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十三集) 2010/12/4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28-0043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以及我们分会场的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这几节讲的都是有关忠篇的古文,今天我们再来讲一篇忠诚的故事。我们翻到第六页,「介之推不言禄」。这篇文章也是从《左传》当中选出来,整个《左传》的编年、纪事都是以鲁国的历史,这里讲到鲁僖公二十四年发生的事情。我们直接看经文,经文一开始讲到: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晋侯』是指晋国当时候的国君,晋文公。这个晋文公重耳,他登上君王的位置之前,逃亡了十几年,颠沛流离,甚至於是九死一生的危险。所以一开始才说,『从亡者』,就是有几位臣子,陪著晋文公逃亡了十几年。这个故事还要从晋文公重耳的父亲说起,他的父亲是晋献公,我们看到第二行说到,「献公之子九人」。晋献公有九个孩子,结果晋献公晚年又娶了一个太太叫骊姬,结果骊姬生了一个儿子,叫奚齐。给大家写一下。晋文公的大儿子叫申生,重耳是文公,申生是当时候的世子,他等於是老大,还有夷吾,最后夷吾还做了晋惠公。后来骊姬生的孩子叫奚齐,晋献公有九个儿子。结果骊姬因为晋献公宠信她,所以她就动了歹念,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继承王位,就要设计陷害前面这些献公的儿子,尤其先下手的就是世子申生。所以有一次就叫申生去祭祀,祭祀完的肉就叫他拿给他父亲吃,结果骊姬就在里面先下了毒,然后就让献公吃。结果吃以前,就说先试一试,就把酒倒在地上,结果那个土都起变化、都隆高起来,就是有毒的情况。又把那个肉丢给狗吃,结果狗就死了。居然还叫个小臣也来尝,这个小臣也死了。
接著骊姬就开始演戏了。早就想杀害自己的君王,自己是世子,早晚都做君王的,干嘛急於一时?就在那里哭闹,然后就对献公讲,我们母子以后就有危险了,你还是让我们先逃走,不要住在晋国了。献公被这么一闹,就真的相信骊姬的话,就下令要杀世子申生。后来申生知道消息之后,不等他的君王来抓他,他自己就自杀了。结果重耳他们就觉得,只要骊姬在,他们都有生命危险,自己就逃亡,就逃到好几个国家去了。他十几年的逃亡生活,就是因为骊姬要陷害他们产生的。但用这种手段,想要谋取富贵,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她的儿子后来当了君王,又被申生的师父李克,算是正义之师,又把奚齐给杀掉了。
大家现在头有没有点晕?还没有是吧?你们功力不错。因为古代家族都很大,所以有时候名字比较多。所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今天我们的财富,我们的地位是用不当的手段夺取的,很快就留不住,甚至於有更大的灾祸要临头了。而奚齐他们被杀了之后,齐国又没有国君,后来就让重耳的弟弟夷吾回来做国君,就是这篇文章里面讲到,「惠、怀无亲」。晋惠公就是夷吾,晋怀公就是夷吾的儿子叫圉,三声。结果夷吾回来做国君之后,又不修德行,后来还玷污了他父亲的妃子。他父亲的妃子就要求他帮申生(申生已经死了),帮他的墓重修,改葬。结果就派了一位大臣狐突去处理这件事情,结果这个狐突(我写一下)他一点都不糊涂,他去处理的过程,在梦中梦到了申生,而申生那个时候已经在桥山当桥山神了。结果申生就跟他讲,晋惠公很没有德行,我想禀报上帝,让我们晋国让秦穆公来管,秦穆公是个好人,让他来管。结果狐突就讲,怎么让我们的人民去给其他国家的国君管?我们的人民应该祭祀我们的祖先,这样好像不大好。申生想一想也有道理,这样好了,十天以后,我再给你消息。这个在历史当中都有记载,在《左传》里面。真的十天以后,就有个人来告诉狐突,说桥山神已经交代了,还是让晋国人管晋国,不过要让晋惠公绝后,因为他做了逆伦的事情。结果后来真的晋惠公失信於齐国,他的孩子圉也失信於齐国,最后都被杀了。他的儿子被杀了,他死了,他真的绝后了。听到这里心情有点沉重,死了不少人。最后重耳回来当国君。
请问大家这所有他家庭的灾难从哪里开始的?从哪里?骊姬,是吧?不是!晋献公好色!大家还是要把最根源的问题找到,不然解决不了问题。比方说安史之乱根源是什么?杨贵妃吗?是唐玄宗好色这点没有突破。所以根还在领导者、君王自己身上,这个怪不了他人。以前的古圣先王面对诱惑的时候都非常警觉,「大禹恶旨酒而好善言」。大禹他曾经喝了夷狄做给他的酒,他喝一口,马上说以后一定会有人因为这个酒而亡国,因为这个酒太好喝了,控制不了。他就赶紧把这个酒给扔了,然后远离那个人,他很有警觉性。所以杨贵妃假如遇到古圣先王,会怎么样?赶紧让她去扫厕所,知道这个女子的诱惑太强,眼不见为净。唐玄宗可能就没有这个警觉性,最后就陷下去不可自拔,所以这个根源在好色。
再来也提醒,就像《朱子治家格言》里面讲的:「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下一句还有,「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看钱财看得重,看妻儿看得重,都不管父母,那根本没有资格做人家的孩子。现在也常讲一句话,叫娶了老婆就忘了娘。这个都违背了伦常,违背了孔夫子的教诲。夫子的教诲,传给他的学生,我们看子夏就讲到,「贤贤易色」。真正的学问在哪里?首先要「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这个我不写,我们课本有,我们翻到十九页。「子夏曰」,你看「贤贤易色」,排在前面;接著谈到的是孝道,「事父母能竭其力」;再来是为人臣的忠,「事君能致其身」;与人相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个人纵使说他没有学习,在子夏看来,他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因为学无伦外之学,学问学的就是怎么落实五伦,成为一个重伦理道德的人。所以把「贤贤易色」排在前面,就是提醒我们五伦当中,夫妇这一伦是一个重要的核心。你重色,那就轻义,好色,就忘了父母、忘了道义,那夫妇之伦可能就不稳固。所以我们看现在的社会很乱,乱在好色之后,不孝父母,再加上夫妻男女之间不讲道义。「以色交者,花落而爱渝」,以色交了,这个色会衰,一衰了又是喜新厌旧、见异思迁,这个男女夫妇的基础非常的不稳固,所以家庭问题就层出不穷。我们看到现在的社会现象,再来看这句「贤贤易色」,感受就很深刻。
尊崇贤德超过好色,也就是说,一个男子他在选择对象的时候,一定是重德不重色。诸位学长,你有儿子的请举手,不少,请放下,这一点要赶紧教,从小要让他重德不重色。大家要注意一个重点,学好要学好多年,学坏一天就够了。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由不好色变好色易,由好色变不好色难,所以你免疫力要先把他扎好。这是因为我有经验,我是说我到了中学去,跟他们交流的时候,跟他们强调,以后找伴侣重要的是德行。我讲了老半天,这些孩子说,老师,德行很重要,不过漂亮也很重要。你讲了老半天,转不过来,所谓先入为主,这些重要的人生认知要愈早建立愈好。
我们看《朱子治家格言》这段话,在很多历史当中给我们教训。而男子要懂得重德,男子一定不能被欲望冲昏头,因为欲令智迷,欲望一重,他的判断力就不见了。这个故事的开头,也提醒女子心胸要宽大,不然心胸狭窄,言行都会成为这个家庭的斧头利剑,把这个家搞得四分五裂。所以这些话也是提醒我们,当然不要看到说「听妇言」,又要骂女人了。这是提醒,这是爱护,男人有男人的弱点,女人也有女人的弱点,人修身能得力,都是先从最难的地方下手。所以在《易经》当中,男子相应的是天,是干卦,女子相应的是地,是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以女子把习气去掉,她的性德彰显,女子心量,那个母爱的光辉,可以照顾整个家族的人,甚至於是母仪天下,厚德载物,心胸非常的宽广。你看我们的母亲,为整个家庭的付出无怨无悔,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包容。有智慧、有见识的女子,她很清楚要容、要忍,要以大局为重。由於这样的心境,他的孩子看在眼里,打从心里佩服母亲,还有怜惜自己的母亲,以后他很孝顺。
这里也提醒我们,在一个家庭,或者是一个团体当中,不能听心胸狭窄的人的话,不然纷争就要开始了。这个不只是家庭而已,团体也是一样。「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他的言语当中都是充满著对某个人的对立批评指责,这个人一定是是非人。为什么?他心都不平,他没有仁慈心,他在情绪发泄,这个时候他哪有大局?所以我们听到这样的话,要有警觉性,不能被他影响。尤其很多人,他会这么讲,某某人怎么说你,你知道吗?我们一听到说我们,怎么说我?一下子就被他给牵动了。某人怎么说我?我跟他关系很好,他上次还给我鼓励,我的心中都是对他好的印象,我不想听他对我有什么不好的说法,我心里都存著他最好的付出、最好的形象。你就不听这些是是非非的话,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大家要会判断。「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我们一听人家讲的话,不能够有判断力知道他是善意还是恶意的话,那你就很难了解这个人,甚至於就被他牵著鼻子一直走。现在团体的纷争很多,往往我们就是听话听不出这个人的态度,进而陷入人家的是非当中。「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所以人被卷入是非,不要怪别人,自己判断力还是不够。有时候真的不得不听,都是在听的过程当中,平息对方的心,化解彼此的对立跟冲突。可不要再讲话又增加那个冲突,就没智慧了。
我印象当中,有时候我母亲的同事,刚好到我们家来,房子都不大,纵使在房间,也听得到大人在讲话。听到母亲的同事就在骂她先生,其实这也是兵家大忌,为什么?家丑不可外扬,到别人家里去骂先生,这个消息假如走漏怎么办?到处骂,骂到最后,他是最后一个知道的。等他知道,那这个冲突就很大,这种隔阂可能一辈子都去不掉。其实把自己家丑出去讲,叫自取其辱。有没有哪个人把自己家里的不好讲完以后,人家说,我真佩服你,你真有勇气,家里什么不好都讲。没有,人家听完之后,愈瞧不起自己,愈瞧不起自己的家。假如转个念,人为什么人生会不幸,就是没理智、说错话、做错事,最后这个恶因就结恶果。祸从口出,灾祸言语占了很大部分。讲自己家里的不是,之后传回自己的家里,哪有不冲突的道理?另外一半有不好,不讲,讲他好。可是有人说,找不到好怎么办?拿放大镜去找。
我有一次跟一个地区的家长交流的时候,我说夫妻结婚前,都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那个女子很激动,举手,她说没有优点。我走到她的面前,对她肃然起敬。我说,你先生没有优点,你还敢嫁给他,你是现代的革命烈士。连这样的事,她都能冲,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所以其实不是世界变了,是我们自己的心变了,从欣赏付出,变成挑剔了,整个世界就转过来了。所以还是有优点,人非圣贤,人都有优点缺点。但怎么让另一半的优点增加,缺点减少?你肯定他的优点,传出去他的亲朋好友都跟他讲,你太太说你有哪些优点,很好!他一听,挺受鼓励的,心里又想,我那些毛病我太太都没讲,我就这么一点优点,我太太还讲,不能辜负太太对我的欣赏信任,我应该做得更好才好。这种隐恶扬善,这个扬善就把他的积极性、他的优点给激发出来。但是假如是讲缺点,那就完全反过来了。我有好你都不会欣赏,那我找人欣赏去吧,是不?你看现在外遇这么多,进家门都是被批评,他觉得他没有自尊、没有面子。再来都传出去了,他很难在人群当中立足,谁信任他?在社会当中得不到人家信任,怎么发展他的事业?所以一句话可以让家庭和谐,一句话也可能让家庭冲突。所以老祖宗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不可以不谨慎。
刚刚跟大家提到,刚好我母亲同仁讲她先生哪里不好、哪里不好。我观察到,等她讲完告一段落,因为可能在气头当中,也不好马上给她接话,让她先把气发一发。等她发完了,我发觉我母亲接著就说,你先生哪里好哪里好,就开始让她回忆她先生的优点跟她先生以前的好。然后这个长辈气已经消完了,慢慢再听到这些,她的情绪就比较平和。所以我们在听任何亲朋好友谈话的时候,只要是谈到人与人的一些不愉快,一定要透过我们让这个冲突减低,这个才是理智的。假如他在气头上,你一听也加入战火,那无事都变有事,小事都变大事。总要理智应对每一个人生的情境。而在团体当中,心胸狭窄的人你不能听他的,要藉这个机会扩宽他的心量,让他「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或者他说某某人不是,你说他以前对你也挺好,你得要多记,「恩欲报,怨欲忘」。所以要让《弟子规》成为自己企业团体的一个企业文化,让我们的同仁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是顺著他的情绪习气,而是顺著经典当中提起理智来。
讲到这里,大家不要回去之后说,只要讲别人都不行,什么都不讲,从此挂一个牌子,「禁语」,别人的事都不能讲。《弟子规》又有另外一句话叫,「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话说多,不如少」,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人有短,切莫揭」,这有没有矛盾?经典是事事无碍的,不会有冲突的。可是人有短,我要去讲是讲他的不对,那不就犯了这一句吗?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心地功夫。我们这个心假如是对人有看法、有成见,讲出来就是在扬人恶;假如我们这个心是为他好,去劝他,那不是扬恶,是在尽道义。所以任何一个经句回到自己的心,用真心去做,就离道不远。今天要「善相劝」,要劝导他,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体恤他,你不会马上去,在其他同仁之间就讲他不对,那也是太冲了,都考虑不到人家的感受。很多人都说,我这个人就是比较正直,直来直去。这个叫鲁莽,做错了,还要给自己一大堆堂而皇之的理由,我这个人就是直来直去。正直是好的特质,但正直要透过学习让自己处事更圆融,而不能年龄一直增长,智慧圆融都没有提升,还抱著自己的这个执著点,不肯提升。正直还要往上提升变圆融,能考虑到别人,「扬善於公堂,规过於私室」。
我们今天劝一个人,实在忍不住,旁边有人还是讲,那还是自己情绪控制不了,克己的功夫还是不够,这怪不了别人。他太过分了,实在让我忍不住,你看又在「倘揜饰,增一辜」。所有的人事物是提醒我们还有什么不足、德行不够的地方,「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不可须臾离也。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圣与贤,可驯致」。假如偏离了这个心态,我们就背道而驰,怎么走都走不到圣贤的境界去。把责任推给别人,都是情绪化,离道愈来愈远。所以这个时候能规过於私室,为人著想。当然,假如他不听我们的劝,那我们怎么办?算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其实我们起这个念头又错了,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一起念头就跟经典相违背。纯是一颗利益他的心,哪有说说一次他不听就气了,又是骂人家没有善根。「谏不入,悦复谏」,甚至於是他没有办法接受我,找他可以接受的人去帮助他,好人要做到底,尽心尽力,不辞劳苦,这是真正的爱心。
所以很可能有个人来找你说,某某人的情况是这样,希望你帮助他。这个不是扬恶,因为他的言语当中,都是希望能帮到对方。他是把情况讲清楚,让我们了解,可以去协助他,这个就不是扬恶。你不要这个朋友想找你商量,来帮助另外一个朋友,他才一开口,你说「扬人恶,即是恶」,他就很不知所措,很难过了。所以人总要判断得了对方的心境,他是真善心的,我们一起跟他来协助对方。假如他的心态不对,我们也不要给他难堪,赶紧提起他的理智,化解彼此这些对立冲突,就对了。所以言语的智慧很重要,孔子教学生,言语排在第二位,德行下来就是言语。「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个嘴厉害,都肯定人,都鼓舞人,都随喜人,一天积很多的福;假如言语苛刻,情绪化,那可能一天就造了很多罪孽。所以「口为祸福之门」,不可不慎。
我们从一开始的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家庭要圆满、和谐,父母、一家之长的修养很重要,欲望太多,灾祸就来,最后整个家庭,重耳那一辈最后死到只剩他一个人,很凄惨。结果他回国之后,因为这些大臣陪著他十几年,他要赏赐这一些跟他一起逃亡的臣子。结果「介之推不言禄」,就是他没有要求得到俸禄,他没有要求得到官职。而其他的臣子统统都要求官职,而且在那里比,我最辛苦,我付出最多。当时候同甘共苦,现在富贵现前,人的贪心都浮现起来。所以可以共患难不一定可以同富贵,只有介之推没有讲到要俸禄,就是要赏赐,这个禄就是赏赐。
讲到这里,刚好想到汉光武帝,他复兴汉室,之后称为东汉,因为中间有王莽篡汉。结果他的军队当中有个冯异将军建功非常大。当复兴汉室之后很多将军都在那里邀功,结果冯异将军一句话都没有说,自己就离开了,然后就坐在一棵大树底下。而所有的人在那里争功,有个人一句话都没讲,离开了。以前的人,还是一提醒就比较敏锐,因为毕竟从小都读古书。有人不吵了,他们就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就觉得这么有功劳的人,人家连说都没有说,我们还是闭嘴。后来汉光武帝就封冯异叫大树将军。以前的皇帝很厉害,他看到一个机会点,马上就把他彰显,让天下的人都学习这个人的态度。
同样是汉朝,在西汉的时候,有封五经博士,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因为《乐》已经丧失了,不过在《礼记》里面有一篇「乐记」,这个对音乐有很好的诠释。五经博士都是专门教这五经的,结果有一次皇帝就赏赐,让他们每个人分一头羊。结果这些博士要去领羊的时候,就在那里看哪一只比较胖,哪一只比较瘦。结果在那里分,在那里争,最后说,这样分都不公平,拿秤来称,就商量要秤;不然就切开来,像卖羊肉这样称,就争成这个样子。结果有一位也是五经博士,叫赠予,他看到这个情况,也没骂什么人,马上盯上那只可能有点生病的,就是最瘦的那只,他就把它牵走了。牵走以后,所有的人看到这个景象,人家牵走是最瘦的那只,不好意思了,大家挑瘦的牵回去了。以前的人一点就通,他有那个基础。假如是我们现在的人,把那只最瘦的牵走会怎么样?你清高!那就麻烦了。所以要先打基础,以后他人生一听到人劝,他才能转。现在没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基础,没有《弟子规》「闻誉恐,闻过欣」的基础,纵使生命当中有人肯劝他,他不一定劝得动。所以扎根基,做人做事的根基还是非常重要。
所以这里介之推都没有提出要赏赐。「禄亦弗及」,他没有提出来,结果真的他也没有得到赏赐。而他主动给他的君王文公说到:
【推曰。】
介之推说:
【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先王献公儿子九个,只剩你还在。
【惠。怀无亲。】
惠公、怀公德行很不好,没有人愿意亲近他们,失信於人,又很残忍。
【外内弃之。】
国内的亲人、人民不愿意跟随他,而其他国家的人也非常厌恶他们。这两个国君很不好,但是晋国却还能够延续下来,所以介之推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重点。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天还是怜惜我们晋国,一定会有好的君王出现。
【主晋祀者。】
负责晋国的祭祀。身为一国国君,对列祖列宗都要常常慎终追远,祭祀,更重要的要传承晋国的国运,也是承传他们自己的家道。所以『主晋祀者』:
【非君而谁。】
不是君王你,又是谁?因为献公九个儿子当中,最贤德的就是申生跟重耳,当时候的人都很佩服他们的德行。最后还是很幸运,重耳回到晋国来当国君。
【天实置之。】
上天,天意,这个『置』是立,就是立了重耳来做国君,这实在是上天的安排,让你做国君。而且《易经》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们的家族虽有这些危难,但是他们的先祖还是积了很厚的德,所以他这个国家还有福报继续传下去。
【而二三子以为己力。】
这是上天祖先的福荫。『二、三子』是指跟在文公身边一起逃亡的这些臣子,他们怎么回国之后统统说是他们的功劳,才能够让文公回国来继承君位。
【不亦诬乎。】
这样的心态,这样的说法,这个『不亦』,就是不就是,这个『诬』就是欺骗,这个不就是欺骗吗?不就是太虚妄了吗?太夸张了,怎么可以这么说?接著介之推先生做了个比喻: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偷窃人家的钱财,尚且被叫做盗贼,『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
况且现在这些说是他们功劳的人,是冒取、贪取了上天的功劳。
【以为己力乎。】
还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办到的。这个说法我们从历史当中来看,一个朝代真的没有福气了,纵使得到很有智慧的大臣辅佐,还是很难绵延下去。所以一个朝代、一个家族能不能绵延的原因,还是在他的德义、福分够不够。
我们复习一下,「思国之安者」,上一次我们讲的「谏太宗十思疏」。没关系,因为这个礼拜不是背这一篇,你们现在脑子里只有「才德论」,其他的东西一片空白。这个也是制心一处,专注在「才德论」而已。「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行、道义才能感来福分。从「出师表」里面我们看到,历史当中能有孔明德行、智慧的大臣不多,可是孤臣无力可回天。从孔明孤臣无力,再来看介之推说的话很有道理。确实是老天、是他们的祖宗有福,庇荫的,这些臣子怎么都说是自己的功劳?所以介之推他面对这些朋友们的态度,他非常不能接受。其实介之推在照顾重耳,就是文公,这十多年的过程当中,甚至有一次文公饿到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介之推把他大腿的肉切下来给文公吃,就为了救他一命。你看连自己的身体都切下来给他的君王吃,忠诚到这种程度都没有去邀过功。所以接著介之推说到:
【下义其罪。】
这个『义』,就是把自己的罪合理了。什么罪?贪天之功。还觉得是他们很大的功劳,其实在介之推看来,这个态度是错误的。但是他们讲起来好像很合理,这个「义」就是合理的意思,就是把罪过都看作是很合理。『下义其罪』:
【上赏其奸。】
而君王又赏赐他们的罪恶,就是他们邀功的这个态度,还赏赐他们。
【上下相蒙。】
君臣上下互相欺骗蒙蔽。其实我们想到这里,很冷静来看,重耳先生在外颠沛流离十几年,其实他的国家也是非常的危难。你看换了这么多不好的君王,他的人民也不知道吃了多少苦痛,好不容易盼著一个有德的君王回来了,重要的是赶紧君臣一心,心心想著百姓才对!怎么可以是回来之后,君臣重要的都是在那里,底下的人都是在那里邀功?所以介之推这一个对文公的提醒太重要了,这是上天给你的机会,上天给的机会是要你做什么?天子天子,君王都是要代天行化。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听自我民听」,能听到人民的苦痛就是听到上天的声音。但是在这个当下,这些君臣还有没有想到这些重点?而且当这些臣子起的都是贪念之后,以后他们去当官,可能问题就会出来了。而且值得省思的是,他们陪著文公逃难,那是道义,道义是不附加条件的,没有附加利害的。假如一有福报马上就去邀功,那这个义一下子就退到都是利害了。
所以我们冷静看,很多夫妻穷困的时候,互相照顾,不分彼此,同甘共苦。结果一富贵,先生一有钱,就忘了当初另一半的这些付出跟恩义。所以人这一生,什么都带不走,但留道义在人间,应该但留清白在人间才好。所以人生要时时提醒自己,唯一带得走的就是自己的慧命,就是自己灵性的提升,就是自己这一生所有的善行,积功累德,这个带得走。不能在人生当中,富贵现前,我们反而染污了,反而重利轻义,灵性就不断堕落下去了。尤其我们现在处的社会,确实是物质极度丰沛,诱惑就特别多。
我们来看《德育古鉴》六十六页。有一个人叫史堂,「微时已娶」,就是他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就已经娶妻了。「及登第」,后来他考上进士,十年寒窗,一举成名。但是大家想一想,十年寒窗的时候谁煮饭?谁在这些生活点滴当中陪伴他吃苦,咬著牙从不抱怨?我曾经在客家村庄教过书,我听说客家的男人挺幸福的,因为他们的女人很能干,几千年来都是让她先生去读书,考功名,其他的事太太全包了。客家的女人很不简单,很刻苦。不过时代变了,现在客家男人又不考功名,得要顺著时代调整。假如夫妻都工作,太太也很辛苦,要懂得分摊、懂得体恤太太。传统那是美德,要学到那个美背后的精神,成全对方。
所以一个人考上功名,他的妻子、他的家人对他有非常多的协助。所以他登第,登第可能就是骑著马,戴著,我没戴过,就是衣锦还乡,当官了。「遂恨不得宦家女为妻」,你看变心了,有了功名就想,我怎么没有娶到一个官家的女儿,最好是宰相的女儿,大官的女儿。「因日睽隔,其妻郁郁成疾」。因日睽隔就是不想再见他太太,跟他太太隔开了,不见她了。结果他太太就郁郁寡欢生病了,人的心忧郁、痛苦就很容易生病。「数岁」,经过几年,这个岁是年。「堂不一顾」,这个男人居然连看一眼都不看,这个人心太狠了。「妻深饮恨」,深深的怀恨。「临终」,他太太快去世了。「隔壁呼堂曰」,在隔壁叫著他的先生。「我今死矣」,我就快死了。「尔忍不一视耶」,尔是指你,你忍心不看我最后一面吗?「堂终不顾」,终就是最后还是连看都不看他太太一眼。所以人被世间的这些虚荣所染污之后,那个心就扭曲掉了。
「及妻死,心不自安」,他妻子死之后,他心里也不安。「乃谋压胜,束缚其尸而殓」,这个实在是太狠心了,他自己心不安,怕他太太找他,居然把他太太尸体绑紧压住。可能他觉得这样他太太就不会找他麻烦。连他太太去世都不放过他太太,把他太太的身体绑起来入殓。「是夕」,夕就是傍晚、晚上。「妻托梦与父曰」,他的妻子给她父亲托梦。「女托非人」,这个托就是嫁、托付,嫁给不好的人。「生怀愁恨」,对先生确实有仇恨,活著的时候吃了很多的苦痛,死了还被压身。「然彼亦以女故,禄寿皆削尽矣」,他的太太给她自己的父亲讲到,也因为他对我这么不好,他的福禄跟寿命都被削掉了。「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一个人造孽之后,他的福气、寿命都会被减损。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们世间人犯罪,警察没看到还治不了,但是天律,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个骗不了。所以「明年,堂果卒」,过了一年,果然这个史堂就死了。
所以祸来了,再大的官,再有钱,留也留不住。所以《迪吉录》里面有说到,「曰:人生莫作妇人身」,做女人还是很辛苦。「百般苦乐由他人」,照顾公婆,从家照顾父母,嫁了照顾公婆,照顾另一半,照顾孩子,还要照顾孙子都有。「彼其离亲别爱,生死随人」,因为出嫁以后,离开了自己的家人。「所主惟一夫耳」,嫁过来了,女有归,依靠他的丈夫。「饥不独食,寒不独衣,舍其身而身我,舍其父母而我父母」。我们整个成长过程当中,妈妈都是一定让爸爸先吃饱,甚至自己吃不够从来都不说,好的都是留给爸,留给爷爷奶奶,留给孩子,确实是这样。「舍其身而身我,舍其父母而我父母」,你说妈妈照顾爸爸的时候,熬夜什么的,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的。所以男人看到这里,时时都不能忘记太太的恩德,这样才是大丈夫,才是真正讲情义的丈夫。
「一遇远旅之商、游学之士,孤房独处,寒夜铁衾,岂易受哉」。你看有的还嫁给商人,有时候一出去做生意,好几年才回来。或者出去读书考功名游学,都很久才回来。她自己孤房独处,这个衾是指棉被,熬过来这么多的岁月,这是很不容易的。「一旦富贵,姬侍满前,罔念结发」,结发是指原配。到富贵现前,这么多仆人,甚至还娶妾,就完全顾不了原配的这些情义。「恐惧与汝,安乐弃予」,就是苦难跟你一起,安乐的时候却把她抛在一边。「噫嘻!何待人以不恕也」,这样待人太不宽恕,这个恕就是感同身受,设身处地。
「长舌之妇,恣志凭陵;失行之女,忘身撤泼,固宜已矣」。这里是讲到,假如这一个女子,她是非常强势傲慢、德行不好、不孝顺,这些情况的话,你说不理这个太太,那还可以说得过去。而这个太太是,「若乃事舅姑、睦妯娌、和姑叔,以及前后嫡庶间,人各有心,众皆为政,其於忧烦展转,忍辱吞声,殆未可言」。假如这个太太,因为以前是大家族,她又侍奉公婆,又和睦妯娌,又照顾小姑小叔,你看这么多岁月当中,多么的辛劳。尤其古代有一些王公大臣,他又娶几个太太,嫡是指原配生的后代,庶是指其他原配以外生的后代,这么多人都有他的想法,而这个原配大老婆,在这么大的家族当中,操心是很不容易的,她得要忍辱吞声,这些辛劳,实在讲都讲不完。
「而衣食不充之家」,假如这个家庭又很穷困。「晨夜无炊」,这个无炊就是吃不了饭,早晨夜晚都吃不上什么饭。「针黹自活」,这个针黹两个字,是女子缝纫的总称,也就是她非常辛勤的织布来养活家庭。「种种艰苦,又有不能殚述者」,不能殚述就是不能讲完,就是太多太多。殚也是尽,不能殚述就是讲不完。「岂其终身望我,甫得出头,遽中道弃之,其情理谓何哉」。她辛苦一生,就希望我们有成就,能出头。这个甫得出头,这个甫就是先生方才出头,终於苦尽甘来。结果这个遽就是急剧,马上又抛弃她了,这个在情理上,实在是天理不容。所以我们在人生当中,面对君臣,面对夫妇,面对这些关系,我们都是道义之交,不能是一富贵了,人的心态都变了。
所以介之推讲到,上下的态度都错了,互相蒙蔽了。
【难与处矣。】
很难一起共事,很难跟他们相处。结果介之推这么劝谏他的君王之后,就离开了。接著讲到: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这个『怼』是指怨的意思,埋怨的怨,谁怨?这个意思是说,他的母亲对著介之推讲,『盍亦求之』,何不也去要求赏赐?你何不也去要求一下?『以死』,你去求了赏赐,就这样死了,你就不会有埋怨了。这个谁怨,就是你去要求赏赐,你也去要,要到了,你死了,你也不会埋怨谁了。这个妈妈一开始这么讲,大家接著看,他母亲也很有气节跟智慧。
【对曰。】
介之推说:
【尤而效之。】
这个『尤』,我们所谓的过尤,这个「尤」就是罪过,他们的罪过我还效法。『效』就是跟他们一样,效法。
【罪又甚焉。】
我的罪又更深重了。我已经知道他们是错的了,我还去效法,那我的错就更深了。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我已经讲出来,因为他已经劝过文公了,我已经讲了他们不对的地方,「上下相蒙」这些问题。『不食其食』,就是不该再,这个「食」是指俸禄,就不应该再接受赏赐、接受俸禄了。我们从这些谈话当中可以看出来,介之推很有气节,而且他也时时不愿意做出违背自己良心心意的事情。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好!你不要赏赐,你也让他知道一下你不要赏赐。你去让他知道一下,你很有气节,不要赏赐。意思就是也让他知道一下,这样好不好?
【对曰。言。身之文也。】
言语是身体的文饰,这个文饰,饰是装饰的饰,就是所讲出来的话,其实就代表我们这个人。我们去讲就代表我们的心态,是身体的装饰,是我们人的文饰、装饰。
【身将隐。】
我已经打算要隐遁了。
【焉用文之。】
何必又去跟他讲?
【是求显也。】
这个『是』,就是指假如我又去跟他讲,我不要赏赐这些言语,好像又是想求显达,可能有那个嫌疑。所以他是下定决心,不只不求赏赐,连表达自己不赏赐,他都觉得不用了。
【其母曰。能如是乎。】
你真的能这么做吗?真的不后悔吗?真的下定决心了吗?假如你是真的:
【与汝偕隐。】
好,那妈妈就陪著你,跟你一起隐遁。
【遂隐而死。】
他们隐遁,最后死去了。
【晋侯求之不获。】
晋文公想求介之推回来,可能后来冷静下来,觉得介之推讲得太对了,可是求他回来求不到,最后介之推跟母亲死在绵山。
【以绵上为之田。】
『绵上』在现在的山西介休县。『为之田』,这个「田」是祭田,介休县,以这个地方为祭田。文公觉得祭祀介之推,而且他说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这个『志』是指表现、彰显我的过失,就封绵上为介之推的祭田,让天下的人都记得我的过失,就是没有珍惜这个忠臣。『且旌』,这个「旌」是指表扬。旌,精神的精同音,表扬介之推他母亲的善行,这么有气节的人。好,这一节课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以及我们分会场的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这几节讲的都是有关忠篇的古文,今天我们再来讲一篇忠诚的故事。我们翻到第六页,「介之推不言禄」。这篇文章也是从《左传》当中选出来,整个《左传》的编年、纪事都是以鲁国的历史,这里讲到鲁僖公二十四年发生的事情。我们直接看经文,经文一开始讲到: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晋侯』是指晋国当时候的国君,晋文公。这个晋文公重耳,他登上君王的位置之前,逃亡了十几年,颠沛流离,甚至於是九死一生的危险。所以一开始才说,『从亡者』,就是有几位臣子,陪著晋文公逃亡了十几年。这个故事还要从晋文公重耳的父亲说起,他的父亲是晋献公,我们看到第二行说到,「献公之子九人」。晋献公有九个孩子,结果晋献公晚年又娶了一个太太叫骊姬,结果骊姬生了一个儿子,叫奚齐。给大家写一下。晋文公的大儿子叫申生,重耳是文公,申生是当时候的世子,他等於是老大,还有夷吾,最后夷吾还做了晋惠公。后来骊姬生的孩子叫奚齐,晋献公有九个儿子。结果骊姬因为晋献公宠信她,所以她就动了歹念,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继承王位,就要设计陷害前面这些献公的儿子,尤其先下手的就是世子申生。所以有一次就叫申生去祭祀,祭祀完的肉就叫他拿给他父亲吃,结果骊姬就在里面先下了毒,然后就让献公吃。结果吃以前,就说先试一试,就把酒倒在地上,结果那个土都起变化、都隆高起来,就是有毒的情况。又把那个肉丢给狗吃,结果狗就死了。居然还叫个小臣也来尝,这个小臣也死了。
接著骊姬就开始演戏了。早就想杀害自己的君王,自己是世子,早晚都做君王的,干嘛急於一时?就在那里哭闹,然后就对献公讲,我们母子以后就有危险了,你还是让我们先逃走,不要住在晋国了。献公被这么一闹,就真的相信骊姬的话,就下令要杀世子申生。后来申生知道消息之后,不等他的君王来抓他,他自己就自杀了。结果重耳他们就觉得,只要骊姬在,他们都有生命危险,自己就逃亡,就逃到好几个国家去了。他十几年的逃亡生活,就是因为骊姬要陷害他们产生的。但用这种手段,想要谋取富贵,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她的儿子后来当了君王,又被申生的师父李克,算是正义之师,又把奚齐给杀掉了。
大家现在头有没有点晕?还没有是吧?你们功力不错。因为古代家族都很大,所以有时候名字比较多。所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今天我们的财富,我们的地位是用不当的手段夺取的,很快就留不住,甚至於有更大的灾祸要临头了。而奚齐他们被杀了之后,齐国又没有国君,后来就让重耳的弟弟夷吾回来做国君,就是这篇文章里面讲到,「惠、怀无亲」。晋惠公就是夷吾,晋怀公就是夷吾的儿子叫圉,三声。结果夷吾回来做国君之后,又不修德行,后来还玷污了他父亲的妃子。他父亲的妃子就要求他帮申生(申生已经死了),帮他的墓重修,改葬。结果就派了一位大臣狐突去处理这件事情,结果这个狐突(我写一下)他一点都不糊涂,他去处理的过程,在梦中梦到了申生,而申生那个时候已经在桥山当桥山神了。结果申生就跟他讲,晋惠公很没有德行,我想禀报上帝,让我们晋国让秦穆公来管,秦穆公是个好人,让他来管。结果狐突就讲,怎么让我们的人民去给其他国家的国君管?我们的人民应该祭祀我们的祖先,这样好像不大好。申生想一想也有道理,这样好了,十天以后,我再给你消息。这个在历史当中都有记载,在《左传》里面。真的十天以后,就有个人来告诉狐突,说桥山神已经交代了,还是让晋国人管晋国,不过要让晋惠公绝后,因为他做了逆伦的事情。结果后来真的晋惠公失信於齐国,他的孩子圉也失信於齐国,最后都被杀了。他的儿子被杀了,他死了,他真的绝后了。听到这里心情有点沉重,死了不少人。最后重耳回来当国君。
请问大家这所有他家庭的灾难从哪里开始的?从哪里?骊姬,是吧?不是!晋献公好色!大家还是要把最根源的问题找到,不然解决不了问题。比方说安史之乱根源是什么?杨贵妃吗?是唐玄宗好色这点没有突破。所以根还在领导者、君王自己身上,这个怪不了他人。以前的古圣先王面对诱惑的时候都非常警觉,「大禹恶旨酒而好善言」。大禹他曾经喝了夷狄做给他的酒,他喝一口,马上说以后一定会有人因为这个酒而亡国,因为这个酒太好喝了,控制不了。他就赶紧把这个酒给扔了,然后远离那个人,他很有警觉性。所以杨贵妃假如遇到古圣先王,会怎么样?赶紧让她去扫厕所,知道这个女子的诱惑太强,眼不见为净。唐玄宗可能就没有这个警觉性,最后就陷下去不可自拔,所以这个根源在好色。
再来也提醒,就像《朱子治家格言》里面讲的:「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下一句还有,「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看钱财看得重,看妻儿看得重,都不管父母,那根本没有资格做人家的孩子。现在也常讲一句话,叫娶了老婆就忘了娘。这个都违背了伦常,违背了孔夫子的教诲。夫子的教诲,传给他的学生,我们看子夏就讲到,「贤贤易色」。真正的学问在哪里?首先要「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这个我不写,我们课本有,我们翻到十九页。「子夏曰」,你看「贤贤易色」,排在前面;接著谈到的是孝道,「事父母能竭其力」;再来是为人臣的忠,「事君能致其身」;与人相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个人纵使说他没有学习,在子夏看来,他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因为学无伦外之学,学问学的就是怎么落实五伦,成为一个重伦理道德的人。所以把「贤贤易色」排在前面,就是提醒我们五伦当中,夫妇这一伦是一个重要的核心。你重色,那就轻义,好色,就忘了父母、忘了道义,那夫妇之伦可能就不稳固。所以我们看现在的社会很乱,乱在好色之后,不孝父母,再加上夫妻男女之间不讲道义。「以色交者,花落而爱渝」,以色交了,这个色会衰,一衰了又是喜新厌旧、见异思迁,这个男女夫妇的基础非常的不稳固,所以家庭问题就层出不穷。我们看到现在的社会现象,再来看这句「贤贤易色」,感受就很深刻。
尊崇贤德超过好色,也就是说,一个男子他在选择对象的时候,一定是重德不重色。诸位学长,你有儿子的请举手,不少,请放下,这一点要赶紧教,从小要让他重德不重色。大家要注意一个重点,学好要学好多年,学坏一天就够了。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由不好色变好色易,由好色变不好色难,所以你免疫力要先把他扎好。这是因为我有经验,我是说我到了中学去,跟他们交流的时候,跟他们强调,以后找伴侣重要的是德行。我讲了老半天,这些孩子说,老师,德行很重要,不过漂亮也很重要。你讲了老半天,转不过来,所谓先入为主,这些重要的人生认知要愈早建立愈好。
我们看《朱子治家格言》这段话,在很多历史当中给我们教训。而男子要懂得重德,男子一定不能被欲望冲昏头,因为欲令智迷,欲望一重,他的判断力就不见了。这个故事的开头,也提醒女子心胸要宽大,不然心胸狭窄,言行都会成为这个家庭的斧头利剑,把这个家搞得四分五裂。所以这些话也是提醒我们,当然不要看到说「听妇言」,又要骂女人了。这是提醒,这是爱护,男人有男人的弱点,女人也有女人的弱点,人修身能得力,都是先从最难的地方下手。所以在《易经》当中,男子相应的是天,是干卦,女子相应的是地,是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以女子把习气去掉,她的性德彰显,女子心量,那个母爱的光辉,可以照顾整个家族的人,甚至於是母仪天下,厚德载物,心胸非常的宽广。你看我们的母亲,为整个家庭的付出无怨无悔,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包容。有智慧、有见识的女子,她很清楚要容、要忍,要以大局为重。由於这样的心境,他的孩子看在眼里,打从心里佩服母亲,还有怜惜自己的母亲,以后他很孝顺。
这里也提醒我们,在一个家庭,或者是一个团体当中,不能听心胸狭窄的人的话,不然纷争就要开始了。这个不只是家庭而已,团体也是一样。「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他的言语当中都是充满著对某个人的对立批评指责,这个人一定是是非人。为什么?他心都不平,他没有仁慈心,他在情绪发泄,这个时候他哪有大局?所以我们听到这样的话,要有警觉性,不能被他影响。尤其很多人,他会这么讲,某某人怎么说你,你知道吗?我们一听到说我们,怎么说我?一下子就被他给牵动了。某人怎么说我?我跟他关系很好,他上次还给我鼓励,我的心中都是对他好的印象,我不想听他对我有什么不好的说法,我心里都存著他最好的付出、最好的形象。你就不听这些是是非非的话,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大家要会判断。「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我们一听人家讲的话,不能够有判断力知道他是善意还是恶意的话,那你就很难了解这个人,甚至於就被他牵著鼻子一直走。现在团体的纷争很多,往往我们就是听话听不出这个人的态度,进而陷入人家的是非当中。「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所以人被卷入是非,不要怪别人,自己判断力还是不够。有时候真的不得不听,都是在听的过程当中,平息对方的心,化解彼此的对立跟冲突。可不要再讲话又增加那个冲突,就没智慧了。
我印象当中,有时候我母亲的同事,刚好到我们家来,房子都不大,纵使在房间,也听得到大人在讲话。听到母亲的同事就在骂她先生,其实这也是兵家大忌,为什么?家丑不可外扬,到别人家里去骂先生,这个消息假如走漏怎么办?到处骂,骂到最后,他是最后一个知道的。等他知道,那这个冲突就很大,这种隔阂可能一辈子都去不掉。其实把自己家丑出去讲,叫自取其辱。有没有哪个人把自己家里的不好讲完以后,人家说,我真佩服你,你真有勇气,家里什么不好都讲。没有,人家听完之后,愈瞧不起自己,愈瞧不起自己的家。假如转个念,人为什么人生会不幸,就是没理智、说错话、做错事,最后这个恶因就结恶果。祸从口出,灾祸言语占了很大部分。讲自己家里的不是,之后传回自己的家里,哪有不冲突的道理?另外一半有不好,不讲,讲他好。可是有人说,找不到好怎么办?拿放大镜去找。
我有一次跟一个地区的家长交流的时候,我说夫妻结婚前,都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那个女子很激动,举手,她说没有优点。我走到她的面前,对她肃然起敬。我说,你先生没有优点,你还敢嫁给他,你是现代的革命烈士。连这样的事,她都能冲,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所以其实不是世界变了,是我们自己的心变了,从欣赏付出,变成挑剔了,整个世界就转过来了。所以还是有优点,人非圣贤,人都有优点缺点。但怎么让另一半的优点增加,缺点减少?你肯定他的优点,传出去他的亲朋好友都跟他讲,你太太说你有哪些优点,很好!他一听,挺受鼓励的,心里又想,我那些毛病我太太都没讲,我就这么一点优点,我太太还讲,不能辜负太太对我的欣赏信任,我应该做得更好才好。这种隐恶扬善,这个扬善就把他的积极性、他的优点给激发出来。但是假如是讲缺点,那就完全反过来了。我有好你都不会欣赏,那我找人欣赏去吧,是不?你看现在外遇这么多,进家门都是被批评,他觉得他没有自尊、没有面子。再来都传出去了,他很难在人群当中立足,谁信任他?在社会当中得不到人家信任,怎么发展他的事业?所以一句话可以让家庭和谐,一句话也可能让家庭冲突。所以老祖宗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不可以不谨慎。
刚刚跟大家提到,刚好我母亲同仁讲她先生哪里不好、哪里不好。我观察到,等她讲完告一段落,因为可能在气头当中,也不好马上给她接话,让她先把气发一发。等她发完了,我发觉我母亲接著就说,你先生哪里好哪里好,就开始让她回忆她先生的优点跟她先生以前的好。然后这个长辈气已经消完了,慢慢再听到这些,她的情绪就比较平和。所以我们在听任何亲朋好友谈话的时候,只要是谈到人与人的一些不愉快,一定要透过我们让这个冲突减低,这个才是理智的。假如他在气头上,你一听也加入战火,那无事都变有事,小事都变大事。总要理智应对每一个人生的情境。而在团体当中,心胸狭窄的人你不能听他的,要藉这个机会扩宽他的心量,让他「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或者他说某某人不是,你说他以前对你也挺好,你得要多记,「恩欲报,怨欲忘」。所以要让《弟子规》成为自己企业团体的一个企业文化,让我们的同仁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是顺著他的情绪习气,而是顺著经典当中提起理智来。
讲到这里,大家不要回去之后说,只要讲别人都不行,什么都不讲,从此挂一个牌子,「禁语」,别人的事都不能讲。《弟子规》又有另外一句话叫,「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话说多,不如少」,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人有短,切莫揭」,这有没有矛盾?经典是事事无碍的,不会有冲突的。可是人有短,我要去讲是讲他的不对,那不就犯了这一句吗?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心地功夫。我们这个心假如是对人有看法、有成见,讲出来就是在扬人恶;假如我们这个心是为他好,去劝他,那不是扬恶,是在尽道义。所以任何一个经句回到自己的心,用真心去做,就离道不远。今天要「善相劝」,要劝导他,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体恤他,你不会马上去,在其他同仁之间就讲他不对,那也是太冲了,都考虑不到人家的感受。很多人都说,我这个人就是比较正直,直来直去。这个叫鲁莽,做错了,还要给自己一大堆堂而皇之的理由,我这个人就是直来直去。正直是好的特质,但正直要透过学习让自己处事更圆融,而不能年龄一直增长,智慧圆融都没有提升,还抱著自己的这个执著点,不肯提升。正直还要往上提升变圆融,能考虑到别人,「扬善於公堂,规过於私室」。
我们今天劝一个人,实在忍不住,旁边有人还是讲,那还是自己情绪控制不了,克己的功夫还是不够,这怪不了别人。他太过分了,实在让我忍不住,你看又在「倘揜饰,增一辜」。所有的人事物是提醒我们还有什么不足、德行不够的地方,「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不可须臾离也。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圣与贤,可驯致」。假如偏离了这个心态,我们就背道而驰,怎么走都走不到圣贤的境界去。把责任推给别人,都是情绪化,离道愈来愈远。所以这个时候能规过於私室,为人著想。当然,假如他不听我们的劝,那我们怎么办?算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其实我们起这个念头又错了,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一起念头就跟经典相违背。纯是一颗利益他的心,哪有说说一次他不听就气了,又是骂人家没有善根。「谏不入,悦复谏」,甚至於是他没有办法接受我,找他可以接受的人去帮助他,好人要做到底,尽心尽力,不辞劳苦,这是真正的爱心。
所以很可能有个人来找你说,某某人的情况是这样,希望你帮助他。这个不是扬恶,因为他的言语当中,都是希望能帮到对方。他是把情况讲清楚,让我们了解,可以去协助他,这个就不是扬恶。你不要这个朋友想找你商量,来帮助另外一个朋友,他才一开口,你说「扬人恶,即是恶」,他就很不知所措,很难过了。所以人总要判断得了对方的心境,他是真善心的,我们一起跟他来协助对方。假如他的心态不对,我们也不要给他难堪,赶紧提起他的理智,化解彼此这些对立冲突,就对了。所以言语的智慧很重要,孔子教学生,言语排在第二位,德行下来就是言语。「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个嘴厉害,都肯定人,都鼓舞人,都随喜人,一天积很多的福;假如言语苛刻,情绪化,那可能一天就造了很多罪孽。所以「口为祸福之门」,不可不慎。
我们从一开始的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家庭要圆满、和谐,父母、一家之长的修养很重要,欲望太多,灾祸就来,最后整个家庭,重耳那一辈最后死到只剩他一个人,很凄惨。结果他回国之后,因为这些大臣陪著他十几年,他要赏赐这一些跟他一起逃亡的臣子。结果「介之推不言禄」,就是他没有要求得到俸禄,他没有要求得到官职。而其他的臣子统统都要求官职,而且在那里比,我最辛苦,我付出最多。当时候同甘共苦,现在富贵现前,人的贪心都浮现起来。所以可以共患难不一定可以同富贵,只有介之推没有讲到要俸禄,就是要赏赐,这个禄就是赏赐。
讲到这里,刚好想到汉光武帝,他复兴汉室,之后称为东汉,因为中间有王莽篡汉。结果他的军队当中有个冯异将军建功非常大。当复兴汉室之后很多将军都在那里邀功,结果冯异将军一句话都没有说,自己就离开了,然后就坐在一棵大树底下。而所有的人在那里争功,有个人一句话都没讲,离开了。以前的人,还是一提醒就比较敏锐,因为毕竟从小都读古书。有人不吵了,他们就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就觉得这么有功劳的人,人家连说都没有说,我们还是闭嘴。后来汉光武帝就封冯异叫大树将军。以前的皇帝很厉害,他看到一个机会点,马上就把他彰显,让天下的人都学习这个人的态度。
同样是汉朝,在西汉的时候,有封五经博士,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因为《乐》已经丧失了,不过在《礼记》里面有一篇「乐记」,这个对音乐有很好的诠释。五经博士都是专门教这五经的,结果有一次皇帝就赏赐,让他们每个人分一头羊。结果这些博士要去领羊的时候,就在那里看哪一只比较胖,哪一只比较瘦。结果在那里分,在那里争,最后说,这样分都不公平,拿秤来称,就商量要秤;不然就切开来,像卖羊肉这样称,就争成这个样子。结果有一位也是五经博士,叫赠予,他看到这个情况,也没骂什么人,马上盯上那只可能有点生病的,就是最瘦的那只,他就把它牵走了。牵走以后,所有的人看到这个景象,人家牵走是最瘦的那只,不好意思了,大家挑瘦的牵回去了。以前的人一点就通,他有那个基础。假如是我们现在的人,把那只最瘦的牵走会怎么样?你清高!那就麻烦了。所以要先打基础,以后他人生一听到人劝,他才能转。现在没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基础,没有《弟子规》「闻誉恐,闻过欣」的基础,纵使生命当中有人肯劝他,他不一定劝得动。所以扎根基,做人做事的根基还是非常重要。
所以这里介之推都没有提出要赏赐。「禄亦弗及」,他没有提出来,结果真的他也没有得到赏赐。而他主动给他的君王文公说到:
【推曰。】
介之推说:
【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先王献公儿子九个,只剩你还在。
【惠。怀无亲。】
惠公、怀公德行很不好,没有人愿意亲近他们,失信於人,又很残忍。
【外内弃之。】
国内的亲人、人民不愿意跟随他,而其他国家的人也非常厌恶他们。这两个国君很不好,但是晋国却还能够延续下来,所以介之推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重点。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天还是怜惜我们晋国,一定会有好的君王出现。
【主晋祀者。】
负责晋国的祭祀。身为一国国君,对列祖列宗都要常常慎终追远,祭祀,更重要的要传承晋国的国运,也是承传他们自己的家道。所以『主晋祀者』:
【非君而谁。】
不是君王你,又是谁?因为献公九个儿子当中,最贤德的就是申生跟重耳,当时候的人都很佩服他们的德行。最后还是很幸运,重耳回到晋国来当国君。
【天实置之。】
上天,天意,这个『置』是立,就是立了重耳来做国君,这实在是上天的安排,让你做国君。而且《易经》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们的家族虽有这些危难,但是他们的先祖还是积了很厚的德,所以他这个国家还有福报继续传下去。
【而二三子以为己力。】
这是上天祖先的福荫。『二、三子』是指跟在文公身边一起逃亡的这些臣子,他们怎么回国之后统统说是他们的功劳,才能够让文公回国来继承君位。
【不亦诬乎。】
这样的心态,这样的说法,这个『不亦』,就是不就是,这个『诬』就是欺骗,这个不就是欺骗吗?不就是太虚妄了吗?太夸张了,怎么可以这么说?接著介之推先生做了个比喻: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偷窃人家的钱财,尚且被叫做盗贼,『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
况且现在这些说是他们功劳的人,是冒取、贪取了上天的功劳。
【以为己力乎。】
还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办到的。这个说法我们从历史当中来看,一个朝代真的没有福气了,纵使得到很有智慧的大臣辅佐,还是很难绵延下去。所以一个朝代、一个家族能不能绵延的原因,还是在他的德义、福分够不够。
我们复习一下,「思国之安者」,上一次我们讲的「谏太宗十思疏」。没关系,因为这个礼拜不是背这一篇,你们现在脑子里只有「才德论」,其他的东西一片空白。这个也是制心一处,专注在「才德论」而已。「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行、道义才能感来福分。从「出师表」里面我们看到,历史当中能有孔明德行、智慧的大臣不多,可是孤臣无力可回天。从孔明孤臣无力,再来看介之推说的话很有道理。确实是老天、是他们的祖宗有福,庇荫的,这些臣子怎么都说是自己的功劳?所以介之推他面对这些朋友们的态度,他非常不能接受。其实介之推在照顾重耳,就是文公,这十多年的过程当中,甚至有一次文公饿到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介之推把他大腿的肉切下来给文公吃,就为了救他一命。你看连自己的身体都切下来给他的君王吃,忠诚到这种程度都没有去邀过功。所以接著介之推说到:
【下义其罪。】
这个『义』,就是把自己的罪合理了。什么罪?贪天之功。还觉得是他们很大的功劳,其实在介之推看来,这个态度是错误的。但是他们讲起来好像很合理,这个「义」就是合理的意思,就是把罪过都看作是很合理。『下义其罪』:
【上赏其奸。】
而君王又赏赐他们的罪恶,就是他们邀功的这个态度,还赏赐他们。
【上下相蒙。】
君臣上下互相欺骗蒙蔽。其实我们想到这里,很冷静来看,重耳先生在外颠沛流离十几年,其实他的国家也是非常的危难。你看换了这么多不好的君王,他的人民也不知道吃了多少苦痛,好不容易盼著一个有德的君王回来了,重要的是赶紧君臣一心,心心想著百姓才对!怎么可以是回来之后,君臣重要的都是在那里,底下的人都是在那里邀功?所以介之推这一个对文公的提醒太重要了,这是上天给你的机会,上天给的机会是要你做什么?天子天子,君王都是要代天行化。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听自我民听」,能听到人民的苦痛就是听到上天的声音。但是在这个当下,这些君臣还有没有想到这些重点?而且当这些臣子起的都是贪念之后,以后他们去当官,可能问题就会出来了。而且值得省思的是,他们陪著文公逃难,那是道义,道义是不附加条件的,没有附加利害的。假如一有福报马上就去邀功,那这个义一下子就退到都是利害了。
所以我们冷静看,很多夫妻穷困的时候,互相照顾,不分彼此,同甘共苦。结果一富贵,先生一有钱,就忘了当初另一半的这些付出跟恩义。所以人这一生,什么都带不走,但留道义在人间,应该但留清白在人间才好。所以人生要时时提醒自己,唯一带得走的就是自己的慧命,就是自己灵性的提升,就是自己这一生所有的善行,积功累德,这个带得走。不能在人生当中,富贵现前,我们反而染污了,反而重利轻义,灵性就不断堕落下去了。尤其我们现在处的社会,确实是物质极度丰沛,诱惑就特别多。
我们来看《德育古鉴》六十六页。有一个人叫史堂,「微时已娶」,就是他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就已经娶妻了。「及登第」,后来他考上进士,十年寒窗,一举成名。但是大家想一想,十年寒窗的时候谁煮饭?谁在这些生活点滴当中陪伴他吃苦,咬著牙从不抱怨?我曾经在客家村庄教过书,我听说客家的男人挺幸福的,因为他们的女人很能干,几千年来都是让她先生去读书,考功名,其他的事太太全包了。客家的女人很不简单,很刻苦。不过时代变了,现在客家男人又不考功名,得要顺著时代调整。假如夫妻都工作,太太也很辛苦,要懂得分摊、懂得体恤太太。传统那是美德,要学到那个美背后的精神,成全对方。
所以一个人考上功名,他的妻子、他的家人对他有非常多的协助。所以他登第,登第可能就是骑著马,戴著,我没戴过,就是衣锦还乡,当官了。「遂恨不得宦家女为妻」,你看变心了,有了功名就想,我怎么没有娶到一个官家的女儿,最好是宰相的女儿,大官的女儿。「因日睽隔,其妻郁郁成疾」。因日睽隔就是不想再见他太太,跟他太太隔开了,不见她了。结果他太太就郁郁寡欢生病了,人的心忧郁、痛苦就很容易生病。「数岁」,经过几年,这个岁是年。「堂不一顾」,这个男人居然连看一眼都不看,这个人心太狠了。「妻深饮恨」,深深的怀恨。「临终」,他太太快去世了。「隔壁呼堂曰」,在隔壁叫著他的先生。「我今死矣」,我就快死了。「尔忍不一视耶」,尔是指你,你忍心不看我最后一面吗?「堂终不顾」,终就是最后还是连看都不看他太太一眼。所以人被世间的这些虚荣所染污之后,那个心就扭曲掉了。
「及妻死,心不自安」,他妻子死之后,他心里也不安。「乃谋压胜,束缚其尸而殓」,这个实在是太狠心了,他自己心不安,怕他太太找他,居然把他太太尸体绑紧压住。可能他觉得这样他太太就不会找他麻烦。连他太太去世都不放过他太太,把他太太的身体绑起来入殓。「是夕」,夕就是傍晚、晚上。「妻托梦与父曰」,他的妻子给她父亲托梦。「女托非人」,这个托就是嫁、托付,嫁给不好的人。「生怀愁恨」,对先生确实有仇恨,活著的时候吃了很多的苦痛,死了还被压身。「然彼亦以女故,禄寿皆削尽矣」,他的太太给她自己的父亲讲到,也因为他对我这么不好,他的福禄跟寿命都被削掉了。「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一个人造孽之后,他的福气、寿命都会被减损。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们世间人犯罪,警察没看到还治不了,但是天律,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个骗不了。所以「明年,堂果卒」,过了一年,果然这个史堂就死了。
所以祸来了,再大的官,再有钱,留也留不住。所以《迪吉录》里面有说到,「曰:人生莫作妇人身」,做女人还是很辛苦。「百般苦乐由他人」,照顾公婆,从家照顾父母,嫁了照顾公婆,照顾另一半,照顾孩子,还要照顾孙子都有。「彼其离亲别爱,生死随人」,因为出嫁以后,离开了自己的家人。「所主惟一夫耳」,嫁过来了,女有归,依靠他的丈夫。「饥不独食,寒不独衣,舍其身而身我,舍其父母而我父母」。我们整个成长过程当中,妈妈都是一定让爸爸先吃饱,甚至自己吃不够从来都不说,好的都是留给爸,留给爷爷奶奶,留给孩子,确实是这样。「舍其身而身我,舍其父母而我父母」,你说妈妈照顾爸爸的时候,熬夜什么的,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的。所以男人看到这里,时时都不能忘记太太的恩德,这样才是大丈夫,才是真正讲情义的丈夫。
「一遇远旅之商、游学之士,孤房独处,寒夜铁衾,岂易受哉」。你看有的还嫁给商人,有时候一出去做生意,好几年才回来。或者出去读书考功名游学,都很久才回来。她自己孤房独处,这个衾是指棉被,熬过来这么多的岁月,这是很不容易的。「一旦富贵,姬侍满前,罔念结发」,结发是指原配。到富贵现前,这么多仆人,甚至还娶妾,就完全顾不了原配的这些情义。「恐惧与汝,安乐弃予」,就是苦难跟你一起,安乐的时候却把她抛在一边。「噫嘻!何待人以不恕也」,这样待人太不宽恕,这个恕就是感同身受,设身处地。
「长舌之妇,恣志凭陵;失行之女,忘身撤泼,固宜已矣」。这里是讲到,假如这一个女子,她是非常强势傲慢、德行不好、不孝顺,这些情况的话,你说不理这个太太,那还可以说得过去。而这个太太是,「若乃事舅姑、睦妯娌、和姑叔,以及前后嫡庶间,人各有心,众皆为政,其於忧烦展转,忍辱吞声,殆未可言」。假如这个太太,因为以前是大家族,她又侍奉公婆,又和睦妯娌,又照顾小姑小叔,你看这么多岁月当中,多么的辛劳。尤其古代有一些王公大臣,他又娶几个太太,嫡是指原配生的后代,庶是指其他原配以外生的后代,这么多人都有他的想法,而这个原配大老婆,在这么大的家族当中,操心是很不容易的,她得要忍辱吞声,这些辛劳,实在讲都讲不完。
「而衣食不充之家」,假如这个家庭又很穷困。「晨夜无炊」,这个无炊就是吃不了饭,早晨夜晚都吃不上什么饭。「针黹自活」,这个针黹两个字,是女子缝纫的总称,也就是她非常辛勤的织布来养活家庭。「种种艰苦,又有不能殚述者」,不能殚述就是不能讲完,就是太多太多。殚也是尽,不能殚述就是讲不完。「岂其终身望我,甫得出头,遽中道弃之,其情理谓何哉」。她辛苦一生,就希望我们有成就,能出头。这个甫得出头,这个甫就是先生方才出头,终於苦尽甘来。结果这个遽就是急剧,马上又抛弃她了,这个在情理上,实在是天理不容。所以我们在人生当中,面对君臣,面对夫妇,面对这些关系,我们都是道义之交,不能是一富贵了,人的心态都变了。
所以介之推讲到,上下的态度都错了,互相蒙蔽了。
【难与处矣。】
很难一起共事,很难跟他们相处。结果介之推这么劝谏他的君王之后,就离开了。接著讲到: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这个『怼』是指怨的意思,埋怨的怨,谁怨?这个意思是说,他的母亲对著介之推讲,『盍亦求之』,何不也去要求赏赐?你何不也去要求一下?『以死』,你去求了赏赐,就这样死了,你就不会有埋怨了。这个谁怨,就是你去要求赏赐,你也去要,要到了,你死了,你也不会埋怨谁了。这个妈妈一开始这么讲,大家接著看,他母亲也很有气节跟智慧。
【对曰。】
介之推说:
【尤而效之。】
这个『尤』,我们所谓的过尤,这个「尤」就是罪过,他们的罪过我还效法。『效』就是跟他们一样,效法。
【罪又甚焉。】
我的罪又更深重了。我已经知道他们是错的了,我还去效法,那我的错就更深了。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我已经讲出来,因为他已经劝过文公了,我已经讲了他们不对的地方,「上下相蒙」这些问题。『不食其食』,就是不该再,这个「食」是指俸禄,就不应该再接受赏赐、接受俸禄了。我们从这些谈话当中可以看出来,介之推很有气节,而且他也时时不愿意做出违背自己良心心意的事情。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好!你不要赏赐,你也让他知道一下你不要赏赐。你去让他知道一下,你很有气节,不要赏赐。意思就是也让他知道一下,这样好不好?
【对曰。言。身之文也。】
言语是身体的文饰,这个文饰,饰是装饰的饰,就是所讲出来的话,其实就代表我们这个人。我们去讲就代表我们的心态,是身体的装饰,是我们人的文饰、装饰。
【身将隐。】
我已经打算要隐遁了。
【焉用文之。】
何必又去跟他讲?
【是求显也。】
这个『是』,就是指假如我又去跟他讲,我不要赏赐这些言语,好像又是想求显达,可能有那个嫌疑。所以他是下定决心,不只不求赏赐,连表达自己不赏赐,他都觉得不用了。
【其母曰。能如是乎。】
你真的能这么做吗?真的不后悔吗?真的下定决心了吗?假如你是真的:
【与汝偕隐。】
好,那妈妈就陪著你,跟你一起隐遁。
【遂隐而死。】
他们隐遁,最后死去了。
【晋侯求之不获。】
晋文公想求介之推回来,可能后来冷静下来,觉得介之推讲得太对了,可是求他回来求不到,最后介之推跟母亲死在绵山。
【以绵上为之田。】
『绵上』在现在的山西介休县。『为之田』,这个「田」是祭田,介休县,以这个地方为祭田。文公觉得祭祀介之推,而且他说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这个『志』是指表现、彰显我的过失,就封绵上为介之推的祭田,让天下的人都记得我的过失,就是没有珍惜这个忠臣。『且旌』,这个「旌」是指表扬。旌,精神的精同音,表扬介之推他母亲的善行,这么有气节的人。好,这一节课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