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向人间都是爱
在青海省西宁市,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慈眉善目,鹤发童颜,给人一种慈祥、和蔼、可亲、可敬的感觉。尤其在除新疆以外的西北地区(尤其青海)和西藏的200多名男女老少朋友的心目中,更是一个雪里送炭又解救于水火的救助恩人。他,就是工商银行西宁市城东支行离休干部张博著。
张博著出生在陕西省大荔县双泉镇西野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里。常年缺吃少穿,从小就吃尽了苦头。父亲为了他能出人头地,改变家庭的贫困面貌,勒紧裤带让他上学。1944在家乡学校毕业后,他考上了西安师范学校。由于家庭困难,他只好勤工俭学。师范没毕业,受生活所迫,他又休学在一所小学当了一名教师。在教学期间,他接触了地下党,受到进步思想教育,成了一名进步青年。1949年3月,经一名共产党员介绍,他报考了延安大学。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51年毕业后,他被组织上分配到青海金融系统工作至今。
在张博著家中,珍藏有一本利用旧印刷品背面订成的16开大册子。由于年代久远,封面上的字是描了又描的,两行字赫然入目:“积福行善、助人为乐、好事多办、济世救人·本人历年来帮助介绍婚姻、办实事记录。”这本册子所登记的时间,始于1947年5月他17岁在西安教书时起,到1953年开始帮人以钱,帮助过的人数已达200余名。这本册子是张博著一生积福行善、济世救人的记录,从中可以看出他的闪光生命的轨迹。从文字上看,它只是按时间顺序记下一些相互之间并不连贯的人和事。但并不是一本简单的账本,而是浓缩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他为贫困群众奉献爱心所洒下的汗水,是他无私天地间,饱蘸全部感情和心血,写下的人生乐章和时代献辞。在这里,流淌着他对劳动大众的一片挚爱,也闪耀着传统美德与时代内容的光芒。
遭人诬陷被判刑
1973年12月,西宁市组织机关、街道的知识青年响应毛泽东主席“到农村去”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落户。组织上选派思想进步、时任工商银行西宁市城东支行分理处主任的张博著为知青队队长,带领一批知青下乡插队落户。他克服了孩子小、妻子被下放等困难,以大局为重,安排好家事之后就毅然打起背包下乡了。知青点在海东地区的乐都县岗沟公社汤官营大队。原定带队一年,一些人害怕艰苦不愿下乡带队,于是张博著就一连带了4年4批知青。在那里,他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劳动,为知青作出表率。
在知青点,他除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外,业余时间还发挥自己自学过中医的特长,为村民义务治病。每逢春节还为村民一些春联。义务治病登记在册者,从1975年4月—1977年6月,共达49人次;送春联仅1977年春节前,5天内就送出春联100多副,纸张笔墨都是他自掏腰包,免费赠送。
然而,当时张博著这样满腔热情地为村民义务治病,谁知却惹恼了一个人,并且因此改变了张博著一生的命运,使他从此走上了一条近21年的荆棘坎坷之路。这个人心胸狭窄、忌妒心强,而且心狠手辣。据一村干部茹元德后来讲:“谁要是得罪了这个人日子就不好过,在汤官营就难以站住脚”。这个人就是原大队党支部组织委员、赤脚医生王××。因他在选拔优秀知青安排招工上还得罪了他的顶头上司——人民银行西宁市支行代理行长邢××(已死)。邢××的儿子邢×也在张博著带队的知青点上,打架、酗酒、下河游泳、掏麻雀等。还好逸恶劳,到点上时间也不长,就想被招走。
1976年6月,青海省第一建筑公司招工,邢×活动于汤官营大队和岗沟公社,从而换到一张招工推荐表。可是张博著由于坚持原则,拒绝签字,坚持推荐表现好的、到点时间长的知青。为此,邢××同他发生了争吵。这样,邢××就枉费了心机,努力算是白费了,于是恼羞成怒,抓住汤官营王××的诬陷信,大做文章了,实施报复。
邢××一接到王××的陷害信,立即于1977年4月下令停发了张博著的工资,并派出入党积极分子张某(调离青海后不知去向)为首的4人工作组到汤官营。结果经济问题查不出来,反而查出张博著为知青垫付90元钱、60斤粮票(这些钱和粮票始终没有讨还)。张某秉承邢××的意旨,整不到张博著绝不罢休,于是又在作风问题上作文章,召集表现不好挨过张博著批评的几个知青开会、凑情况”,一下子给捏造了好几个所谓的“受害女性”。但是缺乏真凭实据,本人也不认可,都落实不了(当年给工作组开车的司机王兆和,2002年6月与张博著谈起这事说,他曾见到该组李梅揪住知青吴华的头发,逼吴承认与张有奸情,吴当即说:“没有的事,我不能这样承认了害人!”)为了交差,工作组又抓住曾偷过农民杏子以前也有过作风问题的女青年杨××,将其关起来,威逼诱骗,强迫她承认与张博著“通奸”。结果,张静越俎代庖执笔写了个所谓的“检举”材料,强逼杨××按上指印为据。事过20年后的1998年8月,杨××找到张博著说明了当时陷害他的原委并道歉。
得到杨××按了指印的材料后,工作组终于得胜还朝,于1978年元月将张博著弄到西宁市城东区公安分局,大搞刑讯逼供。三天三夜不让张博著吃喝睡觉,轮番审讯、车轮战术逼他下跪,给他戴反背铐,甚至惨无人道地用火炉上烧烫了的火钳滋滋烫他的腿,强迫他承认与杨×ד通奸”。至今张博著的左小腿留下一个伤痕,右小腿留下两下伤痕。在实在忍受不了酷刑的情况下,张博著违心“认罪”,于元月底被送进了西宁市公安局看守所。
相信总有昭雪日
张博著1978年元月29日到看守所,1979年12月29日被错判6年有期徒刑,关进西宁南滩监狱劳改。直至1983年2月2日减刑一年出狱,度过了铁窗生涯整整5年。
张博著被判刑后悲愤填膺,把一腔肝肠寸断之情完全倾汇于笔端。在这5年时间,张博著服法不服罪,他坚持不断地申诉、上访,到出狱时已上诉多达100余次。服刑期间,他一再声称他的所谓“承认”,是张静等人的工作组刑讯逼供的结果,强烈地要求复查。5年间他写了4本日记,详细记录了他的成长历程和浑身冤屈。还有读书、看报、听广播得心得体会。由于钢笔被看守没收,竟有12篇日记是用筷子削成的“笔”蘸自己的血写成。而纸则是将别人的废纸烟盒拆开用的,以后粘贴装订成册。而且他也多次表示,要以因坚持真理而献身的张志新女士为榜样,相信共产党是英明的,公正的,他的冤案早晚会昭雪。
张博著把看守所把监狱当作了学习革命理论的大学堂,到1978年5月29日,仅4个月就将《毛泽东选集》1-5卷通读了两遍;到7月30日,又两个月又将《实践论》《矛盾论》,反复阅读近200遍,并用之于认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发生的矛盾。另外,还在大量篇章写他纪念、学习周恩来、朱德、邓颖超、陈毅、罗瑞卿、王任重、谭启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张志新、吕士才等英雄模范人物的讲话、文章、诗词、事迹的心得体会。
1979年12月28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坚信党和群众最终会把我受诬陷的问题搞清楚,不过是个时间问题。”当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遭人诬陷身入监,暑去寒往又一年。
辞旧迎新铁窗度,冤案总有出头天。
坚信马列紧跟党,相信法律会公断。
尊重事实持真理,实际岂容是非颠!
在看守所、在监狱,他还发挥另一自学成材的特长——会木工活。主动地门坏了修门,窗坏了修窗,5年时间仅修好桌凳200多个。这些都是他利用业务时间干的,因为他的本职工作是医务工作。平时没有病人的空闲时间,他就主动去参加体力劳动。
因此,他还被任命为组长,并多次被评为“改造”好的积极分子,受到表扬奖励,后减刑一年,于1983年2月2日出狱。
1983年2月,被获释的张博著出狱后,为了生计,他到青海红十字医院打工。他一边打工一边继续向中央政法部门申诉、上访,要求重新复查他的冤案。
1991年8月,已经62岁的张博著被青海红十字医院付给2000元和多给的3个月工资后推向社会,让他自谋生路。他办起一个工厂织手套,后来由于多次受骗而关闭。之后,他又到西宁市交警大队值勤,当临时工。再后来,他又给省委党校看花房。每到一处,他都能恪守职责,得到党校有关领导人员的表扬和奖励,工资也较花房其实工作人员要多。
这期间,仅资助手套厂骨干邹爱霞还账、购房和学开汽车培训费,就达6260元(后邹爱霞还回2000元)。为了感恩,邹爱霞拜张博著为义父。
平反昭雪见晴天
1995年12月15日,是张博著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复查审理后作出判决,.判处张博著“无罪释放,补发原工资”。因他年龄已超过离休年龄,没有上班,直接从原单位办了离休手续,回家修养,并给他安排了住房。他十分感谢共产党,感谢法律的公正。从此后,他做好事,做善事,把扶穷济贫,助人为乐作为他余生的一件大事。几年时间,他把单位给他补发的6万余元工资全部用于扶贫济困。
1998年初夏的一天傍晚,张博著到青海日报桥头散步,看到一个十六七岁的小青年在湟水河边徘徊,看起来情绪十分低落,面色忧郁。阅历丰富又赋有济世救人之心的他便上前询问:原来小青年名叫段俊,家住西宁市新华路43号,因为他还有几个弟弟,家中经济比较困难,父亲怕负担太重不准备让他初中毕业后升高中。因此小段悲观绝望,欲投河一死。张博著听后深感同情,让其领到湟岸巷45号自己家中耐心开导,并去新华街段家作小段父亲的工作,建议让小段投考青海省交通学校,学开汽车修汽车技术。上学期间,小段逢年假日常去看望张爷爷,张博著也常常给他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毕业后,张博著又为他担保,两次贷款25000元,买天津“大发”一辆,使小段当上了“的哥”。从此,段家人对他的大恩大德铭记在心。
本来欲寻短见的小段,面前出现了生活的转机,他也很争气,几年下来确也赚了钱。前不久,出租车已由“大发”换成“夏利”了。小段还专门开车到张家说:“爷爷!您要买面米什么的,说一声,我帮你买去。”2002年6月,张博著到汤官营回访一次,坐的就是小段的“夏利”。
1999年清明节,张博著返回陕西省大荔县双泉镇西野二村老家,为父母亲扫墓。适逢天雨道路泥泞十分难行,经询问,乡亲们说:“咱村这路‘晴天圪哒路,下雨半尺泥’,人心不齐又没钱,所以这路修不了。”为了表达对家乡的一片真情,他返宁后马上汇款1000元给村委会,叮嘱他们建一个文化室;2001年12月,又给村委会汇款10000元,签订资助协议书,加上村子少量积资修起5米宽、680米长的一条机砖路。
双泉镇的乡亲们没想到,离开家乡半个多世纪的老人还这么关心家乡生活,捐款建文化室和修路的事,一时传为佳话。因此,镇党委和镇政府、西野二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以及不少群众纷纷写信表示感谢。村子里还在村头为张博著立了一座功德碑,以资永远纪念这位慷慨解囊的远方游子。
1999年终,年届古稀、且仍孤身一人的张博著,由于身体原因,他需要雇个家庭保姆照顾他的生活。湟源县寺寨乡草原村蒙古贫苦牧工王德海的女儿卓玛(王成花)经人介绍来到张家。张博著待小卓玛如亲孙女,并关心她将来的前途,多次动员让卓玛学点技术。一天看到报纸上登有青海大学成人学院招生的广告,他动员卓玛去报考,还表示愿意承担学费。2000年5月,卓玛考上了成人学院的经济管理系,卓玛的妹妹王成莲也考上了青海民族学院的数字系。王德海一家立即面临极为严峻的经济难题,善解人意的张博著早已想到这一点。他请来王德海商量了有关事宜,表示不仅要承担卓玛上青海大学学习和生活上的一切费用,还借给王德海5000元,让小女儿也上大学。王德海在万分感激的同时,又担心自己的这个穷苦牧工还不起这笔钱。但是,张博著暖透人心的一席话,打消了王德海的顾虑。他说如果自己不发生癌症之类的意外事故,这5000元就不用还了。这钱说是“借给”,实际上是给王成莲上青海民族学院的资助款。换言之,张博著这两年承包了王德海家里的一个大学生,又资助了一个大学生。
从2000年到2002年两年来,卓玛的学费、班费、书费等,共达6800元。另外,张博著按天还给她4.50元:3元用于在学校吃午饭;一元早晨上学校坐大的公交车,5角用于下课后回家坐小公交车。平时生活用品,张博著都给她准备齐全,若有特殊开支要多少给多少。现在卓玛两年制的专科大学生活已经结束了,并且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还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
2002年5月卓玛又报考了青海大学成人学院本科,被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所录取,并于9月13日报名入学,学杂费等已先缴3250元。张博著将继续资助卓玛到本科毕业,两年来,张博著资助卓玛学杂费和生活费用,已将近15000元。
作为家务帮手,卓玛对于张爷爷的无私资助,感激之情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所以在治理张博著这个家上,也倾注了她的全部热情,治理得有条不紊,干净卫生。
张博著救助人的确真心实意,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并非沽名钓誉,做表面文章。他从来不想得到什么名声,得到什么回报。
近年来,张博著的家几乎成了骡马大店,总是人来人往。门源县浩门镇 的张晓峰。先在浩门镇办一手套厂,倒闭后到格尔木摆水果摊。由于办厂前到张博著的手套厂学习过,所以以后来往于浩门镇与格尔木之间,张博著的家就成了他的旅店。经张晓峰介绍,浩门镇北关村的女青年景芙蓉,来西宁水井巷小学内的美发美容学校学习理发,两个多月吃住在张家。有时下课后到朋友家去玩,张博著不放心,半夜三更还到学校去找寻。学成回家,张博著还送她一套没用过多久的理发工具和一件白大褂。如今景芙蓉在浩门镇西关什字,开有理发店一个。兰州市的胡芳和任小玲,被人骗来西宁,经人介绍吃住在张家。
从日记中看出,他心底非常善良,只要是积福行善,济世救人的事情,总是心甘情愿地竭力干好。除以上事例外,还对众多的人有求必应,帮人借钱、贷款。帮人路费、药费,介绍婚姻,劝解夫妻矛盾。帮失散的亲人相会,为患者找医生等等。
片片爱心如此地博大!真像大海一样地宽广开阔,的确感人至信,令人回肠荡气。
张博著帮助人并非简单地给予救济。他深知,对某些人来说,你救得了急,却救不了贫。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他总是帮助对方寻找一条自力更生之路,帮助对方掌握一项谋生的本领,一门技术,使其成人成材,成就事业。
不是亲人胜亲人
张博著遭受陷害入狱后,他的妻子于淑芬信以为真,坚决同他离了婚,并把把两个儿子也转回宁夏老家去,从此与他断绝来往。这对遭受诬害身陷囹圄的张博著来说,无异于屋漏偏遭连阴雨,精神再次受到严重打击。当于淑芬得知他平反昭雪,补发工资后,还想与他合婚,张博著因伤透了脑筋,断然予以拒绝,以致现在仍是孤身一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博著救助过的人,男女老少都有,汉、藏、回、土、蒙古等各个民族的都有,大家亲如一家,经常保持来往的就有60多人。他在精神上并不孤独,被他救助过的人基本上都与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正如京剧《红灯记》里唱的:“他们比亲眷还要亲。”隔三差五就有人带上水果、农副产品什么的,登门看望。每年春节前后,更是书信、贺年卡、电话和拜年者络绎不绝。有意思的是,农村青年没有贺年卡,还将纸烟盒上的好看图案剪下来,贴在纸上寄来,表达其心意一片。
让我们从500多封来信中,拆开几封看看朋友们对张博著的一片滚烫的情谊吧!
西安市电讯总厂配件分厂受到过张博著资助和慰问的女工李雪花,1999年11月10日来信说:“你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向我伸出援助之后,我深感社会主义好,好人还是多。”“您如果来陕西西安,一定要写信告诉我,我一定接你到我家里,尽尽地主之意。”来信还附有她和女儿的一张彩照。
作为义女,得到过张博著多达4260元资助,如今已在北京成家立业的邹爱霞。每年春节前都要给张博著汇来100元,或让她在铁路上工作的妹妹等人带来拜年的礼物,端阳节、中秋节和张博著的生日,也不例外。1999年12月13日,邹爱霞来信要接张博著到北京去看病。2000年10月25日,邹爱霞来信说:“现在天气越来越冷,希望大伯您保重身体。如果要出门,多穿点衣服,不要走远。”2001年元月11日,邹爱霞汇来100元,并写信说:“您喜欢吃什么,拿钱去买更方便。不过钱太少了,可这是女儿的一点心意。”邹爱霞还经常打电话来问安、商量事,并多次带上礼物,像亲闺女一样返宁目的看望张博著。2002年8—9月,邹爱霞就回来看望她的恩人,住在张家。
言为心志,不少人视张博著的友谊金贵无比,简直魂牵梦萦,昼思夜想,感人肺腑。
远在陕西清涧县石嘴驿镇慕家河村,张博著给介绍过媳妇的杨春景。1997年2月17来信说:“张叔!您比我的爸妈都亲。我常常晚上睡觉的时候,梦见我和我的大叔您老在一起,我实在想您老。”湟源县波航乡南岔村的杨占贞,2000年2月1日来信说:“我能拥有像您这样善良而体贴人的爷爷,这不是我的福分吗?也许今世我什么都可以放弃,只是不愿失去爷爷您!”
这一份份书信,装满了一份份发自内心的深情厚爱,字里行间洋溢着人们对这位热心助人的老人由衷的热爱。那一声声叮嘱和思念,寄托着人们祈望他健康、快乐、长寿的美好心愿。
德高望重人称颂
遭诬陷,使得张博著妻离子散,家庭解体,身心受到严重创伤。1999年以前从未增加过工资和离休费,现在每月还领不到1600元,以原来同级至今同职的离休人员相差五六百元。然而,他生活检朴,“新生”期间工资最多时才180元,这样他每月也要存款100元。后来工商银行西宁市城东支行补发他工资和离休费69300元,加上青海红十字医院给的2000元以及以后每个月的离休费,所有这些就是他救助资金的来源。
出狱后,他热忱助人的高尚品德和博大情怀有增无减,反而更为炽热,更为强烈。从登记册和日记上看,他近年用于救助的资金近75000余元。因此,他的高风亮节、慷慨好义和善良爱心,为他赢得的朋友更多,赢得的亲情更多。
坎坷遭遇可以毁灭一个人,也可以变成一个人的精神财富。张博著在生命鼎盛时期,惨遭诬陷,由堂堂正正的国家干部、老革命变成了阶下囚。生活发生了彻底改变,身心受到严重创伤。但是,他没有消沉,没有打算向社会讨回损失。而是以更加宽广的胸怀面对人生,以更加仁爱的态度救助他人。落实政策后,给他补发的工资和离休费,也变成了他资助贫困者的财源。他把这些钱的大部分花在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的身上,而他自己并没有多少积蓄,一直到晚年仍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
他的物质生活与一般离退干部相比,可以说是清贫的、低水平的,但是他精神上的富有却是一般人很难比拟的。他在西宁虽然自今孑然一身,但是他并不孤独,天南海北都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众多朋友。人们对他的感激,对他的关爱,以及对他动人事迹的广为传颂,所有这些就是命运对他一生的最高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