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无量寿经1优婆提舍2愿生偈3 注 卷上
(一)玄义
1.判教相
(1)举难易二道
(2)判《论》属易行
2.明经体
3.辨优婆提舍名
4.分《论》二重
5.解《论》名目
(二)释偈颂(总说分)
1.分偈章门(五念门)
2.礼拜门 赞叹门 作愿门
3.成上起下
4.观察门
(1)观器世间庄严成就
1/清净功德
2./量功德
3/性功德
4/形相功德
5/种种事功德
6./妙色功德
7./触功德
8./三种事功德
9/雨功德
10./光明功德
11./妙声功德
12./主功德
13/眷属功德
14./受用功德
15./无诸难功德
16./大义门功德
17./一切所求满足功德
(2)观众生世间清净
【1】观佛庄严
1/座功德
2./身业功德
3./口业功德
4/心业功德
5./大众功
6./上首功德
7./主功德
8./不虚作住持功德
1./不动遍至德
2./一时遍至德
3./无余供佛德
4./遍示三宝德
5.回向门
6.八番问答
(1)共何等众生问答
(2)唯除逆谤问答
(3)谤法得生与否问答
(4)谤法罪相问答
(5)谤法罪逾五逆问答
(6)重者先牵问答(在心 在缘 在决定)
(7)一念时节问答
(8)记数问答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 卷下
(三)释长行(解义分)
1.愿偈大意
2.起观生信
(1)示五念力
(2)出五念门
【1】礼拜门
【2】赞叹门
【3】作愿门
【4】观察门
【5】回向门
3.观行体相
观行体相者,此分中有二体:
(1)器体
【1】国土体相
a.举章门
b.续提释
【2】示现自利利他示现自利利他者:
【3】入第一义谛
(2)众生体
【1】观佛
【2】观菩萨
4.净入愿心
5.善巧摄化
6.离菩提障
7.顺菩提门
8.名义摄对
9.愿事成就
10.利行满足(五门)
(1)入第一门(近门)
(2)入第二门(大会众门)
(3)入第三门(宅门)
(4)入第四门(屋门)
(5)出第五门(园林游戏地门)
(四)速得菩提问答
主要参考书目主要参考书目
《往生论注》是净土宗教理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部书,是净土宗理论中国化的标志性著作。一千四百多年前,此书的问世,向上使得印度龙树、天亲二大菩 萨净土教义之间的内在联系豁然贯通,向下则为中国净土宗的最终建立掘得了正脉源头。此后经由道绰大师传至善导大师,终致大成净土宗。
然而,如此重要的一部净土宗宝典,对于今时众多净土宗学人而言,却并不熟稔。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此书连同后世的《安乐集》《观经四贴疏》等宝典 在中国失传了近千年之久,古今皆少有大德专门为其注疏并热烈提倡。另一方面,此书虽文理畅达、精辟、敏锐,但毕竟距今已近一千五百年,对于疏于古文阅读的 今人而言,生词僻字俯拾皆是,难句偏章盈于双目;而本书的行文风格词简蕴深,遣词造句又多含典故。粗计全书,引用佛教经论即有二三十种之多,外学则如《论 语》《易经》等儒家古典,《老子》庄子》《淮南子》等道家典籍,乃至葛洪之《抱朴子》和阮籍之诗句皆有引用,此皆充分展示了昙鸾祖师佛学之深广和世学之渊 博,然而同时也让后世涉猎浅薄者茫然无序,莫明所以。故此书着实常令人展卷挠头,望之兴叹,更遑论借由其文字洞其幽微、了达祖心了。
有鉴于此,为便利广大学人,扫除阅读此书的文字障碍,让其成为一本可亲可近的祖典,在净宗法师的提议下,我们组织人员编写了此《往生论注》注释本,对书中的难字、生词、名相、难句、典故等进行简明扼要地注释。
我们在划标词条时,尽量降低选择词目的难度系数,即对于一般人有可能形成障碍的生僻字词以及佛教名相、典故等,尽量选入、划为注释词条;注释的文字尽量简洁明了,力图让读者能够对词义一望即知,不做过多的诠释、解说,以免文字冗繁,反成滞绊。
在本书历时一年多的编写过程中,除了检索《汉语大词典》等各种通用工具书、《佛光大辞典》等各种佛教辞书之外,我们还参考了日本学者对此书的注释, 并由其相关线索找到其在藏经中的原始出处,弄清楚了一些词源的来龙去脉,尽力使所出注释精准有据、稳实可靠。此外,我们还将当代法师大德们关于《往生论 注》的讲解尽量搜罗齐备,一一参酌比对,选优汰劣,务使拣选的释义契合纯正的净土思想。书中有一些词目,或众人始终难达成一致,或遍寻资料而毫无线索,最 后通过求教于慧净上人和净宗法师方得以解决。希望本书能够成为读者研习《往生论注》这本净宗宝典的有力工具!
由于我们的学识有限,参与编写者皆非专业出身,加上现有的资源极有限,很难做到对所有字、词、典故等皆能解释得究彻完满,甚而尚有少许词目至今仍处 于悬疑搁置中,还请广大读者谅解。同时亦祈盼十方大德、学者能够指正书中舛错,或对某些词目有更精准、更合理的解释的,能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使之更加完 善。南无阿弥陀佛!
净土宗编辑部
2014年11月
婆薮槃头菩萨4造5
魏6永宁寺7北天竺8沙门9菩提流支10译论
魏西河11石壁谷玄中寺12沙门昙鸾13注解
【注释】
1. 无量寿经:全名《佛说无量寿经》,净土三经之一,有关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寿佛)发四十八大愿,修起极乐世界,以及众生往生情形的一部重要经典。在本注中引用的是曹魏·康僧铠的译本。
2. 优婆提舍:梵语,十二部经(佛经的十二种体裁)之一。意译为“论义” , 即佛的弟子对佛陀所说的教法加以分析、讨论、问答、抉择,使其意义更加显明。
3. 偈:梵语“偈佗”的简称,意译为“颂”,指佛经中的唱颂词。梵文文献中由特定章节数与长短组成之韵文,通用于佛教经律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简称《往生论》或《无量寿经论》《往生净土论》《净土论》。
4. 婆薮(sǒu-pán)槃头菩萨:即天亲菩萨,又译为世亲菩萨,佛灭后九百年左右
(公元五世纪初)生于北天竺婆罗门家庭,晚于龙树菩萨约二百年。初习小乘,不信大乘,后随兄长无著深入大乘。著有《俱舍论》等小乘论著五百部、《唯识论》
等大乘论著五百部,世称“千部论主” 。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意译为“觉有情” ,
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佛教行者。南北朝时期真谛三藏翻译的《婆薮槃豆法师传》,有关于天亲菩萨的详细记载。
5. 造:意为“作” 。 因人重法,法由人显,故论注标明“某某造”。
6. 魏:北魏(386—534),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北魏、拓跋魏、元魏。
7. 永宁寺:北魏孝明帝(名拓跋诩)熙平元年(公元515)由胡太后所建,寺中有九层木塔。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开篇即有详细记载。
8. 北天竺:天竺,印度古称。佛时印度小国林立,按地域总分五大块,称五天竺,北天竺即古印度五天竺之一,位于今印度西北方。
9. 沙门:出家修道者的通称。意译为“勤息” , 勤修息烦恼之意。
10. 菩提流支:又作“菩提留支” , 意译为“道希”(与唐武后时菩提流志不同一人)。北天竺人,北魏宣武帝时于洛阳永宁寺主持译经。一生翻译经典甚多,尤其《十地经论》由其译出后,一时风行成地论宗,对中国的佛教影响很大。曾授予昙鸾大师《观无量寿经》。
11. 西河:西河郡(今山西汾阳),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设置。隋开皇三年(583年),废西河郡入晋州。
12. 玄中寺:位于今山西交城西北十五公里石壁山之南,始创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年),建成于承明元年(476年)。所在地
层峦叠嶂,山形如壁,故又名石壁寺。隋大业五年(609),道绰大师入玄中寺归信净土。贞观九年(635),唐太宗专程到寺中见道绰大师,施以众宝。贞观
十一年(637),善导大师从悟真寺来此寺,学净土于道绰大师。为净土宗祖庭之一。
13. 昙鸾(476—542):净土宗理论的奠基者。北魏山西雁门(山西代县)人,少时游五台山,感其灵异,发心出家,精研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与佛性学说。后注解《大集经》,因病中断,叹人命危脆,欲先学长生之术再研学佛法,遂往江南,向陶弘景请教仙
术,得仙经十卷。北归途中经过洛阳,遇菩提流支,请问佛法中长生之法,菩提流支授以《观无量寿经》,大师欢喜信受,遂焚仙经,专事净业。东魏孝静帝重其高
德,尊为“神鸾” , 敕住并州(今山西太原)大岩寺,晚年移往石壁山(山西交城)玄中寺,弘通净土法门。
谨案1龙树2菩萨《十住毗婆沙》3云,“菩萨求阿毗跋致4,有二种道:
一者难行道5;
二者易行道6。
难行道者:谓于五浊7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8,以示义意:
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9;
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10;
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11;
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12;
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13。
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14,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15,即入大乘16正定之聚17,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注释】
1. 谨案:谨,恭敬;谨慎。案,依据。
2. 龙树:佛灭后七百年生于南天竺,马鸣菩萨的再传弟子。树下出生,以龙得道,故名“龙树” 。
又作“龙猛”。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空宗)的奠基者,中国大乘八宗的共同祖师,有“释迦第二”之称。佛在《入楞伽经》中悬记其“得证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
( 《大正藏》第十六卷,五六九页上)
3. 《十住毗婆沙》:龙树菩萨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共三十五品,注释《华严经·十地品》之论。毗婆沙,意为广说、胜说、异说、种种说。其第九品《易行品》显明净土法门依弥陀本愿称名,易行疾至不退转。历来最受重视。
4. 阿毗跋致:又作“阿鞞跋致”“阿惟越致”,菩萨阶位之名,即得无生法忍的不退转菩萨(初地及以上),所修善根功德念念增进,不退失转变。
5. 难行道:在此土靠自力成佛之道,积功累德,进退不定,时节长久,从初发心到成佛需“三大阿僧祇劫”: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为第一阿僧祇劫;初地至第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八地至十地,为第三阿僧祇劫。
6. 易行道:念佛靠佛力往生彼土(极乐),不退成佛之道。
7. 五浊:劫浊(灾难频发)、见浊(邪见流行)、烦恼浊(贪瞋炽盛)、众生浊(罪多福少)、命浊(寿命短促)。
8. 粗言五三:粗略地谈三五点。五三,约计数,如同“三五”。
9. 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学说等,在其表相上亦宣说种种善法,令世人误以为与佛教无异,但实质上是扰乱歪曲佛法。
10. 声闻自利,障大慈悲:声闻只求自我解脱生死,不像菩萨发广大菩提心,障疑了大慈悲。
11. 无赖恶人,破他胜德:恶人前来破坏修行人殊胜的功德。
12. 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人天果报,得之于五戒十善,虽是善果,但乐尽又堕苦中,属于有漏的善,故是颠倒。如此则会破坏清净求出离之行。梵,清净之意。印度于佛未出世前,皆信婆罗门教,谓婆罗门乃梵天种族。以大梵天口中所生故,婆罗门的语言文字称为梵语文。
13. 唯是自力,无他力持:难行道的修行,单凭自力,没有佛力的摄持,不能成就。他力,指佛力。持,扶助,加持。
14. 因缘:内因与外缘。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
15. 住持:安住于心并加持。
16. 大乘:梵文“摩诃衍那”的意译。强调利他,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普度一切众生。乘,运载之义。大乘,以大的车乘运载众生到达彼岸。
17. 正定之聚:必定证悟成佛的众生品类。聚,聚类,集合。所有众生,依根机不同,可分为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三类。
《大毗婆沙论》 “果证三聚” :
必定得涅槃者,为正定聚;毕竟不得涅槃者,为邪定聚;有缘即得、无缘不得者,为不定聚。《无量寿经》第十一愿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
度者,不取正觉。 ”
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盖1上衍2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
【注释】
1. 盖: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
2. 上衍yǎn:上乘,即大乘、摩诃衍。衍,梵文音译,意译为乘。
“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1别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2及舍卫国3,于大众之中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以佛名号为经体4。
后圣者婆薮槃头菩萨,服膺5如来大悲之教,傍6经作《愿生偈》,复造长行7重释。
梵言“优婆提舍”,此间无正名相译8;若举一隅9,可名为“论”。所以无正名译者,以此间本无佛故。如此间书,就孔子10而称“经”;余人制作,皆名为“子11”;国史12、国纪13之徒,各别体例。
然佛所说十二部经14中,有论议经,名“优婆提舍”;若复佛诸弟子解佛经教,与佛义相应15者,佛亦许名“优婆提舍”,以入佛法相16故。此间云“论”,直17是论议而已,岂得正译彼名耶?又如女人,于子称“母”,于兄云“妹”,如是等事,皆随义各别。若但以“女”名,泛谈母、妹,乃不失女之大体,岂含尊卑之义乎?此所云“论”,亦复如是。是以仍存梵音18,曰“优婆提舍”。
【注释】
1. 如来:佛十号之一,梵语“多陀阿伽陀”。《成实论》:“乘如实道,来成正觉。”
2. 王舍城:中天竺摩羯陀国之都城,位置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底赖雅附近,周围有灵鹫山等五座山。释迦牟尼佛在此地宣说《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
3. 舍卫国:本名憍萨罗,舍卫是都城,以都城代国名,位置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地河南岸。释迦牟尼佛在此地宣说《阿弥陀经》。
4. 经体:经的本质。
5. 服膺yīng:牢记在心;衷心信服。膺,胸。
6. 傍bàng:依傍,依附。
7. 长行háng:直接宣说、不限字数的文句,梵语“修多罗”,佛经十二种体裁之一。因为文句的行数长,故称“长行”。佛经的文字形式,除了长行就是偈颂,相当于现代的散文和诗歌。
8. 无正名相译:没有恰当的名称可以翻译。
9. 隅:每件物体在空间都占有十方,称为方隅,其中一方面称为一隅。《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0. 孔子(公元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南辛镇)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
11. 子:诸子百家的著作,比如《老子》《墨子》。
12. 国史:一国或一朝的历史。
13. 国纪:国家的礼制法度。
14. 十二部经:一切经教,依形式与内容分为十二种。即:契经(修多罗,契机直说法义之长行)、重颂(祇夜,于长行之后重宣其义)、讽颂
(伽陀,直作偈颂)、因缘(尼陀那,说佛法因缘)、本事(伊帝目多,说弟子过去世因缘)、本生(阇多伽,说佛自身过去世因缘)、未曾有(阿毗达磨,说佛种
种不思议神力之事)、譬喻(阿波陀那,经中说譬喻之处)、论议(优婆提舍,以法理论议问答)、自说(优陀那,无问自说)、方广(毗佛略,说方正广大之真
理)、授记(和伽罗,授记菩萨成佛)。
15. 相应:契合,吻合。
16. 入佛法相:与佛说的法,形相、内容一致。
17. 直:只,仅仅。
18. 梵音:古印度梵文的发音。
此论始终1,凡2有二重:
一是总说分3;
二是解义分。
总说分者,前五言偈尽是;解义分者,“论曰”以下长行尽是。所以为二重者,有二义:偈以颂经,为总摄4故;论以释偈,为解义故。
【注释】
1. 始终:从始至终。
2. 凡:总共。
3. 分:部分,将所释的经论大体划分几部分,如: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4. 总摄:总结、统摄。
“无量寿”者,言无量寿如来,寿命长远不可思量也。
“经”者,常也。言安乐国土1佛及菩萨清净庄严功德、国土清净庄严功德,能与众生作大饶益2,可常行于世,故名曰“经”。
“优婆提舍”,是佛论议经名。
“愿”,是欲乐义。
“生”者,天亲菩萨愿生彼安乐净土,如来净华3中生,故曰“愿生”。
“偈”,是句数4义,以五言句略颂佛经,故名为“偈”。译“婆薮”云“天”,译“槃头”言“亲”:此人字“天亲”,事在《付法藏经》5。“菩萨”者,若具6存梵音,应言“菩提萨埵”。“菩提”者,是佛道名;“萨埵”,或云众生,或云勇健。求佛道众生,有勇猛健志,故名“菩提萨埵”。今但言“菩萨”,译者略耳。“造”,亦作也。庶7因人重法,故云“某造”。是故言“《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槃头菩萨造”。解《论》名目8竟9。
【注释】
1. 安乐国土:极乐世界的别称。
2. 饶益:给人丰足的利益。
3. 华huā:同“花”。
4. 句数:句,句子。数,数目,数量。多以四句为一偈。
5. 《付法藏经》:即《付法藏因缘传》,元魏(公元472年)西域三藏吉迦夜、昙曜译,记述大迦叶、阿难等二十四位祖师传承佛法的因缘。有关天亲菩萨的详细记载,可另见于南北朝时期真谛三藏翻译的《婆薮槃豆法师传》。
6. 具:同“俱”,全部。
7. 庶:庶几,希望。
8. 名目:此处指题名及作者。
9. 竟:终了,完毕。
偈中分为五念门1,如下长行所释。
第一行四句偈,含有三念门:上三句是礼拜、赞叹门,下一句是作愿门。
第二行论主自述“我依佛经造论,与佛教相应”,所服有宗2。何故云此?为成“优婆提舍”名故,亦是成上三门、起下二门,所以次之说。
从第三行,尽二十三行,是观察3门。
末后一行,是回向4门。
分偈章门竟。
【注释】
1. 五念门:下文所言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
2. 所服有宗:所服膺的教法是宗于佛经的要旨。意思是本论所述义理,是有根据、有来源的。服,服膺。宗,原本,主旨。
3. 观察:观想极乐净土庄严。
4. 回向:回转趣向,回转自己所修功德趣向所期善果。回向有两种:一、往相回向,将自己的善根功德回向众生,与众生同生极乐,共成佛道;二、还相回向,往生净土后,回生三界,广度众生。
世尊我一心,归命1尽十方2,
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世尊”者,诸佛通号。论智,则义无不达;语断,则习气无余:智断具足3,能利世间,为世尊重,故曰“世尊”。
此言意归释迦如来。何以得知?下句言“我依修多罗4”。天亲菩萨在释迦如来像法5之中,顺释迦如来经教,所以愿生;愿生有宗,故知此言归于释迦。
若谓此意遍告诸佛,亦复无嫌6。夫菩萨归佛,如孝子之归父母、忠臣之归君后。
动静非己,出没必由7;知恩报德,理宜先启8。又,所愿不轻,若如来不加威神9,将何以达?乞加神力,所以仰告。
“我一心”者,天亲菩萨自督10之词。言念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
【注释】
1. 归命:梵语“南无”。将身心性命完全归投于佛,一心倚靠。
2. 十方: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下、上。
3. 智断具足:断,断惑,断除一切烦恼。佛具智、断二方面的功德,所以区别于外道。
4. 修多罗:意译为“契经”。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的经典。
5. 像法:佛教发展正、像、末“三时”之一。佛入灭后五百年间,佛虽灭度,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证果者,为正法时代;其后一千年间,
离佛已久,道化渐渐讹替,所行之法与正法相似,有教、有行,而多不能证果,为像法时代;其后一万年间,离佛更久,法势微末,有教、无行、无证果者,为末法
时代。
6. 无嫌:没有不可以的。嫌,不满意。
7. 出没必由:出入一定经过允许,遵从吩咐。
8. 启:启白,禀告。
9. 威神:威势勇猛、不可测度之能。威,外使物畏。神,内难测度。
10. 自督:自我督促。
问曰:佛法中无我1,此中何以称“我”?
答曰:言“我”,有三根本:一是邪见语2,二是自大语3,三是流布语4。今言“我”者,天亲菩萨自指之言;用流布语,非邪见、自大也。
“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者,“归命”即是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赞叹门。
何以知“归命”是礼拜?龙树菩萨造《阿弥陀如来赞》5中,或言“稽首6礼”,或言“我归命”,或言“归命礼”;此论长行中,亦言“修五念门”,五念门中,礼拜是一,天亲菩萨既愿往生,岂容不礼?
故知“归命”即是礼拜。然礼拜但是恭敬,不必归命;归命必是礼拜。若以此推,归命为重。偈申7己心,宜言归命;论解偈义,泛谈礼拜:彼此相成,于义弥显8。
何以知“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赞叹门?下长行中言:“云何赞叹门?谓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依舍卫国所说 《无量寿经》,佛解阿弥陀如来名号: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阿弥陀;又,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9劫10,故名阿弥陀。
【注释】
1. 无我:没有自作主宰、常恒不变、真实存在的自我。所谓自我,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身体的物质和精神元素)假合而成。苦浊烦恼,不得自在,所以没有自作主宰的自我;生灭无常,迁流不息,所以没有常恒不变的自我;五蕴本空,似有非实,所以没有真实存在的自我。
2. 邪见语:执认虚妄不实的五蕴身心为真实,所说的“我”。
3. 自大语:以自我为中心,所说的“我”,或作我慢语。
4. 流布语:与人交流时随顺世俗的人称代词,指称自己所说的“我”。
5. 《阿弥陀如来赞》:龙树菩萨造,又称《十二礼》。
6. 稽qǐ首:梵语“和南”,跪拜礼,跪下而头手至地。
7. 申:说明;申述。
8. 弥显:更加明显。
9. 阿僧祇:无数,无央数,极大的数目。
10. 劫:梵语“劫簸”的略称,用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大智度论》:“佛以譬喻说劫义: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每百岁一来,以细软衣拂拭此大石尽,而劫未尽。又,四十里大城满芥子,有长寿人,百岁一来取一芥子,芥子尽而劫尚不尽。”
问曰:若言“无碍光如来”“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者,此间众生何以不蒙光照?光有所不照,岂非有碍耶?
答曰:碍属众生,非光碍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1,而盲者不见,非日光不周也。亦如密云洪霔2,而顽石不润,非雨不洽3也。
若言一佛主领三千大千世界4,是声闻论中说;若言诸佛遍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是大乘论中说。
天亲菩萨今言 “尽十方无碍光如来” , 即是依彼如来名、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赞叹, 故知此句是赞叹门。
“愿生安乐国”者:此一句是作愿门,天亲菩萨归命之意也;其安乐义,具在下观察门中。
【注释】
1. 周四天下:周,遍及。四天下,四大部洲,在须弥山周围咸海中的四大洲——东胜身洲(形如半月,人类身形优美)、南赡部洲(“阎浮提”,形状上大下小,以赡部树而得名)、西牛货洲(圆形,以牛易货)、北俱卢洲(形状方正,人寿千岁,衣食自然,唯无佛法,故列为八难之一)。
2. 洪霔zhù:大水灌注。霔,古同“澍zhù”,时雨灌注。《普门品》中“降雹澍大雨”。
3. 洽qià:沾湿,浸润。
4. 三千大千世界:即大千世界。宇宙是无限的,由无数大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为一佛土,由一佛化导。一须弥山、一日月、四大洲、六欲
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
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其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三千大千世界”。小乘经论中说一佛之教化区域为一“三千大千世
界”。
问曰: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1如虚空,云何天亲菩萨言愿生耶?
答曰:说众生无生如虚空,有二种:一者如凡夫所谓实众生,如凡夫所见实生死。此所见事,毕竟无所有,如龟毛,如虚空2。二者谓诸法因缘生3故,即是不生,无所有如虚空 4。天亲菩萨所愿生者,是因缘义;因缘义故假名生5,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
【注释】
1. 无生:世间一切生灭现象,皆虚妄幻化,非实生实灭,生灭即无生灭,故云无生。观无生之理,可破生灭烦恼。
2. 如龟毛,如虚空:龟身无毛,“龟毛”比喻本质与现象都绝对不存在之物,故说如虚空。
3. 诸法因缘生:客观事物及现象,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生的,是各种因素的集合体,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没有自性,并非实有。
4. 无所有如虚空:虽有现象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存在,比喻为空。
5. 假名生:“假名”即借用的概念。假名生,借用“生”的说法,表明因缘意义上的“愿生”,其实并没有真正实体的生,称之为“生”,“生”只是假名。
问曰:依何义说往生?
答曰:于此间假名人1中修五念门,前念与后念作因。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前心后心亦复如是。何以故?若一,则无因果;若异,则非相续。是义《观一异门》2论中委曲3。释第一行三念门竟。
【注释】
1. 假名人:人也并非实有,只是假有,假名为“人”。
2. 《观一异门》:龙树菩萨《十二门论》中的第六门,阐明不一不异之理。
3. 委曲:详尽说明。
次成“优婆提舍”名,又成上起下偈。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此一行,云何成“优婆提舍”名?云何成上三门、起下二门?
偈言“我依修多罗”,“与佛教相应”,“修多罗”是佛经名;我论佛经义,与经相应,以入佛法相故,得名“优婆提舍”:名成竟。
成上三门、起下二门——何所依,何故依,云何依。
何所依者,依修多罗;何故依者,以如来即真实功德相故;云何依者,修五念门相应故:成上起下竟。
“修多罗”者,十二部经中,直说者名“修多罗”,谓四《阿含》1三藏2等;三藏外大乘诸经,亦名“修多罗”。此中言“依修多罗”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罗,非《阿含》等经也。
“真实功德相”者,有二种功德:
一者从有漏心3生,不顺法性4,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二者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
云何不颠倒?依法性、顺二谛5故;云何不虚伪?摄众生入毕竟净故。“说愿偈总持, 与佛教相应” 者: “持” , 名不散不失,“总 ” , 名以少摄多, “偈” , 言五言句数, “愿” , 名欲乐往生, “说” , 谓说诸偈论; 总而言之, 所说愿生偈, 总持6佛经, 与佛教相应; “相应” 者, 譬如函盖相称7也。
【注释】
1.《阿含》: 小乘经典的总称。 又译 “阿晗” “阿含暮” “阿笈摩” , 意译为 “法归” , 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之义。
共分四部, 即《增一阿含经》 (说人天因果) 、 《长阿含经》 (破邪见) 、 《中阿含经》 ( 说诸深义) 、 《杂阿含经》 ( 说禅法 ) 。
2.三藏:经(修多罗,佛所说的经文)、律(毗奈耶,佛所制的戒律)、论(阿毗达磨,菩萨所造论)。
3.有漏心:有烦恼的心。漏,烦恼,烦恼不净犹如疮漏,流注不绝。世间法称为有漏法,出世间法称为无漏法。
4.法性:万物的本体,其性不变。是“真如”“实相”“法界”“法身”“佛性”“自性”“涅槃”的别名。
5.二谛:真谛、俗谛。真谛,又名“第一义谛”“胜义谛”,即真实理性,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是非双泯,能所俱亡,指万象为真如;俗谛,又名“世谛” “世俗谛”,即世间事理,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如劝忠劝孝,劝国治家和,示天堂地狱等。
6.总持:梵语“陀罗尼”的意译,总一切法,持一切义。
7.函盖相称:匣与其盖大小相符。
此以下,是第四观察门。此门中分为二别:
一者观察器世间1庄严成就;
二者观察众生世间2庄严成就。
【注释】
1.器世间:又名国土世间,众生所居住的山河大地,好像器物,能容纳众生。相当于依正二报中的依报。
2.众生世间:又名假名世间,假五蕴和合之名而有的有情众生。相当于依正二报中的正报。
此句以下,至“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是观器世间庄严成就。
观器世间中,复分为十七别,至文当目1。
【注释】
1.目:标出科目。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1道。
此二句,即是第一事,名为“观察庄严清净功德成就”。此清净是总相。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清净功德者:见三界是虚伪相2,是轮转相3,是无穷相4,如蚇蠖5循环,如蚕茧自缚;哀哉众生缔6此三界,颠倒不净。
欲置众生于不虚伪处,于不轮转处,于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是故起此清净庄严功德也。
“成就”者,言此清净不可破坏,不可污染;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坏相也。
“观”者,观察也。“彼”者,彼安乐国也。
“世界相”者,彼安乐世界清净相也,其相别在下7。
“胜过三界道”:“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此果,酬8如此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
“三界”者,一是欲界9,所谓六欲天10、四天下人、畜生、饿鬼、地狱等是也;二是色界11,所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12等是也;三是无色界13,所谓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天等是也。
此三界,盖是生死凡夫流转之暗宅。虽复苦乐小殊,修短14暂异,统而观之,莫非有漏:倚伏相乘15,循环无际;杂生触受16,四倒长拘17;且因且果,虚伪相袭18。
安乐,是菩萨慈悲正观之由生,如来神力本愿19之所建。胎卵湿生,缘兹高揖20;业系长维21,从此永断。续括22之权23,不待劝而弯弓;劳谦24善让,齐普贤25而同德。“胜过三界”,抑是近言26。
【注释】
1.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三界都是凡夫众生生死往来的境界。
2.虚伪相: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变化不息,如梦如幻,虚妄不实。
3.轮转相: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如车轮转动。
4.无穷相:三界生死轮回无始无终,无穷无尽。
5.蚇chǐ蠖huò:尺蠖蛾的幼虫,形体细长,行动时身体一屈一伸地前进。北方称“步曲”,南方称“造桥虫”。《大智度论》言: “譬如尺蠖,屈安后足,然后进前足;所缘尽,无复进处而还。”
6.缔:结而不可解。
7.其相别在下:安乐世界清净相包含哪些方面,将在下文分别解说。
8.酬:酬报,偿报。
9.欲界: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六欲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10.六欲天:指欲界六天,包括四王天、忉dāo利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11.色界: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形体)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禅十八天。
12.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初禅,清净心中,诸漏不动;二禅,清净心中,粗漏已伏;三禅,安稳心中,欢喜毕具(三界中最乐);四禅,
前五识俱无,亦无喜受,仅有舍受,与意识相应。初禅天覆于六欲天之上,包括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天覆于一千个小世界之上,包括少光天、无量光天、
光音天;三禅天覆于一千个小千世界之上,包括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天覆于一千个中千世界之上,包括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
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13.无色界:心识住于四空处定的众生,得生既无欲望又无形体的四空处天,包括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分别为二万劫、四万劫、六万劫、八万劫。
14.修短:长短,这里指人的寿命长或短。
15.倚伏相乘:祸福互相依存, 互相转化。 《老子》 : “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 ”
16.杂生触受:有情众生杂类共居,以杂业故,或胎生,或卵生,或湿生(依湿气而生,如蚊蝇、一部分阿修罗、一部分龙等),或化生(无所依托,忽然而生,如诸天、鬼神、一部分阿修罗、一部分龙等),接触不净之物而自受不净。
17.四倒长拘:被四种颠倒之见永恒拘禁,不能出离。四倒:
无常执为常,非乐执为乐,无我执为我,不净执为净。
18.且因且果, 虚伪相袭 :从因至果,循环相承,一向虚伪不实。袭:因循,承袭。
19.本愿:因中本来的誓愿,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根本的誓愿,如阿弥陀佛第十八愿。
20.胎卵湿生, 缘兹高揖yī: 胎生、卵生、湿生等众生,因为弥陀本愿神力而离开三界。胎卵湿生,泛指众生。兹,这;此处指弥陀本愿神力。高揖,双手抱拳高举过头作揖,古代辞别时的礼节。
21.业系长维:业力如同绳子,将众生系缚在三界之牢狱中。系,系缚。维,系物的绳子。
22.续括:仰射虚空,箭箭相拄,不令堕地。括,箭的末端。《大般若经·第四百五十二》: “如有壮夫,善闲射术,欲显己伎,仰射虚空,为令空中箭不堕地。复以后箭射前箭括,如是展转,经于多时,箭箭相承,不令其堕。若欲令堕,便止后箭,尔时诸箭方顿。”
23.权:权巧,权宜善巧。
24.劳谦:勤劳谦恭。《维摩经·香积佛品》曰: “斯诸菩萨,亦能劳谦。”《易·谦》: “劳谦,君子有终。”
25.普贤:普贤菩萨,或作“遍吉”。经中谓其“纯一妙善,备具众德”,为菩萨行的最高典范。乘白象,与文殊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胁士。以“大行”著称。
26.抑是近言:还是说得浅的(不足以形容极乐之胜)。抑,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只”,仅仅。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此二句,名“庄严量功德成就”。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量功德者:见三界狭小,堕陉陪陼1,或宫观迫迮2,或土田逼隘3,或志求路促4,或山河隔障,或国界分部。有如此等种种拘局5事。
是故菩萨兴此庄严量功德愿:“愿我国土如虚空,广大无际。”“如虚空”者,言来生者虽众,犹若无也。
“广大无际”者,成上如虚空义。何故如虚空?以广大无际故。
“成就”者,言十方众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虽无量无边,毕竟常如虚空,广大无际,终无满时。是故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注释】
1.堕huī陉xíng陪péi陼zhǔ:总指环境败坏险恶。堕,指城市败坏,破烂不堪;陉,指山崖绝壁,坑坎崎岖;陪,指泥土高矗,到处是崇山峻巅;陼,同“渚”,即河渚,河流及河滩沟壑,到处遍布。
2.宫观guàn迫迮zé:宫观,供帝王游乐休息的宫殿楼阁。迫迮,密聚、紧靠。
3.土田逼隘ài:田土小叫逼;高低不平,杂草丛生叫隘,陋劣的意思。
4.志求路促:想要求得平坦广阔的大道,而只有局限狭隘的小路。促,局限狭隘;志求,想要求得。
5.拘局:拘碍局限。
问曰:如维摩方丈1,苞容2有余,何必国界无赀3,乃称广大?
答曰:所言广大,非必以畦畹4为喻。但言如空,亦何累5方丈。又,方丈之所苞容,在狭而广;
核论6果报,岂若在广而广耶!
【注释】
1.维摩方丈:维摩,“维摩罗诘jié”的略称,又作“维摩诘”,意译为“无垢称”,佛陀的在家弟子,毗耶离城长者,以居士身份辅助佛陀教
化众生。方丈,维摩诘居士的石室,一丈见方。维摩诘居士示疾,文殊菩萨带领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前来问疾,皆入丈室,又有三万二千狮子座(每个狮
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九百万菩萨、八万四千毗耶离人、诸天诸神来入丈室,而无所妨碍。
2.苞容:苞,通“包”,包容,容纳。
3.无赀zī:不可计量。赀,计量。
4.畦qí畹wǎn:畦,五十亩为一畦。畹,三十亩为一畹。
5.累lěi:牵连。
6.核论:覈hé论,究实、深刻地评论。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此二句,名“庄严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以爱欲故,则有欲界;以攀厌禅定1故,则有色、无色界。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长寝大梦,莫知悕出2。是故兴大悲心:“愿我成佛,以无上正见道,起清净土,出于三界。”“性”是“本”义。言此净土,随顺法性,不乖3法本4,事同《华严经》5宝王如来性起6义。
又言“积习成性”,指法藏菩萨7集诸波罗蜜8,积习所成。
亦言“性”者,是圣种性9。序10法藏菩萨于世自在王佛11所,悟无生法忍12,尔时位名圣种性;于是性中,发四十八大愿,修起此土,即曰安乐净土。是彼因所得,果中说因,故名为“性”。
又言“性”是必然义、不改义。如海性一味,众流入者,必为一味,海味不随彼改也。又如人身,性不净故,种种妙好色香美味入身,皆为不净。安乐净土诸往生者,无不净色13,无不净心,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14,以安乐国土清净性成就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者,平等大道也。
平等道所以名为“正道”者,平等是诸法体相15。以诸法平等,故发心等;发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是佛道正因,故言“正道大慈悲”。
慈悲有三缘:一者众生缘16,是小悲;二者法缘17,是中悲;三者无缘18,是大悲。大悲即出世善也。安乐净土从此大悲生故,故谓此大悲为净土之根,故曰“出世善根生”。
【注释】
1.攀厌禅定:修习禅定,以禅定力,攀缘上妙境,厌舍下劣境。
2.悕xī出:愿望出离。悕,心念,愿望。
3.乖:背离,违背。
4.法本:法性之异名,法性为万法之本,故名法本。
5.《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略称。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借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
6.宝王如来性起:《华严经》中《宝王如来性起品》提出“性起缘起论”:真如法性自起而为诸法,一切现象都是由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生起。
7.法藏菩萨:阿弥陀佛因位之名。过去世自在王佛时,有国王出家为僧,号曰法藏,发四十八大愿,兆载永劫积无量德行,于十劫前成佛。
8.波罗蜜:意译为 “到彼岸” “度无极” ; “度” , 即到达彼岸的修行方法。菩萨大悲,为众生修六波罗蜜(六度),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六波罗蜜即:檀(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毗梨耶(精进)、禅(禅定)、般若(智慧)。
9.圣种性:十地菩萨,由修中道妙道,破无明惑,证入圣地,故名圣种性。
10.序:通“谢”,过去之意。
11.世自在王佛:又称“世饶王佛”。《无量寿经》言,此佛次于过去锭光佛乃至处世佛等五十三佛之后出世,是阿弥陀佛因位法藏比丘的本师。
12.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即把心安住在远离生灭的真如实相理体上而不动。《宝积经》: “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得无生法忍者,即名初地或八地阿毗跋致菩萨。
13.色: 物质。此处指色身。
14.清净平等无为法身:正觉之体,离染污而称清净。八地以上菩萨,证平等寂灭之真如,虽任其自然,不加功用,无所作为,也能一时遍十方世界,示现种种教化,作种种佛事,而无往来之想、无作无不作之想。法身,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佛的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 “法性身”。
15.平等是诸法体相:诸法(一切事物)尽管有差别之相,但本体都是真如,并无高下之别,所谓诸法平等。体,本体、实质。
16.众生缘:心缘有情众生。众生缘慈悲:三种慈悲之一,见众生受苦而起慈悲心,进而视十方众生皆宿世父母兄弟,常思拔苦与乐;是凡夫所能起的慈悲。
17.法缘: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因缘生。法缘慈悲:三种慈悲之一,见诸法因缘生之理而起平等慈悲,怜悯有情众生不知诸法缘起性空,终日奔忙,起惑造业,因此随顺众生,拔苦与乐;是已断烦恼的三乘圣人所起的慈悲。
18.无缘:心无所缘。无缘慈悲:三种慈悲之一,究竟证得诸法实相,断尽生相无明,心无所缘,却使一切众生自然获拔苦与乐之益,虽度众生而无众生相可得;唯佛才有这种慈悲。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此二句,名“庄严形相功德成就”。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功德者:见日行四域1,光不周三方;庭燎2在宅,明不满十仞3。
以是故起满净光明愿,如日月光轮,满足自体。
彼安乐净土虽复广大无边,清净光明无不充塞。故曰“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注释】
1.四域:即四洲——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域,方。
2.燎liáo:照明的烛炬。
3.仞rèn:八尺或七尺。(古代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此二句,名“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以泥土为宫饰,以木石为华观。或雕金镂玉,意愿不充;或营备百千,具受辛苦。
以此故兴大悲心:“愿我成佛,必使珍宝具足,严丽自然;相忘于有余1,自得于佛道。”此庄严事,纵使毗首羯磨2,工称妙绝,积思竭想,岂能取图。
“性”者,“本”义也。能生既净,所生焉得不净!故经3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是故言“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注释】
1.相忘于有余:因为一切宫殿珍宝日用所需皆丰足而取用不尽,想不起来再去造作营备。
2.毗首羯磨:佛经中帝释之臣,乃天上司建筑的巧匠之神,能化现种种工巧物。
3.经:此处指《维摩诘经·佛国品》。
无垢光炎炽,明净曜世间。
此二句,名“庄严妙色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优劣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长沦三有1。
是故兴大悲心,起平等愿:“愿我国土,光炎炽盛,第一无比;不如2人天金色,能有夺3者。”若为4相夺?如明镜,在金边则不现;今日时中金,比佛在时金则不现;佛在时金,比阎浮那金5则不现;阎浮那金,比大海中转轮王6道中金沙则不现;转轮王道中金沙,比金山7则不现;金山,比须弥山8金则不现;须弥山金,比三十三天9璎珞10金则不现;三十三天璎珞金,比焰摩天11金则不现;焰摩天金,比兜率陀天12金则不现;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13金则不现;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14金则不现;他化自在天金,比安乐国中光明则不现。
所以者何?彼土金光,从绝垢业生故,清净无不成就故。安乐净土,是无生忍菩萨15净业所起,阿弥陀如来法王16所领17,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18故。
是故言“无垢光炎炽,明净曜世间”。“曜世间”者,曜19二种世间20也。
【注释】
1.三有:三界的异名。三界有因有果、有生有死,所以称为三有。包括:一、欲有,欲界的生死;二、色有,色界的生死;三、无色有,无色界的生死。
2.不如:不像。
3.夺:胜过、压倒。
4.若为:怎样。
5.阎浮那金:“阎浮”,树名。“那”,河。阎浮树下有河,河中有金,名“阎浮那金”,赤黄带紫焰气。
6.转轮王道:转轮王,即转轮圣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故曰转轮王。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拥有
七宝(金轮宝、白象宝、绀马宝、摩尼珠宝、玉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转轮王道,转轮王出行的道路。
四洲岸边水下有转轮王道,广十二由旬,转轮王出世时,水自然退去,七宝(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布地。
7.金山:须弥山与铁围山之间有七座山,悉由金宝所成。
8.须弥山:译意为“妙高山”,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高八万四千由旬,阔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
9.三十三天:又作忉利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帝释天在中央,其四方各有八天,合为三十三天。以人间百岁为一昼夜,定寿一千岁。
10.璎yīng珞luò: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为颈饰。
11.焰摩天:又作夜摩天、炎摩天,欲界六天的第三天。焰摩,意译为“善时”“时分”。以人间二百岁为一昼夜,定寿二千岁。
12.兜率陀天:又作兜率天,欲界六天的第四天。兜率陀,意译为“知足”。以人间四百岁为一昼夜,定寿四千岁。有内外二院,外院为天人所居,内院为补处菩萨所居,补处菩萨常由此天下生成佛,今为弥勒菩萨的净土。
13.化自在天:又作化乐天、乐变化天、尼摩罗天、须密陀天,欲界六天的第五天。由神通力自在变作五妙欲境而受用。以人间八百岁为一昼夜,定寿八千岁。
14.他化自在天:又作他化自转天、他化乐天、化应声天、波罗尼蜜天,欲界六天的第六天。于他所变化之欲境自在受乐,天魔所居。以人间一千六百岁为一昼夜,定寿一万六千岁。
15.无生忍菩萨:此处指法藏比丘。
16.法王:如来是诸法之王,于诸法得自在。
17.领:统领,辖管。
18.增上缘:四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之一。起他法与以强力者。《大乘义章》:“增上缘者,起法强,故曰增上。”增上,增强向上。
19.曜yào:同“耀”,照耀,辉映。
20.二种世间:众生世间与器世间。此处指极乐众生与极乐国土。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1。
此四句,名“庄严触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宝重金玉,不得为衣服;珍玩明镜,无议2于敷具3。斯缘悦于目,不便于身也。身眼二情,岂弗矛盾乎?是故愿言:
“使我国土,人天六情4,和于水乳,卒5去楚越之劳6。”所以七宝7柔软,悦目便身。
“迦旃邻陀”者,天竺柔软草名也,触之者能生乐受,故以为喻。
注者8言:此间土石草木,各有定体。译者9何缘目10彼宝为草耶?当以其葻茸11,故以草目之耳。
余若参译12,当别有途13。
“生胜乐”者,触迦旃邻陀,生染著乐14;触彼软宝生法喜乐。
二事相悬,非胜如何。
是故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注释】
1.迦旃zhān邻陀:一说为印度一种柔软草的名称,身体碰触这种草,能生起快乐的感受。另一说如《慧琳音义》二十五卷说:“迦旃邻陀:此云实可爱,瑞鸟名也,身有细软毛,非常轻妙,以为衣,触之大乐,轮王方受此服。”
2.无议:谈不上。
3.敷具:用于敷地作为坐卧之具。
4.六情: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因为六根皆有情识,从所生之果而名为六情。
5.卒:停止。
6.楚越之劳:古代楚国和越国相互敌对,要帮助哪一国,都会引起另一国的不满,同时援助二国,也是双方不讨好,叫楚越之劳。这里比喻六情相违。
7.七宝:多种珍宝。诸经所说略有差异。《无量寿经》: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阿弥陀经》: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般若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
8.注者:昙鸾大师自称。
9.译者:指《往生论》译者菩提流支。
10.目:看,视。
11.葻lán茸róngróng…miǎo:葻,风吹草倒伏的样子。茸,小草初生纤细柔软的样子。 ,草旋貌。 ,草长得很细的样子。
12.参译:参加翻译。
13.途:途径,此处指译法。
15.染著乐:贪染五欲,身心适悦,执著而不离。
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此四句,名“庄严水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国土,或沄溺洪涛1,滓 b沫惊人;或凝凘浃渫,蹙枷4怀忒5。向6无安悦之情,背7有恐值8之虑。菩萨见此,兴大悲心:“愿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与宫殿相称,种种宝华,布为水饰,微风徐扇,映发有序。开神9悦体,无一不可。”是故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注释】
1.沄yún溺nì洪涛:波涛翻滚。沄溺,江水大波汹涌貌。洪涛,海水巨浪激溅貌。
2.滓zǐ:浊水沉淀物。
3.凝凘sī浃xiá渫xiè:凝凘,流冰。浃渫,冰冻结块横流江中。
4.蹙cù枷jiā:迫近两岸,如巫峡之水,形成危险的漩涡。蹙,迫近;狭窄。枷,套在脖子上的刑具,喻夹岸。
5.怀忒tè:怀,心存。忒,又作“?”,失常。
6.向:面对,趋近。
7.背:转身背对,躲避。
8.值:遇到。
9.开神:使精神舒畅。
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此四句,名“庄严地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嶕峣1峻岭,枯木横岑2;岝峉陉嶙3,莦茅盈壑4。茫茫沧海,为绝目之川;葻葻5广泽,为无踪之所。菩萨见此,兴大悲愿: “愿我国土,地平如掌。宫殿楼阁,镜纳十方6。
的无所属,亦非不属7。宝树宝栏,互为映饰。”是故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注释】
1.嶕jiāo峣yáo:高耸,这里指高山。
2.岑cén:小而高的山。
3.岝zuò峉è陉xíng嶙:总明山势险阻。岝峉,山高大不齐。陉,山脉中断的地方。嶙,山石层层重叠不平,陉嶙,指深谷悬崖貌。
4.莦shāo茅盈壑hè:莦茅,乱草;盈,充满;壑,山谷。
5.葻葻lán:风吹草倒伏的样子,形容广阔无垠。
6.镜纳十方:如光明宝镜,把十方世界映纳入内。
7.的dí无所属,亦非不属:的,明确,决定。极乐世界宫殿楼阁,一切境物,不能决定指出属于哪一位固定拥有,但也不是无主物,而是属于所有极乐众生随心共同受用,却没有私有财产的观念。
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
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此四句,名“庄严虚空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烟云尘雾,蔽障太虚1;震烈[上雨 中夫夫 下日]cén霍2,从上而堕;不祥灾霓3,每自空来。忧虑百端,为之毛竖。菩萨见此,兴大悲心:
“愿我国土,宝网交络,罗遍虚空。铃铎4宫商5,鸣宣道法6。视之无厌,怀道见德7。”是故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注释】
1.太虚:天空。
2.震烈[上雨 中夫夫 下日]cén霍:震烈,巨雷。[上雨 中夫夫 下日]cén,雨声。霍,大雨。
3.灾霓ní: 灾, 天火。 霓, 副虹, 即虹外环的青赤或白色阴气。
4.铃铎duó: 金属乐器。 大者长圆形的为铃, 小者方扁形的为铎。
5.宫商:古代宫、商、角、徵、羽五音中的宫音与商音,泛指一切音乐、乐曲。
6.鸣宣道法:发出声响,宣扬佛法微妙之道。
7.怀道见德:道念永固,功德增长。
雨1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此二句,名“庄严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欲以服饰布地,延请所尊,或欲以香华、名宝,用表恭敬;而业贫感薄2,是事不果3。
是故兴大悲愿: “愿我国土,常雨此物,满众生意。”何故以雨为言?恐取著云“若常雨华、衣,亦应填塞虚空,何缘不妨?”是故以雨为喻。雨适时,则无洪滔之患。安乐报4岂有累情5之物乎?经6言:“日夜六时7,雨宝衣,雨宝华;宝质柔软,履践其上,则下四寸;随举足时,还复如故;用讫8入宝地,如水入坎9。”是故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注释】
1.雨yù:像下雨一样落下。
2.业贫感薄:业因贫乏,感果微薄。
3.不果:没有结果。不能满愿。4安乐报:菩萨清净愿力所感报的极乐净土。
5.累lěi情:让人觉得系累,不便。
6.经:此处指《无量寿经》。
7.六时:昼三时(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初夜、中夜、后夜)。
8.讫:完结、终了。
9.坎:低洼的地方;坑。
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
此二句,名“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复项背日光1,而为愚痴所暗。
是故愿言: “使我国土所有光明,能除痴暗,入佛智慧,不为无记2之事。”亦云安乐国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故能除世暗冥。经3言“或有佛土,以光明为佛事”,即是此也。故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
【注释】
1.项背日光:头顶上有太阳光。项,头项。背,后背。
2.无记:无记业,非善非恶,无可记别。
3.经:此处指《维摩经·香积佛品》。
梵声1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此二句,名“庄严妙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善法,而名声不远;有名声虽远,复不微妙;有名声妙远,复不能悟物2:是故起此庄严。
天竺国称净行为“梵行”,称妙辞为“梵言”。
彼国贵重梵天3,多以“梵”为赞;亦言中国4法与梵天通故也。“声”者,名也。名谓安乐土名。
经言: “若人但闻安乐净土之名,欲愿往生,亦得如愿。”此名悟物之证也。《释论》5言:“如斯净土,非三界所摄。何以言之?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无色界:
盖菩萨别业6所致耳。”出有而有曰“微” (“出有”者,谓出三有。“而有”者,谓净土有也) ,名能开悟曰“妙 ”(“妙”,好也。以名能悟物,故称“妙”) 。是故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注释】
1.梵声: 清净、 美好的名声。
2.悟物: 使众生开悟。
3.梵天: 初禅天, 包括梵众天、 梵辅天、 大梵天。 此天无欲界的淫欲之念, 寂静清净。
4.中国: 佛法中心之国, 即古印度天竺国。 非是中华之国。
5.《释论》 : 《大智度论》 的略称, 解释《大品般若经》 之论。
6.别业:业,造作。多人共同造业,称共业。一人特别造作,即别业。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罗刹1为君,则率土2相啖3;宝轮4驻殿,则四域无虞5。譬之风靡6,岂无本耶?
是故兴愿: “愿我国土,常有法王,法王善力之所住持。”“住持”者,如黄鹄持子安,千龄更起7;鱼母念持子,经泶不坏8。安乐国为正觉善持,其国岂有非正觉事耶!是故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注释】
1.罗刹:恶鬼的总名,意译为“暴恶”“可畏”,男的叫罗刹娑,女的叫罗刹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
2.率土:境域之内。《诗·小雅·北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3啖dàn:吃。
4.宝轮:转轮王感得的宝器,代指转轮王。转轮王游行之处,此轮必自前进,制伏四方。有金轮、银轮、铜轮、铁轮四种。
5.无虞:没有忧患,太平无事。
6.风靡:草木随风倒伏。
7.黄鹄hú持子安,千龄更起:出自三国魏曹丕的《列异传》。古时有一人名子安,曾救了一只黄鹄(一种鸟)。子安病逝后,这只黄鹄便飞到子安的墓上,持续不断地叫子安的名字。三年后,子安竟然死而复生,此后在世上又活了一千年。
8.鱼母念持子,经泶xué不坏:鱼母以爱心持念产下的鱼卵,使得这些鱼卵即使在冬天枯水的沼泽中也保持生机不会死去,夏水一涨就都活了。泶,夏有水、冬无水,即夏涨冬涸的沼泽。《大智度论》卷七十九言:“菩萨不为诸佛所念者,则善根朽坏;如鱼子不为母念,则烂坏不生。”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此二句,名“庄严眷属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以胞血为身器,或以粪尿为生元1;或槐棘2高圻,出猜狂3之子;或竖子婢腹4,出卓荦5之才。讥诮由之怀火,耻辱缘以抱冰6。
所以愿言:“使我国土,悉于如来净华中生;眷属7平等,与夺8无路。”故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注释】
1.生元:出生的根本环境。“以粪尿为生元”指湿生。
2.槐棘jí高圻qí:高官显达之家。槐棘,喻公卿大夫。周代朝廷种三槐九棘,三公九卿分坐其下。圻,方千里之地,代指享有封地的王公大臣。
3.猜狂:凶猛,残暴无情。猜,遗恨,嫉妒。狂,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
4.竖子婢腹:生为仆人、婢女之子。竖子:愚弱无能,为人轻视的人。
5.卓荦luò:卓越,突出。
6.怀火、抱冰: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虏,受尽艰辛、耻辱,后来释放出来。他“冬常抱冰,夏还握火”,又“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
口”,卧薪尝胆,激励自己奋发有为。此处说有人本来出生卑微,又受人讥诮,心中如同夏天更加抱火一般热烦;本来子孙不贤,已是羞辱,更加门庭高贵,被人指
责,就像冬天更加抱冰一样,倍觉耻辱。
7.眷属:受如来教法、助如来教化之人,总称如来眷属。
8.与夺:与,给与,引申为称誉;夺,夺走,引申为毁辱。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此二句,名“庄严受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探巢破卵,为饛饶之膳1;或悬沙指袋2,为相慰之方。呜呼诸子,实可痛心!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以佛法、以禅定、以三昧3为食,永绝他食之劳。”“爱乐佛法味”者,如日月灯明佛4说《法华经》5六十小劫6,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谓如食顷,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以禅定为食”者,谓诸大菩萨常在三昧,无他食也。“三昧”者,彼诸人天若须食时,百味嘉肴罗列在前。眼见色,鼻闻香,身受适悦,自然饱足。讫已化去,若须复现。其事在经7。
是故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注释】
1.探巢破卵,饛méng饶之膳:粮食紧缺,物资贫乏,需取鸟巢取蛋,办取饮食,自夸丰盛。饛,食物盛满器皿的样子。饶,丰足。
2.悬沙指袋:家中穷困断粮,就把沙子装到袋子里,指着沙袋说有粮食,以此互相安慰,渡过难关。《俱舍论》卷十言:昔有一父,时遭饥馑,欲造他方。自既饥羸,二子婴稚,意欲携去力所不任。以囊盛灰挂于壁上,慰喻二子云是麨囊,二子希望多时延命。后有人至取囊为开,子见是灰望绝便死。
3.三昧:又作“三摩地”,意译为“定”,止息杂念,心不散乱。
4.日月灯明佛:光明在天如日月,在地如灯,故名日月灯明佛。《法华经·序品》:过去世有二万日月灯明佛,同名相继出世而说《法华经》。
5.《法华经》:《妙法莲华经》,以“会三归一”为宗旨,将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汇归一佛乘。
6.小劫:人寿由最初的八万四千岁起,每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止;再由十岁起,每过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原来的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减一增,为一小劫。
7.经:此处指《无量寿经》。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1。
此二句,名“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朝预衮宠,夕惶斧钺2;或幼舍蓬藜,长列方丈3;或鸣笳道出,历经催还4:有如是等种种违夺5。
是故愿言:“使我国土,安乐相续,毕竟无间。”身恼者,饥渴、寒热、杀害等也;心恼者,是非、得失、三毒6等也。
是故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注释】
1.无间:不间断。
2.朝预衮gǔn宠,夕惶斧钺yuè:早晨喜得朝廷的封赏,傍晚便忧惧斧钺之诛,荣宠不过一日。预,获得。衮,古代帝王或公侯穿的绣龙的礼服,或借指三公。衮宠,赐予衮服的荣宠。钺,古代兵器,青铜制,像斧,比斧大,圆刃可砍劈。
3.幼舍蓬藜,长列方丈:有人幼年居住贫寒的茅屋,长大后却有华丽的宫殿居住。蓬藜,蓬户藜床,简陋的房屋、坐榻。方丈,古传海上有神山名为“方丈”,为仙人所居,故其所居丹室,亦称“方丈”。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之一,借指帝王宫殿。
4.鸣笳jiā道出,历经催还:有人在号角声中满怀壮志地领兵出征,却被君王因奸臣唆使,连连下旨催促收兵。笳,胡笳,汉时流行于西域的吹奏乐器,类似笛子。古代凡是作战,昼以旌旗为节制,夜以金鼓笳笛为节制。
5.违夺:违背人的意愿而迫使改变。6三毒:贪瞋痴。是一切烦恼的根本,能毒害身命和慧命。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1,二乘2种不生。
此四句,名“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
“门”者,通大义之门也。 “大义”者,大乘所以3也。如人造城,得门则入。若人得生安乐者,是则成就大乘之门也。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佛如来贤圣等众,由国浊故,分一说三4。或以拓眉致诮5,或缘指语招讥6。
是故愿言: “使我国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败种子7,毕竟不生;女人残缺,名字亦断。”是故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注释】
1.根缺:根身残缺不健全,比如眼盲、耳聋等。
2.二乘:声闻乘、缘觉乘。修四谛法而悟道的人,称为声闻乘;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称为缘觉乘。
3.所以:所在。
4.分一说三:将一乘法分为三乘来说。佛根据众生根机,分别说声闻、缘觉、菩萨法,实则三乘即一乘——佛乘。
5.拓tà眉致诮:佛陀由实开权,把本来平等一味的大乘法,而开为二乘(如二眉),招人讥诮。
6.指语招讥:(承接上文)指而相告,谓之指语,指佛陀先由一乘开为三乘,后来到了法华会上,又开权显实,唯说一乘,这样前后指语矛盾,招人指责、讥诮。
7.根败种子:又作败根、败种。声闻、缘觉二乘,不生菩提心,灰身灭智,永不成佛,犹如草木废坏的根及种子。《维摩经·不思议品》:“于此大乘,已如败种。”
问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中言“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知其数者,不取正觉”,是有声闻一证也。又,《十住毗婆沙》中,龙树菩萨造《阿弥陀赞》云“超出三界狱,目如莲华叶,声闻众无量,是故稽首礼”,是有声闻二证也。又,《摩诃衍论》1中言“佛土种种不同:或有佛土,纯是声闻僧2;或有佛土,纯是菩萨僧;或有佛土,菩萨、声闻会为僧,如阿弥陀安乐国等是也”,是有声闻三证也。诸经中有说安乐国处,多言有声闻,不言无声闻;声闻即是二乘之一。《论》言乃至无二乘名,此云何会?
答曰:以理推之,安乐净土不应有二乘。何以言之?夫有病则有药,理数3之常也。《法华经》言:
“释迦牟尼如来以出五浊世故,分一为三。”净土既非五浊,无三乘4明矣。
《法华经》道诸声闻:“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是人实未得一切解脱,以未得无上道故。”核推此理,阿罗汉既未得一切解脱,必应有生;此人更不生三界,三界外除净土更无生处:是以唯应于净土生。
如言“声闻”者,是他方声闻来生,仍本名故,称为声闻。如天帝释5,生人中时姓憍尸迦,后虽为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来,与帝释语时,犹称憍尸迦,其此类也。
又,此论但言“二乘种不生”,谓安乐国不生二乘种子,亦何妨二乘来生耶!譬如橘栽不生江北,河洛6果肆7亦见有橘;又言鹦鹉不渡陇西8,赵魏9架桁10亦有鹦鹉:此二物但言其种不渡,彼有声闻亦如是。作如是解,经论则会。
【注释】
1.《摩诃衍论》:即《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造,梁真谛译。摩诃衍,意译为“大乘”。
3.声闻僧:以小乘声闻比丘为教化僧众。僧,梵语“僧伽”之略,意译为和合,多位(三位或四位及以上)比丘和合一处。
3.理数:道理,事理。数,命数,规律。
4.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乘,交通工具,借指成佛教法。佛教教义乃唯一之真理,以其能教化众生悉皆成佛,本为一乘。但娑婆世界众生之根性不同,佛为度化众生,立三乘教法。
5.天帝释: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婆罗门,姓憍尸迦,由于修布施等福德,生忉利天(三十三天),成为天主。知友三十二人皆修福德,命终皆生忉利天为辅臣。
6.河洛:河指黄河,洛指洛河,在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称为河洛。
7.肆:店铺,市集贸易的场所。
8.赵魏:南北朝时期的国名,国号魏,国主姓赵,合称赵魏,以区别于中国历史上同以魏为国号的朝代,在中原东北方。
9.陇西:古陇西郡,今甘肃东南部。
10.架桁héng:檩,椽子下的横木。
问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乐国既无二乘、女人、根缺之事,亦何须复言无此三名耶?
答曰:如软心菩萨1,不甚勇猛,讥言声闻;如人谄曲2,或复儜弱3,讥言女人;又如眼虽明而不识事,讥言盲人;又如耳虽聪而听义不解,讥言聋人;
又如舌虽语而讷口謇吃4,讥言哑人:有如是等根虽具足,而有讥嫌之名。是故须言乃至无名,明净土无如是等与夺5之名。
【注释】
1.软心菩萨:十信位菩萨,心不猛利,意志不坚,进退不定。《仁王经·受持品》:“习忍以前行十善菩萨,有退有进,譬如轻毛随风东西。”2谄chǎn曲:曲意逢迎。
3.儜níng弱:怯懦。
4.謇jiǎn吃:口吃。
5.与夺:与,给与,引申为称誉;夺,夺走,引申为毁辱。
问曰:寻1法藏菩萨本愿,及龙树菩萨所赞,皆似以彼国声闻众多为奇,此有何义?
答曰:声闻以实际2为证,计3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譬如鸩鸟4入水,鱼蚌咸死;犀牛触之,死者皆活5:如此不应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议6中,佛法最不可思议。佛能使声闻复生无上道心,真不可思议之至也。
【注释】
1.寻:考索、探求。
2.实际:诸法真实边际,即寂灭。《大智度论》云:“实际者,以法性为实,证故为际。入法性中,知法性无量无边,最为微妙,更无有法胜于法
性、出法性者,心则满足,更不余求,则便作证。如阿罗汉、辟支佛住于实际,纵复恒沙诸佛为其说法,亦不能更有增进,又不复生三界。”3计:按理,按说。
4.鸩zhèn鸟:一种毒鸟,似雁而紫黑,羽毛有剧毒,入水则令水有毒。
5.犀牛触之,死者皆活:犀角有解毒作用。犀牛用角触到水时,已死的鱼蚌又都复活过来。
6.五不思议:《大智度论》言,众生数量不可思议,业果报不可思议,禅定力不可思议,龙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此二句,名“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名高位重,潜处1无由;或人凡姓鄙2,悕出靡路3;或修短4系业,制5不在己,如阿私陀仙人6类也:有如是等,为业风所吹,不得自在。是故愿言:“使我国土,各称所求,满足情愿。”是故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注释】
1.潜处chǔ:隐居。
2.人凡姓鄙:秉赋一般,出身卑微。
3.悕出靡路:想出人头地,却不能实现。悕,意愿,思念。4修短系业:寿命长短取决于业力。
5.制:控制,掌握,支配。
6.阿私陀仙人:悉达多太子诞生时,五通仙人阿私陀在给太子看相时,不禁流泪,说:“如果太子在世间做国王,会成为转轮圣王;如果出世修行,会成为彻底觉悟的人天导师,可惜我等不到那一天了!”所以,五通仙人也支配不了自己的寿命。
故我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此二句,结成上观察十七种庄严国土成就,所以愿生。
释器世间清净,讫之于上。
次观众生世间清净。此门中分为二别:
一者观察阿弥陀如来庄严功德;
二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观察如来庄严功德中有八种,至文当目1。
【注释】
1.至文当目:到下面解释文句时,再一一列出名目。目,动词,标列名目。
问曰:有论师泛解“众生”名义,以其轮转三有1,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今名佛菩萨为“众生”,是义云何?
答曰:经2言“一法有无量名,一名有无量义”,如以受众多生死故名为“众生”者,此是小乘家3释三界中众生名义,非大乘家4众生名义也。
大乘家所言“众生”者,如《不增不减经》5言,“言众生者,即是不生不灭义”,何以故?若有生,生已复生,有无穷过故,有不生而生过故,是故无生。若有生,可有灭;既无生,何得有灭?是故无生无灭是“众生”义。如经6中言“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7,是苦义”,斯其类也。
【注释】
1.轮转三有:在三界中轮回,如车轮转动不已。
2.经:此处指《大般涅槃经·迦叶品》。
3.《不增不减经》:元魏北天竺三藏菩提流支所译,系阐明众生界不增不减的经典。4小乘家:小乘一派。
5.大乘家:大乘一派。
6.经:此处指《维摩诘经》。
7.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是苦义:忧、喜、苦、乐、舍五种感受,是因缘所生,无实体,无自性,当体空无所有,实无苦相可得,这是(大乘胜
义)苦谛的意思。(小乘行人谛审生死实苦,三苦八苦,诸苦逼迫,一一不虚,故名苦谛。)受阴,五阴(色、受、想、行、识)之一,通过六根(眼、耳、鼻、
舌、身、意)感受外境的顺逆。五受,五种受蕴——忧、喜、苦、乐、舍。
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此二句,名“庄严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庄严此座?见有菩萨,于末后身1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人天见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爱乐、增上修行。是故愿言: “我成佛时,使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以为佛座。 ”“无量”者,如《观无量寿经》言:“七宝地上,有大宝莲华王座。莲华一一叶,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3,脉有八万四千光。华叶小者,纵广4二百五十由旬5。如是华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6以为映饰;一一摩尼,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毗楞伽宝7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8、梵摩尼宝9、妙真珠网10以为校饰11。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12;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13,如夜摩天宫14,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
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安乐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15,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如是等事,出过数量16。
是故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注释】
1.末后身:生死界中最后之身。
2.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音译,意译为“无上正遍知” “无上正遍道”或“无上正等正觉”,遍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3.天画:天上的绝伦妙画。
4.纵广:长度和宽度。
5.由旬:古印度一日行军的里程,每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四种说法,四十里居多。
6.摩尼珠王:出自海底龙宫的如意宝珠,有福众生自然得之。亦名如意珠,随意而出宝物、衣服、饮食。得此珠者,毒不能害,火不能烧。《三藏法数》:此宝光净,不为尘垢所染。摩尼,意译为“珠” “宝” “离垢” “如意” “增上” , 珠宝的总名。
7.释迦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意译为“帝释持”“能胜”“离垢”,帝释天的颈饰,能胜一切世间之宝。《大方广宝箧经》:帝释颈上之毗楞伽摩尼宝珠,遍照三十三天;此净宝珠比喻菩萨之智性,能现一切事。
8.甄叔迦宝:甄叔迦,树名,其花赤色,形如人手。甄叔迦宝,意译为“赤宝”,形似甄叔迦树所开的花的宝物。窥基大师《上生经疏》:甄叔迦,状如延圭,似赤琉璃。
9.梵摩尼宝:意译为“净珠”。摩尼,宝珠的总称;梵,清净、离垢之意,以显宝珠之洁净。《弥勒上生经疏》:梵摩尼者,谓净摩尼也,或大梵王如意珠也。10妙真珠网:以殊妙之真珠所造之网。
11.校jiào饰:装饰。
12.宝幢:竖立的长方形绢布旗帜,附缀一些丝帛,幢身绣织佛像,或涂上色彩。《大日经疏》:上置如意珠,故曰宝幢。
13.宝幔:有珠宝装饰,挂在宝幢上的帐幕。
14.夜摩天宫:夜摩天,又作“炎摩天”“焰摩天”等,意译为“善时”“时分”等,是欲界六欲天中的第三层天,其天之人,受乐无间“时时唱快乐”。
15.杂华huā云:杂种种之妙华而为云形。
16.出过数量:超过多少之数量,即无量。
相好光一寻1,色像超群生。
此二句,名“庄严身业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庄严如此身业?见有佛身,受一丈光明,于人身光,不甚超绝,如转轮王相好亦大同2,提婆达多3所减唯二;致令阿阇世王4以兹惑乱,删阇耶5等敢如螳螂6,或如此类也。是故庄严如此身业。
案此间诂训7,六尺曰寻。如《观无量寿经》言“阿弥陀如来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8恒河沙9由旬,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译者以“寻”而言,何其晦10乎!里舍间人11 ,不简纵横长短,咸谓横舒两手臂为寻。若译者或取此类,用准阿弥陀如来,舒臂为言故称“一寻”者,圆光亦应径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是故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
【注释】
1.寻:伸张两臂为一寻,约为六到八尺。
2.如转轮王相好亦大同:与转轮王的三十二相差不多。转轮王也有三十二相,但有七事不如佛:一、净好;二、分明;三、不失处;四、具足;五、深入;六、随智慧行不随世间;七、随远离。
3.提婆达多:意译为“天然”,为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释迦牟尼佛的堂弟,有三十相,只比佛少肉髻顶相及眉间白毫相。阿阇世王即误认为他是真正的佛。
4.阿阇世王:佛陀时代中印度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及皇后韦提希的儿子。阿阇世出生的时候,频婆娑罗王听信相师之言,以为此儿对自己有损,就让皇后生
他的时候从楼上让他落入天井,但他仅损一指而未死。提婆达多借此事挑拨阿阇世弑父篡位,多次设计害佛,欲实现新王阿阇世、新佛提婆达多一统天下的目的。不
久,提婆达多因犯五逆罪而直堕地狱,阿阇世王也遍体生疮腐烂,于是深自忏悔,皈依释迦牟尼佛。
5.删阇shé耶:意译为“等胜”。是舍利弗、目犍连皈依佛之前的老师。六师外道中的自然外道,主张道不须求,经生死劫数,苦尽自得。对佛陀心生轻视,不生尊敬,公然与佛对抗。
6.敢如螳螂:出自《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比喻自不量力,欲以微弱己力对抗强大的他力。
7.诂训:用后世语言解释古语。
8.那由他: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意译为“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
9.恒河沙:恒河之沙,比喻无数。
10.晦:隐晦不明。
11.里舍shè间人:指在乡村中的一般没有知识的人。
问曰:《观无量寿经》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1,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2、八十随形好3。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4,从心想生”,是义云何?
答曰:“身”名集成5,“界”名事别6。如眼界,缘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缘生7,名为眼界。
是眼但自行己缘,不行他缘,以事别故。耳、鼻等界亦如是。
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者,法界是众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间、出世间8一切诸法,故名心为法界。法界能生诸如来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识,是故佛身名法界身。是身不行他缘,是故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者,当众生心想佛时,佛身相好显现众生心中也。譬如水清则色像现,水之与像,不一不异。故言佛相好身即是心想也。
“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无佛也。譬如火从木出,火不能离木也。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也。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者:“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无相,故诸佛无知也;
以无知,故无不知也;无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是知深广不可测量,故譬海也。
【注释】
1.法界身:指一切有情远离一切烦恼障、所知障而显现的本来清净的佛性,亦即佛的清净法身。
2.三十二相:又称“三十二丈夫相”,过去生勤修无边相好之业,此生方得三十二种显著特征:足安平相、足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
相、手足缦网相、足跟圆满相、足趺高好相、腨shuàn如鹿王相、手长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光相、常光一丈相、皮肤
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正相、肩圆满相、口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
清远相、眼色绀青相、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成肉髻相。
3.八十随形好:随三十二相而来的八十种微细、精致的妙好之相。
4.正遍知海:正确、普遍、深入了知一切万法的智慧,喻为大海。
5.“身”名集成:多种因素的集合,形成“身”。
6.“界”名事别:事物之间的差别,产生了“界”。
7.缘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缘生:根,眼根。色,物质。空,空间、距离。明,光线。作意,意识起作用,产生分别功能。由这五种因素的和合作用,产生了眼识界。
8.世间、出世间: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出离生死的涅槃之法为“出世间”。苦集二谛为“世间”,灭道二谛为“出世间”。
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此二句,名“庄严口业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如来,名似不尊。如外道軵人1,称瞿昙2姓。成道日声,唯彻梵天。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妙声3遐布4,闻者悟忍5。”是故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注释】
1.軵rǒng人:推车人,社会地位卑贱。
2.瞿qú昙tán:释迦牟尼佛的姓,新译为“乔达摩”。
3.妙声:微妙名声,即“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
4.遐布:传播至远方。
5.悟忍:悟得无生之忍。忍,安住无生之理而不动心。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此二句,名“庄严心业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如来说法云“此黑,此白,此不黑不白”,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有如是等无量差别品,似有分别。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如地荷负,无轻重之殊;如水润长,无莦葀1之异;如火成熟,无芳臭之别;如风2起发,无眠寤3之差;如空苞受4,无开塞5之念。得之于内,物安于外6。虚往实归,于是乎息7。” (“于是乎息”,疑是功用皆息。)是故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8”。
【注释】
1.莦shāo葀kuò:莦,恶草。葀,瑞草。
2.风:呼吸。
3.寤wù:睡醒。
4.苞受:接纳、包容。苞,同“包”。
5.开塞:开启和阻塞。
6.得之于内,物安于外:内证平等实相,外显一味清净的极乐依正,安立众生。内,内证。外,外用。
7.虚往实归,于是乎息:远离差别对待的虚妄之相,归于诸法平等的实际理体,一切缘虑分别由此停息。
8.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地、水、火、风、虚空(五大),作用于万物无有分别。地,承载万物;水,润湿万物;火,成熟万物;风,吹拂万物;虚空,容纳万物。
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此二句,名“庄严大众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说法轮1下,所有大众,诸根性欲2种种不同,于佛智慧,若退若没,以不等故,众3不纯净。所以兴愿:“愿我成佛,所有天人,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海”者,言佛一切种智4深广无涯,不宿二乘杂善中下死尸5,喻之如海。
是故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不动”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倾动也。
【注释】
1.说法轮:佛陀说法,能摧破众生之恶,犹如转轮王的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故谓之法轮。又,佛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辗转传人,如车轮转动。
2.性欲:性,习性,根性。欲,乐欲,喜好。 《无量义经·说法品》 : “而入众生诸根性欲,性欲无量,故说法无量,故义亦无量。 ”
3.众:通“终”,始终,一切。
4.一切种智:三智之一。《大智度论》说三智:一、一切智,声闻、缘觉知一切法之总相——空相(知空)。二、道种智,菩萨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知有)。三、一切种智,佛通达总相别相(知空知有),知十方诸佛道法,知一切众生种性。
5.不宿二乘杂善中下死尸:不容任何二乘、世善中下种性,一切众生往生之后,皆成大乘上根。《大智度论》言:“譬如大海水,不共死尸宿。”
大海非常清净,死尸放入大海就会被冲到岸上。宿,停留。杂善,杂毒之善,即三毒未尽、感人天果报的世善。中下死尸,二乘、杂善根机,是上中下三根(大乘为
上根,小乘为中根,世善为下根)当中的中根、下根,犹如败根败种,断法身慧命,不再生还,喻为死尸。
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此二句,名“庄严上首1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如来众中,或有强梁 b者,如提婆达多流比3;或有国王与佛并治,不知甚推佛;或有请佛,以他缘废忘:有如是等,似上首力不成就。是故愿言:“我为佛时,愿一切大众,无能生心敢与我等。唯一法王,更无俗王。”是故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注释】
1.上首:国中首领,无人等同,指阿弥陀佛。 《法华论》 :“如来为上首者,诸菩萨等依如来住故。 ”
2.强梁:强横凶暴。《老子》中有: “强梁者,不得其死。 ”
3.流比:类。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此二句,名“庄严主1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如来,虽有大众,众中亦有不甚恭敬,如一比丘2语释迦牟尼佛“若不与我解十四难3,我当更学余道”;亦如居迦离谤舍利弗4,佛三语而三不受;又如诸外道辈,假入佛众,而常伺求佛短5;又如第六天魔6,常于佛所,作诸留难:有如是等种种不恭敬相。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天人大众恭敬无倦。”所以但言“天人”者,净土无女人及八部鬼神7故也。
是故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注释】
1.主:教主,无有不敬。
2.比丘:意译为“乞士”,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
3.十四难: “世界及我为常? ” “世界及我为无常? ” “世界及我为亦有常亦无常? ” “世界及我为非有常非无常? ” 等十四个问难之题。事载《大智度论》 《俱舍论》 。 此十四问难是超越人类经验认知层次的问题,对人无法加以叙述和说明,佛舍置不答。
4.居迦离谤舍利弗:舍利弗、目犍连遇雨借宿陶家,暗中先有女人,二人不知。次日早晨,女人到河边洗漱,不久,舍利弗、目犍连也从陶家出来。提婆达多的大弟子居迦离撞见此事,诽谤二人行不净,三度为佛所呵,仍不悔改,后来生疮而死。事载《大智度论》。
5.伺求佛短:伺机寻求释迦牟尼佛的短处。
6.第六天魔: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王,名叫波旬,常引无量眷属障碍佛道。若人勤修胜善,欲超三界生死,此天魔即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佛将成道,此天王来妨害,被佛调伏。
7.八部鬼神:又作“八部鬼众”,由四天王率领,即:乾闼婆(食香的乐神)、毗舍阇(以人及五谷的精气为食)、鸠槃荼(瓮形)、薜荔多(饿
鬼)、诸龙、富单那(臭饿鬼,主热病)、夜叉(勇健鬼,能啖鬼食人,或飞空或地行)、罗刹(捷疾鬼,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另有“天龙八部”,又作
“龙神八部”: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非天)、迦楼罗(金翅鸟,以龙为食)、紧那罗(人非人,头上长角的歌神)、摩睺罗迦(大蟒神,人身蛇首)。
人眼不能见。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此四句,名“庄严不虚作住持1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但以声闻为僧,无求佛道者;或有值佛而不免三涂2,善星3、提婆达多、居迦离4等是也;又,人闻佛名号,发无上道心,遇恶因缘,退入声闻、辟支佛5地者:有如是等空过者、退没者。
是故愿言:“使我成佛时,值遇我者,皆速疾满足无上大宝6。”是故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住持”义如上。
观佛庄严八种功德,讫之于上。
【注释】
1.住持:安住不动,持续不变。《十住毗婆娑论》:“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2.三涂: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地狱猛火烧身——火涂,饿鬼刀杖相逼——刀涂,畜生互相啖食——血涂。涂,同“途”,道路。
3.善星:释迦牟尼佛出家前所生之子。出家后断欲界烦恼,得第四禅定。后因亲近恶友,退失所得解脱,认为无涅槃之法,起否定因果的邪见,且
对佛陀起恶心,以生身堕于无间地狱,故称为阐提比丘。唐窥基大师《法华玄赞》载:“佛有三子,一名善星,二名优婆摩耶,三名罗睺罗。”居迦离:佛之从弟。
斛饭王之子提婆达多的弟子。
4.辟支佛:梵语“辟支迦佛陀”之略,意译为“缘觉”“独觉”。二乘、三乘之一。观佛所说十二因缘法而得道,为“缘觉”;无佛自悟,为“独觉”。
5.无上大宝:无上涅槃,无上正等正觉,即佛果。大宝,喻菩萨,《法华经·譬喻品》言:“何故名曰大宝庄严?其国中以菩萨为大宝故。”无上大宝即佛。
【2】观菩萨庄严
次观安乐国诸大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
问曰:观如来庄严功德何所阙1少,复须观菩萨功德耶?
答曰:如有明君,则有贤臣。尧舜之称无为2,是其比3也。若使但有如来法王,而无大菩萨法臣于翼赞道4,岂足云满?亦如薪积小,则火不大。如经5言“阿弥陀佛国有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如观世音6、大势至7等,皆当一生于他方次补佛处”。若人称名忆念者、归依者、观察者,如《法华经·普门品》8说,无愿不满。然菩萨爱乐功德,如海吞流,无止足情9。
亦如释迦牟尼如来,闻一目暗比丘吁10言“谁爱功德,为我维针11”,尔时如来从禅定起,来到其所,语言:“我爱福德。”遂为其维针。尔时失明比丘暗闻佛语声,惊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犹未满耶?”佛报言:“我功德圆满,无所复须。
但我此身从功德生,知功德恩分12故,是故言爱。”如所问观佛功德,实无愿不充。所以复观菩萨功德者,有如上种种义故耳。
【注释】
1.阙:同“缺”。
2.尧舜之称无为:唐尧和虞舜的并称,上古的圣明君主,率天下以仁,知人善任,感得众人辅佐,称为“无为而治”。《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3.比:同类;接近。
4.于翼赞道:在两侧辅佐,助弘佛道。
5.经:此处指《无量寿经》。
6.观世音:梵语“廅è楼亘gèn”,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三圣,为阿弥陀佛左胁侍。《法华经》:“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以“大悲”著称,随类化度,拯救一切善恶众生苦难,彰显诸佛悲心,称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7.大势至:梵语“摩诃那钵”,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三圣,为阿弥陀佛右胁侍。《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以“大力”著称,《观无量寿经》:“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
至。”
8.《法华经·普门品》:《法华经》第二十五品,讲说观世音菩萨得名因缘,赞叹观世音菩萨弘誓慈力,普门示现,度化众生。
9.无止足情:菩萨爱乐功德没有厌足的心,永不知止知足。
10.吁yù:为某种要求而呼喊。
11.维针:穿针。
12.功德恩分:因功德而成佛,故知功德之恩。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
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土,但是小菩萨,不能于十方世界广作佛事;或但声闻、人天,所利狭小。是故兴愿:“愿我国中,有无量大菩萨众,不动本处,遍至十方,种种应化1,如实修行,常作佛事。”譬如日在天上,而影现百川。日岂来耶?岂不来耶?如《大集经》2言:“譬如有人,善治3堤塘,量其所宜4;及放水时,不加心力。菩萨亦如是,先治一切诸佛及众生应供养、应教化种种堤塘;及入三昧,身心不动,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如实修行者,虽常修行,实无所修行也。
是故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注释】
1.应化:应现变化,应众生机类而现身或变化。
2.《大集经》:全称《大方等大集经》,广集十方诸佛所说大乘之法,是各种大乘经籍的汇编,故称《大集经》。以阐述大乘六度和诸法性空思想为主要内容。
3.治:修建,治理。
4.量其所宜:考量适宜的方案,周到安排。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
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眷属,欲供养他方无量诸佛,或欲教化无量众生,此没彼出,先南后北;不能以一念一时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 有出没前后相故。是故兴愿:“愿我佛土诸大菩萨,于一念时顷,遍至十方,作种种佛事。”是故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问曰:上章云“身不动摇,而遍至十方”,不动而至岂非是一时义耶?与此若为差别?
答曰:上但言不动而至,或容有前后;此言无前无后,是为差别,亦是成上不动义:若不一时,则是往来;若有往来,则非不动。是故为成上不动义故,须观一时。
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
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土,菩萨、人天志趣1不广,不能遍至十方无穷世界,供养诸佛如来大众;或以己土秽浊,不敢向诣2净乡3;或以所居清净,鄙薄4秽土:以如此等种种局分5,于诸佛如来所,不能周遍供养,发起广大善根。是故愿言:
“我成佛时,愿我国土一切菩萨、声闻、天人大众,遍至十方一切诸佛大会处所,雨天乐、天华、天衣、天香,以巧妙辩辞,供养赞叹诸佛功德。虽叹秽土如来大慈谦忍,不见佛土有杂秽相;虽叹净土如来无量庄严,不见佛土有清净相。”何以故?
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
若于佛土起优劣心,假使供养如来,非法供养也。
是故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注释】
1.志趣:志向和情趣,心意所向。
2.诣yì:到。
3.净乡:净土。
3.鄙薄:鄙视菲薄。
4.局分:局限。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
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软心菩萨,但乐有佛国土修行,无慈悲坚牢心。是故兴愿:“愿我成佛时,我土菩萨皆慈悲勇猛,坚固志愿;能舍清净土,至他方无佛法僧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1,示如有佛,使佛种处处不断。”是故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观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讫之于上。
【注释】
1.佛法僧宝:佛宝、法宝、僧宝,合称三宝。十方诸佛即佛宝,佛所说法即法宝,奉行佛所说之法的僧团即僧宝。
次下四句,是回向门。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
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此四句,是论主回向门。
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
问曰:天亲菩萨“回向章”中言“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此指共何等众生耶?
答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佛告阿难1:
“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称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2。”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3,皆得往生。
又如《观无量寿经》,有九品往生4,下下品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5,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6,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7,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8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9,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当以此消五逆罪也)。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10、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11。是名下品下生者。”以此经证,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注释】
1.阿难:“阿难陀”的略称,意译为“欢喜”“庆喜”,斛饭王之子,提婆达多之弟,释迦牟尼佛之堂弟,出生于佛成道之夜,二十五岁出家,侍佛二十五年,多闻第一,集结三藏时口述经文。
2.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只是五逆罪和谤法罪除外。(善导大师释此为“抑止门”,预先告知不救逆谤,为防众生造此二罪;然已造众生,若回心
念佛,还发大悲摄取往生。)五逆,又作“五无间业”,罪恶极逆于理,故名“五逆”;感无间地狱苦果,故名“五无间业”。包括: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
身血、破和合僧。
3.外凡夫人:信佛众生分为圣者与凡夫,断惑证真之人称为圣者,其余皆为凡夫。凡夫又可分为内凡夫与外凡夫,修道近于圣位者称为内凡夫,其余但闻教法而生信者称为外凡夫。
4.九品往生:念佛往生的众生,包含一切品类,于上中下每品中又分上中下,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观经》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是行福众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是戒福众生,中品下生是世福众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是恶业众生。
5.十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杂秽语)、恶口(粗恶语)、两舌(离间语)、贪欲、瞋恚(愤怒怨恨)、愚痴(不明事理)。
6.恶道:乘恶行而往之道途,又作“恶趣”,即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7.善知识:善友,菩提之道的导师。《法华文句》:“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
8.不遑:来不及;没有时间;心紧迫,失从容。遑,闲暇。
9.一念顷:极短的时间。
10.诸法实相:法界究极真理,又作“真如”“法性”“实际”。各宗具体解释角度不同,如:八不中道(三论宗)、圆成实性(法相宗)、中道实相(天台宗)、一真法界(华严宗)、阿字不生(密宗)。净土宗以弥陀名号为究竟圆满实相。
11.菩提之心:求正道、求正觉之心,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菩提,意译为“道”“觉”,即佛道、无上智慧,通向真理的道路,觉知真理的智慧。此处《观经》下品下生,念佛往生之后,在净土发菩提心。
问曰:《无量寿经》言:“愿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无量寿经》言:“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亦得往生”,此二经云何会1?
答曰:一经以具二种重罪,一者五逆,二者诽谤正法;以此二种罪故,所以不得往生。一经但言作十恶五逆等罪,不言诽谤正法;以不谤正法故,是故得生。
【注释】
1.会:会通,如车相会,皆能通过,彼此不起冲撞。
问曰:假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诽谤正法,经许得生;复有一人,但诽谤正法,而无五逆诸罪,愿往生者,得生与否?
答曰:但令诽谤正法,虽更无余罪,必不得生。
何以言之?经言:“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1中,具受一劫重罪。诽谤正法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如是展转,经百千阿鼻大地狱,佛不记2得出时节;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又,正法者,即是佛法。此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假使但贪彼土安乐而愿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无烟之火3,岂有得理!
【注释】
1.阿鼻大地狱:八大地狱之一,又名无间地狱,位于诸狱最底层,受苦无间,是最苦处。七重铁城,七层铁网,七重剑林,满城火雨铁丸,罪人遍体火炎,身满阿鼻城。造作五逆、谤法罪者,命终堕此地狱。阿鼻,意译为“无间”,痛苦无有间断。
2.记:记别,即佛预记众生当来的果相。
3.非水之冰、无烟之火:不由水形成的冰,没有烟的火,表示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问曰:何等相是诽谤正法?
答曰:若“言无佛、无佛法,无菩萨、无菩萨法”,如是等见,若心自解,若从他受,其心决定,皆名诽谤正法。
问曰:如是等计1,但是己事,于众生有何苦恼,逾2于五逆重罪耶?
答曰:若无诸佛菩萨说世间、出世间善道,教化众生者,岂知有仁义礼智信3耶?如是世间一切善法皆断,出世间一切贤圣皆灭。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
【注释】
1.计:思量。
2.逾:超过。
3.仁义礼智信:从儒家思想中归纳的“五常之道”。
问曰: 《业道经》1言: “业道如称,重者先牵2”,如《观无量寿经》言:“有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无量苦。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南无阿弥陀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不退,与三涂诸苦永隔”。先牵之义,于理如何?
又,旷劫3以来,备造诸行有漏之法,系属三界4;但以十念念阿弥陀佛,便出三界。系业之义,复欲云何?
答曰:汝谓五逆十恶系业等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为轻,应为罪所牵,先堕地狱,系在三界者,今当以义较量:轻重之义,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
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5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f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譬如千岁暗室7,光若暂至,即便明朗;暗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云何在缘?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8,即箭出毒除。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耶?是名在缘。
云何在决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后心9、有间心10生;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11、无间心12生:是名决定。
较量三义,十念者重,重者先牵,能出三有。两经一义耳。
【注释】
1.《业道经》:泛指论及业道的经典,如安世高所译《道地经》:“譬如秤一上一下,如是舍死受生种”,支谦所译《惟日杂难经》:“如秤随重得之”。
2.业道如称,重者先牵:业因果报之道就像用天平称量物品的原理一样,重的一边先下沉,哪种业力重,先牵引受报。业道,业之道,善恶业力使人趣向六道。
3.旷劫:极言世间久远。旷,久。
4.系属三界:业力就像绳索,将众生系缚在三界牢狱当中。
5.依止:依赖而不离。依,依凭。止,止住。
6.实相法:实相之法。实相,非虚非相,有诸多异名:法性(万法体性)、真如(真实常住)、一实、一如、一相、无相、法身、法证、法位、涅槃、无为、真谛、真性、真空、实性、实谛、实际。此处指“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7.千岁暗室:一千年没有光明进入的暗宅。《大宝积经》言:“譬如千岁冥室,未曾见明,若燃灯时,于意云何?暗宁有念‘我久住此,不欲去’耶?”
8.灭除药鼓:以名为“灭除”的药所涂的鼓。《佛说首楞严三昧经》言:“譬如有药,名曰灭除。若斗战时,用以涂鼓,闻鼓声者,箭出毒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首楞严三昧,闻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
9.有后心:心念向后有完结的时候。
10.有间心:犹豫迟疑,心有间杂。
11.无后心:心念向后没有完结的时候,一念发起,永永相续。
12.无间心:心念专一,毫无间杂。往生单靠念佛,无余念余行间杂。
问曰:几时名为一念?
答曰:百一1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时节也。但言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2,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但称名号3,亦复如是。
【注释】
1.百一:一百。
2.若总相,若别相:或总体相状,或各别相状。如整体忆念阿弥陀佛身相庄严,为总相;特别忆念眉间白毫相等,为别相。一切有为法,都有总相、别相。如无常无我之相,通于一切,谓之总相;如地有坚相,水有湿相,谓之别相。见《大智度论》。
3.但称名号:既不观佛总相,也不念佛别相,只是称念阿弥陀佛名号。
问曰:心若他缘1,摄2之令还,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复非无间。若凝心注想,复依何可得记念之多少?
答曰: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3耳,不必须知头数也。如言“蟪蛄不识春秋4” , 伊虫5岂知朱阳之节6乎?知者言之耳。十念业成7者,是亦通神者8言之耳。但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便罢;复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也?若必须知,亦有方便,必须口授9,不得题之笔点10。
【注释】
1.他缘:缘虑别的事物。
2.摄:收摄。
3.业事成办:往生之业事已经达成。办:成功。
4.蟪huì蛄gū不识春秋:蟪蛄,蝉的一种,生活在夏季,春季未生,秋季已死,所以说“不识春秋” 。 《庄子·逍遥游》 :“朝菌不知晦朔(夜晚清晨),蟪蛄不识春秋。”
5.伊虫:它这样的昆虫,指上句所言蟪蛄。
6.朱阳之节:夏季。
7.十念业成:十念阿弥陀佛,往生之业便已达成。
8.通神者:有神通道力的人。
9.口授:口头传授,当面教导。
10.不得题之笔点:很难用笔书面上表达清楚。
论曰:“论曰”以下,此是解义分。
此分中义有十重:
一者愿偈大意1;
二者起观生信2;
三者观行体相3;
四者净入愿心4;
五者善巧摄化5;
六者离菩提障6;
七者顺菩提门7;
八者名义摄对8;
九者愿事成就9;
十者利行满足10。
“论”者,议也,言议偈所以也;“曰”者,词也,指下诸句,是议释偈词也:故言“论曰”。
【注释】
1.愿偈大意:愿生偈的根本目的与方法。
2.起观生信:了知五念门,生起对极乐净土、弥陀愿力的信心,确知必定往生。
3.观行体相:观察极乐净土及佛菩萨(体)一一庄严功德之相(相)。
4.净入愿心:极乐世界、佛、菩萨清净功德庄严,本由法藏菩萨四十八愿清净愿心成就。
5.善巧摄化:修五念门回向一切众生共同往生极乐佛国。
6.离菩提障:善修回向,成就远离成佛之障。
7.顺菩提门:顺入成佛之门。
8.名义摄对:种种名词义理的互相摄入对应关系。
9.愿事成就:往生净土愿望达成。
10.利行满足:自利利他行业圆满,速疾成佛。
愿偈大意者:
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故。
起观生信者,此分中又有二重:
一者示五念力1;
二者出五念门2。
【注释】
1.五念力:修五念门成就之力。
2.五念门:如下文所释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
示五念力者: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出五念门者:
何等五念门?
一者礼拜门;
二者赞叹门;
三者作愿门;
四者观察门;
五者回向门。
“门”者,入出义也。如人得门,则入出无碍。
前四念,是入安乐净土门;后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门。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
诸佛如来,德有无量;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
若欲具谈,纸笔不能载也。是以诸经或举十名1,或腾三号2;盖存至宗3而已,岂此尽耶!所言三号,即此“如来、应、正遍知”也。
“如来”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稳道来,此佛亦如是来,更不去后有4中,故名“如来”。
“应”者,应供也。佛结使5除尽,得一切智慧,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故曰“应”也。
“正遍知”者,知一切诸法实不坏相,不增不减。云何不坏?心行处灭,言语道过6,诸法如涅槃 g相不动,故名“正遍知”。
无碍光义,如前偈中解8。
【注释】
1.十名:又作“十号”,佛的十种尊号。包括:如来(乘如实之道而来)、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明行足(宿命
明、天眼明、漏尽明,三明之行具足)、善逝(自在出世入于涅槃)、世间解(能解世间事理)、无上士(众生中无上)、调御丈夫(能调伏制御一切众生的大丈
夫)、天人师(天人导师)、佛世尊(觉者,世所共尊)。(此解合“佛”“世尊”为一号,或有合“世间解”“无上士”为一号,或有合“无上士”“调御丈夫”
为一号。)
2.腾三号:流传三种尊号——如来、应供、正遍知。腾,传。
3.至宗:最为尊崇。
4.不去后有:有,因果不亡谓有,谓由身口意所作善恶心之因,能招六趣生死之果。因果相续,故名有。出自《长阿含经》。
5.结使:结和使都是烦恼的异名。结,系缚,烦恼能系缚身心不得解脱,故名为结。使,驱役,烦恼能驱役身心流转三界,故名为使。结有九结,
使有十使。九结:爱结(贪爱)、恚结(瞋恚)、慢结(憍慢)、痴结(愚痴)、疑结(疑正法)、见结(身见边见邪见等)、取结(见取见及戒禁取戒)、悭结
(悭惜财物)、嫉结(嫉妒)。十使:贪、瞋、痴、慢、疑,身见(执著身体为实我)、边见(偏于一边的断见或常见)、邪见、见取见(执著自己的见解为胜)、
戒禁取见(执著外道非理戒禁)。前五是五钝使,后五是五利使。
6.心行处灭,言语道过:诸法实相,不可用思虑来分别,不可用言语来说明,是心念行不到、言语说不到的,想出来就灭了,说出来就错了。《璎珞经》:“一切言语断道,心行处灭。”《仁王经》:“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大智度论》:“言语已息,心行亦灭。”
7.涅槃:又作“泥曰”“泥洹”等,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圆寂”“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灭生死烦恼,渡生死瀑流,不生不灭,寂静常住。
8.无碍光义,如前偈中解:此处或系传抄之误,此句应在下文“称彼如来名者,谓称无碍光如来名也”之后。
为生彼国意故。
何故言此?菩萨之法,常以昼三时、夜三时,礼十方一切诸佛,不必有愿生意。今应常作愿生意,故礼阿弥陀如来也。
云何赞叹?口业赞叹。
“赞”者,赞扬也。“叹”者,歌叹也。赞叹非口不宣,故曰“口业”也。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1,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称彼如来名”者,谓称无碍光如来名也。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
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2黑暗。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暗也。
“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者,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3,是为物身4。
又有三种不相应:
一者,信心不淳5,若存若亡故;
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
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
此三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
与此相违,名“如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建言6“我一心”。
【注释】
1.名义:立名的含义。
2.无明:愚痴的别名。内心暗钝,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不了一切法,无常中企求常,无我以为有我,人生之苦由此而生。
3.实相身:法性法身(法身)。身相及光明、神通、国土、名号等,当体即实相。名号即实相,名号即佛果,名号即佛体。
4.为物身:方便法身(报身)。身相及光明、神通、国土、名号等,是为救度众生而显现的。物,众生。实相身为体,为物身为用。
5.淳:同“纯”,深厚,淳厚。
6.建言:陈述、宣说(一般指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
问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1。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暗。若指月之指不能破暗,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
答曰: 诸法万差, 不可一概。 有名即法, 有名异法2。 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3”及陀罗尼4章句、禁咒5音辞等是也。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使酉亥6行禁7,不关日出8,而肿得瘥9。
亦如行师对阵,但一切齿中诵“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行诵此九字,五兵10之所不中,《抱朴子》 k谓之“要道”者也。又,苦转筋12者,以木瓜对火熨之则愈;复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效也。
如斯近事,世间共知,况不可思议境界者乎!灭除药涂鼓之喻,复是一事。此喻已彰于前,故不重引。
有名异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
【注释】
1.名为法指,如指指月:名字是事物的示意符号,并不是事物本身,就像指月的手指。《楞严经》:“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
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大智度论》:“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视指,而不见月。人语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
看指,而不视月?’”
2.有名即法,有名异法:有的名字与其指称的法一体,名即是法。有的名字与其指称的法相离异,名是名,法是法。
3.般bō若rě波罗蜜:“般若”译意为智慧,“波罗蜜”译意为“度”或“到彼岸”。照了实相的大智慧是从生死此岸度到涅槃彼岸的船筏。般若波罗蜜是大乘菩萨行的主要内容“六波罗蜜”(六度)之一。
4.陀罗尼:意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
5.禁咒:亦作“禁祝”,以真气、符咒等治病消灾的一种法术。
6.酉yoǔ亥hài:酉,下午五点到七点。亥,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7.行禁:念禁肿辞。
8.不关日出:虽然禁肿辞中说“日出东方”,其实与日出不出不相关,只要这么念,就有禁肿的效果。
9.瘥chài:病愈。
10.五兵:五种兵器,说法不一,如:刀、弓、剑、弩、戟。泛指一切兵器。
11.《抱朴子》:东晋葛洪所撰,分为内外两篇。《内篇》二十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道家之事;《外篇》五十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
臧否”,是研究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重要资料。《抱朴子·登涉卷》:“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凡九字,当常密祝之,无所不避。要道不
烦,此之谓也。”
12.苦转筋:苦于转筋。转筋,小腿肚痉挛扭转。陶弘景曰:“木瓜最疗转筋。”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1故。
译“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处,不作恶也。此译名乃不乖2大意,于义未满。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为止;不净观3止贪,慈悲观 d止瞋,因缘观5止痴,如是等亦名为止;如人将行不行,亦名为止:是知“止”语浮漫6,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7、榆、柳,虽皆名木,若但云“木”,安得榆、柳耶?
“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
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
二者,彼安乐土,过8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9恶。
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
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注释】
1.奢摩他:意译为“寂止”“寂静”,止息妄念,身心寂定。
2.乖:违背。
3.不净观:五停心观之一。观根身污秽不净(诸如九孔常流不净,死后脓烂,成土成灰),停止贪心。
4.慈悲观:五停心观之一。观众生痛苦可怜,停止瞋恚。
5.因缘观:五停心观之一。观诸法从因缘生,明因识果,停止愚痴。6浮漫:肤浅,散漫,宽泛。
7.柘zhè:桑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8.过:超出。
9.身口意:众生一切业,由身、口、意三处发动。身所行、口所言、意所念,合称“三业”。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1故。
译“毗婆舍那”曰“观”。但泛言“观”,义亦未满。何以言之?如观身无常、苦、空、无我、九相 b等,皆名为观。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
“毗婆舍那”云“观”者,亦有二义:
一者,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3。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
二者,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4,毕竟得证平等法身5,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菩萨6,毕竟同得寂灭平等。
是故言“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注释】
1.毗婆舍那:又作“毗钵舍那”,意译为“观”,以寂静之慧观察六根、六尘内外诸法事理。
2.九相:又作“九想”,不净观的内容之一,为去除对五欲的贪恋,对尸体作九种观想:胀想、坏想(皮肉裂坏)、血涂漫想、脓烂想、青瘀想、啖想(虫蛆鸟兽来食)、散想(分裂破散)、骨想(白骨狼籍)、烧想(火烧归于灰土)。
3.三种庄严功德:彼佛国土庄严功德、阿弥陀佛庄严功德、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4.未证净心菩萨:未能证得八地菩萨的众生。八地以上为无功用地,任运无作而作,故称净心菩萨。
5.平等法身:八地以上菩萨,证平等寂灭之真如,虽任其自然、不加功用,亦能一时遍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教化,作种种佛事,而无往来之想、无作无不作之想,称为“平等法身”。
6.上地菩萨:八地至等觉菩萨。
彼观察有三种。
何等三种?
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
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心缘其事曰“观”,观心分明曰“察”。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回向有二种相:
一者往相;
二者还相。
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
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1,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
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
是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注释】
1.生死稠林:指凡夫生死流转之三界。众生在三界之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断相续,犹如稠密的树林。
一者器体;
二者众生体。
器分中又有三重:
一者国土体相;
二者示现自利利他;
三者入第一义谛1。
【注释】
1.第一义谛:二谛之一。又称真谛、真如、实相等,总以名深妙的真理。谛,真实的道理。此道理为诸法中第一,故说第一义。
国土体相者: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彼佛国土庄严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
“不可思议力”者,总指彼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力不可得思议也。
诸经统言有五种不可思议:
一者众生多少不可思议;
二者业力1不可思议;
三者龙力2不可思议;
四者禅定力不可思议;
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议。
此中佛土不可思议,有二种力:
一者业力,谓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愿业力所成;
二者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摄。
此不可思议,如下十七种,一一相皆不可思议,至文当释。
“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者,借彼摩尼如意宝性,示安乐佛土不可思议性也。诸佛入涅槃时,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3,以福众生。众生福尽,此舍利变为摩尼如意宝珠4。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龙王以为首饰。若转轮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阎浮提作大饶益。若须衣服、饮食、灯明、乐具,随意所欲种种物时,王便洁斋5,置珠于长竿头,发愿言:“若我实是转轮王者,愿宝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随我心愿。”尔时即便于虚空中雨种种物,皆称所须,满足天下一切人愿,以此宝性力故。彼安乐佛土亦如是,以安乐性种种成就故。
“相似相对”者,彼宝珠力,求衣食者,能雨衣食等物,称求者意,非是不求。彼佛土则不然,性满足成就故,无所乏少。片6取彼性为喻,故言“相似相对”。又,彼宝但能与众生衣食等愿,不能与众生无上道愿;又,彼宝但能与众生一身愿,不能与众生无量身愿:有如是等无量差别,故言“相似”。
【注释】
1.业力:善业、恶业有生乐果、苦果的力量,称为业力。<<br /> 2.龙力:龙有神力,“得小水以降大雨”。《孔雀王经》《大云经》等说诸龙王皆护持佛法。
3.碎身舍利:佛舍利分为碎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碎身舍利即生身舍利,指佛的灵骨或发舍利等;法身舍利指佛所宣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舍利,意译为“身骨”“灵骨”。
4.如意宝珠:《大智度论》:“如意珠,生自佛舍利。若法没尽时,诸舍利皆变如意珠。譬如过千岁冰,化为颇梨珠。”
5.洁斋:净洁身心,诚敬斋戒。
6.片:单,只。
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成就者,有十七种,应知。
何等十七?一者庄严清净功德成就;
二者庄严量功德成就;
三者庄严性功德成就;
四者庄严形相功德成就;
五者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
六者庄严妙色功德成就;
七者庄严触功德成就;
八者庄严三种功德成就;
九者庄严雨功德成就;
十者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十一者庄严妙声功德成就;
十二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十三者庄严眷属功德成就;
十四者庄严受用功德成就;
十五者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
十六者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
十七者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
先举章门1,次续提释2。
【注释】
1.章门:一章的提纲、要点。
2.提释:根据章门的标题,提示偈文所作的解释。
1/清净庄严
“清净”功德成就者,偈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
此云何不思议?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1,焉可思议!
【注释】
1.不断烦恼得涅槃分:存觉上人《六要钞》卷五有云:
“凡夫即使难以断惑,因乘佛力而得往生。得往生即得无生,故当下烦恼即契合菩提等甚深证悟,彼土之德故。“分”有三义: 一、 部分; 二、 身份; 三、 分齐。
2./量
庄严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此云何不思议?
彼国人天,若意欲宫殿、楼阁,若广一由旬,若百由旬,若千由旬,千间,万间,随心所成,人各如此。
又,十方世界众生愿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一时一日之顷,算数所不能知其多少;而彼世界常若虚空,无迫迮1相。
彼中众生,住如此量中,志愿广大,亦如虚空,无有限量。
彼国土量,能成众生心行量,何可思议!
【注释】
1.迫迮zé:狭窄、局促。
3./性
庄严“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此云何不思议?
譬如迦罗求罗虫1,其形微小,若得大风,身如大山,随风大小,为己身相。生安乐众生,亦复如是。
生彼正道世界,即成就出世善根,入正定聚。亦如彼虫,非身而身2,焉可思议!
【注释】
1.迦罗求罗虫:《大智度论》卷七云:“譬如迦罗求罗虫,其身微细,得风转大,乃至能吞一切。光明亦如是,得可度众生,转增无限。”
2.非身而身:此指迦罗求罗虫,所现种种身体形相,不是自己原本微小的形体,而是得到风的助缘所变身。喻众生本来自身没有出世善根,一生安乐净土,即集合净土诸善成为自身善根。
4/形
相庄严“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
此云何不思议?
夫忍辱得端正,我心影响1也。一得生彼,无瞋忍之殊2。人天色像,平等妙绝,盖净光之力也。
彼光非心行3,而为心行之事,焉可思议!
【注释】
1.影响:有身体就有影子,有声音就有回声。在因地时内心常行安忍,果上感得的相好就很端正。响,回声。
2.殊:差别。
3.心行:心理活动。善恶所念,念念迁流。
5./种
种事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故。
此云何不思议?
彼种种事,或一宝、十宝、百千种宝,随心称意,无不具足;若欲令无,倏焉化没1。心得自在,有逾神通,安可思议!
【注释】
1.倏shū焉化没:瞬间隐没。倏,极快地。
6./妙
色庄严“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无垢光炎炽,明净曜世间”故。
此云何不思议?
其光曜事,则映彻表里;其光曜心,则终尽无明。
光为佛事1,焉可思议!
【注释】
1.光为佛事:光明能做佛所做的度生事。
7./触
庄严“触”功德成就者,偈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故。
此云何不思议?
夫宝例坚强1,而此柔软;触乐应著2,而此增道。
事同爱作3,何可思议!有菩萨字爱作,形容端正,生人染著。经4言:
染之者,或生天上,或发菩提心。
【注释】
1.宝例坚强:此世间的宝物通常都是坚硬的。例,常规。
2.著:染著。
3.爱作:指爱作菩萨。出自《大宝积经》卷一百六。佛陀时代,有一菩萨名爱作,去舍卫国一长者家乞食。长者女儿名叫德增,见爱作菩萨形容端
正,音声动人,遂起淫欲心。此心炽盛,令她即时命终。但因爱作菩萨往昔发愿:“女人见我,若发欲心,寻时得离,于女人身,得成男子,为人所尊。”以如是
故,德增命终由女转男,成为三十三天的天子。
4.经:此处指《大宝积经》,此经是唐代菩提流志等所译,系纂辑有关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之诸经而成。宝积,即“积集法宝”之意。
8/三种
庄严“三种”功德成就者,有三种事,应知。
何等三种?
一者水;
二者地;
三者虚空。
此三种所以并言者,以同类故也。
何以言之?
一者六大1类,所谓虚空2、识3、地4、水、火、风;
二者无分别类,所谓地、水、火、风、虚空。
但言三类者:识一大,属众生世间故;火一大,彼中无故;虽有风,风不可见故,无住处故。是以六大、五类中,取有而可庄严三种并言之。
【注释】
1.六大:又名“六界”,即: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周遍一切法界,造作有情与非情,故名为大。非情是五大所成(无识),有情是六大所成。
2.空:物体内外空隙,亦为能生长之因。
3.识:精神活动。诸有漏识,为有情生存之所依。
4.地:大地,以坚为性,能生能持,万物所依。
庄严“水”功德成就者,偈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故。
此云何不思议?
彼净土人天,非水谷身1,何须水耶?清净成就,不须洗濯2,复何用水耶?彼中无四时,常调适不烦热,复何须水耶?不须而有,当有所以3。经言:“彼诸菩萨及声闻,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4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闻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闻十力5、无畏6、不共法7声,诸通慧8声、无所作9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10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此水为佛事,安可思议!
【注释】
1.水谷身:依靠饮水食谷以维持生命,故称水谷身。
2.洗濯zhuó:洗涤。
3.当有所以:一定有原因。
4.辄:就。
5.十力:如来所具的十种力用:一、知觉处非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
6.无畏:又作“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法,泰然无畏之德。有四无所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
7.不共法:如来功德与众不同,故称“不共法”,又作“不共佛法”。有十八不共法: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
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
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8.通慧:神通和智慧。又,神通以智慧为体,通即慧,故名“通慧”。
9.无所作:任运自然,无因缘造作,义同“无为”。
10.甘露灌顶:天竺国王即位时,以四大海之水灌于顶,以示王位继承。《大日经疏》:“今如来法王亦复如是,为令佛种不断故,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为顺世法故。有此方便印持之法,从此以后,一切圣众咸所敬仰。亦知此人毕竟不退于无上菩提,定绍法王之位。”
庄严“地”功德成就者,偈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故。
此云何不思议?
彼种种事,或一宝、十宝、百宝、无量宝,随心称意,庄严具足。此庄严事,如净明镜,十方国土净秽诸相、善恶业缘,一切悉现。彼中人天见斯事故,探汤、不及1之情自然成就。亦如诸大菩萨,以照法性等宝为冠,此宝冠中,皆见诸佛,又了达一切诸法之性。又如佛说《法华经》时,放眉间光,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从阿鼻狱,上至有顶,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盖斯类也。
此影为佛事,安可思议!
【注释】
1.探汤、不及:避恶如探汤,欣善如不及。《论语·季氏》:“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不及,来不及。探汤,探试沸水,形容戒惧。
庄严“虚空”功德成就者,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故。
此云何不思议?
经1言:“无量宝网弥覆佛土,皆以金缕、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耀,尽极严丽。自然 德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 身,皆得快乐。”此声为佛事,焉可思议!
【注释】
1.经:此处取《无量寿经》《观经》之意。
9./雨
庄严“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故。
此云何不思议?
经1言:“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2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华用已讫,地辄开裂,以次化没,清净无遗。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如是六返。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炜烨焕烂3,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华为佛事,安可思议!
【注释】
1.经:此处指《无量寿经》。
2.蹈:踏,踩。
3.炜wěi烨yè焕huàn烂:炜烨,美盛貌。焕烂,光耀灿烂。
10./光明
庄严“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故。
此云何不思议?
彼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触之者,无明黑暗终必消除。
光明非慧,能为慧用,焉可思议!
11/妙声
庄严“妙声”功德成就者,偈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故。
此云何不思议?
经言: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1,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
【注释】
1.克念愿生:念念不移,决定愿生。克,主宰、控制。与《尚书》中“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之“克”意同。
12./主
庄严“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
此云何不思议?
正觉阿弥陀不可思议,彼安乐净土,为正觉阿弥陀善力住持,云何可得思议耶!“住”名不异不灭。“持”名不散不失。如以不朽药1涂种子,在水不烂,在火不焦,得因缘则生。
何以故?不朽药力故。若人一生安乐净土,后时意愿生三界教化众生,舍净土命,随愿得生;虽生三界杂生水火中,无上菩提种子毕竟不朽。何以故?以经正觉阿弥陀善住持故。
【注释】
1.不朽药:不死药。《大涅槃经》中记载:“雪山之中,有上香药,名曰娑诃,有人见之得无量寿,无有病死。”娑诃乃不死药。
13./眷属
庄严“眷属”功德成就者,偈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故。
此云何不思议?
凡是杂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湿,若化1,眷属若干,苦乐万品,以杂业故。彼安乐国土,莫非是阿弥陀如来正觉净华之所化生,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夫法界之内,皆为兄弟也。
眷属无量,焉可思议!
【注释】
1.若胎,若卵,若湿,若化:四生。胎生(哺乳动物)、卵生(如鸟类)、湿生(依湿气而生,如蚊蝇、一部分阿修罗、一部分龙等)、化生(无所依托,忽然而生,如诸天、鬼神、一部分阿修罗、一部分龙等)。
14./受用
庄严“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故。
此云何不思议?
不食而资命1,盖所资有以2也——岂不是如来满本愿乎!乘佛愿为我命,焉可思议!
【注释】
1.资命:资养生命,赖以活命。
2.有以:有因,有道理。
15./无诸难
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者,偈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
此云何不思议?
经言: “身为苦器, 心为恼端1。 ” 而彼有身有心,而受乐无间,安可思议!
【注释】
1.心为恼端:心是烦恼的来源。
16./大义门
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故。
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
一者体;
二者名。
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1人。无此三过,故名“离体讥嫌”。
名亦有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嫌”。
“等”者,平等一相故。
此云何不思议?
夫诸天共器,饭有随福之色2;足指按地,乃详金砾之旨3。而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4。亦如淄渑一味5,焉可思议!
【注释】
1.诸根不具:盲、聋、哑等身体(根身)有缺陷的人。
2.诸天共器,饭有随福之色:六欲天人,对盛于同一钵的食物,随着各人所造善业不同,因而所享受的天福也不同,所见到的饭菜色香味等体相也是不同的。
3.足指按地,乃详金砾之旨:出自《维摩诘经》。舍利弗怀疑此方世界土石诸山、荆棘沙砾、丘陵坑坎,为什么世尊安住在这样不净的国土中?当时佛用足指按地,国土顿时显现七宝庄严;足指离地,又恢复土石沙砾。可见国土是随人心净秽而现净秽的。众生眼中的秽土,在佛眼里却是净土。
4.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往生之前分为九品,往生之后并无少许不同。
5.淄zī渑shéng一味:淄水和渑水味各不同,入海则共同一味,难以辨别。淄水和渑水皆在今山东境内。
17/一切所求满足
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者,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
此云何不思议?
彼国人天,若欲愿往他方世界无量佛刹,供养诸佛菩萨,及所须供养之具,无不称愿。又,欲舍彼寿命,向余国生,修短自在,随愿皆得。
未阶1自在之位2,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议!
【注释】
1.阶:到……阶位。
2.自在之位:寿命自在、分身自在、进退无碍、随愿度生的初地及以上菩萨。又指佛位,佛是法王,于法自在。
示现自利利他者:
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言“略”者,彰彼净土功德无量,非唯十七种也。
夫须弥之入芥子1,毛孔之纳大海2,岂山、海之神乎?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3。是故十七种虽曰利他,自利之义炳然4可知。
【注释】
1.须弥之入芥子:《维摩经》:“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
2.毛孔之纳大海:《维摩经》:“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鳖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知己之所入,于此众生亦无所娆rǎo(烦扰)。”《华严经》:“复以一毛孔,普纳一切海,大海无增减,众生不娆害。”
3.能神者神之耳:能够具此神通道力的人,显现如此神妙之事。
4.炳然:明显的样子。
入第一义谛者: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
“第一义谛”者,佛因缘法也。此“谛”是“境”义,是故“庄严”等十六句,称为“妙境界相”。此义至“入一法句”文,当更解释。
“及一句次第”者,谓观器净等总别十七句观行次第也。云何起次1?建章2言“归命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此中有疑。疑言: “生为有本,众累之元3。弃生愿生,生何可尽? ” 为释此疑,是故观彼净土庄严功德成就,明彼净土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4,非如三有虚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无生,生何所尽?尽夫生者,上失无为能为之身5,下湎三空不空之痼6。根败永亡,号振三千7,无反无复8,于斯招耻。体夫生理9,谓之净土。净土之宅,所谓十七句是也。
【注释】
1.起次:开起及承接次第。
2.建章:开篇文句,总说文章宗旨。
3.生为有本,众累之元:生,是三有的根本,是各种忧患的根源。累:忧患;烦恼牵累。
4.无为能为之身:佛身常住真理,无起无作,然能感而遂通,示现种种身,度化一切有缘众生。
5.无生之生:极乐净土为无生的一真法界,往生实则是得无生,是无生之生。之所以说“生”,是因为凡夫众生有得生的执著,阿弥陀佛顺此于无生境界中方便说往生。《观经》言:“称佛名故,诸罪消灭。”由于已无罪业牵引轮回受生,所以往生不是三界六道的虚妄之生。
6.湎miǎn三空不空之痼gù:沉醉在顽空而非妙有真空的痼习当中。三空,
空、无相、无愿三解脱。三空不空,小乘三空不是真空。小乘三空未观中道实相,不知空有不二、世间即涅槃,灰身灭智,执著于空,不知此空亦空。《维摩经注》
:
“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痼,长期养成,不易克服;
经久难治的病。
7.根败永亡,号háo振三千:善根败坏,慧命亡失,理当号泣,声振三千大千世界。《维摩经·不思议品》:“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振三千大千世界。”
8.无反无复:不能返归真理本源,恢复本有佛性。
9.体夫生理:亲身证悟无生真理。
十七句中,总别为二:
初句是总相,所谓是清净佛土,过三界道;
彼过三界,有何相?下十六种庄严功德成就相是也。
一者量,“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既知量,此量以何为本?是故观性。“性”是“本”义。彼净土,从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观庄严形相。
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体,是故次观种种事。
既知种种事,宜知种种事妙色,是故次观妙色。
既知妙色,此色有何触?是故次观触。
既知身触,应知眼触,是故次观水、地、虚空庄严三事。
既知眼触,应知鼻触,是故次观衣华香熏。
既知眼、鼻等触,须知离染,是故次观佛慧明照。
既知慧光净力,宜知声名远近,是故次观梵声远闻。
既知声名,宜知谁为增上,是故次观主。
既知有主,谁为主眷属?是故次观眷属。既知眷属,宜知此眷属若为受用,是故次观受用。
既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难无难,是故次观无诸难。
既知无诸难,以何义故无诸难? 是故次观大义门。
既知大义门,宜知大义门满不满,是故次观所求满足。
复次此十七句,非但释疑;观此十七种庄严成就,能生真实净信,必定得生彼安乐佛土。
问曰:上言知生无生,当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乘十念往生,岂非取实生耶?但取实生,即堕二执: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1。
答: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又,是摩尼珠,以玄黄幣2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以无量庄严功德成就帛裹, 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岂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乎!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 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注释】
1.更生生惑:更加生起对生的困惑,如“既然有生,是否有死?是否继续轮回?”等。
2.玄黄幣bì:黑色或黄色的缯帛(丝织品的总称)。《大般若经》:“是摩尼宝所在水中,水随作一色。若以青物裹着水中,水色即为青;若黄赤白红缥piǎo(青白色,淡青)物裹着水中,水随作黄赤白红缥色。如是等种种色物裹着水中,水随作种种色。”
众生体者,此分中有二重:
一者观佛;
二者观菩萨。
观佛者:
云何观佛庄严功德成就?
观佛庄严功德成就者,有八种相,应知。
此观义已彰前偈。
何等八种?
一者庄严座功德成就;
二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
三者庄严口业功德成就;
四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
五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
六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
七者庄严主功德成就;
八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1./座
何者庄严“座”功德成就?偈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故。
若欲观座,当依《观无量寿经》。
2./身业
何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故。
若欲观佛身,当依《观无量寿经》。
3./口业
何者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偈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故。
4./心业
何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偈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无分别”者,无分别心故。
凡夫众生,身口意三业以造罪,轮转三界,无有穷已。是故诸佛菩萨庄严身口意三业,用治众生虚诳三业也。
云何用治?
众生以身见1故,受三涂身、卑贱身、丑陋身、八难2身、流转身。如是等众生,见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种种身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身业。
众生以憍慢3故,诽谤正法,毁訾4贤圣,捐庳尊长5。如是人应受拔舌苦、喑哑苦、言教不行苦、无名闻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
众生以邪见故,心生分别。若有若无,若非若是,若好若丑,若善若恶,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种种分别。以分别故,长沦三有,受种种分别苦、取舍苦,长寝 大夜,无有出期。是众生若遇阿弥陀如来平等光照,若闻阿弥陀如来平等意业,是等众生,如上种种意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意业。
【注释】
1.身见:执著身体为实有的邪见,为五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之一。因有身见,而有我执,强立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业。
2.八难:见佛闻法有障难的八处,又作“八无暇”: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北俱卢洲(又作“郁单越”,耽乐享福);五、长寿天(长寿安然);六、盲聋喑哑(不能见闻);七、世智辩聪(自作聪明,不能虚心闻法);八、佛前佛后。
3.憍jiāo慢:自高凌物之心。
4.毁訾zǐ:毁谤;非议。訾,说人坏话。
5.捐庳bì尊长:不顾双亲的教导,违逆不敬师长之辈。捐,舍弃,抛弃。庳,低下。尊长,位尊年长者。
问曰:心是觉知相,云何可得“同地水火风”无分别耶?
答曰:心虽知相,入实相则无知也。譬如蛇性虽曲,入竹筒则直。又如人身若针刺,若蜂螫1,则有觉知;若石蛭2啖,若甘刀3割,则无觉知。如是等有知、无知,在于因缘。若在因缘,则非知非无知也。
【注释】
1.螫shì:毒虫咬刺。
2.石蛭zhì:蚂蟥,咬人,吸人血时,人无有知觉。
3.甘刀:古代做切除手术的石刀。隋唐眼科专著《龙树眼论》 : “若已生翳者当镰之。其中有赤脉处当以钩之,甘刀割断也。”问曰:心入实相,可令无知,云何得有一切种智耶?答曰:凡心有知,则有所不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无知而知,知即无知也。
问曰:既言“无知故无所不知”,若无所不知者,岂不是知种种法耶?既知种种之法,复云何言无所分别耶?
答曰:诸法种种相,皆如幻化。然幻化象、马,非无长颈、鼻、首、足异;而智者观之,岂言定有象、马分别之耶?
5./大众
何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
6./上首
何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故。
7./主
何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故。
8/不虚作住持
何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
“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者,盖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也。
今当略示虚作之相不能住持,用显彼不虚作住持之义。人有辍餐养士,或衅起舟中1;积金盈库,而不免饿死2:如斯之事,触目皆是。得非作得,在非守在3,皆由虚妄业作,不能住持也。 (“得非作得”二句,疑是“持非能持,住非常住”。)所言“不虚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4;
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
【注释】
1.辍chuò餐养士,或衅起舟中:节衣缩食供养门客,期待他们为自己出力,但有的门客却在船舱里挑
起叛乱。辍,中止。衅,叛乱。《吴越春秋》《吕氏春秋》中载:吴王欲杀卫国庆忌,但庆忌势力强大。有位名叫要离的忠臣,献苦肉计,自愿吴王切其右臂,并杀
其妻,假投庆忌,终得庆忌信任,成为养士。要离劝说庆忌乘船攻吴,于船中乘隙谋杀庆忌。
2.积金盈库,而不免饿死:聚集钱财堆满仓库,却不免饿死。《前汉书》中载:汉文帝宠信佞臣邓通,官封大夫。一次,文帝让相师预测邓通的运
程,相师说邓通将来会贫饿而死。文帝说:“能使邓通富贵的,是朕啊。”就将川蜀的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自铸铜钱,于是“邓氏钱”流布天下,邓通成为国中首
富。然而世事无常,文帝驾崩,景帝即位。景帝一直看不惯邓通阿谀逢迎,就罢免了邓通的官职,把铜山和“邓氏钱”全部收回。邓通一贫如洗,最后真的饿死了。
3.得非作得,在非守在:虽有所得,却不能受用,如庆忌;虽有所存,却不能守住,如邓通。
4.愿以成力,力以就愿:因地本愿成就了果上神力,果上神力符应了因地本愿。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平等法身”者,八地以上法性生身1菩萨也;
“寂灭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萨所证寂灭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灭平等法故,名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萨所得故,名为寂灭平等法也。此菩萨得报生三昧2,以三昧神力,能一处、一念、一时遍十方世界,种种供养一切诸佛及诸佛大会众海3;能于无量世界无佛法僧处,种种示现,种种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常作佛事;初4无往来想、供养想、度脱想:是故此身名为平等法身,此法名为寂灭平等法也。
“未证净心菩萨”者,初地以上、七地以还诸菩萨也。此菩萨亦能现身若百,若千,若万,若亿,若百千万亿,无佛国土施作佛事;要须作心5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为未得净心。
此菩萨愿生安乐净土,即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时,与上地诸菩萨毕竟身等法等。龙树菩萨、婆薮槃头菩萨辈愿生彼者,当为此耳。
【注释】
1.法性生身:又作“平等法身”。八地菩萨证悟无生法忍,断诸烦恼,离开分段生死,自在显化种种不可思议变易身。《大智度论》:“菩萨有二种:一者生死肉身,二者法性生身。得无生法忍,断诸烦恼,舍是身后得法性生身。”
2.报生三昧:八地菩萨自然所住定境。《大智度论》:“得报生三昧,如人见色,不用心力。住是三昧中,度众生安稳,自然成事,无所役用。如人求财,有役力得者,有自然得者。”
3.诸佛大会众海:诸佛集众说法,称为“诸佛大会”;会众甚多,喻之如海,称为“大会众海”。
4.初:始终。
5.作心:特别作意。
问曰:案《十地经》1,菩萨进趣阶级,渐有无量功勋,经多劫数,然后乃得。此云何见阿弥陀佛时,毕竟与上地诸菩萨身等法等耶?
答曰:言“毕竟”者,未言“即等”也。毕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
【注释】
1.《十地经》:即《华严经·十地品》,说明自力修行从初地至十地渐进次第之相。天亲菩萨为造《十地经论》。
问曰:若不即等,复何待言?菩萨但登初地,以渐增进,自然当与佛等,何假言与上地菩萨等?
答曰:菩萨于七地中得大寂灭,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欲舍佛道,证于实际。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即便灭度1,与二乘无异。菩萨若往生安乐,见阿弥陀佛,即无此难。是故须言“毕竟平等”。
【注释】
1.灭度:又称涅槃,也译圆寂,圆满一切功德,寂灭一切惑业。
复次《无量寿经》中,阿弥陀如来本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1;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2,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3,现前修习普贤之德4。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案此经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
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之理,未敢详也5。
譬如有树,名曰“好坚”。是树地生,百岁乃具。一日长高百丈,日日如此。计百岁之长,岂类修松6耶!见松生长,日不过寸;闻彼好坚,何能不疑?即同有人闻释迦如来“证罗汉于一听,制无生于终朝7”,谓是接诱之言,非称实8之说。闻此论事,亦当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谓之不然,亦其宜也。
【注释】
1.一生补处:指菩萨的最高阶位,等觉菩萨,候补佛位,尽此一生而成佛,不必经历多生。
2.被pī弘誓铠:披弘誓铠甲。被,古同“披”。弘誓,四弘誓愿,一切菩萨的通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菩萨以此四弘誓愿为修行动力,心坚如铁,不被三界贪瞋痴毒箭所中,如同披上铠甲。
3.超出常伦诸地之行:超越通途法门逐地升进的常规。
4.普贤之德:《凉疏》: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具足佛的慈悲、智慧、愿力、神通,到十方世界普度众生,此是从果向因之示现
相,非从因向果之修行相。(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发起时言“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可知普贤愿王晚于弥陀誓愿,普贤菩萨由阿弥陀佛第二十二愿“现
前修习普贤之德”而立名。)
5.未敢详也:不能详审其意。
6.修松:高大的松树。
7.证罗汉于一听,制无生于终朝:一次听法就证罗汉果,一天修行就悟无生忍。佛陀时代一位老人请求出家,舍利弗等大弟子以神通观察其无出家得道因缘,下午释迦牟尼佛回来,为他剃度说法,其人当下证入阿罗汉。制,证入;终朝,一天时间。
8.称chèn实:如事实真相。称,符合,相当。
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应知。
此云何次第?前十七句,是庄严国土功德成就。
既知国土相,应知国土之主,是故次观佛庄严功德。
彼佛若为庄严?于何处坐?是故先观座。既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观佛庄严身业。既知身业,应知有何声名,是故次观佛庄严口业。既知名闻,宜知得名 所以,是故次观庄严心业。既知三业具足,应为人天大师,堪受化者是谁?是故次观大众功德。既知大众有无量功德,宜知上首者谁,是故次观上首——上首是佛。 既知上首,恐同长幼1,是故次观主。既知是主,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观庄严不虚作住持。
八句次第成已。
【注释】
1.既知上首,恐同长幼:已知佛为上首,但恐混同长幼之敬,起等闲之心,故观于主,令生增上之敬。
观菩萨者:
云何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真如1是诸法正体2。体如而行,则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体唯一如,而义分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统之。
【注释】
1.真如:永恒存在的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真,体性真实。如,常住不变。又作实相、法界、法性、佛性、法身、如来藏、圆成实性、自性清净心。
2.正体:本体。
1./不动遍至德
何者为四?
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
八地以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
“无垢轮”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无习气烦恼垢。佛为诸菩萨常转此法轮,诸大菩萨亦能以此法轮开导一切,无暂时休息,故言“常转”。法身如日,而应化身光遍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动,复言“如须弥住持”也。“淤泥华”者,经1言:“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莲华。”此喻凡夫在烦恼泥中,为菩萨开导,能生佛正觉华。
谅夫2!绍隆3三宝,常使不绝。
【注释】
1.经:此处指《维摩诘经》。
2.谅夫:谅,确实,委实,确实如此。夫,语助词,同“乎”。
3.绍隆:继承发扬。
2./一时遍至德
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
上言不动而至,容或1至有前后,是故复言“一念一时无前后”也。
【注释】
1.容或:或许,也许。
3/无余供佛德
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故。
“无余”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诸佛大会,无有一世界、一佛会不至也。肇公1言:“法身无像,而殊形并应2;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3;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4。”盖斯意也。
【注释】
1.肇公:僧肇大师,为鸠摩罗什大师最初的弟子,继承印度大乘空宗理论,对我国魏晋玄学和佛学进行系统梳理,自成体系。鸠摩罗什大师赞言:“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
2.法身无像,而殊形并应:法身无形无相,而无所不相,能够同时显现不同的形象,普应群机。
3.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真如法性本自寂灭,不可言说,而三藏典籍流布世间。至韵,至极微妙的法性。玄籍,经典。
4.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泯灭权谋,但能变动而适应各种事情,有感即应,恰到好处。冥,泯灭。权,谋略。动,变动。会,恰好,正好。
4./遍示三宝德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上三句虽言遍至,皆是有佛国土。若无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
观行体相竟。
以下是解义中第四重,名为净入愿心。
净入愿心者:
又,向1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
“应知”者,应知此三种庄严成就,由本四十八愿等清净愿心之所庄严。因净故果净,非无因、他因有2也。
【注释】
1.向:前面。
2.非无因、他因有:非无因有,非他因有。并非无因而有此果,也不是他因而有此果。
略说入一法句1故。
上国土庄严十七句、如来庄严八句、菩萨庄严四句,为广;入一法句1,为略。
何故示现广略相入2?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3,二者方便法身4。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广略相入,统以“法”名。
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
【注释】
1.一法句:即观察门第一句“观察庄严清净功德成就”,以“清净”二字简略概括极乐庄严。广说有观察庄严量、性、形相等等功德成就。
2.广略相入:广,广说,广泛展开。略,略说,简略概括。广说和略说相容无碍。广,可以全部收摄在略中;略,可以全部体现在广中。多即是一,一即是多。
3.法性法身:证得法性理体的真如身,包括三身中的法身、报身。
4.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方便示现度化众生的应化身。
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此三句,展转相入1。依何义名之为“法”?以清净故;依何义名为“清净”?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真实智慧”者,实相智慧也。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
无知故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真实智慧也。
以“真实”而目2智慧,明智慧非作、非非作 c也;以无为而标法身,明法身非色、非非色4也。非于非者,岂非非之能是乎5?盖无非之曰是也,自是无待夫非是6也。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是故言“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
【注释】
1.展转相入:相含相摄,相辅相成。
2.目:标目,修饰。(与下文的“标”同义。)
3.智慧非作、非非作:智慧不是分别了知的作,也不是无知无识的非作。作,了知,有情众生的分别造作。非作,器世间无情土石草木等的无了知。
4.法身非色、非非色:法身不是有形有相的色,也不是无形无相的非色。色,有形质、占空间、能变坏的物质。
5.非于非者,岂非非之能是乎:否定“非”,难道“非非”就是“是”吗?(世俗逻辑有“双重否定等于肯定”之说。)
6.盖无非之曰是,自是无待夫非是:一般所说的“是”,是由否定“非”而立出了“是”;而自性本然的“是”,是绝对无错谬,超越一切否定面的“是”,不是相对“非是”而立的“是”。盖,发语词。
此清净有二种,应知。
上转入句中,通一法入清净,通清净入法身。今将别清净出二种故,故言“应知”。
何等二种?
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
器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
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
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
夫众生为别报1之体,国土为共报2之用。体用不一,所以应知。然诸法心成,无余境界;众生及器,复不得异,不得一。不一则义分,不异同清净。
“器”者,用也。谓彼净土,是彼清净众生之所受用,故名为“器”。如净食用不净器,以器不净故,食亦不净;不净食用净器,食不净故,器亦不净:要3二俱洁,乃得称净。
是以一“清净”名,必摄二种。
【注释】
1.别报:众生别业所感各自不同的果报。
2.共报:众生共业所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间。
3.要:必须。
问曰:言众生清净,则是佛与菩萨。彼诸人天得入此清净数1否?
答曰:得名清净,非实清净。譬如出家圣人2,以杀烦恼贼故,名为比丘。凡夫出家者,持戒破戒,皆名比丘。又如灌顶王子3,初生之时具三十二相,七宝4即为所属。虽未能为转轮王事,亦名转轮王,以其必为转轮王故。彼诸人天亦复如是,皆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当得清净法身。以当得故,得名清净。
【注释】
1.入此清净数:算入这清净众生里面。
2.出家圣人:出家,出离在家生活,修沙门净行。圣人,大小乘见道以上,断惑证理之人,相对于凡夫之称。
3.灌顶王子:转轮王的继承人。《华严经·十地品》言:
“如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其转轮王令此太子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幔,建大幢幡,燃香散花,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堕在灌顶刹利王数,即能具足行十善道,亦得名为转轮圣王。”
4.七宝:金轮宝、白象宝、绀马宝、摩尼珠宝、玉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
善巧摄化者:
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
“柔软心”者,谓广略止观1,相顺修行,成不二心也。譬如以水取影,清净相资2而成就也。
【注释】
1.止观:即“奢摩他毗钵舍那”。止,止息一切妄念。观,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若能成就二法,自然定慧圆明。
2.相资:相互凭借。
如实知广略诸法;
“如实知”者,如实相而知也。广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实相也。
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如是”者,如前后广略,皆实相也。以知实相故,则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知众生虚妄,则生真实慈悲也;知真实法身,则起真实归依也。慈悲之与归依,巧方便在下。
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1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三辈生2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
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住持乐”者,谓彼安乐净土为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之所住持,受乐无间也。
凡释“回向”名义,谓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与一切众生,共向佛道。
“巧方便”者,谓菩萨愿以己智慧火,烧一切众生烦恼草木。“若有一众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众生未尽成佛,菩萨已自成佛。譬如火栝3,欲摘4一切草木,烧令使尽,草木未尽,火栝已尽。以后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
此中言“方便”者,谓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彼佛国即是毕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也。
【注释】
1.摄取:救度。
2.三辈生:《无量寿经》所言上、中、下三辈往生。
3.火栝tiǎn:拨火棍,火叉。
4.摘:摘取、夹送。
离菩提障者:
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何等三种?
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知进守退曰“智”,知空无我曰“慧”。依智故,不求自乐;依慧故,远离我心贪著自身。
二者依慈悲门, 拔一切众生苦, 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
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
正直曰“方”,外己1曰“便”。依正直故,生怜愍一切众生心;依外己故,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
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注释】
1.外己:将自己置之度外,站在对方立场来考量。
顺菩提门者: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
何等三种?
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
“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身求乐,即违菩提。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
“菩提”是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
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则违菩提。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依大乘门。
大乘门者,谓彼安乐佛国土是也。是故又言“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
名义摄对者:
向说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应知。
“般若”者,达如1之慧名;“方便”者,通权2之智称。达如则心行3寂灭,通权则备省众机4。省机之智,备应而无知5;寂灭之慧,亦无知而备省。然则智慧、方便相缘而动,相缘而静6。动不失静,智慧之功也;静不废动,方便之力也。
是故智慧、慈悲、方便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
“应知”者,谓应知智慧、方便是菩萨父母。若不依智慧、方便,菩萨法则不成就。何以故?若无智慧,为众生时,则堕颠倒;若无方便,观法性时,则证实际:是故应知。
【注释】
1.达如:通达真如。
2.通权:通达权巧。
3.心行:念念迁流的心理活动。
4.备省众机:全面察知众生的机缘。
5.无知:真智寂静而不动,绝一切分别。《维摩经序》:“圣智无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相而殊形并应。”
6.相缘而动,相缘而静:相互依持,互为缘起,而分别说动说静。
向说远离我心不贪著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远离障菩提心,应知。
诸法各有障碍相,如风能障静,土能障水,湿能障火,五黑1十恶障人天,四颠倒2障声闻果。此中三种不远离,障菩提心。
应知者,若欲得无障,当远离此三种障碍也。
向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应知。
“乐”有三种:一者“外乐”,谓五识3所生乐;二者“内乐”,谓初禅、二禅、三禅,意识所生乐;三者“法乐乐4”,谓智慧所生乐。
此智慧所生乐,从爱佛功德起,是远离我心、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自供养心。是三种心,清净增进,略为“妙乐胜真心”。“妙”言其好,以此乐缘佛生故;“胜”言胜出三界中乐;“真”言不虚伪、不颠倒。
【注释】
1.五黑:杀盗淫妄酒。黑,恶业的异名。《俱舍论》:“诸不善业一向名黑,染污性故;色界善业一向名白,不杂恶故。”
2.四颠倒: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
3.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4.法乐乐:法乐之乐。听受佛法之法味,以长养法身慧命而生喜乐,故称法乐。
愿事成就者:
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
“应知”者,谓应知此四种清净功德,能得生彼清净佛国土,非是他缘而生也。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
“随意自在”者,言此五种功德力,能生清净佛土,出没自在也。“身业”者,礼拜也。“口业”者,赞叹也。“意业”者,作愿也。“智业”者,观察也。“方便智业”者,回向也。言此五种业和合,则是随顺往生净土法门自在业成就。
利行满足者:
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
何者五门?
一者近门;
二者大会众门;
三者宅门;
四者屋门;
五者园林游戏地门。
此五种,示现入、出次第相:
入相中,初至净土是近相,谓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入净土已,便入如来大会众数1。
入众数已,当至修行安心之宅。
入宅已,当至修行所居屋宇2。
修行成就已,当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萨自娱乐地3。是故出门,称园林游戏地门。
【注释】
1.入如来大会众数:成为如来大会的参预者之一。
2.屋宇:房屋。
3.菩萨自娱乐地:菩萨回入三界,神通自在,度化众生犹如游戏娱乐。
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
此入、出功德门,何者是?
释言: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礼佛、愿生佛国,是初功德相。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依如来名义赞叹,是第二功德相。
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1:是名入第三门。
为修寂静止故,一心愿生彼国,是第三功德相。
【注释】
1.莲华藏世界:自莲花出生的世界,简称华藏世界,即诸佛报身的净土。如释迦牟尼佛的莲华藏世界,见《华严经》;阿弥陀佛的莲华藏世界,即《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所说的极乐世界;大日如来的莲华藏世界,即《大日经》所说的胎藏界、《密严经》所说的密严国。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种种法味乐”者,毗婆舍那中,有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毕竟住持不虚作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1味:有如是等无量庄严佛道味,故言“种种”,是第四功德相。
【注释】
1.类事起行愿取佛土:效仿阿弥陀佛的事业起行修道,发愿成就自己的净土。
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示应化身”者,如《法华经》普门示现1之类也。
“游戏”有二义:
一者自在义。菩萨度众生,譬如狮子搏鹿,所为不难,如似游戏。
二者度无所度义。菩萨观众生,毕竟无所有。
虽度无量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示度众生,如似游戏。
言“本愿力”者,示大菩萨于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现种种身、种种神通、种种说法,皆以本愿力起。譬如阿修罗琴2,虽无鼓者,而音曲自然。
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德相。
【注释】
1.普门示现:佛菩萨以神通力开启无量之门,以种种善巧方便示现种种之身,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法华经·普门品》:“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
2.阿修罗琴:阿修罗道之琴,随人的意愿自然发出美妙的音声,无须弹奏。见《大智度论》。
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
“成就”者,谓自利满足也。
“应知”者,谓应知由自利故,则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
菩萨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应知。
“成就”者,谓以回向因,证教化地果。若因若果,无有一事不能利他。
“应知”者,谓应知由利他故,则能自利;非是不能利他而能自利也。
菩萨如是修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佛所得法, 名为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以得此菩提, 故名为佛。 今言 “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是得早作佛也。
“阿” 名 “无” ; “耨多罗” 名 “上” ; “三藐” 名 “正” ;
“三” 名 “遍” ; “菩提” 名 “道” : 统而译之, 名为 “无上正遍道” 。
“无上” 者, 言此道穷理尽性1, 更无过者。 何以言之? 以正故。 “正” 者, 圣智也。 如法相而知, 故称为正智。 法性无相, 故圣智无知也。 “遍” 有二种: 一者圣心遍知一切法, 二者法身遍满法界。 若身若心, 无不遍也。
“道” 者, 无碍道也。 经2言: “十方无碍人, 一道出生死。 ” “一道” 者, 一无碍道也。 “无碍” 者, 谓知生死即是涅槃, 如是等入不二法门3无碍相也。
【注释】
1.穷理尽性:彻穷真理,尽达佛性。《易经·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原指彻底推究事物的道理,透彻了解人类的天性,后指深入钻研事理。此处为转用。
2.经:此处指《华严经·菩萨问明品》。
3.不二法门:泯灭善恶、是非、彼此、生灭、来去等二元分别对立,直契万法本来一真体性的法门。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论》1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2,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3。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今的取4三愿,用证义意:
愿5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得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
愿6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
愿7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 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 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
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
【注释】
1.《论》:《往生论》。
2.核求其本:探究它的根本。
3.谈有左右: 说起来就像左右一样,是相对的。譬如一物,人在左边,则谓物为右;人在右边,则谓物为左。又如一河,在东者言西河,在西者言东河。
4.的取:明确选取。
5.愿:第十八愿。
6.愿:第十一愿。
7.愿:第二十二愿。
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
如人畏三涂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
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
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1也。
《无量寿修多罗优婆提舍愿生偈》,略解义竟。
经始称“如是”,彰信为能入;末言“奉行”,表服膺事已。《论》初归礼,明宗旨有由;终云“义竟”,示所诠理毕。述2作3人殊,于兹成例。
【注释】
1.局分:局限于某一种分齐、界限(自力),认为自己没有份。
2.述:阿难结集经典时复述经文。
3.作:菩萨造论。
01.《大正新修大藏经》,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
02. 王孺童点校《大智度论》,宗教文化出版社
03. 释慧净、释净宗编《净土宗圣教集》,台湾净土宗出版社
04. 张景岗点校《唐代净土祖师全集》,九州出版社
05. 张景岗点校《昙鸾大师、道绰大师文集》,九州出版社
06.(唐)圆晖法师述《俱舍论颂疏》,佛陀教育基金会印赠
07. 慧净法师讲述《往生论注核心讲记》,台湾净土宗出版社
08. 释净宗著述《往生论注要义》,敬亭山弘愿寺倡印
09. 释慧净编《往生论注分段对照本》,台湾台湾净土宗出版社
10. 释净宗著《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东方出版社
11. 戒修法师辑述《往生论注讲义》,宗教文化出版社
12. 陈扬炯 冯巧英著《昙鸾集评注》,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
13. 释性梵著述《往生论注讲义》,台湾世桦出版社
14.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解》
15.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16. 慧律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17. 大安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18.(日)圣聪著《净土宗全书·注记见闻》,净土宗开宗八百年纪念庆赞准备局发行
19.(日)良忠著《净土宗全书·无量寿经论注记》,净土宗开宗八百年纪念庆赞准备局发行
20.(日)蓑轮秀邦编《解读净土论注》,真宗大谷派宗务所出版部
21.(日)了慧著《净土宗全书·往生论注拾遗抄》,净土宗开宗八百年纪念庆赞准备局发行
22.(日)良荣著《净土宗全书·论注记见闻》,净土宗开宗八百年纪念庆赞准备局发行
23.(日)了慧著《净土宗全书·论注略钞》,净土宗开宗八百年纪念庆赞准备局发行
24. 杨衔之著《洛阳伽蓝记》,中华书局
25. 葛洪著《抱朴子》,中华书局
26.《老子》,中华书局
27.《庄子》,中华书局
28. 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上海佛学书局
29. 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30. 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凤凰出版社
31.《净土藏汇粹》,台湾西莲净苑出版
32. 许慎《说文解字》,九州出版社
33.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4.《康熙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