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祖师公的故事系列
慈悲济世即为佛
三平祖师公的故事之一
心香一瓣
福建漳州市台胞祖籍地平和县境内,有座千年古剎──三平寺,以其保存完好的文物、佛教文化的深厚积淀和优美独特的风景,成为闽台两地乃至东南亚信徒朝圣旅游的又一热地,年朝圣者逾50万人次,仅次于妈祖朝圣地。已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2006年5月21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先生回乡寻根谒祖时,也到平和三平风景区朝圣
三平寺座落在平和县文峰镇三平村九层岩,距漳州市区55公里。《漳州府志?古迹》载:“三平寺,在平和山,极山水佳致。。九层岩在平和三平山,即三平寺唐僧义中建”。唐宝历二年(826年)创建,原名“三平真院”,原址在漳州市区芝山东南麓。唐武宗(841~846年)反佛时,寺院被毁。唐咸通七年(866年),为唐代高僧,宣宗皇帝敕封的“广济大师”杨义中创建的平和三平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杨义中即为三平祖师公,唐朝僧人,祖籍陕西咸阳,出生在福建闽清,出生时有满屋白光瑞相,从小不食荤腥。唐宣宗复兴佛教时,敕封为“广济祖师”,俗称三平祖师公。流传在民间的有关三平祖师公的典故俗语,如。“三平寺免看,三落半”,伏虎为侍者降蛇为侍者,人侍者监斋公剖心明志、石巩以箭射徒、。。。等等,心香一瓣我会据史料所载,一一转述,以礼敬我三平祖师公
慈悲济世即为佛
三平祖师公的故事之二
杨义中,唐朝僧人,祖籍陕西咸阳,出生在福建闽清,出生时有满屋白光瑞相,从小不食荤腥。幼年出家,受具足戒。
唐武宗废佛教时,祖师公率僧尼入平和三平以避祸传佛法,三平祖师公他看到当地山民还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生产力十分低下,便传授农耕知识和技术,召集民众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山民安居乐业。三平祖师公还以其精湛高超的医术为当地百姓治病,,还预测天气,指导农业生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深受百姓爱戴。唐宣宗复兴佛教时,敕封为“广济祖师”,俗称三平祖师公。据历史记载,公元826年,逾80高龄的三平祖师公又修建三平寺。圆寂后,人们虔诚地在寺后修建祖殿,塑像供奉。
从此,三平寺成为闽南佛教圣地,影响遍及闽南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地。近年来,三平寺逐年修缮,以独特的古建筑群,及群山毓秀、林竹花果、泉石溪流瀑布,茂林修竹、神奇动人的传说,形成了以古刹三平寺为主要特色兼山地自然景观的旅游风景区。吸引着海内外游客,香火千年不断,四时香火旺盛,终年游客如潮,据初步统计,每年的春节前后,前来还愿、朝圣的红男绿女就高达几十万人次,旅游收入可观。
千年古刹三平寺
“三平祖师公”之三
闽南著名的千年古刹,是由 “三平祖师公”------ 义中禅师(唐朝人,祖籍陕西咸阳高陵县人,出生于福建福清)于一千一百多年前创建的。总建筑面积二千多平方米,由山门、钟鼓楼、僧房、大雄宝殿等组成前组,由祖殿、斋堂、塔殿等组成後组,殿宇、建筑、均别具一格。两组建筑群,群山环抱,殿宇倚山而建,座北朝南,前低後高,屡毁屡建,虽历尽沧桑,尔今所展现的是清代重建的三平寺,仍然气势恢弘,尽显其鬼斧神工之妙。
这座千年古刹有独特的三殿半格局,俗称“三殿半”。进入山门,步入天井,莲花池,拾阶而上,是大雄宝殿。面宽三间的大雄宝殿,比山门的地势高一米多,两廊对峙,右廊壁上镶嵌着清乾隆年间宰相蔡新等纂刻的重修三平寺碑记。
二进“祖殿”,即“广济义中大师”的殿舍。沿边门步人长廊,抵达殿堂。殿堂面宽三间,堂中端坐清代樟木所雕义中大师像,高一米多。雕像关节能活动,只要有人为之支撑,即可站立。
最後一进称之为“塔殿” ,即为三平寺最高处。塔殿基座高二米,正方形;重檐,面宽三间,两侧有台阶,登上台阶,从边门人殿堂。三平祖师义中大师的跌坐像端坐在殿堂正中水磨石龛里,有构造别致的圆伞形顶盖(碑文称之为“宝盖”),正好罩在广济大师头上。塑像头戴僧帽,身披袈裟、义中大师面容慈祥可亲。殿壁两侧镶有七方碑碣,都是明、清重修殿宇的碑记。
寺外原有的八大胜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废外,现还存有龟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氐洞、虎林、龙瑞瀑布。
“毛氏洞”遗址,距二平寺院东南一里外,岩石上刻有李培题写的“毛氏洞”三个大字。石头上还有一支石烛,传说洞里还关着毛人,是义中大师为了民众安全,运用神通所降伏的。神奇的故事,给这个洞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吸引众多的游人,也吸引着海内外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三平祖师公与“三个初六”
三平祖师公故事之四
闻名遐尔的闽南佛教圣地漳州三平寺,每年有“三个初六”最为热闹。即为:
1.祖师公出生之日------农历正月初六; 义中生于“福唐”(今福清县)。
2.祖师公出家之日------农历六月初六; 义中十四岁投宋洲禅师玄用门下,剃发出家,十七岁受具足戒,博修禅提,遍遊名山大川,佛梵古刹,造访高僧名师,通悟禅宗要旨。后又拜一代名僧芜洲石巩禅师,随禅师八年之久。最后肩锡南游到潮洲,拜大颠禅师为师,成为大颠的法嗣弟子。
3.祖师公圆寂之日------农历十一月初六。咸通十三年十一月初六,大师聚集众徒,留下遗训,闭目坐化,享年九十二岁,僧腊六十五岁。
“三个初六”时,三平寺香火盛于平时,昼夜灯火通。虽然各地寺庙也有燃放烟花炮竹的习俗,但此寺烟花炮竹燃放时间之长,燃放数量之多,也许可称全国之冠。每年的腊月始,连续不停的烟花炮竹声回晌在三平的崇山峻岭,化金炉周围,炮竹纸屑堆积如山,香火之鼎盛,实为罕见。
唐会昌五年,李炎废佛汰僧,毁院弃寺,强迫僧徒还俗,义中大师预觉先知,率众僧数百,避居三平深山密林中,保护了大乘禅宗一脉。在当地民众的帮助下,于唐咸通七年(866)建成三平寺。到了唐宣宗李忱时,降旨恢复佛教。有位巡礼僧常肇,向朝庭举荐义中是“达摩正宗”、“继南宋衣钵”的高僧。于是敕封义中为“广济大师”。从此大师在三平传经授法,开垦荒山,行医济世,拯救众生,圆寂后,民众感其恩,世代奉祀。
“广济大师” 祖师公,不仅在闽南地区家喻户晓,而且在东南亚国家及港、台、澳地区的华人华侨中也久负盛名,海外的“三平寺”、“祖师公庙”不胜其数。每年前来朝圣光者数十万之多。
三平祖师公与“蛇侍者、虎侍者”
三平祖师公故事之五
三平寺塔殿是香客必进之处,四季香火最盛,塔殿为正方形,面积约200平方米,殿正中屋顶呈“蜘蛛结网式”八挂藻井,结构精巧且奇特。殿正中有一石龛,石龛正中端坐三平祖师公---广济大师坐像(石龛下为祖师墓穴,藏有祖师骨骸),两边对子曰:“法大无边龙虎伏,道高有象鬼神惊。”
座落于“蛇穴”风水宝地中的三平寺,有民众拥护,有龙虎护法,得以香火千年,庇佑众生,这一切功归于三平祖师公的法大无边,降龙伏虎,道高有象,鬼敬神畏!
如果您进香观光,在草丛中,山脚下,看到一种圆头,腹部呈淡黄色,背上是墨绿色花格的蛇,那就得恭喜您了!这就是三平寺特有的一种神秘的蛇,当地人视它为吉祥物,大加保护,尊称为“侍者公”。人们视见上“侍者公”一面为好兆头。
据传,“侍者公”常爬床上与人共眠、还会帮人看家,照看小孩、驱赶毒蛇;“侍者公”为何与人为善?原来它是义中大师降伏的灵蛇,至今寺里还供奉着它的神像。
近来,随着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失蘅,想睹“侍者公”尊容不易,还是还要祝君您:虔诚礼祖师公,欢喜遇侍者公。
“虎侍者” 也就是义中所降伏吊睛百额大虫,当年它温顺得象只波斯猫,跟着三平祖师公传法治病禅耕。如今与“侍者公”同被雕成神像、供奉在塔殿广济大师坐像石龛左右。
三平祖师公故事之六
三平祖师公与韩愈驱鰐文
有一次,潮阳县尉请韩愈刺史到灵山拜访大颠。大颠命他的门徒三平(祖师公)烹茶招待众客人。韩愈高兴地问大颠:“下官州务繁忙,无时间钻研佛经,禅师何妨指点一二!”
大颠入定良久而不答,三平(祖师公)不忍,故意敲禅床三下。
大颠严肃地问道:“你敲床做什么?”
三平(祖师公)急忙跪下道:“师父岂不是告诉韩公:‘先以定动,旨以智拨’吗!?”
韩愈闻言,似乎领会其意,说:“和尚门风高峻,下官从令徒处,明白事佛的大概意思了”
唐代中国的岭南地区,鳄鱼肆虐成灾,时任广东潮州府地方官的韩愈曾写下了那篇著名的《祭鳄鱼文》,据说韩愈发文数日之后,鳄鱼果然销声匿迹了——给鳄鱼添了几分灵性和神秘色彩,至今潮州城外仍然有一座雄伟的“祭鳄台”,以纪念这一典故。传说中,三平(祖师公)是这一事件的主角之一。
原来韩愈在潮州期间,曾几次到潮阳境内祭海神,祈求合境平安,一次,他愁于鳄鱼扰民之事,赶来庙里请教大颠,禅师故意回避,要三平(祖师公)谎称云游不在,如此往返几次,三平(祖师公)不忍,教韩愈用手中的笔驱鳄,韩愈心领神会,写下《祭鳄鱼文》,在河边祭鳄鱼时,有一公一母两只巨鰐兴风作浪,不肯离去,三平(祖师公)挥动手中锡杖,痛击鳄鱼 ,最终一公一母两只巨鰐落荒而逃,岭南地区从此鰐祸平息。
回到庙里,大颠怪三平(祖师公)杀生,将三平(祖师公)的禅杖一扔:“禅杖到哪,你就到哪!” 禅杖就这样一直飞到福建漳州三平山,三平(祖师公)就拄锡在三平山了!
学佛如嗅桂花香
三平祖师公的故事之七(转录)
“三平祖师公”,是唐武宗、宣宗时代的禅宗高僧,潮州大颠的入室弟子。三平祖师公驰名漳台,远及东南亚,当地崇蛇风俗及义中艰难建寺、慈悲济世等传闻,彰显禅宗高僧祖师公的高风亮节。祖师公依靠禅宗顿教,不主张学佛专从文字上做工夫,而要求顿悟:“如言桂花香气,一嗅便知;若用文字叙述,怎写也无从理会。”
据介绍,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禅宗史料总集《祖堂集》(二十卷,成书于五代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一度在中国失传。1912年日本学者关野贞、小野玄妙等才从韩国的《大藏经》发现,辗转传递,直到1994年,我国上海古籍出版社在编辑“佛学名著丛刊”时,才把由南唐泉州招庆寺释静、释筠编撰的《祖堂集》首次影印出来,使之失传千年后得以和国人见面。原书为语录体,其中多是禅宗的话头,充满禅机,但有不少文字为当时方言。于今读之不知所云!
有智者把义中禅师的话头逸事翻译出来,转录几段,以飨读者----
—、唐宣宗时代,佛寺逐步从毁坏中恢复过来。义中禅师本是漳州开元寺僧,僻居三平多年,这时有些士绅、僧徒,就往三平山请求义中禅师回漳主持开元寺。其中有个僧徒,号称黄大口,夸夸其谈,不可一世,不把义中禅师放在眼里。根据《宝积经》:即使菩萨,如果骄慢自高,卑下他人,也会退失智慧。因而义中禅师有意给他惩戒---
义中禅师问道:“久仰‘大口’尊名,是您吗?”
僧说:“不敢”。
义中禅师说:“究竟口有多大?”
僧说:“浑身是口”。
义中禅师说:“怪了,从哪里屙屎的?”
僧对不上话来。
二、有人问:“学佛有没有路?”
义中禅师说:“路是有的,只是滑得很。”
僧又问:“路走得吗?”
义中禅师答:“说不定,要看你自己。”
又问:“佛门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十二分教(佛书十二种类),学人信得过,只是太繁,乞求您简捷指示祖师西来的宗旨!”义中说:“你把那龟毛做的拂子,兔角做的拐杖藏到哪里去了?”僧说:“龟哪有毛,兔哪有角?”
义中答:“肉重千斤,智无铢两。”
(按,追问祖师[指菩提达摩]西来意是禅宗话头公案,任何禅师都不肯对学人作正面答复,正如道学家教人寻孔颜乐处。一语说破,味如嚼蜡。要学人历经辛苦,亲自体会才得)
三、王讽侍郎问:“黑豆还没生芽时是啥样子?”(意如蛋没孵成鸡有无生命)
义中禅师答:“诸佛也不知。”
四、义中禅师说,大家没有知识,那不行。“佛意些许相通,那非在岩穴里过着艰苦生活,仔细体会不可。如果只寻求经文义训,字斟句酌,恰如万里望乡关,未知家在何处!”
按义中禅师逸话大意:如《宝积经》所说,学佛有大藏经典在,不学小乘、外道、路伽耶经,然而也不能采取咬文嚼字、教条主义方式来理会佛旨。禅宗顿教不主张学佛专从文字上做工夫,而要求顿悟。如言桂花香气,一嗅便知;若用文字叙述,怎写也无从理会。
祖师公与“监斋爷”
三平祖师公故事之八
三平寺塔殿是香客必进之处,四季香火最盛,塔殿正中石龛里端坐三平祖师公---广济大师坐像,石龛两边有被雕成神像的,义中大师所降伏的灵蛇“蛇侍者”与吊睛百额大虫“虎侍者”,侍奉左右。
要进塔殿,必须经过二进祖殿。监斋公堂,就在祖殿左翼,立像祀监斋爷,为三平寺之独创。监斋爷是何许人也,何德何能,立像祀之?
据传,监斋爷生前为祖师公的厨师,唐咸通十三年十一月初六祖师公将圆寂时,监斋爷决意欲随师西归。祖师公不依,认为他是俗家人,且多杀生,不宜西行。监斋爷分辨道:“我自侍师后,守戒持素,腥荤不沾,虽为俗家,心却早已皈依佛门,每日颂经不息!师若不信,吾当自剖验血是红是白,若流白血,即说明我腹中无半点荤腥。”说毕挥斧自剖,果流白血。义中大师见而感慨:“吾南宗法嗣是直指心性、顿修顿悟的祖师禅,难得他能如此自剖明性,悟心即佛!”嘱众僧祀之于斋堂。后人遵从遗嘱,在斋堂立像祀之,至今香火不衰。)
监斋公堂,为三平寺之独创。凡香客所供斋品都须呈供在此,经监斋爷验证后,方能拿到塔殿供奉祖师公。
"三平寺免看,三落半"传说。
三平寺建筑艺术精湛独特, 妙在其建造于大柏山两峰对峙那昂起的蛇头之上,曰 “下水蛇”,寺前溪下游处有一“上水龟”,龟蛇相对,殿宇倚山而建,座北朝南,前低後高,群山环抱;其二,三平寺与一般寺庙制格局不同,一进山门便是大雄宝殿、祖殿,最后是塔殿(广济大师的庐冢),天王殿只造了一半,所谓的 "三平寺免看,三落半"的俗语特指于兹。“三落半”即指塔殿、祖殿、大雄宝殿、及造了一半的天王殿(山门却未建造)。为何如此?其神话传说是如此描述的:
晚唐时,三平当地居住着畲族和"蛮獠"土人,后者因全身毛 楂楂,故称之为"毛人"(或"山鬼")。义中禅师初入山时,先在"山鬼"穴前(即"毛 氏洞")卓锡,杖插入土中,即化成一株樟树(后人称之为"锡杖树"),义中禅师趺坐树下参禅。此举惊动"山鬼",他们想把他禅师撵走, 见师无动于衷,便集众奋力抬起禅师,至百丈石祭(龙瑞瀑布),抛之扔之,雀跃而归。及回,见义中禅师仍在锡杖下诵经,滴水不沾!山鬼惊诧,把再和尚装入竹笼里,加入石头,再次抛下百丈石祭。其石祭高十几丈,深不可测,瀑布吼声如雷,令人望而生畏!此次"山鬼"得意,笼石沉之,必死无疑!,归至穴前,只见义中禅师趺坐树下,安然无恙!山鬼方知和尚神通广大,遂匍匐礼拜,请发慈悲,宽恕罪过,愿出力建寺,山鬼求大师闭目七天七夜。义中禅师应允,闭目以待。
“山鬼”心悦诚服为禅师架院建寺。义中禅师应允闭目,第五天,因听见众“山鬼”凿石牵材,喊声甚苦,于心不忍,遂睁开双眼,众“山鬼”见神光照耀,惊惶走散,天王殿因此而只建“半殿”
其实当年义中禅师,虽已花甲,仍带领僧尼,坚持佛法禅宗。在此蛮荒之地,与土著和睦相处,传授桑麻耕织技术,悬壶治病,将自己擅长的 “太祖拳”和“少祖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山民,籍以健身防病,慈悲济世即成佛,当朝廷恢复佛教时,他也被敕封为“广济大师”,後人尊称他为“三平祖师公”,世代敬奉。
三平祖师公的故事之一
心香一瓣
福建漳州市台胞祖籍地平和县境内,有座千年古剎──三平寺,以其保存完好的文物、佛教文化的深厚积淀和优美独特的风景,成为闽台两地乃至东南亚信徒朝圣旅游的又一热地,年朝圣者逾50万人次,仅次于妈祖朝圣地。已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2006年5月21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先生回乡寻根谒祖时,也到平和三平风景区朝圣
三平寺座落在平和县文峰镇三平村九层岩,距漳州市区55公里。《漳州府志?古迹》载:“三平寺,在平和山,极山水佳致。。九层岩在平和三平山,即三平寺唐僧义中建”。唐宝历二年(826年)创建,原名“三平真院”,原址在漳州市区芝山东南麓。唐武宗(841~846年)反佛时,寺院被毁。唐咸通七年(866年),为唐代高僧,宣宗皇帝敕封的“广济大师”杨义中创建的平和三平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杨义中即为三平祖师公,唐朝僧人,祖籍陕西咸阳,出生在福建闽清,出生时有满屋白光瑞相,从小不食荤腥。唐宣宗复兴佛教时,敕封为“广济祖师”,俗称三平祖师公。流传在民间的有关三平祖师公的典故俗语,如。“三平寺免看,三落半”,伏虎为侍者降蛇为侍者,人侍者监斋公剖心明志、石巩以箭射徒、。。。等等,心香一瓣我会据史料所载,一一转述,以礼敬我三平祖师公
慈悲济世即为佛
三平祖师公的故事之二
杨义中,唐朝僧人,祖籍陕西咸阳,出生在福建闽清,出生时有满屋白光瑞相,从小不食荤腥。幼年出家,受具足戒。
唐武宗废佛教时,祖师公率僧尼入平和三平以避祸传佛法,三平祖师公他看到当地山民还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生产力十分低下,便传授农耕知识和技术,召集民众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山民安居乐业。三平祖师公还以其精湛高超的医术为当地百姓治病,,还预测天气,指导农业生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深受百姓爱戴。唐宣宗复兴佛教时,敕封为“广济祖师”,俗称三平祖师公。据历史记载,公元826年,逾80高龄的三平祖师公又修建三平寺。圆寂后,人们虔诚地在寺后修建祖殿,塑像供奉。
从此,三平寺成为闽南佛教圣地,影响遍及闽南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地。近年来,三平寺逐年修缮,以独特的古建筑群,及群山毓秀、林竹花果、泉石溪流瀑布,茂林修竹、神奇动人的传说,形成了以古刹三平寺为主要特色兼山地自然景观的旅游风景区。吸引着海内外游客,香火千年不断,四时香火旺盛,终年游客如潮,据初步统计,每年的春节前后,前来还愿、朝圣的红男绿女就高达几十万人次,旅游收入可观。
千年古刹三平寺
“三平祖师公”之三
闽南著名的千年古刹,是由 “三平祖师公”------ 义中禅师(唐朝人,祖籍陕西咸阳高陵县人,出生于福建福清)于一千一百多年前创建的。总建筑面积二千多平方米,由山门、钟鼓楼、僧房、大雄宝殿等组成前组,由祖殿、斋堂、塔殿等组成後组,殿宇、建筑、均别具一格。两组建筑群,群山环抱,殿宇倚山而建,座北朝南,前低後高,屡毁屡建,虽历尽沧桑,尔今所展现的是清代重建的三平寺,仍然气势恢弘,尽显其鬼斧神工之妙。
这座千年古刹有独特的三殿半格局,俗称“三殿半”。进入山门,步入天井,莲花池,拾阶而上,是大雄宝殿。面宽三间的大雄宝殿,比山门的地势高一米多,两廊对峙,右廊壁上镶嵌着清乾隆年间宰相蔡新等纂刻的重修三平寺碑记。
二进“祖殿”,即“广济义中大师”的殿舍。沿边门步人长廊,抵达殿堂。殿堂面宽三间,堂中端坐清代樟木所雕义中大师像,高一米多。雕像关节能活动,只要有人为之支撑,即可站立。
最後一进称之为“塔殿” ,即为三平寺最高处。塔殿基座高二米,正方形;重檐,面宽三间,两侧有台阶,登上台阶,从边门人殿堂。三平祖师义中大师的跌坐像端坐在殿堂正中水磨石龛里,有构造别致的圆伞形顶盖(碑文称之为“宝盖”),正好罩在广济大师头上。塑像头戴僧帽,身披袈裟、义中大师面容慈祥可亲。殿壁两侧镶有七方碑碣,都是明、清重修殿宇的碑记。
寺外原有的八大胜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废外,现还存有龟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氐洞、虎林、龙瑞瀑布。
“毛氏洞”遗址,距二平寺院东南一里外,岩石上刻有李培题写的“毛氏洞”三个大字。石头上还有一支石烛,传说洞里还关着毛人,是义中大师为了民众安全,运用神通所降伏的。神奇的故事,给这个洞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吸引众多的游人,也吸引着海内外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三平祖师公与“三个初六”
三平祖师公故事之四
闻名遐尔的闽南佛教圣地漳州三平寺,每年有“三个初六”最为热闹。即为:
1.祖师公出生之日------农历正月初六; 义中生于“福唐”(今福清县)。
2.祖师公出家之日------农历六月初六; 义中十四岁投宋洲禅师玄用门下,剃发出家,十七岁受具足戒,博修禅提,遍遊名山大川,佛梵古刹,造访高僧名师,通悟禅宗要旨。后又拜一代名僧芜洲石巩禅师,随禅师八年之久。最后肩锡南游到潮洲,拜大颠禅师为师,成为大颠的法嗣弟子。
3.祖师公圆寂之日------农历十一月初六。咸通十三年十一月初六,大师聚集众徒,留下遗训,闭目坐化,享年九十二岁,僧腊六十五岁。
“三个初六”时,三平寺香火盛于平时,昼夜灯火通。虽然各地寺庙也有燃放烟花炮竹的习俗,但此寺烟花炮竹燃放时间之长,燃放数量之多,也许可称全国之冠。每年的腊月始,连续不停的烟花炮竹声回晌在三平的崇山峻岭,化金炉周围,炮竹纸屑堆积如山,香火之鼎盛,实为罕见。
唐会昌五年,李炎废佛汰僧,毁院弃寺,强迫僧徒还俗,义中大师预觉先知,率众僧数百,避居三平深山密林中,保护了大乘禅宗一脉。在当地民众的帮助下,于唐咸通七年(866)建成三平寺。到了唐宣宗李忱时,降旨恢复佛教。有位巡礼僧常肇,向朝庭举荐义中是“达摩正宗”、“继南宋衣钵”的高僧。于是敕封义中为“广济大师”。从此大师在三平传经授法,开垦荒山,行医济世,拯救众生,圆寂后,民众感其恩,世代奉祀。
“广济大师” 祖师公,不仅在闽南地区家喻户晓,而且在东南亚国家及港、台、澳地区的华人华侨中也久负盛名,海外的“三平寺”、“祖师公庙”不胜其数。每年前来朝圣光者数十万之多。
三平祖师公与“蛇侍者、虎侍者”
三平祖师公故事之五
三平寺塔殿是香客必进之处,四季香火最盛,塔殿为正方形,面积约200平方米,殿正中屋顶呈“蜘蛛结网式”八挂藻井,结构精巧且奇特。殿正中有一石龛,石龛正中端坐三平祖师公---广济大师坐像(石龛下为祖师墓穴,藏有祖师骨骸),两边对子曰:“法大无边龙虎伏,道高有象鬼神惊。”
座落于“蛇穴”风水宝地中的三平寺,有民众拥护,有龙虎护法,得以香火千年,庇佑众生,这一切功归于三平祖师公的法大无边,降龙伏虎,道高有象,鬼敬神畏!
如果您进香观光,在草丛中,山脚下,看到一种圆头,腹部呈淡黄色,背上是墨绿色花格的蛇,那就得恭喜您了!这就是三平寺特有的一种神秘的蛇,当地人视它为吉祥物,大加保护,尊称为“侍者公”。人们视见上“侍者公”一面为好兆头。
据传,“侍者公”常爬床上与人共眠、还会帮人看家,照看小孩、驱赶毒蛇;“侍者公”为何与人为善?原来它是义中大师降伏的灵蛇,至今寺里还供奉着它的神像。
近来,随着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失蘅,想睹“侍者公”尊容不易,还是还要祝君您:虔诚礼祖师公,欢喜遇侍者公。
“虎侍者” 也就是义中所降伏吊睛百额大虫,当年它温顺得象只波斯猫,跟着三平祖师公传法治病禅耕。如今与“侍者公”同被雕成神像、供奉在塔殿广济大师坐像石龛左右。
三平祖师公故事之六
三平祖师公与韩愈驱鰐文
有一次,潮阳县尉请韩愈刺史到灵山拜访大颠。大颠命他的门徒三平(祖师公)烹茶招待众客人。韩愈高兴地问大颠:“下官州务繁忙,无时间钻研佛经,禅师何妨指点一二!”
大颠入定良久而不答,三平(祖师公)不忍,故意敲禅床三下。
大颠严肃地问道:“你敲床做什么?”
三平(祖师公)急忙跪下道:“师父岂不是告诉韩公:‘先以定动,旨以智拨’吗!?”
韩愈闻言,似乎领会其意,说:“和尚门风高峻,下官从令徒处,明白事佛的大概意思了”
唐代中国的岭南地区,鳄鱼肆虐成灾,时任广东潮州府地方官的韩愈曾写下了那篇著名的《祭鳄鱼文》,据说韩愈发文数日之后,鳄鱼果然销声匿迹了——给鳄鱼添了几分灵性和神秘色彩,至今潮州城外仍然有一座雄伟的“祭鳄台”,以纪念这一典故。传说中,三平(祖师公)是这一事件的主角之一。
原来韩愈在潮州期间,曾几次到潮阳境内祭海神,祈求合境平安,一次,他愁于鳄鱼扰民之事,赶来庙里请教大颠,禅师故意回避,要三平(祖师公)谎称云游不在,如此往返几次,三平(祖师公)不忍,教韩愈用手中的笔驱鳄,韩愈心领神会,写下《祭鳄鱼文》,在河边祭鳄鱼时,有一公一母两只巨鰐兴风作浪,不肯离去,三平(祖师公)挥动手中锡杖,痛击鳄鱼 ,最终一公一母两只巨鰐落荒而逃,岭南地区从此鰐祸平息。
回到庙里,大颠怪三平(祖师公)杀生,将三平(祖师公)的禅杖一扔:“禅杖到哪,你就到哪!” 禅杖就这样一直飞到福建漳州三平山,三平(祖师公)就拄锡在三平山了!
学佛如嗅桂花香
三平祖师公的故事之七(转录)
“三平祖师公”,是唐武宗、宣宗时代的禅宗高僧,潮州大颠的入室弟子。三平祖师公驰名漳台,远及东南亚,当地崇蛇风俗及义中艰难建寺、慈悲济世等传闻,彰显禅宗高僧祖师公的高风亮节。祖师公依靠禅宗顿教,不主张学佛专从文字上做工夫,而要求顿悟:“如言桂花香气,一嗅便知;若用文字叙述,怎写也无从理会。”
据介绍,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禅宗史料总集《祖堂集》(二十卷,成书于五代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一度在中国失传。1912年日本学者关野贞、小野玄妙等才从韩国的《大藏经》发现,辗转传递,直到1994年,我国上海古籍出版社在编辑“佛学名著丛刊”时,才把由南唐泉州招庆寺释静、释筠编撰的《祖堂集》首次影印出来,使之失传千年后得以和国人见面。原书为语录体,其中多是禅宗的话头,充满禅机,但有不少文字为当时方言。于今读之不知所云!
有智者把义中禅师的话头逸事翻译出来,转录几段,以飨读者----
—、唐宣宗时代,佛寺逐步从毁坏中恢复过来。义中禅师本是漳州开元寺僧,僻居三平多年,这时有些士绅、僧徒,就往三平山请求义中禅师回漳主持开元寺。其中有个僧徒,号称黄大口,夸夸其谈,不可一世,不把义中禅师放在眼里。根据《宝积经》:即使菩萨,如果骄慢自高,卑下他人,也会退失智慧。因而义中禅师有意给他惩戒---
义中禅师问道:“久仰‘大口’尊名,是您吗?”
僧说:“不敢”。
义中禅师说:“究竟口有多大?”
僧说:“浑身是口”。
义中禅师说:“怪了,从哪里屙屎的?”
僧对不上话来。
二、有人问:“学佛有没有路?”
义中禅师说:“路是有的,只是滑得很。”
僧又问:“路走得吗?”
义中禅师答:“说不定,要看你自己。”
又问:“佛门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十二分教(佛书十二种类),学人信得过,只是太繁,乞求您简捷指示祖师西来的宗旨!”义中说:“你把那龟毛做的拂子,兔角做的拐杖藏到哪里去了?”僧说:“龟哪有毛,兔哪有角?”
义中答:“肉重千斤,智无铢两。”
(按,追问祖师[指菩提达摩]西来意是禅宗话头公案,任何禅师都不肯对学人作正面答复,正如道学家教人寻孔颜乐处。一语说破,味如嚼蜡。要学人历经辛苦,亲自体会才得)
三、王讽侍郎问:“黑豆还没生芽时是啥样子?”(意如蛋没孵成鸡有无生命)
义中禅师答:“诸佛也不知。”
四、义中禅师说,大家没有知识,那不行。“佛意些许相通,那非在岩穴里过着艰苦生活,仔细体会不可。如果只寻求经文义训,字斟句酌,恰如万里望乡关,未知家在何处!”
按义中禅师逸话大意:如《宝积经》所说,学佛有大藏经典在,不学小乘、外道、路伽耶经,然而也不能采取咬文嚼字、教条主义方式来理会佛旨。禅宗顿教不主张学佛专从文字上做工夫,而要求顿悟。如言桂花香气,一嗅便知;若用文字叙述,怎写也无从理会。
祖师公与“监斋爷”
三平祖师公故事之八
三平寺塔殿是香客必进之处,四季香火最盛,塔殿正中石龛里端坐三平祖师公---广济大师坐像,石龛两边有被雕成神像的,义中大师所降伏的灵蛇“蛇侍者”与吊睛百额大虫“虎侍者”,侍奉左右。
要进塔殿,必须经过二进祖殿。监斋公堂,就在祖殿左翼,立像祀监斋爷,为三平寺之独创。监斋爷是何许人也,何德何能,立像祀之?
据传,监斋爷生前为祖师公的厨师,唐咸通十三年十一月初六祖师公将圆寂时,监斋爷决意欲随师西归。祖师公不依,认为他是俗家人,且多杀生,不宜西行。监斋爷分辨道:“我自侍师后,守戒持素,腥荤不沾,虽为俗家,心却早已皈依佛门,每日颂经不息!师若不信,吾当自剖验血是红是白,若流白血,即说明我腹中无半点荤腥。”说毕挥斧自剖,果流白血。义中大师见而感慨:“吾南宗法嗣是直指心性、顿修顿悟的祖师禅,难得他能如此自剖明性,悟心即佛!”嘱众僧祀之于斋堂。后人遵从遗嘱,在斋堂立像祀之,至今香火不衰。)
监斋公堂,为三平寺之独创。凡香客所供斋品都须呈供在此,经监斋爷验证后,方能拿到塔殿供奉祖师公。
"三平寺免看,三落半"传说。
三平寺建筑艺术精湛独特, 妙在其建造于大柏山两峰对峙那昂起的蛇头之上,曰 “下水蛇”,寺前溪下游处有一“上水龟”,龟蛇相对,殿宇倚山而建,座北朝南,前低後高,群山环抱;其二,三平寺与一般寺庙制格局不同,一进山门便是大雄宝殿、祖殿,最后是塔殿(广济大师的庐冢),天王殿只造了一半,所谓的 "三平寺免看,三落半"的俗语特指于兹。“三落半”即指塔殿、祖殿、大雄宝殿、及造了一半的天王殿(山门却未建造)。为何如此?其神话传说是如此描述的:
晚唐时,三平当地居住着畲族和"蛮獠"土人,后者因全身毛 楂楂,故称之为"毛人"(或"山鬼")。义中禅师初入山时,先在"山鬼"穴前(即"毛 氏洞")卓锡,杖插入土中,即化成一株樟树(后人称之为"锡杖树"),义中禅师趺坐树下参禅。此举惊动"山鬼",他们想把他禅师撵走, 见师无动于衷,便集众奋力抬起禅师,至百丈石祭(龙瑞瀑布),抛之扔之,雀跃而归。及回,见义中禅师仍在锡杖下诵经,滴水不沾!山鬼惊诧,把再和尚装入竹笼里,加入石头,再次抛下百丈石祭。其石祭高十几丈,深不可测,瀑布吼声如雷,令人望而生畏!此次"山鬼"得意,笼石沉之,必死无疑!,归至穴前,只见义中禅师趺坐树下,安然无恙!山鬼方知和尚神通广大,遂匍匐礼拜,请发慈悲,宽恕罪过,愿出力建寺,山鬼求大师闭目七天七夜。义中禅师应允,闭目以待。
“山鬼”心悦诚服为禅师架院建寺。义中禅师应允闭目,第五天,因听见众“山鬼”凿石牵材,喊声甚苦,于心不忍,遂睁开双眼,众“山鬼”见神光照耀,惊惶走散,天王殿因此而只建“半殿”
其实当年义中禅师,虽已花甲,仍带领僧尼,坚持佛法禅宗。在此蛮荒之地,与土著和睦相处,传授桑麻耕织技术,悬壶治病,将自己擅长的 “太祖拳”和“少祖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山民,籍以健身防病,慈悲济世即成佛,当朝廷恢复佛教时,他也被敕封为“广济大师”,後人尊称他为“三平祖师公”,世代敬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