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1年马来西亚弘法大会—「群书治要」对现代人的启示 -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11年马来西亚弘法大会—「群书治要」对现代人的启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集)  2011/9/24  马来西亚绿野国际会议中心  档名:55-070-0002

  尊敬的胡小林老师,诸位法师,诸位长辈,诸位兄弟姐妹们,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

  我们刚刚谈到君道的修身。而事实上,为人父母者也是一家之君,一家的领导者。所以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要扮演好领导者的本分,其实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都要能有君亲师的精神在其中。比方我们刚刚讲的戒贪,首先以身作则是君道;在团体,孩子出现状况的时候,我们不离不弃,念念为他好,这个是亲的精神;又能有智慧的善巧引导他、劝导他,这是师的精神。所以为人君、为人亲、为人师,要扮演好这三个角色,君亲师的精神都要能贯彻。而这每一句教诲,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好标准,就像刚刚我们提到的,大禹他给后代的这个提醒。而我们古圣先贤最令人佩服的,他是做到再说,他是圣人。所有这些经典的教诲,它不是理论,它是古圣先王、古圣先贤他们自己做到的人生经验,然后勉励我们后代子孙的。像大禹,当有一个人拿一瓶酒给他喝的时候,他一喝,马上他就警觉,就把这个酒给丢掉,而且他说,未来一定有领导者因为贪喝这种酒而亡国的。所以古圣先王他有高度的警觉性,绝不对这些欲望产生贪著,我们都要效法他们这个精神,包含这个财色名食睡的贪著都是这样的。像唐朝唐玄宗,他后来因为迷恋上杨贵妃。其实唐玄宗在还没遇到杨贵妃以前,是创了开元之治,也是一个盛世,不简单!可是后来他重要的大臣去世了,没有人很好提醒他,后来又遇到杨贵妃这样的缘分,最后就堕落了。我在想,假如杨贵妃遇到了大舜,可能她就得去洗厕所了。古圣先王警觉性很高的,赶紧这个要安排到另外的工作去了。

  包含好名,舜王是真正念念为国家百姓,绝对不贪名。他对著群臣讲,你们不要当面恭维我,背后批评我,我有任何问题,你们赶紧给我指出来,找你们来当大臣,最重要的就是要辅佐好我把国家治理好,所以不好名,当面指正出来。其实这个好名太微细了,我自己这一点就犯得很严重。比方,举一个例子,我有一次在香港飞机场刚好转机要回庐江,在合肥的时候,转机的过程,在香港机场走啊走,突然看到一个女士一直盯著我。你们不要反应太快,她五十岁左右。结果一直看我一直看我,我就很不好意思。然后真不巧,她又跟我同一个飞机要飞合肥,刚好就坐在我对面等飞机,她继续看著我,我真是心跳加快,小鹿乱撞,你看功夫不够,一考验就知道。突然她终於睁大眼睛,对我走过来,然后她说,「啊!你就是那个长庚的医生!」我本来以为说她可能认识我,结果是认错人。你看我们的烦恼在那一个小时左右统统在那里撞啊撞啊,起心动念。所以这个名,真的没有高度警觉,要降伏不容易。所以真的,师父常期许我们,念念为正法久住、为众生,不能好自己的这个名。好,所以这个戒贪是第一个重点。

  修身第二个细目是「勤俭」,勤劳、节俭。我们看,勤劳就不放逸,就能勤奋、努力、精进,节俭他就知足常乐,节俭他就能俭以养廉,他不会贪著,不会去贪心,甚至去贪污,所以勤俭二字对我们的修身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看,从齐家的角度,勤俭也是关键。曾国藩先生在清朝是汉人官位最高的,被清朝政府高度肯定的一个大臣,他总结人生的经验,这个对我们都是很好的提醒。说家败,败在一个奢字,奢侈,不勤俭就奢侈了,人败,败在一个逸字,放逸了、懒散了,不勤劳。所以家怎么败的?人怎么败的?都跟勤俭没有建立有关。讨人厌败在一个骄字,不能够受人欢迎,就是太傲慢了,言语都侵犯别人、都欺压别人,人家就不想跟我们相处。所以我们来一起看这一句,勤俭的经句说到,「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於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於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於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我们看到后面这个话,都提醒我们,一个人跟一个家庭的成败,往往在一个人生态度当中。再讲得更细一点,就是在这个心上,依报随著我们正报来转。所以经文当中说到的,一个人要修身、治国,最重要的就是要从节制欲望开始。所以《礼记.曲礼》一开始就说到,「毋不敬」,就说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欲一放纵,就像黄河溃堤,就拦都拦不下来,最后很可能就要堕落到三途去了。

  所以这里提到的,看整个几千年的历史,家族跟朝代的兴旺,莫不都是因为俭约,节俭,懂得节制,家庭跟朝代会败丧,莫不由於奢侈,都是因为奢侈造成的。所以俭者他会节制欲望,甚至於节俭的人他所形成的是爱惜物品,爱惜别人给他的关心。比方这个衣服是大姐送我的,这个衣服是妹妹送我的,愈穿愈有感情,愈穿愈感恩这些亲戚朋友对他的关心。所以看到每一个物品,都想到他人的恩情,所以愈用愈欢喜。而现在的人他奢侈了,用东西就不珍惜,父母、家人给他的关心,他觉得理所当然,去糟蹋它,他都不会心痛,这个就是后面讲的奢者放情,放纵情欲。所以放纵情欲,他的修养、他的家庭就危险了,以至於他所带领的团队危险了。我们看现在企业界有一个数字,就是企业的寿命愈来愈短,像中小型企业平均寿命不到三年,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下降当中,愈来愈短。这个跟他不节俭有关,他一发达了,发财靠机会,发达起来了,但是用财、用钱靠智慧,他假如用钱到爱护员工、栽培员工,然后利益消费者,他是用在利人,用在德行上,他就愈兴旺,他假如用在享乐当中,那可能一、二年他的企业就要垮掉了。所以您看这个经典当中都讲得非常的清楚,而且有些人一辈子很勤俭,可是他的子孙很奢侈,那他这一辈子的勤俭,这个危机伏笔就埋在他的后代。所以为什么说至要莫如教子。一个家庭、一个人这一生最重要的,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台湾有一个企业家,他的企业是非常大的,他是创始人之一,六十几岁,积累了财富台币二十亿,不少了,可是忽略了子女的教育,后来他中风了。第一个,身体没有关注到,没有照顾好。中风以后,他的儿子跟孙子,在一年之内,把他二十亿全部都花光,他的家庭危险了。而且我们后来了解,他们家,他建的房子就花了一亿台币。建一个房子花一亿,是不是告诉这些小偷,说我们家很有钱,有空来坐坐。所以有时候古人说要藏富,富贵不要逼人,藏富教子。你的孩子不知道你很有钱,他脑子里才不会说反正我爸的钱三代都花不完,我干嘛还努力,那孩子的志气都被我们的财富给折损掉了。所以有钱不能让孩子知道,这个是有智慧的。好,诸位大德同修,二十亿花完了,请问故事结束了吗?告诉大家,故事才刚开始。他的孩子习气改了吗?所以「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不明理人生铁定是太危险。所以,放情者危,节欲者安。一个孩子他非常节俭,你就不用担心这个孩子了。所以我们想到,师长他跟随李炳南老师,那个时候效法李老师吃一餐,后来李炳南老师知道了,很欢喜,桌子一拍,就这样下去,一生不求人。所以勤俭让一个人无欲则刚,他没有贪欲,他非常刚直,不会被欲望所诱惑,这样才能够修道,这样人生才能面对诱惑,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这样是大丈夫。

  好,而这个勤俭其实也是解决整个金融危机最重要的重点。师长最近讲经也提到日本经营之圣,这是唯一被尊称为经营之圣的一个企业家,稻盛和夫先生。他在经营的过程他都有储蓄的,他不会乱花钱的,所以在金融风暴当中他的企业都是非常稳固,他不会急於求成,投机取巧。所以这个贪当中,贪快,要赶快立竿见影,这个也是不正确的态度。所有的万物都是从成熟当中得来的,都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我们修道也好,我们弘扬正法也好,假如急於求成,可能内心就会非常急躁,也会染上虚名。而急躁的时候,可能一些决策都不能看得很远,最后决策下错了,可能这个路就走不长远。所以求学问第一个重要的功夫,就是要把浮躁的心要调伏,不能贪快,要稳扎稳打。而现在的人,可能成长过程当中这个急躁就不知不觉起来了。比方说,小朋友眼睛一张开,快快快,快刷牙,快快快,快穿鞋,快快快,快上课,快快快,快补习,快快快,快吃饭。连吃饭都得快,这个伤肠胃。他整个气氛都是很急,他就浮躁。人心浮气躁他定不下来,他看事也看不清楚、看不长远。

  所以古人教育孩子首先教他稳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步伐都是沉稳,他就有戒定的功夫,所谓「步从容,立端正」、「事勿忙,忙多错」。夏莲居老居士有一段教诲,就降伏我们的贪快、急躁,老人家讲「绳锯木断,檐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是好的心境跟做事态度。「矜躁狐疑,欲速转迟」,一个人傲慢了,不听经典了,浮躁了,然后怀疑圣贤人的教诲,用自己的方法在做,矜躁狐疑了,想快反而是适得其反,欲速反而转迟了。所以孔老夫子是好榜样,所有的学问跟做人做事,效法古圣先贤述而不作的精神。好,这是谈到勤俭。

  接著我们看下一个细目是「惩忿」。我们说息灭贪瞋痴,这个惩忿就是息灭瞋恚心。而这一句教诲当中,我们来看到,在《汉书》当中说到,「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意思是说到,这些古圣先王他们念念以天下为著想,以老百姓为著想,念念为大局,决定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私怒,发怒了,因为一发怒,百万障门开。发了怒以后,被我们凶的这些身边的大臣,甚至於自己的亲人,就伤了和气,甚至於伤害了他们的心,这个人和就受到很大的障碍。一个团体能不能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一团结,团结力量就很大。但一发脾气,可能几年的交情都受到很大的撞击。所以比喻怒像猛虎一样,会把人家给吓坏。所以不因为自己的这一个私怒,伤害了天下的人,伤害了天下的事业,伤害了天下的公道,他不愿意。而这些圣贤人他是无私的,他念念是为公、为大众。他的内心扛起了这个责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不想给老百姓、不想给大众添任何一点麻烦,因为他来就是为了利益百姓的。所以我们人要时时想著不忘初心的这个人生态度,比方我们组织家庭是为了给另一半幸福,我们教养子女也是为了让他一生快乐幸福,这个是我们为人夫、为人妻,以至为人父母的初心,这一分良知让它终生能够保持下去。有没有哪一个人结婚当天心里想,说好啊!终於让我等到这一天了,我非搞得他个鸡犬不宁不可,没人是这么去结婚的吧!所以在婚姻的过程当中,夫妇来自不同家庭,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一定有差异,难免会有摩擦,但是只要想到这一分初心、这一分道义,这个情绪就化解掉了。

  有一对夫妻结婚六十多年,这个老先生已经九十岁了,六十多年来夫妻从没有吵过架,所以这些晚辈就非常佩服,也好奇,就请教这个老爷爷,你们夫妻是怎么相处和乐的?当下这个老先生就说到,六十多年前我们慎於始,慎於开始,夫妻互相约定,在孩子的面前决定不能够发脾气。父母一发脾气,第一个,孩子学到不好的态度,第二个,孩子每天都会生活在恐惧当中,常常要察言观色,父母这个战争过去了没有?暴风雨结束了没有?假如常常要担这个心,孩子的身心不安,身体跟学业都会受到很大的障碍。所以真爱孩子,以好的德行成就孩子一生美好的品德,这是真正的慈爱。所以他们夫妻约好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只要有一方情绪稍微起来,另外一方赶紧先出去散步走一走,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人不生气了,另外那个气就消下来了。这个晚辈听到这里,觉得老人家很有智慧。接著老爷爷说了,我告诉你们,这六十多年来都是我先出去的。大家去感受一下他们夫妻的相处,假如每一次太太稍微有点情绪,先生马上想到那个承诺,为另一半、为孩子,他先低著头先出去。太太站在那里,心里想,怎么又是我?先生时时都是为这个家著想,真有责任心。所以每一次都会让太太更尊重她的另一半。这个叫「理服人,方无言」。假如真的吵起来了,「势服人,心不然」。现在人有一个错误的态度,觉得好像两个人吵架了,要讲到对方讲不出话来,他就赢了,其实那叫输得很惨。一个人讲话讲到人家「你你你你」,讲到人家想跳楼,那是一句话折掉了半生的福报,哪是赢,那是输得很惨!所以没有经典的教诲,人的认知可能都偏差的太夸张了。

  结果这个老爷爷他说到都是他先出去的。当然出去不要走太久,因为太太会在家里担心,会不会想不开?因为现在报纸看,很多人自杀,会担心。所以十五分钟差不多就要回来了。结果一回来,我们中华的女性都比较害羞,比较内向,刚刚稍微有点情绪,不好意思,赶紧低著头把一杯热茶端过来给先生,不好意思看他,放在桌上就好了。先生这个时候要体恤到太太的心,能不能这个时候说,你看又是你先发脾气。你这么一说,太太就更难受了,马上把这杯茶端起来,「你有什么了不起!」唰,你就要用眼睛喝茶了。这个叫什么?自取其辱。你让人家难堪,你怎么会有好日子过?所以做人要厚道,不能让人难堪,要让人家有台阶下,太太已经不好意思了。所以这个时候就当刚刚都没发生一样,马上说了,太太,好像一、二个礼拜没有回去看我岳父岳母,今天下午刚好有空,来,我们赶紧去。你不只没有计较,还时时想著太太的父母,当下那个太太内心的感动是非常深刻的。请问大家,会感动多久?大家的掌声,代表你们都很有经验,常常都把这种一辈子的感动带给你的另一半,这是真正的道义跟情义。好,所以这个是要惩忿。

  其实能够念念为人想,这个气就生不出来了。怎么说?因为我们会生气,烦恼的根本就是有一个我,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他怎么可以忽略我?他怎么可以对我讲这种话?大家注意,每一次要生气的时候都有这个我先出来。俗话讲的,擒贼要先擒王,斩草要除根,这样春风才不会吹又生。所以我们想到这个生气要对治就想到一个好榜样,就是布袋和尚,弥勒菩萨有一段偈文说的,说「涕唾在面上」,就是人家给他吐口水。大家有没有被人家吐口水的经验?生不生气?你看人家给他吐口水,弥勒菩萨大肚能容,笑口常开,人家给他吐口水,他说「随它自干了」,不用去擦,让它自己干就好了。为什么?「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弥勒菩萨是学过物理学的,他知道把手举起来擦脸是要消耗卡路里的,所以他不擦,省力气。而且这个人刚好在气头上,他吐口水,你去擦,这个动作又好像要举拳头,到时候又冲突了,就不好了,让这个冲突一直下降下来,连擦都不擦,笑脸对他,那他就没有办法继续发怒了。好,那大家想,弥勒菩萨是念念为他想,所以他不生气。而且不只当下不生气,往后的日子常常关心他,比方说到怡保去还买几包白咖啡送给他,别人有的他都有,你平等的慈悲真诚爱护他,日久见人心,日子一久了,我以前对他这么无礼,他还对我这么好,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人,赶紧去了解一下为什么他修养这么好,原来就是跟著净空老和尚学习的,就是学传统文化的。你看,我们不跟人冲突,感动对方,那是让佛菩萨脸上贴金,那是真供养,如教修行供养。为人演说,修忍辱又修布施、修慈悲。所以您看,遇到愈大的逆缘反而是积最大的功德,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而且这个曾经对你发很大脾气的人,被你感动之后,可能是最积极修学佛法、修学传统文化的人。因为牛顿研究出来,说作用力跟反作用力是相同的。所以他当时候的那个不理解,等他真正理解了,他可能那种护持正法的心也会很真切的。

  所以我们冷静面对我们整个成长过程当中发怒的时候,都是因为跟人对立,都是把自己摆得太高,最后就生气了。而我们要调伏习气就要找到病根,见到自己心上的烦恼才好对治。师父常说,发现自己的过失叫开悟,改正自己的过失叫真修行。而这个反省不能太表浅,生气了,大不了我给他道歉,其实讲这个话的时候都不够忏悔,甚至於还有点傲慢的气息,大不了跟他道歉而已。这个态度假如不观这个念头,又找不到傲慢的习气了。所以静下来一想,很可能我们都是因为贪求,结果求不到,自己就生气了,或者是人家不顺我的意思,就生气了,这个都是根本的问题。或者恼羞成怒,自己错了以后,没有肚量接受别人劝,然后因为面子放不下,生起气来。所以这个时候就要在面子当中下功夫,才能对治这个脾气。或者我们常常指责、要求别人,师父常讲,有控制的念头,这个控制的念头愈强,控制不了,自己就对人对事就发脾气起来了。包含我们常常把别人的不好、过失放在心上,很容易遇到机会借题发挥,就生瞋恨心,还有我们常常很急躁的时候也容易生气。心情很稳定时候,稍微有情绪,自己有警觉,可以把它调下来。还有人身体不舒服,生病的时候,也容易生气,像女性同胞在生理期的时候,她身体比较不舒服,也容易生气。所以这个我们男众在护念自己的另一半都要能体恤得到。好,所以这些都是让我们见到自己生气的根本原因,找到病根就可以对症下药去治。

  那怎么治?忍辱对治瞋恨。这个忍有六忍,都是方法。第一个「力忍」,用力把它压下来,不能生气、不能生气,压压压,有时候会压不住。这时候赶紧站起来,「对不起,我要上厕所」。压不住,这个时候不能逞强,先脱离现场,调整一下,这可以了。有时候压压压,压到最后,不能够把它消融掉,压到最后火山还是会爆发。所以这个力忍算症状解除,还不是根本解除。

  第二个方法,「忘忍」。肚量大一点,大肚能容,所有人家得罪我们都忘掉了,不放在心上,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忘忍。

  第三个「反忍」。就是遇到冲突了,能反省自己。因事相争吵,可能我们也有错,须平心暗想,因为人会摩擦,一定我们也有错,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往往可能我们就是执著在对方错的多,比方他错八分,我们错二分,我们就一直咬著他八分,结果他也咬著我们二分,最后愈骂冲突愈大。所以他人对我们的态度可能就是我们的心去感召来的,所谓「各相责,天翻地覆」,互相指责,没事变有事,小事都变大事。可是转个念,先反省自己,这件事是我不对,我哪里错了,这一分惭愧、忏悔的心,把对方的善根唤醒,对方马上说,其实我的不对比你还要多,这么一反省,「各自责,天清地宁」。所以这个是反忍。

  再来,「观忍」。这个观照,用诸法实相来观照每一件事,其实都是因缘刹那的虚妄相,不要著相,不要放在心上,产生很多的习气,应该放下这些不愉快、这些怨恨。而且看事情用什么来观照?观照来龙去脉,不要只执著在他让你生气的那个动作,那个著相就很严重,因为一个人的行为是结果,它一定有背后的原因。比方我们在学校教书,看到一个学生的行为非常的偏颇,他的那个行为很可能我们一看这个火就快上来,可是当我们去家庭访问,了解到从小母亲就离开他,父亲在外面游手好闲,了解到这个原因,对这个孩子的气就没了,不只没气,还觉得他是个可怜的人。所以从原因上看,其实我们这几代人都很可怜。所以《无量寿经》当中让我们有这一分同体的心,设身处地的心,宽恕别人,「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没有把这些做人的道理告诉他,他得了一个人身,这么样的难得,人身难得,结果现在却造作习气,最后是沉沦到三恶趣。我们从这里去看它的原因,更看到他以后会有什么果报,我们对人的慈悯心就起来了。所以《太上感应篇》里也教导我们,「悯人之凶,容人之过」,都是这一分体恤、包容,所以观忍。

  再来,「喜忍」,欢喜的忍辱。为什么?因为效法《华严经》说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每一个人都是善知识,都是来给我考试的。所以当这个人出现,我一生气,他提醒我,我的瞋恨心还很重,他是来发考卷的老师,来提醒我们不要荒废这一生成佛的机会。发现习气愈早,愈能够对治,愈能有把握调伏习气,有把握往生。所以每一个人都是来成就我的道业,都是来增进我的善根,都是来提醒我最严重的习气。这个时候对立不见了,欢喜起来了,感谢每一个人对我的提醒。所以诸位同修们,今天回去,要把那个让你最生气的人的照片放在你的床头旁边,每天看著它,因为它让我们不自欺,它让我们看到我们的瞋恚。所以他是贵人,每天要给他问讯、要给他鞠躬,感谢他的提醒。真的这么做,很可能一年、二年过去之后,突然那个人会对你笑得很灿烂,依报随著正报转过来了。您看,所有人都是老师。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人在考场当中,写不出答案,跑到前面去打那个监考老师的,有没有?假如是这样的人,那可能不正常,是吧?我们假如对生命当中的任何一个人生气,那我们就是打监考老师,那考试就不过关了。所以这个时候,带著感恩的心面对每一个因缘,都是善知识,谦卑、感恩心出来了,这个喜忍提起来了。

  最后是「慈忍」。因为慈悲,所以把一切的人当作一体的。一体的,他出了问题,他随顺习气,就好像我们的身体哪个部位受伤了,自自然然我们的手,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脚,都配合著去护念这个伤口,让它早一点健康。就像佛菩萨,他已经契入一体了,哪一个众生颠倒了,所有十方的佛菩萨都配合著来成就这个众生的道业,所以这个都是同体大悲的心。有没有一个人他的脚流血了,然后他的手很高兴,然后对它说,你假如要我帮你擦药,要给我十块钱,我才帮你擦?结果那个眼睛说,我也要十块,不然你拿不到药。请问大家,这个人正不正常?他不正常,一体才是正常的,哪一个地方受伤了,身体所有的部位全部都感觉到,全部都去护念它,这正常。我们这一生要恢复性德,恢复自性,就是恢复众生与我皆一体的慈悲心,我们这个慈忍就时时想著众生就是我,跟我是一体的,我要念念为他们著想,这个慈忍就提起来了。

  有一个老师,他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面对一个学生,本来很想放弃,突然他起了一个念头,假如这个人是我的孩子,我会放弃他吗?您看,本来是对立,要放弃这个学生,就在一念之间,想著假如他是我的孩子,当下那个心境转过来,对那个孩子的态度就截然不同,对他就有爱了、有慈悲了。而事实上,佛是大觉者,把宇宙的真相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相?一切众生是我们过去父母,也是未来诸佛。所以我们领受到这个道理,对一切众生应该是慈悲跟恭敬他们才对。好,所以慈忍提起来了,瞋恨就不见了。其实圣狂之分在一念之间,只要我们懂得用法来调伏习气,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把它转过来,念念保持觉悟,就在道中了。

  好,我们接著再看修身下一个细目,是「迁善」跟「改过」。我们看到,人能明辨邪正、是非、善恶,他就不愚痴。所以修身其实最根本的还是息灭贪瞋痴。师长一直期许我们扎三根,其实也离不开不贪、不瞋、不痴这三个根本善根。而迁善当中举到《论语》里面的句子,我们来看这个经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是把这些教诲变成我们的心境,变成我们的观念、态度,就念念可以提起来,念念得受用。一个人假如每一天见到每个人事物都当作老师,他每天智慧长,他见到不好的都能反躬自省,调伏习气,他烦恼轻。所以这一个教诲跟《弟子规》讲的完全是一样的,「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而我们不能用错心,用错了变成什么?见人善,即嫉妒,这个嫉妒是瞋恨心,而且嫉妒很可能会把团体当中贤德之人排斥,这样会断了很多人的法缘跟善缘,这个罪业很可能都在地狱当中,所以要转嫉妒为随喜的心。我们常说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见行善的人,见有德行的人,「心无嫌嫉」,内心里绝对没有嫉妒、没有嫌弃、没有排斥。所以随喜重要,随喜功德就修普贤行。见人恶,即内省,他也是我们的善知识。可是我们用错了心,见人恶,即对立,即有成见,即发生冲突,那就愈来愈结恶缘了。所以这一句我们从今天开始贯彻,保证每一天「德日进,过日少」。每一天晚上静下来,我今天在佛经当中,经典当中看到阿弥陀佛的榜样,看到大舜、大禹的榜样,我要效法他们。今天所有跟我们谈话的人,谈的正知正见,我要把它记下来,要把它领纳。看到不好的事,我赶紧反省,赶紧把那个原因找到,帮助对方化解他的问题,纯是一颗利人的心。每一天这么冷静反省,每一天都知非改过,受用就非常大。

  而我们冷静来关照,我们自己见贤思齐做得如何?在修行的路上我们要常常勘验自己,不能自欺。这句话我们可能读过一千遍,可是要真正受用要解行相应,这句话要真正做出来,才能利益到自己。假如读了这么多遍,没有真正去做,反而像《弟子规》说的,「长浮华,成何人」。真的,我们读得愈多,了解的经教愈多,不先要求自己,很可能就要求别人,就傲慢,走到哪里让人压力很大,这个就不是学圣教的状态。所以是严以律己,先要求自己。而我们看,我们跟随师长的教诲这么多年,从师长的教诲当中我们体会到老人家立身处世的慈悲跟智慧。比方老人家无私的布施,我们学到老人家的布施了没有?比方老人家忍辱,一生当中为了正法久住,受到多少的侮辱、多少的这些指责,老人家统统都是感恩的心来对待,那我们学到老人家的忍辱了没有?而我们今天回去,把师长,我们能感受到的、体悟到的师长的优点,把它写在一张纸上,写完之后我们再问问我们自己,我们见贤思齐了哪一条?假如一条都没有,那变成我们只是口头上觉得见贤思齐,我们自己最尊敬的师长我们都没有办法见贤思齐,学到他的德行,那其他的人我们可能那分恭敬都提不起来。所以这个都是很真实面对我们自己落实了多少。所以夏莲居老居士有一段开示,对我们修身非常关键。老人家讲到,学道的人须打破自欺一关,不能自我欺骗,必须很清楚我们自己的程度跟落实的状况,始有商量处,才谈得上修行。须灼然见得自己满身过失,一天当中能看到自己很多念头跟言行不对这是好现象。功夫始有著手处,每天看到很多问题,才知道怎么改,怎么对治。所以这个不自欺,就是我们每一句能够领纳之后,去好好观照自己落实的程度。

  所以下一句谈到的是修身的改过。改过它有一个前提,要能知过,要能悔过,才有可能进一步改过,所以改过也不容易。那怎么自己知过?一来自己每天不能离开经教,而且读经的时候,听经的时候,要觉得是讲给我听的,我是当机者,这样经典才好观照到自己的问题。假如我们在听经的时候,听师父在讲经,边听心里头都是想,这是讲我妈的,这一段是讲我儿子的,这是讲谁谁谁的,那一句也受用不了。所以时时都想著,只有自己是学生,句句是提醒自己,容易知过。而且俗话又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时候我们又有谦虚的态度,能够依众靠众,让我们的亲人,让我们的同修们,都能够没有罣碍的指出我们的问题,而指出来的时候我们都非常感谢他,叫「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我们是领导者,这么去带动,我们的团体都讲真话、都讲实话,所谓直心是道场,这个家道跟团体的风气这个正气就能提得起来。所以这个是能够时时接受别人的劝,好发现问题可以改过。包含每天读历史,曾国藩先生每一天晚上都读十页历史,就从历史当中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

  好,而知过了,悔过,忏悔业障,忏悔之后,后不再造。而这个改过要发三种心,发耻心、发畏心、发勇猛心。这个耻心,师父常说,学佛就要学释迦牟尼佛,学儒就要学孔子。这一段话我们听完,用心领受了之后,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以佛陀跟孔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遇到一件事情,佛陀会怎么做?孔子会怎么做?我们德行都是跟圣人比,这个羞耻心就起来了,还差得很远,赶快勇猛精进。第二个,发畏心,我们假如作恶了,《太上感应篇》说到的,「善恶之报,如影随行」,天地都有司过之神,都会记录我们的这些恶行,想到这里,就敬畏天地鬼神,纵使一个人在的时候,都怕触怒鬼神,有这个畏心,警觉性就很强。紧接著勇猛心,面对习气,赶尽杀绝。而这个改过当中有一个很好的榜样,他花了三年的时间,把自己的命运完全转过来,就是明朝的俞净意公。这个俞公他也是因为遇到了贵人,他才转变命运。虽然他十几岁就饱读诗书,而且还考上秀才,但是到了四十几岁,还是穷困潦倒。而且每一次给上天写疏文、诉状,都是怨天尤人。他也不知过,也不悔过,更谈不上改了。他是明白这些经教,都很难改。所以这一个事例,对我们修行就提起一个高度的警觉性。而为什么他不知道?因为他修学的过程当中都是学在表面当中,做给人家看的。所以俞都在面对灶神爷,灶神爷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告诉他,你是意恶太重,意念的恶,邪念邪思太多,专务虚名,所做一切都是为了名闻、虚名,都是做给人家看的表面功夫,而且满纸怨尤,渎陈上帝,因为不反省,还时时怨天尤人,这个对上天是非常不恭敬的。所以灶神爷说,你逃命都来不及了,还在那里邀功德。

  当下俞都先生听完还是不能承认自己的问题,他马上说,我几十年来都是奉行《文昌帝君阴骘文》,我常常放生、惜纸,然后戒淫、杀、口过,怎么我会一点善都没有?接著灶神爷说,这么多年来上天每天都派这些天神来看你一举一动,这么多年下来没有一件善可以,反而都看到你的贪念、淫念、嫉妒的念、褊急,心胸狭隘的念头,傲慢的高己卑人念、瞋恨的恩仇报复念、愚痴的忆往期来念,都是想著以后,贪求以后,而不安住当下积功累德,所以点出来他的意恶太重。点出来他去放生都是人家做他才做,人家不做他从来不做,而且家里面还常常煮海产来吃,所以说他的慈悲心没有发出来。再来,他惜纸都是刚好有人看到了,蹲下去捡起来,然后要人家说是善人,要这个虚名。反而在家里,自己的朋友常常拿纸来擦桌子,他一句话都没讲。接著说口过,他言语非常有辩才,常常讲到人家难堪,然后自己也觉得伤了厚道,但是忍不住,口过重。最后贪色这一点,灶神爷告诉他,你只是没有遇到不好的缘,你假如遇到了,你真的能像柳下惠,像鲁国那个男子,能忍住女色不犯吗?所以整个把它点出来了,他才认知要改过。最后他是下了勇猛的决心,在观世音菩萨面前发愿,愿他的善念一直保持,善根一直增长,假如放纵自己一点,他就堕地狱。他下了这么勇猛的决心,在观世音菩萨面前磕头磕到流血,最后这种勇猛的道心就突破了他的习气,三年之后改变命运。本来五个儿子,死了四个,一个失踪,最后那个儿子找回来了。那个儿子最后连生七子,后来子孙都知书达礼,整个家族兴旺起来。所以成就道业,改善自己家庭跟自己人生的命运,都从改过、改习气下手。

  好,所以我们看这一句经文当中讲到,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一个人最大的忌讳就是有恶而不去改,最后这个恶贼害了他的身心,甚至於恶行不断积累,最后丧失了他的身命,乃丧其躯。有这样的行为,这样的品性,这样的一个态度,就是人生很大的忌讳。而且我们要了解到,善根不断培植它会增长,习性不调伏它也会愈来愈严重,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改过要趁早。

  接著我们来看修身当中第二个重要的纲领,是「敦亲」这个部分。敦亲也是和睦家族,就是齐家的修养。「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今天想要利益社会,其实首先第一个最大的功德就是我们把我们的家治理好,一个家就是整个社会的细胞,每个细胞都健康了,这个器官就好,每个家都美满了,这个社会就安定,而且好的下一代都是从好的家庭教育当中培养出来的。而老祖宗这个次第是不可以忽略掉的,齐家才谈得上利益社会、治国。比方我们今天出来做服务、做公益事业,假如自己的家都不治理好,那可能流弊就出来了,说这个学圣教的人,怎么家都不顾了。我们曾经听到一个婆婆说到,她说我的媳妇都说出去做好事,然后我们在家都没饭可以吃。这个没有先把本分做好,很可能流弊出现,造成没有学圣教的社会大众误会圣教,甚至於他都不敢学了,那我们不就断了人家的法缘了吗?所以齐家重要。

  我们来看这一句经文,是夫子在《孝经》里说到的,「爱亲者,不敢恶於人;敬亲者,不敢慢於人。爱敬尽於事亲,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吕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经文提到,天子尽孝,他从他自身对父母的爱,爱亲者,延伸到对天下的父母、天下的人民,他这种感同身受的爱心。其实我们自己都有这种经验,比方我们到好同学的家里,第一次见到他的父母,他说到,这是我爸爸、我妈妈,我们一听到爸爸、妈妈两个称呼,就把我们对父母的那个恭敬转移到对同学的父母。比方他介绍他哥哥,他一说哥哥,我们就想到自己哥哥对我们的慈爱,所以这种爱敬的心会很自然的提起来。所以一个领导者爱护父母,延伸到爱护天下的人民还有他们的父母,那就是整个国家的福气。敬亲者,不敢慢於人,恭敬自己的父母,这个恭敬心内化以后,见到一切人的父母都恭敬,都知道为人父母太不容易、太辛苦,延伸到对一切人不傲慢。我们对任何人厌恶、傲慢,他们的亲人、他们的父母都会很难过的。我们不愿意让人家的父母、亲人难过,我们对每个人爱敬的心就提起来了。而他是天子来做,所以他能以身作则,爱敬尽於事亲,最后他的德风教化了全国的人民。刑於四海,这个刑就是榜样,四海之内的好榜样。这是天子、领导者的孝道。

  所以在《书经》当中,《吕刑》云,一人有庆,这一个天子,这个庆是他有孝道的这种德行,那老百姓效法他,老百姓在他的德行的护佑之下就会很有福报了,兆民赖之。而现在在大陆国内很多听过师长教诲、听过胡小林老师的教诲报告的,都起而效法,由他们自身在企业当中落实传统文化,落实《弟子规》,我们就看到他们的员工真的生命都改变了,这样的例子目前在大陆国内太多了。包含在员工大会的时候企业家亲自给他父母磕头,结果底下的员工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其实给父母一磕头,人的命就改了,人的善根从孝亲尊师当中出来的。所以老祖宗创字很有智慧,这个命怎么写?上面一个「人」,下面是一个「叩」,就是人一叩头,命就改了,因为他一叩头,报恩的心、感恩的心就起来了。而这样的企业家,不只改变了他的命运,他改变了所有员工的命运,员工统统开始学孝,学中华文化。还有一些企业家,把自己的企业、工厂整理好,让不同的社会大众,甚至於让党校的干部,到他的企业来听传统文化的课程,而且是他的高级主管去给他们做服务,端茶、倒水给这些学员喝,然后他们生活上的需要都无微不至的照顾。听课是这些道理在吸收,而这些义工是用自己的言行把经典完全演出来,往往这些义工给予学员的感动、影响,超过听课的状况。所以佛陀常说「为人演说」,那是真正把它表演出来,而这样的企业它真的是无数的社会大众,兆民赖之。而他们自己落实孝道,真的是在员工老人生日的时候,七十岁、八十岁,颁给老人祝寿的奖金,也是感激老人为自己的公司培养了这么好的干部。所以这个都是知恩报恩的表法。所以我们看到确实一个领导者行孝,改变了无数人的生命。

  我们接著再来看下一句敦亲类的教诲,经文说到,「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本也。伤其本,则支从之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以修此三者,则大化忾於天下」。这一段稍微比较长,但是非常重要,因为它点出来整个做人以至於家庭和乐的大根大本。我们看到经文讲的,这个昔就是过去,历代的这些圣王,夏商周三代的明王,他们非常恭敬自己的妻子,以及非常慎重教育好他的下一代。必敬妻子也,为什么?盖有道焉,这其中有大道理。妻也者,太太,亲之主也,这个主是主角,重要的角色。为什么?因为妻子是侍奉祖先,每一次祭祖都是媳妇去采那个荇菜来祭拜祖先,因为祖先看到贤德的媳妇就会很欣慰,后代要兴旺了,娶一个好的媳妇旺三代,所以祭祀祖先。再来,孝顺公婆、孝顺父母、相夫教子都是女人可以扮演好的角色,而这一些都是这个家庭兴衰的关键。所以我们中国字平安的安,大家想一想这个会意,这个屋顶下面要有什么才会安?要有女人在才能安。大家看,一个母亲时时关注孩子的健康、孩子的成长,那孩子身心安定,觉得他人生是最幸福的人,他充满了父母满满的爱,健康的人一出社会就是服务、就是利人。所以我们从这一句话大家知道,亲之主也,一个家庭当中最重要的角色,妻子、太太。大家常听到家庭主妇,大家有没有听过家庭主夫,没有吧?所以从这里就看出,几千年来我们对女子非常的尊重、重视,知道「天下的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的根源,有好女人、好妈妈,就有好的下一代,就能出圣贤。所以诸位同修,您生女儿的请举手,好,这个摄像机应该要拍一下,因为举手的人都是负有天下兴亡的大任,因为女人家操之一大半。所以从这些经文我们能够真正明理,不再误解老祖宗的教诲。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灾难是丧失民族自信心,然后误解了自己祖先的智慧,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结果用错了这些思想观念,几代人现在很多家庭的苦难到来了。但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接著讲到,子也者,亲之后也。儿子是父母、祖先的延续,所以把孩子教育好,尽孝道,承先启后,对得起祖先,也对得起后代子孙。其实诸位同修,您的孩子来到你们家,您又是学净土法门的,来到你们家是什么意思?是他成佛的机缘成熟了,你要这样的心去对待子孙你就在修请佛住世,你在广修供养,你在成就一尊佛,那功德无量无边。所以亲之后,不能不慎重面对教育孩子。包含我们在团体当中,每一个来到我们团体的,他的初心都是为了弘护正法,这个心太可贵了,我们要护念好这些同仁的道业,让他们这一生都有很好的成就,让我们的团体不断的出栋梁之材。所以是故君子没有不恭敬的,时时一心敬慎。而恭敬以什么为最先?敬身为大,恭敬自己的身体,不可以糟蹋。为什么?自己的身体,亲之支也,是父母的分支。今天我们身体不好了,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了这个分支,这个根就非常的难过。所以我们一不健康,父母是最操心的,而伤了自己父母的心就是伤了自己为人子的本,做人的根本。所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落实孝道的开始。所以伤其本,则支从而亡。所以我们做人的根本没有了,我们这一生学业跟事业就不可能有成就。

  所以这三点,爱护自己的身体,尽孝道,然后夫妇团结同心,恭敬自己的妻子,感恩妻子,加上教育好下一代,这三点领导者自己以身作则,就是百姓的榜样。而他自己做到了,他爱护自己的身延伸到爱护每一个百姓的身体,不让他们受伤,延伸到自己爱护、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延伸到教育好所有子民的下一代,他重视育,再延伸到爱护自己的妻子,也去体恤天下人的妻子。所以一个领导者修这三件事情,他的榜样、他的德行就可以感化整个天下。所以领导者、古圣先王他都离不开落实这个伦常的大道,然后真正为民所效法的榜样。好,这也是君道当中以身作则具体的落实。

  好,这一节课就跟大家先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