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印光大师的文集《永思集》当中,王柏龄居士有这么一段叙述:
二十五年冬,大吐血一次,时人命何只在呼吸间。然省察自心,一不慌张,二不恐惧,但觉佛尚未念好为憾。愈后与一缁友朝江浙诸山,至苏谒师禀告病危时心理。师闻之,大喝曰:“汝若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甚么叫念好,十念当往生。”
有位王居士,在1936年的冬天大吐血,生命只在呼吸间,随时可能断气。他当时是什么样的心境呢?他“一不慌张,二不恐惧”。
一般人临命终时,往往会“心绪多端,六神无主,前途茫茫,无所依靠”。这位居士都没有,他很镇定。
这位居士只有一个遗憾,觉得平日念“南无阿弥陀佛”,并没有达到净念相续,还是有妄想杂念。
他病好后,就跟一位缁友,即出家众,去江苏、浙江一带朝山拜佛。印光大师此时不晓得是在苏州的报国寺闭关,还是在灵岩山寺。这个居士到了苏州,就顶礼印光大师,报告自己病中的心境。
印光大师一听,当下喝斥他说:你如果抱持这种观念,往生就不确定了!恐怕就不能往生了!什么叫念佛念得好?十念都能够往生,哪有什么念得好不好?何况你念佛也不只是十念而已。
《观经》下品下生说“具足十念”,我们念佛都超过十念,现在已是念佛之人,因此,我们当然能够往生。
不过我们要把心态调整到自己是下品下生,现在是临命终时,所以,现在就要“乃至十念”的念佛。(《第十八愿之义》第八课2005.10.16)
《那先比丘经》有一则“大石乘船”的譬喻。
有位国王向阿罗汉请教佛法,国王问阿罗汉:“如果一个人一生中没有遇到佛缘,不知道学佛修行,也没有遇到善缘,以便行善积德,反而遇到恶人恶境,导 致他一生作恶多端,十恶、五逆、谤法,无有惭愧。论理应该堕落阿鼻地狱,可是这种人仅凭临终的时候念几句佛号,就能脱离地狱之业而往生净土,这种法我信不 来。”
国王又说:“一个人在生的时候,只是杀害一条性命,死后就要堕入地狱,这种法我也信不来。”
阿罗汉听完国王的话就问说:“如果拿一颗小石头放到水面上,它会浮在水面还是沉下去?”国王回答:“当然会沉下去。既然是石头,不管多小也会沉到水底。”
阿罗汉又问:“假如放一百颗石头在船上,它会沉下去吗?”国王说:“当然不会,因为是在船上。”
阿罗汉就说:“同样的道理,一个一生作恶多端的人,罪业非常深重,就像那一百颗石头,照说一定会沉入水底,不可能浮上来。可是如果他临终时念佛,靠 着佛慈悲愿力的救度,而没有堕入阿鼻地狱,这就好像把一百颗大石头放在船上不会沉落一样。一生只杀害过一条性命,罪业相对没有那么重,但因为他没有靠佛的 力量,所以就随自己的业力堕入地狱,就好像一颗石头虽然小,因为不是放在船上,所以就随着这颗小石头的重力沉入水底。”国王听完这个譬喻,恍然大悟,从此 相信念佛可以往生净土。
娑婆世界又称为“五浊恶世”。五浊恶世的众生,内心都充满贪瞋痴慢疑的业力种子,只是有的善多恶少,有的恶多善少,甚或一生作恶多端,不曾行善积德,可是绝对没有一生都行善积德,不曾做过坏事的人。因为众生之所以出生在这个娑婆世界,是因为都有共同的业,共同的本质。
所以学佛的人,尤其是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人,要自觉是一个五浊恶世的罪恶众生,就像刚才譬喻里所说的大石头,必须靠着阿弥陀佛的本愿船,才能从六道 苦海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任何人、任何修持,如果不是仰凭佛力,都将如石头一般沉入海底——再度轮回。(慧净法师为莲友闽南语开示第一课 2006.3.25)
再来:
真愿往生,专称佛名,其心决定,净土莲华,现其色相。
“真愿往生”,是指真的打从内心愿往生弥陀净土,而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如果现在愿往生,可是临终的时候,被丈夫或被太太一留恋,就说:“阿弥陀 佛,我不想去了,如果跟您去的话,我太太怎么办?我先生怎么办?”那就不是真的愿往生了。所以专称佛名的净土行人,他的心如果决定,往生就决定;心如果不 定,往生就不定。如果他的心是决定的,那现在极乐世界就有我们的莲花了,而且莲花上会标出我们的名字,也有我们的影子,因此,虽然我们的身体尚在娑婆,我 们的影子已在极乐莲花之上了。
例如须达,将造园,心决定时,于虚空中,现天宫殿。
这里提到了一段典故:古印度时,有一位须达长者发心要为释迦牟尼佛建设祇园精舍,是用黄金铺地。当时他正跟舍利弗在量地,讲堂要多大、多长、多宽, 要什么样的形态,就在测量的时候,舍利弗不知不觉被须达长者的发心感动了。他说:“须达长者,你现在的发心是怎样的功德,你想不想了解?”然后,舍利弗就 以手指向天空,刹那间,六欲天每一层都现出须达长者将来可以往生的宫殿。这个祇园精舍还没有盖呀!只是在量地而已,须达长者的果报,便已经成就了。须达长 者说:“哦!那么多,到底是哪一层天比较好?”舍利弗说:“底下两天都是享乐的,上面三天是比较高慢的,只有第四层天(兜率天)有一生补处的菩萨在讲经说 法,所以去那里的人还会继续修行。”须达长者就说:“那我要往生兜率天!”就在他刚起这个心念的时候,其他各天的宫殿就瞬间通通消失不见了,只有兜率天的 宫殿还在。因果就是这么快。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也是一样,起一念要往生,极乐世界就有我们的莲花了。(《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o难易二道判 》)
宋朝有位有名的出家人,也是一位高僧,就是“元照律师”。
元照律师小时候出家,学问智慧都很高,对戒律的修持很严格、很清净。他有次看到北朝时代慧布禅师的传记,慧布禅师本身有修持也很有愿力,他说往生极 乐世界在那里享乐,不如发大悲心,在三恶道救度痛苦众生,岂非更符合佛陀的本怀,符合学佛的精神呢?元照律师受到这段文章影响,也发愿不要往生极乐世界, 愿在三恶道救度众生。
从此以后,元照律师如果看人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毁谤、轻视对方,认为这是逃避、是小乘。
有一天他自己身染重病,非常痛苦,神识茫茫渺渺,这时自己既没办法起大悲心,也没办法思维所谓不增不减的空义。元照大师这才发现多年来的那种愿心,其实是很脆弱的。那种想法并不符合自己的根性,法不应机,当时假如自己断气了,不知道能去哪里?
病好之后,他对自己以前的观念深自忏悔、痛责。后来他看到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其中写道:“初发心的菩萨还没得到无生法忍,需要经常跟 在佛的身边。”意思是说,要先往生极乐世界跟随阿弥陀佛,这样不但不会退失,而且还会上进。又看到《净土十疑论》里说:“具足烦恼的凡夫,虽然有大悲心, 愿意出生在娑婆世界救度痛苦众生,但这是做不到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需要好好扶养,如果离开父母,婴儿需就没办法成长会死亡;或像一只刚出生的小鸟,必须 依靠树枝,不能因为它是一只鸟,就把它抛到空中去。”
对此观点元照律师非常认同,知道自己的观念是错误的,就尽弃所学,此后专看净土经论,专念弥陀名号,终此一生没再离开过这个法门。
后来又看到善导大师所写的:“凡是专修念佛,十人即十人往生,一百人即一百人往生;但是如果杂修,那恐怕一百人之中不到一二人往生,一千人之中不到三五人往生。”于是元照律师就依据善导大师的开示,专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由此可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便是元照律师一生学佛智慧的结晶。
佛法看人的价值与世俗不同。世俗往往以赚多少钱、什么地位、或什么样的学位来衡量,但佛法看人生的标准刚好相反。
佛法看人生就是说,要知道有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把解脱生死轮回,当成人生最重要的事。如果这样,就算没受过教育不识字,佛陀也会称赞他是有智慧的人。否则就算有好几个博士学位,佛陀也会说他是个愚痴的人。(《慧净法师讲演集一o小经三段文两重因果》)
《阿弥陀经》的宗旨,是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救主——阿弥陀佛,他成佛以来十劫之间,伸着佛手一直在呼唤我们,祈求我们让他救度到极乐世 界;同时,释迦牟尼佛也在好几部经典中,劝导我们一定要发愿,愿生极乐世界。譬如在这短短的1858个字的《阿弥陀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就三次很殷勤恳切 地劝导我们,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
第一段是: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第二段是:
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第三段是: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所以说释迦牟尼佛婆心深切,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劝导,希望我们务必要往生极乐世界。(《慧净法师讲演集一o阿弥陀经两文解释》)
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从消极上来讲,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么,这十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解释说,善根是指菩提心,福德是指六 度万行,以菩提心的善根为因,以六度万行的福德为缘,因缘和合,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而且善根不可以少,必须要多,所谓的“多善根”,就是要发无上菩提 心。因为刚才提到,善根一般解释是菩提心,那么菩提心不可以少,什么叫少呢?以成就阿罗汉果位来说,就是属于少善根,因为他没有发菩提心,不在行菩萨道, 所以不能成佛。往生极乐世界无非是为了成佛,因此一般的解释是,必须要自己发无上菩提心,作为往生之因;既然发了菩提心就必须行菩萨道,因此要广行六度万 行,这叫做福德。以无上菩提心的因,加上六度万行福德的缘,因缘和合,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这样的解释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并没有错。可是必须要了解,这个菩提心跟六度万行的福德因缘,是由众生自己必须累积成就呢,还是靠阿弥陀佛为我们累积成就?问题就在这里。(《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o阿弥陀经两文解释 》)
注:
经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其他译文
1.梵文汉译(玄奘)——
非少善根诸有情类,
当得往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
2.梵文英译(穆勒)——
众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国。
3.梵文日译(中村元)——
不得仅以微小善行,
往生无量寿如来佛国。
4.藏文日译(寺本婉雅)——
不得以少量善根,
往生彼世尊无量寿如来国。
再看下面这一句:“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这就是针对上面那句的回答。也就是所谓的“善男子、善女人”,包括出 家、在家,包括善人、恶人,甚至六道四生的所有众生。只要他听闻到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此后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都可以称为“善男子、善女人”,所以善男子善 女人指的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所讲的“十方众生”。(《慧净法师讲演集一o阿弥陀经两文解释》)
十方众生闻说阿弥陀佛,这“闻说阿弥陀佛”,并不只是听人家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就叫做闻说阿弥陀佛,并不是!
而是听闻善知识讲解传授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第十八愿的内涵,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来龙去脉、因果道理,信受在心,这才是“闻说阿弥陀佛”。所 谓信受在心,就是“信受弥陀救度”,而“愿生弥陀净土”,此后“专称弥陀佛名”,这叫做信受在心,也叫做“执持名号”。执持的“执”,就是坚牢,信仰坚 定,不会移转;“持”就是不散不失。意思是说,这个道理信受在心中,永远不会怀疑、改变,亦即彻底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执 持”。
内心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口中自然就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所以,所谓的“多善根、多福德”,就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等于说往生极乐世 界必须具足多善根、多福德,而这些善根、福德阿弥陀佛已经为我们完成,容纳在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当中,我们心中信受,口中称念这句名号,自自然然就具足多善 根多福德。所以从这里来讲,多善根多福德,不是由我们所累积,而是由阿弥陀佛所累积,我们只要称念他的名号,愿生他的净土就可以。因此莲池大师说:“称念 弥陀名号,就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又说:“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这是莲池大师的解释。蕅益大师也解释说:“只要 信受弥陀,愿生极乐,执持名号,那么每一声、每一声,都是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可见所谓多善根、多福德,就是只要我们“专称弥陀佛名”。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段经文的梵文(我们经典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现在普遍受持的这部《阿弥陀经》,是鸠摩罗什所翻译,目前已经发现《阿弥陀经》的梵文本),如果翻译成汉文,也是十四个字。学者是这样翻译的:
众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国。
也就是说十方众生要往生极乐世界,必须靠阿弥陀佛的功德,而不是靠我们在这里所做的善行。鸠摩罗什所翻译为“善根、福德因缘”的经文,梵文本只有“善行”两个字,以善行来包括善根、福德。
当然此处并不是说我们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就不必去行善积德,譬如孝顺父母、奉事师长的善德;同时也不是不要我们去行六度万行,而是孝顺父母、奉事师 长这些我们应尽的本分,以及随缘随分能够做得到的六度万行,我们都理所当然应该去做。只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必须靠弥陀的功德力量,专称弥陀名号,而不是回 向我们在世间所做的。因为我们在世间所做的,都谈不上多善根,谈不上大善根、殊胜善根、不可思议的善根福德,都是少善根、少福德,唯有阿弥陀佛累积的兆载 永劫的修行功德,才是最殊胜的善根福德。
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而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以真实心、清净心所建设完成的,可以说是无我的、涅槃的、不生不灭的境界。我们凡夫有贪瞋痴,怎么能够进 入他的国土呢?因果不相吻合、不相应。所以必须以阿弥陀佛无我无漏的善根功德,才可以进入极乐世界。因此《阿弥陀经》才说,要我们“闻说阿弥陀佛”之后, 就“执持名号”,道理也在这里。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阿弥陀佛建设极乐世界,必须完成我们往生的功德,然后回向给我们。所以《无量寿经》里面说: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这是阿弥陀佛的愿。阿弥陀佛说他从无量劫以来,都要做一个大施主,所以阿弥陀佛另一个名称,叫做“大施主”——大布施的主人。阿弥陀佛平等地、普遍 地救度十方众生的贫苦。我们在这个世间,受尽种种的贫穷困苦,死后还会轮回六道,苦不堪言。阿弥陀佛就是要做一个大施主来救度我们,从这一点来讲,功德是 从阿弥陀佛那里来的,所以叫做佛力,我们以念佛乘佛力而往生极乐。
另外一段经文阿弥陀佛说: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阿弥陀佛是为我们十方众生开发往生成佛的法藏,所以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布施广大的功德之宝给我们,让我们得以离开娑婆,往生极乐,而成就佛果。《无量寿经》另一段经文说: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是阿弥陀佛使我们十方众生,成就往生成佛的功德。《无量寿经》又说: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阿弥陀佛以我们十方众生不晓得领受的法——往生之法,来布施给我们。因此我们这个法门,是讲弥陀救度的法门,是讲我们信受弥陀救度的法门,是讲我们信受而专称弥陀名号的法门。(《慧净法师讲演集一o阿弥陀经两文解释》)
现在再解释“一心不乱”。很多著作都将此解释为众生念佛,功夫上成就的“一心不乱”。譬如要达到“事一心不乱”啦!甚至能够“理一心不乱”,就是最 高的境界。否则至少也要“功夫成片、梦寐一如、净念相继”,这叫“一心不乱”。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是依一般教理来解释净土的教理。这“一心不乱”,其实 意义很简单,也就是刚刚所讲的,我们闻说阿弥陀佛,心中信受弥陀的救度,口中称念弥陀的名号,若一日……若七日;这若一日……若七日是指我们的生命,随着 我们生命的延长,而专念这句名号。如果还有一天的生命,就专念一天的名号;有七天的生命,就专念七天的名号;有七个月、七年、七十年,我们就尽这一辈子来 专念这句名号,不必假借其他的功行。虽然我们有累积其他的善根福德,但是不假借这些善根福德来往生,因为这些是不够格的,往生都是依靠“阿弥陀佛”这句名 号。
称念名号也是随我们的根性而念,每个人根性不同,士农工商,都以他本身的岗位、根机来念佛就好。能念几万就念几万;不能几万,能念几千就几千;能念 多少就念多少,也就是说,有时间就称念这句名号。至于在念佛的过程当中,心有没有散乱,有没有妄想,这个不成问题,因为往生不是靠我们的功夫,与有没有妄 想杂念,有没有达到功夫上的一心无关。是否要一心才能往生,否则不能往生;或者必须临终正念现前才能往生,没有正念不能往生;或者说临终要有助念,没有助 念就不能往生——都不讲这些,因为一切都是凭靠 阿弥陀佛的力量。只要我们愿生极乐世界的心一辈子不变,专念弥陀名号,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自然就会现身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根本不存在功夫上的是否“一 心不乱”的问题。
所以这里的“一心不乱”,就是专信阿弥陀佛、专念弥陀名号的心,没有其他的心,而且不变动、不杂乱,这就是“一心不乱”。人家如果说:“某某人啊! 有一个法门非常殊胜哦!你来学学看吧!”我们也不好奇,任何法门我们都会觉得不如这句弥陀名号,只要有这一句弥陀名号,就万德具足,往生的事情当下成就, 不必依靠其他,所以我们不会好奇,不会动乱我们对阿弥陀佛信受的心,这叫做一心不乱。当我们烦恼起来了,妄想杂念起来了,我们也不会因此而顾虑说:“糟糕 了!我要往生极乐世界,可是有这样的心念,阿弥陀佛怎么会救度我呢?恐怕会被阿弥陀佛舍弃吧!”完全不要顾虑。
请问大家有没有贪瞋痴?有没有妄想杂念?如果你没有贪瞋痴、妄想杂念,那就是阿罗汉了!阿弥陀佛为了救阿罗汉,经过五劫的思维来发愿,经过兆载永劫 来修行,岂不是没有价值吗?阿罗汉本身就可以离开三界六道轮回,何必要阿弥陀佛救度?所以阿弥陀佛要救度的正是五浊的众生。所谓“五浊”,就是“劫浊、见 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我们众生本来就是因为有见浊、烦恼浊,才是凡夫呀!如果我们没有见浊,没有烦恼,没有贪瞋痴慢疑,我们就不是凡夫了。不是凡 夫,也就不是阿弥陀佛所要救度的对象了!
所以一方面,我们因为有烦恼而惭愧、欢喜地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同时因为我们有烦恼,才更加感恩阿弥陀佛的救度。因此,凡是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的莲友 们,请大家不要因为自己有烦恼、有杂念而感到退怯,感到往生不够格而怀疑阿弥陀佛。如果这样的话,等于是拿一把刀,插在阿弥陀佛的胸膛上,让阿弥陀佛伤心 流泪。阿弥陀佛本来就是不嫌弃我们,才为我们发愿修行,救度我们,所以只要任凭弥陀的救度,只要专称弥陀佛名,不管自己有没有清净的心,有没有一心的功 夫,都不必担心。(《慧净法师讲演集一o阿弥陀经两文解释》)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善导大师《法事赞》释此经文言: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
临终圣众持花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坐时即得无生忍,一念迎将至佛前,
法侣将衣竞来着,证得不退入三贤。
1.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多以为发菩提心、广行六度、修诸万行、积善累德,谓之多善根多福德;而不知“只要‘执持名号’,即是多善根多福德。”
2. 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多以圣道法门之观点,曲解净土特别法门“一心不乱”之真义,以为念佛功深,证入三昧,或者伏断惑业,不生烦恼,谓之一心不乱。而不知“执持名号”即 是“心信弥陀救度,口称弥陀名号”;而“一心”即是“不二心”,不二即是“专”;“不乱”即是“不杂乱”,不杂亦是“专”;是故善导和尚解释“执持名号、 一心不乱”谓之“念弥陀专复专”。故,不论何人,但能尽其形寿(若一日、若七日之意,亦是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之意),专念弥陀名号、愿生极乐世界者,即是 乘佛愿力,已得往生,甚为易解易行,毫无别义玄义也。
3.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多以为命终之时,必须自己保持正念,心不颠倒,方能感得弥陀现前,接引往生。而不知“因佛现前而住正念,非住正念而佛现前”,所谓“慈悲加佑,令心 不乱”也。盖“平生专持佛名故,临终佛必现前;因佛现前故,自然心住正念而不颠倒。”此两重因果,经文分明,祖释显然,若静心思维,则其义自现。
(《慧净法师讲义o阿弥陀经要旨(二)》)
(《慧净法师讲义o阿弥陀经要旨(二)》)
昙鸾大师是一个老实修行的人,在他的《赞阿弥陀佛偈》里面,有首偈子说:
我从无始循三界,为虚妄轮所回转,
一念一时所造业,足系六道滞三涂。
昙鸾大师说,他从无始以来就循着三界,也就是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轮回, 所以说“我从无始循三界”。
“为虚妄轮所回转”,三界就是六道轮回,而六道轮回本身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我们居然把虚妄当做真实,一直在轮回,永无休止,直到今天。
到了今天,“一念一时所造业,足系六道滞三涂。”一念一时,也就是心心念念,现在的心心念念都在造业、结业。虽说业有善业跟恶业,可是昙鸾大师说,这个业“足系六道”,足够令他被绑在六道里面,同时“滞三涂”,被堵在三恶道之中。
意思是说,昙鸾大师自认是一个造罪造业的凡夫,他念念所造的不是善业,反而是让他停留在三恶道之业。
释迦牟尼佛说六道是苦海,这个“海”就显示无边无底。六道的轮回,是无边又无底的。我们在六道里面,所谓“头出头没”,头出就是偶尔生而为人,在大海里面露出头来,呼吸几口空气,之后又沉下去了。
连昙鸾大师都自认是在六道里面头出头没,而且是滞留在三恶道比较多,遑论我们!昙鸾大师在南北朝时,梁武帝都要向他所在的方向顶礼,尊称他“鸾菩萨”;北朝的北魏皇帝,又尊称他为“神鸾”。这样的人,还自认是罪恶众生,何况我们呢!
以此而言,我们可说没有出离六道的能力、机缘。若没有阿弥陀佛为我们发下第十八愿,我们就永远地在六道轮回,永无出期了。
众生起心动念都是如何呢?在《净度菩萨经》里说:
一人一日中,八亿四千念,
念念之所为,皆是三涂业。
每个人在一天当中,念头有多少呢?有八亿四千。这个八亿四千,不是具体数字,是一种表法。也就是无量无边,数不清的念头。这念念之所为,并不是让我们可以生而为人,上升天堂,或脱离六道轮回的,反而都是在造三途业,造地狱、饿鬼、畜生之业。
我们心心念念居然是这样,想来是很恐怖的。诚如《地藏经》所说:
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
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也就是说,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行为,身口意三业行为,都是业,都是罪。
《地藏经》又说:
业力甚大,能敌须弥,
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众生的业力,“能敌须弥”,宇宙最高的山是须弥山,而我们的罪业比须弥山还高;“能深巨海”,最深的是大海,而我们的罪业比大海还深。像这样的众生,如果没有阿弥陀佛“设我得佛”的愿来救度,就只有永远在三界六道轮转了。
这个“三界”,昙鸾大师如何来形容呢?昙鸾大师说:三界是“虚假的,是污染的,是颠倒的,是破坏的,是轮转的,是无穷的”。
也就是说,三界众生的因与果,都是虚假,不是真实的;都是污染,不是清净的;都是颠倒,而不是正知正见的;都是破坏,念念都在无常转变,不是永恒存在的。
而且是一直在轮转,不是地狱,就是饿鬼、畜生,长期轮转于恶道,无有穷尽。这真是非常恐怖,非常可怕。
又说:“三界是生死凡夫流转之暗宅”,三界就好像很广大的屋子,而这屋子却没有一点点光明,非常黑暗。等于是说我们三界六道的凡夫,都是迷而不悟的。
又说:“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长寝大梦,莫知悕出”。也就是说,永远在大梦当中,不晓得出离。
轮转在三界里面的众生,如果没有遇到佛法,或是遇到佛法却没有遇到弥陀的救度,就永远沉沦在黑暗的三界,在大梦的六道里面,不能脱离了。(《第十八愿之义》之三)
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所以前往不退转地,也有许多种法门。龙树菩萨在《易行品》当中,将所有到达不退转地的法门分为难行道和易行道。
简单来讲,难行道是全靠自己的力量,或者是半自力、半他力的修行,这些法门就是指净土宗(阿弥陀佛救度法门)之外的各种修行法门;而龙树菩萨所强调的易行道,则是完全靠他力,这个他力是单单指阿弥陀佛救度的力量而言,所以易行道可说是全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丝毫不假借自力。
譬喻有一个人掉入大海中,自己不会游泳,没有办法到达彼岸,就在即将灭顶而痛苦挣扎的时候,阿弥陀佛驾着本愿船来到他身边,告诉他说:“你没有力 量,也没有人可以救你,我来救你。”就把他接到大愿船上,这个人不必买船票,也不用帮忙驾驶,就安全快速地到达彼岸了。龙树菩萨譬喻这个法门如同“乘船” 的法门。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有一位净土宗的祖师叫做昙鸾大师,他继承龙树菩萨的思想,认为龙树菩萨这个乘船的法门,是乘上一艘不退而快速的船。其他法门,龙 树菩萨譬喻为步行,就是用自己的力量走路。乘船的意思是,自己不管有什么力量,在船上都无用武之地,而且也置于无用之地,何况自己就是因为没有力量才会堕 落,所以必须受阿弥陀佛的救度。
《易行品》里面主要是用两个问答来说明易行道的内容。以下是其中的一个问答,由这个问答,就能够充分显出龙树菩萨易行道的思想:
问曰: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若尔者,是大衰患……
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慧净法师讲演集一o难易二道判》)
龙树菩萨说:“佛法有无量门”,又说:“菩萨道亦如是”,所以说“佛法就是菩萨道”。但是,不论是佛法,或是菩萨道,皆可分为两门,就是难行道和易行道。
难行道的内容就是陆道步行,走起来很辛苦,是“诸”、“久”、“堕”——必须勤行精进,长劫修习种种法门,而且有退堕的可能。
易行道就不是这样子了,它像经由水道坐船,坐在船上很舒适,同时既“易行”而又“疾至”,是“一”、“速”、“必”。“一”就是只要专“一”称念阿 弥陀佛的名号,不假借其他的功德来回向,单称阿弥陀佛就够了;而且快“速”,现在、当下就得到了;同时也是“必”定的,百分之百的必定往生,没有或许会退 下来的危险。
龙树菩萨将佛法判为“难行道”和“易行道”,昙鸾大师则进一步解析为“自力”和“他力”,昙鸾大师的弟子道绰禅师又判为“圣道门”和“净土门”。也 就是说,这“圣道门”必须是圣者的根器才能够修的,而“净土门”则不必一定要圣者的根器,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能往生弥陀净 土而成佛了。
综合言之,整个佛法可分为二门。“圣道门”是难行道,是自力的,是圣者根器才能修的,讲修行,须什么行都要修,这就如陆道步行,所以是“苦、诸、 久、堕”,既然有退堕的可能,那就表示证果的可能性不确定。而易行道的净土门是怎么样呢?“净土门”是易行道,是靠他力的,凡夫都可以做得到,是讲信心的 救度法门,信什么呢?信念佛必得生,专一念佛便可,就好像水道乘船,是“乐、一、速、必”,而且往生决定。
圣道门和净土门都是佛法;难行道与易行道也都是佛法;靠自力、靠他力也都是佛法。所以我们不能说精进勇猛修行的才是佛法,轻松念佛的就不是佛法,不 是这样。一般佛教徒,大都比较崇敬苦修苦行者。他们认为,既然是学佛,而佛法重在实践,所以要修苦行,越修苦行的人,越能得到大众的信服;而你们跟老太公 老太婆,不认识字的人一样,只是动动嘴巴念念佛,那有什么可贵呢?有人甚至于会怀疑,难道这样也是佛法吗?
这个当然也是佛法,而且不但是佛法,反而是佛法里面最快速的。但是仍然有人很看不起念佛者,认为我这么有学问,能够深入经藏,这么的精进,能够学这 个法门,学那个法门,难道我还跟你们这些老太公老太婆一样,只是在那里单单念“南无阿弥陀佛”吗?因为有这种偏执,所以就生起高慢心了。如果是这样的情 形,那就会如《无量寿经》所讲的“难以信此法”了。(《慧净法师讲演集一o难易二道判》)
圣道门就是“自力修行”之教。自力修行就是期望能以自己的力量,生生世世于六道中不失人身,修行六度万行以证果,但这只有圣者的根器才能做到,故谓之“难”。而净土门则是“他力信心”之教,今生此时于娑婆世界一向念佛,往生极乐净土以证果,这是凡夫所堪,故谓之“易”。
换言之,如果要走圣道门,那么你必须先具足那一种根器,要有本事确定既使这一辈子不能完成道业,下一辈子还有把握能重得人身,而且要有因缘能接续这 一辈子没有完成的道业,继续修行。要有这一种能耐,如果没有这一种能耐,那就免谈了,因为下一辈子不晓得你会到哪里去呀!而且往往逃不出所谓的“三世 怨”,就是说这一辈子学佛、布施累积了很多的功德,下一辈子就享受富贵。接着,人在欢乐当中,不知不觉就造恶了,第三辈子就堕落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宣说佛 法,不是要我们行善积德来升天或当人享福乐,不是!是要我们回向命终往生极乐世界。(《慧净法师讲演集一o难易二道判》)
净土门与圣道门不一样,净土门是他力信心之教,他力就是指阿弥陀佛的愿力。所谓“信”就是信客观存在的事实,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外在客观存在的事实, 那我们的信仰就是空洞、空口说白话的!然而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存在是佛为我们保证的客观事实,所以阿弥陀佛的存在就是我们的信心根源,我们只要信佛所 说,无须种种筹量计度,自然纯朴,无疑无虑,当下即能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
这就好像天上的明月,映入水中成为月影,月影不是水自己产生的,只要有月亮,水面就会映现出月影来,是不假方便而产生,大的湖也好,小的杯子也好, 就怕你用东西把它盖住,不然的话,千江有水,千江都有月。只要我们愿意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人人心中就都有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就跟你我同在一起,同 出同入、同睡觉、同工作,永远保护我们。可是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心水盖住了,怀疑哪有阿弥陀佛?哪有极乐世界?哪有那么容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呀!这样的 话,就自失大利了。这就如同太阳普照大地,照大树也照小草,照出家人也照在家人,照会修行的也照不会修行的,但是如果你自己一直躲在洞中、屋内,那么,太 阳就跟你没有交集了。
所以这净土门是“他力信心”之教,是今生此时在这个娑婆世界“相信念佛必得往生”而“一向念佛”,临终往生极乐世界证果位。所谓“一向”就是没有二 向三向,不会今天念佛,等一下或者是明天又念别的,如果心思不定,修这个又修那个,那就不是一向。一向是从现在发心开始,一直到往生都不会改变,才是一向 念佛。真正信佛的人就是一向念佛,临终往生极乐净土以证果位。意思是说,净土门不是要求念佛人在这个娑婆世界证果位,而是在极乐世界证果位。圣道门才是要 求修行人在娑婆世界证果位,这一辈子不行,下一辈子再来;下辈子如还不行,就下下辈子再继续修,一直修下去,直到证果。我们净土门不是这样,我们知道自己 并没有能力累生累世苦修“诸、久、堕”的难行道,而且想到阿弥陀佛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所以是到极乐世界证果位,这是每个善恶凡夫都可以做得到的。
总之,佛法中的圣道门是修行之教,是难行道,是自力,是苦,是以修行六度万行为宗;而净土门,则是信心之教,也就是信佛,是易行道,是他力,是乐,是以信愿专称佛名为宗。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o难易二道判》)
唐朝,善导大师(公元613年~681年)在长安西京寺内,曾与金刚法师较量念佛的胜劣,善导大师升高座发愿说:“佛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都说:‘念佛 可以往生净土。不管是平时学佛、一生念佛的人,还是临终才晓得念阿弥陀佛、只念几天佛的人,甚至是最后快要死的时候才晓得念佛,只能念十声、甚至一声阿弥 陀佛的人,仗阿弥陀佛愿力,都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这是真实、绝对不欺骗众生的话,那么就让这个厅堂中的佛像,全部都放出光明,为作证明。如果说 这个念佛法门竟然是假的,其实并不能往生净土,只不过是佛为了安慰众生所说的一种欺骗性的话,那么就让我善导现在就从这个高座上,立刻堕入大地狱,受长时 间的痛苦,永远都不出地狱。”话说完后,善导大师立刻就用手中的如意杖向堂内所有的佛像一指,此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佛像竟然全部都大放光明。(唐朝 o道镜、善道《念佛镜》)(《念佛感应录一o念佛胜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