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电子书首页

净土宗精要法语解

〖简介〗

  净土宗精要法语,从净土三部经(含异译本)及净土开宗相承祖典中摘录115条,按先后顺序排列,方便打印、查阅、背诵、比对,方便与同行善知识切磋法义。若能每日熟读、背诵,净土宗教理框架自能了然于心;常得佛祖法语加持,自能欢喜念佛,不乐杂缘,不失正念,不疑往生。

 

 

   

 

〖译注说明〗

  为便于了解这些法语的重要意义及传承关系,又将其大致按教、行、机、益的次序分类,归纳为“净土宗精要法语分类”。其中每一小类中标注的,如“《易行品》1”,即指“净土宗精要法语”中《易行品》的第1条法语。

  解释每条法语时,分为白话直译、注释、传承、补充教证、讨论五部分。

  直译,尽量依古文教典的原文语序翻译,方便比对,少许过渡文句加上括号。

  注释,主要依据《佛学大辞典》,稍作简略,关键名词依净土宗教理加以说明。

  传承,标注诸祖传承义理及经典依据,如“(07)净土行判”,是指“净土宗精要法语分类”中的“(07)净土行判:《往生论》5,《观经疏》4”,可根据条目标号“《往生论》5,《观经疏》4”查阅这两条关于“净土行判”的经文祖语。

  补充教证,补充这115法语以外、义理贴近的相关法语。

  讨论,对容易忽略的地方,或结合普遍性的疑问,稍加展开。

 


 

目 录

 

净土宗精要法语分类... 5

《无量寿经》... 7

《无量寿经》1第十八愿... 7

《无量寿经》2第十八愿成就文... 9

《无量寿经》3第十八愿成就偈... 11

《无量寿经》4流通文·念佛大利... 12

《无量寿经》5第十一愿... 12

《无量寿经》6第十七愿... 13

《无量寿经》7第二十二愿... 14

《无量寿经》8三誓偈... 15

《无量寿经》9五劫思惟兆载修行... 16

《无量寿经》10不请之友... 17

《无量寿经》11广施功德宝... 18

《无量寿经》12无量寿佛最尊第一... 19

《无量寿经》13触光柔软... 20

《无量寿经》14果德涅盘... 20

《无量寿经》15出世本怀... 22

《无量寿经》16佛世胜益... 23

《无量寿经》17超绝横截... 23

《无量寿经》18过火闻法... 25

《无量寿经》19特留此经... 26

《无量寿经》20叹难劝信... 27

《如来会》1救世法王... 28

《庄严经》1度尽阿鼻... 29

《庄严经》2恶道皆生... 30

《庄严经》3往生如佛... 30

《观经》... 31

《观经》1称名除五逆罪... 31

《观经》2闻名除破戒罪... 34

《观经》3称名除罪成善男子... 35

《观经》4不乐浊恶... 37

《观经》5三福净业... 38

《观经》6应心即现... 40

《观经》7光明遍照唯摄念佛... 42

《观经》8救度无条件... 43

《观经》9三圣常来... 44

《观经》10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45

《观经》11芬陀利花... 45

《观经》12流通文·唯嘱持名... 46

《阿弥陀经》... 47

《阿弥陀经》1往生方法念佛胜易... 48

《阿弥陀经》2西方极乐阿弥陀佛... 51

《阿弥陀经》3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52

《阿弥陀经》4光寿无量故名弥陀... 53

《阿弥陀经》5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54

《阿弥陀经》6诸佛证诚... 55

《阿弥陀经》7闻名得护念不退... 56

《阿弥陀经》8愿生得现生不退... 57

《阿弥陀经》9难信难说之法... 58

龙树菩萨《易行品》... 59

《易行品》1难易二道判... 59

《易行品》2本愿称名... 60

《易行品》3称名疾至不退... 61

《易行品》4即入必定... 62

《易行品》5信疑得失... 62

《易行品》6乘船度海自度度彼... 63

天亲菩萨《往生论》... 65

《往生论》1归命偈... 65

《往生论》2清净功德·量功德... 66

《往生论》3本愿偈... 67

《往生论》4回向偈... 68

《往生论》5五念门... 68

《往生论》6如实称名... 69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71

《往生论注》1自他二力判... 71

《往生论注》2他力本愿释... 72

《往生论注》3平生业成... 73

《往生论注》4一切凡夫皆得往生... 74

《往生论注》5愿往生者皆得往生... 75

《往生论注》6克念愿生亦得往生... 76

《往生论注》7九品无殊淄渑一味... 77

《往生论注》8不实功德... 78

往生论注》9不如实修行... 79

《往生论注》10不断烦恼得涅盘分... 81

《往生论注》11他力速得成就... 82

《往生论注》12劝信他... 84

道绰大师《安乐集》... 85

《安乐集》1圣净二门判... 85

《安乐集》2圣道难·二由一证... 87

《安乐集》3净土易·大经本愿... 87

《安乐集》4观经九品自审根机... 88

《安乐集》5小经证诚念佛定生... 90

《安乐集》6约时被机劝归净土... 90

善导大师《观经疏》... 91

《观经疏》1要弘二门判... 92

《观经疏》2虽说定散意在专称... 93

《观经疏》3两种决定深信... 94

《观经疏》4正杂二行正助二业... 96

《观经疏》5三经唯明专念... 98

《观经疏》6一一愿言称名愿生... 98

《观经疏》7六字释... 99

《观经疏》8三缘唯摄念佛... 100

《观经疏》9不赞杂善唯叹念佛... 101

《观经疏》10凡夫入报问答... 102

《观经疏》11不问罪福时节... 103

《观经疏》12时节延促... 103

《观经疏》13溺水偏救... 104

《观经疏》14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105

《观经疏》15清净心... 105

《观经疏》16归去来... 106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 107

《观念法门》1佛劝三辈专念... 107

《观念法门》2第十八愿释... 108

《观念法门》3心光照摄专念众生... 108

《观念法门》4造罪回心念佛愿生... 109

《观念法门》5延年转寿... 109

善导大师《法事赞》... 110

《法事赞》1称名入报... 110

《法事赞》2无过念佛... 111

《法事赞》3逆谤得生... 112

《法事赞》4恶齐同不退... 113

《法事赞》5凡圣齐同不退... 113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 114

《往生礼赞》1四十八字本愿释... 114

《往生礼赞》2赞佛偈·念佛蒙摄... 115

《往生礼赞》3光明无量唯摄念佛... 116

《往生礼赞》4光号摄化... 116

《往生礼赞》5念佛必生... 117

《往生礼赞》6二十五菩萨拥护... 117

《往生礼赞》7专杂得失... 118

《往生礼赞》8专杂得失... 119

善导大师《般舟赞》... 119

《般舟赞》1顿渐二教判... 120

《般舟赞》2唯觅念佛... 121

《般舟赞》3名号利剑... 122

《般舟赞》4万行力弱念佛最尊... 122

《般舟赞》5一切不如专念... 123

《般舟赞》6努力勤行... 124

 


 

净土宗精要法语分类

 

【教】
(01)净土教判:《易行品》1,《往生论注》1,《安乐集》1,《般舟赞》1,《观经疏》1。
(02)救度法门:《无量寿经》15,《观经》1、2、3、6、7,《观经疏》3、13。
(03)本愿称名:《无量寿经》1、2、3、4,《观经》1,《阿弥陀经》1,《易行品》2,《往生论》3、6,《往生论注》2,《安乐集》3,《观经疏》2、6,《观念法门》2,《法事赞》1,《往生礼赞》1、2、4。
(04)不断得证:《无量寿经》3,《往生论注》10,《观经疏》14、15。
(05)不靠三学:《无量寿经》1,《阿弥陀经》1,《往生论注》2、10,《安乐集》3,《观经疏》3。
(06)教契时机:《无量寿经》19,《安乐集》3、4、5、6。

【行】
(07)净土行判:《往生论》5,《观经疏》4。
(08)厌秽欣净:《观经》4,《观经疏》16,《般舟赞》6。
(09)愿生净土:《无量寿经》3,《观经》10,《往生论》1、4,《观经疏》15。
(10)一心归命:《无量寿经》2,《观经》10,《易行品》2,《往生论》1,《观经疏》4、14。
(11)信佛因缘:《无量寿经》1、2,《易行品》1、5,《往生论注》1,《往生礼赞》4。
(12)信心欢喜:《无量寿经》1、2、4、18,《易行品》5。
(13)信心决定:《无量寿经》2,《观经》10,《往生论注》9,《观经疏》3。
(14)信愿清净:《易行品》5,《观经疏》15。
(15)一心不乱:《阿弥陀经》1,《无量寿经》1,《往生论注》9,《安乐集》5,《观经疏》2、4、11、14,《法事赞》1,《往生礼赞》2、7、8。
(16)具足三心:《无量寿经》1,《观经》10,《阿弥陀经》1。
(17)十念之义:《无量寿经》1、2,《观经》1,《往生论注》2、3,《安乐集》3,《观经疏》6、12,《观念法门》2、4,《法事赞》2,《往生礼赞》1、4、5。
(18)念即口称:《观经》1、3,《易行品》2、3,《往生论》6,《安乐集》3,《观经疏》2、4、6,《观念法门》2、4、5,《往生礼赞》1、2、5,《般舟赞》1、3、5。
(19)念佛时节:《阿弥陀经》1,《观经疏》11、12,《观念法门》4,《法事赞》2,《往生礼赞》4、5。
(20)一向专称:《观经》12,《观经疏》2。
(21)如实称名:《往生论》6,《往生论注》9。
(22)落实称名:《观经》1,《阿弥陀经》1,《往生论》6,《安乐集》3,《观经疏》7、11,《法事赞》1,《往生礼赞》1、5。
(23)名号资粮:《无量寿经》4,《观经》1、3,《观经疏》7。
(24)往生容易:《无量寿经》3、17、19,《观经疏》7,《观念法门》1、4,《往生礼赞》4。
(25)易行安乐:《无量寿经》1、2,《易行品》1,《往生论注》1、6,《法事赞》1。
(26)自力难行:《易行品》1,《往生论注》1、8,《安乐集》2,《观经疏》3。
(27)要门散善:《观经》5,《观经疏》1、2。
(28)少善不生:《阿弥陀经》1,《往生论注》8,《法事赞》1。
(29)杂行之失:《阿弥陀经》1,《观经疏》4、8,《观念法门》3,《法事赞》1,《往生礼赞》7、8,《般舟赞》4。

【机】
(30)三根普被:《观念法门》1,《法事赞》4、5。
(31)本为凡夫:《无量寿经》1、2、17,《阿弥陀经》9,《往生论注》4、10,《安乐集》5,《观经疏》1、3、10、11、13、14、15,《观念法门》4,《法事赞》2、4。
(32)自审根机:《往生论注》8、10,《安乐集》4,《观经疏》3。
(33)不问罪福:《观经疏》11,《法事赞》3、4。
(34)不顾贪瞋:《观经疏》14、15。

【益】
(35)他力成就:《无量寿经》3、11,《观经》1、2、3,《易行品》4,《往生论》3,《往生论注》1、2、11、12,《观经疏》1、10,《法事赞》3,《往生礼赞》4。
(36)乘佛愿力:《无量寿经》3,《往生论注》1、12,《观经疏》3,《观念法门》2,《法事赞》5。
(37)称名必生:《无量寿经》1、2,《阿弥陀经》1、6,《往生论注》3,《安乐集》5,《观经疏》6、11,《观念法门》2、4,《往生礼赞》5。
(38)愿生皆生:《无量寿经》2、3、17、19,《阿弥陀经》9,《往生论注》5、6,《观经疏》6,《观念法门》2。
(39)凡夫入报:《观经疏》10、16。
(40)平生业成:《无量寿经》2,《观经》11,《阿弥陀经》1,《往生论注》3,《观经疏》4、7。
(41)现生不退:《无量寿经》18,《阿弥陀经》7、8,《易行品》1、2、3、4。
(42)齐同不退:《无量寿经》2、3、5,《阿弥陀经》5,《往生论注》1、7,《法事赞》4、5,《往生礼赞》2,《般舟赞》1。
(43)横超三界:《无量寿经》17,《往生论注》10。
(44)花开见佛:《易行品》5,《往生礼赞》2。
(45)速得成就:《无量寿经》2、3、4,《庄严经》2,《易行品》1、2、3、4,《往生论》3,《往生论注》11,《般舟赞》1。
(46)诸佛证诚:《阿弥陀经》6、7,《观经疏》5。
(47)佛圣护念:《观经》6、9、11,《阿弥陀经》7,《观经疏》8、13、14,《观念法门》3,《往生礼赞》6,《般舟赞》5。
(48)亲缘近缘:《观经》6、9,《观经疏》8,《观念法门》3,《般舟赞》5。
(49)念佛成善:《观经》3,《阿弥陀经》1。
(50)念佛上善:《无量寿经》4,《观经》11,《阿弥陀经》5,《观经疏》5、9,《般舟赞》4、5。
(51)念佛大利:《无量寿经》4,《观经》7、11,《往生论》3,《法事赞》2,《般舟赞》1、5。
(52)称名除罪:《观经》1、3,《安乐集》5,《观经疏》8,《法事赞》3,《般舟赞》3、5。
(53)称名具德:《无量寿经》4,《易行品》4,《往生论》3、6,《往生论注》9,《观经疏》7。
(54)远离厄难:《观念法门》5,《往生礼赞》6。
(55)佛圣来迎:《观经》1、2、3,《阿弥陀经》1,《观经疏》8,《观念法门》1、4,《法事赞》1、2。
(56)心不颠倒:《观经》3,《阿弥陀经》1,《观经疏》8,《法事赞》1。
(57)是心是佛:《观经》9,《往生论注》9。
(58)往生利乐:《无量寿经》14,《阿弥陀经》3。
(59)速得成佛:《无量寿经》5、7,《阿弥陀经》5。
(60)往生如佛:《无量寿经》14、《庄严经》3。
(61)不历阶次:《无量寿经》7,《往生礼赞》2。
(62)往生一味:《往生论注》7,《观经疏》10。
(63)乘大愿船:《易行品》6、《往生论注》1。
(64)倒驾慈航:《无量寿经》7,《庄严经》3、《易行品》6。

【弥陀果德】
(65)报佛报土:《观经》3,《往生论注》10,《观经疏》10、16,《法事赞》1,《般舟赞》1。
(66)国土清净:《往生论》2。
(67)国土广大:《往生论》2。
(68)大愿业力:《无量寿经》9、11,《观经疏》1。
(69)最尊第一:《无量寿经》8、12。
(70)诸佛称扬:《无量寿经》6。
(71)世间救主:《如来会》1。
(72)主动救度:《无量寿经》5、6、8、9、10,《如来会》1。
(73)救度无条件:《观经》6,《观经疏》14,《法事赞》3。
(74)名号度众生:《无量寿经》3、6、8,《往生论注》6。
(75)名字为佛事:《阿弥陀经》3,《往生论注》6。
(76)光明无量:《无量寿经》12,《观经》7,《阿弥陀经》4,《往生礼赞》2、3。
(77)光明无碍:《阿弥陀经》4,《往生论》1,《往生礼赞》3。
(78)光摄念佛:《观经》7,《观经疏》8,《观念法门》3,《往生礼赞》2、3、4,《般舟赞》2。
(79)光照生善:《无量寿经》13。
(80)光照除苦:《无量寿经》13。
(81)光明智相:《无量寿经》12,《观经》7,《阿弥陀经》4,《往生论》6,《观经疏》8,《观念法门》3,《往生礼赞》2、3,《般舟赞》2。
(82)悲悯群生:《无量寿经》15、17、19,《观经》6,《安乐集》5。
(83)不舍逆恶:《无量寿经》1、2、17,《观经》1、2、3,《阿弥陀经》9,《往生论注》5,《安乐集》5,《观念法门》4,《法事赞》3。
(84)应心即现:《观经》9,《往生论注》9,《观经疏》8。
(85)同体大悲:《无量寿经》10。
(86)大悲救苦:《无量寿经》8,《观经疏》13。
(87)代众受苦:《无量寿经》10。
(88)他力回向:《无量寿经》10、11,《往生论注》11。
(89)纯然利他:《无量寿经》11、《往生论注》9。
(90)惠施大利:《无量寿经》11、15,《如来会》1,《观经疏》7。
(91)佛世胜益:《无量寿经》16。

【佛祖劝诫】
(92)出世本怀:《无量寿经》15、19,《法事赞》2。
(93)指方立相:《阿弥陀经》3。
(94)劝归净土:《无量寿经》17,《阿弥陀经》5,《往生论》4,《安乐集》5、6,《观经疏》13。
(95)唯赞念佛:《无量寿经》4,《观经》3、11,《观经疏》9。
(96)唯劝专念:《无量寿经》4,《观经》1、3、12,《阿弥陀经》1,《易行品》2,《往生论》6,《安乐集》5,《观经疏》2、5、6、9、14,《观念法门》1,《法事赞》1、2,《往生礼赞》2、4、5、7、8,《般舟赞》1、3、4、5。
(97)珍视教法:《无量寿经》18、19、20。
(98)努力勤行:《无量寿经》17、18、20,《般舟赞》6。
(99)惭愧感恩:《观经疏》3,《般舟赞》6。

 

 

《无量寿经》

〖简介〗

  《佛说无量寿经》,净土宗正依三部经的第一部,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讲述阿弥陀佛因地法藏比丘出家、发愿、修行,成就极乐世界。下卷讲述极乐世界成就之后的庄严景象,对根机不同的上中下三辈众生,皆劝“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并极言娑婆世界之苦恶,令众生生起厌离之心。最后付嘱弥勒菩萨:念佛具足无上大利功德,对此教法,应当冲破一切险阻闻信奉行;将来经道灭尽,此经住世百年,以名号度脱苦恼的法灭时期众生。

 

       

 

《无量寿经》1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1],至心信乐[2],欲生我国[3],乃至十念[4],若不生者,不取正觉[5];唯除五逆、诽谤正法[6]

〖直译〗

  若我法藏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任何众生,只要真心受、欢喜我的救度,愿生我的国土,随分随力称念我的名号,长在一生,短在临终闻法称念十声一声,如果不能让他往生,我就誓不成佛;但是,造五逆罪及谤法罪的人除外。念佛往生愿)

〖注释〗

  [1]设我得佛,十方众生:法藏比丘发愿将来成佛,救度十方世界任何众生,无一遗漏。

  [2]至心信乐lè:真心信受欢喜。闻知阿弥陀佛必能救度自己,而有喜乐之心。(乐,若读yào,好乐,有主动追求之意。若读lè,与下文“信心欢喜、欢喜踊跃”贴合,已得救度而庆喜。)

  [3]欲生我国:愿生我国。此是未经众生请求,法藏比丘主动呼唤。《观经疏》:“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

  [4]乃至十念:尽此一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乃至临终闻法之人仅称名十声。“乃至”,众生各随根机、时节,念佛成习惯。善导大师《观经疏》:“上尽一形,下至十念。”《往生礼赞》:“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

  [5]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不往生,我就不成佛。众生念佛能否往生,决定了法藏比丘能否成佛;法藏比丘能否成佛,决定了众生能否往生。弥陀成佛与众生往生结成一体,谓之机法一体”。

  [6]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唯有造五逆罪和谤法罪的人除外。“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又作“五无间业”。这五种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但《观经》下下品造五逆罪亦得往生。《观经疏》解释为“抑止门”和“摄取门”:“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此有四义:①方便抑止。警告不要造此二罪。②慈悲摄取。已造之人若肯回心,还要救度,十方众生无一遗漏。③本为凡夫。之所以警告,是因为有可能造此二罪。④诫恶劝善。重罪抑止,轻罪也不希望众生造。

〖传承〗

  (03)本愿称名 (12)信心欢喜 (11)信佛因缘

  (15)一心不乱 (17)十念之义 (37)称名必生

  (25)易行安乐 (31)本为凡夫 (83)不舍逆恶

  (05)不靠三学 (16)具足三心

〖补充教证〗

  善导大师《观经疏》:“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称名必生,乘佛愿力,易行安乐)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易行安乐)

〖讨论〗

  问:这一愿可否称为“十念必生愿”?

  答:应称“念佛往生愿”,愿文说“乃至十念”。“十念必生”,“乃至”之意不能涵盖。

 

  问:有人说,“光念佛怎么能往生?”

  答:第十八愿说明往生的根本原理,念佛是阿弥陀佛因地誓愿与众生约定的往生正因,《阿弥陀经》也单提念佛,未言及其他行法。

 

  问:第十八愿中“十方众生”是怎样“至心信乐”的?

  答:闻知阿弥陀佛不舍一人的慈悲愿心和无一遗漏的救度力量,闻知名号本具往生资粮,称念即可领纳,定得往生,轮回从此永断。

 

  问:有人说,“念佛时杂念纷飞,念一辈子也不能与阿弥陀佛相应”。

  答:第十八愿所誓众生的心行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想要与佛相应,只要信愿念佛,而非禅定一心。念佛净心是圣道门的修法和目的,不宜照搬到净土门。

 

  问:第十八愿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五逆谤法之人真的不救吗?

  答:还是要救。依善导大师的解释,“未造抑止,已造摄取”,逆谤罪极重,将见直入地狱,所以预先警告;如果众生已造,还要劝其回心,大悲救度。印光大师《文钞三编》:“若先曾谤法,后知改悔,则得往生。譬如病愈即是好人、归降即是顺民也。若谓谤法之人,后纵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却修持准绳。”

 

  问:说第十八愿是根本愿,有何依据?

  答:净土宗的修学目的是念佛往生,念佛往生的法义源头就是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净土宗正依三经,皆是对第十八愿的展开,主旨皆是念佛往生:《无量寿经》流通文付嘱弥勒踊跃称名“为得大利”,《观经》流通文付嘱阿难唯有“持无量寿佛名”,《阿弥陀经》直说“执持名号”得生极乐。祖师也以“念佛往生”代代传承:龙树菩萨示“称名自归”为弥陀本愿,天亲菩萨示“称彼如来名”得以“如实修行”,昙鸾大师示“十念”往生“业事成办”,道绰大师示净土门念佛往生“可通入路”,善导大师示三经“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四十八愿皆说念佛往生之事,及至近世,印光大师苦劝“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这也是第十八愿。

 

 

《无量寿经》2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1]众生,闻其名号[2],信心欢喜,乃至一念[3],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4];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直译〗

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闻诸佛所赞这句必令一切众生往生极乐的万德名号,生起信心,欢喜爱乐,念念称名,上尽一形,乃至临终闻信仅仅一声一念,至心回转向于极乐,不欣此界任何善果,愿意往生极乐国土,当下得到决定往生的身份,而入不退转位;但是,造五逆罪及谤法罪的人除外,所以应当谨慎三业。

〖注释〗

  [1]诸有:三有、二十五有等,指十方世界一切凡夫众生。“有”,存在,因果不亡(三业行为构成潜在的业力,招感未来果报,不会亡失);依因有果,有生死烦恼。“有”有多种,包括三界生死的“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及“二十五有”(欲界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四禅天、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无色界四空处)《法华文句》:“诸有者,二十五有之生处也。生死轮回之迷界众生,分为二十五种。有因必有果,因果不亡,故称为有。”

  [2]闻其名号:闻知必令自己往生极乐的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闻”,闻知,闻信,闻若不信如不闻。

  [3]信心欢喜,乃至一念闻说这句必令众生往生极乐的南无阿弥陀佛,生起信心,欢喜爱乐,尽其一生专心称念,哪怕临终闻知而仅一声一念。故知:众生念佛,念念皆是往生正因;名号本具往生资粮,不论平生遇到还是临终遇到,称念便能往生。

  [4]不退转又作“阿鞞跋致、阿毗跋致、阿惟越致”Avaivart,菩萨阶位,通常指大乘行者于娑婆世界经一大阿僧只劫修行,得无生法忍,达到初地不退转位,所修善根功德念念增进,不退失转变,决定可以成佛。此处指净土不退转,众生往生之后内证同佛,果后示现各种阶位的菩萨身,不退转于佛道,发愿到他方世界上供下化,“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传承〗

  (31)本为凡夫 (12)信心欢喜 (13)信心决定

  (11)信佛因缘 (03)本愿称名 (17)十念之义

  (25)易行安乐 (10)一心归命 (38)愿生皆生

  (37)称名必生 (40)平生业成 (45)速得成就

  (42)齐同不退 (83)不舍逆恶

〖讨论〗

  问:第十八愿中“十方众生”包含声闻、菩萨,为何成就文释为纯是凡夫的“诸有众生”?

  答:第十八愿主要是为凡夫而发,兼为圣人。有能力救度罪障深重的凡夫,救度圣人更加容易。善导大师《观念法门》:“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

 

  问:第十八愿“乃至十念”为何释为“乃至一念”?

  答: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十念”是“满数”,此生所余时间相续称名,即得圆满,即使寿命短促,少至一念。第十八愿说“乃至十念”,不说“乃至一念”,含相续之意。

 

 

《无量寿经》3第十八愿成就偈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直译〗

阿弥陀佛本愿成就的力量,使得闻信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功德而称名愿生的人,通通往生极乐世界,自然获得不退转位。

〖传承〗

  (03)本愿称名 (36)乘佛愿力 (35)他力成就

  (09)愿生净土 (38)愿生皆生 (04)不断得证

  (42)齐同不退 (45)速得成就 (24)往生容易

  (74)名号度众生

〖补充教证〗

  《无量寿经》:“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齐同不退)

  善导大师《观经疏》:“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乘佛愿力,称名必生)

〖讨论〗

  问:怎样修行易得不退转?

  答:闻名称念,“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又,《易行品》:“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问:对第十八愿的取意表述,信愿行必须缺一不可吗?

  答:“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只说心相,未说行持,然信愿行一体,安心必能起行,只是略而未说。

 

 

《无量寿经》4流通文·念佛大利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1],则是具足无上功德[2]。”

〖直译〗

  如果有人闻信这句能令众生解脱轮回、往生成佛的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欢喜踊跃,相续称念,哪怕临终闻信,一声一念而命终,弥勒啊,你要知道,此人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则是圆满具足了无上功德。

〖注释〗

  [1]大利:往生成佛的利益。《无量寿经》:“惠以真实之利”。

  [2]无上功德:佛的功德。“无上”,指佛;菩萨、声闻皆有上。《往生论》:“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传承〗

  (03)本愿称名 (12)信心欢喜 (51)念佛大利

  (50)念佛上善 (53)称名具德 (23)名号资粮

  (45)速得成就 (96)唯劝专念 (95)唯赞念佛

〖补充教证〗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称名具德)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称名具德)

〖讨论〗

  问:有人说,“光念佛有什么殊胜?兼修其他法门功德更大”。

  答: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果地功德应声即得;余行是因地法门,一是功德有限,二是圆满修证方有功德。

  念佛+念佛>念佛+余行

 

 

《无量寿经》5第十一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1]、必至灭度[2]者,不取正觉。

〖直译〗

  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中人天如果不能住正定聚、证得佛果,我就不取正觉。必至灭度愿)

〖注释〗

  [1]住定聚:安住必定证悟的众生品类。“聚”,聚类,集合。“定聚”,正定聚。所有众生,依根机不同,可分为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三类。《大毗婆沙论》“果证三聚”:必定得涅盘者,为正定聚;毕竟不得涅盘者,为邪定聚;有缘即得、无缘不得者,为不定聚。

  [2]灭度灭除惑业,度脱生死,即“涅盘”Nirvāna。《涅盘经》:“灭生死故,名为灭度。”

〖传承〗

  (42)齐同不退 (59)速得成佛

〖补充教证〗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彼佛国即是毕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也。”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但得往生,毕竟成佛。”

〖讨论〗

  问:龙树菩萨这样登地的菩萨为什么还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答:菩萨修行到七地“远行地”,可能会堕入“七地沉空难”,由于深入无相观,沉于无相空寂之理,上无菩提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不得成佛。往生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第十一愿的加持,成佛无诸障难,而且能快速圆满无上功德,快速成佛度众生。

 

 

《无量寿经》6第十七愿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1]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直译〗

  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无量诸佛如果不能共同宣扬称叹我的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令众生闻信、称念,)我就不取正觉。诸佛称扬愿)

〖注释〗

  [1]咨嗟:赞叹。

〖传承〗

  (70)诸佛称扬 (72)主动救度 (74)名号度众生

〖讨论〗

  问: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法藏比丘成佛,诸佛自然赞叹,为何还要单独发“诸佛称扬愿”

  答:法藏比丘发愿以名号度众生,而且是主动救度,所以发此愿,令十方诸佛各于其国称赞他成佛时的名号,而不是发愿称赞他的佛德、智慧、光明等,目的在于令十方众生闻信名号功德,称念名号,乘愿往生,所以紧接着第十七“诸佛称扬愿”,就发第十八“念佛往生愿”。

 

 

《无量寿经》7第二十二愿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1];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2]。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直译〗

  我将来成佛的时候,他方佛土众生来生我的国土,我必定使他达到一生补处位(候补佛位);除非他自己发愿,(以菩萨身)自在应化于他方世界,为了救度众生,披上弘誓铠甲,积累功德之本,度脱一切众生,游化诸佛国土,修积菩萨万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导教化恒沙众生,使他们安立于成佛之道。取要言之,来生净土之人,超越通途逐地升进的常规,不历十地阶次,当下证入普贤性海,普门示现因地行相。如果不这样,我就不取正觉。(一生补处愿)

〖注释〗

  [1]一生补处:梵语Eka-jāti-pratibuddha的音译,菩萨的最高阶位,即等觉菩萨,候补佛位,尽此一生而成佛,不必经历多生。

  [2]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超越通途逐地升进的常规,不历十地阶次,当下证入普贤性海,普门示现因地行相。“常伦”,常序;常类。“现前”,现下,目前。“普贤之德”,《清凉疏》:“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此约佛后普贤。”具足佛的慈悲、智慧、愿力、神通,到十方世界普度众生,此是从果向因之示现相,非从因向果之修行相。

〖传承〗

  (59)速得成佛 (64)倒驾慈航 (61)不历阶次

〖补充教证〗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之理,未敢详也。”(不历阶次)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不历阶次)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越三只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不历阶次)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不历阶次)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不历阶次)

〖讨论〗

  问:有人说,“净土门行者一心念佛愿生净土,貌似只求个人出离的小乘自了汉”。

  答:若是小乘佛法,总不言他方佛国、十方诸佛。往生净土,正为倒驾慈航普度众生。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能令极重罪人临终十念往生成佛,正是大乘佛法平等慈悲之极至。此是法门之德。修余法门,根机所限,即使发大乘心,也有可能不免轮回。

  《无量寿庄严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无量寿佛名号,发一念信心,归依瞻礼,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天亲菩萨《往生论》:“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上衍之极至,不退之风航。”

  道绰大师《安乐集》:“第六,破求生净土非是小乘。问曰:或有人言,求生净土便是小乘,何须修之?答曰:此亦不然。何以故?但小乘之教,一向不明生净土故也。”

  《省庵法师语录》:“净土法门是菩萨所行,非小乘事。盖如来在小乘教中,不说有他方佛土,唯大乘方等经中,广谈十方佛国,而谆谆唯指归西方净土一门。故西域禀小乘教者,都不信有弥陀佛国往生之事。学大乘者,多修此法。今人反谓净土是小乘法,大乘所不为,岂不大颠倒耶。”

 

 

《无量寿经》8三誓偈

   1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2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3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直译〗

  我已立下超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本愿,必将达到无上菩提,此愿如果不能满足,我就誓不成佛。

  我于无量无边大劫,如果不能成为大施主,普遍救济一切贫苦众生,我就誓不成佛。

  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名号救度众生的功德力量超过十方一切诸佛,如果有一众生不能毕竟闻到我的名号,我就誓不成佛。(这是法藏比丘发完四十八别愿,又以偈颂的形式重申誓言。)

〖传承〗

  (69)最尊第一 (72)主动救度 (86)大悲救苦

  (74)名号度众生

〖讨论〗

  问:有人说,“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虽修念佛,急难之时还是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

  答: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有求皆应,古来有很多感应事例。念佛人急难之时是否改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呢?不必。三点理由:①阿弥陀佛是观世音菩萨的老师,寻声救苦的本领更大。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以名号度众生,只要有人称念他的名号,他立即知道,放光照耀,现前保护。②称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不请自来。观世音菩萨时时把阿弥陀佛顶戴在头上,时时跟随阿弥陀佛。只要有人称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必定随佛左右前来保护,“为其胜友”,“如影随形”。③念佛人因为常在佛光保护当中,一些可能的灾难自然潜消于无形。即使宿业难免,小有灾障,念佛有素的人自然也会继续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心思摇摆不定,说明心不专一。所以,求生极乐净土之人,不论念哪尊佛菩萨名号,效果都比不上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寿经》9五劫思惟兆载修行

具足五劫[1],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1],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直译〗

  经过五劫的漫长时间,思惟、选取庄严佛国的清净之行。……法藏比丘为了建此清净国土,在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之间,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注释〗

  [1]:梵语“劫簸”Kalpa的略称,用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大智度论》“佛以譬喻说劫义: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每百岁一来,以细软衣拂拭此大石尽,而劫未尽。又,四十里大城满芥子,有长寿人,百岁一来取一芥子,芥子尽而劫尚不尽”。

  [2]兆载永劫:极其漫长久远的时间。“兆载”,数词,极言数量众多。《孙子算经》:“万万曰亿,万万亿曰兆,万万兆曰京,万万京曰垓,万万垓曰秭,万万秭曰壤,万万壤曰沟,万万沟曰涧,万万涧曰正,万万正曰载。”“永劫”,长久时劫。

〖传承〗

  (72)主动救度 (68)大愿业力

〖讨论〗

  问:五劫思惟,法藏比丘发愿为什么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成佛通常需要三只百劫,阿弥陀佛成佛为什么需要兆载永劫?

  答:之所以思惟五劫,是为了思惟如何用最简易的方法救度罪业最重的众生,或者说正是为了思惟如何救度这种信心薄浅、业障深重的生死凡夫。兆载永劫修行,也是为了具备救度极恶众生的能力,预先积植令一切众生皆能往生成佛的功德资粮。(五劫思惟,兆载修行,为我一人,细细想来,佛恩难报。)

 

 

《无量寿经》10不请之友

为诸庶类[1],作不请之友[2];荷负群生,为之重担[3]。……以不请之法[4],施诸黎庶[5]。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直译〗

  怜悯一切众生,虽然众生不知不求,却主动为其善友;以同体大悲,担负一切众生,一肩挑起众生的业力重担。……不请而主动将高妙的佛法施予愚暗众生。犹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将一切众生当成自己看待。

〖注释〗

  [1]庶类:六道凡夫。

  [2]不请之友:未经请求,主动做其朋友。

  [3]hè负群生,为之重担:菩萨以同体大悲,发四弘誓愿,不舍一切众生,一肩挑起众生的业力重担。“荷”,背或扛。

  [4]不请之法:法义高妙,众生愚暗,不知道请;世尊无问自说,不请而主动施予。

 

  ┌有请之法┈浅┈随众生意

佛法┤

  └不请之法┈深┈随佛自意

 

  [5]黎庶:民众,众生。

〖传承〗

  (72)主动救度 (87)代众受苦 (85)同体大悲

  (88)他力回向

〖补充教证〗

  《华严经》:“我当于彼诸恶道中,代诸众生受种种苦,令其解脱。”“我当普为一切众生备受众苦,令其得出无量生死。”“我宁独受如是众苦,不令众生堕于地狱。”(代众受苦,不舍逆恶)

〖讨论〗

  问:有人说,“众生自因自果,怎么可能自己造罪别人负担?这种救赎思想,外道才有”。

  答:荷负群生,代众受苦,这正是大乘佛法“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具体表现。圣道诸宗靠自力修行,不强调佛力救度;净土宗乘佛愿力往生成佛,盛谈他力救度。十声佛号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光来暗灭,此为“他力缘起”。缘起法中,本无自他,强立自他,互为自他。被救者因救度者之缘而被救,救度者因被救者而起救度心行。

  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非世间宗教的救赎所能比:不问信仰、根机,诽谤者也慈心救度,绝对平等;名号度众生,称名愿生即可得度,无上方便;救到极乐世界必定成佛,究竟彻底。

 

 

《无量寿经》11广施功德宝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专求清白之法[1],以惠利群生……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直译〗

  为众生开启佛法宝藏,普遍平等布施功德大宝……专求清净无染的无漏善法,惠施利益一切众生……以五劫思惟的大愿庄严,圆满兆载永劫的六度万行,愿行具足,并将全部功德回施众生,令一切众生功德成就。(因地的“功德宝”“清白之法”“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乃至“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皆纳入果后的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令众生称名即得一切功德。)

〖注释〗

  [1]清白之法:无漏善法,远离烦恼垢染,依法性,顺二谛,不颠倒,不虚伪,故名“清白之法”。

〖传承〗

  (90)惠施大利 (88)他力回向 (68)大愿业力

  (89)纯然利他 (35)他力成就

〖补充教证〗

  省庵大师《西方发愿文注》:“问:回施众生,众生实得利益否?若无利益,则成虚妄。若有利益,则我作他受,焉有此理?答:菩萨福德,与众生共。现在虽无利益,未来成佛,则众生受赐。如弥陀佛国,凡来生者,即同佛受用。并由世尊因地作福,回施我等,是故今日得其果报。如父财子用,孰曰不可乎?”

〖讨论〗

  问:有人说,“极乐世界由阿弥陀佛的无漏清白之法所成就,求愿往生之人也必须不起妄念,以无漏清白之法与此相应”。

  答:阿弥陀佛因地五劫思惟、兆载永劫修行,并没要求众生随学自己的因行,目的是为了成就以名号度众生这种易行之法,以此广度十方众生;而所修无漏功德,纳入名号当中,一一回向众生,令众生但能称名皆可全部领纳,“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众生信顺此事,愿生净土,称佛名号,即可与佛心相应。

  真正的无漏清白之法,即这句一切功德结晶的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寿经》12无量寿佛最尊第一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1]

〖直译〗

  无量寿佛救度众生的威德、神力、光明,在十方诸佛当中是最尊的、第一的,十方诸佛的光明都无法相比。

〖注释〗

  [1]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诸佛自证平等,利他别愿不同。光明是利他之用,体同用别,寿同光别。

〖传承〗

  (76)光明无量 (81)光明智相 (69)最尊第一

〖补充教证〗

  《无量寿经》:“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最尊第一)

  《无量寿庄严经》:“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最尊第一)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最尊第一)

〖讨论〗

  问:常言“佛佛平等,佛佛道同”,这里为何说阿弥陀佛第一?

  答:若论所证佛性,诸佛平等;若论因地本愿及果地救度众生的善巧智慧、誓愿力量,诸佛各有不同。阿弥陀佛以名号广度一切众生的殊胜本愿已经成就,诸佛同声赞叹。又,为令众生专心有在,故专称一佛名号。

 

 

《无量寿经》13触光柔软

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直译〗

  如果众生遇此光明(相信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贪瞋痴三毒自然消灭,身心柔软,欢喜踊跃,生起尊道向善之心。若有众生堕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就会得到休息,不再苦恼。命终之后,都会蒙受解脱。

〖传承〗

  (81)光明智相 (79)光照生善 (80)光照除苦

〖讨论〗

  问:有人说,“五戒是往生的最低标准,做人都做不好,怎能往生成佛?”

  答:往生以四十八愿为准。五戒是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佛说“以戒为师”,教诫谨慎三业,这是日常行仪,并非解脱纲领。净土宗行者,更有“触光柔软”的佛力作用:像我这般罪苦众生,佛都如此包容,我也尽量包容别人;佛把所有功德都惠赐给我,让我往生成佛,我被佛的慈悲感动,不由自主地也会爱护别人。完全发自内心,没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或“若不圆满戒律就不能往生”的心理。佛的救度惠及所有众生,《观经》下品众生,虽然还没来得及做一个好人,回心念佛,佛也接引往生;三恶道众生,未能做人,念佛亦得往生,多有经文证据和往生事例。所以,不可自立章程。

 

 

《无量寿经》14果德涅盘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1]。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2]

〖直译〗

  无量寿佛的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位次相当于无为涅盘境界。极乐世界的声闻、菩萨、人天,智慧都是一样地高明,神通都是一样地洞达,外相都是一样地庄严,没有美丑差别;只是沿用他方世界的称谓,所以有天人、声闻等名称。极乐圣众面貌之端正,超胜世间,稀有难见。色身之微妙,既非天身,亦非人身,皆是从莲花中受生的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注解〗

  [1]次于无为泥洹之道:之所以誓求国土第一,但为度脱一切众生,使入无为泥洹道。国土清净是事相,泥洹之道是真理,一为事,一为理,一为缘相之乐,一为寂静之乐,次,故言“次于”,意同“国如泥洹,而无等双”。又,一切依正事相,同一法性,无非究竟,故天亲菩萨《往生论》言“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善导大师《法事赞》言“极乐无为涅盘界”。“次于”,住于,旅次;近于,邻次;位次相当于,位次。

  [2]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无为解脱、寿命无尽的身体,即法性法身与方便法身。老子以“虚无”为道体,以“无极”为本原,此处借指无为涅盘的法性法身。

〖传承〗

  (58)往生利乐 (60)往生如佛

〖补充教证〗

  印光大师《增广文钞》:“若非业尽情空,断惑证真,则无出此三界之望。此则唯有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往生如佛)

〖讨论〗

  问:《无量寿经》称谓往生极乐之后的众生,一会称天人,一会称声闻,一会称菩萨,到底是什么

答:极乐众生外相与内德与佛无异,但不是佛,因为一个佛土只能有一尊佛。在经文的描述中,宣说所受快乐时称为天人,劝发出离之心时称为声闻,赞叹利他之德时称为菩萨。

又,“因顺余方”,沿用往生前的称谓。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言:“如言‘声闻’者,是他方声闻来生,仍本名故,称为声闻。如天帝释,生人中时姓憍尸迦,后虽为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来,与帝释语时,犹称憍尸迦,其此类也。”

 

 

《无量寿经》15出世本怀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1],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2],惠以真实之利[3]

〖直译〗

  如来以无穷无尽的大慈大悲,哀怜三界众生,所以出现在此世间,光大阐扬种种正道教义,目的是为了拯救群生,惠施他们念佛成佛的真实大利。

〖注释〗

  [1]矜哀三界哀怜三界众生。“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是有情众生生死往来的三种境界。欲界是有食色等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六欲天;色界是无食色等欲但还有色质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禅十八天;无色界是欲色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空天。

  [2]群萌méng:群生、众生。“萌”,草木发芽还未展开,比喻无明众生。

  [3]真实之利:依法藏比丘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成佛的真实大利。简言之,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是真实之利。

〖传承〗

  (92)出世本怀 (82)悲悯群生 (02)救度法门

  (90)惠施大利 (72)主动救度

〖补充教证〗

  《无量寿经》:“佛言: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悲悯群生)

〖讨论〗

  问:《法华经》言“佛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说为“出世本怀”,与《无量寿经》的“出世本怀”有何不同?

  答:一为圣道门出世本怀,一为净土门出世本怀,摄机方便不同;一为“会三归一”,一为“五乘齐入”,摄机广度不同。《无量寿经》是本怀中的本怀,所以“特留此经”。

 

 

《无量寿经》16佛世胜益

佛所游履,国邑[1]丘聚[2]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3],灾厉[4]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直译〗

  佛所游历之处,国都、城邑、市镇、村落,无不蒙受教化。(如此一来,)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调雨顺,灾疠不起。国泰民安,无有战争,人人崇尚仁义道德,注重礼仪,彼此谦让。

〖注释〗

  [1]国邑:国都城邑。

  [2]丘聚:“丘”,众人聚居的地方。“聚”,聚落,村落。《善见律》:“有市名聚落,无名村,有城名国。”

  [3]风雨以时:风调雨顺。“以时”,按一定的时间;及时。

  [4]灾厉:灾疠,病疫;病灾。

〖传承〗

  (91)佛世胜益

〖讨论〗

  问:“佛所游履”,佛所游行过的地方,人民受到教化,没有战争和灾难。现在佛已涅盘,这段经文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答:“佛所游履”,不惟在城市村庄,更在众生心中,诸佛以众生心为道场。众生念佛,佛就在众生心中,众生的心就是佛所游履的地方。被阿弥陀佛救度,内心一片清明祥和,所谓“日月清明”;心中有佛住持,自然就会消除灾难,所谓灾厉不起”;懂得阿弥陀佛的慈悲,与人争斗的心就会消淡,所谓“兵戈无用”:这是所得的利益。

 

 

《无量寿经》17超绝横截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1]五恶道[2],恶道自然闭。升道无穷极[3],易往而无人[4];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5]

〖直译〗

  (只要念佛,)必定得以超越三界,绝断生死,脱离苦海,往生极乐世界;横截险恶的六道轮回,六道之门自然关闭,升上无有穷极的涅盘之道。念佛往生成佛是如此容易,反而很少有人能如实信受佛语、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是随顺法性的清净国土,随顺一切众生的往生善愿,只要称名,自然被阿弥陀佛的愿力牵引,往生毫无障碍。听闻此法的人,皆应精进努力,好自求之

〖注释〗

  [1]横截:横断。念佛得生极乐,娑婆五道一时顿舍,故名“横截”;区别于自力修断。

  [2]五恶道:即五道,与六道开合不同,将阿修罗道归于天、人、畜生、饿鬼诸道。此界地狱、饿鬼、畜生名为恶道,人、天名为善道;若比弥陀净土,娑婆五道不出轮回,同名恶道,故名“五恶道”,又名“五恶趣”。

  [3]升道无穷极:升至无上涅盘。如前句所言“洞达无边际”。极乐世界是报土境界,众生往生之后功德与佛无异,速疾成佛,没有限极。

  [4]易往而无人:念佛乘愿易得往生,却很少有人信受奉行,或迷于五欲,不愿念佛往生;或高估自力修功,不信念佛必生,此是佛对众生的悲悯哀叹。又,极乐国土如此易往,信此教法得往生的太少,闻者当生稀有难遇想,珍重奉行,此是佛对众生的激励之语。

  [5]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极乐国土无所违逆,随顺阿弥陀佛的本愿,随顺众生的佛性,随顺众生厌秽欣净、厌苦求乐的本心。众生只要称名愿生,乘上佛的愿力,自然被佛的愿力牵引,往生没有障碍;众生如果不信佛智,自然被业力牵引,滞留三界,所以佛叹“易往而无人”。“逆违”,违逆。“逆”,不顺;“违”,违背。

〖传承〗

  (98)努力勤行 (94)劝归净土 (43)横超三界

  (82)悲悯群生 (38)愿生皆生 (24)往生容易

  (31)本为凡夫 (83)不舍逆恶

〖补充教证〗

  《无量寿经》:“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开彼智慧眼,灭此昏盲暗,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横超三界)

  《无量寿经》:“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悲悯群生)

  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西方进道胜娑婆,缘无五欲及邪魔;成佛不劳诸善业,华台端坐念弥陀。”(劝归净土,唯劝专念)

〖讨论〗

  问:人天善果来自五戒十善,难道也说为恶?

  答:这是对出世间法而言。印光大师《增广文钞》:“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

 

  问:有人说,“往生净土是不容易的,不然怎么求生的人多、往生的人少?”

  答:“易往而无人”,“易往”是净土宗特色,“无人”不是因为往生太难,而是因为往生太容易,不能相信“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行人多执自力断证理念,漠视弥陀本愿,自我设限,自立章程,终因不达“标准”而退失愿生心。

 

 

《无量寿经》18过火闻法

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1],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2]终不退转。

〖直译〗

  即使付出冲过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猛火的代价,也要听闻如此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为什么呢?这部经典稀有,尊贵,难得,利益殊胜,甚至有许多菩萨都难值难遇,难解难信。若有众生闻信这部经典,就会在成佛的道路上永不退转。

〖注释〗

  [1]三千大千世界:即大千世界。宇宙由无数大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为一佛土,由一佛化导。一须弥山、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其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三千大千世界”。

  [2]无上道:佛道。如来所得之道,最上无比,故名无上道。

〖传承〗

  (98)努力勤行 (12)信心欢喜 (97)珍视教法

  (41)现生不退

〖补充教证〗

  《无量寿经》:“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会当成佛道,广度生死流。”(过火闻法)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设满大千火,直过闻佛名,闻名欢喜赞,皆当得生彼。”(过火闻名)

〖讨论〗

  问:《无量寿经》“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善导大师解释为“直过闻佛名”,有何深义?

  答: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说“设满大千世界火,亦应直过闻佛名”,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说“设满大千火,直过闻佛名”,以“佛名”解释“法”,显明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即《无量寿经》所言救度众生之法。释迦牟尼佛特留此经,即是特留六字名号这一普救众生之法。

 

  问:“过火闻法”,为闻此法,宁舍身命,这与净土门易行安乐的特色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此法太稀有难得,能够普救众生身命慧命,得闻之前,值得牺牲一切去追求它;得闻之后,方可安心起行。为能使它利益更多众生,尽此身命,自行教他。

 

  问:“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为何凡夫能得闻,菩萨却不能得闻?

  答:这句话的本意,用菩萨烘托本经的稀有难得,得闻之人当生庆喜心,倍加珍惜。

  又,此法高妙,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或有菩萨难以信解。

  《无量寿经》:“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无量寿经》19特留此经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1],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2]。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直译〗

  将来末世,一切经教逐渐湮灭,我以慈悲之心哀悯众生,特别留下这部《无量寿经》住世百年。若有众生值遇这部经典,发起信乐愿生之心,随其心愿,无一不能往生得度。

〖注释〗

  [1]经道灭尽:经典和道法消失殆尽。即到了佛灭一万两千年之后的法灭时期。

  [2]特留此经止住百岁:梵文《无量寿经》:“又阿逸多,令此教法,不使消灭,永作伟大赠物。”

〖传承〗

  (82)悲悯群生 (38)愿生皆生 (24)往生容易

  (97)珍视教法 (92)出世本怀

〖补充教证〗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特留此经)

〖讨论〗

  问: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特留圣道经典?

  答:净土经典宣说佛力救度的果地法门,不简根机,惠施无上大利。圣道经典须待自力修证,法灭时期众生根机不堪。

 

  问:法灭时期众生“随意所愿,皆可得度”,现时众生是否也是这样?

  答:是。愿生称名,皆得往生。如果内心对此暂时不能认同,可多多听净土经法,多多了解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问:往生到底是难是易?必须满足摄心清净等条件吗?

  答:容易;本无摄心清净等条件。经言“随意所愿,皆得往生”故,乘佛愿力故。念佛如乘船,摄心如坐姿端正。念佛即是乘佛愿力,摄心是技术细节,能摄心念佛当然好,不能摄心,更要念佛,念佛亦得往生,阿弥陀佛平等救度无条件。各种条件,源自圣道理念或经验,一味埋头断证,无心关注弥陀大愿,无心关注名号利益,翻易为难,自障往生。

 

 

《无量寿经》20叹难劝信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1],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直译〗

  如来出世难值难见;诸佛经教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也难得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这也很难;如果听闻此经,信乐受持,更是难中之难,没有比这更难的了。

〖注释〗

  [1]善知识:善友,菩提之道的导师。《法华文句》:“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莲池大师《弥陀疏钞》:“闻名钦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识。”

〖传承〗

  (97)珍视教法 (98)努力勤行

〖讨论〗

  问:净土教法确实难信,很多修行多年的人都不能相信,既然这么难,那要怎么信呢

  答:就人立信。“佛是满足大悲人故,实语故”,所说可信。如果相信佛所说的其他经典,对净土经典暂不能生信,可以这样思维:其他经典真实不虚,净土经典也是佛说,也必然真实不虚。就行立信。就自身所积修功、因行,无论如何都不能生起信心;佛的誓愿设定了念佛为往生正定之业,此愿已圆满实现,所以依愿而行必生彼国。犹如现代人因为有了飞机这一远行工具,所以能够相信人类可以日行万里,这在古代无论如何都不能相信。③多念佛,祈佛加被。净土法门难信易行,可以由行导信,先把佛号念起来,佛号有不可思议加持功效,念佛有诸多利益,又不妨碍日常生活,何乐而不为?④多看念佛感应事例。理论不如证据,事实胜于雄辩。⑤如实认知娑婆苦境和无力自救的险状,不忘“死生事大”。

  《无量寿经》:“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如来会》1救世法王

心或不堪常行施,广济贫穷免诸苦,利益世间使安乐,不成救世之法王[1]。……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

〖直译〗

  我的心愿、心力如果不堪恒常行持布施,广泛济度贫穷困苦之人,使他们免除一切苦难,如果不能利益世间一切众生,使他们身心安乐,我就不成救世法王。……能够救拔一切世间生老病死众苦。

〖注释〗

  [1]救世法王:救度世间苦难的佛。“法王”,如来是诸法之王,于诸法得自在。

〖传承〗

  (90)惠施大利 (71)世间救主 (72)主动救度

  (86)大悲救苦

〖补充教证〗

  《华严经》:“我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我愿保护一切众生,终不弃舍。”“彼诸众生,不能自救,何能救他;唯我一人,志独无侣。”“随宜救护一切众生,令出生死。”“度脱众生,常无休息,无有疲厌。”(世间救主)

  《华严经》:“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世间救主,不舍逆恶)

  《不空羂juàn索神变真言经》:“此是世间尊重父,此是世间尊重母,此是世间救度者,此是世间大日光。”(慈悲父母,世间救主)

〖讨论〗

  问:有人说,“甘做罪苦众生,被佛救度,这不太符合大乘佛法精神吧?”

  答:大乘其他法门,难行能行,以菩萨身份自度度人;净土法门,心知不能自救,以凡夫身份被佛救度,往生之后乘愿再来,真正做到“众生无边誓愿度”。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上含等觉菩萨,下摄逆恶罪人,十方众生无一遗漏,可谓大乘之极至,大慈大悲之极至。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如来拯济无方,广度众生须度我。”

 

 

《庄严经》1度尽阿鼻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直译〗

  轮回六道的一切众生,速速生到我的国土,受用无限的法喜法乐。(也能像我一样,)常用慈悲之心救拔有情众生,直到度尽阿鼻地狱的极苦众生。

〖传承〗

  (83)不舍逆恶 (86)大悲救苦 (72)主动救度

〖讨论〗

  问:有人说,“阿鼻地狱的众生,是因为造过五逆谤法重罪,这样的人也救,岂不是没有原则性?这岂不是违背因果法则?”

  答:看到罪人受到应有的惩罚,心中才会平复,这是一般人的心态。佛心广大,慈眼等视,爱惜他本具的佛性,怜悯他愚痴造罪、虚妄轮回,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而予救拔。此人得救,可以辗转救度被他伤害过的众生,否则彼此冤冤相报,永无出离之期。

  因果有世间因果,有出世间因果。世间因果是众生虚妄心所起的虚妄因果,出世间因果是诸佛证悟实相之后的真实因果。真实能破虚妄,犹如光明能破黑暗。佛度众生,也是依因果缘起的法则。佛是实相身(实相真理本身),同时又是为物身(为度众生而存在),为度众生,显现缘起万法。

 

 

《庄严经》2恶道皆生

三恶道中——地狱[1]、饿鬼[2]、畜生[3],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4]

〖直译〗

  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众生,全都来生我的极乐国土,接受我的正法教化,不需太多时间全都成就佛果。

〖注释〗

  [1]地狱:梵语“那落迦”Naraka或“泥犁”Niraya,又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无幸处”,即地下之狱,三恶道之一。大分三类:①根本地狱;②近边地狱;③孤独地狱。常受寒冰猛火之苦,故称“火”。

  [2]饿鬼:梵语“薛荔多”Preta,鬼神的通称,三恶道之一。其中有福德者,为山林冢庙之神;其次为夜叉、罗刹;多数为下劣者,居地下或不净处,不得饮食,恐怯多畏,常受饥渴、刀杖之苦,故称“刀”。

  [3]畜生:梵语“帝栗车”Tiryanc或“帝利耶瞿榆泥”Tiryagyani,又译为“傍生”,禽兽的通称,三恶道之一,或野生,或被人天畜养。互相吞食,或被宰杀,故称“血”。

  [4]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的音译,意译为“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或“无上正等正觉”,遍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即佛果

〖传承〗

  (83)不舍逆恶 (86)大悲救苦 (72)主动救度

  (45)速得成就

〖讨论〗

  问:有人说,“三恶道众生都能去往生,极乐世界岂不成了罪人的收容所?”

  答: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言,“我从无始循三界,为虚妄轮所回转。一念一时所造业,足系六道滞三涂”。每个人都造过三途之业,若不出轮回,难免恶道。所以,法藏比丘四十八愿第一愿就是“国无恶道愿”,“收容”恐惧恶业果报的苦恼众生。然而,一旦往生极乐净土,恶业全消,顿超十地,入佛境界,同佛受用。

 

 

《庄严经》3往生如佛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直译〗

  我如果成就正觉,定名“无量寿佛”,众生听闻这句名号,都来生我的国土。(往生我国的众生)身皆金色,与我无异,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无不圆满,也能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利益一切品类的有情众生。

〖传承〗

  (03)本愿称名 (06)五乘齐入 (74)名号度众生

  (60)往生如佛 (64)倒驾慈航

〖补充教证〗

  善导大师《观经疏》:“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往生如佛)

  印光大师《增广文钞》:“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往生如佛)

〖讨论〗

  问:“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菩萨成佛前修行一百劫才得相好庄严,何以凡夫众生一生念佛,往生即得“妙相悉圆满”

  答:此皆由阿弥陀佛因地大愿、果地功德所惠赐,乃至往生人还入娑婆广度众生,也是由阿弥陀佛本愿力住持的缘故。

 

 

《观经》

〖简介〗

  《观经》,净土宗正依三部经的第二部,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所请而讲定善,又自开散善,普劝众生欣慕净土、回向往生;虽广开定散二善,但于流通分只付嘱念佛一法,劝归弥陀弘愿一向专称。善导大师着《观经四帖疏》注解此经,阐释“念佛往生”的三经一致之旨,并由此创立净土宗。

 

《观经》1称名除五逆罪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1],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2],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3]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4],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5]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6]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直译〗

  下品下生者是五逆极恶凡夫。这些人造作不善业,五逆十恶,诸恶俱全。如此愚人,因为恶业所牵,应堕恶道,累生累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幸遇善知识,善知识想尽种种办法安慰他,为他解说弥陀名号救度的妙法,教他心念佛德。此人被临终的种种痛苦所逼,惊惶恐惧,无法静心忆念。善知识见他痛苦万分,无法心住正念,转而告诉他:“你如果不能静心忆念阿弥陀佛,那就口称无量寿佛名号吧!”此人听说口称佛号即可脱苦,发起至诚归命求救之心,随善知识称念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相续不断,具足十声。由于称念佛号之故,于念念中,灭除导致轮回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到一朵金莲花,犹如金色的太阳,停住面前;此人于一念之间,即得乘此莲花往生极乐世界。

〖注释〗

  [1]十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杂秽语)、恶口(粗恶语)、两舌(挑拨语)、贪欲、瞋恚(愤怒怨恨)、愚痴(不明事理)十恶之罪,令众生堕三恶道。

  [2]临命终时:临终遇法,意同“朝闻夕死”,形容法缘浅薄,闻法后无暇思维,并非设临终清醒为往生条件。濒死迷闷之人,也有可能神识不昧,经善知识助念得往生。

  [3]不遑huáng:来不及,没有时间;心紧迫,失从容。“遑”,闲暇。

  [4]至心:至诚恳切。

  [5]南无梵语namo的音译,又作“那谟、那模、纳莫、南摩”等,归顺从命,归顺如来教命;归付身命,身命归付如来。“南无”,可译为:归命、归趣、归礼、归依、归敬、恭敬、敬礼、礼拜、礼敬、救我、度我。

  [6]八十亿劫:依罪业流转生死的劫数。

〖传承〗

  (02)救度法门 (83)不舍逆恶 (03)本愿称名

  (18)念即口称 (96)唯劝专念 (17)十念之义

  (52)称名除罪 (55)佛圣来迎 (35)他力成就

  (23)名号资粮 (22)落实称名

〖补充教证〗

  法照大师《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六尘;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不舍逆恶,念佛大利)

〖讨论〗

  问:有人说,“我罪障重,念佛心不净,修行时间短,怕不能往生”。

  答:比之下下品人,罪障重,不至于“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心不净,不至于“不遑念佛”;修行时间短,不至于临终遇法。他能往生,没有人不能往生。

 

  问:有人说,“下下品之人之所以往生,是因为宿善深厚。比如提婆达多,虽犯五逆,本地是深位菩萨”。

  答:下品下生人若解释为菩萨,不是凡夫,则众生得救无望。此是善导大师“楷定古今”的重要方面。《观经疏·玄义分》以很大篇幅破斥诸师“九品非凡夫”之说,力倡“凡夫入报”。

 

  问:有人说,“经中说‘如是至心’,‘至心’就是用心真诚到极处,自性现前,所谓明心见性”。

  答:下品下生的实际状况是“不遑念佛”“苦逼失念”,如果将净土教作圣道解,一则不符合实情,二则有违阿弥陀佛大悲救苦的度生本怀,增设条件,众生望而兴叹,往生之门堵塞。

 

  问:有人说,“下品下生是五逆罪人,我们不能自甘下品,应力争上品上生”。

答:见贤思齐之心应当随喜,若为自励勤称佛名,也是可取。如果为了提升品位转而广修杂行,恐失往生,对名号退失信心故;又,厌嫌凡夫现状,攀缘净境而不能得,内心不安。对于往生结果,不宜过高期望、过多思虑。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只图下品莲生,便是终身定局。岂敢大言欺世,致使法门受辱。”“独有阿弥陀佛藏污纳垢,金手接向下品莲花安置。”

  自视为下品根机,才能生起急迫求救之心,全凭弥陀救度。犹如病人,自知病重将死,才能渴望医生诊治。

其实,用佛法的镜子自照,我们正是下下品人。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问:《无量寿经》言“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经》五逆罪人念佛得生,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五逆、谤法罪业极重,众生未造之时诫止,不可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慈悲而放纵为恶,因此警告若造不救,此为抑止门;此前已造五逆谤法,若能回心,阿弥陀佛还要慈悲摄取,此为摄取门。

 

  问:五逆十恶的极罪众生,释迦牟尼佛为何称其为“愚人”而非“恶人”?

  答:佛怜悯其不知因果,不知自身具足佛性,造恶受苦。

 

  问:平时念佛,念六字还是四字?

  答:宜念六字。《观经》言“如是至心,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问:“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转“念”为“称”有何原因和意义?

  答:口称容易,心念不易。口称而得救,显易行之极致,明“乃至十念”真实义,也由此确定了净土宗往生行法:口称佛名为正定之业。

 

 

《观经》2闻名除破戒罪

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只物[1],盗现前僧物[2],不净说法[3],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4]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5]。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直译〗

  下品中生者是破戒次罪凡夫。这些人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如此愚人,偷窃寺院公共财物,偷窃分施僧众之物;不净说法,与经教相违,或为名闻利养贩卖佛教,心无惭愧,以种种恶业庄严自己。如此罪人,恶业所牵,应堕地狱。临命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此时,幸遇善知识,以大悲心为他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阿弥陀佛光明神力,又赞阿弥陀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分法身(亦即阿弥陀佛的名号德能)。此人闻法,当即灭除八十亿劫轮回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变为清凉风,吹拂着从天而降的妙花。一一花上都有化佛菩萨,前来迎接此人。此人于一念之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注释〗

  [1]偷僧只物:偷盗僧众共有之物,即寺院的公共财产。

  [2]盗现前僧物:偷盗现前分施僧众之物。

  [3]不净说法:或说邪法,或以邪心说正法。《优婆塞戒经》:“不清净者复有五事:一者为利故说,二者为报故说,三者为胜他说,四者为世报说,五者疑说。”《佛藏经》:“不净说法者,有五过失:一者自言尽知佛法,二者说佛经时出诸经中相违过失,三者于诸法中心疑不信,四者自以所知非他经法,五者以利养故为人说法。”

  [4]十力: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知觉处非处智力(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知三世业报智力(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知诸根胜劣智力(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知种种解智力(能普知众生种种知解不同)知种种界智力(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知一切至所道智力(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知天眼无碍智力(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盘)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习,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见《大智度论》《俱舍论》。

  [5]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佛以五种功德法成就佛身:①戒法身(三业远离一切过失);②定法身(真心寂灭,离一切妄念);③慧法身(真智圆明,观达法性);④解脱法身(身心解脱一切系缚);⑤解脱知见法身(了知自己实已解脱)

〖传承〗

  (02)救度法门 (83)不舍逆恶 (55)佛圣来迎

  (35)他力成就

〖讨论〗

  问:有人说,“破戒也得往生,这样提倡,是否会造成松弛戒律?”

  答:佛经实语,应当谛信。往生是因闻名愿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不因持戒,更不因破戒。破戒众生也不遗弃,正显阿弥陀佛的慈悲与智慧。“反正破戒也能得救,何必费力持戒?”这是误解佛的慈悲。已经破戒之人,佛特加怜悯,但能回心向佛,佛皆救度。“像我这样的破戒之人,佛也不弃,唯有勤心奉法,仰谢佛恩”,这是真具信心。若是放逸无惭,犹如听说有接骨神医,自残双腿以求医,这样只能自己受苦。

 

 

《观经》3称名除罪成善男子

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1],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2]首题名字[3];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4],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5]、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6],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直译〗

  下品上生者是十恶轻罪凡夫。虽不诽谤大乘方等经典,但却造了许多恶业,心无惭愧。命将终时,遇到善知识,为其讲说大乘经名;由于闻知大乘经名之故,除去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又教他合掌叉手,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他顺从所教,称念佛名;由于称念佛名之故,灭除了导致轮回五十亿劫的生死之罪。此时,阿弥陀佛派遣化佛与化观世音菩萨、化大势至菩萨,来到行者面前,赞言:“善男子,由于你称念佛名之故,众罪消灭,我来迎你。”

〖注释〗

  [1]方等经典:一切大乘经典。“方”,方正;“等”,平等。中道之理方正而众生与佛平等。

  [2]十二部经一切经教,依形式与内容分为十二种。即:契经(修多罗,契机直说法义之长行)、重颂(只夜,于长行之后重宣其义)、讽颂(伽陀,直作偈颂)、因缘(尼陀那,说佛法因缘)、本事(伊帝目多,说弟子过去世因缘)、本生(阇多伽,说佛自身过去世因缘)、未曾有(阿毗达磨,说佛种种不思议神力之事)、譬喻(阿波陀那,经中说譬喻之处)、论议(优婆提舍,以法理论议问答)、自说(优陀那,无问自说)、方广(毗佛略,说方正广大之真理)、授记(和伽罗,授记菩萨成佛)

  [3]首题名字:诸经题目。

  [4]合掌叉手:合掌而交叉手指。

  [5]化佛:佛菩萨应机随宜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佛身。《大毗婆沙论》:“佛于一时化作化佛,身真金色,相好庄严。”

  [6]善男子善导大师《观念法门》所言“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之人。

〖传承〗

  (02)救度法门 (83)不舍逆恶 (18)念即口称

  (49)念佛成善 (52)称名除罪 (23)名号资粮

  (65)报佛报土 (95)唯赞念佛 (96)唯劝专念

  (55)佛圣来迎 (56)心不颠倒 (35)他力成就

〖补充教证〗

  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弥陀本愿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夫;一切众生皆度脱,称名即得罪消除。”(称名除罪)

〖讨论〗

  问:临终助念是否要诵《地藏经》等?念佛与诵经,哪种功德大?

  答:诵经缓不济急,应及时让被助念人领纳六字名号往生资粮。称名除罪五十亿劫,诵经除罪千劫,不可为比。

 

  问:“多造恶法,无有惭愧之人,佛来迎时称其为“善男子”,是何道理?

  答:称名而领纳“大利无上功德”,当下转恶成善。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

 

  问:有人说,“要想往生,至少要圆满五戒十善,因为《阿弥陀经》说‘善男子、善女人’”。

  答:凭五戒十善求生极乐报土,远远不够。持六字名号所具功德之人,自然与极乐报土相应,因此说为“善男子、善女人”。

 

  问:有人说,“下品三生虽然平时造罪,但临终都能头脑清醒地接受善知识劝导。所以,临终清醒是往生的必要条件,若临终昏迷或死于睡梦中,不得往生”。

  答:关于念佛,法藏比丘发愿说“乃至十念”,不限临终。往生与否,弥陀本愿是唯一标准。下品人平生未闻佛法,临终再不得闻,必堕恶道。与此相比,平生能够闻法思维、信受奉行的人,善根、法缘更为殊胜。所以,并非增加一个“临终清醒”的条件。心知被救而相续念佛,念佛已成重业、习业、正定之业,所谓“平生业成”,阿弥陀佛必定来迎,慈悲加佑,无论何缘而终,尽得往生。

 

 

《观经》4不乐浊恶

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1]浊恶世[2]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

〖直译〗

  请世尊为我广泛宣说没有忧恼的地方,我想生到那里去,不乐意继续生活在这阎浮提五浊恶世。这个浊恶之处,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盈满,多是不善之类聚集。希望我未来闻不到恶声,见不到恶人。

〖注释〗

  [1]阎浮提:梵语Jambudvipa的音译,又作“南赡部洲”,四大部洲须弥山四周的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之一,即地球众生所居之处,在须弥山之南,形状上大下小,以赡部树而得名。

  [2]浊恶世:即五浊恶世。劫浊(灾难频发)、见浊(邪见流行)、烦恼浊(贪瞋炽盛)、众生浊(罪多福少)、命浊(寿命短促)

〖传承〗

  (08)厌秽欣净

〖补充教证〗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人间匆匆营众务,不觉年命日夜去。如灯风中灭难期,忙忙六道无定趣。未得解脱出苦海,云何安然不惊惧?各闻强健有力时,自策自励求常住。”

〖讨论〗

  问:有人说,“众生正是因为心有分别而生死轮回,分别苦乐、执着西方,岂是解脱之业?至少境界不高”。

  答:圣道门要求心无分别,离一切相,不厌不欣,不取不舍,是圣者之教;净土门是凡夫之教,有厌有欣,有取有舍:厌娑婆,欣极乐;取佛力,舍自力。印光大师说:“参禅一法,则取舍皆非;念佛一法,则取舍皆是。”蕅益大师说:“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就众生根机而言,净土门的分别取舍更为超胜,因为它容易实行。凡夫难以做到心无分别,净土门直接就凡夫分别取舍心境之上,厌秽欣净,舍苦求乐,巧顺凡情,不需悟平等之理,不必破我见执着,任何人都可以修持。虽然在凡夫分上不离妄想分别,一旦往生,则顿证无生,位超十地,从有相而巧入无相,即事求而顿证极理,因为仰仗佛力,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观经》5三福净业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1];二者受持三归[2],具足众戒[3],不犯威仪[4];三者发菩提心[5],深信因果[6],读诵大乘[7],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直译〗

  一是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劝进行者,自行化他。如此三福(人天世福、小乘戒福、大乘行福),可称之为净土的往生之业。

〖注释〗

  [1]十善业:十种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

  [2]三归:又作三归依,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依靠佛陀的指示而得进入正道;归依法,依靠教义而求得真理;归依僧,依靠僧伽的引导而正信佛教。

  [3]:梵语“尸罗”Sila,意译为“戒”,防非止恶,防止身口意三方面的过失。又译为“清凉”,止恶则俯仰无愧,心无热恼而得清凉。《璎珞本业经》:“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

  [4]威仪:坐作进退有威德,有仪则。

  [5]发菩提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即发愿成佛之心。菩提Bodhi,意译为“道”,通往真理的道路。又译为“觉”,觉知真理的智慧。

  [6]因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比如杀生,因为使众生短命,所以为自己种下短命之因。

  [7]大乘chéng:梵语“摩诃衍”Mahāyāna。“乘”,旧读shèng,交通工具之意,比喻能够运载众生从烦恼此岸到达觉悟彼岸的教法。大乘行者不满足于自身解脱,更致力于救度一切众生。大乘佛法以救世利他为宗旨,以成就佛果为目标,犹如大车大船能够运载芸芸众生到达彼岸。

〖传承〗

  (27)要门散善

〖补充教证〗

  善导大师《般舟赞》:“问曰:既道三业清净是生净土正因者,云何作业得名清净?答曰:一切不善之法,自他身口意总断不行,是名清净;又,自他身口意相应善,即起上上随喜心,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以此善根回生净土,故名为正因也。又,欲生净土,必须自劝劝他,广赞净土依正二报庄严事;亦须知入净土之缘起、出娑婆之本末:诸有智者,应知。”(要门散善导入称名往生)

  善导大师《观经疏》:“从‘佛告韦提’下至‘正因’以来,明其引圣励凡。”(引圣励凡)

〖讨论〗

  问:讲完三福,佛说“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并没说念佛是净业正因,如何理解?

  答:经中说“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是说三世诸佛建立净土清净业果的通因,也是众生感通三世诸佛净土的通因。善导大师释为“引圣励凡”,方便导入净土门。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另有别因,即称念佛号乘托佛愿而得往生;此难信故,先说此通因,广摄众机。

 

  问:三福与念佛是什么关系

  答:大致有三重。

  ①三福与念佛,一为通因,一为别因。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是诸佛建立净土和众生往生诸佛净土的通途;念佛是阿弥陀佛因地誓愿所设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正定之业”。三福难,或有众生不堪行持;念佛易,三根普被。

  专修念佛以前,三福为导归念佛。三福回向往生易信,念佛即得往生难信,所以,三福是劝令众生信入念佛的前方便。闻说回向自身所修三福求生极乐即可得生,多数人容易相信,由此勤积善根,回向净土;然而随着对佛法的深入了解,越来越觉得自身善根远远不够,于是转而关注念佛。三福由三心回向,以佛名义,归入念佛,而成往生业。

  专修念佛以后,三福归入念佛,念佛含摄三福。当行者进一步了解弥陀的彻底悲心、极乐的建立本末、名号的真实意义,自然会专修念佛;随缘所行三福诸善,皆是自然,内心祈愿一切众生共同往生极乐;心知往生成佛是必定之事,自信教人,汇入阿弥陀佛普救众生的事业当中,点滴之善皆纳入念佛,成为一体,念佛之外不见余善功德。

 

 

《观经》6应心即现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1],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2]、八十随形好[3];是心作佛[4],是心是佛[5]

〖直译〗

  诸佛如来是遍布法界教化众生的法界身,众生起念愿见佛,佛即以无碍智了知,而在众生心中显现。所以,你们心想佛的时候,佛身相好就显现在你们心中,这个想佛的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佛是由于众生心想而现,所以心能作佛,可以说“是心作佛”;只要众生心中想佛、口中称佛,佛必会出现在众生心中,此心当下即是佛,所以又可以说“是心是佛”。

〖注释〗

  []法界身:周遍法界、与众生心感应道交的佛身。诸佛是真理的存在,身心遍及一切法,无所障碍,故言“是法界身”。“法界”,诸佛所教化的众生界。“身”,能教化的佛身。又,“法界”即一切众生的心法,因为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法,因此将心称为法界。诸佛具足相好的佛身由心而生,以心为缘故言“是法界身

  [2]三十二相又称“三十二丈夫相”,过去生勤修无边相好之业,此生方得三十二种显着特征:足安平相、足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圆满相、足趺高好相、腨shuàn,小腿肚子)如鹿王相、手长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光相、常光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正相、肩圆满相、口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清远相、眼色绀青相、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成肉髻相。具此相者,在家为转轮王,出家为佛。

  [3]八十随形好随三十二相而来的八十种微细、隐秘难见的特征。比如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身坚实如那罗延等等。

  [4]是心作佛:用心或观佛相好,或口称佛名,即是作佛。

  [5]是心是佛:心缘佛则佛现,即是心佛。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譬如火从木出,火不能离木也。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也。”(众生如木,佛如火。)

〖传承〗

  (84)应心即现 (48)亲缘近缘 (57)是心是佛

〖补充教证〗

  善导大师《观经疏》:“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即众生界也。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诸佛身也。言‘入众生心想中’者,乃由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即以无碍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现。”(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善导大师《观经疏》:“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既言想像,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身而可取也?然法身无色,绝于眼对,更无类可方,故取虚空以喻法身之体也。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非指“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白话释文见《阿弥陀经》2的补充教证)

〖讨论〗

  问:有人说,“《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自性与佛无二无别,念佛即是念自性”。

  答:关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有两种解释。

  净影慧远、智者大师、吉藏大师等诸师所释,“法界身”即法身,即无形无相、遍满法界的真如法性。众生本具法身,自性本自清净,若能成就观佛三昧,解行相应,心佛一体,在清净心性中就能显现佛身,具佛相好。“是心作佛”,众生心性本具法性之理,行此观佛三昧,终能成佛。“是心是佛”,诸佛法身与己同体,观佛成就时,心中所现即是诸佛法身,心即是佛,心外无佛。总之,属于着眼于自性清净心的理观,成为后世“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渊源。

  善导大师所释与诸师大不相同。《观经》像观,取佛身相,住心观想,佛心摄取,机感相应,“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即以无碍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现”,是事修,非理观,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绝无少分相似。

 

         ┌善导释┈事修┈佛心摄取,机感相应┈凡夫┈指方立相,称名入报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诸师释┈理观┈自性清净,观成即现┈上智┈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问:有人说,“心净则国土净,但能净心,此处当下即是净土,何必求生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极乐世界?”

  答:《维摩诘经》言,“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是维摩诘大士的境界,也是法藏比丘建立净土的因行果德。如果自身现是上地菩萨,可出此言;如果身为博地凡夫,则不宜大言自欺。此处是净是秽,世尊已有明示;极乐是否当生,诸经处处指归。自审根机,还是老实念佛往生西方稳当。

  善导大师《般舟赞》:“不得信受他人语,‘但令心净此皆净’,若道此同诸佛国,何因六道同生死?”

 

  问:我念佛愿往生,阿弥陀佛知道吗?

  答:阿弥陀佛的法界身遍一切处,无有不知。阿弥陀佛以佛眼十方遍览,“有否念我名号之人”;以佛耳昼夜倾听,“有否称我名号之人”。一称一念之人,阿弥陀佛无有不知;摄取光明不舍其身,临终来迎,无有空过。

 

  问:明清诸师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判为《观经》“纲宗法要”,乃至一代时教大法纲宗;宗祖善导大师以“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为《观经》教眼。何以有此差别?

  答:时代不同,使命不同。诸师处于诸宗归净土的后期,以身示范导禅归净,方便应机。善导大师楷定古今,开宗立教,直呈真义。摄机不同,立场不同。诸师为劝禅者归净,多用禅宗教理阐释净土。善导大师纯依净土三经建立教理框架,不涉诸宗。传承不同。善导大师忠实传承龙树、天亲、昙鸾、道绰的净土理念,而这些开宗立教的祖典一度失传,诸师只能传持“自性清净心”之说。

 

 

《观经》7光明遍照唯摄念佛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1]不舍。

〖直译〗

  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摄取念佛众生,不会离开,必使其往生净土;有一念佛众生未得度,决不放弃。

〖注释〗

  [1]摄取:救度。现生随形保护,临终迎接往生。

〖传承〗

  (76)光明无量 (78)光摄念佛 (81)光明智相

  (02)救度法门 (51)念佛大利

〖补充教证〗

  《观经》:“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光摄念佛)

  《无量寿经》:“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炜烨焕烂,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华光出佛)

〖讨论〗

  问: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为何只摄取念佛众生?

  答:念佛众生遵守“称我名号,必令往生”的誓约,所谓“顺彼佛愿”,不杂余心余行,与佛心亲近、相应,彼此相忆,不相舍离。其他修行,心有旁骛,不能与佛光对接,虽可回向,终显疏杂。

 

 

《观经》8救度无条件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1],摄诸众生。

〖直译〗

  佛心就是大慈悲心,以平等、无分别、无条件的无缘大慈,救度一切众生。

〖注释〗

  [1]无缘慈:三种慈悲之一,究竟证得诸法实相,断尽无明,心无所缘,却使一切众生自然获得拔苦与乐之益,虽度众生而无众生相可得;唯佛才有这种慈悲。(三种慈悲:众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众生缘慈,见众生受苦而起慈悲心,进而视十方众生皆宿世父母兄弟,常思拔苦与乐;是凡夫所能起的慈悲。法缘慈,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因缘生,起平等慈悲,怜悯有情众生不知诸法缘起性空,终日奔忙,起惑造业,因此随顺众生,拔苦与乐;是已断烦恼的三乘圣人所起的慈悲。)

〖传承〗

  (82)悲悯群生 (47)佛圣护念 (02)救度法门

  (73)救度无条件

〖讨论〗

  问:有人说,“不可以讲无条件的救度,不然众生借此放纵为恶怎么办?”

  答:佛语教诫,但讲无妨。若因“慈悲多祸害”为由对阿弥陀佛的无缘大慈避而不谈,众生就不能如实了解阿弥陀佛,难以生起信心,得不到往生利益。闻说阿弥陀佛的无缘大慈,被阿弥陀佛的慈悲感动,自然会谨慎三业,努力勤行,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观经》9三圣常来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直译〗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时常来到念佛人的处所,加持他,保护他。

〖传承〗

  (48)亲缘近缘 (47)佛圣护念

〖讨论〗

  问:娑婆众生原本“独生独死,独去独来”,一千四佛所放舍,现在却能弥陀住顶、诸佛证诚、菩萨拥护,是何缘由?

  答:名体不二故,名号即本尊,阿弥陀佛应声而来。愿力成就故,诸佛菩萨应愿来护。三界凶险故,念佛信心需要守护。人中稀有人故,佛圣视如珍宝。

 

  问:三圣常来这段文是《观经》第十二观“普观”观成的果益,口称六字名号也有此胜益吗?

  答:有。念佛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果益远胜观佛。

 

 

《观经》10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1],二者深心[2],三者回向发愿心[3]。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直译〗

  若有众生,愿往生极乐国土,发三种心,即得往生。哪三种心?一是至诚心,二是深心,三是回向发愿心。具备这三心,必能往生西方净土。

〖注释〗

  [1]至诚心:真实心。真心厌秽欣净。

  [2]深心:深信佛语,深信自力无法出离生死,唯有乘佛愿力往生净土。

  [3]回向发愿心:善导大师《观经疏》:“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

〖传承〗

  (16)具足三心 (10)一心归命 (13)信心决定

  (09)愿生净土

〖讨论〗

  问:《观经》讲“三心”,《无量寿经》讲“至心信乐欲生”,《阿弥陀经》讲“一心不乱”,净土门到底怎样发心?如果不了解这些名相和内涵,是不是就不能往生?

  答:三经所示发心是一致的。《观经》的“至诚心”就是《无量寿经》的“至心”,《观经》的“深心”就是《无量寿经》的“信乐”,《观经》的“回向发愿心”就是《无量寿经》的“愿生”,三者合而为一,就是《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纵观三经,“一心”“三心”皆为引导净土宗行者如何安心。当然,若不了解这些名相,但能专修念佛、愿生净土,“一心”“三心”自在其中,往生一定,所谓“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阿弥陀经》

  至心┈┈┈┈┈┈至诚心┈┈┈┈┈┐

  信乐┈┈┈┈┈┈深心┈┈┈┈┈┈┼一心不乱

  欲生┈┈┈┈┈┈回向发愿心┈┈┈┘

 

 

《观经》11芬陀利花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1];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直译〗

  若能相续念佛,要知道这样的人是人中的大白莲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常随影护,是他殊胜的善亲友;他必当往生诸佛之家,即极乐净土,最终因圆果满,端坐道场树下,成就佛果。

〖注释〗

  [1]芬陀利华:梵语pundarika的音译,一名“百叶华”,开敷的大白莲华,花瓣数百,光彩夺目,异香芬馥。此华多出于阿耨达池(赡部洲中心的无热池),人间无有,故称“稀有华”。经中极赞殊胜稀有,喻为芬陀利华。

〖传承〗

  (50)念佛上善 (51)念佛大利 (40)平生业成

  (95)唯赞念佛 (47)佛圣护念

〖补充教证〗

  《楞伽经》:“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诸佛之家)

  善导大师《观经疏》:“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念佛上善)

  善导大师《观经疏》:“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佛圣护念)

  善导大师《般舟赞》:“普劝有缘常念佛,观音大势为同学;若能念佛人中上,愿得同生诸佛家。”(念佛上善)

〖讨论〗

  问:有人说,“我虽念佛,可是烦恼这么重,远不如持戒、得定、开悟的修行人,我这样就能称为芬陀利花吗?”

  答:佛赞“芬陀利华”,并非看修功、悟境,而是看是否老实称名,称名领纳佛德,是为大利无上功德。

 

 

《观经》12流通文·唯嘱念佛持名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1]

〖直译〗

  世尊付嘱阿难尊者:“你要好好受持我讲的这部经。怎样受持?就是受持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注释〗

  [1]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善导大师《观经疏》:“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传承〗

  (96)唯劝专念 (20)一向专称

〖补充教证〗

  《无量寿如来会》:“如来所应作者,皆已作之。是故我今为大嘱累,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唯嘱念佛持名

〖讨论〗

  问:定善十三观灭罪无量,散善三福回向亦得往生,世尊为何不付嘱阿难十三观及三福?

  答:佛说定善、散善,为铺垫、烘托一向专称。不能直接信受名号功德之人,劝以定散要门回向求生,方便导入;善根渐熟之人,劝以进一步转入一向专称,余善虽继续作,不再当作求生资粮,转为“自信教人信”的报恩之行,纳入名号功德中。所以,最后付嘱称名一行。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阿弥陀经》

〖简介〗

《佛说阿弥陀经》,净土宗正依三部经的最后一部。世尊入灭前无问自说极乐依正庄严,三劝众生发愿往生;往生方法不再提及诸善回向,而是直呈称名念佛正因,以此为多善根福德因缘。众生若能专心念佛,必得弥陀接引、正念往生、诸佛证诚之益。此经接续《观经》流通分,是对净土宗弥陀本愿救度思想的总结。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阿弥陀经》1往生方法念佛胜易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1]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2],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3],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4],一心不乱[5]: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6],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直译〗

  (如此高妙的境界,)靠众生此间自身所修的善根福德,无论如何都太少,不能往生。舍利弗啊,世间的任何人,听到我这样赞说阿弥陀佛名号功德而生起信愿之心,那就应当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寿存一日即念佛一日,寿存二日即念佛二日,乃至寿存七日即念佛七日,寿存七年即念佛七年,总之,尽形寿念佛,专心一意,不怀疑杂。(这样的众生,即使原本满身罪业,但由于念佛的缘故,自然拥有阿弥陀佛所赐无量功德,成为多善根之身,获阿弥陀佛光明摄取,往生已定。由于他平生专志念佛的缘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然显现在他面前,来保护他,来迎接他;(佛及圣众慈光加持,)此人命终之时自然心住正念,不会颠倒,刹那之间随佛往生极乐国土。

〖注释〗

  [1]少善根福德因缘:善导大师《法事赞》:“随缘杂善恐难生。”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所有善根福德的结晶,信愿持名即是以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作为自己的善根福德。相比之下,任何靠自己所积善德,皆是少善根福德,皆非往生正因。

  [2]善男子、善女人:听闻弥陀救度之法能够信愿念佛的人。《观经》下品上生“多造恶法,无有惭愧”,临终念佛,阿弥陀佛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阿弥陀佛名号具足往生成佛的无量功德,归命、称念的众生即获此功德,而成为“上善人”。若以往生成佛为标准,修持五戒十善的人,乃至声闻、缘觉、菩萨,皆称“少善人”。善导大师《观经疏》:“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3]执持名号:固守持念名号不改变。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名号如黑暗险道上的火把,是生命所寄托。

  [4]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从一至七,相续无尽,直到临终。善导大师《法事赞》:“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人命无常,死期不定,故言“若一日”等;又表往生容易,无须累劫;又表念佛相续,不间杂,不间断。

  [5]一心不乱专注一事,心不动摇。一心愿生,专称佛名,专心而不动乱,专修而不杂乱。不受异见惑乱,一心不二,专行不杂。天台宗所释“事一心、理一心”,是圣者境界,凡夫无分,系为导诸宗归净土而方便巧设契入点。

  [6]心不颠倒:一般人临终四大分离,身心痛苦,往往意识颠倒,心生恶念。念佛人不会这样,因为在意识清明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预先来迎;佛圣来迎,慈力加持,令其心住正念,欢喜往生。

〖传承〗

  (29)杂行之失 (28)少善不生 (49)念佛成善

  (03)本愿称名 (19)念佛时节 (15)一心不乱

  (96)唯劝专念 (37)称名必生 (40)平生业成

  (55)佛圣来迎 (56)心不颠倒 (05)不靠三学

  (22)落实称名 (16)具足三心

〖补充教证〗

  梵文《阿弥陀经》:“众生不因此世所作善行得生彼国。”(少善不生)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得生净土。”(“缘觉”,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有漏”,有贪瞋痴烦恼。)(少善不生)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故当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念佛多善)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念佛多善)

〖讨论〗

  问:有人说,“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所以要广行诸善、积功累德”。

  答:自身所修诸行,正是少善根福德;当持“最胜善根”之万德洪名。当然,往生成佛(解脱真谛)全靠六字名号,日常行持(俗谛)还是随缘力行戒善。

 

  问:有人说,“善男子、善女人才有资格论往生,五戒十善是起码的要求”。

  答:极乐是报土境界,世善难以企及,持名方能相契。设圆满五戒十善为救度条件,多数众生漏于救度,《观经》下品往生也无法解释。

 

  问:资料表明,净土宗早期不太提及“一心不乱”,后世才开始强调,且解释为事一心、理一心,是何缘由?

  答:对“一心不乱”的着力提倡,始自明末莲池大师。宋明之际,多有圣道行人批判净土“分别取舍,音声求佛”,说为外道、小乘而加以排斥。弘净土者借“一心不乱”四字发挥以破之。莲池大师《竹窗三笔》:“彼言‘舍秽取净者,为生死业’,不言‘一心不乱取净土者为生死业’也。……彼言‘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不言‘一心不乱四字吾不喜闻’也,彼言‘佛来也杀,魔来也杀’,不言‘一心不乱来亦杀’也。”蕅益大师虽释“事理一心”,这是随他意;然阐明《阿弥陀经》要旨时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强调“信愿一心”,这是随自意。

 

  问:有人说,“等我退休了,专门抽出七天时间,拼个一心不乱”。

  答:念佛宜在当下,无常迅速,时不我待。退休再念佛,错过念佛的安心法喜及现世利益。念佛时节不似禅七“克期取证”,是尽此一生,“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一心不乱”不是拼来的功夫境界,心行专一即可。

 

  问:有人说,“若受根机所限,能做到一日一夜心不起妄念也可以”。

  答:此是圣道门中解,靠自力求证,凡夫根机不堪,非易行道,离开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解释往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即《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尽形寿专念名号即可。

 

  问:有人说,“念佛既然要尽形寿,为什么经中不直说一辈子念佛?‘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则显得啰嗦,二则易生误解”。

  答:以七为期,循环往复,这是梵语通常的表达方式,启发意义有三点:①人命无常。一日二日或至临终。②往生容易。一日二日称名而终即得佛圣来迎。③持名相续。不是隔三岔五。

 

  问:关于念佛,《无量寿经》说“乃至十念”,《观经》说“具足十念”,《阿弥陀经》说“若一日……若七日”,是不是一回事?

  答:是一回事。《无量寿经》是从多向少,《阿弥陀经》是从少向多,总之是尽形寿相续称名。善导大师常把“十念”和“七日”同时说。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

 

  问:有人说,“生死关头,是决定去向的时刻,如果最后一念念佛的力量大于业力,可得往生。临终时刻一定要做到心不颠倒、净念念佛,平时精进念佛为的是纯熟此功夫”。

  答:除非临终才遇善知识闻法,平生闻法之人,往生与否决定于平时,“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平时往生已定,因为念佛成为一生中的定业,“业道如秤,重者先牵”;何况临终阿弥陀佛必不违誓愿,现前加持,令心不乱。

 

  问:有人说,“直到临终见佛来迎,方能判定此生念佛功不唐捐”。

  答:对弥陀誓愿、名号利益若信得过,自能念念踏实,静待来迎。阿弥陀佛有大慈悲,不会弃我不顾;阿弥陀佛有大愿力,不会无力救我。

 

 

《阿弥陀经》2西方极乐阿弥陀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直译〗

  从我们娑婆世界一直往西,正过十万亿诸佛国土,那里有一个清净庄严的世界,叫作极乐。极乐国土的佛,号为阿弥陀,现在正在为其国的众生宣说佛法。

〖传承〗

  (93)指方立相

〖补充教证〗

  《观经疏》:“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现在这些观门,指定方所,设立境相,总不显明无相离念。释迦牟尼佛早就料知末法罪浊凡夫心念散乱,把心安住在固定的事相上尚且困难,可况离相而求?这就像没有术通之人想在虚空中建造房舍,不可能实现。)

〖讨论〗

  问:有人说,“西方世界、东方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说”。

  答:“方便说有两种,一种是虚构的、不存在的,另一种是虽然存在,但不究竟。若是前一种,世尊于诸经中屡劝众生相信一个虚构的世界,岂非欺诳?若是后一种,《无量寿经》说极乐净土是“建立常然,无衰无变”的涅盘境界,是酬报因行的报佛报土,天亲菩萨说为真实功德相”。“极乐方便说可能是误会《金刚经》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描述娑婆世界的虚妄相,不能以此衡量极乐净土的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莲池大师《净土疑辩》:“开口高谈大圣人过量境界,拨无佛国蔑视往生,可谓欺天诳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

  印光大师《增广文钞》:“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

 

 

《阿弥陀经》3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直译〗

  那个国土为什么叫作极乐?因为那里的众生没有生老病死等任何苦恼,享受着无边的法喜法乐,所以那个国土叫作“极乐”。

〖注释〗

  [1]:梵语“豆佉”Duhkha,逼恼身心。《佛地经》:“逼恼身心名苦。”有三苦、五苦、八苦等。三苦:①苦苦,由苦受(寒热饥渴、天灾人祸等)所生之苦。②坏苦,由乐受消失所生之苦。③行苦,由诸法迁流无常所生之苦。五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与所爱者离别之苦)、怨憎会苦(常与憎恶者会合之苦)、求不得苦(所求不得之苦)、五阴盛苦(烦恼炽盛之苦)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

〖传承〗

  (58)往生利乐  (75)名字为佛事

〖补充教证〗

  《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受乐无间)

  天亲菩萨《往生论》:“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受乐无间)

  天亲菩萨《往生论》:“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所求满足)

  天亲菩萨《往生论》:“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环境之乐)

  天亲菩萨《往生论》:“无垢光炎炽,明净曜世间。”(妙色之乐)

  天亲菩萨《往生论》:“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受用之乐)

  善导大师《法事赞》:“四种威仪常见佛,行来进止驾神通;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常得见佛,神通自在,自然得证)

  善导大师《般舟赞》:“微尘故业随智灭,不觉转入真如门;大小僧只恒沙劫,亦如弹指须臾间。”(灭罪得福,自然得证)

  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凡夫若得到西方,旷劫尘沙罪灭亡;具六神通得自在,永除老病离无常。”(灭罪得福,神通自在,永离无常)

〖讨论〗

  问:苦乐本是分别概念,心无执着方能契入实相,为何阿弥陀佛的净土取名“极乐”呢?

  答:为令凡夫众生心生欣慕,炽然厌苦求乐。但能往生极乐涅盘界,即得入佛境界,同佛受用,远离分别,证悟实相。又,“极乐”之“乐”,并非苦乐相对的世间之乐,而是“常乐我净”之涅盘乐。

 

 

《阿弥陀经》4光寿无量故名弥陀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1]劫,故名阿弥陀。

〖直译〗

  那尊佛光明没有限量,遍照十方一切国土,利益十方一切众生,没有任何障碍,所以才得名“阿弥陀”。(也就是无量光的意思。)

  那尊佛以及那里人民的寿命,永恒无量,涅盘常住,所以才得名“阿弥陀”。(也就是无量寿的意思。)

〖注释〗

  [1]阿僧只:梵语Asamkhya的音译,无央数,无尽的数目。

〖传承〗

  (76)光明无量 (77)光明无碍 (81)光明智相

〖讨论〗

  问: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对十方众生有何意义?

  答:光明无量,空间上救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寿命无量,时间上救度尽未来际一切众生。众生无论何时、身在何处,皆不能漏于弥陀的救度之外,皆有得救的希望。

 

  问:有人说,“阿弥陀佛寿命并非无量,据《观音授记经》言,观世音菩萨将补佛位。这是怎么回事?”

  答:这是报身示现隐没相。

  《安乐集》:“问曰:如来报身常住,云何《观音授记经》(意)云‘阿弥陀佛入涅盘后,观世音菩萨次补佛处’也?答曰:此是报身示现隐没相,非灭度也。彼经(意)云‘阿弥陀佛入涅盘后,复有深厚善根众生还见如故’,即其证也。又,《宝性论》(卷四意)云‘报身有五种相:说法及可见,诸业不休息,及休息隐没,示现不实体’,即其证也。”

 

 

《阿弥陀经》5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1],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2]俱会一处。

〖直译〗

  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不退转菩萨,其中有许许多多显现为一生补处菩萨的果位,数量非常多,无法用算数来说明,只能说无量无边又无量无边。舍利弗啊,听到我如上所说,你们应当发愿求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啊!为什么?(因为此界充满贪瞋烦恼,毫无清净可言;)往生净土即能与无量无边诸上善人相聚一起,速证涅盘,广度众生。

〖注释〗

  [1]阿鞞跋致又作“阿跋致”“阿惟越致”Avaivart,意译为“不退转”,菩萨阶位,通常指得无生法忍的不退转菩萨(初地到十地)。此处指众生往生之后内证同佛,不愿待在极乐世界做一生补处菩萨,发愿生到他方世界以菩萨身份上供下化。

  [2]上善人:即“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此处“上善”,不是人天、阿罗汉、一般因地菩萨之善,而是阿弥陀佛果地名号无量光寿之善,使往生之人直入不退转地,悉皆一生补处,决定成佛,所以独称“上善”。念佛人虽然还没往生,称名善根同佛,也可称作“上善人”。因中已经是上善人之故,往生之后才能与诸大菩萨上善之人俱会一处。

〖传承〗

  (59)速得成佛 (42)齐同不退(94)劝归净土

  (50)念佛上善

〖补充教证〗

  法照大师《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弥陀宝界不思议,唯叹娑婆去者稀;阿鼻地狱人多往,一堕何年更出时。”(劝归净土)

〖讨论〗

  问:有人说,“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我也要发四十八愿,与佛相应”。

  答:圣道门如此,净土门不必如此。佛劝“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众生信受奉行即可。菩萨发愿,非率尔小事,法藏比丘为此思惟五劫。

 

  问:参加极乐世界“诸上善人”的聚会,应持何种功德?

  答:应持“诸上善人”——光寿同佛、果德涅盘菩萨的功德。凡夫自身无论如何修积,比之六字名号功德,皆为“少善根福德因缘”,唯一的途径,就是称名领纳名号功德。

  龙树菩萨《易行品》:“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阿弥陀经》6诸佛证诚

如是等恒河沙数[1]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2],遍覆三千大千世界[3],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4]经》。”

〖直译〗

  此等诸佛多如恒河沙数,都在各自国土,也正同心同时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谛真实之言:“你们应当相信这部《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念佛必生极乐,绝无虚妄!)

〖注释〗

  [1]恒河沙数:梵语Gangā-nad-vālukā的音译,数量多得像恒河里的沙粒那样无法计算。《大智度论》:“问曰:如阎浮提中,种种大河亦有过恒河者,何故常言‘恒河沙等’?答曰:恒河沙多,余河不尔。复次,是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现见,故以为喻。复次,诸人经书皆以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恶皆悉除尽。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复次,余河名字屡转,此恒河世世不转,以是故以恒河沙为喻,不取余河。”

  [2]广长舌相三十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显不妄语之德

  [3]三千大千世界:此处指诸佛各自国土。宇宙由无数大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为一佛土,由一佛化导。一须弥山、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其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三千大千世界”。

〖传承〗

  (46)诸佛证诚 (37)称名必生

〖补充教证〗

  善导大师《观经疏》:“又如《弥陀经》云,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善导大师《法事赞》:“十方恒沙佛舒舌,证我凡夫生安乐。”

〖讨论〗

  问: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六方诸佛一一证诚,《阿弥陀经》为什么用这么大的篇幅重复叙述此事?证诚什么事情

  答:《阿弥陀经》是净土宗归宗结顶的经典,“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唯说称名念佛一法。此法极难生信,“仅凭念佛一法,就可往生高妙净土?”凡夫多有此疑,所以,诸佛不厌其烦地前来证诚;证诚的内容,正是凡夫专称佛名必得往生,“你们应当相信此事,一切诸佛都为你们护念”。如果诸佛证诚说在《无量寿经》或《观经》,行者或以为是为“修诸功德”、观佛、三福等余行证诚;说在《阿弥陀经》就非常明确,只为念佛一行证诚,劝令生信。

 

 

《阿弥陀经》7闻名得护念不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1]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2],皆得不退转[3]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直译〗

  不论是听闻我说此经而信受奉行的人,还是听闻诸佛证诚而信愿持名的人,这些善男子、善女人,现生都被一切诸佛的慈念力所保护,由于诸佛护念而心不退转,决定往生,往生则决定成佛。(此偏依佛力。)

〖注释〗

  [1]闻诸佛名:闻说证诚念佛必生的诸佛之名。诸佛同劝念佛往生,单是耳根听闻诸佛名号,却不信愿持名,不名“闻诸佛名”。

  [2]护念:保护忆念。以念力除去障碍,使被护念者信心坚固。

  [3]不退转:此处指行人于凡夫位现生即得不退转于佛道,是净土宗特有的他力不退转。犹如乘坐电梯,电梯不会退转,乘客也能直达顶楼;不似圣道门走楼梯,快到顶楼方得不退。

〖传承〗

  (46)诸佛证诚 (47)佛圣护念 (41)现生不退

〖讨论〗

  问:为什么“闻诸佛名”就能得护念不退?护念众生何种行持?

  答:诸佛是为咨嗟赞叹弥陀名号,证诚称名必生,因此,“闻诸佛名”即是闻信弥陀佛名,称名得护念不退。善导大师《法事赞》及敦煌遗书中“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写为“闻是诸佛所说名及经名者”。

 

  问:闻名得护念不退,不退转说在往生前还是往生后?

  答:往生前,所谓“现生不退”,佛力住持故,诸佛护念故。

 

 

《阿弥陀经》8愿生得现生不退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直译〗

  如果有人,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要能信受我及诸佛所说,发愿欲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样的人,当生皆不退转,命终皆得往生,往生皆得成佛。过去世发愿的,已经往生;今生发愿的,今生往生;未来发愿的,未来往生:没有一个不往生。

〖传承〗

  (38)愿生皆生 (41)现生不退

〖讨论〗

  问:何谓“现生不退”?

  答:专修念佛之人,于现世凡夫位,已得不退转利益,于佛道只进不退,决定往生成佛,佛力住持故。

 

  问:经中说“愿生必生”,未提信与行,是否意味着净土行者只要发愿生心即可?

  答:不是。信愿行一体,有真实愿心,必生信起行,此处侧重劝愿,略而不谈信行,前文已述故。

 

 

《阿弥陀经》9难信难说之法

“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1]五浊恶世[2]——劫浊[3]、见浊[4]、烦恼浊[5]、众生浊[6]、命浊[7]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直译〗

  “释迦牟尼佛(实在是大雄大力,)能做甚难稀有之事!能在此灾难频生、邪见流行、烦恼炽盛、恶业充满、命光短促的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成佛,为众生宣说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说此一切凡圣难以信解之法。”舍利弗啊,应当知道,(诸佛并非虚赞。的确,)我在此五浊恶世,行此甚难稀有之事,圆证佛果,把所得佛果之法——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普施一切众生,令众生也能成佛。如此难信之法,实在难说,太难太难!

〖注释〗

  [1]娑婆国土即我们现在所居住的世界。梵语“娑婆”Sahā)译为“堪忍”,我们这个世界,外有寒暑风雨,内有贪瞋烦恼,罪恶深重,众苦充满;但众生堪能忍受,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简称“忍土”。

  [2]五浊恶世:浑浊不净、充满痛苦的世界。包括:劫浊(灾难频发)、见浊(邪见流行)、烦恼浊(贪瞋炽盛)、众生浊(罪多福少)、命浊(寿命短促)

  [3]劫浊:减劫中,人寿渐减,善品渐损,烦恼渐增,有饥馑、疾疫、刀兵等劫灾,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4]见浊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邪见增盛,异说纷纭,莫衷一是。

  [5]烦恼浊世人贪欲炽盛,瞋怒争斗,谄曲虚诳,恼乱心神。

  [6]众生浊世人不达义理,暗钝弊恶身心不净,罪多福少,苦多乐少。

  [7]命浊世人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

〖传承〗

  (31)本为凡夫 (83)不舍逆恶 (06)教契时机

〖补充教证〗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释迦牟尼佛在此世成佛,所得之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讨论〗

  问:《阿弥陀经》为何难信难说?

  答:下根人闻上上法,往往会产生误解,甚至诽谤。念佛法门是大乘至极实相法门,但看起来又很浅显,有相得入无相,专一即是圆融,不论智愚,不问罪福,一向专念就能往生,凡夫顿超十地,实在是难说难信,玄奘大师的异译本说为极难信法

 

  问:净土门是圣贤之教还是凡夫之教?

  答:是凡夫之教。

  《无量寿经》:“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

  《观经》:“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圣贤之教,圣贤根机方能契合,是难行道;凡夫之教,必是凡夫听得懂、做得到的,是易行道。

 

 

龙树菩萨《易行品》

〖作者简介〗

  龙树菩萨,树下出生,以龙得道,故名“龙树”,又作“龙猛”。佛灭后七百年生于南天竺,马鸣菩萨的再传弟子,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空宗)奠基者,中国大乘八宗的共同祖师,有“释迦牟尼佛第二”之称,《楞伽经》悬记“于南天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作品简介〗

  《易行品》,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中的第九品,阐述“本愿称名,即入必定”的净土思想,将一代佛教分判为难行道、易行道,以弥陀本愿称名为易行道之归宗。

 

 

《易行品》1难易二道判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1]者。

〖直译〗

  佛法有无量无边的解脱法门,就像世间的道路,有的难行,有的易行。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也是这样,有的需要长时精进苦修,方得解脱;有的通过信佛因缘,方便易行,快速到达不退转地。

 

  ┌难行道┈诸行┈勤行精进,久乃可得┈如陆道步行┈苦

佛法┤

  └易行道┈念佛┈以信方便,易行疾至┈如水道乘船┈乐

〖注释〗

  [1]阿惟越致又作“阿毗跋致、阿鞞跋致”Avaivart,意译为“不退转”,菩萨阶位,通常指于秽土一大阿僧只劫修得无生法忍的初地菩萨。此处指往生如佛、超出常伦的净土不退转菩萨。

〖传承〗

  (01)净土教判 (26)自力难行 (11)信佛因缘

  (25)易行安乐 (41)现生不退 (45)速得成就

〖补充教证〗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信佛因缘)

〖讨论〗

  问:说说陆道步行和水道乘船的差别。

  答:李白《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白帝城,重庆奉节。江陵,湖北荆州)

 

  问:有人说,“净土法门虽然有佛力加持,往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答:靠自力,确实不容易;靠佛力,即可“以信方便,易行疾至”。

 

 

《易行品》2本愿称名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直译〗

  阿弥陀佛当初所发的本愿是这样的:“假如有人口称我的名号,发自内心地归命于我,此人当下往生决定,现生得不退转,当来往生成佛。”所以,应当常忆常念阿弥陀佛。

〖传承〗

  (03)本愿称名 (18)念即口称 (10)一心归命

  (45)速得成就 (96)唯劝专念 (41)现生不退

〖讨论〗

  问:文中“本愿”是指哪一条愿?

  答:第十八愿,只言及称名。

 

  问:哪位祖师首先总结出净土宗“本愿称名”这一特色?

  答:龙树菩萨。此文又名“本愿取意文”,是对第十八愿的解释:“若人”——“十方众生”;“念我称名”——“乃至十念”;“自归”——“欲生我国”;“即入必定”——“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问:后世有人提倡“持戒念佛”,是否更圆融

  答:若是受戒之人,日常行仪严持戒律,往生极乐一心念佛,由此可说“持戒念佛”,“受戒要持戒,往生靠念佛”之意。如果两者捆绑作为解脱纲领,有违三经主旨,往生不靠戒善故。受戒、未受戒,吃素、未吃素,归依、未归依,皆可念佛,皆得往生。若加以限定,净土宗普被三根之义不能畅达。

 

 

《易行品》3称名疾至不退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直译〗

  假如有人想快速到达不退转地,就应以恭敬心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对照“难易二道判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此文“恭敬心”即是“信”,“执持称名号即是“方便易行”。所以,易行之体即是名号,信心之体也是名号。)

〖传承〗

  (45)速得成就 (41)现生不退 (18)念即口称

〖补充教证〗

  《无量寿庄严经》:“速疾超便可到,安乐国之世界,至无量光明土,供养于无数佛。”(速得成就)

  龙树菩萨《易行品》:“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现生不退)

〖讨论〗

  问:净土宗特色第四句为什么是“现生不退”?如何达到现生此土不退?

  答:“现生不退”,相对于通常所说的往生之后得不退转,也是相对于容易遇缘退心的自力回向之法。龙树菩萨说“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这里的“菩萨”是“凡夫菩萨格”,这种不退是凡夫位不退,全靠佛力住持。但能尽此一生相续称名,即得现生不退。

 

 

《易行品》4即入必定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1],是故我常念。

〖直译〗

  不论任何人,能够称念这尊佛的名号,名号中所含具的无量无边的力量、功德,使得称念的人当下得不退转。所以,我龙树经常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力”,“其佛本愿力”;“功德”,“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此文也是第十八愿成就文。)

〖注释〗

  [1]必定:不退转。

〖传承〗

  (35)他力成就 (41)现生不退 (53)称名具德

  (45)速得成就

〖讨论〗

  问:有人说,“龙树菩萨是大智大慧的菩萨,他念佛功德大,我们凡夫念佛功德小”。

  答:龙树菩萨说“人能念是佛”,任何人称念,都能领纳阿弥陀佛的“无量力功德”。六字名号犹如黄金,称念之机犹如容器,不因容器不同而黄金价值有所改变。

 

 

《易行品》5信疑得失

若人种善根[1],疑则华不开,信心清净[2]者,华开则见佛。

〖直译〗

  有人在佛道中修行,念佛愿生净土,如果心存疑虑,即使能往生,莲花也不能当下打开;信心清净的人,自然花开见佛。

〖注释〗

  [1]善根:善之根性。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善法的根本。身口意三业所作善法,能生妙果,故谓之根。此处“种善根”是指念佛愿生净土,因为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一切善的根本。

  [2]信心清净:明信佛智,无疑无虑。因为所信的对象是清净的,所以信心清净信受弥陀救度之心,就是清净心。

〖传承〗

  (11)信佛因缘 (12)信心欢喜 (14)信愿清净

  (44)花开见佛

〖补充教证〗

  《无量寿经》:“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讨论〗

  问:为何往生净土有化生、有胎生?

  答:“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是为胎生;“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是为化生。

  《无量寿经》言:“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问:净土宗“清净心”是指什么?

  答:明信佛智,“信心清净”。

 

  问:有人说,“我虽然念佛,可是心不清净……”

  答:止息妄念的“清净”,凡夫难以做到;即使做得到,也不如“信心清净”可贵。蕅益大师《弥陀要解》:“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易行品》6乘船度海自度度彼

乘彼八道船[1],能度难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礼自在者[2]

〖直译〗

  乘上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愿船,就能度过难以度过的生死大海,不仅自己可以得度,也能度脱一切有缘众生,所以我恭敬礼拜自在无碍救度众生的阿弥陀佛。

〖注释〗

  [1]八道船:此处指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愿船,南无阿弥陀佛即是净土行者的八正道之船。“八道”,即“八正道”,又作“八正道分、八圣道分、八圣道支”,通往涅盘、远离偏邪的八种圣者之道。包括:正见(正确的知见)正思惟(正当的思惟)正语(正当的语言)正业(正当的行为)正命(正当的职业或生活)正精进(正当的努力,力行诸善)正念(专心忆念正道)正定(正住真空之理,身心寂静)

  [1]自在者:此处指自在无碍救度众生的阿弥陀佛。

〖传承〗

  (63)乘大愿船 (64)倒驾慈航

〖补充教证〗

  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五浊修行多退转,不如念佛往西方;到彼自然成正觉,还来苦海作津梁。”(倒驾慈航)

〖讨论〗

  问:有人说,“大乘菩萨道行者应当于生死海中广度众生,怎能自己求生净土受乐?”

  答:大乘行者如果没有达到不退转位,发心在五浊恶世广度众生,难进易退,成佛无期;乘佛愿力往生极乐,即得不退转,速得成就。祖师大德对此多有论述。

  道绰大师《安乐集》:“问曰:或有人言,愿生秽国教化众生,不愿往生净土,是事云何?答曰:此人亦有一徒,何者?若身居不退已去,为化杂恶众生故,能处染不染、逢恶不变,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如此人等,堪能处秽拔苦。若是实凡夫者,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变,欲济彼者,相与俱没,如似逼鸡入水,岂能不湿?是故《智度论》(卷二九意)云:‘若凡夫发心,即愿在秽土拔济众生者,圣意不许。’何意然者?龙树菩萨《释》(卷二九意)云:‘譬如四十里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热汤投之,当时似如少减,若经夜至明,乃高于余者。凡夫在此发心救苦亦复如是,以贪瞋境界违顺多故,自起烦恼,返堕恶道故也。’”

  印光大师《增广文钞》:“欲利他,先须自利。若非自己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众生?譬如溺于海者,不能救海中沉溺之人。”

  智顗大师《净土十疑论》:“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途,动经劫数。如此轮转,无始以来,未曾休息,何时能得救苦众生?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忍,方能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净土圣贤录》引《乐邦文类》:元照律师)尝发大誓愿:“常生娑婆五浊恶世,作大导师,提诱群生,令入佛道。”复见《高僧传》慧布法师云:“方土虽净,非吾所愿。若使十二劫莲华中受乐,何如三途极苦处救众生也?”由是坚持所见,历涉岁年,于净土门略无归向,见修净业,复生轻谤。后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识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瘥chài,病愈),顿觉前非,悲泣感伤,深自克责。志虽洪大,力未堪任。乃览天台《十疑论》“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要须常不离佛”,又引《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父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自是尽弃平生所学,专寻净土教门,二十余年,未尝暂舍,研详理教,披括古今,顿释群疑,愈加深信。复见善导和尚专杂二修:“若专修者,百即百生;若杂修者,万千一二。心识散乱,观行难成。”一志专持四字名号,几生逃逝,今始知归,乃以所修展转化导。

 

 

天亲菩萨《往生论》

〖作者简介〗

  天亲菩萨,大乘佛教瑜伽学派的创始人。佛灭后九百年生于北天竺,无着菩萨之弟。初习小乘,作五百部小乘经论,其中有《俱舍论》,批评大乘。后随无着改信大乘,造《唯识论》等五百部大乘论,世称“千部论主”。

〖作品简介〗

  《往生论》,又作《无量寿经论》,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净土三经一论”之“一论”。天亲菩萨晚年依《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作《愿生偈》二十四首,并造长行引申,阐述“本愿称名,归命愿生”的净土思想。

 

 

《往生论》1归命偈

世尊我一心,归命[1]尽十方,无碍光如来[2],愿生安乐国。

〖直译〗

  世尊,我一心归命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无所障碍的阿弥陀佛,愿生他的极乐国土。

〖注释〗

  [1]归命梵语“南无”的主要意思。归顺从命,归顺如来教命;归付身命,身命归付如来。

  [2]无碍光如来:阿弥陀佛的十二光号之一。无碍光,阿弥陀佛的光明,山川云雾等外障、贪瞋痴慢等内障皆不能障碍。

〖传承〗

  (10)一心归命 (77)光明无碍 (09)愿生净土

〖补充教证〗

  《阿弥陀经》:“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愿生净土)

  《阿弥陀经》:“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愿生净土)

  《阿弥陀经》:“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愿生净土)

〖讨论〗

  问:这首“归命偈”中有哪三念门?

  答: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我一心归命”是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赞叹门,“愿生安乐国”是作愿门。

 

  问:这首“归命偈”对净土宗教理建设有何意义?

  答:开门见山地提出净土宗修行的目标——往生极乐净土。

 

 

《往生论》2清净功德·量功德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1]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直译〗

  观察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之相,胜过三界六道因果。(此为极乐世界清净功德,是极乐世界的总相。)极乐国土就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无际。此为极乐世界功德。

〖注释〗

  [1]究竟:毕竟,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下文有“毕竟”。)

〖传承〗

  (66)国土清净 (67)国土广大

〖补充教证〗

  《无量寿经》:“所修佛国,开廓广大。”(国土广大)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佛本所以起此庄严清净功德者:见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如蚇蠖chǐhuò,屈伸虫)循环,如蚕茧自缚;哀哉众生缔此三界,颠倒不净,欲置众生于不虚伪处,于不轮转处,于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是故起此清净庄严功德也。”(国土清净)

〖讨论〗

  问:介绍极乐国土庄严景象,为什么首先说清净和广大

  答:清净,是极乐世界总相。众生由于颠倒不净,所以无穷轮回。众生但能往生极乐世界,“国土净则心净”,无不净色,无不净心,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此为自利。)

  “国土虽清净,十方世界众生来生,会不会拥挤?为释此疑,次说国土广大无际。在如此广大的国土中,众生自然志愿广大,犹如虚空,“彼国土量,成就众生心行量”。(此为利他。)

 

 

《往生论》3本愿偈

[1]佛本愿力[2],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3]

〖直译〗

  观知阿弥陀佛本愿成就的力量,遇到即被佛所救,无一遗漏,都能快速获得无上涅盘的功德。

〖注释〗

  [1]:观察、观想、观照。此处指观知、明了、信受阿弥陀佛本愿力,意同《观经疏》“望佛本愿”的“望”。

  [2]本愿力:誓愿之力,因地本愿修行成就,果地具足度生的力量。

  [3]:交会。众生心与佛本愿力交会,就被佛所救,无一遗漏。具体而言,“遇”就是了知阿弥陀佛本愿力,产生归命愿生之心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4]功德大宝海:无上涅盘的所有功德。即《无量寿经》所言“具足无上功德”,圆满一切功德,喻为“大宝海”。

〖传承〗

  (35)他力成就 (03)本愿称名 (53)称名具德

  (45)速得成就 (51)念佛大利

〖讨论〗

  问:有人也精勤念佛,但似乎“遇而空过”,未能当生成就,是何原因?

  答:因为没有遇到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一味自力修行求解脱,以名号为摄心求定工具,不理会阿弥陀佛的救度誓愿。

  此人今生已称佛名,虽不能顺次往生,阿弥陀佛还有“系念果遂”的第二十愿,加持他,调熟他,使他了知弥陀本愿力,欢喜称名,至心愿生,终得解脱。

 

 

《往生论》4回向偈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直译〗

  我作此论,说往生偈,愿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十方世界所有众生都能信受佛语,共同往生极乐世界。

〖传承〗

  (09)愿生净土 (94)劝归净土

〖补充教证〗

  善导大师《观经疏》:“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劝归净土)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劝归净土)

〖讨论〗

  问:净土宗行者如何发菩提心?

  答:发愿往生净土成佛度众生之心,即是发菩提心,如《往生论》“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

  善导大师《观经疏》:“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

 

 

《往生论》5五念门

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直译〗

  怎样的五念门?一是(身业)礼拜门,二是(口业)赞叹门,三是(意业)作愿门,四是(智业)观察门,五是(方便智业)回向门。

〖传承〗

  (07)净土行判

〖讨论〗

  问:天亲菩萨提出“五念门”及“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有何意义?

  答:以“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修五念门行”代替了圣道门的四弘誓愿、六度万行,定义了净土门的菩提心、菩萨行,降低了心行难度,使普通凡夫也能易修易入。

 

 

《往生论》6如实称名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1],如彼名义[2],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直译〗

  称念彼无碍光如来的名号,契合彼佛“无碍光”名号“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摄取念佛众生而不舍、能破一切无明、能满一切志愿等光明智相(心知被彼佛光明摄取),契合彼佛名号具足真实功德、称念必生等本义(心知称名而全体领纳弥陀功德,必定往生):想要如实修行相应,就要这样如实称名。

〖注释〗

  [1]光明智相:佛光是佛智外显的相状,分为色光(身光)与心光,总以色光遍照十方世界,别以心光摄取念佛众生而不舍。

  [2]名义:名号的实际用意,如具足弥陀真实功德、具足往生资粮、称念必生等。

〖传承〗

  (03)本愿称名 (18)念即口称 (76)光明无量

  (77)光明无碍 (81)光明智相 (53)称名具德

  (21)如实称名 (96)唯劝专念 (22)落实称名

〖补充教证〗

无量寿经》:“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光明智相)

  《无量寿经》:“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光明智相)

  《无量寿经》:“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瀁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光明智相)

  天亲菩萨《往生论》:“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光明智相)

〖讨论〗

  问:“如彼如来光明智相”,阿弥陀如来有哪些“光明智相”?

  答:最尊第一相,遍照十方相,无所障碍相,光寿一体相,光寿成名相,光摄念佛相,破暗满愿相,实相为物相,触光柔软相。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

 

  问:“如彼名义”,“南无阿弥陀佛”有哪些名义?

  答:名即法,名即佛,名即无量光寿,名具万德,名即实相,名能悟物,名字为佛事,名号度众生,名号正定之业,名号十念业成,名号破暗满愿,名号止一切恶,名号信行一体,名号愿行具足,名号摄化十方,名号称念灭罪,名号称念必生,名号称即乘愿,名号至极无生,名号清净宝珠,名号是佛正觉,名号是佛呼唤,名号是我往生,名号是邀请书、保证书、通行证、赦罪令、免死牌、极乐门卡、极乐芯片、极乐航班、生死海渡船、录取通知书。

 

  问:祖师说万修万人去,为何又有人断言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呢?

  答:往生的人少,是由于“不如实修行相应”的缘故。虽念佛,只求人天福报,不求往生;或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的理念指导念佛,念佛为了伏断烦恼,为了开悟,不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究竟意义;或杂修杂行,不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如善导大师说“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其实,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也很多。宋朝北山有诗云:“四色莲华间绿荷,一莲华载一弥陀。莫疑净土程途远,日日人生雨点多。”印光大师在《净土圣贤录序》中说:“善导在长安,少康在新定,念佛之声,盈于道路,其往生者,当不止百千万亿。今则千里之遥,朝发夕至,加以邮电报纸,故虽数千里外,悉可即知。然犹多有未记者,使一一记之,真不胜其多也。”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作者简介〗

  昙鸾大师476542):净土宗理论的奠基者。北魏山西雁门(山西代县)人,少时游五台山,感其灵异,发心出家,精研《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与佛性学说。后注解《大集经》,因病中断,叹人命危脆,欲先学长生之术,再研学佛法,遂往江南,向陶弘景请教仙术,得仙经十卷。北归途中经过洛阳,遇菩提流支,请问佛法中长生之法,菩提流支授以《往生论》(一说《观经》),大师欢喜信受,遂焚仙经,专事净业。东魏孝静帝重其高德,尊为“神鸾”,敕住并bīng(山西太原)大岩寺,晚年移往石壁山(山西交城)玄中寺,弘通净土法门。

〖作品简介〗

  《往生论注》,北魏昙鸾大师对“净土三经一论”之“一论”——《往生论》的注解,传承印度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的净土思想,确立净土宗正依经典,构建净土宗理论体系,是净土宗的奠基之作。

 

        ┌01自他二力判┈┈┈┐

        │02他力本愿释   ├教

        │03平生业成┈┈┈┈┘

        │04一切凡夫皆得往生┐

        │05愿往生者皆得往生├机

往生论注十二条文┤06克念愿生亦得往生│

        │07九品无殊淄渑一味┘

        │08不实功德┈┈┈┈┬行

        │09不如实修行┈┈┈┘

        │10不断烦恼得涅盘分┐

        │11他力速得成就  ├益

        └12劝信他力┈┈┈┈┘

 

 

《往生论注》1自他二力判

难行道者……[1]唯是自力,无他力[2]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3]。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直译〗

  难行道之所以难,主要因为只凭自力积功,没有他力摄持。诸如此类内外障缘处处可见。就像陆路步行,非常辛苦。

  易行道是说,只要相信阿弥陀佛的救度,发愿往生极乐净土,(念佛)乘佛的愿力,即得往生极乐净土。由于阿弥陀佛愿力的住持,往生的人当即转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就是不退转。这就像水路乘船,安适快乐。

 

  ┌自力┈唯是自力,无他力持┈难行道┈诸宗自力修行之教

佛法

  └他力┈乘佛愿力,佛力住持┈易行道┈净土佛力救度之教

〖注释〗

  [1]难行道者……:此处省略“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目的为凸显“唯是自力,无他力持”这一难行的最主要原因。

  [2]他力:佛力,阿弥陀佛的本愿力。

  [3]阿毗跋致:不退转,又作“阿鞞跋致、阿惟越致、不退转”等。

〖传承〗

  (26)自力难行 (25)易行安乐 (11)信佛因缘

  (36)乘佛愿力 (35)他力成就 (42)齐同不退

  (63)乘大愿船

〖补充教证〗

  《阿弥陀经》:“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信佛因缘)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他力成就)

〖讨论〗

  问:有人说,“修行净土门,虽然靠阿弥陀佛他力加持,但也要靠自力”。

  答:乘船过海,全靠船力;往生净土,功在弥陀。行者的一切努力,信愿行、一心归命、向善向净,全为乘托佛力。

 

 

《往生论注》2他力本愿释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直译〗

  因为乘托阿弥陀佛本愿力的缘故,众生即使临终遇法,下至十声念佛就得以往生(前文言“乘佛愿力便得往生”,此处言“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可知念佛即是乘佛愿力)

〖传承〗

  (03)本愿称名 (35)他力成就 (17)十念之义

  (05)不靠三学

〖补充教证〗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他力成就)

〖讨论〗

  问:有人说,“提倡他力,自己不努力,甘做怕吃苦的懒汉”。

  答:何谓“力”?昙鸾大师比喻为自修神通游四天下,印光大师说为“道力”,能自了生死,方为有自力。凡夫信愿持名,乃至定散回向,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称为“自力”,都是为乘托佛力。三界无安,轮回路险,“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并不是说提倡他力就是自己不努力。

 

  问:有人说,“他力本愿,为什么没见庐山慧远大师提倡?”

  答:慧远大师的时代,净土三部经尚未全备,建斋立社主修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然大师往生前七日第四次见西方三圣时,“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六十年后,昙鸾大师出世,依净土三部经及龙树、天亲思想,开显“他力本愿”之旨。

 

 

《往生论注》3平生业成

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1]耳。

〖直译〗

  《无量寿经》《观经》所说“十念”,(不在于“十”的数字,也不在于“念”的时节,而是)说明往生之业已经成就

〖注释〗

  [1]业事成办往生之业事已经成就。

〖传承〗

  (17)十念之义 (40)平生业成 (37)称名必生

〖补充教证〗

  法照大师《净土五会法事赞》:“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华还到此间迎。”(平生业成)

〖讨论〗

  问:有人说,“平时的念佛都只是演习,重要的是临终关头的实战”。

  答:临终去向,一般人虽有可能决定于临终突发的一念,但是念佛人平时一向专念弥陀佛名是“正定之业”,决定往生,如《安乐集》言“如树先倾,倒必随曲”。更重要的是,念佛有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加持,故得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临终佛圣来迎等利益。名号本具往生成佛功德,念念皆得此无上功德,并非平时不得、临终才得。

 

 

《往生论注》4一切凡夫皆得往生

一切外凡夫人[1],皆得往生。

〖直译〗

  一切外于修行的庸庸凡夫,都能往生。

〖注释〗

  [1]外凡夫人:信佛众生分为圣者与凡夫,断惑证真之人称为圣者,其余皆为凡夫。凡夫又可分为内凡夫与外凡夫,修道近于圣位者称为内凡夫,其余但闻教法而生信,本身并无任何实修的人,称为外凡夫。

〖传承〗

  (31)本为凡夫

〖补充教证〗

  《观经》:“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本为凡夫)

  《观经》:“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本为凡夫)

〖讨论〗

  问:有人说,“极乐国土是高妙的报土,只有修行功深的修行人才能往生吧?”

  答:修功再深,娑婆众生靠此修功也难生报土。正由乘佛愿力,凡夫与菩萨齐入报土。

  隋唐时期,诸宗各依自宗教理判释净土,异说纷纭。隋代地论师净影慧远以为,《观经》上品三生是三贤乃至七地菩萨,中品三生是小乘圣者,下辈三品是大乘始学凡夫。隋代天台宗智顗大师依天台四土之说,判释凡夫所生净土为“凡圣同居土”,而非真实报土;上品往生根机为地前以下菩萨,中品往生根机为十信位以下菩萨,下品往生方是凡夫。

  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继承昙鸾大师思想,力驳诸宗异说,弘扬净土宗特有的“凡夫入报”之旨。

  善导大师《观经疏》:“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

  元晓大师《游心安乐道》:“净土宗意,本为凡夫,兼为圣人。”

 

 

《往生论注》5愿往生者皆得往生

《无量寿经》言:愿往生者,皆得往生……《观经》言: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亦得往生。

〖直译〗

  (若论往生者的机类,)《无量寿经》言:极乐世界,只要愿意往生,通通可以念佛往生……《观经》言: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的人,也能念佛往生。(此处大师讨论往生机类,引《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偈只说“愿”,“信、行”略而未说;引《观经》下品下生只说机类,“信、愿、行”具略。)

〖传承〗

  (38)愿生皆生 (83)不舍逆恶

其他经补充教证〗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字,莫不慈心,欢喜踊跃者,皆令来生我国。”(愿生皆生)

〖讨论〗

  问:《坛经》言“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怎样理解?

  答:有人将此理解为早期禅宗对净土宗的排斥,实际目的是为禅门行人安心起行。

  莲池大师《竹窗三笔》:“六祖示不识字,一生靡事笔砚,《坛经》皆他人记录,故多讹误。有关‘十万八千’‘东方西方’等说,久已辩明。中又云:‘单修十善,何须更愿往生?’夫十善,升天之因也,无佛出世,轮王乃以十善化度众生。六祖不教人生西方见佛,而但使升天可乎?其不足信明矣!故知执《坛经》而非净土者,谬之甚者也。”

 

  问:有人说,“五逆、破戒之人也开许念佛往生,佛法岂不失去教化作用?”

  答: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引慈愍和尚偈言:“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十恶、破戒、五逆之人,临终回心亦得往生,娑婆少一个罪人,极乐多一尊菩萨,岂非最上教化?《观经》世尊诚言,当谛信无疑。

 

  问:有人说,“什么人都能往生,极乐世界还是净土吗?”

  答:众生烦恼恶业,不能染污极乐净土。印光大师《文钞三编》:“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文钞续编》:“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

  如实自审根机,就会庆幸阿弥陀佛大悲普救罪苦之人。

 

 

《往生论注》6克念愿生亦得往生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1],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2]。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

〖直译〗

  极乐世界不仅光、水、影、声、花为佛事,)如果有人仅仅听说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清净安乐,因而决定发愿往生彼国,念念不移,这样就能往生,入正定聚,永不退转。这是国土名字作佛事,怎么可以思议!

〖注释〗

  [1]克念愿生:念念不移,决定愿生。“克”,主宰、控制

  [2]正定聚必定证悟涅盘的众生品类。“聚”,聚类,集合。所有众生,依根机不同,可分为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三类。《大毗婆沙论》有“果证三聚”:必定得涅盘者,为正定聚;毕竟不得涅盘者,为邪定聚;有缘即得、无缘不得者,为不定聚。

〖传承〗

  (25)易行安乐 (38)愿生皆生 (75)名字为佛事

  (74)名号度众生

〖补充教证〗

  《无量寿经》:“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住正定聚)

  《无量寿如来会》:“彼国众生,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盘处。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住正定聚)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名号度众生)

〖讨论〗

  问:《往生论注》又言“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这与“克念愿生,亦得往生”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对机不同故。劝发菩提心而往生,为励上机发心,为明往生目的,上机闻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中下根机,选择劝励中下根机之语(比如“克念愿生,亦得往生”“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生信发愿,依教奉行。又,“菩提心”有圣道门菩提心,有净土门菩提心,约净土门,愿生心即菩提心。

 

 

《往生论注》7九品无殊淄渑一味

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1],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2],焉可思议!

〖直译〗

  极乐国土的众生,往生之前原本是三辈九品,往生之后则毫无差别。就像淄水和渑水味各不同,入海则共同一味(凡圣善恶众生,依各自业因,当不无二乘、女人、根缺,而往生净土皆成光寿同佛的大乘菩萨),这怎么可以思议!

〖注释〗

  [1]三三之品:九品。

  [2]zīshéng一味:淄水和渑水味各不同,入海则共同一味,难以辨别。淄水和渑水皆在今山东境内。

〖传承〗

  (42)齐同不退 (62)往生一味

〖讨论〗

  问:有人说,“《观经》九品得益不同,所以自力还是很重要的”。

  答:往生后的品类差异,是为安立分别念重的罪福众生。福业众生安置上品,加以勉励,不使行善中悔;罪业众生安置下品,方便抑止,不使放逸无惭。

  上求佛道确实需要付出努力,努力靠上佛力,但不说为“自力”。具备足以自救的修持力,方可称为“自力”。若凭靠自己所修,努力为提升品位,而能否往生却是未知数,这种用心方向还是需要考虑。

 

  问:《观经》明明说九品,为什么昙鸾大师说“今无一二之殊”呢?

  答:净土三经描述往生之后情形,有差别相,有平等相。差别相是方便说,平等相是真实说,极乐净土是“无为涅盘界”故。《阿弥陀经》:“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又,《观经》中品往生后得阿罗汉果,显然是方便说,因为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观经》往生后品位差别相带有方便,《无量寿经》四十八愿无一说品位之事。经中尽明平等一如:“国如泥洹”“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皆悉具足三十二相”。

 

 

《往生论注》8不实功德

从有漏心[1]生,不顺法性[2],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3],皆是虚伪[4],是故名“不实功德”。

从菩萨智慧清净业[5]起,庄严佛事[6],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

〖直译〗

  从有漏心生起,不顺无我无为的法性,也就是凡夫所造的不出人天范围的各种着相善业,及其所感的人天果报,不论因还是果,都是颠倒的,都是虚伪的,因此称为“不实功德”。

  从法藏菩萨智慧清净业所成就的国土功德庄严,依于法性而摄入清净之相,这种清净之相不颠倒,不虚伪,因此称为“真实功德”。

〖注释〗

  [1]有漏心:有烦恼的心。“漏”,烦恼,烦恼不净,犹如疮漏,流注不绝。世间法称为“有漏法”,出世间法称为“无漏法”。

  [2]法性:万物的本体,其性不变。是“真如、实相、法界、法身、佛性、自性、涅盘”的别名。

  [3]颠倒:不顺诸法本来体性,以无常为常,以诸苦为乐,无我为我,不净为净。

  [4]虚伪:虚妄不实,念念迁灭,无有真常。人天之乐,终归迁变坏灭,转而为苦,无真实安乐可得,故是虚伪。

  [5]菩萨智慧清净业凡夫因为心地烦恼不净,烦恼心驱使所造的业,称为不净业、染业、罪业。菩萨证悟法性空寂,无烦恼垢,为愍哀度脱众生而作种种业,称为智慧清净业;相对的,凡夫所作即遇痴染污业

  [6]庄严佛事菩萨清净智慧心中,兴起广大利生事业,此利生事业,即是令自他成佛,故说“佛事”。此成佛事业因菩萨智慧清净业而充实、圆满,生生不息,如树叶庄严树干、美服庄严人身,故说“庄严佛事”。

〖传承〗

  (26)自力难行 (32)自审根机 (28)少善不生

〖讨论〗

  问:有人说,“求生极乐净土,当然要积功累德,不然不能往生”。

  答:如昙鸾大师所言,凡夫所修积,实为“不实功德”,凭此求往生,因果不符。当舍己归佛,一心仰靠名号功德。戒善是待人处事的准则,即使不为往生,亦当勉力勤行。

  《景德传灯录》:“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观经疏》:“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

 

 

《往生论注》9不如实修行

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1],是为物身[2]。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3],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

〖直译〗

  怎样是不如实修行、与名号实义不相应?就是不知如来是实相身(名号即实相、佛德),是为物身(为利益众生而示名)。又有三种不相应:信心虚假不纯净,若有若无;信心杂散不专一,不能决定;信心间断不相续,余念间杂。(二不知、三不信)

〖注释〗

  [1]实相身:成佛而亲证的法性法身(法身)佛彻证真理实相,与真理实相冥合,故佛身为实相身,佛的身相及光明、神通、国土、名号等,当体即实相。名号即实相,名号即佛果,名号即佛体。“身”,集成。“实相身”,即《往生论注》的“名即法、名体不二”,即《观经疏》的“人法并彰”,即《往生论》的“清净功德”。

  [2]为物身:方便法身(报身、应化身)。佛的身相及光明、神通、国土、名号等,是为救度众生而显现的。“物”,众生。“为物身”,即《往生论》“不虚作住持功德”。实相身为体,为物身为用。

  [3]chún:深厚,淳厚

〖传承〗

  (84)应心即现 (57)是心是佛 (15)一心不乱

  (21)如实称名 (53)称名具德 (89)纯然利他

  (13)信心决定

〖补充教证〗

  《观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佛身即是除苦恼法,人法并彰)

  《无量寿庄严经》:“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为物身)

〖讨论〗

  问:有人说,“念佛要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答:诚然。怀疑即“若存若亡”,夹杂即“无决定”,间断即“余念间”。

 

    《往生论注》  《无量寿经》  《观经》  《阿弥陀经》

┌不怀疑┈┈“淳”┈┈┈┈┈至心┈┈┈┈至诚心┈┈┈┐

│不夹杂┈┈“一”┈┈┈┈┈信乐┈┈┈┈深心    ├一心不乱

└不间断┈┈“相续”┈┈┈┈欲生┈┈┈┈回向发愿心┈┘

 

  问:有人说,“南无阿弥陀佛,仅仅六个字而已,有那么大的功德吗?

  答:略举六点。①名即佛。名体不二,名号在即佛在。②名即法。法藏比丘誓愿以名号度众生,名号是救度众生之法,是“为物身”。③名即实相。名号是实相法,是究竟圆满实相,是“实相身”。④名即无量光寿。名号是“光明名号”,内含无量光寿,往生即可兑现。⑤名具万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名号是“万德洪名”,凝聚了阿弥陀佛的所有因愿果德,称念即可全体领纳。⑥名止一切恶。“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名号涵盖无量功德,能消一切罪障,能止一切恶。

 

  问:有人说,“我精进念佛,怎么还无明犹在、志愿不满呢?”

  答:昙鸾大师所言二不知、三不信,正是回答此一问。得知如来是实相身,能破“疑无明”;信心生起,称名往生,则无愿不满。

 

 

《往生论注》10不断烦恼得涅盘分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1]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盘分[2],焉可思议!

〖直译〗

  按照通途教理,烦恼断尽才能出离三界,登地菩萨才能往生报土。极乐国土虽是报土,但因有弥陀愿力可乘的缘故,)由烦恼成就的凡夫也能往生极乐净土,所造种种三界业力毕竟不能牵绊系缚。如此不断烦恼却能得证涅盘之分,超情离见,怎么可以思议呢?

〖注释〗

  [1]三界系业:把众生牢牢系缚在三界的业力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一日一夜所造业,足系六道滞三途。”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经言,犯一吉罗突吉罗的略称。如《戒疏》言“恶作恶说,同号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

  [2]不断烦恼得涅盘分fèn凡夫即使难以断惑,因为乘佛力而定得往生,涅盘有分;往生之后即得无生,证悟涅盘实相。“烦恼”,梵语“吉隶舍”Klesa,“惑”的异名。贪瞋痴等诸惑,烦心恼身,谓之烦恼。《大智度论》:“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烦恼名,略说则三毒,广说则三界九十八使,是名烦恼。”窥基大师《成唯识论述记》:“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关于“烦恼”,分类众多:根本烦恼、随烦恼(支末);俱生烦恼(先天)、分别烦恼(后天);见惑、思惑“涅盘”,佛的果地境界。“分”阶位,身份

〖传承〗

  (32)自审根机 (31)本为凡夫 (04)不断得证

  (43)横超三界 (05)不靠三学 (65)报佛报土

〖补充教证〗

  《彻悟大师语录》:“然则净土一门,最初省求悟门,末后不待发慧,不须忏业,不断烦恼,至极省要,至极径捷;及其证入,至极广大,至极究竟。”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须知无论修何法门,烦惑不断,决无了生死分;唯此一法,但具信愿,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不断得证)

〖讨论〗

  问:有人说,“何时能伏住烦恼,得清净心?”

  答:烦恼,当然越少越好,最好能伏断;若认为往生净土非此不可,现实中又难以做到,或将由此退失愿生心。“不断烦恼得涅盘分”,虽未断尽烦恼,但能老实念佛,凭靠佛力,定得往生;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亲见弥陀圣众,速证无上佛果。

 

  问:有人说,“业尽情空,方可解脱生死”。

  答:这是圣道门中解,净土门中无此要求。

  印光大师《增广文钞》:“吾人在生死轮回中久经长劫,所造恶业,无量无边。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灭尽烦恼惑业,以了生脱死,其难愈于登天。若能信佛所说之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无论业力大、业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颗沙子,入水即沉;纵有数千万斤石,装于大火轮船中,即可不沉而运于他处,以随意使用也。石喻众生之业力深重,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纵令烦恼惑业断得只有一丝毫,亦不能了,喻如极小之沙子,亦必沉于水中,决不能自己出于水外。”

 

 

《往生论注》11他力速得成就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论》[1]言修五门行[2],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3],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4]。……[5]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今的[6]取三愿(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用证义意……[7]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

〖直译〗

  问:这里因为什么说“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

  答:本论说由于修行五念门成就自利利他,因此速成无上菩提。然而探究它的根本,是以阿弥陀佛本愿力为增上缘。(五念门皆为乘佛本愿力。)

  凡是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以及极乐净土菩萨人天所发起的一切上求下化之行,都是乘托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不是依靠佛力,(而是菩萨人天自力成就,)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就成了虚设。现在明确选取其中的三条愿,来证明众生的往生、成佛、度众生都是乘托阿弥陀佛的本愿力。

  …………

  由以上三条愿来推论,众生之所以念佛往生快速成佛、广度众生,是因为有阿弥陀佛本愿他力为增上缘的缘故,难道不是这样吗!

〖注释〗

  [1]《论》:《往生论》。

  [2]五门行:即五念门。

  [3]核求其本:探究它的根本。

  [4]增上缘:净土宗三缘(亲缘、近缘、增上缘)之一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六字名号的功德,是众生罪灭往生的主因,故名增上缘[另解]通常所指四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之一。起他法与以强力者,即一法的生起是由另一法的强力助缘所成就。《大乘义章》:“增上缘者,起法强,故曰增上。”“增上”,增强向上。

  [5]……:此处省略“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

  [6]dí:明确。

  [7]用证义意……:此处省略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第十一愿“必至灭度愿”、第二十二愿“一生补处愿”取意文,说明往生、成佛、度众生全靠阿弥陀佛本愿力。

〖传承〗

  (35)他力成就 (45)速得成就  (88)他力回向

〖补充教证〗

  《无量寿经》:“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他力成就)

  《观经》:“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他力成就)

  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万行之中为急要,迅速无过净土门;不但本师金口说,十方诸佛共传证。”(速得成就)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念佛为修行径路,而持名又径路中之径路也。”(速得成就)

〖讨论〗

  问:有人说,“众生之所以往生成佛,是因为五念门修得好、具足信愿行三资粮”。

  答:看《往生论》文字,容易理解为五念门修行成就而往生。莲池大师《云栖净土汇语》言:“信愿行三,净土资粮。”首先提出“信愿行三资粮”,这是在当时自力修行大环境下的应机之言,或有读者依文全从自力解,然而修行过程中往往不知何时资粮圆满,往生难有把握,信中惴惴不安。

  昙鸾大师言“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直述达成往生的实际力量。众生从娑婆到极乐,全凭名号功德,名号之中资粮圆满,五念门、信愿行是为领纳此功德资粮。

 

 

《往生论注》12劝信他力

又如劣夫[1],跨驴不上;从转轮王[2]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3]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4]也。

〖直译〗

  比如一个体弱之人,连驴都跨不上(靠自己无法远游);但他如果跟从转轮圣王出行,就可以乘坐轮宝飞越虚空,周游四大部洲,毫无障碍:类似这种乘托转轮圣王福德力的情形,称为他力。

  不明智啊,后来的学者!听说有阿弥陀佛本愿他力可以乘托,就应当生起信心,不要局限自己,拒绝佛力救度。

〖注释〗

  [1]劣夫:体弱之人。

  [2]转轮王转轮圣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故曰转轮王。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拥有七宝(金轮宝、白象宝、绀马宝、摩尼珠宝、玉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

  [3]四天下四大部洲,在须弥山周围咸海中的四大洲——东胜身洲(形如半月,人类身形优美)、南赡部洲(“阎浮提”,形状上大下小,以赡部树而得名)、西牛货洲(圆形,以牛易货)、北俱卢洲(形状方正,人寿千岁,衣食自然,唯无佛法,故列为八难之一)

  [4]局分局限于某种分齐、界限(执着靠自力修行断证),认为自己没有分

〖传承〗

  (36)乘佛愿力 (35)他力成就

〖讨论〗

  问:有人说,“自己造罪,靠他力免堕三途,有那么便宜吗?”

  答:众生无始劫来所造罪业,如果必须一一自受果报,将无法解脱。学佛,就是为了免受恶果。免受恶果大致有两种方法:靠自力,圆修戒定慧,“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罪业可消;靠佛力,但称佛名,以名召德,佛的圆满功德能消一切罪业。譬如人身寒冷,靠自身运动驱寒是靠自力,晒太阳、烤火取暖是靠他力。

  众生虚妄,唯佛真实,真实的佛力因果能破虚妄的轮回因果。

 

  问:有人说,“往生净土,虽说靠他力,也要靠自力。没有自力,他力怎么靠得上呢?”

  答:此言,错将“自力”作“努力”解,这是不了解净土教判。

  昙鸾大师所言自力他力,是为教法判释,要么是自力法门,要么是他力法门。《往生论注》“如是等名为他力”这段文前面说自力相:“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涂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具备能够圆满戒定慧的修持力,即印光大师所说具备能够达到业尽情空的“道力”,方可名为有自力。

 

 

道绰大师《安乐集》

〖作者简介〗

  道绰大师562645),昙鸾大师净土思想的继承者。俗姓卫,隋末并州汶水(山西太原)人,十四岁出家,研习《大涅盘经》,曾开讲二十四遍。隋大业五年609年),到汶水石壁玄中寺,拜读昙鸾大师念佛行业,大为感动,于是舍《涅盘》讲说,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开讲《观无量寿经》约二百遍,日念佛号七万声,并发明念佛珠记数,结缘四众。由于大师的德化,晋阳、太原、汶水三县七岁以上的人都会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作品简介〗

  《安乐集》,道绰大师着,继承昙鸾大师“他力本愿”净土思想,广引经四十四部、律一部、论八部、释三部,分十二大门,三十八番料简,将一代佛法判为圣道、净土二门,约时被机,劝归净土。

 

 

《安乐集》1圣净二门判

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1],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2]

答曰:依大乘圣教,良[3]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4],二谓往生净土[5]

〖直译〗

  问: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久远劫来应该遇到很多佛,在佛的座下修行,为什么到现在还在轮回生死,不出三界火宅?

  答:依释迦牟尼佛的大乘圣教,众生之所以远劫轮回,正是因为没有遇到两大类殊胜的法门排除生死,所以不能出离火宅。哪两大类?一是圣道门,二是净土门。

 

  ┌圣道门┈圣者根机┈修行之教┈自救┈自力┈难行道┈苦┈六度万行此土成佛

佛法

  └净土门┈凡夫根机┈救度之教┈被救┈他力┈易行道┈乐┈念佛往生极乐成佛

〖注释〗

  [1]佛性:一切众生皆有永不变异的觉悟之性。《涅盘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2]火宅:三界苦厄,譬如火宅。《法华经·譬喻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3]:诚然,的确。

  [4]圣道:此土入圣之道,即除净土门之外,靠自力证悟的佛教通途法门

  [5]往生净土:此处指净土法门。

〖传承〗

  (01)净土教判

〖讨论〗

  问:有人说,“佛法本为一体,不可分宗判教割裂佛法”

  答:教判的目的,是为了辨明佛陀的真意,选择修行方法。犹如药铺里的药,如果不分门别类,就无法对症下药。佛陀讲法对机不同,有深有浅,有特定的因缘、次第,而诸多经典传译到中国,不一定有这方面的说明,这就需要梳理、判释,确定这些经典佛在何时说、契合何种根机、对治何种烦恼、有何真实意旨,方便行者就机择法、就路还家。至于各宗的教判体系着力凸显自宗正依经典,这也是合理的,站在特定的角度,并没有言过其实,一方面自宗有突出的位置,另一方面其他所有法门也各有安立,这是为了使弟子安心起行,各有一宗。

 

 

《安乐集》2圣道难·二由一证

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1]云:“我末法[2]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直译〗

  其中圣道门的修法,现在的众生难以实证,一是因为离开释迦牟尼佛很遥远了,蒙佛加持力减弱,二是因为圣道教理艰深难解。所以《大集月藏经》说,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中,亿亿众生修行佛法,没有一个人能够得证菩提。

〖注释〗

  [1]《大集月藏经》:《大方等大集月藏经》的略称,高齐那连提耶舍译。收于六十卷《大集经》第四十六至第五十六,称为“月藏分”。

  [2]末法:佛法传世的正法、像法、末法“三时”之一,佛入灭一千五百年后一万年间。距离佛世久远而教法衰微,虽有教法住世,但无人真实修行、真实证果,即:有教,无行,无证。

〖传承〗

  (26)自力难行

〖讨论〗

  问:有人说,“‘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大藏经中查不到这句话”。

  答:①这是祖师取意之文,经中无此原文,但有此意。②也或曾有此经此语,后时版本失传。

 

 

《安乐集》3净土易·大经本愿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直译〗

  现在正是末法时期,而且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以通往解脱的彼岸。(因为净土门不是靠自力修行,而是靠佛力救度。)所以《无量寿经》说:若有众生,纵使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回心念佛,十念相续而命终,如果不能往生,我就不成佛。

〖传承〗

  (06)教契时机 (03)本愿称名 (83)不舍逆恶

  (17)十念之义 (18)念即口称 (22)落实称名

  (05)不靠三学

〖讨论〗

  问:有人说,“第十八愿里没有‘纵令一生造恶’,经文怎么可以随便加字呢?”

  答:这是祖师的取意之文。《无量寿经》第十八愿“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含有此义,《观经》下下品也正是此义。将《无量寿经》第十八愿和《观经》下品三生合并解释,说明弥陀救度万机不漏,展现佛的至极慈悲,并非让人放纵为恶。

 

 

《安乐集》4观经九品自审根机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若据大乘[1],真如[2]实相[3]第一义空[4],曾未措心[5];若论小乘[6],修入见谛[7]、修道[8],乃至那含[9]、罗汉[10],断五下[11],除五上[12],无问道俗,未有其分;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駃雨[13]

〖直译〗

  另外,一切众生都不自量根机:若依大乘教法,真如实相第一义谛真空妙理无法契入,起心即错,动念即乖;若论小乘教法,想要断除三界烦恼,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无论出家在家都没有分;纵然能有人天果报,都是因为五戒十善所感招,然而持守五戒十善的人非常稀少;若说造恶造罪,心力却特别勇猛,与暴风骤雨没什么不同。

〖注释〗

  [1]大乘chéng:梵语“摩诃衍”Mahāyāna。“乘”,旧读shèng,交通工具之意,比喻能够运载众生从烦恼此岸到达觉悟彼岸的教法。大乘行者不满足于自身解脱,更致力于救度一切众生。大乘佛法以救世利他为宗旨,以成就佛果为目标,犹如大车大船能够运载芸芸众生到达彼岸。

  [2]真如永恒存在的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真”,体性真实。“如”,常住不变。又作“实相、法界、法性、佛性、法身、如来藏、圆成实性、自性清净心”。

  [3]实相:如实之相,法界究极真理,常住不变的本体,又称“法性”(万法体性)、“真如”(其体真实常住)、“实际”(真如实理至于穷极)。“实相”,各宗从不同方面解读,包括:八不中道(三论宗)、圆成实性(法相宗)、中道实相(天台宗)、一真法界(华严宗)、阿字不生(密宗)、诸法皆空(成实宗)、弥陀名号(净土宗)

  [4]第一义空对于小乘涅盘而言,大乘至极涅盘为第一义空。小乘涅盘者偏谈空理,大乘涅盘者空亦不执,空而不空,为中道实相之空。

  [5]措心:用心体会,与法相应。“措”,安置。

  [6]小乘chéng:梵语“希那衍”Hīnayāna小乘行者着眼于自身解脱,致力于悟入空寂涅盘。小乘佛法以修身自利为宗旨,以成就声闻(阿罗汉果)、缘觉(辟支佛果)为目标,犹如小车小船运载少数人到达彼岸。

  [7]见谛:证悟真理。此处指声闻初果须陀洹Srota-āpauna。须陀洹意译为“入流”,初入圣人之流。

  [8]修道:声闻得初果之后,复缘真谛之理,断欲界九品思惑,名为修道。代指声闻二果斯陀含Sakrdāgāmi。斯陀含意译为“一来”,须再来欲界一番受生。

  [9]那含:“阿那含”Anāgāmin的略称,声闻三果。阿那含意译为“不来、无还”,不必再来欲界受生。

  [10]罗汉:“阿罗汉”Arahant的略称,意译为“不生”,解脱三界生死,永入涅盘;又译为“应供”,当受人天供养;又译为“应真”,应受人天供养的真人;“杀贼”,杀烦恼贼,断尽一切烦恼。阿罗汉是声闻乘的第四果。

  [11]五下:“五下分结”的略称(“结”,系缚,烦恼的异名),欲界的五种结惑,包括:贪、瞋、身见(执身是我)、戒取(外道邪戒)、疑。

  [12]五上:“五上分结”的略称,色界、无色界的五种结惑,包括:色爱(贪着上妙五欲)、无色爱(不舍禅乐)、掉(心念散动)、慢(自恃轻他)、无明(不明真性)

  [13]kuài:暴雨。“駃”,古通“快”,迅疾。

〖传承〗

  (32)自审根机 (31)本为凡夫 (06)教契时机

〖讨论〗

  问:有人说,“我这个人心地善良,即便不是上根利智,至少也是中上根机”。

  答:“人皆可以为尧舜”,“彼既丈夫我亦尔”,中国人古来尊崇圣贤教育、圣道修行,形成普遍的自肯心理。净土宗则要求回到现实,对自身根机作如实审视。

  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我从无始循三界,为虚妄轮所回转,一念一时所造业,足系六道滞三途。”

  善导大师《观经疏》:“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袾宏,末法下凡,穷陬zōu,角落;山角)晚学。”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极重罪人,非我而谁!”

  印光大师《增广文钞》:“光宿业深重,现行劣弱,虽起长期,绝无进步,妄念胜于佛念,业识障彼智识。佛慈普被,犹不蒙益,每一思及,惭赧nǎn,羞愧脸红)无喻。然佛既不以摄受诳kuáng,骗人)人,光必以死期败烈,哀求加被。”

  弘一大师《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同学会演讲》:“出家以后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堕落,身体虽然不是禽兽,而心则与禽兽差不多。”

 

  问:莲池大师《云栖净土汇语》言“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却多少人?不要说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无一个”,如何理解?

  答:莲池大师之意,五戒十善“持得者甚稀”。

 

 

《安乐集》5小经证诚念佛定生

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直译〗

  所以,诸佛特别慈悲怜悯我们,劝我们归心净土。纵使一生都在埋头造恶,(闻此弥陀救度之法,)但能心系极乐,专精念佛,一切恶业障碍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传承〗

  (82)悲悯群生 (94)劝归净土 (31)本为凡夫

  (83)不舍逆恶 (96)唯劝专念 (15)一心不乱

  (52)称名除罪 (37)称名必生 (06)教契时机

〖讨论〗

  问:有人说,“人都做不好,何能往生做佛?”

  答:“诸佛大慈,劝归净土”,正是因为众生五戒难持、造罪勇猛、人做不好,所以才劝归净土。印光大师《文钞三编》:“今既遇佛法,且复归依为佛弟子,偏偏不信佛的话,任自己的愚见,胡思乱想,想来生还做人。你要晓得,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

 

 

《安乐集》6约时被机劝归净土

约时被机[1],劝归净土者,若教赴时机[2],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3],难修难入。

〖直译〗

  之所以审度时势与众生根机,劝励众生归心净土,是因为佛法的修行要契机应时。所提倡的法门如果顺应时势与众机,则容易修行容易证悟;如果不顺应时势与众机,不仅难修,且难契入。

〖注释〗

  [1]约时被pī:审度时势,契合根机。“约”,估量,审度。“被”,同“披”,覆盖。

  [2]教赴时机:教法顺应时势与众机。“赴”,合,顺应。

  [3]机教时乖:根机、教法、时势三者乖违。“乖”,不顺,不和谐。

〖传承〗

  (06)教契时机 (94)劝归净土

〖讨论〗

  问:有人说,“怎么能只提倡一个法门?”

  答:譬如火宅,仅有一门得出,知情之人,不可能说“门门皆可逃生”。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使达摩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时节因缘,实为根本。违悖时节因缘,亦如冬葛夏裘、饥饮渴食,非唯无益,而又害之。”

 

 

善导大师《观经疏》

〖作者简介〗

  善导大师613681),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俗姓朱,唐初山东临淄人(一说安徽泗州人),十一岁(武德六年,623年)出家,从密州明法师钻研《法华》《维摩》等大乘经典。

  十八岁(贞观四年,630年),见西方变相图,叹曰:“何当托质莲台,栖神净土。”

  二十岁(贞观六年,632年)受具足戒时,与妙开律师共阅《观经》,喜净业易行,叹曰:“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定超生死!”

  二十三岁(贞观九年,635年),入终南山悟真寺,修《观经》十六妙观,亲证三昧,极乐胜相宛在目前。

  二十九岁(贞观十五年,641年),慕名到石壁山玄中寺(山西交城)参礼道绰大师,得《观经》奥义。

  三十三岁(贞观十九年,645年),道绰大师往生,善导大师返回终南山悟真寺,着五部九卷,主张“本愿称名,凡夫入报”,集净土思想之大成,并于长安实际寺、光明寺、慈恩寺大弘法化。三十余年戒行精严,自奉甚俭,受施净财,用以书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士女奉者无数。又,彩绘净土变相三百多壁,奉敕监造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及奉先寺。受大师教化,修梵行而念佛,日念一万至十万声者,得念佛三昧者,往生净土者,不计其数。《瑞应删传》赞言:“佛法东行,未有禅师之盛德矣!”

  六十九岁(永隆二年三月十四,681年),化缘圆满,回归极乐。

〖作品简介〗

  《观经疏》,善导大师创宗之作,结合《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阐释《观经》玄义,承接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净土思想,在净土门内细判要门、弘愿,广引圣道诸行归入净土,进而舍杂归专,归命弥陀弘愿救度。

 

       ┌01要弘二门判┈┈┈┬教 ┈┬两处眼目

       │02虽说定散意在专称┘  ┈┘

       │03两种决定深信┈┈┐  ┈┬两处心要

       │04正杂二行正助二业│  ┈┘

       │05三经唯劝专念  │

       │06一一愿言称名愿生├行

       │07六字释     │

观经疏十六条文┤08三缘唯摄念佛  │

       │09不赞杂善唯叹念佛┘

       │10凡夫入报问答┈┈┐

       │11不问罪福时节  ├机

       │12时节延促    │

       │13溺水偏救    ┘

       │14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15清净心     ├益

       └16归去来┈┈┈┈┈┘

 

 

《观经疏》1要弘二门判

娑婆化主[1],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2]。安乐能人[3],显彰别意[4]之弘愿[5]。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直译〗

  娑婆世界教化之主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所请,广开净土要门;极乐净土能化之人阿弥陀佛住立空中,彰显特别意趣的弘愿。所谓“要门”,就是这部《观经》所言定散二门。定,就是息虑凝心,诸如十三定观等;散,就是废恶修善,诸如三福九品等,无须入定。(所有圣道修行,皆可归入这两类。)回向这两类修行求生净土。所谓“弘愿”,就是《大经》所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净土,莫不都是乘托阿弥陀佛大愿大业大力为增上缘。

〖注释〗

  [1]娑婆化主:娑婆世界教化之主,即释迦牟尼佛。

  [2]要门:善导大师依《观经》将往生净土的行法细判为两种。一是要门,修积定善或散善回向求生;二是弘愿,一心专称弥陀佛名,乘托阿弥陀佛称名必生的因地本愿得生。要门是为摄圣道行人归心净土的方便施设。

  [3]安乐能人:极乐世界能化之人,即阿弥陀佛。

  [4]别意:特别意趣。

  [5]弘愿:善导大师依《观经》所判往生行之一,即一心专称弥陀佛名,乘托阿弥陀佛称名必生的因地本愿得生。

〖传承〗

  (01)净土教判 (03)本愿称名 (31)本为凡夫

  (35)他力成就 (68)大愿业力 (27)要门散善

〖讨论〗

  问:有人说,“要门、弘愿,是一不是二”。

  答:“别意之弘愿”,宜着眼“别意”二字。现实当中,愿生行者确实存在靠自身功德回向和全凭佛力救度的不同。靠自身功德回向,心中无底,多不安稳;全凭佛力救度,安心称名,静待来迎。

 

  问:要门有什么作用?

  答:引导圣道门行人,顺势将自身所修功德回转方向,求取往生,方便导入净土门。进一步了解佛愿,转入专修念佛。③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实践,发现自己实在难以修行圆满,成就机深信。

 

  问:要门算不算净土宗修行方法?

  答:算。方便善巧,譬如台阶。不能当下信入念佛得生之人,且信积功累德回向求生,趋入净土门。

 

 

《观经疏》2虽说定散意在专称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直译〗

  《观经》从头至尾虽然广说定善门和散善门的利益,但是释迦牟尼佛真正的目的是阐明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劝谕众生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

 

 

  ┌圣道门

佛法 ↓ 要门┬定善┈息虑凝心之十三定观┈┈┈┈┐

  └净土门 ↓└散善┈废恶修善之三福九品┈┈┈┈┴自力回向

      └弘愿┬大愿┈五劫思惟之本愿┈(为我发)

         ├大业┈兆载永劫之万行┈(为我修)

         └大力┈名号无上功德力┐     ├他力回向

             光明无碍摄取力┴(为我成)

〖传承〗

  (96)唯劝专念 (03)本愿称名 (15)一心不乱

  (18)念即口称 (20)一向专称 (27)要门散善

〖讨论〗

  问:有人说,“三福也是《观经》明文,而且说为‘净业正因’,应重点强调”。

  答:依整部《观经》意旨,三福是为标举念佛,“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所以,流通分唯独付嘱念佛一行。“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并非抛舍三福之行,仍随分随力而行,归入念佛,成为一体。又,名号功德自含三福功德,称名之人不修而具三福,乃至六度万行。

 

 

《观经疏》3两种决定深信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1]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直译〗

  一是决定深信:自身现下是罪恶生死凡夫,无始劫来流转生死,常没三途,(无力自救,)从自身丝毫找不出解脱因缘。

  二是决定深信: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因地发四十八愿,救度如此罪恶流转的众生(有令所有称名众生往生成佛的绝对能力);无有怀疑,无须顾虑,乘佛愿力,定得往生。

〖注释〗

  [1]旷劫:极言时间久远。“旷”,久。

〖传承〗

  (26)自力难行 (32)自审根机 (13)信心决定

  (31)本为凡夫 (36)乘佛愿力 (02)救度法门

  (05)不靠三学 (99)惭愧感恩

〖补充文证〗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自审根机,信心决定)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自审根机,信心决定)

〖讨论〗

  问:有人说,“信,要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

  答:这样还是有所不足。信,要相信极乐世界是我的,是我本家本国,阿弥陀佛为我往生而成佛,我念佛“定得往生”。

 

  问:有人说,“信自,要相信自己本具佛性,极乐国土不出我心”。

  答:善导大师第一种决定深信,深信自己罪业深重、无力自救,是检验净土宗是否入门的试金石。

  古来祖师大德有时也说“心外无佛”,这是为破“求生西方净土是心外求法”之说。

 

  问:有人说,“蕅益大师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尤其信自,与善导大师似有不同……”

  答: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先以通途“万法唯心”之理,阐明求生极乐并非心外求法,解答诸宗破难(随他意);“我虽昏迷倒惑”,说明净土正机(随自意),即善导大师第一种决定深信。善导大师两种决定深信不涉他宗,直截明了,净土独成一宗。

 

 

《观经疏》4正杂二行正助二业

就行立信[1]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直译〗

  所谓就行立信,然而行有两种,要有所分别:一是正行,二是杂行。

  所谓正行,就是专依往生极乐净土的经典修行,这样才称为正行。具体有哪些?一是读诵正行,一心专注读诵这部《观经》以及《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二是观察正行,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极乐国土依正庄严;三是礼拜正行,如果礼拜,就一心专注礼拜阿弥陀佛;四是称名正行,如果称名,就一心专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五是赞叹供养正行,如果赞叹供养,就一心专注赞叹供养阿弥陀佛。这五种是正行。

  又,正行当中,又分为两种:一是称名正定业,即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不论行住坐卧,不论修行时间长短,念念不舍,这叫正定之业,因为随顺了阿弥陀佛因地本愿的缘故。(本愿设定称念名号为往生正因。)二是助业,称名之外的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就叫助业。

  除此正定业、助业(即五种正行)以外,其余所有回向往生的善法,都称为杂行。

  若修行前一类正助二行,心常亲近阿弥陀佛,忆念不断,名为无间。若修行后一类杂行,念佛之心就会时常间断,虽然可以通过回向求取往生,总名疏杂之行。

 

             ┌四、称名┈┈┈┈正定业(专念)

             │一、读诵┈┈┈┐

   ┌正行┈五种(专修)┤二、观察   │

   │         │三、礼拜   ├助业

往生行┤         五、赞叹供养┈┘

   │

   └杂行┈念余佛、修余行等

 

       ┌正定业┈称名(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正行                心常亲近,名为无间┐

    │  └助业┈┈读诵、观想、礼拜、赞供┈         

正杂二行                             ├二行得失

    │  ┌念余佛┈┈┈┈┈┈┈┈┈┈┈┈┈┐         

    └杂行                心常间断,疏杂之行

       └修余行┈┈┈┈┈┈┈┈┈┈┈┈┈

 

〖注释〗

  [1]就行立信:就往生正行,建立必定往生的信心。

〖传承〗

  (07)净土行判 (29)杂行之失 (96)唯劝专念

  (10)一心归命 (15)一心不乱 (18)念即口称

  (40)平生业成

〖补充教证〗

  印光大师《增广文钞》:“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讨论〗

  问:有人说,“念佛说为正,参禅等说为杂,岂非自赞毁他?”

  答:这是就往生目标而言。求生净土之人,念佛为正,参禅为杂,因为第十八愿没有选择参禅为往生正行。若修学禅宗,参禅即为正,其余为杂。

 

  问:求生净土必须一心专念,是不是此前所诵《楞严咒》《普贤行愿品》都要放下?

  答:迦才大师《净土论》:“(道绰法师)讲《涅盘经》一部,每常赞叹鸾法师智德高远,自云相去千里悬殊,‘尚舍讲说,修净土业,已见往生。况我小子,所知所解何足为多?将此为德’。从大业五年以来,即舍讲说,修净土行,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礼拜供养,相续无间。”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予初志宗乘,苦参力究者数年,虽不敢起增上慢自谓到家,而下手工夫得力,便谓净土可以不生;逮一病濒死,平日得力处,分毫俱用不着,方乃一意西归。然犹不舍本参,拟附‘有禅有净’之科。至见博山(元来禅师)后,稔rěn,熟)知末代禅病,索性弃禅修净,虽受因噎废饭之诮qiào,责备),弗恤xù,顾虑、忧虑)也。于今专事净业,复逾三载,炽然舍秽取净,与不取舍元非异辙,较西来祖意,岂不更直捷耶!”

 

  问:专礼阿弥陀佛,是否意味着不能礼拜其他佛菩萨?专读净土三经,是否意味着其他经典一概不能读?

  答:在自家佛堂,或在专修念佛道场,专礼阿弥陀佛;进入一般寺院道场,一切佛菩萨当然都要礼拜。礼拜诸佛菩萨是感恩礼,感恩赞说弥陀名号,感恩证诚念佛必生;礼拜阿弥陀佛是归命礼,放舍自己,归命弥陀,因为唯有阿弥陀佛能救我今生出离生死。

  读经,如果为了往生净土,专读净土三经;如果为了解佛法大意,一切经典皆可读诵。善导大师《观经疏》言:“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先透彻了解净土宗教理,然后可以学习与本宗教理相关的通途教义。人生光阴有限,智力不及,无常迅速,人身易失,要有轻重缓急。

 

《观经疏》5三经唯明专念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1]诸佛证诚[2]不虚也。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此例非一也。

〖直译〗

  除此念佛以外的所有修行,虽然称为善法,如果与念佛相比,全然不可比较。所以,诸多经典处处广赞念佛功能超绝。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唯一显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阿弥陀经》也说若一日、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对专念得生证诚不虚。还有,此《观经》虽然广说定散二善回向,只为显明专念名号得生。类似经证不一而足。

〖注释〗

  [1]恒沙:即“恒河沙数”。

  [2]证诚:出言证明真实不虚。

〖传承〗

  (50)念佛上善 (96)唯劝专念 (46)诸佛证诚

〖讨论〗

  问:光念佛,不布施、放生,怎么能往生?

  答:念佛是“正定之业”,其他“全非比较”。专修念佛人也会随分随力布施、放生,但不视为往生条件。

 

 

《观经疏》6一一愿言称名愿生

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1]: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直译〗

  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每一愿都告诉我们:如果我将来成佛,十方众生称念我的名号,愿生我的国土,乃至有人临终遇法仅仅念了十声而终,如果不能往生,我就不成佛。

〖注释〗

  [1]一一愿言:每一愿都告诉我们。

〖传承〗

  (03)本愿称名 (96)唯劝专念 (18)念即口称

  (17)十念之义 (38)愿生皆生 (37)称名必生

〖讨论〗

  问:“一一愿言”是否应为“有一愿言”?

  答:四十八愿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每一条愿的精神都归于第十八愿,每一条愿都是第十八愿的精神展现。比如读到第一愿国无恶道,心生欣慕,这样的净土,我该如何去往生?当下关连到第十八愿。善导大师又说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这是大师一贯的精神。

 

 

《观经疏》7六字释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1]: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直译〗

  所称的“南无”,就是归命——归顺从命归顺如来教命)、归付身命,也是发愿回向的意思;所称的“阿弥陀佛”,就是念佛者的行:名号含摄阿弥陀佛一切愿行,称念即可全体领纳,所以愿行具足,必得往生。

〖注释〗

  [1]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阿弥陀佛的修行就是归命众生的修行。犹如乘船,船行即是乘客之行。

〖传承〗

  (40)平生业成 (90)惠施大利 (53)称名具德

  (23)名号资粮 (24)往生容易 (22)落实称名

〖补充教证〗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名号资粮)

〖讨论〗

  问:《观经》下品众生,少时念佛即可往生,成为净土菩萨,想想还是难以置信。

  答:的确难以置信。自古有“别时意”之说,判释《观经》下品往生是佛方便安慰,实则需要多生以后方得往生。《摄大乘论》学者多判此文云:“临终十念,但得作往生因,未即得生。何以得知?《论》(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六意)云:‘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故知十念成就者,但得作因,未即得生,故名别时意语。”此意一出,行人多不修净土。

  善导大师的六字释,就是为了破斥“别时意”,念佛的当下具足往生之行,愿行具足,必得往生。

 

 

《观经疏》8三缘唯摄念佛

问曰:备[1]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义。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2]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直译〗

  问:备修念佛以外的诸多行法,只要能三心回向,都可以往生;为什么佛光普照十方,只摄取念佛众生,有何深义?

  答:此有三义。一是亲缘:众生修习往生之行,口业常称佛,阿弥陀佛就能听到;身业常礼佛,阿弥陀佛就能见到;心业常念佛,阿弥陀佛就能知道。众生忆念佛,佛也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二是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就应念来到众生眼前,故名近缘。三是增上缘:众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灭除多劫生死之罪;临命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多邪业系缚无一能够障碍,故名增上缘。

〖注释〗

  [1]:置备,备办。

  [2]诸邪业系:三界诸多邪业系缚。“邪业”,邪妄之行,三业不净,非是正业。《往生论注》:“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

〖传承〗

  (29)杂行之失 (03)本愿称名 (84)应心即现

  (48)亲缘近缘 (78)光摄念佛 (81)光明智相

  (47)佛圣护念 (52)称名除罪 (55)佛圣来迎

  (56)心不颠倒

〖补充教证〗

  善导大师《法事赞》:“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亲缘近缘,本愿称名)

〖讨论〗

  问:我在家里念佛拜佛,阿弥陀佛知道吗?我心中所念,阿弥陀佛知道吗?

  答:“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众生心缘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遍法界,无有不知。中阴身且能应念即至,何况智慧圆满的阿弥陀佛?

 

 

《观经疏》9不赞杂善唯叹念佛

念佛三昧[1]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直译〗

  念佛三昧一心专称弥陀佛名功能超绝,实在不是杂善所能比类的。

〖注释〗

  [1]念佛三昧:一心专称弥陀佛名,此是“因行念佛三昧”。另有“果成念佛三昧”,念佛名号或相好、实相,发得三昧,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亲证实相。

〖传承〗

  (95)唯赞念佛 (50)念佛上善 (96)唯劝专念

〖讨论〗

  问:有人说,“祖师提倡‘念佛三昧’,所谓‘得三摩地’,不可只是散心念佛”。

  答:善导大师这里所言“念佛三昧”是指因行,不是指果德。一心一意念佛,即可称为“念佛三昧”。善导大师《观经疏》在“三缘唯摄念佛”和“三经唯明专念”之后总结言“广显念佛三昧竟”,不涉“得三摩地”。

 

 

《观经疏》10凡夫入报问答

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1]是化[2]也?

答曰:是报非化。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3],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4];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5]

〖直译〗

  问:阿弥陀佛的净妙国土,是报土还是化土?

  答:是报土,不是化土。

  问:彼佛彼土既然说为报佛报土,报土的境界非常高妙,阿罗汉、地前菩萨都难以达到,垢障凡夫怎能进入?

  答:若论众生的垢障,实在不能欣求、趣入;正是因为乘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注释〗

  [1]:报土,酬万行之因而得万德庄严之净土。

  [2]:化土,佛变化身所住的国土。

  [3]小圣难阶:小圣圣人都难以达到。“小圣”,声闻、缘觉及地前菩萨。“阶”,阶梯,引申为经由、达到。

  [4]:趋向。

  [5]五乘齐入: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皆可乘阿弥陀佛愿力,一齐进入极乐真实报土。

〖传承〗

  (31)本为凡夫 (65)报佛报土 (39)凡夫入报

  (35)他力成就 (62)往生一味

〖讨论〗

  问:有人说,“只要能往生,化土也行啊”。

  答:依善导大师净土思想,极乐净土“是报非化”,一味报土。有古德说为化土,其实是胎宫疑城。有人虽也念佛求生,却不知弥陀本愿救度之理,疑惑佛智。虽然他心存怀疑,阿弥陀佛也大悲不舍,但往生后莲花不能当下打开,即所谓胎宫疑城。虽在胎宫,也已经超出三界,入佛报土。大悲观世音菩萨入开花三昧,为说实相法,此人疑障即除,亦得花开见佛。

 

 

《观经疏》11不问罪福时节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1],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直译〗

  一切凡夫,不问三业罪福多少、修行时间长短,只要能够上尽一生,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下至一日、七日称名而终,定得往生,毫无疑问!

〖注释〗

  [1]百年:一生,一辈子。

〖传承〗

  (31)本为凡夫 (33)不问罪福 (19)念佛时节

  (15)一心不乱 (37)称名必生 (22)落实称名

〖讨论〗

  问:有人说,“我罪业重,念佛时间短,怕不能往生吧?”

  答:阿弥陀佛救度与否,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只问是否称名。

 

 

《观经疏》12时节延促

上尽一形[1],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直译〗

  (念佛的时节,从长至短而言,若寿命长久,)上至念佛一生,(若寿命短促,)下至念佛一日而终,乃至念佛一时而终、一念而终等;(从短至长而言,若寿命短促,)或仅念佛一念、十念而终,(若寿命延续,)念佛至一时、一日、一生。大意是:一发心以后,立誓尽形寿决不退转,一辈子不改变,直到命终往生净土。

〖注释〗

  [1]一形:尽形寿,尽此一生。“形”,身形。

〖传承〗

  (19)念佛时节 (17)十念之义

〖讨论〗

  问:有人说,“念佛一段时日,不再念了,可否?一辈子念佛而往生,比之临终才念十声就往生的人,岂不吃亏?”

  答:念佛不可停废,要相续一生。一生念佛,佛念代替妄念,佛缘代替凡缘,“念佛一声,罪灭河沙”,时时得弥陀住顶、圣众护念,生死大事安心决定,可谓得大便宜。《观经疏》:“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不经生死,岂非快哉!”

 

 

《观经疏》13溺水偏救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1]愍念[2]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3]

〖直译〗

  一切诸佛的大慈大悲,都特别偏重于罪苦之人,佛心特别怜悯常没三途的众生,所以劝此等罪苦众生求愿往生极乐净土。也就像溺水的人急需特别救护,岸上的人何用救度?

〖注释〗

  [1]:特别。

  [2]愍念:怜悯。

  [3]:用于反问句尾,与“何”配合使用。

〖传承〗

  (86)大悲救苦 (31)本为凡夫 (47)佛圣护念

  (94)劝归净土 (02)救度法门

〖讨论〗

  问:有人说,“修行好的人能往生,我大概不行”。

  答:圣道门靠自力修行,修行好能得解脱;净土门靠佛力救度,修行好与不好同得解脱,乃至五逆、谤法罪人,但能回心念佛,无一遗漏。阿弥陀佛慈悯众生,溺水偏救,苦机为先,“大悲于苦者”故。譬如灾区救人,只要有生命迹象,不论男女老少、状况如何,一律全力施救。人类尚且有此仁心,何况阿弥陀佛?被救者称名愿生信顺救度即可。

 

 

《观经疏》14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直译〗

  你一心正念直来,我能保护你!一点不要害怕会堕于贪瞋水火之中。(虽有贪瞋烦恼,于烦恼中生清净愿往生心,正念念佛。)

〖传承〗

  (10)一心归命 (15)一心不乱 (96)唯劝专念

  (31)本为凡夫 (47)佛圣护念 (34)不顾贪瞋

  (04)不断得证 (73)救度无条件

〖讨论〗

  问:有人说,“若妄念不除尽,念佛再多也不能往生”。

  答:圣道门,“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是通途法门;净土门,“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乘佛愿力往生成佛,是特别法门。善导大师说“不畏堕于水火之难”,“二河白道喻”中并没要求行者熄灭火河之火、抽干水河之水。贪瞋妄念中更要念佛,妄念中念出佛号,犹如莲花出于污泥,微妙香洁。

  印光大师《增广文钞》:“须知净土法门乃一代时教之特别法门,不可以通途法门并论。若不明此义,以仗自力通途法门之义,疑仗佛力特别法门之益,而不肯信受,则其失大矣。佛说难信,盖即指此。若无此执,则谁不信受奉行焉?”

 

 

《观经疏》15清净心

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

〖直译〗

  众生在贪瞋烦恼中,能够生起清净愿往生心。(“清净愿往生心”,意同龙树菩萨所言“信心清净”,此信愿往生的清净心,直将佛心为自心,比之压伏烦恼的“清净心”,更易得,更持久,更清净。)

〖传承〗

  (34)不顾贪瞋 (31)本为凡夫 (09)愿生净土

  (14)信愿清净 (04)不断得证

〖补充文证〗

  源信大师《念佛法语》:“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来迎,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华不染污泥,决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不顾妄念,信愿清净)

〖讨论〗

  问:有人说,“我念佛,妄念怎么反而越来越多了?”

  答:印光大师《文钞续编》: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也。譬如屋中虚空,纵极好的眼,也看不见有灰尘。若窗缝中照来一线之太阳光,则见光中之灰尘飞上飞下,了无止息。而光未到处,仍然不见有灰尘。是知念佛时觉得有妄想,还是念佛的好处。不念佛时,完全在妄想窠kē,鸟窝)里,故不知也。

 

 

《观经疏》16归去来

归去来[1],魔乡[2]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盘城。

〖直译〗

  回去吧,魔障之乡不可停留!无始劫来流转三界,六道全部一一亲历。到处都没有残留一点点安乐,只能听到忧苦愁叹之声。(幸有阿弥陀佛慈悲不舍,)此生寿终之后,进入极乐净土那涅盘之城。

〖注释〗

  [1]:语末助词。

  [2]魔乡:魔障之乡,指娑婆世界。“魔”,梵语“魔罗”Māra,意译为“能夺命”(破坏功德善本,夺人慧命)、“扰乱”(扰乱身心)、“障碍”(障碍善法,破坏胜事)、“恶者”(多爱欲故,常行放逸)。略有四种:烦恼魔(贪瞋痴等烦恼习气,恼害身心)、五阴魔(色受想行识,能生一切苦)、死魔(死亡,使人不能相续修习出世善法)、天魔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王波旬,常引眷属扰乱即将证果的修行人

〖传承〗

  (08)厌秽欣净 (65)报佛报土 (39)凡夫入报

〖补充教证〗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讨论〗

  问:为什么将娑婆世界称为“魔乡”

  答:娑婆世界,众生不求出离,放逸身心,贪着五欲,烦恼炽盛,“寿命终尽,诸恶绕归”(《无量寿经》),所以说为“魔乡”,与“五浊恶世”意思相近。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

〖简介〗

  《观念法门》,全称《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意为阿弥陀佛相好功德广大如海,无有限量,或观或念,皆有无限功德;阐释观佛三昧与念佛三昧的观行之法,为别时行法。

 

 

《观念法门》1佛劝三辈专念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直译〗

  释迦牟尼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根、中根、下根,随各人根性,佛都劝他们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在他们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圣众自然会来迎接,尽得往生极乐世界。(此为解释《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文。)

〖传承〗

  (30)三根普被 (96)唯劝专念 (55)佛圣来迎

  (24)往生容易

〖补充教证〗

  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引慈愍三藏偈语:“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三根普被)

〖讨论〗

  问:有人说,“《大经》三辈文告诉我们要广行诸善,力争上辈往生”。

  答:善导大师以“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解释《大经》三辈文的如来真实义。上辈多善之人要“一向专念”,中辈少善之人也要“一向专念”,下辈无善之人也要“一向专念”,三辈皆劝专念,尽得往生。

 

 

《观念法门》2第十八愿释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直译〗

  假如将来我成佛,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愿意往生我的国土,称念我的名字,下至仅仅称念十声而命终,这样即能乘托我的愿力,必定往生;如果不往生,我就不成佛。

〖传承〗

  (03)本愿称名 (18)念即口称 (17)十念之义

  (36)乘佛愿力 (38)愿生皆生 (37)称名必生

〖讨论〗

  问:如何乘佛愿力?

  答:“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念佛即是乘佛愿力。弥陀救度之法,闻信之后相续念佛,期生净土,彻至临终。

 

 

《观念法门》3心光照摄专念众生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1]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直译〗

  只要有人专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心光便常照此人,摄护不舍;而其余修行杂业的行者一概不照摄。

〖注释〗

  [1]心光:从慈悲心所出光明。

〖传承〗

  (48)亲缘近缘 (78)光摄念佛 (81)光明智相

  (47)佛圣护念 (29)杂行之失

〖讨论〗

  问:阿弥陀佛只救度念佛众生,是否狭隘?

  答:依佛本心,所有众生都要救度,于是阿弥陀佛约定一个最简单的救度方法:只要称我名号。犹如船长,发心救度所有落水之人,方法是只要上船。上船就能得救,不上船无法得救。“所有人都救”与“上船即可得救”,说的是一回事,前者侧重发心,后者侧重方法。

 

 

《观念法门》4造罪回心念佛愿生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直译〗

  一切造罪凡夫,只要能够回心念南无阿弥陀佛,愿生极乐净土,上尽一生,下至念佛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而命终,临命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传承〗

  (31)本为凡夫 (83)不舍逆恶 (18)念即口称

  (17)十念之义 (19)念佛时节 (55)佛圣来迎

  (37)称名必生 (24)往生容易

〖补充教证〗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举凡摄圣)

〖讨论〗

  问:有人说,“极乐是净土,善人得往生,恶人不得往生”。

  答:善导大师言“一切造罪凡夫”,回心念佛即可得生,不限善人。善人若不念佛,仍要轮回;恶人若回心念佛,当下转恶成善,念念相续,定得往生。

 

 

《观念法门》5延年转寿

称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者,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1]之难。

〖直译〗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愿生净土的人,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会遭遇九种横死之难。

〖注释〗

  [1]九横:九种横死,即:得病无医、王法诛戮、非人夺精气、火焚、水溺、恶兽啖、堕崖、毒药咒咀、饥渴所困。

〖传承〗

  (54)远离厄难 (18)念即口称

〖补充教证〗

  《无量寿经》:“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远离厄难)

〖讨论〗

  问:有人说,“念佛主要是求往生,想要消灾免难,还要念《普门品》”。

  答:念佛愿生,“现生即得延年转寿”。

  印光大师《增广文钞》:“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善导大师《法事赞》

〖简介〗

  《法事赞》,具名《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二卷。上卷启请圣众,赞佛功德,说地狱苦,发露罪障,厌秽欣净;下卷先由高座诵《阿弥陀经》,大众随文唱赞,然后忏悔、行道、结愿。为临时行法。

 

 

《法事赞》1称名入报

极乐无为涅盘界[1],随缘杂善[2]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3]。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临终圣众持华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直译〗

  极乐世界是无为涅盘的报土境界,凭靠随缘所修杂善,恐怕难得往生;由此使得释迦牟尼佛选择往生要法,教导众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专而又专。七日七夜愿生心相续无间,七年、七十年亦复如是。这样的人临终之时,自然见到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持金莲花显现目前,当下身心踊跃地坐上金莲花,随佛往生极乐净土。

〖注释〗

  [1]无为涅盘界: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无为”,无因缘造作,真如的别名。“涅盘”Nirvana,又作“泥洹”,意译为“灭度”(灭除惑业,度脱生死)、“圆寂”(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不生”(不再生生死苦果)、“无为”(无因缘造作)、“安乐”(安稳快乐)、“解脱”。

  [2]随缘杂善:随顺所遇诸善,修之求取往生。

  [3]专复专:专,还要再专。行专,不杂行杂修;心也专,不杂缘乱动。

〖传承〗

  (65)报佛报土 (28)少善不生 (29)杂行之失

  (96)唯劝专念 (15)一心不乱 (55)佛圣来迎

  (56)心不颠倒 (25)易行安乐 (03)本愿称名

  (22)落实称名

 

 《法事赞》      《阿弥陀经》

极乐无为涅盘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故使如来选要法┈┈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教念弥陀专复专┈┈一心不乱

七日七夜心无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

长时起行倍皆然┘ 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临终圣众持华现┈┈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身心踊跃坐金莲┈┈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补充教证〗

  《无量寿经》:“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报佛报土)

  善导大师《法事赞》:“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行来进止常随佛,证得无为法性身。”(报佛报土)

〖讨论〗

  问:哪些是“随缘杂善”?

  答:随缘杂善,就是持名之外,一切求生净土的其他善行;这是就往生目标而言,也是比较极善最上、正定之业的念佛一行而言。

 

 

《法事赞》2无过念佛

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1];或教福慧双除障[2],或教禅念坐思量。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直译〗

  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五浊恶世,随宜方便化导一切众生,或说多闻得度之法,或说少解实证之法;或教福慧除障,或教禅念思量。种种法门皆能令众生修行解脱,但都不如念佛往生西方殊胜容易。众生但能尽此一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乃至临终遇善知识闻法仅念十声,哪怕更加短促,只念三声五声,阿弥陀佛也现前来迎。何以如此?就是因为阿弥陀佛本愿殷重,致使凡夫只要念佛即得往生。

〖注释〗

  [1]三明:宿命明(知自他过去世)、天眼明(知自他未来世)、漏尽明(以圣智断尽烦恼)

  [2]双除障: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贪瞋痴烦恼能使众生流转生死,障碍解脱;所知障,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障碍菩提妙智。

〖传承〗

  (96)唯劝专念 (31)本为凡夫 (92)出世本怀

  (17)十念之义 (19)念佛时节 (55)佛圣来迎

  (51)念佛大利

〖讨论〗

  问:种种法门无过念佛,是何原因?

  答:①约法显胜。念佛一法,源自佛中之王阿弥陀佛的超世本愿,方便易行,功德难量,诸佛共赞,最为殊胜。②对机显胜。念佛得蒙佛力救度,任何众生皆无遗漏,不择时代、环境、根机,最为殊胜。③利益显胜。念佛不仅容易往生,而且五乘齐入报土,恶道众生直超十地,最为殊胜。

 

 

《法事赞》3逆谤得生

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1],回心皆往。

〖直译〗

  乘佛愿力之故,五逆十恶之人,念佛罪灭得生;谤法阐提之人但能回心念佛,皆得往生。

〖注释〗

  [1]阐提:“一阐提”的略称,不成佛之意。不信因果,造五逆十恶,断诸善根,必堕阿鼻地狱,此种人极难成佛。

〖传承〗

  (35)他力成就 (83)不舍逆恶 (52)称名除罪

  (33)不问罪福 (73)救度无条件

〖讨论〗

  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有此事?

  答:《观经》下品,皆说此事,如善导大师所言“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

  《佛祖统纪》:“长安京姓,本为屠,因善导和尚劝人念佛,满城断肉。京嫉之,持刀入寺,兴杀害意。导指示西方,现净土相。即回心发愿,上高树念佛,堕树而终。众见化佛,引天童子从其顶门而出(天童子即识神)。”

 

 

《法事赞》4善恶齐同不退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直译〗

  凡夫人天,善恶有异,若遇弥陀救度之法,皆得乘愿往生;往生之后毫无差别,同样光寿如佛,不退于佛道。

〖传承〗

  (33)不问罪福 (31)本为凡夫 (30)三根普被

  (42)齐同不退

〖讨论〗

  问:善恶业因相差悬殊,怎能同一果报?

  答:往生之人本有善恶,但往生不凭善恶,唯凭念佛,同一修因,同一果报。

 

 

《法事赞》5凡圣齐同不退

他方凡圣,乘愿往来;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直译〗

  他方众生,不论是凡夫还是圣人,都是乘佛愿力往生极乐净土;往生之后毫无差别,同样光寿如佛,不退于佛道。

〖传承〗

  (36)乘佛愿力 (30)三根普被 (42)齐同不退

〖讨论〗

  问:凡夫、圣人相差悬殊,怎能同一果报?

  答:圣人往生,与凡夫一样仰靠名号功德,所以同一果报。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

〖简介〗

  《往生礼赞》,依《大经》及龙树、天亲、此土沙门等所造赞偈,集在一处,分作六时——日没、初夜、中夜、后夜、晨朝、午时,礼拜赞叹。为寻常行法。

 

 

《往生礼赞》1四十八字本愿释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1],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直译〗

  (阿弥陀佛因地发愿,)假如我将来成佛,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称念我的名号,下至仅称十声而命终,如果不往生,我决不成佛;阿弥陀佛现在已经成佛,当知他的因地誓愿真实不虚,众生称念他的名号,必得往生他的净土。

〖注释〗

  [1]本誓:因地所发根本誓愿,即本愿。此处指法藏比丘第十八“念佛往生愿”。

〖传承〗

  (03)本愿称名 (18)念即口称 (17)十念之义

  (22)落实称名

〖讨论〗

  问:念佛就往生,有那么容易吗?

  答:顺阿弥陀佛本愿故,顺释迦牟尼佛发遣故,顺十方诸佛证诚故,名号本具往生资粮故。“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对于经意祖语,当生信心。

 

 

《往生礼赞》2赞佛偈·念佛蒙摄

弥陀身色如金山[1],相好[2]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六方如来舒舌证[3],专称名号至西方,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4]愿行自然彰。

〖直译〗

  阿弥陀佛真金色身犹如金山,相好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只有念佛众生蒙此佛光摄取,往生成佛,当知这是随顺了阿弥陀佛因地本愿救度的最胜强缘。十方恒沙诸佛舒舌证诚,专称名号之人必定往生西方;往生之后花开见佛,听闻妙法,十地菩萨的愿行自然彰显。

〖注释〗

  [1]金山须弥山与铁围山之间有七座山,悉由金宝所成。

  [2]xiàng:佛身微妙庄严,明显可见的庄严大相称为“相”,大相之中微细难辨的庄严小相称为“好”。化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报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

  [3]舒舌证:出广长舌证明所言不虚。广长舌,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不妄语的果报。

  [4]十地:十地菩萨的第十地——法云地。大慈如云,普能荫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

〖传承〗

  (76)光明无量 (03)本愿称名 (18)念即口称

  (78)光摄念佛 (81)光明智相 (96)唯劝专念

  (15)一心不乱 (44)花开见佛 (42)齐同不退

  (61)不历阶次

〖讨论〗

  问:往生之后得到什么果位?

  答:“十地愿行自然彰”。《阿弥陀经》:“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实则光寿、神通、德相皆同阿弥陀佛,只待候补他方世界佛位,或有发愿以菩萨身到他方世界化导众生。

 

 

《往生礼赞》3光明无量唯摄念佛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直译〗

  阿弥陀佛光明无量,遍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但只是观照念佛众生,而给予摄取不舍的利益,所以名为“阿弥陀”。

〖传承〗

  (76)光明无量 (77)光明无碍 (78)光摄念佛

  (81)光明智相

〖讨论〗

  问:善导大师在《阿弥陀经》的经文中加入“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是何用意?

  答:①显明佛光遍照的目的。②显明念佛蒙光摄取。③显明彼佛光明智相。

 

 

《往生礼赞》4光号摄化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1]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直译〗

  阿弥陀佛于因地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护、调化十方众生。只要使众生生起信心,念佛求愿往生,上至平生遇法一辈子念佛,下至临终遇法十声、一声称名,由于佛的愿力救度之故,往生非常容易。

〖注释〗

  [1]光明名号:光明与名号相即不离,名号为体,光明为用;名号为因,光明为缘。

〖传承〗

  (03)本愿称名 (78)光摄念佛 (11)信佛因缘

  (96)唯劝专念 (35)他力成就 (17)十念之义

  (19)念佛时节 (24)往生容易

〖讨论〗

  问:“光明名号”,光明与名号是何关系?

  答:名号与光明一体,称佛名号即蒙佛光摄,也会放出光明。

 

 

《往生礼赞》5念佛必生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直译〗

  若有众生,相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若七日而命终,若六日而命终,乃至若一日而命终,下至十声,甚至一声、一念,必得往生!

〖传承〗

  (96)唯劝专念 (18)念即口称 (19)念佛时节

  (17)十念之义 (37)称名必生 (22)落实称名

〖补充教证〗

  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如来尊号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但有称名皆得往,观音势至自来迎。”(称名必生)

〖讨论〗

  问:这段法语为何不提信愿?

  答:整句劝语的意味,涵盖信愿。信愿行一体,信念佛往生,愿念佛往生,行念佛往生。又,信愿最终归入念佛之行,能够落实一向专念,信愿自在其中。

 

 

《往生礼赞》6二十五菩萨拥护

《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1]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直译〗

  《十往生经》说:若有众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就派遣二十五位菩萨拥护此人,不论行住坐卧于何处,不论昼夜何时,总之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影护,不令恶鬼恶神得便恼乱此人。

〖注释〗

  [1]二十五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普贤菩萨、法自在菩萨、师子吼菩萨、陀罗尼菩萨、虚空藏菩萨、德藏菩萨、宝藏菩萨、金藏菩萨、金刚藏菩萨、光明王菩萨、山海慧菩萨、华严王菩萨、众宝王菩萨、月光王菩萨、日照王菩萨、三昧王菩萨、定自在王菩萨、大自在王菩萨、白象王菩萨、大威德王菩萨、无边身菩萨。

〖传承〗

  (47)佛圣护念 (54)远离厄难

〖讨论〗

  问:《十往生经》中为何强调“愿往生者”?

  答:愿往生才能与佛心完全相应。如果只求世间利益,等于自行回转方向,犹如植物的叶子没有完全朝向阳光,无法最大限度地获取能量。

 

 

《往生礼赞》7专杂得失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1]故;随顺佛语[2]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直译〗

  若能像上面所说念念相续、毕命为期,专称佛名,十个人就十个人往生,一百个人就一百个人往生。这是什么原因?一是没有外来杂缘干扰正念,二是与阿弥陀佛的救度本愿相应,三是不违释迦牟尼佛的慈悲教诫,四是随顺十方诸佛的证诚之语。如果舍弃专称佛名,转修其余杂业求取往生,一百个人中难得一两个往生,一千个人中难得三五个往生。

〖注释〗

  [1]不违教:不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

  [2]随顺佛语:随顺十方诸佛的证诚之语。

〖传承〗

  (96)唯劝专念 (15)一心不乱 (29)杂行之失

〖讨论〗

  问:既然已经念佛了,何故“杂缘乱动失正念”?

  答:如果不了解阿弥陀佛的慈悲本愿和六字名号的功德利益,就会不安心于这句简单的名号,随缘希求复杂的行法、玄妙的境界,放弃专念。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

 

  问:有人说,“永明延寿大师‘日课一百八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修学净土门,不一定要专修不杂吧”。

  答:一定要专修。宋代永明延寿大师鉴于当时狂禅之弊,以禅门法眼宗三祖的身份,力倡万善同归”,又着《四料简》,以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普摄群机归入净土。大师万行圆修,是为折服时众骄慢。

 

 

《往生礼赞》8专杂得失

余比日[1]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直译〗

  近来我自己的所见所闻:各地求生西方净土的出家人、在家人,由于对教理的理解不同,行持上的专杂就有所不同。但能专心一意,相续称名,十个人就十个人往生;如果杂行杂修,心不至诚,一千个人中无一往生。

〖注释〗

  [1]比日:近日,近来。

〖传承〗

  (96)唯劝专念 (15)一心不乱 (29)杂行之失

〖讨论〗

  问:“一万个人念佛,往生的只有三五个”,一定这样吗?

  答:“专意作者”,无一不往生。杂行回向,万中三五。或虽称念佛名,以追求功夫为事,再以功夫求取往生,不知“如来光明智相”,不符合六字“名义”,没有“如实称名”,所以“千中无一”。

 

 

善导大师《般舟赞》

〖简介〗

  《般舟赞》,赞叹般舟三昧乐之行仪偈颂,为别时行法。般舟三昧,意译为“佛立三昧”,修此三昧而得成就,能见十方诸佛立于其前。又译为“常行道”,或七日,或九十日,不坐不卧,行道无间,专念阿弥陀佛名号。

 

 

《般舟赞》1顿渐二教判

璎珞经[1]中说渐教[2],万劫修功[3]证不退;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4]菩萨藏[5]。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一入弥陀涅盘国,即得不退证无生[6]

〖直译〗

  《璎珞经》中说大乘渐教,一万劫修积功行,证入不退转地;《观经》《阿弥陀经》等,即是大乘顿教经典。寿限少至若一日、若七日,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命断瞬间就往生极乐国土;一旦进入阿弥陀佛涅盘国土,当下达到不退转地,证得无生法忍。

 

  ┌声闻藏

佛法┤   ┌渐教┈万劫修功证不退┈大乘圣道门

  └菩萨藏

      └顿教┈念佛往生得不退┈大乘净土门

〖注释〗

  [1]《璎珞经》:《菩萨璎珞经》,姚秦竺佛念译,一名《现在报经》,说种种大乘之法门。“璎珞”,取菩萨以十德庄严其体之义。

  [2]渐教:循序渐进,经过长时修行而觉悟之教

  [3]万劫修功:修因万劫,得位不退。又见《十住毗婆沙论》等。

  [4]顿教:不依次第,快速达成觉悟之教

  [5]菩萨藏:大乘经的总称

  [6]无生:无生法忍,即把心安住在远离生灭的真如实相理体而不动。《宝积经》:“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大智度论》:“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得无生法忍者,即名阿毗跋致菩萨,即初地到十地菩萨。“忍”,忍可。

〖传承〗

  (01)净土教判 (65)报佛报土 (45)速得成就

  (51)念佛大利 (42)齐同不退 (96)唯劝专念

  (18)念即口称

〖补充教证〗

  善导大师《观经疏》:“问曰: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净土教判)

  善导大师《般舟赞》:“门门不同名渐教,万劫苦行证无生;毕命为期专念佛,须臾命断佛迎将。”(顿教速成)

〖讨论〗

  问:净土顿教与圣道顿教有何不同?

  答:净土称顿教,果地救度法门,今时成就者多,五乘齐入报土;禅宗称顿教,因地修行法门,今时成就者少,望机成渐。

 

 

《般舟赞》2唯觅念佛

相好弥多八万四[1],一一光明照十方;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直译〗

  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如此光明遍照十方,是为了什么?不为疏杂之余缘,只为寻觅念佛往生之人,现生随身保护,临终摄取往生。

〖注释〗

  [1]相好弥多八万四:阿弥陀佛为报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随行好。

〖传承〗

  (78)光摄念佛 (81)光明智相

〖讨论〗

  问:有人说,“阿弥陀佛光明唯摄念佛,这不是亲疏有别吗?”

  答:佛心慈悲,普救一切众生;救度方法,选择称名一行。顺佛本愿、老实念佛,才能因缘和合,完成救度。从佛一方看,发愿是因,众生称名是缘,摄取众生往生极乐是果。亲疏,在于众生一边。阿弥陀佛以本愿名号度众生,众生若不念佛,与名号疏远,所以不得光明摄取。

 

 

《般舟赞》3名号利剑

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直译〗

  佛教圣道有八万四千法门,虽然门门各有不同,目的都是为了教导众生灭除无明惑业(由于是靠自力断证,所以需要万劫苦修);而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像利剑一样,一声称念,诸罪皆除。

〖传承〗

  (52)称名除罪 (96)唯劝专念 (18)念即口称

〖讨论〗

  问:一声名号灭除亿劫罪业,是何道理?

  答:阿弥陀佛是实相身,名体一如,称名即称实相,能够当下领纳一切功德,灭除一切罪业。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譬如千岁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暗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

 

 

《般舟赞》4万行力弱念佛最尊

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回生杂善恐力弱,无过一日七日念。

〖直译〗

  六度万行一一“三心”回向皆得往生,但是念佛一行最为尊贵;回向往生的随缘杂善恐怕力量薄弱,皆不如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传承〗

  (50)念佛上善 (96)唯劝专念 (29)杂行之失

〖补充教证〗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念佛最尊)

  印光大师《增广文钞》:“净土法门者,如来彻底悲心普度众生之法门也。令无力断惑具缚凡夫信愿持名,现生了脱,与观音势至同为伴侣;上而至于等觉菩萨,位邻佛果,尚须往生,方成正觉。至圆至顿,彻上彻下,超越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念佛最尊)

  印光大师《增广文钞》:“度生之法,唯净土最为第一。”(念佛最尊)

  印光大师《增广文钞》:“净土法门,乃一切诸法归宗结顶之法。”(念佛最尊)

  印光大师《增广文钞》:“文殊发愿,普贤劝进,如来授记于《大集》,谓末法中非此莫度;龙树简示于《婆沙》,谓易行道,速出生死,则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者,岂徒然哉?诚所谓: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念佛最尊)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诸位切莫小看念佛法门。观音、势至都是古佛示现,文殊、普贤大菩萨,尚求往生,吾等凡夫,安能轻视?念佛法门,为一切法门之大海,非其他法门,如小小沟渠可比。”(念佛最尊)

〖讨论〗

  问:有人说,“念佛容易滑口而过,总不如放生、布施回向往生实在”。

  答:万行回向力弱,念佛一行最尊。念佛虽无感觉,是真实功德;余善虽觉实在,是不实功德,难契实相故。

 

 

《般舟赞》5一切不如专念

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念念称名常忏悔[1],人能念佛佛还[2]忆。

〖直译〗

  布施、持戒、忍辱等一切善业回愿往生的利益,不如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念念称名,念念灭罪,成真实忏悔。众生忆念佛,佛更忆念众生。(父子相亲,不相舍离。)

〖注释〗

  [1]念念称名常忏悔: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本身即是根本忏悔,自含忏悔功能,机法深信故,身心柔软故,弃恶向善故,念念除罪故,必得成佛故。由机深信,自知罪重、烦恼强盛,若无弥陀救度,必定永沉苦海,也自然心怀忏悔,感念佛恩。

  [2]:更。

〖传承〗

  (51)念佛大利 (50)念佛上善 (96)唯劝专念

  (18)念即口称 (52)称名除罪 (48)亲缘近缘

  (47)佛圣护念

〖讨论〗

  问:有人说,“想要往生,只是念佛还不够,还要忏悔业障”。

  答:“念念称名常忏悔”,机法深信的念佛,本具忏悔功能。

  宋朝智荣禅师《善导大师法相铭文》:“善导阿弥陀佛化身,称佛六字,即叹佛,即忏悔,即发愿回向,一切善根庄严净土。”

 

  问:“一切不如专念”,是不是就不要持戒行善了?

  答:不是。这是就往生正因而言,念佛是往生正因,余善不是(真谛)。若论做人、做佛弟子,当然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俗谛),要真俗圆融。专修念佛之人,虽随力行善,不为回向往生,不为三界福乐,只愿有缘众生同生净土。众善融入称名一行,融入阿弥陀佛的度生事业,乘佛威德故,托佛名义故,感念佛恩故。

 

 

《般舟赞》6努力勤行

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厌则娑婆永隔,欣则净土常居。……行者等,努力努力,勤而行之,常怀惭愧,仰谢佛恩,应知。

〖直译〗

  凡夫生死,不可贪着而不求厌离;弥陀净土,不可轻视而不加欣慕。厌离则娑婆永隔,欣慕则净土常居。……各位行者,要努力再努力,闻信佛语,精勤修行,常怀惭愧,仰谢佛恩,切记切记。

〖传承〗

  (08)厌秽欣净 (98)努力勤行 (99)惭愧感恩

〖补充教证〗

  《无量寿经》:“何不弃众事,各遇强健时,努力勤修善精进愿度世,可得极长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须待,欲何乐乎?”(努力勤行)

  善导大师《般舟赞》:“敬白一切往生知识等:大须惭愧!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惭愧感恩)

〖讨论〗

  问:有人说,“净土门是他力法门,努力精进是自力,印光大师说要简去自力”。

  答: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这样描述自力他力:“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涂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就是说,有能力自救,称为有自力。末法凡夫,即使急走急作、如救头燃,也毫无自力可言,心与实相不相契故,根机低劣故。印光大师说,往生“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所以,“自力”的“力”,意思是“能力、道力”,而不是“努力”。

  有一种自力心态,误以为自己有能力,想靠自己所积功德求取往生,见不到阿弥陀佛回施的名号功德,这是净土行者应当避免的。印光大师说“简去自力”,是让我们放下靠一己之力了脱生死的执着,彻底靠佛。

  凡夫没有自救能力,更要努力追求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