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释“机法深信”而弃自身归弥陀
前几章介绍了净土宗的教判、行判 :
——难易二道,舍难行取易行;
——自他二力,舍自力归他力;
——圣净二门,舍圣道归净土;
——正杂二行,舍杂行归正行;
——正助二业,搁助业专正定。
理路非常清楚。
但在信仰上,要如何契入?如果不能正确起信,一切皆成空谈。为此,善导大师开示“机法两种深信”,这对我们的信仰建设,对弥陀救度法门的认识,对落 实一向专称非常重要,所以在这里把它单独列出来,作为一个专题来说明。“机”和“法”是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机”,就是我们众生的根机;“法”,就是世 尊的教法 : 这是各宗各派通用的名词。
就净土宗而言,“机”,就是众生;“法”,特指阿弥陀佛的救度。
修行总要机法相应。不管修学什么法门,如果我们的根机相应于这个法门,当下就可以得证。比如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一场法座下来,往往底下开悟的、 得道的、证果的无量无边。如果机和法不相应,就得不到法的利益。虽然也是佛法,比如说我们也读诵《华严经》,《华严经》的境界非常高超,贯穿过去、现在、 未来,三世一切劫都在一念之中,十方法界都在一个毛尘当中,尘埃不用扩大,世界不用缩小,相融无碍——这样的境界,即是所谓“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 事事无碍”。我们虽然可以了解,但是无从修学。
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 : 就我们本身的根机,选择合适的法门。这就好像到医院去看病,虽然药柜里有很多药,但是要根据我们的病情抓适合自己的药,对症下药才有疗效,才是良医。如果 随便抓一把药给你,就是庸医,庸医会杀人,误人性命。现在印刷术很发达,经典流布很广。只要是佛的经典,都是法药。药要对症,法要对机。法不对机,徒增苦 恼,不得解脱,反增缠缚。所以,一定要观机择法。这一点不容易。好在有善导大师以弥陀示现的身份讲出“机法两种深信”,等于给我们把脉,给我们开药方。
我们现在来学习善导大师的“机法两种深信”。
善导大师解释《观经》上品上生章“三心”当中的“深心”而言 :
“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
亦有二种 :
一者决定深信 :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
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
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 :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
无疑无虑,乘彼愿力,
定得往生。
“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 : 这个深信,分成两方面。
一者决定深信 :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
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
无有出离之缘。
这个非常重要!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根机。善导大师很慈悲,来给我们画一张像,来给我们拿一面镜子,告诉我们自己就是这个样子。
这段话可以分成四个小节 : 一总明深信;二明现在机相;三明过去机相;四明未来机相。
1.总明深信
“一者决定深信” : 这是第一句,是总说。所有一切众生,若要修持净土法门,必然要有这个深信。如果没有这个深信,净土法门就进不来,就挡住了,被自己傲慢的心挡住了。不管你 是什么人,不论你悟境多么深远,不论你说法度生事业多么广大,如果不入净土门,那么你按你的去做;如果想入净土门,这就是门槛。能过这一关,你就能入净土 门;这一关你心里过不去,那净土门对你就关闭了,你不是罪恶凡夫,就不用学净土门了。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 : 约现世说明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机。“自身”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现在、当下是罪恶生死凡夫,不是福善解脱圣人。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现身证入念佛三昧,口念一句佛就出一道光,他都如此说,何况我等!
禅宗很少讲“现是凡夫”,都是鼓励 : 我们本来就是佛,我们要敢于承担,我们要有大丈夫气概,我们不要那么卑劣。这是角度不同。其他修持法门也是从“本来是佛”那个理想境界,从本地觉性入手。可是,我们顶着这高高的帽子,依旧还是一个凡夫。
“本来是佛”,理体上虽然如此,现实当中我们还是凡夫,这问题怎么解决?净土法门就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思维方向,从“现是凡夫”这个立场契入。学习净土法门,不能局限于原来的思维模式,不能局限于通途的禅、密、天台、华严的观点。
印光大师恳切地说 :
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 :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
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
名为通途法门。
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
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
名为特别法门。
“通途法门”就是普通性的法门;“特别法门”就是特别、与众不同的法门。什么叫“通途法门”呢?印光大师说 :
佛法法门无量,
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
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
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
此则难如登天,
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
“大、小,权、实” : 大乘、小乘,权教、实教。不管是大乘教还是小乘教,不管是方便权教还是真实了义教。这些法门都须修行戒定慧,让贪瞋痴彻底干净、了无余剩,灰尘这么大的贪瞋痴都没有,完全干净了;断除一切惑业,证得本来的真心真性,了生脱死。
“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 : 这样的法门修持,比登天还难,不是我们这样通身业力的凡夫所能指望的。什么叫“具缚凡夫”呢?“缚”就是缠缚、捆绑,我们被种种业力的绳索缠得死死的。像 我们这样的凡夫,希望修戒定慧断贪瞋痴,达到尽净无余,断惑证真——想都不要想!我们没有这个指望。这是通途法门,以戒定慧为宗旨,以断贪瞋痴为行持,以 烦恼尽净无余为目标。
特别法门只要真信切愿,仰投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无论你功夫是深是浅、道业有成无成、智慧是大是小,通通可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它之所以特别,就特别在阿弥陀佛的誓愿。
修持佛法,首先要明辨这两个法门的区别,不可以用通途法门的教理来衡量阿弥陀佛大悲誓愿、特别法门的利益;用通途法门的框框来套净土法门,这就不是量体裁衣了,这个框框就套错了。
印光大师很感叹,他说 : 从古到今,很多人自以为在弘扬佛法,认为自己在弘扬净土法门,可是他把通途法门的观点拿来讲净土法门,自以为弘法利生,其实是误害了众生,阻碍了佛法,自己还不知道。所以,我们学习净土法门,要用另外一个思维模式。
2.现在机相——罪恶生死凡夫
“一者决定深信 :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 : 比如我们这里讲的,善导大师不谈“本来是佛”,他的入手点很亲切 :我们现在是凡夫。给我们画了这张像,现在是“罪恶生死凡夫”。凡夫前面没有好的形容词,总是说“乱想凡夫”“颠倒凡夫”“罪障凡夫”“苦恼凡夫”“杂念 纷飞的凡夫”。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罪恶”是因,“生死”是果。起恶造罪,所以生死流转。
3.过去机相——常没常流转
“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 : 现在如此,过去世也根本不好。过去世无量大劫的时间,我们都在六道里面轮回,这叫“常没常流转”。“常没”,多数时间在三恶道,少数时间在人天道。就像在 水里一样,沉没下去了,好不容易探出头来,喘一口气儿,还没喘过来,又沉下去了,你说这样苦不苦?
人身啊,人身特别难得!这珍贵的人身,要用来修持佛法。在我们这宝贵的,比石火电光还要短暂的人生当中,若没有修持佛法,却在造罪造业,结果更加沉沦堕落,那就太可惜了!不学佛法的人,真的感受不到生命的可贵,感受不到人身的尊严。可以讲,浪费了这么一个宝贵的法器啊!
人身是难得的。如果投胎做畜生了,如果到地狱、饿鬼道了,那法缘就太稀缺了!唯有人道堪闻佛法。结果得了人身的我们却没有修持佛法,反而把自己的精力、生命、光阴都用在追求世间五欲上,这就非常不值得了。
4.未来机相——无有出离之缘
我们常叹息,过去的已经过了,不讲了,不堪回首!过去都是罪恶凡夫;我们的眼睛就看未来吧!未来怎么样呢?
“无有出离之缘” : 善导大师讲话很恳切,说未来啊,未来在我们身上找不到出离之缘。想在自己身上找到了生脱死的方法,找到出离生死的能力,这种可能性,没有!一点可能性都没有!我们听到之后,心就冰凉了,就绝望了!
这三句话是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是说明我们本身的状况,也是所信的内容。“决定深信”是能信的心态。就是说,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对这个事实,如实地认识它,这叫“决定深信”。
讲深信,讲浅信,其实是相对于我们还没有信来讲的。比如说你叫张兰花,你会不会说 :我决定深信,我就叫张兰花。会这样讲吗?不会!如果别人对你说 :我决定深信你就是张兰花!怎么搞的?我就是张兰花,怎么叫决定深信?因为我们骄慢,不认识自己的本来面貌,所以善导大师用这个词,说 :你要决定深信,你现在就是罪恶生死凡夫!一旦落实,就“是”了,就不谈信疑,也不讲决定不决定了,因为本来就是事实。
5.不在自己身上找出离之缘
既然自己身上没有出离之缘,我们又想出离生死轮回,那要往哪里找呢?我们的眼睛就要从自己这边移开,要向佛那边看,这才叫“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专门念佛。
前面也讲到了,我们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要看自己,要看阿弥陀佛成佛了没有,他是不是要救我们,他有没有这个慈悲,他有没有这个力量。他虽然 慈悲,他想救我们,但是他没有这个力量,那也白搭;他虽然有这个力量,但是没有这个慈悲,我们太罪过了,他不愿意救我们,那也白搭!阿弥陀佛称为“大慈大 悲”“大愿大力”,慈悲愿救一切众生,愿力能救一切众生。所以,我们一向专念,不要在自己这边找出离之缘。
我们很多人,都在自己这边找出离之缘。善导大师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找不到!我们很多人是这样找的 : 我妄想纷飞,我这样怎么能往生呢?不要说妄想纷飞不能往生,就是清净也不能往生,所以善导大师叫我们一向念佛,不要回头想自己的烦恼,把它彻底放弃,把它 彻底看破。妄想纷飞,当然不是往生之因;既然不是往生之因,我们干吗要问它呢?有妄想、没妄想,跟我们往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有妄想、没妄想,跟往生毫无 关系。比如说一个人,他不是我的儿子,他是好是坏,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他是我的儿子,就不一样了,好了,就高兴,欢喜;不好,就悲伤,忧郁。把妄想 当作亲生儿子,才会在那里起伏波动。要把它彻底放弃,好坏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是乘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去往生。
妄想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犹如天上的云,它要起,就让它起;犹如树上的叶,它要落,就让它落,不管它是红是黄、是长是短。我们一向念佛,就把它彻底 放弃。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妄想凡夫,就以这样妄想凡夫的身份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叫“一向专念”。
不在我们自己身上找活计,不在我们自己身上找解脱的因缘,因为我们没有。没有,就彻底放弃,眼睛投向阿弥陀佛。到哪里找出离之缘?就到第二种“决定深信”里面找。
第一种“决定深信”叫“死尽偷心”,所谓“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虽然这句话是禅宗经常讲的,但是也可以引用到净土宗里来。我们为什么觉得往生 不定?妄想不死啊!老是在自己这边找,其实找不到嘛!所以,这一点要彻底放弃。善导大师解释“机深信”,是为了让我们对自己彻底失望,彻底绝望,彻底放 弃。这个地方,就是净土宗入手的地方,这是要息灭我们的骄慢心。你想入净土门,善导大师就用这几句话把我们的骄慢心“打下来” : 你要深信自己是罪恶凡夫,你要深信自身没有出离之缘。
自身没有出离之缘,那怎么办?
二者决定深信 :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
无疑无虑,乘彼愿力,
定得往生。
这就是法深信。也分四节 : 一总明深信;二明所信之法;三明能信之心;四明得益。
1.总明深信
“二者决定深信” : 是总明,还没有详细展开。
2.所信之法
“彼阿弥陀佛”,是信佛;“四十八愿”,信佛愿;“摄受众生”,信佛愿的作用功能,在救度众生。三者一层层递进。
“彼阿弥陀佛” : 这是大医王来了,救主来了!我们这边是死定了,过去、现在、未来无有出离之缘;那么,我们的眼光就看向阿弥陀佛。“彼阿弥陀佛”,这个“彼”是特指。我们 在此界,佛在彼方,这也说明净土法门是有此有彼的法门、有来有去的法门、有取有舍的法门,本来跟禅宗就不一样了。禅宗是无彼无此,无人无我,无来无去,无 取无舍。净土门就有取舍,就有分别。分别,就有彼有此 :“彼阿弥陀佛”。
这个“彼”,还有拣择的意思,就是 : 十方诸佛虽然很多,但不是药师佛,也不是须弥光佛,也不是光明王佛,是特指这尊阿弥陀佛,所谓“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这样,把我们的目光先从我们自身 引开,然后在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一切法门里面,聚焦到阿弥陀佛一佛身上 : 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一尊!
彼阿弥陀佛的什么让我们深信呢?
“四十八愿” : 为什么决定深信这尊佛呢?因为唯有这尊佛为我们发了四十八愿。没有第二尊佛为我们发如此的四十八愿,为我们建立如此的极乐净土,如此呼唤我们回归极乐家园。所以,我们“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我们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是因为他为我们发了这样的四十八愿。
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干什么呢?
“摄受众生” :“摄受”,就是救度;“众生”,是什么样的众生呢?就是前面所说的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自身无有出离之缘的凡夫众 生。这样的众生,十方诸佛、通途的教法不能救度,我们自己绝望了。但是阿弥陀佛不愿遗漏我们,发四十八愿,把我们救度起来。所以说“摄受众生”。
3.能信之心
那我们自己怎么办呢?
“无疑无虑” : 不要怀疑,不用顾虑。“无疑”“无虑”这两个词,在前面的“机深信”当中就已经给我们解决了。怎么这样讲呢?因为我们既然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 现在遇到了阿弥陀佛的救度,难道还要怀疑,还要心存顾虑吗?就不会了。没有出离之缘的人,就没有疑虑的本钱,我们再怎样怀疑、顾虑,都没有第二条路,都无 有出离之缘。所以反而能通身放下,彻底靠倒,破釜沉舟。如同善导大师的“二河白道喻”当中,因为自觉定死无疑,就会向着愿力的白道勇往直进,这样就是乘彼 愿力;乘彼愿力,就定得往生。
救度的法门与修行的法门不一样,修行的法门是上根利智优先,救度的法门是下根劣智优先。就像世间扶危济贫,越是穷苦的,就越先救济。
阿弥陀佛也来视察灾区——我们娑婆世界就是一个重灾区。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烦恼重重,浊恶遍满。阿弥陀佛就带着他的功德法粮——六字名号来 了,他说他是大富长者,他要普遍救度十方众生,特别要救度重灾区的各位,大家都来领功德粮吧!怎么领?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功德都是我们的,都发给我 们。结果我们却往后缩,退让,说自己不够资格,这样跟阿弥陀佛的心就不相应了。
我们应该怎么样?我们应该抢着去领功德 : 我最穷,我家里最没钱,正挨饿,先给我吧!佛听了很高兴。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争先恐后,不要礼貌谦让。往生极乐不必谦让,如果有一个人去,那个人就是 我!我们要有这个心态;下地狱,就千万不要去。结果现在不一样,下地狱我们争先恐后,到极乐世界都很礼貌 : 你先去,你有资格,你修得好,你去!我没有资格。这件事情我们怎么能往后退呢!到极乐世界,我们应该争先恐后才对 : 我最有资格去!因为我罪业深重,我最有资格申请这个救济粮。我修行差,我最愿意往生,我最想往生!如果我不往生,那就不得了,不堪设想!我们要有这样的想 法,当仁不让,贾勇先登。
4.得益
我们这样无疑无虑信佛愿力救度,结果怎么样?
“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 所信决定,才有能信决定。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决定要救度我们,决定救得了我们,能信的心再怎么样也决定不了。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不乘彼愿力,决定不能往生。
如何乘佛愿力?善导大师很恳切地劝导我们 :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知道我们是这样的根机,我们这样的根机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摄受的对象,不要顾虑,不要怀疑,不要说我们不够资格,不要往后退让,而是应该“无疑无 虑,乘彼愿力”,勇猛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步步踏在莲花之上,声声活在光明当中,步步迈向极乐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步一步,脚踏实地。
5.《往生礼赞》机法深信
又,大师在《往生礼赞》里说 :
“深心”即是真实信心 :
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
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
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
及称名号,
下至十声、一声等,
定得往生。
“深心即是真实信心 : 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 : 我们是具足烦恼,不是具足清净;善根薄少,不是善根深厚;不出三界火宅,不是能出三界火宅 : 这是“机深信”。
转过来呢——
“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 : 阿弥陀佛的本弘誓愿,我们不仅信,而且要落实,所以说要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这是《往生礼赞》中所说的机法深信。
6.真实信心o虚假信心
善导大师的两种深信,特别适合我们的根机。信我是罪业凡夫,信阿弥陀佛能救这样的凡夫,这样的信心,叫作真实信心。这样的信,是真信;不是这样的 信,就是假信——我相信我有修持,我会读诵经咒,所以我能往生。这是不是真信?不是。我们之所以能往生,原因在哪里?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乘彼愿力, 定得往生”;不是靠我们的修持力,定得往生,我们没有修持力。所以,还是刚才所说的,目光要转过去,看向阿弥陀佛那一边,这才是“一向专念”。我们自己这 边,早就看透了 : 心很黑,很污秽,很染污,很肮脏,贪瞋痴具足。不要把我们这个心当宝贝,应该把它抓起来扔掉!所谓“厌离娑婆”是厌离什么?就是厌离我们这颗心!有这颗 心,才有浊恶的娑婆世界;没有这颗心,就没有娑婆世界。既然要往生,就不能靠它,就要彻底厌离它,抛弃它。比如建房,通途法门是自己建房自己住。先打基 础,然后买材料——钢筋、水泥、砖瓦等等,还要设计图纸,然后找工人,付工资,慢慢辛苦地建,最后住进去 : 这就是一般法门的修行。净土法门不是这样,是阿弥陀佛建好了请我们去住 : 十方众生犹如佛的独子,极乐宝楼已为我们建好,请我们去住!“南无阿弥陀佛”是门卡、金钥匙,我们用这个直接开门就好了。
修学净土法门,即使不懂教理,不会修行——房子怎么建我们不知道,阿弥陀佛都建好了,我们只要愿意去住就可以了。能不能懂问题不大,不障碍。靠自力 修行,戒定慧的基础如果不牢靠,这栋房子是肯定要倒的。戒是基础,你这栋房子如果建在沙滩之上,肯定是要倒的。但是,阿弥陀佛功德法身的宝楼,是决定不会 倒的。如果我们这样信,才是净土宗正确的信;如果不这样信,就是错误的信。
错误的信很多 : 我没有烦恼了,才可以往生。我没有妄念了,清净了,才可以往生。我开智慧了,才可以往生……如此这般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信,同时也是虚假的信,因为就我们的根机来讲,不真实;就阿弥陀佛的誓愿来讲,也不符合。
什么是正确的信呢?我是罪业凡夫,以自身业力必然堕落。然而,阿弥陀佛誓愿不虚,称念名号,必得往生!我虽然妄想纷飞,我虽然烦恼不净,我虽然没有 智慧,我虽然没有出家……有很多虽然,但是——我有一个但是——阿弥陀佛要救度我,我必定往生!这样的信,就是真实的信,正确的信,决定的信,深深的信; 其他都是虚假的、错误的、飘忽的、不定的,最后的结局呢,往生不定。
净土宗讲“信愿行”,这就是“信”。“信”分为两个方面 : 信自身无力,信弥陀有力。不是信“我有力”。“阿弥陀佛有力量,我也有力量,各靠一半,结合一点点”,那就打了折扣,就不完全,就不是深信。把我们的心彻 底掏空 : 我什么都没有,让阿弥陀佛的愿力彻底灌满,这样信就深了。若说“我有一点点”,那信就浅了嘛,你挡了一部分了。若论我们自身,只有罪业,只有流转。有的人 老是讲 : 我是罪业凡夫,我妄想纷飞,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到极乐世界?他肯定不能去嘛。这不叫机深信,这叫罪恶感,这样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只能悲观、绝望地流转于三 界之内。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无有出离之缘 : 是死。
二者,决定深信弥陀愿力,定得往生 : 是生。
具有两种深信,即是起死回生!
机、法与信,可以组合成四种情况 :
——信机不信法;
——信法不信机;
——机法皆不信;
——信机又信法。
只有第四种才是正确的信,是机法两种深信;其余三句都不正确,甚至有假设的状态,不过通过比较解释,让我们更加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机法两种深信。
有很多人认为他们肯定不能出离了,他们这辈子肯定完蛋了!单单这样,不叫“机深信”,这叫罪恶感、恐惧感。他们怀抱着罪恶和恐惧,将来就只有到阎罗王那里报到。
很多人每天在复习同一句话,他们念佛都是念那句话,就是 : 我某某不能往生。为什么呢?他们先给自己画了一个圈子 : 念佛要达到开悟才能往生,可是自己没有开悟,所以不能往生。念佛要清净心、没妄想才能往生,可是自己还有很多妄想,没有清净心,所以不能往生。他们每天都 说 : 我不能往生,我不能往生,我不能往生……每天这样讲,到临终的时候,怎么可能冒出一句“我能往生”呢?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就讲 : 求生极乐世界的人,要“作得生想”,我们要时刻想到我们决定能往生!当然,不是说我们有能力修持,所以我们决定往生,而是这里的法深信 : 阿弥陀佛有这个能力救我们,虽然我们是罪业凡夫,但是,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定”是决定下来的,不动摇的;“得”就是能够,就是得到。我们决定可以往生 的,没有含糊的。
如果不学习善导大师的教法,很多人第一句接受了,就不接受第二句,认为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所以我们不能往生,这就跟善导大师唱反调了。
第二种叫作“信法不信机”。他相信阿弥陀佛愿力广大,罪恶凡夫念佛一定往生。但他自己不念佛,不求往生。他内心认识不到自己是什么样的根机,这样也 得不到利益。就好像一个介绍药品的人说他的药是无上妙药,病人的绝症一治就好。不过,这药是给病人吃的,他不用吃,他很健康,他是飞行员的身体,很好!他 这样宣传的话,这个药对他就没有利益了。其实,我们都是罪业凡夫,这个药我们都要吃。
“机深信”就是给我们看病把脉,“法深信”就是对症下药。“法深信”就是了解我们是这样的根机以后,明白了像我们这样的众生,只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服药能救,非此莫属!我们只要服下去,定得往生!
机法深信要同时存在。
如果不信机也不信法——什么六道轮回,什么“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我根本就不相信!这是属于世间邪见的人。像这样的人,只有等阎罗王与他见面时,才悔之晚矣!
《无量寿经》讲 :
大命将终,
悔惧交至。
此时悔惧又有什么用呢?平时不相信因果报应,不相信六道轮回,快死的时候就发现冤亲债主都来了, 看到真的有六道轮回了,害怕了,恐惧了,可是来不及了。
信机又信法——“机”是指我们的根机,“法”是指阿弥陀佛的救度,这两点要同时相信。
信机要怎么信呢?信我是一个善人,信我是一个能修行的人,信我是一个善根深厚的人,是不是这样信?不是这样,这样就没有信机了。要信自己是一个罪业凡夫,没有力量出离生死,自身没有出离之缘。
这样的人怎么办?念佛!机虽然不行,法很可贵。机不行,就信法,信阿弥陀佛的愿力救度。
这个法,不是信《金刚经》那一法,也不是信《法华经》那一法,也不是信禅法、教观,不是信那些。对我们这样的罪业众生,唯有一法可以得度,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就是“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我们这样“没有出离之缘”的众生,“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信机又信法,这叫老实念佛人、谦敬念佛人,乘彼佛愿力,现生得安稳,临终佛来迎,定得生西方。
“信机”,就是《无量寿经》里讲的 :
谦敬闻奉行。
谦卑——其实也谈不上谦卑,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人,就是把我们原来那高慢的心放下来。相对于自己原来不知道是罪业凡夫那样的心态,叫“谦”,谦下来 : 我是罪业凡夫,我无有出离之缘。“敬”就是信法 : 阿弥陀佛能救度我,我当然恭敬礼拜。这才是老实念佛人、谦敬念佛人,机法双重深信。
机法双重深信,现生就很安稳。为什么安稳?我们不会自苦自恼,我们有妄念很正常,我们就是这样的凡夫。我们就以这样的身份来勇猛念佛!这样很妙啊! 如果我们是这样的想法,妄念就不能起作用了,它就不能拿我们怎么样了,因为我们看破它了。我们知道它是贼,不理它,它就不能害我们;我们把这个贼当作亲生 儿子,想它,恨它,为它烦恼,它就能害我们。很多人要么被它伪善的面孔所欺骗,要么被它恐怖的面貌所恐吓。要看破它!我们看破它了,知道它是贼了,它就不 能扰乱我们的心志。
念佛,不是说心中绝没有妄念,有妄念又有何妨?它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念佛,对佛的信仰广大,就像虚空一样。此心宽广,旷旷荡荡,像太空一样。妄念 起就起,妄念落就落,像云彩一样飘来,自然也会飘去。我们在这里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有人说师父,天上飘来一片云彩,碍我的事,怎么办?是不是让它停下来,这样我才能安心念佛,不然我安不了心,念不了佛。 这样就不对了。念佛,心里有了妄念,我们觉照、知道了,再继续念。妄念无根,可是如果执著它,它就有了根。每天过于关注,过于当回事,就是在培养它,灌溉 它,让它长得越来越大,扎根越来越深。现在不理会它,断它的营养,断除它!怎么断?念佛!
要坚信有阿弥陀佛给我们作依靠,妄念不能妨害我们,久而久之,妄念黔驴技穷,它就萎缩了,它就慢慢退场了。我们不要妄上起妄。有了妄念就着急怎么 办,就认为不得了啦。怎么办?不用办!怎么办?佛来办!怎么办?就这么办,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好了!这样就不至于妄上起妄,这样就让我们的心很安稳,所以 讲“现世得安稳”。
不必自苦自恼。佛因为知道我们有这样的病,我们有这样的苦恼,我们有这个担子,所以佛来给我们挑,结果我们把担子紧紧地揽在自己肩上,我们自己挑, 不给阿弥陀佛挑。这一切,让阿弥陀佛来打扫,我们只管念佛。有妄想、没妄想,随它去!所有的一切,不是我们所要管的。我们只管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有妄念,不必刻意用力对治,只要不被它牵,把心收回来,一句一句地稳稳当当念佛,自然就好了。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上一支蜡烛。烛光一照,黑暗自 灭。佛念一起,妄念自消。从安心上来说,有佛做主,不必怕它;从行持上来说,一边念佛一边听,采用印光大师的十念记数法就很好。心散了,收回来再念。既不 心虚,也不心急。因为它障碍不了阿弥陀佛的救度,我们心里有最大的靠山。如果谈判,心有阿弥陀佛做靠山,优势占尽,妄念烦恼根本就不是对手。不过,它不会 自动退场、主动认输,那就慢慢周旋,不用急,不要指望一晚上妄念就消失了,不可能的,我们甚至到死都被妄念纠缠,那也没关系。临终弥陀来迎,诸邪业系无能 碍者,妄念贼军一举击破,才乘宝莲花,即证无生忍。
善导大师的机法两种深信,让我们对净土门建立起正确的信仰。我们既不自怨自艾、自暴自弃,也不傲慢自胜、好高骛远,就是很实在地以我们这样的根机来 念佛。自甘凡愚,老实念佛。不自苦自恼,不妄攀高机,不认为自己可能是个根机殊胜的人,现生能得念佛三昧,得不到三昧也能得清净心。如果我们把这些作为自 己的奋斗目标,达不到就会苦恼、怀疑、担心和恐惧,那就大可不必了。
我们本来就是如此——把自己的根机看清楚。
“看破,放下,随缘,自在,念佛”,这十个字很好。看破自身的根机,放下自力的观念,随顺弥陀的救度,此心自在,安稳念佛。看破我们本身,看透自己 是“无有出离之缘”的人,烦恼具足,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我是这样的人”,把这点看透彻,看清楚,看明了,我们就舍掉它。舍弃自身,不在自己 身上找答案,不会认为我们有能力解决我们的生死。这样,眼睛就看向阿弥陀佛那一边。
往生这件事情,我们完全拜托阿弥陀佛,完全仰承阿弥陀佛,我们不靠自己,我们舍弃自身。既然不靠自己,自己有能力没能力,了无相干,跟能不能达成往 生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就单念这句名号,从早到晚想到的,就是完全仰靠阿弥陀佛,全看佛那一边 : 阿弥陀佛有这个能力救度我,那我就能往生。自己这一边,等于就死了,打死了自己。大家要舍得死,不要不舍得死,死了这个妄想心。
很多人没有找到正确的契入口,妄心用事,借用一般法门那种观念,但是,一般法门的观念也没有理解。比如禅、密等圣道修行法门,那些所讲的,都不是指 我们这个妄心,都是指真心真性。结果我们因为没有悟到真心真性,把这个妄心当作是真心,这叫“认贼作父”,这样一来,修什么法门都不能成就。圣道法门就是 要看破这一点,找到自己的真心真性,然后依性起修。净土法门另辟蹊径 : 我们知道自己不能开悟,我们就转移,移向六字名号。这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是彻底觉悟了,圆满实相了。舍了自己的妄心用事,完全归投佛的愿力。圣道和净 土,一点也不矛盾。不过,入手点不同,难易有很大的差距,摄机也有很大的差距。所破斥的,都是执著自己妄心这一方面 : 我要达到怎样,我要修到如何……这是虚妄的。
以我们这样的根机,就咬定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自然就被阿弥陀佛的愿力所牵引,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在修持实践当中“机法两种深信”给我们的启发,也就是 : 甘守凡愚,老实念佛,不自苦自恼,不好高骛远,能行多少就行多少。
阿弥陀佛的“乃至十念”“一向专念”广大无边,没有固定的标准。“乃至”是很有弹性的,乃至出家人念佛,乃至在家人念佛,都可以;乃至清净心念佛, 乃至没有清净心念佛,都可以;乃至有智慧,乃至无智慧;乃至有功夫,乃至没功夫……“乃至”是一个弹性词,这样才能包容万机。阿弥陀佛说“乃至十念”,没 有说“清净心十念”。这个“乃至”,就包含了万机,所有一切根机,就我们的根机所能做到的,念念不舍,相续念佛,都叫“乃至十念”。
善导大师所解释的“乃至十念”,是“上尽一形,下收十念”,就是 : 我们遇到这个法门,信顺不疑,一句佛号念到底。在往生这件事情上,全靠南无阿弥陀佛,这叫一句佛号念到底。誓此一生,永不改变,这样就决定往生。
看破自然放下。一是放下世界。世间百态,知道它是苦、空、无常、无我,所以要放下。二是放下自己的心。我是一个凡夫,不要认为自己要修到什么样的程 度,连这个“我在修行”的心也要放下。不要认为自己能修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这样子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很好了,这样就够标准了,这样就符合条件了—— 这样不是身心自在吗?不要把目标提得很高 : 我们要达到什么程度,我们要家庭、儿女什么都不管……既然在家,就依我们在家的身份,为人妻,为人母,为人父,为人子,士农工商,做好自己的事情,来念南 无阿弥陀佛,这样就可以。不要自苦自恼,提又提不起来,放又放不下去。我们是完全乘托阿弥陀佛的愿力。不要讲我们这副身心,即使是整个娑婆世界,都是要放 下的。因为我们要求生极乐世界,有什么好执著的呢?它好也好,它坏也好,都不在妄心方面做文章。
对于妄心,看破它,放弃它——放下就是放弃。我们不指望你,我们只靠阿弥陀佛!这样,我们的心就平淡了,就稳当了,没有谁能障碍我们。
总结
总结前面几章,都围绕着阿弥陀佛的本愿——第十八愿,围绕着称念弥陀名号,也就是“本愿称名”这个核心。
(一)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说 :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即是以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作为易行道的核心。所谓舍难取易,就是取“本愿称名”。
(二)昙鸾大师明“自他二力”,说 :
缘佛愿力故,
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还是说的本愿称名,乘佛本愿力,念佛便得生。
(三)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净土门的内容就是第十八愿,说 :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
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
(四)善导大师将净土门进一步细判为“要弘二门”,解释弘愿说 :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这段话也是在解释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
“一切善恶凡夫”,就是解释第十八愿所说的“十方众生”;“得生”两个字,就是解释“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大愿业力”就是“正觉”;“皆乘”,乘托的方法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所以,仍然是选择弥陀本愿称名。
(五)“正杂二行”。
(六)“正助二业”。
这两点是善导大师对净土行法的分判,最重要的是“正定业” :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
顺彼佛愿——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顺佛本愿称名,所以是正定之业,必定往生。
(七)善导大师立“机法深信”,法深信说 :
决定深信 :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
无疑无虑,乘彼愿力,
定得往生。
总说四十八愿,别指第十八愿,救度无有出离之缘的罪恶生死凡夫,定得往生,仍然是以阿弥陀佛的本誓愿力作为核心内容。
这七个专题所说的,都是一个内容,分为七个角度来说明,让我们心中更加明了。
从这一章开始的八章,我们将说明“称名必生”——专称弥陀名号,必然往生弥陀净土。
前两个专题分别就阿弥陀佛因中本愿及果上名号,也就是从法上来说明;接下来五个专题从众生根机来说明,其中第三专题为总,第四至七个专题为别;最后引诸佛证明。
“本愿不虚,称名必生”,因为阿弥陀佛本愿不虚假,所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必然往生。
第十八愿称为阿弥陀佛的本愿,愿文是这样的 :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法藏比丘发愿说 :假设我成佛,我要救度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只要信受我的救度,愿生我的净土,称念我的名号,我就必能令他往生我的净土。如果做不到,我就不成佛!不过,造下五逆重罪和诽谤佛法重罪的众生不在救度之列。
“本愿不虚,称名必生”,主要依据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中对第十八愿愿文以及此愿成就文的解释,称为“四十八字愿成释”。
善导大师这段文,总共四十八个字。前二十四个字解释第十八愿的愿文 :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后二十四个字解释第十八愿成就之后度化众生的功效 :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这四十八个字很好懂,几乎是白话,不过因为很简略,很精炼,需要解释才能明了其中的丰富内涵。直接按文字翻译是这样的 :
如果我成佛,我要救度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只要称念我成佛时的名号,哪怕临终闻法,才称念十声,我必定使他往生我的净土。如果做不到,我誓不成佛!
现在法藏比丘已经成佛,在极乐世界,叫阿弥陀佛。由此可知他当初的誓愿已经实现,没有落空,任何众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必然往生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的解释很简略,很明朗,不复杂,人人听得懂,个个做得到,这就是著名的“四十八字释”。
“本愿不虚,称名必生”就是取自这段文。
“本愿” : 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
“不虚” : 因为阿弥陀佛成佛了,救度众生的誓愿完成了,成为了现实,所以不虚。
“称名” : 第十八愿所说的念佛,不是实相念佛、观想念佛等高难度的念佛,而是人人做得到的口称佛名的念佛;不是念佛的法身、报身、化身,也不是念佛的智慧、神通、光明、相好,而是念佛的名号。只要口称佛名,佛的三身、四智、十力、相好光明、智慧神通,通通包含在内。
“必生” : 只要口称佛名,就是乘佛愿力,必定往生,没有任何不确定性
善导大师的解释,读起来跟愿文差不多。
“设我得佛”解释为“若我成佛”,更通俗。
“十方众生”还是“十方众生”,此界他方,凡圣善恶,通通包括在内。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从文字上没有解释,从意义上说为“称我名号”。
“乃至十念”解释为“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原文照录。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没有解释。
愿文 释文 比较
设我得佛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 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称我名号
乃至十念 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三个疑点
对比起来有三点疑问。
1.以“称我名号”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愿文“至心信乐”是信,“欲生我国”是愿,释文“称我名号”是行。信、愿、行各有不同的内涵,为什么善导大师用称名之行来代替、解释信和愿呢?这是 因为信愿行是一体的,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为体,而最后落实在称名。信,正是信“称名必生”;如是信知,念念称名,念念自然有愿生之情。所以大师直接就说 “称我名号”,让我们不会有猜测的空间。不然我们没有智慧,就会想到底是信什么?要怎样信?怎样愿?就会很空洞,很缠绕。比如说有个人没有吃的,快要饿死 了。你不用讲许多,把香喷喷的馒头拿给他吃,他自然就有信心了。“称我名号”就好比实实在在直接吃馒头。
善导大师不讲玄虚的,不让我们落在自心这一边,妄加猜想,而是说佛告诉我们 : 只要称他名号,下至十声,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用“称我名号”解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直彻根本,非常明了,毫不含糊,对我们这样愚痴无智的众生恩德无 边。这是透过文字直达本质的解释,是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样的解释,只有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才有智慧作得出来。
2.以“下至十声”释“乃至十念”
愿文“十念”,有人依《弥勒所问经》解释为慈心、悲心等十念,也有人解释为清净心的念;怎么知道一定是称名十声?另外,为什么把“乃至”解释为“下至”?
善导大师依据的是《观经》下品下生 :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
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
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 :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
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
犹如日轮,住其人前;
如一念顷,
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段经文有三处说“念佛” :“教令念佛”,“不遑念佛”,“不能念彼佛”。也有三处说“称佛” :“称无量寿佛”,“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从念佛到称佛,转折在这句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先不能念,后改为称,可见这里的“念”与“称”不一样 : 念是心念,称是口称;念难,称易。这个人被四大分离的苦恼所逼迫,被地狱的恐怖景象所逼迫,心中忆念佛名念不了,所以说“不遑念佛”,善导大师解释说“罪人死苦来逼,无由得念佛名”,这个“念”就是心中的念。
善知识发现他心中忆念很困难,就对他说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果不能在心中忆念佛名,那怎么办?有没有更容易、此时此刻能做得到的办法?有!就是口称,随口称念。不管心净不 净,不管心定不定,只管随口称出来就好。所以,就不要执著心念了,应该转为口称。
善导大师解释说 :“善友知苦失念,转教口称弥陀名号。”“失念”就是心中失去忆念佛名的能力,也就是意识心已经失去作用。虽然意业失念,仍然可以口业单称,所以善友转而教他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这样的口称佛名,谈得上清净心吗?谈得上静定的功夫吗?谈得上摄心吗?谈得上降伏烦恼吗?通通谈不上!不过如鹦鹉学舌、空谷传声,他只是依葫芦画 瓢,善友口称,他也跟着口称。他不晓得口中称的是什么,也不晓得佛名有什么功德,因为这些都要靠意业的理解,可现在他已经是意业失念了,可以说意识瘫痪, 毫无作用,他只是跟着善友一句一句地称念。此时,他虽然意识模糊,但归命的心很恳切,在死苦的逼迫之下一心求救。这时拿一根稻草说能救他,他也要去抓。所 以在归命求救的心理状态下,一声接一声,声声相续,声声不停,念了十声南无阿弥陀佛。经文说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这里“十念”的念,不是心念的念,而是口称。“十念”就是十声称南无阿弥陀佛。善导大师就是根据《观经》这段经文,把愿文“十念”解释为称名十声。 同时,也是根据这段经文,把愿文“乃至”解释为“下至”。因为这个人临终才遇到念佛法门,寿命短促,只念了十声就命终了。如果命不终,那一定会十一声、十 二声接着往下念,经文说“令声不绝”,也就是相续的意思。甚至如果好起来,又活了一天、七天,一年、七年,那也会成为一个专修念佛的人,过念佛的日子,而 若一日、七日,若一年、七年继续念佛。而如果寿命更短,念不满十声,只念五声、三声、一声,当下命终,那也当下往生。所以善导大师又说“上尽一形,下至十 声”,比较圆满。这里为了与愿文相对,所以略去“上尽一形”,但意思是有的,因为有“下至”就有“上至”。而“十声”也是为了与愿文“十念”相对,善导大 师在别的著作中也说“下至一声”。
因为称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即使意业失念,什么也不晓得,自自然然地,依名号功德,声声念念皆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往生净土。如果称念别的,即使再怎样恳切求救,也无法往生。
3.略“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愿文当中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两句,但释文当中完全没有,这是为什么?这也是依据《观经》下品下生。虽然第十八愿说五逆谤法不救,但下品下生 却说五逆罪人称名得生。善导大师依此断定,《大经》“逆谤不生”是方便说,实际意思是未造以前的抑止;已经造了五逆谤法罪的人,也要救度。所以,大师在 《法事赞》里就说 :
以佛愿力,
五逆十恶,罪灭得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即使是五逆十恶之人、谤法阐提之辈,若回心念佛,也都罪消,通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往往都略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以显示五逆谤法的人也可以得救。
下品下生这段经文,与第十八愿愿文两相比较,有以下共同点 :
① 同样出自净土法门的正依经典。
② 同样叙说凡夫往生弥陀净土。
③ 同样说“至心”等三心。
④ 同样说“十念”。
⑤ 同样说“五逆”。
⑥ 下品下生不可能出于阿弥陀佛的本愿之外,阿弥陀佛的本愿必然包含下品下生。
善导大师依《观经》下品下生解释《大经》第十八愿,是依净土的经典解释净土的法义,很亲,很顺,很合理,很贴切,不勉强,不疏远。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 彼佛——阿弥陀佛已经从当初发愿的法藏比丘修成阿弥陀佛了,现在正在西方极乐世界。菩萨虽然发愿,如果还没成佛,那我们有理由怀疑 : 菩萨的誓愿虽然伟大,但要救度我这个罪业凡夫,会不会落空呢?现在法藏比丘既然成佛了,说明当初的大愿已经实现,绝无空言,所以说“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能这样理解,就没有理由怀疑,也没有理由不安。
“当知”两个字,包上贯下 :
一知弥陀已经成佛;
二知本愿决定不虚;
三知我今称念必得往生。
弥陀成佛,则本愿不虚;本愿不虚,则称念必生。称念必生,是因为本愿不虚;本愿不虚,是因为弥陀成佛。有其一,必有其二;有其二,必有其三。除非阿 弥陀佛还没有成佛,那我们也就不能往生;阿弥陀佛既然已经成佛了,那我们念佛也就不可能不往生了。所以,我们念佛能不能往生,不是看我们自己这边,而是看 阿弥陀佛那边 : 阿弥陀佛成佛了没有?他的愿是不是假的、空的?是不是还有不确定性?如果没有,那称名念佛没有理由不往生。
法然上人有一段话非常好,说明“念佛往生”四个字,众生跟佛是有分工的:
念佛者我所作也,
往生者佛所作也。
念佛,归我们众生这边来作;往生,不要我们操心,由阿弥陀佛操心。
往生乃由佛力所赐,却于心中种种筹量,是自力也。
唯须称名待来迎也。
我们什么时候往生,怎么往生,这是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所赐给我们的。很多人念佛,一边念佛一边担心能不能往生,这是不了解佛愿。我们只要念佛,等着佛 来接引就好了。就好像坐船过海 : 坐船者,乘客之所作也;过海者,船长之所作也。我们只须乘船,等待到达彼岸就好了。我们只管念佛,往生让给阿弥陀佛管!他在发第十八愿的时候就说 : 你不往生,我负责!你若不生者,我不取正觉!
“众生称念”,是我们来称念;“必得往生”,是阿弥陀佛令我们必得往生。
“众生称念”的“众生”,有三种说法 :
① 指前面的“十方众生”,包含一切。
② 指下品下生“五逆、临终、苦逼、失念”的众生,即是举下摄上,举恶摄善,举临终摄平生,举失念摄有念。
③ 指“我”——每一个人自身。佛法必须落实到“我”才亲切,才是自己的,才有意义,不然都是戏论。十方众生称念必得往生,那我称念也必得往生,不可能独漏我 一人不往生;下品下生的众生称念必得往生,那我今称念,未造五逆、多少修善、平生专称、未至临终、尚未失念、不止十声,岂不往生!
“称念”也有三种 :
① 十方众生之称念。十方众生各随自己的根机来称念,皆得往生;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并没有限制条件,因为一有条件就不能普遍适应十方众生了。
②下品下生之称念。也就是“造罪、临终、苦逼、失念”情况下,随口称念,皆得往生。这样的话,没有人做不到。
③ 我称念。也就是依“我”——我们每个人的忙闲、勤怠、时间多少,能如何就如何,能到哪一步就到哪一步,只要是我称念,就必得往生。既不将人加于我,也不将 我加于人。假如看到别人精进,我虽不如人,但也不退失往生信心,知道 : 我称念,必得生。又假如我虽精进,也不会认为他人要像我这样才能往生。每个人都随自己的根机来称念,皆必得往生。
善导大师依《观经》下品下生解释《大经》第十八愿,给我们极大的启发、绝对的安慰。
① 阿弥陀佛的本愿,选择最容易的称名作为众生往生的因行,也就是“本愿称名”。
② 本愿称名故,众生称名即顺佛本愿,乘佛愿力,必得往生。
③ 本愿称名,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之一心专称。
④ 本愿称名,是唯任口称,不论机之善恶,不论罪之多少,不论时节久近,不论功夫深浅,不论心净不净,不论心定心散。一生造罪、直到临终、众苦逼迫、意业失念之下品下生,即唯任口称。
⑤ 唯任口称,而得往生,没有任何意业心念之要求,即是易行之极,无一人不可行。
⑥ 唯任口称,而得往生,即是“唯称独达”。
⑦ 唯称独达,不假方便,即是“名号独运”。
⑧ 名号独运,即是完全他力,毫无自力。
⑨ 虽说信、愿、行,结归唯在“一向专称”之行。闻知弥陀救度,但能一向专称,自然具足信愿。信、愿为对治不信、不愿之前方便,称名为直接达成往生之真实法。
⑩ 唯此本愿称名、唯称独达、名号独运,才能解释鹦鹉、八哥等动物以及智障者、老年痴呆者之念佛往生。
1998年,内蒙古包头有一只鹦鹉往生,往生之后还有舍利子,有照片为证。你说它有什么心呢?它不过是只鹦鹉,你念佛,它也念,“阿弥陀佛,阿弥陀 佛……”八哥鸟念佛,我在四川也遇到一只,它念的是四川话,它也能往生。你念我也念,你往生我也往生,依葫芦画瓢,这样就可以。
《三宝感应要略录》中记载了一则“阿弥陀鱼”的故事。古代斯里兰卡有一座岛,岛上居民都以捕鱼为生。有一种鱼会发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声音。 渔民要捕这种鱼,只要随着它们的声音念“阿弥陀佛”,它们就过来了。念的“阿弥陀佛”越多,捕的鱼就越多,而且味道特别好。于是,他们就一天到晚“阿弥陀 佛,阿弥陀佛……”,边念佛边捕鱼,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因为那是座孤岛,没有人去讲解佛法。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渔民中年纪比较大的一位去世了,结果他就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去了。他到净土之后回来示现说 : 你们再也不要作杀业了,这些鱼都是阿弥陀佛化现的,为了救度我们这些不闻佛法的边地众生。我已往生净土,坐着莲花回来。人们还是不相信。他又说 : 不相信你们就去看,鱼的骨头上都有莲花纹样。他们一看,果然,鱼的骨头上都有莲花纹样。从此这座岛上的居民就断恶行善,念佛往生。
他们为了捕鱼,时常念佛,形成习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们甚至还不知道什么叫往生,也没有因果报应的观念,也不知道生前死后, 都是糊里糊涂的过日子。但是,念佛形成了习惯,有阿弥陀佛的救度,随顺这句名号的功能,自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看,殊胜不殊胜?
往生很简单!我们不必担心“我念佛,心不够清净,功夫不够深……”只要口称名号,只要愿生净土,通通可以往生,不必怀疑。我们相信阿弥陀佛的誓愿不 虚假,称念名号必然往生,这样,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就照到我们心里来了,心里就乐开了花 : 这叫“至心信乐”。有信,就有乐;没有信,就没有乐,就苦恼。
必得往生的根本原理在哪里?善导大师告诉我们“当知本誓,重愿不虚”,因为阿弥陀佛不欺骗我们,不会发虚愿,不会说话不算数,所以我们称念必得往生
。
“名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本身所具有的含义,本身所具足的功能,就是 : 使得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必然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
成语说“顾名思义”,看见一个名字,就想到它的意思;佛法说“名以诠义”,名字能够诠释一定的义理。比如说到水,就晓得可以解渴;说到饭,就晓得可 以充饥。总之,任何一个名相,都诠释了一定的含义,让我们能够知其所指。那么,“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我们看到之后能想到什么呢?这就很多了。随着大家 对佛法了解的深浅不同,各有自己的认识。比如说社会上的人,他看见这六个字,念也不会念,他就念“nán wú阿弥陀佛”,甚至错会为“南方没有阿弥陀佛”。也有的人看见这六个字木讷讷的,熟视无睹,看到就像没看到。稍微了解佛法的人一看,“哦,这是一尊佛的 名号”,也没有更深入的理解。研究学问的人看了,“哦,这是印度话的音译”。有些有善根的人,会觉得这六个字很神秘,是什么他不清楚,但是他感觉很神秘, 有一种敬畏感 : 对六字名号,他就认识这么多。也有人认为这句六字名号就代表一种因果报应。在我的老家,不管信佛不信佛,不管好事坏事,都会念一句阿弥陀佛,好人得好报, “阿弥陀佛!”恶人遭恶报,也“阿弥陀佛!”在他们心中,这句阿弥陀佛就代表因果报应。还有很多人,“阿弥陀佛”对他们来讲,就是一种安慰,一种福报追 求,“阿弥陀佛保佑我”,保佑平安。可以讲,对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认识,人人所见各不同。
那么,这样的认识,是否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本身所具备的意义和功能呢?这就不一定了。若想如实了解,就要研学经典和祖师的解释。
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对这句名号的了解应该说比较深入了,看见这六个字,就知道这六个字是管往生用的。不过,这种认识还不够透彻。他也许会觉得“光这 六个字还不够,还要加上我其他的修行”,或者“我要达到某种净心境界”,或者“临终的时候只要念出一句,肯定可以往生;现在念或许还不足”。所以,愿往生 的人虽然对于这句名号的认识比一般人深入多了,知道是跟往生有关系,可是,还是不够圆满。至于参禅的人,他参“念佛是谁”,那就与往生不相关了。
“南无阿弥陀佛”称为万德洪名。若论“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无量寿经》说,即使释迦牟尼佛以佛的智慧辩才,一个大劫日夜不休地宣说赞叹,也宣说 不尽,赞叹不尽。古德说,一大藏经都是六字洪名的注脚。可见六字名号的含义实在是太深,太广;不可说,不可思。不过,对我们来说,知道“称名必生”而念南 无阿弥陀佛,也就知道了名号的根本含义。比如婴儿不知道母爱有多伟大,只要依偎在母亲怀里吮吸母乳就可以了。所以,我们的念佛往生,都在阿弥陀佛的本愿当 中;往生的功德资粮,这句名号本身已经具足了 : 这是大根大本。
往生的功德不是在我们众生这一边。功夫的深浅,根机的上下,功德的大小,都不在我们这一边论;完全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
阿弥陀佛因地誓愿说 :“你称念我的名号,若不能往生,我就不成佛!”也就是说,他果地的名号必然具足使得称念、愿生的人都能往生极乐世界的功能,他这个愿望才能实现。反过来 说,如果名号本身不具足这样的功能,没有这样的含义,那么,阿弥陀佛的誓愿也就虚假了。所以,从六字名号的来源,从阿弥陀佛的本愿来讲,名号的本义,就是 使得称念名号的人必定往生。
本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十方众生往生极乐的功德成就了,我才成就正觉;如果十方众生往生极乐的功德我法藏比丘不能为他们成就,我就不成正觉!”
法藏比丘把他成正觉这件事情,和我们的往生直接挂钩,他的正觉就是为了我们十方众生的往生。这在净土法门里有一个名词,叫作“往生正觉,机法一体”。我们的往生,和阿弥陀佛的正觉是一体成就的 : 法藏比丘成正觉了,十方众生的往生同时成就。
如果十方众生的往生有一个不成就,则法藏比丘断然不能成正觉。必须先完成十方众生的往生功德,他才成正觉。实际上法藏比丘是以十方众生往生净土的功德,构成了自己的正觉;若有一个众生遗漏在外,他是不能成正觉的。
法藏比丘现在有没有成佛呢?经典里讲,法藏比丘已成佛十劫了 :“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法藏比丘成佛了,大家不要觉得“只是他成佛了”,他成佛了,固然是成就了法藏比丘的正觉,同时也是成就了我等的往生。如果你的往生不成就,他是不能 成佛的。他成佛了,你不要认为“法藏比丘成佛,与我无关。他成他的阿弥陀佛,我还是在这里流浪的一个凡夫”,如果这么理解,阿弥陀佛就白成佛一场了。
“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正面读起来是阿弥陀佛的正觉,我们都知道 : 南无阿弥陀佛!法藏比丘成佛了,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的正觉果号。反面读起来 : 哦,这是我等的往生——这二者一体的,不过一个明显,一个不明显。如果说只是法藏比丘的正觉、不是我等的往生,那就不是南无阿弥陀佛了。所以,这句六字名 号具有两面 : 一方面是法藏比丘成佛的果地名号,他成佛了,才有这句名号;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往生。我们的往生在哪里?往生就在“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里。
我们求往生,从哪里求?就从六字名号里求,六字名号以外没有往生,所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法藏比丘的正觉就是我们的往生。阿弥陀佛把六字名 号给我们,也就是把往生功德惠赐给我们。如果在我们自己心里找往生 : 我这样修,那样修……通通没有用!这就像《楞严经》中所说的“蒸沙求饭”。你很用功,加大火,温度烧得很高,但是煮的是一堆沙,那么,锅盖一揭开,还是一 堆沙,没有饭。
为求往生,你再勇猛修行,如果不念佛,那都是杂行杂修的沙子,没有名号功德的米饭,往生无分哪!所以,我们要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里有我们的往生。
大家要明白 : 法藏比丘成佛了,就是成就了我们的往生,不是成就别的。看到“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就要晓得 : 这是我的往生。我往生的功德证据,明明白白地在这里。这样理解,就是“闻其名号”,正确地听闻、理解了阿弥陀佛名号的意义。
从古到今,对“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解释,以善导大师的“六字释”最为经典 :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把这六个字分为“南无”与“阿弥陀佛”两节解释,得出的结论是 :“必得往生。”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的结论就是“必得往生”。
这段文的来历是这样的 : 在善导大师的时代,很多人对《观经》的下品下生有误解。一个造作五逆重罪的人,临终只是念了十句佛号,居然往生极乐世界去了!这样一种教理教义,一般人很 难接受。他们站在自力修行的立场上认为要圆满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样才能了生死。一个造作五逆重罪的人,只念了十句佛号就能往生,这怎么可能呢?他们不 能接受。不能接受,但又是佛讲的,于是,他们就站在通途法门的立场,给出自己的解释,叫作“别时意” : 《观经》下品下生的人,只念了十句佛号,什么修行都没有,佛说他往生极乐世界,但这不是真的,是一种鼓励、安慰的话,其实他是不能往生的,只是种了一个善 因,来生来生来生,哪一生修行到功德累积够了才能往生。
他们的理由是 : 下品下生的人“唯愿无行”,他被地狱之苦逼迫,愿生心是有的,但是他没有修行。他只不过用嘴巴念了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而已,无论如何这个算不上修行。既然唯 愿无行,就不能往生,因为任何修行都必须“愿行具足”,愿与行都要具备才能成就。比如想到北京,却不动步,那能不能到北京呢?不能,这叫“唯愿无行”。只 有愿,没有行,就是空愿,不能往生。什么时候往生呢?等到未来某一世,修行功德累积得足够了,才能往生。好比拿一枚钱给一个人做本钱 : 你有这一枚钱,就可以发大财,可以赚一千枚钱;但不是现在就能得一千枚钱,是慢慢积累,最后赚一千枚。念阿弥陀佛名号也是如此,下品下生念这十句,现在不 能往生,慢慢积累,等到行持圆满,才可以往生。这样的解释,当时对净土法门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很多人看见这种解释就不念佛了。
善导大师说,这种解释“自失误他,为害兹甚”!不但自己失去往生大利,还误导了众生,危害很大。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示现,撰写《观经疏》就是要纠正 错解、误解,所谓“楷定古今”,这就是善导大师楷定的内容之一。这段“六字释”,就是破斥“别时意”的,说明往生净土是“当生成就”;不仅是“当生成 就”,而且是“当念成就”。
“别时意”的核心、要点是说 : 念佛的当下,愿行功德不具足,所以不能往生;必须累积到某种程度,愿行具足,那时才能往生。累积的时间有长有短,即使是下一念达成,因为当念没有达成,也 判为“别时”,因为有了延搁,不在“即时”。所以,要究竟破除“别时意”,不仅要说明念佛今生能够往生,更要说明念佛当下具足往生功德。有些人虽然认为念 佛今生能够往生,但不是当下具足往生功德,而是需要长时间积累很多遍数,最后才能具足,这也是一种“别时意”。
善导大师的解释正是让我们明了 : 我们念佛,念念之间具足愿行。声声念念,每一声名号的当下、本体,具足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
“六字释”之前还有几句话 :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
《观经》下品下生的人十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不是像“别时意”所讲的,是只有空愿、没有行持的“唯愿无行”呢?不是!“即有十愿十行具足”,首先 善导大师就把答案给出来 : 念十句佛号,就有“十愿十行”。当然,这并不是数量上的积累,好比说念八声只有八愿八行,念七声只有七愿七行,而是说每一声佛号都具足愿行,十声就有十愿 十行,不会空掉一声。既不是最后命终的一声才具足愿行,也不是中间哪一声念得比较好、比较清净才具足愿行,而是声声不空,声声念念都是当下具足愿行。每一 日念三万声佛号,念一辈子,也都这样,声声念念都具足愿行,不是说唯有临终那一念才具足愿行。
云何具足?
为什么说称名具足愿行呢?善导大师的回答直彻根源。他不是站在能够称名的众生这一边来说明,而是就“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就众生所称念的这句名号本身来说明 : 六字名号当中具足了愿和行。
为了便于我们理解,善导大师就把六字名号分成“南无”和“阿弥陀佛”两部分来解释 :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南无”两个字,当体的含义是“归命”。归命阿弥陀佛的目的,是为了愿生极乐世界。归命就是信,发愿回向就是愿,所以“南无”这两个字包含了信和愿。
善导大师在这里不是说这个临终的人因为地狱相现前了,所以他有愿生心。而是说“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里有愿生心,称念的人随顺这句名号,没有愿生心 也会有愿生心。这个愿生心就深了,根长在南无阿弥陀佛那里,坚固不移,金刚不坏。如果仅仅是从众生这边说的,那就有问题了。比如没有到临终,没有那么逼迫 的感受,只是一般的念佛愿生,是不是愿生心就没有,或不够?还有智障的人,只知道随口称念,甚至八哥、鹦鹉念佛,如何具足愿生心?如果从名号本身来说明, 这一切都不成为问题。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 这个“其”就是指前面那个“南无”——归命的人。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成为归命众生的行。这个行,不是凡夫之行,也不是阿罗汉之行,也不是菩萨之 行,乃是佛之行,所以说“阿弥陀佛即是其行”。比如说,我们乘船过海,船的行就是我们的行。
生死苦海,业风一吹,烦恼浪起,我们在里面头出头没。这个时候,阿弥陀佛驾着六字名号的大愿船来救我们,我们以至诚心归投过去——“南无”,就是乘 上弥陀愿船,这样,六字名号本身所具足的万德万行,就成为我们的行。所谓“不修行而有大修行”的法门,就是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 号,没有任何次第和阶位,是法藏比丘成佛之后圆满的果地功德,被我们这些念佛众生所拥有。应知 : 当我归命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称念弥陀名号的时候,阿弥陀佛的修行满载我身,成为我的。
蕅益大师也说,阿弥陀佛因地发愿 :
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
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因地愿行具足所成就的,五劫思维的誓愿,兆载永劫的修行,愿行圆满了,成就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而把全部的功德完全惠施给我 们。只要我们信顺、归命,当下功德就为我们所拥有。就像父母为了让子女过好日子,就发愿要挣一笔钱。发了愿之后,还要去劳作、流汗、出苦力,到处去辛苦工 作,最后,愿望实现了,终于攒了一笔钱,把它存到一张支票里,交给儿女 : 我的儿啊,这个给你。儿女一接受,当下富有。
阿弥陀佛亦复如是,怜悯我们只会造罪造业,不能修功立德,所以五劫思维发愿,兆载永劫修行,万德万行圆满具足,浓缩在这句六字名号里面 : 给你!十方众生,你称念我的名号,来生我的净土!我们接受了,信知这句名号就是救度我们的一切功德,称名的当下就获得阿弥陀佛所赐的功德,所以说“阿弥陀 佛即是其行”。
菩萨能够六度万行,广度众生,我们凡夫做不到;虽然做不到,可是我们念佛的当下就拥有了阿弥陀佛所成就的一切功德,这样毫无遗憾,不会说 : 如果没修这个法门、没修那个法门,我就感到遗憾;也不会觉得不满足 : 念南无阿弥陀佛可能不够,再加上经咒吧。 “阿弥陀佛即是其行”了,还会不够吗?圆满了!没有不满足的。
善导大师从名号本身来说明称名的人拥有佛的大行。从众生这边来说,只是动动嘴,念十声佛号,无论如何也谈不上什么修行——“别时意”就是这样来的。
唯有善导大师看得深,看得远,直达本质,大畅佛怀。本来救度的法门就是这样的,众生是被救的,本来就没有力量,没有修行,没有功德,只有罪过;但是 能救的佛有大愿、大行、大力、大德,这样十方众生才能往生。执“别时意”的人,按照自力修行法门的道理解释佛力救度的事实,当然是错误的。
下面就得出结论 :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 因为六字名号有这样的含义,具足这样的功能,所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必定往生。
总之,善导大师把六字名号解释为信愿行圆满具足。“南无”两个字,是“归命”,就是信;“发愿回向”,就是愿;“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 信愿行。这个信愿行,不是我们凡夫修持功夫的信愿行,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本身所具足的圆满的信愿行,成为我们的信愿行。所以,一切功德已经圆满。所谓“信 愿行三资粮”,在哪里呢?就其根本来讲,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里,因为这六个字本身就是信愿行。
这样的解释 , 首先,不落在众生这边,而是向着佛那边。因为我们所念的这句名号的法体本身具足这样的功能,才使得我们念佛必然往生。这就让我们在佛那边考虑必生的道理,而不在众生这边。同时,佛的信愿行来到我们心中,成为我们的信愿行。
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我们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这是我们的信。阿弥陀佛愿意让我们去往生,我们愿意被阿弥陀佛救去往生,这是我们的愿。阿弥陀佛将六字名号的万德万行、圆满功德布施给我们,我们接受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念佛往生,佛的行就成为我们的行。
所以,“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一般人念佛,都不敢肯定“必得往生”,觉得这句名号空荡荡的,虽然念了,还是觉得没有一点修行功德。听到别人说“我念佛一定往生”,心中会认为他自夸、妄语。
如果没有善导大师来为我们楷定,宣扬“别时意”的人一解释,我们会说 :“你解释的跟我想的一样,你解释得好!”我们心中本来就认为“念佛哪能算得上什么修行呢?我又不会念经诵咒,又不能打坐入定,又不能开发智慧……”别人 一说“你单念佛,虽然有愿,但是行不够”,我们的心就会动摇。
同样一部经,同样一段经文,站在不同宗派的立场上,就能给出不同的解释。我们了解这一点,就更加知道 : 学法要有传承,学法要依据我们本门、本宗的祖师所讲的来修学。
同样一部《观经》,历史上解释的很多,我们以善导大师的解释为标准,不是所有的解释都可以依准。
依善导大师,往生一定;不依善导大师,往生不定。
“择”是选择、挑选。对任何根机的众生不加选择,只要称念弥陀名号,必得往生。
我们所向往的净土,是那样清净庄严,而我们每个人自身呢,特别是学佛之后反观内省,就知道自己污秽、罪垢,贪瞋痴三毒不净。这样想一想,难免起疑惑心 : 像我这样一个染污不净、业障深重的众生,果然能往生那么清净的极乐世界吗?
站在凡夫这一边,难免有这样的疑问。
其他法门,上根利智能够修学,下根劣智就学不来,总有众生遗漏在外。可是念佛法门,上、中、下三根普摄,无一人不能修,无一人不当修,所以是“一法摄万机”——以六字名号一法,救度一切众生。
“一法摄万机”的根本依据就是第十八愿当中的“十方众生”。“十方众生”范围很广泛。“十方”,不限于我们娑婆世界,而是十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世界的众生;“众生”,除了佛法界,九法界都属于众生,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众生,通通包括在内。
愿文里虽然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八个字,似乎五逆谤法的人不救,但善导大师已经根据《观经》下品下生说明这是抑止意,警示众生不要犯此重罪;如果已经犯了,还是要救。
《无量寿经》的异译本《庄严经》明确说明救度三恶道众生 :
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阿弥陀经》说 :
诸天人民蜎(yuān)飞蠕(ruǎn)动之类,
闻我名字,
莫不慈心欢喜踊跃者,
皆令来生我国。
“蜎飞蠕动”是指飞虫和爬虫。像这样的众生,是最愚痴的,百劫千劫无法出离。而这样的众生,法藏比丘说“皆令来生我国”。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这是法照大师引用慈愍大师的偈文,解释《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的含义。
“彼佛因中立弘誓” : 彼阿弥陀佛因中叫法藏比丘,建立了宏广的大愿。“弘誓”,总的来讲,指四十八愿;法照大师在这里特别指第十八愿。“弘”是广大无边,任何众生都包含在内。 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就是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不得往生,我誓不成佛!”这叫“誓”,合称“誓愿”,非常殷重。
“闻名念我总迎来” : 这是简略地解释第十八愿。听闻我的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念我阿弥陀佛的名号的众生,通通被迎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没有一个遗漏在外。“总”是一个不漏。
下面用四句话解释第十八愿的“十方众生”。
“不简贫穷将富贵” :“简”是挑选、拣择,“将”是又、且。法藏比丘“闻名念我总迎来”的誓愿,并不分别、挑选 : 这个贫穷的,我不救;那个富贵的,我救——不是这样!没有贫富的差别,这叫“不简贫穷将富贵”。
“不简下智与高才” :“下智”,下等根机、智慧低劣、无智无识的人;“高才”,高等智慧、上根利智的人。法藏比丘的誓愿 : 不管是下智人、高才人,你闻名念我,我通通来迎。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 你广学多闻念佛,我来迎;少学寡闻念佛,我也来迎。你严持净戒念佛,我来迎;破戒罪深念佛,我也来迎。阿弥陀佛没有选择,没有分别,平等大慈。如同太阳的 光明,照着善人,也照着恶人。阿弥陀佛的平等慈光怜悯、救度一切念佛人。富翁,富可敌国,不念佛,不能往生;乞丐,不名一文,专修念佛,能到极乐世界。
“但使回心多念佛” :“但使”,听起来很简单 : 你只要这样;“回心”这两个字很重要,回心转意,回转原来靠自己的心,来靠阿弥陀佛,既没有下劣想,也不起高慢想。贫穷、富贵,下智、高才,多闻、寡闻, 持戒、破戒,都要回心。“多念佛”就是专念佛,相续念佛,念佛不嫌多。“多”,是一个大致的方向,没有限定。因为众生根机各有不等,时间各有忙闲,如果定 一万句为多,有人达不到,还有人嫌太少。所以,这里只是一个大方向,自己要求自己。像善导大师所说的“励心克己,毕命为期”,这叫“多念佛”。
贫穷的人会觉得 : 我没有钱做功德,像我这样光念佛怕不能往生吧?这个心对不对呢?这个心不对!要回转过来,任凭阿弥陀佛救度 : 我虽然穷,不能大布施,但是,我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必定接引我!不用花钱,穷人能修得起的法门,就是念佛法门。这句名号不用花钱买。话讲回来,这句六字 名号,如果花钱买,花多少钱能买得来呢?所以,不在于我们是贫穷还是富贵,甚至越是贫穷的越要救济。法藏比丘说 :
我于无量劫,
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
誓不成等觉。
不论在财富上,还是在功德上,我们都是穷人,没有功德法财。只要我们念佛,阿弥陀佛就会救度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如果靠建寺院、做功德才可以到极乐世界,那么,只有富人才有资格了——不是这样。
富贵人,也要回心。“富贵学道难”这句话确实不假。有钱,地位显贵,难以学佛。一方面是因为他有骄慢心,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优越。另一方面不 容易遇到真善知识,虽然有许多朋友,但不是为道而来,而是为钱而来。内存骄慢,外缺善缘,加上富乐自在,耽于享受,这样学道就很困难。富贵人觉得 : 我布施了多少钱,做了多大的功德,所以我到极乐世界有分。这样的想法正确吗?不正确。要回心转意 : 纵然我在佛门里做了功德,但这还是有为有漏的功德,与六字名号的功德无法相比。所以,富贵人要把那种自我倚仗的心放下来,谦卑下来,回心老实念佛。
下智的人往往心存卑劣 : 我这样愚痴,没有智慧,怎么能往生呢?这样的心要回转。阿弥陀佛的救度,不是看你有多少文化、读了多少经典、是不是大学教授,不是看这些。虽然愚痴卑劣, 往生净土没有差别。愚痴少智的人往往比较容易和净土法门相应。印光大师讲 : 净土法门,两种人最相应,最容易成为老实念佛人。哪两种人呢?一种是上智的人,一种是下愚的人——最上智慧的和最下愚痴的,这两个极端。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这两种人一旦专修念佛了,他的志向坚定,不能改变。
为什么呢?上等智慧的,广研一切经教,通达一切法门,知道唯有念佛法门最好,所以他能老老实实地专念这句名号,仰仗弥陀本愿,心无旁骛,像龙树菩 萨、天亲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下愚的人为什么可以做老实念佛人呢?“我什么都不会,我只有念佛!”上次讲了“阿弥陀佛你可饶了我”的故 事,大家还记得吗?
一个老太婆,为了往生,费了好大劲。听说不会诵经不能往生,她又不识字,问人家又怕人家不耐烦,就要她女儿帮忙查字典,告诉她每个字怎么读。她女儿 还没入佛门,不明白妈妈这么大年纪了,难道还要考佛教大学吗?老太婆认为女儿不懂,只要告诉她怎么念就好了。她费了好大劲,学了《阿弥陀经》,还学了一个 咒,非常辛苦。她后来听了善导大师阐释的净土教理,得知任何根机专修念佛一定往生,她马上向西方磕了三个响头 : 阿弥陀佛,你可饶了我了!你可饶了我了!她为了求往生,每天抄啊,背啊,查字典啊,非常艰难,非常苦恼。
还有一位莲友,快七十岁了,在学《菩提道次第广论》。学这些来不及了!无常就在眼前,现在黄土都快埋到她的脖子了,哪来得及啊?要赶紧念佛!结果她 为了交作业,每天晚上都要看书,还要做笔记,第二天要回答问题。她三点钟就要起床,晚上有时要学到半夜,累得浑身是汗,太累了!就因为她认识几个字,她要 是不认识这几个字,不就老实念佛了吗?这都是不了解法门的根源。了解了,下智的人就以我们的身份老实念佛就好。
宣城有位老太太叫姚春林, 84岁往生净土。她一个大字不识,人很虔诚,因为祖上信佛,所以从小受过佛教的影响,但是不明佛理,只是烧香拜拜。
“文革”时期不准信佛,不准供佛。她就在土灶的锅洞里偷偷地点香供观音菩萨。因为灶上属于灶王爷的地盘,她就跟灶王爷打招呼 : 灶王菩萨,我没有地方给观音菩萨烧香,就借你这个地方烧一烧,你没有意见吧?她这个心,好像挺愚钝,其实很善良,很本分。“文革”之后,信仰自由了,一开 始她还有点怕,还怕政策不让信佛,还是偷偷的。日子久了,她的女儿告诉她,这都什么年代了,不用偷偷摸摸的,现在信佛自由了,可以放心大胆供佛了。这样她 才请菩萨来供。但是,她还是不知道学佛的目的,只知道行善积德,为人要善良。后来一位莲友看她这么虔诚,就问她怎么不知道念佛呢?她问念什么佛啊?莲友说 念阿弥陀佛。她说自己供的是观音菩萨,莲友说供观音菩萨,也要念阿弥陀佛,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她这才听说极乐世界。这个时候,她已经81岁了。又过了两 个月,她才开始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一句地在家里念,还请了念佛机。念归念,她心里还是有疑惑。一位莲友就来跟我讲,有这么一位老太太,人很虔诚,但是就 怕自己不够格,不能到极乐世界。另外,她一辈子没有见过出家人,她现在病得很重,估计差不多快要走了。师父是不是去看看她,她很想见见出家人。我一听,感 觉她很可贵。好,我就去了。她一看见出家人,就恭敬合掌,然后就跟我聊上了。
她怕自己不行,一个字也不认识,什么经都不会,像她这样的人,阿弥陀佛要吗?我说阿弥陀佛要啊!你只要念佛,阿弥陀佛一个不漏,非常欢迎她去,把她当宝贝!她一听就高兴了,连讲三遍“那就好!” 你看,这就是善根成熟了,讲了她就不怀疑,就专心念这句名号。
她是肝癌晚期——肝癌是很痛的,但是她身上一点痛苦都没有,只是肝部有点麻木的感觉。两个女儿一回来,她就叫她们念佛。一天,两个女儿在旁边,小女 儿小声念,大女儿没张口,老太太就不高兴了,问大女儿怎么不念佛。大女儿被妈妈这一问,不好意思了,就说她在心里念。老太太不许大女儿在心里念,叫她开口 念。老太太家里的孩子都挺孝顺的。她一回到家里,就要子女都念佛,其他事不要闲扯。大家都念佛。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老太太不行了,莲友们去助念。那时候天 气特别热,我记得是八月份。莲友助念,她随你怎么念 : 你唱六个字,她也唱六个字;你念四个字,她也念四个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要是念大声,她也念大声。有时候她还坐起来念佛,跟着我们的声音。那 种情形,简直就是她在带莲友念佛。虽然天那么热,助念的莲友却感到: 这样的老太婆,我们为她助念,就是有劲!大家一句闲话都没有,一句佛号念到底。
我当时要准备第二天去南京,就没有机会送她走。就是那一天,她清早往生了。后来我去看她,她的面色、气韵非常好,走得非常殊胜,非常庄严!手和骨节 简直比婴儿还柔软,就好像没有骨头一样,所有的人都跑去跟她握手。火化之后,还得到舍利子、舍利花。有了这个经历,她的两个女儿都开始信佛了,家里的男女 老少,大大小小一共几十口人,都为她吃素四十九天。所以,她也是很了不起的!这就是下智的人、没有文化的人往生净土。可见,不是靠我们的文化程度去往生。
还有一个故事也很生动。在浙江慈溪,有一位姓严的居士,老家是浙江余姚。她老家隔壁有一位阿婆,姓陈,她就喊她“陈婆”。这位陈婆跟别人不一样,严 居士小的时候就看见陈婆喜欢念佛。她念佛也没有人教,那时候谁教她念佛呢?她大概也是祖上带来的,知道有佛法,但是不知道往生极乐世界,就喜欢念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天到晚念。严居士后来学佛了,就想起来老家还有这么一位老太婆。回去探望母亲的时候,她就对陈婆讲 : 阿婆,你念佛好啊,又问她是否知道极乐世界。陈婆说她知道念佛好,但是不知道极乐世界。严居士比较善巧,她知道阿婆相信人死不灭、有下地狱这回事,就问她 知道人死了要去阎罗王那里吗?她说知道。严居士问她去阎罗王那里怕不怕?她说那当然不好,她不愿意去。严居士就说极乐世界是非常好的地方,比天上还好。到 了极乐世界就不用到阎罗王那里去了。再问她要不要去?她说那好啊,她当然要去!陈婆就很简单,知道有一个极乐世界、不要到阎罗王那里去审判,就怀着这样的 心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天到晚念。这是她第一次听到念佛可以到极乐世界。后来,严居士又回老家一趟,她妈妈说隔壁的阿婆病了,躺在床上, 要她去看看。严居士就去看她,见她躺在床上不念佛。严居士问她平时那么喜欢念佛,现在怎么不念佛呢?她问躺在床上也能念佛吗?严居士就跟她说没关系,她现 在生病不方便,阿弥陀佛不嫌弃,她躺在床上也好念佛的。她说她就怕不能念佛,她想念但不敢念。严居士这样告诉她就好了,她相信严居士讲的话,她从小看着严 居士长大的,知道她不骗人。好!老太婆又开始念佛了。又过了一个多月,严居士的妈妈说隔壁的阿婆走了,走得非常殊胜。老婆婆家里没有人信佛,她走的时候提 前告诉女儿她什么时候要走,她的女儿不相信,妈妈精神好得很,她往哪里走啊?就没当一回事儿。她是一个人悄悄走的,没有人助念。她女儿跑回来一看,妈妈死 了,身上还是软的,就害怕了,因为不信佛、不了解怎么回事,就跑到隔壁找严居士的妈妈,要她过去看看自己的妈妈怎么回事,是死还是没死,怎么身上是稀软稀 软的?你看,就这么一个平常的老太太,没有文化,专修念佛,守着这句名号,走得非常殊胜。
印光大师讲,他走南闯北,往返万余里,见过很多人,往往是老实愚痴的念佛人,即使走的时候没有什么放光动地的瑞相,但最起码都走得安详自在;那些通 宗通教、蔑视净土的人,虽然有很大的名声,但是走的时候总是呼爹叫娘。到最后,有学问、有智慧的人反而输给没有学问、没有智慧的人。大家不要现在赢过人 家,到最后输给人家,那就不好了。
当然,有智慧的人如果不倚恃自己的智慧,像印光大师所说的,也能够放下身心,老老实实学一般的老太太来念佛,他的智慧就更加殊胜。因为他不仅可以自 己往生,还可以弘法利生,那就更好了。多闻的人,也要回心,不要认为自己广学多闻,就可以不念佛,这样不好。应该说我们的智慧很有限,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都求生极乐净土,何况我这个庸庸凡夫呢?回转高慢的心,求生极乐世界。持净戒的人,也要回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才能保证梵行清净,决定成佛。破戒的、 罪业深厚的人呢?一般会觉得自己完了,要堕落了,像我这样的人,阿弥陀佛可能不救。这样的心也是不正确的,也要回心转意。这样的人应该怀着惭愧心和忏悔心 : 我罪业深重,以我这样的根机,肯定要堕落!现在只有阿弥陀佛大慈大悲,能够救度我这样的根机。所以,我的心回转过来,投靠阿弥陀佛,念念念佛,求生西方。 这样也决定往生。
宋朝有一位出家师父,名叫莹珂,在《佛祖统纪》里有记载。莹珂法师虽然出了家,但是戒律方面毁犯很多,没有按照佛法的清规戒律来做。过了一段时间, 他良心发现,感到麻烦了,像他这样子,酒肉也没有断,其他戒也多有毁犯,岂不是白白出家一场!岂不是要堕落恶道!他心中就很恐慌。他没修学过什么法门,因 为没有道心嘛。现在醒悟了,他就向同住的道友借了一部《往生传》,看过之后非常感慨 : 原来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一转变过来,就勇猛念佛,发誓七天不吃不喝 : 我造罪太重了,堕落地狱不得了!念佛能到西方,干脆现在就念着佛去!发了这样的心,他就把门关起来,一个人在房间里念佛。过了三天,他就梦见阿弥陀佛来 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他的阳寿还有十年,十年之后佛来接他,他应当自勉。莹珂法师告诉阿弥陀佛 : 我这个人下根劣智,我怕这么长的时间,可能又要失去正念,造罪堕落。祈求阿弥陀佛慈悲,早一点把我接去,我十年阳寿不要了。这是真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发 心勇猛。阿弥陀佛很慈悲,就答应三天之后来迎他。三天之后,阿弥陀佛果然如期前来接引,莹珂法师非常殊胜地往生西方净土。这是“破戒罪根深”的人回心念佛 往生西方的典型事例,非常殊胜!
法照大师引用这首“变瓦成金之偈”,普劝一切众生都要回心多念阿弥陀佛。只要回心多念阿弥陀佛,“能令瓦砾变成金”。黄金是最可贵的,瓦砾是没人要 的;但若回心念佛,瓦砾都能变成黄金。这是一个比喻。“瓦砾”是指贫穷、下智、破戒、罪深,十方诸佛国土所不容受的种种众生,好像垃圾一样,被扫到旁边的 众生。但是,这些人如果能够回心念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旦往生西方,就能究竟成佛,这不就是“瓦砾变成金”了嘛!所以,我们不要自暴自弃,不要 总是做瓦砾。我们在这里虽然是没有用的瓦砾,可是到达极乐世界就能成佛。假如说我们出门捡石头,不论石头是大还是小,是长得龇牙咧嘴还是溜光圆滑,是白颜 色还是黑颜色,所有的石头捡回来都能变成金子,那么大家出去捡石头的时候,还会不会挑挑拣拣?肯定不会。因为石头再难看,捡回来也能变黄金。
阿弥陀佛来到娑婆世界,捡我们这些罪业众生。虽然我们在这里不好看,我们贫穷、下智、破戒、罪深,但是我们被捡到极乐世界之后,就变成黄金,阿弥陀 佛是不会丢弃的。虽然我们的烦恼罪障很深,但是我们的佛性跟佛平等。称念这句名号,就可以通通往生。我们到达极乐世界之后,佛性就会自然开发。
印光大师有一首偈,和“变瓦成金之偈”刚好吻合。他这样说 :
四十八愿度众生,
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简择,
怜彼是佛尚未成。
“变瓦成金之偈”说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这里也一样 :“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逆恶”,五逆十恶的众生;“归心”,前面说“回心”,是一个意思;“也来迎”,“总来迎”,都一样。即使是造作 五逆十恶的人,回心念佛,阿弥陀佛也来迎接,一个不漏。
这样不是太没有选择性了吗?我们会觉得这样不公平。这是凡情执著。佛的智慧和慈悲,不是我们凡夫可以妄测的,阿弥陀佛的救度是不分这些的。如同前面所讲的,在这里虽然是五逆十恶,到了净土,瓦砾变成黄金。
“变瓦成金之偈”有四个“不简”,“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印光大师也有此意。
“非是混滥无简择” : 这不是阿弥陀佛含混笼统,不加选择,不加分别。那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怜彼是佛尚未成” : 即使是五逆十恶的众生,他的本地觉性也跟佛是一样的,只是因为他被愚痴、妄想、颠倒、执著所覆盖,所以造罪造业,沉沦六道。这太可惜了!阿弥陀佛怜彼本来 是佛、但是没有成佛,才造罪造业,所以才要救度他,一旦到达极乐世界,通通成佛。念佛法门是不选择众生根机的,只要愿意往生,通通可以念佛往生。连五逆十 恶的人都可以念佛往生极乐净土,还有谁被排除在外呢?
弘愿寺流通过三集《念佛感应录》,所收集的例子多数都是下根劣智、没有智慧、没有学问、不识字的,甚至还没吃清口素的,念佛也是烦烦恼恼的,但是这样的人,最终得到确证往生了,以这样的例子说明佛的慈悲救度平等无碍。
出家、多才、上根利智、勇猛精进的人,这些人往生,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所以,我们编的《念佛感应录》不以这些为重点,免得大家误解要这样才可以往生。《念佛感应录》反而取那些下根劣智的人,他念佛也能往生,以此激发大家的信心 : 我们念佛通通可以往生。
这些事例,少数是历史上的案例,多数是最近几年我个人亲自见到的,或者莲友记载父母、家人的往生事例,所以是很现代的。
“时节”,就是念佛时间的长短。阿弥陀佛不管你念佛时间是长是短,只要你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必然往生西方净土。
极乐世界这么殊胜,这么好,很多人心里还是想往生,但是想来想去,说 :我到现在还没皈依,念佛时间也不长,像我这样也能往生吗?
为了破除这样的疑惑,善导大师就告诉我们 : 念佛往生,不在时节长短,不在你是久修还是新学。
下面有三条文,我来说明一下。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 : 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这是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说念佛时节,用三段话来说明。第一段,从多向少 : 上从一辈子念佛,下到一天、一个时辰,最少一念的念佛。第二段,从少向多 : 从最少一念开始,延续至十念,再到一时、一日,直到一辈子。第三段,“大意”就是根本原则、要领 : 从发心念佛、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起,一辈子念佛,不改变,不退转,直到往生。因为每个人遇到净土法门的时间各有早晚,每个人的寿命也各有长短,所以有从少向 多、从多到少的说明。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念不舍,就是正定之业,不在修学时间的长短,所以叫“不问时节久近”。阿弥陀佛不会来问“你想到极乐世界啊?你念佛念了几 年?”你哪怕只念了一声而寿命终结,像《观经》中的下品三生,都是念了一声、十声佛号的人,当下阿弥陀佛也接引他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也明确说到不问罪福多少,不问时节久近。
“不问时节久近”都能往生,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往生极乐世界,跟我们念佛时间的长短没有关系,阿弥陀佛不问这个;跟我们念佛数量的多少也没有关系,他也不问这个;跟我们念佛的功夫深浅也没有关 系,阿弥陀佛也不问这个。这些,是我们凡夫这边的,阿弥陀佛都不问这些。往生不是靠我们的功夫,不是靠我们的修持程度,而是靠我们所念的这句六字名号本 身,所以才不问时节久近,只问我们是不是念着佛。
虽然说“不问时节久近”,但是有一个原则,就是“念念相续”“念念不舍”,从现在开始,“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这是原则。
念佛能往生,是因为这句名号本身能令我们往生,所以阿弥陀佛才不问我们念佛时节久近。念十声,是靠这句名号本身;念十年,还是靠这句名号本身 : 往生功德是看这句名号本身。
如果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里没有我们往生的功德,你念千千万万、十年百年都不能往生。如果存款单里没有钱,你把它抓在手上,抓得再紧也取不到钱。
这句六字名号里有我们往生的功德,我们现在来念,现在就有功德。所以,“不问时节久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就是不管平生、临终。“平生”就是指我们现在身体健康、活着的时候,平常的时候;“临终”就是指我们临命终时。
我们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平时念佛不管用,平时念佛都是作演习,都是训练性质的;临终念的那一句佛号才管用,才能往生 : 这是错误的。现在念的佛和临终念的佛,是不是一尊佛?没有两尊佛嘛!是不是同一句佛号?是啊!所以,平生、临终都一样,名号功德都不增不减。临终一念得往 生,平生念念皆得往生。
这样反复地说明,是要大家明了 : 我们现在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就能救度我们!如果我们一口气不来,当下就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还有寿命,就延续下去,过念佛的生活,直到命终往生。
不问时节久近,并不是说“我就念一句佛、十句佛,或者念上一年两年,然后我就不念了”,那样不行。为什么呢?那样等于你丢弃念佛了。不问时节久近, 是要我们“念念不舍”“念念相续”,这样才是“执持名号”。所以,《阿弥陀经》虽然说“若一日……若七日”,并不限定在一天、七天,而是一辈子念佛。
祖师说念佛“不问时节”,是根据第十八愿里的“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就是阿弥陀佛不限定我们念佛时间的早晚 : 你临终遇到了,念一声、十声,也属于“乃至十念”的范围;你年轻的时候就遇到,念三十年、五十年,也属于“乃至十念”的范围。“十念”是指临终的人来不及 念得更多,只念了十句;“乃至”就是指平时一辈子的念佛。
“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和“乃至念念”“念念不舍”是一个意思。不要错误地理解为只念一句佛,然后回去睡大觉,因为阿弥陀佛誓愿里的念佛是一个相 续的过程,也是自然的。就是说 : 你一旦信顺弥陀救度,一信就永信;既然一信永信,就会一念永念,所以说“乃至一念”。比如说我们上船,心有顾虑 : 海这么宽,上船能不能过海?船长很慈悲,说 : 没关系!你只要一步登船,我就可以让你到达彼岸。他讲的“一步登船”,就是步步在船上。我们听船长说一步登船就可以到彼岸,然后用脚点一下,一步登船,又 缩回来,我们想到彼岸,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错误理解了,以为阿弥陀佛讲“乃至一念”,我就念一声,然后缩回来不念了,就好像那个人想过海,却把脚在船 上点一下又缩回来,那是不行的。“乃至一念”就是“乃至念念”。一步跨上船,就步步在船上。我们一旦信顺阿弥陀佛,就念念不舍、念念不疑。当然,我们干别 的工作,忘记了,睡觉睡着了,念不了,另当别论。只要我们想起来,一旦提起念头,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叫作“念念相续”“念念不 舍”,也叫作“乃至一念”“乃至十念”。
临终的人,他只有一口气了,一念当下往生。如果他这一口气相续,念了一句佛号之后,他又活过来了,又活了三年,那么,他就念三年的佛。因为临终和平 生没有固定的分界线,临终如果不死,生命延续了,就是平生;平生活得好好的,活蹦乱跳,突然遇到车祸了,当下成为临终。所以,临终一念能够往生,就代表平 生一念也能往生。如果平生的一念不能往生,临终的一念也不能往生。一念能够往生,不是“一”这个数字能让我们往生,也不是“念”能让我们往生,是我们所念 的名号本身具足了让我们当下往生的功德,所以“一念”“念念”才没有差别。“一念”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十念”念的还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本身 不是数量,也不是用数量可以衡量、可以形容的,阿弥陀佛叫无量佛。
站在我们这一边,念佛可以记数,三千,一万,但是,从名号本身来讲,是超越数量之法。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向专念”“不问时节久近”,不论时间长、时 间短——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他没有时间长短。时间长短是凡夫的妄想分别,“时节久近”也是凡夫的妄想执著,这句名号本身无所谓长短,无所谓多少,无所谓贫 富,无所谓精进、懈怠。只是站在我们的角度,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我们的根机念念不舍,这样就符合弥陀誓愿。
阿弥陀佛的救度,既不问时节久近,也不问罪福多少。不管是罪业众生还是福业众生,只要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愿生西方净土,必得往生。
“罪”就是造罪,毁犯戒律,造作种种罪业。最深的罪业,所谓“五逆谤法”,这是罪中之极罪,称为“逆罪”。
“福”就是福业,有世间的福业,比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等;有小乘的福业,比如皈依、持戒,威仪修持;还有大乘行福,比如发菩提心、读诵大乘等等。
“福”,有有相和无相之分。就凡夫来讲,都是有相福业,都没有契悟真实本体,这样,都属于有为有漏的造作。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o散善义》中说 :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法事赞》说 :
无问罪福时多少,
心心念佛莫生疑。
一般的观点,都认为必须修福念佛才能往生,造罪人虽念佛但是怕不能往生 : 这就落在“问罪福”当中。
善导大师告诉我们 : 不问这些,只管心心念念,念阿弥陀佛,不要怀疑。这让我们跳出善恶是非的观念,直接归于念佛,这就是一向专念。问罪福,心就落于两边,就不是一向。罪也念佛,福也念佛,念佛皆往生。
罪与福是相对而言的。比如说五戒十善,属于佛教的人天乘,相对于三恶道的恶业,五戒十善称为善业;如果相对于往生极乐净土、阿弥陀佛的清净大愿业力,五戒十善不称为善,称为恶业、染业。
《无量寿经》里有这样一首偈语 :
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
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五恶道”就是六道,把阿修罗划归其他几道,这样只有五道。这五道当中,人道和天道也称为“恶道”。为什么?因为我们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所以,以出离三界为目标的话,人天道算是恶道。与菩萨清净业力相比,我们凡夫虽修戒善,仍然是染业、恶业。
这一点要有正确的认识。
我们的真心、本性,其实是超越善恶的。六字名号本身更是超越善恶。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一开始就说了 :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这也是“不问罪福”的意思。既然“一切善恶凡夫”都可以往生,那么在弥陀的誓愿当中,就不拣择、不挑选,因为都是乘托了阿弥陀佛的愿力。
在《法事赞》里,善导大师又说 :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这也是不论善恶。只要念佛,必然往生净土。
《观念法门》里说 :
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分明说“一切造罪凡夫”,回心念佛都必得往生 : 这也是“不问罪福”。
同样,《法事赞》里说 :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因为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力,即使是造作五逆重罪的人,即使是造作十恶重罪的人,都可以罪灭得生极乐世界。即使是诽谤佛法、断诸善根的人,他只要愿意回心念佛,也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总之,善导大师解释阿弥陀佛的誓愿,不论凡夫这一边是罪还是福,只要念佛,通通可以往生西方净土。
最明显的例证是《观经》。《观经》上六品是修福众生念佛往生,下三品是造罪众生念佛往生。
下品上生是十恶轻罪之人,临终称佛名号庄严往生。一生造作十恶业,而说轻罪,是比较破戒、五逆、谤法这些重罪而言的,可见众生之罪重。
下品中生是破戒众生,听闻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一念愿心发起,而得往生。
下品下生是五逆重罪众生,十声称佛而往生。
这在经文中说得明明白白。如此重罪的人念佛尚且往生,还有谁念佛不能往生!
有的人念佛,内心却很卑劣,总是怕自己不能往生,罪过重啦,心不净啦,念佛少啦,时间短啦……但是,罪业虽重,不至五逆谤法;念佛虽少,早过一声十声;心虽混乱,不至临终苦逼。彼等之人尚且往生,何独我等不得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