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电子书首页
救恩(一)
- 弥陀是诸佛之王,是众生唯一救主。
- 我溺大海,岸上众人皆大呼:“努力往上游!游上来,游上来!”
唯有一人,躬身入海,救我于岸。
岸上众人者,其他诸行也;躬身入海者,弥陀一佛也。
- 凡夫罪重,较之佛力,犹如大海一滴。
石头量重,投入大海必沉,投入大船必浮;
凡夫罪重,投入六道必堕,投入愿船必度。
- 若靠弥陀,重罪尚灭,何况轻罪;
不靠弥陀,轻罪不灭,何况重罪。
一沙虽轻,直沉海底;重石乘船,可达彼岸。
- 我今无智,亦无戒行,人中牛羊,园中枯木。
我无依怙,法财尽故;我有怖畏,具诸怨故。
- 若把身口二业所作所言,作为标准,则天下尚有完人;
若把意业中的所思所念,作为标准,则天下无一完人。
若从人所见处,作为标准,则世间尚有贤人;
若从人不见处,作为标准,则世间皆是罪人。
- 暗夜依灯,渡海依船,病人依医,生西依佛。
凡夫三业,皆地狱业。但称佛名,念佛为业。
- 如石必沈是其自性。烦恼具足的凡夫,必堕地狱是自性。
人靠自己的努力,不能脱离轮回;唯靠弥陀救度,不但能离轮回,而且速成佛道。
- 佛教的特色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拔苦与乐”,亦即是纯净平等的爱心。
佛教若无“大慈大悲”,不能“救苦救难,拔苦与乐”,即非佛教。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之中,能圆满“救苦救难,拔苦与乐”的法门,即是“净土法门”。
- 净土法门讲爱心,讲弥陀慈悲的爱心、弥陀慈悲的救度。
弥陀爱一切众生,但愿众生皆往生,不愿一人独轮回。
- 慈父不因儿女行恶而欢喜,亦不因儿女行恶而舍弃。
弥陀悲愍众生之罪恶,因悲愍而不舍弃,誓必救度。
- 弥陀爱我们,弥陀为救度我们:以五劫时间为我们发愿,以永劫时间为我们修行,
十劫之前终于为我们成就极乐世界,成就我们能够往生成佛的功德,
此功德皆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光明名号中,使我们信心求念。
- 弥陀爱我们,他若不慈悲,我们得救无望。
弥陀五劫所发的愿为我们而发,弥陀永劫所修的行为我们而行,
弥陀愿行所成就的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净土,
所成就的六字洪名是我们往生成佛的功德资粮。
- 唯有弥陀为我们五劫发愿,唯有弥陀为我们永劫修行,
唯有弥陀的功德可以消我们的罪,所以也唯有弥陀能救度我们出离轮回。
不是因为我们做了多少好事,也不是因为我们修多少行,
我们自己无法救自己,因为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无法断除贪瞋痴。
- 弥陀慈悲救度,主动积极而来,不因祈求拜讬;不问对象,不讲条件;与智慧无关,与学问无关,与修行无关,与道德无关,与善恶无关。不论何人,只要相信,只要接受,即能得救。
得救之人,已是极乐圣数,已非凡数摄。
- 弥陀是超越善恶,讲求爱心。我们如此之恶,佛仍然爱我们,
因为爱能接纳一切,包容一切,遮盖一切,赦免一切,所以救度超越一切。
- 弥陀救度的爱心,超越一切,超越通途之因果、善恶、报应,超越世间之公平、公道、正义。
也因此,即使我们极恶,无有出缘,也能蒙救。
- 救度的法门以爱心为原则,非以善恶、公平为原则。
当用爱心的原则,代替善恶、公平的原则。
- 纯正净土法门乃超情离见之“不可思议”法门,是佛与佛的境界,于凡夫但能无条件地信受,丝毫不可拟议。
“不可思议”即是指弥陀的慈悲救度。故欲入净土门之人,应“信受弥陀救度”。
- 弥陀是我们不请之友,
弥陀为我们荷负重担,
弥陀视我们如他自己。
不论如何,弥陀爱我们绝不改变。
不论如何,弥陀都不会舍弃我们。
不论如何,我们都要信弥陀救度。
- 生命不可没有依靠,弥陀是永远的依靠;
人生不可没有归宿,极乐是究竟的归宿。
- 虽是凡夫:
若信受弥陀救度,即是大福报、大智慧;
若专称弥陀佛名,即是大善根、大功德;
若弘扬净土法门,即是大慈悲、大愿力。
- 净土法门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
五逆十恶极重罪人应堕阿鼻,佛可以救;若不信佛佛不能救。
因为不信佛、不靠佛、不接受佛的救度之恩。
- 净土法门谁信受谁得救,谁不信谁沉沦。
- 弥陀悲智,冤亲平等,超越善恶。
若执善恶,以论救否,即是不知弥陀慈悲,漏于救度。
- 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无量珍宝,不求自得,而今乃知,真是佛子。
- 信弥陀救度即是真实功德,疑弥陀救度即是无明颠倒;
信弥陀救度即是绝对之善,疑弥陀救度即是最大之恶。
附录:爱的心语
- 没有人不需要遮掩,如同没有人不需要宽恕。
当我宽恕人的时候,我自己也在被宽恕。
当我遮掩人的时候,我自己也在被遮掩。
- 人生就是一场奋斗,所以许多时候,我们又疲倦又疲惫,又受创又受伤,当然也犯错也犯罪。
此时,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朋友呢?还是一个批评者?
是一个预备理解我们、安慰、包容我们的人呢?
还是一个准备批评我们、审判、定罪我们的人呢?
- 亲爱的:你将永远被珍爱。你不必有任何恐惧。你不会做错任何事。(亚历山大《濒死体验》)
- 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
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
说到底,它是你和弥陀之间的事 ,而决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
-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然做到极处,具是合当如此,着不得一丝感激的念头。
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是市道矣。
所谓“至亲无文”。
- 境由心造──
给予就会被给予,剥夺就会被剥夺。
信任就会被信任,怀疑就会被怀疑。
爱就会被爱,恨就会被恨……
生命就像是一种回声,送出什么就收回什么;
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
你怎样对待人们,取决于你怎样看待他们,
我们对他人的态度是自己对自己态度的投射。
这是普遍的真理,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 佛门以慈救为宗。平等洁净的慈爱,非贪着的爱。爱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 爱是人性通往佛性的桥。爱能和谐社会,爱能消弭仇恨,爱能化敌为友。
- 教育无他,爱与榜样而已。恶事向己,好事与他。忘己利物,慈悲之极。
心有慈爱,慈爱便遍布四方,自然地,无须刻意表现。
- 先不要恨人。佛性是住在心肠柔软的人里面。
- 慈之根源是“悲”。善莫大于“恕”。要原谅人七十个七次。
我是承蒙大家包容我而活着的人。若人家不包容、原谅我,我此身将被片片切割。
- 当你感知自身生存之苦,你的心才能为他人之苦而打开。
越感自身苦,越愍同苦人。
- 要使对方对自己有如释重负之感,有宾至如归之感。
爱人如爱己,率己以随人。
- 爱者爱也,爱除了爱之外,再没有任何心机的才是真爱。
- 爱必须在无所求的情况下施与,才更显得它的高贵纯洁。
唯有这种无我的爱,才能带给施爱者与被爱者双方的幸福感。
- 爱是最伟大的力量。真正爱他时,就想为他付出。
- 真正的爱他,就会有真正的智慧冒出来。爱的语言便是最高的礼物。
- 爱将招来爱。付出去就回来。你给他他就给你。
爱将招来爱,为一个人而尽心的爱,它不会只在这个人,依次地传达至无限。
- 爱在哪里,人就会在哪里。爱之所在,心即在之。
- 在爱里成长的人没有惧怕,也不会伤害别人。
一个爱别人的人,不会做出伤害他人的事。
- 爱的里面不计较,不须酬劳、回报,不惧怕,爱的力量伟大。
义务变权利,工作变享受。
- 爱是给人,利人,耐心,恒心;爱不伤人,不占有,不求报。
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
作人原则:爱,爱佛、爱人。爱使我们有幸福、喜乐、平安。
救恩(二)
- 《无量寿经》说:“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佛来是要救人,是要解除捆绑,使人解脱生死轮回,不是来审判,不是来定罪。
佛救我们,不是按我们的行为或修行,乃是按他的悲心与功德,这功德在十劫之前,以经完成。
- 世上最丰富的是佛的慈爱与恩惠,这么大的恩惠,你可以不要吗?
世间一切都是苦,都是空,都是无常、无我、不净。凡事都是空虚,日光之下,无新鲜事。
只顾生活,不顾生命,缺陷,不能得救。除了拥有弥陀之外,什么都带不去。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意思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生命解决,生活才能解决。内心不改,外在的一切(安和乐利),不能解决问题。
什么生命过什么生活,只是生活解决不够,要生命解决。
若信顺弥陀,必有福德追随,降临在身!
家庭蒙福、事业蒙福、出也蒙福、入也蒙福,积蓄及所作,皆蒙福。只有我们与弥陀有了关系,才找得到人生的定位与价值。
一切都是弥陀悲智的表现,故应凡事感恩。
- 弥陀来,为要拯救苦恼之人。佛愿众人得救,不愿一人沉沦。
佛在苦难之地找到我们,佛爱惜照顾我们,如自己掌上明珠。当事事都不能如心所愿时,仍然深信弥陀必然眷顾与怜愍。弥陀是我脚前的灯,路上的光。
佛不要我们做个忧虑的人,我们应当一无挂虑。这是佛的敕命,在这敕命里,带着奇妙的福分。一个人快不快乐就看他领受弥陀的爱有多少,领受到的爱愈多,恐惧就消得愈多,而快乐也就愈多。佛是慈悲、智慧,佛是拯救、关切。佛必拯救我,在旁扶持我、帮助我。
在这扇门闭时,会有另一扇门开,希望总在转角处。
佛要保护你的性命,你出你入,佛要保护你,从今时直到永远。昔在今在以后永在,弥陀永不改变。
佛要带我们到极乐世界,那里无哭泣、无忧愁,无老病死,无有众苦,只有欢乐。
佛是生命的活水,喝了不会再渴。
- 全讬给佛。人有不能,佛无有不能。归命弥陀,已非我活,而是弥陀与我活命于此。
生两次:第一次肉体生,第二次从佛生,有佛的生命。
我已经出生入死,那不是我作了什么,弥陀已为我作了。
佛来是为了使人得到新生命,而且得的更丰盛。得救以后,还要进一步追求过得胜的生活。
我已经死了,现在是佛与我同活。佛与我同生共死,我更应谦敬。
弥陀是我家之主,成为生命的主人,我需要佛赐我生命的力量。
若信佛念佛,佛即负责我们的生活,并除去我们的疾病。
健康是副产品,只要虔诚念佛,即有此副产品。
身体是佛的殿,故要保养、顾惜。生命永远都是感谢的、赞美的、喜乐的。
- 信仰并非烦恼的逃避,在烦恼中,我们被导向弥陀的救度。
苦难是让我们回头转向的良缘,告诉我们该自觉了,我们是无能为力的,一无所能的。
念佛使人得救,不是道德与学问。
念佛是佛愿的反应,是佛恩的投影,是对佛的呼应之声,是与佛感应道交的显露。
被佛救者,心多欢喜。从无间之底所喷出的刚强我慢,成为爱乐念佛法味之种子。
母亲怀中的婴儿毫无顾虑,只是满足地吸吮母爱结晶的乳汁。
- 人心是要用来承接弥陀慈悲救度的法水的。
只有体认到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时,方能接受弥陀的救度。这就是“当其无,有器之用”。
认识到自己罪恶、无功德、无能力、无修行时,在弥陀眼里,我们就是“有用”的人,能够成佛;认识不到这一点,即是“无用”的人,不能成佛。
- 犯了杀人、偷盗、奸淫、贪污、舞弊、欺诈、诽谤这些罪,佛可以救。
如果不信佛,佛不能救。因为根本不信佛,不接受这救度之恩,这是最大的罪。
佛的悲愿是要一切众生得救,不愿一人沉沦。谁相信谁得救,谁不相信谁沉沦。
无出离之缘的人,才更加该救。难救的才更应救,这才是佛的慈悲。
当你最无助苦恼的时候,可知弥陀永在你身边?
信──依靠、交讬,若还依靠自己,表示还没有相信佛。
交讬给弥陀,放弃人的努力,完全依靠弥陀,与他合而为一,在他里面享受一切的丰盛。
- 讲修行、论善恶,结果自以为义;其实人靠自己,并不能真正修行。
修行讲是非善恶,佛慈讲慈悲救度。
一有是非善恶的念头盘踞在心,往往会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一切,结果必然会去论断别人;有如此存心,就不会产生对弥陀救度的信心。
我们活在善恶之下,不活在佛恩之中,就会失去信心。
佛是超越公道,讲求爱心,我们如此之坏,他仍然爱我们。
因为爱能遮盖一切,所以佛慈是超越律法,高过公道。
正因为弥陀是爱,所以他舍不得众生轮回。
弥陀就是慈悲,如果他不慈悲,我们得救无望。
他爱我们,为我们预备了救恩,使我们获救。
今天我们所蒙受的慈恩,完全在弥陀的爱里。
因为有是非占据,便没有办法信受弥陀救度。
超越公道公平,超越是非善恶,以爱心为原则。当用爱心的原则,来代替公平的原则。
- 被佛救的人,要求自己过圣洁的生活。
被佛救的人,犯罪有反应,心中会自责。
被佛救的人,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若喜欢不义,怎会有罪恶感?怎会寻求救度而被救。
弥陀是光明,在他里面没有黑暗。
弥陀救我,使我重生,获得新生命。
不但得到生命,而且得的更丰盛。
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一切都变成新的。
佛与我同生,佛凡一体,故我更应谦敬。
罪被消除,只想感恩、报恩,只想自己如何有好行为,使人因自己的改变而来信受弥陀的慈恩。
怎会反而夸罪,而放浪形骸,故意为非?
- 一般人说我会行善,但他忘记了,他同时还会行恶。
人的内心充满贪瞋痴,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世间无一真善,唯弥陀本愿是真善。我们的善良不能救我们,弥陀才能救我们。
我们得救与否,不是看我们的善行大小,乃是看我们信不信弥陀救度。
我们得救是本乎弥陀悲愿,也因着信,绝不是靠自己的行为,行为是无力的。
但得救之后,我们自然会有善行,这个善行从哪里来呢?从里面弥陀的爱心而来。
内面有信心,外面就有行为。为非作歹,都因为没有佛的生命在里面(心中无佛)。
内在生命改变,外在生活品性才会改变。内面是怎么样的生命,外面就是怎么样的生活。
一个心中没有佛的人,他的眼中也没有人。生命中没有善,如何行出善事。
先有信心,后有德行,信佛救度,自有德行。
内面有信佛的心,外面就会用爱心对人。
内面是佛的生命,外面就能过着慈悲爱心的生活。
有信心就有行为,信佛多少,爱人多少,完全成正比。
- 应知自己不能行善,立志为善由得我,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我们信受弥陀救度,第一要点,应知自己是罪恶凡夫,无力行善;
虽做善事,也是污染、有漏、杂毒之善。
向众人行善,就是劝他信受弥陀救度,才是最大的善。
- 弥陀给我们永恒自在的新生命,给我们平安、喜乐。
我有平安与喜乐,如江河在我心,因为弥陀在我内心作我的主,与我同在一起,永不分离。
- 蒙恩的人,彼此慈愍、饶恕,如佛慈愍、饶恕我们;彼此包容、接纳,如佛包容、接纳我们。
凡事要存相信、恩慈、怜愍、包容、谦虚、温柔、忍耐、感谢的心。
无论对什么人,要用心彼此关怀。要尽你的力量,向需要帮助的人行善。
无论在爱心、信心,言语、行为,和纯洁各方面,都要作众人的榜样。
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觉甘甜,使骨得医治。唯有爱心能造就人。
不要诽谤,不要争竞,总要和平,向众人大显恩慈体贴、谦卑柔和。
- 无论做什么,都要专心一意,且要从心里做,像是为佛工作,不是为人工作。
我做的事,有佛与我同工。
佛能以运行在我们当中的大能成就一切,远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
- 真正的伟大是单纯的,真正的智慧是坦诚的,真正的力量是谦和的。
伟大在于“单纯”,智慧在于“坦诚”,力量在于“谦和”。
单纯─伟大,坦诚─智慧,谦和─力量。
- 我们爱心时常冷淡,我们喜乐也常升沉;
但这平安总不衰残,因为弥陀永不改变。
佛的悲心佛的愿力,乃是我们安息之所;
佛的名号佛的光明,要保我们永远稳妥。
- 谁能真爱你?
谁能重建家庭?
谁能医治这社会?
谁能解决你的问题?
谁能带给你新的希望?
谁能满足你心灵的需要?
谁能灭罪使你得永恒生命?
- 两小无猜的青梅竹马,已音讯渺茫;
狂飙逐梦的少年玩伴,已人各一方;
高谈阔论的青年死党,已各分东西;
海誓山盟的初恋情人,已男婚女嫁;
而肝胆相照的生死之交,更常已先走一步。
好朋友,最好的朋友,永远最好的朋友!
他是谁?他在何处?最好的朋友是弥陀,
弥陀愿作你永远最好的朋友。
- 一个永远不会说不的朋友,从未离开我。
无论大小困难,我们的心都持守那金刚不变的佛恩。
永不止息的爱,作你一生的朋友。
- ⑴得人身应欢喜,⑵被救度更应欢喜,⑶自性无有不欢喜,⑷细胞须我以欢喜,⑸别人望我以欢喜。
以此五故,当大欢喜。因此,行住坐卧,时处诸缘,无不欢喜。
-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寿经》
-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无量寿经》
-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无量寿经》
-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无量寿经》
-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令诸众生,功德成就。《无量寿经》
- 心或不堪常行施,广济贫穷免诸苦,利益世间使安乐,不成救世之法王。
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如来会》
-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为彼群生大导师,度脱老死令安稳。《庄严经》
-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庄严经》
-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观经》
-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智度论》
- 我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我愿保护一切众生,终不弃舍。
我当于彼诸恶道中,代诸众生受种种苦,令其解脱。
我当普为一切众生备受众苦,令其得出无量生死。
我宁独受如是众苦,不令众生堕于地狱。
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
随宜救护一切众生,令出生死。
度脱众生,常无休息,无有疲厌。《华严经》
- 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世间所有广大慈,不及如来一分毫。《华严经》
-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
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法华经》
- 唯佛独是众生父,于烦恼火而救拔。《大集经》
-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楞严经》
- 慈心观众生,如母念一子。《菩萨念佛三昧经》
- 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无量寿经》
- 声闻见众生苦如割肌肤,菩萨见众生苦如割脂肉,如来见众生苦深彻骨髓。《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
- 如来等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
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于病子,心则偏多。
如来亦尔,于诸众生,非不平等,然于罪者,心则偏重,于放逸者,佛则慈念。
佛见众生烦恼患,心苦如母念病子,常思离病诸方便。《涅槃经》
-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
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
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维摩经》
- 佛光所照,常照如此,无间无救,诸苦众生。佛心所缘,常缘此等,极恶众生。
诸佛心者是大慈悲,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若见众生受苦恼时,如箭入心欲拔其苦。《观佛三昧经》
- 菩萨于恶人,所起慈悲,更甚于善人。《梵网经》
- 积大善愿,慈悲众生,求头与头,求眼与眼,一切所求,尽能周给。《杂譬喻经》
- 日月照诸华,无有恩报想;如来无所取,不求报亦然。《文殊菩萨所问经》
- 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所谓众生厚重烦恼。专行恶业,如是众生,诸佛世界,所不容受。
如是众生,断诸善根,离善知识,常怀瞋恚,皆悉充满娑婆世界;
悉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摈弃,以重业故。《悲华经》
- 深行大悲者,愍念众生,彻入骨髓故。《十住论》
- 菩萨念众生,爱之彻骨髓,恒时欲利益,犹如一子故。《大乘庄严经论》
- 如来为一切,常作慈父母,当知诸众生,皆是如来子。释尊大慈悲,为众故苦行。
- 如父母有子,始生便盲聋,慈悲心殷重,不舍而养活。子不见父母,父母常见子。
诸佛视众生,犹如罗睺啰,众生虽不见,实在诸佛前。
- 众生受大苦,悉是佛之苦,恒时欲利益,犹如一子故。
盲聋不见父,父母常见子;众生虽不见,弥陀实在前。
- 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众生不知佛能救,故谤如来及法僧。
- 如来大悲不思议,二乘悲如割皮肤,菩萨悲如割脂肉,如来大悲彻骨髓。
- 罔极佛恩报谢行,清晨夕夜但称名;虽谓我称并我闻,实是大悲招唤声。
- 我称我闻此名号,慈亲带回之唤声。当此计度心停止,突闻弥陀呼唤声。
- 慈爱之目无恨心,于诸众生常生怜。众生谁非你父母,父母诸苦当取受。
- 父母付出全生命,疾呼窥井之幼子。
-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观经疏》
-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观经疏》
-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观经疏》
-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法事赞》
- 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
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往生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