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再来拜读印光大师的《文钞》,倍感亲切,直觉古今相照,祖祖同心,共拯我溺。
二○○二年曾讲过印光大师法语,虽过于简略,缺无发挥,而形成文字流通,竟颇受欢迎,可见大师法语之深契时机、打动人心。二〇〇七年初,重检大师法 语,取其于“净土宗义”、“念佛胜易”直接明了、豁人心目之最要开示,共四十八条,一一冠以标题,稍加组织,集为《安心篇》。又因初机之人,在实际修持中 往往有一些普遍而共通的具体问题需要解答,所以又集三十余题为《实修篇》,合前总名《印光大师精要法语》。
刚好三月底,丹霞山锦石岩寺请讲净土法义,遂以此篇供养大众。本来大师法语朴实无华,易读易懂,但为便利初机,遂对一些文句、名相略加解释,并举出 一些事例及譬喻,同时稍稍引证净土三经及善导大师有关法语,共讲三天十三课时,虽较上次讲演有所扩展,但因时间过于仓促,又限于自己的水准,仍觉郁而未 畅。好在大师法语极具加持,大众虔诚,闻法若渴,所以现场气氛热烈,效果良好。此讲演也已制作DVD流通,兹据文字记录,加以修润节略,调序编排,成书一 册,姑名《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书成将面读者,越觉惭惶无地,语言粗浅俚俗,解义直白,毫无深妙,但求或能有益于初机一二而已。比如以水饮客,富家金杯银盏,贫舍唯箪瓢陋器,虽实 寒酸,然待客之诚心及所供之水无异,如有渴者不嫌器陋,也可尽饮。权以此粗陋讲演为器,以取大师清净法水,普供于一切需者之前;复祈大师于常寂光中冥冥加 持,摒我语陋之蔽,妙义悉入众心,自他同生净土。
释净宗 谨识
二○○八年元月八日
印光大师的教化
从今天开始,我们计划用三天的时间,来共同学习印光大师的尊贵开示——印光大师精要法语。
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三祖,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位祖师,民国时代人。他是一位通宗通教的大善知识,又是一位从儒入佛、贯通儒佛的大学问家、大修行人、 得道高僧。印光大师一生特别强调仗佛慈力,主张信愿专修念佛,其净土思想和净土宗的开宗祖师——善导大师的思想很接近;著作主要是《印光法师文钞》,有 《增广》、《续编》、《三编》,总共有一百多万字,风行天下,历久不衰。因为《文钞》量过大,一般人要通读的话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后人编有种种节略本,我 们这里也是从《文钞》当中选取一部分精要的法语来共同学习。
印光大师一生的教化,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也就是我们常知的: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深信因果,老实念佛。
“敦伦尽分”:行为恪守世间伦常道德,尽到自己的本分。
“闲邪存诚”:存心杜绝邪思邪念,保持诚敬。以上两句是在世间,做人父母、做人子女、做一般的职业,应当奉行的准则。
“深信因果”:就是对于佛陀所开示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世出世间等因果关系,深信不疑。这是我们建立信仰的根本基础。
“老实念佛”:就是死心踏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不疑不杂。这是我们达成人生目的,往生净土,究竟成佛的根本保证。
中心内容:老实念佛
这次的讲义主要围绕这四句当中的最后一句——“老实念佛”为中心。
关于基本的伦常道德教育和因果教育在这次短短的时间之内,就顾及不到,也相信在座各位,在这方面是有基础的。这一次主要来谈一谈“老实念佛”。
老实念佛不容易。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能见到的老实念佛的人确实不多。
为什么不多呢?老实不下来。为什么老实不下来呢?不明道理。不能明了佛法的道理,也不明了自己的根机,机和理两方面不了解,这样就不能老实。不能老实念佛,就难得佛法真实利益。
我们选的这些法语,就是为了解决老实念佛的问题,分为两部分:
第一、“安心篇”,也叫做“教理篇”。共四十八条,主要侧重在“安心”这一方面,也就是刚才讲的“老实”。
理明才能心安,心安才能老实。所以,这一部分,教理方面相对多一些,不过也很好懂。净土门的教理说深很深,说浅很浅,还是很好懂的。
第二、“实修篇”,也叫做“起行篇”。分三十六题,主要解决我们实际修持当中的一些具体的问题,侧重在“念佛”的行持。
这两篇,以安心篇为主,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
安心篇五节
我们先学“安心篇”,共四十八条,分成五节:
第一节,“特别法门”四条。首先分判法门界线,说明净土法门之特别,不同于普通法门。
第二节,“仗佛慈力”七条。为什么特别?因为仰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
第三节,“念佛胜易”十六条。仗佛慈力,所以既殊胜,又容易。
第四节,“普劝众机”七条。既殊胜又容易,一切上智下愚、士农工商、出家在家,都应当来修学。
第五节,“信愿专修”十四条。修学的准则,信、愿、专持佛名。
标题、原文、出处
这四十八条文,每一条都很干脆利落,掷地有声。大师说话毫不含糊,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可以讲力如千钧,请大家用心。(下面黑体字的部分是印光大师的原文,每一条前面都有小标题,后面说明它的出处。)
四十八条文分为三部分:标题、原文和出处。标题是我加的,目的是希望用短短几个字,易持易记,让大家能够抓住它的核心,为大家学习提供方便。
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
(增广卷三?近代往生传序)
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
这一段法语很重要。
我们佛教说“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说“法门无量誓愿学”。
印光大师把这无量的法门分成两大类别,所以讲“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这两类是不一样的,大家要明白。
很多人这个地方路子不清楚,一步错,则步步错。这个地方弄清楚了,你才方向明确。因为一般讲到佛法修行,就含糊笼统,以为“佛法嘛,都一样,修行戒定慧,打坐、断烦恼……”
我们看印光大师的说明:
“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所以这一条文叫做“法门不同之文”。目的是让我们明白修持佛法,不是含糊笼统、一模一样的。
通途法门
哪两种不同呢?
一种是仗自力,就是依仗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生死轮回,这是一种法门。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要仗自力修持的话,那你就要修戒定慧。
并不是所有的法门都要修戒定慧,而是仗自力修持法门,就要修戒定慧。
修戒定慧的目的在于了生脱死,是不是修戒定慧就一定能了生脱死呢?
未必!“修戒定慧”后,“了生脱死”前,还有六个字:
“以迄断惑证真”:“迄”是到达。修戒定慧一定要达到什么程度呢?“断惑证真”。不是说我持戒,衣服穿得好,走路威仪很好。威仪很好,如果没有断惑 证真,没有用;禅定很好,一坐几个小时、几天不动,也不管用;读大乘经典,很会研究、很会讲,法相、名词都很明白,也不管用。要达到断惑证真——断除烦恼 惑业,证得真如实相,才能了生脱死。
这叫“通途法门”,也就是普通法门,一般都这么修。
另一种是仗佛力,仗佛力是“特别法门”。
“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你看这个特别法门,它怎么特别?不谈戒定慧,也不谈断惑证真。谈什么呢?“仗佛慈力”:佛的慈悲愿力。
为什么要仗佛慈力呢?
因为要“自力修戒定慧、断惑证真”不容易!断惑证真了,就是阿罗汉。我们修不来,达不到,就要仗佛慈力。
仗佛慈力怎么仗呢?“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也就是“信愿行”,不是“戒定慧”。因为你能够以戒定慧断惑证真,自己可以了生脱死了,不必仗佛力。所以,这个仗佛慈力的法门,是特别为了那些修持戒定慧没有力量,达不到断惑证真的人准备的。
“真信”:真的信顺阿弥陀佛救度,不怀疑。很多人都会认为说:“我真的信阿弥陀佛。”其实没有。他是一个观念,是从理路上认为佛弟子应当相信阿弥陀佛,也自认为很虔诚地信了阿弥陀佛。其实没有,因为我们凡夫都很执著,往往还都是自己那一套。我们底下会解释。
“切愿”:就是你真的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任何事情能挡住你。
“持佛名号”:单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以期仗佛慈力”:真信切愿来持佛名号,这本身就叫做“仗佛慈力”,这样往生西方,这个是特别法门。
好!我们总结一下:
印光大师把佛教无量法门分为两大类别:念佛以外的所有法门,各宗各派,所有八万四千法门归为一类,叫做“通途法门”。唯有念佛这一个法门算一类,叫做“特别法门”。
五特别
二门相比,“特别法门”略有五处特别:
第一、原理特别。通途法门是“仗自己道力”,特别法门是“仗佛慈力”。这一条是最根本的。因为原理不同,决定了下面方法、要求、时效、利益也不同。
第二、方法特别。通途法门,修戒定慧;特别法门,持佛名号。通途法门既然仗自己道力,必须“修戒定慧”,不然一无所仗;特别法门既然不仗自力,而是仗佛慈力,那么就不要求修戒定慧,只要“持佛名号”。
第三、要求特别。通途法门,修戒定慧,要求“断惑证真”;特别法门,持佛名号,讲究“真信切愿”。通途法门修戒定慧,没有达到断惑证真,还有烦恼, 决定不能了生脱死的。特别法门持佛名号,并不要求伏断烦恼,因为仗佛慈力,即使烦恼一丝一毫没有断,也可以往生西方;但必须“真信切愿”,没有真信切愿, 便与佛的愿力不能感通,没办法仗上佛力。
第四、时效特别。通途法门,效果迟缓;特别法门,效果立即。通途法门修戒定慧,想达到断惑证真,要经过多生累劫的勤修,初果圣人还有七次往返天上人 间,最后才完全断惑证真,才了生死,这么难的法门,只有圣者根机才能修。特别法门,持佛名号,只要具有真信切愿,立即契入阿弥陀佛大誓愿力,往生一定,非 常容易,一切凡夫都能修持。
第五、利益特别。通途法门,利益在证果成圣,“了生脱死”,但离成佛还太遥远;特别法门,以凡夫身,“往生西方”,一旦往生,自然一生成佛。所以说生西利益,比得道利益更大。
修得过去才是实际意义的法门
“法门”这两个字要解释一下。“法”是方法,“门”是门径,出入为义。
“法门”是指用这个方法,可以出生死、入涅槃。
戒定慧是法,戒定慧这个法,对我们算不算门呢?你能修得过去,对你就是门;你修不过去,对你就不是门。没有门!走不通,此路不通。
像《金刚经》对慧能大师就是法,同时也成为门,一闻大悟,悟后起修。我们读了一千遍也开不了悟,照样我相坚固。法还是法、是佛法,但是你没有门。
如果要修戒定慧的话,怎么样门才通了呢?要达到断惑证真,没有烦恼了,一点点都没有了,是圣人了,这个法门就通了。这叫“法门”。
真信切愿即可通往极乐净土
净土法门的法是什么法呢?就是刚才一进来我们念的“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这个法,它是通向哪一个方向的呢?
是通向极乐世界、往生西方的。
戒定慧是通向了生脱死的,达到断惑证真了,这个门就打通了。
念阿弥陀佛名号要通往西方极乐世界,也有标准。要怎么样做,这一个法才有门呢?
就是要“真信、切愿”。你真信、切愿了,你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门就通了。这一个门,很容易通。如果要靠断惑证真那一个门,我们就很难通了。
选择净土法门
这两个法门,大家就可以比较了。两个法门都好,都是佛讲的。
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自己选一选,你是愿意修通途法门呢,还是愿意修特别法门?我们都愿意修特别法门。通途法门也是佛法啊,为什么不愿意修通途法门呢?因为我们做不到。
大家愿意选修特别法门,恭喜各位!说明这第一条文大家听懂了,过关了,大家有智慧眼,有择法眼。
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由兹,拣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现生同赴莲池。
(续编卷下?楹联)
印光大师虽然说有两种法门,他的目的不是劝我们修通途法门,是劝我们修特别法门。
通途法门,就是靠自己的力量。特别法门,不是要靠自力的。这个地方大家脑子要转弯,脑筋要开窍。我们修特别法门是仗佛力,“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
大家听懂之后,不要说:“师父,我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就怕我没有力量!”
这样讲不对。因为我们是靠佛的力量嘛!就好像我们刚才讲上山一样。
“师父啊!我很想上山,但是我怕我没有力量。”
“你不用怕!坐索道。”
“我愿意坐索道,可是我怕我没有力量。”
这就不正确了。你坐索道,就是电缆车有力量,你就可以上山了。我们修特别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靠自力的——是靠佛力。
大师在这里告诉我们:“拣去自力”:像拣东西一样,把这个丢到旁边。“注重佛加”:注重佛的加持力。
所以,如果学净土法门,还在那里觉得说:“我没有修持力量,我修得不好,我怕我不能往生。”这句话是错误的。
有的莲友一听,说:“啊?师父啊,这句话我说了好多遍,原来我说错了。”
“哎呀!我修得不好,就怕我不能往生!”
你修得好也不能往生,何况修得不好呢!
为什么?因为靠你自己是往生不了的。所以大家不要说“因为我修得不好,所以不能往生”。
因为修得不好,所以要靠佛力,靠佛力就一定往生。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靠自力——“拣去自力”。你讲那个话,就是修净土法门没有入门,你还没有拣去自力,你还想靠自己的力量修行。
“师父啊!我没有修好,我准备再使劲地修,修到什么时候修好了,我就能往生了!”
你在加自力,不是拣去自力。你如果懂得自己修得不好,甚至也不可能修好,就把这个拿掉,彻底拿掉。
把哪一个拿掉呢?把“要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生死轮回”,这样的观念拿掉,叫“拣去自力”。完全靠倒南无阿弥陀佛,叫“注重佛加”。
所以,大家平常讲话,一不小心,就诽谤了阿弥陀佛。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人,以后不要“谦虚”说:“我修得不好,只怕我不能往生。”不要这样讲,而是要坚定地说:“我虽然修得不好,但是我能往生。”
“那你为什么能往生呢?”
“因为阿弥陀佛修得好嘛!阿弥陀佛修得好,我念他的名号,所以我能往生。”这句话才符合道理。
就像我们坐船过河一样。“我不会游泳,但是能过河。因为我坐船。”所以,我们能不能过河,跟你的游泳技术没有关系。你游得再好,山洪暴发,你也一样过不了。你游得再不好,但是如果能坐船,一定可以过河到彼岸。
我们要往生西方,跟我们修得好不好,没有关系。
你如果学通途法门,就有关系,你要修戒定慧,要达到断惑证真,这个时候,你才可以渡过生死河,到达涅槃岸。那个就要讲你的修持,要修得好,好到断惑证真这个程度。
如果学净土法门,不谈你修得好、修不好,只谈你有没有真信切愿。所以,大家这里要明白——“拣去自力”。我们靠佛的力量,就要“通身放下,彻底靠倒”,完全靠上。
“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冀”是希望。为什么印光大师劝我们要“拣去自力,注重佛加”呢?是因为娑婆世界,我们都是充满着贪嗔痴、无明、惑障的 众生。“含识”就是众生,又叫有情。这个桌子,它不叫众生,因为它没有心识的作用。“含识”,就是说他内在里面含有心识的作用,因为有心识的作用,所以才 起惑造业,才有贪嗔痴的烦恼(这个桌子没有贪嗔痴的烦恼啊),我们有贪嗔痴的烦恼,所以我们要去轮回。这样的众生充满着惑业,要他靠自力修行戒定慧、断惑 证真,太难了!所以大师就劝我们要“拣去自力,注重佛加”。
“现生同赴莲池”:就是指我们这一辈子,大家都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池当中,不要等到下一辈子再来。
念佛人互相之间称“莲友”,莲花之友,莲池海会里边的朋友,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做好朋友。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因证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续编卷下?无量寿经颂)
这条文,讲的非常彻底,非常到位,是我们净土法门的精华。这段文如果都明白了,净土法门你就过关了、毕业了、不用再学了。
这一条文,叫做“果觉因心之文”。“果觉”是果地的觉悟;“因心”是因地的发心。后面的括号说明:法门不能相混。
我们修持佛法,两种不同的法门,不要把它们混到一块儿。混到一块儿以后,你就出故障了,就麻烦了。所以,印光大师在这里劝我们说:“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先来解释最后这一句。
净土法门很特别,“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绳”就是线,古代的木匠做活要用墨线,称为准绳,所以又引申为标准。
印光大师在这里说:净土法门,不能拿着通途法门的教理来做标准、来衡量。
很多学净土法门的人,心里边就像拨浪鼓一样,觉得说:“我这么多的烦恼,一点也没有开智慧,持戒也不能清净,妄想纷飞,半点禅定也没有,我这样怎么 能往生呢?”这就是以通途的教理为标准,他以为净土法门也一定要戒律清净、禅定清净、要开智慧,以为做不到这些就不能往生。这个是错的,这个就将净土法门 与通途法门混淆了。
净土法门特别,只要“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本来就不要求戒定慧,戒定慧你能做到,当然好,即使一点没有做到,都不妨碍。
这些话只有祖师慈悲我们,才恳切地劝我们要听信、要明白。
不可用通途法门衡量净土法门
修持法门,如果能分清通途法门和特别法门,平时听到有关的议论,心里就不会惊动,很稳定,听法也能明白。不然的话,我们往往会听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听进来之后,心就慌乱,没有底了。
所以,祖师的教导很重要,就是说我们特别法门,不能够按照通途法门的教义来衡量。如果我们不明白,听别人一说:“某某人哪!你只念佛怎么能往生呢?你烦恼这么重,业障没有消除,工夫也没有提上来,还没有禅定,又不清净,你怎么能往生呢?”
你一听就冰凉了:“是啊!我这样怎么能往生?”
这就是拿通途法门的教义作为准绳,来衡量净土法门,这就错了,是不正确的。
因为修通途法门,一定要达到断惑证真,这是通途法门的标准。但净土法门不要这样,没有断惑、没有证真,你真信切愿就可以往生西方的。这是两个法门不同的地方。
比如说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讲:“佛讲心净则国土净。你心不清净,怎么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心净国土净,这句话有没有错呢?这句话是佛讲的,当然正确。但是,这不是讲净土法门,你如果拿着这句话来讲净土法门,又是把法门搞混淆了。
“心净”是指心体纯净,心清净了,自然展现庄严清净的国土。法藏菩萨的心清净,所以他成就的极乐世界就是国土净。这个都是大菩萨,乃至佛的境界,不是凡夫能够做到的。
“心净国土净”,这句话一听,就赶紧去修清净心——你那个清净心修得再多,都是染污的、虚假的,不是真正的清净心。坐那里感觉到安详一点、内心的粗 烦恼少一点,就觉得这个是清净心——太差了!真正的清净心不是这样。《心经》里讲:“不垢不净”,无所谓垢染,也无所谓清净,它是绝对性的。不是说“我稍 微好一点”,那都是相对的,都是生灭法、有为的,一会儿清净,一会儿不清净了——都是假的。
净土法门反过来,是“国土净则心净”。极乐世界是清净庄严的国土,我们一往生极乐世界,当下所有的烦恼消除干净,智慧增长,心就清净了。
这才是凡夫能够学得来、做得到的法门。
风景喻:国土净则心净
比如说:在广州、深圳等大都市里边,车水马龙,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光线污染,家务事、工作事,万事揪心,要让自己心净,怎么能够净呢?那么,到了 节假日,大家为了逃避喧闹的城市,就会来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大家一来到锦石岩,一看见这里的山水、地貌,城市里的那种紧张、压力自然就释放了,大家的心就 感到清净了。
这个说明什么呢?环境能够改变我们的心,国土清净了,心就清净了。
所以,真修行人不要讲大话,要依我们凡夫做得来的,我们所学的法门是:国土净则心净。
来到风景优美的地方,自然内心就感到安详、平和。如果在大城市里呆着,有逼迫感、压力感,一抬头都是高楼,旁边都是车声、人声,喧闹不停,你不看也得看,不听也得听,看到的、听到的,六根对六尘,都让我们染污。这样我们在娑婆世界是不可能清净的,所以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喊破喉咙也枉然 —— 通途教理
还有人讲到:“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说你口中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是散乱的,没有禅定,你喉咙喊破了,也不能往生。这句话对我们 净土法门来说是错误的,又是拿了通途法门的教理来衡量特别法门。因为通途法门就是要修戒定慧,要断惑证真。他说:“你虽然念佛,但是你没有戒定慧,你心里 很散乱,你没有断烦恼,你不是喉咙喊破也枉然吗?”这是通途法门的教理。所以,大家一听到这样的话,就担心了、害怕了——不必!
如果我们懂得净土是特别法门,我们心里边就很踏实。“对对对!你讲的是不错!不过你讲的是按照通途法门戒定慧修行的,我现在是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两不相干!”
乘缆车上山喻:念佛没感觉
就好像我们上丹霞山一样,通途法门就好比一步一步地上台阶,感觉很实在,上一步台阶,就感觉“我进步一点了”,再上一步,又进步一点了,每一步都有感觉。如果坐电缆车,没感觉,“呜——”就到山顶上去了,没感觉就上来了。
很多人念佛,他不老实念,为什么?“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哎呀,师父啊,我念了好长时间,没感觉啊?”又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还是没感觉!”
没感觉就对了!念佛不是找感觉,找感觉就错了。为什么错了?你又把这个感觉放在前面来代替六字名号了——不是这样的!
初机学佛都这样,教他老实念佛,念不下来,今天学了一个咒,好像“我上了一个台阶”;明天又念一个咒,“哎呀,又进了一步”;后天又学了一个什么……他都是累积,一步一步地慢慢来。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没感觉。上了电缆车,“呜——”一下到山顶了——“莫讶一称超十地”,有什么感觉?没有次第。不是一步一步地来的,像坐飞机一样,坐在飞机上不动,然后空中小姐通知了:“各位乘客请注意,现在飞机要着陆了。”“啊?我还没感觉就到了。”
你走路就不一样了,感觉多得不得了。一路风景转换不断,五里、十里……清清楚楚。自力修行法门,好比走路,一步一步来,“我修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我学法,一个、两个;我断烦恼,断见惑、断思惑……”,都是很明了的,有次第的,一级一级的。但净土法门不是这样。
我们学净土法门,要按照祖师的教导,懂得我们这个特别法门跟通途法门不一样。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是指我们这个法门很广大,没有任何人遗漏在外。
有两种大:一智慧大,一慈悲大。
向上智慧大,文殊、普贤这样的大菩萨,都要求生极乐,都不能出于其外。
向下慈悲大,《观经》五逆十恶众生,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还有谁不能修呢?《庄严经》更说:“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所以说,其大无外。
其他法门,要么下机不能修,要么上机不需修,都有在外,都不能叫做大。
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全事即理,全修即性”:“事”就是指事相,有为、造作、生灭的,就是事;“理”就是理体,理体不生不灭。
“全事即理”是什么意思呢?说净土法门的修持,好像看上去是有为的、生灭的事相,但是,当下契入不生不灭的理体,这叫“全事即理”。
如果按照通途法门来讲,你要达到“事即是理”,那要破无明,证得真如佛性,念念契合真如理体。没有破无明,事就是事,理就是理,分成两片,不可能“事即是理”。
比如说修布施,我们修布施,都是生灭的事。布施这件事要能够即理的话,就要达到什么程度呢?“三轮体空”。没有我在布施,也没有对方受我布施,也没 有中间所施的财物,这三方面都空掉了,但你还在做布施的事业。这样“三轮体空”所做的布施,就是“事即理”。事即理,解脱才有希望。凡夫修行,哪能修成这 样子?我们做的事就是事,与不生不灭的理,根本就分为两片。
“全修即性”:“修”就是指外在有为的修相;“性”就是指自性、本性、佛性。修即性,必须彻悟自心才有分。事与修,理与性,可以合在一起,不过分能分所而已。“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谈何容易?
可是我们净土法门,印光大师说就是这样。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事、是修,好像事相上也有生灭,但是,当下它和不生不灭的理体、佛性完全相契。
这个需要费一点心思来理解。这是因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它是阿弥陀佛的无上正等正觉,它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我们凡夫的心,虽然在有为事相地造作 修行,但是当下就契合这句名号本身的不生不灭的正觉理体,所以叫“全事即理”。只要我们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不用懂得什么生灭不生灭,也不用懂 得什么佛性不佛性,当下就跟佛性契合,当下就跟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寿成为一体,这个叫“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为物身、实相身
所以,昙鸾大师用两个名词来说明阿弥陀佛,叫做“为物身”、“实相身”。“为物身”就是指为了众生而成就的这尊佛身;“实相身”是指他本身所证悟的无量光明、无量寿命,他是真如实相的本身。
这句话是说明,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本身,它是真如实相,同时,它是让我们众生可以称念得来的这句佛号。因为它是“为物身”,我们就可以念它,“南无阿 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才可以有事修。阿弥陀佛如果不是为我们成就这句名号,凡夫怎么跟阿弥陀佛接触?我们跟他没有关系啊!因为他是在不生不灭 的境界当中,我们则完全在生灭的境界里边,我们没法跟阿弥陀佛产生心灵的沟通。除非你达到不生不灭了,你才可以跟阿弥陀佛的心光相交集;你证悟了无量光、 无量寿,你才可以跟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碰合。
现在阿弥陀佛为了慈悲我们,他虽然本身住在无量光、无量寿的真如理体、不生不灭的境界当中,我们在这个境界之外,他为了慈悲我们、救度我们,就把他 的无量光、无量寿、不生不灭的果觉——无上正等正觉,形成“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说:“这六个字给你念,你只要会动嘴巴念就可以。”这样,阿弥陀佛就跟 我们结合起来了。
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是两面的:向着佛这一面是无量光、无量寿,是阿弥陀佛本身的觉悟,叫做“实相身”,你向着众生这一面叫“为物身”,就 是六字名号可以给你念。你念了这句六字名号,你抓住这一面——就像一张纸,你得到正面,就有反面;得到反面,就有正面。像一枚钱币,你抓住这一边,整个钱 就是你的。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从凡夫这边来看,是生灭的,“哎呀,我睡着了,没有念;想起来,我再念了”。但是,这句 名号本身另一面,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是不生不灭,是真如理体,是佛性的完全显发,是理体的完全证悟。所以,我们念佛,叫“全事即理,全修即 性”。
别的法门不可能啊!你诵经,经本身不具备这样的功能,除非你诵经开悟,证得诸法实相,你才能够“事即理”,你才能够“修即性”,不然你都不能做到。
所以,圣道法门的修行要悟后起修,没有开悟之前,它跟理、跟性都是分成两片。
你看我们这个法门多殊胜,即使我们这样凡夫的身份,你张张嘴念“南无阿弥陀佛”——全事即理。
全事即理,大家不要觉得容易啊!
以一般来讲,你最少要达到大彻大悟的地步;达到大彻大悟的地步,还没有做到全事即理,只是说路子明白了。登地的菩萨,才能事理融合在一起。
而我们念佛的人“全事即理”,这个“全”也特别有意义,“全”是全部,没有一点遗漏在外,并不是说你达到清净心了,你念佛好像“事即理”;你没有达 到禅定,你念佛“事不即理”——不是这样!有禅定、无禅定、出家人、在家人、有智慧、无智慧,你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哪怕是一个 三岁小孩子,他也是“全事即理”,没有遗漏在外的。跟你有没有智慧、烦恼多少都没有关系的。这个不容易啊!
“全修即性”道理也是一样的。“修”又叫事修;“性”又叫理性。
行极平常
“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行”就是指行持。净土法门修行起来很平常,平平常常,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什么玄妙奇巧!学别的法门都可以有所矜持,“持戒啦,得定、得通、开智慧……”。净土法门,你就是有戒、有定、有慧,都派不上用场。
就像坐船过海一样,你是一个世界级的游泳冠军,坐在船上面,也不以游泳技术好为夸耀,因为都用不上了。
好像蜡烛光在太阳光下面,就没有光了,看不到了。不要说凡夫,就是阿罗汉的戒定慧,乃至就是菩萨的戒定慧,来到六字名号里边,通通看不见了。
《无量寿经》说:声闻、菩萨的光明,遇到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没有了,消失了。
经文说:
譬如劫水,弥满世界,
其中万物,沉没不现,
滉漾浩汗,唯见大水。
劫末起大洪水,高山、低山全部都淹没了,除了大水,什么都看不见了。
彼佛光明,亦复如是。
阿弥陀佛的光明也是这样的。
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
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声闻就是指阿罗汉。阿罗汉的光也好,菩萨的光也好,遇见阿弥陀佛的光怎么样呢?
“皆悉隐蔽”:都被阿弥陀佛的光盖住了,没有了,看不到了。
圣人要入净土法门,也不靠他的戒定慧。不靠他的戒定慧,不是说让他去破戒、让他去散乱、让他没有智慧,不是这个意思。他有戒定慧,就以他戒定慧的身 份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而真信切愿;不是靠他戒定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名号去往生。所以叫做“拣去自力”,不用你戒定慧的力量。
就好像我们坐船过海一样,你是一个游泳冠军,你要坐船——拣去自力,不用你下水游,你会游泳这个力量不用了,派不上用场!因为船的力量更大。并不是说世界冠军就成了一个不会游泳的旱鸭子了,不是的。你还是会游泳,不过你坐在船上,用不着自己游泳了。
像善导大师,他有禅定三昧,有戒定慧,可是他往生极乐世界,也不是靠这些,也派不上用场,他还是靠南无阿弥陀佛。龙树菩萨、普贤菩萨,都是靠阿弥陀佛愿力去往生的。
我们凡夫更不用说,我们戒定慧什么都没有,但是我们同样可以靠阿弥陀佛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个法门特别、殊胜。这里两句话说:
“行极平常”:如果看他的行持,非常简单,平平常常,从早到晚,从晚到早,就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什么玄妙的,也没有什么好像了不起的地方,“你就是念一句佛嘛!”对了。
益极殊胜
“益极殊胜”:但是,他所得到的利益却是非常的超越,叫“益极殊胜”。
这六句话,第一句冠总,后面五句是对第一句“净土法门”的说明赞叹。
除了净土念佛法门以外的法门,都不能叫做“其大无外”,为什么呢?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修不来戒定慧,你就遗漏在戒定慧的法门之外了。但是,净土法门没有哪个会被遗漏的。
如果按照自力通途法门修行,就不能做到“全事即理”,只有豁破无明的菩萨才能做到“全事即理,全修即性”。可是净土法门不一样,通通可以做到。
各位了解这些,心里面就感到欢喜,我们所修行的虽然看上去很平常,但是我们得到的利益很殊胜。
自力通途法门看上去修行很勇猛、很精进、很了不起、很卓越,但如果不是那个根机,得到的利益很浅薄。
就像投资做生意一样,简简单单花一点点小钱,赚大大的钱,这个生意愿意做;绞尽脑汁盘算,投资很多,结果还赚不到钱,谁愿意做这个投资买卖呢?
实在的人能够老实念佛
如果你一开始不了解净土法门,现在从别的法门转向净土法门,这是进步了;你学了净土法门,念佛,退下去学别的法门,找感觉去了,这就退了。
哪一种人能够念佛?实在的人。那些追求花哨的人,追求玄妙的人,可能不容易老实念佛,他心里不安分,老是念这句佛,他觉得没味道。他不懂得“全事即 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他是在追求表面的。他想在这个世间成为一个大修行人给别人看,那么,这个净土法门不合他的口味。不过就是念佛,没什 么看的。
“你看我会咒、我会坐,还会诵、会唱,会这个、会那个,都会很多……”,就是不会念佛——完了!
什么都不会,就会念佛,你就什么都会;什么都会,就是不会念佛,等于什么都不会。大家要明白,大家这个地方要警惕!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好,我们再往下面学习:
“良由”:“良由”就是正是因为。为什么行持这么平常、利益这么殊胜呢?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两句话真的是其味无穷。
这个要解释。佛教讲“觉”,“佛”就是“觉”的意思。凡夫迷而不觉,阿罗汉是“自觉”;菩萨“自觉、觉他”;佛呢?“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阿罗 汉、菩萨是“因地觉”,而阿弥陀佛的觉悟是果地的觉悟。果地的觉悟,就不是一般因地觉悟能够比的了。阿弥陀佛的觉悟就好像太阳光一样,阿罗汉的觉悟像星 光,菩萨的觉悟像月光,那跟太阳光是没法比的。
“因地心”:没有成佛之前都是在因地。我们现在想往生、想发心修行、想解脱生死轮回、想成佛,这个心叫做因地心。有因才有果。
因地的心有两种:一种就是通途法门的,就是自己发菩提心,修戒定慧,以自己的菩提心作为我们的因地发心。这个难了!菩提心不好发!
第二个是特别法门,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作为我们的因地心,作为我们的信愿心。净土法门,因地心就是“信愿”。
我们相信极乐世界、相信阿弥陀佛、相信念佛往生西方、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有这样的心,这样的心是我们自己能够产生的吗?不是。这个心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
信愿心就是清净心,能让我们决定往生
这个信愿心就是清净心,最宝贵的心,就是佛心。为什么呢?它是阿弥陀佛果地的觉悟所做成的,所以叫“果地觉为因地心”。阿弥陀佛如果没有成佛,请问我们各位,你有信心吗?
他都没有成佛,我们哪里有信心啊?如果没有极乐世界,你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吗?都没有极乐世界,你往生哪里呢?是他成了佛了,有了极乐世界了,而且把 他成佛的功德送到我们心里边,说:“这个给你,请你往生。”我们接受了,才成为我们的信愿心。所以,这个心很可贵,这个是佛心啊!不要在我们信愿心之外再 去找清净心,那是丢掉西瓜去找芝麻。这么宝贵的佛的果地觉所构成的因地心,你都觉得不宝贵,还要再去找清净心,你真是大错特错!即使深入禅定,心得清净, 还是在三界之内;而这个信愿心能让我们往生成佛。
“师父,这个信愿心不是我自己的吗?怎么是佛给我的?怎么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
你看印光大师讲“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是说我们这一个心,当下就是阿弥陀佛的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各位,你怎么不往生?你怎么不成佛?肯定往生,肯定成佛!
饿人得食喻:六字名号做成信心
比如有一个人,饿了三天三夜,一口水也没有喝,一粒饭也没有吃,饿得简直都要死了。这个时候,来了一个朋友,说:“老王啊!你要鼓足信心,活下去 啊。”这个老王饿得要死了,你跟他讲这么多,他有信心吗?他鼓鼓信心,然后吞一口口水下去,还是饿得要死。所以不用讲那么多的话,你只要拿一个热地瓜出 来,给他吃到肚子里去,吃得饱饱的、暖暖的,他就有活下去的信心。这个信心是什么做成的?是地瓜做的。他不是自己能够有信心的,热地瓜做成了他的信心。
我们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叫你自己说“某某人哪!你要相信,你要相信,你一定能往生!”“我相信,我相信,我一定能往生!”然后早上起来一抓头: “哎呀,完了!我昨天讲大妄语了,我怎么敢讲我能往生?”因为你没有吃到热地瓜嘛!你讲的话当然就没有底气。(底气:即心里有底,有把握。)
我们今天在座这么多莲友,有的人讲话就有底气:“师父,南无阿弥陀佛,我今生决定往生!”为什么?“南无阿弥陀佛”嘛,“果地觉为因地心”嘛!有的莲友还没有底气:“师父,你看我能往生吗?”后面那个字拖得很长,一听就知道没有底气。为什么?他不明了。
就像刚才讲的,这个饿汉,饿得要死了,他的信心从哪里来?从热地瓜。热地瓜吃到肚子里边,就是他的信心了,就可以不死了。
我们的信心从哪里来?从这一句名号。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他不成佛,我们没得念;他成佛了,我们才有得念;阿弥陀佛成佛了,说明他当初的誓愿都完成 了;他发愿说:“我成佛,就是为了让众生称念我的名号能够往生;如果有众生称念我的名号还不能往生,则我誓不成佛!”阿弥陀佛既然成佛了,我们称名,怎么 不往生呢?不往生,说明阿弥陀佛的誓愿是假的,说明阿弥陀佛他骗了我们,这怎么可能呢?所以我们的信心,来自阿弥陀佛誓愿的可靠,我们说往生一定,证据就 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并不是空口说白话。
凡夫往生之证据
看上去像个穷鬼,还说有钱,拿出证据来!随手一掏,一张支票一百亿,这就是证据。凡夫自说往生,证据呢?证据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六 字名号就是我们的“功德证”!我们自己修的功德都是生灭的,诸佛菩萨不会给你签功德证;念佛功德,拿得出,看得见,我们功德满满,信心满满。这叫“果地觉 作因地心”。
不是阿弥陀佛果地觉做成的愿心,容易退堕
再讲“愿心”。
你看,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人,很多人为什么退下去了?他一开始学净土法门,“我要求生极乐世界!”拳头握得很紧,发心了。但是,他不了解阿弥陀佛的誓 愿,他想靠自己的修行力量,以自己的修行发他的愿心,这个肯定不长久的。念、念、念,修、修、修,过了好长时间,说:“太累了!看来西方我是去不了了。”
因为我们自力太有限,如果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我们就会退心。
就好像我们要过海,鼓足了勇气,跳到大海里边,奋力划动我们的臂膀,但是风浪特别大,我们就泄气了:“哎呀,我不愿意过了!我去不了!”
正当他要遭受灭顶之灾,就要葬身鱼腹的时候,来了一艘大船,把他放到船上去,这个船可以到达彼岸,他是不是就有愿心了?“哎呀!刚好啊!我可以到达彼岸了!”他这个愿心就发起来了。
他的愿心,就是这艘船给他的,如果没有这艘船,他就退心了。
我们也一样,在生死大海当中,我们再怎样地修行戒定慧,我们都会退转,因为太难太难!
登月飞船喻:六字名号做成愿生心
但是现在我们为什么愿意求生极乐世界呢?因为我们有“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念。如果没有六字名号给你念,让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敢去吗?你怎么去?
不要讲到西方极乐世界,晚上用手一指说:“哎!某某人,你上月亮上去。”你敢去吗?你不可能发这个愿:“要上月亮的话,需要登月飞船。没有登月飞 船,我怎么去啊?”如果有登月飞船,很方便、很快、免费,相信登月一定是最热的旅游热线,很多人都想去看看。这种飞船没有造出来、航线没开辟出来之前,人 也就不可能发这个愿,不可能想起来自己在家里钉一个木船,说我要登月。
我们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因为我们有六字名号的“航空飞船”,有阿弥陀佛亲自开的“娑婆——极乐”念佛往生的航线。
有人说:靠我自己修的福德,同样可以发往生极乐的愿。请问你要不要回向靠阿弥陀佛?修福回向往生,前提是必须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有六字名号的 飞船,自己的福德好比行李,顺便搭乘,那是可以的;没有六字名号,我们有再多的福德,根本想都想不起来往生,就好像我们不会想到用自家的木船登上月亮一 样。
所以我们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愿心,是六字名号给的,不是我们自己能发起的,这个叫“果地觉为因地心”。
我们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我们凡夫有这个斗胆,我们没有这个斗胆。但是阿弥陀佛给我们壮了胆,阿弥陀佛说:“我有六字名号的宇宙法界的飞船给 你坐,你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根本不用动一步,当下六字名号的飞船就把你装进去了,阿弥陀佛的八万四千光明就把你包围起来。佛光包围我们,很微 妙的,他不限制你的自由,你想上大街也可以,你想买菜也可以,还在他的光明之内。
信愿心最殊胜
所以各位!这个心值得宝贵,除了这个信愿心,其他的心都不宝贵,有也可,没有也可。但是净土法门这个信心和愿心你必须要有,因为这个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
大家要认识,不要说“这个没什么了不起嘛!你看,我要有清净心就好了!”这个比清净心更加的殊胜。这个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果地的觉悟作成了我们因 地的信心,我们肚子里面就有六字名号的暖暖的地瓜,吃得饱饱的;我们就有六字名号的大愿船,坐得稳稳的。我们信心满满的,愿心足足的——信愿。
六字名号才是真因、正因
净土法门,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一句很重要。
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是佛在经中说的话。我们修行,因果要相符,因如果不真的话,就得不到期望的果,比如蒸沙取饭,终不可得。想煮米饭,下的不是米,是一碗沙子,火力再好,煮不出饭来。因为因错了,那么果就得不到。
往生净土,一定要“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因就真了。如果不是如此,是以我们凡夫有漏、有为、造作的修行,想要了生脱死、往生成佛,这就好像是蒸沙求饭,用沙子想煮成饭,这个梦都梦不着。
净土法门的发心,就是这一句话:“以果地觉,为因地心。”阿弥陀佛果地的觉悟,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阿弥陀佛果觉如果解释,十方诸佛都赞叹不尽,但是也不过就收在六字名号当中:“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比如世间的帝王,一统江山,他就称帝了。人还是那个人,他不过是有一个帝王的称号,建立了什么朝代。
阿弥陀佛成佛了,就是成了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无量的神通、功德、道力、慈悲、智慧,都收在六字名号当中,所以这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悟;而现在作为我们因地之心,这个就真了。没有比阿弥陀佛果觉更加真的。这才是真因、正因,不是虚假之因、邪曲之因。
妄图靠自己的修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不可能
我们妄图靠自己的修行功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不可能。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边说凡夫都是: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不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是纯善、净善、真善,是杂毒之善、虚假之行。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因果不相吻合!
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是不生不灭、无为涅槃的境界,是诸佛国土当中最殊胜、最微妙、最精华、最庄严、最圆满的报土境界。要靠我们有为造作,靠我们在这里修那么一点点人天福报的善法,怎么可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
大家一定要明了,我们修五戒十善,修得圆满,你只能生天,离阿罗汉的果位还差得太远了,还在六道之内,还没有出三界,怎么能奢望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报土呢?你修到阿罗汉的境界,离菩萨还差得太远。
以名号作为我们的信心和愿心
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乘善根界”,这个因一定要大,这个因要圆满。那么,在哪里呢?——果地觉。
所以,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个信愿之心、因地之心,不是率尔小事,是非常大的事情,庄重得很。
大家要明白,是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作为我们的信心和愿心。
信,不是信我自己有修行,信我自己有清净心、信我工夫好、信我会拜忏、信我会持咒、信我会诵经……信这些,都是因地心不真了。是信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他的誓愿要救度我,我念他的名号,如果我不能往生,那阿弥陀佛不能成佛。他发愿了:
十方众生,称我名号,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们信,就是信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的誓愿,以“果地觉”,作为我们的信心。
我们愿生极乐世界,也是靠这句名号愿意去往生。靠我们自己,好像上午说的:到月亮上去,靠你长出两个翅膀来,你飞不到!你一定要有交通工具,要有登 月飞船。我们要往生西方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极乐世界,靠我们五戒十善的小翅膀飞不到啊!五戒十善的小翅膀顶多能飞到天界就不得了了!你想超出三界之外,都不 可能,何况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极乐净土,更非我们所敢想象。
阿弥陀佛呼唤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已经给我们成就了法界的飞船,就是六字名号。所以,很简单!这叫“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我们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净土的信愿就从这里来。
第十八愿
经典的依据,就是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一句“设我得佛”:所谓佛,就是果地的觉悟。这个时候,法藏菩萨还是在因地,他还没有成佛,他是法藏比丘,菩萨的身份。以他菩萨的身份——是大菩 萨,他都不能救我们,或者说他菩萨的殊胜功德,要救度我们这样的凡夫,还显得不够圆满。他说:“我一定要成佛来救你,我菩萨来救你,我都不满意,我心里都 不圆满、不畅快。”“设我得佛,我要成佛来救你!”
“十方众生”:就是因地,包括我们在座的每一位。
“至心信乐”:因地心之“信心”。
“欲生我国”:因地心之“愿心”。
这个信心和愿生心从哪里来呢?就是从前面第一句“设我得佛”。法藏菩萨已经成佛了,以他成佛的这种正觉——所谓“设我得佛”,来成为我们的“信心、愿心”。这个叫“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法藏比丘如果没有成为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大家今天谈什么信?谈什么愿?一切免谈。所以,这个“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从第十八愿里边来的。
第十八愿成就文
第十八愿的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诸有众生”:就是我们这些众生,是因地。
“信心欢喜”:是因地心。
这个信心从哪里来呢?闻阿弥陀佛名号而来——“闻其名号”。
“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果地觉。
这些都说明“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善导大师解释六字名号
善导大师解释“南无阿弥陀佛”的“南无”两个字说:
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南无”这两个字就是“归命”,归命就是信心。你不相信这个人,你能把命交给他吗?归命是:“把我的命都交给你!我念佛,要死要活,是下地狱,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都交给阿弥陀佛了”,这叫归命。这叫信心。
“发愿、回向”:归命的目的是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唯一向着净土的,不向三界,不向其他。
那么,六字名号里边,“南无”两个字,就是指我们的信和愿——信愿心。这也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正觉,成了我们的信心和愿心。
因该果海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为有前面的两句,所以就有后面这两句,不然不是如此的。
什么叫“因该果海”呢?
“该”是包括、包罗;“果海”指阿弥陀佛果地功德,像大海一样的深广无量。大海一样的功德都在“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当中,我们一念信顺阿弥陀佛 名号救度,就完全把阿弥陀佛大宝海一般的功德都包括进来了,没有多余的了,都在这里边,叫“因该果海”。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这句名号里面,归我 们所有。
往生极乐世界需要资粮,念佛“因该果海”,往生资粮都圆满了。天亲菩萨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让你快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不是在那里慢慢修,那个差太远了,千劫、万劫、累劫也修不出来。
那么,这个在经典里有没有依据呢?有经典依据,《无量寿经》这样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一段文是释迦牟尼佛在讲述《无量寿经》快要结束的时候,把弥勒菩萨喊到旁边,说:“弥勒,来来来,告诉你这么一件大事!”告诉他什么呢?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就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听闻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所谓“果地觉”。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果地觉就成为因地心。什么叫“欢喜踊跃”?“哎呀!我真的可以往生啊!我真的得到大宝海了。”就好比穷人穷得连衣服都没得 穿,突然得了一大笔钱而欢喜了;饥饿的人饿得要死了,突然得到食品了,他也欢喜了。我们在三界当中,累劫以来在里面轮回,不能出去,突然说我们有这句南无 阿弥陀佛名号,可以到净土去成佛了,无量劫的生死轮回就画下了休止符,今生今世,决定不会再轮回了,决定要去成佛了,闻法入心,心生欢喜,如此的心态就是 “真信切愿”、“欢喜踊跃”!
我们不会还在那里愁眉苦脸:“我能往生吗?我能解脱吗?我怎么办啊?我可以吗?”那个都是迷惑心,有疑虑。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从哪里来?从“闻其名号”,这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然后: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一念的欢喜踊跃之心,领受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功德,大利、无上功德、圆满功德,都含摄在称念南无阿弥 陀佛当中。这么好的名号,手舞足蹈念出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乃至一念”也可以说是“乃至念念”,一念底下就相续了,如果当下就寿终 了,当下就往生净土,一念往生;当下没有寿终,那就念念相续,声声相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辈子就过一种念佛的生活,做一个念佛人,相续念佛,往生极 乐。这叫“因该果海”。
蕅益大师也有一句话,说得很恳切,《弥陀要解》讲:
一声阿弥陀佛,
即本师释迦于五浊恶世所得之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成佛了,得了什么?就得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他的无上正等正觉。
今以此果觉全体,
授与浊恶众生。
释迦牟尼佛把他所得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完全给我们,“啊,你来!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我得的也是这个——给你吧!”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那么,我们难道不是“因该果海”吗?我们这一念信顺,所得到的,就是阿弥陀佛大宝海一般的功德,所以这个叫“因该果海”。
你想想,怎么可以思议?以凡夫的身份!在娑婆世界!头发还是那个样子,面孔还是那个样子,修行也没有增加,也没有长进,烦恼还是多多,但是,刹那之间“因该果海”。
果彻因源
“果彻因源”:“彻”是彻底、完全透达、没有遗余。我们到极乐世界不是做阿罗汉,不是做菩萨,到极乐世界就去成佛,叫“果彻因源”。“源”是源头, 因为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念佛的一念信心——因,是佛的果地觉悟所做成的,那么,往生极乐的证果也一定是佛的果地觉,也就是成佛,这才因果相配,因果相符 合。不可能说因是成佛——佛因,是整个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作为我们的因地心,结果到西方成的不是佛果,成了阿罗汉。那阿弥陀佛开公司就赔本了,他没有赚 到,他亏了,给你果地觉,赚一个阿罗汉回来,他不亏大了吗?不是的。“果彻因源”,往生极乐所证的果,是我们因心中所包含的阿弥陀佛果地觉悟,完完全全、 彻彻底底地展现,也就是究竟成为与阿弥陀佛无量光寿一样的佛。
另外,果有“现果”跟“当果”。当果就是当来往生极乐究竟成佛,现果就是现生、现在就能得到的果。《无量寿经》说:“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也就是 “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平生往生之业已经达成,不必等待临终;此生现世已不退转于佛果,往生极乐即证。这也是因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的缘故。
小结:果觉因心
这几句话是有次第关系的。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是指念佛法门,是“从果向因”的法门,很特别,不像我们一般的法门修行,从因向果,慢慢修行,从凡夫慢慢修得阿罗汉果, 然后得小菩萨,然后得中菩萨,再一层一层地上去,最后成佛,这是从因向果,太遥远、太艰难,我们修不来。净土法门不这样,“从果向因”,以果地觉作为我们 的因地心,“修好的六字名号给你”,让我们受持,所以这叫“佛力回向的法门”、“仗佛慈力的法门”。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是指从阿弥陀佛的角度,他要来救度我们,将他的果地觉悟回施给我们,经典里说“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阿弥陀佛作为大施主,把他六字名号的功德布施给我们。
“因该果海”:就是指我们一念的信顺之心,信愿念佛,就包含了阿弥陀佛果地功德,都圆满了,全部都有了,所以叫“因该果海”。那我们现生就住于不退转地,决定往生。
这个“不退转”是指我们不会从成佛这个位子退下来。因为我们现在的因已经建立了。我们的因是阿弥陀佛果地觉悟,佛的果觉作为我们的因心。有因必有果,而且获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受和加持——“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那自然不退转。
我们虽然没有达到像极乐世界的菩萨那样可以分身化十方界的不退转,但是蒙受阿弥陀佛功德回向,蒙受阿弥陀佛光明摄取,现世获得“因该果海”这样的功德。
那么,一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底下一句:
“果彻因源”:极乐世界证悟的果报是彻底圆满的,跟我们因地的发心、因地源头那分心相吻合。我们在这里念佛,是以阿弥陀佛的果觉作为因心,所以,到极乐世界也成为阿弥陀佛一样的无量光明、无量寿命的佛,不会少一点点。
如果我们的因心是靠自力修行的话,你去那里你就要慢慢修,你不是以阿弥陀佛果觉作为因,这个就很低劣,不殊胜。
这几句,有一点教理性,明白之后,再看其他的都很明白了。
净土法门从果向因,有别于通途法门
我们再往下面看:
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因证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祖师讲话就是干脆!说在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当中(“一代时教”是指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所有教法),那么多法门,只有净土法门“独为特别法门”,其他的法门都靠自己戒定慧的修行断惑证真,都很普通,独独这个法门特别。
特别在哪里?“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这四句话、十六个字,干脆、利落、殊胜。
“修因证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佛法讲因果,修因才能证果。通途教法怎么修因,怎么证果?修因就是修戒定慧为因;证果,你能修得过来,慢慢证, 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然后发大菩提心,从浅位的菩萨,慢慢地升进。这个是一般通途法门的修因证果,有次第,极大遥远,极大困难。
通途法门是从因地向果地的修行法门;净土法门“从果向因”。修因,这个因就是“佛因”,是阿弥陀佛“果地之觉”,作为我们的“因地之心”,所以这个 修因,是无修而修。果地的觉悟,圆满了,还有什么修的?虽然说没有修,我们还在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无修而修,是名“如实修行”。
修行佛法,如果有修而修,那没有入道。禅宗、密宗、天台、华严都一样;无修而修了,你就入道了。禅宗说“悟后起修”,为什么?因为没有开悟之前,都 是有修而修,没有真正入道;开悟之后,念念回归本地觉性,修而无修,无修而修,才谈得上真正的修持。净土宗念佛,一点没开悟的大愚人,也是无修而修,而且 超过禅宗悟后起修。因为禅宗要求悟后才能起修,悟前根本还是在瞎摸索,下手难;净土宗只要念佛,不管有悟没悟,乘佛力无修而修,下手易。禅宗虽说悟,毕竟 还是凡夫因地的觉悟,依此而起修,起点低;净土宗直接依阿弥陀佛果地觉而修,起点就在果地,下手就是佛因。
坐船喻:无修而修
“无修而修”讲名词不太好懂,打比喻就好懂了。
比如说我们坐船,是“不行而行”。坐在船上面,你不用行走,但是,船的行就是你的行,是不是这个道理?
坐车,“不动而动”,你不用动,车动就是你动。坐飞机,“不飞而飞”,你不用飞,飞机飞就是你飞。英语直接就用“飞”字——fly,说“我飞来的”,翻译成汉语就是“我乘飞机来的”。
我们现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如同坐上了佛的飞机。我们没有修行,阿弥陀佛代我们修行,阿弥陀佛已经修行圆满了嘛!这叫“无修而修”。
阿弥陀佛说:“你念我名号不往生,我不成佛!你念我南无阿弥陀佛,我就摄受你,我就以愿力牵引你往生我的极乐世界。所以,你只管念佛,你放心大胆地念佛,你一百个放心、一千个放心、一万个放心!”
我们很多人念佛不放心:“阿弥陀佛行吗?阿弥陀佛够吗?阿弥陀佛真的行吗?”
我们很多人总觉得把生死大事抓在自己手上才稳当——错了!了生死的大事,你交给阿弥陀佛,我们要敢于归命阿弥陀佛,因为我们凡夫没有办法。
好像过江过海一样,你要自己下去,肯定会淹死;坐大船就有把握了。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是大愿船,要归命,要依靠。
这个就是修因,无修而修。
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那么证果呢?证果也不一样。通途法门,因为靠自己发心修行,根据发心的深浅、修行的高下、道力的强弱,果位有大有小,一级一级地上来。而我们这一个 法门不一样,你是出家、在家,你是阿罗汉圣者还是凡夫,都一样,都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起修。你就是菩萨,也没有达到南无阿弥陀佛果地觉的水准啊!你还是靠 这句果地觉作为因地心——我们的因都完全平等,圣人也靠这句名号作为因地之心,我们也靠这句名号作为因地之心,因平等,果就平等。阿罗汉到西方去成佛,我 们,也到西方去成佛,叫“果彻因源”。
这样的证果,跟一般法门的证果完全不一样。一般法门如果你没有断尽贪嗔痴烦恼,所谓“断惑证真”,肯定不能了生脱死,你肯定是凡夫。而我们这个法门,你烦恼一点没有断,你可以成佛。你所证的果报不仅不是阿罗汉,你是成佛的果报。你说一般法门怎么能够衡量?没办法比较。
所以,这个法门殊胜、难信,很多人不相信:“啊?这么容易!这么简单!没有断烦恼,还能成佛?”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边就说:
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涅槃”就是成佛的果报,我们造罪凡夫,在这里烦恼一点没有断,成佛有你一分在里边,你到极乐世界就兑现了。
所以,这个特别法门,修因特别,我们是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证果特别,“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不能够以通途法门来衡量。
大家不要说“我看你的样子,不像成佛的样子!”“哎呀!我看我自己也不像啊!”回去照镜子看了几次也不像成佛的样子——不要照你家那个镜子,你要以 六字名号作为镜子,一看:“哎!挺像的!”为什么像?“若念佛者,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此人名为人中芬陀利华,必定往生净土,生诸佛家,当坐 道场,毕竟成佛”,以六字名号一看,以我们佛教的经典一对照,就像成佛的样子。
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宏法利生者,不胜其多。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评论,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平论,则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
(续编卷上?复善觉大师书)
前面第三条文是说这两个法门不能相混,这里说法门相混的过失。这条文我特别选来,是因为我很有感触。
从古到今,多有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以普通法门来论净土法门,脑筋死不转弯。
“由兹自误误人”:这样的结局呢,自误又误人。怎么叫“自误”?自己把自己耽误了,他用普通法门“修戒定慧,断惑证真”这个标准来评论净土法门,也 认为说:“我虽然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我没有戒定慧,没有伏烦恼,没有断惑证真,那我怎么能够往生啊?”他这样想,自己不就失误了吗?结果没有信愿,轮回 去了。自己这样认为,又告诉人家:“某某人,念佛没有伏断烦恼,不行啊!”人家听了他的话,也打退堂鼓了,害怕了——“自误误人”。结果他也不知道,他还 认为自己在弘法利生。
“自谓弘法利生”:“我在弘扬佛法,我在利益众生。”结果都搞错了,是误害了众生,是阻碍了佛法。大家要警惕!
学法一定要有善知识的引导
第一点,我们自己不要做这样的人。
有人学问越高,名气越大,误害的人越多,因为大家都相信他。但是他错了,错在哪个地方?就是两个法门混淆不清,这样就障碍人家了。
第二,我们也不要被人家所误导。“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那么声势浩大来证明说:“罪恶凡夫啊!我等诸佛出广长舌相,你当信是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 佛所护念经,你念佛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东方阿閦鞞佛……南方日月灯佛……十方诸佛从左耳朵进来,排着队从右耳朵又出去了。十方诸佛讲的话不入心,通 通都出去了,结果旁边老张、老王、老李一说,“哎呀,不行啊!你看你烦恼这么多,你光念佛怎么能往生啊!赶紧跟我去,去消业障,去跑山、跑庙子……”,到 处去杂行杂修。十方诸佛的真语、实语当耳边风,凡夫的虚妄见解当做至理名言——自己误害了自己。
所以,学法一定要有善知识的引导,一定要有择法的眼睛和择法的耳朵,不然的话,你听起来都有道理,结果被误害了,可悲可叹!古代就有,现代更多。有 人很会写,书一本又一本,你一看完之后,都是往生没有分,一看,这样不能往生,那样不能往生,一百零八个不能往生——还算客气的。如果一百零八个里边不包 括你的情况,那就再补一条,一百零九就是你,也不能往生。
结果我们很多人学净土法门,专门喜欢看这种书,专门看那个让他不能往生的书,“哎呀!对啊!你看,有烦恼,不能往生;不能诵经,不能往生;戒律不清 净,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他把这个看了一大片;阿弥陀佛、释迦佛、十方诸佛在净土三经里说:“你信愿具足,决定往生!”他听不进去。这个就 是你善根浅、业障重,遇不到真善知识,遇不到纯粹的佛法,把毒当做奶,把奶当做毒。
阿弥陀佛纯粹的法乳,他当做毒:“啊?还有这样讲的!哎!不能听,这个是邪说”;然后有人说不能往生,“对!这个是正教”。你看看,多可怜!多可悲!多可叹!多可惜!
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评论净土
“其最初错点”:那么,一开始错在哪里?一开始错在这个地方:
“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他不明察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力和我们凡夫的修持力,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哪一个难,哪一个容易。不能明察这一点,底下就是一连串错误了。
“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评论”:佛力和自力,两者不可以拿来评论的,他非要把它拿来,叫“硬引”。
自力法门一定要断惑证真,才能了生脱死;佛力法门,你就是有烦恼罪业,没有障碍。所以,“彼佛又号无碍光”,无碍光佛。为什么叫无碍光佛啊?因为我 们众生业障很多,靠自己修行,障碍我们的解脱。所以,阿弥陀佛说:“我知道你业障重,甚至五逆重罪都有,我放无碍光明来照破你的罪业黑暗,让你没有障碍。 所以我叫无碍光如来。”那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障碍。
如果你一定要拿自力法门的修持来比较:“你看你有业障,你怎么能解脱?”这样就是两个法门相混,就错了。
佛力不可思议
佛力不可思议,超过我们的思议境界,说:“我这样大概能往生吧!那样可能不能往生吧!”这都是我们的思议。你只要信愿,信阿弥陀佛、愿意往生,没有 不往生的。阿弥陀佛给我们保证了:“称念我的名号,如果不往生,则我不成佛。”所以,我们信愿持名,没有不往生的。这叫不可思议。
《观经》下下品,最不可思议!下下品这个人,造作五逆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些事都干,一辈子没有做过一点好事,没有到寺院去点过一支香、磕过一个头。现在快死了,死后必定堕落地狱,成为受苦无穷的人。经典里说:
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
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这样的人,临死遇到善知识教他,就念了一句佛、十句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不可思议啊!本来必定堕落地狱的人,一声佛号,刹那间转为必定往生西方,必定成佛,你说怎么可以思议?
自力与佛力不能相提并论
“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平论”。如果懂得这一点,“则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
“缚”就是缠缚、束缚。我们凡夫是被种种的贪嗔痴业力的绳子捆起来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用这些绳子,把自己捆了一道又一道,每天都起贪嗔痴的心 念,每起一个心念,等于把我们捆了一道。把我们捆绑到哪里呢?捆绑在三界六道里边轮回,不能出离,所以叫“具缚凡夫”。虽然有修持——修持戒定慧,目的就 是想把这个绳子解开、剪断,得到解脱。
大家算一算账,我们每天起心动念,真的是无量无边。《净度菩萨经》说:
一人一日中,八亿四千念;
念念之所为,皆是三途业。
凡夫没有破我执烦恼,念念不离贪嗔痴,念念都是三途之业,每一念都增加一道绳索。每天修行的功德,根本抵不过你每天造的罪业,所以,每天都在欠债。
以这样一点点的修持力,你想达到解脱,不可能啊!你每天加捆八万四千根绳子,还想解脱,不可能的事情!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善导大师有两句话,非常干脆、彻底、恳切。他说:
利剑即是弥陀号,
一声称念罪皆除。
我们身上被八万四千根贪嗔痴的绳索捆住了,如果靠我们自己修行,慢慢去解这些疙瘩,那只能叫“剪不断,理还乱”。
如果是大彻大悟,他可以用智慧剑来把自己贪嗔痴的绳索割断,一根一根割断,就解脱了。
对我们来讲,这把智慧剑我们没拿到。可是,我们只要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出来,不要你来砍这个绳索,当下阿弥陀佛就抽出他六字名号的宝剑,“嚓 ——”下来,“利剑即是弥陀号”,你一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一声称念罪皆除”,一声称念出来,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智慧宝剑,就把我们的八万四千根绳 索,根根都给你断掉,一根都不会捆住你。多自在!所以,这个是大解脱,大自在,大安慰!
那么,靠我们自己修行到什么时候?我们经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根本就不要你动手,阿弥陀佛就是卫兵,站在旁边,你只要口称名号,当下无量光。
激光治疗喻:阿弥陀佛的光明治疗我们的贪嗔痴
现在医院里面做手术,用激光治疗肿瘤。阿弥陀佛的光明比激光还要激光,我们身上有很多贪嗔痴毒素的癌细胞,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就给我们放 疗,当下就把我们的绳子解开了,很简单,不痛也不痒,而且还让我们感到很法喜——念佛很法喜啊!你到医院做化疗,头发都脱落,身上还痛苦,还花钱。你看, 天天念“南无阿弥陀佛”,天天接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又柔软,又舒服,又不花钱,身体还能够好起来,贪嗔痴的癌细胞通通给你化掉,多好!
阿弥陀佛是大医王,他说:“我叫无量光佛,什么激光不激光,我的光里面有功德,没有副作用;我叫无碍光佛,我叫无边光佛,我叫欢喜光佛,你念我南无 阿弥陀佛,我给你化疗,还有欢喜;我叫智慧光佛,我叫清净光佛,我叫不可思议光佛,我叫不可称光佛,我叫不可对光佛……”,哎呀,这么多的光,都在六字名 号里边,通通都有了。
小结:特别法门
我们把这四条文稍微总结一下。
第一,“法门不同”之文。通过这一条文,大家要明白,修持佛法有两种不同法门,一种是以戒定慧的方法,达到断惑证真,你的门就通了,你就可以了生脱死了,这是一门;再有一门,持佛名号,你只要具足真信切愿,这扇门就通了,你就可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第二,这两门当中,印光大师劝导我们应该选择特别法门。“拣去自力,注重佛加”。
第三,特别法门有什么殊胜呢?“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不可与通途法门修因证果相为平论”。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在凡夫地,就获得阿弥陀佛果觉功德,现身不退转于必定成佛之位——现生不退。
“因该果海”:现生一念真信切愿,圆满获得阿弥陀佛大觉宝海功德,往生大事已经完成——平生业成。
“果彻因源”: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彻证无量光寿的极果。
第四,如果不了解佛力和自力不可相提并论,混淆法门,就会自误误人。
这四条文是基础。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嗔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 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工夫深浅、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 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续编卷上?与张静江居士书)
譬如一颗沙子,入水即沉;纵有数千万斤石,装于大火轮船中,即可不沉,而运于他处,以随意使用也。石喻众生之业力深重,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若 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纵令烦恼惑业断得只有一丝毫,亦不能了,喻如极小之沙子,亦必沉于水中,决不能自己出于水 外。
(增广上?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这两段应该说很好懂的,很清楚、很明了的。是两个比喻:一个就是“坐船过海”的比喻,一个就是“沙石火轮”的比喻。
第一段首先讲: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这个就是讲通途法门。“大”是指大乘佛法;“小”是指小乘佛法;“权”是指方便权巧的法门;“实”是指真实究竟的 法门。这是我们佛教的名词。“权”即权宜,权宜之计,佛本来是想讲真实的法,但是众生的根机不成熟,只好权宜将就你的根机,讲一个你能接受的法门;“实” 是佛本身所要讲的真实的法。比如说讲“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乘,这个是权;讲一佛乘,都可以成佛,这叫实。不管大乘、小乘,权法、实法,一切法门,你 都要怎么样?“以戒定慧,断贪嗔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死”:这个不是那么简单哦!
三毒烦恼难伏难断,难如登天
对付烦恼有三:
第一,要降伏烦恼。烦恼都降伏不住,它把你降伏住了,那就完了。
第二,要断除烦恼,只能降伏,不能断除,那不行。
第三,要净尽烦恼。断除,而且还要断干净,不剩一点点。
这三个步骤,才可以了生死。
圣道一切法门都是靠戒定慧的力量,断贪嗔痴烦恼,达到净尽无余,彻底干净了,没有一点点剩余了,这样才可以了生死。
贪嗔痴最明显的就是贪和嗔。我们本来就愚痴,糊里糊涂的,不懂什么叫痴,整天那么糊里糊涂过。但是,贪嗔很明显,你看,起了贪心和嗔恨心的时候,你 能不能把它伏得住?伏不住的,它力量大得很,你就跟在它后面跑,一点办法都没有。有些人他明明知道贪污要犯法,他就是贪了还要再贪,他都伏不住。嗔恨那就 更厉害,吵嘴了,也知道,后悔来不及了,说失手了——哪有失手的?嗔恨心!小到家庭吵嘴,大到国家战事,都是贪嗔所引起的。
伏住,就是正当它现前的时候,你要把它伏下来,这个不容易啊!大家这方面都有经验、体会,嗔恨心起来了,哎呀!怎么都伏不下去,找好几个人给他做思想工作,都伏不下去,“某某人哪,你不要生气,这样对你身体不好!你高血压会上来!”
“高血压上来也不管!不然这口气吞不下去,我宁愿死了老命,也要如何如何……”
烦恼正当现前的时候,根本没法伏得住,不要讲断了,伏都伏不住。
第一层工夫,把它伏住,不让它起来,有这个定力,虽然说没有断除,贪嗔痴的根还在,但是压住了,暂时好像没有了。能达到这个工夫,你在这个世间,人家看你就像圣人一样。
第二层工夫,就是要断除,根要给它切断。因为不断根的话,它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不断根,到时候它又出来了,要断根。
第三层工夫,断根要断得一点点都没有,你才可以了生脱死,有一点根都不行。它的生命力旺盛得很,有一点根牵住了,它就会长成一棵贪嗔痴的大树。
所以叫“净尽无余,方可了生死”。
“此则难如登天”:这个比登天还要困难。
“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印光大师很慈悲,他是大势至菩萨示现,他把身份降下来,跟我们平等,说:“这个太难了,不是我们这一帮充满着烦恼罪业的具缚凡夫敢希望的。”想都不要想。
那怎么办呢?那岂不是绝望了吗?虽然说佛法有无量法门,但是这无量法门都要求以戒定慧断贪嗔痴,达到净尽无余;而我们“难如登天”,无论如何都达不到,等于这些法门对我们来讲没有用。虽然是一法,可是这个门等于关掉了,因为我们做不到。
无论何种工夫、功德,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那怎么办呢?另外必须开一个特别法门,不然我们就没有办法了。
所以,再看下面:
“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前面是“山穷水尽疑无路”,这里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只要“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
“则无论工夫深浅、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不管你念佛工夫深,还是工夫浅,你修持功德大、功德小,这个都不论,你只要真信切愿、持佛名号,都可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没有一个遗漏在外。所以这个就叫易行道、安乐门,我们都可以做得来。
怀疑木筏喻:信未入心
“真信”、“切愿”,需要对这两个词作一点解释。
什么是真信呢?这个信要入心。
我曾碰到一位莲友,我对他说:“某某人哪,你要信佛!”
“哎,师父,我信佛啊!你看我吃素多少年了,我又受八关斋戒,我又去给人家助念,都不吃不喝人家的,又教人家诵什么经,我做了多少事!我信佛啊!”
我说:“我知道你信佛,不过你要相信阿弥陀佛。”
“哎呀!师父,我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怎么不相信啊!我相信啊!”
我说:“你真的相信吗?”
“我真的相信!”
我说:“那好啊!恭喜你!你果然真信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大愿大力能救你,当然好了。那你往生西方应该有把握了?”
“不行不行,我往生西方还差得远。”
我说:“你信佛能救你,怎么往生西方还差得远呢?”
他说:“阿弥陀佛我百分之百相信,我就是怀疑我自己。”
“哎呀,他说得很有道理啊!”我们在座莲友可能有的点头了,“是啊!我们都很信阿弥陀佛,我就怀疑我自己”。
我说:“莲友啊!你这个没有信佛!”
“哎呀,我信佛!”
我说:“这样吧!打一个比喻给你听”,我就讲了这个比喻:
有一个人来到海边,要过大海。有两只船:一只是他自己钉的小木筏子;另一只是一艘万吨巨轮。大海今天刚好起风浪,这艘万吨巨轮的船长就告诉他说:“某某人,你要过海吗?”
“是啊!”
“你那个小木筏子不要坐,你就坐我这个大船,我这个大船稳当,有风浪也没有关系!你相信吗?”
“哎呀,船长,我相信!你这个大船确实稳当、确实可靠、确实有风浪也没有关系,能过海。可是,我就是怀疑我那个小船过不了。”
船长说:“你就不要坐你那个小木筏子了,你就坐我的大船了,你相信我就好了,上我的大船就可以了。”
“船长啊!我百分之百相信你,但是我就怀疑我那个小船不行。”
他翻来覆去对船长讲这句话。
说明什么呢?说明他自己从理论上认识到这个大船可以过海,但是从内心里边他没有信靠这个船长,他过海这件事情,还准备靠自己的小木筏。所以,他总是说:“我怀疑我这个小木筏不行。”
我们很多人是从观念上知道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没有问题,“但是我自己修行不行啊!对不对?我那个小船不行啊!”说明他往生西方这件大事,他 没有靠阿弥陀佛。所谓“信”就是靠,信靠阿弥陀佛。你作为一个观念,“我是佛弟子嘛,我当然相信阿弥陀佛了”。但是,你要渡过生死海、往生极乐岸,你这么 一件大事,老是捏在自己手上,靠自己修行,说:“我工夫不行、我功德差、我业障重……,我怎么能往生?我不是怀疑阿弥陀佛,我怀疑我自己啊!”这个人是不 是很愚痴?
有的莲友不好意思了:“嗯,这个就是我嘛!”
没关系!你懂得这一点,就开智慧了。所以信佛,要信靠佛。
骄慢的怀疑
我也给莲友们讲到,我们往往觉得说:“我怀疑我自己修行不行,不能往生。”这种怀疑其实是很骄慢的。
“师父啊!我不骄慢哪,我很谦虚!我知道我修行得不好,我这么差,所以我怀疑我自己不能往生啊!”
大家要知道,怀疑要具备资格,具备资格,才能够受怀疑;没有资格,没有怀疑的可能性。
比如说,中午饿了,你会不会拿一个石头说:“这个石头,我怀疑不能填肚子。”你会怀疑吗?因为这个石头根本就不是填肚子的东西,它没有资格被怀疑。
我们所修行的功德,不过像石头一样,你不能够拿来怀疑或者信任。不能怀疑,就不能信任;不能信任,就不能作为怀疑对象。
再比如说一个人来到海边,海非常的广阔,风浪很凶猛,你会不会站在海边,把自己的臂膀抖一抖,把衣服弄些水拍一拍,“嗨!海太宽了,我怀疑我游不过 去”。你会这样讲吗?不会!你会不会站在丹霞山最高的山峰,看到那边一个山峰,“哎呀,这两个山峰之间太远了,我怀疑我一步跨不过去”。你会这样怀疑吗? 不可能啊!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你不用怀疑。
比如说你从广州要到北京去,“我怀疑我自己一个小时走不到”,这个也都没有怀疑的资格,因为你不可能做到。如果坐飞机,那就可能怀疑了,“我今天这个航班,一个小时能不能到?我怀疑,怕不能到!”这种怀疑才是合理的。
净土法门,没有怀疑的余地
大家要听明白,疑,要如理,要合理地怀疑才行。
我们修净土法门,要怀疑,你怀疑阿弥陀佛,这才合理;你怀疑你自己,不合理,就是胆大包天。
“哎呀!师父,我敢怀疑阿弥陀佛吗?你还说怀疑阿弥陀佛是合理的?”
这个,分析给你听:因为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说:“我能不能往生,我靠你,我既然信靠阿弥陀佛了,如果要怀疑就怀疑他”,那当 然,不怀疑,就是不怀疑了。“阿弥陀佛,你有没有慈悲,你有没有愿力,你能不能救我?我念你的名号,你能不能救得了我?你有没有成佛?”
他说:“我救不了你,我不成佛。”他成佛了,这就没有怀疑的余地了。
所以,我们这个净土法门,你是没有怀疑的余地的,你要怀疑阿弥陀佛,他已经成佛了;你怀疑你自己,你不够资格。是不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信佛,就是信靠佛,真信、不怀疑。
切愿
再讲“切愿”。“切愿”就是说我们内心里边打定主意,决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任何含糊、模棱两可,说:“万一不能往生,下一辈子再来。”那不 叫切愿。切愿就是跟这个娑婆世界一刀两断,我决定要往生西方的,在这个世界是陪你们玩一玩的,时间不长,只有二十年、三十年,这个都是看得很虚的,往生西 方极乐世界,才是我们根本的愿望,这个叫切愿。
其他的愿望,有的人讲:“师父啊!我还有一个愿,我要诵一千卷《金刚经》,还没有诵完,我还有什么什么愿……”这个都不需要。阿弥陀佛只让我们发一个愿——“愿生我国”;释迦牟尼佛只劝导我们发一个愿
——“愿生彼国”,至于其他的,都不着急,慢慢来,到西方极乐世界,经典有得你念,你想念哪一部经都可以,你要拜哪尊佛都行。所以,先往生西方再说。这叫“真信切愿”。
坐船过海喻:是佛力,非自力
“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道理很简单、很明白,我们只要肯上船,你就可以到彼岸;你能到彼岸,是船的力量,不是自己的本事,对不对?我们只要肯上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信愿念佛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的道力”:这两个词很重要,一个是“道力”,一个是“佛力”,等一下会解释。
信愿念佛即上愿船
也有的莲友问:“只要上了南无阿弥陀佛大愿船,肯定可以到彼岸,我也知道。但是我就不知道我到底上了没有?”这个是不是问题?
有的人讲:“你念佛,念到心清净了,你就上大愿船了,你这样可以到。”
“师父,我没达到心清净,岂不是没有上愿船?”
印光大师在这里告诉我们:
“信愿念佛亦然”:你只要信愿念佛,就上了阿弥陀佛大愿船,没有其他的。所以叫“但肯上船”,“肯”就是你愿意、自愿。信愿念佛,不管工夫深、工夫浅,都上了大愿船;不管功德大、功德小,都在阿弥陀佛大愿船上面。
登船喻:重心要靠倒阿弥陀佛
比如登船,你一只脚在船上,一只脚在岸上,看上去有一只脚在船上,到底你有没有上船?是看你的重心。如果你重心在前脚,说明你上了船;如果重心在后脚,你其实是在岸上。
看看我们的心:你看,我们在世间要做事,要照顾孙子、儿女,我们也在念佛,看上去大家都差不多,但是最后到极乐世界点名报到的时候,有的来了,有的 没有来。“哎!在娑婆世界他们都念佛啊!为什么有的来了,有的没有来?”不一样啊!因为有的人,他的重心在前脚,在阿弥陀佛的船上面;有的人也是在念佛, 他后面那只脚站在娑婆世界,站得稳当得很,前面的脚只是做一个假动作,并没有在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上,这就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念佛,整个的重心要靠倒阿弥陀佛——就是“信愿”,确实愿意去往生。在这个娑婆世界是随缘度春秋,在娑婆世界这一只脚要成为虚步,不成为实步;极乐世界那一只脚要是实步,不要是虚步,这样才说明你上了愿船了。
你看我们法师在这里要照应寺院,又要去照应信众,但是他心里边“我就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好像是在忙世间的事情,不影响他,他到时候自然而然地潇洒往生。
如果你把儿女、孙子都摆在第一位,念佛只是做一个表面工作,“南无阿弥陀佛……”,也拨珠子念几句,恐怕不管用,因为你的心没有靠倒南无阿弥陀佛, 你没有真的愿意去往生,都是在表面上做工夫,一遇到大病小灾了,就后退,“哎呀,阿弥陀佛,你保佑我再多活几年!”不是保佑他往生,“阿弥陀佛,我不愿意 往生!”——叶公好龙啊。我希望我们在座的莲友,不要做叶公。
叶公好龙喻:没有真信切愿
什么叫叶公好龙,你们知道吗?叶公,他是个姓叶的老先生,他很喜欢龙,在家里画的也是龙,刻的也是龙,贴的也是龙,怎么样都是龙。他这么诚心,龙王 就感动了,有一天,外边是晴空一片,突然之间,电闪雷鸣,龙来了,龙来就风雨跟着而来,“哗——”,电闪雷鸣,一条龙从天上飞到他的窗前,说:“叶先生, 你很喜欢我,我来了。”这条龙从窗户一伸头,叶先生一看,“哎呀!我的妈呀!”当下吓晕过去了。真龙来了,他害怕了——叶公好龙是假的。他好那个墙上画 的,不是好那个真龙。
我们很多人嘴上讲:“阿弥陀佛,我愿意去往生!”结果得了癌症要死的时候,这是往生的前兆,他害怕了,他不愿往生了;岂不是叶公好龙?所以,各位不要做念佛的叶公。
这说明什么?他虽然也在念佛,但是不具足信愿,没有真信切愿,没有上阿弥陀佛的大愿船。
打太极拳喻:虚和实要分清楚
你再不识字,你再没有智慧,你烦恼再重,业障再重,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真信切愿,你就上了阿弥陀佛的大愿船,肯定、百分之百、个个都往生。
有位莲友也有个比喻,我觉得他说得也很好。就是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在世间虚和实要分清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脚,你要踩实;世间那些事、那一脚 要放虚。儿孙、家庭,那些放虚之后,他说:“像打太极拳一样。”你那个是虚步,人家来了以后,就不会伤害你,对不对?他“啪”一腿扫过来,你虚步,抽腿很 方便、很灵活,抬起来也行,放下也行,“你就是打着我,我也不会受伤害”。
你看我们很多人念佛,他把世间的事看得太认真,把世间看得太实,把念佛看得很虚,“能往生吗?不能往生吧!”这样,他就容易受伤害。夫妻、家庭、儿 女,一点小事,一点烦恼,就把他弄得死去活来。你真的是念佛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这个世间的事情就都摆平了,有什么摆不平的?我都愿意去往生了,你 欠我十万,欠就欠了吧!我马上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你骂我,骂了就骂了吧!年轻的时候,老公很恩爱,老的时候就嫌弃我,嫌弃就嫌弃吧!有观世音菩萨做我胜 友,还稀罕世间凡夫吗?有什么舍不得放不下的?没有什么。这个都很虚!
“哎呀,他伤害我了。”谁伤害了你呀?自己伤害自己,把世间看得太实在,这一脚站得太实,他就是你的善知识,“咚”,给你一脚,让你觉得很痛苦,你就会抽身了。等到我们愿生极乐世界这个心很实在,阿弥陀佛就会保护着我们,非常好!决定不会受伤害。
所以,念佛的人,你真信切愿,世间的事自然看得淡,说走就走,非常自在,很潇洒!不是我们有这个能力,是阿弥陀佛有这样的誓愿力量。
信愿念佛就是靠上佛的力量
念佛,“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的道力”:印光大师说得很肯定。我们信愿念佛就是靠上佛的力量,你不信、你不愿、你不念佛,就没有靠上佛的力量,只要信愿念佛,就是完全靠佛的力量。
有人在这里有误解,说:“那不靠我自己念佛吗?”当然靠你念了,阿弥陀佛不能代你念。你念佛才是靠佛的力量,不是说你念佛是靠你自己的力量,靠你自己的力量要靠戒定慧。
就好像坐船过海一样,你坐上船,才能靠上船的力量;你不上船、不坐船,怎么靠船的力量呢?你不能把坐船当做靠自己力量,“你看,我坐船,所以靠我的力量。”——你坐船才靠船的力量。如果要靠自己的力量,就是自己游泳、不坐船。
我们要渡过生死大海,要靠阿弥陀佛的力量。
当然,如果这一点你想不过来,说:“我就是要靠自己念嘛!”也可以。你念佛还是靠你自己念,佛不能代你念,你自己念。
重石乘船喻:业障由阿弥陀佛承担
我们看下面这一个比喻:
“譬如一粒沙子,入水即沉”:一粒沙子虽然很细,但是,如果放在水里边,“呼”沉底了。
虽然有千万斤的石头,装于大火轮船当中,它不仅不沉下去,而且还可以运到彼岸,随意使用。
千万斤的石头,代表我们凡夫业障深重;大火轮船,代表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大慈愿力;我们肯信愿念佛,代表我们的业障,投靠在阿弥陀佛的身上。
各位老菩萨,我们的业障,我们自己挑不动啊!昨天上山的时候,我那么一点行李,我都挑不动,我请人家挑;我们生生世世的业障,靠自己去消业,靠自己去挑,挑不动啊!靠谁挑?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挑夫。
《无量寿经》说: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我为众生、为你挑担子。”昨天,我一看那个挑担子的,我说:“哎,阿弥陀佛化身来了,他帮我挑担子。”——就是这样。
我们的业障,谁帮我们挑?阿弥陀佛啊!他用六字名号大愿船,说:“上来上来,通通放上来,通通给你挑了。”运到西方极乐世界,随意使用。到极乐世界,我们可以成佛,可以到十方国土去拜见诸佛,也可以到十方国土去教化众生。
石头比喻我们业力深重;火轮船比喻阿弥陀佛慈力广大。
细沙沉水喻:自力了生死太难
沙子代表什么呢?沙子就代表那个大修行人,他有戒定慧,用戒定慧的金刚钻把贪嗔痴的石头打磨,磨到后来只剩下一粒沙子那么大的烦恼。但是,即使到了这么一种程度,如果不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他要自己渡过生死海,放在生死业海里边,他不能了生脱死啊!各位想一想,多么困难!
仗自己修持之力,要了生死,须达到业尽情空的地步,否则,纵令烦恼惑业断得只有一丝一毫,也不能了生死。“喻如极小之沙子,亦必沉入水中,决不能自己出于水外”。
不要担心自己业障重
一粒沙子放到水里边,自然而然地沉下去了。不会因为沙子轻,就一定漂起来;也不会因为石头重,就一定掉下去。
你看,沙子和石头能不能到彼岸,跟它们的重量没有关系,只跟它们是不是乘船有关系。一粒沙子不乘船也要沉水,万斤巨石乘船也可以不沉水。
好了!我们能不能往生西方,跟我们业障轻、业障重是没有关系的。
某某人,他是出家师父,他出家多少年了,他业障轻,他能往生。出家师父如果不靠阿弥陀佛,他也不能往生。他能往生,就是我也能往生。
所以,不因为沙子轻,就能自己漂出水面;不因为石头重,就一定掉到水里边。同样道理,不因为我业障重,就一定要堕落在三界业海当中;也不因为你业力 轻,你就一定能够解脱生死轮回。你业力轻,要轻到什么程度?业尽情空、净尽无余,完全没有,一粒沙子那么大的烦恼业障都没有了,你才可以了生脱死。这个多 困难!
我们虽然有千万斤重的巨石,但是,我们也可以安然到达彼岸。
担心自己业障重,就等于担心阿弥陀佛这条船太小了,担心阿弥陀佛大愿船能够载多少人?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你看看,多大!十方众生的业障放上去,它一点都不沉的,照样成佛。
阿弥陀佛叫“无碍光如来”,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我们的业障像黑暗一样,你不要怕黑暗太深重了,把太阳光挡住了,说:“黑暗太深,把太阳光挡住了,太 阳照不进来。”没那回事!太阳一出来,群暗皆消。我们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内心里边千劫、万劫、无量劫的业障、黑暗当下扫除。
净土一法,专仗佛力;
不论断证,唯恃信愿。
(增广下?净土释疑序)
净土这一个法门,专门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不论你有没有断证的工夫(“断”是断烦恼,“证”是证菩提),你有没有戒定慧,有没有断惑证真,都不论。有 断证,也不增加;没有断证,也不减少。不因为你是造业凡夫,阿弥陀佛就驮不动;也不因为你能伏断烦恼,就能够增加阿弥陀佛救度的威神。不增不减,所以不论 断证,佛不用跟你论。佛如果跟我们论,我们都完了!我们通通没有断证。
净土法门,本来就是为那个没有断烦恼、没有证菩提的凡夫所开的法门。哪能再论断证?再论断证,他不就完了嘛!所以,不论断证,只论什么?只论信愿。
“唯恃信愿”:唯一的、能够依靠的,就是信愿——真信切愿。你是阿罗汉,能够断证,到了净土门里边,也要真信切愿,不然,这个门你进不来;你是菩萨,要入净土法门,也要真信切愿,念佛名号——“唯恃信愿”。
那么凡夫呢,说:“我是凡夫,我罪障重,我一点没有断烦恼,我一点没有证菩提。”这个也没有关系!阿弥陀佛也不论,不管你有没有断证,“唯恃信愿”,你也可以靠真信切愿,仰靠阿弥陀佛愿力。
“专仗佛力”怎么仗?不论我们的断证功德,也不靠我们的称名工夫,完全在于信愿。有信愿,就仗上;没信愿,就没仗上。所以说“唯恃信愿”。
念佛法门,乃佛法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
(三编卷一?复吴思谦居士书)
前面说不论断证,那还是业障凡夫,没有断烦恼,怎么能往生?这里就告诉你说:你可以带业往生。
那么,怎么带业往生呢?印光大师在这里又作了一个解释:就在这个娑婆世界来讲,我们是凡夫,烦恼惑业还没断,这样就可以往生,所以说带业。你到西方去了,就没有业带了,不是说把业带到西方去。
如果我们把业带到西方去了,西方就不是净土了。我们都造了下三恶道的业,这些业都带到极乐世界,那不成三恶道了吗?哪里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光明世界,业障是黑暗的,黑暗遇到光就消失了,就不可能带到光明里边去。
比如说这个房间里边有灯光,隔壁房间是一片黑暗。现在请你到隔壁房间去给我带一盆黑暗过来,你能带得来吗?你用盆子在里面装、使劲装,端过来,一端过来就没有了,消掉了。
一样的,我们虽然是罪恶凡夫,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无量光明土,我们的业带不去啊!在这个世界说带业,到净土就没有业可带。
片雪洪炉喻:消业往生
下面第二段法语,叫“消业往生”。
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
(临终三大要)
这个比喻非常好!印光大师讲的话是很圆融的,讲得很生动、很贴切、很好懂。
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万德洪名”,具足一切功德,好像炼钢厂的大洪炉一样。
我们多生多劫的罪业,就好像空中的一片雪花;阿弥陀佛名号像大炼钢炉,那个温度有多高,热力有多大!
一片雪花,你想把它放在洪炉里边,你一靠近就消灭了,当下消掉,了不可得,没有了。这个叫消业往生。
有的人就怀疑自己说:“我业障重,怕我不能往生,怕阿弥陀佛不来接。”说没那回事。阿弥陀佛名号像大洪炉,你业障再重,像一片雪花,只要念佛,当下了不可得,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佛自然来接引。
有人说:“《华严经》里讲:若此罪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们凡夫罪业很重,如果说每一个罪有形状、有体积的话,整个虚空装满了,都装不下了,这么多罪业!这里怎么说是一片雪呢?一片雪花很小、很轻啊!”
这是对机说法。如果就我们凡夫本身来讲,我们的罪业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们生生世世以来,都在罪业里面打滚。但是,你跟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一比,你尽 虚空界不能容受的罪业,也像一片雪花,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有这么大的功德威力,尽虚空界不能容受的业障,跟六字名号大冶洪炉来比,就像一片雪花一样,没有 任何问题。所以讲:“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消业往生,带业往生
净土法门有两种说法:一个叫“消业往生”,一个叫“带业往生”。这两种说法都存在,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就经论来讲,净土三经讲消业往生,像在《观无量寿佛经》里边,就说这个人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当下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就是“消业往生”。
那么,为什么说“带业往生”呢?还是一句话,“我们还有业障,却又往生了”,这样说我们好懂,就说“带业往生”,其实就是“消业往生”。
坐船过海喻:带业即消业
消业和带业都是阿弥陀佛的事情,我想可以打一个比喻。
比如说我们坐船过海,既可以讲船带着你的重量,也可以讲船消掉你的重量。你一百斤,船给你带掉了,不用自己驮;那么,这个船把你重量一带掉,等于你 的重量就消掉了,你不会沉到水里去。所以讲消业往生,讲带业往生,都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就放心大胆,你只管念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消业和带业,都不是靠我们自己。靠我们自己带业,也会“带”——带业下地狱,是不是?我们不能带业往生的,靠我们带业,肯定下地狱了;靠我们自己消业,也消不了的。
所以,带业也好,消业也好,都是阿弥陀佛的事。我们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西方净土。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
我很喜欢读最后这一句,我觉得印光大师特别慈悲,我读了这一句特别欢喜,“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他只能说这一个法门,“哎呀,我这个法门占上了,你看!我多自豪!我多幸运!”
以我们这样的通身业力凡夫,要今生了生死,除了这个法门之外, 以佛的大智慧,也讲不出第二个法门。所以,大家要死了一条心,你不要说信愿念佛之外,还修密、修禅,你通通是搞第二、第三法门。今生今世要了生脱死,除了 这个法门,佛都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你还能发明第二个法门吗?很多人就是不老实,“释迦牟尼佛说不出第二个法门,我可以修第二个法门”——没有那回事啊! 所以,大家要老实,听到这个话,心里宝此一行,“好啊!”
《法华经》的法门、《华严经》的法门、《金刚经》的法门,都是佛讲的,但是以我们这样通身业力的凡夫,修这些法门,你生生世世都在里面打滚,出不来 的。一定要是善根成熟、上根利智的人,他才可以仗这些法门了生脱死。我们仗这些法门,今生决定没有办法,以这么业力深重的凡夫,在这么短的时间,这一生就 要了生脱死的话,那只有信愿念佛这一个法门。这句话是从古到今、从今到后都不能改变的,这个就是规律,是金口玉言,就是如此。
大家如果念佛,说:“念佛希望不大,把握性不大!我再修修别的法门吧!换一个法门吧!”你要换,佛说:“我没有第二个法门给你选择了,要选只有这一个法门。”
结果这唯一的法门,是十方诸佛都出广长舌相来证明、劝我们修的,你不修,再去学第二个法门,就退步了。
学任何法门都要回向求生极乐世界;学净土法门不要学其他的——“专一”。
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
(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这是印光大师在世界佛教居士林的开示,是口语记录,很慈悲,对我们大众说:大家要晓得,你想靠自力修习,你自己有什么力量呢?
我们自己有什么力量?只有无始劫以来的业力。
生生世世都在这里面轮回打滚,没有解脱生死轮回。
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不能够了生脱死,要深信靠自己不行。
第二个要深信什么呢?
要信佛力,信自己没有力量,信自己只有无始劫来的业力,只有万劫千生不能够出离;信阿弥陀佛的愿力,自然一生成办。
业力、自力、道力、佛力
这里有几个名词,我来说明一下:业力、自力、道力、佛力,这四个名词,大家把它分清楚。
第一叫“业力”。
每一个人,不管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都一样,我们都有业力,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带业力来的。“业力”是指什么力量呢?就是指“贪嗔痴系缚力”, 贪嗔痴的力量把我们束缚起来了,这是轮回的力量、堕落的力量。这个力量很大!我们每个人都是业力冠军,发动机很强大,像火车一样,“呜——”转动了,往哪 里开?往三恶道开——这个叫业力。信佛不信佛都有业力,我们信佛的人怎么办?信佛的人就要准备对治这个业力。
第二叫“自力”。
“自力”是什么力量呢?是“戒定慧修持力”。
“业力”是凡夫贪嗔痴的束缚力、轮回力。那么“自力”呢?我要修行了,才谈到自力,是指“戒定慧修持力”。你戒定慧能不能修持,修到哪个程度?随着 你修持程度的增加,力量会增加。这个还是凡夫。你修五戒,你还是凡夫;你在打坐,想修禅定,还是凡夫;你开了慧,还是凡夫。这是自力修行法门、通途法门。 慢慢累积、慢慢加深、慢慢提高,达到什么程度?达到你戒定慧自力能超过业力,像一个大火车那么强大的力量,你能把它挡住,然后把它拉回头,你才有可能解脱 生死轮回。结果你的自力不敌业力,业力大于自力,你还不是往下掉嘛!
第三叫“道力”。
“道力”是“伏、断、净——解脱力”。通过修行戒定慧,第一步伏住了贪嗔痴,第二步断除了贪嗔痴,第三步贪嗔痴断除干净了,你就解脱了。这样你才能够得道,这个就是圣者了,不是凡夫了,叫“道力”。
我们大家有没有业力?通身业力,满了,生生世世都是业力来的。
我们有没有修持力呢?可能多少有一点点,但是太微弱了。
我们有没有道力呢?绝对没有!你有道力,就能够伏烦恼、断烦恼、除烦恼。道力是指圣者断净烦恼,得到解脱生死轮回的力量。你有道力,你也可以解脱生死轮回。我们只有业力,没有道力。
那要靠什么?你要靠佛力了!道力没有,佛力再不靠,只有业力,就只能下地狱了,是不是?
第四叫“佛力”。
“佛力”就是“愿、行、满——救度力”,阿弥陀佛愿行圆满救度的力量。阿弥陀佛,他因地五劫思维,发四十八大愿,又经过了兆载永劫不可思议长时间的 修行,愿行圆满,而成为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光明名号救度我们,这是佛力。我们虽然是满身的业力,一点道力也没有,但是,如果我们有佛力的话,我们就可以往生 西方极乐世界。
好!大家再复习一遍:
我们是业力凡夫,通身业力,我们想修持戒定慧,靠自力很微弱,不能够克服我们的业力,不能够达到道力解脱,所以我们就靠佛力。阿弥陀佛愿行圆满,功德凝聚在这句名号里边。我们信愿持名,仰靠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救度的力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靠上了阿弥陀佛的佛力,还要羡慕阿罗汉的道力吗?不用羡慕了。
我们靠上阿弥陀佛的佛力之后,还要羡慕人家山洞里面打坐的禅定力吗?不用羡慕了。如果不靠佛力,就算禅定力深,达到非想非非想天,还在三界之内,没有出离,你说有什么力量?
而阿弥陀佛的力量,能让我们出三界,往生西方成佛。
两种深信:信自己无力,信弥陀有力
印光大师又说了,要有两个信,
第一:
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这一点如果你还含糊,那你是太骄傲自大了。
这个要相信,相信怎么办?相信就要靠佛,不要靠自己,说“我修行,消我的业障,靠我自己断惑证真、解脱生死轮回”——不可能的事情,决定做不到!
第二:
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一函遍复)
你光有第一点相信,没有用,我们还是死路一条。第二点就让我们有往生成佛的希望了。
这跟善导大师讲的两种深信是一样的。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就劝我们要有两种深信,两种深信简单说起来就是:一要深信自己没有力量,只有轮 回;二要深信阿弥陀佛有力量救度我们这个轮回的凡夫众生,你再怎样贪嗔痴烦恼无法消除,佛有力量救你,这一点要确信无疑。不要怀疑说:“我业障这么重,阿 弥陀佛救得了吗?他愿不愿意救我?”阿弥陀佛平等救度一切。
两种深信,首先要深信自己是一个业力凡夫,“靠我自己决定不能了生脱死,我自己的修持力决定不能达到断惑证真”。第一种深信就好像把我们杯子里面的 水倒空了,你空了这个杯,阿弥陀佛的甘露水才可能灌注进来。如果我们内心里边觉得自己能修持,“我多少有一点力量吧!”那么,你这个杯子就没有倒空,你就 有东西,阿弥陀佛的法水就进不来,进来也有杂质,你就不专,你就不纯。所以,第一个决定深信很重要。
有第一个深信自己是业力凡夫,你才可能有第二个深信,完全归投、仰承阿弥陀佛的大慈愿力。如果没有第一个深信,信阿弥陀佛的救度就是一个表面上的观 念。“阿弥陀佛能救度众生,但是,是救度那个能修持的,有戒定慧的,像我这样的造罪凡夫,可能救不了”,这样就把自己排除在外了。
两种深信,一脉相承
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边开展两种深信,印光大师这里的法语意义也是一样的,可以说一脉相承。我们首先要相信自己是罪业凡夫,而阿弥陀佛 救度的,就是我们这样的罪业凡夫。我们这样的罪业凡夫来念佛往生是刚刚好,是正机,是阿弥陀佛首要的、主要要救度的对象。不要在这里推推让让的,说:“让 修行戒定慧好的祖师大德去往生吧!我这个凡夫怎么够呢?”
就好像我们到医院里去看病,说:“这个健康人,你身体好,你排队站前边,让你去看病吧!我这个病人哪里够资格呢?我这么重的病,不够资格来挂号,不够资格来看病。”——这就错了。我们因为重病,才够资格,越是重病,越要进急救室。
我们是贪嗔痴业力具足的凡夫,我们要进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急救室。小小感冒伤风,那个不重要,他可以排在旁边,正常挂号。反而是我们更应该急切 地获得阿弥陀佛救度。而阿弥陀佛的救度,正是以我们这样的造业凡夫作为他首要的救度目标。就好像医生看病,是以重病、急病作为他首要的诊治对象。
所以,大家这里要明白,要有机深信。不是说我们自己果真是那么贤善,那样的有修持力,是因为我们自己把自己看大了、看高了。所以,《无量寿经》里讲:
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有骄慢心、懈怠心,你很难相信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内心发生障碍。
两种心理障碍
往往学净土法门的人,会有两种心理障碍。第一种人认为说“我修持得好,你看我在持戒,我在诵大乘经典,我在种种的修行,所以阿弥陀佛会救我”,他没有深信,他认为自己是很不错的,“我不是那么差的造业凡夫!”
善导大师说:
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他没有这一点,“阿弥陀佛为什么会救我呢?因为我表现好,我会修行,我做了很多的功德……”这个是骄慢心,跟阿弥陀佛不相吻合的。
第二种人,“我是造业凡夫,我完蛋了!阿弥陀佛不能救我了”。这两种都是错误的。要相信自己是罪业凡夫,阿弥陀佛就是要救我这个罪业凡夫。所以我们就会很老实地来念佛。相信自己是罪业凡夫,你就不会好高骛胜了,你心里面就很踏实,你就不会作怪,就会专念阿弥陀佛名号。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
(续编卷下?净土指要)
如果这一关不过,净土法门你进不来。就是说:我们要靠佛力,不要靠自力。自力跟佛力怎么能比呢?靠我们自己修持的工夫,那个差太远了。
不过这里需要解释说明一下。并不是说我们持五戒的,就不持五戒了;我们孝顺父母的,就不孝顺父母了——不是这样。只是说我们持五戒也好、孝顺父母也 好,靠这些,要往生西方,是没有力量的,往生西方全靠佛力。世间做人,你还是按老规矩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都应该这么做,它不构成解脱的力量,不 构成往生。
我们念佛,完全靠佛力。
净土法门的本质乃是仗佛力
净土法门和普通法门的本质区别在于净土法门乃是仗佛力。所以,印光大师就说:“此是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
我们修学净土法门,这个观念要清楚,这个理路要明白。
往往有的人说:“师父啊,我念佛不得力啊!”总觉得没有得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他就认为自己念佛工夫不好,心没有清净。其实他是信愿没有具足,也不明了我们净土法门是在仗佛力。他要靠自力修持的工夫,那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得力呢?永远心里没有底。
如果知道我们完全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你自然每一句佛号都有力量了——因为靠佛力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所得到的,都是阿弥 陀佛的救度之力,以信愿感通阿弥陀佛。所以,你念的每一句佛号都很实在,不是觉得说佛是佛、我是我,“哎,我念佛不得力啊!”是因为不明了这个道理。如果 明了净土法门在于仗佛力,像印光大师所说的,“拣去自力,注重佛加”,我们每一句佛号都会脚踏实地,实实在在。
“净宗切戒”之文(切戒藐视佛力)
世有好高骛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
(续编卷下?净土指要)
世间往往有这样的人,喜欢唱高调,喜欢显示自己高超,看不起平平常常、平平淡淡的净土法门,这叫“好高骛胜者”。净土法门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高超、 优胜,就是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老阿婆、老阿公都会念。所以,好高骛胜者,他对这个法门不容易契入。他往往喜欢多谈自力修行,对佛力,他很看轻。
我们人从生下来到死,没有一件事不是靠人家,他觉得很习惯,挺好的。
小事情都靠人力,而不以为耻;为什么独独了生死这件大事,要靠自己不靠佛力呢?
老人家很慈悲,讲话都很简洁、直截,很恳切,骂人骂得也舒服。因为他很慈悲,不是嗔恨心骂出来,而是以慈悲心来呵斥。说这样的人属于丧心病狂,居然达到这样的地步了。从生到死小事都靠人力,不以为耻;了生死的大事,佛力他不接受,说要靠自己修行,要自己修行戒定慧。
如果不是学净土宗的人,也只好随他去了。因为学其他宗派的,他就是要靠戒定慧修持,断惑证真。
净土宗的行者,这个是我们的一条戒规,你要切实遵守奉行,不要犯这样的毛病。你学净土宗了,还不愿意靠阿弥陀佛的佛力,要靠自己工夫、靠自己修持,这就属于不明理。
小结:仗佛慈力
从第五到十一,总共七条文是说明仗佛的慈力,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
第五条,用两个比喻来说明:信愿念佛往生西方,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戒定慧的道力。
第六条,说明怎么样专仗佛力——“唯恃信愿,不论断证”。
第七条,佛力既然不论断证,我们还是凡夫,有业力怎么办?阿弥陀佛带你——带业往生,也是阿弥陀佛消业往生。所以,不用担心。
第八条,舍了这个法门,再也没有带业往生的法门了。不可能说你充满着烦恼惑业,还能够解脱生死、能够往生成佛的。只有这一个法门,佛力能救业力。我们业力深重,要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来救度。
第九条,虽然佛力能救业力,如果你不相信,你自心就有障碍。信自己无力,就会仰求阿弥陀佛的救度;信弥陀有力,心中就安稳。
第十条,说明净土法门所以超胜一切法门在于仗佛力,这是修学净土法门最重要的地方。
第十一条,不愿意接受佛力救度,这是净土宗的人最要戒止的。
下面我们来学第三部分:念佛胜易。
“胜”是殊胜,“易”是容易,念佛法门同时具有这两个特点。
念佛法门容易,大家都知道,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三岁的孩童也会念,没有谁不会的。但是,很多人认为念佛虽然容易,可是他不认为念佛殊胜,他认为 念咒、修密、参禅、诵大乘经典等等更殊胜,这样就是对念佛不了解。或者有人认为念佛要达到工夫一心不乱才殊胜,但这又不容易。一般人都认为“便宜无好货。 容易,肯定不殊胜;殊胜,肯定不容易”。
他不知道念佛法门:既殊胜,又容易;既容易,又殊胜。
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三编下?净土法门说要)
第十二条,“念佛必生”之文,或者说是:“我今必生”之文。
后面八个字多干脆!我们很多人都这样讲:“我今念佛,不知道能不能往生?”所以,印光大师就告诉你说:
“我今念佛,必得往生”:这个“我”,是我们在座每一位的“我”,任何人都要抱这样的想法。
弥陀保证我往生
那么,道理何在呢?是因为阿弥陀如来,在因地作法藏比丘的时候,超发四十八大愿,每一愿都为了慈悲救度众生,尤其其中殊胜的第十八愿,叫做“念佛往生愿”,此愿的内容是说:“你念我的名号,如果不往生我的净土,我誓不成佛!”
所以,我们为什么念佛往生?大家为什么学念佛法门?不是我们自己发明的,它是有来源的,来源就在阿弥陀佛的誓愿。你找到来源了,就知道可靠。阿弥陀 佛当初发愿说:“我怎样救度众生呢?我如果用戒定慧的方法,这个方法十方诸佛都用过了,有少数众生可以做得到,绝大多数众生都做不到。”所以,阿弥陀佛作 为法藏比丘,经过五劫思维,用什么方法?最简单、最容易、最殊胜的;用什么方法?如果用诵经的方法,有的人不识字,有的人没时间,有的人请不到经本,也有 很多人漏掉。法藏比丘用五劫思维,找出一个最好的方法:“我把我修行的功德——不要众生修,众生自己没办法修,我修行一切戒定慧、六度万行,所有的功德, 浓缩在我的名号当中,让众生称念我的名号,我就可以救度他!这样,任何人都可以念。念我的名号,我这个名号达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这个名号要达到:任何人, 只要他愿意往生我的净土,称念我的名号,我都能够救他往生我的极乐世界,达到这个水准我才成佛;如果我的名号本身不具足这样的功德和功能,我誓不成佛!我 要继续修行,还要往下修,还要累积功德,一直达到名号里边圆满了这样的功德——十方任何众生,只要念我的名号,愿生净土,都可以让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 个时候,我才成佛!”
《无量寿经》里讲:法藏比丘发了这么大的愿之后,他经过兆载永劫、不可思议长的时间的修行。一般诸佛修行都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已经是天文数字长的 时间了。但是,这位法藏比丘修成阿弥陀佛,不是三大阿僧祇劫,是兆载永劫。“兆”和“载”都是极大的天文数字,后面加个“永”——“不可思议无央数劫”, 修成了这句六字名号。为什么?因为如果有一个众生,他不能为他修行圆满,令他往生净土的资粮成熟,他就不成佛,还要为他修行。
所以,各位要知道:在兆载永劫、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之前,就有一位伟大的比丘菩萨,叫做“法藏比丘”,在为我们修行啊!我们不要担心自己没有修行,在那么久以前,就有法藏比丘在为我们修行。
他的修行在哪里?说:“我为你修行,把功德放在我将来成佛的名号里面,让你来称念。”现在这个比丘已经成佛了,叫做阿弥陀佛。
那么,法藏比丘当初许诺给我们的,现在就要兑现,叫“因圆果满”,他因地的发愿圆满了,则果上的功德成就也圆满了。
所以,《阿弥陀经》说: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在《阿弥陀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再三、再四地告诉我们说:
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啊,阿弥陀佛救度你的极乐世界的功德已经成就;阿弥陀佛救度你的六字名号的功德已经成就;阿弥陀佛救度你的无量光明、无量 寿命已经成就了!你只要相信,你只要愿意,你只要念佛,执持名号,就是你的,你就可以来往生啊!”而我们还要在那里自己修,我们什么时候修成就?所以,经 典里说:“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阿弥陀经》这个“成就”,是为谁成就?为我们成就的。《无量寿经》说: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阿弥陀佛成就名号、成就极乐国土、成就无量光寿,是要让我们也能成就功德。
就像父母赚了钱,盖了楼房,是给儿子用的。父母发了财,等于儿子发了财,儿子还小,又没有智慧,出去打工很辛苦;爸爸是大富翁,比比尔?盖茨的钱还多,“给你吧!你接受就好了!”
阿弥陀佛把他所有的功德,浓缩在六字名号里面给我们,我们接受就是我们的。
他当初发愿说:“你念我名号,如果不往生,我誓不成佛。”
现在他已经成佛了,他讲的话也兑现了。
阿弥陀佛说:“你念我的名号不往生,我负责!我以誓不成佛来负责!现在我都成佛了,肯定没有问题!那么,你念我的名号,我保证你百分之百能往生!”
这句话要听懂啊!这句话是我们整个净土法门的源泉。我们念佛往生,不是我们自己脑子想出来的,是阿弥陀佛给我们发誓、发愿、赌誓的。所以,我们念佛百分之百能往生,谁保证的?阿弥陀佛保证的。所以,“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我今念佛,必得往生”,不是我修得好,“某某人,你讲这个大话,你得到清净心了吗?”
“没有。”
“你伏住烦恼了吗?”
“没有。”
“你开智慧了吗?”
“没有。”
“那你念佛为什么能往生啊?”
“因为阿弥陀佛发愿了。他说我念佛不往生,他不成佛。他现在成佛了,所以我念佛一定往生。我虽然没有开智慧,阿弥陀佛早开了;我虽然没有功德,阿弥陀佛早有了,且都在六字名号里边,我靠阿弥陀佛,念六字名号,当然可以往生了。”
如果有人说:“我念佛能往生!为什么?因为我没有烦恼了,因为我开智慧了,因为我心清净了,所以,我能往生。”——错了!他肯定有危险。靠自力怎么能往生?不是靠这些。
“因为我没有智慧,因为我没有清净心,因为我有很多烦恼,所以我只有堕落地狱。但是,阿弥陀佛为我这样的众生发了四十八愿,为我这样的众生成就了六字名号,所以,我不会堕地狱,我必定往生!”
这个道理很明白——因为……但是……所以,三句话。
“因为我造罪,我是应该堕地狱的,但是阿弥陀佛发明了这么好的法门,所以我不会堕落地狱。”
就好像这个人到了癌症晚期,喉癌、舌癌、皮肤癌、血癌,他是死定了。但是,他遇到了神医妙药,起死回生,不会死了,而且还能够变年轻。
我们有贪癌、嗔癌、痴癌,我们得了三种癌症——贪嗔痴,我们必定堕落地狱。但是,南无阿弥陀佛是大医王,他发明了六字名号的灵丹妙药,所以,我不仅不会死,而且我到极乐世界会成为年轻的菩萨,成为无量光寿的佛身。
《第十八愿浅释》《阿弥陀经核心讲记》
这里有两本书,《阿弥陀经核心讲记》,还有《第十八愿浅释》,和我们这次讲解的内容是一致的,大家可以请。这两本书弘愿寺都有,免费送的。
《第十八愿浅释》是专门解释四十八愿里面的“念佛往生愿”,这一愿就讲了七节课,讲得比较清楚,大家看完之后就很明白。我们往生是有底气的,是有依靠的,就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是讲解《阿弥陀经》的最重要的一段经文,“核心”的经文。哪一段呢?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一段经文才一百多个字,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误解了,就吓退了很多人。
第一、多善根。
第二、一心不乱。
第三、心不颠倒。
这几个问题,在这本《阿弥陀经核心讲记》里边讲得清清楚楚,通通解决。
念佛胜易,因有弥陀誓愿
念佛法门具有殊胜、容易两大特色——这殊胜和容易都是来自于阿弥陀佛的誓愿。
为什么容易?因为阿弥陀佛为我们发了这样的誓愿:“若众生称念我的名号,不往生者,则我不成佛。”他是选择口称名号之易行至极。阿弥陀佛因地作法藏 比丘发愿的时候,就以称名这个最容易、最殊胜的行持方法,作为众生往生的方法。所以,容易来自于阿弥陀佛的慈悲。他如果用一个困难的方法,就只有少数人做 到,大多数人遗漏了。
之所以殊胜,也是因为有阿弥陀佛的誓愿。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要给我们最彻底圆满的佛果的救度——救度我们成佛。是把他五劫思维、永劫修行的功德, 都聚缩在六字名号当中,回施给我们博地凡夫。所以,名号是无上之法,大乘至极之法,是佛的果海功德。念佛“胜”、“易”,都来自于弥陀的誓愿。
我今念佛 必得往生 —— 铭刻在心
这条文我再读一遍:
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念佛称为“正定之业”。“我今念佛,必得往生”,这八个字希望大家能够铭刻在心。
“我今念佛,必得往生”前面有一个“故”,“故”就是所以。为什么“我今念佛,必得往生”呢?是因为弥陀发愿,因圆果满,他的愿望实现了。
佛愿不虚 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用四十八字来解释阿弥陀佛因中的誓愿、因圆果满,我把这四十八个字诵一遍给大家听: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前面二十四个字是来解释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后面二十四个字是解释说:这条愿已经实现了,我们念佛都必定往生。意义跟这里是一样的。
“彼佛”就是那个发了大愿的佛,当初是法藏比丘,现在已经成佛了。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现在成佛。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成佛了,那么就知道:他的誓愿就兑现了,就圆满了,他讲的话就没有欺骗。他没有成佛之前发愿说:“我成佛的时候,你念我的 名号,下至十声,若不往生,则我不成佛。”现在成佛了,他的誓愿就兑现了。他所发的誓愿殷重、恳切,没有虚假,成佛了嘛!他的愿如果虚假了,他就成不了 佛。
既然阿弥陀佛的愿不虚假,他说:“你念我名号,必然往生;你不往生,我不成佛。”所以: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我们都是众生。所以,这里印光大师讲:“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因为讲“众生”是讲十方众生,所有都包括在内,但是落实在我们身上,就是“我”,每一个人都这样想:“阿弥陀佛为我发愿,为我修行,为我成就六字名号,让我称念名号必然往生。他不会讲假话骗我,所以,我念佛一定往生。”
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
(续编下?颂赞)
这四句也是很美的。阿弥陀佛因地发四十八愿度众生,五逆十恶的人一念忏悔,回心转意,阿弥陀佛也来迎接他回归极乐世界。
“非是混滥无简择”:“阿弥陀佛不是太没有原则性了吗?上根利智的菩萨也来迎接,阿罗汉也来迎接,还可以理解;凡夫里边的善凡夫来迎接,也还可以理 解;这个恶凡夫,而且是五逆十恶的罪人,阿弥陀佛怎么也来迎接呢?怎么一点原则性没有、一点没有善恶区别呢?”所以这里说“非是混滥无简择”,不是说他糊 里糊涂、含混笼统地不加简择,他是哪一个角度呢?
“怜彼是佛尚未成”:阿弥陀佛怜悯我们,怜悯这个造作五逆十恶的众生,他本来就是佛,具有佛性的光明,佛性跟佛比是不减的,只不过因为他没有成佛, 被贪嗔痴的垢染埋没了,造罪造业了。佛不是嫌弃我们,就好像前面讲的:一个摩尼宝珠,丢到粪坑里边,不会因为上面有一层粪,就把它扔掉,反而是宝贵它本体 就是摩尼宝珠,把它洗干净。佛也不会因为我们有贪嗔痴这样的垢染,就把我们永远地舍弃了,而是因为怜悯众生本来就有佛性,本来可以成佛,可是造罪造业,所 以他以六字名号来救度我们。道理如此。
五逆十恶的人归心,阿弥陀佛来救度。“五逆十恶”是罪中罪大恶极的罪,尤其是五逆当中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还有杀阿罗汉,像这三种罪过,就是直接 对佛都要谋害,对佛教都要破坏,对阿罗汉圣人都要下毒手,这在任何宗教当中,也没有说这样的众生还会救。只有我们的佛是大慈大悲,这样的众生——破坏佛 教,谋害佛教,佛都还要救度他。怎么可以理解呢?
所以,佛的大慈大悲,超过我们的思议。就像子女得疯狂病了,拿着刀要杀父母,父母不仅不嫌弃他,而且说:“哎呀,我的儿怎么疯了,成了这个样子?赶紧救他,把他的病治好!”
阿弥陀佛看我们众生就是这样,我们累生累劫以来,都做了太多对不起佛菩萨的事,“哪有什么因果报应啊?哪有什么极乐世界啊?都是骗人的!”
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这样的邪见是很深厚的,今生、过去世讲过这样的话,做过这样的事。但是,佛对众生没有一个舍弃。你对他顶礼膜拜,他也坐那个地 方;你就是红卫兵拿着刀、拿着枪来了,他也不舍弃。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够破坏得了佛教,佛彻证宇宙的真理,佛就是真理本身,真理是不能破坏的。但是,众生如 果起了逆恶之心,罪业太重,佛就怜悯。如果起了信顺之心,信仰阿弥陀佛,顺从阿弥陀佛,佛就欢喜。虽说欢喜,不是像我们凡夫一样,为他自己被我们相信而欢 喜,而是为我们众生而欢喜,“因为你可以得救了!”因为佛本身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彻证唯心,圆成真理,众生是信是毁,对佛无益无损,损益都在 众生。
佛之慈悲誓愿,正为未断惑者无由了生死,特设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之特别法门。俾凡有心者能修,凡具信愿念佛者,皆能生。
(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一)
所以讲念佛容易啊!逆恶归心的人也来救度,只要有心的人,你都可以修。有心能修,就是能够信愿念佛,你都可以往生。
为什么叫“凡夫为本”呢?如果我们能够修持戒定慧,断惑证真,你都可以自己成阿罗汉,解决生死轮回了,用不着这位法藏比丘为我们发愿了,所以,这里说:
“佛之慈悲誓愿,正为未断惑者,无由了生死”:正是为了那些没有断除惑业烦恼,没有办法靠自己了生死的人,慈悲发四十八大愿。
“特设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之特别法门”:不能靠自力断惑证真,就让你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俾凡有心者能修”:你只要有心,这个法门你都可以修行。
别的法门,你有心不一定修得了,但是净土法门,你有心就可以修。如果你不念佛,这个不是说法门难、你做不了,是你没有心。念佛法门,只要有心,都能念佛。
有人说:“我没有时间念哪!”——都是假的!天底下找不到没有时间念佛的人。念佛又不耽误时间,怎么叫没有时间念佛?
“师父,为什么没有时间念佛?你看:我每天要四个小时看电视,两个小时打麻将,一个小时吹闲牛,还有几个小时吃饭,还有几个小时交朋友,就没有时间念佛了。”
这个就是没有心,不是没有时间。念佛这么重大的事摆在后脑勺,那些世间造罪造业的事放在第一位,哪里是没有时间呢?任何事情,你如果重视它,你就有 时间了。何况念佛法门,也不需要另外花时间,你走路、搭车、洗衣服、上菜市场买菜,路上可以念佛;接送小孙子,在路上可以念佛……,念佛的时间到处都是。 早晨眼睛一睁开,就可以念佛了;晚上睡觉,往床上一躺,就可以念佛了,哪里没有时间念佛呢?
有心,就是有信心、有愿心,“我愿往生,愿阿弥陀佛救度,信阿弥陀佛救度,我念阿弥陀佛救度我的名号”,通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皆能往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容易!
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增广上?与陈锡周居士书)
强调信愿
“信愿持佛名号”:印光大师为什么屡屡提到“信愿”两个字呢?是因为在印光大师那个时代,有的人讲念佛,就老是讲做工夫,不注重信愿。前面说了, “专崇行持,不尚信愿,执事废理,犹属自力法门”,与“自性唯心,不仗佛力,执理废事,同一过失”。因为普遍存在这样的过失,所以大师经常就提到说:你持 佛名号,不是要你自己做多么大的工夫,要你自力达到什么程度,你要有信愿!“信愿,信愿!”所以经常这样讲。
凡心投觉海
那么,信愿持佛名号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即能:
“以凡夫心,投佛觉海”:佛的大觉海。凡夫心跟佛的大觉海,可以讲完全不是一个境界,根本不能契合的。凡夫心就是事相分别——好、坏,长、短,不能 够契入不生不灭的真如理体。佛称大觉海,已经完全证悟不生不灭的真如理体。如果以我们本身的状况来讲,跟佛的大觉海完全不相融。不要说我们跟佛的大觉海没 办法相融,就是菩萨,就是阿罗汉,你都无法思维。经中讲:“举心即错,动念即乖。”你起心动念都是错,都违背真理,跟佛的大觉海完全两回事。这样的话,我 们就永远隔在佛的大觉海之外。
为什么释迦佛不劝我们念别的佛、往生别的净土?因为那些佛都安住在他本身的境界——大觉海当中,但是他们没有特别架一个管道跟我们沟通,他们需要你成为登地的菩萨,你豁破无明了,你跟这些佛本身的觉悟气氛才能沟通得上。
所以,按照通途的教理,要登地以上的菩萨才可以到诸佛的报土。因为登地的菩萨已经破无明了,已经不退转了。佛所见,他能少分而见;佛所知,他也少分而知。但对于我们而言,跟佛的觉悟智慧差得太远了,没法沟通。
但是,信愿持名一法,能够让我们凡夫心投(“投”就是投归、投放),放在阿弥陀佛的大觉海里面。我们一旦放在阿弥陀佛大觉海当中,我们就变成阿弥陀佛大觉海。
滴水赚海喻:大利成佛
好像一滴水,投放在大海里边,那你就赚了,我们用一滴水赚一大海的水,好不好?做生意讲一本万利,这比那个还要大!
这一滴水就代表我们信愿念佛这个心。我们本身虽然佛性具足,但是,我们离开阿弥陀佛大觉海,我们就会轮回,佛性不能起作用。佛的大觉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展开讲,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光明、觉悟,大海一般的功德,可是收缩起来也不外乎就是六字名号而已。
信愿持名——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愿意让阿弥陀佛救度我,称念他救度我的名号,等于把我们这一滴水,投放在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的大觉海当中。所以叫“以凡夫心,投佛觉海”。
这一滴水放在大海里边,也就跟大海同一深广,同一咸味——跟大海一样的深,一样的广,一样咸的味道,找不到这一滴水了,失去原来的味道了,大海都把你同化了。
“投”就是投放、投入,也就是我们归命的心情。“归命”也叫做投诚,诚恳归向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滴水,如果不归在阿弥陀佛无量寿的大觉海当中,就会干涸。一旦投放在阿弥陀佛的大觉海当中,我们就永远不会干涸,而且会成佛。
不要说到达极乐世界——那是果地;现在念佛,就决定将来可以成佛,所以说“念佛成佛”。
印光大师用八个字来说明:
“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刚才说过了,我们怎么能跟佛的智慧沟通?如果论自力,我们前面学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阿罗汉、大菩萨都没办法测度佛的智慧。
经典里讲,十地菩萨(初地、二地、三地……),一地比一地,初地菩萨就不知道二地菩萨——走路脚在哪里抬起,又在哪里落下来,他都不知道。说明他们不是一个境界;二地菩萨看三地菩萨也一样的,三地菩萨在哪里抬脚、在哪里下脚,他不清楚。那何况菩萨来看佛,根本就不知道了。
而我们凡夫来念佛,能够“潜通佛智”。
蚂蚁书生喻: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师父,你越讲,我心里就越糊涂了,怎么能够潜通佛智?”
好!下面讲一个故事:
说是一个书生到京城里赶考,半路上下了一场大雨,下大雨的时候,小沟就淌起水来了。他就发现在沟这边有很多蚂蚁往那边看,那边有很多蚂蚁往这边看, 它们互相都过不来。这个书生很慈悲,就捡了一根小树枝,往中间一放,这边的蚂蚁“哗啦哗啦”都过去了,那边的蚂蚁也像开通大桥了一样,“哗啦哗啦”都过来 了,两边的蚂蚁畅通无阻。
那我们来想:蚂蚁是一个小小的生命;书生是要到京城赶考的,是一个饱读经书的人。请问:蚂蚁能了解书生的智慧吗?小沟哪怕只有一尺宽,对蚂蚁来讲就 像太平洋一样,“这么宽、这么远,怎么过?”它没有智慧来搭桥。但是,书生拿一根树枝往那里一放,蚂蚁顺着树枝爬过去,书生的智慧,蚂蚁就得到了,就潜通 书生的智慧。
书生代表阿弥陀佛,蚂蚁代表我们。我们跟阿弥陀佛之间的差距,比蚂蚁跟书生差得还大,我们想渡过生死轮回的河流,往对岸看,我们没办法过去。所以, 阿弥陀佛把六字名号的树枝往这里一放,你愿意念佛,你顺这个六字名号的小树枝“嗞儿”就过去了。好像六字名号简简单单这么六个字也不长,你以为很简单,这 个是佛智啊——“潜通佛智”。你只要愿意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就可以到彼岸——“暗合道妙”。
“潜”就是不明显,自己都不知道。像这个蚂蚁,它爬过去了,它也不懂,它也不知道这是书生的智慧;书生怎么想,它也不知道,它就爬过去就好了。
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凡夫,对于佛的智慧“如聋如哑”,根本就不清楚。你再怎样赞叹,都没办法说明,没办法想象。但是只要念佛,我们就接受到了,我们就享受到了,所以这叫“潜通佛智”。暗暗的,不知不觉之间,连自己都不明白,就得到佛智了,就享受佛智了。
比如说坐飞机,我们不需要懂得空气动力学,我们也不需要懂得发动机的原理,我们也不需要懂得飞机的内部构造,我们也不需要懂得驾驶,我们也不需要懂 得什么航管路线,也不需要懂得油料构成,什么都不需要懂。但是,如果相信飞机不会出故障,然后愿意坐上这个飞机,那么,科学家的智慧,制造工人的辛勤,所 有人的服务,你通通享受到了。
阿弥陀佛五劫思维的智慧,兆载永劫的苦修苦行,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但是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通通为你所享受,为你所拥有,这叫“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如果修别的法门,你就慢慢修吧!一个一个来,慢慢来。
所以高啊,妙啊!我们念佛法门,念佛的人虽然愚痴,但是,我们跟佛的智慧相沟通。是通过什么沟通?通过信和愿。你没有信愿,那不能沟通。
信愿,信什么、愿什么?信六字名号,愿念六字名号,而称念六字名号。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就是佛的大觉海,就是佛智,就跟他沟通了,这就是无上佛道。
“道妙”:道是非常的玄妙。如果靠我们自己悟,我们悟不到,可是我们念佛就自然沟通了。
只要口称名号这么容易,“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这么殊胜。
持名一法,乃“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
(增广上?复吴希真居士书二)
即凡而佛
你当下是凡夫,当下跟佛成为一体,叫“即凡而佛”:你现在虽是凡夫,将来必定成佛,叫“即凡而佛”;又凡夫即是迷,佛即是觉,即凡而佛也就是“即迷 而觉”,不必另外求觉,所谓“潜通佛智”;又凡夫染污,佛恒清净,即凡而佛也就是“即染而净”,不必另外寻清净,善导大师说“凡夫贪嗔烦恼心中,能生清净 愿往生心”;又凡夫即是烦恼,佛即是涅槃,即凡而佛,即是昙鸾大师说的“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持名一法很简单,“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当然,这里讲的持名一法,都是指有信愿的,不是指那个“专崇行持,没有信愿”的,不是那种,这样就“即凡心而佛心”,这个法门这么殊胜!
怎么叫“即凡心而佛心”呢?就是说我们信愿念佛这个信愿的心,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心,是阿弥陀佛的智慧心。前面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果地觉就是佛心,因地心就是凡夫信愿之心,所以“即凡心而佛心”。
一心不乱
《阿弥陀经》里讲“一心不乱”,我们凡夫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合为一体,成为一个心以后,你就不乱了,二心就容易乱。
人常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两个人如果一条心的话,它的锋利连金属都可以切断。如果这两个人关系很好,很默契、心心相印,人家再怎样挑拨离间,他们两个之间都很好的。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心里边还在怀疑阿弥陀佛呢!“阿弥陀佛,你真的救我吗?我这样真的可以了吗?你不会嫌弃我吗?”我们还有很多疑惑心,再遇到有人拿他宗的教理来妨害,必乱无疑。
“一心”,怎么样一心?信愿就是一心。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他是用六字名号来救度我们。所以,这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心,他的慈悲心和他的智慧心是一个载体。因为心需要通过某一种东西来表达。
比如说,这个人饿得要死了,我们有心要帮他,我们的心怎么表达呢?拿水果来。这个水果,就是我们要救他的心的物化,表现出来了。这个就要饿死的人, 他要延续生命,他有这个心,那么他要吃这个水果。这个水果本身就包含了两方面:一方面是我给他,要救活他的命,是我的心,水果给他;另一方面,他看到水 果,他要吃下去,这个水果就是他的希望心,是他生命延续的希望。所以这一个水果就包含两方面。
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一方面就是佛的大慈悲心、大智慧心,佛救度我们的愿心,“我要救你,用什么?用六字名号救你”。另一方面,我们归命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就成为我们的信愿心,以信愿来持受这句名号。
所以,这句六字名号本身,它是佛心跟凡心结合成一体的,“即凡心而佛心”。从佛那边看,是佛的救度心;从凡夫这边看,是我们的归命心。我们的归命心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救度心,我们才能归命他。
你为什么不归命张三李四?张三李四救不了你呀!
你为什么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能救你呀!
你为什么改了法门了?你不认识阿弥陀佛,你不知道阿弥陀佛能救你。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是一个必堕三恶道的人,只有阿弥陀佛能救度我们,那我们这个心不会再改变了,我们会归命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归命心和救度心是一个心。从凡夫这一边来讲,就是我们归命南无阿弥陀佛的心;从佛那一边来讲,是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救度心,所谓“即凡心而佛 心”。心和心之间,就是以六字名号成为一体。信愿、归命,归命什么?南无阿弥陀佛;救度,用什么救度?南无阿弥陀佛。都是一件事。
就好像我们在一个岛上,岛要沉没,有人驾船来救我们,我们上的这条船和船长开来的那条船是一条船,都是一件事。
阿弥陀佛来救度我们的名号,和我们称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成为一体,这个叫“即凡心而佛心”,你看多自在!
所以前面说了“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在我们的信愿心当中,就包含了阿弥陀佛的大觉海,他的救度心、他的慈悲心、智慧心当中所具有的一切功德,所以,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成佛。
佛心的清净超越我们的感觉
大家说:“我还要找清净心。”我们找的那个清净心不算数的,那个是凡夫的生灭心。只有信愿持名这个心是佛心,“佛心无不清净”。佛心的清净,“我没 有感觉呀?”因为佛心的清净超越我们的感觉,是不垢不净的清净。我们那个清净,是感觉的清净,“你看,我现在感觉好多了,清净多了!”这个,你现在感觉 好,等一下就感觉不好了;晚上感觉好,天亮就不好了;白天感觉好,晚上又变了。今天儿女孝顺,工资发得多多,人家讲好话,说得你兴高采烈,感觉得意洋洋 的;到了明天,天要下雨,关节又痛了,媳妇又跟我吵嘴了,锅里面烧饭又烧生了,事儿都来了,你就又完了。这个都是生灭的,不能在这里面去找。
阿弥陀佛这种救度的清净心是不生不灭的。而我们现在为什么感受不到?因为我们是愚钝的心,你能感受到名号清净的话,那你就不是凡夫了。我们为什么感受不到?就因为我们是凡夫嘛!所以不要找感觉。
阿弥陀佛的广大智慧,我们没有感觉,你如果落在感觉当中,就肯定错了,因为那个是凡夫生灭的东西,你把你的生灭感觉,当做一种解脱的本钱,那你大错而特错!“哎呀,好啊,这样就能往生了”;感觉没有了,心里就慌了。
所以,我们只念“南无阿弥陀佛”,有感觉、有感应、有感动、有体验;我哭出来了,我笑出来了,我欢喜了,通通都不要管它,只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靠定这句名号,像靠准了一座大山一样稳当。
所以,这个是“即凡心而佛心”。
就好像我们所讲的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这六字名号就是沟通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的。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其实跟极乐世界就已经是一纸另面了。我们 还在娑婆世界,是凡夫,所以,我们那一边还是有分别、有贪嗔痴。但是没关系!我们已经在六字名号这一边了,这口气一旦不来,“呼”就到了另一边来了,这一 面是无量光明的,就可以往生成佛了;只是现在暂时在这一边,还没有往生成佛。
“我怎么不知道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有这么大功德?我怎么不清楚?”你还是凡夫,你哪能测度到呢?
经典里有个比喻:以凡夫的心想去测量佛的智慧,就好像拿一把尺子要去量虚空一样。你拿尺子量虚空怎么量?“一尺、五尺、一百尺……”,没办法量。
你拿尺子量桌子可以,“四尺五寸”,好像感觉很实在,这个是有形有相的,因为我们的心都是生灭的,有为造作的,所以我们所思维到的东西,能感受到的,都是有为、造作、生灭的东西。
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无为、不生不灭,你怎么能找到感觉?除非你已经悟得不生不灭了。没关系!你只要念,到达极乐世界,当下豁破无明,“哎呀!原来感觉在这里呀!”
感觉不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感觉都不真实。一旦到达极乐世界,当下豁破无明,证得无生法忍,“原来如此”,礼佛一拜得无生。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
(三编下?复周群铮居士书)
我经常回忆这段文,也经常讲这段文。
这是因为在大师的时代,很多人对净土法门不了解,觉得密宗很殊胜,就去学密。有的弟子就写信问大师,大师就回答他说: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什么叫念得熟呢?就是具有真信切愿,一向专念,遇事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人家骂我了,“南 无阿弥陀佛”;人家打我了,“南无阿弥陀佛”;人家说“你是神经病”,“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就是一句佛号念得熟,到哪儿去都是“南无阿弥陀佛”。
“一句佛号念得熟,成佛有余”:什么叫成佛有余呢?不仅保你成佛,还能保与你有缘的人都能成佛。
为什么?因为你念佛能到西方成佛,你成了佛可以再来娑婆度众生,能度一大串,不是一个两个。
前面也讲了,“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后,赖以度世”,不仅保你成佛,还保你回来度众生。“成佛有余”,你看,讲得多实在、多恳切,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不学密法,又有何憾”:你没有学这个咒、那个咒,你又有什么遗憾呢?没有遗憾。
不会读《金刚经》,有何遗憾?不会《楞严咒》,有何遗憾?十万个大头还没磕完,有何遗憾?四大名山没朝遍,有何遗憾?
如果你这些都做完了:四大名山朝遍了,十万大头也磕过了,《金刚经》也会背了,什么咒都会了,千佛万佛都拜完了,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念熟,你遗憾就大了,对不对?
学这么多,如果没有断惑证真,你还要去六道轮回,这个遗憾就大了。到阎罗王那个地方去,哭都哭不出来了。花了那么大的力气,在世界上赚了一个虚假好名声——“老修行”,没有得到实际的果报,太遗憾了!
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纵饶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
(增广卷一?与某居士书 代了余师作)
这段文也非常好!
你就是把大藏经读遍了,也是为了成就这件事——了生脱死。大藏经里面一个字你不认识,你能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满足了、够了,你就可以往生成佛了。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
(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脚注。
(增广上?与悟开师书)
释迦牟尼佛讲了这么多经典,都是为了说明这句六字名号,都是让我们能够老实念佛,归入净土。
所以,我们就守我们凡夫的本分。比如说走路,只要能到达目的地就可以。你经过千山万水那样的辛苦,也是到达目的地;我往飞机上一坐,闭着眼睛,一个小时到达了,我也到达目的地。只要我能到达目的地就可以了,至于说有没有经过千山万水,那何必呢?
自力修行,就是经过千山万水,过关斩将,降伏魔障,断惑证真,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到了——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了。
我们做不到,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也到达这个地方。只要我们能离开危险的三界六道,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往生不在识字不识字,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有信愿,决定往生;无信愿,决不得往生。
(续编上?复智乐居士书)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能往生不能往生,不在于你识不识字。只在于哪里呢?只在于你有没有信愿。你有信愿,念佛必定往生;你没有信愿,你工夫再好、再深,你学问再大,读了再多的经典,你再会打坐入定,你都不能往生。
大家有没有听明白?
所以,我们来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应该从哪里下手啊?急急讲求信愿,具足信愿。
能往生不能往生,只在一件事:有信愿无信愿。你有信愿,决定往生;你没有信愿,决定不能往生,跟其他都没有关系。
这也是总的一句话,大家要触类旁通。虽然这里只举了一件事说“不在识字不识字”,既然后面说“只在有信愿无信愿”,那就说明除了有信愿无信愿,所有一切都不在范围之内。是不是这个道理?
不在于你有智慧、无智慧;不在于你工夫深、工夫浅;不在于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不在于你有禅定、没禅定;不在于你会诵咒、不会诵咒;不在于你会五堂功课、不会五堂功课,这些通通都不在之内。只在于一件事——“有信愿者,决定往生”。
“我就相信阿弥陀佛能救得了我这么一个丑八怪,我就愿意让他救,我就念他的名号。”你决定往生。
如果没有信愿,你能读再多的经,修再深的工夫、再大的功德、再多的法门,你都不能往生。
蕅益大师讲:
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他念佛工夫好啊!念得风都吹不进、雨都打不湿,像铜墙铁壁一样,你看那个工夫了得!”但是如果没有信愿,也不能往生!
如果有信愿,你再怎样的心散乱、不清净、没有智慧、不会诵大乘经典,通通可以往生。所以,往生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
信愿很容易,就怕你不信、不愿。
也有人说:“阿弥陀佛我信不来啊!”你怎么信不来?你相信就信了嘛,你不想相信就信不来。告诉你这是一只杯,你相信就相信;你不相信,我也不能帮你 的忙,有什么办法?“你说是一只杯,我就不相信是一只杯!”那我拿你没有办法;告诉你说“念名号能往生!”你相信就相信,你不相信,我没有办法,观世音菩 萨也拿你没有办法,诸佛菩萨也拿你没有办法。
说西方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叫极乐世界,你相信就相信了。你说:“我不相信,望远镜没有望到。”那也没有办法。
佛法很奇妙!为什么呢?三世因果、六道轮回,除非是阿罗汉,谁也没有见过。你能相信就相信,你不能相信,就没有办法,所谓“佛法大海,唯信能入”。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说我们众生都有佛性,你能相信就相信,你不相信就不相信。我们都能相信身上有佛性,怎么就不能相信念佛就往生呢?这是我们自心发生了障碍!
愿意往生,就能往生;你不愿意往生,佛也拿你没有办法!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
(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此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也。
(增广卷三?傅大士传录序)
多干脆!多简单!没有别的要求,三个只要: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中国人、外国人、男人、女人、平常活的人、临死的人;修行好、修行差,出家、在家,有智慧、无智慧,通通往生西方净土。所以说:“万修万人去!”
如果真的知道、真的相信念佛法门,“万修万人去”、“千稳万当”、“万不漏一”,还有谁不认真老实念佛呢?
六字名号往生券
但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
则往生一事,如操左券。
(三编下?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丙寅七月)
你能孤单单、专一持念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操左券”。什么叫左券呢?比如说我们到火车站去寄存物品,一张整券分成左右两部 分,同样的号码,比如都是十八号,右边一券就绑在行李上面,左边的就交给你保管。等你拿左券来的时候,工作人员和右券一对,都是十八号,好,这个物品就交 给你了。
阿弥陀佛把他的正觉六字名号发给我们的时候,同时也已经把我们的往生备存好在那里了。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的正觉,和我们 的往生,是同时成就好在那里的。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像拿着寄存物品的左券一样,阿弥陀佛一看,就要给我们兑现了,“你拿了我六字名号,是我给你 的,好!那我就把往生给你”。
所以,很稳当,万无一失,没有一个遗漏的!
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就是到火车站去寄存行李,也有佛法!寄存行李,办公人员可能还会搞错,阿弥陀佛绝对不会搞错的,你拿六字名号来,就给你往生,给你成佛!
你修持别的功德,比如说诵经、持戒等,往生能不能如操左券?不能,因为那都是你自己修的功德,不是阿弥陀佛发给十方众生的往生券。六字名号是往生券,拿到都往生。
如人习射,以地为的,发无不中。
(续编下?涵江三江口仙庆寺净业社缘起 民二十年)
这个比喻,说明念佛往生,千稳万当,没有一点闪失,非常好。
好像一个人练习射箭,如果要达到百步穿杨的这种水准——在一百步之外,有一片杨树叶,一箭射过去,偏左也不行,偏右也不行;高了也不行,低了也不 行;力量不够还不行。好!你不偏左、不偏右,不偏高、不偏低,力量也刚好;但是吹了一阵风来,“呼”,你还是偏掉了,还不能射准。射箭如果要有这个工夫, 就不容易了。
但是,现在射箭,不是要你百步穿杨,是让你只要能射到大地,你就算是合格了,达到标准了。你说谁射不准呢?
“以地为的”:以大地作为我们的目标。
“发无不中”:你只要一放箭,肯定射到大地上面。
大地,就代表阿弥陀佛的愿力、极乐国土;箭就代表我们本人;我们信愿念佛,愿生西方,就好像把我们这支箭发出去了。你只要有信愿,念佛,想往生西方,你这支箭肯定会落到阿弥陀佛极乐宝地上面,没有不中的。
其他法门就像百步穿杨一样,你要苦修勤练,有很多的条件要求,不一定射得中。
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特别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
(增广下?近代往生传序)
锦石岩这个地方风景很美,下面锦江如带,对面有象山,有茶壶山,还有鲤鱼跳龙门,山山水水,丹霞地貌,来到这个地方,灵感就来了,画架一支起来,要画。
通途法门像画山水。画山水,你必须要一笔一划画出来,而且要会画。不会画的人,画得一塌糊涂。
特别法门呢?
我们净土法门,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特别法门,像什么呢?就像你拿一面镜子,“一照俱了”。
你看看,这个比喻多好!你拿一面镜子,对面的山水,根本不用画,镜子一照,全部都有了,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你画的可能还少点什么,“哎,那边有人在 那里划船,你怎么没画?”镜子一照,里面游船还动,都有。前重后重、前山后山、多少峰、多少树、多少水、多少人物、多少飞鸟,都一点不含糊。哪一个不会照 呢?三岁小孩拿来一照,俱了。就是在一照之间,所有的山水都摄在镜子当中,快速、圆满、顿超、容易、殊胜。
你看,要画的话,怎么办?你要当画家,首先要考一个艺术学校,你爸爸妈妈培养你,最起码花个十万、八万,你还要有艺术天赋,找到好老师。考大学了,还要找后门考个好学校。还要去练画笔,练出来了,还要买画架、买颜料,慢慢画,画出来还没有镜子照得清楚。
通途法门就是你学这个咒、学那个咒,你都是在那里一笔一笔地画。而且你要会画,不会画的话,就把它画走样了。你念这个咒,你学那个法门,你要会学,不会学,你学都白学。
我们特别法门不一样,我们信愿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就把所有佛地的功德(像数十重山水一样),都摄在六个字里边, “哗”都收进来了。佛果功德——“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又是这十六个字,都到我们的心中,一照俱了,多快!多简单!多干脆!多殊 胜!这个没有次第。
什么叫次第?就是一笔一画,一步一个台阶,慢慢修行,修到什么程度,证到什么果位,这个叫“次第法门”。一般的法门就有次第,净土法门没有次第。
像用镜子照山水,再远再近,一照,全部都有了,当下同时在当中。没有说先照前面的,再过五秒钟才照到后面的,再过几秒钟照旁边的——没有。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当下融入我们心中。这一句名号,通通把它们收进来了。这句名号就是光明大宝镜。
以后我们一照镜子就想到:念佛特别法门,如镜子照山水,一照俱了。
余门学道,似蚁子上高山;
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
(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除了念佛法门以外,其他法门你要修学成道,像一个小蚂蚁,它想上到高山的顶上,那就不敢想象有多么困难了!因为这个小蚂蚁眼光很短,它也不认识什么 高山,它遇到一块小石头,这么高,它就以为到山顶了,使劲爬,“哎,我到了!我到山顶上了!”其实是块小石头。它都不知道哪里是山顶;路上有瀑布,有泉 流,就把它挡住了。蚂蚁要爬到山顶上去,它要经过多少转哪、绕啊、弯哪,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念佛往生就像“风帆扬于顺水”:满帆张起来,又顺水、又顺风,边看着风景,心里一片明朗、安详、轻松愉快,到达目的地了。
李白有一首诗说: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早晨朝霞初起的时候,我从白帝城坐船就出发了。
“千里江陵一日还”:到江陵一千里这么远,一日就到了。
“两岸猿声啼不住”:路过三峡的时候,两边有猴子在叫。猴子叫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的时候。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叶轻舟,顺风顺水,千重万重山都已经过了。
念佛法门就是如此,比这个还要殊胜、简单。娑婆世界的烦恼嘈杂之声还没有止,哎,我已经到极乐世界了——“轻舟已过万重山”,什么下岗的山、发财的 山、吵嘴的山;人世间的坎坎坷坷,这个都是人间的风景,这个当然是不好了,但是我们念佛,自然而然就轻风顺水地淌过去了,到极乐世界你可以忆苦思甜。
净土法门:
下手易而成功高,
用力少而得效速。
(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下手很容易,只要有嘴巴,就会念佛。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你看下手容易不容易!
参禅、打坐、诵经、拜忏、持戒……都不容易,念佛法门最容易了。你不要动半步,坐在你家里边,将军一样,稳坐中军帐,“南无阿弥陀佛!”你念出来了,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来摄取你。
下手容易,成功极高,万修万人去,万人往生,万人成佛,有这么高的果位。
用力非常少,得效非常速。就像刚才讲的,镜子一举起来,万重山水都在这里边。我们只要动动我们的嘴巴,几乎不用力量,多到一生,少到十念一念,决定往生西方,用力少而得效神速!
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
(续编卷下?楹联)
净土法门,你念这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功德超越十地菩萨。听起来实在让人讶异,但事实就是如此,所以说“莫讶”。
因为这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的果地功德,这里边包括了声闻、缘觉和菩萨,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内,所以叫“一声超十地”。
十地菩萨还没有成佛,功德再殊胜,还没有圆满。而这六字名号的功德,是阿弥陀佛果地的功德,已经圆满了。如果以十地菩萨跟我们凡夫比,那我们简直不 能比了。但是,十地菩萨跟六字名号相比,还是位差一等。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位超十地,不是以我们的工夫,是因为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就具足这 样的功德。
一声功德超十地,怎么我们还是这么一个凡夫相?功德有体、有用,我们念佛得到了六字名号的功德本体,但是在此娑婆世界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用”要 到极乐净土才兑现的。一到极乐,就入佛境界,同佛受用,无量神通智慧,自然开发。好像一个穷人,突然得到银行大笔遗产,但是钱还没有取出来用,看上去还跟 原先一样穷,等他把钱取出来花的时候,人家就知道他富贵自在了。
念佛人,现在一声超十地,往生净土就成佛。
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
(增广下?傅大士传录序)
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
(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在这个世界,一称名号能超十地功德;到了极乐世界,就能跟阿弥陀佛平等了,就能成佛了,叫“往生同佛”。这么殊胜!
“入佛境界”:你一往生极乐世界,就入到佛的境界了。你看《阿弥陀经》里讲,极乐世界的树也能讲法,鸟也能讲法。《观经》里说,极乐世界光明也说 法,水流也说法,音乐也说法。为什么?因为这些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这些树也是佛心慈悲所流露出来的,是无漏功德所流现。所以,整个极乐世界,完全是 阿弥陀佛的境界,鸟也是,树也是,风也是,光也是,水也是,音乐也是。你进了极乐世界,等于掉到阿弥陀佛的身体里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依正一体,身土 不二”,阿弥陀佛的佛身跟阿弥陀佛的国土是一体的。你不要认为说“哎,那个是阿弥陀佛,这个地方黄金宝地不是阿弥陀佛”——错了!黄金宝地当下就是阿弥陀 佛的无漏功德,所以叫“金刚宝地”;这一棵树,也是阿弥陀佛的无漏功德所形成,都是阿弥陀佛,你就掉到阿弥陀佛怀里去了,叫“入佛境界”。
“同佛受用”:阿弥陀佛有无量光明,你也有;阿弥陀佛有无量寿命,你也有;阿弥陀佛有无量神通,你也有;阿弥陀佛有无量誓愿,你也有;阿弥陀佛度无 量众生,你也能度,这叫“同佛受用”,跟阿弥陀佛一样。不过,不能叫做佛,我们还是叫做菩萨、叫阿罗汉、叫天人。因为叫佛,名称只有阿弥陀佛一位,我们往 生去的,还是弟子位,不能说自己就是佛了。但是,受用、功德跟阿弥陀佛平等,因为“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就如同刚才所讲的,一滴水丢到大海里面,就跟大 海一样的深、一样的广,不分彼此了。道理如此。
“凡情圣见,二皆不生”:既没有凡夫的情执,也没有圣人的见解,没有凡圣等一切差别,真正平等。究竟说起来,这两句只有成佛才能达到,菩萨还能见到 上面有圣——即是佛,所以他要成佛。成佛了再也不见圣,同时也不见凡,见一切凡夫本来都是佛,一切时处当下是净土。这等于是说往生就能成佛。
“一得往生”:一旦往生,有“必定”、“立即”两种意思。
“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说“彻底”、说“究竟”,都是佛的地步。十地菩萨还有最后一品无明烦恼未破,只有佛才是“彻底消 灭”。凡夫本性功德,与佛平等,但是凡夫在迷,功德智慧,没有现前,得不到受用;阿罗汉功德智慧已经现前,但还很小;菩萨功德智慧现前了很多,但是也没有 究竟。所谓“究竟”,就是成佛了,性地中所具有的功德智慧彻底开发出来,现前大用,没有遗漏。烦恼恶业既然彻底消灭,功德智慧也就究竟现前,说的是一回 事,也就是成佛了,不过一个正说,一个反显罢了。
于此法门,极生信愿,专精修行,则无尽烦恼,不难顿断;无量法门,自然证入。其圆成无上佛道,度脱无边众生,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
(增广卷四?净土问答并序)
你对于念佛往生法门:
“极生信愿”:你没有疑惑心,一丝一毫都不怀疑。
“专精修行”:我就念“南无阿弥陀佛”,专,还要再专,不杂。“精”就是不杂,“专”也是不杂。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叫菩萨“四弘誓愿”。这“四弘誓愿”,我们读一读还可以,要和我们的心相应,不容易!
“众生无边誓愿度”:打死一只蚊子。
“烦恼无尽誓愿断”:“别理我,我在念咒,你不要打扰我!”起了烦恼。
“法门无量誓愿学”:一个没学通。
“佛道无上誓愿成”:还是做凡夫。
如果是净土念佛法门,决定可以往生西方。到西方:
“无尽烦恼,不难顿断”:当下无尽烦恼就消除了——“烦恼无尽誓愿断”,就断了。
“无量法门,自然证入”:到极乐世界,无量无边妙法门,你自然而然就证入了,不是说“我还在那里死抠文字”,到极乐世界不用学文字,不用去读书,无量妙义自然而然都在我们心中显现,自然有证、有入。
“圆成无上佛道,度脱无边众生”:像什么呢?又是刚才的比喻:
“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同样道理,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里边,就有四样东西叫“故物”,哪四样?
持名往生四兑现
第一个,你拿着六字名号来了,那就把“烦恼无尽誓愿断”给你了,你烦恼无尽,当下“不难顿断”。第一个先兑现,烦恼没有了,“哗”消失了。
第二个,有哪一件物品呢?“法门无量,自然证入”。你能念六字名号,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保证兑现第二个给你,你无量妙法门自然证入了。
第三个兑现的,这六字名号里面有无上佛道,“圆成无上佛道”,当下让你圆满成佛。
第四个兑现的,成佛之后马上到十方世界度化众生。
所谓“若操左券,而取故物”。故物——原先就存在那里的,本来就是为你预备的东西。如果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给你成佛,你就问他要:“阿弥陀佛,我左券都拿来了,为什么我的东西不给我?”——不可能的!他都兑现给你,立即兑现,全面兑现,毫不拖欠。
看下面这一段:
果能信愿真切,一心念佛。至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国。既得往生,则俯谢凡质,高预圣流。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神通智慧,不可思议。然后乘 本愿轮,回入娑婆,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如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令一切众生,同出生死,同成佛道。方可圆证自己本具之妙真如 心,方可究竟契合乎菩萨四弘誓愿,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已。
(增广上?与心愿居士书)
什么叫“俯谢凡质”呢?“俯”就是往底下;“谢”就是扔掉;“凡质”就是我们的肉体凡胎。你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肉体凡胎就像脱了一件衣服一样,“啪”就扔掉了,多潇洒!多自在!你要烧也好,给蚂蚁啃也行,无所谓。
当下怎么样呢?
“高预圣流”:我们到了极乐世界,“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所谓“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扔掉这个身体,像脱了一件旧衣服一样。但是,我们如果 不念佛往生,脱了人的衣服,还要穿上猪的衣服;脱了猪的衣服,又要穿上牛的衣服,总在轮回。现在不一样,莲花化生,“高预圣流”。
乘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发愿是来回票:
第一,“去程票”。第十八愿说:“你念我名号,到西方极乐世界来。”
第二,还有第二十二愿——“回程票”,说:“你到我极乐世界成佛之后,再回娑婆世界度众生,我都有愿力加持你。”
如同观世音菩萨一样。观世音菩萨是古佛示现,我们也是古佛示现。你应以何身得度,我就现何身为你说法。
大家在这里都很羡慕观世音菩萨,真羡慕,到极乐世界,你回来,就一样。
回来后还是弘扬净土念佛法门,用六字名号的网,法网、佛网、光明网,把众生拉到极乐世界。希望不要有一个漏网的。
我们本来有一颗“妙真如心”,跟佛一样,是无量光、无量寿,但是我们在这里只是讲讲,只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才可以圆证自己本具的妙真如心。“圆证”就是圆满证悟,菩萨只是分证,没有圆证,圆证就是成佛。
“方可究竟契合乎菩萨四弘誓愿”:我们在这里发四弘誓愿,是可以鼓励自己,提醒自己。如果你真的要究竟契合四弘誓愿,要先念佛到极乐世界。
把发愿当做儿戏
“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有人说:“你不发菩提心、不发四弘誓愿,怎么能往生?你没有像阿弥陀佛一样发四十八大愿,你怎么能往生?你没有像普贤菩萨一样发十大愿王,你怎么能往生?”
我们凡夫怎么能够发得起十大愿王?怎么能够发得起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是法藏比丘经过五劫思维而发的,你五天思维都没有;人家是法藏比丘,菩萨的身份,五劫思维,“超发无上殊胜之愿”,说:
我建超誓愿,必成无上道。
十方诸佛菩萨的誓愿都没有超过法藏比丘的誓愿,不是说你也能发。阿弥陀佛说:“我发四十八愿要救你;你让我来救就好了。”
就像造船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发愿造一艘船,船造好了,就让你上这个船,可以渡你到彼岸;不是让你再来发愿造船,你哪来得及呢?你也没有那个智慧啊!
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已经建好了六字名号大愿船,喊你上船就可以了;你能上船,你就可以到彼岸。你到了彼岸,四弘誓愿、四十八愿、十大愿王都有了。
还有人讲:“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我发四十九愿,超过一愿。”
还有人说:“你发四十九愿,我发五十愿,超过你!”
把发愿当做儿戏,就以为讲数字越多越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法藏比丘发四十八大愿,天雨妙华,大地六种震动,空中有声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 觉!”你发四十九愿,谁来给你证明啊?大地震动了吗?罪恶生死之凡夫,所言所行总要与我们的身份相应,不能妄充圣位大菩萨口气,以凡滥圣,自招罪过。
净土法门,乃一切诸法归宗结顶之法。
(增广下?济南净居寺重兴碑记)
织帽喻:归宗结顶
“归宗结顶”:一听就很殊胜。到顶点了,如泰山之顶,其他细壤都在下面。千法万法,都归到这个地方来,都以这里为归宗、以这里为结顶。好像织帽子, 钩线钩到最后要结一个顶,所有的线都收在这里。所有的法门,都归结在净土法门,在这里归宗结顶。别的法门,是支线;净土法门,是结顶。学净土念佛,所有支 线法门,就通通包括在内了。
念佛往生一法:乃一切众生,速出生死之第一要道;实一切诸佛,疾成正觉之最上法门。
(增广上?与某居士书 代了余师作)
“一切众生,速出生死”:生死大苦,要快点出去。不是说“我一辈子不行,两辈子;两辈子不行,三辈子……”那个就不叫“速出生死”了。我们今生今世一定要离开生死轮回,那么,只有这一个法门是“第一要道”,最重要的一条道路,再没有第二条道路了。
诸佛成佛之前,都是菩萨,要快速成佛,他最后都要经过这个法门。像普贤菩萨一样,已经是等觉菩萨,他为什么要到极乐世界?因为到那里成佛快——“疾成正觉”。能快速成正觉的最上法门,就是净土念佛法门,再也没有超过的了。
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也。
(续编上?复济善大师书)
这话讲得很彻底、很干脆!
什么叫“成始”呢?从他自己开始修行到成佛,叫“成始”;什么叫“成终”呢?他成佛之后,再来度众生,都离不开这一个法门——“成始成终之总持法 门”。这个总持法门你把握住了,所有的法门就都在这里边了。就如同刚才讲的“归宗结顶”,这个帽子顶你抓住了,每一根线都在这里边;不会抓了东线漏了西 线,抓了西线就漏掉东线。抓住这个顶,全部都有了,所有一切法门都在这之内。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 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如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 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 道,龙树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着《四料简》而终身念佛。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导上圣下凡,同登彼 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
(增广下?印施极乐图序代撰)
这一段文稍长一点,但是非常好,赞叹得可以讲是无以复加。文辞非常优美,意义非常深远,非常令我们感动。我们现在来学习: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广大呀!伟大呀!净土法门之教法,实在是广大无边哪!用一个感叹词。
怎么广大呢?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两句话出于《观无量寿经》里边。说众生心作佛,心就是佛。心怎么作佛?观佛、念佛,就是作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心作佛了,你当下念佛,当下心就是佛。
“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禅宗法门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人们都以为很奇特,但是如果跟净土法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相比,还差它一 截。为什么?“直指人心”,一天指你一万遍,你还是肉团心,没有开悟;开了悟,还是凡夫,没有解脱。可是念佛法门,不管你有悟没悟,你只要信愿称名,口称 “南无阿弥陀佛”,是心作佛,当下心就是佛。所谓“即凡心而佛心”、“以果地觉,作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即念念佛,即念成佛”:这跟上面那一句也是连着一道来的。我们当念念“南无阿弥陀佛”,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一念心里边,阿弥陀佛的果 地功德圆满在当中,所以“即念成佛”。圆满成佛,当然是到极乐净土才成的,但是到极乐净土成佛,是成我们心里面本来就有的这个佛胚子。就像胎儿在母亲身体 里已经形成了,不过还没有出世。现在念佛,凡夫的心里边,已经有了阿弥陀佛的佛坯子,到极乐世界不过是“如操左券,而取故物”而已。
“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一般的修行法门,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二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的修福修慧,再经过百劫时间的修相好,然后才可以 圆成佛道。净土法门,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其他法门没法相比。“挹”是尊让的意思。就像刚才打的比喻一样,念佛如同镜子一照,数十重山水,无量百千三昧陀 罗尼门,无量法门在六字名号的法镜里面都有了;其他法门是画山水,一笔一笔地画,怎么能比呢?
“普被上中下根”:上智、下愚,中间普通人,都可以念佛得利益。
“统摄律、教、禅宗”:律宗、禅宗、天台、华严,各宗都归向净土。
“如时雨之润物”:像及时雨,能够滋润、生长万物一样,念佛法门能够普利一切众生。春天的一场雨下下来,大树、小草都能得到雨的滋润,都长得好好 的。雨代表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万物、草木代表各种根机的众生。上等根机的祖师菩萨如同大树,我们这样的愚劣凡夫如同小草,但只要念佛,都会受到六字名号 法水的滋润,健康成长,都可以往生西方成佛。
“如大海之纳川”:长江水、黄河水、井水、泉水,甚至阴沟里的水,大海都一一容纳,从不拒绝。“海纳百川”,所有的水都来,都欢迎,再多也不满。
阿弥陀佛的慈悲心就是这样,不论你是菩萨圣人,还是造业凡夫;不论你是五戒十善的善人,还是五逆十恶的恶人,你只要回心念阿弥陀佛,他“海纳百川”,通通接受。
“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圆”是圆融、圆满。“偏”就是还没有圆,有一点偏。天台教分成四教:藏、通、别、圆。藏教是小乘,通教和别 教没有达到圆教,称为“偏”。“偏”就是指它讲空性,偏在空这一边,不能够出空入有,不能够真空妙有相契合,这个叫做“偏”。“圆”就是真空妙有契合在一 起。“渐”就是有次第的,一步一步地慢慢修行的,要经过历劫修证的叫“渐法”。“顿法”就是不经过次第,当下圆成的叫“顿”。念佛法门以外的,大乘佛法分 为偏、圆、顿、渐。所有这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都是从“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里面所流现出来的。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像大海水一样,这些都是海中 的一滴水。为了度脱这无量无边的众生,引导这无量无边的众生回归极乐世界,随着众生的根性不同,而开显无量的法门。
“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权”是指方便权教;“实”是指真实究竟的教法。大乘、小乘、权教、实教,一切修行,都回归到西方极乐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你看这个多么的超越!如果以自力修行法门,先断见惑,得初果;再断思惑,证阿罗汉;再破尘沙无明惑, 一分一分地破,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后才达到等觉菩萨,那要经过极长时间、极大苦行。自力修行,如果不断惑业,你连小乘初果圣人的脚后跟 都看不到,还说什么补处菩萨;而念佛呢,“不断惑业,得预补处”,没有断烦恼惑业,就加入了补处菩萨的行列,就可以跟等觉菩萨携手共行。补处菩萨是什么样 的人?就是普贤菩萨、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样的身份。《观经》说:“念佛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此世现生,和一生补处的大 菩萨一个身份,你看怎么可以思议。
“即此一生,圆满菩提”:“圆满菩提”就是成佛。现是凡夫,一生能成佛的,只有净土念佛法门。
“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佛教讲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六凡、四圣。“六凡”就是六道众生,是凡夫境界。“四圣”就是指声闻、缘觉、菩萨和佛。除了佛之外,九界的众生,你离开这个法门,不能圆成佛道。
以何为证?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为什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离开这个法门,不能成佛。他想成佛,就要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不要说还没有成佛的九界众生不能离开这个法门,就是已经成佛了,要广度众生,仍然离不开这个法门。十方三世一 切诸佛,如果舍了这个念佛法门,就不能普遍利益广大的众生。因为念佛法门以外,其他的法门只有少数根机的众生才可以得利益。所以,念佛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 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成始成终的总持法门。
净土法门,印光大师用这段法语极尽赞叹,也是如实赞叹,并没有夸张的成分。下面大师就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
“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华严经》是华严宗最重要的经典,称为“经中之王”,最后归宗在《普贤行愿 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以十大愿带领华严法会像大海一般多的菩萨,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没有一个遗漏在外的。《法华经》是天台宗最 重要的经典,称为“纯圆独妙”。《法华经》说:“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一称“南无阿弥陀佛”,都能证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法华经》的宗旨,成佛 了,也就是圆满证得诸法实相。《法华经》“一称南无佛”,是哪一尊佛呢?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法华经》的宗旨也在这里显示出来。所以,《弥陀要解》就说: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都归在净土一门当中。这是指两大经王。
底下又说两大菩萨所作的论:
“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起信”就是《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灭后五百年间,出现在印度的一位大菩萨,他在《大乘起信论》当中就说:如果想得到菩萨不退转,要成就佛道,阿弥陀佛念佛法门是最殊胜、最方便的。
“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龙树菩萨是世尊灭后七百年左右,出现在印度的一位大菩萨,称为释迦第二,是大乘八宗共同的祖师,智慧广大,一 生的著作非常丰富。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当中,有一品叫做《易行品》。《易行品》是说明怎样容易地到达菩萨不退转地。因为我们要修行成佛,没有达到 不退转地之前,都是会退转的,都不是有决定把握的。一旦达到不退转地,只进不退,那就决定可以成佛了。要达到不退转地,按照通途教理的修行很困难,要“修 诸难行,久乃可得”,经过多劫种种修行,中间还有退堕的危险。如果依阿弥陀佛本愿,就可以非常容易、非常快速地到达不退转地,称为“易行疾至之道”。在 《易行品》当中,龙树菩萨就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有人念我南无阿弥陀佛,归命南无阿弥陀佛,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入必定”:当下就进入,必定不退转、必定成佛之位,决定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印度的两位大菩萨,都是鼎鼎有名的。
下面说我们中国的。佛教传到我们中国来:
“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祖师,被称为“东土小释迦”,称为释迦牟尼佛的后身。他撰写了一部著作,叫《十疑 论》,破除种种对于求生西方极乐净土的疑惑与误解。智者大师虽然开显天台宗的教法,目的是引导众生归入净土法门,他本人一生专心一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 以自古讲“台净不分家”,天台宗和净土宗几乎是不分开的,所有学天台宗的人都会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智者大师的引导。
“弥陀示现之永明,着《四料简》而终身念佛”:永明延寿大师也有说是阿弥陀佛示现,宋朝人,净土宗的十三祖当中的第六祖,也是禅宗的祖师。他一生的教化引导是万善同归,归入西方极乐世界。
他有《四料简》,八十个字,所谓“有禅有净土”、“无禅有净土”、“有禅无净土”、“无禅无净土”,这四种状况,非常简捷、明快地说明禅和净在功效 力用上的差别,而劝导我们应当专修念佛。永明大师这种说法,可以说是最有权威,最有资格的,并没有抑禅扬净的偏颇,因为他同时是禅宗与净土宗二大宗的祖 师。他禅是大彻大悟,却是终生念“南无阿弥陀佛”的。
“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这些经典,这些菩萨,这些祖师,他们所教导的,最后都是要引导一切根机的众生,都能往生极乐,证悟佛果。
“三乘”是指声闻、缘觉、菩萨乘;“五性”是指五种众生的根性:
第一种叫做声闻种性。他八识田里边有声闻的种子,他将来可以成为阿罗汉。
第二种叫做缘觉种性。他有缘觉的种子在八识田当中,他可以得缘觉果。
第三种叫做菩萨种性。菩萨种性,他就可以得佛果。声闻、缘觉的种,只能得声闻、缘觉的果。
第四种叫做不定种性。不定种性就是说他的八识田里也有声闻种,也有缘觉种,也有菩萨种,遇到什么缘分就结什么果,有可能会得佛果。
第五种叫做无性。就是说他的八识田里边没有声闻、缘觉、菩萨的种,只有人天的种,那就不能成佛了。
这是按通途教理的说法。
可是如果来到净土法门当中,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也好,五性的众生也好,通通可以往生成佛,证入“常乐我净”的大涅槃,这叫“总证真常”。
“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引导上等圣人、下劣凡夫,共同往生西方。悠悠凡夫造作众恶业,甚至是五逆十恶众生,都可以往生成佛。这个“彼岸”是指西 方极乐国土涅槃之岸。因为如果是一般的以了生死作为彼岸的话,那阿罗汉、圣位的菩萨都已经登彼岸了;这里说“同登彼岸”,是指极乐净土涅槃之岸,是要成佛 的。
“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因为净土法门如此的广大殊胜、彻上彻下、毫无遗漏,所以“九界咸归”,除了佛法界之外的所有九界众生,都归向极乐净土法门。
“十方共赞”:《无量寿经》说“十方无量诸佛,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这十方诸佛都共同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而劝导众生都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密宗“三密相应,即身成佛”,只有少数上根利器的人能修,悠悠凡夫不能修持,那也不能达到“九界咸归”,也不可能获得“十方共赞”。只有这个净土法门,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所以,“九界咸归,十方共赞”。
“千经并阐”:释迦牟尼佛在众多的经典当中都会一致宣扬、阐明净土的教理教义,引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万论均宣”:众多的菩萨造种种论典共同宣扬念佛法门。比如前面讲的《起信论》、《十住毗婆沙论》、《十疑论》,还有天亲菩萨的《往生论》等等。总之,净土法门是一切经论,共同指归的法门。
“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净土法门确实是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说所有教法当中,达到顶点的、极畅佛怀的法门。“极谈”, 没有哪一个法门利益众生达到这样的一个程度,没有哪一个法门比这个法门更殊胜、更超越。它是一乘法、一佛乘之法。五逆众生、就要堕落地狱的众生,刹那之 间,超越成佛之法,就是念佛法门。佛法修持就是以成佛为目的,而种种法门,或者上根能修、下根不能修,或者下根能修、上根不用修。唯有念佛法门,上智下 愚、上圣下凡普同修持,平等得益。
“不植德本,历劫难逢”:如果不是累劫以来深蒙诸佛菩萨的教化,累积善根德本的话,那么你不可能遇到这个法门。你能听到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遇到这个法门,不要说修持了,你遇到了,都是历劫善根的栽培,叫“历劫难逢”。
“既获见闻,当勤修习”:既然这么难得难遇,而我们今天听闻这个法门的经典、教理了,应该怎样呢?应当勤恳修习,不要浪费了这一份难得的善根因缘,若再度去流转的话,就太可惜了。
这一段法语可以讲是赞叹得无以复加,文词也优美,意义也非常实在。
小结:念佛胜易
从十二到二十七,总共十六条文来说明念佛的殊胜和容易。
十二到十四,是从阿弥陀佛誓愿的角度来说明。
十五到二十四,是从众生因地修行的角度来说明。
二十五、二十六,说明往生后证果的殊胜和容易。
最后第二十七,总结赞叹。
我们一条条来看,念佛法门和其他法门相比,是怎样的“殊胜”、“容易”。
十二,主要解释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及其成就,这是“念佛胜易”的根本来源、根本保证。
十三,一生造作五逆十恶重罪,临终一念归命,也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成佛,这是任何法门都没有的。
十四,任何法门不断烦恼不可能了生死;即使你有心修,未必能修得了;即使勉强能修,不能保证一定能修得成。念佛法门,本为凡夫,只要有心,没有修不了的,只要能念佛,没有不往生的。
十五,佛智高深,菩萨不能测度;念佛胜易,凡夫而能潜通。
十六,修其他法门,凡圣永隔;念佛法门,即凡心而佛心。
十七,其余法门,必须万行齐修,最后还要回向极乐;念佛法门,单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成佛有余。
十八,一代时教,一切法门,都是念佛法门的脚注。
十九,不识字,有信愿,能念佛,都能往生。
二十,二十一,通途法门,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牛角;念佛法门,万修万人去、千稳万当、万不漏一。
二十二,“一照”是易,“俱了”是胜。
二十三,余门难行功劣,念佛易行功高。
二十四,“一称佛名”是易,“位超十地”是胜。
二十五,二十六,信愿念佛,上尽一形,下收一念,往生、成佛、度众生,如操左券而取故物。
二十七,念佛法门为一切法门之归宗结顶。
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皆须修习。
(增广上?复马契西居士书二)
“上至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早已远离三界,果证只差一位就圆满了,他们到极乐世界干什么呢?只求一件事——快速做佛!
“下至阿鼻种性”:“阿鼻”就是无间地狱,受苦没有间歇,极大苦恼,时间极大久远。“阿鼻种性”是指他造作重罪,地狱里下了种,虽然他现在还是一个人的形状,必定要堕落地狱的。也就是《观经》下下品,造作五逆重罪的众生。
造作五逆重罪的人,为什么要修行呢?因为如果没有这个法门,造作五逆重罪的,死后必定堕落地狱,可是有这个法门,一刹那之间,马上可以往生成佛——急救的法门。所以,阿鼻种性的众生,要修习这个法门。他到极乐世界,也跟等觉菩萨一样,也决定会成佛。
这个法门你看多么广大!彻上彻下,广大无余。
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后,赖以度世。
(三编下?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成佛之前、成佛之后,都离不开这个法门。没有成佛之前,要仗念佛法门往生极乐去成佛,所谓:“仗以自修”。成了佛之后,还要仗念佛法门来度众生,所谓:“赖以度世”。
成佛之后,离开这个法门不能普度众生。因为如果讲戒定慧的法门,只有极少数上根利智的众生才可以得利益。所以,在《阿弥陀经》里面,十方诸佛都出广 长舌相,来赞叹释迦牟尼佛说此难信之法,并且共同护念。由此可知,这一个法门是十方诸佛的本怀,是十方诸佛度脱众生的一个根本法门。
我们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娑婆世界,不讲净土三经,不说这个净土法门,只给我们讲要自力修行戒定慧解脱成佛的法门,那我们今天在座的每一位,等于是欲哭无泪了,我们都死定了,我们就度不了了。怎么能够戒定慧解脱?怎么达到断惑证真?
所以,释迦牟尼佛就讲了这个特别法门。这个法门,成佛之前和成佛之后都有大作用,不能离开它。
末世学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以知因果,则不敢自欺欺人,做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修净土,则虽是具缚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二编卷二?复郭汉儒居士书二)
我们佛法讲“真谛”和“俗谛”。
说末法时代,也就是我们今天这样的时代。学佛的人应当在哪方面关注呢?应当在这两方面:“知因果”与“修净土”。
知因果主要是世间为人处事的道理——“俗谛”。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他在世间就会损人利己、伤天害理,因为“没有因果报应嘛!我不拿白不拿,不沾白 不沾,我不坑白不坑,不骗白不骗”,坑蒙拐骗,杀盗淫妄,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如果佛教的因果观念深入人心的话,这个世界就会太平,国家就会安定,社会就会 和谐。因为大家都懂得因果报应,就不敢胡作非为,举止都有规矩、都有分寸。佛教利益世间、利益社会,都在于因果的学说。
在“真谛”——了生脱死这一方面,如果我们真正懂得因果的话,也会选择净土法门。因为了解我们过去生生世世造下无量无边的恶业,未来的果报是非常的苦恼深重,依我这样的苦恼具缚凡夫,还有什么法门可以救度我们呢?如是因如是果嘛!只有念佛、以佛力来救度我们。
这是印光大师劝导我们,非常恳切,很慈悲的。
因果法则是一剂清凉药
信有因果,是世间做人的安定剂、清凉药。
有人往往遇到一点点小事情都抵挡不住,苦苦恼恼,颠三倒四,甚至要疯、要自杀,就是缺乏因果的观念。
如果你懂得因果报应,就知道:他骗你十万,其实是因为你前世骗了他十万;他感情上对不起你,是因为你过去世伤害过他。你惭愧、忏悔都来不及,哪里会怨恨人家呢?
所以,如果懂得因果观念,我们内心会平衡,我们内心会比较祥和。只怪自己过去业力重。我们不会怪人家。
世有愚人,知见狭劣,谓己工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 随即命终,尚得往生。《观经》所说,何可不信?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工夫,较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 上利益也。
(增广卷三?乐清虹桥净土堂序)
这段文又叫“举下摄上”,什么意思呢?举一个最下等根机的人,说这样的众生念佛都能往生,而含摄一切超过他的众生,那都可以得救了。
就好像医生看病,最重的病都能治好,何况小小的病呢?
那么,业障这么重的凡夫阿弥陀佛都能救度,何况还不至于像他这样业障重的人呢?
我们来看文。看到这样的文,会增加我们的信心。
“世有愚人”:世间有愚痴者,他没有智慧。
“知见狭劣”:他所知所见非常的狭窄、低劣。
他怎样的知见狭劣呢?他是死脑筋:
“谓己工夫浅薄,业力深厚”:他认为自己一方面念佛工夫浅,没有达到成片、成串、不乱,老是妄想很多。另一方面,业力又这么深重。
“何能即生”:像这样,怎么能今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大师就在底下说了:
“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他只知道说自己业力深厚,自己工夫浅薄,他不知道我们每一个众生,佛性跟阿弥陀佛一样,跟诸佛平等无二。我们本身都是无量光、无量寿。只不过迷没了、沉沦了、堕落了。
阿弥陀佛看我们众生,他不是看你有多少罪业,他不是看你工夫浅、工夫深,他看我们什么呢?他看我们的佛性,他看我们这样的众生,“你都可以做佛的”,所以他不嫌弃我们。
摩尼宝珠喻:弥陀不舍恶业众生
印光大师也打了一个比喻:像一颗无价的摩尼宝珠,丢到大粪坑里,被污染了,愚痴的人嫌它脏;识得宝贝的人就知道本是摩尼宝,虽然说被大粪所污染,只要把它清洗干净,再拿香汤沐浴,放到高处,它就可以撒下无量的宝贝。
众生的佛性就是无价摩尼宝珠,可是现在被我们贪嗔痴三毒的粪染污了,一般人不识货,就觉得说“你看他是造业凡夫,你看他有很多业障”,就会舍弃他。 但是,佛菩萨有眼,他看得很清楚,说:“这个众生,他有佛性,他可以成佛的。”所以就用六字名号,要把我们洗涮干净,要把我们的佛性唤醒,要把我们接引往 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旦到达极乐世界,八功德水里面一荡,所有的贪嗔痴都没有了,都干净了,当下还原成为一颗光明灿烂的佛性摩尼宝珠。
我们人的知见狭劣,只知道看眼前,“你看我这么脏,烦恼这么多,妄想这么厚,我怎么能往生呢?这样的人佛还要吗?”
佛当然要啊!因为你佛性不失,光明灿烂,到了极乐世界都能成佛,佛当然需要你去啊!
《观经》下品下生
下面举《观经》的“下品下生”。“下品下生”是一个造作五逆罪的众生。为什么会造五逆重罪?贪嗔痴烦恼特别厚重,连恩养自己的父母,他都不知道报恩 孝养,而以嗔恨心杀父、杀母!又杀圣人阿罗汉;他谋害佛,出佛身血;他破坏佛教,破和合僧。你看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大的罪业了。他一生没有做一件善事,所做 都是恶事。经文说:
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如果依他的因,来验他未来果报,那在地狱三恶道里,多少大劫都出不来。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
现在快死了,临死之前,还好遇到了善知识。有人说:“哪有这么巧的事情?”《观经》就是用这么一个业障最深重、修持谈不上,而时间最紧急,现在就要死了,就要断气了,以这么一个众生来显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救度。
善知识跟他说什么呢?
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临终助念之经据
大家要懂得,《观经》的下辈三品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怎样为临终人助念。助念的方法和来源,理论的依据就在这里。怎么助念呢?要“种种安慰”,首先要安慰他。
怎么安慰?总之,赞叹他的善行,赞叹佛的慈悲,令他欢喜。比如说这个人在世间孝顺父母,积德行善,就说:“某某人,你很孝顺父母,在世行善积德,恭 敬三宝,你很好!你是善人!佛菩萨很喜欢你!你这样的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肯定没有问题。”你这么一讲,他心里欢喜。但是,五逆重罪的人,他无善可陈,那怎 么安慰他?“某某人哪,你现在很苦吧,阿弥陀佛有大誓愿,阿弥陀佛发大慈悲,就是要救你出苦海啊,你现在念佛,阿弥陀佛绝不嫌弃,绝对要救你!”你这样才 能安慰他。
念佛是唯一妙法
“为说妙法”:什么叫“妙法”呢?“某某人,你现在打坐吧!参禅吧!”来得及吗?地狱的火都烧来了,讲参禅打坐不是妙法了。“某某人,你诵大乘经典 吧!”来得及吗?这个都不是妙法。所谓的妙法,在这短暂、一刹那、危急万分的时刻,能让他立即超升的,让地狱种子当下成佛的法门,才是妙法。
什么妙法?
“教令念佛”:所以,大家要知道,妙法就是念佛。这个时候说其他一切通通不管用了。只有说“你念阿弥陀佛”就可以。
心念难,口称易
那么,这个人怎么样呢?经典里说: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这个人现在就要死了,四大分离的苦恼、世间贪爱舍不下的苦恼、冤家债主前来索逼的苦恼、地狱众火燃烧的苦恼,大鬼小卒来牵扯,恐怖啊!这个苦恼简直是千万分之一都没法形容出来。
善导大师解释说:
罪人死苦来逼,无由得念佛名。
说这个人被死苦所逼迫,失去了在心中忆念佛名的能力。怎么知道这里说的是心念而不是口念呢?因为下面转教口称佛名。
大家说,口中念佛容易,还是心里念佛容易啊?
心里念佛跟口里念佛,心里念佛要难一些,甚至说难得多。你看你去教那个一两岁的小孩子,说:“你不许张着嘴念出来,你在心里念佛。”他肯定没法念。教他:“跟我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会念哪!你叫他心里念,他不会念。
心里念佛要有一定的忆持力,就是你的思想意识要有某种程度的安定。
如果你很烦恼,内心的烦恼像云在翻腾一样,要你心里念、嘴上不念,那你憋都憋死了,你都要念出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还有,比如边走路边念佛。有的人也不出声,也不动嘴,只在心里默念,这样佛号很容易打失。旁边有热闹,一溜神,回头这个佛号就跑了。看到一个熟人:“哎,老王!啊……”然后佛就走了,就跟老王跑了,就不念佛了。
如果动嘴发声念佛就不一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老王!哎!南无阿弥陀佛……”打了个招呼,佛号还在。
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口称名号,你只要有口称念,就可以往生。
临终开示的要点
经文说:“彼人苦逼,不遑念佛。”我们很多人去助念,他怎么讲:“老王啊!你一辈子念佛修行,就是为了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句话讲得还对,“你这 个时候千万要把住正念哪!这个时候如果你正念不能把握得住,你就完了!你一辈子念佛,就靠这一念啦!一辈子就是作演习,这下子是来真的了,你要把握得住 啊!”这种说法,对没有能力自己把持正念的人,等于要吓死他。
现在换一换,不是老王,是你,要死了,躺在那个地方,我给你讲这句话,你愿意听吗?不要说要死了,就是发四十度的高烧,你就糊涂了,就念不了了。
这个时候怎么讲?“老王啊!你一辈子念佛,阿弥陀佛早就看到你了,阿弥陀佛放出八万四千光明摄取不舍,早就把你抱在怀抱里了!你现在能念佛,就跟我们一道念;不能念佛,就安心地躺在那个地方,让阿弥陀佛来接你,毫无问题!”
临终的人听你这么一讲,他的心就怎么样?安心满足,他的心当下就跟阿弥陀佛成为一体了,“好啊!我就躺在你的怀抱里,能念我就念阿弥陀佛”。不能念,你放心大胆躺在佛的怀抱,佛就接你去往生。他很安心啊!
助念开示的要点,是要给这个临终人安慰,不要增加他的恐惧担心。
心不能念,口称即生
下下品这个人,现在一片慌乱,连心中忆念佛名这么简单的修行他都做不到了,还有什么办法能救他?这个时候,必定要靠阿弥陀佛的本愿了,心中不能念,口中称名就行。经文说: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果然是善知识,既深知机,也深知法。“念”是心念,“称”是口称。“你现在慌乱了、恐怖了,如果心里不能忆念,那怎么办?你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
这个人一听,“好啊!”喊爹喊娘也是喊,喊“哎呀,害怕!”也是喊,只要会喊出南无阿弥陀佛——应称无量寿佛,就可以了!
归命:绝信绝疑
他这么一听,心里就踏实了,经文说: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
“如是至心”:这个不是说脑子里想的“你看我信佛不信佛”,在他这个时候,无所谓信和不信,他要求救啊!说“只要口称、喊出来,阿弥陀佛就救你”,他没有第二念了。他就一心念出来,“南无阿弥陀佛!”真实恳切地归命南无阿弥陀佛,经典里说“如是至心”。
归命:自然相续
“令声不绝”:他的心一旦发起来,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子,“我修修净土法门,我换换别的法门”,没有的,他念念相续。“不绝”就是不间断、不改变。因 为他现在就要堕落地狱了,说只要口称名号就可以救他,他怎么会三心二意呢?内心归命的心情,表现在外面,就是一声接一声地念佛。
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念了十声。“十”代表一个圆满的数字,并不是说一定要念满十声,少了不行。这一段经文是显示说念佛自然相续,自然而然地一声接着一声念,避免有人误解说“就念一声佛,不念第二声”,没有那回事。你看临终的人,他只要有一口气,“令声不绝”。
念佛余行,灭罪比较一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每一声佛、每一声佛,都消灭掉了八十亿劫生死罪。有很多人喜欢诵经消业障,诵经当然能消业障,但是,如果跟念佛相比,对我们这样的凡夫来讲,诵经消的业障,就好像萤火虫的光明一样;念佛消的业障,就像太阳的光明一样,怎么能比呢?
《观经》下品中生,闻大乘十二部经典首题名字——代表诵经的法门,消除了一千劫的极重恶业;下下品这样的众生,念一声佛,灭掉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从 数量来看,也没法比较。诵一部《地藏经》至少一个半小时,除一千劫罪;一个半小时能念多少佛?六千声佛,灭四十八万亿劫罪。这样比起来,念佛灭罪功效是诵 《地藏经》的四百八十亿倍。念一声佛,与诵八百万部《地藏经》灭的罪相等。
念佛余行,灭罪比较二
这个还只是讲数量,其实这里讲的还不仅仅是数量,还有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了生死。诵经说“除极重恶业”,念佛说“除生死之罪”!很显然,诵经虽然 也能除罪,但还不能了生死;念佛既除生死罪,自然了生死,就是说能把你生死轮回的罪业都消掉了,你不要再生死轮回了,你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所以,不论是从消业障、了生死、往生净土来讲,诵经不如念佛,持咒也不如念佛,没有比得上念佛的。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么一个堕落地狱的人,念了十声佛,当下之间有一朵金色的大莲花,像太阳一样,光明灿烂,迎在他的面前。他一刹那之间,乘着这朵莲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举下摄上,皆得往生
我们再来盘点盘点:
论罪业,他比我们重——五逆十恶,我们虽然罪业很深重,还不至于造作五逆十恶罪。
论修持,他只念了十声佛,我们在座各位,总超过他很多。
论时间,他是临终才遇到念佛,我们现在就开始念佛,比他宽裕多了。
论心境,虽然说我们心还不清净,没有禅定,妄想杂念很多,但是跟他比,他比我们慌乱得就太多了。
他这么短的时间、这么重的业力、这么慌乱的心情,他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难道我们不能往生吗?我们一定能往生!
他能往生靠的是谁啊?他能往生,他靠的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他要靠自己,就下地狱了,因为他只有罪业!所以,他有一个优点,他完全靠佛!他百分之百的归命阿弥陀佛。
这一段经文确实对我们有很大的安慰和启发。
所以,印光大师在这里讲了:我们虽有罪业,虽少工夫,和他五逆十恶、十声数声相比,我们高超多了。彼尚往生,我们怎么可以自暴自弃,失去这个无上利益呢?
不要自暴自弃
自卑的人,往往是自暴自弃,自己把自己放弃了,“我这么差,往生极乐世界肯定我没有分了,算了!”自己放弃了。阿弥陀佛不放弃我们,“摄取而不舍”,阿弥陀佛对我们都不弃不舍,而我们自己自暴自弃。
昙鸾大师讲:
自局其分。
自己画了一个杠杠、画了一个圈圈,说:“往生极乐世界是那个出家人、那个修行精进的、那个工夫好的、那个会读大乘经典的、那个能修戒定慧的,我这个通通做不到,算了!我就不能往生了。”这个叫自暴自弃,自己放弃了。
任何人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有这一份权利,你自己放弃了,佛就没有办法了。
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极乐世界是你的家乡,就是你不愿意回去。你想回去了,你就可以回去,没有谁跟你争。
放学回家喻:愿生净土的心
像小孩子放学了,他蹦蹦跳跳就回到家里面去了,他没有想到说:“我有资格回去吗?”
如果我们念佛的人,你真的了解阿弥陀佛是大慈父,你心里面真的知道“极乐世界就是我的家乡”,你回家乡去,回到阿弥陀佛慈父家里边,你怎么会说: “哎呀,我够不够资格?”你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你的心跟阿弥陀佛是分开的,说明你嘴上讲“极乐是我的家乡”,是讲一个漂亮话给阿弥陀佛听,你心里并没有认 为极乐世界是你的家乡。
莲友们!这个地方不好玩!善导大师讲:
归去来!魔乡不可停!
这个地方是魔鬼的家乡,要归去极乐世界,要归来极乐家乡。
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希望诸位莲友,大家真正了解极乐世界是我的本乡,阿弥陀佛是我慈父,我们念佛回到极乐世界,就像小孩子从幼儿园放学回家一样,很自然,很轻松,没有谁会障碍你,会阻拦你的。
《观经》举五逆十恶之人,十声、数声念佛,庄严往生净土,可以讲,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振聋发聩,给我们极大的安慰。
凡夫是骄慢心、嗔恨心,佛是慈悲心
也有人讲:“这个真是想不通啊!这么重罪的人,怎么能让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这就是凡夫的情见,这是我们凡夫的想法,觉得造罪的人,应该让他堕落,不应该救他到极乐世界。
抱有这种想法,是出于两种心态:一个就是骄慢心,以为“我比他强,我不至于如此”,他才这样。
如果自己也可能这样堕落,就会说:“救救我吧!最好我不要堕落,也要往生西方。”所以这是骄慢心。
第二个也可以讲是嗔恨心。凡夫的是非观念太强,没有智慧,愚痴,以为说:“这样的人这么恶,应该让他下地狱,不要救度。”这是凡夫的愚痴心和凡夫的嗔恨心。
佛不是这样,佛是慈悲心,视任何众生犹如一子。
比如判决犯人的时候,就有一张布告:“某某人,犯某某罪,判处死刑。”边上就围了很多人在那里看,指指点点地评论,说:“这个人真是罪大恶极,千死万死!”都在那里讲。
大家自己想一想:如果是你的儿子,因为环境的缘故、交了恶友的缘故,造下罪业,判刑多少年,甚至是无期徒刑、死刑,人家都在那里说:“这个人如何如 何,该坐牢,该杀头!”你是妈妈,听到心里作何想法?她是淌眼泪都只有往心里淌,她没有办法,如果有办法救她的儿子,她是决不会让他去死的。“我的儿子本 来是很善良的,如果能给他一次机会的话,他会变好”。
所以,这个都是事不关己的一种没有慈悲心的表现。
阿弥陀佛的慈悲是彻骨彻髓的,人间的慈悲无法相比,我们只有拿“犹如独子”的比喻来说明,其实不足以形容万分之一。
不可误解,放纵为恶
另一方面,不能有错误的想法,说:“释迦牟尼佛讲《观经》,下下品造作五逆十恶的人都能往生,我还没造作五逆十恶,我无所谓了。”
释迦牟尼佛会鼓励我们造恶吗?释迦牟尼佛是用这一个下下品的人往生,来说明一切人都能往生;不是鼓励我们说:“哎,你这样没关系!你可以造五逆十恶,还可以得救。”
这个五逆十恶的人,他一生没有遇到佛法,直到临终才遇到这个教法,一念回心求救,蒙受救度。他是在这种状况下。
如果说我们现在就遇到佛法了,“哎呀!这个都无所谓了”。这就是没有惭愧,没有忏悔,没有回心转意,反而在懈怠、放逸、纵恶,住于邪见当中,没有真正来念佛的心。所以,如果抱有这种错误的认识,就漏于阿弥陀佛的救度。
单纯的归命
下下品的众生是在临终,不再有时间了,一念归命。
如果就他的心理状态来讲,这个时候是很单纯的。他没有想靠自力修行的心,绝对没有,他只有罪业,想到只有堕落;他也没有想要杂行杂修的心,“我修这 个法门、那个法门吧!”绝对没有;他也没有怀疑阿弥陀佛的心,“能救我吗?不能救我吧?行不行啊?”因为都这个时候了,地狱的火都烧来了,说“念佛可以得 救”,就是一根救命的稻草,他也要抓住;他也不会想“我多么有信心”,也没有这样的心。这个时候的环境、形势不允许他作第二念,他就是归命求救,所以叫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
善导大师告诉我们的两种深信,就是这种心境的表现:深信自己是罪恶凡夫,必定堕落地狱。你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选择?“我这个法门、那个法门”,还有什么自力?还说什么“我信啊、疑啊”?连信、疑这些观念都没有了,你就是脱口:“南无阿弥陀佛!”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的总结就说: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你根本就不在脑子里盘算“能得救吗?不能得救吗?我信得怎么样……”,这都是前面的引导过程,讲信、讲愿,到后来就落实在称出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归命:全身心的交付
所以,善导大师解释六字名号:
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意。
“归命”是第一的,“发愿回向”是归命中所附带的。
归命是什么样的心情?是把我们所有的身家性命,拜托给南无阿弥陀佛,是好是赖,是死是活,是解脱还是堕落(因为我们自己只有堕落的分),把所有的这 一切托付给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叫归命。不是自己身上还留一点,自己打扫,“阿弥陀佛,求你救救我,我再打扫打扫我的业障,我业障重,太深了,再练练功夫, 再修行修行……”这都是太懈怠了!太骄慢了!因为“人命在呼吸之间”,你要达到某个程度,这个可能就来不及了。也是不了解自己是什么身份,阿弥陀佛是怎样 的一尊佛。
我们要归命阿弥陀佛,就是以我们现在这个状态来归命,大家要听明白,比如说你业障这么多,你就以这么多业障的状态,你来归命南无阿弥陀佛,不要等,不要说“等我业障少了,等我修行差不多了,再归命南无阿弥陀佛”——来不及了!
就好比一个人,他现在在开饭店,在杀生,我们劝他念佛,他说:“等我不开饭店的时候再来念佛吧!”意思是“我开饭店业障很大,我不开饭店、不杀生再来念佛吧”,他就永远杀生念不了佛的。
不要等!你现在就来念佛,阿弥陀佛都要你。等你念了佛了,你自然而然的业障消除,慢慢就有改善。没有改善,也没关系,也往生。
“我修行再好一点,我再如何的进步一点”,像这种想法,表面听起来不错,其实都是一种懈怠的心。
我们归命南无阿弥陀佛,不要等到明天,不要等到晚上,不要等到第二念;我只有堕落,听说南无阿弥陀佛要救度我,我要归命南无阿弥陀佛!所有的身家性 命,包括我累生累世的业力——因为我们之所以归命阿弥陀佛,并不是我们这一颗善心,反而是我们的业力,我们的业力交给南无阿弥陀佛。
就好像我们坐船一样,是把我们整个一百二十斤放在船上面,不用说“我再剃剃头,减几斤分量”,那都没必要,你整个重量放上就好了。
罪业众生都是贪嗔痴的烦恼,要靠我们自己打扫干净、减一点点,你都没有那个力量。那你就是整个把你的过去、现在、未来,身心性命交给他;贪嗔痴烦恼 也好,“我就是这样的一块料,阿弥陀佛,由你打发吧!你看怎么加工吧!交给你处理了”。一向归命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是能工巧匠,只要你敢交给他,你即使是一块朽木,都给你雕出佛像来。因为我们的佛性是不变的。你到了南无阿弥陀佛那个地方,当下就把佛性开显出来。
所以,跟阿弥陀佛不要客气。
像孩子跟妈妈之间,没有什么客气的,母子之间,比如长得丑一点,或是脸上脏一点,在外边被不好的朋友打得鼻青脸肿的,想回到妈妈身边——过去不听妈 妈的话,在外面流浪,被别人打得鼻青脸肿,遍体鳞伤,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父母天天在找你,找不到你。找到你了,说:“我的儿呀!你怎么搞成这个样子,你 快回来吧!”只要你愿意回头,父母就高兴欢喜,绝对不会嫌弃,绝对不会另外加条件。
有嘴巴、会念佛、愿意往生,就达到标准了
有人念佛老是担心说“我有妄念,没有达到什么样的禅定工夫”,如果你看下下品,你就有安慰了。你有嘴巴、会念佛,就可以了,就达到标准了。
阿弥陀佛有什么标准?就是归命。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有嘴巴、会念佛、愿意往生,信靠南无阿弥陀佛,就合格了,一百分了,没有说要达到什么样的工夫,这个下下品就是例子。
善导大师解释“乃至十念”为:
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不是实相的念佛、观想的念佛,或者是清净心的念佛,或者内心里面怎样忆念的念佛,通通不这样。善导大师所解释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就是口称“南无阿 弥陀佛”,“一向专称”,你只要长嘴巴、会念出来“南无阿弥陀佛”,哪怕是一个傻瓜,他能念;像八哥鸟,你念,我也念;你往生,我也往生。八哥它凭什么往 生?它要讲究什么?所以,口称名号最容易、最简单,依葫芦画瓢都能往生,你只要口称名号,一向专念,最简单、最容易。心清净也念佛,心不净也念佛,功德没 有增减。
当然,我们念佛还是希望心里比较清爽,比较安定,这是另外一个范畴,这也有方法,跟我们的根机也有关系,有的人天生会比较静定一些,有的人天生头脑 想法多,总是翻来覆去的,你能做到哪一分就算哪一分,但是不要自苦自恼,以为说“我如果心里边达不到怎样的清净,就不能往生,念佛白念了”——没有那回 事。
像小孩子喊奶奶,他也不会想到说:“奶奶!我喊你要怎么清净地喊,我没有喊到一心不乱,你还听得懂吗?”“奶奶我要喝牛奶。”他就喊一声就完了,奶奶就倒来了,很自然的。
我们念佛,为什么说阿弥陀佛好像是冷冰冰地坐在那个地方,让我们念,念到什么程度,念到心里面很清净了,他才感应一点点,眼睛睁一下,“嗯!你念清净了,好!不错!”点个头,“我救你吧!”怎么会这样呢?对不对?
我们一心归命,念念称名,阿弥陀佛念念都在照顾我们、护念我们、摄取我们、救度我们,一直到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接幼儿喻:目标宜专一
还有的人,心里面有很多佛菩萨,其实是一个都没有:“师父,我家的佛堂供了很多佛像,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佛、不动佛、山王佛、焰王佛……”很多佛菩萨,其实一个也不亲,一个都没靠上,等于一个也没有。
怎么这样讲呢?他的智慧还赶不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你看幼儿园下午放学的时候,就有很多奶奶在门口接她们的小孙子,每一个小孙子都不会跑错,他们不会 看到老太婆都是白头发就乱跑,他也不会说“这么多,都是我奶奶”,不会的,他喊是会喊“奶奶们好!”但是他的小脚“呼噜呼噜”就跑到他奶奶那儿去了,他心 里有一个固定的目标,他有一个方向,对不对?
我们很多人念佛,你到底念哪一尊佛?“我都念!”你都念,就都没念到,念了一大堆,谁是救你的佛?不知道!这么多都是奶奶,谁是你的奶奶?不清楚。那你回家往哪里回呀?
他喊会喊:“奶奶、阿姨再见!”跟着自己的奶奶走了,他有一个真的、亲的奶奶。
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唯一的。所以,善导大师说一心专念;口业专称,意业专念,身业专拜;专复专!
专,还要再专。其他所有的佛菩萨,都是奶奶、阿姨,张奶奶、李奶奶、王奶奶,不是自己的亲奶奶,他们都是救度利根众生的,我们专念阿弥陀佛,与阿弥 陀佛有“亲缘、近缘、增上缘”,有这三种利益,先往生极乐世界。一旦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十方诸佛任你去参拜。不要在这里做表面工作,拜千佛、拜万佛,结果 还不知漏掉了多少佛!《阿弥陀经》里说东方就有恒河沙数诸佛,你拜一千佛一万佛就以为拜很多了?才拜了一万佛,恒河沙数诸佛、无量无边诸佛,你怎么拜?漏 掉了多少?
我们就拜一佛,我们能拜这一佛,就能拜恒河沙数诸佛,因为我们专拜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佛我们都可以分身十方去礼拜。“哎呀!东 方亦有阿閦鞞佛,阿閦鞞佛好感恩哪!释迦牟尼佛讲《阿弥陀经》,你去证诚护念了,所以我也听了你的话,受了你的恩,现在到极乐世界来了,今特来感恩。” “咚!”拜下去——你这个就实在啦!
阿閦鞞佛说:“善男子!随顺我教,专念弥陀,得生极乐。今日来礼拜,为你授记加持。”当下开了大悟。
你在这里东拜西拜,拜了一大堆,十方诸佛都皱眉头了:“你不懂我意啊!你要专念专拜阿弥陀佛,往生西方再来见我,是见真的。”
聪明人多以志大言大,不肯仗佛慈力,而以仗己道力为志事,甘让愚夫愚妇早预圣流也。
(三编下?复秦铭光居士书)
前面是劝自卑、自暴自弃的人;这里是劝那些觉得自己了不起、不愿意学净土法门的人。
“志大”:就是他志向很大,“我要在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生;到极乐世界去,你们去,我在这里度众生”,志向很大,讲的话也很大。但是“志大言大”并不 代表你就能够做的事大。印光大师经常讲:“愚夫愚妇,愚不可及。”你现在学问比他们大很多,他们不如你。但是他们老实念佛,到西方去成佛,你不如他们。
要学愚夫愚妇,不学通宗通教
愚夫愚妇靠佛力到西方去,一到西方,就是圣人,成为佛菩萨;通宗通教的人——这个不是真的通了,半通半不通,真的通了,一定会念佛的,对不对?净土 教你就没通嘛,通了你怎么不念佛?他只要是仗恃自己聪明,不肯仗佛慈力,要靠自己戒定慧的道力来修行,这样的人我们不跟他学习。
这条文是劝自负的人不要自负,要仗佛力,不要仗自己道力,应该向愚夫愚妇学习。所以,大家要明白。
我们是愚夫愚妇,我们不是通宗通教的人。我们不要去学通宗通教的人。我们很多人不甘心作愚夫愚妇,你就是跟净土法门不相应。“哎呀,师父,我如果能 诵这部经就好了,我如果再能诵那部经就更好了,如果再能学一个咒就更好了,如果能开个悟那就好上加好了!”实则是愚夫愚妇,但是不甘心作愚夫愚妇来念佛, 就想成为一个大法师、一个大通家、一个通宗通教的人,以为这样更好。你这个就是走了回头路了,就错了。反而是通宗通教的人要学愚夫愚妇,老实念佛。
怎么讲呢?就像坐车一样,会走路的人身体好,你让他走去。我关节炎我就坐车,我坐车不用改走路;走路的人也应该改坐车。他走得再快,也没有车跑得快。通宗通教你也不能赶上南无阿弥陀佛,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
通宗通教之人,方能做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
(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什么是真念佛人呢?怎样做真念佛人呢?
这两种人,一个通宗通教,一个无知无能,如同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为什么都可以做真念佛人?他们虽然根性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入佛知见,以佛 知见为自己的知见,所以都能真念佛。通宗通教的人,彻穷教理,开大智慧,因明知而明信这个法门,所以能真念佛;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人,因为半点个人的聪 明智巧都没有,反而能全依、全信佛语,这样他也能真心老实念佛。
依印光大师讲的,要成为真念佛人,一点也不难,只要口会说话,不需要你有智慧、有能力,你看多简单。但是简单到了极点,许多人反而不会了,因为他就是有自己的知见、智慧、能力,他扔不下。
除此两种,我们绝大多数人,就在中间,上不上,下不下。
那么,中间的人怎么办呢?就要看你是不是“努力、依教”了。够努力,向上能通宗通教,也能成为真念佛人;向上做不到,那就向下,学那个愚人,舍掉自 己的小聪明,完全依佛经祖语的教导,这样你也能成真念佛人。就怕你有自己的闲知见夹杂在当中,上不能上,下不能下,那就聪明反被聪明误,不能老实念佛了。
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须拋之于东洋大海外。最好学愚夫愚妇,老实行持为要。
(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印光大师讲的话,好啊!让我们听了心里面很清凉,很透明,很舒服。
多干脆!说念佛的人,你不要仗自己的聪明智慧,如果有聪明智慧怎么办?你把它拋到东洋大海之外去。
有的莲友讲:“师父啊,我没有,怎么拋?”
没有就刚好啊!有聪明智慧,不要用,拋到东洋大海外。
为什么呢?因为在念佛法门里边,你如果要玩你的聪明智慧,就有失误的;你要老老实实的,不要玩弄你的聪明智慧。没有谁的智慧比阿弥陀佛智慧更大了,你在佛前还要卖弄你的聪明智慧,你岂不是不知道门槛高低了。
因为我们的小聪明、小智慧,在名号面前派不上用场。
《无量寿经》里面就讲:
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阿弥陀佛的智慧像大海一样的深广,无量无边,阿罗汉和菩萨想测度都没法去量,如盲如聋,只有佛才明了。这样的一个法门,你还不老实把心放下来,你还要去搬弄智慧,你不危险吗?
我们就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没有智慧是最大的智慧,我们没有智慧,我们靠阿弥陀佛就有智慧了。
盲人逞能喻:不要仗恃自己的聪明智慧
比如一个瞎子上大街,但是他怕人家说他是瞎子,他想显示自己能看得见,想摆弄自己的聪明智慧,在大街上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路。他很危险,车撞的就是 他。他应该怎么样?不要仗恃自己的聪明智慧,应该跟着明眼人,“你叫我走我就走,你叫我停我就停,你要拉我往东我就往东。我虽然是个瞎子,但是你是明眼 人,我跟着你,等于我就有眼睛了”。
我们是无明众生,无明不就是瞎子吗?阿弥陀佛是明眼人,他是无量光,无量的光明,他让我们怎么走,我们就怎么走。我们虽然是瞎子,我们“明信佛 智”,就像《无量寿经》讲的,明明白白地信顺阿弥陀佛的智慧。我们能信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就成为我们的智慧,佛的眼就成为我们的眼,佛的脚就成为我们的 脚。好像瞎子跟着明眼人走路一样,瞎子虽然看不见,明眼人看得见,等于我看得见,因为我靠你。
所以,还需要我们自己开智慧吗?不用我们开智慧了,阿弥陀佛的智慧都开完了,你听他的话就好了。这个道理要明白。
险路向导喻:珍重阿弥陀佛的救度
比如深山茂林,都是险道;向导非常熟悉路线,你听他的话,跟他走,就能够离开险道,平安出来。如果你自己去探险,或许掉到老虎嘴里边,或者掉到山崖下边,或者被河水冲走,让你去探险,探到什么时候呢?你跟着向导就可以了。
要我们自己去把修行的道路搞明白,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怎么怎么样……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智慧。我们就跟着南无阿弥陀佛,他早就给我们选好了。历代祖师都是通宗通教的人,什么法门都通达了,专门跟我们这样的凡夫说:“我给你选好了这条道路,你为何偏偏不走!”
所以,善导大师说:
专专指授归西路,为他破坏还如故。
旷劫以来常如此,非是今生始自悟。
正由不遇好强缘,致使轮回难得度。
这些话都让我们很感动!
说凡夫众生,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历代祖师菩萨“专专指授归西路”:一遍又一遍跟他讲:“某某人!你造业凡夫,断惑证真你修不了,你专门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遍又一遍,一个又一个给他讲,但是他怎么样呢?
“为他破坏还如故”:他不听佛祖的,人家跟他一说“哎呀,某某人,你专念佛不行啊”。他被人家破坏掉了,又跟过去一样,又去轮回去了。
“旷劫以来常如此,非是今生始自悟”:累生累劫都这样被别人误导了,并不是今生才这样啊!也只是到了今生才明白,明白什么?
“正由不遇好强缘”:正是因为被人家破坏了,没有遇到阿弥陀佛弘誓愿力的强缘。
“致使轮回难得度”:才使得生生世世去轮回,不能出离。
我们今生能够遇到这个法门,大家应该生感激心,应该生珍重心。
矿难喻:盲修瞎练,错过救度
讲到这里,都为大家着急,真的着急。你看,到阿弥陀佛门口打一个转又走了。这就比如说矿井下有工人,煤矿突然塌掉了,其他方向都是很厚的岩层,只有 一个地方,一两尺宽,松土,而且不厚,这一块地方打通了,就能走出去。但是,他路过这个地方,他没从这儿出去,又绕开了,你说他可惜不可惜?
净土法门就是这个地方,只要有信愿心,“砰”这一层纸就捅破了,当下就见到天日,就得救了。结果他没有信愿,他“呼噜”又过去了,到别的地方去拿一个镐头使劲挖,你挖到什么时候能挖通啊?你什么时候能够从这个煤矿里出来啊?你说外面救援的人不着急吗?着急!
其他法门,末法众生没有智慧,都是在盲修瞎练,像一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所以,要有择法的眼睛,遇到适合我们的法门,遇到善知识的教导,你能 听得懂,听得进,你能够持守它,各位是很有善根的。我们虽然为那些盲修瞎练的人着急,也没办法,善根没有成熟,他们只好再去打转,再去流浪。
守愚念佛
印光大师在这里讲:聪明人要学愚夫愚妇。不是劝我们愚夫愚妇来学聪明人。我们能够“守愚念佛”,虽愚而“愚不可及”。现在虽然愚,将来有大智慧,可 以成佛。如果靠我们自己的小聪明、小智慧,不甘心学愚夫愚妇,那么,你在这个世间可能会得到一时的名誉,大家都给你竖大拇指:“某某人,了不起!会诵经, 会讲法,会干什么……”等你到了阎罗王那里,就没有大拇指给你了,“某某人,你生在佛法流行地区,学了不少经典,为什么来了?”
专崇行持,而不尚信愿,则执事废理,仍属自力法门。与专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执理废事,同一过失。
(三编下?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得益浅而受损深。
(增广上?复何慧昭居士书)
这是两段。
“专崇行持”:这个人他也念佛,但是,他专门崇尚行持的工夫。
“不尚信愿”:他不是信靠阿弥陀佛、归命南无阿弥陀佛、愿阿弥陀佛救度,他不是靠这个,他靠自己的工夫,想以自己的工夫达成自己的往生,不是靠信愿。这样叫做“执事废理”,执着事相修持,而废弃理上的感通。
“理”就是指阿弥陀佛的救度。阿弥陀佛的救度需要我们通过信愿心来感通,阿弥陀佛要救你,你不相信他,你不愿意被他救,他能救得了你吗?救不了!
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是宇宙的真理,这个真理表现为六字名号来救度我们。我们要相信阿弥陀佛的救度,愿意让阿弥陀佛救度,这样才跟阿弥陀佛所证悟的真理沟通了,这样才能感应道交,事和理就融合在一起,“全事即理”,就能被他救度。
结果这个人,他在念名号,但是名号本身无量光、无量寿的真理,跟他成为两片,因为他没有信愿。没有信愿,跟名号就隔开了。念佛归念佛,佛是佛,你是 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老在那里做死工夫。没有信愿心,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的加持力就薄弱了,因为没有感通。这个叫“执事废理”。
不少人犯这个毛病,老是把念佛当做一种工夫在那里修,不知道通过信愿感通,你这要修到哪一年啊?
印光大师讲,像这样虽然念佛,他还是自力法门,不是靠佛力的法门。靠自己工夫,靠自己修持,不是靠信愿,这个就错了。
执事废理与执理废事同一过失
“与专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执理废事,同一过失”:同一什么过失呢?两个都是自力修行,都没有仗到佛力,往生都很困难,结果都去轮回,这个就有过失了。
第一个叫“执事废理”。他在那里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老是在修工夫,不知道通过信愿来感通阿弥陀佛无量光寿的救度,这叫执事废理。
第二个叫“执理废事”。怎么叫执理废事呢?执着自性唯心之理,废弃念佛求生之事。这就完全是自力了。他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自性本来就是佛,何必再念阿弥陀佛;心净则土净,还求生什么西方净土。”
理上虽然不错,众生本性是佛,无量光、无量寿,但是如果你不念无量光明、无量寿命的阿弥陀佛名号,不求生西方极乐净土,只靠自力修行,要到成佛地 步,才算达到。本来自性无量光寿,再信愿持名事修的话,就能和阿弥陀佛真正的果地上的光明、寿命相交接,这样就有感通,这就是仗上佛力。
所以这两种,执事废理、执理废事,通通是自力法门,通通是有过失的。
大家有没有听明白?如果你还听不懂,我告诉你一个高招: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可以做真念佛人:“我就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好了!什么也不用懂,就够了。
竹节喻:横超与竖出
“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古人打比喻:就像一根竹子,里面有一条虫子,往上爬,就是竖出,一节一节地咬,从上面出去。横超就是在旁边打一个孔就出去 了。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是横超的法门,是靠佛力,信愿念佛,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像锯子一样,“刺刺”截通了,你就出去了,当下横超出三界。如果我们靠自己 慢慢修,一层一层地往上走,最终出三界,这叫横超法作竖出用。
骑车喻:横超法作竖出用
有人虽然也念六字名号,但是他对阿弥陀佛没有信靠心,只是靠自己念佛的工夫,这样就是自力,这就错了。
比如把摩托车当自行车来骑,累得半死。你虽然骑的也是摩托车,但是你方法错了。摩托车好比六字名号,信愿就好比发动机点火。你信阿弥陀佛救度,愿意让阿弥陀佛救度,等于六字名号的车就点着了,开得很快。没有信愿,等于把六字名号的机动摩托车,当做自己踩的车,累得半死。
所以,印光大师讲:
“得益少而受损深”:也能得到一些利益,因为他念的是佛号,也有熏习,但是受的损失就大了。本来可以去成佛的,结果只种了一个善根。
小结:普劝众机
二十八至三十四,七条文,普劝一切人都应当修学净土念佛。前二条文是总劝,后五条文是针对性的别劝。
二十八,总劝一切根机,等觉菩萨、地狱种子,成佛之前、成佛之后,都要修持。
二十九,总劝末法根机,知因果,修净土。
三十,自卑的人自甘下劣,不敢学,所以要劝。
三十一,自负的人言大志大,不屑学,所以要劝。
三十二,劝中等根机的人,要依教。
三十三,劝聪明人要学愚夫愚妇。
三十四,劝执著自力工夫的人,要注重于信愿。
下面是“劝信愿专修”,按次序分为劝信、劝愿、劝行。当然,前面的法语都有劝我们要信愿专修的成分,不过下面是把它单列出来。
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
(增广上?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有人念佛,学净土法门,他自己心中没有佛法定见,没有主张,总是问人家效果证验如何,以此作为信心的标准,不是以佛的话为标准。印光大师就讲:“如果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信佛讲的话,没有信到位。
佛言为标准
佛弟子应该以佛言为标准,不是信老王、老李、张三、李四,不是信凡夫。
佛说念佛一定往生,就一定往生。佛为标准——“圣言量”。如果说没有往生,那就断定他没有信愿,没有专修。很简单,以佛言为标准。
结果我们不是以佛言为标准,释迦牟尼佛、十方恒河沙数诸佛都说“称念弥陀名号,必然往生”。我们信不过,反而去向凡夫讨效验。这是以人言为标准,不是以佛言为标准,这个不就错了吗?
念佛往生,以佛言为标准。如果能有这样一个概念,你内心就不会动摇,因为这是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说,十方恒河沙如来广长舌相所证明,历代祖师菩萨异口同音所宣传,阿弥陀佛亲自所发的誓愿,无可怀疑。就是以佛言为定。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说:不要说一般人,即使是阿罗汉,乃至有菩萨,地前菩萨、地上菩萨,乃至有报佛、化佛,这些圣位的菩萨、报佛、化佛,都辉光 吐舌,说:“某某人哪!你罪业这么深重,累劫以来造了无量罪,罪业没有消,你单单念佛修福,这么简单的修行,怎么能往生啊?这个肯定不对,虚假的。”不要 说是一般人这样讲,就是有佛菩萨来现身跟你这样讲,你都不要相信。你唯信释迦牟尼佛经中的教言。
为什么?如果真是菩萨,不可能违背佛的教导;如果真是佛,也不可能跟释迦牟尼佛讲的矛盾,因为“佛佛道同”,讲的都是一致的。
而有人不这样,把祖师的话搬出来,把佛经搬出来,他不能够完全相信。张三李四这么一讲,他就退了。所以这里说要信佛言。
贼喻:偷心念佛不济事
如果以人言为定,大师就说:
“便是偷心”:什么叫偷心呢?“偷心”就是做贼的心。这个东西不是我的,但是我想要,又怕被别人发现了,就心里边想偷。如果偷到了,就感觉到在自己怀里了,但是毕竟不是自己的,又怕被别人夺掉了。
如果是自己的东西,你会偷吗?这个电视机很漂亮,本来在你家的客厅里面,你偷到卧室里面,有什么意思?
念佛往生,如果信佛言,了解阿弥陀佛是要救度十方众生,平等赐予,心中就安稳,他就知道这是他本该得的,是本当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不会有偷心。他不 信佛言,以为别人才有分,我没有分,但又想要,所以就想偷,美其名曰:努力争取。要知道“我回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回我本家,念佛往生是我本来所得,我就正 大光明的,理所当然的,来得到这一份往生的果”。
很多人不是这样的,虽然念佛,却怀着一颗偷心,“我能往生吗?”好像被自己偶然碰到了,“哎呀!我能往生就好了!”不知道这是你的本有东西。像个做 贼的,没有把握、生怕别人把他拿掉了。一旦被别人发现,说:“大胆!这不是你的。”马上吓得丢下就跑。有人念佛,听人家说:“大胆!你罪这么重,还想往 生!”他马上吓得丢下往生就跑:“对不起,对不起,我说大话了,我不该想往生,不敢奢望,我虽念佛,但是往生没分。”他不知道他念的这一句名号里面就有往 生,这是佛给他的,他应该理直气壮地拿着,但他不信佛言,信人言,结果就像贼一样,多可怜。
你自己的东西,人家说不是你的,你会胆虚吗?很多人念佛,一听人家说你这样不能往生,马上胆虚起来,这都是偷心。
如果有偷心,“便不济事”:这样就没有效果,就不能往生。虽然说是被人家破坏了,实际上还是自己信佛言未及。
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极,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
(增广卷一?复周智茂居士书)
“五逆十恶”与“通宗通教”,我们看来,如同天壤之别,但一个“信”字,完全翻转。信得极,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虽然通宗通教,大彻大悟,大 开圆解,只要烦恼惑业没有断尽,你都没有分,照样去轮回。所以说“唯信为本”,不在于智慧学问高低,懂得多少经教,有没有开悟,等等,只在你信得及信不 及。说“愿生称名,必得往生”,你能不能相信?能相信,就能往生,因为称名不是问题,谁都能做得到。就怕你不相信,那就没分。
净土法门,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
(三编卷三?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这些法语都很干脆,你就多读几遍,就有加持。
没有谁不能往生的,就怕你不相信。因为你不相信,心里面就打拨浪鼓,就在摇摆;你能相信,你就能够稳定,你就能老实念佛,欢喜踊跃,实实在在,声声相续,称念弥陀名号。
净土法门,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若非宿具善根,实难深生正信。
(三编卷三?复秦铭光居士书)
净土法门在佛法当中是最平常的,但是,也是最高深的法门。如果不是你过去世宿具善根的话,是很难生起正信的。
“最平常”:大家可以理解,净土法门很平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什么玄妙。但是,平常当中又“最高深”,怎么最高深?你看 连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都要修净土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不高深,这些大菩萨能够去吗?《无量寿经》说:“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只有佛才能明了这 个法门的究竟源底,菩萨、大菩萨只能少分明了,还不能完全明了。
如果只是平常而不高深,有人就会不屑于修学;虽然高深但不平常,又有人觉得:“太高深了,我学不了!”念佛法门,“念”最平常,有口都会;“佛”最高深,菩萨不能测,合起来“最平常,又最高深”。没有一个众生漏在法门之外,没有一个人学不了。
往往有人让他念佛,他心有不甘,就觉得说“念佛很平常,没有奇特,没有殊胜”,不知道这个最平常当中才最高深。
就好像我们平时坐火车、坐轮船、坐飞机,平平常常,但是很高深。高深在哪一边呢?我们坐飞机,高深在航空专家,他能发明这么好的交通工具,乘客没有高深。
作为念佛人,我们很平常,吃饭、睡觉、念佛,往生西方,很平常;但是我们所念的这句名号很高深,高深在南无阿弥陀佛那个地方,他超发殊胜之愿,十方 诸佛菩萨的愿都不能跟四十八大愿相比,经过兆载永劫的修行而成就了不可思议的六字名号。在四十八愿当中,专门有一条愿,叫“诸佛称名”之愿,就是第十七 愿: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
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连十方诸佛都要异口同音地称赞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你说这句名号怎么可以思议!
所以,高深不在我们这一边,在佛那一边。
虽然在佛那边,最高深的法门,其实也是最平常的法门。如果只是奇特玄妙,那么不是最高深的,“大道无言”,平常是道,真正的道都很平常。
可是,如果学其他的法门,说“众生本来是佛”,“万法本来性空”,“一切万法都是显现诸法实相”,但是我们心中不能契合,不能相应。
而念佛法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最高深,同时我们可以称念,平平常常念佛可以去往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可以成佛。
行最平常: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益最高深:因该果海,果彻因源;现生不退,往生成佛。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增广卷二?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临终业成,平生业成
净土法门有两个词:一个叫“临终业成”,一个叫“平生业成”。
什么叫平生业成呢?就是说我们念佛的人,不要等待临死的时候,上气不接下气,那个时候好像往生的事才定下来。“平生”就是现在活着的时候,你能具足 信愿,你专修念佛,你现在往生净土的净业就已经成就了,你往生就定下来了,不会再说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了,这个叫“平生业成”。
一般的人都有一种观念,认为说“我一生念佛,每天念一万声,念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最后要死了,就看最后这一句能不能念出来,这一句念出来了, 好!往生之业成就了,我可以往生了”,一生都提心吊胆的——不是这样。念佛法门只要你平时具足信愿,平时念佛不改变,平时往生就定下来了。
“临终业成”是指哪种状况呢?是指《观经》下辈三品的人,他一辈子没有念过佛,到临死才念了一句佛、十句佛,哎!这一句就成了。他是临死遇到念佛法 门,叫临终业成;我们是平时遇到念佛法门,我们是平生业成。临终业成,是一念成就;平生业成是念念成就。我们每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都是以佛的果地觉为 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都能消除生死之罪,都能往生西方净土,都具有成佛的资格。
我们来看印光大师所说的这个比喻:
你果然真想了生死,对这个法门真信、不怀疑,虽然没有出娑婆世界,还在这里做凡夫,但是你在娑婆世界不可能像过去一样累劫轮转了,在这个世界的时间不会长久了,今生一毕就要回归净土了。
极乐之嘉宾
“虽未生极乐”:虽然我们还在这里作凡夫,还没到达极乐净土,但是——
“即是极乐之嘉宾”:你看,不是说我们死了,极乐世界才有我们的位子。我们现在在这里还是凡夫呢,还是黑头发、皱面孔,但是极乐世界已有我们的位子了,我们是极乐世界的贵宾。
所以说“平生业成”。我们虽然还没有到极乐世界,但是那里已挂好了我们的号。阿弥陀佛设大法宴,桌子上摆了你的位置,所以要快点去。
往生之业成就在六字名号里边
关于“平生业成”,还想多说几句。
业是往生之业,我们往生净土的信愿行的往生之业,阿弥陀佛在十劫之前,都成就在这句名号当中,他才说:“十方的众生,你称念我的名号,如果不往生的话,我就不成佛。”
所以,各位要知道,我们往生之业成就了。成就在哪里呢?成就在六字名号里边。我们现在信愿持名,名号的功德、往生之业就在我们心中。
《观经》下品讲了三个人:下下品是念十声佛,下上品是念一句佛,下中品是闻到了阿弥陀佛名号功德,想念、没念出来,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所以我们的往生之业是成就在六字名号里边。如果六字名号里面没有我们的往生之业,你念一万遍也不能往生。
因为如果六字名号里面是空的,没有往生之业,你每天念十万遍,你念十年、一百年,你也不能往生。就好像是空箩,你用手一拿,里面没有宝,你拿再多遍也没有宝。
临终一念能往生,说明名号里面就有我们往生的功德之宝;名号里面有往生的功德之宝,临终一念能往生,平时一念也能往生。
存折喻:现在念的这句名号里边就有往生
我们平时信受称名,信心如手,执持名号,名号里面的往生功德我们就拿到了,现在就得到了,所以叫“平生业成”。每一念每一念的念佛,都有我们的往 生。我们这样的相续念佛,临终往生,是兑现现在的名号当中本来所包含的往生,所以,往生之业成就在六字名号里边,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成就的。我们用信心的手 来领取它,不是说现在我们每天念三万声,念十年、二十年,到临死念那一句才算数,是现在声声念念都算数。
就好像我们从家里拿存折到银行去取钱,到银行里能取到钱,是因为从家里出发的时候存折里面就有钱。如果我们从家里出发时存折是空的,到银行里就没有钱给你。
存折就代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我们临死之所以能往生,是因为我们现在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里边就有往生。如果现在念的名号里边没有,你到临死也是空的。
坐船喻:平生念佛更有把握
也像我们坐船一样,十点钟开船,有一人,九点五十九分五十九秒他来了,“等等我!”一个箭步上了船。船开动了,他也可以到彼岸。还有一人,九点半就 坐到船上,他能不能到彼岸?那是不是更有把握?九点五十九分五十九秒上船的人,就代表那个临终念一声佛的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大愿船,你 到临死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上去了,你也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二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念佛,我等于是提前半个小时坐在这个船上面,怎么没有把握?更有 把握!
也有可能出现故障,哪种故障呢?口头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心里想这样念佛行吗?然后下了船,去换别的法门(船),你一下去,船开动了,就把你丢在这个地方了。
所以要老实念佛,要一向专念,要不改变。印光大师讲:
老实念佛,莫换题目!
你一旦坐上这个大愿船,你就不要下来,你在船上稳稳当当坐着,很好!决定往生!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增广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
现生不退转。不退转是什么意思呢?“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决定可以成佛。按通途法门,要登地以上的菩萨才可以讲不退转的。而我们净土法门,你专修念佛的人,就不退转了。
你能对净土法门产生深信心,虽然是一个具足烦恼业缚的凡夫,但是已经超过了声闻和缘觉,你现在就是菩萨的种性。我们烦恼一点都没断,跟阿罗汉怎么敢比啊?但是,种性超过阿罗汉。我们念佛超过阿罗汉和辟支佛,不是我们自己断惑证真的道力,是阿弥陀佛的威神加持。
所以,下面举例子说:
“喻如太子堕地”:太子一堕地,全国欢庆,满朝的文武大臣都来恭贺致敬。若论这个皇太子,才生下来,拉屎拉尿还要请人家帮忙,对国家一点贡献都没有,大字不认识一个,他为什么超过了这些文武大臣呢?是因为他爸爸是皇帝,他现在是太子、是小孩,长大了就要登位,就要作皇帝。
我们念佛也一样,阿弥陀佛是佛王、法王,我们就是佛子、法王子,将来必定要成佛。
如果以经教来说,龙树菩萨的《易行品》就是说念佛现生不退,还有《阿弥陀经》也说:
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真信切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你就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我们的不退转,不是菩萨那种有神信道力的不退转,是仰仗阿弥陀佛名号功德力、光明摄取力,以凡夫位而达到不退转。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求生西方,比求来生做人尚容易。
(三编卷三?复智正居士之母书)
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
(增广上?复周智茂居士书)
往生所得之利益,比得道更大。
(续编?复杨树枝居士书之三)
有人知见狭劣,说:“我哪里够资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下辈子做人就可以了!”
大师就呵斥说:“你想来生做人,比你临终往生还要难!”
为什么呢?往生靠阿弥陀佛的愿力,靠佛的力量,你当然很容易往生了;来生做人,要靠你的修持,靠你的修持,要做人很困难。
就好像过一条小河,可能比过大江还要难,为什么?你如果自己游泳,可能会淹死。过大江如果坐船,还没有危险。
所以,并不是说往生就很难,往生靠佛力很容易。
印光大师又讲:
“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你不要指望将来可以做人,不生西方,将来必然要下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因为我们内心都有强盛的贪嗔痴烦恼。
就是你修持得再好,第二生或许不堕三恶道,第三生决定要堕三恶道。因为你今生持戒修福,第二生做人就有财有势,容易趁福力造罪,福力越大,造业越大,结果第三生堕落得更快。这叫“三世怨”。不要指望能“生生世世做人、生生世世修行”,这个梦都梦不着!所以,要有警惕。
“往生所得之利益,比得道更大”:就是得道成阿罗汉,都比不上往生西方。往生西方,决定可以成佛,何止是阿罗汉。
这句话也是给我们一个顶门针,在头顶上扎你一针,不要做梦,说“我来生要做人”——只要求生西方,不要求来生做人。
念佛,若求来生福报,即是破戒违法。念佛法门,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门。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违法。
(续编上?复传德师书)
有人也念佛,但他不求往生西方,只是求来生做人有好福报,大师呵斥说:“这是不遵佛教,破戒违法!”我们都知道杀生、偷盗是破戒,不知道即使守持五戒、吃素念佛,如果求来生福报,不求往生西方,也是破戒,甚至是破根本大戒;因为不求往生,必堕恶道轮回。
欲利他,先须自利。若非自己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众生?譬如溺于海者,不能救海中沉溺之人。
(增广卷一?与心愿居士书)
求生西方,方能弘法利生。
(三编卷二?复志梵居士书三)
只怕不成佛,勿愁佛不会说法。
如神龙一滴水,即可遍洒全国。
(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一)
有的人发心很大,说:“我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要在这个世界度众生。”
大师说:不可不可!你想利益他人,度众生,先要你自己能自利。就好像说你自己没有出生死,你怎么能再救度生死海的众生呢?你自己还在大海里面淹得要死不活的,你讲大话说:“我要救人家。”那不可能!你先自己能够到岸上去,你再驾了船来救人家才可以。
“神龙一滴水,即可遍洒全国”:这是说真龙,只要有一滴水,就可以兴云布雨,遍洒天下。成了佛,点滴之法,都可以普润一切众生的菩提道芽。如果不是 神龙、不是真龙,是泥塑的龙,你就是把它泡到水里边,它也没有效果。意思是说我们要往生西方成佛,才真正可以说法度众生,无所障碍。在娑婆世界这个地方所 谓弘法利生,都是不能达到究竟圆满、自利利他的。
“只怕不成佛,勿愁佛不会说法”:这话说得很幽默,也很明显,对比很鲜明。我们只怕不成佛,不愁佛不会说法度众生。度众生,你不用着急,先往生西方再说。当然,在这个世界,没有往生之前,随分随缘地把净土法门告诉有缘的人,是应该的。
善导和尚是弥陀化身,有大智慧,有大神通,其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增广上?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这段是印光大师对善导和尚的“专杂二修”的一种体认和一种崇仰。说善导和尚是弥陀化身,他教导众生都非常的平实,不讲玄妙。至于所示我们专修和杂修这一点,对我们净土的行人,可以讲有无穷无尽的利益。
往往有人起疑:“怎么想往生的人多,得往生的人不多啊?”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在他是不是真信切愿,是不是专修念佛,是专还是杂。
净土法门分水岭
净土法门有一个分水岭:杂修,你就往生不定,很困难!很危险!修的很多,反而往生不定;专修,就一定往生。
什么叫专修呢?身、口、意三业都专。
“身业专礼”:专门礼拜阿弥陀佛。
“口业专称”:专门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不是说为了往生西方,觉得“专念阿弥陀佛一佛名号够吗?是不是再加上其他的法门?其他的佛菩萨?加上其他的经典、咒语?”如果那样就杂了。
“意业专念”:专门忆念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像这样三业专修的话,一万个人念佛,一万个人往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什么叫杂修呢?
“谓兼修种种法门”:他也念佛,他也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他不专,他兼,“兼”就是再修其他法门,再持咒,再诵别的大乘经典,然后回向往生。他认为“我修的越多,功德越大,善根越多,越有把握”。但是,恰恰相反,这样叫杂修,因为心不纯一。
“心不纯一”:心里不纯粹是阿弥陀佛,不专一是阿弥陀佛,而是杂有其他法门,你心里没有主宰,信愿不恳切,你不专一,你这样不就杂了吗?因为我们往 生西方极乐世界,毕竟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你一杂,跟阿弥陀佛的愿力感通就弱了;感应道交的力量弱了,阿弥陀佛的愿力你不能契合、靠上,靠自力修行,怎么 能往生呢?所以难以得到利益,道理很明白。
“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杂行杂修,一百个当中不知有没有一两个,一千个中不知有没有三四个往生的。
所以,问题出在哪里?就在于专还是杂。
恶性循环
结果很多人不了解这个道理,形成了恶性循环。怎么叫恶性循环?“哎呀!你看某某人,一辈子苦修,修了那么多法门,还没确定往生!我要更加努力,修更 多的法门!”他不知道他之所以没往生,是因为他不专,没有一心靠倒阿弥陀佛,没有“通身放下,彻底靠倒”,没有全部仰靠南无阿弥陀佛。正因为他杂了,所以 他往生没有把握,走得不殊胜。结果你不知道吸取他的教训,反而重蹈覆辙,可能走得比他更差。
舍杂归专
“某某人出家多年,读经很多,学问很大,但因为不专念佛,没能往生,何况我还不如他,所以我不能学他的路子,我要专。”——以他为前车之鉴,这样才是遵循佛祖的金口诚言。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说,三辈众生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没有二向,这才稳当、有把握。
像我们坐船过海,你就一心一意坐一条大船就稳当,你脚踏两只船,乃至三、四只船,是肯定不稳当。
有人讲:“我禅净双修,双保险;再加密宗,三保险;再加律宗,四保险……”
你呀,两保险、三保险,是一个都不保险。你真的保险,不可能要第二个、第三个,你有第二、第三,是肯定心里有怀疑,才有第二、第三,保险哪里还有第二个、第三个啊?都百分之百了,就不用第二、第三了嘛!双保险,一个都不保险!要懂得这个道理。
十方诸佛虽多,为我们这样的众生发愿,以易行简便的法门救度我们的佛,只有阿弥陀佛一佛。诸佛法门无量,适合我们这样众生根机的法门,能够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只有念佛这一法。所以就不要杂了。
“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佛是“金口”,佛讲的话真实不虚,叫“诚言”。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他讲的就是阿弥陀佛讲的,从古到今,从现在到未来,定下来不能改变的。
我们离开善导大师已经一千几百年了,大家去访一访、问一问,只要是杂行杂修的,往生就困难;只要是老实念佛的,没有不往生的,都走得很安然。所以祖师就是祖师,弥陀化身就是弥陀化身,说是如何就是如何,所以真想往生,大家要老实专修念佛啊!
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
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增广上?与融明大师书)
念佛怎么念呢?
我们就过念佛的生活。内在的信仰引导我们外表的行为,就是过念佛的生活。忙也念佛,闲也念佛。闲就多念,忙了可能就少念。一停下来,想起来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叫“随忙随闲”,不可能说忙得没有时间念佛了。
什么叫“顺境逆境”呢?有的人顺境了,就念佛了,“好啊!身体健康,天气不错,念念佛吧!感恩阿弥陀佛加持我”;逆境了,要么一头埋在烦恼中忘了念 佛,要么心生怨叹怀疑念佛:“哎呀!我都学佛这么长时间,拜佛念佛了,怎么我还生病啊?阿弥陀佛是不是不灵啊?”我们逆境更要念佛,知道自己业障重,娑婆 世界非常苦恼。
另一种人是逆境就念佛,顺境不念。逆境,生病了,“阿弥陀佛,我想早一点往生,阿弥陀佛!你救我去啊”;病好了,然后,小孙子、小儿子……他忘了,不念了。他是逆境念,顺境就不念了。这是两种人。
大师告诉我们:
“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条件好,身体四大轻安,有闲暇余力,正好念佛;身体病痛苦恼,正好厌离,念佛。
总之,顺逆、忙闲都不离名号,不忘西方。
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
(续编上?一函遍复)
我们要利益众生,佛教徒都有这样的慈悲。怎样利益众生?
我们能劝人家念佛往生西方净土,你等于是成就凡夫作佛啊!这个功德怎么可以思议?不是给他一袋粮暂时免除饥贫,不是成就他作阿罗汉,而是让他到西方成佛,这个功德不可思议。
所以,佛在经中讲:自行念佛,教他念佛,为行如来大悲。
虽然我们是凡夫,我们自己念阿弥陀佛,教人家也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西方,你就等于是代替阿弥陀佛在行大慈悲的教化。
善导大师也说:
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
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我们自己信顺念佛,教人家也信佛念佛,这个不容易,这个才是真正的“大悲传普化”,是大悲心传扬佛法,普遍平等地化导众生求生西方,这才是一个佛子真正报答佛恩的行为。
如来拯济无方,广度众生须度我;
吾辈竛竮没寄,不念弥陀更念谁。
(续编下?楹联)
最后是两副对联,很美,意义很好。
“如来”:指阿弥陀如来。
“拯济无方”:就是救度众生没有任何的条件限制。
“广度众生须度我”:阿弥陀佛既然发愿救度十方众生,肯定不会把我一人遗漏在外。
“吾辈竛竮没寄”:我们这样的人在三界轮转,没有地方可以存身,可以寄托我们的心灵,独生独死,很孤独,没有寄托,没有依靠。
只有谁能做我们的依靠呢?只有阿弥陀佛。《悲华经》里讲:“烦恼恶业深重的众生,被过去一切佛所放舍者,悉皆充满此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称为五浊恶 世,是恶人聚会的地方,过去出了那么多的佛,想救我们都救不了。他们摇摇头、叹叹气:“这些众生善根太浅,罪业太重,戒定慧他们没法修!”十方诸佛都摇头 叹气,想慈悲救度我们,没有办法。
法藏比丘发大愿说:“我用名号来救度你!”那我们不念阿弥陀佛,念哪一个呢?
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
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三编卷三?思归集发刊序)
“应当发愿愿往生”:这是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中对我们慈悲殷切的劝导:“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释迦牟尼佛很慈悲,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就告诉我们要发这个愿。
昨天也有人讲了:“发四十八愿,发多少愿……”不要你发这么多。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我们只要发一个愿就可以了:“愿生彼国。”四十八愿通通都是你的,四百八十愿也是你的,无量无边的愿都是你的。
“客路溪山任彼恋”:什么叫“客路溪山”呢?就是指这个娑婆世界,三界轮回,我们从人道到天道,天道又到三恶道,转来转去,都是像一个旅客的道路, 不是我们的本有家乡。荣华富贵,升官、发财,不过是路上的山水,溪流,不过借给你眼睛看一下,哪一个愿意留恋,任他留恋去,我们应当求生净土。
“自是不归归便得”:只是因为你不愿意回去,如果你想回到净土,你就可以回去。因为那是你的本有家乡,阿弥陀佛不会拒绝你,他时刻在等待我们,呼唤 我们,殷切地在召唤我们,我们只要念佛,马上放八万四千光明摄取不舍,而引导我们回归净土。“自是不归归便得”,很简单,很容易!
“故乡风月有谁争”:极乐世界是我们本有的家乡,那里有清风明月,在等待着你;那里有父老乡亲准备了法宴,在等待着你。我们回到净土,有谁来争呢?往生净土,如同故乡风月,乃是天然本得的,每个人都有一份!
小结:信愿专修
三十五至四十,劝信。信得及,一切人皆生,而且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不必等待临终。
四十一至四十三,劝愿。特别针对愿来生做人、愿利他、愿弘法的人,不求往生的人而劝。
四十四、四十五,劝行。三业都要专,相续念佛。
四十六,劝人念佛,功德最大。
最后两副对联。
下面“念佛实修法语”,分成“选择称名”、“称名仪则”、““”三大项。首先,通过诸宗诸法门比较,选择称名为第一;接下来,具体称名的时候应当怎样去做;再来,念佛人日常种种事务应当怎样存心,怎样处理。总共列了三十六个题目,都是和我们实际修持密切相关的。
种种法门比较,知称名最稳当、最殊胜。
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禅宗工夫,虽到大彻大悟的地位,以烦惑未断,犹不能了生死。
开悟不免轮回的故事
很多人羡慕参禅开悟,不知开悟非一般人所能,而大彻大悟还是凡夫,跟老实称名、往生成佛不能相比。这里跟大家讲一则参禅大彻大悟又来六道轮回的故事。
参禅一事,非小根行人所能做得到。即使做到大彻大悟的地位,而烦恼未能断尽,则生死依旧莫出。现在人且勿论。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就不讲了。即如宋之五祖戒、草堂清、真如喆,其所悟处,名震海内。
在当时来讲,他们悟得深远,非常的有声望,“名震海内”,没有哪个不知道的,有名的禅师,开大悟的人。
而五祖戒,后身为苏东坡。
五祖戒又投胎转世作哪一个?苏东坡。
东坡聪明盖世,而不拘小节,妓馆淫坊,亦常出入。可知五祖戒悟处虽高,尚未证得初果之道。
五祖戒禅师,他的悟处虽然高,但是如果以果验因,按苏东坡的情况来看,前生五祖戒还没有证到初果。因为如果得到初果的人,会怎么样呢?
以初果得道共戒,任运不犯戒。
得到初果以后,自然有道力,道力和戒力共存,叫“道共戒”,自然而然地持戒不犯。
未证初果者,要常常觉照,方可不犯。
没有达到初果的地步,要时常觉照自己,才能不犯戒。达到初果阿罗汉,他自然而然地不犯戒了。
如耕地,凡所耕处,虫离四寸,道力使然。
比如说耕地,初果他如果不出家,在家里作农民耕地的话,虫子自然而然地离开他的犁头有四寸远,那么,他耕地就不会杀生(我们去耕地,你看看,会不会杀生呢)。所以,初果就有这样的道力,你想想看怎么得了!
如果他不出家的话,他在家也会娶妻,可是:
虽以要命之威力胁之,令行邪淫,宁肯舍命,终不依从。
在家人,守不邪淫戒。初果如果在家的话,他也娶妻,那么,即使你要他的命,让他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行邪淫的话,他宁愿舍命,也不会去犯戒。
东坡既曾出入淫坊,则知五祖戒尚未得初果之道力,说什么了生死乎?
苏东坡是在家人,他有娶妻。可是他到淫坊,一些灯红酒绿的场所去。以此判断,五祖戒还没有证到初果的道力,还谈什么了生死呢?得到初果的人,还没有 了生死,还要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投胎转世,修行增进,不过初果就只进不退,进到二果、三果,直到四果阿罗汉才不生不灭,才了生死,所以阿罗汉才讲“大事已 办,不受后有”。
五祖戒禅师,悟境高远,名震海内,连初果还没得到,可知了生死不容易,开悟不足为恃,能老实念佛,不必羡慕开悟。
还有人想学密宗,求现生成佛,不知道凡夫妄求很危险。
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着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
关于劣根修密宗的开示
这里有几段文,是大师对于学密宗的开示。
学密宗者,病在欲得神通,欲现身成佛。
学密宗,大多数人都有两点:第一个想得神通。密宗为什么吸引他?“有神通啊!所以我来学”。第二个,就想即身成佛,“想以我凡夫的身份,这一辈子当下就成佛”(那只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才谈得上即身成佛)。密宗讲即身成佛,不是我们这样的根机。
问之,彼皆谓无此念,实则无一无此念。
你问学密宗的人,他们都说“我不是想得神通,我不是想要马上即身成佛”。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没有这样的念头。
为什么呢?
以其宣导之人,先以神通吸动人,何能令学之者无此念乎?
因为叫你来学的人,先用神通来吸引你:“你看学密好,感应快,有神通。”那么,学的人怎么可能没有这个念头?就是这个吸引来的嘛!
学密而回向净土,固是正理。
你学密法,如果回向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就是正理,就对了。
但恐不屑修净土,欲现身成佛,或致受病。
但是就怕他这个人,心很狂、很高,他不屑于回向求生净土,他想自己现身成佛,这样就会受病了。你想自己当下成佛,十有八九都要着魔发狂。所以,学密宗很危险。危险在哪里?不是密宗不对,是因为你不是那个根机。
我等但守净土修持,让一切人皆得成佛,以度我等,则何幸如之?
我们就专门来学净土法门,他去成佛了,好啊!他来度我们不更好吗?
彼七日即可往生,即可成佛,则遍世间人均可成佛。
七天修好了,就可以往生,就可以成佛了,那各个地方,不知道有多少佛了。其实从古到今,就释迦牟尼佛成佛了。
密宗讲的“即身成佛”,是指了生脱死,不是成为福慧圆满的佛。福慧圆满,成为释迦牟尼佛这样的佛,只有释迦一佛。密宗是了生脱死,到他方净土再成佛。
我等业力凡夫,当有无量无边的佛来度脱,何幸如之!且守我们本分,让彼成佛度我们,岂不更稳妥。彼等若有危险,我此法门绝无危险。
我们只管老实念佛,他们都成佛度我们,多好啊!他们那个法门如果有危险的话,我们这个念佛法门绝对没有危险,很稳当。
若闻彼说的好听,不禁心热起来。
听他说得好听,心就动了,就热起来了。
成之则为幸,败则便成魔眷,实令人寒心。
如果没有修成,则成了魔王眷属,这个想起来,令人很寒心。又说:
密宗之危险,孰非笔墨所能宣。祈死守净土修持,让他人通通成佛去。
老法师很慈悲,不是说密宗不好,说这个法门的修持,要有这样的根机。而我们净土法门,不选择任何根机。大到普贤王菩萨要修学,小到恶劣的阿鼻种性,都可以念佛往生,绝无危险。没有哪个说学净土法门着魔发狂的。
学观想、学禅定、学密法,都有走火入魔的。理路不明白,没有善知识引导,虽然发好心,自己根机不契合,反而受到损失。
但是,净土法门千稳万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需要怎样逼迫自己用功、用力,一定要做我们做不到的事情,随各人的根机,念佛就行。你一天念不到三 万,念两万;念不到两万,念一万;念不到一万,念五千。你能清净,就清净念;你不能清净,就这么念也行。只要有信愿,都能往生,往生都能成佛,是真正任何 人都能一生成佛的法门。
有的人喜欢学法相——唯识宗。相宗,如果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
唯识宗是我们佛门里面,名相最细腻,思维、逻辑、分析、条理最微细、最精详的体系,很多有智慧的人喜欢学唯识宗,但是,如果你没有破尽我法二执,懂得再多的名相,都是数人家的宝,有什么用呢?
“说食数宝”:肚子饿了,说山珍海味,但是肚子里面还是空空的,不能解决问题。这是说修行要有实效,法门要契合众生根机。
还有人以不懂教理为遗憾。
念佛修持,如服药然。能明教理,如备知病源、药性、脉理,再能服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焉。
念佛如服药,明教理如懂医。你会念佛,又懂得教理,如同服药又懂医理,能治好自己的病,还可以为人家看病,自利利他,这个当然很好了。
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药,亦可愈病。也可以以此药,令一切人服以愈病。只取愈病,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药性、脉理为憾也。
如不懂教理,只要愿意服用前人给你制好的这味阿伽陀药(就是六字名号),病也可以治好。也可以把这个现成的妙药推荐给一切人,凡是服用的人都可以治好病,同样可以自利利他。
只要病能好就行,至于说不懂得医理,没有遗憾。
我们念佛也一样,只是求能够往生西方作佛就可以了。至于说不懂得名相、教理,不遗憾。所以,不要在这方面感觉有所不足。
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得实益。
通宗通教的人往往仗恃自己的聪明智慧,不愿意像老阿婆、老阿公一样老老实实念佛。结果老阿公、老阿婆往生西方了,他还在这里轮回,还不如他们得到实际利益,得到的都是口头名相。
学佛而不欲做大通家,专心致志于净土法门,可谓宿有慧根,具择法眼。
学佛的人要有一双择法的眼睛。大多数人没有这个眼睛,他就是看东东好,看西西好,什么东西都抓来一大堆,都往自己桌子上摆,往自己兜里面装,没有择法眼。
你能学佛而不想做大通家,能够专志于净土法门,老老实实念佛,这个是宿有慧根,有择法眼,这个眼就准了。
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中说:“我为五浊恶世众生,说此执持名号的法门。”善导大师在《法事赞》中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我们能够选择念佛,等于是释迦牟尼佛以佛眼为我们择法!
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知见者,方能得益。
这句话也是顶门之针!念佛一法,怎么能得到利益?
昨天法贤法师讲:“念佛容易,老实难。”说的是大老实话。说念佛很容易啊!张嘴就念,“南无阿弥陀佛”,但是要找到一个老老实实念佛的人,不容易了。
为什么不老实?死不下狂妄知见。脑子里有很多想法,一会儿想作怪,一会儿想名利,一会儿想开悟,一会儿想超过人家,一会儿想炫耀自己的聪明智慧。这个就是没有死得下狂妄知见,不能得益。怎么样死下狂妄知见?
任凭智同圣人,当悉置之度外,
将此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
即使你的智慧像圣人一样,也把它拋之东洋大海之外,不理会它。就抱定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当做自己的命根子。如果念佛的人还炫耀自己智慧,那肯定是没有老老实实念佛。你都念佛了,还谈什么小智慧啊!
小鸟乘机喻:念佛不谈戒定慧
像我这次坐飞机来,一到广州,发现有人从行李仓里拿出一个鸟笼子,里面装了一只鸟。我当时就想到,你看这只鸟它会飞,但是在飞机上,它的翅膀就没作用了。
我们的智慧就是那个小鸟的翅膀,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是大飞机,你都坐了六字名号的飞机,你还炫耀自己的聪明智慧,说:“我会飞!我会飞!”那你别坐飞机啊!你再飞也不能超过飞机啊!
道理很简单,我们再有戒定慧,念佛都不要谈这些。不是让你——这只小鸟,把你的翅膀砍断,你翅膀还是翅膀,让你长着,但是没有作用。你戒定慧还是戒 定慧,你五戒是五戒,出家是出家,但是对于往生来讲不增加;你没有,也不减少。像这只小鸟一样,它有翅膀,对它来讲,飞越太空不增加;我们一个乘客,没有 翅膀,也不减少。往生完全平等。
“当做本命元辰”:就是把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当做我们的命根子。命只有一条,什么都可以给你,但是命不能给你。要钱给钱,要房给房,要车给车,但 是要命不能给你。我们一样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抱定了、抱稳当,其他的什么都可以商量,什么都可以舍。不要把自己的聪明智慧当命根子,也不要把自己的 悟处当命根子。我们就是以念佛为命根子,老老实实念佛。
念佛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
这四种念佛,一般人认为说:“持名念佛是方便,实相念佛才是究竟。”如果依善导大师的教释,“持名念佛”是我们净土宗的根本行法,同时也是最殊胜的行法。
印光大师就这样说:
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
这就提倡持名念佛。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阿弥陀佛所证悟的究竟圆满的无量光寿的名号,当体就是实相。昙鸾大师说:“实相身,为物身。”
菩萨破一分无明,证一分实相,只是分证,跟六字名号相比,还差得太远太多。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就是实相,而且是圆满实相。
就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最极实相法,大乘无上实相法。这一点可能大家不容易理解。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只贵老实念就行。而它的利益呢,决定成佛,彻证实相。
如果离开持名念佛之外,说“我专修实相念佛”,一万个里边也没有一两个能够实证的。
这是指实相念佛和持名念佛,应当选择持名念佛。既契机,同时又最契理。契机在哪里呢?张口就可以念,契合所有众生的根机。契理在哪里呢?这句“南无 阿弥陀佛”名号,是阿弥陀佛究竟圆满的实相法,超过菩萨分证的实相法。所以,上契圆满之理,下契卑劣众生的根机,这是最恰当的。
离开持名之外,你要修实相法,那也没有修的了。
观不能作,称即获益。
《观经》下品下生十三定观,一观不能,甚至连在心里清清楚楚念这句名号都做不到了,但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他就得到利益了,他就能往生西方了。像这么罪业深重、情况危急的众生,别的法门都不能得救,只有口称名号才能得救。
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
你这么比较,仔细想一想:你就知道了,称念弥陀名号这一法,实在超过实相、超过观想、超过一切,最为第一。
就好像说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病人的病很重,千种药万种药都不能治他的病,只有一种药才可以治他的病,就可知道这个药就是神丹妙药了,其他的药都比不上。
《观经》下品众生,造作十恶五逆重罪,观佛、读诵大乘经典、参禅开悟、三密相应等,所有的法门,他都修不来了,所有的法药,对他都不管用了;但是六字名号阿伽陀药,一粒吞下去,“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说明这个法门最殊胜、最高超吗?
愚夫愚妇念佛,不羡慕禅宗,不羡慕密宗,不羡慕相宗,不羡慕人家大通教理、大彻大悟,不羡慕实相,不羡慕观想——通通不羡慕,只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
下面是具体修持的一些做法,这一些都很实际。我是在看《印光法师文钞》的时候,随看随录的,当然不全面。不过看完之后,大部分问题应该都得到解答了。因为都很好懂,我就随念随作简单解释。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
念佛应该念六字名号,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四个字,“阿弥陀佛”,也可以。这句话里边就有一种侧重,印光大师的意思是以念六字为主要,四字当然也是阿弥陀佛名号了,当然也可以。
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
至少一开始要念六个字,念到一半,或者将要终止的时候,再转板念四字。还有我们要睡觉的时候,如果觉得念六个字有一点难,不容易入睡,可念四个字。
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
“慢”就是轻慢;“易”就是看得太轻忽了。如果说你从始到终都不念“南无”两个字,就太轻慢了,作为佛子不适合。
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何得自立章程?
“南无”是敬礼、归命,要往生西方,必须归命阿弥陀佛。凡是经中称佛名的地方,都有“南无”两个字,怎么能够违背经教,自己另立章程,不念“南无”呢!
三经开示称名
关于持念佛名,净土三经当中,《无量寿经》说“一向专念”;《阿弥陀经》说“持执名号”,都说得很原则,没有具体说几个字;《观经》教示的很具体、很明了,下品上生说:
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下品下生说:
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称佛名是称什么?就是称“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观经》的念佛是六个字。
印光大师在这里讲:六个字为稳妥。
凡修持宜专不宜杂。
不管学哪个法门,都宜专不宜杂。何况修净土法门乎?
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
如果是历劫修证的大菩萨,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所缘境界越宽,心与境越能合一,心境互相增上,就会越加精纯专一。初心凡夫,心量狭小,如果对境宽广,心识就会分散,不能统一,甚至可能着魔。如海大必须水多,瓶小只能装少水,瓶小一定要装多水,肯定瓶要撑破了。
在凡夫地修持,固当以纯一不杂为本也。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
就好像打手电筒,如果前面不加聚光镜,只能照周围三尺远的地方,因为它的光分散,不能照远;如果加一个聚光镜,一打开,就能照得很远,就因为专一。如果专修念佛,心力集中,就像把光线集中在一起一样,就有力量。
这还是从我们这边来讲,何况阿弥陀佛的誓愿,就是以念佛来引导我们,所以我们专修念佛。
五种正行 ——五专
若依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所说的五种正行,就有“五专”:
第一是专门读诵净土三经。
第二是专门观察欣慕极乐依正庄严。
第三是专门礼拜阿弥陀佛。
第四是专门称念阿弥陀佛名号。
第五是专门赞叹供养阿弥陀佛。
根据这样的仪则,我们净土的行人,佛堂的布置也是专供阿弥陀佛、专拜阿弥陀佛,这样心境相应,跟法门修持方向吻合。
下面有一句说:
念佛仪,虽文殊、普贤、地藏、弥勒等尚不加入,况其他乎?然此等菩萨,同摄清净大海众菩萨中。
这也是讲究专。专修念佛的仪规,像文殊、普贤、弥勒、地藏这样的大菩萨都不加在一起念,何况其他的呢?那是不是蔑视这些菩萨呢?也不是。因为这些菩萨圣人都包含在极乐世界清净大海众菩萨当中,最后总念一句“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通通都有了。
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佛。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是说我们念佛,没有时间、地点、世缘的障碍和限制。念佛法门,百利而无一忌,没有忌讳,任何时间都可以念,任何处所都可以念。
上卫生间,还有不干净的地方,或者身体裸露、没穿戴整齐,都可以念。只是印光大师说:在这些场合,默念比较相宜,如果出声念,与仪式不合,并不是不能念佛。
有的人说:“我念佛成习惯了,自己在家里洗澡就开始念出来了,是不是得罪了?”
也没得罪!
有人说:“上卫生间,正大小解,能不能念佛?”
可以念佛!
贵阳有一位莲友,年纪大了,上卫生间大便,使力气,结果脑溢血,血管崩裂,在卫生间人就昏迷了。如果说卫生间不能念佛,他如果平时也没念过佛,那只 有让他堕落了。好在他平时都是专修念佛的,他昏迷过去以后,一天多,醒来开口第一句就是念阿弥陀佛,就告诉人家说:刚才他已经到净土了,很庄严,很殊胜。
在任何场合都可以念,也都应该念。本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污秽的,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秽土,不是到了清净的地方再念。只是以人情来体谅,我们会找相对干净的地方来布置佛堂,会穿戴整齐庄严,这是表达凡夫分上的恭敬,但不要因外在的形式要求,反而障碍了我们念佛。
念佛是以相续为要,“语默动静”都可以念。
我们是凡夫,不要说大话,不要做那个我们做不到的事情,这是佛菩萨都不允许的。
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则是效。需知未得法忍之凡夫,心中当慕菩萨之道,其行事当依凡夫常理。
法身大士是豁破无明、得到无生法忍的菩萨,可以舍头目脑髓,而精进苦行。这些我们虽然可以羡慕,但是不鼓励我们去做。你凡夫地,如果你这样做,将来肯定会退转,甚至会着魔发狂,所以要实实在在。我们做起事来,还是依凡夫的常规来做,你能做到哪一分算哪一分。
未证法身,必须调停得中,方可唯益无损耳。
还没证法身——无生法忍,在修持方面应该调理,符合我们的根机、体力等,这样才可以唯益无损,只得利益而不受损失。
所谓“勇猛心好发,长远心难持”,一旦说修行了:“赶紧呀!努力啊!”结果就是那么三天的热头,热劲一过,底下长远不了,就受损伤了。好像吃饭,一顿吃得死饱,把肠胃胀坏了,下次不能吃了。
修持也一样,你就要依你的根机,细水长流慢慢来;念佛也一样,一天特别勇猛,念了六万、八万,第二天就掉六千了,第三天不念了!你就实实在在,根据你的体力、精力状况,相续念佛就好。
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须拋之于东洋大海外。念佛一法,最好学愚夫愚妇,老实行持为要。
只安守我们的愚痴本分,就这样念佛就好。法然上人也说:“还愚痴,生极乐。”愚痴老实的人,念佛最容易得利益。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因为他全靠佛,他没有自己的东西。
修净业的人,着不得一点巧,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若肯守平淡朴实家风,则极乐之生定可预断,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
说修净土的人,你不要追求那种玄奇高妙的,因为我们念佛每天都念这一句,很平常。如果喜好新奇,不喜平常,必然最后吃亏。
净土法门平常、平淡,淡味才是常味。喝水就是很平淡的,这个淡才是常。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你说有什么味道呢?“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很平淡,平平淡淡。
甘于平淡,老实念佛,决定可以判断你能往生。如果你不这样,好奇、好玄、好妙,不喜欢老实念这句佛号,那么,你不生极乐,也可以预断,不生极乐,必堕三恶道。
“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这是指我们念佛要实在,不要求花哨,就是一句接一句地念。
“约”就是简约、简单,不要复杂。修持功课,随机而立,愈简愈妙。
在家人修学净土法门,功课怎么定呢?随着你的根机来定,越简单越高妙,不要诵一大堆咒、一大堆经,我们净土法门只是专念净土三经;你不识字,或者你没有时间诵长卷的《无量寿经》,你可以诵短卷的《阿弥陀经》。
你说:“我《阿弥陀经》也不想诵,我就想念一句佛。”好!愈简单愈妙,随你的根机,适合你的情况就行。
念佛之人,以省事为妙。若过为张罗种种行宜,或致疲劳。
我们办任何事情,都要实实在在的,不在形式上做太多,形式上做太多,或许身心很疲劳。
比如说我们打佛七,就很简单引导大家来念佛。绕了很多形式,师父们也累得筋疲力尽的,都是形式化,那就不必要了。这个可以作为一个原则,在任何场合大家自己来体量,只要是大家能身心协调来念佛就好。
念佛岂有定章,但取适宜。
念佛并没有一定要如何,一定不能如何;根据你的环境、因缘、状况,适合你的根机就行了。
法无定相,不可固执,亦不应泛滥。唯取得益合机为事耳。
不能太固执死板,也不要太泛滥,一点规矩也没有。能够得利益,适合根机,这是一个大原则。
念佛须音声高低适中,缓急合宜。若高声如赶贼之猛烈,始则心火上炎,或致吐血,以成不治之病。
念佛声音大小、速度快慢,必须适中,也随着你的体力,如果你老是高声,就像赶贼一样,又急又猛,就会心火上炎,时间长了就会得病,甚至会吐血。
有莲友问:“师父!都说念佛消业障,我怎么念佛心脏跳得快了?”是因为她本人气力也不足,年纪也大,定的标准太高,一天定三万声,又赶得急,赶得 快,每天念就想那个数字,这样心脏就跳快了——不必这样。你不要定三万,两万也行;不定两万,一万也行,根据你的体力和时间。念佛不一定都在数字多少这方 面,你稳稳当当地念。
朗念默念,两俱有益。
有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和默念。“朗念”就是大声念出来;“默念”就是心中念,不出声;小声念就是小小声;金刚念就是自己念、自己听到,声音在口耳之间,旁边人听不到。
这四种方法你自己调节,大声念,念累了,就小声,小声还累,就金刚念,再累就默念,默念昏沉了,就提声念,高兴了,我就唱着念,都可以。
然朗必不能久,多主于默,则不至受伤致病耳。
大声朗念总不能时间很长,所以多主张小小声,或心中默念不出声,这样不致于伤神伤气。
念佛一事,当随个人的力量,随便出声、默念、大声、小声皆无不可。凡同众修持,需按大家之精神另定。
如果一个人修持,按自己定;大众共修,比如说在寺院打佛七,你要看看大众,来的都是七老八十的,就不能安排太紧;如果是年轻人,身体健壮勇猛,信心也充足,就可以紧一点。
个人修持,须按个人精神为定。精神用极之后,不是退堕,便是受病。量己力为,则有益无损矣。
老法师很慈悲,说我们人的精神都有限,如果一次把精神用极了、耗尽了、耗干了,那么只有两个结果,不是受病就是退堕,退心了,下次不敢来了,一听打佛七,头皮都发紧了,不去了;什么是受病?伤气了,或者精力受损了,结果闹出病来了,这样都是过了。
所以,应该调理,“量己力为”,量自己的力量,松紧适宜,这样才“有益无损”,只会有利益,不会有损伤。
我们念佛,凡夫都有妄想杂念,那么怎么对治它呢?这里提供一个印光大师的说法给大家参考:
妄想起时,只一个不理,便不会妄上生妄。
妄想起来了,你不要理它,你还接着念“南无阿弥陀佛”,它就消失掉了。如果你老是想:“我怎样把你对付住……”,便形成了一个对手,这样会妄上增加妄念。
印光大师打了一个比喻:
譬如小人撒赖,若主人不理,彼即无势可乘。若用刚法抵制,彼亦以刚法从事。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谓主人怕他,又益加决烈。二者皆是损多而益少。只置之不见不闻,彼既无势可乘,只得逡巡而去。
“小人”本来是指过去大家庭里的仆佣,现在来说,像我们各位做奶奶的带小孙子,这小孙子有时候无理取闹,你用刚法打他,越打他哭闹得越凶;你用柔法 哄他,越哄他越是无理要求;弄得你没有办法。你不理他,他哭一哭,自己就不哭了,找玩具去玩去了;他闹一闹,自己去找小朋友去了。
我们的妄想也这样,你如果用猛利的方法,强制地克服、压制它,它那个反弹的力量就更大;你如果柔软安慰,随顺它,那就会顺着妄想打滚,一路到底。那 怎么办呢?你就不理它,就是一句佛号,稳稳当当地放在心中,像一个标杆一样,就这一句佛念下去,它就没有了;它再来,你还是一句佛,这个大家要自己去感 受。
你只要理它,不管是刚法,还是柔法,都是损失多、利益少。
你就好像没看到、没听到一样,它就没办法了。所以,我们如果念佛心中起妄想杂念,你不用担心,你还是提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何况阿弥陀佛并不要求说“你一定要没有妄想杂念才救度你”,没有关系。我们知道说念佛一定往生,有妄想也“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妄想还是“南无阿弥陀佛”,它就没有办法,不能够来祸害我们。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心、口、耳这三个都很清楚。从朝至暮念,从朝至暮听。比贪多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悬殊也。
这都是大师自己的体会,我们也可以来实行。
有的人念佛,贪多、贪快,但是他念得含糊不清,很快过了。大师说:这样,就是太草率了。你不如踏踏实实的,一句一句,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这样很稳定。
从伏除妄想的角度来说,摄耳谛听与随口滑过,功效相差很大。当然,阿弥陀佛没有要求说“你一定要这样才能往生”,你能有信愿、念名号,都往生的,从 早到晚你只要念就好。只是我们自己念佛,希望心中比较稳定、比较安和、比较妄念不那么多,那么就有一定的方法,这是印光大师推荐的方法。我们就一句一句地 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稳稳当当,一个字一个字很清楚;你不发声,在心里,也很清楚。这样很快心里就稳当 下来了。
若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计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
如果你这样自己念自己听,还是妄想太多了,还是没办法,那么又给你提供一个办法,就叫“十念计数”。
十念计数就是每一句你念得清楚、听得清楚,三句、三句、四句,这样十句一个轮回,不是要扳指头算,也不是心里边念边数,“南无阿弥陀佛”,一,“南无阿弥陀佛”,二,不是这样。就是心来记,这样你的心力就集中在这句名号上。
掐珠不过为防懈怠,掐之有碍,则不必掐。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
行走、住立,可以用念珠,帮助提起佛号,如果有碍的话,只一句句念就可以了。静坐念佛,不必用念珠。现在有人用计数器,道理一样。
念佛计数,是防懈堕。如无懈堕之心,不记亦可。
计数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懈怠和退堕,如果没有这个心,你不计数也行。不过还是鼓励大家计数,计数不是为了贪多,是为了防懈怠,为了让我们念佛相续。也是稳稳当当地念,稳稳当当地记。
参禅一法,则取舍皆非;
念佛一法,则取舍皆是。
禅宗的法门,讲自性平等,无取无舍,无是无非,平等如是。你如果有分别,有取舍,这就错了。因为这是禅宗,“取舍皆非”,不取不舍。
“念佛一法,取舍皆是”:取什么?舍什么?舍娑婆取极乐,舍自力取佛力,舍难行取易行,舍杂行取专念,舍轮回取佛果。所以,净土法门取和舍都对!
为什么呢?因为:
一属专究自心,
一属兼仗佛力。
参禅是专门要体究自心的平等之理。自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你到哪里取、到哪里舍呢?舍也没法舍,取也没法取,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嘛!
念佛固然不违自性平等之理,但必须外仗佛力以显发。你要靠佛力,必须要取佛力,这是两种不同的法门。
所以,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人,宁愿执著一些,不是执著世间的事——“执持名号”,执取名号。
经常听到有人用禅理妄破念佛,说念佛是执著,佛法讲不执著,而我们一些念佛人,自己也不明理,也跟在后面附和,搞到后来因药成病,甚至连生活中的小 事都不会处理了。所以说,参禅一法,很不适合一般人的根机。念佛法门,巧顺凡夫分别执取的心性特点,你凡夫就过凡夫的日子,老老实实来念佛就好,不要好说 半通不通的佛理,以及做不到的大话。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于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着。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我们为什么这句佛号提不起来?就是不知道自己要死,老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还能活几百年的样子。
想到“随时无常会到,我有三恶道的罪业,我要堕落!”这样你的心自然就很恳切。想到“我已经死了,儿孙等一切盘算心思,都用不着了。”这样自然就放得下,当下心里就很清凉,就一句句念佛。
念佛人要发心,发什么心呢?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这个心一旦发起来,非常勇猛,非常有力量。增福慧、消业障,不是平常一般善根、一般修行所能比的。
好像什么呢?像电灯一通电,立即就亮了。像炸药,如果不加硫磺,就没有爆炸效果;加了硫磺,马上就起作用。现在讲的是原子核裂变。有了菩提心,就有这样的作用和效果。
那我们凡夫怎么发得起菩提心呢?
菩提心有两种:
一个是圣道菩提心,要靠自己,菩萨才能发得起这个心。
一个是净土菩提心,人人都能发。我们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自己得到这个法门的好处,“念佛这么好,不费钱,不费时,不费力,是男是女,出家在 家,若智若愚,上圣下贤,你都可以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好的法门!”内心被这个法门所感动,就希望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一切有缘的人,先告诉我的父 母、妻子、儿女,同学、朋友、同事,然后再告诉一切有缘的人,这样发心就叫做菩提心。
如果你这个心真的发起来,真正是为了利益众生,任何打骂,你都不会退堕。因为佛恩实在很浩大,众生实在很苦恼,这个法门利益实在很殊胜。真的发这样的心,你就不会说“贪图名利了”,宁愿自己饿死,都没有关系!
这样,心很真实,依佛的加持力,你消业障、增福慧,就不是说“我在那里磕几个头、诵一卷经所增加的福慧”——那个不能相比的。因为我们心心念念所想 到的就是这个法门,所想到的就是苦恼的众生,所想到的是怎样让人家念佛,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心虽然是凡夫心,其实就是佛心了。依我们凡夫自己,发不 出这个心。
若正念重,则余一切皆轻矣。
“正念”就是为法门、为众生,愿往生的念头。如果你果然很重的话,其他的私心杂念就轻了。
比如说你在家里面,老公如果对你不好,或者是别人亏欠你什么,你都不会在那里颠三倒四,你都会很轻地看待这些事情。
被境所转,系操持力浅。则喜怒动于中,好恶形于面矣。操持者,即涵养之谓也。
“被境所转”:好了、坏了,马上心里就被它转动了,喜怒上心,好恶就在脸上表现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我们操持力很浅,涵养不够。这个需要磨练。
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能放下此心,则当体清凉矣。真修行人,于尘劳中磨练。烦恼习气,必使渐渐消灭,方为实在工夫。
就是说在事务当中来磨练自己,烦恼习气,不随着它转,这个才叫真实工夫。这个不容易,但是我们不管怎样,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这一段话,虽说和念佛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对我们都还是很有受用的。
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
有人念佛极愿寂静,有一点声音就心里烦燥不安,不能适应,只想跑安静的地方躲起来,从好的一方面来说是他念佛上了路子,只愿意念佛,不愿意受一切干扰,但是过于厌喧求静,而不懂得随遇而安,本身就已是病相,久久不改,将来无可救药。应当静闹一如,随缘念佛。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
修净土的人,只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我们的目标,不贪神通,也不贪感应、境界,所以反而很稳当,没有什么境界。如果你天天想见境界,你就会见层出不穷的境界,甚至睡都睡不着,老是让你看见,苦恼得要命。所以,大家这方面要知道,不要追求这些。
越分欲得,为堕落魔外之本。
什么叫“越分欲得”呢?不是你的根机、你的本分能得到的,比如想成圣,想马上得到神通,想之过切,累世冤家就会乘虚而入,变做种种境界现前,让你一 见欢喜,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就入了魔,一旦入魔,佛祖现前也拉不回头,因为他受魔摄持,自以为得道得通,全体邪知邪见,偏在佛法正道之外,对佛祖诚言绝不 信受。这也是因为我们器量不够。果然是法器,对这些不贪图,稳稳当当,只求往生成佛,这个人就有大器量,就有大定力,就是大根机,他不会东看西看,随风倒 浪,东西飘摇。他内心很稳定,“我就求生西方成佛,你千万事情都不能动摇我。你说得再好听、再美妙,我不被你动摇!”这个就是有根机,这个就是有定力。
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
这也是因为有人写信说:“我总是见到境界,感到很苦恼。”大师就回信说:这个是因为你没有真实摄心,只是念佛做场面的工夫,所以这样稍微一静下来, 内心就有杂念,现出种种妄境。如果你真实摄心,像刚才我们念佛,一句一句,踏踏实实,稳稳当当念,这个必然能够消业障、增福慧,不可能有过多的妄念、过多 的妄境来显现。
恐是魔现,正宜认真恳切念佛,彼魔自无容身之地。如明来暗自无存,正来邪自消灭。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譬如恐强盗来,自己先将家中护兵,移之远方,令勿在家,则是替强盗作保护,令其了无所畏,肆行劫夺净尽耳。何愚痴一至于此!
有人偶见境界,又不能分别,怕是魔所现,所以吓得不敢再念佛。大师开导说这时更要认真恳切念佛。
怎样辨识魔境
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于经教合不合上分。
说见到境界了,到底是入魔的境界,还是念佛相应的境界呢?怎么分别呢?有的人就不能分别了,往往把魔境当做是好的境界,“我见到佛了,佛在我耳朵边 跟我讲话,天天给我讲啊,佛告诉我应该怎么怎么做”。其实都是入魔境。师父跟他讲再多,搬经典他都不听,他说“我们家的佛讲的,你讲的不对”。
是魔境还是胜境呢?就看他和经教所讲的吻合还是不吻合。
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着之心。
果然是那种很殊胜的圣地的境界,你心里面当下清净,没有躁妄心,没有执著心,没有贪图欢喜,觉得了不得那样的心,没有!当下心里面清凉清净,这个就是善境界。
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着躁妄等心。
或者贪图欢喜,或者起躁妄心,或者起取着心,这样就不是圣境界,是魔境界。
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现,则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来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是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
见到境界,如果真的是佛菩萨,光虽然非常明亮,但是不刺眼,而且没有影子;如果是魔所幻现的,光会刺眼,也会有影子。同时,用经中所说的“凡所有 相,皆是虚妄”的道理来对照,你如果把这个正念提起来,果然是佛,会越来越清晰,你的心也会越来越安静,越来越清凉。如果是魔的境界,你正念思维:“凡所 有相,皆是虚妄”。魔相就消失了,就没有了。
是真佛,还是假佛,这样来分辨。一、看是否合乎经教。二、看是否引起心境躁妄。三、看光是否耀眼。四、看能否经得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凡修行人,心要有主宰。见好境界,不生欢喜,见不好境界,不生畏惧。能如是,则所见境界,皆能作助道之缘,否则皆作障道之缘。
修行人心里要稳定,要有主张,见好的境界,不贪图欢喜;见坏的境界,不生恐怖、忧惧,这样的话,你不管见好境界、见坏境界,都会成为助缘,为什么? 我见好的,我不贪图,说明我可以更有进步;见坏的,不害怕,自然魔退,魔退我就道业增长。如果不是这样,见好的,你就贪图欢喜,狂,这个时候,你反而退堕 下来,你只能如此;见了坏的,你害怕,你给他吓住了,所以,都成为障道之缘。是助道之缘,还是障道之缘,在于你的心是不是稳定。我们只念这一句“南无阿弥 陀佛”,好坏不生忧喜,这样自然很平淡、很平常、很平实,实实在在,都有进步。
世间不明理之人,一有病,不是怨天尤人,便是求神祷鬼,徒增业障,有损无益。痴痴然唯求速愈,不唯不能速愈,反更添病。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心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念佛人遇病苦,有三要、四不可。
三要:一、要放下万缘。二、要一心念佛。三、要速求往生。
四不可:一、不可怨天尤人。二、不可求神祷鬼。三、不可求病速好。四、不可怕死。
这样决定业障速消,如寿不该终,病也能速好;寿命当终,也能顺利安然往生,生死两全。不然的话,只能增加业障,病更加重,寿尽也不得往生,两头落空。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较。
我们这一生的寿命长短,是贫穷,还是富贵,是健康,还是多病,这个都是过去的业力。我们不妄生计较分别,只是念这句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病也念, 无病也念,长寿也念,短命也念。活一百二十岁也好,也不觉得说嫌多了;明天就死了,也更好,明天就往生。这样,心里很实在,往生西方全凭阿弥陀佛,佛什么 时候来,我什么时候走。
有人生病了,“阿弥陀佛,你快点来呀”;身体一好,“阿弥陀佛,你慢点来呀”。不实在。
也有人就很实在,他坚信阿弥陀佛会知道,佛会不早不晚地来,他就等着阿弥陀佛来接就好了,不会自己在那里喊。
我等但老实念佛,只求临终往生即已。至于现生之如何若何,一任其水到渠成、春来花放。倘先设一想念,便反成障碍。如断其水源而欲渠成,正在严冬而欲花放,若能得者,便属怪事。
大师讲得非常的生动啊!
他说我们只管老实念佛求生西方,这一辈子我是贫穷、富贵,是通达、还是多有障碍,这个都不管。世间的事情都随缘,随缘过。像什么呢?
“水到渠成”:水流过来了,自然形成一条渠了。
“春来花放”:一切都随缘,你看这个多自在!春天来了,花就开了;春天没有到,严冬之时,你希望百花怒放,这个能开花才是怪事;断了水源,还希望能够成为一条渠,这也是怪事。
比如我们要建寺院,我们要规划道场,我们要办什么事,缘分没有到,你干着急,你是自己拿自己过不去。缘分到了,不用你着急,自然就成了。所以,我们 只是观察因缘,我们念着佛,等着缘分成熟。当然,等也不是坐在家里等,积极的施为和随缘的办事,这两点也不矛盾,尽到我们的心力,尽到我们的本分,剩下的 事情自有阿弥陀佛安排和我们个人的福报及业力。你没这个福报,你想再多也没用。
所以就要实实在在地去做。只管念佛,世间这一切事情,就随因缘去走。如果事先设一个想念,事先自己定了一个标准,这样就在心里构成障碍,就过得不安乐,过得不安乐,是自己找的麻烦。
踮脚走路喻:不要做样子
像我们走路一样,走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不要踮着脚跟走,踮着脚跟走路走不长远,走得很累。矮一点就矮一点,也不错啊!瘦就瘦一点,也挺好 啊!胖就胖一点,也挺庄严哪!都不错嘛!你的本分就挺好的,阿弥陀佛说:“你这样就可以了,你是标准的念佛人,就好了。”不要做样子给别人看,累死你,这 样不实在。
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
我们念佛的人,随时准备往生,“今天死就今天往生”——“即得往生”。但是,如果我们的业报还没有满,也只好任缘了。
其往生之期,任缘迟早,不可预作一“即得往生”之心。
我们什么时候往生,任我们过去的业缘,任阿弥陀佛来接引。不能自己就定了说:我什么时候立即就要走了。
念佛不想增寿
也有莲友问:“我念佛是想早一点往生,但是听说念佛能够增寿,这不是矛盾吗?
我说:“这个你不要担心,你念佛想早一点往生,阿弥陀佛也会满你的愿;但如果是念佛赚来的寿命,那个寿命是很安乐的,不会多病多灾的,你会很安乐、很祥和、很稳当的,走的时候很潇洒自在地往生。”
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
“尽报投诚”,尽我们的寿命,尽我们的业报;一心归投阿弥陀佛,诚心诚意。业报一到,自然往生,毫不耽搁。这样是我们应当遵守的。
“灭寿取证”:你本来寿命没有到,还有二十年,你非要拿一根绳子给它断掉了,想提早结束自己的生命,早点往生。这样是戒律所不允许的。
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
尽我们的恭敬诚意,可以求快点往生,不愿意活七老八十了。但是,不能自己就预先刻期定一个时间,说“我在某一个时间一定要往生”,这样一定会发生障碍。
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惟无益,而又害之矣。
像那样的心,就是不够柔顺。我们念佛的人,心要柔顺。所谓柔顺,一个是随顺业缘,一个是随顺阿弥陀佛的迟早来迎接,什么时候接,我什么时候走,不要过于偏执,偏执往往会起毛病。
劝止定期往生
大约半月之前,有莲友告诉我说,一位老菩萨,今年八十三岁,说她再过七天就要过生日了,她准备在她过生日之前往生极乐世界。现在开始不吃不喝,问我行不行?
我说:“看年纪,八十三岁也可以走了,但是,准备七天不吃不喝,她有什么特别的往生征相吗?”
“没有。”
“身体好吗?”
“身体还好呢!”
“子女孝顺吗?”
“子女对她也不错!”
弄得周围的人都知道了,人家都劝她:“你不要这样啊!”
她说:“我不能听你的,我就听法师的。”
莲友说:“师父,你讲一句就行了。”
这个事关重大,不能不讲啊,我就跟她说:“念佛之人,心要柔顺,往生净土一任阿弥陀佛,寿命长短一任过去业缘。你既没有特殊的事缘,提前敲锣打鼓地让人家都知道,你过七天就要往生,就开始不吃不喝,到时候必然发生障碍,不要这样。你只管任缘念佛,等佛来接引就好了。”
后来莲友说:“师父!她可欢喜了!也同意了!你讲这句话管用了!”
我们很多人希望临终有瑞相,大师说得也很恳切。
临终之瑞相,不必预为期冀。但平时念佛相应,临终自得随佛往生即已。
因为往往有这样的心,就要做样子,心就不柔顺,不是随缘。他自己说:“我一定要站着走,我一定要坐着走。”这就不是完全靠倒阿弥陀佛,他就有一个心要怎么怎么样,这样就会分叉,就会有障碍。
我们有没有到那个境界呢?如果有这个工夫,你不用这样讲,自己心里就知道,也不必提前吆喝;如果没有,到时候要硬撑,这就起麻烦了!
所以说不要预期,只贵平时相续念佛、信愿念佛,顺应阿弥陀佛的誓愿,到时候自自然然地随佛去往生就好了。
谁知道我们临终是什么样的走法呢?说不定在半路上,说不定在家里脑溢血了,说不定遇车祸空难。这些事情我们都不能预期,只是我们现在好好念佛就可以。
傅闪老居士老实念佛走着往生
陈贤居士大约十天以前,在菲律宾的马尼拉遇到一位莲友,今年六十多岁了,他外婆往生就很殊胜。他外婆,叫傅闪,信愿寺的信徒。一九七六年,她八十 岁,因为七月十五是佛欢喜日,十四到十六,寺院做三天法会。七月十六那天,她大清早到寺院参加法会,衣服穿得干干净净,鞋也换得很干净。她平常带小孙子, 这个小孙子穿衣、拿鞋、拿袜子都找奶奶,奶奶很慈悲。但那天早晨小孙子问她找袜子,他奶奶就呵斥他说:“从今天开始,袜子你要自己找了,不要找你奶奶 了。”——看来这个老人家预知时至,所以,她事先做这样的安排。
下午,这个老菩萨在大殿里跟她女儿一起念佛,就告诉她女儿说:“我看见金童玉女来了。”她女儿一看,什么也没看见,就看见两只蝴蝶,在那儿飘飘地飞。
等会儿法会结束了。她和女儿一起离寺,跨出寺门时,女儿喊她,她就站在那里不动了,没有声音,头低下去了。
“妈妈怎么不动了?是不是看到地上有什么呀?”女儿就回头过来,看看地上也没有什么;再看她母亲,也没有反应。拍拍脸,没有反应,摸摸鼻子,没气了!
你看,她是走着路,走着路就往生了。还有的人是坐着往生,还有的是站着往生,她是走着就往生了。
这个老菩萨平时就念佛,她不识字,你看连佛菩萨来接引,她都说不清,叫金童玉女。金童玉女是民间所讲的话,就代表好,不是一般的人,其实就是佛菩萨 来接引。往生的时候,边走边走,她的神识,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就随佛接引往生西方了,人就站在那个地方了。你看,多么的殊胜!她没有事先打广告,说“我要 站着走,走着走”。她如果事先打这个广告,怕走不了。她就是老老实实念佛,就是一个愚痴人。
她就是很自在,我们很羡慕她。我们很羡慕她怎么办?我们自己就实实在在念佛。
青岛张氏实实在在念佛往生
再讲一个故事。在《影尘回忆录》里边,倓虚法师讲的。
青岛有个姓张的妇女,她有两个孩子,一个大概七八岁,一个十来岁,丈夫是在码头上拉脚力车的,可见是很贫寒的一个人家。那时候倓虚法师在湛山寺讲 经,讲念佛,她也去听。听了回来就念佛,她一想,“好啊!家里也穷,事情也多,还遇到这么好的一个念佛法门”,她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 佛……”。她的年龄也不大,孩子才八岁、十来岁,她也就三十来岁吧,过去人结婚也早。
有一天早晨,他丈夫就要拉车出门了,她就跟她丈夫说:“某某人哪!从今天开始,你要好好带两个娃过日子了。”
他说:“你到哪里去啊?”
“我要到佛国去了。”
她丈夫平时没有信仰,她自己信佛念佛,估计她平时和丈夫也没有什么交流,就自己念佛。
她丈夫一听就恼火:“哎呀,你还往生佛国呢!我们家穷得还不够啊?你还跟我来这一套。”意思是说:“这是人家吃饱了饭、没事干的人在家里念佛,往生 佛国。我们家这么穷,带两个娃,还要烧饭做菜,我还要出去拉车,我们家这么穷,你还不够!你得了吧!”冲她一句,自己就头也不回,又去拉车了。
这个妇女心里边也不惊动,也没有说“我今天往生佛国打招呼,你还骂我一句”,她一点也不气,心里很安定,把两个小孩叫来,说:“你们从今天开始,要好好听爸爸的话,跟着你爸好好过日子,妈妈要走了。”这两个小孩哪听得懂?就出去玩了。
一直玩到中午,这两个孩子就要回来吃饭了,喊:“妈妈!”妈妈也不理他们,再喊也不理,妈妈坐那个地方;去推她,也不动。小孩一看,感觉情况不对, 怎么妈妈跟平常不一样了,一点儿也不理他们了,就吓得哭了,哭着跑出去。邻居跑来一看,原来张氏坐在那个地方就往生了,鼻息都没了,就这么殊胜就往生了。
他丈夫知道之后,跑回来悲伤地哭了一场。家里很穷,也没有钱给她下葬,还是莲友们凑一点钱,买了一个薄板棺材,给她葬了。
你看她也有家务活要做,她也没有唱高调要怎么样,实实在在念佛,实实在在往生,是我们念佛人的榜样、模范。
往往很多好像看上去不起眼的人,确实走得很殊胜;平时名气很大的大法师,走的时候,说不定哭爹叫娘的也很多。实在是上智不如下愚,像印光大师讲的:通宗通教之人,往往赶不上愚夫愚妇老实行持。确实如此。
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
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
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念佛主要是求生西方的,真能念佛,世间一切福报,不求自得。
须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做佛事,当以念佛为第一,余皆场面好看而已。作佛事,均当以念佛为事。若念经、拜忏、做水陆道场,殊少实益也。
一般信众喜欢做佛事,但多数是喜欢热闹场面,不知道实际利益。你如果去专念一句佛号,他嫌冷清。他不知道念任何经典、念任何咒语、修任何法门,不如念佛。
印光大师讲得很实在,他说:你念佛,你念一句,人家就听到一句。只要不是懒汉,他都可以随口念;就是懒汉,只要他自己不把耳朵堵起来,你念,他也能 听到,他听到了就有利益。诵经就不是这样了,诵经诵得飞快,不识字的人不能诵,识字的人舌头不那么灵活,也不能跟着诵。懒汉能诵还想偷懒,其他不懂经的人 也听不懂。这样,诵经的利益根本就比不上念佛。
把你的佛给我
大师也举了一个例子:
无锡一个年轻人,二十几岁,得了重病,也是因为过去的业障,不好死,死不了。
他就跟他爸爸讲:“爸爸,把你的佛给我,我就好走了。”
他爸爸说:“我也没有佛啊!”他爸爸没有信佛,也没有念佛。
“你答应一声就好了。你答应给我,我就可以走了。”
爸爸一看儿子都到这种程度了,管他有没有,“好吧!答应你。”
这一答应,他儿子当下安详落气,就走了。
他爸爸后来感到很奇怪,就问寺院里的师父:“你看我这怎么回事?我儿子走的时候,说把我的佛给他,我也没有佛啊!我怎么一答应他,他就好走了?”
师父就问:“你是干什么的?”
他说:“我是厨师,专门做素菜。寺院里打佛七,我就到寺院里做菜。”
师父说:“好了!有答案了!”什么原因呢?因为寺院打佛七的时候,他在厨房里做菜,人家在佛堂里念佛,每一句佛每一句佛他都听到了。他听到了,都藏 在八识田的种子里边,每一句佛的功德都有。他自己都不知道,可是鬼神知道。等他儿子要走的时候,这些鬼神、冤家债主知道他爸爸有功德,因为他们都在苦恼当 中,只要他爸爸答应说把佛号功德给他们,那么冤家债主就可以仗佛号的威神功德离苦得乐。
印光大师讲:如果是诵经,他能得到这个利益吗?不能!而且他还只是不经意地听,如果他自己很认真地每一句、每一句跟着念,那功德更大,效果更明显。
地藏弥陀比较
凡做功德,仍以念普佛为是,做功德超度,或者是回向求福,还是念普佛,就是念阿弥陀佛。不必改念《地藏经》。
这是有人提到《地藏经》。当然,其他的,如《普门品》啊,别的经典,拜千佛、万佛,拜什么忏等,通通不需要!你都以念佛为主。
地藏菩萨救苦心切,然比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令得往生,则又相去悬远。
地藏菩萨威神不可思议,“救苦心切”,但是跟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比,那又差得太多了。
念佛一法,超过一切,或荐亡,或祈亲寿。并一切所求,皆可如愿。
超度亡灵,任何法门不如念佛。对于亡人,对于现在的人,利益都没有比念佛更大的了。或者亲人已经亡故了,或者祈祷我们的亲人延寿,或者祈求世间一切,都可以念佛而求,都能如愿。
祈求考试如意,念佛也有效果
真的是这样。弘愿寺每到五月份、六月份,就有很多学子要祈求他们考试如意、增长福报,我们都给他们念佛,都有效果;祈求父母能够转健康,或者说久病的要速往生,都有效果。弘愿寺专门念佛,其他所有佛事一概不做。
总之,念佛能够增长我们的福报。如果一个人有智慧、没有福报,你也考不上,或者考不上理想的大学。为什么呢?凭智力你是能考上,但是一出门,结果拉 肚子,考试临场发挥失常;路上塞车,结果你晚了半个小时;平时做得好好的题目,考场一看,晕掉了。这就是没有福报的表现,平时学习好,临场考试发挥不行, 这样的人很多。平时学习不好,临场考试有超常发挥的人,他就是有他的一种好处和福报在。这个学生他自己对佛有信心,就容易得佛加持,我们再念佛回向,让他 的冤家债主不来干扰他,让他有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这个都是有作用的。
以求生西方为主
下面大师讲,虽然说世间的一切所求,你诚恳相求,都能如愿:
但以求生西方为主,万不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便无往生之利益矣。
你今生的什么都可以求,来生的什么都不能求,来生只求一件事——往生西方。你今生要儿女孝顺、工作顺利、贵人相助、身体健康,你都可以求。但是你千万不要求来生富贵,来生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你一旦求来生的话,就说明你不想往生西方,这样你就失去利益了。
今生利益虽然可以求,但是你要搞准了,不要等阿弥陀佛来接你了,你还舍不得,就麻烦了!大事你得分明白。
或谓“念佛求生西方即已,何必结社?”
“念佛嘛,自己求生西方就好了,何必搞一个什么念佛组、念佛社,有什么必要搞这个组织呢?”
印光大师就说:
是不知世间万事,须待众缘相助,方得有成,况学了生脱死之无上妙法乎?
说这样的人,不了解世间的事情要靠众缘才能促成,何况我们了生脱死呢?
人之常情,若无依倚,则多涉因循怠忽之弊。
凡人之常情,如果说没有互相依靠的话,他往往就会懈怠因循,自己找偷懒的机会。
大众同居,功课有定,虽欲懈怠,亦不可得。
大家都在一块儿,定了规矩,几点到几点念佛,你一个人不参加,也不好意思。所以想懈怠也懈怠不了,一打板你就要起床,你不起床,也不好意思,都要来念佛。
功课之外,其奋发精进者,即可摄彼懈怠者,勉力而行。
一天两堂课、三堂课、五堂课,念完之后,你也可以放松了。看见别人很精进,自己也受到启发:“哎呀!我也道心提一提。”这样也能引导自己。
人皆前进,谁甘后退?彼此相辅,其行易成。
大家都在往前跑,自己往后退,也不甘心。
这样大家互相烘托,就像炭火一样,一块炭火很快就熄掉了,十块炭放在一起,大家你烧我、我烧你,熊熊烈火就燃烧起来了。大家在一起念佛,你激发我,我促进你。这样定好规矩,互相促成,“其行易成”。
或有所疑,及有所见,有可抉择。
大众共修尤其还有这么一个好处:如果有人教理不懂,有所疑问,或者有什么见解,有通达净土教理的人,你可以问,善知识可以给你抉择。你一个人就没有这样的机会。
每假暇时,请诸耆宿,略示净宗纲要。则邪正去取,了了分明。
有时间,请那些对净土法门要义了解的老修行,给我们讲讲净土法门的要点、纲宗,让我们心中明了,自然就能去邪存正。
有此诸益,故古人咸以结社为宣导。
免懈怠,促精进,能决疑,知邪正,有这样的种种利益,所以就提倡结社念佛。
当然,有一种情况另当别论,就是说你本人对于念佛法门已经很清楚了,“我听得明明白白,就念一句佛。公众里面人多嘴杂,烦恼多,我就喜欢自己一个人在家念佛”,那你就一个人念佛就好。
总之,适合自己的根机:如果个人念佛不容易成就,我就选择大众在一起念佛;如果跟大众在一起觉得妨碍,那我就一个人念佛。所以都是根据自己根机来看。
对于多数人来讲,参加念佛组、念佛社来念佛,还是有好处的。
助念须专一念佛。若至将终,并《弥陀经》亦不念,方可令命终人心归一处。临终助念,以专念佛号为主。
真正助念,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助念是助人念佛,不是助人念经、念咒,因念佛与佛本愿相应,能蒙佛光照,得佛接引。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就是平 常参禅、诵经不念佛的人,一切都要放下,专念这一句佛了。而平常念佛人,临终时有人来助念,反而念《普门品》、《地藏经》等,完全是不懂道理,是门外汉。
三时系念,非助念法
现在也有人时兴用“三时系念”来做助念佛事,也是外行。大师说:
三时系念,乃后人所着,冒中峰国师之名。乃平时提倡之派头,何可用以助念?著此书者,实不知助念之道。而世之不知净土法门者,以为助念佛事,亦可慨也!
助念不要音调太长
还有临终助念的时候,不要唱太长的音调,因为临终的人心力很弱,忆持力很弱,唱得太长,高低起伏,太累,他跟不上,第二字出来,第一个字已经忘记了,他不知道念的什么了。弘愿寺助念都是只念六个字,不唱,很简单。
有莲友病重时,他不要人家助念,结果助念的人说:“他业障重啊!不让我们念佛。”其实不是他业障重,是你不会念,搞了一大帮人在那里……因为临终的人心力很弱,他怕嘈杂,怕这种起伏。
我有一个表姐,念佛很虔诚。她有一次得了很重的病,后来就告诉我说:“得重病的时候,不希望人家来念佛,只愿自己念。念佛机也不愿意听,念佛机那个调子拉得很长,把它关掉,自己念就好。”
所以,我们大家要懂得这个心理,临终助念要选平稳、安和、速度快慢适中的佛号。先可以念六字,如果到他快要不行的时候,可以转念四个字。
所以,大家助念要有方法,要善于观察。
成就亲往生,即是成就亲作佛。世间尽孝之事,尚有大于此乎?
孝道是人伦的根本,尽孝最大无过于能让自己的双亲往生成佛,永脱六道轮回的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生前好劝父母念佛,父母亡后自己尽孝为父母念 佛,做一切佛事也都是念佛回向给父母。这样功德最大,效果最好,最能尽心。又不论父母有没有往生,我今生必定要往生,我能往生,即能救父母出苦海,所以真 孝子,第一自己要求往生。自己都不求往生,纵然花钱请人念佛、做佛事等,决定只是场面上的事,因心不诚恳,父母难得实益。
劝一人生净土,即成就一众生作佛。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
自己念佛,也劝他人念佛。劝一人念佛,就有一人生净土;生净土,就能成佛;成佛,就能普度一切有缘同样往生成佛。这么大的利益,都是由当初劝他的人 开始。你看看这个功德有多大。那就完全不是一袋米、一点钱,或者一般的诵诵经,跟佛门结结缘的法门能比的了。你学任何法门,今生如果不了生死,都只属于结 缘的性质。
总结
好!我们这次的讲义就学到这里。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念佛安心法语:让我们懂得念佛法门的教理,内心具足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彼佛本誓,重愿不虚,我今称念,必得往生”,心里踏实安定。
第二部分,念佛实修法语:是对我们实际修持当中很多具体事情,有一个规范指导。
附录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安心篇)
一、特別法门
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
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
(增广卷三?近代往生传序)
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
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
由兹,拣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现生同赴莲池。
(续编卷下?楹联)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
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因证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续编卷下?无量寿经颂)
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弘法利生者,不胜其多。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平论,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平论,则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
(续编卷上?复善觉大师书)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嗔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工夫深浅、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续编卷上?与张静江居士书)
譬如一颗沙子,入水即沉,纵有数千万斤石,装于大火轮船中,即可不沉而运于他处,以随意使用也。石喻众生之业力深重,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若不 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纵令烦恼惑业断得只有一丝毫,亦不能了,喻如极小之沙子,亦必沉于水中,决不能自己出于水 外。
(增广上?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净土一法,专仗佛力;
不论断证,唯恃信愿。
(增广下?净土释疑序)
念佛法门,乃佛法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
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
(三编卷一?复吴思谦居士书)
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
(临终三大要)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
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
(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一函遍复)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
(续编卷下?净土指要)
“净宗切戒”之文(切戒藐视佛力)
世有好高骛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
(续编卷下?净土指要)
“念佛必生”之文
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
(三编下?净土法门说要)
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
(续编下?颂赞)
佛之慈悲誓愿,正为未断惑者无由了生死,特设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之特别法门。俾凡有心者能修,凡具信愿念佛者,皆能生。
(三編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一)
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增广上?与陈锡周居士书)
持名一法,乃“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
(增广上?复吴希真居士书二)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
(三编下?复周群铮居士书)
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
纵饶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
(增广卷一?与某居士书 代了余师作)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
(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脚注。
(增广上?与悟开师书)
往生不在识字不识字,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
有信愿,决定往生;无信愿,决不得往生。
(续编上?复智乐居士书)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
(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也。
(增广卷三?傅大士传录序)
但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往生一事,如操左券。
(三编下?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丙寅七月)
如人习射,以地为的,发无不中。
(续编下?涵江三江口仙庆寺净业社缘起民二十年)
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
特别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
(增广下?近代往生传序)
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
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
(续编卷下?楹联)
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
(增广下?傅大士传录序)
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
(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于此法门,极生信愿,专精修行,则无尽烦恼,不难顿断;无量法门,自然证入。其圆成无上佛道,度脱无边众生,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
(增广卷四?净土问答并序)
果能信愿真切,一心念佛。至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国。既得往生,则俯谢凡质,高预圣流。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神通智慧,不可思议。然后乘 本愿轮,回入娑婆,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如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令一切众生,同出生死,同成佛道。方可圆证自己本具之妙真如 心,方可究竟契合乎菩萨四弘誓愿,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已。
(增广上?与心愿居士书)
净土法门,乃一切诸法归宗结顶之法。
(增广下?济南净居寺重兴碑记)
念佛往生一法:
乃一切众生,速出生死之第一要道;
实一切诸佛,疾成正觉之最上法门。
(增广上?与某居士书 代了余师作)
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
(续编上?复济善大师书)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
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
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
如时雨之润物,如大海之纳川。
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
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
不断惑业,得预补处;
即此一生,圆满菩提。
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是以:
《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
《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
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
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
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
弥陀示现之永明,著《四料简》而终身念佛。
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
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
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
不植德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
(增广下?印施极乐图序代撰)
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皆须修习。
(增广上?复马契西居士书二)
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后,赖以度世。
(三编下?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末世学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
以知因果,则不敢自欺欺人,做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
修净土,则虽是具缚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二编卷二?复郭汉儒居士书二)
亦有愚人,知见狭劣,谓己工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 随即命终,尚得往生。《观经》所说,何可不信?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工夫,较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 上利益也。
(增广卷三?乐清虹桥净土堂序)
聪明人多以志大言大,不肯仗佛慈力,而以仗己道力为志事,甘让愚夫愚妇早预圣流也。
(三编下?复秦铭光居士书)
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
(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须拋之于东洋大海外。
最好学愚夫愚妇,老实行持为要。
(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专崇行持,而不尚信愿,则执事废理,仍属自力法门。与专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执理废事,同一过失。
(三编下?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以横超法作竖出用,
得益浅而受损深。
(增广上?复何慧昭居士书)
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
(增广上?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极,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
(增广卷一?复周智茂居士书)
37.“一切人皆生”之文
净土法门,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
(三编卷三?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38.“最平常、最高深”之文
净土法门,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若非宿具善根,实难深生正信。
(三编卷三?复秦铭光居士书)
39.“平生业成”之文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增广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40.“现生不退”之文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增广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
41.“必堕恶道”之文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
求生西方,比求来生做人尚容易。
(三编卷三?复智正居士之母书)
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
(增广上?复周智茂居士书)
往生所得之利益,比得道更大。
(续编?复杨树枝居士书之三)
42.“破戒违法”之文
念佛,若求来生福报,即是破戒违法。
念佛法门,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门。
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违法。
(续编上?复传德师书)
43.“只怕不成佛”之文
求生西方,方能弘法利生。
(三编卷二?复志梵居士书三)
只怕不成佛,勿愁佛不会说法。
如神龙一滴水,即可遍洒全国。
(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一)
欲利他,先须自利。
若非自己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众生?
譬如溺于海者,不能救海中沉溺之人。
(增广卷一?与心愿居士书)
44.“专杂得失”之文
善导和尚是弥陀化身,有大智慧,有大神通,
其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
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增广上?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45.“忙闲不离”之文
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
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增广上?与融明大师书)
46.“利他最大”之文
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
(续编上?一函遍复)
47.“唯念弥陀”之文
如来拯济无方,广度众生须度我;
吾辈竛竮没寄,不念弥陀更念谁。
(续编下?楹联)
48.“故乡风月”之文
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
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三编卷三?思归集发刊序)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实修篇)
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
禅宗工夫,虽到大彻大悟的地位,以烦惑未断,犹不能了生死。
参禅一事,非小根行人所做得到。
即使做到大彻大悟的地位,而烦恼未能断尽,则生死依旧莫出。
现在人且勿论,即如宋之五祖戒、草堂清、真如喆,其所悟处,名震海内。
而五祖戒,后身为苏东坡。东坡聪明盖世,而不拘小节,妓馆淫坊,亦常出入。
可知五祖戒悟处虽高,尚未证得初果之道。
未证初果者,要常常觉照,方可不犯。
如耕地,凡所耕处,虫离四寸,道力使然。
虽以要命之威力胁之,令行邪淫,宁肯舍命,终不依从。
东坡既曾出入淫坊,则知五祖戒尚未得初果之道力,说什么了生死乎?
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
凡夫妄生此想,则着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
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
学密宗者,病在欲得神通,欲现身成佛。
问之,彼皆谓无此念,实则无一无此念。
以其宣导之人,先以神通吸动人,何能令学之者无此念乎?
学密而回向净土,固是正理。但恐不屑修净土,欲现身成佛,或致受病。
我等但守净土修持,让一切人皆得成佛,以度我等,则何幸如之?
彼七日即可往生,即可成佛,则遍世间人均可成佛。
我等业力凡夫,当有无量无边的佛来度脱,何幸如之!
且守我们本分,让彼成佛度我们,岂不更稳妥。
彼等若有危险,我此法门绝无危险。
若闻彼说的好听,不禁心热起来。成之则为幸,败则便成魔眷,实令人寒心。
密宗之危险,孰非笔墨所能宣。祈死守净土修持,让他人通通成佛去。
相宗,如果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
教理
念佛修持,如服药然。
能明教理,如备知病源、药性、脉理,再能服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焉。
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药,亦可愈病。
也可以以此药,令一切人服以愈病。
只取愈病,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药性、脉理为憾也。
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得实益。
学佛而不欲做大通家,专心致志于净土法门,可谓宿有慧根,具择法眼。
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知见者,方能得益。
任凭智同圣人,当悉置之度外,将此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
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
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
观不能作,称即获益。
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
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
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
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何得自立章程?
凡修持宜专不宜杂。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
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
在凡夫地修持,固当以纯一不杂为本也。
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
念佛仪,虽文殊、普贤、地藏、弥勒等尚不加入,况其他乎?
然此等菩萨,同摄清净大海众菩萨中。
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佛。
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
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则是效。
需知未得法忍之凡夫,心中当慕菩萨之道,其行事当依凡夫常理。
未证法身,必须调停得中,方可唯益无损耳。
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须拋之于东洋大海外。
念佛一法,最好学愚夫愚妇,老实行持为要。
修净业的人,着不得一点巧,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
若肯守平淡朴实家风,则极乐之生定可预断,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
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
修持功课,随机而立,愈简愈妙。
念佛之人,以省事为妙。若过为张罗种种行宜,或致疲劳。
念佛岂有定章,但取适宜。
法无定相,不可固执,亦不应泛滥。唯取得益合机为事耳。
念佛须音声高低适中,缓急合宜。
若高声如赶贼之猛烈,始则心火上炎,或致吐血,以成不治之病。
朗念默念,两俱有益。然朗必不能久,多主于默,则不至受伤致病耳。
念佛一事,当随个人的力量,随便出声、默念、大声、小声皆无不可。
凡同众修持,需按大家之精神另定。个人修持,须按个人精神为定。
精神用极之后,不是退堕,便是受病。
量己力为,则有益无损矣。
妄想起时,只一个不理,便不会妄上生妄。
譬如小人撒赖,若主人不理,彼即无势可乘。
若用刚法抵制,彼亦以刚法从事。
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谓主人怕他,又益加决烈。
二者皆是损多而益少。
只置之不见不闻,彼既无势可乘,只得逡巡而去。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
从朝至暮念,从朝至暮听。比贪多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悬殊也。
若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计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
掐珠不过为防懈怠,掐之有碍,则不必掐。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
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
念佛计数,是防懈堕。
如无懈堕之心,不记亦可。
参禅一法,则取舍皆非;
念佛一法,则取舍皆是。
一属专究自心,一属兼仗佛力。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
于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
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着。
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
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
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若正念重,则余一切皆轻矣。
被境所转,系操持力浅。则喜怒动于中,好恶形于面矣。操持者,即涵养之谓也。
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能放下此心,则当体清凉矣。
真修行人,于尘劳中磨练。烦恼习气,必使渐渐消灭,方为实在工夫。
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
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
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
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越分欲得,为堕落魔外之本。
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恐是魔现,正宜认真恳切念佛,彼魔自无容身之地。
如明来暗自无存,正来邪自消灭。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
譬如恐强盗来,自己先将家中护兵,移之远方,令勿在家,则是替强盗作保护,令其了无所畏,肆行劫夺净尽耳。何愚痴一至于此!
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于经教合不合上分。
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着之心。
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着躁妄等心。
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佛现,则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来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是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
凡修行人,心要有主宰。见好境界,不生欢喜,见不好境界,不生畏惧。
能如是,则所见境界,皆能作助道之缘,否则皆作障道之缘。
遇病
世间不明理之人,一有病,不是怨天尤人,便是求神祷鬼,徒增业障,有损无益。痴痴然唯求速愈,不唯不能速愈,反更添病。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心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
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
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较。
我等但老实念佛,只求临终往生即已。
至于现生之如何若何,一任其水到渠成、春来花放。
倘先设一想念,便反成障碍。
如断其水源而欲渠成,正在严冬而欲花放,若能得者,便属怪事。
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
其往生之期,任缘迟早,不可预作一“即得往生”之心。
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
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
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
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惟无益,而又害之矣。
临终之瑞相,不必预为期冀。
但平时念佛相应,临终自得随佛往生即已。
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
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
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
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须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
做佛事,当以念佛为第一,余皆场面好看而已。
作佛事,均当以念佛为事。若念经、拜忏、做水陆道场,殊少实益也。
凡做功德,仍以念普佛为是,不必改念《地藏经》。地藏菩萨救苦心切,然比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令得往生,则又相去悬远。
念佛一法,超过一切,或荐亡,或祈亲寿。并一切所求,皆可如愿。
但以求生西方为主,万不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便无往生之利益矣。
或谓“念佛求生西方即已,何必结社?”是不知世间万事,须待众缘相助,方得有成,况学了生脱死之无上妙法乎?
人之常情,若无依倚,则多涉因循怠忽之弊。
大众同居,功课有定,虽欲懈怠,亦不可得。
功课之外,其奋发精进者,即可摄彼懈怠者,勉力而行。人皆前进,谁甘后退?
彼此相辅,其行易成。或有所疑,及有所见,有可决择。
每假暇时,请诸耆宿,略示净宗纲要。则邪正去取,了了分明。
有此诸益,故古人咸以结社为宣导。
助念须专一念佛。若至将终,并《弥陀经》亦不念,方可令命终人心归一处。
临终助念,以专念佛号为主。
三时系念,乃后人所着,冒中峰国师之名。乃平时提倡之派头,何可用以助念?
著此书者,实不知助念之道。而世之不知净土法门者,以为助念佛事,亦可慨也!
成就亲往生,即是成就亲作佛。
世间尽孝之事,尚有大于此乎?
劝一人生净土,即成就一众生作佛。
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