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阿弥陀佛”,中国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的,《西游记》中唐僧的口头禅便是这句“阿弥陀佛”,《济公》里面“南无阿弥陀佛”那轻松活泼的调子几乎 无人不会哼唱,绝大多数寺院围墙上清一色赫然有“南无阿弥陀佛”映入眼帘,学佛人见面第一句话总是“阿弥陀佛”,就连没有佛教信仰的人在脱险离难时、慨叹 世事时也往往不由自主地冒出一句“阿弥陀佛”,人们只要想到佛教,大概第一个联想到的便是这句“阿弥陀佛”,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说代表了整个的佛 教。
然而,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从何处而来的呢?
原来,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曾在佛经中宣说:在久远的过去,宇宙中的某一个星球上,有一尊名号为世自在王的佛出兴于那个世间。当时有一个大国王,有 缘听到世间自在王如来的讲法,欢喜信受,并且心中瞬间开解,而悟入佛法很深的境界,晓知佛法方是世间最尊贵的真理,故而毅然决然地舍弃王位,在佛前出家, 号为法藏比丘。
后来这位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的开示、引导、加持下,花了五大劫的时间,费尽种种思量、考虑,发了四十八大愿,。这四十八个大愿非常弘大深远,超过宇宙间一切世界所有诸佛的悲愿。正如晋朝谢灵运《净土咏》中说的“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愿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
法藏比丘在愿文中说,他要建立一个世界,其清净、庄严、美好、快乐的程度超过所有的世界,他要让来到他这个世界的人永离六道轮回的苦恼,而且能够迅速成佛,享受成佛的大自在。而十方一切世界的众生,只要称念他的名号,就可以在寿终之后来到这个美妙、庄严、快乐的世界。
菩萨发了救度众生的愿后,就积功累德去圆满他的大愿,正如建房子,设计好图纸后,便须买砖买瓦实地去建造。
法藏比丘花了数不清的时间,修种种的布施、忍辱、禅定等等功德,终于圆满大愿成佛了,号为阿弥陀佛。因其愿力最大、救度力量最强、救度方法最方便,所以被诸佛尊称为“佛中之王”。
阿弥陀佛所建成的世界名叫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庄严、美妙、快乐至极,如佛经上说,那里广大庄严,地势平坦,大地由黄金做成,到处可见金银、琉璃、砗 磲、玛瑙合成的宫殿、楼台,一切万物自然光明,没有黑暗;天乐六时鸣空,气候温和舒适;生到那里的人,形貌都和阿弥陀佛一样,身黄金色,庄严精妙,不老, 不病,不死,皆具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漏尽等六种神通,想要去十方任何世界,一念即至,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人人皆善良慈悲、聪明智慧,没有如 这个世界里的一丝毫恶人、恶事及污秽之相。
众生想要生到这么美好的极乐世界,只要随分随力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不管这个人原本是善是恶,念佛的时间是长是短,只要念佛,都可以生到极乐世界。
众生从他方世界生到极乐世界,佛教有个专有名词,叫作“往生”。,
即前往西方极乐世界于莲花中化生。
佛教里,便把这个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到极乐世界成佛的法门,叫作净土法门。在佛教中,修持其他法门,想要达到了生脱死的程度是非常不容易的,古 德言:“众生发愿成佛道,重如举三千大千世界。”而净土法门,往生的条件如此简单,完全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不须明了高深的教理,也不须打坐修禅,就可以至 极稳当地超越生死轮回,往生到这样殊妙的净土世界成佛。所以,从古至今,净土法门一直被称为佛教中最简单、最容易、最安乐的法门。
然而,法门虽本如此殊胜超绝,但由于屡受误解,甚至早期一些佛门高僧大德也难于彻解,致使这么殊胜的法门真义一直未能广为弘传,普利大众。
直到唐朝善导大师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样的状况,历史上真正把“南无阿弥陀佛”推广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角落以致于后世各个时代的,便是这位善导大师。
自大师以后,不管是饱读经书、学问渊博的高僧、大学问家,还是一字不识的老太婆、杀牛宰猪的屠户,只要有缘接触这个法门,无不被其殊胜快速的成就和慈悲深彻的救度所吸引,因此而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于口中。
也正是由于善导大师所开显的净土宗理念和修持方法对历代行人产生了至深至广的影响,才使得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传遍全球,传扬千秋,在佛灭后2500年的今天,仍旧最为普遍地为人所知。
佛经中说:“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佛教中,佛菩萨都是大慈大悲的,他们悲悯一切轮转六道、八苦交煎的众生,故而尽展各种本 领,施用一切方便来救度众生。他们观察众生根机,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度脱之。有时他们只是在众生生活的世界中应现一时,或显于现实之中,或现在 梦寐之际,事毕即便隐没;有时则示现为一个现实中的人,生老病死,长相、穿着、起居行止与众生并无不同,但以其特异之德,引导众生向善向佛,趋于解脱。如 历史上,济公即被广传为罗汉应身,寒山、拾得被视为文殊、普贤的化身。五代时候的契此和尚,平日拎一布袋,四处化缘,四处度众,临终时坐在石头上说偈“弥 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世人自不识,时时示世人”,故被公认为弥勒菩萨的化身,以致于后世塑弥勒菩萨像,都仿照契此和尚大肚敞衣、笑口大开的模样。
佛菩萨也常常化身为佛门祖师,来完成常人所达不到的化导功行。如天台智者大师广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化身,金乔觉公认为地藏菩萨化身,近代印光大师为大 势至菩萨的化身。而善导大师,由于他在净土宗发展史上彪炳标千古的开宗之功,生前灭后有种种灵迹,所以被世代公认为阿弥陀佛的化身。
大师应化于中国的隋唐时期。凡是对中国古代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不会怀疑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时至今日,在国外许多地方仍习惯称华人为“唐人”,并有专门的唐人街,由此可见隋唐,特别是“盛唐气象”的影响力多么深远。
这一时期,神州大地结束了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分裂状态,在空前统一的辽阔疆域内,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安居乐业,国力强盛,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
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与中国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到了隋唐时期,经典翻译的日渐完备,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佛教信仰空前热烈。祖师们又 鉴于时入像法,众生根机渐显陋劣,便把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佛法,按照他们本身对修学的理解加以分类、整理、归纳,然后加以判别,以帮助后人抉择法门,这 样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八大宗派。
在这个佛教的黄金时代,高僧如林,佛教巨星一颗一颗地涌现于世,八大宗派先后创立:智者大师创立了天台宗,吉藏大师创立了三论宗,玄奘大师创立了法相宗,道宣律师创立了律宗,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创立了密宗,慧能大师创立了禅宗。
此时,阿弥陀佛遥在西方,观于眼底,心知彼娑婆世界净土宗开宗立教的时节因缘已经成熟,虚空中一道光明穿越了十万亿佛土,阿弥陀佛从极乐世界无量光明海中,乘本愿轮化身应现而来。,化身善导大师,开创了净土宗。
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出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年),俗姓朱,山东临淄人(一说安徽泗县人)。
大师的出生,正逢隋炀帝第二次率大军讨伐高丽,。隋炀帝连年无休止的劳役和越来越繁重的赋税,早已把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们压得喘不过气来,此次东征又是前所未有的劳民伤财,人们终于忍无可忍,山东、河北等地纷纷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出生于动荡之年,又身处起义的源头山东,童年时代的善导大师目睹了战争的疮痍和悲苦,娑婆世界苦、空、无常的本质早已在大师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1岁时,大师出离尘寰的道心自然发萌,于是远拜山东密州的明胜法师落发出家。明胜法师时为三论宗的宗师级人物,他很爱惜这位气宇不凡的孩子,为之取名为善导。
佛是觉者;众生不觉,称之为迷。觉则心地光明,如如不动,常居净土,得大自在;迷则愚痴暗钝,妄心不止,轮回六道,受无量苦。游于他方之人,倘若迷 于山林野外,此时最需要的是什么?最需要一个向导。有向导便知出山之捷径、涉河之舟桥,无向导便只好四处盲目寻路,往往愈寻愈远,终不得出。众生因迷妄而 轮转于六道,欲求出离,何尝不需要一个向导?
向导虽多,古今诸宗祖师大德都指出入佛、学佛之路,然而有的崎岖,有的曲远,有的漫长。最善之向导莫过于导众生踏上净土法门安乐易行之道、往生速疾成佛之捷径的净土宗高德了,创开净土宗的大师得“善导”这一名字,或许冥冥中有此深意。
大师年少时便在明胜法师的悉心指导下研习《法华经》《维摩诘经》等大乘经典。这两部经典,都是当时佛教界流布最广的。
《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所说的一部经,这部经被誉为“经中之王”。因为它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的一乘 了义。经中所宣讲的妙法,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人人皆可成佛,而且行文流畅,辞藻优美,在佛教思想史、文学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是自 古以来流布最广的经典之一。
《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是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他本是古印度毗舍离的一个富翁,家有万贯,奴俾婢成群。然而,维摩诘勤于攻 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菩萨。维摩诘才智超群,享尽人间富贵又善论佛法,深得释迦佛尊重,唐朝大诗人王维至极 仰慕维摩诘,故取字为摩诘。《维摩诘经》显明了佛法在世间、人人都可以不离世间本位而解脱成佛的教理,经中也讲到了十方三世诸佛如何证道,如何得到解脱, 如何证得菩提之路。
这两部经,都在显示学佛的终极目标在于成佛,而且在理论上人人都可以成佛。善导大师少年时代便开始研习这两部经典,这注定了他一生都在探求、解答这 两个问题:如何自己一生成佛?如何更使一切善恶根性的众生都能一生成佛?这两部经典都只是在理性上显示一切众生成佛的可能性,然而,真正落实到具体的修持 上,一个普通凡夫怎样才能真正实现一生成佛的目的呢?这是大师此时心中深深为之疑惑与困扰的,也是大师在其后求道的日子里日夜求索的心中最大的问题。
在佛教发展史上,人们曾经将佛经中描绘的场景及表达的内涵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令人欣赏,启发人理解经意。这样的绘画,称为“变相图”。
少年时代的善导大师,由一次偶然的机缘,看到了一幅“西方变相图”,即描绘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美妙庄严的画。变相图中恢宏弘开阔、黄金合成的大地 上,涌出种种微妙彩色光明;高大的七宝树上长满各种七宝枝叶,旋火轮似的花朵宛转叶间,奇妙的珍珠宝网弥覆树上;空中、地上有大小宫殿、佛塔、宝幢,金碧 辉煌,庄严宏伟,各色璎珞装饰其上;地上由七宝池,池中有八功德水,清澈明净,池底铺满各色白玉水晶沙;两岸种满栴檀香树,枝叶繁茂,交覆水上,香气馥溢 的天花随风飘落,沿流而下;粉红、淡紫、洁白、浅翠色的莲花大如车轮,或亭亭玉立,或含苞待放;天空中楼阁重重,散发光明,层层相望,各种世间未见的神鸟 哀雅和鸣。七宝池里,莲花绽放光明,往生者在莲花中欢喜顶礼。阿弥陀佛慈悲凝视,观音势至安详端坐……
大师端视着图画,身心都交融在美景之中,内心震撼至极,欣慕愿往之情溢于言表,当下感慨说:“何当托质莲台,栖神净土?”来世如能托生到这极乐世界,莲花化生,那就太好了!
一般人看到西方变相图,恐怕一眼看过便罢,可是善导大师与极乐世界宿缘深厚,所以在一睹极乐胜境之下便心如电击,震彻心髓,当下生起欣愿求生的心,大事因缘由此开始。
这样的愿心从这一天起,便如同蜡烛被点燃,一直散发光明,它贯穿大师的一生,从来也没有改变过。大师不但自己发愿求生,而且在生前灭后启发、引导了无数人往生净土。
古代佛教制度,沙弥20岁才可以受具足戒,成为正式的比丘。
善导大师20岁时受了具足戒之后,有一次和一个名叫妙开的律宗僧人一起读《观无量寿经》,览经寻义,大师不禁悲喜交加,高声感叹道:“修余法门行 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定超生死!”想要在今生了断无始劫来的生死轮回,修学别的法门,不但艰难曲折,而且幽远偏险,绝难成就,而靠这本经讲说的法门, 一定能够速超生死!
佛教修行最终的目标,就是了断生死轮回成佛,佛讲所有的法门,也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可是这么多法门中,有的困难,有的容易,从《观无量寿经》中引出的净土法门,就是所有法门中最容易的法门,所以古人便称其为“易行道”“安乐法门”。
此时年轻的善导大师虽然尚没有彻见《观无量寿经》的精髓,但他以其非凡的智慧法眼,当下便敏锐地感知到这个法门的奇特与殊胜,故发出如此的感慨。
如何使一切众生一生成佛,这个多年来梗抑于胸的疑问,在此经中也似乎隐约浮现出了答案。
从大师话中所用的“余”“唯”“定”这些字眼,也可推知:此时的大师早已对佛教所有法门都有透彻的了解,不然怎么会如此肯定地说其他法门断难成就,唯靠念佛得度生死?
既然知道了修行的路头、解脱的方向,便要着手于实修真证了。有一段偈子很能表露大师此时的心声:
人间匆匆营众务,不觉年命日夜去。
如灯风中灭难期,忙忙六道无定趣。
未得解脱出苦海,云何安然不惊惧?
各闻强健有力时,自策自励求常住。
这是大师对世间无常发自内心的感触。四大苦空,国土危脆,人的生命直如风中的蜡烛,恍惚摇曳,忽明忽暗,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无常之风吹灭了。无 常来之前,如果还没有找到定超生死苦海的方法,必将轮转于六道,茫茫不知所去了。没有超脱生死的把握的人,怎么能够安然自在地苟且生活在世间?要各自趁年 轻体健之时,自己策励自己,要努力修行求得解脱啊!
为了自己,也为了一切众生豁开一条成佛大道的善导大师,选择来到终南山悟真寺,这一年,他仅23岁。
终南山自古为中国的龙脉,不但与儒道渊源极深,且以其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为佛教修行人提供了优越的修行场所,所谓“天下修道,终南为冠”。从古至今,有无数修行人在这里开悟证果,成为祖师。
悟真寺在长安之南的蓝田终南山北麓,这里自然环境极佳,水曲九折,山环四周,竹林青翠。悟真寺历代高僧辈出,最早有东晋鸠摩罗什的高足道恒法师,在 悟真寺所在的蓝谷建立悟真山舍,收藏了大量佛学经典。其后,此地幽寂的山林、藏留的佛学典籍,一直吸引天下无数佛子来此修习佛法。隋唐时期,净影慧远大师 的高徒净业来此开山建寺,正式命名为“悟真寺”。后又有慧思的高徒慧超法师来此驻锡,继而有静藏、空藏、法诚相继来此修行弘化。他们有的精通三论,有的妙 悟法华,有的通达摄论,都是当时佛教界的精英。
寺里清幽静谧的环境非常适合清修。善导大师依照《观经》的观想方法,经过数年的精勤用功,证得了观佛三昧,在深妙的定境之中可以遍览极乐世界的楼阁、瑶池、金座等等,如同看眼前之物,历历分明。
三昧是一种极其高深的定境,是古今高僧大德都难以企及的境界,。而此时证得三昧的善导大师才二十几岁,如此年轻、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没有明师指导的情况下便亲证三昧,翻遍古今所有高僧传记,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了。
无怪乎律宗开宗祖师道宣律师会把一个比自己小几十岁的善导大师写进《续高僧传》里面。那时候,善导大师才二十多岁,还不是很有影响,还没有开始弘扬净土教法。青年立传,可谓从古到今绝无仅有。
正是由于善导大师观佛三昧的成就,随时能够在定中出入极乐世界,故而他在后来的净土宗著作中时而写到极乐世界景象场景之时,写得亲切生动至极,让人读之如临其境,宛在目前,这是后世祖师都所难以企及的。例如大师在《般舟三昧赞》中描写极乐世界的宝楼宝池的一段:
种种庄严不可识,内外相看无障碍。
停足须臾受法乐,三昧无生自然悟。
地上庄严众宝间,杂色相参百千万。
宝座华台处处满,随心受用光来照。
百千童子菩萨众,各捧香华临池看。
或坐或立池渠岸,或有寻阶入宝池。
或立于沙或至膝,或没腰头或悬注。
或取金华百宝叶,授与岸上看池人。
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穷微极妙,不可具识,宝楼宫殿光明莹彻,内外相看无所障碍。随所停足之处,须臾之顷,饱享无穷法乐的同时,自然悟得无生法忍, 进入三昧定境。黄金地上,无量众宝庄严无尽,放出百千光明,七宝合成的宝座与莲华台布满虚空大地,往生之人随其心念,自然受用,弥陀心光永远照注。极乐国 的童子、菩萨们,各各手捧香花,临池而看。有的坐在池边,有的站在渠岸,有的沿着阶梯走入池中。池中八功德水,各随人愿,有人不要一点水,伫足独立于池底 金沙之上;有人让水没至膝盖;有人令水没于腰;有人使水没于头;还有人让水从头顶上悬注下来;也有的人,采来池中金莲花的百宝之叶,送给池边看池之人。
极乐世界如此美好、庄严、自在、神妙的景象,在善导大师的笔下栩栩生动,逼真至极,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目前。
佛教传入中国,在善导大师之前,最先大力倡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是东晋的庐山慧远大师。但由于彼时经典翻译尚不完备,慧远大师尚没有建立净土法门完备的理论体系,修行的方法也不是以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求取往生。
到了北魏之时,山西玄中寺的昙鸾大师,承续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法脉,著有《往生论注》,第一次将净土法门的理论系统整理,初步建立了净土教体系。
昙鸾大师(476—542),出生在南北朝时代的北魏,山西雁门人。因家近五台山,从小听说五台山是文珠菩萨的住处,有种种的灵异,十分向往。十四岁时登五台山,“备睹圣贤”,故发心出家。
大师出家之后,主要研学龙树菩萨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为当时有名的“四论”学者;大师世学也很精通,对于儒学、老庄、中医等等都有很深的造诣。
后来,他在注解《大集经》的过程中积劳成疾,久未痊愈,只好停笔,外出寻找治病的方法。
大师走到秦岭一带时,一日驻足仰望天空,突然看见六欲天层层相叠,每一层都看得很清楚。看到这个景象之后,他的病竟豁然痊愈,当下便想回去继续注解 经典。转念又想,人命危脆,旦夕无常,如果能先学到长寿之术,方可长久住世,弘扬佛法,不如先去寻找长生不老之术。于是他便找到当时名闻天下的山中宰相陶 弘景。陶隐士见到他,非常高兴,秘授十卷仙经。
昙鸾大师返回的路上经过洛阳,在那里遇到了印度来的三藏法师菩提留支。大师问菩提留支,佛门中可有长生术。菩提流支对他讲的仙经、长生不老术很鄙 夷,“外道哪有长生术?如果真讲长生术,唯有我佛教大觉金仙氏才有!外道所修那一点,纵然少时不死,或成个神仙,最终还要三界轮回”,就传给他净土经典。
凡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便和阿弥陀佛一样,证得无量光明、无量寿命,证得圆满觉行的佛果,此是“佛门长生术”。
昙鸾大师得到菩提留支三藏的传授,回来便专修净土,专弘净土。
昙鸾大师在临终之前,龙树菩萨在其梦中告知他往生的时间到了,于是召集弟子大众,当时出家人、在家人来了三百多位,大家在一起念佛,。昙鸾大师对大众开示说:“地狱诸苦,不可不惧;西方净土,不可不欣。”
昙鸾大师对弟子们做完最后的嘱咐后,便端身正坐,手执香炉,高声念佛。这时候,佛光满室,天乐鸣空,佛菩萨浩浩荡荡前来迎接,在场大众都能清晰地看见。
昙鸾大师之后,隋唐时期道绰大师继承昙鸾祖师宗风,提倡称念弥陀名号,乘托阿弥陀佛愿力往生西方。
道绰大师(562—645),俗姓卫,山西汶水人,14岁出家,一开始专志于《大涅槃经》的研究,;48岁曾到山西交城的玄中寺,此时昙鸾大师已经 去世了60多年,但寺中有鸾师的碑文,叙述他生前如何专修净土,以及临终往生的种种瑞应。道绰大师初读之下如雷贯心,或许是祖祖心通,当即发誓作昙鸾大师 的弟子,之后便舍弃涅槃经研习,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道绰大师一生曾讲《观经》二百多遍,常常在讲完法后,大众不约而同地念佛,声音响震整个林谷。他广劝信众念佛,为了记数方便,教人用麻豆记数,念一 声佛便放一颗豆子,很多人累计的豆子能装满几大缸。后来他觉得如此记数还是不方便,就发明了穿制念珠来记数的方法,这个发明一直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常常 能看见佛教徒手持一串念珠,原来持珠念佛是道绰大师发明的。当时,山西晋阳、太原、汶水三县百姓,七岁以上的男女老少都念南无阿弥陀佛。
道绰大师70岁时,示现返老还童的奇迹,长出了一口新牙,神气清朗,容光焕发,看上去如同40多岁。
昙鸾、道绰二位大师,皆是道深德高、名高一世、帝王敬仰、庶民齐归,当时的全国净土教中心,就在此山西玄中寺。
善导大师二十几岁的时候,正是道绰大师在山西广泛弘扬净土宗风之时。
道绰大师有位弟子,名叫僧衒,是山西并州人,他本来修学别的法门,对于了生脱死始终没有把握,。96岁时偶然读到道绰禅师所著《安乐集》,晓得念佛 法门殊胜、安乐、易行,知道只要念佛必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于是放弃此前所修法门,安心念佛。由于他年事已高,行将就木,旦夕近死,故而修行非常勇猛精 进,每天礼佛一千拜,念南无阿弥陀佛八万遍,五年间没有丝毫懈怠。101岁那年,有一天,他突然告诉身边的人:“阿弥陀佛授我香衣,来接我来了,观音菩 萨、大势至菩萨列在阿弥陀佛两边,虚空中遍满了化佛菩萨,从这里往西看去,纯是极乐世界的庄严景象。”话说到此,便安然往生了。
当时从悟真寺来访学的启芳和玄果两位僧人亲眼目睹了这殊胜的往生一幕,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也放弃了以前的修行观念,接受了道绰大师的称名念佛法门。
善导大师或许正是在悟真寺听从玄中寺归来的启芳、玄果亲口说起山西道绰大师的化风高德,仰慕之心油然而生,于是不远千里从长安徒步走到山西,投师问道。这一年,大师29岁。
从长安到太原,大师备尝艰辛,途中正赶上数九隆冬,天寒地冻,北风凛凛。一日,大师不觉行到一个渺无人烟之地,一路的饥渴疲累加上难忍的严寒,渐渐 感到体力难支,忽然在路的前方,发现一个堆满落叶的深坑,于是为避风寒,瑟缩地躲进坑里打坐念佛。这样不知不觉在定境中过了好几天,忽然有个声音从空中传 来:“可以继续前行赶路了,前面的道路不会再有什么阻碍了。”听到这样的话,大师心中大为安慰而喜悦,刹那间忘掉了所有的疲倦与寒冷,为了生死海中的众 生,抖擞精神,起身继续赶路,不多久,便顺利地到达了道绰大师住锡的玄中寺。
道绰大师见到善导后,心中大为欢喜,知道眼前这位年轻人必将是自己的后继者,因而为他彻说弥陀本愿和《观经》真义。
善导大师得到了道绰大师的泻瓶之教,一切疑问当下冰消瓦解,深彻地体悟到《观经》的精髓奥义。
原来,弥陀已预先为我等成就极乐世界,预先为我等承担偿还旷劫以来所负一切业债,我等从娑婆往生到极乐净土之应备各种资粮功德等,弥陀早已为我等圆满完成。由于我等不知不信,故未能领受弥陀功德,因而继续徒受轮回。今日信知,称名愿生,乘佛愿力,定得往生!
释迦牟尼佛一生讲小乘,讲大乘,讲五乘,讲定善,讲散善,原来,他的本意都不在这些,他的本意是要众生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啊!
一句简单的名号,其中却有弥陀的血泪、弥陀的魂灵、弥陀彻底的爱心、弥陀兆载永劫修行的功德。
原来,众生的解脱之路在这里!原来,一切众生都能靠念佛在此生快速稳当地往生成佛!
大师数年来精勤不懈的努力终于功不唐捐,十几岁时便开始萦绕在心间的疑问、困惑,也终于彻底解开。
一日,在玄中寺,道绰大师照常给四众讲解《观经》,大师的讲法平实真切,诚恳动人,引经据典,妙喻连珠,句句启人信心,字字扣人心弦。
当时的法席上,有一位老僧,听完道绰大师讲经后,豁然有悟,按捺不住内心的感动,慨然长叹道:“自恨多年,空寻文疏,劳身心耳,何期念佛,不可思 议!”他悔恨自己多年来徒耗光阴研究经文章句,欲彻解经文,劳身劳心,蹉跎于今,还是对生死无丝毫把握,何曾想,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如此简单的修 行,竟可以当生了断生死、往生成佛!
“经有诚言,佛岂妄语?”老僧正兀自慨叹之间,忽闻背后有一位年轻人发出这样掷地有声的声音,这八个字,在局外人听起来平淡无奇,然而对此时的老僧来说,字字有万钧之力,重重地打在老僧的心头,犹如洪钟,让老僧从犹豫疑惑的迷梦中惊醒,犹如利剑,瞬间斩断一切余疑。
老僧转过头看,说话的竟然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僧人,虽然人很年轻,但气宇非凡,目光深沉而清远,神情庄重,饱含了无尽的慈悲与睿智。
老僧稽首拜谢,无限感激地继续请教这位年轻僧人净土玄义。
这位老僧,法名道英,是当时名震一时的华严讲师,一部《华严经》八十卷,字数多达60万以上,一个人一生中能够通讲一遍已经是了不起了,华严宗的创 始人法藏大师一生也只讲过三十遍,。而这位道英法师,一生曾讲过四十多遍《华严经》,足可见这位道英法师在华严上的精深造诣了。
而这位年轻人,即是后来开创净土宗的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年轻时即显露出非凡的悲智气象、高深的证悟境界,正好有缘碰见这位东都洛阳来的道英法师,知其得入净土法门的机缘已到,故不失时机地调摄,使之成熟。
贞观十九年(645年),道绰大师往生,33岁的善导大师带着道绰大师深深的期许,从山西玄中寺回到了终南山悟真寺。
此一时期,一代明君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有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虚心纳谏,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天下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当时的人们普遍都有佛教信仰,因果的观念深入人心。贞观时期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当时人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一年竟然只有二十九人。
正值善导大师回悟真寺那一年正月,玄奘大师自天竺取经回到长安,长安城沸腾了,“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举国上下受到玄奘大师取经壮举的激发,佛教信仰达到了高潮。
而此时,众生净土教缘亦趋于成熟,妙悟净土玄旨的善导大师亦意气风发,弘图在胸,在悟真寺着手净土宗的创建。
大师于盛唐之世,法眼洞彻,慧眼见真,了知无限繁华的世间背后苦空无常之本质,俯视着芸芸众生,发出了狮子震吼之声:
归去来,魔乡不可停!
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入彼涅般城!
回来吧!这里是魔乡啊,不是你们可以驻足留连的地方!旷大劫以来,一直流转的众生啊,六道之中,你们每一道都流转过了,哪里有一丝真正的快乐啊?处处都是忧愁哀叹之声。一定要在今生了断生死轮回,往生到极乐世界得大涅槃!
这实在是大师对时代之浊恶、人心之罪障,在其深邃的洞察之后,吐露出的痛烈心声。
大师正是带着这样悲天悯人的情怀,开辟了净土宗这一普救所有众生的光明大道。
一个宗派的创立,首先要有一宗的宗典。
隋唐时代,《观经》是佛门中最受欢迎的经典之一,不只是被净土教的学人尊重、嘱目,也普遍受到佛教界全体学人的注目,很多人在演讲、研习、读诵此经。
然而,很少有人真正领会《观经》要髓。人们站在自宗的角度、立场上注解、解释这部经,进而一盲引众盲,众生得不到真实的利益,用善导大师的话来说,即是“自失误他,为害兹甚”。为了彻底纠正教界对《观经》的误解,善导大师决心首先撰写《观经疏》。
撰写前,大师在佛前至诚标心结愿:“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我善导现在想要向世间显明此《观经》的真实要义,楷正古今对《观经》的错误认 识,订立对《观经》的标准解释。“楷”即是法式、标准、典范的意思,“定”则有更定、确定、决定之义。善导大师以如此自信豪迈的口吻向诸佛申明,接着又 说:“若称三世诸佛、释迦佛、阿弥陀佛等大悲愿意,愿于梦中得见如上之所愿一切境界诸相。”如果我所作疏符合诸佛共宣之净土法门的真实原意,请在梦中显示 种种圣境证明之。
果真,善导大师在发愿的当夜,即见西方种种庄严景象:百重千重的杂色宝山,种种光明照在极乐世界黄金地上,地上有诸佛菩萨,或坐或立,或语或默……
此后每夜即有一位圣僧来入梦中,指导教授大师《观经》的科判玄义。此疏完成后,圣僧便不再出现了。待整部书脱本后,善导大师再度祈请灵境现前,接着连续三夜又见种种圣境。
在《观经疏》的末尾,大师写道:“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这本《观经疏》显明之经义,已经得到了诸佛的证明和确定,后世若有人书写此疏者,要如同抄写佛经一般,一字一句也不可随意加减。
这本《观经四帖疏》,就成为了善导大师开宗立教的根本元典,后世皆谓此书为“弥陀传说”,珍重如经;此疏一出,《观经》的真实义,犹如杲日当空,朗 然辉照大地,释迦本怀、弥陀本愿莫不彻显无遗,古德因此赞言:“善导独明佛正意。”只有继承了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净土正义的善导大师,才真正显明了《观 经》的真实意趣,因此,善导大师又被后人称为“楷定古今之大师。”。
在善导大师之前,隋唐很多高僧各自站在自宗的立场上理解净土法门,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容易的,需要种种凡夫难以企及的条件,故当时大部分修行人被这种自力思想所误导,普遍不知单凭念佛这一简易的行法即可往生西方。
通过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的不懈努力,净土法门终于显现出易行、安乐的本来面目。但陈旧的观念积重难返,在这个过程之中,大师迥异诸师的讲法也遭到很多高僧的质疑与反对。
有一次,在长安城的一个寺院里,善导大师和一位金刚法师论判念佛功德的胜劣,对方坚执已见,认为只靠念六字名号不能往生西方。
善导大师观其根性,不以特别方法是不会信服的,于是当即在座上庄严发愿:“依照佛经,世尊所说之念佛往生西方的法门,善恶众生但能上到一辈子地念 佛,下到七天、一天,乃至十念、一念地念佛,必定得以往生西方净土。如果这是真实不虚的,佛没有打妄语欺诳众生,那么请佛令殿堂里的两尊佛像放出光明,为 我证明;如果这个法门是虚妄的,众生念佛不能往生净土,那就请佛叫我善导从此高座直接堕入阿鼻地狱,长时受苦,永不出离!”
大师说完,将手中的如意杖指向堂中佛像,佛像顿时大放光明。
金刚法师目睹此景,始料未及,惊得慌从高坐上跌落下来,匍匐于地,惭愧地向大师谢罪。
后来,这位金刚法师至心服仰净土之教,专修念佛,求愿往生。
随着净土宗迅猛的发展,来到悟真寺问道的僧俗越来越多,悟真寺成了净土教的圣地,原有的寺院规模很快就不能满足信众的需求,必须再一次扩大建设,另修净土别院。
永徽年中,善导大师在悟真寺北侧再修别院,建立了净土堂、法坛、玉像殿和迎宾阁,同时,重修了山门殿、接引殿和栈道朱栏,大师还创造性地设立了两院 体制:上院设在深山幽静之处,供出家法师息心静修,下院设在山下平原之处,接引各地信众。这样,既避免了出家人因为信众喧闹而无法静修佛法,又方便了四方 信众,不必爬上高山就可以焚香朝拜。
几年之后的悟真寺,拥有山场、河谷、田产计5000余亩,寺院共分六大群落:上方南院,上方北院,竹林寺,玉泉院,山北水陆道场,华严院,山上山 下,绵延四公里,殿宇庭房4000余间,可容僧侣千余人。殿堂严整,鳞次栉比,气势恢宏,秀甲终南,成为盛唐时期全国最大的寺院之一。
善导大师亲自领导扩建的悟真寺是什么样子呢?史料上的记载不多,我们可以通过当时留下的诗作略窥一二。
诗人白居易对悟真寺可谓一往情深,他中年时曾在周至县作县尉,来悟真寺一游再游。虽然他所处的时代,悟真寺已经经历了会昌法难的破坏,昔日鼎盛之时的光影仍然依稀可见。
时年41岁的白居易在《游悟真寺》中记述,元和九年秋天,他风尘仆仆地来到玉山脚下,“手拄青竹杖”,“足踏白石滩”,“野麋断羁绊”,重游悟真 寺。诗中讲到悟真寺上院建筑的奇险——“回首寺门望,青崖夹朱轩,如擎山腹开,置寺于其间”;讲到山间的建筑——“房廊与台殿,高下随峰峦”,“拂檐虹靡 微,绕栋云回旋”;讲到寺院建筑的尽极严丽——“栾栌与户牗,恰恰金碧繁”;讲到殿中的佛像雕工之高超——“带观疑鬼动,其迹非雕镌”;讲到寺院中的奇珍 异宝(当时有佛舍利供养在寺里)——“双瓶与白琉璃,色若秋水寒,隔瓶见舍利,圆转如金丹”;讲到寺中吴道子的画、褚遂良的字——“粉壁有吴画,笔彩依旧 鲜,素屏有褚书,墨色如新干”。
白居易这次来到悟真寺“连一游五昼夜,欲返仍盘桓恒”,游完后依旧恋恋不舍,不愿离去。在诗的最后,白居易发愿今生一定要“终来此山住,永谢区中缘”,对悟真寺的喜欢与珍爱之情,于此可见一斑。
白居易中年时与悟真寺这一净土宗圣地结下了如此深厚的缘分,或许冥冥之中受到祖庭的加被,到了晚年虔心念佛,临终正念往生西方。
卢纶有一首《题悟真寺》:
万峰交掩一峰开,晓色常从天上来。
似到西方诸佛国,莲花影里数楼台。
悟真寺隐匿在群峰怀抱的豁谷之中,被数不清的峰峦遮掩而不见,山势峭拔险峻,处在山谷中,由于四面千山围挡,看那晨曦破晓的缕缕阳光,不是从地面而 发,而是来自天上。阳光下,漫布山野的寺院建筑金光闪闪,气势恢宏,辉煌无比,好像来到了清静庄严的西方极乐世界,在莲花世界的光影之中去数那些重重无 尽、数也数不清的楼台。
这首诗写得意境高远,气度不凡,喻比真切,引人入胜,形象地描述了悟真寺的风貌与建筑奇观。由此诗也可略知:悟真寺这一净土宗圣地,在弥陀化身善导 大师的亲手建设下,达到了惊人的规模,以致于让来到这里的人们如同迈进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大门,展眼望去,宫殿琼宇,高低满山,不由自主地“莲花影里数楼 台”,身心皆感受到极乐世界的无尽清净与无量庄严。
这并不出人意料,有着极高艺术天赋的善导大师,在建筑方面也定能发挥出惊人的才能。
这还是经历了会昌法难破坏之后的悟真寺,。一百年前完好无损的悟真寺,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盛唐,终南山上,茂林修竹,百鸟鸣啭,流水飞瀑,如此好的风景里,悟真寺通往龙岗的路上,发生了一件奇事,一群人围在那里,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什么,围观的人里面,有工匠,亦有僧人。
过了一会儿,工匠们端着烧沸的热水,急急地走进人群。再过了一会儿,又见人群中央腾起熊熊火焰和白烟——这些人究竟在搞什么名堂呢?
原来,善导大师正在建净土别院,这一天,在通往龙岗西侧的路上,工匠们发现一块硕大无比的岩石横卧在路上,十分妨碍事,不但施工材料无法运过去,连人也通不过,。总之,这成为了当前继续施工的最严重障碍了。
看来,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打碎它。可是这么大的石头,要怎么打碎呢?有人想出了主意,说用热水烫碎,几大缸水浇了上去,石头除了腾腾地冒着白气 以外,没有丝毫想要裂开的意思。又有人提议用火烧,于是大家又搬柴点火,一阵熊熊烈火过后,大石头除了熏黑如漆外,亦不见裂碎之兆。各种各样的办法一一试 过,可是大石头都如如不动,真是顽石一块啊!
最后,一位悟真寺的僧人提出,直接用钢钎铁锤凿开它。于是,几个膀大腰圆的壮汉轮番上阵劈石。这个方法果现奇效,大石头居然一点点出现裂缝!由于石头实在太大,一连数天,都还难以彻底打碎,不过总算是看到了希望。
这一天,随着裂缝越来越大,越来越接近石头的核心部分,一个石匠使出通身的力气将铁锤砸下,“砰”的一声,大石迸开了一个口子。口子里居然微微透出 一束金光,石匠觉得讶异,招呼大家一齐来看个究竟,只见石头中有一个东西金光闪闪。见此异象,石匠仔细琢磨,找了个绝好的角度,使劲一抡,再听“砰”的一 声,眼前居然现出一尊阿弥陀佛金像,佛像高约五寸,相好庄严殊特,绝非人工所能为。
如此大石,四面无一缝隙,金佛绝不可能是人为放进去的。
僧人见后,又惊又喜,跑到方丈室,急不可待地向善导大师汇报此事。
大师走来,接过金佛仔细察看,知此乃是众生福业所感,是净土教即将兴起的灵瑞祥兆。于是将金佛供奉在悟真寺大殿里,这一金佛也就成了悟真寺的镇寺之宝。
这一奇闻,一传十,十传百,不久便轰动了京城长安,长安城男女老少纷纷前来看个究竟。不信佛的,一睹当下便信了;已信了佛的,信心更加充足,人们对悟真寺的住持善导大师亦信心倍增。
《续高僧传》和《法苑珠林》记载了这件奇闻,。道宣律师说,当时记载这件事的时候,金佛还完好无损地供奉在悟真寺里。
上有天堂,下有李唐,让我们且回到千年前的大唐长安城。
一百五十米宽的朱雀大街,宽阔的街道上,一片翠绿,槐树、杨树、榆树、柳树及桃、杏等葱葱而立,长安城在绿荫中显得生气勃勃,甚是赏心悦目。
长安城西市,到了中午开市时刻,人声鼎沸。店铺鳞次栉比,物品琳琅满目:高昌、龟兹的葡萄酒,回纥的名马,吐蕃的杂药,南诏的生金、丹砂,日本的玛瑙、琥珀,尼婆罗的菠菜、混提葱,吐火罗的鸵鸟,列货丛杂如星之繁。穿流在街头巷尾的人们,表情和乐而安稳,自信而欢愉。
高鼻深目发卷的胡人,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交流起来并无大碍。他们不仅带来了本国的珠宝、玉石、象牙等奢侈品,还带来了美丽的胡姬,长安城的百姓对这些外国人早已见怪不怪。
寺院遍布全城,不仅数量多,规模建制也相当宏大,琳宫灿烂,梵宇斑斓,法相鎏金,匾额凝丹。
此时,如果你走在大街小巷,到处都能听见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百姓们口里哼唱的小调,清一色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偌大的菜市场,居然没有鱼肉荤腥之物摆出来卖。
怎么会这样呢?
原来,此时悟真寺的善导大师,不时出入长安弘法布教,大师以其高迈之神智,深彻之悲心,超人之气魄,写经,讲说,著述,又通过壁画、音乐、雕塑等一 切手段,广泛地劝人深信因果、改恶向善,念佛求生西方,很快,净土宗便风靡长安城。此时的长安,家家念弥陀,户户有观音,满城到处都是念佛的声音,俨然一 个佛国世界,长安百姓渐渐竟至于家家户户断肉食素了。
从此,他力救度的悲音,如从长安城心脏迸射出的新鲜血液,流布九州,遍至天下,弥陀佛光普照天下,众生解脱路上自此万象更新。
众所周知,唐朝长安城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国际性大都市,人口在百万以上,更有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3万人,当时来长安与唐通使 的国家、地区多达300个。古代的长安,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印刷机器,没有麦克风,在极其原始的情况下,善导大师是如何做到使全城断肉念 佛的,这真是令人咂舌,令人匪夷所思。
然而,正所谓“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自有其不一般的感化之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妇孺皆知,但多数人可能不知道,在唐朝的长安城中就曾真实地发生了这样的一幕,此事就和善导大师有关。
那时候,长安城里有个姓京的卖肉屠夫,眼见摊上的肉一天比一天难卖,心里不觉莫名其妙,跟人打听,才知道原来城里人是受一个名叫善导的僧人的劝化而纷纷吃素了,屠夫的忿恨之意立时如箭入心。
一日,屠户气势汹汹地提刀闯到寺院,赌誓要杀掉那个断其财路的善导。然而,当屠户走到大师面前,猛一抬眼,大师慈悲庄严、摄人心魄的德相,如同一道 光明,瞬间照显了他内心的罪恶,;屠户心头猛然一震,凶戾忿恨之心竟一时间如冰遇日,化去无遗,此时反觉惭愧莫名,手中的刀也不觉落地,扑通一下,合掌顶 礼忏悔。
善导大师心知对方得度之缘已经成熟,慈悲地为屠户开示善恶因果、轮回受报等事,并劝其念佛往生西方净土;为截断心疑,使之信知弥陀救度,大师以其道力遥指西方天空,空中立现极乐净土庄严景象。
闻大师开示、得睹极乐胜境的京姓屠户,惭愧、欢喜之情无以言表,惭愧自己居然对如此慈悲高德的善导大师起杀害之心,惭愧自己多年来卖肉杀生无数,造 罪无穷;欢喜今日恶缘竟转成了佛缘,蒙大师亲口开示,知有西方极乐世界,更欢喜的是,知道了自己这样的必堕地狱之人,阿弥陀佛也不嫌弃,确信自己只要念佛 就能够往生西方净土。
屠户进而又想,自己在这个娑婆世界几十年,八苦交煎,造罪无边,种种困苦,烦恼无尽,不由生起极深极切的厌离心,当即发愿舍寿往生,去西方极乐世界 与阿弥陀佛同享无量光明、无量寿命。于是,他爬上寺旁一棵柳树,合掌高声唱佛,堕地往生。当时围观的众人皆见阿弥陀佛亲来接引,屠户的神识从顶门出而随佛 西去。
事实上,也只有在善导大师所开创的净土宗,才能够真正做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里的“成佛”,并不是比喻性、象征性的。因为,以善导大师开阐 的净土教理来看,一切善恶凡夫靠佛力往生,皆得往生阿弥陀佛的报土,亦即一切众生一旦往生西方,便如同点铁成金般霎时“入佛知见,同佛受用”,他的证悟、 智慧、慈悲、神通通通与佛无异。其余法门,最多可以让屠户“放下屠刀”,但若令其“立地成佛”,可说是遥遥无期。若靠自力修行,虽可能明白修行理路,尚待 其人本身点滴努力,渐修渐证,不知何年何月才是成佛之时。
善导大师内心有无尽的慈悲,愍念众生,包容一切,所到之处,众生无不蒙其摄化,后人仰赞他的德风而言:“慈树森疏,悲花照灼。”
大师待人虽然慈悲宽容,所开阐的净土法门对众生也没有过高的要求,但大师个人的行持却非常精严,其精严程度,古今少有。
史料上记载,大师每次进入佛堂便恭敬合掌,跪在佛前,一心称念佛号,一直念到声嘶力竭才停下来,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也都念得通身汗出,愿生心之至诚,以致至于此。
他白天出外接引信众弘法,晚上夜不倒单,精勤用功,三十多年不曾睡过片刻,平时除了洗浴外,都未曾脱掉衣服。
他严持戒律,纤毫不犯,从来不举目视女人。
他对一切人,不管对方是在家、出家,是善恶、智愚,都尊敬如佛;自心却谦卑至极,从不以和尚、大师自居,哪怕是刚出家的沙弥向他顶礼,也绝不接受。平日里自己的衣服和碗钵都自己洗刷,从不找人代劳。
他从不和人谈笑游戏、说无意义的话、做无意义之事,杜绝一切名利之念,外出时也不与众人同行,都是一个人独行,以免谈论世事,妨碍念佛。
平时所到之处,信众争相以各种物品供养他,他概受用,全部转施他人。有精美的食物,便交给寺院斋堂,供大家一起食用;粗劣、难以下咽的食物,则私下 里自己吃掉。若有信众布施金银钱财,便用来写《阿弥陀经》分赠有缘人,或者请人在寺院墙壁上画净土变相图。大师一生共写经十万多卷,画净土变相图三百多 幅。他不管走到哪里,只要看到有寺院及塔毁坏,即施钱请人营修。
明朝四大高僧之一的莲池大师深心归仰感伏于大师的巍巍高德,极口赞言:“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观其自行之精严,利生之广博,万代而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设非弥陀,必观音、普贤之俦也,猗欤大哉!”
莲池大师赞叹善导大师即使不是弥陀再来,也必然是观音、普贤这样的大菩萨化身。
善导大师除了圆满地开阐了净土宗宗义,还因为他生前自行如此精严,所以才能够感发万代众生之信心,利益如此广博的众生。
善导大师由于常住终南山悟真寺,故人们称他为终南大师。终南山自古以来就高僧辈出,大师如林,然而这么多祖师大德之中,唯有善导大师被称为“终南大师”,足见他超凡的成就。
此外,善导大师还有一个名号,叫“光明和尚”,因为他口念一声佛号,即有一道光明从口而发,百声、千声,光出亦然。佛经记载说,任何人,只要口中念 佛,都会有光明发出,菩萨、鬼神都能看得到,只是肉眼看不见罢了。但善导大师三昧功深,念佛放光,却能令一切人肉眼都可睹见光明。
见到如此稀有瑞相之人,谁还能怀疑大师的开示?唐高宗听闻大师此高德异事,赐大师号为“光明和尚”,赐所在寺院名为“光明院”。
“光明”,令人无限向往,令人心头温暖,令人眼前一亮;它代表希望,代表温暖,代表安乐。以之作为善导大师的名号,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人在黑暗之中,最需要的就是光明。黑暗之中,人会有种种恐惧、不安、忧愁、迷茫,寸步难行,甚至最终等待他的,将是灾难。然而,眼中没有光明尚不可 怕,很多盲人也可以生活得积极安乐,最可怕的,是内心没有光明。内心的光明也就是智慧,智慧就代表光明,佛门中名之为“智光”。以佛的眼来看,一切众生都 没有智慧,生活在无明永夜之中,故而旷大劫以来轮转六道,受无量苦。轮回的灾难,谁能够解救呢?正如《三宝歌》中唱的“人天长夜,宇宙黯暗,谁启以光 明?”
佛悯念众生,出兴在此世界,奋大光明,照破众生内心的痴暗。然而在众生这一边,想要彻底离开六道无明大夜,必须借佛经教来开启自性的光明,这个修行过程非常漫长,不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尤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达到的人越来越少,故而渐渐成为有光明等同于没有光明的局面。
重昏永夜之中,一切众生,俱摧死地,明知自己必入万劫沉沦,却又解脱无路,真是要“仰望长天,声嘶哑而哀嚎,匍匐大地,流血泪而悲泣”了。
万幸的是,于法界之中,有着弥陀救度的光明——慈悲的光明,它区别于圣道修行的光明——智慧的光明。
一切众生,只要心中仰靠阿弥陀佛,口中称念弥陀的光明名号,则必定能够乘佛愿力往生西方,永脱轮回梦夜。
这一弥陀的光明,由谁来开启?
光明和尚善导大师,正是开启这一光明之人!
善导大师开口处即有光明,善导大师所到处即有光明,善导大师五部九卷所在处即有光明,一切众生念南无阿弥陀佛处即有光明!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
任你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这是善导大师的《劝化偈》。大师的文字教化可说独具风格,笃实恳切,字里行间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比同时代的作品,大师的文字用语浅易,有些读来直同白话,晓畅易懂。大师的五部九卷之中,很少出现生僻的字词——似乎专门为我们这些语言文字功底 越来越差的末代众生而作。一般来说,文字浅白,语言的力度往往就会有所削弱,但是大师的文字似乎并不见此弊,反而字字重若泰山,句句雷霆万钧,直指人心, 振聋发聩,令人读来感动彻髓。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直为弥陀弘誓重,三念五念佛来迎”,如此的语句,透出肯定、决定、确定的气息,让人不会产生丝毫犹疑之念,心中彻底踏实、安心。
大师的著作中,处处给人以决定往生的信心:“必定往生!”“必得往生!”“易得往生!”“皆得往生!”“即得往生”……没有丝毫的不确定性、或然性,读来令人法喜充满,信心满满,欢喜踊跃。
大师还擅长以种种的妙喻,来说明艰深的佛理,。在著名的“二河白道喻”中,大师记述说:有一个行人,走到荒无人烟之地,有群贼恶兽前来追杀,他惊恐 逃跑,忽然见有二河,此河左南边是水河,右北边是火河,中有狭窄的白道,水、火不断烧浇湿、烧灼白道。行人正迟疑要不要过河时,突然东岸有人劝其走上白 道,西岸有人呼唤,言能保护他。行人走上白道,一会儿便来到西岸,见到善友亲人,庆喜无极。大师以此行人比喻每一个六道轮回的众生,以群贼恶兽比喻每个人 的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水河比喻贪心,火河比喻瞋心,白道比喻六字名号,东岸人比喻释迦牟尼佛,西岸人比喻阿弥陀佛,东岸比喻娑婆世界,西岸比 喻极乐世界。此喻是在说明:六道凡夫众生,处此轮回大难,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要拉我们入地狱长劫受苦,而有缘遇到了念佛法门,应当不顾内心的贪 瞋烦恼,一向专念弥陀佛名,弥陀住顶护佑,必定保护我们往生西方。
比喻中,字字句句有血有泪,完全是大师内心体验的真实独白,生动亲切,蕴意丰富,微妙深邃,从古至今,不知启发了多少人明智选择念佛往生之行。
总之,大师的五部九卷,字字句句无不灿若星辰、坚如磐石,经天纬地,义无有讹,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
正因如此,大师敢于自信地向后人宣示:欲写者,一如经法,一字一句不可增减!
善导大师弘扬的念佛法门,对当时及后世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着很深的影响,一时间,阿弥陀佛那大慈大悲、大愿大力的救度,众生念佛即可往生这种法门的殊胜简易,风传教界内外,在当时几乎可达到尽人皆知的地步,净土宗的思想已然深入民心。
唐朝是诗歌的王朝,诗人们亦不免受净土宗思想的感染,从他们留下的诗作中,我们能感受到善导大师的教化是多么深入人心。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格雄奇奔放,清新悠远,艺术成就极高,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人称“诗仙”。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与佛教、道教都有着很深缘分的李白,曾写过有一首《净土咏》:
向西日落处,遥瞻大悲颜。
目净四海水,身光紫金山。
勤念必往生,是故称极乐。
蛛网珍宝树,天花散香阁。
图画了在眼,愿托彼道场。
以此功德海,冥佑为津梁。
八十亿劫罪,如风扫轻霜。
庶观无量寿,常睹玉毫光。
李白在诗中描述阿弥陀佛佛身庄严微妙,“目净四海水,身光紫金山”,说佛的眼睛绀蓝广大,如四大海水,身上光明如紫磨真金山一般;赞叹极乐世界的清 净庄严,“蛛网珍宝树,天花散香阁”,极乐世界到处是像蜘蛛网一样的宝网,放光弥覆,七宝行树交杂其间,随时有奇妙的曼陀罗花从天而降,落在宝楼宝阁之 上;赞叹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八十亿劫罪,如风扫轻霜”,众生久远劫的生死之罪,只要称名念佛,乘佛愿力,就如大风扫轻霜一般,自然消散无余,这一句读 来真是让人觉得痛快酣畅,把净土法门弥陀救度表现得淋漓尽致。故而,“勤念必往生,是故称极乐”,只要一向专念弥陀名号,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诗人由此表 达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意愿,“愿托彼道场”,希望自己托生到彼极乐世界。那么,靠什么去往生呢?就靠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功德海,所以说“以此功德海, 冥佑为津梁”。李白最后说,我要常亲常近阿弥陀佛,常观常看阿弥陀佛,常在弥陀的光中,永不分离:“庶观无量寿,长愿玉毫光”。
诗中,“勤念必往生,是故称极乐”一句,犹显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精髓。“勤念必往生”,很多佛门大德都不敢这样讲,;李白,作为一个文人却说得如此肯定,确凿不移,这不得不说是时代使然,善导大师的教化使然。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代颇负盛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晚年虔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东乐世界,。他曾捐舍三万两俸银,请人按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彩绘大型极乐世界变相图、西方三圣像,日日焚香顶礼,十分虔诚,并且回向众生离苦得乐,共登莲城,。《佛祖统纪》中记载他临终正念念佛,往生净土。
白居易有一首《念佛偈》流传广远,至今仍脍炙人口。
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
达人应笑我,我却阿弥陀。
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
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此诗文字浅白易懂而又意蕴丰富。从诗文可以明显看出,白居易所选择修行的,正是善导大师的教法。看似平淡无奇的寥寥数语,把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展露无 疑,如:大师常常强调的机深信——“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法深信——“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一向专念之相状——“行 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全诗表达了白居易晚年放下尘俗万缘,一心求愿往生西方之心,令人敬佩。
此外,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作过一篇《东海若》。东海若,东海之神,游于陆上,得到两个瓠,他挖空后把海水杂以粪土、蛔虫装满了,臭不可当,以石头堵 住口,扔入海中。后来又路过,只听其中一个瓠大喊“我大海也”,另一个则哭号求救。东海若把求救者捞上岸来,抉石破瓠,瓠扔在陆上,粪水倒到大荒之岛,水 则复归于海;自以为大海者,则最终与臭腐相处而不变。
柳宗元以为,那些大谈性空、自称是佛的人便是不肯上岸的那个瓠,而另一个呼救之瓠则是求解脱者。他说:
乃为陈西方之事,使修念佛三昧,一空有之说。
于是,圣人怜之,接而致之极乐之境。
乃得以去群恶、集万行,居圣者之地,同佛知见矣。
意思是说,为求解脱者陈述西方净土之优胜,使他修念佛三昧,把什么“空”和“有”都泯灭如一了。因为他念佛的原故,阿弥陀佛以慈悲弘愿,把他接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此一来,他累世一切罪恶,悉皆消除,具备了万善万德,智慧见解与佛一样了。
这是一篇批评狂禅、赞扬净土之文。它以寓言的形式,劝学净土之人,不可奢谈心性不二之玄理而执理废事,应该认清自己罪恶生死之本质,仰靠弥陀救度,朴实专一地称名念佛,求愿往生。这篇广受推赞的千古杰作,其内涵显然与善导大师笃实平易、不倡玄谈的化风相应。
此外,唐代诗人们,无论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皆喜以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的种种景象为意境,如李商隐的“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卢伦的“似到西方诸佛国,莲花影里数楼台”等等,这不得不说是善导大师所开阐的净土教法在那个时代深入人心的结果。
河南洛阳,伊河如镜,又如玉带,波光潋滟,岸边杨柳依依。河畔两山对峙,如蜂窝般密布于两山崖壁上的石窟佛龛,蔚为壮观。
盛唐,伊水东山一处不时传来“叮叮当当”凿击山石的声音,山下人头攒动,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完成着一个很大的工程,:有的挥动铁锤凿着山石,有的挑筐运走石块,有的拿绳尺丈量长宽……
有一位稍上了年纪的老僧,静静地站在佛容依稀渐露的山崖前,目光坚毅而深远,神情清静而慈悲。
他,就是工程的总设计者、监造者,古代称为检校僧的善导大师,此时,他正在监造史上绝无仅有的旷古神工——龙门卢舍那大佛。弛名中外的龙门大佛,是善导大师留给后人的伟大杰作。
唐高宗咸亨四年(672年),唐高宗发心在龙门修福造佛,皇后武则天以其脂粉钱二万贯作为资助。
由于善导大师的佛教艺术造诣早已名扬海内,上达天听,于是皇帝下诏命他为检校僧,负责主持监造。
大佛前后耗时三年,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
大佛依山而坐,居高临下,使仰视者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佛陀的睿智与慈悲触目可及,佛的博大胸怀与悲愍之心展现无遗。
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大佛端坐于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而清晰流畅。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般 修长而舒展,目光寂静而含蓄,恬淡凝神,雍容睿智,气宇不凡,嘴边微露笑意,显示出内心的平和与安祥。其严整周密的几何尺度将佛陀的面相刻画得庄严肃穆, 佛陀的博大胸怀与慈悲无尽,也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唐朝以丰满为美,今人以瘦削为美,古今中外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往往会随着时代、地域的不同而难以得到人们普遍的欣赏与认同,此方人以为精美绝伦, 另一方人却觉得平庸无奇,索然无味。然而,这一尊卢舍那大佛,似乎超越了时间与空间,每一方人、每一时代的人,都在一睹的当下不约而同地惊叹他的庄严精 妙、磅礴气势,仿佛大佛所打动的,是人类内心的最深处。在内心深处,每一方的人、每一时的人都是一样的。人们不觉会异口同声地说:“这尊大佛,就是特别为 我而雕凿的!”
只有深体佛心而又具有登峰造极艺术造诣的善导大师,才能将佛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如此真实地展现在这个世间!
历史上,佛门中的艺术家并不少见,如书法家怀素,画家石涛,诗僧皎然,以及近代精通诗词、书法、篆刻、音乐的弘一大师,但像善导大师这样,文学、诗歌、书法、音乐、绘画、雕塑的造诣如此全面而又样样精深的,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大师年少时目睹一幅极乐变相图而发起了愿生净土之心,因此他深知艺术对人的教化力量,故而一生都非常注重佛教艺术的弘化作用。
大师设计督造的龙门大佛,造像艺术登峰造极,代表了盛唐乃至整个古代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大师一生曾创作净土变相图三百幅,往生前几天还在指导画工画变相图,相传敦煌千佛洞的《观无量寿佛经》曼荼罗就是善导大师亲手所画。大师以绝佳的手 笔和鲜艳的色彩,生动地再现了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与《观无量寿经》的梗概,无数人观赏到这些图画,当下生起欣慕愿生之心。
善导大师还在悟真寺创作了大量的地狱变相图,令人睹见不得不畏惧因果轮回,止恶修善。晚于善导大师的中唐画圣吴道子,相传就是以画地狱变相图出名。 《东观余论》记载吴道子在景云寺所画《地狱变相》:“视今寺刹所图,殊弗同。,了无刀林、沸镬、牛头、阿房之像,。而变状阴惨,使观者腋汗毛耸,不寒而 栗。”景云寺玄纵法师赞言:“吴生(道子)画此地狱变相成之后,都人咸观,皆惧罪修善,两市屠沽,鱼肉不售。”其艺术效果如此惊人。而据历史推断,善导大 师早于吴道子创作地狱变相图,吴道子应是从善导大师创作的地狱变相中得到启发。
善导大师一生曾用信施供养的净资,书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普为流通,这个数量在古代简直是一个奇迹,因为当时并没有印刷术,所有经卷都要一笔一 笔写,这绝对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浩大工程。1909年,日本学者橘瑞超等,于东土耳其斯坦吐峪沟(高昌故址)附近,发现《往生礼赞偈》及《阿弥陀经》之断 片,卷写有“愿生比丘善导愿写”的字样,这应是大师所写之《阿弥陀经》十万卷之一,观其字迹、笔法,圆融遒丽,外柔内刚,方正稳健,气韵高逸。
大师所著《往生礼赞》《般舟赞》,为净土诗偈,诗文朴实恳切,简洁优美,其力万钧,读之令人感彻心髓。
大师还具有卓越的音乐才能,五部九卷中《法事赞》,即为大师所著之净土诗偈唱咏。大师悉心策划指导下的悟真寺水陆法会,一年一度,声势浩大,情景壮 观,参加的僧人、仕宦、民众数以万计。斋会历时七天七夜,引磐、木鱼、鼓钹、经忏的声音不绝于耳,燎绕的香烟,幢幢的身影,悦耳动听的梵乐,抑扬顿挫的合 唱,或发人深醒,或催人泪下,给人以巨大震撼。
大师的艺术影响力,远及其他国家。七世纪末,深得善导大师真传的怀恽法师任实际寺住持,建净土堂,堂内供奉的织画净土变相图,完全依据善导大师《观 经四贴疏》的内涵而绘制。怀恽圆寂于大足元年(701年)。六年后,年轻的鉴真和尚来到实际寺,目睹净土堂内的西方三圣像及织画净土变相图。日本天平胜宝 六年(754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抵达奈良,将此净土变相图完整地复制到日本,这就是日本“当麻曼陀罗”的由来。目前,“当麻曼陀罗”在日本已经是国 宝级文物。
从中国福建到日本参访的独湛禅师,见到此图后大为感动,深以莲池大师未及亲睹此幅曼陀罗为憾,故而将“当麻曼陀罗”的摹刻本供奉于莲池大师墓塔前。
永隆二年(681年)三月许,善导大师正在长安城实际寺内指导画净土变相图,有一天,他忽然催促画工加快速度,尽快完工。
有弟子知道后,心生诧异,因为大师素无催人赶工的习惯,于是恭敬地问大师,大师答道:“我很快就要往生了,最多再住两三晚而已。”
弟子们如闻晴天霹雳,虽知大师这是化缘已尽,只是回归他的极乐本国,然而,大师恩德如山之高,似海之深,此时师去,无异于佛教大厦之梁柱将崩,众生将永远失去依祜,弟子们一时无法接受,各自强忍着悲痛,密切地观察着大师接下来的一言一行。
几天后,大师忽然略显憔悴,示现轻微的病容,弟子们知道时间到了,于是集在大师周围共同念佛,与大师诀别。
在大众念佛声中,大师怡然长逝,回到了他的西方净土。
当往生时,满屋充满奇异的香气,空中美妙的音乐久久方歇,去后很久,依旧全身柔软,面色和平时一样。
这一天是永隆二年三月十四日,大师世寿六十九。
素来崇仰善导大师德行的唐高宗,听到消息后,万分伤心,连续五日都没有上朝。
其后弟子们为大师举行葬礼,各自哀哭宛转,甚而闷绝于地,长安城中万人空巷,百姓倾城哭送,天地为之悲戚,鸟兽为之哀鸣。
少康大师在《瑞应删传》为大师做传记而言:“佛法东行,未有禅师(善导大师)之盛德矣。”佛法自从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没有看到哪个高僧的盛德超过善导大师的。
净土法门的易行殊胜,善导大师的高德懿行,使得大师一生化缘甚广,每年都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在大师座下发心剃度出家,大师亦“燃灯续明,每岁不绝”。而史上记载,大师有三位高徒,深得大师真传,才华出众,道高德重,都可堪称佛门龙象。
怀感法师,本是千福寺僧人,秉性刚毅,精进苦行,努力修学佛法,起初看到净土宗经典里说,善恶凡夫只要用短少的时间专念佛名,就可以在临终得生极乐 净土,心中觉得讶异,疑情未能全断,因此请教善导大师。大师对他说:“但念佛名,决定得生西方,这是佛金口所说,十方诸佛证明不虚的,如果你不相信,只要 以至诚心称念佛名,不久当会有不可思议境界来证验之。”怀感听了大师的话,即进入道场闭关,在关中勇猛精进念佛,然而,二十一日后,并没有看到什么殊胜的 瑞相。他自恨业障深重,想要绝食断命,速求往生。善导大师知道后,竭力阻止,劝他更加精进念佛,怀感听师之劝,加倍用功。三年之后,果真感得阿弥陀佛放出 金色光明照耀于他,又历历分明地见到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相好,并证得念佛三昧。怀感法师临命终时,见到化佛前来迎接,于是面向西方正念往生。怀感法师传世 著作有《净土群疑论》七卷,回答有关净土宗的问题,但书未写完便往生了,由其师弟怀恽法师继写。
怀恽法师,俗姓张,河南南阳人,出生于官宦世家,祖上曾作过晋朝的丞相,后来举家迁居长安。母亲生他之前一个月,闻到荤腥的味道就恶心。怀恽出生 后,聪慧善良,风骨不凡,言行举止颇异于一般的孩童,他有时候点燃地上的树叶,作为香来供养佛菩萨,有时候则用沙子堆成佛塔的形状,在前合起小手礼拜。慢 慢长大成人后,从不去一般公子哥常去的游戏之地,唯喜一人独处。
史载怀恽法师出家前,唐高宗曾梦见他,随后诏他入宫,时时咨问政事,他的建议也常常令高宗心悦诚服地采纳,故而高宗非常器重他,欲授官爵于他,而怀恽志在出家,坚辞不就,高宗只好同意他出家。
怀恽奉敕在皇家寺院西明寺礼善导大师落发出家,出家后奉事善导大师十余年,尽承大师净土之教。
永昌元年,怀恽法师奉诏住持香积寺,在寺中常讲《观经》《阿弥陀经》等,每部经反复讲说数十遍,恳切地劝谕大众警悟无常,行住坐卧一心专念弥陀名号,愿生净土,速证菩提。在法师的调摄下,香积寺人才济济,无不是戒学俱优、德慧两全。
怀恽法师后来想到,娑婆众生根性弊恶,信心浮浅,若不以特别的胜缘诱携,难以发起愿生西方之心,于是在实际寺造净土堂,“穷造化之规模,极人天之巧 妙”,尽极严丽,“虹栋凌虚”,“虹梁架迥”,雕梁画栋,一如极乐世界。堂中又有西方三圣像,“相好殊特,颜容湛粹”,使人一走进去,便真切地感受到极乐 世界的庄严美好,佛菩萨的大慈大悲,进而发愿来生托质于彼。堂中还有《观经疏曼荼罗》,完全按照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义理而作,以图画的形式生动地演 绎了善导大师的思想精华,流传到日本的《当麻曼荼罗》即是仿此而作。
大足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怀恽法师圆寂于香积寺,世寿六十二。临终之际,正念分明,念佛不息,众人见他忽然抬眼看西方,好像在瞻视胜境,颜容神色怡然喜悦,没有任何痛苦的样子,随之便往生西方了。逝后唐高宗赠号为隆阐大法师。
净业法师,俗姓赵,甘肃天水人,同怀恽法师一样,也是世代官爵。父亲生性静默,博学多才,从儒入佛,净业是其次子。净业孩童时便倾慕佛法,少年时代 便仪容奇伟,气量弘大。二十岁时在善导大师座下剃度出家,很快便能登座讲《观经》,辩才无碍,所宣妙义无处不周,凡所阐扬的净土法义,大众无不悦可,叹未 曾有。史载“秉其归戒者,日逾千计”,可见其德望之高。
延和元年六月十五日,净业法师圆寂于香积寺,临终前仍为大众开示,讲完后即端坐念佛,正念往生,逝后灵骨也供于崇灵塔内。
古代长安城南郊,南望终南山,北眺长安城,漓水与涌水交汇处的东北,所谓临水面山之佳地神禾原,一座大塔,巍然耸立云霄,这便是安奉善导大师舍利的崇灵塔。
善导大师入灭后,怀恽法师日夜怀师心切,“想遗烈而崩心,顾余恩而雨面”,为了忆念恩师的盛德,怀恽法师在公元681年,选择终南山麓的神禾原最为 灵秀之地建塔立碑,塔名为崇灵塔。塔由青砖砌成,壁厚2两米,周回200步,平面正方形,为仿木结构,原塔周围十三级(因年久残毁现为十一级),现高33 米,。这座大塔,几乎是历代祖师中灵塔最高的,比兴教寺玄奘大师的灵塔还高出15米。塔身周围有12尊古佛,雕工精巧,均为佛门不可多见的珍品。
后来,弟子们又依塔建寺,寺名为香积寺,怀恽法师和他的师弟净业法师相继住持此寺。
由于善导大师的盛德,唐高宗呈佛舍利“计千余粒”予香积寺,并以“七珍函笥”为装饰,同时以“百宝幡花”供养道场。
武则天皇后登上皇位之后,仍然怀念香积寺,因而“频临净刹,屡访炎凉”,每次都“倾海国之名珍,舍河宫之秘宝”,大兴供养。
一时,瞻仰和礼拜善导大师灵塔的信徒络绎不绝,香积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占地300亩,建有11个院落,有“骑马关山门”的传说。
寺院内风景秀丽,史载:“神木灵草,凌岁寒而独秀;叶晴花明,逾严冬而霏翠。岂止风高气爽,声闻进道之地;故亦临水,面菩萨会真之地。”
然而,一千多年来,沧海桑田,兴废更替,由于战乱、“灭佛运动”等原因,香积寺昔日的宏伟建筑今已不在,独有善导大师的崇灵塔,凌越一千三百年的风雪,如今仍岿然屹立,彰显大师万古不灭的遗德,平添后人无限遐思与渴仰之情。
王维(700—761),字摩诘,盛唐开元进士,诗歌、绘画、音乐,每一门皆有绝世造诣,是罕见的艺术全才。平生信佛,素服长斋,喜禅好静,有“诗佛”的美誉。
晚年的王维,曾经游历香积寺,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作者只知道香积寺在山间,而不知道具体位置,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数里即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闻寺院悠远的 钟声,却不知是从哪儿传来的。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难以轻快地流趟,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穿行,传出仿佛人呜咽的流水之声。夕阳的余晖涂抹在茂密的青 松上,一片幽冷的气氛。暮色降临,终于在一泓潭水边找到了寺院,于是便留宿寺中,晚间与僧人一同坐禅。
这首诗细致生动地描绘出当年香积寺静谧、安宁、幽遂、深不可测、优美脱俗的景象,却又毫无痕迹,浑然天成。
王维也通过这首诗,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香积寺。
除了香积寺以外,与善导大师有关的寺院还有悟真寺、玄中寺、光明寺、慈恩寺、实际寺。
悟真寺位于终南山,这里自然景色绝佳,人杰地灵,自古高僧辈出,群英荟萃。善导大师23岁来到悟真寺,在悟真寺亲证三昧;其后又在悟真寺著书立说, 开宗立教,楷定古今;还在悟真寺住持建设,往返帝京,大弘法化。故善导大师一生,在悟真寺居住的时间最长,自贞观九年(635年)至总章元年(668 年),除中间四年在玄中寺求学,大部分时间都在悟真寺。大师净土信仰的最初发端,直到最后圆熟、大开法化,都在香悟真积寺。
玄中寺始创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年),建成于承明元年(1476年)。因为所在地层峦叠嶂,山形如壁,故又名石壁寺。净土宗的奠基人昙鸾大师曾于 此传播净土教义,使玄中寺闻名于世。隋末唐初道绰大师主持玄中寺,使这里再度兴盛,玄中寺在唐朝具有很高的地位,唐太宗李世民曾施舍“众宝名珍”,重修寺 宇,并赐名“石壁永宁寺”。善导大师29岁来到这里,就学于道绰大师门下,四年后离开,故玄中寺是善导大师的求学之地。
光明寺在长安城怀远坊,当时由三阶教的门人慧了住持。三阶教教义与净土宗可说完全对立,据史料记载,善导大师曾在光明寺与慧了辩论法义。大师常在光明寺弘传净土法门,“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就发生在光明寺。
如今的西安大慈恩寺,因为大雁塔而名闻于世。大慈恩寺本是唐高宗即皇帝位前为其母文德皇后所建,而文德皇后生前最仰慕的高僧便是道绰大师。唐贞观十 年(636年)六月己卯,文德皇后崩,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贞观二十二年,高宗李治兴建慈恩寺,落成法会之时,诏请全国五十位高德,善导大师便是其中的一 位。那时候,大慈恩寺建筑规模宏大,占据晋昌坊半坊之地,面积近400亩,有10多个院落,各式房舍1897间,是长安城最宏伟壮丽的皇家寺院。寺院建成 后,有300多位僧人主持宗教活动,礼请西行求法归来的玄奘法师任大慈恩寺首任住持,玄奘法师在此翻译佛经、弘法育人11年,和弟子窥基创立了佛教的一大 宗派——法相唯识宗,使大慈恩寺成为唯识宗的祖庭。在慈恩寺,有两处纪念善导大师的碑文。进出长安的大师,时常居住这里弘传净土法门,其感化之深,功勋之 隆,致使后人一而再地为其树碑,永贻怀念,长存景仰。
实际寺位于长安城太平坊西南隅,即今西北大学校园内图书馆一带,当时这里是长安最繁华的地带,可说是寸土寸金。早在隋代,实际寺便已经是著名的佛寺 了,隋炀帝则将实际寺列为四道场之一。转眼到了唐代,唐朝皇帝崇佛重僧,佛教大兴。唐高祖时,“三论宗”的创始人吉藏居于实际寺内。善导大师51岁从悟真 寺移居这里,直至临终。实际寺的景色非常优美,刘禹锡曾作诗道:“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据史料记载,寺内 净土院为京城之最妙。鉴真20岁时曾在实际寺受具足戒,并在此学习一年多。在实际寺遗址,近年出土了大量文物。
善导大师往生后,他的慈悲摄化并没有歇止,除了留下五部九卷继续在世间开化群迷、导归极乐外,他还常从极乐世界回来应化于娑婆,史上有“后善导”之称的少康大师,就是由善导大师灭后灵仪直接启发、引导而成就的一位净土宗祖师。
少康大师俗姓周,浙江缙云人。7岁时尚未开口说话,一日母亲带他到灵山寺拜佛,在大雄宝殿中,母亲问他:“认识佛像否?”少康大师突然开口回答:“此是释迦牟尼佛。”母亲听言,甚感惊诧,心知此子必与佛有缘,便令少康出家了。
少康出家后,朝夕不懈地深研佛学义理,并游历四方,参学知识。贞元元年(785年),他参访河南洛阳白马寺,在殿中礼佛时,见殿中的佛典放光,仔细 探查,发现是善导大师的《西方化导文》。少康见此情景,欢喜异常,心想:善导大师乃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净土宗的宗祖,他的遗文放光,莫不是启发、加被与 我,引导我修习净土?于是,便在心中默默祝愿:“若我真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放光明。”刚发愿毕,即见彼文重放光明,光中还现出无数的化佛菩萨。
少康目睹这些瑞相,感动之心无可名状,遂五体投地顶礼遗文,发誓说:“劫石可移,我愿无易矣!”
少康发此大愿后,为表心迹,特别前往长安光明寺善导和尚的影堂(即纪念堂),恭敬瞻礼善导大师遗像,乞愿一见善导大师,顶礼之际,果见善导大师遗像化成金色佛身,光颜巍巍,于空中对少康作是语曰:“汝依吾教,广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养。”
少康大师与善导大师宿缘深厚,故两次得到善导大师加被,深明净土法门最为契合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机,是了生死、成佛道的无上妙法,立誓终生弘扬此道,永无二心。
少康大师后来到浙江新定,在城中乞食化缘,得到钱后,便诱引儿童念阿弥陀佛佛号,念佛一声,即给一钱。后来,念佛的人多了,便改为念佛十声施予一 钱。少康大师用此法化导一年后,新定地区的男女老幼,见到少康大师莫不躬身合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渐渐念佛成为当地一种风尚,念佛的声音盈满街市道 路。
唐贞元十年(795年),少康大师在新定城郊乌龙山上启建净土道场,高筑三级法坛,聚集大众举行共修。于斋日时,四众弟子聚集在大殿,少康升坐,高 声念佛,众人跟着唱诵佛号。少康念佛一声,就有一尊佛从口中出来,十声则有十尊佛出来,如连珠状。少康对在场的几千名弟子高声说:“你们当中见到佛的人, 必定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众弟子欣喜异常,念佛更为恳切;有少数未见到佛的弟子,自知己身信愿未专,深深自责,加功用行,精进念佛。
唐贞元二十一年十月(806年),少康大师预知时至,临终嘱告身边的四众弟子说:“当于西方净土,起欣乐愿生心,于此阎浮提,起厌离心。”言毕,结跏趺坐,身放数道光明而化。当时,天气陡变,狂风四起,百鸟悲鸣,乌龙山间所有草木一时变白。
少康大师念一声佛,即口出一尊佛,;善导大师念一声佛号,即口出一道光明,前后两位祖师之德能如出一辙,加之少康大师与善导大师的甚深法缘,时人都赞称少康大师为“后善导”,誉之为“今弥陀”。后来的天台德韶国师曾重修少康大师塔坟,称之为“后善导塔”。
北宋之佛学大家无为子杨杰,感伏于少康,深仰于善导,作《善导和尚弥陀道场赞》,曾以诗偈赞言:
东峰坛级石嵯峨,十佛随声信不讹。
后善导依先善导,今弥陀是古弥陀。
一心正受超三界,孤月澄禅照万波。
乘般若舟游净域,度生还亦到娑婆。
值得惋惜的是,善导大师的大部分著作在中国传世不到二百年,便随着“会昌法难”、五代十国战乱渐渐佚失了。千余年间,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的著作,除《往生礼赞》被唐朝智升法师编纂于《集诸经礼忏仪》之中得以保存之外,其余尽数失传。
由于缺乏昙鸾、道绰、善导一脉教典为依据,致使后世高僧大德自修净土或弘扬净土,只好依据他宗教理来解释净土,因此形成了虽然有人在弘扬净土法门, 却没有传承净土宗法脉的特异现象。宋明以来一千多年间,中国有的只是天台宗、华严宗乃至禅密诸宗混合的净土法门,独独没有纯粹净土宗的净土法门,其根本原 因就是净土宗赖以开宗立教的根本祖典——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等法宝失而不传。
一百年前,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等祖典幸运地从日本回流中国,我们不得不感谢一个人——杨仁山。
杨仁山(1837—1911),安徽池州人,自幼聪慧过人,性格豪爽,研读儒学。1861年,他偶读《大乘起信论》,深深被书中甚深微妙的佛门大智 慧折服,之后一心学佛。1866年,他创办金陵刻印处,花费毕生精力刻印经典两千余卷,培养了一大批佛学人才,对近代佛教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次,杨仁山在英国伦敦结识了日本学者南条文雄,从南条文雄处得知,中国佚失的很多佛教宝典居然在日本完整地保留着,杨仁山喜不自胜,马上通过南条文雄从日本寻回这些宝典,陆续收集了失传著述三百余部,其中就有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
这是净土宗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整个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净土宗将再度复兴,亿万众生将再度生起得救的希望,佛教在末法衰微的大背景下,将再度大放光彩,普照寰宇。
清末民初的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有缘拜读善导大师五部九卷,对大师教法拳拳服膺,深心仰服。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在在处处充满了对善导大师的赞叹: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
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又赞大师专修念佛的主张为“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赞叹大师说的话,“所说当作佛说看”要当做佛说的话来听。
印光大师所阐释净土宗的教义,化导众生的风格,皆遥承善导大师的遗风,对近代佛教的发展,特别是对净土宗的中兴,影响巨大,后人公认其为大势至菩萨化身。
转眼间,到了二十一世纪,在安徽宣城市郊区,风景如画的敬亭山脚下,一座庄严宏阔的唐风寺院巍峨而起,这即是弘愿寺——一个专依专弘善导大师净土思 想的道场,眼光独到的法师们全面系统地整理了昙鸾、道绰、善导一脉的净土宗著作,凸显此脉的净土宗真义,从善导大师深广浩渺的净土思想中,提炼出净土宗宗 旨和特色,并依此编写净土宗教章。
近年来,弘愿寺以传承善导大师法脉、复兴净土宗、弘扬纯正净土法门为使命,印施净土宗丛书、光碟达数十种,遍赠海内外,成为当今教界专弘善导大师念佛思想的标志性道场,无数佛子因学习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而安心称名,快乐回家。
自此,失传断代了近千年的善导大师法脉因之得到续接,善导大师救度的光芒再度遍及十方,善导大师的教法清流以迅猛之势奔赴十方众生的心海。
善导大师的著作早在唐朝时即传入日本,对日本佛教影响至深。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起日本的法然上人。
法然上人是距今八百年的日本高僧,是日本净土宗的创始人。
上人之父,姓漆间,名时国,奉朝庭之命管领一部落。上人之母秦氏,四十岁时尚没有生子,于是一日,夫妻双双沐浴,前往寺院,在佛前祈求,希望能够赐子,七日夜念经不懈。满七日之夜,母亲在非梦非觉间,见一老僧携一把剃刀让她吞下去,从此母亲便怀孕了。
当时有占卜师预测必生男子,且将会出家,成为佛门一代宗师。秦氏怀孕后便心常柔软慈善,身无恼苦,深心归信三宝,不食荤腥。 果真,上人生时即不同凡人,头顶圩而有棱,眼睛重瞳,黄而有光。他坐必向西,时常向西方礼拜,刚会说话时即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又自称“势至”,故父母 为其取名“势至丸”。
其后父亲早逝,临终前嘱其儿长大出家。
法然9岁出家,15岁受戒,后来到当时日本佛教重镇比壑山修行。
上人智慧超凡,好学不疲,一切经律论,触目即通;各宗章疏,展览无倦。此外遍读中国、日本两国传记,以及古今诸德注疏,又访各宗洪才,面谈义理,探讨奥旨,皆蒙印可。
上人曾说:“我读书三遍,义趣自彰,不用劳思。”故诸宗经论,不从他问,皆自得旨。上人生死心切,无常观深,为速求证悟,曾五次阅读大藏经,八宗并习,无不达到当时各宗顶尖巨匠的水平;不唯仅精内典,而且旁及诸子百家之书,博学强记,独步教界,故被尊为“智慧第一”。
然而,为了寻求一条所有众生都能普遍得度的法门,上人日日夜夜翻阅经文祖论,思惟各种根机的众生修行种种法门出离六道轮回的可能性。
终于,法然上人在第八遍研读善导大师的《观经四贴疏》时,读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 故”一句,心眼顿开,豁然彻悟净土宗精髓,知一切众生超越三界轮回的大法就在此处。罪恶深重、烦恼炽盛之散乱凡夫,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则乘佛愿力,必 定往生弥陀报土。法然上人一得此理,犹如暗夜遇大明灯感悦彻髓,高声念佛,不觉泪涌如注。
此后,法然上人完全依据善导大师教法,创立了日本净土宗,善导大师的《观经四贴疏》也因此成为日本净土宗的根本圣典。
几十年后,法然上人临终前诵:“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之偈,怡然而寂,世寿八十。
往生后十六年,弟子们开启法然上人遗体之石龛,全身俨然,面容怡悦,奇香芬馥。缁白千余人护送遗骸,移至西郊荼毗,时异香熏发,紫云垂于松树。
法然上人全依善导大师,绝对归投倾倒于善导大师,崇拜、景仰于善导大师,曾经感得善导大师来入梦定之中,为其赞叹证明,这便是脍炙人口的“二祖对面”之典故。
法然上人曾经在著作中详细记载这个过程:
我曾经八次阅读善导大师的《观经四贴疏》,深知依大师的教法,众生虽然内心散乱、无力修行、罪业无边,但只要能够称名念佛,必定能够乘托佛力超越生 死轮回,往生弥陀净土。然而,虽我自身已是往生决定,但对于弘扬此法、普利一切有缘的时机与因缘的把握,尚心怀犹豫,一时难以决断。
一天夜里,我梦见天空中紫云大起,遍满空中,覆于四海。紫云中放出无量光明,光中有各种奇妙杂色的鸟儿,翩翩飞舞。
我登上一座高山,在山上仰望天空时,突然看见云中有一位高僧,立在我前面,我当即跪地顶礼。再仰头瞻仰高僧的尊容,只见他腰以下是金色的,如同佛身,腰以上则穿着僧衣,如寻常僧人。
此时,高僧突然向我开口说话:“我是唐善导,你能够弘扬流通专修念佛的净土法门,诚是甚难稀有。我今特来为你证明,未来你弘法的道路将没有障碍,终有一日,你会把弥陀的救度之法弘遍四海!”
事实正如善导大师梦中所预言的,法然上人开始弘扬专修念佛之后,华夷道俗,远近贵贱,前来请益之人络绎不绝,上到天皇、妃嫔、百官,下到贫贱、恶人、庸愚,皆受上人教化而专修念佛。
不过数年,日本佛教大半都归入到净土宗,而后世日本净土宗的各系各流,也都源于法然上人。以至于今天,日本净土宗以京都的知恩院为中心,拥有 7200余座寺院,开办有两所大学,现有信徒600余万人。这不得不说是800年前法然上人一生劝化之功,也不得不说是善导大师无上德光普被异域的有力证 明。
1980年5月4日,中国佛教协会和日本净土宗协会在陕西省长安县香积寺举行盛大法会,纪念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圆寂1300周年,并联合出版、编辑纪念集。
在善导塔前的诵经仪式上,日本稻田长老满含深情地说:“日本净土宗的门徒,把香积寺善导大师灵塔看作是他们灵魂的故乡;日本佛教徒把中国看作是父母之邦。我今天在大师灵塔前宣誓:日本净土宗的信徒,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要维护日中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大德为法会题词:
惟我大师,乘愿再来,净土法门,应机宏开。
五部九卷,妙宣深蕴,能于难信,广生正信。
龙门大像,旷古神工,赖公检校,人天永崇。
行愿既圆,随缘示寂,千三百年,塔留香积。
寂而常照,星曜东方,法然继起,宗风丕扬。
四色之莲,七宝之树,法音宣流,甘露普注。
善信亿万,同具至诚,六时佛号,千载祖庭。
爰结胜因,爰兴盛会,忆念师恩,永矢弗墬。
伽蓝斯辟,塔波斯修,海潮迎像,天风送舟。
两邦云仍,俱会一处,永敦夙好,同遵祖武。
我作此偈,赞古赞今,南山东海,长耀明灯。
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年四月十四日
赵朴初顶礼敬撰并书
赵朴初会长赞仰大师是“弥陀乘愿再来”,应机宏阐净土法门,广启众生正信念佛,并感服龙门大佛是“旷古神工”,致使人天永远尊崇。同时赞叹日本之法 然上人深受善导智慧光明的启发,而创立日本净土宗,继承了善导大师“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净宗正意,显示善导法然,异代继承,两国祖师,一脉相传。
此后,为了再次表达日本净土宗对善导大师创宗传法的感激之情和对大师高德的追慕仰佩,1982年11月15日,正值法然上人诞辰850周年,日本净土宗赠善导法然二祖对面图及像龛,安奉在香积寺崇灵塔内,并举行盛大的开光法会。
善导大师开创的具有平民性、超越性特色的净土宗,把一度曲高和寡的殿堂佛教普及到社会现实当中,使一切凡夫众生也能得到佛法无上的利益。这种广大无 边而真实彻底的利益,时震西域,东传日本,法化千秋万代。由净土信仰所衍生的恭敬信顺、谦卑柔和、知恩报恩、敦伦尽分等人生观和性格特质,对安定社会人心 发挥了巨大作用,对全世界人的精神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大师诚然是世界级、国际性、亘古不灭的高僧中的高僧,祖师中的祖师,随着岁月流转变迁,大 师的教法不但不见湮没沉息,反而愈到灾难弥多、烦恼炽盛的后世,愈发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弥陀的大悲救度,在这样混乱迷惘的浊恶世间犹为珍贵,正如夜愈深 沉,愈显光明之璀璨!
或许有人会问:善导大师分别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示现于世,直接启发、引导、成就了少康、法然两位举足轻重的祖师,那么在我们这样微不足道的末代凡夫的生活世界里,有没有神奇的应现呢?答案是肯定的。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华严经》上有个偈子说:“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阿弥陀佛与我们娑婆世 界缘分最深,所以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其实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众生一旦缘熟,即感应到大师的加被,有的可能是以语言文字冥加,令人于读书中、听法时心开意 解,有的则是以种种灵奇瑞相显引之,启发人之信心。
现将有关善导大师当代感应的三则事例列于书末,以飨读者。
某法师,甘肃人。2003年于甘肃天水麦积山一块石头上打坐,突然看见天空中出现一座巍巍佛塔,却没有顶,塔上出现一尊弥陀古佛。
法师欲往外地参学,便先到西安,下车后茫然不知何往。突然有一位居士前来,带其前往香积寺。
到了香积寺,一见善导大师崇灵塔,方知当时所见空中佛塔即此崇灵塔。此塔原有十三层,唯上二层以日久毁坏,塔顶不在。守塔师父正好有事欲外出,故请他代为守塔十天。
2009年6月27日,有居士赠其《善导大师要义》等净土宗丛书,这位法师欣然顶戴而言:“我与善导大师有缘!”
善导大师乃弥陀化身,千载之后犹作如此灵现于今人之前,真是不可思议!
2008年4月某日上午,净土宗重庆念佛会刘天素居士依约前往李沛鸿居士家,一者赠送净土宗丛书,二者介绍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盼其信受。
正当刘居士表明重庆念佛会皆依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时,客厅的电视机突然自动开启屏幕,并出现彩色画面,画面中显现“善导大师系弥陀化身”九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停留几分钟后,自然隐去。
两人面面相觑,深感惊奇,电视机何能不启自开?画面从何而来?九个大字又如何出现?这岂非弥陀适时显现灵异,证明善导大师确实是弥陀化身,唯其净土思想才是纯正不虚,以启发李居士的无上信心!
李居士逢此灵异,甚为感动地说:“真不可思议,我们都亲自见证了这一神奇的场面!”
湖南省常德市胡秋菊居士于2002年45岁时,有缘皈依佛门,然不知为何学佛,于了生死、念佛往生净土一概不知,由于常往寺院当义工,故亦学会《大悲咒》《普门品》《心经》《灌顶真言》等佛门一般功课,然并不常念佛。
某日梦见有人告其与唐朝有关,醒后不知此梦含意,唯默识于心。
修学日久,渐知生死大事,亦知往生净土之重要,然不知自己所修所学能否往生,因而心怀不安,常乞求弥陀观音能于梦中指点。
2004年4月,她梦见一棵菩提树,树上结满菩提果,树下很多古时之人,身披古印度袈裟,告其“2006年到长沙去”。醒后思惟:长沙离常德约200多公里,时间未到,路亦遥远,姑且置之。
2006年6月,她又梦见一座高塔,塔边有棵迎客松,有比丘尼告言:“你到长沙去,你缘在长沙。”但因不知长沙何处有此高塔,遂仍置之。
2006年8月,她又梦见一座高山,山上有一座宝塔,庄严无比,高耸云霄,从西飘来一位身披青衣的古人,住其屋顶,空中传来两声:“善导大师!善导大师!”闻已便醒,然不知善导大师是谁,亦不知高山宝塔位在何处。
一个个神奇梦境,似有所启示,唯总不解其意。
2006年12月,正好长沙开元寺比丘尼印悟法师有事回其俗家常德,法师与胡居士相识,遂邀胡居士相伴到开元寺。开元寺当家师宗信法师赠予胡居士几 本净土宗丛书,胡居士接手一看,竟然是《善导大师法语》,眼睛突然一亮,心头为之一震:居然在此长沙开元寺得知善导大师!打开书本,赫见善导大师崇灵塔, 更为惊讶于此塔正是梦中所见之宝塔。
至此,数年来前后几个神奇梦境一一得解。梦中有启示也有引导,正是要她专依鼎鼎有名的唐朝高僧、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之净土思想,专念佛名,必得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