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着“南无阿弥陀佛”,你是否被佛的慈悲感动过?
佛法本来是最有人情味儿的,因为佛爱众生甚于父母爱孩子。
因果的沉重、六道的恐怖令我们心急如焚,岂不知佛的心比我们还焦急,恨不能把十方众生一时接到极乐世界。
正因如此,净土法门不是要我们修到某种境界去感动阿弥陀佛(就好像应聘考试,一万个人中只取前三名),而是阿弥陀佛用他的慈悲感动我们,让我们称念名号、接受救度。人人皆可称名,人人皆能得救。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对我们每个众生都是开放的,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谁都知道:念佛能往生。但是,一提到行持,人们很容易把这普机普缘之教说成一机一缘之法:达不到一心不乱不能往生,不断烦恼不能往生,不修助行不能往生,临终把握不住正念不能往生……
既入佛门,谁不想断除烦恼?谁不想清净此心?然而,由于我们根机不堪,这种种条件实在难以达到,久而久之,我们的心被吊到了半空,往生似乎变得越来 越渺茫,一想到生死大事,心里就忐忑不安。《无量寿经》说“信心欢喜”、“欢喜踊跃”、“欢喜信乐”,我们的念佛怎么跟经中讲的完全不同?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心净则土净”、“心水浑浊,佛月不能现前”……这些引自别宗的高深理论使我们约定俗成地把《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理解为止息妄念、摄心归一的工夫境界。于是,“方便法门顿生荆棘,易行之道翻成险径”(黄念祖居士语)。
善导大师完全站在净土宗的立场,集成了龙树、天亲、昙鸾、道绰的净土理念,纠正了诸宗行人对净土宗的曲解,将释迦、弥陀二尊的本怀和盘托出:一切善恶凡夫皆可称佛名号、乘佛愿力、往生报土。念佛是乘佛愿力,不是做工夫。
净宗法师的开示,完全忠实于善导大师思想,以净土三部经为依据,目标专一,不涉他宗,深入浅出,不尚玄妙,朴实亲切,打动人心,把阿弥陀佛的名号送 到每个浊世凡夫的嘴边,让我们欢喜踊跃地称念,丝毫不担心自己的往生,真正体现净土宗“简单化、易行化、民众化”的特点;当年善导大师在长安城的教化风格 也正是如此。
为方便莲友学习、研讨,我们把净宗法师的开示录音带整理出来,试着将初稿拿给大家传阅。读过的莲友无不眼前一亮,“心里像点了盏明灯似的”,三经教 旨豁然通透,人生大事终有依托,从此真正开始老实念佛,不再妄自尊大、好高骛远;不再见异思迁、摇摆不定;不再寻奇觅巧、旁征博引,试图用各种般若经典圆 解净土法门,以抚慰自己那颗疑惧的心。
净业行人当中,的确有一些尊贵的念佛人,并不懂得很多道理,只认定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老老实实一句佛号,念得再多也不觉得累——这可谓净土门的上上根,印光大师谓之“愚不可及”,很少有人比得上。
但是,像我们大多数人,如果不把往生净土的道理弄明白,是没办法老实念佛的,“这样念着佛就能往生吗?心不清净怎么办?妄念怎么办?恶业怎么办?还有临终……”
那就让我们暂时放下自己的成见,从净宗法师平实而生动的开示中领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领受阿弥陀佛的慈悲宏恩吧。
为便易读易记,我们在整理净宗法师的开示时添加了小标目。为满足广大莲友的渴求,兹按讲解先后顺序及各讲分量厚薄编为三册,另取书名,作为“净宗讲话之一、二、三”出版,而与法义开展的次第也刚好吻合。
一、《净宗略讲》。内含净宗法师2001年大连开示四篇:《净土宗大意》、《善导大师要弘二门判略讲》、《阿弥陀经略讲》、《印光大师法语略讲》。 第一篇说明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差别,而重在净土门;第二篇说明净土门内要门与弘愿的差别,而重在弘愿;第三篇是就净土正依三经之一的《阿弥陀经》的要点所作 的开示;第四篇精选印光大师的法语而作讲解,说明净土法门之所以称为特别法门,在于仗阿弥陀佛弘誓大愿力,而劝极生信愿。
二、《念佛胜易》。同是2001年大连开示,讲解《念佛感应录序言》,着重说明念佛法门简捷易行,利益殊胜。
三、《唯说念佛》。2002年山东龙口开示,讲解《净土宗略要文》,说明净土三经一致的宗旨,在于“唯说专念弥陀名号得生”。知此,则专修念佛万牛莫挽,往生净土如握左券。
佛 恩
2004年11月30日
一、道绰禅师立圣道净土二门,判一代圣教,而舍圣道正归净土之文
《安乐集》上云:
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
若据大乘,真如实相,
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
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驶雨。
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
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
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二、善导和尚意:释尊出世本意,唯说念佛往生之文
《法事赞》云:
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三、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舍杂行归正行之文
《观经疏》第四卷、释三心中“深心”云: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
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四、善导和尚判正杂二行得失之文
《往生礼赞》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嗔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又云:
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五、善导和尚意:三部经共唯明念佛往生之文
《观经疏》第三云: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河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此例非一也。
六、弥陀如来唯以名号为往生本愿之文
《往生礼赞》云:
《无量寿经》意云: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
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七、念佛利益之文
《无量寿经》卷下云: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 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 无上功德。
善导《往生礼赞》云:
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
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
私云:一念既得无上功德,当知十念即十无上功德,百念即百无上功德也。应知。
八、末法万年后,余行悉灭时,释迦如来以慈悲,特留念佛之文
《无量寿经》卷下云: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
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
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往生礼赞》云:
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
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九、以念佛为多善根、以诸行为小善根之文
《阿弥陀经》云: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善导释此文云: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
临终圣众持花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十、十方诸佛等,护念念佛行者之文
《观念法门》云:
又如《弥陀经》意说,若有男子、女人,七日七夜,及尽一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护念经》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往生礼赞》云:
《十往生经》云:
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又如《观经》意云:
若称礼念阿弥陀佛,愿往生彼国者,彼佛即遣无数化佛,无数化观音、势至菩萨,护念行者,复与前二十五菩萨等,百重千重围绕行者,不问行住坐卧,一切时处,若昼若夜,常不离行者。
今既有斯胜益可凭,愿诸行者,各须至心求往。
十一、释尊以弥陀名号,殷勤付嘱舍利弗之文
《阿弥陀经》云: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
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善导《法事赞》释此文云:
世尊说法时将了,殷勤付嘱弥陀名;
五浊增时多疑谤,道俗相嫌不用闻。
见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坏竞生怨;
如此生盲阐提辈,毁灭顿教永沉沦。
超过大地微尘劫,未可得离三涂身;
大众同心皆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
十二、弥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
《观无量寿经》云: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 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 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往生礼赞》云: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十三、不赞杂善唯叹念佛行者之文
《观无量寿经》云: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彼经《疏》云:
从“若念佛”者,下至“生诸佛家”以来,正显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即有其五:
(一)明专念弥陀名。
(二)明指赞能念之人。
(三)明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稀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为喻。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稀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此华相传名蔡华是。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十四、释迦如来不付嘱余行,唯以念佛付嘱阿难之文
《观无量寿经》云: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彼经《疏》释此文云:
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已下,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私云:此中定者,始自日想观以来十三观是也。散者,初三福业后九品业是也。此定散二善中虽说诸往生行,佛本愿者,唯在名号,故释迦如来唯以名号付嘱阿难尊者也。
十五、念佛行者,必当具足三心之文
《往生礼赞》云:
必欲生彼国土者,如《观经》说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所谓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起三业,必须真实,故名至诚心。
二者“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十六、不简下智破戒等,依弥陀本愿,唯念名号,即得往生之文
法照禅师《五会法事赞》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十七、修行净业时节延促之文
《观经疏》第四云: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南无阿弥陀佛!
请大家放掌。总之是和大家很有缘,那么,大家更和阿弥陀佛有缘分。我们本身修学净土也有责任向其他的莲友、向广大的众生宣传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
我们出家在外,会遇见很多状况,深深地感觉到“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一个人,从没有信仰,到建立佛 教的信仰;从仅仅是追求世间的福报,到追求出世的解脱;从出世解脱当中,选择净土一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非常殊胜,稀有难得。
我们往往费了很大的力气让一个人相信人生无常、让他能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能够相信佛所说的是真实教法,非常不容易;而各位有幸得人身、闻佛 法,追求佛道,愿生净土,可以说,“不是于一二三四五佛种诸善根,乃是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能够信受此无上殊胜微妙之法门,能够念佛求生西方极 乐净土,是非常值得庆贺的。
净土的法义简白、浅显,任何人都知道:“念佛往生”。但是,真正把念佛往生落实下来的,还是不多见。正如我们在其他地方所见到的一样,我们向往净 土,我们愿意往生这样一块清净的地方,我们也称念着“南无阿弥陀佛”,但是,在我们心中,多少都有一层抹不去的疑惑的阴影,那就是:像我这样的人,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心地亦非清净,罪业确实不少,持戒亦非能堪,智能也未开发,临终之时能否正念毫无把握,像我这样一个卑贱下劣根机的凡夫,是不是能够往 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需要把这个疑惑解决而获得安心,从而在这条念佛往生的大道上勇往直前、心无挂碍。
今天我和大家来共同解决的,正是这件事情。
大家手上有一份资料,这次主要依据这份资料向大家讲解。在讲解之前,我想提几个问题,以帮助大家了解自己,也帮助我了解大家的修学状况。
首先我想问的是:今天在座各位,是不是都是修学净土法门?(“是。”)有没有专修念佛的?(“专修念佛。”)都专修念佛。
问几个有关教理方面的问题:
我们修学的是净土法门,那么,能否知道,最早把净土法门从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特别的法门,而对后代有非常大的影响,这是哪一位祖师呢?(“善导大师……印光大师……蕅益大师。”)没关系,我只是提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大家听说过“正行和杂行”或“专修和杂行”吗?(“听说过。”)那么,关于“专修和杂行”,是哪一位祖师判别的呢?“专修念佛,百即百生;杂行之人,千中难得三五往生。”这是哪一位祖师讲的呢?(“……”)
看来,大家修学净土法门,还没有找到源头,也不知道净土法门所依据的基础。
当然,我们不一定要知道他是哪一位祖师。可是,为什么要这样追问呢?因为,作为净土法门的,祖师最早提出来,都有一定的规矩,他不是随便说的。就像 盖房子一样,他是奠基者,我们才可以在这个基础之上添砖加瓦,才可以建一栋坚固的楼房,如果我们连地基在哪里都不知道,随便找个地方搭建,那这座楼房就不 会稳固,对不对?所以,如果我们知道祖师是怎样建立净土门,同时了解净土法门应该是什么样的规则,这样,我们按照他的路线来走,就一定很准确。
大多数人虽然学习净土法门,或者莲友告诉我,或者读了某些书,或者听了某些磁带,听的也多,见的也多,可是对净土宗的基础还不清楚。
就像所谓“探源得流”,水都是有源头的,如果不知道源头,随便舀一瓢水,能保证这是一瓢清水吗?不一定的,或许它是受过污染的水,是不清净的水。只有找到它的源头,找到山上的清泉,我们在这里舀的水才能保证一味的清净甜美,没有污染。
同样的,我们来学净土法门,如果不去探究净土法门的源头,听别人左说右说,夹杂了个人的见解,这样所得到的法义就不清净,所修学的难免有偏差。
今天,依据《净土宗略要文》,让我们对净土宗的源头、净土宗的基础、净土宗修法的纲要以及净土宗的利益有一个明白的了解。
《净土宗略要文》收录在《大正藏》第八十三册。
先解释标题:
所谓“净土”,即是诸佛所住清净的国土。我们所处的地方,乃是染污的娑婆世界,称为“秽土”;净土乃是诸佛菩萨清净所居、净业所感。这里的“净土”,特别指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净土宗所讲的净土,不是他方诸佛世界,乃是特指西方极乐世界。
宗,能成为一宗,必须有它的祖师传承,有正依经典,有它的教判体系,有特殊不共的行法。这在《略要文》中都有明确的交代。下面会说明。
净土宗念佛法门,就是称念“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以及修行种种佛教善法、回向,乘阿弥陀佛誓愿力,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的法门。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是最普及、最容易、最殊胜的法门。可能还要加一点:也最容易被混淆的法门。
“略要文”,“略”是简略,“要”是精要,“文”是经文、章句。为什么称作“略要文”呢?因为有关净土的经典、论著、解释浩瀚无边,非常广博。这样 繁杂的论疏,一方面说明这个法门的博大精深,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修学带来了不便。第一点,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智慧,能够把所有关于净土的教典一一研 究,甚至阅读一遍都不可能,太多了。第二点,即使你有机会阅读一部、两部、三部、四部、五部,可是,很难依我们的智慧找到它的要点和宗旨。往往有的人读完 一篇文章,你问他:“这篇文章讲什么?”“不知道”,如果文章长一点,就更不知道,因为智慧太短浅,不能把要义、宗旨抓出来。
中国有一句话,“万变不离其宗”,一部经的文字再多,它有一个宗旨,这个宗旨是不变的,其他所有的文字,都是围绕这个宗旨而展开的。就像一棵大树,根本的地方是它的宗旨,虽然有很多枝、叶、花、果,但是,得其根本,就全部得到了,不然就会挂一漏万。
很多人修学就是挂一漏万,在那里寻章摘句,迷失了宗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何况,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做不同的解说,甚至彼此产生矛盾。
像这样广博的经论,如何去把握要点呢?祖师就从众多的经文、章句当中抽取最精要的部分,集在一起,称为“略要文”。这样,我们手上拿的也就是薄薄的 四页纸,在《大正藏》当中就两页,很简短,能够读完。同时,意义非常突出、鲜明,使得我们一眼就能把握住要点,所以叫“略要文”。这样的话,我们修学起来 就非常方便。
《净土宗略要文》总共选了十七条文,那真是万里挑一了,那么多的经文法语,只选了十七条,可见得这十七条文是多么的重要。
上面说到,一宗的建立必须有它的正依经典、祖师传承、教判体系等,这十七条文所引用道绰、善导、法照三位祖师就是净土宗的传承祖师,特别是善导大师 是净土宗开宗祖师;所引用《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净土宗的正依经典;第一“圣净分判文”、第二“出世本意文”是净土 宗的教判;第三、第四文是净土宗的行判。由此,净土一宗,卓然建立。也可知,这十七条文是真正名符其实的“净土宗略要文”,要言不烦地把净土一宗的教理、 行法、利益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十七条文,从第一条到第十七条,有一定的次第,我先把这十七条文大略说一下。
欲学净土门,首先要知道圣道与净土二门的区别,才能择门而入,所以“圣净分判文”放在第一。佛虽说了圣净二门,并非等量齐观,本意唯在净土一门,所以接下来“出世本意文”放在第二。这前面二条文是净土门的教判,目的在于劝导我们“舍圣归净”。
既归净土门,必须知道净土门的行法,所以教判下来是行判,第三“正杂二行文”、第四“正杂得失文”,目的在于劝导我们“舍杂归正”。
上面四条文是祖师所判,那么佛经的依据又怎么样呢?接下来第五到十四共十条文,就是举出我们净土宗正依三部经的依据。其中第五条文是引用善导大师的 解释,总的说明三部经一致的宗旨,所谓“净土三部经,唯说专念弥陀名号得生”。第六、七、八三条文引用《无量寿经》及善导大师的解释,说明《无量寿经》的 宗旨——“唯说专念弥陀名号得生”;九、十、十一,三文引用《阿弥陀经》及善导大师的解释,说明《阿弥陀经》的宗旨,也是“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十二、十 三、十四,三条文引用《观经》及善导大师的解释,说明《观经》的宗旨,同样在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可以看得出来,第五文为总,从第六到第十四条文是对 第五条文的展开说明,而且次序上也是同第五条文中先《无量寿经》、后《阿弥陀经》、最后《观经》;至于三部经之内,每一条文则是依照它们在原经中的先后次 序。
上面已经详尽说明了净土一宗的教理,下面是指导我们怎样去落实到行持当中。其中第十五“具足三心文”,引用善导大师对《观经》三心的解释,侧重在安 心一面。第十七“净业时节文”,也是善导大师的,说明起行,贯彻一生。中间第十六,引用法照大师对弥陀本愿解释的偈语,有承上启下的意思,承上“三心”说 “回心”,“多念佛”启下;一辈子专修念佛作为净业修行的时节,同时也是对上来各文的总结,再一次的点示出弥陀本愿。
《阿弥陀经》,从祖师传承来说,选择了三位,道绰大师一文,法照大师一文,善导大师独占十五文,解释净土三部经毫无例外地全引善导大师,专依善导大师的思想真是再明显不过了。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条文:
道绰禅师立圣道、净土二门,判一代圣教,而舍圣道、正归净土之文。
每一条文都有标题和引文。标题就是把所引用的文的提纲、眼目点示出来。
道绰禅师立圣道、净土二门,来分判释迦牟尼佛所说一代佛法,目的在于割舍圣道门修行,完全归依净土法门。下面就是所引之文:
《安乐集》上云:
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
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
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
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大集月藏经》云:
“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是故,《大经》云: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
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
若据大乘,真如实相,
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
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
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驶雨!
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
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
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这段文分成两部分。从开始直到“不取正觉”,用问答的形式,说明圣道不可证,净土唯可通。为什么圣道不可证?所谓“二由一证”——二点理由,一个经 证。为什么净土可通?举出《大经》第十八愿。从“又复”直到最后,承接上面问答的内容,进一步说明圣道修行已经不能适合当今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机,只有净土 法门“可通入路”,而举诸佛之劝,劝我们应该选归净土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道绰禅师是什么人物呢?刚才问大家,最早把净土门独立出来的是哪一位祖师?就是这一位道绰禅师。道绰禅师是善导大师的师父(善导大师人人都知道,是 弥陀示现,口称一声弥陀名号,即出一道光明,他二十几岁来到道绰禅师门下,道绰禅师入灭之后就离开了),我们现在念佛用的念珠,就是道绰禅师发明的。道绰 禅师当时在山西太原玄中寺弘扬净土,教化众生,当地七岁以上的儿童个个都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大师的德望可以说声震天下,连当时的皇帝、皇太后都亲自前 往参拜。道绰禅师原来修学《涅槃经》,后来专门修学净土法门,一生讲解《观无量寿经》两百遍,每天念佛七万声,他的经典著作就是《安乐集》。他的功行、道 德、学识《安乐集》当中引用了五六十部经律论释,来证明净土法门是末法时代凡夫唯一可行之道,这也是我们净土宗的一部重要的教典。——是这样一位祖师。
下面依文解释。
“问曰”,大师为了利益众生,先自己设问,然后又自己回答。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大乘佛法所盛说的,像蛇虫蚂蚁、飞禽走兽都有佛性,既然有佛性,自然就推出下面的结果。
“远劫以来”,无始劫以来。“远”是久远,“劫”是时间名词,是非常非常遥远的时间。我们众生既然有佛性,佛性是不生不灭、亘古至今的,并不是今生 突然才有的,那么,必然的,我们乘此而生存,又迷此而轮回,不是一次两次,是无量亿万次了,甚至无量亿万也不足以说明的,是“无始劫来”就在轮回了,所以 说“远劫以来”。
“应值多佛”,“应”是应该,这是推断,“值”是遇到、值遇,“多佛”,不止一尊佛。既然我们有佛性,而迷背佛性又无量千万亿次的轮转,也有无量千 万亿次的成为人;既然成为人,诸佛番番出世,教化众生,那么,我们想一想,我们难道是今生今世才遇到佛法的吗?肯定不止了,对不对?一定前生前世也遇到过 佛法;我们今生今世没有遇见佛,但是,这么久远的时间,一定是多次遇见过佛。大家都在佛的教化下修学,别人已经修行成佛了,我们还在六道轮回,这是为什么 呢?所以底下讲:
“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既然有佛性,又遇到诸佛的教法,应当可以成佛了,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到现在“仍自轮回生死”呢?“自”是每一 个人自己,我们问问自己:为什么我还在轮回生死?“火宅”就是火烧的房子,《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用火宅譬喻我们所 居住的娑婆世界。
各位,我们要好好地问问自己:我们也有佛性,我们也一定遇到过很多佛,别人遇到佛已经修行成佛了,为什么我们还在这里做凡夫呢?这难道不值得深思 吗?过去的修行,难道没有一生超过今生的修行吗?或许在座的各位过去世都是出家人,可是,一轮转过来,成了在家居士,那你作为出家师父的时候尚且没有出离 生死,怎么保证今生作为在家居士能出离呢?这样的问题问起来,不免让我们心中有所不安。
提出这样的问题,是让我们思惟自己的出离之道。
大师自问自答:依据大乘佛教,是因为没有得到二种殊胜的法门,用来排除我们的生死轮回,所以,直到今天还没有出离三界火宅。
是哪两种殊胜法门呢?这个地方,就把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代佛教大分为二,“二种胜法”,一种叫圣道法门,另一种叫净土法门。这两种都是殊胜的法门, 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说,若能依教奉行,个个都能解脱生死,故而称为“殊胜的法门”。殊胜的法门,细说有八万四千,再细说有无量无边;道绰禅师在这里把它分为 两种,除了净土法门之外的,都叫做圣道法门。
圣道法门这个名词是什么含义呢?“圣道”,圣人所行之道路,圣人所修之道,非凡夫根器所堪,称为“圣道”;圣和凡相对,六道轮回是凡道,出离生死是圣道,圣道也就是从凡入圣之道,要超凡入圣。比较而言,圣道法门不求往生,要在此土得证圣果。
就好像外面的马路,这一条是人行道,那就是人走的;那一条是机动道,那就是车走的。圣道,就是圣人堪行之道,可是我们都不是圣人根器,对于我们这样 的凡夫,有什么法门呢?不堪修行圣道,有第二条道路,叫“往生净土”,净土法门的特点就是:不堪修持圣道法门的(你能够修持圣道法门,今生已经得道证果 了,已经脱离三界、出离火宅,不必求生净土了),我们自觉在此土不能得证圣果,所以要靠佛的愿力到净土去,在那里,有诸佛菩萨神力加持,有种种依正庄严的 环境,自然成就佛道。可知,所谓“净土法门”的全称应该是“往生净土法门”。
这两种法门,随便得到一种,你都可以解脱生死。什么叫“得到”呢?并不是说拿到一本经书就叫“得到”了。法要入心。你看到圣道的经书,能够依法修行,证得圣果,这叫“得到圣道的胜法”,如果不能依教修行,就没有得到。
比如《心经》,我们经常读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经》读了多少遍,你也没有“照见五蕴皆空”,也 没有“度一切苦厄”,所以我们等于没得到,不懂得什么是“深般若波罗蜜多”,也不知道怎么“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六祖大师一听就开悟了,那就得到 了。我们读了一千遍,也没有开悟,所以,得等于没有得。
那净土门呢?听说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啊,我也愿意去”,但是找不到方法,在那里东抓西抓,那等于没有找到。所以,能够依教修行才为“得到”。
圣道和净土,这两种法门是不是劝大家都来修学呢?道绰禅师的意思不是的,他是净土门的祖师,他所分析的结果是:圣道法门我们修行不了,只有净土法门 适合这个时代,适合我们的根机。修学佛法,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根机法门,“法不应机,枉费心机”,不应你的根机,你不是枉费心机吗?找人做衣服还要“量体 裁衣”对不对?那衣服是漂亮,高档的名牌,但是你穿不上,或者太窄,或者太宽,那就不适应你了;老师教书还要“因材施教”;佛讲法叫“应机施法”。释迦牟 尼佛讲了那么多的法门,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法门都修,比如说讲《金刚经》,乃是对解空第一须菩提所说,他就能修;讲《华严经》,乃是对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 说诸大菩萨的教法。种种教法,对不同的根机,如果是对菩萨的教法,你一定要拿来修学,你不是那个根机,就不行了。
比如说父母养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年轻力壮,小儿子才两岁,幼小无力。父母吩咐到井里挑水,一担水一百五十斤,小儿子听到了,他敢去挑吗?这是对大儿子讲的,大儿子马上去挑水了。
佛对众生也一样,对凡夫众生所讲的教法,则是净土门,所以,各位,这个地方要分别清楚,不然的话,“哎!都是佛所讲的,都很好啊!”当然都很好,都很好,你来学不一定好。
下面先讲圣道,“圣道一种,今时难证”,道绰禅师离现在有一千三四百年,在一千多年以前,大师就说“今时难证”了,何况现在!人的根机更加浅陋。那 个时候都难证,现在就更难上加难了。“今时难证”,这就给出结论。相反,往生就很容易,《无量寿经》说:“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若论往生,很容易; 若论证果,就很难。
或许有人不同意,“只要有根机,我也可以修行,也可以开悟,也可以证果”。道绰禅师举了“二由一证”:两点理由、一个经证。两点理由是从道理上推 断,圣道门难以修证;一个经证是以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讲的经典为依据(既然是佛弟子,应当信顺佛教),来证明说:末法时代,圣道难修难证。
哪两个理由呢?“一由去大圣遥远”,即离开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很遥远。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两千五百多年了,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随 顺释迦佛的教导来修学佛法,那当然,有佛的加持。 佛在经典里讲,一堂法座下来,多少人得阿那含,多少人得阿罗汉,多少人证无生法忍,等等,好像证悟圣果易如反掌。现在哪有一堂法座下来证果的?一个没有, 讲经的法师也没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离开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太遥远了,一方面众生能够直接蒙受佛力的加持渐渐微弱了,一方面众生的烦恼越来越厚重了。
就好像太阳落山,太阳刚落山,西边的天空还是有亮光,还是一片晚霞;再过一个小时,就渐渐暗淡了,再过一会儿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同样,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五百年,称为正法时代;其后是像法时代,再过后就是末法时代。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现在的时代离道绰禅师一千三四百年了,离释迦牟尼佛就更遥远了,真是值得悲叹啊!
“二由理深解微”,圣道法门,若有释迦牟尼佛加持,当然容易修证;若根机猛利,也容易修证。现在离释迦牟尼佛遥远了,根机浅陋了,就不容易修证。同 时,圣道法门所讲的教理,比如说“真如实相”等万法之理体,深玄微妙,非常幽深,我们凡夫的心探知不到,不能开悟,这叫“理深”;“解”是领解,“解 微”,几乎不能理解。比如《金刚经》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又有一句话,“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听起来“释迦牟尼佛在讲什么?好像绕口令,翻来覆去地讲?”“是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是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众生不是众生?又是众 生?”你听起来都不能理解;又说“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听到后能理解到哪个程度?“无人相”,不是有人吗?“无我相”,不是有我吗? “无众生相”,不是有众生吗?所以叫“理深解微”,你很难理解。就是讲经的法师,他依据经教,可以讲出来,他也只是名词的理解,他内心里边并没有相应,如 果相应了,就能破我法二执,那就证阿罗汉、证菩萨无生法忍了,所以,“理深解微”。
圣道修行法门是什么样的原则呢?叫做“解、行、证”,首先对佛法讲的大乘甚深教理能够理解,能够开悟,然后依据自己所理解的来修行,如果连理解都不 理解,你怎么修行啊?所以说“悟后起修”,如果没有开悟,你在那里就是盲修瞎练,你悟都没有悟,后面就谈不上了。“依解起行,依行证果”,好,你如法修 行,一切烦恼渐次消溶,然后,真心佛性完全显露,这才叫做得证圣果。你第一步理解都达不到,修行就谈不上了,那证果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才说“理深解微”、 “今时难证”,“难证”,难到什么程度?难到没有。
各位也都读过《心经》,《心经》里面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然后说“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你们都会背了,请你 们来讲解讲解,来修行修行……“色不异空”,这面墙就是色,“色不异空”当然有很深的道理,简单讲,如果有人能穿墙无碍,或许能讲一点点,因为“色不异 空”,这面墙虽然是“色”,色法是物质的、障碍性质的,“空”就是没有障碍的,你能够穿过去,或许能讲一点点,“你看,我就是色不异空,跟空没有区别”。 你能做到吗?能做到,那还是一般的神通,还有甚深的道理。所以,圣道门修行不是那么容易的,非常不容易。“不增不减”、“不生不灭”都会讲,什么叫“不生 不灭”呢?我看个个都在生灭,人生在世,生老病死,就灭了,烦恼来了,就生起来了;烦恼一去了,又灭了。“不增不减”,工资增加了,高兴坏了;工资减少 了,下岗了,可怜了。我们都落在“增减”、“生灭”、“净秽”当中。
佛法里有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正法时代有教、有行、有证,有证果的圣人;像法时代呢,没有证果的圣人了,“相似于正法”,叫“像法时 代”,看上去佛法很兴盛,也有人依法修行,有教、有行,但是没有证果的,所以叫“像法时代”;末法时代就只有教,没有行、没有证了。什么是教?释迦牟尼佛 所讲的经典,教典还存在,还保留着,我们还读诵,但是,已经不能依教做真实的修行了,这叫无行;不能修行,当然不能证果了,所以无证,这才称为末法。末法 就是说:靠自己修行想得证圣果,成为得道圣人,不可能了,人们也不能按照圣人的法则去如法修行了,这是值得悲悯的末法时代。
正法、像法、末法时代是相对于圣道门讲的,不是对净土门讲的,为什么呢?净土法门在末法时代正好大放异彩,不要说末法时代,就是法灭时代——《无量 寿经》说:“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末法时代有一万年,末法时代之后是法灭时代,首先是《楞严经》灭掉,然后其他大乘 经典渐渐灭没,最后只剩下一部《无量寿经》念佛法门留在世间,众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使在法灭时代,也无不往生极乐净土,所以,净土法门超越正、 像、末、灭,是常住不变的教法,它没有正法、像法、末法、法灭的区别,是贯穿性质的。
圣道法门就有这样的区别了。我们来到今天这个时代,如果对自己的根机了解不透彻,非要修学不能够修学的圣道法门,这就好像来到冬天你非要逞强穿单衣 一样,所以印光大师讲“冬裘夏葛”,冬天就要穿裘皮大衣,夏天当然就穿衬衫,时节就是这样子的。我们来到末法时代,种种烦恼恶业就像冬天的寒流一样,冻得 我们够呛,你要硬撑,不行的。
那么,在末法时代,应该选择哪个教法呢?道绰禅师在这里明确告诉我们:应当选择净土门。
下面说到经证:“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大集月藏经》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末法时代,无量无边、亿亿的众生想按照圣道法门来修行,没有一个可以证悟圣果。印光大师在《文钞》里也讲:这个 时代,找一个开悟的都找不到,不要讲得证圣果了,开悟的都没有了,何况证悟的?开悟了还是凡夫,“悟后起修”,慢慢修证,才能够得证果。
看到这句话,我们内心实在感到悲怆,亿亿人都没得道,难道我们能超过他们?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可以修行圣道、得证圣果,那我们就是亿亿人里挑出的一个 了。所以,圣道法门修行非常难,这个难的程度,龙树菩萨说:比如有人,欲手举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人能够把三千大千世界举起来!我们一张桌子都不一定举得起 来,一座房子、一座山、整个地球还不算,三千大千世界!多难啊!为什么呢?因为修行圣道要发广大菩提心,不光解决自己一个人的问题,还要承担一切众生的罪 业,度脱一切众生,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罪业的重量超过三千大千世界,他们所有的烦恼、业障,你都要把它们排除,要有这样的菩提心和菩提行。
这一段文叫取意之文,根据经典的意思表达出来,并不是引用经中的原文。
通过这“二由一证”,我们就知道:到末法时代,圣道门已经关闭了,是不是?“去大圣遥远”、“理深解微”、“罕一得道”,等于是关闭了,不是释迦牟尼佛把它关了,是我们的根机过不去呀!
下面只剩下一道门:净土门。如果没有净土门,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就绝望了。好啦,今天打开希望之门—— 净土门:“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当今时代正是末法时代,众生烦恼厚重,邪师种种,无善知识随身,不能修行种种殊胜法门——我们也不想要贪嗔痴,哪个想要贪嗔痴?在家里边,妻子和丈 夫发脾气,妻子说:“我也不愿发脾气,可是它要发脾气。”“它”是谁呢?烦心事一来,就发脾气了,所以这是根机不堪。一发脾气,就会血压升高,甚至可能会 脑溢血。好像有一股力量,想控制也控制不住。
我们所处的时间是末法时代,所处的地点是五浊恶世,“五浊”在《阿弥陀经》里讲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是恶世界、恶烦恼、恶环 境、恶人、恶知识、恶邪,有外恶、有内恶,种种之恶缠绕我们、包裹我们,所以,要在五浊恶世自己修行出去,太不容易!确实不容易。
“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虽然前面讲两种胜法,可实际上,只剩下净土一门了,圣道门关闭了,不堪修行了,只有净土一门可以通往极乐世界。“入路”,入涅槃之城,得成佛道。
下面是引用《无量寿经》来说明为什么末法时代净土法门“可通入路”。
“是故,《大经》云(《大经》就是《无量寿经》):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有这样一 个众生,即使他一辈子造罪造恶,没有行善积德,没有修行,一直造恶到临命终时,他哪怕只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如果这样的众生不能往生我的净土,我 誓不成佛!”
想一想,我们谁不能往生?我们在座的各位,虽然罪业重,还不至于一生造恶,还多少行了善了吧,我们到寺院去供养三宝,去孝养父母,去捐助贫困,等 等;我们也没到临命终时,现在活蹦乱跳的,就遇见佛法了,所以,跟他比,要强多了。他念佛十声,而我们不止十声,每天少说也有几百几千,甚至在座各位还有 上万、几万的。那么,像那样造恶的人,那样浅的修行,“十念相续”,若不能往生,阿弥陀佛就不成佛,可是阿弥陀佛现在已经成佛了,当然,毫无疑问,众生称 念一定往生。
这是引用《无量寿经》来说明净土法门无有障碍,任何人念佛都可以往生。
这里需要说明:这一段文是取意之文,取《无量寿经》的意思,而不是引用《无量寿经》的原文。《无量寿经》的原文是这样说的:“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即是《无量寿经》中法藏比丘所发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道绰禅师在这里,是根据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以及《观经》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即下三品众生往生的状况,而来解释第十八愿,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做这样的解释。
《无量寿经》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就广泛了,包括这个世界的众生,也包括其他世界的众生;包括人道,也包括畜生道;包括圣人, 也包括凡夫;凡夫里边,包括善凡夫,也包括恶凡夫。如果不加以特别说明,大家会以为:十方众生里边,肯定是善人—— 贤善、有智慧,这样的人才能往生。可是,道绰禅师在这里,就用《观经》下品三生来解释“十方众生”是怎样的十方众生呢,“纵令一生造恶”,是一生造恶的众 生,既然讲“纵令”,那么不是一生造恶的众生,就更加包含在内。即使一辈子造恶的人,回心念佛,也能进入净土门,何况有善行之人?所以说用“纵令”这个 词。
自古以来《往生传》很多,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一个张善和,他一辈子杀牛,他老婆劝他信佛,他都不信,他是个典型的恶人,到临死的时候,被他杀的那些牛 都用角来抵他,他内心恐怖。这时,有僧人路过,他老婆赶紧请来,僧人劝他念佛,他念了几十句,便说牛都不见了,又念了没几声,“佛菩萨来了!”站在那里就 往生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观经》的下下品: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 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 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我非常喜欢读诵这段“下品下生”,因为这里边体现出佛的慈悲。一切众生,无论如何造罪的众生,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无一不得往生,这就是经文的证据。
下面我们随文来解释。下品下生是什么样的众生呢?“做不善业”,“五逆十恶”,我们说“五逆谤法”、“十恶不赦”,“五逆”是五种极其严重、一定要 堕落无间地狱的罪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叫五逆重罪。一切罪业当中,杀生罪最重;杀生当中,杀人最重;杀人当中,杀自己的亲生 父母是大逆不道,所以称为逆罪。有人甚至连圣人阿罗汉都要杀,连佛都要谋害,像提婆达多,又破和合僧,分裂僧团,这样的罪业简直无可救药,也只有阿弥陀佛 才能救他。
底下说“具诸不善”,“具”是具备,“诸”是很多、一切,一切不善事他都具备。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他的恶,所谓“无恶不作”、“无作不恶”—— 没有什么样的恶事他不做的,恶到父母都能杀害,这叫“无恶不作”;只要是他做的事情,没有一件是善事,这叫“无作不恶”,是这样一个恶人。“十恶”大家都 知道,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悭贪、嗔恨、愚痴。在一切法门当中,这样的罪人,靠他的修行,是无法解脱的,所以称为“断诸善根”。这 样的众生,在佛的大慈悲智海当中,有没有可以得救的法门呢?有!那就是净土法门。
这样的众生虽然“具诸不善”,但经文当中没有称他为“恶人”,而怎么说?“如此愚人”,阿弥陀佛要普遍救度众生,不是以我们凡夫的眼光来分辨,“你 是善人,他是恶人”,而说他愚痴,他太愚痴了,太迷茫了,他因为不了解佛法的道理,被无明所蒙骗。比如说,人家打我们、骂我们,我们会很生气,觉得他这么 恶,但是,如果他是一个神经病,我们会很生气吗?你心里面就会怜悯他,因为他得了神经病,你就不会和他生气。佛看众生也是这样子的,众生被烦恼所诳惑,被 业障所束缚,不能自由,而造下种种恶业。在佛眼里,只有迷茫的众生,而没有凡夫这样善恶的分别,“善的我喜欢,恶的我憎恨”,佛是平等大慈,所以这里说 “如此愚人”。
“以恶业故”,他所造的确实是恶业,若依他本身的因果报应,应该堕落到三恶道中,经历无量大劫,受无量大苦,若论众生自身的因果,就是这样一个结 局。可是,他有了转机,他还有那么一点点善根,他虽然愚恶、造罪,但到临命终时遇到佛法。佛法的不可思议,让不可能的事情成为现实,让不能往生的人也能往 生,让将堕地狱的人能够直接超生极乐净土!这就是佛法的不可思议。按照他本身的罪业,要直落地狱,现在马上临命终了,看着就要堕入地狱了,在这千钧一发, 可以说千劫万劫难逢、短暂的时刻,他能够往生极乐净土。什么原因呢?“临命终时,遇善知识”:这就是“临终遇法”,直到临终的时候,才遇到这样尊贵的净土 念佛法门。如果这个时候不遇到,必定直落地狱之底,永无超生之日。遇到善知识,什么样的善知识呢?“种种安慰,为说妙法”,用种种善言软语,种种佛法道理 来安慰他的心,给他讲微妙的佛法,“教令念佛”,教他念佛。像这样的恶人,我们怎么安慰他呢?他一生所做的事,没有一件值得称道的。如果行过善,可以安慰 说:“某某善人,你一生行善积德,孝养父母,尊重三宝,阿弥陀佛一定很欢喜,现在只要你一念回心,称‘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他听到很 高兴;但是这是个恶人,他的恶事不能提,五逆谤法,十恶不赦,怎么安慰他的心?那就这样说:“某某人,依你的恶业,确实应堕恶道,可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 不嫌舍任何造罪凡夫,而怜悯我等的愚痴,为我等修建不可思议极乐净土,而成就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无论何人,但称名号,彼佛誓愿不虚,决定可生净土。你已经 到了最后关键的时刻,现在念佛,为时未晚,阿弥陀佛一定不违本誓,现来迎接。”他一听就高兴了,他就得到安慰了。所以底下说“种种安慰,教令念佛”,唯有 念佛一法,才可以让我们得安慰。《无量寿经》里边是这样说的:“一切恐惧,为作大安。”这是法藏菩萨当初遇见他的师父世自在王佛的时候发的誓愿,说:众生 在恐惧当中,我要为众生作大安慰!像这个人,恐惧到极点了,马上要堕落地狱了,“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念我的名号,我能让你到极乐净土来”。
我们各位修学净土法门,如果心中没有安慰,那不是佛不慈悲,是你自己不了解佛的慈悲,自己在心中制造了一个阴影,吓唬自己。我们今天来修学,就是要 把这个阴影排除掉。修学净土法门,心中却没有安乐?我们往生的世界是“安乐世界”、“极乐世界”,我们在通往极乐世界的路上也应该是快乐的。结果,我们心 中却有种种的疑惑、恐惧和不安,那这件事情很值得思考。
比如一个小孩子,四、五岁,他到他外婆家去,一路上都蹦蹦跳跳的,很欢喜,是不是?我们要到极乐世界,怎么内心是这样惶恐不安呢?因为我们实在不了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
我们看经文。善知识教他念佛,这个人是什么状况呢?“彼人苦逼,不遑念佛”,他被种种苦恼所逼迫,有四大分离之苦,有种种恶业恐怖之苦,地狱里的小 鬼带着铁链来了,能不恐怖吗?而且还有自己所谓“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孤独之感。在这样众苦逼迫的情况下,心境能够安宁吗?他能观想吗?不可能了,观不 成就了;让他念得怎样清净心,能做到吗?也做不到啊!像我们现在,好好的身体,哪怕发一个烧,清净心就没有了;你又不发烧,身体很健康,坐佛堂里边,你还 思想乱跑,像他那个时候,怎么能达到?“不遑”就是来不及,不知道怎么念佛,一片慌乱。
“善友告言”,善知识能够观机逗教,“看来他错误理解我的意思了,他以为念佛是应该怎样的凝定心神,达到怎样的清净心,怎样的观想。这个时候来不及 了,错误理解念佛了”,就跟他讲:“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这个“念”指观念、忆念、想念,“你现在苦恼逼迫,静心忆念做不到,你就张口喊 ‘南无阿弥陀佛’就行了”。转忆念为口称。这个人一听,“好啊,这能做得到”。能喊爹喊妈,能喊救命,只要能叫出声,就念得出来,所以,他一听,心中就有 希望了,“哦,这么简单,不是要观念,也不是心中如何地清净忆念,也不是如何集中心神、凝定心志,口称就可以了”。他就怎么样?“如是至心”,“至心”就 是心中真切,当下接受,“令声不绝”,他就一声一声地念出来了(所以,我们净土法门,口中出声就够了),就这样的人,这个时候,要他怎样念佛呢?“不绝” 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代表他心里边一旦仰靠这尊佛,就不改变、不断绝,这样的心,表现在外表行为上,就是一声一声的念 佛;念了几句呢?“具足十念”,念了十句,“称南无阿弥陀佛”(有人问念佛念四字还是念六字?四字、六字都可以,都往生,不过,若以净土三部经所讲的,是 六字为完整、为全面,这里说“称南无阿弥陀佛”,大家要知道,这是经典的依据)。
接下来,“称佛名故”,前面说称佛名,这里说称南无阿弥陀佛,可知佛名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每一念每一 念、每一声每一声,都灭掉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命终之时”,一念佛名,自然众罪消除,这时候命终了,很短暂的时间,命终见的效果怎么样?本来是地狱众火一 时来现,阎罗小鬼环绕其前,而现在不一样了,“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一朵金色的大莲花像太阳一样,光明闪烁,来到他的面前。这朵莲花就是阿弥 陀佛正觉的莲花,也是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化生的处所,你看,直接就来了,“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一刹那之间就往生净土。
这一段经文,我们把它作重点的提要,对照我们自己的修行,我们来看。
首先,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众生呢?是一个造五逆十恶重罪的众生,而这一部《观经》选择这样一个根机的众生,念佛能往生,释迦牟尼佛做这样的教导,他 的用意在哪里呢?有人讲:“哎呀,讲五逆十恶能往生,这样人家不都去干坏事了吗?这不是鼓励人家造罪吗?”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典,当然不是鼓励人家造罪, 而是别有深意,什么深意呢?可从几个方面来说明。
先打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得了病来到医疗诊所,诊所往往挂着锦旗,相当于病人写来的表扬信,我相信送锦旗的人不可能说:“哎,医生,你妙手回春,我 得了小小的感冒,你用了十五天把我治好了。”他会写这样一面锦旗吗?那就不叫妙手回春了,小小感冒治了十五天,那就没什么了不起的了,一定是什么样子的? “我得了可怕的癌症,其他医院都判了死刑,准备回家打棺材,来到你这个地方,一副药就吃好了!”这才说明医术高超,扁鹊在世,华佗再来。是用这样最重的病 例,来显示医生的医术高明,同时是给新来的病人一种安慰:连这么重的病都能治好,何况轻病,就更能治好了。可是,有一个病人一看,他不高兴了,“我不能让 这个医生看病,他诅咒我,要我得癌症”。这样是不是错误理解了?
释迦牟尼佛在这里也是一样的,我们众生恶业最重的是哪一个?是五逆十恶这个人,他已经到临死的时候了,这样的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就往生净土 了,那么,我们在座各位,虽然有烦恼恶业之病,还不至于病到他那个程度,还没到他那个程度,他能往生,我们能不能往生?(“能!”)这不是显然的道理吗? (“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叫“举恶摄善”,举一个极恶的人能往生的例子,不是鼓励你去做恶,就像医生一样,不是鼓励你得重病,是摄受一切善人都可以往 生,有鼓励你行善的意思。
就好像医生跟你说:“哎,某某哪,我现在有一颗神丹妙药,任何晚期绝症,马上吃马上好。”医生的意思呢,你现在得病,还没到晚期,你现在就吃,岂不 好得更快吗?可是,有一个病人他不这样想,“癌症晚期、临死的时候吃下去都能好,那我现在不必治了,我要等到临死再来吃药”。那这个病人就错误理解了医生 的意思,他将来就很危险了,到临死万一碰不到医生呢?万一临死时舌头硬了、吞不下药呢?万一遇到车祸、来不及拿药呢?那不就死定了吗?现在吃下去不更好 吗?
有人讲:“五逆十恶重罪、临终一声十声念佛都能往生,那我不用念了,我喝酒、吃肉、造罪、打麻将,没事!到临死再念一句十句……”如果临死果然能念 一句十句,那肯定也往生,只是很难保证到时候你有机缘能念佛,你现在都不想念,到临死的时候还念得出来呀?这说明你根本不想往生,想往生的人哪里不现在就 念佛?就好像一个病人,你想病好,肯定是“这么好的药,我马上吃!”肯定不会说“我到临死再吃”,那是你根本不想治病,对不对?同样的道理,释迦牟尼佛举 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这样一种状况。所以大家切莫误解,不要说“释迦牟尼佛讲这个例子,我不爱听”,他是有深刻的慈悲在当中,这叫举恶摄善。
还有一层意思,“举临终摄平时”,这个人是造罪一直造到临命终时。有人就误解了,“哦,临命终时念佛才能往生,现在一天念三万五万不管用,临死念佛才管用”。那你是错误理解了。
讲一个佛经的比喻,然后再讲一个现实当中的比喻。《经》中有这样的比喻:有人问:“若一生念佛,临命终时念不出佛,我能不能往生呢?”我们大家都担 心这个问题呀,“一辈子念佛,到临死念不出来怎么办?《观经》里那个人临死的时候念出来了,我念不出来怎么办?”佛就回答他说:“决定往生!”怎么决定往 生呢?佛说:比如一棵树,他长的时候就往西边倾斜,再有一个人用绳子往西边拉,这棵树或者是刮风刮断了,或者是别人把它锯断了,请问这棵树往哪边倒呢?肯 定是往西边倒嘛!谁都知道啊。佛讲:“不错,我们平时念佛,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心就像这棵树一样,就往西边歪,阿弥陀佛用愿力接引我们,就像那 个人用绳子把树往西边拉一样,然后,我们临命终时,或者遇到车祸,或者遇见什么灾难,突然死亡,就好像这棵树被暴风或其他什么原因连根截断一样,那么这棵 树,它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必然要往西倒。”我们念佛的人,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必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不往生极乐世界,没地方去!为什么?阿弥 陀佛愿力所牵引,经中讲“自然之所牵”,本来你愿意去,阿弥陀佛再用光明愿力摄取,怎么不往生?一拉一拽,一下就去了。(“阿弥陀佛!”)更有观音、势至 菩萨如影随形跟着你,还有十方诸佛在旁边喊口号,“一二三!”因为十方诸佛都证诚了,“汝等众生应当相信:念佛决定往生!”怎么不往生?这么多佛圣百重千 重团团围绕,所以,平时念佛之人,决定往生,这是《经》中明文记载的。
这里讲“临命终时”是什么意思呢?我再说一个比喻,让大家安心。比如说,我们从大连坐船到烟台,我们是提早上船的。假如说有这么一种情况,汽笛已经 响了,船马上要离岸了,这个时候,来了一位乘客,背着大包行李、小包行李,行色匆匆的,他一定很着急,三步并作两步走,到了船就要离岸的时候,他一个箭步 跨上去,那么,这个人是不是也可以到烟台港来?(“可以。”)对了。他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如果跨不上来,“啪!”掉水里去了,不能来了。但是刚好,他跨上 来了。他跨上来了,就一定能来。这么短的时间,他跨上来,就能够到烟台港,他一上船就很安心了,“啊,终于上来了!”那么,我是提前半个小时已经坐到船舱 里边,是不是我更有把握?是不是我心中更坦然?
好了,五逆十恶到临终时,这么短暂的时间,看着看着就要堕入地狱了,遇到善知识跟他讲念佛,他“南无阿弥陀佛”,乘上弥陀大愿船了,他往生了。那我 们各位不到临死,心里安安稳稳的,身体健健康康的,每天念了那么多佛,老早就坐在大愿船上了,我们能不到极乐世界吗?会不会去呀?(“会!”)他都能去, 就显示我们更是往生决定,所以这叫“举临终摄平生”,举出临终极短时间念佛的人,阿弥陀佛在这么短的时间都能把他救得起来,显示我们有这么长的时间,那阿 弥陀佛救度我们更是从容自如,而我们自己心中也是安乐无忧,所以更能往生。
有人讲:“念十句就能往生,何必多念?”这个想法也不对。经中举十声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时间很短,只有念十声的时间,显示这么短的时间念十声、 一声都能往生,那我们平时如果多念的话,就更能往生,这叫“举少摄多”,不是鼓励你去念一句十句。他念一句十句能往生,我们一辈子念佛,岂不往生?所以, 善导大师处处解释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所谓“上尽一形”,就是我们这些人,我们遇到这个法门,一辈子不改变,叫“上尽一形”。你虽然不错,你修 得蛮好,然后念了三年五年,改学禅宗、密宗,或其他自力法门去了,那就太可惜了!你就从阿弥陀佛大愿船上跳下去,想跳到别的船上,能不能上去?不知道。所 以,一定要稳当,一定要专修念佛。
善导大师说“临终遇法”,那个人平时没有我们这么好的缘分,没有这么好的善根,没有遇到念佛法门,直到临死才遇到,那能不能往生?也往生,一个不 漏。十句一句,乃至他一句也念不出来,心中有一个念头,一念也往生。既然这样,净土法门谁不能往生呢?个个都能往生,这叫“举少摄多”。
所以,《观经》的下下品确实能给我们无限的安慰。
那念佛,按理说,是最上法门,为什么放在下下品呢?“你看,九品往生,念佛是下下品,修别的是上品……”道理不是这样的。因为《观经》的宗旨是为了 引导种种圣道法门的人—— 圣道法门的人都以为“我诵经、持咒、发菩提心为高胜,这个好!”他不能接受光念佛就能往生,所以,顺应他们的根机,暂且先说诵经、持咒、发菩提心种种修 行,说上品往生,然后到底下,你看,这样一个罪人,种种修行都修不了,就好像医生治病一样,所有的药都治不了了,最后只有这一味药能治,那岂不是这一味药 就是灵丹妙药了?这样的恶人,所有的修法都修不了了,只有念佛能救他,岂不是显示念佛法门超过一切吗?在下下品里面讲念佛,是反映念佛法门最上,所以祖师 讲:“为极恶最下之人,说极善最上之法。”大家不要以为“念佛是下下品,那我修别的”,那就错误理解了。
佛经的意思非常深奥,如果没有祖师给我们指导,我们难免依文解意,三世佛怨。修学佛法一定要有依据、有基础。
在这里,道绰禅师就是依据《观经》下下品来解释的,所以说“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刚才说了,举恶摄善,不一生造恶的就更能往生了。
前面一问一答,已经清楚的说明:圣道法门难堪修持,净土法门万不漏一。下面进一步论证圣道法门难修难证、净土法门易修易往。
底下说:“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这句话听起来有点不好听,好像在批评我们自不量力,但“良药苦口利于病”,事实就是这样子的。各位有没有自 不量力?大家拿着这面镜子照照自己—— 以佛法为镜子照照自己,才能得到佛法利益,不要老拿来照人家,看我自己都是优点,越看越像佛。
众生怎么不自量力呢?下面从大乘、小乘、人天乘、造恶四个角度来分析。
“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自不量力的人都很傲慢,一开始都说“我学大乘佛法,我要直接怎么样……”,夸得很大,所以就从大往小 讲,你不喜欢讲大嘛,先看大:如果以大乘佛法来讲,圣道门修行的理则是什么?真如实相,“真如实相”这个名词大家明白吗?(“……”)不大明白。我也不明 白,只是依据文字来解释,“实相,无相,无不相”,实相就是一切法真实的相状,而一切法并没有固定的相状,是空相。比如说,这张桌子有桌子的相,由桌面、 桌腿在空间当中组合而成,被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而且这样来认识它,认为这是一张桌子,这是一个外表的形象;它本身的相是什么样子?本身的相是实相,是因 缘法,是空性的。这个道理是大乘佛法所讲的,我不用细讲,讲了大家(包括我自己)也得不到实际利益。“真如实相”,也就是“佛性”,也就是“法性”,这都 是佛教名词;“第一义空”跟“真如实相”是一样的含义,因为讲空,有的叫“断灭空”,佛教讲的“空”不是“断灭空”,“什么都没有了,一切都空了……”不 是这样的道理,是“第一义空”,是真空妙有的空,说空,它不空,所有一切事物都是空性,“真空”是性,“妙有”是相,叫“真空妙有”,对于这个呢,“曾未 措心”,什么叫“曾未措心”呢?禅宗有句话叫“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就这个意思,本来讲“无相”,你眼里的东西都有相,然后执着这个相,男相、女相、老 相、少相,自己的心和真如实相根本不沾边,叫做“曾未措心”,再怎么会讲法,讲得天花乱坠,也是一个文字相,仍然没有契入真正的诸法实相,所以叫“举心即 错,动念即乖”,脑子只要一闪念头,马上就错,这是因为道理幽玄,凡夫没办法契证。如果不懂得这些,你根本不要谈修学了。比如大乘佛法有六度万行,六度有 布施度,布施要“三轮体空”,无有布施之人,无有被布施之人,无有布施之物,那就进入大乘实相了。实际情况怎么样呢?我们要搞一点布施,不仅有三相,而且 很坚固,“我在布施,布施给了谁,布施了什么东西……”我们会念念不忘,然后布施了五年、八年,那个人还没有回报你的恩德,你就会说:“某某人真不知好 歹!他穷困的时候,我如何如何安慰他、怎样怎样救济他,他现在都忘记了……”他忘记了,是告诉你要无相布施,可是你还记得很清楚,还在那里摇头叹息,“哎 呀,真是,好人难做啊!”确实难做,因为我们不是菩萨。
那大乘修不了了。
大乘修不了,退一步,修小乘怎么样呢?小乘可能简单一点,好,“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 分”。小乘有四果,“见谛”是“初果”,见道位;“修道”是“二果”,修道位;“那含”是三果,“罗汉”是四果。初果之人还没有完全进入无余涅槃,还要七 次往返人间天上,才能得四果阿罗汉,他如果作农民耕地犁田的话,德行所感,经中讲,虫子自然离开他的犁头四寸之远,这还是得初果。我们谁能得到啊?我们念 着咒还会踩死虫蚁,所以,初果都不能得到,那何况二果、三果、四果?一果比一果更高,就更得不到。“断五下、除五上”,“下”是下界,“上”是上界,三界 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下”就是指欲界,欲界在最下面,“上”是色界、无色界,欲界当中之五种烦恼,贪欲、嗔恚、我见、戒禁取见与疑结,这五种必须先断 除才能超越欲界,这是“断五下”;“除五上”是去除色界、无色界之色贪、无色贪、掉举、慢与无明这五种烦恼,总之,贪、嗔、痴、慢、疑,这五种根本烦恼与 恶见若不断,根本不可能得证阿罗汉果。“无问道俗,未有其分”,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一个都没有分了。
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有人在那里讲:“某某人都是圣人了,他已经得到阿罗汉果了。”你听到这样的话,就知道他一定是在那里诳惑众生,决定没有这回事。那叫“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这样的罪过最大,直接堕落。
现在大家最知道的就是法轮功,他说他超过释迦牟尼佛几十万倍,这样的人决定直堕地狱。那如果他念佛,能不能得救呢?肯定也往生,他只有这一条道路。 他念不念佛也不知道,希望佛的慈悲照耀他,使他能念佛。“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那么多人跟在后面受罪、遭堕落,实在很可怕。
大乘圣道修不了,修小乘佛法还是没有办法,那现在再退一步,修人天乘。“纵有人天果报”,比如说行布施,将来感得有财的果报;行放生,将来感得长寿 的果报;五戒得人身,十善生天道,“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一定要修行五戒十善,“然持得者甚稀”,能够真正修五戒十善的人非常稀少,在道绰禅师的时 代,以祖师的身份,明确地告诉我们:五戒十善能持的非常少。
我们各位衡量自己(我们各位可能有受五戒乃至菩萨戒的,菩萨戒暂且不论),五戒持得怎么样啊?关于戒法的开遮持犯是很微细的,有专门的学问,我们很 多人都理解得很简单,以为吃素就是持戒——不是那么简单!这样,能够修五戒十善的都非常稀少。即使能修,也还在三界当中,没有出离六道。
如此看来,好的一面都没有分,下面反过来再看另一面,“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驶雨”,若论造罪造恶,那简直和刮大风、下暴雨没有区别。
你们各位有没有刮过这个大风,有没有下过这个暴雨?一定有的。比如说家里吵嘴了,声音很大,从喉咙里吼出来,那不就是刮大风吗?然后打得叮叮 响,气得眼泪往下直掉,心中的烦恼强盛得不得了。
凡夫众生就是这个样子,贪欲、嗔恨之心无法抑制。说起贪心,所谓“欲壑难填”,贪欲之心像个大山谷,填不满,得到一万,要得十万,得到十万,要一百 万,百万元户还不满足,要得千万,总之,越多越嫌少;那嗔恨心呢,也非常强烈,一点点小事就怒火中烧,头皮发麻发胀,见人家的讲法跟我不一样,见人家的思 想跟我不顺,人家不满我的意,心中就起了烦恼,小则给脸色,大则摔盆子,再大就动起手来,再大就在社会上组成团体,然后,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战争不 息,这都是嗔恨,个业、共业所感,刮风、下雨都不足以形容了,刮风、下雨死不了那么多人哪,你看,一场战争,内心里面的暴风雨旋转出来,殃及整个世界;商 场上也有很多无情的战争,这都是我们内心的恶业烦恼在外边的流露。
像这样的众生,大乘不行,小乘不行,人天还不行;造恶个个行,还很厉害。行是行,后果非常恶劣,所以,底下说“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对于如此 造恶的众生,圣道法门无法解救他,所以,诸佛大慈大悲,劝归净土。“诸佛”,一切佛,在我们娑婆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不仅释迦一佛,乃至十方诸佛都出来跟 我们讲,劝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纵使一形造恶”,这句意思和上面那句差不多,为什么要劝归净土呢?因为你不是圣道法门修不了吗?净土法门有佛的愿力,有佛的慈悲保证,即使你一辈 子作恶多端,“但能系意专精”,只要你回心念佛,愿意往生极乐世界,“系意”,一心一意,不放松,“专精”,专一不杂,精淳不乱(我们这个法门讲的就是 “专”和“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只要经常念佛,一切障碍不成为障碍。
比如说,如果我们走路腿脚不便,那就是有障碍,如果坐车的话,你的腿有没有障碍呢?腿虽然是瘸的,但是坐车就没有障碍了,因为不靠腿走路。
一样的道理,我们虽然还有罪业,若靠自己修行,就有障碍,所以不能解脱;若念“南无阿弥陀佛”,乘佛的愿力,我们的罪业不构成障碍,所以说“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刚才也提到,《观经》说“念念之中,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所谓“自然消除”,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超过你的思想。你知道,也能灭掉,不知道,也灭掉了,叫“自然”,“哎,师父,一句佛号能灭那么多业,我怎么不知道?”你不知道也灭掉了。
比如晚上睡觉,月亮自然照着你,你知道吗?你不知道,它还照着,这叫自然哪。你知道才照、不知道不照,比如电灯,一开就亮,不开不亮,那就不叫自然了,“自然”就是超过我们的思惟分别。
我们只要念佛,自然消除诸障,决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不用怀疑。
最后一句说:“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你怎么不好好思惟思惟、掂量掂量呢?我是怎样一个众生?我到底有多大的力量?能修什么法门?比量比量,掂量 掂量。这么一思量就知道:大乘圣道解脱没有办法,小乘阿罗汉果也得不到,人天之善也很难得,造恶无量无边、暴风驶雨,那只有念“南无阿弥陀佛”。
以这样的经教为明镜,照耀我们的内心,使得我们选择净土念佛法门,向往极乐世界。
如果有人不愿意求生极乐世界,那叫做没有去心。我们愿意去往生,那各位还是有一点点自知之明的,有自知之明就好办。所谓“自知之明”就是了解自己是怎样的根机,以这样的根机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法。
道绰禅师这段文的中心在哪里呢?中心就是“是故《大经》云……”这段文首先分判出圣道与净土两种法门,目的是要说明众生在这个时代不堪修持圣道法门,只有净土法门“可通入路”,最终导归净土。
净土门又有种种修法,道绰禅师没有说到别的,专门以《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结合《观经》下下品往生来说明:一切造罪凡夫,若念弥 陀名号,决定往生,包含一切行善之人,也定得往生,万不漏一。所以,整个净土门的核心就在于弥陀誓愿,以此奠定了基础、订立了规矩。如果我们进入净土门, 而不懂得这一点,你心中肯定是慌乱不堪的,你没找到依据和基础,所以不能安心。
标题里说:“立圣道、净土二门,判一代圣教,而舍圣道,正归净土。”但是道绰禅师文中并没有“舍圣道”这样的文字,为什么说“舍圣道”呢?文中虽然 没有这样的文字,但是,意思非常明显,“今时难证”、“未有一人得者”,那你不舍,能够解脱吗?佛法的目的是解脱生死,既然“未有一人得者”,很明显的, 就是要舍弃圣道法门,修行净土法门。又说“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那当然,以我们这样的根机,圣道法门关闭了,所以,要舍弃圣道,下面又说大乘“曾未措 心”、小乘“未有其分”、人天乘“持得者甚稀”,这个也都说明圣道法门不堪修持,最后劝导我们说“何不思量,都无去心?”这叫我们“正归净土”。
为什么说“正归净土”呢?“正”就是正式、完全、纯粹,如果虽然归净土,还对圣道法门牵牵挂挂的,有一点不舍得,那就不叫“正归”,还是在预习阶 段。我们很多人学净土门没有“正归”,他也想求生极乐世界,不过他还舍不得《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又不舍得《地藏经》、《金刚经》、《心 经》等,对以前的杂行还是蛮有感情的,“因为我读经多少年了,戒定慧、六度万行等……”他不了解圣道法门和净土法门的区别所在,把修行圣道法门的观点和思 想带到净土法门里边来,这个就不叫“正归”,这个叫“旁附”,走旁边的小门,没有完全走进来,不纯粹。所以,这里的字眼都是有含义的。
圣道法门修行的特点,是以戒定慧断贪嗔痴,得证阿罗汉果,乃至菩萨无生法忍,乃至佛果,在此土得证圣果,靠自己修行。如果你的烦恼有一丝一毫没有断,能够出离三界六道吗?不可能。
祖师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我们的罪业、烦恼像一块大石头,很重,我们的生死轮回像大海一样,广阔无边,如果把大石头放到大海里边,结局怎么样?肯定 直沉海底。就这块石头本身,如果不想沉到海底,除非它不存在,所以要“无我”,修行就是慢慢地把这块石头磨掉,很大很大的石头磨成很小的一块,万斤重担大 部分已经磨掉了,感到很满足了,“我的修行差不多了”,但是,向生死大海里一放,结果怎么样?还是往下掉啊!“继续用功努力!”再修,只剩很小的一块,进 步很多了,再往大海里放,怎么样?还是往下掉。到最后有多大呢?只有针尖那么大了,再往海里放呢,照样直沉海底,所以讲圣道法门修行,烦恼有一丝一毫没有 断,就不能解脱生死。
净土法门呢?祖师比喻说:万斤重石,把它放在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大船上,能不能驮得动啊?如果驮不动,他就不叫阿弥陀佛了。十方众生罪业的石头放在阿 弥陀佛大船上都拉得动,“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何况你一个人呢?你罪业轻,是块小石头,固然能运到彼岸,大石头也无妨。 所以,净土法门不论善人、恶人、罪重、罪轻,若念“南无阿弥陀佛”,乘佛愿力,个个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像《观经》五逆十恶的人都能往生。
一旦到达彼岸呢,印光大师说“随意使用”,这块石头在此岸是废料,运到彼岸就是好材料了,可以提炼出金子,为什么?众生有佛性啊,佛性就是金子。佛 是提炼好的金子,凡夫是没有提炼的矿石。我们内心也有佛性,这样的废石头在娑婆世界造罪、造业、堕落,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把我们运到极乐世界,马上佛性开 发,所以,四十八愿讲你得天眼通、天耳通,什么都有了,为什么?金子的光明闪耀出来了。法照大师说:“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在此土是一个破 瓦块,到极乐世界就是金子一般闪耀;在此土是凡夫,到极乐世界就能成佛、成菩萨,这就是净土法门。
我们修学净土法门,要点就是称念弥陀名号,仰仗弥陀愿力,无疑往生净土。
只有一点忌讳:就是你用圣道法门修行的特点来测量净土法门,“如果不达到清净心怎么往生?如果不能息灭贪嗔痴怎么往生?如果不读大乘经典怎么往生?”若依你的要求,《观经》下下品不要讲了,这个人也没有清净心,也没有读诵大乘经典,他怎么能往生?他是称念弥陀名号得往生。
所以,下下品给我们这样的启发:若论造罪,他比我们恶多了;若论修行,我们比他强多了;若论善根,我们比他也强,因为以果推因,“欲知前世因,今生 受者是”,他这一辈子造了那么多恶,到临死才遇到佛法,我们没造那么多恶,平生就遇到佛法,当然善根肯定比他强,如果善根比他弱,那造罪肯定比他还厉害; 这种人若比较那些到临死还没遇到佛法的人,他的善根要好一些,那跟我们各位比,我们各位要超过他很多了,他能往生,各位更能往生;若比修行,他只念十句; 若比心情,他是慌乱无章,恐怖无比,那我们的心再乱,总没有他乱吧!他都快死了,四大分离了,地狱阎罗王都来了,我们再乱,没有他乱;若论清净心,他有什 么清净心?他就是一心望救,称念弥陀名号,当下往生。他能往生,我们决定能够往生。
但是,我们跟他比,有一点可能不如他,很多人不敢相信,“口称名号就能往生?”他到死了,没有办法了,听说口称名号能往生,当下归投靠倒,依教奉行,经文说:“如是至心”。希望各位今天听到以后,当下也能归投靠倒,依教奉行,那你马上就超过他了。(“南无阿弥陀佛。”)
有人问:“净土法门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圣道法门亦是释迦牟尼佛所说,修学净土法门,若舍圣道,岂不是……好像有点得罪?”这也是一种误解。
“舍圣道,入净土”,是从众生的根机而论法门的抉择,是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修行的法门。至于圣道法门的种种经典、教法,作为佛弟子,理当尊重、恭敬、守护。但是,以我们的根机,靠这些教法不能出离生死,所以,暂时搁置,来选入净土门。
“舍”是暂搁,因为当我们专念弥陀名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所有圣道八万四千法门自然开悟,自然就有了,所谓“只怕不成佛,不怕成佛不会度众生”,所有《金刚经》、《华严经》、《法华经》,能到净土,就能成佛,能成佛,这些经典就会说了,所以是暂时舍,不是永远舍。
再一个呢,上午也说到,圣道门已闭,净土门正开,这也是就根机所言,因为我们的根机不堪修学,以我们这样罪恶深重的根机而言,虽然教法存在,等于已经关闭。
或许有人觉得“我仍堪修持”,或者有些人根机深厚,我们也不敢比量,只是供大家自己衡量。
净土法门是相对于圣道自力修行的法门而独立出来的,所以把道绰禅师这一段放在第一的位置上。
从圣道法门中独立出来,那就不能用圣道自力修行的教理、方法、得果来衡量净土门了。
印光大师讲到,佛法有通途法门,有特别法门,通途法门也就是圣道法门,修行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一般都是这样修学的;特别法门特别在哪里呢?不是按 照戒定慧的路子来断贪嗔痴、得证圣果,乃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慈悲,称念弥陀名号,往生净土,称为特别法门。之所以特别,就是不需要断尽贪嗔痴。没有能力断贪 嗔痴,亦可以仗佛愿力往生净土,就特别在这里。
如果以通途法门的修行方法来衡量净土特别法门,这就大错特错了。有人说:“你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你没断烦恼怎么能往生呢?”这是典型的以圣道 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方法衡量净土门,我们上午也说到《观经》下下品五逆十恶众生,虽然他烦恼丝毫没有断,罪业无量无边,但能仰仗佛的愿力去往生,这是特 别法门。
虽然有圣道法门、有净土法门,但是这两种法门哪一种法门是释迦牟尼佛应现在此五浊恶世、他的本心本意要说的法门呢?
第二文:善导和尚意:世尊出世本意,唯说念佛往生之文。
依据善导大师——善导大师的德行大家都知道,弥陀化身——历史上有很多大师,可是,“大师”的名称不足以来形容,所以善导大师多被称为“善导和 尚”,这是特别称谓。依善导和尚意,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此五浊恶世的本意,唯一是为了说念佛往生的教法,标题是如此的。有这样两句话:“如来出现于五浊,唯 说念佛往西方。”道理是一样的,就是唯说念佛往生西方净土。
下面引文,引自《法事赞》。《法事赞》是善导和尚以偈赞的形式歌咏、赞叹和解释《阿弥陀经》。
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引了十二句,也分为两段。前面六句一段,后面六句一段。第一段说的是圣道修行的法门,第二段说净土念佛法门。圣道修行的法门是方便法门,不是释迦牟 尼佛出现五浊的本意,而是他随顺众生的根机所说的种种教法。念佛往生是释迦牟尼佛出现五浊的本意,所谓:出世本怀单在告诉我们:有这一尊阿弥陀佛、有这一 方极乐净土,但称此佛之名号,决定往生彼佛净土。
“如来出现于五浊”,“如来”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五浊”是指娑婆世界五浊恶世,释迦牟尼佛是久已成佛,应化在此世间。
“随宜方便化群萌”,“随”是随顺,“宜”是机宜,随顺众生的机宜,“方便”是种种的方便教法,“化群萌”,度化广大众生,随顺众生的根机而施设种种方便法门,以度化广大众生。哪些方便法门呢?
“或说多闻而得度”,“或”是有时、有的,有的众生喜乐多闻、多解,为适应此等好学多闻众生的根机,则说多闻而得度脱。
“或说少解证三明”,或有众生不乐好学多闻——所谓“佛法无多字”、“真龙一滴水,遍撒大千界”,佛法不在于文字很多,若能悟到实相,比如禅宗能悟 得真心真性,“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文字很少,对这样根机的众生,不必多闻多学,少解就可以,“三明”是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了自己以及 其他众生过去世所有一切状况,天眼明是了知自己以及其他众生将来的一切状况,漏尽明是一切有漏已经断尽,不再轮转。
“或教福慧双除障”,有的众生教导他们福慧双修,来除灭罪障、得证圣果。
“或教禅念坐思量”,或有的众生喜欢禅坐、观念、止观,就教导他们止观等法门。
“种种法门皆解脱”,释迦牟尼佛所说种种教法,如果依法修行,通通可以得到解脱。这些法门都非常尊贵。
不过呢,比如说“多闻得度”,那么,少闻的人就不可以了;“少解证三明”,我等根机不堪;“福慧双除障”,我们也不行;“禅念坐思量”,我等根机亦不堪行。这样种种法门,毕竟罪障深重、无智愚痴之人难得利益。
“无过念佛往西方”,念佛教法亦是释迦牟尼佛所说法门,比较起来,其他法门如果能如实修行,都能解脱,但没有超过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念佛法门殊胜在哪里呢?底下说:
“上尽一形至十念”,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少到临终之前念十句。
“三念五念佛来迎”,或者只念了三声、五声,当下阿弥陀佛率领观音、势至诸大菩萨乘宝莲花前来迎接。“三念五念佛来迎”,非常简单,非常容易,为什么这么简单容易呢?
“直为弥陀弘誓重”,正因为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誓愿至诚殷重、真实不虚。
“致使凡夫念即生”,所以才使得我们凡夫只要念佛,当下决定往生。
念佛法门的殊胜,完全在于弥陀弘誓,这就是法。
在第一段文中,道绰禅师依据《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来阐释;这第二段文说明:种种法门的解脱无过于念佛,念佛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意,之所以如此,也是站在阿弥陀佛弘誓愿的角度,核心亦在此。
释迦牟尼佛出世,是愿意多度众生还是愿意少度众生呢?毫无疑问,是要把所有的众生都能度尽。那么,圣道法门是有的众生修学圣道的根机、因缘成熟了, 随顺他们的根机而讲的,其他的众生因缘没有成熟,就不能得度了。净土法门是释迦牟尼佛随自己之意,“是我这次来到娑婆世界成佛的根本意愿”,所以,不待他 人所请,自己说了这一部《阿弥陀经》,而告诉我们念佛往生。念佛往生,不论你是圣人根机还是凡夫根机,是善人根机还是造恶根机,若念佛者,无一不往生成 佛,这当然就能满足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悲心,所以是“释迦出世之本意”。
念佛法门能度脱一切众生,而且快速、稳当、万不漏一,不像其他法门,要历劫修行,或者有顿悟法门,而根机不堪。两相比较,净土门才是世尊出世之本意。
我们今天来修学净土法门,就和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间的本意是一致的,我们懂得释迦牟尼佛来此娑婆成佛的本意。若不修学净土法门,则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意。
前面两文可以说是净土宗的教判,第一条文首先判有圣道门、净土门,第二条文将圣道门、净土门两相比较:圣道门是方便,净土门是释迦佛出世之本意,劝导我们应当选入净土门。
下面第三文是净土宗的“行判”,就是入净土门之后,两种不同的修行方法,应该选择哪一种呢?在第三文给予答复。标题:
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舍杂行归正行之文。
问到大家:净土宗正行、杂行是何人所立?大家也说了很多法师的名字,没有说准确,这后面的法师都是做徒弟的,开山祖师就是善导和尚。
正行、杂行是善导和尚在《观经疏》里所判。《观经疏》的全称叫做《观经四帖疏》,是善导和尚解释《观无量寿经》的一部著作,有四卷,所以称为《观经四帖疏》,其中第四卷“三心释”中解释“深心”时,有这么一段文: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
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
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这是第一段,先标举有正杂二行,然后举出五种正行。下面进一步分析: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五种正行当中,又分成正定业与助业。下面说杂行: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下面来分析正杂二行的得失: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
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
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我们来依文解释。“就行立信者”,什么是就行立信?因为这是在解释《观经》“深心”,善导和尚解释说:“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信什么呢?依据 什么来建立信心呢?(凡是讲到信,就要有信的对象,没有信的对象就谈不上信)是由我们信仰的对象而建立信心。在这一部《观经疏》里边,善导大师阐述建立信 心的两种途径,一个叫做“就人立信”,一个叫做“就行立信”。
什么叫“就人立信”呢?“人”不是别人,比如说我们凡夫互相之间也有交往,这之间也有就人立信,某某人向来诚实,乐于助人,品行端直,这样的人我们 能相信他,对不对?某某人平生诡计多端,总是讲假话骗人,这样的人我们不容易相信他。如果是那个品行端正、一向诚实的人讲的话,我们一听,“没问题,他告 诉我,那一定是这样”。
关于净土的教法,应该依谁讲的话为标准呢?因为净土法门太广大深奥了,有的这样说,有的那样说,在唐朝,有的人引用其他的论据,来说“往生净土不是 那么容易”,或者依其他菩萨、其他大法师所讲。善导和尚告诫说:应该依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十方诸佛的。“就人立信”是就佛所讲的话建立信心,其他人还 没有成佛,即使是菩萨,还在因地,他们所讲的话,如果佛不印可,就不符合佛所讲的了义之教,一定要佛来印可说:“汝等所说如是。”这样才可奉行。佛已经是 满足大悲之人,已经悲智双圆,已经了悟一切真理,佛所说的即是了义,不可能说佛所讲的教法还要菩萨来证明,所以,要以佛所讲的为我们立信的根据。如果有人 来告诉你说:“某某,你光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吗?我看不那么容易,你看哪一个哪一个,出家多少年,修行怎样怎样,好像往生也不容易!”我 们应该怎样来对待呢?我们就依据“就人立信”,“佛告诉我念佛一定往生,谢谢你们的好意,你们是关心我,我还是信佛语”。这就不动摇了,即“就人立信”。
底下说“就行立信”,因为释迦牟尼佛也讲到很多经典,我们都要信仰,不过,佛所说的法门各个不一样,有的是圣道修行,有的是净土修行,关于圣道修行 的,就暂时搁置不谈了,因为法门宗旨不同,所以依据净土修行;净土修行里边,众生根机也各个不等,释迦佛也讲了种种方法,善导大师在这里也讲了“行有两 种”,往生净土之行有两种,一个叫正行,一个叫杂行。
打个比方说,我们从烟台港到大连港,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你自己驾一艘小船过去,第两种方法是乘坐万吨巨轮。这两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更有信心 呢?那肯定是坐万吨巨轮有信心,如果驾小船,我又不会驾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还可能被风浪打翻,还可能辨不清方向,那就不能建立信心了。
同样的,往生极乐世界,一个正行,一个杂行,目的是就正行建立信心,不是就杂行,讲到杂行,就没有信心了。
正行、杂行的名称有其特别的含义,所谓“正”,就是指纯正,纯粹不夹杂;所谓“杂”,很显然,有所间杂,不纯粹。
首先解释正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是专门依据往生净土的经典来修行的,这叫正行。刚才提到了就人立信,释迦牟尼佛讲了很多 经典,但是其他经典是讲在此土得证圣果的经典,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是要以往生的经典为标准,所以,这里说“专依往生经”,依这些经典来修行,就称为往生净 土的正行。正行、杂行是就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情而言的。
释迦牟尼佛所讲种种经典,大分两个类别,一个是此土成佛的经典,一个就是彼土往生的经典,那么,此土成佛的经典就不是我们正依的经典,应当依据彼土 往生的经典;讲彼土往生的经典也大分为二,一个是讲他方净土往生的,比如说到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净土等,第二个是极乐净土往生的经典,我们今天选择极乐净 土往生的经典,作为我们修行的依据;极乐净土往生的经典又分两类,一个是专门、纯粹、全部讲解往生极乐净土的经典,还有一类是附带的,不是专门的,是夹杂 的,不是全部的,也讲到往生极乐的方法,但不是专门来讲的,二者比较起来,我们应该依据什么经典呢?应当依据专门讲解、纯粹宣说往生极乐世界的经典。
这样的经典只有三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三部经典称为我们净土宗的正依经典。
底下说“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就把这三部经的名字说出来了。从这一条文可以看出,善导大师选定这三部经作为我们净土宗的正依经典——正行专依之经。
在净土三经之外,我们也有听说“净土四经”、“净土五经”的。比如说大家知道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还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若讲净土三经,这两部就没有分了,讲到净土四经、五经,这两部就入选了。
比较起来,《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不是纯粹讲解极乐世界的经典。像《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当中的一章,另外还有观音菩萨 《耳根圆通章》等,是讲《楞严经》的时候,也讲到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呢?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只为告诉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虽然是顺应圣道门根机 的众生讲说圣道法门,也一定在很多地方把往生极乐净土的法门安插进去,讲《楞严经》也不忘极乐世界,也讲到,总共有二百多部经典,都把极乐世界插进去讲, 很显然,释迦牟尼佛是怎样用心良苦,劝导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念佛圆通章》既然是讲《楞严经》的时候附带讲的,就必然带一点方便,因为是对圣道根机众生所 讲,必须应他们求证圆通的时候说“念佛圆通最方便”,是这样的;可是我们站在净土宗的立场上读起来,又特别有一番味道,印光大师说为教导念佛之最佳开示。 同样,《普贤行愿品》,是八十品《华严》当中的一品,是释迦牟尼佛讲《华严经》的时候,也要把众生引导到极乐净土,所以讲这一品。不像《阿弥陀经》,《阿 弥陀经》从头到尾有没有说到别的教法?没有,专门讲极乐世界种种庄严,众生念佛往生,是专门的,纯粹的,全部的;《观经》也一样,十三定观极乐世界种种庄 严,然后讲众生怎样三福九品去往生、怎样念佛往生,专讲极乐庄严和众生往生;《无量寿经》更不用说,也没有讲到别的方法,专门讲到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因地 修行,果上成佛,然后讲极乐净土依正庄严,然后说众生如何去往生。这三部经典是纯粹不杂、专一不二讲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众生往生的经典,所以才有资格 称为我们净土宗正依三部经典。像《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对比正依净土三经,位置就要靠后一些,可为傍依。和这三部经比较,凡夫在理解上如果有所 差别的话,我们也不需要去会通,我们就依据净土三部经就好。
依净土三部经的宗旨来修行,就称为正行,有五种:“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 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即读诵正行、观察正行、礼拜正行、称名正行、赞叹供养正行。
你看,五种正行当中,每一种都说“一心专”,善导大师特别强调要“一心专”。
“二报”即依报、正报,依报就是极乐世界的环境,黄金为地,莲花布满,天乐鸣空,七宝池、八功德水等,这都属于依报庄严;正报是指住在极乐净土的佛菩萨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智慧洞达,分身无数,遍十方刹,这叫正报庄严。
除这五种之外,其他都称为杂。为什么这五种行称为正行?因为这五种行是纯粹的、专门的、完全引导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那里的行,没有任何的夹杂。这五种行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称为“正”。
那你读《地藏经》呢,跟地藏王菩萨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修地藏法门,读《地藏经》就是正。如果学净土法门,读《地藏经》那就不是正了,是从地藏菩萨那里再绕一个弯到极乐世界;那读《金刚经》呢,《金刚经》里面一句都没提到极乐世界;读其他的也一样。
直接通往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行业称为正行。
五种正行有一定的次第关系。比如说读诵正行为什么放在第一呢?如果你不读诵净土三部经,不了解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你能知道念佛法门吗?你能愿生极乐 世界吗?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都在这三部经当中有明确的说明,正因为净土三部经是法门的来源,所以读诵放在第一。
通过读诵净土三部经,就来到第二观察正行,为什么?比如说读诵《阿弥陀经》,然后依文思惟,就好像到极乐世界旅游了一趟,七宝池、八功德水、众鸟说 法、天乐鸣空、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越读越欢喜,这叫思惟观察正行,“极乐世界这么好,我要去往生!”这就达到净土门的意愿了,所以,通过读诵而有观察,如 果不读诵、不听闻,你不可能有观察正行。
这么庄严的极乐世界、我等将来前往莲花化生的地方是谁所成就呢?是法藏比丘为我等罪苦众生所成就的。别的佛也建立了种种净土,但是不是为我等凡夫所 建,那是菩萨才能去往生的地方,现在,有这样一尊佛,为我等凡夫建立如此殊胜庄严的净土,这样的佛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深敬仰和礼拜吗?所以就一心归命,顶礼 投诚,这就是第三礼拜正行。
礼拜阿弥陀佛、愿生极乐净土,当然要知道这尊佛是怎样接引众生去往生的,他用什么样的方法度脱我们?是用称念他的名号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到这个时候,“啊,光礼拜不足以表达,一定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进入第四称名正行。
既然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顺了彼佛的誓愿,决定往生;既然决定往生,内心无有怀疑,那么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内心得到这样的法喜,自然诚于内而发于外,不由自主地要赞叹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大愿大力,尽一切可能供养这一尊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所以进入第五赞叹供养正行。
这五种正行,包括了我们在此土愿求往生极乐世界的所有行法。这五种正行互相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是不是五种平等呢?五种都要做呢?如果是那样,有人心 中仍然有所不安,比如说读诵正行,年纪大,眼睛花,不识字,那就没有读诵正行了,还能往生吗?又如观察正行,“哎呀,我经典都不会读诵,极乐世界种种庄严 也想象不到、思惟不来,那还能往生吗?”又如礼拜正行,腿脚不便,重病卧床,不能拜佛,这样还能往生吗?又如赞叹供养正行,“我这个人也不会唱赞,不知道 怎么赞叹,这样还能往生吗?”如果说五种都要做才能往生,那很多人心中一定还会不安。
善导大师在这里又把五种正行重新做了一番解释,归纳为两类,即“正定业”与“助业”。
我们看下文:“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一者是正定之业,其他是助业。五种正行中,别选第四称名作为正定之业,其余四种称为助业。
正定之业是什么意思呢?正定之业就是决定往生的行业,行此决定往生,没有丝毫不定。“正定”有两种含义,一个叫“正选定”,一个叫“正决定”。“正 选定”是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的时候,选择确定“称念我成佛时之名号,往生我的净土”,是法藏菩萨选好了的;“正决定”是我们今天来念佛,随顺彼佛誓愿,决 定往生。
“助业”是什么含义呢?或许有人要问,“称念弥陀名号既然称为正定业,那干吗还需要助业?”“助”是帮助的意思,好像正定业还不足,还要其他来帮 助……”这样理解就错了,按照这样的理解,正定业就不叫正定业了。正定业就是说:你专门行念佛就够往生了,决定了。那为什么还要助业呢?助业是帮助你进入 正定业。如果没有其余四种,像我们这样的人,很难进入正定业,所以,为了进入正定业而有四种助业。
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说第一读诵,通过读诵《阿弥陀经》、《观经》、《无量寿经》,我们知道净土三部经的宗旨是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号,往生极乐世 界,这样就通过读诵助业进入念佛正定之业。如果不读诵净土三部经,你就不了解要专修念佛(或者自己虽然不识字,听到法师来讲解,也算是有读诵正行)。毕竟 经典的实义是要我们依教修行,并不是要我们每天把它读多少遍。你读百遍千遍,不了解经典的意义,不能依教奉行,那虽然有读诵的功德,但是不能得到这部经的 利益。只有了解这部经的宗旨、方法,依教奉行,才能得到这部经的利益。《无量寿经》读很多遍,但是问你《无量寿经》讲什么呢?你不清楚,那损失就大了。
打一个比喻说,儿子在外地读书,离开父母很远,父母很挂念他,给他写了一封家书,“千里寄家书”。儿子读到家书当然很感动,上面是父母殷勤的嘱咐, “孩子,你应该注意身体,天冷了要注意保暖,天晴了要把被子晒一晒……”儿子很孝顺,每天把信反复读,八遍到十遍,但是,他不知道父母是什么意思,也不知 道按父母的要求去做,这个儿子会不会读诵呢?不会呀!知道父母要他注意身体,天晴了就把被子拿出去晒晒,这才叫做看懂了。
释迦牟尼佛讲这部《无量寿经》,你每天读三遍五遍,然后不知道干什么,这样就不了解经义了。这部经是告诉你“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你懂得这个经义, 经文就可以放下来,来专念弥陀名号了。这就是通过读诵助业进入“一向专称”正定之业,通过这个台阶一搭,你就能够专修念佛了,不然,你还是糊糊涂涂。
所以古人讲:经典就好像药方,六字名号就好像是药丸,药方是告诉你药的成分、功能和服用方法,可是,如果你只拿到这个药方,研究得滚瓜烂熟,你不吃 药丸,病能不能好呢?(“不能。”)对呀,大家去医院,从来没有人拿医生的药方来研究一番而不取药的,那样能治好病吗?不能。一定是依方取药,把药拿来, 吃药。如果我们不懂药方子,人家把药拣好了(是对症下的药),我们吃下去,能不能治病?也一定能治。所以,大家即使不了解三部经,不能识得一个大字,如果 你能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净土三部经开给我们的阿伽陀药),你能老实念,一定往生极乐世界。
不要说“哎呀,你只会念佛,不会诵经,那样不能往生;我念佛,还会诵经,这样才能往生”,那是你不懂得念佛的尊贵,也不懂得念佛是正定业、诵经是助业。
如果为往生而读诵净土以外的经典,不仅不叫助业,还叫杂行。
那么,怎样通过观察助业进入正定业呢?“啊,极乐世界这样好、那样好,我愿意去往生……怎么去往生?”这样就来到念佛往生,通过观察助业进入正定业。
《般舟三昧经》记载:有一位跋陀诃菩萨,他先观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观想成就了,定中见到阿弥陀佛,就问:“要往生极乐世界,用什么方法最好?”阿 弥陀佛跟他讲:“欲生我国,当称我名,莫有休息。”“想来到我的净土,你就称念我的名号,不要改变题目。”你看,他就从观察助行进入正定业。他观想见到阿 弥陀佛了,阿弥陀佛亲口告诉他,他怎么样?肯定就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不会观想,也不必观想,我们知道来专念弥陀名号,也是进入正定之业。
我们礼拜阿弥陀佛,也能够进入正定之业。天天在那里礼拜,什么叫礼拜?礼拜就是归命,归命就是依靠。你天天拜佛,不依靠佛,那就不叫拜佛了。深深地 拜下去,“我某某是罪恶凡夫,我靠我自己不能解脱生死,我一定要靠您这一尊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您老人家一定要救度我往生极乐世界……”那么,阿弥陀佛怎样 救度我们呢?他说“念我名号就好”,那我们就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在这里拜佛拜得再多,还不如赶紧称名念佛到极乐世界拜个够,不然的话,这辈子没有去 往生,下辈子就没得拜了,所以,由礼拜助行进入称名正定业。
赞叹供养也一样,这样赞叹、那样赞叹,你如果觉得绝对能往生,才是如实赞叹,不然就不叫做真实赞叹,知道:但称佛的名号,佛不嫌弃,烦恼再重,罪业 再深,无有障碍,“像我这样的人也可以往生那样高妙的净土,这样卑贱的凡夫,也可以和那样高贵的菩萨在一起,太好了!这尊佛太慈悲了!”这叫赞叹,用语言 已经无法表达了,只是一句接一句地念“南无阿弥陀佛”,进入正定之业。
你只要专称弥陀名号,五种正行无有不足。
当然,如果你不知道“念佛必生”的道理,必须要了解,要读诵净土三部经,听在这方面修学依经教、有传承、有心得的法师的讲解。
关于称念弥陀名号是正定之业,乍听起来,任何人都有些怀疑,因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非常简单,任谁都会口称,这样简单的修行,怎么能够成为决定往生之业呢?所以,必须加以解释,若不解释,人们难以理解,难以理解就不能实行,下面的部分就是解释: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后面五个字就是解释为什么称名称为正定之业,是因为“顺彼佛愿故”,是随顺了彼阿弥陀佛因地誓愿的缘故。
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比丘之时,超发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大愿乃是“念佛往生愿”,愿文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因地誓愿选择称名一行作为十方众生往生的因行。我们现在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就顺了他的誓愿,当然决定往生。相反,不顺彼 佛誓愿,当然不能往生,道理在这里。这么简单容易,是因为阿弥陀佛誓愿所选取的缘故。
菩萨在因地发誓愿,然后到果上成正觉、度众生,因愿和果地的正觉、度众生是什么样的一层关系呢?当知,成佛之后度众生的方法、效果完全取决于成佛之前所发的誓愿,和誓愿完全吻合,没有差别。法藏菩萨因地发愿说“称我名号来往生”,那果地就光明摄受称念名号之人往生净土。
《往生论注》所引用的一段经文很能说明因地誓愿和果上度生的关系的:菩萨度众生,就好像农民灌溉田地,而田地有高有低,首先他要察看地形,选一个高 的地方、有水的地方,做一条水库大坝,把水储存在水库里,然后根据地形挖很多沟渠,让每一块田地当中的禾苗都能得到滋润。水装满之后,到了灌溉季节,这位 农民就很省心了,就不用一担水一担水地挑了,他把闸门一拉,水就顺着渠道自然地流到每一块田地当中,是很自然的,不需要费心费劲的。
菩萨度众生也一样,在因地的时候,他观察众生的根机,为了让根机高低不等的十方众生普尝功德法水,法藏菩萨就修行成就了六字名号,储存起来,然后通 过十方诸佛宣扬他的名号,让一切众生听闻,就好像水库的水流过沟渠流到每一块田地一样,用十方诸佛的沟渠,通到每一位众生的心田当中。果上成佛之后,功德 已经圆满,只要拉开闸门,水自然就会流到任何地方。除非我们众生的心田不向弥陀开放,自己也设一个小闸门。如果你把小闸门打开,水是不是自然就淌进来了? 所以,佛度众生是很容易的,我们只要心向弥陀开放,任凭弥陀救度,称念弥陀名号,自然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想一想,水会不会离开沟渠淌到外面来?不可能的,它一定会沿着沟渠的方向运动。阿弥陀佛成佛救度众生,四十八愿就是沟渠,不可能离开四十八愿去度众生的,他一定要实现当初的誓愿。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很容易获得救度的,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不要着急说:“我这么大的罪业,佛怎么救度我?”早就看好你的根机了,你在什么位置、水怎么放,已经看好了,所以,很简单容易地救度你,这就是因地 的誓愿成为果上的正觉而来度众生,所以,经中讲“自然之所牵”,是自自然然的,不加勉强造作的。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千万人念佛,千万人往生,临终念佛 的,临终往生,平生念佛的,平生就决定往生,善人念佛亦往生,造罪之人念佛也往生,无有遗漏。
那么,专称佛名是怎样的念佛呢?我们来看:
“一心专念”,“一心”就是无有二心,就是没有怀疑的心(你心中怀疑,就有二心了,这个我们对自己应该是很了解的,如果起了疑心了,就是有二心 了)。同时,“一心”还表示没有两个对象,只有一个对象,只信靠阿弥陀佛一佛,仰靠这尊佛的誓愿和名号,这叫一心,如果觉得单称阿弥陀佛一佛不足以让我们 往生,还必须靠其他的佛菩萨或经咒,这样就叫做二心、三心、四五六七八心了,太多了。所以说“一心专念”,“专”是不杂,“念”就是念“弥陀名号”。怎样 念呢?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不管是走路,是乘车,是居家,是旅行,是坐着,是躺着,都可以念佛,四大威仪毫无限碍,这是说明念佛非常容易,在任何场合、任何地点、任何因缘、任何心情下都可以念。
如果念佛一定要心如何的清净,那可能就要选择打坐的姿势了,可是并不讲究啊,走路也可以念——走路就是散心;有人说“晚上睡觉不能念”,睡觉也能 念!也应该念,睡觉前不出声念比较好,出声念伤气。睡觉时衣服穿得比较少,显得不太恭敬,这是做人的人情,并不是阿弥陀佛怪罪你。比如说,我们躺下来休 息,如果来了一位朋友,那一定会坐起来,把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对不对?这是做人应有的礼貌。我们念佛也是这样,并不是说如果衣服穿得不整齐,佛就会责怪我 们,何况人命无常不定,也不可能等到衣服穿得好好的、板板正正的然后再死掉,如果人已经病了,身上没什么衣服穿,躺在床上不能起来,又不能打坐,又不能拜 佛,还不许念的话,就只有掉地狱了,所以,这个时候也可以念。只要在我们身体健康的时候,知道恭敬就好了。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不管时间长还是时间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要念佛,一定往生。时节久,比如说我们今天听到净土法门,20年后才往 生,那就比较长了;今天听到这个法门,今天开始念佛,明天就出车祸了,你们会觉得“太倒霉了!”—— 太恭喜你了!遇到这个法门,一天就往生了,你福报太大了!我们各位没那么大的福报,所以还要挨5年、8年、18年,“不问时节久近”,念一天也往生,念十 句也往生,十句念不到,“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多好啊,多快乐,多自在呀!这叫“不问时节久近”。
其依据在哪里呢?依据的经典就是《阿弥陀经》所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后面是省略号,你看,就是不问时节久近,若七日一心不乱也往生,若一日一心不乱也往生。
“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专念,不杂乱,不动乱,不怀疑,一心一意,不改变题目,就相信“念佛一定往生,阿弥陀佛讲话不会骗我,发的愿不会虚假”,这叫“一心不乱”。
“念念不舍”,前面说“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一心专念”,归到哪个地方?归在“念念不舍”。“念念不舍”的含义就是:有念就念“南无阿弥陀 佛”,前一念、后一念,上一念、下一念,一念接一念,不舍弃阿弥陀佛而念别的佛菩萨名号或经咒作为帮助,是单靠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去往生,这叫“念念不 舍”,不改变题目,不改换法门。
就好像我们坐船一样,我们从烟台港到大连港,我们一脚跨上去,第二脚不要跨下来,每一念每一念都要在船上,不要舍开这条船,你半路上舍了这条船,就危险了。
我们一心仰靠阿弥陀佛之后,从我们心中,每一念每一念都信靠这尊佛,仰赖这尊佛,表现在外表行为当中,当然就是念这尊佛的名号。
有人讲了,“我晚上睡着了,念不出来呀”,睡觉睡着了固然念不出来,你的心不改变就可以了,如果你一睡的时候说“哎,我不念佛了,我去念别的”,那 就是心改变了。你心未改变,作为凡夫,没有办法,还要睡觉,当然醒来念佛就可以了;若做事忙,分心,不能念佛,那你做事不忙、不分心的时候来念佛就可以 了,这也叫做“念念不舍”。
所以,净土法门是很简单的。
总之,口称名号,有空就念,想到就念,养成念佛的习惯,决定往生。
这是解释《无量寿经》所讲的“乃至十念”。“乃至十念”不可以随便解释。有人解释说“就念十句”,可是经文讲“乃至十念”啊,不光讲“十念”,还有 “乃至”,“乃至”是什么意思呢?乃至多,乃至少,所以讲“不问时节久近”,乃至工夫浅,乃至工夫深。你念佛念的时间长,可能工夫深一点;念佛时间短,当 然工夫浅一点,这叫“乃至”,乃至行路,乃至打坐,乃至旅游,乃至居家,乃至一切场所,大街上、佛堂里都可以念,这叫“乃至十念”,这个和《阿弥陀经》讲 的“若一日”、“若七日”是一样的意思,所以善导大师做这样的解释。
“一心专念”就是《无量寿经》里讲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至心信乐”就是不怀疑,也就是这里讲的“一心专念”。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除了这五种正行——正定业和助业之外,其余的一切修行都叫做杂行。
各位,我们大家明白了吗?仔细想一想,你每天正行多少,杂行多少?
学法要有规矩,学净土宗就要按照净土宗的规矩,不能用自己的脑子另想一套,东抓西抓,七抓八抓,觉得抓得越多越好——不是那回事,它是有规矩的,因 为那些行不是纯粹通往极乐世界的,“杂”就是杂乱、复杂,因中就杂,这个也修,那个也修,结果也杂,或者通声闻乘、人天乘,或者通别的他方净土,不是直接 引导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故而称为“杂”。
这个“杂”,是以往生极乐世界为目标,修那些就为杂。刚才也讲了,如果你专门修学地藏法门,读《地藏经》就不杂了;可是你学净土法门,为往生极乐世 界而读《地藏经》,那就称为杂了。你如果修禅宗、求开悟,读《金刚经》、《楞严经》就不杂了,那是你的正依经典,如果为往生极乐世界,就称为杂了。我们现 在学净土宗,就依净土宗的经典为正。
杂行太多了,善导大师就不一一举出来了,一句话概括:除了这五种之外,通通叫做杂行,我们平常喜欢讲的密行、念咒、参禅打坐、朝山、拜忏等,这些都是善法,“自余诸善”,不过都称为杂行。
对应于五种正行,杂行也可以分成五种。
第一种叫读诵杂行,什么叫读诵杂行呢?为了往生极乐世界,不是专门读诵讲说极乐世界的净土三部经,而是读诵净土三部经以外的经典,不管是什么样的大 乘经典,都称为读诵杂行。比如说,我们从烟台到大连,坐船去,上船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乘坐哪趟船、开船时间、什么票价、上船地点等等,你一定会找烟台到 大连的航线来看,对不对?会不会找烟台到上海的来看呢?那样就杂了,方向就不对了。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观无 量寿经》就是专门告诉我们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的航线的,是介绍乘坐六字名号大愿船往生极乐净土的,你肯定要找这一页来了解。你读《金刚经》,是开悟那个 方向,到开悟的码头了。你读别的经典,到别的码头了,不到极乐净土,那你的方向、地点就搞错了,所以称为杂。这丝毫没有贬低其他经典的意思,而是就往生极 乐世界这件事来说,方向不对,目的效果就不一样。你懂得这个道理,自然会愿意读净土三部经。
什么叫观察杂行呢?除了观察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之外,其他的一切观察、思惟(你观想心清净,观想其他菩萨、净土庄严),那都叫做杂行。比如说我们 要到上海旅游,就要察看上海的地图,翻看上海的画册,了解旅游景点,上海动物园怎么样,东方明珠怎么样……你会不会找一张北京地图来看?那里面又不是上海 的状况,你看它干啥呢?所以,要以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观察对象,称为观察正行。你修种种的观心法门,观空、无相、无我,观心地清净,又观其他净土,都称 为杂行,虽然殊胜,但依净土门宗旨来讲,相隔太远了。
如果为往生极乐世界而礼拜阿弥陀佛以外的佛菩萨,就称为礼拜杂行。道理也很显然,比如说,我要到乔居士家里来,那我就专找乔居士就对了,我找他隔壁 邻居,找他大舅大姨,肯定是拐了弯了,虽然他们也可能告诉我,那何必呢?直接找他不更好吗?我们求生极乐世界,直接拜阿弥陀佛!你有空拜别的佛菩萨固然都 很好,但是,还不如现在专拜阿弥陀佛,等到了极乐世界,其他的佛菩萨通通在那里等待,不然的话,你杂行杂修不能往生,其他的佛菩萨在那里等得一场空了。所 以,能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佛,你拜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地藏王菩萨决定不会有意见,决定很欢喜。
为往生极乐世界而称念阿弥陀佛以外的佛菩萨名号或经咒,称为称名杂行,因为不顺彼佛之本愿。要往生彼佛净土,当然要顺那尊佛的誓愿,这是毫无疑问 的。我们在世间办事也一样,比如说我是老板,要招工,你到我这儿来求职,你是不是要顺我的心啊?不顺我的心,你有再大本事,我不要你。我要个打字员,你说 你会锄地,“我力气很大,一天能锄五亩地”,但我要打字员啊,你和我的本意相违背呀。阿弥陀佛让我们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是以念佛往生作为本愿,刚才也讲到 了,他不会离开这条渠道,他是有一定的规矩,水一定会顺着当初挖的渠道来流淌,佛度众生,一定会按照当初所设定的誓愿来度众生。你不能自作聪明,凡夫哪能 超过法藏菩萨的智慧啊?已经规定好了,大家都来念佛往生,所以称名称为“正定业”。只有这尊佛发了誓愿,“称念我的名号,往生我的净土”,别的佛菩萨还没 有这样的誓愿。别的佛菩萨当然也很慈悲,就像《阿弥陀经》里边,六方诸佛都出来讲:“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你应当念 “南无阿弥陀佛”啊!所有的佛菩萨都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们要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还不听话,就太辜负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听话,听了阿 弥陀佛的话,就是听了十方诸佛的话,不要依我们凡夫的心,“哎呀,我光念阿弥陀佛,别的佛菩萨会不会有意见?师父啊,我以前也不知道,请了别的佛菩萨,现 在要一心专礼阿弥陀佛,会不会得罪呀?”这都是凡夫的心态,没有关系,你现在专称专念专礼拜,如果你家里有佛堂,有别的佛菩萨,可以恭恭敬敬地擦洗得很干 净,给初机的人结缘,让他生欢喜心,在这些佛菩萨的带领下也慢慢进入专修念佛,或者把它整整齐齐地放在旁边。你已经专修念佛了,家里还有那么多的佛菩萨, 要舍得送出去,不要不舍得。舍不得送给人,这些佛菩萨在你家中等于是闲置了、下岗了,这个是有罪过的;送给人家结佛缘,度他入佛门,就发挥了作用,有功 德,佛菩萨欢喜,不会责怪你。我们自己的佛堂,里边要整齐、简洁,心就容易归一。何况佛堂就是你内心的表现。我们到居士家,一看佛堂就知道这个人学净土是 专还是不专,很清楚的。
赞叹供养也一样的,为了往生极乐世界,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以外的佛菩萨,称为赞叹供养杂行。
下面来比较正行与杂行的得与失,“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那我们的心就经常和阿弥陀佛亲近,一打开经本,就是讲极乐世 界阿弥陀佛,当然亲近了。如果打开《金刚经》,《金刚经》说“无人相,无我相”,你心里就会打一个疙瘩,“那还有没有佛?”隔远了。所以,一打开净土三 经,就是讲极乐世界的,就是讲阿弥陀佛的,就亲,就近,出口称念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躬身礼拜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动念思维就是极乐世界,这当然就 “心常亲近,忆念不断”了,这就叫做“无间”,“无间”就是相续、不间断。
除此五种正行之外,皆为杂行,杂行怎么样呢?即“心常间断”,是不是?肯定心常间断,一会儿跑到阿弥陀佛那里,一会儿又跑到别处去了,就间断了。 “虽可回向得生”,也可以往生,但是一定要回向,不回向就不能往生,“众名疏杂之行”,“疏”是疏远,“杂”是不纯粹,“疏杂之行”。
祖师把正行与杂行做了分析比对,叫“五番相对”:
第一“亲疏对”,行五种正行,与阿弥陀佛关系很亲密,若行杂行,与阿弥陀佛很疏远。是亲密好,还是疏远好啊?我们要往生极乐,当然亲密的好。
第二“近远对”,如果修五种正行,阿弥陀佛常在其前,放大光明保护其人,与阿弥陀佛很近。那如果修杂行,与阿弥陀佛隔得就远,佛光不照耀,佛心不知道,佛光也不摄取。念佛,佛光摄取,就近。是近好,还是远好呢?是应该修正行,还是修杂行呢?我们都要依教奉行。
第三“有间无间对”,什么叫“有间”呢?若行杂行,与阿弥陀佛有间隔,有间断。若修正行,与阿弥陀佛之间没有间隔,没有间断。当然无间好,那应当行正行。
第四“回向不回向对”,什么叫“回向不回向”呢?若行杂行之人,必须回向,不回向不可能往生,为什么?比如说,为往生极乐而读诵《地藏经》,本来 《地藏经》和往生极乐扯不上边,那你不回向,怎么能往生啊?修五戒十善,本来和往生净土也扯不上边,五戒得人的果报,十善得天的果报;读《金刚经》和往生 净土也扯不上边,为了让这些跟极乐世界建立关系,就怎么样?“我修五戒十善不求人天果报,我读《金刚经》也不求开悟,我不求那些了,回转过来向着西方极乐 世界”,这叫“回向求生”,一定要回向,不回向不能往生。回向往生还是靠佛的愿力。“我愿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看看,我修这点功德够不够?”说句不好 听的话,是拿我们自己凡夫所修的杂行杂善贿赂阿弥陀佛,“够了吗?不够再加一点……”跟佛心一定是很疏远的,不清净的。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大慈悲父,你贿赂 人也找错了,找你爸爸来贿赂?是不是?那就不了解佛是我们的慈悲父了。这样的话说起来虽然不好听,我想更便于大家理解,没有丝毫贬低大家的意思。当然,行 善积德都是必须的,只是我们的心态要注意,不是用我们的行善积德跟阿弥陀佛讨价还价,“你看,我这样做了,你应该让我往生了!”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无有 条件,他不跟你讨价还价,“我都白白地给你,你要就好了”。
我们说正行、杂行,并不是说不能行善积德,而是如果认为“光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够往生,还要加别的修行才能往生”,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这是不了解佛的誓愿,不了解六字名号的功德殊胜不可思议,心中有疑惑,有恐惧,所以是不应该的。
我们知道专念弥陀名号一定往生而专修念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行善积德,供养三宝,扶助贫困,这是应当做的本分事,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拿出来自我表扬,“你看,阿弥陀佛,我这么大的功德……”
杂行之人一定要回向,那么正行要不要回向呢?正行不必回向,自然成为往生之业。什么道理呢?前面说了,“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就像一桶水倒入长 江,自然会淌入大海,不用你祈求“水呀,水呀,你要往大海淌啊,你的方向要把握好啊,要回向啊……”不需要你讲,它顺着长江就到大海了。我们念“南无阿弥 陀佛”,就好像把我们的心投在阿弥陀佛愿力的长江当中,自然会流到极乐净土的大海,不用回向,自然成为往生之业,因为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如果 你本来不愿往生,那还讲回向,回向是求往生的,你说“我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不愿往生,我只愿求人天福报”,这种想法就不对了,一定要回转,不求人天福报, 不求来世发财,不求来世开悟,是求生净土,那样就要回转趋向了)。我们本来就为了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本来是为了我们要去往生,我们愿意去往 生,他愿意接我们去往生,一拍即合,就不用再谈回向了,自然成为往生之业。
有这样一个比喻:念佛就好像坐直达车,不用转车的,“南无阿弥陀佛”可以讲是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的直达车,是不是?你坐上直达车了,哪里还需要再 转车、换一个方向?不需要的,如果没坐直达车,那就要下车改换方向,先坐摩托车,又坐大篷车,又坐小客车,再坐出租车,再转火车,然后再走路,绕很多弯, 因为一步不能到啊。像五戒十善,它是先到天,到天就中止了吗?那不行啊,一定要回向。所以,修其他种种行,一定要回向才能往生,因为它不是直接通到极乐世 界。而这五种正行是直接通往极乐净土的,不必另加回向。
当然,如果我们做早晚功课,念一遍回向偈也可以,这个回向不是单单为自己了,是说“我念佛一定往生,希望其他的人也能够念佛往生”,这是心中向着其他众生。
第五“纯杂对”,五种正行是纯粹通往极乐之行,五种正行之外的杂行不是纯粹通往极乐世界之行。刚才已经说明了,或通人天果报,或引导往生他方净土,未必是专门指向极乐净土的,所以称为杂,而必须回转。
有这五种得失。那么,我们应该选择正行。
善导大师做这样正行、杂行的分判,可以说是再清楚明朗不过了。学净土之人,应当舍杂行、归正行,所谓“就行立信”,是就正行而建立必得往生的信心, 不是就杂行。正行当中五种,是别就第四“称名正定之业”建立往生信心,也不是就余四种,余四种是引导我们进入正定之业。而正定之业之所以称为正定之业,是 因为“顺彼佛愿故”。
我们再来总结、回忆一下,第一条文,立圣道净土二门,目的是要我们进入净土门,而净土门的核心、基础就是《大经》所讲阿弥陀佛“念佛往生”之愿,重 点在这里;第二条文,以圣道修行为方便,以念佛往生为释迦出世本怀,其中讲到“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是因 为阿弥陀佛本愿的缘故,我们念佛必然往生;第三条文,立正行和杂行,而劝导我们进入正行,正行之所以称为正行,念佛之所以称为正定业,是顺了阿弥陀佛誓愿 的缘故,所以,应当知道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誓愿是我们整个净土法门的源头,净土法门从此而流,若能了解这个源头,你就会稳稳地把握住了。所以,无论 如何,往生极乐世界要依阿弥陀佛的本愿。
第四文:善导和尚判正杂二行得失之文。
这第四文是顺着第三文来的。第三文分判正杂二行,说杂行可回向得往生。在第四文中,更加明确地说明杂行之难,而劝导应当进入正行:
《往生礼赞》云: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
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
与佛本愿得相应故;
不违教故;
随顺佛语故。
这是第一段。《往生礼赞》是善导大师的一部著作,分为六时礼赞,有日三时、夜三时,说明如何礼拜阿弥陀佛等,配以赞偈。这第一段说明专修念佛“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为什么呢?举出了四个理由,也叫“正行四得”。下面说杂业之失: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
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何以故?
如果你舍掉专修念佛、乐行杂业的话,“百时稀得一二”,一百个里边难得一两个往生,一千个里边难得三五个往生。为什么呢?
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
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与教相违故;
不顺佛语故;
系念不相续故;
忆想间断故;
回愿不殷重真实故;
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
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原文当中,列出十三条,叫“杂行十三失”,这里引了九条。下面第三段,举出善导和尚当时的所见所闻:
余比日自见闻:
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总分三段,第一段说专修之得,第二段说杂行之失,第三段是比较,劝我们专修念佛。现在依文解释。
“若能如上”,《往生礼赞》上文是问答的形式,设问:“我愿往生极乐世界,请告诉我怎样往生?”然后自问自答:要发三心、行四修决定往生(总之,专修念佛一定往生,同时承接上面的五种正行)。
“念念相续”,上面说“念念不舍”,这里说“念念相续”,意思一样,总之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今天也念,明天也念,天天相续;上午也 念,下午也念,有空就念,起心动念就念,这也是就凡夫能做到的。有人说:“那哪能做到啊,我经常想不起来呀。”是尽你能做到的。本来净土法门是为凡夫,也 是鼓励你,提一个要求,要多念的意思。
“毕命为期”,是说我们一直念佛,不改变法门,直到命终。不是说“哎呀,我念佛已经念好了,现在可以修别的法门了”。念佛什么时候念到好啊?念到极 乐世界才叫念好了——念到极乐世界还没念好,极乐世界的菩萨还要念佛,菩萨不念佛,叫什么菩萨呢?“孺子必忆母”嘛,孝子一定忆念母亲,菩萨一定要念佛。
“十即十生,百即百生”,那就是百分之百往生了,没有一个不往生的。有人问“这样能不能往生、那样能不能往生……”只要念佛,决定个个往生,当然千即千生,万即万生。只要念,决定往生。
“何以故?”为什么这么容易呢?下面说了四点。
第一,“无外杂缘,得正念故”,是因为没有外杂之缘、内心有了正念的缘故。
这一点要解释,有人以为什么叫“无外杂缘”呢?(我当初也是这样理解的)“我在家里念佛,你们不要来敲门,你要来敲门,你就是杂缘,把我打乱了;电 话也把它停掉,不然一打电话来,也乱了。”好了,门关上了,亲戚朋友不来了,电话也不接了,但是偏偏不作美,有一只小鸟跑到窗户上叫来叫去,“把我的心都 叫乱了……”我们总认为没有任何打扰叫“无外杂缘”,不是这样子的。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什么叫“得正念”呢?正念就是念佛,正念坚固,知道:我念佛一定往生。
比如说,有个人不会读经,只会念佛。看见别人读经,如果不懂得念佛的道理,他的心中就动乱了,他就想去读经了,他回到家里就要流眼泪了,“哎呀,怎 么办哪?人家都会读经,就我不会……”他心中就有了外杂之缘,读经这个缘引起他心里边的杂乱,他想去读经了,他不想专念佛了,这叫“外杂之缘”,失掉了正 念,是不是?
从另外一个角度想:他虽然会读经,读经也是告诉我们念佛必然往生,我念佛,往生无有不足,我虽然无有智慧,释迦牟尼佛告诉我说“念佛一定往生”,阿 弥陀佛告诉我说“念佛一定来迎接”,我不识字,又有何憾?这样心中正念坚固,“你会读经,我不会读经,我也不羡慕你”,这叫“无外杂缘”。
同理,我没有钱,人家有钱,他有钱到寺院里建了尊大佛,建了座宝塔,做很大的功德,一般的人心中又担心了:你看看,人家用那么多钱做功德,他往生可 能有分。我穷光蛋,一分钱拿不出来,我可能没分吧?如果这样想,就叫做“外杂之缘失正念”。心中应怎么想?我虽然贫穷,很惭愧,不能报佛恩,不能供养三宝 什么,但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如我这般贫穷之人,若专念彼佛名号,决定往生,无有不足,“我也不羡慕你,我只为往生极乐净土”,这叫做“无外杂缘得正 念”。其他可以依此类推。总之,见到别人修种种殊胜之行,我虽然做不到,心中没有遗憾,没有不足,这叫做“正念坚固”。不然的话,稍一疏忽,心中就动摇 了,何况小鸟会动摇你呢?何况电话会动摇你呢?念佛一定往生,不论行住坐卧。在善导大师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电话机,如果有,他肯定讲“也不论打电话不打电 话”,既然不论行住坐卧,那么种种因缘都可以,本来这个法门是士农工商、任何职业、任何环境状况都可以念佛,所以,只管念佛,决定往生,心中无有胆怯,心 中正念充足,这叫“无外杂缘,得正念故”。
第二,“与佛本愿得相应故”,这在第三愿文里边已经说到了,“顺彼佛愿故”,你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就和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了,什么叫相应呢?刚 好吻合。佛的本愿说“念我的名号来往生”,我就专念弥陀名号,刚好,佛心凡心成为一体。佛心是让我们罪恶凡夫称念名号往生净土,我们凡心就念彼佛之名号、 愿往生,刚好,这就吻合了。就好像有人做买卖一样,我刚好想卖这个东西,你刚好想买这个东西,这桩生意就做成了。我想卖这个,你不想买这个;你想买的,我 没得卖,两个人谈不拢。阿弥陀佛刚好要救你,要你念佛,你刚好要被弥陀救,念弥陀名号,这叫做“一心”,成为一条心,这叫相应。
有人讲“我念佛,念念念,念到心里边很清净,就跟佛相应了”,这是一种解释,但不是善导大师的解释,那样是相应不来的。像孩子跟妈妈怎么相应呢?孩 子才一岁,饿了要喝奶,妈妈就喂他奶喝,这叫做“母子相应”。这孩子不能理解妈妈什么职业、什么智慧,他不可能理解的,要那样的话,孩子永远不能和妈妈相 应了,这是一种慈爱的相应。一样的道理,如果要让我们也发四十八愿,要我们懂得经典,要我们开悟,跟佛相应,我们做不到。阿弥陀佛要救我们,我们被佛救, 这就叫“相应”。母亲带孩子,喂饭给孩子吃,如果孩子不愿意吃,用手来抓,勺也飞了,碗也碎了,就不相应了。他张开小嘴巴来吃,就相应了。阿弥陀佛救度我 们,说“念我的名号来往生”,我们就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叫“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你自己不愿意念佛,修别的行,就好像这小孩一样,妈妈喂他这个吃,他 不要,他抓别的,抓到嘴里,说不定还不是吃的,那就不相应了。
第三,“不违教故”,“教”是教导,不违背教导,不违背谁的教导呢?不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释迦牟尼佛在哪里教导呢?在《观经》里边教导我们说: “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观经》虽然讲到种种修行,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 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福有十一条,这十一条是散善,就它们本身的性质来说,都算不上极乐净 土的正行,而是通于一般的修行。那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在《观经》里讲这些呢?后面我们会详细讲解,这里略微提一下,就是为了引导一般圣道法门的修行者 进入净土门,用他们习惯的修行方法把他们诱引进入净土门,既已进来,就不再强调这些,所以到最后十三定观也好、三福九品也好,就统统不交代给阿难了,“阿 难哪,我讲这部《观经》,虽然讲了十三定观、三福九品等,但是,要点是你要持无量寿佛名号啊!”就引导我们进入专修正行、正定之业,这叫做“不违教故”。 释迦牟尼佛不是教导你要杂行的,而是先用那些来引导你,进入专修念佛,专持无量寿佛名号。如果你不专修念佛,就是违背了佛的教导。
第四,“随顺佛语故”,什么叫“随顺佛语”呢?随顺诸佛证诚之语,这是在《阿弥陀经》当中,六方恒河沙等诸佛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 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讲的‘罪恶凡夫众生专念弥陀名号一定往生’,一点没错,你们众生不要怀疑。释迦牟尼佛一 佛所讲,或许要怀疑,我等诸佛一个接着一个出来证明,决定无误!应当信顺。”如果我们专修念佛,就顺了诸佛证诚之语。
上述四个缘故,说明决定往生。为什么呢?从我们众生这边来讲,“无外杂缘得正念”,正念坚固不动摇,同时是“顺彼佛本愿”,顺了阿弥陀佛的心意,又不违背释迦牟尼佛教导,顺了释迦牟尼佛的心意,又是随顺诸佛证诚,顺了十方诸佛的心意,那你怎么不往生啊?
如果反过来,又违背释迦牟尼佛的心意,又违背阿弥陀佛,又违背十方诸佛,那你还想往生啊?那肯定是千中无一了。
这四点理由的核心是第二点,“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为什么呢?因为第三点“不违教故”,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也是来讲阿弥陀佛念佛往生之本愿,你能够与 本愿相应,自然不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第四点“随顺佛语故”,诸佛证诚之语也是证诚阿弥陀佛的本愿,你能够信仰阿弥陀佛的誓愿,专称弥陀名号,自然随顺 诸佛证诚;第一点“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你了解彼佛誓愿不虚,称念名号必然往生,心中无有胆怯,无有担心恐惧,自然正念坚固,外杂之缘不能动乱。所以, 得到第二点,四点全部得到。要点在此。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舍掉专修念佛而去修行杂业的人,一百个当中稀有难得一两个往生,一千个当中稀有难得三五个往生。
往生是大事,愿求往生净土,当然都愿意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的专修念佛。
可是现在这个时代,信息传播比较发达,大家结的人缘也很多,往往有很多来劝我们念佛的人说:“你应当学这个法门、学那个法门,单念一句阿弥陀佛是不 能往生的。”如果我们不了解教理,心中就会动摇不安。他所说的是不是正确呢?他所说的与善导大师的教导恰恰相反,善导大师在这里说: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百即 百生,杂行之人千中难得三五往生。所以,往生大事个个要慎重,不能听到人家这样说,就改变宗旨。
念佛法门,一方面因为简单容易,任何人,不识字的老太婆、老太公,任何时候,行住坐卧、平时、临终都可以念,所以获得了大众的欢喜接受,但是,另一方面,正因为这样,也容易被人破坏说“你就念一句佛怎么就能往生?”我们一听,心中往往就动摇了。
我们知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所以往生决定,善导和尚判为正定之业,是因为“与彼佛愿得相应故”,与佛的誓愿相应。为什么杂行之人反而“百时 稀得一二”呢?因为,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总是“我修行的法门越多、读的经越多,往生的把握就越大”,一般人都这样想,这种想法很符合凡夫的情见,但恰恰违 背了净土宗的教理,为什么呢?“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这四句与上面四句正相反。上面说专修念佛是“无外 杂缘得正念”,这里说杂行之人“杂缘乱动失正念”,专修念佛的正念就丢失了,心中以为“我光念佛,或许往生不定吧?不能那么容易吧?”本来心中就有这样的 疑惑,人家来一说,“哎,某某,你就这样单念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吗?我这里有更殊胜的法门!”你就很容易被他牵转,这叫“杂缘乱动”,外面的种种缘,让你 丢失了内心正念,这是因为内心不了解弥陀誓愿的缘故。如果我们内心正念坚固,就不会被外缘所动乱。
“与佛本愿不相应故”,阿弥陀佛以专修念佛作为他的本愿,而现在行杂行杂修,与阿弥陀佛的本愿不相应,所以难得往生。
“与教相违故”,与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相违背。释迦牟尼佛在净土三部经当中教导我们“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无量寿经》)、“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 佛名”(《观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唯专修念佛,得生净土(《阿弥陀经》),此是释迦牟尼佛大圣慈悲之教导,若专行之人,与佛教导相 顺,若杂行之人,与佛教导相背,违背佛的教导,往生困难。
“不顺佛语故”,即是不随顺《阿弥陀经》当中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为我等证诚,“罪恶凡夫,但念弥陀名号,专行不二,决定往生”,如此,专修念佛之人为顺佛语,而杂行之人不顺佛语,十方诸佛不证诚,所以,往生很困难。
第五点,“系念不相续故”,愿往生之人若行杂行,或念佛,或不念佛,中间就有间断,不相续。“相续”就是说:前念念佛,后面接着还是念佛。从信心来 说,“相续”就是:今天我接受这个法门,从现在开始不改变,完全仰靠南无阿弥陀佛,在任何状况下都不动摇、不改变,这叫心的相续。那反映到外表行为当中, 也一定是专念弥陀名号,有空就念“南无阿弥陀佛”,起念就念“南无阿弥陀佛”,不会改变去念其他的经咒。
第六点,“忆想间断故”,忆想极乐庄严、阿弥陀佛而有所间断。因为杂行的人,心中必然忆持其他的与极乐不是直接相关的修行方法,不然就不叫杂行了。这样忆想极乐就有了间断。
第七点,“回愿不殷重真实故”,“殷”是殷切,“重”是珍重。修杂行一定要回向发愿才能往生,可是,既然修杂行,虽然有回向发愿心,愿生极乐净土, 但这回愿之心不殷重真实。或许有人说:“我非常真实地愿往生,我非常恳切地愿往生。虽然修杂行,我也是这样的心。”——或许是这样。但这里善导和尚告诉我 们说:杂行之人回愿不殷重真实。为什么呢?因为杂行的行体,比如说种种其他的善法(散善、定善),种种的修行功德,而这样的修行功德和六字名号相比,凡夫 所作的,都是不真实的,都是生灭法、有漏法。因为我们所修行的功德不真实,你靠这种不真实的功德要回向去往生,当然也就不真实。而念佛法门就不一样,这六 字名号是阿弥陀佛成就的无漏、无生、涅槃、真实的功德名号,是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菩萨的时候,发出超世的悲愿,为我等所修殷切、珍重的名号,以这个名号的 功德回施给我们(即回向给众生),愿我们往生极乐净土。那么,从法藏菩萨的角度,就是殷重、真实。我们凡夫虽然没有殷重、真实的心,来领受南无阿弥陀佛回 向过来殷重、真实的名号功德,而愿生净土,当然就是殷重、真实了。
昨天也打过这样的比喻:比如说我们从烟台港到大连港去,一种方法是你自己用木头作一个小船,自己驾驶小船过海,一种方法是乘坐大海轮过海,那么,这 两种方法虽然都能运载到对岸去,哪一种方法真实呢?当然坐大船真实,坐小船就很有风险,即使驾船的人再怎样真实想过海,他的结局,可能一千个里面只有一两 个能过去,或者船会漏,或者我们没有体力,或者不善驾驶,或者风浪太大,或者不识航向,或者海上起雾等,使得我们即使再怎样想过海,也不是真实的。那么你 真想过海—— 哪有人真愿意过海、很真诚恳切地愿意过海,有大船他不坐呢?那一定会愿意坐大船。如果大船不坐,舍而坐小船,就知道你是在那里开玩笑,你好像不是真愿意过 海。
既然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真实功德可以快速、稳定、万不漏一地往生净土,而你呢,口说愿生净土,却不选择万修万去的六字名号,而选择千中无一的杂行杂修,以此可知,你内心当中并不是殷重、真实愿生净土。
第八点,“贪嗔诸见烦恼来间断故”,“贪”是指贪心,“嗔”是指嗔恨心,“诸见”是种种的见解,我见、身见、边见……总之是邪见,“烦恼”,贪嗔诸 见,自然有种种烦恼来间断。若行杂行之人,就一定被贪嗔诸见烦恼来间断,所以,行杂行之人都要强调心中要如何真实、要如何清净,因为他是靠自己的修行功德 去往生,如果有贪嗔烦恼的话,就会破坏修行的功德,所以,一定会间断。而念佛之人难道就没有贪嗔烦恼了吗?有。虽然有,但是不能间断——念佛之人虽然有贪 嗔烦恼,但是不能间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不顾贪嗔烦恼,我们并不是特别在意如何对治贪嗔烦恼去往生,而是仰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去往生。就好像我们乘船 过海一样,虽然我们眼力不足,也不善游泳,但是,对我们不构成障碍,为什么?我们乘托船的力量去过海。那如果靠自己过海,就要善于驾驶,善于游水,如果做 不到,就不能到达彼岸。所以,行杂行之人是行难行道,一定要熄灭贪嗔烦恼。
第九点,“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善导和尚告诉我们说,杂行之人是无有惭愧忏悔心,所以,难得往生彼净土。什么是惭愧心呢?就是知道“我某某,修行的 力量非常薄弱,靠自我的力量不能出离三界六道”,所以心发惭愧,“我某某很差,知道自己修行浅”。什么是忏悔心呢?知道自己罪业深重,无量无边,内心真实 忏悔。为什么说杂行之人没有惭愧忏悔心呢?你看杂行之人,他每天也拜佛,拜佛的时候,在佛的面前也说“我某某很惭愧呀,我某某很忏悔呀……”似乎也有惭 愧、忏悔心啊,这是比较而言的,比较专修念佛的人,他就是没有惭愧忏悔心。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真有惭愧心,知道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解脱生死轮回,那么,你 一定会仰投佛的愿力,仰投佛愿就一定会专修念佛。你一方面说“我很惭愧不能修行”,另一方面把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六字名号推到旁边,靠自己的力量使劲修,这 叫做有惭愧心吗?这叫没有惭愧心;什么叫没有忏悔心呢?如果你真实体会到自己罪业深重,无量无边,靠自己的力量绝对没有办法出离六道轮回,那么你一定会投 靠南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念念称名常忏悔,念念称名消除一切罪障,可是现在,口中说忏悔,而内心里边怀着一颗骄慢的心,并不是仰投佛愿、乘佛愿 力,而是妄想靠自己浅显的、薄弱的、微少的、有漏的修行功德欲出离生死,所以,此人是无有惭愧忏悔心。
打个比喻,好像一个人来到大海边,看见大海茫茫无际,他想过海,然后他在海边说:“我很惭愧啊!我没有力量游得过去啊!哎呀,我确实力量很差!”说 完这话,他就跳进大海使劲游水,想到彼岸去。那么,这个人是真正懂得自己没有力量游过海吗?他是在那里谦虚一番,然后自己再下去游水。
“大海”代表我们的生死轮回,我们说:“哎,我很惭愧啊!我没有力量出生死轮回,我要靠佛。”话说完之后,又不去专修念佛,然后自己去修行了,妄图靠自己杂行杂善的力量超越无量劫来的生死广海——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家要了解自己的根性,应该来专修念佛。
如果是专修念佛之人,就会系念相续,忆想不间断,回愿殷重真实,贪嗔诸见烦恼不能间断,是有真实惭愧、忏悔心。这可以翻对而知。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原文后面还有四句,《略要文》中没有录,这里补充来说明。
第十,“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杂行之人他不是相续念报彼佛之恩,他都没有体会到阿弥陀佛有什么恩德,所以他要杂行杂修,如果知道阿弥陀佛的恩德 (“你专称我的名号,如此简单易行,决定往生我的净土,乃是我所成就不可思议六字名号的功德,令汝等罪恶凡夫往生极乐净土”),他就决定不会舍掉弥陀,去 念其他的佛菩萨,或其他的经咒、修行其他的法门。
我再提醒一点,我们不是排斥其他佛菩萨(佛弟子绝对不可以那样),也不是排斥其他法门,绝对不可以。只是说修行净土法门,有诸佛的通规。诸佛都告诉我们要专念弥陀名号。
你想想看,如果某某人对你有恩德的话,你会不会经常想念他?一定的。比如说你落水了,他把你救起来了,他当然是你的救命恩人啦,你过年过节当然都要 去了。结果过年过节你不到他家去,然后到隔壁家,那个是局长,官比较大,你这个人就没有味道了,他救了你一条命啊!那么,这样就是不知道对方恩德的深重。
不知道父母恩重的人,他就不会忆念父母。知道父母恩重的人,就会经常忆念父母。不知道阿弥陀佛恩德深重的人,才会杂行杂修。若知彼佛恩德深重,一定会专修专念。彼阿弥陀佛之恩德,亦是十方诸佛之恩德。能往生彼佛之净土,即能够拜见十方一切诸佛,无有不足。
第十一,又说“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既然杂行杂修,必然心中轻视、看不起专修念佛,以为专修念佛没有什么了不起,往生把握也不 大。他虽然也在那里修行,但是他的心不是和解脱生死相应,不是和往生极乐、弥陀本愿相应,他是和名利相应。为什么说和名利相应呢?这个不分析大家不一定知 道。我们学佛的人,我们都不愿意求名利了,求名利干吗学佛呢?确实是这样的,但是一分析呢,祖师不会讲错。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分析我们各位自己。比如说你 来念佛,念佛是人家瞧不起的法门,为什么呢?老太婆都会修啊,有什么了不起呀?“你会念佛,我也会念佛,我除了念佛之外还会诵某某经”。噢!那么人家肯定 赞叹你啦,“某某居士,你会修行!”你听到之后,就有点名誉感啦,洋洋得意了,结果从此之后,你就更加杂行杂修。人家读一部经,只杂了一部,你呢,为了名 誉,你读十部经,就杂了十部,还要读四十部、五十部,幸亏没出家,要出家就成了一个杂行的专家了。所以,杂行之人有这样的缺失。
那我们念佛人,一般来讲,不容易高傲,不容易和名利相应(当然,心不正的人也有)。怎么讲不容易呢?说起来就会念佛,又不会修密,又不会参禅。比如 说我们做为出家人,如果能搞一点神通,然后讲讲这个那个,人家就觉得“这个法师很会修行,懂得很多”;“你就只会讲念佛,谁不会啊?我也会讲,谁都会 讲!”你会讲,你不一定把它落实下来,不会讲而能够把它落实下来的人非常稀有。“念佛往生”谁都会说,但是心中真正相信念佛一定往生而来专修念佛的人还并 不多见。嘴上大家都说“念佛往生”,可是心中却挂了一个很大的问号,“念佛一定往生吗?应该这样念佛才可以往生吧,应该加上读经等才可以往生吧……”每个 人心中都这样疑惑着,都怀着这样一颗杂行杂修的心。所以,在往生极乐的道路上,走得是摇摇摆摆、步履蹒跚,并不稳当。如果这个时候将你一拉一拽,马上就改 变法门了。
第十二,“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杂行的人,人我是非特别多,既有高慢心、名利心,以怎么能放下架子亲近请教念佛往生的善知识呢?他眼中也看不到善知识,他自己就是善知识,或者有人比他更杂,他反而认为是善知识,趋之若鹜。
第十三,“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杂行的人非常喜欢去凑热闹,听说那里来了一个有神通的人,他马上喊了一大帮人:“嗨!去了,到那里去, 去拜某某。”他是不是学净土法门的不管,因为他有神通嘛!大家都羡慕他的神通了,把专修念佛就放到一边了;听说那里来了某某大师、活佛,可以灌顶, “轰!”一窝蜂又跑去灌顶了。如果你是修密宗的,跟他结缘,当然是很好的。那你是学净土法门的,你结这样的缘,杂缘太多,而且不仅自己去,还拉了一帮人, 这叫“自障障他往生正行”,障碍了自己和别人的往生正行。你看,五种正行里边,有没有说以灌顶、加持作为正行?没有啊!除此五种正行之外,其余一切,在净 土门中,通通称为杂行。如果修密宗的,那么,有你相应的善知识、上师来,你去接受他的法,接受他的开示,对你来讲,那不算杂行,你本来学密宗。如果在净土 宗,那就算杂行了。
在这一切法门当中,哪一种法门最容易修持、解脱最有把握呢?那还是净土宗。大家既然选择净土宗,就不要再攀那些杂缘,更不要引导人家一道去,佛法非常不容易的,免得你将来要背一些因果。
接下来第三段:“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余”就是善导和尚自称。我近来亲自见到,亲自听到,“诸方道俗”,各地出家人、 在家人,“解行不同”,他们对于佛法的理解不一样,对于净土门的理解也不一样。因为理解不一样,修行的方法就不一样,叫“解行不同”。比如说,我们依善导 和尚理解的,净土宗是阿弥陀佛选择的本愿,净土念佛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意,专修念佛是正定之业,决定往生。这是我们的解,我们也这样去做、这样去行。可 是有人不这样解,他认为专修念佛往生不定,一定要如何如何杂行杂修才更有把握。他有这样错误的理解,就有错误的行持。所以,我们学净土宗这个解,不是我们 自己内心随便可以解的,一定要依据佛经、祖师的解释作为我们的领解,依祖师的智慧作为我们的智慧,依佛法的智慧作为我们的智慧。“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怎么不同呢?或者是专修念佛,或者是杂行杂修,这是有所不同了,在我们周围也看得到,有人专修念佛,有人杂行杂修,就是因为理解不同。
我们这次来共同学习,是让大家的思想都能统一到净土法门的正确轨道,不被其他的理解、其他的异见所左右、动摇。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虽然说有专有杂,可是所见到的结果呢,只要是专修念佛的人,叫“专意作者”,“十即十生”,十个就有十个往生,百个就有百个往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杂行杂修的人称为“不至心者”,不是真实心愿往生净土,所以叫“修杂不至心者”(如果你真心愿生净土,一定会专修念佛)。那么这样的人,一千个当中没有一人往生。
大家都愿意往生净土吗?(“愿意。”)是愿意选择千中无一的办法,还是选择百即百生的办法?(“百即百生。”)百即百生是什么办法?(“专念阿弥陀 佛。”)那你们今天回去以后应该怎么做知道了吧?如果别人回来告诉你“哎!你跟我后面杂行杂修,功德很大”,你愿意吗?(“不愿意。”)他讲五遍你就愿意 了吧,讲一遍可能不愿意。(“不会。”)讲上十遍也不干!信心坚固,对了,那就是听法得到了利益。有时候讲多了, 你就跟他后面跑了,跑了之后,他奖赏你说:“某某居士,你是大德居士。”结果最后呢,你往生的佛果给他偷掉了,那你就太亏了。我们今生今世不求人家表扬我 们,也不求人家说我是一个很有修行的人,我们只求往生极乐世界有把握。把往生的佛果深深地埋在我们的心中,很安定,吃下这颗定心丸才重要。
以上第三、第四文是善导和尚对于净土宗的行(修行)的判别。净土宗很简单:根据道绰禅师的教判,我们从圣道门进入净土门;根据善导大师的行判,在净土门当中,由杂行进入正行,正行当中,由助业进入专称名号正定之业。
下面第五文。上面是祖师所说的,有没有经典的依据呢?从第五文以下就是经典的依据:第五条文是总说净土三部经的宗旨。第六、七、八文是别依《大经》说明应专修念佛。第九、十、十一文是别依《弥陀经》。十二到十四文是别依《观无量寿经》。我们来看:
第五文:善导和尚意,三部经共唯明念佛往生之文
依善导和尚的思想,净土三部经都是仅仅说明一件事,即是:念佛往生。为什么说“善导和尚意”呢?因为善导是弥陀化身,善导和尚之意即是阿弥陀佛之 意。别的法师未必是这样的意思,别的法师对这三部经的理解则不如善导和尚那样透彻宗要、把握核心,所以,理解不一样,修行的方法也不一样,解释这三部经也 不一样,我们跟着学习的结果也不一样。而我们今天是依据弥陀示现的善导和尚的意思为我们的修行准则。
《观经疏》第三云:
《观经疏》第三就是定善义。这一段文是在解释“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中有问答说:“佛光普照,不是‘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嘛,为 什么唯摄念佛之人?”这一段经文是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佛光普照),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没有说打坐众生,也没有说诵经、拜忏众生,专门说“念佛众生摄 取不舍”。善导和尚就有了问答:“佛光普照,何故唯摄念佛之人?”为什么只摄受念佛之人?所以来解答,这是后面讲的话。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这是第一段,除了念佛之外,所有一切行叫“自余众行”;“虽名是善”,布施、持戒等,都是善法;虽然是善法,“若比念佛者”,如果把这些种种修行善法和念佛相比,“全非比较也”,什么叫“全非比较”?简直都不能相比。这是善导和尚所说。
而我们一般人不这样认为,一般人认为念佛最低,为什么最低呢?因为最容易,所以,念佛不如读经,读经不如打坐,打坐不如修密,后来就越来越杂。
而净土门,善导和尚说:“其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全非比较。”
那我们修行净土法门,是愿意修行功德最大的念佛呢,还是修行那和念佛无法相比的杂行杂善呢?当然,是要选择念佛来修持。
为什么全非比较?或许有人说:“我修种种功德都很大呀!你看经典也赞叹某某经功德很大,某某法门功德很大……”为什么和念佛没法比较呢?这是就往生 极乐世界而言,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之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被阿弥陀佛的誓愿所摄受,被阿弥陀佛的光明所摄取,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你修别的行,不顺彼 佛之本愿,违背释迦之教导,不顺诸佛之证诚,不蒙受阿弥陀佛光明摄取,往生千中无一。所以,其他的修行,无论如何的殊胜,也无法和念佛相比。这道理很显 然。但如果就别的修行,依各宗各派各人的观点,那是另外一回事。这里是单就往生极乐,念佛顺彼佛之本愿,杂行不顺彼佛之本愿,所以全非比较。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底下引证说:所以,很多经典当中,“处处广赞”,不是一处两处,很多地方都来赞叹念佛这个法门不可思议的功能。下面举了三部经:
一、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二、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河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三、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此例非一也。
“此经”是指《观经》,因为这里是解释《观经》的《观经疏》;像这样的例子不是一条两条,经中太多了。但是善导和尚这里只举了三部经,因为这三部经是我们净土宗的正依经典,把它们举出来就够了,别的就不用再举了。
我们看,这是善导大师最简略地解释这三部经,就把这三部经的精要给我们点示出来。《无量寿经》虽然广泛,四十八愿虽然繁多,但是善导和尚一句话汇 总:“《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整个一部《无量寿经》讲的就是这一句。那么,《阿弥陀经》也是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而且十 方恒河沙诸佛证诚不虚,那《阿弥陀经》的宗旨也是如此。
《观经》的宗旨呢,《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以此可知,净土三部经的宗旨都是一样的,“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这是善导大师,他对净土三部经的解释。
别的法师解释的未必如此。比如说这部《观经》,按别宗别派的解释,是以观佛三昧为宗旨,不是以称念弥陀名号为宗旨。古来一部经典往往有很多解释,有 四家、五家、十几家,甚至几十家的解释。那我们后来的人依哪一家呢?我们学净土的,专依弥陀示现的善导和尚的解释最为稳当,最为正确。所以,依善导和尚的 解释,我们知道:三部经的宗旨完全一致。之所以这三部经能够称为净土宗的正依经典,也正是因为它们有完全一致的宗旨。如果说三部经的宗旨不一样,那我们修 学的人心中就没有一个定准了。这部经这样讲专念名号,那部经那样说如何地修,那岂不是左右为难?到底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阿弥陀佛的本意呢?
末后,“此例非一也”。说明讲专念名号得生的远远不止这三部经,不能全部举出来,只能选这最有代表性、最纯粹的三部经。前面说“余行念佛全非比 较”,又说“诸经处处广赞念佛”,又说“十方诸佛证诚念佛”,这里说“此例非一”,岂不是一切佛、一切经,统统指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以念佛为最高、最 善、唯一无二!
在这三部经当中,以《无量寿经》为根本,因为《无量寿经》当中说了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如果没有四十八愿,就没有极乐净土,也没有众生往生,也不可能 有《观经》、《阿弥陀经》这两部经,是不是这样?比如《阿弥陀经》这样说啦:“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 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那“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当然是《无量寿经》发愿修行成佛,才有《阿弥陀经》的。又如《观经》中品下生,“说法藏比丘, 四十八愿”,那都是《无量寿经》在前,《无量寿经》为根本,所以三经的宗旨也一定依据《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宗旨就在四十八愿当中。
这里提二点疑问让大家在心中先思考,下面会解释。
第一点:四十八愿,这里善导和尚说“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唯”是仅仅,唯一,“明”是说明,唯一要说明这一件事。那么,四十八愿大家都知道, 第一条愿是“国无三恶道愿”:若我成佛,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者,则我不取正觉;第二条愿呢,“不更三恶道愿”;第三条愿,“身皆金色愿”;第四条愿, “无有好丑愿”;然后第五、第六什么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等,然后,第十二愿是“光明无量愿”;第十三愿是“寿命无量愿”;第十四愿是“声闻无 量愿”;第十七愿是“诸佛称名愿”;第十八愿是“念佛往生愿”;第十九愿是“临终接引愿”;第二十愿是“不果遂者愿”;第二十一愿……一直到第四十八愿。 那么,四十八愿的内容就一定有四十八条啦,为什么善导大师在这里说四十八愿唯明念佛一件事呢?不是讲了四十八条愿吗?“念佛往生”只是占其中的一条愿,就 是第十八愿,这个大家心中怎么思考呢?(有人讲:“这里恐怕字写错了吧。“四十八愿有一愿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有人这样说的:有一条愿说的这个。)为 什么说“四十八愿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好,大家放在心中,这是弥陀示现善导和尚时作的解释。我们当然不敢怀疑,但是,从心里面还没接受。
第二个疑问,就是最后一句说:“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这又怎么理解呢?
定善就是十三定观。十三定观,其中经常说到“此观成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散善,就是所谓的三福九品,其中说到“若回向求生极乐世界,亦得往 生”,或上上品,或上中品,或上下品等。可是善导和尚说: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九品,都只标指一件事情:专念名号得生。如果乍读其文,似乎和《观经》有些 矛盾。那又怎么理解呢?我们下午会详细说明。
这六、七、八就是说明前面“《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是要来解释这一句的。这第五是总的,后面就分着来解释了,第六、七、八是《无量寿经》的意义。我们来看:
第六文:弥陀如来唯以名号为往生本愿之文
阿弥陀佛唯独以他的六字名号作为十方众生往生之本愿。下面是引文。
《往生礼赞》云:
又如《无量寿经》(意)云: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这一段文非常重要,是整个净土法门的脊梁骨、核心,源头就在这个地方。这一段一共是十二句、四十八个字,可以说字字放金光,每字每句都贵重无比。大家应当会背诵,会理解,更要按照上面去落实。
首先我们来解释标题。“弥陀如来”,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唯以名号”,“唯”是唯独,唯独选取他的名号作为往生之本愿,不是以别的诵经、持咒等种种 其他的修行作为往生之本愿,所以加一个“唯”,“唯”是唯一,因为阿弥陀佛唯以名号作为往生本愿,所以善导和尚依释迦牟尼佛的解释,才说专修念佛。“唯” 是一,“专”也是一,道理是一样的。
下面说“往生本愿”,关于“本愿”二字要作解释。“本愿”有两种解释,一个叫做“因本之愿”,一个叫做“根本之愿”。
什么叫“因本之愿”呢?任何菩萨从初发心要成佛,一定要发大誓愿,等他成佛之后相对于他成佛之前,在因地菩萨的时候,那个时候本来所发的誓愿,就叫做本愿。如果不发这个愿,他不可能修行成佛,所以,果上的正觉相对于因地的誓愿,因地的所有誓愿,就叫做本愿。
如果以阿弥陀佛来说,站在因本的角度,那么,四十八愿都叫做本愿——没有四十八愿他不能成佛啊!四十八愿是来源,从那里来的,本来就从那里发愿来 的,叫本愿。可是,四十八愿本愿有四十八个,比如第一愿叫做“无三恶道愿”,那么,到极乐世界有没有三恶道?没有三恶道,那是因为他因中就发了没有三恶道 的本愿的缘故,是以称作无三恶道之本愿,此愿成就而成就极乐净土,所以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第二愿说“不更三恶道”:若往生我国之人,还再去三恶道,我则 不取正觉。那么我们到极乐世界以后,还会不会再去三恶道轮转?不会。为什么不会?是因为法藏比丘发了“不更三恶趣”的本愿,现在已经成就,所以我们往生极 乐世界,决定不会再去三恶道轮转。然后说“无有好丑愿”,我们到极乐世界,会不会有好丑?决定没有,这是因为法藏比丘发了“无有好丑”之本愿,此愿成就, 所以,往生极乐世界之人无有好丑。
依次数下来,第十八愿就叫做“念佛往生本愿”,因为十八愿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四十八愿当中,说 到“若众生不往生,则我不成佛”的,只有第十八愿,所以,只有这一条愿才称为“往生本愿”。如同第一愿叫做“无有三恶道”之本愿,第二愿叫“不更三恶道” 之本愿,第十八愿叫做“念佛往生”之本愿。那么,第一愿成就了,第二愿成就了,第十八愿有没有成就?如果第十八愿没有成就,他是不能成佛的嘛!“十方众 生,称我名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我则不取正觉”。现在已经成佛了,可知第十八愿已经成就了。那第十八愿成就了——比如说第一愿,我们相信:往生极乐世 界,决定不可能有三恶道,因为这个愿成就了。那么,第十八愿成就了,我们念佛会不往生吗?第十八愿成就了,那你念佛怎么会不往生呢?如果你念佛不往生,那 第十八愿就没有成就。就好像第一愿一样,到极乐世界一看,还有三恶道,那说明第一愿没有成就。第一愿既然成就了,极乐世界决定不可能有三恶道。那么,第十 八愿既然成就了,众生念佛决定不可能不往生,决定要往生,不然此愿不能成就,此佛不能成佛。所以,各位,如果你说念佛不能往生,就等于说阿弥陀佛还没有成 佛。他既然成佛了,念佛怎么能不往生?他会讲假话骗我们吗?——这是不可能的,佛的誓愿殷重真实,不要说成佛了,当初发愿的时候就怎么样?天雨妙花,大地 六种震动,空中有声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等正觉。”还是在菩萨呢!一发这个大悲誓愿,马上大地震动,天雨妙花,连无情的虚空都发出声音来给他证明,说: 决定成佛,此愿决定不虚!所以,称为“超世之本愿”,超越一切诸佛的誓愿,一切诸佛虽多,然,还没有一尊佛为我等罪恶烦恼之众生发愿说:“仅仅念我的名 号,可以往生我不可思议的净土。”只有这一尊佛为我们发了这样的誓愿,所以,我们专念这尊佛。而这尊佛他度我们众生的方法是非常的简单:以他不可思议的六 字名号来度脱我们,他说:“众生称念我的名号,我则度脱你,我则摄取你,我则迎接你往生我的净土。”所以,专念此佛名号,决定往生。善导和尚判称名为正定 之业,说“顺彼佛愿故”,就顺这第十八念佛往生之本愿。所以,说到往生,就是第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大家回去把第十八愿愿文再反复多读几遍, 有哪一条愿讲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只有这一条愿,所以称为“往生本愿”。
我们在这个世间,最关心的是能不能往生、是怎样往生,所以,关于这一条愿,也就被引用的特别多,也就被说的特别广泛,然后,也就把它说成是“本 愿”。并不是说其他的愿不是本愿,其他的愿也是本愿,但是内容不一样,刚才说过了,第一愿是“无三恶道”之本愿,这第十八愿叫做“念佛往生”本愿,那你要 往生,你当然抓住这一条愿就对了。
第二,本愿的“本”是根本的意思。四十八愿都叫做本愿,但是,四十八愿有一个核心,有一个根本,有一个主干,这就是第十八“念佛往生本愿”。为什么 这条愿作为整个四十八愿的核心呢?那我们想一想,第一条愿“无有三恶道愿”,这是讲去了极乐世界之后,没有三恶道,如果你不能往生,这第一条愿有意义吗? 没有意义。第二条愿“不更三恶道愿”,如果你没有去往生,第二条愿有意义吗?也没有意义。乃至所有四十七条愿,如果我们不能去往生,通通没有意义。那如果 我们能往生呢?第一条愿,你不知道,你不会背,你不清楚,你就只会念佛,只知道第十八愿念佛往生。往生到极乐世界一看,有三恶道吗?不可能有三恶道。所 以,你得到第十八愿,整个四十八愿就全部得到!你失去第十八愿,整个四十八愿全部失去!你能往生,自然没有三恶道、不更三恶道、无有好丑、身皆金色、六种 神通、证悟不退、无量智慧光明等,你通通得到,阿弥陀佛一一兑现。他没有说:“某某,你在娑婆世界没读《无量寿经》,不知道我的四十八愿,你现在到极乐世 界来了,我暂时不给你兑现。”不会的,到那里去,自然都有了,因为这四十八愿都浓缩在第十八愿当中,又浓缩在六字名号当中,等我们到了极乐世界,完全兑 现。
六字名号,就好像阿弥陀佛开了一个大银行,一个法界大银行,银行当中的所有财产功德,统统浓缩在六字名号里边,交给你娑婆世界罪恶凡夫众生。你拿着 这张支票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净土,阿弥陀佛银行马上兑现,所有神通都出来了,所有功德都在这六字名号里面,毫无欠缺——这叫功德行,不叫银行。 经中讲:往生极乐净土,须臾之顷,如诸菩萨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具足成就,无有差别,无有好丑,都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所以,以总愿来讲,四十八愿都称作“本愿”。如果以别愿来讲,则单指第十八愿为“本愿”,也叫“本愿王”、“王本愿”。在《无量寿经》里边有这么四句话,叫做《本愿成就之偈》,是释迦牟尼佛亲自命名第十八愿为本愿。是这样说的: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这说得很清楚了:“其佛本愿力”明确提出了本愿,这是说哪一条愿?说“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当然是称念名号往生了,当然是第十八愿了。所以, 善导大师又解释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也是把“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第十八愿称为本愿,说“望佛本愿”,这个叫做“佛本愿”。
我再说一个比喻,来帮助大家了解。现在我们国家有个工程叫三峡工程,三峡工程要移民。移民之前,要给他们找一块地方,建一个新村。那么,规划局就开 始规划了,要建到哪里哪里。第一条,要有道路,对不对?没有道路人家怎么来啊?好!第一条——就等于第一愿:“我建立的新村,要道路纵横,交通发达。”第 二愿,要有自来水吧,没有自来水,人家喝什么?“我建立的新村,自来水清甜甘美。”第三愿,要有幼儿园啦,医院啦,没有这些,人家来了怎么办?第三愿: “我建立学校、幼儿园,教育质量全国第一。公园里边,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医院的卫生设施、医疗水平都是第一流的。”然后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 八……一直讲很多。但是,讲这么多,根本目的在哪里?是为了吸引人家,“你移民到这里来,你放心,这里很好,比你原来住的地方还要好。你安心吧!”如果不 是为了移民,你会建这样一个新村吗?你会在那里修路吗?你会建楼房、盖商店吗?如果不是为了移民,你不可能修路,也不可能盖房子。
同样的道理,如果阿弥陀佛不是为了让我们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他不可能发第一无三恶道愿,第二不更三恶道愿,所有这些愿他不会发。他是为让我们往 生极乐净土,要往生这么好的极乐世界,要把众生接引到极乐净土去成佛,所以才发第一、第二,乃至第四十八愿。这就是目的,这就是核心。如果没有了这一条 愿,四十八愿就枯萎了,萎缩了。就好像我们刚才讲的,没有移民,这一切都没有意义,你做好之后是一个死城,没人来,有什么用啊?极乐世界如果建好了,第十 八愿独独漏掉了,没有人去往生,那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那里就寂寞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大家要懂得:这第十八愿叫核心,叫根本。
我们在世间办事也是一样的,像你们各位都是五、六十岁了,有的嫁过闺女,有的娶过媳妇,你看你们办这个事的时候,都有个宗旨,比如说娶媳妇吧,你首 先要发愿,我首先要给儿子盖栋新房,这是第一愿。第二愿,我要置办嫁妆。第三愿,我要选择日期。第四愿……你最后的目的是什么?你做了这么多,就是忘了把 媳妇接回来,说明你这个脑筋有点不正常了。通通做好了,结果接人这件事忘了,仪仗队也准备好了,家人都来了,干啥?
阿弥陀佛第十九愿就是仪仗队,他说:“临命终时,我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他来干什么?接你到极乐世界。所以第十九愿还是要归到第 十八愿,如果不让你往生极乐世界,来看你一下就走了,那也不行啊。所以,你做了这么多准备工作,你的目的就是要把人接回来。阿弥陀佛发了这么多的誓愿,这 么艰苦地修行准备,目的只有一个:让我们罪障凡夫容易往生极乐净土。所以,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称为本愿。
而现在有人误解善导大师的本愿思想,说本愿叫人不行善,本愿叫人不念佛,就念一句,说信了就行了……这个人就错误地理解了。
他错误理解了,我们应该正确理解,他错误地宣传,我们应该正确地弘扬。不能因为他错误地理解,你就不来了解,那你就太吃亏了。
像李洪志,他破坏佛教,他也讲佛,你就不讲佛啦?他把佛的道理讲错了,我们更要把佛法的正确教义弘扬开来。要以正克邪。你不讲,人家都以为他讲的正确,都跟他学法轮功去了,那怎么样?众生就受苦了。
所以,阿弥陀佛的本愿是净土法门的核心、根本和来源,每一个佛弟子都应该正确地了解、正确地落实、正确地弘扬。如果遇见有邪说、邪解之人,我们应该自己了解,来纠正他。你也不了解,而让他去说,那损失就大了。所以,大家应该有个正确认识。
还有必要再说明一点,就是说:阿弥陀佛为什么单独选择名号来作为往生本愿呢?这一点也是需要探究的。有人会说:“我最喜欢打坐,你把打坐作为本愿不是刚好吗?我就不用改了,多好啊!”“我最喜欢读经,你把读经作为本愿不是刚好吗?”这是站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立场。
下面依据祖师的解释,从两点来说明,弥陀如来唯以名号作为往生本愿。第一点,叫做胜;第二点,叫做易。“胜”就是殊胜,“易”就是容易。
什么叫“胜”呢?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经过历劫修行而成就正觉南无阿弥陀佛,把他所修行的一切内证功德、外用功德,所谓一切智慧、慈悲、神通、光明等,所有功德,都收摄在六字当中,所谓六字名号,就是总功德,含摄一切,无有不足,最为殊胜。
打一个比喻说,六字名号的功德就像一座房子。你说房子,就包括屋顶、墙壁、门窗、家具,通通包含在内。而其他修行善法之功德,如同此房子当中的一部 分。比如,说墙,就漏掉屋顶,说窗,又漏掉门,等等。比如说布施,有布施功德,但是持戒就不含在内,其他也不含在内,这些所有功德,都是菩萨因地所修的功 德。而六字名号的功德,乃是阿弥陀佛成佛之后的功德,所以,一切一切的功德,都含在六字名号当中。那么,你修行其他的法门,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六字名 号,是法藏比丘经过兆载永劫的修行,是他的功德结晶,是总体的功德,所以殊胜。而我们知道,这六字名号里面如果没有布施的功德的话,他就不可能成佛。法藏 比丘兆载永劫布施头目脑髓,所谓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轮体空,直至圆满成就佛果,所有布施功德,含在六字当中。那我们现在行小小的布施,能比得上 法藏比丘当年的布施吗?比不上啊!
同样的,这六字名号当中,也包含持戒、忍辱、精进等的六度万行的功德。如果这六字名号里面没有持戒功德,法藏比丘怎么成佛啊?一切小乘戒、大乘戒、 菩萨戒通通包括在内,无不清净,没有一点染污。而庄严成就了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所以,三学,六度,一切经典,一切神咒,莫不包含在内。
在《佛说阿弥陀根本秘密神咒经》当中,有这么四句偈说:
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说阿弥陀佛这个“阿”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功德都包含在内了,“弥”这个字,一切菩萨功德,都包含在内了。“陀”这个字,一切圣教,一切经典: 《华严经》、《法华经》、《金刚经》等所有经典功德以及所有密咒,一切陀罗尼总持法门,通通包含在内。所以说“三字之中是具足”,这三个字当中,一切佛法 僧功德,完全包括,一切出世、世间功德完全包括。无有不足,最为殊胜。所以《大经》中说:“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 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一念具足无上功德,此是六字名号不可思议。
法藏比丘所发四十八愿当中,说到与名号有关的,大概有三分之一,“闻我名者”如何如何,“闻我名者”如何如何,可见得名号所占的分量,尤其是法藏比丘专门发了一条愿叫做“诸佛称名愿”: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
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这是第十七条愿的内容,“我若成佛的时候,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世界,一切诸佛世尊,都要来称扬赞叹我的名号,若不如此,我则不取正觉”。连十方诸佛都要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可见得这句名号的功德是如何的不可思议。
阿弥陀佛没有单独发愿说:“你还要称我光明,十方诸佛赞叹我的光明,赞叹我的寿命,赞叹我的慈悲智慧……”都没有说。为什么?因为这一切都包含在六 字名号当中。赞叹名号,光明也赞叹了,智慧、慈悲都有了。所以,在《无量寿经》里面,诸佛也赞叹说:“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没有列 这条赞叹光明愿,这是因为名号本身包含了这样的功能,所以名号功德最为殊胜。
第二点叫做易,“易”就是容易,名号最容易受持,所以选为本愿,不论男女老少、出家在家、有智无智,乃至鹦鹉畜生之类,都可以念阿弥陀佛。能念阿弥陀佛,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叫容易。
别的法门就没有这么容易了。比如说诵经,在公共汽车上你就诵不了;你却照样可以在汽车上面念佛。诵经来说,你不识字就诵不了;你不识字,照样可以念佛。你看大街上有些人,你教他念经,他不大可能会念,但是教他念佛,他就会念,三岁小孩也会念佛,所以最容易。
在《观经》中,释迦佛付嘱念佛,而不付嘱观佛。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说:极乐世界境细心粗,凡夫识神飞扬,观难成就。极乐世界很微细、很微妙, 我们的心很粗,粗的心就不能看细的境,就好像我们的肉眼很粗,就看不到细菌,必须拿放大镜才看得到。极乐世界那么微妙,用我们的心观不了。我们的心东跑西 跑,像猿猴一样,像野马一样,“心猿意马”,怎么能观得成就呢?观不成极乐世界。而念佛,只要相续称名,决定往生,你只要“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随忙随闲,有空就念佛,不怀疑,仰仗这尊佛的誓愿,无不往生净土。
“正由称名易故”,正因为称名容易的缘故,所以选择作为本愿。大家现在身体还健康的时候,或许还会杂行杂修,诵这个经那个经啊,有的人是这样的。但 即使是这样的人,你问他:“某某老居士,你要临命终的时候,我们念什么送你啊?”他肯定会说:“你念阿弥陀佛。”他不会说“我就喜欢念《金刚经》,那个时 候,你们给我念《金刚经》吧”。一部《金刚经》没念完,没有气儿了。你念的时候,他也听不懂。所以,在最关键的时候,他就知道什么东西最重要了。人往往是 这样的,时间长了,不知道哪个最重要,在最短的时间,你一定选择最重要的事情来办,俗话说“急中生智”,马上要死了,平时念再多的经,这个时候一句也不记 得了,慌乱,恐怖,一句也用不上,你只会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那何必平时不专念名号呢?所以,称名容易。
让我们做一个推论:法藏比丘当时在世自在王佛的座下考察了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舍粗取精,舍恶取善,选择一切诸佛净土当中的精华,而成就极乐净土。 那么,往生的方法是最重要的。这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里边,每一净土都有往生的方法,而法藏比丘誓愿唯选择名号,作为十方众生往生极乐净土的方法。可是如果 以布施作为往生的本愿,那么贫穷的人没有布施能力,吝啬的人不愿布施,像这些人,他们就不能往生净土了。能布施的少,不能布施的多,乞丐就更不能往生了; 如果以读经作为往生本愿,那只有识字的人才有资格往生,不识字的人就不能往生了,那大学教授有分了,我们就完了;如果以打坐作为往生本愿,你不会盘腿,不 会打坐,不会入静,那就不能往生了;如果以持戒作为往生本愿,那能持戒的人很少,不能持戒的人很多啊!那不能持戒、破戒和没有受戒的人就不能往生了。这样 能度几个人呢?往生者非常少,不往生者非常多。可是,如果以称念名号作为往生本愿,则谁不能念佛?持戒者念佛很好,无戒、破戒之人更要念佛,连死囚犯在牢 房里面也能念佛,没有说“唉,你犯了死罪,谁允许你念佛?”不可能存在这种事。所以,这句佛号,任何人都可以念,是阿弥陀佛平等布施给一切众生的。不管有 智、无智,有修、无修,男人、女人,老人、年少,都可以念佛,非常容易。
法藏菩萨经过五劫思惟,说:“众生你们所有的修行不能成就,即使少部分人能成就,大部分人做不到,如果将其作为选择众生往生之本愿,那么绝大数众生 会被遗漏。现在,以我所修行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布施给一切众生,任何人都可以称念,任何时候都可以称念,临命终时,我决定不违本愿,现前接引,慈悲加 佑,令心不乱,往生我国!”以此誓愿,称为“超世之本愿”。
四十八愿叫超世愿,哪一条愿最有资格称为超世愿?就是这第十八“念佛往生愿”,超越诸佛之誓愿。因为,比如第一条“国无三恶道愿”,这条愿其他诸佛 净土也都有,不算稀奇,很多佛的净土都是没有三恶道的。但是,特别有资格称为超越诸佛誓愿的,就是第十八“念佛往生愿”。别的佛净土,虽然都很清净庄严, 可是往生很难,我们去不了。有那么多净土,为什么我们不念别的佛到别的净土去?我们打心眼里就没有想过说“我到那个净土去……”好像一讲到净土法门,大家 都知道,要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这不是我们自己的智慧,这是因为这尊佛发了誓愿,使我们念佛往生到他的净土。所以,无形当中,我们念佛,就是佛在极乐净 土对我们众生的呼唤,我们的回应。
念佛殊胜、容易,对于这两点,一般人只承认一点。有人说:“念佛很容易,我也知道,但是不殊胜,不如诵经、拜忏、参禅、打坐殊胜。”所以,他就学禅 宗、密宗去了。这是一种,虽然承认容易,但不承认殊胜。还有一种人承认殊胜,但不承认容易,“念佛是很殊胜,绝对好,不过,也不是那么容易,如果达不到一 心不乱、念佛三昧、工夫成片,也不容易往生”。这两种人都落在一边。
真正说来,念佛法门既殊胜又容易。因为容易,才显殊胜。如果不容易,再殊胜,对我们也没用。为什么又容易又殊胜?它的根本就在于阿弥陀佛所发的誓愿 就是这样:众生称我的名号,乃至十声,若不往生,我则不成佛。所以,说一千道一万,归到这个地方,不是我们在这里讲大话,“我念佛能往生……”往生不往生 的事情,不是我们说了算,是阿弥陀佛说了算。所以,祖师有这样一句话:“念佛者,我所作也;往生者,佛所作也。往生乃由佛力所赐,却于心中种种筹量,是自 力也”。这念佛是我们的事,我们只管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则是阿弥陀佛之事,因为阿弥陀佛讲:“你念佛不往生,我则不成佛,那当然是我的事了!所以, 众生念佛,我若不能令众生往生,我则不成佛,你往生是我的任务,是我要完成的事情,我有资格、有能力让你往生,我才成佛的。你只管念佛,往生的事,交给我 来处理,我来承担,我来完成!”所以,“念佛者,我所作也;往生者,佛所作也”。
可是,我们不是这样,我们凡夫的心啊,在心中种种筹量,“怎么往生啊?这样往生,那样往生……”佛的事情,你在想,你一定想得是焦头烂额,你一定找不出头绪啊。所以,在心中种种筹量,这个叫做自力。
往生本来是佛力所赐。打个比喻:乘船过海。乘船者,是乘客之事,过海者,乃是船长之事。却于心中种种筹量如何过海,是自力也。应当一向乘船,直过大 海,到达彼岸。念佛也一样,应当一向念佛,待佛来迎。你就念佛,等着佛来接你—— 就这么简单,丝毫不用担心。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坐船是你的事,那过海你就不用操心了,船长会驾驶方向,很稳当的,直接就过海了。结果你上了船,“哎呀,我 怎么过海啊?”船长说:“你怎么过海?你过得好好的,好好坐船,过海是我的事。”我们念佛,心中说:“阿弥陀佛,我怎么往生?”阿弥陀佛说:“念佛往生, 你念佛就好了。”所以,念佛者,是我等所作;往生者,乃是佛所作。不要在心中自寻烦恼。本来是佛发的誓愿,说“众生称念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佛 讲的,我要是不往生,他不成佛,那当然我念佛能往生,道理是如此。
善导大师用二十四个字解释第十八愿,抓住核心,点中要害,一听就明白,很简短,但是意义无穷无尽: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原文是这样的,我们对比一下: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善导大师解释特别的地方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善导和尚没有解释说这样的信、那样的信,就直接解释为“称我名号”,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能够 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叫“至心信乐”了,你再这样的信、那样的信,你不念佛,那都是空的。所以,落实在行动当中,你说你信,怎么叫信啊?你称我名号, 专念弥陀,这叫“至心信乐”。“我很相信净土法门……”但是,你杂行杂修,那就不叫信了。善导和尚的思想是“就行立信”,就看你的行动,不听你讲那么好听 的话,不用听那些,你拿出行动来,你至心信乐,信哪件事情呢?也就是信:念佛一定往生。“至心”是真实心,“信乐”是信心,真实相信念佛一定往生。所以, 善导和尚在这里直接就写“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是解释“乃至十念”,把“十念”解释为“十声”,把“乃至”解释为“下至”,这都是有特别的含义。净土法门,最开始讲“持名念佛”的是 道绰大师、善导和尚,因为当时有人解释“乃至十念”解释得很复杂,这样的念、那样的念,意念、观念、想念……而善导大师一锤定音,解释说:所谓“念”就是 口称名号,发出声音来,这就叫念佛。当然说“我不方便,在心中默念”,心中默念也有声相,也能自己听得到,一声一声的。所以叫“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这 个解释是根据《观经》下下品“具足十念,令声不绝,称南无阿弥陀佛”而来的,即根据下下品这样的造罪凡夫的念佛方法来解释阿弥陀佛的本愿“乃至十念”的。
本来《观经》也好,《阿弥陀经》也好,里边讲的念佛,肯定是从弥陀本愿来的。你念阿弥陀佛,却不顺阿弥陀佛本愿,你是念哪一尊佛呢?这三部经的宗旨 是一样的,以《观经》下下品更加显示念佛是容易的,口称名号——这里有没有说到要如何的清净心呢?有没有说到要如何断烦恼呢?通通没有说到。因为净土法门 是易行道,是不堪修持圣道戒定慧的人,阿弥陀佛发超世的悲愿,“你念我的名号来往生”,你只要有口,有心,会念佛,愿念佛,愿往生,就能往生,所以解释为 “下至十声”。有人问:“打坐念啊?还是走路念啊?”昨天也说到“不论行住坐卧”,口称名号就好了。怎么叫“下至”呢?“下至”是对着“上至”,这就包括 了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少到临终十声一声的念佛。那我们都不是“下至十声”这样的根机,我们是平生一辈子念佛的人,所以大家不能误解说“我就念十句,就念一 句”,不是的,即然有下,那就有上,上和下相对,那我们一天念十句,一百句,一千句,一万句;今天念,明天念,直到命终,这叫“一向专念,不改变题目”。 “十声”也有人解释说“少一声都不行”,也不是如此,因为《无量寿经》说“乃至十念”,又说“乃至一念”,善导和尚解释为“下至十声”,也说到“下至一 声”,并不是说临终之时一定要念十声才能往生,如果不能念十声,念三声、一声也往生,所以说“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 念即生”。法藏比丘为我们保证说:“你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往生,我则不成佛。”
下面是第十八愿成就以后的状况,善导大师说: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善导和尚说“彼佛今现,在世成佛”,现在已经在极乐世界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我们应知道,阿弥陀佛作法藏比丘的时候,本来所发的誓愿,叫 “本誓”;“重愿不虚”,“重”是殷重,很恳切,不虚假,佛不会欺骗我们,“念我的名号,你不往生,我则不成佛”,那自然推导出一个结论:“众生称念,必 得往生”,我们念佛一定往生,是不是这样?那么,是什么样的“众生”呢?前面讲“十方众生”,没有说“出家众生”,也没有说“在家众生”,是所有十方众生 念佛都往生,所以,自古以来,有鹦鹉念佛往生的,它有什么修行?还有老鼠念佛往生的,它有什么修行?这都是佛的愿力不可思议,鹦鹉念佛是照葫芦画瓢,“你 念,我也念”,主人念阿弥陀佛,它也念阿弥陀佛,那么,“主人你往生,我也往生”。这样就能往生啊,这叫不可思议啊。长期念佛就行了,这是名号自然的功 能。
任何一个东西,都有它的效果,比如这个念佛机,它的效果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才有资格称为念佛机,是不是?不然就不叫念佛机了。如果这个念佛机 坏了,那就要丢弃了。一个手表,它有它的功能,它就是看时间的,如果手表没有这个功能,也扔掉了。每一个事物都叫一个法,每一个法都有它本身的作用和功 能,这个作用和功能是客观的,本来就如此。
那好了,我们讲“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这个法是阿弥陀佛成就的不可思议的功德之法,是十方诸佛皆悉赞叹之法,这个法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功能呢? 六字名号的功能,就是“念我的人,必然往生”。这就是六字名号的作用,那不然就不叫六字万德洪名了。像手表,它就能看时间,不然怎么叫手表呢?手表就是表 示时间的。“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念我的名号,必然往生”。我们每天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面还说:“能不能往生?会往生不会往生?”就好像一边吃饭一 边问能不能饱。所以,有这么一个比喻说:“如焰升空、水下流,此是自然之事。”皆是法尔自然的道理,像火,烧着之后,自然火焰往上升;那么,水,自然往下 流淌。这个是自然而然就这样一回事情。阿弥陀佛之本愿者,是以名号引导罪恶凡夫往生极乐净土之誓愿,所以,称念弥陀名号之人,往生极乐世界是法尔自然之 事,不可怀疑。这名号就是引导你来往生极乐世界的,你念名号,就来往生,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就像吃饭就能饱,纸拿火一点就燃烧,我们念名号就往生,这就 是名号的作用。
所以,善导大师解释六字名号说:“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意;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成了你的修行,所以,你必然往生,就这么简单。
如果有人给我们一个苹果,吃了会不会有营养?如果这个苹果没有营养,它能叫苹果吗?那就不叫苹果了。六字名号我们念了会不会往生?如果不能往生,那六字名号有什么功德?那就不能叫六字名号了。所以,称念必往生。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有没有说怎样称念才能往生?只说到“下至十声”,这样念佛就必然往生。比如说,吃苹果就有营养,并没要求怎样吃,嘴张多 大、要用多大的力量、要如何认真地吃、一心不乱地吃才有营养,不然就没有营养……很自然的,你就这样吃苹果,苹果本身就有营养。如果苹果本身没有营养,你 再怎么一心不乱地吃,还是没有营养。六字名号本身就有功德,念佛就有功德,不是这样念、那样念才有功德。
我们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它的前提就是“重愿不虚”,佛不会讲假话骗我们。各位啊,信佛是信佛的什么呢?信哪一尊佛呢?信阿弥陀佛(当然也信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净土三部经);信阿弥陀佛信什么呢?信阿弥陀佛为我们这样的众生发了这样的誓愿,而他的誓愿已经成就了,所以,我们念佛必 然往生。如果这一点你不相信,你就不能叫做信佛弟子了。佛亲自为我们保证了,说念佛一定往生,“不往生,我则不成佛”,然后我们在这里说:“念佛一定往 生,不过那是人家,我念佛可能不一定往生。念佛要达到什么样的工夫、做什么样的修行才能够往生……”这个都是我们脑子里想出来的,不是阿弥陀佛本愿里所有 的。
所以,恳切地劝导大家:一定要以阿弥陀佛誓愿作为轨范,作为标准,作为一面明镜来核对。你在自己心中想,怎么想都对,但是一拿佛的经典来对照,就不 对了,比如说“念佛达到某种程度才能往生”,这是佛的誓愿里面有的吗?没有啊!没有的话,你怎么这样想呢?可是我们这样想:“我认为,要念到这样才能往 生,不然的话,那么容易能往生吗?”是我们心中不敢相信这样容易就能往生,所以呢,自己想了一个标准,要必须那样才能往生。这个叫曲解佛意,把佛的意思做 弯曲的理解,以吻合自己的心。这是不应该的,学佛法是把我们的心敞开,以佛的知见规范我们的心,不是以我们的心打个弯来理解。
阿弥陀佛的誓愿不可思议,阿弥陀佛叫作不可思议光如来,他的光明是不可思议的。“这样能往生,那样不能往生……”都是凡夫自己在思议。而阿弥陀佛的 誓愿:任何众生念佛必然往生!超过你的思议。所谓出家、在家,有修、无修,昨天讲的那个五逆谤法的罪人,一直到临命终时才念了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而他 当时的心是惶乱不堪、恐怖无比,丝毫不能心神安定,这么多的罪过,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少的念佛,这样乱的心,他都能往生极乐世界,这难道可以思议吗?我们 各位,罪过再深,跟他比,差太远了;念佛再少,他跟我们比,差太远了;心再乱,我们和他比,差太远了;时间再短,他跟我们比,又差太远了。他都能往生,我 们在座各位念佛无有不能往生。所以,希望大家有事无事,经常翻翻《观经》下下品看一看。
第七文:念佛利益之文
《无量寿经》卷下云:
佛告弥勒: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善导《往生礼赞》云:
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
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
私云:一念既得无上功德,当知十念即十无上功德,百念即百无上功德也,应知。
这段文分成三段,首先是引用《无量寿经》,然后引用善导和尚的解释,然后是《净土宗略要文》的集者法然上人的解释。念佛利益,是说念佛和其他比较,利益超胜的地方。这段文是在《无量寿经》卷下快要结束的地方——流通分,“佛告弥勒”,佛告诉弥勒菩萨所说的一段。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有众生听闻到了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个“听闻”是说:名号有不可思议功德利益,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叫“听闻”,如同我们昨天、今天来听讲解,都叫“闻”彼佛名号,不是光用耳朵听一下。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因为听说“像我这样的罪恶凡夫,称念名号,不管有没有工夫,决定可以往生!”太好了!心中自然就欢喜踊跃了,不然的话,认 为往生要达到什么样的工夫,还要加诵多少经典,你会欢喜踊跃吗?你一定会愁眉苦脸了。说名号不可思议,无论任何人,念佛一定往生,你才有欢喜踊跃,这叫 “闻其名号”,名号本身就有这个作用。因为誓愿里面讲“乃至十念”、“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啊,太好了,我就专修念佛了,不改变了!”这样的心一旦发 起,永不改变,叫做“乃至一念”。一念发起之后,永远相续,不改变法门,不改变题目。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释迦牟尼佛殷切地跟他讲:“弥勒啊,你应当知道,哪怕是造罪凡夫,只要念佛,这个人已经不是一般的人 了,这个人已经得到大利了。”什么大利?决定往生、决定成佛的利益!叫大利。这个人怎么样呢?他已经是具足了无上功德!“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部《无量寿经》,在“三辈往生文”当中——大家都知道有三辈往生,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中辈者, “假使不能出家,应该多少修善,奉持三宝,悬缯然灯,孝养父母……”下辈者,“假使不能修诸功德,应当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在三辈文当中,除 了讲“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之外,也讲到“舍家弃欲,行作沙门”、“多少修善,造诸功德”,人们心中难免还不太清楚,“你看,还不是讲到这些吗?”那么,释 迦牟尼佛在这部《无量寿经》结尾的地方,总结交代给弥勒,“发菩提心,舍家弃欲,行作沙门,多少修善”就不赞叹了,唯赞叹念佛利益,唯把念佛利益付嘱给弥 勒,说:念佛之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是比较而来的。可见得,这部《无量寿经》的要点是在讲念佛,是在顺应阿弥陀佛念佛往生的本愿。
善导大师用四句话来解释,也很好懂,我们读起来个个都欢喜:“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个个都往生,没有不往生的。善导大师的解释当中总是说“皆得往生”、“悉得往生”、“即得往生”、“易得往生”、“定得往生”、“必得往生”。
下面的解释很有意义(整个《略要文》十七条文,法然上人只在这里及第十四条文后面加了解释)。“私云”,就是表示谦虚,“这是我个人的见解”,供参 考的意思。“私”就是我个人。“一念既得无上功德”,一念既然得无上功德;“当知十念即十无上功德,百念即百无上功德”,那么,千万亿念、恒河沙念就是千 万亿、恒河沙无上功德。为什么会加这么一句话呢?是怕人家误解,“你看,我一念得无上功德了,我不用再第二念了,我一念得无上功德了,我不念了,就可以往 生了”。是怕人家住于邪见。所以特别地关照说:一念一无上,十念十无上。如果听到这样的解释,“噢!那好我念得多,我念十念百念,越多越好,每一念都是无 上功德,每一念都往生”。这样就符合一向专念、念念不舍。如果说“一念无上功德,我不念了”,那就不符合善导大师解释的“念念不舍”、“念念相续”。
第八文:末法万年后,余行悉灭时,释迦如来以慈悲,特留念佛之文
先解释标题。“末法万年后”,在佛经当中记载:末法时代一万年,这一万年末法之后,就进入法灭时代。怎么叫法灭时代?就是说经典、修行都没有了,三 宝也不见了,到了法灭时代,没有一座寺院,也不可能见到一张佛像了,也不可能再拜读什么经典了,更不可能见到出家人了,叫法灭时代。众生可怜啊!可悲悯 啊!连三世因果、六道轮回都不知道,没有出家人,没有佛经,哪个给你讲呢?没有人知道。这个时候的众生,造恶无量无边,经中说:法灭时代众生,寿命只有十 岁,烦恼非常重,即使是父母、夫妻、兄弟,见面就杀,哪个杀人杀得越多,越勇敢,你不杀他,他要杀你。所以,彼此非常恐惧,见人就杀,那个时候,最可怕的 动物就是人,一见面,他就要杀你。到最后,大概有万把人,逃到深山里,见到他人就躲起来。渐渐地,大家觉得这样也不是办法,慢慢开始行善,慢慢地寿命才增 加。那个时候叫法灭时代。
我们现在,有念佛堂,有寺院,有佛像,有法师讲法,有经典,我们这个时候,众生的善根福德跟法灭时代的众生相比,哪一个好啊?当然是现在好了。现在 如果跟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相比,当然比不过,如果比法灭时代,那就强太多了。所以法然上人讲,法灭时代的众生看今天的众生,就好像今天的人看佛一样,因为 他没法跟你比啊!你看,还能修行,还能受戒,还能打佛七,还能诵经,还能如何如何。他那个时候,连一尊佛像都见不着,出家人一个都见不着,善根极薄,恶业 极深。而这样的时候,这样的众生,能讲其他修行吗?其他修行也没有人讲了,即使讲,他也做不了,他哪里做得了呢?所以讲“余行悉灭”,“余行”就是指念佛 以外的一切修行,所谓打坐、参禅、拜忏。他忏本都没有,怎么拜?也没有去寺院拜,也没有师父领导拜;打坐,根本不知道;诵经,经典都没有了,怎么诵经?持 戒,和尚都没有了,谁给你受戒?还谈持戒呢。这些所有的行都灭了,众生恶业太深重,所以就灭了。
那我们讲:“法不灭不好吗?正法久住不好吗?”正法久住,这是所有佛菩萨、佛弟子的愿望,但是,众生的恶业深厚,所谓机缘,机没有了,法就熄灭了, 佛法是这样的,“薪尽火则灭”,佛法像智慧之火,众生的根机像柴一样,你有这个柴,火才能点燃;柴烧没了,火就熄灭了。那么,有学佛、能修行的众生,有这 样的众生,才有佛法。到时候众生的根机都不堪了,不能够修行圣道法门了,所有的法门、经典自然就灭了,没有人修啦。
那时候的众生苦恼无边。怎么办呢?释迦如来以慈悲特别留念佛这一个法门在世间,可见得念佛法门是超越正、像、末、法灭时代,是常住不灭的教法。在梵文本《无量寿经》里面是这样说的:“永作伟大赠礼。”能使此法永不消灭。
经文这样说:“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你看,“经道灭尽”,看了心里都很难受,“我”是释迦牟尼佛,以大慈大 悲,哀愍众生,特别留下这一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讲弥陀本愿、专修念佛,留下这一部经,就是留下念佛。“止住百岁”,那个时候,人的寿命只有 十岁,止住百岁,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闻到,都可以念佛。“其有众生,值斯经者”,有众生遇到这一部《无量寿经》念佛法门,怎么样呢?“随意所愿,皆可得 度”,这么容易往生,叫“随意所愿,皆可得度”。“皆可得度”就是皆能往生,只要你愿意去往生,个个往生,叫“随意所愿”。
释迦牟尼佛慈悲,为什么不把别的经典流下来,而专门留这一部经典呢?这是因为别的经典即使留下来,也没有人能够学,因为别的经典都是教我们修行戒定 慧的,那个时候,众生根机不堪了,也没有出家人了,怎么修戒、修定、修慧呢?所以,别的经你想留也留不下来,众生根机不堪于修持,没有这样的众生了。而 《无量寿经》念佛法门不靠你修戒定慧,你烦恼再重,你再是末法众生,你再是法灭众生,你会念佛就能往生,是靠佛的誓愿力。所以,这部经典留下来,能广度众 生。这部经留下来,就等于把所有的经留下来了,为什么?能留下来念佛,能念佛往生净土,你就能成佛;能成佛,所有的经典你就会讲,那不等于留下来了吗?所 以要特留念佛。
比如说《无量寿经》里面也讲到“舍家弃欲,行作沙门”,在三辈往生里面讲到这一点,这句话,在现在或许还有人能做到,那么法灭时代能不能做到呢?做 不到了,没有出家人了,你到哪里舍家弃欲、行作沙门啊?所有讲的其他的,都做不到。能做到的,只有念佛,所以“特留此经”,就是“特留念佛”。
那我们就更加知道,释迦牟尼佛应化在这个世间,他的本意就是讲念佛法门。“我在这个娑婆世界成佛一次,把念佛法门一直流到正法、像法、末法、法灭的 时代,当然,这个法门是我成佛最要讲的法门”。所以称为“出世之本怀”。我们来学念佛法门,就顺了释迦牟尼佛的本心。其他法门是针对其他众生的,有持戒的 众生,就给他讲持戒的法门,有修定的众生,就给他讲修定的法门,还有学密宗、禅宗、天台宗的众生,则给他们讲这些法门,可是,佛本身要讲的法门,是能度脱 一切众生的法门,那就是念佛法门。我们能够念佛,是何其光荣!何其殊胜!吻合释迦牟尼佛的本心本怀。
我们来比较,法灭时候的众生,遇见《无量寿经》念佛法门,“随意所愿”都可往生。我们现在的众生遇见《无量寿经》念佛法门,能不能往生?是不是决定 往生?(“是!”)这个叫做“举远摄近”,举未来遥远的时候、一万年之后的众生都能往生,是显示不到法灭的时候,所有众生遇见念佛法门更能往生!
有人讲:“你们就讲念佛法门,佛法都给你们老早搞成法灭了。应该八宗俱弘,则不到法灭时代了。”这样的讲法正确吗?如果这样的讲法正确,释迦牟尼佛 都要受责怪了:“释迦牟尼佛,你干吗就留这一部经,你把所有的经、所有的宗派都留下来,不是就不到法灭时代了吗?”这样的讲法是不懂得佛教是因缘法。所谓 “机尽法则灭,薪尽火则灭”。没有这样的根机了,那么,随机所施设的方便教法自然就熄灭了。不是因为我们一讲念佛,别的法门就灭掉了,如果这样,释迦牟尼 佛首先要受责怪了,“你干吗讲念佛法门?你不讲,不灭多好啊?”释迦牟尼佛讲“一向专念”,善导大师讲“一向专称”,他们都要受到责怪了。念佛也是佛法, 我们念佛反而不是让佛法住世、而是让佛法灭掉吗?不是这样的。众生念佛才能往生,念佛教法存留下来,圣道教法也等于保留下来了。刚才说过,你能往生,就能 成佛,你能成佛,《法华经》、《华严经》都能讲,都能修,何谓不能留下来呢?不是把经典放在柜子里面叫做正法久住,是能够把佛法落实在心中,能够解脱生 死,叫做正法久住。只要有念佛法门,就是正法久住,难道念佛不是正法吗?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云:“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到万年三宝灭尽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众生,听到“南无阿弥陀佛”,一声称念,十声称念,一念信受不疑,念佛的话,个个往生极乐世界。而我们念佛也自然往生。
善导大师,他解释的经典,他解释的教法,能直接贯穿到末法时代,这就叫祖师,善导大师是开宗祖师。有人讲念佛,或有人讲法门,只能够适应一部分众 生,或者只能适应某一个时代的众生,那他讲的就有局限性。善导大师是弥陀示现,他讲的念佛,能够普遍适应一切众生,能够普遍适应任何时代的众生,能够贯穿 到万年以后、法灭时代。其他的,没有这样的力量,所以你讲的,过了几十年,等你死了,人家也忘记了。而善导大师已经入灭一千几百年了,他所讲的教法,仍然 打动着我们的心。这是必然的,到法灭时代,还仍然起着作用的。
前面第六、七、八是《无量寿经》的三段文。第九、第十、第十一是《阿弥陀经》之文
第九文:以念佛为多善根,以诸行为小善根之文。
首先标题将念佛和诸行相比,念佛是多善根;念佛之外一切行叫做“诸行”,“诸”就是种种、很多,这些修行叫做小善根。
《阿弥陀经》云: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是引用《阿弥陀经》的经文。
下面是善导大师的解释: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
临终圣众持华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先看经文。这一段经文是《阿弥陀经》的核心,《阿弥陀经》有三点要义:首先讲极乐庄严,发起我们愿往生之心,接下来就讲往生的方法,就是这一段。底下就讲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来证明,证明什么?就证明这一段:念佛一定往生。所以核心就在于往生的方法。
先提几个问题让大家思考:
首先,什么是“少善根福德因缘”?(因为这一句也是很多人误解的。人们一读到这一句,说:“噢!你看,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我赶紧去修啊,修到很多善根福德因缘再念佛才能往生啊。”这是一个误解。)
第二,“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什么叫“一心不乱”?(几乎所有的人一看到这四个字就乱了,“一心不乱,这怎么做得到?”念佛都在乱了。)
第三,“若一日……若七日”怎么理解,就念七天吗?
第四,“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噢!要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如果心颠倒,就不能往生了”。那怎么能保证临终心不颠倒呢?
如果这几方面不能够正确理解,《阿弥陀经》你会越读越害怕,越读越觉得往生无分。每一句都是一个拦路虎。“少善根福德因缘”——“我哪里能得多善根?”一个拦路虎;“一心不乱”—— 更大一个拦路虎;“心不颠倒”——最后一个拦路虎。那就觉得往生没有希望了。
这部《阿弥陀经》是非常好的经典,但是,如果解释错了,就给我们心中带来极大的不安。自古以来,《阿弥陀经》有很多解释,有的是依天台的教理,有的 是依华严的教理,不是站在净土宗阿弥陀佛本愿的角度来解释,未免和《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本意有所偏差。我们应依据善导和尚的解释为标准。
关于《阿弥陀经》这一段经文,因为人们多有误解,所以,今天根据善导大师的思想来作解释。
第一,关于什么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有人是这样认为的,“你专念阿弥陀佛名号还不够,还要加上其余的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往生”,根据这样的理解,就去行种种的修行善法,以为念佛不足以往生,而落入到杂行杂修、疑惑心当中。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
这样的理解,首先,它不符合《阿弥陀经》的次序,即经文的次第。第二,它和《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本愿相矛盾。《无量寿经》弥陀本愿说:“专念我名 号,决定往生,若不得往生者,则我不能成佛。”如果像刚才理解的,“专念弥陀名号不能往生,必须加上其他的才能往生”,则两经所说,就有矛盾。这是不可能 的,第三,在《观经》当中,引下品上生、下品中生和下品下生,是十恶、破戒、五逆罪人,没有丝毫的善根,而以专念弥陀名号一声、十声得以往生极乐净土。所 以,经中的例证非常明显,如果说专念弥陀名号不足以往生,要加上其他善根福德才能往生,则《观经》下辈三品作何解释?第四,《无量寿经》当中说:万年法灭 之时,特留此经,特留念佛,其时众生,随意所愿,皆可往生。而法灭万年之众生,毫无善根可言,烦恼厚重,恶业无边。他们唯以念佛而得往生,那就不能说“念 佛之外,必须加上其余的善根福德才能往生”。所以,与种种经文都相违背,由此可知,以为“念佛不足以往生,要加别的善根福德作以辅助才能往生”的观点,是 违背三部经说的,是错误的。
这里应该怎么解释呢?善导大师解释为“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前面一句是总的解释《阿弥陀经》从开头直到往生方法这一段,是说明极乐世 界是无为涅槃的境界,所谓“无为”就是远离凡夫的造作,“涅槃”是不生不灭,如《阿弥陀经》所讲的“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这样的境界, 是非常高妙的报土,这么好的极乐净土。下面说“随缘杂善恐难生”,这一句就是解释刚才上面的经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导大师把“少善根福 德因缘”解释为“随缘杂善”,说这样不能往生。“随缘杂善”,就是杂行诸善,就是种种杂行杂修。除了念佛之外的一切善法,称为“随缘杂善”。
善导和尚在《观经疏》里边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除了念佛之外的一切行法,称为“杂善”。杂,是杂多,这样也修,那 样也修。杂,又是杂毒,虽修善法,但内心中掺杂有贪嗔痴的三毒,所以叫杂善。“随缘”,是随着你的根机,随着你遇到的缘分,比如说:遇见一个参禅的人,告 诉你怎样参禅,你去学禅法;遇见一个持戒的,告诉你怎样持戒、持戒功德大,你学持戒;遇见一个读诵经典的,你又跟着去学读诵经典;遇见一个持咒的,又跟着 去学持咒。种种一切称为“随缘杂善”。
在这里,善导大师解释:弥陀名号则是多善根、大善根、殊胜的善根福德。除了弥陀名号之外的所有一切的修行,称为“随缘杂善”,称为“少善根福德”,恐怖不能往生。
这样的解释,首先和《阿弥陀经》的经文次第是符合的。这部经文前面说到极乐世界种种的依正庄严,然后劝导众生去往生,接下来说往生的方法。说往生的 方法,首先要杜绝凡夫的情见,凡夫的思想总以为:要这样的修行、那样的修行才可以去往生。而不知道六字名号的殊胜、尊贵。所以,一般的学净土宗的人,一开 始总不大容易关注到这句名号,以为靠我自己所修的少少善根,以为自己所修行的这一点点,如何去努力,才可以往生,而把六字名号放到旁边。释迦牟尼佛看出众 生的根性,所以首先杜绝凡夫的妄想,说:“这样不可以往生。”然后给我们打开一条道路说:“这样才能往生。”就好像引导水流一样,水流的方向杂乱无章,先 把它不应该去的方向做一条堤坝堵起来,然后在应该引导的方向打开缺口,水就自然向那个方向流淌了。“人心如水”,我们的心都很散乱,都漫无目的,到处漂。 释迦牟尼佛先把一切都给你围起来,说“这里如何如何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掐掉你的妄想,然后说:“唯有这一条道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才可 以往生!”这样,打开我们往生净土的道路。所以,先是说不可以往生的,然后底下开示往生之因:“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 七日……”这就是说明“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是多善根福德,历代祖师都是这样解释的,本身的经文,也是这样的次序。
从道理上来说,所谓“多、少”,乃是相对之词。比如说凡夫当中,或者有人善根比较多——善凡夫;或者有人是恶凡夫,则善根薄少,像《观经》下辈上品、下辈中品、下辈下品都是断绝善根之人。
善凡夫和恶凡夫相比,恶凡夫是少善根;凡夫和圣人罗汉相比,凡夫所修则是有漏有为,则属于少善根福德;阿罗汉和菩萨相比,仍是少善根福德;菩萨的善 根福德虽然丰厚,若和佛相比,仍然是少善根福德;诸佛相比,唯有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最尊第一,所以,十方诸佛赞叹弥陀光明不可能及,“阿弥陀佛最尊第一, 诸佛光明所不能及”,佛与佛相比,唯有六字名号具足一切善根功德。凡夫所修的种种善法,若和六字名号相比,通通是少善根福德因缘。
善导大师作这样的解释。
极乐世界既然是无为的、远离凡夫造作的、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而我们凡夫所修的一切善法,都是有为有漏的,所谓有漏功德、不实功德,是颠倒善果,所 谓“三世佛怨”,不能达到无为、无漏。佛法是讲因果相感的道理,有为、有漏的善根功德能够往生到无为、无漏的涅槃境界吗?以有漏功德为因,不可能到达无 漏、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我们凡夫所修的,哪一位不是有生有灭的?比如说行布施,拿出一百块,过一段时间就灭掉了,建一座宏伟的寺院,过一段时间也倒掉 了。无论如何修行,在此世间所修的,都是生灭法,都是有漏法,和极乐无为涅槃界不能相应,所以,不能往生到涅槃境界。
只有因是无漏,果才得无漏。因是不生不灭的功德,果才可以达到不生不灭的境地,所谓“因果相顺”。下面说“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我们 凡夫连少善根随缘杂善都难修了,何况修到之后还不能往生。那怎样才能往生呢?底下说“故使”,所以使得。众生的苦恼、众生缺少善根发起了如来的大悲愿心, 如来为我们选择要法,“要法”是根本之法、唯一之法。什么样的要法呢?“教念弥陀专复专”,教我们五浊恶世众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专而又专。这是释迦 如来为我们选择的,更是阿弥陀如来在因地为法藏比丘的时候为我们选择的,佛说:“你称念我的名号,往生我的净土。”
前面的经文是这样的:“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闻说阿弥陀佛”,闻谁说呢?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释迦牟尼佛为我等选择,可知 这个念佛法门就不是随缘杂善了。所谓“随缘”,是随自己的根机,随你周围的缘分,随人家告诉你。我们念佛法门呢,是释迦牟尼佛亲自为我等所选。这一部《阿 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经典,没有任何人问。如果有问而答,或许叫随缘开示,可是呢,是无问自说,没有任何弟子来请问,释迦牟尼佛亲自开演。那就 知道:是他本身最想说的法门。
我们和人谈话也是一样的,比如跟对方谈话,说了半天,你内心的一句话还没有说出来,对方也没有问到,一看时间快到了,马上要走了,到最后找了个机会,人家不问,也要把它讲出来了,因为这是你来到这里最想讲的一句话。
释迦牟尼佛也一样,来到娑婆世界成佛,最想说的教法就是念佛往生,到临涅槃的时候,诸大弟子没有这个智慧,一个也问不出来,连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菩 萨都默然无语。释迦牟尼佛一看,我快要涅槃了,不说就没有时间了,所以不等你问,他自己开口说话了:“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 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彼佛发广大誓愿,称念名号,决定往生。”释迦牟尼佛话音刚落,十方诸佛异口同声说:“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 所护念经。我等诸佛通通出来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说决定无虚,罪恶凡夫称念名号决定往生!”这不光是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也是十方诸佛的本意,证明这个教法 高贵殊胜。
所以说:使得如来选要法,教我们念弥陀名号。要怎样念呢?“专复专”。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是某一位法师教的,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来教的,我们 的本师很高哎,“教念弥陀专复专”,若依《阿弥陀经》来专修念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教导,也是阿弥陀佛亲自为我等发的本愿。“专复专”是两个“专”字, 是殷勤恳切地教导我们:“你一定要专修念佛啊,你不能走偏了道路啊!”说一遍还不够,还要再次、三次地叮咛我们:“念弥陀名号要专复专啊,其他的修行你不 能成就啊,是少善根福德因缘,凡夫众生你不能修行啊。那是相应圣道法门根机的修行,于五浊恶世、末法时代众生不能相应,你唯有这一条道路。”所以,再三恳 切地叮咛。
在这一部《阿弥陀经》当中(《阿弥陀经》才一千八百多字),释迦牟尼佛三十六次地呼唤舍利弗的名字,说:“舍利弗……,舍利弗……,舍利弗……”这 一部经非常的殷切,佛非常的慈悲,一卷《阿弥陀经》总共才十来分钟就念完了,任何人跟别人谈话,对方的名字十来分钟之内也喊不到三十几次。而释迦牟尼佛这 样反复地告诫舍利弗,也是告诫我们末法的众生,要专念弥陀名号。
“专复专”,一个“专”是外表,前面说了五种正行,还有杂行,舍杂行,归正行,这就是专。在正行当中,由助业进入正定之业,专称佛名,就更进一步,叫“专复专”。外表是专称弥陀名号,内心是专仰弥陀本愿,内外一致叫“专复专”。
你外表表现为专修念佛,内心怀疑“到底能不能往生?”内心不专,那还不能叫专。外表虽然是专,内心说:“如果我能打坐,能开悟,我才不念佛呢,我要 去开悟,我没办法开悟,只好念佛,有什么办法呢?如果我能诵经,能持咒,能出家,我才不专修念佛呢,我修别的法门去。”这样外表虽专,内心不专。
外表也专、内心也专,即使能出家修行别的法门,也要专修念佛法门;即使能开悟,能修密,能修禅,也舍而不修,专修念佛,为什么?这个法门最殊胜。
念佛法门有阿弥陀佛本愿作为保证,十方诸佛证诚护念,没有其他功德超过这句名号。凡夫种种修行,都是有漏造作。你会打坐,法藏比丘不会打坐吗?他打 坐的功德,他禅定的功德,他所修的一切功德,都收摄在六字名号里面,而把六字名号无上的功德给你,你还嫌有所不足?任何大菩萨所修行的,也不能超过六字名 号的功德。所以,这样知道以后,就深怀此名号功德大宝,不舍称名。
《往生论》里面讲:“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本愿所成就,遇到的人,没有一个空过,都能够解脱生 死,往生净土,能够让我们快速满足,如前面经文所说“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所以,能令一切造罪凡夫快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无有不足。这样念佛,叫做“专复专”,外表也专,内心也专。
有人讲:“我已经专念、专靠阿弥陀佛了,已经仰靠这个法门了,我也可以学学别的法门吧!”这样,也不是专。我们应专修念佛,不能够转移。经文是这样 说的:“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四、五、六、七日……一心不乱。”“专复专”就是解释“一心不乱”。一心就是不二心,不二就是专;不乱,就是不 杂乱,不杂也是专,所以善导大师就用“专复专”来解释“一心不乱”。你能专复专,就叫一心不乱。“一心”就是对阿弥陀佛一心一意,不怀疑;如果怀疑,就叫 二心、三心。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心中说:“到底能不能往生?”这叫不叫一心呢?这显然不叫一心了,这叫疑心。一心就是唯仰靠这一尊佛,唯专称此佛之名 号。你念着阿弥陀佛,觉得心有不足,往生有所不定,然后要去修别的教法,诵别的经,你多诵一部,就是二心,再诵一部,就是三心,再学一个法门,学了很多, 学了五六个法门,那你就是五六个心了,是不是这个道理?
就跟交朋友一样,年轻人谈朋友,你总要一心一意才好,你跟这个人谈,然后再挂两三个,那叫三心二意,如果同时七八个,那叫七心八意。心里面只有一个对象,只有一个你所敬重的人,这叫一心一意。
念佛当然也是这样。十方诸佛都值得我们敬重,但是,往生净土是阿弥陀佛发的誓愿,而十方诸佛也没有说“你专念弥陀名号,我等有意见”,没有意见哪! 十方诸佛都出广长舌相,“这样就对了,我们就高兴了,也满足了我们的悲愿,不然我们成佛,成佛的目的是度众生,结果你修其他法门,不能到净土,不能成佛, 我等诸佛都要落泪。现在专称弥陀名号,正好满足了我等一切诸佛的大悲愿心!”他们都鼓掌,都欢迎,都鼓励我们,所以经典里讲“出广长舌相”。
所谓“不乱”,有不杂乱、不动乱两层含义。
不杂乱:不舍掉念佛法门而去学杂七杂八的法门,你一学就杂乱了。为什么会杂乱呢?按照你的本意也不是坏想法,“念佛之外再学学不好吗?”想法虽好, 但是探知你的内心,是聊存怀疑之心,所以再修种种法门,是不是?你们想想自己的内心,是觉得专念弥陀名号往生或许有所不足,然后再想去学其他的,这就不好 了,这叫杂乱。
第二叫不动乱。什么叫不动乱呢?人家再怎样说:“哎,某某,你大字不识几个,念佛也没有达到什么样的工夫,也没有工夫成片,也没有清净心,你持戒也 不严格,还没有吃长素,你这样念佛能往生吗?你跟我一道学咒,然后消业,业消掉之后再念佛,大概差不多了。”你听到后,内心动乱不动乱?你听到后,心里面 说:“哎,某某讲的是很有道理的。”那就动乱了,就动摇了。一想,“这样往生可能是不行,就这样只是念佛就能往生吗?”你是不知道阿弥陀佛的誓愿:专称名 号,必然往生!为我们作了保证。所以,如果碰见这样的人来跟你讲,你就对他说:“谢谢你的好意,我已经听到了阿弥陀佛誓愿里给我讲了,专念名号,一定往 生,我不怀疑了。我虽然没有智慧,可是六字名号里面有智慧,我就专念六字名号;我虽然没有功德,可是六字名号有功德,我就专念六字名号,决定往生。”这叫 不动乱。
善导大师底下说:“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这是解释“若一日、若七日”的意思。经文当中说“若”,“若”就是或者,不定之词,或者一日 一夜,或者二日二夜,或者三日三夜……这里说“七日七夜心无间”,就是七天心不间断。不间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信心相续,无疑心间杂、隔断。
是心无间断,若说念佛无间断,则很难做到。晚上睡觉嘴巴就不能念,嘴上虽不能念,心里边并没有怀疑,心里边并没有说:我睡觉睡着了,我就怀疑阿弥陀 佛了。然后第二天早晨一醒来,昨天信得好好的,就因为晚上睡了一觉,结果早上起来,你看,就怀疑了。不是的。昨天信念佛必生,今天还是一样,没有改变,叫 “心无间”。
我们虽然这一晚上没有记得,没有回忆,但是第二天起来仍然是这样认识的。所以我们晚上睡觉睡着了,虽然没有把名号挂在嘴上,但是,第二天一醒来,仍然一样,不怀疑,仍然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叫做“心无间”。
这里的七天也不限制七天,经文当中是有省略号的,“若六日,若七日”后面“若八日,若九日……”总而言之,时间长短不定,是一直到他临命终时,在这 个过程当中,念佛的人是一心不乱的,不改变题目的,是以这个为原则。所以,下面接着的经文是“其人临命终时”,就是说这样的心态,一直延续,一直到他临命 终时,永不改变。所以讲:若七日,若八日,若九日,若一个月,若两个月,若七个月,若一年,若二年,若七年……一直到你临命终时。所以善导和尚底下解释 说:“长时起行倍皆然。”如果不止七天,往后面延续,也一样的,加倍的也一样,比如说两个七天,十个七天,七个月,七年,“长时起行”,这叫做“上尽一 形”、“一向专称”,一辈子就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改变题目。这样一直念到什么时候?我们专修念佛的人,当然是一辈子念“南无阿弥陀佛”,从现在开 始,直到此一生已尽,决定往生!
“今生念佛决定往生!”这样信定以后,一辈子念佛,直到命终。并不是现在觉得:我这样念佛往生不定,然后加倍用功努力,到临终的时候念出来一句,然 后才往生决定。不是的!是现在念佛,往生已定,声声念念往生已定,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无上功德,决定往生;念第二句“南无阿弥陀佛”,也是无上功 德,决定往生;第三、四、五、六,乃至千万亿句,都是声声念念当下就是决定往生之业。像《观经》下品罪人,一称“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往生,是因为这句名 号本身当下就具足了我们往生的功德,所以,每一声、每一念都具足往生功德。并不是千万声、千万念以后才具足往生功德。
正因为声声念念当下具足往生功德,所以,每一声念起来,内心都欢喜踊跃,“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声无有不足;“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声也无有不足!每一念、每一念的念佛,都是信心的念佛。
如果说这一念往生不定,那下一念也不定,每一声、每一念的念佛,都是疑心的念佛,你就一直疑到临终那一念,还是疑心的念佛,是不是这样?如果这一句 “南无阿弥陀佛”不足以让你了生脱死,那第二句能让你了生脱死吗?还不够,那么一万句也不够,你每一句、每一句都不够,哪一句够呢?
要知道:每一句念佛当下就够决定往生。所以善导大师讲:“南无即归命,阿弥陀佛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决定往生。所以阿弥陀佛本愿是说:“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下至一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一声名号当中,就含有了一个人这辈子往生的一切功德。那我们声声念念地称念,当然决定往生。
“临终圣众持华现”,现在我们不改变题目了,到我们临终了,我们平时活着的时候,或许没有这样感通的能力,看不到,佛菩萨虽然在眼前,我们也见不 到。但是,到临终就不一样了,临终属于阴阳交接,是娑婆到极乐转换的时候,这个时候,人家看不见,命终之念佛人就看见了,诸佛菩萨就显现在面前,“圣众持 华现”,“现”是显现出来,“圣众”就是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莲池海会诸大菩萨,拿着七宝莲花,驾着五彩祥云,天空鸣着鼓乐,诸天普散妙花,来到这个临 终人的面前。这个人怎么样?——这个人就是我们各位啊!欢喜不欢喜?欢喜啊!一看,高兴坏了,所以,“身心踊跃”。这个“身心踊跃”已经不是他的色身了, 他的神识一念之间就已经上了金莲花,坐上莲花宝座了,刹那之间随佛之后往生净土,莲花化生。
在这个世界,她只是轻微地叹了一口气。我们这个世界,医生说她死了,旁边不学佛的儿女说“我妈落气了”,不知道这个世界寿命一绝,立即获得极乐无量寿。此处的凡夫浊眼一闭,已经到净土开佛眼了。所以叫做“身心踊跃坐金莲”。
我们来看经文:“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关于“心不颠倒”人们也担心说:“我怎么能保证临终的时候一定心不颠倒呢?即使专修念佛,或许有车祸啦,特别是现在,心血管病啦,脑溢血啦……怎么能保证呢?”这个大家不要误解。
这个“心不颠倒”,不是你自己有能力心不颠倒佛才来接你,是你快命终而没有命终的时候,佛就先来接引你了,然后你的心不颠倒。
经文的次第是这样的:“其人临命终时”,临命终还没有命终,还在喘气,好好的,眼睛睁着,已经快命终了,这个时候,阿弥陀佛就来了。阿弥陀佛一来, “其人终时”,他就命终了,“心不颠倒”,因为阿弥陀佛一来,就放大光明,慈悲加佑。玄奘大师所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就是这部《阿弥陀经》的异译 本)这样说:“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佛的慈悲加持你、保佑你,使得念佛的人心不散乱、不动乱、不惊慌,是佛的慈力。经中讲“此人以见我故,心得欢 喜”,一见到阿弥陀佛了,当然就欢喜了,那就正念现前,转所有妄念成为觉心,自然心不颠倒。这是佛加持的力量,不是我们自己先有能力心不颠倒佛才来。 “哎,你没有心不颠倒,我不来”。不是这样的。佛当然知道你这个时候被痛苦逼迫,非常困难,所以更加要来搭救。平时都有无量的光明照耀摄取我们,而这时候 更加是放大光明,更加放出八万四千光明,来加倍地加持我们、护念我们。像母亲对孩子一样,平时虽然照顾小宝宝,很爱护他,如果这个小宝宝发烧了,妈妈就格 外的细心,十倍地爱护,是不是?当然了。我们平时身体健康,佛都保佑我们。难道我们临终的时候佛会说:“哎,你没有心不颠倒,没有正念,我不理你了。” “患难之际见真情”,越是苦难的时候,越体会到友谊的珍贵,越体会到父母的慈爱,越体会到阿弥陀佛不舍的慈悲。所以,众生临终之时有种种苦难,佛特别给我 们保证,在四十八愿里面专门给我们发了一条愿说:“临命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目的就是来安慰我们,加持我们,让我们心得清 凉,心住正念,消除一切恐怖,一切冤亲债主在佛光照耀之下自然化解,一切魔业、魔障自然不能侵犯。你想,佛都来了,观音、势至都来了,诸大菩萨都来了,那 还有什么人能够侵犯呢?所以受到保护。
底下就说了:“即得往生”,当下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一段经文,如果依据善导大师这样的解释,我们读起来心中就非常的亮堂,非常的安慰。这样的话,《阿弥陀经》的宗旨和《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本愿就 完全一致了。弥陀本愿是专修念佛往生,《阿弥陀经》讲的也是专修念佛往生。跟《观经》下辈三品也毫无矛盾,完全一致,《观经》下辈三品是一个毫无善根的 人,是十恶、破戒、五逆罪人,专念弥陀名号往生。这里也一样了。
那有人说:“未必这样。前面还有一句经文,‘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我们哪一个人敢讲“我一定是善男子”呢?难道恶男子、恶女 人念佛就不能往生了?不是这样的道理。祖师解释说:你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你不念佛(而行善),是世间的善;你念佛,是佛法讲的 “善男子、善女人”。
这有经证,在《观经》的下辈上品文中,回去大家可以查阅。下辈上品是一个造作十恶重罪的众生,他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告诉他,称念了一句“南无阿弥 陀佛”,“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他念了一句,这个时候,阿弥陀佛化身来到他的面前,赞叹他说:“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按 照他本身造的业,是十恶罪人,可是念了一句佛,阿弥陀佛赞叹他为“善男子”。
那我们各位念的就不只一句了,我们造恶也没有达到十恶,当然是“善男子”。
佛法是这样子的,若能念佛,就转恶为善。
第十文:十方诸佛等护念念佛行者之文
这是根据《阿弥陀经》的经文意义,但引用的是善导大师的《观念法门》、《往生礼赞》。“护”是保护,“念”是忆念。十方诸佛保护、忆念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人。
如果不是念佛的人呢,就得不到保护了。不是念佛,那你要达到菩萨的级别,才受十方诸佛的护念。经典都有明说的:在凡夫地,得不到护念。
《观念法门》云:
又如《弥陀经》(意)说:
若有男子、女人,七日七夜,及尽一生,
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
前面这一句是善导大师解释上面《阿弥陀经》那一段经文。把“善男子、善女人”的“善”字略掉,“若有男子、女人”,就通指一切人,怕人家误解说“善 男子、善女人才有分,那我可能没有分……”所以略掉,经文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是指念佛众生,称为“善男子、善女人”,所以不矛盾。“若有男子、女人, 七日、七夜,及尽一生”,即是解释前面“若一日……若七日”,“若”是不定词,和《无量寿经》里的“乃至十念”是一样的意思。“乃至十念”是从多到少, “若一日……若七日”是从少到多。底下说“及尽一生”,你不止七日七夜的寿命,还有八日、九日……就是一生的寿命;如果不到七日,一日就命终了,就是“若 一日一心不乱”;二日命终,就是“若二日一心不乱”,依此类推。若半日命终,那就“半日一心不乱”;若一小时、若十声、若三声都一样。
“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把“一心不乱”解释为“一心专念”,和《无量寿经》“一向专念”的意思是一样。这个谁都做得到,这个并不难。
关于“一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安心方面的,一种是工夫上的。净土宗都从安心上来解释,圣道门因为不了解净土门的安心,总是从工夫上来理解。
“安心”就是说,“我一心一意靠倒这尊佛,不改变,没有二心”,这叫一心,谁都做得到。比如父母对儿子说:“你要一心读书。”他就不会问父母“我怎 么一心读书?除了读书,我心里面还要想别的事,放学回家路上,看见一只蚂蚱,我还在那儿玩了一下,这算不算一心?”这孩子不会这样问的。领导对部下说: “你要一心工作。”这都是我们做得来的,是要安心,然后好好来做这件事情。佛告诉我们说:“你要一心念佛,你不要想七想八,你不要怀疑念佛不能往生。”你 好好念佛就好了,这叫一心。
“工夫”的一心是什么呢?就是我念佛、我行持的工夫达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就证得阿罗汉果位了,理一心不乱就是达到登地菩萨果位 了,破无明、证无生法忍了。那没有一个能做得到的。所以,那样的解释,不是我们凡夫做得来的,也不是净土宗的解释。这一部《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为五浊 恶世众生说此难信之法,五浊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众生都善根薄少,哪能达到事一心、理一心不乱呢?佛说法被机,决定不会要求凡夫做你做不 到的事情,就是叫你要一心念佛。所以,善导和尚解释说“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这样就对了,我们都做得到。
所以,同样的经文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解释引导不同的修行。解行不同,专杂有异。我们依弥陀示现的善导和尚的解释,是最稳当、最正确的。
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
这样的众生就日夜获得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共来护念。有多少佛呢?经中经常比喻说“恒河沙”,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 河,跟我们中国的长江一样,几千里长,四十里宽的河床,都是细细的沙子,非常的细,金色的沙子。一把沙子有多少粒,数得过来吗?一把沙子不知有多少万粒 了;那么,房子那么大一块地方,沙子有多少呢?数不清了;那么四十里宽、几千里长的一条河流两边的沙子是多少粒?那就数不清了,所以,经中经常用“恒河 沙”来比喻。恒河沙等佛都来护念,东方有恒河沙的佛也来护念,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六方都来护念。我们一个小小的凡夫,就称念六字“南无阿弥陀 佛”,得到这么多佛的护念,你还不满足,这就叫不知好歹了,你就不知道念佛法门的尊贵了,再学别的杂行杂修,不得诸佛护念,你多可惜啊!
故名“护念经”。
所以这部经又叫做“护念经”。经中这样说的,“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为什么叫护念经呢?善导和尚解释说:“念佛 之人,六方恒河沙诸佛常来护念,所以叫护念经。护念之意者(护念的含义是什么呢?),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 除不至心。”诸佛菩萨来护念,恶鬼、恶神就远离了,不能得到报复的机会。
如果你不念佛,恶鬼恶神(我们生生世世和众生结的恶缘),他就找机会来报复你,你稍不留神,得了一种恶病,到医院怎么看也看不好,原来是恶鬼恶神来找你麻烦,所谓业障病。或者稍不留神,出车祸了,是你前世损害了人家的性命,今生他来报复。
所以,我们在这世间,做人很危险,真的非常危险!我们加害给一切众生身上的杀生之罪、偷盗之罪,都要回落到我们身上,无量劫来,我们做了多少?今生 你还在这里平平安安,那一定是诸佛菩萨的慈悲,不然的话,你哪有这样平安呢?你出门一天遭八次车祸都不为多,你害了多少众生啊,杀了多少性命啊?你要这样 想一想:你看自己一顿吃鱼吃虾,吃了多少?那些鱼虾变成人,它会放过你吗?业报来感,就知道,它不是故意来找你,自然而然就来了,它不需要记得,这是业 报,因果报应。它投胎做人了,你也做人了,说不定你就死在它的手上,因为它当初死在你的手上。
像梁武帝那个时候,有位国师有神通。有一天,梁武帝要下棋,下棋的时候,就跟门口的卫兵讲:“今天我下棋,什么人来我都不见。”这时,刚好国师来 了。卫兵说:“大王下棋,不能求见。”国师坚持要进去。卫兵通报说:“国师来了,您看见不见?”梁武帝没听到,正在下棋,说了一个“杀”,吃掉对方一个 卒。卫兵一听,“噢,大王说不见,他硬要来见,大王说‘杀’”。出去就把他绑着杀掉了。杀了之后,大王下棋下完了,就来问:“今天讲好的,国师要来,来了 没有?”卫兵说:“来了。”“来了怎么没有叫他进来啊?”门卫说:“叫他进来了。”“进来到哪里去了?”“进来把他杀了。”“好大胆!怎么敢把国师都杀掉 了?”门卫说:“我们进来禀报,大王你说‘杀’,就杀掉了。”梁武帝就后悔不已了,就问:“国师临死之前说了什么?”卫兵就复述了国师临死之前讲的话:假 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然后还说,在多少多少生以前,梁武帝是一只蚯蚓,国师当时是一个小沙弥,小沙弥有一天锄地,用一把锹,一 锹铲下去,蚯蚓当下两段了,这是无意当中把蚯蚓杀死了。所以,到今天,梁武帝也无意当中说了一个“杀”,就把他杀掉了。
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我们还有意到街上买鱼,“这鱼好看不好看,肥不肥,活不活?”这个罪业很大啊!回家来,杀啊,烧啊,然后请客说:“来来来,多吃一点。”你说那鱼听到,它高兴吗?
我们造这么多罪业,可以讲:人生的凶相非常的多。要多念佛,念佛诸恶鬼神就不能得便,也没有横病、横死,不会得那些古古怪怪的病,也不会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在你不知不觉当中就消失了。所以,一称“南无阿弥陀佛”,灭掉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我们的罪业太多了,有人说:“佛菩萨不保佑我。”你这是太不懂事了,不知道保佑了你多少,化解了你多少罪业,你不知道啊!现在的世道,天灾人祸,时 时处处发生,而你今天上街能够平安回来,佛菩萨保佑了你啊,不然你还不知道受什么罪呢。因为我们过去的罪业确实太多,有这样的罪业,如果念佛,它自自然然 就消失了,叫“自然消散”。所谓“自然”,就是不是在我们众生的思考范围之内,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自然就没有了。比如晚上睡觉,月亮自然照着你,你 睡着了,不知道,它也照着你,并没有说你知道它才照。我们念佛,我们不知不觉当中,罪业消除,逢凶化吉。
“除不至心”,除非你不是真心,你怀疑,“哪有这么回事?”那就效果差了。所以,人有诚心,佛有感应,有一分恭敬,得一分成效。念佛不可怀疑,往生更不可怀疑。
《十往生经》云:
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
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
“彼佛”就是阿弥陀佛,“遣”就是派,派了二十五位菩萨保护你,光是佛还不止呢,菩萨也来了。
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昼、若夜,
一切时,一切处。
白天,晚上,任何地点,怎么样?
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都保护着我们,比父母保护自己的独生子女还要慈爱、呵护千万亿倍都不止。父母虽然爱子女,但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你牵一个小孩子上街,说不定还丢掉 了,你虽然想保护他,哎!一转眼,小孩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佛菩萨就不一样了,有他心道眼,有无量慈悲,有光明智慧,二十五位大菩萨跟在你后面,如影随 形,你看你走路多么地神气啊!念佛人走路都是神采奕奕的,为什么?你在前面走,知道后面有二十五位大菩萨,头顶上空还有很多诸佛,当然了!经中说:念佛之 人身上放四十里光明,一切恶鬼恶神早就退散了,一切善神善鬼合掌恭敬:“噢,念佛人来啦!”
又如《观经》(意)云:
若称、礼、念阿弥陀佛。
“称”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礼”是礼拜南无阿弥陀佛,“念”是忆念、想念阿弥陀佛。
愿往生彼国者,愿往生极乐净土的,不是说你专门求人天福报的。
彼佛即遣无数化佛,无数化观音、势至菩萨,护念行者,复与前二十五菩萨等,百重千重,围绕行者,不论行住坐卧,一切时处,若昼若夜,常不离行者。
无数化佛,无数化观音、势至菩萨,百重千重,团团围绕,不论行住坐卧,不离开你。就怕你改变了,心中怀疑,放弃了,“我念佛哪有这么大好处,我修别的法门……”你自己的心一改变,诸佛菩萨自然就消退了,那样损失就大了。
有一个例子:北京有位居士,叫青明慧,她有一个感应。她生病了,在医院注射一种药,一下子昏迷过去。人家看她昏迷了,其实她不是昏迷了。她醒来就告 诉大家:“哎呀!真的是念佛之人二十五位菩萨常来保护啊,以前只在经典里看到。”她真的见了观音菩萨、地藏菩萨、韦驮菩萨,还有很多菩萨,她不认识,都在 旁边坐着,都在旁边护念她,高兴得不得了!真的是这样的。所以,佛经讲的话,决定不会虚假。
法然上人讲:“三昧道场虽狭,而无数圣贤侧塞(念佛的地方叫三昧道场,我们今天大家在这里念佛就叫三昧道场,虽然很狭小,但是无数的圣贤把肩膀侧着 挤进来,为什么?保护你啊);念佛草庵虽隘,而恒沙圣众云集(念佛的茅草棚虽然很局隘,但是无数圣众都在空中云集,为什么?也是来护念你)。若人不念佛, 则恒沙圣众,一个不接;无数化佛,一佛不来。念与不念,得失天渊,行者应知。”
若不念佛,这些圣贤会来吗?一个也不来,一佛也不来接。若念佛,十方诸佛都出广长舌相,而伸手要迎接你、援救你。所以念佛与不念佛,就有这么大的差别。我们应当常行念佛。
前面讲到念佛的时候,第三文、第四文讲到专修念佛,也有一则公案,是一个现实的专修念佛往生的例子。这事发生在甘肃省徽县柳林镇,有一对姐妹,妹妹 叫王彩芹,她什么经都会读,什么咒都会持,宗教还没有开放的时候,她们家就保护了一个和尚,这个和尚就教她念早晚功课,后来政策一开放,早晚功课人家都不 会,她都会背,所以,人家都非常尊敬她。她念《大悲咒》非常有感应,如果有人生病了,她持几遍大悲咒的水,给病人喝下去,马上就好了。她还会安土地、安灶 神,什么都会,所以是在当地颇有名气的一个人,人们都向她请教佛法。
她有一个姐姐,跟她恰成对比。她姐姐不识字,当时也没有学早晚功课,只会念佛。1986年农历二月初五,她姐姐带信来,说得了食道癌,已至晚期,希 望她去帮着念几天佛,送一送。王彩芹就去了,去的时候带了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后来出家了(这事是这位师父亲自告诉我的,所以是决定不会虚假的),这个小孩 也很有特点,她从小就喜欢念佛,喜欢念咒,不喜欢念书,她读书的时候,老师在上面上课,她在底下念《大悲咒》,上山割猪草、打柴,东西往那儿一放,先念几 遍《大悲咒》再说,然后再去干活,所以王彩芹老居士很喜欢她,就带她一道去给她姐姐念佛。念完佛就回来了,回来之后过了三天(即二月初八),她姐姐那边又 带信来说:“你姐姐已经往生了。”王彩芹老居士一听,心里非常后悔,这次又带上那个小孩(就是后来的那位出家师父)去了,路上跟她讲:“我真的很后悔,三 天前我们去念佛的时候,我姐姐亲口告诉我,她要往生了,叫我送送她,可我当时没有相信。”
情况是这样的:她姐姐跟她讲:“妹妹你不要走了,我这几天要往生,你念佛送送我。”王彩芹老居士心想:我念经、念咒什么都会,虽然听说有念佛预知时 至的,我也念佛,也求生净土,我还没有预知时至,难道姐姐你一字不识,就能预知时至吗?她内心里不相信,她怀疑,“可能没那么简单吧”,怀疑归怀疑,不过 不妨问一下,就问她姐姐:“你怎么知道要往生呢?”
姐姐就讲:“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观世音菩萨拿了一瓶盐水,打点滴,来给我治病(她是食道癌晚期),我对菩萨讲:你不要给我治病了,我不要治了,在这个世间做人太苦了,请菩萨大慈大悲,早一点接我到净土去。”
她问:“菩萨怎么对你说呢?”
“菩萨讲:‘二月初八早晨五点我来接你。’所以请妹妹留下来,时间也不长。”
王彩芹老居士虽然听到这样动听的感应,还在怀疑,心想:虽然菩萨托了这个梦,但是梦也未必是真的,我姐姐她实在不会什么修行,就会念一句佛,我还是不敢相信。但是又不好明说,就对她姐姐说:“我家里的小孙子要照应,他要上学,我要回去为他做饭,实在没有时间。”
她姐姐说:“你真没有时间,也不勉强,那就算了,你就回去吧。”
所以,你看看,二月初八马上报信说她姐姐往生了。她当然后悔了,她说:“你看,我姐姐再三恳求我,把菩萨的梦也告诉我,让我留下来念两天佛,我都没有满她的愿,知道她真要走,我无论如何也要留下来啊。”这样,两个人就赶到她姐姐家。
她姐姐的女儿也从外地回来侍奉母亲,王老居士就问外甥女:“你母亲走的时候情况怎么样?”
外甥女就讲:“今天早晨(即二月初八)四点多钟,我母亲就喊我起来上香,说:‘阿弥陀佛、观音菩萨都来了,你去上香。’我就去上香了(北方都睡炕, 那个时候还很冷)。我刚下炕,还没有上香,满屋子非常香。上香回来,母亲就问我几点了,事先母亲已跟我说了二月初八早晨五点钟要走,所以我心里边就有个主 意:不能讲。其实五点已经到了,我告诉母亲说:‘现在才四点多钟,还不到五点。’(意思是能够挽留半个小时也好)我母亲说:“你不要骗我,时间到了,我要 走了,我看见佛菩萨都来了。”就合掌念几句佛,往生了。”
这就是专修念佛、一字不识的老太婆,却走得这样殊胜。王彩芹老居士听到这里,心里非常感叹:“看我姐姐一字不识,专修念佛,走得多么好!”感叹归感叹,人的根性真正不一样,据说这位王老居士到现在还没专修念佛。
那位小孩已经出家了,作师父了,回去劝她说:“你要专修念佛啊。”
她说:“我也知道专修念佛好,师父们都教我专修念佛,可是我就是舍不得那些经咒。”还舍不得其他的东西。
所以,大家应该知道:求往生为大利益,应该专靠佛的誓愿,专修念佛。
母亲走了之后,女儿非常想念母亲,经常哭泣,有一天就做了一个梦,梦见她的母亲穿着菩萨的衣服,非常漂亮,年轻,庄严,像天人一样,像菩萨一样。更 为奇特的是,她母亲从空而来,骑着一个跟文殊菩萨所骑的一样的青毛狮子。女儿一看见母亲,就很高兴了,也很伤心了,抱着妈妈的腿就哭了,她妈妈就对她说: “你不用伤心,你好好念佛,三年之后,我来接你。”说完之后,一脚就把女儿蹬开,然后又坐着青毛狮子,腾空而去。醒来之后,女儿想:哎呀!不行,三年之后 我不能往生,我的孩子太小了,我要等她长大了再说。
现在时间过了十七年,这个女儿还在。各位,是不是太可惜了?太可惜了。所以,往生极乐世界是很容易的,就像这个妈妈一样,跟她讲好了“你念佛,三年之后,我来接你”,她会不来吗?
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亲父母,你不要以为你家里的才是你父母,那只是一起轮回到人道当中的父母,就是这个缘分而已。阿弥陀佛的慈悲,超过我们人世间父母不知道多少万倍啊,他亲口讲“念佛来接你”,他会不来吗?你还担心他会骗你吗?
所以,我们人就信凡夫,不信佛,如果我母亲给我讲的,“哦,我相信哦!”佛给我讲的,“哎!有那么容易吗?”反而怀疑。
要知道,佛在没有成佛之前,也在六道当中,乃至修菩萨行的时候,还和一切众生结缘,和我们作父母兄弟,所以,佛看我们众生,过去,都看得清清楚楚, 未来,也看得清清楚楚:“在某时、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地点,那个时候,你某某人叫什么名字,那个时候,你在为我做子女,我就是你的父母,而我现在成佛了, 我当初的子女,还在六道轮回!”你说这尊佛他心里愿意吗?他当然要以百千万亿的方便救你啊!佛救众生是天经地义的事,比父母的情感还要自然,出于天真,佛 度众生,他没有说“这个人是好人是坏人?”都是他的儿子啊,还有什么好坏?所以说众生在迷茫当中,是愚痴众生,而佛并不以人类善恶的观点来判断,任何再恶 的众生,是因为你迷茫,被无明、被烦恼遮蔽,不能自在,才造罪造业,若能念阿弥陀佛,一念回心,阿弥陀佛绝不嫌弃,你就是他失散多年的子女,是他流浪多年 的浪子。阿弥陀佛看见你了,他会把你丢掉吗?他会把你舍掉不救你吗?不可能的事情。
大家读过《法华经》,《法华经》里边有一个比喻,叫“穷子喻”,非常能说明佛的慈悲,这个比喻是这样的:
穷子是一个贫穷的儿子。说有一位大富长者,很富裕。他有一个独生儿子,小的时候就丢掉了,散失了,我们可以想象,这位大富长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着急, 想找到他的儿子。这样找了几十年,也没有找到,到处找啊到处找,渐渐地,大富长者也老了,他有很多的田园家产,他说:“虽然我这么多的财产,我唯一的儿子 却不知在何方,那我交给谁呢?”所以,更加急切地去找他失散多年的儿子。到了一个地方,大富长者就驻扎下来。
他的儿子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外面流浪,也不知道他的父母是何等身份、是何方人氏,只是到处给人家打短工。他想:我生下来就是一个贱民。当然干最苦、最脏、最累的活。或者今天在这里干一天活儿,明天到那里干一天活儿,吃了上顿愁下顿。
说来也巧,有一天,他刚好路过大富长者的庄园,本来想在这里找一份工作,探头一看:噢!这家豪门大宅,里面有一位威严的长者,周围有很多侍从,门前 车来车往,车水马龙。他一看这样威武庄严的长者、这样的宅第,“啊!我这样的贱民,哪里有资格到这里来找一份差事做?我还是赶紧走比较好,免得时间长了惹 出是非,说不定卫兵会出来把我抓起来”。他这样想了,就准备拔腿后撤。
这时候,他的父亲(就是大富长者,当然这位穷子不知道了)抬头一看,刚好发现了他,“哎!这不是我失散多年的儿子吗?”他还认识,心中非常高兴,马上对左右讲:“你们赶快去,把这个人给我请回来。”
穷子正在犹豫不决之间,忽然发现里边走出两个人,心想:完了!这可能是来抓我的。拔腿就跑。
那两个人奉大富长者之命,穷追不舍,跟在穷子后面喊。越喊他,他越跑得急。你想,穷子又饿、又累、又瘦,哪能跑得过后面两位?人强马壮,快步如飞,很快就要抓到了,穷子内心非常慌张,被一块石头就绊倒了,人就昏过去了,“闷绝辟地”,人就吓昏了。
这个时候,大富长者在后面远远就看到了,心里就明白了:他一定是多年不在父亲的教育之下,自己认为卑劣,被这种豪门大宅的气势震住了,心太弱小了。现在请他回来,可能不是时宜,现在叫他来,他也来不了(因为他心里面害怕)。就跟那两个人讲:“用凉水把他弄醒,放他而去。”
穷子醒来,一边跑一边想:哎呀!终于拣了一条命。
你想,这位父亲会放弃穷子吗?不可能啊!“我得想办法!”又派两个人,这两个人就不像当初两个人那样孔武有力、穿戴整齐、相貌堂堂,那样的人跟他在 一起,他会觉得自惭形秽啊,“我怎么能跟这种人在一起?”所以,又派两个人,衣服穿得也很一般,像一般的劳动者,面貌也不是很庄严,就跟他差不多吧,去跟 他结了朋友。结了朋友就无话不谈了,聊来聊去,“怎么样啊,在哪里做事啊?”
“我很可怜啊,东游西荡。”
“哎!我们也是打工的,不过,这附近有一家,很好的差事,那里工资比别的地方还要高一倍,双份工资,做活儿只要你老实肯干,老板非常慈悲,正好缺一个做工的。”
“缺什么?”
“掏大粪。”
穷子想:掏大粪这工作我还可以干,符合我的身份,可以!这样,两个人就把他带回来了。带回来不敢从前门,还从后门走,从边上绕进来,给他分配工作 (就是除大粪),然后有一个工棚给他住着。他就很安心、很满足了。这就好多了,不用到处漂,今天这里找事,明天那里找事,就有一份稳定的职业了。于是,每 天很勤恳地除粪。
父亲坐在房间里边,隔着窗户看见穷子,心里边就悲伤落泪了:我的儿子,你为何要做这样的工作?本来所有的庄园都是你的,但是现在你不认识你的父亲, 你不敢相见,不敢相认,连我这做父亲的都不敢暴露身份!父子面对面都不敢相认了。父亲虽然知道,可儿子不知道啊,所以,父亲想:我得想办法,慢慢建立感 情,慢慢透露身份。怎么办呢?父亲有一天也把他高贵的衣服脱下来,穿上劳动者的服装,也拿着除粪的工具,来跟他一道干活儿。
大家在一起干活儿,一天、两天,慢慢地就比较熟一点了,穷子就觉得:这个老头很慈悲,对我还挺不错。他哪里知道是他父亲呢?当然不知道。
大富长者就跟他慢慢干活,慢慢聊,“你家在何方啊?父母是何人啊?”最后跟他讲:“你呀,真的不错,我看你工作很勤奋,人很老实,实话告诉你,我就是庄园主。”
“啊!你就是庄园主!”由于经常在一起工作,也不至于那么陌生了,穷子心里也有一点自信了:我很受庄园主看得起。觉得自己身份也比较尊贵一点了。
大富长者说:“某某,这样子,我也年老了,底下没有可以相信的人,不妨你就做我的干儿子好了。”你看,亲儿子还要讲干儿子!可见得这位父亲心里是多 么不好受啊。因为不能讲亲儿子啊,讲亲儿子,他会说“我哪有这样的父亲?”他拔腿要跑啊。“你给我做干儿子好了,现在,账目、财产我交给你,你帮我管 理”。
这个儿子通过在一起工作这么多年,他的工作能力、生产技艺也都提高了,内心也不像当初那么特别狭小了,说:“好。”就接受下来。于是,他就管账目、管田地、管收入、管支出,算盘打来打去。
父亲的心很显然:这所有的家产都是你的了,叫你掌管。但是不能讲出来;儿子的心呢?他不知道,他心想:我每天打算盘,算的是主人的,是他的;我自己 的所得是一天一天的工资,这是我所得的。所以,他也很勤奋地工作,丝毫也不敢想什么,认为“我就这样工作好了”,感到很满意,“主人对我不错,也很好 了”。
这样又经过一段时候,大约二十年的时间,他在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很多,很有出息了—— 像我们农村人一下来到大城市,看见高楼大厦,那么多汽车,就吓得不得了,好像走路都不知道怎么迈步了。大街上比我们家里还干净,厕所比我们家客厅还干净, 当然,时间一长,就很熟悉了,不再惊慌了。这个穷子也一样,时间一长,能力、志向、胆略就增高了。
大富长者想:嗯!现在告诉他,可能时间已经成熟了,我得想办法把身份暴露出来。要父子相认了。有一天,他就把所有有地位、有道德的人,把国王、大臣 都请来,按照我们现在的话讲,叫召开新闻发布会,要告诉大家一件好事情。大家来了之后,他就讲了:“各位长者,各位尊贵的朋友,今天请你们来,不为别的 事,正有一件事情。我某某人,大家知道,在多少年前,我和我的独生儿子散失,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辛勤地寻找他……”然后说他在什么时候见到儿子,怎样让 他做工作,然后怎样怎样……
旁边这个穷子一听,“哎!怎么好像是讲我吗?”他就回忆起来了,噢!怎么怎么回事。
大富长者最后说:“不瞒各位,现在我就正式宣布,这一位就是我失散多年的儿子,我现在把所有的财产都委付给他,你们各位可以证明。”这个儿子听到这 里,才恍然明白。所以,经中就讲“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无量珍宝,不求自得,而今乃知,真是佛子”。“我根本就没有指望有这么多的财 产,而现在一刹那之间都为我所拥有,我今天才知道,我真是佛的儿子”。
这个比喻是释迦牟尼佛为阿罗汉根性的人讲的。若在我们净土门里边,那也是非常贴切的。所谓大富长者,就是阿弥陀佛;所谓穷子,就是我等众生,远劫以 来,轮转六道,迷背佛性,就等于是离开父母,在外边流浪。阿弥陀佛成佛当然知道我们众生,可是众生不认识这尊佛就是我们的父母,所以,这尊佛要用种种的方 便,一开始对你说:“念佛一定往生,我们是父子啊。”很多人不相信,“哪有那么简单,哪有那么容易,哪有这样的法门,我想不可能的”。他就跑,就吓昏了, 闷绝了,说:“你讲的肯定不对,你讲的肯定不是佛法!”他甚至会误解,会诽谤,所以叫做“闷绝辟地”。对于这样的根性,要渐渐调服,跟他讲什么呢?讲除 粪,教他除粪。除粪的意思,就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把污秽的地方打扫干净,那就说要修行种种的法门,要打扫清净心,解除烦恼的尘垢……如何如何地修,给你讲 了种种圣道的修行方法,慢慢地调练你。其实是不需要这样做的。
阿弥陀佛也是这样的。他自己成为释迦牟尼佛来到娑婆世界,显现八十岁的老年比丘,然后说:“我八十岁就入灭了。”其实作为佛,他哪里是娑婆世界的八 十岁寿命呢?他常是报身。可是报身你见不到,所以,作为一个跟常人差不多的人,诞生在印度,来告诉你,慢慢跟你讲,慢慢让你修行。这样慢慢修了,你的胆子 也大了,心也壮了,“我不想光求人天福报了,我要求往生!”这个时候,佛就给你讲:“对,应该求往生!”就等于是引导你入了门之后,把钥匙交给你,把财产 交给你掌管,那等于教你来念佛了。你还不懂,“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念这么多佛,名号的功德是阿弥陀佛的,我每天念了两万遍,或者做了其他 事,这一点功德是我的”。你不知道,阿弥陀佛把六字名号给你,当下所有的功德就是你的了,你念名号,就得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功德。可是你不知道,你 以为就是做出纳算帐,这一份工资才是你的,“每天念两万遍,回向一下,这两万遍的遍数是我的;名号本身功德呢,那是阿弥陀佛的”。这就是误解了。
各位,今天等于就是阿弥陀佛要和你相见了,说:“众生啊!这六字名号的功德,是我无量劫来所修行,是专门为你修的,就交托给你。”如前面所说,“其 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我所有功德在此都交托给你了,你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叫父子相见,决 定往生,功德不少啊!”
所以,念佛之外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你念佛之外所有的修行就是那个除粪啊,你除粪能得多少钱啊?哪比得上这所有一切华丽的庄园、巨大的财产全部属于你?这都在六字名号里边!所以付嘱给我们众生,这就是念佛法门的尊贵。
那我们的心情,也正像当时法华会那位弟子所说“我本无心,有所希求,无量宝藏,自然而至,而今乃知,真是佛子”。说“我也是没有心啊,没想到我往生 一定啊,像我这样的人还能往生?本来没敢想过,但是,无量宝藏,自然而至!”噢!原来知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有功德赋予凡夫众生,自然而然的, 不修行而拥有大功德,不断烦恼而可以成就佛道,这就是六字名号。所以叫“无量宝藏,自然而至,而今乃知,真是佛子”,到了今天心里才明白:我真是阿弥陀佛 的亲生儿子,决定要回到极乐世界的本家,去和阿弥陀佛大慈悲父相见了。
如果你念佛心里边还在那里胆胆怯怯、退退让让,肯定是不知道你和阿弥陀佛的关系,“像我这样的,佛也要?”你是他的儿子,他怎么不要啊。像你这样,佛正要啊!
我们很多人念佛,跟阿弥陀佛的关系非常疏远,非常不亲近,以为“像我这样的,佛不会要”,这是我们自己的心跟阿弥陀佛隔开了。你念佛,懂得佛的慈悲,把这一层就捅开了。我们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往生本家本国!
在“穷子喻”当中,父亲把那么多的国王、大臣、长者都请来召开新闻发布会,《阿弥陀经》的意思就是这样,你看六方诸佛都出广长舌相,来给你证明了, 就是这个道理。“我今天讲念佛一定往生,你看,大家都来证明。”道理就是如此,六方诸佛说:“我等都证明,决定不错。某某,你虽然是造罪凡夫,可是弥陀六 字名号赋予你,你则成为佛的亲生儿子,若称念弥陀名号,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这两个道理是一模一样的。
念佛不光有往生成佛的利益,还有今生种种现实利益,所以,也有人问了:“我身体不好,有灾难,业障重,是不是念《灭定业真言》?求子孙,是不是念观 音菩萨?求开智慧,是不是念文殊菩萨?”这些都不必要了,你念“南无阿弥陀佛”,所有现实利益通通在里边,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你看二十五位大菩萨, 还有无量无数化佛化菩萨都来了,二十五位大菩萨里边有观音菩萨,有势至菩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普贤王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韦驮菩 萨。你还能知道什么菩萨?通通在里边,还有无数菩萨。所以,你只要念佛,你不要再单独念地藏王菩萨的名号,地藏王菩萨也跟着后面就来了,那是肯定的!
国王出驾,大臣就要环列左右,国王、大臣来了,当差的更来了。国王就是阿弥陀佛,大臣呢?就是观音、势至、地藏王等这些诸大菩萨。你念“南无阿弥陀 佛”,佛来保护你,那诸大菩萨肯定通通都来。那么那些善神善鬼,就是当差的,他们当然也来了,他不敢落后,所以说“菩萨相随,天人拥护”。我们念佛之人, 自然获得一切诸佛、诸菩萨、诸善神的保护,无有不足。
今生求子、求财、求平安、求消业障、逢凶化吉、超度祖先,你都只管念佛,无不灵验。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没有必要说:我要超度亡灵,就去放焰口,我 要干什么,就念什么……那就杂了,不需要。你想想看:阿弥陀佛都来了,什么能不来?通通都在里边了,通通都有了。这样你就专修念佛了嘛!
这第十文最后还有一句:
今既有斯胜益可凭,愿诸行者,各须至心求往。
说念佛有这样殊胜的利益可以作为凭靠,希望念佛之人应当真心不怀疑,求生极乐世界。
第十一文:世尊以弥陀名号,殷勤付嘱舍利弗之文
这是《阿弥陀经》最后的一段文。
《阿弥陀经》云: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信”是相信,“念佛一定往生”,相信了。“受”是接受,接受了,就礼拜,去念佛了。听佛所讲的,都欢喜了,信受奉行了。
经文一开头说“如是我闻”,“如是我闻”的意思就是:佛怎么讲,我就怎么相信。“如是”,就是“啊!确实不错,确实不错,这是我亲自听到佛所说的: 念佛之人,决定往生”。如果你听到了,心里面打一个问号,“这么容易吗?”那就不叫“如是我闻”了,你一开始听经,那四个字就没有贯彻下去,底下听起来就 不容易入门了。所以,前面讲“如是我闻”,后面讲“信受奉行,作礼而去”。
这部《阿弥陀经》讲到结尾的时候,把念佛法门再三、殷重地交代给舍利弗。
善导大师《法事赞》释此文云:
世尊说法时将了,殷勤付嘱弥陀名。
五浊增时多疑谤,道俗相嫌不用闻。
见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坏竞生怨。
如此生盲阐提辈,毁灭顿教永沉沦。
超过大地微尘劫,未可得离三途身;
大众同心皆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
读起来实在令人内心很重,我们来依文解释。“世尊说法时将了”,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快要结束了(《阿弥陀经》讲完,释迦牟尼佛不久就涅槃了),快要 结束的时候叫“将了”,了结了;“殷勤付嘱弥陀名”,净土三部经当中,《阿弥陀经》是最后讲的,先讲《无量寿经》,再讲《观经》,最后讲《阿弥陀经》,所 以,再三恳切地交代给舍利弗说:“你要告诉众生,专称弥陀名号,唯此法门是五浊恶世、末法时代造罪凡夫唯一得度之法。”可是结果呢?现实的情况怎么样呢? “五浊增时多疑谤,道俗相嫌不用闻”,“五浊”就是五浊恶世,五浊增加了,离开释迦牟尼佛时间越来越遥远,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越来越增 加,众生的邪见越来越深厚,烦恼越来越深厚,业障越来越深厚,所以叫“五浊增时”,在这样的时代,众生多有诽谤,多有怀疑,怀疑什么?“这么简单就能往生 吗?我怕不行。”于是去杂行杂修了,诽谤说:“你讲的,哪有这么回事?佛法如果不修戒定慧,不断贪嗔痴,怎么能解脱?专念弥陀名号怎么能往生?”他不了解 经文,不了解净土法门,自己不知道,以自己的短浅之见来诽谤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誓愿和智慧,非常让我们痛心。
关于这个诽谤,我最早听到有一位法师讲的录音带里边说:我们众生最容易造下来的就是谤法之罪。我当时听了,心里猛地一震,因为每个人都认为“我是虔 诚的佛弟子,我是不会诽谤佛法的”。你们在座各位,如果说你们诽谤佛法,你们会觉得很冤枉,肯定跟我当初的心情一样。当然,这位法师就解释了:因为我们众 生知见不正确,没有开悟,堕在凡夫无明当中,分明是自己的知见,却以为是佛法的知见,这样极其容易造下谤佛谤法之罪。
是不是这样的道理呢?显然是这样的。所以,经典里说:“切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证得阿罗汉,方可信汝意。”说凡夫的思想意识,你不能自己相信自 己,切莫相信,“汝意不可信”,为什么?你还堕在凡夫当中,眼睛一片漆黑,心中一片黑暗。你证到阿罗汉了,才可以相信一些。若论大乘佛法,阿罗汉还有所不 足。所以说,凡夫众生极容易造下谤佛谤法之罪。我当时听到之后,心里边有很大的震动,感觉佛法非常的不容易,不能够随便开口讲,一定要依据经典,依据祖师 的教导。
甚至有的人依据经典还讲错,为什么?依文解义,三世佛怨。经典拿来,你认识字,就可以随便解释吗?你说:“看上去文字是这样说的。”比如说这里讲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有人就解释了,“念佛不行啊,还要修很多善根啊……”那你这个解释就谤佛谤法了。阿弥陀佛本愿说“专称名号,决定往 生”;《观经》里边这些造罪凡夫,无有善根,念佛决定往生;《无量寿经》里边法灭众生,专称名号,决定往生。你说“专称名号不能往生,还要加上别的才能往 生”,你不是谤佛谤法吗?你那个是依文解义。应该依据祖师的解释,祖师已经证悟到佛法了,特别是善导大师,是弥陀示现,解释净土门千稳万当,决定没有任何 闪失。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够对经义做准确的把握。
大家以后一定要谦虚,别的宗派,你也不要随便发言。密宗啊,禅宗啊……但是,依据经典,知道难以修行,人家修,我不懂,我不要装行家,“你开悟了没有?”认定哪个开悟了。他自己讲他开悟了,你也说他开悟了—— 不要随便讲,讲了就容易误导众生。
讲别的法门,我不知道,我就会念佛,我知道念佛一定往生,这个敢讲,到哪里都敢讲,任何人来说,我都不担心,因为经典是这样说的,善导大师是这样讲 的。其他法门,就不敢讲。所以,沉默是最好的保护办法。本来人家不对,你给他随便印证说“对的”,噢,那就引导错了;本来人家说他对的,你听到说“不 对”,你也不知道——又诽谤了。所以大家一定要谨慎。
在净土门当中,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有经典依据,一定要有祖师传承。包括我们昨天到今天所讲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种观点,都不是我个人的意见,一定 是净土经典所讲、净土祖师所讲。如果光是我们自己所想,我也跟你们想的一样:“光念佛,如果没有戒定慧怎么能往生?光念佛,如果不达到工夫成片怎么能往 生?光念佛,如果不读大乘经典怎么能往生?”我们心中通通有这么多的疑问。但是,学佛,毕竟是要拿佛的知见来纠正自己,不能依自己的想象。所以,依据经 典,就要毫不客气地放下自己的观点。“专称弥陀名号,无论任何人,决定往生!”这个不是鼓励你去造罪,这个昨天已经讲得再清楚不过了。就像医生讲:“你某 某人,现在得的是癌症初期,我这药癌症晚期快死了都能治得好。”不是鼓励你去得癌症,癌细胞扩散、到死了才吃这个药,是现在就来吃药。听到说“念佛就能往 生,恶人也能往生”,那我就故意去造恶、不念佛,那等于是癌细胞扩散。大家不要有这样的误解。
这里说“五浊增时多疑谤”,因为没有善知识引导,凡夫的心总是怀疑、诽谤;“道俗相嫌不用闻”,“道”是指出家人,“俗”是指在家人,他们都嫌弃这 个法门,都不想听,“哪里有这么简单呢?我看他不对!”不去好好听,又不依据经典,这个实在值得悲哀啊。在不少地方都有这种现象,不依佛讲的,只依人想 的。如果问:“你这个观点是从哪里来的?”“我想就是这样子的,还有,法师也是这样讲的。”学净土法门,不管何人所讲,都要以经典为依据,以三部经为依 据,他这样讲是不是依三部经?三部经里边讲到似乎和念佛工夫有关系的,讲到“一心不乱”,所以,也有人说:“哎,你看,不是一心不乱吗?”但是,下午已经 解释了,这“一心不乱”是指“专心念佛不杂乱”,善导和尚解释为“专复专”、“一心专念”、“一向专念”,净土三部经的宗旨完全一致。如果一定要解释为 “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那释迦牟尼佛讲法就法不对机了,他为五浊恶世的恶人说这么难的教法,哪一个人能得度啊?那也不叫“难信之法”了,你得到 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成了阿罗汉、成了菩萨了,能往生净土,这有什么难信的?为五浊恶世众生说此难信之法、极难信法,就是凡夫做不到所谓的“事一 心”、“理一心”,而历代祖师也没有说一定要这样才能往生,都说“专念弥陀名号决定往生”。
“见有修行起嗔毒,方便破坏竞生怨”,这更让我们悲叹了。他自己不修行,自己也不去听,也不去了解,他看见人家专修念佛,他内心怎么样?起了嗔恨 心。我们很多人以为这是慈悲心,其实是一种嗔恨心,有人以为自己是在护法,其实是一种嗔毒,有人以为自己是在发菩提心,其实是在造罪。“啊,哪有这样子 的?”叫起嗔毒,“你就教人家专修念佛,难道不要行善了吗?”你是听他告诉你不要行善吗?教人专修念佛,是说善人、恶人、出家、在家都要念佛,恶人念佛都 能往生,何况你善人念佛就更能往生了嘛,这叫“举恶摄善”,举一个最下等的、最恶的人来显示所有善人、有修行的人更能往生,是这样的一层含义。所以,往往 净土门是选择一个没有修行的、最差的人做为典型的案例,来说明所有人念佛一定往生,并不是说是鼓励你少念佛、鼓励你散乱心、鼓励你不要行善,没有这个意 思。如果你这样讲,释迦牟尼佛讲《观经》就不要讲了,《观经》里讲五逆十恶都能往生,“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这样讲?听起来都让我害怕,这不是教人家造罪 吗?”所以,不了解佛法,见人家这样修行,他内心起了嗔恨心。起了嗔恨心,外表的行为怎么样?“方便破坏竞生怨”,用种种的方法来破坏念佛,你要说“专念 弥陀名号,决定往生”,他说“没有那么容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总而言之,在这方面退却你的道心,退却你的菩提心。我们念佛的人,一定要把持住,不要上 当。“方便破坏”,他或者用语言,或者写文章,或者是串连,然后来关心你——按他的本心也确实来关心你,他不了解佛法。就像我们要出家,都来讲:“你不要 出家!”好像很关心你,其实是关心你吗?他按照世俗人的观点来关心你,以佛法来讲,不能阻碍人家出家。那么,你专修念佛,他也在旁边说:“哎!你这样把握 不大,这样怎么能往生?你跟我一道出去拜忏、诵经,这样才能有把握。”他是在关心你吗?其实在害你,他也不知道,自己把自己害了,然后也害你了,叫自害害 他。“方便破坏竞生怨”为佛法增加怨恨。
“如此生盲阐提辈”,像这样的人,他生下来就是瞎眼睛,不了解佛法,叫“无眼人、无耳人”,他虽然读经,没有佛法之眼;虽然闻法,没有闻法的耳朵, 听到等于没听到,看见等于没看见。我们从昨天到今天,一道来这里学习,大家每个人听闻的,可以讲效果各有不同。如果有闻法耳朵的人,不在多,一句两句就解 决问题了;没有闻法耳朵的,听了十天八天心里还在咕叨:“师父坐在上面,我讲也讲不过他,不好跟他说。”然后遇见有别的意见人来讲,“对啊,当初那个师父 来讲,我就认为他讲的不对!”可是师父没有讲自己的话,都是讲经典。所以各位,一定要有闻法的耳朵。“如此生盲阐提辈”,“阐提”是断诸善根之人;“毁灭 顿教永沉沦”,他来诽谤佛法,来破坏念佛,来妨碍专修,叫“毁灭顿教”,什么是“顿教”?念佛法门是顿教,罪恶生死凡夫不需要历劫修证,即使没有断烦恼, 今生决定可以解脱生死,这难道不叫顿教吗?“顿”是顿速,非常快速。你看《观经》当中,五逆十恶的罪人到临命终时,一声、十声念佛,当下往生极乐世界。有 什么法门比这个更快、更超越?所以,这叫顿教,这样的顿教能普遍救度十方一切众生。你把众生的眼睛给迷盖了,你把众生的光明给遮挡了,罪过无量无边!所以 叫“永沉沦”,永远地沉没在三恶道当中,你这个罪业比五逆的罪业还要重,因为是谤法,谤法当中是谤念佛的顿教,那就更加的罪过无边。
“超过大地微尘劫,未可得离三途身”,把整个大地磨成细粉,磨成微尘,一个微尘代表一个大劫,这样地数尽了,你还堕在地狱里边,没有出来,所以说 “未可得离三途身”。作为我们众生,无量劫来,没有开法眼,没有得到善知识的教诲,难免也犯有这样的错误。所以底下说“大众同心皆忏悔”,这不是哪一个人 的事情,如果有(那种情况),今天在这里一道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不管是破坏念佛法门、破坏圣道法门、破坏出世善法、破坏世间善法,所有破法的罪 恶,这样的事,若因若缘,我们都来忏悔。从今以后,专修念佛,老实念佛,一旦往生极乐世界,你成了佛菩萨,自然就安全了,就不会造下这样的罪业了。所以要 来念佛。
《阿弥陀经》这三文,是告诉我们《阿弥陀经》的宗旨:专修念佛。第九条文说明专念弥陀名号决定往生;第十条文,十方诸佛赞叹念佛之人,而不赞叹行少 善根之人;第十一条文,释迦牟尼佛以名号付嘱舍利弗,而不以少善根付嘱,在《阿弥陀经》里明确地说:念佛之外是少善根,不能往生。那么,《阿弥陀经》的宗 旨就非常明朗了,所以说:“《阿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那么,《无量寿经》呢,第六文是说弥陀的本愿,阿弥陀佛虽然广发四十八愿,但是,第十八愿是根本,所以,这一条愿就是宗旨。虽然讲到三辈里边有舍家 弃欲、行作沙门,还有奉持斋戒等,但是,到付嘱弥勒的时候说:“念佛一念得大利,具足无上功德。”那么,其他的修行就是小利、有上功德,跟念佛相比,利益 就小、就少,功德就有上,念佛是无上,所以,也可以知道:释迦牟尼佛的本心是在讲念佛,《无量寿经》的宗旨就是如此。《无量寿经》有上下两卷,上卷讲法藏 菩萨发愿修行成佛,下卷讲十方众生称念名号往生,乘佛愿力。两卷结合在一起,就是四十八愿的内容,所以,四十八愿是核心;四十八愿里边,第十八愿是核心, 第十八愿所讲的内容,就是专念弥陀名号。第十八愿没有讲到任何其他修行方法,只讲了一点:“十方众生,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这就是专修念佛的来源,不讲 其他的修行方法。
下面是讲《观无量寿经》。
第十二文:弥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
阿弥陀佛的光明不照摄念佛之外修其他修行的人,只照念佛的人。我们愿生极乐世界,是在弥陀的光明照耀摄取当中好呢,还是在弥陀光明照耀摄取之外有把 握呢?弥陀光明唯照念佛,念佛一片光明;你非要去杂行杂修,杂行杂修弥陀佛光不照,自心一片黑暗,那你有把握吗?没有把握。经文是这样说的:
《观无量寿经》云: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
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
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无量寿佛是报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又有八万四千大光明,这有多少光明?回去算一算,成百上千亿了,八万四千乘八万 四千再乘八万四千,这么多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这么多光明的目的是什么?是要摄取念佛之人。你看,阿弥陀佛白毫里面放一道光摄取你就够了,何况这么多 光来摄取你,还不够吗?千稳万当!
光明遍照的作用,使得我们了解了佛法,我们听闻到名号,我们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成为念佛众生;念佛众生,当下就给予你摄取不舍的利益。 摄取不舍,就是上面讲的: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离开你、不放弃你、不弃舍、保护你,忆念你,摄取你。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也是个真实的感应:有一个念佛人,文化也不高,他读经,“摄取不舍”四个字读不懂,他就在佛前礼拜了,说:“阿弥陀佛,你告诉 我,这‘摄取不舍’是啥意思?‘念佛众生’我知道了,我就是。如果‘摄取不舍’四个字搞不清的话,我还不知道有什么利益呢。”他就拜佛,七天为限,天天虔 诚地拜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礼拜,念佛,第七天晚上,他就做了一个梦,梦非常殊胜,梦见谁呢?梦见阿弥陀佛,非常高大,金色之身, 哇!没见过这么大的佛。世间的人,两米高就不得了了。这么高的佛,他吓得一愣。金色的佛,用手来抓住他的手,一下抓住了。他有点害怕,就要挣脱。佛就开金 口讲话了:“某某,这就是‘摄取不舍’。”他当时就非常感动,懂得了:“摄取不舍”就是抓住要逃跑的人,不让你逃跑。你想跑,他都不愿让你跑。
就像刚才讲的大富长者,那个穷子要跑,他的父亲就要摄取不舍,不让他跑,用种种方法把他引导回来。阿弥陀佛也一样,用种种方法让我们来念佛往生,你要专念弥陀名号,你想不往生都不可能。为什么?你的小胳膊被阿弥陀佛抓住了,那就把你“摄取不舍”了,引导到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边用四句话来解释,善导大师讲的话都很简单: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前面两句好理解,我们看后面两句。说弥陀的光明照耀十方,为什么只有念佛的人(“唯”是只有),为什么只有称念弥陀名号的人才蒙受弥陀光明的摄取? 那么,如果不是称念弥陀名号的人呢,那就不蒙受弥陀光明的摄取,是不是?(“是。”“不是。”)我再问一遍,这里说“唯有念佛蒙光摄”,因为经文讲“念佛 众生摄取不舍”,那么,念佛之人蒙受弥陀的光明摄取,是不是?对。那不念佛的人,蒙受不蒙受弥陀光明摄取呢?(“蒙受。”“不蒙受。”)大家的回答不算, 经文为准。经文说“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说的很清楚啊,是念佛的人才摄取不舍啊。就好像坐船过海一样,你坐船的人,我才能摄取不舍;你不坐船,那船长怎么 摄取不舍呢?你从烟台到大连,坐船的人,船长会照顾你,一定会把你运到大连;你不坐船,船长怎么把你运到大连去呢?不是他不摄取你,是你不坐船。
所以,善导大师这里说:“唯有念佛蒙光摄。”“唯”是只有,这就是为什么要专修念佛了。善导大师讲:“佛光普照,唯摄念佛之人,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 者。”佛光普照,但专门摄取念佛人,其他所有杂业的行者,佛光不摄取。道理在哪里呢?“当知本愿最为强”,因为念佛之人,顺了阿弥陀佛当初的誓愿,顺了他 的本愿。他的本愿说:“念佛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们念了名号,如果不能往生,佛则不成佛了—— 那怎么可能呢?他既然成佛了,满足他当初的本愿,“哎,你念我的名号,我千万不能让你不来往生,如果你不来往生,我就不能成佛了!”那还行吗?所以,他放 出八万四千光明,对你摄取不舍,使得你必然往生!
本愿是强缘,称念弥陀名号,是顺佛本愿。杂行杂修,不是顺佛本愿,不蒙受弥陀光明的摄取。如果用事例来比喻,就是刚才坐船的比喻。
比如说有一座小岛,这座小岛已经快淹没了,火山爆发了,海浪起来了,人家开着船来搭救。船长就喊了:“大家赶快上船哪!只有上船这一条道路能够逃 生!我来救你啊!”那你不上船,还怪人家船长:“我不上船,你能救我才好呢。”就等于说怪阿弥陀佛:“我不念佛,你能让我往生才好呢。”道理不符合啊。你 不愿意念佛,就不能怪阿弥陀佛不慈悲了。这个船,任何人都可以上,你不上船,你怪船长不摄取你,那就是你无理取闹了。所以说,只有上船才可以得救,我们只 有称念六字名号、上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大愿船,才可以平安往生极乐净土。我们自己在那里砍两棵树,做一个小木筏子,那是不可靠的,那代表我们的杂行杂修,我 们这样修、那样修,修的那一点点的小功德,怎么能跟六字名号功德相比呢?所以那个就放下,要舍得,专门来称念六字名号。你修其他的法门,一定要达到不生不 灭,能证悟无生,能够得到无漏功德,才叫真实功德。不然,都是虚假功德、不实功德,都是人天果报,还是六道轮转。所以,不要把我们的小善看重、把佛的大善 大功德的名号看轻。应该皈依佛。
善导大师还有两句话是这样说的:“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阿弥陀佛的光明照耀十方世界,不为其他的目的,只有一个目的,专门寻找那个念 佛的人,找到即让他往生极乐世界。“觅”就是寻找、仔仔细细地寻找,“唯觅念佛往生人”,佛光就找,找哪个是念佛的,一旦你念佛,就立即找到你了,找到就 加以保护,日夜跟踪不舍地保护,平生摄取不舍,命终接引往生。就好像刚才讲的大富长者,父亲虽然爱护穷子,穷子自己不认父亲,那仍然不能叫父子相忆啊。只 有父子相认、父子相忆,才是一家人。
这第十二条文出自《观经》“真身观”。《观经》先讲十三定观,其中第九观叫“真身观”,“真身观”观想成就之后,见到阿弥陀佛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 由旬那么高,放出无量的光明,见到这尊佛,这尊佛向他表示什么呢?这个观想的人就不明白了:从观想念佛进入称名念佛。见到什么?见到佛光普照,是摄受那个 念佛名号的人。他就开悟了:“噢!原来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摄取念佛众生的。”这叫做由观察正行进入称名正定之业,显示观想念佛的目标、方向是引导到称名念佛 当中。
所以,善导和尚才讲:“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定善十三观的第九观最为殊胜,因为前面的日想观、水想观,那都是初级的,然后,地想观、宝树 观、宝楼观……,最殊胜的就是第九真身观,直接观阿弥陀佛报身之相。第九真身观成就之后,引导的方向到哪里呢?“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而不是“观佛众生摄 取不舍”,主要是从这里引导进入念佛。这是释迦牟尼佛讲这部《观经》的巧妙之处。因为这部《观经》韦提希夫人一开始就问释迦牟尼佛:“世尊啊,我要往生极 乐世界,请您老人家告诉我怎么观想吧。”凡夫的心总以为观想很殊胜,“你念几句佛的名字,念几句佛,这有什么殊胜的?观想多殊胜!”我想在座各位多少也有 这样的心理。可是,这个法门不是这样,在净土法门里边,称念弥陀名号最殊胜,观想成就之后,引导进入念佛。
在整个《观经》结束的时候,观想那么殊胜,释迦牟尼佛不付嘱给阿难,而把持无量寿佛名——念佛付嘱给阿难。为什么呢?因为六字名号包含了一切观想功 德,你再殊胜的观想,也在六字名号当中,所以六字名号殊胜,称名念佛远超过观想念佛。阿弥陀佛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作为本愿,说“十方众生,称念我 的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没有说“十方众生,观念我的佛身,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想也难,也做不到。而阿弥陀佛还发了一个誓愿说:“十方诸佛 赞叹我的名号。”他也没有说“十方诸佛赞叹我的身相”,赞叹身相,凡夫也观察不来。所以,是以名号统摄一切,这是净土宗的一个根本基础。没有超过名号的, 无论如何观想,无论如何修实相法,无论如何开悟,都不能超过六字名号。你再开悟,也是小悟,你不可能悟到阿弥陀佛的功德。所以禅宗祖师开悟讲:“千悟万悟 悟不到,就是一句佛名号。”你再开悟,还是凡夫啊,或者说还是小菩萨啊,你的悟,不可能比阿弥陀佛悟得更大啊,你怎么能超过阿弥陀佛呢?何况阿弥陀佛的智 慧是十方诸佛光明所不能及,何况你修的这个小悟呢?这一句六字名号,“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凡夫不可测度,“二圣非所测,唯佛独明了”,声闻菩萨都不能测 度,只有佛才知道念佛这个法门是这样的殊胜,不可思议。
第十三条文:不赞杂善,唯叹念佛行者之文
这段文也是出自《观无量寿经》,标题的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虽然在《观无量寿经》当中说到念佛往生,也说到其他杂善回向往生,然而,在《观无量寿经》结尾的地方,不赞叹杂善的行者,唯赞叹念佛的行者,可知,释迦牟尼佛的本意是在弘扬念佛,劝导大家专行念佛。下面引文:
《观无量寿经》云: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彼经《疏》云:
从“若念佛者”下至“生诸佛家”以来,
正显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彼经疏”就是善导大师的解释,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是显示念佛三昧。有观佛三昧,有念佛三昧,这部《观无量寿经》有两种三昧,观佛三昧是观想,还有念 佛三昧,就是口称弥陀佛名。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念佛三昧,也叫口称三昧,而念佛三昧的功能,超过其他一切,所以说“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 类”,是其他种种杂行杂善所无法相比的,所以来赞叹念佛之人。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又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总之,其他 的修行都是善法,都很好,但是如果和念佛相比,那无法相比,这里的意思是一样的,说“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即有其五。
把这段文分成五点来解释。不过这里也只引了三点。
(一)明专念弥陀佛名。
第一句“若念佛者”,那就是专念弥陀名号,不是指我们杂行杂修,而是指专修念佛之人,专念弥陀名号。
(二)明指赞能念之人。
是解释“当知此人”这一句,来赞叹他,这个人能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指这个人。
(三)明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稀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为喻。
说如果这个人啊,他能够相续念佛,专修念佛,所谓“相续”,从今天到明天,从今年到明年,乃至上尽一形,不改变,念念忆念阿弥陀佛,有空则念,这叫 相续念佛之人。这样的人,甚为稀有,特别稀有难得,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比喻他的,“更无物可以方之”,“方”是比喻、赞叹。那用什么来比喻呢?芬陀利花。芬 陀利花是大白莲花,佛经当中最尊贵的莲花——千叶白莲,在《涅槃经》当中,赞叹释迦牟尼佛,就赞叹为芬陀利花、大芬陀利,那么,现在释迦牟尼佛把对佛的赞 叹之语和比喻之语用在念佛人身上。
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稀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此华相传名蔡花是。
善导大师在这里用四个名称来解释芬陀利:好花、稀有花、上上花、妙好花。
前面是比喻,下面是合喻,合喻就是把这段比喻用在念佛人身上。芬陀利花是花中最好花,那么念佛人呢?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这即是“五种嘉誉”,五种非常美好的名称——“好人”、“妙好人”、“上上人”、“稀有人”、“最胜人”。在《无量寿经》里边,佛称念佛人是“我第 一弟子”。整个《观无量寿经》,除了念佛,也说到观佛,还说到三福九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等,当然这些都值得赞叹,可是如果和念佛相比,念佛人赞叹为芬 陀利花,念佛人称为好人、妙好人,杂行之人就不能得到这样的称呼。
善导和尚在这里特别说明:“从‘若念佛者’下至‘生诸佛家’以来,正显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这段经文的含义,是在显示念佛功能超 绝,不是说这个人本身是好人、妙好人,而是因为他行念佛的缘故,才称为好人、妙好人、上上人。这是念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念佛三昧功能超绝。
就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作的比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说这个人,他本来身上没有香,可是因为点燃了非常好的香,熏他的衣服,他身上也有了香气,香气是因为他熏染了好香的香气。
那么,我们凡夫,虽然心地污秽不干净,可是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句名号具足一切功德之香,我们来称念它,就等于是沾染了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功德 之香,所以称为好人、妙好人。《观经》下品上生当中,十恶罪人,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彼阿弥陀佛化身前来赞叹说:“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我来迎 汝。”你就成为善男子了。所以大家要知道:这样的称呼,是赋于专修念佛之人。不是专修念佛之人,那就得不到了。目的是劝导大家修念佛。
我们是愿意做好人还是愿意做坏人呢?(“好人。”)是愿意做妙好人还是愿意做粗恶之人呢?(“妙好人。”)是愿意做上上之人,还是愿做下下之人呢? (“上上之人”)是愿意做最胜之人,还是愿做最劣之人呢?(“最胜之人。”)对了,那就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口称弥陀名号,那就有五种嘉誉。
念佛确实非常稀有难得,太难得了。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钱的也不难得,当官的也不难得,一抓一大把,但是叫他来信佛,就很难得。所以,众生 啊,非常骄慢,疑惑颠倒,对佛法很难发起信仰。唉!这个时候,有一个人,他虽然穿得衣衫褴褛,但他能到寺院来礼佛、拜佛,就比那些服饰华丽的人稀有难得多 了。他来到寺院,开始是祈求人天福报,“保佑我身体好”,但不管怎么样,到佛法当中来求就是挺稀有难得的。何况我们呢?已从求人天福报更上一层,而来专修 念佛,了脱生死,那就比求人间福报更稀有难得了,就更是好人、上上人了。
求出世解脱,也有人修行圣道门,一般都看不起念佛法门。“你没有我会读经,我还会研究教理,会打坐,会念咒……念佛嘛,老太婆都会念。如果我也来加 入念佛,岂不是没有面子?好像显出我不会修行……”,这是名利的心,为的是显示比人家高明,不是为了解脱生死。当然,这也是不了解法门的缘故。
世间人好名利,来到佛门中,也把这个心带到佛法中来,叫人家赞叹自己会修行。可是,什么都懂,就是不懂念佛,那就不好了。
我们宁愿什么都不懂,就知道念佛,那就好了。
当今净土门当中,说实在的,能够老老实实专修念佛的,确实不多见。今天在座的各位,如果都能专修念佛,那么,整个龙口市,在极乐世界那个地方,菩萨一看,就闪闪发光了,大白莲花是朵朵绽放。
很多人念佛,然后呢?听别人一讲,他又改变了,内心动荡不定,人家稍微来一讲,“你这样念佛,能往生吗?”心中马上就紧张了。究其原因,他不依据净土三部经的宗旨,不依据阿弥陀佛的誓愿,也不依据善导大师的教导,也不知道念佛的殊胜。
我们来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放下名利心,再高妙、再殊胜的法门,我们心中也不羡慕,也不感到念佛有所不足,这样就能够踏实安心,一辈子不改变,不怀疑。这样的人,确实非常稀有难得,所以用五种嘉誉来赞叹。
第十四文:释迦如来不付嘱余行,唯以念佛付嘱阿难之文
这条文也是引自《观无量寿经》。《观经》讲的内容非常广博,讲了十三定观,又讲了三福九品,其中也讲到念佛,那么释迦牟尼佛的心意,是要把什么法门 交代给阿难呢?释迦牟尼佛在这部《观经》结尾,要流通的时候,把这部《观经》的要点做了一个总结,交代给阿难,念佛以外的观想、三福、九品,就不付嘱给阿 难了,而唯独把念佛——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把这个法门交代给阿难,付嘱给阿难。交代阿难,也是让阿难传承给我们所有的众生,因为阿难是经藏的结集者。
贵——当然是念佛尊贵,释迦牟尼佛不会把不尊贵的付嘱下来。那么,念佛和余行比,哪一个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意呢?当然念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意。所以唯付嘱念佛。
那何必要讲其他的修行法门呢?虽然其他的修行(种种杂行杂善)回向往生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意,但是由于众生的根机各有不同,有的人喜欢观想,有的人 喜欢打坐,有的人喜欢诵经,为了顺应这些众生的根机,所以讲种种的修行。“啊,你们都修得很不错,很有功德,不过,光靠这样的修行解脱生死还很难,现在有 一个好办法,你可以原地不用改变,把你修行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世界,一定能往生!”这么一讲,喜欢打坐、喜欢诵经、喜欢参禅、喜欢持咒的人,“哎!好啊, 我也在怀疑当中,不能解脱怎么办?原来这样回向可以往生,功德很大!”他就高兴了,他就进入净土门了。所以,用种种的善法,摄受种种众生的根机,然后引导 他们进入净土门。
那么,进入净土门之内呢?就好像这个人已经上了一个台阶了(一下子跨两步跨不上来,先跨这一步),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要对你说了:“既然愿生西 方极乐世界,众生自己所修的固然不错,可是如果和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相比,那功德就太小了,那不如乘弥陀誓愿、专念弥陀名号去往生,顺彼佛之本愿,蒙彼佛 光明摄取,十方诸佛也赞叹护念,那你看怎么样啊?”这个人一听,“好啊,那我现在愿意专修念佛了。”由这样的次第,慢慢引导进来。
所以,为说念佛而说诸行,说诸行首先是引导各类不同众生的根机。
我们大家专修念佛,也愿意和别人讲念佛,不相信你出去试试看,你先告诉他专修念佛,他不一定能接受,你要赞叹他的修行很有功德,说“你回向到极乐世界,肯定往生”,他就高兴了,笑逐颜开,“那我愿意去!”慢慢地再告诉他专修念佛,是这么一个说法的次第。经文是这样的:
《观无量寿经》云: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一部经典,如果没有祖师解释,我们是看不懂的。那么这一段文也只有一句话,但是,善导大师就是从这段文里边看透整个《观无量寿经》的宗旨。
这一部《观无量寿经》可能一般人比较陌生。有一部录像带,叫《佛典故事》,其中讲到了《观无量寿经》。
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的时候,王舍城里发生了悲剧。有位王子,叫阿阇世,听了提婆达多(提婆达多谤佛、谤法)的教唆,要篡夺王位,提婆达多怎么跟他说 呢?“你父王对你并无恩德,如何如何……你把你父王除掉,做新王,我把释尊除掉,做新佛,我们新王新佛共同治理天下,不是很好吗?”阿阇世王听信了教唆, 就把父王关起来,要把他饿死。
这中间也是有因缘的:他的父亲叫频婆娑罗王,年老的时候没有儿子,碰到一位相士(算命看相的),就问他说:“我什么时候可以得子?”
相士说:“在某某山中,有一位大仙人,正在修行,这位仙人三年之后将要死去,死后要投胎王宫,作为大王的儿子。”
频婆娑罗王说:“还要等三年,时间太长了,我也年老了,希望他快来做我的儿子,将来长大,我可以把国家传给他。”于是就派人去和这位仙人商量,说:“某某,你现在在国王境内修行,都是承了国王的福德,现在请你早一点到王宫投胎,作为国王的王子。”
仙人说:“你回去禀报大王,我还有三年,现在不能去。”
使者就回来禀告大王。大王听了,说:“这怎么可以?我告诉他是尊重他,在我的国家之内,所有的人都要听我的命令。你再去请他,马上过来!如果他不答应,你就把他杀掉,他死了,还怕不来做我的儿子吗?”
这样,使者又去了,问仙人。仙人还是不答应。不答应,使者就拔刀把他杀掉了。仙人临死前说:“大王今天以心口杀我,我将来虽做王子,也必然以心口来杀他。”
仙人被杀了以后,就投胎到王宫,韦提希夫人就有孕了。
有孕之后,相士又来了,说:“夫人怀的确实是位王太子,不过这位王子于国王有损,可能要伤害国王。”
频婆娑罗王一听,说:“没有关系,我的国家都是他的,只要他能做王子,继承王位就可以了。”虽然这样讲,但仔细一想,还是有点心神不安,就和韦提希夫人商量:“生孩子的时候,从高楼上对着天井生下来,不要接他,让他掉在地上摔死,这样,外人也不知道,我们也不受恶名。”
韦提希听从了国王的意见,从高楼上把他生下来,结果摔下来没有摔死,只摔断了一个小指头,所以叫阿阇世,阿阇世的意思是“折指”。
是这么一段经历。
提婆达多知道这段经历,就教唆阿阇世太子说:“太子,全国的人都喊你阿阇世王子,你知道什么意思吗?”
“我不知道啊。”
提婆达多就跟他讲:“连这个都不知道,我都为你感到忧愁啊!名声不好听啊!”然后把过去这一段经历讲给他听,挑拨他和父王的关系。
阿阇世太子一听,就很气愤,把父王关了起来,不让任何人进去。
他母亲韦提希夫人当然很眷恋她的丈夫,就洗得干干净净,身上涂上麦面,璎珞里面装上葡萄浆,用衣服盖起来,就到里边去,给大王送吃的喝的。
过了七天,阿阇世回来说:“我父王现在还在不在啊?”
守门人讲:“先王现在还活着,很健康。”
“为什么呢?”
“国太夫人每次进来,我们不好阻拦,有得吃,而且先王在牢里,向释迦牟尼佛的方向请求受八戒,请求受法。有富楼那沙门,他们都有神通,从空中而来,我们也禁止不了。先王又有吃的,又有法。法能够让他的心神得到安定,食物又能让他的色身得到营养,不仅没有死,还更健康了。”
阿阇世一听,非常气愤,说:“我母是贼,与贼为伴!”他怀着一颗非常愤怒的心,提着宝剑去找他母亲,按剑就要杀他的母亲。这是五逆之罪。
这时,有两位大臣劝谏说:“自古以来,为了争夺王位,有谋害父王的,从来没听说过谋害母亲的,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太给我们丢脸了,我们不愿意像你这样的人做我们的国王。”大臣就不拥护他了。
阿阇世心里就害怕了:那怎么办?他们都不拥护我了。这样,他才把剑收起来,他母亲就捡了一条命。
虽然捡了一条命,韦提希夫人还是被关了起来,在深宫之中,没有自由,你说她忧愁不忧愁?一方面,丈夫频婆娑罗王没有人送吃的,一定会饿死;另一方面,儿子这样不孝顺,竟然要杀害她!
她虽然贵为国太夫人,但人世间的一切痛苦都加在她的身上,她觉得心中十分忧郁。所以,在牢房里边泣不成声,向着释迦牟尼佛的方向(因为平时拜见过 佛,供养过佛)哭诉:“如来世尊!我罪障深重,怎么生了这样一个儿子?如果我有自由的话,一定去拜见佛陀,请您老人家开示我,安慰我,可现在我被关了起 来,失去了自由之身。如果佛能了解我的心意,请派目犍连和阿难来为我讲法,安慰我的心。”
她这样一起心动念,释迦牟尼佛就知道了,就派目犍连和阿难(他们都有神通),从空而来,飞入王宫,释迦牟尼佛从灵鹫山隐没,从王宫里就出来了。
韦提希夫人在王宫里边,正在那里哭泣磕头,伤心不已。她一抬头,啊,释迦牟尼佛就在眼前,身紫金色,坐着百宝莲花的宝座,阿难、目连,左右各一个,而且王宫当中显现广阔无边的境界,有很多天人都在空中,要来闻法,因为天人都知道:佛来到王宫,一定有殊胜的教法要讲。
韦提希一看见释迦牟尼佛,心中更是悲叹,无法自拔,无法抑止,在佛的面前号啕痛哭。“世尊!我怎么这样的命苦!我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坏事,怎么生了这 样一个儿子!”(韦提希夫人像我们一样,也是凡夫,连因果都忘记了,忘记了当初要把儿子摔死,她说她没干坏事)“佛啊,请告诉我,哪里有净土?我要到净土 去,我不愿待在这个地方,这是恶世界,恶人充满,我不愿将来见到恶人,听到不好听的声音。”你看,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要害自己,何况其他的人呢?所以,她 一心要到净土去,愿意去往生,她不愿意待在这个娑婆世界。
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回答韦提希夫人,就用神力从眉间放出光明,遍照无量世界,光明回到头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显现十方诸佛净土景象。韦提希像看电 影一样,很清楚,其中特别是西方极乐世界非常的美妙,韦提希夫人就讲:“世尊,这些国土都很清净庄严,都有光明,不过我选中了极乐世界。”这个地方,也不 是韦提希夫人自己有智慧选择,是释迦牟尼佛用神力加持她。其他的国土虽然都很好,但特别把极乐世界的美妙精华显示出来。
韦提希夫人说:“我今愿生极乐世界,愿佛告诉我,如何思惟,如何正受。”经云:“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所谓“思惟”、“正受”都是指观 想,“你告诉我,怎样观想去往生?”因为韦提希夫人听闻过佛法,但还不知道称念弥陀名号去往生,以为要通过观想,以为观想的功德殊胜(一般人都这样认 为),这样才可以去往生。
释迦牟尼佛就应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讲了十三定观,因为韦提希夫人问的是定观,所以,讲了日想观、水想观、宝地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 华座观后面是像观,观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宝像;然后是真身观,观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那么高的阿弥陀佛真身;然后是观音观、势至 观、普观、杂观,一共十三观,这叫定观。
定观之外,韦提希夫人没有请求散善。释迦牟尼佛亲自开散善,即三福九品。为什么开散善呢?因为能修定观的人很少,不入禅定是观不成就的,所以,不等她来请求,释尊自开三福之门,以摄散动根机。三福大家会不会背?
第一福叫世福,世间的善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第一句“孝养父母”,我们生而为人,当然应该孝养父母,在世间福 报中,把这放在第一;我们做人,也是老师教育培养出来的,所以要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叫世福。世福是世间不管信不信佛教的人,都知道是善 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当然都是善法了,“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通途的善法。
第二,戒福,即受戒善法,“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句。“受持三归”,皈依佛、法、僧三宝了;“具足众戒”,五戒、八戒、菩萨戒,出 家人有比丘戒、比丘尼戒,一切大乘、小乘戒都具足,或受多分戒,或受少分戒,或受全分戒,或受大乘戒,或受小乘戒;“不犯威仪”,佛法里不仅有大的行为要 求,也有细小的要求,所谓“八万四千细行”,叫威仪。这叫戒福。戒福是佛教内部特有的善行,那就比世福更高了。
第三,大乘行福,这是大乘佛法的内容,“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四句。“发菩提心”是一般圣道法门各宗各派都要求的,很殊胜 的。你不发菩提心、不愿广度众生,怎么成佛呢?所以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因果有两种:一个是世间因果,一个是出世间因果,要深信。我们很多人讲信因 果,都很浅,甚至烦恼一来,稍微有点不如意,就不信因果了,像刚才(所说的)韦提希夫人,她就不信因果,她说:“世尊哪,我没干过坏事啊,怎么生了这样的 儿子啊?”(以前所做的事)她忘记了。平时讲得很清楚,“我信因果哎,我信佛教哎”,其实大家连“信因果”这三个字都不容易做到,若果然深信因果,人家打 你,你决定不会生气,因果报应嘛!你不仅不会生气,内心还觉得:“对不起,我以前打过你,我本来找着还都还不上,现在劳你大驾,亲自上门让我还,谢谢你, 把我这段业债消掉了。”心里边觉得对不起人家。而我们不是的,“我没惹你,你干吗打我呀!”这叫深信因果吗?做生意亏本了,也在那里发脾气了,“念佛怎么 没有感应哪?”这统统不叫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读诵大乘经典,《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劝进行者”,劝导其他的人,要精 进努力地修行。
这叫散善三福。
我们在座各位,定观修不来,释迦牟尼佛也知道,所以讲了散善,孝养父母,你不一定要入定;奉事师长,你也不一定要入定。不用定观,散善比较容易。但是,散善的力量也就比不上定善。
“九品的前六品为善凡夫”:上辈上品、上辈中品、上辈下品,这三品是学大乘佛法之凡夫;中辈上品、中辈中品,这两品是修小乘佛法之人;中辈下品,是 学世间善法之人,孝养父母等,他也没学大乘,也没受小乘戒,不知道佛法,在世间行善。这六种人是善人,一个比一个档次低,大乘善法做不到就小乘善,小乘善 法做不到就世间善。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散善,还有人连世善都做不到。如果连世间善法都做不到呢?比如说万年法灭以后的众生,就不能做到散善,五逆不孝的人, 像阿阇世,他杀父杀母,他怎么孝养父母呢?他也做不到散善。所以,连散善三福都做不到的人,那又怎么解救他呢?释迦牟尼佛就在散善的最后三品,讲了十恶罪 人、破戒罪人、五逆罪人,这三种都是没有善根的罪人,就为这三种众生讲念佛往生。
所以,念佛往生是根机越来越下,而法是越来越上,这样才能有我们的往生。
九品当中,有这样的次第。
到最后,这部经十三定观也讲了,散善三福九品也讲了,然后念佛也讲了。那么,释迦牟尼佛讲了这么多,一般人都认为观想殊胜,肯定要付嘱观佛三昧, “如果说散善不殊胜,那定善很殊胜。定善里边,如果说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不殊胜,那最起码真身观,观阿弥陀佛很殊胜。这个才是最好的,应该把这个流通 下来”。可释迦牟尼佛不是这样的,他是散善不付嘱,不要说散善,定善也不付嘱,定善里边,不要说一般的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就连真身观都没有付嘱,而 付嘱什么呢?到结尾的时候,做了总结,前面的定善、散善三福九品暂时告一段落,因三福九品到最后是引导到念佛,顺这个形势,底下就专门将念佛付嘱给阿难。
就是这一段文:“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佛对阿难说:你要好好地受持我所讲的话—— 那释迦牟尼佛讲得太多了,到底是哪一句呢?到底是全部受持呢,还是哪一部分呢?阿难必然在心中有所疑惑。阿难没有问,释迦牟尼佛也知道,所以,不等他问, 接着就解释说:“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受持我讲的话,它的要点,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这才是我讲这部《观经》的要点,你要好好地记住。”
我们跟人家讲话,也要有要点。如果对方不能一下子了解你的心,你又不便于一下子把自己的真意说出来,一说出来,有时候不方便,那怎么办呢?就要绕弯 子,对不对?有这个讲究吧?“你家里情况怎么样……”套感情,慢慢绕,慢慢引导到我们要讲的话的地方,到最后,把这句话抛出来,这叫方便引入真实,前面绕 弯子,就叫方便,因为不便直说,一旦直说,有时候感情啊,面子啊……不太好说。比如说讨债,原来关系也不错,一下子就来开口要钱,不好意思,所以慢慢说, “我家里最近经济有点拮据,儿子要上学……”绕了一大堆,慢慢说,对方就明白了。
释迦牟尼佛也一样。如果一开始就讲称念弥陀名号,这么简单、殊胜,那有的人就不能接受,“太容易了,哪有这么简单?”释迦牟尼佛顺你的心,讲观想, 这样观、那样观;如果观想做不到呢,做不到没关系,散善,孝养父母,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我们听了也很高兴;如果能以佛法为镜子照一照自己,这些也 做不到怎么办?慢慢到最后,就和盘托出,说:“阿难啊,你要持无量寿佛名!”讲了那么多,最后这一句是要点。
所以,善导大师根据这一段经文,反过来从后向前看整个《观经》,就把《观经》的宗旨看得非常清楚。一般人读《观经》,读不出来,因为《观经》的标题 叫“观经”,本来讲观,而且讲观的内容很多,有十三观,很长很长;讲念佛的,只有几段,少数几段。所以,不在于文字的多少,万变不离其宗,它是引导到念佛 三昧宗旨当中。善导大师做了这样的解释。大家来看:
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已下,
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
这一段说明什么呢?释迦牟尼佛用弥陀名号付嘱给阿难,要他流通于遐代。“遐”就是远的意思,“遐代”就是指未来久远的时候,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一直到我们今天,一直到法灭万年的时候。
善导大师接着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句话是整个净土宗的归宗结顶之处,所谓“千里来龙在此结穴”,千开万阖,种种的讲说,就是引导到这一句,这一句话真叫做“一语千钧”,整个净土宗的宗旨,一锤定音。
所以祖师,弥陀示现,那就是弥陀示现,别人说不出来这样的话。
我们来看这句话是什么含义。“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上来”就是从《观经》开始,这部《观经》从一开始“如是我闻”四个字,一直到“阿难,汝好 持是语”,这么长一大段,这整个一部经,后面只有一点点小结(大家回去看看,可以比照一下)。“虽说”,虽然说了,这个“虽说”是有寓意的,大师埋了一个 伏笔,我们讲“虽然”,后面就有“但是”。释迦牟尼佛虽然讲了定散两门,而且皆有利益——如果修定观,观想极乐世界,观想成就了能不能往生?决定往生!就 怕你观不成;如果散善你能修,你确实孝养父母,并以此回向求生极乐;你确实能够受戒,你确实能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理解大乘佛法,以至诚心、深心、回向 发愿心求生极乐世界,也通通能够往生,所以叫“定散两门之益”,这两门都有利益,回向都可以往生(当然不回向就不能往生)。
虽然有这样的利益,但是还有更大的利益,不在定散两门当中,所以接下来说“望佛本愿”,“望”就是以什么为标准、眼睛看到哪个地方。比如说,我们站 在这里,眼睛望到那里,人虽然站在这个地方,眼睛望到那个地方。释迦牟尼佛虽然站在自力我执众生根机这个地点,给你讲定善、散善,但是他的心中,是望着阿 弥陀佛的本愿,他并不是就站在这个地方不动,他是这样讲、这样讲,讲到那个地方。就像我们刚才讲的比喻,一开始绕了很多弯子,但心里边是望着我那句话而讲 的。释迦牟尼佛千讲万讲,最后要把阿弥陀佛的本愿说出来,所以叫“望佛本愿”。
从一开始,释迦牟尼佛就“望佛本愿”了。一开始,韦提希夫人说:“佛啊,我要往生净土。”她又没说哪个净土,可释迦牟尼佛就知道了:像这样的连因果 都不相信的造罪的凡夫女人,要到净土去,十方净土你去不了,只有阿弥陀佛的净土能去,因为这尊佛发了殊胜的本愿,才使凡夫往生净土。所以韦提希夫人虽然求 生十方净土,而释迦牟尼佛望阿弥陀佛本愿,专门把极乐净土显现得特别庄严、美妙,让韦提希夫人来选择,这叫“望佛本愿”。
《观经》很多地方都在“望佛本愿”,我略提几点。比如讲到第九真身观的时候,观想阿弥陀佛的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这么高的佛身,说:“彼佛有八 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不是“望佛本愿”吗?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愿是摄受念佛 众生的,所以善导和尚讲:“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是因为释迦牟尼佛“望佛本愿”,从而引导你进入念佛,佛 光摄取不舍。
然后讲到散善,散善里讲到上辈大乘善、中辈小乘善,到最后,大乘善也没有,小乘善也没有,世间善也没有,只有造恶凡夫,为这样的众生讲到了下辈三品,称“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十声,这都是“望佛本愿”。
来到最后,更是只有一个,不用比较的—— 已经不用比较的方法,是完全付嘱持无量寿佛名,定善、散善不提了,专提一种。
可以用三层比喻来说明《观经》开显的次第。第一层叫“为莲故花”,第二层叫“花开莲现”,第三层叫“花落莲成”。
就像莲花,莲花外面有花叶、花瓣,中间有莲蓬。第一个叫“为莲故花”,什么叫“为莲故花”呢?为了收获莲蓬子(莲子才有效用),所以有莲花,叫“为 莲故花”;莲花开的时候,莲蓬就在里面了,就来到第二个阶段,“花开莲现”,“为莲故花”的时候,还是个花苞,莲蓬看不见,这代表什么呢?这代表一开始讲 定善、散善,就是莲花的花叶,讲念佛,就是里边的莲蓬,开始讲定善、散善,念佛还没有讲,你看不见,不知道是讲念佛,好像被莲花包起来,里面的莲蓬没有显 示出来,但目的是在里边,释迦牟尼佛“望佛本愿”,是要讲念佛,但是一开始不能完全讲出来,所以叫“为莲故花”,为了讲念佛而讲定善、散善。
到第二个阶段就“花开莲现”,莲花绽开了,莲蓬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在定善、散善文当中讲到念佛了,比如刚才讲的“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虽然是讲观佛,但把念佛安插进去了——莲蓬显示出来了,在散善里边也讲到念佛,“称无量寿佛名”、“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叫“花开莲现”,这 个时候,观佛也有了,散善也有了,念佛也有了,莲花、莲蓬都显现出来了。
到最后结尾,“花落莲成”,莲花瓣打开之后,慢慢就凋谢了,独独将莲蓬显示出来了,定善、散善的莲花瓣就弃舍了,不讲了,不付嘱定善、散善,唯把持无量寿佛名付嘱给阿难,这叫“花落莲成”,到这个时候,念佛的教法完全独立出来。
释迦牟尼佛用这样的次第来引导我们从圣道门入净土门,在净土门里边,从杂行杂修而入专修念佛。我们懂得这样的道理,就不能辜负释迦牟尼佛的一片苦心,应该专修念佛。
释迦牟尼佛讲这一部《观经》,可谓煞费苦心,因为众生的根机太骄慢了,如果没有佛这样的智慧,讲这部《观经》,我们连门都摸不着。渐渐引导,“望佛 本愿”,“意在众生”,释迦牟尼佛讲这部《观经》,他的意思在哪里呢?不在定善、散善,意思是要我们十方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到结尾,就付嘱弥陀佛 名给阿难。
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释迦牟尼佛的本意也是如此,十方诸佛的证诚也是如此,我们如果再不专修念佛,那就是和阿弥陀佛、释迦佛、十方诸佛唱反调,你就不叫顺佛语了。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净土宗的根本宗旨。在这部《观经》里边也讲到观佛身,但是佛的本愿不是观佛身,而是称弥陀佛名,所以说:弥陀佛名是我们信仰的唯一对象。不是其他佛名,也不是弥陀的身相光明(这个凡夫观不来),而是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是唯一的。
弥陀佛名,也不是要我们怎样地忆想清净,是口称弥陀佛名。“称”,就是我们开口念出声音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有些 人问了:“我在心中念行不行?”心中念当然行,心中念弥陀佛名,也是念佛名,不过,心中念跟口中念哪一个容易?口中念比较容易。如果心中的烦恼非常多,今 天的事情非常杂,心中是念不了佛的,想别的去了。但是,虽然心中杂乱,嘴巴还能念佛,对不对?“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有的莲友讲:“师父啊,我边念佛边打妄想,怎么办?”这个就对了啊!不是你打妄想对,念佛法门正是这样的,口称名号。如果要清净念佛,那你打妄想,你就念不了佛。
就这么简单容易,就是:你心中虽然有妄想,口中能念佛、愿往生,就符合条件,就达到标准了。
比如一个小孩子,你教他念佛,你是告诉他口称名号还是告诉他心中念佛啊?“哎,小宝宝,你心中念佛。”他不知道怎么心中念佛。你说:“哎,这样念: 阿—弥—陀—佛。”他也会念,那么小孩口称就容易了;还有,比如说一些弱智的人,不太正常,你叫他念,他也会念。如果你对他讲“你心中念佛”,他都不知道 你在说什么。所以,口称名号非常容易。还有鹦鹉、八哥,念佛也能往生,它是心中念吗?它只能你念一句“阿弥陀佛”,它也念“阿弥陀佛”,你念,它也念,它 就是口中念,就口称名号,愿生净土。八哥有没有愿生的心?我们也不知道,或许有,但既然它是禽类,或许没有,我们也不知道,只是它经常念佛,因为经常念佛 的缘故,名号有这种作用,使得它自然往生。所以,八哥死了,身上还有舍利。如果是一个傻瓜,他如果像八哥一样,从早到晚念阿弥陀佛,保证往生!不用多讲 了,只管念佛就行了,他也不知道什么清净心不清净心,只是念佛,“南无阿弥陀佛……”而且念佛念多了,真能开智慧,那就不会还是傻瓜了。比较起来,口称较 跟心念,口称为容易。
口称佛名能往生,心念佛名能不能往生?当然也往生。散心念佛能往生,定心念佛能不能往生?当然也能往生。说散心、口称,并不是反对定心、忆念,而是 定心忆念比较难,有人做不到,阿弥陀佛不以定心为本愿,只要散心,相续口称佛名就可以往生,真是再也没有比这更简单,也没有比这更殊胜的了。
我们前天学到《观经》下下品,那里边也是讲口称念佛的。下下品的众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他本来应当堕落恶道。遇到善知识,种种安慰, “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这第一个“念”就是心中念,心中念不起来了,善友告言:“你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名。”“如是至 心,令声不绝,称南无阿弥陀佛。”你看,心念不能,转为口称,这样口称,就能往生,以称佛名故,念念之中,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刹那之间,往生极乐净土。
所以,各位念佛,不要想“我怎样念佛?心里怎么怎么样……”你就只管念,决定往生!这就是净土门易行道。如果一定要心里面怎样清净,我们还不容易做 得到。你经常念佛,心里面自然而然就清净了。所以法然上人说:“不顾妄念余念,不谓散乱不净,唯口称名号。若常称名者,以佛名之德,妄念自止,散乱自静, 三业自调,愿心自发。”你只管念佛,自然而然就有这样的效果。又说:
“故愿生心少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散心增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妄念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善心生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不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清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欠缺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具足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现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成就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此即决定往生之方便也。纳于心府莫忘失!”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必得往生”,这就是善导大师对整个净土宗念佛法门所作的结论性的解释。
称念弥陀名号,是不在于我们的心是散乱还是不散乱,因为凡夫既然堕在散地当中——所谓“三界众生”,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属于欲界,欲界是散 地,色界、无色界叫定地,你要有禅定工夫,才可以生到色界、无色界。那么在欲界当中,统统是散地凡夫,散地凡夫的心就是散乱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就像 你做人,就有眼睛和鼻子。而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本愿,就是以这样的众生作为救度的对象,而发出誓愿说:“这样的众生称念我的名号,必然来到我的净土。”所 以,不是从我们心上去找,而是看我们是不是专称弥陀名号。这个专,在行业上是专称弥陀名,专拜弥陀佛;在心相上,也是专靠倒阿弥陀佛的誓愿。我们能往生, 不是自己有修行、心清净,不是的,是因为佛的誓愿可靠。善导和尚说:“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是佛愿不虚的缘 故,我们称念,必得往生。
昨天也有莲友问:“念佛心有妄想、散乱怎么办?”其实这个问题是不用问的,丝毫不用问,本来就是这样的众生嘛!如同说“我长得胖怎么办?”长得胖就胖子念佛嘛,没有关系,跟你的长相如何没有关系,跟你的心怎么样也没有关系,只是我们自己认为有顾忌。
就好像我们乘船过海一样,你能不能过海,唯一的条件是你要一直坐在船上,你要乘上船。至于说乘上船之后,是不是要一心一意地坐船?是不是要怎么样记 得我在船上?也未必如此。偶尔你可以想一想家里的事,但这么一想,是不是就跑到家里去了呢?还在船上;偶尔也会看一下风景,但是我们心里很安心:我已经坐 在船上,我们的重心在船上,重量都在船上。
我们念佛也一样,是把我们整个的心靠倒在阿弥陀佛的船上,“我称念弥陀名号,不管怎么样,一定往生!”——这是保证下来的事情。至于心中的妄想、杂 念,不必过多地去考虑。你经常念佛,妄想自然会少。去年的妄想、杂念今年还在吗?早就没有了,你不用管它,它就没有了,它没有根啊;昨天的妄想今天也没有 了;前一念的杂念现在也过去了。凡夫的心就这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这叫生灭,如烟如云。而我们念佛的心呢?昨天念、今天念,天天念,昨天信阿弥陀佛的 誓愿,今天还如是信,明天还这样如是信。念佛是如是行,今天、明天,一直不改变,只有这个是一生不改变的。至于说心中其他的想念,都是不断改变的,不能构 成障碍的。
像一座山一样,巍巍的青山,它在那里屹然不动;山的半腰有云雾,飘来飘去,这云雾能够撼动山吗?它来就来,山不会说:“哎!你别来,一来我就乱了。”云来了就来了,云走了就走了,山还是山。
那我们的心正念坚固,我们念佛的心,就像青山一样坚固不动;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就像青山一样,是不会改变的,不会因为你心中有妄念的云雾,就不 救度,“要你没有妄念的云雾,我才救度”,阿弥陀佛能这样吗?他说“十方众生”啊,包括不包括妄念众生?十方众生当然包括有妄念的、有散乱的众生,阿弥陀 佛说“称我名号,我则必然救你”,那我们称佛名号,佛当然会救度,若不救度,“不能令称我名号的妄念众生往生我的净土,我则不成佛!”而现在已经成佛了,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是不改变的—— 永不改变的名号,永不改变的救度和永不改变的慈悲。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无论如何,必然往生!这个千万不要怀疑,这是永远不改变的,就像巍巍的青山 一样。
本来念佛法门不简行住坐卧、士农工商,做什么职业都可以,这些都是世间的生灭法,而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心是永不改变的,佛的救度是永不改变的。所以,不用担心。
虽然说知道不论定心、散心,只要念佛一定往生,但我们心中还是期望杂念少一些,烦恼少一些,对不对?那这是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这就要有所方法,要 能够摄心,大家可以尝试印光大师所提倡的“十念计数法”,只是不要误会不这样做就不能往生。阿弥陀佛没有这个要求,那是你自己的要求,就像阿弥陀佛不要求 你穿什么样的衣服,而我们总是希望穿得整齐一些、漂亮一些一样,那是你的事。
善导和尚依据经文告诉我们:要专称弥陀佛名。而这个“专”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谓“一向”,就是一个方向。从时间上来讲,现在听到这个法门, 一直念佛到临终不改变,叫“一向”。比如说,念个两年三年,然后我不念了,“念佛念好了,我修别的法门了……”那就不叫“一向”了,就改了。
好像我们乘船过海,乘到半途中,你就改了,那就不叫一个方向了。坐车也一样,坐直达车,从这里直接到北京,就一个方向不改变。如果中途哪一站下来,换了别的车,那就不能到北京了。
我们念佛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叫做“一辈子的念佛”,不改变。
“一向”,唯向着佛这个方向,总是想到阿弥陀佛发愿要救度我,称念彼佛名号,如果不能往生,彼佛则不成佛!无论如何,从佛的誓愿来考虑,叫一个方向。
我们很多人念佛不是一向,他一边念佛一边想:我这样能往生吗?他的思想转过来了,转过来看自己了。叫你一向,是要看到佛那个地方。就像晚上有月亮, 你抬头看月亮,就见到光明了,如果回过头来往黑房间里看,就看见一片黑暗,是不是?我们的心就是黑房子,有罪业,有妄念,有烦恼,你越看越觉得不能往生。 本来往生不是靠你这颗心的。你有这样一颗烦恼、妄念、黑暗的心,佛正要救这颗心!你不能说“这样不能往生”,佛要救的正是这样的心。
就好像我们到医院看病一样,我们要相信医生,医生告诉你怎样治病,你却说:“我这么重的病,你看我都病成这样子了!”这么一想,就没有信心了,“……这样还能治好吗?”医生就是要治这样的病人。正是由于病重,医生才要治。
正因为我们烦恼重、业障重、罪业深,阿弥陀佛说:你念佛,灭除罪障;念佛,佛力救度;念佛,仰佛誓愿往生净土。所以,不可以因为自己罪业重而怀疑念佛往生,也不可以因为心中有妄想、散乱而不念佛,然后把念佛放下来,去修心了。“这样怎么能往生?”
正因为是这样的众生,所以必须念佛。这样的众生,你不念佛,还有什么法门能修得成呢?如果念佛法门都不能成,那一切法门都不能成。
所以,经常思惟南无阿弥陀佛的救度,内心自然就有光明了,知道往生一定,这叫一向。就像我们刚才做的比喻一样,坐船过海,你要想到这条船很有力量, 很坚固,很稳当。坐船是靠船的力量过海,你不能站在海边想:我又不会游水,这么大的浪,水这么冰冷刺骨,我怎么过海?人家跟你说:“不是靠你会游水,是靠 坐船过海的。”你说:“我知道靠坐船过海,可是我不会游水,那怎么过海?”人家再跟你说一遍,“不是靠你会游水,是靠坐船过海!”你又说一遍:“我也知 道,靠坐船过海,可是我不会游水,怎么能过海?”人的脑子啊,就是转不过来。人家跟你说念佛往生,说得很清楚,念佛往生,是靠阿弥陀佛的誓愿,你说:“我 也知道念佛往生,可是你看我的心,这么的爱打妄想、散乱,这么的罪重,我怎么能往生?”哪个靠你的心去往生呢?不是叫你靠念佛往生吗?你这个心是要抛弃掉 的。
再三跟他讲,有的人就是转不过来,“念佛往生,我知道念佛往生,可是……”你可是什么?你念佛好了,你知道念佛往生,你就念佛,念佛往生是没有条件 的。有人说:“念佛往生,可是……如果不能读经的话,念佛就不能往生。”“可是……如果心达不到工夫成片,就不能往生。”像这些种种想法,都是没有依据 的。但是,这样的想法最容易被人相信,而佛讲的话,他反而不相信,你说怪不怪呢?这样的想法,只要一个人讲,底下保证有十个人说:“啊,对呀!”都赞同。 为什么?因为十个人都是这样的凡夫,都是抱着凡夫的见解,所以有人一讲,他就说:“对啊,是这样。”比如说,我们信佛了,我们相信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那 大街上,还有很多不信佛的,他们在一块儿谈论了,“哪有极乐世界啊?我看他们在信迷信”。只要一个人讲,马上一百个人赞成,“对啊!那些老太婆都在搞迷 信,哪里有极乐世界?”但是,这一百个人都赞成,他们讲的话算数吗?他们不能算数,因为他们是疑惑心中所说,而我们念佛的人就知道一定有极乐世界。同样道 理,你对阿弥陀佛的誓愿、对念佛不了解,你说:“哪里那么容易往生?”一百个人都赞同你,这一百个人都是疑惑心中所说,不能为依据的。那依谁所讲的呢?依 佛的誓愿,依祖师(善导和尚)的开导,规范我们的心,知道念佛必往生,依佛本愿故。不然,怎么说称念名号是正定之业呢?“阿弥陀佛不会欺骗我们,决定可以 往生”——这个心建立不起来,你就是在净土门外面打转,没有入门。
“一向”还有一种含义:我们凡夫的心往往都是分岔的,都是两个,善哪,恶啊,这就两个了吧——两向了;持戒,破戒,又是两向;出家,在家;工夫深, 工夫浅……所有的想法,我们都会在两个当中选一个,善和恶,一想:恶人念佛难得往生,善人才能往生;吃素,吃荤,“如果不吃素,念佛怎么能往生?吃素才能 往生”。持戒,破戒,“如果不持戒,念佛怎么能往生?持戒才能往生”。到底是念佛往生还是持戒往生呢?他说要加起来,“持戒念佛往生”。这不是阿弥陀佛的 誓愿,阿弥陀佛没有讲到“持戒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说“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就包括持戒、破戒、无戒,包括出家、在家,有智、无智, 男人、女人,有修、无修,统统包括在内,所以,阿弥陀佛的誓愿,他就是一向,他不讲两句话。而我们的心中,往往就是两个,两个就是分别,分别就是颠倒,颠 倒就是轮回,是不是这样子?
所以,大家念佛,不要谈这些细枝末节,这叫是非的事情,你讲这些事,决定不在佛法正道上,必定在搞是非,你到底是鼓励人家念佛还是鼓励人家行善? “当然鼓励念佛了,也鼓励行善。”那你先把念佛讲清楚,行善第二个层次再讲。既然念佛一定往生,作为佛弟子的——世间之人尚且要遵纪守法、孝养父母,那你 想想看,做佛弟子应该怎么做呢?道理不是很明白吗?当然应该来行善。
比如说,一个病人,他到医院去看医生,医生只有一个想法:我怎样对症下药。他会不会问这个病人,“你是男人是女人?男人才看,女人不看;你是不是小 偷?是小偷我不给你看病”。那你这个医生叫多管闲事。医生的药也不会有分别,说这个药,小偷吃下去不治感冒,不偷东西的人吃下去才治感冒。这是两回事。你 现在找医生看病,治好你的病是医生的职责,即使你有盗窃罪,那么有国家的法律,那是另外一回事,国法会规范你。
我们现在要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情,这六字名号,不论何人来称念它,一定往生。至于说你这个人是善是恶,那是另外的规范,另外的教理,另外的说 明。何况能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在这个世界讲的善和恶就没有意义了,到极乐世界成佛菩萨才是真正意义的善,不然的话,你在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恶,你这辈子是 善人,下辈子可能是恶人,为什么?六道轮回啊,转来转去,这辈子在天上,下辈子可能在地狱。有什么资格讲呢?前面讲善人,后面就成了恶人了。
念佛不谈这些,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以我们的身份念佛,决定往生;他是什么样的人,以他的身份念佛,决定往生,大家念佛统统往生,个个成佛,有什么不好啊?难道不是皆大欢喜吗?这个叫做“一向”。
我们不懂得这一点,往往就会搞是非,因为自己吃素了,就去要求人家,“你看,某某人念佛,都不吃素!”好像吃素比念佛还重要一样。我们应该主次分 明,念佛是第一的,剩下的,慢慢教育。像一个孩子,对父母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孝顺听话,这个是前提,然后再说你有没有工作能力、能赚多少钱,对不对?如果 一个孩子都不孝顺,还打骂父母,那赚再多的钱有啥意思啊?首先要听话,是好孩子,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能够劳动致富,能够功成名就,那当然最好;如果不 能,能听父母的话,仍然是父母的好孩子,因为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啊。那么,佛看众生也一样,菩萨当然很好,六度万行也很好,可是在凡夫来看,你能够相信、孝 顺于佛,相信佛的誓愿,完全靠倒佛,相信念佛一定往生,这就顺了佛的誓愿,佛就欢喜了。其他方面慢慢再来调教。何况我们在这个世界有种种的障碍,如果能往 生净土的话,自然转恶成善。
私云:此中定者,始自日想观以来十三观是也。散者,初三福业后九品业是也。此定散二善中虽说诸往生行,然佛本愿者,唯在名号,
故释迦牟尼如来唯以名号付嘱阿难尊者也。
意义好懂。为什么付嘱念佛,而不付嘱定善散善?因为阿弥陀佛本愿唯是名号,所以释迦牟尼佛只把称名念佛付嘱给阿难。
第十五文:念佛行者,必当具足三心之文
这是指念佛人的心态,这也是引自《观经》,说念佛之人必然具足三心,“必”是必然,“当”是应当,什么叫“必当”呢?如果你一向念佛,还说“我就念 佛念到底,知道一定往生”。这样的人不用讲三心,他自自然然、必然具足了三心。那还有的人念佛,说:“这样能往生吗?恐怕不行吧?”还在怀疑,对这样的 人,劝导他:念佛应当具足三心,不可怀疑。
“必当具足三心”。我们各位如果已经下定决心,必然具足三心。如果还在犹豫之间,就劝导他说:应当具足三心。
三心就是信心,底下有解释。三心是《观经》里边讲的,《观经》里说:具三心者,必定往生。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
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
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什么叫“至诚心”呢?“至”者真,“诚”者实,就是真实心,真实心就是内外一致、相应的心。外表专称弥陀名号,说“念佛一定往生”,内心真实相信念佛一定往生,叫“至诚心”。
有些人念佛,虽然也说“念佛一定往生”,内心并不相信念佛一定往生,这样的人非常多,不管是出家在家,这样的人都特别多,你到任何地方,他都会跟你 讲,谁都会讲这句话:“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但在内心里边,他不相信这句话,他有很多的疑问,“哪有那么容易?”如果再讲下去,哦,念佛不能往生了。这样 口说念佛往生极乐,内心并不相信。如果内心真的相信,他一定老实念佛了。你从他的行动就看得出来,他嘴上这样讲,其实他不信净土法门,你看看不修净土法门 的师父,你问他,他也讲念佛往生,但是他就不念,“师父,那你怎么不念?”你不好意思这样问他,他也不好意思回答,他说:“我内心真的不相信,但是佛、祖 师都是这么讲的,我是出家人,也就这样讲给你听。”还算不错,还是依着这样讲,不会害你。他这样讲,如果你能相信,你能得利益。
还有的人,他也念佛,他只相信一半,他不是全相信,也不是全不相信。他也念佛,也愿求生净土,他觉得光念佛不行,还要加上诵经、持咒才能往生,所以看他的行为,就知道他内心里面有没有全部相信。如果只相信一部分,那就是有疑心了,这就不叫“至诚心”。
“二者深心”,什么叫“深心”呢?“深心”即深信之心,不怀疑。我们很多人信,是浅心,不深,就像树根一样,它很浅,风一吹,根就拔起来了。如果树 根很深,风吹都吹不起来。我们信心的根很浅,人家一讲,耳旁风稍微一吹,“这样怕往生不行哎,专念弥陀名号怎么行啊?如果你不会念《楞严咒》、《大悲 咒》,不会念其他的,怎么可以啊?”一吹,你心里马上就动摇了,就去杂行杂修了。这叫浅心,不叫深心。所谓深心呢,他们来一百个、一千个,讲一万遍, “哦,谢谢,谢谢,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他来个三次五次,就不再找你讲了,知道讲了也不管用,“那个家伙很顽固,专门念佛!” 你说:“好,谢谢你,对我这么好的表扬,等于说我是妙好人、稀有人、上上人、最胜人。”专门念佛嘛,这是佛讲的,人中芬陀利花嘛。
“三者回向发愿心”,什么叫“回向发愿心”呢?愿生极乐净土,不求人天福报,不求开悟,不求名利,“人家表扬我,说我会修行,了不起,会诵经……” 这些都不求,人家说我什么都不知道,我自己也认为什么都不知道,一文不知,一字不识,毫无智慧,只知念佛决定往生。这样的人真是大智大慧。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有大智慧的人,看起来就像傻瓜一样;有大方便善巧的人,看起来就像笨蛋一样。很多老太婆都往生了啊!但 很多法师不一定往生了。法师会讲经,会因学得太多而不老实念佛,他就不如老太婆有智慧啊。所以,印光大师讲“愚不可及”,什么叫“愚不可及”呢?他愚痴, 但是你还不如他。他愚痴,他就专念弥陀名号,你反而不如他,他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你有智慧,读了很多经典,“我哪能跟你老太婆一般,显得我太掉价了”。 这样就是没有智慧了。大智若愚,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没有关系的。你什么都懂,临死了,一个也带不走。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求法的 心要单纯、简单。
一个人学佛法,有没有得到佛法的利益,一看他的心就非常清楚了。他的心非常单纯,这样的人就容易入道。很简单,不复杂。他内心越复杂,这样的人不容 易入道。所以经中讲:“直心是道场。”“直”就是笔直的道路,不拐弯。很多人的心像肠子一样弯来弯去,太复杂了,想得太多了,杂草丛生,“邪见稠林”,像 树林一样,密密麻麻,而自以为有聪明智慧、有见解。我们学佛,就是要把这些邪知邪见的枝叶通通删除掉,到最后,单单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其他东西都不存 在,都无所谓,心非常单纯。
净土法门为什么难信呢?因为凡夫的心都非常复杂,就喜欢听那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比如说,有的人学念佛,你讲念佛一定往生,他反而不记在心里;一听说 “佛珠捻到佛头的地方不能过,如果过了有罪哎!”这句话,他马上记住了,他回来就跟人家讲了:“我这次朝了什么名山,得到了一个佛教知识:佛珠这里不能 过。”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了。打开经典,不知道从哪里出来的。关于念佛往生呢,他却认为太简单了,太单纯了,他要搞复杂的东西,诵经啊,持咒啊, 搞得很复杂,他觉得这样才是学佛法。
释迦牟尼佛讲这部《观经》,很委屈的啊,一开始也给你搞复杂的,因为你的心复杂啊,那就讲复杂的,慢慢诱导,慢慢把你的心磨平,把你复杂的心引导到 单纯化。比如说,我们平时都复杂化,如果现在各位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这个时候,人家跟你讲:“某某人哪,我来为你诵《金刚经》、《心经》、什么咒、什么 忏……”你心里面愿意吗?你心里面这个时候就单纯化了,“哎,我不要了,你就给我念佛好了”。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最重要的东西就显示出来了,平时啊,你把 生死放在一边,没有这个观念,生死心不切,无常感不深,所以就希求名利,要搞一些其他的修行,搞得很复杂,到快死的时候,你复杂也复杂不了,就单纯化了。
释迦牟尼佛在《观经》里讲到下辈三品,这个人是没有什么复杂的,论他的根机,十恶罪人,破戒罪人,五逆罪人,他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他什么都讲不出 来,他的心只有单纯,而且,他已经到了临死的时候了,如果活得好好的,“我还能去复杂一下,学学别的”,到临死了,不可能不单纯了。所以,引导我们众生到 这个地步,那你就只知道:“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部《观经》,最后叫“花落莲成”,花的叶瓣是很复杂的,很多很多片,“啪啪”会掉落 的,到时候莲蓬就显现出来了,就单纯起来了。
我们念佛的人,心中要空空荡荡,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世间的事,就随缘而过,不要心中想很多,“这样能不能,那样能不能?”只要念佛,无不往生。
《往生礼赞》云:
必欲生彼国土者,如《观经》说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所谓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起三业,必须真实,故名至诚心。
身业礼拜,口业赞叹称名,意业想念,这叫身口意三业,这样来做,必须是真实的。
我拜佛拜下去,是真拜佛。什么叫真拜佛?拜下去,折服自己的骄慢,“南无阿弥陀佛,我确实罪业深重,靠我的力量无法解脱,感谢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来救 度我”。这样去拜佛,行动在拜佛,内心里边是完全地仰顺、归命、依靠。比如说一个徒弟来拜师父,他的行动是在拜师父,心中却想:师父,你那两下子,可能还 赶不上我呢。这叫拜师父吗?他来拜师父,说:“徒弟一无所知,师父武艺高强,技术高超,我来虔诚向您求学。”他内心完全是空的,完全靠师父,这叫拜师父。 有的人拜师父,内心不诚恳,很骄傲,师父一看就看出来了,不是真心来学习的。我们来拜佛,也要怀着一颗谦虚、恭敬、完全依顺的心,这叫“身业礼拜”。
“口业赞叹称名”,也一样的,“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啊,念佛一定往生呀”。讲了这一句——有一位佛教徒和一位基督教徒在一起谈心,他们各自讲解自己的 教主伟大,而且劝导对方信自己的教。佛教徒就讲:“信我们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非常庄严,很好,比天堂好多了,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念名号一定往生啊,多简单 啊!”
基督教徒讲:“信我们上帝吧,天堂非常好,相信上帝,能够永生啊。到我们天堂去!”语言上大家差不多。
然后,基督教徒问佛教徒:“哎,你信仰佛教蛮虔诚的,你告诉我,念名号一定往生,我有点动摇了,我也想来信佛教了,请问你,念名号,你一天念多少啊?”
“哦,我每天念三万。”
“哇!念这么多!那你往生一定了吧?”
“哎,不行不行不行,我念得还差太多,念得还不够,工夫还不到。”
基督教徒一听,不跟你讲话了,就走了。他为什么走了呢?“你讲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你每天念三万,又吃素,你还不能往生,好是好,只怕我没有份,干脆算了。”他就不讲话了,就走了。
你嘴上讲阿弥陀佛不可思议,而实际的行动和真实的内心是在说阿弥陀佛不行啊,你这就没给佛教增光了,你说是不是这样一回事情?
佛教是我们中国最传统的宗教,名山大川上都有寺院,而现在佛教的发展赶不上其他宗教,原因在哪里?佛教里边最殊胜的净土法门都给我们用嘴巴讲歪了,你还去给别人宣传呢,谁敢相信?一开口就先横一道门坎,“要吃素,要清净心,要一天几万遍,不然不能往生……”
“好是好,我们做不到啊。”
所以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把路堵死了。弘扬佛法,一定要弘扬佛陀的慈悲,如果你那样一讲,哪个来信阿弥陀佛啊?
“我还没吃素……”
“暂时没吃素没有关系,慢慢来,你先念佛。”
“好,我来念佛了。”逐渐逐渐不吃肉了;
“我的思想还不清净……”
“也没有关系,你念佛一定往生。”好,都念佛了,慢慢思想也清净了,不是说一定要清净,自然而然就好多了;
有的人说:“我还没退休,不能念佛。”
“没关系,你没退休,现在忙着,一天念五句、八句、十句,总还是可以吧?也可以念!”你一下给人家定一万两万,把人家吓坏了。阿弥陀佛讲“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哪个不能接受啊?
“我是开饭馆的,唯有造罪。”那有人就觉得:“像我这样的不能念佛。”
“阿弥陀佛要救度十方众生,开饭馆的,你罪业深重,那更要救!开饭馆如果不念佛的话,将来比人家堕落还深,你更要念佛!阿弥陀佛都不嫌弃你,你还嫌弃阿弥陀佛吗?”这样一讲,他也可以念佛了。
如果跟人家讲:“哎呀,饭馆你不能开啊!”
“不开我就没饭吃了。”他宁愿不念佛,因为是凡夫嘛,他哪知道未来啊?他只看眼前,他宁愿不念佛,饭馆照开。
你不如劝他赶紧来念佛:“人家不开饭馆都要念佛了,你开饭馆不更要念佛吗?人家罪业没那么重都要念佛了,你罪业重就更要念佛。就像病人一样,人家病得不重都要看医生,你病得快死了还不看医生啊?更要看!”这样种种的安慰,引导他,这样把念佛法门传导给大众。
“口称名号,乃至临终一声、十声决定往生!”这个你们可以大胆地讲,这是佛经所讲的话,毫无疑问,“无论何等罪人,若念弥陀名号,愿生极乐世界,无不得生,彼佛誓愿,无有虚假!”这个你可以壮大胆子说。本来事实就是这样。所以跟别人讲,不用担心。
有的人在赞叹医生:“某某医生妙手回春,医术高超,我得了个小感冒,治了半个月,吃了三十多副药,还没治好。”那你是赞叹还是贬低他呢?那应该怎么 赞叹?“啊,某某医生,医术高超,医德一流,妙手回春,神医再世,我得了癌症晚期,所有大医院都判了死刑,但是他一副草药就把我治好了。”那这样就叫赞叹 了,“哇!这位医生太了不起了!”我们都来找他看病。
念“南无阿弥陀佛”亦复如是,“阿弥陀佛大医王,威力不可思议,六字名号是神丹妙药,是阿伽陀药,我得了种种烦恼罪障之病,犯下无量无边的恶业,可 是称念弥陀名号,决定往生,毫无怀疑”。这叫赞叹啊,这叫念阿弥陀佛了,你说什么“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我每天念三万、五万,念了十八年,现在还一点感觉都 没有,还不知道能不能往生”,这是不了解念佛往生的道理。
二者“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
我们自身是什么样的状况呢?是烦恼凡夫,无有善根,不能够出离三界火宅。
首先要相信自己没有能力,不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我会诵经、会持咒、会拜忏、会朝山、会打坐……”你有本事,如果是那样,你与净土法门的缘分就比较 弱一些。学净土法门,首先把自己放低——不是放低,你本来就是这样子,那么,知道自己没有力量,你才会去靠人家的力量,对不对?人都有点面子,学佛法也把 面子带进来了,如果不到万不得已,都不愿去求人,知道的确是没办法了,才去求人。那你念佛这件事,不能抱着这样的观点,我们本来就没有办法出离三界六道。
有人容易相信这第一点,但是他不相信第二点。第一点叫机深信:相信我是个根机差劲的人,没有办法,什么法门都学不成;第二点是什么呢?阿弥陀佛就是 要救度这样什么法门都修不成的人,而为他成就六字名号,对于这样的机,要给予不可思议的救度,他才能够接受净土法门。有人讲:“我是差。”然后不相信阿弥 陀佛的救度,那就不是净土法门讲的事情。第二:
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光信第一点还不够,第一点要和第二点结合起来,才是净土法门的信心。这第二个信,信弥陀誓愿——是从第一个信来的,说我这样的众生,造罪凡夫,念弥陀名号,下至十声一声,定得往生,一念不怀疑。
很多人不这样相信,他说什么呢?“念佛达到工夫成片,达到三昧境界才能往生。”那就没有第一个信心喽。很多人说:“我是造罪凡夫,所以我念佛不能往生。”那就没有第二个信心喽。
净土法门的信心是两个结合在一块,信自己是凡人,信这样的凡夫念佛一定往生,不是信人家是出家人,会诵经,会打坐,会开悟,他念佛才能往生,不是的,是信:我这样的众生,念佛一定往生。
大家学习经文,要结合自己本身的状况。像病人看医生,他首先要相信自己是病人,如果不相信自己是病人,那何必来看医生呢?首先知道自己是病人,对不对?好,来看医生,医生跟你说这个病、那个病,你要相信,如果不相信,那就不要来看了。
很多人学佛法,不承认自己是罪恶凡夫,“你看,我虽是凡夫,还不致于那么差劲,我会诵经,会持咒,会拜忏,什么都会”。你把你这么多拿来,就好像病 人到医生那里说:“医生啊,我虽然生了一点小病,但是你看我眼睛会动,手会动,我还很健康。”现在不是来讲你健康的事啊,是讲你生病的事啊。如果你去参加 武术比赛,对教练讲:“你看!我身体很棒,很会武艺,很健康。”那可以。可是,你是来看病啊,你就要把你的病讲出来。
我们来学净土法门,我们就这样:我有哪些哪些不足,阿弥陀佛来救度我!阿弥陀佛说:“好,那你来吃我的六字名号阿伽陀药,一切病都会好,这药就治你 这个病,你放心,吃了一定好。”那我们这样的众生,六字名号是专门给我们念的,我们念佛必定往生。“好,我相信,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对了。
三者回向发愿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
不管是世间善、出世间善,所做一切,都不是为了求人天福报,也不是为了求开悟,都是为了求往生,这叫“回向发愿心”。
这个回向发愿心,并不是说“光念佛不够,另外再去修其他的善根来回向”,不是的,这个是指:我们没有接触净土专修念佛法门以前,所修的善根都拿来回 向。比如我们以前是求开悟的,或是求人天福报的,我都不求那些了,把那些功德都取回来,我要求生净土了,从今天开始专修念佛之后,还肯定会行善的,也一定 会布施三宝的,那目的呢,也不是为了求世间福报,通通归向往生这一件事情,知道念佛往生无有不足,而尽我的力量,随分随力地去行善积德。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
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具足三心就决定能往生,如果三心里面少了一个,就不能往生。
三心也解释过了,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也有人看到这里,心里就有点担心了,“哦,少一心不能往生,我到底有没有三心具备呢?”就担心了。其实这个很简单,若心思往生一定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则是三心具足。
我们专称名号,并且知道像这样念佛,靠佛誓愿,一定往生,有这样的心,就三心具足了。为什么呢?因为第一点至诚心,是真实心,专门仰靠弥陀誓愿,这 也是至诚心在当中了,而如果杂行杂修,当然算不上至诚心了,就三心二意;对往生这件事情不怀疑,不怀疑弥陀救度,这是深心;我们念佛本来就是为了往生极乐 世界,这叫做回向发愿心。这里是分释,一条一条的说明。知道念佛一定往生而念佛,自然三心具足。
如果少了至诚心,你口上虽然念佛,心中以为念佛不能往生,然后就去行杂行杂修,这样当然就不能往生了;如果少了深心,就是没有深信之心,“深信”解 释为二种:第一深信自己是罪恶凡夫,第二深信弥陀的誓愿,就是救度这样的凡夫,称念名号,一定往生,那如果少了这一点,比如,“念佛一定往生,但那是贤善 之人才可以往生的,像我这样的罪恶凡夫,大概不行”,少了深心,当然也就不能往生;第三回向发愿心,你不愿往生极乐世界,虽然相信念佛一定往生,带罪凡夫 念佛也一定往生,但是你不愿去往生,你求开悟,或求在此世证果,这样,当然也不能往生。三心若少一心,就不得生。
那一向念佛呢,自然具足三心,所以称“念佛行者必当具足三心之文”,一向念佛,心中不疑,思往生决定,必然具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如果心中有所疑虑,则应当听闻经教,应当发起信心。
第十六文:不简下智破戒等,依弥陀本愿,唯念名号,即得往生之文
从十二到十五,选用的是《观经》的四条文,第十六条是法照禅师的偈文。
法照禅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先介绍一下。他是净土宗的一位祖师,曾在五台山亲自拜见了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他原来在一个寺院里住着,一天过堂(吃饭)的时候,在钵里发现非常清幽、美妙的山的景象,还有寺院,不止一次,看见过好几次。他就问人家:什么样什 么样的景象,什么样什么样的寺院,这样的山在哪里啊?人家说:哦,这山就在山西,大圣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五台山,跟你讲的差不多。他心里就有数了,“我跟 文殊菩萨有缘呢!”他就告辞了,来到五台山礼拜,走到一个地方,突然发现一座寺院,上书“大圣竹林寺”,和他钵中所见到的景象一模一样,心中非常高兴。这 个时候,从寺院里走出来两位青衣童子,引导他进去了,一进寺院,里边开阔广大,金碧辉煌,就不是那个山顶了,整个显现得像净土一样,琉璃为地,文殊菩萨坐 着青毛狮子,普贤菩萨坐着大白象王,两大菩萨放大光明,有一万菩萨在里面讲经说法。法照禅师被两位童子引进来,两大菩萨各伸手摸顶,为他授记,讲说佛法, 法照禅师听到后非常高兴,然后就问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末法时代,众生罪障深重,以何法门可速得解脱?”两位菩萨就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说:“末法众生,唯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速得往生极乐世界。你应当受教,普劝大众。”法照禅师听了特别高兴,深深礼拜下去,一抬头,所有境界当下消失。这就是文殊、普贤菩萨亲 自点化,他心里边就有数了。但是,他放在心里,不对人家讲。后来菩萨跟他说了:“我亲自示现圣境,为什么不讲呢?”因为祖师见到景象,都不随便讲。菩萨就 安慰他说:“你讲,不要紧,这是为了利益众生的。”所以他才讲出来,讲出来,就有很多人跟他一道到那个竹林寺——那是菩萨应化的地方,大家都去那个地方, 那个地方当时没有寺院,大家都在那里礼拜、磕头,虔诚地祈祷,这个时候,又显现菩萨的景象,大家都知道,法照大师所讲的决定没有虚假。
是这样一位大师。
法照大师讲了这八句话,对净土门有极大的贡献。当然,他的思想,这八句话,也是传承了善导大师的。
法照禅师《五会念佛法事赞》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这八句偈子是解释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的,解释得非常好、非常妙,直探弥陀本愿的心髓,单凭这一首偈子就有资格作净土门的祖师。
头两句是总释第十八愿:“彼佛因中立弘誓”就是“设我得佛”;“闻名念我”即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总”就是“十方众生”;“迎来”是解释“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可以说比对非常工整。
下面六句是在头两句的基础上做进一步详细的解释:“不简下智”等四句是说明上面的“总迎来”的“总”,也是第十八愿中的“十方众生”;“但使回心” 就是上面的“闻名”,闻信佛名号才能回心,回假心为真心,回疑心为信心,回恋世不愿生、怯退不敢生的心为勇进愿生的心,所以也是十八愿中的“至心信乐,欲 生我国”;“多念佛”,一向专念,即是愿文中的“乃至十念”,头两句中说“念我”;“能令瓦砾变成金”,所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是上面“总迎来” 的“迎来”;而“瓦砾”即是愿文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的众生,也是前面的下智、高才等,非常工整。下面依文解释。
“彼佛”就是阿弥陀佛,“因中”就是他在作法藏菩萨的时候,“立弘誓”就是建立了超世的悲愿。什么样的弘誓呢?若总说,四十八条,这里单独指第十八 愿。“闻名念我总迎来”,“你们听到我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听到十方诸佛赞叹名号不可思议、称念佛号一定往生,而念我南无阿弥陀佛,我一个不漏地把你们迎 归到净土来”。“总”是通通、万不漏一,通通迎到极乐世界来。“念我”,是念我,而不是别的其他佛菩萨,只有我一人为你发愿,只有我一人能救你,只有我一 人有净土迎你归来!
下面四句解释迎接什么样的众生,因为众生难免怀疑说“像我这样造罪的众生,能往生吗?像我这样没钱布施做功德的众生,念佛也能往生吗?”所以底下举 了四句。“不简贫穷将富贵”,“简”是简别、选择,说阿弥陀佛的誓愿并不区别,并不是嫌那个人穷,没有钱造功德,就不要;也不是说这个人有钱做布施功德, 佛才救他。所以说“不简贫穷将富贵”,是贫穷人念佛也迎来,富贵人念佛也迎来,叫“闻名念我总迎来”。“不简下智与高才”,并不是说:这个人是下等人,没 有智慧,你念佛不能往生,我就不迎接;那个人有高等智慧,有才学,他念佛我才迎接他往生。不是这样,是下智之人念佛也迎来,高智之人念佛也迎来。“不简多 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并不是说:这个人好学多闻,广读经教,他念佛我才迎接;另外一个人孤陋寡闻,大字不识一个,不懂得诵经,他念佛我就不迎。不 是这样的,是多闻念佛我来迎接,你少学念佛我也迎。也不是说:这个人持戒精进,他念佛就往生,而另外一个人破戒造罪,罪根深厚,他念佛我就不迎接。不是 的,佛心平等,持戒之人念佛也往生,破戒之人念佛也往生,叫一个不漏,“总迎来”。这四句再清楚不过了,这四句就是解释第十八愿里边的“十方众生”,十方 众生是什么样的众生?是这样的:什么人都包括在内。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不管是贫穷的、富贵的,下智的、高才的,多闻持戒的、破戒罪深的,只要这样的众生回心多念佛,“回心”是回心 转意,“多念佛”就是专念佛,你杂修,念佛就不多,把你修其他法门的时间也拿出来念佛,把你空闲的时间也拿出来念佛,叫“多念佛”。当然,生计所迫,要去 赚钱,养家糊口,那是没有办法的,只要回心多念佛,什么叫“回心”呢?有钱的人要回心,不要以为靠自己的钱所做的功德能往生;读了经典的人也要回心,不要 以为靠你读经功德去往生,你要回转过来,靠念佛去往生;那贫穷的人,破戒的人,怎么叫“回心”呢?因为贫穷的人以为自己往生没有把握,破戒的、不会修行 的、不会诵经的,他的心往后倒退,认为自己没有把握,不能往生,这个心要转,你造罪的人,要知道念佛也一定能往生,你不要往后缩;不会诵经的人,没有知识 的人,要知道念佛也一定往生。你不能说:“哎呀,我虽然念佛,可是不会读某部经典,这样怎么能往生?”一定要将这样的想法回心转意,而来多念南无阿弥陀 佛。如果这样的话,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
“能令瓦砾变成金”,能够令瓦块变成金,破瓦块就是指我们造罪的凡夫,破瓦块是丢掉的、不能用的东西,垃圾,都没人要。我们造罪的凡夫众生就是这 样,被漏于十方诸佛慈悲之外,《悲华经》里面说: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众生,是被一千四佛所放舍者,被他们放弃掉了,都摇头叹气了,“这些众生太傲慢了,罪恶 太深了,我们这些佛拿他们没办法,都救不了了”。这样的众生“断诸善根,离善知识,常怀嗔恚,皆悉充满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充满的就是这样的人,这是个大 垃圾场,这样的人是没人要的。而阿弥陀佛一佛为这样的众生发广大的悲愿:你能念佛,我能让破瓦块变成黄金。金子就是指佛了,佛有金色之身。“能令瓦砾变成 金”,就是能令凡夫变成佛。大家要相信,要好好念佛。
第十七文:修行净业时节延促之文
“延”就是延长,长时间。“促”就是短时间。那么,修学净土宗在时间上有什么要求呢?
《观经疏》第四云: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两段三句。第一句是从多说到少,“上尽一形”,就是一辈子念佛;然后“下至一日”,有的人他只有一天的寿命,那就“下至一日”;有的人连一天的寿命 都没有了,他只剩下一个小时的寿命了,那就“下至一时”;有的人连一个小时的寿命都没有,他只有临终一口气,那叫“下至一念”。这是从多到少,万不漏一。
“或从一念到十念”,从初发心专修念佛第一念到十念,十念到一时,一时到一日,一日到一辈子,从少到多。
总之,从多到少、从少到多都是念念念佛。《无量寿经》“乃至十念”是从多到少:上尽一形,乃至一日,一时,十念、五念、三念、一念;《阿弥陀经》“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叫从少到多,对不对?然后“若八日,若九日……若一辈子”。
大师最后总结说:大意者,大致的意思。前面是细说,这里是总结。一发心以后,总结前面第二句“或从一念……”;誓毕此生,总结第一句“上尽一 形……”;“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是双结前两句,这是目的。从一发心开始,就打定主意、瞄准西方,一辈子念佛,所以叫“上尽一形……”;一辈子的念 佛还是从最初一念信顺开始,念念相续,念念不移,没有改变,所以说“或从一念……”。
像我们各位,听到净土念佛法门,相信了,昨天、今天来听闻,就来学这个法门了,这个心一发起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这一辈子不再退下来了, 也不改转法门,专念弥陀名号,专求极乐净土,专靠彼佛誓愿。“唯以净土为期”,直到命终见佛来接引。生命不息,念佛不止,有一口气就念一句佛,这是净土门 念佛。并不是说“我就念一句十句”,那是错误的,是各随自己的时间忙闲、根机是精进还是不太精进,根据我们的状况来专修念佛,总之,以多念佛、相续念佛、 一辈子专于念佛为要。
这十七条文,我们来总结一遍。
第一文,道绰禅师立圣道、净土二门,判一代圣教,而舍圣道正归净土之文。把一代佛法大判为圣道门、净土门,净土法门以外的所有法门,禅、密、天台、华严等通通属于圣道法门。圣道法门难修难证,净土法门易修易往。所以劝导大家暂舍圣道法门,选入净土法门。这是第一文的大意。
第二文,善导和尚意:释尊出世本意,唯说念佛往生之文。虽然圣道、净土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说之教法,然释迦牟尼佛以圣道法门为方便,虽说种种法门皆解 脱,“随宜方便化群萌”,而以念佛为释迦牟尼佛兴出此世的唯一目的。所以说“释尊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文中讲:“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 方。”圣道、净土两相比较,净土法门是释尊出世之本意,劝导我们应当信入净土门。这前面第一、第二文是净土宗的教判。所谓教判,就是把一代佛教做一种分 判,各宗有各宗的教判。我们净土宗大判为两类:圣道、净土。圣道门是难行道,是自力,难修难证;净土门是易行道,是他力,易乘易往。
第三文,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舍杂行归正行之文。进入净土门,净土门的修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行正行,一种是行杂行。种种修行,原来修圣道法门的人 转入净土门,而对圣道法门修行的方法、修行的功德不愿意放弃,所以,劝导他们以原来圣道修行的方法,回向求生净土,这叫杂行。那么,把圣道修行的方法都放 在一边,完全依据净土经典的宗旨来修行,就叫做正行。正行分成五种: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五种正行当中,第四种是正定之业,称念“南无阿弥 陀佛”是决定往生之业,为什么?顺彼佛愿故。其他四种是助成正定之业,称助业,这样的目的,是让我们选入正行,正行当中,选入正定业。
第四文,善导和尚判正杂二行得失之文。若正行之人,专修念佛,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杂行之人,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我们愿求生极乐,当然 都希望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的专修念佛,而把千中难得五三的杂行暂时放一边。为什么杂行难得往生?举出了十三点理由,这里说了九点。专行念佛百即百生,说 了四点: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第三、第四文是净土宗的行判,我们入净土宗,应该怎样修行呢?把修行大判为二种:正行与杂行,而劝我们应当选入正行。正行当中,有助业与正定业,而应当进入正定之业。前面四文是祖师的教判,底下第五文到第十五文,是解释净土三部经的宗义。
第五文,总说三部经。净土三部经在一起,总体的说明,是选用善导和尚之意。“《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这是《无量寿经》的宗 旨;“《阿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这是《阿弥陀经》的宗旨;“《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这是《观经》的宗旨。这样,三 经宗旨完全一致。这里说到“诸经之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念佛不光是净土三部经的宗旨,也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当中经常提到、经常赞叹、也是一切经的宗 旨。不光是释迦佛一佛赞叹,十方恒河沙诸佛也证诚不虚,那么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的本心、本意。所以,第五文说到三经宗旨完全一致。
第六文、第七文、第八文是特别就《无量寿经》来说明,它的宗旨是在专念弥陀名号。
第六文,弥陀如来唯以名号为往生本愿之文。四十八愿虽然广博,其中以第十八“念佛往生愿”作为阿弥陀佛因地所发之本愿。所以,四十八愿的归宗、核心 就在这条愿上。如果没有这第十八“念佛往生愿”,这四十八愿就完全落空。如果有这一愿,这四十八愿就完全能够得到。所以,最重要的是往生净土,而法藏菩萨 建立极乐净土,有种种的庄严,成就无量光明、无量寿命,他唯一的目的在于要我们众生念佛去往生,所以称为“往生本愿”,那《无量寿经》所说不过是四十八 愿,而四十八愿所说的,都指向这第十八愿——念佛往生之本愿。所以,这就作为《无量寿经》的宗旨,而这四十八个字是善导大师解释弥陀的第十八愿,非常的珍 贵,也非常的简洁。
第七文,念佛利益之文。是在《无量寿经》卷下,说念佛之人:“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 德。”在《无量寿经》当中,虽然说到念佛,在三辈文当中,也说到发菩提心、舍家弃欲、行作沙门等,可是,来到经的结尾,不赞叹其他法门,不说其他修行的利 益,唯说念佛利益是无上功德,比较起来,修行其他法门为小利,功德为有上,而显示念佛才是释迦牟尼佛说《无量寿经》的宗旨。
第八文,末法万年之后,余行悉灭时,释迦如来以慈悲特留念佛之文。也显示释迦牟尼佛讲这部《无量寿经》是他整个出世的本怀,特别留下这部《无量寿 经》、念佛法门,那么,我们也就知道,念佛以外的种种修行,是随顺众生的根机讲的,比如说,法灭的时代,其他法门修行的根机一个也没有了,当然不能再有 了,也不能留下来了,可是念佛法门是适合一切时代、一切众生的根机。所以又选第六、七、八三条文,进一步解释和佐证上面第五文中“《无量寿经》四十八愿, 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第九、十、十一文是说《阿弥陀经》的宗旨。
第九文,以念佛为多善根、以诸行为小善根之文。文义非常明显,念佛之外其他一切诸行,若比念佛,全非比较,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极乐无为涅 槃界,唯有念佛是往生极乐无为涅槃界的,于是劝导我们应该舍弃少善根福德因缘的杂行杂修,而应当执持多善根、大善根、殊胜的善根、无上功德的六字名号,作 为往生之正行正业。
第十文,十方诸佛护念念佛行者之文。说念佛不仅得往生之利益,也得现世种种之利益,十方诸佛唯护念念佛之行者,而不是去护念杂行之人,十方诸佛在 《阿弥陀经》当中出广长舌之相,来证诚念佛必然往生。有人问说:“《无量寿经》、《观经》十方诸佛为什么不出广长舌相证诚呢?”答有两点:第一,说到《无 量寿经》的时候,还说到三辈,如舍家弃欲、行作沙门。说到《观经》的时候,也说到观佛三昧,也说到三福之业、九品之行,如果出舌证诚,到底证诚哪一个呢? 所以就没有。而《阿弥陀经》当中,说其他的所有余行、余善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唯有念佛能够往生,这样十方诸佛证诚就非常清楚了。第二,既然十 方诸佛在《阿弥陀经》当中出广长舌相来证诚念佛,也等于是在证明《观经》和《无量寿经》里边所说之念佛。本来在佛法当中,如果有佛出来证明,这就是讲大乘 了义之教。如果是不了义教,则没有佛来证诚,而在这部《阿弥陀经》当中,六方恒河沙诸佛都出来证诚,这是所有一切佛经当中所没有的,只有这部经才有,可见 这部经的重要地位、念佛法门的重要,劝导我们应当专行念佛。
第十一文,释尊以弥陀名号殷勤付嘱舍利弗之文。这也是选择名号来付嘱舍利弗,也是付嘱我等罪恶众生,殷勤告劝:应当专修念佛。
以此三文可知《阿弥陀经》的宗旨:在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第十二至第十四,说《观经》的要点,《观经》很长,选用三条文把它的宗旨点化出来。
第十二文,弥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虽然有种种观想,虽然有种种三福之业,然而,此等行业非弥陀之本愿,所以,阿弥陀佛光明不照摄, 唯照摄专修念佛之行者,所以善导和尚解释说:“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显示释迦牟尼佛讲这部《观经》的要点,是在引导观佛和散善之人进入念 佛,也劝导早行专修之念佛,速获弥陀光明摄取。
第十三文,不赞叹杂善、唯赞叹念佛行者之文。虽然《观经》当中说到十三定观,又说到三福之业,然而,来到结尾,不赞叹观佛之人,也不赞叹行三福之 人,当然这些本来都值得赞叹,可是若与念佛来比,唯赞念佛之人,因为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之行,念佛是无上功德、殊胜善根功德之行,所以说念佛之人是人中芬 陀利花。目的是劝导我们应当专修念佛,蒙受释尊的赞叹,蒙受弥陀的光明摄取。
第十四文,释迦如来不付嘱余行,唯以念佛付嘱阿难之文。虽然在《观经》当中讲到种种修行,然而在《观经》结尾,并不把其他的定善、散善付嘱给阿难尊 者,而唯以无量寿佛名号付嘱阿难尊者,亦可知释迦牟尼佛是由定善、散善种种修行,暂时引导各种不同根机的众生,而最后的意图是引导进入专称无量寿佛名号, 故而善导和尚解释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以此可知,释尊说定善、散善是诱导之方便,说念佛往生才是他的真 实本意。
那么,从十二到十四文,明显可知《观经》的宗旨,不在讲观佛三昧和三福之业,是在讲称念弥陀名号的念佛三昧。所以,善导和尚才说:“《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这是《观经》之要点。
第十五文,念佛行者必当具足三心之文,是劝进我们念佛之人应当有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虽然说三心,其实只有一个心:深信不疑的心,知道念佛一定往生,也是真实愿生净土的心。所以,这三心容易具足:口称佛名,心思往生一定,则自然具足三心。
第十六文,法照禅师的赞偈,解释阿弥陀佛的誓愿,是无论任何根机,贫穷、富贵、下智、高才、多闻、持戒、破戒、罪深,若念佛者,无一不得往生,“能令瓦砾变成金”。这一首赞偈,再一次地点示出净土宗的宗源所在——第十八愿。
第十七文,修行净业时节延促之文。明确说明修行净土宗之人,应该怎样来念佛,念佛是一生的,不是一天一夜的,不是修到短暂时间就放弃的。是我们一遇到这个法门,就一生之中不改变,这才叫“一向专称”。
一切回归于念佛,这是《略要文》的宗旨,也是净土三部经的宗旨,也是善导大师宗义心髓之所在,毕竟种种的教说都是为了落实这一件事。
我们再来梳理一遍。这十七文的核心、宗要在哪里呢?
第一文,立圣道净土二门,归入净土门。而净土门当中,道绰禅师引用《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是净土门的基础和依据,所以,入净土门,就是入第十八“念佛往生”之本愿。
第二文,善导和尚意:释尊出世本意,唯说念佛往生之文。说到“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归结点也在弥陀的弘誓。
第三文,立正行杂行,以第四称名为正定之业,然后解释说,为什么是正定之业呢?顺彼佛愿故。所以,净土宗的正定之业,也是因为阿弥陀佛誓愿的缘故。
第四文,正杂二行得失之文。说正行之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杂行之人千中难得一二往生,为什么?因为专修念佛之人是“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也点示本 宗之要点在于阿弥陀佛之本愿:念佛往生,决定不虚。杂行之人,虽然说了种种缺点,但主要是与佛本愿不相应故,所以,虽然如何努力地修行,因为不顺彼佛之本 愿,难得往生。要点就在阿弥陀佛念佛往生之本愿。
第五文,善导和尚意:三部经共明念佛往生之文。《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经》,这三部经以《无量寿经》为根本,《无量寿经》以四十八愿为根 本,四十八愿只说了一件事:“唯明专念弥陀名号”,而这条愿正是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的内涵,所以也是归结在第十八念佛往生愿当中。
第六文,弥陀如来唯以名号为往生本愿之文。意义再明了不过了,我们称念弥陀名号能够往生,这是阿弥陀佛因地所选择之本愿,果上度众生,是自然的功效。这是整个净土门的核心之所在。
第七文,念佛利益之文。此人念佛,一念得大利益,具足无上功德,完全来自于阿弥陀佛的回施,“以我的名号,赐予十方一切众生,具足无上功德”。名号 与本愿是一件事情,因地所发的誓愿称为本愿,果上所成就的六字,叫做名号,这是一件事,本愿和名号是一回事。比如说一个船舶设计师,当初有图纸,做种种设 计,然后建造,到最后把船造出来,他当初的设计图纸和他种种建造的辛劳都浓缩在这条船当中,当初没有成船以前,叫做他的设计,也叫做他的愿望;船造了之 后,愿望就浓缩在船当中了。法藏菩萨因地发愿,叫做本愿,果上成就了六字名号,所有因地的誓愿、种种的修行都包含在六字当中,所以,因地叫做本愿,果上叫 做名号。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是顺着本愿来的。
第八文,末法万年,余行悉灭,释迦如来以他慈悲,特留念佛之文。也是因为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之行,不在众生断贪嗔痴,不在众生能修戒定慧开悟,但以弥陀本愿不思议之力,众生称念名号,必然往生。所以遗留当来法灭万年之后,以显示法灭众生皆可往生,何况现在念佛?更能往生!
第九文,念佛是多善根、诸行是小善根之文。其他诸行有为有漏,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成为往生因行,因为不顺弥陀本愿;念佛是多善根,因为顺了弥陀本愿。
第十文,十方诸佛护念念佛行者,而不护念杂行行者之文。因为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之行,称念弥陀名号,顺了弥陀之本愿,而这尊佛发了一条誓愿,第十七 愿说:“我成佛时,十方诸佛,皆称扬赞叹我的名号。”果然,在《阿弥陀经》当中,释迦牟尼佛讲此法门,而十方诸佛都出广长舌相,出来赞叹、证明:念佛必定 往生,彼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也是顺了阿弥陀佛誓愿的缘故。这也归结在阿弥陀佛本愿之名号。
第十一文,释尊以弥陀名号付嘱舍利弗之文。同样道理,弥陀名号乃是符合阿弥陀佛因地所修行之本愿。
第十二文,弥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善导和尚解释得非常清楚,为什么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因为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之行,随顺他的本愿,自然度众生,彼光明照耀、引导、摄取念佛之人。所以说:“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第十三文,不赞杂善,唯叹念佛行者之文。也是因为杂善非阿弥陀佛之本愿,乃少善根。念佛是阿弥陀佛之本愿,具足无上功德,故而赞叹之。
第十四文,释迦如来不付嘱余行,唯以念佛付嘱阿难之文。善导和尚说得很清楚:“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因为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彼佛之本愿,所以,释迦牟尼佛讲此一部《观经》,心中望着阿弥陀佛之本愿,劝导我们应该专修念佛。
第十五文,念佛行者必当具足三心之文。劝导我们应当完全仰靠这尊佛的誓愿,不可怀疑。
第十六文,也是解释彼阿弥陀佛之本愿,不论下智、破戒,若称念彼佛名号,乘彼佛不可思议之本愿力,决定往生净土。
第十七文,是解释阿弥陀佛本愿之念佛,“乃至十念”是一辈子的念佛,并不是一声、十声,然后就不念了。
这十七条文,它的根本核心,都是围绕着阿弥陀佛之本愿而展开的,就好像我们画圆,有个圆心,而周围的圆圈都围绕着圆心而旋转。又好像地球围绕着太阳 旋转一样,所有一切净土的法义,都围绕着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围绕着第十八愿,围绕着念佛往生而旋转,而展开一切宗义。所以,扩充就是四十八愿, 再扩充就是净土三部经,再扩充就是一切经典,再扩充就是十方诸佛共同的教法。那我们现在,能够专修念佛,就是进入了佛法的核心、佛法的顶点。所以,无有不 足,劝导大家应当专修念佛。
这部《净土宗略要文》可以说是万里挑一,在无数的净土经论、章疏、注解、讲义当中,在种种解释当中,唯选择这十七条文,这要有相当的智慧。如果我们看,我们都不知道宗旨在哪里,叫我们选,都不知道要选哪一个。
这是谁所选的呢?这是法然上人所选。法然上人是什么样的人物呢?法然上人是大势至菩萨化身。大势至菩萨是代表阿弥陀佛的智慧,称为智慧第一。
法然上人涅槃的时候念了四句话:“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弟子们问:“师父要圆寂了,是不是请尊佛像?”(像我们现在助念一样)
上人说:“我哪里用得上这个!我本极乐之人,现回极乐而去,用不着这些了,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已经在空中了,报佛出来了,你们都看不见?”瑞相特别多。
他念佛的时候,别人看见房间一片光明(房间没点灯)。大势至叫无边光。在道场念佛的时候,法然上人头顶上放出圆光,大众在旁边顶礼膜拜。
上人的智慧非常不可思议,他读《大藏经》,读破五遍(我们读了几部经?),世称智慧第一。
最有名的一次叫“大原谈义”。法然上人坚持依善导大师的思想弘扬念佛,可是有的人觉得:上人虽然智慧高,但是宗义有点偏颇,这样强调念佛,那我们各 宗各派怎么办?大家都有点意见,于是约好了,云集大原龙禅寺。天台宗座主致书法然上人:“我对净土宗略有了解,委屈上人,我们共同讨论。”上人就很高兴地 答应了。各宗各派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来了,共有三百多位,这三百多位不是一般的人物,都是当时各宗各派最有名的、顶尖的高人。关于念佛,问了很多问 题。法然上人一个人去,谈论一天一夜,在座大众没有一个不信服,大家都感动了,都来念佛,三天三夜,念佛不断。天台宗座主当时就给法然上人顶礼,说:“我 从今天开始,要专修念佛。”在自己的寺院里设立了一个专修念佛院。可见得上人当时的教化,从朝廷到乡间,各宗各派,大家都来念佛。
上人在四十三岁的时候,第八次拜读善导大师的《观经疏》,读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 故”,读到这里,恍然大悟,对整个净土宗的宗义完全明了,知道净土宗的核心就在这个地方:一切造罪凡夫,他的解脱之道、成佛之道,原来在因地法藏菩萨的时 候,已经为我们设定好了,就是:顺彼佛之本愿,称念彼佛名号,决定往生成佛。
以法然上人的智慧,读到第八遍才开悟。法然上人自己说:“任何经典,我不超过三遍,一切都会自然明了。”
他虽然了解了净土宗义,但是不着急弘扬,善观机缘,有一天,他梦见善导大师,在一片茂密的山林当中,从山的西边飞起来一片彩云,上面有很多白鹤、孔 雀,彩色的鸟,云彩放出光明,众鸟飞到河里嬉戏,法然上人正在合掌观看,彩云越扩越大,上面站立着一位高僧,半截身是金色佛体,半截身是普通僧人形象,法 然上人恭敬合掌说:“这是哪一位大德?”
云中的僧人说:“我是大唐善导和尚。”
“两国相隔千万里,时代相差四百多年,不知和尚来此有何指教?”
善导和尚说:“你专修念佛,专弘念佛,甚合我意,将来弘化,无有限碍。”这样出来证明。
法然上人知道机缘已经成熟,就展开教化。全国各地的人都向他请教宗义。现在日本的净土宗—— 黄念祖老居士作《大经解》的时候,很多地方都引用日本净土宗古德的著作,日本净土宗的各派,都是从法然上人门下派生出来的(像中国的禅宗,六祖之下花开五 叶),法然上人之后,净土宗特别发达。当然,这些思想不可能超过法然上人的智慧,所以,还是回归到法然上人。
法然上人是“偏依善导”,你看,这十七文里边,善导和尚占了十五条文,可见得上人是怎样完全依据善导。我们应该怎么样呢?我们就回归到我们中国的祖师善导和尚,这就千稳万当了。
善导大师不光是中国净土宗的祖师,日本、韩国的念佛人都尊其为祖师。善导和尚是弥陀示现,是中外共同尊崇、仰戴的祖师,没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虽然中国净土宗有十三位祖师,但是,比较起来,善导大师可以说是祖师中的祖师,这话一点也不为过。
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赞言:“善导和尚是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所说专修念佛,所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是千古不易之定案。”“所说当作佛说看”。
净土宗第八祖莲池大师说:“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观其自行之精严,利生之广博,万代而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
你看,我们这两天来学习善导大师所讲的话,感动不感动?就是感动啊!“万代而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
其他的祖师,很少说是弥陀示现的;也没有哪一位祖师念一声佛口中出一道光,唯有善导大师证得三昧,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口中就出一道光明;极乐 世界种种庄严景象,他经常看到。依这样的祖师所建立的教法,决定没有偏差。如果别人所说和善导大师所说有所不同,难免别解别行,那些仅供参考,而以善导和 尚所说的为标准,决定不会走偏,决定不会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