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传印长老题字有感
净土宗流传千年以上,普化于今日之全世界,古今天下,念佛的人千千万万,往生之者更是无计其数,然而净土宗根源何处?
这个问题,即便是问向一个学佛多年、甚至是念佛多年之人,也会一下懵然无对,少有人能脱口说出答案,甚而令此人遍查资料,问访多人,所找出来的答案,多半也是不准确的。
身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传印长老不愧是当今净土大德,学问丰富广博,见识卓然超远,慧眼独鉴,一闻悟真寺重建之盛举,当即欣然命笔——“净宗根源”。
如今,传老这四个雄浑苍劲、逎劲有力,饱含一股悲愍情怀的书法大字,已然昭示了答案:净土宗根在善导大师,源出终南山悟真寺。
不过或许有人乍见此说,内心仍旧可能生起疑惑:悟真寺,好陌生的字眼,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寺院,居然配得上“净宗根源”之称?
这并不奇怪,毕竟这段历史确实已经封尘太久了。
唐朝之时,悟真寺的名字恐怕天下佛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里自然景色绝佳,人杰地灵,自古高僧辈出,群英荟萃。最重要的是,隋唐时代,这里出兴了净土宗开宗祖师——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正是在悟真寺开创了净土宗。
善导大师所创立的净土宗,承续了道绰、昙鸾、天亲、龙树之净土正脉传承。完全以阿弥陀佛本愿的立场解释净土经典,丝毫不夹杂圣道诸宗理念,依阿弥陀佛本愿为立宗根本,有统一、完备的净土宗教判理论,有一脉相承的法义师承关系,教理、行仪非常完备,宗派规模至为严整。
历史上,其他祖师有关弥陀净土的解释,皆不具备上述特点,皆糅杂了诸宗混说净土,非纯依净土解释净土,故只是诸宗净土教,而非净土宗。如天台净土、 华严净土、唯识净土、禅门净土等,即所谓“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教宗华严,行归净土”之类。故只有善导大师才被公认为净土宗开宗之祖。
善导大师一生与之有关的寺院也很多,如山西玄中寺,龙门奉先寺,长安光明寺、实际寺、慈恩寺、香积寺,终南山悟真寺等,然而与大师缘分最深、最密切,称得上是大师根本道场的,还是悟真寺。
自贞观九年(635年)至总章元年(668年),除中间四年在玄中寺求学,大师大部分时间都在悟真寺。
善导大师在悟真寺亲证三昧;在悟真寺著书立说,开宗立教,楷定古今;在悟真寺住持建设,往返帝京,大弘法化。
善导大师在悟真寺居住时间最长,贯彻其信仰生命的最初直到最后圆熟、大开法化的整个时段。
善导大师是悟真寺的魂、神、灵、命。没有善导大师,悟真寺不成其为悟真寺;没有悟真寺,即没有善导大师,也没有纯正净土法门的开展。
在这个时代,追溯净宗根源有其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善导大师的典籍在中国佚失几近千年,漫长的时间内,多少祖师大德都无缘睹见这些净宗元典,加之处此末法时代,众生根浅,见浊增盛,法弱魔强,人们普 遍不识净土宗的真正面目,以致太多的人难遂其往生志愿,虽有缘念佛,却徒然不免轮回,甚至是求升反堕,自害害他,为害兹甚。这些都是净土宗根本源头不明之 故,净宗根本,如同一树之根,离根之木,岂望枝叶花果繁茂成林?净宗源头,如同万里江河之源头,失源之水,何能一川清流传之辽远?
而今大事因缘初显,悟真寺重放光明。藉此因缘,众生果能识此净宗之根本,则必能本立而道生,断不会被种种知见邪风所扇,“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 不放松”,毕此生平后,直达报佛土。众生果能识此净宗之源头,则必能正本而清源,得善导正脉纯正教法之清泉,免受后世知见污水之浊染, 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终而念佛专复专,直入宝莲池!
作者:佛楷
九月上旬,慧净上人在净宗师父、净安法师的陪同下,回到弘愿寺小住了几日。在这短短的几天里,寺院常住及护法居士,各地来参学的莲友,无不沉浸在上人慈悲祥和的摄受中。
上人不辞辛劳,到寺院的各个部门了解大家的工作情况,并针对现场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
在接待处,由于办公需要,有几台电脑都安放在一块儿,这样电路连接过多,线路显得杂烂无章,上人发现后,立刻提出来要改进。上人还建议接待处尽量为前来参学的莲友免费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在接待用语上要和蔼可亲、温慈体贴,使人如沐春风。
针对流通处的法物流通,上人指出:“流通处是服务而非买卖的地方,不是盈利的地方,要按成本定价,高价位物品、珍贵的古董都不要。”
上人来到客堂后,看见客堂陈设比较简单,墙壁色调也单一,加上室内采光不足,上人提出,在几面墙壁上挂上佛教题材的彩绘,这样既能普及佛教知识,又有弘法效果,改变一下客堂单调、沉闷的氛围。
上人一路走,一路看,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建议。
离开寺院的前一天,上人在同寺院全体出家师父和护法居士的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叮嘱大家:“弘愿寺是弥陀的道场,弥陀的道场属性是要体现弥陀的爱 心。我们不是禅宗、天台宗等圣道法门的道场,我们弘传的是阿弥陀佛积极、主动、平等、无条件的救度,这是弥陀的大爱。爱能遮盖一切,包容一切,含摄一切; 爱,可以超越一切清规戒律、制度、公理、正义。真正体现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的,只有弥陀救度的法门。”上人慈悲恳切、朴实无华的开示,让听者 无不为之动容。
“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四海皆兄弟”,因为有共同的信仰,我们才从各个地方相聚在一起,以专念弥陀名号作为我们共同的生命、共同的生活,以对弥陀的 法情作为我们相互之间的纽带,这样组成的一个大家庭,称之为“弥陀之家”。要建设这样一个大家庭是不容易的,只有提倡“爱心为本”,才能建设好这个大家 庭。“爱心为本”如何体现,落实在何处呢?要从细微处入手,强化服务意识,化繁为简,多行方便,多些人性化的关怀。
上人走后,弘愿寺就看到净安法师忙碌的身影出现在寺院的四处。在他的叮嘱指导下,后勤部的佛运师兄带着工匠们,把寺院山门和来迎殿的门槛都拆除了, 大殿前的台阶也砌成了无障碍通道。特别定制的仿古路灯也在来迎殿前面两侧树挂起来了,解决了大家夜间上殿看不清路的烦恼。客堂的墙上也挂上了善导大师的影 像,还有很多其他佛教题材的彩绘壁画,使人耳目一新。来迎殿的阿弥陀佛接引像后面的影壁,正面绘上了二十五菩萨来迎图,背面则绘上了二河白道图,使来迎殿 庄重中气氛中平添了几分艺术气息。流通处盘点了库存,把高价法物流通出去后,便不再续进。接待处的办公桌经过重新组合,再也看不到凌乱的电线了。厕所的蹲 坑也增加了几个座便器,使上了年纪的莲友入厕的时候更加方便。还有一些后续的工作正在陆续展开。通过这些工作的实施,使生活在道场的大众们,的确体会到了 从修学到生活的方便化和人性化。
因为阿弥陀佛的爱,我们相聚在弘愿寺,在这个道场里,我们就要承担弥陀“爱”的传承,使今后来弘愿寺参学的法师、莲友,一踏进寺院,处处感受到温馨和方便,自然地归投到弥陀“爱”的大愿海。这是我们来时的路径,也是我们将要为来者开辟的道路。
虽然上人只在寺院短短地住了几天,但他春风化雨般的殷殷教诲,一直萦绕在大众耳畔,使大家自然、主动地努力按他的指导去实施,践行服务众生的理念,传播弥陀的大爱,接引更多的有缘众生,弘愿寺也随之焕发出新的面貌。
2011年11月12日上午,星云大师在台湾佛陀教育纪念馆接见净宗法师等一行,并慈悲开示:
我听说你们昨天就来了,我本来想要约昨天晚上和你们见面,后来又听说你们离开了。
台湾有个规矩,旅行社办理大陆来台的,来了一定要住饭店,但是大家其实可以住佛光山,我们这里至少可以住5000人,有时很多房间没有人住也可惜了嘛,我们自己的寺里面有3000人,客人能住5000人。
对于佛法,我个人的想法,解则一切佛法,行则禅净双修。因为我个人是禅门临济宗的弟子,禅走进了寺院,净土植入了民间,两者都需要,我是不分宗派的,在佛光山是八宗皆弘。
我跟你们介绍下慈容法师:慈容法师是我们这里的馆长,她六十年前就加入我们传教的团体,她先是参加音乐歌咏队,后来到日本留学,现在在台湾是国际佛 光会世界总会的秘书长,全世界的佛光会,好多的寺院都是她去成立的。台湾的女比丘尼都相当出色,可以说,佛光山在早期都是比丘尼在担当负责,直到最近,佛 光山慢慢比丘才多起来了的。
我个人今年八十六岁,八十六年前出生在中国江苏扬州一个小镇上穷苦的家庭,七十四年前在南京栖霞寺出家。我没有看到过学校,不但没有进过学校,而是从来没有看到过。
但因缘不可思议,非常的巧妙,我在二十岁[二十一岁?]的时候居然做了某国立小学的校长,那是我第一次工作,当时是政府委任请我们出家人来做的。
后来我到了台湾,到今天,在台湾已经六十多年了,当时台湾还有民间宗教的基础。
我初来台湾的时候,台湾只有八百万人口,现在台湾有二千三百万人口,这六十多年来增加了二倍。这二千三百万人口中,有随国民政府来到台湾的工作人 员,像我们这一种,当时大概有一百多个和尚到台湾来;有四百万广东人,也就是讲客家话的客家人,有四百万人;原住民,也就是我们到台湾之前他们就住在这里 的高山族人,有一百万;另外,还有一千多万人都是从福建来的,他们是正宗的台湾人,台湾人大部分是从福建来的。其实如此说来,没有所谓的台湾人。台湾人也 是中国人,都是中国人。两岸要统一,不是为了政治,而是为了人民。
我本身是以“穷”为我的志愿,因为我在小的时候,家庭也贫穷,其他人也贫穷,我的祖庭师父也贫穷,当然现在看起来,今天的佛光山啊,佛陀纪念馆啊, 好多的大学啊、这么多的学校、电台啊、报纸啦,那些都不是我的,那都是大家共有的,只是借我的名义而已,我本身是贫穷的。我在台湾,我没有自己的办公桌, 没有自己的书橱,我没有存款,我没有支票,——“无”,比“有”更好,这个道理很难一下子说明白,这是佛教“空”、“无”的思想,茶杯空了,才能放茶呀, 这房子空了,我们才能聚会[集会?]呀,大地空了,才能建房子呀,口袋空,就能放东西呀,眼、耳、鼻、舌,每一个毛孔都要空了,人才能活下去啊。不空,就 塞起来了,就不通不行,什么叫“通”?比如你们大家到我这里来,大家交往,彼此流通。
你们学净土法门,我一生参加的佛七、主持的佛七,我想至少有一百次以上。另外,寺院早晚课都有念佛、礼佛,我住过禅堂,也住过念佛堂,现在佛光山也有禅堂,也有念佛堂,那里都是长年念佛不断的,所以禅净共修。
不过,现在我们提倡人间佛教,人间佛教就是慢慢的让佛教深入传[生存?]播,不是我们信仰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算了,人间要有佛教,佛教要永远存在于 人间。所以,我们倡导佛教要从山林里走向到社会里来,佛教要从寺院里要走到家庭里去,佛教要从我们深居寺院的出家人那里要走到在家信徒那里去。我们不可以 请阿弥陀佛代我们来报答施主、信徒的恩惠,专讲请阿弥陀佛接引你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代阿弥陀佛为大众服务,我们要感谢信徒、大众,共同来为佛教做事。
“佛教靠我”,为了佛教,我们色身付予常住,性命付给龙天,这是个信仰,除了信仰里面的内容,其他没有。三藏十二部,世人做善,五戒奉持,六度奉 行,甚至十大愿行,这些都是佛教,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都是佛教,都是人间佛教,都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也是阿弥陀佛,你看我们拜观世音菩萨,拜释 迦牟尼佛,一样是在拜阿弥陀佛,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佛佛道同,光光无碍,这个灯光也不妨碍那个灯光,你亮你的,我亮我的,佛也是一样啊,他们都是一样的。我在佛门,不分别,只要对人好,对人有利益就好。我常常教人修三好:身要做好事,口要说好话,心意要存好念,身口意嘛,三业清净,念佛一样。
你们今天已经来了,你们在哪里吃饭啊?(众答:在汉来吃)汉来这个房子也是租给人家的,租给人家就是他有一点分红,他赚钱了,不知道分几分之几给我们,我们就维持,我们不收门票。
我们有自己的地方吃饭,这个大佛像的后面有一个佛光楼,那里应该一千人可以同时吃饭吧!我没有进去看过,你们来到这里,按照道理,我们应该要请你们吃饭的。在寺院吃斋饭,吃过饭还要给你一点供养,按照规矩是如此,出家人不容易啊!
我没有住在这边,我住在另外的地方,听说你们来了,我就赶到这边来跟你们大家结个缘。
你(指净宗法师)住在终南山,终南山好像过去道教比较出名,终南老道嘛!(众笑)不过现在也不一定,佛教也是一样,佛、道也不必太分别啦,各尽其道嘛。
我们这个附近二十公里范围之内,恐怕有几十个寺庙,也好像五台山、九华山一样,我和他们将来要成为一个团结的气候。
佛光山和佛陀纪念馆合起来有一百多公顷,一百多公顷应该是你们大陆二千多亩这样,不过现在又增加了一些,大概是三千多亩。就是没有土地,台湾寸土寸金。
我们在南美洲有一个如来寺,有一群“如来之子”,都是外国的小孩,巴西的,我去过,但是我们去一次要三十六个小时,来回要七十二个小时,很辛苦。
台湾也不一定只有四个山头,台湾本来没有山头的说法,这都是后来的,台湾本地的宗教很伟大,他们的早期好像是八大丛林,从最北边的基隆月眉山灵泉 寺,是福建古刹,善慧老和尚开山的,台北县观音山,是一位觉净老和尚开山的,中坜圆光寺也是个古剎,苗栗法云寺比我们的还大,不过现在也慢慢衰微了,没有 人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另外有大仙寺,,大岗寺、碧云寺,龙湖庵、超峰寺,还有开元寺等等,开元寺是台湾第一寺,是台湾最早的寺院,是郑成功的母亲建 的寺院。另外还有碧山崖、虎山崖都有寺庙,不过你们要到台湾来看,基本上可以参观现在花莲太鲁阁,那边也有寺,那个山势雄伟,恐怕比终南山更加奇,一边峭 壁悬崖,一边万丈深坑,又是峡谷的。
再有,你们大陆来台湾不方便,我在大陆江苏宜兴市有一座大觉寺,不小于这个佛陀纪念馆,也蛮有规模的。
现在又不一样了,现在政府在那个地方,我们只花了一、二十亿人民币,政府投资了五十个亿,在那个旁边建了大饭店啦、博物馆啦、道路啦、公园啦,还要 做个高尔夫球场,但是我跟政府说:有一条,不能收门票,不管你们怎么发展,你只要跟我在一起,不能收门票,因为我们的寺庙都是信徒们出的功德,现在信徒要 回到寺院看看,他们是老板啊(众笑),他们回来看看他的寺院,还要老板出钱?这是不对的。像敦煌啦、云门啦、龙岗啦,都是我们祖先的遗产,人人有份啊,怎 么现在你们把这遗产抢夺来去,你们卖钱,叫我们买票,我觉得这事不大合理。
不过,现在各位你们来到这里,我也没有招待你们,今天可以住这儿吗?(净宗法师答:晚上行程安排还是在高雄。其实我们是愿意在佛光山挂单的,第一次,没有经验)
我也了解,你们请旅行社,钱都给旅行社了,你不住,钱就白花了,所以,我们这里的旅行社,他们收了钱,把人都送来给我们,由我们来接待(众笑)。没关系啦!社会人嘛讨一点巧,也不要紧。
大陆与我们是一家人,希望我们以后能开展实质性的来往,比方说我们这里组团队,一年到你们那里去看一次,你们也组织团队一年到台湾来给我们看一次,不需要跟旅行社联络,我们来安排。
最后,给你们两句话做纪念。
第一个,作己贵人。你们都知道要去找贵人帮忙,我不一样,自己就是自己的贵人,所以,做己贵人。你自己都不做贵人,要找别人,人家不睬你,人家看不起你。你要做贵人的话,你要有智慧,你要有慈悲,你要有道德,你要有能量,你才能成为贵人啊!做己贵人很好,以此勉励自己。
第二个,给人接受。给人家接受,一个人,活在大众里面,人家不接受你,你说正业,我也不要,你给我工作,我也不要,总而言之,不要你,这个你就麻烦 了啊。因缘要好,被人排斥,人家不要你,就不能成事。所以,希望我们大家做一个可以给人接受的人,你要亲切,要和蔼,要帮人,要服务啊!那人家才会接受你 啊。
希望大家以此勉励自己!
终南山悟真寺 释净宗
星云大师,教内有无数的信徒,教外有广大的粉丝,人人认可,人人喜欢。他以远见的卓识,汰除旧观念,开拓新视野,引领佛教与时俱进;他以磅礴的力 量,推动佛教走向全世界;他以广阔的胸襟,包容自他;他以慈悲的心肠,愍时济众。他让佛教走入人间,他让人间享有佛教。他不仅是佛门的一代高僧,更成为时 代的文化符号。未见之前,仰之如太空星云;已见之后,亲之为人间菩萨。
《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次去佛光山参访,受到大师的亲切接见,近距离地感觉大师气息,觉得大师正是“自强不息的精进菩萨,厚德载物的慈悲长者”。
从十二岁的懵懂少年出家,历七十四年风霜寒暑,成为万人景仰的一代高僧,大师的一生正是自强不息的一生。大师没有受过一天正式学校教育,却被国内外 多所著名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创办了四所佛教大学、九所美术馆、二十六所图书馆、出版社、十二所书局、五十余所中华学校、十六所佛教丛林学院。编纂《佛光大 藏经》《佛光大辞典》等大型工具图书,创办人间卫视、人间福报等现代弘法传媒。在全世界五大州创立二百多所佛教寺院道场。积极弘法,不辍写作,著作有《释 迦牟尼佛传》《十大弟子传》《星云禅话》《星云法语》《星云说偈》《佛光菜根谭》《佛光教科书》《佛教丛书》《人间佛教系列》等百余种,品高词美,让人喜 闻乐见,深受启发。这一切都是自强不息的结果,精进不止的展现。
大师说:换算常人的生命,他已经活到三百岁了,因为他一人同时做着四五个人的事,一分一秒都不曾浪费。
大师说:“做事就是修行。”“忙就是营养。”大师实践了。
大师说:“做己贵人。”大师做到了。
我们这次参访,行程特地安排在佛光山两天,希望可以有机会拜见大师。到达的前一天,11月9日,大师尚在香港。10日上午,大师从高雄至台北,参加 佛光山五十辆大客车组成的全台流动图书馆赠书首发活动。傍晚,赶回高雄佛光山总部。当晚,大师就准备接见我们一团。但因为旅行社安排我们住在高雄市区,错 过了机会。11日上午,当我们正在佛陀纪念馆参观时,突然接到讯息,大师要亲来纪念馆接见。86岁的高龄老人,因多年糖尿病双目弱视,近患中风,行动不 便,行事安排竟如此繁密。特别是听说大师抱老病之躯,坐飞机单程36小时,来回72小时,前往巴西主持佛事法务,内心实在感动而惭愧。这不是自强不息的精 神力吗?这不是精进不止的菩萨行吗?年轻如我等,为法为众,要当如何!
长时亲近大师的人,一定能说出许多故事。但正如太阳的光明,即使一瞥同样耀目,我在短时参访佛光山亲近大师的过程中,同样感受到大师的厚德。
佛陀纪念馆,建设雄伟,耗资巨大,藏品精美,意义神圣,免费欢迎一切人士观礼,这是大师“给人信心”的厚德。
参访之处,慈容法师、满方法师、慧得法师及佛学院男众部法师,歌声列队,欢迎欢送;佛光山大佛、小佛、灵山胜会菩萨、五百罗汉、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个个笑容可掬、笑意盈盈,这是大师“给人欢喜”的厚德。
心中总想着成全,口中不轻易拒绝,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也要给未来留下机会,这是大师“给人希望”的厚德。
佛光山一切设施人性化,体贴入微,这是大师“给人方便”的厚德。
看到佛陀纪念馆精美庄严,同行禁不住拿出相机,但因前几天参访其他道场有不许照相的经验,欲拍又止。这时导引我们的觉庄法师立即说:“佛陀纪念馆, 一切可以拍照,只要不用闪光灯就好。”大家闻言,满心欢喜,一下子觉得佛陀纪念馆是我们的,大师是我们的,佛陀是我们的。虽然只是小小的照相,然而有的地 方让人觉得有彼有此,有距离,有隔阂,大师却让我们觉得无彼无此,好亲好近,这便是大师慈悲、包容、无我、利他的厚德。
前一天晚上,大师已经要接见我们了,是我们自己没有安排好,失去了机会,大师这样繁忙,于情于理,可以不再接见,但是,不,大师知道我们的心,再次安排接见。这是大师满众生愿的厚德。
大师要接见,满可以打一通电话,我们一定乐不自禁的从佛陀纪念馆蜂涌而至佛光山,但是,不,大师亲自来佛陀纪念馆接见我们。这是大师主动利他的厚德。
大师坐轮椅一来会客厅,我们自然起立。大师开口第一句说:“我中风,站不起来。” 同时示意大家坐下。言谈举止,一派真诚平和,似在表达歉意,又是表示关爱。 这是大师尊重他人,毫不官僚的厚德。
接见的桌子为椭圆型,我们几位出家众被大师手拉手分左右坐下,我们与大师并排,大师在我们中央,信众则对面正坐,一片融和欢乐,丝毫没有居高临下,显现威德的感觉。这是大师众生平等、自自然然没有一丝骄慢气的厚德。
大师听讲聚精会神,一句不漏;开示慈悲入理,条理清晰。这是大师长期定慧熏修的厚德。
宾主还在谈话,精美的现场照相已经呈现。谈话才毕,大师主动介绍慈容法师,并招呼法师献歌一首给大众结欢喜缘。就要离别了,我们心中都藏了一个愿 望,尚未开口,大师即主动说:“来,大家合影。” 合影毕,大师命令摄影的法师在中午吃饭的时候,把照片的光碟交到我们的饭桌上。又给我们每人一份大师自己的著作《金玉满堂》,以为法的赠礼。点点滴滴,大 师如同坐在我们的心中,为我们筹化安排。
这些都是小事、凡事、琐事,然而恰如泰山不拒微壤,大海不拒细流,正是这样无数的小事,铸就了大师伟大的人格。
遗憾的是,事先听说了大师在大殿之外不随便接受顶礼,故而我们虽然极想向大师顶礼,但隐忍着没有开口。只能在此向大师至诚顶礼,南无阿弥陀佛!
1.失败者,往往是热度只有五分钟的人;成功者,往往是坚持最后五分钟的人
2.目中有人助缘多,口中有德福报多,耳中清净和谐多,心中有佛欢喜多。
3.做大事要有魄力,做小事要能细心,做难事要肯忍耐,做善事要求无相。
4.说话的目的不在表现自我,而在启发听者;做事的目的不在独资己身,而在服务大众。
5.闹时炼心,静时养心,坐时守心,行时验心,言时省心,动时制心。
日期:2012 年 9 月 7 日 作者:卢继英(佛勤) 栏目:念佛感应事迹
我叫卢继英,法名佛勤,广西贺州市钟山县清塘镇人。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哥哥往生极乐世界,并常常回来看我们的真实事迹。
我哥哥叫卢朝云,和父母住在广西贺州市钟山县清塘镇南村,生前未闻佛法,也未曾念佛。于2011年10月6日(农历九月初十)往生,享年五十二岁。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我还有一个弟弟,家里三兄妹就我一个是女孩,因此爸爸妈妈格外疼爱我。尤其是哥哥,从小到大什么事都让着我、护着我,我觉得自己是家里最幸福的人。
去年(2011年)10月6日,当时父亲正在住院,约中午一点半,我打电话给哥哥,他还嘱咐我去清塘医院看望爸爸,他说自己身体不舒服,就不去医院 了。下午我去医院看望爸爸,回到县城还不到半小时,就接到伯伯的儿子打来电话来说:“姐姐不好了,家里出大事了,大哥去世了。”当下,我真的无法相信这是 事实。
当天,哥哥被送到医院,就在父亲的面前停止了呼吸,那一刻,白发人送黑发人,情景是多么凄惨!我实在无法相信这么好的大哥就这样永远离我们而去了。
第二天早上,我急忙搭车到清塘医院去安慰八十多岁的老父亲,再回家看望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然后和家里的叔伯兄弟们一起料理哥哥的后事。
晚上回到家,满脑子都是父母亲流泪的双眼,因为哥哥是一个对父母百依百顺的好儿子,四代同堂的一个欢乐家庭,突然儿子就没了,一家老老少少的心情是多么沉重啊。自从哥哥去世后,本来和乐幸福的家,就失去往日的欢笑。
哥哥去世后,我一直在想:有什么办法能让哥哥幸福?也能让父母宽心不再悲伤?我知道丈夫的一位侄儿有信佛念佛(今年四月份也在弘愿寺皈依,法名佛 弘),在哥哥往生后的第三天,我就去问他:要怎样才能让世去的哥哥幸福?他告诉我,可以在家立一个哥哥的牌位,每天念一炷香佛回向给哥哥,祈求阿弥陀佛救 度你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出离轮回。为了让哥哥过上好日子,我和丈夫从当天开始,每天早晚各一炷香念佛回向给哥哥,并请哥哥也跟我们一起念佛。
每次我都是站着念佛,一站就是一个小时,我觉得这样才能表达内心的诚敬;也因为念得非常恳切,所以心中杂念比较少。
念佛第一天,我看到西方一片红红的,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侄儿说是好事,让我继续念。
念佛七天以后,我看见了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哥哥则跟在祂们后面,一直对我笑,我就看啊看,看得好舒服,看得傻傻的,都忘记拿相机拍下来。而且,室内还弥漫着一股非常奇异的香气,闻起来非常舒服。从那以后,我的信心更足了。
又有一天,我看到哥哥在莲花上打坐念佛,穿着金色衣服,非常庄严漂亮,看得我都入迷了。后来我跟我丈夫的侄儿说起这件事,他也很高兴。他说:“叔娘,您哥去了极乐世界,您就是佛的家属了。”有了这些喜事,我就回娘家告诉父母亲,不过他们还是半信半疑。
回家后我继续念佛,念到第四十七天时,在楼上看西方的时候,看见哥哥站在一朵大莲花上,开心地向我笑。我就叫我丈夫上来看,但是他却看不见。
过了四十九天以后,我就叫母亲也念佛。一开始她老人家不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我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念,“南—无—阿—弥—陀—佛”,教了几遍,妈妈终于会念了。从那以后,妈妈也开始天天念佛了。
有一次我在烧香拜佛时看到哥哥,就跟哥哥说:“哥哥,您能不能经常回家去看看父母啊?”
过了几天我打电话给妈妈,妈妈说看见她心爱的儿子了。
我妈第一次看见我哥,是在农历十一月十七日的早上五点多钟,看到卧室里有人影在动,就撩起蚊帐,发现是哥哥,穿着白色衣服,特别漂亮,可是只能看见身子,看不见头。我妈跟我爸爸说:“儿子回来了。”可是我爸爸却看不到,哥哥踩着莲花,在卧室里转了六圈,就走了。
第二次看到,是农历十一月二十七日。这次穿的是黄色衣服,看起来二十多岁,跟哥哥年轻的时候一模一样。第三次是农历十二月初七,穿蓝色衣服。第四次 是农历十二月十七日,是穿黄色衣服回来的。而且我妈说,从这次开始,我哥的头发就“盘起来了”。我拿佛像给我妈看,妈妈指着佛像说:“对对对,就是这样的 头发。”我妈眼睛不大好使,可是每次哥哥回来,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说我哥每次都穿得特别漂亮。
从那以后,每个月初七、十七、二十七,哥哥都会踩着莲花回来看爸爸、妈妈和我们,每次都是早上五点多。妈妈每次都会高兴地说:“哎呀,南无阿弥陀 佛,你又回来看我啦!”哥哥就一直微笑,站在莲花上转六圈,就走了。每次走,妈妈都会用普通话说:“南无阿弥陀佛,你要走啦!”哥哥就笑眯眯地走了。妈妈 经常开心地说,哎呀,你哥哥每次回来看我,都穿得那么漂亮。妈妈以前身体不好,现在什么病都没有了,天天非常开心。
我每次有什么事都会跟哥哥讲,每次讲完,哥哥都会来给我捏手、捏脚,来给我按摩,非常舒服。上次我到弘愿寺,就跟哥哥讲:“哥哥,我来弘愿寺皈依 了,我的法名叫佛勤,明天我就要回家了。”哥哥就捏捏我的脚,好舒服。即使我没有跟哥哥讲话,哥哥也会时常回来。当我觉得有人按摩、很舒服时,就知道是哥 哥回来了。刚开始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就问:“哥哥,是不是你回来了?如果是你,就敲我一下。”哥哥就在我头上左边敲敲、右边敲敲。
哥哥回来时,我有时候能看到他,有时候看不到。看不到他的时候,也会感觉到他坐着莲花在我身旁。有一次去助念,走之前我在佛前说:“哥哥我去助念了。”之后就急急忙忙赶去助念了。助念的时候,哥哥就在我身边,我偶尔打瞌睡或者累了,哥哥就推我,管得我可严了。
今年六月份的一天,我在念佛的时候去了极乐世界。那时候,我突然感到非常舒服,看到一片金色,一排一排的人在念佛,我就对哥哥说:“你们这里真好! 我也想留在这里。”哥哥对我说:“妹妹,你要先回娑婆世界,家里还有八十多岁的父母,他们还需要你的照顾,你回去吧。”我说:“那好吧。”就发现自己回来 了。
可能是妈妈和我与哥哥的缘分特别深,哥哥往生后,只有妈妈和我能看到他,而其他人都没有见到过。虽然他们没见到,可是因为我和妈妈都经常见到,一家 人也都受了度化。现在一家老老少少都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而专一念佛了。我们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殊胜大愿,十方众生念佛必得往生。
这真是:
一句佛号送兄长 命终往生极乐邦
倒驾慈航情意浓 不舍慈悲度家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卢继英(佛勤)
2012年8月26日
附:往生者照片(图中高亮者)
南无阿弥陀佛
走出去,走出去,
走出深山,走出林泉,
走入城市,走入人间。
与众生手把手,肩并肩,
誓将弥陀的慈爱弘传。
南无阿弥陀佛
走出去,走出去,
走出围墙,走出寺院,
走入社会,走入民间。
与众生心交心,面对面,
誓将弥陀的救度弘传。
南无阿弥陀佛
走出去,走出去,
走出殿堂,走出书卷,
投身红尘,融入世间。
水火拯众生,污泥种白莲,
誓将弥陀的本愿弘传。
南无阿弥陀佛
走出去,走出去,
打破藩篱,改变观念,
阿弥陀佛,化身亿万。
为众生做奴仆,挑重担。
誓将弥陀的名号弘传。
日期:2012 年 10 月 19 日 作者:佛心 栏目:弘愿园地
唐朝诗人李白有一首脍炙人口、流传百世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弘愿寺就坐落在敬亭山的美丽怀抱中,我的皈依师就是弘愿寺的净宗法师。几年前我曾专程去过一次弘愿寺,但那一次来去匆匆。 去年孩子高考时,我有请寺里的师父和居士为孩子念佛祈福,感恩佛力加持,孩子后来上的大学很理想。一年来虽然工作忙,没时间,但一直有个心愿,带爱人和孩 子一起去弘愿寺还愿感恩。今年暑假,因缘成熟,一家三口终于踏上了向往以久的行程,直奔我们在娑婆世界的家——弘愿寺。
因为是当天决定后买的当天的票,从郑州到宣城已没有卧铺票,晚上七点从安阳上火车,第二天中午十二点宣城下车,历经十七个小时的风尘旅途,到宣城下 车后,买了供佛的水果(在家时没来及买好,如果时间允许,我肯定在家精挑细选买最好的水果带到寺里供养弥陀慈父),打车直奔弘愿寺,当那座大气、庄严、雄 健、沉稳的宏伟山门建筑出现在我们面前时,让人一见而生崇敬,深心归仰。炎热的气温和路途的劳累顿时消失。特别是山门上方正中的“弘愿寺”牌匾三个金光大 字,在中午的阳光下闪闪发光,动人心魂,左右二侧分别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更像在和我们打招呼说话,在传佛心,在宣佛愿!
怀着一颗虔诚之心,我们跨进了弘愿寺的山门,只要进了这个门,我们就是净土宗入门弟子了。“涅槃门”三字牌匾高悬在上,“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 就是成佛。善导大师《般舟赞》有云“念佛即是涅槃门”,左右两旁同样是两块牌匾——“平生业成”、“现生不退”。我和爱人孩子激动迫切的首先要到主殿—来 迎殿,向慈父阿弥陀佛行礼参拜。来迎殿,是阿弥陀佛来迎接流浪的游子回归家园的大殿。来迎殿两边的两块牌匾是“正念直来”、“我能护汝”,大慈悲父确定无 疑地告诉远归的游子:孩子,你念我的名号,念“南无阿弥陀佛”,直接就来净土,不必担心业障重,不用忧虑烦恼多,我能护佑你,你只管念佛即可,念佛直接就 到极乐报土。印象中的阿弥陀佛都是慈祥坐像,而来迎殿的阿弥陀佛像是一尊立佛,整体铜铸贴金,佛身长六米八,象征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仰观阿弥陀佛一手下垂 引接,一手托莲花的慈悲,我心里默默念着南无阿弥陀佛,早已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弥陀慈父啊,迷途的游子今天终于回家了,向您参拜问好来了!爱人和孩子虽 然对佛法所知不多,但是来到庄严的慈父面前,也随我念着佛号,虔诚礼拜。来迎殿内佛像上方两侧两副牌匾,是“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是对阿弥陀佛慈悲救 度的无限赞叹,后壁上方是“众圣围绕”、“万佛授手”,是说往生的人,阿弥陀佛会率领千万亿化佛共同授手,放光接引到净土去,所以我们往生净土是毫无障碍 的——正是中间的方匾“无所障碍”。
当我们礼拜结束,站立起来时,看到了阿弥陀佛佛象身边的一幅对联,心中特别激动,热泪再次涌出眼睛,对联是:低头礼拜可知我伫候已久,开口称名当思 汝往生业成。是啊!阿弥陀佛在对我们说:你低头礼拜,可知我伫候已久?你现在来拜佛了,你可知道我等你们很久很久了,已经等了十劫了,你已经姗姗来迟了, 但是只要你开口念佛,你往生的大事就成了。阿弥陀佛就是要救度我们,只等我们答应,只等我们念佛,只等我们愿意,没有任何条件,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啊。
从大殿出来,莲友们看到我们都是微笑双手合掌,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这真是世界上最尊贵的问候。他们得知我们还没吃饭,更是亲切得引导我们,放下 行李,带我们到斋堂用斋,因为已过用斋时间,师兄们重新给我们开始斋饭,让我们很是不好意思,一再感谢,而师兄们一句“天下莲友是一家”的话儿,让我们更 是感到了一家人的亲切。
饭后我们仔细洗净水果,送到来迎殿供养佛父。然后到居士接待处挂单住下,弘愿寺是免费食宿,用身份证登记即可,住宿几天都可以,寺内分男寮和女寮, 住宿区供男女居士住宿。这里早上四点半打板起床,五点到六点是早课,早课先诵《佛说阿弥陀经》,赞佛偈,然后就是绕念佛号,上午七点半到八点半学习,下午 两点半到三点半,还有晚课,晚上七点到八点全是念佛,别的时间自由活动,寺内有大量佛教净土宗书籍供居士阅读学习,殿堂开放供莲友们打坐念佛,寺内周边回 廊内有众多佛法知识介绍,供人们随时随地学习。
我们十分珍惜这难得因缘,全身心按寺规做功课,特别让我和爱人欣慰的是孩子也能严格遵守寺里作息时间,早晨四点半听到打板,在师父悠扬的撞钟声中起 床,晚上九点在暮鼓声下休息,一天的功课一场不落,不看电视不开电脑,一切是那么美好、那么清净,让人心旷神怡,忘却世间烦恼。
在寺内居住三天,有缘结识了很多莲友和居士,大家来自天南地北,吉林的、广西的、重庆的、江苏的、河南的、河北的,有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有长须飘飘 的长者,有天真可爱的孩童,还有带着暑假作业的少年,还有发心出家的青年们。其中有一位看似五十多岁实际快八十岁的英语老师,在退休后常居住在寺院内作义 工,后来得知这位可敬的老教师就是净宗法师的高中英语老师,很早以前就信佛,只是后来在师父的引导下才进入弘愿念佛法门。 净宗法师就是弘愿寺的住持,可惜师父常年在外奔波弘法,不在寺内,无缘亲见师父,聆听师父的教诲,甚是遗憾。还有一位师兄见面就觉得很是面熟投缘,后来聊 时才知是同一天,同一时,同从郑州同乘一列车为同一心愿来弘愿寺的老乡,正如佛语: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四海皆兄弟。
儿子来时就吵着要卧铺,一路十五六小时长途劳累也是难为孩子了,在寺内这三天里,小孩也和我们一起早四点半起床,晚九点准备熄灯睡觉,一天五次做功 课,每次功课一个小时的绕佛念佛,孩子都能坚持下来,特别是平时在家吃饭时总是爱看电视边吃边看,饭也总是剩饭一推碗,说不吃就不吃了,而这次在寺内斋堂 吃饭,都是在众师父带队下,和莲友居士们排队进斋堂,吃饭时止语,念诵斋供仪,吃完饭最后是喝惜福水,就是把饭吃完后每人碗里加一点点白开水,让把碗里剩 菜和剩下的米粒都吃干净,小孩子也都能和大家一样吃完吃干净,再不象平时那样老剩饭,《悯农》里的“粒粒皆辛苦”,估计孩子在学校未曾体验到的,在弘愿寺 体验到了。
孩子在寺内还碰到了他的两个同龄伙伴,一个是和我们一样的到寺内拜佛的小帅哥,在大殿和念佛堂绕佛时总和孩子走在一起,诵经时也总帮孩子拿书递经, 一幅莲友兄弟的温馨场景。而孩子在寺内聊的来的另一同龄人则是和孩子一样的一个在校大学生,他在寺里作净人,就是发心出家,让我和爱人和孩子都很是感叹, 这位小师父正在中医学院上大二,很幸运地接触佛法,然后就发心出家。爱人劝他说,你可以念完大学再出家嘛。小师父说:读完学业会想着找个好工作,然后会想 找个女朋友,然后会结婚成家,接着还会生个孩子,总之事情会很多,不知到何时才能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缘分成熟了,选择出家弘法利生才是最想做的。我和爱 人真的从内心赞叹他。孩子和这位小师父探讨很多问题,二人聊的很好,特别让我和爱人感动的是,当我们第三天临离开弘愿寺时,那位小师兄专门给孩子复印了净 宗法师的文章,说孩子问到的很多问题在净宗法师的文章中都可找到答案,让我们很是感动。面对这样一位年轻阳光却准备是中断学业、一身袈裟、献身佛门的小伙 子,此时我们心中多少话也只有双掌合十,道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让小师兄保重了。
到寺里第二天,上午的念佛结束后,通知说中午吃饺子,让会包饺子的莲友到斋堂包饺子。师父还说我们挺有福报,来了正好能吃饺子,因为好几个月才吃一 次呢。我很高兴能在寺里为大家做点事,上次来时很高兴地打扫卫生,这次能包饺子,当然更高兴,因为我擀皮包饺子是既快又好,我是从头到尾整个过程坚持了下 来,七月份正热,戴了口罩,背上脸上都是汗,但是心里特别高兴,其间儿子还拿了相机照了我正在包饺子的照片,呵呵,挺有纪念意义的。弘愿寺的素餐本来就非 常好吃,中午吃着自己参与做的饺子,感觉更是天下少有的美味佳肴。
本想在寺里在佛父身边多呆几天,和大家一起念佛。爱人和儿子却想去黄山,为了让他俩高兴,只得陪着去了。先到居士接待处办理退房手续,慈悲的师父和 师兄也为我家的另两位佛子办好了皈依证,佛安、佛乐,加上本人佛心,呵呵,从此后一家三口成为现世的莲友和师兄。恋恋不舍地来到来迎殿,望着慈父,不由得 又流下眼泪,感叹每次都是这么来去匆匆,真不想走,真舍不得走,却又无可奈何。弥陀慈父,我知您的慈光会永远照耀摄取您的孩子们,您会佛力加持这两位还对 佛法未完全信受的孩子早日信愿念佛的。
都把自己的出生地——父母所在的家称之为老家,我的老家也有不错的二层小楼,以往也时常回老家看望父母。二老都去世后,老家在我心中只是房子而不是 家了。有幸在我信佛后引导母亲也信佛念佛,四年前母亲往生时亦有许多感应瑞相,父母亲都在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在一起,所以对我而言,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永远 的家乡,而在娑婆世界,弘愿寺就是我们的老家了。
来迎殿两旁有一幅对联:红尘虽满三千界 到此为止,净土纵隔亿万程 应声即来。此生就是最后的轮回,净土虽然远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佛父当下就在面前了。在这热闹暄嚣、红尘滚滚的现实生活中,纵然还需 为色身生计忙活,但是只有念佛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生命不息,念佛不止,人生之目的就是念佛回家、永脱轮回。念佛、念佛,七宝池中莲花越开越大;念佛、念 佛,极乐世界老家越来越近。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许登喜病危念佛亲历圣境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
昨天”香港净宗学会”的一位师父及莲友共九人来到台北念佛会参访,同时跟同修莲友们交流。”香港净宗学会”及其在大陆所带动的共修会,都和我们一 样,是专修善导大师这一个法脉的。利用今天这个时间,我想跟大家分享讨论几件往生的灵应事迹,也就是往生的事证。从这几件往生的事证当中,可以证明确实有 阿弥陀佛的存在,有极乐世界的存在与阿弥陀佛的救度。
阿弥陀佛的救度是随时、随地的,而且不分对象、不讲条件的,使所有的人随时随地都有获救、往生的希望。有关这方面的事迹如果多看,多了解,心中自然 就会有信心、有安心。所谓”理论不如证据,事实胜于雄辩”,为了让人晓得有极乐世界的归宿,有弥陀的救度,而且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因此我们印了近四十本 有关这一方面的书,其中就包括收录感应事迹的《念佛感应录》三册,以之来证明经典上、教理之中所显示的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有阿弥陀佛的救度,不管何 人、何时、何地,只要念佛,当下都能够蒙受弥陀的护佑,临终蒙受弥陀的接引。
出版这三本念佛感应事迹的书,目的就是要启信,让大家知道,只要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就必生弥陀净土;从此能够安心地、专一地、纯粹地走向净土之道。
今天发给大家的这一张〈许登喜病危念佛 亲历圣境〉,是去年三月十九号所写出的,虽然是去年的事迹了,但这类的事迹亘古常新,希望大家也要有像初次遇到、而以欢喜的心来阅读。我先来念一遍:
许登喜 病危念佛 亲历圣境
家兄许登喜住台湾高雄,生于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民国九十四年(二○○五)农历六月五日往生,得年六十四岁。家兄平生从未学佛念佛,可说是一 个对佛教一无所知的人,然而往生前几句简单的话,却让我相当震撼、全身毛发为之悚然,同时也让我对”念佛必定往生”的道理,生起一锤定音的信心。
自从家兄罹患肝癌后,于往生前约半个月中,我便很关心而殷切的劝他多念”南无阿弥陀佛”,全心依靠阿弥陀佛的加持与救度,其他道理,由于自己也所知不多,又恐其不信,则未特意提起。
此后,每次见面,皆看不出他有在念佛的样子,更遑论精进,因此我都会关切地问他:”有否念佛?”他都回答一句:”有!阿弥陀佛。”
往生前一天早上,家兄病情加剧,略显痛苦,随即昏迷,而送医急救;次日早上在医院中突然醒来,下午我再去看他时,同样关切的再问他:”有否念佛?”他依然回答:”有!阿弥陀佛。”接着他又说:”极乐世界地上都是黄金。”
他这句话令我为之一震,因为家兄平生并没有学佛,也从未听闻过净土教理,于极乐之种种庄严应该不知,怎能说出这种话?难道佛已先接引他亲临极乐?
为求证实,我接着问:”你有看过?”没想到家兄疑惑地反问:”难道你没看过?”
这句反问,更让我震撼。依他的想法,我皈依、吃素、学佛、念佛、赶道场闻法,参与共修已好几年了,他才念几天佛的人都有看到,难道我没看到?他反问的神情、语气透露这些含意。
嫂子在旁顺口说:”真的吗?你怎么不拿一块回来给我?”
家兄立即铿锵有力地回答:”只要你到极乐世界,想要啥就有啥!”
最后的这句话,更如雷贯顶,令我毛发直竖。由此肯定家兄必已亲临极乐,否则这几句话是讲不出来的。然而家兄却讲得很自然、很平常、很肯定。家兄对佛法一无所知,只是病危念佛,临命终时,也能亲临极乐,这事让我既惊喜又惭愧。
当天傍晚时分,家兄再度陷入昏迷,因知已临命终,随即安排送回家中,于晚上十点断气,往生极乐。
从劝家兄念佛到他的往生,只不过短短十五天而已,他的念佛只是想到就念,没想到就没念,并非一天固定多少数目或多少时间的精进念佛,这样依然能够往 生极乐。由此证明:不论何人,只要有愿生之心,随个人之根机、因缘而念佛,则都能往生极乐。如善导大师言:”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家兄便是这句法语的证 信者。
“念佛往生”是弥陀的誓言,也是世尊的证言。
《无量寿经》中,弥陀誓言:”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言:”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世尊证言:”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妹成就兄往生,兄成就妹信心;
临终喜登宝地,将来广度群萌。
南无阿弥陀佛
二○一○年三月十九日,许素兰 敬述
这一件往生事迹的记录,缘起于去年(2010)初,我到高雄净严师的道场时听净严师提及的。许素兰居士是净严师那里的莲友,我觉得这一件往生的事例非常可贵,很能够令人启信,所以就联络这一位许居士,除了亲自了解这件事迹的原委之外,同时鼓励她将这件故事写下来。
许素兰居士虽然学佛多年,但所接触的是掺杂圣道思想的净土法门,也就是修诸杂行,而回向往生极乐世界的。后来,她遇到了净严师,净严师跟她谈”称念 必生”、”弥陀的救度是主动、平等、无条件”等善导大师思想的教理。许居士一听,就联想到她哥哥,而且由她哥哥的往生证明净严师所讲的是如理如法、有事实 可以证明的。
刚刚讲”理论不如证据,事实胜于雄辩”,宇宙之间森罗万象,有理必定有事,有事也必定有理,而且理事是一体互含的。也就是说,《大经》讲:
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是阿弥陀佛的愿,而释迦牟尼佛也证明的说:
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而且在《观经》中殷切叮咛阿难说:
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更在《阿弥陀经》把一代教作一个结论说: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一些教理都是佛在经典中所说的,不过所谓”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我们要了解经典,必须透过祖师,而且要有祖师的传承。宗祖善导大师对这几句教理就曾做一个结论性的、统一性的解释说: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必得往生。
善导大师这一段法语完整的解释是这样讲的: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往生礼赞》)
又说: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往生礼赞》)
意思就是说:不管何人,他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而且是容易往生,因为这是阿弥陀佛的愿。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祂的愿之中就有这个力量,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容易往生。
所以善导大师说,任何人──不管是平生之人,或者临终才遇到这一个法门的临终之人,乃至要断气了,只不过是下至十声或者一声一念的人,都能够往生。以此证明,使平生之人更有必定往生的信心。
这一些都是教理的,是属于理,但既然是理的话,天下之间,宇宙之中,有这样的理,必定有这样的事来证明这个理,我们现在就是要以事来证理。尤其,净 土宗跟其他宗派有一点不一样的是,其他的宗派多是从理上去阐释发挥,开显佛性深奥幽微的道理;但是净土宗讲事比较多,重在以事来显理。
为什么?因为净土法门是讲弥陀的救度,讲极乐世界的归宿,讲念佛往生;往往见闻一件感应事迹而启信,胜过在佛门跑道场十几年,所谓一锤定音。而且净 土法门摄受的对象是不选择根机,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如果讲理多的话,那中下的根机就难以理解了,既然难以理解,更遑论奢谈启信、起行了。尤其 末法众生,可说都是下下根机,为了要使任何根机、任何时空,乃至躺在病床之上痛苦呻吟的人,也能够受用,获得法益,所以往往讲事较多。
这位许居士的哥哥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据她说,她哥哥平生并没有佛教的信仰,当然对佛教也都不了解,不过心地算蛮善良的,对宗教不排斥,是属于”逢神 拜拜,遇庙烧香”这类的人。长久以来,虽然她自己信佛学佛念佛,但是不敢劝导她的哥哥也来信佛学佛念佛,一方面考虑到自己没有这个能力,虽然学佛那么久, 可是对于净土法门确实了解的不多、也不彻底,所以没有勇气来跟她哥哥讲;二来如果她哥哥不信的话,反而起毁谤,岂不是更加造罪?所以一直没有劝导她的哥哥 来念佛。也就是说,她哥哥四五年前就已得到肝癌,她都没有劝他念佛,后经医治病情好转;可是在临终前的半个月,病状突然发作,而且快速的严重恶化,医生通 知家属,说恐怕不行了。这时候许居士才意识到她哥哥这次可能过不了关了,所以无论如何一定要劝他念佛,那时才鼓起勇气很殷切地对她哥哥说:”哥哥,你怎不 念阿弥陀佛?你念阿弥陀佛吧!”她就只这样讲而已。
至于”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是什么意义?为什么要念佛?念佛有什么重要?以及极乐世界的种种清净庄严、安稳快乐……等等,这一些都没有讲,只是劝她的哥哥说:”你念佛吧!”只是这样,她哥哥也点头答应。
她的哥哥没有学佛,对佛教的教理一无所知,可是临终之前的几句简单对话,却让许居士非常的震撼,她形容是”全身毛发为之悚然”,从此对”念佛必定往生”的道理,当下就有了信心,可以说是一锤定音。
为什么只是那个时候的几句对话就让她起信心?而她听经闻法、参与共修多年却没让她生起信心呢?因为”事证”是她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接触的,不同就在这里。第三段文说:
此后,每次见面,皆看不出他有在念佛的样子,更遑论精进,因此我都会关切地问他:”有否念佛?”他都回答一句:”有!阿弥陀佛。”
他真的有念佛吗?还是敷衍就不得而知。为什么呢?因为每一次看到他,都不觉得他有在念佛的样子。当然,因为他没有学佛,不晓得有一个极乐世界,有阿 弥陀佛这一尊佛的慈悲救度;更不晓得娑婆世界的轮回之苦,也不晓得众生有形无形中所造的罪恶之重。所以,他不晓得往生极乐世界的重要,也不晓得念佛的重 要。
尤其,一个得到癌症,而且已被医生断定医药罔效的人,身体的衰弱可想而知,他能够很精进地说:我一天要固定念多少时间,或者是念几万句、几千句吗? 是没办法的。但他说他有在念佛,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他应该有愿生极乐世界之心。因为念佛不只是张开嘴巴出声的念,如果身体老迈或病痛在床,往往都是用心想 佛(忆佛念佛)比较多。所以她哥哥应该是有愿生之心,有在念佛。
那他的愿生心跟我们一不一样呢?应该不一样。怎么说呢?我们是很清楚的知道五浊恶世的污秽,轮回的苦不堪言,有心修行而又无力修行,因此唯有全身靠 倒在阿弥陀佛的怀抱中,从内心深切的愿生极乐世界。若到了临命终二选一的时候,我们一定是选往生极乐,而不可能多停留在娑婆一刻。大家这一种愿心肯定是比 这位许登喜还深切殷重的。而且我们的念佛不只是想到就念,是时刻忆念在心中的,虽然我们的根机陋劣,不能说一天十万,或者是日夜忆佛念佛,甚至有时候一万 声都念不到,但是这一颗念佛之心是潜藏在内心深底,而且已变成一种习惯,也就是”生活就是念佛,念佛就是生活”,是在行住坐卧、时处诸缘当中都会忆佛念佛 的。
我们净土宗的宗旨说:”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只要有称念弥陀佛名,有愿生弥陀净土,都已经在弥陀的救度当中了──弥陀现在就已护佑我们,临终就会来接引我们。
当然,护佑的程度,也因对方念佛的程度而有所不同,因为根机各不同,但是临终的来迎是必定的。也就是说,念佛人平常是随各自的根机来念佛,但心的殷 重程度,以及念佛数目的多寡,会影响佛加持的一些现象。不过,虽然有这一些不同,但是往生却是必定的。只不过,心地比较谦卑柔和、善良厚道,也就是比较无 诤、宽容、不贪,并且常常念佛的人,他比较能够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比较能够预知时至。
不过,只要是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人,临命终时,亦即将断气未断气,也就是断气之前,一定会看到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念佛人眼前。如同《阿弥陀经》所讲的。
往生前一天早上,家兄病情加剧,略显痛苦,随即昏迷,而送医急救;次日早上在医院中突然醒来,下午我再去看他时,同样关切的再问他:”有否念佛?”他依然回答:”有!阿弥陀佛。”接着他又说:”极乐世界地上都是黄金。”
最后讲的那一句,就是让他妹妹震撼的一句话,也是这一篇感应事迹所要呈现的重要地方。
以台湾来说,医院加护病房的探病时间,有的是一天三次,有的是一天两次,每次是三十分钟或二十分钟。通常肝癌末期的患者往往会痛苦,但她说她哥哥往 生的前一天早上”是病情加剧,略显痛苦”,虽然有显出痛苦,但不是很痛苦,不久就昏迷,家人就送医急救,而进入加护病房。隔天,也就是她哥哥往生的那天早 上,许居士跟嫂嫂到加护病房去探望,那时候她哥哥还是昏迷的;当天下午,许居士又和她嫂嫂到医院,这时候她哥哥已经醒过来了。许居士同样关切的问他:”有 没有念佛?”他还是回答:”有!阿弥陀佛。”接着又说:”极乐世界地上都是黄金。”
他不经心脱口的这句话,令许居士非常震撼!她心想:是啊,极乐世界都是黄金,这是经典上所记载的,可是念佛人除了相信经典上所讲,并没有亲自见到啊,所以即使跟他人讲极乐世界都是黄金,心中总是虚虚的,感觉不到有说服力;甚至自己内心也在反问:是真的吗?
他这句话令我为之一震,因为家兄平生并没有学佛,也从未听闻过净土教理,于极乐之种种庄严应该不知,怎能说出这种话?难道佛已先接引他亲临极乐?
事出必有因,而且有事必有它的理,许登喜一定是真的到过极乐世界,不然这一句话是讲不出来的。所以为了要证实,她就问他:(请看第六段)
为求证实,我接着问:”你有看过?”没想到家兄疑惑地反问:”难道你没看过?”
重要的事情总会求证,就好像我们有病去看医生,如果医生说患的是感冒,那我们不会求证;如果医生说:哎呀,某某人你怎么拖到这么严重才来呢?这时候我们就会到其他医院再求证:某家医院的某个医生说我得了某种严重的病症,这是真实的吗?他就会去求证。
比如念佛,念佛法门是横超六道轮回,横超四十一阶位而到达一生补处的法门,这一种不可思议的教理,我们一定会追根究底去求证,真的吗?有这么好吗? 有这么简单又殊胜的吗?学佛几十年,所有法门都摸索过了,都找不到一个可以相应于我这种根机的良药妙法,一个真正可以让我解脱的法门,难道这一个法门所讲 的,是真的吗?一个真有生死心、有道心的人一定会去求证。
经过许居士进一步的证实,她哥哥的反问顿时让她更加震撼,也更加赞叹,同时更加的惭愧。她哥哥反问说:”难道你没有看过?”他为什么这么反问呢?(请看第七段)
这句反问,更让我震撼。依他的想法,我皈依、吃素、学佛、念佛、赶道场闻法,参与共修已好几年了,他才念几天佛的人都有看到,难道我没看到?他反问的神情、语气透露这些含意。
如果他反问的人是我们的话,我们也会震撼,而且会惭愧,对不对?不过大家总有一天会看到的,有一首歌说”总有一天等到你”,我们总有一天也会被阿弥陀佛等到的。
有关”见佛”,净土宗网站有一篇〈见佛论〉,大家有空可以看一下。见佛,有在娑婆世界见到的,有在极乐世界见到的;在娑婆世界见到的,有平生见到 的,有临终见到的。如果平生精进念佛,或在静坐当中,或在经行当中,或者是梦中,看到阿弥陀佛、清净海众菩萨,还有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这个就是平生见 佛。
什么是临终见佛呢?就是平生虽然没有见到,但是临终一定会见到,因为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定会预先来迎接我们,佛来了之后,我们就会顺利安然地 往生极乐世界,就像《阿弥陀经》所讲的:”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因为临终见佛,我们断气的时候,就会顺利安然、不会颠倒地,当下”即得往生”。往生到哪 里?──”极乐世界”。所以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个就是临终见佛。
不管是平生见佛或临终见佛,这些都是在娑婆;到了极乐世界,则是日日夜夜、行住坐卧都能够见到佛。所谓:”但能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里说的”开 悟”,不只是悟道而已,而是证佛果。在娑婆世界讲开悟,一般是指明心见性,但见性未必就断除贪瞋痴烦恼,甚至成为具足三明六通、百千陀罗尼的佛,他还是凡 夫,为什么呢?因为他只是明心见性,领悟佛性而已,可是贪瞋痴还没有断;只要贪瞋痴还没有断,就还会再轮回。
为什么佛教重视开悟呢?因为一般圣道法门是自力修行,必须靠自己的力量断烦恼、证佛果,所以最起码必须要先开悟,所谓”明心见性,称性起修,所修皆 性”。如果没有明心见性,就像瞎子一样,不晓得前面的道路,那他要怎么修?要走到哪里去呢?岂不是盲修瞎练。可是净土法门不一样,净土法门是不愁不开悟, 不愁不能明心见性,只愁你不念佛、不愿生极乐。因为极乐世界是涅槃的境界,所谓”极乐无为涅槃界”,而要到极乐世界只要念佛,所谓”念佛即是涅槃门”。
见佛有”眼见”与”心见”,刚刚提到的娑婆见佛、净土见佛,以及平生见佛、临终见佛,这些都是”眼见”。心见就是体悟佛性,比如明心见性,虽然没有见到佛的三十二相,但是见到佛性、体会到佛性,这是心见;另外,体会到弥陀慈悲的救度,也是心见佛。
怎么说呢?比如有的人曾经参加念佛共修,也见到了阿弥陀佛,可是之后他佛书看多了,演讲听多了,观念驳杂,就杂修杂行了,而没有专修念佛,也没有愿 生净土,这也是有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不晓得阿弥陀佛彻底的慈悲、无限的大爱要救度所有的众生,也不晓得极乐世界是涅槃的境界,一旦进入那个境界, 就能够速证涅槃。如果懂得这样的教理,并且信受,这个就是心见佛,以自己的心看到了阿弥陀佛,这一种才比较是真实的、不变的,不然大多会改变。(接下来请 看第八段)
嫂子在旁顺口说:”真的吗?你怎么不拿一块回来给我?”
当然,她太太的这一种反问是开玩笑的,而且是一种亲切玩笑的反问,可能许登喜的太太也没有学佛、念佛,听到”极乐世界地上都是黄金”这一句话也视为天方夜谭的笑话,所以就有这一种开玩笑的反问。但是对他妹妹许素兰来讲就不是这样了──
家兄立即铿锵有力地回答:”只要你到极乐世界,想要啥就有啥!”
最后的这句话,更如雷贯顶,令我毛发直竖。由此肯定家兄必已亲临极乐,否则这几句话是讲不出来的。然而家兄却讲得很自然、很平常、很肯定。家兄对佛法一无所知,只是病危念佛,临命终时,也能亲临极乐,这事让我既惊喜又惭愧。
极乐世界岂止黄金,任何东西随心所欲应念而至。更重要的是极乐世界纯乐无苦,而且生命永恒自在,这若看我所编的《念佛超荐仪轨》便知。
每个念佛人听到这几句话都会惊喜!她哥哥只不过是临终这样忆佛念佛,就能够到极乐世界,就能够亲临极乐、亲见极乐,令人惊喜这一个法门的简单殊胜!同时也惭愧自己的根机低劣,自己的懈怠,从来也没有梦过或见过极乐世界,所以说”既惊喜又惭愧”。
看经闻法就知道就会讲,虽知虽讲,未必自然、肯定,内心有疑,内心虚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讲得口沫横飞,不如人家一见。
病危念佛亦见,非自己功夫,全是佛力加被,则佛慈佛力无限,何人何时都有希望,净土法门无一弃物。
当天傍晚时分,家兄再度陷入昏迷,因知已临命终,随即安排送回家中,于晚上十点断气,往生极乐。
她哥哥在临终的时候已经到过极乐世界,能够到极乐世界,不只是看到黄金铺地而已,应该也会看到种种庄严的楼阁宫殿,还有种种的池中莲花、天乐鸣空、微风吹动宝树、众鸟鸣叫……等等,所以即使是昏迷,最后一口气没有念佛,甚至没有莲友在旁助念,也必定往生。
一个人在临命终的时候,往往都会预先看到他要去的地方,我们现在看不到,是因为我们现在未到临终阳气很盛,也就是说磁场不一样,到了临终的时候,阳 气逐渐衰落,阴气逐渐增强,就会看到。所以一个平生愿生极乐,专称弥陀佛名的人,临终的时候他所看到的,往往就是极乐世界的景象;一个作恶多端,无恶不作 的人,他临终还没有断气时,往往就会看到地狱的景象,甚至亲身感受到痛苦,好像已在地狱受刑罚的样子。
经典上说:”临命终时,一生善恶,一时俱现”。临命终的时候,我们一辈子所做的种种行为,累积好几十年的种种善恶,临命终那一刹那,就好像快速播放电影般,短短几分中,就检视了我们这一辈子的种种善恶行为。
从劝家兄念佛到他的往生,只不过短短十五天而已,他的念佛只是想到就念,没想到就没念,并非一天固定多少数目或多少时间的精进念佛,这样依然能够往 生极乐。由此证明:不论何人,只要有愿生之心,随个人之根机、因缘而念佛,则都能往生极乐。如善导大师言:”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家兄便是这句法语的证 信者。
许居士虽然学佛念佛多年,却没有接触、听闻过善导大师”念佛必定往生”的教义,所听到的都是除了念佛以外,还必须加上其他的功德;而且即使念佛,也 必须念到所谓功夫成片,梦寐一如,甚至要事一心、理一心,才能够保证往生。都是在讲以自己的功夫功德往生,都是把眼睛看向自己,而不晓得往生全凭弥陀佛力 的救度,要将眼睛掉转看向慈悲救度的阿弥陀佛。
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许居士经过了她哥哥的往生,还有听到善导大师的教理,有了事证,又有理证,她才有了信心与安心,晓得一切众生──不管是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出家众在家众、老人小孩,只要念佛,时间到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不过,这样的强调,是要让我们安心念佛,不是让人懈怠念佛;是要让我们晓得念佛必定往生,之后更安心于专一念佛。
只是说,每个人的根机各不一样,有的人时间多,可以一整天念佛,有的则日日在于士农工商中讨生活,念佛的时间就不多;有的人比较精进,一有时间他都 会念佛,有的人比较懈怠,有时间也要先忙一些事情,忙完了才来念佛……。虽然根机各不同,但都依自己的根机来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只要不杂修杂 行,都是往净土之道迈进,都在弥陀的救度当中。比如今天念了十万声,对往生很有信心,那即使在某种情况之下,一天只念几千、几百、几十声而已,也要对往生 有信心,知道也必定往生,无疑无惑。当然,必定往生并不是现在就非往生极乐不可,而是说已经被弥陀救到了,已经拥有往生的身份了,要有这样的了解。这个就 是我们这个法门的特色:”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所以,就念佛来讲,是没有固定标准的。如果有,要以什么为评判标准?如果有固定的标准,合乎这个标准就能往生,没有合乎就不能往生,若这样岂不是不能救度所有的人?所以念佛法门没有标准、没有门槛,让所有的修行人都有希望。最后一句说:
妹成就兄往生,兄成就妹信心;
临终喜登宝地,将来广度群萌。
她嫂嫂问她哥哥,既然极乐世界地上都是黄金,怎不拿一块回来给我?她哥哥有拿宝回来吗?有!启信是宝,胜过一切,她妹妹收到,我们大家也收到,但不知她嫂嫂收到没?
由于有他妹妹的劝导,她的哥哥往生了;由于有她哥哥往生的瑞相启发他妹妹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的信心。
一般来说,知识分子对于感应的事迹较不容易信受,可是如果真的是知识份子,他最后一定会想:”我死了的话到底还存不存在?”如果死了就一无所有那就 罢了,如果有的话,那听说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当然就要到极乐世界啊,好吧!就算没有极乐世界、没有阿弥陀佛,也无妨啊,我照样愿生极乐世界,照样想 想佛、念念佛,因为这个不必本钱投资,怎么样都不会亏本,甚至也没有副作用。而且听说佛菩萨是慈悲的,是救苦救难的,我现在处正在困难之中、很苦,不妨就 念念吧!人生双手空空而来,又双手空空而去,如果念佛就能够去好地方,那何乐而不为呢?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会做这样的思维,会抱着这种心念。
亲近净土法门的人都是功不唐捐的,即使刚听到时不相信、不念佛,也没关系,有一句话说:”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总有一天会获益的。经典上说:”其 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又说:”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所以,一切都功不唐捐。
另外,小孩子往往比较容易梦到极乐世界,为什么呢?因为小孩子脑海中的事情不多,所接触的环境、人事物都是很单纯的;反过来说,大人接触的人事物很多,而且内心对五欲很贪求,所以没办法那么单纯。
约二十年前,那个时候我还在日本读书,偶有回台湾的时候,就会暂住在我弟弟家,我弟弟的大女儿叫杜奇穆,那时她还小,读幼稚园大班,我鼓励我弟弟买 佛教的童话故事书给她看,睡觉之前也一边听佛教故事的录音带,一边入睡。所以他这个女儿有看了一些有关佛教方面的儿童故事书,也听一些佛教方面的故事。
有一天,她就跟我说,她梦到一位菩萨带她去极乐世界。她说极乐世界的东西都是亮晶晶的、都是宝物,她也知道在极乐世界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那时她想吃 紫菜汤,心里动了想吃紫菜汤的念头,立刻就有一个盘子出现在她的面前,盘子上面就是一个大碗,而且盘子也好、碗也好都是宝物做的,里面的紫菜汤也都是亮晶 晶的。
她在谈她梦境的时候,我妹妹的女儿蔡佳桦也在旁边,年纪更小,这小女孩听姐姐这样的叙述,就说:”我才不信,哪有这种地方?”
我就跟她讲::”你也可以去看一看啊!”
她问:”要怎么去?”
我说:”你只要睡觉之前,虔诚的念佛,阿弥陀佛就会带你去。”
她说:”真的吗?”
我说:”真的啊。”
她说:”好,那我就试看看。”
那一天晚上,这个小女孩睡觉时,躺在床上一直念佛直到入睡。结果隔天早上就来跟我讲:”真的耶,真的有极乐世界!”她也去过了,小孩子就是很单纯。
像我手上这一张画(如附),是一个七岁的小女孩所画的,大家可以传阅一下。图上的阿弥陀佛端坐在莲花之上,右手伸出来接引一位念佛往生者,阿弥陀佛很大很大,这个往生者显得很小很小,就在阿弥陀佛的手掌当中。这张图的作画时间已是十一年前了,是一位净莲师的侄子所画的。
净莲师的父亲十一年前(1999)就往生了,她母亲现在八十六岁,身体不太好,因为姐妹们都住在高雄,为了方便照顾,就在高雄买了房子,将老人家接 到高雄住,有空就过去陪母亲。大概二星期前,我去高雄看她妈妈,净莲师的姐妹也都一起过来,在谈话的时候,谈起了十一年前她父亲往生的事迹,提到她妹妹七 岁的女儿吴昱静曾经梦到阿弥陀佛来接引她的外公,弟弟的儿子也曾经梦到西方三圣来到他家的屋顶,而且妹妹的女儿也有把梦到的景象画下来。我就请她将小朋友 画的影印一张给我,就是这一张:上面都是云彩,阿弥陀佛端坐在莲花上,这衣服是阿弥陀佛所披的袈裟,阿弥陀佛的左手放在脚上,右手向下伸展接引往生者,她 的外公就在阿弥陀佛的右手掌上,显得小小的,身体的两边也是云彩;她本身就站在这里。这个是当时所画的,她画得很可爱,也画得很好。所以如果我们家人,大 人也好、小孩也好,尤其是小孩最纯,最让人家能够启信,类似有这一方面的事迹,务必要记载下来,这不是要标榜自己,而是给人家生起信心。我们学佛念佛的 人,有谁不需要这一方面的启信呢?都需要。而这一些事迹都在证明”众生称念,必定往生”的这个教理,来启发我们的信心。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有理、有力、有钱、有权、有勇、有谋……都不能通行天下,即使合起来也不能通行天下。因为这些都有比较,都有对立,都有障碍。
唯有慈悲通行天下,因为慈悲无敌。
假使有人特意要与慈悲为敌,慈悲仍然无敌,因为是慈悲,慈悲包容一切,如空含万象。世间能有任何事物可以与空为敌吗?
没有人不需要慈悲,没有人不欢迎慈悲。慈悲还没有来,所有的人已经在心中盼望了。慈悲一来,人人心欢喜。慈悲若去,人人心忧愁。
世间的一切,再好,都会让人腻味、厌倦。慈悲却不会。
衣服破了,可用布补。轮胎破了,可用胶补。书画破了,可用纸补。
唯有人的心破了,必须用爱才可以修复。
由此可知,心的本质是爱,爱与爱同质,才能相合。爱能养心,恨即伤心。
旷劫轮回到如今,风霜飘零何伤心;
唯有弥陀无尽爱,复我圆满清净心。
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因为听到佛楷居士说,有很多年轻人学佛,学净土法门,我听起来非常高兴。可以说,很多事情成就在年轻人,年轻人代表佛法的未来、佛法的希望。同时在 我们年轻的时候就能够跟佛法结上殊胜缘份,而且能够以佛法指导我们的人生,我想大家是很有福报的。我在你们这个年纪,学校并没有佛学社,还没有形成这样的 气氛。所以首先恭喜大家。
我们平常接触的人,多数都是年纪大了,有一点人生阅历之后,思考人生而接受佛法的。像在场各位,这么年轻,在学校读书就能够接触佛教,还不多见。所以想听听大家对佛教的认识,或者想对佛法有哪方面的了解,这个也是想要和大家沟通的。
佛教的法门很多,净土宗的法门在佛教里被认为是最方便、最究竟的法门,是一种很成熟的信仰。往往年轻人学佛,学净土的比较少,学禅的比较多。大家的基础不知道怎么样?会不会想说「念佛很单调,佛那么远,不知道到底有没有?」
大家知道人生之目的吗?我们是人,我们活着,我们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我就从「人生的目的」和大家聊聊。
在我年轻的时候,像你们这个年龄,几乎也谈不到人生有什么目的。因为那时候也没有接触到宗教,人也比较年轻,身体也比较灵光,有力量,大致像一般人 一样,想在学校争取一个比较好的成绩,在社会上有一番好的作为,所以没有考虑过什么人生的目的。人活着就要做事情,做一番事业,对人生目的这件事的看法也 比较淡,也没有去思考,也没有人提起。
后来经过人生的历练,就会去思考:「人活着到底为什么?」所以,人生的目的,就是我们来这个世间必须要完成的一件事情。
比如说,你做了教师,这是一个职业;他做局长,这是一个职位;他发了财,他很富有……,但是这些都不能构成我们人生的目的。为什么?所谓目的,就是一旦达成,你就满足,死而无憾,这叫做目的。
比如说我们到饭店吃饭,我们去饭店的目的就是吃饭,吃饱了,不会留在那个地方,钱付完就走了,因为目的达到了;到市场买东西,买到了自己满意的东西,目的达到了,我们就会走了,也不会在那里徘徊,到处去找,好像没达到目的。
但是观察我们的人生,绝大多数人活到七十、八十岁要走的时候,有谁可以拍拍胸脯说「我人生的目的达到了,我可以满足、安乐、平静地离开人世」呢?大 家有没有见过临终的人?有没有这样的经验?(莲友答:「没有。」)你们确实比较年轻。那你们也可以想像,比如我们的家人,祖父母、亲属,或者医院里边的老 人离开的时候,能够满意、满足地离开吗?不管活到八十、九十,甚至一百二十岁,在人生最后,无常到来了,他就想再活下去,是不是?把所有的钱都交给医院, 哪怕十天也好,再给他活十天;再给医院钱,再让他活三天也好。他之所以不愿意离开,是因为他人生的目的没达成;到底是什么目的,他也不知道,好像活下去就 是目的,永远要活下去,不愿意离开。这就是因为不知道人生的目的,所以就过着没有目标的生活。
就好像坐火车,我们一旦买了票、上了车,比如从南宁出发要到北京,我们的目的地很明确,一路上虽然谈笑风生,或者观看两边的风景,但是我们心中只想 到北京。到天津的时候,心想:快了,快接近目的地了。等车进北京站的时候,我们就要准备行李了,列车员一播报,我们马上打点好行李准备下车了。会不会说北 京到了、我们还不愿意下车?不会。因为火车不是我们的目的地,对不对?不会说「我永远不下车,最恐惧的就是下车;我在车上坐就可以,车跑到什么地方我不 管」。
从人生的列车上,我们看到两边很多的风景。临终的时候,很多人都想赖在车上。阎罗王请他下车,他说:「不行!我不愿下车,我宁愿赖在上面,哪怕再多几个月也很好。」这就好像一个坐车的人,他以坐车为目的,没有真正的目的地。
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好像就是以活下去为目的。如果是这样子,痛苦不痛苦?痛苦!因为这个目的是永远达不成的。人有生必有死,如果把不死当做自己 的目的地,要永远地活下去,这不是一定会失望吗?最后他会活在绝望当中,会在目的根本不可能达成、也不知目的地究竟在哪里的状况下,很失落、很悲伤地离开 这个好像花花绿绿、阳光灿烂、亲朋满座的人生,一个人孤独地离去。
人的死亡,临终都是很痛苦、很孤独、很恐惧地走向茫茫的黑暗,前途如何?全然不知。
对人生未来这样的大事情,大多数人因为没有宗教信仰,或者因为忙于事业,没有做严肃的思考,或者说都在回避这个问题。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如果可以接触到佛法,佛法就会解决这个问题。
大家多是中医大学的学生,中医是治病的;佛法不是给我们治病的,也不讲经脉、穴位,那佛法究竟讲什么呢?佛法讲的就是要达成人生的目的。
以佛教来讲,我们人类生活在这个世间是很尊贵难得的,佛说「人身难得」,经典用比喻来说明人生难得。人的这种生命形态非常尊贵,非常稀有难得。难得到什么程度呢?佛陀打了比喻,一个叫「高山垂线」,一个叫「盲龟浮木」。
「盲龟浮木」这个比喻一听起来就知道人身非常稀有难得。这个比喻是说:大海中有一只盲龟,它平时深藏于千丈深海,百年才出水一次。又有一块浮木,中 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才出水一次,想要遇到浮木,已经是机会渺茫,更何况要值遇浮木的孔洞?盲龟和木孔相遇,尚有千万分之一的机会, 但是凡夫轮回六道,想要再得人身,比这个难上万倍!我们用数学的机率来衡量也无法衡量——人身太难得了!
「高山垂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山顶往下放一个大线团,然后把线往上抽,抽得越快,线团越往下跑,什么时候能将线团抽上去呢?即便这个有可能,可 是下次得到人身比这个还难。或者山底下有一根绣花针,从山顶上放下一条线来,要穿过这个针孔——大家穿过针吗?从山顶上垂下一条线,线要穿过针孔,风一 吹,线就跑掉了,穿也穿不进去。佛陀说,即使这个能达到,我们下次得到人身的机率比这个还小。所以,人身是非常难得的。
佛经上说,我们这样难得的人身是一个道器。比如这个水杯,它也是一个器具,什么器具呢?装水的器具,我们拿它可以装水来喝。佛教说人身是道器,就是 成道的器具,是我们修道成道、脱离生死轮回的一个机会、工具(器,就是工具)。所以,我们的人身如果不拿来为道服务,而是拿来赚钱,把我们的生命为钱服 务,或者为其他世俗的事情服务,这样的人生,最宝贵的生命价值就失掉了。因为我们的生命何其尊贵,即使整个地球的资源给你,说:「某某人,现在整个地球的 石油、矿产、森林、土壤都给你,但是你把命拿出来。」我们干不干?我们的生命是整个地球的资源换不来的!可是很多人不这样想,一辈子赚一百万就满足了,一 百万就把他换掉了;或者命高一点,一千万就把他换掉了。
所谓道器,就是以道做为我们的正业。在佛法当中遇到契合自己的修行方法,在我们这短暂的生命当中,七十年、八十年,哪怕三十年、五十年,就可以达成我们的目的。
以佛教来说,生命的流转无始劫来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没有尽头。而今生我们得到人身了——如果我们今生是只蚂蚁,对蚂蚁谈佛法,就如对牛弹琴, 它很难听得懂,很难沟通;如果我们投胎做了猪马牛羊,也不行;如果我们投胎做地狱众生,那更痛苦,在那里受刑罚,也闻不到佛法——不要说地狱,就说在监牢 里边,也进不去和他谈佛法;如果我们投胎做天人,他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在那边享乐,他也没有兴趣来修学佛法。所以,就成佛来讲,六道的这几种生命状态不是 最尊贵的。恰恰是我们做为人,思辩力比较强,本身也比较有闲暇,既不像地狱那么苦,也不像猪那么愚痴,也不像天人那么享乐(一享乐,人就容易迷失意志,所 以说「富贵难学道」。享乐就迷失在乐当中,受苦就局限在苦当中),而人是苦乐交半,又有思辩能力,所以人身这样的形态最容易修学佛法,最容易听闻、修习, 通过修习佛法,以我们短暂的生命超越过去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以这样几十年的生命完成过去无量劫以来无法完成的事业。
解脱生死轮回是一件大事,这个目的达成了,可以让我们对这一期人生感到圆满而无所遗憾。如果这个目的我们不知道,或者知道却不能达成,那都是很痛苦 的。即使做了亿万富翁,离开人世的时候也不会说「哈!哈!我这一辈子来做了亿万富翁,我多么的显赫,人家多么的羡慕,现在我要死了,我很满意了」,不会这 样,因为那个时候他觉得亿万家产对他毫无价值。即使你在这个世界上名气很大,你是世界冠军,你是明星,你是国际的知名人物,死的时候也是会一片黑暗,也会 茫然,不会因为这样而说「我人生满足了,我目的达到了」,不会。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完成人生最重要的目的。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很多的追求,但是最重要的, 应该是先明了人生最终的目的和方向。
大家都还年轻,在这里谈人生的目的、方向,大家都还在思考。也许到了三十、四十岁的时候,连这样的话题都谈不出来了,因为天天和老婆吵嘴,小孩要上 学,领导批评你,工作压力大,「怎么办?过得很没意思,但是有什么办法呢?我又能怎么样呢?」回家只能喝喝酒、抽抽烟,每天就这样糊里糊涂过了,连思考人 生的动力都没有了。大家现在年轻有活力,能够思维,在这个时候找到人生的目的,特别有福报。
比如开车,作为驾驶员,当然希望有一部好车,特别现在有很多名牌车,宝马、宾士,安全系数很高。好了,现在车况好,油也足,路也好,风景也好,驾驶 员身体也好,这是不是很好啊?开车上路了。但是他不知道要往哪里开,不知道开车去哪儿,他会不会茫然?虽然车非常好,他能满意吗?「我的车比你的漂亮」, 但是人家开车都很满意,人家都有目标、方向,到哪里停、什么时候到,目标很明确。他这部车是身价百万、千万的好车,可是开车的这个人,他不知道要往哪里 开,前面是悬崖还是大河,他都不知道。他从上了路就不停地往前开,但是这样开下去,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前面是一座断桥,开到那个地方必定要栽到大河里去。
我们踏上了人生的路,开了人生的车,开呀、开呀……,大家都希望有好的房子、好的身体、好的家庭、好的工作、好的收入,这就像有了好车一样,即便这 些都满足了,如果你不知道人生的目的地,或者说人生的目的地就是殡仪馆、火葬场,这样车勇猛地往前开,装满了油,挂到了最高档位——我们来观看世俗的人, 几乎大家都是这样的,希望有一部好车,可是没有先把目的地搞清楚。
我想即便我们开的是一般的车,普通的车,甚至是破烂的车,只要它能往前走,如果能到一个很安乐的地方,这样他开起车来,也会很安心;即便我们开了一部非常好的车,可是目的地不明确,甚至前面是悬崖绝壁,大家能安心吗?不能安心对不对?
所以很多人问:「你们和尚算不算命?」以为和尚是算命的,他就关心算命。其实我们佛教,正确的信仰是不关心算命的。算命没有意义。算命先生能告诉你 说:「某某人,你人生三十岁如何,四十岁如何,五十岁如何,六十、七十岁如何,然后八十岁就要寿终正寝了,到时候阎罗王就请你去作客。」(不过,到阎罗王 那里作客没那么好的招待,然后你就六道轮回去了。)告诉你的人生是这样,就好像告诉你:「你开车上路,旁边有一个加油站,再往前走有一个叉道口,再往前走 有一个小山坡……」再往前走算命先生就不能讲了,为什么?因为车开到最后那个地方就是一个断桥,「砰!」就掉到大河里去了。即使他把这条路讲得很明白,对 于我们开车的人有什么帮助呢?没有对不对?佛教告诉我们说,你顺这条道路往前走,半路上你知道得再清楚也没有意义,你最终一定要从断桥掉到河里去的。
佛法说:「你现在往这边走,拐一个方向过来,将来就可以到达一个美妙的家园。」这才是提醒我们一条新的道路,这是佛法所要完成的任务。所以佛教不讲 算命,而是要改善我们的人生轨迹,把我们本来趋向三恶道的生命,扭转方向,走向解脱,走向净土,佛法要给我们人生这样完整的转向。
至于说我们在世间是不是一定要出家呢?是不是什么事都不干?不是的。我们仍然有照常的学业、工作、职业、朋友、社会交际等等。做这些都是人生的表 相,本身不构成人生的目的,我们只是扮演这样一个角色而已,我们是以这样的身份达成人生的目的。比如说我们虽在不同的岗位工作当中,我们仍然可以念佛,求 生西方极乐净土。所以佛法说我们得到人身是很难得的,我们的生命无比尊贵,不要把它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世间的琐碎事情上面。我说的不要浪费,是不要把我们的 人生捆绑在世俗上面,把人生的全部和希望捆在上面,浪费了我们的生命,这样就太可惜了。
(2008年11月9日净宗法师讲于广西南宁与大学生座谈)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亥子丑,也就是农历十、十一、十二这三个月,这个季节叫作闭藏。闭者,敛也,阴气内收阳不外散之象;藏者,聚也,阳气内收阴气外敛之象。阳气入于阴中,潜藏于内,在卦为坎,外阴而内阳,正潜龙勿用,养精蓄锐之时也。
这个季节,寒水结冰,地表干裂,一派生机闭塞之象。人在此时千万不要扰动阳气的收藏,起居应该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太阳出来了才起来活动。令自己的志 向内藏,像潜伏隐匿一样不露于外,像秘密隐私一样不示于人,像已经获得想要之物一样不再外出寻觅。一定要注意保暖,远离寒气,接近温气,不要令皮肤泄露于 风寒之中,使已经收藏的阳气
向外散失。
这是与冬三月气机相应的养藏之道,如果不能顺应,与之相逆,则会损伤肾中阳气,到春季水寒不能生木,则筋失所养,痿软弛纵,用来上奉生机的精微就不够了。
据史料,与善导大师有直接关系的寺院有:悟真寺、玄中寺、光明寺、慈恩寺、实际寺、西京寺、奉先寺、(昭觉寺)、香积寺,皆是久负盛名的宏伟大寺,其中与善导大师最有因缘的寺院则是悟真寺。
1.善导大师入住悟真寺。时在贞观九年(635年),大师二十三岁,周游寰宇,求访道津,最终息影终南山悟真寺。
2.善导大师在悟真寺亲证三昧。大师在悟真寺依《观经》修习,未越数载,已成深妙,极乐胜境,备现目前。时在赴玄中寺之前,大师二十余岁。古今高僧,少出其右。
3.善导大师从悟真寺出发,前往当时全国净土教之中心——并州(今山西太原)玄中寺,师事道绰大师,受净土教。时在贞观十五年(641年),大师二十九岁(一说二十四岁时)。
4.善导大师离开玄中寺,重返悟真寺。时在贞观十九年(645年),大师三十三岁(一说二十八岁时),为尽得道绰大师泻瓶之教,妙悟净土玄旨,宏图在胸,意气风发。其时,道绰大师已寂,随着大师返入帝京近郊悟真寺,大弘法化,全国净土教之中心也从并州移至长安。
5.善导大师住持悟真寺,全面推进悟真寺弘法及建设。时约贞观二十年(646)至总章元年(668),大师三十四岁至五十六岁之间。
6.善导大师在悟真寺著书立说。《观经四帖疏》等五部九卷,可推知大部分写于住持悟真寺期间。
7.善导大师在悟真寺开宗立教,圆满创建净土宗。
8.善导大师在悟真寺楷定古今,纠正古今对净土教法的错解。
9.善导大师在悟真寺设立上院修习、下院弘法的两院体制。
10.善导大师在悟真寺创修净土别院。即山北所建净土堂、法坛、玉像殿、迎宾阁。另重修山门殿、接引殿、栈道朱栏。时在永徽年间(650-655年)。
11.善导大师在悟真寺取得金佛。因修建净土别院,开路劈石,石中竟得五寸金佛。时在永徽年间。
12.善导大师在悟真寺下院的水陆道场,绘地狱变相壁画和壁塑。
13.善导大师在悟真寺写《弥陀经》数万卷,分化有缘。
14.善导大师从悟真寺出发,往返帝都长安,大弘法化,人尊“弥陀化身”。三年赢得倾城归信,士女奉者其数无量。竟至“家家敬观音,人人称弥陀”。屠户改业,满城断肉。一时间,京畿诸州僧俗向往,专程前往悟真寺礼谒求教者不可胜数。
15.善导大师从悟真寺移住京都实际寺。时约总章初岁(公元668年),大师五十六岁。此后多往来光明寺、慈恩寺、实际寺弘法,出于年事渐高,较少回悟真寺。
16.善导大师参与谋划悟真寺下院山北寺的水陆大斋法会。时在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三月,大师五十九岁。
17.善导大师在悟真寺居住时间最长,贯彻其信仰生命的最初直到最后圆熟、大开法化的整个时段。
18.善导大师使悟真寺走入全盛时期。拥有南北上下两院,佛寺群落六处,僧众千余人,殿宇庭堂四千多间,绵延四公里之多,据有山场河谷田产5000余亩,占地6平方公里,堪称盛唐时期最大的寺院之一。
19.善导大师以悟真寺为本寺。
20.善导大师使悟真寺跃升为唐代超一流的寺院。
21.善导大师使悟真寺成为净土宗根本祖庭和根本道场。
22.善导大师使悟真寺蜚声中外,誉播全球,成为全世界净土行人共同的圣地祖庭。为感念祖恩,忆念祖德,仅日本净土宗一派便有十家寺院冠名“悟真寺”,四十余家寺院名“善导寺”,以大师别号命名的“光明寺”、“光明院”近百家。
23.善导大师使悟真寺名传千古,万代常鲜。悟真寺自古高僧辈出,但皆埋于历史陈迹,唯有弥陀化身善导大师的高名,与悟真寺一体相连,使得悟真古寺永久住于人们的记忆,千载以来,寻根祭祖,从无间绝。
善导大师是悟真寺的魂、神、灵、命。善导大师与悟真寺依正相连,一体不分。没有善导大师,悟真寺不成其为悟真寺;没有悟真寺,即没有善导大师,也没有纯正净土法门的开展。
净宗法师
我极赞成大师所说的:佛教本来就是人间的佛教,存在人间,服务人群,利益人众;但由于历史风俗的影响,及一些人士的误导,渐渐变得疏远了社会,脱离 了民众,致使一般社会人士提到佛教多认为是消极避世,或以为是哲学玄谈,甚至与神怪虚诞划等号,看不到佛教对人心、人生、人世的利益,发不起尊重、追求、 信仰。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大师奋而提出“人间佛教”的主张,数十年来孜孜努力,将佛教的真义推向人间,目的就是为了达成佛陀出世的本怀,让佛法的光明在这 人世间燃放。兹分六点说明人间佛教的特质。
道理无论多么玄妙,境界无论多么高深,如果不能在人间落实,也就毫无意义。所以谈玄说妙的佛教不是人间佛教,笃行实践的佛教才是人间佛教。
人性需求什么?幸福安乐!幸福与人性根本一致,苦恼与人性天然对立。随众生乐欲不同,幸福的品质分五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开示达到这五 种幸福的教法称为五乘佛教。身为人道众生,只要适合各自需求,五乘佛教莫不皆是人间佛教。若机教相违、徒增苦恼的佛教即非人间佛教;机法相应、能得法喜的 佛教才是人间佛教。
人情虽非佛法,佛法不离人情。佛法如春光,能温暖人心的大地;佛法似冬阳,能化解冷漠的寒冰。倘若学佛的人没有一点人情味,自心冷漠,他人不喜,决 定可以说他没有学到佛法的真义。其实,从来开悟证果的圣者,因为体达真理,涌生大爱,对众生无尽怜愍,无一不是善解人意、充满人情味的;乃至心怀平等慈 悲,而行因缘差别,对自己亲近有缘的人格外关爱,也是不离世法而行佛法的人情味。
人在世间,必须仰仗他人的关怀帮助才能生存,同时也都有各自应尽的责任义务。大乘菩萨发心承担一切众生罪苦,救度一切众生安乐,固然不是凡夫境界, 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学佛人至少要善尽当尽之人事,佛法方能在人间立足。有人学佛,连父母家人的疾苦都不顾,还自命看破放下,不能不说走入了死胡同。
佛法以因缘解释一切世间万象。人际相处,因缘和合即安乐,因缘不和即痛苦。常怀慈悲利他之心,肯吃亏,不计较,自然一切人事因缘和乐。相反,自我为 中心,事事计较,不肯吃亏,不可能有好因好缘。常言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诸佛菩萨因地无不以与众生结菩提因缘为首务,才能果极菩提,众生归仰,见 像闻名,自然得度。满腹经论,浑身神通,没有人缘,佛教也不能发扬。
人生究竟的目的是解脱,佛法真实的利益在成佛。倘若以上诸条皆得实现,而独不能达成生而为人的目的,没有解脱成佛,反而再度轮回,不能说他真实奉行了人间佛教,只能说他在人间与佛教结了一个缘而己。
三藏教典,八万法门,五乘船伐,八大宗派,皆是人间佛教的内容。少数上根利智,随其所修皆能成就。芸芸凡夫,则以净土念佛法门易于奉行。
念佛法门,凡夫为本,男女老少,智愚贤不肖,人人都可以念,是最能在人间落实的佛教。现生蒙弥陀光照,安稳利乐;未来生佛国净土,光寿同佛,是最称 人性需求的佛教。感受到弥陀的慈悲大爱,对自己谦卑柔和,对他人恩慈体贴,是最富人情、最有爱心的佛教。不简出家在家,不择士农工商,即伦常而行佛道,是 最善人事义务的佛教。合掌即是慈心,闻名即种佛缘,不看僧面看佛面,是最能广结善缘的佛教。十念顿超生死,一生速疾成佛,是彻底圆满人生的佛教。
净宗法师
大师面谕:“我们要有实质的交流。”激起我对人间佛教的思考。人间佛教的实质是什么?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要如何有实质的交流?渐而廓清思维,笔之于下,望能为关心佛教前途命运者抛砖引玉。
人间佛教所说的“佛教”,完完全全,彻彻底底,是原原本本的佛教,并没有加一点或减一点。也就是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门,五乘教法,八大宗派,这些 都是人间佛教的内容。形象说,人间佛教是新瓶,它装的是地道的佛法旧酒,原汁原味,没有改变,更不是新酒。不然,人间佛教就不是纯洁的佛教,圆满的佛教。
为什么要用新瓶?因为旧瓶破了,存不住美酒;脏了,串改了陈酿美味;包装过时了,引不起顾客的兴趣。
现代社会已步入“地球村”时代,佛教的生存环境、发展空间,众生的习性喜乐,与数千年封建农耕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弘法者如仍抱残守旧,佛教决定没有前途,失去希望。为了适应现代,必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手段,“人间佛教”应运而生。
人间佛教,其实就是佛教现代化的推广手段。文化、艺术、教育、诗歌……一切当代众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可以为人间佛教所用。大小乘、南北传、禅密净土,一切佛法的宗派,皆可以利用人间佛教的形式弘传各自的教义。
人间佛教是公器,它不属于哪一个人、哪一个门派所独有。人间佛教,是一切佛法共有的运行平台。
人间佛教,即是“佛教人间化,人间佛教化”。不仅现代有人间佛教,古代也有人间佛教,不仅中国需要人间佛教,世界各国皆需要人间佛教。说到底,人间 佛教是佛教为了完成人间化,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弘传手段。佛法真理永恒不变,弘传方式灵活多方。人间佛教所要解决的是“契理”之下如何“契机”的 问题。若不契机,佛教不能生存发展。所以说人间佛教是佛教生存发展的活水源头。一部佛教发展史,正是人间佛教的开展史。罗什译经典,道安建僧团,马祖创丛 林,百丈立清规,一一皆是契应当时背景的人间佛教。
然而,有人将人间佛教劣质化,仅仅以做世间慈善事业为“人间佛教”,乃至躲在人间佛教的旗号下,不思进取,不求解脱,鄙视念佛,回避往生;使原本圆满的人间佛教沦为“人天佛教”,鼓噪一时,误导众生,如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说“外道相善,乱菩萨法”,诚佛门中贼。
其错误在将形式与内容混肴,以形式取代内容。抽空佛法解脱成佛的本质,所谓“人间佛教”还是佛教吗?譬如将茅台酒萃取为蒸馏水,虽然带有酒味,终究不是茅台酒。
人间佛教已经有相当的共识与基础,未来如何走向值得关注。
其一可能是,被劣质化的人天善法所绑架,与解脱成佛为本质的佛教渐行渐远,最终沦为只有“人间”,而没有“佛教”。此甚堪忧。
其二可能是,善导大师的净土教法与人间佛教相结合,产生迅速的膨化效应,念佛人快速增长,现生安稳利乐,命终直入报土。真正达成即世间而出世,由凡夫而成佛之人间佛教理想。此实同庆。
之所以限定为“善导大师的净土教法”,是因为宋明以来的净土法门,深受诸宗法门的影响,越来越少了其本有的人间特质,变得普通人很难往生。
连本为凡夫的净土法门也越来越少了人间特质,可痛人间,几乎没有了佛教了,难怪有识之士要奋而直呼“人间佛教”了!
考察历史,可以说善导大师开创净土宗,正是当时净土法门的人间化运动。在当时的佛教界,普遍流行的观点是:凡夫之人不能往生阿弥陀佛的报土。经说凡夫念佛往生,乃是“别时意”。
如此则弥陀净土法门凡夫无份,完全背离了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救度下劣凡夫的宗旨。善导大师著作《观经四帖疏》,正是为了楷定古今这种错误,显明“本 愿称名,凡夫入报”,也就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凡夫称名,得以往生弥陀报土。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为往生净土正定之业,百分之百往生,毫无任何不确实 性,因顺彼佛愿故。且念佛人现生蒙受阿弥陀佛光明摄取,具有灭罪、护念等五种增上缘利益。经由这样的理论开显,净土法门普及世间,念佛之声盈满都野。传载 当时的长安城,人人念佛,满城断肉,屠夫失业。可说真正佛教人间化,人间佛教化。
善导大师作为净土宗的开宗祖师,极善运用种种手段以推动净土法门的人间化。如塑建龙门大佛,乃是以雕塑使佛法人间化;画三百铺净土变相图,是运用绘 画使佛法人间化;写《阿弥陀经》十万,是运用书法使佛教人间化;《往生礼赞》《般舟赞》等,是运用诗歌使佛教人间化;言词直白浅显,即使今天来读也非常好 懂,是运用白话使佛教人间化;《法事赞》之上下唱和,是以音乐歌咏使佛教人间化。若以今日观点来看,善导大师的弘法手段属于典型的“人间佛教”。我们完全 相信,善导大师若在当代,一定会使用报纸、电视、卫星、网络等各种科技手段,以使佛法普及于世界。
人间如土地,佛教是种子。土地必须有种子,才有收成。种子必须有土地,才能生长。人间必须有佛教,才有安乐幸福;佛教必须在人间,才能生存发展。
让我们善用人间佛教的优良播种机,把佛教的种子遍撒,让阿弥陀佛的金刚种子,普遍深植于一切有缘众生的心中吧。
2012年11月6日,净宗法师率陕西终南山悟真寺、安徽敬亭山弘愿寺、安徽宣城佛林寺、陕西咸阳福圣寺、湖南长沙开元寺,共五寺七省之出家法师以及护法居士等组团前去台湾参访学习。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佛教可以说创造了人间奇迹,目前,台湾的正规佛学院有三十多个,寺院二千多座,僧尼二万左右,三宝弟子四、五百万人。 从台湾的两千多万人口来看,这个比例相当的高。从佛教的综合实力、发展水平、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以及培养人才和弘法利生等方面,都走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前 面。故而很有必要亲临台湾,参访学习这些道场弘扬佛法、传播佛教的宝贵经验。
此次,净宗法师率大陆参访团先后来到了台湾各专修念佛道场:台北净土宗念佛会、道种寺、东林寺、台南弥陀净舍、永明寺、本愿山弥陀讲堂。“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四海皆兄弟”,参访团在每一个念佛道场,都受到了相应道场人员热情而周到的接待。
其后,参访团又来到了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中台禅寺、佛光山参观访问学习,即所谓的台湾四大道场,这些道场规模之大、信众之多、活动影响之巨、组织之严密,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前所未闻,即便放在当代世界宗教的整体视野中,亦堪称翘楚,
11月11日上午,在佛光山佛陀教育纪念馆,佛光山开山长老星云大师亲切接见了净宗法师及访问团。
星云大师1967年创建了佛光山,他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宗旨,致 力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并融古汇今,手拟规章制度,将佛教带往现代化的新里程碑。他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二百余所道场,创办了四所佛教大 学,九所美术馆、二十六所图书馆、出版社、十二所书局、五十余所中华学校、十六所佛教丛林学院,功德昭著,当今之世,无能匹者,目前,佛光山成为了世界上 影响最大的汉传佛教道场,乃至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
大师虽然德高化广,但极其慈悲谦逊,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对净宗法师以及大陆诸位法师居士们的到来,表示非常欢迎,大师勉励大众要做自己的贵人, 要成为给人接受的人,要多为信众服务,他期待这次两岸佛教界交流,可以带动人间佛教的发展。大师还期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大陆悟真寺、弘愿寺能与台湾佛光山 每年组团互访,开展实质性的交流。最后,大师请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的秘书长慈容法师用山歌调唱佛教偈语与大家结缘,整个气氛欢喜而和乐,临走时大师给每一 位在场来访人送上结缘礼品,并与大众合影留念。
大师虽已是八十六岁的高龄,但开示慈悲入理,条理清晰,这绝对是大师长期定慧熏修的结果,大师不时的幽默睿智之语,不觉令人会心而笑,所有在场的法师居士,无不被大师谦逊真诚的态度,无我博大的胸怀深深感动。
此次参访学习时间共一周,台湾各大寺院里,所有出家人脸上洋溢着的朝气蓬勃、自然阳光、热情真诚的精神风貌深深触动了参访团每一位人,而台湾社会民众热情礼貌的素养也给每一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师与大众合影留念
星云大师认真专注地聆听净宗法师汇报
净业 记
2012年11月6日至13日,净宗法师率法师、居士共十六位,前往台湾,前后八天,共参访:
一、专修念佛道场七处。净土宗台北念佛会、道种寺、东林寺、镇国寺、弥陀净舍、永明寺、本愿山弥陀讲堂。
二、台湾四大佛教团体。法鼓山、台北慈济、佛光山台北道场、中台禅寺、高雄佛光山本部、佛陀纪念馆。
三、其他佛寺及民间信仰场所。行天宫、龙山寺、灵岩山寺、六龟妙崇寺、神威天台山。
四、观光点。台北“总统府”、中正纪念堂、国父纪念馆、台北故宫博物院、野枊海边、日月潭。
此次参访的主要目的:
一、实地感受台湾佛教界总体现状。
二、重点参访佛光山并希望亲近星云大师。
三、感受台湾民间宗教气氛。
四、考察台湾佛寺建筑。
五、感受台湾风土人情。
六、与净土宗台北念佛会及其他专修念佛道场亲密互动,特别瞻仰 上人在台南的净舍。
八天行程紧凑,感受良多,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闻,也加深了思考,增长了信心,可说收获很大。
台湾的交通很便捷,民众很亲和,社会整体文明程度高。各处行走,基本没有遇到塞车。最繁华的台北,相对大陆城市,也是出奇的车少、人少、高楼少、噪 音少,让人感觉很安静、安闲、安适。若非事先说明,突然置身其中,肯定认不出竟是首府台北。其建筑的现代化程度远不如北上广。据说是因为土地私有,所有者 不愿意改建,任何人也没有办法。但我却喜欢这种“旧旧的”感觉。
台湾人说话很柔声,普通店员给人的感觉都非常温和有礼,不会给顾客“必须购物,否则不悦”的压力,进店出店一任自由,所有店门口不会播放叫卖的喇 叭,广告牌也不花俏剌眼。总之,商业街如同休闲街。这是台湾人的福气。很奇怪地,电视政论节目则口齿伶俐,刀光剑影,语音语速,完全不像是悠然的台湾人。
普通民众对出家人十分尊重,见到出家人一定合掌示礼,念阿弥陀佛。导游陈先生说:在台湾,“师父”是对出家人特有的敬称。开车司机称“大哥”,其他任何行业也都不会有人称师傅。
慈济、中台禅寺、法鼓山、佛光山四大佛教团体对台湾整体佛教影响很大。但不在四大佛教团体系列的佛寺也有相当的实力,只不过不显山显水。如我们到访的妙崇寺,其建筑高大华贵精美,令人咋舌,住持是一位比丘尼。
四大佛教团体普遍重视文化、教育,佛寺道场无不透露出强烈的文化气氛,各种书品琳琅满目,宛如佛教的文化机构、文化产业。佛教用品及工艺饰品多样精美。
台湾的佛教非常现代化,电视弘法世界之最。其建筑设施皆极考究,用心周密,非常人性化,人文气息浓厚。可能因为台湾历史短,最古的建筑也不过数百 年,故佛教界非常重视历史的传承,纷纷建立博物馆,收集古今有意义的佛教文物,其中最成功、最有影响的是佛光山建立的佛陀纪念馆,规模之大、建筑之美、藏 品之精,已成为台湾新的文化地标。
台湾佛教在入世化方面很成功。由于缺乏深度交流,不知各人生死解脱之法抉择如何。
四大佛教团体各有特色,各见其长。慈济基本为在家佛教团体,似乎有意淡化信仰,称佛为宇宙大觉者,其环保、赈灾给人印象突出。法鼓山依圣严法师余风运作。中台山,如其建筑,门庭高耸,壁垒森严,难窥其奥。佛光山出家众展现自信、欢喜、亲和。
民间宗教信仰,如妈祖、关公在台湾影响甚大,香火鼎盛,以劝善止恶为宗旨,说法多属亦仙亦佛。龙山寺排队收惊人数众多,寺方同时十几人持香服务。虽 人涌如潮,但秩序井然,稍然无声,虔恭肃穆。有诵经、有念佛、有礼拜、有掷爻问卦,各据一隅,互不相妨。香炉中空,并无香灰,点燃香后整支直接投入香炉, 甚为简便省时。
一贯道总本山,神威天台山,规模宏伟,金碧辉煌,总占地4500亩,全部建筑屋瓦、梁柱,只要见得到黄色的地方,皆用黄金铺贴而成,总用黄金十几吨之多,可说黄金为屋,黄金世界。若非亲见,实难相信。
祖师说: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四海皆兄弟。同念佛故,所至皆感十分亲切、亲密。专修念佛道场目前普通规模较小,以台中本愿山弥陀讲堂最为富丽宏伟。 虽皆规模不大,人众不多,但住持及住众皆有信心,有道心,有爱心,有悲心,有理想,有韧性以果为喻,其它佛教为果肉,大而甘;念佛法门为果核,小而坚。然 种子虽小,生气十足,生根发芽必赖其种,乃至能成参天大树,未来前途不可思议。
最感亲切的是在净土宗台北念佛会。
最有感触的是参观上人在台南的简陋净舍。
最惊喜的是获得星云大师的接见。
最开眼界的是台湾人间佛教的展开。
最启发思考的是人间佛教的未来走向。
最有意义的民间交流是拜访上人95岁的念佛姑妈。
悟真寺在西安市东南约五十公里的蓝田县境内,是闻名中外的净土宗祖庭;寺依终南山北麓,岩崖峻峭,曲水回环,茂林幽篁,流云飞瀑,自古即有“圣坊仙居”之称。
悟真寺年代久远,其历史可追溯至西晋以前。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高僧净业奉诏兴建,正式称名“悟真寺”。隋末唐初,历经扩建,至唐开元初 期,已成为拥有上下两院,含上方北院、上方南院、橡湾竹林寺、山北玉泉寺、山北水陆道场、河湾口华严院,共六大寺院群落,殿宇庭堂4000多间,僧众 1000余人,据有山场田产5000亩以上的超一流寺院。
隋唐之际,悟真寺高僧云集,名德会聚。仅百余年间,明见史载的便有:净业、慧超、法诚、法盛、静藏、空藏、慧远、慧因、保恭、启芳、玄果、玄际、法 藏、惠详、清虚、楚金等一大批高僧。其中净业、静藏先后在长安鸿胪寺教授外国学僧,启芳、玄果为现证三昧往生之先达,法藏尊号华严大师,法盛赐号悟真禅 师,楚金敕谥大圆禅师,慧超与天台智者大师同为大苏山慧思大师上足,慧远为三论宗吉藏大师上足,保恭为唐初十大德之首,慧因亦为十大德之一;并皆德高化 广,神智超异,帝王归敬,道俗尊仰。
然而,真正令悟真寺大放光彩、名传千古的是被尊为“弥陀化身”的净土宗开宗祖师——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613-681),山东临淄人(《新修往生传》。一说安徽泗县人,《瑞应珊传》。)俗姓朱。因常住终南山悟真寺,号“终南大师”;又因口念佛号,随出光明,尊称“光明大师”、“光明和尚”。
十一岁依密州明胜法师出家,十八岁见西方变相图,大受感动,发愿往生。二十岁受具足戒,特尚《观经》。
贞观九年(635年)二十三岁时从庐山来终南山悟真寺,不久亲证三昧,极乐胜景,备在目前。
贞观十五年,大师从悟真寺出发,前往玄中寺,师事道绰大师受净土教。
贞观十九年,道绰大师寂后,大师重返悟真寺,住持悟真寺的弘法及建设。著书立说,开宗立教,往返京师,大弘法化。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图三百铺。三年赢得倾城归信,士女奉者其数无量。竟至“家家敬观音,人人称弥陀”,屠户改业,满城断肉。
约总章元年(668年),大师五十六岁,受请住于京都实际寺,因年事渐高,此后多于京都实际寺、光明寺、慈恩寺弘法,较少回山。但悟真寺有重大活动,仍然过问,如高宗咸亨二年(671年)三月,参与谋划悟真寺下院的水陆大斋法会。
善导大师传世的著作有《观经四帖疏》《法事赞》《观念法门》《往生礼赞》《般舟赞》等五部九卷,大部分写于悟真寺。净土宗由善导大师在悟真寺创立, 悟真寺为净土宗根本祖庭和根本道场。因为善导大师,悟真寺蜚声中外,誉播全球,名传千古,万代常鲜,成为全世界净土行人共同神往的圣地祖庭,永久住于人们 的记忆。
由于高僧净业、静藏在鸿胪寺四方馆教授外来学僧,隋唐时期日本与朝鲜半岛三国多有学问僧及留学生来往悟真寺。善导大师的著作经由留学僧带回日本后, 对日本社会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来日本佛教信仰极为发达,而信徒又以净土系为最多,对善导大师极为敬仰,尊为高祖。为追仰祖恩,感念祖德,仅日本净土 宗一派,至少有十家寺院冠名“悟真寺”,四十家寺院名“善导寺”,而以大师别号命名的“光明寺”、“光明院”竟多达近百所,可见大师之深受崇仰,也可知悟 真寺从始即为国际性的净土宗大寺,乃至历经千余年,仍在异国备极推崇。
经唐末会昌法难,悟真寺破坏殆尽,此后历朝时兴时废,时至今日伟寺不存,唯留香火传续未绝。原上方北院处现存寺院,为民国时所建,称“上悟真寺”。 原山北水陆道场,仍存水陆殿,现称“水陆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第二敦煌”,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二千年,在水陆庵对面,古山北水陆道 场遗址上,恢复下悟真寺,初名“悟真西寺”,二千零一二年七月改称“下悟真寺”,由蓝田县佛教协会礼请净宗法师住持,专依善导,弘扬念佛,古树新茂,祖庭 重光。
悟真寺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题咏悟真寺的唐宋诗歌多达40余首,著名诗人白居易、王维、王缙、韦应物、钱起、卢纶、张籍、张九龄、储光羲、孟郊、鮑 溶、贾岛、张乔、魏野、王安石、苏舜钦等都有作品传世。特别是白居易的《游悟真寺》130韵长诗,堪称中国古代描写寺院长诗之最。
遗迹有晚唐至清末的9座灵塔和数种碑石,六朝至隋唐的4处像龛,神僧清虚熏香求祈的甘泉,唐明皇与高僧对弈的棋盘石,佛爷腰的北朝摩崖佛龛,碥梁的 北宋苏舜钦刻石题名龛,以及灵龟石、定心石、车龙潭、黄龙潭等。至于史籍所载的上方北院和南院,至今仍有净土别院、观音堂、三宝堂、弥勒阁、画龙堂、法华 堂、法华台、钟楼、南多宝塔与碥梁的进香阁遗址可循迹考查。
(资料由周仲明先生提供)
智随法师
人生世间,谁不为名?谁不为利?唯有超脱之圣人,才不为名利所累,因其不为名利所累,反得真实永恒之名与利。《清代皇帝秘史》记载乾隆下江南时,来 到江苏镇江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流,船来船往,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便问旁边一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每天来来往往有多少船?」老和尚 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此可谓一语道尽世间真相。古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即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 名利如此迷人,以至于天下之人皆为名奔波,为利忙碌。而真得美名,真得实利者,实亦不多也。以不知名利有多种,取舍不同,求之无方,则所得有限也。
细而观之,名有多种:
臭名若远扬,则遗臭万年,人不愿闻,如为害忠良之秦桧等。美名若传播,则流芳千古,响彻环宇,如世间圣人孔子、三界导师佛陀等。臭名者人皆避之,美名者人皆慕之。臭名因源于悖理之行,美名则源于超常之德。故避者当避其实,慕者当慕其德。
虚名者有名而无实,实名者因实而得名。虚名皆有为而求,实名则不求自得。虚名者凡夫所好,实名者圣人所得。古之圣贤,因有内在实德,故不求名而自得 名,所谓实至而名归也。如济公活佛,虽蓬头垢面,行悖常理,因有内在之德,故人人乐道,美名胜传。乃至远过十万亿佛国土之外的阿弥陀佛,因有超誓悲愿,无 上功德,而得以名声超十方,声震大千界。此所谓实至名归也。若无其实而所得之名,纵盛极一时,终必消失,如过眼烟云。自古及今,世间多少名人豪杰都随大江 东去浪涛尽矣。故知虚名短暂,实名久远。正所谓虚名不实,实名不虚也。
未得解脱、未成圣人之名,无论久暂、无论臭美,皆属世间之名(亦可称为凡名),如是之辈,比比皆是。若超越三界、福智圆满所得之名,则为出世间之名 (亦可称为圣名)。小者如声闻缘觉,大者如菩萨佛陀等是也。世间名虚而不实,暂而不久,局于一地,传于一时。出世间名实至名归,一得永得,超时空,越古 今。如佛陀谓之三界导师、四生慈父,此出世间名之极至也。
名有如是种种不同,故凡好为名者,何不为美名、为实名、为圣名也?
利亦多种:
所谓物质之利者,如金钱、地位等种种所得。精神之利者,如智慧、才华、道德等。物质之利有限,精神之利无穷。物质之利依附于精神,精神之利可转化为物质。物质之利者凡夫所好,精神之利者圣人所求。只重物质利益不求精神利益者,是不知轻重也。
凡身外之所得为外在之利,如权势地位、金钱物质、家亲眷属、亲朋好友等。自身内在所得则为内在之利,如健康长寿、聪明智慧、道德文章、成圣成佛等。 外在之利亦名依报,内在之利谓之正报。外在之利是枝末,内在之利是根本,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只求外在之利不求内在之利者,是不知本末也。
世间之利者,即不得解脱、不出轮回之利益。出世间之利者,即超越三界、究竟成佛之利益。世间之利小,出世间利大。世间利有限,出世间利无穷。世间利终归无常,出世间利永不消失。只顾世利不计出世利者,是不知常与无常也。
自利者,一人所得之利也。众利者,自他同沾其利也,如日光普照,均沾其益。自利者小,众利者大。凡夫者,只顾自利,甚至损人利己。圣人者,则能自利利他,同沾其益,如佛光普照,万灵归顺。只顾一己之利不能利他者,是不知大小也。
利有如是之多,故好为利者,当为重利,当为大利,当为根本之利,当为恒常之利。
名利看似为二,实则互相关联。因利而得名,因名而得利。利小者名亦小,利大者名亦大;利不实者名亦不实,利真实者名亦真实;利久远者名亦久远,利短 暂者名亦短暂。反之亦然。凡修行者常言要淡泊名利,而真能淡泊名利者鲜矣。不能淡泊,则不妨取舍也。舍虚取实,舍小取大,如是取舍得宜,以凡心入圣智,则 可谓善为名利者也。如古德所云:「求名当求万世名,计利当计天下利。」
若论名之大者,无过于佛(观佛之十号即知)。天上天下,唯佛独尊,此所谓天下之大名也。而阿弥陀佛,号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十方诸佛所称叹,十方众生所归仰,则为至极无上之名也。
若论利之大者,亦无过于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眼六通、福慧圆满,此所谓万世之大利也。而极乐净土论依报则黄金为地,七宝庄严,论正报则光寿无量,福等虚空,此无上至极之大利也。
故欲得天下之大名、万世之大利者,无过念佛。但能念佛,则弥陀加被,诸佛护念,现生得安稳,临终得往生;往生得成佛,成佛度众生。如是利益,岂可尽 言?经云:「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佛赞念佛之人为人中芬陀利花、诸上善人,善导赞为人中稀有之人、 最胜之人。故知:念佛者无上大利也,念佛者诸佛称赞也,念佛者名超十方也。如是无上大利,永世芳名,不花一分钱,不出一分力,张口即来,称念即得,何乐而 不求?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