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普遍都说心诚则灵;我觉得凡夫诚心犹如划水,剎那即灭。应该念佛才是真正的诚心。对吗?
文/释慧净
佛门最重视「和」,这一个字看起来不起眼、,很平常,但它的境界、涵义,却非常的好、非常的高。佛教的最高的境界──涅盘寂静,其实也可以用「和」这个字来诠释。
涅盘有种种角度的诠释,譬如以「灭度」来诠释的话,就是灭除贪瞋痴,脱离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也因为没有贪瞋痴火的燃烧,也可以说是「寂静」。佛陀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这个火宅就是六道轮回,根源来自于贪瞋痴。
涅盘也可以说是不生不灭。,也就是说,心境都处在一种平和、宁静、稳定的状态,是不增加也不减少、不生起也不消灭、不被八风(称、讥、乐、苦、衰、 利、誉、毁这四顺四逆八事)所动的。若这八风都不能影响行者的心,行者的心如同寒潭中的水,很平稳,很平静,不起一丝的水纹;即使水面风再大,也不会起 浪:这就是所谓的「和」。
「说话要和气」,这是指口业方面;「态度要和譪」,是指身业方面。口业也好,身业也好,都是根源于内心(意业)。
说话和气,表示他的心也是和气的;态度和譪,表示他的心也是理性、冷静、不起情绪、不起烦恼的。这样的人,当然也就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甚至不评断。所以,说话和气,态度和譪,也是着眼在「和」这方面的。
《四书o中庸》的第一段就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可见「和」的重要。
即使喜怒哀乐,表现出来的也要中节,也要恰到好处,能这样就已符应中和之道。这不仅显示个人心性与涵养的高超,同时也表示他与身边的人、事、物也都能够和谐相处。
人与人之间要达到和谐是不容易的,但至少要能和睦相处;倘若也不能够和睦,则至少也要能够相安无事。为什么我这么强调「和」呢?其实也不是我个人在 强调,在佛陀的时代,佛陀就规范出家众不仅要和合,而且要和敬,即所谓「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谦,就是心存谦虚。一个人再有什么样的才华,有什么样的能力,有什么样的功劳,都一定要谦虚;而且愈是有学问、有能力,自然就会愈谦虚,所谓「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学问深时意气平」。
「心存谦虚」,我们内心的烦恼根源,有时候说「三毒」,有时候说「五盖」──贪、瞋、痴、慢、疑盖住了我们的佛性,使我们佛性、智慧都蒙蔽了。慢,就是骄慢,其根源也是来自于瞋,所以就修行来说,慢心的降伏是很重要的。
古人也说「谦受益,满招损」,「满」就是骄慢、骄满。我们宗风里面对「谦」的提示也比较多,所以大家要以谦虚来涵养自己。;为人不要强势,说话不要咄咄逼人。;自己也不要有志得意满、意气风发的骄满习气,;即使斗志昂扬也应该沉淀、沉稳下来:这就是心存谦虚。
「彼此谦让」,好的、有成就的,要让给对方;吃亏的、失败的则自己承当。这不只是涵养,也是学佛者大乘心的显现。大乘的精神就是为别人考虑,能够牺牲自己,将好处让给别人,奉献给别人。所以事上也好,理上也好,都要谦虚、退让。
事上谦让,就是「让美归功」;理上谦让,就是在人我、是非、对错的当下,我们就承认自己错,对方对,也就是让一步。
记得小学课本有两个故事,其中一个是这样的:一只黑狗和一只白狗要从对面过桥,;两只狗走到独木桥中间的时候,黑狗不让白狗,白狗也不让黑狗,彼此互不退让,僵持在那里,进而相斗,;结果不但都不能过桥,而且双双堕入水中。
另一个故事是黑羊和白羊的故事:黑羊和白羊要过桥,当两只羊走到桥中间的时候,白羊说:「唉呀!我先退。」黑羊也说:「我先退」,彼此互相礼让,结果白羊也过了,黑羊也过了。
这是小学课本里面的故事。虽然都是小小的故事,意在劝导小孩子;但是以小引大,童蒙的教育是可以影响大人的。童蒙的教育若不好,长大后往往难免性格乖张、,脾气傲慢,凡事喜好与人争斗,失去了做人应有的义理,所以谦让是很重要的。
如果在团体里面,两人彼此计较,甚至不说话、闹情绪了,就表示这两人一定都忘失了谦虚,不知谦让;也可以说讲话就不够和气,态度不够和蔼。
有一句话说:「若文如其人,古来诗人皆神仙。」意思是说,虽然能写出那样的文章,但未必就是那样的人,因为文章只是第六意识的范畴而已。所谓第六意识是指我们这一辈子所学、所记忆的,它的功能就是记忆、分辨、判断等等。
可是我们的个性是生生世世累积而来的,有人说「八岁定终生」,或说「三岁定终生」,其实人是落地的时候就定终生了;但不是别人定的,是我们自己定 的。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以来,我们累积了很多不好的习气,譬如贪──贪财、贪吃、贪名、贪利、贪色、贪睡,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六根攀缘贪恋 六尘,也是贪;贪不到,所求不遂意,不能满自己的意就瞋,就会不平、不满、忌妒、愤恨:所谓「逢顺生贪喜,遇逆起瞋怨」就是这意思。
我们生生世世所形成的顽强个性中,最根本的就是贪瞋痴。若再细加分析,每个人又有各自偏重的习气——有的人偏于贪,有的人偏于瞋,有的人偏于痴,如 此就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现在我们读书了,学佛了,了解到,要和气、和蔼,要谦虚、谦让,但是我们现在就做得到吗?做不到,因为修养不是看了、懂了, 也能写、能讲,就算修养了,;必须要藉由人事磨练。,如果没经人事磨练,我们永远都难以进步。
所以,要学和气、和蔼,就要在不能和气、不能和蔼的环境当中去学、去忍,直到在任何环境当中也能够和气,也能够和蔼,这样就过关了。如果只是观念,没有在人事上历练,遇到事情的时候,脾气就来了,骄慢就来了,还谈什么和气、和蔼呢?
如果以一般的通途法门来讲,学佛最基本的就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又有「五停心观」——五种降伏、停止贪瞋痴慢 疑业障的方法,就是:「多贪众生,不净观」,用不净观来对治自己的贪欲;「多瞋众生,慈悲观」,多修慈悲,多观想慈悲、爱心,来减少、降低自己的瞋恨心; 另还有「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多我执的众生,分别观」,「多散众生,数息观」:这些都是对治的方法。所以,修行一样要藉境练心。
我们虽然强调要存「三好」——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这没有错;但每个人都有贪瞋痴,还有各自显现在外的拙劣个性,;所以就需要依各自的问题与症结,采取不同的对治方法。
若要彻底降伏这些烦恼,根本方法就是要念佛,发愿往生到极乐世界,不再六道生死轮回。;但是在这一辈子的生活中,还要与人互动,那就要尽量与人和合,所以才提出和气、和蔼、谦虚、谦让。
今天和大家勉励的是三段古圣先贤的格言嘉语。第一段是「孔子问礼于老子」:」。
孔子问礼于老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吾闻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弃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未出家前,我读到这几句话就非常的喜欢,也常常在脑海中温习。这是第一段。
第二段是出于《论语》「孔子言志」。:
孔子言志 (《论语.公冶长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第三段是《礼运大同篇》:》。
礼运大同篇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几段内容,或许在座有人解释的比我还贴切,不过,我算是抛砖引玉,大家彼此切磋学习。
「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段话出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三十四岁的时候周游列国,;到了周国时,特别去参访老子,向他请问有关「礼」这方面 的内容。老子就跟他讲说:「制定礼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了,骨头也朽化了,只剩下他的语言还存在。」接着跟他讲了一些道理,之后就很谦虚地对孔子说:「吾闻良 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弃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这几句话虽然很简短,可是道理很幽深,非常的好。
孔子听完了之后,出来就跟他的学生很赞叹地说:「我晓得鸟在天空能飞,兽在陆上能走,鱼在水中能游。在天空上飞的,人能用箭把它射下来;在陆上走的 兽,人可以用网把它抓过来;即使水里游的鱼,人也可以用钓钩把它钓上来;可是龙,它腾云驾雾于天空之上,就没办法去抓它,或者看到它、了解它了。」孔子就 用龙来形容老子而言:「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所以这几句话可以说是「龙言龙语」。
「吾闻良贾,深藏若虚」,「良贾」就是很会做生意的人,他有很多人家没有的藏货,可是他不随便显示出来,而是自我沉潜、静候良机、待价而沽的样子。这显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反而不露锋芒,沉稳内敛。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愈是有学问、有品德、有修养的人,他不会显现在容貌上,从外表看起来像是一个愚痴的人一般,朴实无华;但事实上,他不是愚痴,不是什么都不懂,他是谦虚、谦让,盛德含藏在内心之中,不会现示于人。这就是刚刚讲的「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接着,老子就对年轻的孔子讲:「弃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骄气」就是骄慢之气。「多欲」,过多的欲望。「态色」,刻意显露在外面的造作的 神态表情。「淫志」,这个「淫」不是男女之间的淫,是指一种过大、过高的志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舍掉一个人的骄慢以及过多的欲望;在面貌、举止上也不 要有造作的神态表情;自己的志向要踏踏实实,要合乎实际,不宜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这些对于您都没有益处。
孔子当时三十几岁,所谓「三十而立」,又是天纵之才,论学问有学问,论智能有智能,论志气也有志气,;发扬忠恕、亲亲、人民、爱物之道,;并以天 下、国家兴亡为己任,有舍我其谁的胸怀大志,对一个想在将来能功成名就的人来说,这些都是重要的。但具备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就是要如老子所讲的:要「深 藏若虚」,不露锋芒;要「容貌若愚」,谦虚谦让。
第二段「孔子言志」,这一段话是出自《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子曰:「盍各言尔志?」颜渊,是孔子门徒中四圣之一,世称「复圣」。季路,就是子路。他们俩人陪侍在老师的旁边,这个时候,老师想了解弟子们的志 向,就说:「你们何不谈谈自己将来的志向呢?」向来敢言、直言的子路就先表达了,他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愿我的交通工具——车 啊、马啊,还有穿的皮袄啊,「与朋友共」,都与朋友共同使用,好像这不是我独有的,而是与朋友所共有的:这是通财、通物之义。「敝之而无憾」,用破了、用 坏了、穿破了也没关系。这表现出他慷慨,甚至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
所谓大乘佛教就是要行六度万行,六度之首就是布施。布施含外施与内施:财物奉献以及车马、轻裘属于外施;至于内施,难度更高一层,譬如说,如果发菩 提心、行菩萨道的话,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即使别人要你身上的器官,你遇到了,就要把握机会,因为这是你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机缘,机缘难 得,可遇不可求,所以就要立刻布施——,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还有一种是法布施,这部分今天暂不说明。
所以子路的志愿,多少也有大乘的精神在里面;当然他是义气的、慷慨的成分比较多。
子路讲完就轮到颜渊了,颜渊就说:「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就是夸耀。「善」就是才能、才德。「施」与「伐」的意思一样,是显示、表扬、彰显自 己的功劳。颜渊就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表扬自己的功劳。」虽有才能,也很低调、内敛,深藏不露;即使做了利益众人的好事,也很平淡地看待, 当作是理所当为的,以平常心淡然处之。
之后两个学生很迫切地盼望听听老师的志愿,于是子路就说:「愿闻子之志。」孔子就说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但愿老的,一般平辈的,或是年幼的,都能各安其所。「安、信、怀」,这三句话就显出孔子广阔的胸怀,以及仁爱之心,非常的超越。
「老者安之」,老人家最怕的就是居无定所,没人照顾。,因为年纪大了,不一定有经济来源,也没有体力了,;所以给他一个安居的地方,有个赡养的未 来,让他将来能够安然地往生:所以说「老者安之」。人终有老的一天,希望我们这个道场,是所有出家众安身立命、安身办道的地方,将来也是赡养老人的地方。
「朋友信之」,平辈互相诚信,不互相欺骗。诚是根,是本;如同大地,有了诚,才谈得上一切的成就。要有道德的成就、事业的成就、修行的成就,都必须要有诚信。所以平辈彼此坦诚交往,不相欺骗。
「少者怀之」,幼小的希望得到关爱、关怀、爱护,在爱心当中成长。为什么?在爱心当中成长的孩子,比较有爱心;在缺乏爱心当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有暴戾之气。
这三句话显示孔子的境界。
礼运大同篇
第三段,《礼运大同篇》。《礼运大同篇》短短几句,非常的好,很合乎大乘的精神,尤其很合乎佛门「六和敬」的精神。
所谓「大道」,就是天下为公、天下大同,这就是大道。佛教讲六和,讲一致,讲「同」,所谓「身和同住、意和同悦、口和无诤、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 和同均」;也讲「不二」,佛与众生,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佛的眼光中没有二,也就是没有是非、好坏、高下、或者你我的这一些差别、对立,是一体 的,这就是同,是公。可是在我们凡夫眼里,就有善恶;因为有善恶,因此衍生出高低、赏罚。
我们学佛的人不是漠视善恶,而是应该要摒除分别善恶之心,超越善恶之念,所谓不思善、不思恶。一个人如果处在不思善、不思恶的状态,心中就会很平 和,所谓「和合无诤」,;不想生起任何念头,起一个念头都觉得是打闲岔,那时候的心可说是处在安宁、休息的状态。所以「十念」当中,其中之一就是「念休 息」,佛就是在那样的境界。
我们体会佛心,就能体会佛的慈悲,就更容易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像我们这样的人,不但是罪人,更是恶人,而且罪恶深重,论果报的话,我们应堕地狱; 可是阿弥陀佛超越善、恶、无记,超越高、低、好、坏,超越天、人等六道,甚至超越世出世法,他不但没有把我们视为罪恶之人,同时又反而用无碍的光明来包容 我们,将无上的功德赐给我们。
当我们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融入弥陀无碍光当中时,我们跟阿弥陀佛就融合为一体,当下超越善恶,超越三界,超越声闻、缘觉、菩萨,超越十地,超出常伦诸地;虽然未断烦恼,已入涅盘之分——净土法门的殊胜就在这里。
体会到佛心,我们就容易感受佛恩;感受到佛恩,则唯有自信教人信才能报答佛恩。所以,体会佛心,体会「一致、同」的意义,就容易让我们对弥陀的救度 生起信受的心。可以说,阿弥陀佛十劫以前成佛的当下,现在地球上七十亿的人口、,十方的众生,也都应该跟阿弥陀佛同时成佛,同样的无量光、无量寿。那为什 么我们现在还在轮回呢?因为没有遇到佛法,没有信受弥陀的救度。
佛陀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之意,反面表示得三恶道之身很容易,往往都是到三恶道的多。而即使得到人身,也未必能够遇到佛法;遇 到佛法,也未必能够遇到弥陀救度的法门。因此,得到人身是非常难得的,遇到佛法是非常可贵的,遇到佛法之中的这个解脱法门更是非常难得、可贵的。既然可 贵、难得,就必须要拥有,不能不知轻重缓急,随便与人妥协。
现在很多人强调「人间净土」,或者说「我下一辈子还要再来人间继续修行或行善」,可说是不可能的。;因为再怎么讲「人间净土」,事实上都还是充满贪 瞋痴的众生,倘若不自量力,无异于「言大而不切,言高而不实」。所以老子讲:「弃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总之就是要务实,避免 此生虽得逢遇佛法,却如入宝山而空手回。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见在孔子那个时代就已经有民主选举的制度了。「讲信修睦」,这对我们出家众、对僧团也很重要—— 如果彼此之间尔虞我诈,互相欺骗,互缺诚信;或者彼此自恃骄慢,互相批评,互相计较,不和睦,不和谐,那这样出家住僧团还有什么意思呢?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来逐步提升:先各安其位,至少能够相安无事、安然无争;然后再讲和睦、和谐;之后再讲融洽。这样,即使不能融洽,也能和谐;不能和谐,也能各自相安无事。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只把自己的父母当成自己的父母,把自己的儿女当成自己的儿女,还要把天下的父母、天下的儿女都当成自己的父母、 自己的儿女。这样就跟大乘的精神很接近了,佛陀就是这样的啊!但佛陀更进一层,像《无量寿经》所讲的:「于诸众生,视若自己」「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使老有所终」,僧团里面年纪大的师父,不管出家时间是长是短,我们都要把他看成是自己的父母来奉养他;不要认为是外来挂单的,或者是刚出家,或者什么都不会。不要这样,而是应该把他当成自己的父母,自己就是他的儿女。
我们这里是弥陀的道场,弥陀的道场是讲爱心的,讲服务的;即使担任执事也是服务,不是讲管人、管事,讲谁领导谁——不是这样的,大家都是服务,都是志工、义工。
「壮有所用」,年轻力壮的,就要多多为教团奉献,为众生服务,自信教人信。不要认为:「我喜欢修行,想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去修行。」其实这是一种个性 孤僻、与人不和而想逃避的心态,是一种偏差的观念;有这种偏差观念跟大众就难以和合相处。事实上,果真让他躲起来,他日子也不会好过,因为面对寂静、孤 独、寂寞的时候,人往往会坐立难安。所以生活上动、静要平衡。
「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鳏」就是没有太太,。「寡」就是没有丈夫,。「孤」者,没有父母,。「独」者,没有儿女,。「废疾 者」,以现代语言来讲,就是弱势族群,弱势族群有时候居无定所,成为游民,三餐没有着落。对于这些生活上较不顺适的人,希望他们都有一个安定的地方,吃得 饱、穿得暖,让他们能够好好地过这一辈子。
「男有分,女有归」,男众、女众,男的各有一份职业,女的有理想的归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大地充满很多资源,我们可以为了利益大众把它开发出来;但开发出来不是自己藏起来,自己拥有,使自己致富。「力恶 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有事情大家都抢着做,那所做的是为教团、为大众做的,不是为了本身的利益而做。;所以不管出钱、出力,或去开发某一种产品,他 都不登记版权,也放弃知识产权,都是为了大众。
「是故谋闭而不兴」,这样一切奸商巧利,一切计谋,种种的奸巧就没有了。「盗窃、乱贼而不作」,偷窃、强盗这些不循规蹈矩、胡作非为的事就不见了。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个就是大同的世界,天下为公的世界,这个就是理想的大道。记得小的时候,夏天天气热,很多人都在屋外睡觉;白天父母 到田地工作,家中的门往往也都不关的:我们在乡村的生活都这样。我想同修中幼年在乡下长大的,应也都这样。现在时代不一样了,所谓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才 短短几十年而已,如果不关门锁户的话,外出就心不安。
因为很久没有跟大家聚会了,而最近又有几位新来住众,因此就以「和气、和蔼,谦虚、谦让」这几段法语与大众互相提醒、共勉。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南无阿弥陀佛
(2013年6月10日于台北念佛会为僧众开示)
文/李坤海
长久的诚心念佛,自然就拥有替人设想、对人体贴的菩提心,而有慈悲和“无我”(注一)的人,有时会有不可思议的奇迹出现。
笔者最近阅读日本佛教学者花山胜友(注二)所著的一本叫做《死法的高明人》里,有两则令人感触良深的真实故事。
其一,是花山氏于十多年前在美国某大学执教时,他的三子生后数个月的某一天,因罹患原因不明的疾病,急忙送到大医院的加护病房,数日后成了“危笃状 态”,并接获医院的紧急通知。那时花山夫妇俩已经“心里有数”了,为防准备万一特别携带佛珠飞也似地急奔至加护病房,并直念万德洪名──“阿弥陀佛”。
当他们俩到达加护病房时,医师说:“刚才脉息曾停止,旋即又恢复,请你们暂时勿进病房。”于是夫妇俩强压抑又焦急又忧惧的心绪,一心不乱地念“阿弥 陀佛”。少顷,医师探头出来说:“孩子的脉息已停止,请进来。”夫妇俩走进病房静肃地两手合十诵念“阿弥陀佛”,这时孩子的脉息又开始动起来,夫妇俩定睛 注视,孩子竟然脉息停止三次又恢复原状三次。如今三子已硕大成长,身体比一般人还健壮。
对于三子的意外“生还”,之后夫妇俩便联袂到主治医师的家致谢。医师郑重其事地问说:“很抱歉,我突唐地的请问你们,佛教里是否有特别的祈祷和念咒求佛加被,能排除障碍使死人变成活人?”对于医师突如其来的发问,夫妇俩一时愣楞住了。
根据主治医师他长久的医疗经验,都认为孩子已经无救了,竟然能生还,他认为实在不可思议。接着又说:“若有,可否请求你们教我佛陀慈悲的加被力量,好让我今后能救更多的人!”
对于医师的质疑请求,花山氏一时很难回答。在加护病房内,他的确为孩子念“阿弥陀佛”,并且竭诚求佛加被,希望能拯救孩子的小命,但万万想不到佛慈 悲的力量真能把孩子从死神中抢过来。倒是花山氏夫妇很钦佩医师的谦虚,因为医师将已无药可救的孩子救回来了,他大可对自己的医术引以为傲才对,即使说: “是我救回你儿子一命”也没有什么不对啊!
其二,是发生于撰写“请原谅我吧!幸子”的言情小说家──宫村坚弥夫妇身上的故事。
宫村的妻子幸子于七十六岁时,罹患了严重的老人失智症,长久缠绵于床笫。每天动辄大声地胡言乱语,诸如:“哎哟!有人要活埋我”、“在走廊上有鬼影幢幢!”,“有人用草席裹包我放火烧!救命啊!”……等。
对妻子的久病不愈,令宫村坚弥直感自己是否少了替人设想的心、体贴的心、爱心……才使他得到这般报应。于是他花了许多天,细心地翻阅十几年无间断过 的日记,结果察觉到自己枉为佛教徒,竟然没有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他心想“让自己的妻子罹患严重的失智症,是我这爱心情不够的丈夫的失职责任!”
他向佛忏悔后,从此每日清晨三时半起床,凡做饭、洗衣、照顾妻子、喂食、擦拭身体、晚上睡觉为妻子翻身、……等,用心良苦地看护妻子。他自己编造一 首手歌咏诗:“日日念兹在兹着,幸子你不能先走,夜夜洗失禁亵裤,无怨无悔献寸心。”两年多来,他边唱自编的诗歌,边料理照顾妻子。
直到有一天上午,许久不曾露出笑脸的幸子,突然以妩媚温柔的语气向先生宫村说:“宫村啊!你唱那么大声,会吓死人的哟!”宫村这时仔细端详妻子的眼 睛,这么清澈,生气勃勃,往昔的颓丧,乱言乱语,无力体衰的样子,早已飞到九霄云外。几乎濒于死亡边缘的妻子,因丈夫的爱,奇迹般地苏醒了。
有人说:“奇迹的出现,决非来自神秘的魔术,而是靠朴拙的苦行。”
如上述这两则故事,一个是靠长期诚恳的念佛,一个是知错忏悔,两年来为老妻发挥慈悲心。两人都是借着朴拙的行持,换来了不可思议的奇迹。
注一:行菩萨道,先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要无我,要慈悲。
注二:花山胜友原为东京武藏野女子大学教授。
(转载自二○○四.十《明伦》)
朱其宣老居士,中国广西钦洲市那彭镇人,生于1930年,2010年1月8日去世往生于自宅。该镇并无佛教团体,朱老居士及其全家亦无佛法信仰,故按传统习俗,请道士作法超荐,土葬于自有土地上。
其女朱茂月女士,远嫁台湾居住台北,惊闻父亲去世往生,立即回乡奔丧,十多天后回台。朱女士当时对佛法并不了解,虽悲伤父亲去世往生,却不知如何帮 助。她刚好与我谈起此事,我告诉她,此时唯有念佛,蒙佛接引父亲往生极乐世界,才是对父亲最大的尽孝,也才能给父亲真正的利益。并向他介绍净土宗台北念佛 会,除长年念佛之外,并有协助家属往生事宜之处理,以及每日念佛结束速后的为亡者唱名回向。
朱女士闻后欣喜,随即前往念佛会,申请参加四十九日内之周日上午念佛作七法会,平常也依法师的教导,每天念佛回向给她父亲。
老先生往生后,其母朱老夫人非常挂念他的去处,于二月初,老夫人就到那彭镇通灵甚著名的某仙姑处询问,该仙姑立刻作法并回答:“朱老先生亡灵已被请至遥远的亲人处”。
“哪一位亲人?”其母问。
“就是她女儿啊!”仙姑答。
仙姑继续说:“他去那里,并被一位耳朵肥大,相貌极其庄严、金光闪闪的大佛,带到非常殊胜光明灿烂的地方了。”
朱老夫人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她没有学佛,不知道有阿弥陀佛,也不知道有极乐世界,只是听到仙姑这样说,知道她丈夫的去处非常好。
之后,朱老夫人打电话来台北给女儿,说明通灵问事的结果;朱女士才告诉母亲,她回台湾之后,经人介绍,就开始到念佛会参加念佛作七法会,并每天念佛回向给父亲的事。母女二人皆赞叹念佛功德的不可思议!
朱老先生从未听闻佛法,亦未念过一句佛号,在他去世约半个月之后,才由其远嫁他方的女儿,与念佛会的法师莲友为他念佛,如此也能蒙佛救度往生极乐。足见念佛简单,没有繁杂法事仪轨规;功德殊胜,当下蒙佛接引往生。可说超越时空,冥阳两利,自他两得,莫过念佛。
又,朱茂月之丈夫梁桂生先生,亦未学佛念佛,于2010年2月27日亡故。朱女士恭请念佛会的法师与莲友前来助念二十四小时,并由念佛会以念佛方式,义务为其净身、入殓、火化,及为其作念佛告别式。
今年(2013)10月21日,朱女士想起三年前父亲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不知自己的丈夫是否也已往生极乐?乃去电家乡母亲,再去仙姑处询问。结果仙 姑的回答与父亲相同,她说:“梁老先生已被身相极其高大庄严,金光闪闪的大佛带到很好很好很好的地方生活去了。”朱女士遂感安心。
以上纪实,系朱女士口述,委托本人记录。一则,为报三宝恩。二则,普愿有缘皆念佛,临终往生极乐邦,家亲眷属永团聚,光寿如同大愿王。
南无阿弥陀佛
(朱茂月 口述.刘俊忠 记录 2013年10月24日)
慧净法师/文
十、二种深信 五种正行 意在导归 一向专称
“信”字由“人”与“言”合成,意谓“人之言”为“信”;然而若其人无人格,所言虚妄不实,则不能成为“信”,而不可信。故善导大师解释“深心”, 谓之“深信之心”,而从“就人立信”及“就行立信”说明之。所谓就人、就行立信,目的在于就可信之人、就可信之行,建立凡夫得生之信心。
“就人立信”,此人不但非凡夫,亦非二乘三乘之圣者,而是满足大悲、觉行圆满之佛。,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是故佛说最 可深信,此是就“佛”建立信心。而佛说什么?“就行立信”言:“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此正是佛说之“言”,自然成“信”,故最可“深信”——;此是就“佛言”建立信心。故“深心释”之大纲有二:一就大悲满足之人所言建立信心(就人立信); 二就称名正定业之行建立信心(就行立信)。
故知:“深心释”中,最初之“二两种深信”中之“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如何“乘”彼愿力,尚未明言,直到“就行立信”时才点出“一心专念”之正定 业。盖所谓“愿力”即是“第十八愿”之力,第十八愿言“乃至十念”,凡“乃至十念”之人,即是乘彼愿力。,而“乃至十念”正是“一心专念,念念不舍弥陀佛 名”,故言“顺彼佛愿故”。是以“一心专念”即是“乘彼愿力”;若非“一心专念”,即非乘彼愿力,因“不顺彼佛愿”故。这是二种深信、五种正行的眼目,也 是整部《观经》的心要。,所以《观经》虽然广说定善十三观与散善三福九品,可是到了《流通分》时,释尊舍定舍散,独举“持无量寿佛名”流通于现世及未来久 远之世;善导大师亦解释为“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故知:即此二两种深信、五种正行,释尊之意,在于导归“一 向专称弥陀佛名”。是故应信“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定得往生,正定之业故,顺彼佛愿故,乘彼愿力故。
十一、弥陀愿力 是增上缘 众生念佛 即是乘托
“因”遇“缘”则“果”现。,依缘之不同,果亦不同。
如“碳素素”以常温常压则成“碳”,。
若加以摄氏两千之温度、,五万五千之气压则成“钻石”。
如“水”遇摄氏零度则成“冰块”,若遇摄氏一百度,则成“蒸气”。
如植物“种子”遇火之缘而被火烧,则永远死亡;若遇水土之缘而善加播种,则生生不息。
罪业凡夫遇普通之缘,则依然轮转三涂六道,依然是造业造罪、受苦受难之凡夫。
且如《观经》九品,虽有遇大、遇小、遇恶三缘之不同,因而显现外在善恶辈品之差异,然而内在实质依然皆是一味之凡夫、常没于生死之苦海,是以善导大 师定判为“九品皆凡”。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对于圣道根机来说,固然“渐顿各称所宜,随缘皆蒙解脱”而成为出离之缘;但是对于九品凡夫来说,遇同不遇故, 还成普通之缘,不成出离之因。大师言:“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又言:“随缘杂善恐难生。”如此罪业凡夫,若非弥陀世尊超发 “别意之弘愿”作为出离之强缘,则一切解脱道绝,永沉生死渊底。善导大师《法事赞》言:“正由不遇好强缘,致使轮回难得度。”
然而此永难得度之善恶凡夫,若能得遇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则万不漏一,往生成佛。天亲菩萨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是以凡夫出离之缘,唯在弥陀佛愿。
善导大师于《玄义分》“要弘二门判”之文言:
1、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又“凡夫入报”之文言:
2、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然而善恶凡夫如何乘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
善导大师于《定善义》“三缘文”答言:
3、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故知:“但念佛名”,即是“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必得往生。如《观经》言:“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之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命欲终 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教称佛名,当下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即时乘金莲华,往生极乐世界。”永离生死无常之业身,必证涅槃常住之佛身。
甚矣!缘之重要,于此可知。
善导大师又言:
4、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往生礼赞)
5、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
(观念法门)
6、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往生礼赞)
7、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法事赞)
8、五逆谤法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般舟赞)
慈愍大师言:
9、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大势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三圣之一,是,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右胁侍,所谓“左观音,右势至”。《佛说无量寿经》云:“彼佛国中……有二菩 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可见二菩萨与娑婆世界特 别有缘,与阿弥陀佛也特别有缘,故于此界度化众生,令生弥陀净土的,究竟解脱生死。
自佛教传入中国,西方净土信仰逐渐兴起,并普及到民间。,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的名字及形象可谓家喻户晓,甚至不信佛的人遇事也会不自觉地念阿弥陀 佛、观音菩萨;寺庙殿堂或家中佛堂也多见供奉单尊阿弥陀佛像或观世音菩萨像。相比之下,大势至菩萨的名号和形象似乎显得较为陌生。
在西方三圣中,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而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大势至菩萨名号的由来,据《悲华经》载:“以汝善男子取大处故,字汝名大势至。”《佛说 观无量寿经》中说:“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又说:“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佛菩萨名号都以其果德 而立,大势至菩萨智慧、威德广大如大地,足以震动大千世界。
说起大势至菩萨,不由会使人想起《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经文描述楞严会上,世尊问诸大菩萨修行的方法;问到大势至菩萨,菩萨说他是以忆念阿弥陀佛的方法证得无生忍: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势至菩萨由念佛三昧成就佛道,故以此广摄世间念佛人,往生西方安乐佛国。
大势至菩萨的形象主要出现在两种场面:一种是莲池海会说法图,如敦煌莫高窟中绘制于隋唐时期的观经变中,多包含阿弥陀佛说法图;另一种是西方三圣接引图,如内蒙古出土的西夏时期(1032-1227年)的阿弥陀佛接引图(详见《净土宗简报》9月期)。
大势至菩萨的形象详细描述源于《佛说观无量寿经》中第十一观: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 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据《观经》中描述:“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就是说,大势至菩萨的形象与观世音菩萨最大的区别是天冠:观世音菩萨天冠中有一立化佛,而大势至菩萨头顶是一宝瓶。
故现在我们常见的大势至菩萨像与观世音菩萨极为相似,多呈女相。在唐代以后,随着净土宗的普及,以净土三经为依据的西方净土变相图也随之愈来愈多地涌现,头立宝瓶和手持莲花也逐渐成为大势至菩萨的重要标志,而这两个特征在唐代之前还不明显。图一即是典型的大势至菩萨坐像。
图二为莫高窟444窟西方三圣说法图,作于盛唐时期。图中阿弥陀佛居中坐于宝莲上说法,观世音菩萨在左侧侍立,大势至菩萨立于右侧。二菩萨面孔皆微微朝向阿弥陀佛,如臣伴于君侧,显恭敬、遵从之意;身体则朝前,似面向大众。
大势至菩萨袒露上身,戴有耳环、项链、臂钏、手镯,身披华丽的璎珞,轻柔的缯带自然经手臂垂落。肤色柔和,面容圆润,秀眉慈目。发式为高髻,余发披 肩。头戴金色宝冠,宝冠中央立一宝瓶。《观经》这样描述大势至菩萨之天冠:“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 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
菩萨左手捧一莲花,表示净土念佛法门乃令人解脱轮回、成就佛道之无上妙法;右手结无畏印,与阿弥陀佛像的手印相同,表示菩萨协助阿弥陀佛护佑众生,令众生获得极大安心。
菩萨下身着华丽的长裙,裙褶饰有图案,自然流畅,。整体给人以雍容大气之美感。
菩萨头身后有圆头光,光明代表智慧。,而大势至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作为佛上首弟子的菩萨又岂会不照念佛之人呢。!
《念佛圆通章》中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像中的佛与菩萨庄严、美妙、慈祥的形象令人望之即生仰慕、膜拜之心,;又有母亲般的亲切和 温暖的归宿感,令人向往西方净土莲池海会,观音、势至为道友、听弥陀说成佛妙法的场面。然而人间所能呈现的佛菩萨像,就算极尽想象与艺术技巧,又岂能描画 出极乐国庄严殊胜之万一呢?
其他说法图中的大势至菩萨也常呈现坐像,坐于宝莲之上、宝帐之内,侍于阿弥陀佛右侧。《观经》中说:
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侧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说:
斯乃势至威高,坐摇他国,能使分身云集,演法利生,永绝胞胎,常游法界。
大势至菩萨或行或坐都会使国土震动,那不是我们人世间的地动山摇,而是心灵的震动、,智慧的开发。菩萨到处,即是净土法音宣流之处,即是众生得到解脱、,永绝胞胎之处。
图三为十三世纪日本镰仓时代(1185—1333年)的阿弥陀佛接引图——“山越阿弥陀图”,因佛菩萨有半身藏于山后而得名。
图中大势至菩萨头戴金色宝冠,以众宝、璎珞庄严其身,。宝瓶在冠中央发出光芒。菩萨面容圆润,呈现中国盛唐时期风格。宝瓶在冠中央发出光芒;菩萨合掌而立,莲花不是常见的持于手中,而是饰于冠侧。
经中说:专称弥陀佛名之人,平生之时,“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临终时,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菩萨即现前保护往生人,令其心不颠倒,接引他往生到极乐国土;而往生以后,二位菩萨即为说妙法,令其断惑证真,速疾成就佛果。
《观经》中第七观华座观,世尊要为众生说除烦恼法时,以佛力故,“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 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由此可以想象,西方三圣出现在空中时,是何等的威势,何等的庄严!只能用美妙绝伦、不可思议来形容。
如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赞叹大势至菩萨:
势至菩萨难思议,威光普照无边际。
有缘众生蒙光触,增长智慧超三界。
法界倾摇如转蓬,化佛云集满虚空。
普劝有缘常忆念,永绝胞胎证六通。
常听人说“好人难做”,之所以好人难做是因为本身不是好人,强做好人,当然难做。若认识到这一点,趁其本性,不强做好人,一切交给阿弥陀佛,处处认错,凡事感恩,做一个没用的人、弱人,自然就是好人了。——释净业
事情不如意而能平心静气的地面对,这才是接受娑婆世界。此界本来堪忍,何必强求如意。——释佛莲
善导大师对净土宗的解释:中心思想也就是一个“专”字。再何谓“专复专”呢?除口中专念弥陀,且心也专、行也专、传承也专等等。系意专精,业不能系。凡夫业深障重,专复专能消重业,所以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苦口婆心:“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释佛莲
圆融不是拿佛法做人情。 只要专一,佛法一切自然圆融。——释佛谦宗和
比如一部FLASH作品,通过从众多画面中作精致的筛选、剪辑、组合,最终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一个念佛靠佛的业力凡夫,阿弥陀佛会像一个高级的制 作师,在凡夫无数的业力胶片当中挑选出最好的(最利于往生的)来组合粘贴成为我们的生活,所以念佛人由阿弥陀佛做主,可以过上最好的、最适合我们的生活。 ——释佛光
——释佛光
一切的违逆之境,都是恰如其分的,也是我们承受得了,挨得过去的。不是因为我们有多大的能力,而是我们相信弥陀。——佛安宗彰
名号不离口,弥陀和我熟。晨昏常相伴,苦乐总相守。——18佛楷18
烦恼为淤泥,念佛即不染。安坐大愿船,速超生死海。——爱的心系
“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就像一个U盘,存储了阿弥陀佛兆载永劫的修行,存储了十方一切诸佛的护念,存储了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念佛时即读取往生功德时,即与佛一体成佛时。——爱的心系
我们何其认真地对待虚妄,何其漫不经心地对待真实——一切都颠倒了。
——佛昀-微妙香洁
佛号声声,莲花朵朵,西行路上,有你有我!——佛称
今生同念一尊佛,将来必共成佛道——释佛可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弥陀之家”弘愿念佛堂,是一个专依、专修、专弘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念佛道场。在阿弥陀佛的慈悲加持、十方诸佛的护念之中,弘愿念佛 堂从2008年的法宝流通,到2010年成立共修念佛小组,再到2012年10月组织临终助念,齐齐哈尔弘愿念佛堂正式成立,并逐步稳定地走向发展与壮 大。
念佛堂位于居民区,虽然只有小小的60几平方米,但是常年每日不断地共修念佛,让越来越多的人得到弥陀慈悲的救度。道场以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 称弥陀佛名,广度十方众生为宗旨。真谛以善导大师的一向专称为根本,日常行持对照宗风俗谛来落实,所流通的法宝全部是悟真寺、弘愿寺发行的净土宗系列丛 书。
我们把每日的共修念佛分为三个时间段,上午两个半小时,下午两个半小时,晚上一个半小时,这样不仅克服了场地小的问题,使有限的场地得以充分利用, 而且让很多上班的莲友们可根据的时间来道场参加共修。念佛堂每周日下午为三个小时的法义学习交流,其余时间皆专修念佛,常年不断。在念佛堂正式成立的一年 里,我们成功举办了三次殊胜的佛七法会,为更多有缘人提供了念佛及听闻善导大师教法的机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莲友的加入。很多莲友从原来不安心的杂行杂修 转为现在简单易行的一向专念,获得往生决定,感到非常得的安心与法喜。
念佛堂本着“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的方针,几年当中,为众多病人和亡者做临终关怀和助念,把阿弥陀佛无条件地的救度传递给那些濒临绝望的众 生,使他们在漫漫长劫的轮回路上,终于登上了阿弥陀佛救度的大愿船。这期间有重度昏迷的病人,有各种癌症晚期痛苦不堪的病人,有因车祸不幸当场身亡的,也 有长达七年不认识人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卧床两年的植物人……。过去的一年中,我们成功地为14位亡者助念往生,这些人大多是生前不曾听闻佛法,临终或命终 后听到我们宣说阿弥陀佛主动、平等、无条件的救度,而生起了必定往生的大信心。临终或命终听闻佛号亦得往生,而且都面带微笑、安详自在、身体柔软,瑞相殊 胜。每一次的助念都引导了很多亡者的家属从此走上念佛之路。
通过念佛、法义学习交流,以及助念所见到的种种瑞相,莲友们一向专念的信心更加坚定了。深深地感恩阿弥陀佛慈悲地的救度,感恩慧净上人、净宗法师及弘愿寺 的师父们为众生的解脱所付出千辛万苦,同时庆幸自己今生遇到这异常珍贵的好强缘。莲友们亲如兄弟,在念佛路上互相扶持、,互相照应,同时也不忘做弥陀的手 脚,流通法宝,度化有缘。有的莲友利用开店之便,如超市、粮油店、服装店、理发店等,他们把弘愿寺的法宝整齐有序地摆放在明显处,作为一个个流通法宝的平 台,他们不失时机地为顾客介绍念佛的好处,为他们创造了亲密接触南无阿弥陀佛的机缘。在这苦难的娑婆世界,众生有太多的烦恼、伤心和不如意的事,而我们的 “弥陀之家”却是其乐融融,过着念佛即生活,生活即念佛的快乐日子。
我们所在的地方是祖国的大东北,距弘愿寺甚是遥远,但我们的心却没有距离。莲友们时刻观注着师父们的最新动态,紧跟师父们的步伐。2013年5月,智随法 师来东北弘法,我们有幸见到法师,亲聆法师的慈悲开示,受益匪浅。而法师见到齐齐哈尔的莲友们,亦给予了高度评价,赞叹莲友们:“一看大家就知道是很安心 的。”法师还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做了慈悲的指导。我们的心安,正是来源于恩师们呕心沥血、苦口婆心的得辛劳和教诲啊!莲友们常常惭愧自己只是一个大树底下好 乘凉的人,不能为法门做出多大的贡献,只能随自己的因缘,用有限的生命,去做弥陀那无限的事业!
齐齐哈尔“弥陀之家”,有阿弥陀佛的慈悲加持,有十方诸佛的证诚护念,有恩师们的谆谆教诲,相信她会不断走向成熟。期待不久的将来,庄严的芬陀利华将开遍祖国东北齐齐哈尔的每一角落!
齐齐哈尔“弥陀之家”弘愿念佛堂
2013年11月1日
受西方动物保护主义和国内养生热潮的影响,近些年国内不乏素食主义者。2011年去年,10月3日,35岁梁咏琪(Gigi)与西班牙籍老公 Sergio在西班牙大婚,婚宴为配合茹素的梁母采全素宴。同年的,9月26日,谢娜和张杰喜结连理,与众不同之处是“全素婚宴”出人意外,“素食晚宴” 共预备了22桌,菜品采用黑松茸、藏红花等珍贵食材做成,每桌标准为4000元。有赞!“全素宴”或将引婚宴新潮流。
张杰谢娜婚礼全素宴,引领素食新潮流
娜娜杰仔的婚礼如此与众不同,如果你是下一个想结婚的人,想要自己的婚礼更创意一些,试一试全素喜宴如何?或者你没打算结婚,或者你已经结婚了,从此将家宴变成全素宴,时尚、,健康、,环保,你就是下一个达人。
2010年当地时间7月31日下午5点,克林顿夫妇如愿在纽约州小镇莱茵贝克的一个豪华庄园为独生女儿切尔西举行了一场“优雅但不低调”的美国皇室婚礼”,这场婚礼成为全美上下关注的焦点。警员、私人保安、特勤局特工进驻当地,婚礼现场安保非常严密,俨如国际峰会。
美国媒体报道称,由于新娘信奉基督教而新郎信奉犹太教,所以这场婚礼由基督教牧师威廉o希拉迪和犹太教教士詹姆士o波内共同主持。当地时间7月31 日下午5点,切尔西和马克在500多位宾客的见证下,在庄园外搭建的一个帐篷里,宣读了婚礼誓词。另外,他们还共同朗诵了一首诗:《我所拥有的生活》。值 得一提的是,切尔西婚礼时穿的白色礼服是由华裔婚纱设计师王薇薇设计的,她本人也是婚礼的嘉宾。
婚宴晚餐是全素宴,一对新人所切的5层高的结婚蛋糕是无麦蛋糕,因为新娘子切尔西对小麦过敏,又是素食主义者,且吃素已经十几年了。已经吃素十几年了,切尔西对小麦过敏。
生活在克林顿这个素食总统之家的切尔西,曾被德国《素食健康》杂志捧为明星人物,并赐予一个响亮的绰号:富贵乞儿。
切尔西o克林顿的素食观念是来自于她的富贵家庭,并不令人意外。如今的美国,已有超过1400万素食者。更有37%以上的年轻人认可素食的理念,他 们将逐渐成为美国未来素食者中的主力军,这自然与如今那些影响力的人物大力实践和倡导素食主义理念有关。切尔西不但自己吃素,而且以鼓吹、传播素食主义观 念为已任,不断参与以素食、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等为主题的基金募捐活动。在曾经最近展开的一项公益广告活动中,她竭尽全力奉劝公众成为素食者,并为这些公 益基金作出贡献。她在广告中迷人而又极富煽动性地说:“美国人每年因为心脏疾病、癌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以及许多其它的疾病,花费已超过1200 亿美元。一种健康而且合乎人道的素食饮食方式,却可以挽救这些美国人的生命,并节省美国人的金钱。”
英国威廉王子,美国前总统女儿切尔西和大S都选择全素婚宴
英国威廉王子的婚礼将会提供纯素菜单
英国王位第二继承人威廉王子与未婚妻凯特o米德尔顿(Kate Middleton)将于2011年4月29日在伦敦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 )举行婚礼,结束长达八年的爱情长跑。这是英国王室继查尔斯王储和已故戴安娜王妃1981年的大婚之后,又一全球瞩目的“世纪婚礼”。
据悉,本次举办的英国威廉王子的婚礼将会晚宴是全素宴提供纯素菜单。
威廉王子的祖母,伊丽莎白女王将主持策划婚礼晚宴。做出此决定主要是考虑,来宾中有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解决办法只有提供与各种文化和宗教都不冲突的植物性饮食。
女王的首席厨师弗拉纳根正在设计了具有英国风味的100%的纯素菜单。
据透露:“这个决定是考虑了多种因素,包括环境、健康、文化和外交等多方面的因素。纯素菜单是最符合逻辑的选择。肉和乳制品不仅给地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还与许多慢性疾病有关,如心脏病、关节炎、糖尿病、骨质疏松和癌症等。”
看到这个消息,我不由查看了相关信息,原来英国皇家有素食的风气。王储查尔斯本身就是素食者,他致力于环保事业,2007年还曾获得哈佛大学颁赠的 环保奖章,被人称为“绿色王储”。香洲区婚姻登记处,在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有一对80后新人为了低碳环保而举办了一场与众不同的婚宴——素食婚宴, 在这场婚宴当中,萝卜白菜唱主角,鸡鸭鱼肉告别了餐桌。
慧净法师
时间:2013年11月12日晚上6六点30三十分
缘起:净勇师、净灿师、净超师、净敬师、净灯师、净华师等第六位新戒比丘尼谢戒,慧净上人开示如下。
首先,恭喜大家受戒回来,成为一个如实的出家人。
受戒,是出家人最基本的身份代表,至少要受过沙弥戒,或者式叉摩那戒;出家没有受戒,严格来讲不算是出家人。我们是专修净土法门的,对净土法门的戒律观,我分五点说明。
持戒是出家人最基本的生活与修行。在佛陀时代还没有宗派之分,只要是出家人都要受戒、守戒,以戒为本。佛教到了中国分为八宗,而八宗也都必须要受戒、守戒。
八大宗派之中除了净土宗,其他宗派都是圣道门,属于自力难行道,不是他力易行道。我们是净土门,属于他力易行道,所以我们是持戒不依戒。
圣道门之各宗各派,都要受戒、持戒,而且要持戒清净;之后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戒定慧是圣道门的修行过程,戒又是圣道门的基本功,所谓“戒为无上菩 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没有戒,就谈不上定和慧。修圣道门是靠自力——靠自力修戒定慧三学,三学成就而了脱生死,成就佛果。;但持戒清净很困难,无戒则 无定慧,无定慧则不能了生死成佛道,这样就失去了出家受戒的终极目的。
但是,即使持戒清净也还不是解脱,因为那只是基本而已。戒是防非止恶,防止三业之中的身业与口业;而意业要靠定,成佛更要靠定与慧。
对净土宗的出家众来讲,也是要受戒、守戒;。但即使持戒清净,也不靠戒的功德,不依靠戒到极乐世界,而是完全依靠弥陀救度,依靠弥陀名号。所以对净土宗的出家众来讲,对戒律,是持戒但不依靠戒。
即使受了戒,不管是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是沙弥戒、沙弥尼戒,我们能做得到吗?即使做到,又能做到几分呢?其实我们是做不到的。老实讲,如果能够不犯根本大戒,可说已经是阿弥陀佛了。事实说来,即使受了戒,我们也有意无意地在犯其他的戒,乃至根本大戒。
戒,是佛陀二千五百年前在印度,随着当时时节因缘,也就是当时的人、事、境、物而制订的种种戒律。现在时空遥隔这么久、这么远了,虽然很多戒条未必适合现代、,或适合当地,;但基本上大部分还是我们所应该遵守的──其实我们也做不到。
印光大师专修净土法门,对净土法门的戒律作了一个“戒律观”,很简单,也很扼要,就是“粗持重戒,老实念佛”:这个就是净土宗不论出家、在家所应该遵守的。
可是我们还是有意无意地会去犯,那怎么办呢?一方面,戒是二千五百年前所制订定出来的,虽然一方面我们又做不到具体的条规,但还是要尽力所以就是持 “戒之精神”。也就是说,持守戒的精神。戒的目的,是要我们生活简单朴实,语言诚恳和蔼,威仪安详稳重;要我们恒常观心,防非止恶;要我们诸恶莫作,众善 奉行。我们就掌握这个精神,体会这个精神。
既然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不管戒律有规范到的条文也好,没有规范到的也好,;凡是恶的,凡是非的,凡是在此时、此地、此人,亦即现在的时间、时 段,现在的空间、环境,现在的人事,不应该做的,即使戒律上没有规定,我们也不可以去做:这个就是把握着戒的精神,持守着戒的精神。
不然戒条里面很多已是不合现在的时空,我们要怎么去遵守?这是第二点,持“戒之精神”。
我们面对戒条——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犯,我们有心去持守,但无力持守。所以戒条无形中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我们凡夫的本性、本来面目人。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说,我们都有佛性,可是“垢障覆深,无由显照”;又说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这两段话,可以说是惊天动地、触目,惊心触目!
有佛性,可是被贪瞋痴深重地覆盖着,无法显现,那注定永远没办法成佛;“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那肯定永远都在六道里面。六道中,得生 人天是很稀少的,往往都是在三恶道;那岂不是更让我们仰天伏地,嚎啕大哭,甚至无声无泪、无法形容地伤恸至极!所以看到这两段法语真的是惊天动地,触目惊 心。
那善导大师所讲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以戒律来检讨我们的身心,就知道善导大师所说的没有错。
戒,我们持不清净,即使持清净了也不能解脱。也就是说,戒是世间法,世间法不能解脱,出世间法我们更做不到,所以我们注定无有出离之缘。所以有受过 戒,了解戒的条文,才晓得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那这样怎么办呢?有这样的深信,这样的罪恶观,就能够很容易地体会弥陀的悲心救度,而全身心地通身靠倒弥陀 的救度,成为机法二种深信的念佛人。所以说戒就好像照妖镜。
若念佛往生,在家胜出家;不念佛往生,出家输在家。意即:能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则在家人胜过出家人;不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即使是出家人持戒清净,乃至高僧大德,都不如往生极乐世界的在家人。因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不但脱离轮回,而且能够疾速成佛。
持戒的目的就是为了奠立基础,进一步修定、发慧,目的就是为了脱生死。;但却由于不能持戒清净,而不能了脱生死,还有下辈子,还有轮回。这样危险就 很大,往往堕落三恶道,所谓“从天生地狱”、“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佛袈裟下失人身,重得人身有几人”,往往不是钉床火柱,就是牛胎马腹。
所以,虽然出家可贵,受戒、持戒更可贵;但对我们来讲,有最高无上可贵的,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而“切愿往生弥陀净土”:,这是最高无上的可贵。
《观经》里说:若念佛者,即是芬陀利花。佛陀以“芬陀利花”赞叹念佛的人,不以“芬陀利花”赞叹受戒、守戒的人。
《大经》也说:“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念佛能具无上功德,但持戒不能。
净土宗的教团是依贤能为主。“贤”就是品格、品性,修为、修行。“能”就是能力,如思惟的能力,语言的能力,办事的能力。我们是依贤、依能,即所谓“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依戒腊。
也就是说,净土宗是讲平等的,所谓“五乘齐入”,不分是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也不分在哪里出家,;只要进到我们这个道场,每个人都是常住 众,彼此平等平等。所以,不分男众、女众,不分出家长、出家短,或受戒长、受戒短,是受什么戒——这一些都不分;只要是贤能的,就能普受敬重,就能获得重 用,职位就排在前面:我们就是持这个观念与作法。
受戒之后才晓得,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垢障覆深,净体无由显照”,即使持戒也持不清净。就像道绰大师所讲的:“纵有人天果报, 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道绰大师所处的是隋唐佛教黄金时代,持得者都已经很少了,何况是末法时代呢?末法时代无论出家、在家,“若论起恶 造罪,何异暴风駃雨”。所以我们出了家、受了戒的人,更应该要有惭愧心、谦卑心。
这样的话,就回归到我们的《宗风》──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受戒之后,更要尽量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同时 让美归功,分怨共过。所以对于《宗风》所讲的“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让美归功,分怨共过”,希望大家能够彻底地学习,尽量做到。
受戒回来了,不管男女老少、,智愚贤劣,都是人天师范──但实在是很惭愧,一点都称不上。那至少要像《宗风》所讲的,“凡事守大体,有分寸”,安守 自己的本位、本分,而在思维上要得体,要守大体、有分寸;在言语上也要得体,也要守大体、有分寸;在举止上也一样。思维见解、为人处事都要守大体,不要胡 思乱想,不要起情绪。如果能够平静、理性,就能够生长智慧,就能够晓得应该怎么说、怎么做。
今晚就谈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
《往生论注》,简称《论注》或《注论》。,北魏昙鸾大师著,为注解天亲菩萨《往生论》之书。
全注二卷,上卷解释偈颂,明其五念;下卷解释长行,分为十章。自开章之“自他二力判”,至结论之“核求其本释”,始终以“佛本愿力”为主线,贯穿全注。
《往生论注》的主旨,在揭示弥陀本愿力之增上缘,劝导一切众生乘佛愿力,往生净土。
《安乐集》,唐道绰大师著,全二卷,共十二大门。,内容为综述《观经》要义,广集诸经论释,劝生安乐。
本集主旨在“约时被机,劝归净土”:,就末法之时、造罪之机,而劝导必须信受弥陀救度,求生弥陀净土。
《观经疏》,唐善导大师著,为净土宗开宗立教之根本教典。本疏为详细解释《观经》之书,总四卷,一般称为《观经四帖疏》,具名《观无量寿佛经疏》,也称为《楷定疏》、《证定疏》等。
《观经疏》四卷分别为:《玄义分》一卷,即在随文解释《观经》之前,预先从总体上揭示《观经》一部的根本义理;《序分义》一卷,解释序分经文之义;《定善义》一卷,解释正宗分定善十三观之文义;《散善义》一卷,解释正宗分九品及流通分之文义。
《观经疏》的主旨,在楷定古今对《观经》的错解,广开净土门,使五乘齐入报土。
指善导大师留世的著作共有五部九卷,即《观经疏》四卷、《观念法门》一卷、《法事赞》二卷、《往生礼赞》一卷、《般舟赞》一卷。
其中《观经疏》一部四卷,为建立净土门根本教理之作,称为“本疏”,也称“解义分”,属于教门。其余四部五卷,皆附属于“本疏”,确立净土门的行业规范,称为“具疏”或“行仪分”,属于行门。亦即“本疏”述教相之安心,“具疏”述实践之行仪;,二者一体,相辅相成。
安心,为净业行人持心之相状。“安”是安放、安住,“心”即心念。,“安心”即是将心念安住一处。
安心有重重:
一切法中有善,有恶;,而安心于善。
善法中有世善,有出世善;,而安心于出世善。;
出世善中有大乘,有小乘;,而安心于大乘。;
大乘中有秽土不退,有净土不退;,而安心于往生净土不退。;
往生净土中有十方,有西方;,而安心于西方。;
往生西方行法中,有诸行,,有念佛;,而安心于念佛。;
念佛中,有仗佛本愿力,有仗自修持力;,而安心于仗佛本愿力。
要之:,心住弥陀本愿救度,一向称名愿往生,亦即“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此为净土宗行人之安心。
清朝,王痴头道士,直隶人。极愚,亲亡乏食,困卧敝庐,无所为计。或与之钱,莫辨多寡。陈道人收为徒,令日扫地拾柴。晚课佛号数百,礼拜炷香为度。王诵佛不成韵,每昏沉欲睡,陈以长竿击之曰:“汝愚昧若此,尚不知精进耶?”
如是者三年,一夕,呵呵大笑,陈复击之,王曰:“今日打我不得矣。”诘其故。曰:“师枯坐十八年,不知修法,若能如我老实礼念,早生西方见佛矣。”
陈奇之,而莫测所谓。翌日,登峭崖,西向合掌立化。阇维,得舍利二。(《染香集》《净土圣贤录》)
直隶:今河北省。
敝庐: 破旧的房子。
计: 生计。
韵: 和谐而有节奏。
诘: 追问。
阇维: 梵语,指人死后火化。
按:圣道门者:极智慧,证涅槃;
净土门者:还愚痴,生极乐。
圣道门者:自力也,难行也,万中无一;
净土门者:他力也,易行也,百即百生。
圣道门者:纵令圣人根性,尚须三祇百劫,方证极果;
净土门者:即此痴头道士,唯凭一句六字,往生成佛。
慧净法师
阿弥陀佛,心涵太虚,光照宇宙,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以众生之心为心,以众生之境为境;不论何人,不论何时,不论何处,只要当下忆佛念佛,阿弥陀佛实时与他同在;佛心入其心,佛光照其身,毫不拣择,毫无差异。《观无量寿经》说: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又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不论何人,只要念佛,佛入我心、我入佛心;我与佛、佛与我,机法一体,不相舍离。
《观无量寿经》说: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无缘慈”就是无条件的爱心、无条件的救度,我们是什么样子,阿弥陀佛就救度什么样子的我们。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不勉强众生做什么,对众生只有长劫的呼唤、不舍的关怀、无私的给予、绝对的救度。
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救主,是我们真正平安、喜乐、希望的来源,在人世间有苦难,在佛怀中有平安。
弥陀爱心彻底,而且无条件;弥陀救度彻底,也是无条件。弥陀愿救十方众生,无有众生不加救度;弥陀深愿十方众生都往生极乐,不愿一人独留娑婆。若能愿生、称名,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则现在已经蒙佛救度了,已经往生决定了,已非生死凡夫,已是极乐圣众。正如印光大师说: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
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
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现举以下譬喻以明,佛对众生的救度是无条件的,只要念佛就能成佛。
洪钟虽响,不叩不鸣;弥陀虽度,不归不救。
洪钟叩之则鸣,弥陀念之则生。
“洪钟虽响,不叩不鸣”:所谓大叩大鸣,小叩小鸣;一叩即鸣,不叩不鸣。叩即鸣,是钟天性自然,不假造作的,如火往上,如水流下。
“弥陀虽度,不归不救”:善归善生,恶归恶生,一归则生,不归不生。因为归则生,是弥陀天性自然,不假造作的,如火往上,如水流下。阿弥陀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限慈爱,无有不知,无有障碍。我们只要念佛,弥陀应声即现,犹如叩钟,一叩即鸣。
念佛如唤某某人,我们呼唤张三,张三即应;唤李四,李四即来。
何况是佛,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大神通大愿力,念佛怎会不感应?念佛感应,亦如唤人叩钟,一念即应,不念不应。
而且无始劫来,弥陀为众生苦修,成佛以来,亦长劫呼唤,期盼十方众生,早日归极乐。我们念佛即是回应弥陀的呼唤,亦是归家的承诺。
弥陀以名号呼唤众生:孩子,汝快归来!
众生念名号回应弥陀:慈父,我速归家!
念佛如开电灯,电灯一开,顿时一片光明,不问何人所开。只要念佛,无论何人,弥陀光明摄受,定生极乐。
但若不念佛,则众生与佛没有交集,不能感应道交,犹如不按开关,电灯不亮。
手机喻
念佛如拨打手机,无论何人,无论何种方法,只要按对号码,即能与对方接通。
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是与佛接通,与佛相通,得生极乐;若不念佛,则如有手机不开机,或者拨错号码,无论如何用功,则信号不通,亦不能与佛相感,难入净土。
念佛如吃药,无论何人,对证则灵,立起沉疴。当然,业障之人可能服药不灵。但弥陀名号为阿伽陀药,万病总斯,无有障碍,也不受障碍,且能化除障碍,只要称念,便可化一切无明大病,脱离生死轮回之大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若不服药,尽管掌握药性,明了药效,知晓医理,亦不得病愈;若不念佛,纵然通晓教理,亦难成佛道。
月光虽无处不照,唯宿仰望者心中;
弥陀虽无人不救,唯与念佛人同在。
月丽中天,影现万水,不但大至大海、长江、黄河,或一般溪水、池塘,都现全月;即使小至一瓢一滴之水,也无不各现全月。
大海、长江、黄河、溪水、池塘中的月影,一个人在一个地方观看,这个人与月独自相对;百千万人在百千万处观看,也各自与月相对。即使在偏僻山区,月亮也不离开他,与他同在。
他往东行,月跟他往东;他往西行,月也跟他往西;他若不动,月亦停留不动。不分男女老幼、善恶贤愚,人人如此。
一月普现万水,随人随地各现全月,
毫不拣择,毫无差异。
月丽中天,影现万水,但若不抬头望明月,或不低头观月影,则月与我、我与月,两不相关。
弥陀大悲,名号万德,但若众生不愿往生西方,或不念弥陀名号,则与佛疏离,不顺佛本愿,亦难得度。
故无论何人,抬头望月则月随人行;无论何人,念佛则与佛同在,随佛往极乐。
日出之刹那,十方暗皆晴;
月出之同时,法界水映现。
日出暗转晴,月出影宿水;
当思日出否,莫疑暗晴否;
当知成佛否,莫疑得生否。
旭日东升,阳光普照,既照高山也照平地,既照好人也照坏人。阳光无私,普照一切,带来光明、温暖、希望。
太阳一出,大地之暗,不论深暗浅暗,实时一片晴朗。
月亮一出,大地之水,不论大水小水,实时显现月影。
日出暗转晴,月出影宿水,这都是同时的,不用再等几分几秒,也不须费力,不须造作,此乃天性自然之理。
念佛即成佛,无论善恶,不简根机,不在时节久近,亦是顺佛愿力,自然成就。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说:
千岁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
暗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
当思:太阳出否?太阳若出,应知黑暗已去,不用疑虑。
当知:法藏菩萨成佛否,若已成佛,应知我等往生的功德、功能、资粮都已成就,我若归命,愿生、称名,毕生不退,则我往生成佛之事当下决定,不隔时、不隔日,不用费力,不用造作;所谓“ 平生业成,现生不退”,这是天性自然,亦即弥陀愿力自然。
善导大师《般舟赞》言:
莫论弥陀摄不摄,意在专心回不回;
但使回心决定向,临终华盖自来迎。
善导大师《法事赞》言:
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作者:释佛可)
古人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以前就在想: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怎样的一种感情呢?生活中似乎只是偶尔能从看武侠电视剧中所了解到的师父和 弟子之间的那种关系—两人虽无血缘关系,但是弟子对师父的那种尊敬、爱戴,那种视之如父如母的感情,以及师父对弟子那种耳提面命的教导、慈爱、关怀之情, 常常令我很是向往。尤其是两者之间那种以心印心的,似乎很神秘的传承更是让我渴望。于是我就整天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能有一个师父?
2010年的夏天,我来到弘愿寺,在净宗师父主持下皈依了三宝。当我拿到皈依证的时候,看到皈依证里面赫然写着“释净宗”三个字时,我心里激动不已——我终于也有了自己的师父了。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心里很踏实,好像有了依靠一样,兴奋不已。
2013年夏天,我出了家。来到鉴真佛学院后,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师父,每天都能聆听到师父的教诲,得到法水的灌溉,感受到师父的慈悲。这让我倍感踏实与安稳,因为师父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虽然离开了世俗的家,可是却进入了更加温暖安全的大家,而师父就是这个家的爹娘。
师父有一次开示说:我们是有娘的人,是有主的人,我们的主人就是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为我们的主人,何其庆喜,何其安乐!一个念佛人,有阿弥陀佛为 主人已是万般幸福,更何况现在我们又有师父做我们的爹娘。夫复何求啊?!每次我们排队上下学,我都很自豪地想起师父这句话。看看周围别的班的学僧,想到唯 有我们是师父一直在身边的,对我们嘘寒问暖,关怀备至,真是庆幸至极,幸福至极!
在学院学习,压力固然有;可是师父一直在给我们鼓气、减压。师父说:年轻人争强好胜,这很正常,与年龄有关,一定程度上也是鼓励的;但心中不要有超 过人家的想法。这样想就不慈悲了。一棵松树就是一棵松树,一棵竹子就是一棵竹子,各安其位就好。每棵植物都有自己的角落,都在奋力的成长。希望我们都能发 挥自己的长处,好好的学习。
每次上课时,我们总是不经意间发现师父的身影——师父又来看我们上课了。我想师父心里可能会想:“啊,这群孩子们学得挺起劲的啊。孩子们啊,你们要好好学啊,净土宗靠你们了,佛教靠你们了!”
每次师父发现我们不好好睡觉、吃饭、身体不好时,就会苦口婆心、老生常谈地说:“我们要好好保护身体,要早点睡觉……尽量尝试饭水分离法,如果已经 执行的,要好好坚持,这个方法很好……”,然后给我们讲道理,并以他自己亲身经历给我们做示范。师父为了我们,真是煞费苦心啊!
师父也很注重我们的心理成长。记得有一次,一位法师因为害怕演讲,所以逃课,后来被师父发现了。这位法师以为师父会责骂他,心中忐忑不安;可是师父 没有责骂。师父只是简单询问了他几句,知道原因后也没有责怪他,反而劝慰他并帮助他克服这种惧怕的心理。师父总是那么观察入微—他知道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 中的出现的问题之症结所在,极其善巧方便地为我们解开。
每次看到师父瘦弱的身躯、想到这样瘦弱之躯却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之时,我心中便升起无限的崇敬。
试问世间哪有这样如父如母般的师父?师父不仅保护我们的现世身命,而且呵护我们永久的法身慧命。想到师父那颗对我们和对一切众生的慈悲怜悯之心,我 就自然想到了阿弥陀佛。正因为师父的心中有阿弥陀佛,所以才能够时时自然流露出阿弥陀佛的慈悲,这种慈悲时时刻刻感染着我,鼓励着我让我不断努力,直至往 生净土。
南无阿弥陀佛!
1. 为师如下棋,哪怕棋力只高半招,也能步步皆高,很少被低等棋手看出破绽;也如登楼观景,即使高半层楼,也非楼下人所见境界。故当信师,放下自我。
2. 念佛真好!因为念佛没用——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穿,不能当钱用,啊,没有世间一切作用的念佛是多么好啊!
以世间的眼光看不出念佛有什么现实的用途,可说念佛全然无用,那不正说明念佛是超越世间的一切的吗?
在这世间有用的,必属于这个世界,被这个世界所掌控,随这个世界一起沉没灭亡。念佛却不会。
3. 对佛法有信心的人,他的世界、生活广大精彩丰富,乃是不具信心的凡夫所无能比的。
信仰佛法的人,当初也是从不信开始的,所以他完全了解并洞视不信者的内心世界;不信的人却无法窥视信者的内心。
4. 今生无他事,唯努力活出弥陀的生命。
5.吃亏是福,吃小亏是小福,吃大亏是大福。 比如栽小树只须小坑,栽大树必须大坑。 一个人,明明人家做成大坑,他能心甘情愿、无怨无悔跳进去,说明他是大人物——有人为你挖大坑,说明你是大人物。 有多大的福报,便能吃多大的亏;能吃多大的亏,便有多大的福报。 吃亏是衡量福报多少的秤。
6.痛苦、快乐都不是“我”,念佛才是“我”。
7. 人都有一颗佛心、一颗凡心。当佛心胜过凡心,我们就向佛,向善,向净进步;如果凡心胜过佛心,佛心被盖住了,我们就就退步,堕落,痛苦。所以,我们总要让佛心胜过凡心。
8. 众生皆有佛性。念佛是众生的本能,人人皆会,不用教。 饥饿的人,遇到美食,自然会吃,不用人教。恐惧轮回的人,听闻念佛,也自然会念。
9. 蝉无论如何声嘶力竭,都不可能说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凡夫一切的语言思维,皆如蝉鸣——分贝很高,却无意义,只是戏论噪音。唯独口念的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除外。
11. 人类空虚的心需要道理,来作为它的食品。其实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种种的道理、理论、说辞,不过是让我们的心过得去而已。谄曲的心需要道理的贿赂,正直的心并不需要。
在我童年的时候,家里饲养了一头很大的水牛。爸爸把每天早晚放牛的任务完全交给了我,所以水牛成了我童年时最亲密的伙伴,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阿牛。
阿牛天生有一颗和我们人类一样的心灵,它让我的童年充满了无限快乐,它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每天在放牛的时候我会调皮地骑在阿牛背上欢快地唱着童谣,或许是我能赶走阿牛身上蚊子的缘故,还是阿牛怕我从背上摔下来?每当我骑在它的背上时,它都显得格外的安静,稳重。
当然我爸爸把阿牛饲养在家中就是为了给家里耕田的。
也许耕田是水牛的天职吧!阿牛两岁多就开始耕田了,每次爸爸牵着它去耕田的时候,他便会吩咐我到山上割草回来喂阿牛。记得阿牛第一次耕田回来,肩膀 被磨裂了好大的一块皮,血直流到了脖子下面,爸爸吩咐我拿来万花油给阿牛涂上,我心有不忍地对爸爸说:“阿牛伤成这样还要去耕田麽?”爸爸无奈地对我说: “没办法了,现在农忙,是双抢季节,而且租别人家的牛耕田要很多工钱的。”阿牛静静地吃着青草,抬着头用一双大而有神的眼神望着我们,并对着我们发出“嗯 嗯”的声音,我似乎领会了阿牛的意思,就这样,让阿牛忍受着疼痛一步步拖着沉重的犁扒耕完地,完成了他的使命。
慢慢地,阿牛的肩膀被磨出了一块就像车轮胎皮一样硬且厚的牛皮,从此,它的肩膀再也没有被磨烂过。
阿牛在我家里养了七年多,记得阿牛离开我家的时候,刚好是我初二的暑假,那时候家里发生了一些很不幸的事情,为了维持家人的生计,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快卖光 了。一天晚上,爸爸沉重地在家中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决定第二天把阿牛牵到市场上卖掉,看到爸爸忧伤而失落的表情,我知道爸爸才是最舍不得把阿牛卖掉的人。
第二天吃完了早饭,我和爸爸牵着阿牛来到了离家有十五里远的市场……
在回来的路上,我总回忆起和阿牛一起的快乐时光,爸爸告诉我说:“阿牛每年要耕田六十亩左右,除了自己家里的十亩,其它都是别人家租去耕,这几年你 们兄妹所有的学费都是阿牛给你们挣来的。”我问爸爸:“买走阿牛的人事去饲养,还是买去杀了卖牛肉呢?”爸爸说:“开始有一个外地人说买回去杀,我没卖给 他,后面来买那个人也是买回去耕地,就卖了。”一阵微风迎面吹来,爸爸的慈悲让我感到无比心安。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其实这并不是我们人类的专属,牛类也一样可以做到。 我常常在心中想到阿牛尽忠职守的美德和坚韧顽强的毅力,还有它忍苦耐劳的精神,不觉间这些也都成为了我出家学佛修行的动力之源。
──湖北王仁秀老人往生记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
二○○四年的九月份,有一位老人名叫王仁秀,突然脑溢血病逝了。老人的堂弟郑贵树是念佛人,在她生前就很想劝她念佛,还没来得及去劝,就听说她去世了。心里非常难受,就去找他们念佛小组的组长商量,看还有没有办法救她往生。
组长任明珍老人听完后说:“有啊,我们去为她助念。”于是两人急急忙忙赶到王仁秀家,说明来意后,没想到主人家,帮忙管事的那个人说:“念什么佛,听都没听说过,不行,不行,主人家想的是要热闹,准备请人来打丧鼓的。”
打丧鼓是土家族特有的民族风情,一般家里老人过世后,晚上都要请人来打丧鼓。打丧鼓一是为了悼念死者,热闹气氛;二是劝死者改过,借以劝化世人要行善积德。唱腔悲凉凄婉,很容易引发人伤心落泪。
他们两人急中生智,想利用打丧鼓的机会善巧、方便地为亡者助念。因为两位老居士在学佛前,本来就是打丧鼓的高手,就主动提出为亡者打丧鼓。那个管事的人说:“这还差不多,你们两人来打丧鼓,那倒是难得请到的人。”于是两人现编唱词,敲起丧鼓就唱了起来:
亡者生前无缘分,未闻佛法命归阴。
生前是个大好人,离世方能佛法闻。
在你灵前唱佛名,助念超度你往生。
遇到黑暗莫乱行,一去就是地狱门。
神识跟随念弥陀,光明大道方可行。
阿弥陀佛有誓愿,只要念佛定接引。
这一曲别开生面的开示,对亡者是下地狱,还是愿生极乐世界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场的人对这全新的唱词愣住了,要在平时听丧鼓,场内都很嘈杂。但那天就不一样,有阿弥陀佛的威神力加持,大家安安静静,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两位老人是越唱越有劲,唱了一段又一段。在晚上九点多钟的一曲“人间真是苦”,将整个气氛掀起了高潮。
唱的人泪流满面,听的人绝大多数也是泣不成声。场上出现了很多赞同的声音:“哎呀!真是唱得好,人生就是苦啊。”还有很多人和着丧鼓的调子,唱起了南无阿弥陀佛。
他们两人就势不换词,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引导着众人。
到第二天要出殡了,他们想看个究竟。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只见堂嫂面色红润,面带微笑,皱纹消失,比生前还要漂亮。再去摸她的手,双手像小孩子的手一样,真是又光滑又柔软。
此时此刻,郑贵树老人被阿弥陀佛的慈悲感动得成了一个泪人,说:“我的好嫂子,你真有福气啊,在世你不知道念佛,死后你的子女一个也不相信念佛。可我们的大悲慈父,一点都不计较我们,更不嫌弃我们。还亲自手托莲花,把你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真是恭喜你啦。”
在这里我还给大家报告一个喜讯,郑贵树老人已于二○○五年往生佛国了。今天我们请来了已76岁高龄的任老居士,为大家再现当时救度王仁秀往生的部分唱段。
莲池海会 弥陀如来 观音势至坐莲台 接引上金阶
大誓弘开 普愿离尘埃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请了诸佛鼓变音, 利用丧歌度亡灵。
亡者生前无缘分, 未闻佛法命归阴。
生前是个大好人, 离世方能佛法闻。
在你灵前唱佛名, 助念超度你往生。
遇到黑暗莫乱行, 一去就是地狱门。
神识跟随念弥陀, 光明大道方可行。
阿弥陀佛有誓愿, 只要念佛定接引。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人间真是苦,苦得不堪言,花天酒地图快乐,人生短暂有几何。
今生你杀我,来生我杀你,因果报应脑后丢,怨怨相报永无休。
人间真是苦,苦得不堪言,千方百计求生存,生老病死受熬煎。
万贯家财有,荣华能几秋,千般快乐不长久,阎王一到还是空手走。
莫道人间苦,苦是增上缘,要想不受苦,赶快来念佛,
念佛免灾星,念佛保平安,念佛富贵增,念佛还能延寿命。
念佛出轮回,念佛脱苦海,念佛定生极乐处,生到极乐就成佛。
按语:
特别状况 不许称佛
特别助念 丧鼓唱佛
特别往生 亡者随佛
特别法门 一念成佛
罗炼伯居士著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希望种出豆来吗?那你就不要种上苦瓜!
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称的桂林,是我国广西的省会,同时也是广西绥靖公署的所在地。当时由目前在美国作寓公的李宗仁充当主任,在台的白崇禧将军任副主任,已故叶琪上将担任总参谋长。军民在这一片风景优美的都市里,过著安定繁荣的生活。
在市区近效的一幢平民住宅里,住著一位苏太太和她两个聪明的小孩——大娃和二娃。苏太太一向敦亲睦邻,乐善好施。她的先生苏小武,在绥署当了一名传令兵,是一个屡劝不听的酒肉之徒!
一个星期日下午,苏太太在寝室里缝衣,大娃在堂屋里温习功课,二娃在屋里玩皮球,苏小武在绥署放假回家,闲著无事,在家里踱来踱去,忽然停住脚,转身对太太说:
‘我上街去逛逛,顺便买一付猪脑回来,晚饭时下酒,如果回来晚了,你先煮好饭,等我回来再炒吧。’
‘小武,你平日很少回家,今天是星期日,在家休息一会吧。’苏太太想劝劝先生,微笑著说:‘晚餐家里有现成的青菜豆腐,猪脑我同孩子都不敢吃!还是不去买好。’
‘我的好太太!请你不要固执好吗?’苏小武不同意她的意见:‘再说,大娃已经读书,二娃也快要上学,吃点猪脑,补补脑筋,不是更聪明吗?’
‘爸爸,请你不要买猪脑,买一枝钢笔给我!’大娃说。
‘爸爸,我不爱吃猪脑,我爱吃糖!’二娃说。
‘好孩子,用心读书吧,等你考上第一名,爸爸一定给你买一枝钢笔。’苏小武对大娃说完,转脸又对二娃说:‘猪脑比糖还要好吃哩!’
他终于不顾太太和孩子的劝告,走出大门,苏太太同两个孩子也起身送出门口。‘小武,早点回家!’苏太太说。
‘爸爸再见!’大娃说。
‘再见!’二娃招招手。
苏小武走到市区,在大街小巷逛了一阵。经过酒店,一阵‘香’气吹来,酒瘾大发!不知不觉走了进去,叫了两瓶老酒,一盘红烧猪肉,大吃一顿,意犹未尽,再买 两瓶高梁酒,提著走向菜场,准备买一付猪脑,以便晚餐时在家里喝个痛快!不料刚刚走到菜场,酒涌上来!身上火辣辣地发热,解开军服钮扣;把军帽向后一推, 戴在后脑上,红涨著面孔,踉跄著身躯,踏上戴火狗开设的肉摊。左手提著两瓶高梁,右手指著案上的猪头说:
‘喂!老板,我买一付猪脑。’
屠夫戴火狗嗅到酒气,心里起著恶心!但一看是个兵大爷,不好发作,勉强装出笑容:
‘同志,对不起!今天的猪脑,别人已经连整个猪头都买去了,不过还没有来拿。你要买猪脑,明天再来吧!’
这一扫兴,那还了得!苏小武两眼一瞪,不管许多,右手拿起屠刀,一连几砍,把猪头砍开。一面说:
‘老子今天非买不可!你待怎样?’
戴火狗再也忍耐不住,气冲冲地同他争吵起来。
忽见一匹骏马,由远处驰来,从马上跳下一位将军,他是谁?他正是绥署总参谋长叶琪上将!原来他因事经过此地,看见一个士兵,歪戴军帽,不扣钮扣,左 手提著两瓶高梁,右手提著一把屠刀,气势汹汹地同老百姓争吵,所以跳下马来问个明白,这位高级长官,苏小武哪有不认识之理。马上想到自己这副模样,一定要 受到严厉的惩罚!这一惊,酒也醒了;面色也由红变白了;连忙把屠刀和高梁放在屠案上,戴正军帽,扣好钮扣,呆在当地,听候命运的安排!叶琪下马后,左手拿 著马鞭,右手勒住马缰,冷电般的目光,从苏小武的头上缓缓看到脚下,再看看符号,知道是本部的传令兵。
好半天,才把目光移向戴火狗,用一种低沉的声音问道:‘什么事?’
戴火狗看见这位威风凛凛的将军,把经过情形,一五一十地报告。叶琪想:慈不掌兵,义不掌财。这正是整饬军纪的时机!冷酷的面容,陡地红涨起来!接著厉声向戴火狗说:
‘我是绥署参谋长!你敢不敢杀他?你杀了他由我负责!’
戴火狗顺手拿起刚才砍猪头的刀来,苏小武顿觉全身血液,涌向头部!眼前一片昏花,耳畔嗡嗡作响,双手本能地抓住戴火狗持刀的手臂,面对叶琪双膝跪下:
‘请……总参谋长……..饶了我!可怜我的女人、孩子,他们正等著我回去吃晚饭,哪里知道我….现在….’说罢声泪俱下,两手不断地颤抖,屠刀也随著不停地在头上摆动!
‘你怕死?像你这样的军人,打起仗来,还不是向敌人下跪?投降?’怕死,在军队里面被认为是没有种的脓包!至于下跪、求饶、更是莫大的耻辱!苏小武不但没有取得叶琪的同情,相反地使他更加恼怒!接著,一种凌厉的声音,由喉管里向戴火狗迸出了一个字:‘杀!’
戴火狗想:他妈的,你这小子!刚才的威风到哪里去了?待老子宰了你!持刀的手臂猛力一抬,拉开苏小武两手的羁绊,劈头一刀!砍在苏小武的头上!鲜血和脑浆四溅!
‘呃……..呃……’叶琪的坐骑突然一阵惊叫并蹦跳起来,叶琪好不容易才把它勒住。然后从容跳上马鞍,回到绥署,派人前来收尸。戴火狗也擦干了刀上的血迹,继续砍肉,供给饕餮客们大快朵颐。
黄昏前,苏太太早已煮好了晚饭。苏小武久不回来,孩子们嚷著肚饿,只好把煮好的饭菜拿到桌上,让孩子们先吃。自己实在放心不下,走出大门张望。门前 的广场上,早已聚集了许多人,那是刚从菜场卖菜回家的老李,正同隔壁的王先生王太太等谈论些什么。大家都用惊异的目光听老李在说。王太太看见苏太太走来, 向老李使个眼色,老李马上住口不言。大家的目光都投注到苏太太的身上,使苏太太立刻想到自己的先生可能出了什么事!
‘苏太太!你等先生回家吃晚饭吗?’王太太问。
苏太太点点头。
‘这么晚了,’王太太继续说:‘现在回营的时间到了,苏先生一定是回绥署去了!你回去吃晚饭吧。’
苏太太走回家来,孩子们还在没精打采地吃著。忽然门外人声鼎沸,两个士兵抬著一扇门板,上面躺著苏小武的尸体,一个副官提著苏小武买的两瓶高梁,跟在后 面,由邻居引导,抬到苏家的院子里,临时找了两条板凳,把门板搁上。顿时门里门外挤满了左右的邻居!大娃和二娃哇的一声哭起来!副官把两瓶高梁放在桌上, 桌上的饭菜一片狼藉!苏小武的脑浆,还在继续地淌著!
随来的副官向苏太太说明了原委,并且把一大包钱交给她:‘这是绥署发给的埋葬费和抚恤费,请你自己办理丧事,剩下的钱,留给你和孩子作为生活费吧!’接著 带了两个士兵,回绥署去了。苏太太接著钱,既没有说话,也没有悲伤、哭泣,只是呆若木鸡地站著不动,邻居们都来劝慰,她好像都没有看见,也没有听见!好半 天,她才把钱交给隔壁的王先生:‘这些钱,请你全权处理吧!’说罢向后一仰,昏了过去!大家七手八脚,把她抬进房里,躺在床上,慢慢才苏醒过来。王先生目 睹这个悲惨情况,义不容辞,邻居也自动的地帮忙,买棺木的,买寿衣的,买冥纸的,……。人多手众,当晚一切准备完毕,只等明天安葬便好。
就寝前,王太太特别把大娃拉到一边,小声对他说:‘你今晚睡觉,要特别注意!当心你妈妈寻短见!如果发现有什么情形,马上喊我同王伯伯!晓得吗?’大娃点点头,同二娃回房睡觉去了。
拂晓前,大娃和二娃忽然大哭喊妈!隔壁的王先生和王太太马上惊觉起床,一推苏家的大门,是虚掩的,再推房门,也是一样。两个孩子,在床上哭做一团,可是再 也不见苏太太的人影!左右邻居也都纷纷起来,一直闹到天亮,附近的水井、池塘,都搜寻了好几遍,始终找不到苏太太的踪迹!王先生只好一面安葬苏小武,一面 收养大娃和二娃。
时间像流水般地飞逝,转眼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
某日的清晨,戴火狗在自己的门口,照例把猪肉和屠刀等装上推车,准备送到市场自己的肉摊上出卖。远处传来一阵木鱼声,接著一个女尼走过来向戴火狗合十:
‘施主,结结缘!’
戴火狗给她钱,女尼摇摇头,给她米,又摆摆手。
‘那么你化什么缘呢?’戴火狗问。
‘化施主的屠刀!’
‘出家人又不吃肉,你要屠刀做啥?’
‘请施主放下屠刀,改做其他生意,永不杀生!’
‘肉在眼前,佛在西天,你要我全家人都饿饭?’
‘阿弥陀佛,肉在眼前,佛在心田!’又一声佛号,女尼又敲著木鱼向远处走了。
女尼走后,旁人告诉戴火狗:
‘刚才那个女尼,正是你杀死那个兵大爷的太太!’
‘啊哟!难怪她要我的屠刀,原来她是要给丈夫报仇的!幸好我没有给她,否则还不同她丈夫一样!’戴火狗摸摸头,接著赶到市场,把猪肉和屠刀等放在屠案上,继续营业。
中午,一个顾客来买猪脚。戴火狗举起屠刀,用力猛砍。蓦地,一声尖锐的战马长嘶!听来惊心动魄,令人毛骨悚然,抬头一看:一匹骏马,人立而起,由马上掀下 一位将军!他穿著马靴,右脚靴上的马刺,套在踏蹬里面拉不出来,接著头下脚上地被马拖著狂奔!他是谁?他又是叶琪!原来叶琪骑著原马,经过原地,那匹马上 次受到惊吓,余悸犹存,这次看见戴火狗砍猪脚,又以为是在杀人!所以一声惊叫,把他掀下马来。戴火狗一看,知道是自己闯下的大祸,把屠刀向案上一放,赶快 前来抢救,不料急忙中被屠案绊了一跤,屠案也被绊得前后摆动,那把砍猪脚、猪头、人头的刀,滑下来又砍在戴火狗的头上!砍断了动脉,鲜血像杀猪般地流出! 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而死。叶琪的头部,也被马拖得血肉模糊脑震荡过剧而亡!
在人们一阵骚动和抢救声中,两人都分别被人抬起;遗弃在地上的,除了遍地鲜血而外,只有一柄血淋淋的屠刀!
不久,广西绥靖公署发布了一项命令:已故上将总参谋长叶琪遗缺,由李仙洲继任。
(选自五十四年二月一日觉世旬刊第二七八期)
答: 念佛也有诚心、不诚心。虽同念佛,有人有疑心,有人少愿生心,有人多做表面文章给他人看。这都是少诚心,不能往生。
真实信知自己是业障凡夫,真实愿生净土而念佛,不做表面文章,即是诚心。
凡夫以菩萨要求,即无真诚心;但凡夫本身来说,还是有诚、不诚的差别,但能做到凡夫份上的诚心就可以了。世间事要诚实不欺,法门修持即专修念佛。
答:常怀惭愧,勉力而为。尽量做到粗持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在家人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当知五戒为一切戒之根本。
答:这不可能。这就等于说「政府既然爱护百姓,干嘛还有牢房?把它除掉不好吗?」
地狱是我们众生的业力所感。众生造作了恶业,就要去受罪,这是业力的牵引。
那么,佛的慈悲在哪里呢?佛慈悲地说:「众生造业,要去受千万亿劫的罪,可是只要念我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就能灭掉八十亿劫、无量亿劫生死重罪,往生 西方,永远不受地狱之苦。这何止是把地狱给你除掉了?把它都给你变成极乐的七宝池八功德水了。」所以,佛的慈悲体现在这个地方。
只要我们念佛,地狱确实是除掉了。千万亿劫无有出期的苦恼,确实也已经消除了。
答:佛法不离因缘,然因缘幽微,自他、远近、强弱,皆非可思量。法然上人言:
「欲尽孝养,以父母为重之人,应先托父母于阿弥陀佛。
我得人身、愿生极乐、称念弥陀者,偏蒙父母之养育故;我今念佛功德,必蒙垂怜,迎我父母往生极乐,而灭其罪。
作此想者,阿弥陀佛必迎父母于极乐也。」
法然上人所言但信无疑,必满汝愿。
黄打铁
莲宗九祖蕅益大师二十六岁时,受菩萨戒,遍阅律藏,方知举世积讹。知末法时代,徒为名字比丘。亦深感自身烦恼厚重,于诸戒品,说不能行,遂拈阄而退作菩萨沙弥。
后又多次礼七,欲求清净轮相以得戒体。然屡求不得,并于礼忏时,烦恼习气现起,更觉异常,故发决定心,尽舍菩萨、沙弥所有净戒,但作一三归弟子而已。大师之不肯自欺,以此可鉴!(时年大师已四十六岁,后因见相好而稍感心慰。)
大师二十八岁时,往深山闭关,关中大病,始知功夫不得力,尤痛感无常迅速,遂发意西归,求生净土。
大师曾力求五比丘共住,拟扶正法。后因求五比丘不得,亦深知持戒之难,故弃而归净,力弘持名一法。
大师在《灵峰宗论》里处处讲自己是下品下生:“只图下品莲生,便是终身定局。”“独有阿弥陀佛,藏垢纳污,金手接向下品莲花安置。”“生则隐居求 志,死则下下品生,是弟之定局。”“计功定位,仅堪下品下生。”这既是大师的背水一战,又是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下品下生的第十六观,大开称名之门。
大师临终有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大师示现的名字位,在教下即是大开圆解,在宗门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已能通达一切佛法,可是见思烦恼尚未能伏,何况乎断。末世大彻大悟人,多多是此等身份。
还有一位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开创者,坐不背西,卧必合掌。往生前说: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六根清净位是十信位的菩萨,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破尘沙,伏无明,尚未破无明,未证实相)。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伏住烦恼,见惑还没能断)。
智者大师的师父慧思禅师,有大智慧,有大神通,临终时说:我初志期铜轮(即十住位,破无明,证实相。初住即能于一百个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众生),但以领众太早,只证铁轮而已。(铁轮,即第十信位,尚未证实相法。若破一品无明,即证初住位,方可云证实相法耳。)
此三大祖师以身说法,令后人自知惭愧,不敢未证言证。
禅宗有棒喝,净土门也有棒喝──“机深信”。来到净土门边,不管你是什么身份、有多大的名气、学问有多深、悟境有多高、戒定慧修持多么严格、多么受 到信徒的崇拜……只要还有贪瞋烦恼,先遭一喝:“汝是凡夫!罪恶生死,旷劫轮回!”一喝之下,内心震动,好像醉酒的人,来到门外,冷风一吹,醉意全消,顿 时清醒,马上想起来自己姓甚名谁、家住哪里、所为勾当──“原来我姓凡名夫,家住娑婆,造罪造业,轮回生死啊。”如果再迟疑,紧挨一棒:“汝自身,无有出 离之缘!”
这一喝一棒接住了,净土大门洞开,进入“法深信”:信受弥陀的救度,愿生弥陀的净土,专称弥陀的名号。
如果不敢接,那这个人就没救了,入不了净土门了。
善导大师的时候,悟真寺有六大建筑群落,其中有一处叫做玉泉院,这玉泉院原来名为玉泉寺,关于这玉泉寺的来历还有一段奇特的因缘,这段因缘跟悟真寺一个高僧有关系,这位高僧就是静藏法师。
静藏,隋唐时期泽州高都(今山西高平)人,俗姓张。年九岁出家,投师于清化寺诠禅师。禅师对其训诲教导不倦,静藏数年间德行道业日进千里。受具足戒后,静藏喜好习定,定而生慧,久之,佛法的幽玄之处无不通达明晓,在当地有很多信徒归仰于他。
静藏二十三岁时曾发弘誓愿言:“大丈夫出家离俗,以佛之释姓为己姓,岂可不立志作僧中之龙,令佛法之精义普流于四海天下乎?”
他听说同乡的高僧净影慧远大师受诏在长安中大弘法化,便前往参学,不过他去时慧远已经移居别处,于是在长安城遍访诸师,四处采论听法。由于他所偏求的仍是慧远所精通的《十地经论》和摄论学,故最后仍回居于净影寺。
隋大业九年,由于静藏声名久闻于朝廷,被皇帝召入前悟真寺高僧净业所任教的鸿胪寺教授外国学僧。由于东方来的学僧们世居偏狭蛮夷之地,本性中存有凶残暴戾之气,教授他们佛法向来颇不容易,然而静藏却能善察根机,循循接引善诱,外国学僧们个个景服于他,敬承仰受法训。
受到净业和静藏教诲的日本留学生,从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开始陆续回国,他们在中国滞留分别有十年到三十一年时间。在这样长的时间里,众多的留学生也不时出入悟真寺,学佛求法,获益匪浅。悟真寺至今还在日本享有盛名,除了善导大师的影响,大概还与此段历史有关。
净业和静藏的学生们由于多年在名德风范的耳濡目染下,没有辜负两位恩师的期盼。他们学成回国后,各展所学、尽显其才,以各自出色的业绩书写了日本大 化革新和佛教隆兴的历史篇章。不少人参与了政治革新,按照隋唐律令,实施班田收授,设置八省百官,颁布兴佛诏书,成为了日本大化革新时期名垂青史的风云人 物。
武德初岁,静藏的俗家弟子太仆卿宇文明达,因为过去曾在静藏处受居士戒,他们全家人都受教于静藏,对静藏非常恭敬承顺。
有一年,皇帝下令使宇文明达到河南河北招抚当地贼寇,宇文明达明知此去凶多吉少,无奈皇命难违,临别前辞别静藏,静藏送行前对他说:“世间无常,佛 早已警悟我们,古人也常说离别容易再会则难,希望你能把这些话常存心间,信受奉持在心。”宇文明达过去就知道静藏一向能预知未来之事,过去曾发生很多事情 都证验无爽,听了静藏的话,宇文明达不觉悲从心来,扑通一下跪倒在静藏面前说:“弟子如果此次衔命而去,果真不能回来,希望师父能以无上道力拔荐超度于 我!”
果如静藏所料,宇文明达刚到相州便被当地的贼寇王德仁所杀害。宇文明达的儿子宇文世寿得到消息后,悲痛万分,一日上奏于皇帝:“微臣的父亲宇文明达 奉皇帝旨意,安抚地方贼寇,忠心耿耿,竭诚奉国,不料却被贼杀害,父亲为国为民而死,于朝廷有功,他生前笃信佛教,希望皇上能够允许我为父亲在蓝田散谷里 建一座寺院,并请度僧二十人,以此功德超拔我父!” 皇帝当即应允,问取什么寺名,宇文世寿回来后询问静藏,静藏答说:“王顺山,上有润玉,下有流泉,寺院可名为玉泉。”
其后皇帝诏使静藏住持玉泉寺,由于他与净业同出清化寺,相互熟识,又多次造访悟真寺,故而对这里情况并不陌生,寺院的殿堂楼宇回廊等皆是静藏亲自指挥建设。
寺院建好后,远近四方道俗都进山朝拜,问法求道, 静藏一一施以法药,救疗苦病。时间既久,当地百姓慢慢都得到佛法的润化,安于时世,各顺其志,恢复各自的本然天真佛性。
数年之后,高僧空藏驻锡玉泉寺,他以其不可思议道力神奇地令枯泉复流,一举让天下更多的人知道了玉泉寺。
几十年后,善导大师的时代,由于玉泉寺与悟真寺同处于玉润山,一在山南,一在山北,又有净业以前修的栈道想通,悟真寺便改玉泉寺为玉泉院,成为了悟真寺面向广大信众弘法的下院。
武德九年十二月,静藏因事入长安城,不料遇染时疫,病殁于京城,春秋五十有六。
佛教凡事讲缘起,凡事皆是因缘果报,天下没有什么事情是偶然的。因就好比种子,缘就如同阳光雨露,长成的树苗就是果报现前。有种子,没有阳光雨露, 种子长不成树苗,只有阳光雨露,没有种子,自然也长不成树苗。宇文明达正因为有临死前乞求静藏超拔之愿因,又有其儿子皇帝面前提议建寺之助缘,才有后来玉 泉寺建成铸就功德之果报。玉泉寺的修建对宇文明达的超拔有没有作用呢?一定是有的,玉泉寺后来历代无数人来此出家修行弘法,传播佛法,造福数代,可说皆赖 宇文明达最初这一段奇特缘起之功德。
宇文明达被贼惨杀,客死他乡,本属横祸恶事一桩,这本是他宿生恶业所感,但却因为他与佛法深厚之因缘,恶缘转成了佛缘,业障转成了功德,这岂不是佛法不可思议之明证耶?
莲宗九祖蕅益大师二十六岁时,受菩萨戒,遍阅律藏,方知举世积讹。知末法时代,徒为名字比丘。亦深感自身烦恼厚重,于诸戒品,说不能行,遂拈阄而退作菩萨沙弥。
后又多次礼七,欲求清净轮相以得戒体,然屡求不得;并于礼忏时,烦恼习气现起,更觉异常。故发决定心,尽舍菩萨、沙弥所有净戒,但作一三归弟子而已。大师之不肯自欺,以此可鉴(时年大师已四十六岁,后因见相好而稍感心慰)!
大师二十八岁时,往深山闭关。关中大病,始知功夫不得力,尤痛感无常迅速,遂发意西归,求生净土。
大师曾力求五比丘共住,拟扶正法。后因求五比丘不得,亦深知持戒之难。故弃而归净,力弘持名一法。
大师在《灵峰宗论》里处处讲自己是下品下生:“只图下品莲生,便是终身定局。”“独有阿弥陀佛,藏垢纳污,金手接向下品莲花安置。”“生则隐居求 志,死则下下品生,是弟之定局。”“计功定位,仅堪下品下生。”这既是大师的背水一战,又是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下品下生的第十六观,大开称名之门。
大师临终有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这是六即佛中的名字即佛,在教下即是大开圆解,在宗门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已能通达一切佛法;可是见思烦恼尚未能伏,何况断乎?末世大彻大悟人,多多是此等身分。
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开创者,坐不背西,卧必合掌。往生前说: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六根清净位是十信位的菩萨。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 破尘沙,伏无明,尚未破无明,未证实相)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伏住烦恼,见惑还没能断。五品位是随喜品、读诵品、讲说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大师 曾立六即佛义: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究竟即。一切众生都是理即佛,若能努力修持,则由凡夫而圆证佛果,而成究竟即佛矣。大师自己示现的 是观行即佛。
智者大师的师父慧思禅师,有大智慧,有大神通,临终时说,我初志期铜轮。(即十住位,破无明,证实相。初住即能于一百个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众 生)但以领众太早,只证铁轮而已。(铁轮,即第十信位,尚未证实相法。若破一品无明,即证初住位,方可云证实相法耳。)慧思禅师示现的是相似即佛,相当于 事一心不乱。如果破无明,证实相,是为法身大士,就是分证即佛,这才是理一心不乱。这种事理一心,是按照蕅益大师的判法。以此类推,观行即佛相当于功夫成 片。我们只是理即佛,开悟了才是名字即佛。悟后方修道,悟后才称得上随喜、读诵、讲说、行六度。开悟之前,都是盲修瞎练,哪里谈得上功夫。
虽然三大师的本地,我们无法、不可测度。从所示现的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之不易证,后进之难超越。三大师是恐怕后人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故以身说法,令后人自知惭愧,不敢狂妄。三大师末后示位之恩,粉骨碎身,莫之能报。我们自己忖度一下,果然能超越这三位祖师吗?
禅宗有棒喝,净土门也有棒喝— “机深信”。来到净土门边,不管你是什么身份、有多大的名气、学问有多深、悟境有多高、戒定慧修持多么严格、多么受到信徒的崇拜……只要还有贪嗔烦恼,先 遭一喝:“汝是凡夫!罪恶生死,旷劫轮回!”一喝之下,内心震动,好像醉酒的人,来到门外,冷风一吹,醉意全消,顿时清醒,马上想起来自己姓甚名谁、家住 哪里、所为勾当──“原来我姓凡名夫,家住娑婆,造罪造业,轮回生死啊。”如果再迟疑,紧挨一棒:“汝自身,无有出离之缘!” not
这一喝一棒接住了,净土大门洞开,进入“法深信”:信受弥陀的救度,愿生弥陀的净土,专称弥陀的名号。
如果不敢接,那这个人就没救了,入不了净土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