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着“南无阿弥陀佛”,你是否被佛的慈悲感动过?
佛法本来是最有人情味儿的,因为佛爱众生甚于父母爱孩子。
因果的沉重、六道的恐怖令我们心急如焚,岂不知佛的心比我们还焦急,恨不能把十方众生一时接到极乐世界。
正因如此,净土法门不是要我们修到某种境界去感动阿弥陀佛(就好像应聘考试,一万个人中只取前三名),而是阿弥陀佛用他的慈悲来感动我们,让我们称 念名号、接受救度。人人皆可称名,人人皆能得救。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对我们每个众生都是开放的,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念佛人都知道:念佛能往生。但是,一提到行持,人们很容易把这普机普缘之教说成一机一缘之法:达不到一心不乱不能往生,不断烦恼不能往生,不修助行不能往生,临终把握不住正念不能往生……
既入佛门,谁不想断除烦恼?谁不想清净此心?然而,由于我们根机不堪,这种种的条件实在难以达到,久而久之,我们的心被吊到了半空,往生似乎变得越 来越渺茫,一想到生死大事,心里就忐忑不安。《佛说无量寿经》说“信心欢喜”、“欢喜踊跃”、“欢喜信乐”,我们的念佛怎么跟经中讲的完全不同?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心净则土净”、“心水浑浊,佛月不能现前”……这些引自别宗的高深理论,使我们约定俗成地把《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理解为止息妄念、摄心归一的功夫境界。于是,“方便法门顿生荆棘,易行之道翻成险径”(黄念祖居士语)。
善导大师完全站在净土宗的立场,汇集了龙树、天亲、昙鸾、道绰的净土理念,纠正了诸宗行人对净土宗的曲解,将释迦、弥陀二尊的本怀和盘托出:一切善恶凡夫皆可称佛名号、乘佛愿力、往生报土。念佛是乘佛愿力,不是做功夫。
净宗法师的开示,完全忠实于善导大师的思想,以净土三部经为依据,目标专一,不涉他宗,深入浅出,不尚玄妙,朴实亲切,打动人心,把阿弥陀佛的名号 送到每个浊世凡夫的嘴边,让我们欢喜踊跃地称念,丝毫不担心自己的往生,真正体现净土宗“简单化、易行化、民众化”的特点,当年善导大师在长安城的教化风 格也正是如此。
为方便莲友学习、研讨,我们把净宗法师的开示录音带整理出来,试着将初稿拿给大家传阅。读过的莲友无不眼前一亮,“心里像点了盏明灯似的”,三经教 旨豁然通透,人生大事终有依托,从此真正开始老实念佛,不再妄自尊大、好高骛远;不再见异思迁、摇惑不定;不再寻奇觅巧、旁征博引,试图用各种般若经典圆 解净土法门,以抚慰自己那颗疑惧的心。
净业行人当中,的确有一些尊贵的念佛人,并不懂得很多道理,只认定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老老实实一句佛号,念得再多也不觉得累——这可谓净土门的上上根,印光大师谓之“愚不可及”,很少有人比得上。
但是,像我们大多数人,如果不把往生净土的道理弄明白,是没办法老实念佛的,“这样念着佛就能往生吗?心不清净怎么办?妄念怎么办?恶业怎么办? 还有临终……”
那就让我们暂时放下自己的成见,从净宗法师平实而生动的开示中领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领受阿弥陀佛的慈悲洪恩吧。
为便于读记,我们在整理净宗法师的开示时添加了小标目。为满足广大莲友的渴求,兹按讲解先后顺序及各讲分量的厚薄编为三册,另取书名,作为“净宗讲话之一、二、三”出版,而与法义开展的次第也刚好吻合。
一、《净宗略讲》。内含净宗法师2001年大连开示四篇:《净土宗大意》、《善导大师要弘二门判略讲》、《阿弥陀经略讲》、《印光大师法语略讲》。 第一篇说明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差别,而重在净土门;第二篇说明净土门内要门与弘愿门的差别,而重在弘愿门;第三篇是就净土正依三经之一的《阿弥陀经》的要点 所作的开示;第四篇精选印光大师的法语而作讲解,说明净土法门之所以称为特别法门,在于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而劝生信愿。
二、《念佛胜易》。同是2001年大连开示,讲解《念佛感应录序言》,着重说明念佛法门简捷易行,利益殊胜。
三、《唯说念佛》。是2002年山东龙口开示,讲解《净土宗略要文》,说明净土三经一致的宗旨,在于“唯说专念弥陀名号得生”。知此,则专修念佛万牛莫挽,往生净土如握左券。
佛恩
2004年11月30日
我们可以思考这么一件事:在古代,交通没有现在这样便利,弘法的手段没有现在这样发达,没有录音带、VCD、因特网,也没有扩音器,古代的祖师大德 把佛法弘遍了全世界。古人求法也很不容易,想得到一卷经,往往要长途跋涉,要亲自抄写,闻法也不能像我们现在这样坐在讲堂里,或坐在家里听录音带、看 VCD。但是,古人闻法所得到的利益,和我们今天相比要殊胜得多?大家都觉得,古代是佛法兴盛的时代,所谓佛法兴盛,不是寺院建得多,而是得到佛法真实利 益的人很多。想一想,今天这个时代,有这样便利的环境,为什么我们闻法所得的利益反而不如古人呢?这是因为,一方面,说法者对佛法的理解不如古人,道德修 持和古德相比差得很多,古德言语出来能够符合经教,自然有感化的力量。另一方面,从闻法者来说,现代人的心比较繁复,浮在面上,见到的东西多了,对佛法的 敬重心就少了。我想,莲友们家里的经典不只一部,有的甚至几十部,也听到很多大法师的讲法,听得多了,自己似乎也成了大法师,如果再有人来讲法,就用我们 事先所形成的一套观念,在那里鉴别、判断,“某某讲得如何如何……”已经脱离了佛法的“了生死”这个基本的心态。对了生死的心不如古人殷切,这样,佛法就 成为知识和学问,学得越多,观念越多,自己的知见也越多,佛法的真实利益就比较难以进入我们的心。
有两种心是应该避免的。一种就是“我来闻法,是要学更多的佛法知识,将来好在人家面前宣扬一番,你说什么我都懂”,这个叫做“为胜他故”,“我比你 超胜!”这是一种傲慢的心,是一种与生死不相关的心,这种心态是不正确的。还有一种心态:“我来听听看,来鉴别鉴别。”——我是肯定架不住大家的鉴别的。 你一鉴别,脑子中肯定有自己的一套,以此来判断别人讲的符合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符合我的想法,就给你竖大拇指;不符合我的想法,可能各种说法就来了。这样 的心态也是不正常的。
什么样的心态是正确的?要有一颗了生死的心,要有一颗恭敬闻法的心,要把我们自己的我执、见解暂时搁在一边。
古人有这样的比喻:闻法者要对自己作“重病将死想”,认为自己是一个病重的人,现在快死了。这个“死”的意思是:无量劫来,我们在六道里边轮回,法 身慧命从来没有觉醒过。“重病”就是贪嗔痴三毒,无明烦恼,业障深重。如果没有佛法救度我们的心灵,必然要六道轮回,这叫“重病将死”;对说法者要作“大 医王想”,说法的人就是神医——当然我个人不是神医,我是依据佛的教导,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是大神医、大医王。对所说的法,要作“妙药想”,这就是能救 度我法身慧命的灵丹妙药。
如果有这样的心,佛法就能入心。如果是来听听看,好像跟自己关系不大,那么,佛法就不容易入心。各位可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心态。
想想看,我们无量劫来都在六道里轮转,今生有机缘闻到佛法,实在非常难得,所谓:
人身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如果今生不能解脱生死,必然是无穷的轮转,大家心中要有警惕感。
一个佛弟子,他的道心强不强,就看他的无常感深不深。如果他觉得过了今天还有明天,悠悠散散,浮浮漫漫,这样就没有那种“病重将死想”。
一个生了急病的人,医生判断只有七天寿命了,他这个时候只有一个心态:“谁能救我?谁能给我灵丹妙药?”如果你跟他说:“这个人能救你。”他马上毫无条件地来接受、来服从。
我们在这个世间,体会不到自己是一个无常轮转的众生,就会把佛法当作戏论。如果我们知道生死是一件真实的大事,时刻在我们面前,我们就会以殷重的心 来追求佛法,听到佛法就会全心地投入,而不是在那里做学问、做研究,来判断、来比较。所以,大家要有一个认识:佛法不是给我们做学问、装点门面的,而是要 来了生脱死的,因此要作“妙药想”,它真能让我们了脱生死。
说起净土宗,大家都知道来念佛。在我们的观念当中也清楚这一句名号是“阿伽陀药,万病总治”,但是有几个人能真正把这副药老老实实地服下去呢?
作为说法者,要求能够准确地传达佛菩萨和祖师的教导,也就是说,要有清净的传承。如果不依据佛经祖释,而是根据自己的私心来理解,或许对你一个人来 说,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但是未必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依佛经祖释,不带个人的私心见解,这就能保证法的清净,能够保证法的清净,就有利益众生的力量。虽然 说法者还是一位凡夫,但是是代佛弘扬、代佛宣化。
净土宗自古以来非常发达,同样一部经典,往往有不同的大德给它作注解,这就说明,不同的人对同一部经的理解有所差异。比如说《阿弥陀经》就有很多的注解。我们到底依据哪一位大德的注解呢?依从哪一位祖师呢?
我个人修学净土宗,专依善导大师的教导,这几天也会把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给大家作介绍,这是净土宗正确的法脉传承。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唐朝人,净土宗的祖师。虽然同为祖师,但不是和其他祖师平行的祖师,而是超一流的祖师,顶尖级的祖师,是净土宗开宗的祖 师。后面的祖师都要依据善导大师的教导和方针,才能把弥陀的誓愿、净土宗的精要展现出来。一宗的祖师有开祖,有列祖,开祖就是开宗立教的祖师,列祖就是后 来承接开祖的祖师,那贡献和地位是大不一样的。好像过去帝王坐天下,开朝的帝王和后来的帝王,贡献和地位大不一样。开朝的皇帝打下江山,创立制度,后面的 是坐享其成,遵循制度。
善导大师有丰富的净土著作,我们中国净土宗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宗,就是善导大师集其大成。善导大师所著《观经疏》称为“楷定古今”,“楷”就是楷正, “定”就是确定,“古”就是古代,“今”就是从善导大师当时的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因为各宗各派的人都来解释净土的学说,他们都依据本宗的教理、行法来 解释净土,未免不纯净。比如禅宗的大德就依禅宗的观点把净土解释为“自性就是弥陀,何必要称念名号呢?心净即国土净,何必要求生西方净土呢?”天台也好, 华严也好,都有各自的解释,这样不够纯净。在唐朝那个时代,各宗祖师犹如群星一般闪烁,可是对净土教法的理解有所偏差。善导大师看到这一点,就将净土的教 法回归到《佛说无量寿经》,回归到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写下《观经四帖疏》楷定古今——把古往今来对净土宗的误解纠正过来。
有很多人来到佛门当中,简单地求平安、求健康、求长寿,其目的本身值得考究。因为佛法告诉我们:一切是无常的。我们所想的呢,恰恰相反,想要佛菩萨 保佑我健康、再健康——这个目标是不存在的。“求平安”,平安是大家都期盼的,什么叫平安?“安”就是安全,就是没有威胁,没有恐怖。一般的三餐不缺,身 体平安,就没有威胁、没有恐怖了吗?还有更大的死亡的威胁与恐怖,这个不解决,何来平安?“求健康”,身体好了之后,学佛的目的是不是就达到了?这些都是 世俗的心态,不是学佛的目的。健康、平安、发财、儿女孝顺等,这都是世间的观念,这些永远使得我们在六道当中轮转,而不能构成我们的解脱。
佛明确地告诉我们:学佛不能把自己的心局限在世俗范围,应该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循环圈中提升出来,所谓的“了生脱死”,永远不在六道里边轮回,而去成就无上的佛果,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
对照我们的心,我们每天身、口、意三业造作是不是围绕着这个目的?
有的人,把佛法作为装点,作为一种附带性的,用佛法来服务于自己的世俗生活,把佛法放在次要、附属的位置,那不是根本的目的。
一个佛弟子,应该把生活中的一切调转过来围绕佛法,确定这样的方向。每天吃饭、工作、交往、睡眠……种种行为,都应围绕“解脱”这件事情。能够达成解脱的,心心念念都要去追求;不能达成解脱的,就应该断止。
在我们净土宗,只要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一定能够成佛,所以,净土宗的目的也就是往生极乐。这一点,阿弥陀佛在四十八大愿中,给我们明确指示出 来:“十方众生,欲生我国!”——“十方众生啊,你要往生到我的极乐净土!”这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呼唤,也是阿弥陀佛的誓愿为我们选定的目标和方向。
我们从来也没有把我们的想法投射到西方十万亿国土之外,我们根本不知道那里有一尊伟大的阿弥陀佛、有一块清净的国土,也不知道往生这件事情,是弥陀呼唤我们说:“你到这里来!娑婆世界是无穷轮转的世界,那里只有无量的苦恼和悲酸,到我的净土来,才有幸福和安乐。”
“万川归大海”,江水、河水、井水,甚至污水沟的水都会流到大海里边来,这是因为地心引力的作用。阿弥陀佛所建立的净土,是要召唤十方众生到净土去。弥陀用他誓愿的力量来招引我们。
如果没有地心的引力,水不可能流到大海。如果没有弥陀愿力的吸引,十方众生怎么可以到达净土去呢?我们能够来到这念佛堂,来称念弥陀名号,愿意到净土去,本身就是顺应了弥陀的召唤。
净土宗之所以成为净土宗,其原理在哪里?怎样修行才算是正确的?如果心中不大清楚,往往就会依据别宗别派的修行方法和教理来判断净土,那样就混淆了,混淆之后就落入杂行杂修,内心就会恐惧不安,往生就不确定。因此,我想把圣道门和净土门的区别着重地讲一讲。
首先,作为一个宗派,能够成立,有这样几方面的因素:宗派的名称、传承、判教体系和独特不共的行法。往往很多学净土宗的人,这几方面都不大清楚,问 他学的什么宗?“净土宗”。“那净土宗是依什么传承的?”他就哑了,“哎,不知道什么传承啊,总之行善、积德、念佛、回向啦……”比较含糊。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很广泛,我们中国祖师创立了大乘八宗,可以说是非常伟大的创举。不然的话,我们现在的人,面对浩若烟海的经典,怎么研究呢?哪里 才是我得救之道呢?我们就没有目标了。通过祖师创立宗派,明确宗旨,就容易修学了。每一宗派对整个佛教要有一个说法,不然的话就会觉得有彼此矛盾的地方, 通过祖师的说明,就知道:原来并不矛盾。这就产生了判教。
净土判教见于道绰禅师的《安乐集》。
净土宗把八万四千法门判成两大类别,所谓圣道法门和净土法门。
所谓“圣道法门”,即是“超凡入圣”,是圣人根机才能通行的窄道;所谓“往生净土门”,就是“厌秽欣净”,是五浊凡夫都可以进入的大门。除了往生净土门之外的,都叫做圣道门。
圣道门的特点是什么?它对修学的根机是有选择性的,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要有圣人的品格,必须努力地修学。
道绰禅师的判教,继承龙树菩萨的难、易二道和昙鸾大师的自力、他力判。把这几位祖师的判教思想综合在一起,大致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圣道门是自 力、修行的法门;净土门是他力、救度的法门。圣道门属于难行道;净土门属于易行道。难行道很难修行,很难达到;易行道很容易完成,很容易达到。
龙树菩萨判此难易二道,接着说明:仰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易行道,“信佛因缘,依佛愿力,往生净土”,这个叫做易行道。龙树菩萨在这里作了一个生动贴切的比喻:比如世间行道,有难有易,水上乘船则乐,陆地步行则苦。佛法有无量门,亦复如是。
靠自力修行,就是难行道;靠佛力救度,就是易行道。自力修行好像在陆地上行走,那需要有好的体力,有足够的时间,还要有良好的天气,路上最好不要碰 到强贼盗寇,还要身备资粮……种种的条件限制。易行道呢?“水上乘船则乐”,不要乘客的力量,而是靠船的力量,是安乐的法门、他力的法门。
龙树菩萨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称名念佛是易行道:你称念我的名号,归命我的救度,就决定不退转,决定可以往生西方净土,决定可以成佛。
依据龙树菩萨的难易二道,我们来看自己的修学,我们修的是难行道还是易行道呢?各位修的,连难行道也谈不上。龙树菩萨说:“自力修行,欲求佛道,重如举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什么概念?我们很难想象,比如举泰山吧,举得起来吗?
龙树菩萨解释难行道有三个难点:
(1)诸。种种法门都要修,三学、六度,八万四千法门都要修。
(2)久。生生世世艰苦地修学。我们下一世能不能投胎做人?不知道。做了人能不能遇到佛法的因缘?也不知道。很多人前世修来福报,今生又因富贵而造业,来生堕落地狱,所谓“第三世怨”。
(3)堕。堕入三恶六道,不能出离。现在这个时代,人心不古,一代不如一代,观察众生的共业,也就知道,下一生决定不如这一生。哪里还能够增进?只有堕落!
净土法门就不一样,它的三个特点是一、速、必。
(1)一。唯一。专修念佛法门,专念弥陀名号,专仰弥陀本愿,“阿弥陀佛本愿如是”。不用种种法门都修学,专修这一法门,决定可以到西方去。
(2)速。快速。今生决定成就,二十年、三十年,还嫌长了,三年、两年,乃至“下至十声”、“下至一声”,这个人造罪造业,没有闻过佛法,临命终时才闻到了净土法门,才知道念佛,张口念一句佛号,也往生净土。快不快?一旦到达净土,决定不退转。
(3)必。必定。必定往生,必定成佛。没有退堕的危险。
依这个思想来衡量我们所修学的,看一看我们学的是不是易行道的法门、安乐的法门?
很多人修学净土宗,学得很苦恼,内心很担心害怕,可以说是没有把握这个法门的要点,没有得到这个法门的传承。
昙鸾祖师将龙树菩萨的难易二道判发挥成自他二力。难行道之所以难,昙鸾祖师讲了五种原因,第一,“外道相善,乱菩萨法”。末法时代,外道的说法听起 来很像佛法。第二,“声闻自利,障大慈悲”……最重要的是第五点,“唯是自力,无他力持”,难行道的法门,只是靠自力,没有他力的护念,不能成就。
后来,道绰禅师以圣道门、净土门分判整个佛法。
圣道门是自力修行、此土得证的法门,其基础是三学、六度,不修戒定慧、不息灭贪嗔痴的烦恼,是不可能达到解脱的。净土门虽然内心不清净,虽然烦恼深重,但是,仰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誓愿的力量,今生可以达成解脱。
体察自己的内心,圣道门我们修学不了,就选择净土门。
如果我们学习净土宗的法门,还在那里“靠我自己如何努力地修行”,这个方向就要考虑了,跟净土宗的宗旨就有差距了。六字名号称为“大愿船”,那你很 明显,没有乘上大愿船,乘上大愿船决定不是像你这样子的,内心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知道到底能往生还是不能往生。坐大愿船还不能到净土去,那就怪 了。内心感到苦恼、恐惧,没有安慰,没有安乐,就不是易行道的法门了。
净土法门之所以能超越,不是在我们凡夫这一边,完全在阿弥陀佛那一边。
我们经常听莲友说:“哎呀,某某老修行走得可好了,满面红光,身体柔软,太好了!他一辈子精进地修行,所以达到今天这样的效果。我也要像他那样努力地修行,将来也能走得好。”
这种说法初听很有道理,分析一下是没有道理的。怎么这样说呢?因为他没有看到往生人背后的力量。他只看到这个人往生了,局限在“这个人修行好”,所 以往生了——如果修行不好就不能往生。他不知道:这个人也是凡夫,他仅依念佛的力量就可以往生净土,是佛力不可思议。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那就是在赞叹佛 了。可是有很多人不是在赞叹佛,而是赞叹这个凡夫,佛的威神光明就看不到了,只看到凡夫的修行光明了。
应该这样看:“某某人,他也是凡夫,他往生有分,我也有分了,阿弥陀佛救他,那也一定会救我了。”这样就看到佛法的光明了,念佛就勇猛了,因为信心充足,信心百倍,信心满满。
如果我们内心不了解念佛法门的特质,就会得出自力的结论,修学也会只考虑凡夫这一边,只考虑如何精进勇猛地修行。这样虽然精神可嘉,但不了解弥陀的慈悲誓愿,方向、方法错误了。
道绰禅师在《安乐集》里面,首先做了这样一个问答: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十方三世有无量佛,讲无量的法门,我们生生世世以来,不可能今生才遇到佛法,我们过去也闻到了佛法,也修行了,为什么到今天还没有解脱生死呢?
这个问题,应该在我们内心深处产生惊觉。想想看,过去无量劫的修行,难道没有一生比今生修得好吗?总有一次两次吧,甚至十次八次,在座的各位都是在家居士,过去世说不定做过出家人,善根比现在还好,过去都没有解脱,今生还有希望吗?
道绰禅师自问自答说:因为不遇两种胜法,一种是圣道门,一种是净土门。“圣道一种,今时难证”,圣道的法门关闭了,只留下一条道路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圣道法门在这个时代不能证果了。为什么?“一者去大圣遥远”,“二者理深解微”。
怎么叫“去大圣遥远”呢?我们现在离开释迦牟尼佛的时代遥远了。在那个时代,众生的根机猛利,按照佛的教导修行,就能证果。我们现在离开释迦牟尼佛 已经两千五百多年了——正法时代:佛从往世到灭度后五百年间,有教有行有证(早已过去);像法时代:佛灭度五百年后到一千年间,有教有行无证(也早已过 去);末法时代:佛灭度一千五百年后到一万年间,有教无行无证(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就像西边的太阳,刚落山的时候,西边还很明亮,但时间长了,太阳的 余晖就收掉了,慢慢地就黑暗起来了。释迦牟尼佛这位灿烂的太阳、众生的救星已经涅槃了,众生的根机逐渐黑暗了,与佛的教法不能相应了,修行圣道就越来越不 得力,这一点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得到的。不要跟一千年以前道绰禅师的唐朝时代比,就跟几十年前的人心比,现在的人刁钻了许多,烦恼重了许多。
第二个理由叫“理深解微”。圣道门讲“佛性”、讲“真如实相”、讲“第一义空”……道理太玄妙,对我们来讲都是些名词概念,我们的理解很肤浅、很微薄,理解都理解不了,嘴上讲得顶呱呱的,心里面却不知道是什么,更不用说落实到实践当中了。
印光大师早就明确地说过,在此末法时代,开悟都没有了,靠自我修行已经不能证悟了。因此,到了末法时代,只有靠净土法门才可以解脱。
道绰禅师得出结论说:“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净土门是一开之后永不关闭的法门。释迦牟尼佛在《佛说无量寿经》里边,亲口交代说:“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 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将来到了灭法时代,所有圣道教典不复存在,“经道灭尽”,也没有出家人了,也不知道戒定慧三 学了,根本听不到“发菩提心”这样的说法了,连三世因果的道理都很难听到,只有这一部《佛说无量寿经》还存在。《佛说无量寿经》所标示的是念佛的法门。那 时候的众生,三学的名字也听不到,烦恼深重无比,寿命最多只能活十岁,他要看今天我们念佛堂的各位莲友,那就像佛一样了:善根深厚,还能在这里听法,深信 因果,念佛求生极乐,在家里还有念佛堂,还有种种经书,等等。那个时候没有这个条件。佛为什么特别留下这一部《佛说无量寿经》而不留下别的经典呢?别的经 典想留也留不下来,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堪了。别的经典都是介绍自力修行的法门,众生修不了,怎么留得下来呢?没人研究了,自然就消失了。《佛说无量寿经》是 他力、念佛的法门,再烦恼深重,这句佛号,长了嘴就会念,愿生净土,就能往生。所以,这部经特别留下来,灭法时代众生都可得度,何况现在?远远超过灭法时 代了。
通过祖师的教判,我们得出结论:
欲速离生死,二种胜法中,
且搁圣道门,选入净土门。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要快速离生死,成就佛道。“这辈子不行,下辈子再来”。那不是一个有道心的人。圣道、净土两种殊胜的法门当中,圣道门暂时放到一 边,虽然我们也很想开发智慧、得到法益,但在此土,依我们的根机是不可能得到的。集中精力选入净土门,一旦到达净土,不证自证,自然得无生法忍,三明六通 一切具足,一切经教全部通达。
有的人学问很大,但是还没有选入净土门,那是没有看到自己是处在什么样的时代,也没有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众生。
在这个时代,选择净土门,是很有智慧、很有福报的。
进入净土门之后,大家都非常明朗:“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怎样去往生呢?不是靠我们自己在这里凭空想象:我怎么怎么样,大概可以往生了。要依据经教。今天介绍善导大师的“正杂二行判”。
往生净土,有两种修行方法,一个叫正行,一个叫杂行。
正行的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万不漏一,个个往生;杂行的人,百中难得一二,千中难得三五。
这么一听,各位心里都会想:我要选择专修正行,而不应该修杂行。
什么是正行?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三心释”里讲到“就行立信”,讲到行有正、杂两种,其中正行有五种:
(1)读诵正行。为了往生极乐,一心专读诵《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以及昙鸾、道绰、善导这些祖师的教释,这叫读诵正行。
为往生极乐而读诵净土三部经以及上述祖师所开展的念佛思想之外的经典,叫做读诵杂行。比如说,有人想往生净土,不是来了解这三部经,而是去读《地藏经》、《法华经》、《心经》等,这些都是杂行。
我可以想象得到,有的莲友听了之后,心里有不舒服的感觉:“我修了这么长时间,搞了一个杂行!”感觉不痛快。下面我们慢慢来分析。
所谓“正”,是纯正、正直的意思,纯正而不杂,正直而不拐弯。
为什么读这三部经称为正行,而读三部经以外的经典称为杂行呢?因为这三部经讲的纯粹是极乐世界庄严景象、往生极乐的方法,没有讲别的。佛讲的八万四 千法门,是对应不同的根机,开设不同的法门,这三部经专门讲往生西方净土。在别的经典里边,也有讲到往生西方净土的,那个叫做“旁依”,附带提到极乐世 界。比如说《楞严经》里边有“念佛圆通章”,《楞严经》的宗旨,不是专门讲极乐净土的,而是附带地讲到往生净土,这也说明佛在宣讲别的大乘经典时,导向净 土门,他是引导修学《楞严经》的人进入念佛的法门。那我们专门学净土法门的人,就不需要走回头路。所以,正依净土三部经,是纯粹的。
所谓正直不拐弯,不是说东修西修,修得很多。比如说我们从南京来到大连,我们首先要察看地图,或者察看列车时刻表。出发之前,我们是去查从南京到大 连的时刻表呢,还是去查从南京到北京的时刻表呢?那一定是查到大连的时刻表,时刻表是指示我们从南京到大连的方向。佛所讲的每一部经典,都是一条成佛道 路,如果要往生极乐世界,净土三部经就好像列车时刻表一样,如果我们不去察看到西方净土的经典,我们去查阅别的经典,方向就不一样了,把时刻表查错了,你 搞得再熟悉,也不能到目的地啊!要到大连来,把到北京的时刻表背得滚瓜烂熟,那有什么用呢?如果去了北京,必须再从北京转车才能到大连,对不对?不转车不 行。所以,如果读诵《金刚经》、《楞严经》、《心经》等,要往生净土,那一定要回向,不回向不可能到净土来的。修五戒十善,也一定要回向,因为这些不是直 接到达净土去的,是拐着弯、需要回向才可以到达的,那就不正直了,所以称为杂行。这个道理大家一旦明了,就很容易把杂行放下。
我们要往生极乐,一定要专门读诵净土三部经,这三部经专门讲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阿弥陀佛的誓愿、众生往生的方法。
(2)观察正行。为了往生极乐,一心专观察、忆念极乐世界的庄严。
如果观察药师净土、兜率内院的庄严,那就是杂行了。就好像我们想要来看大连的风景,当然是把大连的地图册、风光册打开,哦,海边、沙滩、景点,如何如何,心向神往。如果想到大连来,把上海的风光册打开,那跟大连扯不上边,就不能称为正行了。
观察正行也是从读诵正行而来的,我们读诵净土三部经,了解极乐世界黄金为地,四色莲花,微妙香洁,天雨妙花,七宝池,八功德水……我们通过读诵,心 里面就会想象、欣慕极乐的庄严,这就叫做观察正行。我们在心中对比:娑婆世界多么污染哪!尘沙飞扬,人心险恶,恶人、恶世界、恶烦恼……不像极乐净土,到 处都是清净、光明、喜乐,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我们通过读诵净土正依经典,自然发起仰慕、欣求的心,这就是观察正行。
(3)礼拜正行。为往生极乐,一心专礼阿弥陀佛。
为往生极乐而礼拜别的佛、菩萨,就叫做礼拜杂行。这里或许有人也有疑问:“佛弟子应该普礼十方佛,怎么只礼阿弥陀佛一佛?别的佛暂且不提,释迦佛是 本师,那能不礼吗?”当然应该礼。可是要懂得,为往生极乐,阿弥陀佛一佛为我们发了誓愿,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一佛所发,“发愿逾诸佛”,阿弥陀佛的誓愿超 过十方诸佛的誓愿,唯有这尊佛能够救我们到西方净土。为表达我们的净土信仰,所以专礼阿弥陀佛。如果要感念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了这么好的净土三经,给我们 介绍一向专念的法门,我们至诚顶礼,这自然可以,不算杂行。如果说:“我光礼阿弥陀佛怕不够,还要请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来帮帮忙。”那就 叫杂行了,心不专一了。
能礼阿弥陀佛一佛,即是礼拜十方诸佛。因为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的法界藏身,是十方诸佛的本师、本佛,俗话说:“千经万经,不离阿弥陀经。千佛万佛, 不离阿弥陀佛。”专礼阿弥陀佛,统统包括在内了。专礼、专诵阿弥陀佛,决定可以到净土去,能到净土去,十方诸佛随你去朝拜,随你去听闻教法。
(4)称名正行。为了往生极乐,一心专称阿弥陀佛名号。
为往生极乐,称念阿弥陀佛以外的佛菩萨名号或者咒语,认为“光念阿弥陀佛一佛名号,怕功德不够,不能往生,再加上《往生咒》、《大悲咒》、《十小 咒》……”这都属于杂行,因为不符合前面所讲纯正、正直——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点。首先,我们心态上杂了,对弥陀一佛的信仰不够纯正、不够专一。心态上杂 了,修行的方法就杂了,三心二意,阿弥陀佛也要靠,药师佛也要靠,咒语也要靠。凡夫的想法觉得:这样比较有把握,好像双保险,统统仰靠不是更好吗?这种想 法情有可原,但是道理上不符合佛法,甚至也不符合生活常识。比如说乘船过海,有没有人左脚搭一条船、右脚搭一条船?“如果左边这条船不保险,右边还有一条 船”。我想不会有哪个人这样坐船的。一定要怎么样呢?首先要考察这条船是不是到达目的地的,它稳固不稳固,能不能抵抗大风大浪,油量够不够,舵手的技术怎 么样……如果是坚固大船,选定这条船,不改变,肯定到达目的地。如果是小木筏子,驾驶技术又不怎么样,我们就不敢坐了。并不是说我们一方面坐大船,一方面 再搞一个小筏子,好有一个依靠保证——大船都靠不住,小木筏就更靠不住了。很多莲友,一方面说“我靠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念六字名号,另外一方面再修一条 自己的小船,所谓行善、积德、布施、诵经、持咒等,“我再修一点,万一名号靠不住,再靠我的修行”。这个想法实在是没有道理的。名号如果靠不住,那些有 为、有漏、染污的杂行杂善,是不可能让我们出离生死的。所以应该一条心,这一条愿船坐稳当,一路到底,决定到达彼岸。
阿弥陀佛的誓愿说:“十方众生,称念我的名号,如果我不能使得你往生我的净土,那我就誓不成佛。”这个誓愿是特指阿弥陀佛的名号,没有说念别的佛的 名号能到净土去。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主人,他以愿力召唤、接引我们到净土去,愿力的体现就是六字名号。专念六字名号就叫做称名正行。
(5)赞叹供养正行。为往生极乐,专门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一佛。
如果为往生极乐,除此之外,赞叹、供养别的佛菩萨,来作为帮助的话,叫做杂行。
善导大师的话很明确,一点也不含糊。大家可以比照自己来看。
念佛就是要把它独立出来,是“不插助”的法门。念佛法门是独立的法门,因此它才成为一宗,靠别的插助,就不是念佛的法门了。念佛不靠我们的智慧,也 不靠我们的修行,也不靠我们的善根、身份、学问,单依名号而往生。如果有“插助”的心理,说明我们不了解名号,对弥陀一佛信仰不够,不知道唯有弥陀一佛为 我们发了誓愿。
五种正行的反面是五种杂行,善导大师跟我们讲:“自余诸行,虽名是善,悉名杂行。”除了五正行之外,所修行的,虽然都是善法,但是就往生极乐世界这 件事情而言,那就叫做杂行了。这是根据宗门的目的、方向的不同而分正杂的。比如禅宗的人,打坐参禅求开悟,对他们来讲就是正行,对我们净土宗来讲,那些就 是杂行了。宗旨不一样。净土宗的宗旨是往生极乐。五正行和五杂行是就往生极乐这一目标而确立的。
正行有五得,杂行有五失。正行与弥陀亲、与弥陀近,纯而不杂,不用回向。杂行与弥陀疏而不亲,“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杂行要往生,一定要 回向,因为它本来不是往生极乐的因行,不是直达车。净土宗“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就好像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的一条隧道一样,我们踏上六字名号所铺设的 这一条笔直的愿力大道,自然的,不用回向,也不用天天在佛前发愿,不用多讲,只要念佛,自然往生净土,这是名号自然的功能和效果。就好像水的功能是解渴, 这是客观的现象,不依人的不同而改变。如果水不能解渴,那还有资格叫水吗?如果称念名号的人不能往生,这六字名号就不能出现在世间。
专称六字名号必然往生,是名号的功能让我们往生到净土去,这个叫做他力念佛。这是名号本身的力量,不是我们自己的力量。就好像坐船过海,船的功能是过海的,无论什么人,一坐上船,必然可以到达彼岸。
正行与杂行比较起来,我们要选择正行,放下杂行。
舍不舍得放下呢?
知道怎么样修行能够往生,我们应日夜去追求;修行往生不定的话,那当然要放下了。
总结前面所讲,成就佛道有两种方法:圣道门、净土门,我们选入净土门。净土门之内有两种修行:正行与杂行,我们选择正行。
正行之中,我们继续来分析。有的莲友抱怨说:“五正行也不容易啊,比如读诵正行,我不识字,那就达不到了,那还能不能往生呢?”这五种正行是不是平等齐观、都要做到呢?
善导大师对五种正行又作了一个简洁的说明,分成两类:正定业和助业。
第四种“称名正行”称为正定业。
正定业是什么意思?就是定下来了,只要一向专称弥陀名号,定下来去往生,这个才有资格称为正定业(没有任何动摇性的,不可能没有把握或漏掉了),其他四种称为助业。
助业是什么含义呢?助业是助成正定业的,并不是说这五种正行平等齐观,都要做才能往生,不是的,是有主从的,除了称名之外,其他四种是辅助性的,是 帮助我们进入正定业,帮助我们理解“一向专称”的道理的。比如说读诵正行,有人理解为“我念佛之外读诵净土三部经,把读经的功德回向求往生”。从外表形态 来讲,也算是正行,但从心态上来讲,不了解净土修学的原理。读诵正行作为助业,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呢?通过读诵净土三部经,了解“一向专称,必定往生”的道 理,而来一向专称阿弥陀佛的名号。如果没有净土三部经,哪一个知道“一向专称”呢?并不是说除念佛之外一定要读净土三部经。你如果不识字,但是知道念佛决 定往生的话,这三部经也就含在你所念的这句名号当中了。
古德比喻说:经典就像药方,名号就像药丸,众生就是病人,病人要服药才能治好病。是药方重要,还是药丸重要呢?有的人老是拿着药方去读,但不吃药, 那么这个人的病是不会好的;还有的人担心光吃药不行,一定还要读这药方子,还要研究药理,甚至有人弄不清药理,这药就吞不下去,这样研究来研究去,病也不 能好;还有一种人,一看药方,当下信受了,就吃了药,当然病马上就好了。
对于我们念佛人来讲,名号既然就是药丸,我们能够专门称念这句名号,就没有任何欠缺了,往生就是决定的事情了,并不是说称名之外还要读经。读经是为了念佛服务的,通过读经来了解念佛的道理,一旦了解了其中的道理,就来专修念佛。
观察正行也是如此,通过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发起我们愿往生的心,然后找到往生的方法,专念名号,这就达成了助业的效果。其他助业,也都是依此类推。
善导大师明确说明: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只有称名念佛称为正定业。为什么看起来最简单的称名念佛称为正定业呢?善导大师说“顺彼佛愿故”,顺应了阿弥陀佛的本愿。
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什么呢?
在四十八愿当中,所说内容非常广泛,大体来讲有三方面,第一是“摄国土愿”,说到极乐世界清净庄严;第二是“摄法身愿”,说到阿弥陀佛有无量光、无量寿以及度众生的能力;第三是“摄众生愿”,摄取我们众生到西方净土去往生。
善导大师是以第十八愿来看整个四十八愿,将第十八愿称为阿弥陀佛的本愿,叫做“念佛往生之本愿”。
本愿的“本”有两重含义,一个叫做因本,一个叫做根本。针对阿弥陀佛所成佛果,探求其因地、本来所发誓愿,这叫做因本。从这个角度讲,四十八愿都是 因地所发,统统称为本愿。四十八愿虽然广泛无边,但有一个根本的宗旨,就是第十八大愿。第十八愿有什么资格称为根本之愿呢?它是整个四十八愿的归向。其他 誓愿,比如“国无三恶道愿”、“不更三恶道愿”、“身皆金色愿”等,如果没有念佛往生这条愿,统统不能兑现。一旦能够往生净土,四十八条愿的利益统统能够 圆满具足。
同时,阿弥陀佛建立其他四十七愿的目的,是给我们一个信息,发起我们愿往生的心,引导我们进入第十八愿,念佛往生。
比如说三峡移民,政府要建立新的村庄,要有房屋,要有土地,要有通讯,要有道路,这所有的一切是为了什么目的呢?其根本的目的是要新的居民来住。移民住进来,先前所建设的房屋、道路等才有意义。如果没人来住,这个新的村庄就没有意义了。
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是要把我们从娑婆世界移民到极乐世界去的,由此而有“国无三恶道愿”等四十七条愿,根本的指向和目标,就是第十八大愿。所以善导大师将四十八愿解释为第十八愿:
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如果用我们的眼光来看:第一条“国无三恶道愿”没有这样的内容啊。可是善导大师独具慧眼,告诉我们:第一条愿的目的,也是让我们去往生的。
第十八愿有九句话,三十六个字: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所规定往生的因行,就是念佛。净土宗专修念佛的来源,就在第十八愿。
阿弥陀佛的本愿,是要救度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千差万别,有的会读经,有的不会读经;有的出家,有的在家;有的精进勇猛能修行,有的毅力薄弱修行无 力。要救度十方众生的话,阿弥陀佛在誓愿里边就要有所选择了。如果选择戒定慧三学为净土往生的因行,那就打了大大的折扣了,十方众生里边,能够修学戒定慧 三学的,少之又少,怎么能够普救十方众生呢?那样,阿弥陀佛的悲心就不圆满了。如果以读经为往生因行的话,那不识字的莲友就悲惨了。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伟 大的誓愿超越十方诸佛,要把十方诸佛没有救拔出来的众生统统救起来。
十方诸佛也有很多净土,到十方诸佛的净土不容易。为什么?因为十方诸佛的愿力各不一样,一定要达到某种标准才能去。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非常容易去 往生,因为阿弥陀佛在誓愿里边,给我们选择了一个非常容易往生的道路和方法。阿弥陀佛把往生的道路铺好了,把往生的大船建好了,让我们直接来乘坐,顺着这 条道路到净土去。这个就是《佛说无量寿经》所讲的“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首先具有专一性,除了念佛之外,第十八愿没讲其他任何的修行,善导大师根据这一点,建立了专修念佛。如果在念佛之外,还要加上其他的修行,那就不是第十八愿的念佛了,就不是顺佛本愿了。佛的本愿说“靠我的名号来往生”。
“乃至十念”的含义,善导大师解释为: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
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少到十句、一句的念佛,都属于“乃至十念”,有时间的人,比如说我们现在听到专修念佛的法门,从今天开始,一直到死,不改变宗 旨,这个叫做“乃至十念”,这就是一辈子的念佛,叫“上尽一形”;如果今天决定专修专念,明天抱病而亡,那叫“乃至一日”,那也决定往生;如果是临终在床 上,只有最后的一口气,别人跟他讲念佛法门,他只念了十句,那也往生;只念了一句,也往生。总而言之,善导大师说:
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
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这就符合阿弥陀佛的“乃至十念”——多到一辈子念佛,少到临终几句,统统往生。
如果有人说:“临终十句就能往生,我现在不念,等到临终再念。”那就理解错误了。因为有“上尽一形”啊,你这样就不是上尽一形了,临终能不能念出来也不知道。
我们是现在就来念佛,而且内心不改变宗旨,一生不改变题目,就进入“正定业”,决定能够往生。往生也不是死了之后才定下来的事情,如果专修念佛,现 在就给你打了保票。这个保票也不是善导大师自己敢随便打的,而是阿弥陀佛的誓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我不能让称念名号的人往生净土,我就不成 佛。”这个保证是很有力量的,阿弥陀佛以他的成佛来保证我们的往生。
现在问大家:阿弥陀佛有没有成佛啊?
早就成佛了,成佛十劫了,都知道成佛十劫了。
那么,阿弥陀佛成佛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代表什么呢?他是为谁成佛的呢?阿弥陀佛是为我们众生往生而成佛的,他把他的成佛与我们的往生连在一起,签订 协议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就可以看作是一张协议书,“设我得佛……”他自己签了字了,甲方就是阿弥陀佛,乙方就是十方众生,甲方的责任是什么呢?甲方的责 任就是让乙方到净土来。乙方的义务是什么呢?“乃至十念”,要念佛。甲方向乙方保证说:“你不往生,我不成佛!”阿弥陀佛现在已经成佛,叫做“南无阿弥陀 佛”,协议书已经签订好了。如果我们十方众生信不过,不仰靠这尊佛,不来专修念佛,阿弥陀佛签了字,你不签字,那不能兑现。
各位,十劫以来,阿弥陀佛把保证书放到我们面前,“十方众生,我都签过字了,你也来签一个吧”。我们怎么签?就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啦。可是我们十 劫以来,把阿弥陀佛的协议书摆在旁边,认为“他成他的佛,我还要自己修行”,自己搞一套,慢慢努力,像老鸭子一样歪来歪去——那来不及的啦。
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是我们往生的保证。阿弥陀佛的誓愿不虚,是我们往生的保证,不是自己的修行是往生的保证,那样就没有保证了,你一天念三万,他 念五万,到底哪一个是保证?哪里有标准?以阿弥陀佛的名号,那就有标准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呢,其实也是没有标准的标准,讲“乃至十念”,就是说任何人都可 以往生。“乃至十念”谁不会啊?
“乃至十念”的含义就是:乃至清净心念佛,乃至没有清净心念佛,没有规定说“清净十念”,如果规定“清净十念”,那染污心念佛就不能往生。“乃至” 啊,就是有清净心念佛往生,没有清净心念佛也往生;如果说“出家十念”,那在家人念佛往生无分,乃至出家人念佛也往生,乃至在家人念佛也往生;也没有说 “临终十念”,如果临终十念的话,那我们平时念佛不算数,临死念佛才算数,没有这样讲,乃至临终——平时没遇到佛法,直到临终才遇到佛法,也往生,那么平 时一辈子念佛,就更能往生了;也没有说要会诵经、打坐……如何如何才能往生,没有的!你不识字,不会诵经,念佛也能往生。佛堂里念佛和大路上念佛,清净心 念佛和散乱心念佛,统统属于“乃至十念”的范围,“乃至”就是没有限制的意思。这个才是十方众生都能做得到的,如果定一个标准,比如说“清净心十念”,好 了,十方众生里边就有做不到的,我们在座的各位可能没有一两个能做得到。那阿弥陀佛怎么能救度十方众生呢?这个协议就给我们破坏了。阿弥陀佛说:“我没有 规定清净心十念,而是说乃至十念。”如果细细体会阿弥陀佛“乃至十念”的范围,那么往生就没有问题了。
这个叫“顺彼佛愿故”,如果我们一边口称佛的名号,一边心里想着说:“我如果会读经就更好,我如果会打坐就更好,我如果会修行别的法门就更有把 握。”——不顺彼佛本愿,不仰靠阿弥陀佛的救度,不专一,也不是“乃至十念”,偏离了弥陀的本愿,就得不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保证。
我所引用的,是康僧铠的版本,可能各位同修多数是夏莲居的会集本,还是原译本的有权威性,原译本大家没有争议。在五种原译本中,康僧铠的译本是最受欢迎的,昙鸾、道绰、善导等净土宗的祖师解释《佛说无量寿经》,也都是用的康僧铠的本子,这样我们就有传承。
会集本毕竟是会集,会集个人修学净土宗的心得体会,可以参考,但不便于作为正规的经典让每一个人都来修学。当然,读诵会集本,一般的人也不会怎么去考究它,当作功德来读诵,似乎也见不到其中的差别,如果详细考究宗义,那差别就太大了。
佛所亲口宣扬的经典,自然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大家在这里要有一个认识。
能够顺佛的本愿,称佛的名号,就能够得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保证,弥陀的呼唤,不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再虚无缥缈、看不见。说到阿弥陀佛,有 人会觉得离我们很遥远,也有人会觉得可望而不可即,在哪里呢?怎样去抓住他呢?他是什么样的长相呢?他是什么样的声音呢?这些我们都觉得很陌生。他毕竟是 在佛的境界,而我们是在凡夫的境界,如果双方之间没有联络的话,我们怎样到净土去呢?
阿弥陀佛对我们呼唤的声音,就是六字名号。一般的人念佛,认为“是我在祈求阿弥陀佛救度”,是我在呼喊他:“南无阿弥陀佛,请你来救度我!请你一定 让我能够往生。”我们总是从这个角度来体会、来认识——是我在呼唤弥陀。可是,依据善导大师的教导,对于这一句尊贵的佛号,要体会是弥陀的召唤。
在阿弥陀佛的誓愿当中,明确地对我们说到“欲生我国”:“你要往生到我的极乐净土!”如果是一个空头的说法,怎么去往生呢?在这里,弥陀呼唤的声音就有血有肉、生动起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才来到我们心中。
这句名号从哪里来?有人说是从录音机里听来的,有人说是师父教的,其实这都是看现象,没有看到本质,看到末流,没有看到源头。这句名号来自于阿弥陀佛深重的悲心!
就好像我们接收电视节目,电视机里有播音员的图像、声音,我们简单地认为,这是从电视机里放出来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从电视台发送出来的。我 们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我们接收到了阿弥陀佛呼唤的信息,它是有根源的。如果它的根源在我们心中、在我们这个世界,那就没有源头了,因为我们的心是 无常生灭的,怎么能够找到解脱之道呢?这句名号,从我们这边来讲,是接收信息,它的源头在遥远的极乐世界。
虽然遥远,但是《观经》里说:“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从里程上讲,十万亿佛土,可是以简简单单的六个字,把弥陀与众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六字名号,是从弥陀的悲心当中散发出来的,在他没有成佛之前,作为法藏比丘的时候,就为十方众生发出了普遍的召唤:“我要令你们往生我的净土!我如 何令你们往生我的净土?我要成就不可思议的名号功德,普令十方造罪无善之辈仰仗我的名号,往生净土。如何仰仗我的名号?很简单,单以口称南无阿弥陀佛。简 单易行,就可以到达我的净土。”
由于弥陀这样至心的召唤,所以才有我们今天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仅在座各位在佛堂念佛,有着清净愿往生的心,所称念的名号是这样的尊贵,即使是大街上的一个面目肮脏的贫穷乞儿,他能够念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我们任何人,回想到自己修学佛法的心路历程,大家想一想,是我们主动来追求南无阿弥陀佛的吗?没有。我自己就没有。我第一次因偶然的机会来到寺院, 看到寺院青瓦黄墙上六个醒目的大字“南无阿弥陀佛”,和大家一样,第一次看到这六个字的时候,发音都不够准确,念“nanwu阿弥陀佛”,更不懂得到底代 表了什么含义。要知道,这个时候,是阿弥陀佛第一次和我们见面,我们虽然有眼无珠,不认识,但是弥陀的名号存在于这个地方,就是弥陀的本身存在于这个地 方,他已经看见我们,召唤我们说:“用我的名号和你们见面,用我的名号招引你们到我的净土来。”但是我们仍然像一个瞎子一样,我们不知道,错过了这么好的 机会,然后到寺院里点一根香,很傲慢地在那里站一站,游玩游玩,又走掉了。或许过了几个月,又有人说:“到寺院去吧!”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慈悲召唤。
我们会觉得:“是我的邻居、亲戚或者佛友叫我学佛念佛的。”其实真正的动力不是他们,他们不过是借助的外缘,根本的力量来自于弥陀的誓愿。在《佛说无量寿经》里有一首偈子:
若我成佛道,
名声超十方,
究竟有不闻,
誓不成等觉。
“当我成佛的时候,我的名号要遍布宇宙,十方世界任何角落都能听闻到我的名号,若有一个众生不能闻到我的名号,那我誓不成佛。”所以我们今天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不是因为耳根发达,是弥陀主动地从遥远的地方送到我们面前。
当然,佛的智慧无量无边,有种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包括这个念佛机,也可以说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个塑料机有什么了不起呀?” 塑料机固然没有什么了不起,它所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那就是了不起。“欲令法音宣流”,“法音”即六字名号的救度声音。要普遍地宣扬、流布, “变化所作”而成为念佛机,让我们听闻到;或者成为一个六字名号的字条,贴在什么地方,让我们见到;或者是莲友念出来,让我们听到;或者是在《济公传》 里,济公也念,《济公传》一放,功德无量无边,小孩子都会念了:“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通过种种不可思议的因 缘让大家接触名号、了解名号。
我们接触名号是被动的,不可能主动接触名号。弥陀救度我们是主动的,弥陀的主动不是今天才这样,是在兆载永劫以前,身为法藏菩萨的时候为我们发愿。 主动发愿,没有和我们商量,法藏菩萨四十八愿,我们有哪一位介入啦?在座各位都是坐享其成,是阿弥陀佛的大愿,把我们十方众生一网就捞进来了,阿弥陀佛一 个人,要承担十方众生的解脱。
弥陀在永劫之前,主动为我等发愿。仅仅发愿,还不足以完成救度众生的任务,还要经过兆载永劫的修行。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弥陀的誓愿,会有我们今天 念的这句名号吗?所以,这句名号,无论如何是不可以用我们凡夫的心来测度、来考虑,连十方诸佛都没有测度、考虑的余地。十方诸佛“皆悉咨嗟称赞阿弥陀佛名 号不可思议”,啧啧称赞,赞不绝口。《佛说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我们经常听到“佛佛平等”、“佛佛道同”,但 是来到净土法门,这句话就不准确了,净土法门,佛与佛之间就不平等了。怎么说呢?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啊,这是经典里明确告诉我们的。在 阿弥陀佛面前,连十方诸佛都要退到第二的位次,何况我们凡夫呢?对这句名号,以不思议的心,完全地仰受,全心地称念它,不要在前面加一个条件。念佛就是念 佛,不可思议,就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依佛的誓愿,必然往生极乐净土,这个非我等思议境界。
弥陀的誓愿成就了极乐净土和不可思议的名号,让十方诸佛来宣扬赞叹,这即是第十七愿“诸佛称名愿”。
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甚至佛弟子,对释迦牟尼佛都很陌生,至于别的佛,知道的更少,但讲到阿弥陀佛,没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面难道没有 一个原因吗?为什么大家都念阿弥陀佛?整个佛法似乎也用一句“阿弥陀佛”代替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它是偶然的现象吗?或者是,按照现在所讲的,是广告炒作 吗?都不是。阿弥陀佛的名号之所以这样深入人心,就是因为他的大誓愿。他发了第十七愿,让十方诸佛都称扬赞叹他的名号,目的当然不是自己捞名利。十方诸佛 为我们作了表率,为我们以身示范,他们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那我们也跟在后面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第十七愿就是十方诸佛的示 范。“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诸佛教我们念,怎么念?第十七愿里面,十方诸佛都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那我们就学会了。
由于名号本身的力量和作用,使得我们到净土去。学净土法门的人,这个地方一定要转弯!老是想着自己怎样用功才能往生,这一定错了,而且不知错到哪里去了!
渤海很宽阔,你老想“我怎样游泳过海”,那能行吗?肯定错了,再努力也不行啊!或者说,我游泳不行,那我就去扎几根竹子,编成小筏,想划过汹涌澎湃的大海,那可能吗?只有乘托一条大船。如果知道自己没有力量,那一定会找一条稳固的大船。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无量劫的生死流转当中,所造下的无量无边的罪业,可以说比太平洋还要宽无量无边倍,所谓“生死苦海,广大无边”,我们怎么过?靠 自己那丝丝毫毫的、有为、有漏、有限的善根就能往生净土吗?就可以脱离生死轮回吗?这个简直叫痴人说梦。靠我们自己修行的小善编一个小筏子,就能突破烦恼 业障的海洋吗?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知道,比如说,我们不愿意嗔恨、发脾气,我们愿意保持清净心、柔软心、慈悲心,但是,如果环境一改变,心中种种的想法当下就破灭 了,嗔恨心就起来了,烦恼的业浪就汹涌起来了,所谓的修行,当下全部就扫荡掉了,十年的忍辱一次就葬送了。所以,以我们凡夫的身份,以所修杂毒之善,想跨 越了无边际的生死苦海,我劝大家还是要有自知之明。当然有人觉得他很勇猛,那就试试看了。
弥陀的誓愿,给我们这些茫茫苦海中无力出离生死的众生建造了稳固的六字名号的大愿船,十方诸佛把它推介到我们面前,呼唤我们说:“上船吧,你上来, 就可以乘坐弥陀的大愿船,到达涅槃的彼岸。”弥陀对我们只有一点要求,那就是——上船。至于说怎么驾驶船、怎么突破风浪、怎样到达净土,那不是你的事,那 是船长的事。
如何上船呢?就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善导大师解释说“称我名号,乘我愿力”,我们能乘上佛的愿船,当然是肯定往生。
怎样能乘上愿船呢?六字名号本身就是大愿船,阿弥陀佛所建造的六字愿船,是很容易登上去的,只要你愿意去往生,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乘上去了!
有人说:“念佛如果不念到功夫成片,如果不念到清净心,那怎么乘上愿船呢?”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昙鸾祖师讲:“但以信佛因缘,乘佛愿力,决定往生。”信仰弥陀的誓愿,就是乘佛的愿船。善导大师说,“称我名号”就是“乘我愿力”,定得往生!因为 名号本身就是大愿船了。如果念佛念到功夫成片,才算乘上大愿船,那么名号就是一个梯子,就不是船了,你念佛就是爬梯子,爬上你那功夫成片的船,那就危险 了。你那功夫成片的船是不管用的,一旦烦恼来了,功夫马上就荡然无存了!对不对?六字名号的大愿船就不一样了,你烦恼来了,它还是六字名号,你业障来了, 它还是六字名号,是无碍光如来——“称念我的名号必然往生!”
《观经》下下品的众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连自己的父母都杀,简直是没有人性。而且还杀阿罗汉、破和合僧,把佛教破坏得乱七八糟,还敢谋害 佛,像这样的人,简直是直堕地狱之底的人。我们一般人心里说:“这种人还到净土去呀?他一去,岂不把净土弄得天下大乱了?”这就是凡夫的心了。我们一方面 觉得“我不是这样的人”,一方面又觉得“你这个家伙!你不能往生”,凡夫的心就是这样子,分别、不平等。
《观经》就是针对这样的众生,来展开弥陀的救度:这个五逆之人临命终时,“地狱众火一时现前”,一只眼睛看着阳间,一只眼睛看着阴间。我们活着的时 候可以讲大话:“哪里有什么死后的世界?”等你快死不死的时候——大家如果有在医院急救病房工作的,都知道,病人临死的时候,多数是很恐怖、很惊慌。地狱 的鬼卒拿着刀叉、锁链就来了,地狱的猛火都烧起来了,旁边人看不见,就他看得见,为什么?是他的业,别业所感,因此有这个果报(就像有人杀了人,他晚上做 梦都会梦见人家在追杀他,一听警车响就会惶恐不安,这是别业所感)。这个人一辈子无恶不作,无作不恶,杀盗淫妄一样不缺,每天所做的,没有一件不是恶事, 而且一辈子死不改悔,没有听到一句佛法,这样的人还能够到净土去?我们早就把他开除了。
他的境况怎么样呢?地狱众火一时显现,他过去的宿善成熟了,遇到一个善友,“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怎么安慰他呢?如果他有修行的话,还 能说:“某某人哪,你行善积德,佛很喜欢你,你一定能往生。”这样讲他心里会很愉悦、有安慰感。这个人,他一生的经历一件都不能提,一说出来,都是造罪造 业的事情,怎么安慰呢?应该这么说:“某某人哪,你虽然造罪造业这么厉害,地狱的火都显现了,但是阿弥陀佛不舍的慈悲,任何众生只要回心念佛,决定往生, 万不漏一。念佛一定可以到净土去的!”这叫“为说妙法,种种安慰”——跟他讲念佛。这个时候跟他讲《金刚经》,他能悟得了吗?火都烧起来了,没法悟了。急 救的办法,像打强心针一样,“教令念佛”,这个人怎么样呢?“彼人苦逼,不遑念佛”。这个人的情景我们可以想象,临死的时候四大分离,内心惶恐万分,地狱 景象现前。而我们坐在佛堂里边,佛号在那里唱着,供香在那里燃着,佛像在对面站着,也没人打扰,我们甚至还心猿意马,还念不下去。临死的时候痛苦万状、惊 恐无比,他怎么能念得了佛呢?“我都不能集中思想,集中不起来啊!”被种种烦恼所逼迫,他怎么能集中思想忆念呢?我这个时候想到了助念,助念的来源应该是 《观经》下下品,我们很多莲友不善助念,“某某啊,你一辈子念佛,都是为了临终十念哪,这个时候如果不能把握正念,那一辈子就白修了,这个时候你千万要把 握正念!”意思是:“你看你都念不出来了,不能把握正念了,那你肯定堕地狱了。”那“啪”就掉下去了。“善友告言”——什么叫善友、善知识?成就人家往 生,用弥陀的慈悲来安慰他——“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我知道你现在的苦恼,你可能错解了念佛的含义,你可能以为要怎样的忆念、 怎样的清净心,当然这个时候你做不到啦!”这个“念”指心力的活动,他的心力已经非常微弱了。那怎么办?“应称无量寿佛”,张口喊就行了。你有嘴巴就会 念,你喊“哎哟哟”也是念,你喊“阿弥陀佛”也是念!这个人听到说“光是口称佛的名号,就可以得救”,弥陀的慈悲在他心中当下就展现出来了,弥陀的光明就 来到他的心中,“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啊,这样就能往生!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如是”就是毫无拟议,当下就是。以他目前 的形势,他不可能前思后虑了,什么罪呀福呀、有修无修、心净不净,这都是我们这些身体康健、悠忽不急的人的戏论。《大经》说:“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 事”。他统统没有这一切,甚至信疑也没有,无所谓信与不信,他只有一心求救:“谁能救我?!”闻说阿弥陀佛能救,就毫不迟疑地归投过去,所以说“如是至 心”。下面“令声不绝”,即闻、即知、即行,更无半点延搁。声声相续,称为“不绝”;求救的心一旦靠上,就完全靠定。“南无阿弥陀佛”是求救的呼喊,是归 命,也是救命,能救所救都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念佛的“念”到底是怎样的念?我们会在心中想很多,“我要念到怎样的不起妄念、不起杂想,要如何的专注、如何的清 净……”统统错!念佛的念就是口称。我们净土宗的念佛,从昙鸾大师开始,到善导大师就定型化了,就是口称佛的名号,那谁不会呀?如果说在心里边要念到什么 样子,那就不叫“易行道”了,那就不叫“万修万人去”了。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所以,口称佛号就来源于《观经》下下品,这个人不可能说 “我要如何清净心”,因为时间、形势,他的根机、他的状况根本不允许。但是,随口“南无阿弥陀佛”念出来,“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每一声、每一 声,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接着,“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他看见一个大的金莲花,像一个大太阳一样,光明灿烂,出现在他面前,他一念之间,随着金莲花到达极乐世界。
若论他的修行,他临终以前没有念过一句佛、进过一次寺院;若论造恶,他是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若论念佛的心情,是“彼人苦逼,不遑念佛”;若论念佛的数量,不过是念了十声。他都能往生,我们不能往生啊?
印光大师讲:罪业再深,不至于五逆谤法;修行再少,早就超过十声;心再不清净,还不至于临终惶恐。你比他好多啦!他都能往生,谁不能往生呢?
《观经》下下品选出这么一个特殊的事例,来证明任何人念佛都可以往生。
结果有的人不是这样理解的,他怎么理解呢?“这个人很有善根哪!临终能碰到善知识跟他讲法,所以他能往生”。不错,他临终碰到善知识,和那个临终碰 不到善知识的人比,那善根要大得多了,但是如果和各位相比,那善根就少太多了。因为我们不到临终就碰见善知识了,就碰见念佛的教法了,不是比他更强吗?他 一辈子造恶造罪,根据佛法因果的关系,“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他这一辈子是造五逆十恶的人,可以推想,如果他过去善根深 厚,怎么能造五逆十恶呢?善根果然深厚,他应该童贞出家,一闻千悟,做大祖师,普度众生。他不是,他造一辈子罪,跟各位相比,是没法比了!各位很虔诚地供 养三宝、修行三福、念佛求往生极乐净土,还没到临终就遇到佛法,善根比他强多了;若论修行,各位也比他强多了,哪里能不往生呢?
我们再想一想:下下品的人能往生,是因为他的修行好吗?不是。他哪里有修行?经中说“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念佛他都不知道怎么念,听善知识讲“你就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他就念佛了,我们都做得到啊。
但是有一点,可能我们有点欠缺。这个人叫“无后心念佛”,因为他没有“我现在念佛,达到清净心以后再去往生”的观念。如果有这种观念,就叫做“有后 心”,什么意思呢?就是还留一手,走一个后路,不是想现在得到佛的救度,而是要达到清净心之后再去往生。《观经》下下品的人没有这个观念,他马上就要死 了,知道自己决定达不到所谓清净心,所以他现在念佛现在就要去。
我们念佛也应这样,当下念佛,当下阿弥陀佛跟我们见面,是弥陀的誓愿在起作用。我们称念这句名号,和临终的人所念名号是平等的,大家不要以为不平等。
有人说:“我罪过大,要忏悔消业,不然不能往生。”大错特错啦!拜了一堂忏下来,灭了多少罪你知道吗?不知道。第二天忏了又犯,犯了再忏,忏了再犯,有位莲友告诉我说:“我都不知道这样做过多少次了,无数次!甚至在佛的面前痛哭流涕。”
善导大师说:“念念称名常忏悔。”念佛本身就是忏悔,依据就是来自《观经》这句经文:“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拜忏见好相得清净,叫有相忏,还有理忏,理忏要悟得“真如佛性”,所谓“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罪业如虚空”,只有开了大悟的人才可以做到,我们都做不到。事忏要见好相,见到佛菩萨给你摩顶,见到种种光,忏了才清净。
莲宗九祖蕅益大师出家之后依经拜忏,想得到清净戒体,但是忏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见效果,如此几次都不清净,他就舍掉了比丘戒,一辈子做沙弥。这样的祖 师大德都达不到效果,我们在那里,嘴上喊:“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皆忏悔。”磕下一个头,后面有人喊,马上回头看: “哎,老李等一下,我在忏悔。”然后再来念一遍——这样没有效果的。
我们想象《观经》下下品的人,他怎样来忏悔呢?他不过是怖死心切,“哎呀,千万不能堕地狱,我要往生!”就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依名号之力,自然消除他无量无边的罪业,生死重罪完全消除。
净土法门是真正的平等普救的法门。
有一位念佛人问一位祖师:“您是高僧大德,受全国敬重,又有智慧,又懂得阿弥陀佛的慈悲,清净持戒,开悟佛法,那您念佛功德一定很大。我虽然跟您老人家学佛,但是杀猪宰羊、犯罪造业、拖儿带女,烦恼重得不得了,又不能持戒,我虽然念佛,功德肯定很小。”
我想,很多人心中都有这个想法:出家人念佛尊贵,在家人念佛卑贱;或者有智慧的人念佛尊贵,愚痴的人念佛卑贱;或者说清净心念佛尊贵,染污心念佛卑贱。我们心中会有这样的想法。
可是,这位祖师、善知识,真是祖师、善知识,说:“你我念佛,功德平等。”
“那我就不敢相信了,我怎么能跟您功德平等呢?”
祖师就跟他说了一个很好的比喻:比如说一块黄金,用绫罗绸缎把它包起来,它是一块黄金。现在用一块最脏的破布——年纪大的人可能还回想得起来,所谓 “老太太的裹脚布”,脏不可耐——给它包起来,虽然绫罗绸缎的价值和裹脚布的价值不平等,但是它们所包黄金的价值平等不平等啊?平等吧!大家都知道这个简 单的道理。
祖师接着讲:“我念佛,我的心再清净,也不过像绫罗绸缎一样;你的心再不清净,也不过像裹脚布一样,我们的心固然有所差别,但是我们所念的六字名号,都是贵重的黄金啊!功德有何不平等呢?”
六字名号的功德是平等的,不因出家的身份,也不因在家的身份而改变。就像这块黄金,不管用什么布包着它,它都是一块黄金。出家人念的也是六字名号, 在家人念的也是六字名号,如果说不平等的话,那就是说六字名号不等于六字名号。“出家人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比我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大”。哪有这回事 啊?所谓“普度众生”、“十方众生平等得度之法”,念佛功德是平等的!
我们再来想一想:清净心念佛,和染污心念佛——清净心和染污心固然有所差别,但是所念的名号没有差别呀!平等不平等?仍然平等。
有人说:“我现在念佛心不清净,等我把心清净了再来念佛。”那就太糟糕了!太吃亏了!你现在心不清净念佛,也是“无上功德”,比如说我们过去念佛, 如果起了妄想、烦恼,我们就念不下去了,“哎呀,这怎么办?先把烦恼克服住再来念佛吧!”我们就去搞别的事了。现在一想呢,虽然心中有烦恼、妄念,但是念 佛的功德是平等的,佛的慈悲是不改变的,有烦恼、有妄想,正好念佛,念得很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一来,烦恼障碍就不 成为烦恼障碍了,就叫做“无碍光”了。
那么,平时念佛和临终念佛平等不平等呢?有人讲:“临终念佛功德大,他快要死了嘛,‘南无阿弥陀佛’,救命啊!”那谁叫你现在不喊救命?你现在喊救 命一样啊,“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就是归命啊,要你现在归命,你不归命,那当然就很难说了。临死的人为什么很容易往生?他就不那么讲条件、代价,闻到 就念,念了就去往生。我们闻到之后呢,在心里面打一个问号、打一个盘旋、做个思维、做个计度,算盘再拨一拨,“这样念行不行?那样念行不行?”那就不是净 土宗的上根利智了,那就是做学问了。平时念佛和临终念佛功德齐等、没有差别!
总而言之,念佛功德平等,凡夫念佛和圣人念佛功德平等,平等到什么程度呢?念佛人的功德,和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平等!还不是和观世音菩萨功德平等。
大家一听,眼珠子就瞪大了:“哇?这么大的功德?”想都不敢想。就好像《法华经》的“穷子喻”一样:“我本无心,无所希求;无量大宝,自然而至”。没想到啊,怎么突然发了大财了?
《佛说无量寿经》里说:
弥勒当知: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弥勒是等觉的菩萨,他自己的智慧还开悟不到这个程度,释迦牟尼佛跟他讲:“你应当知道,不要怀疑,这个人他得到大的利益。”他的功德不是小小的功德,是“无上功德”,从哪里来的?“闻其名号,乃至一念”,是一念的称名。
所以天亲菩萨才说:“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快速到什么程度?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当下无上功德具足。
听到这里,有的人不敢相信了,所以是“难信法”;但是可以念,所以叫“易行道”。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之间具足无 上功德,一念一无上功德,十念十无上功德,“无上”的含义是没有边,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圆满了!所有的功德都圆满了,所以叫“满足功德大宝海”。 《佛说无量寿经》你没读懂,名号功德就不知道了。
所以,我们念佛超胜、优越,完全在名号本身,不在我们这一边。任何没有智慧的人,任何没有修行的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而被佛的誓愿所牵引,必然 往生极乐!这是没有商量的,也是不用我们去怀疑、去思考的,所以,我们只有用一颗不思议的心,口口声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好了。
如果用我们凡夫的心去思维、计量、分别——这样如何,那样如何,那就太对不起佛了。“南无阿弥陀佛,你修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我也知道,十方 诸佛也讲过了,释迦牟尼佛也讲过了,善导大师也讲过了,但是我每天要念五万句,念一辈子,不知道能不能往生?”这是表面上承认名号不可思议,实际上在贬低 佛号,就好像说一位医生:“某某大夫,你是一位大神医,你研究了灵丹妙药,非常的不可思议,但是我每天吃百千粒,吃了五年,我的病还没治好。”这就是讽刺 他了,不是赞叹他了。果然是妙药,果然服下去,必然赞叹说:“我的病这么重,你的药一粒下肚,病就好了。”这才有资格称为不可思议。
六字名号,我们口称一句——这里不是要大家只念一句的意思,是说明名号本身含有无上功德,了解名号不可思议功德之后,自然内心里边就喜欢常称弥陀名号。
由弥陀的大悲愿心所设定的名号——他是为我们十方众生所设定的,在当初设定名号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十方众生的种种根性、种种烦恼、种种无奈、种种罪业,统统知道!不知道就没有资格叫阿弥陀佛了。他知道你是这样的众生而要救你!
“阿弥陀佛不知道我是这样的,我把自己打扮成为一个如何如何的好人……”
阿弥陀佛说:“我早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了,知道你是这样的人,才要救你。”
就像母亲,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怎样的孩子,而给他更多的关爱一样,比如这个儿子生下来智力不全,经常在床上拉屎拉尿,正是有这样的孩子才格外的照顾 他。弥陀知道我们是怎样的众生,是可能造五逆谤法罪的、烦恼深重的众生,为我们这样的众生发的誓愿,那我们是最有资格享受的。不要自己往后退,自己给自己 划一个界限、划一个圈子,“我大概没有分吧”,阿弥陀佛、十方诸佛把你拼命往前拉,你看阿弥陀佛的像,都是佛宝手下垂,要拉你呀!你往后面缩,“我还不够 格,等我达到什么程度了,我再让你救”。阿弥陀佛无条件,你自己说有条件,这就跟弥陀背道而驰,那怎么能够往生呢?
昙鸾祖师说:
愚哉!后之学者,
闻他力可乘,
当生信心,
勿自局分也。
意思是说“愚痴啊,后来的佛弟子,听到了阿弥陀佛的他力本愿、称念名号必然往生的道理,应该相信,不要给自己划一个界限”。
有的莲友认为自己还不够格。阿弥陀佛的誓愿明明说“十方众生”,你不是十方众生吗?既然是十方众生之内,那怎么能跑得掉呢?
弥陀的誓愿是为我等而发。虽然普遍为十方众生,他也有侧重点,侧重在我们苦恼的众生。
大家之所以心中有种种疑惑,就是我们把阿弥陀佛看成外人了,把阿弥陀佛看得很遥远,如果知道弥陀是救度我们的父母,那样心自然就相应了。
我曾经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比如说现在发大水了,波涛汹涌,有弟兄三个掉到水里去。旁边的人很着急,就在那里喊:“老大、老二、老三,快上来呀!” 但是毕竟不是他们自己的儿子,他们自己也不会游泳,没法救他们,只在岸上呼喊。在这三个人里边,老大身强力壮,也会游泳,所以大家眼睛都看着老大,因为他 有希望啊!老二不会游泳,但是他运气好,刚好抱了一块木头,岸上的人对他也没放弃希望。老三就不一样了,又不会游泳,连一根木头也没有,一口接一口地喝 水,看着就要往下沉了。岸上的人就不看老三了,专看老大、老二了,因为老三肯定不行了,“救也救不活了,算了”。这个时候,他们的爸爸划着船来了。大家想 一想,假如你就是那个爸爸,在这滔滔洪水当中,你先救哪一个儿子?
有一个人他这样讲:“我先救老大,老大给我争光啊!我平时教他游泳,他学会了,这时候用上了,给我争了光。老三不好好学,教你游泳,你不好好游,淹死算了!”有这样的父母吗?不可能有啊!对不对?一定会先救老三。
我想把这个比喻作一下说明:洪水代表我们的生死罪障、苦海无边;风浪代表我们的种种烦恼,我们抵挡不过;老大代表能修行的人,有两下子,还可以跟烦 恼搏斗一阵,还能忍辱,还能降服它;老二代表虽然不会克服烦恼,但是能修福报的人,他修了福报,供养、布施等,就好比有一块木头了,能暂时让他不至于堕入 三恶道,虽然木头不是很坚固,但是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不下沉;老三是不会修行、又没有钱做功德、福报修得不够、连一棵救命稻草都抓不到的人;岸上的人,代表 圣道法门的修行者,他们选根机好的、能修行的,“挥动你的左臂,再挥动你的右臂,朝我这个方向……”就好像圣道门说:“你要克服烦恼,要修清净心,要三 学、六度……”老大能跟着学,暂时不会沉没,老三却被遗忘掉了。父亲就是阿弥陀佛,他看这个情势很紧张,不是在那里说“这样修、那样修”,他直接来救你, 跳到水里把你抱起来,他第一个抱的,就是小儿子。
我们在座的各位,明确地告诉大家,如果你认为你是老大,那对不起,你可能往生有问题,因为你不想靠弥陀的救度;如果你知道你是老三,马上就要沉下去了,那往生最有把握!
诸佛大悲于苦者,
心偏愍念常没众生,
是以劝归净土。
这是善导大师的解释。阿弥陀佛大悲于苦恼的众生,这才叫慈悲呀!
我们上大街去,看到大富翁,坐着奔驰牌轿车,我们会慈悲他、怜悯他吗?当你看到乞丐,又脏、又可怜兮兮被人欺负,你的恻隐之心就动了,“给你点钱, 去买个馒头吃”。我们凡夫这点小小的慈悲还知道“大悲于苦者”,阿弥陀佛怎么会调转过来说“我眼睛只看那个修行好的”?不是的,阿弥陀佛对念佛不清净的、 烦恼重的、罪业深的众生特别怜悯。这点从人心的道理讲尚且如此,佛的慈悲更是如此,从经文来讲也是如此。
《佛说无量寿经》弥陀本愿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大家觉得“五逆谤法的不救”,恰恰相反,五逆谤法的要先救,如果不救的话,他从地狱里爬出来,还要造罪造业。为什么先救?“大悲于苦者”,把他接到净土去了,就没有五逆谤法的了。
就好像父亲对儿子说:“你上学再迟到的话,午饭就不给你吃了!”这里有几点:第一点,这个孩子是调皮的孩子,如果他很听话、很孝顺,父母这么说,他 会很委屈:“我从来没迟到过,我学习很认真,你怎么这么说我?”第二点,爸爸不希望他迟到,不希望他继续调皮下去。第三点,万一又迟到了,爸爸是不是就不 给他饭吃了?不可能那么忍心的。万一他再调皮,还是要抚养他,还是要教育他,还是要给他机会。
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就是这个意思:“十方众生我都要救,但是,你不要造五逆谤法罪哟!”第一点,说明我们是可能造五逆谤法罪的众生,如果没这个可能,讲这个话就没意思了。第二点,佛不希望我们造五逆谤法罪,这叫“唯除”。第三点,万一造了,还要救。
这个不是我的发明。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明确告诉我们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遮止、抑止的方便,《佛说无量寿经》里说“五逆谤法不 救”,是就这个还没有造五逆谤法罪的人而言。《观经》里,五逆的人念佛十声往生,是说这个人已经造了五逆罪了,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心,摄取往生。但是 “谤法之罪未为”,还没造谤法罪,所以跟他说:“哎!不能造谤法罪!”又给他设一个关口,万一再造了谤法罪,还要发大悲心,还要摄取呀!佛的慈悲层层无 尽,一层一层地遮止,一层一层地摄取。
我们应从这个地方细细地体会佛的慈悲,我们不能因为弥陀无条件的慈悲而放纵为恶,同时也不可以因为说“我应该这样做、那样做”而怀疑佛的慈悲,这两点大家应细加体会。
就像作为子女的,不可能因为父母的慈悲而随便干坏事,同时,也不能因为自己犯了错误而怀疑:“哎呀,爸爸妈妈可能不要我了,就不是我的父母了。”如果有这样的心,那父母就更伤心了。孩子对父母虽然稍有违背,但是父子的感情不改变,父子依然是父子。
我们凡夫跟佛之间,虽然有小小的违背,比如说有一些事情做得不周到,确实做不到那么好,但是我们对佛这颗完全仰投的心、完全信任的心、完全依靠的心、了解弥陀慈悲的心不改变,那依然是父子关系,这就叫做父子相亲哪!
千句万句,不离开一句,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展开来是无量的慈悲,收缩起来就是一句名号。
有些莲友提到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净土宗的“信愿行”的问题,我想这是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在这里讲一讲,让大家明了。
净土宗“信愿行”三资粮,这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可是对三资粮的理解,确实有差异存在。
首先讲“信”,一般的理解是这样子的: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这叫“信”;第二是“愿”:光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你不愿往生 没有用,所以还要发愿,愿往生;第三是“行”:光发愿往生,你不修行,你不念佛,也不能往生,所以叫“行”。似乎有次第感——信、愿、行。
真正说起来,信、愿、行三点,后面包括前面。怎么讲呢?如果这个人,他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但他不愿往生,可见他相信也是假的。如果真的相 信有极乐世界,哪个不愿意往生啊?反过来想,如果这个人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他会不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吗?如果不相信,怎么可能愿意去往生呢?所 以,愿里边包含信。那么行呢?他都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了,那已经包含了信和愿,为什么呢?他都已经在念佛、想去往生了,你说他没有愿望吗?所以善导 大师没有分开讲“信、愿、行”,而是说:
望佛本愿,
意在众生,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一向念佛,自然就有“信愿行”了。
我还是喜欢用乘船的比喻。我们设想,假如这个地方很危险,别人开着大船来救我们,我们“相信”大船能把我们救到安全的彼岸,我们“愿意”被大船所 救,我们坐上大船,叫做“行”。但是,如果已经坐上大船之后,哪里还用另外再谈“信愿行”呢?就不用再谈了,“信愿行”都在乘上大愿船当中了。所以,“信 愿行”都在六字名号之内,也都在“一向专念弥陀名号”之内。
对于哪种人要强调信、愿、行呢?对念佛求开悟的,不是想求往生净土的,对这样的人要强调说:“你要信愿具足哦!要愿往生极乐净土!光求开悟是不行 的。”或者对那些念佛求人天福报的,或者对那些念佛为伏住烦恼、得到清净心的,对他们纠正说“要愿生极乐净土,要相信弥陀的救度”,要这样劝导他们。如果 各位已经相信弥陀救度,已经愿意往生净土,那就直接念佛好了,还再绕弯子干什么呢?信、愿、行都完全包括在六字名号里边。
从我们众生这边来讲,口口声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具足信、愿、行;从弥陀那边来讲,六字名号本身具足信、愿、行。
六字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很多人念这六个字,不知道这六个字的含义,往往自己心中另作打算、另作计较,这叫“不如实修行相应”。
善导大师怎么解释六字名号呢?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意;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南无”的含义就是“归命”,就是“归顺我的救度,归顺我的命令,我要你念佛往生,你要顺从!”
从众生那边来讲,“归命”就是归投弥陀的救度,这就是信靠啦,“归命”是“信”;“亦是发愿回向之意”,“归命”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为了往生极 乐净土,叫“发愿回向”,“发愿”是愿往生,“回向”不是把我们的功德回向——我们没有什么功德,就是从娑婆世界这个方向回转过来,“我不要再在娑婆世界 轮转了,我要到净土去了”。回转到净土。因此,归命的众生,信、愿自然就有了;“阿弥陀佛即是其行”,我们担心“我归命阿弥陀佛,但我没有修行啊”,善导 大师就讲得很清楚:“阿弥陀佛就是你的修行”。这句话大家好理解吗?六字名号本身,就是归命众生的“行”。
还是通过比喻来说明。比方说有条船来救我们,那我们知道自己很危险,一定会归命,“啊!上船哪!”这一个心发起了,叫“归命”,归命的当下就要回 向:“我要上这条船!”乘上船之后,船就是你的行。你自己游泳过不了海,但是船能让你过海,你没有行,船代替你行。俗话说“以车代步”,坐车代替步行,那 坐船就是“以船代行”,龙树菩萨把净土的法门比喻为乘船的法门,昙鸾祖师解释说是“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什么叫“不行而行”?我们自己没有修行, 但有大修行。圣道门我们没法体会了,净土门就好像坐船一样,自己没有行、没有走路,但是“不行而行”。船在走,就是乘客在走。六字名号的大愿船,“阿弥陀 佛即是其行”,我们仰凭六字名号,称念六字名号,六字名号的功能自然牵引我们到净土去。
《佛说无量寿经》说:
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没有任何障碍、任何违背,很自然的,不用造作、勉强的,就好像船的力量牵引我们过海一样。
“阿弥陀佛即是其行”,说明六字名号本身的功能、功德,就是我们的修行。所以,念佛的人,没有修行,也有修行,没有信愿,也有信愿,信愿行都在六字名号里边,离开六字名号,没有信愿行,一向专念六字名号,自然具足信愿行。
你说在六字名号之外还有什么信愿行?你信什么?信就是信六字名号是佛的誓愿,要救我们,如果这点不信,那就不叫信了;愿就是愿让六字名号来救我们; 行就是专称六字名号,得到佛的救度,这个就叫信愿行。虽然讲是三个字,落实起来就是一句话:“一向专称弥陀名号。”善导大师这句“一向专称弥陀名号”非常 有概括性,不是在心中作种种的盘算,“我在念佛了,我的信愿行怎么样了……”哪里那么啰唆!像坐船的人已经坐在船上了,你说他相不相信船能让他过海?你说 他愿不愿意过海?统统在里边了嘛!
这个信愿行,从它的本身来讲,是佛所成就的,因为“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所成就的。
在我们刚才学到《观经》下下品的时候,说五逆重罪的众生往生净土,在善导大师那个时代,就有人对这一点持不同的看法,叫做“别时意趣”:临终的恶 人,他往生极乐世界的愿心是有的,但是他没有修行啊,光念了几句佛,哪里有修行呢?“唯愿无行”怎么能往生呢?但经中说能往生,到底怎么解释呢?他们就根 据自己的想象做了一番解释:经典里讲他往生了,是指他将来,来生、来来生以后能往生,是鼓励他的,并没有真正往生。“别时意趣”的观点一出,当时念佛的人 就生退心了,“念佛今生还不能往生,那还不保险……”善导大师之所以要写《观经四帖疏》,也是要破斥这种错误的认识。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做了最著名的“六字释”,把六字解释为三义,说“阿弥陀佛即是其行”,这句话真是无量的慈悲,这把佛的慈悲点到极点了。 这个人固然没有修行,但阿弥陀佛有修行,阿弥陀佛的修行就是归命众生的修行。这就是佛的修行,不是一般的修行。就像我们坐船一样,船的运动速度,就是我们 的运动速度,如果我们坐飞机,那飞机的飞行就是我们的飞行。有人说“你今天怎么来的?”“我今天飞来的。”“哎呀,你怎么会飞呀?”“坐飞机飞来的。”简 称叫“飞来的”,在英文当中都是一个词,坐飞机飞来,也是我飞来的。这就是借助外力。
在生活当中,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善于借助外力,很难成就。各位到这个念佛堂里边来,如果没有传明法师这样发心的话,那各位能有这样清净的念佛堂来念 佛吗?尤其我们从外地过来,念佛堂成就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呢,我们不过是借助他力;比如这个麦克风,也是借助于他力,后面的人就能听到;我们打电话,也 是借助于通讯设备,号码一拨,就到美国了,那么远,就可以轻松地讲话。这是靠你自己的嗓门大吗?你嗓门再大,也喊不到美国呀!
世间点点滴滴的小事,大家都很聪明,想办法:找关系、走后门。大家为什么找关系、走后门?如果你自己有这个力量,你就不找关系了,也不走后门了,对 不对?找关系、走后门就是想靠人家的力量,想借助他力。为什么往生这件事情不借助于佛力呢?所以,印光大师很感慨地说:“世间的人哪,小小的事都要仗他力 才能成就,唯独往生净土成佛这件事,他连佛力都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人叫做丧心病狂,以至于此。”这几个字讲起来很沉重,但是也体现了印光老人的慈悲,“丧 心病狂”,你的心志已经丧失了。在自己绝对达不到的情况下,反而不靠佛力,那怎么可以到净土去呀?或者虽然靠佛力,但是不全心全意地靠佛力,那怎么有资格 叫真佛弟子啊?“随顺佛愿、随顺佛教、随顺佛语,是名真佛弟子”。半信半疑,那当然不是真佛弟子啦。世间的事情都是靠信顺才能成就,何况念佛?净土法门尤 其要讲信顺,那么信顺在哪里体现出来呢?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善导大师在做了这样的解释之后,净土宗在当时的长安迅速普及开来,念佛人像雨后春笋一样,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杀牛宰羊的屠夫……统统来念佛 了,形成了“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局面。个个来念佛,没有人不来念佛的,甚至当时的长安城,卖肉的摊子都要下岗了,没有消费者了,大家都念佛吃素 了,买卖做不成了。这个是有公案的。
当时,有一个屠夫,发现没人来买他的肉了,很气愤,向别人打听:“怎么最近没人吃肉了?”
“大家都念佛求生净土去了。”
“念佛这么好?连肉都不吃了?”他既怀疑,又嗔恨,“听说有个和尚叫善导,在光明寺讲法,他说念佛都可以到净土去,让我失去了主顾,我要去理论理论!”他找到善导大师。
当他看到善导大师,就不由他了。他被善导大师慈悲的巍巍德相所感染,嚣张的气焰降了一大半。他心里边清凉了很多,就问:“念佛有什么好处?居然连肉都不吃了?”
善导大师给他解释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如何的黄金为地、天雨妙花;如何的莲花化生、不受胞胎之苦;如何的无量光无量寿、不受生老病死之苦;如何的微风 动花叶,交错光乱转;如何的自然开悟、三明六通一切具足;又如何的分身无数、遍十方界、救度过去未来一切亲属……屠夫听了很高兴,“那我也想去往生!”
“可以呀!”
“怎么往生?”
“念佛就可以!”
“念佛真能往生吗?”
善导大师说:“真能往生!”善导大师念佛呢,口念一句佛号,就出来一道光明,真实不虚。
这个屠夫就很高兴,“那好,那我念佛”。他就出了门,“上柳树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往生净土。
这是什么意思呢?他想:“念佛这么好?我也不要做屠夫了,杀了那么多猪,将来下地狱,多么苦恼!”他听了善导大师的教导,从寺院走出来,合掌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爬到一棵柳树上面,向西方合掌,自己跳下来,就往生了。当然是身体柔软等瑞相不可思议了。这件事惊动了当时的长安城, 连皇帝都知道了。所以,善导大师的教化特别有力量。
还有一个公案,也很有意思。这是个日本的武士(我读书读到的),他很凶狠。有一天,有两个和尚在讲法,很多人去听。这位武士感到很奇怪,“这么多人 去听,到底有什么好东西?”他也来听听看。两个和尚讲了很多净土宗的教理,武士听不懂,就很气愤,刀就拔出来了,“你们能不能讲简单一点,讲得让我也能听 得懂好不好?”和尚就很害怕,不讲不行,“简单地讲,念佛就能往生净土”。武士当时正在苦恼当中,感到一生杀了很多人,罪业很深重,“果然有这回事吗?如 果有的话,那我也要到净土去。现在你们给我剃头,我要到净土去”。他还要当和尚去往生。和尚没办法,只好顺从。武士剃了头以后,就合掌念佛,向西边而去 ——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日本是个岛国,他走了七天七夜,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一直走到西海岸。在一个傍晚时分,西方展现一片绚丽的色彩,落日的光 辉把他的心完全引向了极乐国土。这个时候,他就看见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站着往生净土,随顺佛的誓愿。
这样的人,都是不可思议的,真是一个大恶的人转为一个大善的人。当然我们可能没有这样的勇气,也没有这样的经历。佛的誓愿也不是说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去往生。我们是十方众生当中的一员,他们也是十方众生当中的一员,他往生,我们也往生。所以,这个是平等往生的教法。
我们听到佛这样的慈悲,希望大家在心中善加领会,不要依我们凡夫有碍的浅见来怀疑。凡夫众生无始劫来堕在无明大黑暗当中,可以说,我们所有的想法都 是颠倒的,如果你说“这个讲法跟我心里边想的一模一样,所以你是正法”。肯定错了,你没有鉴别的眼睛,以你的想法来判断,肯定错了;“啊,我听他讲得太离 谱了,我看他在这边讲法不太正确”。那可能也不完全对。那要看这个人,他所说的是不是依据经典,是不是依据祖释。
我们从早到晚,都依据于净土三部经而讲述弥陀的慈悲。《佛说无量寿经》生动地告诉我们:“这一本《佛说无量寿经》是法灭万年的众生都可以得救之 道”,是为这样的众生所讲的法门;《观经》里边说,这部经是为了“五逆谤法”、烦恼具足的凡夫、“未来世一切被烦恼贼所害的众生”所讲;《阿弥陀经》也跟 我们说了,这部经是“为五浊恶世众生,说此难信之法”。净土三部经都明确地告诉我们:是为了浊恶、烦恼贼害、五逆、法灭众生所讲的法,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得 救呢?当然我们是刚好得救了的!正是我们这样的机呀!
所以,各位,不要因为自己根机卑贱而拒绝弥陀的救度。
在《观经》里边讲: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自知罪业深重、一向念佛,这样的人是“人中芬陀利花”。芬陀利花是大白莲花,微妙香洁,在《涅槃经》里边,称赞释迦牟尼佛是“大芬陀利”,现在释迦 牟尼佛把他的荣誉称号赐予我们凡夫众生,说:“念佛的人是人中的芬陀利花,是人中的妙好之人。”我们有什么资格?依我们的修行,敢说是芬陀利花吗?不是! 是因为我们称念了这句无上功德、不可思议的六字名号,而被十方诸佛所护念,我们拥有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无上功德,释迦牟尼佛就说“是我善亲友”、 “人中芬陀利花”,善导大师解释说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殊胜人、人中稀有人”。
以我们本身,是贪嗔痴具足的凡夫,可是佛发的慈悲,改变了我们的身份,使得我们成为了念佛之人、成为了必然往生成佛的人,所以才叫做“芬陀利花”。
“芬陀利花”的比喻还不足以形容,释迦牟尼佛直接说了: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跟你是兄弟。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长子,我们跟他是“胜友”,平等的朋友关系。我们念佛,跟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资格平等!
我们也是弥陀的独子,阿弥陀佛没有两眼相看,甚至更加的慈爱我们,观音、势至已经一切具足了,反而是我们苦恼重重。
就好像有位大富长者,长子在家里面有能力、又有财富、又会工作、又会管理,什么都会;长者还有一个小儿子,从小就出去流浪,后来听说在外面打工,赚 不到钱,又被人家欺负,变成了乞丐。那你说这位大富长者心心念念挂念的是哪一个呢?他挂念的是他的小儿子。他一定要去找,要让小儿子回家。大儿子已经在家 了嘛!
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心心念念挂念的是我们这些在娑婆流浪的游子,挂念的是我们这样罪苦的众生。十劫以来,他对我们发出了不断的呼唤:“十方众生,南无阿弥陀佛,归还我们的净土,称念我的名号,这是你唯一的得救之道!”佛的悲心告诉我们这一点。
所以,我们不能让阿弥陀佛再等待了!我想我们到净土去一点名,某年某月某日,在大连市金州区念佛堂,两百位参加法座,只来了一百九十九位,还有一个没来!那就很可惜了,那一位但愿不是你。
有两句诗是这样说的:
若一众生未得度,
我佛终宵有泪痕。
如果有一个众生没有到净土来,大悲的阿弥陀佛白天、晚上脸上都挂着泪珠,他在哭盼他的游子。我们现在好几百位在这里,如果不去的话,那让弥陀太伤心了。
弥陀是这样的慈悲,如果我们还在那里作戏论,在心里打一个问号:“会这样吗?”佛的慈悲都感动不了你,那真是没办法了。
我们的心往往也是这样子的,往往听到造罪造业、邪知邪见的话,觉得很顺耳。
我们反复恳切地说明了往生净土有正行、有杂行,正行专念弥陀名号,百即百生。对这一点,或许有人有误解:“阿弥陀佛怎么这么独断!”这不是阿弥陀佛 独断,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比如说这个房子着了火,很危险,所有的门都被烈火封起来了,只有一扇门能过,有人在门口召唤说:“从此门过,只有这扇门可以 过!”这个不是独断,这个是慈悲啊!因为别的门都是此路不通。
念佛法门,仰仗阿弥陀佛“念佛往生之本愿”,容易让人误解的有两点:一个就是关于精进和不精进,即念佛的多少,一个就是关于善恶。这两点在分寸上比较难以拿捏。我在这里略微说明一下,以免大家误解,当然这些需要多多听闻,来正确地把握宗义。
我们这个法门,对众生根机的判断,是站在五浊恶世、法灭众生、五逆罪重的众生的角度,以这样的众生为首要救度的对象,以展开阿弥陀佛至极无碍的慈悲。连五逆的众生都能救得起来,那当然所有的众生都能救得起来了。
像《观经》的下辈三品当中,下品上生是造作十恶重罪的众生,临终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而往生净土;下品中生是破戒罪人,一生毁犯五戒、八戒、 具足戒,他临命终时,闻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单是闻名,还没有来得及称念,就往生了;下品下生罪更重,是五逆的众生,临终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 声,而往生净土。从这三个例子说明,弥陀的救度在名号的本身,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已经具足了,一声、十声都能够往生。
那是不是说“一声、十声就能往生,那我就不念佛了,我已经念了十声了”。如果有这样的想法,是断灭见、邪见。因为《观经》下品之人,他是临终之机,不能再作多声的称念,所以念一声、十声而得救。作为平生之机,即作为平常的念佛人,则应一生多念。
这里的多念,也不像以前那种观念说:“如果我不多念,就不能往生。”那种观念和经文是矛盾的。在《佛说无量寿经》里,释迦牟尼佛说“乃至十念”,又 说“乃至一念”,在《观经》里说十声、一声就往生,如果我们认定说“若不多念、不精进地修行,就不能往生”,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反过来说:“哦,不用多念 也可以往生,我就懈怠,等到临终念一句、十句。”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是危险的。
我们应该相信:弥陀的誓愿、不可思议的名号,一声之处,可得往生,而应该一生多念。
一声可以得救,这是佛在经典里明确说明的,有经文的依据,也有这样现实的例子。
念佛人应该一生多念。这就是念佛人的心态,不然就是戏论了。“没关系了,现在享受人生,到临终再临时抱佛脚……”,社会上的人或许会抱这样的观念。
我们讲这些,是让大家现在就感受到佛的慈悲,现在就来接受弥陀的救度,而进入“一向专称”、“一向专念”,不是要大家在那里悠悠晃晃,三等四邀,等到某一个时刻,那就错误领会了。
所以,应知一声可以得救而应该尽一生多念。多念以什么为标准呢?这是很难说的,“多少”只是个大致的说法,如果说五万为多,还有比五万更多的;如果 说一万为少,还有比一万更少的。所以,祖师没有说以数量定多少而能往生的,从古以来没有这样的说法。弥陀的誓愿说“乃至十念”,善导大师解释为“上尽一 形,下至十声”,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少到临终一声、十声的念佛,统统往生。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就根据自己的时间忙闲、精力大小、道心强弱等状况而确定。比如说,你原来念佛每天三万声,闻信阿弥陀佛本愿了,一声、十声就可以 往生,每天改念三十声——我想这是不大可能的。你还是念佛,但是,在念佛的心态上面要做一个转换,并不是要把大家念佛的数量减少,要你去懈怠,这个大家要 正确地领会。只是我们念佛的心态,从原来那种恐慌、不安的心态,转变为任凭、安心的心态,有了这样的心,自然会相续念佛,一生专念,从早到晚,从晚到早, 专念名号。
我们不能跟人家比较说:“我念三万,你念一万,那你不行。”那念五万的说:“我念五万,你念三万,那你不行。”如果这么比较,没有一个人能往生。应该知道:临终一声皆得往生,何况一生之中多称名号!那就更能往生了。
总而言之,应信一声之处可以往生,而应该一辈子多念。
两种观点是错误的:第一种观点说:“如果我不一辈子地精进努力修行,不能达到某种功夫,不能往生。”第二种观点说:“反正一声、十声可以往生,所以 我不用多念。”那当然就更错上加错了。这两种观点如果比较起来,那还是宁愿多念的好,因为你多念,你不会落空,你总是念,那么自然有弥陀名号的作用;如果 你不念,那就落空了。
善导大师解释念佛,说念佛必生,不论多少。不论,就是名号的本身使得我们往生。
善导大师又说“念念不舍”、“念念相续”,一念发起以后,相续念佛,直到命终。最初的一念,和以后的念念都是一体的、一味的。如同上船,第一步跨上 去如同一念,以后步步不离船如同念念。说起来不是一步、也不是步步能让我们过海,而是船本身能让我们过海。当然也可以说一步过海、步步过海,懂得道理,怎 么说都可以。
昨天我们也讲到了,在唐朝有很多佛教的学者,学问都很大,都是相当有名望、有修持的,他们说:“《观经》下下品的众生,临终只念了十声,怎么可以往 生呢?”认为他没有修行,称为“别时意趣”,说往生是来生再来生、下下生以后的事。善导大师对此加以破斥:他固然念佛数量少、没有修行,但是这句名号本身 具足了往生的功能,“阿弥陀佛即是其行”,凡夫的往生,不是从念佛的多少来决定往生的,而是因为六字名号本身含有信愿行,本身有我们的归命、发愿、回向和 “即是其行”,所以,使五逆众生一声、十声而决定往生。
这就把我们的方向从众生这一边,引导到弥陀名号那一边去,这就是所谓“一向专念”的道理。
如果我们一边念着佛,一边在自己心中盘算,那就不叫“一向专念”了。好像眼光看着佛,同时又往自己心里边来了——不是这样子的,是把我们的眼光,完全投向佛的誓愿,这个叫“一向专念”,没有两个方向。
就好像我们晚上看月亮,我们就往月亮的方向看,我们不要往地上看;就好像春天要看花,那就要向山岗之处春花烂漫的地方去看;我们要看弥陀的慈悲,就要从佛的誓愿来看,从佛的名号本身来看,这个叫“一向专念”。
这一点,要完成思想认识的转换。
可以讲,佛法是一个知见的问题,不是外表的形象。我们虽然是浊恶的凡夫,我们的身心烦恼都没改变,但是由于佛法的尊贵,改变了我们的身份。
比如说,过去我一天念三万声,我现在还是念三万声啊!也没有改变,可是对佛法的理解不一样了、知见不一样了。我们由过去那样恐慌不安的心、靠自力精进的心,转换成靠阿弥陀佛的心了,从这个方面完成转换,这才能达成净土的往生。
我们到净土去,舍弃娑婆的秽土,我们在没有舍去报身生命之前,首先心要转换,从自我这边跳跃开来,而跳跃到弥陀的誓愿那一边,放弃我执我见。
那你说简单,也不简单,但是你说难,也不是很难,只要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
虽然都是口称佛的名号,有的人落入杂修,心中自力的观念非常强。
比如说我们坐飞机,谁都知道,我们是乘托飞机的力量而起飞的。可是有一个人,他不懂得这一点,他说:“固然要靠飞机的力量,但是还要靠一点我的力 量。”他就用手向上拉自己的耳朵,好像把自己的身体提起来一样。你能把自己的耳朵提起来飞行吗?不可能。他上了飞机,提着自己的耳朵不放,“你看,我一方 面靠飞机,一方面还靠我自己”。这是他的一种认识,只要他能够老老实实坐这架飞机,也不妨碍。所以固然心中说“是我的用功、我的修行”,只要专念弥陀名 号,也无碍往生,就怕你不念。
我们讲自力也好、他力也好,是让我们在思想上对弥陀的誓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跟佛心更加相应。
关于善恶的问题,我们昨天说到五逆重罪的人也可以得救。有人说了:“这样的人可以得救啊!这个是不是教我们造恶呢?”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当然是邪见了,当然也是诽谤释迦牟尼佛了,“释迦牟尼佛啊,你讲五逆众生都能往生,那大家都去造五逆罪怎么办?”这就是你的误解了。
比如说医生研究出一种新药,是万能的妙方,非常灵验,什么病都治得好。我们去宣传、介绍这种药的时候,我们就对病人讲了:“某某,你不用担心,现在 我们发明了一种特级的、高效的灵丹妙药,什么绝症都能治得好,何况你这小小的伤风感冒?没问题的。”目的是让他安心:重病都能治得好,轻病更能治,不是 说:“哦,重病也能治得好,那现在我去得重病。”
对于弥陀的慈悲,应该这样理解:“弥陀的慈悲是这样子的,连五逆谤法这样的重罪都能救得起来,当然没有五逆谤法的众生更能得救。”我们不能听到这样 的慈悲,就说:“五逆谤法也可以得救?那我现在去造罪造恶。”这样的人,是没有接受弥陀的慈悲而故意造罪造恶。就像医生把药拿来说:“重病也能治得好,何 况轻病?”“那好了,轻病我也不治了,我去得重病再来吃这个药。”那就愚痴了。这样的人是误解了佛的慈悲。
我们在两方面容易形成误解。一方面说:“如果我不能行善积德、不能做到如何如何的修行功夫,弥陀大概不救度我。”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另外一种想法是:“反正弥陀的救度是无条件的,所以我就可以放纵为恶。”这样的想法也是错误的。
古代祖师有这样一句话:
应知大罪也无碍弥陀的救度,
而不犯小罪。
这句话提供给大家。大罪无过于五逆谤法啦,“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虽然重罪无碍弥陀的救度,但在我们这个世间,应尽量做到敦 伦尽分,不犯小罪。这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就我们各人的根机而言的。我们对自己都可以严格一点,念佛当然是多念。像善导大师虽然那样精进地念佛,但不以自 己的精进行持来要求我们,他所说出来的法义,让我们非常安心。如果他依照自己为标准,那谁能往生啊?“你们都要像我善导和尚一样,念佛要念出光来,才能往 生”。我们做不到了。他说:“十声一声,定得往生。”
有人讲:“善导大师持戒那么精严,他的念佛修行多么好,像你们这样讲的,就能往生,那善导大师为什么那样做?”似乎问的有道理,其实没有道理。祖师 讲法不是以自己为标准来要求众生的,特别是净土的法门,是降到最下等的众生,来召唤大家。如果那样讲的话,释迦牟尼佛不要讲净土三部经了,释迦牟尼佛修行 多好,他为什么讲凡夫得救的教法?是应我们这样的机。善导大师虽然持戒精严,不是我们这样的根机,但是他不是把这一点作为往生的业因,他也是专念弥陀名号 去往生的。
所以,在往生的道路上,祖师和凡夫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任何众生来到念佛的教法当中,都是平等的。
我们讲机和法,什么叫机呢?一切众生就是机。比如说你读过《地藏经》,那么,你没有读《地藏经》之前,你是一个众生的机,你要念佛;那你读了《地藏 经》了,你好像觉得“我得了某种法了”,但是如果进入念佛法门呢,你这个法就变成机了,是什么机?是学过《地藏经》的机,如果这个机不来念佛,能往生吗? 你是以这种机的身份,来接受这个法的救度。
你行善,就是个善人的机,要来接受念佛的教法;你烦恼造恶,就是恶业烦恼的机,也要来接受念佛的教法,而往生净土。所以,在念佛的教法当中,唯有看 见阿弥陀佛的光明,并不看见千差不等的众生,众生固然是千差万别,但是,千差万别不等的众生,受到了唯一平等的六字名号的救度。
就好像我们坐船,船上的乘客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商人、有学生,有长得漂亮的、有长得丑陋的,有身体健康的、有身体病残的,有的有钱、有的贫穷。要横渡大海,当然不是看乘客了,你说哪一个可以过海?都是因为仰仗大船,千差不等的乘客,才能平等地到达彼岸。
所以,大家应该搁置我们众生这边机的差别和争议,这种争议跟往生没有任何关系,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应该把我们的心完全仰投于佛的誓愿,而称念“南无 阿弥陀佛”名号。所以,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决定不会起世间的善恶、是非等种种分别,这些分别都是人间的是非,那是在造生死之业,不是在修解脱 之因,大家要警惕,不然我们还觉得自己在弘法、护法,其实是在坏法、谤法,而不能自觉。
佛的慈悲,就是无尽的爱心。
我们知道,国家的法律是必须的,但是也要有父母的慈爱。法律是惩罚性质的,你犯了罪,我就判你的刑,甚至判死刑。但是,人们知道有死刑,可是偏偏还是有人造重大的罪业,我们因此觉得,强行的制止并不是完全有效果。恰恰相反,无尽的爱心可能使一个浪子回头。
念佛的法门,是从佛的慈悲的角度来展示的,只有弥陀这种至极无碍的慈悲,才可以把一个五逆谤法众生那种刚强、傲慢的心软化,让他回头,“浪子回头金不换”,成为一个纯粹的念佛人。
因此,念佛法门总是站在这个角度,而把佛的慈悲向大家展现出来,一浪一浪地推进到大家心中。如果我们不从佛的慈悲角度来领受,反而在那里戏论:“这样就能往生,那怎么了得?”这样就完全错误了,也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众生。
我们依据昙鸾大师、道绰禅师、善导和尚的教导,而说明净土宗是难、易二道当中的易行道;自、他二力当中的他力门;圣、净二门当中的净土门;净土门之 内,又有正行和杂行,选入正行,选舍杂行;正行当中,又有正定业和助业,选正定业,舍助业,一向专称弥陀名号,“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符合佛的本 愿,决定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