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净土宗的角度来看,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两千多年的历史,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佛教诸宗形成时期。
第二个时期:佛教诸宗汇归净土时期。
第三个时期:净土宗复兴时期。
第一,佛教诸宗形成时期,从佛教传入中国,一直到隋唐时期各宗各派形成,大约是六百年的时间。
宗派,是佛教传到中国之后才有的,印度并没有禅宗、天台宗、净土宗。佛教的分宗分派,也有人对这点提出异议。其实他是不了解,这是佛教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可以叫作佛教来到中国之后的一大进步。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教在印度产生的初期,释迦牟尼佛应机说法,随应不同的根机而开说一切经典,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就好像一个老中医,他是个大医 王,随便来什么病人,只要一把脉,心中一切明了,马上就把药方开出来。病人依方抓药,就能把病治好。后来这个大医王去世了,留下了八万四千药方——释迦牟 尼佛就是大医王,他留下来的经典就是药方。有这么多的药方,大医王却不在了。后来的人得病的时候,只好自己捡取这些药方。因为对大医王很尊敬、很崇信,就 有可能认为:“这些药方是大医王留下来的,都可以治我的病。”只要是大医王开出来的,都视为至宝。这个崇信很好,可是如果随便拿一个方子自己服用,就可能 会吃错药。
我们现在的人,如果不懂得立宗判教的话,往往就有这么个观点(他还生活在唐朝以前),他觉得:“佛教干吗还要分宗判教啊?释迦牟尼佛讲的经典都是好 的啊!都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都可以拿来啊。”这就好像认为:这些都是大医王开的药方,都是可以治病的,都拿来吃吧!这样就会产生紊乱。
所以,佛法来到中国以后,祖师、大善知识就发现这么一个情况:小乘、大乘,讲空、讲有,不同的经典、不同的法门对应不同的根机;如果不说明这些经典 是对哪一类根机,是对什么样的众生,是什么样的修法,如果不把它们作一个分类、归纳、整理、判别的话,后来的学者就会抓不到头绪。
打个简单比喻,我们进百货公司买东西,商品都摆在货架上,如果没有分类的话,就很难找到要买的东西。
我们要找修学的法门,打开佛的经典,无量无边,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经典,到底哪一部适合我们的根机呢?如果没有祖师的判教,我们就难以抉择。
所谓祖师的判教,就是把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法,按照他本身对修学的理解,按照他的路子,把它们分类、归纳、整理,然后加以判别,目的是帮助后学的人抉择法门。
就好像刚才说的百货公司,人家分类了:电器在四楼,衣服在三楼,食品在二楼。这样你才知道:“哦,我要买食品,就到二楼去。”这样很明了!
所以,各宗判教,有它的必然性。
为什么有各种不同的判教呢?这是各宗祖师、善知识根据他们本身的修学,以有缘的经典摄受有缘的根机,从不同的角度对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代佛法作分判。这里不能说谁对谁不对——都对!只是他们的角度不同,契入点不一样。
打一个比喻,就好像筹建一栋楼房,人们可以作不同的说明——有的人从它的楼层结构来说明:这栋房子有三层楼,第一层楼有几个房间,楼道在哪里,二层 楼、三层楼如何如何……。也有人不从这个角度说明,他是从建筑材料说明,他说建造这栋房子需要什么型号的钢筋、水泥、木材、装饰材料等等,这也是对的;还 有人从另外的角度,分析这栋房子怎样设计、怎样施工,这也是一种说明:这种种的说明,互相之间有相通的地方,但是侧重点各不一样。
我们净土宗判教,是站在什么立场呢?净土宗是这样说的:“你们分析得都很对,不管是从楼层结构、房间布局来分析,还是从建筑材料、施工方案来分析, 都是正确的。但是前提是你要有钱;如果没有钱,就买不到这些材料,也谈不上建筑布局,更谈不上工期早晚,你说得再对,对一个穷人来讲,都没有意义。”怎样 才有意义呢?一个没有钱的穷人,他有没有办法住进这栋楼房呢?如果有的话,这就是他所需要的,这样才有意义。
净土宗之外的圣道诸宗都属于自力修行法门,就是说要靠自己的力量寻求解脱,就好像刚才讲的建楼房,要靠自己挣到钱来建设。这些,净土宗都不判其高低 优劣。净土宗是站在哪个立场呢?就是说:“我本人不懂得楼层结构、建筑材料,什么都不懂。有人能够建好这栋房子,让我进来住。”——这就是净土宗!
净土宗就是阿弥陀佛把佛果、修行、解脱生死,完成好了,现成的,让我们来接受:这是净土宗的立场。
这样我们就能看出来,净土宗的判教和各宗判教之间是有差别的。
刚才说过了,佛教来到中国之后,经过六百年,形成了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宗派佛教。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质,在印度是没有的。
当然,还要说明一点:各宗各派之所以不一样,之所以形成各宗各派,这说明他们本身都有各自的特质和特色,不然就混淆了。
如果从净土宗的角度来看,禅、天台、华严,并不详细分辨他们各宗的特色,而是把它们一道划为圣道法门——自力修行的法门。那么,我们从哪方面简别净 土法门与其他法门呢?主要在于净土法门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其他法门是靠自己的修持力——有这样的分类之后,我们后来的学人就很明白了:“你讲修定、观 空,我们都没法做,最好能有适合我们的法门。有这样一个分判,我们内心就有了希望。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这就是适合我们的法门。”所以,判教对我们抉择法门 非常有帮助。
最初提出净土宗判教思想的,是昙鸾大师。他是以难行道和易行道、自力和他力来分判一代佛法,说明我们净土宗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力、易行道。
接下来就是道绰大师,他把一代佛法分判为净土法门与圣道法门。
昙鸾大师的分判是站在根本立场上说明为什么其他法门是难行道,因为是靠自力。
道绰大师的分判应该说比较系统化。道绰大师说到净土法门的时候,就举出了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说明所谓的他力,就是仰仗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力量。
以上的分判还是一个大框架。为净土宗建立完整判教体系的,就是善导大师。
为什么说善导大师的判教体系比较严密?那是因为善导大师又把净土宗的判教作了进一步完善:一方面继承了道绰大师的圣道、净土二门判;另一方面在净土 门之内,又分判为要门和弘愿——把仰靠弥陀愿力、专称弥陀佛名这种往生之法称为弘愿;把累积定散诸善、回向求愿往生的方法称为要门。
善导大师在道绰大师圣净二门判的基础上,在净土门之内又细判方便要门和真实弘愿,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如果仅仅大判圣道门与净土门的话,对于圣道门 的根机,要他一下子进入到专修念佛,还是有困难的。善导大师的这种细判,为圣道门的行者设立了一个阶梯——未必一下子进入到专修念佛,但可以当下不舍本 修、归入净土。譬如说原本是参禅的,可以继续参禅,把参禅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止观、诵经等种种法门也都可以这样回向求生:这样,就很方便地进入净土法门 了。这就是要门的作用。
当然,要门还是方便,不是阿弥陀佛的真实本怀。进入要门之后,进一步由方便导入真实,引导他从要门进入弘愿。就好像一个人上高台,一步跨不上去,就在中间垫一个台阶,这样就比较容易上去。
从自力承担的圣道门,到专仰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的弘愿,中间善导大师垫了要门这样一个台阶。当然,这本身也不是善导大师垫的,而是释迦牟尼佛在 《观经》里开设的,所谓十三定观、三福九品。不过前人并没作系统的教理上的分判,善导大师把它们归纳为要门,所谓“善导独明佛正意”,善导大师的高妙就在 这个地方。
有了要门,对圣道门的根机,就有一个摄受的方便;对导入弘愿来讲,又有一个升进的台阶:这样就能把广大众生的根机摄受在净土法门之内。
净土信仰到了善导大师的时代,有了完整的体系,形成了净土宗。善导大师不仅有这种要门、弘愿的教判,还有关于行持方面的行判:正行与杂行。弘愿的行 法,就是专修念佛正定之业;要门的行法,就是积功累德回向求生,就是所谓杂行杂修。两种行法相应地有两种利益:杂行之人难以往生,百中难得一二,千中难得 三五;专修念佛易得往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善导大师建立了完备的教理体系,被公认为净土宗的集大成者。
接下来从唐末以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一千多年的时间,中国佛教进入诸宗融合汇归净土这么一个历史时期。
一开始,因为有了判教,各宗各派的特色比较分明。接下来在互相之间阐释教义的时候,彼此就有交叉的地方。就像刚才打的比喻,楼房要讲楼层结构,也不 否定别人讲建筑材料;讲建筑材料,也不否定别人讲施工方案。各宗教义之间就有融通的地方;虽然融通,站在各宗的立场上,还是依本宗的解释方法。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众生根机逐渐暗钝,各宗各派的祖师善知识都一致地导向净土法门,纷纷引导本宗的有缘信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像天台宗的智者大 师,著《观经疏》《阿弥陀经义疏》《净土十疑论》,以天台教理阐释净土,最后吉祥卧往生西方净土;华严宗四祖澄观,著《观经疏》宣扬净土信仰;禅宗的许多 祖师大德也都提倡净土法门,宋代的永明延寿大师被尊为莲宗六祖,同时也是禅门法眼宗三祖。
这样一来,形成一种什么趋势呢?就是诸宗汇归净土。这种汇归有两个特点:第一就是使净土法门迅速壮大,蓬勃发展。就像很多支流汇聚到长江,江面变得 非常宽阔。禅宗的祖师也讲念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天台宗也说要念佛,“教宗天台,行归净土”;《般若经》的讲师也说“教宗般若,行归净土”;《华严 经》的讲师也说“教宗华严,行归净土”;南山宗宏扬戒律,严格要求自己,但是也“行持在净土”。这样,各宗各派的善知识都引导有缘众生回归西方极乐世界, 就使得净土法门非常普及,非常广大。
现在大家共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几乎是没有二话可说的,大家都形成了共同的认识和知见。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诸宗的汇归使得净土法门深入人心。
但是现在说起来,诸宗汇归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丧失了净土宗。
这里就涉及到“净土宗”这个概念问题。大家可能感到奇怪,“净土法门这么普及,怎么说丧失了净土宗呢?”
“净土法门”和“净土宗”这两个名词所代表的含义,一般信众是不加区别的,甚至很多法师也不加区别,总觉得净土法门就是净土宗,净土宗就是净土法门。其实,从教理的分判来讲,是有严格区分的,法门不等于宗。
刚才讲过了,“宗”是佛教来到中国的一大特色,只有中国才有,印度没有。但是“法门”不一样,印度早就有了,释迦牟尼佛讲八万四千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有没有听说过“宗有无量”?没有。中国有八大宗,或者十大宗,宗就很少。
宗,是祖师所创立;法门,是释迦牟尼佛所开显:来源不一样。
当然,祖师创宗,也是依据佛所讲的经典,只是它们是祖师所创立的。法门很多,所谓八万四千,宗就没有那么多。
同时,宗要对一切法门作分判。而法门本身,比如说“我修净土法门”,或者“我拜忏”,或者“我坐禅”,或者“我持戒”,这都是我们修持的法门。就法 门而言,所谓“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学你的,我学我的,彼此不作分判。但是,形成宗以后就不一样了,宗师要对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法门加以分判。就像 神医留下的药方,要对这些药方作分类,“这些药方是治传染病的,这些药方是治骨科病的,这些药方是治什么病的……”。所以,宗是对一切法门作系统的、有条 理的分判,以突出本宗宗旨。而法门本身是零散的、随机性的。
一般人如果没有净土宗的观念,他学净土法门,心里就没有底。同样的状况,有的说能往生,有的说不能往生,到底哪个对?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那样 做?实相念佛也是念佛,观想念佛也是念佛,观像念佛也是念佛,持名念佛也是念佛,包括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三福回向求生,这些也都是净土法门,不能说这些不是 净土法门,只要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为弥陀信仰、净土法门。
诸宗汇归净土,自然以各自的教理解释净土,这就使得净土法门色彩纷呈:我喜欢参禅,你喜欢诵经,他喜欢持咒,都回向求往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喜欢,更不知道哪种方法才是往生正因,这就是没有净土宗的观念。
往生之事,不是根据个人的喜好。就好像病人吃药,他不是根据医生的诊断,而是自作主张:“我生病了。我来拿这个药,因为我喜欢这个药!因为它包装好 看,因为它很甜。”这样怎能对治你的病呢?讲到佛法修持,“我喜欢这个法门,所以用它回向往生”,这不是严肃认真的态度,也没有如理如法。
有了宗的观念之后,我们就有了严格的分判,而不是凭自己喜欢不喜欢。就好比医生给你开什么药就吃什么药,不由自己喜欢不喜欢。
各宗祖师就履行着医生的职责,把释迦牟尼佛这些药方加以分判,辨别哪一类药方对应哪一类众生。这个分判的理论原则,就形成了宗。
讲到四种念佛,往往有人会说:“我为什么念佛?因为我想开悟开不了,所以我只好来念佛;我想观想观不了,所以只好来念佛。如果我能开悟,我就开悟去了。”好像无可奈何才选择了称名念佛。
如果以净土宗的观念来看,即使能开得了悟,也不以开悟作为资本,也不觉得开悟比持名殊胜,反而觉得持名最殊胜。为什么呢?他就是站在净土宗判教的立 场。为什么即使开了悟也来持名念佛呢?因为开悟不是阿弥陀佛本愿所选择的往生方法,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才是阿弥陀佛本愿所选择的往生西方的方法,《无量寿 经》法藏比丘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有了净土宗这种分判之后,选择法门的理路就非常清晰。劝导别人念佛,证据就非常确凿,而不会疑惑谁对谁错——法门无有高下,你也对,我也对。比如说 你通过修行三福回向往生,这也是净土法门,大家都承认。如果按照善导大师的净土宗观点一判,你这个属于要门。为什么?不顺阿弥陀佛“乃至十念,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的本愿;不随顺佛语,不随顺佛教,属于要门,属于杂行,往生不定:这样说出来,有经证,有祖释,让人不得不服。
我们自己修学净土法门,这个时候就要放下自己的知见,不能说“我就是喜欢杂行杂修”,我们应该更喜欢往生:“杂行杂修我很喜欢,如果不能往生,也不能喜欢。”目的是为了达成往生啊!所以,懂得了净土宗一向专念的道理,我们就把自己的知见放下。
总之,净土宗的建立,对我们择法非常有帮助。
净土法门在中国经过一千多年,各宗各派的观点渗入之后,虽然使得弥陀信仰普及于各宗,但是善导大师的判教思想却在中国本土失传了。这段历史应该作一 个交待:善导大师的《观经疏》《观念法门》《法事赞》《般舟赞》《往生礼赞》,还有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道绰大师的《安乐集》等等,从唐末以后,都在 中国失传了;直到民国初年,才从日本回传到中国。所以,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可以讲有净土法门,但是没有净土宗;净土宗的特点埋没了,丧失了。所以,净 土法门的行者往往都用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的观点解释净土。这样一来,同一个问题就有不同的解释,而且各有依据:“这里有经典依据啊!是哪位大德讲 的……”修学的人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这种状况持续了千年的历史。古代人的根器比较猛利,如果靠这种要门的修持方法,即使没有明确的教门分判,也有人能够突出重围;但是大多数人可能就遗漏了。
特别是到了现代,现代人的根机更加拙劣,烦恼也更加深重。如果还是靠这种模糊的净土法门观念——“法门没有高下,怎样修都可以回向求生”,这样,我们就很难抉择,也很难找到贴近时代、贴近众生根机的解脱法门。所以,完整的净土宗观念的恢复,是大势所趋。
我觉得阿弥陀佛非常慈悲,确实佛眼无碍,观察众生的根机到了,在一百多年前,善导大师的著作就从日本回到中国——这不是一件小事,这是一件大事!这 件大事标志着佛教从第二个时期向第三个时期转变:第二个时期,诸宗汇归净土,使净土宗特色埋没,多数人理路不明;善导大师著作的回归,意味着在教理方面明 确地把净土宗独立出来!
明代末期,像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再到印光大师,这三位祖师大德,他们的努力方向都是希望净土法门摆脱融混诸宗、以至于丧失本来面目的这种状况,都 想把净土宗独立出来,在与各宗的比较的时候,显示出净土法门的超胜。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就是这个出发点,但是我们后来的人不容易看明白。蕅益大师的 《弥陀要解》也有这样明显的倾向:他虽然用了天台的教判,但是也突破了天台教理的框架。比如说天台讲四土分判,但是蕅益大师就说这个四土有横四土,有竖四 土:竖四土就是随着人修持的境界、功行的深浅,如果没有断惑业的话,就生凡圣同居土;如果成了阿罗汉,就可以到方便有余土;破了无明了,就到实报庄严土; 佛就是常寂光土——这是竖四土。同时大师又说横四土:凡夫没有断烦恼,到了凡圣同居土,同时证得三不退,所谓行不退、位不退、念不退;然后在凡圣同居土就 可以当下不用改变而融入四土,同佛受用。这其实已经突破了天台靠自力修行达成竖四土的观念。虽然有所突破,但总是让我们感觉有点拉扯,不那么清楚,不那么 痛快,不像善导大师所讲的——凡夫入报,为什么?乘佛愿力!
为什么蕅益大师没有讲到这个地步呢?因为他没接触到善导大师的思想,所以就没点出“乘佛本愿力,凡夫入报土”。在天台宗的框架之内,没有这样的思想!就是说,我们这些祖师大德都想把净土宗独立出来,显明出来,遗憾的是没有遇到强有力的教理基础。
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反复强调的就是: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为什么讲特别法门?就是说它跟诸宗法门不一样!印光大师讲“特别法门”这个名词的悲心, 就是要把净土宗独立出来,摆脱诸宗混合的定慧色彩,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念佛如果没有达到清净心,不能往生”等等。一般净土学人往往以这种圣道他宗观点、通途法门教理来判断净土的殊胜利益。印光大师致力于拨正这种模糊的、误 人的净土修行观念,反复强调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不可以与通途法门并论”,“不可以通途教理而为论判”,就是要把净土法门与诸宗法门剥离开来。可以讲, 印光大师他老人家的出现,就是为了完成这么一段历史因缘。所以他再三强调这一点。
光是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什么还不够呢?因为现代人的知见很繁杂,如果没有一种系统的、条理分明的理论架构的话,可能只有少数人能由这样的引导而 进入,而多数人还是在那里摇摆。像我以前看《印光法师文钞》,也看不大明白,有时候觉得很容易,有时候又觉得很难,还是找不到一个去处。直到接触善导大师 的净土思想,那就不一样了,因为善导大师有严格的判教体系。所以,这一步很重要。
我们的上人——慧净法师的出现,就是把善导大师这种完整的净土宗理论框架凸显出来。
善导大师这种理论框架,为净土一宗,其实也是为整个佛教建立了稳固的基础。因为整个佛教,八宗也好,十宗也好,到了末法时代,如果靠自己断惑证真了 生脱死,都做不到了,所以大家都回归净土,说:“净土宗,我们都来靠你了!”如果净土宗说:“唉!我也搞不清!”就好像别人来问路:“我们不认识路,不知 道走哪个方向,我们到达不了,就靠你了!”如果你说:“哎呀,我也不行!”这样大家都走不出去了。
各宗都来靠净土宗,如果净土宗本身在教理的分判方面再不明确的话,比如说:“你来靠我,我还要靠你的圆满戒定慧呢!”这样就法不应机,众生就难以得解脱了。
所以,作为佛法的主干,现在净土宗必须完整地独立起来。就好像一栋房子一样,这栋房子有五根柱子,四边各有一根,中间一根为主。现在那四根不行了, 弱了,慢慢斜过来靠着中间这根主干。如果说中间这根主干也撑不住了,那这栋房子就倒了。中间这根主干就是净土宗——不是我们所讲的净土法门。为什么呢?因 为讲法门,就没有高下,“法门无有高下”,大家都差不多,各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根机选择。讲宗就不一样了,它是对所有的法门作一个分判。当然,也不是说哪 个高、哪个下。如果你是圣道法门的根机,能够圆满戒定慧,惑业净尽,了生脱死,你可以这样去修行。如果不是这样的根机,你就来学净土宗。为什么?仰仗弥陀 愿力,“不断烦恼得涅盘”——这就是我们的判教理论。有教理的根据,有经典的依据,这样大家就很明白。
佛教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过程,来到我们这个时代,站在净土宗的立场来讲,进入第三个时期——复兴净土宗时期。净土宗如果不复兴的话,求生净土的行人 就摸不清方向。如果没有接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很多人求生西方,心里都是很茫然的,没有底气的,这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如果说连这一点——求生西方的希望 都没落实的话,那佛教还有什么希望呢?所以讲,净土宗能否复兴,关系到整个佛教的兴衰!
知道历史,就能够判断未来。诸宗形成,这是佛教从印度来到中国之后必然要走的一步,没有这一步是不可能的,不然的话,这么多经典,何去何从?如何抉择?所以必然要形成佛教诸宗:这是第一个时期。
随着时代的推移,众生根机越来越暗钝,圣道诸宗越来越难证,佛法修行毕竟法要应机,于是就进入第二个时期,诸宗融合汇归净土——不是诸宗融合汇归禅 宗、汇归天台宗,而是汇归到净土。但是这种汇归,只是汇归到净土法门,不是汇归到净土宗,因为各宗判教不同,很难汇归到净土宗。汇归到净土法门之后,逐一 收编;收编之后,再重新用净土宗的框架结构归纳整理,把往生正因确立起来。
所以,用这样一种历史眼光来看,佛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发展,确实体现了阿弥陀佛的悲愿救度和历代祖师的慈心调化:首先形成各宗,让大家对一代佛法 有所抉择;接着汇归净土(这时候,善导大师的思想暂时隐没),净土法门,大家都可以进来;然后善导大师思想又显现出来,承接诸宗回归净土这么一个历史发展 趋势,再进一步引导,把净土宗独立出来,把净土宗的判教思想显现出来,把阿弥陀佛的救度特质显现出来。
所以,在这个时代遇到慧净上人为我们开显善导大师的教法,可以讲我们是“向阳花木早逢春,近水楼台先得月”。今天晚上是十五,外面明月朗照——当然,现在天气比较冷了;如果是在春天的话,春风扶柳,我们就可以来到湖心亭,仰望一轮明月——近水楼台先得月。
因为时代的因缘,我们接触到善导大师思想,接触到慧净上人为我们弘扬净土宗,对于净土宗——“宗”的观念能够进一步明确。
希望我们的莲友,尤其是有志于弘法的法师、莲友,在这方面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引导众生的时候才胸有成竹。
同时,根据佛教历史的演变来看,根据时代众生的根机来看,对于净土宗的复兴,我们充满了信心;由此对于佛教的未来,我们也充满了信心。既然诸宗汇归净土,那么净土宗就要复兴!我们也感觉到责任重大!我们就有一种使命感!所谓“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
我们先得到法门利益,所以就有这样的责任!如果我们共同形成一种使命感,那么对于净土宗的兴盛,对于众生的解脱,那就是一个大事因缘。
所以,我也经常打这个比喻:就好像严冬过后,春天来临,虽然是早春,山野间还有皑皑的白雪,但是拨开白雪就能看见嫩嫩的绿芽。即使是一棵嫩嫩的绿芽,它也代表着春天的来临。
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实际上都是阿弥陀佛菩提树上的一棵嫩芽。过去那种因模糊不清的观念而在三途六道轮转的苦迫寒冬就要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弥陀的春天、极乐的春天已经来临!净土宗在未来的弘扬会有很大的空间,这是众生的希望。
我记得有一次跟上人通电话(那还是十年以前),上人讲的话让我内心很感动,上人说:“我们这个法门——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是这个时代众生的唯一希 望!”确实如此!当时听起来觉得非常打动人心。除此之外,众生确实是没有希望的。我们想想看,佛教这个大势,六百年的诸宗形成,一千三百年的诸宗汇归净 土,未来末法万年就是净土宗的复兴时期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莲友——法师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讲任重而道远啊!为了法门的住持,肩上的担子还是很重的,但也 是很光荣的!
弥陀示现之善导大师的撰著,现存的有“五部九卷”,其中《观经疏》一部四卷收录于《大正藏》三十七册,余之四部五卷收录于四十七册。
《观经疏》一般称为《观经四帖疏》,具名《观无量寿佛经疏》或《观无量寿经疏》;而从其内容意味来看,也称为《楷定疏》或《证定疏》。此外又称为《观经义》《观经要义》《观经义疏》等。由其名称之多,可窥知此疏被引用之广与尊崇之高。
《观经疏》于五部九卷之中称为“本疏”或“经疏”,也称为“教相分”“解义分”“安心分”,属于“教门”;与此相对,《观念法门》等四部五卷称为“具疏”,也称为“行仪分”“起行分”,属于“行门”。
《观经》的主题很奇特,令一般圣道门诸宗师难以理解。
亦即韦提希夫人是个平凡女性、十足凡夫,为苦恼所逼;然而在一睹阿弥陀佛住立空中相的刹那,立刻往生决定,悟无生法忍。
又经末“流通分”说:“专称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意译)
而下下品之极重恶人,临终苦逼,狱火来现,仅以十念念佛亦得往生。
这几点是很难让圣道门自力根性的行者理解的。以证悟而言,单单破见惑,若非宿世积功累德、行诸难行,则不能达到。而韦提希夫人生长王宫,恣意五欲, 何曾一日修行?然而刹那之间,心灵一转而登法忍之位(体悟弥陀救度、信心不退之意)。又,远离三途六道的轮回岂是易事?然而极重恶人,无善无行,但念佛 名,亦得长揖娑婆,高超极乐。如是之事,迥出凡夫知见。
因此之故,圣道诸师竞相注解《观经》,而误判韦提希夫人为大菩萨,宿世已曾积功累行,方能于此一会即得无生法忍。并谓十念往生是“唯愿无行”,但作远生之缘,未能今世即生。如是错解,则《观经》的正机不是凡夫而是圣人,将使《观经》的正意隐而不彰,我辈浊恶求出无门。
这种错解,一言以蔽之:不知《观经》的目的是在显彰“弥陀本愿、凡夫为本”;亦即不知净土门易行他力,执著圣道门难行自力。
因为圣道门须以自己的修行力量,救度自己的生死轮回,然而这是自力难行,故《大集经》言:“亿亿众生,无一得者。”若完全依靠弥陀佛力的救度,则不 论一切善恶凡夫,都能往生极乐,不再轮回六道,故本疏言:“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又言:“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 齐入。”自力他力迥然不同。而《观经》正是净土他力往生之经,弥陀佛力救度之法;非为圣者所说,乃是为凡夫所说之经。以佛力故,凡夫之韦提悟无生,极重之 恶人生极乐。这全靠弥陀佛力救度,丝毫不靠凡夫自力自得。所谓佛法有五种不可思议,其中佛力最不可思议,而佛力之不可思议,正是指弥陀的大悲救度之力。
如今善导大师的《观经疏》之所以被称为《楷定疏》,正是大师完全站在弥陀佛力救度的立场,楷正了圣道门古今诸师的误解,判定其是非。大师于跋文言:
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
所谓“古今”之“古”是“古说”之意,指善导大师以前著作《观经疏》之净影寺慧远、嘉祥寺吉藏、天台宗智顗等之论说。“今”是“今说”之意,指大师 之时代继承净影嘉祥等论说之人及摄论家之说,大师讳号示尊,统称以上诸人谓之“诸师”。“楷”是楷正、规范,“定”是决定义理之是非;亦即决定义理之是 非,作为后世之模板谓之楷定。
由于净影寺等古今诸师,以圣道门自力教的观点解释净土门他力教的《观经》,不能把握《观经》的真实义,因而《观经》真义隐晦,释尊本怀不彰,弥陀佛 力不显,净土弘传受阻,凡夫往生之道闭塞。善导大师见此情形非常痛心而言:“自失误他,为害兹甚。”乃向弥陀、诸佛乞求冥加以撰写此书,判定古今对《观 经》所解释的是非,以显明《观经》之正意。果然,正当开始撰写此书之时,每夜梦中都有一位圣僧,前来指授玄义科文。故此书一出,《观经》真义,犹如杲日当 空,朗朗然彻照大地。释尊素怀,弥陀愿力,彻露无遗;念佛之人,如雨后春笋,遍满长安。是以古德言:“善导独明佛正意。”亦即在当时佛教界中,只有继承昙 鸾大师、道绰禅师之正脉的善导大师,显明释尊宣说此《观经》的真正目的及《观经》的正确意趣,因此大师之疏称为“楷定古今之疏”。
又,此疏是诸佛所证明勘定之书,故亦名《证定疏》,其跋文云:
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
法然上人赞云:
善导《观经疏》者,西方指南,行者目足。
又说:“梦中有僧指授玄义,僧者恐是弥陀应现;尔者可谓此疏是弥陀传说。”又说:“举世称证定疏,人赞之如经法。”
此《观经疏》既是弥陀指授之玄义,诸佛证诚之妙释,不可不珍重敬信。
诸师对《观经》的解释,影响最大且又最显而易见的误解有四点:
1.韦提圣人论:判定韦提希夫人是大菩萨。
2.九品唯圣论:判定九品往生机都是圣者。
3.化身化土论:判定弥陀是化身,极乐是化土。
4.别时意趣论:判定下下品之十念往生是唯愿无行。
大师于《观经疏》之第一卷《玄义分》七门分科的第六“和会门”就此四论,一一纠正之,并举出下列七论,作为楷定古今之正论。实际上这七论是《观经疏》楷定古今的重点:
1.观经唯凡论:佛说《观经》,但为凡夫,非为圣人。
2.韦提凡夫论:韦提希夫人是凡夫,并非圣人。
3.九品唯凡论:九品行者都是凡夫,不是圣人。
4.报身报土论: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
5.愿行具足论:六字名号具足愿行,信心称名必得往生。
6.凡夫入报论:使一切善恶凡夫平等无差别地往生报土,与弥陀同证无量光寿是净土门的本意。
7.乘佛愿力论:一切善恶凡夫的往生报土,没有一个不乘托弥陀大愿业力。
《观经》之下下品说到一生造恶之凡夫,临终苦逼,遇善知识,教以十声念佛,当下华台迎接,非常庄严地往生极乐。像这种佛说,这种胜景,不是一般常识 所能理解的。昙鸾大师说:“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所以佛怎样讲就要怎样信,直心是道场。若以常人之耳,测度非常之言,甚至为了作凡夫合理的解释而曲 解佛说,则是自失误他,为害不浅。《观经》易被曲解,以为既是凡夫,又是极恶,怎能往生?若能往生,必非凡夫恶人;因此以圣者判定九品往生机,如下图:
判定九品往生机是圣者,凡夫无分,完全失去净土门“凡夫为本”的旨趣,灭却佛说《观经》的真意。对此大师慨然纠正之,大师于《玄义分》“和会门”首先以道理立论显明其非,其次就《观经》之文,以凡夫为本位的经说证明之,而作结论说:
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九品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
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
又,大师于《散善义》中一一辨定九品之机位,如下图:
依大师的判定,九品都是凡夫,不是圣者,且整部《观经》是释尊为未来世的五浊凡夫所说,非为圣者;大师说那种圣者是:
三途永绝,四趣不生。
身居生死,不为生死所染;
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
神通自在,转变无方。
更忧何事,乃藉韦提为其请佛,求生安乐国也?
那种圣者可说已经远离三途六道,安乐无忧,不用佛为他们愁出离之道,不用弥陀为他们发救度之愿。倒是佛去世后的五浊凡夫,为烦恼贼所害,浊恶不善, 五苦所逼;如斯苦者,犹如溺水之人,常没常流转,是弥陀悲愍、为其发愿成就净土急须救度的对象,所谓“弥陀救度,凡夫正机”;弥陀悲愿是以救度五浊末世为 烦恼贼所害、苦恼不堪的我辈凡夫罪人为目的,若不以救度如斯罪苦之机为急务,则佛之悲愿不够圆满,而众生之沉沦永不超升。然而阿弥陀佛之五劫永劫的大悲愿 行,十劫以来的不停召唤,正是以救度如斯苦机为急务。故大师说: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又说:
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世尊定为凡夫,不为圣人。
证明如来说此十六观经,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
由此可知:整部《观经》之定善十三观及散善九品,都是释尊为五浊恶世常没凡夫所说的,与圣者全无关系,故不只九品不是圣者,定善之机也不是圣者;即 使韦提希夫人,虽然诸师断定她是大菩萨,大师也首先于《序分义》依据“汝是凡夫,心想羸劣”之佛说,楷定韦提希非大乘圣人,乃是博地凡夫,而言:
正明韦提是凡非圣,由非圣故,仰惟佛力冥加,彼国虽遥得睹。
其次于《定善义》“华座观”言:
韦提实是垢凡女质,不足可言;
但以圣力冥加,彼佛现时,得蒙稽首。
又于《般舟赞》言:
韦提即是女人相,
贪瞋具足凡夫位。
总之,整部《观经》始终都是为了救度五浊凡夫、常没恶人所说的经典;是显示净土门正所被机以凡夫为本,为如斯凡夫所说的经典;是说明一切凡夫,信受 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的经典;是释尊观见机教成熟而说的一部末法浊世机教相应的经典;是弥陀救度之法、凡夫得救之道的经典。
有关弥陀净土是报是化的问题,诸师或谓之应化土,认为既是凡夫也能往生的净土,应是劣等的应化土;或谓之凡圣同居土,认为既是凡夫圣人都能往生的净土,应是凡圣杂处而居的下等净土。
对此,道绰禅师已于《安乐集》第一大门之《三身三土章》纠正之,而说明弥陀净土是报土非化土。今大师亦于《玄义分》之“会通二乘种不生”一节,断定 弥陀净土既非应化土,也非凡圣同居土,而是极为高妙的报土,所谓“是报非化”,同时举出《大乘同性经》《大经》《观经》等三经证明是报非化之义。
然而如此高妙的报土,凡夫如何往生呢?为了显明此义,大师特别设立问答的方式而言: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这便是有名的“凡夫入报论”:弥陀净土是高妙的报土,而一切善恶凡夫都能往生,其所以得生之因,系全托佛愿他力,而非凡夫自力。
诸佛的报土虽也是胜妙的净土,然凡夫、二乘自不用讲,高级菩萨也无法进入;如《仁王经·教化品》所言:“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可是弥 陀报土是酬报第十八愿“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成就的净土之故,既是高妙报土,同时也是十方众生——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逆谤阐提——都能往生的 无与伦比的报土,是超胜诸佛报土的报土;这也正显明弥陀愿力的特别殊胜。
此问答中,“报法高妙”等是问弥陀愿力所成就的报土是法性身土,是弥陀本身的境界,大乘圣人、小乘圣人以自己之力尚且不能进入,烦恼炽盛、业障深重 的凡夫怎能往生呢?对此大师答以垢障凡夫以自己之力固然不能往生(信机),但由于完全乘托弥陀救度之力(信法),致使五乘——人类、天众、声闻、缘觉、菩 萨——机类同生报土。
在此大师说明弥陀救度之机很低,是恶业凡夫;往生之土很高,是高妙报土。如此胜益,皆因托佛愿力,显示弥陀救度是五乘齐入、万机普益之法。
“五乘齐入”之“齐”是“同一”之意,在此显出“一因一果”之义。若论五乘,凡圣善恶各不相同,因既千差,果亦万别(多因多果);然而五乘同舍自力,同托佛力(一因),同生报土,同证法身(一果)。
十方众生有等觉菩萨,也有五逆谤法,若依自力,则各人果报千差万别;若依弥陀愿力,则上下无别,一同往生高妙的报土,一同证悟光寿无量的极果。
可知往生西方不是靠自力,乃是全靠佛力,故不论众生的身份资格:不论男女老少,不论缁素贤愚,不论罪之轻重,不论行之有无,不论心净不净,不论念一 不一,一切不论,但信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亦即但凭弥陀不可思议的佛力,十恶五逆,谤法阐提,皆得往生。故往生极乐,不论自力,只论他 力。
欲生净土之人,应先知弥陀本愿,弥陀已预先为我等成就极乐世界,预先为我等成就往生之功德资粮,也预先为我等成就消除旷劫以来所造一切罪业之名号功 德力;由于我等不知不信,故未能领受弥陀功德,因而继续虚受轮回。今日信知,乘弥陀愿力,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此信一信永信,贯彻一生,更不再疑。
若不乘弥陀愿力,等觉菩萨不能往生,何况凡夫?若论凡夫,尚且无力脱离六道轮回,何况往生高妙报土?五乘自力非入报土之因,唯托弥陀愿力才是正因。所谓:
愿力成就之报土,自力功行不能到;
大小圣人皆共同,唯托弥陀本愿力。
不论根机,不论善恶,往生报土,唯依弥陀佛愿之力,不依行者自身之力。
众生皆是杂毒之心,虚假之行;唯有弥陀是清净之心,真实之行。因此,不论众生修行之力,只论弥陀救度之力。
不可依众生的资格论生不生,应该就弥陀之救度问信不信。信者得生,疑者不生。
净土法门是凡夫正机,本愿称名,报土往生。亦即极愚最下之人,依极善最上之法,生极高最妙之土。
九品皆凡,极乐是报;凡夫入报,全托佛愿。
安徽省合肥县,有一位大绅士,家资很丰,设有典当号、古玩店、银号,因为他既有钱,又善交际,故他的银号生意很兴隆。他所出的钱贴,即等于钞票。
这年新印成十千一张的大钞,经理请这位绅士财东到号中检阅。绅士到了号中,经理将印妥的十串大钞取出一捆,呈与绅士过目。绅士从整捆中抽出一张细 看,认为满意,就放在桌面上。不意这时来了一阵风,将这张钱贴吹起,出屋门望空飞去。绅士即命学徒爬梯上屋去追寻,但到屋上一看,踪迹全无。因为该银号之 房屋四周有很高的围墙,决不会吹到外边去,绅士一看未能寻回,认为此事奇特,就对经理说:“倘日后发现这张钱贴来兑现时,请到我家由我亲自兑给他,以查个 究竟。”经理即将该钱贴号码证明,并嘱同人,一体周知。
事过二年多,忽然有位石匠来兑钱,一查,正是从前被风吹去的那张钱贴。经理即派人领他到绅士家中,绅士请他客厅坐下,就问他:“你这钱贴怎样来的 呀?”石匠说:“是我打磨得来的。”绅士说:“你与人打一盘磨,也不过一二百文钱,怎么竟能给你这张十串钱的大钱贴呢?”石匠说:“这钱贴是真是假呢?” 绅士说:“是真的。”石匠说:“既是真的,你就应当兑钱给我,何必问长短呢?”
绅士带笑说道,“因为这张钱贴当初有一段奇特”,随将往事一谈,因问道:“我要彻底明白,你既是打磨得来,请问究竟给谁打磨,而送你这许多钱呢?” 石匠说:“我给阴曹打磨,阎王送给我的。”绅士更觉奇特,又问:“你怎样给阴间去打磨呢?”石匠说:“在十几日前,我打磨回家,天色已晚,走至西关外,觉 得肚子饿,就找了个卖食品的小摊头吃东西。正在这时来了两位公差,向我说,走,跟我打磨去。我说,天已晚了,明天再去吧。二位公差说,这是公事,不能耽 误。二位公差拉着我就走,但所走的路都很生疏,未曾走过。这合肥县四外之路,我全部熟悉,但他们领我走的路,却全未走过,我心中很奇怪纳闷。
“走了也不知多远,到了一个城市,生意繁盛,人烟稠密,二公差将我带到一个大衙门中说,你在此等着。等了一阵,只见二公差返回,将我带到大堂上去。 堂上坐着一位官员,很是威严,问我,你是磨匠么?我答是。官员说,将他领到磨房。并嘱我说,好好地打磨,限期三天,如工作好,到时多给你钱,如打得不好, 当心罚你。
“二位公差将我领到磨房,我一看,就吓一跳。从我打磨以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大的磨,这磨不但大,还有一双磨眼,但这个磨眼,就比人的腰还要大。二位 公差将磨抬开,我一闻,很腥气。我问公差说,这磨这样大,是磨什么用的?二位公差很严肃地说,你少说话,打磨吧。我即开始打磨,一直打了两天,同二位公差 同食同息,渐渐地熟了。我又问二位公差,这是磨什么的。二位公差说,我对你说了,你可不能对第二人说呀。我答应不说。二位公差说,告诉你吧,这是磨人的, 这里是阴曹地府,打好这磨之后,先磨三个人。第一位,磨东门外杀牛的,第二位,某大员(清季显官,暂讳其姓名)。”
说到此处,石匠不说了。绅士追问:“你说三位要犯待磨,你方说了两位呀,还有一位呢?”绅士紧追着问,实在问得石匠不得已啦,就对绅士说:“我好像 听说是你的名字似的。”绅士说:“有我,我为何事受磨研呀?”石匠说:“听说你在八月十五有点什么事。”石匠言毕,只见绅士头上的汗珠如同黄豆一般的滚下 来。
石匠说:“我打完磨,二位公差领我见了大官,给了我十串钱的一张钱贴,大官吩咐二位公差送我回家,二公差驾着我走,很觉轻松。到了我家门口,家门尚 未开,二公差将我从门缝里推进去,睁眼一看,原来躺在灵床上。我妻坐在旁边落泪,一见我睁眼,即问曰,你好啦?我觉很冷,叫妻给了碗滚水喝,慢慢的坐起。 就问我妻,我怎么会躺在这里呢。妻告诉我说,那天你与人去打磨,至晚还不回来。我不放心,整夜未睡,一早即四处去寻找你。听人说,西门外死了一石匠,我跑 去一看,果然是你躺在地上,即雇人将你抬回家来。用手摸你心口,还温温的,舍不得埋你,一直到现在。我一听才明白。于是想起阴官给了我十串钱的一张钱贴, 用手向袋中一摸,果然摸出。一看是贵号的,所以今天来兑钱。”绅士听完说:“好啦,这事万不可向别人再说,以后你也不要再打磨啦,我除了兑你十串钱外,另 外再送你二百两银子,拿去做小生意吧。以后如有缺少,周转不灵时,可直接来找我。”石匠连声答应,持银称谢而去。
这位绅士为何这样害怕呢?原因是从前他在上海做古玩生意,同事中有个盟弟,二人很要好,后来因为生意不佳,大家各奔前程,绅士即返回原籍。又过了几 年,某年八月十四日,他的盟弟买货路经合肥,即寻到盟兄家探望。二人谈话之际,盟弟说出此次出外收买了好多宝物,并给绅士看。绅士声声赞美说,老弟你这次 发了大财啦。明日八月十五,绅士备美酒,在后花园饮酒赏月,绅士殷勤劝饮,将个盟弟灌的烂醉如泥,人事不省。这时绅士将盟弟捆好,推入花园井中,上边堆以 泥石,将井填满。绅士得了盟弟的珠宝货物,即发了大财。从此在合肥县开起了古玩店,又开了当铺,又开了钱庄。因他善交际,交官府,走衙门,居然变成了赫赫 有名的大绅士。人未知其是谋财害命得来的。而他的盟弟又是外省人,人失踪了,也就算了,既无人问,也无人找,阳律是被他瞒过了,但阴司不饶。今被石匠指 破,只吓得他心惊胆战,日夜不安。既然要遭阴律磨研,怎么办呢?于无办法之中,想出忏悔一法。于是在后花园中,另整一间静室,设立他盟弟之灵位,日夜焚香 烧烛痛苦忏悔,并祷云:愿将所有财产全去行善事,都算盟弟做的。于是这位大绅士设粥厂,舍棉衣,济贫困,兴道院,助佛寺。不到半年,将整个古玩店的资财变 卖施完。这时他听说,东门外杀牛的老板因被牛踏着脚,始则高肿,继则流黄水,再则流血水,百医无效,已将两脚烂的无肉,日夜呼痛不绝于口。这位大绅士一 听,更加害怕,于是为善更爽。他自己想:命都将没有啦,要财何用?既是受阴律磨研,不知万死千生的要受多少恶刑,受尽恶刑又怎样呢,恐怕只有变猪变牛,人 身是得不到的了,不如趁现在未死,阴刑未临之前,尚有人身自由,将所有的财产,全做了善事。于是又放生吃斋。过了些时,听说东门外杀牛的死了,又闻某大员 于剃头时剃去一个热痱子,从此流黄水,流血水,又是百医无效。绅士听了,更加害怕。
又过了半年,这位大员由头至顶烂得不成人形,死时将头向桌面一伏,头颈自行脱落,如被斩首然。第一杀牛者死,第二某大员又死,第三该轮到他本身啦。 此时,绅士为善益力,忏悔益诚,如此又过了两年,他的财产已用去了三分之二。有一晚,石匠忽然来访,绅士急请他进来,问他有何事。石匠说:“我特来报个喜 信,你不要怕啦,阴司不磨你啦。昨晚,二位阴差来我家,对我说,他两位因泄露了天机,被阴官打的不得了,后来因你忏悔行善,无形中他们又有了功,将他们升 了官。昨晚是他们上任去了,特来说给我知,叫我告诉你,因你能忏悔行善,不磨你啦,叫你继续行善积德。”说毕而去。绅士这才将心放下,但依然为善,年至七 十余,善终。
道恒法师,知道的人可能并不多,但说起鸠摩罗什,大概对佛教稍有了解的就闻过他的大名。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为了争取一个15岁的僧人而发动七万大军 与别国交战,当时所要争夺的就是这位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天才的译经家,相传是“七佛译师”,中国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经典几乎都是他翻译出来的,他翻译的经 典深得中国人——不管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的喜欢。他死后,以其舌头焚烧不坏之灵瑞来证明其毕生翻译之经典准确无误。
鸠摩罗什生前有三千弟子,所谓“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翻经”。而这三千弟子,其中有十位,论道德、才华、修持、影响力,都是最一流的,被后人尊称为“十哲”。这位道恒,便是当时的“十哲”之一。
释道恒,东晋时代高僧,陕西蓝田县人。
道恒小的时候便迥异于常人,显现出特别的气象。9岁的时候,一次在路边玩耍,正好被当时的隐士张忠看见,张忠不禁惊讶地慨叹道:“这个小儿有出人之 相,如果在世俗,一定能够做王公大臣,辅佐君王朝政;如果出家,则必能光大显扬佛法。只恨我人已入老迈之年,不能亲眼见证那一天的到来了……”
道恒年少时,双亲就相继去世了,由继母抚养长大。他侍奉继母至为孝顺,一如生母,在当地很有孝名。由于家里很穷,他常常靠卖画为生。道恒好学不倦,异常勤奋,常常通宵达旦地研习儒释道经典。
20岁时,继母又去世了,他办完丧事,守孝期满后就出家了。出家的道恒精通佛理,佛典与世俗典籍无不通达,思维清晰而敏捷。
后来他听说译经大师鸠摩罗什来到了长安,便慕名前去投师拜访。罗什见到道恒,相谈之下,对其大为赞叹嘉许。后来罗什在草堂寺组织翻译佛经典时,道恒参与协助校阅经文。所以,今日我们翻开罗什翻译的诸多经典,其中也有道恒法师的辛劳。
后秦皇帝姚兴,受其父影响,从小就信仰三宝,遇到鸠摩罗什后,万分欢喜,立刻拜他为国师。在姚兴的促成下,鸠摩罗什才开始在长安翻译经典,但姚兴这 个人有时爱才爱得有点异想天开,他觉得鸠摩罗什这样的绝世天才如果没有后代继承天才基因,就太可惜了,于是找了十名绝世美女,强令鸠摩罗什与之结婚。
当时罗什大师的弟子中,还有一位名叫道标,道德和才华跟道恒一样,都很出众。姚兴听闻道恒和道标两个人的名声后,觉得他们有经世济国的才华,异想天开的旧习复发,居然想要据为己有,想要他们脱下僧衣,穿上官服,让他们来帮助他治理国家。
于是,姚兴派大臣姚显游说二人从命,姚兴同时亲自写信给二人,表达他渴求贤才的真诚而急迫的心意,希望二人不要以“守节为辞”。 道恒和道标则在回信中态度坚决地说“缁服之下,誓毕身命,并习佛法,不闲世事”,披上这出家之衣,便早已发誓永不还俗,一生只研习佛法,不参与世俗之事。
然而姚兴仍不罢休,又转求他们的师父鸠摩罗什劝他们从命,什师自然爱徒心切,反而在姚兴面前为两个弟子求情,希望姚兴成全他们的修道之志,勿以皇权逼迫还俗。
但姚兴还是不死心,之后又屡屡下诏,逼迫道恒、道标二人还俗为官。甚至派人强行缉捕二人入宫,好几次都是在全国各地的朋友的帮助下才避开追查。
道恒见此情形,知道势所难逃,不禁慨然长叹一声:“益我财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能增益我财物的事,也在损耗我的精神;能让我做官、增长我的名声的事,也同时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
之后道恒便回到了他的家乡蓝田,隐姓埋名,遁形于人迹罕至的终南山蓝谷,并在蓝谷里建了“悟真山舍”。他把在长安翻译的很多经典带到了蓝谷,这些都成了日后吸引无数佛子来到蓝谷研习的佛学珍宝。
晋义熙十三年(417年),姚兴被东晋刘裕所灭,道恒也在同年于悟真山舍中圆寂,春秋七十二,有著作《释驳论》《百行箴》等传世。
也许道恒本人也没有想到,之后的蓝谷佛教日益发达,百年后他的“悟真山舍”变成了“悟真寺”。再其后,很多人沿着他的足迹成为高僧,他命名的“悟真”两个字也一直沿用了一千五百多年,真应了隐士张忠的那句话:“若能出家,必能光显佛法”。
有人也许会问:“道恒法师既然真的有经世济国的才能,又有皇帝礼请之大好机缘,何不脱下僧衣,穿上官服,辅佐君主,治理天下呢,不是更有意义吗?”此话乍听似乎有理,其实不然。
要知道,出家修道至尊、至贵、至重,连顺治皇帝都曾感叹: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世间一切,无论善恶美丑,尽属生灭无常之法,而佛法中所 要追求的是不生不灭,超越一切世间的永恒的解脱之道,佛法是要给人最彻底、最究竟、最恒久的利益。出家人的眼光落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框架之内:时间上, 有无始的过去、无尽的未来;空间上,有十方世界,重重无尽。在如此广阔的时空框架下看,人生直如电光石火般短暂,生命在无边的宇宙中像一粒微尘一样渺小, 即便是所有的国与国的争斗都不过是蝼蚁之斗、蜗角之争罢了。大丈夫出家,一心念道,可以在这极其短暂的人生中脱离轮回,甚至成为天上天下无与伦比的佛。自 己得到此殊胜利益,同时也让天下人得到此利益,止息众生无止境的痛苦轮转,这岂不比辅佐一世君王,令全天下黎民百姓安居乐业有意义、有价值千万亿倍?为天 下人谋一世之福,不过如划一根火柴,光微且弱,瞬间灭去;为一切众生除万劫之轮回,则如擎红日普照大地,光达四极,永辉世间。
道恒法师在世间最高的权势威逼之下,誓不低头,犹显修道人的大丈夫风骨气魄,其“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勇卫道精神,足可为天下所有修道人的楷模!
释净业
2013年的悟真寺古庙会,下悟真寺组织得当,宣传到位,措施得力,实施完美。整个古会期间幸得龙天护法,平安吉祥,来者欢喜,圆满结束,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广大香客及社会各界的肯定与尊重;僧团形象得以初步展现。
现从以下几方面,对此次庙会作一全面的总结:
以净宗法师为核心的净土宗僧团,一住进下悟真寺即指出:“寺院不是企业,不是经济单位,不是旅游景点,而是众生心灵的家园,佛祖庇佑的港湾,绝望者 的希望之所,伤痛者的疗伤之地。佛门是清净之门、慈悲之门、平等之门、方便之门,佛门要广开、大开、永远开。不可以因为经济或其他任何原因,障碍众生的佛 法因缘,而要让想亲近佛门的人可以随时进入。”本着这样的精神,2012年9月,下悟真寺即开始清理寺院环境——收捡多余功德箱、香炉、烛台;发布公告, 宣布寺院免收门票,禁止高香、明烛、鞭炮入寺等,突出信仰核心,消除金钱痕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为庙会提倡环保、文明敬香等一系列措施得以顺利实施打 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了有效铺垫。
一年一度的古庙会,由来已久,人数众多,一年比一年规模大。加上客观条件的限制,寺院挤迫、广场狭小,十几万的人流在三天之内要涌入不足三亩之地的 寺院,简直不可想象。这对初次面临这种情况的僧团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为确保此次庙会的绝对安全,同时也要广结佛缘,以种下来者的得度之缘,尽力做到人 性化、方便化,寺院成立了以净宗法师为首的“古会指挥部”。为尽量获得以往庙会的信息、经验,古会指挥部多方征求意见,走访、寻问当地老居士、附近商铺和 村民,为办好古会作了充分精心的准备。为了控制人流,有人提出销售门票,但在临近庙会两天时,被净宗法师否决,决定免收门票,这无疑为寺院吸引了更多的人 流。同时,今年的“禁烧大香”前所未有,多年来形成的复杂的利益链要一次斩断,其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应对由此引发的突发事件,寺院也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方案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庙会能否顺利进行。在“保证安全,引导正信”的两大主题下,古会指挥部在了解了大量过去庙会信息的基础上,又多方征求意 见,多次向水陆庵、当地老居士、附近村民等相关有庙会经验的部门和个人请教。方案初稿形成后,第一时间提交给县古会领导小组审核,得到了充分肯定。但下悟 真寺古会指挥部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对方案进行了多次现场推演,根据推演又进行了不下三次调整。县古会领导小组也多次现场检查,并指出不足之处,寺方及时 调整,予以完善,最终形成古会方案。
有了好的方案,还要有一支具备佛教信仰、有爱心、热心服务的义工队伍。此次庙会的义工组织以西安善导念佛团为主。他们深知这次庙会任务重大,所以对 义工的要求比以往要严格得多。除了西安、咸阳、蓝田本地义工莲友外,还有来自上海、江苏、山东、福建、河南等地的莲友。此次庙会每天固定参加服务的不少于 六十名,备用义工近二十人,且大多数都是五十岁以下的中青年,三天总共有近二百四十多名义工参加服务。他们个个认真负责,全心全力。庙会还专门设立了义工 调度处,哪里缺人哪里补,及时替换需要休息的义工,百分之百做到在岗时精神抖擞,全力投入。
为了办好这次庙会,自始至终我们都很注重宣传工作。去年九月我们就贴出告示:禁燃高香、明烛等,还利用空闲时间深入附近村庄,同当地村民沟通,处理 好关系。庙会前我们就印刷了十万份《敬香须知》,十万册《悟真寺简介》,十万册《悟真寺高僧传》,两万份《下悟真寺住持净宗法师讲话》。在庙会上我们悬挂 了两个气球,十多条横幅标语。其中“复兴净土宗 我的中国梦”“人心向佛 人心向善”“阿弥陀佛 蛇年吉祥”起到了很好的导向和净化人心作用。同时,我们还精心选择了能够沉淀心虑的梵呗和佛号来播放,以营造一个祥和平安的庙会气氛。在入口处我们还有法 师利用香客等待的空隙为他们简单讲解念佛的好处,介绍悟真寺的历史和禁燃高香的好处等。经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将人们的一些迷信思想及做法,导向了正信的佛 教。
为了古会方案的顺利实施,除了多次现场推演之外,我们利用正月十五、二十一、二十二节日和周末这些人相对较多的机会,全面提前进入状态,完全依照方案进行了预演。根据预演,我们又对方案进行了调整,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信心。经过预演,我们几乎确定古会一定能平安落地。
保证安全是这次庙会的重中之重,也是首要任务。保证安全的主要内容:一是防火,二是防推挤、踩踏。为此,下悟真寺古会安全指挥部在这方面也特别着力,通过预演对安全的落实情况做了一次全面的检验,并及时对方案作出了调整。
保证安全不能以牺牲服务为代价——既要保证香客的安全,又要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佛门的慈悲。为此,下悟真寺在客观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为香客准备了热 水,搭建了临时厕所,修整了寺外厕所,并以成本价向香客提供念珠、水晶佛牌等佛品,免费结缘平安米,让他们把平安祝福带回家。凡有台阶之处,都有义工看护 提醒。还专门在山门外临时供奉佛像,收回的大香整整齐齐供在佛前,一来满足了香客上香供佛的心愿,二来也对后面的香客有个良好示范作用,降低了劝阻大香难 度。
禁燃高香明烛,鞭炮禁止入寺,一来是为了提倡环保,最主要的是要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引导正信佛教。为此,我们准备了大量的宣传品,告诉香客如何敬 香,什么是开光,应该如何许愿等;还专门印刷了《悟真寺简介》《悟真寺高僧传》,让人们了解悟真寺。所选定的标语也在处处引导正信佛教,破除迷信。出家法 师统一着装,处处都能见到他们为大众服务的身影,也起到了很好的表法作用。引导正信、,移风易俗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下悟真寺常年免费流 通法宝,出家人无形的表法作用对此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次古会的平安落地,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会前,蓝田县文物旅游局及水陆庵文管所领导多次及时、主动地给予关心指导,分析安全隐患,提出建 议对策,令我寺事前得以充分准备。县公安局得知我们今年免票,预知会大大增加人流量,当即决定增派十名警力,给我们信心和支持。庙会期间,县公安局干警纪 律严明,尽心职守;与我寺密切互动,无间合作,确保了古会自始至终安全有序,吉庆祥和,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1. 净宗法师率领全体僧众及义工莲友集体亮相,并发表情真意切的讲话,且为庙会洒净开光,为整个庙会展示了僧团及义工的形象和阵势,可谓开端完美。
2. 古会指挥部及时全面掌握现场情况,机动灵活调动义工,适时调整人员布署,可谓领导完美。
3. 义工莲友,各就各位,各尽其职,可谓分工完美。
4. 庙会期间,悟真寺法师都是坚守在第一线,每个岗位都有法师的身影,可谓表率完美。
5. 我们的义工莲友在服务过程中也处处体现了菩萨的慈悲精神,比如人多拥挤,给抱孩子的开通绿色通道,搀扶老年香客上下台阶,凡是有台阶的地方都会有义工提醒 “小心脚下台阶”。我们的义工莲友甚至抬一位坐着轮椅、行动不便的九十多岁的老人到大殿礼佛,而没有因为怕出事就不让进门,可谓细节完美。
6. 由于寺小人多,为了防止人员滞留,合理规划了从入寺、敬香、礼佛、领取平安米、到出寺的线路,人员流动有序,秩序井然,可谓疏导完美。
7. 庙会最后一天,人流如潮,院内暴满,入口处压力大增,果断决定拉起两道人墙,分段截流,分批入寺,缓解入口人流,可谓应急完美。
8. 庙会期间,后勤保障及时,充分保证了工作人员的需要。为香客准备的平安米、法宝等没有因为人多而断流,可谓保障完美。
9. 整个庙会期间,没有出现岗位之间沟通不畅、信息传递不清等情况,各岗位之间配合默契,互动有序,可谓配合完美。
10. 县公安局干警纪律严明,恪尽职守,与我寺密切互动,无间合作,确保了古会自始至终安全有序,吉庆祥和,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可谓合作完美。
11. 整个庙会期间,没有出一点点小意外。吉庆祥和,来者欢喜,直到送走最后一个香客,可谓结局完美。
还有很多完美,不一一列出。
此次庙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与尊重,初步展现了僧团形象;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由于受场地限制,没有办法让香客在寺院久留,更多地受佛教熏陶,没有满足归依的请求,没有讲法,不能留宿。
2. 由于大殿太小,不能为每一个来礼佛的香客提供拜垫,大部分人都是站着问讯一下就离开了。
3. 功德箱设置得太少,香客们在做功德时有些拥挤,由于不方便投,很多人转一圈就离开了,白白损失了种福田的机会。
4. 人多寺小,没有办法为香客提供更为丰富的佛品作为选择。
对如何提升水陆庵古会的品味,如何通过古会为蓝田的文化建设作贡献,及古会未来的走向,我们都有考虑,择时再报。
1. 永远免收门票,显佛门广开、佛门平等大开之新风。
2. 禁燃高香、明烛,免费提供上等檀香,开提倡环保、文明敬香之新风。
3. 免费赠送经书法宝,开劝信念佛、引导正信之新风。
4. 特别募款,免费赠送平安米,开慈悲喜舍之新风。
5. 法师开示,法会洒净,法师与大众互动,开僧宝表法之新风。
6. 法师、义工处处为香客考虑,处处想到他们的安全和需要,注重细节,开慈悲服务之新风。
7. 关闭财神殿,宣传正信佛教,开破除迷信之新风。
8. 禁放鞭炮,播放佛门梵乐、佛号,开佛门清净之新风。
9. 整个庙会,没有一点点小的意外,平安圆满,来者欢喜,开吉庆祥和之新风。
10. 社会各界积极关心支持,寺院主动请教,以感恩的心虚心接受,开精诚合作之新风。
诸位善男信女、村民乡亲、各界朋友:
阿弥陀佛!
我是下悟真寺住持,叫释净宗,首先由我代表下悟真寺全体僧众、信众,欢迎诸位参加一年一度的古庙会,并来寺礼佛敬香,祝福各位身体健康、蛇年吉祥、万事如意!
水陆庵古会历史悠久,现已形成规模,形成风气,形成定式。据说,在周边广大的民众心中,没有过会,便觉得年没有过好,不圆满;一定要参加过古会,拜 过佛祖,向佛祖许过自己的心愿,得到佛祖的慈悲庇佑,心中才会有安全满足。佛祖灵异所感,人心向善所应,参加古会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达到十万、二十万的人 潮,充分反映了“人心向佛、人心向善”的淳厚民风。
人有善愿,天必从之。诚心向佛,有求必应。即使是一个人诚心向佛,佛祖也必慈悲满其所愿,如果千万人同时诚心祈佛,感应力量更是不可思议。
下面我提议:我们共同向慈悲的佛祖,表达我们诚挚的善愿,由我念愿词,大家同声称念“阿弥陀佛”:
一愿古会平安,吉祥圆满;——阿弥陀佛!
二愿大众安乐,身心康泰;
三愿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四愿山清水秀,蓝天白云;
五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六愿经济繁荣,人民富足;
七愿佛佑中华,民族复兴;
八愿宇宙澄清,世界和平;
九愿一切众生,同生净土。
今年的古会与往年有同有不同。相同的是,大家虔诚礼佛、祈福平安的心;不同的是,从今年开始,我们将渐渐了解悟真寺的光辉历史,共同成就悟真寺的伟大未来。
悟真寺是中国净土宗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数以亿计念佛人心中的圣地,是世界净土宗朝圣的中心;她永远地被一个名字所锁定,永远地与一个伟大的名字联系 在一起,那就是唐朝的高僧——善导大师。善导大师住持悟真寺三十余年,期间开创了净土宗——中国最大的佛教宗派,也是人数最多、最有活力、传播世界最广、 最能契合当今时代、最易修行成就的佛教宗派。在中国,在世界,在中华文化影响的广大地域,没有人不知道阿弥陀佛,没有人没念过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代表 了整个中国佛教,一句阿弥陀佛成为亿万生灵内心深处根本的依靠、深深凝固解不开的佛缘。这都是由于善导大师开创净土宗的功劳。善导大师被公认为是阿弥陀佛 的化身,而这所有的因缘,都聚焦在一座寺院——悟真寺。由此,悟真寺在中国以及世界净土宗占有崇高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 亚……世界各国净土宗的根本祖庭,在整个中国佛教史乃至世界佛教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借此机会,我们郑重宣誓:我们不会仅仅沉湎于历史的光荣,我们更要创造出灿烂的未来。隋唐盛世之际,善导大师开创了净土宗,将这一句阿弥陀佛弘遍全 世界,为亿万生灵指导了方向,给予了安慰,带来了光明,施与彻底的人生意义与究竟安乐;我们会继承这一份伟大的事业,在今天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再次 复兴净土宗,为民族复兴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安慰现代芸芸众生焦渴的心灵提供法的甘露。
相信在阿弥陀佛的慈悲光照之下,有祖师的冥护加持,有蓝田县委县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万众同心,千年悟真寺的德名必将更加 远传世界,净土悟真寺的德风必将更加劲吹全球。因为悟真寺,终南山成为一座圣山,以其雄浑之势为亿万生灵做倚靠;因为悟真寺,蓝水河成为一条圣河,以其清 幽明澈,洗净众生心灵的尘染;因为悟真寺,此地称为圣地,世界各地朝圣的人流,将如众水赴海一般聚集于此;因为悟真寺,斯人可成圣人,亿万众生口称阿弥陀 佛,往生净土成无上道。
伟哉悟真寺,圣哉悟真寺,大吉祥光明,为众生依怙。
衷心祝愿古会吉祥圆满,所有大众平安增福。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一、永远取消门票。寺院不是企业,不是经济单位,不是旅游景点,而是众生心灵的家园,佛祖庇佑的港湾,绝望者的希望之所,伤痛者的疗伤之地;佛门是 清净之门、慈悲之门、平等之门、方便之门,佛门要广开、大开、永远开。不可以因为经济或其他任何原因,障碍众生的佛法因缘,而要让想亲近佛门的人可以随时 进入。如果收门票,哪怕只收一元钱,也有人因为没有钱买不起门票,不能入寺拜佛。像河湾口村张正宽,老实贫穷,没有一分钱,但他很喜欢来寺院,见到我们就 合掌念阿弥陀佛,有时也帮做一点杂活,一般人可能会嫌正宽愚笨,可怜,看不起,但佛祖会对他另眼相看,我们也都很喜欢他,不仅不收门票,还给他衣物食品。 蓝田县佛教协会礼请净宗法师住持下悟真寺以来,早已实行免收门票,现在我宣布:不管是过会,还是平常,今年、明年、以后,下悟真寺永远取消门票。
二、规范高香明烛。焚香、燃灯供佛,有殊胜的功德利益,是佛门重要的仪规与传统。如同世间食品有食品的质量标准,电器有电器的质量标准,不符合标 准,有害而无利。焚香、点灯在佛门都有一定的规矩与标准,所焚的香必须是清净无染的天然檀香(示例),不是目前市面粗制滥造、含有化学毒害污染的所谓“高 香”。为了让大家真正能得焚香供佛的功德利益,同时也为了古会安全,严控火患,减少污染,我寺特别按照佛门要求,请购上品檀香敬供大众。请先到服务处领 《敬香须知》,每人一份,凭此入寺;入寺之后,请将手中高香换成寺院专备的檀香,每人一支,由法师引导,燃供香炉之中。蜡烛则请放入专备的箱筒中,事后由 法师专门为诸位在佛前点燃一小会,以表敬意,不背因果。
三、结缘平安米。平安米(示例)已由法师专门念佛洒净,内含阿弥陀佛信息能量,一人一份,全家食用,全家平安。
四、佛门净地,禁止吸烟。由于人多,请大家遵守秩序,注意安全,不要推挤。
再重复一遍:
一、永远取消门票。请在入口处领一份《敬香须知》入寺。
二、入寺后,自带的高香请换成寺院准备的檀香,一人一支,由法师引导燃在院中大香炉中,各殿中不准私自点香。蜡烛放于专备的箱筒中,事后由法师在佛前替诸位敬燃。
三、寺院赠送每人一小袋平安米结缘,为大家平安祈福。
四、禁止吸烟,遵守秩序,注意安全,不要推挤。
所有法师及护法居士将竭诚为大众服务,谢谢合作。阿弥陀佛!
净宗法师
从茫茫苍穹回望,小小地球如蔚兰色的透明水晶体,静美庄严,惹人爱意:此造物之和谐。
仰望夜空,新月如勾,群星璀璨,相映增辉,安和静谧;凝观大海,潮不失时,万波竞涌,波波交参,朗然有序:此空海之和谐。
朗日舒辉,温润大地。春天百花齐放,夏日万木繁荣,秋季果实累累,冬令草木含藏:此四季之和谐。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结草为绳,画地为牢:此古民风之和谐。
“采菊东篱下”“坐看云起时”,此古诗人之和谐。
……
然而,每日报载:暴力恐怖,如驱之不散的幽灵,弥漫于世界;民族衔恨,战争流血,积数百年而不消;地区冲突、国际争端,不绝于耳闻。居家有铁窗之牢,外出无悠游之心。犯罪率居高不下,离婚率持续攀升……
政治家、外交家,来回奔波,穿梭各地,斡旋世界和平;道德家、教育家,殚思竭虑,大声疾呼,倡导人伦教育。然而,停战协议墨迹尚新,开战炮声再度响起。科技进步一日千里,道德水淮江河日下。
雪山溶化,海水升高,空气污染,土壤沙化;地震、飓风、海啸……
我们惊问:我们的世界怎么了?如同患了持久的瘟疫。人类啊!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母亲——地球,而今她片刻不安,满目疮痍,颓然地任她号称万物之灵的子孙耗蚀。
人,我族我类,你究竟怎么了?如中了邪一般失去理智。人,我族我类,同是地球一母所生,为何不能和平?人,我族我类,为了爱我们共同的母亲,也为彼此相爱,我们究竟要如何行?
倚靠政治、外交、军事?倚靠道德、法律、教育?
这些都必不可少,也都有仁爱公义的人在努力;但世界还是如此乱象纷生,冲突四起。做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能为减少世界的纷争、增加世界和谐做些什么?我们会觉得个己的力量太薄弱,我们连自己一口小小胸膛之气都无力摆平,我们还能做什么?
我这样在无奈中思考,又在思考中无奈。
一天黄昏,漫步公园,见一位老人,拄杖面西,旁边偎着一只温顺的小狗,寂默无言。秋风飘送落叶,逆着夕阳,如片片金羽,掠过老人温和的面容。“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隐约传来颤抖而轻柔的念佛声。
原来是念佛人,我不禁向前。“阿弥陀佛!老人家,好吗?”
“阿弥陀佛!好!心好一切都好!”
“心好一切好”,一切唯心造,这不是佛陀的教言吗!这位念佛的老人……
“请问,怎么样叫心好?”
“愿生西方。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老人和她的小狗离去。
愿生西方,就是心好;愿生西方,一切都好。欲求世界和谐,应当愿生西方。这是念佛老人的理论。
人生忙碌,世界纷扰,究竟以何为源头?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究竟以何为动力?曰人心,曰意愿,曰厌苦求乐!人类的文明进步本乎此,而人间的黑暗罪恶也本乎此。人类一开始就落入了自身意愿所编造的无法跳脱的怪圈。如果不能打破这个怪圈,一切的努力,也都将成为泡影。
我再一次回味念佛老人的话:愿生西方,一切都好!
《无量寿经》中弥陀誓愿说:
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阿弥陀经》中释迦劝导说: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这不正是两土世尊为我们所指明的正确方向吗!
愿生西方,则于此世界无所求,无所追逐,无所爱,也无所恨,好坏无所执取。他已经放下了,他的心已经平淡,已经清凉,他以安和的眼睛看着自己,看着他人,看着周遭世界。他想:我能为他人真正做点什么呢?
愿生西方,他的心已经安住在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极乐净土,在那里获得歇息,获得安慰,获得能量。他的眼也看向那里,他已经不属于这个世间,他不想占有 此世的一草一木,他是另一世界的人。好象即将调任远方的人,已不属此,他会真心地说:“曾经多多得罪大家,非常抱歉,请多多原谅!在我走之前,还能为各位 做些什么吗?”又如行将就亡的人,想到一生伤害了许多人,他会觉得很惭愧,而起真实忏悔;想到一生得到那么多人的好处,他会很不过意,而生真心感谢。他要 说:“我要去了!谢谢各位!并请原谅!祝福你们!”
愿生西方,他便拥有这样感恩、惭谢、谦卑的心,对待周遭的一切。
愿生西方,他的心和平不暴,慈悲有容,谦卑善让,寂静有喜。所有的烦热苦恼、紧张压力,通过“南无阿弥陀佛”的管孔,释向广大的净土空间,在佛光的映照下,现为彩云祥瑞,庄严无尽虚空。
观察世间,小而家庭、团体,大而社会、国家,世间一切纷争冲突,莫不因为利益相争而起,也莫不因为我人的眼睛唯局在小小地球之上,思想唯限在短短的 一生之间,所谓“石火光中,一争长短;蜗牛角上,一决雌雄”。如能行净土念佛,慕十万亿程之黄金国土,愿无量亿劫之自在身心,则世间之财色五欲,避之唯恐 不及,而当今世界缠绕人类最严重的核武、地区战争、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恐怖、暴力、色情、毒品等问题,也都将消之于无形。
如《无量寿经》说:
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这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和谐世界,发愿为首。
唯愿:普发西方之愿,共修念佛之行;人民安乐,世界和平。
佛 定
2007年冬月,也就是阿弥陀佛圣诞前,我有缘拜见了湖北仙桃弥陀寺的能定师父。当我们顶礼下拜时,师父慌忙弯腰面向佛像,连连说:“不顶礼,不顶礼,快坐下。”
见到师父的第一印象,感受到师父特别慈悲。看到师父的面色和衣着,心里有种隐隐作痛的感觉:师父身体清瘦,面色萎黄;一件大褂是补丁连着补丁,脚上的棉鞋也是经过多次修补过的(后来才听说师父脚上的棉鞋穿了近20年了)。
师父说话不绕弯,开门见山地说:“听说你从弘愿寺回来,净宗法师可好?我最近听闻到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特别感恩他。要是没有他和慧净上人弘扬这个法门,我今生算彻底完了。”
我说:“法师很好,您想听法师的声音吗?我现在请法师跟您讲话。”我一边说话一边拨通了法师的电话,让我大吃一惊的是,我眼前那么安详稳重的师父, 竟突然站立起来,浑身颤抖,泪流满面,抖动着双手捧过手机,激动地对着手机大声喊道:“师父啊,感恩你带领我们回家,你是我们的大恩人啊,如果没有你,我 可就没救了呀……”
此时能定师父早已泣不成声,颤抖着双手合上了手机。我们在场的几个莲友,都被师父流露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也跟着抹眼泪。
待师父情绪稍微稳定后,他跟我提出一个请求:“我想拜托你,代我请求净宗法师,我想依止他,拜他为师,不知师父会不会接受我这个愚痴的老徒弟。”
我说:“您的要求,我一定代您转达,至于净宗法师怎么说,那我们就只能听从了。”师父说:“那是肯定的,我一定听从净宗法师的安排。净宗法师即使不 愿意收我这个老弟子,我也一定会始终不悔地弘扬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不管有多大的阻碍,哪怕是刀放在我的脖子上也绝不改变――我正好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 界。”
自力修行 越努力心越不安
那次我们在寺院住了两天,除了与莲友们分享在弘愿寺的见闻,以及我们湖北潜江莲友念佛往生的一些例证外,还有缘了解到了师父过去修学佛法的经历。
师父说:“我出家22年来,住过不少寺院,在武汉的归元寺就住了六年。但是不管我住在哪里,就只想念佛,寺院通常的功课我感到很不适应。后来有居士请我到仙桃弥陀寺,我便来到了这里,带领居士们念佛、修行。
“我特别向往极乐世界,开始决心很大,信心十足,跟居士们讲我们一定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慢慢地,感觉往生对我来说似乎没有半点希望。”
努力累积资粮
“为了达到一心不乱,我多年来日夜不倒单,生怕自己贪睡而耽误念佛,寒冬腊月就在床上铺上凉席打坐念佛。白天如果念佛打瞌睡,就拜佛、绕佛。总之想尽一切办法,就是不让自己睡觉。
“为了达到功夫成片,我每年都要止语100天,长年日中一食。对于应守的戒律,我都是严格持守;但是内心非常清楚,我哪能守得住啊,一不留神就有毁犯。
“在奉侍师长方面,我也是很努力地去做:刚出家不久,我的师父就双目失明了,无论我走到哪儿,都把他老人家带在身边,生活起居完全由我照顾。因为他 眼睛看不见,心情特别烦,经常对我发脾气,有时甚至是当着众居士面打骂我;但我从不反抗或回避,总是很诚恳地认错、道歉,直到我师父消气为止。
“尽管如此,我还是整日担忧自己的后生大事,越来越加紧用功修行。可是无论怎样用功,总觉得功夫不得力,一天到晚,总是焦虑不安,担惊受怕,担心犯戒,担心功夫不到位,担心往生资粮不具足。”
怕死
“我本来是不想在这三界火宅多留一天,但是由于往生没有把握,后来反倒怕死了。
“一是怕被狗咬死。因为我平时不太讲究,穿的衣服都很破旧,狗特别欺负穷人,每次我遇到狗,总是被狗追着叫。我生怕它咬死我,往生又没有把握,所以特别怕狗。
“二是怕被强盗杀死。因为很多强盗都误以为寺院有钱,我的寺院没钱,我自己更没钱,那强盗就只有要我的命了(师父持金钱戒,手上分文不存)。”
后悔
“思来想去,竟不知不觉后悔起来――早知道今生不能解脱,真是不应该选择出家。因为我达不到业尽情空,达不到功夫成片,达不到一心不乱,往生肯定是没有半点指望了。这22年来,我吃的、住的、穿的都是十方信众供养的,我死后岂不是要像古德说的披毛戴角还?
“你们说我愚痴不愚痴,竟然埋怨起阿弥陀佛来了,我实在是无可奈何呀!我跪在阿弥陀佛面前,说:‘阿弥陀佛,您的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好,您怎么还有那么多条件呢?弟子愚笨,实在做不到,可是我又特别想到极乐世界去,您说我应该怎么办啊?’”
一切恐惧 为作大安
绝处逢生,柳暗花明。
2006年夏天,有个居士托弥陀寺的一位师父给能定师父送去四本书——《阿弥陀经核心讲记》《第十八愿讲记》《唯说念佛》《净宗略讲》。师父一看到这么多书,很不高兴,说:“你拿这么多书来干什么?拿走,我没有时间看。”
这位师父也很善巧,只是笑笑,说起了寺院里的事,不提书的事。说完出来时,悄悄把书放在了师父的桌子上。
能定师父回头看见书后,心想:这个弟子真不听话,要他拿走,他还是放在我这里了。
一天,有一次随手翻开了《阿弥陀经核心讲记》,刚看几页,心里很不舒服:“书中竟然说恶人能往生,我这样都不能往生,这恶人怎么能往生呢?我倒要看看这恶人到底是怎么往生的。”
书中净宗法师引经据典,举古谈今,经证、事证、祖师证,粲然于目,说理滴水不漏,举事铁证如山,这让能定师父渐渐由怀疑转为疑惑,最终不得不转成叹服。
当师父看到“往生完全凭佛力救度”时,他激动地拍着自己的腿说:“原来这才是阿弥陀佛的救度,这才是救我们的法啊!”
法喜
师父把那几本书视为珍宝,一天到晚如饥似渴地捧着看,还发心把那四本书各翻印了5000本。
接着师父又开始拜读上人的《慧净法师演讲集》《慧净法师书信集》,还有智随法师的《净土宗判教史略要》等。
当师父读到上人写的一句:“欲生净土之人,应先知弥陀本愿,弥陀已预先为我等成就极乐世界,预先为我等成就往生之功德资粮,也预先为我等承担偿还旷 劫以来我等所负一切业债;我等从娑婆往生到极乐净土之应备各种资粮功德等,弥陀早已为我等圆满完成。由于我等不知不信,故未能领受弥陀功德,因而继续徒受 轮回。”这句话读完后,师父在寮房里当下嚎啕痛哭不止,就连过斋吃饭时,也控制不住垂下泪来。
这场景可把居士们都吓坏了,私下悄悄议论:师父不会是生病了吧?怎么这几天师父吃饭时都在流泪?
其实此时能定师父的心情是既法喜又惭愧,他说:“我真是太愚痴了,原来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什么都为我们准备好了,而我还在错怪阿弥陀佛啊!”
师父得救了,心中的重担放下了,多年积郁沉闷的心也开朗了,多年苦恼无助的心灵鲜活了,原本迷茫无望的前途现在变得充满了光明。
师父乐得像小孩一样,绕佛时不是一步步好好走,而是蹦跳着向前行。就连拜佛时,师父也是蹦得老高了再拜下去。
师父完全沉浸在弥陀救度的法喜里,只知道看书、念佛,洗了一个星期的衣服竟忘记拿出去晒,等到要换衣服了,才发现衣服还在盆里。他甚至弄不清白天黑 夜,有一天上午十点多钟,师父一直没出来过斋,结果有居士去看,房间的窗帘关着,师父坐在椅子上开着灯在看书。居士说:“师父,您怎么还没去吃早餐啊?” 师父猛然抬头问:“现在几点了?我还以为天没亮呢。”
祈求
师父反复阅读了上人、净宗法师和智随法师的书后,就想拜读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然而这对于仅仅只读了两年书的师父来说,实在是太困难了。
于是师父就把《观经四帖疏》顶在头上,跪着祈求阿弥陀佛,说:“阿弥陀佛,弟子愚笨,看不懂古文,好多字我也不认识,但是我特别想弘扬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如果我自己不弄清楚,将来会误导别人啊。我求您加持我能读通、看懂。”
师父在每次看书之前,都这样向阿弥陀佛祈求。
说来一般人可能难以置信,师父在一个月内竟通读了整部《观经四帖疏》,还密密麻麻作了好多读书笔记。不明白的地方,师父也都清清楚楚记了下来。
向恩师请法
2008年十月份,我们的慧净上人和净宗法师,亲自来到湖北仙桃弥陀寺,宣讲阿弥陀佛的救度。
能定师父听到这个喜讯,万分高兴,坚持要到武汉机场去接两位恩师。因为师父平日晕车特别厉害,莲友们劝师父在家迎请就好了。可是师父说:“我恨不得马上就见到两位导师,我一定要亲自去接。”
当我们在机场看见上人和法师时,我说:“来了。”话音还没落,只见师父早已五体投地跪在了地上,待上人扶起师父时,师父早已是泪流满面了。
师父借这次机会,将自己原来没弄明白的法义,一一请教上人。慈悲的上人捧着《善导大师全集》,针对师父的十八个问题,逐行、逐句、逐字地进行讲解,直到师父彻底明白为止。
圆满心愿 上人收徒
前面提的师父要求拜师的事,我如实转达给了净宗法师。净宗法师听了我的介绍后,回答说:“这样吧,论出家时间,他比我早;论修行,他比我好;论年龄,他比我长。要说做他师父,我还实在不配,我来把能定师父的情况介绍给上人,请上人收他为徒吧。”
净宗法师的回答让我感动莫名――两位师父真是谦卑啊!
当我把净宗法师的答复转告给能定师父时,能定师父说:“净宗法师太谦卑了,我一定要好好向他学习。其实他收不收我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在我心中,他早已是我师父了。我原本是想到弘愿寺去拜见净宗法师的,如果上人果真能收我,我就是爬都要爬到台湾去拜师父。”
2009年3月,上人传来了赐给能定师父的法号——净归,我立即打印出来,恭敬地用托盘托着送到了弥陀寺。
净归师父颤抖着双手,接住了写着法号的打印纸。大殿里100多位莲友目睹了这一感人的一刻,齐声唱出了我们心中的圣歌——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oooooo
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净归师父经过出家二十多年的摸索,终于见到了弥陀的光明。他特别珍惜这一难得的法缘,平日里一边反复熏习法义,一边做着“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的弘化事业。
师父的修行功德原本就远近闻名,自从师父开始弘扬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以来,上门求法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师父总是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为人讲解,传递阿弥陀佛的慈悲。
师父除了组织仙桃的莲友学习,看上人和师父的书和光盘,有针对性的讲解外,还常常到湖北的武汉、孝感、洪湖、黄岗等地去宣讲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师 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他过去自力修行的苦恼,讲阿弥陀佛救度的殊胜。因为讲得亲切实在,通俗易懂,感人肺腑,师父所到之处,莲友们都能法喜充满,信顺 接受。
佛定 合十
2013年2月17日
净宗法师/文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用难行道来解释,那是不合理的。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的解释,都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为标准。传承不同,解释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
我们之所以学习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就是因为善导大师的解释上契弥陀之本愿,下契众生之根机,万修万人去。别的解释,上不契弥陀本愿,下不契我等根机,万修难得一二往生。结果你把那个抱着当作金科玉律,拿来妨碍阿弥陀佛的救度,这就是自我设限了。
昙鸾大师解释龙树菩萨的“难易二道”,说明难行道之所以难,在于全靠自力;易行道之所以容易,在于全靠佛力,而劝导我们应当仰信阿弥陀佛大愿业力。
其实,说难、说易,都是站在众生的立场上来讲的;如果站在佛的立场,就没有难,也没有易,它是法尔如是、自然而然,就是说: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我们讲“容易”,说实在的,都已经是隔了距离了,不足以形容那种法尔自然的状态。比如说,苹果长熟了往下掉,我们不可能说“果子熟了,往地上掉很容 易”,这是个自然状况,无所谓难,无所谓易。我们每一个人,如果不念佛,没有修持,那就会随顺我们的贪瞋痴本性,随顺我们所造的身口意恶业,去六道轮回, 这是必然趋势。这就是业力牵引,自身造作的业力,会自然地牵引我们去六道轮回。
自己的业力,让我们去六道轮回;现在我们归投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所引导的方向是哪里呢?自然是极乐净土。既然我们不怀疑自身业力牵引去六 道轮回,为什么反而怀疑——仰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是不是很容易往生?这个不存在容易和难,这是自然的,所以才说“自然之所牵”。
比如长夜漫漫,有人点了一支蜡烛,风吹过来,给熄掉了;好不容易挡住了风,烛光只能照到周围三尺宽、五尺远这么一块地方,想驱除漫天黑暗根本不可 能。可是太阳一旦升起,世界就一片光明,所谓“日出而群暗皆消”。不能因为自己点一根蜡烛破除长夜的黑暗很困难,就以为太阳破除长夜的黑暗也很困难。
漫漫长夜,代表我们的生死流转。一支小蜡烛,代表我们自己微弱的修行。我们靠自己修行,想破除茫茫生死流转的无明长夜,当然很困难了。如果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就好像太阳一样,红日初升,群暗皆消,长夜得明,非常自然。
再愚痴的人,也不用替太阳着急,怕黑暗挡住了阳光。阿弥陀佛的救度亦复如是,非常容易。
有两个人,都很仰慕月光。甲在青石板上画了一个月亮,画得很圆,很像,但就是没有光。没有光,他就用白粉笔涂,涂得很白,但还是没有光。乙端一盆水,往那里一放,月亮就显现出来了,而且是光芒四射。不能因为画的月不能放光,就怀疑水中月也不能放光。
画月求光,比如修行不得法,用自己的想象,觉得这样应该可以,结果达不到,就认为很难。用水映月,比如念佛,阿弥陀佛立即来到我们心中,大放救度光明。
月亮代表阿弥陀佛,水就代表我们仰投阿弥陀佛的心。月亮挂在高高的天上,你在青石板上自己想画出月亮是不可以的,而把一盆清水往这里一端,月影自然就来到水中。龙树菩萨说:“信心清净,花开见佛。”信顺归命,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心花开放,立即显现佛的救度功德。
靠自己有漏有为的福业,想修出这种解脱,就好像在青石板上画出一个月亮的影子,画得挺像,“我本来是佛……”是挺像,但是没有光;本来是佛,但现在是凡夫。这就是有漏有为的造作,当然很难。
可是,如果顺着弥陀誓愿,很容易!
有两句话:
开池不求月,
池成月自来。
有人开挖一个水池,他没有求天上的月亮能来。但是,这个水池开凿好了之后,清水灌进去了,月亮自然来到水池里面。
我们念佛往生也一样,有因必有果,感应道交。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还在担心着到底能不能往生,不敢求往生的果报。但是只要你“池成”“月自来”,阿弥陀佛来了,临终弥陀必然现前来迎!
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不用怀疑。
再比如说有一捆柴,想把它点燃,也要得法。有人想,点柴需要温度,他便把这捆柴放到开水里泡,说:“这水有温度,是热的。”请问这样能够燃烧起来吗?不能燃烧。如果是干柴,遇到猛火,请问这样燃烧容易吗?容易!
这是个比喻。火代表佛,柴代表众生。柴有火性,比喻众生有佛性;热水代表众生有为造作和修持。
虽然我们修的有为善法带有一些善法的影子,好比有热气;但是,它本身还是不减湿性。就是说,这些善法本身,如果没有达到无漏无为,还是流转、颠倒、虚伪的,要靠它们解脱生死是不可能的。
柴本身还有湿气,所以不容易燃烧。湿气就代表它的疑惑心和障碍,它根机不成熟。什么叫干柴呢?就是根机成熟了,归命阿弥陀佛,没有怀疑心,好比干柴没有湿性了。
猛火,就代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归命愿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等于干柴遇猛火,熊熊大火立即燃烧,很简单,很容易。
杂行杂修,如同开水泡湿木,不可能燃烧;专修专念,如同猛火烧柴,湿柴也能很快烤干,很容易燃烧。不能因为杂行杂修难以往生,就怀疑专修念佛也难以往生。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有一个比喻,来说明八地以上菩萨的“无作妙用”,怎样供佛、度众生。所谓“无作”,就是不需要造作,自然而然的,不需要费 力。八地菩萨尚且如此了,何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度我们众生,是按照誓愿而来的。他不是成了佛以后在那里拍拍脑门儿一想:“我这样去度他,我再想个办法度 他……”不是这样。他是在他成佛之前,就已经规划好了度众生的方法;一旦成了佛之后,众生只要顺了他这个方法,就自然得度。所以,佛不必用心,端身一坐, 影现十方,很自然就度众生了——方法设定完之后,大家顺着这个方法自然就可以得度了。
昙鸾大师说了这个比喻:为了灌溉大片田地,先找一个地方,量一下地势,筑一道水坝,建一座水库,然后把水渠开挖到每一块田地,这样,田地需要灌溉的时候,就不必那么辛苦地一担一担往田里挑水,只要把闸门一开,水就欢快地流到高低不同的田里,每块田都流到了,不用操心了。
阿弥陀佛当然也是这样,他在成佛之前发了四十八愿,筑起了六字名号功德海,储满了功德水。我们十方众生的心性他都很了解,对于每一个众生,他都铺了 一条功德管道到我们的心坎。只要我们的心门不封住,把这个小闸门一开,阿弥陀佛的功德法水不就进来了吗?很简单,很容易!就像我们家里用自来水,水龙头一 打开,自来水自己就来了,因为当初自来水管道就铺设好了。如果在自来水管外面安一个水龙头,怎么都放不出水来。我们愿生极乐世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像 水龙头打开了一样,功德法水自然就流到我们心中:这不是很容易吗?
如果不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你修别的法门,想出阿弥陀佛的功德法水,出不来呀!道理很自然,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自来水公司将管道铺到我们家里,我们每家每户都有自来水。阿弥陀佛用无量无边的神通、智慧和光明,为每一个众生发起誓愿,像布线一样,布到我们心 中。只要我们打开闸门——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接着就流淌出来“乃至十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念念佛。
有人觉得念佛往生太容易,不敢相信,这样想就是和阿弥陀佛见外了。
为什么说见外呢?比如说父亲有庞大的产业,儿子来继承,他会觉得很容易吗?他没有这个概念说:“真的容易啊,我发了一笔财,这么容易发了一笔财!” 如果抱着这样的想法,似乎这是偷来的,不是他本当有的。父产子承,这是天经地义的本分事,父亲的产业就归儿子所有,没有什么容易不容易,他的就是你的。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功德归我们,我们的往生由阿弥陀佛成就,这是天经地义、本当如此、不从外得。
我们乘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功德往生极乐世界,不要这样想:“我怎么突然发了财了,我怎么赚了这一笔了?”这还是初期,初期的时候有这种喜悦心。时间长了,你就很平常,很平淡。印光大师讲:不要轻狂,名号大家都有,念了都能往生,你本来就当得到。
我们念佛就当如此,我们往生是实实在在的,不要觉得还有什么额外的要求。
净宗法师/文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最早由龙树菩萨在其著作中开阐。而昙鸾大师解释龙树菩萨的“难易二道”,说明难行道之所以难,在于全靠自力;易行道之所以容易,在于全靠佛力,而劝导我们应当仰信阿弥陀佛大愿业力。
其实,说难说易,都是站在众生的立场上来说罢了。如果站在佛的立场上,既没有难,也没有易,它是法尔如是、自然而然,如龙树菩萨言: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我们讲“容易”,实际上已经疏隔了,远不足以形容那种法尔自然的状态。比如说,一颗苹果长熟了往下掉,我们不可能说“果子熟了,往地上掉很容易”, 因为这是个自然状况,无所谓难,无所谓易。我们每一个人,如果不念佛,没有修持,自然就会随顺我们的贪瞋痴本性,随顺我们所造的身口意恶业去六道轮回,这 是必然趋势。这就是业力牵引——自身造作的业力,会自然地牵引我们去六道轮回。
自己的业力,会让我们去六道轮回;现在我们归投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所引导的方向是哪里呢?自然是极乐净土。既然我们不怀疑自身业力牵引去 六道轮回,为什么反而怀疑:“仰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是不是很容易往生呢?”正因为念佛往生是自然而然的,所以经中才说“自然之所牵”。
下面举五个譬喻来说明易行道之易。
比如漫漫长夜之中,有人点了一支蜡烛,烛光只能照到周围三尺宽、五尺远这么一块地方,这一点光亮想要驱除漫天黑暗是根本不可能的。
可是太阳一旦升起来,世界就自然一片光明,所谓“日出而群暗皆消”。不能由于蜡烛破除长夜黑暗很困难,就以为太阳破除长夜黑暗也很困难。
漫漫长夜,代表我们的无始劫生死流转。一支小蜡烛,代表我们靠自力微弱的修行。我们靠自己修行,想破除茫茫生死流转的无明长夜,当然很困难了。而如果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就如同太阳一样,红日初升,长夜得明,群暗皆消,非常自然。
再愚痴的人都大可不必替太阳着急,生怕黑暗挡住了阳光。阿弥陀佛的救度亦复如是,非常容易。
有两个人,都很仰慕喜爱月光。甲在青石板上画了一个月亮,画得很圆、很像,但就是没有光;没有光,他便拿白粉笔涂,涂得很白,但涂来涂去仍然没有 光。乙则端一盆水,往地上一放,月亮映入水中自然就显现出来了,而且光芒四射。不能因为画的月亮不能放光,就怀疑水中之月也不能放光。
画月求光,比如我们修行不得法,完全用自己的想象,觉得这样应该可以,结果达不到,就认为很难。以水映月,比喻我们念佛,念佛当下阿弥陀佛立即来到我们心中,大放救度光明。
月亮代表阿弥陀佛,水则代表我们仰投阿弥陀佛的心。月亮高高挂在天上,想要在青石板上画出放光的月亮是不可能的,而把一盆清水往这里一端,月影自然 就来到水中。正如龙树菩萨说:“信心清净者,花开即见佛。”我们信顺归命,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心花开放,便立即显现佛的救度功德。
靠自己有漏有为的福业,欲求解脱,就如同在青石板上画出一个月亮的影子,画得很像——“我本来是佛……”本来是佛,但现在是凡夫——是挺像,但是没有光;这就是凡夫有漏有为的造作,以之求解脱,当然很难。
可是,如果顺着弥陀誓愿,很容易!
有两句话:
开池不求月,
池成月自来。
有人挖了一个水池,他并没有求天上的月亮来到池中。但是,这个水池开凿好之后,清水灌进去了,月亮便自然来到水池里面。
我们念佛往生也一样,有因必有果,感应道交。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还在担心着到底能不能往生,其实只要你平时一向专念的“池”成了,临终弥陀“月亮”自然现前来迎。
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不用怀疑。
有一捆柴,有个人想把它点燃,这个人想,点柴需要温度,他便把这捆柴放到开水里泡,说:“这水有温度,是热的。”试问这样柴能够燃烧起来吗?不能燃烧。如果是干柴,且遇到猛火,这样燃烧容易吗?当然容易!
火代表佛,柴则代表众生。柴有火性,比喻众生皆有佛性。热水就代表众生有为之造作、有为之修持。
虽然我们所修的有为善法带有善法的影子,如同热水和火有热度,然而它本身还是不减湿性,不能燃烧。也即是说,这些善法本身如果没有达到无漏、无为,仍属于流转的、颠倒的、虚伪的造作,要靠它们解脱生死是绝不可能的。
柴本身还有湿气,所以不容易燃烧。湿气就代表众生的疑惑心,它解脱的根机尚不成熟。什么叫干柴呢?就是众生根机成熟了,全心归命阿弥陀佛,没有了怀疑心,好比干柴没有湿性了。
猛火,就代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归命愿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等于干柴遇到猛火,熊熊大火立即燃烧,很简单,很容易。
杂行杂修,如同开水泡湿木,不可能燃烧。专修专念,如同猛火烧柴,湿柴也能很快烤干,很容易燃烧。不能因为杂行杂修难以往生,就怀疑专修念佛也难以往生。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有一个比喻,来说明八地以上菩萨的“无作妙用”,如何地供养诸佛、化度众生。所谓“无作”,即是不需造作,自自然然的,无需费力。八地菩萨尚且如此,何况阿弥陀佛呢?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是按照其誓愿而来的。他绝非成佛后随机去想:“我这样去度此人,那样去度彼人……”佛在其成佛之前已经规划好了度众生的方法;一 旦成佛之后,众生只要顺了佛选定的方法,就自然得度。所以,佛只需端身一坐,便影现十方,很自然就度众生了——方法设定完之后,众生顺着这个方法自然就可 以得度了。
昙鸾大师打比喻说:有人为了灌溉大片的田地,会先找一个地方,量地势,筑水坝,建一座水库,然后用水渠开挖到每一块田地,这样,田地需要灌溉的时候,就不必辛苦地一担一担往田里挑水,只需把闸门打开,水就自然欢快地流到高低不同的田里,每块田地都流到了,丝毫不用人操心。
阿弥陀佛也是这样,他在成佛之前发了四十八愿,筑起了六字名号的功德海,储满了功德水。我们十方众生的心性他都非常了解,对每一个众生,他都铺好了 一条功德管道到我们的心坎中。只要我们不封住心门,把心中的小闸门一开,阿弥陀佛的功德法水就进来了。很简单,很容易!就像我们家里用自来水,水龙头一打 开,自来水自己就来了,这是因为自来水管道早就铺设好了。如果在自来水管外面安一个水龙头,怎么都不会放出水来。
我们愿生极乐世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像水龙头打开了一样,功德法水自然就流到我们心中:这不是很容易吗?
如果不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而是修别的法门,想流出阿弥陀佛的功德法水,出不来呀!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自来水公司将管道铺到我们家里,我们每家每户都有自来水。阿弥陀佛用无量无边的神通、智慧和光明,为每一个众生发起誓愿,像布线一样,布到我们的心 中。只要我们打开闸门——也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接着就流淌出来“乃至十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有人觉得念佛往生太容易,不敢相信,这样想就是和阿弥陀佛太见外了。
为什么说见外呢?比如说父亲有庞大的产业,儿子如果来继承产业,儿子会觉得容易或难吗?他没有这个概念:“真的容易啊,我这么容易发了一笔财!”如 果儿子抱着这样的想法,似乎这是偷来的资产,而不是他本当有的。父产子承,这是天经地义的事,父亲的产业就归儿子所有,没有什么容易不容易,他的就是你 的。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功德归我们,我们的往生由阿弥陀佛成就,这是天经地义、本当如此、不从外得的。
我们乘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功德往生极乐世界,不要这样想:“我怎么突然发了财了,我怎么赚了这一笔了?”我们初期的时候会有这种喜悦心。可是时间长了,你就会觉得很平常,很平淡。所以印光大师讲:不要轻狂,名号本来就是大家的,谁念了都能往生,你本来就应当得到。
1. 问:末学前不久听了法师的讲经,也不知为什么,莫名地多出了好多的疑问,很是恐慌。
答:难说难信故,闻所未闻故,超情离见故,乍见光明故。
古诗说“近乡情更怯”,远离家乡的人日夜思念家乡,一旦走近家乡反而心怯怯焉。切愿往生的人,一直以为往生很遥远;听到弥陀呼唤,极乐家乡就在眼前,不敢信以为真。
可多听几遍,本具的佛性智慧觉醒,自能判别正邪真伪。
2. 问:每晚施食给鬼道众生是否夹杂?
答:慈愍众生故,不以此回向往生,不算夹杂。
3. 问:修净土能念《楞严咒》么?
答:《楞严咒》功德很大,但比较难学;即使学会了,一段时间不念就忘了。更不用说临终的时候,这一切都用不上。
修净土还是专修念佛,为合佛经教,容易得力,往生有分。
可向弘愿寺请有关书来看。
4. 问:不是说念佛功德平等吗?有一个事例说,一个学神通的人,他看到真诚念佛人的光明可以包围地球,而不真诚的人却只有嘴巴上一点点光明而已。这是为什么呢?
答:真愿往生而念佛,与佛心感通,光照地球法界。随口称名,并无愿生心,与佛心相隔,所现光就小。如太阳一样,但窗敞开,和隔着厚窗帘偶尔掀起一角,所透过来的光亮度自有差别。
5. 问:什么叫作至诚心?有句话说“至诚感动天”,所谓至诚心,是不是要以一颗能感动天的心去念佛呢?那要如何做才能感动天呢?
答:至诚心就是真实心。真的愿意往生,真的念佛就可以了。是不是真的,自己心里明白。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凡夫为本。所谓至诚心、真实心,必须是凡夫可以做得到的,否则即是难行道。
真心感天动地,比如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毕,“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花,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这样的感天动地,那是大菩萨的心境,凡夫不可能做到的。
世间如荆柯剌秦王,白虹贯日;窦娥鸣冤,六月飘雪,那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若一定以此为标准,恐怕无人能往生了。
真愿往生,同真愿嫁某人一样的“真”就可以了。
6. 问:念佛除了“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的总回向之外,回向给特别的对象,是不是比总回向要好,所回向的众生就能够得到更多的福报?
答:是。总回向之外再特别回向之,更直接具体。
梵语的音译,由“南无”“阿弥陀”“佛”三语连结而成。“南无”读音“那摩”,意思是归命、信受。“阿弥陀”,译为无量,此佛有无限量的功德能力, 而以无限量的寿命与无限量的光明作为代表,所以又名“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佛”,译为觉者,既自己觉悟,也能觉悟他人。故“南无阿弥陀佛”意思即 是:全身心的归投信顺具有无量寿命及无量光明以救护众生的觉者。
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时,于世自在王佛所,从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中,选取善妙,而舍粗恶,经过五劫,长时思维,构成之四十八大愿。
四十八愿大分三类:摄法身愿,摄净土愿,摄众生愿。一、摄法身愿,即将来成佛之时,其身具无量光明、无量寿命,获诸佛称扬之愿;二、摄净土愿,即国 土无一切烦恼,纯然清净,庄严完备,超出一切世间之愿;三、摄众生愿,即十方世界一切菩萨、声闻、缘觉、人、天,乃至三恶道众生,皆悉来生其国,受其教 化,普皆成佛之愿。其中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
净土宗三部正依经典,即:《佛说无量寿经》(简称《无量寿经》或《大经》),《佛说观无量寿经》(简称《观无量寿经》或《观经》),《佛说阿弥陀 经》(简称《阿弥陀经》或《小经》)。三经皆专门、纯粹讲述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之事,不杂其余,故为净土宗正依经典,善导大师称为“正行”“专依”“往 生经”。
一般指净土宗所说之阿弥陀佛本愿,有二义:
一、约因本,总指四十八愿,一一皆是本愿;
二、约根本,独以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为根本愿,此愿为愿中之王,根本之愿,以总为别,独称“本愿”。又称本愿王、王本愿。
与“自力”相对。指众生修行靠自力之外,特依佛、菩萨之力而得度解脱者。又,佛之本愿力、加被力即是他力。此中,弥陀如来之本愿力能令众生往生成佛,其誓愿即“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故舍自力而信顺弥陀。称念弥陀者,与此本愿相应,即是乘托他力。
佛 楷
1. 念佛人敦伦尽分,此是昔者印光大师曾于文钞中百说不厌的主题。敦伦,每一个人到这个世间来都有自己的责任,有自己的任务,这叫“敦伦”,人伦、本分如此,要去做。
2. 伦既是人伦,也就是人间之事。因为往生之前还是人,故要尽人之事,此是纠正有一班人之谬见:认为自己学了佛便要做出格之事,显出格之相,好似学了佛,便当 下成了佛,可以目空一切,行常人不能行之事等等。不知道学佛乃素位而行之事,学佛改变的是心性,不是改变外形;学佛改变的是内在,不是改变有形之身份。
3. 一切促成念佛解脱的事,要绝对实行;一切妨碍念佛解脱之事,要果断排除。尽分是尽人本分,此处万不能忘记:念佛人首要之本分即是佛弟子,是求生极乐人;其 次才是人子,人父,人母,人妻等等。作为佛弟子的本分倘若与其他本分有违之时,当舍俗法取佛法,不能听说要敦伦尽分,就一下子忘记了自己念佛的本分。举例 如舍俗出家之事,以敦伦尽分观之,此类人完全不合格;然以佛弟子本分观之,实为大丈夫事也。
4. 人伦本分倘不尽,念佛不易安心,生活难得安稳;为安心念佛故,应尽种种人事。只尽人伦本分,而无念佛,所尽一切人事,终必成空,无常一到,人伦变作畜伦,受苦分分不息,故尽人伦本分者,需念佛。
5. 人生百般皆是戏,往生极乐方为真。敦伦尽分是假,念佛往生是真。前者虽假,然而假能助真;后者固真,唯真方能导假入真。
6. 佛法之住持,亦需要敦伦尽分。念佛者人事不尽,伦常不讲,如何能望俗世人观之生信心?儒家尚力行于此,佛家岂坏世法?
7. 印光大师只提“敦伦尽分,老实念佛”,而不言“精严持戒,老实念佛”,此中奥意,值得深思。祖师确是祖师,眼光雪亮,洞彻幽微,了达一切众生根性——末法 人懈怠散乱,不可能以戒法要求众生,多数人,粗持重戒已为难得,况要严持不犯乎?大师恐怕众生因不能做到而丧失往生之信心,故只提敦伦尽分,使绝大多数心 生“虽未往生,已为极乐嘉宾”之信心。
8. 以此可知,净土法门之可贵伟大,弥陀慈悲之深广无涯,五逆谤法,回心亦来迎。若果真有根性犹劣者,敦伦尽分亦不能得,不须因此而灭往生之信心,而当怀惭 愧,仰谢佛恩,心中唯思:“无论如何,佛必救度!无论如何,我必往生!”如此恶心日日减,善心念念生,终而瓦砾变金,还得往生,远比被人怒目冷冰直言“汝 是一阐提,佛法不能救!终而破罐破摔,直堕地狱”好得太多矣!
人追求财色名利,其精进勇猛、迷惑颠倒,皆同飞蛾扑火。
这样的世界,居然能够安然无惧地忍耐以活,所以称为“堪忍众生”。
哪怕拿出十分之一追求财色名利的精神来追求佛法,世界也会大变样。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人,那就是“迷惑颠倒”——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以苦为乐,以乐为苦,故名颠倒。
比如倒扣的水杯,只要翻过来,就可以用来喝水,并不需要再加一点点。颠倒众生,只要顺过来就是佛,也不需要加一点点。所谓修行,即是将颠倒的正过来而已。
倒扣的水杯,要自己正过来就很难,有人把它正过来就很容易。念佛往生之人,阿弥陀佛的手自然把他正过来,经言:“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我是扫帚,因为尽力扫尘除垢,同时也浑身藏污纳垢,成为世上最不干净的器具。
有人替我委屈,说我初生时也是干干净净,为了让客厅干净、房间干净、大地干净,奉献牺牲一切,结果却戴上“不干净”的帽子。但我一点也不介意,因为这就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价值体现。只要能让地干净,我脏一点是值得的。
记得第一次代主出征时,我可勇敢了,门后、床下、屋角,越是最脏乱的地方,我干得越欢,不一会儿就把地扫得干干净净。打那以后,我也就变成了脏模样。
用不着我的时候,我让主人把我藏在门后或任何不起眼的地方,并不觉得寂寞;需要我时,我便立即出现。每一次被主人“重用”我都欢欣鼓舞。我无怨无悔地为主效劳,也深获主人的赏识,因而有“敝帚自珍”的成语。
经过无数次的打扫,我也渐渐地变老了,伤筋破骨,成了半截扫把头儿。因为力不堪任,我已经向主人申请尽早将我舍弃,好让位给年青有为的一辈。但只要主人一天没有弃舍我,我就会尽力完成职守。
我扫过的垃圾堆成山,我也终将到此山安眠。又有人替我鸣不平,认为我劳苦功高,结局不应受此冷遇,何况与自己扫出去的垃圾躺卧一起,受垃圾们的奚 落,情何以堪。哈!谢谢了,我并没有觉得受奚落,反而很感恩我所扫出的垃圾,是它们让我功德圆满,终成正果,我愿守着它们进入涅槃。
1. 人要在做事中进步,不做事永远不会进步。如同婴儿,不经过自己走,反复跌倒再起来,就永远不会走路。
2. 做一件事,要允许人家有不同的看法、批评,甚至是非理的批评。凡是评论的,都是关注我们的。集思广益,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但没有不同的声音,就不可能集思广益。
3. 人心不平,爱我者以我为美,嫌我者以我为丑,如同哈哈镜,所现都不是原样。听到赞叹,不必高兴;听到毁辱,也不用生气。或誉或毁,不过是借“你”的名,说他的话而已。原与我无关,只是说者自己的事。一旦掺和进去,便无穷无了;不掺和,自然不了了之。
4. 用净土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才美。如同阳光照耀大地,大地一片金色。念佛人的世界是美好的,但这并不会让我们贪着这个世间,反而更加向往净土。
5. 一个人,你看他好、说他好,他就好,不好也会慢慢变好。看他坏,说他坏,他就坏,好的也会变坏。心念、语言,是神妙的工具,可以雕塑人。
6. 被人说成“土气”,是很值得恭喜的。“土”代表生长,土气说明生命力旺盛。土是安定,土气让人觉得稳定可靠。土最低、最实在,土气表示谦虚、厚道、朴实。土代表传统、根本,等于健康、自然、绿色、环保。虽然有时候也被认为落后、笨拙。
7. 有人为了证明自己,就说:“我谁也不依靠。”以为依靠别人就是无能、耻辱。其实,人不可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靠大众。比如一张桌子,四条腿互相依靠,才成为 一张桌子;如果四条腿各自争气,互不依靠,哪里还有桌子呢。互相依靠,不仅不是无能,反而是美德,是真理,佛法说“缘起”。
8. 既然依靠大众,就会敬畏大众,团结大众,服务大众,感恩大众,利益大众。所以正当的依靠,是一种团结合作的态度,积极进取的人生。自恃万事不求人,容易骄慢、独裁、专制;深知万事皆靠人,就会谦虚、平和、民主。
9. 爱是仁爱、慈爱,情是情执、情欲。爱是升华的力量,情是堕落的根源。爱是佛,情是魔。爱是灵,情是肉。爱无私,情自私。爱永恒,情短暂。爱以奉献为快乐,情以占有为满足。
10. 爱是平和,情是波动。爱是清净,情是染污。爱是光明,情是阴暗。爱是幸福,情是痛苦。爱是解脱,情是缠缚。爱做主,自利利他;情做主,自害害人。
第一条
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这一条是六条的总纲,共三句,说明佛、人、己三重关系,标明信、慈、谦三项德目。
三句当中,第一句“对弥陀恭敬信顺”为本源,如龙头、马首、旗帜,牵动、指挥全体。
信仰的生活,佛、人、我三重关系包含无余。
由对佛的关系确定,人我关系自然摆正,有恒定、如实的标准故,如观北斗而定诸方;不言而化,无为而治。俗谓:不看僧面看佛面。以佛为准,社会人心变 得简单纯洁,有定向,有标准,经言:“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 让。”
若不信佛,则有无穷人我,各自为准,互不相服,混乱失据;社会不稳定,人心不幸福,上焉者借道德维系、法律约束,下焉者靠武力降人、独裁统治。
他教则言“神”,古人每言“天”。
信、慈、谦三德,以信为本。
由对弥陀恭敬信顺,故能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即是由信,流出慈与谦。信中所出慈谦,是真慈、真谦。
否则,凡夫自私自利,骄慢自我,如何肯,又如何能做到真实慈谦。
受到弥陀大爱,故能爱他人。如口袋里有钱,才能掏钱给他人。
知道自己也是要靠弥陀救度的罪人,自然有一份谦和的心。如同病相怜。
与佛的关系,为一切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故首句说“对弥陀恭敬信顺”。
恭敬,身业,兼口意;信顺,意业,兼身口:恭敬而信,信而顺。
以信为体,敬为相,顺为用。
恭敬——至诚心;信,深信不疑——深心;顺,顺彼佛愿,愿生彼国——回向发愿心。
“对弥陀恭敬信顺”,即“南无阿弥陀佛”。
“对弥陀恭敬信顺”,本是真谛;置于首句,示净土法门从果向因,依真立俗,真俗圆融,为人处世之法全依念佛往生为本。有这一句,以下各句才成为俗谛,不然只是普通世善。
第二句“对他人恩慈体贴”,说明对人的关系之行为准则。
恩,恩惠,加恩;慈,慈悲,慈爱;体贴,站在对方立场,同体贴心地为对方设想。
以慈为体。慈心为怀,自然有恩惠体贴的行为。
他人,除自己外一切人,远近、亲疏、长幼,乃至横逆如怨敌,皆一概施以恩慈体贴。
不求法律的公平正义,远超一般的道德范畴。
若仅依凡夫为本位,根本做不到;但由于“对弥陀恭敬信顺”,弥陀的大爱流入心中,众生本有的佛性生命觉醒,便涌动着热爱他人的愿望。
虽然凡夫的贪瞋痴性,总是抑制佛性的真生命,以致我们的心性如同双方交战一般,反反复复;但佛性的生命是随顺真理的不竭生命,故而不可抑制。如同树根得水复苏,迟早枝条泛绿,即使表面看上去如同枯死之树,在不可见的地下却是活树。
念佛人,心灵得到阿弥陀佛救度法水的滋养,是净土的活人,成为“圣众庄严”,称为“芬陀利华”,现生入不退转,平生往生业成。
“对他人恩慈体贴”,即是念佛的深化扩大,也是检视信仰的一面镜子。
对弥陀的爱心沁润有多久,感悟有多深,对他人的恩慈体贴也会相应表现出几分。
越是感受到弥陀的爱,越想爱他人。心中生不起爱人的心,是因为没有感受到弥陀的爱。
“对他人恩慈体贴”,虽说是俗谛,其实是真谛念佛在世俗间的自然体现,即是念佛生活化;世间一切人我关系,都依弥陀爱心为原则,即是生活念佛化。化而又化,生活即是念佛,念佛即是生活,如同鱼在水中,游来游去不离水,前后左右都是家。
孔子说仁,基督教说博爱,与慈相仿,而来源不同。
第三句“对自己谦卑柔和”,说明自处的心态。
谦,下,不骄;卑,低,不慢;柔,不刚;和,不暴。
以谦为体。内具谦德的人,自然显现卑下柔和的相貌。
不论人前人后,明暗表里,心心念念,常保谦卑柔和的心态。
因为还是凡夫,我执坚固,我慢高举,要做到谦卑柔和实在不容易。所以这一句也必须依持第一句“对弥陀恭敬信顺”才有可能;否则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在弥陀的光中,我们才能看清自己的罪业、污秽;弥陀的光照越亮,越能见到自己的罪深,越不敢以自恃的心高慢他人,反而能以柔和的心怜悯对方。
一时不在谦卑柔和的状态,便一时凡夫的心起,忘记了弥陀的慈悲,逃逸出弥陀的光照。
凡夫的心,如同佛魔相争的战场,谁胜谁败,操在我心:心向佛倾,则佛胜;心向魔倾,则魔胜。虽然自命为佛子,多数时候,心还是向魔而倾。
谦,六爻皆吉,所向亨通;卑,如水处低,乃成其大;柔弱胜刚强;和气生万物。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信佛为本,内慈外谦。
先不说如何爱人,至少不要凌驾他人;纵然不能恩惠他人,也不要侵略他人。
说谦(摘录)
《韩诗外传》:夫《易》有一道,大足以治天下,中足以安家国,近足以守其身者:其惟“谦”德乎!
《尚书》:满招损,谦受益。
《易经o彖传》: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易经o象传》: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易经o系辞下传》:谦,德之柄也。
谦虚者,人皆乐于与他共事。有一分谦虚,必然有一分受益处,不仅事业上能得到他人之助,精神上也能得到与人融洽相处的快乐。
一个人做到一时的谦虚并不难,难在一生谦虚、始终谦虚。只有自我修养良好的谦谦君子,能够安行于谦道,终身不改:这叫作“君子有终”。
越是精神贫乏的人,越是骄矜浮躁;越是内心充实的人,越是谦逊深沉。
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谦虚是孜孜探求的人所自然形成的品性。
谦虚的人,居于尊位时,其道德更加光大;处于卑位时,其品行也不可逾越。只有君子能始终保持谦虚。
尊者谦而不傲,现出其胸襟阔大,更令人敬服;位卑者谦而不怨,现出其气度不凡,更难以企及。位尊而气不盛,位卑而气不馁。
只有品行纯正的君子,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谦虚如一,终身躬行谦虚之道。
人的常性是易生骄矜之气的,难归谦逊之途。对待自己的骄气,不能放松纵容,要像牧牛一样,拉紧牛鼻子,牛如向邪路上走,立即拽回到正途上来。
宗道法师
闻道黄金地,仍开1白玉田。
掷山移巨石,咒岭2出飞泉。
猛虎同三径3,愁猿学四禅4。
买香燃绿桂5,乞火踏红莲6。
草色摇7霞上,松声泛月边。
山河穷百二8,世界满三千。
梵宇9聊凭视,王城10遂渺然。
灞陵11才出树,渭水欲连天。
远县分朱郭, 孤村起白烟。
望云12思圣主,披雾13忆群贤。
薄宦惭尸素14,终身拟尚玄15。
谁知草庵客16,曾和柏梁篇17。
王维(701~761),盛唐时代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可谓艺术天才、艺术全才。
他以禅入诗,为唐诗注入了特有的禅趣。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名,王维被称为“诗佛”。
王维还精于绘画,将诗歌与绘画互通,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所作泼墨山水,笔迹劲爽,“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对后世影响非常大。明末董其昌在其创立的南北宗论中,将王维列为南宋绘画之祖。
王维还擅长音乐。当时有人家藏一幅奏乐图,画着乐伎们奏乐的场面。这人很想知道画上的乐伎们演奏的是什么乐曲,把画研究了好久仍不得其要,便拿着画 去请教王维。王维把画仔细观察了一番,说道:“画上乐伎们演奏的是《霓裳羽衣曲》,画面上表现的是正在演奏这首乐曲的第三段第一拍时的情景。”画的主人听 了不以为然,反问道:“请问,你是如何知道得这么详细的呢?”“这很简单,”王维回答,“我是根据乐师们的手指在琴弦和音孔上的位置而知道的。”画的主人 不相信,便召来乐伎,让他们按照画上乐伎们的按指位置演奏,奏出的那个音果然是霓裳羽衣曲第三段第一拍!这事传开后,人们无不佩服王维音乐造诣的精深。
开元九年(721),王维中进士。张九龄为宰相时,擢升他为右拾遗,不久他又转任监察御史,一直到他辞官退朝之前,官拜至尚书右丞,当时的人尊称他为“王右丞”。
王维作为一位大诗人、大画家、大音乐家,少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位大居士。王维的一生佛缘甚深,可以说,佛教给了他艺术上丰富的灵感和无穷的创造力。
相传王维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维摩诘大士进入室中,故为之取字为“维”,号“摩诘”。他全家人都虔信佛法,过着茹素戒杀的生活。
王维的母亲崔氏,信仰佛教非常虔诚。史书记载,她曾“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高足普 寂。王维从小受母亲的影响,早年就信仰佛教,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于道光法师。他一生习禅,与南、北二系的禅师均有交往,先受北宗神秀一系禅学思想的 熏陶,又受南宗荷泽一系禅学思想的影响。王维非常推崇佛教史上的维摩诘居士,尤其对《维摩诘经》“净名杜口,文殊绝名”的“不二法门”,推崇备至。
除了对禅宗的兴趣以外,王维对于净土宗也是倾心归向。他曾多次帮亡故的朋友、亲人画西方变相图,又曾作过一首《西方净土变尽赞并序》:
稽首十方大导师,能于一法见多法。
以种种相导群生,其心本来无所动。
稽首无边法性海,功德无量不思议。
于已不色等无碍,不住有无亦不舍。
我今深达真实空,知此色相体清净。
愿以西方为导首,往生极乐性自在。
文词清丽典雅,意蕴极深。“愿以西方为导首,往生极乐性自在”一句,表达了他深心归仰西方净土之情。
有一次,王维又在为亡故的朋友作西方变相图时,在题画的诗作中写道:
生因妄念,没有遗识。
凭化而迁,转身不息。
将免六趣,唯兹土力。
哀此仁兄,友于后生。
“将免六趣,唯兹土力”,王维在此处向亡故的亲友表白,众生想要免去六道之轮转,唯有仰靠此弥陀净土摄受之力,往生西方。
王维还常去香积寺听法,有名的《过香积寺》即是其游览香积寺后留下的千古杰作; 而香积寺,就是纪念善导大师的净土宗道场。
王维不是泛泛的佛教爱好者、研究者,他是令人深可敬佩的佛法践行者。他三十岁丧妻后,就不再续弦,独自生活了三十年。退朝之后,他就在净室焚香,坐禅诵经,别无余念。他平日茹素,不着彩衣。居室当中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此外一无所有,完全过着禅僧一般的生活。
天宝三年(744),王维在蓝田辋川买下宋之问的蓝田山庄,开始营建他的辋川别墅,并把吃斋念佛的母亲搬来居住。一首《终南别业》,生动描述了他这一时期的生活与心境。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在终南山下,辋川福地,他交游山僧,造访佛寺,焚香打坐,参禅悟道,也常常兴致一来,独自出游——所览胜事,唯自晓了,无人能知。走到水穷之处,坐下来仰看云卷云舒,好不惬意自在!偶然碰见林间的老人,与之谈笑风生,迟迟不愿回家。
此一时期,王维的诗文空寂而灵动,洒脱而恬静,字句之中流露出禅门的机锋转语,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给人无限的遐思,让人在吟读的瞬间感受到虚空法界本然的安详自在。
如今的蓝田县辋川镇,还有王维千年前手植的银杏树。
辋川是秦岭北麓一条美丽的川道,川水自关口流出以后,蜿蜒流入灞河。古时候川水流过川内的欹湖,两岸山间也有几条小河同时泻入欹湖,从山上望下去,川流环凑涟漪,好似车辋形状,“辋川”由此得名。
当年的王维常和诗人裴迪泛舟同游,过着弹琴赋诗的悠闲生活。旖旎诱人的风光和亦官亦隐的生活,成就了王维山水田园诗作与书画的崇高境界,传世的有《辋川二十咏》和《辋川图》,著名的《山居秋暝》《鹿寨》皆作于此。
悟真寺与辋川只有一山之隔,虔心奉佛的王维少不了常常光顾此地。
《游悟真寺》这首诗即是王维在游历悟真寺时所作。(也有认为此诗为王维的胞弟王缙所作。)
1. 开 创建。白玉田:悟真寺在蓝田山中,而蓝田之山多出美玉,故曰“仍开白玉田”。
2. “咒岭”句 《高僧传》卷二《昙无谶传》 :“谶明解咒术,所向皆验……后随王入山,王渴须水不能得,谶乃密咒石出水。”
3. 三径 亦作“三迳”。晋代赵岐《三辅决录o逃名》:“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因以“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
4. 四禅 佛教语,即四禅定。
5. 绿桂 香木名。王嘉《拾遗记》卷四:“(西王母)与(燕)昭王游于燧林之下……取绿桂之膏,燃以照使。”
6. “乞火”句 佛教传说鹿女渐渐长大,其父爱念。常使宿火,忽一日火灭,鹿女遵父命诣北窟仙人处乞火,步步举足,皆生莲华。事见《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
7. 摇 升。
8. 百二 以二敌百,一说百的一倍。后以喻山河险固之地。
9. 梵宇 佛寺。
10. 王城 帝都。
11. 灞陵 汉史帝陵,在陕西长安县东。
12. 望云 《史记o五帝本纪》:“帝尧者……就之如日,望之如云。”索隐:“如云之覆渥”。
13. 披雾 披云雾,指拨开云雾,得见青天。
14. 尸素 尸位素餐,居位食禄而不理事。
15. 尚玄 用杨雄事,传杨雄治学因《太玄经》而准《周易》。玄:深奥不容易理解的道理。后“尚玄”多用于归隐论道的清高之士。
16. 草庵客 《神仙传o焦先传》:“及魏受禅,(先)居河之湄,结草为庵,独止其中。”
17. 柏梁篇 柏梁诗最早出现于汉朝。相传西汉元鼎二年(前115),汉武帝大兴土木筑柏梁台,上面的建筑全以香柏为梁,故以此为台名。西汉元封三年(前 108)柏梁台落成,汉武帝在柏梁台上设宴摆酒宴请臣子,但是要求与会臣子必须“能七言始得上坐”。当时连同汉武帝在内,一共二十六人,人各一句,句句押 韵,于是凑成一首二十六句的联句,诗歌史上称之为“柏梁台联句”,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这里王维暗指自己是宫中参与政事的大臣。
诗的前四句中,“闻道黄金地”一则,来自佛经中祇树给孤独长者布金奉佛的典故; 还应是暗指善导大师在永徽年中另修别院过程之中,于大石之中得到金 佛的传闻。“仍开白玉田”则源自蓝谷西侧的玉润山出产玉石,又盛传玉种蓝田的古老神话,故有白玉田之说。“掷山移巨石”指悟真寺所在的西崖平台高险奇峻, 好像有神灵将大山投掷在这里,然后又把山上的巨石移开而形成。“咒岭出飞泉”意指悟真寺历史上,曾有神僧清虚,以咒力使寺前的龙岗、蓝岭涌出飞瀑鸣泉。
后面章句大意:终南猛虎也同人一样在山中过着归隐的生活,愁猿在寺旁也学着僧人在石头上打坐参禅。朝山的人们买上薰香在绿桂树下点燃,好像传说中鹿 女脚下的朵朵红莲,日暮的烟霞在山间草色中扶摇而上,晚间月光下,风吹松树之声如同涛响。山河险固,莫过于蓝关这样的百二关口。此地却因为有悟真寺诸佛菩 萨住此,而和三千大千世界紧紧连接在一起。气势宏大的梵宇宫殿展现在眼前,一览无遗,似乎此时帝王所居的京城也相形见绌,显得很渺小了。站在山上,高大的 灞陵(汉文帝的陵墓),远看好像才刚刚高过一棵树,远处的渭河水一直流向远方,似乎要与天色相连。远处的县郡(蓝田县)微微可以分辨出朱红色的城郭; 山 下散落而独立的村落里,正升起做饭的袅袅炊烟。仰望天上的白云,不由想起当今圣主,日暮的紫雾笼罩着身体,忆想满朝众多的贤才。而我这样的小官,常常惭愧 自己于国无所作为,直同尸位素餐。终其一生全部身心都在追求佛道的玄理,有谁会想到,像我这样身居草庵的墨客,竟然是曾于宫中与诸贤商议国事的大臣呢?
此诗广引佛门典故,用词凝练传神,寥寥数语即把悟真寺山势之高峻、殿宇之宏阔凸显无遗,如同绘画高手,几笔之间,山寺浩渺恢宏之势便展现在人眼前。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尚玄”“慕道”之情,此情偏需此景来抒,此景必然引人出世之情,情景交融,理事并彰,确实是一篇上乘佳作。
吾秀
微博已经流行很久了,但是因为嫌麻烦不会弄,一直不想走入。可是听说师父也开通了微博,莲友们可闲不住啦——开通微博,就是为了和师父有相同的脉搏啊。
第一次看见说“我和师父一起织围脖”,就想“什么意思啊”,师父怎么会和织围脖联系在一起啊。后来明白了,原来是“微博”的谐音啊。于是感觉这谐音怎么这么有才,围脖感觉好温暖、好温馨,给人一种舒适甜蜜的感觉。
于是每天都能看到师父,聆听他的信息、他的心声、他的鼓励、他的暖暖的慰人的话语。师父在我们很多人眼里有一圈光环,几乎像个圣人一样,是他带我们走出了生死苦海。这种信仰完全是在法上建立起来的,所以一旦能够感知到师父光环下的生活气息,真是一件很幸福而又满足的事情。
师父微博里的话语总是透着精辟的人生哲理。我们这些愚痴的罪恶凡夫,每天可以看到师父的警句来提示我们,感到舒心又受益。所以,真的是师父的讲法指 导我们成佛,师父的微博指导我们的生活。如果说师父的讲法让我们有了终极的目标,那么师父的微博就是指引我们奔向这一神圣目标之路上如何快乐地生活的方向 标。
今天开通微博,就想和师父有相同的脉搏,一起往生极乐!有一天,大家兴奋地在师父微博中发现了这样一句话——“复兴净土宗,我的中国梦!”师父的 话,竟成了这么铿锵有力的语言,大家同声呐喊——复兴净土宗,我的中国梦。我那几天一个人在家,几乎每天都要喊上几次,这句话太有魅力了。原来师父也有梦 想啊,师父的梦想也成了我们的梦想;师父追求和实现这一梦想的路上,就有了我们齐声的脚步和呐喊啊——我们在振臂高呼——复兴净土宗,我的中国梦!
娑婆世界,罪恶凡夫,就是因为念佛,就可以成为这伟大梦想的一份子,成为师父带领下举臂高呼的小小的尾随者,跟着师父奔走向西,全都是快乐啊!
我爱人说,好像超女快男一样的口号,不过,似乎他也很喜欢这句话,甚至我不喊的时候,他也喊过几嗓子呢。哈哈,师兄们,一个人在家里,你也可以举臂高呼,大声呐喊一下——复兴净土宗,我的中国梦!保证你喊得痛快,喊得上瘾。
在上网的日子里,有了师父的音讯。呵呵,很快乐!南无阿弥陀佛!
七岁“蚊帐大使”凯瑟琳的惊人之举令人刮目相看,甚至因此与同为穷人捐赠蚊帐计划的忠实拥护者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结缘。
“蚊帐大使”守护非洲
美国各大电视台、报纸、网络都曾刊登过一个7岁小女孩的巨幅照片,这个叫凯瑟琳的小女孩引起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轰动。大约在5岁时,凯瑟琳看到 PBS电视台的纪录片揭示了疟疾在非洲每三十秒钟杀死一个孩子后,对非洲孩子的命运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心。自此,她用一个平常人的力量筹集了超过6万美元的 善款,从疟疾的魔爪中拯救了近2万个小生命,成了一名为非洲儿童募捐蚊帐的“爱心战士”。
踏上捐献之旅
凯瑟琳(Katherine Commale)出生在美国田纳西州一个幸福的家庭,妈妈琳达(Lynda)是一位家庭妇女,爸爸安东尼(Anthony)是一位健身教练。
2006年4月初的一天,5岁的凯瑟琳看电视时,眼前出现了一幅悲惨景象–烈日当空、沙尘障目,在非洲普通村落一棵干枯的芒果树下,有一座红土堆成的新坟,一个14个月大的女孩就葬在那里,她两天前死于疟疾。
PBS电视台的这部非洲纪录片讲述的是非洲一种叫疟疾的病,每年都会杀死80多万个非洲孩子,算起来平均每三十秒钟就会有一个小孩因疟疾而死亡。凯瑟琳蜷缩在沙发上扳着指头数起数来,当她数到三十时,眼里露出了惊恐的表情:“妈妈,一个非洲孩子死了,我们必须做点什么!”
母亲琳达抚摸着女儿的头发要她不要着急,然后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她回答凯瑟琳说:“蚊子会传染疟疾,有一种泡过杀虫剂的蚊帐可以保护小孩子们不被蚊 虫叮咬!”凯瑟琳疑惑地问:“那他们为什么不用蚊帐呢?”说到这里,琳达的脸色也突然严肃了起来:“因为蚊帐太贵了,他们买不起!”
几天后,琳达突然接到了幼儿园老师的电话:“恕我冒昧,最近您家里是不是有什么变故?凯瑟琳的餐费还没有交……”那天晚饭的时候,凯瑟琳的胃口前所未有地好,她吃光了所有的土豆泥和罗宋汤,还偷偷打包了一块牛排。
第二天早上,凯瑟琳一边大嚼大咽,一边问琳达:“妈妈,如果我不再吃零食,不再买芭比娃娃和故事书,能买一顶蚊帐吗?”这下子,琳达终于明白了凯瑟琳的心思。
那天放学后,琳达把女儿直接带到了超市,她花了十美金,亲自挑选了一个最大的蚊帐,足可以保护四个人。
蚊帐买到了,可是该把它送给谁呢?电话查号台询问服务小姐给了她美国慈善总会的电话,通过这个电话,琳达咨询到,有一个叫“只要蚊帐协会(Nothing But Nets)”的专门负责为非洲筹集蚊帐的组织。
一周以后,一封来自纽约“只要蚊帐协会”总部的回信就送到了她手中,他们在信里亲切地对凯瑟琳说:“你是我们组织年龄最小的捐赠者哦!捐赠蚊帐超过十顶,还可以获得捐赠证书……”
凯瑟琳回家后,并没有露出欣慰的笑容,她嘟着嘴半天不说话,盯着墙壁上的时钟好一会,突然沮丧地说:“我们只捐了一顶蚊帐,虽然这个三十秒没有孩子死去,可是下一个三十秒,还是有人会死!”于是,他们决定“为了10顶蚊帐,一起来募捐”。
“蚊帐大使”
说起募捐的方式,琳达首先想到的是义卖。于是,每个周末,琳达都会带着凯瑟琳到社区的跳蚤市场出售旧货和手工制品,她们在摊位上放着一个醒目的标牌:“你买东西,我捐蚊帐!”但很多人都没有弄明白凯瑟琳的意图,只是象征性地购买一点便宜的杂物来安慰这个小女孩。
要怎样才能发动全民一起来帮助非洲小朋友呢?凯瑟琳想:我捐钱给“只要蚊帐协会”,他们发证书给我,那别人捐钱给我,应该也得到证书啊!兴奋不已的凯瑟琳马上着手设计证书。
妈妈到超市采购纸张、胶水、蜡笔、颜料、印章和亮片,爸爸把一间储藏室打扫成工作间,而弟弟则帮她在一摞摞的礼物卡上画爱心和星星,然后歪歪扭扭地在每一张证书上写下:“一顶蚊帐以您的名义买下了。”
证书非常受欢迎,人们只要捐赠购买一顶蚊帐的钱,就可以得到一张证书。当凯瑟琳穿得像万圣节的小鬼那样推销“蚊帐证书”时,很多邻居都既感动又好奇地买下了一张。
凯瑟琳终于筹齐了购买10顶蚊帐的钱,2006年8月,当她把一百美元汇出后,很快就收到了“蚊帐协会”特别定制的荣誉证书,证书上郑重地写道:“感谢您的10顶蚊帐——致‘蚊帐大使’凯瑟琳。”
当凯瑟琳小小的手掌捧起这张烫着金字的荣誉证书时,她快乐得脸颊发烫。证书中还有一封来自“只要蚊帐协会”乔治先生的信,他在信中说:“亲爱的‘蚊帐大使’凯瑟琳,很高兴地通知你,你的蚊帐将被送到非洲加纳斯蒂卡村庄,那里常年干旱,有550户人家……”
550户人家?凯瑟琳入神地盯着这个数字,马上想到:我总共只捐过11顶蚊帐,可是那里有550户人家,蚊帐怎么够分呢?一个孩子睡在蚊帐里,其他孩子怎么办?她郑重地对妈妈说:“帮我告诉乔治叔叔,我会尽快帮加纳斯蒂卡村庄凑够蚊帐的!”
2006年圣诞节前夕,社区的牧师突然登门拜访,他真诚地说:“我简直不敢相信凯瑟琳小小年纪,却有那样罕见的爱心和力量,我想让她去教堂讲演蚊帐募捐的故事!”
凯瑟琳担心自己的口才没那么好,不能把心里的意思表达出来,于是决定用舞台剧的形式来表现非洲的疟疾。凯瑟琳的家人、朋友和邻居都加入了进来。凯瑟 琳把一堆用来装比萨饼的盒子做成非洲房子的模型,把床上用久了的蚊帐挂在上面,弟弟约瑟夫和邻居瑞德、玛莎姐弟俩则涂成大黑脸模仿非洲的孩子。
2006年圣诞节那天的弥撒结束后,他们拿着道具上台了。当凶恶的“蚊子”扑向无辜的孩子,他们尖叫着不知所措时,凯瑟琳勇敢地挺身而出,大叫: “到蚊帐里来!蚊帐保护你们!”孩子们钻进蚊帐,凯瑟琳对他们关爱地说:“现在你们安全了!”“蚊子”渐渐散去,凯瑟琳用清晰的画外音说:“在非洲,每 30秒钟就会咬死一个孩子,因为蚊子携带的疟疾病毒会要了他们的命。”
演出非常成功。短短3分钟的表演,让所有人都明白了,蚊帐可以拯救非洲儿童的生命。人们纷纷掏钱捐款。有一个小男孩眼泪汪汪地说:“我想救5个小孩,但是我的钱不够,你愿意一会儿到我家去取吗?”
大大的野心
凯瑟琳的行为吸引了社会上很多人为此捐款,全世界都掀起了为非洲捐蚊帐的热潮。2007年4月的一天,电视上播出了一则有贝克汉姆参演的为非洲募捐蚊帐的公益广告,“他真棒!他应该受到表扬!”小小的凯瑟琳这样想。
一个星期之后,贝克汉姆收到了一份奇特的手工礼品证书,里面煞有介事地写着:感谢您为“蚊帐”事业做出的贡献,特颁此奖,以资证明。贝克汉姆不仅珍藏起了这张比任何奖品都珍贵的“证书”,还把证书的图片放到了个人网站上。
2007年6月8日,是凯瑟琳最开心的一天,她收到了一封来自加纳的信!在信里,村里的孩子们说:“谢谢你给我们的蚊帐!‘只要蚊帐’的叔叔给我们看了你的照片,很美……”
这封信给了凯瑟琳极大的鼓舞,这个拥有惊人野心的“蚊帐大使”又有了新动作,她和好朋友们一起精心制作了上百张新的证书,准备给最新一期福布斯富豪 排行榜上的每个人都寄一张,向他们募捐!凯瑟琳在一张证书上认真地写道:“亲爱的比尔o盖茨先生,没有蚊帐,非洲的小孩会因为疟疾死掉,他们需要钱,可是 钱在您那里……”
2007年11月5日,电视里播放了一条新闻:“比尔与梅琳达o盖茨基金会”为“只要蚊帐”组织捐献了300万美元!第二天,琳达接到了“只要蚊 帐”组织乔治的电话,他激动地对琳达说:“比尔o盖茨基金会的人说,他们通过一张证书联系到了我们,那上面好像说给非洲孩子买蚊帐的钱都在盖茨那里,他们 想不拿出来也不行……”
2008年7月,凯瑟琳踏上了非洲的土地。去加纳斯蒂卡村的路是那样遥远而坎坷不平,凯瑟琳吐了好几次,一张小脸时而转白时而转红。车子终于停下 了,凯瑟琳和几个又黑又瘦的非洲孩子一起把蚊帐挂在孩子们破旧的床上,然后又和这群叽叽喳喳的同龄人兴奋地在蚊帐里钻来钻去。就在这时,一个稍大的孩子在 蚊帐的一头卖力地写起字来。
蚊帐上醒目的红色笔迹正是“凯瑟琳”!几个字符代表着这几个非洲孩子对凯瑟琳的全部认识。从今天起,凯瑟琳的名字就会和蚊帐一样,守护他们度过每一 个蚊子横行的夜晚!“这是凯瑟琳的蚊帐!”几个非洲孩子手舞足蹈地对着镜头用土语喊着。这时乔治笑着说:“以后,我们就把这个村子叫 ‘凯瑟琳蚊帐村’!”
截至2008年7月,凯瑟琳已经筹够了6万美元,可以买6000顶蚊帐–足够拯救近2万人。现在,凯瑟琳已经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她常常出现在学 校的礼堂中,告诉自己的同龄人:“疟疾是可以预防的儿童大屠杀,我们可以让它不再发生!”她会让全场的孩子一起从1数到30,她会对你说:“瞧,由于你的 努力,这30秒,无人丧生!”没有人相信一个小女孩竟然做了这么多。
来源:公益时报网
释宗兴
弘愿寺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来看,都有其鲜明的特色,本文只想从一个很小的门槛细节来谈。
纵观众多寺院都有高大的门槛,而且,中门紧闭。从建筑上来看显得雄伟庄严。但它却让众生无论从行动上还是心理上都产生了一道很深的隔阂。大家看这个隔阂的“阂”字,“门”里有个“亥”,字义解释“阻隔不通”,就是一道门阻隔了众生的佛缘。
高门槛使老年人、小孩,特别是残疾人进出都不方便,甚至无法进入。现在是末法时代,以法理来说,我们都是心灵和行动上的残疾人,有门槛我们过不去!
弘愿寺没有门槛,众生进出方便。它更寓意着净土宗念佛法门没有门槛限制,不管你是什么根机,圣人或罪恶凡夫,只要念六字名号,都可得到救度。当你站 在弘愿寺大门外就可以看见来迎殿内阿弥陀佛迎候着众生,多么慈悲,多么慈祥,只要你正念直来,只要你专称名号,阿弥陀佛就能护持你,救度你。
事情虽然很小,但可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泰山不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每一件宏伟的事物,都是以微小的元素累积而 成。佛陀曾说过世间上有四种事物看似微小却不可以轻视:小小火苗不可以轻视,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幼小的龙不可以轻视,因为小龙可以长成大龙,翻江倒 海;年少王子不可以轻视,因为他将来长大会成为国王;小沙弥不可以加以轻视,因为他虔心修道学法,假以时日,必定会脱胎换骨成为人天师范的法王。由此可 知,小孕育着大道理。
念佛法门就是殊胜,念佛靠佛力,任何人、任何根机只要愿意都能做到。简单易行,没门槛。现在末法时代,罪恶凡夫,靠佛力才能得救,念佛法门真是好!
赶快念佛吧!南无阿弥陀佛!
【备注】作者释宗兴出生于1999年,2012年13岁时童贞出家,今年14岁。
美国科研人员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曰“伤痕实验”。他们向参与其中的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应,尤其 是面部有伤痕的人。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
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关键的是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实 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什么也没有不同;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之所以得出那样的结论,看来是错误的自我认知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这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实验。原来,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同时,这个实验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一句西方格言:“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不是吗?
一个从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一个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视的眼光;一个和善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一个叛逆的人,感受到的多 是挑惕的眼光……。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就有什么样的外界眼光。如此看来,一个人若是长期抱怨自己的处境冷漠、不公、缺少阳光,那就说明,真正出 问题的,正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他对自我的认知出了偏差。这个时候,需要改变的,正是自己的内心;而内心的世界一旦改善,身外的处境必然随之好转。毕 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眼光。
2013年1月26日
山门更换新对联:念佛放光第一梵刹 开宗立教根本祖庭
2013年2月初
录制完成新春祝福吉祥词,为古会预作准备。
2013年2月10日
正月初一,接待香客约一万五千人。
2013年2月15日
上悟真寺法人代表张玉珍老居士来访,表达上下寺相合意愿。
2013年2月17日
到张玉珍老居士家拜访,黄老居士在座,就上寺礼请法师程序达成一致意见。
2013年2月18日
印《敬香须知》十万份,古会期间广为散发。
2013年2月19日
确定2013年古会工作方案。
2013年2月20日
净宗法师、宗报法师参加蓝田县2013年水陆庵古会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向领导小组提交下悟真寺古会工作方案。
2013年2月21日
下悟真寺召开全体人员会议,优化、细化古会工作方案,就古会工作具体布置安排。
2013年2月27日
全寺为河湾口村四组慈善桥募款。
2013年3月4日至6日
一年一度古会。
2013年3月7日
确定新的寺管会成员标准:
一、热爱悟真寺;二、信受善导大师教法;三、皈依本门三年以上;四、有管理经验,能确实履行职责。
表决通过新的寺管会成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