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老人,名叫史文进,住在河北省石家庄西郊。他于二○一二年九月十七日预知时至、自在安然往生,往生的时候已经九十七岁了。
老人一生吃素,没有结婚,但是有三个孩子,都是他年轻的时候收养的:大儿子叫史明陶,二儿子叫史明义,三女儿叫史安平。多年以前,我跟史明陶共事, 一次去他家玩的时候见到了史文进老人。老人得知我给人助念,就嘱咐我:“我走的那天你一定要来!”我应声回答:“好,我一定到!”
今年九月十六日,我接到多年没有联系的史明陶的电话,说他父亲不行了,请我尽快前往河北石家庄助念。我连夜买票,第二天中午之前赶到了史文进老人的 住处。老人的住处,只有一间木板平房,坐北朝南。房子的东边是一条河,西北角上是老人种的七八棵大树,每棵树底下都砌有一个石台。房屋的前面及两侧,是一 片大约一点二亩的菜地。房子的四周围满了人。
我见到史明陶后就询问老人的情况,对方回答:“我父亲在刨地。”并把我带到老人面前,老人主动打了招呼。我本来是赶去助念的,见到老人行动自如,深 感意外。老人活到这把年纪,一直都非常健康,没有生过一天病。但是史明陶告知我,他父亲已经预知时至,今天下午三点多就要走了,所以着急把我请过来。
见到我以后,史文进老人示意院子四周的人群离开,要看他走的话下午三点再来。时近中午,老人开始做饭。我走进老人的房间,原本以为老人是独居,进去 以后才知道,房间里面还有老人收养的六位弃儿——最小的五岁,最大的十二岁,其中还有两人是智障儿童;房间里面还有四条狗。平时,七个人和四条狗,就挤住 在这间阴暗潮湿的小房子里面。老人坚持亲自动手做饭,我跟老人、老人的两个儿子、六位收养的孩子,还有四条狗,一起吃了一顿午餐。饭后老人提了一袋米来到 河边,往河里面撒米,边撒边说,:要喂饱自己的朋友以后才能够走。然后又来到他种的大树底下,在每棵树旁的石台上撒满大米。
做完这些以后,老人请大家都离开房间,他要洗澡换衣服。在等待老人洗澡换衣的这段时间里面,老人的两个儿子一直在给他们的妹妹史安平打电话,催她尽快赶到。史安平今年三十六岁,是政府机关的干部,一直没有结婚,几天之前她刚刚跟老人吵过一架。
老人收拾好以后,从房间里走出来,上身穿了一件蓝色的中山装,已经很旧了,衣服上打了十几个补丁,其中有两块补丁是用红蓝两色的编织袋补上去的;下 身穿一条绿色的厚裤子,膝盖上有两个很大的补丁;脚上穿一双解放牌的胶鞋,鞋的颜色已经不是绿色的了,但是洗得很干净。老人换完衣服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 点五十分左右了,他的小女儿史安平还没有赶到。老人询问了一下情况,就回到屋里,在炕上盘腿坐了下来。他养的四条狗分别趴在他周围的四个方向,六个孩子围 坐在他的身边。
老人把我叫进去,指着对面墙根用水泥砌的一线台子,要我把台子上第五个罐子里面的东西拿出来。我拿出了罐子里面所有的东西:十四块军功章,一个存 折,三张房产证,一封信和一份遗嘱。存折上一共有一百二十六万元存款。老人交代我,他的财产分割如下:一百二十六万元存款当中的一百万元,平均分给六个孩 子,交给他的大儿子史明陶,由史明陶来负责抚养这六个孩子直至成年;剩下的二十六万分成两份,分别给两个智障的孩子;三套房子卖掉两套,换来的钱也给两位 智障的孩子;最后一套房子用来出租,每月的租金也给两位智障的孩子,作为他们终生所需的费用:以上所有的安排都已经写在遗嘱上。最后,老人嘱咐我把那封信 当面交给他的小女儿史安平。
老人坐在炕上,一直在跟人说话、打招呼。当时间接近下午三点钟的时候,老人慢慢安静下来。到了三点过十分,老人说了一句:“我等不到了,我要走 了。”之后就不再说话。三点十五分,老人坐着安详地走了。这个时候,在小屋的西南角上,晴天里出现了七道彩虹;东边河里的鱼全都冒出头来;房后树上站满了 小鸟,一动不动。
挤在小屋四周看热闹的人群里面,有很多人从各个角度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但是都拍不到老人的身影,只拍到各种颜色的光。其中有个人一拍照就是黑屏,什 么也没有拍到。正在大惑不解的时候,我问他是做什么职业的,对方答:杀猪的。为了照到老人的遗容,他发誓从当天起不再杀一头猪,只要以后再杀猪,他的右手 就自己断掉!说完以后举起手机再拍照,就看到拍到的相片上有老人端坐其中,四周全是光芒。
一直到下午三点四十五分,老人的小女儿史安平才赶到。我把老人的信交给她。她拆开信看到老人这样写道:“我最亲爱的女儿安平,我等不到你了,我先走 了。本来在二十年以前我就应该走的,但是那个时候你还年幼,我放心不下,所以又为你多活了二十年。你为了六个孩子的事情跟我争执,请你记住,他们的现在就 是你的昨天,你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人起好心,天必佑之!……希望你在有生之年,能够尽自己所能,好好为众生服务。”
女儿痛哭不已,来到父亲面前不断地磕头,一直磕到头破血流。她在父亲的遗体前发誓:“如果在有生之年我还有缘分成家,就一定抚养这六个孩子直到成年;如果今生无缘成家,就一定出家度众生!”
南志栋讲于二○一二年十二月八日
佛明(王莎)记录
史文进老人在生时,谁看他都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但他最后走得安祥自在、瑞应昭彰,自古高僧也不多见。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个普通老人,到底有什么样的功行才感得这样殊胜的果报呢?从文中记载,可知有以下几项:
一、仁慈。八十五高龄之后,仍收养弃儿,直到九十二岁,共收养六个,还有两个智障。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照顾这样一大群孩子,吃喝拉撒睡,不敢想 象;但他没有二话地收养了,而且全数拿出自己一生积蓄的巨款为他们的未来作安排。想想这些孩子,被生身父母抛弃,死活只能靠天,天则把他们托付给仁厚之 人。老人收养弃儿,是在替天行仁,替天施爱,天必厚馈于他——“人起好心,天必佑之。”这是他一生的证验。
二、平等。爱人,也爱狗,爱鱼,爱鸟,只要是生命,平等无差别;如果说有什么差别,那就是对于两个智障孩子给予特别关照。
三、真诚。所作所为,一片至诚,毫无伪饰。若稍染一点名利,即不能至诚格天。
四、平淡。不求人知,无人宣传,简单低调,本乎自然。
五、节俭。衣食住用,都极简单,没有半点的享受和浪费。如果不是这样异于常人的节俭,一个普通老人,一生怎么可能攒出一百二十六万元?临走洗澡新换 的衣服,竟然是塑料编织袋打的补丁,这已不是一般的惜福,而是趋近于无我。世上最名贵的品牌服装,比起老人的编织袋补丁衣服,也不知逊色多少。名牌增加人 的贪染缠缚,老人的衣装真正清净庄严。
六、密行。虽不知老人修何种法门,但从他约定南居士助念来看,应该一生修持净土法门,属于不露山水地潜修密证。一生没有结婚,年青时就收养三个孩 子,把他们一一培养成人;晚年又收养六个弃儿,这需要极度的耐烦劳作,没有密行专注的功夫,是不可能有成就的。除非是过来人,为了愿而来;而看史老人独身 未婚、一生吃素、长寿健康、慈悲利众等等,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只是凡眼难知。
史文进老人最后的作略,不只一般人不能,即便修行人亦难幸致。然而,不论何人,只要专一念佛,毕命为期,临终弥陀自然来迎,往生极乐,不再轮回,直趋佛果。这已非有无瑞相所可评比了。
事简单,情复杂,事情才复杂。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情执为主、情绪用事,即是庸人。无事生事,即是自扰。
要理性抬头,不情绪用事。
有事不拒事,无事不找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天若有情天亦老。
道场以无事为兴隆。
一切因缘成就。因缘和合,日月星辰都能成;因缘不具,一粒微尘也动不了。
懂得因缘的人,不会骄慢,也不会沮丧;没有成功,也没有失败。
懂得因缘的人,会谦卑,会感恩,会惜福。他知道,“我”不算什么。
因缘成事,无为而治。
天上的日月,没人安排,运行不息;人造的钟表,精心维护,经常罢工。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要人为干扰因缘的运行。
一事无成,大智大幸。
谦虚通达无我,骄慢等于愚痴。
自我渺小无力,因缘伟大万能。
有愿,就有缘。
以广大的愿心,创造因缘;
以不竭的愿力,促成因缘;
以持久的耐心,静待因缘;
以明晰的智慧,观察因缘;
以敏感的直觉,把握因缘;
以坚实的行动,随顺因缘。
《观经四帖疏》是唐朝善导大师(六一三~六八一)撰著,系解释《佛说观无量寿经》之书,分为四卷:第一卷名《观经玄义分》,第二卷名《观经序分义》,第三卷名《观经定善义》,第四卷名《观经散善义》;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
此书古今大德皆尊称为“楷定疏”或“证定疏”,奉为金科玉律,崇敬如经。
此书眼目有二处,心要亦有二处;虽有二处,共明一理,知此一理,则《观经四帖疏》之宗旨,了如指掌。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
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
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第十八愿取意之文 )
此文名为“要弘二门判”之文,在第一卷《玄义分》“七门料简”之第一“序题门”,亦即此《四帖疏》于开宗明义之“序题门”便首先将《观经》一部所说义理,分析归纳为“要门”与“弘愿门”;此不只是对《观经》的教判,同时也是整个净土宗的教判。
“要门”指《观经》之中十三观之定善及三福九品之散善,所谓“定散二门”,修此功德回向,以求往生。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行,尽在此要门之内。
“弘愿门”是指《大经》之中阿弥陀佛的本愿,亦即第十八愿。善导大师在此显明往生不是依靠自力之定散二门,回向求生;乃是全依弥陀本愿之救度,自然往生。
由此文便可窥知此书目的在于阐扬弥陀本愿之救度,明示凡欲往生极乐净土者,都必须乘托弥陀本愿之救度,无一例外。凡乘托弥陀本愿之救度者,不论善人 恶人,皆入弥陀无为涅槃之高妙报土,皆与弥陀同证光寿无量之最上极果。此即是《大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中本愿王——第十八愿的宗旨。犹如水流原归海,月 落不离天;远离弥陀本愿大海,十方众生即无归处。弥陀本愿,释尊本怀,善导大师在此予以显露无遗。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文名为“要弘废立”之文,在第四卷《散善义》之末尾,亦即解释《观经》《流通分》之文。此是《四帖疏》之结论,此结论显明舍自力定散之“要门”,依专称佛名之“弘愿”。
此文虽短,笔力万钧;净宗宗义,如拨云见日,朗然独照,似华落莲成,不带方便。此文是整部《观经》的核心、骨髓、结晶,是净教的宗旨、方针、目足, 是十六观的千里来龙,在此结穴。《观经》一部的千开万阖,在于引导群机进入“一向专称”的一行。此“一向专称”的宣示,即是《大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中 本愿王——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的解释,亦是前面《玄义分》所言:“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的内容,亦即一切善恶凡夫 如何乘托?“一向专称”即是乘托;善导大师以此文显示《观经》一部之目的在于导归定散诸机进入第十八愿。犹如群星拱北斗,万流归大海;若依一向专称之行, 必至无为涅槃之土。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此文名为“二种深信”之文,在第四卷《散善义》之“深心释”,“深心”即是“深信之心”。此文显明“机法二种深信”,机指凡夫,法指弥陀。凡夫深信 自己三业都是罪恶,永沉轮回,无出三界之力;然此凡夫是弥陀深生悲愍,为其发愿立誓所要救度的对象,此凡夫恐惧不安的心中,体悟弥陀本愿力的摄护救度之真 实,而毫无疑虑地信受弥陀本愿之救度,当下实时获得往生决定,此即“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之意。亦即《大经》所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 生者,不取正觉。”“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我当哀愍,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的宗 旨。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此“称名正定业”之文也是在第四卷《散善义》之“深心释”,此文显示不论道俗,不论智愚,不论净秽,不论罪福,不论定散,心之是非,一概不论;凡夫之心,余念皆迷,非往生因;唯念弥陀,即得往生。此是第十八愿“乃至十念”之意。
前面之“二种深信”是就信(信心)而言,此“正定业”之文是就行(称名)而言;在此显示信本愿之念佛是信行一体、信行不二、信行不离,此义善导大师之《往生礼赞》的前序亦言:
“深心”即是“真实信心”:
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
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
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一念无疑的二种深信是往生的正因,不论定善,不论散善,不论逆恶,十方所有一切之众生,往生在此信心,信“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亦得往生”。若发起此信之当时即已临终,来不及口称念佛,则当下往生极乐;若寿命延长之间,则尽形寿称名念佛。
上面所举二处眼目、二处心要,文虽有二,共明一理,一理即是信弥陀本愿之救度,称弥陀本愿之名号;亦即全部生命顶戴弥陀救度,生命与弥陀成为一体。
善导大师于此《疏》显明《观经》之意在于引导原来修圣道门之机入净土门,并劝导净土门自力定散之机进入他力救度之法。亦即《观经》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一切众生,专凭弥陀本愿,专称弥陀名号,顶戴弥陀救度,往生极乐净土。所谓:
开示长劫之苦因,悟入永生之乐果。(玄义分、序题门)
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玄义分、和会门)
这是十方三世诸佛出世的本怀,所谓: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玄义分、和会门)
此《观经四帖疏》及《往生论注》《安乐集》等,于唐末之后即已失传,由于唐武宗(八四一~八四六)之废佛灭法,在教史上最为惨烈,又加上唐宋之间的 五代战乱,佛教典籍几已焚毁殆尽。五代之时吴越之忠懿王钱弘俶曾在中国本土寻求「天台三大部」而不能得,后来才由义寂法师远从高丽国带回;有名的天台三大 部尚且如此,其它典籍可想而知。日本净土宗之幸西上人的弟子明信法师,于宋朝时亦前来中国重新寻访善导大师的所有著作,却毫无所得空手而归。
然而此《观经四帖疏》早在善导大师往生后之六十三年,亦即公元七四四年即已在日本传写弘扬,不但不曾焚毁散失,而且成为日本所有净土教所珍视的主要 依据论疏之一。日本净土教皆顶奉此《疏》为“祖典”,其尊崇之极不喻可知,对此书之深广研究,流布阐扬,致力甚深。反观中国,可谓众生福薄缘浅,直至清朝 末年,此《疏》并其它净宗宝典才由日本回流,而专门研究者,尚乏其人。由于缺此祖典的指导,致使千余年来,我国之弘扬净土者,于弥陀之本愿深旨,难免或有 不知,而与昙鸾、善导等净宗祖师的立论相去甚远。此因当时机缘未熟,以致教法暂隐,未能行世;如今机教已熟,此《疏》应缘而现,法化四方,故重新校对、分 段、标点,并加眉注,欲令有缘阅者,容易解读,速得旨归;同循净宗祖师的路线,同入弥陀本愿的大海。
难行易行,自力他力,为净土宗对一代时教总的分判。欲学净土者,不可不知此义也。欲明二法之难易,须先明自力他力之胜劣。欲明自力他力,须先明了何 者为力?所谓“力”者:功德力量也,即断惑之力,出生死之力。小而言之,即有了生死出三界之力(小乘);大而言之,即有成佛道度众生之力(大乘)。欲达此 目的,有二种力:谓自力他力。自力者:即依自修行力,断惑以了生死也。(若无了生死之力,纵有修为,如五戒十善等,仍是有漏人天福业,非此所言之自力 也。)他力者:即乘佛愿力了生死也。自力之道以戒定慧为本,常人多易理解。他力全是佛境界,唯信乃入。因其绝思绝议,故使本为易行之道,反成难信之法。可 知常言之“信佛”是何其难,是以十方诸佛出广长舌证诚劝信,以消十方众生“我知我见、我执我慢”之障。如何彰显他力,使三根普被之道大明于世,自为弘扬净 土诸大善知识之竭力用心处。古大德除以经论要义详明之外,更巧以譬喻别显之,将他力超胜绝伦之义简易平实地展现于吾人面前。使难信之法,易于趣入。虽愚夫 愚妇,亦可因喻得解。总而论之,其喻有五:
此一喻古德多有发挥,最早出自龙树菩萨,其《易行品》言: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自力修行即如陆路步行,勤行精进,久乃可得。他力往生即如水上乘船,以信方便,易行疾至。此喻贯穿于净土法门整个弘传过程中,而将此喻发挥至极者,即印光大师,其《文钞》多有阐发。引用二言以明之:
一、 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二、 若能信佛所说之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无论业力大、业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颗沙子,入水即沉,纵有数千万斤石,装于大火轮船中,即可不沉而运于他处,以随意使用也。石喻众生之业力深重,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
沙子虽轻,入水即沉。石头虽重,乘船可度。自力他力之难易不待言而明矣。故知:无论沙子石头,皆得乘船,方可安然到达彼岸,任意使用也。意谓无论有修无修,都得乘佛愿力,方可确保圆成佛道矣。十大行愿导归极乐,其深远意义即在于此。
昙鸾祖师及印光大师皆有此喻:
昙鸾祖师《往生论注》言:
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
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
印光大师言:
通途如步行登程,强者日不过百十里。
特别如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遍达四大部洲。
观二位祖师之言,即知所谓自力者,藉三学而得解脱也。即能持戒、修定、得通、游四天下。所谓他力者,即乘弥陀愿力得解脱也。其喻曰:虽是劣夫,跨驴 不上,若乘转轮王行宝,即可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劣夫喻无戒定慧之人,业障深重之人,转轮王宝,即喻弥陀愿力。无自力之行人,只要乘弥陀愿力,即可往生净 土而超越生死,纵然业力深重,烦恼未断,亦毫无障碍。如善导大师所言:“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古德云:“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即顺水扬帆之喻,明念佛一法轻松自然,不费丝毫之力,并能快速到达彼岸。安乐易行之道,大显其中。印光大师显此义言:
净土法门:契理契机,用力少而成功易,如风帆扬于顺水,以仗佛力故也。
其它各宗:用力多而成功难,如蚁子上于高山,全凭自力故也。
两相比较:仗佛力者,用力少而成功易;仗自力者,用力多而成功难。我们是愿如蚂蚁一般一步一步往上爬呢?还是顺水扬帆,早归家乡?久劫轮回养成的习 惯,已使我们有时难免会陶醉于爬山的感觉,感叹于那难能可贵的勇猛精神。只是不知何时才能爬上那高高的山顶(印光大师言:当在驴年),不得不苦了阿弥陀佛 十劫的期盼。
此喻出自印光大师,其言:
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
特别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
通途者,自力难行道;特别者,他力易行道。自力修行如画山水,一笔一画而渐次成就(渐教);他力修行如照山水,一照俱了,当下圆满成就,所谓一念具足无上功德也(顿教)。如是巧喻,将二法一渐一顿,一难一易,显彰无遗。
此喻出自印光大师,其言:
通途教理:如世之士人,由资格而为官。
特别教理:如世之王子,一堕地即为一切臣宰所恭敬。
世之士人,须由自己的艰辛努力,方可混得一官半职。太子堕地,即可承绍大统,贵压群臣,为一切臣宰所恭敬也。喻净土一法,仗他力者,圆成佛道,力超众圣。二法之“难易曲直,不待智者而知之矣。”
如是众喻,无不阐明净土法门之易行易往,他力本愿之圆顿直截。所谓「至简至易,至顿至圆」也。若如此明了之譬喻仍难信入,则佛亦无可奈何矣!
专称弥陀佛名及修余善回愿求生极乐净土之佛教宗派。简称“净宗”,又名“莲宗”或“念佛宗”。唐代善导大师创立。
阿弥陀佛成佛前于因地时之名。又称“法藏比丘”。 据《无量寿经》卷上言:过去久远无央数劫,有五十三尊佛相次出世,时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王位出家,号曰法 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五劫思惟,发四十八愿,救度十方一切众生。后又经历兆载永劫的修行,终于成佛,号为阿弥陀佛。
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又称无量寿佛。“阿弥陀”是梵音,“阿”是无,“弥”是量,“陀”是寿,“佛”是觉,“阿弥陀”意思是“无量寿”及“无量 光”,此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称阿弥陀佛。他以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为胁侍,在极乐净土实践教化、接引众生的伟大悲愿。众生只要称念“阿弥陀佛”名 号,此佛便以光明照摄保护,令其现生消灾减难,临终安然迎归净土。是与我们最亲、最近、最有缘的佛。
阿弥陀佛愿力所成就的清净国土。又称极乐净土、西方净土、安养净土、安乐国。《阿弥陀经》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广义是指命终时生于他方世界。随着净土宗的兴盛,往生多专指命终神识离开娑婆世界,前往西方阿弥陀佛之极乐净土,于彼土莲花之中化生。
如乡有乡风,民有民风,国有国风,党有党风;宗有宗风。
宗风,宗派风气。
1. 约定俗成。由教理而定,由习行而成。
2. 共同认可。一宗之内,心照不宣,视为当然。
3. 入境感知。外人一入,明显感受到。
4. 潜移默化。一入其中,不知不觉被同化。
宗风含“真谛”与“俗谛”两方面。
谛,真实无谬的道理。
真谛:有关彼岸、理想世界之真理;
俗谛:有关此岸、现实世界之真理。
净土宗宗风真谛——念佛往生之道;
净土宗宗风俗谛——为人处世之道。
真谛流出俗谛,规范俗谛;俗谛流入真谛,庄严真谛。
真谛是根本,俗谛是枝叶。
从果向因,先建立真谛,后发生俗谛。
真俗圆融,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
真谛——第十八愿,念佛往生;俗谛——第三十三愿,触光柔软。
光明、名号一体;护念、往生不离。
不习俗谛,念佛枯瘦,缺少法喜,人际关系紧张,不能荫蔽大众;
不明真谛,外道相善,乱菩萨法,恰成颠倒世善,不名真实之业。
共六条,第一条是总纲,二三四五是细则,最后一条总结。
细则中,第二条为基本要求;第三条明对自、止持;第四条明对他、作持;第五条合明自他、止持作持。
总纲———————————————第一条对弥陀恭敬信顺等
细则—基本要求——————————第二条敦伦尽份等
具体规范—对自、止持————第三条自觉愚恶等
对他、作持————第四条六亲眷属等
合自他——————第五条给人安心等
总结———————————————第六条学佛大悲等
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这一条是六条的总纲,共三句,说明佛、人、己三重关系,标明信、慈、谦三项德目。
三句当中,第一句“对弥陀恭敬信顺”为本源,如龙头、马首、旗帜,牵动指挥全体。
信仰的生活,“佛、人、我”三重关系包含无余。
由对佛的关系确定,人我关系自然摆正,有恒定、如实的标准故,如观北斗而定诸方。不言而化,无为而治。俗谓:不看僧面看佛面。以佛为准,社会人心变得简单纯洁,有定向,有标准,经言:“佛所游履,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若不信佛,则有无穷人我,各自为准,互不相服,混乱失据,社会不稳定,人心不幸福,上焉者借道德维系、法律约束,下焉者靠武力降人、独裁统治。
他教则言“神”,古人每言“天”。
信、慈、谦三德,以信为本。
由对弥陀恭敬信顺,故能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即是由信,流出慈与谦。信中所出慈谦,是真慈、真谦。
否则,凡夫自私自利,骄慢自我,如何肯,又如何能做到真实慈谦。
受到弥陀大爱,故能爱他人。如口袋里有钱,才能掏钱给他人。
知道自己也是要靠弥陀救度的罪人,自然有一分谦和的心。如同病相怜。
与佛的关系,为一切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故首句说“对弥陀恭敬信顺”。
恭敬,身业,兼口意;信顺,意业,兼身口。恭敬而信,信而顺。
以信为体,敬为相,顺为用。
恭敬——至诚心;信,深信不疑——深心;顺,顺彼佛愿,愿生彼国——回向发愿心。
“对弥陀恭敬信顺”,即“南无阿弥陀佛”。
“对弥陀恭敬信顺”,本是真谛;置于首句,示净土法门从果向因,依真立俗,真俗圆融,为人处世之法全依念佛往生为本。有这一句,以下各句才成为俗谛,不然只是普通世善。
第二句“对他人恩慈体贴”。
说明对人的关系之行为准则。
恩,恩惠,加恩;慈,慈悲,慈爱;体贴,站在对方立场,同体贴心地为对方设想。
以慈为体。慈心为怀,自然有恩惠体贴的行为。
他人,除自己外一切人,远近、亲疏、长幼,乃至横逆如怨敌;皆一概施以恩慈体贴。
不求法律的公平正义,远超一般的道德范畴。
若仅依凡夫为本位,根本做不到;但由于“对弥陀恭敬信顺”,弥陀的大爱流入心中,众生本有的佛性生命觉醒,便涌动着热爱他人的愿望。
虽然凡夫的贪嗔痴性,总是抑制佛性的真生命,以致我们的心性如同双方交战一般,反反复复,但佛性的生命是随顺真理的不竭生命,故而不可抑制。如同树根得水复苏,迟草枝条泛绿,即使表面看上去如同枯死之树,在不可见的地下却是活树。
念佛人,心灵得到阿弥陀佛救度法水的滋养,是净土的活人,成为“圣众庄严”,称为“芬陀利花”,现生入不退转,平生往生业成。
“对他人恩慈体贴”,既是念佛的深化扩大,也是检视信仰的一面镜子。
对弥陀的爱心沁润有多久,感悟有多深,对他人的恩慈体贴也会相应表现出有几分。
越是感受到弥陀的爱,越想爱他人。心中生不起爱人的心,是因为没有感受到弥陀的爱。
“对他人恩慈体贴”,虽说是俗谛,其实是真谛念佛在世俗间的自然体现,即是念佛生活化;世间一切人我关系,都依弥陀爱心为原则,即是生活念佛化。化而又化,生活即是念佛,念佛即是生活,如同鱼在水中,游来游去不离水,前后左右都是家。
孔子说仁,基督教说博爱,与慈相仿,而根本来源不同。
第三句“对自己谦卑柔和”。
说明自处的心态。
谦,下,不骄;卑,低,不慢;柔,不刚;和,不暴。
以谦为体。内具谦德的人,自然显现卑下柔和的相貌。
不论人前人后,明暗表里,心心念念,常保谦卑柔和的心态。
因为还是凡夫,我执坚固,我慢高举,要做到谦卑柔和实在不容易。所以这一句也必须依持第一句“对弥陀恭敬信顺”才有可能;否则如无本之本,无源之水。
在弥陀的光中,我们才能看清自己的罪业、污秽;弥陀的光照越亮,越能见到自己的罪深,越不敢以自恃的心高慢他人,反而能以柔和的心怜悯对方。
一时不在谦卑柔和的状态,便一时凡夫的心起,忘记了弥陀的慈悲,逃逸出弥陀的光照。
凡夫的心,如同佛魔相争的战场,谁胜谁败,操在我心。心向佛倾,则佛胜;心向魔倾,则魔胜。虽然自命为佛子,多数时候,心还是向魔而倾。
谦,六爻皆吉,所向亨通;卑,如水处低,乃成其大;柔弱胜刚强;和气生万物。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信佛为本,内慈外谦。
先不说如何爱人,至少不要凌驾他人;纵然不能恩惠他人,也不要侵略他人。
《韩诗外传》“《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下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尚书》满招损,谦受益。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谦者,德之柄也。——《易·系辞》
谦虚者,人皆乐于与他共事。有一分谦虚,必然有一分受益处。不仅事业上能得到他人之助,精神上也能得到与人融洽相处的快乐。
一个人做到一时的谦虚并不难,难在一生谦虚、始终谦虚。只有自我修养良好的谦谦君子,能够安行于谦道,终身不改。这叫做“君子有终”。
越是精神贫乏的人,越是骄矝浮躁;越是内心充实的人,越是谦逊深沉。
爱因斯坦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谦虚是孜孜探求的人所自然形成的品性。
谦虚的人居于尊位时,其道德更加光大;处于卑位时,其品行也不可逾越。只有君子能始终保持谦虚。
位尊者谦而不傲,见出其胸襟阔大,更令人敬服;位卑者谦而不怨,见出其气度不凡,更难以企及。
位尊而气不盛,位卑而气不馁。只有品行纯正的君子,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谦虚如一,终身躬行谦虚之道。
人的常性是易生骄矝之气,难归谦逊之途。对待自己的骄气,不能放松纵容,要像牧牛一样,拉紧牛鼻子。牛如向邪路上走,立即拽回到正途上来。
万峰交掩一峰开,晓色常从天上来。
似到西方诸佛国,莲花影里数楼台。
卢纶(737~799),字允言,中唐诗人,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
中国唐代宗大历年间,涌现出了十位风格类似的诗人,被称为“大历十才子”,他们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诗歌流派。这个诗歌流派的共同特点是都擅长五言近 体,偏重诗歌形式技巧,善写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等,语词优美,音律协和。“大历十才子”大多是失意的中下层士大夫,也多半是权门清客,因而多投献应制之 作。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卢纶即是“大历十才子”中的一位。
著名的《塞下曲》,即是卢纶的作品: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他的诗,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今天仍被选进各种语文教材中。
有着“大历十才子”之一冠冕的卢纶,诗名远播,但却屡试不第,人生与仕途都极不顺利,但他广泛地交游使他成为一个活跃的社交家,并最终借此步入仕 途。居官在京城长安期间,卢纶倾慕信仰佛教,他一生留下了40多首佛教题材的诗。既是佛教徒,不免常往佛教极其发达的蓝田旅居,在这里,他挥笔写下了许多 题记和寻访酬答的诗篇。
诗人来到了蓝田,不可能不去净土宗祖庭——悟真寺。来到了悟真寺,就不可能不由祖庭圣地的风光灵境激发出超凡的创作灵感。
悟真寺隐匿在群峰怀抱的豁谷之中,被数不清的峰峦遮掩而不见,山势峭拔险峻,处在山谷中,由于四面千山围挡,看那晨曦破晓的缕缕阳光,不像是从地面 而发,倒是让人感觉仿佛是来自于天上一般。阳光下,漫布山野的寺院建筑,金光闪闪,气势恢宏,辉煌无比,好像来到了清净庄严的西方极乐世界,在莲花世界的 光影之中去数那些重重无尽、数也数不清的楼台。
这首诗用奇特的手法描述了悟真寺独特的风貌与罕见的建筑奇观。一个“开”字,一个“来”字,让整个本来静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山峰开,晓色来,其中 意象让人想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宫殿随身,飞来迎去;一个“到”字,一个“数”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观者一时间忘记了身尚处于娑婆浊世,满眼所见,无非是 极乐清净圣境。流泉飞水,茂林修竹,黄袍僧人庄严,白衣居士虔诚,星星点点遍布圣山。一时间陶醉忘情,寻一块山巅的大石头,坐在上面尽情地用手点着,数呀 数呀,数那数不尽的亭台楼阁,琼楼玉宇,梵宫金殿……
整首诗,意境高远,气度不凡,喻比真切,引人入胜,堪称是卢纶的经典之作。时至今日,在水陆庵书法展厅常常见到今人乐此不疲地用各种书体来书写这首千古杰作。
由此诗也略可知道,悟真寺这一净土宗圣地,在此一百年前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亲手建设下,达到了惊人的、不可思议的效果,以致于让人们脚步跨进了悟真 寺,就如同迈进了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大门一样。展眼望去,宫殿琼宇,高低满山,不由自主地“莲花影里数楼台”,全身心地感受到极乐世界的无尽清净与无 量庄严。毋庸置疑,在各方面有着登峰造极般的艺术才能的善导大师,一定在建筑方面也留下了惊人的杰作。
这还是经历了会昌法难破坏后的悟真寺,一百年前完好无损的悟真寺是如何的呢?
普通人说话、做事、写文章都要有宗,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佛教修行当然更要有宗——有所宗才有主心骨,才能左右逢源,贯彻始终;不会自乱阵脚,进退失据。
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最初是经典翻译,往往译场同时也是教学的地方,译出一本,便讲学一本,流通一本。这时候还很单纯,没有什么宗不宗的问题。
但随着经典翻译的累积,情况变得复杂起来:
一是佛教经典法门很多,号称八万四千,浩若烟海,一般人不可能都学,要如何选择;
二是诸经典法门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要如何分判决择,理出头绪;
三是人师教学的不同,同一部经典往往有不同、甚至矛盾的解释,学人又要依何为准。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一个修行人必然会在心中反复的询问:我要修行哪一个法门?为什么要修这个法门?怎么样修这个法门?又如何看待其他法门?
起初这只是个人的事,带有随机性;但当这些问题成为普遍性、而普遍觉醒了这种意识时,整个佛教界便萌生了“创宗运动”。终于经过数百年的努力,到隋唐时期形成中国佛教大乘八宗。这八大宗派,其实是为大众提供了八套指导修行的理论系统。
宗派佛教,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所形成的特有现象,亦是中国佛教之根本特色。说到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人们往往关注的是那些开宗立教的大祖师的作用与 贡献,这本无可厚非;但更本质地来看,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绝不只是几个屈指可数的祖师在其短暂的一生所能完成的,而是综合了自佛教初入中国直到隋唐,总 共六七百年间,所有佛教徒共同探索追求、共同参与其中的成果。它是一项持久而广泛的群众运动,借由诸宗开宗祖师们的智慧,而有了画龙点睛、临门一脚的功 效。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丰厚的群众土壤,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才成为佛教在中国真正扎根繁荣的标志,从此影响久远,并昂首阔步走向世界。
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事,也是世界佛教史上的大事,有着不可逆转的必然性。宗派创立,是佛法修行实践的现实需要,是选择法门、修 行法门、弘扬法门的必然。现在有人不了解这些,以为宗派理论很繁琐,宗派建立没必要,甚至以门户之见鄙薄之,可说短视无知。没有“宗”,甚至也没有宗的意 识,胡子眉毛一把抓,犹如入大海而弃南针,行暗路而迷北斗,美其名曰“兼修兼弘”“圆融无碍”,恰是佛门自掘其根的衰象。
中国佛教宗派成立之后,一切的弘法修行都依据各宗的规范而进行。其中唯识宗、三论宗、密宗不数传而中止,律则被“清规”所取代,故相对长盛不衰、影 响久远的是天台、华严、禅、净土四家,简称“台贤禅净”。其中天台、华严,因其理论宏富严密,称“教下”;禅则自标“外教别传”,称“宗门”。
在长期弘传的过程中,诸宗教理与行法不可避免地互相涉入,互相影响,但本质上各宗还是保持着本有的特点,这是因为他宗思想融入本宗之前,先经过本宗 的解释,完成了本宗化。由此可以证知,中国佛教各宗派理论的完善圆熟,在相互包容开放的同时,有类似“防火墙”的自我保护功能,同时有强劲的力量消化吸收 他宗有益的思想,为我所用。
但其中净土宗的情形最为特别:一方面诸宗汇归净土,净土法门的影响日益壮大;另一方面净土失去本来的创宗理论,无法面对诸宗进行本宗化的改造吸收,以致净土一法成为“共宗”的同时,也成为“寓宗”,成为最不具宗派特色的最大的“宗派”。
所谓诸宗汇归净土,乃是由于时代的推移,众生根机难以适应诸宗自力修行的法门,而纷纷转入念佛求生极乐:一般人不要说按天台宗“一念三千”的理论修 持一心三观,或按华严宗“十无碍”修持法界圆融观,即使只研读、理解其宗派理论,也缺乏心力与智慧。禅宗则更因法门高峻,直接上上根机,令人无从下手。故 大约从诸宗创立不久,乃至诸宗创立之初,诸宗大德就开始或作疏宣扬、或实际兼修净土法门了。如著名的天台宗智者大师,在生有净土的疏释,临终瑞相昭著往生 极乐。经此示现,此后天台一家皆修净土,而有“台净不分家”之说。其他如华严、禅、律诸宗大德自行化他,也多求生西方,数不胜数,以致形成诸宗汇归净土之 风潮;降至明清,已然是净土一家统领诸家,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成为整个佛教的代表;现代的佛教徒则百分之九十以上皆修弥陀净土法门。
然而诸宗汇归之后的“净土宗”,也大大削弱了当初善导大师所创立的净土宗的宗派特点,不论是在理论建构上,还是在修行仪则上,都明显地依附圣道诸宗 进行,掩盖了净土宗“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根本特色。这是因为大约唐末宋初之际,创立净土宗之根本教典,如善导大师《观经疏》、道绰大师《安乐集》、昙 鸾大师《往生论注》在中国失传,以致后人失去依准,自修弘化皆不得不权附他宗。
直到清末民初,由杨仁山居士从日本请回善导大师《观经疏》、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清晰而完整的净土宗宗派理论,以及由此理论支持的修持方法,才渐渐呈现出来。
现代交通方便,资讯发达,除了传统佛教,其他如南传佛教、藏传佛教, 人们也都很容易接触到,“人间佛教”也成为一时之新。藏传佛教讲究传承清净,故其宗派特点依然鲜明,这是非常难得的传统。但现代人心粗气浮,似乎难以适应 精密的理论决择,而习惯于快餐式进食,故只要有人随便举出一部经典,或宣扬某个法门,立即就可以吸引大量的人众。人们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宗”,也无心寻 “宗”。可是对于一个严肃的修行者来说,必然不肯如此草率盲从。诸宗汇归净土,净土宗必须复其独立完整的本来形态,才能使衰靡已久的佛教重竖脊骨——此为 当今佛教的时代课题。
法相宗的窥基大师(玄奘大师的弟子)在《大乘法苑义林章》当中解释:宗,为“尊”“崇”“主”之义。尊,至尊至上;崇,特崇特仰;主,统领一切。引申即为“独尊”“统摄”“唯一”“最胜”等义。
八万四千法门,有尊、有崇、有主,才有宗;否则就没有宗。
据此,我们可以简单定义:在佛说的一切法门中,独尊某一法门为主,并以此法门统摄其余所有法门之教义体系,即称为“宗”。
由宗的定义,可知宗有以下几重特性:独尊性、统摄性、体系性。
独尊某一法门为主,唯一而无二,不可能有与之并列、平等的法门存在。
如国无二主,比喻一国不可能有二王。在一宗之内,也不可能有两个平等、并齐的法门。如禅宗独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净土宗独举念佛。这样才能立宗,不然宗就不能成立。
但这并不是因为要立宗才有的武断主张,而是因为经中本有此义,故据而立宗。比如《法华经》说“唯此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天台据此而立宗。《无量寿经》称赞阿弥陀佛“我建超世愿”“诸佛光明所不能及”“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极尊”,净土依此而立宗。
以此独尊无二的法门,统摄其余一切法门。
这样就能很好地兼顾佛法的整体。同时,这个宗派才能建立起来。如果在法义上不能高屋建瓴地统摄其他法门,那就无法独尊无二。
比如小乘和大乘,小乘跟大乘一比,小乘要独尊,尊不起来——小乘心量也小,证果也小,怎么能够统摄大乘呢?大乘就可以统摄小乘。
大乘里面又有种种不同:有渐法、顿法,有权法、实法,有偏法、圆法。总是顿法、实法、圆法统摄渐法、权法、偏法。
为了达成统摄,必须有系统的安立,以使一宗之内,所有法门,依其相状、地位、价值、作用等,各安其位,形成整然而严密的体系。
有了这个体系,才能保证自宗法门处于独尊的地位,同时维护佛法的整体性,以使佛一代所说法门各各都有相应的位置。如此,左右逢源,进退自如,建立一家理论,指导行人修学;否则,支离破碎,漏洞百出,宗都建立不起来,如何指导修行。
宗派的建立,有一个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起初源于个人修学的需要,进而成为指导大众修学的需要;起初源于对一部或少数几部经典的研究,进而扩及对佛说一代教法的分判整理。成熟完整意义的宗,必然具有独尊性、统摄性、体系性;否则的话,就是不够成熟。
起初创宗的大德,本于自我修学佛法的特别感悟,进而悲心愍众,弘扬此法门,所以才要立宗;并非为显示我能,独立门户。除了佛——万机普育,万法并开,诸宗大德弘法,皆是各有所主,各化有缘,也就是各有所宗之法门,以摄化与此法门有缘的众生。
立宗原为弘法,弘法必有所宗:为突出我之法门,故有“独尊性”;为兼顾其余法门,故有“统摄性”;为使自他一切法门整然有序,故有“体系性”;系统安立,不容破坏,故有“排异性”,如生命体之排异功能。
系统安立,要保持它的稳定性。一旦破坏,系统散架,就无所谓独尊,也无从弘法。
一个生命体,跟它相应,它就接受;若不相应,它就排异。比如接骨,安钢板,与原身不同质,身体就会排异。成熟完整意义的宗派,是活的,就像生命体一样,有它本身的生命和能量流动,自然就有排异功能,不然就不成其为指导学人修行的活宗,而是死物。
虽说排异,但因为是在对一代佛教已有系统安立的前提下的排异,仅为保证本宗法义纯正的施设,所以不会影响佛教整体。
中国佛教诸宗的建立,很好地起到了突出自我法门、兼顾一切法门的双向功能,便利众生各择有缘法门修行,弘法大业得以有序进行;实为中国祖师之伟大创举,智慧结晶。
突出我宗法门,依止这个法门有缘的众生就能信心百倍;兼顾其余法门,就为他宗预留了推展的空间。这样虽说有八宗,不但不会彼此掣肘,反而目标一致, 如分兵合作,协同作战,佛教整体弘法大业才会有序进行。纵观中国佛教宗派的成立、发展、演变历史,只有和谐相处,相生共荣,从来没有教派纷争,更不必说流 血冲突,充分实证了佛法的空性真理及慈悲精神,反映出佛门祖师的悲智双融,自利利他。
当您面对的是黑暗,就没有了美丑,只有善恶。
在从纽约到波士顿的火车上,我发现我隔壁座的老先生是位盲人。
我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是位盲人,因此我和盲人谈起话来,一点困难也没有,我还弄了一杯热腾腾的咖啡给他喝。当时,正值洛杉矶种族暴动的时期,因此我们的谈话,就谈到了种族偏见的问题。
老先生告诉我,他是美国南方人,从小就认为黑人低人一等,他家的佣人是黑人,他在南方时,从未和黑人一起吃过饭,也从未和黑人上过学。
到了北方念书,他有次被同学指定办一次野餐会,他居然在请帖上注明“我们保留拒绝任何人的权利”。在南方,这句话就是“我们不欢迎黑人”的意思,当时举班哗然,他还被系主任抓去骂了一顿。
他说有时碰到黑人店员,付钱的时候,总将钱放在柜台上,让黑人拿去,而不肯和他的手有任何接触。
我笑着问他:“那你当然不会和黑人结婚了!”
他大笑起来:“说实话,当时,我认为任何白人和黑人结婚都会使父母蒙辱。所以我不和他们来往,如何会和黑人结婚?”
可是,他在波士顿念研究所的时候,发生了车祸。虽然大难不死,可是眼睛完全失明,什么也看不见了。他进入一家盲人重建院,在那里学习如何用点字技巧,如何靠手杖走路等等。慢慢地也终于能够独立生活了。
他说:“可是我最苦恼的是,我弄不清楚对方是不是黑人。我向我的心理辅导员谈我的问题,他也尽量开导我,我非常信赖他,什么都告诉他,将他看成自己 的良师益友。有一天,那位辅导员告诉我,他本人就是位黑人。从此以后,我的偏见就慢慢完全消失了,我看不出人是白人,还是黑人。对我来讲,我只知道他是好 人,还是坏人,至于肤色,对我已毫无意义了。”
车子快到波士顿,老先生说:“我失去了视力,也失去了偏见,多么幸福的事!”
在月台上,老先生的太太已在等他,两人亲切地拥抱。我赫然发现他太太是一位满头银发的黑人。
我这才发现,我视力良好,因此我偏见犹在,多么不幸的事!
这是个好故事,这让我想起读过的小王子;小王子的狐狸,送给小王子的秘密是:“最有价值的事物,不是眼睛能够看到的事物,你必须要用你的心去感受。”
听到、看到的,都不必尽信,唯有用心去感受、领会、体验的才是中道……
鲁力刚
昔国父(孙中山)游普陀,睹灵异,亲笔志奇,以国父之明断,自非故为佛教宣扬。盖古往今来,佛菩萨显化之神异事迹,典籍所载,口耳所传,殊难胜计。以湖南顽石老人刘书堂先生遇难脱险,亲蒙护佑之真确事实,更可征信。
民国十六年(1927年)春,湖南耒阳当地不良组织实行暴力,杀人放火,闹得天翻地覆,鬼哭神号。先生(刘书堂)目击其胡作非为,愤慨万分,不禁形 于色,发于声,因而惹起杀身之祸:是年四月廿日,当地农会首恶曾祥作等,鸣锣打鼓,率领无知农民千余人,涌至刘书堂家,杀牛宰猪,大吃大闹,抄家劫财,毁 屋分田后,随将先生拘捕,因囚于金盆山的农会牛舍,四人持大刀镖枪监视,决定第二天开公审大会,以土豪、劣绅、反革命罪名刺杀。先生闻讯,心仍坦然,在狱 中踱来踱去,自言自语:“杀我除非天地间无正气!”
先生原为天主教徒,往日不信他神。今家毁财散,死在临头,忽思及囚监所在地,乃金盆山古刹,佛前之长明灯,与殿上所悬“有求必应”匾额,皆其祖先林 师公所捐献。林公乃清代鸿儒,如无所因,必不致随俗迷信,诵经半世,信佛一生。刘反覆念及,不觉神明内通,发愿曰:“佛菩萨有灵,救我脱险,必步先祖之 后,终身持斋念佛;否则,遗嘱子孙,收回林公捐献,免惑世人。”
发愿后,似睡非睡间,见牢房石窗,一萤火虫飞入,光曜四射,明如白昼,先环绕先生头下、眼前数次,复飞去,又飞进,迅如闪电,似暗示由此可逃生。先 生感悟,以头试探,觉窗宽可容身,遂猛力一挤,果出樊笼。惟云朦寒月,黑夜茫茫,不知所之。刚好又有十数流萤,在前飞舞引路,先生随之奔跑,涉水爬山,正 惊无路可走,忽发现山腰,有一小庄,急往避。有老妪开门,知道刘饥甚,于是做饭令他饱餐一顿,之后告知:“此地要道,有暴徒把守;须由庄后小路,绕过数 山,右行到常宁秧田圩,过河可保平安无事。”先生当即依所示前进。此时东方微明,一条白茫茫曲如游龙之江水,隐约呈现,知是常耒两县交界之蕉河。奔至河 边,正有一孤舟待发,艄公呼曰:“往衡阳否?”先生闻唤,喜出望外,登舟明告:“身无分文,如何是好?”艄公慨然曰:“人生何处不相逢!”便免要钱财。
第二天早晨,刘抵达衡阳避于友人家,述前事,二人相与咋舌。藏匿于此二十余天后,“马日铲共”事爆发。先生随追剿部队还乡,前往昔日蒙难处查看,见 石窗宽不及三寸,长不达一尺,以头试之,固不能入;易拳探之,亦难插进。复循旧路往访山庄老妇,既不见庄,更无老妇。先生此时猛醒,方知石窗之闪开、引逃 之萤虫、山中之小庄老妇、河中之孤舟艄公,皆佛菩萨现化;否则,必不能巧合如此。佛法无边,非科学所能求证、凡夫所能思议,因而偕夫人,跪窗前,望空皈 依,自作佛徒,从此改号顽石老人。为感佛恩,撰一联,悬于其先祖所献“有求必应”匾额两边,联曰:“求必应,莫笑祂不言不语,千处诚求千处应;感则通,只 需你大悟大觉,万方有感万方通。”
先生于卅四年(1955年)二月十九日归西,享年七十四岁。
经言:众生应以何身得度,佛菩萨即现何身而度脱之。如是经文往往空口滑过。读此文,文中佛菩萨化身萤火虫、老妇、艄公,令刘书堂奇迹般地破窗而出,身脱坚牢,不得不令人咂舌惊叹;再回观经文,殊觉佛不欺我,字字真切无极,佛菩萨之大慈大悲、神通自在、变现无方俨然在目。
由此文约可知道:
1.佛菩萨之存在真实不虚。刘书堂本是天主教徒,本不信佛,万般无奈之下,方赌誓立愿向佛菩萨求救;此愿才发,感应即现,真是千处祈求千处应;最终令刘本人彻头彻尾地相信佛真有灵,终而自求皈依。
2.诚极则感。囚房之内,大命不保,唯可寄期望于佛菩萨,当此之时,如是心态,精诚至极,诚极则成,感应立现。
3.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菩萨救人非仅停留于令人脱险避难本身,众生不出轮回,处处时时皆不离险难,菩萨以其一时之救应,开启众生信仰之门,进而令其深入佛法,念佛往生,众生出此轮回坚牢,方契菩萨本愿!
星云大师面谕:“我们要有实质的交流。”激起我对人间佛教的思考。人间佛教的实质是什么?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要如何有实质的交流?渐而廓清思维,笔之于下,望能为关心佛教前途命运者抛砖引玉。
人间佛教所说的“佛教”,完完全全,彻彻底底,是原原本本的佛教,并没有加一点或减一点。也就是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门,五乘教法,八大宗派,这些 都是人间佛教的内容。形象说,人间佛教是新瓶,它装的是地道的佛法旧酒,原汁原味,没有改变,更不是新酒。不然,人间佛教就不是纯洁的佛教,圆满的佛教。
为什么要用新瓶?因为旧瓶破了,存不住美酒;脏了,串改了陈酿美味;包装过时了,引不起顾客的兴趣。
现代社会已步入“地球村”时代,佛教的生存环境、发展空间,众生的习性喜乐,与数千年封建农耕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弘法者如仍抱残守旧,佛教决定没有前途,失去希望。为了适应现代,必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手段,“人间佛教”应运而生。
人间佛教,其实就是佛教现代化的推广手段。文化、艺术、教育、诗歌……一切当代众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可以为人间佛教所用。大小乘、南北传、禅密净土,一切佛法的宗派,皆可以利用人间佛教的形式弘传各自的教义。
人间佛教是公器,它不属于哪一个人、哪一个门派所独有。人间佛教,是一切佛法共有的运行平台。
人间佛教,即是“佛教人间化,人间佛教化”。不仅现代有人间佛教,古代也有人间佛教,不仅中国需要人间佛教,世界各国皆需要人间佛教。说到底,人间 佛教是佛教为了完成人间化,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弘传手段。佛法真理永恒不变,弘传方式灵活多方。人间佛教所要解决的是“契理”之下如何“契机”的 问题。若不契机,佛教不能生存发展。所以说人间佛教是佛教生存发展的活水源头。一部佛教发展史,正是人间佛教的开展史。罗什译经典,道安建僧团,马祖创丛 林,百丈立清规,一一皆是契应当时背景的人间佛教。
然而,有人将人间佛教劣质化,仅仅以做世间慈善事业为“人间佛教”,乃至躲在人间佛教的旗号下,不思进取,不求解脱,鄙视念佛,回避往生;使原本圆满的人间佛教沦为“人天佛教”,鼓噪一时,误导众生,如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说“外道相善,乱菩萨法”,诚佛门中贼。
其错误在将形式与内容混淆,以形式取代内容。抽空佛法解脱成佛的本质,所谓“人间佛教”还是佛教吗?譬如将茅台酒萃取为蒸馏水,虽然带有酒味,终究不是茅台酒。
人间佛教已经有相当的共识与基础,未来如何走向值得关注。
其一可能是,被劣质化的人天善法所绑架,与解脱成佛为本质的佛教渐行渐远,最终沦为只有“人间”,而没有“佛教”。此甚堪忧。
其二可能是,善导大师的净土教法与人间佛教相结合,产生迅速的膨化效应,念佛人快速增长,现生安稳利乐,命终直入报土。真正达成即世间而出世,由凡夫而成佛之人间佛教理想。此实同庆。
之所以限定为“善导大师的净土教法”,是因为宋明以来的净土法门,深受诸宗法门的影响,越来越少了其本有的人间特质,变得普通人很难往生。
连本为凡夫的净土法门也越来越少了人间特质,可痛人间,几乎没有了佛教了,难怪有识之士要奋而直呼“人间佛教”了!
考察历史,可以说善导大师开创净土宗,正是当时净土法门的人间化运动。在当时的佛教界,普遍流行的观点是:凡夫之人不能往生阿弥陀佛的报土。经说凡夫念佛往生,乃是“别时意”。
如此则弥陀净土法门凡夫无份,完全背离了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救度下劣凡夫的宗旨。善导大师著作《观经四帖疏》,正是为了楷定古今这种错误,显明“本 愿称名,凡夫入报”,也就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凡夫称名,得以往生弥陀报土。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为往生净土正定之业,百分之百往生,毫无任何不确实 性,因顺彼佛愿故。且念佛人现生蒙受阿弥陀佛光明摄取,具有灭罪、护念等五种增上缘利益。经由这样的理论开显,净土法门普及世间,念佛之声盈满都野。传载 当时的长安城,人人念佛,满城断肉,屠夫失业。可说真正佛教人间化,人间佛教化。
善导大师作为净土宗的开宗祖师,极善运用种种手段以推动净土法门的人间化。如塑建龙门大佛,乃是以雕塑使佛法人间化;画三百幅《净土变相图》,是运 用绘画使佛法人间化;写《阿弥陀经》十万,是运用书法使佛教人间化;《往生礼赞》《般舟赞》等,是运用诗歌使佛教人间化;言词直白浅显,即使今天来读也非 常好懂,是运用白话使佛教人间化;《法事赞》之上下唱和,是以音乐歌咏使佛教人间化。若以今日观点来看,善导大师的弘法手段属于典型的“人间佛教”。我们 完全相信,善导大师若在当代,一定会使用报纸、电视、卫星、网络等各种科技手段,以使佛法普及于世界。
人间如土地,佛教是种子。土地必须有种子,才有收成。种子必须有土地,才能生长。人间必须有佛教,才有安乐幸福;佛教必须在人间,才能生存发展。
让我们善用人间佛教的优良播种机,把佛教的种子遍撒,让阿弥陀佛的金刚种子,普遍深植于一切有缘众生的心中吧。
此文为慧净上人集录,深具警策意义,与大众共勉。
人生如不定期的死刑囚。
人生如行方不明的旅人。
人生如飞蛾扑火。
人生如走向悬崖的盲者。
人生如被麻醉的严重病人。
人生如背着不幸的包袱在过日子。
人生如在不知何时会破裂的冰上跳舞。
人生如驶向瀑布而不知危险的小舟。
人生如航行茫茫大海而没有目标的船。
人生如飞上天空但没有降落点的飞机,且油料将尽。乘坐不能落地的飞机,即使机内有再多享乐的东西,都不觉快乐。
古今中外,多少英雄伟人,曾经意气风发,不可一世,而今安在?
狐眠败砌,兔走荒台,皆是当年歌舞之地;
露冷黄花,烟迷衰草,悉属旧时争战之场。
盛衰何常,强弱安在;念此令人心灰。
人有界限:不杀生食肉造罪,就不能生存;生存的本身,就是罪恶的种子。虽也行善,亦是有漏之善。临终之时,一生所作,一时俱现。
残水小鱼,争食不知渴死;粪中秽虫,争处不知清净。粪虫乐秽,不喜清流。
秽恶污染,无清净心;虚假谄伪,无真实心。
贪爱之心常能污善心;瞋憎之心常能烧法财。
虽急作急修,如救头燃,众名杂毒杂修之善,亦名虚假谄伪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虽凝定水,识浪频动;虽观心月,妄云犹覆;而一息不追,千载长往。
何贪浮生之交众,徒疲假名之修学!须抛势利,直希出离。
罪人心中所想的,是如何才能救赎自己,以免于受那一日的报应和惩罚。
修行用功,原为了生死。故凡学佛,必先为了生死;生死不了,危险太大;轮回未出,难免堕落。努力今生,以了生死。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不生西方必堕恶道,生西利益比得道利益更大。
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
心口各异,言念无实。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此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专称佛名,愿生净土,心决定时,净土光中,现其色相。
例如须达,将造祗园,心决定时,于虚空中,现天宫殿。
净宗法师微博上曾以“人生像什么”为题的征文,获得了全国莲友的热烈反响,莲友们的回答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其中不乏精辟见解,妙思妙悟,现撷取部分,供养大家:
【佛林寺慈悲】“人生像什么?”见仁见智,千人一面,一种米养百种人。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说人生如风筝,线在弥陀的手里,无论飘到哪,总离不开弥陀的视线,最后被他牵到了怀里,开始了一生专持名号。
我说人生如浮萍,浪迹天涯,独来独往,唯有弥陀冥冥的护佑,直到有一天我回心转意专持名号。
我说人生如飞雪,铺天盖地,白茫茫无有边际,没有目标没有依靠,寒冷彻骨独自怜,直到一句名号暖心底。
我说人生如黄莲,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无奈无奈,难忍堪忍,八苦攻心,毒发身亡,随业飘流无有定;直到投进弥陀的怀抱,旷劫长梦始觉醒,却已不知几番秋!
我说人生如棋子,任凭业力的摆布而无能为力,直到专称名号扭乾坤!
我说人生如四季,变换更替如轮转,境迁人亦非,人生有尽业无尽。
我说人生如彩虹,斑斓五彩,转瞬即逝,为了短暂的美丽,却付出了轮回的代价!
【佛蕴】人生就像一次漫长的无期徒刑。见苦,闻苦,体苦。苦苦人生!
【18佛誓18】人生如浪,起起伏伏。风息浪止,了不可得。
【StevenSun301】人生像堆沙雕,堆着堆着,海水来了,就被冲得无影无踪。
【佳念】人生像一架无限延伸的梯子。向上,要承受艰苦;向下省力,却要沉沦。
【无际经纬】人生如玻璃瓶里的苍蝇,看似光明的前方却永无出路。
【悦来悦好101】人生像一片树叶,长在哪里,长在什么树上,何时飘零,都不知道……
【释净业】人生就像一只误入房间的小鸟,惊恐不安、乱打乱闯。
【常惭妙音】人生似蚕,作茧自缚!
【佛宙666】像一首歌里的歌词:人生像一团麻,到处是解不开的小疙瘩。
【18佛楷18】人生如醉汉行于危崖,随时会跌入深渊,却不知害怕。
【归乡1】人生如飞蛾扑火,人生如刀尖上舔食蜂蜜。
【归乡1】人生像一架迷航的飞机,找不到着陆点,而油量即将耗尽。
【妙泰本人】人生犹如舞台,宣闹无己;待曲终人散,渺无可寻。所以还有什么可执著的呢!
【海微】人生就像一场长途旅行,疲惫,无心看风景。
【裔居爱丁堡】人生像一锅稀饭,看着清亮,实质是一锅粥,越搅越糊涂!
【贾音怡】人生像一部电影,我们在演,佛在看。
善导大师(公元613~681年),中国佛教净土宗开宗祖师。俗姓朱,山东临淄人(一说安徽泗州人)。
少年出家,偶然看见西方极乐世界庄严图,大为震撼,自此发愿往生净土。受戒之后和妙开律师共读《观经》,晓悟此经为速超生死之法门。23岁来到终南 山悟真寺,入定修观,不过数年即证得三昧,亲见极乐胜景,宛如目前。29岁,到山西并州玄中寺拜谒当时净土高僧道绰大师,彻悟净土真髓,深心归于弥陀本 愿,成为了道绰大师门下最杰出的弟子。33岁,道绰大师圆寂后又返回悟真寺,积极从事净土宗的建立与弘扬,著书立说,开宗立教,往返帝都,广劝念佛。其感 化力量非常大,三年便赢得倾城归信,士女奉者,其数无量,竟至家家观音,户户弥陀,屠夫失业,满城断肉。曾有京姓屠夫,因此怀憎,提刀入寺,欲兴杀害,一 见大师,立即悔改前罪,舍刀念佛,上寺前柳树,投地而亡,当下往生净土,此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典故。
大师戒若冰清,慈心无量,道行高深,超凡入圣,念佛一声,口出一道光明,声声如此。唐高宗以故赐额大师所在寺院为“光明寺”,后人因而尊称大师为“光明和尚”。
大师擅长佛教造像艺术,驰名世界的龙门卢舍那大佛即由大师奉诏监造。此外,大师也擅长书法、绘画艺术,一生曾将信施供养的净资书写《阿弥陀经》十万 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普为流通。近代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大师真笔所书《阿弥陀经》,可见弘化之广。在诗歌、音乐方面,大师同样表现出卓越的艺术 才能,《法事赞》《往生礼赞》《般舟赞》均为优美的净土诗偈,便于读诵唱咏。
高深的净土证悟,广大的慈悲心,卓越的艺术才华,使得大师弘化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其盛德难以形容,在整个中国佛教史上,可说超群拔萃,少出其右,故《瑞应删传》言:“佛法东行以来,未有禅师之盛德矣!”其德泽深广,被后人普遍尊为阿弥陀佛的化身。
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三月十四日,大师示寂,神返极乐,世寿69岁。身体柔软,容色如常,空中异香妙乐,久久方歇。大众悲仰,倾城哭送,哀别之盛,闾里空巷。其弟子怀恽等,葬大师遗骸于终南山麓神禾原,立十三层“崇灵塔”,并于塔旁建香积寺,作为永志之所。
大师著作现存的有“五部九卷”:《观经四帖疏》四卷、《观念法门》一卷、《法事赞》二卷、《往生礼赞》一卷、《般舟赞》一卷。其中《观经四帖疏》为净土宗开宗立教之根本教典,古今大德皆尊称为“楷定疏”或“证定疏”,奉为金科玉律,崇敬如经。
善导大师所开创的净土宗,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影响最为广大、持久、深远的宗派,至今已如海纳百川成为各宗共同的归宿。仰靠阿弥陀佛愿力,人人念 佛,人人往生,人人成佛;极具平民性、超越性特色的净土宗,把一度曲高和寡的殿堂佛教普及到社会民间,使凡夫众生也能获得佛法无上的利益。由净土信仰所衍 生的诚信、谦卑、报恩、安贫乐道、向往光明等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安定社会人心发挥了巨大作用。
后来日本法然上人专依大师净土思想开创日本净土宗,盛行教化,普及全日本,故古今日本净土学人高度崇敬善导大师,奉之为“高祖”。
1. 佛教重视死,重视无常,目的是要超越它。所谓:“阎王注定三更死,不能留人过五更。”死是不许商量的,一旦面临死的时候,怎样求情都不可能。
2. 一个人再怎样地有学问、有名位、有财产、有权势,到死的时候一点都用不上,那时只有孤独、无伴、恐惧、黑暗、无助、无力,只有孤零零地去面对阎罗王的审判。
3. 这个地球上大约有六十亿人口,这六十亿人口在一百年之内全部都会死去,当然会有极少数人还活着,但再多过几年,也都非死不可。
4. 人生如果没有目的,那么生存也就毫无意义。此生很短,而后生无穷地长,假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寻求永恒不生不灭的生命,正是“人生之目的”。
5. 其实,人之欲望都是不干净、有污染的,而且是深沉的。虽不显露,却如暗流,可谓根柢深植。平时按兵不动,一到想起心修行时,欲望便起,处处成障。
6. 烦恼具足的凡夫,犹如黑炭,再怎么磨洗,也不能变白。
7. 我溺大海,岸上众人皆大呼:“努力往上游!游上来!游上来!”唯有一人,躬身入海,救我于岸。岸上众人者,其他诸行也;躬身入海者,弥陀一佛也。
8. 弥陀是超越善恶,讲求爱心。我们如此之恶,佛仍然爱我们,因为爱能遮盖一切,所以救度超越一切。
9. 弥陀救度的爱心,遮盖一切,超越一切,超越通途之因果、善恶、报应,超越世间之公平、公道、正义。也因此,即使我们极恶,无有出缘,也能蒙救。
10. 净土法门是极难信、极难说之法,说了大家不相信,这很正常;说了大家百分之百生信,可能说的不是净土宗,或者未言及净土真髓。
——2010年8月27日与桃园莲友座谈开示
各位莲友都是专修净土的吗?(莲友答:是。)皈依了吗?没有皈依的请举手。好,请放下。一般来说,如果感受到佛法的好处,而想更进一步虔诚学佛的话,都会皈依。如果还没有皈依,表示对学佛、对念佛、对将来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心还不够恳切与殷重。
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传到中国之后形成“八宗”。从大的划分来讲,则可分为两门——圣道门(自力)与净土门(他力)。净土门以外的其他法门,都是圣 道门——圣者根器才能修行成就的法门。我们是净土宗,属于净土门,那要如何专学净土、专修净土法门呢?首先,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净土宗?宗旨是什么?特色 是什么?
净土宗的宗旨是以“往生极乐”为目标,以“专称南无阿弥陀佛”为方法;现生安稳利乐,当来往生净土。
纯正的净土法门,有什么特色呢?
第一个特色是“专”。往生的正因,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因此我们念佛人,就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靠这句名号的功德,也就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佛力)往生极乐世界,不是靠我们的功夫与力量。
第二个特色是“易”。也就是说,纯正的净土法门修持起来是容易的、安乐的。因为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大家都可以念啊,岂不是很容易?而且念佛是轻松的,所以本身就是安乐的。
有“八宗共祖”之誉的龙树菩萨,在其所著的《十住毗婆沙论》中,有一品就是专门讲念佛的道理,叫做《易行品》。《易行品》就是依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依阿弥陀佛的救度,依念佛必定往生的这个道理为中心,而开显出来的。
《易行品》开宗明义就说: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龙树菩萨在《易行品》中就用“乘船”为譬喻来说明。两千年前的印度,以及古代的中国,交通工具主要是坐船或者骑马。以坐船和 骑马来说,骑马难免要跋山涉水,比较辛苦,坐船就比较轻松。以现代来说,假如我们要从台北到南部,坐飞机就很快又很轻松,如果骑马或走路的话,那就很辛 苦。因为两千年前还没有飞机这样的航空工具,所以就以乘船来譬喻。
当然,在世间,乘船有发生海难的可能性,坐飞机也有发生空难的可能性,原因在于人间的船或飞机是人造的、有为的、不圆满的;而阿弥陀佛这艘救度的大 愿船,是不可能有任何危险,也不可能有些微差错的,这艘大愿船是决定可以顺利安然地救度我们到极乐世界的,因为弥陀的大愿船是圆满一切功德而成就的,是绝 对安全可靠的。
所以龙树菩萨用乘船来譬喻“易行道”,说明净土法门的轻松安乐,以及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道理。
第三个特色是“平生业成”。我们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搭乘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岂不是现在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而愿生极乐世界,人便已经在大愿船上,就百分之百必定往生!
不过,如果没有接触过善导大师的思想,就很难有这样的了解,而且也没有那么专,往往会怀疑“只有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吗?”因此会去兼修其他法 门、累积其他功德,而以之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亦即,除了念佛之外,还认为必须靠自己累积功德,来作为往生的资粮。这样的情况,就不是龙树菩萨所说的“易行 道”,而是“难行道”了。而且,这样的学佛者,即使现在念佛了,也修诸功德回向往生,可是他对“将来能不能往生”这一问题,目前还不能肯定,也没办法安 心,因为他怕自己的功夫不够,或者功德不够。
为什么说善导大师的教理思想才是纯正的净土思想呢?因为善导大师传承自道绰大师、昙鸾大师、天亲菩萨、龙树菩萨,这几位祖师所著作的净土教理都很纯 粹,是完全依据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来开演。龙树菩萨是八大宗派共同的祖师,相传是释迦牟尼佛再来;天亲菩萨被尊为 “千部论主”,智慧修持都很高;昙鸾大师、道绰大师,他们的道行、根机、学问在当时都是出类拔萃的;尤其是善导大师,自古以来就公认是阿弥陀佛所化身。
这几位祖师著作的净土教理是最纯粹的,但是他们的著作,很可惜于唐朝末年之后,在中国就失传了。虽然在中国失传,所幸却没有消失,这些著作、教理在 日本被完整保留下来,而且发扬光大,得以普遍地研究和发展。直到约一百年前,清末杨仁山居士才将这些经典重新回归中国,在此之前是很少人看到,也没有人在 研究的。
因为这样,所以从唐朝到现代,古今大德在解释净土法门时,大部分都是依各自所学的各宗各派的思想来解释净土法门,也就是还掺杂其他各宗各派的思想在里面。
善导大师的净土教理,所说的往生正因,就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现在若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心不变,这样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不管我们临终 的时候有昏迷、没昏迷,不管我们临终的时候身体有病痛、没病痛,不管那个时候能念佛、不能念佛,这些都不管。也就是说,不看我们临终如何,而是看我们现在 如何。我们现在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从现在开始,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持续保护着我们,永远不会舍离我们,不会忘记我们,到临终的时候,弥陀光明就会显 现,来救度我们,就算是我们昏迷,祂也能毫无障碍地来救度我们。我们临终的时候,若因身体病痛,不能念佛,在那个时候,阿弥陀佛也会自然显现,来迎接我 们。这就是《观经》的经文,也就是我们佛堂两边的对联:“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阿弥陀佛的光明非常广大深远,遍照十方世界任何地方。这个光明有什么功能,有什么样的目的呢?就是摄取念佛的众生。这个摄取的“摄”,就是“摄护、 保护”的意思;“取”就是“救度”,将来来迎接你;“不舍”的意思就是自始至终都没有舍离、没有改变。所以,一个念佛的众生,永远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 之中,而且念佛本身就在消除我们的业障,增长我们的福报和智慧,因此善导大师依照经文而解释说: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这段法语意思是说,不管是圣人或是凡夫,善人或是恶人,出家或是在家,心清净或是心不清净,有杂念或是没杂念,都不管,只要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 佛”,就会消除我们生生世世的罪业;临命终快要断气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带着观音、势至以及极乐世界的菩萨众来迎接我们。这“自来迎接”的“自来”二字, 意思就是不是我们祈求拜托、恭请来的,也不是我们勉强祂来的,而是阿弥陀佛本来就有那个愿力,所以我们临终的时候,祂自自然然地就不请自来,欢欢喜喜地来 迎接我们。
成就极乐世界的四十八大愿,是阿弥陀佛主动为我们所发的,阿弥陀佛也是主动要救我们,阿弥陀佛随时都在观照十方世界,看哪里有念佛的众生,祂就以光 明来摄取不舍;阿弥陀佛时时刻刻都在听闻十方世界哪里有念佛的声音,随时应声而现,来救度他,将来接引他。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如此,是不可能有差错、有失 误的,也不可能会忘记的。所以我们念佛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自然会带着观音、势至及清净大海众菩萨来迎接我们。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我们众生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业障。什么样的业障呢?我们生生世世都在造罪造业,生生世世的冤亲债主都跟随着我们,身体健 康、有福报的时候,冤亲债主不能干扰我们,但是到临命终时,冤亲债主就会显现来讨债,甚至来诱引我们去不好的地方,这就是邪业。或者生生世世以来的贪瞋痴 业障,临终的时候,会牵引我们到三恶道,这也属于邪业。甚至天魔外道会来干扰我们脱离三界六道,这也属于邪业。但是善导大师说“诸邪业系,无能碍者”,这 些种种的业,完全没办法阻碍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因为阿弥陀佛有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大光明力,自然摄取任何念佛的众生,不管这个念佛的众生是什么样的 身份,什么样的根机,什么样的业缘,都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念佛人往生极乐世界,不是临终才决定的,是现在就已经往生有份了,是现在就已经在阿弥陀佛的救度摄取之中了。
这一种道理,来自于经典,善导大师的著作中有广泛的显明。只要我们依照这种道理去了解,不掺杂其他各宗各派的教理,自然就很纯粹,念佛就会专,就会安心。晓得要往生极乐世界,正因正行就是念佛,不会想靠其他功德。
以上是就净土宗的“真谛”来讲。
就净土宗的“俗谛”来说,一个学佛人,一个念佛人,对于佛所教示的五戒或其他善行功德,以及人伦道德的五伦、五常,尽管知道自己的根机未能全做到, 但都应该随份随力去做,否则就称不上是一个学佛的人。譬如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救济贫困、爱护动物……这些我们都要去做。甚至不管有受戒、没受戒,都要随 缘随份随力去持五戒、行十善,随缘随份随力去行善积德,这是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学佛的人,基本上要尽的本份。只是说,我们虽然尽这个本分,但不是以这种功 德作为往生的条件,也不是以这个功德来辅助往生。
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都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里面。也就是说,救度众生的力量,阿弥陀佛已为我们彻底完成,早已完全成就、含 摄在这句万德洪名之中,没有半点欠缺。简言之,净土法门,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救度,也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只要我们不跟阿弥陀佛对抗,阿弥陀佛救度我 们就很容易。
怎样的情形是跟阿弥陀佛对抗呢?就是不想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就是跟阿弥陀佛对抗;或者认为虽然念佛,可是还不足以往生极乐世界,还必须靠一些自力功夫,或其他的功德。如果是抱着这一种观念,就是跟阿弥陀佛对抗,跟阿弥陀佛的愿力不相应,不相应就是有冲突。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根本愿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没有说其他法门,也没有设其他条件,只要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所以第十八愿称为“念佛往生愿”。
我们如果能够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自自然然随顺阿弥陀佛的根本大愿,就跟阿弥陀佛的根本大愿相应,感应道交,就永远在阿弥陀佛光明摄取之中了。
所以,学习净土法门的人,完全依善导大师的思想,或没完全依善导大师的思想,一般人或许以为差别不大,可是就经证、事证来看,其实差别是非常大的,我们不可轻忽这一点。
我们若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愿生极乐世界,就应知道,我们的往生已经决定,现在就已经跟阿弥陀佛一体不离了。为什么?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在我们的心中;阿弥陀佛摄取我们,我们就在阿弥陀佛的佛心之中。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念佛的人跟阿弥陀佛一体不离,永远都不会跟阿弥陀佛分离,不是说现在我们念佛,但是阿弥陀佛远在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要等到我们临终,而且正念现前的 时候,阿弥陀佛才会来迎接我们,那个时候阿弥陀佛才会跟我们亲、跟我们近、跟我们结合,并不是这样。阿弥陀佛现在就已经跟我们亲、跟我们近、跟我们结合、 跟我们不相离。阿弥陀佛念我们,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我们。不过这些道理,都是要专一深入善导大师这一法脉的教理,才能够正确了 解,而无所怀疑,否则心中多少都会有些疑问。
我简单说到这里,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
问:刚接触净土,要怎样来学习善导大师的思想?佛堂应该怎么布置?
答:我们所出版的丛书,不管经释或祖论,都是从各个角度将善导大师这个法脉的教理开显出来。如果识字的莲友,可以请书回去看。看书较吃力的人,可以请光盘回去听,慢慢就会对纯正的净土思想有明确的观念,进而正确了解,信仰而安心。初阅读的人,也可以先看小本的“随身书”。
一个人修持什么法门,只要看他的佛堂布置就知道了。在“随身书”中,有一本《纯粹的净土法门》,最后就说到专修念佛的人,佛堂应如何摆设。一个专修净土的家庭,他佛堂的本尊就只有阿弥陀佛。
一个念佛人、修行人,在根本上彻彻底底应该尊重,而且必须完全依靠的对象,就是他的本尊。本尊的意思是,对我们是最尊贵、最重要的对象。为什么?因 为祂是来救我们的,有祂的救度,我们才有生命,若没有祂的救度,我们就没有生命了。本尊是独一无二、至高无上、无可替代的。因为有这么重大的意义,所以才 是一个修行人根本上应该尊重的。
我们净土门的本尊,就是阿弥陀佛,不可能有第二个。为什么?十方诸佛虽然很多,可是唯有阿弥陀佛为了我们,经过五劫的时间思考,规划了四十八大愿; 又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完成了四十八愿的内容;四十八愿成就了,也就是成就阿弥陀佛本身,成就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力量,成就能够使我们 往生成佛的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是为了我们才发这四十八愿的,现在愿愿皆已成就,可是我们众生怎么获得阿弥陀佛给我们的功德?要怎样才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呢?
佛的正报和依报是一体的,也就是说,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是一体的;再者,佛的本体跟佛的名号也是一体的,佛的本体功德在哪里?就在这句名号里。这样 说来,阿弥陀佛有多少功德,这句名号就有多少功德。经典中说,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所以这句名号也是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 微妙、至高无上”的功德。
所以,佛堂只供奉阿弥陀佛一尊。有的莲友家是供奉西方三圣,就是除了阿弥陀佛之外,另有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这样也可以。不过这两位菩萨是阿弥陀佛的侍者,对我们来说并不是本尊。因为这两位大菩萨也是靠阿弥陀佛的救度而往生极乐世界的。
问:拜八十八佛、拜千佛,是不是也一样有拜到阿弥陀佛?
答:拜八十八佛、拜千佛、念万佛,都很好。但是这样念,念不完,因为十方世界十方诸佛如恒河沙数,是念不完的。这样做,是因为不知道要领,其实我们 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十方恒沙无量诸佛就通通念到了,同时,祂们不请自来,都来护念、护持我们。否则,十方诸佛我们再怎么念也念不完。
就修持上来讲,如果认为只有念南无阿弥陀佛恐怕功德不够,所以再念八十八佛,甚至拜千佛,再念《大悲咒》《楞严咒》,或者诵这部经、那部经,功德反而较少。其实,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什么功德都具足在里面了。
所有的经典都在说两件事:一件是“方法”,一件是“目的”,依照这个“方法”就能达到这个“目的”。净土三部经就是说以“念佛”为方法,就能达到 “往生极乐世界”的目的。若是要专修净土法门,诵经就诵净土三部经,净土三部经都在说念佛的方法跟往生的目的。既然这样,我们就“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 净土”就好了。
诵经是用嘴巴在诵经,念佛则等于是用全身心性命来诵经。
《金刚经》《普门品》《地藏经》《法华经》……内容都非常好,可是这些经跟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没有关系。除非是要了解《金刚经》在讲什么道理, 《地藏经》在讲什么道理,《法华经》在讲什么道理,这样可以去看、去诵。可是一个念佛人,心中必须非常清楚,往生极乐世界并不是靠这些。当然,一般人诵经 的目的,多是希望消业障,往生时希望可以有帮助,可是这样就已经是不专了,就已表示他的心对阿弥陀佛是有怀疑的,因为他对名号的功德不了解,也不了解阿弥 陀佛是怎样的一尊佛。
总之,修学净土法门就是要完全信受阿弥陀佛,完全依靠阿弥陀佛,也就是专念阿弥陀佛。这样的意思不是说其他的佛菩萨或善行没有功德,而是说,要往生极乐世界,就要完全依靠阿弥陀佛。
一般来说,初学佛的人,要一下子就接受这个纯正的净土法门不容易,因为他认为佛法广大高深,总会忍不住想要广泛涉猎,涉猎之后,才会慢慢发现自己的 能力有限,以及自己所真正要的,之后才会专修专行净土法门。也有的人学佛很久,看得多、听得多、学得多,道场也走得多,最后才接触到这个法门,这时若要他 将以前所学的统统放下,就会舍不得,感觉“我好不容易把《金刚经》《楞严咒》《大悲咒》背下来了,而且固定每天都念多少遍,现在要我全部都放下,只专念一 句佛号,岂不是太可惜了?”其实还是要舍,所谓舍得、舍得,不舍就不能得。
各宗各派的祖师,到最后往往都是归向净土的。天台宗智者大师是最典型的例子,禅宗很多开悟的祖师,最后也都归向净土。就好像要上高速公路的话,每一 个人开始都从他住的地方,先上乡村的道路、县市的道路、省道,然后才通过交流道上高速公路。一旦上了高速公路,就专了,就不会杂了。一般修行人,最终归向 净土大多这样。
但是他若能直接专称弥陀佛名,等同跨越其他道路而直接上高速公路一样,不用费时费力,绕很多圈子。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起一个念头,当下乍看似乎无形无相,别人也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其实这个念头当下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比光速还要快地绕了整个大宇宙,然后 又回归到自己的身心上,所以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有它的因果。再者,起心动念也是我们言语行为的根源、动力,因为一个念头累积久了,就会有形无形地展现 在言语上,甚至爆发在行动上。
所以,任何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论修什么法门,都必须先有一个基础,就是“深信因果”。只要有深刻的因果观念,人自然就会时刻检点、注意自己的三业 行为有没有违背因果。因为“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点点滴滴都会回到自己身上,这个因果律在宇宙中是丝毫不会差错的。
我们这个团体的修行,不是走圣道门,而是依净土门,在“宗风二──俗谛”第一段提到:“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这三句话包含了真谛和俗谛。
真谛就是“对弥陀恭敬信顺”,对弥陀的恭敬信顺要到达什么地步呢?要到达“南无”的地步,南无就是归命,要把我们最宝贵的身心性命全付托给弥陀、全 交代给弥陀,完全信顺弥陀救度,统统托付在弥陀的身上;我们的生命,不只是这一生一世而已,而是贯穿着过去、现在、未来,所以,把我们这个贯穿着过去、现 在、未来的,生生死死的,分段的、轮回的、无常的生命,完全付托、归托、依靠于阿弥陀佛。
如果我们真的有这一份恭敬信顺,有这份南无、归命、归投、依靠的心的话,就会时时刻刻忆佛、念佛。忆佛、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从现在开 始,就已确定离开了浊恶的、无常的、轮回的生命,就已确定是极乐世界的无量寿、无量光、无量慈悲、无量智慧的菩萨之一了。所以就我们这一个法门的修行来 讲,首先要对弥陀恭敬信顺,而这种恭敬信顺是付出身心性命的,是毫无保留的。
俗谛方面──“对他人恩慈体贴”。“恩慈体贴”就是希望对所有的人都有无私的爱,给他人带来恩惠、利益,让他人感受到我们对他的慈悲、温暖和照顾。 因为学佛也是学佛的慈悲心,学佛也是回归本来人,真正的本来人就是无我地奉献众生。所以,对任何人都要有恩慈体贴的胸襟,所到之处,要能让对方感受到温 暖。简而言之,学佛行菩萨道,就是牺牲自我,成就他人。当然,这个境界很高,要牺牲自己其实不容易,要无我地去成就他人,我们也难以做到,不过可以做为我 们学习的目标。如果以一百为满分,六十分为及格来说,我们都是一分、二分,点点滴滴地实践、累积,并不是一下子就以满分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对自己要谦卑柔和”,一个修心养性的人,他是愈深入修心养性就会愈觉得自己有很多不足,自然地就会谦卑下来。有一句话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也唯有谦卑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才会让自己增长和升华。我们学佛,尤其是学习净土法门,首先要发现自己是一个很不足的人、很不完美的人,自己的过错很多, 甚至自己是一个无能为力的人,乃至发现原来自己是龌龊、肮脏、卑鄙,能够这样的话,在学佛的道路上,才有进步的可能,才能升华。因为一个有这样存心的人, 他会凡事检点自己,也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反躬自省当中,他德行的光辉,就会逐渐地亮丽出来。
所以,宗风二──“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这三点大家可以多多体会,如果做到这样的话,这个团体基本上是无诤的、和谐 的、融洽的,也才能够达到清净。当然,对自己行为检点以及对他人恩慈体贴,还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第一句──“对弥陀恭敬信顺”。
如刚刚讲的,“恭敬信顺”就是“皈命弥陀”,而皈命弥陀则是展现在念佛当中。念佛的心态是怎么样呢?不久前,我曾在讨论室写几段话,一方面是自己的 心情,一方面也是藉以和同修互相勉励:“修行之人,念念在道,念念不在人我是非、称讥毁誉。”一般人往往会被人我是非、称讥毁誉所干扰,所以一个立志修行 的人,首先对人我是非、称讥毁誉要尽量看淡、看破,了解这些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幻现而已;人世间的一切缘生缘灭,一个团体,甚至一个家庭,只不过 是一场戏,一场梦,对这些得失成败、恩怨情仇,不必太过于执著。当然能够完全不执著、完全放得下,那是最高的修行,但是我们还是贪瞋痴的凡夫,难免做不 到,但可以尽量心向往之,做几分就算几分。
第二段话就是“自觉自己是个有罪之人”,我想,所有人都不敢说他没有罪,只能说少罪,但我们自我反省,自己是少罪吗?其实是多罪!甚至是罪中的罪 人。既然如此的话,一个罪人,他心中所想的一定是“怎样才能够免除最后的审判和惩罚”,这是最实际的事情,没有比这更实际的了。因为,我们既然是有罪之 身,当无常来临时,我们岂不是要接受惩罚;而无常随时都会来,一个人最后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他的下场真的很悲惨,既然这样,他就会深刻地体会到,地狱之火 已经燃烧到自己的脚底,这样的人,他日日夜夜、心心念念的,一定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此外,他没有多余的闲情和时间去理会其他的事。
为什么?因为世间的一切和这个无常生死大事相比都是戏论,一个人若把全部的精神投入在虚假的戏论当中,而忘失了对自己最重要的事,这样岂不是很无知?当一个人有这样的认知,他就像是行走在白道的人一般──忘记背后的种种纷扰躁动,一心向着光明安详的净土前进。
所谓多闻熏习,这几段话我再念一遍:
一、修行人念念在道,念念不在人我是非、称讥毁誉。
二、我是个有罪之人,一个罪人心中所想的是:如何才能救赎自己,以免于受那一日的审判和刑罚。
三、地狱之火已燃烧到了我的脚底,我日日夜夜,心心念念,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此外,我无遑旁顾。
四、行走白道的人,忘记背后,向着净土,蓦直前进。
(节录自2005年10月23日开示)
①问:为什么同样生病而念佛,有的病好起死回生,有的病不好照样死去?念佛治病到底是灵还是不灵?
答:众生业感各不相同,念佛的心也不一样,哪能要求结果一样呢?
从业感来说,假如一个人寿命不当终,即使在医学上认定为必死之病,经过念佛消业,也能起死回生;假如一个人寿命已到,虽然念佛,也不能保证他不死啊。
从用心来说,如果两人都是命不当终,那么一心放下、只求往生的人,往往能够沉疴速愈;而心中多牵挂,只想病好、怕死不想往生的人,效果就要差了。
念佛原来不是专门为了治疗色身之病的,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治病灵不灵的问题。不过因为念佛能消业,业消有些病自然转愈,因而时有治病之效。
佛说生老病死是苦,所以阿弥陀佛慈悲,发愿接引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获得光寿无量的自在身心,永免生老病死苦。念佛不必定治此世色身之病,但能医治无量劫生死轮回的大病却是一定的。
我们现世的色身是自己的业报之果,有人才念几句佛,便想让阿弥陀佛保证他身体健康、智慧超群、一切如意,不然就怪佛不灵,这是不合情理的。比如自己 生产的汽车,材料全是破铜烂铁,即使经过世界上最高级的维修站保养也不可能保证它上路不出故障;出了故障就怪维修站不灵,那就没有道理了。阿弥陀佛说: “你的色身我虽能帮助维护,但不能负全责;若念我名号,我替你换一个金则不坏身,我就可以负全责,保证不病、不老、不死。”
②问:善导大师既然在《观经四帖疏》中判定五种正行,要求一向专念,为何在行门几部著作中,却都有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南无观世 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极乐世界诸菩萨清净大海众的称礼?在早晚课中,可否以感恩释迦、三宝,称礼本师和常住三宝等等?这样算夹杂吗?答:南无释迦 佛等,是顺随佛门通则。若看《往生礼赞》即可明了,有多少、回愿不回愿、常礼不常礼、感恩礼、归命礼等等差别。
既知此意,心存感恩十方三宝之念,早晚课仍以单刀直入为佳。
若个人一时感恩心起,加称礼本师及十方三宝,也不算夹杂。不过行之既久,就会觉得还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好,就会体会到印光大师说的“越简越妙”。
③问:既然说念佛灭罪,阿弥陀佛把我们无始劫的罪业已经酬偿完毕,那念佛人还受不受因果律的约束?
答:念佛人没有往生之前,皆受因果律之约束,如不吃便饿,吃了便饱,为现前可见事实。念佛灭罪,是就往生来说的,没有罪业能障碍弥陀救度。
④问:如受约束,那么往世和今世所造恶业,在今世往生前,因缘成熟时还受报吗?
答:过去或今世所作恶业,因缘成熟一定受报,不然不叫因缘成熟。但真念佛,自有佛光护佑,能遮转其因缘,使不致成熟,所以未必受果报。其转不转,转多转少,转快转慢,决定于念佛的精诚度,所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重报轻受。
作者:上善若水
正是因为有苦,才使我们懂得寻求解脱。苦,没有打倒我,反而成就了我,让我找到了解脱苦的路,感恩世间苦因缘!
说起我的学佛经历,就不得不从我的一段人生经历说起。
18岁那年,我离开农村老家,出外求学。当时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中专(一所财会学校)。在我快毕业那年,认识了我的前夫,我们可谓一见钟 情。那时他是刚刚考上中专,还需要念四年的书,就这样,我毕业后等了他4年。他的家庭很困难,我当时的工资都给他上学补贴了。我对他是百分之百的付出,但 是我无怨无悔。
后来我们结婚了。结婚12年,我们一直没有孩子,经检查知道他的精子成活率低,于是我们就天南海北地治疗。记得那次是在沈阳抓的汤药,我每天给他熬 药,期盼他早日病好。谁想到,这期间他却背叛了我,居然和外面的女人怀孕了,而这个女人竟是我单位同事,还租我家楼房,平时亲热地叫我姐姐,我真的没想到 这样的事竟然发生在我身上。
我当时傻了。我和前夫结婚12年,从没吵过架,啥事都是替他考虑。自从我们结婚后,婆婆就由我们抚养,尽管婆婆有七个儿女,但我从来不攀比。婆婆是气管炎,每年冬天、春天犯病就要住院,住院费用也都是我负担。
我这样的付出,为何会这样的下场?老公为什么要外遇?我当时伤心地大哭,甚至哭都找不着调了,感觉天塌了!我没什么错,他为什么要走出轨的路?
老天真是跟我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我欲哭无泪啊。当时我也想到,这也是命运的捉弄,吃药期间竟然和别的女人怀上了孩子。后来前夫也向我忏悔,下跪认 错了。那时候,女的怀孕快两个月了,如果丈夫和我继续在一起,孩子就一定得做掉。想到孩子,我的心又软了:大人有错,孩子没错,那是一条小命啊!孩子是无 辜的,我是从小连蚂蚁都舍不得伤害的,怎么会去伤害一个无辜的生命呢?
经过百般挣扎,我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
虽然内心很苦闷,很委屈,但是为了救孩子,我选择了退出,成全他们三口团圆。
我们没有打闹,办理了离婚手续。离婚现场,两个人签字时都哭了。我从离婚办事处走出来都迷路了,不知道往哪里走,就是流着眼泪在街上漫无边际地走,我哭成泪人,走了很久才找到回家的路。回家空荡荡的,我不敢在大卧室待,就在小卧室躺着,四天四夜不吃不睡,人瘦很多。
2008年汶川地震,对我而言家里也发生了大地震。
我认命了。也许我前世也抢了人家的老公。缘起缘灭,这回半世姻缘,夫妻缘分尽了,就半路下车了吧——我那时不自觉地就这么想。
2012年6月,我们离婚四年了,他们的小孩已经5岁了,是个很聪明的小男孩。据说看见“白云”两个字就叫“大妈”,因为我的真名叫白云。是我当时 的一个善念留下了这个孩子。现在遇到佛法我懂得了,我感恩这个孩子,是他为我挡住了六道的门;感恩孩子的妈妈成就了我,也许因为我的那个善念才有了今天信 佛念佛的奇缘吧。
2012年6月12日,我永远记得那一天。那天晚上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中一个穿着古代衣服的人,一路小跑地呼喊着:“法藏比丘来了,快去听讲法 啊!”这人跑到我身边,特别停下来告诉我:“快去听法藏比丘讲法”。我像霜打的茄子一样,在路上晃悠着,听到这个声音,我就问在哪,他手指给我,我顺手指 方向看见一个穿着袈裟的人,很飘逸,超凡脱俗。我好像在迷路的时候找到方向一样,马上就过去了。梦中法藏比丘给我讲法,醒来基本都忘了,依稀记得讲学法要 学正法,别学偏了。但是法藏比丘这个名字却深深地留在心中。
第二天早上醒来,我想:“是不是佛缘来了?我这么苦,在遥远的地方是不是有一个属于我的家——那里没有痛苦,没有烦恼,没有欺骗?最近两年两位亲人的离去,让我感觉生命的无常,在佛法里能不能让我找到安全感呢?”
我通过百度搜索佛教网站,净土宗比较吸引我的眼睛,之后便点开净土宗一栏,发现净土宗网站有好多的法师,我该选谁呢?
想来想去,突然看到“净宗法师”四个字;当时想,梦里法藏比丘告诉我别学偏了,学偏弄不好会入魔,纯中纯,我就选名字最纯的净宗法师吧。我一点,就点出师父的讲法视频,是法师在长春讲的《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当时一看就被吸引住了,法师生动活泼的讲法,句句入心,感觉让我心中一下就开窍了——法师口中讲的极乐世界,不就是我要找的那个世界吗?这么美好的世界居然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去了,我越看越激动,越看越兴奋,停不下来,通宵四个晚上,竟然一口气看完了!
后来知道法藏比丘就是梦中救我的阿弥陀佛!我当时感动得痛哭流涕。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他一直引导着我,让我终于找到家了!
后来在又网上认识了吾秀师兄、佛楷师兄、香片师兄、黄打铁师兄、海微师兄、念西师兄、死活往西师兄、佛宇师兄等很多的善知识,我天天就是读弘愿寺的书,学习法义,念佛,跟莲友在一起,和阿弥陀佛在一起,我一点也不孤独,感觉太幸福了!
我的生活,阿弥陀佛居然很早就安排得妥妥的了。 2005年,单位竞标客车线路,我幸运地中标了,每年不用上班也有几万块钱用。我的生活问题解决了,现在可以做一个专职念佛人了,是何等的幸运啊!
我现在每天上下午各一小时定课念佛,就是结合十念法,双盘静坐念佛;虽然念佛无样,我喜欢这样寂静地念佛,除了定课念佛,其余散念。其它时间就读弘 愿寺的书,在网上看慧净上人、净宗法师、智随法师三位师父讲法,看三位法师的博客,每天在念佛群里分享法义,和群里师兄共同学习。在群里就像在家一样,每 天都很开心地度过。早晨睁开眼睛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晚上睡前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一天佛号伴着自己,与佛号不离不弃,真的很大安心。我现在念佛第一,顺便活 着,一切随缘度日,什么也不计较了,这里都是虚假的,都是幻灭的,唯有南无阿弥陀佛是真的,阿弥陀佛最可靠,阿弥陀佛不嫌弃我。我喜也南无阿弥陀佛,忧也 南无阿弥陀佛,仰天常称名,誓死把西归!
南无阿弥陀佛!
——我对净土“宗”的理解
一般人,只要是念佛求生西方,就是在修净土法门;可是如果不能认定念佛唯一、念佛独尊、念佛最胜,还在盼望着其他法门,以为还有更好的,说明在他心中,念佛的“宗”还没有建立起来。
净宗法师《净土宗概论》中说,“宗”有“独尊性”“统摄性”及“体系性”。我所理解的净土“宗”,可以概括为“一佛一法一净土”。“一”有唯一、专一、一即一切之意。
“一佛”即指阿弥陀佛。
十方诸佛虽多,唯有阿弥陀佛独尊第一。《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无量寿经》异译本《大阿弥陀经》里 又说“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阿弥陀经》中,十方诸佛共同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十方诸佛是来赞之佛,阿弥陀佛是所赞之佛,岂不是阿弥陀 佛独尊第一?此是“第一”之意。
十方诸佛虽多,然唯有阿弥陀佛一佛,为我等罪恶之凡夫发下“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超世悲愿。慧净上人在《念佛感应录编者序》中说“我等娑婆众生, 烦恼厚重,诸佛所不能救,何况菩萨!唯有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愿行弘深,主动为我等愚恶众生发起绝无条件、平等救度的深重誓愿”。 此是“唯一”之意。
一佛即一切佛。《入楞伽经》言:“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无量寿经》中“华光出佛”段: “普为十方,说微妙法。(现往东方,为众说法……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观经》也说: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如此,岂不是说阿弥陀佛一佛为尊,独统十方一切诸佛?此是“一即一切”之意。
“一法”就是专念弥陀名号,必定往生。
念佛法门以其简单易行,最尊最胜,超越了其他一切法门。善导大师说:“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又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 全非比较也。” 又说“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印光大师也说,念佛法门“为如来一代时教无量法门中之最上宗要”。此是“第一”之意。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说;众生能够如法修行,都能得度;然我等造罪凡夫根机不堪,唯有念佛一法可以救我们,也只有念佛法门是我们修得来、做得到 的。正如《大集月藏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念佛法门也是善导大师唯一劝我们要修行的法门。大师在《观经疏》中说:“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法事赞》中又说:“极乐无为涅盤界,随 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先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此是“唯一”之意。
念佛法门的统摄性、体系性在善导大师一系的判教思想中,非常明确,整然有序。
首先,龙树菩萨以“难易二道”分判一代佛法;然后道绰大师又分判其为“圣道门”和“净土门”;善导大师在净土门之内,又细判“要门”与“弘愿”。
除了教判,善导大师还有正行和杂行、正定业和助业之判。正行有五种:专读诵净土三经等,专观察极乐依正,专礼拜阿弥陀佛,专称阿弥陀佛名号,专赞叹 供养阿弥陀佛。除此之外,都是杂行。正行之内,称名称为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其他四种称为助业。专修正行,十即十生;杂行杂修,千中无一往生。
这样的教理分判与行持分判,非常有系统,非常分明,令我们一看就知道应当舍难取易、舍杂行取正行,专称弥陀佛名,决定往生。印光大师也说,“一代时 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 “普被上中下根, 统摄律教禅宗”,这正显示出念佛法门的一法即一切法的特性。此是“一即一切”之意。
“一净土”即指西方极乐世界。
《无量寿经》言:“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善导大师《观经疏》言:“十方佛国,并悉精华,若比极乐庄严, 全非比况。” 善导和尚云:「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刹最为精」这都在说明阿弥陀佛国土的独尊性、最胜性,是其他诸佛国土所无法比拟的。此是“第一”之意。
《悲华经》记载,“五浊恶世众生,刚强难化,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如是众生,诸佛世界,所不容受”,“悉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摈弃”。善导大师在 《法事赞》中说: “一切佛土皆严净,凡夫乱想恐难生;如来别指西方国,从是超过十万亿。” 十方诸佛净土,唯有西方弥陀净土,能令我们这样的罪恶生死凡夫得以往生,此是“唯一”之意。
法藏菩萨因地修行之时,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成就尊胜无比的西方净土。西方净土,广大无边际,究竟若虚空。虽在西方,含摄十方;生于彼 土,即通诸佛净土。如《大经》云:「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弥陀经》云:「各于清旦,供养他方十万 亿佛,即于食时,还到本国。」故知,西方净土与十方净土相融无碍。若不往生,则凡夫在此世界,与十方世界不隔而隔;一得往生,则与十方净土隔而不隔矣。这 显其统摄性,此是“一即一切”之意。
由净土“宗”的意趣之中,自然可以阐发如上“一佛一法一净土”的思想;如此,自然就有了净土宗系统理论的指导;如此念佛,自然能够信心百倍,绝不会被别解别行、异学异见所动乱破坏。
斯洛维尼亚的素食总统
一位国家元首,同时又是素食者、慈善家,他就是斯洛维尼亚共和国的总统雅奈兹·德尔诺夫舍克博士(Dr. Janez Drnovsek)。
他在1991年尚未就任总统时,便以和平谈判的方式与南斯拉夫联邦军队协商,成功说服对方完全撤出军队,维护了斯洛维尼亚共和国的自由与主权。由于这项卓越的成就,德尔诺夫舍克博士获颁国家最高勋章,即斯洛维尼亚共和国的“自由黄金勋章”。
德尔诺夫舍克总统严格奉行素食主义,他深信动物和人类一样,拥有生存和享受生命的权利。他时时关心斯洛维尼亚人民的福祉,并发起“社会成果”计划,鼓励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如此,他超凡的仁心慈晖更是照耀到世界其他地区。
以下是摘录自斯洛维尼亚《解放动物》杂志对德尔诺夫舍克总统关于素食主义和动物权利,以及环保方面的访谈:
问:什么原因让你成为一位素食者?吃素之后,你有什么改变呢?
答:之所以成为一位素食者,是因为我认为素食对健康更好且质量更高。要知道,我们吃肉是因为我们是被这样养大的。我吃素已经几年了,最近进一步成为 一位全素者,这意味着,我不但不吃肉,也不吃奶制品或蛋。我认为以蔬菜为主的食物足够提供人类身体所需的营养。我是依着我自己的内在需要才做这样的选择 的。有些人觉得全素食品的选择有限而且口味单调,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它们是很多样化的。
问:是不是你多年前生了一场大病而使你成为素食者?
答:那是我改变的开始。我首先开始不吃红肉,之后不吃鸡肉、鱼等等。
问:你是否觉得比以前好一些,更健康?
答:我觉得非常棒,人们说我有太多的精力!
问:在10月4日的世界动物保护日,你邀请了解放动物协会(The Society for Liberation of Animals and their Rights)参加讨论。你们讨论了什么?
答:我邀请解放动物协会参加,主要是试着想要在这一天向大众传递一个讯息,就是,我们经常不了解我们是如何对待动物,如何操控动物的。动物也是有生 命的生物。只要想到所有的屠宰场及生产牛肉或家禽的地方,就知道那里根本不应该是动物住的地方。此外,动物经常被关到没有食物和水的卡车中运送,这对动物 是一种非常残忍的行为。这并不代表做这些事的人是坏人,只是他们没去想这些问题。当动物的肉被摆上餐桌时,他们没去想这些肉以前曾经是活生生的动物,也没 去想它们是怎么来的。
问:所以道德考虑也是使你成为一位素食者的原因之一吗?
答:当然,道德考虑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而且事实上人类也并不需要肉来提供营养。肉食只是我们根深柢固的思考模式和习惯,想要一夜之间就改变这个习惯可能很难;但是可以逐渐改变的――我就是这样慢慢改变而成为素食者的。
问:以你的经验,你会不会推荐人们成为素食者?
答:既然我自己都实行素食了,我没有理由不去推荐它。在吃素上我没有任何的怨言,因为我比吃肉时更有活力!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证明――没有肉或肉类食品你也可以活着。
问:世界所有的领导者都持续地强调他们对世界和平的努力。你认为和平是否和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及人类的不杀生有关?或有如俄国小说家托尔斯泰(Tolstoy)所言:只要哪里有屠宰场,哪里就有战争。【注:“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答:如果一个人的醒觉度是高度开发的,那么他不会做出杀害动物或残忍对待动物的行为,这样的人也不会以打仗和杀人来获取利益。那些不杀生和不食众生 肉的人有较大的机会找到一个合谐及和平的生活方式,所有的事情都和我们的良心相关联。一个人的觉醒度高的人,可以帮助另一个人开发、提高觉醒力,因此,让 人们更醒觉是个关键。
问:俄国小说家托尔斯泰(Tolstoy)是历史上公开支持素食主义的许多智者之一,其他和托尔斯泰有相同想法的人有: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数学家毕达 哥拉斯(Pythagoras)、艺术家达芬西(Leonardo DaVinci)、科学家和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印度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等等。这些人的成就及作品举世公认,他们的才智也经常被人们提起、赞扬;但为什么他们对动物的尊重和对素食的支持的观念不那么被人们所重视 呢?举例而言,爱因斯坦曾说:除了吃素外,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大大地增加人类在地球上存活的机率。你对于这位天才物理学家的看法有什么看法?
答:当然,吃素将增加人类的存活机率;但所有的事情是互相关联的:人们的高醒觉度和选择高质量的食物成正比,这是一个平行的步骤。但是,期待那些醒 觉度较低和对动物残酷的人停止战争,停止剥削他人和去帮忙根除世界贫穷,这是不理智的。总之,只要人们不够觉醒,世界上所有的争执仍会存在,并且可能加速 人类灭绝的速度。
日本京都禅林寺,净土宗西山禅林寺派的总本山,山号“圣众来迎山”,本尊为阿弥陀如來,念佛道场。后因永观律师(1033~1111)入主该寺,为第七代住持,遂改称“永观堂”。
永观堂是观赏红叶的胜地,每年秋天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数以万计。而其最有名的,还要属寺内珍藏千年的国家级重要文化遗产——举世罕见的“回头观望的阿弥陀佛像”。
这尊“回头阿弥陀佛”站立像,高约77公分,为平安后期至鎌仓初期之作,被誉为“京都六大阿弥陀佛像”之一。其特别之处在于佛像的头部是转向左边 的,以优美的曲线越过左肩往后方回头;神态安详,面喜心欢,似驻足回头观望——众生有没有在念佛,有没有跟上来啊?阿弥陀佛时常挂念着后方跟随他的人有无 跟上,因而回头探望、等待,真是大慈大悲到了极点啊!
这样的阿弥陀佛像在世界上极为罕见,据说只有在我国四川出现过,但现已遗失,也无从考证,所以永观堂的回头阿弥陀佛像成为名副其实的独一无二。
这尊特殊的佛像源于一个意味深长的典故。
相传在1082年2月15日晨,永观法师在佛堂经行念佛,忽见阿弥陀佛从法座上下来,在前引领他一起经行。永观师一时惊讶、感动,不觉脚步慢下来,与佛的脚步越离越远,正在踌躇的时候,阿弥陀佛忽然回头对他微笑着说:“永观,迟矣!”——“永观,你太慢了!”
阿弥陀佛的这句话,一语双关,一方面在说眼前永观经行的脚步迟了,又在点醒他:我已经等了你十个大劫了啊!十劫以前,你的往生大事,我早已为你成 办,你今日始来念佛,真是迟了啊!说迟也不迟,念佛的当下,就是解脱的因缘具足之时,只是,一句“永观,迟矣!”饱含了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无限急迫殷重的 悲心。
永观法师感于阿弥陀佛的悲心,为了永志其事,传达弥陀引领众生向极乐净土前进的内涵;也时时以身为引领者,挂念着跟随在后的人跟上与否,于是请匠师创作这尊独具风格的“回头阿弥陀佛像”,以传后代。
这尊佛像在永观堂一直保留至今,就像阿弥陀佛永远引领着、殷殷期盼着、呼唤着所有还在六道里轮转的他的孩子们,似乎时时在我们耳际间叮咛着:“孩子,太慢了。”阿弥陀佛这样期盼、呼唤已历十劫,众生何事不思来?
我们时时处处都不要忘记,阿弥陀佛始终在我们前方引领我们念佛,等待我们,瞩望我们,企盼我们跟上他回家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