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唐山滦南全国企业家及各界人士分享交流论坛(落实弟子规 做好中国人)—礼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 李越老师主讲 2009/07/24 中国河北唐山滦南渤海国际会议中心 档名:56-027-000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长辈,各位老师,亲爱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恩大会给我这么一个机会,让我能够和大家在这里共同的学习、分享、交流。也如同钟博士上午所说,站到台上的确只是一个学生,不是什么老师。也是把自己学习的心得,在这里和大家做个分享,做个汇报。刚才主持人讲到,今天的主题是「礼在生活中的运用」。我是在五年多前认识蔡老师的,当时我跟蔡老师一见面,他说你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叫李越。他说你的名字很好,有礼又有乐,当时我愣了几秒钟,没有反应过来。当我一下意识到,原来是和我们中华文化的礼乐文化,礼乐两个字谐音的时候,当时就觉得浑身有一种力量,也觉得有一种责任和使命,那一天走出去,好像个人的感觉也有点不太一样。但是今天站到台上,要和大家分享这个主题,那真是微不足道。因为中华文化的礼乐文化是博大精深,内容非常的丰富,也是源远流长,而古代文化的确就是礼乐文化。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我们整个的社会都能够重视礼,重视善的音乐。当我们都能够重视礼乐文化的时候,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整个社会的和谐,并不遥远。
在古时候一些书香人家的大门上,都会写四个大字,叫「诗礼传家」,这个诗礼传家已是一个家庭的家风、家学、家规、家道,也就是说我们古人是把一个人做人的道理,以及做人的这些规矩,能够传给自己的后代子孙,庇荫自己的后代子孙。这可能跟我们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这种想法不太一样。我们看一下,在今天我们的社会,还能不能看到「诗礼传家」这四个字?能不能看到?好像我们也常常能够看到,同样在我们自己的房门上也会贴四个字,我自己也贴过很惭愧,哪四个字?可能都是「恭喜发财」、「招财进宝」。我们今天很多人想的,都是赚取很多的财富留给我们的子孙。可是司马光先生曾经就说过,「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也就是说我们积累很多的财富留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够守得了,假如他不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在很短的时间,就会把我们辛辛苦苦赚取的财富,可能就会败光。假如我们的儿女又没有好学的精神,又比较贪图享受,你即便就是留书给他,留这些经书、经典,这些宝书给他,未必他能够去读,这书可能也不能起什么作用。
「不如积阴德於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不如我们做父母的、做长辈的能够断恶修善,敦伦尽分,在这个社会上做个善人、做个好人,能够为儿女、为社会大众做好的示范和榜样,用这种德行去庇荫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就是今人和古人之间,非常大的一个差异。包括林则徐先生曾经也讲过,「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这两句话很有味道,我们可以慢慢的去体会。接下来他又讲到,「贤则多财损其智,愚则多财益其过」,如果我们的儿女是很贤良,你给他很多的钱,那自然而然会让他丧失这种志气,失去人生的这种志向。假如他又很愚鲁的话,我们又给他很多钱,可能就会让他增加更多的过失。所以我们古人的这些教诲,的确给我们今天的人生带来非常重要的启发。
刚才讲到诗礼,而这个诗,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律诗、散文诗等等,诸如许多的诗词歌赋。它指的是我们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诗经》,诗歌的总集,也是夫子删诗书定礼乐,三百零五篇的《诗经》,也是十三经其中的一经。而《诗经》它里面的内容纯正健康,感情又真挚,完全它表述的都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做人的道理。我也没有读过很多的《诗经》,像其中有一篇「蓼莪篇」,「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你看当我们念到这样的一首诗,我们的内心就受到非常大的启发,我们的良心、孝心,可能就会得到了一种唤醒,我们就会生起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就会体恤到父母的那分养育儿女的不易。所以我们看到《诗经》当中的内容,完全都是教我们孝道、悌道,这些做人的道理。《论语》当中就讲到,「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曰思无邪」。诗有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没有任何污染我们心灵的东西。所以古人就讲到,「温柔敦厚诗之教也」,就是我们一个人温柔敦厚的性情、品格,透过读《诗经》,就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培养。
当然今天我们的重点是讲什么?讲礼,没有礼就没有儒。我们知道中国的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核心价值。假如没有礼、没有乐的话,当然古时候的乐是涵盖在礼之中,礼中一定有乐,礼乐它是不分家。没有礼就没有儒,这个「儒」,你看,中国的文字充满了智慧,这个儒一个人、一个需是什么?人之所需也。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够独立的生活在这个世上,我们人与人之间,每天都生活在一起,你来我往,今天你请客,明天我送礼。我们人与人之间,你看在这里我们一见面,都彼此的怎么样?鞠躬问好,对方一定回礼问候,叫礼尚往来。这么礼尚往来人人都能够懂得知礼、行礼,自然而然我们人群当中,就会营造出温暖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我们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的亲爱友善。如果我们彼此无礼的话,就会冲突、对立,你看假如说我们今天住在这里,进别人的房门没有敲门、没有打招呼,就一下闯进去,让别人可能就会很尴尬,甚至严重者可能受到惊吓,我们给别人就会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假如我们今天用别人的东西,也没有明求就去用,别人就可能会觉得我们做人很没有教养,可能不愿意跟我们打交道。
假如我们今天吃自助餐,大家都是按著顺序排著队走,我们就去加队,可能就会引起大家的反感,觉得这个人太不守礼。所以我们感到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从中发挥的作用。好像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大会八百多人,假如我们没有提前一、二个月的准备,也没有会务组,也没有辅导员,大家来到这也不知道要住哪个房间,说这个房间反正这么多你们随便住,这座位也随便坐,那这样的话,我们今天这个大会能不能圆满的完成?不能够。所以我们感受到,礼在我们生活的一切时、一切处。
再比方从古到今,我们人的一生都要举行很多的仪式,比方说在我们成年,古人就会举行冠礼,在我们今天叫成人礼,让我们的年轻人有成人的意识,告诉他你今天已经是成人了,要担当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再玩耍嬉戏。到结婚的年龄,我们又有婚礼;比方说我们的亲人过世,包括我们自己将来离开这个世界,还要有什么?丧礼、葬礼。再来我们到冬至、清明,为了缅怀我们的祖德,我们还要怎么样?举行祭礼。所以古人讲人生礼义,我们中国人的一生,都是涵泳在礼乐的文化生活中。当然我们刚才讲到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其实这些所有的礼,都是起到教化的作用,的确它的内涵非常的深远。我们有机会,你看在古礼当中,都有这些礼具体的做法,都是起教化的作用。我们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义之邦,在座的各位朋友,我们认不认同这八个字?因为这八个字远播近扬海内外,对於我们中国人来讲,确实我们是耳熟能详。但是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都是华夏的儿女,我们认不认可我们今天是一个有礼的民族,大家认不认可?大家非常的含蓄,我们怎么讲这句话,不想不认可也不得不认可。甚至在国际友人的眼中,我们想想看,我们中国人在他们心目当中,又是一个什么形象?这些问题,真的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学习。
我今年上半年在马来西亚,和大家分享礼的内容。当时有一个朋友就来找我,他说「李老师,西方人是怎么看我们中国人的?在西方的社会里只要是黄皮肤的亚洲人,他的行为很有礼貌,人家就说他是哪里的人?韩国人、日本人。」假如是黄皮肤的亚洲人没有礼貌,人家就会说是哪里人?我们这个时候声音比较大,我们敢於认错。假如这个有礼的中国人,他们也会认为是什么?是韩国人;假如是无礼的韩国人,他们会认为是什么?所以当我听到这样的事情之后,真的,我的内心很难过。假如我们真的今天不知礼、不守礼,我们的行为就在侮辱或者羞辱我们的祖先,羞辱我们这样一个民族,羞辱我们的国家。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我们人只有自己侮辱了自己,别人才会怎么样?瞧不起我们、看不起我们。所以我们今天最缺乏的是什么?民族的自尊心,民族的自信心。
包括你看我昨天坐飞机,我就比较容易观察现在社会上的这些现象,因为总觉得有著这样的一个责任。坐飞机的时候,它不是经过通道上飞机,是车把我们拉到飞机的跟前要上飞机车。这个时候刚好下著大雨,乘务员的车一停以后,说大家慢慢上,不要一下冲上来。可是这个时候大家还是怎么样?风雨无阻,一窝蜂的冲到上面。结果都没有进去的怎么样?宁愿被雨淋,也不愿意礼让。我们中华民族本来是非常懂礼让的民族,可是现在我们的这种风范、这种作风,在生活中真的不容易看到。差不多人都进去,我看那里一个人都没有,我们一下子就跑上去、冲上去也淋不到雨,也不要跟大家在那里争,这样何乐不为!可是人们都在那里挤。当飞机一停在北京的时候,一降落、一停下来之后,马上人们就有个动作,安全带一解,就开始怎么样?弄行李架。乘务员就急得没办法,「飞机还没有停稳,还在滑行,请大家立即关上行李架。」苦口婆心在那里劝,劝了好多声,大家怎么样?才坐下。坐下结果很多行李的箱子都是开著的,「请您把您头顶的行李箱关上,不要让行李掉下来砸到人。」好,讲完这个,讲了好几声没有用之后,又拿一个麦克风在那里讲。完了,正在这个时候手机是此起彼伏到处响,完了之后乘务员又在这里讲,「请把你们的手机关了,飞机还没有停稳,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请把各位的手机关了。」结果说归说,做归做,人们还在那里打手机,乘务员我看也是非常的无奈,所以当航空小姐也是能够炼忍耐的功夫,她们还要非常耐心的去讲。
曾经就听到说,有一个朋友曾经讲到这么一段话,他说当我的生活变得很安静,当我的环境变得很整洁,我周围的人群变得很有秩序,代表我离我的祖国愈来愈远。这段话听完之后,我相信我们的心都很怎么样?非常的沉重,真的是非常的沉重。很多人你看到了韩国,他们都会看到一个情境,上下楼梯都会怎么样?都会朝右。大的百货商场,人们都非常有序的靠右走,人人都按著右道的道路去走路,人与人之间不会有冲撞、不会有冲突,人们都很守秩序。到了上电梯,我们上电梯是怎么上的?大家有没有经验?他们都是站到电梯的旁边,电梯上的人怎么样?先下来,先下后上。现在我常常看到坐电梯人全部挤在门那里,结果电梯一开,上面的人下不来,外面的人进不去,就在那里挣扎,挤。我们因为失去了很多年,这种礼仪的教育,我们不自觉的在生活当中,就会养成这些没有关照到的行为,往往可能一个上电梯,就会发生什么?争执、就会吵起来,一件小事就会让我们冲突。所以我们说和谐的社会,要从哪开始学起?就要从礼。
我们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义之邦,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我们的周朝就开始。周朝,周公是圣人,周公制礼作乐,他所作之作叫《周礼》,在礼的典籍当中有三礼,《周礼》是三礼之首。《周礼》是一本什么著作?是一本通过官制表述治国方略的,这样一本书,也就是它是治国的宝典。也就是它是包含了国家的典章制度,也包含了我们生活的穿衣吃饭、行住坐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在《周礼》当中,《周礼》在上古文献当中实属罕见。所以过去古时候,历朝历代一个新的朝廷建立,首先国家要颁布什么?礼乐制度,让人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到了春秋的时候,孔老夫子和周公做著一样的事,因为孔老夫子最崇敬的人就是谁?就是周公。孔老夫子做的事,也是删诗书定礼乐,做一样的事。他们做著是一样的事情,目的是为了什么?过去叫实现大同世界,现在的话,就叫构建和谐社会,是为了这个目的。
有一年孔老夫子当了中都宰,中都是一个地区名,中都宰就相当於他当了中都的市长。当了这个市长之后,中都当时的整个民风不是很好,因为人们做生意都有欺行诈市的行为。比方说明天要到集市上牵著羊去买卖,头一天晚上,就在羊的草里头掺很多的盐,让这羊来吃。羊在头一天晚上吃了很咸的草之后,你们猜有没有给它水喝?没有给它水喝。到了第二天早晨给它大量的喝水,因为它很渴就拼命的喝水。喝了水之后肚子涨得就怎么样?很鼓。就好像我们今天也有很多的商人,做一些违背道德,欺骗老百姓的事情,做一些造假的东西。当时出现这样的状况,孔老夫子看到之后,他就用礼和乐来治理中都,治理了整整一年,这个中都的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史书上的记载是什么?「男女别途,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呈现出一片大同世界的景象。当时孔老夫子做出了一个表率、榜样,各个诸侯国的国君他们都怎么样?纷纷派使者到中都这个地方,来参观、来学习。
我们看到《孝经》当中,就写了这么两句话,「移风易俗,莫善於乐;安上治民,莫善於礼」。告诉我们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良善的民风、厚道的人心要靠什么?靠善的音乐,靠德音雅乐来启发、来教化人心。我们在第一天的时候,已经参加了一场靳老师的音乐课,我相信我们在音乐的带动,这些健康积极向上的,表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歌,让我们听了之后,我们的内心都受到非常大的震撼,受到很好的启发,这就是音乐的作用。乐者内也,礼者外也,礼乐它所产生对我们人的教化作用,是不一样的。再来安上治民,莫善於礼,就是一个国家从上到下,整个国家要有秩序,人民能够守规矩、守秩序,敦伦尽分要靠什么?要靠礼来治理国家。所以我们说安上治民莫善於礼,这就是礼乐它起到教化的作用。
这个礼和乐,它是不是我们的古人,或者我们的祖先根据自己的想像,编订一套这些规则?不是的。我们的圣人他是察顺天地,合乎人情,是因为察顺天地宇宙自然的法则而制礼作乐,不是随随便便去做的,所以礼是什么?礼是合乎我们的性德,礼本乎天性。在《礼记.乐记》当中就讲到「礼者天地之序也,序故群物皆别」。什么意思?礼是天地的秩序,礼者天地之序也,秩序的序;序故群物皆别,就是天地之间有了秩序,这些万物才能够区分开来。比方说我们看到天空中的日月星辰运行不悖,大地上的山海平原高下相易。我们又看到四季春夏秋冬,也是生生不息的在运转,比方说我们看到一年有多少个月?有十二个月。一年有多少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一个月有多长时间?二十八到三十一天,有没有我们在座的企业家说,今年我的任务完不成,我们今年把这一年定成十四个月行不行?那可能就乱套了。你看这就是天地的秩序,比方说我们这一天有多少个小时?二十四个小时。二十四个小时有多少个时辰?十二个时辰,对!假如你看我们今天一下睡觉睡到早晨五点,这里天都没有亮,完了到了七点还没有亮,我们就说我的表是不是出问题?结果到了九点、十点都没有亮,我们可能就开始紧张,这就代表什么?天地失去了它的秩序。
前两天五百年未遇的一个什么?日全食。我那个时候当时停顿了多长时间?你们看到了没有?你们在上课。我在南京,我那天早上给我们的一些同仁,在和大家分享《常礼举要》。当我讲完刚好是上午的九点半,天是黑黑的,我说今天我的分享就结束,祝大家晚安。大家都笑了,就是出现那五分钟的时候,我们都觉得怎么样?这个自然好像发生了一些意外,我们都开始紧张了。当我们的天地发生秩序混乱之后,这个地球上会发生什么事?我们看到的就是自然的灾害,所谓洪水、地震、海啸等等,狂风暴雨,这就是天地失去秩序之后,我们看到的这些景象。而实际上这些自然的灾害,是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其实不是的,是我们的人心感召来的。为什么说是我们的人心感召来的?因为今天为了满足我们人无度的欲望,我们可以砍伐森林,破坏我们大地母亲。这样无度的蹂躏我们地球的资源,自然而然造成了什么?整个这些灾害频频的发生,是我们的人心感召来的。
我们知道礼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从天地的秩序而来,是察乎天地自然的法则,而又顺乎人情,所以圣人才制礼作乐。礼它的概念、它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我们要了解,礼就是人类言行的规则,也是我们做人最低的标准。道、德、仁、义、礼,礼是一个分水岭,就是我们道德的底线,当我们冲破道德的底线就到哪里?就到法律。法律如同什么?开刀手术。而礼是什么?卫生防预。礼是我们人类受到教化,而自觉产生的行为。而法律是当我们不能自律,管不了自己就会怎么样?被国家、被社会、被法律、被刑法来制裁。所以它是我们做人,最低的标准,不能再低的标准。礼是治未病,法律是什么?治已病。比方说我们一个国家,国家有什么?有法规。我们在座的各位朋友,可能从事不同的行业,行业有行规,我们一个学校有校规。再来家要不要有家规?交通要不要有交规?所以我们一个人的规矩在哪里,大家能不能想到?《弟子规》就是我们做人的规则。是我们在社会上成为正常人的标准,所以《弟子规》就是我们人生的交通规则。你在交通的道路上,我们看到有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有机动车道,假如我们人不守交通规则,我们一定要跑到大马路上,到机动车道去走,我们可能生命就怎么样?出现危险。所以你看我们要各守规则,各行其道,《弟子规》就是我们做人的规则,是人人都要去做的。
昨天我们胡董也讲,我们不学《弟子规》,不想做《弟子规》,就是不想做什么?我们就不想做人。而其实《弟子规》,也不是古圣先贤规定让我们后代子孙要去做,它是我们一个人性德的流露,也就是我们的古圣先贤,在他们的生活行谊当中,所表露出来的,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言行,后人把他们的行为记录下来,就成了《弟子规》。它是我们一个人本来应该拥有的面目,人本来就是应该这样。所以我们今天学《弟子规》,不是额外学一样东西,是把我们原有的性德要把它恢复,我们做人本来就是这样。我这样讲可能还是太抽象,我举个例子,在座的各位很多朋友,可能都是做父母的,比方说今天做父母的,就《弟子规》的第一句,我们来试试看,「父母呼,应勿缓」。我们叫一声我们的儿女,我要是叫小明,请问在座的各位朋友,一般来讲您的儿子、女儿是怎么回应的?嗯,啊。还有没有?干嘛是吧,你们认同吗?是这样的吗?是不是普遍都这样?认同大家都笑,我们做妈妈的很多都笑了。
所以我们的孩子都是干嘛,烦不烦,妈你别叫我,我在看电视,我在玩游戏,我在写作业。种种理由,对父母的态度恭不恭敬?当我们的孩子说干嘛,我们的父母特别高兴,我儿子真好,可以这样对我,太好了,会不会?不会。但是假如我们今天叫我们自己的孩子说小明,我们的儿子很规矩的,「妈妈我来了,请问妈妈有什么事吗?」在座的爸爸妈妈,如果我们的儿子都是跟我们这样应对,你们高不高兴?我们说高兴的时候声音很大。有没有说儿子这么有礼貌的应对,我们做母亲的不许这么有礼貌,真烦。可不可能?好,请问在座的各位朋友,请问我们孩子这样两种不同的表现,哪一种才是一个儿女应对父母正常的行为,哪一种?后者是不是?那现在我们是前者,还是后者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前者是不是?那前者是不正常的,后者是正常的。现在反而是什么?不正常的变成了正常的,正常的变成了不正常的,我们今天学习,希不希望能够拨乱反正?希不希望?让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合於道德,合於我们人性的那分善良的性德。
其实我们就是想把这样的一课,在我们的生命当中,这么难得的这样一课能够把它补上。所以为什么说今天《弟子规》,不是小朋友学的,是谁要先学?是我们的大人要学的。为什么我们很多的朋友,在教孩子《弟子规》会出现一个现象?孩子不愿意听,原因在哪里?我们都用《弟子规》去管孩子是不是?孩子愿不愿意听?当一个人被要求的时候,他有觉得被操纵和控制的感受,他会不会去听?不会。所以今天我们学《弟子规》,是我们每个做父母的,我们每个正常的社会人都必须补的一课,我们是要自己来补上这一课,正己化人。所以管人是地狱,管己是天堂;管人是假,管己是真。当我们能够以身作则,能够正己化人,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抱怨。假如今天我们在家行《弟子规》,先生跟我们还是有冲突,太太跟我们还是不和,儿女还是跟我们常常的顶撞,这代表是我们自己还没有真正的去力行和做到。所以我们看到礼是我们人类言行的规则,因为什么?我们看到绳墨以求直线,秤以权轻重,规以求圆,矩以求方,此为基本之器,由此基本之器才能够成万器。连物都要有它的规矩,而我们做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我们人类的秩序,是我们人要守的伦常秩序,做父母的就要像父母的样子,做儿女的就要守儿女孝道的本分,做妻子、做先生的都要各司其职,这就是我们人类的秩序,不能混乱。
而我们要了解,礼是我们人类区别於禽兽的标志,为什么这么说?在尧帝的时期,当时尧帝有一个叫后稷的人,他是一个农师后稷。而且他是周文王的祖先,就请后稷教导人民怎么样来种庄稼,这在史书上记载的,古时后稷教稼穑。教人们来认识植物的种类,甚至告诉老百姓,哪些东西是可以让我们维持生命的,哪些植物是有毒的,经过这样的教育,人们就有了对植物分辨,人类就种植了可以让我们生存的,最能够保障我们生命的这些食物出来。所以今天看到我们生活的物质这么丰富,都是从古时候这个后稷开始的。那个时候结果人民的生活有了保障,大家吃穿都不愁,在史书上就记载,「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什么意思?当我们吃饱、穿暖,这个生活过得悠闲悠哉,也不思进取,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当我们没有受到好的教化,可能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心性,就一直向下堕落,堕落、堕落可能就跟禽兽不远。这个时候「圣人有忧之」,尧帝就开始担忧,他就「使契为司徒」。使这个叫契的人,司徒是什么?国家教育部的部长,让他教导人民什么?教导人民五伦的关系。我想在这几天的课程当中,可能很多的老师都谈到我们的伦常大道,让我们能够懂得做人的本分,要能够跟禽兽有所区别。
这在我们的《礼记.曲礼》当中,也有这么一段告诉我们,人类跟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标志在哪里?《礼记.曲礼》当中就讲,「鹦鹉能言,不离飞鸟」,鹦鹉能够说我们人话,我们对它说您好,它也怎么样?您好,也会学著我们说话,八哥也是,但是它是鸟类。「猩猩能言,不离禽兽」,大猩猩怎么样?也会学我们人讲话,但是它也跟禽兽没有两样,我们总不能把它领回家,说跟我儿子做个伴,反正它也能够听懂人话,可不可能?不可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假如今天的人,我们都是讲的人话,而我们的行为和我们的心境,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无礼,古人就告诉我们,就是也跟禽兽很接近,真的是如此。所以他就讲到「夫惟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什么意思?就是禽兽动物它们没有礼,所以我们有没有看到在动物园,或者在一些自然的场合,我们有没有看到动物一家三口羊,一家三口牛,或者一家五口狗,它们整天在一起生活,有一个自己的小家有没有?所以在经书上还讲到叫「父子聚麀」,就是指的动物当中最有灵性的是鹿,而连最有灵性的鹿怎么样?它们也没有伦常,它们的伦常是什么?是混乱的。
各位朋友,唯有我们人类是有伦常关系,所以为什么我们说「三才者,天地人」,人为万物的灵长,人永远都要做万物的表率,这就是告诉我们人和动物的区别。所以古人就告诉我们,「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一个人有礼,我们才能够区分出和动物的区别,所以就知道礼对我们一生的做人,是多么的重要。夫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我一开始讲到「诗礼传家」,这个诗礼传家是有出处,什么出处?是在《论语》当中,夫子有一个学生,夫子的学生他叫陈亢,他就很好奇,他就觉得孔老夫子的儿子孔鲤,一定私下里他的父亲教给他很多秘密,可能是他们学生不知道的。结果他就来问孔鲤,他说「孔鲤,您的父亲私下里,有没有教你一些额外的东西?」孔鲤回忆了一下说,好像没有什么不一样的东西,只是有一次,父亲刚好在庭院,我从那里一经过。你看古时候它有「进必趋,退必迟」,这是我们《弟子规》里讲的。只要父母站到那,你看到的时候一定要怎么样?要快步走上去,这就是做儿女,他本来就要在父母面前的一种恭敬心,必须要走上去。一走上去,父亲就问他说「你学诗了没有?」孔鲤说「我还没有学诗。」夫子就说「不学诗无以言。」接下来孔鲤就去学诗,因为没有学诗,没有学这些做人的道理,他讲话就讲不出对人有利益的话,就没有正知正见的言语。
他说又有一次,我又看到父亲,我又赶快疾步走上去,父亲问他说「你学礼了没有?」孔鲤说「没有。」孔老夫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你不学礼就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我们今天学礼就是最低的限度,做一个不让人家讨厌的人,做一个懂得把握分寸的人,进而努力做一个能够让人们受欢迎的人,这就是我们学礼最基本的目的。后来陈亢特别的高兴,他说我问了一件事,得了三个道理,第一我知道学诗的重要,第二我知道学礼的重要,第三我知道圣人对待自己的学生和儿女,没有厚此薄彼,是公平正直,没有任何的私心。你看我们的古人,一直在教导我们要学诗、要学礼、要学乐。在古书上讲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大的礼节、礼仪就有三百,小的比较琐碎、比较微细的礼节就有三千,这是一个虚值,所以才有了人生礼仪,这样的一个说法。
礼,我们刚才了解到是来自於天地,包括音乐,音乐也是来自於天地之和,因为有天地之和才能够万物生长。所以只有中国的音乐是有教化的作用,中国的音乐是来自天地。我们听到国外的音乐可能往往是欣赏,是怎么样?让我们得到一种欣赏和娱乐。而中国音乐是起到教化的作用,起到教化的作用就要听德音雅乐。古人也告诉我们音乐分成三等,有声、有音、有乐,他就讲到畜生只懂得听声,小人能够听音,「唯君子为能知乐」,只有君子才能听懂乐,所以这个乐就是德音雅乐。我们都知道《生命的答案水知道》,日本的江本胜先生做了十年的实验,给一杯水听田园交响曲,听好的音乐,而这个水就变成非常美丽的结晶。可是如果给它听这些狂躁的,比较非常躁动的迪斯可摇滚音乐,这个水就变怎么样?非常的难看。所以我们今天要唱好的歌,听好的音乐,让我们的心性,让我们的德行都能够归於礼乐的要求,让我们的心性都能够朝著善的方向去发展,这都是乐带来的作用。所以我们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乐是来源於天地,我们要了解,希望我们人类的行为,能够道法自然,合乎天地。
再来礼是因为什么而做的?礼缘情而作。因为我们人类有七情五欲,喜怒哀惧爱恶欲,财色名食睡,我们都有这些情感,都有一些性格脾气,还有一些欲望。礼就是因为我们人类有这些情愫、这些情感,才会制礼作乐,如何让我们的七情五欲能够适可而止,不要让它过分。孔老夫子有两个学生,一个是子游,一个叫有子,两个学生有一天他们就走在到街上,走在街上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和父母走丢了,走丢之后就在那里使劲哭,哭得很厉害。哭得很厉害之后就在那里又跺脚又喊,当时有子就讲,他说你看一个小孩子和父母走散之后,都会哭成这个样子,在我们的丧礼当中,我就发现丧礼的规定不合人情,丧礼你看哭的时候只能够三踊。我们如果读过《孝经》,就知道「擗踊哭泣」,踊是什么意思?我曾经看过《孔子传》,《孔子传》我们看到为死者来送丧,就看到有这样一个行为,就是哭的时候一定什么?这么跺三下脚。在丧礼当中哭泣就是三踊,一踊是跺三下脚,三踊就是跺九下,这是一个规定,完了之后就不能再跺。所以当时有子他说这样太不合理,失去父母的感情,远远要超过什么?远远要超过今天一个孩子,丢失父母的那样的心情,怎么可以让人家节哀顺变,让人家要止住这种悲伤?应该让他尽情的去怎么样?去把他思念亲人的那分情感让它宣泄出来,不要去管他。他说所以我要把丧礼当中踊的部分,我要把它修改。
当时子游就讲「此戎狄之道也」,什么意思?戎狄它是指当时的边疆少数民族,边疆的少数民族他的文化还没有进化,对礼乐还没有开始薰习。他说这样不合适,礼道则不是这样,假如一个人他失去了亲人,失去亲人很难过,如果我们又没有去劝他,那他可能就会哭得怎么样?甚至哭死过去。他说一个人刚刚离开这个世上,这个丧礼还没有举行完,一个人又因为过度的悲伤,又怎么样?又可能会丧失生命,那这样的话,是死者愿意看到的吗?所以假如我们读过《孝经》,我们应该知道「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就是你哭泣死去的亲人,你可以三天不吃饭,但是三天之后一定要怎么样?要吃饭,不能不吃饭。这样你就真正对得起已经往生、已经过世的亲人,因为我们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弟子规》也告诉我们,「身有伤,贻亲忧」,所以他说不可以这样。
在《孝经》当中也讲到「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就是孝子行丧不能超过三年,三年就可以,要告诉人民有始有终,它是这么讲的。可是我们又讲《弟子规》里讲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你看《弟子规》里讲的都是礼,告诉我们做儿女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这就是告诉我们什么?就是这对孝子来讲,比方说孔老夫子的儿子,在他的母亲过世三年之后,常常还在那里哭泣,因为古时候孝子心中只有父母。孔老夫子就说你不能再哭了,你如果再这样哭下去的话,整个的家业谁来继承,这么多的事谁来承担?就要告诉他不能哭。可是现在我们看到很多人,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父母过世三天,可能就跑到歌舞厅去跳舞,对於这些人怎么办?当时子游也讲,这样的人,我们也要用礼来教育他。所以在古时候进行丧礼都要有五服,就是根据你穿的丧服,来确定你和亡者的关系。比方说穿著粗布的丧服就是什么?一般来讲就是跟亲人的关系是直系关系,所以他说用丧服来教导人民。我这个眼睛一睁开,早晨起来一看,我为什么会穿这身衣服?我的身上还有热孝,这就代表什么?我不可以行为造次。《孝经》上也讲,孝子当家里失去亲人,讲话也文不答词,吃饭也不香,说话也语无伦次,他就会表现出来。所以让这些不孝的人,看到自己穿的衣服,就会想起我的亲人过世,我应该时时去怀念、去回忆,父母在世时候给我们的那分关怀,养育我们的那分恩德。你看他穿丧服是为了教育,让他时时提起的是颗孝心和感恩心,不敢造次。
所以我们的礼是起什么作用的?让过者止住,不及者及之,过者止之,是起到这样的作用。所以在《中庸》当中就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我们一个人都有喜怒哀乐,这个喜怒哀乐当我们没有发的时候,我们在座的各位朋友,您现在是不是很平静,也很理智?我们这个时候保持一颗非常理智的心,我们的喜怒哀乐没有发,没有发的时候我们一个人就不偏不倚。发而皆中节,当我们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比方说你看一吃自助餐,我们一下看到这些饭菜,我们的肚子就很饿,饿了要吃的时候我们要适可而止。往往我们可能就会拿多了,如果拿多之后,我们又吃不完,吃不完可能又要剩下。所以这个时候发而皆中节,要满足我们的饥饱,我们也要适可而止,先怎么样?打一点点吃完了不够我们再来添。假如我们一下就打得很多,结果吃的时候又没有吃完,又产生浪费。可是别人看到,我又觉得不好意思,又把它硬吃下去,假如硬吃下去就会怎么样?伤到我们的健康。因为现在属於大暑季节,从养生的角度来讲我们吃饭,现在不宜吃过饱,因为过饱就要消耗我们体内的能量,来消化这些食物。我们吃食物是为了怎么样?补充我们体内的能量,因为夏天一个人的消耗比较大,阳气挥发得特别快。假如我们又吃得过饱,那就会消耗我们体内的能量,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要适可而止。所以我昨天一来,很多朋友就说你怎么瘦了,你是不是在减肥?我说我最近看了一些养生的这些书,说这个阶段暑期不宜吃得过饱,这样对於我们的健康,会带来比较好的保护作用,适可而止自然而然就可能会瘦一点。
所以我们看到礼缘情而作,就是让我们的情感能够发而皆中节,这样就能够和睦。你看我们一个家庭,我们发生冲突,假如我们能够发而皆中节,我们这个家庭可能就会很快把矛盾化解。假如顺著我们的性子去发,可能我们怎么样?有些家里的妻子也好,或者先生也好,常常会有一个动作,只要一发脾气就举起什么来都往地上砸,有没有?甚至连电视机都抱起来怎么样?砸到地上。你看砸完了之后还得去买,家庭的关系和矛盾就愈来愈激化。所以发而皆中节,让我们一个人时刻能够合於道,让我们的言语行为心境都合於道,这就是礼带给我们的教化。所以在《礼记.曲礼》当中,都有很多的规定,我们中国人真的是很中庸,你看我们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黑不白,中规中矩,我们人生就要走一条中庸之道。
今天最重要的是和大家分享一下,礼从何而来,礼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价值,以及我们为什么要来学礼,包括礼的重要。让我们了解我们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就是在礼,让我们了解礼是我们人类的规则,同时也让我们了解,礼是缘情而作。礼是我们真正修身的工具,它是一个修身的工具,我们今天学儒家的文化,就是要从修身齐家开始。所以古人就说「君子之学以美其身,美身莫如习礼」,君子的学问没有比我们修身、美身更重要,美身在哪里?就在於习礼,什么时候习礼?每天我们都在习礼,行走坐卧、吃饭穿衣、一言一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时刻刻都让我们的行为归於礼的要求,能够合於道德。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恭者不辱身也,我们恭敬别人,我们就不会羞辱我们自己。敬者不怠志也,我们一切都恭敬,《弟子规》一本书讲的是礼、是敬,而礼的本质就是恭敬。
因为今天的时间有限,不能和大家来做比较实际礼仪的分享和学习。但是我们只要去学《弟子规》,去学还有一本书叫《常礼举要》,我们慢慢的薰习,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去做,我们就会愈来愈有君子的风范。所以「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恭者不辱身也,敬者不怠志也,我们时时恭敬,我们就不会轻慢人,就不会懈怠我们人生的志向。所以我也衷心的希望人人都能够知礼、学礼、用礼、行礼,用我们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在我们的人群中,社会大众当中做好的典范、好的榜样。将来也希望有机会,能够把我们这些古人教给我们的这些礼的行谊,假如有可能我们把它拍成一些小的短片,能够让我们告诉做夫妇如何做,父子关系如何「出必告,反必面,冬温、夏凊」,有一个下手处。最后祝愿大家诸恶莫作,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年年如意。好,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长辈,各位老师,亲爱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恩大会给我这么一个机会,让我能够和大家在这里共同的学习、分享、交流。也如同钟博士上午所说,站到台上的确只是一个学生,不是什么老师。也是把自己学习的心得,在这里和大家做个分享,做个汇报。刚才主持人讲到,今天的主题是「礼在生活中的运用」。我是在五年多前认识蔡老师的,当时我跟蔡老师一见面,他说你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叫李越。他说你的名字很好,有礼又有乐,当时我愣了几秒钟,没有反应过来。当我一下意识到,原来是和我们中华文化的礼乐文化,礼乐两个字谐音的时候,当时就觉得浑身有一种力量,也觉得有一种责任和使命,那一天走出去,好像个人的感觉也有点不太一样。但是今天站到台上,要和大家分享这个主题,那真是微不足道。因为中华文化的礼乐文化是博大精深,内容非常的丰富,也是源远流长,而古代文化的确就是礼乐文化。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我们整个的社会都能够重视礼,重视善的音乐。当我们都能够重视礼乐文化的时候,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整个社会的和谐,并不遥远。
在古时候一些书香人家的大门上,都会写四个大字,叫「诗礼传家」,这个诗礼传家已是一个家庭的家风、家学、家规、家道,也就是说我们古人是把一个人做人的道理,以及做人的这些规矩,能够传给自己的后代子孙,庇荫自己的后代子孙。这可能跟我们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这种想法不太一样。我们看一下,在今天我们的社会,还能不能看到「诗礼传家」这四个字?能不能看到?好像我们也常常能够看到,同样在我们自己的房门上也会贴四个字,我自己也贴过很惭愧,哪四个字?可能都是「恭喜发财」、「招财进宝」。我们今天很多人想的,都是赚取很多的财富留给我们的子孙。可是司马光先生曾经就说过,「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也就是说我们积累很多的财富留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够守得了,假如他不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在很短的时间,就会把我们辛辛苦苦赚取的财富,可能就会败光。假如我们的儿女又没有好学的精神,又比较贪图享受,你即便就是留书给他,留这些经书、经典,这些宝书给他,未必他能够去读,这书可能也不能起什么作用。
「不如积阴德於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不如我们做父母的、做长辈的能够断恶修善,敦伦尽分,在这个社会上做个善人、做个好人,能够为儿女、为社会大众做好的示范和榜样,用这种德行去庇荫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就是今人和古人之间,非常大的一个差异。包括林则徐先生曾经也讲过,「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这两句话很有味道,我们可以慢慢的去体会。接下来他又讲到,「贤则多财损其智,愚则多财益其过」,如果我们的儿女是很贤良,你给他很多的钱,那自然而然会让他丧失这种志气,失去人生的这种志向。假如他又很愚鲁的话,我们又给他很多钱,可能就会让他增加更多的过失。所以我们古人的这些教诲,的确给我们今天的人生带来非常重要的启发。
刚才讲到诗礼,而这个诗,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律诗、散文诗等等,诸如许多的诗词歌赋。它指的是我们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诗经》,诗歌的总集,也是夫子删诗书定礼乐,三百零五篇的《诗经》,也是十三经其中的一经。而《诗经》它里面的内容纯正健康,感情又真挚,完全它表述的都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做人的道理。我也没有读过很多的《诗经》,像其中有一篇「蓼莪篇」,「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你看当我们念到这样的一首诗,我们的内心就受到非常大的启发,我们的良心、孝心,可能就会得到了一种唤醒,我们就会生起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就会体恤到父母的那分养育儿女的不易。所以我们看到《诗经》当中的内容,完全都是教我们孝道、悌道,这些做人的道理。《论语》当中就讲到,「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曰思无邪」。诗有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没有任何污染我们心灵的东西。所以古人就讲到,「温柔敦厚诗之教也」,就是我们一个人温柔敦厚的性情、品格,透过读《诗经》,就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培养。
当然今天我们的重点是讲什么?讲礼,没有礼就没有儒。我们知道中国的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核心价值。假如没有礼、没有乐的话,当然古时候的乐是涵盖在礼之中,礼中一定有乐,礼乐它是不分家。没有礼就没有儒,这个「儒」,你看,中国的文字充满了智慧,这个儒一个人、一个需是什么?人之所需也。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够独立的生活在这个世上,我们人与人之间,每天都生活在一起,你来我往,今天你请客,明天我送礼。我们人与人之间,你看在这里我们一见面,都彼此的怎么样?鞠躬问好,对方一定回礼问候,叫礼尚往来。这么礼尚往来人人都能够懂得知礼、行礼,自然而然我们人群当中,就会营造出温暖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我们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的亲爱友善。如果我们彼此无礼的话,就会冲突、对立,你看假如说我们今天住在这里,进别人的房门没有敲门、没有打招呼,就一下闯进去,让别人可能就会很尴尬,甚至严重者可能受到惊吓,我们给别人就会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假如我们今天用别人的东西,也没有明求就去用,别人就可能会觉得我们做人很没有教养,可能不愿意跟我们打交道。
假如我们今天吃自助餐,大家都是按著顺序排著队走,我们就去加队,可能就会引起大家的反感,觉得这个人太不守礼。所以我们感到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从中发挥的作用。好像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大会八百多人,假如我们没有提前一、二个月的准备,也没有会务组,也没有辅导员,大家来到这也不知道要住哪个房间,说这个房间反正这么多你们随便住,这座位也随便坐,那这样的话,我们今天这个大会能不能圆满的完成?不能够。所以我们感受到,礼在我们生活的一切时、一切处。
再比方从古到今,我们人的一生都要举行很多的仪式,比方说在我们成年,古人就会举行冠礼,在我们今天叫成人礼,让我们的年轻人有成人的意识,告诉他你今天已经是成人了,要担当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再玩耍嬉戏。到结婚的年龄,我们又有婚礼;比方说我们的亲人过世,包括我们自己将来离开这个世界,还要有什么?丧礼、葬礼。再来我们到冬至、清明,为了缅怀我们的祖德,我们还要怎么样?举行祭礼。所以古人讲人生礼义,我们中国人的一生,都是涵泳在礼乐的文化生活中。当然我们刚才讲到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其实这些所有的礼,都是起到教化的作用,的确它的内涵非常的深远。我们有机会,你看在古礼当中,都有这些礼具体的做法,都是起教化的作用。我们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义之邦,在座的各位朋友,我们认不认同这八个字?因为这八个字远播近扬海内外,对於我们中国人来讲,确实我们是耳熟能详。但是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都是华夏的儿女,我们认不认可我们今天是一个有礼的民族,大家认不认可?大家非常的含蓄,我们怎么讲这句话,不想不认可也不得不认可。甚至在国际友人的眼中,我们想想看,我们中国人在他们心目当中,又是一个什么形象?这些问题,真的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学习。
我今年上半年在马来西亚,和大家分享礼的内容。当时有一个朋友就来找我,他说「李老师,西方人是怎么看我们中国人的?在西方的社会里只要是黄皮肤的亚洲人,他的行为很有礼貌,人家就说他是哪里的人?韩国人、日本人。」假如是黄皮肤的亚洲人没有礼貌,人家就会说是哪里人?我们这个时候声音比较大,我们敢於认错。假如这个有礼的中国人,他们也会认为是什么?是韩国人;假如是无礼的韩国人,他们会认为是什么?所以当我听到这样的事情之后,真的,我的内心很难过。假如我们真的今天不知礼、不守礼,我们的行为就在侮辱或者羞辱我们的祖先,羞辱我们这样一个民族,羞辱我们的国家。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我们人只有自己侮辱了自己,别人才会怎么样?瞧不起我们、看不起我们。所以我们今天最缺乏的是什么?民族的自尊心,民族的自信心。
包括你看我昨天坐飞机,我就比较容易观察现在社会上的这些现象,因为总觉得有著这样的一个责任。坐飞机的时候,它不是经过通道上飞机,是车把我们拉到飞机的跟前要上飞机车。这个时候刚好下著大雨,乘务员的车一停以后,说大家慢慢上,不要一下冲上来。可是这个时候大家还是怎么样?风雨无阻,一窝蜂的冲到上面。结果都没有进去的怎么样?宁愿被雨淋,也不愿意礼让。我们中华民族本来是非常懂礼让的民族,可是现在我们的这种风范、这种作风,在生活中真的不容易看到。差不多人都进去,我看那里一个人都没有,我们一下子就跑上去、冲上去也淋不到雨,也不要跟大家在那里争,这样何乐不为!可是人们都在那里挤。当飞机一停在北京的时候,一降落、一停下来之后,马上人们就有个动作,安全带一解,就开始怎么样?弄行李架。乘务员就急得没办法,「飞机还没有停稳,还在滑行,请大家立即关上行李架。」苦口婆心在那里劝,劝了好多声,大家怎么样?才坐下。坐下结果很多行李的箱子都是开著的,「请您把您头顶的行李箱关上,不要让行李掉下来砸到人。」好,讲完这个,讲了好几声没有用之后,又拿一个麦克风在那里讲。完了,正在这个时候手机是此起彼伏到处响,完了之后乘务员又在这里讲,「请把你们的手机关了,飞机还没有停稳,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请把各位的手机关了。」结果说归说,做归做,人们还在那里打手机,乘务员我看也是非常的无奈,所以当航空小姐也是能够炼忍耐的功夫,她们还要非常耐心的去讲。
曾经就听到说,有一个朋友曾经讲到这么一段话,他说当我的生活变得很安静,当我的环境变得很整洁,我周围的人群变得很有秩序,代表我离我的祖国愈来愈远。这段话听完之后,我相信我们的心都很怎么样?非常的沉重,真的是非常的沉重。很多人你看到了韩国,他们都会看到一个情境,上下楼梯都会怎么样?都会朝右。大的百货商场,人们都非常有序的靠右走,人人都按著右道的道路去走路,人与人之间不会有冲撞、不会有冲突,人们都很守秩序。到了上电梯,我们上电梯是怎么上的?大家有没有经验?他们都是站到电梯的旁边,电梯上的人怎么样?先下来,先下后上。现在我常常看到坐电梯人全部挤在门那里,结果电梯一开,上面的人下不来,外面的人进不去,就在那里挣扎,挤。我们因为失去了很多年,这种礼仪的教育,我们不自觉的在生活当中,就会养成这些没有关照到的行为,往往可能一个上电梯,就会发生什么?争执、就会吵起来,一件小事就会让我们冲突。所以我们说和谐的社会,要从哪开始学起?就要从礼。
我们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义之邦,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我们的周朝就开始。周朝,周公是圣人,周公制礼作乐,他所作之作叫《周礼》,在礼的典籍当中有三礼,《周礼》是三礼之首。《周礼》是一本什么著作?是一本通过官制表述治国方略的,这样一本书,也就是它是治国的宝典。也就是它是包含了国家的典章制度,也包含了我们生活的穿衣吃饭、行住坐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在《周礼》当中,《周礼》在上古文献当中实属罕见。所以过去古时候,历朝历代一个新的朝廷建立,首先国家要颁布什么?礼乐制度,让人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到了春秋的时候,孔老夫子和周公做著一样的事,因为孔老夫子最崇敬的人就是谁?就是周公。孔老夫子做的事,也是删诗书定礼乐,做一样的事。他们做著是一样的事情,目的是为了什么?过去叫实现大同世界,现在的话,就叫构建和谐社会,是为了这个目的。
有一年孔老夫子当了中都宰,中都是一个地区名,中都宰就相当於他当了中都的市长。当了这个市长之后,中都当时的整个民风不是很好,因为人们做生意都有欺行诈市的行为。比方说明天要到集市上牵著羊去买卖,头一天晚上,就在羊的草里头掺很多的盐,让这羊来吃。羊在头一天晚上吃了很咸的草之后,你们猜有没有给它水喝?没有给它水喝。到了第二天早晨给它大量的喝水,因为它很渴就拼命的喝水。喝了水之后肚子涨得就怎么样?很鼓。就好像我们今天也有很多的商人,做一些违背道德,欺骗老百姓的事情,做一些造假的东西。当时出现这样的状况,孔老夫子看到之后,他就用礼和乐来治理中都,治理了整整一年,这个中都的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史书上的记载是什么?「男女别途,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呈现出一片大同世界的景象。当时孔老夫子做出了一个表率、榜样,各个诸侯国的国君他们都怎么样?纷纷派使者到中都这个地方,来参观、来学习。
我们看到《孝经》当中,就写了这么两句话,「移风易俗,莫善於乐;安上治民,莫善於礼」。告诉我们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良善的民风、厚道的人心要靠什么?靠善的音乐,靠德音雅乐来启发、来教化人心。我们在第一天的时候,已经参加了一场靳老师的音乐课,我相信我们在音乐的带动,这些健康积极向上的,表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歌,让我们听了之后,我们的内心都受到非常大的震撼,受到很好的启发,这就是音乐的作用。乐者内也,礼者外也,礼乐它所产生对我们人的教化作用,是不一样的。再来安上治民,莫善於礼,就是一个国家从上到下,整个国家要有秩序,人民能够守规矩、守秩序,敦伦尽分要靠什么?要靠礼来治理国家。所以我们说安上治民莫善於礼,这就是礼乐它起到教化的作用。
这个礼和乐,它是不是我们的古人,或者我们的祖先根据自己的想像,编订一套这些规则?不是的。我们的圣人他是察顺天地,合乎人情,是因为察顺天地宇宙自然的法则而制礼作乐,不是随随便便去做的,所以礼是什么?礼是合乎我们的性德,礼本乎天性。在《礼记.乐记》当中就讲到「礼者天地之序也,序故群物皆别」。什么意思?礼是天地的秩序,礼者天地之序也,秩序的序;序故群物皆别,就是天地之间有了秩序,这些万物才能够区分开来。比方说我们看到天空中的日月星辰运行不悖,大地上的山海平原高下相易。我们又看到四季春夏秋冬,也是生生不息的在运转,比方说我们看到一年有多少个月?有十二个月。一年有多少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一个月有多长时间?二十八到三十一天,有没有我们在座的企业家说,今年我的任务完不成,我们今年把这一年定成十四个月行不行?那可能就乱套了。你看这就是天地的秩序,比方说我们这一天有多少个小时?二十四个小时。二十四个小时有多少个时辰?十二个时辰,对!假如你看我们今天一下睡觉睡到早晨五点,这里天都没有亮,完了到了七点还没有亮,我们就说我的表是不是出问题?结果到了九点、十点都没有亮,我们可能就开始紧张,这就代表什么?天地失去了它的秩序。
前两天五百年未遇的一个什么?日全食。我那个时候当时停顿了多长时间?你们看到了没有?你们在上课。我在南京,我那天早上给我们的一些同仁,在和大家分享《常礼举要》。当我讲完刚好是上午的九点半,天是黑黑的,我说今天我的分享就结束,祝大家晚安。大家都笑了,就是出现那五分钟的时候,我们都觉得怎么样?这个自然好像发生了一些意外,我们都开始紧张了。当我们的天地发生秩序混乱之后,这个地球上会发生什么事?我们看到的就是自然的灾害,所谓洪水、地震、海啸等等,狂风暴雨,这就是天地失去秩序之后,我们看到的这些景象。而实际上这些自然的灾害,是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其实不是的,是我们的人心感召来的。为什么说是我们的人心感召来的?因为今天为了满足我们人无度的欲望,我们可以砍伐森林,破坏我们大地母亲。这样无度的蹂躏我们地球的资源,自然而然造成了什么?整个这些灾害频频的发生,是我们的人心感召来的。
我们知道礼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从天地的秩序而来,是察乎天地自然的法则,而又顺乎人情,所以圣人才制礼作乐。礼它的概念、它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我们要了解,礼就是人类言行的规则,也是我们做人最低的标准。道、德、仁、义、礼,礼是一个分水岭,就是我们道德的底线,当我们冲破道德的底线就到哪里?就到法律。法律如同什么?开刀手术。而礼是什么?卫生防预。礼是我们人类受到教化,而自觉产生的行为。而法律是当我们不能自律,管不了自己就会怎么样?被国家、被社会、被法律、被刑法来制裁。所以它是我们做人,最低的标准,不能再低的标准。礼是治未病,法律是什么?治已病。比方说我们一个国家,国家有什么?有法规。我们在座的各位朋友,可能从事不同的行业,行业有行规,我们一个学校有校规。再来家要不要有家规?交通要不要有交规?所以我们一个人的规矩在哪里,大家能不能想到?《弟子规》就是我们做人的规则。是我们在社会上成为正常人的标准,所以《弟子规》就是我们人生的交通规则。你在交通的道路上,我们看到有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有机动车道,假如我们人不守交通规则,我们一定要跑到大马路上,到机动车道去走,我们可能生命就怎么样?出现危险。所以你看我们要各守规则,各行其道,《弟子规》就是我们做人的规则,是人人都要去做的。
昨天我们胡董也讲,我们不学《弟子规》,不想做《弟子规》,就是不想做什么?我们就不想做人。而其实《弟子规》,也不是古圣先贤规定让我们后代子孙要去做,它是我们一个人性德的流露,也就是我们的古圣先贤,在他们的生活行谊当中,所表露出来的,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言行,后人把他们的行为记录下来,就成了《弟子规》。它是我们一个人本来应该拥有的面目,人本来就是应该这样。所以我们今天学《弟子规》,不是额外学一样东西,是把我们原有的性德要把它恢复,我们做人本来就是这样。我这样讲可能还是太抽象,我举个例子,在座的各位很多朋友,可能都是做父母的,比方说今天做父母的,就《弟子规》的第一句,我们来试试看,「父母呼,应勿缓」。我们叫一声我们的儿女,我要是叫小明,请问在座的各位朋友,一般来讲您的儿子、女儿是怎么回应的?嗯,啊。还有没有?干嘛是吧,你们认同吗?是这样的吗?是不是普遍都这样?认同大家都笑,我们做妈妈的很多都笑了。
所以我们的孩子都是干嘛,烦不烦,妈你别叫我,我在看电视,我在玩游戏,我在写作业。种种理由,对父母的态度恭不恭敬?当我们的孩子说干嘛,我们的父母特别高兴,我儿子真好,可以这样对我,太好了,会不会?不会。但是假如我们今天叫我们自己的孩子说小明,我们的儿子很规矩的,「妈妈我来了,请问妈妈有什么事吗?」在座的爸爸妈妈,如果我们的儿子都是跟我们这样应对,你们高不高兴?我们说高兴的时候声音很大。有没有说儿子这么有礼貌的应对,我们做母亲的不许这么有礼貌,真烦。可不可能?好,请问在座的各位朋友,请问我们孩子这样两种不同的表现,哪一种才是一个儿女应对父母正常的行为,哪一种?后者是不是?那现在我们是前者,还是后者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前者是不是?那前者是不正常的,后者是正常的。现在反而是什么?不正常的变成了正常的,正常的变成了不正常的,我们今天学习,希不希望能够拨乱反正?希不希望?让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合於道德,合於我们人性的那分善良的性德。
其实我们就是想把这样的一课,在我们的生命当中,这么难得的这样一课能够把它补上。所以为什么说今天《弟子规》,不是小朋友学的,是谁要先学?是我们的大人要学的。为什么我们很多的朋友,在教孩子《弟子规》会出现一个现象?孩子不愿意听,原因在哪里?我们都用《弟子规》去管孩子是不是?孩子愿不愿意听?当一个人被要求的时候,他有觉得被操纵和控制的感受,他会不会去听?不会。所以今天我们学《弟子规》,是我们每个做父母的,我们每个正常的社会人都必须补的一课,我们是要自己来补上这一课,正己化人。所以管人是地狱,管己是天堂;管人是假,管己是真。当我们能够以身作则,能够正己化人,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抱怨。假如今天我们在家行《弟子规》,先生跟我们还是有冲突,太太跟我们还是不和,儿女还是跟我们常常的顶撞,这代表是我们自己还没有真正的去力行和做到。所以我们看到礼是我们人类言行的规则,因为什么?我们看到绳墨以求直线,秤以权轻重,规以求圆,矩以求方,此为基本之器,由此基本之器才能够成万器。连物都要有它的规矩,而我们做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我们人类的秩序,是我们人要守的伦常秩序,做父母的就要像父母的样子,做儿女的就要守儿女孝道的本分,做妻子、做先生的都要各司其职,这就是我们人类的秩序,不能混乱。
而我们要了解,礼是我们人类区别於禽兽的标志,为什么这么说?在尧帝的时期,当时尧帝有一个叫后稷的人,他是一个农师后稷。而且他是周文王的祖先,就请后稷教导人民怎么样来种庄稼,这在史书上记载的,古时后稷教稼穑。教人们来认识植物的种类,甚至告诉老百姓,哪些东西是可以让我们维持生命的,哪些植物是有毒的,经过这样的教育,人们就有了对植物分辨,人类就种植了可以让我们生存的,最能够保障我们生命的这些食物出来。所以今天看到我们生活的物质这么丰富,都是从古时候这个后稷开始的。那个时候结果人民的生活有了保障,大家吃穿都不愁,在史书上就记载,「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什么意思?当我们吃饱、穿暖,这个生活过得悠闲悠哉,也不思进取,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当我们没有受到好的教化,可能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心性,就一直向下堕落,堕落、堕落可能就跟禽兽不远。这个时候「圣人有忧之」,尧帝就开始担忧,他就「使契为司徒」。使这个叫契的人,司徒是什么?国家教育部的部长,让他教导人民什么?教导人民五伦的关系。我想在这几天的课程当中,可能很多的老师都谈到我们的伦常大道,让我们能够懂得做人的本分,要能够跟禽兽有所区别。
这在我们的《礼记.曲礼》当中,也有这么一段告诉我们,人类跟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标志在哪里?《礼记.曲礼》当中就讲,「鹦鹉能言,不离飞鸟」,鹦鹉能够说我们人话,我们对它说您好,它也怎么样?您好,也会学著我们说话,八哥也是,但是它是鸟类。「猩猩能言,不离禽兽」,大猩猩怎么样?也会学我们人讲话,但是它也跟禽兽没有两样,我们总不能把它领回家,说跟我儿子做个伴,反正它也能够听懂人话,可不可能?不可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假如今天的人,我们都是讲的人话,而我们的行为和我们的心境,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无礼,古人就告诉我们,就是也跟禽兽很接近,真的是如此。所以他就讲到「夫惟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什么意思?就是禽兽动物它们没有礼,所以我们有没有看到在动物园,或者在一些自然的场合,我们有没有看到动物一家三口羊,一家三口牛,或者一家五口狗,它们整天在一起生活,有一个自己的小家有没有?所以在经书上还讲到叫「父子聚麀」,就是指的动物当中最有灵性的是鹿,而连最有灵性的鹿怎么样?它们也没有伦常,它们的伦常是什么?是混乱的。
各位朋友,唯有我们人类是有伦常关系,所以为什么我们说「三才者,天地人」,人为万物的灵长,人永远都要做万物的表率,这就是告诉我们人和动物的区别。所以古人就告诉我们,「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一个人有礼,我们才能够区分出和动物的区别,所以就知道礼对我们一生的做人,是多么的重要。夫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我一开始讲到「诗礼传家」,这个诗礼传家是有出处,什么出处?是在《论语》当中,夫子有一个学生,夫子的学生他叫陈亢,他就很好奇,他就觉得孔老夫子的儿子孔鲤,一定私下里他的父亲教给他很多秘密,可能是他们学生不知道的。结果他就来问孔鲤,他说「孔鲤,您的父亲私下里,有没有教你一些额外的东西?」孔鲤回忆了一下说,好像没有什么不一样的东西,只是有一次,父亲刚好在庭院,我从那里一经过。你看古时候它有「进必趋,退必迟」,这是我们《弟子规》里讲的。只要父母站到那,你看到的时候一定要怎么样?要快步走上去,这就是做儿女,他本来就要在父母面前的一种恭敬心,必须要走上去。一走上去,父亲就问他说「你学诗了没有?」孔鲤说「我还没有学诗。」夫子就说「不学诗无以言。」接下来孔鲤就去学诗,因为没有学诗,没有学这些做人的道理,他讲话就讲不出对人有利益的话,就没有正知正见的言语。
他说又有一次,我又看到父亲,我又赶快疾步走上去,父亲问他说「你学礼了没有?」孔鲤说「没有。」孔老夫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你不学礼就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我们今天学礼就是最低的限度,做一个不让人家讨厌的人,做一个懂得把握分寸的人,进而努力做一个能够让人们受欢迎的人,这就是我们学礼最基本的目的。后来陈亢特别的高兴,他说我问了一件事,得了三个道理,第一我知道学诗的重要,第二我知道学礼的重要,第三我知道圣人对待自己的学生和儿女,没有厚此薄彼,是公平正直,没有任何的私心。你看我们的古人,一直在教导我们要学诗、要学礼、要学乐。在古书上讲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大的礼节、礼仪就有三百,小的比较琐碎、比较微细的礼节就有三千,这是一个虚值,所以才有了人生礼仪,这样的一个说法。
礼,我们刚才了解到是来自於天地,包括音乐,音乐也是来自於天地之和,因为有天地之和才能够万物生长。所以只有中国的音乐是有教化的作用,中国的音乐是来自天地。我们听到国外的音乐可能往往是欣赏,是怎么样?让我们得到一种欣赏和娱乐。而中国音乐是起到教化的作用,起到教化的作用就要听德音雅乐。古人也告诉我们音乐分成三等,有声、有音、有乐,他就讲到畜生只懂得听声,小人能够听音,「唯君子为能知乐」,只有君子才能听懂乐,所以这个乐就是德音雅乐。我们都知道《生命的答案水知道》,日本的江本胜先生做了十年的实验,给一杯水听田园交响曲,听好的音乐,而这个水就变成非常美丽的结晶。可是如果给它听这些狂躁的,比较非常躁动的迪斯可摇滚音乐,这个水就变怎么样?非常的难看。所以我们今天要唱好的歌,听好的音乐,让我们的心性,让我们的德行都能够归於礼乐的要求,让我们的心性都能够朝著善的方向去发展,这都是乐带来的作用。所以我们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乐是来源於天地,我们要了解,希望我们人类的行为,能够道法自然,合乎天地。
再来礼是因为什么而做的?礼缘情而作。因为我们人类有七情五欲,喜怒哀惧爱恶欲,财色名食睡,我们都有这些情感,都有一些性格脾气,还有一些欲望。礼就是因为我们人类有这些情愫、这些情感,才会制礼作乐,如何让我们的七情五欲能够适可而止,不要让它过分。孔老夫子有两个学生,一个是子游,一个叫有子,两个学生有一天他们就走在到街上,走在街上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和父母走丢了,走丢之后就在那里使劲哭,哭得很厉害。哭得很厉害之后就在那里又跺脚又喊,当时有子就讲,他说你看一个小孩子和父母走散之后,都会哭成这个样子,在我们的丧礼当中,我就发现丧礼的规定不合人情,丧礼你看哭的时候只能够三踊。我们如果读过《孝经》,就知道「擗踊哭泣」,踊是什么意思?我曾经看过《孔子传》,《孔子传》我们看到为死者来送丧,就看到有这样一个行为,就是哭的时候一定什么?这么跺三下脚。在丧礼当中哭泣就是三踊,一踊是跺三下脚,三踊就是跺九下,这是一个规定,完了之后就不能再跺。所以当时有子他说这样太不合理,失去父母的感情,远远要超过什么?远远要超过今天一个孩子,丢失父母的那样的心情,怎么可以让人家节哀顺变,让人家要止住这种悲伤?应该让他尽情的去怎么样?去把他思念亲人的那分情感让它宣泄出来,不要去管他。他说所以我要把丧礼当中踊的部分,我要把它修改。
当时子游就讲「此戎狄之道也」,什么意思?戎狄它是指当时的边疆少数民族,边疆的少数民族他的文化还没有进化,对礼乐还没有开始薰习。他说这样不合适,礼道则不是这样,假如一个人他失去了亲人,失去亲人很难过,如果我们又没有去劝他,那他可能就会哭得怎么样?甚至哭死过去。他说一个人刚刚离开这个世上,这个丧礼还没有举行完,一个人又因为过度的悲伤,又怎么样?又可能会丧失生命,那这样的话,是死者愿意看到的吗?所以假如我们读过《孝经》,我们应该知道「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就是你哭泣死去的亲人,你可以三天不吃饭,但是三天之后一定要怎么样?要吃饭,不能不吃饭。这样你就真正对得起已经往生、已经过世的亲人,因为我们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弟子规》也告诉我们,「身有伤,贻亲忧」,所以他说不可以这样。
在《孝经》当中也讲到「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就是孝子行丧不能超过三年,三年就可以,要告诉人民有始有终,它是这么讲的。可是我们又讲《弟子规》里讲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你看《弟子规》里讲的都是礼,告诉我们做儿女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这就是告诉我们什么?就是这对孝子来讲,比方说孔老夫子的儿子,在他的母亲过世三年之后,常常还在那里哭泣,因为古时候孝子心中只有父母。孔老夫子就说你不能再哭了,你如果再这样哭下去的话,整个的家业谁来继承,这么多的事谁来承担?就要告诉他不能哭。可是现在我们看到很多人,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父母过世三天,可能就跑到歌舞厅去跳舞,对於这些人怎么办?当时子游也讲,这样的人,我们也要用礼来教育他。所以在古时候进行丧礼都要有五服,就是根据你穿的丧服,来确定你和亡者的关系。比方说穿著粗布的丧服就是什么?一般来讲就是跟亲人的关系是直系关系,所以他说用丧服来教导人民。我这个眼睛一睁开,早晨起来一看,我为什么会穿这身衣服?我的身上还有热孝,这就代表什么?我不可以行为造次。《孝经》上也讲,孝子当家里失去亲人,讲话也文不答词,吃饭也不香,说话也语无伦次,他就会表现出来。所以让这些不孝的人,看到自己穿的衣服,就会想起我的亲人过世,我应该时时去怀念、去回忆,父母在世时候给我们的那分关怀,养育我们的那分恩德。你看他穿丧服是为了教育,让他时时提起的是颗孝心和感恩心,不敢造次。
所以我们的礼是起什么作用的?让过者止住,不及者及之,过者止之,是起到这样的作用。所以在《中庸》当中就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我们一个人都有喜怒哀乐,这个喜怒哀乐当我们没有发的时候,我们在座的各位朋友,您现在是不是很平静,也很理智?我们这个时候保持一颗非常理智的心,我们的喜怒哀乐没有发,没有发的时候我们一个人就不偏不倚。发而皆中节,当我们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比方说你看一吃自助餐,我们一下看到这些饭菜,我们的肚子就很饿,饿了要吃的时候我们要适可而止。往往我们可能就会拿多了,如果拿多之后,我们又吃不完,吃不完可能又要剩下。所以这个时候发而皆中节,要满足我们的饥饱,我们也要适可而止,先怎么样?打一点点吃完了不够我们再来添。假如我们一下就打得很多,结果吃的时候又没有吃完,又产生浪费。可是别人看到,我又觉得不好意思,又把它硬吃下去,假如硬吃下去就会怎么样?伤到我们的健康。因为现在属於大暑季节,从养生的角度来讲我们吃饭,现在不宜吃过饱,因为过饱就要消耗我们体内的能量,来消化这些食物。我们吃食物是为了怎么样?补充我们体内的能量,因为夏天一个人的消耗比较大,阳气挥发得特别快。假如我们又吃得过饱,那就会消耗我们体内的能量,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要适可而止。所以我昨天一来,很多朋友就说你怎么瘦了,你是不是在减肥?我说我最近看了一些养生的这些书,说这个阶段暑期不宜吃得过饱,这样对於我们的健康,会带来比较好的保护作用,适可而止自然而然就可能会瘦一点。
所以我们看到礼缘情而作,就是让我们的情感能够发而皆中节,这样就能够和睦。你看我们一个家庭,我们发生冲突,假如我们能够发而皆中节,我们这个家庭可能就会很快把矛盾化解。假如顺著我们的性子去发,可能我们怎么样?有些家里的妻子也好,或者先生也好,常常会有一个动作,只要一发脾气就举起什么来都往地上砸,有没有?甚至连电视机都抱起来怎么样?砸到地上。你看砸完了之后还得去买,家庭的关系和矛盾就愈来愈激化。所以发而皆中节,让我们一个人时刻能够合於道,让我们的言语行为心境都合於道,这就是礼带给我们的教化。所以在《礼记.曲礼》当中,都有很多的规定,我们中国人真的是很中庸,你看我们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黑不白,中规中矩,我们人生就要走一条中庸之道。
今天最重要的是和大家分享一下,礼从何而来,礼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价值,以及我们为什么要来学礼,包括礼的重要。让我们了解我们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就是在礼,让我们了解礼是我们人类的规则,同时也让我们了解,礼是缘情而作。礼是我们真正修身的工具,它是一个修身的工具,我们今天学儒家的文化,就是要从修身齐家开始。所以古人就说「君子之学以美其身,美身莫如习礼」,君子的学问没有比我们修身、美身更重要,美身在哪里?就在於习礼,什么时候习礼?每天我们都在习礼,行走坐卧、吃饭穿衣、一言一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时刻刻都让我们的行为归於礼的要求,能够合於道德。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恭者不辱身也,我们恭敬别人,我们就不会羞辱我们自己。敬者不怠志也,我们一切都恭敬,《弟子规》一本书讲的是礼、是敬,而礼的本质就是恭敬。
因为今天的时间有限,不能和大家来做比较实际礼仪的分享和学习。但是我们只要去学《弟子规》,去学还有一本书叫《常礼举要》,我们慢慢的薰习,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去做,我们就会愈来愈有君子的风范。所以「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恭者不辱身也,敬者不怠志也,我们时时恭敬,我们就不会轻慢人,就不会懈怠我们人生的志向。所以我也衷心的希望人人都能够知礼、学礼、用礼、行礼,用我们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在我们的人群中,社会大众当中做好的典范、好的榜样。将来也希望有机会,能够把我们这些古人教给我们的这些礼的行谊,假如有可能我们把它拍成一些小的短片,能够让我们告诉做夫妇如何做,父子关系如何「出必告,反必面,冬温、夏凊」,有一个下手处。最后祝愿大家诸恶莫作,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年年如意。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