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担心顾虑我们有很多妄想杂念,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必然往生弥陀净土。
经常有莲友来问 : 念佛的时候妄念很多怎么办?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人这样问。没有问的人,也有这个问题存在。
大家在世间尘劳当中,内心都希望能够很寂静、很清净、一心无二地念佛。可是,心不听话!喜欢东想西想。不让它想,它也要想。有的老太太就说 : 真没办法,有时候气得都拿自己的头往墙上撞!我问她撞完之后怎么样?她说撞完之后还是那样。很多人非常苦恼,觉得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散 乱的,只是相对而言有的重一点、有的轻一点罢了。所以,善导大师说我们是“乱想凡夫”。如果拿我们凡夫和阿罗汉相比,可能阿罗汉看我们都像精神病人。精神 有毛病的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接触过?如果跟他近距离接触,你就发现 : 他的思想很不集中,很恍惚。他自己老是狂想,想这儿,想那儿。你讲一句话,他也有反应,然后马上就跑掉了。他是病态,没有办法。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是病 态的。我们认为他是精神病,主要是因为他精力不能集中,难以在一件事上凝定心神,严重了,就说是精神病。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这样子。
所以,我们才要念佛。
世间的人如果不念佛,感觉不出自己有妄念,也不知道什么叫妄想纷飞,因为他整个都埋没在凡尘当中。我们念佛还知道自己有妄念,这是进步,应该恭喜。 就像一个房间,如果没有阳光从窗户照进来,看不到灰尘;如果有一缕阳光照进来,就看见空气中灰尘很多。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我们一念佛,佛光就照到我们心里 来了,佛光透进来,就发现自己是妄念纷飞的凡夫。若不念佛,整个埋没在妄想杂念的灰尘里面,根本觉察不到妄念。
有人误解说,师父,我坐在佛堂念佛不行,妄念特别多;我在大街上走着念很清净,没有妄念。这是他不明所以。因为他的心是动的,在大街上边走边唱,跟 自心的频率吻合了,感觉比较舒畅;坐在佛堂念呢,身一静,心很动,动静反差特别大,就感觉妄念多。其实,在大街上妄念更多,但是因为都在动,感觉不出来。
有妄念,就起了疑惑心 : 虽然念佛,如此妄念纷飞,怎么能往生呢?
有两句话,很多人都记得,也都担心——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这不是净土宗的说法,净土宗历代祖师都不这样讲,善导大师更不这样讲。这是修禅定的人站在心要清净这个立场上,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定善——息虑凝心,对这种修持方法来说的。它是带有禅定色彩的念佛,不是纯依念佛往生愿、原汁原味、原原本本的念佛。
什么叫原汁原味的念佛呢?
法然上人的一位弟子——证空上人有一篇《白木之念佛》的法语,很好。“白木”是指从山上砍下来的原木,没染色,没上油彩。我们就以自己本来的状况,就这样子念佛,这样就可以,这叫“白木之念佛”。
一般的人念佛,多是有色彩的念佛。比如说念佛加上清净心的色彩,认为虽然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但是要有清净心才能往生。或者加上开悟的色彩 : 虽然念佛,如果能开悟才能往生;如果不开悟,就不能往生。
这样就等于在这句名号上涂了很多颜料,不是原原本本的南无阿弥陀佛。他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上加了色彩,心就被这些色彩动摇了 : 我念佛,达到什么水平了;我念佛,能够读诵大乘经典了;我念佛,能够兼修其他法门了,这样念佛心里才感到安慰。这样的念佛,不是原汁原味的念佛。
我们念佛,要原汁原味,我们是什么样子,就以什么样子念佛。不必认为我要达到另外某一个状态,才能符合念佛的标准。没有其他标准的!十方众生,都以当下的样子回心念佛就可以了。
有位老太太问一位法师 : 念佛应该怎么念啊?这位法师很善于打比喻,回答说 : 鹤脚长,鸭脚短,就这样子念佛就可以。鹤的腿很长,鸭子的腿很短,这是代表众生的根机各有不等。如果我是一只“鸭子”,腿很短,不要把腿拉长再来念佛;如 果我是一只“鹤”,腿很长,也不必把腿截短再来念佛 : 我们就这个样子念佛就行。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是“乃至十念”,各自根据自己的根机来念佛,不要以别人的模样为标准。以阿弥陀佛的救度誓愿为标准,这样 就行。
那位老太太一听就觉得很好,她问法师她是否已经达到被佛救度的标准了。这位法师又开示她说没有什么叫达到标准,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每个人就以我们这个样子念佛,不要自我嫌弃。
《径中径又径征义》序文中有一段问答。
或者疑而问曰 :
我但晨昏念佛,日间浩浩,俱属尘劳。且口念佛时,不免杂念起灭,恍惚无定,欲求一心不乱甚难。未识亦能往生否?
答曰 :
切勿多疑!亦无论一心、散心。特患信行愿三者,发心不真耳。
果发真心,此心如长江水,种种杂念如水上波。往生如江流入海。岂有江流入海之时,波不消散,而反能阻碍长流乎?
“或者疑而问曰 : 我但晨昏念佛,日间浩浩,俱属尘劳。且口念佛时,不免杂念起灭,恍惚无定,欲求一心不乱甚难。未识亦能往生否” : 有人来问,他只不过早晨、傍晚念念佛,白天一天的时间都在忙一些世间的杂务,而且早晚念佛的时候也是妄想杂念起起灭灭,要想达到制心一处、不起杂念太困难 了。不知道这样是不是也可以往生?这是一般人念佛普遍存在的情况,今人这样,古人也这样,可说很平常,本来普通人念佛就是这样子的,这样念佛就可以往生。
“答曰 : 切勿多疑” : 你千万不要多疑。
“亦无论一心、散心” : 也不管你是禅定心还是散乱心。
“特患信行愿三者,发心不真耳” : 我们的心是禅定还是散乱并不重要,怕就怕在哪个地方呢?就怕你的信心、愿心、念佛心——这叫信、愿、行,就怕你这三心不真切。信,信不过,信不及;愿,愿 不切,不是真愿往生;行,念佛又在怀疑,不是很踏实笃定。如果这样发心不真,那就值得担心了。
“果发真心,此心如长江水,种种杂念如水上波。往生如江流入海。岂有江流入海之时,波不消散,而反能阻碍长流乎” : 果然真心一发 : 我完全靠倒南无阿弥陀佛,信顺不疑;我真求往生,没有半点不愿意往生;我就是这句名号,踏踏实实地念。这个心一发起,往生就像江流入海一样自然。长江的水 在流动,水面上也有波纹,起伏不定。我们的杂念就像水上的波纹一样,往生就像长江之水进入大海一样。哪有江水流入大海的时候,水波能够阻碍它的呢?
归命阿弥陀佛的心,就像长江水;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的一些妄想杂念,就像水上的波浪。我们是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还在这个娑婆世界奔走经营,忙 于家庭,忙于事业,难免对境起分别、起杂想的波浪。虽然如此,它不会障碍我们往生净土。如同波浪不阻水流,长江水有波浪,照样可以入海。江水浩浩,随风起 浪,夹着泥沙,浮着草屑,但这一切不妨碍它日夜奔流,直入大海。
我们念佛往生净土,就是这么一种状况。
这个比喻,很贴切,很形象;多多思维,自然疑心皆消。
下面我们学习源信大师的念佛法语,这段法语不长,讲得特别妙。
这段法语分成三部分 : 第一部分劝导我们生在人间应感庆喜;第二部分劝导我们若能念佛应感庆喜;第三部分劝导我们莫厌妄念,要深信念佛。
离三恶道,生于人间,应大庆喜。
自身虽贱,不劣于畜生。
吾家虽贫,犹胜于饿鬼。
事虽不如人意,难比地狱之苦。
世间之难住多忧, 即是出世间之缘。
身虽卑贱不高贵, 亦是入菩提之导。
故生人间,应该庆喜。
“离三恶道,生于人间,应大庆喜” : 这是总体说明。我们既然离开三恶道,生在人间了,应该大大地庆贺,大大地喜悦。有人说 : 我庆喜不起来啊!我家里没钱,我身体有病,我有许多烦恼,哪里值得庆喜?源信大师就说 :
“自身虽贱,不劣于畜生” : 我们虽然地位卑贱,没有高官厚禄,不是名位显贵,但是,我们比畜生要尊贵多了。
“吾家虽贫,犹胜于饿鬼” : 我家虽然贫穷,但是比饿鬼富足多了。饿鬼,五百岁都喝不到一滴水。不仅喝不到一滴水,甚至连浆水的名字都闻不到。遇到江河里有水,他要去喝的时候,河水马 上起火,这就是他本身的业力障碍。饿鬼,有人吐一口痰,他们都抢着吃。要是能吃到,还算是有福报的,没有福报还吃不到。有各种各样的饿鬼,有脓血鬼,专门 吃脓吃血;有便厕鬼,专门在厕所里吃粪便,环境非常恶劣 : 你看饿鬼多么苦恼!我们再贫穷,总比饿鬼强多了。
有人认为我是人啊,为什么要和畜生、饿鬼相比呢?现在是人,不能保证永远做人。按照我们本身的业力,今生如果不往生,来生就是畜生、饿鬼,甚至落入地狱,到那个时候,我们就羡慕人身了。
“事虽不如人意,难比地狱之苦” : 世间的事情难以尽如人意,但这点小事跟地狱之苦一比,差太多了!
地狱里有多苦呢?阿难曾经请佛陀慈悲开示地狱的苦恼,让众生能够知苦厌离。他问了好几遍,佛都默然无语。阿难问佛陀,为何不为我们开示?佛说地狱的 苦恼不能说,不能想。如果有人能够把地狱的苦如实地说出来,另外有人也能够如实地听,这两个人当下就要吐血而亡。为什么呢?佛说地狱的苦,太苦了!超过人 的心力,人无法接受,无法想象!只要想到,心脏就会爆裂;听的人能够听懂,也会心脏爆裂,无法接受。
现在有人拍恐怖电影。恐怖电影,有的人一看,当场就心脏病发作死掉了,因为太恐怖了。恐怖电影跟地狱的恐怖来比,简直是千万亿分之一,这还是人间可以想象、可以表达的。
佛陀慈悲地给我们打了一个比喻,让我们略微知道地狱的苦恼。有一个人叛国投敌,被国王抓起来治罪。早晨向他身上扎一百枪,血肉模糊。中午国王就问那 个囚犯死了没有,狱卒回答这个人命大,扎一百枪没有死。国王说再扎一百枪。晚上国王又问那个人死了没有,狱卒说还没有死。国王命令再扎一百枪。狱卒说全身 已经没有地方扎了。国王说就在模糊的血肉上再扎一百枪。大家想一想,我们手上扎一根小刺儿都会感觉很难过,早晨、中午、晚上,身上扎三百枪的痛苦,我们不 敢想象。
世尊从地上捡起一块小石头,对阿难说 : 日受三百枪之苦,如同这块小石头;地狱之苦,比须弥山还要大!须弥山我们没见过,但是,知道它比喜马拉雅山还要大。你说这块小石头跟喜马拉雅山怎么比?所以说,地狱的苦恼是难以形容的。
“世间之难住多忧,即是出世间之缘” : 我们在世间遇到种种逆缘、困难,有很多忧恼,都可以让我们厌苦求乐。如果富乐自在、五欲满足,就会在那里享乐,不知道求解脱了,将来就会堕落下去。知道世间苦恼,难住多忧,反而成为我们的逆增上缘,厌苦求乐,厌秽欣净。
“身虽卑贱不高贵,亦是入菩提之导” : 自身卑贱、不高贵,会激发我们追求菩提觉悟之道。一旦往生净土,就可以成就像佛陀一样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悲智圆满,分身百千万亿,遍满尘刹,度化一切有缘。所以,这都是逆增上缘。
“故生人间,应该庆喜” : 得出结论,我们来到人间,应该感到庆喜!
信心虽浅,本愿深故,任凭必往生。
念佛虽倦,功德大故,称念定来迎。
故遇本愿,更应庆喜。
“信心虽浅,本愿深故,任凭必往生” : 这里讲到念佛了。有人听说念佛要深信切愿,就担心自己信心也没那么深,愿心也没那么强,这样怕不能往生吧?
“信心虽浅,本愿深故” : 我们信心虽然浅,阿弥陀佛的本愿很深厚。
“任凭必往生” : 你任凭阿弥陀佛救度,必定往生。
比如说我们坐船过海,海上风浪非常大,我们信心不够,担心这条船能不能过海。但是,这条船很坚固,虽然你信心浅,船坚固故,必得过海。你信心虽然 深,如果你坐了一条小木筏,这样能过海吗?不能。能不能往生,其实不在我们这边看。我们这个因很弱,但是我们只要有这个因,我们只要信顺弥陀、愿意往生、 专称佛号,都决定往生。信心无论深浅,其实都是靠阿弥陀佛那一边。信得虽然深,比如像杂行杂修的人坚信他能往生,可是他所修的功德是不实功德,就好像驾了 一条小木筏,他再怎样有信心,也难以渡过波涛汹涌的大海。
我们念佛,虽然想到我是一个无智无识的人,信心很弱,但是,只要任凭这句名号,全靠阿弥陀佛,虽然害怕,阿弥陀佛本愿救度之船非常坚固,不受任何破坏,必定可以渡过生死海,到达极乐岸。
“信心虽浅,本愿深故,任凭必往生”,这话落地有声,干脆利落,不含糊。
“念佛虽倦,功德大故,称念定来迎” : 又有人听说念佛要精进,担心自己虽念佛,却谈不上精进,甚至很懈倦,怕自己不能往生。大师说 : 念佛虽然倦怠,但是因为名号的功德很大的缘故,决定往生,阿弥陀佛决定来迎接!
有人问法然上人 : 我念佛,感到不够精进、不够勇猛,这样能往生吗?这样怕不行吧?祖师都会安慰我们,一方面鼓励我们,一方面提携我们,就我们的根机,不讲那些太高、太远、 做不到的话。法然上人说 : 你念佛感到懈倦,感到不精进,感到自己的道心疲软,好像愿生心不是那么迫切,念佛也不是那么勇猛,这正说明你是有道心的人,也说明你是在努力进步的人。譬 如走路,很想快一点到达目的地,才会嫌自己走得慢。如果对何时到达感到无所谓,那么,他走得再慢都不觉得慢。自己觉得念佛懈倦、不勇猛,觉得罪过深、道心 不强,像这样的人,佛法的镜子已经照到内心了,说明他是真心愿往生的人。这样念佛,肯定往生!不是真愿往生的人,他就没有这种感觉。
“故遇本愿,更应庆喜” : 生在人间,都值得庆喜了,比三恶道强多了。可是,如果没有遇到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虽然庆喜,也只是短暂的几十年,这短暂的几十年一过,又要去六道轮转。 所以,在人间遇到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即使信心不深,念佛也倦,但无碍往生,决定成佛,这才是“喜中之喜,无过此喜”。
下面就解决我们的妄念病 :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
妄念之外,别无心也。
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即蒙来迎。
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
从妄念中,所出念佛,
犹如莲华,不染污泥,
决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
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 : 我们不是担心有妄念吗?源信大师告诉我们妄念就是凡夫的本体。什么叫“本体”呢?就是说我们凡夫整体都是妄念所做成的,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从头到脚、彻 头彻尾、彻彻底底都是妄念构成的。离开妄念之外,没有心了,你只要有心,都是妄念,没有悟得真如本性,就是如此嘛!起心动念都是妄念。就像泥巴做的人,泥 土为它的体性,你能洗得干净吗?你怎么洗,它也是泥土,把它的皮洗没有了,肉也是土;肉没有了,骨还是土;把它磨得粉碎,每一粒都是土。我们凡夫,怎么洗 都是妄念,里里外外、彻彻底底全是妄念,洗不干净的。我们的所有念头,分析起来,都是妄念。比如烧熟的木头,黑炭为体。你再怎么去刮它,里面有白的东西出 来吗?再刮也是黑的。黑炭也好,泥人也好,它们的体性就是如此,里里外外都是如此。所以,不要以为“我没有妄念”——不可能的事情!
这四句话,就叫“打得妄想死”。我们就是这样的人,就给我们分析出来,我们就是如此,给我们画了像。大家是不是这样?是这样啊!真心没有开发,我们都是妄心、妄念。起心动念都是错,通通是妄想杂念,没有一个是真念。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除了妄念,你没有心了,除非你不要心,无心,成为石头,石头没有妄念。我们不是石头,我们是有情凡夫。有情感,有意识分别,这样,我们只要有心,就是妄念。除了妄念,没有心了。
“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 : 判决书判定下来了 : 从生到死,你都是一向妄念的凡夫,改不了的。好像泥人,初生是泥巴的,经过风吹雨淋,倒下去了,还是泥巴的。我们从生下来就是妄念凡夫,一直到临死都改不 了,这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从内到外、从生到死、从头到脚都是妄念凡夫,我们是妄念做成的。如果没有妄念,我们就不是凡夫了。阿罗汉是清净功德做出 来的;菩萨呢,是由菩萨的清净功德所构成的;那阿弥陀佛的报身呢,更是阿弥陀佛万德庄严的清净功德所组成,所以,他没有妄念。我们虽然佛性跟佛平等,可是 我们被遮盖了。妄念原是我们凡夫的本体,“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即蒙来迎” : 下面有转机了。深知我们是妄念凡夫,没有办法自己出离生死,所以才要念佛。佛为觉,佛无妄念。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临终的时候就蒙受阿弥陀佛现前接引。
“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 : 一旦乘上莲花宝台,刹那之间,妄念翻转,自然成为觉悟之心。“妄念”和“觉心”相对 : 大彻大悟了,彻底觉照真如实相,得到无生法忍了,佛性显发,起死回生。
“从妄念中,所出念佛” : 从妄念里出来的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犹如莲华,不染污泥” : 就好像清净的莲花不被污泥所染污一样。莲花,代表名号;污泥,代表妄念的心。
净土宗又叫“莲宗”。莲花有一个特点,就是出污泥而不染,它从污泥里长出来,但是不会被污泥染污。我们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从我们的妄心里长出来,但是,不会被我们的妄心所染污 : 这就是六字名号。
六字名号不会被我们染污。我们没有能力让六字名号更清净。六字名号是真如实相,不垢不净。不垢 : 我们虽然是妄念凡夫,但是不能染污六字名号。六字名号的体性绝对清净,超出相对,所以不可能染污。不净 : 六字名号是绝对的本然净体,我们也不可能以凡夫的造作使其更加清净。能使其清净,就能使其染污;能够使其染污,就能使其清净。六字名号是圆满实相,不垢不 净。像这个黑板,就不一样了,我能把它擦干净,也能让它落灰尘。但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彻底圆满、不垢不净,本体法尔如是,超过我们的有为造作。
比如虚空,性自清净。有了尘埃,能够让它染污吗?不能。尘埃自是尘埃,虚空还是虚空。即使虚空看似不干净,只是尘埃作用,虚空并没受尘埃所染;尘埃 落地,虚空看上去很明净,是我们使虚空更清净吗?也不是,虚空本自清净。就好像黑暗不能碰到光明一样,黑暗再多,使劲向光明冲,能够将光明吃掉吗?不可 能!碰到光明,黑暗就消失了。我们的妄念碰到南无阿弥陀佛,不可能染污他,想碰也碰不上去。他是无量光,他是清净本体,这叫“不垢不净”。从我们凡夫嘴里 念出的南无阿弥陀佛,“犹如莲华,不染污泥”。
大家走在大街上念出一声佛号,就好像嘴里涌出一朵莲花。“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清净的莲花就从我们的心里、嘴里涌出来。所以,我们今天的法会一散,长春市的大街上就有成百上千的莲花,而且都是极乐世界的莲花。
此界一人念佛名,
西方便有一莲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
此华还到此间迎。
这是非常殊胜高妙的。
我们念佛,口中就有莲花的香味,凡人闻不到,但是诸大菩萨都闻得到。极乐世界的莲花,香飘十方法界,“其香普熏一切世界”,熏到哪里?我们念佛,就 熏到我们心里。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闻到了 : 这个人是念佛之人,是人中芬陀利花,他身上有大白莲花的香味。诸佛菩萨就来到我们身边护念我们,就好像蜜蜂跟着花一样。我们念佛了,诸佛菩萨就围绕我们, 保护我们——就是如此!
念佛之人很尊贵。念佛之人,蒙受诸佛的光明护持;念佛之人,心中有弥陀的正觉莲花;念佛之人,身上有弥陀的摄护光明;念佛之人,和极乐世界的圣众成 为一体;念佛之人,极乐世界现在就有我们的位子。我们乘火车,先要订票,订个位子还要托人。到极乐世界订票、订位子很简单,不要复杂的手续,只要称念南无 阿弥陀佛,马上就有一朵莲花,上面写着我们的名字,就是我们的了,谁都抢不去!念佛越多,这朵莲花就开得越大;如果退心不念了,这朵莲花就萎缩了。想让自 己的莲花开得大、开得光彩,那你就多念佛,经常念佛 : 这也是鼓励我们念佛。所以说“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华,不染污泥,决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 : 我们往往会讨厌妄念这么多,讨厌也解决不了问题,它还是来。如果是外面的苍蝇,还可以装个纱窗挡着,还可以用扇子赶一赶。妄念在里面,我们怎么办呢?它在 里面,我们拽也拽不出来;到医院找医生,X光也照不出来,我们要医生做个手术,把我们的妄念拿出来,医生说癌细胞他都有办法拿出来,就是妄念拿不出来。我 们没办法制服它,所以非常讨厌它。
大师就开示我们 :
“莫厌妄念多” : 你不用厌烦妄念多,你本来就以妄念为体,彻头彻尾都是妄念,哪有什么多和少?那么,应该从哪个角度来想呢?
“应叹信心浅” : 应该感叹我们还是对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信顺不够啊!为什么?以为弥陀本愿称名不能救度妄念凡夫。
“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 : 相信虽然妄念不断,弥陀本愿必定救度,称名必得往生。这样的信心称为深信。以此信心,常称弥陀名号。
这一段文,前面讲“信心虽浅,本愿深故,任凭必往生”,说明众生信心浅也没关系。这里又说“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又劝我们要有深信心。这都是 祖师相对而言,都是让我们安于念佛。如果我们觉得妄念多,往生恐怕不定吧,祖师针对这样的心态,劝我们不必怀疑妄念多,只管深信弥陀的本愿救度,念佛往生 就好了。有人不知要信到什么程度才算深信,祖师怕我们这样误解,就说“信心虽浅,本愿深故,任凭必来迎”。既然任凭阿弥陀佛,不管你的心是深是浅,任凭这 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深。就是说 : 往生不在我们这一边,我们的心清净也好,不清净也好,只管一向称名,必定往生。
深信念佛
比如说有两个人,都念佛,都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但都有妄念。我们来看他们对这句名号的信心哪个深,哪个浅。甲说他虽然念佛,如果不达到清净心,这样 可能作用不大。乙说既然念佛,他决定信顺弥陀救度,虽然没有达到清净心,也必定往生。甲和乙两个人,哪个人更信念佛?乙!乙信念佛无条件,而甲信念佛是有 条件的 : 如果不这样,念佛没有用;如果能这样,念佛才有用。
总结
我们把这段“源信念佛法语”加上科目再来复习一遍。总分三节 :
1.庆喜人生
离三恶道,生于人间,应大庆喜!
自身虽贱,不劣于畜生;
吾家虽贫,犹胜于饿鬼;
事虽不如人意,难比地狱之苦;
世间之难住多忧,即是出世间之缘;
身虽卑贱不高贵,亦是入菩提之导。
故生人间,应该庆喜。
2.庆喜念佛
信心虽浅,本愿深故,任凭必往生;
念佛虽倦,功德大故,称念定来迎。
故遇本愿,更应庆喜!
3.莫厌妄念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
妄念之外,别无心也。
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即蒙来迎,
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
从妄念中,所出念佛,
犹如莲华,不染污泥,
决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
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
法然上人在世弘通念佛,各宗的大德法师都来请教,其中有一位天台宗的座主——明遍僧都,明遍大和尚,他来请教法然上人 :
虽念佛,心散乱,将如何?
你看,这样的担心不要说现在的人有,古代人也有;不要说我们平常人有,大法师也有。
法然上人回答 :
此法然亦力有所不及。
“明遍大和尚,你来问我这个问题,连我法然也是力量达不到的,我也做不到。”
应知 :
心虽散乱,称名号者,
乘佛愿力,必得往生。
总而言之,念佛为第一之事也。
应当知道,我们的心虽然散乱,但是我们称佛名号即是乘佛愿力,所以必得往生。总之,念佛是第一要事。
明遍大和尚满意而去,法然上人就对僧众说 :
生于欲界散地之人皆散心也,
犹如受生人界则有目鼻。
我们生在欲界,欲界都是散心众生。既然生在欲界,就都是散心之人。散心之人本来就散乱,就像我们生而为人,就有眼睛,就有鼻子。生在散地当中,就是有散心。
所谓舍散心而往生,
无有是理;
所谓“念佛要没有散心才能往生”,这是不合理的说法。叹有散心而觉得往生不定,这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散心念佛之往生,方是殊胜之本愿。
正因为散心念佛必得往生,方是可贵之本愿。阿弥陀佛的本愿之所以尊贵,之所以契合我们的根机,之所以是大慈大悲,是因为不分别我们是定是散,就这样念佛,决定往生,这才叫易行道。
担心自己的心散乱,这个毫无道理!不必担心!
此僧都之虽念佛心散乱将如何之疑问者,
多余之事也。
就是说 : 拿这个话题来讨论,没有意义啊!只管念佛就好。
法然上人比喻说 :
譬如茂苇之池,十五夜月虽宿,远处不见。
就像十五晚上的一轮明月,倒映在茂密的芦苇池里。这个池塘被茂密的芦苇遮住了,从远处看,根本看不到池中的月亮。
若近前拨开苇草见之,月影朗然也。
如果走近把芦苇一拨开,就能发现水中的明月。
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呢?密密麻麻的芦苇,就好像我们的妄念一样——妄念之芦苇;池塘里的明月,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功德。信心念佛,心水之池里面就有六字名号的功德。虽然妄念很多,从远处看挡住了,看不到月亮,但是月亮还是在。
这个比喻非常巧妙,非常好!
还有两句话,也非常好 :
流急月不去,
心乱佛常住。
这是两句诗,也是一副对联。
“流急月不去” : 天上的月亮投射在溪流当中,溪流的水在不断地流淌。虽然溪水流得很急,但是月影并不会被冲走。
快速的流水,就代表我们的心,想这想那,心念纷乱。心虽然乱,可是我们心中还是有南无阿弥陀佛,所谓“心乱佛常住”。虽然有妄念,像水波一样流淌,但是我们内心对阿弥陀佛的仰信没有改变,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月——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仍然在我们心中。
忙事的时候没有念佛,忙过了佛号又浮现出来;睡了一晚上,也不是说佛号不存在,只不过我们睡着了,睡醒起来,佛号又出来了。
有的人年轻时读了很多经典,背了很多咒语,年纪大了,都不记得了,但佛号不会忘。年纪大了,甚至刚才的事也立刻忘记,但这句阿弥陀佛却还记得;有人 出车祸,什么事都忘记了,但是这句佛号他还记得;老年痴呆,儿子都不认识,但仍会念这句阿弥陀佛;有人得脑溢血,一天一夜不省人事,结果她醒来之后,脱口 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阿弥陀佛”,然后告诉人家说,这一天一夜当中,她已经见到了极乐净土,见到了阿弥陀佛。她还是个盲人。
妄念只是妄念,它本身没有生命,是无常的,生灭的;这句佛号却有不生不灭的真实生命。即使我们的意识衰退,万事记不起,佛仍然记得我们,在我们心中 活动,让我们能够念出佛来。一天也好,一生也好,往事如烟,悉成过去,唯有这句阿弥陀佛常随我们,永不舍离。故说“流急月不去,心乱佛常住”。
下面学习法然上人的“十念法要”。这段文是在解释《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总分四节。
不顾妄念余念,不谓散乱不净,
唯口称名号。
首先标宗,开宗明义,标显宗旨,说明不顾妄念,只要口称。
“不顾妄念余念,不谓散乱不净” : 不顾妄念或其他任何念,也不用担心散乱不清净,这些根本不用管。
那做什么呢?
“唯口称名号” : 只管开口念佛。
若常称名者,以佛名之德,
妄念自止,散乱自静,
三业自调,愿心自发。
这是解释为什么可以不顾妄念 : 因为佛名有此之德,自然灭恶生善,灭妄显真。
“若常称名者” : 如果我们经常口称南无阿弥陀佛。
“以佛名之德” : 因为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就有这样的功德。
“妄念自止” : 妄念自然会越来越少。
“散乱自静” : 散乱的心自然会安静下来。
“三业自调” : 身口意三业也自然会调柔,顺服。
“愿心自发” : 愿生极乐的心自然会发起来,不必在念佛之外再去找一个什么强烈的愿心。只要多念南无阿弥陀佛,愿心自在其中。
上人又说 :“厌秽欣净亦在称名之中。”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也在称名之中。
凡夫的心,遇境逢缘难免生生灭灭。比如说现在身体健康,四大无碍,儿女孝顺,收入丰厚,别人对自己都很尊重,这个时候就觉得再活十年二十年也可以; 一旦身体病老,逆缘扰乱,内心烦躁,儿子又失业,媳妇又吵嘴,自己又生病,到了医院还不知道怎么样,又穷又困,这个时候,就很厌离,要求生极乐世界。我们 的心都是如此。厌离娑婆也好,欣求极乐也好,这是我们的根本认识,根本心愿,也不是说要达到某种程度。古德讲的,厌离娑婆,就好像要离开牢房一样,当然, 应该这样引导,但也不是每天都有这样的心情,一般人也做不到;欣求极乐,就好像奔回家乡一样——应当如此,但是,也不是说每天都能如此,我们的心还是在起 起伏伏。
阿弥陀佛如果要求我们时刻住于强烈的厌欣心境当中才能往生,那还是难行道,不容易做到。阿弥陀佛告诉我们只要愿生净土,只要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 以。所以法然上人也告诉我们厌秽欣净亦在称名之中。只要“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够了,这样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当然,如果根本不厌离娑婆,只求下辈子做人享受富贵,或者念佛为了死后投胎做鬼有钱用,那就不应该了,那就要发起厌欣之心。
总之,祖师大德所讲的都好懂。
故愿生心少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散心增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妄念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善心生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不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清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欠缺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具足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现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成就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列举十项,含摄无尽,说明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要“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口称。
“故愿生心少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 自觉愿生心只是平平淡淡,不那么猛烈,我们还是照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必把佛号停下来,另外去求愿生心,我们还是执持这句名号不改变。
“散心增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 最近事多,心很散乱,也是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是说把佛号停下来,另外想个什么办法对付散乱,我们还是念这句名号,仰靠佛名之德。
“妄念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 念佛,妄念起来了,当下觉察到,当下就回来念佛,不要跟在后面又起一大堆妄念 : 怎么搞的?我怎么又起妄念了?我们凡夫就是这样子嘛!发觉之后,拽回来,就平平淡淡地接着念佛,不要在那里自起烦恼,自苦自恼,妄上起妄,没必要。
“善心生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 遇境逢缘,发起利他心,善心生起来了,这个时候,也不要沾沾自喜。把善心也放在旁边,还是念佛,这叫一向专念。
“不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 心不清净,也不管,还是念佛。
“清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 心清净,也不理,还是念佛。
“三心欠缺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就是《观经》讲的“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善导大师讲的,这个三 心如果缺了一心,就不能往生。至诚心是真心,深心是深信之心,回向发愿心是愿生净土之心。就是说 : 我们真的信顺弥陀救度、愿生极乐世界,这叫“三心具足”。有的人觉得自己好像三心不具足,三心欠缺。法然上人要我们也不要管它,三心欠缺了,我们还是念南 无阿弥陀佛。关于这一点,有位弟子问法然上人 : 善导大师讲的,缺一心都不能往生,师父说三心欠缺也只管念佛,这不是跟善导大师的说法矛盾吗?法然上人回答不矛盾。法然上人说善导大师所讲的三心欠缺,是 对从来就不愿生极乐世界、没有信愿心的人讲的。而他讲的是指已经有了信愿心,但是心中不明白分寸该怎么把握,以为要达到什么程度的那一类人。所望不同,对 机不同,开示的法语就不一样。看起来矛盾,其实不矛盾。只要能够回归到念佛求生净土,即是三心具足。
“三心具足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 如果现在三心圆备了,有至诚心了,有深心了,有回向发愿心了,《观经》里讲“具三心者,必生彼国”,我们就沾沾自喜,然后放弃念佛——这不叫三心具足。三心具足,还是在南无阿弥陀佛当中,我们不要离开南无阿弥陀佛另外找什么三心具足。
“三心现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三心成就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 有人以为他现在三心现前,就靠这三心往生,不必念佛。法然上人说 : 非也!三心现起,也还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又有人认为他三心成就,坚固不坏,是不是不必坚持念佛,法然上人回答非也!三心成就也不离开这个,还是称南无阿弥 陀佛。总之,离开称名,没有三心。
专修念佛不别论三心四修
法然上人还有一段法语,他说 :
论三心四修者,为成一向专修也;
若已成一向专修者,不别论三心四修也。
四修是恭敬修、无间修、无余修、长时修。
净土宗谈三心,谈四修 : 要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要恭敬修、无间修、无余修、长时修。讲这么多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一向专修的人,成为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那么,已经 成为一向专修之人,比如一个老太太,她都已经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一句名号,绵绵密密地在那里念佛,已经成为专修念佛、愿生净土的人了,我们就没有必要再跟 她讲三心、四修等名相,以免增加缠绕,反生障碍。
法然上人殷勤劝导,依此而行,决定往生。
此即决定往生之方便也,
纳于心腑莫忘失。
法然上人最后交代我们说,心净不净,心乱不乱,有没有三心,一切不管,只管称名!像这样的念佛,你就决定往生。这个很方便,请你把它牢牢记在心中,不要忘记了。
有人误解信顺阿弥陀佛,信心一念就可以往生,现在我们有信心了,就不用念佛了。他怎么知道自己有信心呢?因为有一天,他听到阿弥陀佛的本愿,他欢喜 得掉眼泪了,他感动得哭出来了,欢喜踊跃,跳起舞来了,这代表他有感应、有体验,代表他被阿弥陀佛救到了。他往生已定了,以后念佛不念佛那都无所谓了。
这是错误认识,不正确!这叫作“非因计因”,他把不是正确的因当作往生之因,他把凡夫的生灭心当作往生的正因,这怎么可以呢!喜悦也好,感动也好, 体验也好,跳舞也好,掉眼泪也好,时过境迁,就没有了。他错误理解了,每次就回忆他为什么能往生呢?因为在2006年9月30日下午3点,他听法师讲法, 他笑出来了。他把那一念当作往生正因,错啦!
一个人饿得快要死了,我们拿一个馒头给他。他看见这个馒头,当下信心欢喜。他欢喜之后,我们就把馒头收起来。请问他能饱吗?欢喜不能让他饱肚子,馒 头才能让他饱肚子。闻法欢喜,回去不念佛,等于馒头没有吃到,空欢喜一场!馒头就代表佛号。只要吃馒头,不欢喜也能饱肚子。老实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虽然不 欢喜,也能往生。所以,念佛很重要。
闻很多法,都是让我们落实一向念佛的前方便。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虽然讲信机信法,讲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到最后结论说 :
望佛本愿,
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落脚点是一向专念。只要能够一向专念,定善、散善的功德都在其中。
信机、信法,也都落实在一向专念当中。我为什么一向专念?我知道自己是个罪业凡夫,除了念佛,无法出离——这叫信机;我为什么一向专念?我知道弥陀 本愿不虚,念佛决定往生净土——这叫信法。信机也好,信法也好,深心也好,至诚心也好,回向发愿心也好,都是落实在一向专念当中。所以,法然上人才说 :
念佛虽有种种义,
称念六字,一切皆含。
讲三心,讲四修,讲五念,讲信机,讲信法,讲厌离,讲欣求……讲了很多,经典教义很多,但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通通包括无余。
再打一个比喻 : 有一个人很穷,别人怜悯他,送一盒黄金给他,告诉他这很贵重,要他好好保存,能免除饥饿和痛苦。黄金很贵重,所以就用一个精致的盒子装着,交给他了。可是 这个穷人不认识,看到盒子觉得不错,也不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天天守着盒子,心里觉得他发了财怎么还是这么穷呢?
有一天,他遇到一个人,过来把他的盒子给打开了。他一看见黄金,心里就喜悦了 : 真的不用再受穷了。有这一念喜悦,他就冲出去告诉左邻右舍他发财了,他现在不是穷人了!他的话讲得很有底气,因为家里有黄金嘛!所以,大家也不敢小看他,认为他真的是发财了。
他在外面到处讲,有人就提醒他老老实实回去,把他的黄金看好,免得让贼偷走了。他觉得有道理。
这个时候就来了一个贼,这个贼劝他不要回家守黄金,贼说大富翁都是很潇洒的,他回家守着那盒东西有什么用呢,他守了好几年也没有这种喜悦,对不对?穷人觉得很对,那盒黄金在他这里放了三年,他还是觉得很穷苦。
贼对他说穷苦,就是那一念穷苦的感受。现在你有了这种发财的快乐感受,就说明你发财了。就在你看见黄金的那一念,你当下就发财了,所以,那一念很宝 贵。你不要让别人把你骗了,把那一念偷走了,你就是穷人了。他一听,也有道理啊!贼跟他讲完之后,就到他家把黄金偷走了。他最终又变成了穷人。
这是一个比喻。黄金,代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包装盒,代表定善散善功德;打开包装,就代表由善知识的开导了解六字名号的功德,在初闻名号的当下 感到很欢喜 : 我真的可以往生了!然后就出去跟人家讲 : 这样就能往生啊,这样就能往生啊!自己不念佛,不执持名号,等于说把六字名号的黄金功德丢在旁边。
人家劝他说 : 你老是这样讲不行啊,你还是要念佛啊!
但是他自己懈怠不想念,同时旁边还有人怂恿他 : 当你了解这句名号的一念之间,你就往生一定了!就是那个感觉,往生不往生,就是那一念信心欢喜的感觉。你去念佛,那是自力苦行,不必多念。
这就是一种邪知邪见,这就是一种贼,会偷掉我们的无上之宝。我们不能被这种邪见障碍了行持,应该老老实实地听从善导大师的教导,好好念佛
。
不管我们怎样贪瞋炽盛,只要称念弥陀名号,必然往生净土。
凡夫众生本来就是贪瞋具足的,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也正是这样具足烦恼、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的众生。
往往有人误解净土教义,说 :虽然念佛,贪瞋不断怎么能往生呢?把工夫都用在断除贪瞋烦恼上,把这句名号当作一种工具,用南无阿弥陀佛压伏内心的贪瞋烦恼。
印光大师说 :
佛法法门无量,
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
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
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
此则难如登天,
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
一切法门,无论大乘、小乘,权教、实教,都必须断尽贪瞋痴才能了生死。这是难行道,难如登天,不是我们一般凡夫敢想的。
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
则无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
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贪瞋具足的凡夫,仰仗弥陀的愿力可以往生西方净土。
虽然贪瞋烦恼猛烈,念佛必定往生——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中的“二河白道喻”对此有生动的说明。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
何者是也?
“对一切愿往生净土的人,我再给大家说一个譬喻”。目的是什么呢?
“守护信心” : 让我们在念佛道路上信心坚固。
“以防外邪异见之难” :“外”就是外道;“邪”就是邪见;“异”,不是净土宗的正知见,和净土宗的教法有差别。防止他们来妨难。
“异见”往往是这样的 : 他会站在通途圣道修行的立场,认为“你念佛如果没有断贪瞋痴烦恼,怎么可能解脱生死轮回?”这样跟净土宗的观点就不一样了。
净土宗的观点:即使没有断贪瞋痴烦恼,念佛也必得往生。净土法门本来就是救度凡夫的法门。
见解不一样,就会引用有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的经典、论据来辩驳。我们如果不了解,就会被动摇。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讲了一个譬喻 :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
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
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
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
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
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
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
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 : “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
正欲到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
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
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
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 : “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 :
“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唤言 :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 : “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
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
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此是喻也。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 : 譬如有一个人,想往西走,路途遥远,百里千里。
“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 : 突然在半路上就见有两条河,隔在半路,将道路拦腰切断 : 往南是一条火河,往北是一条水河——出现“二河”了。
“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 : 两条河都是百步之宽,深就没有底了,很深。火河,向南看没有边;水河,向北看也没有边。
“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 : 水河和火河的正中间,有一条白色的道路。这条白道有多宽呢?大概四五寸宽。
“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 : 这条白道从东岸跨到西岸,也是一百步。就是说,水火二河有多宽,这条白道也有多长。不过,白道很狭窄,只有四五寸宽。
“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 : 这条狭小的白道在水火二河中间,水河掀起波浪,浇湿这条小白道;火河吐出火舌,烧这条白道。
“水火相交,常无休息” : 要么是水过来,要么是火过来,轮番进攻,或者是水火同时过来,片刻都不休息。环境交代了,这人怎么样呢?
“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 : 这个人来到这片空旷的原野,旁边没有同伴,也没有武器,什么都没有,赤手空拳,独自一人。
“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 : 看见这个人孤零零的,没有同伴,没有武器,很多盗贼、恶兽争相赶来杀他。
“此人怖死,直走向西” : 这个人很害怕,怕死嘛!他就径直往西边跑。
“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 : 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 : 跑着跑着,他突然看见前面拦了这水火二河。他心里就想 : 火河向南,看不到边;水河向北,看不到头。二河中间,有一条四五寸宽的白道,太狭小了。
“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 : 想从东岸逃到西岸,虽然两岸相隔不远,只有百步,可是这条白道这么狭小,怎么过得去呢?这是他当时的心情。前有水火,后有追兵,左右都是毒蛇猛兽。虽然有 一条白道,可是这么窄,怎么过得去啊!他就想 : 今日我是定死无疑了,肯定死在这里了!那怎么办?求生第一!他就想办法、动脑筋了。
“正欲到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 :“到回”就是倒退。他就想往回走。后面喊声阵阵,渐渐杀来了 : 后退是不可能了。
“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 : 想往南边走,老虎嘴都张开了;想往北边走,毒蛇把舌头都吐出来了。要往哪里逃?
“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 : 正想向西顺着白道过河,但是又怕掉到水里淹死,掉到火里烧死。这个时候他是插翅难飞,天罗地网,没办法了。
“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 : 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 : 当时他非常惶恐,恐怖,用语言无法形容他的恐惧。自己就在那里自言自语,自思自念 : 形势非常危急,我要是回去,死路一条,因为群贼恶兽追来了。我站在这个地方不走,也是死路一条。包围圈越来越小了,我停在这里不动,也是坐以待毙。“去” 就是到对岸,到对岸可能也是死,因为水火二河太凶猛,白道太狭小。虽然如此,他一比量 :
“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 : 反正都是死路一条,没办法了,既然有这条白道,他抱着一线希望就要走一走。他宁愿向前而死,也不停留、后退。这个时候他就下了这么一个决心。如果是我们,也只有如此了。
“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 既然有这条白道,总是给人走的,肯定可以过去!
“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 :‘ 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 当他这样思量的时候,转机来了!东岸突然就听到有人劝他的声音 : 仁者!你就打定主意、下定决心顺着这条道前行,肯定不会掉到水火当中死掉!如果你在这里不动,那就死定了!这样劝导他。
“又西岸上有人唤言 :‘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 东岸的声音刚落,西岸也有人在对面喊他 : 你一心正念,径直过来,不要害怕,我来保护你!这个人现在最愿意听到的就是“我能护汝”!现在他没有武器,没有同伴,后面有群贼、猛兽、毒蛇等等要来追杀 他,对面有声音说 : 你过来,我保护你!不要怕掉到水里淹死、掉到火里烧死,尽管放心过来!
“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 : 这个人听到这边有人要他过去,那边有人要他过来,心里就得到安慰,有人保护他了。他抖擞精神,定一定神,心就决定下来了,要顺着这条道过去。本来自己就想 过去,何况现在听到这边有人鼓励、那边有人保护,他就打定主意,顺这条道直接过去,直进向西。不生疑惑心,也不生恐惧心,也不生退堕心,这叫“不生疑怯退 心”,因为他生不起来嘛!他再怀疑,后面、旁边都是敌人,包围圈缩小了,死路一条,也不允许他怀疑,何况东岸和西岸的声音都很柔和、慈悲、恳切,令他不怀 疑,也不害怕,为什么?反正是死路一条,大不了是一死,何况他顺这条道还可能不会死,还有人保护,所以他不可能有害怕的心;也不生退心,为什么?因为退回 去情况更糟,顺这条道走过去,还有人保护。所以,他就不生这三种心——疑、怯、退。“疑”就是怀疑,“怯”就是胆怯,“退”就是退堕。
“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 : ‘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 : 刚上这条白道,才走一步两步,东岸的群贼在岸边大喊 :“仁者,你回来!”喊得很好听,也喊他“仁者”。“这条道太险恶了,水这么汹涌,火这么猛烈,你没法过去!你必死无疑!”“我们喊你回来都是关心你,我 们对你没有恶意,你回来吧!”他能不能回去?不能回去啊!很多人就是这样被喊回去了,一喊就回去了;但是,这个人不傻。
“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 : 这个人听到两种呼唤 : 一种是对岸的人说“你一心正念直来,我能保护你,你不会堕在水火当中”;一种是后面的人在喊他“回来!这条白道太险恶了,你肯定要有死难,我们对你没有恶 意”。虽听到背后群贼的喊声,但是他不被欺骗,不受他们的诱惑,他只听从对岸的呼唤声。也不回头看一眼。又来一个“直进”,一心一意顺着这条白道直进。顺 着这条白道,念念不舍这条白道,向西而去。
“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 : 时间很短,一百步,很快,在对方的保护下,很快就到了。火也没有烧着他,水也没有淹着他。刹那之间就永远离开了群贼、恶兽、毒虫、水火……种种险难的境界通通远离。到了对岸之后,与善友、家人团聚,感到无上的喜悦!
“此是喻也” : 这是一个比喻。这个比喻说的就是我们啊!
次合喻者 :
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
言“群贼、恶兽诈亲”者,
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
言“无人空迥泽”者,
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
言“水火二河”者,
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
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
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
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
乃由贪瞋强故,即喻如水火;
善心微故,喻如白道。
又“水波常湿道”者,
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
又“火焰常烧道”者,
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
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
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
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
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
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
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
言“西岸上有人唤”者,
即喻弥陀愿意也。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
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轮回,
迷倒自缠,无由解脱。
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
又藉弥陀悲心召唤。
今信顺二尊之意,
不顾水火二河,
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
舍命以后,得生彼国,
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次合喻者” : 下面,善导大师解释这个譬喻。
“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 东岸就是指我们娑婆世界,娑婆火宅。
“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 : 西岸就是指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宝国。
“言‘群贼、恶兽诈亲’者” : 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诈”就是欺诈、虚伪。“诈亲”就是假装友好亲善 : 我关心你,我们没有恶意啊,其实他想害你。群贼、恶兽诈亲是指哪些呢?“六根” : 眼、耳、鼻、舌、身、意。“六尘” : 色、声、香、味、触、法。“六识” : 六根对六尘产生分别,比如眼睛见到色,就对色有个认识——眼识;耳朵听到声音,产生耳识,还有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叫“六识”。“五阴” : 色、受、想、行、识——我们的身心。“阴”就是覆盖的意思。“色”是指我们的色身,“受、想、行、识”指我们心里的四种状况。《心经》里说“色不异空,空 不异色”,然后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意思是 : 色是空,受想行识也是空。“四大” : 地、水、火、风,构成身体的四大要素。这些叫作“群贼”。为什么叫作“贼”呢?因为它们会偷窃我们的功德法财。我们好不容易修一点功德,都被它们偷走了。 但是,它们伪装得很可爱,伪装得跟我们的关系很亲密,我们还把它们当作好朋友。人们每天照镜子,护肤、美容,这不就是把身体当作好东西吗?六根、六尘、六 识,凡夫不能辨识,就被它们左右。好看的,多看几眼;好听的,愿意多听;不好听的,就皱眉头,起瞋毒之心。触境逢缘,内心起种种恶念、种种烦恼,这就叫 “群贼、恶兽诈亲”。
“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 : 只有他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待在空空荡荡的原野当中,比喻一个人经常遇到恶友——坏朋友,遇不到真的善知识。
“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 : 水火二河代表什么呢?水,代表我们的贪爱,比如看见好吃的,就开始流口水了,贪心起来了。火,代表我们的瞋恨,怒火中烧。
“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 : 中间这条白道只有四五寸,代表什么呢?代表我们众生在贪瞋烦恼当中,能够生起清净的愿往生心。白色代表清净。也就是说,愿生极乐的这个心,就是清净的。除 了这个心之外,都是染污的。贪、瞋,这些都是染污。然而,“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这一念心是清净的 : 这是善导大师讲的。
“乃由贪瞋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 : 因为凡夫众生的贪心、瞋恨心很强盛,所以用南北不见边、其深无有底的水火二河来形容。一天八万四千念,所起的贪心和瞋恨心那就太多了。而善心、愿生净土的 心若隐若现,即使偶尔显露出来,跟贪瞋心也不能比。善心很微弱,所以用四五寸白道来形容。
“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 : 水河的波浪起来,经常把白道打湿,比喻我们的贪爱心经常现起,染污我们的善心。虽修善法,但被贪心所染,成为杂毒之善。
“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 : 火焰常烧这条白道,代表我们的瞋恨心、嫌恶心能够烧损功德法财。
大家注意 : 这条白道,这里说水能染污它,火能烧功德法财,这是形容。为什么要让大家注意呢?因为下面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这里先记住。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 : 这个人走在白道上,一心直进,向西而去,代表什么呢?“回”是回向,“诸”是种种。“回诸行业”,以《观经》来讲,就是三福回向;“直向西方”,向西方极 乐净土而去。这里讲的“白道”,一方面是指我们的清净愿往生心,另一方面是指这个人回转他的行业,求生西方。这种“回诸行业”求生西方的白道,水就有可能 打湿它,贪爱染污善心;火也会烧它,烧灭功德法财。也就是说,我们自己修行诸善功德回向求往生,会被贪瞋的水火所损害。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说 :“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
“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 : 说东岸听到有人在劝他,发遣他说 :“仁者,你顺着这条白道往西边走”,这代表什么呢?东岸这个人就代表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只听到声音、见不到人呢?因为释迦牟尼佛已经入灭了,有经典留在 世上,经典就像释迦牟尼佛的声音。他慈悲的言教,“即喻之如声也”。这就是《阿弥陀经》里所讲的“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佛说 :“仁者,你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啊!你应当往西边而去!肯定能过去,诸佛都在护念你,保护你。如果停住在这里,不去往生极乐世界,你只能六道轮回啊!”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 : 这个人听到东岸有人发遣、西岸有人呼唤,他就上了白道。但是,才走几步,就有人喊他 :“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能过,必死无疑!”这是比喻那些别解、别行、恶见的人,妄说自己的见解,彼此迷惑动乱,失去往生大利;还有自己造罪退失的。比如 说我们要发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了,“你光念佛怎么能往生?你不读诵大乘经典,你不参禅,你不开悟,你没有降伏贪瞋烦恼,怎么能往生?”这样都叫别解、 别行、恶见。别解别行的人,就是指杂行杂修的人。杂行之人是站在他们各自的修持立场,不是站在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角度。他们的理解、行持与弥陀本愿专修念 佛有差别,称为“别解别行”。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说 :
余比日自见闻 : 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理解和行持都有不同,就产生分歧了,有的专修,有的就杂行。凡是专修的人,十个,十个往生。大家也可以去看,只要没有往生的,肯定是杂行杂修;只要一辈子老实念佛、不换题目,百分之百往生。
善导大师在著作里,有时候讲“异学异见”,有时候讲“别解别行”。
“异”是不同。异学异见指圣道门的修行者,他们学的跟我们不一样,见解就不一样。“自性就是弥陀,何必更念弥陀?唯心即是净土,何必更求往生?”他们在这个世界,就想自己达到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跟我们所学、所宗不一样,这叫“异学异见”。
“别”是同中有别。就是说 : 他也愿生极乐净土,大方向一样,但没有遵循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理解和行持有差别,叫“别解别行”。
“妄说见解” : 不是按照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而是说他个人的见解。
“迭相惑乱” : 有人一听,就迷惑了;一迷惑,心中就动乱了,“老王啊!我听说这样不行啊!”老王听到之后,又去“弘法”了 :“老李啊!这样不行啊!”老李听到之后,又去“弘法”了 :“老张啊!这样不行啊!”你吓唬我,我吓唬你,你迷惑我,我迷惑你,这叫“迭相惑乱”。那些“迭相惑乱”的话,大家不要讲,也不要听。我们要依据净土三 部经、善导大师的解释,我们要听东岸释迦牟尼佛的发遣和西岸阿弥陀佛的召唤。从古到今,“迭相惑乱”的人并不少见。印光大师讲 : 古来有不少人拿通途的“以戒定慧,断贪瞋痴”这种教法来论净土法门,还认为自己在弘扬佛法,其实是在自误误人。
“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 : 西岸有人在召唤“仁者,汝一心正念直来”,这是比喻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思。
善导大师讲的话,弥陀示现讲的话,都是有法味的。就这么一句话,就是解释第十八愿。怎么解释?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我们来对比第十八愿的愿文。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太广泛了,我们往往说 :“能往生的,可能指出家人,可能指念佛时间久的人;我肯定不包括在内,因为我念佛时间短,功夫不行……”左看右看,以为十方众生是指别人。善导大师在这 里讲 : 十方众生不是别人,就是你!“汝”——救的就是你!阿弥陀佛直接跟你面对面,说 :“救的就是你!”这个“汝”就把“十方众生”跟我们每个人紧密地挂起钩来。这样,我们读经文就不至于含混笼统。善导大师用“汝”这个字解释“十方众 生”,你,是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就是你!不是别人”。
“一心正念直来” : 这六个字,很干脆。“一心”就是信心,也就是“至心信乐”;“正念”就是“乃至十念”,念佛;“直来”就是“欲生我国”。你看!解释得很干脆,很明了。
“我能护汝” : 这就是解释后面八个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我不能令你往生,我就不成佛”。“靠我的正觉功德来保护你,靠我的光明神力来保护你,靠我的大誓愿力来保护你!”
“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 这是在解释“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十八愿是要救度哪种人呢?是救度充满了贪瞋烦恼的众生。释迦牟尼佛也好,阿弥陀佛也好,早就看到众生的本性,因为充 满了贪瞋烦恼,极有可能造下五逆谤法的重罪,所以,事先抑止说 :“哎,你不要造五逆谤法罪!”反显“十方众生”就是指极有可能造五逆谤法重罪的人。
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知道贪瞋烦恼具足的凡夫如果不加抑止,恶性膨胀,就有可能五逆谤法,所以讲“不要造五逆谤法罪!”如果对阿罗汉,会讲这句话 吗?不会。不要说对阿罗汉,即使对深信因果、皈依三宝的弟子,会讲这句话吗?不会。他深信因果了,虽然是凡夫,也不可能去五逆谤法。所以,讲“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就是针对恶性众生,烦恼炽盛的人,没有正信、正见、正解的人。
阿弥陀佛发愿要救他,所以说“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你不用害怕贪瞋水火,不用怕!我来解决,我来保护你,我来排除!”
“我有贪心怎么办?我有瞋心怎么办?”这个当然不好。阿弥陀佛就说 :“不畏!”——不要害怕。本来贪瞋烦恼会让我们堕入水火二河里面,现在有阿弥陀佛愿力的保护,我们不至于堕下去,所以佛叫我们不用怕,来安慰我们。善导 大师就说 :“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以此比喻阿弥陀佛誓愿。
“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 : 很快到了西岸,善友相见很欢喜,这比喻什么呢?这是我们本来的状况,旷劫以来沉没在生死轮转当中,迷惑颠倒,恶业缠缚,无法解脱。
“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召唤” : 在东岸,释迦牟尼佛说 :你要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在对面招手,呼唤我们。
“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 信顺释迦牟尼佛的发遣,信顺阿弥陀佛的召唤,信顺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和阿弥陀佛的本愿。不管贪瞋烦恼多么炽盛。一切不顾!心心念念,只管念佛,踏上阿弥陀佛 愿力的白道。白道有两种 : 一种是回诸行业求生西方的白道,一种是愿力的白道。我们这一生,寿命很短暂,刹那之间过去了,就往生净土,与佛相见,这是多么欢喜的事情啊!
善导大师的“二河白道喻”对我们有很多启发,主要有以下几点。
1.阿弥陀佛为我们建了一条愿力的白道
这个人孤孤单单,代表我们孤独地来到世间,独生独死。我们生下来抱有邪见,没有善知识随身,结交恶友,被群贼——六尘、六识、五阴、四大所逼迫,这个时候,我们想解脱,所以往西边走。
发心修行之后,才觉得“我怎么这么多烦恼!我贪心怎么这么重!我瞋心怎么这么重!”所以说“忽然中路,见有二河”。
我们要到对岸,要到西方,靠我们自己能飞过去吗?飞不过去。所以,阿弥陀佛用他的愿力,建了一条愿力的白道,从西岸直接铺到东岸。水火二河有多宽, 白道就有多长,这说明我们的贪瞋烦恼有多长久,阿弥陀佛的救度就有多长久。只要有贪瞋存在,就有弥陀的救度存在。阿弥陀佛就在我们贪瞋具足的心中,架设愿 力的白道 : 阿弥陀佛就是要救度这样的众生!
当时这个人情况危急,他也没有时间去顾及水火二河。我们往往说 :求生西方,要先息灭贪瞋痴烦恼。我们无始劫来都在贪瞋造业,“其深无底”。阿弥陀佛怜悯我们说 :你如果想把水火二河的水抽干、火扑灭,那就来不及了,也根本不可能!所以,我就为你建了一条愿力的白道,你就顺着这条愿力的白道走过来就好,我来保护 你!
阿弥陀佛了解我们这样的众生,让我们在贪瞋烦恼的心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叫“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不管贪心、瞋心,我还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这样一心正念,一路走下去,直接走到西方。
2.念佛不必顾虑贪瞋烦恼
阿弥陀佛愿力的白道,六字名号的功德,会不会被我们的贪心之水染污?不会。会不会被我们的瞋心之火烧灭?不会。如果是我们自己所修的,就会被烧灭, 被染污。因为我们自己所修的,都是无常生灭的,自己的心就能染污它。既然是阿弥陀佛所修的,就不会被染污。就好像我们说的比喻,“流急月不去,心乱佛常 住”,月影在水面上,水淌得再快,月影也冲不走。话讲回来,如果不是天上的明月倒映在水面上,而是一根草漂在水面上,是不是很容易就被冲走?因为草和水是 一体的,是同一境界、同一层次的。水一淌,就把它冲走了。但是,天上的月亮不会被水限制,它在天上,它投影下来,水淌得再快,也冲不走它;不仅冲不走,水 到哪里,月亮就映到哪里。
水代表我们的妄心,月亮代表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功德,六字名号的明月从极乐的天空映到我们心中。我们虽然有贪瞋心,但是,再大的水冲不走它,再大的火烧不了它,如如不动,金刚不坏,不受染污。所以,我们只管去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用顾及我们的贪瞋烦恼。
3.愿生心即是清净心
贪瞋烦恼,染污为性;愿力白道,清净为体。在佛一边称为“愿力之道”,在众生一边称为“清净愿往生心”,这是因为彼佛愿力发起众生愿往生心。彼佛愿力以清净功德为体,故众生愿生心也称“清净”。
贪瞋烦恼与愿生心相比,从现象看,一强一弱。贪瞋强,喻如水火二河;愿心弱,喻为四五寸白道。从本质看,一染一净,或说一虚一实。贪瞋染污,颠倒虚伪;愿心清净,真实不虚。一实胜多虚,所以“贪瞋烦恼中生清净愿往生心”的众生,必得往生。
只要愿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清净的,所以叫“清净愿往生心”。除了这个愿生心是清净心,我们其他的心都是染污心。我们经常说“清净心”,什么是清净心呢?愿生心就是清净心。这个愿生心不是我们自己本身所能生得起来的,它是佛的心来到我们心中,所以叫清净心。
愿生心就是清净心,就是佛心。愿生心即是大菩提心。
如果就我们凡夫来讲,我们原本没有愿生心。凡夫愿什么呢?升官,发财,长寿,健康,平安——五欲六尘,这是凡夫的愿望。我们生活当中有种种的失意、 苦恼,这是逆增上缘,让我们厌离。但是,如果没有阿弥陀佛在对面呼唤,我们也想不起来求生西方极乐。有的人,家庭破裂了,内心痛苦,结果就上吊自杀了。他 的厌离,是以自杀的方式表现。我们是感受到人世间的无常、苦恼,然后有佛的正法滋润我们的心,有净土,有阿弥陀佛的召唤,所以我们才会愿生净土。
我们愿生净土的心,不是我们自己能发得起来的,“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华,不染污泥”,不是污泥自己能长出莲花,必须有人去种。我们能发愿生 心,一定要有种子。在娑婆世界,在我们凡夫身上、贪瞋心中,原本没有愿生心,是阿弥陀佛呼唤我们说 :苦恼的众生啊!你要往生我的净土!也就是第十八愿当中的“欲生我国”四个字,法藏比丘发的誓愿 :十方众生,你要欲生我国!你要来生我的净土!这样,我们听懂了,我们答应了,我们就愿生彼国了。这就是阿弥陀佛愿我们众生去往生的心在我们心中落实下来 了,所以,愿生心来自第十八愿,这叫作佛心。既然是佛心,佛心无不清净,所以叫作“清净愿往生心”。比如说有一个老农民,他在农村住习惯了,习惯于早晨到 田里除除草,看看庄稼,觉得日子过得不错。虽然生活艰苦一点,家里也没有电话,出门也没有汽车,但是他很乐意过这样的生活。他的儿子在大城市里工作,觉得 我爸爸在乡下,出门交通也不方便,烧饭还要去砍柴,不如城里生活舒适,三番五次请他爸爸到城里住。其实,他爸爸不愿意去。但是,儿子一再邀请,爸爸就说 :那就答应你一次吧!其实我不想去,是你叫我去的。所以,爸爸后来想到城里去,是儿子的心,不是爸爸的心。儿子要爸爸去,爸爸也只好去。有个成语,叫“推 心置腹”,就是说 :把我的心拿出来,放到你的肚子里。形容讲话很恳切。阿弥陀佛也是一样,把他的心塞到我们心里,塞到我们这些整天追求五欲六尘、埋没在三界六道当中的众生 心里,呼唤我们说 :你要来生我的净土!释迦牟尼佛也说 :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恳切地劝导我们。慢慢地,我们就开始愿生了。所以,我们的愿生心——“清净愿往生心”,它的根本,是法藏比丘第十八愿里的“欲生我国”,就是佛心。 即使有人开玩笑说他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佛的愿力在他身上起的作用,也是佛心的显现,只不过他没有认识到这些罢了。所以,清净心就是愿生心,愿生心就是 清净心。大家如果愿生极乐世界,那么大家就都有清净心了。
一般人往往会误解,以为心中澄净、没什么妄想杂念才是清净心。这只是一种相对的清净,事过境迁,贪瞋又起,就失去清净了,所以是生灭法、虚伪法、颠倒法,跟刚才讲的“清净愿往生心”不能相比。
“清净愿往生心”是绝对的清净心,是佛的大愿心,常住不灭;是佛力回向所产生的愿往生心,不被凡夫的贪瞋烦恼所染,永住凡夫的贪瞋烦恼之中;也是来自六字名号,善导大师解释说 :
“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南无”两个字里面,就有发愿回向,这是六字名号本身所具备的愿往生心。只要我们不失愿生心,就是不失清净心。离开愿生心,另求清净心,大错特错。若不以愿生心为贵,而以一时生灭的清净觉受为贵,可说不识真宝,买椟还珠。
愿生心即是清净心,一般人体认不到这一点,特别是杂行杂修的人不容易体认;反而一字不识的老太婆,专修念佛,能够暗合道妙,自然相契。因为不识字的 老太婆,你让她如何修行求往生,她说“那我发不起这样的愿生心”。听说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她会很高兴地说“那好,我愿意往生”。所以,她的愿生心直接依六 字名号而起,也就是“正念直来”。杂行人愿生,夹杂了许多个人的东西,以致盖住了佛的真心;杂行人一旦体认到愿生心即是佛心回向,就立即转入专修念佛。
4.念佛贯彻一生
“二河白道喻”中东西两岸百步之宽,代表我们的寿命短暂,一生之间,只有净土法门能够当生了脱。现在闻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命终就往生净土,所以善导大师说“须臾即到西岸”。
如果走在这条白道上,走了一半,你停止了,就不能到对岸;你回头了,也不能到对岸。
你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三年、五年,然后不念了,就不能往生,更不用说念上一句、十句就不念了。所以,要“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念念无遗”就是念念不舍、念念相续,也就是“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5.一心即是信心
阿弥陀佛知道我们众生的根性,因此没教我们去把贪水舀干,把瞋火扑灭。他知道我们做不来,也来不及,所以他只告诉我们 :
汝一心正念直来!
这里的“一心”是说 : 不管有贪瞋、没贪瞋,不管功夫深、功夫浅,这些通通不论,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心靠倒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个“一心”不是禅定一心,而是指一心向着 佛、完全仰靠佛,也就是信心,所谓“信受弥陀救度”,信顺不怀疑。对一个人有信心,叫“一心”,叫“不二”。比如说过去的忠臣对帝王,就是一心。如有不 忠,就说“怀有二心,图谋不轨”。可知 : 一心即是忠信不二,完全归命。
我们愿生极乐世界,心中只有南无阿弥陀佛,知道 : 只有这尊佛为我发了愿,我完全仰靠这尊佛!一心向着这一目标,这叫“一心”,这也就是信心 :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做得来的。如果心中产生怀疑,就不叫“一心”了 :“我念南无阿弥陀佛真的能往生吗?阿弥陀佛真的要救度我吗?”有这种疑惑心,就分岔了,然后左顾右盼,就杂了,乱了,就三心二意了,然后四心、五心、六 心都出来了。所以,“一心”就是指我们的信心,一心不疑。
6.正念即是专念
“正念”就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是“乃至十念”。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解释说 :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
专修念佛就叫“得正念”。正念就是专修,专修就是正念。“正念”,内心很正,坚固、不动摇。如果杂行杂修,怀疑阿弥陀佛,就是正念不坚固,失去正念了。善导大师说 :
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
所以,正念就是指念佛。
净土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正直向西方,正直向弥陀,这叫正念;信受弥陀救度,专念弥陀名号,这叫正念。
7.直来不拐弯
“直来”,“直”有好几种意思。一是直接、不拐弯。有人说 :我先去学学其他法门,学几年再来念佛。阿弥陀佛说 :不,要直来!二是直下、不耽误。有人说 :我退休后再念佛。阿弥陀佛说 :不,直来!不要等到退休,不要等到明年,不要等到某个时间,现在就念佛。三是直面、不回避。有人说 :我还没有吃素,还在杀生造业,不好意思念佛;等我能吃素,不杀生再来念佛吧。阿弥陀佛说 :不,直来!不要躲闪。已是罪人,罪人更要念佛。
8.念佛起死回生
“二河白道喻”中这个人说 :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这是指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觉得自己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没有办法了,只有死路一条了, “我这个法门修不出去,那个法门也修不了,听说有西方极乐世界,听说念佛能往生,管他能不能往生,我念了再说!”“反正有西方极乐世界,我也不知道是不是 肯定能往生,可是别的法门又修不了,没办法,念佛吧!”这个时候,他心里还不是很肯定,他是没有办法、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来念佛的。但是,没有关系!这个时 候,他的因缘就来了,他就听到释迦牟尼佛在此岸发遣说 “你要过去!”阿弥陀佛在彼岸呼唤说 “我保护你!”一个人没有感受到“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他是很难老实念佛的。
这个比喻当中有最重要的两段话,第一段就是“西岸上有人唤言” :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这就是解释《无量寿经》的第十八愿。
第二段 :
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劝我们应当信顺二尊之意,不顾贪瞋水火,只管念念称名,乘佛愿力,必得往生
。
关于“称名必生”,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但有人还是不放心,东问西问,想找一个具体的人证明一下这样念佛是不是一定往生。这也是没有信心的表现,不信佛言信人言,不信圣教信凡夫。其实,我们的信心应该建立在阿弥陀佛的誓愿基础之上,应该建立在诸佛的诚实言之上。
阿弥陀佛发的誓愿,还要请凡夫来证明吗?菩萨都没有这个资格,只有诸佛才能证明,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下面说明“诸佛作证,称名必生”,就是十方恒沙诸佛来为我们作证说 :“罪业凡夫称念弥陀名号,必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证生增上缘” :
又如《阿弥陀经》(意)云 : “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 : 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 生。”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善导大师边引用边解释《阿弥陀经》“诸佛证诚”的经文。
作证明的是诸佛。位格之高,不是菩萨、阿罗汉;数量之多,不是一佛二佛,而是六方恒河沙数诸佛。
证明的内容是 : 凡夫念阿弥陀佛,必定罪灭,得生极乐。
证明的方式是 :“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世间的证明,不过签名、画押、盖章等。
念佛的方法 : 心,回心愿生,厌秽欣净;行,口称佛名,声声相续;时,上尽百年,下至一声。
这是善导大师解释《阿弥陀经》“往生正因”这段文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段经文就是六方诸佛所称赞的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
《阿弥陀经》里所讲的不可思议功德体现在哪里呢?就体现在 : 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只要这样相续念佛,上尽一辈子,下到七天、一天、十声、三声、一声等,通通往生!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 这就是“不可思议功德”。
由于不了解地狱苦恼,不害怕因果轮回,以前造罪是因为不知道佛法;现在知道了,回转过来,“我不愿意这么糊里糊涂地六道轮回了,我要求生净土了”,这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
一旦愿生,永不改变,一辈子念佛。
“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 : 这是念佛时节,解释《阿弥陀经》里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这里的“若一日”到“若七日”,不限于一天、七天。在 古印度语法当中,经常从一讲到七,代表数字的延续,如果用现在的标点符号,后面可用省略号,“若八日,若九日,若十日……”一直延续下去,到什么时候呢? 到临命终时。
“若”是或者、不确定的意思。如果遇到这个法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到了明天一口气不来,往生了,这叫“若一日”;如果念了两天佛号往生了,这叫 “若二日”;如果念了两年佛号才往生,这叫“若二年”;乃至“若七年”“若七十年”。人的寿命各有长短,所以念佛时节也不确定。总之,念佛到什么时候呢? 如同《阿弥陀经》所讲的,一直到“其人临命终时”。
依善导大师的解释,《阿弥陀经》的“若一日……若七日”,和《无量寿经》的“乃至十念”是一个意思。
关于“一心不乱”四个字,这里没有解释。为什么呢?只要是这样一辈子念佛不改变,就是“一心不乱”,没有二心,心里不动摇,不怀疑,不动乱。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 有三种意思。①自然。不用担心害怕万一不来怎么办,自然会来!因为这是感应道交。②自动。因为阿弥陀佛本来就发了“临终接引愿”,只要念佛愿生,即使没有 启请,阿弥陀佛也会主动地、自动地来接引我们。③亲自。阿弥陀佛报身亲自来迎接我们。
善导大师接下来说的一段话,让我们触目惊心。如果罪业凡夫不能依据六方诸佛的证诚得以往生净土,那就怎么样?“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之后,终不还入 口,自然坏烂”。为什么呢?如果六方诸佛讲了欺骗的话,欺骗了六方众生,那这个广长舌相就不应该存在。欺骗众生,那这个舌头伸出来就回不去,就坏了,就烂 了。
如果我们心中认定自己是造罪凡夫,只是这样念佛,不能往生,等于是在破坏六方诸佛的广长舌,等于是拿一把刀把六方诸佛的舌头割破了,割烂了。六方诸 佛出广长舌相说 : 造罪凡夫,称念名号,决定往生!我们自认为罪业重,念佛不能往生,如果我们认为的是真的,那六方诸佛的广长舌就是假的,就不能成立,就要坏,就要烂。
善导大师以这种极端的语句,反显凡夫念佛必定往生。
善导大师接着说 :
敬白一切往生人等 :
若闻此语,即应声悲雨泪,
连劫累劫,粉身碎骨,报谢佛恩。
由来称本心,岂敢更有毛发惮之心。
听到十方诸佛如此恳切地出广长舌相来劝导我们念佛决定往生,如果我们不能往生,十方诸佛宁愿自己的舌头坏掉,烂掉。听到这样的话,我们应该很感动,很感激,眼泪像下雨一样流下来,连劫累劫,报谢佛恩。
十方诸佛对我们的恩德实在太大!因为我们凡夫的疑心特别重,十方诸佛都出广长舌相来劝导我们。一佛劝化,诸佛都来护持,让我们起决定的信心。
十方诸佛讲的话,正称我们的心愿,感恩于十方诸佛为我们证明,哪敢有一丝一毫的疑惑呢?
不然,我们就被那些别解、别行、异学、异见的人破坏,往生渺茫,没有希望。
又白诸行人等 :
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
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
罪业凡夫尚且称念弥陀名号、罪灭得生阿弥陀佛净土,何况圣人呢?圣人当然更可以往生了。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中,以赞偈的形式解释六方诸佛的证诚。
释迦如来常赞叹,东方恒沙等觉尊,
大悲同化心无二, 一佛施功多亦然。
为断凡夫疑见执,皆舒舌相覆三千,
共证七日称名号,又表释迦言说真。
终时正意念弥陀,见佛慈光来照身,
乘此弥陀本愿力,一念之间入宝堂。
宝堂庄严无限极,化佛圣众坐思量;
心性明于百千日,悲智双行法尔常。
我今既到无为处,普愿含灵归此方。
诸佛出广长舌相,有好几重作用 :
第一,为了断我们凡夫的疑惑、邪见、执著;
第二,证明“凡夫一日七日称念弥陀名号,必定往生”。
第三,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真实不虚。
第四,证明念佛人命终自然心不颠倒,正念念佛。
第五,证明弥陀必然现前来接。
第六,证明凡夫乘佛愿力,超生弥陀报土。
第七,证明凡夫一旦往生,证同弥陀,“悲智双行法尔常”。
第八,证明凡夫往生后,自然发起大菩提愿。
“终时正意念弥陀,见佛慈光来照身” :“正意”就是正念,正念不失,念阿弥陀佛,即是《阿弥陀经》“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念佛人命终之时,亲见 阿弥陀佛放出无量光明,佛光照在我们身上,我们精神大振,过去、今生所有的业障当下被佛光消除。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手持莲花,我们身心踊跃,发现自己 的身体已经坐在莲花台上。莲花就合上了,我们随着阿弥陀佛,弹指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每一个往生的人,根据《观经》九品来讲,命终时都是很踊跃、很欢喜、很快乐的。
南方诸佛如恒沙,亦舒舌相覆三千。
为其本国凡圣众,赞叹释迦变现身。
出现娑婆五浊内,标心为化罪根人。
我见邪贪增上慢,教令出世反生瞋。
念汝众生流浪久,诸佛诚言谓不真。
众等回心生净土,手执香华常供养。
证明释迦牟尼佛来此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他出世的本怀,根本的心愿,是为了度化罪根深重的人,为我们讲说弥陀净土法门。罪根众生,正是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所以称名必生。
西方诸佛如恒沙,各于本国赞如来。
分身百亿阎浮内,示现八相大稀奇。
五浊凡夫将谓实,六年苦行证无为。
降魔成道说妙法,种种方便不思议。
普劝众生归净土,前思却虑更生疑。
我今舒舌以为证,西方极乐必须依。
证明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无量妙法,皆是诱导众生的方便。释迦牟尼佛来此五浊恶世,示现种种方便,大稀奇、不思议,目的是普遍劝导一切众生归心西方极乐世界。
证明罪业凡夫只有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法门可以得度,其他法门都难以得度,所谓“西方极乐必须依”。杜绝“前思却虑”,杜绝种种疑惑担心。
诸佛出广长舌相证诚 : 不用怀疑了,不要前思却虑了,应当一心直进,直往西方!一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北方诸佛如恒沙,皆舒舌相证牟尼。
为我凡夫来出世,随缘说法应时机。
时机相感闻即悟,如说修行不致疑。
七日称名无间杂,身心踊跃喜还悲。
庆得稀闻自家国,诸佛证判得还归。
证明世尊来此五浊恶世,正是为救我等凡夫。
证明其他种种法门,皆是为了应对不同时机众生之随缘说法。
证明唯有阿弥陀佛净土才是我等凡夫的自家、本国,唯此法门才是我们修得起的法门。
诸佛定证、定判 : 凡夫称名,必得还归极乐本国,如同回到自己的家。
下方诸佛如恒沙,各于本国度众生。
证赞释迦出五浊,能为难事化群萌。
善巧随宜令断恶,偏心指授向西行。
一切福业皆回向,终时化佛自来迎。
利根智者闻欢喜,忽忆三涂心即惊。
惊心毛竖劝忏悔,恐罪不灭堕深坑。
证明断恶修善是世尊“善巧随宜”的方便化导。
证明求生西方是世尊“偏心指授”的根本目的。
证明净土法门普被三根,上辈可修福回向,下辈唯能念佛。
证明闻法欢喜、愿生极乐、忧恐三途,皆是利根智者;若不愿往生,即是钝根愚者。
证明念佛即能灭罪,念佛即是忏悔。
《观经》下品上生说,罪业众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除灭五十亿劫生死之罪,临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现前赞叹说 :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所以是“灭罪往生”。
“带业往生”是就在此土、还是凡夫的身份而说 : 你有罪业,但不必担心,阿弥陀佛可以救度你到极乐世界去,并不是说把罪业带到净土。印光大师打了一个比喻 : 我们的罪业像一片雪花,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像一个大冶洪炉,我们这片罪业的雪花,还没有接近洪炉,当下在空中就化掉了。
不论是“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这都是阿弥陀佛的事情。如果讲“带业”,也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带,我们自己带不动。如果讲“消业”,也不是我 们自己做到没有贪瞋痴了,业障消除了,还是阿弥陀佛这句光明名号消除我们的罪业。就好像坐船过海一样,我们的身体有重量,我们的重量加在船上。谁来携带我 们的重量呢?是船,这样,可以讲“带业往生”——带着我们的重量过海;船带了我们的重量,我们自己就不会掉到水里,就好像没有重量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讲, 也叫“消业往生”——抵消我们的重量,我们就不会掉到水里去了。
所以,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投靠这句六字名号,不论带业还是消业,都是阿弥陀佛的事。我们只管念佛,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上方诸佛如恒沙,还舒舌相为娑婆。
十恶五逆多疑谤,信邪事鬼馁神魔。
妄想求恩谓有福,灾障祸横转弥多。
连年卧病于床枕,聋盲脚折手挛橛。
承事神明得此报,如何不舍念弥陀?
弥陀愿力皆平等,但使回心华自捧。
一念逍遥快乐国,毕竟常安无退动。
证明没有正确的信仰目标,求鬼,求神,求妖邪,必遭种种恶报。
劝导如此众生,应该舍邪归正,专念阿弥陀佛。
证明十恶五逆、谤法阐提,回心念佛也自然往生。
证明不论何等下劣根机,即使五逆谤法之人,只要念佛,皆乘弥陀愿力平等往生,平等证果。
证明往生很容易,证果很殊胜 :“一念逍遥快乐国,毕竟常安无退动。”
“信邪事鬼馁神魔,妄想求恩谓有福” : 相信邪说,奉事邪鬼,巴结讨好邪神魔道,想靠此求得恩赐福报。
作为佛教徒,要有正确的认识。人生的一切苦乐祸福,点滴都不从外而得,都是过去的业感所招。如果要通过强力,比如说通过鬼神来谋取好处,一定有天灾,没有天灾一定有奇祸,决定不是好事。
《池上草堂笔记》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 :
有一个读书人,听说向鬼神祈祷有一定的灵验,就专门找了一个古墓,每天晚上都到那里去上供品,点烛,点香,这样经过了很长时间。像他这样来求,一定 有相应的鬼神来感应。即使是路边的一棵树,你天天去拜,拜的时间长了,它也会灵。为什么呢?你有邪心,而邪鬼邪神都有他心通,他们知道你所求,就附在这棵 树上。它本来没有什么,结果你去拜,它就成了精。你拿一块石头天天在那里拜,都有飞精来附体。
他天天在那里拜,有一天晚上,月光之下,来了一个鬼,和他对坐,看得很清楚。他们就对面而坐,推杯换盏。一开始这个鬼晚上才能看得到,白天看不到, 因为他没有阳气,没有生分。读书人是阳上的人,阳上的人有生人的气分。交往久了,鬼神跟阳上的人接触时间长了,白天都看得到,但不过是个影子。他们出入, 有前有后,别人不知道,读书人知道,因为是他求来的,也不怕,就交上朋友了。这个鬼说 :“你对我这么好,总给我上供,我怎么报答你呢?”读书人说 :“可以用你的神通帮我发财。”
这个鬼很感激他,就多少帮他料理一些事情。因为鬼都有一定的通力,事先向他讲一些情况,他就事先作安排。慢慢地,读书人就起了大心,他说 :“这样不够啊,我现在还没有摆脱贫穷,你最好是给我弄来一栋楼房,让我发大财。”这个鬼一听,吓了一跳,说 :“主公啊,我给你帮的忙,都是你命中该有的,不是我另外给你拿来的,我不过是知道,就给你讲一讲。你命中没有这个财运,怎么能求得来呢?我办不到啊!” 读书人再三相求,这个鬼情面上推却不过 :“这个事不太好办。既然你这么求了,我只好勉为其难。”后来,就给他弄来楼房,也给他赚了金银财宝。
结果有一天,半夜里一声惊雷,这个鬼被劈掉了,房子也烧掉了,所有财产荡然无存。不该他得来的,因果不相吻合,俗话说“犯了天条”,自然界里就有这 种冥冥的法则来惩罚他。所以,大家不要乞求鬼神。说他保护你、给你什么好处,纯粹是胡说,纯粹是邪见!没有天灾,必有人祸;不是短寿,就是多病;或者给自 己或家人招些奇灾 : 这种事见得太多了。
千万不要与鬼神邪道搞利益交换。对他无所求,你对他就无所惧;有求于他,你就受制于他,将来没有好结果,灾患、障碍、祸害、横难会越来越多。
假如以前沾染上邪灵鬼神,也有解决方法 :
第一,劝解、化导他共同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让他明白阿弥陀佛也要救度他,共同离苦得乐。
第二,忏悔。因为我们能够遇到这样的邪缘、杂缘,说明我们过去世障碍过人家,或者我们今生起邪心贪求,那就在佛前忏悔自己过去的业障,祈求阿弥陀佛加持,让我们消除业障。业障消除,自然就离开了;业障不消除,很难离开。
第三,我们要坚定念佛,仰仗阿弥陀佛的力量,提起正念,专修念佛,这样是万毒不侵,他肯定拿你没办法。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如果这一点你心里含糊,没有提起正念,要么有一种巴结的心,要么有恐惧的心,总跟他藕断丝连,就决定不能解决问题。
湖北潜江一位居士,她的儿媳妇刚嫁到她家不久,就有众生要来附体。她一想 : 他们年轻人要过日子,被妖邪附体的话,将来家庭怎么办?如果儿媳妇不答应,就必须另外找一个人。老居士就说 :“那你就附我吧。”就这么一个念头,她就被附上了。附上了以后,她就能看事儿,也能看病,给人讲东讲西,说个子丑寅卯的。后来,有人来宣讲佛法,她就想 皈依三宝,心想 : 我这样不是正信佛法。她想归皈三宝,附体就来障碍她,就来恐吓她,说 :“你如果皈依三宝,不供奉我,我让你家破人亡。”
她就请教一位居士,这位居士也是学净土法门的,是正信的居士,他说 :“你放心大胆,这是邪鬼邪神讲大话吓唬你,决定没有这回事!你放心大胆皈依三宝,没有任何问题,我保证!”她也很难得,一听就信,就皈依三宝了,现在她 的丈夫、儿女通通都皈依,全家人都专修念佛,非常难得,一切顺利,吉祥平安。
大家不要受恐吓,不要担心害怕,要正念坚固,有阿弥陀佛来为我们撑腰!如果我们不坚定,内心就跟阿弥陀佛有隔障,反而被邪鬼邪神所牵制。
我们专修念佛,正念坚固,自然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自然被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自然在阿弥陀佛的保护范围之内,自然障碍皆消,没有任何问题!
本章回顾
简略回顾一下,本章我们用八个专题说明“众生称名必生”。
在这八个专题当中,前两个是从阿弥陀佛的因愿和果号来说明 : 我们之所以称名必得往生,在于阿弥陀佛的本愿不虚假,在于阿弥陀佛的名号本身具足令十方众生称念必生的功能。
接下来从众生根机的角度,破除大家的疑惑,有五个专题。
一、先说明不论众生的根机,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以本愿不虚、名号功德决定往生。我们学了“变瓦成金之偈”。
二、接着说明从现在闻到这个法门,一心信顺,永不改变,直到临终,执持不舍,这就是称名的时节。人们遇到法门的时间久近不同,临终一念、十念遇到, 临终即得往生;平时遇到,一信永信,一念永念,平生就往生决定。不管平生之机还是临终之机,只要专修专持名号,念念不舍,都是正定之业,决定往生 : 这是说“不问时节”。
三、接下来的专题是“不问罪福”。因为我们往往会觉得有罪称名不能往生,多福才能往生吧?这样就有疑惑心,内心就不安定,怀疑,恐惧,就会退堕。所以,善导大师很慈悲地说 : 真愿往生净土,回心念佛,不问罪福,都必得往生。
四、接下来的专题,是因为有的人担心妄念多,怕不能往生,所以说“不虑妄念”。妄念纷飞是凡夫的习性,凡夫本来如此。我们主要学了源信大师的法语,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来迎”。大师说 : 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华,不染污泥,决定往生,不可有疑。
五、接下来,我们依据善导大师的“二河白道喻”来说明 : 虽然我们内心有贪瞋痴的烦恼,但是不顾贪瞋——不畏水火二河,称彼名号,念念无疑,决定往生。
最后引诸佛作证,凡夫称名必生。我们不用去怀疑,也不用问张三李四,因为有十方恒河沙诸佛为我等出广长舌相亲自作证。善导大师解释得很恳切 : 如果我们依诸佛作证不能得生净土,十方诸佛的广长舌一旦伸出来,就不能还入口了,缩不回去了,“自然坏烂”。
阿弥陀佛的报土,虽说五乘齐入,但一般人都觉得圣者优先,上根利智优先,其实不是这样。
善导大师《观经疏》说 :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诸佛如来大慈大悲,尤其大悲于罪苦的众生。苦是苦果,是因为有罪因。
“心偏愍念常没众生” :“偏”就是特别侧重。佛心本来平等,无所偏袒。这里是说佛心有所侧重,特别悯念三界六道中常沉没于三恶道的众生。
“是以劝归净土” : 这样的众生造下三恶道的业因,当来必受三恶道的苦果,所以才殷殷劝导回归极乐世界。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 : 就像掉到河里快要淹死的人,溺水了,马上就要沉下去了,这样的人急切地需要有人赶快把他救起来。
“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 岸上的人安乐无忧,不用你去救他。岸上的人,代表阿罗汉、菩萨,他们已经生死无忧了,已经没有三界火宅的恐惧了。所以,净土法门不是为圣者设的,而是为我 们这些苦恼凡夫设的。苦恼凡夫都是常没常流转的,堕落在三界六道之中,阿弥陀佛是以这样的众生作为首要的救度目标而建立四十八大愿,才说“我建超世愿”, 以救度罪业凡夫为优先考量对象。
“急”就是急切,很着急地来救度;“急”也是优先,第一个要考虑的。医院里的急救室,是专为病情特别严重、特别危急的病人准备的。阿弥陀佛念佛急救 的法门,也是专为无明烦恼病重、情势危急、就要堕入三恶道的人准备的。感到罪,感到苦,你就有得救的希望了,因为阿弥陀佛慈悲为怀,急救罪业众生,急救苦 恼众生。
世间也是一样,有两种情形,就有两种标准。
1.比赛强者优先
第一种标准,强者优先,能者优先,这是世间一般的法则。比如赛跑,谁跑得快谁就得胜;比力量大小,谁强健有力,谁就是赢家;拔剑比武,谁的武艺高强,谁就得胜 : 这是世间一般的法则,所谓优胜劣汰。
2.施救弱者优先
但世间还有第二种状况,就比较特别了,就不能按照比赛规则了。比如慈善救济、施财,贫者为先,谁最贫穷,就优先施财给谁;同理,施食,饥者为先,你饿得不行了,那先给你吃;施救,险者为先,越是危险,越需要救助。
第一种情形相当于佛教圣道修行的法门,第二种情形相当于佛教净土救度的法门。
罪业深,烦恼重,妄想多,在圣道门修行是障碍,在净土门阿弥陀佛的救度,这样的人反而优先。
1.度尽一切苦厄
人在世间,没有不苦恼的。人人都造罪,有罪必然受苦。只不过有觉悟的,有不觉悟的。早觉悟的,早有福报;晚觉悟的,晚有福报;不觉悟的,没有福报。 福,真正说起来,只有修行佛法;不是说好吃、好喝、好享受才叫福,那是虚幻的。唯有踏上佛法解脱之路,才能离苦得乐。能够听闻佛法,才是福中之福,才是真 正的福,其他都谈不上。
经中阿弥陀佛因地发愿说 :
轮回诸趣众生类,
速生我刹受快乐。
“轮回六道的众生,你要快快回到我的净土,享受净土的清净法乐。”
又说 :
常运慈心拔有情,
度尽阿鼻苦众生。
造了逆谤重罪的人,才会堕落阿鼻地狱,这样的众生,阿弥陀佛悲心绵绵,要度尽无遗。
2.深谷垂篮喻
也只有度尽阿鼻众生,才能度尽一切众生。比如百米崖谷,有人落在百米之底,有人在90米,有人在80米。如果岸上的人要用绳篮把落到崖谷下面的众生都救上来,首先就要考虑百米谷底的那些众生,如果他们能救得上来,那么落到90米、 80米、 70米的都能救得上来。
崖谷代表三界六道,岸上施救的人就是阿弥陀佛,绳篮就是六字名号, 100米深处就是阿鼻众生,罪业少一点的,依次堕在90米、 80米、 70米……阿弥陀佛既然要救度十方众生,要放这个篮子,首先考虑的是要达到100米深,他心里第一个目标首先就是罪业最深的人。十方众生虽然无量无边,但 是以那些可能造作五逆谤法罪而堕入地狱之底的众生作为他发愿的第一个救度目标,能够把这样的众生救得起来,十方众生通通能救得起来了。
“如来智愿海,深广无涯底”,我们的罪业有多深,阿弥陀佛的慈悲誓愿就有多深,一直探到我们罪根的最深处。
念佛人,觉悟到自己是一个罪人,方能感受弥陀救度的安慰。若自以为贤善,则与弥陀救度难以相应。《大经》说 :“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我们先说明极乐世界是怎样的净土。
1.三身三土
佛有三身三土 :
① 法身佛,居法性土。法身无相,绝诸言说。
② 报身佛,居报土。菩萨因地誓愿修行圆满,果报成佛,万德庄严,称报身,也称真身。报身佛所居住的净土,叫作报土、真报土。
③ 化身佛,居化土。为应不同众生,从真身化现,称化身。化土有化净土,也有化秽土,娑婆世界是秽土。
诸佛净土,除了报净土,其他叫化净土,像天台说的凡圣同居土就属于化净土。
2.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报身报土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佛身、什么样的净土?在善导大师的时代,各宗各派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极乐世界是高妙的报土,但是凡夫不能往生;有人认同凡夫能往生,但认为凡夫往生的极乐世界是低等的化土。总之,都不认为凡夫可以往生报土。
而善导大师却说,《观经》九品皆是凡夫,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世界是报土。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中用“无为涅槃界”五个字说明极乐报土的景象。“无为”就是远离造作,不衰不变,不可能有成住坏空、生老病死,是法性本身的境界,所以叫“无为”;“涅槃”是不生不灭,就是佛本身所证悟的境界,所以佛就叫“证大涅槃”;“涅槃界”就是佛本身的境界。
1.凡夫如何入报土
报土的高妙境界,说凡夫能往生,这在通途教理是讲不通的。所以善导大师设了以下问题。
问曰 :
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报身证满法性,“报”与“法”是能证与所证,所以合称“报法”。既然说彼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国土是报土,报身法身的境界非常高超、微妙,连阿罗汉、贤位菩萨都够不着,一定要登地以上的大菩萨才能到,罪业深重的凡夫怎么能往生报土呢?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教理就讲不通。
2.托佛愿强缘
答曰 :
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其实是我们理解错误了。往生净土,不论众生有没有垢障。如果论众生的罪垢和业障,确实如我们所讲的,不可能往生。正是因为托了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作为增上强缘,致使凡夫人、天,与圣者声闻、缘觉、菩萨,这五乘众生平等往生弥陀报土。
如果论众生,都是罪垢、业障。这样论的话,没有一个能往生的。大家都在这里论 : 我有业障,我有罪垢,我不清净……阿弥陀佛不论这些。如果论这些,我们没有一个能往生。那论什么?论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靠佛力救度,所谓“正由托佛 愿”,托阿弥陀佛的愿力作为强缘,所以“五乘齐入”。
3.往生因缘
(1)因
佛法讲因缘,有因,有缘,因缘和合就能产生结果。单因单缘不能结果。
因是内因,也就是目标——愿生弥陀净土;缘是外缘,实现目标的外在条件,也就是方法。
因分为两种 : 有真,有假。
缘也分两种 : 有强,有弱。
因,有真有假。因如果是假的,缘无论再怎样强,都不能感果。如果不是真的愿意往生,只是做表面工作给别人看,阿弥陀佛再慈悲、再怎样要救度我们——缘再强,也不能往生。所以,因要真,真的愿生净土,真的愿意去,真的信顺——真信,真愿。
首先在我们内心检视 : 我是不是真的愿往生?
有的人,你看他好像晃晃悠悠的,其实他心里打定主意要去往生的,要往生的时候撒手就走。有的人天天喊口号,其实心里挂碍五欲六尘,挂碍家庭,真要走的时候,他又舍不得。真不真只有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外相看不出来。我们要来真的!
(2)缘
因有了,就看缘。真因遇强缘,感果一定;真因遇弱缘,感果不定。
往生,有两种缘 :
一种是靠我们自己修行种种有漏有为的善行功德,回向求愿往生。这个缘很弱,这叫弱缘、杂缘,往生不定,很危险。善导大师说“回生杂善恐力弱”。
另一种是靠阿弥陀佛的弘誓强愿,所谓“托佛愿以作强缘”,决定可以往生。
这就很明显了 : 有真因,遇强缘,往生易如反掌。
怎样乘托佛愿强缘呢?善导大师在《法事赞》中的这首偈语说得很清楚 :
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很明显 :“念弥陀专复专”就是乘阿弥陀佛的弘愿为强缘,这样必得往生。
4.五乘齐入
“五乘齐入”非常广泛,上到等觉菩萨,下到五逆凡夫,“齐”是平等,平等往生到弥陀报土。
“齐”有两种 : 一是下齐上,二是上齐下。
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人、天凡夫为下,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人为上。
乘托阿弥陀佛的弘誓强缘,下劣凡夫和上位菩萨平等往生弥陀报土,这叫下齐上。一旦到达弥陀报土,就是佛的境界,这就叫“齐”。
按照通途教理,登地以上的菩萨可以随意往生十方报土。可是,阿弥陀佛的报土超越十方诸佛报土,是最殊胜的报土,上位菩萨想往生,也要同下等凡夫一样乘托阿弥陀佛的愿力强缘,这叫上齐下。
1.国王召见喻
老百姓要去觐见国王,以老百姓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能见到国王,都是因为有国王的召见。
我们就好比乡下老百姓,阿弥陀佛就好比国王一样。如果以我们本身的力量,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只要能往生,就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所以,善导大师说 :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善导大师作出这样的解释,让我们知道 : 往生净土,全靠佛愿力,不靠凡夫的修行力,我们自己没有力量。
我们往往会觉得罪业轻一点、功德多一点就能往生,不然不能往生,这是虚妄的想法。
往生极乐世界,大菩萨和小凡夫是平等往生的,都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
既然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没有差别。
2.远途乘车喻
就好比从长春到乌鲁木齐,这么远的距离,如果靠我们走路,那就不能论了!靠走路很难到达。如果坐车,跛脚老太婆和马拉松冠军平等到达,因为都是靠车的力量,所以不论。因为往生的目标太高远了,从众生这边没法论。
3.乘船过海喻
再比如乘船过海。要论,只论乘船,不论我们自己的游泳本领,因为海太宽了,我们不可能跳下去游过海,不论这一点。而我们渡过生死海,到达极乐界,比世间过海还要困难。所以,如果想渡过生死海,只论乘坐弥陀愿船,不论凡夫有为造作。
如果想飞天,只论坐飞机,不论我们自己挥动双臂。想在天上飞,论我们的双臂,这个不可论,因为我们没有这个力量。
往生到那么高妙的极乐报土,要论,只论阿弥陀佛,不能论我们凡夫。要看,就看阿弥陀佛,他有没有这个愿力,他有没有成佛。
我们往往会把眼光收回来看,都在凡夫这边论,这是错误的。
4.无眼无腿喻
没有腿的人,就不能论他走路,他要出门,就要坐车;没有眼睛的人,就不能论他自己看,他要出门,就要人家牵着。我们在佛法修行当中,等于是没有眼、 没有腿的人。为什么说没有眼?因为我们不能明了大乘佛法的甚深义理,两眼漆黑。为什么说没有腿呢?因为靠我们自己修行,持戒无力,禅定无力,没有开发智 慧,戒定慧三学不能成就,就好像没有腿一样,不能走路。
这样,就不能论我们自己修行。
要论,只论阿弥陀佛的接引。
5.溺水施救喻
也好比一个人掉到水里快要淹死了,我们不能要求他这样划动手臂,那样划动手臂……就不能论他的游泳技术了。要论,只论怎样把他救起来。
我们在三界生死苦海当中沉浮,如果想要出离,只论是否有人来救。如果没人来救,我们就只有堕落下去。
所以,若论,只论阿弥陀佛,不论其他。
6.重石过海喻
印光大师有一个比喻,很有启发意义。他说 : 沙子虽轻,如果把它放到水里,它会直沉水底。石头虽重,如果把它放到船上,就可以运达彼岸。
沙子也好,石头也好,是沉水还是到彼岸,跟它们本身的重量没有关系。不因为轻就可以自己漂起来,也不因为重就一定会沉到水底,就看它们是不是乘船。如果乘船,大石头和小沙子都可以到彼岸。
我们也是一样。我们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和我们的业力大小、罪障深浅没有关系。哪怕只有头发丝那么一点点业障,若不靠弥陀愿船,也会沉到生死海底;虽然业障有千万斤巨石这么重,也不能说一定会堕落,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极乐。
沙子虽轻,如果不乘船,就不能自己浮起来。这就代表一个人虽然有修行,如果没有业尽情空,不靠阿弥陀佛就不能了生脱死。
石头虽重,如果乘船,就可以到彼岸。这就代表凡夫虽然业障重,如果念南无阿弥陀佛,乘上弥陀愿船,就不会堕落三恶道,还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成佛。
这个比喻是很巧妙的。石头和沙子是不是沉入水底,和它们本身的重量没有关系;我们凡夫是不是堕落三恶道,和我们本身的业力大小没有关系,就看我们是不是乘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乘上弥陀愿力,业力再重,也可以往生;不乘弥陀愿力,罪障再轻,也要轮回三界。
这段文是说明 : 往生极乐报土,只论弥陀愿力,不论凡夫业障。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要一边念佛一边悲叹自己罪障重,心不清净,怕这样不能往生。是否往生只看阿弥陀佛的誓愿!所谓“不论凡夫,只论弥陀”。
7.暗屋阳光喻
往生报土,“不论凡夫,只论弥陀”。为什么不论凡夫呢?因为凡夫下劣不可论。比如要想让千年黑暗的房间一片通明,必须靠阳光照耀,房子自己的体性黑 暗,生不出光来。我们可以让树叶浮在水面上,这个可以论,石头就不能说让它自己浮上来,因为它的体性就是下沉。想让石头不沉,只有乘船。
凡夫体性黑暗、堕落,必须靠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照破黑暗,必须靠阿弥陀佛的弘誓愿力往生净土。
凡夫这一边不可论。
8.跳高跳远喻
同时,也是因为我们的目标太高远——目标高远不可论。因为以凡夫来讲,如果论的话,顶多可以论我们修行五戒十善,将来感得人天果报,而道绰大师说这样的人现在都很少了 : 持得者甚稀。我们凡夫的本性是堕落的,能够得到人天果报就不容易了。
然而,人天果报很低劣,相对于出三界,差得太远;相对于到弥陀的报土,那就更加遥不可及了。比如遇到路障,一尺高,可以考虑迈步跨过去;如果一丈 高,就不敢论跨过去了;如果目标更高,比如到月亮上去,那必须靠宇宙飞船才可以,不可能论大家跳高,看谁能跳到月亮上去,因为不是同一种境界,跳得再高, 顶多一米两米,月亮太高了,所以,目标太高,不能论我们跳高。如果渡海,不可以论我们跳得多远。海这么宽,我们能跳过去吗?我们能跳两丈就不得了了。太远 了,就不论跳远;太高了,也不论跳高。如果要过海,一定要坐船;如果要登月,一定要坐飞船。
作为凡夫,我们的修行力量最多好比跳高一米两米而已,如果想到弥陀报土,就像到月亮上一样,那根本不可以讨论;如果论我们的修行,顶多是过一尺两尺的小沟,如果要广渡生死大海,依我们的修持力量,完全不够。所以,一切不从凡夫这边论,目标高远不可论。
这就是“不论凡夫,只论弥陀”。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并不是成佛之后随意而为,而是成佛之前就已设定好了。阿弥陀佛一旦成佛,即顺应因地本愿自自然然度众生。众生若能顺应阿弥陀佛的因地本愿,自然都可以得度。
《观经》说,阿弥陀佛举身放无量光明 :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善导大师解释说 :
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唯”是唯一、专门,“摄”是摄取、救度,唯一摄取、救度念佛的众生。
经文中没有这个“唯”字,没有说“唯摄取念佛”,但是意思就是如此。善导大师作为弥陀示现的身份,让我们明了弥陀的本愿,让我们选入专修念佛,所以把这段经文的意思特别明显地说出来,加了一个“唯”字,“唯摄念佛”。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中解释说 :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阿弥陀佛有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这些光明起什么作用呢?“唯观念佛众生”,唯独观察、寻找念佛众生而摄取不舍,所以他才叫阿弥陀。如果不是“唯 摄念佛众生”,他就不叫阿弥陀。如果我们念佛,阿弥陀佛的光明不摄取我们,他就不叫阿弥陀佛;如果不念佛,却能得到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那也不叫阿弥陀 佛。所以,阿弥陀佛摄取、救度我们,不是观别的,唯观我们是不是念佛,不观我们罪业深浅,也不观我们智慧高低,也不观我们功德大小,他唯观我们是否念佛,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不论罪业大、罪业小,出家、在家,功德深、功德浅,智慧、愚痴,谁都可以念佛,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念佛众生。
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中讲得更加明了,将专修念佛和杂行的人两者比较,说明 :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这段文讲得很清楚 : 只要是专念阿弥陀佛的众生,不论原来是什么身份,不论原来造过什么罪业,不论识字不识字,不论会不会诵经,这一切都不论,只要你回心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叫“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
“彼佛心光” : 阿弥陀佛的心地光明。
“常照是人” : 日夜不间断地照耀你。
“摄护不舍” : 救度你,保护你,不舍弃你;白天、晚上,今天、明天,一直到临终,永不舍离,一直摄护你到极乐世界。这是念佛所能得到的利益。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总”是一切、通通,“总不论”,通通不论。不论哪些呢?杂行杂修的人,彼佛心光不摄取。
杂行杂修跟专修念佛,哪一个难?杂行杂修难!要诵经的话,不识字就诵不了;没有时间,也诵不了;在大街上,环境不允许,也诵不了;生病在床,也诵不 了。所以,修行其他法门难。不仅难,俗话讲“吃力不讨好”,费了很大的劲,结果,佛的光明不照耀,不摄取,我们怎么去往生呢?往生怎么会有把握呢?
念佛法门很容易。病了,累了,躺在床上也可以念;在外地出差,在路上搭车、坐船、坐飞机,也可以念;上菜市场买菜,也可以念;在家里洗衣服,也是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也可以念;抹桌子扫地,也可以念……时处诸缘无障碍,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处所都可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此容 易,而又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
杂行杂修,修得又多,又累又忙,结果佛的光明没有摄取我们,我们靠自己奔到极乐世界,那就太困难了。
大家这里要明白,善导大师是弥陀示现,他讲的话就是阿弥陀佛亲自讲的,他不会随便乱讲。
善导大师类似的话太多了。《般舟赞》说 :
相好弥多八万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
唯觅念佛往生人。
“不为余缘光普照” :“为”就是目的,不是为了其他的缘、其他的目的而放普照的光明。阿弥陀佛放这些普照的光明,有他唯一的目的。什么目的呢?
“唯觅念佛往生人” : 唯独寻找念佛的人,摄取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比如说在黑暗的房间里,我们有一枚戒指突然掉了,不知道掉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个时候,我们会把电灯打开。电灯 一打开,房间都照亮了。但是,我们打开电灯,不是为了照桌椅、照板凳,我们是为了照戒指,是不是?开灯是有目的的,要找戒指。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普照十方 世界,他是有目的的,他是来寻找念佛的人。你念佛了,就摄取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一一光明相续照,
照觅念佛往生人,
欲比十方诸佛国,
极乐安身实是精。
“觅”是找,仔细地找,找不到就誓不罢休,就像独生儿子丢掉了一样,到处找,向着四方去喊 : 我的儿啊,你在哪里?虽然四面八方地喊,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儿子。一旦儿子答应“我在这里”,就找到了。
阿弥陀佛的光明向十方世界普照,他在呼唤我们。佛的光明,就是佛的名号,就是佛的心愿。他呼唤十方众生 : 称念我的名号,回归我的净土。我们答应 : 阿弥陀佛!我在这里受苦,我要回极乐啊!这样他就找到我们了,这就叫“照觅念佛往生人”。
“欲比十方诸佛国,极乐安身实是精” : 如果极乐国土和十方诸佛的国土相比,极乐世界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才是我们往生的处所。“精”就是精华,是十方国土当中的精华;同时,也是我们能够往生的地方,这样才能安身。
下面还有一首偈语,出自《往生礼赞》 :
弥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
当知本愿最为强。
“唯有念佛蒙光摄” : 只有念佛的人蒙受阿弥陀佛光明的摄取、救度。为什么呢?
“当知本愿最为强” : 应当知道,专修念佛的人随顺了阿弥陀佛的本愿,乘弥陀本愿之强缘,蒙受阿弥陀佛心光常照不舍。
下面我们回答三个问题 :
(三)唯摄念佛之人,不摄杂行之人,是不是佛心不平等?
有三点 :
第一,念佛的人与阿弥陀佛有“亲、近、增上”三缘,所以佛光摄取;杂行之人没这三缘,所以不摄取。
第二,念佛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佛光摄取。
第三,念佛是自然法尔地蒙受弥陀光明摄取。
这是从“三缘意”“本愿意”“法尔意”三个角度来说明。
1.三缘意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自设问题 :
问曰 :
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
修诸行只要能回向,都可以往生。为什么佛光普照、只摄念佛的人呢?这有什么道理呢?
善导大师下面就回答 :
此有三义 :
一明“亲缘” :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 : 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三明“增上”缘 :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此有三义” : 从三点来说明。
“一明‘亲缘’ :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 第一,众生念佛和阿弥陀佛心心相忆,三业不离,如同母子,故说为“亲”。有此亲缘,所以蒙受阿弥陀佛的心光照耀摄取。杂行之人,口不常称佛,身不常礼佛, 心不常念佛,和阿弥陀佛疏而不亲,没有这种心心相忆、如同母子的亲缘,所以佛的心光不摄取。
“二明‘近缘’ : 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 专修念佛之人,阿弥陀佛时时应声现在目前,如形影相随,所以说“近”。有此近缘,所以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杂行之人和阿弥陀佛疏远,没有这种形影相随的近缘,所以佛的心光不摄取。
“三明‘增上’缘 :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 专修念佛的人,阿弥陀佛特别偏爱,特别加持,惠赐利益,所以说“增上”,有这种增上之缘,所以佛光摄取。有三种增上 : 第一,“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 除罪增上缘。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念念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第二,“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 见佛增上缘。第三,“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 往生无碍增上缘。一般人命终,种种邪魔业障一时并发,历劫冤亲债主前来障碍,会把他系缚在三界六道之中,不能出离;念佛人临终的时候有阿弥陀佛现前迎接, 邪魔潜踪,万障齐灭,即得往生。杂行之人没有这样的增上缘,所以佛光不照摄。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 最后善导大师作了一个总结——除了念佛之外,其他种种修行虽说也是善行,但是,如果跟念佛比,“全非比较”。因为念佛有亲缘、近缘和增上缘,其他种种修行 没有这三缘,所以杂行和念佛全非比较,阿弥陀佛的光明也不照耀摄取。
用现代话讲,缘就是缘分、关系。专修念佛的人与阿弥陀佛的缘分好,关系亲,关系近,关系增上,关系特别,所以阿弥陀佛光明摄取;杂行之人与阿弥陀佛关系疏,关系远,关系不增上,所以佛光不摄取。
2.本愿意
从本愿的角度 :
唯有念佛蒙光摄,
当知本愿最为强。
应当知道 : 这是因为阿弥陀佛本愿的缘故。也就是说,称念弥陀名号,随顺了阿弥陀佛的本愿;既然随顺了阿弥陀佛因地的本愿,果上的光明就来摄取,因为他发的愿是 : 称我名号的人,如果不往生,我就不成佛!成了佛之后,成为无量光明和无量寿命的佛,无量光明和无量寿命的一切德能收摄在六字名号里面,这样,我们称念南无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果上的光明自然就摄取因地誓愿所选取的“称我名号的人”,因果不虚,由因感果,果来应因。
阿弥陀佛因地的誓愿没有选取杂行作为往生的行法。我们如果不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就与阿弥陀佛因地的本愿不相应。本愿就是佛的本心,跟佛的本心不相应,佛的心光就不会照耀摄取。
3.法尔意
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光明。名号为体,光明为用,是一体的。我们称念弥陀名号,光明自然照耀摄取,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善导大师解释为“光明名号” :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
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光明和名号是一体的。念佛发出的声音,就叫作名号;从照摄的角度来说,名号就是佛的光明,所以叫作“光明名号”。就像雷和电,从声音来讲,就叫作 雷,雷声隆隆;从光明来讲,就叫作电,电光闪闪。其实,雷和电是一件事情。名号本身就是光。善导大师每念一声佛,就能放一道光。我们凡夫念佛也有光,不过 我们没有三昧定力,不能让人家看见,其实是有光的。
有位法师在美国讲法,有一天,他在讲念佛,下座之后,就有一个美国人来说 :我也想皈依佛教,我也想学佛。原来他是学神通的,他看见以虔诚心念佛的人,只要念佛,就有很大的光出来。光有多大呢?他说大到好像能把整个地球包起来; 不诚心念佛的人也有光,不过很小,就像很微弱的灯光,噗一下,噗一下,就没有了。所谓“念佛放光”,大家愿意放放光,那就念佛。
这也是因为六字名号本身就是阿弥陀佛的光明之体,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自然感应道交,佛光来摄取,毫无疑问 : 这叫“法尔自然”。
为什么佛光不摄取杂行之人呢?杂行之人跟阿弥陀佛没有亲缘、近缘、增上缘,所以不摄取;杂行之人不随顺阿弥陀佛因地的本愿,所以佛的心光不摄取;同时,杂行之人的行体不是名号本身,与阿弥陀佛名号之间没有自然法尔感应道交的关系,所以光明不摄取。
有人说 :“阿弥陀佛光明只摄取念佛的人,那不是不慈悲吗?应该杂行的人也摄取才慈悲呀!”
这样的说法,一是不符合道理,二是不符合事实。
1.道理
第一点,怎么说不合道理呢?因为佛度众生是根据誓愿而来的,不能偏离弥陀誓愿另外强行要求。比如说现在家家户户都用自来水。自来水公司首先将管道铺设到每一家,如果你要用水,一定要在铺设的管道上打开水龙头,水才能流得出来。不能强行在管道之外另外要求出水。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是根据第十八愿“十方众生,称念我的名号,往生我的净土”,以六字名号来救度十方众生。那我们念佛,就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如果在六字名号之外强求佛的光明摄取我们,这样就不符合因果道理,不符合果上正觉与因地誓愿自然相顺的法则,这是非理的责难。
同时,阿弥陀佛正是要大慈大悲救度每一个众生,所以他才发了这个称名往生的本愿,光明摄取念佛之人。因为念佛简单易行,任何人都可以念佛。只要你来念佛,就被阿弥陀佛的光明所摄取。
之所以唯摄念佛,之所以发这么一个本愿,是让我们众生心中有个固定的目标。同时,称名容易,用这个法门,阿弥陀佛可以普救一切众生。大家都做得到, 他才慈悲。如果用诵经的法门作为往生行法,那很多人不会诵经,这样就不慈悲了。所以,念佛法门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做到,阿弥陀佛的光明就照耀摄取,这是让 我们的心有一个确定的目标,然后让我们人人可行,就人人蒙受阿弥陀佛光明的摄取,以此显示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
2.事实
以名号作为阿弥陀佛因地发愿救度众生的方法,是彻底究竟的慈悲,因为六字名号包含了阿弥陀佛因地到果上的一切功德。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不能给我们 一个半成品,或者给我们一个不怎么殊胜的功德,而是把他最殊胜、最究竟、最圆满的功德放在名号里面给我们,这才体现了佛最彻底、最究竟的慈悲。如果用其他 方法的话,就没有这样的功效和利益。所以,从这一点讲,是万不漏一、平等普摄的慈悲!
好比船长驾船来救人,他来救度所有人,只要大家愿意上船,就可以得救。他这样喊,两种理解都正确 : 第一种,船长是来救所有的人。第二种,船长只救愿意上船的人。“救所有的人”,这是他的本心;“只救上船的人”,这是自然法则。但是,都是喊我们上船,我 们明明可以上船却不上船,还说不上船的就不救,是船长不慈悲。这种说法不符合事实!
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船。“我这六字名号大愿船开来了,是要救度所有的众生”,这是一种说法;“我只救度称念我名号的人,光明唯摄念佛人,渡过生死海”,其实这两句话并不矛盾。“救度所有的人”是他的本心;“只救度上船的人”是自然法则。
随顺船长的呼唤,接受他的邀请,接受他的好意,来上他的船,就可以离开险境。我们所有众生,信顺弥陀的救度,专称弥陀的名号,就等于乘上弥陀的六字名号大愿船,就可以安然渡过生死海。
下面总结说明 :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超过万善万行。
法无高下,应机则妙;药无贵贱,对症则良。为什么讲“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呢?就往生极乐世界来说,没有任何行法能超过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行,所以说“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下面列有二十九个小标题,我先把这些小标题简单地说明一下。正式讲解的时候,会引用经文证明。
第一,“念佛大利无上”。念佛得成佛大利,其他修行得小利。念佛功德无上,余行功德有上,所以称名超过余行。
第二,“念佛福善无边”。念佛的善根和福德无量无边。凡夫所作的有漏有为的其他行法,福善有限,所以念佛超越众行。
第三,“念佛福善同佛”。念佛,福德、善根与佛平等,所以念佛超越余行。
第四,“念佛总包万德”。阿弥陀佛名号是万德洪名,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所有的万德万行都包揽无余,所以念佛超越余行。
第五,“念佛圆超万法”。念佛法门虽是万法之一,但是圆收、圆超一切法门。
第六,“念佛疾超速证”。其他法门都要累劫修行,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念佛法门,即使是五逆十恶的罪业凡夫,当下一念就能疾超速证,而且往生到弥陀报土,所以念佛超越余行。
第七,“念佛最尊第一”。这是善导大师用偈语来说明的,“念佛一行最为尊”。
第八,“念佛直入报土”。杂行杂修胎生到莲花中,五百岁不见诸佛,所以念佛超越余行。
第九,“念佛直取佛果”。念佛不光到报土去,而且直接证取佛果,因为净土念佛法门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其他法门从因向果,这个不可为比,所以念佛超越余行。
第十,“念佛成佛有余”。这是印光大师所说的,念佛不仅成佛,还有多余。其他法门就没有这么殊胜,所以说念佛超越余行。
第十一,“念佛是实相行”。所谓“修实相行”,就是能够证悟诸法实相,能够入实相之理,不修而修,修而无修,这叫“实相行”。以凡夫来讲,要修实相 行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做不到,我们都是有相凡夫。但是,我们如果念佛,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实相行。凡夫能修的实相行,除了念佛法门之外,再没有了。 如果修其他法门,对于我们这样的凡夫来讲,都成为有为有漏的造作,不成为实相真实功德。以此之故,念佛超越余行。
第十二,“念佛是本愿行”。念佛为什么超越其他的行持呢?原因在哪里呢?其他的修行法门虽然殊胜,虽然高贵,但不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所选择的众 生往生的方法;而念佛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所特别选择作为众生往生净土的方法。其他法门再殊胜,弥陀没有选择,没有作为本愿。而念佛是弥陀本愿行,蒙受阿弥 陀佛愿力的加持。你就是能开悟,你就是戒定慧三学都能够圆满具足,都没法跟念佛相比。为什么?那是众生自力,没有弥陀愿力,不是弥陀本愿行,所以念佛超越 余行。
第十三,“念佛是正定业”。因为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所选择之行,念佛就决定往生,百分之百,千分之千,万分之万,没有一个遗漏,决定往生;而其他行业,往生不定,所以念佛超越余行。
第十四,“念佛万修万人去”。其他法门,修行杂行求往生的人,“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而念佛是万修万人去,所以念佛超越余行。
第十五,“念佛佛光摄取”。念佛不仅容易,不仅简单,而且还有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而其他修行不仅难,而且佛光不摄取。如果佛光不摄取,你再殊胜,往生也未必有把握呢!所以念佛超过余行。
想晒太阳,还要动动脚,到屋外去,让太阳照到。如果想让阿弥陀佛的光明照耀自己,连脚都不用动,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佛光当下就照到我们头顶上了, 最简单,最容易。想被阿弥陀佛光明摄取,只要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在这里念佛,佛光就在这里照你;你出差到美国了,在那里念佛,佛 光就在那里照你;你在飞机上念佛,佛光在飞机上照着你!就像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他跳到哪里,灯光就跟到哪里。我们念佛也一样,我们无论走到什么地 方,阿弥陀佛的光都在我们头顶上。我们在讲堂里念佛,佛光就到讲堂来照我们。法会一散,大家走出去,在路上念着佛,那佛光就分开在每个人头顶照着,摄取不 舍;其他法门就没这样的利益,所以念佛超过余行。
第十六,“念佛与佛一体”。念佛的人,被阿弥陀佛光明照耀,摄取不舍,我心中有佛,佛心中有我 : 我们念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中就有阿弥陀佛了——我心中有佛;佛的心光遍十方法界,现在照耀摄取我们——佛心中有我,这样,佛和我彼此不分开, 一体,所以讲“三业不相舍离”。杂行的人修行别的法门求往生,跟阿弥陀佛的心光相背,疏远,所以念佛超过余行。
第十七,“念佛诸佛证诚”。“证诚”就是诸佛来证明 :“你念佛,我来证明你,肯定往生。”而念佛之外其他法门回向求往生,诸佛就把嘴巴闭上,没有出广长舌相证明,所以念佛胜过余行。
第十八,“念佛诸佛护念”。诸佛不仅来证诚,他们也来保护我们,忆念我们。怎么“护念”呢?一是护念我们的信心,让我们心中相信往生决定;二是护念我们不被业缘、杂缘所动乱。
第十九,“念佛二圣为友”。“二圣”就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我们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如影随形,自然来保护我们,做 我们的好朋友。杂修杂行的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就不来做他的朋友。国王出发了,大臣就随从。念佛,阿弥陀佛就来照耀摄取我们,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 萨都来保护我们,所以念佛超过余行。
第二十,“念佛菩萨相随”。不仅有观音、势至两尊大菩萨作为我们的善友、善知识,而且还有二十五位菩萨、无量无边清净大海众菩萨,都如影随形地跟在 我们后面。念佛人,身后有众多菩萨浩浩荡荡跟着,头顶上有十方诸佛团团围绕,正中有阿弥陀佛光明住顶,前后、左右,诸佛、诸菩萨、诸贤圣都来护念我们,无 上尊贵,光荣。
第二十一,“念佛天神拥护”。诸天、善神也不甘落后,因为我们很快要到西方成佛了,他们敬法重人,都来保护我们。
第二十二,“念佛者是芬陀利华”。这也是《观经》里讲的,释迦牟尼佛赞叹念佛人,“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第二十三,“念佛人中最上”。念佛人是人群里面最尊贵、最高上的。
第二十四,“念佛能灭重罪”。念佛,连五逆罪、谤法罪——最重的罪都能灭掉。其他法门,以凡夫修持,难灭轻罪,更不能灭谤法重罪;念佛不一样,所有重罪、轻罪通通灭除,所以念佛超过余行。
第二十五,“念佛自增多福”。念佛对现生也很有利益,虽不求福报,也自然增加种种现世福报,家门兴泰,身体平安,子女贤孝……所谓“自增多福”。其他法门,只有修这种法感得这种果的功能;可是念佛呢,如同太阳催生万物一样,催生一切善根。
第二十六,“念佛国泰民安”。念佛不仅我们自己有好处,而且整个家庭都蒙受阿弥陀佛的佛光摄护,一人念佛,一家蒙福;不仅一家得到好处,而且国家安宁、世界和平。
前面二十六条,都是指念佛的殊胜利益。下面三条,说明念佛不仅殊胜,还很容易。如果很难,也就不殊胜了。
第二十七,“念佛不受时限”。念佛没有时间的限制,其他法门就有时间限制。
第二十八,“念佛不受机限”。念佛不受根机的限制,任何根机都可以修,都可以往生;其他法门有根机的限制,善机能修,恶机不能修;上根能修,下根不能修;智者能修,愚者不能修。
第二十九,“念佛不受缘限”。念佛没有任何因缘、场所的忌讳。如果修行圣道法门,往往会有忌讳,稍有不慎还要招罪。但是,如果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任何状况下不会招罪,没有忌嫌,有百利而无一害。
“一切不如念佛”,这是总结论。
下面引用经文祖语说明“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无量寿经》“流通分”中释迦牟尼佛付嘱弥勒菩萨 :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说得很明白 : 有人听闻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能起“欢喜踊跃”之心,“乃至一念”——称念此名号,释迦牟尼佛就告诉弥勒菩萨 :你应当知道,此人为得大利,具足无上功德。
《无量寿经》所说的“大利”是什么利益呢?就是往生成佛的利益。
在大乘佛法当中,利益有大有小,而以成佛作为利益当中最殊胜、最大的利益;功德也有深有浅,菩萨的功德都是有上的,上面还有佛的功德,佛的功德称为“无上功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具足佛的功德,故说“无上功德”。
如果修持其他法门,对于我们这样的罪障凡夫来说,不要说成佛,出离三界都不可能。即使出离三界了,相对于成佛的果报来说,仍是小利。何况我们顶多得到一些人天的福乐,都是有上小利。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三辈文”中除了讲念佛之外,也讲到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舍家弃欲、行作沙门、散华烧香、供养三宝、多少修善这些行持方 法。释迦牟尼佛虽然讲了念佛和诸行,但是,到最后“流通分”只付嘱念佛,只赞叹念佛,称之为“大利、无上功德”,这说明其他行法虽然有功德,虽然有利益, 但是与念佛相比较,都是小利有上,唯有念佛大利无上。
经言 :
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如果有人把天下所有的宝藏,金银、琉璃、珍珠、玛瑙……拿来供养佛,供养菩萨、缘觉、声闻,这样,他得到的福报非常多。但是,比较起来,不如劝人家 念佛一声——你如果劝人家念一声阿弥陀佛,福报超过拿天下七宝来供养佛菩萨!因为念这句阿弥陀佛,能让人究竟种善根,乃至究竟成佛。我们虽然用天下所有七 宝来供养佛菩萨,所得福德很多,但是仍然是有量的、有尽的;而成佛是无量的、无尽的。
《涅槃经》里有这样一段经文 :
佛告大王 :
假令开大库藏,
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
不如有人,称佛一口,
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往往有人觉得 : 专念一句佛号,太简单了吧,功德太少了吧。
对比经文,我们不是国王,我们是小老百姓;布施也没有连续一个月,只是偶尔;也不是布施一切众生,而是少少地做一点点功德,这样自己都觉得比念佛超 胜了。佛在这里说 : 国家的库藏,一个月之内,“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这是佛金口所说,大家要信顺。
《增一阿含经》说 :
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若有称佛名号,如搆 牛乳顷,功德过上,不可思议。
“阎浮提”就是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四事”就是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就是生活必需品。所有一切众生都由你来提供一切生活必需品。如果有人称佛的名号,哪怕只有挤牛奶那么短的时间,所得的功德,超过上述功德不可思议倍。
在《大智度论》里,龙树菩萨打比喻说 :
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奉施于佛。
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
“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 : 大家会算账的,一天走一千里,十天就是一万里,一百天十万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多少里呀?三十六万五千里,这个人行一千年,大约相当于绕地球一千亿圈。
“满中七宝,奉施于佛” : 他每日能行千里、满一千年,所走过的路程,地上全是七宝,把这些拿来供佛——不是供凡夫,也不是供阿罗汉,也不是供菩萨,乃是供圆满正觉的佛陀。这样的功德,可以说不可思议、无量无边。
“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 : 但是,一千年、每天走一千里、地上都是七宝,以此供养佛的福德,比不上在后恶世一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前面是指现生用那么多的上好七宝,当面虔心供佛。其后恶世,众生习性转恶,恶业增盛,虽说念佛也不过散心随口称念,一般人都觉得远远比不上前面七宝供佛的功德,可是佛说相反。
各位福德很大!往生西方够条件了!虽然我们自己功德很少,但这句名号里包含一切善根功德。
这都是佛以我们能够理解的来比喻,其实这些还不足以比喻。
莲池大师说 :
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佛在《阿弥陀经》里说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对这句经文,也有人错解了,以为念佛是少善根福德,“你光念佛,是少善根福德;还要再修持别的法门,作为多善根福德”。以凡夫有漏造作凌驾于弥陀名号功德之上,这是不知道佛法虚实,也不知道功德大小。
这几段经文让我们明了 : 唯有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才是真正的多善根、多福德,才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因为这句名号所含的福德是没有限量的,像虚空一样。其他行法的福德虽然 多,像山那么多,像大海那么多,但是这都可以形容,都可以限量。山虽高,海虽阔,和虚空相比,不可为比。而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尽虚空,遍法界,所以是 最殊胜的,一切的善根福德包含在内,而且是无漏、清净的,决定让我们离生死、证涅槃,这是不可相比的。
我们念佛不要抱卑下想,觉得“我念这句名号怕不够吧”——足矣!
下面是蕅益大师的一段法语。念佛的善根福德有多大呢?跟佛平等。而佛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也得这么多善根福德。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
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
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
《阿弥陀经》说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为因,福德为缘,叫“善根福德因缘”。蕅益大师说 : 往生西方净土,阿罗汉的善根都不够,因为阿罗汉没有发广大菩提心,这样,他的因就不足;菩萨发了广大菩提心,善根厚,可是福德还不够,还没圆满;只有阿弥 陀佛,因地法藏比丘的时候以四十八大愿回向给我们众生,我们顺佛的愿望念佛往生净土,这样就是佛的愿成为我们的愿——佛愿我们去往生,我们愿意去往生。我 们能够发起这样的愿生心,起这样的因——这个因,不是我们五浊凡夫自己能够生出来的,是阿弥陀佛大愿回向给我们的,让我们有这个愿生净土的因心,所以说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
成语说“推心置腹”,佛恳切地呼唤我们、劝导我们说 : 十方轮回三界、沉没六道的苦恼众生,你们要往生我的净土,你们不要埋没在五欲六尘当中!反反复复地劝导我们。我们终于愿意去往生了。我们愿意去往生的这个 心,完全是佛心来到我们心中,因此称为“清净愿往生心”,也称为往生净土的决定心,这是佛的大愿成为我们众生的“多善根”。
那“多福德”呢,是阿弥陀佛的“大行”,就是《无量寿经》里所说的法藏比丘在兆载永劫之间为一切众生清净修持六波罗蜜,无起无作,修行种种清净功 德,圆满成就,一切功德回施给我们众生,作为我们的福德。佛因中大愿的善根、大行的福德,都收到果上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中。这样,因缘和合,必生净 土。
一般以为,往生净土,佛的本愿力为外缘,可是因还要靠我们自己来种。依蕅益大师的解释,凡夫往生净土的因与缘,都来自阿弥陀佛名号 : 这与善导大师的“六字释”是一样的。
我们称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法藏比丘因中的誓愿、万行的功德,都含在这句名号当中。比如世间的帝王,他有一个帝号。这个帝号中包含着什么呢?包含 他一统天下的愿心,也包含他南征北战的功绩。所以,帝号得来不易,所有的文治武功都含在帝号当中。阿弥陀佛过去兆载永劫的修行,破除一切魔障,斩除一切烦 恼,为众生修持一切功德,能够偿还众生一切业债,因圆果满,自致成佛,号阿弥陀佛。他所有的功德都浓缩在六字名号之内,六字名号包含一切。
世间帝王,他成了帝王,也不过是拥有一个帝号而已。虽然人还是那个人,但是他因为有这样的实德,有这样的帝号,就有号令天下的实际权威。阿弥陀佛成 佛了,他有这样的真实功德,才称为无量光、无量寿,才称为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就包含了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他因地的愿和行都包含在果上的名号当中。
阿弥陀佛把这句名号回施给我们,我们来称念,念念之间,佛的功德就成为我们的功德。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每一声、每一声,都具足多善根福德,所以必得往生 : 这个解释和善导大师的解释异曲同工。
念佛包含一切功德。我们常说六字名号是“万德洪名”,“万”是指一切,如“万众一心”,不是说只有一万个人,而是包含所有人在内。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有一段文 :
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
“阿弥陀”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
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而说偈曰 :
阿字十方三世佛,
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
三字之中是具足。
“阿弥陀”三个字,所有一切诸佛,一切菩萨、阿罗汉、辟支佛功德,一切经法,一切神咒陀罗尼,种种修持、无量行法功德通通包括在内。
宋朝的用钦法师说 :
今若以我心口,称念一佛嘉号,
则从因至果,
无量功德,无不具足。
从法藏比丘因地所修持,直到阿弥陀佛果上正觉,从因到果所有一切修持功德,只要我们用心口来称念佛号,当下圆满具备。
莲池大师说 :
极乐依正,言佛便周。
佛功德海,亦言名便周。
一切功德,言佛便周。
弥陀万德之名 :
无一愿不包罗,
无一行不体备,
无一佛不贯彻。
弥陀乃万德名号,
一名才举,万德齐圆。
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
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
“极乐依正” : 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广大无边,像《观经》里讲的宝树、宝池、宝楼……种种的依报,是清净无漏的境界。还有正报庄严 : 诸大菩萨,清净大海众。《往生论》里讲种种庄严,共有二十九种。
“言佛便周” : 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周”是全部都包括了,极乐世界也在这里面,观音、势至也在这里面,清净大海众也在这里面,七宝池、八功德水也在这里面……都在六 个字里面。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等于把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世界,一称名号,就移到我们眼前,当下诸大菩萨也都来了。
“佛功德海,亦言名便周” : 佛的功德广大,无量无边,像大海一样广无边、深无底。这样的功德,我们怎样获得呢?“言名便周”!虽然佛的功德广大无边,但只要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一出口,佛的功德就包含无余了。
一名才举,万德齐圆。
所有一切功德,只要讲到阿弥陀佛,就完全包含了,没有欠缺。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无量无边,以释迦牟尼佛的辩才,昼夜宣说,一劫也讲不完。但是,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完全包括了!所以讲“言佛便周”。
“弥陀万德之名” : 名,往往能够含摄它所具备的义理。就像我们中国,国土面积很大,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但是,你只要讲“中国”就可以了,中国的一切通通包含在内了,不需要一个省一个省去量。
“无一愿不包罗” : 阿弥陀佛的万德名号,没有一愿不包含在内,阿弥陀佛自己的四十八愿也好,其他诸佛无量无边的誓愿也好,通通包含在这句名号里面。
有人说只念南无阿弥陀佛怎么能往生?不念四十八愿怎么可以?这就错误理解了。四十八愿在哪里?四十八愿在六字名号里!念了“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 四十八愿就有了,所以说“无一愿不包罗”。即使四十八愿你一个字也不认识,一条愿也不会背,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也不会有一条愿不兑现。
“无一行不体备” :“体备”就是当体具备。六字名号本身具备了法藏比丘因地所修的六度万行,没有一样缺少。法藏比丘的万行,我们当体具备!当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时,法藏比丘的殊胜之行我们就全部获得了,这叫“无一行不体备”。
“无一佛不贯彻” : 当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所有诸佛都已经念遍了,贯彻了,通达了。一切诸佛的功德,也都含摄在六字名号当中。我们只要称念弥陀一佛,等于念遍了诸佛;我们只要往生弥陀净土一土,就可以遍至十方净土,所以是以阿弥陀佛一佛,贯彻诸佛。
“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 : 南无阿弥陀佛是万德名号,这句名号才唱出来,所有的一切功德当下具足圆满。
“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 : 我们才举出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切功德都具备在名号里面;专持这句名号,一切万行都统摄在持名一行当中,没有超过这之外的。“百”“众”代表一切 : 这是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里所作的解释。
蕅益大师说 :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
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阿弥陀佛具足万德,那是阿弥陀佛的,我们怎么获得阿弥陀佛的万德呢?只要称名!以名召德,以佛名召感佛德,不会有半点遗漏,通通包括在内。
佛名是一,如灯;佛德无量,如光。灯、光一体不离。灯到哪里,光就到哪里。光随灯走,德随名至。要想得到光,只要提着灯就全部得到了;要想获得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只要口称佛名,执持名号就可以了。
“圆”是圆满,“超”是超越。一切功德圆满收摄,同时超出,这叫“圆超”。念佛法门是一切法门的最高点,包含一切法门,超出一切法门,如泰山之巅,总含一切土石微尘,超出一切土石微尘。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里有一首偈语 :
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多闻、少解、福慧、禅念,种种法门,说之不尽,依法修持,都可以解脱生死轮回。但这些都是“随宜方便”,都比不上念佛往生——“无过念佛往西方”,没有超过念佛往生西方的,没有比这个法门更殊胜的。
为什么说“念佛往西方”超过种种法门呢?因为前面“多闻而得度”“少解证三明”“福慧双除障”“禅念坐思量”……这一切法门,如果不是上根利智,就修不来。
下面我们来看念佛法门的殊胜。
“上尽一形至十念” : 多到一辈子念佛,少到临终十念。
“三念五念佛来迎” : 未必要到十念,你如果没有十念的时间,念五念,念三念;如果三念念不到,念两念、念一念,佛也来迎,也往生。当然,这里是指临终之时,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往生;那我们平时念念念佛,佛念念来护念我们、光明摄取我们。
为什么念佛法门这么简单,三念五念佛都来迎呢?
“直为弥陀弘誓重” : 只是因为、单单因为、就是因为这一点——阿弥陀佛的弘誓愿力殷重不虚。
“致使凡夫念即生” : 所以使得凡夫众生念佛即得往生。当下念佛,当下获得往生的身份,“实时入必定”。不要等待明年,也不要等待下个月,也不要等待明天,甚至不要等待第二念。当念念佛,当念愿行具足,当念善根福德同佛无异,当念获得往生决定的身份。
元照律师讲 :
一乘极唱,终归咸指于乐邦;
万行圆修,最胜独推于果号。
“一乘”,就是一佛乘。一乘佛法到顶点、到极处的,叫“一乘极唱”。《华严经》称为“一乘极唱”,最后都指向求生西方净土。可见得,“一乘极唱”,往生西方才是极中之极。
“万行圆修” : 种种法门圆满修持。
“最胜独推于果号” : 如果求最殊胜的法门,唯独推举六字名号。持名是佛的果地法门,这个法门最殊胜,称为“万行圆修”,所以念佛法门超越余行。
蕅益大师说 :
持名一法,普被三根。
这个法门上中下三根普被,没有一个人被遗漏在外。下根之人固然得了便宜,上根之人也没有损失。大家都平等,提高到极乐报土成佛,成为佛的境界。
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
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
“事”是事相,“理”是理体。不能以理废事,也不能执事昧理。什么叫“以理废事”呢?偏执理性,废弃事修。比如说“自性即是弥陀,何必更见弥陀?唯 心就是净土,何必求生净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理上虽然如此,可是我们还没有证得。什么叫“执事昧理”呢?执著于事相,不能通达大乘佛法的至极妙 理。比如说有相修持,修福业,行布施,做人天善事,这些当然也是修善,但这只是事功,如果没有证悟空性,这些事功都还是有漏的。
“摄事理以无遗” : 念南无阿弥陀佛,理上六字名号是众生本有觉性、无量光寿,又是阿弥陀佛的实相圆满正觉;事上是凡夫口称,同时阿弥陀佛因地四十八大愿、兆载永劫的事修,都含摄在其中。有相事修、无相妙理通通包含,这叫“摄事理以无遗”。
“统宗教而无外” :“宗”是指禅宗,明心见性;“教”是指教下,穷诸大乘,大开圆解。
参禅研教的人往往看不起念佛,不知道只要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明心见性、大开圆解都不能超出六字名号之外!所谓“千悟万悟悟不到,就是一句佛名号”“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
什么叫“绝待圆融”呢?六字名号,持名一法,绝诸对待。比如有人说善人念佛能往生,恶人念佛恐怕不能往生,这样的想法就叫作“相待法”,相对而言, 善人才可以往生,恶人就不行了。可是念佛,这六字名号没有善恶分别,善人恶人念佛通通往生,这叫“绝待”。比如说“清净心可以往生;心有杂念,没有清净, 大概不能往生”,有清净,有染污,这是相待法门。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绝待圆融”,不论清净、染污,不简贫穷、富贵,不论有杂念、没杂念,不论出家、在家,不论有智、无智……念佛法门绝诸对待。凡夫 起分别心,起对待想,而六字名号就没有这些分别,所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绝待圆融,而非分别对待的法门,这才称为圆融无碍的法门。不然就是相待 法门了,就不是绝待法门了,就不圆融了。“你要修持到什么程度,你要成为什么样的身份,你要具足某种资格,这样才可以往生”,这叫相待、不圆融,就有众生 被遗漏在外。可是,这句六字名号“三根普被,绝待圆融”,任何人都可以念,只要念佛,决定往生,所以说不可思议。
“绝待”的另外一个含义是 : 虽然显现差别,但实际上仍然平等。如果不平等,有高有低,有美有丑,有上有下,这就不叫“绝待”了。
“圆收圆超一切法门” : 比如说我们原来念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现在我们来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是说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就遗漏在外了,不是!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 《地藏经》《普门品》……这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六字名号之内,没有损失;不仅没有损失,而且更高超,“圆收圆超一切法门”。
这么高超,但又这么容易,所以甚深难信,一般人就不敢相信了。
省庵大师说 :
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
一千七百公案,一刀斩断。
八万四千法门,六个字通通收尽了,无一遗漏在外。
“一千七百公案” : 禅宗公案让你这样参、那样参,说得缠缠绕绕,像葛藤一样。
“一刀斩断” : 不管你问什么公案,都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顿超十地。
这也是说念佛法门超胜,念佛法门圆超一切法门。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文说 :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即得往生”,“即”有两种 : 一种叫作“当下即”,一种叫作“异时即”。“异时即”就是 : 不是当下,但是将来可能。
这里讲念佛即得往生,是指我们真心发起,一念归命,念念不舍,当下就获得往生的身份,住于不退转地,所以是“当下即”。
龙树菩萨说 :
人能念是佛,
无量力功德,
实时入必定。
又说 :
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入必定”就是“住不退转”。这句六字名号,当下圆满具足我们往生的一切功德,是我们往生的法体,往生的根本依据。
六字名号本身,可以从两边来解读 : 从佛那一边来解读,就是阿弥陀佛的正觉果号;从我们众生这一边来解读,就是我们往生的证据。往生的功德都在六字名号之中,所以说当下即得往生。
《观经》说 :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心作佛”,心作佛,心当下就是佛 : 这也是即时。
莲池大师说 :
越三祇于一念,
齐诸圣于片言。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片言只语,一念之间,超越三大阿僧祇劫的苦行,与圣德菩萨功德齐等。三祇苦行,在于一念之间。你看,多快!速疾超证。
蕅益大师说 :
一念相应一念佛,
念念相应念念佛。
我们归投阿弥陀佛的誓愿海,“佛要救我,我让佛救”,这叫“一念相应”。
法藏比丘发愿救度我们,要用名号救度我们;我们称念他的名号让他救度,这叫“一念相应”。这一念相应,佛地的功德为我们所有,叫“一念相应一念佛”。
念念不舍,念念称名,即是“念念相应念念佛”,何愁不能成佛呢!
彻悟禅师也说 :
念佛时,即见佛时。
求生时,即往生时。
三际同时,更无前后。
善导大师说“亲缘、近缘、增上缘” :
众生愿见佛,
佛即应念现在目前。
我们虽然肉眼没有看见,心眼已经看见了;到临终的时候,肉眼也看得见,这叫“念佛时即见佛时”。
“求生时即往生时” : 我们现在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当下往生功德圆满具备,这就是往生决定。当然,现在的肉体凡胎还在,还差一道手续没有办;这道手续一办,报身一谢,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
古德云 :
一句弥陀无别念,不劳弹指到西方。
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
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
若人专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这些经文法语都说明 : 念佛速疾超证。
善导大师在《般舟赞》里说 :
万行俱回皆得往,
念佛一行最为尊。
诸善万行,如果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求生极乐世界,也都可以往生。但是,念佛这一行,是在万行里面最尊无上、超越无比的,所以说“念佛最尊第一”。
善导大师的偈语 :
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随缘杂善”就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到达无为、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唯有专念弥陀名号,才能顿超、直入阿弥陀佛的报土。
善导大师又说 :
念佛即是涅槃门。
极乐世界是佛的境界,涅槃境界。要入涅槃界,需行涅槃门,“念佛即是涅槃门”,直入不生不灭之境,直入弥陀报土。
我们念佛到极乐世界,顿证佛的果地觉。
蕅益大师说 :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五浊恶世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他得到的法是什么法呢?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佛如此成佛,然后又把他果地的觉悟毫无保留地给了我们浊恶凡夫,让我们念佛往生。既然是“果觉”“全体”,说明六字名号里面包含了佛所有的 果地功德,不是部分。我们因地得到阿弥陀佛果上全部的正觉功德,将来到达极乐世界,就必定成佛,直取佛果。不是到极乐世界得了一个菩萨的果位、得了一个阿 罗汉的果位,那样的话,阿弥陀佛就亏本了。用佛果换了一个菩萨的果位,这不是亏了吗?
我们到极乐世界,都是去成佛的,不是去做菩萨的。可是一个世界只能有一尊佛,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即使具足佛的功德,还是降为菩萨,示现为菩萨之相, 作为净土的眷属庄严,而共同烘托主佛阿弥陀佛。虽然示现为菩萨、阿罗汉、天人,不过是随顺他方众生的习性,也是随顺佛法教化的通则,所谓“因顺余方,故有 天人之名”,其实都是“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没有差别;都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就是佛的涅槃境界。
印光大师,包括历代净土宗大德,经常有这么几句话,可能大家听了都很熟悉,叫作 :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这四句、十六个字,说得很彻底。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 就是从果向因。一般的修行法门是从因向果,从因地凡夫位上发菩提心,然后渐次修行,慢慢成就,功德圆满就成佛了。净土法门不是这样,它是从果向因的。法藏比丘已经成佛了,他把所修的圆满果地功德回施给我们众生,说 :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把他所修成的六字名号功德回施给我们这些罪业凡夫。
有六字名号的功德作为保障,劝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我们现在发这样的愿生心,是仰靠了阿弥陀佛的果地觉悟,所以是以果地觉作为我们的因地心。
“因该果海” :“该”是包括,全部总摄。阿弥陀佛的果地觉,像大海,“深广无涯底”。我们这一念愿生净土、称念名号的心,就把阿弥陀佛果地觉包括无余,这叫“因该果海”。
“果彻因源” : 因是果的源头;虽然是源头,才开始念佛,但是,阿弥陀佛果地功德已圆满贯彻在我们声声念念的称名之中。
所谓“因果相符”,我们在因地,现在就得到阿弥陀佛的果地功德,等到往生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当下就开无边之悟,证得无上菩提,这是自自然然的。
《华严经》里说 :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菩萨从初发心,便成正觉。这是讲法门的圆顿高超。虽然《华严经》这么说,也只有在净土法门才能得到落实,其他法门是不容易达到的。净土法门就不一 样,我们初发心愿生极乐世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心包含了阿弥陀佛的果地功德。所以,在我们凡体肉胎当中,阿弥陀佛果地功德都圆满在我们身上。我们 现在被业障之身所障碍,被无明所覆盖,虽然有佛的圆满智慧德相——六字名号的圆满功德,但是还不能完全透达出来。一旦到达极乐世界,所有障碍都没有了,这 尊佛自然就诞生出来了。
善导大师就说 :
自然即是弥陀国,
无漏无生还即真。
极乐世界是无为、自然、不生不灭的境界。只要回到极乐世界,当下证悟真如佛性。
什么叫“念佛成佛有余”呢?就是说不只你成佛,还有更多的人成佛。这也是一种形容,本来成佛不可能有余了,成佛就圆满了。
莲池大师于《弥陀疏钞》中引《大悲经》言 :
一称佛名,
以是善根,
入涅槃界,
不可穷尽。
一称南无阿弥陀佛,由此善根功德,进入涅槃界,无穷无尽,岂不是“成佛有余”!
昙鸾大师也说 :
凡是生彼净土,
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
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凡是生彼净土” : 往生去的。
“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 : 极乐净土所有菩萨、人天的种种菩萨行——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等等,都不是自己的力量,都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我们从娑婆世界的凡夫位,往生到极乐净土,这个过程,是靠佛的力量;我们到达极乐世界,得六种神通,获得无生法忍,乃至证悟大涅槃,也是靠阿弥陀佛 的六字名号功德;从极乐世界回到娑婆世界,分身百千万亿度化众生,还是靠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功德。所以,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来回票,管你去,还管 你回来,所谓“往还双向回向” : 往向,从娑婆世界往生到弥陀净土,靠这句名号;还向,从弥陀净土回到娑婆世界度众生,还是靠这句名号。
名号功德是用不尽的。不仅保我们一个人成佛,还可以度其他人。教别人念佛,他们依教奉行,也能往生,也能成佛 : 这一切,都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
现在是凡夫,就可以行菩萨道;自己还没有成佛,就可以教人家成佛的,唯有净土法门。
古代有这么一则故事 : 有一个人,他是念《金刚经》的,后来得了暴病,到了阴曹地府。阎罗王一见到他,就说他曾经劝一位老人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位老人已经往生西方,由此功德,他 也可以往生西方,所以召来相见。他说他的《金刚经》还没诵满,他还要回去朝五台山,他现在不想往生。阎罗王就劝他 : 诵《金刚经》固然很好,朝山也很好,往生净土不是更好吗?这个人自己是个凡夫,还没有开悟,他教人家念佛,人家念佛就到西方去了。由此功德,他也可以往 生。所以,我们要普遍地弘扬这个法门。
自信教人信,
难中转更难;
大悲传普化,
真成报佛恩。
印光大师说 :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
不学密法,又有何憾。
“念得熟”,就是专复专,随口提起来就是一句名号,这样,你决定往生;能往生,就能度众生,教导一切众生共同成佛,这岂不是“成佛有余”吗?这样,即使没有学别的法门,也没有遗憾了。
“法门无量誓愿学”,菩萨道肯定是这样的。可是,在此娑婆世界,作为博地凡夫,还是单提念佛一法比较稳当。“法门无量誓愿学”可以稍微等一等,专精净土,决定往生;到了极乐世界,顿开无边悟,证无量百千三昧陀罗尼门,所有一切法门,无不通达,“行道说法皆如佛”。
《无量寿经》有“明信佛智”和“疑惑佛智”,专修念佛就是明信佛智,杂行杂修就是疑惑佛智。佛的智慧是什么呢?佛的智慧就是 : 五逆谤法的极恶众生,造罪无边,大命将终,马上就要堕入地狱,这个时候,他一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以佛光明,当下接引西方成佛——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智慧! 菩萨没有这样的智慧,诸佛也没有这样的誓愿。念佛人对于这一点明信不疑,就是明信佛智。
既然是佛智,就是实相。念佛,就是实相行,这也是凡夫能做到的实相行。
《阿弥陀经》里讲 : 彼佛为什么叫阿弥陀呢?因为他“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光寿无量,就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这就是法界之体,所谓实相就是如此。阿弥陀佛以法界之体、圆满实相,成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实相之行。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有一个问答 : 这个人造了这么多罪业,念佛念得这么少,只念一句、十句就能到西方成佛,佛教不是讲因果报应吗?“业道如秤,重者先牵”,哪头重就往哪头坠,如果说造这么 重的罪业、轻轻念一两句佛号就到西方,这怎么是“重者先牵”呢?业因果报之理岂不是不可信了吗?
昙鸾大师辩才无碍,他说 : 轻重之义,不在于时间长短。他给我们打了个比喻 :
譬如千岁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暗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
一个黑暗的房间,里面的黑暗有一千年,但是,窗户打开之后,太阳光一照进来,刹那之间房间就变光明了。不能说黑暗在这里呆了一千年,太阳光进来也要慢慢地经过一千年;没有一千年,至少五百年黑暗才出去。不是这样,刹那之间就明来暗去!
我们虽然过去生生世世有无量无边的罪业,但是一旦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无量光明的名号,刹那之间就消除我们累劫的罪业。
昙鸾大师又说 :
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
众生的罪业,是凡夫以虚妄之心、缘虚妄之境所产生的。为什么造罪?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而财色名利本来就是虚妄的,众生又起虚妄心,妄上加妄。如果不遇到实相法,众生就只能堕落。
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
念佛是实相法,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是圆满实相。临终之人虽然只念一句、十句,其功德是真实的。一实能破万虚,念佛虽然少,但是它的力量大,所以能够往生西方净土,这叫“一实”。虚实不能相比。
比如说水面上有崇山峻岭的倒影,虽然看起来有千重山、万重山,觉得很重,但是,如果拿一块小石头丢到水里,是不是当下千重山、万重山就都被石头打碎了?为什么呢?山看起来很大,但只是虚幻的影子;石头虽小,只有一颗,但它是实的。多虚不抵一实,一块小石头丢进去就打碎了。
我们心中有很多罪业,如同千重山、万重山,如果不念佛,没有实相法进来,我们只能轮回六道。我们念佛,一句佛号就像一颗小石头,“嘣”丢进去,当下千山打碎,当下罪业消除。所以,大家完全不必怀疑,一实能胜多虚,这叫实相法,我们念佛就是如实修行。
《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凡夫起心动念都是虚妄,如果悟不到真如佛性,我们还在虚妄里打滚,虚妄轮回,虚妄堕落。我们遇到南无阿弥陀佛了,一实能破万虚,很轻松。
昙鸾大师怎么说明如实修行、实相修行呢?
如实修行者,虽常修行,实无所修行也。
如实修行,虽然在恒常修行,实际上没有修行。
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仰靠阿弥陀佛,就叫如实修行。每天在念,一天念三万声、五万声,实际上我们没有修。为什么?因为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修成的,我们不过在自然而然地相续念佛。
如果觉得我在修行,我念了多少,我修了多少……那是妄执修行相。我们念一万声、三万声,从本质来讲,不是我们修的,还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自然 地随顺弥陀誓愿,随忙随闲称念弥陀名号。所以,“虽常修行”,在那里念佛,看样子是在修行,从本质来讲,随顺了阿弥陀佛的誓愿,“阿弥陀佛即是其行”。就 像我们坐船过海一样,虽然船在很快地向前运行,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动;虽然没有动,但是在快速地向前行进。
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如此,内心如如不动,也没有修行相,但是,这样就契合弥陀的誓愿,自然往生极乐净土。所以,不要纠结有妄想没妄想、有杂念没杂念,那都是虚妄,没有意义。
昙鸾大师又说 :
彼无碍光如来名号,
能破众生一切无明,
能满众生一切志愿。
因为阿弥陀佛名号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六字名号本身就是实相;这个实相,是为众生成就的,是能够拯救众生的——“为物”,“物”就是众生,为了众生而成就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实相的功德布施给我们,为我们所有,这叫“为物身”。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佛性即是实相。但是,这个实相不能自己开发,它不具备为物的功能,不能让我们自己往生、自己成佛。可是六字名号就不一样,六字名号自身是实相圆满的果觉,同时能够利益众生,能够引导我们回归净土,有化他的功能,有济度众生的功效。
这就跟我们所讲的佛性不一样了。我们的佛性虽然在,但是我们生生世世还在轮回。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的修德——圆满修证的一切果地功德,阿弥陀佛的修 德感应我们,让我们也能显发本具佛性。就像磁铁一样 : 遇到磁铁,小铁钉也能带有磁性;如果没有磁铁来感应它,小铁钉就没有磁性。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是大磁铁,我们凡夫的佛性就是小铁钉。我们虽然有佛性,但是 不能开悟。遇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我们来称念,当下就变得也有磁性了,当下佛性就可以显发。
昙鸾大师说 :
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
名号是实相,是真实功德,信受、称名的人也得到真实功德。既然是得到真实功德了,那就决定可以往生真实功德境界的西方极乐世界。
以凡夫的身份,虽修种种妙法,因为我执的作用,皆成有漏有为法。诵《金刚经》,不能破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学《法华经》,也不能悟得诸法实相;学《华严经》,也不能证入法界观 : 这些对我们都不能叫如实修行,不是实相行。
可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不一样,我们这样叫实相行,这就是称名一行超越万行的一方面。
念佛是本愿行。其他修行再怎样殊胜,不是阿弥陀佛本愿——第十八愿所选择,所以念佛超越余行。
念佛虽然简单,但这是弥陀本愿所选择的。既然是弥陀本愿所选择的,我们就蒙受阿弥陀佛本愿力的加持。其他修行,弥陀本愿没有选择,我们修得再努力、再恳切,不蒙受弥陀本愿加持,力量就不足。所以,称名一行超过万行,在于它是阿弥陀佛本愿所选。
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就是念佛,而且单提念佛,没有提到其他行法。所以,这是弥陀本愿选择之行。
龙树菩萨解释本愿说 :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本愿称名,当下进入必定,得不退转。
善导大师解释说 :
望佛本愿,
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我们念佛,随顺了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超胜。
念佛是正定之业;余行往生不定,称为杂散之业。正定之业胜过杂散之业。
为什么念佛称为正定之业呢?因为顺彼佛愿。
所谓正定之业,就是百分之百,没有任何不确定的因素,百分之百决定往生;余行往生不定,所以念佛超过余行。
善导大师《观经疏》说 :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念佛万修万去。修行其他法门回向求生,就不能万修万去了,一千个里面难得一两个 : 念佛超胜就在这里。
善导大师说 :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所以,专修念佛超过杂行杂修。
善导大师又有三首偈语 :
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
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
设满大千火,直过闻佛名,
闻名欢喜赞,皆当得生彼。
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
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都是“皆当得生”,通通都往生!只要闻到阿弥陀佛名号,“欢喜至一念”,通通可以往生,不管何等根机。
法灭时代众生念佛尚且可以往生,何况现在呢?所以,没有一个不往生的。念佛法门真正是万修万去、万机不漏,任何时代、任何根机都不遗漏。
永明禅师也有著名的“四料简”,其中说道 :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虽然参禅不开悟,但是如果念佛愿生净土,就“万修万人去”。只要能见阿弥陀佛,还愁不开悟吗?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虽然参禅大彻大悟,但是不念佛求生净土,大命将终的时候,阴境现前,刹那之间不能做主,就随着业力又去六道轮回了。
很明显,这是告诉我们 : 有禅,还要有净土;有禅,若没有净土,很危险;无禅,没有关系,只要有净土,还是保险——这不是很明显吗?
印光大师也说 :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 : 万修万人去。
什么叫“万修万人去”?只要你能深信,只要你能发愿,只要你能念佛,都可以去往生。就怕你不相信——你不相信,是你不愿意相信,不是说相信有什么难,是你自己不愿意相信。
“只要能发愿” : 发愿也不难,“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念之间就发起来了。你不发愿,那是你的问题。
“只要能念佛” : 念佛也不难,张口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不信,不愿,不念佛,这样就不能往生。只要相信,只要发愿,只要念佛,通通往生,所以叫“万修万人去”。
印光大师又说 :
净土法门,
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
这些法语,能让我们生深信,愿往生,愿念佛。
称念弥陀名号,蒙受阿弥陀佛光明摄取;而杂行之人不蒙受阿弥陀佛光明摄取,所以称名胜过余行。
《观经》说 :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善导大师说 :
专念阿弥陀佛众生,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欲蒙弥陀光明摄取,我们就要称念弥陀名号。
所谓“一体”,就是不相分离。念佛被弥陀光明摄取不舍,与佛一体。好像手握一只苹果,苹果就与手一体不分,手到哪里,苹果也到哪里;苹果在哪里,手也在哪里。
我们乘上船,就跟船一体,船的运行就是我们的运行。不行而行,是如实之行。所以善导大师才作这样殊胜的解释说 :
“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既然和阿弥陀佛一体,阿弥陀佛的力量就成为我们的力量。我们本来没有任何离生死、生报土的力量,可是既然与佛一体了,必然得生极乐。
念佛之人,即使满身罪业,可是阿弥陀佛有无量光明,我们走到任何地方,佛都与我们同在。
即使在三恶道当中,也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而消除黑暗。
《阿弥陀经》说 : 只要我们念佛,就蒙受六方诸佛的证诚。善导大师在赞偈里也说 :
六方如来舒舌证,
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华开闻妙法,
十地愿行自然彰。
六方如来都出广长舌相,证明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决定往生极乐报土。
十地是最高的菩萨果位,十地菩萨的愿和行,是我们在这里梦也不敢梦、想也不敢想的。但是,一旦到达极乐净土,十地愿行自自然然就显明了,这就说明我 们往生的境界非常高;之所以不直接说成佛,而说成十地菩萨,是因为一个世界只能有一尊佛,就像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国王,所以我们还是示现菩萨位。
十方恒沙佛舒舌,
证我凡夫生安乐。
这也是念佛胜于其他法门的一方面。
“护”是保护,“念”是忆念。按照通途的修持方法,要修行到一定的果位才蒙受诸佛护念。可是净土法门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蒙受十方诸佛护念。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说 :
若称佛往生者,
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
《观念法门》说 :
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
《阿弥陀经》说,这部经叫作《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善导大师简略称之为《护念经》。为什么叫《护念经》呢?因为念佛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蒙受六方恒河沙等佛来共同护念。
《护念经》意者 ,
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护念的意思是,诸佛保护、忆念念佛的人,不让恶鬼恶神趁机得便,祸害、干扰念佛人的身心,令念佛人消灾免难,没有横病、横死、横难;除非你怀疑,不真诚相信,那样感应就弱了,效果就差了。
所以,念佛要打定主意,作决定想,至心称念。
《观经》讲了观佛三昧,也讲了念佛三昧,到最后结束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独独赞叹念佛人说 :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对此,善导大师分成五节来解释 :
一明专念弥陀佛名。
解释“若念佛者”。“念佛”两个字,善导大师就解释为“专念弥陀佛名”。
二明指赞能念之人。
解释“当知此人”。《观经》虽然讲了很多法门,到最后释迦牟尼佛独独赞叹能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
三明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稀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为喻。
解释“则是人中芬陀利华”。善导大师总是说念佛要念念相续、念念不舍。
“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稀有” : 能够信佛、求解脱、愿生净土、专修念佛,一生相续,直到命终,不怀疑,不改辙,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这样的人,个个都往生。
“更无物可以方之” :“方”就是比喻。只要平时老实念佛,相续念佛,世间再也找不到恰当的比喻来形容。
“故引芬陀利为喻” : 世间无物可喻,所以释迦牟尼佛引用芬陀利花来比喻、赞叹他。芬陀利花就是大白莲花,千叶白莲,非常殊胜,尊贵,稀有,微妙香洁。《涅槃经》赞叹释迦牟尼佛 为“大芬陀利”,以“芬陀利”来赞叹佛。而释迦牟尼佛把这种尊贵的比喻和赞叹用在我们念佛人身上。
善导大师接着说明 :
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稀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
下面善导大师继续赞叹念佛人,让我们听起来顿时感觉身价倍增。
若念佛者 , 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这叫作“五种嘉誉”,用五种殊胜的赞誉来说明我们念佛人。
念佛人是“人中好人”。好人、坏人的标准是什么?是念不念佛。若能念佛,即使原本是十恶五逆之人,也称为好人,因为必定往生,必定成佛。若不念佛,纵然五戒十善,也还称不上好人,因为仍是凡夫,不免轮回。
念佛人是“人中妙好人”。“好人”不足以形容,加一个“妙”字——“妙好人”,不是一般的好,“妙好”。世间之好是粗好,成佛之好才是妙好。
“妙好人”还不足以形容,是“人中上上人”。我们虽然是下下根机,可是得“上上人”的赞叹。为什么称为“上上人”呢?因为决定能够出三界、生报土。 上而又上,直至成佛,即是无上,经言“升道无穷极”。世间的王侯将相、达官贵人、学者、智者,他们如果不念佛,还在三界之中;虽然是一个愚痴者,但能够口 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为“人中上上人”,那就不是看他的外相、地位、财产、智慧。
念佛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跟世间人不一样。世间人讲名利、财富,有钱、有权势、有名望的尊为上等人。念佛人把这一切都看破放下,视为敝屣,知道这些会 让我们的心起染污,会把我们系缚在三界当中。念佛人的志向高远,是向往着西方净土去成佛,才能够称为“上上之人”。所以,不在世俗方面跟人比较。如果一个 念佛的人还跟别人比吃、比喝、比穿、比钱财地位,这是心不入道,没有道心,没有超越世俗观念。甚至也不比谁读的经书多,谁有辩才、会讲经、会打坐、会入 定,这些都不看,不要因为追求这些,结果把念佛都忘记了。就是各以我们的身份、体能、时间,一心向往净土,老实念佛就好。
“人中稀有人” : 念佛求生西方,稀有难得,殊胜可贵。而世人皆被五欲所迷,又被自己的骄慢心所欺。专求念佛往生的人,实在太稀少了。
“人中最胜人” : 没有比念佛人更超胜的了。
四明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这是解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这一句。专念弥陀名号的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时常跟随在我们后面,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从不离开。虽然我们看不到,但是他们跟在我们后面影护,秘密地保护我们。
“亦如亲友知识也” : 就像亲密的朋友一样,是我们的善知识、善亲友。
有人说他佛堂里只供了一尊阿弥陀佛,往生的时候,是阿弥陀佛一佛来吗,观音、势至来不来呢?专供弥陀一佛,专拜弥陀一佛,临终的时候,观音、势至随同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们。我们念佛,蒙受阿弥陀佛光明摄护,观音、势至和阿弥陀佛一体不离。
五明今生既蒙此益,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到彼长时闻法,历事供养,因圆果满,道场之座岂赊!
这是解释“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今生”,不待来生。现生念佛的人,被释迦佛赞为“人中芬陀利华”;获五种嘉誉 : 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观音、势至二圣为友,如影随形保护;命终当即往生“诸佛之家”——极乐净土。
“到彼长时闻法” : 极乐世界其实是超越时间概念的,只是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会六道轮回,大多数时间在三恶道里,闻法的机会非常少;一旦到达极乐净土,便能长时长劫、自在无碍、没有懈倦地闻一切妙法。
“历事供养” : 到十方净土一一供养诸佛菩萨。
“因圆果满” : 供养,闻法,这是示现菩萨因地的修行,菩萨的法式就是如此。《佛说无量寿经》里讲,杂行之人,疑惑佛智,在莲花胎里,五百岁不见诸佛,不能闻法,不能历事供养,不知菩萨法式。念佛之人,没有这些障碍。
“道场之座岂赊” : 因圆果满,自然成佛。菩提树下成佛,叫“坐道场”。
这一段说明专修念佛现当二世的利益。
《观经》说 :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无数化阿弥陀佛,还有化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经常到娑婆世界来看望我们,一天来看我们一千遍。
晚上我们睡着了,阿弥陀佛也跑来看看 :“我这个念佛的小宝宝长得不错,信心在开发,念佛在进步。哎,他最近有点业障,心里有点动荡,我要加持他!”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里引证《十往生经》说 :
佛告山海慧菩萨及以阿难 : 若有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我从今以去,常使二十五菩萨影护行者;不令恶鬼、恶神恼乱行者,日夜常得安稳。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
《十往生经》原文是 :
若有众生深信是经,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遣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普贤菩萨、法自在菩萨、狮子吼菩 萨、陀罗尼菩萨、虚空藏菩萨、德藏菩萨、宝藏菩萨、金藏菩萨、金刚菩萨、山海慧菩萨、光明王菩萨、华严王菩萨、众宝王菩萨、月光王菩萨、日照王菩萨、三昧 王菩萨、自在王菩萨、大自在王菩萨、白象王菩萨、大威德王菩萨、无边身菩萨,是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 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专修念佛的人,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位菩萨影护他,不让恶鬼恶神来恼乱他,日夜常得安稳。
有不少人原来噩梦很多,念佛之后,夜梦吉祥。为什么做噩梦呢?噩梦其实就是业力的影子,白天显现不出来,梦中意志力薄弱了,业力的影像就显现出来,经常做噩梦。有什么办法解决?念佛就能解决。
念佛不仅有观音、势至二圣为友,不仅二十五位菩萨常相影护,还有诸佛的证诚和团团围绕护念,所以天神也来拥护我们。《般舟三昧经》说 :
佛言 : 若人专行此念弥陀佛三昧者,常得一切诸天,及四天大王、龙神八部,随逐影护,爱乐相见,永无诸恶鬼神、灾障厄难横加恼乱。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天神很乐意来保护你,和你见面。
我们专修念佛,诸佛、观音、势至,乃至一切天神都爱乐相见,永远免除诸恶鬼神和灾障厄难的扰乱。有人说他也念佛了,怎么还没解决问题?那只能说明一点 : 他没有真诚念佛。
下定决心真诚念佛,问题肯定解决。
这一点,前面说过了,“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人中芬陀利华”,善导大师释为“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
净土三部经里说到除罪往生的,是《观经》,观佛、念佛皆能除灭罪障,但观佛难,念佛易。念佛灭罪说在下品三生。称念佛名,或说灭五十亿劫重罪,或说灭八十亿劫重罪。阿弥陀佛来迎接的时候就说 :
以汝称佛名故,
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所以,若据《观经》,是灭罪往生,罪不灭是不能往生的。
至于说“带业往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的解释。印光大师讲得很好 : 在此土是罪业凡夫,故说“带业往生”,并不是把业带到西方,业到西方就了不可得。
讲“带业往生”,听了也很安心 :“虽有罪业,无碍弥陀救度,阿弥陀佛能帮我带。”带业不是我们自己带,我们一带就下三恶道去了。
“除罪”,一听也很欢喜 :“六字名号有无量功德,能除灭我的罪业,这样去往生净土。”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说 :
有诸菩萨,自念谤大般若,
堕恶道中,历无量劫。
虽修余行,不能灭罪。
后遇知识,教念阿弥陀佛,
乃得灭障,超生净土。
虽有一切罪,正修般若即能除灭,因般若是空性智慧。空性智照,一切罪业了不可得,故能灭罪,所谓“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但不信而诽谤大般若,即无药可救,堕在恶道里,经历无量劫,受大苦恼。
一切善法中,般若如王,其余种种善法如臣。如人得罪于臣,王能赦其罪;若得罪于王,则一切臣民不能解除其罪。所以说“虽修余行,不能灭罪”。
无药可救之人,遇到善知识教他念阿弥陀佛,即是得到灵丹妙药,起死回生,“乃得灭障,超生净土”。
可见 : 念阿弥陀佛是大般若中的大般若,是佛法的王中之王,妙药之妙药,能灭一切余行不能灭之重罪,能救一切余行不能救之罪人。
善导大师《法事赞》说 :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谤法阐提”是罪中之极。“阐提”就是不信佛法、断诸善根的人;“谤法”就是诽谤佛法,因为不信,所以诽谤。当然,如果一直是谤法阐提,就没有得救 的希望了;但只要他们回心念佛,认识到过去不信佛法,罪障太深重了,现在知道那样会堕落恶道,所以念佛求生净土。只要他们回心念佛,通通往生。
不管为自己灭罪超生,还是为祖先、冤亲债主灭罪超生,一切方法没有超过念佛的。
有功德才可以灭罪。阿弥陀佛的功德彻底究竟圆满,而且并不要我们证悟诸法实相才可以相应,他是把所有的功德都收摄在六字名号中,但以凡夫心信、口称,就可以灭罪。
《观经》下品所讲的十恶、破戒、五逆罪人,一生造恶,直到临命终时十声、一声念佛,当下除灭罪业,超生极乐。所以,若论灭罪,无有过于念佛者。
善导大师《法事赞》又说 :
无问罪福时多少,
心心念佛莫生疑。
人皆多疑,我们这么重的罪业,念佛时间这么短,往生能行吗?善导大师就劝导我们 : 虽然造罪时间久远、念佛时间短促,哪怕当下念佛、当下临终,也决定往生,只管心心念佛,不用怀疑。
《般舟赞》里有两句偈语 :
谤法阐提行十恶,
回心念佛罪皆除。
又说 :
利剑即是弥陀号,
一声称念罪皆除。
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就是一把锋利的宝剑,当下称念,谤法、阐提、十恶,所有罪业当下断除。
我们看文殊菩萨仗一把剑,这把剑是智慧之剑,这把剑能够破烦恼军阵,能够断烦恼系缚。但是,这把智慧之剑,文殊菩萨佩带运用自如,神妙无敌;对我们 来说,就用不来了。不仅用不来,很可能还会伤了自身。一把锋利的宝剑,如果儿童来使用,不但不能克敌制胜,而且可能割到自己的手。经中就说 :
妄谈般若,报在地狱。
未得真实无漏圣智,以凡心妄谈般若,妄谈一切皆空,即是自断断他善根,报在地狱 : 这也是圣道门难修难证、求升反堕的一个方面。
六字名号这把锋利的智慧宝剑,每个人都可以佩带,每个人都可以执持,非常安全,不会伤害我们。只要我们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六字名号的光明马上就切断我们的业障,罪业当下消除——“一声称念罪皆除”。
善导大师又劝导我们说 :
念念称名常忏悔。
念念称名,念念灭罪,即是恒常忏悔。
我们念佛主要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目的不是求世间福乐,可是,我们念佛也自然有这种功效。因为罪福相对,罪灭自然福成,如冰凝水少,冰融水多。一声称名,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增八十亿劫微妙功德。
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里说 :
称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者,现生即得延年转寿。
念佛为什么可以延年转寿?因为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消除我们的业障,增长我们的福报,自然业障消除,福寿增长。
一般人想求长寿,就念消灾延寿药师佛;想求子,就念观世音菩萨;想消业障,就念地藏王菩萨;想求儿子有智慧、考上好大学,就念文殊菩萨……把佛菩萨作了很多分工。
诸佛菩萨有很多方便,因为我们众生欲望太多,贪求太多,所以巧设种种方便,引导我们入佛法之门。如果已经专修念佛了,这些通通不必,无论有什么所求,通通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来替代。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里有这样一段 :
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欢喜踊跃,至心称念,深信不懈,于现在身,受无比乐 : 或转贫贱,获得富贵,或得果免宿业所追,病患之苦,或转短命,得寿延长,或怨家变恨,得子孙繁荣。身心安乐,如意满足。如是功德,不可称计。
“于现在身” : 不待来生。
“受无比乐” : 这一句为总。
下面分到七个功德 : 转贫为富,能得温饱;转贱为贵,受人尊重;得免宿业,病患之苦;本来短命,转为长寿;儿女怨家,转为贤孝;家族凋零,转为繁荣;身心安乐,如意满足。
印光大师也有一段恳切的开示 :
须知真能念佛,
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
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
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
“真能念佛”就是专修念佛,不求世间福报,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自得世间种种福报。
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
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
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念佛本来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若只想求发财、平安、身体健康、子孙发达,只求世间福报,不愿往生,虽然也能得到,但所得福报反而不殊胜,低下,劣等,而且往生不定,可说得少失多,损失太大。
如果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双重利益,所谓“现当二益” : 现生消灾免难,当来决定往生成佛。
原理在哪里呢?就是因为专念佛、愿往生,顺彼佛愿;顺彼佛愿,自然感应道交。这句名号本身含具阿弥陀佛的万德,能消灾消业,大罪尚灭,何况小罪!罪 业一旦消除,福报自然增长;福报增长,生活环境、身心状况,包括子孙儿女自然都有改变,不求而自得。如果我们只求世间福报、不求往生净土,心就很狭窄卑 下,和阿弥陀佛的愿力不能感应道交。比如一扇门,本来可以完全敞开,让阳光照进来。如果只开一条小小的缝儿,只有一线阳光,房间就不能大亮。
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的心是完全敞开的,这样才能有大的加持,世间的事情也能得到殊胜的果报。
念佛不仅对我们往生有利,还对我们现生有利;不仅对自己有利,还对整个家庭都有好处;不仅对家庭有利,还对社会、国家、世界都有好处。
《无量寿经》里有这样一段文 :
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
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兵戈无用,
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佛在世,有佛亲宣教法;我们现在如果能够奉持佛法,我们的心就是佛所游履之地,所谓“诸佛以众生心为道场”,佛常在我们心中教化。
佛所游行、度化的地区,天下和乐顺畅。“日月清明”是指自然条件很好,没有灾难。“日月”代表天地。天地,是众生的共业所感。众生如果业力重,自然环境就会恶劣,气候失调,发生旱灾、水灾。
“风雨以时” : 如果我们的心和顺,能够奉行五戒十善,深信因果,专修念佛,天地都有感应,该刮风的时候就刮风,该下雨的时候就下雨,顺应时节。
“灾厉不起” : 没有自然灾害。
“国丰民安” : 连年是丰年,老百姓都安乐富足。
“兵戈无用” : 不起战争,所有的兵器都派不上用场,世界和平了。
“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 大家都以德行为崇高,人人谦和礼让。
这就是人间净土了,这样就天下太平了。
前面第一点到第二十六点,都是指念佛的利益,自利、利他,现生、未来,乃至成佛的究竟利益。
下面是说念佛很容易。
念佛法门不受时间的限制。我们念佛,不论寿命长、寿命短,不会说现在来不及啦,我都八十岁了。八十岁修别的法门是来不及了,念佛,你刚好!正好来得及!哪怕是在医院里打强心针,你念佛都来得及!念佛的时间是长是短、一天念多少时间、在哪个时间段念,都没有限制。
其他法门,比如说有人修《菩提道次第广论》,从加行开始,必须是身体强健、从年轻慢慢修起,不然就没办法成就。能不能修成呢?也是个问题。
从时代来讲,其他修行法门受正、像、末三时,乃至法灭时代的限制。而念佛法门,直到灭法时代仍然可以救度一切众生。其时众生遇到念佛法门,“随意所愿”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受时代的限制。
念佛法门,信愿行为宗,不受根机的限制,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均收”。有戒无戒,有智无智,心定心散,都可以修持,都得利益。
其他法门,戒定慧为宗,上根可以修,中下之根难得实益;利根可以修,钝根无智之人难以修持。
念佛法门,时处诸缘都没有障碍。
念佛没有忌讳,以念念相续为要。无论到哪里,都可以念佛。任何地点,卫浴间、菜市场、酒桌、产房,即使再怎样不清净的地方,我们到那里念佛,就有佛的光明默默地从我们身上散发出去,就能使当地的众生业障消除,就能安抚他们。所以,念佛不受地点的限制。
也没有什么职业不能念佛。开饭店的人,卖酒的人,打猎的人,屠夫,渔民……这些都是不好的职业,如果能够清净持戒,宁愿饿死也不做这些职业,那是最 上等的。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有妓女来问可不可以皈依、念佛。印光大师就对她讲 :“如果你能够发大心顿断恶业,那样最好;如果你不能发这样的心,只好常怀惭愧、专念弥陀,也可以得救。”
阿弥陀佛怜悯一切罪根深重的人,所以,念佛法门不受职业的限制,不受地点的限制,也不受众生心念的限制,比如说起恶念,心不净,能不能念佛?——更要念佛!这句佛号当下就转恶念为善念,转妄念为佛念,转黑暗为光明。所以,念佛法门是不受限制的。其他法门没有这样的方便。
总之,念佛不仅殊胜,而且容易,人人可行,人人可证;不仅容易,而且殊胜,直入报土,直取佛果;不仅有利于来生,而且有利于今生,来生究竟成佛,现世平安利乐。所以,不论是为利益他人,还是为我们自身现生消灾免难、将来究竟成佛,一切不如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善导大师《般舟赞》说 :
种种思量巧方便,
选得弥陀弘誓门。
一切善业回生利,
不如专念弥陀号。
《无量寿经》历史上共有十二种译本,现在保存下来的有五种译本,即“五存七缺”。
另外,历史上还出现过四次汇集 : 第一次是宋朝王龙舒居士的汇集,第二次是清朝彭际清居士的汇集,第三次是清末魏源居士的汇集,第四次就是民国夏莲居居士的汇集。
汇集经文,严肃性、权威性皆受质疑。王龙舒是一位修行净土法门的大德,他的汇集本在世上流行了相当长的时间,后经莲池大师指出不适合,就很少流行了。
正依经典是一宗教理建立的根本,不是小事情。
从法门建立的大根大本来讲,依佛金口所说、没有异议,而且是历代奉行、祖师传承的版本,这样才稳妥。我们修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从昙鸾、道绰到善导,历代祖师所依据的经本都是康僧铠所译的《无量寿经》。
从教理来讲,比如说四十八愿,在康僧铠的译本当中,四十八愿的愿文和阿弥陀佛成佛之后果上的“愿成就文”,都有对应关系;汇集本就失去这样的味道 了。尤其是关于我们往生最重要的三条愿,就是第十八、第十九和第二十愿,在康僧铠的译本当中,可以说文字简洁,义理透彻。汇集本把它们糅合在一起,模糊混 淆。你不研究教理,可以随便读过去;如果研究的话,就会找不到方向。
在康僧铠的译本里,第十八愿就是“念佛往生愿” :“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成就文就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对应关系很明显。
第十九愿是引导“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诸行之人归入念佛。《无量寿经》下卷“三辈往生文”展开“修诸功德”为多项,但一一都要一向专念。所以,善导大师简略地解释说 :
佛说 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非常明显,第十九愿是引导诸行根机的人进入一向专念,不管是上根、中根还是下根。
而《观经》正是沿着这条路线,将定善、散善导入一向专念。
《大经》三辈和《观经》九品只是开合之异,目的都在一向专念,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第二十愿是指什么呢?愿文是这样的 :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所谓“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是说最终的结果是要遂你的心愿,所以这条愿叫作“系念果遂愿”。因为第十八愿是当生就决定往生的 :这一生如果你专修念佛不往生,我就不成佛;第十九愿也是誓愿行者今生所得到的利益 :你修诸功德,种种诸行回向导入念佛,临终之时我必来接引,也是今生必定往生的。还有的众生,像一般佛法讲的“结缘下种”之辈,他们也听说阿弥陀佛,晓得 极乐世界,但还没有发起三心,所以今生不得往生。即使这样的众生,阿弥陀佛也要为他们发第二十愿 :你曾经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像种树一样下过种子,即使今生不得解脱,未来若不果遂者,我不取正觉!终究令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所度众生,有“正所被机”,当下就得利益——正当机;也有“结缘下种”,今生不得利益,未来得利益——结缘机。
如此说来,康僧铠译本的这三条愿就非常完整 : 第十八愿、第十九愿摄受今生正当机,是当机愿;第二十愿摄受结缘机,是结缘愿。在当机愿中,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是阿弥陀佛的真实本怀,第十九愿是方便导入真实 。 三愿的次第关系非常明显。
善导大师是依据净土三部经建立净土宗,特别是依据《观经》展开净土宗的教义。不过,善导大师对《观经》的解释,是站在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立场上,也 就是以《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作为根本,来解释《观经》,来看待《阿弥陀经》。在善导大师的思想当中,这三部经是一味的。关于这一点,《观经四帖疏》中有几 处提到过。
有人讲四十八愿是一个整体,这样突出第十八愿,会不会觉得不完整,会不会有所偏颇?是不是四十八愿就割裂了?不会这样。因为四十八愿有个核心,有个 宗旨。善导大师的思想就是以第十八愿为宗旨。四十八愿并不是平铺罗列像一个盘子里装了四十八颗珠子一样,它们有一个贯穿不变的宗旨。这个宗旨,这个核心, 这个根本,这个目的,就是第十八愿,这是根本中的根本。所谓“根本”,就像一棵树,因为有根,才有枝,才有叶,才有花,才有果。第十八愿是整个四十八愿的 核心,所以称为“本愿中的本愿”。
《无量寿经》言 :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也是以这条愿作为本愿。本愿虽说是四十八愿的通名,而特别付与第十八愿。
四十八愿分成三类 : 摄法身,摄国土,摄众生。
摄法身 : 我要成为怎样的一尊佛,阿弥陀佛有关佛身——他本身的誓愿,就有第十二愿、第十三愿和第十七愿。第十二愿说 : 我要成为光明无量的佛。第十三愿说 : 我要成为寿命无量的佛。第十七愿说 : 我要成为十方诸佛称扬赞叹我的名号的佛。这是就佛本身所发的誓愿。
摄国土 : 我成佛之后,成就的极乐世界是怎样的极乐世界。极乐国土是如此微妙,佛身是如此高贵,而成就国土和成就佛身是为了什么目的呢?是为了让众生能够往生西方极 乐世界,受无比乐,乃至成佛。如果没有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为这样的佛毫无意义,成就这样的国土也毫无意义。所以,他的目标是在这个地方。
由此说来,其他四十七条愿都是从第十八愿生发出来的,所以第十八愿称为“本愿”,同时,第十八愿也包含了整个四十八愿的内涵。
善导大师《观经疏》说 :
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四十八愿只是说明这一件事。比如第一、第二愿,它们是为第十八愿服务的,为了让众生能够往生到这样好的净土,永远不受三恶道的苦恼,而发“国无三恶 道愿”“不更三恶道愿”;也是为了让我们十方众生往生,而发他自己“无量光明”的愿 : 我这无量的光明,就是为了摄取念佛的众生。所谓“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阿弥陀佛无量光明所起的作用,就来自第十八愿 : 因为要让十方众生称念我的名号回归我的净土,所以,我发愿成为无量光明的佛;因为要尽未来际度脱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所以发愿成为无量寿命的佛;因为要以他 的名号最简单易行、最殊胜无比地来救度众生,所以发愿让十方诸佛来称扬赞叹我的名号……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第十八愿服务的,以第十八愿作为根本的目的。
说起来道理很简单。我们在世间兴办任何事业,都有总体的目标,也有局部的目标。比如三峡移民工程,最终目标是要移民。为了移民,需要建设新的村庄、 新的城镇,要规划道路,要有住房,要有自来水,要有公园,要有商店,要有幼儿园……把这一切做好了,目的是什么呢?是要把人移到这里来住。如果这一切都做 好了,却不能把人移到这里来住,这就是一座空城,没有意义。如果你问政府在做什么,他们不用回答“是为了建房、建道路、建自来水、建花园”,虽然具体就某 件事可以这样讲,但是只要说“为了移民”就可以了。为什么建这座村庄?是为了移民,移民才是根本目的。办这种种局部的事情,都是围绕移民这一根本目的。
阿弥陀佛建极乐世界 : 我的极乐世界如此庄严,如此殊胜安乐,目的就是要把十方众生移民过来,速生我刹受快乐——这才是四十八愿的核心。
“十方众生,欲生我国”,这是阿弥陀佛成佛的根本目的。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求佛道是为了化众生,为此目标而展开其他四十七愿。就像一棵 树,你掌握了根本,枝叶花果通通都有了。在四十八愿当中,如果你了解第十八愿的精神,专修念佛,其他四十七愿即使一个字也不知道,到达极乐世界也是一点都 不少,完全兑现。正因为有第十八愿,四十八愿才是一个整体。一串念珠,比如说有一百多粒,如果没有线把它们串起来,那就是散的。有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才 成为一个整体。第十八愿就好比一串念珠中间的那条线。又像一张网,它有千孔万孔,但是,如果把网的大纲抓住,千孔万孔都能收起来。
四十八愿内容非常广泛,如果展开来讲,不止四十八愿,有很多;但是,一提第十八愿“六字名号,念佛往生”这个纲要,通通都有了。如果说四十八愿必须 任何时候都要每一条愿来讲解才叫完整,那四十八愿本身就不完整了,就不是一个整体了。如果是一个整体,只要抓住它的核心, 就全部都有了。又像我们提衣服一样,一件衣服有领子,有袖子,有衣襟,有其他部分,只要一提领子,整件衣服就提起来了,是不是?如果又要抓领子、又要抓袖 子、又要抓后襟……全部抓才能提起来,说明这件衣服还没做好,分成几大片了。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一个天然的整体。只要称念六字名号,全部都有了,这才叫一个整体——有其贯穿不变的宗旨。修学净土法门,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把第十八愿突出出来。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还有这么一段话 :
《无量寿经》云 : “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每一条愿都是这个宗旨。
这样的结论,也只有善导大师总结得出来,其他人总结不出来。如果我们从四十八愿表面的文字来看,第一条愿就不是这样,第一条愿是说“不堕三恶道”。 而善导大师在这里是讲它的本质,因为第一条愿是结合第十八愿才有意义的。如果没有第十八愿念佛往生,第一条愿就没有意义了,第二愿也没有意义,乃至第十二 愿“无量光明愿”也没有意义,没有众生往生,无量光明干什么呢?“一一光明相续照,照觅念佛往生人”,令我们十方众生往生才是根本意义所在。
善导大师解释“三辈往生文”,不谈往生净土之后的辈品差别,而是说这三辈是指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机差别。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上根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其上辈者 , 舍家弃欲,而作沙门;
这样的人,也应当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中辈的人 :
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
“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 : 这一点也可以通融,你做不到出家,那么可以退而求其次,你应当怎么样?
“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 : 就是说 : 你可以不出家,但是专修念佛不能改变。你依你的根机,在家修行福业,“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这样的人,也应当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下辈是什么样的人呢?
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假使不能作诸功德” : 出家、舍家弃欲做不了;在家修种种功德,也做不了。这些都做不了,你应当如何做呢?
“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是不能改变的。三辈都谈到“发菩提心”。所谓“菩提心”,就是求佛果之心,愿成佛之心。不论圣道门,还是净土门,都以成佛为目标,所以都 要发菩提心。不过菩提心的名称、内涵有总有别,总通圣道、净土称“菩提心”,别局净土即是“愿生心”。
善导大师说 :
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
愿生极乐世界决定可以往生,往生决定可以成佛,成佛决定可以度众生,所以说愿生心即是菩提心。
圣道门的菩提心是在这个世界发四弘誓愿,修菩萨行,成佛——这样的自力菩提心很难发得起来,遇境逢缘,就退失了。舍利弗尊者累世修行尚有退心,何况我们凡夫呢?很容易退失。
《无量寿经》下卷有一大段说到“三毒五恶” : 在这个世界要戒贪,戒瞋,戒痴,然后有五种恶——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
“三毒五恶”段有两种意趣 :
第一,就经文的次第来讲,这是在讲述完极乐净土的庄严、众生往生净土的方法之后。因为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容易,而来诫止我们 :你们应当谨慎,莫犯过失。这就像第十八愿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善导大师解释为“抑止门”,告诉我们不要犯这样的过失,应当摒弃三毒而修持佛法,少 贪,少瞋,少痴;应当摒弃五恶,遵从仁义礼智信 : 这是诫止我们。
第二方面也说明,这个世界的众生根机就是如此。用这段经文照明我们凡夫的根性,告诉我们应该心怀惭愧,认识到自己根机低劣,而来老实念佛。
释迦牟尼佛在讲完极乐世界的庄严和众生往生的方法,以及往生极乐世界的殊胜果报之后,就劝诫我们说 :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 : 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
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
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
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
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
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然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
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屏营愁苦,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有安时。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 : 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 : 极乐世界声闻、菩萨功德如此殊胜,国土如此庄严。
“何不力为善” : 这么好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努力行善?
“念道之自然” : 往生极乐净土是阿弥陀佛自然所牵随。只要愿意去往生,阿弥陀佛本愿力令我们决定往生。
“著于无上下” : 极乐净土没有任何的执著,没有上下的区别,皆是平等一如。
“洞达无边际” : 完全是神通洞达,咸同一类,都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无有边限,这说明功德利益之广大。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 : 应当精进求法,应当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 : 如果愿意去往生,只要一心求愿往生,必定往生!
“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 : 人、天、地狱、饿鬼、畜生,“五恶道”自然关闭了。以往生极乐世界来讲,娑婆世界人天善道,仍然还是恶道,不是善道。
“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 往生极乐净土开悟无边,悟得无量无边无生法忍,无有边限,无有穷极。结果呢?非常容易往生,但是因为大家不能信顺,不愿意往生,都在忙世间那些无益、堕落 的事情,所以佛很怜悯我们 : 这么容易往生,结果世人迷没在三毒五恶之中,很少有人去往生!有人就说如果那么容易往生,这个世界就没有人了。是啊,确实很容易往生。为什么这个世界还有 这么多人呢?“易往而无人” : 他们不相信,不求往生,造作三毒五恶,不能洞察世间的过患。
“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 往生极乐世界没有障缘,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被佛的光明愿力自然牵随,非常容易。
这一段讲了好几个“自然” :“念道之自然”“自然之所牵”“恶道自然闭”。什么叫“自然”呢?法尔自然,本来如此。长江水往大海流,这是自然而然 的,不假人为造作;苹果熟了自然往地上掉,也是自然而然的;我们念佛就回归极乐宝国,这也是自然而然的。长江水比较清,黄河水很浑浊。但是,大海没有选 择,无论长江水、黄河水,一到大海里,就和大海的水一样,同样深,同样广,同样的味道。不管清净心还是染污心,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自然回归极乐净土, 这叫自然。自然,就不是我们的造作。这样可以吧,那样不可以吧?没有不可以,都自自然然往生极乐世界。免除人为的造作,只要专修念佛,就顺佛本愿往生净 土。
“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 : 世尊很悲叹,为什么世间人看不破五欲六尘的幻象呢?为什么心中不能放弃这些执著呢?极乐净土就是无上佛道、圆满功德,应当勤行往生之道。
“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 一旦到达极乐世界,可以得到无量寿。受涅槃之乐,没有极限。
“然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 : 接下来话锋一转,世尊就很悲叹了——但是,这么好的地方,这么容易往生的地方,世间的人就是不能听信劝导,浅薄,俗气。往生大事才应当积极办理,结果大家都在争那些不着急的事情。
“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 : 在这个娑婆世界,极大苦恼的世界,干什么呢?自己在那里忙忙碌碌,为名为利。
“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 : 不论是地位尊贵的人,还是地位低下的人;也不论是贫穷的人,还是富贵的人;也不论是年少者、年老者,男人、女人,大家都在忙什么呢?不求往生西方,只为赚 钱发财。有了钱,他在忧,要有更多的钱;没有钱,他也在忧。并不因为有了钱就不忧愁了,照样忧愁。忧虑,思考,种种苦恼,贫富都一样。
“屏营愁苦,累念积虑” : 这就是世人的心态、世人的状况。他们在那里费尽心思,巧取豪夺,内心充满了忧愁和苦恼。白天晚上所想的,都是这些事情,念念所思都是这些。
“为心走使,无有安时” : 人生在世这么忙,忙什么?跑东跑西,乘火车,搭飞机……其实都是他的心驱使他东奔西跑。而我们今天来到法堂,也是为心驱使 : 一颗要闻法的心、要往生西方极乐的心,把我们引到这个地方来。大街上那些人,他们要赶着去开会、谈判、做生意,他们是为了钱;我们为了法来到这个地方 : 都是心在驱使。我们来闻法,可以往生净土;而世间那些事情,没有了结,没有安稳。
底下就讲了“三毒五恶”,诫劝我们,应当看破世事,放下世间这些钱财、名利,应当一心求生西方净土,专念弥陀名号。
《无量寿经》还有一段文,往往有莲友来问 :
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
有人就怀疑了 :“那干吗还求往生呢?在这个地方加功用行不好吗?”真正来讲,极乐世界都是阿鞞跋致的菩萨,我们在这里都是贪瞋不净的凡夫,怎么可能凡夫一日修行超过菩 萨千岁修行呢?这是说明什么?反显极乐世界成佛非常容易,娑婆世界行善太难,所以你应当求往生。好比说行船,逆水行舟上一尺,胜过顺水行舟数百里。因为顺 水行舟非常方便,逆水行舟太难了,所以这样鼓励。不是说你这一尺比人家几百里还长。我们在娑婆世界想要修行,等于逆水行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却得到很小 的果报。再比如说 : 娑婆世界都是恶人,在这么恶的世界里,居然还能念出一句佛号,居然还能发一点善心,可谓“难中之难”。这是鼓励我们这分善心,同时劝导我们应当求生极乐世 界。
富人很有钱,捐出一万元不为难;穷人整个家当就是一件衣服,他把这件衣服捐出来的功德,比捐一万元的功德还大。这是就他的发心而论,他这样很不容易,并不是说这件衣服本身的价值超过一万元。
这里是通过比喻来说明 : 在这个恶浊的、恶缘充满的世界,我们要发心行善,善心非常微弱,退缘很多,难以相续,所以佛来安慰我们、鼓励我们说“你稀有难得”,由此劝我们应当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不然,佛说净土三经就没有意义了。
《无量寿经》末,《观经》第七观,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景象当场显现在法会大众面前;《阿弥陀经》没有,不过《阿弥陀经》有一个特别殊胜的地方,就是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证诚。
《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讲到快要结尾的时候,告诉阿难 :
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著无碍。
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
白言 : “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
说是语已,即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
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瀁 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 : 前面讲了那么多,现在让阿难礼拜无量寿佛。
“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著无碍” : 十方国土所有的佛都在赞叹这尊佛。现在,释迦牟尼佛要神力加持,让阿难和在场大众亲眼目睹无量寿国的庄严景象。
“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言” : 阿难蒙佛的教敕,就起来把衣服整理好,向着西方五体投地顶礼无量寿佛,禀白世尊。
“‘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 :“我和在座大众,我们想亲自拜见彼阿弥陀佛安乐国土,还有彼阿弥陀佛的无量菩萨大众。”
“说是语已,即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 : 话音刚落,无量寿佛即刻放大光明。
“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 : 在无量寿佛的光明普照之下,所有世界,虚空大地,一切万物皆成金色。
“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瀁浩汗,唯见大水” : 就像劫灾的时候,劫水无量无边,弥满世界,其中所有万物都被大水淹没了,看不到了,只能看见浩浩荡荡、渺渺茫茫一片大水。
“彼佛光明亦复如是” : 无量寿佛放大光明之后,整个世界就隐没了,掩盖了,消失了。
“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 : 文殊师利菩萨、普贤王菩萨,所有菩萨、阿罗汉,他们本来都有光。无量寿佛一放光,所有的光都没有了,就好像太阳光一出来,蜡烛、萤火虫、灯光通通都盖住了、看不到了。
“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 这段经文也有特别的意义,专修念佛的人,一心归投南无阿弥陀佛,佛光在我们心中照耀,我们就不会觉得有所不足。我们是不是还要念念别的菩萨?一切菩萨的光 明都看不到了嘛!我们还要念哪位菩萨呢?所有的菩萨都在阿弥陀佛光明里面了 :“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这样就会一向专念,心中只有佛光,心中只有这一尊佛,所有的菩萨都收摄在阿弥陀佛的光明当中,不是说排除他们。同时说明 : 念佛的人内心放下自力修行的执著。菩萨有功德智慧的光明,但是菩萨念佛的时候,不会宣扬他有功德智慧,他念佛,往生靠他的力量,菩萨也没有这样的认识,因 为他的光也被盖住了;阿罗汉有功德智慧,也不会说靠他自己的功德,阿罗汉也是靠佛的光明,他的光也被盖住了。虽说都被盖住了,但不是损失了,反而是提升到 佛的档次,“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求生极乐世界的人,即使每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认为自己有多大的功德,有多了不起,都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即使我们出家,即使我们多少修善、多少持 戒,也不把这一点从念佛里面单独拿出来。如果我们单独拿出来,说明我们不是“唯见佛光”,而是内心有自己的东西。这段经文有这样的意义。
接下来,经中说阿难看见无量寿佛高大显赫,极乐世界清净庄严,所有在场四众弟子通通看见了;又听到无量寿佛梵音震响,劝化一切世界众生;看到极乐净 土的人民,他们乘百千由旬广大七宝宫殿,没有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世尊一一提示,阿难一一回答,这一切都历历在目。然后世尊又问 :
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
对曰 : 已见。
“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 : “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
佛告慈氏 : 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对曰 : 已见” :“已经看到了。”怎样胎生?
“‘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 : 虽然是胎生,宫殿也很广大。“胎”又叫“宫胎”,又叫“宫华”,又叫“胎宫”。怎么讲呢?从外表看,它就是一朵莲花;从里面看,它就是一座宫殿。就是莲花 胎包着,没有打开。里面有多大呢?有百由旬、五百由旬。这些众生在里面“受诸快乐”,像我们这个世界忉利天上一样快乐,都很自然,不假造作。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 : 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 : 弥勒菩萨代我们问了 : 世尊,因为什么缘故极乐净土的人有的胎生、有的化生呢?“化生”就是极乐世界莲花当下打开,不在莲胎里;“胎生”就是在里面要呆一段时间。
“佛告慈氏 : 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 也修种种功德,定善、散善、三福回向等等,但是他有疑惑心,这样“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 :“佛智”是总称,下面说了四点,所谓“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我们对这些疑惑不信。罪业这么重,果然念佛就能往生吗?我们内心有疑惑,不敢相信。
“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 虽然不能明信佛智,但是他还信罪福,也就是相信因果报应 : 造恶得恶果,修善得善果;造罪就受苦,修福就享乐。“修习善本” : 修种种的善事功德,好像以此作为本钱一样,回向,“愿生其国”。
“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 : 此类众生,就生在七宝宫殿之内,五百岁之间。
“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 : 他们在宫殿里五百岁的时间里,第一,不能见佛;第二,不闻经法;第三,不能见菩萨、声闻圣众。与佛法僧三宝有所隔障,这样于彼国土叫作“胎生”,好像世间的婴儿在母亲的胎里,包在里面,没有出来。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 :“胜智”就是“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 : 就是指第十八愿至心信乐、专修念佛。所谓“明信佛智”,就是信这句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功德的结晶,是阿弥陀佛光明智慧的本体。相信念佛必定往生,这就是阿 弥陀佛的佛智。“作诸功德”就是相续念佛,这句名号包含万德,一切功德都包含在内。“信心回向”就是南无、归命。当然,念佛之人也可以随他的根机,广行诸 善,这也含在念佛之内。
“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 : 他们不必经过五百岁在莲花胎里,而是从莲花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
“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 刹那之间,他们身体的大小、身上的光明和诸菩萨都是平等的,具足成就!这叫作“化生”。
《无量寿经》里讲胎生、化生,是鼓励我们要明信佛智,专修念佛,避免杂行,落于胎生。胎生就是因为杂行。从心相来说,是疑惑佛智;表现在行业上,就 是杂行杂修。杂行之人虽然往生,在莲花之内,“五百岁不见诸佛”。“五百岁”是一个大致的时段,不同的众生各有长短。化生就是明信佛智、专修念佛之人,往 生就花开见佛。
最后佛说在法灭时代特留这部《无量寿经》“止住百岁” :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
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有人问为什么专留这部《无量寿经》呢?别的大乘经典怎么不留下来呢?
第一点,《无量寿经》讲了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宣扬阿弥陀佛本愿救度之法,随顺阿弥陀佛的本愿;其他经典没有说到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释迦牟尼佛特别留这部《无量寿经》。
第二点,佛法是机和法相应,就是说 : 有适应修行这个法的根机,这个法才可以在世间留存下来。不然,即使诸佛用神力留它住世,也没有众生能够修持。因为法灭的时候,众生的善根是很薄弱的,造恶 却很勇猛。如果留其他的经典,要求怎样禅观、怎样持戒,那些都做不到了。没有人做得到,自然就消失了,这是其一;另外,三宝都不存在了,没有人宣说佛法的 基本教理,发菩提心,持戒修善,这些都没有人讲了。
其实,当今世间大多数的人,他们善根没有成熟。对他们来讲,有佛教经典等于没有一样。
到了法灭时代,众生苦恼深重,离苦得乐是每个人自然的本能。越是苦恼深重,就越想脱离苦境。那个时候,遇到念佛法门,听说“只要称念弥陀名号,决定往生弥陀净土”,就会一心归投,就像《观经》里的下品众生,机法容易相应。所以留这部经,才可以利益众生,让众生得度。
可以说,《无量寿经》留下,等于一切经都留下了。为什么?因为一切经都是让人成佛的,而依《无量寿经》,人人都能念佛成佛。众生成佛,一切经的目的都达到了。
《观经》也有几处需要说明。
《观经》虽然名字叫“观经”,从经文的文字比重来看,讲观佛三昧的经文比较多,讲念佛三昧的经文比较少。但是,《观经》的重点不在于观佛,以善导大师的解释,《观经》的重点是从观佛三昧导入念佛三昧,引导定散二善归入一向专称,所谓 :
此经定散文中,
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是大家要把握的。
十三定观的观佛三昧,最高峰是第九真身观,此观成就,见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唯摄念佛众生而不舍,这正是由观佛转入念佛。善导大师列五正行,观佛是助业,念佛为正定业。观佛难,念佛易,观佛非佛本愿行,念佛是佛本愿行,顺彼佛愿故,名为正定业。
《观经》里的三福是杂行还是正行呢?三福回向往生,是杂行;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才是正定之业。
“杂行”,听起来不好,其实它是比较性的,是方便引导,引导修行圣道法门的人归入净土法门,所以它非常重要,称为“要门”。因为本来修行种种定善和 散善,包括大乘善、小乘善、世间善,如果没有这个要门杂行回向,这些人就入不了净土门。有了要门,就可以将原来所修行的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是 非常善巧方便的。
回向求生净土之后,在净土门之内再进行真实和方便的判释,最后引导他们归入一向专念。
虽然归入一向专念而舍杂行,并不是说废弃杂行之体,而是在我们的心中知道专念弥陀名号必然往生,把一切善事功德收摄在念佛之内。
念佛人也会行善积德,也会布施,也会多少持戒,也会供养三宝。但我们不会觉得“念佛不够,在念佛之外再作这些补助,这样才能往生”,而是心知“专修 念佛决定往生,我应当随分随缘修持善法”。因为我们的心原来是惶恐不安、担心害怕的,现在有一个决定的信靠,内心就稳定下来了,这样就跟佛法更加相应,这 才是得法益、相应于法的一种表现。
《大经》三辈,与《观经》九品,是开合之异。开为九品,合为三辈。三辈既然都劝一向专念,九品自然也都劝一向专念。
九品劝归念佛有两处 :
一是劝念佛心,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对这三心,善导大师有详细的解释,总之,三心即是“真实归命阿弥陀佛愿往生”之心,所以,三心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为体,三心即是念佛心。三心既然通于九品,九品也都归于念佛。
二是劝念佛行,即是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之闻名口称。念佛虽然说在下品,其实贯通九品。
又,三福与九品也是开合之异。开说大乘行善、小乘戒善、世俗福善之三福回向愿生,也是归于念佛。
《观经》念佛说在下品三生,所以有人认为同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读诵大乘超过念佛,因为念佛在下品;想要高品位往生,应该修行其他法门。不是这样的。念佛与品位有几种说法 :
第一种,念佛通于九品。如上所说。
第二种,念佛胜过三福。
念佛虽通九品,但明显的经文说在下品,是显示念佛超胜,可以救度极恶最下根机的人。九品,代表此界的所有善恶众生。上品以大乘善回向往生,中品以小 乘善乃至世间善回向往生,可是下品的人拿什么呢?一无所有!只有念佛法门可以救他,由此显示 : 下品之人,大乘善、小乘善、世间善无法修行,无法解脱,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以最下等的根机,显示令这样的人得救的法门是最殊胜的法门。
第三种,念佛超越九品。
三福开为九品。既然念佛胜过三福,也就超越九品。佛法中,凡存品位高下的差别,皆是方便;念佛是真实平等之法,超越品位差别。昙鸾大师说 : 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众生根机,本来是三三九品,但是,一旦念佛到达极乐世界,乃至一入念佛法门,就没有一和二的差别。如同千江万水进入大海,便 失去故名,同得海号。长江水,黄河水,溪水,井水……入了大海之后,它们就不叫井水,也不叫溪水,也不叫河水,也不叫江水,通通叫海水。它们的深度跟海一 样,广度跟海一样,味道也跟海一样。一旦往生极乐世界,不管出家、在家,凡夫、圣人,就不再叫原来的名字了,就跟阿弥陀佛一样的无量光、无量寿了,都是无 为无漏、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所谓“念佛即是涅槃门”“极乐无为涅槃界”。
第四种,念佛直入报土。
善导大师判极乐是报土。报土是没有品位差别的。不过这样的报土有两种往生形式,一是胎生,二是化生,而胎生莲花开放的时间有早有晚。根据《无量寿 经》所说,专修念佛,莲花化生,身相光相、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自然没有品位高下。没有品位即是超越品位,超越品位即不分品位。如江水还在流入大海 的途中,所以有高下的落差;一旦流入大海,就平等无高下。
善导大师说 : 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五乘” : 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平等往生。又说 :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此界虽有善恶之差,到极乐世界没有差别。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说 :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到极乐世界都平等一相,身皆金色,无有好丑。
《无量寿经》说 : 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有天,有人,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这是随顺他方习俗而言,其实功德智慧都是一样的。既然五乘凡圣的差别都不存在,又哪有凡夫九品的差别呢?
第五种,念佛品位是方便。
或以念佛遍数多,或以念佛时间久,或以念佛功夫深,而说生于上品,当知皆是方便,目的是为诱引众生念佛。
杂行者,为“疑惑佛智,犹信罪福”,即是胎生。
《观经》三福,佛意在“经由三心回向,转入念佛”,即入化生;若不达佛意,执著罪福,即成胎生。
胎生莲花开敷有早晚,大分九品,细说无量品。花开早晚有几种状况 : 一是疑惑程度,疑心越重,花开得越晚;二是罪业深浅,罪业越重,花开得越晚;三是功德大小,功德越小,花开得越晚。
这些不必过多探讨。与其在这里讨论品位的高下,不如专修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一到极乐世界,可以自己看个究竟 : 这是最好的办法。在这里是讲不明白的,这是佛智。
《阿弥陀经》是我们日常最熟悉的一部经典。关于《阿弥陀经》,有几处重要的经文,如果不了解,甚至误解,净土教义就不能明朗,念佛就感到胆怯。
这几点,前面几章都提到过,现在把它们集中起来。
什么是“多善根”?经言 :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根据经义,首先说不能往生的是“少善根”。
接下来说 :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这是说可以往生的,那么就是以“执持名号”作为“多善根”。
这是经文的次第关系。
我们前面所学“称名一行,总超万行”,称名是“福善同佛”,专修念佛就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称名就是“多善根福德” : 以阿弥陀佛因地的大愿,作为我们“多善根之因”;以阿弥陀佛因地的大行,作为我们“多福德之缘”。所以,专修念佛,声声具足阿弥陀佛的善根,与佛的善根福 德相等。历代祖师的解释,不管是善导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还是元照律师,都千篇一律以执持名号作为“多善根福德”。
这个“多善根”,已经不是多少的“多”了,是绝对的概念。不是说还有什么可以相比的,而是无法相比的,“尽虚空,遍法界”。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会把念佛搁到旁边,去修种种余行,以凡夫所修的有为有漏的善法,夹杂、回向求往生,落入杂行,往生不定。
了解这一点,就不会误入歧途,就会在专修念佛的路上踏实、稳健地走下去,往生决定有把握。
什么是“一心不乱”?
《阿弥陀经》“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后面说 : 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的解释,自古有两种 :
一种是行持上的功夫,达到禅定的一心不乱,依天台的教法,解释为“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个很难。
一种就是善导大师解释的“一心不乱”,是指我们一心念佛不杂乱,专修念佛不杂乱。
善导大师经常说“一心” :“一心称佛不乱”“一心愿生”“一心专念”,“二河白道喻”就说“一心正念直来”,意思是信顺不疑,对佛没有二心,没有疑心,没有退心,专修念佛。
《法事赞》里说“教念弥陀专复专”,用“专复专”三个字解释“一心不乱” :“一心”就是不二心,不二心就是专心,所以叫“专”;“不乱”就是不杂 乱,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有定向,有目标,不杂乱还是“专”。善导大师用两个“专”来恳切地劝导我们,“教念弥陀专复专”。这样,我们执持名号,用信 顺之心相续念佛,这叫“一心不乱”。
总之,依弥陀本愿称名,即是一心不乱,为正定业。这样的“一心不乱”,我们都能做到。如果是禅定的一心不乱,那就难了,就不是净土法门了。
怎样保证临终之时“心不颠倒”?
这有两点 :
第一,我们称念弥陀名号是“正定之业”,平生之时往生一定,不待临终,已经决定下来了。
第二,根据《阿弥陀经》的经文,专修念佛之人,临终之时都是正念现前的,都是心不颠倒的。临终心不颠倒,不是我们自己有力量达到这样的功夫,不是说 “以此为前提,阿弥陀佛才来接引”,而是只要我们平时专修念佛,临终之时阿弥陀佛自然现前来接引;由于阿弥陀佛现前慈力加持,光明摄护,所以令命终之人心 不颠倒。
我们来复习这段经文 :
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 平常是专修念佛。
“其人临命终时” : 现在到临终了,是怎样一种状态呢?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 经中描述,专修念佛的人临终之时,佛就来接引了,这是得到利益的时候。这个时候不谈你修行功夫的深浅,只要一向专修念佛,临终的时候佛与圣众自然来到面前。
“是人终时” : 佛先来现前迎接,然后这个人才命终。平时是“若一日……若七日”地专修念佛,得到临终的利益就是“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因为佛圣现前,所以得到第二种果报。
“心不颠倒” : 佛圣现前,光明加持,让他心不颠倒。
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说:
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每一个专修念佛的人,临终的时候都会得到阿弥陀佛现前接引的利益;阿弥陀佛来接引,念佛人当下心中如入禅定,正念分明,心不颠倒,所谓“是人终时,心不颠倒”。他是在什么状况下命终的呢?是“心不颠倒”的状况下命终的,当下就跟着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有人以为我们要念佛达到心不颠倒的功夫,自己能够保证这一点,阿弥陀佛才来接我们,我们再往生——这是颠倒了经文的次第关系,是错误的。我们每一个 人,只要平时专修念佛,不必担心临终阿弥陀佛不来接,根本不用担心!阿弥陀佛之所以发这个“临终现前接引愿”,就是怜悯我们临终不能做主。临终四大分离, 种种业缘相缠,哪能自己做主呢?阿弥陀佛知道我们有这样的倒乱之苦,所以才要加持我们 : 你临终我现前接引,就是为了保证你命终之时能够正念分明、心不颠倒!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解释“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这句话 :
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
佛特别来保证我们 : 不用担心!你临终时,我现前接引你。释迦牟尼佛才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是利”,什么利益呢?临终之时,佛必来接。
大家对这一点不必担心,专修念佛不会有闪失的,不然就不能称为“正定之业”了。
《阿弥陀经》说 :
善男子、善女人,
《阿弥陀经》说“善男子、善女人”,到底什么样的人有资格称为“善男子、善女人”呢?有人说“要达到五戒”,有人说“要圆满十善”,有人说“要圆修 三福”,总之,达不到这些不能往生。这种说法就和经文相违背了。《观经》里说,十恶、谤法、五逆的人也念佛往生了。即使原本是恶机,因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的缘故,被佛赞为“善男子”。最典型的经证就是《观经》下品上生,这个十恶罪人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化佛前来接引他,赞叹他说 :
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为什么称他“善男子”?第一,因为他称念了南无阿弥陀佛;第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诸罪消灭;第三,诸罪消灭,身心清净,阿弥陀佛迎接他回归净土。只要念佛,这些利益通通都得到了。
在世间,即使一个大慈善家,他的善也是有为有漏的,不足以了生脱死。如果不念佛往生,仍然是三界里的罪业众生,仍然是六道轮回的苦恼种子,怎么能称为“善男子”呢?
念佛之人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他才有资格称为“善男子”。这是站在佛法究竟解脱的立场上,以这样高的标准来说的,不是依世间的善恶观来判断的。
还有《阿弥陀经》里讲的“若一日……若七日”不可片面理解为只念一天佛、七天佛。“若一日……若七日”就是一辈子相续念佛。
对此,善导大师在著作中多处解释过,比如 :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 : 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如果从经文来看,也是如此 :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
就是一向念佛,一直念佛。有一天的寿命,就一天专修念佛不杂乱;有两天的寿命,就两天专修念佛不杂乱;有七天的寿命,就七天专修念佛不杂乱;有七年 的寿命,就七年专修念佛不杂乱……一直到什么时候?一直到“其人临命终时”。所以,善导大师解释为“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这 就是相续念佛,和《无量寿经》的“乃至十念”是一个意思。“乃至十念”,不限于只念十句,也不限于临终念一句、十句;一句、十句是临终之人不可能念更多 了。专修念佛的人,就是念念相续地念佛。
这些都是有关三部经里大家容易产生疑问的地方。
下面把念佛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大家解释一下。
1.为何求生的人多而往生的人少
有人怀疑说 : 往生极乐世界这么容易,为什么往生的人不多呢?
这是因为杂行杂修的缘故。善导大师说 : 专修念佛,十即十生;杂行杂修,千中无一。
2.世尊为何广说种种法门
有人问 : 既然念佛这么好,释迦牟尼佛出世专门讲念佛法门就好了嘛,何必还讲其他种种法门呢?
这就是不了解佛智。佛有智慧眼,观察众生的根机各有不等,适应什么法门就为他讲什么法门。阿罗汉的根机成熟了,给他讲阿罗汉的法门,当下证入阿罗汉的果位;菩萨的根机成熟了,跟他讲菩萨相应的法门,当下证入菩萨果位。
念佛法门能普遍救度一切众生,是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如果不经过种种法门的铺垫,单讲此最高无上的法门,或有众生以愚痴故不能信受,或有众生以骄慢故不能信受。为了调伏一切众生,摧其骄慢,开其智慧,信此难信之法,故说八万四千法门。一切法门,皆是六字名号的注脚。
总之,众生根机各有不等,故说种种法门。虽说种种法门,为入念佛法门。
3.念佛人要不要深入经藏
有人问 : 专修念佛,要不要读诵大乘经典呢?要不要深入经藏呢?
这个各随根机。年老了,记忆力差,就专门念这句名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百分!圆满了,没有任何不足!
若还年轻,想弘法度生,在通达净教,保证专修念佛这个大根本、大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力所能及地研读净土以外有关经典。
第三种情况,你想专修念佛,信心又不稳定,不能实实在在去专修念佛,对世相也看不破,对有关的佛法教理也不能了解,心中动摇,这就有必要了解相应的 道理,比如说有关因果的道理,有关世间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这些都是佛教的基础课程。专修念佛是要解脱成佛,是高级课程。基础课都还没有上,就要回 头补课了。世间的空相、无常,这些都有必要熏习。
4.求消业要不要改念其他佛菩萨名号
有的人说 : 消业障就念地藏王菩萨,开智慧就念文殊菩萨,消灾免难、求子就念观世音菩萨,治病、延寿就念药师佛……
对于专修念佛的人来讲,不必如此。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都包含在内了。
消业障,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具足无量功德,无量功德就能消除无边罪业;开智慧,阿弥陀佛是无量光,十方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文殊菩萨的光明也就不能 比了,光明是智慧之相,我们念阿弥陀佛无量光的名号,就可以开无边的智慧;求延寿,阿弥陀佛是无量寿,自然就可以愈病,自然就可以延寿;求子,念阿弥陀佛 也可以。
南无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都可以达成!念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所有其他佛菩萨能达成的事情,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达不成的,专修念佛,通通在里面!
5.发愿修其他法门后改念佛是否打了妄语
有人问 : 我以前曾经发愿要念别的经典、修别的法门,现在想改专修念佛,是不是对佛菩萨打了妄语?
这是进步,深符佛心,不算妄语。
比如原来发愿考普通大学,结果考上重点大学,父母会更欢喜,不会责备他妄语。
原来发心是要做阿罗汉的,后来回小向大 :“我不做阿罗汉了,我要修菩萨道!”佛不会指责他说 :“你当初发愿做阿罗汉,怎么现在又要做菩萨,当初为什么打妄语?”因为他是回小向大。
原来修行难行道,解脱生死没有指望;现在回转过来,修行易行道,专修念佛,佛不会说你打妄语的,而会说 :“这样刚好往生决定,这样才是正修佛法!”
6.念六字名号和念四字名号有何差别
从往生来讲,没有差别,念四字、念六字都可以往生;从形式来讲,六字名号比较完整,四字名号比较简略。一般都提倡平时念六字。如果临终之时舌根不利、不方便,或者要睡眠了,念六字不那么顺溜,这个时候就可以改念四字,甚至更少也行。
不管念几个字,乘佛愿力都能往生。念六字念的是极乐本尊,念四字念的也是极乐本尊,他都听到,他都看到,他都知道,他都来接引你,没有任何问题!
7.哪种念佛方法好
有人问 : 念佛有唱念、称念,大声、小声,有记数念、不记数念,哪种好?
哪种都好。道场大众人多,唱念音声整齐,加以法器,比较庄严;平常个人在家,称念比较省力,能够持久。
称念也有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默念。金刚念就是声音在唇耳之间,自己念、自己听到,别人听不到;默念就是在心中念,也不动口,也不出声,自己心里知道。
这四种念法可以调节而用。一般来讲,金刚念声音小小的,稍稍动嘴,声音似有似无之间,会比较持久,如反观觉照力强,声声心里听得分明。默念很好,但 是默念容易昏沉,心若不是比较静定,佛号就容易打失。金刚念,动嘴形成习惯了,就不容易打失,以口带动心,好像有根线拉着它,这样比较容易相续。
8.念佛需不需要记数
一般对初机都提倡记数,因为有一个数,为了完成任务,心就会念念相续,通过记数念佛,心系佛号 : 这是目的。
记数多少,各人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就好。不要太高,完不成心里有压迫感,甚至会念出心脏病。
如果念佛形成习惯,佛号随时提起,那就可以不记数。
打坐的时候念佛,不必数念珠,可以计时间,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打坐整个身体全部放松,手上、脖子上多余的东西都拿掉,稳稳当当坐着念佛。
9.念佛可不可以打坐
可以。你能打坐,就打坐念;不能打坐,就垂腿念;坐累了,就走着念,所以叫“行住坐卧”。怎么方便、怎么舒适、怎么安乐就怎么念佛。不要因为顾及太多的外在形式,让内心烦躁不安,念佛持续不下去,这样就是形式破坏了内容。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形式、有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某个形式能够帮助我们相续念佛、念佛念得法喜,就采取它;如果构成妨碍,就不要了 : 这是一个大原则。
10.怎么知道一个人到底往生没往生
凡夫没有五眼六通,不要妄说妄信。
怎么知道呢?主要依教理。只要信愿专修念佛,便是正定之业,乘佛愿力,决定往生!
至于说这个人是不是信愿专修念佛,别人不知道,只有他自己知道。
临终瑞相可以辅助说明。这个人如果平时确实有愿往生的心,也在专修念佛,走的时候也很安详,甚至面貌喜悦、身体柔软,就可以判断他是往生了。
如果他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莲花来接引、佛光来接引,那就更是证据。
11.没有瑞相是不是就没有往生
不是的。只要专修念佛、真愿往生,必定往生。也可能走得很平淡,没有什么殊胜瑞相。
12.专修念佛的人应该怎样布置佛堂
专修念佛,佛堂不要复杂,最好单供一尊阿弥陀佛,顶多供奉西方三圣,因为凡夫的心对境容易分别,境单一,心就单一。
一尊佛,一个莲花灯,一个香炉,一杯净水,这就好了,多清净!
一般家庭佛堂小,通风条件不好,点一支香就可以了。点上好的檀香,不要点化学香,化学香污染空气,令心不净,危害身心。
家里如果没有条件,不能供设佛堂,就在心里供,有心就好。念佛人,贵在“心香一瓣献佛前”,要去恶行善,要洁净自心,要求生净土,把我们的心做成一 个亮堂堂的佛堂,专供阿弥陀佛,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经常念这句佛号,就等于阿弥陀佛的功德香从我们口中飘出来。心的佛堂不用花钱,不必征求他人同意,出门 在外可以随身携带,这多好呢!
如果有条件,供设佛堂对家庭、对孩子都有好处。佛堂的光明能够护佑一家人,孩子从小就培植善根,我们自己触境逢缘,也能提起正念。
所以,有条件就供设佛堂,没有条件就往内心里求。
13.家庭佛堂请佛像要不要开光
先要知道开光的意义。开光是佛菩萨开众生的心光,不是凡夫为佛菩萨开光。
佛菩萨有无量智慧、无量光明,凡夫全体在无明黑暗当中,黑暗怎么能为光明开光呢?
比如早晨阳光灿烂,窗帘一拉开,光就照进来了,这就是我们每天早晨的开光。佛光普照,但众生的心紧闭,怀疑不信,佛光就照不进来;心门打开,佛光照进来,心里就亮堂,心光就开启了。
佛法初来中国,并没有开光一说。开光本是道家的专利,后来佛家借用过来,赋予佛教的意义 : 通过称诵佛菩萨名号、经咒等一定的法事仪式,启发初机对佛法产生敬信之心。
佛弟子见佛像,视为真佛,就像孝子见父母相片如同父母在前。正信的佛弟子不会问这尊佛像开光没有,不会认为开光就灵、没开光就不灵。
如果认为“佛菩萨像不灵,要凡夫为佛菩萨像开光才灵”,这种想法是罪过的,不正确的。
佛的法身遍一切处,一切土木石雕的佛像都是佛的化身,人们一看就知道是佛,清净、慈悲、庄严,向他诉苦就能得到安慰,向他祈愿就能满愿。所谓心诚则灵,并非开光就灵、没开光就不灵。
家中安立佛堂,是大吉庆的事,应当郑重其事,买一些鲜花、水果,请莲友来共念一堂佛,皆大欢喜,这就可以了。条件不便,只要心具至诚,哪怕只一个人也是一样的。
14.其他佛像怎么办
有人问 : 我原来请了很多佛像,现在我想专供阿弥陀佛,原来的佛像怎么办?
擦洗干净,用香熏一熏,与需要的人结缘,或者送到寺院请师父代为结缘。
15.若改念阿弥陀佛,菩萨有没有意见
有人问 : 我原来念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现在改为专念阿弥陀佛,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有没有意见?
打个比喻,阿弥陀佛亲自驾着六字名号的大船来救度众生。在大船旁边的众生,就直接捞到船上去了;还有远一点的呢,就放下小船,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 萨把小船开过去,把那些众生先接到小船上,然后再送到大船上。被小船救到的人应不应该上大船?应该。上了大船,来救他的人会不会有意见说“我把你救起来 了,你怎么不坐我的小船,上大船干什么”?
救你上小船的目的,就是让你上大船。
小船就代表种种方便法门。诸佛菩萨接引我们入了方便之门,然后要把我们送到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大愿船上。你上去了,他们更高兴 :“好了,我再去救其他的人。你不要老在这里占位子。”所以,不会有意见。
16.早晚课该怎么做
除非工作特别忙,作息时间没有规律,难以掌握,那就没有办法。否则早晚设一个相对固定的时段,来做自己的佛法修持,这样最好。如果有一定的规律,会形成良好的习惯。哪怕白天再忙碌,至少早晚都有念佛修持。
早起念佛,开始光明幸福的一天;晚上念佛,打扫一天的尘虑,让劳碌一天的心回到宁静。所以虽然只是早晚念佛,但作用、意义却不限早晚,而是从早贯彻到晚,一整天。
早晚课的内容,随各人修持法门不同。
专修念佛,在家中不必做寺院那种早晚功课,只管专修念佛。
最简单的仪式,就是早晨一起来,佛号就提起来,然后洗漱干净,在佛堂,或在其他通风、清爽的地方,端端正正坐好,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或者阿弥陀佛四个字。时间半小时、一小时,再长、再短都可以,然后念回向文 :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想诵经,可以诵一卷《阿弥陀经》,或者初一、十五加念一卷《阿弥陀经》,平时就专门念佛。
专修念佛不限于早晚课。早晚课之余,一天到晚都要念念相续、念念不舍,一天到晚都在念佛当中。
17.在道场做普通早晚课算不算杂修
出家师父住在没有专修念佛的道场,随众上普通的早晚课,算不算杂修呢?
这样不算杂修,早晚课之余,其他时间专修念佛,还是专修。
为什么?因为他不是主动的,他是被动的。
如果觉得“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不够,一定要念这种早晚功课才可以往生”,这就杂了。
18.如何理解“不虑妄念”“不顾贪瞋”等
善导大师的思想是以救度下劣恶机作为出发点,以下摄上,举恶摄善。
以下摄上 : 以下等根机得救的方法摄受上等根机。
举恶摄善 : 举造恶之机得度而摄受行善之机。
之所以“不虑妄念”,大家都在担心,我虽然念佛,妄想杂念纷飞,这样怕不能往生吧?怎么办?那么才说 : 你不要忧虑有妄念,只管念佛!不是鼓励妄念纷飞,让它到处飘。念佛的时候,还是要认认真真来念。久而久之,内心自然而然就比较静定。只是我们不要在这件事 情上妄上起妄,担心不能往生。
“不顾贪瞋”,是说我们本来就是贪瞋具足的众生,如果说贪瞋消除才能往生,我们也做不到,内心就有恐惧,所以让我们“不顾”,不用顾虑,不用担心, 不用害怕,只管念佛,不顾水火二河,一心直进,乘彼愿力之道。如果左顾右盼,就会越看越害怕,往生就没有希望。但并非任自己的贪性和瞋性滋生蔓延。如果那 样,等于没有走在念佛白道上,反而是整体埋没在贪瞋水火当中,那就根本谈不上“不顾贪瞋”了。
“不问时节”,是指我们遇到这个法门之后不论寿命多长多短,即使临终才开始念佛也决定往生。并不是鼓励我们平时不用念佛、等到临终再念佛,而是说我们现在遇到这个法门就现在念佛,相续到临终。
“不问罪福”,不管你是福业众生还是罪业众生,只管念佛,都能往生。这是鼓励念佛,不是鼓励造罪。一般人认为福善众生念佛能往生,罪业众生念佛怕不能往生,这就是在问罪问福,是两边,而不是一向。所谓不问罪、不问福,是把我们的心从问罪问福方面引导到一向专念。
慧净法师的《观经四帖疏纲要》中有一段专门解释“不问罪福”,我来念一下 :
此“不问罪福多少,劝专念佛名”之文,正显示弥陀佛力无碍救度之法门,以消除一切疑见之执著。或有执著罪福因果,修福应生,造罪不生;或有执著福多罪少,尚得往生;罪多福少,则不得生。为除此等疑执,故言“不问罪福多少,但能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然有邪见之人,滥解弥陀救度,不问罪福多少故,罪不可畏,福不可修,若有畏罪修福者,是未信弥陀愿力之人;因而增长放逸和懈怠,任性胡作非为。此等 之人,犹在问罪福之中,以修福为非,造罪为是。执此邪见,自谓信心决定,是净土之因。亦有称自身是罪恶凡夫故,放纵三业,任情为恶,都无惭愧。放言 “我实他力行人,乘佛愿力,定得往生”。如此等辈,与弥陀本愿不相应,可谓欲求超升,反更沉沦。
信受弥陀救度之人,既知自己是罪恶凡夫,则生惭愧忏悔,心存谦卑柔软,而思弃恶行善。如善导大师所言“念念称名常忏悔”。又既知弥陀大悲救度,且受恩感恩,则应谢恩报恩,如同大师所言“学佛大悲心”,而悲悯众生、利乐有情。
有莲友提了一些问题,其中和念佛相关的,我们来共同讨论。
1.家里不便供水烧香是否影响往生
没有影响。供水烧香是表达我们的虔诚之心,外在佛堂的庄严,会引发内心的信仰,产生好的互动作用。不方便供水烧香,只要专修念佛,决定往生,不受影响。
2.六斋日用不用诵《地藏经》或念地藏菩萨
专修念佛,不必诵这些。六斋日、十斋日、其他佛菩萨圣诞日,通通念阿弥陀佛名号就可以。
3.每天相续念佛用不用回向和忏悔
有早晚课,就早晚课后念回向文。日常念佛,可晚上统一回向一次。
4.念佛念到什么程度才能预知时至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时候自然知道。
要多念佛,心沉下来,不要对世间的事情很执著、很挂碍。凡是预知时至的,总是内心沉稳下来,世间的事缘很淡,一心默默地念佛。
5.供水时念供水咒是否算杂修
专修念佛的人,不必另外再念供水咒,专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好。
6.念大悲水给病人喝是否算杂修
不算。
如果念佛号,对这杯水也一样有加持功效。
7.应邀帮莲友念《地藏经》算不算杂修
虽非杂修,却是杂缘,少去为佳,以妨“杂缘乱动失正念”。
8.可否去护持一般寺院或参加法会
若非去不可,也可以去。同时注意不舍本修,一句佛号提起来,一边作务,一边念佛。若非必要,在家里专修念佛就好,以免杂缘乱动。
9.学净土法门是否需要重新皈依
不需要。
皈依是皈依一切佛宝、法宝、僧宝。念佛,是选择一个自己的修持法门,不必另外再皈依。
如果原来的皈依师父不能给予专修念佛方面的指导,可以依止一位专修念佛的师父,但不必重新皈依。
10.听经的同时可不可以念佛
若能够两不妨碍,可以一边听经一边念佛。否则,各有主次,听经即听经,念佛即念佛。
11.念佛求财是否影响往生
这个,自己应该知道。如果是以世间为重,以求钱财、求名利的心为重,求往生的心只是个装点,这样是肯定影响往生的。
我们当然是一心求往生,往生大事毫不含糊;但是,作为凡夫,在这个世间还是希望身体好,希望有个好的工作,也希望收入能够丰厚一点,所以也向阿弥陀佛祈求,这是不影响的,这是凡夫自然的心理。
所以,是看自心以哪边为重。若以往生为重,他生活在世间,虽然还追求世间福乐,但是一到大命将终的时候,他很干脆,知道世间的一切都靠不住,当下就 往生净土,这也见得他心里一直是以净土为重;如果以世间为重,嘴上讲往生,大命将终的时候他就害怕了,就不愿往生了,可见得他是以世间为重。
12.念佛没有另外忏悔能往生吗
可以。念佛能灭重罪,念佛就是忏悔。
13.曾谤佛法的外道教徒专修念佛可否往生
可以。我们生生世世都做过那样的事。阿弥陀佛的救度本来就是“谤法阐提,回心皆往”。释迦牟尼佛在世间成佛,所收的弟子多是外道徒众,令外道徒众改 邪归正,正是佛教摄化的目的。只要回心向佛、念佛,不论他原来是什么教徒,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显示佛法大慈大悲、广大无边。
14.修净土法门最大的障碍和忌讳是什么
最大的障碍是疑惑不信。
最大的忌讳是杂修不专。
善导大师说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除了你不信佛、诽谤佛、不愿意念佛之外,通通往生。印光大师说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 : 万修万人去。
15.怎样理解“毗尼住世,正法住世”
这个不难理解。正法即是佛法,佛法住世主要靠僧。僧依毗尼——出家戒律而建立,得以舍俗出家,无挂无碍,全心全意研习、修学、弘传佛法之故。毗尼住世,世有清净健全僧团,佛法就得以住持世间;毗尼败坏,僧不像僧,世人对佛法自然不起敬信。
念佛法门,虽然不要求出家,甚至法灭万年之时,闻信念佛皆能往生,但弘扬念佛法门,还是出家人有力量,易令人生信 : 这也是毗尼住世对普及念佛的功效。
16.提倡一句佛号会不会使佛教更快灭亡
此种疑虑,乃是颠倒因果,不察时机。譬如有人消化不良,饮食不进,只能用流质维持生命,不能指责说“因为只给吃流质,断了他的百味饮食”。正因圣道 法门难修难行,有灭法之忧,故而净土法门提倡专修,以挽救众生法身慧命,维持佛教度生事业。没有听说契理、契机、契时提倡专修念佛而导致灭法的。
如果现在的众生三学齐修即能断贪瞋痴,六度万行即能证无生忍,再怎样提倡一句佛号,恐怕也少人问津。如果三学不能,六度绝望,再怎样提倡圆修万行,众生心中也必然期盼“什么是我所能堪之佛法,有没有易行道的法门”。
众生根机不同,好乐不同,未必一人提倡什么,所有人皆如此行。譬如鼓励出家,不可能人人都剃度。有人听到“一句佛号一部经”,很欢喜,他就能信受奉行,念佛成佛;有人好乐广学多闻,自可广学多闻,也有相应的人提倡。
善知识弘法利生,各有自己摄受的对象,不可能千篇一律,这样正好可以相互补充。
17.对其他法门有偏见是否算谤法
就不知道抱的是什么样的偏见。
偏见和谤法还是有差别的。谤法是内心认定没有佛、没有因果,诽谤佛法;偏见还不至于谤法,但是也不好。
所谓偏见是指什么呢?“只有我净土法门才可以了生脱死,其他所有的法门都不能了生脱死”,这样的说法就不周全。不是其他法门不能了生脱死,而是说 : 我这样的罪业根机,修其他法门不能了生脱死,只有念佛才能了生脱死。
对方是什么根机我们不知道,或许他是上根利智,能修难行道,能修禅、修密,只要相应他的根机,都可以了生脱死。
只是在这个时代,多是下根、烦恼深重的根机,所以我们才推广这个法门,大家同病相怜。
18.说往生比得人身容易是否导致忽视人格
“往生净土比得人身还容易”,这是如实说。印光大师说 : 求生极乐比下一世得人身还容易,得人身比求生极乐还困难。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往生西方靠佛力,只要念佛就可以了,十即十生,万修万人去;欲得人身靠自力,要持守五戒。佛说 :
得人身者,如爪上土;
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指甲盖上一点点土,和大地的土没法比。
至于说会不会有人认为“只要念佛,人格无所谓”,应该不至于如此。如果真的愿意念佛求往生,内心是惭愧的。内心惭愧,即使有缺点,人格是光辉的。如 果毫无惭愧,难说是一个念佛人。因为念佛人深信自己是罪业凡夫,一定会有惭愧心;有惭愧心,他就会柔软,人格就会因为念佛而日渐完善,不会无惭无愧,无所 谓。否则,说不通。
19.说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是否导致终日悠悠
所讲“只要念佛”,是就我们每个人的根机。每个人的根机各有不等,就像吃饭一样,随量而饱,不能要求大家都吃五碗,也不能要求大家都吃一碗。
至于说是不是一定要“成片”,这个当然不一定。你能念得成片,绵绵密密,从早到晚、从晚到早就是一句佛号,那当然最好了。只是说,如果以此作为统一 的标准,就有了门槛,达到的人太少,就障碍了很多人。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说“乃至十念”。我们讲往生,总不能离开阿弥陀佛的本愿,不能依自己的凡夫情见 : 张三怕人不持戒,就说念佛必须持戒;李四怕人不入禅,就说念佛必须得定;王五怕人不诵经,就说念佛必须读经……设这么多条件,几个人能做到?只有阿弥陀佛 怕人不往生,所以无条件,只要念佛、愿生就好。所以,还是顺着经教来讲比较合适。既不使他放逸,也不使他感觉为难、做不到,所谓“念念相续”“念念不 舍”,各随根机。
仅从外表,难知内心。如果真实归命,信顺不疑,不论外表精进还是悠闲,皆必定往生。如果归命不真,信心不定,外表纵然精进,往生也不定。
20.西方莲花会大会小吗
这是古大德说的,如果你念佛勇猛精进,极乐世界的莲花就会开得很鲜艳,越开越大。这是鼓励我们多念佛,净土三部经里没有见到相应的说明。
依善导大师的解释,极乐世界是不生不灭、无为无漏的境界。极乐宝树起则一时顿起,不由渐长,当然没有生死、坏灭。宝树如此,宝莲花当然也如此。
真修念佛的人,心一旦发起,永不退转,莲花常鲜,不存在生灭、进退的问题。
21.如何保持临终正念
为了让我们临终保持正念,阿弥陀佛才发了“临终接引愿”。阿弥陀佛知道我们这些罪业凡夫临终四大分离,恩爱别离,身心苦恼,犹如生龟脱壳、生牛剥皮一般痛苦,所以他才放光加持,让我们这些专修念佛之人平时蒙受光明的摄护,临终蒙受愿力的加持,让我们临终心不颠倒。
《阿弥陀经》里说,念佛之人都是心不颠倒而命终的。“是人终时,心不颠倒”,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心不颠倒,佛才来接引,而是只要我们专修念佛,临终必定蒙佛现前接引,心不颠倒去往生。
22.临终痛苦念不出佛号能否往生
平生专修念佛,临终痛苦、念不出佛号,决定往生,不用怀疑!由于痛苦念不出佛号,也没有关系,可以听别人念,可以安安心心地等阿弥陀佛来接引,心就放下来,虽然身体痛苦,但内心没有恐惧。阿弥陀佛必然现前接引,没有问题。
23.为何信愿极坚的念佛人临终也得重病
不是说他念佛却得重病,是他本来有极重的恶业,显现这样的病相。念佛有素的人,虽然有重病,其实不是很苦的。
玄奘大师的师父戒贤法师,印度的高僧,他得重病,痛苦到自己都想自杀的程度。这时,观世音菩萨现身告诉他 :你前世曾为大国王,战争中杀害无数众生,现在业报现前,但这是重报轻受,你要忍受。三年之后,大唐有出家僧要来向你求法。大修行人尚且这样,何况我们呢?
虽然如此,念佛也决定往生。
再者,信愿就是信愿,信阿弥陀佛很自然,很坦然,通身放下,彻底靠倒,无所谓极坚不极坚,只怕有一个“极坚”的观念强梗心中,就不能坦然了,也不自然了,由此反成障碍。
24.临终神志不清又无人助念能否往生
如果平时信愿不定、念佛不专,这种情况就危险了;如果平时信愿专修,这种情况也无碍往生。表面看起来神志不清,其实阿弥陀佛来接引都看得很清楚。即使脑器官衰竭了,没有意识作用,但神识不会衰竭,还是清楚明朗。
平时专修念佛,往生已经决定,故说“平生业成”。临终不论如何死法,阿弥陀佛一定现前来接,临终人也一定清楚看到,有没有人助念都往生。
临终助念本来是为平时不念佛的人特别开设的,因为他平时不晓得念佛,现在临终了,若还不晓得念佛,就堕落了,所以要在其临终时助他一把,引导他念佛。并不是平时专修念佛的人还必须靠临终助念。
25.冤亲债主为其念佛也不肯离开怎么办
怎么办?还是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真切忏悔,痛念世间苦,痛念轮回苦,不要煞费苦心把重心放到身体方面,否则我们的心可能会摇摆,容易飘忽不定。
就打定主意,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你就是把我治死,我也是往生西方。”这样一段时间之后,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如果没有这样坚定勇猛的决心,藕断丝连、牵牵挂挂的,那就很难了。
26.命终要跟着强光去的说法是否正确
这是教法不同。中阴身的时候,你要辨别哪种光、什么颜色,要跟哪种光走。这个比较复杂,不容易把持,到时候还来得及分辨哪种光吗?除非你平时修持有素,很有定力。这是密宗的中阴救度法,跟净土宗不一样,比较起来还是难行道,不是易行道。
净土宗专修念佛,阿弥陀佛有现前接引愿,只等阿弥陀佛来接引就好,这个比较稳当。
27.来接引的佛是真是假
平时专修念佛,临终见佛来迎,既是行者正修因果的感应,也是弥陀慈悲本愿的功能,当然是真佛。念佛人,平时就在阿弥陀佛的慈悲光明当中,何况临终佛亲自现前来接,不可能有魔来障碍,就好像在太阳下面,黑暗不能存在——尽管放心。
28.怎样超度亡灵
超度亡灵,有的诵《地藏经》,有的做法会,有的放焰口,种种方法都有利益。最根本、最有利益的,就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既简单,又彻底。
超度亡灵的效果取决于三方面 :
第一,取决于亡者善根的深浅、罪障的厚薄。如果业障很重,善根很浅,超度就比较难。
第二,取决于阳上的人的诚心。阳上的人至诚恳切,感应就比较容易。
第三,取决于超度的方法。诵经不如诵咒,诵咒不如念佛。
自己虔诚念佛,请师父、莲友共同念佛,这样超度效果最好。
29.为已故亲人烧纸的做法是否恰当
烧纸虽是民间信仰,但能让后辈对祖先起孝顺之心,同时认同有死后世界的存在,启发人们对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思考。佛教徒对此不提倡也不反对,保持中立。
至于说烧纸、烧物,先亡未必能得到,有福报的、该他得到的,就能得到;如果没有这个福报,那就会被其他有力量的鬼夺走。
但是为祖先念佛,念一句祖先就得一句。祭祖、纪念先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
30.烧还债钱是否正确
众生业债,只有念佛功德回向给他才可以解决。你欠了别人的命债,烧几张纸钱给他就能解决问题吗?解决不了的。
31.乘愿再来时是否还会受果报
不会。乘愿再来,已是佛菩萨身份,一切自在,即使示现生老病死,也是常住大涅槃,并非受实业果报。
往生再来,如果还受往生前的果报,那和不往生有什么区别?到极乐世界成佛了,还要回来受报,成佛就没有意义了。就好像金子提炼成纯金了,还要变回矿石,那不可能。一旦成佛,就永远成佛了。
32.如何放生
现代,杀业特别重,要多多提倡戒杀、食素、放生。
由于环境、人心的关系,想如法放生,达到理想效果不太容易。不如提倡素食,是为放生根本之道。天下一人不食肉,不穿皮革,即从源头上断绝杀生。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又,买放物命是小放生,念佛往生是大放生!阿弥陀佛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从阎罗王掌心赎出十方众生,放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莲花化生,得无量光寿。教一切人念佛,即是放一切人得无量寿的生命。
33.家里蟑螂多该怎么处理
这些事情都很缠扰。介绍一个方法 : 可以跟它们商量。它们能不能听懂?你慈悲心够,它们就能听懂,因为众生都有佛性,慈悲通于佛性。语言有障碍,慈悲、佛性没有障碍,是共通的,所以能听懂。
慧净法师有一个经历,他以前住的地方也有很多蚂蚁,垃圾桶、厨房的台面上都有。他很仔细地照顾它们,但这样生活很不方便。法师就说 :“我是一个念佛的出家人,在这里住着,虽然再怎样照顾,都会伤害到你们,最好我们彼此不要妨害,你们换一个地方,搬一个家,将来我到极乐世界成佛,回来 度你们。”讲完之后,还是和平常一样念佛。结果发现家里蚂蚁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成群结队。法师也没办法,只好走路绕开它们。它们在干什么呢?它 们在搬家,搬了七天才搬完,一直浩浩荡荡搬到庭院门旁。后来法师每周放点儿小米,给它们自己去搬。
这样的例子很多。有一位莲友告诉我 : 他在超市工作,超市里有很多食品,总有老鼠来咬破包装,咬破了就不好卖,他感到很麻烦,就每天跟老鼠唠嗑 :“你呀,应当听话,不要捣乱……”然后每天给它放一点儿食品,念佛回向给它。结果过了大概一两个月,老鼠就不吃架上的东西了,专门吃他准备的瓜子儿啦, 方便面啦,而且嗑的瓜子儿皮都摆得很整齐,在旁边堆着。又过了一段时间,连这个也不来吃了,就搬家了 : 也是为它念佛,为它开示。
这都是很有感应的。有诚心就好,尽量爱护这些小动物的生命,不能因为它们小,就觉得可以随便打杀。
34.烟戒不掉念佛可否往生
能往生,但最好戒掉。
抽烟,口气臭秽,损害健康,减自己福报,耗地球资源,污染空气,损恼他人,招人厌嫌,有失威仪。总之,有种种过失。
35.要为家人切肉怎么办
心怀惭愧,边切肉边念佛,为所切动物回向 :“我业障重,不能救护你们,希望念佛功德能超度你们往生净土。”
如果能够带领全家吃素,最好。不能的话,至少不要买活的动物切。
36.不论吃素吃荤念佛都能往生吗
能。但还是吃素好,吃素卫生,清净,美容,有益健康,增长慈悲心,少业障,少病痛。
37.已经上了大愿船就可天天打麻将吗
这样的人,上了大愿船了吗?上了麻将桌,他说上了大愿船。这是错误的!
念佛,是念念相续,不是说“一念、十念,我就去打麻将”,那不是正知正见,那是在造罪造业,将来必定堕落。所谓“欲求超升,反见堕落”,就是讲的这种。
要回转这样错误的知见,踏踏实实念佛才好。
38.只要信了就不必多念佛吗
念佛法门,有信,有行。信一念十念也必往生,行则尽形寿一向专念,各随根机,以念念相续为要。
不可以信废行,以为“只要信了就可以了,不必念佛”。
信是信什么呢?是信“念佛必定往生”。
虽信乘船一定可以过海,但不乘船,还是不能过海。
相信吃饭一定能饱,但是不吃饭,还是饿肚子。
所以,要有实修,信和行是一体的。
我们念念念佛,都是不怀疑地念佛。同时,我们有这样的信心,才引发出念念称名。
除非没有时间了,念佛的当下就命终了,那么,当下就往生了。
39.贪婪而又奸诈的人念佛也能往生吗
众生根机千差万别。有人天性调柔,虽没有念佛,但也表现出很好的修养;有人天性粗劣,即使念佛,仍然三业行为鲁莽,贪瞋烦恼习气深重。但前者不得往生,后者能得往生。
不过,念佛人即使再怎样烦恼重,内心有阿弥陀佛名号功德的熏染,总会朝着惭愧、忏悔、柔软、感恩的方向发展,遇境逢缘会有觉照反省。如果一点没有惭愧、忏悔,恐怕念佛只是表层的观念,没有深入内心。
40.念佛与持戒矛盾吗
有人问以前受了菩萨戒,这是属于难行道、圣道法门。那么,受了菩萨戒的弟子应该怎么做?
这是理解上有偏差。受了菩萨戒的弟子,就以菩萨戒弟子的身份念佛往生,知道往生靠的是这句名号,菩萨戒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不到时应常起惭愧,多念佛。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并不是说持戒与念佛有矛盾——不矛盾!你能多闻念佛就多闻念佛,你能持戒念佛就持戒念佛,身心清利更好。
不能持戒的,没有受戒的,包括世间的人,他就以他这样的身份念佛,这不矛盾。
本来净土法门是救度十方众生的,十方众生包括受戒的和没受戒的、持戒的和破戒的,通通包括在内。所以,大家各以自己能做到的来念佛,并不是说“我来学净土法门了,我持菩萨戒有困难,是不是不应该受了?”不是这样,这样就退堕了!
佛法讲戒,讲对治,是让我们究竟解脱生死轮回,以戒定慧,断贪瞋痴,最终业障消除,解脱生死轮回。如果我们能靠此修行解脱,那当然好。达不到怎么办呢?只好来念佛。
当然,并不是说念佛就没有这样的功能。真正念佛的人,自然而然会心地调柔,慢慢地,贪瞋痴的习性就会减少,这样才是相应。如果念佛几十年,贪瞋痴还是那么重,那就不是真正在念佛了。
念佛与持戒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