一切智智。殊胜灌顶后三摩地现在前故。得一切佛相称妙座身诸眷属。得大光明往来普照。一切行相一切智智。灌洒其顶。既灌顶已。普能引导所化有情。于彼解脱方便佛事。得如实智。逮得无量无边解脱陀罗尼门。大神通力。及此增上大念大智。增上引发训词安立。及大神通。增上引发善根清净。受生威力。诸殊胜事。一切如经应知其相。当知是名略说最上成满菩萨住。若广宣说如十地经法云地说。是诸菩萨住此地中。诸菩萨道皆得圆满。菩提资粮极善周备。从诸如来大法云所。堪能领受其余一切有情之类难可领受最极广大微妙法雨。又此菩萨自如大云未现等觉无上菩提。若现等觉无上菩提。能为无量无边有情。等雨无比微妙法雨。殄息一切烦恼尘埃。能令种种善根稼穑生长成熟。是故此地名法云地。即由此义当知复名最上成满菩萨住。
如是所说后后住中支分功德。非前前住一切都无。然下品故不堕其数。当知即彼展转修习成中上品。于余后地证得成满。方乃建立。又即于此一一住中。经多俱胝百千大劫。或过是数方乃证得及与成满。然一切住总经于二无数大劫方得圆证。谓经第一无数大劫。方乃超过胜解行住。次第证得极欢喜住。此就恒常勇猛精进。非不勇猛勤精进者。复经第二无数大劫。方乃超过极欢喜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次第证得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此即决定以是菩萨得净意乐。决定勇猛勤精进故。复经第三无数大劫。方乃超过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及无碍解住。证得最上成满菩萨住。
当知此中略有二种无数大劫。一者日夜月半月等算数方便。时无量故。亦说名为无数大劫。二者大劫算数方便。超过一切算数之量。亦说名为无数大劫。若就前说无数大劫。要由无量无数大劫。方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就后说无数大劫。但经于三无数大劫。便证无上正等菩提。不过此量。若正修行最上上品勇猛精进。或有能转众多中劫。或有乃至转多大劫。当知决定无有能转无数大劫。又由如是所说十二诸菩萨住。经三无数大劫时量。能断一切烦恼障品所有粗重。及断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于三住中当知能断烦恼障品所有粗重。谓于极欢喜住中。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一切上中诸烦恼品皆不现行。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中。一切能障一向清净无生法忍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一切烦恼皆不现前。于最上成满菩萨住中。当知一切烦恼习气随眠障碍皆悉永断入如来住。当知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亦有三种。一者在皮粗重。二者在肤粗重。三者在肉粗重。当知此中在皮粗重。极欢喜住皆悉已断。在肤粗重。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皆悉已断。在肉粗重。如来住中皆悉已断。得一切障极清净智。于三住中烦恼所知二障永断。所余诸住如其次第。修断资粮。
即于如是十三住中。当知略有十一清净。谓于第一种性住中。种性清净。于其第二胜解行住。信胜解净。于其第三极欢喜住。胜意乐净。于其第四增上戒住。增上戒净。于其第五增上心住。增上心净。于其第六第七第八增上慧住。无颠倒智发起清净。于其第九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有加行行圆满清净。于其第十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真智神通引发清净。于第十一无碍解住。能正为他宣说法义无碍解净。于第十二最上成满菩萨住中。入一切种一切所知妙智清净。于第十三如来住中。一切烦恼及所知障并诸习气究竟清净如前菩萨功德品中所说八法能摄大乘。当知在此十三住摄。谓于第一第二住中。于菩萨藏生信胜解听受思惟。第三住中。得胜意乐趣向前行胜修行相。于余一切乃至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中。得修广大。于上三种净行所摄。菩萨住中修果成满。如来住中当知获得究竟出离。当知菩萨十二种住。随其次第类声闻住。如诸声闻自种性住。当知菩萨初住亦尔。如诸声闻趣入正性离生加行住。当知菩萨第二住亦尔。如诸声闻已入正性离生住。当知菩萨第三住亦尔。如诸声闻已得证净圣所爱味为尽上漏增上戒学住。当知菩萨第四住亦尔。如诸声闻依增上戒学引发增上心学住。当知菩萨第五住亦尔。如诸声闻如其所得诸圣谛智增上慧学住。当知菩萨第六第七第八住亦尔。如诸声闻善观察所知无相三摩地加行住。当知菩萨第九住亦尔。如诸声闻成满无相住。当知菩萨第十住亦尔。如诸声闻从此出已入解脱处住。当知菩萨第十一住亦尔。如诸声闻具一切相阿罗汉住。当知菩萨第十二住亦尔。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生品第一
诸菩萨生略有五种摄一切生。于一切住一切菩萨受无罪生。利益安乐一切有情。何等为五。一者除灾生。二者随类生。三者大势生。四者增上生。五者最后生。
云何菩萨除灾生。谓诸菩萨或大愿力或自在力。于诸饥馑厄难旷野正现前时。为令众生少用功力而得存济。于大鱼等种类中生。身形广大随所生处。以自身肉普给一切饥饿众生。皆令饱满。于诸有情众多疾疫正现前时。以大愿力得自在力。持有神验诸明咒力摄受广大良药王身。息除一切有情疾疫。于诸有情邻国战诤互相逼恼正现前时。以大愿力得自在力。作大地主具大势力。以法正治方便善巧。息除邻国战诤逼恼。于诸有情互相违诤正现前时。以大愿力得自在力。发诚信言往返和好除其怨结。于诸众生遭遇恶王非理缚录治罚逼迫身心扰乱正现前时。以大愿力得自在力。生彼王家作如法王。哀愍众生息除一切逼恼苦事。若诸有情起诸邪见造诸恶行。随一天处深生信解。哀愍彼故以大愿力得自在力。生彼天处方便断除邪见恶行。是名略说菩萨除灾生。若广宣说。以大愿力得自在力哀愍为先。于彼彼处受种种生当知无量。
云何菩萨随类生。谓诸菩萨以大愿力得自在力。生于种种傍生趣类天龙药叉阿素洛等展转谋害违诤类中。或生邪见婆罗门中。或生乐行恶行类中。或生喜乐邪命类中。或生最极耽着诸欲信解诸欲有情类中。为欲除彼诸过失故。往彼有情同分中生而为上首。为上首已方便化导彼所行恶。菩萨不行彼不行善。菩萨现行为欲令彼现行善故。为说正法。由是菩萨与彼现行不同分故说正法故。方便善巧除彼有情所有过失。是名略说菩萨随类生。广说如前。当知无量。
云何菩萨大势生。谓诸菩萨禀性生时。所感寿量形色族姓自在富等。诸异熟果。一切世间最为殊胜。此异熟果所作事业。自他利品已广宣说。是名略说菩萨大势生。若广宣说。彼彼类中受大势生当知无量。
云何菩萨增上生。谓诸菩萨始从第一极欢喜住。乃至第十最上成满诸菩萨住。如前所说差别受生。今于此中名增上生。谓最初住作转轮王。王赡部洲得大自在。乃至第十最上成满诸菩萨住。作大自在。过色究竟一切生处最为殊胜。唯有已得最上成满诸菩萨住摩诃萨众得生其中。彼诸菩萨即由此业增上所感。是名略说菩萨增上生。若广宣说当知无量。
云何菩萨最后生。谓诸菩萨于此生中。菩提资粮已极圆满。或生婆罗门大国师家。或生刹帝利大国王家。能现等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作一切佛所作事。是名略说菩萨最后生。若广宣说。当知无量。
若诸菩萨于去来今清净仁贤妙善生处。曾当现生一切皆此五生所摄。除此无有若过若增。唯除凡地菩萨受生。何以故。此中意取有智菩萨诸所受生为五生故。如是诸生大菩提果之所依止。令诸菩萨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摄受品第二
于一切住菩萨行中。当知菩萨略有六种。于诸有情无倒摄受。何等为六。一者顿普摄受。二者增上摄受。三者摄取摄受。四者长时摄受。五者短时摄受。六者最后摄受。
云何菩萨于诸有情顿普摄受。谓诸菩萨初发心时。摄受一切诸有情界皆为眷属。作是思惟。我当于彼随能随力作一切种利益安乐饶益之事。随所思惟皆如是作。是名菩萨于诸有情顿普摄受。
云何菩萨于诸有情增上摄受。谓诸菩萨或为家主摄受父母妻子奴婢僮仆作使。或为国王摄受一切所统僚庶。菩萨如是发起增上摄受想已。于所摄受随摄受仪。随菩萨仪业用而转。若为家主于其父母。种种方便劝修诸善。随时供养曾无懈废。善识其恩善知酬报。于父母心善能随顺。于法于义随自在转。于其妻子奴婢等类。随时恣与如法衣食。于诸事业终不逼切。虽有违犯而能堪忍。彼若疾病正能瞻疗。于诸善事劝令修习。随时赐与殊胜财物。爱语慰喻不生奴婢作使等想。瞻敬养育。其若自身若为国王。不行黜罚不用刀杖。而能正化。以法以财用作饶益。依本土田而自食用。不以凶力侵掠他境。随能随力于诸有情。劝止诸恶教修诸善。视诸众生如父于子。于他有情尚好等施。况自亲属而不均济。不行欺诳所言诚谛。远离一切杀缚捶打治罚逼迫断截等事。是名菩萨于诸有情增上摄受。
云何菩萨于诸有情摄取摄受。谓诸菩萨正御徒众。当知是名略说菩萨于诸有情摄取摄受。若广说者。由二因缘正摄徒众。说名菩萨于诸有情摄取摄受。何等为二。一者以无染心正摄徒众。二者于自义利正教修习。非邪加行而陷逗之。又于一切应摄受中。其心平等不堕偏党。亦不于彼悭吝正法。不作师卷。不于彼所悕求承事恭敬供养。彼乐善故自求作者亦不遮止。为欲令其福德资粮得增长故。或遇余时亦于彼所承事供养。若于其义未解了者开悟令解。已解了者转令明净。生起疑惑随为除断。若生恶作善为开解。甚深义句以慧通达。于时时间正为开显。于苦于乐与彼共同。于他所为财利因缘。成就上品经营遽务过于自事。于他毁犯随时正举令其觉悟。应时如理诃责摈罚。彼有疹疾或有愁忧终不弃舍。善权方便救疗疹疾开解愁忧。于诸下劣形色。忆念精进智等。终不轻陵。于时时间随入劳倦。如其所宜为说正法。于时时间为令系念。于所缘境与正教授。堪忍问难不生愤发。于彼戒行或等或增终无减劣。亦不悕求利养恭敬。具足悲愍无掉无动。戒见轨则正命圆满。舒颜平视远离颦蹙。柔和美语先言问讯含笑为先。于诸善品恒常修习。不行放逸离诸懈怠。即以是事教习徒众。亦令自行转更胜进。菩萨不应于一切时摄取徒众。亦非不摄亦非变异。是名菩萨于诸有情摄取摄受。
云何菩萨于诸有情长时摄受。谓诸菩萨于住下品成熟有情摄受饶益。当知说名长时摄受。以经久时方堪净故。
云何菩萨于诸有情短时摄受。谓诸菩萨于住中品成熟有情摄受饶益。当知说名短时摄受。非经久时方堪净故。
云何菩萨于诸有情最后摄受。谓诸菩萨于住上品成熟有情摄受饶益。当知说名最后摄受。即于此生堪任净故。
是名菩萨于诸有情略有六种无倒摄受。由此摄受。过去未来现在菩萨。于诸有情曾正摄受当正摄受现正摄受。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菩萨如是于诸有情六种摄受无倒转时。当知遭遇略十二种艰难之事。聪睿菩萨于彼十二艰难之事当正觉了。何等十二。一者于多安住违犯有情。若罚若舍。是名菩萨遭艰难事。二者于恶有情为调伏故。方便现行辛楚加行。防自意乐不生烦恼。是名菩萨遭艰难事。三者现可施物极为鲜少。现来求者其数弥多。是名菩萨遭艰难事。四者唯有一身。众多有情种种事业并现在前。同时来请共为助伴。是名菩萨遭艰难事。五者居放逸处。若住世间可爱妙定。若生天上乐世界中。令心调善。是名菩萨遭艰难事。六者常求遍作利有情事。而于此事无力无能。是名菩萨遭艰难事。七者于其愚痴谄诈刚强诸有情所。若为说法若复弃舍。是名菩萨遭艰难事。八者常于生死见大过失。为度有情而不弃舍。是名菩萨遭艰难事。九者未证清净增上意乐。多分虑恐失念命终。是名菩萨遭艰难事。十者未证清净增上意乐。他来求乞第一最胜所可爱物。是名菩萨遭艰难事。十一者种种异见种种胜解诸有情类。若别教诲若总弃舍。是名菩萨遭艰难事。十二者常行最极不放逸行。而不应断一切烦恼。是名菩萨遭艰难事。
若诸菩萨遭遇如是诸艰难事。或于其中应观轻重。如其所应而作方便。或于其中应审简择补特伽罗。或于其中攀缘。勇猛摄受因转。若发正愿。或于其中制御其心不令流散。或于其中安住其心。猛利思择不生厌倦而自安忍。或于其中而行放舍。或于其中发勤精进炽然无懈。或于其中善巧方便而正修行。菩萨如是于正对治方便善巧。虽遭一切诸艰难事正现在前。而无怯弱自正能免。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九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
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地。第七一种菩萨。如来。杂立为地。何等为七。一种性地。二胜解行地。三净胜意乐地四行正行地。五决定地。六决定行地。七到究竟地。如是七种菩萨地中。最后一种名为杂地。前种姓住名种性地。胜解行住名胜解行地。极欢喜住名净胜意乐地。增上戒住。增上心住。三种增上慧住。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名行正行地。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名决定地。此地菩萨堕在第三决定中。故无碍解住名决定行地。最上成满菩萨住。及如来住。名到究竟地。如来住地于后建立佛法品中。当广演说。
问菩萨从胜解行地。随入净胜意乐地时。云何超过诸恶趣等。答是诸菩萨依止世间清净静虑。于胜解行地已善积集菩提资粮。于如前说百一十苦诸有情类。修习哀愍无余思惟。由此修习为因缘故。于彼色类诸有情所。得哀愍意乐及悲意乐。由是因缘为利恶趣诸有情故。誓居恶趣如己舍宅。作是誓言。我若唯住如是处所。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亦能忍受。为除一切有情苦故。一切有情诸恶趣业。以净意乐。悉愿自身代彼领受苦异熟果。为令毕竟一切恶业永不现行一切善业常现行故心发正愿。彼由修习如是世间清净静虑悲愿力故。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于自所依皆得除遣。由此断故菩萨不久获得转依。于诸恶趣所有恶业毕竟不作。于诸恶趣决定不往。齐此菩萨说名超过一切恶趣。亦名超过胜解行地。亦名已入净胜意乐地。
如前住品所说信等。能净修治诸住十法。今于此中当知亦能净修治地。如是十法所有安立。所治能治略义次第皆应了知。
谓彼十种净修地法能对治。彼所对治法故得安立。何等为十。谓一切种全未发心。全未受持菩萨学处。是名为信所对治法。对治彼故安立于信。于诸有情有损害心。是名为悲所对治法。对治彼故安立于悲。于诸有情。有嗔恚心。是名为慈所对治法。对治彼故安立于慈。于身命财有所顾恋。是名为舍所对治法。对治彼故安立于舍。于诸有情悕求报恩。见彼邪行贪着利养多有所作。是无厌倦所对治法。对治彼故安立无倦。无有方便善巧加行。是善知论所对治法。对治彼故立善知论。性不柔和。不于他心随顺而转。是名善知一切世间所对治法。对治彼故安立善知一切世间。于修善法放逸懈怠。是名惭愧所对治法。对治彼故安立惭愧。于其长时种种猛利无间无断生死大苦。深生怯弱。当知是名坚力持性所对治法。对治彼故所以安立坚力持性。于大师所犹豫疑惑。当知是名供养如来所对治法。对治彼故所以安立供养如来如是且说所治能治安立十法。
云何复名如是略义。谓此十法略显二义。一者显示意乐清净。二者显示加行清净。当知前三显示菩萨意乐清净。其余七种显示菩萨加行清净。
如是十法次第云何。谓诸菩萨于大菩提先深净信。次于有苦诸有情类发起悲愍。起悲愍时如是誓愿。我应拔济一切有情令其安乐。而起慈心。起慈心已一切能舍于身命财。无所顾恋。无顾恋已即为彼义精勤加行无有厌倦。无厌倦已善知诸论。善知论已如世间转。即如是知知世间已。若自烦恼率尔现行深生惭愧。生惭愧已不随烦恼自在而行。便能获得坚力持性。由正获得坚力持性。于正加行能无退转。无量善法运运增长。能于如来奉献上妙正行供养财敬供养。是故最后供养如来。是名十法次第修证。当知如是十种善法。于一切地能净修治。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行品第四
菩萨始从胜解行地。乃至最后到究竟地。于此一切菩萨地中。当知略有四菩萨行。何等为四。一者波罗蜜多行。二者菩提分法行。三者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行。
前说六种波罗蜜多。及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愿波罗蜜多。力波罗蜜多。智波罗蜜多。如是十种波罗蜜多。总名波罗蜜多行。如前所说十二行相方便善巧。当知说名方便善巧波罗蜜多。如前所说五种大愿。当知名愿波罗蜜多。所有十力加行清净。当知名力波罗蜜多。于一切法如实安立清净妙智。当知名智波罗蜜多。今于此中能取胜义。无分别转清净妙慧。当知名慧波罗蜜多。能取世俗有分别转清净妙智。当知名智波罗蜜多。如是名为二种差别。复有异门。谓无量智。当知说名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悕求后后智殊胜性。当知名愿波罗蜜多。一切魔怨不坏道性。当知名力波罗蜜多。如实觉了所知境性。
当知名智波罗蜜多。四念住等所有一切三十七种菩提分法。四种寻思四如实智。皆如前说。总名菩萨菩提分法行。
如前所说威力品中菩萨所有六种神通。是名神通行。
如前所说二种无量。一所调伏界无量。二调伏方便界无量。及成熟品中所说。一切成熟有情。总名菩萨成熟有情行。如是四种菩萨妙行。当知普摄一切菩萨所行善行。
应知此中施等十法。经三大劫阿僧企耶。长时修习乃圆证。故自性清净体殊胜。故过余一切世间声闻独觉善根。摄受最胜菩提果。故如是十法最极长时乃能圆证。自性最极清净殊胜。能得最极菩提妙果。是故说名波罗蜜多。
应知如是波罗蜜多。由三因缘次第建立。何等为三。一由对治故。二由生起故。三由异熟果故。云何如是波罗蜜多由对治故次第建立。谓悭恶行。于诸有情怨恨逼恼懈怠散乱闇钝愚痴。如是六法能障菩提。施等六法能为对治。如其所应建立六种波罗蜜多。当知所余波罗蜜多即此所摄。如是名为由对治故次第建立。云何如是波罗蜜多由生起故次第建立。谓诸菩萨先于财位无所顾恋。弃家诸欲受净尸罗。敬重戒故能忍他恼不恼于他。受持净戒修习忍已。戒净无动无间无断。于诸善品勤修加行。如是修习勤精进故离诸放逸。能触妙善心一境性。心得定故如实了知。观见一切所知境界。当知是名由生起故次第建立。云何如是波罗蜜多由异熟果次第建立。谓诸菩萨于现法中精勤修学施等善法。由是因缘于当来世。获得种种外妙珍财无不圆满。当知是施波罗蜜多因力所作。获得内五自体圆满。是余戒等波罗蜜多因力所作。云何内五自体圆满。谓善趣摄若天若人。于余有情寿等殊胜。当知是名第一圆满。若有俱生。于善加行常无厌倦。堪忍他恼不乐恼他。当知是名第二圆满。若有俱生。普于一切所作事业坚固勇猛。当知是名第三圆满。若有俱生。性薄尘秽于其自心能自在转。心有堪能于一切义速证通慧。当知是名第四圆满。若有俱生。于一切义其慧广大聪敏捷利。当知是名第五圆满。应知是名由异熟果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次第建立。
由前四种波罗蜜多资粮自性眷属守护。当知圆满修诸菩萨增上戒学。由其静虑波罗蜜多。当知圆满修诸菩萨增上心学。由其般若波罗蜜多。当知圆满修诸菩萨增上慧学。过此三上更无菩萨学道可得。是故此三普摄一切菩萨学道。由此建立波罗蜜多。唯有六种。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又诸菩萨略有四种所应作事。由是普摄一切所作。何等为四。一者为证菩提修诸善行。二者由此为先达真实义。三者圆证威力。四者成熟有情。如是四种菩萨所作。当知是先所说四行。如其次第所为所立。是故过此更不建立有诸余行。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一
依如来住。及依如来到究竟地。诸佛世尊有百四十不共佛法。谓诸如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及一切种妙智。
云何如来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一者具大丈夫足善安住等案地相。是大丈夫大丈夫相。二者于双足下现千辐轮。毂辋众相无不圆满。三者具大丈夫纤长指相。四者足跟趺长。五者手足细软。六者手足网缦。七者立手摩膝。八者瑿泥耶踹。九者身不偻曲。十者势峰藏密。十一者身相圆满如诺瞿陀。十二者常光一寻。十三者身毛上靡。十四者身诸毛孔一一毛生。如绀青色螺文右旋。十五者身皮金色。十六者身皮细滑尘垢不着。十七者于其身上两手两足两肩及项七处皆满。十八者其身上半如师子王。十九者肩善圆满。二十者髆间充实。二十一者身分洪直。二十二者具四十齿皆悉齐平。二十三者其齿无隙。二十四者其齿鲜白。二十五者颔如师子。二十六者其舌广薄。若从口出普覆面轮及发边际。二十七者于诸味中得最上味。二十八者得大梵音。言词哀雅能悦众意。譬若羯罗频迦之音。其声雷震犹如天鼓。二十九者其目绀青。三十者睫如牛王。三十一者其顶上现乌瑟腻沙。三十二者眉间毫相其色光白螺文右旋。是大丈夫大丈夫相。
云何如来八十随好。谓两手足具二十指及以节爪。并皆殊妙。是即名为二十随好。两手两足表里八处。手四足四并皆殊妙。是即名为八种随好。两踝膝股六处殊妙。是即名为六种随好。两臂肘腕六处殊妙。是即名为六种随好。腰缝殊妙各一随好。两核殊妙为二随好。阴藏殊妙为一随好。两臀殊妙为二随好。臗胪脐三并皆殊妙各一随好。两胁腋乳并皆殊妙为六随好。腹胸项脊各一随好。如是所说。除颈已上。于下身分六十随好。上下齿鬘并皆殊妙为二随好。[齿*(虎-儿+丘)]齶殊妙为一随好。两唇眷属并皆殊妙为二随好。颐善圆满为一随好。两颊圆满善安其所为二随好。两目眷属并皆殊妙为二随好。两眉殊妙为二随好。其鼻二孔并皆殊妙为二随好。其额殊妙为一随好。角鬓两耳并皆殊妙为四随好。头发殊妙为一随好。如是所说。从颈已上二十随好。前有六十后有二十。总合说为八十随好。如是诸相及诸随好。若诸菩萨始入净胜意乐地时已得异熟。从此已上诸相随好展转获得殊胜清净。当知乃至坐菩提座。方乃证得其余所有四一切种妙清净等不共佛法。善净圆满。若下劣者先菩萨时亦已成就。始从清净胜意乐地。一切所有菩提资粮无有差别。能感一切相及随好。又此一切菩提资粮略有二种。谓去菩提若远若近。此中远者。谓未获得诸相随好异熟果时。所言近者。谓初获得诸相随好异熟果时。或从此上展转获得殊胜清净。
又薄伽梵由所化力。为众宣说造种种业感得如是相随好果。何以故。所化有情于其种种恶业现行深生喜乐。如是种种现行恶业是所对治。感相随好种种善业是能对治。彼闻如是种种殊胜大果胜利。便于如是大果胜利深生爱乐。由是因缘当离诸恶。当修诸善。是故为说广如诸相素呾缆说。谓诸菩萨于戒禁忍及惠舍中善安住故。感得足下善安住相。于其父母种种供养。于诸有情诸苦恼事种种救护。由往来等动转业故。感得足下千辐轮相。于他有情远离损害及不与取。于诸尊长先语省问。恭敬礼拜合掌起迎修和敬业。于他有情深心所喜所爱财位不令乏短。及能摧伏自憍慢故。感大丈夫纤长指相。即上所说感三相业。总能感得足跟趺长。是前三相所依止故。由四摄事摄诸尊长。是故感得手足网缦。奉施尊长涂身按摩沐浴衣服。是故感得手足细软。修诸善法不生喜足。令诸善法展转增长。是故感得立手摩膝。自于正法如实摄受令得究竟。广为他说及正为他善作给使。是故感得瑿泥耶[跳-兆+专]。于其正法渐次等显。续索转故。于身语意种种恶业皆能止息。于疾病者卑屈瞻侍给施良药。病力羸顿能正策举。饮食知量于诸欲中曾不低下。是故感得身不偻曲。于被他摈无依有情。以法以正慈悲摄受。修习惭愧施他衣服。是故感得势峰藏密。于身语意能自防禁。于自摄受及诸饮食皆善知量。施病医药于不平等事业摄受。及不平等所受用中皆不随转。于界互违能令随顺。是故感得身相圆满如诺瞿陀由业感得立手摩膝。即能感得身毛上分。自善观察亲近明智能思微义。尊所居处能净修治敷举沐浴。唯一住故依一支故入微义故。草叶等秽能蠲除故。又能除去客尘垢故。感身毛孔一一毛生如绀青色螺文右旋。能施悦意发喜饮食骑乘衣服庄严具等资身什物。离诸忿恚。是故感得身皮金色常光一寻。由此业感身诸毛孔一一毛生。当知即此复能感得身皮细滑尘垢不着。以其广多上妙清净肴馔饮食。惠施大众皆令充足。由此感得于其身上七处皆满。于诸有情随所生起。如法所作能为上首而作助伴。离于我慢无诸犷悷。能为有情遮止无利安立有利。由此感得其身上半如师子王。于一切事禀性勇决如师子故。即由此业当知复感肩善圆满髆间充实。由此业感纤长指相。复即感得身分洪直。远离一切破坏亲友离间语言。若诸有情已乖离者能令和合。由此感得具四十齿皆悉齐平其齿无隙。修欲界慈思惟法义。由此感得其齿鲜白。若诸有情有所悕冀。随其所乐正舍珍财。由此感得颔如师子。视诸有情犹如己子。爱念救护净信哀愍。给施医药澄净无秽。由此感得于诸味中得最上味。施法味故尝法味故。能净修治变坏味故。于离杀等五种学处能自受护。亦劝他受修悲心故。于大法受能正行故。由此感得其顶上现乌瑟腻沙其舌广薄普覆面轮。常修谛语爱语时语及以法语。由是因缘得大梵音言词哀雅能悦众意譬若羯罗频迦之音其声雷震犹如天鼓。普于世间恒常修习慈心悲哀如父如母。由此感得其目绀青睫如牛王。于有德者如实赞叹称扬其美。由此感得眉间毫相其色光白螺文右旋。如是一切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无有差别。当知皆用净戒为因而能感得。何以故。若诸菩萨毁犯净戒。尚不能得下贱人身。何况能感大丈夫相。当知此中其顶上现乌瑟腻沙。及以如来无见顶相。合立一种大丈夫相。离此更无别可得故。如是且说能感相似三十二相种种业因。广建立已。
复次略说在家出家二分菩萨所有四种善修事业。当知能感一切相好。谓于此中决定修作。能感足下善安住相委悉修作。能感足下千辐轮相。立手摩膝。手足网缦。身皮细滑。于其身上七处皆满。肩善圆满膞间充实。身分洪直。其舌广薄。恒常修作感纤长指。足跟趺长。身不偻曲。其身圆满如诺瞿陀。其齿无隙。无罪修作。能感余相。当知此中于诸有情无损加行。由此能感手足细软身皮细滑。于诸善中次第加行。应时加行。由此感得瑿泥耶[跳-兆+专]。深生欢喜极光净心现行诸善。由此感得常光一寻身皮金色其齿鲜白眉间白毫。不依称誉声颂修善覆藏己德。由此能感势峰藏密。所修善根回向菩提。由此感得身毛上靡具四十齿皆悉齐平于诸味中得最上味其顶上现乌瑟腻沙。修善无厌无劣加行。由此感得其身上分如师子王颔如师子。于诸有情以利益心平等瞻视。得齿齐平目绀青色睫如牛王。于下劣善不生喜足起胜加行由此因缘得大梵音言词哀雅能悦众意。譬若羯罗频迦之音其声雷震犹如天鼓。如是四种善修事业。能得菩萨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殊胜清净。
当知如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随好。菩萨若在种性地中。唯有种子依身而住。菩萨若在胜解行地。始能修彼能得方便。菩萨若在清净增上意乐地中。乃名为得。菩萨若在诸余上地。如是相好转胜清净。若在如来到究竟地。当知相好善净无上。
如是诸相是有色故劣中胜品。诸有情类易了知故。虽有一切不共佛法皆得名为大丈夫相。唯立此为大丈夫相。又即如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由所依性能任持故。由极殊妙令端严故。说名随好。
又于此中以要言之。一切有情福聚量等。尔所福聚能感如来一毛孔处。乃至一切所有毛孔随入福聚。尔所福聚能感如来一种随好。乃至一切所有随好随入福聚增至百倍。尔所福聚能感如来相中一相。乃至一切所有诸相随入福聚。除白毫相乌瑟腻沙。增至千倍。尔所福聚能感如来眉间白毫。乃至白毫随入福聚。增至百千倍。尔所福聚能感如来其顶上现乌瑟腻沙无见顶相。乃至白毫随入福聚。增至俱胝百千倍数。尔所福聚能感如来诸相随好所不摄余大法螺相。由此法螺随如来欲发大音声。普能遍告无边无际诸世界中所化有情。如是无量福德资粮修证圆满。能感如来不可思议无上无等遍一切种最极圆满所摄自体。又此能感诸相随好无量善业。当知略由三因缘故说名无量。谓经于三无数大劫。无间修习乃圆证。故名时无量。于诸有情无量利益安乐意乐增上缘力所集成故。名为妙善意乐无量。无量善业差别品类所集成故。名品无量。故言无量福德资粮修习圆证能起如来诸相随好。
云何如来四一切种清净。一者一切种所依清净。二者一切种所缘清净。三者一切种心清净。四者一切种智清净。云何一切种所依清净。谓一切烦恼品粗重并诸习气。于自所依无余永灭。又于自体如自所欲。取住舍中自在而转。是名一切种所依清净。云何一切种所缘清净。谓于种种若化若变若所显现一切所缘皆自在转。是名一切种所缘清净。云何一切种心清净。谓如前说一切心粗重永灭离故。又于心中一切种善根皆积集故。是名一切种心清净。云何一切种智清净。谓如前说一切无明品粗重永灭离故。又遍一切所知境中。智无障碍智自在转。是名一切种智清净。
云何如来十力。一者处非处智力。二者自业智力。三者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四者根胜劣智力。五者种种胜解智力。六者种种界智力。七者遍趣行智力。八者宿住随念智力。九者死生智力。十者漏尽智力。如是十种如来智力。当知广如十力经说。
当知此中诸有所言所说所宣。一切如实皆无虚妄故名如来。净不净果非不平等。如实转因。是名为处。亦名建立。亦名为依亦名为起。净不净果不平等因。与上相违是名非处。远离一切增上慢智说名如实。若一切智若无滞智若清净智。当知说名远离一切增上慢智。如是一切智等诸句。当知如前最极无上菩提品说。数之次第最居其首故名第一。以无上故。与一切种饶益一切有情功能具相应。故毕竟胜伏一切魔怨大威力故说名为力。摄受如实圆证因故。如其所欲皆能现行自在转。故说名成就最上涅盘。以无上故说名为大。八支圣道所证得故。远离一切灾患畏故。名仙尊位。能自了知自所证故。说名自知。既自证已由哀愍心广为有情等开示。故名转梵轮。何以故。谓诸如来有是增语。说名为梵名为寂静。亦名清凉。最初能转。从此已后余复为余。如是展转梵所推运。周旋一切有情众中故名梵轮。自显堕在最上施设无上大师圆满摄故。能说彼道对治一切余邪道故。于道怨敌异论现前无怯弱故。为欲胜伏一切他论。宣扬广大无上论故。名大众中正师子吼。以要言之。当知此中显发辩了施设开示自利行满利他行满自利利他圆满不共。复有异门此中略义。谓所应得得胜方便。此胜方便一切众会随所乐欲。或天或人一切皆从我所。获得此胜方便。如病除愈。当知此显自知已得大安隐处。如彼疾病除愈方便。当知此显转于梵轮。如遮一切邪医。自称显已。决定能愈众疾。当知此显于大众中正师子吼。
若有诸业已作已增已灭名为过去。若有诸业非是已作已增已灭。亦非正作而是当作名为未来。若有诸业非是已作已增已灭而是正作正造正为名为现在。如是诸业品类差别复有三种。所谓身业语业意业。法受分别复有四种。如前广说。谓有法受得现世乐后苦异熟。乃至广说。又此诸业现法当来有益无益加行差别。如应当知。若所造业依此方所是名为处。若所造业以有情数非有情数为所依事。是名为事。若所造业以不善根或以善根为因缘起。是名为因。若所造业感爱非爱过失功德相应诸果。是名异熟。如是略说一切时分。一切品类。一切分位加行差别。一切方所。一切依处。一切因缘。一切过患。及与功德。于此一切种类差别。皆如实知。是名如来自业智力。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有四静虑有八解脱。即由如是静虑解脱。心有堪能心得自在。随所乐事皆能成办。若随彼彼色类差别三摩地相而入定时。当知说名等持等至。如说世尊随此色类三摩地相而入定时。如其定心大光普照一切梵世妙音说法。但闻其声都无所见。乃至广说。如是如来随欲显示彼彼事义。或共世间不共世间。随此色类三摩地相而入定时。速疾能办。当知此中即由静虑解脱势力。心得自在。心自在故依止于心。随所乐事一切成办。齐此名为修静虑者一切所作。除此无有若过若增。如来于此静虑所作一切种类。皆如实知。是故唯说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又若略说此静虑等有二杂染。一者为得所未得中障碍杂染。谓无方便善巧加行。及以诸盖随一现行。二者已得所应得中自地杂染。谓烦恼缠及以随眠。如是清净复有四种。与上相违应知其相。又即如是诸静虑等种种引发假立名字。随其色类如应安立。是名建立。又即如是诸静虑等具证得已。后更胜进修习圆满。得随所欲得无艰难得无梗涩。是名清净。如来于此如其未得如其已得。于所得中若劣若胜。若彼假名若彼所有增进边际。如是一切皆如实知。故说如来普于一切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得无上智。
如所成熟修证圆满。信等五根成软中上。当知是名诸根胜劣。若从他信以为其先。或观诸法以为其先。成软中上爱乐印解。当知是名种种胜解。若广建立种种种性。或诸声闻所有种性。或诸独觉所有种性。或诸如来所有种姓。或有种种不定种性。或贪等行差别道理。乃至有情八十千行。当知此中名种种界。若即如是诸趣入门随顺正行。如贪行者修不净观。如声闻地已广宣说。当知此等名遍趣行。复有异门。谓趣一切五趣之行。当知此等名遍趣行。复有异门。谓依种种党类差别。更互相违各各异见。异欲诤论互相违背。诸外道类即诸沙门或婆罗门所有诸行。或余一切品类差别。此世他世无罪趣行。当知此等名遍趣行。如迦罗摩经等广说。
若于种种有情众中。谓于东方南西北方。种种名字假设安立品类差别。随先过去所有自体。八言说句差别类中。随念六种略所行行。有无量种宿住随念。何等名为八言说句。谓如是名如是生类。如是种性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苦乐差别。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所有寿量边际。何等名为随言说句。六种略行。一者呼召假名。二者刹帝利等色类差别。三者父母差别。四者饮食方轨。五者兴盛衰损。六者寿量差别。由诸世间依凭如是八言说句六种略行。于自于他起言起说。此是我名此是彼名。我是刹帝利彼是刹帝利。我是婆罗门吠舍戍达罗。彼是婆罗门吠舍戍达罗。此是我母此是彼母。如说其母父亦如是。我食如是色类饮食。所谓酪浆羹饭糜等。彼食如是色类饮食。乃至广说。我有如是色类兴衰差别而转。彼有如是色类兴衰差别而转。我住如是色类年齿。所谓或少或中或老。彼住如是色类年齿。乃至广说。唯有尔所随先过去所有自体。八言说句差别类中六种略行。过此无有余言说句及以略行。是故唯于如是品类。发起随念更无有增。即于此中若言说行所有行相。若言说句所有标说。及即于此随起忆念。是故说言并相并说皆能随念。
此中静虑说名天住眼。依彼故是彼果故。彼摄受故。名为天眼。是极圆满是善清净静虑果故。名极清净。于其人中所有名字皆不相似。是故说言超过于人。欲界天中亦有生得名相似转。清净天眼人中亦无。诸有情类临欲终没名为死时。住在中有名为生时。趣黑闇者。由二种相起。如是类意生中有。如黑羺光及阴闇夜故。名恶色。趣明白者。由二种相起。如是类意生中有。如晴明夜及婆罗痆斯极鲜白衣。故名好色。诸恶色者。说名为劣。诸好色者。说名为妙。诸下劣者。名往恶趣。诸胜妙者名往善趣。所有坏戒及彼等起。说名成就诸身语意三种恶行。有二邪见。谓坏见者所成邪见。诽谤一切及住彼意。异品类者所成邪见。诽谤贤圣。如是皆名谤贤圣者。由邪见故计着邪因及以邪果。由此为缘造作邪业。造邪业故所有法受或现受乐。于当来世受苦异熟。或现受苦于当来世受苦异熟。是故复说起诸邪见业法受因。彼虽成就其余所有种种善法。而但由此往于恶趣。是故说言由此因缘。名色二种更互乖离。故名身坏。一切死中如是死者。最极下劣故。名极死。为欲开示那落迦想。是故说言堕险恶趣。为欲开示自性体事。是故复须说那落迦由非法行不平等行往趣于彼。故名为险。于此趣中触诸苦触。长时种种猛利无间受诸苦恼。平等出现故名恶趣。堕下分故。大深坑故。难救拔故。甚可悲故。极下贱故。以大绮言常悲怨故。说名为堕。由能发起上品厌离。是故唯说堕那落迦。当知此中若由此生。若得生已受诸苦恼。若受苦已复起所余自业所作种种众苦。如是一切由此诸想之所显示。与上相违随其所应一切白品。皆当了知。此差别者。善行为先所有诸趣名为善趣。受极乐故名乐。世界。
一切诸漏所有随眠无余永断。逮得能治胜无漏心胜无漏慧。是其最胜增上心摄增上慧摄。由漏尽故说名无漏心慧解脱。即此心慧二种解脱。于最后有说名内证。第六神通由依见道及依修道内所证故。既自证已如实了知。随其所欲能为他说。是故说言于现法中自证通慧具足。开觉我生尽等诸句差别。广说如后摄异门分。应知其相。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
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辨。嗢拖南曰。
自性与分别 不共亦平等
作业及次第 差别最为后
如是所说如来十力所有自性应当了知。所有分别应当了知。所有不共应当了知。所有平等应当了知。所有作业应当了知。所有次第应当了知。所有差别应当了知。由是七相应知如来十力略义。
云何如来十力自性。谓总五根为其自性。由慧胜故且说十力慧为自性。所以但言处非处智力。不言信力不言余力。如处非处智力如是。余力当知亦尔。是名如来十力自性。
云何如来十力分别。谓若略说由三分别当知无量。一者由时分分别。谓于堕在过去未来及现在世一切所知。随悟入故。二者由品类分别。谓于一一诸有为事自相共相一切行相。随悟入故。三者由相续分别。谓于十方一切有情界各各差别一切相续一切事义。随悟入故。即由如是三种。分别如来十力。当知无量。是名如来十力分别。
云何如来十力不共。谓唯如来有此十力。不共一切声闻独觉。是名如来十力不共云何如来十力平等。谓此十力一切如来悉皆平等具足成就。故说平等无有差别。若就如来多所安住。是则如来如是十力展转差别。谓余如来多住余力。其余如来复住余力。是名如来十力平等。
云何如来十力作业。谓如来所有处非处智力。于诸因中如实知因。于诸果中如实知果。及能降伏无因恶因种种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如来所有自业智力。于自所作受用果业如实了知。及能降伏施福移转种种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如来所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能现三种神变。无到教授所化有情。及能降伏安住种种相违异品怨害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如来所有根胜劣智力。于诸有情软中上根部分差别。如实了知。及能于彼如应如宜为说正法。如来所有种种胜解智力。于诸有情软中上品净与不净胜解差别如实了知。其净胜解令渐增长。不净胜解令渐舍离。如来所有种种界智力。于诸有情劣中妙界部分差别。如实了知。于诸有情能如其根如其意乐如其随眠。依于彼彼趣入门中。无倒教授如应安立。此中如来为诸声闻。依于彼彼趣入门中与正教授。如声闻地。尽一切种无间宣说显发辩了施设开示。云何如来教授一切始业初业等持资粮摄受安住欲住其心诸菩萨众。令心得住。谓诸如来为无谄曲恭敬爱重等持资粮始业初业诸菩萨众。最初施设无倒教授。如是告言。善男子来。汝当安处远离卧具独一无二于内寂静如理思惟。汝之父母所为立名。或汝亲教轨范师等所为立名。如是思惟。我今为有离六处法自性真实。或内或外或两中间。于此有中如是名想施设假立言说转耶。汝既如是正思惟已。当于此法都无所得。唯当如是如实了知但于客法有客想转。汝善男子。若于尔时于自己名。唯有客想已生已得。复应在内如理思惟。于汝眼中所有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设。如是思惟。我此眼中唯二可得。谓此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设。及此唯事于中假立名想施设。除此无有若过若增。于此眼中所有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设。且非是眼此唯有事。于中假立眼名想等。当知自性亦非是眼。何以故。非于此中远离所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设。少有眼觉而能转故。若有此事体是真实。称名所说不应于中更待眼名方有如是眼觉而转。唯应自性不由听闻。不由分别。彼所立名但于此事有眼觉转。然无如是不待名言觉转可得。是故此中唯于客法。而有其客眼名眼想眼假施设。汝既如是于其内眼如理思惟。复于眼想唯有客想当生当得。如于其眼。如是于耳鼻舌身等。广说乃至见闻觉知已得已求。若已作意随寻随伺。以要言之。普于一切诸法想中。唯有客想当生当得。如是汝于自己身中所有假想。能尽除遣勤加行道当正摄受。广说乃至一切法中所有假想。能尽除遣勤加行道当正摄受。汝由如是一切所知善观察觉。普于一切诸法想中起唯客想。于一切法所有一切戏论之想。数数除遣。以无分别无相之心唯取义转。于此事中多修习住。汝若如是。当依如来妙智清净等持种性。获得无倒心一境性。如是汝等若于不净作意思惟。于此作意勿当舍离。若于慈愍。若于缘性缘起。若于界差别。若于阿那波那念。若于初静虑。广说乃至若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量菩萨静虑神通等持等至。作意思惟。于此作意勿当舍离。汝若如是修此菩萨无倒作意。渐次乃至当得无上正等菩提究竟出离。当知是名一切菩萨遍趣正行。过去如来亦为始业诸菩萨众。已正施设如是教授。未来如来亦为始业诸菩萨众。当正施设如是教授。现在如来亦为始业诸菩萨众。现正施设如是教授。诸声闻等于此作意勤修习时。亦能速疾得胜通慧。若能于此无倒作意如实通达。便能获得诸法现观。如来所有遍趣行智力。于一切苦能出离行。不出离行。如实了知。及令舍离不出离行。能正授与能出离行。如来所有宿住随念智力。于其前际本事本生数数念已。为令所化诸有情类心生厌离心生净信。正为宣说。及能降伏执着常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如来所有死生智力。于诸弟子过往迁谢当所受生。能正记莂。及能降伏执着断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如来所有漏尽智力。于自解脱无惑无疑。及能降伏于阿罗汉起增上慢一切沙门婆罗门等。是名如来十力作业。
云何如来十力次第。谓诸如来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初证得时。即便顿得一切十力。顿证得已后时次第方现在前。谓诸如来初成佛时。先起处非处智力。观察诸法建立一切无倒因果。既观察已次起自业智力。若有希求即于欲界同分界中可爱殊胜异熟果者。方便为说令其远离诸不善业。令其现行所有善业。次起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若诸有情希求世间离欲法者。与其教授令彼趣向世间离欲。令彼获得如实之道。次起所余如来七力。若诸有情希求出世离欲法者。如应为说趣出世间离欲之道。谓于此中先起根胜劣智力。如实观察希求出世离欲者根。次起种种胜解智力。如实观察彼根为先所有意乐。次起种种界智力。如实观察意乐为先所有随眠。如是了知彼根意乐及随眠已。次起遍趣行智力。如其所应令于所缘趣入门中而得趣入。次起宿住随念智力及死生智力。彼由如应所缘趣入门加行。摄住心已净修行已。为说中道。令其远离萨迦耶见以为根本常断边执。为令永断一切烦恼。从此后起漏尽智力。若有如是正修方便奢摩他力之所任持。虽未永断一切烦恼。而由获得不现行故起不作。作增上慢者。令其舍离此增上慢。是名十力一门次第。复有异门十力次第。谓诸如来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初证得时。最初发起处非处智力。令现在前。普于一切缘生法中。观察最胜妙法住智。即依如是妙法住智。次起自业智力。观在家分。由彼彼业种种差别。依在家分曾当现时修证差别。如是观察在家分已。次起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观出家分。谓于如是出家分中。为有能说出苦离苦正道者耶。为无有耶。如是观已正知都无。观诸世间无有救护无所归依。由大悲故以其佛眼如实观照一切世间。既观照已次起根胜劣智力。现前了知住在世间种种有情生在世间长在世间。或有钝根或有中根或有利根。现前知已便于说法其心趣入。次后如前一切所余种种胜解智力等事次第。应知是第二门十力次第。复有异门十力次第。谓诸如来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初证得时。最初发起处非处智力。令现在前。观察一切缘生法界。次起自业智力。即于如是缘生法中。观察假立有情名想诸有情界。如是有情自造如是色类诸业。还受如是色类诸果。如实观察如是法界有情界已。次起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即为如是诸有情类解脱苦故。示现三种无倒神变而教授之。既教授已次起余力。如前次第知根等已。于其正道令趣入已。然后方便令彼有情解脱众苦。是第三门十力次第。
云何如来十力差别。谓此十力展转相望。亦有差别亦无差别。处非处智力等与自业智力等。有何差别。若正了知善不善业能感所有爱非爱果。当知此由处非处智力故。若正了知诸有能造善不善业。即彼能受爱非爱果而非所余。当知此由自业智力故。若正了知诸有能修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即彼能入静虑等定而非所余。当知此由自业智力故。若正了知即依如是静虑等定。现三神变无倒教授所化有情。当知此由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故。若正照取信等俱生相应之心。当知此由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故。若正分别即彼诸根软中上品种种差别。当知此由根胜劣智力故。若正照取诸根为先彼彼法中种种意乐。当知此由根胜劣智力故。若正分别即彼意乐种种差别。当知此由种种胜解智力故。即彼意乐当知分别略有六种。一者不出离意乐。谓于各别大自在天那罗延天梵世间等。起信解者所有意乐。二者出离意乐。谓于三乘起信解者所有意乐。三者远清净意乐。谓安住下品中品成熟者所有意乐。四者近清净意乐。谓安住上品成熟者所有意乐。五者即于现法得涅盘意乐。谓由声闻乘所得涅盘起信解者所有意乐。六者于当来世得涅盘意乐。谓由大乘所得涅盘起信解者所有意乐。若正照取胜解所起相似种子。当知此由种种胜解智力故。若正照取即彼种子差别。分别无量品类。当知此由种种界智力故。又即彼界当知分别略有四种。一者本性住种子。二者先习起种子。三者可修治种子。谓有般涅盘法者所有种子。四者不可修治种子。谓无般涅盘法者所有种子。若正了知如界种类行迹趣入。当知此由种种界智力故。若正分别即彼行迹一切品类。如是行迹能令离染。如是行迹能令毕竟清净。如是行迹能令不毕竟清净。当知此由遍趣行智力故。若如实知前际随念一切趣因前际俱行。当知此由遍趣行智力故。若正了知如前分别种种随顺八言说句六种略行。当知此由宿住随念智力故。若正了知依于前际有情死生。当知此由宿住随念智力故。若正观见后际种种有情死生。当知此由死生智力故。若正了知于自事义未得究竟。有情后际受生相续。当知此由死生智力故。若正了知于自事义已得究竟心善解脱于现法中证得涅盘。当知此由漏尽智力故。当知是名如来十力展转相望亦有差别亦无差别。
如来所有四无畏文。如契经说应知其相。谓诸如来于其四处。在大众中而自称叹。谓所知障永解脱故。于一切种一切法中。现等正觉不共声闻。是第一处。诸烦恼障永解脱故。证得漏尽共诸声闻。是第二处。为求解脱诸有情类超过众苦。说出离道。是第三处。即于能出道得为碍。说诸障法应当远离。是第四处。如来既于如是四处。如其实义自称叹已。次后他于自所称叹前之二处所有相违身语意业而兴谤难。复于后二自称叹处所有相违前后乖反堕非理相而兴谤难。谓于世间有眼见者无眼见者。有他心智者无他心智者。如来于此自称叹处能为对治诸谤难中。都不见有如实因相。由是因缘于此四处能自了知。坦然无畏心无怯劣。无所疑虑都无惊惧。又佛大师唯有尔所正应称叹。谓自利行及利他行俱善圆满。当知此中前二称叹自利行满。后二称叹利他行满。此中如来若自称叹。于一切法现等觉故成正等觉。当知正为等趣大乘诸菩萨故。若自称叹一切漏尽。当知正为等趣声闻及独觉乘诸有情故。若复称叹能出离道及诸障法。当知俱为等趣诸乘诸有情故。如是如来所说经句。谓我为诸菩萨声闻说出离道。乃至广说。诸结集者。于所结集声闻藏中。除菩萨言。于所结集菩萨藏中。但唯诵此菩萨之言。
如来所有三念住文。如契经说应知其相。谓诸如来于其长夜有如是欲。如何当令诸有情类于我善说法毗柰耶无倒行中。如实随住。如是长夜欲乐法主化御众时。若所希欲或遂不遂不生杂染。由三念住略所显故。此三念住复由三众差别建立。云何三众。若彼一切一向正行。是第一众。若彼一切一向邪行。是第二众。若彼众中一分正行一分邪行。是第三众。
如来所有三不护文。如契经说应知其相。谓诸如来以要言之。于一切种鄙恶所作覆藏永断。由三不护之所显示。诸阿罗汉由忘念故。于时时间片有无记鄙恶所作。如来于此一切。一切皆无所有。是故如来于诸弟子如所立要即如自性。切切诫勖显显呵摈。时复现行率尔敦逼。于诸弟子无所防虑。所谓勿彼共住多时。知我所行三业不净。因于前事意怀不悦。由斯不顺乃事乖违。或面讥我或向他说。
当知如来所有大悲一切种相。皆悉如前供养亲近无量品说。当知如是如来大悲无量无上。
云何如来无忘失法。谓诸如来常随记念。若事若处若如若时有所为作。如来即于此事此处此如此时。皆正随念。是名如来无忘失法。所谓如来普于一切所作事业。普于一切方处差别。普于一切所作方便。普于一切时分差别。念无忘失常住正念。当知是名无忘失法。
云何如来永害习气。谓诸如来或于动转或于瞻视。或于言论或于安住。似有烦恼所起作业多不现行。是名如来永害习气。诸阿罗汉虽断烦恼。而于动转瞻视言论及安住中。而有种种似有烦恼所起作业。
云何如来一切种妙智。谓诸如来以要言之。于三聚法现等正觉。何等为三。一者能引有义聚法。二者能引无义聚法。三者非能引有义聚法非能引无义聚法。当知此中若诸如来或于能引无义聚法。或于非能引有义聚法非能引无义聚法。总于如是一切法中。无颠倒智。是名如来一切种智。若诸如来于其能引有义聚法一切法中。无颠倒智。当知是名如来妙智。即于此中若一切种智若妙智。总合为一。名一切种妙智。
如是一切。总名如来百四十种不共佛法。即于此中诸相随好。在菩萨位最后有中。皆已证得极善清净。若时菩萨坐菩提座住最后有。于菩萨道菩提资粮极善圆满。尔时无师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一刹那名无障碍智三摩地。是其菩萨学道所摄金刚喻定。
从此无间第二刹那。顿得其余不共佛法。谓如来十力为初。一切种妙智为后。皆极清净悉为无上。由得此故普于一切所知境界。无滞无障。最极清净无垢智转依。暂发悟思惟圆满意车圆满。超过一切菩萨行菩萨地。证入一切如来行如来地。一切在肉所知障品所有粗重无余断故。得胜转依。如是转依最为无上。其余一切乃至最上成满住中菩萨转依。当知有上。
问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菩萨智等。如来智等。云何应知此二差别。答如明眼人隔于轻縠睹众色像。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菩萨妙智。于一切境当知亦尔。如明眼人无所障隔睹众色像。如来妙智于一切境当知亦尔。如画事业圆布众彩唯后妙色未净修治。到究竟地菩萨妙智。当知亦尔。如画事业圆布众彩最后妙色已净修治。如来妙智当知亦尔。如明眼人于微闇中睹见众色。到究竟地菩萨妙智当知亦尔。如明眼人离一切闇睹见众色。如来妙智当知亦尔。如明眼人远睹众色。到究竟地菩萨妙智当知亦尔。如明眼人近睹众色。如来妙智当知亦尔。如轻医眼观视众色。到究竟地菩萨妙智当知亦尔。如极净眼观视众色。如来妙智当知亦尔。如处胎身。到究竟地诸菩萨身当知亦尔。如出胎身。诸如来身当知亦尔。如阿罗汉梦中心行。到究竟地菩萨心行当知亦尔。如阿罗汉觉时心行。如来心行当知亦尔。如昧灯体。到究竟地菩萨智体当知亦尔。如明灯体。如来智体当知亦尔。是故当知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诸菩萨众。与诸如来妙智。身心有大差别。
如是如来证菩提已。遍于十方一切佛土。普能施作一切佛事。云何名为一切佛事。谓诸如来如来事业如来所作。略有十种。如是一一如来事业如来所作。能成无量利有情事。此外无有若过若增。何等为十。谓诸如来最初自现大丈夫身。欲令有情心发净信。大丈夫身于生净信为最胜故。是名如来第一作事。如是作事。诸相随好所能成办。又诸如来普为一切有情之类。起一切种教授加行。是名如来第二作事。如是作事。四一切种清净所能成办。又诸如来能作一切利有情事。能断一切所生疑惑。是名如来第三作事。如是作事。如来十力所能成办。由前所说如来十力。于能成办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有堪能故。又于如来所证十力所兴问难。唯有如来能知能见能解能了。唯有如来于彼问难能正答故。又诸如来普能降伏一切他论。普能成立一切自论。是名如来第四作事。如是作事。四无所畏所能成办。又诸如来所化有情。于佛教敕若正安住不正安住。如来于彼心无杂染。是名如来第五作事。如是作事。三种念住所能成办。又诸如来如自所言即如是作。是名如来第六作事。如是作事。三种不护所能成办。又诸如来常以佛眼于昼夜分遍观世间。是名如来第七作事。如是作事。如来大悲所能成办。又诸如来顿于一切一切作事皆无退舍。是名如来第八作事。如是作事无忘失法所能成办。又诸如来所行仪轨。如实随转无越作用。是名如来第九作事。如是作事。永害习气所能成办。又诸如来于其能引无义聚法。于不能引有义聚法亦不能引无义聚法。简择舍离。于其能引有义聚法。为众宣说开示显发。是名如来第十作事。如是作事。一切种妙智所能成办。如是如来由前所说百四十种不共佛法。能作如来一切所作一切佛事。如是佛事若广分别不易可数。乃至俱胝那庾多百千大劫说不能尽。
如是所说诸如来住诸如来地。名为建立。何以故。依此住此希求品类。诸菩萨众。于菩萨学能正修学。亦依住此而有所证。即依住此普能成办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是故说此名为建立。又此一切所说佛法。于利他事最为随顺。一切如来是利他事之所显现。声闻独觉则不如是。是故说名不共佛法。又于如是诸佛法中自有佛法。声闻独觉一切一切皆所不得。所谓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一切种妙智。自有佛法。虽分似得而一切种皆不圆满。如来于彼一切。一切悉皆证得。于一切种无不圆满。最极超过最极殊妙。是故皆说名为不共。
当知此中独一有义。是不共义。如是圆满显示一切菩萨学道及学道果。名菩萨地。具说一切菩萨学道及学道果。一切种教实依处故。又此菩萨地亦名菩萨藏摩怛理迦。亦名摄大乘。亦名开示坏不坏路。亦名无障智净根本。若诸所有天人世间。或天或人。若诸沙门婆罗门等。于此所说菩萨地中起坚信解。乐闻受持精勤修学广为他说。下至书持供养恭敬深心爱重。所得福聚以要言之。如薄伽梵于菩萨藏所摄一切微妙经典。乐闻等业宣说显了分别施设开示称赞所获福聚。等无有异。何以故。此菩萨地显示一切菩萨藏中略标广释诸门摄故。于此地中能广开示法毗柰耶。乃至众多所化有情。于此正法受持读诵法随法行。安住增长广大胜进。于尔所时像似正法不得兴盛正法不灭。若于尔时像似正法当得兴盛。即于尔时能引实义所有正法当速灭没。是故于此菩萨地中起坚信解。乐闻受持乃至广说。所得福聚无量无边。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四持次第瑜伽处发正等菩提心品
如是已说菩萨地义。云何应知此中次第。
谓诸菩萨要先安住菩萨种性。乃能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既发心已方正修行自他利行。于自他利正修行时。得无杂染方便。无杂染故得无厌倦方便。无厌倦故得诸善根增长方便。于诸善根得增长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又于如是自他利加行无杂染方便。无厌倦方便。善根增长方便。得大菩提中。将修行时。先于甚深广大正法安立信解。立信解已访求正法。求正法已广为他说。亦于正行自能成办。于成办时若由此于此为此应行。即由此于此为此而行。由此于此为此行时。如令福德智慧增长。所应行者即如是行。福德智慧既增长已。于不舍离生死方便能正修行。即于此中正修行时。能行生死无杂染行。即于此中正修行时。能于自乐行无着行。即于此中正修行时。能于无量生死大苦。能正修行无厌倦行。由于生死无厌倦故。能正访求种种异论。于一切论得无所畏。善知论已复能了知所应为说所可宣说应如是说。由此智故善知世间。如是菩萨善知诸论及世间已。复能如理访求正法。既访求已堪能善断一切有情一切疑惑。如是堪能断他疑惑。令自福德展转增长。福德资粮渐得圆满。令自智慧亦转增长。智慧资粮渐得圆满。二种资粮既圆满已。于谛行相菩提分法无倒修中能勤修行。于修方便能正了知。即持如是正勤所修。回向大乘般涅盘果。不求声闻及独觉乘般涅盘果。既得如是方便善巧。能于一切菩萨语言听闻受持。依修力故。于昔未闻所有诸法一切种相皆能辨了。于陀罗尼无碍辩才皆得圆满。为欲永断一切障故。精勤修习三解脱门。即于此中正修行时。为断自他一切颠倒增上慢故。勤修正行。如是能于一切种相。正行圆满。如是正行得圆满已。于一切有情及声闻独觉皆为殊胜。所谓正行功德殊胜。及可称赞功德殊胜。当知此中正行功德殊胜菩萨。为利自他勤修正行。用利他事以为自事。声闻独觉则不如是。由诸菩萨用利他事为自事故。于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由起如是平等心故。于诸有情常施恩惠不望其报。菩萨如是勤修行时。常于有情发起希望。欲令彼得利益安乐。由是利益安乐意乐。常能起作不虚加行。当知是名展转引发正行功德殊胜。当知此中称赞功德殊胜菩萨。于诸佛所获得授记。非诸声闻亦非独觉。得授记已便能安住不退转地。安住此中能于一切决定所作。恒常所作。获得坚固无忘失法。如是坚固无忘失法。诸佛菩萨施设。在于一切有情最上施设。普于一切所应作事能无退失。于未得退亦无退失。无退失时恒常无间一切善法运运增长如明分月。由诸善法转增长故。菩萨尔时得名真实不名相似。由得真实菩萨名故。于一切种一切有情调伏方便。如实了知。如实知故。一切安立皆得善巧。从此寻求于此寻求由此寻求。既寻求已由此究竟皆正安立。如是名为一切安立皆得善巧。于诸安立得善巧故。复于教授能得善巧。于其教授得善巧故。复能获得无量所缘三摩地王。获得如是三摩地已能不唐捐。宣说正法种种行相。说正法时皆有胜果。能于大乘究竟出离。以依大性而出离故能摄大乘。由此复于彼彼大乘出离位中。得彼彼名。一切菩萨同共。此名一切世间诸佛菩萨皆共安立皆共称叹。当知是名所可称赞功德殊胜。由得如是殊胜名故。当知获得诸菩萨相。诸相所相成就其相如是。正行一切种相在家出家二分菩萨所能成办。于二分中能成办已。正行坚固于诸善品。获得一向增上意乐。如是意乐或在家品所应摄受。或出家品所应摄受。或于善品能正安立乃至安住。从此已上。故作意思受诸有生。于彼生处常得值遇诸佛菩萨。及能起作一切有情诸饶益事。恒常无间蒙佛菩萨无倒教授。任持善品领受殊胜证得分位。由领受故于可称赞摄受殊胜证得分位。能正安处如己舍宅。住此位已能于后后殊胜分位一切种相。觉慧升进。渐次乃至到于究竟。于其中间不生喜足。如是升进证得究竟。从此不求其余上地。已到究竟极边际故名得无上。
是名菩萨地义次第。
本地分中有余依地第十六
如是已说菩萨地。云何有余依地。当知此地有三种相。一者地施设安立。二者寂静施设安立。三者依施设安立。
云何地施设安立。谓有余依地。除五地一分。谓无心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除一地全。谓无余依地。所余诸地名有余依地。是名地施设安立。
云何寂静施设安立。谓由四种寂静。施设安立有余依地。一由苦寂静故。二由烦恼寂静故。三由不损恼有情寂静故。四由舍寂静故。云何苦寂静。谓阿罗汉苾刍。诸漏永尽。所有当来后有众苦皆悉永断。已得遍知。如多罗树断截根顶不复现前。由得当来不生法故。是名苦寂静。云何烦恼寂静。谓阿罗汉苾刍。贪欲永断。嗔恚永断。愚痴永断。一切烦恼皆悉永断。由得毕竟不生法故。是名烦恼寂静。云何不损恼有情寂静。谓阿罗汉苾刍。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皆悉永尽。不造诸恶修习诸善。是名不损恼有情寂静。云何舍寂静。谓阿罗汉苾刍。诸漏永尽。于六恒住。恒常无间多分安住。谓眼见色已不喜不忧。安住上舍正念正知。如是耳闻声已鼻嗅香已舌尝味已身觉触已意了法已。不喜不忧安住上舍正念正知。是名舍寂静。即依如是四种寂静说有余依地。最极寂静最极清凉。是名寂静施设安立。
云何依施设安立。谓有八种依。一施设依。二摄受依。三住持依。四流转依。五障碍依。六苦恼依。七适悦依。八后边依。云何施设依。谓五取蕴由依此故。施设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养育者。补特伽罗意生儒童等诸想等。想假用言说。及依此故。施设如是名字如是生类。如是种姓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量边际等诸想等想。假用言说。云何摄受依。谓七摄受事。即自己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僮仆。朋友眷属。七摄受事。如前意地已广分别。依此了知诸有情类有所摄受。云何住持依。谓四种食。即叚食。触食。意思食。识食。由依此故已生有情住立支持。又能摄养诸求有者。云何流转依。谓四种识住及十二缘起。即色趣识住。受趣识住。想趣识住。行趣识住。及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生缘老死。由依此故。诸有情类于五趣生死随顺流转。云何障碍依。谓诸天魔随有彼彼修善法处。即往其前为作障碍。云何苦恼依。谓一切欲界皆名苦恼依。由依此故令诸有情领受忧苦。云何适悦依。谓静虑等至乐名适悦依。由依此故。诸有情类若即于此现入彼定。若生于彼长夜领受静虑等至所有适悦。云何后边依。谓阿罗汉相续诸蕴。由依此故说诸阿罗汉任持最后身。问阿罗汉苾刍诸漏永尽住有余依地。当言与几种依共相应耶。答当言与一种依一向相应。谓后边依。与六摄受事不共相应。与流转依与障碍依。一向全不相应。与所余依非相应非不相应。是名依施设安立。
本地分中无余依地第十七
如是已说有余依地。云何无余依地。当知此地亦有三相。一者地施设安立。二者寂灭施设安立。三者寂灭异门安立。
云何地施设安立。谓先所除五地一分。当知即此无余依地所摄。谓无心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
云何寂灭施设安立。谓由二种寂灭。施设安立如是无余依地。一由寂静寂灭故。二由无损恼寂灭故。云何寂静寂灭。谓先于有余依地。获得触证四种寂静。今无余依涅盘界中。亦有最胜四种寂静。一数教寂静。二一切依寂静。三依依苦寂静。四依依苦生疑虑寂静。如说。
由无下劣心 能忍受勤苦
彼所趣解脱 譬如灯尽灭
云何无损恼寂灭。谓与一切依不相应。违背一切烦恼诸苦流转生起。转依所显真无漏界。如说苾刍永寂灭名真安乐住。又如说言实有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等生起。亦有有生有起有作有为有等生起。若当无有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等生起。我终不说有生有起有作有为有等生起有永出离。由实有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等生起。是故我说有生有起有作有为有等生起有永出离。世尊依此密意说言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是谓寂灭。由于此中所具功德难了知故名为甚深。极宽博故名为广大。无穷尽故名为无量。数不能数无二说故名为无数。云何此中数不能数。谓有非有不可说故。即色离色不可说故。即受离受不可说故。即想离想不可说故。即行离行不可说故。即识离识不可说故。所以者何。由此清净真如所显一向无垢。是名无损恼寂灭。如是二种。总说为一寂灭施设安立。
云何寂灭异门施设安立。当知此中寂灭异门有无量种。谓名为常亦名为恒。亦名久住亦名无变。亦名有法。亦名舍宅。亦名洲渚亦名救护。亦名归依亦名所趣。亦名安隐亦名淡泊。亦名善事亦名吉祥。亦名无转亦名无垢。亦名难见亦名甘露。亦名无忧亦名无没。亦名无炽亦名无热。亦名无病亦名无动。亦名涅盘亦名永绝一切戏论。如是等类应知说名寂灭异门。是名寂灭异门施设安立。
本地分竟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一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
如是已说本地。次说诸地决择善巧。由此决择善巧为依。于一切地善能问答。今当先说五识身地意地决择。
问前说种子依。谓阿赖耶识。而未说有有之因缘广分别义。何故不说。何缘知有广分别义。云何应知。答由此建立是佛世尊最深密记。是故不说。如世尊言。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复次嗢拖南曰。
执受初明了 种子业身受
无心定命终 无皆不应理
由八种相。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谓若离阿赖耶识依止执受不应道理。最初生起不应道理。有明了性不应道理。有种子性不应道理。业用差别不应道理。身受差别不应道理。处无心定不应道理。命终时识不应道理。何故若无阿赖耶识依止执受不应道理。由五因故。何等为五。谓阿赖耶识先世所造业行为因。眼等转识于现在世众缘为因。如说根及境界。作意力故诸转识生。乃至广说是名初因。又六识身有善不善等性可得。是第二因。又六识身无覆无记异熟所摄类不可得。是第三因。又六识身各别依转。于彼彼依彼彼识转。即彼所依应有执受。余无执受不应道理。设许执受亦不应理。识远离故。是第四因。又所依止应成数数执受过失。所以者何。由彼眼识于一时转一时不转。余识亦尔。是第五因。如是先业及现在缘以为因故。善不善等性可得故。异熟种类不可得故。各别所依诸识转故。数数执受依止过故。不应道理。何故若无阿赖耶识。最初生起不应道理。谓有难言。若决定有阿赖耶识。应有二识俱时生起。应告彼言。汝于无过妄生过想。何以故。容有二识俱时转故。所以者何。且如有一俱时欲见。乃至欲知。随有一识最初生起。不应道理由彼尔时作意无别。根境亦尔。以何因缘识不俱转。
何故若无诸识俱转。与眼等识同行意识。明了体性不可得耶。谓或有时忆念过去曾所受境。尔时意识行不明了。非于现境意现行时得有如是不明了相。是故应许诸识俱转或许意识无明了性。
何故若无阿赖耶识。有种子性不应道理。谓六识身展转异故。所以者何。从善无间。不善性生。不善无间复善性生。从二无间无记性生。劣界无间中界生。中界无间妙界生。如是妙界无间乃至劣界生。有漏无间无漏生。无漏无间有漏生。世间无间出世生。出世无间世间生。非如是相有种子性应正道理。又彼诸识长时间断。不应相续长时流转。是故此亦不应道理。何故若无诸识俱转。业用差别不应道理。谓若略说有四种业。一了别器业。二了别依业。三了别我业。四了别境业。此诸了别刹那刹那俱转可得。是故一识于一刹那。有如是等业用差别不应道理。
何故若无阿赖耶识。身受差别不应道理。谓如有一或如理思或不如理。或无思虑或随寻伺。或处定心或不在定。尔时于身诸领受。起非一众多种种差别。彼应无有然现可得。是故定有阿赖耶识。
何故若无阿赖耶识。处无心定不应道理。谓入无想定或灭尽定。应如舍命识离于身。非不离身。如世尊说当于尔时识不离身故。
何故若无阿赖耶识。命终时识不应道理。谓临终时或从上身分。识渐舍离冷触渐起。或从下身分。非彼意识有时不转。故知唯有阿赖耶识能执持身。此若舍离。即于身分冷触可得。身无觉受。意识不尔。是故若无阿赖耶识不应道理。
复次嗢拖南曰。
所缘若相应 更互为缘性
与识等俱转 杂染污还灭
若略说阿赖耶识。由四种相建立流转。由一种相建立还灭。云何四相建立流转。当知建立所缘转故。建立相应转故。建立互为缘性转故。建立识等俱转转故。云何一相建立还灭。谓由建立杂染转故。及由建立彼还灭故。云何建立所缘转相。谓若略说阿赖耶识。由于二种所缘境转。一由了别内执受故。二由了别外无分别器相故。了别内执受者。谓能了别遍计所执自性妄执习气。及诸色根根所依处。此于有色界。若在无色。唯有习气执受了别。了别外无分别器相者。谓能了别依止。缘内执受阿赖耶识故。于一切时无有间断。器世间相譬如灯焰生时内执膏炷外发光明。如是阿赖耶识缘内执受缘外器相。生起道理应知亦尔。
复次阿赖耶识缘境微细。世聪慧者亦难了故。
复次阿赖耶识缘境。无废时无变易。从初执受刹那乃至命终。一味了别而转故复次阿赖耶识于所缘境念念生灭。当知刹那相续流转非一非常。复次阿赖耶识。当言于欲界中缘狭小执受境。于色界中缘广大执受境。于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缘无量执受境。于无所有处缘微细执受境。于非想非非想处缘极微细执受境。如是了别二种所缘故。于所缘境微细了别故。相似了别故。刹那了别故。了别狭小执受所缘故。了别广大执受所缘故。了别无量执受所缘故。了别微细执受所缘故。了别极微细执受所缘故。应知建立阿赖耶识所缘转相。
云何建立相应转相。谓阿赖耶识。与五遍行心相应所恒共相应。谓作意触受想思。如是五法。亦唯异熟所摄最极微细。世聪慧者亦难了故。亦常一类缘境而转。又阿赖耶识相应受。一向不苦不乐无记性摄。当知余心法行相亦尔。如是遍行心所相应故。异熟一类相应故。极微细转相应故。恒常一类缘境而转相应故。不苦不乐相应故。一向无记相应故。应知建立阿赖耶识相应转相。
云何建立互为缘性转相。谓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作二缘性。一为彼种子故。二为彼所依故。为种子者。谓所有善不善无记转识转时。一切皆用阿赖耶识为种子故。为所依者。谓由阿赖耶识执受色根。五种识身依之而转。非无执受。又由有阿赖耶识故得有末那。由此末那为依止故意识得转。譬如依止眼等五根五识身转。非无五根。意识亦尔非无意根。复次诸转识。与阿赖耶识作二缘性。一于现法中。能长养彼种子故。二于后法中。为彼得生摄殖彼种子故。于现法中长养彼种子者。谓如依止阿赖耶识善不善无记转识转时。如是如是于一依止同生同灭。熏习阿赖耶识。由此因缘后后转识善不善无记性转。更增长转更炽盛转更明了而转。于后法中为彼得生摄殖彼种子者。谓彼熏习种类。能引摄当来异熟无记。阿赖耶识如是为彼种子故。为彼所依故。长养种子故。摄殖种子故。应知建立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互为缘性转相。云何建立阿赖耶识与转识等俱转转相。谓阿赖耶识。或于一时唯与一种转识俱转。所谓末那。何以故。由此末那。我见慢等恒共相应思量行相。若有心位若无心位。常与阿赖耶识一时俱转。缘阿赖耶识以为境界。执我起慢思量行相。或于一时与二俱转。谓末那及意识。或于一时与三俱转。谓五识身随一转时。或于一时与四俱转。谓五识身随二转时。或时乃至与七俱转。谓五识身和合转时。又复意识染污末那以为依止。彼未灭时相了别缚不得解脱。末那灭已相缚解脱。又复意识能缘他境及缘自境。缘他境者。谓缘五识身所缘境界或顿不顿缘自境者。谓缘法境。
复次阿赖耶识。或于一时与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俱时而转。此受与转识相应依彼而起。谓于人中若欲界天。若于一分鬼傍生中。俱生不苦不乐受与转识相应。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相杂俱转。若那落迦等中他所映夺。不苦不乐受与纯苦。无杂受俱时而转。当知此受被映夺故难可了知。如那落迦等中一向苦受俱转。如是于下三静虑地。一向乐受俱转。于第四静虑地乃至有顶。一向不苦不乐受俱转。
复次阿赖耶识。或于一时与转识相应善不善无记诸心所俱时而转。
如是阿赖耶识。虽与转识俱时而转。亦与客受客善不善无记心所俱时而转。然不应说与彼相应。何以故。由不与彼同缘转故。如眼识虽与眼根俱转然不相应。此亦如是。应知此中依少分相似道理故得为喻。又如诸心所虽心所性无有差别。然相异故于一身中一时俱转互不相违。如是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于一身中一时俱转。当知更互亦不相违。又如于一瀑流有多波浪一时而转互不相违。又如于一清净镜面有多影像一时而转互不相违。如是于一阿赖耶识。有多转识一时俱转。当知更互亦不相违。又如一眼识于一时间于一事境。唯取一类无异色相。或于一时顿取非一种种色相。如眼识于众色。如是耳识于众声。鼻识于众香。舌识于众味亦尔。又如身识或于一时于一事境唯取一类无异触相。或于一时顿取非一种种触相。如是分别意识。于一时间或取一境相。或取非一种种境相。当知道理亦不相违。又前说末那恒与阿赖耶识俱转乃至未断。当知常与俱生任运四种烦恼一时相应。谓萨迦耶见。我慢。我爱。及与无明。此四烦恼。若在定地若不定地。当知恒行不与善等相违。是有覆无记性。如是阿赖耶识。与转识俱转故。与诸受俱转故。与善等俱转故。应知建立阿赖耶识俱转转相。
云何建立阿赖耶识杂染还灭相。谓略说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所以者何。由此识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根所依处及转识等故。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由能生起器世间故。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互为增上缘故。所以者何。无有有情与余有情互相见等时。不生苦乐等更相受用。由此道理当知有情界互为增上缘。又即此阿赖耶识。能持一切法种子故。于现在世是苦谛体。亦是未来苦谛生因。又是现在集谛生因。如是能生有情世间故。能生器世间故。是苦谛体故。能生未来苦谛故。能生现在集谛故。当知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
复次阿赖耶识所摄持顺解脱分。及顺决择分等善法种子。此非集谛因。由顺解脱分等善根与流转相违故。所余世间所有善根。因此生故转更明盛。由此因缘彼所摄受自类种子。转有功能转有势力。增长种子速得成立。复由此种子故彼诸善法转明盛生。又复能感当来转增转胜可爱可乐诸异熟果。复次依此一切种子阿赖耶识故。薄伽梵说。有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有意界法界意识界。由于阿赖耶识中有种种界故。又如经说恶叉聚喻。由于阿赖耶识中有多界故。
复次此杂染根本阿赖耶识。修善法故方得转灭。此修善法若诸异生。以缘转识为境作意方便住心。能入最初圣谛现观。非未见谛者于诸谛中。未得法眼。便能通达一切种子阿赖耶识。此未见谛者修如是行已。或入声闻正性离生。或入菩萨正性离生。达一切法真法界已。亦能通达阿赖耶识。当于尔时能总观察自内所有一切杂染。亦能了知自身外为相缚所缚。内为粗重缚所缚。
复次修观行者。以阿赖耶识是一切戏论所摄诸行界故。略彼诸行。于阿赖耶识中总为一团一积一聚。为一聚已由缘真如境智。修习多修习故而得转依。转依无间当言已断阿赖耶识。由此断故当言已断一切杂染。当知转依由相违故。能永对治阿赖耶识。又阿赖耶识体是无常。有取受性。转依是常。无取受性。缘真如境圣道方能转依故。又阿赖耶识。恒为一切粗重所随。转依究竟远离一切所有粗重。又阿赖耶识。是烦恼转因。圣道不转因。转依是烦恼不转因。圣道转因。应知但是建立因性。非生因性。又阿赖耶识。令于善净无记法中不得自在。转依令于一切善净无记法中得大自在。又阿赖耶识断灭相者。谓由此识正断灭故舍二种取。其身虽住犹如变化。所以者何。当来后有苦因断故。便舍当来后有之取。于现法中一切烦恼因永断故。便舍现法一切杂染所依之取。一切粗重永远离故。唯有命缘暂时得住。由有此故契经中言。尔时但受身边际受命边际受。广说乃至即于现法一切所受究竟灭尽。
如是建立杂染根本故。趣入通达修习作意故。建立转依故。当知建立阿赖耶识杂染还灭相。
如是已依胜义道理。建立心意识名义差别。由此道理。于三界等诸心意识一切杂染清净道理。应随决了。余处所显心意识理。但随所化有情差别。为婴儿慧所化。权说方便令彼易得入故。
问若成就阿赖耶识亦成就转识耶。设成就转识亦成就阿赖耶识耶。答应作四句。或有成就阿赖耶识非转识。谓无心睡眠无心闷绝。入无想定入灭尽定生无想天。或有成就转识非阿赖耶识。谓阿罗汉若诸独觉。不退菩萨及诸如来住有心位。或有俱成就。谓余有情住有心位。或有俱不成就。谓阿罗汉若诸独觉不退菩萨及诸如来。入灭尽定处无余依般涅盘界。
问内外诸法自性各别各住自相。何因缘故十八界中唯六识界自性建立。所余诸界为彼所依所缘助伴而建立耶。答由六识界于彼彼念。瞬息须臾日夜等位速疾转变。托彼彼缘依眼等根缘色等境。用诸心所以为助伴。非一众多种种生起。由彼彼依之所生故得彼彼名。如火依附彼彼缘故而得烧然尔时便得彼彼名数。由诸草木牛粪糠札等为缘故。火方得然。尔时便数名为草火乃至札火。如是眼色以为缘故眼识得生数名眼识。如是乃至数名意识。广说应知。余眼等界若彼自性从初生已。即彼自性相似生起。展转相续究竟随转。又一识类藉彼彼缘种种差别自性生起。是故识界自性建立。所余诸界为彼所依所缘助伴而得建立。
复次当辩识身遍知。问心清净行苾刍。由几种相遍知其心。答若略说由三种相。一杂染爱乐相。二杂染过患相。三杂染还灭方便善巧相。
云何心清净行苾刍遍知自心杂染爱乐相。谓心清净行苾刍作如是念。今我此心于诸杂染长夜爱乐。自知爱乐诸杂染已。便从有贪性出。于离贪性安止其心。尔时其心于离贪性。不能安住亦不爱乐。更无异缘唯有速疾还来趣入流散驰骋有贪性中。如从有贪性如是。从有嗔有痴下劣掉举不寂静散乱性出。广说乃至从放逸爱乐住性出。于常勤修习诸善法中安止其心。尔时其心于常勤修习诸善法中。不能安住亦不爱乐。更无异缘唯有速疾还来趣入流散驰骋乃至放逸爱乐性中。如是名为心清净行苾刍遍知自心杂染爱乐相。
如是遍知自心杂染爱乐相已。此心清净行苾刍。复能遍知自心杂染过患相。谓作是念。今我此有贪心。能为自害能为他害能为俱害能生现法罪能生后法罪能生现法后法罪。又能为缘生彼所生身心忧苦。如于有贪性如是。乃至于放逸爱乐性。当知亦尔。复作是念。此有贪心乃至放逸爱乐心。有过患故有疫有横有灾有恼。
如是遍知自心杂染过患相已。复能遍知自心杂染还灭方便善巧相。谓我今不应随自杂染有诸过患有疫有横有灾有恼。心自在转。必令自心随我势力自在而转。彼既如是了知。我今不应随顺自心而转。当令自心随我转。已数数思择。令有贪心舍有贪性。无贪性中安住爱乐。又复于彼见胜功德。如是乃至令舍放逸爱乐住性。乃至于常勤修习诸善法中安住爱乐。又复于彼见胜功德彼多安住。如是行已尔时其心不由思择。于常勤修习诸善法中自然安住爱乐。于前杂染爱乐性中深生厌责。由此因缘心清净行苾刍。如实了知自心杂染爱乐。速疾回转无譬喻性。又能善知如是杂染心有过患性。又能善知如是杂染心还灭方便。由如是故心清净行苾刍。速能证得无上心清净性。所谓诸漏永尽。
复次当辩心善巧差别及心转善巧差别。谓依遍计所执自性。当知心善巧差别。依依他起自性。当知心转善巧差别。
复次若能善巧熏修心者得二胜利。一于果时触证安乐。二于因时自在而转复次心混浊者有三过失。一不如理作意过失。二随眠过失。三起缠过失。
问如世尊言。唯当于心深善勇猛如理观察。念住中说。要当于身住身循观乃至于法住法循观。此何密意。答为显四念住唯观察心故。谓观心执受观心领纳观心了别观心染净。唯为观察心所执受心所领纳心了别境心染净故。说四念住。
复次有诸苾刍。住三种住行六正行。于大师教多有所作。谓住解脱住。住解脱门住。及住能引解脱门法住。行无间行。行善受思惟行。行修所引善根生起行。行离诸爱味简择谛行。行即于此无增上慢行。行正清净受用行。复次有二种舍施。一受者舍施。二施者舍施。施果亦有二种。一得大财富。二得此等流受用胜解。
复次当辨证成道理。问依何道理。应知宣说唯从未来非实非有诸行相生。答若未来法行相实有而得生者。此法为转而说生耶。谓从未来世处转向现在世处。为死生耶。谓未来世死生现在世。为彼为缘而得生耶。谓于未来法住不变用彼为缘于现在世有余法生。为有业用而说生耶。谓于未来本无业用至现在世方有业用。为圆满相而说生耶。谓于未来相未圆满至现在世相乃圆满。为由异相而说生耶。谓于未来有未来分及有因分。由此二种其相有异。来至现在有现在分及有果分。由此二种其相有异。如是六种诸法生起皆不应理。何以故。非无方无处。法有从异方转趣异方义。亦非未生未已生法而有死义。若彼为缘而得生者。便异法生非未来生。此于未来便为未有。又一切法第一义中无作用故。业用离相异不可得。唯即于相而假建立。设有异者。未来现在同实有相。唯说现在独有业用。理不可得。又此业用。便应本无而今得生。又与世尊微妙言说即成相违。如说诸行非常非恒汝显诸行业用无常。由此义故行应是常又等于一相。若相异分得是有者。相之异分何故不有。又相异分本无今有。相之异分何故不成本无今有。又离色等一切行相。余未来分必不可得。又应未来无有果相现在方有果相生起。如是已辨证成道理。依此道理应知。宣说未来诸法一切行相非实非有本无今有。如于未来如是。过去随其所应。由此道理当知。宣说非实非有。复次过去行云何。谓相已灭没自性已舍。现在行云何。谓相未灭没自性未舍生时暂住。未来行云何。谓因现有自相未生未得自性。问若彼诸行未来本无而得生者。空华兔角石女儿等何故不生。答由空华等无生因故。一切诸行各各差别定有生因。问若一切行各各差别有生因者。何因缘故诸行俱时不顿生耶。答诸行虽有各别生因。然必待缘方得生起。若彼彼行生缘现前。彼彼行因生彼彼行。是故诸行虽现有因。然无俱时顿生起过。
复次此中云何名诸行因。何等名缘。谓薄伽梵说。诸行生缘略有四种。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因缘一种亦因亦缘。余之三种唯缘非因。云何因缘。谓诸色根根依及识。此二略说。能持一切诸法种子。随逐色根有诸色根种子及余色法种子一切心心所等种子。若随逐识有一切识种子及余无色法种子诸色根种子。所余色法种子。当知所余色法自性。唯自种子之所随逐。除大种色。由大种色二种种子所随逐故。谓大种种子及造色种子。即此所立随逐差别种子相续。随其所应望所生法。是名因缘。
复次若诸色根及自大种。非心心所种子所随逐者。入灭尽定入无想定生无想天。后时不应识等更生。然必更生。是故当知心心所种子随逐色根。以此为缘彼得更生。
复次若诸识非色种子所随逐者。生无色界异生。从彼寿尽业尽没已还生下时。色无种子应不更生。然必更生。是故当知诸色种子随逐于识。以此为缘色法更生复次若诸异生由世间道入初静虑。若得生彼尔时欲界诸染污法。及余欲界诸法种子。但被损伏不能永害。何以故。由此异生从彼定退欲界染法复现前故。从初静虑没已。复还生欲界故。
复次损伏略有三种。一远离损伏。二厌患损伏。三奢摩他损伏。云何远离损伏。谓如有一弃舍家法趣于非家。远离种种受用欲具。受持禁戒。于所受持远离禁戒。亲近修习若多修习。由亲近修习多修习相续不断故。于诸欲具心不趣入。心不流散。心不安住。心不爱乐。亦不发起彼增上力缘彼境界所起烦恼。如是名为远离损伏。云何厌患损伏。谓如有一或由过患想。或由不净想。或由青瘀等想。或由随一如理作意。如是如是厌患诸欲。离未离欲然于诸欲修厌逆故。心不趣入乃至广说。如是名为厌患损伏。云何奢摩他损伏。谓如有一由世间道。得离欲界欲或离色界欲。彼由奢摩他任持心相续故。于欲色中心不趣入。乃至广说。如是名为奢摩他损伏。若圣弟子由出世道离欲界欲。乃至具得离三界欲。尔时一切三界染污诸法种子皆悉永害。何以故。由圣弟子于现法中不复堪任从离欲退更起下地烦恼现前。或生上地。亦不堪任从彼没已还生下地。如谷麦等诸外种子安置空迥或于干器。虽不生芽非不种子。若火所损尔时毕竟不成种子。内法种子损伏永害道理亦尔。若圣弟子将入无余涅盘界时。所有一切善及无记诸法种子皆被损害。由染污法种子灭故。不复能感当来异熟果。亦不复能生自类果。当知是名第四损伏。所谓永害助伴损伏。
复次具缚者所有心起。若乐俱行或苦俱行。或不苦不乐俱行。此一切心。皆乐种子。苦种子。不苦不乐种子之所随逐。若起善心或染污心或无记心。此一切心。皆善种子染污种子无记种子之所随逐。又诸有学不具缚者所有心生。若世间善心或出世心。或染污心或无记心。此一切心。皆为一切修道所断烦恼种子之所随逐。由未断故有时得生。亦为所余诸法种子之所随逐。又诸无学一切烦恼已永断者所有心生。若世间善心。若出世心。若无记心。此一切心。皆已永离染法种子。但为一切善无记法种子随逐相续而生。复次此所建立种子道理。当知且依未建立阿赖耶识圣教而说。若已建立阿赖耶识。当知略说诸法种子。一切皆依阿赖耶识。又彼诸法若未永断。若非所断。随其所应所有种子随逐应知。
问如世尊言。我说阿罗汉苾刍于四种增上心法现法安乐住中随一而退。若彼一切染污种子皆已永害。云何复起下地烦恼。若不复起彼云何退。答退有二种。一者断退。二者住退。言断退者唯是异生。言住退者。是诸圣者亦是异生。若世间道断诸烦恼复起现前。当知尔时断退故退。亦是住退。若出世道断烦恼已心营世务。不专修习如理作意。由此不能于其中间。现法乐住数起现前如先所得后亦如是。然其下地已断烦恼不复现前。如是名为住退故退。非是断退。又若已断一切烦恼成阿罗汉。而彼一切染法种子未永害者。云何名为心善解脱阿罗汉果诸漏永尽。若已永害。于相续中永无一切染法种子。尚不应起不正思惟。况诸烦恼。是故当知由出世道断烦恼者。定无有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二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二
复次云何等无间缘。谓此诸心心所无间。彼诸心心所生。说此为彼等无间缘。若此六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即施设此名为意根。亦名意处亦名意界。云何所缘缘。谓五识身以色等五境。如其次第为所缘缘。若意识以一切内外十二处为所缘缘。
云何增上缘。谓眼等处为眼识等俱生增上缘。若作意于所缘境。为诸识引发增上缘。若诸心心所。展转互为俱生增上缘。若净不净业。与后爱非爱果及异熟果为先所作增上缘。若田粪水等。与诸苗稼为成办增上缘。若彼彼工巧智。与彼彼世间工巧业处为工业增上缘。
复次是四缘中。因缘一种望所生法能为生因。余三种缘望所生法。当知但为方便因。是故彼彼诸行生。方便缘现在前时。彼彼诸行种子便能生起彼彼诸行。是故诸行无有同时顿生起义。当知依止如是四缘建立十因。如菩萨地等中已说。
问如世尊言。过去诸行为缘生意。未来诸行为缘生意。过去未来诸行非有。何故世尊宣说彼行为缘生意。若意亦缘非有事境而得生者。云何不违微妙言说。如世尊言。由二种缘诸识得生。何等为二。谓眼及色。如是广说乃至意法。答由能执持诸五识身所不行义故。佛世尊假说名法。是故说言缘意及法意识得生。问何因缘故知佛世尊有是密意。答由彼意识亦缘去来识为境界世现可得。非彼境识法处所摄。又有性者安立有义能持有义。若无性者安立无义能持无义。故皆名法。由彼意识于有性义。若由此义而得安立。即以此义起识了别。于无性义。若由此义而得安立。即以此义起识了别。若于二种不由二义起了别者。不应说意缘一切义取一切义。设作是说。便应违害自悉弹多。又不应言如其所有非有亦尔。是如理说。是故意识如去来事非实有相。缘彼为境。由此故知意识亦缘非有为境。
复有广大言论道理。由此证知有缘无识。谓如世尊微妙言说。若内若外及二中间都无有我。此我无性非有为摄非无为摄。共相观识非不缘彼境界而转。此名第一言论道理。又于色香味触。如是如是生起变异。所安立中施设饮食车乘衣服严具室宅军林等事。此饮食等离色香等都无所有。此无有性非有为摄非无为摄。自相观识非不缘彼境界而转。是名第二言论道理。又拨一切都无所有邪见。谓无施无爱亦无祠祀。广说如前。若施爱祠等无性是有。即如是见应非邪见。何以故。彼如实见如实说故。此若是无诸邪见者。缘此境界识应不转。是名第三言论道理。又诸行中无常无恒无不变易。此诸行中常恒不变无性。非有为摄非无为摄。共相观识非不缘此境界而转。若缘此境识不转者。便于诸行常恒不变无性之中。不能如实智慧观察。若不观察应不生厌。若不生厌应不离欲。若不离欲应无解脱。若无解脱应无永尽究竟涅盘。若有此理。一切有情应皆究竟随逐杂染无出离期。是名第四言论道理。又未来行尚无有生。何况有灭。然圣弟子于未来行非不随观生灭而住。是名第五言论道理。由此证有缘无意识。复有所余如是种类言论道理。证成定有缘无之识。如应当知。
问如世尊言。有过去业。若过去业体是无者。不应今时有一领纳有损害受。或复不应有一领纳无损害受。此何密意。答过去生中净不净业已起已灭。能感当来爱不爱果。此业种子摄受熏习。于行相续展转不断。世尊为显如是相续。是故说言有过去业。又佛世尊观二义故作如是说。一为遮止不平等因论者意故。显此道理。谓彼妄见从大自在帝释梵王自性丈夫及所余等。一切有情净不净转。二为遮止一切无因论者意故。显此道理。谓彼妄见都无有因一切有情净不净转。
问如世尊言。有过去行。于彼行中我具多闻圣弟子众无顾恋住。有未来行。于彼行中我具多闻圣弟子众无希望住。此何密意。答过去诸行与果故有。未来诸行摄因故有。所以者何。现在诸行三相所显。一是过去果性故。二是未来因性故。三自相相续不断故。为显此理故佛世尊说如是言。又观二义故作是说。一为遮断于去来法实有执故。显此道理。谓若去来诸行性相是实有者。不应由彼去来之性说言是有。二为遮断拨无执故。显此道理。谓彼妄计如去来世现在亦尔都无所有。问如世尊言。有过去界有未来界有现在界。此何密意。答若已与果种子相续。名过去界。若未与果当来种子相续。名未来界。若未与果现在种子相续。名现在界。当知此中如是密意。若苾刍等于如是种子相续中而得善巧。名于彼彼一切法中证得无量种种自性诸界善巧。
复次云何应知生老住无常离色等蕴无别实有。谓已遮未来诸行实有性。当知亦遮生实有性。所以者何。未来世生自无所有。云何能生所余诸行。亦非现在生能生现在诸行。由此生相有差别名。所谓诸行若生若起。若现在性。离此差别生之异相定不可得。诸聪慧者不应说言。即由现在令彼诸行成现在性。所以者何。若作是说。生生诸行。当知义显即现在性能成现在。又一切法各各别有自种子因。何须计有异生能生。又此生相为即诸行生耶。为是诸行生因耶。若即诸行生者。计此生相能生诸行由有生故诸行得生。不应道理。若是诸行生因者。诸行生时于一一行便有二生。谓生能生。不应道理。如生如是。老住无常由此道理如应当知。故知生等于诸行中假施设。有由有因故诸行非本自相始起说名为生。后起诸行与前差别说名为老。即彼诸行生位暂停说名为住。生刹那后诸行相尽说名为灭。亦名无常。
问若有为法。生老住灭四有为相具足可得。何故世尊但说三种。一生。二灭。三住异性。答由一切行三世所显故。从未来世本无而生。是故世尊由未来世于有为法。说生有为相。彼既生已落谢过去。是故世尊由过去世于有为法。说灭有为相。现在世法二相所显。谓住及异。所以者何。唯现在时有住可得。前后变异亦唯现在。是故世尊由现在世于有为法。总说住异为一有为相。
问佛圣弟子应观有为具足三相。何故但说圣弟子众于诸蕴中随观生灭而住。不说随观住异性耶。答生及住异俱生所显。是故二相合为一分建立生品。即说随观一生相住。于第二分建立灭品。即说随观一灭相住。又若由此相起厌思惟。今于此中但说此相。谓于诸行中观无常相。能起厌患离欲解脱。故但思惟无常性相。无常性相本无今有。有已还无所显。本无今有。是名为生。有已还无是名为灭。
复次生差别有多种。谓刹那生。相续生。增长生。心差别生。不可爱生。可爱生。下劣生。处中生。胜妙生。有上生。无上生。此中诸行刹那刹那新新而起。名刹那生。若具诸结或不具结。从彼彼有情聚没往彼彼有情聚。诸蕴续生名相续生若从婴孩童子等位。乃至往趣衰老等位。名增长生。若缘彼彼境界。于彼彼昼夜彼彼刹那腊缚牟呼栗多等位。数数迁谢非一众多种种心起。或乐相应或苦相应。或不苦不乐相应。或有贪心或离贪心。广说乃至或善解脱心或不善解脱心。如是名为心差别生。若那落迦傍生饿鬼苦趣中生。如是名为非可爱生。若于人天乐趣中生。名可爱生。若于下劣欲界中生。名下劣生。若于处中色界中生。名处中生。若于胜妙无色界生。名胜妙生。复有差别。谓最初入胎者。名下劣生。中二入胎者。名处中生。最后入胎者。名胜妙生。复有差别。谓染污法及染污果生。名下劣生。若诸善法及善果生。名胜妙生。除善不善果无记法。所余无记法生名处中生。若依堕界生说。始从欲界乃至无所有处生。名有上生。非想非非想处生。名无上生。若依堕续生刹那相续生说。除阿罗汉等最后终位。所有诸蕴余一切位所有行生。名有上生。若阿罗汉等最后终位所有行生。名无上生。
复次老差别当知亦有多种。所谓身老心老寿老。变坏老自体转变老。此中衰变等乃至身坏。广说如经。是名身老。若乐受相应心变。苦受相应心转。或善心变。染污心转。或于可爱事中希望心变。希望不果心转。是名心老。若于彼彼昼夜彼彼刹那腊缚牟呼栗多等位。数数迁谢寿量损少。渐渐转减乃至都尽。是名尽老。若诸富贵兴盛退失。无病色力充悦等变。名变坏老。若从善趣增盛聚中自体没已。往于恶趣下劣聚中。自体生起。名自体转变老。复有一老为缘。能成如上所说一切种老。所谓诸行刹那刹那转异性老。
复次住差别当知亦有多种。谓刹那住。相续住。缘相续住。不散乱住。立轨范住。若已生诸行生时暂停。名刹那住。若诸众生于彼彼处彼彼自体。由彼彼食为依止故。乃至寿住。外器世间大劫量住。名相续住。若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善不善无记法等。乃至各别缘现在前尔所时住。是名缘相续住。若诸定心由三摩地正起现前。名不散乱住。若于彼彼异方异域。国城村逻。王都王宫。若执理家商估邑义诸大众中。古昔轨范建立随转。如是名为立轨范住。
复次无常差别当知亦有多种。谓坏灭无常。生起无常。变易无常。散坏无常。当有无常。现堕无常。若一切行生已寻灭。名坏灭无常。若一切行本无今有。名生起无常。若可爱诸行异相行起。名变易无常。若不变坏可爱众具及增上位离散退失。名散坏无常。即四无常在未来时。名当有无常。即现在世正现前时。名现堕无常。若受用欲尘多放逸者。但能思惟变易无常散坏无常现堕无常。广起悲叹愁愦忧悴。然于诸行不能厌离。若诸外道即于如是诸无常性。多起思惟。少能方便厌患离欲。但于诸行一分厌离不能究竟。若圣弟子圆满思惟诸无常性。于一切行究竟厌患乃至解脱。
复次云何得获成就。谓若略说。生缘摄受增盛之因说名为得。由此道理当知得是假有。若言得是实有。此为是诸行生因。为是诸法不离散因。若是诸行生因者。若从先来未得此法。此既无有生因之得。应常不生。由此亦应毕竟不得。若是诸法不离散因者。一切善不善无记法得既俱有。彼虽相违应顿现行。是故二种俱不应理。又生因者。所谓各别缘所摄受诸法自种。不离散因者。谓由余缘现在前故余缘离散。若于引发缘中势力自在假立为得。以此自在为依止故。所有士夫补特伽罗。虽彼彼法已起已灭。若欲希彼复现在前。便能速疾引发诸缘令得生起。是故亦说此名为得。当知此得略有三种。一种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现行成就。若所有染污法诸无记法生得。善法不由功用而现行者。彼诸种子若未为奢摩他之所损伏。若未为圣道之所永害。若不为邪见损伏诸善如断善根者。如是名为种子成就。所以者何。乃至此种子未被损伏。未被永害。尔时彼染污等法。若现行若不现行皆说名成就。故若加行所生善法。及一分无记法生缘所摄受增盛因种子。名自在成就。若现在诸法自相现前转。名现行成就。
复次云何命根。谓由先业于彼彼处。所生自体所有住时限量势分。说名为寿生气命根。此复多种差别。谓定不定。随转不随转。若少若多。若有边际若无边际。若自势力转若非自势力转。除赡部洲人寿分量。所余生处寿量决定。此赡部洲或时寿命广无有量。或时短促寿量不定。北拘卢洲人寿量随转。如决定量毕竟随转。无中夭故。余一切处名不随转。赡部洲人十岁时寿名为少寿。傍生一分亦名少寿。所以者何。一分傍生或一日夜寿量可得。或有一分若二若三。乃至极多十日十夜寿量可得。非想非非想处受生有情。名为多寿。经于八万大劫数故。阿罗汉等名有边际寿。若诸有学于现法中定般涅盘。若诸异生住最后有。亦名有边际寿。当知所余寿无边际。若阿罗汉等若诸如来若诸菩萨。于寿行中延促自在所有命根。名自势力转。当知所余名非自势力转。
复次云何众同分。谓若略说。于彼彼处受生有情。同界同趣同生同类位性形等。由彼彼分互相似性。是名众同分。亦名有情同分。此中或有有情由界同分说名同分。谓同生一界。或有有情由趣同分说名同分。谓同生一趣。或有有情由生同分说名同分。谓同生一生。或有有情由类同分说名同分。谓同一种类。或有有情由分位体性容色形貌音声覆蔽养命同分说名同分。或有有情由过失功德同分说名同分。如杀生者望杀生者。广说乃至诸邪见者望邪见者。离杀生者望离杀生者。乃至正见者望正见者。从预流者乃至阿罗汉独觉望预流等。菩萨望菩萨。如来望如来。如是更互说名同分。
复次云何异生性。谓三界见所断法种子。唯未永害量名异生性。此复略有四种。一无般涅盘法种性所摄。二声闻种性之所随逐。三独觉种性之所随逐。四如来种性之所随逐。
复次云何和合。谓能生彼彼诸法诸因诸缘。总略为一说名和合。即此亦名同事因。又此差别者。或有领受和合。谓六处缘触。或色等缘或作意等缘。或触缘受。或有引生后有和合。谓无明缘行等。受缘爱爱缘取。广说乃至生缘老死。或有六处住和合。谓四食及命根。或有工巧处成办和合。谓工巧智及彼相应业具士夫作用。或有清净和合。谓十二种无杂集会。即自他圆满等。又有世俗和合。谓诸有情依等意乐增上力故互不相违。无诤无讼亦不乖离。
复次云何名身。谓依诸法自性施设自相施设。由遍分别为随言说唯建立想。是谓名身。云何句身。谓即依彼自相施设所有诸法差别施设。建立功德过失杂染清净戏论。是谓句身。云何文身。谓名身句身所依止性所有字身。是谓文身。又于一切所知所诠事中。极略相是文。若中是名。若广是句。若唯依文但可了达音韵而已。不能了达所有事义。若依止名。便能了达彼彼诸法自性自相。亦能了达所有音韵。不能了达所简择法深广差别。若依止句。当知一切皆能了达。又此名句文身。当知依五明处分别建立。所谓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世间工巧事业处明。
复次云何流转。谓诸行因果相续不断性。是谓流转。又此流转差别多种。或有种子流转。谓有种子不现前诸法。或有自在势力流转。谓被损种子现行诸法。或有种果流转。谓有种子种不被损现行诸法。或有名流流转。谓四非色蕴。或有色流流转。谓诸内外十有色处及与法处所摄诸色。又有欲界流流转。谓欲缠诸行。又有色界流流转。谓色缠诸行。又有无色流流转。谓无色缠诸行。又有乐流流转。谓乐受及彼所依处。如是苦流流转不苦不乐流流转当知亦尔。又有善流流转。谓诸善行。又有不善流流转。谓诸不善行。又有无记流流转。谓诸无记行。又有顺流流转。谓顺缘起。又有逆流流转。谓逆缘起。
复次云何定异。谓无始时来种种因果决定差别无杂乱性。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尔。又此定异差别多种。或有流转还灭定异。谓顺逆缘起。或有一切法定异。谓一切法十二处摄无过无增。或有领受定异。谓一切受三受所摄无过无增。或有住定异。谓一切内分乃至寿量。一切外分经大劫住。或有形量定异。谓诸有情于彼彼有色生处。所受生身形量决定。及诸外分四大洲等形量决定。
复次云何相应。谓彼彼诸法为等言说为等建立为等开解诸胜方便。是谓相应。又此相应差别分别有四道理。谓观待道理。作用道理。因成道理。法尔道理。此诸道理当知如声闻地等已广分别。
复次云何势速。谓诸行生灭相应速运转性。是谓势速。又此势速差别多种。或有诸行流转势速。谓诸行生灭性。或有地行有情轻健势速。谓人象马等。或有空行有情势速。谓诸飞禽空行药叉及诸天等。或有言音势速。谓词韵捷利。或有流润势速。谓江河等迅速流注。或有烧然势速。谓火焚燎猛焰飙转。或有引发势速。谓放箭转丸等。或有智慧势速。谓修观者简择所知迅速慧性。或有神通势速。谓大神通者所有运身意势等速疾神通。
复次云何次第。谓于各别行相续中。前后次第一一随转。是谓次第。又此次第差别多种。或有流转次第。谓无明缘行。广说乃至生缘老死。或有还灭次第。谓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或有在家出家行住次第。谓陵旦而起澡饰其身。被带衣服修营事业。调畅沐浴涂饰香鬘。习近食饮方乃寝息。是在家者行住次第。若整衣服为乞食故入聚落等巡次而行。受如法食还出安坐。食讫澡手荡钵洗足。入空闲室读诵经典如理思惟。昼则宴坐经行。净修其心断灭诸障。至夜中分少当寝息。于夜后分速复还起。整服治身归所习业。是出家者行住次第。或入僧中随其长幼修和敬业。敷设床座次第受筹分其卧具。处所利养及营事业。或有增长次第。谓婴孩童子等八位次第生起。或有现观次第。谓于苦等四圣谛中次第现观。或有入定次第。谓次第入九次第定。或有修学次第。谓增上戒学为依。次生增上心学。增上心学为依。后生增上慧学。
复次云何时。谓由日轮出没增上力故。安立显示时节差别。又由诸行生灭增上力故。安立显示世位差别。总说名时。此时差别复有多种。谓时年月半月昼夜刹那腊缚牟呼栗多等位。及与过去未来现在。
复次云何数。谓安立显示各别事物。计算数量差别。是名为数。此数差别复有多种。谓一数二数。从此已去皆名多数。又数边际名阿僧企耶。自此已去一切算数所不能转。是故数之边际名不可数。
复次种子云何非析诸行别有实物名为种子。亦非余处。然即诸行如是种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名为种子亦名为果。当知此中果与种子不相杂乱。何以故。若望过去诸行即此名果。若望未来诸行即此名种子。如是若时望彼名为种子。非于尔时即名为果。若时望彼名果。非于尔时即名种子。是故当知种子与果不相杂乱。譬如谷麦等物所有芽茎叶等种子。于彼物中磨捣分析求异种子了不可得。亦非余处。然诸大种。如是种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即谷麦等物能为彼缘令彼得生。说名种子。当知此中道理亦尔。
问前已说损伏染法种子。善法种子损伏云何。答若常殷重习善。相违诸染污法。是初损伏。若执取邪见多习邪见如诸外道。是第二损伏。若多修习邪见诽谤。如断善根者。是第三损伏。若能永害染法种子。如前已说。是第四损伏。
复次若略说一切种子。当知有九种。一已与果。二未与果。三果正现前。四果不现前。五软品。六中品。七上品。八被损伏。九不被损伏。若已与果。此名果正现前。若果正现前。此名已与果。若未与果。此名果不现前。若果不现前。此名未与果。若住本性。名软品。若修若练善不善法未到究竟。名中品。若修若练已到究竟。名上品。损及不损如前应知。
复次我当略说安立种子。云何略说安立种子。谓于阿赖耶识中。一切诸法遍计自性妄执习气。是名安立种子。然此习气是实物有。是世俗有。望彼诸法不可定说异不异相。犹如真如。即此亦名遍行粗重。
问若此习气摄一切种子。复名遍行粗重者。诸出世间法从何种子生。若言粗重自性种子为种子生。不应道理。答诸出世间法从真如所缘缘种子生。非彼习气积集种子所生。问若非习气积集种子所生者。何因缘故建立三种般涅盘法种性差别补特伽罗。及建立不般涅盘法种性补特伽罗。所以者何。一切皆有真如所缘缘故。答由有障无障差别故。若于通达真如所缘缘中。有毕竟障种子者。建立为不般涅盘法种性补特伽罗。若不尔者。建立为般涅盘法种性补特伽罗。若有毕竟所知障种子布在所依。非烦恼障种子者。于彼一分建立声闻种性补特伽罗。一分建立独觉种性补特伽罗。若不尔者。建立如来种性补特伽罗。是故无过。若出世间诸法生已即便随转。当知由转依力所任持故。然此转依与阿赖耶识互相违反。对治阿赖耶识。名无漏界离诸戏论。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三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三
复次云何表业。谓略有三种。一染污。二善。三无记。若于身语意十不善业道。不离现行增上力故。所有身语表业。名染污表业。若即于彼誓受远离。所有身语表业。名善表业。若诸威仪路工巧处一分所有身语表业。名无记表业。若有不欲表示于他。唯自起心内意思择不说语言。但发善染污无记法现行意表业。名意表业。此中唯有身余处灭于余处生或即此处唯变异生。名身表业。唯有语音名语表业。唯有发起心造作思名意表业。何以故。由一切行皆刹那故。从其余方徙至余方。不应道理。又离唯诸行生余实作用由眼耳。意皆不可得。是故当知一切表业皆是假有。
复次若有生不律仪家有所了别自发期心。谓我当以此活命事而自活命。又于此活命事重复起心欲乐忍可。尔时说名不律仪者。由不律仪所摄故。极重不如理作意。损害心所摄故。但成广大诸不善根。然未成就杀生所生。及余不善业道所生诸不善业。乃至所期事未现行。后若现行。若少若多随其所应。更复成就诸不善业。如生不律仪家如是。随是何人。随由何事起决猛心。广说应知。此人乃至不律仪思未舍已来。常得说名不律仪者。于日日分彼不善思广积集故。彼不善业多现行故。当知非福运运增长。
复次此邪恶愿思。恒与不信懈怠忘念散乱恶慧俱行。能受彼业能发彼业。从此已后由种子故及现行故。处相续中现在转时名不律仪者。乃至由舍因缘未舍未弃。此中若于恶业后不爱果。不信不解亦不随入。是名不信。若随所欲于彼恶业喜乐而转。不能勤励息灭彼业。是名懈怠。若与过失相应。于有罪法不能如实明记有罪。是名忘念。若散乱染污心相续不安住转。是名散乱。若颠倒心相续而转。于诸过失见胜功德。是名恶慧。由恶尸罗增上力故。所有不善思俱行不善不信等现在转时。名恶戒者。若与此相违。如其所应当知得有律仪。随转差别者。谓有堪受律仪方可得受。此中或有由他由自而受律仪。或复有一唯自然受。除苾刍律仪。何以故。由苾刍律仪非一切堪受故。若苾刍律仪。非要从他受者。若堪出家若不堪出家。但欲出家者。便应一切随其所欲自然出家。如是圣教便无。轨范亦无。善说法毗柰耶而可了知。是故苾刍律仪无有自然受义。
问若除苾刍律仪。所余律仪有自然受者。何因缘故复从他受。答由有二种远离恶戒受随护支。所谓惭愧。若于他处及于自处现行罪时深生羞耻。如是于离恶戒受随护支。乃能具受。故从他受。若有惭正现前必亦有愧。非有愧者必定有惭。是故惭法最为强胜。若有如自所受而深护持。当知所生福德等无差别。又若起心往趣师所殷勤劝请。方便发起礼敬等业。以正威仪在师前住。又以语言表宣所欲造作胜义。是名身表语表业。意表业者。谓二前行。若自然受者唯有意表业。若远离思与不律仪相违。由远离增上力故与五根俱行说名律仪。复次当知由百行所摄而受律仪。谓于十种不善业道少分离杀。乃至少分远离邪见。是名初十行。若多分离杀生。乃至多分离邪见。是名第二十行。若全分离杀生。乃至全分离邪见。是名第三十行。若少时离杀生乃至离邪见。谓或一日一夜。或半月一月。或至一年。是名第四十行。若多时离杀生乃至离邪见。谓过一年不至命终。是名第五十行。若尽寿离杀生乃至离邪见。是名第六十行。若自离杀生乃至离邪见。是名第七十行。若于此事劝进他人。是名第八十行。若即于彼以无量门称扬赞述。是名第九十行。若见离杀生者乃至离邪见者。深心庆悦生大欢喜。是名第十十行。如是十十行总说为百行。所生福量当知亦尔。
复次律仪当知略有八种。一能起律仪。二摄受律仪。三防护律仪。四还引律仪。五下品律仪。六中品律仪。七上品律仪。八清净律仪。若未正受先作是心我当定受。如是远离。是名能起律仪。若正摄受远离戒时。名摄受律仪。从是已后此远离思五根摄受增上力故。恒与彼种子俱行。于时时间亦与现行俱行。即由五根所摄善思。如先所受律仪防护而转。由此思故或因亲近恶友。或因烦恼增多。随所生起恶现行欲。即便惭羞速能舍离。勿彼令我违越所受当堕恶趣。是名防护律仪。若时失念诸恶现行。即便速疾令念安住。自恳自责发露所犯蠲除忧悔。后坚守护所受律仪。是名还引律仪。若于杀等诸恶业道。少分远离少时远离。唯自远离不劝进他。不无量门称扬赞述。亦不见彼诸同法者深心庆悦多生欢喜。是名下品律仪。若于诸恶多分远离多时远离不至命终。自能远离亦劝进他。然于远离不以无量门称扬赞述。见同法者不深心庆悦生大欢喜。是名中品律仪。若于诸恶一切分一切时自能远离亦劝进他。以无量门称扬赞述。见同法者深心庆悦生大欢喜。是名上品律仪。若即于此所受律仪能无缺犯以为依止修无悔等。乃至具足入初静虑。由奢摩他能损伏力。损伏一切犯戒种子。是名静虑律仪。如初静虑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当知亦尔。此中差别者。由远分对治所摄奢摩他道转深。损伏恶戒种子。当知此名初清净力所引清净律仪。若即于此尸罗律仪无有缺犯。又复依止静虑律仪。入谛现观得不还果。尔时一切恶戒种子皆悉永害。若依未至定证得初果。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悉永害。此即名为圣所爱戒。当知此名第二清净力所引清净律仪。即此亦名无漏律仪。此无漏律仪若得阿罗汉果时。但由能治清净胜故胜。不由所治断胜故胜。如是八种总立唯三。一受律仪。二持律仪。三清净律仪。前二是受。防护还引是持。下中上三通受持二。静虑无漏是清净摄。
问何故世尊建立苾刍近事近住三种律仪。答由三因故。谓佛所化有三种类。或有能行离恶行行及离欲行。或有能行离恶行行非离欲行。或不能行离恶行行及离欲行。依初所化类建立苾刍律仪。依第二所化类建立近事律仪。何以故。非居家迫迮现处尘俗。而能一向相续圆满护众学处。依第三所化类建立近住律仪。何以故。由此不能究竟行俱离行。但当劝进摄受。二因勿彼自谓重担所镇。谓前三支修离恶行。其后四支修离欲行。离非梵行俱修二种。
问苾刍近事近住律仪。当知各由几支所摄。答苾刍律仪四支所摄。何等为四。一受具足支。二受随法学处支。三随护他心支。四随护如所受学处支。若作表白第四羯磨。及略摄受。随粗学处。是名受具足支。由具此支故。名初苾刍具苾刍戒。自此以后于毗奈耶别解脱中所有随顺苾刍尸罗。若彼所引众多学处。于彼一切守护奉行。由此得名守护别解脱律仪者。是名受随法学处支。由成就此二支者所有轨范具足所行具足。是名随护他心支。轨范具足所行具足。如声闻地已说。若于微细罪中深见怖畏。于所受学诸学处中能不毁犯。设犯能出。谓由深见怖畏及聪睿故。是名随护如所受学处支。近事律仪由三支所摄。何等为三。一受远离最胜损他事支。二违越所受重修行支。三不越所受支。若永远离损害他命损坏他财损他妻妾。是名初支远离妄语。是第二支。远离诸酒众放逸处。是第三支。略说近住律仪。由五支所摄。何等为五。一受远离损害他支。二受远离损害自他支。三违越所受重修行支。四不越所受正念住支。五不坏正念支。若能远离损害他命损坏他财。是名初支。离非梵行。是第二支。所以者何。由离此者不染习自妻妾故不自损害。亦不染习他妻妾故不损害他。远离妄语是第三支。除离诸酒众放逸处离余三处。是第四支。何以故。由歌舞伎乐涂冠香鬘升高大床非时饮食常所串习。若远离彼数数自忆。我今安住决定斋戒。于一切持坚守正念。远离诸酒众放逸处。是第五支。何以故。彼虽安住正忆念支。谓我今住决定斋戒。若为诸酒所醉便发狂乱不自在转。今于此中若苾刍尼律仪。若正学勤策勤策女律仪。皆在出家品所摄故。当知摄属苾刍律仪。若近事女律仪堕在家品故。相似学所显故。当知摄属近事律仪。问何故世尊于苾刍律仪中。制立苾刍勤策二众律仪。于苾刍尼律仪中制立苾刍尼正学勤策女三众律仪。答由彼母邑多烦恼故。令渐受学苾刍尼律仪。若于勤策女少分学处深生喜乐。次应授彼正学所有学处。若于正学多分学处深生爱乐。不应率尔授彼具足。必更二年久处习学。若深爱乐然后当授彼具足戒。如是长时于少学处积修学已。次方有力能受广大众多学处。然后于苾刍尼律仪能具修学。问何故于勤策律仪中增离金银。非于近住律仪耶。答由彼勤策在出家众摄。夫出家者于二种处极非净妙。一者堕欲乐边。嬉戏严身所行所受皆随所乐。二者蓄积财宝。为除断初非净妙处。施设远离歌舞伎乐乃至非时而食。为断第二非净妙处。施设远离执受金银。由彼金银一切财宝之根本故。又最胜故。问何故于勤策律仪中。远离歌舞伎乐及涂冠香鬘。制立二支。于近住律仪中合为一支耶。答诸在家者于此处所非不如法。诸出家者极不如法。是故于在家者就轻总制为一学处。云何令彼若暂违犯寻自恳责合一发露不由二种。诸出家者于此一处就重别制以为两支。云何令彼若起违犯便自恳责二种发露不但由一。
问何故不许扇搋迦半择迦出家及受具足戒耶。答由此二种若置苾刍众中便参女过。若置苾刍尼众中因摩触等便参男过。由不应与二众共居。是故不许此类出家及受具足。又由此二烦恼多故。性烦恼障极覆障故。不能发起如是思择。彼尚不能思择。思择令其戒蕴清净现行。何况当证胜过人法。是故不许彼类出家及受具戒。又彼众中好人难得亦难观察。问何故此二虽受归依亦能随受诸近事男所有学处。而不得名近事男耶。答近事男者。名能亲近承事苾刍苾刍尼众。彼虽能护所受律仪。而不应数亲近承事苾刍苾刍尼众。苾刍苾刍尼等亦复不应亲近摄受若摩若触。如是种类又亦不应如近事男而相亲善。是故彼类不得名近事男。然其受护所有学处。当知福德等无差别。
复次云何非律仪非不律仪。谓除如先所说律仪不律仪业。所有善不善等身语意业。当知一切皆是非律仪非不律仪业所摄。
问诸有律仪若由自受。若由他受。若从他受若自然受。如是所受律仪所获福德。为有胜劣差别不耶。答若等心受亦如是持。当知无有差别。
问由几因缘虽乐欲受苾刍律仪。而不应授。答苾刍律仪略由六因。一意乐损害。二依止损害。三男形损害。四白法损害五系属于他六为护他故。若有为王之所逼录。或为强贼之所逼录。或为债主之所逼迫。或由怖畏之所逼迫。或畏不活。彼如是思我处居家难可存活。是诸苾刍活命甚易。我今应往苾刍众中。诈现自身与彼同法易当活命。彼由如是谄诈意乐既出家已。虽怀恐怖守护奉行随一学处。勿诸苾刍与我同止。知我犯戒便当驱摈。然彼意乐被损害故。不名出家受具足戒。如是名为意乐损害。若复有人作如是思。我处居家难可活命。要当出家方易存济。如诸苾刍所修梵行我亦如是。乃至命终当修梵行。如是出家者不名意乐损害。虽非纯净非不说名出家受具。若有身带痈肿等疾。如遮法中所说病状。如是名为依止损害。由彼依止被损害故。虽复出家然无力能供事师长。彼由如是无力能故。所受师长同梵行者供事之业。及受纯信施主衣服饮食等净信施物。此之二种净信所施。彼极难消不应受用。令彼退减诸善法故。是故依止被损害者。不应出家受具足戒。若扇搋迦及半择迦。名男形损害。不应出家受具足戒。当知因缘如前已说。又半择迦略有三种。一全分半择迦。二一分半择迦。三损害半择迦。若有生便不成男根。是名全分半择迦。若有半月起男势用。或有被他于己为过。或复见他行非梵行男势方起。是名一分半择迦。若被刀等之所损害。或为病药若火咒等之所损害。先得男根今被断坏。既断坏已男势不转。是名损害半择迦。初半择迦名半择迦亦扇搋迦。第二唯半择迦非扇搋迦。第三若不被他于己为过。唯扇搋迦非半择迦。若有被他于己为过。名半择迦亦扇搋迦。若造无间业污苾刍尼。外道贼住若别异住若不共住。是名白法损害。不应为授具足戒。所以者何。彼由上品无惭无愧极垢染法。令惭愧等所有白法极成劣薄。若诸王臣若王所恶。若有造作王不宜业。若被债主之所拘执。若他仆隶若他劫引若他所得若有诤讼。若为父母所不开许。是名系属于他。不应为授具戒。若变化者为护他故不应为授具戒。所以者何。或有龙等为受法故自化己身为苾刍像求受具戒。若便为彼授具戒者。彼睡眠时便复本形。既睡悟已作苾刍像假想苾刍。若守园者若近事男。率尔往趣见彼身形如是变已。便于一切真苾刍所起憎恶心。谓诸苾刍皆非人类。谁能敬事施彼衣食。勿令他人得此恶见。是故为随护他。不应为彼受具足戒。由此六因不应授彼苾刍律仪。又除阙减能作羯磨。阿遮利耶邬波拖耶住清净戒圆满僧众。问由几因缘不应授彼近事男律仪。答略由二因。一意乐损害故。二男形损害故。若意乐损害者。当知一切不应为受。若男形损害者。或有为受。然不得说名近事男。不说因缘前已具辩。若近住律仪。当知唯由意乐损害不应为受。何以故。或有随他转故。或有为得财利恭敬诈称。欲受近住律仪。然彼实无求受意乐。当知是名意乐损害。若无如所说不应受因缘。当知应受如前所说所有律仪。
问有几因缘苾刍律仪受已还舍。答或由舍所学处故。或由犯根本罪故。或由形没二形生故。或由善根断故。或由弃舍众同分故。苾刍律仪受已还舍。若正法毁坏正法隐没。虽无新受苾刍律仪。先已受得当知不舍。所以者何。由于尔时秽劫正起。无一有情不损意乐能受具戒。况当有证沙门果者。若近事男律仪。当知由起不同分心故。善根断故。弃舍众同分故。受已还舍。若正法隐没时。如苾刍律仪道理。当知近事男律仪亦尔。若近住律仪。当知由日出已后。或由发起不同分心。或于中间舍众同分。虽已受得必复还舍。
复次云何无想定。谓已离遍净贪未离上贪。由出离想作意为先故。诸心心所唯灭静唯不转。是名无想定。此是假有非实物有。当知差别略有三种。一下品修。二中品修。三上品修。若下品修者。于现法退不能速疾还引现前。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所得依身。不甚清净。威光赫奕形色广大如余天众。定当中夭。若中品修者。虽现法退。然能速疾还引现前。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所感依身。虽甚清净光明赫奕形色广大。然不究竟最极清净。虽有中夭而不决定。若上品修者。必无有退。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所感依身。甚为清净威光赫奕形色广大。又到究竟最极清净必无中夭。穷满寿量后方殒没。
复次若由此因此缘。所有生得心心所灭。是名无想。
复次云何灭尽定。谓已离无所有处贪未离上贪。或复已离由止息想作意为先故。诸心心所唯灭静唯不转。是名灭尽定。此定唯能灭静转识。不能灭静阿赖耶识。当知此定亦是假有非实物有。此定差别略有三种。下品修等如前已说。若下品修者于现法退。不能速疾还引现前。中品修者虽现法退。然能速疾还引现前。上品修者毕竟不退。有学圣者能入此定。谓不还身证。无学圣者亦复能入。谓俱分解脱。前无想定非学所入亦非无学。何以故。此中无有慧现行故。此上有胜寂静住及生故。又复此定不能证得所未证得诸胜善法。由是稽留诳幻处故。
复次虚空云何。谓唯诸色非有所显。是名虚空。所以者何。若处所行都无所得。是处方有虚空想转。是故当知此唯假有非实物有。
复次云何非择灭。谓若余法生缘现前。余法生故余不得生。唯灭唯静名非择灭。诸所有法此时应生。越生时故彼于此时终不更生。是故此灭亦是假有非实物有。所以者何。此无有余自相可得故。此法种类非离系故。复于余时遇缘可生。是故非择灭非一向决定。若学见迹。于卵湿二生北拘卢洲无想天。若女若扇搋迦若半择迦无形二形等生。及于后有若爱若愿所得非择灭。当知一向决定。由学见迹。尝不于后有起希愿缠发生后有。唯除未无余永害爱种子故。
问何因缘故名心不相应耶。答此是假想。于诸事中为起言说。于有色等二种俱非。于有见等二种俱非。如是广说安立道理一切当知。
如是已说六种善巧。谓蕴善巧乃至根善巧。云何应知是诸善巧广建立义。
复次嗢柁南曰。
自性义差别 次第摄依止
问何等是色自性。答略有十一。谓眼等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又总有二。谓四大种及所造色。如是一切皆变碍相。
问何等是受自性。答略有六种。谓依眼等六触所生。此复二种。若色为依名身受。无色为依名心受。何以故。由前五根皆色性故。问若前五根皆是色性依眼等受名身受者。何故眼等非唯是身。答由相异故。所以者何。眼等五根展转相异。问若眼等根其相异故非皆身相。依彼诸受由是因缘应非身受。答余有色根不离身故就彼为名。此复何过。问若不离身故无过者。意根亦尔不离身转。依意根受应名身受。是即一切皆是身受无心受耶。答诸有色根定不离身。意即不尔故无有过。所以者何。生无色界有情意根离身而转。是故五根所生诸受合名身受。唯依意者独名心受。故总说二。谓身心受。又一切受皆领纳相。问何等是想自性。答此亦六种。如前应知。又想有六。一有相想。二无相想。三狭小想。四广大想。五无量想。六无所有想。又略有二。一世间想。二出世想。狭小想者。谓欲廛想。广大想者。谓色廛想。无量想者。谓空识无边处廛想。无所有想者。谓无所有处廛想。即此一切名有相想。无相想者。谓有顶想及一切出世间学无学想。又一切想皆等了相。
问何等是行自性。答此亦六种。如前应知。又此行相由五种类令心造作。一为境随与。二为彼合会。三为彼别离。四能发杂染业。五令心自在转。又此行相略有三种。一者善行。二不善行。三无记行。又一切行皆造作相。
问何等是识自性。答略有六种。所谓眼识乃至意识。是识自性差别。又识有三种。一领受差别。二采境差别。三分位差别。领受差别有三。采境差别有六。分位差别有三。如是识蕴差别总有十八自性。应知是名诸蕴自性。复次蕴义云何。为显何义建立诸蕴。谓所有色若去来今乃至远近。如色乃至识亦尔。如是总略摄一切蕴。积聚义是蕴义。又由诸蕴唯有种种名性诸行。当知为显无我性义建立诸蕴。
复次云何色蕴差别。略由六种。一由事故。二由相故。三由识执不执故。四由识空不空故。五由想所行故。六由边际故。事者。谓所有诸色皆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相者。略有三种。一清净色。二清净所取色。三意所取色。又变碍相是色共相。识执不执者。若识依执名执受色。此复云何。谓识所托安危事同和合生长。又此为依能生诸受。与此相违非执受色。识空不空者。若识不空名同分色。由此与识等义转故。若识空者名彼同分色。似自相续而随转故。想所行者。谓缘色想略有三种。一者色想。二有对想。三别异想。色想亦三。一有光影相。二据方处相。三积集住相。如是三相随其次第。三想所行取青等相。名为色想。能取行碍名有对想。能取男女舍田等假名别异相。是名想所行差别。边际者。谓色边际略有二种。一堕下界。谓欲廛色。二堕中界。谓色廛色。当知此中就业增上所生诸色。说无色界无有诸色。非就胜定自在色说。何以故。由彼胜定于一切色皆得自在诸定加行令现前故。当知此色名极微细定所生色。
复次云何受蕴差别。略由五种。一由事故。二由相故。三由生故。四由观察故。五由出离故。事者。谓领纳及顺领纳法。相者。谓自相及共相。自相有三。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受坏苦故苦。苦受。苦苦故苦。不苦不乐受。行苦故苦。由此因缘诸所有受皆说名苦。是名受共相。生者。谓一切受。十六触所生。何等十六。谓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有对触增语触。顺乐受触。顺苦受触。顺不苦不乐受触。爱触。恚触。明触。无明触。非明非无明触。由所依及所取境故。建立六触及有对触。由分别境故建立增语触。由领纳境故建立顺乐受等触。由染净故建立爱恚明无明非明非无明触。是名受生差别。观察差别者。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世间。皆于诸受起八种观。谓受有几种。谁为受集。谁是受灭。谁是受集趣行。谁是受灭趣行。谁是受爱味。谁是受过患。谁是受出离。如是观时如实了知受有三种。触集故受集。应知如经分别广说。如是八种观察诸受。当知略显自相。观现法转因观彼灭。观后法转因观彼灭。观彼二转因。观彼二转灭。因观及清净观。是名观察差别。出离者。谓初静虑出离忧根。第二静虑出离苦根。第三静虑出离喜根。第四静虑出离乐根。于无想界出离舍根。是名出离差别。
复次云何想蕴差别。略由五种。一由事故。二由相故。三由颠倒故。四由无颠倒故。五由分别故。事者谓取所缘相及随顺彼法。相者。自相有六种。如前应知。等了相是共相。是名相差别。颠倒差别者。谓诸愚夫无所知晓。随逐无明起不如理作意。于所缘境无常计常取相而转。是名想倒。如于无常计常。如是于苦计乐于不净计净于无我计我。此想颠倒。诸在家者能发心倒。一分出家者能发见倒。是名颠倒差别。此想颠倒复有差别。谓于四事邪取其相是名想倒。若由如是等了相故于境贪着。是名心倒。若由如是等了相故有执着者。于颠倒事坚执忍可开示建立。是名见倒。无颠倒差别者。谓诸聪睿有所晓了。随智慧明起如理作意。于所缘境无常知无常。苦知是苦。不净知不净。无我知无我。正取相转。是名想无颠倒。心无颠倒。见无颠倒。是名无颠倒差别。分别差别者。略有五种想分别相。一境界分别。二领纳分别。三假设分别。四虚妄分别。五实义分别。若于境界取随味相。名境界分别。执取境界所生诸受。名领纳分别。若于自他取如是名如是类如是姓等种种世俗言说相。名假设分别。于诸境界取颠倒相。名虚妄分别。于诸境界取无倒相。名实义分别。如是总名想蕴分别差别。复次云何行蕴差别。亦由五相。一由境界故。二由分位故。三由杂染故。四由清净故。五由造作故。由境界者。谓于行蕴立六思身。由分位者。谓立生等不相应行由彼生等唯有分位所显现故。由杂染者。谓于杂染诸行建立烦恼及随烦恼。由清净者。谓于清净诸行建立信等。由造作者。谓如前说五造作相为境随与等。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四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四
复次云何识蕴差别。此亦五种应知。一由安住故。二由杂染故。三由所依故。四由住故。五由异相故。
云何安住。谓习欲者欲界诸识执外色尘。名色安住。若清净天色界诸识执内名色。名俱安住。无色界识唯执内名。名名安住。是名识安住差别。
云何杂染差别。谓诸愚夫由二种门识被染污。一于现法中由受用境界门。二于后法中由生老等门。是名识杂染差别。
云何所依差别。谓六所依诸识随转。谓依眼等六处六识身转。如世间火依糠牛粪薪札等转。是名识所依差别。
云何住差别。谓四识住。如经言。有四依取以为所缘令识安住。谓识随色住缘色为境。广说如经。乃至我终不说此识往于东方乃至四维。然我唯说于现法中必离欲影寂灭寂静清凉清净。如是已显经中如来所说诸识住相。从此以后我当宣说此相差别。谓此经中略显识住及因缘相。识住因缘二种边际。识住因缘二种寂止。当知此中若诸烦恼事。若属彼烦恼。说名依取。应知此二亦名所缘。所缘性故有所缘故。由彼贪爱为烦恼缘。名趣所执事。由贪欲等四种身系。为发业缘名缘。所缘事彼二随眠所随逐故。名建立事。若诸异生补特伽罗。未得厌离对治喜爱。由所润识能取能满当来内身。由此展转能取能满。不能弃舍诸异生性。以于内身能取能满故。于流转中相续决定。是名为住。余住因缘如前应知。是名略说住及因缘相。有色界识有来有去。无色界识有死有生。又此二住乃至寿尽。又复此二生长增益及广大义。如前应知。齐是名为识住边际及住因缘边际。若复异此而施设者。当知唯有文字差别非义差别。由所余义境界无故。若他正诘不知何答。亦由余义境界无故。或复有能于后自然如理观察。便自迷闷谓我愚痴作如是说。若聪慧者于诸色爱乃至行爱所摄贪缠能永断离。于烦恼分所摄发业四身系缠亦能永断。所以者何。由在家众依贪欲嗔恚二系。发起诸业摄受境界为因故。损害有情为因故。若出家众依戒禁取。此实执取二系发起诸业。以戒禁取犹如贪欲求生天故。此实执取犹如嗔恚傍涅盘故当知四身系唯在意地分别所生故。从此以后由多修习胜对治故。复能永断贪爱身系二种随眠。由此断故烦恼所缘色受等境亦不相续。以究竟离系故。由此所缘不相续故。有随眠识究竟寂灭。于色受等诸识住中不复安住。由对治识永清净故。是名识住因缘寂止。又由当来因缘灭故。于内身分不取不满。决定无有流转相续。是名识住寂止。又复对治所摄净识名无所住。由彼因缘故名不生长。由善修习空解脱门故。名无所为。由善修习无愿解脱门故。名为知足。由善修习无相解脱门故。名为安住。如是不生长故。乃至安住故。名极解脱。又于行等都不执着我及我所。由此因缘色等坏时亦不恐怖。由此相貌显彼自体已得清净。又由彼识永清净故。不待余因任运自然入于寂灭。此识相续究竟断故。于十方界不复流转。于命及死不希求故。名永离欲。又所有受是识树影。彼于尔时不复有故。名永离影。诸有漏识于现法中毕竟灭尽故。名寂灭。诸无漏识随其次第有学解脱。名为寂静。无学解脱。名曰清凉。余依永灭故。说清净。又复诸识自性非染。由世尊说一切心性本清净故。所以者何。非心自性毕竟不净能生过失。犹如贪等一切烦恼亦不独为烦恼因缘如色受等。所以者何。以必无有独于识性而起染爱如于色等。是故唯识不立识住。是名识蕴由住差别。云何异相差别。谓有贪心离贪心有嗔心离嗔心等如经广说。乃至不解脱心极解脱心。是名一门异相差别。复有约界异相差别。谓欲界有四心。善心不善心。有覆无记心。无覆无记心。色界有三心。除不善。无色界有三心。亦除不善。无漏有二心。有学及无学。又欲界善心有二种。谓加行及生得。无覆无记心有四种异熟生心。威仪路心。工巧处心。及变化心。此唯是生得。谓天龙药叉等然无修果心。于色界中无工巧处心。无色界亦尔。当知善心如下上亦尔。一切处有。又有约种异相差别。谓欲界有五心。一见苦所断心。二见集所断心。三见灭所断心。四见道所断心。五修道所断心。如欲界有五心。如是色无色界各有五心并无漏心。总为十六。初异相心差别义。我当分别。一切有情略有三品。一未发趣定品。二虽已发趣未得定品。三已得定品。此复二种。一不清净。二极清净。于初品中或时起染污心。由贪等缠绕彼心故。或时起善无记心。由贪等缠暂远离故。第二品中或时令心于内静息。或时失念于五妙欲其心驰散。或时极静息故。便为惛沉睡眠缠覆其心。或时为断彼故。于净妙境安处其心。或时于彼不正安处心便掉举。若正安处便不掉举。由沉掉盖未断灭故。于彼二品俱不寂静。由断灭故心得寂静。若由如理作意。已得根本静虑。名定心。若未得者名不定心。道究竟故。名善修心。断究竟故。名极解脱心。与此相违。名不善修心及不解脱心。从定心已来当知是第三品。是名识蕴异相差别。复次云何诸蕴次第。谓说差别此复五种应知。一生起所作。二对治所作。三流转所作。四住所作。五安立所作。生起所作者。谓眼色为缘能生眼识。乃至意法为缘能生意识。此中先说色蕴次说识蕴。此则是诸心所所依。由依彼故受等心所生故次。经言三和故触。触缘受等。是名诸蕴生起所作宣说次第。对治所作者。为欲对治四颠倒故说四念住。谓于不净计净颠倒。于苦计乐颠倒。于无我计我颠倒。于无常计常颠倒。此中先说色蕴。次说受蕴。次说识蕴。后说想行二蕴。是名对治所作宣说次第。流转所作者。根及境界为依止故。于现法中由二种蕴受用境界起诸杂染。谓领纳境界及彩画境界。由一种蕴造作一切善不善业。于后法中起生老等一切杂染。一是所染故最后说。住所作者。由四识住及识次第而说。是名住所作。安立所作者。谓诸世间互相见已先了其色。是故先立色蕴。次由受蕴知彼进退或苦或乐。是故次立受蕴。次由想蕴知彼如是名如是类如是性等。是故次立想蕴。次由行蕴知彼如是愚痴如是聪睿。是故次立行蕴。后由识蕴安立内我。谓于诸蕴中安立所了有苦有乐。随起言说及愚智等。是名诸蕴安立所作宣说次第。又复依止我众具事及我事故。应知诸蕴宣说次第。谓我依身于诸境界受用苦乐。于己于他随起言说。谓如是名如是种类如是性等。此之二种依法非法方得积集。如是应知我众具事。当知最后蕴是我事。
复次色蕴摄几蕴几界几处几有支几处非处几根耶。如色蕴如是乃至识蕴。谓色蕴摄一蕴全。十界十处全。一界一处少分。六有支少分。处非处少分。七根全。受蕴摄一蕴全。一界一处少分。一有支全。三有支少分。处非处少分。五根全。三根少分。想蕴摄一蕴全。一界一处少分。三有支少分。处非处少分。不摄诸根。行蕴摄一蕴全。一界一处少分。四有支全。五有支少分。处非处少分。六根全。三根少分。识蕴摄一蕴全。七界全。一处全。一有支全。四有支少分。处非处少分。一根全。三根少分。如是有六种摄。所谓蕴摄乃至根摄。由此相摄道理。展转相摄如应当知。
复有余十种摄应当了知一者界摄。谓诸蕴等各自种子所摄。二者相摄。谓诸蕴等自相共相所摄。三种类摄。谓诸蕴等遍自种类所摄。四分位摄。谓诸蕴等顺乐受等分位所摄。五不相离摄。谓诸蕴等由一一法及诸助伴摄一切蕴等。六者时摄。谓诸蕴等过去未来现在各自相摄。七者方摄。谓诸蕴等在此方转或依此生即此方摄。八者全摄。谓诸蕴等五等所摄。九少分摄。谓诸蕴等各各差别少分所摄。十胜义摄。谓诸蕴等真如相所摄如是诸蕴一切摄义总有十六。如蕴乃至根亦尔。又由三法摄一切法。谓色蕴法界意处。复次依止几处色蕴转耶。依止几处名所摄四蕴转耶。谓依止六处色蕴转。一建立处。二覆藏处。三资具处。四根处。五根住处。六有威德定所行处。依止七处名所摄四蕴转。一乐欲。二希望。三境界。四寻伺。五正知。六清净方便。七清净。诸受用欲者。依止四处。住律仪者精进行者。依止一处。已得近分定者。依止一处。安住根本定者。依止一处。如是七处略有四位应知。复次我当先说分别色蕴一一别义。然后分别名四蕴义。云何分别色蕴。嗢拖南曰。
物极微生起 安立与流业
刹那独所行 余相杂最后
问色蕴中眼几物所摄。答若据相摄唯有一物。谓眼识所依清净色。若据不相离摄则有七物。谓即此眼及与身地色香味触。若皆据界摄则有十物。即此七物界及水火风界。如眼耳鼻舌当知亦尔。此中差别者。谓耳耳识所依清净色。鼻鼻识所依清净色。舌舌识所依清净色。余如前说。若身当除眼等四。何以故。由远离彼独可得故。此相者谓身识所依清净色。若于外色香味触彼所行相中。除一切根余一切如前应知。声及声界不恒有故。今当别说。若于是处有声。当知此处复增其一。应知声界一切处增。复次色等所缘境界。如本地分已广分别。若触处中所说造色滑乃至勇。当知即于大种分位假施设有。谓于大种清净性假立滑性。于大种坚实性假立重性。于大种不清净不坚实性假立涩性及轻性。于大种不清净慢缓性假立软性。由水与风和合生故假立有冷。由阙任持不平等故假立饥渴及弱力。由无所阙无不平等故假立强力及饱。由不平等变异错乱不平等故假立病。由时分变异不平等故假立老。由命根变异不平等故假立死。由血有过患不平等故假立痒。由恶饮食不平等故假立闷绝。由地与水和合生故假立黏。由往来劳倦不平等故假立疲极。若远离彼由平等故假立憩息。由除垢等离萎瘁故假立勇锐。如是一切说诸大种总有六位。谓净不净位。坚不坚位。慢缓位。和合位。不平等位。平等位。如是六位复开为八。若八若六平等平等。复次一切色乃至触。皆二识所识。谓自识所识及意识所识。或渐或顿。眼等五根一意识所识。
复次色界中无现香味然有彼界。何以故。此二皆是叚食摄故。由无此二鼻舌二识亦无。此就现行说非就界说。
如是一切色蕴所摄色中。九种是实物有。触所摄中四大种是实物有。当知所余唯是假有。堕法处色亦有二种。谓实有假有。若有威德定所行境犹如变化。彼果彼境及彼相应识等境色是实物有。若律仪色不律仪色皆是假有。又定所行色若依此系定。即由此系大种所造。又此定色但是世间有漏无漏由定而生。非出世间由此定色有戏论行定为因故。又非一切所有定心皆有能生此色功能。唯一类有如能起化。谓不思惟。但由先时作意所引。离诸闇昧极善清净明了现前。当知是定乃能生色。若定力励数数思惟。假胜解力而得见者。当知不能生起此色。又复此色虽非出世定之所行。然由彼定增上力故有一能现。当知此事不可思议。
问欲色二界实物有色何差别耶。答色界诸色清净最胜能发光明。又极微细下地诸根所不行故又无有苦。依彼诸色苦受不生故。欲界不尔。是名差别。
复次色蕴略由六相应知。一自相。二共相。三能依所依相属相。四受用相。五业相。六微细相。自相者。谓地等以坚等为相。眼等以各别清净色为相。共相者。谓一切色皆变碍相。能依所依相。属相者。大种为所依。造色是能依。受用相者。为内色处有所受用增上力故。外色境界差别而生。或有色聚唯有坚生。或唯有湿或唯有暖。或唯有动或和合生。为欲随顺内诸色处受用差别故。业相者。谓地等诸大种。以依持摄受成熟增长为相。复有余业后当广说。微细相者。谓极微相。
复次微细性略有三种。一损减微细性。二种类微细性。三心自在转微细性。损减微细性者。谓分析诸色至最细位。名曰极微。种类微细性者。谓风等色及中有色。心自在转微细性者。谓色无色二界诸色。如经说。有等心诸天。曾于人中如是如是资熏磨莹其心。随此修力住一毛端空量地处。展转更互不相妨碍。如是等辈应当思惟观察色蕴物类差别。问诸极微色由几种相建立应知。答略说由五种相。若广建立如本地分。何等为五。一由分别故。二由差别故。三由独立故。四由助伴故。五由无分故。分别建立者。谓由分别觉慧分析诸色。至极边际建立极微。非由体有。是故极微无生无灭。亦非色聚集极微成。差别建立者。略说极微有十五种。谓眼等根有五极微。色等境界亦五极微。地等极微复有四种。法处所摄实物有色极微有一。独立建立者。谓事极微建立自相故。助伴建立者。谓聚极微。所以者何。于一地等极微处。所有余极微同聚一处不相舍离。是故依此立聚极微。问何因缘故诸有对法同处一处不相舍离。而不说名无对性耶。答随顺转故。由彼展转相随顺生不相妨碍。又由如是种类之业增上所感如是而生。何以故。一切色聚一切色根共受用故。若异此者。一切聚中非有一切地等诸色不相舍离。若尔眼等诸识境界。便不遍满一切聚中。如是应无遍满受用。是故当知定有诸色同一处所不相舍离。又有诸色。或于是处互相妨碍。或于是处不相妨碍。如中有色等。而彼诸色非无对性。此中道理当知亦尔。无分建立极微者。谓非彼极微更有余分。非聚性故。诸聚极微可有细分。若极微处即唯此处。更无细分可以分析。
问如是所说五相极微复有五眼。所谓肉眼。天眼。圣慧眼。法眼。佛眼。当言几眼用几极微为所行境。答当言除肉眼天眼所余眼用一切极微为所行境。何以故。以彼天眼唯取聚色中表上下前后两边若明若闇。必不能取极微处所。由极微体以慧分析而建立故。
问何故说极微无生无灭耶。答由诸聚色最初生时全分而生。最后灭时不至极微位。中间尽灭犹如水滴。
复由五相应知名不如理思议极微。谓于色聚中有诸极微自性而住。应知名初不如理思议极微。或谓极微有生有灭。或谓极微与余极微或合或散。或谓众色于极微量积集而住。或谓极微能生别异众多色聚。应知名后不如正理思议极微。故应方便以如理思思议极微。断此五种非理思议。
复次建立极微当知有五种胜利。谓由分析一合聚色安立方便。于所缘境便能清净广大修习。是初胜利。又能渐断萨迦耶见。是第二胜利。如能渐断萨迦耶见。如是亦能渐断憍慢。是第三胜利。又能渐伏诸烦恼缠。是第四胜利。又能速疾除遣诸相。是第五胜利。如是等类应当如理思惟极微复次略说色物生当知有五种。何等为五。一依止生。二种子生。三势引生。四摄受生。五损减生。
云何依止生。谓于所依大种处所。有余所造色生。故如是说由四大种造所造色是同一处摄持彼义。又若于此色积聚中。有彼大种及所造色自相可得。当知此中即有彼法。若于此处彼法自相都不可得。当知此处无有彼法。是名总建立有非有相。若有说言于此处所彼法自相虽不可得然必有者。今应问彼。此不可得与可得者。为物是等为不等耶。若物等者。物既是等而不可得。不应道理。若不等者。为即此量说物不等。为据威势说不等耶。若即此量说不等者。少分自相亦不可得。不应道理。若据威势说不等者。离彼自相有余威势不可得故。不应道理。如是等类当知名依止生。
云何种子生。谓所有色各从自种子所生如坚硬聚。或时遇缘便生流湿。流湿遇缘复生坚硬。不暖生暖暖复生冷。不动生动动生不动。如是好色恶色等差别应知。由如是等虽无自相然有其界。从彼彼聚彼彼色法差别而生。如是等类当知名种子生。
云何势引生。谓内色根增上力故。外分差别相续而生。谓器世界等。又由先业势所引故。内诸色处差别而生。又复诸天或现前欲或不现前欲。及北拘庐洲所有资具。当知多分势引而生差别而转。人中相续生者唯有器世界。如是等类当知名势引生。
云何摄受生。谓遇彼彼摄受缘故。彼彼色法展转增益胜上而生。犹如水等润萌茅等。如是等类名摄受生。与此相违应知名损减生。
复次诸聚色生时。如种种物石磨为末以水和合团杂而生。非如苣蕂麦豆等聚。何以故。随彼生因增上力故。如是而生为有用故。
问若一切行皆自种子所生。何因缘故说诸大种造所造色。答由彼变异而变异故。彼所建立及任持故。由三因缘大种变异令所造色变异而转。一士夫用故。二业所作故。三由胜定故。士夫用者。谓由地大所打触故。器差别故。田差别故。令所造色变异可得。或由水所润等火所熟等风所燥等。令所造色变异可得。当知是名由彼大种士夫用故令所造色变异而生。业所作者。随业势力先大种生。后随彼力色变异生。是名业所作故。由胜定者。胜定力故先起大种。然后造色变异而生。当知是名由胜定故大种变异因此造色变异而生。
复次略由五缘所有大种令其异果转成异果。何等为五。一大种力故。二士夫用力故。三明咒力故。四神通力故。五业所作力故。
问从此没已。何因何缘。中有色聚续得生耶。答当知此色用自种子为因。感生业为缘。
问何因得知有中有耶。答从此没已。若无所依诸心心所。无有道理转至余方故。不应如响唯惑乱故。不应如影彼不灭故。亦不应说如取所缘。非行往故。由如是等所说譬喻。不应道理。是故当知定有中有。如是等类应当思惟色蕴生起复次色蕴生时谁为先首据其处所。依此处所余色转耶。当知大种先据处所。后余造色依此处转。唯诸大种于此处所现前。障碍所余造色自相遍满。当知由彼势力任持有所据碍。
复次地等诸四大种。随其次第粗显应知。谓地界及果。能持最胜水火风等流润烧然动摇等业。依止彼。故方得流转。
复次诸声才宣发已寻即断灭。故于色聚中不恒相续。又此音声依质生时。质处及外俱顿可得。随所闻处于此处所。遍满顿起如焰光明。非渐渐生展转往趣。
复次风有二种。谓恒相续不恒相续。诸轮行风名恒相续。在空行者名不恒相续。在物行者名恒摄受。又当知风机关运转名恒相续。所余当知非恒相续。
问何等名空界。答明闇所摄造色说名空界。此亦二种。一恒相续。二不恒相续。若诸有情所居处所常闇常明名恒相续。余不尔处非恒相续。当知此亦依止色聚。又此空界光明摄者名为清净。隙穴摄者名不清净。
问诸长短等所说形色。当言实有为假有耶。答当言假有。何以故。积集而住故名为形。唯有众色积集可得。余形色相不可得故。又必相待。相待之法有自性者。彼法便有杂乱过失。又如车等。彼觉可坏故。复次法处所摄胜定果色中。当知唯有显色等相。何以故。于彼香等生因阙故。又无用故。如是于空行风中。无有俱生香等。唯有假合者。又离轮外所发光明。所余大种及与香等皆不可得。又法处所摄胜定果色。当知此色唯依胜定不依大种。然从缘彼种类影像三摩地发故。亦说彼大种所造。非依彼生故名为造。
问于色蕴中几法由有见有对故住。几法由无见有对故住。几法由无见无对故住。答一由二种。谓眼所行。余唯有对。除法处所摄色。当知此色无见无对。如是等类应当思惟色蕴安立。复次色蕴由几种流而相续转。谓由三种。一等流流。二异熟生流。三长养流。初等流流复有四种。一异熟等流流。二长养等流流。三变异等流流。四本性等流流。异熟流者。复有二种。一者最初。二者相续。谓业生异熟及异熟所生。谓即从彼业力所引异熟后时转者。长养流者。亦有二种。一处宽遍长养流。二相增盛长养流。初长养流唯色长养。当知由食睡眠梵行等至长养诸色。余长养流当知亦由食故。彼所依故。修胜作意故。长时淳熟故。而得长养。诸有色法由二长养之所长养。诸无色法唯相增盛说名长养。又欲界色具由四食及余一切长养因缘而得长养。色界诸色不由段食睡眠梵行而得长养。又诸色根当知由二种流而得流转。以诸色根离异熟长养。相续流外无别等流流。问异熟相续有时亦有增长广大可得。何故异熟摄流非即长养耶。答由别有长养相续能摄能持异熟等流流故。现有增长等若非根所摄色。当知具三种流。诸心心所有等流流异熟生流第二长养所长养流。法处所摄色无异熟生流余如心心所应知。又欲界中具有内外诸色成熟。于色界中远离香味。又欲界中诸色根成熟或具不具。于色界中必具诸根。又诸声界亦有异熟非声。如是等类应当思惟色蕴流义。复次色蕴所摄地界能为几业。乃至风界能为几业。当知一切皆为五业。谓地界能为打触变坏业。建立业。与依止业。违损业。摄受业。水界能为流润业。摄持业。溉灌业。违损业。摄受业。火界能为照了业。成熟业。烧然业。违损业摄受业。风界能为发动业。随转业。消燥业。违损业。摄受业。又诸大种于所生造色。当知能作五业。谓生起业。依止业。建立业。任持业。增长业。于彼变异生时能为导首故。变异生已与彼为处不相舍离能为依止故。摄受损害安危共同能建立彼故。持彼本量令不损减故能任持。令彼积集增进广大故能增长。问眼耳所行善不善色。彼何因缘成善等性非余色耶。答若略说由软中上品三种思差别故。一加行思。二决定思。三等起思。由此能起若善不善身语表业。当知上品思为依止故能发善不善业。
问依止聚色而有运动。当言与彼异不异耶。答当言不异。何以故。于彼处所若生不生或灭不灭而有运动。皆有过失可得故。问有何过失。答若言生而有动便越刹那相。若言不生便应无动。若言灭者应与余等。若言不灭便越行相。又于异处生起因缘分明可得。是故当知无别运动实物可得。如是等类应当思惟色蕴作业。
复次一切色蕴当言皆是刹那灭性。何以故。诸行才生寻即坏灭。现可得故。又不应谓能生之因即是灭因。其相异故。又法生已余停住因不可得故。是故当知一切诸行皆任运灭。由此道理刹那义成。若谓火等是灭坏因。不应道理。何以故。由彼火等与彼诸行俱生俱灭现可得故。唯能为彼变异生缘说有作用。又谓坏灭是坏灭因。不应道理。何以故。与彼俱生不应理故。若彼生时即有坏灭。便成相续断坏过失。又唯自性灭坏说名为灭。而言能为灭因。不应道理。若言别有灭坏自性离彼法外别有灭相。毕竟不可得故。不应道理。若谓火等为灭助伴方能灭者。于灯电等及心心所任运灭中不可得故。不应道理。若谓生彼有别别功能。此差别不可得故。不应道理。若谓二种于一处所有灭功能。即应二种俱于两分有灭功能或无功能有过失故。不应道理。如是等类应当思惟色蕴刹那灭义。谓由任运坏灭因故。遮计火等为灭因故。遮计灭相为灭因故。遮计二种为灭因故。如是等类尽当了知。又一切行是心果故。当知如心皆刹那灭。
复次所造色于诸大种。当言有异相耶。当言无异相耶。谓有异相。何以故。异相可得故。此中异相者。谓异根所行故。所以者何。由余色根能取大种。复由余根取所造色故。又可运转不可运转。现可得故。谓从众花运转香气置苣蕂中世现可得。非彼坚等而可运转。又变异不变异现可得故。谓煎酥等中有色味等变异差别可得。非彼坚等。是故当知大种造色其相有异。若于异相而执为一。于诸大种亦应尔耶。由诸大种其相展转互相异故。若许尔者。应当唯有一大种耶。是故当知诸所造色望彼大种定有异相。如是等类应当思惟诸大种色独非独相。
复次诸色所摄法。几是根性。几是所行性。谓五是根性。六是所行性。问何等所行境。是根所行耶。答若根不坏等。如本地分中已广说。谓由依处故。或由相故。或由方故。或由时故。或由明了不明了故。或由全事一分事故。问由几因缘说诸根坏及不坏耶。答由二因缘。一由羸损故。二由全坏故。与此相违当知不坏。又略由四缘诸根变异。一由外缘所生。谓由受用摄受损坏外境界故。或由他辈所损益故。二由内缘所生。谓由各别不如理作意所生贪等诸缠烦恼故。或由如理作意所生三摩钵底等故。三由业缘所生。谓由先业增上缘力感得端正丑陋等故。四由自体变异所生。谓彼诸根自相差别故。问由几因缘意根坏耶。答由四因缘。一由盖所作。谓于五盖中随由一盖覆蔽其心。二由散乱所作。谓由鬼魅娆乱其心。三由未证所作。谓彼内心犹未证得静虑无色胜品功德。然于其中强发作意。四由未解所作。谓于多闻工巧等事。心未纯熟强施方便。
云何色等境界望彼诸根名为现前谓色于眼非合非闇非极细远。亦非有障名为现前。要唯有见有明无障在可行处乃名现前。又于一眼虽闇障色亦名现前。声于耳根亦必非合非极细远得名现前。有障无障若明若闇在可行处皆名现前。香味触三于鼻舌身。唯合能取在可行处。乃名现前。所行境界。若诸天眼唯照有见有障无障。若明若闇若近若远。皆名现前。然在可行处非不可行处。若圣慧眼一切种色皆是所行。
问如本地分说六种所行性。此何差别耶。答初所行性。谓有情世间所摄色及器世间所摄色。第二所行性。谓由三自性。自性差别故。相差别故。作用差别故。分位差别故。色相差别者。谓青黄赤白等乃至广说。作用差别者。谓有表无表。律仪不律仪。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作用。分位差别者。谓可意不可意色及顺舍处色。声相差别者。谓执受大种为因。非执受大种为因。执受非执受大种为因。作用差别者。谓语表业。分位差别者。如前应知。香相差别者。谓根茎皮实华叶果香。作用差别者。谓香味触皆无作用分位差别。如前应知。味相差别者。谓甘苦等如前已说。触相差别亦如前说多种应知。第三所行性。谓东南西北等方维差别。应知第四所行性。谓过去未来现在差别应知。第五所行性。谓取实不实差别应知。第六所行性。谓取一分事或遍满事差别应知。如是等类是名诸色境界现前差别应知。
云何名为能生作意。谓由所依不坏故。境界现前故。所起能引发心所。如是等类应当思惟色蕴所行相。
复次在欲界者依欲界身。发起色界大种。现前彼诸大种。云何与下界色共住。为异处耶非异处耶。当言如水处沙非住异处。如是等类应当思惟色蕴互相杂住。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五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五
如是已思择色蕴。我次当说名所摄四无色蕴。随所应建立相。如本地分立一心相。今先显示。如世尊言。若有众生于如来所。但发一心及一言说善逝大师善逝大师。如是发心。我尚说彼于诸善法多有所作。何况身语如其心量随顺奉行。又如是言由一净心当往善趣。如是等类当知此中依转所摄相续一心。由世俗道名发一心。又依世俗相续道理。名发一语及发身业。问有分别心无分别心。当言同缘现在境耶。为不同耶。答当言同缘现在境界。何以故。由三因故。谓极明了故。于彼作意故。二依资养故。问染心生时。当言自性故染。为相应故。为随眠故。答当言相应故随眠故。非自性故。若彼自性是染污者。应如贪等毕竟不净。若尔大过。由彼自性不染污故。说心生时自性清净。问诸烦恼缠于心二种染污因中当言何等。答当言相应。问此中何等说名随眠。答诸烦恼品所有粗重不安隐性。又持诸行令成苦性。是故圣者由行苦故现观为苦。于诸行中安住苦观。云何观耶。如毒热痈乃至广说。如有寻有伺地应如是观。
复有三种染恼心法。当知普摄一切染恼。所谓业染恼受染恼烦恼染恼。初二染恼唯欲界系。最后染恼通三界系。问何等名为心烦恼缚。答一切随眠。问何等名业缚。答乐着事业名为业缚。又于三处为障碍业亦名业缚。谓于出离心。于得出离喜乐。于得圣道。又顺异熟障业亦名业缚。又邪愿业亦名业缚。如是四种别开有六总合为四。
问诸识生时。与几遍行心法俱起。答五。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问复与几不遍行心法俱起。答不遍行法乃有多种。胜者唯五。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作意云何。谓能引发心法触云何。谓三和合故能摄受义。受云何。谓三和合故能领纳义。想云何。谓三和合故施设所缘假合而取。此复二种。一随觉想。二言说随眠想。随觉想者。谓善言说人天等想。言说随眠想者。谓不善言说婴儿等类乃至禽兽等想。思云何。谓三和合故令心造作。于所缘境随与领纳和合乖离。欲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趣希乐。胜解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趣印可。念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趣明记。三摩地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顺趣向。为审虑依心一境性。慧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顺趣向简择诸法。或如理观察。或不如理观察。或非如理非不如理观察。复次作意为何业。谓于所缘引心为业。触为何业。谓受想思所依为业。受为何业。谓爱生所待为业。想为何业。谓于所缘令心彩画言说为业。思为何业。谓发起寻伺身语业为业。欲为何业。谓发生勤励为业。胜解为何业。谓于所缘功德过失或俱相违印持为业。念为何业。谓于久所思所作所说记忆为业。三摩地为何业。谓智所依为业。慧为何业。谓于言论所行染污清净随顺考察为业。
问此不遍行五种心法。于何各别境事生耶。答如其次第于所爱决定串习观察四境事生。三摩地慧于最后境。余随次第于前三境。问诸名所摄与心相应所余蕴法。当言率尔起耶。寻求耶决定耶。答若依彼类心。当言即彼类。
问如经言。此四无色蕴当言和合非不和合。不可说言如是诸法可分可析令其差别。何故彼法异相成就而说和合无差别耶。答众多和合。于所缘境受用领解方圆满故。若不尔者。随阙一种于所为事应不圆满。
问诸心心法。凡有几种差别名耶。答有众多名。谓有所缘。相应。有行。有所依等无量差别。问何故眼等亦有境界。而但说彼名有所缘。非眼等耶。答由彼眼等离所取境亦得生起。心与心法则不如是。问何故名相应。答由事等故。处等故。时等故。所作等故。问何故名有行。答于一所缘作无量种差别行相转故。问何故名有所依。答由一种类托众所依差别转故。虽有为法无无依者。然非此中所说依义。唯恒所依为此量故。
问何故乐望苦受苦望乐受。若乐若苦望非苦乐说互相对。答由自种类而不同分。互相对故。问何故不苦不乐受望彼无明说互相对。答由与诸受一切烦恼皆为助伴。互相对故。问何故明与无明说互相对。答能治所治互相对故。问何故明与涅盘说互相对。答因果相属互相对故。云何建立四无色蕴。为善不善无记性耶。谓一切无差别。嗢拖南曰。
依处与自由 相应世俗等
软等事差别 德失能所治
问善法依处有几种。答略说有六。一决定时。二止息时。三作业时。四世间清净时。五出世清净时。六摄受众生时。问何等为自性。答谓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如是诸法名自性善。问如是诸法互相应义云何应知。答于决定时有信相应。止息杂染时有惭与愧顾自他故。善品业转时有无贪无嗔无痴精进。世间道离欲时有轻安。出世道离欲时有不放逸。及舍摄受众生时有不害。此是悲所摄故。问是诸善法几世俗有几实物有。答三世俗有。谓不放逸舍及不害。所以者何。不放逸舍是无贪无嗔无痴精进分故。即如是法离杂染义建立为舍。治杂染义立不放逸。不害即是无嗔分故无别实物。
问何等名软善根。答诸不定地所有善根。或在定地而能对治上品烦恼。问何等名中品善根。答若在定地世间善根。或能对治中品烦恼。问何等名上品善根。答谓出世间所有善根。或能对治下品烦恼。又诸善法或由加行力。或由串习力。或由自性力。或由田士力。或由清净力。当知成上品。
问善根生时依几种事而得生耶。答若略说依八种事。一施所成福业事。二戒所成福业事。三修所成福业事。四闻所成事。五思所成事。六余修所成事。七简择所成事。八摄受有情所成事。当知此中随其所应依所说事。或于现法或于后法。随为一种贪嗔恶见于心相续。先成秽染。既被染已。由彼对治令于是处不复相应。
问何等名为善法差别。答或有一种乃至十种。如本地分已广宣说。又诸善法或有对治杂染故。或有杂染静息故。或有摄受可爱果故。或有相续清净故。或有供养灵庙故。或有摄受有情故。如是等类善法差别应当了知。复次善法无有过失有何功德。善法功德有无量种。谓能净治心令离烦恼缠及随眠。令于所缘无有颠倒。能令善根坚固不退。令等流行相续而转。不为自害不为他害。不为俱害。不生现法罪。不生后法罪。不生现法后法罪。能令受彼所生喜乐能尽生为上首所有众苦。又能增长涅盘胜解。能亲近彼。能令财位无有退失。处众勇猛无惧无畏。广大名称流布十方。为众圣贤之所称赞。临命终时不生忧悔。身坏已后生诸善趣。于诸善法令无退失。能速随证自所求义。如是等类诸善功德无边无量。当尽了知。
云何建立诸善对治由十五种。谓厌患对治故。断对治故。持对治故。远分对治故。所欲趣缠对治故。非所欲趣缠对治故。随眠对治故。软品烦恼对治故。中品烦恼对治故。上品烦恼对治故。散乱对治故。谏悔对治故。羸劣对治故。制伏对治故。离系对治故。
复次诸染污法二相所显。一本烦恼。二随烦恼。今当先说本烦恼。后当分别随烦恼。
问本烦恼有几种依处。答六。一与无明俱可意杂染境界。二与无明俱不可意杂染境界。三与不如理作意俱杂染境界。四与无明俱劣等胜有情各别五取蕴得未得颠倒功德颠倒。五与无明不如理作意俱听闻不正法。六与无明不如理作意俱于听正法而生懈怠。当知最初欣乐和合依处。第二欣乐别离依处。第三于境颠倒依处。第四陵蔑上慢依处。第五邪执法行依处。第六不修正行不为还灭依处。
问烦恼自性有几种。答有六种。一贪。二嗔。三无明。四慢。五见。六疑。
问何烦恼与何烦恼相应。答无明与一切疑都无所有。贪嗔互相无。此或与慢见。谓染爱时或高举或推求。如染爱憎恚亦尔。慢之与见或更相应。谓高举时复邪推构。
问是诸烦恼几世俗有几实物有。答见世俗有是慧分故。余实物有别有心所性。
问是诸烦恼云何建立软中上品。答最后所断名软品。中间所断名中品。最初所断名上品。复由六因诸烦恼成上品。一淫欲所生烦恼性多上品。二串习所生烦恼性多上品。三安足处烦恼。谓根熟者性多上品。四不可治烦恼。谓无涅盘法者性多上品。五非处加行烦恼。谓于尊重福田等所性多上品。六有业烦恼。谓正发业者性多上品。
问烦恼生时由几烦恼事而得生耶。答贪由十事生。一取蕴。二诸见。三未得境界。四已得境界。五已所受用过去境界。六恶行。七男女。八亲友。九资具。十后有及无有。
问何贪于何事生耶。答随其次第十贪于十事生。何等为十。谓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
嗔事亦有十种。一己身。二所爱有情。三非所爱有情。四过去怨亲。五未来怨亲。六现在怨亲。七不可意境。八嫉妒。九宿习。十他见。嗔亦有十。如其次第依彼而生。依前六事立九恼事。缘彼一切嗔皆名有情嗔。余名境界嗔。若不忍为先亦有情嗔。若宿习嗔若见嗔。如是十嗔略有三种。一有情嗔。二境界嗔。三见嗔。无明依七事起。一世事。二世间安立事。三运转事。四最胜事。五真实事。六杂染清净事。七增上慢事。依此七事起七无知。或复十九当知于初事由三种门生疑惑。于第二事由内六处若外若俱生我我所怨亲等见。于第三事由业异熟及俱生作者受者无因恶因见。于第四事诽谤三宝。于第五事诽谤诸谛。于第六事起邪解行。于第七事依得自义起增上慢。
慢依六事生。一劣有情。二等有情。三胜有情。四内取蕴。五已得未得颠倒。六功德颠倒。依此六事生七种慢。谓慢过慢等。当知二慢依胜有情事生。余各依一事。
见依二事生。一增益事。二损减事。增益事有四种。一我有性增益。二常无常性增益。三增上生方便增益。四解脱方便增益。损减事亦有四种。一谤因。二谤果。三谤作用。四谤善事。当知此中谓无施与乃至无妙行恶行。是名谤因。谓无妙行恶行业果异熟。是名谤果。谓无此世间乃至无化生有情。名谤作用。所以者何。诸士夫用是此中作用义。此士夫用复有四种。一往来用。二持胎藏用。三置种子用。四后有业用。若谓世间无阿罗汉等。名谤善事。依此广略八事二事。生于五见。谓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邪见。又依六十二事生边执见及邪见。谓计前际事计后际事。如经广说。依此事差别有六十二见。疑依六事生。一闻不正法。二见师邪行。三见所信受意见差别四性自愚鲁。五甚深法性。六广大法教。
问何等名为烦恼差别。答一切差别略有十五。一内门烦恼。二外门烦恼。三见断烦恼。四修断烦恼。五可爱趣缠所摄烦恼。六非可爱趣缠所摄烦恼。七随眠所摄烦恼。八软品烦恼。九中品烦恼。十上品烦恼。十一散乱位烦恼。十二谏悔位烦恼。十三羸劣位烦恼。十四制伏位烦恼。十五离系位烦恼复次烦恼无有功德有多过失。谓于缠位污心相续。广说如有寻有伺地。复次烦恼非能对治。虽复经言依爱断爱依慢断慢。然非烦恼。但是善心加行希求高举行相与彼相似。假说爱慢。
复次如前说十五种心对治差别。当知烦恼是彼所治亦十五种。
复次随烦恼依处当知略有九种。一展转共住。二展转相举。三利养。四邪命。五不敬尊师。六不忍。七毁增上戒。八毁增上心。九毁增上慧。
复次随烦恼自性云何。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沈。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如本地分已广诠说。如是等类名随烦恼自性。
此中初二依初依处而生。第三第四依第二。第五第六依第三。第七第八依第四。第九依第五。第十依第六。十一十二依第七。所余十二依后二依处而生。
当知此中毁增上心毁增上慧由三门转。一由毁止相门。二由毁举相门。三由毁舍相门。惛沉睡眠由初依处生。掉举恶作由第二依处生。不信乃至寻伺由第三依处生。
复次随烦恼云何展转相应。当知无惭无愧与一切不善相应。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恶慧与一切染污心相应。睡眠恶作与一切善不善无记相应所余当知互不相应。
复次随烦恼几世俗有几实物有。谓忿恨恼嫉害是嗔分故皆世俗有。悭憍掉举是贪分故皆世俗有。覆诳谄惛沉睡眠恶作是痴分故皆世俗有。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是实物有。放逸是假有。如前说。忘念散乱恶慧是痴分故一切皆是世俗有。寻伺二种是发语言心加行分故及慧分故俱是假有。
复次随烦恼云何成软中上品。当知如本烦恼说。如是随烦恼若事若差别若过失若所治。随其所应皆如烦恼应知复次诸无记法依处当知略有四种。谓业所引生。生已若行住。若养命。若三摩地差别。复次彼自性云何。谓异熟生蕴若中庸加行所摄威仪路及工巧处。若为嬉戏加行所摄变化。
问彼云何展转相应耶。答威仪路工巧处或于一时展转相应如说。或有事业行时易作非住非坐亦非偃卧。乃至或有事业若行若住若坐若卧皆悉易作。如经广说。所余无有展转相应。
问是诸无记几实物有几是假有。答于异熟所摄诸蕴及心加行差别中而施设故。当知一切皆世俗有。
云何彼成软中上品。谓异熟生及威仪路不猛利故俱是软品。诸工巧处性猛利故说名中品。当知变化性极猛利故是上品。又四种类各有差别。谓无色界异熟是软品。色界异熟是中品。欲界异熟是上品。若坐若卧是软。威仪住是中。威仪行是上。威仪初习业者是下工巧。已串习者是中工巧。堪为师者是上工巧。下品修三摩地所得是软变化。中品修三摩地所得是中变化。上品修三摩地所得是上变化。如是等类软中上品差别应知。问是诸无记依何事生。答当知略说依十二事。如闻所成地已说。
云何诸无记差别。谓异熟生五趣别故。五种差别。若威仪路威仪别故四种差别。若工巧处十二事差别故即十二种差别。异生声闻独觉菩萨如来差别故。为嬉戏为利他身语变化差别故。当知变化八种差别。由此差别即摄余事故不别说。又异熟生一向无记。二三可得一有二种。若依伎乐以染污心发起威仪。是染污性。若依寂静即是善性。若依染着发起工巧是染污性。若善加行所起工巧。即是善性。为引导他或为利益诸有情故。而起变化当知是善此无染污。
复次如是五蕴几谛所摄。又此诸谛几蕴所摄。当知三谛五蕴更互相摄。灭谛诸蕴互不相摄。由灭谛性是彼寂静所显故。
问如声闻地已说于四谛中有十六行观。何故于苦谛为四行观。答为欲对治四颠倒故。谓初一行对治初一颠倒。次一行对治次二颠倒。后二行对治后一颠倒。问何故于集谛为四行观。答由有四种爱故。此四种爱当知由常乐净我爱差别故。建立差别。初爱为缘建立后有爱。第二第三爱为缘建立喜贪俱行爱及彼彼希乐爱。最后爱为缘建立独爱。当知此爱随逐自体。又爱云何。谓于自体亲昵藏护。后有爱云何。谓求当来自体差别。喜贪俱行爱云何。谓于现前或于已得可爱色声香味触法起贪着爱。彼彼希望爱云何。谓于所余可爱色等起希求爱。问何故于灭谛为四行观。答由四种爱灭所显故。问何故于道谛为四行观。答由能证彼四爱灭故。
复次如声闻地已说坏等十种行相。此中无所得云何。谓唯有根唯有境界。唯有彼所生受。唯有彼所生心。唯有计我我想。唯有计我我见。唯有我我言说戏论。除此七外余实我相了不可得。不自在云何。谓众缘生无常苦相所摄。诸行离我相故。
问此十行相由何行相摄坏苦耶。答由结行相及变坏增上所起忧恼。当知是坏苦性。非唯变坏。已离忧者虽复遇彼不为害故。问何等行相摄苦苦耶。答由不可爱行相。问何等行相摄行苦耶。答由不安隐行相。
复次如经言。生苦乃至略摄五取蕴苦。如是诸苦相几苦苦摄。谓初五。几坏苦摄。谓中二。几行苦摄。谓后一。复次初七苦苦摄。彼所对治净妙烦恼。坏苦摄。最后一行苦摄。由世尊言入变坏心。又作是言由盖缠故领彼所生心诸忧苦。故知烦恼坏苦。故苦道理成执。复次如经言有四种苦。一者生苦。二缘内苦。三缘外苦。四粗重苦。问此中何行摄何苦何苦摄何行。答初行初苦展转相摄。次有三行。与第二苦展转相摄。次有三行。与第三苦展转相摄。最后一行与最后苦展转相摄。前所说爱自性差别建立集谛四种行相。当知为生今果差别四种苦故。
复次此十六行几是空行。谓二。即苦谛后二行。几是无愿行。谓六。即苦谛前二行及集谛一切。几是无相行。谓灭谛一切。几是清净因所显行。谓道谛一切。
问要由无常想能住无我想。何故此中先说空耶。答此约无我观已生由无常观建立无愿。以此二观前后展转互修治故。
复次四圣谛说次第者。谓由此故苦此最为初。如此故苦此为第二。此二摄黑品究竟。由此故乐此为第三。如此故乐是为第四。此二摄白品究竟。譬如重病病因病愈良药又有差别。谓如世间遭苦次第。当知建立圣谛次第。所以者何。如诸世间曾所遭苦。即于此处先发作意。次于遭苦因。次于苦解脱。后于解脱方便发起作意。问谛义云何。答如所说相不舍离义。由观此故到清净究竟义。是谛义。问苦谛义云何。答烦恼所生行义。问集谛义云何。答能生苦谛义。问灭谛义云何。答彼俱寂静义。问道谛义云何。答能成三谛义。
问如是四圣谛为世俗谛摄。为胜义谛摄。答胜义谛摄。何以故。于顺苦乐不苦不乐诸行中。由自相差别故建立世俗谛。由彼共相一味苦故当知建立胜义谛。
问何缘故说遍知苦谛。永断集谛。触证灭谛。修习道谛。答由彼苦谛是四颠倒所依处故。为除颠倒故遍知苦。既遍知苦即遍知集。由彼集谛苦谛摄故。虽遍知苦仍为集谛之所随逐。故须更说永断集谛。言触证者。是现见义。由于灭谛现前见故不生怖畏爱乐摄受。是故次说触证灭谛。若勤修道乃能成办所说三义。是故后说修习道谛。
问谛现观有几种。此复何相。答决定义是现观义。此则于诸谛中决定智慧及彼因彼相应彼共有法为体。是名现观相。此复六种应知如有寻有伺地说。
此中云何名初现观。谓于诸谛决定思惟。云何名为第二现观。谓三宝所三种净信。由于宝义已决定故。及闻所成决定智慧。
云何名为第三现观。谓圣所爱戒。于恶趣业已得决定不作律仪故。
云何名为第四现观。谓于加行道中先集资粮极圆满故。又善方便磨莹心故。从世间顺决择分边际善根。无间。有初内遣有情假法缘心生。能除软品见道所断烦恼粗重。从此无间第二内遣诸法假法缘心生。能除中品见道所断烦恼粗重。从此无间第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法缘心生。能除一切见道所断烦恼粗重。又此现观即是见道。亦名双运道。此中虽有毗钵舍那品三心及奢摩他品三心。然由双运合立三心。以于一刹那中止观俱可得故。当知此诸心唯缘非安立谛境。又前二心法智相应。第三心类智相应。又即由此心势力故。于苦等安立谛中。有第二现观位清净无碍苦等智生。当知依此智故苦集灭道智得成立。即前三心并止观品能证见断烦恼寂灭。能得永灭一切烦恼及所依事。出世间道。是名现观智谛现观。
云何名为现观边智谛现观。谓此现观后所得智。名现观边智。当知此智第三心无间从见道起方现在前。缘先世智曾所观察下上二地及二增上安立谛境。似法类智世俗智摄通世出世。是出世间智后所得。如其次第于一一谛二种智生。谓忍可欲乐智及现观决定智。如是依前现观起已。于下上诸谛中二二智生。是名现观边智谛现观。此中前智遣假法缘故是无分别。后智随逐假法缘故是有分别。又前智于依止中能断见断烦恼随眠。后智思惟所缘故令彼所断更不复起。又前智能进趣修道中出世断道。第二智能进趣世出世断道。无有纯世间道能永害随眠。由世间道是曾习故。相执所引故。如相执所引如是。亦不能泯伏诸相。如不能泯伏诸相。如是亦不能永害粗重。是故彼道无有永害诸随眠义。
云何名为究竟现观。谓由永断修所断故。所有尽智无生智生。或一向出世。或通世出世。于现法中一切烦恼永断决定故。于当来世一切依事永灭决定故。名究竟现观。何等名为出世尽智。谓若智于尽无分别。何等名为世出世尽智。谓若智于尽有分别。何等名为出世无生智。谓即此依事灭因义故。于当来世依事不生中所有无分别智。何等名为世出世无生智。谓于当来世依事不生中。所有有分别智。
复次有种姓婆罗门。建立三处为实为谛。然彼种姓诸婆罗门于此三处住三过失污其心故。依第一义彼皆堕在非梵志数。何等三处。一为养命。二为修福。三安立果。为养命者。谓彼种姓诸婆罗门为活命故。于施主前或咒愿或赞美或序述。咒愿者谓彼种姓诸婆罗门。希求随一资生具故。往诣王所或王大臣或婆罗门长者居士商主等所。矫设咒愿。当愿汝等所有怨敌皆悉殄灭横遭殃祸摧屈缚录又愿汝等所有吉祥常无转动不可侵夺。赞美者。为希求故往到彼所矫设赞美言。汝勇健多诸计策善害怨敌。又于害怨假兴赞述唱言。汝曹如是如是害除怨敌甚为希有。如汝等辈世间难得。又于财位久兴盛者矫施赞述言。诸世间如汝吉祥成就无动甚为难有。序述者。谓彼为希求故往到他所妄兴序述言。汝成就善丈夫相。不久定当一切怨敌皆悉殄灭横遭殃祸摧屈缚录。又若成就如是相者。定当吉祥无有退转。又如汝等诸亲友家若施主家。常无有余沙门婆罗门于中受施执为己有。唯我常得恭敬供养衣服饮食诸卧具等。彼由如是方便所获利养深生染着。耽嗜迷闷坚固保执而受用之。为修福者。谓彼种姓诸婆罗门。宣说。杀害无量众生兴祠祀福。宣说祠祀获常处果。又兴祠祀时召命无量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为欲摄受上妙众多资生具故。彼既获已执为我所。展转互起凌蔑之心。当知彼有如是三失。安立果者。谓彼种姓诸婆罗门。说阿素洛身应可杀害天身是常。唯婆罗门最上种姓。余姓下劣。广说乃至诸婆罗门大梵所生大梵所化大梵支胤。彼种姓婆罗门作如是计立如是论。当知是名安立果。如是种姓婆罗门于此三处猛利取执随兴言论。唯此是实是谛余并愚妄。何等名为由三过失染污其心。谓语言过失。憍慢过失。胜解过失。若即于此三处邪语业转。当知是名语言过失。若复于此三处施设建立。及随发起不正言论。方比于他谓己为胜或等或劣。当知是名憍慢过失。若复于此三处不观德失一向信受。虽遇诸佛及佛弟子正教诲时。于处非处不能正住。于遍分别不能正住。于诸正行不能正住。于智者论不能正住。当知是名胜解过失。此三过失当知皆是恶见所起。若有住此三处成就三种过失。虽是种姓诸婆罗门依第一义。彼皆堕在非梵志数。
复次若有建立三处为谛为实。又于三处无三过失染污其心。彼虽非种姓婆罗门然堕第一义婆罗门数。何等三处。谓不应害一切众生。是名初处。此所说处唯谛唯实无有虚妄。是故于此初处。无语言过失染污其心。又彼于是处。不由谛实言论方比于他谓己为胜若等若劣。是故彼于此处。无憍慢过失染污其心。又彼于此处审观德失。观彼所缘能增善法。又能摄益身心无罪现法乐住。于诸有情多住慈想昼夜修学。又于此处非信他行。内自正觉为谛为实。然于谛实不妄执着。是故当知彼于此处无胜解过失染污其心。如是一切行无常。是名第二处。余如前说。一切法无我。是名第三处。余如前说。此中差别者。于第二谛。应言于一切行多住生灭观昼夜修学。于第三谛。应言于一切法多住无我我所想昼夜修学。若有于此三处无三过失染污其心。彼虽非种姓婆罗门然堕第一义婆罗门数。如是三处成婆罗门谛实之法。离三过失唯有如来是真觉者。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六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六
问诸蕴分位有几种。答有多种。谓得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广说如前。
问依何分位建立。得此复几种。答依因自在现行分位建立。得此复三种。谓种子成就自在成就。现行成就。
问依何分位建立无想定灭尽定及无想天。此三各有几种。答依已离遍净贪未离上贪出离想作意为先。名灭分位。建立无想定。此复三种。自性者唯是善。补特伽罗者在异生相续。起者先于此起。后于色界第四静虑当受彼果。依已离无所有处贪止息想作意为先。名灭分位。建立灭尽定。此复三种。自性者唯是善。补特伽罗者在圣相续。通学无学。起者先于此起。后于色界重现在前。托色所依方现前故。此据未建立阿赖耶识教。若已建立于一切处皆得现前。依已生无想有情天中名灭分位。建立无想此亦三种。自性者无覆无记。补特伽罗者唯异生性。彼非诸圣者。起者谓能引发无想定思。能感彼异熟果。后想生已是诸有情便从彼没。
问依何分位建立命根。此复几种。答依业所引异熟住时决定分位建立命根。此复三种。谓定不定故。爱非爱故。岁劫数等所安立故。问依何分位建立众同分。此复几种。答依诸有情相似分位立众同分。此复三种。所谓种类同分。自性同分。工巧业处养命同分。
问依何分位建立生。此复几种。答依现在分位建立生。此复三种。所谓刹那生。相续生。分位生。问依何分位建立老。此复几种。答依前后分位建立老。此复三种。谓异性老。转变老。受用老。问依何分位建立住。此复几种。答即依生分位建立住。此复三种。谓刹那住。相续住。立制住。问依何分位建立无常。此复几种。答依生已坏灭分位建立无常。此复三种。谓坏灭无常。转变无常。别离无常。
问依何分位建立名身。此复几种。答依假言说分位建立名身。此复三种。谓假设名身。实物名身。世所共了不了名身。如名身。句身文身当知亦尔。此中差别者。谓标句释句。音所摄字所摄。
问依何分位建立异生性。此复几种。答依未生起一切出世圣法分位。建立异生性。此复三种。谓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
问依何分位建立流转。此复几种。答依因果相续分位建立流转。此复三种。谓刹那展转流转。生展转流转。染污清净展转流转。问依何分位建立定异。此复几种。答依法别相分位建立定异。此复三种。谓相定异。因定异。果定异。问依何分位建立相应。此复几种。答依因果相称分位建立相应。此复三种。谓和合相应。方便相应。称可道理所作相应。问依何分位建立势速。此复几种。答依迅疾流转分位建立势速。此复三种。谓诸行势速。士用势速。神通势速。问依何分位建立次第。此复几种。答依一一行流转分位建立次第。此复三种。谓刹那流转次第。内身流转次第。成立所作流转次第。问依何分位建立时。此复几种。答依行相续不断分位建立时。此复三种。谓去来今。问依何分位建立方。此复几种。答依所摄受诸色分位建立方。此复三种。谓上下傍。问依何分位建立数。此复几种。答依法齐量表了分位建立数。此复三种。谓一数二数多数。问依何分位建立和合。此复几种。答依所作支无阙分位建立和合。此复三种。谓集会和合。一义和合。圆满和合。问依何分位建立不和合。此复几种。答与和合相违。应知不和合若分位若差别。
问于诸蕴中。何义几蕴是有色。答即以此性还说此性。色自性义是有色义。一蕴是有色。问何义几蕴是有见。答眼所行义一蕴一分是有见。问何义几蕴是有对。答展转相触据处所义。及粗大义。是有对义。粗大义者。当知远离三种微细。此三微细如前应知一蕴一分是有对。问何义几蕴是有漏。答粗重所随非彼对治烦恼所生义。一切一分是有漏。复有有漏义。谓若是处烦恼能生四种过失是有漏义。何等名为四种过失。一不寂静过失。二内外变异过失。三发起恶行过失。四摄受因过失。当知初过失缠现行所作。第二过失诸烦恼事随逐烦恼所作。第三过失烦恼因缘所作。第四过失引发后有所作。问何义几蕴是有为。答从因已生及应生义。一切是有为。问何义几蕴是有诤。答多随嗔恚自在转义。一切一分是有诤。问何义几蕴是有爱味。答多随爱见自在转义。一切一分是有爱味。问何义几蕴是依耽嗜。答多随欲贪自在转义。一切一分是依耽嗜。问何义几蕴是世间。答戏论依义。一切一分是世间。问何义几蕴是堕界。答三界所摄世间义。一切一分是堕界。问何义几蕴是过去。答已受用因果义。一切是过去。问何义几蕴是未来。答未受用因果义。一切是未来。问何义几蕴是现在。答已受用因义及未受用果义。一切是现在。问何义几蕴是内。答六处并属彼义。一蕴一分四蕴全是内。问何义几蕴是外。答内相违义。一蕴一分是外。问何义几蕴是粗。答不光洁积聚相增长义。一切一分是粗。问何义几蕴是细。答粗相违义。一切一分是细。问何义几蕴是劣。答无常苦不净染污义。一切一分是劣。问何义几蕴是妙。答劣相违义。一切一分是妙。问何义几蕴是远。答处所去来时方隔越义。一切一分是远。问何义几蕴是近。答远相违义。一切一分是近。
问何义几蕴是欲界系。答于此间生未得对治。或得已出三时现行义。一切一分是欲界系。问何义几蕴是色界系。答已得色界系对治。若入彼定或复生彼。未得上对治。或得已出三时现行义。一切一分是色界系。问何义几蕴是无色界系。答已得无色界系对治。若入彼定或复生彼。未得上对治。或得已出三时现行义。一切一分是无色界系。复有差别。谓轻安俱三摩地。及彼眷属并彼果法所不摄义。是欲界系属色烦恼。与彼相违所摄义。是色界系。离色烦恼彼所摄义。当知是无色界系。
问何义几蕴是善。答能感当来乐果报义。及烦恼苦永断对治义。一切一分是善。问何义几蕴是不善。答能感当来苦果报义。及能发起诸恶行义。一切一分是不善。问何义几蕴是无记。答彼俱相违义。一切一分是无记。复有差别。谓离过失义。及过失功德对治随顺义。是善。与此相违义。是不善。彼俱相违义。是无记。
问何义几蕴是学。答学方便善义。一切一分是学。问何义几蕴是无学。答学究竟善义。一切一分是无学。问何义几蕴是非学非无学。答离前二种所有善染污无记法义。一切一分是非学非无学。问何义几蕴是见所断。答现观智谛现观所应断义。一切一分是见所断。问何义几蕴是修所断。答从现观后修道所断义。一切一分是修所断。问何义几蕴是无断。答一切染污永断对治义。及已断义。一切一分是无断。问何义几蕴是无色等。答如前所说色等相违义。当知是无色等义。如是等类应当分别诸蕴差别。问如说积聚义是蕴义。何等名为积聚义耶。答种种所召体义。更互和杂转义。一类总略义。增益损减义。是积聚义。
问何缘色蕴说名为色。答于彼彼方所种殖增长义。及变碍义故名为色。此变碍义复有二种。一手等所触便变坏义。二方处差别种种相义。
问何缘四无色蕴总说名名。答顺趣种种所缘境义。依言说名分别种种所缘境义故说为名。
问诸蕴谁所摄。为何义故建立摄耶。答自性所摄非他性。为遍了知种种自类。是故建立。问诸法谁相应。为何义故建立相应。答他性相应非自性。为遍了知依自性清净心有染不染法若增若减是故建立。
有一沙门若婆罗门。欲令名中唯心实有非诸心所。此不应理。何以故。且说诸蕴有五种性不成就故。又若彼计分位别故有五性者。分位别计亦有过失。何以故。是诸分位展转相望作用差别。若有若无皆成失故。若言有者。由相异故便应有异实物体性。若言无者。计分位别则为唐捐。又不应谓如六识身分位差别。何以故。由六识身所依所缘有差别故。是诸分位一处可得故不应理。若谓转变亦不应理。何以故。于有色物可转变故。得有分位前后差别。非于无色有如乳酪生酥等异。又心因缘无差别故。行别分位不应道理。于一刹那必不可得差别因缘令彼分位而有差别。是故汝计分位差别不应道理。又违教故。唯心实有不应道理。违何等教。谓如经言贪嗔痴等恼染其心令不解脱。问此中何所相违。答若唯有心二不俱有。是即贪等应不依识。若汝复谓以识为先亦不应理。无差别过前已说故。又复经言与触俱生受想思等。又余经说如是诸法恒共和合非不和合。不可说言如是诸法而可分析令别殊异。又佛世尊为欲成立此和合义说灯明喻。是故不可离彼俱生而说和合。虽复经言如是六界说名士夫。然密意说故无过失。问此中有何密意。答唯欲显说色动心所最胜所依。当知是名此经密意。复有违彼圣教。可得何等圣教。谓世尊言乳酪生酥三譬喻故。或有处所粗四大种以之为我。或有处所有色意生。或有处所无色想生。如是经意。岂唯大种。或唯有心。唯有想耶。是故当知如是等经皆有密意。故名所摄四无色蕴心与心所。更互相应道理成就。中嗢拖南曰。
五种性不成 分位差过失
因缘无别故 与圣教相违
如是已决择蕴事善巧。界事善巧今当决择。问何等是眼界。答若眼未断。或复断已命根摄受。如眼界乃至意识界及法界一分当知亦尔。问何等是色界。答若色根增上所生。若彼于此为增上。是名色界。如色界乃至触界当知亦尔。
问此十八界几是实有几是假有。答实有者或十七或十二。六为一故一为六故。此约世俗安立道理。
问若有眼亦眼界耶。设有眼界亦眼耶。答应作四句。或有眼非眼界。谓阿罗汉最后眼。是名初句。或有眼界非眼。谓生有色界若眼未生或生已失。或不得眼或眼无间灭。若诸异生生无色界。是第二句。或有眼亦眼界。谓除尔所相。是第三句。或有无眼亦无眼界。谓阿罗汉眼已失坏或不生眼。若生无色界或于无余依涅盘界已般涅盘。是第四句。如眼界。一切内界随其所应当知亦尔。身界应分别。谓无先来不生身者。余随所应当具宣说。于四外界随其所应亦当具说。若声声界正宣击时当言俱有。若不宣击当言随逐余界唯界非声。
问此十八界几是同分几彼同分。答有识眼界名为同分。所余眼界名彼同分。如眼界乃至身界亦尔。唯根所摄内诸界中。思量同分及彼同分。非于色等外诸界中。当知法界诸有所缘如心界说。诸无所缘如色等说。
问几界合而能取。几界不合能取。答六合能取。四不合能取。五及一少分非能取。一界若合不合二俱能取。问几唯所取非能取。几亦所取亦能取耶。答一切皆所取。谓五及一少分唯所取。十二及一少分亦是能取。问几由助伴故能取。几独能取耶。答十及一少分由助伴故能取。一及一少分独能取。问几唯欲界系。答四。问几唯色界系。答无。问几唯无色界系。答亦无。问几唯欲色界系。答十一。问几唯色无色界系。答无。问几通三界系。答三。
问几执受几非执受。答五执受。五执受非执受。所余一向非执受。何以故。以离于彼余能执受。执受于彼不可得故。
云何种种界。谓即十八界展转异相性。云何非一界。谓即彼诸界无量有情种种差别所依住性。云何无量界。谓总彼二名无量界。如佛世尊于恶叉聚喻中说。我于诸界终不宣说界有边际中。嗢拖南曰。
何等实有性 四句与同分
取界执受非 种种等非一
问何等是界义。答因义。种子义。本性义。种性义。微细义。任持义。是界义。问以何义故涅盘虚空亦说名界。答由彼能持苦不生义。持身眼等运动用义。
问为显何义建立界耶。答为显因缘义。及显根境受用义。
问此十八界由谁分别。答若略说当知由六种。一法界。谓眼等法有眼等界。二净界。谓住种性补特伽罗所有诸界。三本性界。谓即如所说十八界无始时来于后后生其性成就。及住种性不住种性补特伽罗。无始时来涅盘非涅盘法其性成就。四熏习界。谓即此诸界净不净法先所熏习。于生死中得胜劣生涅盘因性。五已与果界。谓即此诸界感果已灭。六未与果界。谓即此诸界未感得果或灭未灭。如是略说诸界有六种若广说者其数无量。
问此十八界几有色几无色。乃至几无断耶。答如前所说相应随顺建立。问如说眼见诸色乃至意了诸法。此为眼等是见者乃至是了者耶。为彼识耶。答约胜义道理。非是眼等亦非彼识。何以故。诸法自性众缘生故。刹那灭故。无作用故。约世俗道理。眼等最胜故可于彼立见者等。何以故。若有眼等诸根。识决定生无所缺减。或有识流非眼等根。若缺不缺俱可得故。此中实义唯于见等说见者等。
问此十八界几种次第宣说因缘。此复何等。答略有二种。一三种次第宣说因缘。二六种次第宣说因缘。云何三种次第宣说因缘。谓所依境界俱依差别故。所以者何。由识与根同一处义故说名依境界。是所缘义故亦名依。云何六种次第宣说因缘。谓彼所行众多差别数数行故先说眼等。是初因缘。又随世间俗事转故说彼次第。由诸世间先互相见。次相慰问次设饮食。次过昼分夜分现前。敷设种种软妙卧具毡褥被枕。触习侍女。是第二因缘。又喜乐差别为依止故次第宣说。是第三因缘。又严饰差别所摄受故次第宣说。诸受欲者必以安缮那等先庄眉眼。次以耳珰耳轮等庄严其耳。非于余根如是严饰。是第四因缘。又依作业饮食习欲等事次第宣说。由诸众生皆先依止身语二业若净不净方便勤求。次食段食。既饱醉已习近诸欲。是第五因缘。又由作业差别摄受故次第宣说。所以者何。由眼能见种种诸色。往还无失威仪不乱。记识他身曾见不见及怨亲中。了悟方所宣示于他起想言说。睹众舞乐角力戏等。广受种种世间喜乐长养依身。如是等类有无量种眼界作业。由耳能闻种种音声。因此了悟善说恶说种种义理起诸言论。因闻种种微妙乐音。广受种种世间喜乐长养依身。如是等类耳界作业。比前狭劣。鼻界能嗅种种诸香。寻香而往。受诸喜乐长养依身。如是等类鼻界作业。方前狭劣。舌界能尝种种诸味。受诸喜乐长养依身。如是等类舌界作业。方前狭劣。身界能触种种所触受诸喜乐。虽能长养依身。然彼乐具或于一时复为损害。如是等类身界作业。最为狭劣。是名第六次第宣说因缘。于此眼等六种因缘差别中。意遍行故最后宣说。为摄如是次第因缘中。嗢拖南曰。
众多顺世俗 喜乐与庄严
随二种作业 故次第宣说
复次此十八界。当知能摄一切经中所说余界。
问生色界者已于境界而得离欲。何缘复生鼻舌两界。答为令所依身端严故。又色界中于此二种未离欲故。问生第二静虑或生上地。若有寻有伺眼等识现在前。云何此地无寻无伺若不现前。云何于彼有色诸根。而能领受彼地境界。答由有寻有伺诸识种子随逐无寻无伺三摩地故。从彼起已此得现前。又此起已识现行时。复为无寻无伺三摩地种子之所随逐。是故此地非是一向无寻无伺。由彼有情于诸寻伺以性离欲而离欲故。彼地虽名无寻无伺。此复现行亦无过失。问何缘眼界耳界鼻界。各生二分非余。答为令依止得端严故。问眼耳与鼻。诸识生时为依二分。当言一耶当言二耶。答当言唯一。何以故。若彼一分无障不坏。识明了生。若彼有障或复失坏。识不明了生故。又识非色故。无有如色由方所别成二分义。
问眼与眼识若是因果云何俱有。若俱有者云何得成因果两性。答识依眼生。非如种芽因果道理。何以故。眼与眼识非正生因。唯建立因。是故此二俱时而有因果性成。犹如灯焰光明道理。如眼与眼识。耳鼻舌身与彼诸识当知亦尔。若异此者。虽有自种无所依故。眼等诸识应不得生。
问若于欲界或生或长。当言眼界决定转耶。答此非一向。如眼界。耳鼻舌界及彼识界当知亦尔。身界决定转。如是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色声香味触界亦尔。
问若于色界或生或长。当言眼界决定转耶。答决定转。如眼界如是。耳鼻舌身界眼耳身识界亦尔。除香味界及彼识界。余一切界亦决定转。于无色界或生或长。除意界法界意识界。余定不转。唯除自在所获诸色。当知三界于彼定转。
界事善巧。如蕴善巧亦应宣说嗢拖南颂。如界善巧。处事善巧嗢拖南颂当知亦尔。
云何眼处。谓若眼已得不舍。于无间体非断灭法。如眼处相。余处自性当知亦尔。
问处触处何差别。答处如前说。触处者。谓与触俱或能无间引发诸触。随顺于触所有诸处。
问若眼亦处耶。设处亦眼耶。答有眼非处。谓若眼已得不舍。然是无间断灭之法。有处非眼。谓所余处安住处相。有亦眼亦处。谓若眼已得不舍。亦非无间断灭之法。有非眼非处。谓若眼不得或得已舍。及余耳等不住处相。
问若处亦触处耶。设触处亦处耶。答诸触处必是处。有处非触处。谓眼等不与触合。亦复不能引无间触。然非无间断灭之法。若于色界或生或长所有鼻舌。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所有诸根。于一切时当知必定非处。
问处名何义。为显何义建立处耶。答诸心心所生长门义。缘义。方便义。和合性义。所依止义。居住处义。是名处义。为欲显示等无间所缘增上三种缘义故。建立处。广分别处及次第。随其所应如界当知。
又世尊言有八胜处。广说如经。如是十遍处又有四处。谓空无边处等。又有二处。谓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如是等法处名说者。如所说相随其所应当知皆在十二处摄。又处依止如界应知。
复次云何名缘生法。谓无主宰无有作者无有受者。无自作用不得自在。从因而生托众缘转。本无而有有已散灭。唯法所显唯法能润。唯法所润堕在相续。如是等相名缘生法。
当知此中因名缘起果名缘生。此无明随眠不断有故。彼无明缠有。此无明缠生故。彼诸行转。如是诸行种子不断故。诸行得生。诸行生故得有识转。如是所余诸缘起支流转道理。如其所应当知亦尔。
当知有生及老死支是假有法。所余有支是实有法。
复由五相建立缘起差别。何等为五。一众苦引因依处。二众苦生因依处。三众苦引因。四众苦生因。五众苦生起。众苦引因依处者。谓于现法中名色为缘六处生起不断不知。此为所缘及依处故。一切愚夫于内自体愚痴生起。是名无明。无明缘故次后诸行。乃至后时有触缘受。此中六处名无明等。引因依处。众苦生因依处者。谓诸愚夫触为缘故。于现法中诸受生起。此为依处。于外境界发起诸爱。由爱为缘次后有取。取为缘故次后有有。如是爱等三种生因。用触缘受为所依处众苦引因者。谓无明缘行乃至触缘受。现法中识为福非福及不动业之所熏习。后后种子之所随逐。能引当来余身识等生老死苦。是故说此为彼引因。众苦生因者。谓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是名当来众苦生因。即先所作业为烦恼摄受。未来世生将现前故。当知名有。众苦生起者。谓有缘生生缘老死。如是名为众苦生起即识名色六处触受。先种子性随所依时。曾得众苦引因之名。今已与果名生老死。复得苦名。
复次当知无明智所对治。别有心所覆蔽为性。非唯明无亦非邪智。何以故。若彼无明唯明无者。应不可立软中上品。由无性法都无软中上品异故。又不可立无明随眠与缠差别。由无性法于一切时其相相似现行随转不可建立。又异生心善染无记。于一切处常离慧明。若此无性是无明者。应一切心皆成染污。
又无性法非有为摄非无为摄。既非有为无为所摄。不能为染亦不为净。又于离明心相续中。应一切时明不得起。又不应说无明灭故明得生起。所以者何。无有无法而可灭故。若唯邪智是无明者。为除慧明所摄诸智。余一切智皆邪智耶。为唯染污邪执性智是邪智耶。为诸烦恼相应邪智是邪智耶。若言初智是邪智者。一切异生相续中智皆应邪智。若善若无记此不应道理。若唯染污邪执性智是邪智者。唯应五见萨迦耶等名染性智。此中如实不了行相。是名无明。由有如实不了行故。邪执事相。是名为见。谓萨迦耶见由无明力执我我所。如是余见各于自事邪执行转。然彼诸见不离愚痴。由痴与见行相各别。是故此五染污性智名为无明。不应道理。
又若无明与诸见相无差别者。世尊不应七随眠中于无明外立见随眠。又佛世尊曾无一处于诸见上示无明名。若诸烦恼相应邪智是无明者。萨迦耶等五种邪见智为自性。无二智体俱有相应。是则诸见应与无明常不相应。又若贪等烦恼力故令相应智成愚痴性。即应贪等增上力故得有愚痴。非痴增上。痴为导首故有贪等一切烦恼。又应可说如余烦恼相应之慧。由相应故得成染污非彼自性。非愚痴体可成痴性。又如诸余烦恼相应。非烦恼性诸心心所。是故当知别有无明。是心所性与心相应。如世尊言。行有三种。谓身行语行意行。当知此中入出息风名为身行。风为导首身业转故。身所作业亦名身行。由愚痴者先起随顺身业风已。然后方起染污身业。如入出息能起身业故名身行。如是寻伺与诸语业俱名语行。受想与意业俱名意行。如是一切总说身行语行意行。
诸有随生何界何地。当知有支即此所摄。
复次十二支中。二业所摄。谓行及有。三烦恼摄。谓无明爱取。当知所余皆事所摄。又二业中。初是引业所摄。谓行。后是生业所摄。谓有。三烦恼中一能发起引业。谓无明。二能发起生业。谓爱取。余事所摄支中。二是未来苦支所摄。谓生老死。五是未来苦因所摄。谓现法中从行缘识乃至触缘受。又即五支亦是现在苦支所摄。由先世因今得生起。果异熟摄。谓识名色六处触受。又现在果所摄五支。及未来果所摄二支。总名果所摄缘起。当知余支是因所摄缘起。
复次无知略于五处为能生因。一能生疑。二能生爱。三能生非处信。四能生见。五能生增上慢。于前际等所有无知是能生疑。谓如是疑。我于过去为曾有耶为曾无耶。如是等疑于三世转。如经广说。过去名前际。未来名后际。现在名前后际。待过去世是后际。待未来世是前际故。若疑过去当知此疑前际无知所生。若疑未来当知此疑后际无知所生。若于内疑惑此谁所有我为是谁。今此有情从何而来于此没已当往何所。当知此疑是前后际无知所生。又于内无知。于外无知。于内外无知。当知能生内外等爱。及后有爱。喜贪俱行爱。彼彼喜乐爱。又若于业无知。于异熟无知。于业异熟无知。是诸有情由于业自造无知为缘故。于鲁达罗天。毗瑟笯天。世主天等非正处中。生妄胜解归依敬信。又若于佛等无知。乃至于道无知。当知能生诸见。所以者何。由于三宝及四谛中不正通达故。乃至能生六十二见。及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施无爱。乃至广说所有邪见。又若于因无知。于因所生法善不善等无知。广如经说。由此无知故。于往善趣道往善趣方便中。生增上慢。所以者何。由于善不善等法爱非爱果不如实知故。于自饿投火坠高岩等。非方便中起方便想。行如是事以求生天。又于六触处中所有无知。于不如实通达。得沙门果中起增上慢。所以者何。由实无有于六触处如实通达智。而生增上慢故。当知此中若生天方便增上慢。若沙门果增上慢。总合此二名增上慢。如是无明能生五种杂染。谓疑杂染。爱杂染。信解杂染。见杂染。增上慢杂染。由疑杂染所杂染故。一切愚夫获得疑惑。信顺于他引趣异路。于现法中多受苦恼。不安隐住。由爱杂染所杂染故。引生后有生老病等一切大苦。由信解杂染所杂染故。或谓无因或计自在天等。不平等因谓为正因。拨无一切士用而住。由见杂染所杂染故。随意造作一切恶行。能感当来诸恶趣苦。由增上慢杂染所杂染故。令士夫用异果无果。
复此缘起善巧如本地分已广分别。所余缘善起巧决择文不复现。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七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七
如是已说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我今当说。总嗢拖南曰。
体显现初 门差别后
问何等为处。答于彼彼事理无相违。问何等非处。答于彼彼事理有相违。是名处非处体。
问何故世尊显示处非处善巧耶。答为欲显示染污清净正方便智无失坏故。
问应以几门观察处非处耶。答四。由佛世尊但以四门宣说一切处非处故。何等为四。一成办门。二合会门。三证得门。四现行门。问何缘以此四门说处非处。答为欲示现遍一切种差别门故。云何一切种差别。谓依初成办门。彼所不摄余差别相。我当显示。当知此差别略说有三种。一诸根越所作故。二大种越所作故。三资生越所作故。诸根越所作者。谓无处无位。眼能闻声嗅香尝味觉诸触等必无是处。能见诸色斯有是处。如眼根如是。所余色根一一相望。越用差别如应当知。大种越所作者。谓无处无位。地能造作水火风用必无是处。能作地用斯有是处。如是所余大种展转相望。越用差别如应当知。资生越所作者。谓无处无位。从余类种余类芽生必无是处。唯自种类斯有是处。无处无位构牛角等而出于乳。必无是处。构彼乳房斯有是处。无处无位。钻摇水瓶而出生酥必无是处。钻摇于酪斯有是处。无处无位。压沙出油必无是处。压苣蕂等斯有是处。无处无位。钻湿木等而出于火。必无是处。钻于干木斯有是处。如是等类应当观察初处非处门差别之相。云何第二处非处门差别。谓无处无位。光明黑闇一时合会无有是处。若有一处无第二生斯有是处。无处无位。粗分水火一时合会无有是处。随有一种斯有是处。无处无位。二粗色聚同据一处无有是处。若一极微斯有是处。无处无位。同一种类二心心法俱时合会无有是处。一一而生斯有是处。无处无位。同一种类。若善不善。若善无记不善无记。若苦若乐俱时合会无有是处。随有一种斯有是处。无处无位。爱非爱果俱时合会无有是处。若随有一斯有是处。如是等类应当观察第二处非处门差别之相。云何第三处非处门差别。谓无处无位。石女生儿无有是处若非石女斯有是处。无处无位。生半择迦能生男女无有是处。若诸丈夫斯有是处。无处无位。盲眼见色聋耳闻声。鼻舌坏者嗅香尝味无有是处。诸根不坏斯有是处。无处无位。未具资粮于现法中证学无学究竟解脱。无有是处。已具资粮斯有是处。无处无位。未得圣道能证涅盘。及证声闻独觉菩提。若证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已得圣道斯有是处。无处无位。人趣有情以傍生趣草等饮食以充节会。若诸天众食人饮食。色无色界食诸段食无有是处。与此相违斯有是处。无处无位。不舍那落迦所有身形而得人身。如是不舍所余身形而得余身无有是处。舍已方得斯有是处。如是等类应当观察第三处非处门差别之相。云何第四处非处门差别。谓无处无位。地舍自相成余界相无有是处。不舍自相斯有是处。如地如是余大种如应当知。无处无位。生长欲界不得天眼见诸天色无有是处。见人中色斯有是处。如是余根如应当知。无处无位。有贪爱者贪爱覆蔽。贪爱未断而于财利心离染着无有是处。如是嗔痴随应当知。无处无位。不断贪等一切烦恼随烦恼缠修四念住。无有是处。与此相违斯有是处。如修念住如是。所余菩提分法当知亦尔。无处无位。于如来所不舍诤见诤欲诤心。若不开许而能正面睹于如来无有是处。若舍若许斯有是处。无处无位。一切智者一切见者有所知境而不了知。或复失念作非一切智者所作无有是处。与此相违斯有是处。无处无位。已入大地诸菩萨等于诸有情起故害心。或菩提心当有退转无有是处。与此相违斯有是处。如是等类应当观察第四处非处门差别之相。
复次略有四处四非处。依前所说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应正观察。若于如是所说道理不相违背。示现宣说。是名为处。若此相违示现宣说。是名非处。如是四处并前所说。合成八种处非处善巧。
问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何差别。答唯于因果生起道理正智显了。名缘起善巧。若于一切无颠倒理正智显了。名处非处善巧。所余处非处善巧决择文不复现。如是已说处非处善巧。
根善巧我今当说。总嗢拖南曰。
初义意建立 广分别为后
问何等是根义。答增上义是根义。问为显何义。答为显于彼彼事彼彼法最胜义。
云何建立二十二根。谓能取境增上义故建立六根。安立家族相续不断增上义故建立二根。为活性命事业方便增上义故建立一根。受用业果增上义故建立五根。世间清净增上义故建立五根。出世清净增上义故建立三根。
复次受用显境增上义故建立六根。受用隐境增上义故建立二根。受用境界时分边际增上义故建立一根。受用境界发生杂染增上义故建立五根。安立清净增上义故建立八根。复次显于内门受用境界增上义故建立六根。显于外门受用境界增上义故建立二根。受用内身增上义故建立一根。受用外境及与内身发生杂染增上义故建立五根。对治杂染安立清净增上义故建立八根。复次依止端严增上义故建立五根。能令依止随自在转增上义故建立一根。依止安住增上义故建立一根。依止出生增上义故建立二根。依止损益增上义故建立五根。依止解脱增上义故建立八根。
复次显有情事增上义故建立六根。生有情事增上义故建立二根。令有情事若住若没增上义故建立一根。显诸有情受用境界增上义故建立五根。显诸有情胜生方便增上义故建立五根。显诸有情定胜方便增上义故建立三根。
复次显有情事增上义故建立六根。显了有情增长增上义故建立二根。显了有情寿渐损减增上义故建立一根显了有情兴盛衰损增上义故建立五根。显了有情功德过失增上义故建立八根。
复次依如是名建立六根。依如是种如是姓建立二根。依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建立五根。依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量边际建立一根。当知此诸根依在家品施设建立。依如是信如是精进。乃至如是慧如是向如是果。建立八根。当知此诸根依出家品施设建立。复次依修行者防护根门增上义故建立六根。堪得出家证沙门果增上义故建立二根。积集善品增上义故建立一根。正知而行增上义故建立五根。证沙门果诸方便道增上义故建立五根。证沙门果增上义故建立三根。
中嗢拖南曰。
随境界转等 由显及内门
庄严二有情 假设防护等
问眼根作何等业。答于诸色境已见今见当见为业。如是耳根乃至意根所有作业如应当知。问男根女根作何等业。答父母妻子亲戚眷属互相摄受显现为业。问命根作何等业。答令诸有情堕在存活住持数中为业。问受所摄根作何等业。答令诸有情领纳一切兴盛衰损为业。问信等诸根作何等业。答能生善趣及能圆满涅盘资粮为业。问最后三根作何等业。答能于现法趣证涅盘为业。问如是诸根几是实有几非实有。答十六实有。余非实有。
问几色所摄。答七。问几心所摄答一三少分。问几心法所摄。答十三少分。问几心不相应行所摄。答一。问几有为所摄。答一切是有为。无有根是无为。问男女二根何等根分。答是身根分。问最后三根何等根分。答是九根分。所谓意根信等五根乐喜舍根。问命根何等根分。答此无所属。依先业所引时量决定而建立故唯说假有。
问几善。答或八或五及六少分。问几不善。答六少分。问几无记。答八五少分。问几有异熟。答一十少分。问几无异熟。答十一十少分。问几有异熟助伴。答最后三能助有可爱异熟法令转明盛。能感决定人天异熟。问几是异熟。答一九少分。问几有种子异熟。答一切皆有。问几非异熟。答十二九少分。问几是异熟生。答亦一切种子所摄异熟所生故。
问几欲界系。答四十五少分。问几色界系。答十五少分。问几无色界系。答八少分。问几不系。答三九少分。
问未至地几可得。答十一。问若未至地有喜根者。何故不如初静虑地建立喜耶。答由于彼地喜可动故。问喜于彼有何教为证。答如世尊言。如是苾刍离生喜乐滋润其身。周遍滋润遍流遍悦。无有少分不充不满。如是名为离生喜乐。此中初门说未至位。后门说根本位。问初静虑地几根可得。答十八。第二静虑地亦尔。问第三静虑地几根可得。答十七。问第四静虑地几根可得。答十六。问空无边处地几根可得。答十一。如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应知亦尔。问非想非非想处地几根可得。答八。问初静虑地所摄诸根当言有漏。当言无漏。答当言二种。如初静虑所摄诸根。乃至无所有处地所摄诸根当知亦尔。非想非非想处地所摄诸根。当言有漏。此约种类。若约相续当言二种。又由烦恼解脱故。令彼诸根成无漏性。如有漏无漏如是。应断不应断世间出世间。当知亦尔。
问若生欲界当言成就几根。答容有一切。问生那落迦成就几根。答八。现行种子皆得成就。除三所余或成就或不成就。三约现行不成就。约种子或成就。谓般涅盘法。或不成就。谓不般涅盘法。余三现行故不成就。种子故成就。如生那落迦趣于一向。苦傍生饿鬼当知亦尔。若苦乐杂受处。后三种亦现行成就。问若生人趣成就几根。答容有一切。如生人中生天亦尔。问诸缺根者成就几根。答除五容有余。问诸具根者成就几根。答容有一切。问诸半择迦。成就几根。答除五容有余。问女成就几根。答容有二十一。问男成就几根。答亦容有二十一。问诸二形者成就几根。答容有十九。问断善根者成就几根。答除八容有余。问不断善根者成就几根。答容有一切。问诸异生成就几根。答十九除后三。问诸见谛者成就几根。答容有一切。问有学成就几根。答容有二十一。问无学成就几根。答容有十九。问预流果向成就几根。答容有二十。问预流果成就几根。答亦容有二十。如预流果一来果向。一来果不还果向当知亦尔。问不还果成就几根。答容有十九。如不还果阿罗汉向亦尔。问阿罗汉果成就几根。答容有十九。问若生色界成就几根。答容有十八。问生无色界成就几根。答容有十一。
问若欲界没欲界生时。当言舍几根得几根。答且约色根容有而说。或舍缺诸根得缺诸根。或舍缺诸根得具诸根。或舍具诸根得具诸根。或舍具诸根得缺诸根。或舍劣诸根得劣诸根。或舍劣诸根得胜诸根。或舍胜诸根得劣诸根。或舍胜诸根得胜诸根。意根命根胜劣得舍当知亦尔。若诸受根胜劣得舍。随其所应亦尔。此约异熟果故有差别。若诸善根约等流果。舍前前劣得后后胜。非由生故舍胜得劣。后邪方便乃有斯义。最后三根于一切位与生相违。是故不说。问从欲界没色界生时。舍几根得几根。答容舍下地一切。容得上地一切。如欲界没色界生时。从欲界没无色生时。从色界没无色生时。当知亦尔。
最后三根由证沙门果方便而得不由没生。先修习力所任持故。后等流果转盛而生。又能为缘生异熟果令转明盛。
中嗢拖南曰。
业实有色等 善等异熟等
若界若诸地 及死生得舍
问几根由境界义名有义几非耶。答二十一名有义。一非。问几于非色助伴义转。答七色根。问几色非色为助伴耶。答余有义根。问五色根何义。答色等五各别境。问第六根何义。答一切法。问男女根何义。答因欲相应即触所摄。问五受根何义。答随顺苦乐忧喜舍处。即六根义。问信根何义。答应得应舍所有境界。问精进根何义。答即于二种若得若舍俱无所惮。问念根何义。答于闻思修忆持不忘。问定根何义。答奢摩他毗钵舍那。问慧根何义。答所知真实。问未知欲知根何义。答修谛现观者从善法欲已去。于一切方便道中即彼五根义。当知是此义。问已知根何义。答从预流果乃至金刚喻定。即彼五根义当知是此义。问具知根何义。答从初无学道乃至无余涅盘界。即彼五根义当知是此义。
问几有色有色为义。答七。问几无色。有色无色为义。答除命根余一切。问几非有色非无色。非有色非无色为义。答即此命根是假法故。问几有见。有见为义。答一切非有见。一有色以有见为义。及余非有色一分问几有对。有对为义。答七有色及余无色无对一分。
问几有漏。有漏为义。答唯七。除最后二及苦忧根。余有漏无漏以有漏无漏为义。当知苦根。有漏无漏以有漏为义忧根。有漏以有漏无漏为义未知欲知根。若远沙门果世间行所摄是有漏。若近沙门果出世行所摄是无漏。
问几有为。有为为义。答一切是有为。八有为为义。余有为。无为为义。
问几有诤。有诤为义。答如说有漏。当知此亦尔。如说有诤。当知有爱味依耽嗜世间出世间等亦尔。
问几过去。过去为义。答除有色根及苦根。余有义一分。若有色根及苦根在过去。非过去为义。问几过去现在为义。答即如所说一分。当知即此在过去。以未来为义。又即此在现在以过去未来为义。问几现在。现在为义。答一切有色根及苦根。并前所说一分。又此一分在未来。以过去未来现在为义。若诸色根在未来。非未来为义。苦根亦尔。
问几欲界系。欲界系为义。答四。二欲色界系。欲界系为义。三欲色界系。欲色界系为义。二欲色界系及不系。欲色无色界系及不系为义。七欲色无色界系及不系彼义亦尔。一色界系及不系。一切系不系为义。二不系一切系。不系为义。
问几善。善为义。答八唯善。善不善无记为义。五善不善无记。善不善无记为义。一善不善。善不善无记为义。五无记。无记为义。二无记。善不善无记为义。
问几学。学为义。如是等。答九学无学非学非无学。以三种为义。七非学非无学。即以此为义。一通三种。非学非无学为义。一学非学非无学。以三种为义。二学。以三种为义。一无学。以三种为义。
问几见所断。见所断为义。如是等。答十四一分见所断。一分修所断。十二一分修所断。一分非所断。谓即十四中六及余六余二非所断。此中有色诸根见修所断为义。无色诸根三种为义。谓见修所断非所断义。
问几根于义杂染舍所显。答除诸善根。以诸善根于义清净舍所显故。
问几根颠倒义。答除诸善根。所有六根义。问几根颠倒所依。答七色根。问几根颠倒自性。答六少分。问几根颠倒对治。答八物。
问几根观义过失。答或八或五或一。问若彼诸行亦有四德相应可得。云何唯观为过失耶。何者四德。一坚住德。谓如一蕴住经百年。若正将御或有过者。二势力德。谓能生乐及现清净。三转变德。谓牵引修治受用弃舍自在转故。四可乐德。谓依彼处生种种着故。是名诸行有四德相。答虽有世间于彼诸法取为功德。然彼一切皆诸过失之所随逐。问何等名为诸过失耶。答虽少时住非究竟故。爱变无常现可得故。死没无常现可得故。当观诸行离初功德。又能发生种种苦恼现可得故。种种不净现可得故。当观诸行离第二德。又于老病死等不随所欲现可得故。当观诸行离第三德。又诸粪虫及猪犬等亦极乐着粪秽不净现可得故。当观诸行离第四德。由彼诸行离诸功德。是故一切过失相应。故应观彼具诸过失。
问眼根谁所依处。答见色依处。问乃至意根谁所依处。答各取自境之所依处。问男女二根谁所依处。答习欲依处。问命根谁所依处。答乃至死有为前时有之所依处。问诸受根谁所依处。答于诸境界可意不可意。若爱若恚等之所依处。问信根谁所依处。答趣入善法之所依处。问精进根谁所依处。答已入善法恒常修习之所依处。问念根谁所依处。答正知而行之所依处。问定根谁所依处。答智见清净之所依处。问慧根谁所依处。答烦恼永断之所依处。问未知欲知根谁所依处。答证初第二第三沙门果之所依处。问已知根谁所依处。答乃至金刚喻定无学沙门果证之所依处。问具知根谁所依处。答无间烦恼永断作证现法乐住所依永灭之所依处。
问世尊依何根处说如是言。此身有色粗滓所成。四大所造。父母不净和合所生。种种饮食之所长养。常假覆蔽沐浴按摩。断截。破坏散灭之法。答依七色根作如是说。当知此中略说欲界有色诸根。初句说彼共相。第二句说彼自相。次有三句说彼因相。所谓依因生因生已增长因。次有三句说彼转变相。谓寒所作热所作劳倦所作。后有四句说彼变坏相。谓初二句活位逼损所作。后二句死后所作。他故自然故变坏应知。
问世尊依何根处说如是言。远行及浊行无身寝于窟耶。答依意根处。由于前际无始时故。遍缘一切所知境故。名为远行。诸心相续一一转故。无主宰故。名为独行。无色无见亦无对故。名为无身。依止色故。名寝于窟。
问依何根处说如是言。由八处所男为女缚。谓舞歌笑睇美颜妙触只奉成礼。答依男女二根。于游戏时由四处缚。于受用时亦由四处。于游戏时。身证面门眼目舒悦。于受用时。妍容软滑恭事童分。
问依何根处说如是言。众生存活住持安隐。答依命根说。有诸气息故名众生。思虑相应故名存活。等余而住故名为住。增上而转故说名持。无有病恼故名安隐。
问依何根处说如是言。平正受受所摄。答依喜乐根说。望所余受自相共相依止相所显故。如平正等如是。不平正等非平正非不平正等。如应当知。问世尊依何根处说如是言。于如来所净信深固根生建立。一切世间若诸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无有如法能引脱者。答依信根说。此显其信于闻思修胜解坚固义。又此坚固随所信解方便显示。谓智生主净最胜之者尚不能动。何况凡流。又坚固义复有差别。谓其信深固。由世间善决定胜解为出世胜解根本故。又由出世清净胜解所建立故。当知最初是标句。后二是释句。
问世尊依何根处。说如是言。
住有势有勤 有勇健坚猛
于诸善法中 常不舍善轭
答依精进根说。此精进根略显其相差别有五。谓被甲精进。方便精进。不下精进。无动精进。无喜足精进问世尊依何根处。说如是言。
念等念随念 别念不忘念
心明记无失 无忘无失法
答依念根说此差别义。如摄异门分应知。问世尊依何根处。说如是言。
令心住等住 安住与近住
调寂静寂止 一趣等持性
答依定根说此差别义。如声闻地应知。问世尊依何根处。说如是言。
简择法 极简择 遍寻求 遍伺察
答依慧根说此差别义。亦如声闻地应知。所余善根信等摄故。其差别义无复可得。
问于几根处立身念住。答七。问于几根处立受念住。答五。问于几根处立心念住。答一。问于几根处立法念住。答最后八及命根。
问几根最胜苦谛依处。答九。问几根最胜集谛依处。答五。问几根灭谛依处。答一切。问几根道谛依处。答最后八。问依几根处善思所思。答九。问依几根处善说所说。答十。问依几根处善作所作。答十六。如是恶思所思。恶说所说。恶作所作。如应当知问几根最胜惑业依处。答九。问依几根处起烦恼业。答五。问依几根处断烦恼业。答最后八。
问由几根故领纳一切世出世间所有吉祥。答除二。问由几根故领纳一切吉祥败坏。答十一。问几根能引所有吉祥。答最后八。复次如世尊言。诸受欲者略有五种作吉祥法。谓忍辱。柔和。观人而舍。行贤善行。及不放逸。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一不忿怒。二不报怨。三不怀恶。若别分别乃有十种。一已受怨害忍。二现前怨害忍。三虑恐怨害忍。四饶益怨憎忍。五损害亲友忍。六一切怨害忍。七一切因怨害忍。八受教怨害忍。九择力怨害忍。十自性怨害忍。如是一切总说名为耐违害忍。云何柔和。谓性贤善。由身语意将护于他令无恼害。若他所有无罪喜乐未生令生。生已随护。有罪忧苦若未生者遮令不生。若已生者方便令脱。此中忍辱耐他违害。柔和于他不作违损。如是名为二种差别。当知观人二时差别。一摄受时。二处置时。于摄受时应以五相观察其人然后摄受。一由归诚。二由技能。三由智慧。四由行迹。五由廉俭。于处置时亦以五相观察其人然后处置。一堪处事业置事业中。二堪处思业置思业中。三堪处和业置和业中。四堪处护身财业置护身财业中。五堪处法业置法业中。舍略有五。一田地舍。二财物舍。三随宜舍。四饮食舍。五最胜舍。此中舍相舍具名舍。贤善行者。为性于他无所违负。无所欺诳无所违负。复有五种。一无颠倒违负。二无委信违负。三无承事违负。四无契约违负。五无他方便违负。不放逸者。谓修习诸善法。防护不善心。因果相属故俱应为彼相。此复有五种应知。一求财不放逸。二守财不放逸。三护身不放逸。四护名不放逸。五行法不放逸。如是一切总有五力能生吉祥。一善尸罗力。二善朋友力。三无弊吝力。四可委信力。五法力。当知吉祥亦有五种。一众所爱乐。二富贵自在。三怨敌退伏。四饶益所依。五往诸善趣。前四种力总能生起四种吉祥。第五一力能生第五。
问几根先烦恼业之所感得。答八。问几根名色为缘。答一。问几根触为缘。答五。问几根策励为缘。答八。问几根应防护。答八。问几根应调静。答一。问几根应寂止。答五。问几根自性调顺寂静寂止。复能调伏寂静寂止。答八。云何诸根舍。谓同分界地诸根灭余生起。云何诸根弃。谓不同分界地诸根灭余生起。云何诸根断。谓断彼系缚一切烦恼。云何诸根退。谓世间兴盛若定若生所有失坏。问声闻独觉菩萨诸根有何差别。答当知差别略有五种。一品类差别。二任持差别。三罥索差别。四正行差别。五证得差别。品类差别者。诸菩萨根其性上品。声闻独觉所有诸根软品中品。任持差别者。诸菩萨根一切明处善巧任持。声闻独觉所有诸根一分明处善巧任持。罥索差别者。诸菩萨根大悲所罥。声闻独觉根不如是。正行差别者。诸菩萨根自利利他正行现前。声闻独觉所有诸根自利现前。证得差别者。诸菩萨根证得无上大菩提果。声闻独觉所有诸根证得下中二菩提果。问若补特伽罗依未至定修谛现观。彼得果时起初静虑喜根现前。为不起耶。答有一能起。有一不起。若有利根众多善本之所资助。彼能现起。非余。问几根入初静虑。答八。后三一分能入。一分不能。如初静虑第二亦尔。第三亦八。然非即彼第四静虑及无色定。七根能入。后三有一能入。有一不能。问几根得预流果。答或一或八或二或九得一来果。忧根虽道所依非道摄故。此中不取。喜根非坚住故此亦不取。若通取者当增其数。问几根得不还果。答或十一或二忧根道理如前应知。问几根得阿罗汉果。答或一或十。
如经言。于上解脱希求忧戚。云何希。谓修行者作如是念。是处众圣能具足住。求云何。谓修行者作如是念。我于是处当具足住。戚云何。谓于下劣不生喜足。忧云何。谓于无上心生思慕。此中预流一来于一切种皆圆满。故建立忧根。若不还果虽有初二余二无故。不立忧根。唯善法欲。
问颇有依止喜根能舍喜根忧根舍根耶。答有谓依出离喜根为依止故。舍依耽嗜三根。问颇有依止忧根舍忧根耶。答有。谓依出离为依止故。舍依耽嗜。问颇有依止舍根舍舍根耶。答有。谓依一性舍为依止故。舍依种种性舍。无所依舍为依止故。舍依一性舍。得预流果时未知欲知根。亦灭亦舍。非起而弃非断非退。得阿罗汉果时已知根道理。应知亦尔。
问几补特伽罗有练根耶。答一切有学及无学五退思护住堪达种性。非诸独觉亦非菩萨。性利根故。问若预流者修练根时。既得练根亦证一来果耶。答证。问亦证不还果耶。答不证。对治难得故。所应得义极广大故。问若不还者修练根时。既得练根亦进离欲耶。答进。问亦证阿罗汉果耶。答不证。由前因故。转根已后一切皆证。问何故转根。答于薄少升进不生喜足故。为植引发胜定力故。为植多闻力故。为植论议决择力故。为植观察甚深法忍力故。
问诸菩萨未知欲知等三根云何建立。答于胜解行地建立初根。于净增上意乐地等立第二根。于如来地立第三根。
问由几种满名学满耶。答由三种满。一根满。谓利根。二定满。谓八解脱定。三果满。谓不还果。若诸无学得有二满。一根满。谓不动法。二定满。如前应知。一切无学皆由果满说名为满。
问如说诸根不调不守不护不防亦不修习。此差别名有何义耶。答略说由四因缘。诸根名不调伏。谓简择力为依止故。于诸境界若不应纵诸根之者。便起加行令不纵逸。若应纵者便起加行纵彼诸根。护诸烦恼令不现起。断对治力为依止故。即于如前所说境界。为性无着为性烦恼不复现行。若无是四调诸根者。当知彼根名不调伏。由不守故不护故不防故不修故。若有是四调诸根者。当知与彼四种相违。名为调伏乃至修习。云何不调伏者能引众苦。谓能生六种苦故。一扰恼住所生苦。二他所摈黜苦。三他所讥毁苦。四追悔所生苦。五往生恶趣苦。六生等诸苦。若有诸根善调伏者。当知与此相违断六种苦引诸快乐。问十四种根三聚有情。为十四摄三。三摄十四耶。答三摄十四。非十四摄三。不摄何等。谓外处少分。三聚有情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问五根三受。为五摄三。三摄五耶。答更互相摄。
问五根三十七觉品法。为五摄三十七。三十七摄五耶。答三十七摄五。非五摄三十七。不摄何等。谓语业命喜安舍。如是或六或四彼所不摄。
问五根三根。为五摄三。三摄五耶。答三摄五。非五摄三。不摄何等。谓意乐喜舍根问九遍知几根摄。答此九遍知断遍知摄故。非根所摄。何等为九。谓欲系苦集见所断断。是初遍知。色无色系苦集见所断断。第二遍知。欲系灭见所断断。第三遍知。色无色系灭见所断断。第四遍知。欲系道见所断断。第五遍知。色无色系道见所断断。第六遍知。下分结断。第七遍知。色爱尽第八遍知。无色爱尽第九遍知。当知遍知略由二缘而得建立。一通达谛断故。二永度界断故。由相同分界不同分及同分故。立二遍知。相不同分界不同分及同分故立四遍知。永度劣界故立一遍知。永度中界故立一遍知。永度妙界故立一遍知。
问诸相随好力无畏等不共佛法几根摄耶。答诸相随好。舌根及四根依处所摄。何等为四。谓身根。男根。眼根。舌根。诸佛十力。如来身中慧根所摄。及具知根四无所畏。五根所摄。及即此一。如无所畏不护亦尔。三种念住非根所摄。然六根所引无贪无嗔所摄。大悲亦彼所引无嗔无痴所摄。非根所摄。无忘失法如力应知。佛一切种妙智亦尔。永断习气非根所摄。然是六根所证烦恼永断所摄。问诸烦恼品所有粗重。阿罗汉等永断无余。复有何品粗重。阿罗汉等所未能断。由断此故说名如来永断习气。答异熟品粗重。阿罗汉等所未能断。唯有如来名究竟断。
问如经言。有四种食皆能长养诸根大种。云何四食。云何长养诸根大种。答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由此四种长养五色根及意根并根所依所有大种。问云何段食。答诸所食啖。若能长养诸根大种。与此相违当知非食。如段食余食非食应知亦尔。
问段食云何能作食事。乃至识食亦尔。答若诸段食能摄益识令其强盛。由此长养诸根大种亦令强盛。触能摄受若喜若乐若舍一分。由此复能摄益诸识。由摄益故复能长养诸根大种。意思为欲证得可爱境界相故。依正方便起染不染希望喜根。缘未来境摄益于识。由此长养诸根大种。如是三食摄益其识。由体增盛及缘现在未来生故。识复长养诸根大种故立四食。问云何识与意根为食。答由三资持所任持故。能与后后为增盛因。令彼得生。问何故眠梦梵行等至。皆能长养诸根大种而不立食。答有二种长养。一摄受别义长养。二令无损害长养。眠梦等法于后长养虽能长养。于前即非。是故不立。问何故命根能任持身而不立食。答若离于食彼终不能长养身故。问何等段食名粗。答若非天所食。问何等名细。答诸天所食。由彼食已即于身中便自消化非渐次故。问何等触意思识食名粗。答若在欲界。问何等名细。答若在色无色界。问何等名为已生有情。答若于现在已生增长。问何等名为求有有情。答若有希求未来诸有。问何等名住。答若无损害长养。问何等名安。答若摄受长养。问已生有情云何由食而得安住。答如前所说道理应知。问求有有情云何由食摄受。答由三门故二种杂染增长。谓业烦恼二种杂染依识而有。由三门杂染资长识故。诸求有者于无间生摄受余有。问段食何时建立为食。答于变坏时若受用时建立。触食由彼摄受方得增益。是故段食三处所摄。谓香味触建立为食。不立色处由彼要至味势熟等变坏之位方损益故。或有段物于受用时有所损害。于变坏时方能摄益。如苦辛等。或有段物于受用时暂为摄益。于变坏时乃为损害。如有甘美所不宜物。故变坏时方立为食。非受用时。问更有所余众多行法住因可得。谓生先业神通因缘合会离障。何故但说此四为食。答以多分故。易觉知故。于诸念住易趣入故。于日日分易资养故。唯此四种应显为食。那落迦中无有段食。定地诸天亦复如是。诸那落迦多由先业力所任持而得久住。虽有广大诸根大种损害因缘而不能死。然彼亦有诸微细风。随入身分以之为食。难可了知。是故不说。问诸根依身转。亦依境界耶。设依境界者亦依身转耶。答若根依境界必依身而转。或有依身转而不依境界。谓诸有色彼同分根。以诸大种为依止故。说彼依身。问若诸根有所依而转者。彼一切皆一依耶。答或有一依。谓诸有色彼同分根。或有二依。谓即有色同分诸根。或有三依。所谓意根及余无色心法诸根在有色界。若于无色即此诸根唯有二依。问诸根是苦者。一切苦相合耶。设苦相合者。一切是苦耶。答或诸根是苦而非苦相合。谓乐根喜根。或有是苦亦苦相合。谓苦根忧根。或有是苦非苦乐相。谓舍根。或有非苦亦非苦相。谓后三根苦对治故。
问诸根是善。彼根引乐耶。设根引乐。彼根是善耶。答或根是善而不引乐谓忧苦俱而修梵行。彼诸善根于现法中。不能引乐。或根引乐而非是善。谓诸无记及不善根。于现法中能引无记及染污乐。或根是善亦能引乐。谓喜乐俱修诸梵行所有善根。于现法中能引其乐。或根非善亦不引乐。谓诸无记及不善根。于现法中能引诸苦。
中嗢柁南曰。
义依处证得 摄食由诸句
复次具足摄持一切行义。具足摄持一切行义。是故名蕴。又有别义。常能增长诸业烦恼。常能增长诸业烦恼。是故名蕴。又有别义。常有所为及速灭坏。当有所为及速灭坏。是故名蕴。发起诸法发起诸法。是故名界。是牵引义。能生能广诸心心法能生能广诸心心法。是故名处。由众缘故速坏集起。由众缘故速坏集起。故名缘起。等起理趣。等起理趣。是故名处。若非理趣说名非处。于见等事自在相应。于见等事自在相应。是故名根。
当知蕴等略由六因而得建立。谓身体建立。彼因建立。身者建立。彼转方便建立。即于彼转胜劣方便建立。即彼受用增上建立复略显示六种善巧。当知为遣六种邪执。何等为六。一依止邪执。二自性自在等不平等因邪执。三能持依止我邪执。四彼死生转邪执。五彼净不净方便邪执。六彼爱非爱境界受用主宰邪执。
问观几胜利分别建立。简择诸法修习善巧。答略有十种。谓当遍知萨迦耶见分析一合之想。于有法现有谛故住故便不诽谤。自无疑惑善答他问。未信令信已信令增。亦令如来圣教久住。又当悟入缘起道理。能了释梵世主自性及士夫等非作者无实性。又令慧根增长广大。于善不善如实了知。广说乃至缘生差别。又于善不善法广说乃至缘生差别。当善住念。由有法随法行故。即以住念为依止为建立。当证善心一境之性。又即以此心一境性为依止为建立。令圣慧根当得生起。依圣慧根永断颠倒随证漏尽。由观如是诸胜利故。分别建立简择诸法。修习善巧。
已略决择五识身地意地。于二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八
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
如是已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决择。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我今当说。
问何故焰摩名为法王。为能损害诸众生故。为能饶益诸众生故。若由损害众生。名为法王。不应道理。若由饶益众生。今应当说云何饶益。答由能饶益不由损害。何以故。若诸众生执到王所。令忆念故遂为现彼相似之身。告言。汝等自所作业当受其果。由是因缘彼诸众生各自了知自所作业还自受果。便于焰摩使者众生业力增上所生。犹如变化非众生所。无反害心无嗔恚心不怀怨恨。乃由此故感那落迦。新业更不积集。故业尽已脱那落迦趣。是故焰摩由能饶益诸众生故。名为法王。若诸众生生那落迦忆宿命者。焰摩法王更不教诲。若有生已不忆宿命。王便教诲。略有三种补特伽罗生那落迦。不忆宿命。一极愚痴。谓生边地不解观察。随诸恶转。二极放逸。谓受欲者于诸欲中增上耽着不解观察。随诸恶转。三极邪见。谓成就一切诽谤邪见不解观察。随诸恶转。由彼不能自然忆念故令忆念。
复次二因缘故大海水碱。一生彼众生福增上故。二陆地众生一分非福增上故。所以者何。由水碱故非人所涉。生彼无量微细众生不被采害。又大海中种种珍宝差别可得。由水碱故陆地众生一分难得。
复次烦恼杂染决择。我今当说。如先所说烦恼杂染义。当知此烦恼由五种相建立差别。何等为五。一自性故。二自性差别故。三染净差别故。四迷断差别故。五对治差别故。
云何自性。略有二种。一见性烦恼。二非见性烦恼。
云何自性差别。略有十种。见性烦恼五种差别。非见性者亦有五种。总此十种名为烦恼自性差别。见性五者。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非见性五者。谓贪。恚。慢。无明。疑。萨迦耶见者。于五取蕴心执增益见我我所名萨迦耶见。此复二种。一者俱生。二分别起。俱生者。一切愚夫异生乃至禽兽并皆现行。分别起者。诸外道等计度而起。
边执见者。于五取蕴萨迦耶见增上力故。心执增益见我断常。名边执见。常见所摄边执见者。谓六十二诸见趣中。计度前际诸遍常论一分常论。及计后际诸有想论无想论非想非非想论。断见所摄边执见者。谓诸沙门若婆罗门七事断论。此边执见唯分别起无有俱生。唯除即此先世已来串习随逐边执见等。若有分别若无分别差别之相。如本地分已广分别。邪见者。一切倒见于所知事颠倒而转。皆名邪见。当知此见略有二种。一者增益。二者损减。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此四见等一切。皆名增益邪见。谤因谤用谤果坏实事等。心执增益所有诸见一切。皆名损减邪见。无施无爱亦无祠祀。是名谤因。无有妙行亦无恶行。是名谤用。无有妙行恶行诸业果及异熟。是名谤果。无父无母无化生有情。亦无世间真阿罗汉诸漏永尽。乃至广说。如是一切名坏实事。又此邪见即计前际诸无因论。边无边论。不死矫乱论。及计后际现法涅盘等论。所有沙门若婆罗门。当知如是萨迦耶见以为根本。六十二见三见所摄。谓常见所摄诸边执见。断见所摄诸边执见及诸邪见。见取者。于六十二诸见趣等。一一别计为最为上为胜为妙。威势取执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虚妄。由此见故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是名见取。
戒禁取者。谓所受持随顺见取。见取眷属见取随法。若戒若禁于所受持诸戒禁中。妄计为最为上为胜为妙。威势执取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虚妄。由此戒禁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是名戒禁取。
贪者。谓能耽着心所为性。此复四种。谓着诸见欲色无色。
恚者。谓能损害心所为性。此复四种。谓于损己他。见他有情所。及于所爱不饶益所。于所不爱作饶益所。所有嗔恚。
慢者。谓令心举心所为性。此复四种。谓于诸见。于诸有情。于受用欲。于诸后有处起。又此慢略有二种。一惑乱慢。二不惑乱慢。于有情处慢者。谓三慢类。已如前说。于受用欲处慢者。谓由大财大族大徒众等现在前故心遂高举。于后有处慢者。谓由计我当有不有。广说乃至我当非想非非想等。若动不动戏论造作诸爱趣中。现前转故心遂高举。不惑乱慢者。谓于下劣计己为胜。于等计等而生憍慢。惑乱慢者。谓余六慢。又由受用鄙劣资具自谓富乐。名惑乱慢。若由受用胜妙资具自谓富乐。名不惑乱慢。又由邪行谓后有胜。名惑乱慢。若由正行谓后有胜。名不惑乱慢。
无明者。谓于所知真实觉悟能覆能障心所为性。此略四种。一无解愚。二放逸愚。三染污愚。四不染污愚。若于不见闻觉知所知义中所有无智。名无解愚。若于见闻觉知所知义中。散乱失念所有无智。名放逸愚。于颠倒心所有无智。名染污愚。不颠倒心所有无智。名不染污愚。又此无明总有二种。一烦恼相应无明。二独行无明。非无愚痴而起诸惑。是故贪等余惑相应所有无明。名烦恼相应无明。若无贪等诸烦恼缠。但于苦等诸谛境中。由不如理作意力故。钝慧士夫补特伽罗诸不如实简择覆障缠裹闇昧等心所性。名独行无明。
疑者。犹豫二分不决定心所为性。当知此疑略由五相差别建立。谓于他世作用因果诸谛宝中。心怀犹豫。
如是所说十种烦恼。亦缘事转亦缘烦恼。谓十烦恼皆与自地一切烦恼展转相缘。亦缘自地诸有漏事。下地烦恼能缘上地烦恼及事。非上地惑能缘下地烦恼及事。如是烦恼展转相缘及下地惑能缘上地。于此处所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复次俱生萨迦耶见唯无记性。数现行故。非极损恼自他处故。若分别起萨迦耶见由坚执故与前相违。在欲界者唯不善性。若在上地。奢摩他力所制持故。多白净法所摄受故。成无记性。由染污故体是隐没。所余烦恼由此道理随应当知。欲界烦恼为诸恶行安足处故。多不善性。又不善者。具三因缘能往恶趣。余则不定。何等为三。谓极多修习殷重无间计为功德。不见其失不见其患。纵情而起。是初因缘。用此烦恼以为依处。由身语意于诸恶行作及增长。是第二因缘。由此烦恼断他善品授不善品。是第三因缘。除先所作能往恶趣顺后受业。又十烦恼。七唯意地。贪恚无明亦通五识。又于欲界四见及慢喜舍相应。贪乐喜舍相应。恚苦忧舍相应。邪见喜忧舍相应。疑忧舍相应。无明一切五根相应。此据多分相应道理。其余深细后当广说。于上诸地随所有根。即与彼地烦恼相应。又十烦恼见所断者。名曰无事。彼所缘事非成实故。所余烦恼有事。无事彼相违故。又贪与慢缘有漏一分可意事生。恚缘一分非可意生。是故此三烦恼一分所生名取。一分所余烦恼通缘内外若爱非爱。及俱相违有漏事生。是故说彼名曰遍行。取一切事若有随顺如是烦恼烦恼俱行烦恼品类。名随烦恼。
云何名随烦恼。略由四相差别建立。一通一切不善心起。二通一切染污心起。三于各别不善心起。四善不善无记心起。非一切处非一切时。谓无惭无愧名通一切不善心起。随烦恼放逸掉举。惛沈不信。懈怠邪欲。邪胜解邪念。散乱不正知。此十随烦恼通一切染污心起。通一切处三界所系。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此十随烦恼各别不善心起。若一生时必无第二。如是十种皆欲界系。除诳谄憍。由诳及谄至初静虑憍通三界。此并前二若在上地唯无记性。寻伺恶作睡眠。此四随烦恼通善不善无记心起。非一切处非一切时。若有极久寻求伺察。便令身疲念失心亦劳损。是故寻伺名随烦恼。此二乃至初静虑地。恶作睡眠唯在欲界。又有定地诸随烦恼。谓寻伺诳谄。惛沉掉举。憍放逸懈怠等。初静虑地有初四种。余通一切地。若杂事中世尊所说诸随烦恼。广说乃至愁叹忧苦随扰恼等。及摄事分广所分别。如是一切诸随烦恼。皆是此中四相差别。随其所应相摄应知。
复次诸随烦恼若在欲界略于十二处转。何等十二。谓执着恶行处。斗讼诤竞处。毁犯尸罗处。受学随转非善人法处。邪命处。耽着诸欲处。如所闻法义心谛思惟处。于所思义内心寂止方便持心处。展转受用财法处。不相杂住处。远离卧具房舍处。众苦所集处。此十二处以为依止。如先所说贪着。乃至随扰恼等诸随烦恼差别而转。谓贪着嗔恚愚痴依初处转。忿等乃至谄依第二处转。无惭无愧依第三处转。诳等乃至谋害依第四处转。矫诈等乃至恶作依第五处转。不忍耽嗜等乃至不平等贪着依第六处转。萨迦耶见有见无有见依第七处转。贪欲等乃至不作意依第八处转。顾悦缠绵依第九处转。不质直。性不柔和性不随同分转性依第十处转。欲寻思等乃至家生系属寻思依第十一处转。愁叹等依第十二处转。
复次此五见是慧性故互不相应。自性自性不相应故。贪恚慢疑更相违故互不相应。贪染令心卑下。憍慢令心高举是故贪慢更互相违。
复次如所说诸随烦恼。当知皆是烦恼品类。且如放逸是一切烦恼品类。所以者何。于染爱时多生放逸。乃至疑时亦有放逸。贪着悭吝憍高掉举等。皆贪品类皆贪等流。忿恨恼嫉害等是嗔品类是嗔等流。诳谄是邪见品类邪见等流。覆是谄品类。当知即彼品类等流。余随烦恼是痴品类是痴等流。唯除寻伺当知寻伺。慧思为性犹如诸见。若慧依止意言而生。于所缘境慞惶推究。虽慧为性而名寻伺。于诸境界遽务推求。依止意言粗慧名寻。即于此境不甚遽务而随究察。依止意言细慧名伺。是名建立烦恼杂染自性差别。
云何建立烦恼杂染染净差别。谓如所说本随二惑。略二缘故染恼有情。一由缠故。二随眠故。现行现起烦恼名缠。即此种子未断未害。名曰随眠亦名粗重。又不觉位名曰随眠。若在觉位说名为缠。若诸具缚补特伽罗生在欲界。成就三界烦恼随眠。若生色界所有异生。成就欲界被奢摩他之所损伏烦恼随眠。成就色界及无色界所未损伏烦恼随眠。若生无色所有异生。成就欲界及与色界被奢摩他之所损伏烦恼随眠。成就无色所未损伏烦恼随眠。如界道理随地亦尔。诸烦恼缠未离自地烦恼欲者自地现起。已离欲者即不现起。若在下地。上地诸缠亦得成就。非在上地得说成就下地诸缠。
问具一切缚补特伽罗。诸烦恼缠起灭未舍是诸烦恼于何事系。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答过去已系故不名系。但于现在由此种类烦恼随眠。说名为系。若诸烦恼正起现前亦由缠故。说名为系。于未来世随眠及缠以当系故。亦不名系。如此种类。当知诸余烦恼亦尔。如具缚者不具缚者亦复如是。差别者。所余烦恼说名为系。问诸修行者伏烦恼缠当云何伏。答以修三种对治力故伏烦恼缠。一了知烦恼自性过患。二思惟对治所缘境相。三以胜善品滋心相续。当知此是永断正见前行之道。问诸修行者断烦恼时。为舍缠耶舍随眠耶。由断何故说名为断。答但舍随眠。以烦恼缠先已舍故。断随眠故说名为断。何以故。虽缠已断未断随眠。诸烦恼缠数复现起。若随眠断。缠与随眠毕竟不起。问为断过去为断未来为断现在。答非断去来今。然说断三世。何以故。若在过去有随眠心。任运灭故其性已断。复何所断。若在未来有随眠心。性未生故体既是无。当性所断。若在现在有随眠心。此刹那后性必不住。更何须断。又有随眠离随眠心二不和合。是故现在亦非所断。然从他音内正作意二因缘故。正见相应。随所治惑能治心生。诸有随眠所治心灭。此心生时彼心灭时平等平等。对治生灭道理应知。正见相应能对治心。于现在世无有随眠。于过去世亦无随眠。此刹那后离随眠心。在未来世亦无随眠。从此已后于已转依已断随眠身相续中。所有后得世间所摄善无记心去来今位皆离随眠。是故三世皆得说断。是名烦恼杂染染净差别。
云何建立烦恼杂染迷断差别。当知略说有十五种。谓欲界系见苦集灭道谛所断及修所断诸漏有五。如欲界系。色无色系各五亦尔。欲界迷苦有十烦恼。迷集有八。除萨迦耶及边执见。如迷集谛灭道亦尔。上界诸谛并除嗔恚。随迷次第如欲界说。
云何迷苦有十随眠。略五取蕴总名为苦。愚夫于此五取蕴中起二十句萨迦耶见。五句见我。余见我所。是名迷苦萨迦耶见。即用如是萨迦耶见以为依止。于五取蕴见我断常。故边执见亦迷于苦。又诸邪见谓无施等乃至妙行恶行业果及与异熟。是迷苦谛。又有邪见拨无父母化生有情。如是邪见一分迷苦。一分迷集。又诸外道诽谤苦谛起大邪见。彼谓沙门乔答摩种。为诸弟子施设苦谛。此定无有。如是邪见亦迷苦谛。又有诸见妄计自在世主释梵及余物类。为常为恒无有变易。如是邪见亦迷苦谛。又有诸见计边无边。如是亦名迷苦邪见。又有沙门若婆罗门不死矫乱邪见。一分亦迷苦谛。若有见取。妄取迷苦所有诸见以为第一。谓能清净解脱出离。如是名为迷苦见取。若有妄取随顺此见此见随法所受戒禁。以为第一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此戒禁取是迷苦谛。若有外道于此诸见不定信受。亦不一向诽谤如来所立苦谛。但于苦谛心怀犹豫。此及所余于苦犹豫是迷苦疑。若于如是自所起见。宝爱坚着如此见贪。是迷苦贪。若于异分他所起见。心怀违损是迷苦恚。若恃此见心生高举。是迷苦慢。若有无智与此诸见及疑贪等烦恼相应。若唯于苦独行无智。如是并名迷苦无明。此十烦恼皆迷苦谛见苦所断。
云何迷集有八随眠。谓诸沙门若婆罗门谤因邪见。又有沙门若婆罗门。计自在等是一切物生者化者及与作者。此恶因论所有邪见。又有邪见。无施无爱亦无祠祀。无有妙行亦无恶行。又有邪见不死矫乱。外道沙门若婆罗门所起一分。又有邪见诽谤集谛。谓诸外道作如是计。如彼沙门乔答摩种为诸弟子所说集谛。此定无有。如是等见是迷集谛所起邪见。若有见取取彼诸见以为第一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是迷集谛所起见取。若于随顺此见诸法所受戒禁。取为第一能得清净。广说如前。是迷集谛戒禁取。余疑贪等如前应知。如是八种烦恼随眠。迷于集谛见集所断。
云何迷灭有八随眠。谓诸沙门若婆罗门。计边无边不死矫乱诸见一分。又有沙门若婆罗门。谓说现法涅盘论者所有邪见。又有邪见拨无世间真阿罗汉。乃至广说。彼阿罗汉二德所显。谓断及智。此中但取谤断邪见。又有邪见诽谤灭谛。谓诸外道广说如前。又有横计诸邪解脱所有邪见。如是诸见是迷灭谛所起邪见。若有见取取彼诸见以为第一。广说如前。是迷灭谛所起见取。若于随顺彼见诸法所受戒禁。取为第一。广说如前。是迷灭谛戒禁取。所余贪等如前应知。唯除嗔恚。谓于灭谛起怖畏心起损害心起恚恼心。如是嗔恚迷于灭谛。余如前说。如是八种烦恼随眠。迷于灭谛见灭所断。
云何迷道有八随眠。谓拨无世间真阿罗汉。乃至广说。此中所有诽谤。一切智为导首有为无漏。当知此见是迷道谛所起邪见。又诸沙门若婆罗门不死矫乱邪见一分亦迷于道。又诸外道谤道邪见。彼谓沙门乔答摩种为诸弟子说出离道。实非出离。由此不能尽出离苦。佛所施设无我之见。及所受持戒禁随法。是恶邪道非正妙道。如是亦名迷道邪见。又彼外道作如是计。我等所行若行若道是真行道。能尽能出一切诸苦。如是亦名迷道邪见。若有见取取彼邪见以为第一能得清净解脱出离。如是名为迷道见取。若于随顺彼见诸法所受戒禁。取为第一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是名迷道戒禁取。所余贪等迷道烦恼。如迷灭谛道理应知。如是八种烦恼随眠。迷于道谛见道所断。
如是已说见断诸漏。云何修道所断诸漏。谓欲界嗔恚。三界三种贪慢无明。由彼长时修习正道方能得断。是故名为修道所断。又彼烦恼界界地地皆有三品。谓下中上。能断之道亦有三品。下品之道能断上品修断诸漏。中能断中。上道断下。又彼修道所断诸漏。于有漏事任运而转。长时坚固于自所迷事难可解脱。是名建立烦恼杂染迷断差别。
复次即如所说见修所断诸漏烦恼。当知略有五种所缘。一缘邪分别所起事境。二缘见境。三缘戒禁境。四缘自分别所起名境。五缘任运坚固事境。此中若缘苦集事境所有诸漏。是缘邪分别所起事境。见取贪等见断诸漏除疑。是缘见境。戒禁取。是缘戒禁境。缘灭道境及缘不同分界境所有诸漏。是缘自分别所起名境。何以故。非此烦恼能缘灭道。亦不能缘不同分界。非无所缘故。修所断漏。是缘自任运坚固事境。
云何建立烦恼杂染对治差别。谓略四种。一相续成熟对治。二近断对治。三一分断对治。四具分断对治。如声闻地已具说。十三种资粮道。名相续成熟对治。如声闻地已具说。暖顶忍世第一法决择分善根。名近断对治。见道名一分断对治。修道名具分断对治。问升见道圣者智行有何相由几心故见道究竟。云何当舍见所断惑。顿耶渐耶。答升见道者所有智行远离众相。尔时圣智虽缘于苦。然于苦事不起分别谓此为苦取相而转。如于苦谛。于集灭道亦复如是。尔时即于先世俗智所观谛中一切想相。皆得解脱。绝戏论智。但于其义缘真如理离相而转。其于尔时智行如是。建立见道由二道理。一广布圣教道理。有戏论建立。二内证胜义道理。离戏论建立。依初建立增上力故。说法智品有四种心。种类智品亦有四心。随尔所时八种心转。即尔所时总说名一无间所入纯奢摩他所显之心。如是总说有九种心。见道究竟。随尔所时如所施设苦谛之相了别究竟。即尔所时说名一心。第二建立增上力故说有一心。谓唯依一证真如智相应心类。见道究竟。此中亦有奢摩他道。如前应知。又立二分见道所断烦恼随眠。一随逐清净色。二随逐心心所。由见道中止观双运故。圣弟子俱时能舍止观二道所断随眠。第一观所断。第二止所断。是故见道说名究竟。若言观品所摄诸智见断随眠随逐生者。应不得名对治体性。由此因缘薄伽梵说。随信行者随法行者入见道时。名为第六。行无相行补特伽罗。非信胜解。见得。身证。慧脱。俱脱五得其名。由彼于灭住寂静想。是故说彼名住无相。譬如良医拔毒箭者。知痈熟已利刀先剖。脓虽渐出犹未顿尽。后更广开周回[(ㄇ@人)/齐]搦。脓出漉尽未能甚净。疮门尚开为令敛故。或以腻团或以腻帛而帖塞之。如是渐次肌肉得敛。令义易了故作此喻。此中义者如已熟痈。当知随顺见道所断诸漏处事亦尔。如利刀剖。当知毗钵舍那品所摄见道亦尔。如周[(ㄇ@人)/齐]搦。当知奢摩他品所摄见道亦尔。如脓。当知一切见道所断随眠漏亦尔。如疮未净未敛。当知修道所断诸漏漏事亦尔。如腻团帛。当知修道亦尔。若诸异生离欲界欲或色界欲。但由修道无有见道。彼于欲界得离欲时。贪欲嗔恚及彼随法邻近憍慢。若诸烦恼相应无明不现行故皆说名断。非如见道所断萨迦耶见等由彼诸惑住此身中。从定起已有时现行。非生上者彼复现起。如是异生离色界欲。如其所应除嗔恚余烦恼当知亦尔。自地所有见断诸漏。若定若起若生。于一切时若遇生缘便现在前。复次略有二种粗重。一漏粗重。二有漏粗重。漏粗重者。阿罗汉等修道所断烦恼断时皆悉永离。此谓有随眠者有识身中不安隐性无堪能性。有漏粗重者。随眠断时从漏所生漏所熏发。本所得性不安隐性。苦依附性与彼相似无堪能性。皆得微薄。又此有漏粗重名烦恼习。阿罗汉独觉所未能断。唯有如来能究竟断。是故说彼名永断习气不共佛法。是名烦恼杂染由五种相差别建立。
问如世尊言。妄分别贪名士夫欲。以何因缘唯烦恼欲说名为欲非事欲耶。答以烦恼欲性染污故。又唯烦恼欲能欲事欲故。又烦恼欲发动事欲。令生种种杂染过患。谓诸所有妄分别贪未断未知故。先为欲爱之所烧恼。欲爱烧故追求诸欲。追求欲故便受种种身心疲苦。虽设功劳。若不称遂。便谓我今唐捐其功。乃受劬劳无果之苦。设得称遂便深恋着。守掌因缘受防护苦。若受用时贪火所烧。于内便受不寂静苦。若彼失坏受愁忧苦。由随念故受追忆苦。又由是因发起身语及意恶行。又出家者弃舍欲时。虽复舍离烦恼欲。因欲复还起。又唯烦恼欲因缘故。能招欲界生老病死恶趣等苦。如是等辈杂染过患。皆烦恼欲以为因缘。是故世尊唯烦恼欲说名为欲非于事欲。
问能生欲贪虚妄分别凡有几种。答略有八种。一引发分别。二觉悟分别。三合结分别四有相分别五亲昵分别。六喜乐分别。七侵逼分别。八极亲昵分别。如梵问经言。
引发与觉悟 及余和合结
有相若亲昵 亦多种喜乐
侵逼极亲昵 名虚妄分别
能生于欲贪 智者当远离
引发分别者。谓舍善方便心相续已。于诸欲中发生作意。觉悟分别者。谓于不和合不现前境。由贪欲缠之所缠缚。合结分别者。谓贪欲缠所缠缚故追求诸欲。有相分别者。谓于和合现前境界。执取其相执取随好。亲昵分别者。谓于和合现前境界。由贪欲缠之所缠缚。喜乐分别者。谓由如是贪欲缠故。希求无量所受欲具。侵逼分别者。谓由一向见其功德而受诸欲倍更希求。乐亲昵分别者。谓为最极诸贪欲缠之所缠缚。问何故欲界诸烦恼中。唯显示贪以为欲相。答若由是因显示贪爱为集谛相。即以此因当知此相。问何故显示分别俱贪以为欲相。答若此因缘令贪现前发起于贪。若此因缘受用事欲。总显为一妄分别贪。又有一分弃舍诸欲而出家者仍于诸欲起妄分别。为令了知虚妄分别亦是欲已寻复弃舍故。显分别亦是欲相。问何故唯说贪爱为集谛相。答由二因缘。一者贪爱是愿不愿所依处故。二者贪爱遍生起故。所以者何。由彼贪爱于身财等所应期愿。为现摄受故便起期愿。于非愿处对治善中为非所愿。现摄方便故便起不愿。由此愿不愿故生死流转无有断绝。当知遍起复有三种。一者位遍。依一切受差别转故。谓由五门喜和合故。喜不离故。喜不合故。喜乖离故。常随自身而藏爱故。二者时遍。谓缘去来今三世境故。三者境遍。谓缘现法后法内身而起。亦缘已得未得境界而起。问何故唯说离贪嗔痴心得离欲。不说离色受等烦恼事耶。答由离于此亦离彼故。又诸烦恼性染污故。又即由此多过患故。所以者何。若于其事起诸过患。当知皆是烦恼所作。是诸过患如前蕴善巧中观察不善所有过患。又可避故。所以者何。于诸事中一切烦恼皆可避脱。非一切事。又由修习不净观等诸世俗道。虽厌其事入离欲地。然离欲地烦恼随逐。烦恼于心未得离欲。由此道理唯离烦恼。心善离欲非离其事。于此处所余决择文更不复现。问何因缘故于诸经中。从余烦恼简取我我所见我慢执着随眠。说为染污烦恼品耶。答由三因故。一向邪行故。谓我我所见二种故。所以者何。依止身见以为根本。便能生起六十二见。依托此故于非解脱计为解脱而起邪行。二背正行故。谓我慢执着二种。所以者何。依止我慢执着故。于此正法毗柰耶中所有善友。所谓诸佛及佛弟子真善丈夫。不往请问云何为善云何不善。设彼来问亦不如实显发自己。三退胜位故。谓随眠一种。所以者何。虽到有顶。下地随眠所随逐故复还退堕。复有差别。谓通达所知于灭作证。有二种法极为障碍。一邪行因缘。二苦生因缘。邪行因缘者。谓六十二见。因此执故于诸有情由身语意起诸邪行。苦生因缘者。谓不断随眠故。又此二业有二因缘。邪行因缘因缘者。谓计我我所萨迦耶见。苦生因缘因缘者。谓初后两位不起正行。由我慢故初不闻正法。由增上慢故后不修正行。复有差别。谓于善说法毗柰耶中。有四种法为最为上。胜极胜妙不共外道。何等为四。一者于谛简择。二者于己同梵行所修可乐法。三者于异论所不生憎嫉。四于清净品能不退失。于恶说法毗柰耶中有四种法。于此四法极为障碍。一计我我所萨迦耶见。二我慢。三妄执谛取。四不断随眠。由此因缘虽到有顶必还堕落。又有二执。一根境执。谓执我我所。二展转有情执。谓我慢。计我为胜等。问自有贪爱为众苦因。何故余处世尊复说欲为苦因。答以是现法苦因缘故。所以者何。若于有情有欲有贪或有亲昵。彼若变异便生忧恼等苦。问何故五盖说名为龟。答五支相似故。能障修习如理作意故。问何缘故忿说名母驼。答似彼性故。由恶语者于他言词不能堪忍增上力故。能障得彼教授教诫。问何故悭嫉说名凝血。答由于虚薄无味利养而现行故。能障可爱乐法故。问何故诸欲说名屠机上肉。答系属主宰无定实故。能障无间修善法故。问何故无明说名浪耆。答似彼性故。障闻智故。问何缘故疑说名岐路。答似彼性故。障思智故。问何故我慢说名轮围。答似彼性故。障修智故。问更有所余能发恶行无量烦恼何故简取贪嗔痴立不善根。答发业因缘略有三种。谓爱味因缘故。损他因缘故。执着建立邪法因缘故。此贪嗔痴于上因缘如应配释。
中嗢拖南曰。
欲爱离欲 计我等欲 龟驼母等
及贪嗔等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九
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
问贪等十烦恼。几能发业几不能发。答一切能发。若诸烦恼猛利现行。方能发起往恶趣业。非诸失念而现行者。又分别起能发此业。非任运起。
问诸烦恼有几相。答略有三相。一自相。二共相。三差别相。自相者。谓贪嗔等各各自性所摄相。共相者。谓诸烦恼无有差别。一切皆同不寂静相。差别相者。复有二种。一门差别相。二转差别相。门差别相者。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等。如本地分已说。转差别相者。谓随眠转故。所缘转故。现行转故。品差别转故。力无力转故。因果转故。迷行转故。
复次随眠转相略有十八。一随逐自境随眠。二随逐他境随眠。三被损随眠。四不被损随眠。五随增随眠。六不随增随眠。七具分随眠。八不具分随眠。九可害随眠。十不可害随眠。十一增上随眠。十二平等随眠。十三下劣随眠。十四觉悟随眠。十五不觉悟随眠。十六能生多苦随眠。十七能生少苦随眠。十八不能生苦随眠。随逐自境随眠者。谓三界中自地所摄随眠。随逐他境随眠者。谓生上下地下上烦恼所逐随眠。被损随眠者。谓世间离欲下地随眠。不被损随眠者。谓已离欲或未离欲自地随眠。随增随眠者。谓自地随眠。不随增随眠者。谓他地随眠。具分随眠者。谓诸异生所有随眠。不具分随眠者。谓诸有学非异生者所有随眠。可害随眠者。谓般涅盘法所有随眠。不可害随眠者。谓不般涅盘法所有随眠。增上随眠者。谓贪等行所有随眠。平等随眠者。谓等分行所有随眠。下劣随眠者。谓薄尘行所有随眠。觉悟随眠者。谓诸缠果与缠俱转随眠。不觉悟随眠者。谓离诸缠而恒随逐随眠。能生多苦随眠者。谓欲界随眠。能生少苦随眠者。谓色无色界随眠。不能生苦随眠者。谓得自在菩萨所有随眠。
问如说粗重体性名随眠。此烦恼品粗重望彼诸行。当言有异为不异耶。答当言有异。何以故。由阿罗汉永害一切烦恼粗重而诸行相续犹未断绝故。问有几粗重摄诸粗重。答略有十八。一自性异熟粗重。二自性烦恼粗重。三自性业粗重。四烦恼障粗重。五业障粗重。六异熟障粗重。七盖粗重。八不正寻思粗重。九愁恼粗重。十怖畏粗重。十一劬劳粗重。十二饮食粗重。十三眠梦粗重。十四淫欲粗重。十五界不平等粗重。十六时分变异粗重。十七终没粗重。十八遍行粗重。如是粗重如前应知。复次所缘现行二转。于其自处当广宣说。品差别转当知如前蕴善巧说。力无力转当知如前本地分说。因果转者。谓烦恼业生皆以烦恼为因果。亦如是随应当知。欲界一分不善烦恼有异熟果。应知所余无异熟果。迷行转者。如本地分。七种已列义别云何。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此三于所知境。起邪了行。于四圣谛迷行转故。无明一种是不了行。疑是了不了行。见取戒禁取及贪嗔等。缘见为境。见所断者。彼一切皆是执邪了行。即此一切迷苦集谛者。是迷彼因缘所依处行。即此一切迷灭道谛者。是迷彼怖畏生行。即彼一切任运所起修道断者。是任运现行迷执行。复次如前所说一切烦恼障治差别。但依化宜显示粗相。建立烦恼迷执邪行。为令所化有情于种种烦恼诸行过失易生解故。今当总辩一切烦恼如实巨细之相。建立迷执诸行差别。问如是诸烦恼几有事几无事。答诸见与慢是无事。于诸行中实无有我。而分别转故。贪恚是有事。无明疑通二种。
问是诸烦恼几与乐根相应。乃至几与舍根相应。答若任运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是故通一切识身者。与一切根相应。不通一切识身者。与意地一切根相应。不任运生一切烦恼随其所应诸根相应。我今当说。贪于一时乐喜相应。或于一时忧苦相应。或于一时与舍相应。问如何等。答如有一或于乐受起会遇爱不乖离爱。而现在前遂于乐受不会遇非会遇。若乖离非和合。或于苦受起不会爱若乖离爱。而现在前遂于苦受合会非不合会。不乖离非乖离。由是因缘贪于一时忧苦相应。与此相违喜乐相应。若于不苦不乐位而生味着。当知此贪舍根相应。恚于一时忧苦相应。或有一时喜乐相应。问如何等。答如有一自然为苦逼切身心。遂于内苦作意思惟发恚恨心。或于非爱诸行有情及诸法所。作意思惟发恚恨心。由是故恚忧苦相应。问恚与喜乐相应如何等。答如有一于怨家等非爱有情起恚恼心。作意思惟愿彼没苦。没已不济。或不得乐得已还失。若遂所愿便生喜乐。由是故恚喜乐相应。萨迦耶见及边执见。若于乐俱行蕴观我我所。或观为常。喜根相应。若于苦俱行蕴观我我所。或观为常。忧根相应。若于舍俱行蕴观我我所。或观为常。舍根相应。断见摄边执见。当知一切与彼相违。见取戒禁取。取彼见故随其所应如彼相应。邪见一种。先作妙行忧根相应。先作恶行喜根相应。慢于一时喜根相应。或于一时忧根相应。问如何等。答略有二慢。一高举慢。二卑下慢。又高举慢有三高举。何等为三。谓称量高举。解了高举。利养高举。此高举慢喜根相应。若卑下慢与彼相违忧根相应。疑若于利养恭敬称誉乐善趣等决定事中。他所导引令犹豫者。忧根相应。于无利养不敬讥毁苦恶趣等决定事中。他所导引令犹豫者。喜根相应。无明通与五根相应。所余相应引事指斥文不复现。先辩烦恼诸根相应。但约粗相道理建立。令初行者解无乱故。今约巨细道理建立。令久行者了自他身种种行解差别转故。
复次诸烦恼略有三聚。一欲界系。二色界系。三无色界系。问如是三聚。几不善几无记。答初聚一分是不善。余二聚是无记。诸不善者。是有异熟非余。问几多性几少性。答初多性余不尔。如多性少性如是。猛利长时染恼性。非猛利长时染恼性。发起外门杂染性。发起内门杂染性。发起恶行性。发起非恶行性。能生多苦性。能生少苦性。大有罪性。小有罪性。迟离欲性。速离欲性。不离欲所显性。离欲所显性。三摩地相违性。非三摩地相违性。非一种相生决定性。一种相生决定性等。当知亦尔。中嗢拖南曰。
多染恼内门 恶行生诸苦
有罪迟离欲 三摩地生等
复次云何能断烦恼。齐何当言已断烦恼。从何烦恼而可说断。断诸烦恼为顿为渐。云何次第断诸烦恼。诸烦恼断复有几种。烦恼断已有何等相。诸烦恼断有何胜利。
谓善法资粮已积集故。已得证入方便地故。证得见地故。积习修地故。能断烦恼得究竟地。当言已断一切烦恼。复有差别。谓由修习四种瑜伽能断烦恼。若善修习如是四种。当言已断一切烦恼。四种瑜伽如声闻地已说其相。复有差别。谓相续成熟故。得随顺教故。内正作意故。对治道生故。能断烦恼。修对治道已到究竟。当言已断一切烦恼。复有差别。谓了知烦恼事故。了知烦恼自性故。了知烦恼过患故。烦恼生已不坚着故。摄受对治故。能断烦恼。对治已生当言已断一切烦恼。复有差别。修奢摩他故。修毗钵舍那故。能断烦恼。若诸相缚已得解脱。诸粗重缚亦得解脱。当言已断一切烦恼。如世尊言。
相缚缚众生 亦由粗重缚
善双修止观 方乃俱解脱
复有差别。谓了知所缘故。喜乐所缘故。能断烦恼所依已灭故。已得转依故。当言已断一切烦恼。
复次从彼相应及所缘故烦恼可断。所以者何。对治道生烦恼不起得无生法。是故说名断。彼相应相应断。已不复缘境故。从所缘亦说名断。
复次见断烦恼顿断非渐。所以者何。由现观智谛现观故能断见道所断烦恼。然此现观与坏缘谛作意相应。是故三心顿断一切迷苦谛等见断烦恼。修断烦恼渐次而断。数数修道方能断故。
复次最初应断不善事业及诸恶见。谓在家者。次复应断乐出家障。谓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次复应断不定心者三摩地障。谓眷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次复应断得作意障。谓乐远离品身诸粗重。次复应断见断烦恼。次复应断修断烦恼。次复应断属苦属忧属乐属喜。及属诸舍诸定障品障碍烦恼。次复有一补特伽罗。应断所知障品诸障。由此次第应断烦恼。
复次诸烦恼断当知多种。略则为二。一诸缠断。二随眠断。诸缠断者。谓贪嗔断乃至疑断。萨迦耶见断乃至邪见断。见苦所断断乃至修道所断断。欲界所系断。乃至无色界所系断。散乱断晓悟断。羸劣断制伏断离系断。当知离系断即是随眠断。
复次烦恼断已。于可爱法若劣若胜若现在前若不现前。虽猛利见而观察之亦不染着。如于可爱而不生爱如是。于可嗔法亦不生嗔。于可痴法亦不生痴。又眼见诸色不喜不忧。但住于舍正念正知。如眼见。色乃至意知法亦尔。又性少欲成就第一真实少欲。如少欲如是。喜足远离。勇猛精进。安住正念。寂定聪慧亦尔。于无戏论任性好乐。于有戏论策励其心方能缘虑。如是等辈当知烦恼已断之相。复次烦恼断者有多胜利。谓随证得超越忧苦超越喜乐。超越色想及与有对种种性想。超恶趣苦。超越生等一切种苦。又证安隐第一安隐。又证清凉第一清凉。又得第一现法乐住。随其自心自在而转。若行若住随所欲乐所证之法。无复退转。于自义利圆满究竟。于诸所作无复希望。或复有一修利他行。为欲利益安乐众生哀愍世间。令诸天人利益安乐。当知烦恼断者。有如是等众多胜利。复次烦恼缘境略有十五。一具分缘。谓身见等。二一分缘。谓贪嗔慢等。三有事缘。谓诸有事烦恼。四无事缘。谓诸无事烦恼。五内缘。谓缘六处定不定地所有烦恼。六外缘。谓缘妙五欲所有烦恼。七现见缘。谓缘现在所有烦恼。八不现见缘。谓缘去来所有烦恼。九自类缘。谓缘自类烦恼所有烦恼。十他类缘。谓缘异类烦恼及缘烦恼事所有烦恼。十一有缘。谓缘后有所有烦恼。十二无有缘。谓缘断无有所有烦恼。十三自境缘。谓欲界于欲行烦恼。色界于色行烦恼。无色界于无色行烦恼。十四他境缘。谓色界于欲行烦恼。无色界于色行烦恼。又复下地于上地烦恼。所以者何。生上地者于彼下地诸有情所。由常恒乐净具胜功德自谓为胜故。十五无境缘。谓缘分别所计灭道及广大佛法等所有烦恼。
复次烦恼现行有二十种。谓二十种补特伽罗。依二十缘起。二十种现行烦恼云何二十补特伽罗。一在家。二出家。三住恶说法。四住善说法。五增上烦恼行。六等分行。七薄尘行。八世间离欲。九未离欲。十见圣迹。十一未见圣迹。十二执着。十三不执着。十四观察。十五睡眠。十六觉悟。十七幼少。十八根成熟。十九般涅盘法。二十不般涅盘法。
云何二十烦恼现行。一随所欲缠现行。二不随所欲缠现行。三无所了知烦恼现行。四有所了知烦恼现行。五粗烦恼现行。六等烦恼现行。七微烦恼现行。八内门烦恼现行。九外门烦恼现行。十失念烦恼现行。十一猛利烦恼现行。十二分别所起烦恼现行。十三任运所起烦恼现行。十四寻思烦恼现行。十五不自在烦恼现行。十六自在烦恼现行。十七非所依位烦恼现行。十八所依位烦恼现行。十九可救疗烦恼现行。二十不可救疗烦恼现行。云何二十烦恼现行缘。一乐缘。二苦缘。三不苦不乐缘。四欲缘。五寻思缘。六触缘。七随眠缘。八宿习缘。九亲近恶友缘。十闻不正法缘。十一不正作意缘。十二不信缘。十三懈怠缘。十四失念缘。十五散乱缘。十六恶慧缘。十七放逸缘。十八烦恼缘。十九未离欲缘。二十异生性缘。依此诸缘故烦恼现行。
问于彼彼界结生相续彼彼身中。当言全界一切烦恼皆结生耶。为不全耶。答当言全非不全。何以故。若未离欲。于自生处方得受生。非离欲故。又未离欲者。诸烦恼品所有粗重。随缚自身。亦能为彼异身生因。由是因缘当知一切烦恼皆结生相续。又将受生时。于自体上贪爱现行。于男于女若爱若恚亦互现行。又疑现行彼作是思。此男此女今为与我共行事不。又于内外我我所见及我慢等皆亦现行。由此因缘当知一切烦恼皆得结生相续。
复次结生相续略有七种。一缠及随眠结生相续。谓诸异生。二唯随眠结生相续。谓见圣迹。三正知入胎结生相续。谓转轮王。四正知入住结生相续。谓诸独觉。五于一切位不失正念结生相续。谓诸菩萨。六业所引发结生相续。谓除菩萨结生相续。七智所引发结生相续。谓诸菩萨。又有引无义利结生相续。谓即业所引发结生相续。又有能引义利结生相续。谓智所引发结生相续。如是总说结生相续。或七或九。
复次于此处。所有余一切顺前句顺后句。及四句等如理决择文更不复现。
后嗢拖南曰。
业相事乐等 不善等及断
所缘与现行 续生最为后
如是已说烦恼杂染决择。业杂染决择。我今当说。如先所说业杂染义。当知此业亦由五相建立差别。谓根本业道所摄身语意业。及彼方便后起所摄诸业。如先所说不善业道。名根本业道所摄不善身语意业。
云何建立彼杀生等不善业道自相。谓染污心起彼欲乐。即于是处彼业现行而得究竟。当知总名杀生等一切业道自相。
染污心者。谓贪者贪所蔽。嗔者嗔所蔽。痴者痴所蔽。设有染污心不起彼欲乐。虽于是处彼业现行而得究竟。然此恶业非是圆满业道所摄。设有染污心及起彼欲乐。而颠倒心设于余事彼业现行而得究竟。此业亦非圆满业道所摄。设有染污心及起彼欲乐。即于是处业不现行而得究竟。此业亦非圆满业道所摄。设有染污心及起彼欲乐。即于是处彼业现行而不究竟。此业亦非圆满业道所摄。若有染污心及起彼欲乐。即于是处彼业现行而得究竟。具一切支此业乃名圆满业道所摄。由此略说业道自相。一切不善业道自相应随决了。复次若广建立十恶业道自性差别。
复由五相。何等为五。一事。二想。三欲乐。四烦恼。五方便究竟。事者。一一业道各别决定所依处事。或有情数或非有情数。随其所应十恶业道依之而转。想者有四。谓于彼非彼想。非于彼彼想。于彼彼想。非于彼非彼想。欲乐者。或有倒想或无倒想乐所作欲。烦恼者。或贪或嗔或痴。或贪嗔或贪痴或嗔痴。或贪嗔痴一切皆具。方便究竟者。即于所欲作业随起方便。或于尔时或于后时而得究竟。由此五相于杀生乃至邪见诸业道中。随其所应当广建立圆满自性十种差别。杀生业道以有情数众生为事。若能害者于众生所。作众生想起害生欲。此想即名于彼众生名不颠倒想。依此想故作如是心。我当害生。如是名为杀生欲乐。此能害者或贪所蔽。或嗔所蔽。或痴所蔽。或二所蔽。或三所蔽。而起作心。是名烦恼。彼由欲乐及染污心。或自或他发起方便加害众生。若害无间彼便命终。即此方便当于尔时说名成就究竟业道。若于后时彼方舍命。由此方便彼命终时。乃名成就究竟。
业道。
不与取业道事者。谓他所摄物。想者。谓于彼彼想。欲乐者。谓劫盗欲。烦恼者。谓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谓起方便移离本处。欲邪行业道事者。谓女所不应行。设所应行非支非处非时非量。若不应理一切男及不男。想者。于彼彼想。欲乐者。谓乐行之欲。烦恼者。谓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谓两两交会妄语业道事者。谓见闻觉知。不见不闻不觉不知。想者。谓于见等或翻彼想。欲乐者。谓覆藏想乐说之欲。烦恼者。谓贪嗔痴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谓时众及对论者领解。离间语业道事者。谓诸有情或和不和。想者。谓俱于彼若合若离随起一想。欲乐者。谓乐彼乖离若不和合欲。烦恼者。谓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谓所破领。
解。
粗恶语业道事者。谓诸有情能为违损。想者。谓于彼彼想。欲乐者。谓乐粗言欲。烦恼者。谓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谓呵骂彼。绮语业道事者。谓能引发无利之义。想者。谓于彼彼想。欲乐者。谓乐说之欲。烦恼者。谓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谓才发言。
贪欲业道事者。谓属他财产。想者。谓于彼彼想。欲乐者。谓即如是爱欲。烦恼者。谓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谓于彼事定期属己。
嗔恚业道事之与想。如粗恶语说。欲乐者。谓损害等欲。烦恼者。谓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谓损害等期心决定。
邪见业道事者。谓实有义。想者。谓于有非有想。欲乐者。谓即如是爱欲烦恼者。谓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谓诽谤决定。
复次杀生有三种。一有罪增长。二有罪不增长。三无有罪。生罪因缘亦略有三。一烦恼所起。二能生于苦。三希望满足。初具三缘。次有二种无希望满。后唯生苦。
复次略由五相建立贪欲嗔恚邪见圆满自相。何等名为贪欲五相。一有耽着心。谓于自财所。二有贪婪心。谓乐积财物。三有饕餮心。谓于属他资财等事计为华好深生爱味。四有谋略心。谓作是心。凡彼所有何当属我。五有覆蔽心。谓贪欲缠之所覆故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与出离。设于自财有耽着心无余心现。当知此非圆满贪欲意恶行相。如是有耽着心及贪婪心无余心现。亦非圆满贪欲之相。如是广说乃至如前所说诸相。随阙一种即非圆满贪欲之相。若全分摄乃名圆满贪欲之相。何等名为嗔恚五相。一有增恶心。谓于能损害相随法分别故。二有不堪耐心。谓于不饶益不堪忍故。三有怨恨心。谓于不饶益数不如理随忆念故。四有谋略心。谓于有情作如是意。何当捶挞。何当杀害。乃至广说故。五有覆蔽心。谓如前说于此五相随阙一种。即非圆满嗔恚之相。若具一切方名圆满。何等名为邪见五相。一有愚痴心。谓不如实了所知故。二有暴酷心。谓乐作诸恶故。三有越流行心。谓于诸法不如理分别推求故。四有失坏心。谓无施与爱养祠祀等。诽谤一切妙行等故。五有覆蔽心。谓邪见缠之所覆蔽。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出离故于此五相随阙一种。即非圆满邪见之相。具一切分乃名圆满。
复次若以手等害诸众生。说名杀生。如是以块杖刀缚录断食。折挫。治罚。咒药。厌祷。尸。半尸等害诸众生。皆名杀生。为财利等害诸众生。亦名杀生。或怨为损或为除怨。或谓为法乃至或为戏乐害诸众生。亦名杀生。若自杀害若令他害皆得杀罪。
复次若有显然劫他财物。名不与取。如是窃盗攻墙解结伏道窃夺。或有拒债受寄不还。或行诳谄矫诈而取。或现怖畏方便而取。或现威德而取彼物。或自劫盗或复令他。如是一切皆不与取。或有自为或有为他。或怖畏故。或为杀缚。或为折伏。或为受用。或为给侍。或憎嫉故不与而取。此等皆名不与取罪。复次若行不应行名欲邪行。或于非支非时非处非量非理。如是一切皆欲邪行。若于母等母等所护。如经广说。名不应行。一切男及不男属自属他皆不应行。除产门外所有余分皆名非支。若秽下时胎圆满时。饮儿乳时受斋戒时。或有病时。谓所有病匪宜习欲。是名非时。若诸尊重所集会处。或灵庙中或大众前。或坚鞭地高下不平令不安隐。如是等处说名非处。过量而行名为非量。是中量者。极至于五。此外一切皆名过量。不依世礼故名非理。若自行欲若媒合他。此二皆名欲邪行摄。若有公显或复隐窃。或因诳谄方便矫乱。或因委托而行邪行。如是皆名欲邪行罪。复次若自因故而说妄语。或他因故或因怖畏。或因财利而说妄语。皆名妄语。若不见闻觉知言见闻觉知。或见闻觉知言不见闻觉知。皆名妄语。若书陈说。或以默然表忍斯义。或动支体以表其相。或为证说。或有自说或令他说。如是一切皆妄语罪。复次若以实事毁呰于他。为乖离故而发此言。名离间语。或以不实假合方便以为依止。为损坏他而有陈说。或依亲近施与。或依知友给侍而有陈说。名离间语。若自利缘或损他缘。或由他教。或现破德或现怖畏。为乖离故或自发言或令他发。如是皆名离间语罪。复次若有对面发辛楚言。名粗恶语。或不现前或对大众或幽僻处。或随实过不随实过。或书表示或假现相。或依自说或依他说。或因掉举或因不静。或依种族过失。或依依止过失。或依作业禁戒现行过失。或自发起辛楚之言或令他发。如是皆名粗恶语罪。
复次若有依舞而发歌词。名为绮语。或依作乐。或复俱依或俱不依而发歌词。皆名绮语。若佛法外能引无义所有书论。以爱乐心受持赞美。以大音声而为讽颂。广为他人开示分别。皆名绮语。若依斗讼诤竞发言。或乐处众宣说王论臣论贼论广说乃至国土等论。皆名绮语。若说妄语或离间语或粗恶语。下至不思不择发无义言。皆名绮语。又依七事而发绮语。谓斗讼诤竞语。诸婆罗门恶咒术语。苦所逼语戏笑游乐之语。处众杂语。颠狂语。邪命语。如是一切名绮语罪。复次若于家主起如是欲。云何我当同于家主领诸仆使随欲所作。是名贪欲。又起是欲。即彼家主所有父母妻子奴婢及诸作使。广说乃至七摄受事十资身事。谓饮食等。皆当属我。又起是欲。云何令他知我少欲知足。远离勇猛。精进安住。正念寂定。聪慧诸漏永尽。施戒多闻。又起是欲。云何令他供养于我。谓诸国王乃至商主。若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等。皆当恭敬尊重承事供养于我。又起是欲。云何令我当得利养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及资生具。又起是欲。云何令我当生天上天妙五欲以为游戏。又起是欲。云何令我当生鲁达罗世界。毗瑟笯世界人中希有众同分中。乃至令我当生他化自在众同分中。又起是欲。云何令我乃至当得父母妻子。奴婢作使。朋友宰官。亲戚兄弟。同梵行等。所有资产。如是一切皆名贪欲业道所摄。
若作是思。彼于我所有无义欲。故我于彼当作无义。是名嗔恚。又作是思。彼于我所已作正作当作无义。我亦于彼当作无义。亦名嗔恚。如是广说九恼害事当知亦尔。又作是思。云何令我于能损害怨家恶友而得自在。缚害驱摈。或行鞭挞。或散财产。或夺妻妾朋友眷属及家宅等。此恼害心亦名嗔恚。又起是思。云何令彼能损于我怨家恶友。于他处所。遭如上说诸苦恼事。此损害心亦名嗔恚。又作是思。愿彼自然发起如是如是身语意行。由此丧失资财朋友。眷属名称。安乐受命及诸善法。身坏当生诸恶趣中。如是一切恼害之心。皆名嗔恚根本业道。
复次若作是思。决定无施是名邪见。广说乃至谤因谤用谤果坏真善事。如是一切皆名邪见根本业道。问一切倒见皆名邪见。何故世尊于业道中但说如是诽谤之见。名为邪见。答由此邪见诸邪见中最为殊胜。何以故。由此邪见为依止故。有一沙门若婆罗门断诸善根。又此邪见最顺恶业。怀邪见者于诸恶法随意所行。是故此见偏说在彼恶业道中。当知余见非不邪见自相相应。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
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
复次由五因缘杀生成重。何等为五。一由意乐。二由方便。三由无治。四由邪执。五由其事。若由猛利贪欲意乐所作。猛利嗔恚意乐所作。猛利愚痴意乐所作。名重杀生。与此相违名轻杀生。若有念言。我应当作正作已作。心便踊跃心生欢悦。或有自作或复劝他。于彼所作称扬赞叹。见同法者意便欣庆长时思量。长时蓄积怨恨心已方有所作。无间所作殷重所作。或于一时顿杀多类。或以坚固发业因缘而行杀害。或令恐怖无所依投方行杀害。或于孤苦贫穷哀戚悲泣等者而行杀害。如是一切由方便故名重杀生。若唯行杀。不能日日乃至极少持一学处。或亦不能于月八日十四十五及半月等受持斋戒。或亦不能于时时间惠施作福。问讯礼拜迎送合掌和敬业等。又亦不能于时时间获得猛利增上惭愧。悔所作恶。又不证得世间离欲。亦不证得真法现观。如是一切由无治故。名重杀生。若诸沙门或婆罗门。继邪祠祀随忍此见。执为正法而行杀戮。由邪执故名重杀生。又作是心杀羊无罪。由彼羊等为资生故世主所化。诸如是等依止邪见而行杀害。皆邪执故名重杀生。若有杀害大身众生。此由事故名重杀生。或有杀害人或人相或父或母及余尊重。或有杀害归投委信或诸有学。或诸菩萨。或阿罗汉。或诸独觉。或于如来作杀害意恶心出血。如来性命不可杀故。如是一切由其事故名重杀生。与如上说因缘相违而杀生者。名轻杀生。复次当说不与取等由其事故轻重差别。余随所应。如杀应知。
复次若多劫盗名重不与取。如是若劫盗妙好。劫盗委信。劫盗孤贫。劫盗佛法出家之众。若入聚落而行劫盗。劫盗有学或阿罗汉或诸独觉。或复僧只或佛灵庙所有财物。如是一切由其事故名重不与取。
复次行不应行中。若母母亲委信他妻。或住禁戒或苾刍尼或勤策女或复正学。如是一切由其事故名重欲邪行。非支行中若于面门。由其事故名重欲邪行。非时行中若受斋戒若胎圆满若有重病由其事故名重欲邪行。非处行中若佛灵庙若僧伽蓝。由其事故名重欲邪行。
复次若为诳惑多取他财若妙若胜而说妄语。由事重故名重妄语。若于委信若父若母。广说如前乃至佛所而说妄语。由事重故名重妄语。或有妄语令他杀生损失财物及与妻妾。此若成办极重杀生。重不与取。重欲邪行。此由事重名重妄语。或有妄语能破坏僧。于诸妄语此最尤重复次若于长时积习亲爱而行破坏。此由事重名重离间语。或破坏他令离善友父母男女。破和合僧。若离间语能引杀生或不与取或欲邪行。如前所说道理应知。如是一切由事重故名重离间语。
复次若于父母及余师长。发粗恶言。由事重故名重粗恶语。或以不实不真妄语。现前毁骂呵责于他。由事重故名重粗恶语。
复次凡诸绮语随妄语等。此语轻重如彼应知。若依斗讼诤竞等事而发绮语亦名为重。若以染污心于能引无义外道典籍。承诵赞咏广为他说。由事重故名重绮语。若于父母眷属师长调弄轻笑。现作语言不近道理。亦由事重名重绮语。
复次若于僧只佛灵庙等所有财宝。起贪欲心。由事重故名重贪欲。若于己德起增上慢自谓智者。乃于国王大臣豪贵所尊师长。及诸聪睿同梵行等。起增上欲贪求利养。名重贪欲。复次若于父母眷属师长。起损害心。由事重故名重嗔恚。又于无过贫穷孤苦可伤愍者起损害心。由事重故名重嗔恚。又于诚心来归投者及有恩所。起损害心。由事重故名重嗔恚。复次若于一切余邪见中。诸有能谤一切邪见。此谤一切事门转故名重邪见。又若有见谓无世间真阿罗汉正至正行。乃至广说。如是邪见。由事重故名重邪见。除如上说所有诸事。随其所应与彼相违。皆名为轻。
复次杀生所引不善诸业。或有是作而非增长。或有增长而非是作。或有亦作亦复增长。或有非作亦非增长。初句谓无识别童稚所作。或梦所作或不思而作。或自无欲他逼令作。或有暂作续即还起猛利悔心及厌患心。恳责远离正受律仪令彼微薄。未与果报便起世间离欲之道损彼种子。次起出世永断之道。害彼种子令无有余。增长而非作者。谓如有一为害生故于长夜中数随喜伺。由此因缘彼遂增长杀生所引恶不善法。然不能作杀生之业。亦作亦增长者。谓除先所说作非增长增长非作。所余一切杀生业相。非作非增长者。谓除上尔所相。如是所余不与取等乃至绮语。随其所应如杀应知。于贪欲嗔恚邪见中。无有第二增长而非作句。于初句中无有不思而作及他逼令作。余如前说。
复次若于杀生亲近数习多所作故。生那落迦。是名杀生异熟果。若从彼没来生此间人同分中。寿量短促。是名杀生等流果。于外所得器世界中。饮食果药皆少光泽势力。异熟及与威德并皆微劣。消变不平生长疾病。由此因缘无量有情未尽寿量非时中夭。是名杀生增上果。所余业道。异熟等流二果差别。如经应知。增上果今当说。若器世间众果鲜少。果不滋长果多朽坏。果不贞实多无雨泽。诸果干枯或全无果。如是一切名不与取增上果。若器世间多诸便秽泥粪不净。臭处迫迮多生不净臭恶之物。凡诸所有皆不可乐。如是一切名欲邪行增上果。若器世间农作行船。世俗事业不甚滋息。殊少便宜多不谐偶。饶诸怖畏恐惧因缘。如是一切是妄语增上果。若器世间其他处所。丘坑间隔险阻难行。饶诸怖畏恐惧因缘。如是一切是离间语增上果。若器世间其地处所。多诸株杌荆棘毒刺凡石沙砾枯槁。无润无有池沼河泉干竭。土田碱卤丘陵坑险。饶诸怖畏恐惧因缘。如是一切是粗恶语增上果。若器世间所有果树果无的当。非时结实时不结实生而似熟。根不坚牢势不久停。园林池沼多不可乐。饶诸怖畏恐惧因缘。如是一切是绮语增上果。若器世间一切盛事年时日夜月半月等渐渐衰微。所有气味唯减不增。如是一切是贪欲增上果。若器世间多诸疫疠灾横扰恼怨敌。惊怖师子虎狼。杂恶禽兽。蟒蛇蝮蝎蚰蜑。百足魍魉药叉诸恶贼等。如是一切是嗔恚增上果。若器世间所有第一胜妙华果悉皆隐没。诸不净物乍似清净。诸苦恼物乍似安乐。非安居所非救护所非归依所。如是一切是邪见增上果。
复次如世尊言。杀有三种。谓贪嗔痴之所生起。乃至邪见亦复如是。此差别义云何应知。若为血肉等杀害众生。或作是心。杀害彼已当夺财物。或受他雇或为报恩。或友所摄或希为友。或为衣食奉主教命而行杀害。或有谓彼能为衰损。或有谓彼能障财利而行杀害。如利衰毁誉称讥苦乐随其所应。当知亦尔。如是一切名贪所生杀生业道。
复次若谓彼于己乐为无义而行杀害。或念彼于己曾为无义。或恐彼于己当为无义。或见彼于己正为无义而行杀害。广说乃至于九恼事皆如是知。如是一切名嗔所生杀生业道。复次若计为法而行杀害。谓己是余众生善友。彼因我杀身坏命终当生天上。如是杀害从痴所生。或作是心。为尊长故法应杀害。或作是心。诸有诽毁天梵世主。骂婆罗门。法应杀害。如是心杀从痴所生。或计杀生作及增长无异熟果。为他开演劝行杀业。彼由劝故遂行杀事时。彼劝者所得杀罪从痴所生。此后所说从痴所生杀业。道理。诸余业道乃至邪见当知亦尔。或有妄计以其父母亲爱眷属掷置火中。断食投岩弃于旷野。是真正法。如是一切名痴所生杀生业道。复次若于他财食饕餮而取。是不与取贪欲所生。或受他雇而行劫盗。或恩所摄或祈后恩。或为衣食奉主教命。或为称誉或为安乐而行劫盗。如是一切不与取业皆贪所生。
复次若作是思。彼于我所乐行无义。广说乃至九恼害事增上力故而行劫盗不必贪着彼所有财。不必希求诸余财物。是不与取嗔恚所生。或憎他故焚烧聚落舍宅财物珍玩资具。当知彼触嗔恚所生。盗相似罪。或更增强或憎彼故。令他劫夺破散彼财。他受教命依行事时。彼能教者不与取罪从嗔恚生。
复次若作是心。为尊长故而行劫盗是为正法。名痴所生不与取罪。或作是心。若有诽毁天梵世主骂婆罗门。法应夺彼所有财物。此不与取亦从痴生。或作是心。若为祠祀为祠祀支为祠祀具。法应劫盗。是不与取亦从痴生。
复次若有见闻不应行事。便不如理分别取相。遂贪欲缠之所缠缚而行非法。名贪所生欲邪行罪。或受他雇窃行媒嫁。由此方便行所不行。彼便获得贪欲所生欲邪行罪。或欲摄受朋友知识。或为衣食承主教命。或为存活希求财谷金银珍宝而行邪行。如是一切名贪所生欲邪行罪。
复次若作是思。彼于我所乐行无义。广说乃至九恼害事以为依止而行邪行。非彼先有欲缠所缠。然于相违非所行事。为报怨故勉励而行。名嗔所生欲邪行罪。或憎彼故以彼妻妾令他毁辱。彼若受教行欲邪行。便触嗔恚所生相似欲邪行罪。或更尤重。如是一切欲邪行罪。名嗔所生。
复次若作是心。母及父亲或他妇女命为邪事。若不行者便获大罪。若行此者便获大福。非法谓法而行邪行。名痴所生欲邪行罪。
复次若为利养而说妄语。或怖畏他损己财物。或为称誉或为安乐而说妄语。如是一切名贪所生妄语业道。若有依止九恼害事而说妄语。名嗔所生妄语业道若作是心。为诸尊长或复为牛或为祠具。法应妄语。如是妄语从痴所生。若作是心。诸有沙门若婆罗门。违背诸天违梵世主违婆罗门。于彼妄语称顺正法。如是妄语名痴所生妄语业道。若作是计。于法法想。于毗奈耶毗奈耶想。以覆藏想妄语破僧无有非法。如是妄语亦从痴生。
如妄语业道。离间粗恶二语业道。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复次若为戏乐而行绮语。或为显己是聪睿者而行绮语。或为财利称誉安乐而行绮语。名贪所生绮语业道。若有依止九恼害事而说绮语。名嗔所生绮语业道若有于中为求真实为求坚固。为求出离为求于法。而行绮语。名痴所生绮语业道。
复次若有于他非怨有情财物资具。先取其相希望追求增上力故起如是心。凡彼所有愿当属我。又从贪爱而生贪爱。名贪所生贪欲业道。
若于他财不计为好。但九恼事增上力故起如是心。凡彼所有皆当属我。又从嗔恚而生贪爱。名嗔所生贪欲业道。
若作是计。诸有欲求鲁达罗天。毗瑟笯天。释梵世主。众妙世界。注心多住获大福佑。作如是意注心多住。名痴所生贪欲业道若为财利称誉安乐。于他有情起损害心。非于彼所生怨憎想。谓彼长夜是我等怨。又从贪爱而生嗔恚。名贪所生嗔恚业道。
复次若九恼事增上力故。从怨对想起损害心。名嗔所生嗔恚业道若住此法及外道法。所有沙门若婆罗门。憎恶他见。于他见所及怀彼见沙门婆罗门所。起损害心。名痴所生嗔恚业道。
复次若作是心。诸有此见拨无施与。乃至广说。彼于王等获大供养及衣服等。即以此义增上力故起如是见。名贪所生邪见业道。
若作是心。有施有爱乃至广说。如是见者。违害于我。我今不应与怨同见。彼由憎恚起如是见。无施无爱乃至广说。名嗔所生邪见业道。
若不如理于法思惟筹量观察。由此方便所引寻伺发起邪见。名痴所生邪见业道。
复次杀生业道。三为方便由嗔究竟。如杀业道。粗语嗔恚业道亦尔。不与取业道。三为方便由贪究竟。如不与取。邪行贪欲业道亦尔。除其邪见所余业道。三为方便由三究竟。邪见业道三为方便由痴究竟。
复次杀生邪行。妄语离间。粗语嗔恚。此六业道有情处起。不与而取贪欲业道资财处起。绮语业道名身处起。邪见业道诸行处起。复次由三因缘。不善业道成极圆满恶不善性。何等为三。一自性过故。二因缘过故。三涂染过故。此中杀生所引思。乃至邪见所引彼相应思。如是一切染污性故不善性故。由自性过说名为恶。若以猛利贪欲嗔恚愚痴缠所发起。即此亦名由因缘过。成重恶性成上不善。能引增上不可爱果。若到究竟即此亦名由涂染过。成极重恶成上不善。能引增上不可爱果。何以故。若有用染污心。能引发他不可爱乐欣悦之苦。彼随苦心威势力故。能引发苦补特伽罗思。便触得广大之罪。是故名为涂染过失。彼虽不发如是相心。诸能引发我之苦者。当触大罪。然彼法尔触于大罪。譬如礠石虽不作意。诸所有铁来附。于我然彼法尔。所有近铁不由功用来附礠石。此中道理当知亦尔。日珠等喻亦如是。知又于思上无别有法。彼威力生来相依附。说名涂染。当知唯是此思转变。由彼威力之所发起。如四大种业威势力所生。种种坚性湿性软性动性。非大种外别有如是种种诸性。然即大种业威势缘如是转变。如业威势缘力转变。神足加行缘力转变当知亦尔。又如魔王惑媚无量娑梨药迦诸婆罗门长者等心令于世尊变异暴恶。非于彼心更增别法。说名惑媚。唯除魔王加行威势生彼诸心令其转变成极暴恶。此中道理当知亦尔。
复次如先所说作及增长业。若先所说由五因缘。成极重业。名定受业。与此相违名不定受业。复有四业。一异熟定。二时分定。三二俱定。四二俱不定。诸阿罗汉所有不善。决定受业。或于前生所作。或于此生先异生位所作。由少轻苦之所逼恼。便名果报已熟。若已转依。果报种子皆永断故一切不受。所以者何。由佛世尊依未解脱相续。建立定受业故。问若于一时亦牵亦搦盗取众生即断其命。当言一业为二业耶。答当言二业。以速转故。于此二业由增上慢。谓之为一。若谓我当牵彼。是第一思。即于盗时复谓我当搦杀。是第二思。若时牵彼尔时不搦。若时搦彼尔时不牵。速疾转故生增上慢谓是一时。是故此中当言二业。
复次略由三因缘故成现法受业。何等为三。一田广大故。二思广大故。三相续清净故。由五种相田成广大。一从于一切有情。第一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住起。谓慈等至。二从于一切有情第一将护他心住起。谓无诤等持。三从第一寂静涅盘乐相似圣住起谓灭尽等至。四已得一切不善不作律仪。谓预流果。五极清净相续究竟。谓阿罗汉及佛为首大苾刍僧。如是名为田广大性。若于是处以深厚殷重清净信心。舍清净财。是名思广大性。若前生中于他所施衣服等物。由身语意不为障碍。亦不思量与染污心。以无有障障彼相续。当知是名相续清净。若有于此三种因缘一切具足。当知彼业定现法受。亦于生受亦于后受。若有与此相违三种因缘起不善业。当知亦成定现法受。或有所生一刹那业唯现法受。或有所生一刹那业亦现法受亦于生受。或有所生一刹那业三时皆受。譬如一缕其量微小能持一华。一系华已势力便尽不复能系。复有一缕能持二华。再系华已势力便尽。复有一缕能持多华。多系华已其力方尽。又如流水其性微小流经一步势力便尽。有第二水其性稍大流经两步势力方尽。有第三水其性广大流经多步势力乃尽。又如酢滴其性淡薄唯能酢彼一滴之水不能酢多。有第二滴其性稍严酢二滴水。不能酢多。有余酢滴其性更严乃至能酢众多滴水。此中诸业差别道理当知亦尔。
复次十种不善业道唯欲界系。亦唯能感欲界异熟。多于恶趣少于善趣。又恶趣业。预流果时皆已断尽。若诸异生世间离欲或复生上。一切皆伏而未永断。若不还果身犹住此或复上生。及阿罗汉。诸不善业皆毕竟断。若已证入清净增上意乐地。菩萨一切不善业皆毕竟断。此但由不忘念力所制持故。非由烦恼得离系故。
复次思是业非业道。杀生乃至绮语亦业亦业道。贪恚邪见业道非业。此诸业道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后嗢拖南曰。
自性相广略 方便与轻重
增减及瑜伽 引果生决择
如是已说业道决择。生杂染决择我今当说。如先所说生杂染义。当知此生略有十一。一一向乐生。谓一分诸天。二一向苦生。谓诸那落迦。三苦乐杂生。谓一分诸天人鬼傍生。四不苦不乐生。谓一分诸天。五一向不清净生。谓欲界异生。六一向清净生。谓已证得自在菩萨。七清净不清净生。谓色无色界异生。八不清净清净处生。谓在欲界般涅盘法有暇处生。九清净不清净处生。谓生色无色界异生。十不清净不清净处生。谓生欲界异生不般涅盘法。设般涅盘法无暇处生。十一清净清净处生。谓生色无色界非异生诸有学者。
复次经言。汝等长夜增羯吒斯恒受血滴。何等名为羯吒斯耶。所谓贪爱。贪爱之言与羯吒斯名差别也。此言显示摄受集谛。恒受血滴。摄受苦谛。
复次婆罗门喻经中。世尊依死杂染说如是言。有五非狂如狂所作。何等为五。一解支节者。谓更有余活命方便。而乐分析所有支节以自活命。是名第一非狂如狂所作。二悭贪者。谓悭贪所蔽。悭贪因缘所获财宝不食不施。唯除命终欻然虚弃大宝库藏。是名第二非狂如狂所作。三乐生天者。谓更有余身语意摄种种妙行生天方便。而乐妄执投火溺水颠坠高崖。自害身命作生天因。是名第三非狂如狂所作。四乐解脱者。谓更有余八支圣道解脱方便。而乐妄执自逼自恼种种苦行作解脱因。是名第四非狂如狂所作。五伤悼死者。谓依伤悼亡者因缘。种种哀叹[犁-牛+万]攫其身。坌灰拔发断食自毁。欲令亡者还复如故。是名第五非狂如狂所作。
复说颂曰。
世间无决定 颠倒谓为我
父母及妻孥 兄弟亲友等
曾母转为妻 妻复为儿妇
儿妇转为婢 或作怨家妻
曾父转为子 子复为怨敌
怨敌复为奴 或为仆隶等
曾王转为臣 臣复为贫匮
或闾邑下贱 为世所轻鄙
曾作婆罗门 展转为三姓
或复旃荼罗 及补羯娑等
于无量百千 那庾多往返
为父复为子 及怨家等身
如幻士众中 示种种形类
异生处流转 现多身亦尔
烦恼业缘因 令种种诸行
数数而积集 如幻化所起
虽遭是众幻 然无智所覆
常于诸行中 乐着曾无厌
既自幻惑已 坌灰泣伤叹
于不应忧悲 横生诸悲恼
离假名亲属 种种自忧悲
弃捐正法行 举手而号泣
痴憍慢所乱 数行诸放逸
如是等种类 广说遍应知
复次斗诤劫中有四过失。谓寿量衰退。安乐衰退。功德衰退。一切世间盛事衰退。
复次斗诤劫中诸有情类。略于八处互不相数。一不数正法。二不数名闻。三不数宗族。四不数可愍。五不数善友。六不数有德。七不数有恩。八不数亲友。
问先说生杂染中。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此无明等十二支差别义云何应知。答略由五相。一由相故。二由自性故。三由业故。四由法故。五由因果故。问何等为无明相。答贪嗔慢相是无明相。计我我所相。无惭无愧相。多放逸相。性羸钝相。饶睡眠相。心愁戚相。种种恶业现行等相。是无明相。问何等是无明自性。答自性总相如前已说。
自性差别今当显示。谓或有随眠无明。或有觉悟无明。或有烦恼共行无明。或有不共独行无明。或有蔽伏心性无明。或有发业无明。或有不染污无明。或有离羞耻无明。或有坚固无明。谓无般涅盘法者所有无明。问何等为无明业。答于不现见义而生迷惑。是无明业。如是于现见义劣义中义胜义。利益义。不利益义。真义。邪义。因义。果义。而生迷惑。是无明业。又有十种愚痴有情。遍摄愚痴诸有情类。一缺减愚痴。二狂乱愚痴。三散乱愚痴。四自性愚痴。五执着愚痴。六迷乱愚痴。七坚固愚痴。八增上愚痴。九无所了别愚痴。十现见愚痴。缺减愚痴者。谓如有一或缺于眼或缺于耳。于眼所识色。耳所识声。一切境界。皆不领解。是故愚痴。狂乱愚痴者。谓如有一或遭逼迫或遭大苦。或遭重病或痛所切。或复颠痫令心狂乱。由此不了善作恶作。是故愚痴。散乱愚痴者。谓如有一心散异境。不能了余善作恶作。是故愚痴。自性愚痴者。谓如有一于生死中无始以来。自性不了苦集灭道。众生无我。法无我等。是故愚痴。执着愚痴者。谓如有一堕外道中。彼于身见身见为本。诸见趣中不能解了。是故愚痴。迷乱愚痴者。谓如有一或名想乱或形量乱。或色相乱或业用乱。于乱处法不能解了。是故愚痴。坚固愚痴者。谓如有一毕竟无有般涅盘法。所有愚痴自性坚固。乃至诸佛亦不能拔。增上愚痴者。谓如有一常恒无间习诸邪行。又邪行因所生众苦之所逼切。虽知虽见而故奔趣乐着嬉戏。或复贪等行者亦是增上愚痴。无所解了愚痴者。谓如有一不闻不思不修习故。于法于义不能解了。是故愚痴。现见愚痴者。谓如有一现见诸行皆悉无常而起常想。现见皆苦而起乐想。现见不净而起净想。现见无我而起我想。现见病法老法死法起安隐想无逼恼想。又此无明于五处所能为障碍。一能障碍真实智喜。二能障碍烦恼灭得。三能障碍圣道成满。四能障碍往于善趣。五能障碍世间现法诸吉祥事。问何等名无明法。答或有由无明故堕无明趣。说名愚痴非痴所娆不为痴垢非痴所媚。谓住随眠无明。或有所痴为痴所娆不为痴垢非痴所媚谓由缠所摄无明。或有愚痴为痴所娆为痴所垢非痴所媚。谓由发业无明。发恶业已于此恶行而生羞耻。或有愚痴为痴所娆为痴所垢为痴所媚。谓因无明发起种种恶不善业。于此恶行无有羞耻。此中由前三种说名愚痴堕无明趣。不名痴人。由后一种说名痴人。或有闇法无明。谓在欲界。或有昧法无明。谓在色界。或有翳法无明。谓在无色界。问何等名无明因果。答因如本地分已说。果谓一切后有支。又于真如及诸谛义不能解了。或复犹豫。或即于此生邪决定。谓于谛理或增或减颠倒执着无常等故。或由增上慢故。或由自轻蔑故。余有支决择文更不复现。
复次如世尊言。眼为因色为缘眼识得生。乃至身为因触为缘身识得生。又说。触为受缘。又说。能生作意为因生所生识。此中非眼等是眼识等生因。亦非触是受生因。非能生作意是所生识生因。由彼诸法各自种子为生因故。何故此中说眼等为眼识等因。当知此依俱有依摄引发因说。非生起因。所以者何。由俱有眼等根为依止故。眼等诸识彼彼境转非无依止。如是由俱有触为依止故。有诸受转。由俱有能生作意为依止故。所生识转非无依止。是故世尊于此诸处。依俱有依所摄引发因说。非生起因。或依助伴因说。何以故。非已灭眼能为已生眼识所依。耳等亦尔。非已灭触能为已生受所依止。亦非已灭能生作意能为已生所生识依。
复次缘起次第略有四种。一牵引次第。二生起次第。三受用境界次第。四受用苦次第。无明缘行行缘识。是牵引次第。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是生起次第。六处缘触触缘受。是生起已受用境界次第。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受用苦次第。于此处所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上一部:乾隆大藏经·大乘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 下一部:乾隆大藏经·大乘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六十一卷~第八十卷)
乾隆大藏经·大乘论·瑜伽师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