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所需的道风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四集) 2009/4/17 中国广省兴宁市佛教协会 档名:57-001-0004
尊敬的诸位领导,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时间过得很快,我们今天下午是最后一场的课程,我们这个道风建设的这个话题,希望到下午能够进入高潮。今天早晨我们给大家报告了佛法修学的五个大的科目,所谓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今天早晨跟大家讲到三福第一福和第二福,跟大家重复一遍,第一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重戒,不犯威仪」,今天上午是讲到这前面两福。第一福是人天福,我们真正能够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能得到人天福报,在世间你可以称为一个善人。第二福是小乘的福,那就不仅是世间的福报,它是出世间,可以证得小乘果位,「受持三皈,具足重戒,不犯威仪」。到第三福,这是大乘菩萨福,所谓「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我们先来讲三福当中第一条「发菩提心」,菩提是一句梵语,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叫做觉悟,所以菩提心是觉悟的心,觉悟什么?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那真相又是什么?这个真相说来话长,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都是讲事实真相,其中讲最长的一个时期是般若这个部分,般若翻译成中文叫智慧,就是讲智慧这部分讲得最长。四十九年里面他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这是所谓的五时说法,第一时是华严时,第二时是阿含时,华严是在定中二七日,有的说是三七日当中所讲的,阿含时只讲了八年,度小乘的,然后讲方等,方等讲了十二年,然后讲般若,般若讲了二十二年,最后再讲《法华》、讲《涅盘》,这是五时说法。所以般若为主,般若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的师父上人过去把《般若经》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读完之后他把整部《般若》总结出十二个字,我们听到十二个字等於读了一部《般若经》。十二个字是什么?「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十二个字,再重复一遍,「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真正认识到这个事实真相你就是真正觉悟,那你发的菩提心就发得真实了。
这一切法是宇宙万法、一切现象,是什么?无所有。现在科学家正在探测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现在分析,你看大家都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这是微观世界里面的结构,原子里面有原子核,外面围绕著电子在旋转,原子核里面又包含著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又是什么组成的?科学家们分析到是由夸克组成的,夸克和电子这是物质的最小的一个单位,不能再分了,再分就没有物质了。那现在再探索,这些最小的微粒里面还有没有结构?科学家们发现原来还有,里面还有东西,但是已经不是物质了,是什么?科学家们他用一个名词,叫做弦振动,琴弦,你看琴弦弹奏起来它要振动才发出音,一部大型的交响乐它是由不同的音符组成的,音符又是通过弦的振动而得到的。所以他们发现,科学家的发现,说原来这些基本微粒,最小的这些粒子里面它是一种振动,一种振动而已。换句话说,这个宇宙怎么生成的?讲到根本,是由振动产生,振动组成了质子,组成了中子,组成了电子,再进而组成原子,进而组成分子,进而组成物质,进而组成我们见到的万事万物,大至星系、太空,小至基本微粒,统统都是由振动组成。这是科学家们发现,相当了不起。但是这个动,到底什么动?科学家还没有把它说清楚。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说科学发展需要依赖佛教,这是爱因斯坦说的,犹太人,美国大科学家,相对论的发明者,诺贝尔奖得主,他说的。可见得佛法里讲的是高等科学。
这个问题,到底最后什么在动?科学家还没有发现,佛法里早讲清楚了。你看看一千多年前,在唐朝六祖惠能大师,他得了五祖的衣钵之后,隐居起来,在猎人队里隐居了十五年,然后到了广州现在的光孝寺,过去叫法性寺,在那里,那时候这个寺院的主持叫印宗法师,他在那里讲《涅盘经》。结果就像我们今天这样,都在外面听,树下有两个和尚在那里争执不休,为什么?他俩看到风吹著幡在动。这个幡,你看我们在大殿里面就看到,有幢、有幡,幢是圆筒形的,幡是一个旗子似的,如果是寺院里面做法会,就把幡竖起来,周围的人一看,今天寺院竖幡了,有法会,他就来了,如果今天有讲经,他把幢竖起来,幢是圆筒形的,竖起来,叫高竖法幢,今天有讲经,周围的人都来听。想当初,可能跟现在差不多,也是大家都来听,结果门外有两个人在那里争吵,看到风吹幡动,一个人说这是风在动,另外一个人说,不是风在动,是幡在动。不是幡动,没有风幡怎么动?他说我明明看到是幡动,两个人争吵不休。结果六祖惠能大师这个时候,他还没出家,他已经得了衣钵,然后他就来到两个人面前,跟两个人说,你们别吵了,他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这下子摆平了,两个人都没话说了。这印宗法师在里头一听,觉得惠能大师见地太高,不是普通人,马上请他过来坐,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是黄梅得法的六祖。所以过去这些法师真是难得,没有嫉妒心,见到六祖,当时他还不到四十岁,得了衣钵,怎么办?还没出家,马上请他来弘法利生,给他剃度,印宗法师给六祖剃度,剃度了以后倒过来拜六祖惠能大师为师,带著所有的信徒皈依他,听他讲法,这样的法师难得,大护法,没有嫉妒心。现在你说能够说把自己所有的信徒统统带来听某一位法师讲法,自己还拜他为师,这样的心量很难找,所以这都是菩萨示现。所以六祖给我们讲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你的心在动,心不动境界不会动的。说老实话,心要是不动没有境界了,叫「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这些物从那儿现出来的?心动了,一动就现境界了。
所以科学家们讲的这个弦振动,什么动?心在动,念头在动,念头动就产生了物质,这个境界是因为我们念头一动感来的。你知道这个真相,你知道一切宇宙万物真的无所有,你心里动才产生。就像你作梦似的,大家都做过梦没有?都做过梦吧?作梦的时候,你梦到山河大地,梦到很多人物,梦到譬如说在兴宁这个地方,山清水秀的,在神光古寺大家一起听经学习,这么庄严的道场里面,大家一起愉愉快快的度过两天,梦得挺好的。那请问您了,你现在在做这个梦到底有还是没有?我明明做这个梦,梦到这个梦境了,看到这么多的人,很欢喜,人事物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告诉你,这是梦,一醒来什么都没有了,空了;不是说你醒来才空,你作梦的时候那个当下还是空。梦!梦境是无所有的,它毕竟空、不可得,你想抓抓不住的。那个梦境从哪来的?从我们的作梦的心出来的,没有作梦的心哪有梦境?你们去想想是不是?那作梦的心和梦境合成一体,它是一不是二,你去找那个心。当年禅宗二祖见达摩,请达摩祖师安心,二祖找心找不到,找了半天找不到,回头跟达摩祖师说,「觅心了不可得」,我的心找不到。达摩祖师告诉他,「与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都安好了。他心不安,他说你把心拿来给我,我给你安,他找也找不到。确实,心了不可得,那么心所现的境界当然了不可得。你真正明了这些事实真相,真的要放下,不可得的东西你想去得,那叫愚痴,那不觉悟!无所有、毕竟空的这个境界,你去控制、你去占有,那叫自找苦吃,这个心就是觉悟的心,这就叫菩提心,这是理上我们要通。
那么在事上来讲,一般来讲,我们要发大愿,所谓四弘誓愿,这是我们平时做功课都常念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弘誓愿,弘是伟大,伟大的誓愿。为什么伟大?因为心量广大,我不是说为只度我自己周边的几个人,我自己的父母、兄弟、朋友、亲人才度,其他人就不度了,不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不仅是我周遭的人,不仅是地球上的人,地球上的众生,还有地球以外的,外太空的,宇宙无量无边星系里面的一切众生,包括最小的细菌生灵,统统都是我们要度的对象,这是发大心!你学佛首先得发起这个大愿,为什么学佛?为度众生。当然你要发度众生的愿你自己得要自度,自己都度不了,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你度谁?所以第二,接下来,你看发了度众生的愿,马上就得烦恼无尽誓愿断,你得自己断烦恼,断贪、瞋、痴、慢、疑,断妄想分别执著,断这些烦恼,断了烦恼才能度众生,烦恼断了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这里要注意,是先断烦恼后学法门,这个顺序不能颠倒。有些同修他说我学佛,那我就法门无量誓愿学,读经,今天读《法华》,明天读《楞严》,后天读《华严》,再后天读《圆觉》、《涅盘》、《般若》,一天一部,搞成大杂烩,学得很多很多,最后烦恼都没断,还是搞人我是非、贪瞋痴慢,自度都度不了,怎么度众生?所以我们先得断烦恼。断烦恼心要专,要持戒得定,得定开慧,这是断烦恼,然后断了烦恼才学法门。
你看《华严经》到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给我们做最好的样子,他在文殊师利菩萨会下,先断烦恼,把烦恼断了,证得初住菩萨,然后才出去外面参学,五十三参,参访五十三位大善知识,那叫学法门。自己没证得初住果位,你想去学法门,学来的往往是邪知邪见。即使读佛经,还是读成邪知邪见,为什么?用自己的意思读,开经偈里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他不解如来真实义,所理解的是他自己的意思,不是如来的意思。这就讲要师承,很重要。所以我们学佛为什么首先要依靠一个老师?这有师承,没有师承靠自己去读经,那就是古德讲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佛法深奥,靠自己,再聪明的人他不懂,他得要老师帮助他,这才能够深入到如来真实义,然后你的「佛道无上誓愿成」才能圆满。这就是四弘誓愿,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之后,底下讲深信因果,这个因果有世间因果和出世间的因果,这一般我们都讲四圣谛,苦集灭道,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因果。苦是果,咱们都觉得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怨憎会,苦!喜欢的往往不在,往往离去,讨厌的往往天天在眼前,这是苦!求不得,想求求不到,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苦!五阴炽盛,这个身心都受到煎熬,苦!我们人生真的是苦!苦是果,它的因在哪?因是我们的烦恼,集就是烦恼,烦恼不断的累积就变成苦果。所以要断烦恼才能够脱离苦果,这就是讲出世因果,灭、道,灭是灭烦恼,没有苦了,这是果。大家都希望没有烦恼,怎么办?得修道,这是出世间因果。一般人讲你要懂得世间因果就了不得了,为什么?你可以避免很多灾难,你要是真正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说老实话,你就不敢作恶了,所以因果教育应该大力提倡。我们师父讲,古时候人们都受三种教育,伦理、道德、因果,这三种教育。这三种教育是维系社会安定、和谐持久的最重要的因素,「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礼记》上说的。所以我们希望构建和谐社会,怎么做?多办教育。最重要的,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甚至伦理道德教育还比不上因果教育效果快速。人懂得伦理道德他耻於作恶,他觉得作恶很可耻。可是现在人没有耻心了,他不以作恶为可耻,还以为自己作恶了不得,以恶为能。譬如说杀生,他觉得吃肉杀生正常,不吃是不正常,你看以恶为能。譬如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个道德,他觉得你过时了,都什么时代了,还讲这个,完全已经没有道德仁义这种观念。那怎么办?还有得救,要用因果教育,因果,懂得因果人不敢作恶。人之所以不能遵守伦理道德,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有私心,自私自利。那自利,现在告诉你,你想自利你得要修善,你得断恶,你才真正自利,你想得好你得修好,修善因得善报,你要是不肯修善因,还造恶,苦就等著你。他懂得这个道理他不敢作恶,因果教育在现代特别的需要。
所以印光大师过去不遗余力的提倡因果教育,他印佛经还没有印得这么多,印三部因果的教材印得最多,第一部《太上感应篇》,第二部《安士全书》,第三部《了凡四训》。这三部都不是佛法,严格来讲它不算是佛经,但它是不是佛法?当然是佛法,教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就是佛法吗?这些都是因果教育。所以周安士先生,他是清朝乾隆时代的一位居士,大居士,印光大师赞叹他是菩萨再来的,他写这个《安士全书》,上半部是解释《文昌帝君阴骘文》的,这是一个道家的经典,写得很详细、很精彩。末学去年把《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注解详细的解释一遍,用了一百个小时把它解释了一遍,留下光盘,在网上有。安士先生在这个书里面这样说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乱之道也」。这一语道破社会的治乱根本原因在哪里。大家都懂得因果,不敢作恶了,世界不就是太平了吗?社会就和谐了吗?人人都不知道有因果,为所欲为,肆无忌惮,那这个社会就大乱了。所以我们现在希望构建和谐社会,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大力提倡因果教育,伦理道德放在因果里面讲,真正帮助社会安定民心。
印光大师,这是我们净土宗十三祖,他也是为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印光大师你看他一生不求名利,他自己道风非常严谨,从来不积蓄财物,出家人真叫做四大皆空,什么财物都不要,他不收出家弟子,不给人剃度,不传戒,不担任寺院的住持,不任执事,也不赶经忏,不做佛事,他只做一桩事情,专门是印经流通,那些信众供养的钱他都不要,统统拿去印经去了,流通佛法。而自己一生深入经藏,念佛求生净土,给我们留下一部《印光大师文钞》,真的是末世修行所依据的一个宝典。这里讲到世间的因果。那么出世间的因果,这里讲的「深信因果」它放在大乘菩萨福里面讲,说明这个因果不是世间因果,菩萨难道还不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这个道理凡夫都懂,为什么放在第三福菩萨福里面?所以这个因果不是简单的因果,是什么因果?在《华严经》里面讲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叫大因果,这个因果讲得就很深了。首先我们得略略提一下刚才讲到的宇宙是怎么生成?刚才讲宇宙是我们心动产生的,科学家讲的弦振动,这个动实际上就是心动。
那心怎么个动?过去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有一段对话,在经典里面有,这段话是这样说到,「佛问弥勒」,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问到,弥勒菩萨他专门学唯识的,唯识宗的专家,这是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两个对话,讲出来是给我们听的,他是教学。佛问弥勒,他说「心有所念,几念几相识耶?」我们的心动了,这一动就产生念头,现在问一下你,一个念头起来,这个念头很粗,我们自己能觉察出来,这个粗的念头里面有几个细念?细念里面产生几个相?这个相里面有几个识?识就是精神,相是物质。你看这是问什么?心一动就产生宇宙,这个宇宙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这个动了之后产生了几个细念?细念里面产生几个物质世界?一个物质世界里面有几个精神世界?这是极高深的问题,问到宇宙的根源。弥勒菩萨回答说,「举手弹指之顷」,这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这是它的原文。这话很难懂,我跟大家解释解释,用白话就比较好懂。弥勒菩萨回答,他说举手一弹指,这时间很短,一秒钟我们厉害的可以弹四下,就是四分之一秒钟里面有多少个念头?有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就是十万,一百乘上一千就是十万,三十二亿乘上十万,就是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这是弥勒菩萨他看到的境界。四分之一秒,一弹指,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那你说一秒钟再乘上四,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这么快速。然后告诉我们,「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这一个念头里头有物质世界,这叫形,形体,产生形体了,形体怎么来的?念头出生的,念头一动就有形体出现,这是物质世界。形皆有识,物质世界里面都有精神世界,所有的物质都有精神,即使是花草树木、山河大地它都有精神,这个精神就是见闻觉知的功能,这告诉我们真相。你想想我们念头多快速!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每一个念头都产生一个宇宙,宇宙里面包含著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这个念头很微细,我们没办法觉察,没办法执持,就是没办法把它控制住,不行,念头不断的生灭,停不下来。所以我们眼前这个宇宙是什么?是念头在相续,一念接一念、一念接一念,连上一起了,所以每一念产生的宇宙也是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连在一起了,这就是相续相。所以这个相续相本来是空的,为什么?你念头产生的,但是因为它相续,你就觉察不到它是空的,你以为它真有。
就好像我们看电影,看电影的原理大家知道吧?你看电影的底片一张一张的,现在你用灯光把底片照在那个银幕上,然后把这个灯光再熄灭,再换一张底片再照出去,一张接一张,很快速,一秒钟二十四张,然后我们再看到银幕上的电影,它就是情节生动,动作都连续起来了,其实你看看那个底片,是一张一张的。就好像人要抬一个手这个时间,它是好多张底片连续叠放在一起,第一张底片是这样,第二张是这样,第三张是这样,第四张是这样,把它连续起来,你看看他的手好像是相续的举起来,其实一张一张不一样,你看它底片就知道。你看一秒钟二十四张底片的换这种生灭,我们已经觉察不出来它是假的,以为它是真的,那现在告诉你,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生灭,你怎么可能觉察它是假的?所以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就以为这是真的,现在我们的境界是真的,其实是假的。那假的,你认识到它是假的也没用,它还在相续,因为你念头没办法停止。所以开了悟以后怎么办?还是不行,念头还是不能停止,那得悟后起修,你得修你的念头。你知道你的境界是你念头感应来的,念头生出来的,所以你想好的境界你要生好的念头,这叫善有善报,你生的是善念你才有善报,你要是生恶念,天天想著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最后是恶报,境界是自己造的。那现在我们想成佛呢?想到极乐世界去呢?还是这个原理,那你就念佛,你这个念头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统统是阿弥陀佛,我告诉你,你肯定成佛。这叫「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是大因果!《华严经》上讲的。
菩萨对这个还未必相信,当然是小菩萨,大菩萨都能相信,因为这个道理太深了。可是道理这么深,为什么你居然相信?刚才讲的道理,大家明白的请举手,没几个人明白。那么请问,你平时有念佛的请举手,这么多,真的是让我们叹为观止。你不明白「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居然能念佛,这就是大善根!不明白你能肯念,能不能得到?照样能得到,道理不懂没关系,肯念就行,一句一句接著念这是你修因,修成佛的因,修往生净土的因,最后你一定成佛,但是你要是不肯念佛,光懂得道理,这叫执理废事,不肯念佛,最后还是不能往生净土,还是不能成佛,还是该怎么轮回怎么轮回,该怎么生死怎么生死。所以我说的道理大家明不明白没关系,你们肯念佛就行,肯念佛照样往生,照样成佛,这叫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得信得过,老实念佛,必定往生成佛。当然对於我们这种业障深重的知识分子来讲,就是很多杂念,很爱怀疑,很爱问个为什么,那就得把道理给弄清楚,才能老实念佛。现在我跟你们还差一截,你们已经到念佛的阶段,我先得把道理搞清楚才能念佛,你看我善根不如你们。不过搞清楚道理有好处,夏莲居大士说的,「理明则信深,信切则行专」,你这个道理能够明白,道理愈透彻你信心愈深,你不会怀疑、不会动摇,境界现前了你能清楚。信深愿就切了,什么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愿深切。你知道这个世间都是空的、都是无常的,你能放得下,然后你求生净土。信切则行专,你愈恳切的大愿你的行为才能够愈专心,一句佛号。
所以你看看古时候这些祖师大德给我们示现的例子,你看莲宗八祖莲池大师,通宗通教,华严宗里面他是祖师,专搞《华严》,搞到最后统统放下,说一句话什么?「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莲池大师都通了的人,他说三藏十二部经典给你去悟,我干什么?我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八万四千行,八万四千法门你要修你去修,我老实念一句阿弥陀佛。这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大德说出来的真实语,你看祖师哪个不是这样示现的?包括近代印光大师,到最后你看看他的关房,印光大师也是通宗通教,什么都通了,在《大藏经》里面深入三十年用的功力,最后也是一切放下,专念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关房里面只供著阿弥陀佛像,佛像后面写著一个大的字「死」,告诉我们随时是死到临头,把死字挂在额头上,常常念著自己命不长了,赶快修行。
所以这里讲的「读诵大乘」,这是大乘经典你真正透彻明了了,你才肯放下,自己放下了也劝别人放下,「劝进行者」,行者是别的修行人,这是你度众生了,自行化他,这是菩萨第三福。这是讲到三福,总共十一句,简单的给大家报告。这三福非常的重要,无论我们修哪一个法门,必须要有这三福的基础,有这三福,那你就是当之无愧的佛经里讲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你往生极乐世界有把握,只要你肯往生,愿意往生,就决定可以往生。这三福,底下第二个科目叫六和,六和也是相当重要。六和,所谓第一「见和同解」,第二「戒和同修」,第三「身和同住」,第四「口和无诤」,第五「意和同悦」,第六「利和同均」,六和。真正能够把六和做到的这个团体这叫僧团。所以你看我们讲「皈依僧,众中尊」,众就是团体,僧团是一切团体里面最尊贵的,为什么?因为这个团体能够修六和敬,所以能修六和敬的团体是人间最尊贵的团体。这个不一定是指出家人的团体,在家人你能够在一起,四个人以上能够修六和敬,您这个团体就是六和僧团。好比一家人,一家四口,你能够在一家四口修六和敬,真正做到了,你这一家是僧团,你这个念佛堂二十个人,都能修六和敬,这二十个人是一个僧团。佛告诉我们,僧团功德是无量无边的,这个地区如果有一个僧团出现,这一个地方周围不遭灾难,他有这样大的功德,为什么?龙天护佑,太难得了!但是现在找六和僧团难,为什么?两个人在一起都会吵架、都会争,所以别说四个人了,六和难。但是你真学佛得要下这个功夫修六和敬,即使是很难相处的人,我们都要学会相处,修忍辱。
六和第一条见和同解,见解要和,大家是志同道和的,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方向,修同一个法门,大家在一起这才能和,大家如果知见不同,那你就不可能和。所以一个道场它自己要有自己修行的法门,愿意来修这个法门的人他才一起来,来修。如果是知见不统一的,你来这里不就是破坏这里的道场吗?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古人是懂规矩,我如果是念佛的,我绝对不会到禅宗道场去讲念佛怎么好,禅宗不行!不会这么讲,参禅的人也绝对不会到念佛堂里面说你们念佛不行,参禅好!肯定不会这样的,这叫自赞毁他。过去我们的师父净空老法师,我们都知道他是专门弘扬净宗念佛法门,在香港讲经,香港的圣一老法师非常难得,他带著他的信众来听我们师父讲经。师父说他一生中只遇到两个人,他是其中一个,其他人谁肯把自己的信徒带到你那里去听,我的供养不都到你那儿去了?但是圣一老法师有这个肚量,带著信徒来听,然后还请老法师到他的道场去讲,你看这个心量。老法师懂规矩,到人家禅宗道场,圣一老法师是修禅的,很难得他那里还有几十个专门坐禅的出家人,到人家禅宗道场不能说念佛。禅宗有一句话说,念佛一声得漱口三天。什么意思?就是你法门不能够错,不能够乱,要专修,不是说念佛不好,不能够修杂了,就这个意思。所以到禅宗道场讲什么?我们师父讲永嘉大师的《证道歌》,讲这些禅宗的典籍,赞叹禅宗,赞叹他修学的法门,赞叹这个道场,赞叹这个道场主,这是懂规矩。
赞叹完了之后,回来走在路上,老法师身边的人就问老法师,说师父,你这么赞叹禅宗,为什么你自己不修禅宗?老法师怎么说?我根性不够,你看六祖惠能大师他所接引的,他自己明说了,是上上根人,老法师说我自己是中下根人,人家六祖惠能大师听《金纲经》听到半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你行吗?不行,我是中下根人,不要说听半部大彻大悟,念一辈子《金纲经》,还没大彻大悟,我自己不行,所以我就老实念佛,自己谦卑,赞叹别人。确实,我现在跟老法师学,老法师说自己都是中下根人,那我是下下根人了,那我更得念佛。禅宗太好了,太高级了,可是我没办法修,业障深重,末法时代,佛讲的,净土成就。所以什么?赞叹别人的法门,别人修,我们去赞叹、我们去护持,这是古人讲的,「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不能够说他修了一半你把他拉回来跟我修,这错误的。可是自己选择要选择适合自己根性的,看自己是什么样的根器,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这就对了,然后选择好,自己修自己的,赞叹别人。
我们大家同修一个法门的人在一起,志同道合,这才能见和同解。见和同解,真正要做到见和同解,一定要把自己的知见得放下,自己有知见就不能和了,要放下自己的知见才能和。你看大家都放下自己的知见大家才能和,有一个人有自己知见就不能和了。那放下自己知见怎么样?一起听佛的话,一起听老师的话,这就见和同解了。最怕是有自己的意思,觉得自己了不起,自以为是,那都堕入了邪知邪见。见和同解这是六和的关键。完了之后,戒和同修就容易了,戒就是规矩,大家一起有个规矩,道场有道场的规矩,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这都是要遵守的。譬如说念佛堂早晚课怎么定,大家定了下来,这样子我们就要遵依这个规矩,不能一人讲一套,那听谁的?总得有一个规矩,这个规矩我们要遵守。如果你规矩不同,那你就到另外一个地方自己再成立一个道场,自己按自己的规矩行也行。譬如说念佛,我们师父讲的,念阿弥陀佛,有的人喜欢念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有的人喜欢念四字的,阿弥陀佛,两个就争吵了,到底念哪一种?那最好是什么?分开两个道场,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在这边念,念阿弥陀佛的在这边念,你看这样子大家就和了。所以规矩一定要遵守。当然这个戒,佛的教戒一定要遵守,譬如说五戒、十善,这是必须要遵守的。一个僧团,出家的僧团,每个人都要求做到沙弥律仪,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大家都做到了肯定这是最合格的僧团。在家人在一起一定要做到五戒十善,再往上就高不可攀,我们也不能够要求。菩萨戒现在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人?出家比丘戒、菩萨戒,真能做到的有几人?
不仅是现在,当年清朝初年,你看蕅益大师,这是专门研究戒律的,他研究律藏研究了三十八年,留下很大量的律学的著作。他告诉我们,南宋以后中国就没有比丘,为什么?比丘戒做不到,二百五十条比丘戒真的没有了,没有比丘,再以后就更难,没有了,就不可能有了,因为比丘戒规定,五比丘才能给授比丘戒,一个比丘都找不到了,那何来五个比丘?所以蕅益大师自己称自己叫菩萨戒沙弥。所以这是真懂戒律,他不称自己是比丘,称自己是沙弥,但是他做到菩萨戒了。可是他的弟子成时法师,他老师的境界达不到,菩萨戒、沙弥戒他没做到,他只能称自己出家优婆塞,他是出家人,优婆塞是在家的男居士,持五戒的叫优婆塞,他是等於是出了家之后能持五戒的,这叫出家优婆塞。这是真懂戒律的人!近代弘一大师,这是近代律宗的祖师,也是专门研究南山律宗的,他说自己是什么?也是出家优婆塞,而且只能是多分优婆塞。什么叫多分?不是满分的,就是五戒都不是一百分,多分,大概七、八十分能够可以。所以五戒能够持得好,这个人在现代就可以说是圣贤人,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你真能做到你就是当代的圣贤,你能够绍隆佛种、弘法利生。弘一大师也是真懂戒律的人,但是我们现在至少要做到五戒,五戒十善那得做到,虽然达不到满分,至少也得要六十分,合格才行。然后身和同住,大家在一起同住要和睦,不要起争执。口和无诤,口要和,不要争吵,不要互相起口角。意和同悦,大家心里心连著心,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共同为一个目标,绍隆佛种,弘法利生,自度度他,意和同悦。最后一条,利和同均,所有的利益大家平分。
所以谈到佛教,很多人觉得好像跟共产主义有抵触,其实一点抵触都没有,为什么?利和同均这是讲共产,这三千年前佛僧团里面就已经实现了共产主义。你看所有的生活物品大家平均分配,就是连吃饭的时候,乞食乞回来的饮食,大家都要放在一起,放在一个大锅里面合在一起平分来吃。所以你看古德讲的,一钵千家饭,每个人一钵里面都有千家饭。为什么?佛当年在世,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的弟子,每个人出去托钵,托完回来之后大家把饭菜都放在一起,和匀了,大家分一点,这不是一个钵里就有千家的饭吗?这共产主义。真正生活用度,物质生活平均分配,人就不会有不平。这六和敬要做到,真正做到这就是如法的僧团,人天恭敬,龙天护佑,可以帮助这个世间消灾免难。所以我们真想学佛,真想救世,从我做起,不要人家跟我和,而要求自己跟人家和,你要要求人家跟我和,告诉你,你永远不能和,你只能要求自己跟别人和。
下来讲三学,戒定慧三学,这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刚才讲持戒讲了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定它是枢纽、是关键,我们持戒能不能够得定?从这里可以看我们持戒持得如不如法。我们看到不少持戒的人,好家伙,一说持戒,形式上做得挺标准的,譬如说他能够过午不食,譬如说他能够不倒单,做的这些形式都相当的厉害,但是他眼里老是看别人的过失,自己持戒,看别人犯戒,口上还批评,这种人有没有得定?没有得定。所以持戒最重要的是什么?心地要清净。还老看人家的过失,心不清净,没有定。没有定,倒过来说,他持戒持得不如法,持戒要真正往自己内心深处里下功夫。真正持戒人极其谦卑,像弘一大师、像印光大师,那是真正持戒人。印光大师说自己是常惭愧僧,惭愧!我曾经跟我母亲到过灵岩山,当年印光大师所在的道场,看过他的关房,还有印光祖师的展览厅。有一幅对联我印象极其深刻,这是印祖亲笔写的,上联我忘了,下联我记得很清楚,他说是「饿鬼畜生尚难求」。什么意思?说自己,自己这一辈子没有修行,来生必堕恶道,堕恶道想得个饿鬼道,想得个畜生道,尚难求,都求不到。那你想想,三恶道里面除了饿鬼道和畜生道,底下还有一道是什么?地狱道,印光大师自己说。为什么?他知道佛的教诫很多自己没有做到的话,那真的是下地狱。所以古德讲的,「地狱门前僧道多」。所以印祖说这话让我当时大吃一惊,印光大师何许人也,他说「饿鬼畜生尚难求」,那我呢?我到哪一道?
所以我们不管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假如不认真的修行,这三恶道真的难免。所以印祖常惭愧!这是真善知识,一切都放下了,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只有阿弥陀佛威神誓愿接引我们往生,带业往生,业障重没办法,带业往生,心惭愧,知道自己不行。弘一大师也是一个跟印光大师同样的人,你看他到晚年的时候,他用两句诗文来形容自己,说自己是「二一老人」,二一是两个一,是什么两个一?第一个,「一事无成人渐老」,自己修学一事无成,开悟见性证果没有成就,怎么办?现在人慢慢老了,生死临头了,没有成就。第二个一呢?「一文不值何消说」,自己算不了什么,一文不值,何消说,不用谈了,弘一大师自己说自己。你看看人家祖师大德那种惭愧心,惭愧是善心所,人知道惭愧有救,人不知道惭愧就没救了。所以弘一大师最后往生,往生得很殊胜,他是吉祥卧走的,你看他的遗像,非常标准,六十二岁往生净土。所以真正持戒人心生惭愧,一定是韬光养晦,自己秘密的持戒,不敢要求别人,更不敢去批评、指责别人,这个人才得定,他才开智慧。一切的法门都是修戒定慧的,定是枢纽。所以不论你修什么法门,目标都在得定,得了定必定开智慧。所以宗门用参禅、参究的方法,念佛,净土法门用念佛的方法,教下是深入经藏的,用止观的方法,学密的用持咒,三密相应,这也是得定。你看方法虽然不同,它都是修定,修了定他就开智慧,而定的基础在於戒行,这是讲到三学。
底下一个科目我们来讲六度,这是菩萨行了。六度,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这个度就是解脱的意思,度烦恼、度生死,你能够依这六个菩萨行来修,你就能够解脱烦恼、解脱生死。第一个我们讲布施,布施一般讲三种布施,所谓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财得财富的果报;布施法,你讲经说法,你能教导别人,这是布施法,得聪明智慧的果报;布施无畏,你不要杀害众生,你能吃素,你能够放生,这是布施无畏,还有帮助病人、帮助老人,老人、病人都很苦,你去服务他、帮助他,这是无畏布施,你自己得健康长寿的果报。修如是因得如是果,你想得好因那你得真干。这个布施度什么?度悭贪,这个悭,悭就是吝啬、小气,贪是贪婪,无始劫来我们都养成悭贪的习气,吝啬、不肯帮助人、不肯布施、贪婪,我们用布施来把我们这个烦恼度掉。所以你看,你肯布施你这个烦恼就解脱了,这是六度这个度的意思。那么真正布施是讲什么?讲放下。菩萨六度是内舍六根、外舍六尘,这个六尘境界都得舍掉,内根眼耳鼻舌身意都要舍掉,放下,就是一般念佛堂里面主持念佛的法师常常提醒我们的,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是大布施,布施就有功德。
另外还有一种是持戒,持戒也是修功德。这个持戒不仅是一般讲的五戒、十戒、菩萨戒这些戒律,还有广泛的含义,就是诸佛的教诫,佛教导我们这么做的我们就这么做,这叫持戒。那持戒度什么?度恶业,我们生生世世有造恶的习气,现在用持戒把我们的恶业给压住、控制住,最后化解。第三条忍辱,这个忍辱其实在印度的梵文里面就是说忍耐的意思,就是人我们要有耐心,要忍耐。可是到中国来之后,翻经的法师他就忍字后面加个辱,为什么?因为中国人把辱看得很重,你看「士可杀不可辱」,你把我的头砍下来可以,你不能侮辱我,中国人有这种对辱的看法非常的深。结果这些翻译经典的祖师他就很善巧,忍字后面加个辱,你辱都能忍你还有什么不能忍?什么都能忍,所以我们要忍辱。修学确实是不容易,你看修行要吃苦头的,特别是年纪大的老菩萨,今天见到很多,对你们都很感佩,很佩服。为什么?年纪大了还能肯修行,了不起!修行,你看叫你念佛,从早念到晚,这挺累的,要克服很多的身体上的、环境上的这些障碍,而且还有春夏秋冬、天气炎热,气候的这些问题,我们都能克服住,冬天忍住寒冷,夏天忍住炎热,这都是忍耐。还有什么?人事上的也要忍,人我的是非,人家对我的误会,人家对我的无理的要求、批评指责,这些我们都要忍耐,不忍那你就生烦恼了。所以忍辱度什么?度瞋恚,把无始劫来瞋恚的习气给度掉。
第四个方面是精进,什么叫精进?精是专精,进是进步。我们希望修学能够提升、能够进步,那得怎么样?得精,也就是一门深入你才能够称为精,你精才能够进。很多人学佛方法都用错了,以为一学佛就天天读大经大论,三藏十二部一部部的读,结果这种不叫精进,为什么?他不专,心要定在一个法门上。譬如说我念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专学净土经典,学上三年我心定了,我一门深入。念佛念得功夫成片,一心不乱,这是真正的进步。今天学一点,明天学一点,东拉一下,西扯一下,学到最后什么都学不成,叫样样通是样样松,这个不叫精进,这叫杂进、叫乱进,他不能有成就。所以精进心才能够定,定在一个法门上,定在一部经典上,一门深入,勇猛精进,你决定成就,而且时间很短你就能成就,这个是秘诀。所以精进度什么?度懈怠,人老是懈怠,他不愿意奋进,用精进来把自己懈怠的毛病给度掉。
第五讲禅定,这慢慢就提升了,禅定是什么?心不散乱,禅定度散乱。这个禅定不是说修禅宗的人才修禅定,其实所有的法门都是修禅定。那什么叫禅定?六祖惠能大师他在《坛经》里面给我们做了一个定义,下了一个定义,什么叫禅定?外不著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这就明了了,什么叫禅?禅就是见到外面的境界你不能动心。见到好吃的马上就流口水,动心了,著相了,见到美色心也动了,起邪念了,这也是动了。对世间法能够不动了,看到佛法,这个人学《华严》,了不起,我也来学《华严》,看到那个人,那个人读《法华》,我也来读《法华》,过两天看到这个人参禅的,我就跟他参禅去了,再过两个月看到这个人持密咒,我也跟他持密去了,这就是没有定,外著相、内动心,这就没有禅定。所以禅定叫「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就是《金刚经》里讲的话,叫做「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就叫禅定。你不论修什么法门,你念佛念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什么人在你面前批评你、骂你,你还是念你的阿弥陀佛,什么诱惑在你面前,你还是阿弥陀佛,这就是禅定。所以在净土法门里面禅定称为什么?一心不乱,这一心是什么?念佛的心,念佛不乱这叫做禅定。最怕是乱,有的人念佛他是什么?一边念一边睁大眼睛到处看,外去著相,然后看到某个人做错了一件事,马上就说他,看到这个东西发生一件事情马上就去动了,这就是没有禅定,他的心不在佛号上,他乱了,不是不乱。
第六是般若,般若就是指智慧,这个智慧是讲到认识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用般若来度愚痴。这个般若是建立在前面五度的基础上,我们能够修布施,能修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才能有般若。所以六度里面,前五度是行门,般若是解门,认识宇宙人生真相叫看破,前面五度叫放下,放下什么?你看你修布施,放下悭贪,持戒,放下恶业,忍辱,放下瞋恚,你能精进,放下懈怠,你能够禅定,就放下散乱,这是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所以看破放下,放下看破,相辅相成,整个学佛学到最后就是看破放下的圆满而已。所以这个六度你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看破、放下。那我们看不破怎么办?看不破先从放下入手,听了佛讲的你得真干,就放下。那你放不下怎么办?放不下得看破,你得多听经,明白道理你就看破了,看破了就能放下,相辅相成。好,这是讲到六度。
最后一个科目是十大愿王,前面讲的六度是菩萨的行门,假如没有十大愿王,这个菩萨行不能圆满,所以这个十大愿王是普贤菩萨所修的,帮助我们证得大圆满。这十大愿王是在《华严经》里面,到末后《四十华严》,最后一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先把名目给大家念一遍,「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十大愿王是普贤菩萨所修的,普贤菩萨是华严会上的上首,华严经主,他修十大愿王能够帮助我们圆满成佛。第一条「礼敬诸佛」,这个诸佛是谁?我们讲三世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这叫三世诸佛。那过去佛和现在佛是已经成了的佛,未来佛是谁?未来佛就是你们大家,就是我们一切众生,将来必定能成佛的,这叫未来佛,现在还是众生,还是凡夫。那普贤菩萨对我们还是这样礼敬,见到我们,顶礼、鞠躬、合掌问讯,礼节很周到,这是礼敬诸佛。为什么他能礼敬诸佛?因为普贤菩萨眼里看到一切众生都是佛,这是《圆觉经》里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大家都是佛,本来就是佛,不是说我们过去是佛,现在不是佛了,没有的事。他说本来成佛,就是说我们现在就是佛,这个我们要承认。现在是佛,为什么我不像个佛?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些烦恼,不能够证得我们的本来面目,而普贤菩萨就看出来了,你看你现在就是佛,你不承认自己是佛也不行,你就是佛,他看到了。所以他对你的礼敬就像礼敬佛一样,真正认识到这个他礼敬的心才生起来,他是平等的礼敬,没有分别的,连对蚂蚁昆虫他都这样礼敬,这真学佛。
这个敬很重要,你看儒家《礼记》里面一开头就说「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统统都恭敬,就是佛家这里讲的礼敬诸佛的意思。不仅是动物、人要尊敬,连桌椅板凳、花草树木、山河大地统统要礼敬,对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都礼敬。那你说怎么礼敬这个桌椅板凳?是不是我给它顶礼,我给它鞠躬,这叫礼敬它?不是,你得要循著它的规律,你看这个桌子,你把它摆正,这是对它的礼敬,你把它擦得干干净净,这是礼敬,一张纸你不能乱扔,乱扔就不敬,你把它恭恭敬敬的叠得整整齐齐的把它放到一边,这是礼敬。我记得我在二000年到新加坡跟我母亲一起拜见净空老法师,老人家请我喝茶,我当时对他的一个动作印象深刻,什么动作?他喝茶,旁边放一张纸巾,一般擦脸、擦口的纸巾,他把这个纸巾擦完之后,恭恭敬敬、认认真真的把它叠好放在一边,到擦嘴的时候又把它恭恭敬敬拿起来,擦好了之后又恭恭敬敬的放在一边。你看这么小的动作,他做得很自然,我看得很认真,印象深刻,忽然就悟到什么叫礼敬诸佛,你看老法师对一张纸巾都这样礼敬,这叫礼敬诸佛。所以有礼敬的心,敬人、敬事、敬物,无不敬,这是礼敬诸佛,普贤菩萨所修。
第二条「称赞如来」,我们对诸佛,尤其是未来佛,一切众生,要礼敬,像佛一样的礼敬,平等的礼敬,但是在称赞方面我们就得有选择,不能够随便乱赞。为什么?因为众生里面他的行为有善的、有恶的,我们称赞的,称赞的是善的,称赞跟性德相应的,这叫称赞如来。那些不善的、不好的,我们见到了,我们对他礼敬,但是不赞叹,叫敬而远之。你看看普贤菩萨告诉我们这个原则,不是说见到那个恶人、那个坏人,我们对他不敬了,讨厌他,甚至很傲慢的去批评、去指责,那就不是礼敬,我们见到他对他礼敬,跟对佛一样礼敬。我们拜佛,拜佛为的什么?把我们礼敬的心生起来,然后去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那你这个拜佛才有功德。上了佛堂拜佛,出去外面骂人,那怎么叫做礼敬诸佛?这学佛学歪了。所以礼敬一切众生,但是我们只赞叹善的,这是鼓励大家学善、学好,对那些恶的,我们只礼敬不赞叹,这就好。
第三「广修供养」,供养,你看这里讲的,不讲布施讲供养,菩萨六度讲布施,他这里讲供养,供养的心比布施的心更加恭敬,如同供养诸佛一样供养一切众生,这是普贤行。《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告诉我们,广修供养这个供养里面最殊胜的叫法供养。供养有三种,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这不讲布施了,讲供养。那三种供养里面最殊胜的是法供养。法供养有七种,第一种如教修行供养,这是最殊胜的。讲什么意思?就是依教奉行,听了佛的话不折不扣的去照做,佛教我们做我们就做,佛教我们不做我们就不做,认真的修行,这是真正的供养,供养诸佛。所以我们老法师告诉我们,学佛首先得放下,放下什么?十六个字,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要放下,贪瞋痴慢要放下,把这个十六个字放下那才到门口,再跨一步才进门,你真干,真干这是法供养。
第四种「忏悔业障」。学佛的人可能都会觉得自己业障很重,过去做了很多的恶事、错事,天天到佛菩萨面前去忏悔,把过去做的全部又重复的讲一遍,天天讲一遍,以为这叫做忏悔业障。这是不是忏悔业障?不是,这不仅不是忏悔业障,反而加重业障,为什么?过去是身体造作罪业,现在在佛菩萨面前口里再造一次,念头里头再想一次,好了,身、口、意,先是身造作,跟著口再造一遍,意再造一遍,这个业障是愈造愈深重,哪是忏悔业障?所以什么叫真忏悔我们也得了解,真忏悔叫后不再造,过去做错了,以后再也不做了,这叫真忏悔。不是重重复复在佛菩萨面前唠叨。所以后不再造这真忏悔,业障就消除了。
第五「随喜功德」。这随喜功德,见到别人的功德我们要生随喜心,我们要欢喜,这是帮助我们化除嫉妒的烦恼。人与生俱来的烦恼,嫉妒是一分。你看小孩,即使是婴儿,他都有嫉妒心,看到另外一个婴儿有糖吃,他自己没有,他心里都不高兴,嫉妒!所以要断这个烦恼要修随喜功德,看到人家有糖吃如同自己有糖吃,看见人家做功德、修善事,如同自己做功德、修善事,欢喜!不仅随喜,而且帮助他、成就他。像当年印宗大师成就六祖惠能大师一样,这是随喜功德。随喜功德,你的功德跟他是一样大的,为什么?因为你帮助他,你跟他的心是一样的,帮助众生,只是你的条件还不如他,那他做了不是比我做更好吗?我自己做还要辛苦,他去做了,我帮助他,我还没那么辛苦,何乐而不为?所以这个心量要广大。
第六「请转法轮」,这是弘扬佛法,请大善知识来讲经说法,这是请转法轮。请转法轮功德很大,为什么?众生听到佛法就能开悟、就能解脱,功德是请法的人。像这次末学能够来到此地,完全是兴宁市佛教协会的启请,所以真正要感谢得感谢他们,没有他们启请,我们这两天也不可能有这么殊胜的法缘一起来学习。你看这一次的法缘特别殊胜,大家的心求法心切,大家这么安静,全场秩序这么良好。一开始我们的公安部门还有点担心,这么多人聚会,会不会出现问题?来了一天一看,行了,没问题了,佛教是很和谐的。你看大家做个好样子,这就是护持佛法。你看龙天都作美,这两天本来天气预报说下雨的,结果昨天我们大家还有点担心,说下雨大家怎么办?结果我们这个念佛堂的曾居士说,不会下雨的,龙天一定护持,果不其然,现在阳光明媚。这是什么?大家求法的心感应。所以请转法轮功德很大。请转法轮用现在话来讲就是办圣贤教育的事业,推动教学。
第七请佛住世,佛如果住在这个世间弘法利生众生就得度了,没有佛法众生如同在漫漫的长夜当中,没有办法觉悟,很苦!佛现在不在了,留下经典在,经典要有人去弘扬,我们能够请善知识来这个地方弘扬经典、弘扬佛陀的教育,这就是请佛住世。那请佛住世最重要的自己得真干,用自己的真修行请佛住世。像我们现在都希望我们的恩师净空老法师长住世间,老人家八十三岁了,老人家常讲,怎么样请善知识住世?善知识教导的大家得真干、真去落实,他才喜欢、愿意留在这里。不是说大家用多少多少钱,多少多少物质供养,讲人情,就能请得了善知识,善知识不看这些,真正请善知识住世我们要依教奉行,听懂了就得做,依教奉行才真正请善知识,不肯干的,哪怕是礼节再周到,供养再丰富,善知识不会来的。
第八常随佛学,这是我们要学习佛法。这个常是恒常,永恒不断,天天干,年年干,一辈子干,生生世世干,这是常随佛学。一直学到什么时候为止?学到你圆满成佛,你的佛学才叫圆满。然后成佛怎么办?还要回来倒驾慈航广度众生,还要示现一个学佛的样子,还得努力的去学,那是做给大家看,示现的,做常随佛学的好样子。所以你看看,这叫常,永恒的,成了佛还要干。
第九恒顺众生,恒也是永恒,永恒的随顺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恒顺众生是让众生生欢喜心。有同修曾经跟我讲过,说我学佛之后好像家里关系搞得特别僵,为什么?明白了,原来他天天说他爸爸吃肉,吃肉是杀生、造业,学了佛法之后好像看家里人个个都在造作罪业,看都不顺眼,当然把家里关系搞得很僵,为什么?他不能恒顺众生。学了佛,你怎么样子才叫做真学佛?第一个你得家庭关系得处理好,学佛你人变得更孝顺,家里人都更欢喜你,他才肯学,要不然他怎么能接受你的教导?先得让他生欢喜心。
第十普皆回向,普皆回向是讲的回向众生、回向菩提。所修的功德不是为自己,一丝一毫的功德统统为一切众生,而且心量广大。普贤菩萨跟其他菩萨不一样就是在他的心量广大,念念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一个众生都不漏,都是他回向、都是他帮助的对象,这是十大愿王,我们简单的介绍到此地。
十大愿王在《华严经》里最后导归极乐,这普贤菩萨他在《华严经》的法会上给我们做个好样子,他带领著华藏世界四十一品的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普贤菩萨你看他自己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这样的大愿,你看十大愿王,要自己临命终时见阿弥陀来接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十大愿王才真正圆满成就,现前成就此大愿,而且一切圆满尽无余,统统大圆满,这就是成佛了。所以普贤菩萨是最后成佛的法门,成佛的法门这是普贤菩萨示现的,必须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到大圆满!普贤菩萨何许人也?等觉菩萨,尚且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我们是什么人?跟普贤菩萨差远了,我们还觉得自己不错,不肯求生净土,普贤菩萨摇头。特别是现在末法时代,蕅益大师告诉我们,用《大集经》里面的意思,他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蕅益大师是净土宗第九祖,生前通宗通教,通律还通儒,世法出世法都通的。他告诉我们,现在末法时代,亿亿人修行,很难见得一个真正得道的,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基本不太可能。那亿亿人里面有没有我自己一个?地球上现在七十亿人口,还不到亿亿,那有没有我这一个?不保险,罕一得道,太稀罕了,惟有依靠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才能够得度生死。所以《大集经》上告诉我们,「若人专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你能够专心念阿弥陀佛,本身修的就是禅,这个禅是无上禅、深妙禅,无上深妙禅。所以前面讲的六度怎么样圆满?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你能够真念阿弥陀佛,你这菩萨六度就圆满了。普贤菩萨告诉我们,往生彼国已,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现前成就十大愿王,你十大愿王也圆满了,前面讲的三福、六和、三学,这里讲六度、十大愿王,五大科目,怎么圆满?你真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真能往生就大圆满,统统都做到。所以为什么祖师大德都极力弘扬念阿弥陀佛的求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原因在此地。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这里已经要接近尾声,我想最后用简单的一些话,把我们这两天所做的报告给大家做一个总结。我们这里讲的是「二十一世纪所需的道风」,那么这个道风前面讲了很多,最重要的,必须从我自己做起,从我道场做起,不能要求别人,不能要求别的道场,自己真干,先落实道风,自然能影响别人。出家、在家四众同修,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要知道,佛法极其衰微,为什么?成就的人太少。不要看好像说经典流通得很多,那是个表象,佛法兴不兴旺在於修行人多不多,在於成就的人多不多。我们不能够去要求别人,要求自己,我自己要有使命感,这一生遇到佛法,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太难得了!这么殊胜的因缘,我们要感恩佛陀、感恩我们的师长,真正这一生有得度生死的机会,这个恩德太大了。我们要感恩一定要依教奉行,以真实修行来感恩、来供养,。有使命感,护持正法。护持正法不在於经典流通多少,在於我们自己修行功夫能不能成就,真正依教奉行就是护持正法。有能力的在家、出家的大德,出来讲经说法、弘法利生,这是真正如来的家业。古人讲的,绍隆佛种,弘法利生,当然首推出家人,所谓法赖僧传。佛法要出家人来承担,可是在家人同样也能承担,都要有这种使命,以弘法为事业,以度生为己任,要有这种使命感。另外互相的要团结,互相的赞叹,互相的帮助,不能够分宗派、起对立,谁也看不起谁,我这个道场要我的信徒,我们的信徒不能到你那里去,你的信徒不能到我这儿来,自己拉门派、拉山头,释迦牟尼佛看了都掉眼泪。《弟子规》上讲的「兄弟睦,孝在中」,每一个宗派都是兄弟一样,大家能够团结和睦才能振兴佛教,而且是,古德讲的,「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互相赞叹,这才能够帮助佛教。
蕅益大师他有几句话,讲到他心中理想的修行人的风范,跟大家简单的读一读。「骨宜刚」,有刚的骨气,「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智慧要增长,「福宜惜」,我们要惜福,「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谦」,这是对上面要恭敬,对佛、对老师要恭敬,对下也要谦虚,「处同辈宜退让」,这就是蕅益大师讲到的修道人的风范。关於道场它的风范,我这里摘录了百丈大师丛林要则二十条,给大家简单念一下,因为时间到了,我就不太多的分析。他说「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力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这二十则可以需要的话跟这边佛教协会来要个复印件。
今天我们就把我们所谈的这些报告就圆满了,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好,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尊敬的诸位领导,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时间过得很快,我们今天下午是最后一场的课程,我们这个道风建设的这个话题,希望到下午能够进入高潮。今天早晨我们给大家报告了佛法修学的五个大的科目,所谓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今天早晨跟大家讲到三福第一福和第二福,跟大家重复一遍,第一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重戒,不犯威仪」,今天上午是讲到这前面两福。第一福是人天福,我们真正能够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能得到人天福报,在世间你可以称为一个善人。第二福是小乘的福,那就不仅是世间的福报,它是出世间,可以证得小乘果位,「受持三皈,具足重戒,不犯威仪」。到第三福,这是大乘菩萨福,所谓「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我们先来讲三福当中第一条「发菩提心」,菩提是一句梵语,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叫做觉悟,所以菩提心是觉悟的心,觉悟什么?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那真相又是什么?这个真相说来话长,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都是讲事实真相,其中讲最长的一个时期是般若这个部分,般若翻译成中文叫智慧,就是讲智慧这部分讲得最长。四十九年里面他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这是所谓的五时说法,第一时是华严时,第二时是阿含时,华严是在定中二七日,有的说是三七日当中所讲的,阿含时只讲了八年,度小乘的,然后讲方等,方等讲了十二年,然后讲般若,般若讲了二十二年,最后再讲《法华》、讲《涅盘》,这是五时说法。所以般若为主,般若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的师父上人过去把《般若经》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读完之后他把整部《般若》总结出十二个字,我们听到十二个字等於读了一部《般若经》。十二个字是什么?「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十二个字,再重复一遍,「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真正认识到这个事实真相你就是真正觉悟,那你发的菩提心就发得真实了。
这一切法是宇宙万法、一切现象,是什么?无所有。现在科学家正在探测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现在分析,你看大家都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这是微观世界里面的结构,原子里面有原子核,外面围绕著电子在旋转,原子核里面又包含著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又是什么组成的?科学家们分析到是由夸克组成的,夸克和电子这是物质的最小的一个单位,不能再分了,再分就没有物质了。那现在再探索,这些最小的微粒里面还有没有结构?科学家们发现原来还有,里面还有东西,但是已经不是物质了,是什么?科学家们他用一个名词,叫做弦振动,琴弦,你看琴弦弹奏起来它要振动才发出音,一部大型的交响乐它是由不同的音符组成的,音符又是通过弦的振动而得到的。所以他们发现,科学家的发现,说原来这些基本微粒,最小的这些粒子里面它是一种振动,一种振动而已。换句话说,这个宇宙怎么生成的?讲到根本,是由振动产生,振动组成了质子,组成了中子,组成了电子,再进而组成原子,进而组成分子,进而组成物质,进而组成我们见到的万事万物,大至星系、太空,小至基本微粒,统统都是由振动组成。这是科学家们发现,相当了不起。但是这个动,到底什么动?科学家还没有把它说清楚。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说科学发展需要依赖佛教,这是爱因斯坦说的,犹太人,美国大科学家,相对论的发明者,诺贝尔奖得主,他说的。可见得佛法里讲的是高等科学。
这个问题,到底最后什么在动?科学家还没有发现,佛法里早讲清楚了。你看看一千多年前,在唐朝六祖惠能大师,他得了五祖的衣钵之后,隐居起来,在猎人队里隐居了十五年,然后到了广州现在的光孝寺,过去叫法性寺,在那里,那时候这个寺院的主持叫印宗法师,他在那里讲《涅盘经》。结果就像我们今天这样,都在外面听,树下有两个和尚在那里争执不休,为什么?他俩看到风吹著幡在动。这个幡,你看我们在大殿里面就看到,有幢、有幡,幢是圆筒形的,幡是一个旗子似的,如果是寺院里面做法会,就把幡竖起来,周围的人一看,今天寺院竖幡了,有法会,他就来了,如果今天有讲经,他把幢竖起来,幢是圆筒形的,竖起来,叫高竖法幢,今天有讲经,周围的人都来听。想当初,可能跟现在差不多,也是大家都来听,结果门外有两个人在那里争吵,看到风吹幡动,一个人说这是风在动,另外一个人说,不是风在动,是幡在动。不是幡动,没有风幡怎么动?他说我明明看到是幡动,两个人争吵不休。结果六祖惠能大师这个时候,他还没出家,他已经得了衣钵,然后他就来到两个人面前,跟两个人说,你们别吵了,他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这下子摆平了,两个人都没话说了。这印宗法师在里头一听,觉得惠能大师见地太高,不是普通人,马上请他过来坐,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是黄梅得法的六祖。所以过去这些法师真是难得,没有嫉妒心,见到六祖,当时他还不到四十岁,得了衣钵,怎么办?还没出家,马上请他来弘法利生,给他剃度,印宗法师给六祖剃度,剃度了以后倒过来拜六祖惠能大师为师,带著所有的信徒皈依他,听他讲法,这样的法师难得,大护法,没有嫉妒心。现在你说能够说把自己所有的信徒统统带来听某一位法师讲法,自己还拜他为师,这样的心量很难找,所以这都是菩萨示现。所以六祖给我们讲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你的心在动,心不动境界不会动的。说老实话,心要是不动没有境界了,叫「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这些物从那儿现出来的?心动了,一动就现境界了。
所以科学家们讲的这个弦振动,什么动?心在动,念头在动,念头动就产生了物质,这个境界是因为我们念头一动感来的。你知道这个真相,你知道一切宇宙万物真的无所有,你心里动才产生。就像你作梦似的,大家都做过梦没有?都做过梦吧?作梦的时候,你梦到山河大地,梦到很多人物,梦到譬如说在兴宁这个地方,山清水秀的,在神光古寺大家一起听经学习,这么庄严的道场里面,大家一起愉愉快快的度过两天,梦得挺好的。那请问您了,你现在在做这个梦到底有还是没有?我明明做这个梦,梦到这个梦境了,看到这么多的人,很欢喜,人事物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告诉你,这是梦,一醒来什么都没有了,空了;不是说你醒来才空,你作梦的时候那个当下还是空。梦!梦境是无所有的,它毕竟空、不可得,你想抓抓不住的。那个梦境从哪来的?从我们的作梦的心出来的,没有作梦的心哪有梦境?你们去想想是不是?那作梦的心和梦境合成一体,它是一不是二,你去找那个心。当年禅宗二祖见达摩,请达摩祖师安心,二祖找心找不到,找了半天找不到,回头跟达摩祖师说,「觅心了不可得」,我的心找不到。达摩祖师告诉他,「与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都安好了。他心不安,他说你把心拿来给我,我给你安,他找也找不到。确实,心了不可得,那么心所现的境界当然了不可得。你真正明了这些事实真相,真的要放下,不可得的东西你想去得,那叫愚痴,那不觉悟!无所有、毕竟空的这个境界,你去控制、你去占有,那叫自找苦吃,这个心就是觉悟的心,这就叫菩提心,这是理上我们要通。
那么在事上来讲,一般来讲,我们要发大愿,所谓四弘誓愿,这是我们平时做功课都常念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弘誓愿,弘是伟大,伟大的誓愿。为什么伟大?因为心量广大,我不是说为只度我自己周边的几个人,我自己的父母、兄弟、朋友、亲人才度,其他人就不度了,不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不仅是我周遭的人,不仅是地球上的人,地球上的众生,还有地球以外的,外太空的,宇宙无量无边星系里面的一切众生,包括最小的细菌生灵,统统都是我们要度的对象,这是发大心!你学佛首先得发起这个大愿,为什么学佛?为度众生。当然你要发度众生的愿你自己得要自度,自己都度不了,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你度谁?所以第二,接下来,你看发了度众生的愿,马上就得烦恼无尽誓愿断,你得自己断烦恼,断贪、瞋、痴、慢、疑,断妄想分别执著,断这些烦恼,断了烦恼才能度众生,烦恼断了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这里要注意,是先断烦恼后学法门,这个顺序不能颠倒。有些同修他说我学佛,那我就法门无量誓愿学,读经,今天读《法华》,明天读《楞严》,后天读《华严》,再后天读《圆觉》、《涅盘》、《般若》,一天一部,搞成大杂烩,学得很多很多,最后烦恼都没断,还是搞人我是非、贪瞋痴慢,自度都度不了,怎么度众生?所以我们先得断烦恼。断烦恼心要专,要持戒得定,得定开慧,这是断烦恼,然后断了烦恼才学法门。
你看《华严经》到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给我们做最好的样子,他在文殊师利菩萨会下,先断烦恼,把烦恼断了,证得初住菩萨,然后才出去外面参学,五十三参,参访五十三位大善知识,那叫学法门。自己没证得初住果位,你想去学法门,学来的往往是邪知邪见。即使读佛经,还是读成邪知邪见,为什么?用自己的意思读,开经偈里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他不解如来真实义,所理解的是他自己的意思,不是如来的意思。这就讲要师承,很重要。所以我们学佛为什么首先要依靠一个老师?这有师承,没有师承靠自己去读经,那就是古德讲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佛法深奥,靠自己,再聪明的人他不懂,他得要老师帮助他,这才能够深入到如来真实义,然后你的「佛道无上誓愿成」才能圆满。这就是四弘誓愿,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之后,底下讲深信因果,这个因果有世间因果和出世间的因果,这一般我们都讲四圣谛,苦集灭道,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因果。苦是果,咱们都觉得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怨憎会,苦!喜欢的往往不在,往往离去,讨厌的往往天天在眼前,这是苦!求不得,想求求不到,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苦!五阴炽盛,这个身心都受到煎熬,苦!我们人生真的是苦!苦是果,它的因在哪?因是我们的烦恼,集就是烦恼,烦恼不断的累积就变成苦果。所以要断烦恼才能够脱离苦果,这就是讲出世因果,灭、道,灭是灭烦恼,没有苦了,这是果。大家都希望没有烦恼,怎么办?得修道,这是出世间因果。一般人讲你要懂得世间因果就了不得了,为什么?你可以避免很多灾难,你要是真正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说老实话,你就不敢作恶了,所以因果教育应该大力提倡。我们师父讲,古时候人们都受三种教育,伦理、道德、因果,这三种教育。这三种教育是维系社会安定、和谐持久的最重要的因素,「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礼记》上说的。所以我们希望构建和谐社会,怎么做?多办教育。最重要的,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甚至伦理道德教育还比不上因果教育效果快速。人懂得伦理道德他耻於作恶,他觉得作恶很可耻。可是现在人没有耻心了,他不以作恶为可耻,还以为自己作恶了不得,以恶为能。譬如说杀生,他觉得吃肉杀生正常,不吃是不正常,你看以恶为能。譬如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个道德,他觉得你过时了,都什么时代了,还讲这个,完全已经没有道德仁义这种观念。那怎么办?还有得救,要用因果教育,因果,懂得因果人不敢作恶。人之所以不能遵守伦理道德,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有私心,自私自利。那自利,现在告诉你,你想自利你得要修善,你得断恶,你才真正自利,你想得好你得修好,修善因得善报,你要是不肯修善因,还造恶,苦就等著你。他懂得这个道理他不敢作恶,因果教育在现代特别的需要。
所以印光大师过去不遗余力的提倡因果教育,他印佛经还没有印得这么多,印三部因果的教材印得最多,第一部《太上感应篇》,第二部《安士全书》,第三部《了凡四训》。这三部都不是佛法,严格来讲它不算是佛经,但它是不是佛法?当然是佛法,教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就是佛法吗?这些都是因果教育。所以周安士先生,他是清朝乾隆时代的一位居士,大居士,印光大师赞叹他是菩萨再来的,他写这个《安士全书》,上半部是解释《文昌帝君阴骘文》的,这是一个道家的经典,写得很详细、很精彩。末学去年把《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注解详细的解释一遍,用了一百个小时把它解释了一遍,留下光盘,在网上有。安士先生在这个书里面这样说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乱之道也」。这一语道破社会的治乱根本原因在哪里。大家都懂得因果,不敢作恶了,世界不就是太平了吗?社会就和谐了吗?人人都不知道有因果,为所欲为,肆无忌惮,那这个社会就大乱了。所以我们现在希望构建和谐社会,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大力提倡因果教育,伦理道德放在因果里面讲,真正帮助社会安定民心。
印光大师,这是我们净土宗十三祖,他也是为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印光大师你看他一生不求名利,他自己道风非常严谨,从来不积蓄财物,出家人真叫做四大皆空,什么财物都不要,他不收出家弟子,不给人剃度,不传戒,不担任寺院的住持,不任执事,也不赶经忏,不做佛事,他只做一桩事情,专门是印经流通,那些信众供养的钱他都不要,统统拿去印经去了,流通佛法。而自己一生深入经藏,念佛求生净土,给我们留下一部《印光大师文钞》,真的是末世修行所依据的一个宝典。这里讲到世间的因果。那么出世间的因果,这里讲的「深信因果」它放在大乘菩萨福里面讲,说明这个因果不是世间因果,菩萨难道还不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这个道理凡夫都懂,为什么放在第三福菩萨福里面?所以这个因果不是简单的因果,是什么因果?在《华严经》里面讲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叫大因果,这个因果讲得就很深了。首先我们得略略提一下刚才讲到的宇宙是怎么生成?刚才讲宇宙是我们心动产生的,科学家讲的弦振动,这个动实际上就是心动。
那心怎么个动?过去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有一段对话,在经典里面有,这段话是这样说到,「佛问弥勒」,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问到,弥勒菩萨他专门学唯识的,唯识宗的专家,这是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两个对话,讲出来是给我们听的,他是教学。佛问弥勒,他说「心有所念,几念几相识耶?」我们的心动了,这一动就产生念头,现在问一下你,一个念头起来,这个念头很粗,我们自己能觉察出来,这个粗的念头里面有几个细念?细念里面产生几个相?这个相里面有几个识?识就是精神,相是物质。你看这是问什么?心一动就产生宇宙,这个宇宙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这个动了之后产生了几个细念?细念里面产生几个物质世界?一个物质世界里面有几个精神世界?这是极高深的问题,问到宇宙的根源。弥勒菩萨回答说,「举手弹指之顷」,这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这是它的原文。这话很难懂,我跟大家解释解释,用白话就比较好懂。弥勒菩萨回答,他说举手一弹指,这时间很短,一秒钟我们厉害的可以弹四下,就是四分之一秒钟里面有多少个念头?有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就是十万,一百乘上一千就是十万,三十二亿乘上十万,就是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这是弥勒菩萨他看到的境界。四分之一秒,一弹指,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那你说一秒钟再乘上四,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这么快速。然后告诉我们,「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这一个念头里头有物质世界,这叫形,形体,产生形体了,形体怎么来的?念头出生的,念头一动就有形体出现,这是物质世界。形皆有识,物质世界里面都有精神世界,所有的物质都有精神,即使是花草树木、山河大地它都有精神,这个精神就是见闻觉知的功能,这告诉我们真相。你想想我们念头多快速!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每一个念头都产生一个宇宙,宇宙里面包含著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这个念头很微细,我们没办法觉察,没办法执持,就是没办法把它控制住,不行,念头不断的生灭,停不下来。所以我们眼前这个宇宙是什么?是念头在相续,一念接一念、一念接一念,连上一起了,所以每一念产生的宇宙也是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连在一起了,这就是相续相。所以这个相续相本来是空的,为什么?你念头产生的,但是因为它相续,你就觉察不到它是空的,你以为它真有。
就好像我们看电影,看电影的原理大家知道吧?你看电影的底片一张一张的,现在你用灯光把底片照在那个银幕上,然后把这个灯光再熄灭,再换一张底片再照出去,一张接一张,很快速,一秒钟二十四张,然后我们再看到银幕上的电影,它就是情节生动,动作都连续起来了,其实你看看那个底片,是一张一张的。就好像人要抬一个手这个时间,它是好多张底片连续叠放在一起,第一张底片是这样,第二张是这样,第三张是这样,第四张是这样,把它连续起来,你看看他的手好像是相续的举起来,其实一张一张不一样,你看它底片就知道。你看一秒钟二十四张底片的换这种生灭,我们已经觉察不出来它是假的,以为它是真的,那现在告诉你,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生灭,你怎么可能觉察它是假的?所以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就以为这是真的,现在我们的境界是真的,其实是假的。那假的,你认识到它是假的也没用,它还在相续,因为你念头没办法停止。所以开了悟以后怎么办?还是不行,念头还是不能停止,那得悟后起修,你得修你的念头。你知道你的境界是你念头感应来的,念头生出来的,所以你想好的境界你要生好的念头,这叫善有善报,你生的是善念你才有善报,你要是生恶念,天天想著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最后是恶报,境界是自己造的。那现在我们想成佛呢?想到极乐世界去呢?还是这个原理,那你就念佛,你这个念头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统统是阿弥陀佛,我告诉你,你肯定成佛。这叫「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是大因果!《华严经》上讲的。
菩萨对这个还未必相信,当然是小菩萨,大菩萨都能相信,因为这个道理太深了。可是道理这么深,为什么你居然相信?刚才讲的道理,大家明白的请举手,没几个人明白。那么请问,你平时有念佛的请举手,这么多,真的是让我们叹为观止。你不明白「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居然能念佛,这就是大善根!不明白你能肯念,能不能得到?照样能得到,道理不懂没关系,肯念就行,一句一句接著念这是你修因,修成佛的因,修往生净土的因,最后你一定成佛,但是你要是不肯念佛,光懂得道理,这叫执理废事,不肯念佛,最后还是不能往生净土,还是不能成佛,还是该怎么轮回怎么轮回,该怎么生死怎么生死。所以我说的道理大家明不明白没关系,你们肯念佛就行,肯念佛照样往生,照样成佛,这叫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得信得过,老实念佛,必定往生成佛。当然对於我们这种业障深重的知识分子来讲,就是很多杂念,很爱怀疑,很爱问个为什么,那就得把道理给弄清楚,才能老实念佛。现在我跟你们还差一截,你们已经到念佛的阶段,我先得把道理搞清楚才能念佛,你看我善根不如你们。不过搞清楚道理有好处,夏莲居大士说的,「理明则信深,信切则行专」,你这个道理能够明白,道理愈透彻你信心愈深,你不会怀疑、不会动摇,境界现前了你能清楚。信深愿就切了,什么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愿深切。你知道这个世间都是空的、都是无常的,你能放得下,然后你求生净土。信切则行专,你愈恳切的大愿你的行为才能够愈专心,一句佛号。
所以你看看古时候这些祖师大德给我们示现的例子,你看莲宗八祖莲池大师,通宗通教,华严宗里面他是祖师,专搞《华严》,搞到最后统统放下,说一句话什么?「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莲池大师都通了的人,他说三藏十二部经典给你去悟,我干什么?我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八万四千行,八万四千法门你要修你去修,我老实念一句阿弥陀佛。这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大德说出来的真实语,你看祖师哪个不是这样示现的?包括近代印光大师,到最后你看看他的关房,印光大师也是通宗通教,什么都通了,在《大藏经》里面深入三十年用的功力,最后也是一切放下,专念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关房里面只供著阿弥陀佛像,佛像后面写著一个大的字「死」,告诉我们随时是死到临头,把死字挂在额头上,常常念著自己命不长了,赶快修行。
所以这里讲的「读诵大乘」,这是大乘经典你真正透彻明了了,你才肯放下,自己放下了也劝别人放下,「劝进行者」,行者是别的修行人,这是你度众生了,自行化他,这是菩萨第三福。这是讲到三福,总共十一句,简单的给大家报告。这三福非常的重要,无论我们修哪一个法门,必须要有这三福的基础,有这三福,那你就是当之无愧的佛经里讲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你往生极乐世界有把握,只要你肯往生,愿意往生,就决定可以往生。这三福,底下第二个科目叫六和,六和也是相当重要。六和,所谓第一「见和同解」,第二「戒和同修」,第三「身和同住」,第四「口和无诤」,第五「意和同悦」,第六「利和同均」,六和。真正能够把六和做到的这个团体这叫僧团。所以你看我们讲「皈依僧,众中尊」,众就是团体,僧团是一切团体里面最尊贵的,为什么?因为这个团体能够修六和敬,所以能修六和敬的团体是人间最尊贵的团体。这个不一定是指出家人的团体,在家人你能够在一起,四个人以上能够修六和敬,您这个团体就是六和僧团。好比一家人,一家四口,你能够在一家四口修六和敬,真正做到了,你这一家是僧团,你这个念佛堂二十个人,都能修六和敬,这二十个人是一个僧团。佛告诉我们,僧团功德是无量无边的,这个地区如果有一个僧团出现,这一个地方周围不遭灾难,他有这样大的功德,为什么?龙天护佑,太难得了!但是现在找六和僧团难,为什么?两个人在一起都会吵架、都会争,所以别说四个人了,六和难。但是你真学佛得要下这个功夫修六和敬,即使是很难相处的人,我们都要学会相处,修忍辱。
六和第一条见和同解,见解要和,大家是志同道和的,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方向,修同一个法门,大家在一起这才能和,大家如果知见不同,那你就不可能和。所以一个道场它自己要有自己修行的法门,愿意来修这个法门的人他才一起来,来修。如果是知见不统一的,你来这里不就是破坏这里的道场吗?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古人是懂规矩,我如果是念佛的,我绝对不会到禅宗道场去讲念佛怎么好,禅宗不行!不会这么讲,参禅的人也绝对不会到念佛堂里面说你们念佛不行,参禅好!肯定不会这样的,这叫自赞毁他。过去我们的师父净空老法师,我们都知道他是专门弘扬净宗念佛法门,在香港讲经,香港的圣一老法师非常难得,他带著他的信众来听我们师父讲经。师父说他一生中只遇到两个人,他是其中一个,其他人谁肯把自己的信徒带到你那里去听,我的供养不都到你那儿去了?但是圣一老法师有这个肚量,带著信徒来听,然后还请老法师到他的道场去讲,你看这个心量。老法师懂规矩,到人家禅宗道场,圣一老法师是修禅的,很难得他那里还有几十个专门坐禅的出家人,到人家禅宗道场不能说念佛。禅宗有一句话说,念佛一声得漱口三天。什么意思?就是你法门不能够错,不能够乱,要专修,不是说念佛不好,不能够修杂了,就这个意思。所以到禅宗道场讲什么?我们师父讲永嘉大师的《证道歌》,讲这些禅宗的典籍,赞叹禅宗,赞叹他修学的法门,赞叹这个道场,赞叹这个道场主,这是懂规矩。
赞叹完了之后,回来走在路上,老法师身边的人就问老法师,说师父,你这么赞叹禅宗,为什么你自己不修禅宗?老法师怎么说?我根性不够,你看六祖惠能大师他所接引的,他自己明说了,是上上根人,老法师说我自己是中下根人,人家六祖惠能大师听《金纲经》听到半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你行吗?不行,我是中下根人,不要说听半部大彻大悟,念一辈子《金纲经》,还没大彻大悟,我自己不行,所以我就老实念佛,自己谦卑,赞叹别人。确实,我现在跟老法师学,老法师说自己都是中下根人,那我是下下根人了,那我更得念佛。禅宗太好了,太高级了,可是我没办法修,业障深重,末法时代,佛讲的,净土成就。所以什么?赞叹别人的法门,别人修,我们去赞叹、我们去护持,这是古人讲的,「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不能够说他修了一半你把他拉回来跟我修,这错误的。可是自己选择要选择适合自己根性的,看自己是什么样的根器,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这就对了,然后选择好,自己修自己的,赞叹别人。
我们大家同修一个法门的人在一起,志同道合,这才能见和同解。见和同解,真正要做到见和同解,一定要把自己的知见得放下,自己有知见就不能和了,要放下自己的知见才能和。你看大家都放下自己的知见大家才能和,有一个人有自己知见就不能和了。那放下自己知见怎么样?一起听佛的话,一起听老师的话,这就见和同解了。最怕是有自己的意思,觉得自己了不起,自以为是,那都堕入了邪知邪见。见和同解这是六和的关键。完了之后,戒和同修就容易了,戒就是规矩,大家一起有个规矩,道场有道场的规矩,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这都是要遵守的。譬如说念佛堂早晚课怎么定,大家定了下来,这样子我们就要遵依这个规矩,不能一人讲一套,那听谁的?总得有一个规矩,这个规矩我们要遵守。如果你规矩不同,那你就到另外一个地方自己再成立一个道场,自己按自己的规矩行也行。譬如说念佛,我们师父讲的,念阿弥陀佛,有的人喜欢念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有的人喜欢念四字的,阿弥陀佛,两个就争吵了,到底念哪一种?那最好是什么?分开两个道场,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在这边念,念阿弥陀佛的在这边念,你看这样子大家就和了。所以规矩一定要遵守。当然这个戒,佛的教戒一定要遵守,譬如说五戒、十善,这是必须要遵守的。一个僧团,出家的僧团,每个人都要求做到沙弥律仪,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大家都做到了肯定这是最合格的僧团。在家人在一起一定要做到五戒十善,再往上就高不可攀,我们也不能够要求。菩萨戒现在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人?出家比丘戒、菩萨戒,真能做到的有几人?
不仅是现在,当年清朝初年,你看蕅益大师,这是专门研究戒律的,他研究律藏研究了三十八年,留下很大量的律学的著作。他告诉我们,南宋以后中国就没有比丘,为什么?比丘戒做不到,二百五十条比丘戒真的没有了,没有比丘,再以后就更难,没有了,就不可能有了,因为比丘戒规定,五比丘才能给授比丘戒,一个比丘都找不到了,那何来五个比丘?所以蕅益大师自己称自己叫菩萨戒沙弥。所以这是真懂戒律,他不称自己是比丘,称自己是沙弥,但是他做到菩萨戒了。可是他的弟子成时法师,他老师的境界达不到,菩萨戒、沙弥戒他没做到,他只能称自己出家优婆塞,他是出家人,优婆塞是在家的男居士,持五戒的叫优婆塞,他是等於是出了家之后能持五戒的,这叫出家优婆塞。这是真懂戒律的人!近代弘一大师,这是近代律宗的祖师,也是专门研究南山律宗的,他说自己是什么?也是出家优婆塞,而且只能是多分优婆塞。什么叫多分?不是满分的,就是五戒都不是一百分,多分,大概七、八十分能够可以。所以五戒能够持得好,这个人在现代就可以说是圣贤人,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你真能做到你就是当代的圣贤,你能够绍隆佛种、弘法利生。弘一大师也是真懂戒律的人,但是我们现在至少要做到五戒,五戒十善那得做到,虽然达不到满分,至少也得要六十分,合格才行。然后身和同住,大家在一起同住要和睦,不要起争执。口和无诤,口要和,不要争吵,不要互相起口角。意和同悦,大家心里心连著心,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共同为一个目标,绍隆佛种,弘法利生,自度度他,意和同悦。最后一条,利和同均,所有的利益大家平分。
所以谈到佛教,很多人觉得好像跟共产主义有抵触,其实一点抵触都没有,为什么?利和同均这是讲共产,这三千年前佛僧团里面就已经实现了共产主义。你看所有的生活物品大家平均分配,就是连吃饭的时候,乞食乞回来的饮食,大家都要放在一起,放在一个大锅里面合在一起平分来吃。所以你看古德讲的,一钵千家饭,每个人一钵里面都有千家饭。为什么?佛当年在世,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的弟子,每个人出去托钵,托完回来之后大家把饭菜都放在一起,和匀了,大家分一点,这不是一个钵里就有千家的饭吗?这共产主义。真正生活用度,物质生活平均分配,人就不会有不平。这六和敬要做到,真正做到这就是如法的僧团,人天恭敬,龙天护佑,可以帮助这个世间消灾免难。所以我们真想学佛,真想救世,从我做起,不要人家跟我和,而要求自己跟人家和,你要要求人家跟我和,告诉你,你永远不能和,你只能要求自己跟别人和。
下来讲三学,戒定慧三学,这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刚才讲持戒讲了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定它是枢纽、是关键,我们持戒能不能够得定?从这里可以看我们持戒持得如不如法。我们看到不少持戒的人,好家伙,一说持戒,形式上做得挺标准的,譬如说他能够过午不食,譬如说他能够不倒单,做的这些形式都相当的厉害,但是他眼里老是看别人的过失,自己持戒,看别人犯戒,口上还批评,这种人有没有得定?没有得定。所以持戒最重要的是什么?心地要清净。还老看人家的过失,心不清净,没有定。没有定,倒过来说,他持戒持得不如法,持戒要真正往自己内心深处里下功夫。真正持戒人极其谦卑,像弘一大师、像印光大师,那是真正持戒人。印光大师说自己是常惭愧僧,惭愧!我曾经跟我母亲到过灵岩山,当年印光大师所在的道场,看过他的关房,还有印光祖师的展览厅。有一幅对联我印象极其深刻,这是印祖亲笔写的,上联我忘了,下联我记得很清楚,他说是「饿鬼畜生尚难求」。什么意思?说自己,自己这一辈子没有修行,来生必堕恶道,堕恶道想得个饿鬼道,想得个畜生道,尚难求,都求不到。那你想想,三恶道里面除了饿鬼道和畜生道,底下还有一道是什么?地狱道,印光大师自己说。为什么?他知道佛的教诫很多自己没有做到的话,那真的是下地狱。所以古德讲的,「地狱门前僧道多」。所以印祖说这话让我当时大吃一惊,印光大师何许人也,他说「饿鬼畜生尚难求」,那我呢?我到哪一道?
所以我们不管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假如不认真的修行,这三恶道真的难免。所以印祖常惭愧!这是真善知识,一切都放下了,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只有阿弥陀佛威神誓愿接引我们往生,带业往生,业障重没办法,带业往生,心惭愧,知道自己不行。弘一大师也是一个跟印光大师同样的人,你看他到晚年的时候,他用两句诗文来形容自己,说自己是「二一老人」,二一是两个一,是什么两个一?第一个,「一事无成人渐老」,自己修学一事无成,开悟见性证果没有成就,怎么办?现在人慢慢老了,生死临头了,没有成就。第二个一呢?「一文不值何消说」,自己算不了什么,一文不值,何消说,不用谈了,弘一大师自己说自己。你看看人家祖师大德那种惭愧心,惭愧是善心所,人知道惭愧有救,人不知道惭愧就没救了。所以弘一大师最后往生,往生得很殊胜,他是吉祥卧走的,你看他的遗像,非常标准,六十二岁往生净土。所以真正持戒人心生惭愧,一定是韬光养晦,自己秘密的持戒,不敢要求别人,更不敢去批评、指责别人,这个人才得定,他才开智慧。一切的法门都是修戒定慧的,定是枢纽。所以不论你修什么法门,目标都在得定,得了定必定开智慧。所以宗门用参禅、参究的方法,念佛,净土法门用念佛的方法,教下是深入经藏的,用止观的方法,学密的用持咒,三密相应,这也是得定。你看方法虽然不同,它都是修定,修了定他就开智慧,而定的基础在於戒行,这是讲到三学。
底下一个科目我们来讲六度,这是菩萨行了。六度,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这个度就是解脱的意思,度烦恼、度生死,你能够依这六个菩萨行来修,你就能够解脱烦恼、解脱生死。第一个我们讲布施,布施一般讲三种布施,所谓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财得财富的果报;布施法,你讲经说法,你能教导别人,这是布施法,得聪明智慧的果报;布施无畏,你不要杀害众生,你能吃素,你能够放生,这是布施无畏,还有帮助病人、帮助老人,老人、病人都很苦,你去服务他、帮助他,这是无畏布施,你自己得健康长寿的果报。修如是因得如是果,你想得好因那你得真干。这个布施度什么?度悭贪,这个悭,悭就是吝啬、小气,贪是贪婪,无始劫来我们都养成悭贪的习气,吝啬、不肯帮助人、不肯布施、贪婪,我们用布施来把我们这个烦恼度掉。所以你看,你肯布施你这个烦恼就解脱了,这是六度这个度的意思。那么真正布施是讲什么?讲放下。菩萨六度是内舍六根、外舍六尘,这个六尘境界都得舍掉,内根眼耳鼻舌身意都要舍掉,放下,就是一般念佛堂里面主持念佛的法师常常提醒我们的,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是大布施,布施就有功德。
另外还有一种是持戒,持戒也是修功德。这个持戒不仅是一般讲的五戒、十戒、菩萨戒这些戒律,还有广泛的含义,就是诸佛的教诫,佛教导我们这么做的我们就这么做,这叫持戒。那持戒度什么?度恶业,我们生生世世有造恶的习气,现在用持戒把我们的恶业给压住、控制住,最后化解。第三条忍辱,这个忍辱其实在印度的梵文里面就是说忍耐的意思,就是人我们要有耐心,要忍耐。可是到中国来之后,翻经的法师他就忍字后面加个辱,为什么?因为中国人把辱看得很重,你看「士可杀不可辱」,你把我的头砍下来可以,你不能侮辱我,中国人有这种对辱的看法非常的深。结果这些翻译经典的祖师他就很善巧,忍字后面加个辱,你辱都能忍你还有什么不能忍?什么都能忍,所以我们要忍辱。修学确实是不容易,你看修行要吃苦头的,特别是年纪大的老菩萨,今天见到很多,对你们都很感佩,很佩服。为什么?年纪大了还能肯修行,了不起!修行,你看叫你念佛,从早念到晚,这挺累的,要克服很多的身体上的、环境上的这些障碍,而且还有春夏秋冬、天气炎热,气候的这些问题,我们都能克服住,冬天忍住寒冷,夏天忍住炎热,这都是忍耐。还有什么?人事上的也要忍,人我的是非,人家对我的误会,人家对我的无理的要求、批评指责,这些我们都要忍耐,不忍那你就生烦恼了。所以忍辱度什么?度瞋恚,把无始劫来瞋恚的习气给度掉。
第四个方面是精进,什么叫精进?精是专精,进是进步。我们希望修学能够提升、能够进步,那得怎么样?得精,也就是一门深入你才能够称为精,你精才能够进。很多人学佛方法都用错了,以为一学佛就天天读大经大论,三藏十二部一部部的读,结果这种不叫精进,为什么?他不专,心要定在一个法门上。譬如说我念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专学净土经典,学上三年我心定了,我一门深入。念佛念得功夫成片,一心不乱,这是真正的进步。今天学一点,明天学一点,东拉一下,西扯一下,学到最后什么都学不成,叫样样通是样样松,这个不叫精进,这叫杂进、叫乱进,他不能有成就。所以精进心才能够定,定在一个法门上,定在一部经典上,一门深入,勇猛精进,你决定成就,而且时间很短你就能成就,这个是秘诀。所以精进度什么?度懈怠,人老是懈怠,他不愿意奋进,用精进来把自己懈怠的毛病给度掉。
第五讲禅定,这慢慢就提升了,禅定是什么?心不散乱,禅定度散乱。这个禅定不是说修禅宗的人才修禅定,其实所有的法门都是修禅定。那什么叫禅定?六祖惠能大师他在《坛经》里面给我们做了一个定义,下了一个定义,什么叫禅定?外不著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这就明了了,什么叫禅?禅就是见到外面的境界你不能动心。见到好吃的马上就流口水,动心了,著相了,见到美色心也动了,起邪念了,这也是动了。对世间法能够不动了,看到佛法,这个人学《华严》,了不起,我也来学《华严》,看到那个人,那个人读《法华》,我也来读《法华》,过两天看到这个人参禅的,我就跟他参禅去了,再过两个月看到这个人持密咒,我也跟他持密去了,这就是没有定,外著相、内动心,这就没有禅定。所以禅定叫「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就是《金刚经》里讲的话,叫做「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就叫禅定。你不论修什么法门,你念佛念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什么人在你面前批评你、骂你,你还是念你的阿弥陀佛,什么诱惑在你面前,你还是阿弥陀佛,这就是禅定。所以在净土法门里面禅定称为什么?一心不乱,这一心是什么?念佛的心,念佛不乱这叫做禅定。最怕是乱,有的人念佛他是什么?一边念一边睁大眼睛到处看,外去著相,然后看到某个人做错了一件事,马上就说他,看到这个东西发生一件事情马上就去动了,这就是没有禅定,他的心不在佛号上,他乱了,不是不乱。
第六是般若,般若就是指智慧,这个智慧是讲到认识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用般若来度愚痴。这个般若是建立在前面五度的基础上,我们能够修布施,能修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才能有般若。所以六度里面,前五度是行门,般若是解门,认识宇宙人生真相叫看破,前面五度叫放下,放下什么?你看你修布施,放下悭贪,持戒,放下恶业,忍辱,放下瞋恚,你能精进,放下懈怠,你能够禅定,就放下散乱,这是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所以看破放下,放下看破,相辅相成,整个学佛学到最后就是看破放下的圆满而已。所以这个六度你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看破、放下。那我们看不破怎么办?看不破先从放下入手,听了佛讲的你得真干,就放下。那你放不下怎么办?放不下得看破,你得多听经,明白道理你就看破了,看破了就能放下,相辅相成。好,这是讲到六度。
最后一个科目是十大愿王,前面讲的六度是菩萨的行门,假如没有十大愿王,这个菩萨行不能圆满,所以这个十大愿王是普贤菩萨所修的,帮助我们证得大圆满。这十大愿王是在《华严经》里面,到末后《四十华严》,最后一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先把名目给大家念一遍,「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十大愿王是普贤菩萨所修的,普贤菩萨是华严会上的上首,华严经主,他修十大愿王能够帮助我们圆满成佛。第一条「礼敬诸佛」,这个诸佛是谁?我们讲三世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这叫三世诸佛。那过去佛和现在佛是已经成了的佛,未来佛是谁?未来佛就是你们大家,就是我们一切众生,将来必定能成佛的,这叫未来佛,现在还是众生,还是凡夫。那普贤菩萨对我们还是这样礼敬,见到我们,顶礼、鞠躬、合掌问讯,礼节很周到,这是礼敬诸佛。为什么他能礼敬诸佛?因为普贤菩萨眼里看到一切众生都是佛,这是《圆觉经》里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大家都是佛,本来就是佛,不是说我们过去是佛,现在不是佛了,没有的事。他说本来成佛,就是说我们现在就是佛,这个我们要承认。现在是佛,为什么我不像个佛?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些烦恼,不能够证得我们的本来面目,而普贤菩萨就看出来了,你看你现在就是佛,你不承认自己是佛也不行,你就是佛,他看到了。所以他对你的礼敬就像礼敬佛一样,真正认识到这个他礼敬的心才生起来,他是平等的礼敬,没有分别的,连对蚂蚁昆虫他都这样礼敬,这真学佛。
这个敬很重要,你看儒家《礼记》里面一开头就说「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统统都恭敬,就是佛家这里讲的礼敬诸佛的意思。不仅是动物、人要尊敬,连桌椅板凳、花草树木、山河大地统统要礼敬,对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都礼敬。那你说怎么礼敬这个桌椅板凳?是不是我给它顶礼,我给它鞠躬,这叫礼敬它?不是,你得要循著它的规律,你看这个桌子,你把它摆正,这是对它的礼敬,你把它擦得干干净净,这是礼敬,一张纸你不能乱扔,乱扔就不敬,你把它恭恭敬敬的叠得整整齐齐的把它放到一边,这是礼敬。我记得我在二000年到新加坡跟我母亲一起拜见净空老法师,老人家请我喝茶,我当时对他的一个动作印象深刻,什么动作?他喝茶,旁边放一张纸巾,一般擦脸、擦口的纸巾,他把这个纸巾擦完之后,恭恭敬敬、认认真真的把它叠好放在一边,到擦嘴的时候又把它恭恭敬敬拿起来,擦好了之后又恭恭敬敬的放在一边。你看这么小的动作,他做得很自然,我看得很认真,印象深刻,忽然就悟到什么叫礼敬诸佛,你看老法师对一张纸巾都这样礼敬,这叫礼敬诸佛。所以有礼敬的心,敬人、敬事、敬物,无不敬,这是礼敬诸佛,普贤菩萨所修。
第二条「称赞如来」,我们对诸佛,尤其是未来佛,一切众生,要礼敬,像佛一样的礼敬,平等的礼敬,但是在称赞方面我们就得有选择,不能够随便乱赞。为什么?因为众生里面他的行为有善的、有恶的,我们称赞的,称赞的是善的,称赞跟性德相应的,这叫称赞如来。那些不善的、不好的,我们见到了,我们对他礼敬,但是不赞叹,叫敬而远之。你看看普贤菩萨告诉我们这个原则,不是说见到那个恶人、那个坏人,我们对他不敬了,讨厌他,甚至很傲慢的去批评、去指责,那就不是礼敬,我们见到他对他礼敬,跟对佛一样礼敬。我们拜佛,拜佛为的什么?把我们礼敬的心生起来,然后去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那你这个拜佛才有功德。上了佛堂拜佛,出去外面骂人,那怎么叫做礼敬诸佛?这学佛学歪了。所以礼敬一切众生,但是我们只赞叹善的,这是鼓励大家学善、学好,对那些恶的,我们只礼敬不赞叹,这就好。
第三「广修供养」,供养,你看这里讲的,不讲布施讲供养,菩萨六度讲布施,他这里讲供养,供养的心比布施的心更加恭敬,如同供养诸佛一样供养一切众生,这是普贤行。《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告诉我们,广修供养这个供养里面最殊胜的叫法供养。供养有三种,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这不讲布施了,讲供养。那三种供养里面最殊胜的是法供养。法供养有七种,第一种如教修行供养,这是最殊胜的。讲什么意思?就是依教奉行,听了佛的话不折不扣的去照做,佛教我们做我们就做,佛教我们不做我们就不做,认真的修行,这是真正的供养,供养诸佛。所以我们老法师告诉我们,学佛首先得放下,放下什么?十六个字,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要放下,贪瞋痴慢要放下,把这个十六个字放下那才到门口,再跨一步才进门,你真干,真干这是法供养。
第四种「忏悔业障」。学佛的人可能都会觉得自己业障很重,过去做了很多的恶事、错事,天天到佛菩萨面前去忏悔,把过去做的全部又重复的讲一遍,天天讲一遍,以为这叫做忏悔业障。这是不是忏悔业障?不是,这不仅不是忏悔业障,反而加重业障,为什么?过去是身体造作罪业,现在在佛菩萨面前口里再造一次,念头里头再想一次,好了,身、口、意,先是身造作,跟著口再造一遍,意再造一遍,这个业障是愈造愈深重,哪是忏悔业障?所以什么叫真忏悔我们也得了解,真忏悔叫后不再造,过去做错了,以后再也不做了,这叫真忏悔。不是重重复复在佛菩萨面前唠叨。所以后不再造这真忏悔,业障就消除了。
第五「随喜功德」。这随喜功德,见到别人的功德我们要生随喜心,我们要欢喜,这是帮助我们化除嫉妒的烦恼。人与生俱来的烦恼,嫉妒是一分。你看小孩,即使是婴儿,他都有嫉妒心,看到另外一个婴儿有糖吃,他自己没有,他心里都不高兴,嫉妒!所以要断这个烦恼要修随喜功德,看到人家有糖吃如同自己有糖吃,看见人家做功德、修善事,如同自己做功德、修善事,欢喜!不仅随喜,而且帮助他、成就他。像当年印宗大师成就六祖惠能大师一样,这是随喜功德。随喜功德,你的功德跟他是一样大的,为什么?因为你帮助他,你跟他的心是一样的,帮助众生,只是你的条件还不如他,那他做了不是比我做更好吗?我自己做还要辛苦,他去做了,我帮助他,我还没那么辛苦,何乐而不为?所以这个心量要广大。
第六「请转法轮」,这是弘扬佛法,请大善知识来讲经说法,这是请转法轮。请转法轮功德很大,为什么?众生听到佛法就能开悟、就能解脱,功德是请法的人。像这次末学能够来到此地,完全是兴宁市佛教协会的启请,所以真正要感谢得感谢他们,没有他们启请,我们这两天也不可能有这么殊胜的法缘一起来学习。你看这一次的法缘特别殊胜,大家的心求法心切,大家这么安静,全场秩序这么良好。一开始我们的公安部门还有点担心,这么多人聚会,会不会出现问题?来了一天一看,行了,没问题了,佛教是很和谐的。你看大家做个好样子,这就是护持佛法。你看龙天都作美,这两天本来天气预报说下雨的,结果昨天我们大家还有点担心,说下雨大家怎么办?结果我们这个念佛堂的曾居士说,不会下雨的,龙天一定护持,果不其然,现在阳光明媚。这是什么?大家求法的心感应。所以请转法轮功德很大。请转法轮用现在话来讲就是办圣贤教育的事业,推动教学。
第七请佛住世,佛如果住在这个世间弘法利生众生就得度了,没有佛法众生如同在漫漫的长夜当中,没有办法觉悟,很苦!佛现在不在了,留下经典在,经典要有人去弘扬,我们能够请善知识来这个地方弘扬经典、弘扬佛陀的教育,这就是请佛住世。那请佛住世最重要的自己得真干,用自己的真修行请佛住世。像我们现在都希望我们的恩师净空老法师长住世间,老人家八十三岁了,老人家常讲,怎么样请善知识住世?善知识教导的大家得真干、真去落实,他才喜欢、愿意留在这里。不是说大家用多少多少钱,多少多少物质供养,讲人情,就能请得了善知识,善知识不看这些,真正请善知识住世我们要依教奉行,听懂了就得做,依教奉行才真正请善知识,不肯干的,哪怕是礼节再周到,供养再丰富,善知识不会来的。
第八常随佛学,这是我们要学习佛法。这个常是恒常,永恒不断,天天干,年年干,一辈子干,生生世世干,这是常随佛学。一直学到什么时候为止?学到你圆满成佛,你的佛学才叫圆满。然后成佛怎么办?还要回来倒驾慈航广度众生,还要示现一个学佛的样子,还得努力的去学,那是做给大家看,示现的,做常随佛学的好样子。所以你看看,这叫常,永恒的,成了佛还要干。
第九恒顺众生,恒也是永恒,永恒的随顺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恒顺众生是让众生生欢喜心。有同修曾经跟我讲过,说我学佛之后好像家里关系搞得特别僵,为什么?明白了,原来他天天说他爸爸吃肉,吃肉是杀生、造业,学了佛法之后好像看家里人个个都在造作罪业,看都不顺眼,当然把家里关系搞得很僵,为什么?他不能恒顺众生。学了佛,你怎么样子才叫做真学佛?第一个你得家庭关系得处理好,学佛你人变得更孝顺,家里人都更欢喜你,他才肯学,要不然他怎么能接受你的教导?先得让他生欢喜心。
第十普皆回向,普皆回向是讲的回向众生、回向菩提。所修的功德不是为自己,一丝一毫的功德统统为一切众生,而且心量广大。普贤菩萨跟其他菩萨不一样就是在他的心量广大,念念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一个众生都不漏,都是他回向、都是他帮助的对象,这是十大愿王,我们简单的介绍到此地。
十大愿王在《华严经》里最后导归极乐,这普贤菩萨他在《华严经》的法会上给我们做个好样子,他带领著华藏世界四十一品的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普贤菩萨你看他自己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这样的大愿,你看十大愿王,要自己临命终时见阿弥陀来接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十大愿王才真正圆满成就,现前成就此大愿,而且一切圆满尽无余,统统大圆满,这就是成佛了。所以普贤菩萨是最后成佛的法门,成佛的法门这是普贤菩萨示现的,必须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到大圆满!普贤菩萨何许人也?等觉菩萨,尚且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我们是什么人?跟普贤菩萨差远了,我们还觉得自己不错,不肯求生净土,普贤菩萨摇头。特别是现在末法时代,蕅益大师告诉我们,用《大集经》里面的意思,他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蕅益大师是净土宗第九祖,生前通宗通教,通律还通儒,世法出世法都通的。他告诉我们,现在末法时代,亿亿人修行,很难见得一个真正得道的,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基本不太可能。那亿亿人里面有没有我自己一个?地球上现在七十亿人口,还不到亿亿,那有没有我这一个?不保险,罕一得道,太稀罕了,惟有依靠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才能够得度生死。所以《大集经》上告诉我们,「若人专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你能够专心念阿弥陀佛,本身修的就是禅,这个禅是无上禅、深妙禅,无上深妙禅。所以前面讲的六度怎么样圆满?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你能够真念阿弥陀佛,你这菩萨六度就圆满了。普贤菩萨告诉我们,往生彼国已,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现前成就十大愿王,你十大愿王也圆满了,前面讲的三福、六和、三学,这里讲六度、十大愿王,五大科目,怎么圆满?你真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真能往生就大圆满,统统都做到。所以为什么祖师大德都极力弘扬念阿弥陀佛的求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原因在此地。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这里已经要接近尾声,我想最后用简单的一些话,把我们这两天所做的报告给大家做一个总结。我们这里讲的是「二十一世纪所需的道风」,那么这个道风前面讲了很多,最重要的,必须从我自己做起,从我道场做起,不能要求别人,不能要求别的道场,自己真干,先落实道风,自然能影响别人。出家、在家四众同修,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要知道,佛法极其衰微,为什么?成就的人太少。不要看好像说经典流通得很多,那是个表象,佛法兴不兴旺在於修行人多不多,在於成就的人多不多。我们不能够去要求别人,要求自己,我自己要有使命感,这一生遇到佛法,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太难得了!这么殊胜的因缘,我们要感恩佛陀、感恩我们的师长,真正这一生有得度生死的机会,这个恩德太大了。我们要感恩一定要依教奉行,以真实修行来感恩、来供养,。有使命感,护持正法。护持正法不在於经典流通多少,在於我们自己修行功夫能不能成就,真正依教奉行就是护持正法。有能力的在家、出家的大德,出来讲经说法、弘法利生,这是真正如来的家业。古人讲的,绍隆佛种,弘法利生,当然首推出家人,所谓法赖僧传。佛法要出家人来承担,可是在家人同样也能承担,都要有这种使命,以弘法为事业,以度生为己任,要有这种使命感。另外互相的要团结,互相的赞叹,互相的帮助,不能够分宗派、起对立,谁也看不起谁,我这个道场要我的信徒,我们的信徒不能到你那里去,你的信徒不能到我这儿来,自己拉门派、拉山头,释迦牟尼佛看了都掉眼泪。《弟子规》上讲的「兄弟睦,孝在中」,每一个宗派都是兄弟一样,大家能够团结和睦才能振兴佛教,而且是,古德讲的,「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互相赞叹,这才能够帮助佛教。
蕅益大师他有几句话,讲到他心中理想的修行人的风范,跟大家简单的读一读。「骨宜刚」,有刚的骨气,「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智慧要增长,「福宜惜」,我们要惜福,「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谦」,这是对上面要恭敬,对佛、对老师要恭敬,对下也要谦虚,「处同辈宜退让」,这就是蕅益大师讲到的修道人的风范。关於道场它的风范,我这里摘录了百丈大师丛林要则二十条,给大家简单念一下,因为时间到了,我就不太多的分析。他说「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力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这二十则可以需要的话跟这边佛教协会来要个复印件。
今天我们就把我们所谈的这些报告就圆满了,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好,谢谢大家!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