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 蔡礼旭老师主讲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十二集)  2010/11/27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28-0042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们,大家下午好!刚刚我们讲到,「人穷则诈,马穷则佚」,不能逼人逼得太甚。所以我感觉我现在有点逼人太甚,每次都叫大家背一篇,现在已经有很多人不敢来找我了。大家尽力而为,因为整个传统文化的积累,还是要靠自己滴水穿石之功。

  刚刚跟大家提到战国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智宣子还是选了瑶继他的位。而赵家赵大夫赵简子,他就选了有德行的小儿子无恤来接位。而当时候赵简子有一个大臣叫尹铎,他派尹铎要到晋阳这个地方去当地方官。尹铎很有意思,就问他的主子赵简子,大人,您是希望我去抽丝剥茧,还是去保障人民?意思赵简子一听就懂了,是派我去抽丝剥茧把民脂民膏都抽出来?还是像盖城楼一样,不断积累、积高,就是让人民愈来愈富裕,问赵简子。赵简子回答,当然是照顾好人民、保障好人民,让他们有好的生活,让他们富裕。尹铎听完,真的去到晋阳也很爱护当地的人民。而赵简子就对他的子孙讲,尹铎这个人不简单,你不要小看他,他治理过的地方以后会很和谐、很团结,你以后有什么难,告诉他的子孙以后有难到那里去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你墙盖得再高,护城河再宽,没有人和还是会有危难。

  结果智瑶(就是智伯)他就继位了,继位以后他就很傲慢。因为他武功高强,长得又很好看,有这么多好的条件,无形当中就傲慢。然后有一天刚好跟韩康子、魏桓子,就是韩赵魏三家。我讲到这里你们头有没有有点晕?不好意思,以前是八百诸侯,国家很多。你们就记得韩赵魏三家,最后分了晋国,就是这个典故延伸出来的。韩跟魏的这两个大夫跟智伯三个人在饮酒,一起聚会,结果智伯在现场就侮辱了韩康子,跟韩康子的算是他的丞相,他这个大夫底下辅佐的丞相,对他们都无礼。这个时候他的族人智果,就提醒他,你这样子对待别人,你的灾祸就要来了。结果智伯回答,灾祸都是我给人家的,哪有别人给我的?这都是狂妄!所以智果就讲,很多事情都有徵兆,这些怨慢慢积累起来,你早晚要有大祸。连这些昆虫有仇都要报,更何况是人家身为一个家的负责,跟他的大臣。结果智伯就没有把它放在心上。

  后来智伯就结合韩跟魏,韩康子跟魏桓子,他们就联兵打赵襄子。结果军队很强,三个家的军队联合他就招架不了,他就问他的臣子该到哪里避难?他的臣子说,最近的县城叫长子县,那里的城墙最坚固,去那里躲。赵襄子说,老百姓把城墙建得这么坚固,一定费了很多力气,我现在又躲到那里去,那边的老百姓都想,「把城墙建得很坚固,最后就是惹来杀身之祸」,那他们还能信任我吗?大臣又想,不然到邯郸,赵里面很大的一个城市,那里粮食最充足,到那里去躲。赵襄子又说,「粮食愈多就是老百姓纳的税,纳税最多的最后还是感来杀身之祸」,那以后老百姓怎么信任我?赵襄子也不简单,在生命危险的时候还那么冷静,还在设想人心,不能让老百姓不信任我。接著他说,这样好了,听我祖先的话,到晋阳去躲,就到了晋阳。

  结果智伯也很狠,就放水,引大河的水,把赵家的城墙给(外面打雷声),可能放水的时候还有在下雨。淹到什么程度?淹到城墙只剩六尺了,然后老百姓家里的灶,就是煮饭的地方都淹掉了,都有癞蛤蟆跳出来。可是晋阳的人统统很团结,都不愿意背叛。所以你看以前有一个好的县官治理,那个德政都还影响著这个地方。然后智伯底下有一个臣子叫鸂鶒,其实大家看那个亡掉的领导者,其实他身边都有很多人给他提过,他招祸还是因为自己傲慢。大家想一想项羽被刘邦打败,项羽旁边有没有很有智慧的人?有!那个最近的是叫亚父。你们对楚汉相争不大熟悉很正常,不是你们不正常,是我搞不清楚,我讲得忘我了,不知道我现在是在马来西亚,觉得大家对中国历史都很清楚,我讲的这么起劲,你们很无辜的看著我。

  身边好多的人都给这些人提醒过,但是他们就是傲慢不接受。「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这些智慧就能为他所用。这个鸂鶒就跟智伯讲,智伯你看你现在放水淹赵襄子,韩家跟魏家跟著你,眼看这个城就要攻破了,他们两个没有任何高兴的表情,反而是担忧。照说要攻破城墙应该他们也很高兴,成功了成功了,为什么他们都笑不出来?因为他们两个对你怀恨在心,找机会要报仇!就提醒他。这个智伯,人一傲慢,什么都看不清楚。他在攻赵襄子的时候,因为又放水淹他,结果韩康子跟魏桓子,一个帮他驾车,一个拿著武器,三个人坐在车上。智伯就在那里笑,哈哈,原来用水也可以把人的城给淹掉,把他的地方给夺取。讲著的时候,旁边这两个人一个撞一下,一个用脚踩一下,互相两个人看一看,为什么?因为他们两个的地方也都可以放河水把他们淹了。所以他们两个很有默契,互相踩一下、碰一下,下一个该我们了,互相提醒一下。

  所以鸂鶒分析得很准,因为智伯很嚣张,一开始就要求韩康子要把万户的一个县城让给他。结果韩康子就气得半死,上次还被他羞辱,还让我把万户的县城给他,不肯。旁边的人劝他,他现在势力大,不要跟他正面冲突,给他,给他之后他就傲慢,骄兵必败。要完韩康子,又去给魏桓子要,也要了一个万户的县城,也给他,两个人很有默契。结果要赵襄子给,赵襄子不给,就出兵打他。眼看著赵襄子,他们就要撑不了了。这个赵襄子就派了他的一个臣子,赶紧夜里出去找韩康子跟魏桓子,然后就开始跟他们讲,你把我们给灭掉了,就好像嘴唇没了,牙齿就很寒冷,「唇亡齿寒」。他两个马上就听懂了,所以三个人就达成协议,按兵不动,很有默契,赶紧回去把情况说清楚。结果赵襄子就派人把守堤防的官吏给杀了,守堤防他专门在放水!然后就把那个水打开之后往哪里淹?往智伯的军队淹。

  所以历史当中告诉我们,「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所以打人就是打自己,骂人就是骂自己。请问大家有没有人喜欢打自己、喜欢骂自己?那这个人已经不大正常了,但是其实没几个正常的人。为什么说打人就是打自己?人实在很愚痴,是什么?只顾眼前,我高兴,我打他。你打完他,没事了,出气了,那个怨的种子记在他的心上,君子报仇,(听众回答十年不晚)。你们马来西亚是十年,台湾是三年而已,你们的忍功不简单不简单,能忍到十年那功夫不得了。所以那个恶果是迟早回来!大家这一生有没有感觉常常好像有人瞪你两眼,有没有?假如有,不是不报,时间到了。所以人假如明白事理,这个世间任何事情你不会责怪,人家对你不好,那是时间到了,那个是恶果现了。恶果现了叫什么?恶果现了叫还债。债还完了怎么样?轻松,叫无债一身轻。所以真明理的人,这个世间他没有一件是坏事,全部都是好事。今天你被人家骂了,债消掉了。那个人骂你好几次,你每次看到他还是微笑,他会觉得这辈子没有看过这么有修养的人,你就把《弟子规》介绍出去了,他就会去打听。所以打人最后怨还会回到自己身上,骂人最后还是会回到自己身上,那人又何必这么愚昧,去做很多障碍自己、障碍他人,又障碍以后的事情!

  所以他用水去淹人,没多久就被人用水淹了,那个怨恨报复的机会到了,灾难就来了。结果不只放水淹他,赵襄子马上出动军队跟他直接打仗,然后韩跟魏的军队从两翼、两侧攻打智伯,一下就被人家给攻灭了,智伯就被杀了。故事讲完了,接著就是这篇文章。司马光先生很感叹,就谈了这篇文章。说到:

  【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因为那个时候好像大家都以这个才智觉得是比人高,其实不然。因为他的才艺、才能超过了他的德行,之后他傲慢结怨,最后才感来这个恶果。

  【夫才与德异。】

  其实才能跟德行是不同的,本来是不同的。而世俗的人他没有办法分辨出来:

  【莫之能辨。】

  大家注意,这是宋朝写的文章,宋朝时候距离现在将近九百年,要分辨才德都不容易,大家想想我们现在分辨才德容易吗?所以这就是以历史来增长我们的见识,都把才能跟德行统统看作是贤德。

  【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这个『失人』我们可以当作看错人,也可以当作失去人才,他分辨不了才德,他用的可能是很有才,但是无德的,反而有德的人他没有用,他就失去人才了。所以下一句提到: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

  耳聪目明,很聪明,观察力也很高。其实我们一看到人聪明,判断观察什么事好敏锐,我们在他旁边马上,你好厉害!就开始很佩服他。然后『强毅』,「强」是做事很刚强,不退缩,又很有毅力,他要做的事,他一定做到底。但是大家注意,他一定做到底,有时候错了他不回头,劝不动。孔子曾经就讲过,因为刚好子贡问孔子,「君子亦有恶乎?」孔子说,「有恶。」,哪一些(打雷声很大)态度?告诉大家,什么时候是考试,anytime,anywhere,突然任何状况出来,神情若定,处变不惊,这才是定功。你要看自己的定力到哪里,有一天刚好走在路上突然有一台车冲出来,你都没有任何惊恐,然后当下正念分明,功夫。他假如突然冲出来,妈!那就是定力不够。随时都可以测试自己的定功,定才能生智慧,常常很多境界现前你就吓到手忙脚乱,还要再下功夫。怎么讲这来了?

  「君子亦有恶乎」?「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夫子讲到厌恶这些行为、这些态度,因为这些态度对整个团体的杀伤力太强。第一个,「称人之恶」,我们处事应该是隐恶扬善,你还常常去把别人的不好说出来,一来破坏人和,人和其实对一个团体很重要。而你背后说他的坏话,他知道之后那个愤怒、怨恨可能很难消,团体就不得安宁。而且当你把别人的恶讲给其他的人听还造成什么?造成听的人又对他有看法,这是我们无形当中破坏整个团体人与人的关系,所以这个事不能做。

  大家想一想,有几个人听了一些话不记在心上的?请问大家,比方你一个朋友,在讲某某朋友的不好,然后你听完之后,就像镜子一样,完全不落痕迹,我们做得到吗?可能听完隔天看到他,他真的挺像小人的。没有听以前都没事,听完人家批评他,隔天一看,真的眼睛有一个大一个小,就开始怎么看他都不顺眼,落印象了。所以不可以造这种孽,去障碍人与人的和谐。再来,今天假如对方要讲另外的人不是了,你可以跟他讲,我觉得他很好,我都记他以前对我很好,对不起,我刚好要上厕所,不听为净。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心地清净,「净极光通达」。清净心才有智慧,每天记人家一大堆不好,那是最傻的人,智慧现前不了。真的这么做,我都只记他的好,我不想听他的不好,二次、三次,人家什么闲话是非,到你这里马上就弹回去了,不找你了。就像人家吃肉都不找你,吃素才找你,同样的道理,知道你为环保很重视。

  「恶居下流而讪上者」,这就是处低位毁谤他的领导,这个也不好。因为领导他负责的是一个团体,比方说国家领导人他负责的是一个国,你毁谤他,老百姓假如对他没有信心,那整个国家就会动乱,所以造的罪就大了。所以不谤国主,这是很重要的。延伸到人家的团体领导人,我们不要乱批评。而且一批评之后,我们组织的同仁就对自己的领导失去信心,这个杀伤力就很大。我记得我爷爷奶奶那一辈的人,常常都是提醒我们这些孩子,留点口德、留点口德。我们之前针对言语,还跟大家交流了应该有三个小时,这个课程。大家可以回去再看一下,再体会体会。

  很有勇猛却无礼,这样的人特别容易控制不了,最后就作乱。有勇而无礼,很容易为乱。大家看历代乱臣,其实都有读过书的。而你去问作乱的人,说你很不对。他有没有说他不对?他还趾高气昂,他觉得我对,他不对。大家有没有在,比方团体里面,刚好发生争执了,那个不对的人,你去听他讲,好像都是他对。你们有没有遇过这个情况?明明是他不对,他讲起来都是他对。所以那就是很勇猛,但是不明理,就容易造成动乱。你说这是讲谁?我们自己有没有犯这样的问题?无礼,我们有礼吗?我们平常都四十五度微笑就有礼吗?不见得。是真正在处世待人,处理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思想言行跟经典相不相应,这才叫有礼。不然我们也有可能认不清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心里都觉得自己有礼,可是真正实际在做事的时候,都是顺著我们自己的习气在处理,自己可能不知道,这个时候我们无形当中添乱了,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假如我们对於自己言行的观照不够,看起来很正直、很勇猛,很可能都在添乱,有可能。

  最后是「果敢而窒」。果敢,他很果决,说做就做,不迟疑。问题是他每一次判断,他的智慧还不够,这个窒就是对道理还不通。就好像一个军队给他带,整个方向错了,可是冲的速度很快,很厉害。他冲的速度很快,问题方向错了,再把他拉回来,可能要耗掉不知道多少精力。这个是果敢,但是事理不通达,你不能只看到他果敢,而忽略了他智慧还不够。我们看孔明有一次出兵的时候,不是派马谡负责带兵,结果伤亡非常惨重。你说他有没有果敢,也很果敢,下决定,好,就这么扎营,最后死了一大半。马谡跟著孔明很久了,最后还是军法处置。这果敢而窒。所以很重要的一点,不只是人要有正确的知见,正确知见还要再加上什么?足够的做事经验。所以叫「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为什么要找屈志老成?他能忍,他能冷静的忍,再加上他经验丰富,年龄比较大看多了,吸取宝贵的经验。

  这个时代善心的人很多,成事的人不多,为什么?他很善心,可是他的阅历不足,这个时候旁边的人又赞叹,好事,不容易,都一直赞叹、一直赞叹,没有冷静下来多请教真正有经验的人。纵使对这些圣贤的道理都很明白,问题是这个社会的变化很快,人事的复杂度比以前高很多,这个时候就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已,还要多吸取这些很有经验的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再做抉择。不然下错抉择,就好像路走错了,再拉回来,都不知道要耗掉多少工夫。所以「聪察强毅之谓才」:

  【正直中和之谓德。】

  『正』,公正无私,正直不虚伪;『中和』,他处事懂得中庸,懂得和为贵,大局为重,有这样心境的人,这个叫『德』。这一句我们就要冷静来看,我们自己才多还是德多。因为我们刚刚强调一个重点,看得清楚自己才看得清楚别人。我们在团体当中有没有念念以大局为重,有没有念念以和为贵,有没有念念想著这句话讲出去了,是能促进团体的和谐,还是造成团体的不和睦,我们有没有这个观察力、这个警觉性?还是想说什么就说了,说完之后才后悔。假如不能以大局为重,我们的德就欠缺了。假如处事常常还是会想到自己,自私自利比较重,这也欠缺德。一个人为什么不能正直?因为他有贪欲,无欲则刚。你说我不敢劝领导,为什么不敢?到时候我就不好发展了,有顾忌,什么顾忌?利的顾忌。假如我们是为团体好,该讲我就讲,就不会有这么多顾忌。所以以前的君子,在道义之上是非常正直的。「聪察强毅」这个不属於德,但是事实上我们这些能力增强了都会很高兴。当然这些才还是必须具备,但是要在德的基础之上。接下来讲到:

  【才者。德之资也。】

  这个『资』就是辅助德行去利益人的,今天有德了,当然还要透过你的能力去服务人,所以才也是能让德去发挥的一个条件。

  【德者。才之帅也。】

  而德行才是才能的主帅,德行来控制所有的才能,去服务大众。而且这句话也告诉我们,才能要以德为前提,这个才能真正利人。我们注意去看一个团体里面最傲慢的人,他搞得大家看到他都很有压力,他往往才都是特别高的,才胜过德了。我们在团体里面还觉得我才华很高,我贡献很多。每个人看到我们都有压力,我们还对团体多有贡献?那是自欺欺人。可能领导在私底下不知道要安慰多少人,都是那些被我们吓到的人,还得要安抚他们,算了算了,别跟他计较。所以我们成语都讲「德才兼备」,这个成语讲得好!把德摆在前面。接著讲到:

  【云梦之竹。】

  这个云梦出产的竹箭,竹子做的弓箭。『云梦』是指楚国楚王当时候游猎的地区,这些丘陵山区都属於「云梦」。出产的竹箭:

  【天下之劲也。】

  这是天下最好、最锋利的竹箭。代表竹子本身本质就非常好,本质好就是德好,德好当然要再接受过培养,接受过能力的一种提升。所以:

  【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

  虽然竹子的质很好,它还是要『矫揉』,就是把竹子透过一些手续,把它做得很直,这是「矫揉」。然后『羽』,就是把它装上羽毛,这会射得更准。『括』是指箭尾跟弓弦接触的地方叫「括」,这些部分都把它做得更完善,那这样这个箭射出去就更准、更有力道。但是假如不做这些手续,它『不能入坚』,就是不能射穿坚固的东西。

  【棠溪之金。】

  这个『金』是指剑。『棠溪』这个地方做的剑:

  【天下之利也。】

  天下最锐利的剑,在这个地方做出来。但是这个地方所生产的金要把它做成剑,这个金是很好的质量,但它还是要经过:

  【熔范。】

  这个『熔范』就是把它消融,然后进入,这个「范」就是有一个模具来造剑。入了这个模具以后,还要:

  【砥砺。】

  这个『砥砺』就是磨刀石,剑还要经过磨砺才能锋利。

  【则不能以击强。】

  所以有好的本质,当然还是要经过后天的培养。这个『击』,就是击刺,比较强韧的东西,才能够把它砍得断、砍得破。所以: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他的德行才能都发挥到极致,这是称为圣人。

  【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没有德行他也没有才能,把他归纳成愚人。

  【德胜才谓之君子。】

  德行超过、多过才能,这是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

  才能胜过德行,这属於小人这个类型的。所以接下来讲:

  【凡取人之术。】

  大凡选拔人才,这个『术』强调的是原则,原理原则。

  【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

  假如没有得到圣人跟君子,『与之』就是选取出来。

  【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

  这是什么道理?为什么与其得小人,不如还是用愚人就好。

  【君子挟才以为善。】

  这个『挟』就是持,就是用著他的才能去行善。

  【小人挟才以为恶。】

  小人他德行不够,私心比较重,名利心比较重,他可能会用才华去谋取他的名利。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

  这些君子,他又有才能去服务大众、去做好事,当然这个善没有做不到的。

  【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因为他有才华,比方说他口才很好,他可以天花乱坠,把死的讲成活的。现在人很迷口才,大家从哪里可以观察出来?民主国家的选举,口才特别好的,高票当选;然后很孝顺,不会讲话的,都选不上。所以才选出一大堆贪官污吏。那不能怪别人,怪谁?怪投票的人,自己没有判断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尤其候选人骂政府骂得特别厉害的,你在那里:痛快、痛快!那是刻薄,你还说痛快。我发觉民主国家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比方说执政党在做的时候,在野党骂骂,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统统不好。结果换他做了,做得比前面的还差。告诉大家,这很正常,为什么?他们以前时间花在哪?骂人!他哪有时间提升德行?等他真的要去做,做不好了。骂人能治国吗?以前我们看过的古书,哪句话说骂人可以治国?孔子只告诉我们,「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个特别会讲话的,都是把时间花在这上面。

  所以举一反三,女孩子找对象,特别会讲话的男士,你要小心。(打雷声)老天爷满配合的,告诉大家这是重点。所以人其实很容易迷才华的,不冷静用理智、用道理去观照,他就判断不清楚。一个人这么会批评,他本身就不够厚道,就不要说其他的了。而且真正有经验,做过一些事情的人,都很清楚,事情不容易。人了解不容易,他就不会批评得这么苛刻,「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以前还没去小学教书,都想还有寒暑假,这么好,自己去教了才知道,那是喘两口气而已,那压力很大。你事非经过,还没体会过的,乱批评。所以这里他假如有掺杂私心,他要去谋他的目的,很可能也『无不至矣』,人分辨不出来就听他的了。

  【愚者虽欲为不善。】

  这个才德皆亡的人,他想要去做不好的事。

  【智不能周。】

  他的聪明才智没有,连想个害人的方法,都想不出来。所以:

  【力不能胜。】

  就不能得逞他的坏事。

  【譬之乳狗搏人。】

  『乳狗』,还在喝奶的小狗,它想要去打人、想要去伤害人,伤害不了!人家手一挥,它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人得而制之。】

  能够制服它。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

  因为他很聪明,「聪察强毅」,尤其小人他很聪明,等人一发现事情不对劲、不妥当,有时候想阻止都阻止不下来。所以得要洞察机先,得要老成持重,旁边自己组织里面要有一些老人,看到一些端详就懂得赶紧调整。现在很多大企业忽然倒下来,绝对跟他用了小人有直接的关系,都是被人给搞垮的。几家全世界排在前面的倒下来,统统都是那些高层主管,在公司里做手脚的。『小人智足以遂其奸』,「遂」就是实现他的奸计,这个「奸」就是奸计、奸邪。

  【勇足以决其暴。】

  他的勇猛,足以可以,这个『决』可以是发泄,逞他的横暴,他的暴行,他可以发展出来。

  【是虎而翼者也。】

  形容如虎又添了翼。他心性已经不好,又很有才华,那就如虎添翼。

  【其为害岂不多哉。】

  他对於人的危害,难到不是更严重吗?愚人还害不了人,小人对人的危害就很严重。其实整个过程,我们在思考,最重要的还是来观照我们自己,我们有没有可能做一件好事,一开始是君子,做到一半变小人,有没有可能?做到一半嫉妒心起来了,做到一半脾气上来了,这个时候又觉察不到,人就顺著自己的习气在做事情。所以人能护念得好自己的这一颗心,比什么都重要。这颗心绝对不能偏到贪瞋痴慢去了,一偏,小人说的不是别人,就是我们自己。而且确实,假如我们现在真的才胜过德,而真正去做事的时候,又伏不住自己这些习气,别好事,先缓一下。我们真想把事做好,不希望自己做到一半又坏事,先好好在自己的习气当中下功夫,静下来,深入扎自己的根基。

  「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是先要「增益其所不能」,要先把习气给剔掉。而且天将要有任务给我们,你不用去找,不用去求,他自然会来找你。而当老天来找我们的时候,也是我们德行比较稳的时候。我们往往急著要出去做好事,都没顾及到自己德行稳不稳固,之后去做事就陷在事情当中,结果本来是要弘扬文化,最后陷到是非人我里面去。假如我们陷到是非人我里面去,社会大众又接触我们,原来学传统文化,比江湖更江湖,把人给吓死了。人家是要来这里找心灵的依归,大同的社会,结果我们带著习气都调服不了,就很麻烦。所以人都有善心,但是要做善事,也要循序的把自己的德行扎稳固,做好事不能急於一时,要考虑长远。

  【夫德者人之所严。】

  虽然这个分析分得很清楚,用小人可能你很难掌控,他会「遂其奸、决其暴」。但问题是,这个德行人去遇到,所谓「果仁者,人多畏」,看到有德行的人有敬畏的心,也佩服,但是不大敢亲近。大家比方见到你一个很有德行的长辈,他坐在那里,你马上叔叔好,然后人就赶紧跑了。为什么?因为坐过去之后,又期待,又怕受伤害。希望这个长辈肯定几句,可是又怕他会批评,自己承受不了。为什么?有德的人他一定会把我们的问题指出来,只要他看到。那我们得要能欢喜别人给我们提我们的问题,这样子我们看到这些德者我们才会欢喜去亲近。「闻誉恐,闻过欣」,这个时候有这个心境才能亲仁,没这个心境,那亲仁也只是口号而已。

  人能够时时希望自己的习气赶快突破,这个心态可贵。为什么?因为他有使命,我要赶紧提升,我才能做得了事,我才利益得了大众,他有慈悲心,他有使命感。所以纵使被批评还是不舒服,他觉得长痛不如短痛,早点突破,这一生才没白来,才能做几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人有这样的心境,就能欢喜去接受别人的批评。大家觉得这些长者智者,在讲我们的问题的时候,当下好不好受?舒不舒服?有没有一点呼吸困难?有,难过,你把那难过拿来我看看。二祖慧可大师不是说我的心不安,达摩祖师说拿来我帮你安。那是假的,别把它当真,所有的不舒服都是虚妄的,真正改掉习气,那个欢喜是永久的。一个人以前很贪色,好不好过?不好过,每天头昏脑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等到他能不为所动,身心轻安。其实,人假如尝到放下习气之后那种法喜,世间那种欲望,他又不是吃饱撑著,干嘛还去找麻烦?所以「世味哪有法味浓」,世间那种欲望享乐,绝对没有这种放下习气跟经典相应,那种从内散发出来的喜悦。所以司马光先生在这里也提到,德行,人接触都会有一种敬畏心,『人之所严』。

  【而才者人之所爱。】

  这个才能是人所爱慕的。

  【爱者易亲。】

  他很爱慕才华,一看到他就赶紧过去,你教我这个、教我那个,很喜欢亲近有才的人。

  【严者易疏。】

  因为对他敬畏就容易疏远。我记得,刚好有机会去亲近卢叔叔,卢叔叔每次见到我,「你是当红炸子鸡」。那个时候我虚名在外,就是知道我的人有一些了,然后卢叔叔都听到、都知道。然后,「你很红,你很危险,你要坐好,不要掉下来」。每一次见面,都是耳提面命,习气别犯,保持无私无我,不要习气现前,把事情给搞砸了。当我们每个人都是给你肯定、给你称赞,突然听到批评感觉怎么样?好不好受?突然有点,唰,冷水泼过来,冷水有点凉,不过会让人比较清醒。比方这个水给我一泼,清醒不少。为什么?我们是因为刚好遇到一个机缘,出来抛砖引玉跟大家分享,可别人家给你几个肯定,就觉得自己不可一世。这麦克风还挺配合的,知道这个重点出现了。少年得志大不幸,人家几句肯定,你就看不清楚自己,觉得自己很不得了了。其实说实在的,不就讲了几堂课,习气不是还在那吗?还不清楚看清的话,那最后持续下去干的,我自己就是做自欺欺人的事情了。不是自己有德行,不是自己有能力,那是刚好遇到个时间点,所以赶紧要对治自己的习气。

  所以现在在各地弘扬文化,很多的这些讲师,做得都比我好,讲得也比我好,刚好我们得好好对治自己的习气,好好提升,这才是重中之重。「物格而后知至」、「君子务本」,这个本只要不重视,所有的功业最后一定是倒下来,绝不可能有偶然。就好像一棵树长得很高,根已经坏了,能看多久?根坏了,它迟早是要烂的,要倒下来的。所以修学的路上,第一关卡,我们必须看清自己,打破自欺。所以那时候卢叔叔常常都会给我清醒清醒。一开始觉得水很凉,不过冲多了以后,水就不凉了,反而会觉得很习惯。去见叔叔,就是赶紧给我一些提醒,就变得很习惯、很能接受了。大家冲过冷水澡没有?一冲,慢慢慢慢适应了,就不冷了。所以听别人的忠言,听听听也要听到很习惯,这样就不容易去疏远有德之人,疏远别人的劝告,所以这真的很关键。

  我们这一路上也感觉,能接受批评的人,确实不多,批评完之后,可能他二、三天看到我们,就赶紧转到其他的路上去走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自己也要调整,人家不是很能接受我们批评,我们就不要好为人师。所以这个时时也都要观照到自己,有没有也是有些做得不近人情的地方,他还不是很能接受,也不要急於要去劝,总让因缘水到渠成为好。你不要今天回去,你有个朋友看到你,马上转到另外一条路去,你就追过去把他抓住,你不知道「能亲仁,无限好」,你不知道「德者人之所严」,还把道理给他讲一遍,这就太强求了。因为:

  【爱者易亲。严者易疏。】

  就造成:

  【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遗於德。】

  这个考察人才的人,往往多数会被才,『蔽』就是蒙蔽,而对品德好的人,他没有留意到,这个『遗』就是忽略,浪费了。而其实为什么有才的人容易被重用?因为很快看到成绩。所以一个主政者、一个领导者,要能去掉急於求成的心,才能不会犯下用才胜德的人。为什么?他有才华一下子看到成绩,他有光!一下子业绩好了,好,高兴!所以往往很难放下。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因为这一个心就感来才胜德的人。所以人与人这个因缘,善缘也好,恶缘也好,也是互相交感。

  【自古昔以来。】

  就是往古至现今,从古至今。

  【国之乱臣。家之败子。】

  亡国、败家的这些臣、子,都是什么?

  【才有余而德不足。】

  所以司马光一开始的感叹「智伯之亡」,就举了这一个败家的人,才能特别好,但是德行不够。

  【以至於颠覆者多矣。】

  造成国家,还有自己的家族,倾覆灭亡。这个『颠覆』就是倾覆灭亡,就很多了。

  【岂特智伯哉。】

  这个『岂特』就是难道只是智伯而已吗?难道只是智伯这个人而已吗?

  【故为国为家者。】

  治国理家的人。

  【苟能审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

  这个『审』就是明察才德的判断,『知所先后』就是知道哪个先哪个后,其实就是德为先才为后。

  【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那就不会有看错、错用人才,或者失去人才这样的事,然后来担忧、来挂碍。能够分辨出德才先后,就不会有『失人』这个祸患。这个『足患』就是没有什么值得忧患的事情。在《孔子家语》里面也有提到德才的重要,孔子讲到,「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悫(确定的「确」的读法)而后求知能焉。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做弓箭的材料,把它们调了之后,再从这些调过的弓里面,去找弹性更好的,它最起码都已经调过了。这个意思就是说最起码他们保证都是有德的人,再从中挑更优秀的。「马服」,这些马统统都已经训练过了,再从中求更好的。其实都是强调,都有德的基础了,才是选人才的时候。「士必悫」,这个「悫」字就是这个人比较厚道、比较善良、比较朴实,就是比较实在,他本质很好,再求他的聪明才能。不善良却很有才能,就好像豺狼虎豹一样,「不可迩」,就是你不要靠近,靠近就要出事了。

  现在可能,比方说我们负责团体,可能会想到,那没人可以用了,有没有可能?没人可以用,你就先别做,多少缘做多少事!你急於要去做好事,然后又用不对的人,那好事会变什么?那不就太攀求了吗?人生随时要随缘,缘不具足,好好提升自己就好了,提升自己慢慢不就感召人来了吗?明明没有适合的人又硬要去做,后面就不好收拾那个局面,总要随缘,不要攀求。还想讲几句,不过时间好像快到了,我们翻回来,「谏太宗十思疏」。刚刚这两个强调领导者的胸怀,你才能够让这些有德善谏的人围到你的身边来。「恩所加」,今天要赏赐臣子,赏赐下属,这个时候要考虑,要不能顺著自己的情绪做事情,高兴了就多赏一点,不高兴了就罚多一点,这个就不妥了,就不公平了。所以一个上位者更要懂得掌握情绪,不可用好恶做事情。比方他没什么功劳,你赏给他很多,第一个他会怎么样?他会傲慢,再来他会贪心,做了点小事就要很多。其他的人?心不平,我做那么多都没有功劳,连个肯定都没有,他根本没怎么做,就只是一个嘴巴讲好听话而已,就得那么多封赏,人心就不平。「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从这里我们看到,一个领导者掌握自己的情绪太重要了,不然都会做让自己后悔莫及的事情。

  比方「恩所加」,你赏赐多了,或者高兴就答应别人了,「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一个领导者轻易答应别人事情,请问谁辛苦?我们整个团体就要陪著我们做牛做马,辛苦会让很多的人疲於奔命。所以一个领导者不能顺著自己心情做事情,这件事情容我考虑考虑,我也回去跟我那些干部商量商量。有个缓冲,才能防止人一时那个情绪太高昂。好!好是一句话,后面很多事情可能就不容易。我们在答应好的时候,可能团体里面还有很多工作,都已经排下去了,我们有没有顾及到整个团体的情况?所以领导者在答应事情,最好都能够退一步,冷静总是没有坏事,真正评估好可以了,再答应他,反而让人家觉得我们做事非常慎重,你会赢得他的尊重。你随便答应了,到最后又反悔,最后就撕破脸。这个「罚所及」也是,一下子太生气,失去理智,罚得太过分。

  唐太宗就有一次,因为一个臣子的情况,他就下令当场就让他拖出去斩,结果后来发现,他根本就没有多重的罪,而且那个人还是以前对国家很有贡献的人。所以唐太宗很痛苦,这个就是「罚所及」。所以以后规定,在朝廷里面要处死刑的人,要连续两天来告诉他五次,才能够执行死刑,就很慎重。到州政府去了,两天最起码要讲三次,说这个人判死刑,最后确定才可以执行。所以人在情绪非常激动的时候,最好先找冷静下来的一个空间,再去处理事情为好,这也是「十思」给我们的一个省思。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我们下次就背「才德论」。另外还有一篇文章,我希望下次也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介之推不言禄」。这也是一个留名青史的忠臣,在第六页。这篇文章之外,我们再把「信的绪余」,还有《论语》的「忠信」,这个部分之后我们再一起来探讨一下。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