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楷/文
佛教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世称“东土小释迦”,一生经历极富传奇色彩:隋炀帝未当上皇帝前,即在他处受菩萨戒;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著作“天台 三大部”;临终正念往生西方净土。他的老师慧思大师,是天台宗三祖。少有人知的是,慧思门下还有一位得意弟子,也就是智者大师的师弟,慧思赞之为“得忍 人”的慧超。
慧超受净业法师的礼请来到了悟真寺,一时像一块巨大的磁石一样,吸引了无数佛子前来悟真寺拜谒请教,其中不乏当时大唐僧统保恭这样的名僧。
释慧超(546—622年),隋唐时丹阳建元人(今江苏南京)。
他生性温和、善良、仁慈。年纪很小便厌倦世俗生活,于是出家修习佛法,平日以诵读《法华经》为业。
慧超后来听说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大苏山慧思禅师对《法华经》的造诣甚为精深,于是便和天台智者、仙城慧命三人同拜于慧思禅师门下。在慧思门下,慧超经过数年的精勤修行,终于彻悟《法华》玄旨。
慧超行持谨严,智慧高远,德冠时贤。慧思曾在众弟子前赞叹慧超的修行境界:“超之神府,得忍人也”。
隋朝初年,天下刚刚统一,慧超随之北上,至河南嵩山采药坐禅,欲在山上度过余生。后来隋朝太子杨勇召集全国的高僧大德会于长安,因为慧超出类拔萃的 佛学造诣,杨勇特别留他在长安,悉心供养。此时慧超虽名振天下,且得到太子的倾心供养;但他本人却依旧言行谨慎,一心在道,毫不顾眼于世间荣华。
后来杨勇被废除太子之位,慧超便移居定水。在定水仍然是德音远播,道俗无不归仰。其后在定水遇到终南山悟真寺的净业法师。净业钦佩慧超的道德修持,诚恳地邀请他驻锡于蓝田悟真寺,于是慧超便从定水来到了悟真寺。在山中,慧超与净业共隐居了八年。
仁寿三年,隋炀帝在长安西南置禅定寺,迎请昙迁禅师入住,同时诏请全国名僧高德120名,同居行道,慧超也受诏离开悟真寺,来到了长安。在长安留居数年后,慧超屡屡托病请求回终南山,皇帝最后没办法,只好许其回山,这样慧超又回到了悟真寺。
到了唐朝初年,慧超的声名荣望比以前更盛,长安的名僧慧因、保恭等都仰慕他的高德,纷纷来到终南山悟真寺向他请教佛法。慧超常在山中松树下、岩石上与大众论讲佛经义理,大众听完后莫不欢喜感动,纷纷赞言:“超公所讲,真是出离生死大法之心要精髓啊!”
武德五年十二月六日,慧超因病卧床,弟子们忍不住涕泪交流,跪倒在师父床榻前。慧超安慰大众说:“如同我经常对你们讲的,能长生不死,也必不为之欣 喜;即便晚上就要死去,也不必为之悲伤。” 凡夫贪生怕死、厌死求生本是常情,慧超却能够在死亡面前如此豁达洒脱,这在于他超凡的定慧功力,恒住于空性境界之中,外见生死幻相,内心却如如不动。正如 一首偈子所说:“生既无可恋,死亦奚足厌。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
学佛人,身体健康的时候,什么空慧玄妙的道理都可以说,可以讲;然而生死真正摆在面前之时,还能拿出这样的空慧是不容易的。
慧超为众弟子作完最后的开示,便起身面朝西方禅坐。过了一会儿,慧超忽合掌而言:“第一义空,清净智观。”话音刚落,便坐化而去,面容不改,如入禅定,春秋七十七。
弟子们把慧超的肉身放于山间松石上,一个月后视之,坐姿、颜容、肤色没有丝毫改变。时为秦王的李世民听说此事,特地派人察看,果然是端坐如生,秦王 也不禁叹为稀有,钦服不已。慧超逝后肉身一月不腐,诚然世所罕见,此是慧超不凡之戒定慧熏修而成。史上有六祖惠能大师亦是肉身不坏,其肉身一直保存到今 天,供奉在韶关南华寺里。
慧超自九岁入佛道,直到圆寂,诵《法华经》五十多年,计一万多遍,种种灵瑞感应不可胜言。北周武帝下令禁佛时,为躲避这场佛门浩劫,慧超藏进一座瓦 窑之中,三年之间没有出来过。后来武帝驾崩,政令被解除,慧超才从窑中出来。临走前他找到窑主说:“贫僧在这座瓦窑中已经诵《法华经》一千余遍了,你可以 将窑扫洒干净,平日焚香供养它,不要再用它来烧瓦了。”窑主听了,权当作笑谈,丝毫不信,仍然像从前一样用其窑烧瓦。孰料烧出的瓦居然片片皆作莲花的形 状,窑主大为惊骇,叹服慧超有道,悔恨有眼不识高僧。
慧超可说是悟真寺前期之核心人物,因为他道高德重,受净业之邀来到悟真寺;而后之法诚、保恭、慧因亦无不是被其精深的《法华》造诣吸引,而来到悟真 寺。也许正因为他对《法华》精深造诣的深远影响,此时期整个悟真寺《法华经》的信仰气氛非常浓厚,寺中诵《法华经》的感应也极灵奇丰富。
然而,《法华经》毕竟与净土经典有着甚深渊源,经中“一称南无佛,皆可成佛道”完全可以为净土宗念佛往生成佛作一大注脚;经中作为阿弥陀佛的左胁侍 的观世音菩萨在《普门品》中,普现三十二相,大慈大悲救度众生,也无不透露出导归净土之消息。正因为此,自古佛门就有“台净不分家”之说。史上最有力的事 实证明莫过于智者大师了——他以天台一宗创始人的身份,一生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矢志不移。
所以,悟真寺在前期法华信仰如此浓厚的背景下,孕育出了净土宗,这并不是偶然的。
不久,悟真寺僧人启芳和玄果,便从净土高僧道绰大师处访得念佛之道,悟真寺迎来了净土宗的春天里最早开放的花朵。
慧净法师
前面提到,善导大师于《玄义分》说“安乐能人(弥陀)显彰别意之弘愿”,然而阿弥陀佛究竟在《观经》之何处“显彰弘愿”呢?是在《正宗分》十三观之 第七“华座观”之初,此即是“显彰弘愿,韦提入信”之处。亦即“华座观”之初,释尊表明要宣说“除苦恼法”之时,阿弥陀佛应释尊之声,立即显现在空中,让 韦提希夫人观看。善导大师解释此处而言“应声即现,证得往生”,意谓:“除苦恼法”在于弥陀本身,凡是全凭弥陀救度的业深障重之苦恼众生,其苦恼立即消 除,决定往生,不断烦恼得涅槃;此后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亦即韦提希夫人之见佛,不单单只是眼触佛体,而是领解、深信这便是救度自己的佛;换言之,即是 彻见弥陀之愿力。
此亦第九“真身观”言:
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见佛身即见佛心;见佛心,即悟佛之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于救度眼前丑恶卑贱、怯弱无力的自己:这便是入信,亦即是得到“信喜悟”的无生法忍(信心不 退)。这与《大经》十八愿成就文所说“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同一意趣。昙鸾大师说“名即法”“名体 不二”“名体一如”。见佛身而起信(见佛得忍),与闻其名而起信(闻名不退),所入门户不同,终归一致,故闻与见毕竟同样都是体悟到弥陀大愿业力的慈悲救 度,此谓之“闻见一致”。为了具体显明此义,大师在“三心释”中设立“二河白道喻”,说明行走白道的行者,在自觉贪欲、瞋恚之心强盛,无法止息,进退皆 死,必堕地狱的当下,忽然听闻阿弥陀佛救度的召唤之声说: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突闻此语,如雷贯心,豁然醒悟,信眼开朗;不可思议,叹未曾有;立即住于大安心、大满足的境地(不退转)——净土法门所说的见佛或闻名,即是这种心境的体悟。“二河白道喻”可说是行者心路历程的具体描绘,而阿弥陀佛召唤之声即是第十八愿的具体内涵。如下表:
弥陀唤声: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行者被阿弥陀佛的光明(智慧)所照,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个贪瞋、逆谤、三定死、无救之机;而与此同时,阿弥陀佛“我能救汝,不要畏惧”的慈悲救度之声 贯入身心,成为不畏水火、安走白道的机法两种深信的念佛人。此亦即是“真身观”所言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之意。
所谓“直来”,即是不须绕远路,不踌躇;亦即若不能改变原样,就以当下的模样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此即不顾自己之贪瞋,唯直仰弥陀愿力之白道,唯任凭 弥陀慈悲之救度,所谓“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男女缁素,智愚善恶,随其根机,只要念佛,毫无限制;若有限制,则十方众 生绝对不堪。故“直来”的召唤,是弥陀悲心的极致,愿力的高峰。
这也正显示弥陀之“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本愿是“超世愿”。所谓“超世愿”,即是超越十方三世诸佛的悲愿。以弥陀本愿力之不思议,使不能救度的人被救,不能往生的人往生,故弥陀本愿名为“超世悲愿”,此道亦名为“超世直道”。
由于弥陀在因地时,发起“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超世愿”,也由于完成了这空前绝后的超世愿,故此佛名为“阿弥陀佛”。因 此,阿弥陀佛与其他诸佛迥别:五浊恶世的贪瞋凡夫、极重恶人,十方诸佛无此愿力可救,无此净土可容;十方诸佛中,唯有弥陀一佛有此愿力可救,有此报土可 容。故弥陀的超世愿,是超越十方三世诸佛的“弘愿”,因而释尊于《大阿弥陀经》之中,金口极赞阿弥陀佛是:
诸佛之王,光明之尊。
如果我等念佛,却仍然堕落地狱,那么阿弥陀佛的立场就站不住,阿弥陀佛就失去了所以为阿弥陀佛的身份。
当我沉溺大海,无力上浮,即将灭顶之时,阿弥陀佛躬身跳入海中,把我抱上岸来,不但使我重生,且获得不退转。
当我将堕地狱时,始发现阿弥陀佛已在此伫候十劫。
在这三学不成、三毒难断的当下,闻到了直来的悲唤,于是大安心、大满足地行走白道,过着生活即信心、信心即念佛的日子。
又,行走于白道的行者,终于闻到弥陀唤声而获救,推其因也要归功于释尊的发遣,“二河白道喻”言:
东岸忽闻人唤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而《玄义分》第一“序题门”之后半,也预先显明释尊发遣与弥陀来迎的“二尊遣唤”“二尊一致”之大悲而言:
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
“二尊遣唤”之中,弥陀召唤之经证,已于“华座观”之初的“住立空中尊”看出,此亦即是弥陀自己显彰弘愿;而释尊发遣之经证,又是出自《观经》之何处呢?是在最后之《流通分》的“付嘱阿难”之文: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二尊之意无别,二尊之意一致:这边发遣,那边召引,都是弥陀弘愿的自然作用,目的在于主动、平等、无条件地救度水深火热中的群萌。
二尊之恩,粉身叵报,碎骨难谢,《般舟赞》言:
不蒙弥陀弘誓力,何时何劫出娑婆。
得免娑婆长劫苦,今日见佛释迦恩。
若非本师知识劝,弥陀净土云何入。
又,前面所说的“见佛入信”或“见佛得忍”,是唯指念佛之机,彻见弥陀悲心,于称名必生之弥陀悲愿决定深信而言。学佛者或有梦中见佛,静坐中见佛,念佛中见佛,甚或危难中蒙佛菩萨现身解救:这些都是寻常感应,与机法二种深信不可等同而语。
《观经》“九品段”之初言:
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此三心是净土真髓,行者心肝;是《观经》眼目,出离要道。故善导大师在此句之前,特置“经云”二字,举出佛言,以显其重要而劝人信顺。
大师于此“三心释”之初,标言“辨定三心,以为正因”,意谓三心是往生的正因;而三心释之结尾说:“又,此三心,亦通摄定善之义。”意谓十三种定观 也须有此三心;若三心不具,不能往生。由此可知:不论定善,不论散善,众生往生在此三心——有此三心即得往生,无此三心不得往生。故此三心不只是《观 经》,可说是净土门的核心,其重要可知。故法然上人于其《选择集o三心章》说:“三心者,是行者至要也。”
就其文意,三心有要门三心与弘愿三心之义:
要门之定善三心及散善三心,是“回斯二行,求愿往生”的自力三心。
弘愿三心是“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他力三心。
三心有此要门自力三心与弘愿他力三心之别。
自力三心,是行者自己发起三心之故,机有千差,故各个所发之三心程度亦有万别;而且自力之三心不是虚假、谄伪、无真实心,秽恶、污染、无清净心的罪恶生死凡夫所能发起,故是难行道。
他力三心,是不论定善、散善,不论智愚善恶,不论有漏无漏,皆悉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故三心皆统摄于“深心”。大师说“深心即是深信之心也”,而开展出“七深信、六决定”的解释,归纳之,即是二种深信、就人立信、就行立信等三要义。
二种深信,即是机法二种深信。机,指自己;法,指弥陀。信机无力,所以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信法有力,但乘弥陀真实愿力(乃至十念之称名念佛),定得往生。此信凡圣平等,万人一味。救度皆由弥陀之力,皆因一味之信,故是“易行道”。
此机法二种深信即是第十八愿的内容,也是“二河白道喻”的主旨。机法二种深信之文云: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往生礼赞》解释深心之文云:
“深心”即是“真实信心”:
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以此释可知:净土法门之信,乃信“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一念,亦必往生”;既信之后,自必一生一向专称佛名。此亦即是第十八愿“乃至十念”之意。是故龙树菩萨言:“以信方便,易行疾至。”若信而无行,即非真信;若能专行,则信自在其中,符本愿之理故。
法然上人于其《选择集o三心章》之“信疑决判文”云:
“深心”者谓“深信之心”,当知:
生死之家,以疑为所止;
涅槃之城,以信为能入。
生死、涅槃之因,以圣道门而言,是在于烦恼之断除与否;亦即在于迷悟——迷则生死,悟则涅槃;并非信疑。因为圣道门是全靠自力,以自己之力破无明,悟实相,断烦恼,以自己之力出三界六道轮回;若不断烦恼,则不得涅槃,所以圣道门是自力之教。
净土法门是他力之教,亦即乘托弥陀不可思议之本愿力,往生极乐;既往生极乐,则三界六道之生死轮回自然远离。昙鸾大师谓之:“胎卵湿生,缘之高揖; 业系长维,从此永断。”且极乐是无为涅槃的境界,往生即悟无生(生即无生),与弥陀同证光寿无量的身心。故若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 者,昙鸾大师谓之“业事成办(往生之业已经完成)”“不断烦恼得涅槃”。
因此,以净土门而言,生死、涅槃之因,在信与疑,不在迷与悟——信者得生,疑者不生。犹如病人,信医生之言(信心),饮服其药(念佛),则病自愈; 然而不信其言,不服其药,以致死亡。虽死因在于病重,但因不服药而终致死亡。吾等烦恼病重,不能自愈,唯有服弥陀本愿所成之阿伽陀药的六字洪名,不但万病 皆愈,且得无量寿命,身心安稳,六通自在。
往生安乐国,只在信念佛;
若具此深信,三心自然具。
次至吉州,僧祥彦于舟上端坐,问思讬师云:“大和上睡觉否?”思讬答曰:“睡未起。”彦云:“今欲死别。”思讬咨和上。和上烧香,将曲几来,使彦凭几向西方念阿弥陀佛。彦即一声唱佛,端坐,寂然无言。和上乃唤:“彦!彦! ”悲恸无数。
——《唐大和上东征传》
此段文字记述了鉴真大师第五次东渡时(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弟子祥彦病逝时的场景。场面惨烈凄切,悲壮感人。
此时大师刚刚因长期劳累困顿而致失明;祸不单行,又遇最为心爱的弟子离去。沉重的打击并没有挫败大师东渡的伟愿,大师越挫越勇,越挫越坚,身止诸苦,愿心不退;3年后,第六次东渡成功。
大师二十几岁时曾在长安实际寺受戒、学习,而实际寺正是善导大师晚年住持的寺院,时间上相差不过五十几年,纯正殊胜的净土教法,一定也深深影响了年轻的鉴真。今大师眼见弟子濒于弃世,平素一切修行,此时绝难显功,遂教以称念弥陀圣号;祥彦从师之教,才一唱佛,即便往生矣。
由此亦可推知,一生弘扬律宗的鉴真大师,既然能教临终之弟子念佛,盖自身临终亦当念佛往生西方净土。
净宗法师/文
善导大师创宗的情形是怎样的?大师的德望是怎样的?
大师被尊为“弥陀化身”,“所说等同佛说”,这在当时就这样了吗?
其实并不是在当时就这样,而是在后来,大师本人并没有显示“我是弥陀化身”。大师入灭之后,后来的人忆念大师精诚的教化、深远的影响力,回味大师深 邃的智慧和广大的悲心,就明白了:这一定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不然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即使到了明代,莲池大师仍然感叹说:“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观 其自行之精严、利生之广博,万代而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设非弥陀,必观音普贤之俦也。猗欤大哉!”这样深入人心、感化人心,一定是阿弥陀佛再来。退一万步 说,即使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至少也是观世音菩萨或普贤王菩萨再来。所以,这是后人的推断。
一个人入灭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影响力不是越来越微弱,反而越来越如日中天,越来越高扬,他越来越受到崇仰:这就是他的德化。我们说某某人是 阿弥陀佛化身,有什么证据呢?其实从理上就可以推断。经中说,佛菩萨化身无数,来教化众生,我们想一想,佛教传入中国这两千多年来,佛难道没有一次化现为 世间的人来教化众生吗?如果要化现,会化现什么样的人?当然也可能化现为一般的人,甚至化现为一棵树、一座桥,那是一时性的化现。如果化现成一个活生生的 人,当然这些开宗立教的祖师是最有资格的,也是最有可能被认定为佛菩萨化身的。善导大师既然是净土宗开宗的祖师,当然这个资格、身份就是适合的。
关于善导大师当年创宗的情形,从《观经疏》中可以约略知道一些。这里引用、提炼了四句话,这四句话很简短,但是很有力量,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观经疏》说:
楷定古今
诸佛证定
一如经法
一句一字不可加减
我们来学习《观经疏》这段文:
敬白一切有缘知识等:
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浅短,
然佛教幽微,不敢辄生异解,
遂即标心结愿,请求灵验,方可造心。
善导大师非常谦卑:“我是生死凡夫,智慧浅短;然而佛教义理非常深邃,我不敢随便解释,请求诸佛菩萨的灵感验证,才敢下笔来写。”
南无归命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三宝,
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势至,
彼土诸菩萨大海众,及一切庄严相等。
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
若称三世诸佛、释迦佛、阿弥陀佛等大悲愿意者,愿于梦中得见如上所愿一切境界诸相。
著书之前,大师就许愿说:“如果我写的这本著作没有错误的话,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三宝,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等诸大菩萨,诸大海众菩萨,请显示净土庄严为我证明。”
“楷定古今”是什么意思呢?“楷”就是标准,是一种规范。“定”就是决定。“古”就是善导大师以前的古师。“今”就是善导大师当时代的今师。净土三 经——《观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翻译之后,各宗法师都很关注净土法门,也都写了著作来解释净土法门,古今诸师有很多种解释;虽然很多方面解释得很 好,但也有曲解、错解,不能完全把阿弥陀佛的大悲救度本怀展示出来,这就须要纠正错误:这就是“楷定古今”的来源,也就是善导大师开创净土宗的缘起。如果 古今诸师对净土三经的解释,尤其是对《观经》的解释都正确的话,善导大师不必出世,阿弥陀佛也不必显化到这个世间;他来是有目的的,是有使命、有任务的: 就是因为有错解,所以他怀着这样的使命感,从净土应化到这个世间,创立净土宗。
所以,净土宗的创立,是因为有“楷定古今”这个必要性。因为净土的教义若不能正确地表达出来,众生就得不到法门的利益,法门广大的救度,就会变得非常狭窄,广门变为窄门,“万修万人去”变为“万修一二人往生”。若不立净土宗,不广开净土门,怎么能广度众生?
我们现在的情形,和唐朝善导大师的时代有类同之处:净土法门,修学的人很多;但是都没有依据善导大师所楷定的标准、路线在执行,而是各说一套,张三 有张三的解释,李四有李四的解释,让学习的人莫衷一是,不知何去何从;这样效果就打了折扣,信心就不能建立,易行翻为难行:这是“楷定古今”对我们这个时 代的启发。
“楷定古今”,有人说:“我说我正确,你说你正确,凭什么来证明?”诸佛来证明!净土宗的开宗不是小事,所以要请诸佛菩萨乃至一切三宝来证明,证实教义的正确性。
中国一般所讲的大乘八大宗派,各个宗派的开宗祖师都是深有来历的,智慧、慈悲都非常深广。能开出一个宗派,不是简单的事情。但是像净土宗善导大师这 样“诸佛证定”还是少有的。我们可以想象,解释一宗教义,或成立一个学派,法义请谁证明?有人说:“我请法师帮我鉴定一下吧。”但法师是凡人;如果你请阿 罗汉给你鉴定,质量就高了;阿罗汉还是小乘圣者,如果能请到菩萨给你证明,质量就更高了;如果是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普贤王菩萨来给你证 明,你就可以颁行天下了。善导大师开立净土宗,不是请阿罗汉,更不是请凡夫,而是请果地圆满的诸佛来证明,这是最高的权威,说明意义很重大;这是法界的大 事,涉及到无量众生的解脱,所以有必要请诸佛证明。
打一个比喻,好比在世间做事,你打一个请示报告,请领导批准。如果请市长批准,这件事在市里就会办得很顺利;如果请省长批准,那就更有把握了;如果 请国务院总理批准,就会得到举国上下的大力支持。善导大师所请的,乃是一切三宝,乃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三世一切诸佛、观音、势至等诸大菩萨。这就好 比全国人大所有的代表都来了,全体投票通过。善导大师开立净土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大师这样发愿祈请诸佛菩萨证明,极乐景象当晚就清晰地显现出来,所以善导大师最后就说:
此义已请证定竟。
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
《观经》要义,这本《观经疏》已经请诸佛、清净海众、一切三宝证明了,已经决定了,完成了。
这几句话非常有力量,毫不含糊,让人觉得非常震撼,给人极大的信心。我们看其他著作,还没看到类似的话。
所以,善导大师的教法是毫无疑问的,要当作佛所说的一样。这就是“诸佛证定”四个字给我们的启发。这四个字,让我们对善导大师所开显的净土宗教义充满了信心。
“一如经法”,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所讲的,要等同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经典。“一如”,一模一样,完全相同。
“一句一字不可加减”,如果要学习、抄录,一句话、一个字都不能改,一点也不能偏移。有人说:“善导大师是唐朝人,已经一千四百年了,大概已经过时了。”真理是不会过时的。所以,“一句一字不可加减”也给我们极大的信心。
“楷定古今”“诸佛证定”“一如经法”“一句一字不可加减”,这四句话非常有力量。
第一句“楷定古今”,是建立净土宗的缘起和目的:缘起是因为古今诸师有错解,所以必须开显净土宗;目的就是要修正古今诸师的错解。第二句“诸佛证 定”,说明楷定的目的达到了。第三句“一如经法”和第四句“一句一字不可加减”,说明后来的人应当怎样遵循善导大师所开显的教义,就是要像遵循经典一样, 一点也不可以改变。简而言之,就是纠正古今诸师对净土法门的曲解、错解,开示纯正法义,同时得到诸佛的证明,成为净土法门的正脉、标准、规范,不可稍有偏 差。
如果不开出净土宗派,就难以具备广大的摄化力量。对当时的众生来讲,普遍的济度,不仅因为善导大师德行的教化——他念一声佛就口出一道光明;同时也 因为理论的严密和完整:这是开宗的效果。如果没有开宗,怎么能够楷定古今?张三说,李四说,古人说,今人说,以什么为标准?所以,开宗就有这样的利益:能 够楷定古今,得出正确的结论,决定标准和规范;“垂范未来”,就是对未来的众生,对我们的意义、影响——有关弥陀净土的解释,我们就有标准了,一比较,和 善导大师思想相合的,就可以以循,违背的就不依从。所以这是对未来千秋万代都有利益的。这就是开宗利益。
对我们今天来讲,任何有关弥陀净土的解释,若与善导大师所解释的相吻合,就知道是正确的,可以依准;如果和善导大师所解释的相违背,就知道那不正确,不可以依准。
净宗法师
我们凡夫就是妄想所组成的,妄念是我们的本体,我们不管怎么样也离不了它。有时候会出现假相,感觉清净一点;但那是粗的妄念少了一些,微细的妄念还是很多。如果有这个觉照,我们就会发现,它总是存在着的。
好比一个泥巴做的塑像,它是泥巴做的,泥巴就是它的本体,不管怎么样去洗它,你能洗干净吗?
龙王庙里用泥巴做的龙,上面有灰尘,你想把它洗干净,无论你怎样洗,洗到最里面的龙筋,还是泥——它就是泥土做成的,所以,不论怎么样,它还是脱离不了泥土。
又好比一块木炭,它怎么都是黑的,再洗也洗不干净,不可能洗出一块白的木炭;怎么洗它都是黑的,拿它来画,还是一条黑线。
我们的妄想心就像木炭一样,再怎么样都是黑暗、无明、造罪的众生——对这一点,我们要有深切的认识,不要在那里做无用功:“大概我这样修行,到时候 可能会好一些,那个时候再说……”如果以净土法门来讲,不要抱这样的期望,是要认识到我们是一个造罪、必然堕落的凡夫,唯有仰靠弥陀的愿力。
有人感叹说:“我平常不觉得有什么烦恼,有什么妄想杂念;可是,不念佛便罢,一旦想静下心来念佛,妄想杂念就特别多。”其实这是很正常的。
念佛人应该把所有的妄念抖下来,丢掉,不要管它。
什么叫不要管呢?有人说:“我不管它,可是它自己来了。”来了就来了,来了就不管它。你管它,它才来。你不管它,并不是叫它不要来。来就来了,去就去了——这叫不要管它。
大街上那么多人来来去去,与你有什么关系呢?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善恶贤愚,应有尽有,有必要放下自己的正事,倚在窗户上盯住看吗?富贵的生羡慕, 贫贱的看不起,论丑说美,评东道西,把自己的正事忘得一干二净。叫你不要管外面的行人,只管做自己的事,你反而起烦恼,说,你不想管他们,但他们老是在那 走来走去,让你的心静不下来。这就叫不讲理了。
念佛也一样。心中妄念纷飞,自是它的事,与你何干?妄念自妄念,念佛自念佛。念佛是正业(主),妄念是街客(宾),不要盯住妄念的街客看,不要随着 它走,更不要说它耽误你念佛。念佛的正念一提起,就是有千千万万妄念,也好像没有一样。这就好像一个人在房间里一心做自己的事,大街上人来人往,千千万 万,都与他无关,好像不存在。
所以,对付妄念,就一条绝招:只管念佛,不要管它!
烦恼对我们来讲像什么?就好像空中随风而过的一片云彩。我们念佛就念佛,何必管这片云彩呢?它来了,我们想这块云彩是白的,白云彩来了,我念佛大概能往生;又来了一朵黑云彩,黑云彩来了,我大概不能往生……
错了!
在我们内心里面,什么叫作白云彩、黑云彩呢?感觉念佛念得比较清净一点,这是一朵白云彩;心不清净,孩子、家庭、工作、事业……很多事,很烦,这是 一朵黑云彩。但是,这些“云彩”在我们心中了无障碍,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跟我们的往生毫无关系。我们停下了念佛的脚步,停止了念佛的心来关注它们, 就错了!
所以,不要管我们这个心。我们再怎么管它,它都不能替我们争口气,而且我们会被它骗。我们越管它,它越得势,它越是觉得自己了不起,我们就越拿它没办法;我们彻底地看透它,彻底地抛弃它,彻底地冷落它,它就乖了,它就听话了。
像老奶奶带小孙子:小孙子在那里哭,奶奶去哄他,越哄,他就越哭,越哭,她就越哄;后来奶奶就没办法了,干脆不管他,小孙子哭一会儿也就不哭了。我 们的烦恼也是这样。其实,我们的烦恼是我们自己养大的:我们每个人都养着一个胖胖的烦恼娃娃,天天养它,洗它,摸它……我们应该抛弃它,不要理它。怎么不 理它呢?我们有阿弥陀佛,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不理它,这个叫“一向专念”。
四、莲花不染污泥喻
古德曾说:“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 这几句话尤其让我们觉得安慰、感动。我们虽然有妄念,但是我们在妄念当中发出念佛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 们的心虽然是妄念,像污泥一样的染污;但是,所称出来的这一句名号,却是像清净的莲花一样不染污泥,微妙香洁。
我们的心是肮脏的,是染污的,是妄念的;可是,这句名号不被我们的妄念所染污。所以,净土宗又称“莲宗”,莲花的特点就是出污泥而不染。从哪个地方出污泥呢?从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像污泥一样肮脏,有贪瞋痴的烦恼。谁没有贪瞋痴的烦恼呢?没有烦恼的,就是阿罗汉了。
我们这样贪瞋痴烦恼的心,反而成为念佛的动力。我们为什么念佛?因为有罪业,我们要求解脱,所以要仰靠弥陀的誓愿,称念弥陀的名号。就好像莲花池中 的污泥,它反而成为莲花的养分;这样,一支清新的莲花就从污泥当中独立出来,飘散着微妙的香味。我们的心虽然是染污的,可是我们念的名号是清净的,可以 说,六字名号的功德、香味遍满法界,所以说“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
净宗法师/文
一、问:既然你确定自己能往生,那为什么现在不走,还要在这娑婆世界受苦呢?
答:1. 业报未熟故。
2. 凡心怯弱故。
3. 佛法不许故。
4. 不破世相故。
故念佛人,往生决定全凭佛愿,世寿长短一任业缘。虽决定往生,而尽寿念佛,两不相违。
二、问:既然专修念佛能往生,那“净业三福”也不用做喽?为什么祖师大德的著作中总提到“净业三福”呢?
答:以“净业三福”与“一向专念”为矛盾、相反,则是不善理解佛法。
“净业三福”为《观经》九品所含,“一向专念”乃《大经》三辈所宗,皆是释尊之金言,必不相违。两经对照,《大经》三辈、《观经》九品乃是开合不同,既然三辈皆一向专念,知九品也必一向专念。故善导大师《观经疏》言:“此经(《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三福行业,有堪不堪;专修念佛,无有不堪。三福是自力、杂善,必须回向,转趣佛愿,方得往生;念佛乃佛力、专修,虽不回向,自然乘佛愿力往生。故释 尊开说三福,为引导福善行人(上中六品)归入专修念佛,而为无福恶人(下三品)直说念佛。善导大师说:“上来虽说定(十三定观)散(三福散善)二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如此,以三福为方便,念佛为真实;由方便入真实,以真实摄方便。
修三福人,未入一向专念之前,即以三福回向求生,若不回向即不得生;已入一向专念之后,虽行三福而不执己善,尤然一向念佛人。
三、问:为什么只求往生,不求现世利益,所得现世利益反而超胜呢?
答:世间无常,无常故苦。只求往生,不求世间一切,其心完全归投于佛;佛心最为欢喜,与佛心的感应也就最为通畅,蒙获阿弥陀佛的加持也就最强,业障 也就消除得最快。业障既消,即虽不知、不求世间种种利益,自然能得种种殊胜利益。如果只是求现世利益,不求往生,甚至怕往生,心便与佛心相隔,业障消除得 就慢,所得现世利益反而微劣。
比如在黑暗的房间,一心向往外面的阳光,一心想出去,因而把门窗都全部打开,这样即使暂时有事,还呆在房间没有出去,但屋子也是明亮的;如果只想呆在房间里,不想出去,门窗半开半不开,甚至怕光太强,而用窗帘挡一挡,屋子里自然也就不够明亮了。
四、问:很多人汽车洋房地生活得很快乐,显然是社会发展的即得利益者。劝他们厌离娑婆,岂不是不合逻辑?是不是阿弥陀佛偏重于社会底层的人?
答:合乎逻辑。因为人生无常,人生是苦!猪贪草食之乐,遂遭杀戳之苦;人贪五欲之乐,而招轮回之报。愚者迷不知返,智者早求厌离。从人来看,有所谓社会高层、低层;弥陀来看,都是一层——苦恼造罪凡夫。
佛心平等,不加拣择,任何人都可以认为“弥陀最偏爱于我”:
富贵人当想:“我贪乐富贵,极乐净土纯乐无苦,弥陀岂非为我!”
穷苦人当想:“我穷苦难堪,最望救拔。弥陀慈悲,拔苦与乐,极乐岂非为我!”
五、问:如果阿弥陀佛能把病治好再接引往生,不是更好吗?不然让人觉得多少有点缺憾。
答:这些都是以凡情测佛智。说来说去,都是我们太看重这个色身、以此为真的缘故。佛说生、老、病、死苦,人生本来就是缺憾的。病治好了就没有缺憾了吗?病好了还想能长寿,长寿了还要能富贵,富贵了还想子孙都发达……何时是尽头呢?到哪一步才算没有缺憾呢?
在这里,整个世界都是缺憾的。所以阿弥陀佛才让我们往生成佛,那才是真正圆满、没有缺憾啊!至于各人何时往生,在何种因缘下往生,都有切合每个人最恰当的安排。
判别、解释佛陀一生所说教法之相状差别,又称教相判释、教相、判教、教摄。即依教说之形式、方法、顺序、内容、意义等,而分类教说之体系,以明佛陀之真意。
善导大师将净土一门别分为要门与弘愿两种。
修一切定善或散善,以其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要门。定善指息虑以凝心,即止息妄想杂念,凝定心神,如《观经》十三定观及各宗各派的禅定、观想等。散善即散心中废恶修善,如《观经》所说净业三福等。
一切善恶凡夫,乘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即全仗佛力,专称弥陀佛名),得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弘愿门。
“要”即“要门”,“弘”即“弘愿”。“废立”意同取舍。
善导大师解释《观经》时,以佛虽先开定散之要门,后还舍之,而独取弘愿之念佛一行;也即废要门,立弘愿。此是佛以要门引导诸机归入一向专念,故知要门为方便,弘愿为真实。
建立一宗教义所根本依据的经典,称为正依经典。
“正”是纯、专,与“旁”相对,是统摄义。“依”是用,与“不依”相对,显简别义。于佛说一切经中,既然选择所宗,必然有所依、有所不依;于所依经中,也有正、旁之分,根本依据者为正依,辅助依据者为旁依。正依统摄旁依。余经所说与正依经矛盾时,依正依经典为准。
净土宗的正依经典有三部,称为“净土三经”,即:《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和《佛说阿弥陀经》。
净土宗三部正依经典之一。简称《无量寿经》或《大经》。
本经主说阿弥陀佛因中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依愿修行,成就佛身、净土及圣众庄严;分为二卷,上卷讲述弥陀成佛,下卷讲述众生往生因果。
全经的核心为:说四十八愿,摄受众生;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来源:华人佛教综合 作者:约翰罗宾斯
我追求的是一个充满和平与良知的社会,一个会关心、尊重生命的社会。——约翰o罗宾斯
七月,美国北加州红杉木林的一幢木屋里,全场100多个人起立鼓掌,掌声持久不竭。屋外,午后的凉风轻拂着这片长满红杉树的山林,夏日的阳光透过屋 顶的一片大玻璃,洒在每个人的头上。讲台上,约翰o罗宾斯带着淡淡的笑容,接受大家的致意。他的演讲令在座的每一个人动容和感动,一些人的眼角闪烁着泪 光……我们开始明白,约翰o罗宾斯当年受邀在联合国发表演讲时,全场代表为什么会起立,并以掌声向他致敬——因为出于至诚,因为正气凛然。他对地球的关 怀,对宇宙万物的平等心,他为全人类谋福利的情怀,不畏强权的浩然正气,对妻子、儿子、媳妇和两个双胞胎孙子的亲情挚爱……这些会打动悍硬的心,会让傲慢 的人低头。
约翰o罗宾斯出身豪门,他是“三一冰激凌”(31种口味)冰淇淋王国的创办人的独生子;但是他却选择放弃万贯家财,追寻更远大的理想。而他果然掀起 了一场革命——他的著作《新世纪饮食》《还我健康》《觉醒的心》以及《食物大革命》,唤醒世人改变饮食方式,以慈爱心改革健康医疗制度,康复自己,也康复 整个地球。他所提出的理念被誉为本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约翰o罗宾斯接受雷久南博士的邀请,在琉璃光主办的美国北加州研习营上发表演讲。雷博士说,能聆听约翰o罗宾斯的演讲是难遭难遇的机缘。
我们有幸“听君一席话”,深深觉得这么美好的东西,一定要尽快与大家分享。
以下是约翰o罗宾斯演讲的全文:
欢迎大家,我也欢迎自己跟大家在一起。
亲爱的果蝇:让我先告诉你们一个小故事。我和我太太笛悠已经一起生活了37年,在美国文化中,这么持久的婚姻关系是很罕见的。我的儿子名叫海洋,今年29岁。他的太太,是我们很钟爱的媳妇。他们生了一对双胞胎。我们三代住在同一个屋檐下。
这个故事发生在海洋大约10岁或11岁那一年。那时候我们住在一个很小的房子里。有一回,我们家里突然来了一大群果蝇,它们无处不在。我们想尽办法 让它们离开,我们把地方收拾得很干净,把食物收好;但是,它们始终不走。有时候我们甚至不能随意呼吸,因为我们怕万一不小心就会吸进一只果蝇。后来,我们 决定好好地与它们谈谈,希望它们离开,但是它们不理我们。我们不崇尚暴力,可是久而久之,我们想,是不是该买一把果蝇拍来试试。不过,海洋说:“不,不, 不,你们买苍蝇拍之前,让我试试看。”于是,他写了一封信给果蝇。
“亲爱的果蝇:首先,让我祝福你们,也祝福你们的祖先,你们的后代,以及你们的子子孙孙。我希望你们过得很快乐,很安宁,很丰足。可是,这是我们的 房子,我们付房租,而你们没付房租;我们吃我们的食物,而你们也吃我们的食物——这就是问题所在。因为我们只吃某些食物,而外面的世界中,有很多很多的食 物是你们能够吃,我们却不吃的。比如你们可以吃垃圾堆以及附近马场的食物。你们应该去吃那些食物,而不是这里的食物。我们真的希望你们离开这里。你们应该 到外面去,外面的世界非常广大。我希望你们能离开,因为爸爸妈妈买了一把果蝇拍,而我相信他们会拿来用,所以我请求你们现在就离开。我们很爱你们,很尊敬 你们,我们也祝福你们,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孩子的孩子。我也祝愿你们享有世界上最丰盛的垃圾堆食物。”
他写完后,就在厨房很大声地念这封信。为什么很大声地念呢?因为他担心有一些小果蝇不识字。念完以后他就把信贴在墙上,然后画了一个箭头,这个箭头 就指着窗户,写着:“我希望你们从这个窗口离开。”他把窗户打开,然后我们就上床睡觉了。第二天早上,我们起床后,走到厨房一看,发现那里一只果蝇也没 有。
这是一个真实故事。如果我们教育孩子从小尊重生命,就会有这么美好的结果。当孩子还在胎里,甚至在受孕之前,我们可以同我们的孩子在灵性上互相联系的时候,就应该教育孩子尊重生命。
我们能拥有生命,是因为我们来自一个更大的生命家族。我们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这个大家族共同存在的。
我们的力量,康复的力量,生存的力量,让自己活得很美好、成功、独特的力量,皆来自与我们紧紧相系的生命大家族。我们灌输海洋这样的想法,因此这也成了他的思维方式。所以,当家里来了这么多果蝇时,他知道他有一种力量,他知道他可以跟果蝇沟通,而他的确做到了。
我突发奇想,或许他可以去农田里跟害虫们沟通,给害虫写信,让害虫自行离去;不过,我想这可能会使制造农药的公司都倒闭。
我没有这种能力,但有些人的确拥有这种能力。当年10岁的海洋,脑子里没有伤害他人的观念,对他而言,人类是没有杀伤力的,是可以同其他生命沟通 的。所以,他生命中的每一个剎那,体现的是人类很美好、纯真、庄严的特质。那也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康复能量。这种特质可以引导我们如何生活,甚至可以在 选择食物等很简单、很基本的事情上,给我们作引导。
我们能拥有生命,是因为我们来自一个更大的生命家族。
众人皆醉
你们知道众人皆醉的意思吗?这是一种集体浑浑噩噩,全然地相信潮流的状态。比如在食物方面,大伙儿注重的是,它是否够味、便宜以及方便;至于这些食 物是怎么制造的,上面有没有农药,对我们的健康是不是有长期的负面影响,农人在种植过程中会不会受到农药的毒害等等,这些都不重要。
人们的这种观念造就了麦当劳的兴旺。麦当劳也希望人们持有这种观念,那人们就会络绎不绝地购买他们的产品。麦当劳不理会别人的福祉。
但是,当众人皆醉你独醒的时候,你会问:这些食物是否取自动物的肉和它们的乳汁?这些动物是怎么被对待的?它们是如何被杀的?我们关心它们,因为它们是我们大家族的一份子,它们一呼一吸的是和我们无二无别的空气,它们是如何被对待的,实在是很重要的课题。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很重要的。我们不应该让商业潮流左右我们的思想。我们一定要问自己:我们要的是什么?我们认为什么才是重要的?我们选择食物的标准,应该同我们的价值观和真我本性一致。
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能够滋养我们、给予我们能量、让我们活得健康喜悦的食物,一定也对其他生命具有最大的裨益,对地球也是最没有伤害的。
但是,美国现在已经开始以基因改造方法来种植农作物,比如黄豆、玉米、菜籽、棉花等,前三种都是食物。在美国,大多数的黄豆都是经过基因改造的。
你们晓得什么是基因改造食物吗?所谓的基因改造就是把食物里面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改变了。比如黄豆,它的基因一旦改变后,它代代相传的基因也都改变了。基因改变后,这些植物就能够忍受农药。
农夫在黄豆或者玉米田里喷洒农药,其中一种农药“ROUND-UP”能杀掉所有的野草,野草都会被杀死,只有基因改造后的黄豆和玉米能够存活——这 就是他们杀死野草的所谓“妙计”。我要问的是,为什么我们要杀掉这些野草?难道我们的耕作方式就不能和整个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吗?比如有机农耕,它就不需要 毒害我们的地球。其实,要增加产量,还有很多其他方法。从美国出口的食物,很多都是基因改造的食物。
我现在暂停,我们可以互相讨论,你们可以发问,我们大家谈谈。
问题:你的双胞胎孙子好吗?
爷爷的誓愿
(约翰o罗宾斯笑了,双眼发出慈爱)很可爱。他们是早产儿,一般的怀孕期是九个月,但是他们在六个多月时就出生了。在最初的阶段,情况很严重:当时他们只有两磅重,他们不能够呼吸,也不能吞咽,坦白说,几乎没办法存活;但是因为有医药科技,他们活下来了。
他们现在长得非常可爱,虽然我们还需面对一些挑战。子宫对胎儿来说,是一个最珍贵、最圣洁的窝,医院的保育箱永远无法取代妈妈的子宫。虽然保育箱可 以拯救生命;但是,从灵性和情感的角度而言,它和子宫有天壤之别。我们现在尽其所能提供这两个孩子一切生命所需,以弥补他们留医两个月所造成的缺憾。
因为他们在保育箱是如此地被隔绝,所以,我们发了一个愿:我们要在他们回到家里后, 24小时跟我们的皮肤保持接触,为时至少一年。
我们遵守了这个誓愿,我们一直抱着他们,他们睡在我们的身体上,每天24小时,为时一年。为什么呢?我们要重新建立我们与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我们 要让他们知道,他们可以信任生命,他们所处的是一个安全的环境,这是医院所无法提供的。我们现在还是常常抱他们,虽然不是24小时,不过也相差不远了。我 这个祖父常常抱着他们起飞,满屋子飞,从客厅飞到厨房,从厨房飞到山上,然后“啵”地一声把他们丢在床上。他们可乐了,会再跑过来,然后看着我,我就知道 他们又要起飞了。(请问他们现在多大了?)他们现在两岁半。谢谢你们的关心。
问题:你有没有受到一些组织的威胁?有没有一些政府单位给你麻烦?你一路走来得到什么支持?你未来有没有写新书的计划?未来5年和10年,你为自己规划了怎样的生命蓝图?
威武不能屈
曾经有很多人威胁我,其中包括美国养牛协会、养猪协会,以及养鸡协会等等。他们想尽办法打击我,企图把我边缘化,他们最希望的是我已经死了;但是,他们无法如愿以偿。
让我告诉你我的背景:我的父亲和姑丈创立了一家冰淇淋公司BASKIN ROBINS,也就是有31种口味的冰淇淋公司。这是一家很成功的公司,在几年前,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冰淇淋公司,他们每一年赚取好几十亿美元。
我是家里的独生子,我的父亲栽培我,希望我能继承这个家族企业;但是,内心深处我有自己的想法。我知道,这不是我的生命取向,也不是我的灵魂所要求 的,这只是我父亲要我去做的,并不是我自己要做的。所以我放弃了一切,我放弃了他的家产,那是好多好多的钱。我这一生中,从未拿过他一分钱,这件事被媒体 大肆报导。
有一次,一个向全国广播的电台邀请我上节目。这是一个辩论性质的节目,同我辩论的是全国养牛协会的代表,或许是因为我讲了一些不利于养牛业的实话吧,这个人想尽办法要羞辱我。
他说:“你讲了这么多,目的就是为了推销你的书吧?”
我说:“如果今天我只是为了赚钱而著书,我当初就不会放弃父亲的家族企业了。”
他一时间说不出话来,后来,他慢慢地说:“哦,的确,那倒是真的。”
我告诉他,推动我做这一切的是别的动力——我希望,我们的小孩都能享有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稳定的气候,以及永续的经济。我希望不只是自己的孩子,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享受到这些美好的事物;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有慈悲心、关怀心和善心。
我说:“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伤害你或任何人,我只希望我们的孩子能住在一个充满正义,以及非常丰足的世界里。”
他说:“我知道。”
这个人在节目结束后对我说:“其实他们付我钱,要我来和你辩论。”
那一剎是很美妙的。
我并没有规划自己的生命,我祈求的是指引和支持,我寻求的是灵感,我不企图掌控什么。我的祷告词是:“我就在这里,用我吧。”
我会让心灵引导我。我很确定的是,我所从事的必须是慈爱的事业,必须朝向我理想中的道路,必须是最能充分利用我的能力的。
佛楷/文
钱起
郭南云水佳, 讼简野情发。
紫芝每相引, 黄绶不能绁。
稍入石门幽, 始知灵境绝。
冥搜未寸晷, 仙径俄九折。
蟠木盖石梁, 崩崖露云穴。
数峰拔昆仑, 秀色与空澈。
玉气交晴虹, 桂花留曙月。
半岩采珉者, 一点如片雪。
真赏无前程, 奇观宁暂辍?
更闻东林磬, 可听不可说。
兴中寻觉化, 寂尔诸象灭。
钱起(722—782年),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天宝年间考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考功郎中、翰林学士;和王维同朝为官,甚得王维称赞。
钱起比王维小二十一岁,从小就特别喜欢王维的诗。乾元初,钱起任蓝田县尉时,与隐居终南山辋川别墅的王维经常吟诗唱和,二人亦师亦友,从其诗作《酬 王维春夜竹亭赠别》等可见一斑;更有悼怀王维的《中书王舍人辋川旧居》《故王维右丞堂前芍药花开凄然感怀》等,可见二人交情之厚。
后来钱起成为“大历十才子”之首,与郎士元齐名“钱郎”,人为之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当时,朝廷公卿出牧奉使,若无钱、郎赋诗送别,则为时论所鄙。有《钱考功集》传于后世。
钱起在蓝田做县尉之时,在蓝田玉山下建有自己的玉山别墅。晚年他曾在那里长期闲居,留下了大量应酬之作和脍炙人口的《蓝田溪咏二十二首》。
《登玉山诸峰偶至悟真寺》即是钱起在蓝田初授县尉时的游历之作。
城郭之南,行云流水,一片佳色。官府讼案不多,故而突发出外野游之情。来到了玉山,山中有灵奇的紫芝,每每引人不由去寻觅。今既出来游玩,佩带官印的黄绶也无法束缚住我了。
刚刚进入岩崖对峙的石门,就让人产生一种幽远深寂的感觉,才知道悟真灵境竟是如此奇绝。在稍显昏暗的峡谷中搜看眼前的胜景,还未及一个时辰,走在似同仙径的山路上,一会儿便转过了九折来回。
蟠曲的树木遮盖住了石梁,状似崩塌的山崖上,空穴处露出空中的白云。数座山峰犹如昆仑,峭拔高耸,秀丽的景色与湛蓝的天空一样清澈。山中蕴含的玉气 交映着晴天时七彩的虹光,山中的桂花映留着明亮的月光。半山岩上身穿白衣的采玉匠人,从远处看去,犹如山中一片雪花。欣赏风景的勃勃兴致似乎没有尽头,这 样的奇异景观岂可就此暂止游历?
又闻到悟真寺传来的磬声,磬声回环,让人躁动狂乱的心瞬间得到止息。这样清净的磬声,只可倾听,实在不可言说。如此的兴致之中,让人深深受到佛法的觉境,在常乐我寂之中,天地间所有森罗万象,刹那间泯灭无余。
宗弘法师/文
在与莲友们交流中,常有莲友对我说:“念佛的功德利益我都知道,可有的时候还是不想念,或者心情好的时候很欢喜,很想念佛;心情不好的时候,心里一烦就不想念了;或者有时觉得念佛又疲惫又累,这么一懒,也不想念佛了。怎么来对治呢?”
我自己本身也会有这样的状况,我不能装作很清净、很精进的样子,来“忽悠”莲友们。时而出现不想念佛的状况,对于我们来说是正常的事情。出现这种状况有许多因素。在此,我们就讨论三点:
什么是根机?“人之性,譬诸木而曰根,根之发动处曰机。”(《佛光大辞典》)这句话是说:每个人都各不相同,就像椿、柳、柘、槐各种树类一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所以,它们所适合的发芽、生长的环境也不同。简单地讲,就是种类各有差别不等的意思。
那么根机陋劣是什么意思呢?
譬如一只没有经过烧制的泥碗,我们用它来盛饭,饭到了泥碗里就成了泥糊糊,再美味的饮食也难以下咽。若是用经过烧制后的精细瓷碗来盛饭,吃起来就会很顺溜,很舒服。
我们这样业障深重的凡夫,就像那只泥碗一样,是属于陋劣那一类,没有智能,烦恼厚重;对佛法没有渴求的好乐心,甘露般的佛法,也会觉得饮之无味:这样就是根机陋劣。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就如善导大师所言:“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
认识到了,就要忏悔、改过。
怎么样去忏悔、改过呢?
认识到自己是烦恼深重的罪障凡夫,懒惰,于善法不好乐,所思所想常与烦恼相应,那就要忏悔自己还没有把念佛的法义深入到内心,还没有把念佛当作是自 己的生命、血液、骨髓;或者只是接受了专修念佛的理念,但还没有深入,那就要常常地听闻,多多地思维善导大师净土思想这方面的法义教理。这样不断地听闻、 思维,我们对法义的理解,对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就会深入到内心,融入到血液,渗透到骨髓;就会把念佛视为生命,就会觉得如果这一天不念佛,就是白白地度 过了,活得没有滋味,没有意义。
通过对法义的熏习,使自己的意识、心念、观念与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相应。观念、意识上转变了,身口就会随之转变,不再把念佛当作负担,把念佛当作很勉强、很累的一件事情;会变得很自然,很喜欢念佛,很想念佛,很欢喜地念佛。
熏习法义,转变意识,称为“熏识”。由意识的转变,而使自己的口(身)也转变成为想念佛、喜欢念佛,这就是“业”(净业)——“熏识成业”。这时候,我们就如同泥碗经过烧(熏)制,成了瓷碗。既使这只碗不那么精细,是只粗瓷大碗,用它来盛饭也能吃出饭的味道来了。
熏识成业,喜欢念佛、想念佛了;但若是念佛的方法不得当,我们这个四大缘合的身体也会“闹情绪”。或静坐念佛时坐姿不当,或行走念佛时呼吸配合不 好,这些都要注意调整到适当、自然的状态,以免憋气、心慌、呼吸不畅,影响到念佛的行持。还有,念佛时要不缓不急,不要念得太快,赶数目。
再有,我们在念佛时,应思维我们所念的这句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在呼唤我们:“回来吧,孩子!”把从我们口中念出来的佛号,当作是从阿弥陀佛口中所发出的对我们的呼唤声。
其实,道理本来就是如此——“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本来就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呼唤。我们现在把这个道理运用到有形的、具体的事相上,这样就会从被动地念佛,转变成为阿弥陀佛带动我们的口,我们在随顺着阿弥陀佛念佛。
这样来念佛,就会很轻松,很自然,比较容易摄心,念佛时就不那么胡思乱想了。察觉到心念乱想,再如此这般地思维;但不要太用心力,很自然、很平和地思维就好。
以上所谈的这三点,莲友们不妨一试,希望能对莲友们念佛有所帮助。
总之,念佛以无样为样,适合自己的念佛方法就是最好的念佛方法。
南无阿弥陀佛!
于南传之《法句经》二一二偈中有言:“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继于同偈之中,又从“爱”转变,而依次列出亲爱、欲乐、爱欲、渴爱四种。
所谓爱,乃指对与自己有亲族血缘关系之情爱而言。
所谓亲爱,乃对他人之友情。
所谓欲乐,则是对某一特定人物之爱情。
所谓爱欲,专指建立于性关系之情爱。
所谓渴爱,指因过分执着、以致于痴病之爱情。
此五阶段皆属人类之爱。其本质皆以自爱为前提;由自爱出发而至性爱;更甚者,以自爱为主而形成变态情爱,乃至于渴爱。此中层次逐渐加深,而未曾更变其形态。渴爱乃人类之爱的本体,由此种爱乃产生苦恼,更由此苦恼而生悲,悲之原意即为痛苦。
人类不仅能感受自己之痛苦,亦能感受他人之苦恼。若对所有苦恼之人,皆以亲切、友情待之,则可称为慈;而慈乃由“友”演变而来者,其意即含深刻之友情,故慈悲实为爱之代名词。
慈悲之极致为无缘大慈,意指吾人于毫无条件、毫无意识下,而能予任何人幸福。此亦称大爱,为佛教待人态度之最高表现。(《杂阿毗昙心论》卷八、《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三、《成唯识论述记》卷八)
即以不染污心,爱乐法或爱师长之谓。《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九谓:“爱有二种,染污谓贪,不染污谓信。”《俱舍论》卷四(大二九o二一上):“爱谓爱 乐,体即是信。然爱有二,一有染污,二无染污。有染谓贪,如爱妻子等;无染谓信,如爱师长等。”此明不染污之爱,其体是信。(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六、 《顺正理论》卷十一、《成唯识论》卷六)
爱是仁爱、慈爱,情是情执、情欲。
爱是升华的力量,情是堕落的根源。
爱是佛,情是魔。
爱是灵,情是肉。
爱无私,情自私。
爱永恒,情短暂。
爱以奉献为快乐,情以占有为满足。
爱是平和,情是波动。
爱是清净,情是染污。
爱是光明,情是阴暗。
爱是幸福,情是痛苦。
爱是解脱,情是缠缚。
爱做主,自利利他;情做主,自害害人。
情是汹涌的大海,爱是海底深处的神珠。要想获得神珠,必须战胜大海,但很少人不葬身鱼腹。
情是盘踞洞穴的毒龙,爱是毒龙顶上的额珠。要想得到龙珠,必须降服毒龙,但很少人不被毒龙所吞。
爱很好,情不好。
情惹是生非,却让爱来背黑锅。
爱接近真理,达于真理。
拥有爱的人,拥有真理;明悟真理的人,懂得爱。
真爱平等、平和、平静、平淡、平常、平安。
即使我们不能给被爱的人任何现实的帮助,但至少有一颗爱心。空空的爱心,有用吗?那在于你怎么看。
要感恩那让我们爱的,她让我们保持一颗不灭的爱心。
心中无爱,如严冬屋中没有暖气。而所爱的人,就是煤,我们不过用爱火来点燃而已。如果没有所爱的人,就没有了煤。
爱无法拒绝,也不需要同意,如虚空。
物化精,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虚合道。爱是道,最虚最灵,无形无相。切忌将爱物化,虽然爱不拒物。
爱不需要太多的语言。
爱的交流,通畅无碍。
心与心,不需要媒介。
摒弃物质,摒弃身体,摒弃语言,摒弃情绪,让心单纯。
单纯的心,即是爱心。
爱同质、相吸、无间,与单纯的心自然合一。
大爱无言,天地默而生万物。
向佛诉说一千句,佛连一句也不回答,但忧伤的心却舒缓了。
阿弥陀佛,爱的宗教,以爱为宗,以爱为教。
阿弥陀佛,是爱的呼唤;念佛法门,是爱的法门。
心中有佛,世界充满爱。
弥陀的爱如虚空,我们的心能承受多少呢?不过如器具、房屋,各随其量,切割自己的一份。
是阿弥陀佛无限的爱心力量,把我们吸引到净土。
爱一个人,要把她爱到净土。
爱若能离苦,此爱有利益;爱若不离苦,此爱无利益。
愿汝能念佛,愿汝生净土;愿汝得安乐,愿汝得离苦。
并非想爱,愿意爱,就会爱,甚至就是爱。
父母没有说不爱孩子的;但我们常常会看到,少年被父母的“爱”逼得要么自杀,要么杀了父母。热恋中的人,认为自己爱对方要疯了,但却演出许多情杀。虽然这些是极端的例子,却让人寒心,让人思考――到底什么是爱?
上面所说的爱,就是因为有太多的情障。情其实是自私的,而爱是无私的。虽然它们的本质完全不同,但情与爱,人们往往分不清,把情当作爱,再也没有情与爱之间更让人鱼目混珠的了。
爱必须突破情障。没有智慧勘破情的迷雾,爱只会让人痛苦。但要突破情,谈何容易:首先是自己这一关过不去,会被自己的情所迷;其次,被爱的人也未必 能理解、接受。所以爱需要勇气,甚至孤独与不解。但爱的力量,在于无论如何孤独,也不会觉得孤独,因为爱自身是圆满的,是生命的本体。
爱有时只是一份祝福,一份时时会牵动的挂碍。大约如夜晚天空中遥远而黯淡的小星,它在你的头顶,对你有什么作用吗?一点也没有,一点也感受不到;不过,它却从来没有间断它的关注,如此而已。
我能为我所爱的人做什么吗?什么也做不了。所以我要把他们都托给阿弥陀佛。人生是苦的;真爱一个人,就是为他念佛,劝他念佛。并不是以念佛来否定人 生其余的价值,而是念佛可以庄严人生,给人生以真正的价值与意义。可以断然地说,不念佛是没有前途的,没有究竟的意义――转眼成空,归向何处?
聂云台/文
恽铁樵君为中医革新派之前辈(本站按:学中医的人应该都很熟悉吧)。南洋公学毕业后,曾任湖南优级师范英文教授,后充商务印书馆编辑,研究医学,尤精于仲景伤寒论,治疗颇著良效。因读予之文字,通讯来访,遂成契友。然对于予之劝入学佛,殊不谓然,屡函辩论。
二十三年秋,予赠以《净土圣贤录》一册,后来函云:“初读一遍,仍旧不信;继自思不信之故,殆由我见执著,何妨信以为真,遂再读两遍,心颇悦豫。”旋又读予所赠《地藏本愿经》十余日,不怀疑贰。
忽于农历九月观音诞日晨四时,闻磬一声,继以念佛,字字清晰。然恽君耳聋十数年矣,虽耳边大叫,不能闻声;今闻念佛之声,连续数十句,其音胜妙,生 平所未闻。初疑系其夫人念课,而尚在旁床未起,惊诧之余,不觉全身颤抖。次早四时,闻声如故,遂随之而念佛。其日下午坐楼下,闻声如前,皆先磬一声,后念 佛号。
一日食蟹,而次晨佛声不作,乃默祷云:“愿此后终身不食蟹。”随念“南无地藏王菩萨”七声,磬声旋作,佛声随之,继续半年余,日日闻声不辍。初自以为大小脑之病态,然不闻他种声,故知为地藏菩萨灵感,导之令其念佛。
二十四年三月遣人送来二百元,托予代印《地藏经》,嘱予序述其事,以报佛恩。当时曾屡以书来,自述其异。
其夏六月,先生逝世,恽夫人及公子述逝时情形,实录如下:先生逝之前三四日,自言将去,吩咐后事,甚清明;又命家人勿哭,须人人帮同念佛。逝之晨, 忽昂首有所视,告家人言:“汝等见此大账簿否?”家人问:“账簿写何物?”又翘首注视,良久答言:“所写甚多,字看不清。”后又言:“我乃往善处,汝等勿 悲。”又言:“我已能知过去未来事。”家人请其略说,答云:“不可说,汝等但加紧念佛。”自亦念佛不停。气将绝时,已不能出声,口唇仍继续动,盖仍在念佛 也,决为往生净土云。
谨按先生前为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编辑,文字中每有讥讽佛法者,至于闲谈随意讪笑谤佛,尤为常事。其夫人念佛已有十数年,先生辄指以告友人云: “渠欲生西方,我则将生东方。”此盖自命开明而轻笑佛教徒为迷信者之常态也。然以夙世善根因缘,因文字与予相契,终得闻佛法而受其实益,蒙菩萨垂慈接引, 以极聋之耳,日日闻佛号,使彼于所最反对之念佛往生法门,不得不起信仰。且数月佛声不断,使之不得不感觉鬼神及佛菩萨之常在左右而生畏惧,因而至诚忏悔, 夙业潜消。其所见大账簿,即一生善恶等业也。此账簿初不待他人书之,吾人一动心念,即已自著笔于其上。账簿上,吾心之影也,乃至天堂、地狱,亦皆唯心所变 现。罪苦刑罚,净土极乐,一一皆自业所感也。当生死关头,为一生善恶业之发现。常人当此,大抵神志昏乱,不能自主。况加痰风喘搐,虽欲矫强作态,勉为镇 定,而不可得。唯精修净业者,逝时身心泰然,虽有重病,此时不感痛苦,故能从容念佛,不为俗累业缘之所障碍。二十四年六月廿九日,聂云台记。
上稿原刊入《地藏经》之后者,当时予挽以一联,漏未附入,兹补录如后。联云:“千载伤寒纷聚讼,仲景殆所痛心,大著今传,群疑应释。”“十年爆竹不闻声,弥陀忽然入耳,一蒙得悟,众聋皆聪。”上联叙先生伤寒学著作,下联叙此事颇切当。庾寅夏聂云台补志。
——摘录于《地藏菩萨灵感记选》
1.由此文略可知晓,地藏王菩萨虽发弘誓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然彻底救度众生之道,仍不离念佛。地狱虽空,尚不离三界,仍受流转;须待弥陀超世愿力,拔除生死之根。更何况,真正欲彻底空却地狱,亦唯在念佛往生一途,往生必超轮回故,往生必成佛故。
此亦正合弥陀宿昔之愿:“十方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十方佛如是,十方菩萨宁不如是哉?菩萨观察众生解脱缘熟,定当促其念佛往生之缘。
2.恽铁樵(1878-1935年): 中国医学家,江苏武进人。 1912年主编《小说月报》,曾风靡一时。后因长子病故,发愤学医,曾就学于名医汪莲石。1933年办铁樵函授医学事业所,受业者千余人。是致力于沟通中西医学,而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一代宗师。
心如莲花,生长在低凹的水池中,它就鲜艳;折放在高高的山头,它便枯萎风干。
拥有财富、权势、地位、荣誉,这一切不如拥有内心的平安。财富、权位、知识都不能令心平安,唯有弥陀的救度能令心安。一无所有的人,只要心安,便拥有了一切。
念佛三常:平常人、平常心、平常道。
发心就有能力,发心就有因缘,发心就有福报。
过凡夫的日子,念弥陀的名号;念弥陀的名号,过凡夫的日子——还有比这更简单的吗?但有人就是不会。
只要顺着弥陀的救恩,就着个人的根机,努力伸展念佛的生命,在佛的眼里,都是一样的美,我们又何必羡慕他人如何?不仅不必,而且不能,因为那是违背天命的死路。经说“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色虽不同,光是一样;光虽一样,色仍不同。
烦恼来了不要紧,烦恼不会一直呆在那,因为万物皆无常,烦恼也不例外。
——智随法师
无常才是正常,正常终究无常。世人总求永恒,殊不知永恒只有净土。世间无一物可安此心,唯有“南无”可安此心。
——释佛莲
念佛乃休息,在阿弥陀佛大光明中休息!
——歇庵木禅
我对这个世界彻底没有意见,我只想默默地念佛,静静地做事,等待往生!
——释佛慈
情绪最容易引发业障,感情害我生生世世随业轮回。上人说:不情绪。
——释明光
出家,是我这辈子最自豪、最值得、最正确的一件事。它好比一颗澄净明亮的夜明珠,不仅照亮我成佛的道路,而且让我生生世世的父母蒙受巨大的利益。不论父母现在是欢喜,亦或是愤怒、憎恨,它都已深深埋藏在心中,并默默发光;待其心门打开时,自会明白我的苦楚和用心。
——佛安宗彰
有慈悲的人能够释放正能量,有福报的人能够接受正能量。
——佛智
安心、安静、安然,平实、平静、平淡,将六字圣号纳于心,在属于我的角落里,过属于我的生活。
——悦来悦好101
你不需要别人的理解,因为阿弥陀佛是永恒的知己;你不需要别人在乎,因为阿弥陀佛会很珍惜你;你不要觉得孤单无助,因为阿弥陀佛对你不离不弃;你不要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有阿弥陀佛的肯定;你不要自卑,因为你有甚深微妙法;你是世人眼中的愚者,在弥陀眼中你却是至宝。
——佛止
随分随力做,静待因缘生。 ——可靠的佛力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佛就住在那里。 ——爱的星系
题句:空谷独自香
老土
无人能到,故空。
其空广大,称谷。
充天塞地,名独。
余人不知,说自。
品行高洁,喻香。
寂默的念佛人都是这样的。
空谷独自香,满足中遗憾,遗憾中满足。
释佛安/文
“和”是一个极富正能量的字眼。有关“和”的词汇非常多,也非常好,如: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心平气和、谦敬祥和等等。我们只要听到、看到这些词,几乎不用去细想这些词汇的意思,就能立即感受到它们本身所透出来的一股无形的能量和加持力。
常言道:以和为贵,其含义也就是:凡事以达到和为最高的目的,以和为最高的处事原则,以和为最高的生活态度、准则,希求和,重视和,以和为最尊、最贵。
以和为贵有什么好处呢?
以和为贵的人身体好。身体的好坏除了取决于起居饮食外,更取决于心态——平和是最佳的心态,是最好的情绪。现实中,很多癌症患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却能抱着乐观的心态,有的到最后竟然可以病愈;若是身体康健无病痛,却天天怨天尤人,往往其寿命不长。
以和为贵的人缘分好。因为在待人处事方面,这样的人处处以慈悲谦柔的心态去对待人和事,不忍与人结恶缘,把最好的都让给别人,这样的人,人缘最好,到哪都招人喜欢。
以和为贵的人福报大。平和之人,心念波动较少,真理影现于心中,所谓“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心净的人不会随意计较,知道一切都有其因果,一切 境遇都是恰如其分地展现:不顺时,他会自我反省,知是自己德行有亏,无福得到;顺境时,他知道乃是前福来报,不会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人一旦能时常返观自 照,“和”就会不断地滋养心田,凡事顺心顺意。
婆媳、妯娌间关系的融洽,贵在和;家庭的幸福和乐,贵在和;工作的顺心顺意,贵在和;身心的健康安乐,贵在和;国家的昌盛富足,贵在和;道场的安稳安定,更贵在和。
佛陀制戒时就特别注重“六和敬”,因为如果没有“和”,僧团便无以为僧团。没有“和”,大众就不能安稳、和合地共住,势必会给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带来无尽的烦恼。
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和人在相处的过程中,如果能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计较;多一点体谅,少一点抱怨;凡事能抱着“你大我小,你尊我卑,你高我低,你对我错”的心态,怎么会不安定、不和合呢?
道场就像我们的家一样,家人之间应该是相亲相爱的。我们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境遇,甚至有的一辈子似乎本不可能有机会相遇,今天却能相聚在一起出家:这一切,靠的都是阿弥陀佛的法缘啊!
佛说我们无始劫以来都曾做过兄弟姐妹、六亲眷属,因为无明愚痴,今世全然不觉。如果每个人都如是知,如是信:“哦,这是我过去世的父亲,那是我过去 世的母亲。”那不晓得会多么珍重、珍惜他人!因此,除了要感恩清净、有法的修学道场外,还要感恩能和亲人相认的因缘,这些都是因为有阿弥陀佛的强缘加持。
若能明白这些,我们欢喜、感恩尚来不及,哪里还会彼此斤斤计较、自生烦恼呢?
《无量寿经》里说:
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可见得,佛所到之处,就是“和”所在的地方——和平、和谐、和顺、和乐、和敬……
而我们念佛之人,只要愿生西方,一向专念,内里就同时有了佛的生命,我们的心当下就会和顺而不暴烈,和谦而不高傲,和谐而不动乱,和睦而不争斗,和 乐而不苦恼。所有的烦热苦恼、紧张压力,通通会通过“南无阿弥陀佛”这条管道,释向广大的净土空间,在佛光的映照下,黯淡愁云转为彩云祥瑞,庄严无尽虚 空!
而我们一旦往生到佛国后,便能拥有和佛一样高的境界,便能够彻底完美地彰显“和”的殊胜、美妙!
净宗法师/文
反过来,就是要抱有正确观念。正确观念会引导正确的行为,产生好的效果,得到法门的利益。
首先,维持道场、团体的运营,推进弘法利生的事业,需要大众的共同努力。要不要弘法?当然要,如果没有人弘法,大家怎么能得到法门的利益?团体要生 存,是哪一个人的事吗?是大家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团体的一分子,就有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哪怕再小,也有自己要承担的事,这就融在团体中。
每个人都需要融在团体中,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力离群独居,人是社会动物。只有哪些人可以呢?像达摩大师,他就可以不融在团体里面,他可以在少林寺 面壁九年。我们要是有九年面壁的功夫,那决定可以跟大众在一起做事,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不能跟大众一起和谐做事,觉得做事影响念佛,那肯定也不能自己一个 人独立,因为他的心本来就不独立,这样的人更要在团体中,需要别人好好扶持他,磨练他,成就他。
团体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可以讲,人如果离开团体是死路一条,而且在法门理解上也会有偏差。我们念佛,跟一般观念不一样,弥陀的救度是现成的,念佛 并不是自己修行。圣道门要专门找时间来修行,而念佛是接受弥陀的救度,接受弥陀的救度必须关起门来念吗?“阿弥陀佛,我现在准备接受你的救度,我什么事都 不能干,我就要这样接受你的救度,南无阿弥陀佛。”不是这样。接受弥陀的救度,自己心里答应就行了,心里知道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要靠弥陀,意念转了,不 就接受弥陀救度了吗?就像皇上说“你有罪,我现在赦免你了”,你心里认可了,罪不就赦掉了?不用把自己关起来,二十四小时来接受皇上赦免。
念佛,不是一般理解的要如何如何修行,它很简单,是靠阿弥陀佛救度,我们通过念佛得到弥陀的救度。只要理解法门的真意,都会愿意做事。所以,在我们 的团体中不愿意做事的人,我们可以判断,他对法门的理解有偏差,或者是因为没有人点拨他。如果了解、接受了弥陀的救度,怎么会不发心为弥陀做事呢?这是自 然的心理。一分钱不花,只要愿意让弥陀救,念佛就能往生,因为自己得到这么大的好处,那就要告诉别人,怎么会躲在家里呢?会尽一切力量让一切有缘众生得到 这个大利益,做什么都在所不惜,誓死不悔。因为阿弥陀佛是大公无私、大慈大悲的,弥陀救度的恩惠流到我们心中,一定会在我们心中产生相应的认识,要让别人 也得到这种利益。弥陀救度来到我们身上,我们不可能一点反应都没有。
就像木头,除非没有被火点着,只要被火点着,一定会发光发热;别人碰到它,也会被点燃。不可能被火点着之后反而变得冰冷,那只能说明没被火点着。昙 鸾大师《往生论注》里木和火的比喻非常恰当:“譬如火从木出,火不能离木也。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也。”木,就是我们这样的凡夫; 火,就是阿弥陀佛的救度。我们领受了弥陀的救度,就是被弥陀的火点燃了,就一定会去点燃别人,这是客观、必然的。如果不去度众生,不去为别人服务,怎么能 说被弥陀救度了呢?除非是老了,或者病了,躺在床上没办法;即使躺在床上,愿意救度众生的心也不会泯灭。
年轻人,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把弥陀的救度传扬,不要关起门来享受弥陀救度,这在理解上有偏差。
另外,我们做事,比如建寺院、收弟子、出去讲法,是为阿弥陀佛做事,是因为内心有一种力量,感到弥陀救度我们,有这么大的恩德,念佛恩重故;要怎么报佛恩?“自信教人信,真成报佛恩”,我们报佛恩的唯一办法,就是把这个法门传播给一切有缘众生。
这样来做事,我们的出发点,本身就是念佛——念佛的恩德、念佛的慈悲、念佛的救度,怎么会和念佛有冲突呢?做事根本不会影响念佛。这种做事和阿弥陀 佛是一体的,我们就是做阿弥陀佛的手、脚、口,阿弥陀佛怎么会把我们舍弃呢?说做事影响念佛,就等于说阿弥陀佛的手影响阿弥陀佛念佛,那是不可能的,因为 是一体的。
所以,我们做事本身,就是感念佛的恩德。不管在哪个部门做事,像上殿打磬锤、扫地等等,本身就和阿弥陀佛是一体的,本身就是念佛所流淌出来的,无不 从此法界流——从念佛法界所派生出来的,就是念佛的一种表现形式。扫地可以在家里扫啊,为什么要来寺院里扫?在这里扫和在自己家扫就是不一样;开车,在这 里开和给自己家里开,也是两回事。
如果什么事都不做,只要念佛,说明他对法义的理解有偏差,理偏路狭——理很偏,路很狭窄,不知道念佛的路非常开阔。胸怀开阔,在道场里做三宝的事业,本身就是从念佛利益、法喜、恩德中所派生出来的。如果没有体会到这些,就是法身枯瘦,没有营养,没有得到法喜。
如果是做世间的事情,或许会耽误念佛,因为世间的事情和念佛不相关,不会把我们引导到三宝中。比如做买卖、赚钱会影响我们念佛。当然,如果会用功 的,也可以用功,但如果是初学,就会影响念佛。在念佛道场做事,绝对不会影响念佛,反而会提醒我们念佛。打个简单的比喻,如果在弘愿寺剃度出家,那么再懒 也已经往生百分之六十了。为什么?首先是很专,道场不允许你杂,一天有两堂殿要上,一不上殿,僧值师、当家师还要找你;遇到居士,居士合掌念阿弥陀佛,你 也要念一声;出门也不好意思甩手,哪怕不念佛也要挂串念珠,多少也要念几句;经过山门,大喇叭里放着“南无阿弥陀佛”,你听到也要念几句。不管怎样,从早 到晚都已经埋在佛号里面了,所以基本上决定往生了;万一还没决定往生,临终时寺里肯定有人给你助念,不可能不管你。
做事对我们很有帮助,因为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和念佛相关,不管是在法务部、发行部、库房还是在厨房,我们在这里做事,和在社会上做事不同。我们在这 里做饭给谁吃?给念佛人吃,要知道这功德都在你身上,意义非常大。如果为佛门做事,反而妨碍你念佛,让你不能往生,假如这个道理能够成立,等于是佛教自己 掘了自己的根啊!这等于说,我们不能为了念佛做事,要弘扬佛法就会障碍往生。那到最后每一个人都缩起来,都宁愿念佛而不做事,道场就会垮掉,团体散伙,经 书也不印了,网站也要关闭,也没人讲法了……都不做事,佛教还能发展吗?那是佛教断自己的后路,这个道理不可能成立。
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个人念《金刚经》,他自己不念佛,但是他劝过一位老太太念佛,说:“你不会诵《金刚经》,又修不了禅,那就念阿弥陀佛吧。”这位 老太太很认真,听他一讲就回去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最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后来这个念《金刚经》的人得病暴死,到地狱去见阎罗王。 阎罗王说:“你功德不小啊!你曾劝一位老人念佛,这位老人已往生了,你因为这个功德,能够往生净土,所以召来相见。”他说:“我发愿念《金刚经》一万卷, 还要巡礼五台山,现在不想往生。”阎罗王说:“诵《金刚经》虽然很好,不如早点往生净土。”他还是不改变主意,阎罗王就放他还阳了,他才回来讲了这个故 事。
他自己念《金刚经》,劝一位老人念佛,老人往生了,就凭这一点,他就可以往生。我们在弘愿寺做饭、扫地、做网站、流通经书,那么多人吃了我们做的饭 都念佛往生了,我们还能不往生吗?如果我们不往生,等于说六方诸佛没一点能力,他们扔也要把我们扔到极乐世界去啊!那些吃了我们做的饭的人,看了我们寄的 书的人,他们都往生了,我们怎么能不往生?
在这样的念佛团体里面做事,往生肯定没问题。不要以为做事会影响修行,如果有这种观念,就是将修行和做事割裂了,也是因为没有平生业成,你才会这样 想。如果已经平生业成,已经被弥陀都救到了,怎么还谈得上担心阿弥陀佛不救你,影响你往生?都已经是被弥陀救到船上的人了,对没上船的人喊一下都不愿意 喊,却说:“我不能喊,我喊他会影响我到彼岸。”你都被阿弥陀佛救到船上了,你的父母不还在海里吗?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在底下,你都 不能帮着喊一下吗?我们所做的,不过是帮弥陀喊一下,“注意了,上船!”就这件事而已。
所以,我们是在了解教理、安心念佛的基础上,以已蒙佛救的心态来做事,做得多欢喜!我不觉得做事有什么苦恼,我经常想到昙鸾大师讲的“园林游戏地 门”——菩萨度众生像园林游戏。当然,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在道场里做事,不能做得像菩萨那样圆满自在,不过多少能感受到一点。生死园林,就是指菩萨不厌生 死、不厌度生的事业,像在公园里游戏一样。像小孩子玩游戏,再怎么玩都不累,玩到晚上,天都黑了,父母喊他回来,他还要玩。这就是第五门——园林游戏地 门,是出门。
我们得到弥陀的救度,说实在的,不是我们有什么能力。我们也是在生死园中,但要把这句名号传给一切有缘人,让他们也得到救度。我们来到这里干什么? 都是演一场戏,每个人都是演员,把自己的角色演好——你演当家,他演执事,大家把众生都演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要劝他们念佛。这样,在这个世间,我们会感 到很自在,是园林游戏的心态。如果你没这种心态,说明在法义理解、在平生业成方面还要进一步用功。
我们是以念佛的心做事,而不是以做事的心做事。我们做事本来就是念佛,前面讲过了,是感念佛的恩很重,才来做事。我们不是来这里找份工作,拿工资, 我们就是因为这个法门好,得到佛法利益而来做事的:这就是以念佛的心做事,不是以做事的心做事。以做事的心做事,就是孤立、片面地看事情。
比如你在寺院厨房里做饭,对法门的理解,对弥陀救度的信受很好,所以炒菜时心里美滋滋的,做的饭就好吃;我们扫地、接待、在殿堂里带信众,都是以念佛的心来做,这样才能做到很法喜。
我们和弥陀是一体的,我们做的任何点点滴滴的事,阿弥陀佛都能听到、看到。要知道我们是为弥陀做事,不是为其他人做事,因为阿弥陀佛救度了我们。比 如你在危难的时候,有人把你救下来,救你的人是位大富长者,而你是个无家可归的人,没地方住。这位大富长者把你救下来之后,带你到他庄园里,给你一间房 住,给你安排工作——看门,不仅救了你,还安置了你的生活。看门看久了,你就忘了长者的恩德,说:“老板,我天天给你看门,你就这么对待我?每天就给我三 顿饭,人家都加工资,你不给我加工资啊?”忘了是长者救了你,不然你命都没有了。
阿弥陀佛把我们救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六字名号,把我们的生活供养全部都包了——寺院里有地方给我们住,什么都有,我们给佛做些事不行吗?还起烦恼。我们为弥陀做事,遇到不懂佛法的众生对我们误解、不敬,或者我们自己受一些苦,这是应该的,不要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
我们为阿弥陀佛做事,要认清阿弥陀佛是主人,其他都不是主人。我们知道谁是主人,为谁做事,就不会随便罢工。做事跟别人关系搞不好就来气,就不干 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你念佛、做事,总是要成熟、进步,阿弥陀佛就安排几个人来加持你,他们是阿弥陀佛派来的,你怎么能够抵抗呢?“我对阿弥陀佛无限虔 诚,粉身碎骨都不怕,我就怕某某人!”不用粉身碎骨,你只要安安心心、不苦不恼、心平气和地把分内的事做完,就对得起阿弥陀佛了!
我们听收音机,是要听杂音,还是要听播音员的声音?总要听播音员的声音,不是专门听杂音。别人的是非、长短、评论、埋怨、委屈,那都是杂音;我们做 事,我们的心要听阿弥陀佛的声音。阿弥陀佛都是表扬你,鼓励你,赞叹你,支持你,肯定你,安慰你,因为你是为阿弥陀佛做事的。要听阿弥陀佛的声音,这是主 人,他说要做,你怎么能不做呢?
这个方向要明确,这也叫一向专念——时刻盯住阿弥陀佛,不是看别人的脸色,要看阿弥陀佛的脸色。即使所有人都不高兴,只要阿弥陀佛高兴,你就行了,这不就是一向专念吗?如果别人一说什么,你就不干了,那还是一向专念啊?那是在念他。
所以我们做事是靠弥陀的力量,不是靠自己的力量。靠自己的力量就会感到很困难,感到没有力量。其实,在道场做事很好做,只要两个字——听话,让你怎 么做就怎么做,不要有自己的东西,这有什么难的呢?发指令的人一定是在他的职位上发的,他发了,就要担因果,他不可能随便发指令叫别人做事。当家师有他的 分寸,叫人做什么,他肯定有考虑。这样我们才能是一个整体,就很简单,很顺畅。如果想得太多,“他怎么不叫别人做,就叫我做?他对我怎么这样?”这就是没 有智慧。
称名是正定之业,在寺院里做事就是助业。这是少不了的,助成自他念佛往生的业因,对大家都是很有帮助的。我们的心其实很浮躁,如果没有事情做,就会 花很多时间打理妄想杂念,还要对抗大众,在这方面耗太多的精力。那不如随顺大众,大家还欢喜,你也过得快乐,念佛也念得顺畅。一个人要与整个团体对抗,那 成本是非常大的,扛不起,不如随顺大众。
所以,做事并不妨碍念佛,反而有助于念佛。因为做事和念佛是同步、同向、同德、同体的。同步,一个步调,都是做对三宝、对法门、对众生有利益的事; 同向,一个方向,都向极乐世界;同德,都是功德体内的事情;同体,做事和念佛一体不二。这样当然就非常有利益,而且正行和助行可以互相调剂,不因为单一念 佛生疲厌心。初学念佛的人,让他关在房间里,一天到晚念佛,给他送吃送喝,一个月什么事也不让他做,行不行?很多人不行,也许三天还行,三十天太长了,有 的人三天都不一定熬得住。
为什么要有正行、助行呢?就是要有一个调剂。因为我们的心都是很野的,所谓心猿意马,不能与寂静的佛法相应,这个时候就要有调剂。与其用那些胡思乱 想来调剂,不如做三宝的事业来调剂,这个事业本身就能增长三宝的力量,能给众生带来解脱的因缘,也能增加自己的福报,还能调节自己的心,所以正助刚好合 一,这样多好啊!这样的好事不做,那就吃亏吃大了!所以你念佛,同时服从常住做点事,正行和助行调剂,心里有空间可以调节,不会疲厌,就会有法喜,就会长 远。
做事的时候,比如做财务、出纳,或者校对文稿,要很用心,这时候没有在称名。即使你没有称名,你做的事情也和佛心、佛德、佛愿相连,因为你做的事是 帮阿弥陀佛做的,阿弥陀佛很高兴啊。阿弥陀佛要通过众生做事,所以我们在做事就等于是阿弥陀佛在做事,他就很高兴,佛心就很欢喜。你是凡夫,做事的时候忘 记念佛,阿弥陀佛说:“没关系,你代我做事,你是我的分身之一,我记得就可以了。”你在船上打扫卫生,照应乘客,那船长能把你忘了吗?那不可能啊!所以, 只要做事,在三宝的船上,和佛心是一致的,和佛德是一体的,和佛愿是相连的,没有任何问题!
如果在世间做事就不行了,就被牵到世间去了;如果在圣道门里做事,虽然积一些福报,但是和念佛还是疏远一点。所以在弘愿寺、悟真寺,在这样的团体里做事,你是进了保险箱,被六字名号装进去了,怎能不往生呢?不可能不往生!
通过念佛和做事,反复调摄、历练,我们的心就会安住下来。如果专做事也不行,整天做事也烦,毕竟做事要起心动念;专念佛也不行,太静,一般人受不了。所以,动静结合:做做事,念念佛;念念佛,做做事。这样,心就会安稳,就能安住。
人的心就像水一样,把它放到荒野是不行的,肯定会散掉,自己管不了自己。所以有的师父想去闭关,想去住茅棚,暂时还不允许,因为心肯定会被放掉。心 像水一样,一定要给它渠道。什么渠道?就是念佛和做事这两条渠道。有了这两条渠道,心水就自然顺着往前淌,自然往阿弥陀佛那里流。
这也是福智双修,人我兼利。修福,在团体中,扫厕所、打扫卫生、做厨房的事、守殿、做维那……做任何事,欢欢喜喜地做,这就是修福;智慧,念佛就是 智慧,所以这是福智双修,人我兼利。这样做,自己念佛往生,业因满足,也能促成有缘的众生往生业因满足,这样不就人我都得到利益了吗?
能借团体之力,能与团体之力相互增上,如雁在群。也就是说,个人要善于借助团体的力量。我们在团体中,肯定会借团体的力量。比如我在团体中,会借大 家的力量,我吃饭,就要靠大厨;上街,要有人开车;上殿,要有人燃香,等等,都是借大众的力量。那大众也借我的力量:我把讲义编好,跟大家在一起谈法义, 我就把力量用出来了。这就是互相借力,彼此合作。
社会上都是这样,不可能所有人都做农民,也不可能都做工人,要互相借力:大众为你服务,你借了团体的力量;你在团体里做一份工作,也给团体奉献了力 量。比如你把院子扫得很干净,大家早上一走出来觉得很舒心,这就是给了团体力量。这样的团体给别人展示的,就非常有秩序,活泼,有力量。我们既借力,又给 力,这叫相互增上——你增强我,我增强你,大家会不断提高。
打个比喻,像大雁在雁群中,它们飞行的时候,一定是个群体,前面有领头雁,它们利用空气动力学互相借力,这样飞最省力气。如果单飞,你飞你的,我飞我的,那就每一只雁都会很累。我们在团体中也是一样,互相借力。
释寂静/文
偶尔读到一本书《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书的末页有这样一段文字:“洋葱、罗卜和西红柿,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它们认为那是一种空想。南瓜不说话,默默地成长着。”这段话像一枚多味豆,值得品味,让人回味。
世间万象,事理相通。南瓜的“不说话”,蕴涵着人生的大智慧。无论个人成长还是事业发展,不会总是顺风顺水,即便身正行端,有时也难免遭致猜疑和误 解。遇此情形,倘若展开“口水战”,急于争辩,忙着表白,不一定就能赢得认同和支持,也可能徒费口舌,空耗光阴,贻误前行;倒不如收拢心神,韬光养晦,不 争论,不折腾,把宝贵的时间和有限的精力用在“成长”上。待到偌大的“南瓜”摆在眼前,是不是“一种空想”也就不辩自明。
“默默地成长着”,道出了成功的一般规律。成就一番事业,见识和能力固然重要,心态和性情也很关键。在我们身边,有些人不乏学识和才华;但欠缺一份 脚踏实地、埋头做事的心性,没有一股子耐得寂寞、乐得辛苦的精神,心浮气躁坐不住冷板凳;好高骛远,只想拣“高技”,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夜成名。尚以如此 心气为人、做事、做学问,或可得点小胜绩,却终归难有大作为、大成就。
南瓜的“不争论”,映鉴着信心、信念之坚定。当被人臆断为“一种空想”时,南瓜当然可以据理力争,为自己辩解;可它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不说 话”,默默地成长。“不说话”并非理屈词穷的木讷,而是胸有成竹的自信。“默默”不是胆怯畏缩,而是坚定理想信念后的沉勇;不是灰心气馁,而是明确目标追 求后的执着。信心胜于黄金。对自己有信心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无论干什么事情,想赢得天下所有人的认同和百分之百的支持,既不现实又无必要。 对那些认准的事、定好的路,即便“风凉话”再多,也要不动摇地坚持,不懈怠地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开拓,有所创新,有所作为。
南瓜的“不争论”,折射出做人的修养与境界。世界不是真空,人生在世,哪能一点委屈都忍不下,一点磨难都受不了?置身纷纭世象,面对一时误解和非 议,牢骚满腹,怨天尤人,非但于事无益,还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匹夫受辱,拔剑而起;真正的智勇者,不会为一时的纷扰而妄动声色,自乱阵脚。做人处事,不妨 学一学“默默的南瓜”,涵养的“内功”,修炼的“定力”,善于在不利的环境中排除外来的干扰,学会在个人的荣辱得失前保持超然,以“笑看云卷云舒”的心 境,直面和应对形形色色的委屈、磨难和挫折,在艰辛的奋进和“默默地成长”中超越自我,成就人生,提升境界。
在台湾基隆有一家商店,店名叫作“遇缘号”,老板林先生做人很仁善。
他们那附近的居民都捕鱼为生。有一天,渔夫们网到了一只大乌龟,准备要杀掉、卖它的肉。林先生恰好经过,看见在人群包围中,有一只待宰的乌龟,正抬 起脖子一直对人磕头,它的两个眼睛都流下了眼泪,似乎是求救的样子。林老先生看了就生起侧隐之心,花了一大笔钱把乌龟买了下来,而且请人把它送回海滨去放 生。
因为担心有人又把它抓来杀掉,于是就在乌龟的甲壳上刻写了“遇缘号放生”这五个字,等于是请求后来的人都慈悲,高抬贵手,放它自由重生,不要随便杀 害它。写好之后,他们就把乌龟放生了。好多人在海边看到这只大乌龟浮沉数次,向林先生再三磕头致谢。大家看了这一幕,都受到灵性的感动,于是就彼此约定, 以后遇到这种大乌龟,就不捕、不杀、不食。这“三不”的口号,到今天还留传在他们的邻里中。
事情隔了十六年,林先生的二公子,考上了台北商业学校。在假日的时候,他就乘着轮船回家。那一次,在回程途中,遇到狂风巨浪,船很不幸地触礁沉没了。船上乘客有一百多人,被大海吞没了九十多人。当沉船的那一刻,满船惊叫、惨呼“救命”的声音,真是震耳欲聋!
林公子虽然稍微会游泳,但是海浪太大了,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层层巨浪卷没。就这样在海中奋斗着,眼看就要命丧海底,忽然间,他感觉到身体好像被一个圆 桌般的大东西托起来,一看,发现自己是躺在乌龟的背上;再看清楚一点,看到乌龟的嘴巴大得像个脸盆。他吓了一跳,想:“这下子一定会葬身在乌龟腹中了!” 于是他打算翻身,再跳入水中;但当时已经无力再挣扎了,只好继续躺在乌龟背上。
后来,不知过了多久,在翻身的时候,忽然间看见,乌龟的背上竟然写着“遇缘号放生”五个字,他才想起:这竟然是他父亲当年所放生的那只乌龟!忽然 间,他的心情由悲哀、恐惧,转变成无限的欣喜和安慰——原来乌龟是来救自己的!于是他抱着那只乌龟,让乌龟载着自己,他口中念着佛号,祈求保佑。乌龟娴 熟、快速地划动着四只脚,好像划船一般,在狂风大浪中奋力托载着他向着海岸划行。
还没到岸的时候,林公子就跳跃上浅滩,再回首看,乌龟还浮在水面。林公子就向它合十,拜谢它的救命之恩。乌龟也扬起头,然后点点头,好像还礼的样子;而且还张口摆足,发出声音,好像非常欢喜庆贺的样子,然后才转头游开。岸上的居民目睹了这一幕,都赶来道贺。
在这一次的海难中,只有十多位生还的乘客。调查后发现,原来这些幸存者都是一些孝子、贤妇,还有平时行善、布施的人,可见上天保佑善人,而且加佑仁者的后代。
当地邻里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很感动,而且也随之欢喜行善。本来有位星象家为林老先生算命,说他可以活到七十岁;但是林老先生活到了八十八岁,而且是无疾而善终。
当地的父老乡亲至今还很喜欢谈论这件感人的事。这事迹详细地记录在《阿弥陀行刊》七十七期。
笑脸岩/文
敬亭山,有些遗憾。弘愿寺,却是一个惊喜。
弘愿寺在敬亭山南麓,地势高朗,群峰环抱,天然佳地!
走近弘愿寺,就听到不停的“南无阿弥陀佛”清亮之声,庄严肃穆,竟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让你不由自主踏着念佛声的节奏,一步步走向弘愿寺。
令人瞩目的是弘愿寺的山门,大气、宏阔、稳重,牢不可撼,让人心生崇敬。
弘愿寺的山门、来迎殿、念佛堂、讲经堂、钟鼓楼、五观堂、僧寮等,共计七千平方米,都是恢弘庄重的仿唐建筑。
踏进山门,就注意到为游人提供的茶水休息室,这已经很不难得了,让人倍感温馨体贴。
我看到了两处法宝陈列,都是流通净土宗丛书、光盘,数量达数十种,全部任人自选,免费赠送。
我不禁在心里感叹:这是人间的净土啊!
一位义工微笑地迎了上来,向我介绍弘愿寺的情况:除了不收门票,这里的素餐也是免费的;可以挂单住宿,也是免费的。
天气已经降温了,风很大,可能要变天,我决定干脆就在寺里住上两天,体验一下净土宗。从前我一直没有关注过的净土宗。
从与出家师父、义工莲友的接触中,可以感受到,整个弘愿寺上下,在弥陀大悲熏染下,爱心为本,人人谦卑喜乐、祥和友善的特殊氛围。道场不提倡大兴香烛,免费提供来访信众、游客燃香供佛。
等到下午两点,居士接待处上班了。我去登记挂单,问及费用,完全自愿,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投入功德箱中。我投了50元,他们根本没有一个人看我投钱。
住宿的地方是个大房间,双层的床,被褥温暖厚实。这里已经住了很多的人。喝水用热水瓶,洗澡是大浴室。
下午5点开饭,6点关山门,7点是晚课。早上4点半起床,5点半是早课,似乎必须参加。我既然是来体验的,自然要参加。
早课和晚课都是1个小时。先是念诵“念佛人每日诵念思维”。三次跪拜之后,大众便尽然有序地在殿中绕行,速度很慢,边绕行边念诵“南无阿弥陀佛”。 有一位出家师父领诵,声音苍劲,节奏平和,隐隐有金石般悦耳感觉,特别有感染力。最后是僧值师父跪拜,读诵供佛的功德主名单。然后大众礼拜而退。
这里的素餐似乎不如何讲究,种类很多,分量充足。
这是弘愿寺特有的道风,我感觉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非常专一。从早上4点打板起床,到晚上9点打板休息,早晚课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贯彻到底。早餐和午餐前后,也是念佛;供佛也是供 来迎本尊阿弥陀佛、发遣教主释迦牟尼佛、十方证诚诸佛、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光摄念佛大势至菩萨、随佛来迎清净大海众菩萨。集体共修之余,“南无阿弥陀 佛”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二是十分精进。每天有三次共修念佛,上午、下午各有法义学习和读书会,信众可自由选择参加学习或者代之以念佛,每次一个小时。晨5-6点早课,8-9点学习或念佛,下午2-3点闻法或念佛,4-5点晚课,7-8点念佛,其余时间自修。
管理大殿的居士数年如一日,打扫、整理来迎殿,大殿内外永远整齐、整洁。每天早课打板前,来迎殿早已灯火通明,有师父和居士往往早课开始前就来拜佛 绕殿。伴随着清晨醒世的钟鼓声,众佛子陆续会聚到大殿,先每人三拜礼佛,然后在殿外燃一炷清香供佛。男女众分两边排班,左右各由法师带领绕佛——弘愿寺的 一天就这样在黎明中开始了。
师父们除了起的早外,自修也很精进:除日常功课外,其余时间尽职尽责,空余时间则学习法义,从未见师父们说闲话。师父们的休息时间,多是晚斋后在广场、池边小憩,或者是在敬亭山漫步,讨论法义——这短暂的休息也常常被莲友围绕提问。
在弘愿寺盘桓期间,我仔细阅读了文化长廊的内容,也看了关于善导大师的资料,对净土宗有了一些初步认识。
不过,我还是无法接受净土宗的理念。就佛教来说,我还是愿意接受禅宗。所谓西方净土观念,禅宗与之看法相反。六祖慧能曾经说:东方人遭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遭罪,念佛求生何方?
不过,我对弘愿寺充满着敬意,这样的净土实在太难得了,这样的寺院实在太难得了!
我抄下了下面弘愿寺导游的这段文字,作为本篇日志的结语:
各位尊贵的客人,现世的莲花之友:
弘愿寺欢迎你们,阿弥陀佛欢迎你们!
弘愿寺是专念阿弥陀佛的道场,阿弥陀佛属于一切众生,弘愿寺对所有人开放。
站在弘愿寺山门广场,我们想到了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中的两句话:
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法界皆兄弟。
众生皆是佛子,念佛亲如手足。愿所有人在阿弥陀佛的慈光照护之中,平安喜乐。
佛昀/文
在中国,阿弥陀佛可说是与我们这个世界缘最深、最近的佛,可谓无人不晓,不管信不信佛,人们都会不自觉地从口中念出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形象也因此常为人熟知,而阿弥陀佛像中,流传最广的要数阿弥陀佛接引像。
阿弥陀佛接引像是描绘往生之人命终之时,被阿弥陀佛接引至西方极乐净土的场景。众生往生之后,不仅永脱轮回之苦,永享极乐诸乐,而且疾速成佛。常见 的阿弥陀佛接引图,有单尊阿弥陀佛垂手伫立像,有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像,也有阿弥陀佛携极乐世界诸圣众一齐来迎像。
历史上,阿弥陀佛接引像,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造像风格,今天主要向大家介绍西夏时期的几幅接引像.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古国。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1038年,西夏立国时,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以及陕西北部地区。
历史上,西夏历代诸王均崇信佛教。彼时西夏国境内,全民信佛,寺院林立,法事不息。而西夏的佛教艺术由于受到西夏政府和社会的提倡和重视,不仅能得 到较多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而且艺术品的创作者均是虔诚的佛教信仰者。这样,就使西夏佛教艺术创作中出现了许多传世精品,尤其是在绘画艺术方面,西夏 有很多留存于世的壁画、版画、卷轴画、岩画。
1909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黑水城出土了3幅西夏时期(1032-1227年)阿弥陀佛接引图,画面华丽庄严,引人入胜。反映出西夏文化独有的内涵和特点,表现了明显的地方和民族的特色。也可由此推知,当时的净土信仰在西夏国流布甚广,普行于世。
第一幅图中阿弥陀佛现佛三十二相中诸多庄严:顶上肉髻相,顶上有绀青低平肉髻;眉间白毫相,两眉间有白毫,右旋,放光,又称毫光、眉间光;目绀青色 相,眼睛绀青,如青莲花;手指细长相;手足柔软相;垂手过膝相;七处隆满相,指两手、两足、两肩、颈项等七处的肉都丰满、柔软;身形端直相;两颊隆满相, 等等。
佛著红色袈裟,偏衫轻薄贴体,有绿色头光。胸前有卐字符号。双手掌心都有法轮印;左手姆指与无名指相捻,作说法印,又称转法轮印;右手施与愿印,表 示能满众生所有愿。双足各踏一朵青莲。观音、势至二菩萨合捧金莲,齐来迎接往生人。观音菩萨冠上饰化佛,大势至菩萨冠上为宝瓶。
画面左下角绘一身形比例微小的僧人,在树下合十而坐,寂然而逝。此时,僧人已为阿弥陀佛眉间毫光摄取,神识化作一童子形象,乘祥云从顶上而出,进入阿弥陀佛的光中,立于金莲旁,表现僧人将至西方净土莲花化生。
第二幅画右半部绘阿弥陀佛,左半部观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身躯较小,主次关系明显,三者皆立于赤、青、绿、黄的涡卷彩云上。阿弥陀佛作接引状,有绿色 头光及红色举身光,身著双领下垂式袈裟,双足各踏青、红莲。观音菩萨侧立,宝冠上有化佛,头光为白色,足踏青莲;大势至菩萨宝冠上饰宝瓶,头光为青色。
二菩萨手捧金色莲台,作势迎接图左下角的往生男子,男子的发型、服装为西夏党项族特有。男子为阿弥陀佛毫光摄取,从头顶升起,化为腾云的童子,进入阿弥陀佛的光中,跪于金莲旁,象征着往生净土。
背景以红色为底,上方绘天宫楼阁及莲花、笛、鼓、琵琶等乐器,表现出西方净土世界的庄严。此幅作品强调西方净土三尊与被接引者的关系,设色鲜艳,线条流畅,服饰容貌无不精心描绘。
第三幅画中,阿弥陀佛足踏双莲,左手施说法印,右手作与愿印,眉间白毫宛转射出一道白光照覆往生者,表现佛接引之势。顶上华盖以白云包覆,缀饰摇 曳。往生者为一对夫妻,男者持长柄香炉,发型是遵照西夏景宗李元昊(1032-1048在位)发布的秃发令之样式而绘;女者双手合十,发髻高绾。从服饰来 看,二者极有可能为贵族佛教信仰者。
佛轮廓以红色线勾描,肤色原先涂有金泥,现金泥多已脱落。红色袈裟可见金泥描绘的莲花纹,下摆则绘有宝相花纹。全图洋溢著宁静庄严的气氛,画风洗练,表现出宋代(960-1279年)的绘画风格。
阿弥陀佛接引念佛众生,这有什么经典来源和依据呢?
在《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发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 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佛说阿弥陀经》里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观经》九品往生章中,更是以大量篇幅描绘了弥陀接引往生人的场景。
正由以上释迦佛在三经中开显的净土法门,才使得我们了解到,原来法界中有这样一尊光明来迎的佛,慈悲救度的佛——佛中之王、光中极尊的阿弥陀佛。
一般的佛像多呈现结跏趺坐像,唯独阿弥陀佛像多为立像,这其中有何缘由呢?善导大师曾在《观经疏》中自设问答道:
问曰:佛德尊高,不可辄然轻举,既能不舍本愿,来应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机也?
答曰:此明如来别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杂恶同居;八苦相烧,动成违返;诈亲含笑,六贼常随;三恶火坑,临临欲入。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免?为斯义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
意思是说,诸佛都有无上之德,世出世间最为尊贵;阿弥陀佛发愿来救度众生,为何不现从容安详的端坐像呢?那是因为祂见到娑婆世界众生为诸苦所迫,而 且在业力的驱使下,都无一幸免地被牵向三恶道。阿弥陀佛悲心所见,哪里还能端坐不动,此时唯有急切赶赴苦界,“立撮即行”,来到众生面前,施以接引之手, 接往祂的极乐净土。故而阿弥陀佛的站立像,淋漓尽致地显示了其救度众生出三界火宅之急迫,如同救援队需第一时间赶赴重灾区一般。佛这样的姿态,给予我们临 临入于地狱的众生莫大的安慰!
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光佛。光明代表佛的智慧,而阿弥陀佛的光很特殊——它专门摄取念佛之人往生极乐。《观经》中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在这三幅接引图中,都表现阿弥陀佛眉间放出毫光摄护念佛之人:此光护佑念佛之人临终不受邪魔扰乱,保持正念;继而摄取其往生极乐成佛。所以,我们念佛之人,可以说时时都在阿弥陀佛光明的护佑中。这种光明非肉眼可见,乃是心光——内心与佛心相融。
念佛之人,一面随缘过着凡夫的生活,却已得到了必定成佛的身份,内心永恒地沐浴在无量光明之中。
智随法师
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世间万事万物无不存在一个“缘”字。
如何于万缘中得解脱,得自在,则为修行人之用心处。菩萨因悟得“「缘生无性」”的道理,故随缘皆自在,随处得解脱。其于万缘不迎不拒,不粘不缚,虽身在缘中,而心超物外。如古德所言:“「万花丛中过,一叶不沾身」”。
故佛门常言「“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众多行者,即以此为准,以随缘自誉,以自在自居,无论何缘,皆随而应之。细细思量,缘都能随吗?若是圣者, 能随缘能不变,自是无妨,如地藏菩萨虽居地狱而不受地狱之苦,恒享法喜之乐。;若是凡夫,随缘迷性,心随缘变,还能任意随缘吗?
静观世间,缘有种种不同。:有善缘,有恶缘,;有净缘,有染缘,;有浅缘,有深缘,;有弱缘,有强缘。身为凡夫,欲得佛法实益,今生解脱,有些缘可 随,有些缘实不能随也。;有些缘不能攀而当拒,有些缘则不能不攀也。,以遇缘不同,果报自异故。如水遇极寒之缘,则结成冰;遇极热之缘,则化成气。此所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缘之重要,以此可知。
故凡夫之修持,当择缘而行、,择缘而居,所谓近朱而远墨。若无不变之守持,妄效菩萨之举,一任随缘,只会被「业缘」所牵,随波逐流,为心走使,岂能 如菩萨一般随缘不变,悠然自在?静静思量,凡夫之所谓“随缘”者,多是被业缘所牵而不得不为之也,冠以“随缘”之名,实无“随缘”之实。
静静思量,凡夫所谓之「随缘」者,多是被业缘所牵而不得不为之也,冠以「随缘」之名,实无「随缘」之实。无始劫来,我们都在「“随缘」”,随的什么 缘呢?无非是轮回之缘,染污之缘。至今犹在生死苦海,即是明证也。善导大师云:「“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可知,我们无量劫来,所随的 都非出离之缘,以致于常没常流转。
故生死凡夫,随缘当随解脱之缘、清净之缘。然解脱之缘何在?善导大师言:“「正由不遇好强缘,致使轮回难得度。」”可知好强缘是何等重要,!观一代 时教:一切解脱之缘中,弥陀本愿之缘,最为强大;一切清净之缘中,西方净土之缘,最极清净。此一特殊之缘,是为增上强缘。逢遇增上强缘,随顺弥陀大愿,则 无论何人,皆可一生成办,往生成佛。有此无上大利,其它他缘可以不随、不攀,此缘则不得不随,不得不攀也,;而且当念念不舍,毕命为期。
未断惑业之凡夫,遇染缘则恶因增长,或永不得超生;遇净缘则善因增长。,或永不得超生,或一念得解脱。如何择缘,实关系甚大。印光大师言:“「不变随缘宜随净,随缘不变莫随讹。」”可为吾人之指南也。
善导大师云:“「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此更为净业行人指明当随之缘,当攀之缘。:舍随缘之杂善,修专复专之念佛,即是随顺出离之强缘,必得往生成佛之大益。
故变化无常之凡夫,随缘不如攀缘,——攀净缘,攀强缘,方合于解脱之道,而有益于己。有强缘为依靠,守定宗旨,正念直来,再随缘而不变则可也。
净堂/文
我法号叫净堂,现年八十岁,台南市永康区人,退休前以水电工为业。
约二十年前,经友人介绍而学佛,然多年来只是持诵三昧水忏,也少许念佛。约九年前因偶闻善导大师的净土教理,转为专念弥陀佛名,不过也只是想到才念。
随着年岁渐长,六、七年前出现前列腺问题。看医生吃药,并没有好转,不久尿道发炎,肾脏也长出一粒粒小泡泡。膀胱壁因增厚、窄化,缺乏弹性,导致尿 失禁,每天半夜醒来两三次,虽包尿片还是衣裤湿透;冬天盖棉被尤其受困扰,因被子湿了不能洗,即便晒干,尿味还在,非常难闻。除此之外,因持续服药引发皮 肤过敏,奇痒无比,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不仅如此,屋漏偏逢连夜雨:某次舌头不小心被咬伤,一直无法愈合,变得僵硬,无法卷舌,连说话也很困难;紧接 着,眼睛又突然中风,视力变得极差,难以出门。如此数病缠身,加上长期睡眠质量不佳,精神状况可想而知。
初时到处求医吃药,非但不见效果,反而每况愈下。后来医生也想不出办法,只好告诉我说,这是老年人退化性问题,医药无法解决。我心想身体已经衰败到这种地步,无可奈何之下,只有忍耐承受了。如今回想起来,当初从没想过依靠佛力的治疗,真是愚昧至极。
但大慈大悲的弥陀从没舍离我:就在今年四月十八日,偶闻一位居士自述,曾长年受肾脏萎缩之苦,有一天观世音菩萨示现,告诉他,只要专心念阿弥陀佛名 号即可痊愈;该居士如所教授,持续念佛三个月,果然不药而愈,而且比病前更有活力。我当时心想,阿弥陀佛是大医王,有大愿力,我过去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 除了往生净土,一切业障病苦也可以仰仗阿弥陀佛救治呀。于此细加省思,自己也在念佛,没二十年也有十年了,得了这些病也没因念佛而好转;人家才念了三个 月,肾脏萎缩就好了,可能是我不够真诚、不够勤念的缘故。于是决心痛改前非,全心依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大愿力的救度而恳切念佛;同时把念佛功德回向给生生 世世的冤亲债主,愿他们与我同生极乐净土。
自此以后,每日勤奋、专心念佛,时时鼓舞自己: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大愿力一定可以治好我的疾病。早上起床先念佛约一个半小时;午餐后不午休,也念佛约 几个小时;晚上睡前又念约一个半小时,尽量专心地念。一个月后,仍未见改善。但我心想,观世音菩萨是不会打妄语的,自己一定哪里没做好;何况那位居士念三 个月痊愈,我才一个月就急着想见效果,真不应该,因此更恳切、更勤地念佛。
如此再过了十多天,发现舌头伤口不药而愈,而且变回柔软的原样。接着皮肤也不痒了,眼睛也恢复正常了。接下来,更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原本严重的尿失 禁,从每天晚上要醒来两三次,变成为一二次……两个月后的某个早上醒来,衣裤竟然是干的!当时我觉得难以置信,但是一摸再摸,干的就是干的。困扰我的一整 串疾病一下子全都烟消云散了!真是不可思议!
从我开始忏悔虔敬念佛至今,算来约三个半月。阿弥陀佛真是大医王,有大慈悲、大愿力!我从床上跳起来,一直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罪障如此深重、如此愚痴的我,居然承蒙阿弥陀佛摄受保护而不自知,心情是悲喜交集,既感恩,又惭愧。
欢喜雀跃之情,实非言语所可形容。发生在自己身上,亲自见证念佛能治疗疑难杂症,以此印证经典所说,六字洪名具足一切功德,真实不虚。我发誓,此生尽形寿专称一句名号到底,绝不退转。愿所有见闻此一事例的有缘人,皆能信心增上,同念弥陀,蒙佛摄取,现在与未来皆蒙大利。
南无阿弥陀佛!
净堂口述 净得居士笔录
二○一三年八月十一日
净宗法师2013年7月6日讲于弘愿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今天大家到这里,是我特别恭请的,不同于平常,因为有重要的事情要和大家商量,也是要依靠大家,仰赖大家,拜托大家。是什么事呢?就是弘愿寺、悟真寺和鉴真佛学院合作办学的事情。
所谓“道在人弘”,法是靠人来弘扬的,弘扬法门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人才。弘愿寺从建寺到现在,教学一直没有系统地展开。总的来说,因缘还没有具足。大家来求学,发现没有授课,只好回去自己看——学习的气氛没有形成,大家无法规范、系统、有次第地学习。所以总觉得应该弥补。
现在比较好的因缘来临了。净业法师去扬州鉴真佛学院看了一下,和院长、副院长、教务主任一接触,大家觉得缘分很好。两周前,鉴真佛学院的法人、院长 能修法师(兼任大明寺住持、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扬州市佛协会会长),分管行政的蒋院长,还有办公室主任和教务主任、副主任,到弘愿寺来考察,来了之 后,他们信心更足了,对弘愿寺出家众的威仪、道心,对弘愿寺的道风、形象、精神气质,他们都非常赞叹和肯定,增加了与弘愿寺合作办学的动力。回去之后,他 们就很积极地写了一份合作办学的协议和一些章程。上周,我就和净业法师、宗道法师、佛海居士专门去了一趟鉴真佛学院,和能修法师、蒋院长等学院的主要领导 都座谈了;学院的宿舍楼、教学楼、鉴真楼、图书馆等,也都走了走、看了看,签了一份合作办学的协议书。
我们带回来一些资料,放在宗网法师那里,大家可以看看。当然,鉴真佛学院目前只收出家众,但是这件事情涉及到法门发展的大事因缘,所以请居士们都来听一听。下面把鉴真佛学院向大家介绍一下。
鉴真佛学院的特色,我看重的,第一就是鉴真精神。鉴真大师,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出了很多祖师大德,其中在国际交流、佛法传布方面最突出的有两 位:一位是玄奘大师,“玄奘西行”;一位就是鉴真大师,“鉴真东渡”。这是两位标杆性的人物。玄奘大师西行求法,一个人穿过茫茫丛林、沙漠,到印度留学十 九年,那很辛苦。佛法来到中国,在隋唐之际形成大乘八宗,在中国扎根、繁荣。这时候,日本向中国来求法,一方面,他们派出遣唐使、留学生来到中国,系统地 学习各个法门;另一方面,也专门请中国的大德法师到日本去传法,其中就特别邀请了鉴真大师。
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也是时代因缘,非常壮观。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鉴真东渡》,这次也带回来了,一共十六片,大家可以看一看,很感人的。
鉴真大师当初在国内弘法,已经很有名望了。日本的两位出家众,接受他们宗主的指令,来邀请大师。当时在大明寺,大师对大众说:“现在日本国请我们去 传法,你们看看,哪位愿意发心前往?”没有一个人回答,大家都沉默。当时没有飞机,中日往来只能坐船,而且往往会遇上海难,凶多吉少;异国他乡,语言不 通:方方面面的困难很多。“在中国弘法就够弘了,何必要去日本呢?”有种种复杂的心理,所以没有人应答。这时候,鉴真大师就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非常令人 感动。他就说:
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
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这是为佛法的事情,为什么要怜惜自己的身家性命?既然你们都不去,那我老和尚自己一个人去!
他难道没考虑到语言不通吗?他难道不知道路上有风险吗?他是怀着为法舍身舍命,怀着“我一人独自担当、舍我其谁”的精神。他准备一个人只身渡海,劈波斩浪——为什么?为了那里的众生。
鉴真大师这样一说,弟子们也非常受感动,说:“师父既然去,我们也跟着去。”最初报名的就有二十一位。
这一年鉴真大师五十五岁。发心之后,经过了十二个年头,六次出海,五次失败。第五次东渡,船沉没,经书葬身大海,人漂流到海南岛。你想,从扬州出 发,居然漂到海南岛!鉴真大师漂到海南岛之后回来,一路上讲法,一路上传戒,还遇到官府的盘查、限制,也有人事纠纷。这期间,两位最贴心、最忠心耿耿的弟 子也失去了:荣睿,这位来请大师的日本留学僧,半路上去世了;最得意的大弟子祥彦法师,也在江西去世了。还有的弟子因为太困难,看不到前途和希望,纷纷离 去。鉴真大师受到种种的挫折,也得了病,后来双目失明。
这个时候,一般人都会退却,完全有理由,何必去那个地方?但是鉴真大师并没有放弃,一直到六十六岁那年,有日本遣唐使要回国,利用这个机缘,大师搭上遣唐使的船。一位六十六岁的老人,双目失明,十二年之后第六次踏上东渡的航程,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漂泊,终于到达了日本。
最初追随大师东渡的,一共死了三十六人,到第六次成功到达日本,只剩两位法师,一位是日本的留学僧普照,还有一位思托法师,就是给鉴真大师塑像的那位法师。
这份精神——为法忘身的精神,舍我其谁的精神,当仁不让的精神,大慈大悲的精神,大智大勇、百折不回的精神,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
善导大师说:
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
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现在的出家众,所拥有的条件比古代优越了很多,但光有这样的条件,并不足以弘法,我们要有鉴真大师的骨气才可以弘法。所以,我们要承接这份骨气,得 到大师的精神气脉,要有这样为法献身的精神。我们要成为现代的鉴真大师!要有这样的精神面貌,佛法才有希望,法门才有希望,弘法的事业才有可能展开。如果 萎靡、猥琐、沉沦享受、信心不具足,还没有出发,就已经摔倒,谈什么弘法呢?我希望鉴真大师的精神能感染我们,我们来接受、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精神内 容,而且发扬光大。
我们说弘法,“法”就是善导大师开显的弥陀救度一法,它能普遍适应一切众生、一切区域和一切时代;“弘”就要有鉴真大师这样的精神。我曾经写了一篇《走出去》,我们要怎样走出去?应该怀抱着鉴真大师这样的精神,弘扬善导大师所开显弥陀救度的法门。
鉴真佛学院不是普通的学院,它是唯一一所以祖师命名的佛学院,它有深刻的含义;鉴真大师也不是一般的历史人物,在这个时代,大师的精神对佛法的振 兴,对法门的推展,对每个人的意志、信愿,都有很大的加持作用。我第一次见鉴真大师的塑像,就非常感动。大师端坐在那里,闭着眼睛。十二年的艰苦旅行,双 目失明,为众生奉献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不过,大师的法眼、慧眼永远明亮,照耀着我们。
这是鉴真佛学院的第一个优势。
第二个优势,鉴真佛学院里有一座鉴真图书馆,是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捐建的。这个图书馆,造型非常气派,中国佛学院的图书馆也没有这座图书馆大,功能 也没有这么齐全,也没有这样具有现代水准的藏书。里面的《大藏经》就有二十九套,有中文版的、日文版的、梵文版的、巴利语的,有南传的、藏传的,各种各样 的版本都有。光是这一点,就可见一斑。目前第一期有藏书十万册,后续准备扩充到二十万册。
弘愿寺的图书才一两千册,品类也不够齐全。研究教理,学习法门,一个好的图书馆是必须的。在净土的资料这一方面,我们会提请鉴真佛学院尽量备齐,比 如日本的一些大型图书,《净土宗全书》《佛教大系》,还有一些日本的专著,包括现代的期刊、论文,都有必要备齐,方便大家查阅、参考。
如果要自己建一座这样的图书馆,那是很辛苦的;现在资源共享,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这是鉴真佛学院的第二个优势。
第三个优势就是外语教学,这也是鉴真佛学院的一个亮点。主要是日语教学和英语教学。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是鉴真佛学院的一个方向。从现阶段来说,我们更希望培养日语人才,这也是弘愿寺一直的想法,我甚至想过请日语老师到寺院来教。
为什么要学日语?因为佛教传到日本之后,也有长足的发展。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对经典著作的研究,日本累积了很多,有很多长处值得我们学习。现在,不管是学者还是法师,只要写专著、写论文,几乎都会参考日本人的研究成果,因为他们研学得非常细,掘地三尺。
比如,从古到今,有哪些法师引用善导大师著作的,有哪些赞叹善导大师的,他们和善导大师之间有什么样的法义承接关系……这些资料,在日本都是现成 的。要研究善导大师的年表,虽然未必百分之百准确,但是他们的资料非常丰富,这样就比较省事。比如要研究中国净土教理的演变,日本的《中国净土教理史》梳 理得非常详细。不过这本书的译者并不是专学净土的,所以看起来有些地方还不够顺畅、不够准确。如果我们的法师精通日文,就可以自己翻译,那样就会比较精 准,因为我们是专修净土的。这方面希望有人发大心学习。我们也要东渡,不过我们东渡是去学习。
将来,我们要在世界广大的地区传播佛教。在这个时代,在这样的学院环境里,我们要建立一种国际观。一个人的智慧、能量,往往和他接触的事物、和他的 心量很有关系。有国际视野,有开阔的胸怀,看事情的角度就不一样,就会增长智慧,说话办事就会有一定的水准。如果一直缩在密闭的小地方,没有受到国际大环 境的熏染,没有广大的心量和开阔的视野,功效就会比较低,并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没有环境;有了大环境才有大视野:这是环境的重要性。
第四个优势,鉴真图书馆有个扬州讲坛。
图书馆共三层:地下室很大,藏书很多;中间一层是阅览室,对扬州市民开放,大家都可以进来查阅资料;楼上还有一层,有一千多个座位,是一个大的讲 厅,对外开放。除了一月和二月(春节前后),每月都有两次讲坛,请一些顶尖级的文化名人讲座,有诺贝尔奖得主,有政府高官,也有文化界名人,一直在进行 着。这是个很好的文化氛围,也让我们开阔视野。星云大师去讲过,于丹、李肇星、唐家璇、崔永元等等,很多人都去讲过。事先会有预告,市民从网上预订座位, 一小时内就订完了,一千多人的场地,往往挤进去两千多人。我们未必要学世间的技艺,但这种氛围,还有对世间的开阔度,都会对弘法有所帮助。有一个好的文化 平台是不容易的,其他地方也未必有这样的规模。
鉴真佛学院有特别的政治影响,因为鉴真大师不是普通人物,他在日本有非常高的德望,可以称为日本文化的恩人。
鉴真大师是日本律学的创始者、初祖,也是日本的医药始祖,同时,对日本的文化、雕塑、建筑等很多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日本的中药袋子上都还印着鉴真大师的像,民众会觉得这样才灵,如果没有鉴真大师像就不灵了。
同时,作为中日和平友好交流的一个重要基地,大明寺鉴真佛学院得到了政府的高度支持和关注。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之间,虽然因为历史原因有一些摩 擦,但从古至今友好相处的时间更多。和平、友好是人类永恒的盼望。佛教是最讲和平、仁爱和慈悲的,作为出家人,在发扬鉴真精神的环境中,能增长我们的见识 和担当,鼓起我们的勇气。为了世界和平,我们应尽到我们的本分。如果没有这样的平台,就没有这个因缘,这种心就难以被激发。在鉴真佛学院,这些方面我们就 会慢慢增长。这不是说我们要涉足政治,而是为了和平而呼吁。出家人在教言教,不涉政治,但是不能不了解政治方向。政治代表一个时代众生共业的景象,要弘法 的话,这方面就要了解。另外,也一定要获得法律等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如果在鉴真佛学院,这些方面就有很好的平台。
下面介绍我们和鉴真佛学院的办学模式。首次合作,目前谈的是大的方向,具体的细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总的来讲,我们会办一个净土班,量体裁衣地按照我们本身的需要来办。我会亲自教课,也会接受聘请,成为鉴真佛学院的教授。
要有几位助教,可以请我们的法师——宗道法师、净业法师、宗弘法师、佛莲法师等等,可能会请三四位。助教帮助教授展开教学,能理解教授的思想,事先提供预案,准备材料;所讲的、所写的,他很了解,能指导大家学习:这是助教。
同时,要有班主任,我想请净德法师、宗悟法师来做班主任。日常生活管理、学生的带动,由班主任老师来帮助、协调。他们都非常有修养,也很有道德,年龄也合适,本身对法门很深入,年纪也长,有长者的风范,非常适合。
在学院中,我希望有这几个班——当然,要和鉴真佛学院讨论。
我想有一个研究生班,学历有一定要求,主要还是研究净土宗。研究生要有自觉能力,能自己研究资料,不一定每堂课都去上。研究生主要是我带,我会给他们布置作业,定一个方向,要出论文。
第二就是日语强化班。强化班,目标很清楚,就是要准备去日本留学。“二加一”的培养计划:在扬州佛学院两年,会有强化的教学;第三年就要送去日本, 到日本学上几年,学成归国。当年星云大师创办佛光山,也是派他的弟子到日本去学习,这非常有必要。如果不到日本学习,《佛光大藏经》《佛光大辞典》是编不 出来的。比如现在,我们想编一部《净土宗大辞典》,一定要参考日本的《净土宗大辞典》,人家已经做一半了;我们自己去找词条,找到什么时候?可能我们一辈 子也编不出来。有这些参考,我们可以把不相关的删掉,相关的就收下来翻译;在法义上如果有需要修饰、补充的,先翻译过来,再修饰补充。这样我们就有一本 《净土宗大辞典》,后来的学习也非常方便。现在我们有吗?我们没有,这就需要编,需要学。另外,希望编一本《净土宗史册》。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之后,净土 宗怎样发展,各个地区,各个时代,有哪些寺院,有哪些祖师,教理如何演变,都在《史册》中展示出来。目前我们还是编不出来,这可能要借鉴日本人的研究成 果。所以这个强化班有明确的目标,有很艰巨的学习任务,不可以懈怠。实践鉴真精神,就一定可以达到。
最后是常规班,分为男众部和女众部。常规班就是和佛学院其他班一样,不过我们是以净土为主。净土的课程我来教。
也希望将来有一个扩充班,甚至将来有可能成立居士班。有才能、有弘法志向的居士,可以来学习一两个月。我们暂时还是把重点放在研究生班、强化班和常规班。
学员的年龄,要求在三十岁以下;对我们特别放开,宽限到三十五周岁以下,宽限了五岁。
人数也是有限的。不过,大家可以尽量报名,因为大家如果想学习,会尽量成全。
学习是多方面的,佛学院的课程安排得也比较丰富。
日语是佛学院的公共课;有佛教常识,比如佛教史;有公共常识,比如三论宗、唯识宗等。这些都有专门的法师和老师来教。作为法师,这些都是必须了解 的,去佛学院学习,就应该比较全面。我们说,读诵正行专门依止本门,但这些基本知识了解一下是应该的、必须的。佛学院有这样的长处,就是共同教学。再就是 才艺课,就是书法、古琴、古筝等等,这些课程可以调节一下身心。另外,可能每两周有一次鉴真精神配合《宗风o俗谛》的学习课,这个课我们净土班要有,将鉴 真大师的精神在我们身上反映出来。在鉴真佛学院,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风貌。
目前的课程安排,是每周三十五节课,周一到周五,每天七节课——上午四节,下午三节,几乎从早到晚都在学习。这样的课业,对研究生班来说有些过于紧密。这方面我们目前还在讨论,看看是否要调整。因为有些课,如果自学,会学得更快一些。
净土宗的课程,大家目前听的《净土宗概论》,也是上课内容之一。《阿弥陀经》是一定要讲的,《观经疏》《往生论注》这些祖典,都要系统地讲一遍。这 些课程,我一直想讲,条件一直没有成熟,希望这次在鉴真佛学院能够系统地讲;也希望讲的时候可以录像,做成碟片,莲友们都可以看,这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关于早晚课,能修大和尚和教务主任都非常尊重我们:全校都按照我们的规矩上早晚课,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早晚课时间不长,只有半小时。
我每天讲两节课,讲课前,要花很长时间备课。为什么这么忙呢?因为每次上课前,都要梳理思路:采用什么样的表达路径才更清晰、更有条理,学员才更容 易懂。这些必须在上课之前在心中梳理得很清楚。如果哪一天身体不太好,睡眠不太足,或者有别的事打扰了,备课不是很充分的话,上去之后就会感到分量不足, 加持力就不够,给学员的穿透力就不够。怎样讲得比较清晰、简明、透彻,就要打比方、举例子。
学员也要作相应的预习:在听课之前,先研究讲义,找出疑问。助教要引导大家利用这些资料。
我这次讲《净土宗概论》,就有这种教学的性质。大家也在收听、收看,如果不预习,每天讲两节课,想要消化吸收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大家对这方面并不是 很熟悉、很了解,一定要提前查阅很多资料。比如涉及到《善导大师全集》或是净土三经,要完全了解的话,应该把原文翻出来。讲义上画的图表,事先应该详细 看。图表的分科所示从哪里起,到哪里止,我是故意没有列出来,也是想让大家自己去找。如果不知道科判表的重要性,也不知道怎么使用,那这节课你只听到百分 之十五,或者百分之三十,你肯定很多都没听,没学透彻。将来我说“某某人,请把这段科判做出来”,那你就要把它做出来,这就是研究生要做的内容。几次以 后,你就可以自己做了。
下面我准备讲《阿弥陀经》,就需要助教——涉及哪些资料,你去把它找出来,不管查佛学词典也好,查原著也好,你帮我列出来;或者哪一段需要你给它列 出表格。有合作,效率就会提高;同时,你才能学出来。像我看上人的东西,未必是看他最后的成稿,我很喜欢看上人的修改过程。从开始到最后定稿,哪些地方作 了修改,为什么修改,你要去思维,这些修改背后,必有思考路径。是原先没有表达精准吗?还是怕读者误解?这个路径如果看懂了,对我们很有帮助。
讲完课之后,还要复习一遍讲了哪些内容、重点在哪里。一般人听课,一堂课听下来,吸收得比较少,尤其是容量比较大的课程,往往一听而过。讲的人有时候也不晓得学员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看书也是一样。我们自己的知见不精准,肯定有很大障碍,甚至糊涂,有可能完全错误。为什么?因为我们所依仗的是两点:第一是语言,第二是思维。语言 就是翻译成现成的文字,写在书本上;判定经文,是靠我们的思维来判的。但是这两点都有不足:第一点,语言并不是为了表达真理而产生的,人类的语言是为了表 达人类有限的认知所创设的;佛所讲的法是标指真理界,用人类的语言是无法准确表达的,所以佛经常说“不可说、不可说”,但是不可说还要说,所以只好用人类 的语言。语言是为了现象界所创建的,它根本不能准确表达真理,可是你如果只能理解到这个程度,而且死在这个地方,怎么能够真正理解呢?同样一个字,有很多 种理解,什么才是佛真正的意思?有的时候必须通过语言,深入到更高的层次。所谓“以指指月,指非月也”,你不能拿手指当月亮,死在指头上,死于句下:这叫 “死读书”,“读死书”,最后“读书死”——三读三死。这是语言的不足。第二,思维也有不足。我们的思维都是单线的、逻辑性的。凡夫是颠倒的、错误的,为 什么?都是深重的我执、我见,以这样的心来思维,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
语言和思维,这两点基础都很不牢靠。所以,佛经不能当作世间的学问来研究。即使做世间的学问,也要有悟性,也要透达到它背后所要表达的内容。所以, 如果我们只利用这两点,想直接读佛经,可以讲很打折扣。一定要用心来读。读经不是用大脑读,用意识、分别、思维读是读不懂的;要活用我们的心,心藏有一 切。我们的心虽然没有开发,但是佛性的真理,我们心中具备。佛教的经典是传达真理的,包含真理界的声音和光明,如果过度地用思维和意识,它们就形成一道 墙,堵住我们,我们就没办法越过它们的障碍直达内心。如果把墙挖开,无我,不加意识分别,谦卑恭敬地来读,经典里所传达真理的声音就能到达我们心里——同 性相融,佛性呼唤佛性,果地的佛呼唤因地的佛。他们不是一家人吗?母子相连。我们的佛性虽然没有开发,但它毕竟是佛性,它会启发我们。读经时,就是佛心来 到我的心中,就会和祖师有共通的感觉。如果你读完之后和祖师不一样,和别人也不一样,却觉得“我理解佛经了”,那肯定错了。因为真理必然是对所有的人,对 他们的心——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定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有障碍,和所有的都通达。不然,回去再读。
鉴真佛学院的居住条件还是不错的,每个房间都有卫生间;一个房间目前考虑的是住四个人,房间还比较大,上面可以住人,下面是一个办公桌,有些柜子放衣服,桌子上都有台灯:目前条件是这样的。
学院有寒假、暑假两个假期。如果有机会,学生要出去讲法,接触信众,要登台,要走向弘法第一线。在家里做学生做得还可以,如果一出去就被难倒了,这 不算人才,只能算半个人才。什么是人才?法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谁来判断你是不是人才?都要靠广大信众来鉴定。你跑出去,能教人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教一 个信一个,“自信教人信”,就是人才;搞一大堆学问,跑出去人家都怕你,不愿意见你,那就不是弘法人才,就不算成功。有机会就要走出去,自利和利他、学习 和修行、教学和弘法结合在一起。
在学院里学习,比在寺院里学习,有这几方面好处:
第一,有清静的环境,可以专心学习,可以全职学习。到佛学院是专门做学生的;在寺院担任执事,也许刚坐下来学习,事情就来了,就要去处理。佛林寺女 众之所以能够发表文章,也是因为心比较静,她们就有这样的环境,上人、法师新的著作思想,发的微博,她们会细细地消化、吸收,然后思维。弘愿寺这边男众条 件就不足一些。
第二,在学校学习,是系统的、有组织的学习。个人学习就没有这个优势。
第三,可以教学相长。有教师,有法师,大家可以互相切磋;同学之间,学得好的可以带稍微差一点的,互相切磋,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可以采取启发式、提问式的预习、复习方法,种种方法相结合,多方面,多角度,灵活不死板。
学习,要学得活泼、学得自在、学得法喜,不能学得垂头丧气、学得很累。这就要靠老师、靠同学,还要靠自己。学新的科目,有的人一学就学死了,刚才讲 三读三死——死读书,读死书,最后读书死,这没用。学问学到后来很累,那就不要学;要学得很灵,学到最后,把学问抛弃,完全靠心,就是有空灵心性。说有学 问,他并不是在学文句、只会背诵,不是成为学习机器。电脑比我们更会背,但它不会讲,不会用。
另外,刚才讲到合作,讲到专题研究,最近我请宗道法师准备一些“诸宗归净土”的资料。诸宗归净土,各宗各派哪些知名人物回归净土,把资料搜集起来就 行。在资料的整理过程中,你会发现有新的点值得去研究,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专题。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获得老师的指导,容易进步。希望在佛学院的学习当 中,大家各方面都有进步。
我们的老师和学员,都要有两套功夫:内功和外功。
内功有四个字,也就是《宗风o俗谛》第一条:信、慈、谦、和。信是信心、信仰,信受弥陀救度。慈是慈悲,不愿意信受弥陀救度的人哪有慈悲?从自己心 里挤不出来慈悲;信受弥陀救度之后,弥陀连你都要,感受到弥陀的慈悲,你就会对他人恩慈体贴——我们要具备这样的心理素质。谦就是对自己谦卑柔和。和就是 大众相处要和平、和气、和蔼。
外功也有四个字:听、说、读、写。要会听,会听法,会听师父的话,会听善知识言教,会听众生内心的苦恼,会听时代的声音。要像观世音菩萨那样会听, 寻声救苦。如果读书,要会读,不要读死书。我也不太会读书,只是有一点经验,也有一些教训。不管学什么,都要有好的方法,有好的学习方法,就会事半功倍。 有的人看上去吊儿郎当,晚上不熬夜,早上还不起早,考试还考得很好;没有方法,又熬夜,又起早,考试考得还一塌糊涂。一定要有好的读书方法。写就是写作, 会读,才会写。会写、会读是互相交错的。写东西要有次第、有逻辑,还要重点突出、不啰嗦。上人的文章很简练,很有逻辑。写文章不一定要有华丽的辞藻,而是 要有思想。想要清晰地表达出来,一定要有架构。写一本书,写一篇文章,就像建房子一样,要有设计图纸,哪里是基础,哪里是框架,哪里是台阶,哪里是房间, 一定要让人走进去方便。如果梯台在半空,没有台阶,那怎么走上去?这样的楼,非常不合理。好的文章,进口、出口和路线,一定让你走起来很顺畅。《往生论 注》就特别美,特别简略,特别清晰,读起来感到很舒服、很享受。这是听、说、读、写。
最后交代大家的是报名学习,鼓励大家来报名。人才的培养是个艰巨的任务。今天请大家来,我一个人做不了的事,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做,弘法的大业仰仗大 家。其实在弘愿寺,大家把我当师父也好,称为法师也好,这是缘分;实在说起来,我也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的位子上。我和大家是平等的,我不过接触的时间 早一点,年龄稍微长一点。但是长个十几岁、二十几岁,这算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无量的生命流转中,即使差一百岁,也还是一代人。在座的还有七八十岁 的,长我三十岁了,其实还是一代人。我们在这个时代,能遇到善导大师的教法,能共同信仰这个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是有缘的。我们来这个世间,是有 责任和使命的。任何一个人,内心的使命感如果没激发出来,觉悟就不够;使命感一旦激发出来,担当的责任有了,你才能觉悟起来。不要说这只是师父的事,是法 师和别人的事——不是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
我们不可能所有人都去佛学院学习,寺院里还要有老成的法师管理。所以,年轻的法师就要更加珍惜机会、把握机会。大家不管是去学习还是留在寺院里,我 们共同推动这个法门。我不管在学校教书也好,还是在寺院里与大家共住也好,我为大家服务,为大家效劳,也为大家奉献:这是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然,还有 什么意思呢?作为一个柱石,我感到心甘情愿,也希望大家能够接受。
到鉴真佛学院,要有以下几点心理准备,提醒大家注意:
第一,不为文凭。学校也会发文凭——本科,甚至研究生。文凭虽然代表了在某种程度、某些方面的认定,但大师级人物一般没有文凭,鉴真大师没有说他有什么文凭,善导大师也没有什么文凭。
第二,不为名利,这是必须要说明的。名利是出家人腐败的根源,名缰利锁会把我们牵向阎罗王那里,而不是牵往极乐世界,这一点要警惕。不要为学问去学 校学习。怎么说不为学问?我们是要有学问,但不是为了学问,为了学问能带来名利:“我都写了多少论文。”然后就很高慢,以己慢人,这不好。刚才讲过,学问 的最终目的是抛弃学问,尤其是修行人,心要空灵,不要被学问的重重铠甲压得喘不过气,那样太累,没有意思,要轻松自在。一遍上人往生的时候不是说了嘛: “我所有的著作一把火烧光,唯独六字留在人间。”我们也要成为什么都没有、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的人。但是很多人心里有疙瘩,我们如果不写文章把它解 开,他们就不能信受这个法门,所以没办法,只好写。其实我哪愿意写?我只愿意“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什么都不会、只会拿着念珠“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的人,这样的人智慧最高。我看到这种人特别高兴,尤其是看到那些风烛残年的老太太,白发飘着,脸上皱巴巴的,躬着腰念“南无阿弥陀佛”;我 一看,心里真是特别仰慕她们。你还在那里搬弄学术文章,人家已经“南无阿弥陀佛”了。
学问,大家要把它放在合适的位置,如果以学问骄人,那就很愚蠢,太愚蠢了!有再大的学问,是教授,著作等身,但未必快乐,不如念这句“南无阿弥陀 佛”。我们是求法的,要以正确的心态为法、为法门、为众生求法,要有这样的担当。要起珍贵、稀有难得之心,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很不容易。告诉各位,“过了这 个村,就没这个店”,真是这样。这次不参加,你就掉队了。有的时候,一个人伟大不伟大,不是看他自己,是看他结交的朋友,是看他和谁在一起,是看他有没有 把握住机缘。把握住机缘了,跟上了,他就会成为人才。机会没把握住,到时候就要后悔。这个机会稀有难得,你内心要珍重,要有使命感,当仁不让!就像鉴真大 师讲的,“诸人不去,我即去耳!”——你们都不去,我去!一个学生没有,我来当;一个老师没有,我来当——要有这种精神!
我当初刚遇到善导大师开显的弥陀救度法门,内心特别喜悦。天底下没有人念佛,我一个人念佛能往生,就感到心满意足了——能满足功德大宝海。那时哪有 现在这么多人学这个法门?即使没有一个人,我也感到非常法喜。所以“当仁不让”这个词很好,当着仁爱、仁慈、大慈大悲、仁义的事情,不能退让,不能谦让, 应当来承担它:这是我们应当抱有的使命感、责任感。
今天站在法门的高度,这个法门,走过这十几年不容易。现在有这样的机会,是因缘成熟,让我们可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广大的平台来弘法。如果有这样的责任感,这个机会就一定要把握住。刚才说过,我们要了解时代的需要,倾听众生的声音,尽到我们应尽的本分。
到学校里一切都要如法如律,要有良好的风范,展现良好的形象,要代表这个法门,所以不可以嘻嘻哈哈、没有规矩、邋里邋遢,一定要有规矩。我到那里以 后,两个眼睛会像电灯一样,从早到晚盯住你们。班主任、助教还要汇报,哪个调皮捣蛋,偷懒,懈怠,不好好学习,在那里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和资源。严重者遣 返回去。所以希望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报名去参加,会有比较繁重的学习任务。当然,再怎么重,和世间人相比,都是有价值的。现在高中生容易吗?初中生容易吗?小小的孩子配上厚厚的眼镜 片,背着三座大山,他们不过是为了五斗米而已,为了一张文凭,为了工作,为了将来找一个饭碗,为了这些不得不繁重地学习。而我们为了法门,为了众生。“反 正为了法门,不为别人,我可以轻松一点”,这就是没有担当,这就不是鉴真大师的精神。所以我们要有精进勇猛的精神,我们所学的、所付出的,都非常有价值, 不像世间仅仅为五斗米而折腰。所以,我们的前景是非常开阔的,何况还有同门的师友相互提携,相互辅助,共同努力。同时,还有弥陀永远不息的光明引导着我 们,有祖师永远不息的关爱维护着我们,还有众生永远不息的哀嚎期盼着我们:我们内心牵挂这些,学习起来就有动力。
佛念/文
在这个堪忍的世间生活,有阿弥陀佛陪伴的人才算是真正幸福的人。从杂修杂行,转入专修念佛;从往生无望,到往生决定;从在莲友家30多平米的房子里 共修念佛,到有专修念佛堂;从几个人念佛,到现在的几十个人共修念佛……每向前迈进一步,都是阿弥陀佛十劫前为我们安排好了的。今天,我们能做弥陀手足、 弥陀使者,也都是我们宿世的善根福报,更是我们这一生唯一值得骄傲的事!
记得第一次接到白燕师兄电话,问我们可不可以做流通点时,我们第一次体会到,只要有愿,阿弥陀佛一定满愿。我们一看到弘愿寺的法宝,就渴望能在长春 流通这“救命”的宝贝。而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们的愿望就得以实现了:莲友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等来了第一批法宝,迫不及待地拆箱,所有的书和光盘都人手一 份。我们首先把手头上的书都仔细地阅读,光盘认真地观看,以便让自己了解法义;然后通过讲解和流通,让更多的人了解善导大师净土思想。
我们流通法宝的主要地点是在长春般若寺。每到初一、十五、佛菩萨圣诞或大型法会,我们就会把法宝装进双肩书包,带到流通点:莲友们根据自己的身体状 况,能拿多少就拿多少,还有的莲友用自行车驮;年纪大的,身体不好的,就直接到寺院去发书。如果是大型法会,我们就会借车运去几十箱。每一本书,每一套光 盘,都是莲友们亲手发给有需要的人。
每次去寺院结缘大家都非常的法喜,一边发书,一边大声地念着“南无阿弥陀佛”;也会时不时地介绍法宝,有的师兄还会说:“大家一定要多念佛,一句南 无阿弥陀佛,成佛有余。念佛今生幸福,来世生极乐。”遇到提问或有困难的居士,就推荐法义掌握比较好的师兄为其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通常会围上来很多 人,这时我们就会借机多说专修念佛的好处和利益:净土法门是易行道,阿弥陀佛对我们是无条件的救度,只要靠佛力专一念佛就一定往生,等等。有一些念佛多 年,却仍觉往生无望的居士们,听后非常高兴,总是多请一些法宝,说要带给他们周围的佛友看;也有刚接触佛法的信众说:“原来学佛还有这么简单的方法啊!”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们就觉得特别欣慰。通过结缘法宝,沾了阿弥陀佛的光,我们也渐渐小有“名气”了——有很多人慕名专门来找我们请法宝;无论修什么法门 的,都很赞叹我们的法宝,大法会发书多时他们也都会主动帮忙。
莲友们也把法宝发给了亲戚、朋友、单位同事、养老院……只要有地方可以送的,可以摆的,我们都会送去摆上。最受欢迎的还是佛牌,居士们都非常喜欢, 每次都是供不应求。发送佛牌的时候,我们会让他们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无论是多大年纪,无论是否信佛,无论是否专修念佛,他们都会很虔诚地念十声佛 号。
我们流通法宝的这几年得到了寺院的大力支持,每当流通法宝遇到困难时,弘愿寺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解决。每次和白燕师兄通电话,师兄总会问我们: “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有需要尽管说。”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听着真是暖心啊!2012年5月,净安法师、佛海师兄、佛通师兄、白燕师兄还特地来长春看 望莲友们。我们只是把运到家门口的法宝流通出去而已,比起师父、师兄们为法所付出的,我们做得真的太少了。
在阿弥陀佛的慈悲护佑下,2013年4月26日,长春终于有了专修念佛堂,我们的又一个愿望得以实现!念佛堂上下两层,四室两厅,200多平方米, 宽敞明亮;能容纳50—60人念佛、绕佛,100多人听法。莲友们给念佛堂起了一个非常亲近的名字——弥陀之家。“弥陀之家”的户主就是慈父阿弥陀佛,来 念佛的莲友都是家庭成员;每一位莲友来念佛堂都不觉拘束,就像回家一样,安心、自在地念佛。
在念佛堂成立第十六天时,智随法师、宗超法师给莲友们送来了弥陀救度的法宴。莲友们对两位师父的到来非常激动,奔走相告;来自通化、东丰、松原的 200多位莲友相聚一堂。智随法师嘱咐大家一定不要疑心念佛必定往生,做一个平凡、简单、真实的念佛人,师父风趣幽默的开示给莲友们带来了很大的信心。宗 超法师分享的基督教徒往生和为猪助念往生的实例,让犹豫不定的莲友们也生起了往生的信心。师父在临走时还叮嘱莲友们:念佛堂对大众很重要,一定要坚持办下 去;遇到困难要从阿弥陀佛的角度考虑,不要从凡夫的角度考虑。师父的这番话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有阿弥陀佛做靠山我们什么困难都不怕!
2013年7月18日,宗弘法师又给莲友们送来了阿弥陀佛甘露法水。黑、吉、辽三省的莲友都闻讯前来闻法。师父的开示清晰明了,师父特别嘱咐莲友们,一定要以开宗祖师——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为修学标准。莲友们都法喜充满。
由于念佛堂门前正在修高架桥,交通非常不便利;但无论天气多么炎热,或者是刮风下雨,莲友们都一天不落地来念佛。念佛堂每天两堂课,每堂课2小时。 每天上午9点钟开始第一堂课:首先拜佛、礼佛;然后利用5-10分钟分享慧净上人、净宗法师的法语或往生纪实故事、念佛感应实例,目的是让莲友们树立正确 的观念,专一念佛,真心靠佛,增加往生的信心;大家一起诵念《赞佛偈》后,就跟随慧净上人清念的调子绕佛,和其他的调子比,这个念佛调让人觉得更加安心、 法喜、摄心,与弥陀更加亲近;绕佛45分钟后,再坐念30分钟,然后养息5分钟,最后绕佛30分钟后回向。11点下课,午休。
念佛堂没有常住居士,都是莲友自发地维护我们的“弥陀之家”:下课后,大家做饭的做饭,或打扫卫生,等等。吃过午饭后,大家休息40分钟。下午1点开始上课,到3点下课回家。
每周四下午是莲友们共同学习时间。大家把一周遇到的问题,或对念佛堂的意见或建议提出来,对着经典及师父们的开示,共同探讨学习。念佛堂的问题,大家尽量达成意见一致,只要为众生好,为念佛堂好,都会尽量解决。解决完问题,或者没有问题,莲友们就共同读书。
我们就这样每天过着简单又充实的“念佛人的生活”:每位师兄对念佛堂都尽心尽力,各尽所能;大家共修念佛,共同学习、探讨法义,互相提携,互相帮助,每天都其乐融融,法喜充满。
希望在阿弥陀佛的加持下,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长春“弥陀之家”念佛堂的大门为一切有缘众生敞开着,期待您的到来,“弥陀之家”有您更精彩!
长春“弥陀之家”念佛堂
2013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