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教章
净土宗背诵集
壹、净土宗祖师解释本愿
一、《大经》要文
二、龙树菩萨本愿取意文
三、天亲菩萨本愿取意文
四、昙鸾大师本愿取意文
五、道绰大师本愿取意文
六、善导大师本愿取意文
贰、净土宗特色——易
一、 龙树菩萨《易行品》
二、 善导大师五部九卷
叁、《大经》摘要(含同本异译)
一、《大经》摘要
二、《庄严经》摘要
三、《大阿弥陀经》摘要
四、《平等觉经》摘要
肆、《观经》摘要
伍、《小经》摘要
陆、龙树菩萨《易行品》摘要
柒、天亲菩萨《往生论》摘要
捌、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摘要
玖、道绰大师《安乐集》摘要
拾、善导大师法语
拾壹、善导大师偈语
拾贰、法照大师偈语
拾叁、法然上人法语
善导大师语录
一、本愿篇——本愿释
㈠ 对文增减(五则)
㈡ 总显其义(十一则)
二、法语篇
㈡ 要义集粹(五十五则)
三、偈语篇
㈠ 念佛胜易(二十三则)
㈡ 极乐超胜(四十七则)
㈢ 慈悲劝诫(五十三则)
四、就行立信文
五、二河白道喻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
壹、安心篇
一、特别法门
二、仗佛慈力
三、念佛胜易
四、普劝众机
五、信愿专修
贰、实修篇
一、选择称名
二、称名仪则
三、诸事用心
附: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
净土宗宗旨之义
壹、信受弥陀救度
一、举三经显示弥陀慈悲救度
二、举他经显示诸佛慈悲救度
三、诸佛不救者,弥陀能救度
贰、专称弥陀佛名(本愿称名)
叁、愿生弥陀净土(凡夫入报,业成不退)
肆、广度十方众生
净土宗之特色
前言
一、本愿称名(15则)
二、凡夫入报(74则)
三、平生业成(31则)
四、现生不退(10则)
导 读
总导读
本愿称名 导读
凡夫入报 导读
平生业成 导读
现生不退 导读
一、先出经文。
二、继出祖释。
念佛人每日诵念思惟
净土宗讲师外出弘法注意事项
一、饮食起居
二、言行举止
三、每日读诵、思惟《宗风o俗谛》
慧净法师 订
一、宗名——净土宗(简称“净宗”)
二、本尊——南无阿弥陀佛
三、根源——第十八愿(总摄四十八愿)
四、宗旨——四句偈语: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五、特色——四句法语:
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
平生业成 现生不退
六、宗祖——善导大师(净土宗之大成者)
七、相承——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
八、经论——正依经典:
㈠《佛说无量寿经》2卷 曹魏 康僧铠 译
㈡《佛说观无量寿经》1卷 刘宋 畺良耶舍 译
㈢《佛说阿弥陀经》1卷 姚秦 鸠摩罗什 译
相承论释:
㈠ 龙树菩萨《易行品》1卷 《十二礼》1卷
㈡ 天亲菩萨《往生论》1卷
㈢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2卷 《赞阿弥陀佛偈》 1卷
㈣ 道绰大师《安乐集》2卷
㈤ 善导大师《观经疏》4卷 《观念法门》 1卷
《法事赞》2卷 《往生礼赞》1卷 《般舟赞》1卷
九、本典——净土三经: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十、宗典——善导大师《观经疏》
十一、教判——净土宗立“圣道”“净土”二门,判释一代佛教
圣道门:
于娑婆得道,自力断惑出离生死之法门,凡夫难修难证;如陆道步行,苦。
净土门:
于极乐得道,他力救度往生净土之法门,凡夫易修易行;如水道乘船,乐。
十二、行判——净土门之中,宗祖有“要弘二门判”与“正杂二行判”,如下表:
1.要弘二门判
2.正杂二行判
十三、摄机——上摄等觉菩萨,下摄逆谤阐提
不论男女、老少,僧俗、善恶,平生、临终,中阴身、三恶道,九法界中,所有一切圣凡善恶,悉皆包含,无一遗漏。
无一人不能学,无一人不能行,无一人不能生。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人修万人去。
十四、利益——现当二益:
(图)
十五、宗风一——真谛(往生之道):
1.一向专称——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2.三不疑杂——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不杂余佛,不杂余行)。
3.守愚无诤——专崇本宗,不讥他宗;法门高下,不相诤论;唯守愚念佛。
4.六不六化——不尚体验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实化,不求高深而平常化,不纯学术而信仰化,不涉艰涩而浅易化,不落繁琐而普及化。
5.恪守传承——著作讲演,必依传承,绝不妄自,越格发挥。
他宗他流,言论若异,敬而不依,坚持本流。
6.亲近同门——亲近同门,切磋法义;若非同门,不亲不近,防退失故。
十六、宗风二——俗谛(处世之道):
1.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2.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
3.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
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较是非。
不求人过,不举人罪,不揭人私,不争人我。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怀虚假,不行谄曲。
4.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于人。
奉行谦敬,不起骄慢;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5.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凡事守大体、有分寸,凡事为对方设想,凡事肯吃亏不计较。
6.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十七、宗歌——(宗祖四十八字愿成释)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十八、宗徽——莲花地球(见《净土宗宗徽之含义》)
慧净法师 编
1.《大经》第十八愿(本愿)(《净土宗圣教集》66页)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2.《大经》第十八愿成就文(91页)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3.《大经》流通分(133页)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4.《大经》第十八愿成就偈(96页)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5.《庄严经》往生成佛之偈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亦以大慈悲,利益诸群品。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189页)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196页)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213页)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214页)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230页)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336页)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408页)
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409页)
㈠对文增减
1.《观经疏o玄义分》(484页)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2.《观念法门》(834页)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3.《往生礼赞》(915页)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4.《观经疏o玄义分》(466页)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5.《观经疏o玄义分》(483页)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㈡总显其义
1.《观经疏》唯明专念之文(615页)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2.《往生礼赞》光号摄化之文(859页)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3.《观经疏》六字释之文(483页)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4.《观经疏》弘愿文(459页)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5.《观经疏》要弘废立(念观废立)之文(710页)
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6.《观经疏》二种深信之文(647页)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7.《观经疏》正定业之文(653页)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8.《观经疏》不问罪福之文(652页)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9.《观念法门》造罪回心之文(839页)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10.《往生礼赞》念佛必生之文(916页)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11.《观念法门》三辈专念之文(835页)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12.《往生礼赞》百即百生之文(860、861页)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13.《观经疏》念佛延促之文(663页)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15.《往生礼赞》深心释之文(855页)
“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1.难易二道判(188页)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2.易行疾至之偈(189页)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3.本愿称名之文(196页)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4.即入必定之偈(196页)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1.易得往生之文(859、483页)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2.必得往生之文(915、483、916页)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3.定得往生之文(647、652、837页)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凡夫乘佛愿力,定得往生。
4.即得往生之文(839页)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5.尽得往生之文(835页)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6.皆得往生之文(614、726页)
但能回向,皆得往生。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7. 皆得往生之偈(871、875、876页)
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
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
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
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
设满大千火,直过闻佛名,
闻名欢喜赞,皆当得生彼。
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
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8.莫不皆往之文(466页)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9.回心皆往之文(726页)
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10.五乘齐入之文(487、726页)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11.百即百生之文(860、861页)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12.唯明专念之文(615页)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13.正念直来之文(657页)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14.正定业之文(653页)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15.念佛延促之文(663页)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1.《大经》世尊出世本怀文(57页)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2.《大经》第十八愿之文(66页)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3.《大经》第十八愿成就文(91页)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4.《大经》流通分(133页)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5.《大经》第十八愿成就偈(96页)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6.《大经》弥陀最尊第一之文(77页)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7.《大经》超绝横截之文(105页)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
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
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8.《大经》特留此经之文(134页)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9.《大经》过火闻法之偈(97页)
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
会当成佛道,广度生死流。
10.《大经》过火闻法之文(133、134页)
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11. 《大经》其他摘要
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63、73页)
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73页)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55页)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55页)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61页)
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62页)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 (61页)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正觉。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正觉。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正觉。 (72页)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常于大众中,说法师子吼 。(72页)
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 (72页)
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 (130页)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87页)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65页)
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 (91页)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66页)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91页)
“华光出佛”:普为十方说微妙法。 (现往东方,为众说法。) (90页)
若有慈敬于佛者,实为大善。天下久久,乃复有佛。 (111页)
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124页)
佛言: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 (124页)
又阿逸多:令此教法,不使消灭,永作伟大赠物。(梵文《大经》)
1.《庄严经》恶道皆生之文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2.《庄严经》度尽阿鼻之偈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3.《庄严经》往生成佛之偈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亦以大慈悲,利益诸群品。
4.《庄严经》其他摘要
二菩萨者,一名观自在,二名大精进,现居此界,作大利乐,命终之后,当生彼国。
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
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
1.《大阿弥陀经》蜎飞蠕动皆生之文
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字,莫不慈心,欢喜踊跃者,皆令来生我国。
2.《大阿弥陀经》皆令如佛之文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
3.《大阿弥陀经》佛王光尊之文
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4.《大阿弥陀经》其他摘要
已曾供养无央数佛,以次如弥勒者,皆当作佛。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说经行道,无异于诸佛。
1.《平等觉经》悉令如佛之文
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
2.《平等觉经》速疾超至之偈
速疾超便可到,安乐国之世界,
至无量光明土,供养于无数佛。
五、《如来会》摘要
1.《如来会》救世法王之偈
心或不堪常行施,广济贫穷免诸苦,
利益世间使安乐,不成救世之法王。
2.《如来会》其他摘要
若我成佛,国中有情,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菩提。
彼国众生,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槃处。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如来所应作者,皆已作之。是故我今为大嘱累,当令是法,久住不灭。
1.《观经》佛光普照唯摄念佛之文(159页)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2.《观经》弥陀救度无有条件之文(160页)
佛心者,大慈悲是,
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3.《观经》西方三圣常来护念之文(165页)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4.《观经》至心念佛除生死罪之文(179页)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5.《观经》念佛人是芬陀利花之文(181页)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6.《观经》唯嘱念佛之文(181页)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之意)
7.《观经》其他摘要(157、147页)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显示凡夫为本)
以佛力故,见彼国土。(显示佛力救度)
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显示未来众生是往生正机)
1.《小经》“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文(4页)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2.《小经》“光寿无量,故名弥陀”之文(7页)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3.《小经》“皆不退转,必至补处”之文(8页)
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4.《小经》“愿生彼国,上善一处”之文(8页)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5.《小经》“执持名号,专一不杂”之文(8页)
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临终之机,下至一日;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之意),一心不乱(专一不杂之意)。
6.《小经》“临终佛迎,故心不倒”之文(9页)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7.《小经》其他摘要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8页)
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10页)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13页)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9页)
众生不因此世所作善行得生彼国。(梵文《阿弥陀经》)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共六次)(10页)
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3页)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13页)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3页)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14页)
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14页)
1.《易行品》难易二道判之文(188页)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2.《易行品》“称名念佛,此身不退”之文(189页)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
3.《易行品》“本愿称名,现生不退”之文(196页)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4.《易行品》“本愿称名,现生不退”之偈(196页)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
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5.《易行品》信疑得失之偈(197页)
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
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
6.《易行品》其他摘要(198页)
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
自度亦度彼,我礼自在者。
附:楞伽悬记文
于南天国中,有大德比丘,
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
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
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入楞伽经》卷九,《大正藏》第十六册,五六九页上)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
无垢光炎炽,明净曜世间。
…………
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
故我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
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212页)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284页)
1.《往生论注》难易二道、自他二力判(230页)
难行道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2.《往生论注》一切凡夫皆得往生之文
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275页)
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276页)
《大经》言:愿往生者,皆得往生。(276页)
《观经》言: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亦得往生。(276页)
经言: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300页)
3.《往生论注》“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文
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如言“蟪蛄(hu¨not g¨±)不识春秋”,伊虫岂知朱阳之节乎!知者言之耳。(280页)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300页)
4.《往生论注》不断得证之文(292页)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
5.《往生论注》他力速得之文(335、337页)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今的取三愿(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用证义意……
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
…………
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6.《往生论注》其他摘要
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284页)
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315页)
1.《安乐集》圣净二门判之文(407页)
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
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
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
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
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駃(ku¨¤i)雨。
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1.《观经疏》依教开宗之文(457页)
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
2.《观经疏》二藏二教判(464页)
问曰: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
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3.《观经疏》凡夫入报之文(484、487页)
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也?
答曰:是报非化。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4.《观经疏》要弘二门判(459页)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5.《观经疏》念观二宗之文(464页)
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
6.《观经疏》要弘废立(念观废立)之文(710页)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7.《观经疏》正杂二行判(652页)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
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8.《往生礼赞》专杂得失之文(860页)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9.《观经疏》三经唯明专念之文(615页)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此例非一也。
10.《观念法门》佛劝三辈专念之文(835页)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11.《往生礼赞》光号摄化之文(859页)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12.《观经疏》一一愿言之文(484页)
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13.《观念法门》本愿取意文(834页)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14.《往生礼赞》四十八字本愿释(915页)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15.《观经疏》六字释之文(483页)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16.《观经疏》二种深信之文(647页)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17.《观经疏》正定业之文(653页)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18.《观经疏》溺水偏救之文(472页)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19.《观经疏》正念直来之文(657页)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20.《法事赞》逆谤得生之文(726页)
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21.《观经疏》不赞杂善唯叹念佛行者之文(708页)
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22.《观经疏》五种嘉誉之文(709页)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23.《观经疏》二圣为友之文(709页)
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24.《往生礼赞》唯摄念佛之文(862页)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25.《观念法门》唯摄念佛之文(825页)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26.《往生礼赞》二五菩萨拥护之文(914页)
《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27.《观经疏》三缘唯摄念佛之文(614页)
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义:
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28.《观经疏》念佛延促之文(663页)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29.《观念法门》延年转寿之文(821页)
称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者,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
30.《法事赞》善恶皆生之文(726页)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31.《法事赞》凡圣齐同之文(719页)
他方凡圣,乘愿往来,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32.《观念法门》何况圣人之文(840页)
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
1.《法事赞》念佛最亲之偈(739页)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2.《法事赞》称名入报之偈(715页)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3.《往生礼赞》唯摄念佛之偈(905页)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4.《般舟赞》唯觅念佛之偈(950页)
相好弥多八万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5.《般舟赞》顿渐二教判之偈(922页)
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证不退;
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
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
一入弥陀涅槃国,即得不退证无生。
6.《法事赞》无过念佛之偈(787页)
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7.《般舟赞》不如专念之偈(945页)
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
念念称名常忏悔,人能念佛佛还忆。
8.《般舟赞》念佛最尊之偈(950页)
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
回生杂善恐力弱,无过一日七日念。
9.《般舟赞》名号利剑之偈(924页)
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10.《般舟赞》圣渐净顿之偈(925页)
门门不同名渐教,万劫苦行证无生;
毕命为期专念佛,须臾命断佛迎将。
11.《往生礼赞》十地自然之偈(906页)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12.《法事赞》证得法身之偈(766页)
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
行来进止常随佛,证得无为法性身。
13.《法事赞》六识自悟之偈(773页)
四种威仪常见佛,行来进止驾神通;
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14.《般舟赞》任运入真之偈(926页)
微尘故业随智灭,不觉转入真如门;
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弹指须臾间。
15.《往生礼赞》日没无常之偈(868页)
人间匆匆营众务,不觉年命日夜去。
如灯风中灭难期,忙忙六道无定趣。
未得解脱出苦海,云何安然不惊惧?
各闻强健有力时,自策自励求常住。
16.《般舟赞》厌秽欣净之偈(949页)
普劝众生护三业,行住坐卧念弥陀,
一切时中忆地狱,发起增上往生心,
誓愿不作三涂业,人天乐报亦无心,
忽忆地狱长时苦,不舍须臾忘安乐,
安乐佛国无为地,毕竟安身实是精。
17.《般舟赞》普劝有缘之偈(965页)
普劝有缘常念佛,观音大势为同学;
若能念佛人中上,愿得同生诸佛家。
18.《法事赞》誓到安养之偈(759页)
誓到弥陀安养界,还来秽国度人天;
愿我慈悲无际限,长时长劫报慈恩。
19.《观经疏》归去来之偈(567页)
归去来, 魔乡不可停!
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20.《往生礼赞》自信教人信之偈(877页)
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
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21.《观经疏》净土宗回向偈(457页)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万行之中为急要,迅速无过净土门;
不但本师金口说,十方诸佛共传证。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华还到此间迎。
如来尊号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称名皆得往,观音势至自来迎。
弥陀本愿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夫;
一切众生皆度脱,称名即得罪消除。
凡夫若得到西方,旷劫尘沙罪灭亡;
具六神通得自在,永除老病离无常。
西方进道胜娑婆,缘无五欲及邪魔;
成佛不劳诸善业,华台端坐念弥陀。
五浊修行多退转,不如念佛往西方;
到彼自然成正觉,还来苦海作津梁。
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六尘;
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弥陀宝界不思议,唯叹娑婆去者稀;
阿鼻地狱人多往,一堕何年更出时。
1.净土宗标宗(法全3页)
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2.净土宗三选文(法全122页)
欲速离生死,二种胜法中,
且搁圣道门,选入净土门。
欲入净土门,正杂二行中,
且抛诸杂行,选应归正行。
欲修于正行,正助二业中,
犹傍于助业,选应专正定。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
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慧净法师 辑录
(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净土宗圣教集》66页)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1.《观经疏o玄义分》(484页)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2.《观经疏o玄义分》(466页)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3.《观经疏o玄义分》(483页)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4.《观念法门》(834页)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5.《往生礼赞》(915页)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1.《观经疏》六字释之文(483页)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2.《观经疏》唯明专念之文(615页)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3.《观经疏》弘愿文(459页)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4.《观经疏》要弘废立(念观废立)之文(710页)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5.《往生礼赞》光号摄化之文(859页)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6.《观经疏》二种深信之文(647页)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7.《观经疏》正定业之文(653页)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8.《观念法门》造罪回心之文(839页)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9.《观经疏》不问罪福之文(652页)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10.《往生礼赞》念佛必生之文(916页)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11.《观经疏》念佛延促之文(663页)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㈠ 净宗大纲(四十五则)
1.《观经疏》依教开宗之文(457页)
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
2.《观经疏》要弘二门判(依宗判教)之文(459页)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3.《观经疏》要弘废立之文(念观废立)(710页)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4.《观经疏》一一愿言之文(484页)
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5.《观经疏》凡夫入报之文(487页)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6.《观念法门》皆乘佛力之文(835页)
若有众生,得生西方无量寿佛国者,皆乘弥陀佛大愿等业力为增上缘。
7.《观经疏》溺水偏救之文(472页)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8.《法事赞》逆谤得生之文(726页)
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9.《观念法门》凡夫得生之文(837页)
凡夫乘佛愿力,定得往生。
10.《法事赞》善恶皆生之文(726页)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11.《观念法门》何况圣人之文(840页)
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
12.《法事赞》凡圣齐同之文(719页)
他方凡圣,乘愿往来,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13.《观经疏》三定死之文(657页)
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14.《观经疏》正念直来之文(657页)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15.《观经疏》愿往生心之文(658页)
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
16.《观经疏》不顾水火之文(659页)
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17.《观经疏》心行具足、平生业成之文(659页)
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18.《往生礼赞》专杂得失之文(860页)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19.《观经疏》虽可回向之文(653页)
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20.《往生礼赞》唯摄念佛之文(862页)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21.《观念法门》唯摄念佛之文(825页)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22.《观经疏》光摄三缘之文(614页)
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义。
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23.《观经疏》三经唯明专念之文(615页)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24.《观念法门》三辈唯在专念之文(835页)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25.《观念法门》诸佛舒舌之文(840页)
六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26.《往生礼赞》诸佛护念之文(916页)
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
27.《观念法门》护念经意之文(825页)
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护念经》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28.《观经疏》二圣影护之文(709页)
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
29.《观念法门》廿五菩萨影护之文(825页)
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我从今以去,常使二十五菩萨影护行者,不令恶鬼、恶神恼乱行者,日夜常得安稳。
30.《观念法门》诸天影护之文(826页)
专行此念弥陀佛三昧者,常得一切诸天,及四天大王、龙神八部,随逐影护,爱乐相见,永无诸恶鬼神、灾障厄难,横加恼乱。
31.《观念法门》延年转寿之文(821页)
称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者,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
32.《观经疏》全非比况之文(535页)
十方佛国,并悉精华;欲比极乐庄严,全非比况。
33.《观经疏》极乐胜报之文(536页)
弥陀本国四十八愿,愿愿皆发增上胜因,依因起于胜行,依行感于胜果,依果感成胜报,依报感成极乐,依乐显通悲化,依于悲化,显开智慧之门;然悲心无尽,智亦无穷,悲智双行,即广开甘露,因兹法润,普摄群生也。
34.《观经疏》无漏为体之文(568页)
弥陀因行周备,致使感报圆明;明净之义,即“无漏为体”也。
35.《观经疏》依正一体、无漏涅槃之文(577页)
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无漏故,其树亦是无漏也。
36.《观经疏》无生之界之文(578页)
彼界位是无漏无生之界,岂有生死渐长之义也?
37.《法事赞》弥陀妙果之文(801页)
弥陀妙果,号曰无上涅槃。国土则广大庄严,遍满自然众宝。
38.《观经疏》皆说妙法之文(610页)
一切庄严皆能说于妙法。
39.《观经疏》无漏为体之文(631页)
净土之中,一切圣人,皆以无漏为体,大悲为用。
40.《观经疏》圣众庄严之文(462页)
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
41.《般舟赞》净土常居之文(965页)
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厌则娑婆永隔,欣则净土常居。隔则六道因亡,轮回之果自灭;因果既亡,则形名顿绝也。
42.《观经疏》见十方佛之文(618页)
既见弥陀,即见十方佛也。
43.《观经疏》佛心者之文(616页)
佛心者,慈悲为体,以此平等大悲,普摄一切也。
44.《般舟赞》慈悲父母之文(920页)
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
45.《般舟赞》常怀惭愧之文(966页)
努力努力,勤而行之,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1.《观经疏o玄义分》(459页)
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弗测所窥,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
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
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
2.《观经疏o玄义分》(463页)
言“观”者,照也。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照彼弥陀正依等事。
3.《观经疏o玄义分》(464页)
辨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者:
如《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如《大品经》以空慧为宗,此例非一。
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
言教之大小者:
问曰: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
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4.《观经疏o玄义分》(466页)
定善一门,韦提致请;散善一门,是佛自说。
5.《观经疏o玄义分》(475页)
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
6.《观经疏o玄义分》(476页)
初不遇善,狱火来迎;后逢善故,化佛来迎,斯乃皆是弥陀愿力故也。
7.《观经疏o玄义分》(477页)
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
8.《观经疏o序分义》(513页)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刀不厌利,日不厌明,人不厌善,罪不厌除,贤不厌德,佛不厌圣。
9.《观经疏o序分义》(532页)
真心彻到,厌苦娑婆,欣乐无为,永归常乐。但无为之境,不可轻尔即阶;苦恼娑婆,无由辄然得离。自非发金刚之志,永绝生死之元;若不亲从慈尊,何能免斯长叹。
10.《观经疏o定善义》(568页)
带惑疑生华未发,合掌笼笼喻处胎。
内受法乐无微苦,障尽须臾华自开。
耳目精明身金色,菩萨徐徐授宝衣。
光触体得成三忍,即欲见佛下金台。
法侣迎将入大会,瞻仰尊颜赞善哉。
11.《观经疏o定善义》(575页)
修因正念,不得杂疑。虽得往生,含华未出,或生边界,或堕宫胎;或因大悲菩萨入开华三昧,疑障乃除,宫华开发,身相显然,法侣携将游于佛会。
12.《观经疏o定善义》(574页)
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诸佛出世,种种方 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 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若有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如不闻,见如不见,当知此等,始从三恶道来,罪障未尽,为此无信向耳。佛言: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
若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即悲喜交流,身毛为竖者,当知此人,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即生欢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13.《观经疏o定善义》(594页)
弥陀应声即现,证得往生。
14.《观经疏o定善义》(594页)
弥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15.《观经疏o定善义》(594页)
问曰:佛德尊高,不可辄然轻举,既能不舍本愿,来应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机也?
答曰:此明如来别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杂恶同居;八苦相烧,动成违返;诈亲含笑,六贼常随;三恶火坑,临临欲入。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免?为斯义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
16.《观经疏o定善义》(595页)
韦提实是垢凡女质,不足可言;但以圣力冥加,彼佛现时,得蒙稽首。
17.《观经疏o定善义》(604页)
言“法界”者,有三义:
一者心遍故,解法界;
二者身遍故,解法界;
三者无障碍故,解法界。
正由心到故,身亦随到,身随于心故,言“是法界身”也。
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即众生界也。
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诸佛身也。
言“入众生心想中”者,乃由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即以无碍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现。
18.《观经疏o定善义》(606页)
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既言想像,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身而可取也?然法身无色,绝于眼对,更无类可方,故取虚空以喻法身之体也。
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19.《观经疏o定善义》(637页)
言“如意”者有二种:
一者如众生意,随彼心念,皆应度之;
二者如弥陀之意,五眼圆照,六通自在,观机可度者,一念之中,无前无后,身心等赴,三轮开悟,各益不同也。
20.《观经疏o散善义》(645页)
《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
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
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21.《观经疏o散善义》(647页)
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
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
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22.《观经疏o散善义》(649页)
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
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
23.《观经疏o散善义》(654页)
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
此心深信,由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24.《观经疏o散善义》(655页)
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25.《观经疏o散善义》(657页)
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
26.《观经疏o散善义》(658页)
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
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
27.《观经疏o散善义》(659页)
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
28.《观经疏o散善义》(670页)
言“七日”者,恐此间七日,不指彼国七日也。此间径于七日者,彼处即是一念须臾间也,应知。
29.《观经疏o散善义》(672页)
若深信生死苦者,罪业毕竟不重犯;若深信净土无为乐者,善心一发,永无退失也。
30.《观经疏o散善义》(672页)
以上诸善似亦无功,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
31.《观经疏o散善义》(674页)
行者虽睹灵仪,疑心恐不得往生, 是故圣众同声告言:“我来迎汝。”
32.《观经疏o散善义》(679页)
弥陀与比丘众来,无有菩萨。由是小乘根性,还感小根之众也。
33.《观经疏o散善义》(691页)
问曰:何故闻经十二部,但除罪千劫;称佛一声,即除罪五百万劫者,何意也?
答曰:造罪之人障重,加以死苦来逼,善人虽说多经,餐受之心浮散;由心散故,除罪稍轻。又佛名是一,即能摄散以住心,复教令正念称名,由心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
34.《观经疏o散善义》(692页)
行者正称名时,彼弥陀即遣化众,应声来现。
35.《观经疏o散善义》(692页)
所闻化赞,但述“称佛之功,我来迎汝”,不论闻经之事。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如此经及诸部中,处处广叹,劝令称名,将为要益也,应知。
36.《观经疏o散善义》(697页)
善人为说,弥陀功德。罪人既闻,弥陀名号,即除罪多劫。
37.《观经疏o散善义》(699页)
非业不受其报,非因不受其果;因业既非是乐,果报焉能不苦也!
造恶之因既具,酬报之劫未穷。
38.《观经疏o散善义》(700页)
问曰:如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观经》下品下生中,简谤法、摄五逆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 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 谤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虽得生彼,华合径于多劫。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者不得听闻正法, 三者不得历事供养。除此以外,更无诸苦。经云“犹如比丘入三禅之乐”也,应知。虽在华中多劫不开,可不胜阿鼻地狱之中,长时永劫受诸苦痛也。此义就抑止门 解竟。
39.《观经疏o散善义》(702页)
罪人死苦来逼,无由得念佛名。
善友知苦失念,转教口称弥陀名号。
40.《观经疏o散善义》(702页)
临终正念,即有金华来应。
41.《观经疏o散善义》(703页)
下辈下行下根人,十恶五逆等贪瞋。
四重偷僧谤正法,未曾惭愧悔前愆。
终时苦相如云集,地狱猛火罪人前。
忽遇往生善知识,急劝专称彼佛名。
化佛菩萨寻声到,一念倾心入宝莲。
42.《观经疏o散善义》(708页)
但闻三身之号,尚灭多劫罪愆,何况正念归依而不获证也。
43.《观经疏o散善义》(708、709页)
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稀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为喻。
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稀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此华相传名蔡华是。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今生既蒙此益,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到彼长时闻法,历事供养,因圆果满,道场之座岂赊!
44.《观经疏o后跋》(711页)
窃以真宗叵遇,净土之要难逢,欲使五趣齐生,是以劝闻于后代。
45.《观经疏o后跋》(712页)
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
46.《观经疏o后跋》(714页)
愿使:含灵闻之生信,有识睹者西归。
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应知。
47.《观念法门》(823页)
罪人得病欲死,遇善知识,教称弥陀佛名十声,于声声中,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48.《观念法门》(840页)
释迦出现,为度五浊凡夫,即以慈悲,开示十恶之因,报果三涂之苦;又以平等智慧,悟入人天,回生弥陀佛国。
49.《观念法门》(843页)
过去诸佛,持是念阿弥陀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成佛。现在十方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作佛。未来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作佛。
50.《法事赞》(725页)
诸佛境界,唯佛能知;国土精华,非凡所测。三身化用,皆立净土,以导群生;法体无殊,有识归之得悟。但为凡夫乱想,寄托无由,故使释迦诸佛不舍慈 悲,直指西方十万亿刹,国名极乐,佛号弥陀,现在说法。其国清净,具四德庄严,永绝讥嫌,等无忧恼。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何意然者?乃由弥陀因地,世饶王佛所,舍位出家,即起悲智之心,广弘四十八愿。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51.《往生礼赞》(855页)
“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52.《往生礼赞》(859页)
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
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53.《往生礼赞》(859页)
问曰:一切诸佛,三身同证,悲智果圆,亦应无二;随方礼念,课称一佛,亦应得生。何故偏叹西方,劝专礼念等,有何义也?
答曰: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
54.《往生礼赞》(860页)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 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 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身,愿生彼国者,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不经生死,岂非快哉!应知。
55.《往生礼赞》(914页)
《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又如《观经》(意)云:若称、礼、念阿弥陀佛,愿往生彼国者,彼佛即遣无数化佛,无数化观音、势至菩萨,护念行者;复与前二十五菩萨等,百重千重围绕行者,不问行住坐卧,一切时处,若昼若夜,常不离行者。今既有斯胜益可凭,愿诸行者,各须至心求往。
1.《法事赞》念佛最亲之偈(739页)
弘誓多门四十八 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 专心想佛佛知人
2.《法事赞》称名入报之偈(775页)
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3.《往生礼赞》念佛光摄之偈(905页)
弥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 当知本愿最为强
4.《般舟赞》唯觅念佛之偈(950页)
相好弥多八万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 唯觅念佛往生人
5.《般舟赞》照觅念佛之偈(924页)
一一光明相续照 照觅念佛往生人
欲比十方诸佛国 极乐安身实是精
6.《法事赞》无过念佛之偈(785页)
如来出现于五浊 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 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 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 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 致使凡夫念即生
7.《般舟赞》不如专念之偈(945页)
一切善业回生利 不如专念弥陀号
念念称名常忏悔 人能念佛佛还忆
8.《般舟赞》念佛最尊之偈(950页)
万行俱回皆得往 念佛一行最为尊
回生杂善恐力弱 无过一日七日念
9.《法事赞》直入涅槃之偈(721页)
十方恒沙佛舒舌 证我凡夫生安乐
佛使二十五菩萨 一切时来常护念
毕命直入涅槃城 直心实行佛迎来
10.《法事赞》念佛佛现之偈(761页)
弥陀名号相续念 化佛菩萨眼前行
或与华台或授手 须臾命尽佛迎将
11.《法事赞》终时正意之偈(777页)
终时正意念弥陀 见佛慈光来照身
乘此弥陀本愿力 一念之间入宝堂
12.《法事赞》殷勤呼唤之偈(799页)
四十八愿殷勤唤 乘佛愿力往西方
无问罪福时多少 心心念佛莫生疑
13.《法事赞》愿力平等之偈(783页)
弥陀愿力皆平等 但使回心华自捧
一念逍遥快乐国 毕竟常安无退动
14.《般舟赞》至死为期之偈(930页)
一切时中相续作 至死为期专复专
一到弥陀安养国 毕竟逍遥即涅槃
15.《般舟赞》但使回心之偈(931页)
莫论弥陀摄不摄 意在专心回不回
但使回心决定向 临终华盖自来迎
16.《般舟赞》利剑名号之偈(924页)
利剑即是弥陀号 一声称念罪皆除
谤法阐提行十恶 回心念佛罪皆除
17.《般舟赞》普劝众生之偈(949页)
普劝众生护三业 行住坐卧念弥陀
一切时中忆地狱 发起增上往生心
誓愿不作三涂业 人天乐报亦无心
18.《般舟赞》普劝有缘之偈(965页)
普劝有缘常念佛 观音大势为同学
若能念佛人中上 愿得同生诸佛家
19.《般舟赞》人人有份之偈(941页)
忽尔思量彼快乐 人人有份不须疑
20.《法事赞》乘佛愿力之偈(720页)
三界火宅难居止 乘佛愿力往西方
21.《法事赞》同至菩提之偈(771页)
有识含灵皆普化 同因同行至菩提
22.《法事赞》入涅槃门之偈(741页)
念念回心生净土 毕命入彼涅槃门
23.《般舟赞》念佛涅槃之偈(958页)
念佛即是涅槃门
1.《法事赞》果得涅槃之偈(770页)
果得涅槃常住世 寿命延长难可量
千劫万劫恒沙劫 兆载永劫亦无央
一坐无移亦不动 彻穷后际放身光
灵仪相好真金色 巍巍独坐度众生
十方凡圣专心向 分身遣化往相迎
一念乘空入佛会 身色寿命尽皆平
2.《观经疏》西方寂静之偈(567页)
西方寂静无为乐 毕竟逍遥离有无
大悲熏心游法界 分身利物等无殊
或现神通而说法 或现相好入无余
变现庄严随意出 群生见者罪皆除
3.《往生礼赞》超诸佛刹之偈(901页)
观彼弥陀极乐界 广大宽平众宝成
四十八愿庄严起 超诸佛刹最为精
4.《法事赞》净土湛然之偈(761页)
历劫已来未闻见 西方净土宝庄严……
此是弥陀悲愿力 无衰无变湛然常
5.《往生礼赞》十地自然之偈(906页)
六方如来舒舌证 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华开闻妙法 十地愿行自然彰
6.《法事赞》真净报土之偈(768页)
弥陀佛国真严净 三恶六道永无名
事事庄严难可识 种种妙微甚为精
7.《法事赞》证得法身之偈(766页)
既见华台心踊跃 从佛逍遥归自然
自然即是弥陀国 无漏无生还即真
行来进止常随佛 证得无为法性身
8.《法事赞》生即不退之偈(773页)
娑婆极苦非生处 极乐无为实是精
九品俱回得不退 阿鞞跋致即无生
9.《法事赞》六识自悟之偈(773页)
四种威仪常见佛 行来进止驾神通
六识纵横自然悟 未藉思量一念功
10.《法事赞》无明自亡之偈(771页)
到彼华开入大会 无明烦恼自然亡
三明自然乘佛愿 须臾合掌得神通
11.《法事赞》明通皆具之偈(799页)
直入弥陀大会中 见佛庄严无数亿
三明六通皆具足 忆我阎浮同行人
12.《法事赞》唯佛独闲之偈(786页)
九十五种皆污世 唯佛一道独清闲
出到菩提心无尽 还来火宅度人天
13.《法事赞》誓到安养之偈(759页)
誓到弥陀安养界 还来秽国度人天
愿我慈悲无际限 长时长劫报慈恩
14.《般舟赞》自庆今身之偈(928页)
自庆今身闻净土 不惜身命往西方
西方快乐无为处 天上人间无比量
六天相胜亿万倍 不及西方人一相
三十二相通自在 身光遍照十方界
15.《般舟赞》身紫金色之偈(929页)
新往化生紫金色 与诸大众无殊异
或入宝楼众中坐 大众见者皆欢喜
种种庄严不可识 内外相看无障碍
停足须臾受法乐 三昧无生自然悟
16.《般舟赞》相好同佛之偈(935页)
佛与圣众身金色 光光相照心相知
相好庄严无殊异 皆是弥陀愿力成
17.《般舟赞》身心皆悟之偈(964页)
身心毛孔皆得悟 菩萨圣众皆充满
自作神通入彼会 忆本娑婆知识恩
18.《般舟赞》忽忆地狱之偈(949页)
忽忆地狱长时苦 不舍须臾忘安乐
安乐佛国无为地 毕竟安身实是精
19.《般舟赞》独超三界之偈(933页)
普教众生常念佛 自他功德并须回
安心定意生安乐 独超三界出烦笼
20.《般舟赞》我法王家之偈(936页)
普愿有缘同行者 专心直入不须疑
一到弥陀安养国 元来是我法王家
21.《般舟赞》不出三昧之偈(934页)
四种威仪常在定 不出三昧作神通
一一神通到佛会 会会听法证无生
22.《般舟赞》一入即证之偈(923页)
一日七日专称佛 命断须臾生安乐
一入弥陀涅槃国 即得不退证无生
23.《般舟赞》毕竟逍遥之偈(930页)
一到弥陀安养国 毕竟逍遥即涅槃
涅槃庄严处处满 见色闻香罪障除
24.《般舟赞》毕竟不退之偈(925页)
一念之间入佛会 三界六道永除名
三明六通皆自在 毕竟不退证无为
25.《般舟赞》念念证悟之偈(964页)
一入涅槃常住国 彻穷后际更何忧
念念时中常证悟 十地行愿自然成
26.《般舟赞》一到即受之偈(942页)
一到即受清虚乐 清虚即是涅槃因
27.《般舟赞》超证常伦之偈(953页)
极乐众生见闻益 超证常伦诸地上
28.《般舟赞》如此逍遥之偈(952页)
如此逍遥快乐地 更贪何事不求生
29.《观经疏》劝众发愿之偈(456页)
道俗时众等 各发无上心
生死甚难厌 佛法复难欣
共发金刚志 横超断四流
愿入弥陀界 归依合掌礼
30.《观经疏》归去来之偈(567页)
归去来 魔乡不可停
旷劫来流转 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 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 入彼涅槃城
31.《往生礼赞》唯须十念心之偈(892页)
浊世难还入 净土愿逾深
莫谓西方远 唯须十念心
32.《往生礼赞》欲得无生果之偈(892页)
欲得无生果 彼土必须依
愿生何意切 正为乐无穷
33.《往生礼赞》系念必往生之偈(895页)
于彼心能系 当必往非赊
净国无衰变 一立古今然
34.《往生礼赞》发心功已至之偈(897页)
发心功已至 系念罪便消
但欣行道易 宁愁圣果遥
35.《往生礼赞》乐多无废道之偈(898页)
乐多无废道 声远不妨闻
如何贪五浊 安然火自焚
36.《往生礼赞》疑多边地久之偈(898页)
疑多边地久 德少上生难
且莫论余愿 西方已心安
37.《往生礼赞》六根常合道之偈(899页)
六根常合道 三涂永绝名
寄言有心辈 共出一苦城
38.《往生礼赞》弥陀智愿海之偈(871页)
弥陀智愿海 深广无涯底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39.《往生礼赞》至彼严净国之偈(874页)
至彼严净国 便速得神通
必于无量尊 受记成等觉
40.《往生礼赞》若人无善本之偈(875页)
若人无善本 不得闻佛名
骄慢弊懈怠 难以信此法
41.《往生礼赞》宿世见诸佛之偈(875页)
宿世见诸佛 则能信此事
谦敬闻奉行 踊跃大欢喜
42.《往生礼赞》其有得闻彼之偈(875页)
其有得闻彼 弥陀佛名号
欢喜至一念 皆当得生彼
43.《往生礼赞》设满大千火之偈(876页)
设满大千火 直过闻佛名
闻名欢喜赞 皆当得生彼
44.《往生礼赞》万年三宝灭之偈(876页)
万年三宝灭 此经住百年
尔时闻一念 皆当得生彼
45.《往生礼赞》佛世甚难值之偈(876页)
佛世甚难值 人有信慧难
遇闻稀有法 此复最为难
46.《往生礼赞》自信教人信之偈(877页)
自信教人信 难中转更难
大悲传普化 真成报佛恩
47.《观经疏》净土宗回向偈(457页)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1.《法事赞》(730页)
久住娑婆常没没 三恶四趣尽皆停
披毛戴角受众苦 未曾闻见圣人名
忆此疲劳长劫事 誓愿舍命见弥陀
众等身心皆踊跃 手执香华常供养
2.《法事赞》(739页)
惭愧释迦大悲主 十方恒沙诸世尊
不舍慈悲巧方便 共赞弥陀弘誓门
弘誓多门四十八 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 专心想佛佛知人
一切回心向安乐 即见真金功德身
净土庄严诸圣众 笼笼常在行人前
行者见已心欢喜 终时从佛坐金莲
一念乘华到佛会 即证不退入三贤
3.《法事赞》(742页)
旷劫以来居生死 三涂常没苦皆径
始服人身闻正法 由如渴者得清泉
念念思闻净土教 文文句句誓当勤
忆想当时流浪苦 专心听法入真门
净土无生亦无别 究竟解脱金刚身
4.《法事赞》(760页)
人天大众皆围绕 倾心合掌愿闻经
佛知凡圣机时悟 即告舍利用心听
一切佛土皆严净 凡夫乱想恐难生
如来别指西方国 从是超过十万亿
七宝庄严最为胜 圣众人天寿命长
佛号弥陀常说法 极乐众生障自亡
5.《法事赞》(761页)
三界众生无智慧 惛惛六道内安身
诸佛慈心为说法 聋盲抵突伴不闻
忽尔无常苦来逼 精神错乱始惊忙
万事家生皆舍离 专心发愿向西方
弥陀名号相续念 化佛菩萨眼前行
或与华台或授手 须臾命尽佛迎将
6.《法事赞》(767页)
极乐庄严出三界 人天杂类等无为
法藏行因广弘愿 设我得佛现稀奇
或现鸟身能说法 或现无请能应机
或使微波出妙响 或使林树赞慈悲
或使风光相应动 或令罗网说音辞
一切庄严声遍满 恒沙天乐自依时
为引他方凡圣类 故佛现此不思议
我等闻之身毛竖 碎骨惭谢阿弥师
一受专精不惜命 须臾即到岂为迟
7.《法事赞》(772页)
释迦如来告身子 即是普告苦众生
娑婆六道非安处 冥冥长夜暗中行
圣化同居不相识 动生瞋毒斗无明
为此无明系六道 爱憎高下何时平
既无善业排生死 由贪造罪未心惊
犯此人皮裹驴骨 三涂自入不须争
我等闻之心髓痛 誓愿顿舍世间荣
8.《法事赞》(775页)
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七日七夜心无间 长时起行倍皆然
临终圣众持华现 身心踊跃坐金莲
坐时即得无生忍 一念迎将至佛前
法侣将衣竞来著 证得不退入三贤
9.《法事赞》(783页)
十恶五逆多疑谤 信邪事鬼馁神魔
妄想求恩谓有福 灾障祸横转弥多
连年卧病于床枕 聋盲脚折手挛橛
承事神明得此报 如何不舍念弥陀
弥陀愿力皆平等 但使回心华自捧
一念逍遥快乐国 毕竟常安无退动
10.《法事赞》(787页)
世尊说法时将了 殷勤付嘱弥陀名
五浊增时多疑谤 道俗相嫌不用闻
见有修行起瞋毒 方便破坏竞生怨
如此生盲阐提辈 毁灭顿教永沉沦
超过大地微尘劫 未可得离三涂身
大众同心皆忏悔 所有破法罪因缘
11.《法事赞》(796页)
劫欲尽时五浊盛 众生邪见甚难信
专专指授归西路 为他破坏还如故
旷劫已来常如此 非是今生始自悟
正由不遇好强缘 致使轮回难得度
今日今时闻要法 毕命为期誓坚固
坚固持心不惜身 惭愧释迦诸佛恩
12.《往生礼赞》(867页)
恒愿一切临终时 胜缘胜境悉现前
愿睹弥陀大悲主 观音势至十方尊
仰愿神光蒙授手 乘佛本愿生彼国
13.《往生礼赞》(868页)
人间匆匆营众务 不觉年命日夜去
如灯风中灭难期 忙忙六道无定趣
未得解脱出苦海 云何安然不惊惧
各闻强健有力时 自策自励求常住
14.《往生礼赞》(883页)
自从无始受身来 恒以十恶加众生
不孝父母谤三宝 造作五逆不善业
以是众罪因缘故 妄想颠倒生缠缚
应受无量生死苦 顶礼忏悔愿灭除
15.《往生礼赞》(884页)
历劫以来怀嫉妒 我慢放逸由痴生
恒以瞋恚毒害火 焚烧智慧慈善根
今日思惟始惺悟 发大精进随喜心
16.《般舟赞》(922页)
般舟三昧乐 三界六道苦难停
旷劫以来常没没 到处唯闻生死声
释迦如来真报土 清净庄严无胜是
为度娑婆分化入 八相成佛度众生
或说人天二乘法 或说菩萨涅槃因
或渐或顿明空有 人法二障遣双除
根性利者皆蒙益 钝根无智难开悟
璎珞经中说渐教 万劫修功证不退
观经弥陀经等说 即是顿教菩萨藏
一日七日专称佛 命断须臾生安乐
一入弥陀涅槃国 即得不退证无生
万劫修功实难续 一时烦恼百千间
若待娑婆证法忍 六道恒沙劫未期
贪瞋即是轮回业 烦恼岂是无生因
验此贪瞋火烧苦 不如走入弥陀国
弥陀因地发心时 顿舍王位求菩提
饶王佛所落发须 出家修道名法藏
四十八愿因兹发 一一誓愿为众生
17.《般舟赞》(924页)
一切如来设方便 亦同今日释迦尊
随机说法皆蒙益 各得悟解入真门
门门不同八万四 为灭无明果业因
利剑即是弥陀号 一声称念罪皆除
18.《般舟赞》(925页)
佛教多门八万四 正为众生机不同
欲觅安身常住处 先求要行入真门
门门不同名渐教 万劫苦行证无生
毕命为期专念佛 须臾命断佛迎将
一食之时尚有间 如何万劫不贪瞋
贪瞋障受人天路 三恶四趣内安身
19.《般舟赞》(926页)
微尘故业随智灭 不觉转入真如门
大小僧祇恒沙劫 亦如弹指须臾间
如此逍遥快乐处 更贪何事不求生
纵使千年受五欲 增长地狱苦因缘
贪瞋十恶相续起 岂是解脱涅槃因
不畏三涂造众罪 破灭三宝永沉沦
不孝父母骂眷属 地狱安身无出期
20.《般舟赞》(925页)
旷劫已来沉苦海 西方要法未曾闻
虽得人身多有障 不受佛化反生疑
六方如来慈悲极 同心同劝往西方
长病远行不计日 念佛即道无功夫
如此之人难化度 无明被底且长眠
21.《般舟赞》(927页)
得此无生宝国地 皆是弥陀愿力恩
大众同心厌此界 乘佛愿力见弥陀
忽尔思量心髓痛 无穷之劫枉疲劳
自庆今身闻净土 不惜身命往西方
22.《般舟赞》(931页)
道里虽遥不足到 弹指之间入宝池
唯恨众生疑不疑 净土对面不相忤
莫论弥陀摄不摄 意在专心回不回
但使回心决定向 临终华盖自来迎
23.《般舟赞》(933页)
菩萨声闻将见佛 礼佛一拜得无生
弥陀告言诸佛子 极乐何如彼三界
新往化生俱欲报 合掌悲咽不能言
得免娑婆长劫苦 今日见佛释迦恩
24.《般舟赞》(933页)
普劝同生知识等 同行相亲莫相离
父母妻儿百千万 非是菩提增上缘
念念相缠入恶道 分身受报不相知
或在猪羊六畜内 披毛戴角何时了
庆得人身闻要法 顿舍他乡归本国
父子相见非常喜 菩萨声闻亦复然
25.《般舟赞》(938页)
十方如来舒舌证 定判九品得还归
父子相迎入大会 即问六道苦辛事
或有所得人天报 饥饿困苦体生疮
尔时弥陀及大众 闻子说苦皆伤叹
弥陀告言诸佛子 自作自受莫怨他
26.《般舟赞》(948页)
不孝父母骂三宝 终时狱火自相迎
毁辱六亲破净戒 亦堕如是泥犁中
杀害众生食他肉 直入泥犁火聚中
见闻方便处分杀 如前受苦未何央
劫盗三宝众生物 一堕泥犁无出期
偷劫父母六亲物 亦入如是泥犁中
27.《般舟赞》(949页)
欺诳三宝众生类 死入泥犁无出期
恶口两舌贪瞋慢 八万地狱皆周遍
论说他人三宝过 死入拔舌泥犁中
普劝众生护三业 行住坐卧念弥陀
一切时中忆地狱 发起增上往生心
誓愿不作三涂业 人天乐报亦无心
忽忆地狱长时苦 不舍须臾忘安乐
安乐佛国无为地 毕竟安身实是精
28.《般舟赞》(950页)
净土庄严无有尽 十方生者亦无穷
千劫万劫恒沙劫 一切去者不相妨
十方众生未曾减 弥陀佛国亦无增
29.《般舟赞》(950页)
弥陀愿力随心大 四种庄严普皆遍
三明六通常自在 遍入众生心想中
佛身相好依心起 随念即现真金佛
真金即是弥陀相 圆光化佛现人前
30.《般舟赞》(957页)
若是释迦真弟子 誓行佛语生安乐
不得悠悠信他语 随缘治病各依法
31.《般舟赞》(958页)
若闻此法稀奇益 不顾身命要求得
若能专行不惜命 命断须臾生安乐
32.《般舟赞》(960页)
下品上生凡夫等 具造十恶无余善
增长无明但快意 见他修福生非毁
如此愚人难觉悟 良由知识恶强缘
唯知目前贪酒肉 不觉地狱尽抄名
一入泥犁受长苦 始忆人中善知识
罪人临终得重病 神识昏狂心倒乱
地狱芬芬眼前现 白汗流出手把空
如此困苦谁能救 会是知识弥陀恩
手执香炉教忏悔 教令合掌念弥陀
一声称佛除众苦 五百万劫罪消除
化佛菩萨寻声到 我故持华迎汝来
33.《般舟赞》(962页)
地狱猛火皆来逼 当时即值善知识
发大慈悲教念佛 地狱猛火变风凉
天华旋转随风落 化佛菩萨乘华上
34.《般舟赞》(964页)
普劝十方生死界 同心断恶尽须来
一入涅槃常住国 彻穷后际更何忧
念念时中常证悟 十地行愿自然成
地地慈悲巧方便 以佛为师无错悟
35.《般舟赞》(964页)
定善一门韦提请 散善一行释迦开
定散俱回入宝国 即是如来异方便
36.《般舟赞》(947页)
慎莫轻心纵三业 业道分明不可欺
37.《般舟赞》(963页)
宁合金华百千劫 不能地狱须臾间
38.《般舟赞》(938页)
何期今日至宝国 实是娑婆本师力
若非本师知识劝 弥陀净土云何入
39.《般舟赞》(944页)
得免娑婆长劫难 特蒙知识释迦恩
种种思量巧方便 选得弥陀弘誓门
40.《般舟赞》(930页)
不因释迦如来力 弥陀净土若为闻
41.《般舟赞》(964页)
若非释迦劝念佛 弥陀净土何由见
42.《般舟赞》(933页)
得免娑婆长劫苦 今日见佛释迦恩
43.《般舟赞》(928页)
遇值往生善知识 得闻净土弥陀名
44.《般舟赞》(961页)
若非知识教称佛 如何得入弥陀国
45.《般舟赞》(961页)
如此困苦谁能救 会是知识弥陀恩
46.《般舟赞》(937页)
不蒙弥陀弘誓力 何时何劫出娑婆
47.《般舟赞》(927页)
得此无生宝国地 皆是弥陀愿力恩
48.《般舟赞》感恩偈
得生净土报师恩 相续念佛报慈恩
特蒙知识释迦恩 唯知惭贺释迦恩
碎身惭谢释迦恩 碎身惭谢报慈恩
长劫赞佛报慈恩 长时长劫报慈恩
报佛慈恩心无尽 念报慈恩常顶戴
49.《般舟赞》(921页)
生盲信业走 随业堕深坑
纵此贪瞋火 自损损他人
长没无明海 遇木永无缘
50.《往生礼赞》(870页)
时光迁流转 忽至五更初
无常念念至 恒与死王居
劝诸行道者 勤修至无余
51.《往生礼赞》(870页)
人生不精进 喻若树无根
采华置日中 能得几时鲜
人命亦如是 无常须臾间
劝诸行道众 勤修乃至真
52.《往生礼赞》(884页)
流浪三界内 痴爱入胎狱
生已归老死 沉没于苦海
我今修此福 回生安乐土
53.《往生礼赞》(884页)
愿舍胎藏形 往生安乐国
速见弥陀佛 无边功德身
奉觐诸如来 贤圣亦复然
获六神通力 救摄苦众生
虚空法界尽 我愿亦如是
《观经疏o散善义》就行立信之文(652页)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
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观经疏o散善义》二河白道喻之文(655页)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何者是也?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
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
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
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
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
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
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
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
正欲倒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
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
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
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
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
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
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
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
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
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
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
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乃由贪瞋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
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
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
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
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
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净宗法师 编
1.“法门不同”之文(总判通别二门)
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
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增广卷三o近代往生传序)
2.“拣去自力”之文(劝修特别法门)
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
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
由兹,拣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现生同赴莲池。(续编卷下o楹联)
3.“果觉因心”之文(法门不能相混)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
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续编卷下o无量寿经颂序)
4.“自谓弘法”之文(法门相混之错)
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宏法利生者,不胜其多。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 力之法门,而欲平论,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平论,则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续编卷上o覆善觉大师书)
5.“全是佛力”之文(坐船过海之喻)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深浅、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续编卷上o与张静江居士书)
譬如一颗沙子,入水即沉,纵有数千万斤石,装于大火轮船中,即可不沉而运于他处,以随意使用也。石喻众生之业力深重,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若不 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纵令烦恼惑业断得只有一丝毫,亦不能了,喻如极小之沙子,亦必沉于水中,决不能自己出于水 外。
(增广上o覆裘佩卿居士书二)
6.“专仗佛力”之文(佛力不论断证)
净土一法,专仗佛力;
不论断证,唯恃信愿。(增广下o净土释疑序)
7.“带业往生”之文(佛力带业往生)
念佛法门,乃佛法之特别法门;
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
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
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
非将业带到西方去。(三编卷一o覆吴思谦居士书)
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 (临终三大要)
8.“舍此无别”之文(佛力能救业力)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
9.“两种深信”之文(佛力自然成办)
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三编卷四o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一函遍覆)
10.“净土最要”之文(佛力自力非比)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 (续编卷下o净土指要)
11.“净宗切戒”之文(切戒藐视佛力)
好高骛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
(续编卷下o净土指要)
12.“念佛必生”之文
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三编下o净土法门说要)
13.“逆恶来迎”之文
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续编下o颂赞)
14.“凡夫为本”之文
佛之慈悲誓愿,正为未断惑者无由了生死,特设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一特别法门。俾凡有心者能修,凡具信愿念佛者,皆能往生。
(三编卷一o覆恒惭法师书一)
15.“潜通佛智”之文
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增广上o与陈锡周居士书)
16.“即凡而佛”之文
持名一法,乃“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增广上o覆吴希真居士书二)
17.“成佛有余”之文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
(三编下o覆周群铮居士书)
18.“念佛足矣”之文
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纵饶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增广卷一o与某居士书 代了余师作)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
(增广卷一o覆永嘉某居士书一)
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
(增广上o与悟开师书)
19.“不在只在”之文
往生不在识字不识字,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有信愿,决定往生;无信愿,决不得往生。(续编上o覆智乐居士书)
20.“万修万去”之文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三编卷四o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也。
(增广卷三o傅大士传录序)
但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往生一事,如操左券。(三编下o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丙寅七月)
21.“发无不中”之文
如人习射,以地为的,发无不中。
(续编下o涵江三江口仙庆寺净业社缘起 民二十年)
22.“一照俱了”之文
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
特别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增广下o近代往生传序)
23.“易行功高”之文
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
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增广上o与徐福贤女士书)
24.“顿超十地”之文
莫讶一称超十地,
须知六字括三乘。(续编卷下o楹联)
25.“往生同佛”之文
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
凡情圣见,二皆不生。(增广下o傅大士传录序)
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
功德智慧,究竟现前。(增广上o与徐福贤女士书)
26.“成佛度生”之文
于此法门,极生信愿,专精修行,则无尽烦恼,不难顿断;无量法门,自然证入。其圆成无上佛道,度脱无边众生,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
(增广卷四o净土问答并序)
果能信愿真切,一心念佛。至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国。既得往生,则俯谢凡质,高预圣流。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神通智慧,不可思议。然后乘 本愿轮,回入娑婆,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如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令一切众生,同出生死,同成佛道。方可圆证自己本具之妙真如 心,方可究竟契合乎菩萨四弘誓愿,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已。
(增广上o与心愿居士书)
27.“归宗结顶”之文
净土法门,乃一切诸法归宗结顶之法。
(增广下o济南净居寺重兴碑记)
念佛往生一法:
乃一切众生,速出生死之第一要道;
实一切诸佛,疾成正觉之最上法门。
(增广上o与某居士书 代了余师作)
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
(续编上o覆济善大师书)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
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
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
如时雨之润物,如大海之纳川。
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
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
不断惑业,得预补处;
即此一生,圆满菩提。
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是以:
《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
《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
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
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
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
弥陀示现之永明,著《四料简》而终身念佛。
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
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
故得:
九界咸归,十方共赞;
千经并阐,万论均宣。
诚可谓:
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
不植德本,历劫难逢;
既获见闻,当勤修习。
(增广下o印施极乐图序 代撰)
28.“皆须修习”之文(劝一切人)
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皆须修习。
(增广上o覆马契西居士书二)
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后,赖以度世。
(三编下o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29.“末世学佛”之文(劝末世人)
末世学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
知因果,则不敢自欺欺人,做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
修净土,则虽是具缚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三编卷二o覆郭汉儒居士书二)
30.“举下摄上”之文(劝自卑者)
世有愚人,知见狭劣,谓己功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
《观经》所说,何可不信?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功夫,较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 (增广卷三o乐清虹桥净土堂序)
31.“志大言大”之文(劝自负者)
聪明人多以志大言大,不肯仗佛慈力,而以仗己道力为志事,甘让愚夫愚妇早预圣流也。
(三编下o覆秦铭光居士书)
32.“真念佛人”之文(劝平常人)
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增广卷一o覆永嘉某居士书一)
33.“抛智学愚”之文(劝矜智人)
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须抛之于东洋大海外。
最好学愚夫愚妇,老实行持为要。
(三编下o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34.“同一过失”之文(劝竖用人)
专崇行持,而不尚信愿,则执事废理,仍属自力法门。与专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执理废事,同一过失。(三编下o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其得益浅而受损深。
(增广上o覆何慧昭居士书)
35.“信佛未极”之文
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
(增广上o覆永嘉某居士书一)
36.“唯信为本”之文
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极,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增广卷一o覆周智茂居士书)
37.“一切人皆生”之文
净土法门,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三编卷三o覆马宗道居士书一)
38.“最平常、最高深”之文
净土法门,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若非宿具善根,实难深生正信。
(三编卷三o覆秦铭光居士书)
39.“平生业成”之文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增广卷二o覆邓伯诚居士书二)
40.“现生不退”之文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则虽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增广卷一o与陈锡周居士书)
41.“必堕恶道”之文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
求生西方,比求来生做人尚容易。
(三编卷三o覆智正居士之母书)
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
(增广上o覆周智茂居士书)
往生所得之利益,比得道更大。
(续编上o覆杨树枝居士书之三)
42.“破戒违法”之文
念佛,若求来生福报,即是破戒违法。
念佛法门,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门。
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违法。(续编上o覆传德师书)
43.“只怕不成佛”之文
求生西方,方能弘法利生。
(三编卷二o覆志梵居士书三)
只怕不成佛,勿愁佛不会说法。
如神龙一滴水,即可遍洒全国。
(三编卷三o覆温光熹居士书一)
欲利他,先须自利。
若非自己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众生?譬如溺于海者,不能救海中沉溺之人。
(增广卷一o与心愿居士书)
44.“专杂得失”之文
善导和尚是弥陀化身,有大智慧,有大神通,其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
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增广上o覆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45.“忙闲不离”之文
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
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增广上o与融明大师书)
46.“利他最大”之文
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续编上o一函遍覆)
47.“唯念弥陀”之文
如来拯济无方,广度众生须度我;
吾辈竛竮(l¨ang p¨ang)没寄,不念弥陀更念谁。
(续编下o楹联)
48.“故乡风月”之文
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
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三编卷三o思归集发刊序)
1. 禅宗
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
禅宗功夫,虽到大彻大悟的地位,以烦惑未断,犹不能了生死。
参禅一事,非小根行人所做得到。
即使做到大彻大悟的地位,而烦恼未能断尽,则生死依旧莫出。
现在人且勿论,即如宋之五祖戒、草堂青、真如喆,其所悟处,名震海内。
而五祖戒,后身为苏东坡。东坡聪明盖世,而不拘小节,妓馆淫坊,亦常出入。
可知五祖戒悟处虽高,尚未证得初果之道。
未证初果者,要常常觉照,方可不犯。
如耕地,凡所耕处,虫离四寸,道力使然。
虽以要命之威力胁之,令行邪淫,宁肯舍命,终不依从。
东坡既曾出入淫坊,则知五祖戒尚未得初果之道力,说什么了生死乎?
2. 密宗
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
凡夫妄生此想,则着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
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
学密宗者,病在欲得神通,欲现身成佛。
问之,彼皆谓无此念,实则无一无此念。
以其倡导之人,先以神通吸动人,何能令学之者无此念乎?
学密而回向净土,固是正理。但恐不屑修净土,欲现身成佛,或致受病。
我等但守净土修持,让一切人皆得成佛,以度我等,则何幸如之?
彼七日即可往生,即可成佛,则遍世间人均可成佛。
我等业力凡夫,当有无量无边的佛来度脱,何幸如之!
且守我们本份,让彼成佛度我们,岂不更稳妥。
彼等若有危险,我此法门绝无危险。
若闻彼说的好听,不禁心热起来。成之则为幸,败则便成魔眷,实令人寒心。
密宗之危险,孰非笔墨所能宣。
祈死守净土修持,让他人通通成佛去。
3. 相宗
相宗,如果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
4. 教理
念佛修持,如服药然。
能明教理,如备知病源、药性、脉理,再能服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焉。
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药,亦可愈病。
也可以以此药,令一切人服以愈病。
只取愈病,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药性、脉理为憾也。
5. 通家
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得实益。
学佛而不欲做大通家,专心致志于净土法门,可谓宿有慧根,具择法眼。
6. 圣智
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知见者,方能得益。
任凭智同圣人,当悉置之度外,将此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
7. 实相
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
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
8. 观想
观不能作,称即获益。
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
9. 六字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
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
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
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何得自立章程?
10. 专一
凡修持宜专不宜杂。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
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
在凡夫地修持,固当以纯一不杂为本也。
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
念佛仪,虽文殊、普贤、地藏、弥勒等尚不加入,况其它乎?
然此等菩萨,同摄清净大海众菩萨中。
11. 相续
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佛。
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
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12. 守凡
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则是效。
需知未得法忍之凡夫,心中当慕菩萨之道,其行事当依凡夫常理。
未证法身,必须调停得中,方可唯益无损耳。
13. 守愚
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须抛之于东洋大海外。念佛一法,最好学愚夫愚妇,老实行持为要。
14. 守实
修净业的人,着不得一点巧,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若肯守平淡朴实家风,则极乐之生定可预断,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
15. 守约
修持功课,随机而立,愈简愈妙。
念佛之人,以省事为妙。
若过为张罗种种行宜,或致疲劳。
16. 守宜
念佛岂有定章,但取适宜。
法无定相,不可固执,亦不应泛滥。唯取得益合机为事耳。
念佛须音声高低适中,缓急合宜。
若高声如赶贼之猛烈,始则心火上炎,或致吐血,以成不治之病。
朗念默念,两俱有益。然朗必不能久,多主于默,则不至受伤致病耳。
念佛一事,当随个人的力量,随便出声、默念、大声、小声皆无不可。
凡同众修持,需按大家之精神另定。个人修持,须按个人精神为定。
精神用极之后,不是退堕,便是受病。
量己力为,则有益无损矣。
17. 妄想
妄想起时,只一个不理,便不会妄上生妄。
譬如小人撒赖,若主人不理,彼即无势可乘。
若用刚法抵制,彼亦以刚法从事。
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谓主人怕他,又益加决烈。
二者皆是损多而益少。
只置之不见不闻,彼既无势可乘,只得逡巡而去。
18. 耳听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
从朝至暮念,从朝至暮听。比贪多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悬殊也。
若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
19. 掐珠
掐珠不过为防懈怠,掐之有碍,则不必掐。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
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
20. 记数
念佛记数,是防懈堕。
如无懈堕之心,不记亦可。
21. 取舍
参禅一法,则取舍皆非;
念佛一法,则取舍皆是。
一属专究自心,一属兼仗佛力。
22. 念死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
于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
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着。
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23. 发心
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
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
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若正念重,则余一切皆轻矣。
24. 操持
被境所转,系操持力浅。则喜怒动于中,好恶形于面矣。操持者,即涵养之谓也。
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能放下此心,则当体清凉矣。
真修行人,于尘劳中磨练。烦恼习气,必使渐渐消灭,方为实在功夫。
25. 静闹
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
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
26. 境界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
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
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越分欲得,为堕落魔外之本。
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恐是魔现,正宜认真恳切念佛,彼魔自无容身之地。
如明来暗自无存,正来邪自消灭。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
譬如恐强盗来,自己先将家中护兵,移之远方,令勿在家,则是替强盗作保护,令其了无所畏,肆行劫夺净尽耳。何愚痴一至于此!
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于经教合不合上分。
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着之心。
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着躁妄等心。
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佛现,则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来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是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
凡修行人,心要有主宰。见好境界,不生欢喜,见不好境界,不生畏惧。
能如是,则所见境界,皆能作助道之缘,否则皆作障道之缘。
27. 遇病
世间不明理之人,一有病,不是怨天尤人,便是求神祷鬼,徒增业障,有损无益。痴痴然唯求速愈,不唯不能速愈,反更添病。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心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28. 任业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
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
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较。
我等但老实念佛,只求临终往生即已。
至于现生之如何若何,一任其水到渠成、春来花放。
倘先设一想念,便反成障碍。
如断其水源而欲渠成,正在严冬而欲花放,若能得者,便属怪事。
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
其往生之期,任缘迟早,不可预作一“即得往生”之心。
29. 戒偏
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
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
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唯无益,而又害之矣。
30. 瑞相
临终之瑞相,不必预为期冀。
但平时念佛相应,临终自得随佛往生即已。
31. 世福
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
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
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
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32. 佛事
须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
做佛事,当以念佛为第一,余皆场面好看而已。
作佛事,均当以念佛为事。若念经、拜忏、做水陆道场,殊少实益也。
凡做功德,仍以念普佛为是,不必改念《地藏经》。地藏菩萨救苦心切,然比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令得往生,则又相去悬远。
念佛一法,超过一切,或荐亡,或祈亲寿。并一切所求,皆可如愿。
但以求生西方为主,万不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便无往生之利益矣。
33. 结社
或谓“念佛求生西方即已,何必结社?”是不知世间万事,须待众缘相助,方得有成,况学了生脱死之无上妙法乎?
人之常情,若无依倚,则多涉因循怠忽之弊。
大众同居,功课有定,虽欲懈怠,亦不可得。功课之外,其奋发精进者,即可摄彼懈怠者,勉力而行。人皆前进,谁甘后退?
彼此相辅,其行易成。或有所疑,及有所见,有可决择。
每假暇时,请诸耆宿,略示净宗纲要。则邪正去取,了了分明。
有此诸益,故古人咸以结社为倡导。
34. 助念
助念须专一念佛。若至将终,并《弥陀经》亦不念,方可令命终人心归一处。
临终助念,以专念佛号为主。
三时系念,乃后人所著,冒中峰国师之名。乃平时提倡之派头,何可用以助念?
著此书者,实不知助念之道。而世之不知净土法门者,以为助念佛事,亦可慨也!
35. 孝亲
成就亲往生,即是成就亲作佛。
世间尽孝之事,尚有大于此乎?
36. 利他
劝一人生净土,即成就一众生作佛。
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
一、赞大圣不测德
善导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圣人。
善导大师之大圣人,神妙不测者。
(文钞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十》)
二、赞弥陀化身德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善导,弥陀化身也。
(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善导和尚,弥陀化身。
(文钞续编下《莲宗正传跋》民十八年)
善导乃弥陀化身。
(文钞三编卷二《复沈授人居士书》)
弥陀化身,殆非虚传;莲宗二祖,万代景仰。
(增广文钞卷三《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三、赞所说等佛德
世传师是弥陀现,提倡念佛义周赡。
切诫学者须撝(hu¨(c))谦,兼使极力生欣厌。
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
念佛出光励会众,所说当作佛说看。
(文钞续编下《唐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赞偈》)
四、赞观经四帖疏
善导和尚《四帖疏》,可谓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
(增广文钞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
《善导疏》,契理契机,善说法要。
(增广文钞卷三《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
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极圆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
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
(增广文钞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
五、赞楷定专修德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何座下自立门庭,不按佛祖之成规乎!
善导专修,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其证道也,非自力证道之所能比也。
(增广文钞卷二《复法海大师书》)
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
(增广文钞卷二《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善导虽疏《观经》,实最重持名一行。
(增广文钞卷二《复崇明黄玉如书》)
善导乃弥陀化身,其所示专修,最吃紧。
(文钞三编卷二《复沈授人居士书》)
六、赞发明助念德
此法(按:指临终助念法)乃唐善导和尚所发明,谓平日不念佛者,依此法助念,亦可往生。
善导和尚,弥陀化身;是知此法,利益宏深。
普愿见闻,咸生正信;展转劝导,功德无量。
(文钞续编下《莲宗正传跋》民十八年)
勿道向来做工夫,即向不做工夫之人,临终果能闻善知识开导,及他人助念,己随之念,其左右眷属善巧将护,不使其起情爱及瞋恨心,皆可往生。
(文钞三编卷二《复章缘净居士书三》)
七、赞弘超诸宗德
师当唐初,各宗盛行。
提倡净土惬群情,佛力谁与京。
若肯投诚,西方定往生。
(文钞续编下《唐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赞偈》)
八、赞化度普广德
善导在长安,少康在新定,念佛之声,盈于道路;其往生者,当不止百千万亿。
(文钞续编下《净土经圣贤录序》民二十二年)
善导少康弘扬净宗;闾巷道路,佛声广播。
如唱秧歌,人人愿听;如传圣诏,各各遵行。
(文钞三编卷三《复净善居士书》)
(注:少康大师,人称“后善导”)
九、赞至极慈悲德
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法门,其慈悲可谓至极无加矣。
觉善导婆心,更加亲切。
(增广文钞卷一《与康泽师书》)
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
(增广文钞卷一《复吴希真居士书一》)
《善导疏》不用谛观等深意,但直释经文,俾中下根人,易于趣入。
(增广文钞卷三《观无量寿经善导疏重刻序》)
善导法照,特阐莲宗;普令凡夫,同出樊笼。
末世众生,断惑匪易;唯此一法,堪为怙恃。
(增广文钞卷三《佛化随刊序》)
十、赞悬护万代德
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
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这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展转企慕之狂妄偷心。
(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慧净法师 编
净土宗宗旨,概括为四句偈: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前两句为方法,分为安心与起行;后两句为目的,即是自利与利他。
信愿行、信行愿,意皆同,然从弥陀救度言:
救度之方法即是念佛,如善导大师言“念佛三昧为宗”,故接着提出行——宗(方法) ;
救度之目标即是往生,如善导大师言“愿生净土为体”,故接着提出愿——体(目标) ;
愿排在第三,与第四目的呼应故。
——净土宗是弥陀慈悲救度的法门
善导大师言:
1.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472页)
2.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657页)
3.以佛愿力,五逆之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726页)
《大经》言:
1.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57页)
2.心或不堪常行施,广济贫穷免诸苦,
利益世间使安乐,不成救世之法王。
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如来会》)
3.为彼群生大导师,度脱老死令安稳。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庄严经》)
4.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庄严经》)
5.第一愿: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64页)
6.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61页)
7.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8.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平等觉经》)
9.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61页)
10.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72页)
(《法华经》云:见六道众生,贫穷无智慧。)
11.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55页)
12.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72页)
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74页)
13.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134页)
《观经》言:
1.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616页)
2.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显示“恶苦众生”是“往生正机”)(547页)
3.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显示“凡夫为本”)(551页)
4.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显示“佛力救度”)(552页)
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显示“恶苦众生”是“往生正机”)(552页)
5.九品善恶凡夫,十恶、破戒、五逆,临终地狱相现之众生。
《小经》言:
于五浊恶世,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显示“恶苦众生”是“往生正机”)(44页)
1.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大智度论》)
2.我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我愿保护一切众生,终不弃舍。
我当于彼诸恶道中,代诸众生受种种苦,令其解脱。
我当普为一切众生备受众苦,令其得出无量生死。
我宁独受如是众苦,不令众生堕于地狱。
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
彼诸众生,不能自救,何能救他;唯我一人,志独无侣。
随宜救护一切众生,令出生死。
度脱众生,常无休息,无有疲厌。(《华严经》)
3.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华严经》)
4.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
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法华经》)
5.唯佛独是众生父,于烦恼火而救拔。
(《大集经》)
6.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楞严经》)
7.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124页)
8.如来等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
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
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于病子,心则偏多。
如来亦尔,于诸众生,非不平等;然于罪者,心则偏重,于放逸者,佛则慈念。(《涅槃经》)
9.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
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
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
(《维摩经》)
10.佛光所照,常照如此,无间无救,诸苦众生。
佛心所缘,常缘此等,极恶众生。
诸佛心者,是大慈悲,慈悲所缘,缘苦众生。
若见众生,受苦恼时,如箭入心,欲拔其苦。
(《观佛三昧经》)
11.菩萨于恶人,所起慈悲,更甚于善人。
(《梵网经》)
12.积大善愿,慈悲众生,求头与头,求眼与眼,一切所求,尽能周给。(《杂譬喻经》)
1.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所谓众生厚重烦恼。
专行恶业,如是众生,诸佛世界,所不容受。
如是众生,断诸善根,离善知识,常怀瞋恚,皆悉充满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摈弃,以重业故。(《悲华经》)
2.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
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859、860页)
3.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647页)
4.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459页)
5.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
别意弘愿“弥陀悲愿度众生”。
6.三恶火坑,临临欲入。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免?为斯义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594页)
7.四十八愿殷勤唤,乘佛愿力往西方。(799页)
8.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726页)
1.《观经疏》一向专称之文(710页)
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2.《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文(66页)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3.《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文(91页)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4.《无量寿经》流通分之文(133页)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5.《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偈(96页)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6.《庄严经》念佛往生成佛之偈: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7.《大集月藏经》罕一得道之文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取意)
8.《般舟三昧经》当念我名之文(818页)
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来生。佛言:专念故得往生。
9.《无量寿经》第十七愿文(66页)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10.《无量寿经》第十七愿成就文(91、94页)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
11.《无量寿经》三誓偈(72页)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12.《观经》法界身文(157页)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13.《观经》光明遍照文(159页)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14.《观经》称名灭罪文(179页)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15.《观经》芬陀利华文(181页)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16.《观经疏》念佛超绝文(708页)
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17.《观经疏》五种嘉誉文(709页)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18.《观经疏》二圣为友文(709页)
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19.《观经》流通持名文(181页)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20.《小经》少善不生文(9页)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21.梵文《小经》少善不生文:
众生不因此世所作善行,得生彼国。
22.《小经》执持名号文(9页)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23.《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功德名号文(31页)
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24.《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
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一切是具足。
25.《易行品》本愿取意文(196页)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26.《易行品》称名不退之偈(189页)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
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27.《易行品》即时不退之偈(196页)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
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28.《易行品》华开见佛之偈(197页)
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
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
29.《往生论》观佛本愿力之偈(213页)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30.《往生论》如实修行文(214页)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31.《往生论注》名号破满文(284页)
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
32.《往生论注》宝珠名号文(307页)
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
33.《往生论注》缘佛愿力文(335页)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34.《安乐集》名号度生文(362页)
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
35.《安乐集》本愿取意文(408页)
①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②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36.《观经疏》一一愿言文(484页)
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本愿取意文)
37.《观经疏》唯明专念之文(615页)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38.《观念法门》乘我愿力文(834页)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39.《往生礼赞》四十八字愿成誓(915页)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40.《观经疏》本愿取意文(466页)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41.《观经疏》本愿取意文(483页)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42.《往生礼赞》光号摄化之文(859页)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43.《观经疏》六字释之文(483页)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44.《观经疏》弘愿文(459页)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45.《观经疏》要弘废立之文(710页)
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46.《观经疏》二种深信之文(647页)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47.《观经疏》正定业之文(653页)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48.《观经疏》不问罪福之文(652页)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49.《观念法门》造罪回心之文(839、840页)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50.《往生礼赞》念佛必生之文(916页)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51.《观念法门》三辈专念文(835页)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52.《观经疏》往生义疾文(692页)
所闻化赞,但述“称佛之功,我来迎汝”,不论闻经之事。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
53.《往生礼赞》百即百生文(860、861页)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54.《观经疏》念佛延促之文(663页)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
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55.《无量寿经》最尊第一文(77页)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56.《大阿弥陀经》诸佛不及文
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
57.《大阿弥陀经》诸佛之王文
阿弥陀佛,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58.《阿弥陀经》光明无量文(7页)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59.《观经》光明遍照文(159页)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60.《往生礼赞》唯摄念佛文(862页)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61.《观念法门》不摄杂行文(825页)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62.《观经》光摄三缘之文(614、615页)
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义:
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此例非一也。
63.《观念法门》不遭九横文(821页)
称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者,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
64.《观念法门》诸佛舒舌文(840页)
六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
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65.《法事赞》念佛入报之偈(775页)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66.《法事赞》念佛最亲之偈(739页)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67.《往生礼赞》唯摄念佛之偈(905、906页)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68.《般舟赞》唯觅念佛之偈(950页)
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69.《法事赞》无过念佛之偈(787页)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70.《般舟赞》不如念佛之偈(945页)
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
念念称名常忏悔,人能念佛佛还忆。
71.《般舟赞》念佛最尊之偈(950页)
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
回生杂善恐力弱,无过一日七日念。
72.《般舟赞》利剑名号之偈(924、936页)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73.《法事赞》不问罪福之偈(799页)
四十八愿殷勤唤,乘佛愿力往西方;
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74.《般舟赞》普劝有缘之偈(965页)
普劝有缘常念佛,观音大势为同学。
若能念佛人中上,愿得同生诸佛家。
75.《往生礼赞》法界身之偈(905页)
弥陀身心遍法界,影现众生心想中。
76.法照大师偈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b弥陀本愿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夫;
一切众生皆度脱,称名即得罪消除。
c如来尊号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称名皆得往,观音势至自来迎。
d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华还到此间迎。
77.法然“名体一如”文(《法全》509页)
体外无名,名外无体;万善妙体,即名号六字;恒沙功德,备口称一行。
78.一遍“弘愿一称”文
弘愿一称万行致,果号三字众德源;
不蹈心地登灵台,不假工夫开觉藏。
79.一遍“因中万行”文
因中万行之功,摄于六字;
果号一称之益,施于十方。
80.源信“唯称弥陀”文
极重恶人无他方便,唯称弥陀得生极乐。
我亦在彼摄取之中,烦恼障眼虽不能见,
大悲无倦常照我身。
81.窥基“诸佛愿行”文
诸佛愿行,成此果名;但能念号,具包众德,故成大善,不废往生。
82.元照“万行圆修”文
一乘极唱,终归咸指于乐邦;
万行圆修,最胜独推于果号。
83.戒度“总彰四字”文
佛名乃是积劫熏修,揽其万德,
总彰四字,是故称之,获益非浅。
84.用钦“因果具足”文
今若以我心口,称念一佛嘉号,
则从因至果,无量功德,无不具足。
85.法位“称名称德”文
诸佛皆德施名,称名即称德;德能灭罪生福,名亦如是。
86.莲池“言名便周”文
极乐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亦言名便周。故以四字名号为境,依于此境,而加执持。
87.莲池“包罗愿行诸佛”文
弥陀万德之名:无一愿不包罗,
无一行不体备,无一佛不贯彻。
88.莲池“众德具备”文
举其名兮,兼众德以具备;
专乎持也,统百行而无遗。
89.莲池“万德齐圆”文
弥陀乃万德洪名,一名才举,万德齐圆。
不期于福,福已备矣。
90.莲池“善中之善”文
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91.莲池“不可思议善根”文
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
92.莲池“三祇一念”文
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
93.古德“名实不二”文
佛名者,名外无实,实外无名,
名实不二,故言名便周。
94.古德“名能召体”文
名必有相,名为能召,相为所召。
既称能召之名,必有所召之体。
95.彻悟“名外无德”文
一句所念之佛:
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
96.大佑“万德齐彰”文
一称嘉号,万德齐彰;
罪销尘劫,福等虚空。
97.蕅益“善福同佛”文
持名善根福德同佛。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
98.蕅益“以名召德”文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99.蕅益“全摄佛德”文
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
100.蕅益“果觉全授”文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
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101.蕅益“洪名法界”偈
六字洪名真法界,不须方便自横超。
102.印光“包摄净尽”文
阿弥陀佛所证之菩提觉道,即阿弥陀佛一句万德洪名,包摄净尽。
103.印光“法界藏身”文
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
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
举一全收,无欠无余。
104.印光“大冶洪炉”文
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
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
105.印光“如操左卷”文
但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往生一事如操左券。
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也。
如人习射,以地为的,发无不中。
106.印光“实不在多”文
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
纵饶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
107.印光“成佛有余”文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得熟,成佛有余,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108.印光“一大藏教”文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
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
109.印光“横超十地”偈
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
110.古昆“以名召德”偈
以名召德本融通,彼佛分明在口中;
果得持名无异念,声声露出紫金容。
111.古云“诸佛入心”偈
诸佛犹如净明镜,我心亦如摩尼珠;
诸佛常来入我心,我心遍入诸佛躯。
1.《观经疏》“念佛为宗,往生为体”之文(464页)
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
2.《安乐集》往生理由文(385、386页)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秽国教化众生,不愿往生净土,是事云何?
答曰:此人亦有一徒。何者?若身居不退已去,为化杂恶众生故,能处染不染,逢恶不变。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如此人等,堪能处秽拔苦。若是实凡夫者,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变,欲济彼者,相与俱没。如似逼鸡入水,岂能不湿。
是故《智度论》(卷二九意)云:“若凡夫发心,即愿在秽土拔济众生者,圣意不许。”何意然者?龙树菩萨释(卷二九意)云:“譬如四十里冰,如有一 人,以一升热汤投之,当时似如少减,若经夜至明,乃高于余者。凡夫在此发心救苦亦复如是,以贪瞋境界违顺多故,自起烦恼,返堕恶道故也。”
又云“新发意菩萨,机解软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何意然者?譬如婴儿,若不近父母恩养,或堕坑、落井、火、蛇等难,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养 育,方可长大,能绍继家业。菩萨亦尔,若能发菩提心,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匡绍菩萨家业,十方济运。为斯益故,多愿生也”。又,彼《论》 (卷六一、六六意 )云:“譬如鸟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须依林传树,羽成有力,方可舍林游空。新发意菩萨亦尔,先须乘愿求生佛前,法身成长,随感赴益。
3.《庄严经》速生我刹偈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4.《大经》本愿文(66页)
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5.《大经》本愿成就文(91页)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6.《大经》本愿成就偈(96页)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7.《大经》必得超绝去之偈(105页)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
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
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8.《大经》十四佛国往生文(130、131页)
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
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
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9.《大经》往生无数文(132页)
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甚多无数。
10.《大经》过火闻法文(133页)
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
11.《观经》择生极乐文(145页)
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12.《观经》光明摄取文(159页)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13.《小经》临终佛迎文(9页)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14.《小经》殷勤三劝文(8、10、13页)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15.《小经》三愿三生文(13页)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16.《观念法门》诸佛舒舌文(840页)
六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17.《观佛三昧经》文殊说偈愿生
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
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
18.《华严经》普贤说偈愿生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19.文殊普贤同劝法照愿生
汝所请问,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于过去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
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愿力难思,汝当系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
世间善男子、善女人,如欲快速成就佛道,应当修持念佛法门。
20.观音劝慧日愿生
汝欲传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发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汝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
21.《入楞伽经》龙树悬记文
于南天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
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
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22.《十二礼》不退菩提之偈(208页)
彼尊无量方便境,无有诸趣恶知识,
往生不退至菩提,故我顶礼弥陀尊。
23.《十二礼》回施众生之偈(208页)
我说彼尊功德事,众善无边如海水,
所获善根清净者,回施众生生彼国。
24.《往生论》天亲归命偈(212页)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25.《往生论》一切能满足之偈(213页)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故我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26.《往生论》普共诸众生之偈(214页)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
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27.《赞阿弥陀佛偈》我愿往生偈(340页)
现在西方去此界,十万亿刹安乐土,
佛世尊号阿弥陀,我愿往生归命礼。
28.《往生论注》“皆得往生,不断得证”文(276、300、292页)
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愿往生者,皆得往生。
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亦得往生。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
29.《往生论注》不实功德文(239页)
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
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30.《观经疏》回向偈(457页)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31.《观经疏》发遣来迎之文(459页)
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
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
32.《观经疏》立即立撮文(594页)
弥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
33.《观经疏》真佛弟子文(648页)
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34.《观经疏》二尊遣唤文(657页)
东岸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西岸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35.《观经疏》诸佛劝生文(574页)
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36.《法事赞》火宅难居偈(720页)
三界火宅难居止,乘佛愿力往西方。
37.《法事赞》十方佛证文(721页)
十方恒沙佛舒舌,证我凡夫生安乐。
38.《法事赞》乘愿往生文(777页)
终时正意念弥陀,见佛慈光来照身,
乘此弥陀本愿力,一念之间入宝堂。
39.《法事赞》回心华迎文(783页)
弥陀愿力皆平等,但使回心华自捧,
一念逍遥快乐国,毕竟常安无退动。
40.《观念法门》凡圣通入文(840页)
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
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
41.印光“善业不出轮回”文
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
42.印光“生死不了,危险太大”文
修行用功,原为了生死。生死不了,危险太大;轮回未出,难免堕落。努力今生,以了生死。
43.印光“必堕恶道”文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生西利益比得道利益更大。
44.善导:
a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
b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c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d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e乃至一称一念等,必得往生。
f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g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h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i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j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k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l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726页)
45.《大经》国土第一文(61页)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
其众奇妙,道场超绝。
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
十方来生,心悦清净,
已至我国,快乐安稳。
46.《大经》第十一必至灭度愿(65页)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47.《大经》第三九受乐无染愿(70页)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48.《大经》第二一相好如佛愿(67页)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49.《大经》一生补处文(97页)
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
50.《大阿弥陀经》相好如佛文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
51.《大阿弥陀经》说法如佛文
说经行道皆如佛。
52.《大经》超踰十方文(76页)
其佛国土,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
53.《大经》无衰无变文(73、76页)
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恢廓旷荡,不可限极。
54.《大经》无为自然文(124页)
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
55.《大经》依正涅槃文(87页)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56.《如来会》无差别相文
极乐国土,所有众生,无差别相;
顺余方俗,有人天名。
57.《往生论》如虚空偈(212页)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58.《往生论》第一义谛文(219页)
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59.《往生论》证平等法身文(220页)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60.《往生论注》安乐来由(241页)
安乐,是菩萨慈悲正观之由生,如来神力本愿之所建。胎卵湿生,缘兹高揖;业系长维,从此永断。续括之权,不待劝而弯弓;劳谦善让,齐普贤而同德。“胜过三界”,抑是近言。
61.《安乐集》报佛报土文(368页)
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
62.《观经疏》报佛报土文(484页)
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63.《法事赞》无上涅槃文(801页)
弥陀妙果,号曰无上涅槃。
64.《观经疏》往生证果文(459页)
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
65.《观经疏》凡夫入报文(487页)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66.《般舟赞》厌欣胜益文(965页)
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
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
厌则娑婆永隔,欣则净土常居。
隔则六道因亡,轮回之果自灭;
因果既亡,则形名顿绝也。
67.《往生礼赞》超诸佛刹偈(901页)
观彼弥陀极乐界,广大宽平众宝成;
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刹最为精。
68.《般舟赞》极乐安身偈(924页)
一一光明相续照,照觅念佛往生人。
欲比十方诸佛国,极乐安身实是精。
69.《法事赞》真净报土偈(768页)
弥陀佛国真严净,三恶六道永无名,
事事庄严难可识,种种妙微甚为精。
70.《法事赞》证得法身偈(766页)
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
行来进止常随佛,证得无为法性身。
71.《法事赞》六识自悟偈(773页)
四种威仪常见佛,行来进止驾神通,
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72.《往生礼赞》胜像胜境偈(867页)
恒愿一切临终时,胜缘胜境悉现前。
仰愿神光蒙授手,乘佛本愿生彼国。
73.《般舟赞》微尘故业偈(926页)
微尘故业随智灭,不觉转入真如门,
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弹指须臾间。
74.《般舟赞》极乐无比偈(928页)
自庆今身闻净土,不惜身命往西方,
西方快乐无为处,天上人间无比量,
六天相胜亿万倍,不及西方人一相,
三十二相通自在,身光遍照十方界。
75.《般舟赞》毕竟逍遥偈(930页)
一切时中相续作,至死为期专复专,
一到弥陀安养国,毕竟逍遥即涅槃。
76.《般舟赞》华盖来迎偈(931页)
莫论弥陀摄不摄,意在专心回不回,
但使回心决定向,临终华盖自来迎。
77.《般舟赞》我法王家偈(936页)
普愿有缘同行者,专心直入不须疑,
一到弥陀安养国,元来是我法王家。
78.《般舟赞》时忆地狱偈(949、950页)
普劝众生护三业,行住坐卧念弥陀,
一切时中忆地狱,发起增上往生心,
誓愿不作三涂业,人天乐报亦无心,
忽忆地狱长时苦,不舍须臾忘安乐,
安乐佛国无为地,毕竟安身实是精。
79.《往生礼赞》弥陀智愿海偈(871页)
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
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
80.《往生礼赞》皆当得生偈(875页)
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
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
81.《往生礼赞》过火闻名偈(876页)
设满大千火,直过闻佛名,
闻名欢喜赞,皆当得生彼。
82.《往生礼赞》特留念佛偈(876页)
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
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83.《往生礼赞》流浪三界偈(884页)
流浪三界内,痴爱入胎狱,
生已归老死,沉没于苦海。
我今修此福,回生安乐土。
84.法照大师偈:
a西方进道胜娑婆,缘无五欲及邪魔;
成佛不劳诸善业,华台端坐念弥陀。
b五浊修行多退转,不如念佛往西方;
到彼自然成正觉,还来苦海作津梁。
c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六尘;
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85.法然“凡夫入报”文
我立净土宗元意,为显示凡夫往生报土也。
86.蕅益“平生业成”文
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87.蕅益“光寿同佛”文
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
88.印光“光寿同佛”文
若生西方,庶可与佛光寿,同一无量无边矣。
89.印光“平生业成”文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90.印光“太子堕地”喻:
能于此法,深生正信,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91.印光“得预补处”文
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
92.印光“同佛受用”文
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
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
93.《小经》依报庄严文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
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
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1. 大乘法门必度众生
2.《大经》广度生死流偈(97页)
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
会当成佛道,广度生死流。
3.《易行品》乘彼八道船偈(198页)
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
自度亦度彼,我礼自在者。
4.《庄严经》酬愿度生文
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
5.《庄严经》我若成正觉偈(二利圆满)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6.《大经》第十一必至灭度愿(65页)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7.《大经》第二十二一生补处愿(67页)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8.《大经》华光出佛文(90页)
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炜烨焕烂,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
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9.《如来会》现往东方文
是诸佛等,现往东方为人说法,皆为安立无量有情于佛法中。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10.《楞伽经》极乐界中出偈
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
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
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
11.《往生论》示佛法如佛偈(214页)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
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12.《往生论注》正随依转文(292、293页)
偈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彼中众生,住如此量中,志愿广大,亦如虚空,无有限量。
彼国土量,能成众生心行量,何可思议!
13.《往生论》园林游戏文(226页)
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
14.《往生论注》园林游戏释文(333页)
“示应化身”者,如《法华经》普门示现之类也。
“游戏”有二义:
一者自在义。菩萨度众生,譬如狮子搏鹿,所为不难,如似游戏。
二者度无所度义。菩萨观众生,毕竟无所有。虽度无量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示度众生,如似游戏。
言“本愿力”者,示大菩萨于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现种种身、种种神通、种种说法,皆以本愿力起。譬如阿修罗琴,虽无鼓者,而音曲自然。
15.《观经疏》还相回向文(659页)
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
16.《法事赞》还来秽土偈(759页)
誓到弥陀安养界,还来秽国度人天,
愿我慈悲无际限,长时长劫报慈恩。
17.《往生礼赞》自信教人信偈(877页)
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
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18.蕅益“即生十方”文
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
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
能自度,即普利一切。
19.彻悟“三际同时”文
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
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三际同时,更无前后。
慧净法师 编述
净土宗之特色: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所谓“特色”,即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净土宗之特色,即是净土宗特有之教义判释,为不共圣道诸宗、超胜余佛净土、而能纯粹彻底彰显“弥陀救度”之法门者。
其理论根据即是弥陀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名为“念佛往生愿”;此愿为愿中之王,根本之愿,以总为别,独称“本愿”。
一切善恶凡夫,只要称名念佛,自然乘佛本愿;现生永被弥陀光明摄取不舍,命终直入弥陀报土速证佛果。故得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已非娑婆凡夫,已是极乐圣众。
不假万行回向,横超品位阶级;胜易圆顿,不可思议;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具体言之,开为四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本宗之“传承”,完全依据净土宗之大成者——唐朝高僧善导大师。
“本愿称名”之义,善导大师《观经疏》结论言(710页):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凡夫入报”之义,善导大师《观经疏》以问答释言(487页):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义,善导大师《法事赞》以偈直言(775页):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自具“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理。谨恭录“经文”“祖释”为证,并附“导读”于后。
经文
1.《大经》本愿文(第十八愿)(66页)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祖释
2.善导《观经疏》本愿释之文(484页)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3.善导《观念法门》本愿释之文(834页)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4.善导《往生礼赞》本愿释之文(915页)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经文
5.《大经》本愿偈(96页)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6.《观经》本愿称名之文 (179页)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7.《观经》付嘱称名之文(181页)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8.《小经》本愿称名之文(9页)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祖释
9.龙树《易行品》本愿称名之文(196页)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10.天亲《往生论》本愿偈(213页)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11.善导《观经疏》本愿称名之文(710页)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12.善导《往生礼赞》本愿称名之偈(905、906页)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13.善导《往生礼赞》本愿称名之文(914页)
得闻弥陀本愿名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
14.法照《五会赞》本愿称名之偈
弥陀本愿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夫;
一切众生皆度脱,称名即得罪消除。
15.法然《选择集》本愿称名之文
弥陀如来为普摄于一切,不以诸行为往生本愿,唯以称名念佛一行为其本愿也。(《法全》第30页)
本愿意唯在众生,专称弥陀名,而本愿中更无余行。(《法全》第36页)
称名念佛是彼佛本愿行也。故修之者,乘彼佛愿,必得往生也。(《法全》第15页)
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法全》第112页)
祖释
1.善导《观经疏》凡夫入报之文(487页)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经文
2.《大经》必至灭度之文(65页)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3.《无量寿如来会》证大涅槃之文
设我成佛,国中有情,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菩提。
4.《大经》住正定聚之文(91页)
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
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
5.《无量寿如来会》到涅槃处之文
彼国众生,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槃处;
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6.《大经》受乐无染之文(70页)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7.《大经》相好如佛之文(67页)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8.《大经》一生补处之文(97页)
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
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9.《大经》次如弥勒之文(130页)
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
10.《大阿弥陀经》次如弥勒之文
前后供养无央数诸佛,以次如弥勒,皆当作佛。
11.《大阿弥陀经》相好如佛之文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
12.《大阿弥陀经》说法如佛之文
说经行道皆如佛。
13.《庄严经》恶机成佛之文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一切皆得身真金色。
14.《庄严经》证同弥陀之文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亦以大慈悲,利益诸群品。
15.《大经》升道无极之文(105页)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
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
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16.《平等觉经》往生报土之文
速疾超便可到,安乐国之世界,
至无量光明土,供养于无数佛。
17.《大经》最尊第一之文(77页)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18.《大阿弥陀经》诸佛不及之文
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
19.《大阿弥陀经》诸佛之王之文
阿弥陀佛,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20.《大经》国如涅槃之文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
21.《大经》超瑜十方之文(76页)
其佛国土,清净庄严,超瑜十方一切世界。
22.《大经》依正涅槃之文(87页)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23.《无量寿如来会》无差别相之文
极乐国土,所有众生无差别相;顺余方俗,有人天名。
24.《大阿弥陀经》同证涅槃之文
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诸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诸生阿弥陀佛国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便自然长大。亦无乳养之者,皆食自然之饮食。
其身体亦非世间人之身体,亦非天上人之身体;皆积众善之德,悉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甚姝好无比。
25.《涅槃经》虚无即是如来之文
真解脱者即是虚无,虚无之身者即是如来。
26.《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清净报土之文
汝当生处,是阿弥陀佛清净报土,莲华化生,常见诸佛,证诸法忍,寿命无量百千劫数,直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我常佑护。
祖释
27.天亲《往生论》妙境界相之文(219页)
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28.天亲《往生论》不虚作住持之文(220页)
何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29.昙鸾《往生论注》皆得往生之文(275、276页)
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
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30.昙鸾《往生论注》所念弥陀即是实相之文(278、279页)
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譬如千岁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暗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
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
31.昙鸾《往生论注》皆得清净法身之文(243、244页)
安乐净土诸往生者,无不净色,无不净心。
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以安乐国土清净性成就故。
32.昙鸾《往生论注》眷属平等之文(253页)
使我国土,悉于如来净华中生;眷属平等,与夺无路。故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33.昙鸾《往生论注》大乘平等之文(256页)
我国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
34.昙鸾《往生论注》皆从如来生之文(266页)
愿我成佛,所有天人,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
“海”者:言佛一切种智深广无涯,不宿二乘杂善中下死尸,喻之如海。是故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不动”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倾动也。
35.昙鸾《往生论注》触光破暗之文(300页)
彼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触之者,无明黑暗终必消除。
36.昙鸾《往生论注》灭之文(288页)
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
37.昙鸾《往生论注》平等一相之文(303页)
诸天共器,饭有随福之色;
足指按地,乃详金砾之旨。
而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议!
38.昙鸾《往生论注》超越十地之文(314、315页)
《无量寿经》中,阿弥陀如来本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 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案此经 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
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之理,未敢详也。
譬如有树,名曰“好坚”。是树地生,百岁乃具。一日长高百丈,日日如此。计百岁之长,岂类修松耶!见松生长,日不过寸;闻彼好坚,何能不疑?
即同有人闻释迦如来“证罗汉于一听,制无生于终朝”,谓是接诱之言,非称实之说。闻此论事,亦当不信。
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谓之不然,亦其宜也。
39.昙鸾《赞阿弥陀佛偈》利生自在之偈(347页)
安乐佛国诸菩萨,夫可宣说随智慧,
于己万物亡我所,净若莲华不受尘,
往来进止若泛舟,利安为务舍适莫。
彼己犹空断二想,燃智慧炬照长夜。
三明六通皆已足,菩萨万行贯心眼。
如是功德无边量,是故至心头面礼。
40.昙鸾《赞阿弥陀佛偈》证果平等之偈(347页)
安乐声闻菩萨众,人天智慧咸洞达,
身相庄严无殊异,但顺他方故列名。
颜容端正无可比,精微妙躯非人天,
虚无之身无极体,是故顶礼平等力。
41.昙鸾《赞阿弥陀佛偈》悉住定聚之文(347页)
敢能得生安乐国,皆悉住于正定聚,
邪定不定其国无,诸佛咸赞故顶礼。
42.道绰《安乐集》报佛报土之文(368页)
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
43.善导《观经疏》报佛报土之文(484页)
《大乘同性经》(卷下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44.善导《法事赞》无上涅槃之文(801页)
弥陀妙果,号曰无上涅槃 。
45.善导《观经疏》往生证果之文(459页)
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
46.善导《观经疏》西方寂静之偈(567页)
西方寂静无为乐,毕竟逍遥离有无;
大悲熏心游法界,分身利物等无殊。
47.善导《往生礼赞》超诸佛刹之偈(901页)
观彼弥陀极乐界,广大宽平众宝成。
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刹最为精。
48.善导《法事赞》称名入报之偈(775页)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49.善导《法事赞》直入涅槃之偈(721页)
佛使二十五菩萨,一切时来常护念;
毕命直入涅槃城,直心实行佛迎来。
50.善导《法事赞》证得法身之偈(766页)
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
行来进止常随佛,证得无为法性身。
51.善导《法事赞》六识自悟之偈(773页)
四种威仪常见佛,行来进止驾神通;
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52.善导《往生礼赞》十地自然之偈(906页)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53.善导《般舟赞》一入即证之偈(923页)
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
一入弥陀涅槃国,即得不退证无生。
54.善导《般舟赞》毕竟逍遥之偈(930页)
一到弥陀安养国,毕竟逍遥即涅槃;
涅槃庄严处处满,见色闻香罪障除。
55.善导《般舟赞》念念证悟之偈(964页)
一入涅槃常住国,彻穷后际更何忧;
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行愿自然成。
56.善导《般舟赞》毕竟不退之偈(925页)
一念之间入佛会,三界六道永除名;
三明六通皆自在,毕竟不退证无为。
57.善导《般舟赞》安乐无为之偈(949、950页)
忽忆地狱长时苦,不舍须臾忘安乐;
安乐佛国无为地,毕竟安身实是精。
58.善导《般舟赞》相好同佛之偈(935页)
佛与圣众身金色,光光相照心相知;
相好庄严无殊异,皆是弥陀愿力成。
59.善导《般舟赞》超证常伦之偈(953页)
极乐众生见闻益,超证常伦诸地上。
60.善导《般舟赞》一到即受之偈(943页)
一到即受清虚乐,清虚即是涅槃因。
61.善导《法事赞》入涅槃门之偈(741页)
念念回心生净土,毕命入彼涅槃门。
62.善导《般舟赞》念佛涅槃之偈(958页)
念佛即是涅槃门。
63.法照《五会法事赞》具通自在之偈
凡夫若得到西方,旷劫尘沙罪消亡;
具六神通得自在,永除老病离无常。
64.法照《五会法事赞》悟道证真之偈
众生随佛到西方,微尘故业自消亡;
如来愿力亲加被,闻法悟道证真常。
65.法照《五会法事赞》华台念佛之偈
西方进道胜娑婆,缘无五欲及邪魔;
成佛不劳诸善业,华台端坐念弥陀。
66.法照《五会法事赞》自然成觉之偈
五浊修行多退转,不如念佛往西方;
到彼自然成正觉,还来苦海作津梁。
67.法照《五会法事赞》还同法身之偈
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六尘;
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68.蕅益《弥陀要解》光寿同佛之文
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
69.蕅益《弥陀要解》超位登极之文
凡夫例登补处,同尽无明,同登妙觉,超尽四十一因位。
70.蕅益《灵峰宗论》横超十地之文
六字洪名真法界,不须方便自横超。
71.印光《文钞》光寿同佛之文
若生西方,庶可与佛光寿同一无量无边矣。
72.印光《文钞》入报同佛之文
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
73.印光《文钞》横超十地之文
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
74.法然“凡夫入报”之文
我立净土宗之元意,为显示凡夫往生报土也。
我依善导释义,建立宗门,以明凡夫生报土之义也。(《法全》490页)
一切善恶凡夫,依口称念佛,往生无漏报土,是弥陀化身之善导和尚所解释也。(《法全》476页)
称此名号者,得万行万善之功德,相应因位之本愿,而蒙迎接;故以本愿不思议之力,须臾之间生于报土,刹那之程开无生之悟,有何可疑耶! (《法全》609页)
言“十方众生”者:漏于诸佛教化之常没众生也,怜愍此等众生,诸佛之慈悲与阿弥陀佛之慈悲相同,此约“总愿”;若约“别愿”时,则阿弥陀佛之慈悲胜 诸佛之慈悲。其故者:依“常没众生以十声一声之称名功力,往生无漏报土”之愿也,阿弥陀佛名号之胜余佛名号,亦是因位之本愿所建立之名号故超胜也,若不如 是,则不成报土之生因,而与诸佛之名号同。(《法全》543页)
经文
1.《大经》即得往生之文(91页)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2.《观经》摄取不舍之文(159页)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3.《观经》芬陀利华之文(181页)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4.《小经》临终佛迎之文(9页)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5.《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临终佛迎之文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
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以此功德,临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见已寻生庆悦,倍增功德。
以是因缘,所生之处,永离胞胎秽欲之形,纯处鲜妙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
祖释
6.昙鸾《往生论注》平生业成之文(280页)
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
7.昙鸾《往生论注》秽土假名人之文(237页)
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
8.昙鸾《往生论注》同一念佛之文(301页)
彼安乐国土,莫非是阿弥陀如来正觉净华之所化生。
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夫法界之内,皆为兄弟也。
眷属无量,焉可思议!
9.善导《观经疏》圣众庄严之文(462页)
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
10.善导《观经疏》愿愿唯明专念之文(615页)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11.善导《往生礼赞》称念必生之文(915页)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12.善导《观经疏》念佛皆往之文(466页)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13.善导《观经疏》念佛易生之文(483页)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
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14.善导《往生礼赞》光号摄化之文(859页)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15.善导《往生礼赞》摄取不舍,故名弥陀之文(862页)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16.善导《观经疏》六字释之文(483页)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17.善导《观经疏》机法二种深信之文(647页)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18.善导《观经疏》正定业之文(653页)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19.善导《观经疏》正念直来之文(657页)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20.善导《观经疏》立即得生之文(594页)
弥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21.善导《观经疏》心行具足、平生业成之文(659页)
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22.善导《法事赞》善恶皆生之文(726页)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23.善导《观念法门》三辈唯劝专念之文(835页)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24.善导《往生礼赞》百即百生之文(860、861页)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25.善导《观经疏》增上缘之文(614页)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
26.善导《观念法门》诸佛舒舌之文(840页)
六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27.善导《观经疏》芬陀利华之文(709页)
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稀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为喻。
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稀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此华相传名蔡华是。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今生既蒙此益,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
28.善导《般舟赞》平生业成之文(965页)
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
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
厌则娑婆永隔,欣则净土常居。
隔则六道因亡,轮回之果自灭;
因果既亡,则形名顿绝也。
29.蕅益《弥陀要解》平生业成之文
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30.印光《文钞》平生业成之文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31.法然“平生业成,临终来迎之文(《法全》430页)
明知:非临终正念故有来迎,
由来迎故临终正念也。
凡平生之时已成往生行业之人,
临终必得圣众来迎;
已得来迎之时,即由佛力住正念也。
经文
1.《大经》现生不退之文(91页)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2.《无量寿如来会》现生不退之文
彼国众生,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
3.《小经》现生不退之文 (8、13页)
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祖释
4.龙树《易行品》现生不退之文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称其名号。(189页)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196页)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196页)
5.昙鸾《往生论注》现生不退之文(230、231页)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
6.昙鸾《往生论注》现生不退之文(300页)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7.昙鸾《往生论注》不断得证之文(292页)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
8.善导《往生礼赞》现生不退之偈(905页)
真形光明遍法界,蒙光触者心不退。
9.印光《文钞》现生不退之文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则虽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10.昙鸾《往生论注》他力速得之文(335—337页)
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
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
愿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
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
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
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净宗法师
所谓“特色”,即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辨识事物,必须把握其特色,不然就会张冠李戴,产生错误;修学净土,也必须掌握净土宗的特色,不然就会圣净不分,失去往生。
净土宗有无特色?很显然,若无特色,则净土一宗不能成立。
净土宗有何特色?慧净法师根据《净土三经》及相承祖释,提炼为四句话、十六个字,谓:“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准确、简练、系 统、明了,独显弥陀救度,超胜余佛净土,不共圣道诸宗,至简易、至高深、至稳当、至快捷,万机不漏,一生速成;可谓握一宗咽喉,通法门幽关,除行人恐惧, 畅往生达道。
前二句为根本纲宗,后二句明今生胜益;又前一句为因行,后三句为果益。根本自摄枝末,因行必招果益,故四句可收为二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又可收入一句“本愿称名”。
本愿,明教理;称名,明行法;凡夫,明摄机;入报,明果益。“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明净土宗之“机、教、行、益”,即:造罪凡夫,以弥陀本愿不虚故,称名愿生,皆得往生真实无漏极乐报土。而且是平生之时圆满达成往生之业,不待临终;于此世间即获不退转之果位,非至极乐。
本愿称名:圣道诸宗以众生心性为体,悟明心性为宗;净土一宗以本愿名号为体,称名往生为宗,故“本愿称名”为净土宗不共圣道诸宗之特色。又余佛净土虽也劝往生,但未闻有称名往生之本愿,独有弥陀一佛发称名往生之本愿,故“本愿称名”为净土宗超胜余佛净土之特色。
凡夫入报:依圣道诸宗修习,必须登地以上的大菩萨,才能前至诸佛报土;他方净土虽不乏高妙报土,然而一切绝非罪障凡夫可至之处。今净土一宗,凡夫称名,仗阿弥陀佛愿力,得生极乐最妙报土,证同弥陀,故此“凡夫入报”即为圣道诸宗所无、他方净土未闻之特色。
平生业成:圣道修行,仗自力累积之功,有渐次断证之位,初果圣人尚需七次往返天上人间,而后业成解脱,不受后有。今净土宗,任何罪重之人,只此一 生,决定往生,生死了办,不再轮回。然而如果必须累积一生勤行,直到临终见佛来迎,方才往生业成,仍然不免圣道自力的色彩,往生存有不确定的因素。今说 “平生业成”,不说“一生业成”,即是在平时一生之任何时候,皆是往生业成之时。因本愿称名,往生仗佛愿力;佛愿力成故,众生往生之业已由佛边完成;佛边 已成故,何时众生信受称名,实时乘佛愿力,往生之业达成,不待临终。唯有临终才信受弥陀愿力者,方是“临终业成”,亦即临终一念往生业成。可知平生业成从 机边含“临终一念业成”与“平生念念业成”两种状况,而从法边则是“弥陀愿力业成”。任何人、任何时,信受称名,往生之业当体成就,业成不坏故,自然念念 称名有相续之功,声声往生无不定之虑,故说“正定之业”“万修万人去”“遇无空过者”,独成净土宗之特色。
现生不退:于圣道修行,不退转位乃是极艰、极难、极重、极要、极尊、极大之事,非敢率尔轻谈,妄自期许,要须生生正见不失,勇猛精修,历一大阿僧祇 劫方可达致,何况长劫疲劳苦修过程中,退道者如大海水之多,进步者只毛滴水之少;舍利弗以六住菩萨之位,尚以乞眼因缘退心,余者可知。今净土宗,凡夫罪 人,但以本愿称名一法,尽获弥陀因中万行果上万德,圆满成佛所需一切功德,于娑婆界登不退位,以烦恼身入圣众数。如此教理,圣道诸宗所绝无,十方世界所仅 有,独成净土宗之特色。
如上,开为四句,合为一句“本愿称名”。有此一句,自然流出三句。因为“本愿称名”,所以“凡夫入报”;因为“本愿称名”,所以“平生业成”;因为“本愿称名”,所以“现生不退”。
如此重要而鲜明之特色,虽然本含于佛经祖释之中,因未经明眼善知识提纯精炼,古今行人多忽略而过,如茫然不知。今慧净法师将之系统归纳整理,鲜明提 出,一一出示经文祖释为证,普令见闻之人耳目开明,可谓于净土宗教理建设有着巨大的贡献,而对无量往生行人有着莫大的帮助,必将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以何得知净土宗即是“本愿称名”?
一、先出《大经》本愿文,标明本愿所誓往生行法,唯是“乃至十念”。
二、继出善导大师本愿释之文(2—4),明弥陀本愿所誓“乃至十念”即是“称名下至十声”,弥陀“本愿”,唯在“称名”,甚为显然。
三、未知“本愿称名”唯是人师之释,还是也有同类经证?继出《大经》本愿偈,明第十八愿即是“本愿”;继出《观》《小》二经文(6—8),明第十八愿所说念佛即是“称名”“持名”。
四、未知“本愿称名”唯是善导一师所释,还是敬有师承?继出龙树、天亲、善导、法照、法然之文(9—15),明本宗之一脉相承。
以何得知净土宗即是“凡夫入报”?
一、先直出善导大师“凡夫入报”之文以为明证,亦是标宗。
二、继出诸经之文,明所入报土之妙境界相。分四:
⑴2—16,明往生彼土,位证极果,所谓: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证大涅槃、证同弥陀。
⑵17—21,明彼土依正,超逾十方,无伦无比。
⑶22—25,明彼国众生差而无差,平等一相,德同如来。
⑷26,直明彼土为“清净报土”。
其中13、24二文兼明能入凡夫:“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蜎飞蠕动之类”;此等“皆生我刹,不久悉成佛,一切皆得真金色身”,“悉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凡夫入报,悉皆成佛,意最明显。
三、继承天亲、昙鸾、道绰、善导、法照、蕅益、印光之文(27—73),明极乐报土之胜德:第一义谛妙境界相,无为无漏、超诸佛刹、平等一相、超证 常伦、十地自然、光寿同佛、称名即入,劝令欣乐求往。其中昙鸾十三文、善导二十文,最丰。又道绰、善导直明“报佛报土”,乃为建立宗门故,意义非同寻常, 由此之义,净土一宗确然建立。
四、最后以法然“凡夫入报”之文为总结,明此“凡夫入报”于净土宗建立之意义。
可知,善导、法然二大师于净土宗门之建立最为完备;也可知今辑《净土宗之特色》,用心全同祖师,为显弥陀愿力,畅往生达道。
“凡夫入报,五乘齐同”,彻底扫除了自力修行的残余阴影,彻底显明了阿弥陀佛的绝对救度,彻底泯灭了一切众生身份上的不平等,而究竟显示出平等一如的真理实相。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不仅是净土宗的豪壮宣言,实是一切佛法的妙高峰顶,一切诸佛的彻底慈悲,一切诸佛的终极宣示,罪劣凡夫的绝对安慰。末代愚 夫,罪障深重,虽闻“本来是佛”,怎奈“现是凡夫”,佛道虽修而不得,轮回欲出而偏入,徒奈何哉!今闻“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则一切下劣众生的本有佛 性,如柴遇火,骤然燃放光明;也如原子核裂变,释放巨大的能量,产生无穷的威力。
问 经文、祖释两相比较,经文为重,祖释次之,祖释服从于经文。今先出祖释,再引经文,似乎次序相倒?
答 这是因为“凡夫入报”经中虽有义理,而无明文;加之圣道诸宗师各以自宗观念解释净土:见经中描述极乐境相高超,虽然承认是报土,但认为同诸佛报 土,必须是大菩萨才能往生;见凡夫往生之经文,或者虽承认凡夫得生,但只能是最低的“凡圣同居土”,或者认为是“别时意”,今生并不能往生,而要多生累积 之后才能往生。总之,圣道诸宗师都看不到“凡夫往生报土”这一面,这是因为诸宗师囿于圣道自力修行的观念,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埋没了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 大悲愿力,使得一切凡圣善恶皆得往生的通畅达道,堵塞而成只有少数人才能通过的羊肠小道。唯有善导大师站在阿弥陀佛他力本愿的立场,鲜明地指出:弥陀是报 佛,极乐是报土,罪障凡夫,但称佛名,乘阿弥陀佛大悲本愿力为增上强缘,皆得往生。由此释义,反观经文,群疑尽扫,众暗皆消,弥陀本愿宗旨彻底显明,凡夫 往生之道彻底畅通。
问 既然如此,善导之前昙鸾之释,应不足引以为据?
答 昙鸾大师依天亲菩萨《往生论》,极乐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亦即是报土,而“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凡夫入报” 之义毫无余遮,极为明显,只是当时并无极乐报化判属之争,所以也就不立“凡夫入报”的名目,但实义与善导大师毫无二致。今由善导大师宗义成故,引据昙鸾大 师之释,更见祖祖同心,乃至法照、蕅益、印光皆然,所谓“一灯明照万色,万色还显一灯”。
以何得知净土宗即是“平生业成”?
一、先出经文。按《大》《观》《小》,正、傍先后。
⑴1,“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不待临终,故知平生业成。
⑵2,“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也在平时,佛光摄取不舍故,往生业成。
⑶3,念佛之人,此世今生被赞为“芬陀利华”,“二圣为其胜友”,定指将来“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也是因其平生业成,决定得生极乐,决定成佛故;若平生往生之业尚不成,生死流转尚不免,何能承担如此盛赞。
⑷4—5,因平生业成故,临终佛迎。所谓因成果现,若平生往生业因不成,则临终无佛来迎。又经文临终只说来迎,不说植因,可知平生业因已成。
二、继出祖释。按时代先后。总二十六文中,善导大师占二十文。
⑴6,经文具言“乃至十念”,善导大师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念”,即是双含平生、临终。故知释文虽举“十念”,实指“念佛”,而不限时、不限数, 十念业成即是念佛业成,平生念佛即平生业成,临终念佛即临终业成,何时念佛即何时业成;然平生为常规,临终乃特例,故说“平生业成”。又所谓“业事成 办”,非成办在能念之众生,乃是成办在所念之佛名,如言:“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 相比。”又言:“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
⑵7,由因果相续道理,明“平生业成”。“秽土假名人”,此界念佛人;“净土假名人”,彼土之圣众;“不得决定一”,秽净遥隔,凡圣迥别故;“不得决定异”,果由因牵,圣因先成故。由此土念佛圣因成就,得往生彼土报得圣果,故知平生业成。
⑶8—9,此界凡夫念佛人,与彼土菩萨圣众称为“兄弟”,以凡夫身,入圣众数,亦因念佛平生业成,决定往生,决定成圣故。
⑷10—14,由本愿不虚,明平生业成。往生在乘佛愿力,佛愿力成故,往生之业由佛力自然成就。众生平生信愿称名,平生即乘佛愿,平生往生业成。
⑸15—16,由名号功能,明平生业成。称念名号,蒙彼佛光明摄取不舍。名号具足佛愿佛行,赐予信顺称名之人。故平生业成,不待临终。
⑹17—26,由称名必生,明平生业成。若非平生业成,则不得称为“正定之业”,失却“我能护汝”之功,不可说为“必得往生”“定得往生”“皆得往生”“尽得往生”“易得往生”“莫不皆往”“立即得生”“十即十生”等;唯有平生业成,才可说必生、皆生、易生。
⑺27,“今生既蒙此益”者,往生之业已成故;“舍命即入佛家”者,业成自然往生故。
⑻28—30,一念厌欣,往生业成,身虽在娑婆,心已送极乐,故得娑婆永隔,极乐常居。
⑼31,明平生业成、临终来迎、命终正念。
以何得知净土宗即是“现生不退”?
1—3,“愿生”“当生”“欲生”,皆指未生净土之前,身在娑婆之处,皆得不退,故知“现生不退”,不待极乐。
⑴4,《易行品》是在说明今生得不退转地,有难易二道,而以阿弥陀佛本愿称名为易行道,故知为“现生不退”。
⑵5—6,《往生论注》宗承《易行品》,所说“正定”“不退”自然同是“现生不退”。
⑶7,“不断烦恼”指此生现是凡夫,“得涅槃分”指虽未成佛,但决定成佛,即是不退转位;故知为“现生不退”。
⑷8,释经文“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此世念佛,蒙佛光摄取不舍故,住于不退。
⑸9,太子现居必定为王之位,念佛现居必定成佛之位,即是“现生不退”。
⑹10,总结。举第十八愿明“本愿称名”,又是“平生业成”,必得往生故;第十一愿明“现生不退”,入正定聚故;第二十二愿明“报土速证”,超证常伦故。故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宗风o俗谛)
慧净法师 撰
一、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
三、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
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较是非。
不求人过,不举人罪,不揭人私,不争人我。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怀虚假,不行谄曲。
四、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于人。
奉行谦敬,不起骄慢;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五、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凡事守大体、有分寸,凡事为对方设想,
凡事肯吃亏不计较。
六、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七、生活──简单、朴素。
语言──诚恳、和蔼。
威仪──安详、稳重。
八、诿罪掠功小人事,掩罪夸功众人事,
让美归功君子事,分怨共过盛德事。
九、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
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十、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
慧净法师 撰
⒈ 简单,朴实,节俭,廉洁。不排场,不浮华,不浪费。
⒉ 不吃点心,不吃零食,不喝饮料。
⒊ 三餐要家常便饭,不要常在餐厅用餐。
⒋ 纯素,不吃燕窝及含蛋奶之物。
⒌ 不吃高档菜肴、水果。
⒍ 不使用高档生活用品。
⒎ 不购买、不使用过度包装品。(惜福、环保)
⒏ 不住高档宾馆。
⒐ 住宾馆自备盥洗用品。(使用自备的毛巾、牙刷、牙膏、肥皂等盥洗用品。惜福、环保)
⒑ 在飞机上之饮食与物品,非需要不接受。(惜福、环保)
⒒ 不购身外之物,不托信众购物。
⒓ 不随便接受供养。
⒔ 不接受礼品、纪念品、土特产。
⒕ 不接受自己不需要、用不到之物。
⒖ 不浪费施主物资。为彼此惜福。
⒗ 不给居士们添麻烦,增困扰。
⒈ 学习“言无名利,行绝虚浮”。(玄奘大师幼时行谊)
⒉ 言语举止:端庄,安详,稳重,诚恳,实在。
⒊ 不妄言,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
⒋ 凡与人言,不谈世事;虽说佛法,要归净土。
⒌ 讲话要言不繁,切忌繁复琐碎,絮絮不休。
⒍ 少讲话,讲短话,讲管用的话;不讲空话、套话。
⒎ 无事即应念佛,不闲言杂语,不无事找话题闲聊。
⒏ 不多事,不攀缘,不化缘,不浮夸,不谄媚,不虚伪;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不情绪,不脾气,不生气。
⒐ 不常拿手机,不常拍照。
⒑ 轻车简从,简化迎来送去。
⒒ 凡事得体。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力戒世俗习气。
一、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
三、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
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较是非。
不求人过,不举人罪,不揭人私,不争人我。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怀虚假,不行谄曲。
四、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于人。
奉行谦敬,不起骄慢;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五、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凡事守大体、有分寸,凡事为对方设想,
凡事肯吃亏不计较。
六、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七、生活──简单、朴素。
语言──诚恳、和蔼。
威仪──安详、稳重。
八、诿罪掠功小人事,掩罪夸功众人事,
让美归功君子事,分怨共过盛德事。
九、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
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十、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