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 蔡礼旭老师主讲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六集)  2010/11/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28-0036

  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好!我们上一节课,就德育故事「绪余」四篇对忠的诠释,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遍。第四段后面,刚刚讲到的,我再给大家比较仔细讲解一下。刚刚最后一段,是女子在国家动乱的时候,奋勇杀敌,挺身而出。而本来女子她是柔顺,她的天职是相夫教子,可是面对这种危难关头,她们也是当仁不让,出来挽救国家,扭转干坤。所以这里讲到:

  【但当此过渡时代。强弱两派。势不并立。彼狡焉思启者。】

  这个『狡焉』就是指这些怀著贪诈、野心的人。『思启』,这个「启」就好像他们要兴起,他们要把国家取而代之。所以是:

  【方耽耽雄视。】

  我们说虎视眈眈的野心。

  【以待天择。】

  这个『天择』是弱肉强食,国家那个时候比较危困,他们就趁虚而入,想要取而代之,这个都是不忠的行为。而这个时候,这么样的危险,这么样危急的时候:

  【若不得绣旗锦甲。】

  这个『旗』跟国旗的旗相通的,这个「旗」也就是旗的一种。所以这个时候若不得女子,这个『绣旗锦甲』就是女子军,若不得这些女子拿著战旗,披著盔甲,冲锋陷阵。

  【驰突枪风弹雨间。】

  这些女子反而是冲在前头,不畏生死。我们想像在战场当中女子冲锋陷阵,男人看到这个景象做何感想!所以:

  【虎帐健儿。】

  指这些军人,男人。

  【安知无甘心巾帼者。】

  这个『巾帼』是女人用的首饰,后来是指女人的代称。我们说巾帼英雄指的都是女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当仁不让。所以当有女人冲锋陷阵的时候,这些虎帐健儿,一定有人看了之后,不甘心落在女人之后的。女人的这种行为就激起了他的气概、斗志,所以:

  【而囊括全宇。】

  男子被这么激励,就立志为天下太平,要平定这个战乱。这么一激励,就毫无所惧,来奋勇杀敌。

  【将待何时。】

  当下他被激励之后,就竭尽全力的为国家平乱。所以:

  【天下兴亡。人人有责。】

  确确实实,没有国,哪有家?覆巢之下无完卵,真正国家灭亡了,那整个人民就没有好日子过了。所以女子在这个时候,也是责无旁贷,扛起这个时代的责任。

  【尽心女子。】

  尽忠尽力的女子。

  【盍兴乎来。】

  『盍』就是何不;『兴』就是奋起,奋然而起。这句话也是期勉女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共赴国难。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虽然没有战乱,在我们自己华人在的地方。其实在目前,世界上很多地区都有战乱。所以一来我们要很感激国恩,国家没有战乱,没有整个国家领导,整个政府系统的运作、军队的保护,那不可能有这样的安定。虽然国家没有战乱,但我们这个时代的华人,共同面对的一个民族文化承传的责任,我们这一代人不传,五千年的文化可能就断送在我们的手上。在历代几千年来,有朝代更替,但是文化没有灭绝,都承传下来,所以代代都有圣贤辈出。而这一代文化没有承传,我们看近二、三十年,下一代的教育状况,那是一落千丈。没有文化的教育,「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所以文化的复兴比什么都重要!

  文化断了,后面的人接不上来,那我们就对不起祖先、对不起后代。我们很可能从一个最悠久的民族,变成一个短视、不知道德的民族。所以这个危难比五千年任何一次危难都要重。我读到这里的时候也很感佩,就是在我们接触这么多弘扬中华文化的同胞、志士仁人当中,女子都比男子多,包含学习的认真态度、参与程度,都是女子多。所以看到这个现象,我们为男子汉要非常知耻,觉得羞耻,都不如女子。大丈夫应该更有担当,承担起文化复兴的责任。所以我们效法历代的忠臣,来尽我们这分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而在忠臣当中,我们最熟悉的,是汉朝末年后来协助刘备建立蜀国的诸葛孔明先生。他有一篇文章,读书人讲,读这篇「出师表」,不哭者不忠,因为他字字句句都是衷心的流露。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七十四页。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作者诸葛亮先生,诸葛是复姓,名亮,字孔明。诸葛孔明先生他是山东琅琊郡阳都县人。他早年隐居在隆中,刘备三顾茅庐就是在隆中,他的家中。隆中是在湖北襄阳西边二十里左右的地方。他在那里躬耕田园,过著农耕的生活。其实,读书人都是等待利益人民的机缘,「穷则独善其身」,机缘没成熟,他也不强求,他能安贫乐道;「达则兼善天下」,有机会可以利益老百姓,再怎么艰难,他也会扛起责任。当时候他躬耕田园,刚好那个时候曹操近逼刘备,所以刘备那个时候也很危急。而刘备有一个很好的军师徐庶,也是个贤者。结果曹操用计,写了一封伪书,冒充是徐庶的母亲写的,然后说她危难,叫徐庶赶紧回家来。徐庶也是孝子,看了之后,万分焦急,乱了方寸,结果就向刘备请辞。那是为了自己的母亲,刘备他也不可能去阻止,因为古人都知道孝为先。刘备也很感伤,就目送徐庶离开,当下刚好有树林,刘备命令把这些树砍掉,我看不到徐庶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刘备很重情义,也很尊重这些贤者。

  结果目送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徐庶又骑马回来了。刘备就又惊又喜,「您怎么回来了?」徐庶字元直,称他的名,「元直,您是不是不走了?」结果元直讲到,「我一时因为母亲的事,整个思绪都乱了,忘了一件大事,有一个比我贤德之人,您可以去请他出来帮助您。」刘备问,「这位先生比起您如何?」元直讲,「跟我比的话,我是驽马,他是麒麟;我是乌鸦,他是凤凰。」元直对诸葛亮这个朋友也非常的佩服。所以一个人德行,好到让他的好友都这么佩服他,不容易!后来就是徐庶推荐了诸葛孔明,让刘备去请他出来。

  而徐庶后来回到家里,才知道中了曹操的计。所以有时候人生遇到一些很紧急的事,得要先冷静。因为这件事情让他的好朋友司马徽先生知道之后,马上非常难过的说,「元直中计了。」为什么?我感觉读书人,他们很知人,他们了解元直的母亲是非常忠烈之人,哪怕真的被曹操抓去了,都不可能让他的儿子弃明投暗。因为刘备是汉室正统宗族的人,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的后人,他是帝胄之后,是皇族,他是正统,不可能让自己的孩子去投一个专权跋扈的臣子,「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尊重皇帝。所以司马徽先生说,「元直不回去还好,不回去,他母亲还不一定有生命危险;回去了,他母亲一定觉得见不得人,必死无疑。」很了解一个贤者的母亲,是非常有气节的。结果真的,他的母亲就自杀了。这是请诸葛孔明,有一段这样的典故。

  结果刘备是三顾茅庐请孔明,三次,前两次都没有遇到孔明先生。后面一次去的时候,刚好孔明在睡午觉,刘备很惜才,不忍惊动他,让他先好好休息,醒过来才见他。结果两人交谈,刘备就感觉孔明先生没有离开他这个茅庐,就对天下的形势分析得非常透彻,就可以推演出来三分天下的局势。所以刘备觉得,喜遇这么样贤德之人,就请他出山。我们想,为什么孔明先生愿意出来?我相信,主要是刘备的仁慈之心,真正想造福老百姓,才能触动这样的贤人。你假如是给他多少的俸禄,那请不出这样的人。所以后来出来帮助刘备跟孙权,这是江南一带的孙权,联合破曹操於赤壁。这是在历史当中很有名的赤壁之战。之后建立了蜀汉,与魏、吴三分天下,他当了蜀汉的丞相。

  结果刘备临死前,付托他辅佐后主刘禅。他是积极建设国家,然后要复兴汉室。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就是讨伐魏国。后来第六次的时候,因为积劳成疾,就病逝在军中。而他是用一省,就是现在四川这个地方,一省的力量来讨伐、力抗整个中原地带,很不简单。确实,汉室命数已尽,孤臣无力可回天,孔明那个时候,好几次都是快要打胜仗了,最后就因为粮草,还有一些缘不具足,就没有成功。而他所建立的人才制度,在他死后,又能让蜀汉维持了二十九年。所以他是真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很有德行的读书人。我们来看「前出师表」的经文。

  【臣亮言。】

  这是向君王上表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在建兴五年,要北伐的时候,驻军在汉中,正要出发伐魏的时候写的。诸葛亮讲到:

  【先帝创业未半。】

  这个『先帝』就是指刘备,他是蜀汉昭烈帝。『创业未半』,刘备先生想要匡扶汉室,这是他的事业。「创业未半」:

  【而中道崩殂。】

  还没有完成这个事业。『中道』就是中途、半途。『崩殂』,君王死叫「崩」,公侯去世叫薨,而唐朝那个时候,一般二品以上的大员去世也叫薨,刘备是帝王,称崩,「殂」也是死的意思。

  【今天下三分。】

  魏、蜀、吴三国鼎立。

  【益州罢弊。】

  这个『罢』就是疲劳,『弊』是非常贫困。当时因为吴国杀害了关羽,刘备、关羽、张飞是桃园三结义的兄弟之情,所以刘备非常气愤就出兵讨伐吴国,但是打了败仗。打了败仗之后,整个军队损失很大,走那么远,很多的钱粮都耗掉了。伐吴失败,结果南方的蛮族又叛乱,这种种的因素,确实整个国家是疲弊不堪的。因为只要是动兵,都要徵兵徵粮。所以: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个『诚』是实在,这个实在是我们国家存亡的关头,关键时刻。这个『之秋』是指关头、时候。所以我们从这一段也可以感受到,孔明先生那个时候治理这样的蜀国是相当不容易,所以他享年只有五十四岁。他当时出关帮助刘备的时候,只有二十七岁,这么年轻智慧就这么高、能力这么好,不简单!所以我们在文章后面也可以了解到,从二十七岁到他走五十四岁,这二十七年当中几乎都是劳心劳力、呕心沥血,在为了整个国家。所以一开始向刘禅(皇帝),分析了现在国家的情势。虽然形势如此:

  【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

  这个『侍卫』,都是指在旁事奉、保卫,就是比较近的这些臣子,都毫不懈怠,在整个朝廷之内来辅佐皇帝、辅佐陛下。而:

  【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

  这些忠心、忠勇的将士,『忘身』,其实就是置死生於度外,随时准备效命疆场,为国牺牲,叫『忘身於外』。分析到这内外的臣子,都非常的尽忠职守。

  【盖追先帝之殊遇。】

  『盖』就是只因,『追』就是追念,时时都想到先帝对他们的恩德,对他们特别的优厚、礼遇这分恩情。

  【欲报之於陛下也。】

  他们念著这分恩,尽忠於陛下,来报答先帝的恩德。这个『陛下』是对皇帝的称呼。以前见皇帝,要转达这些奏摺的时候,汇报事情都是先请身边的这些侍卫之臣,他们这臣子在台阶之下候著,上去传达。所以「陛下」也就是指皇上,也是很尊敬、很恭敬的一种表现。

  【诚宜开张圣听。】

  这个『诚』字都是当实在应该;『宜』是应该。『开张』是扩大;『圣听』就是扩大见闻,等於是兼听则明,多听听这些臣子的谏言。所以唐朝的魏徵先生说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你都不能接纳很多的雅言,只偏信某一个臣子这些话语,很可能就会看错事情。所以要「集众思,广忠益」才好,集思广益。

  【以光先帝遗德。】

  光大先帝的遗德,应该指刘备当时候也是非常尊重这些贤臣,广纳他们的意见。所以也是勉励刘禅,要效法他的父亲,广纳雅言才能:

  【恢宏志士之气。】

  这个『恢弘』就是整个能够振奋、发扬这些志士的信心。他们一看,皇帝这么能接纳雅言,他们更积极的来奉献自己的智慧、力量。

  【不宜妄自菲薄。】

  『不宜』就是不能随便,『妄』是胡乱,『妄自菲薄』就是看轻自己,不知自重。所以不能随便看轻自己,讲一些衰丧、丧气的话,要自立自强。

  【引喻失义。】

  『引喻』是引证、譬喻,就是引用一些不合义理的事例、言语,他举的这个譬喻不合义理。其实就是强调现在这个时候应该是引一些振奋人心的历史。可能那个时候,刘禅引了一些失败的例子,可能说,「你看看他们都做不成」,让这整个国家的士气就受影响,为什么?他是一国之君。所以这个也是提醒他、劝谏他,这么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自己都不自重,那臣子他们就可能觉得多讲话也没用了。所以自助,而后人助,而后天助。

  【以塞忠谏之路也。】

  我们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态度,很可能就阻塞了这些忠臣来劝谏。所以一开始也强调,希望陛下能够广开言路,修德图强,修养自己道德,不要妄自菲薄,然后能振兴国家。而这里面很强调一个为君者重要的修养,就是纳谏,然后才能集整个众臣的智慧来治理国家。所以《中庸》里面有「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首先,「曰:修身也」,广纳雅言,这个就是修养;二是「尊贤也」,尊重这些大臣的智慧跟意见。所以这一段,它相当重要。第二段讲到: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宫中』是宫廷皇室;『府中』,宰相府。其实指的就是整个国家的行政系统、行政的体系,应该『俱为一体』,都应该是一致的。不能宫廷里一套法律,整个行政系统又另外一套法律,那人心就不平了。所以有一句俗话叫「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样人心才能平。法律都是要求人民,王宫、贵族都可以贪赃枉法,那这个国家一定乱的。所以也是提醒陛下要奉公守法,要带领老百姓守法。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这个『陟』是升进,提升官员;『罚』是处罚;『臧』是好、是善的意思;『否』是坏、恶的意思。所以这个是赏善罚恶都应该符合国家的规定。『不宜异同』,其实这个是偏义复词,就是不宜有异,这个「异同」里面主要是强调这个异字。假如一个领导者,随自己的喜好,高兴不高兴就赏就罚,完全就没有法律了。「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梁不正,下梁就歪掉了,所以陛下一定要能依照法制赏罚分明,不能有所偏私。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若是有遇到『作奸犯科』,那就是做坏事、犯法、为非作歹、触犯法律的,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件。或者是做很多忠善的、好事的,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件。『宜付有司』,应该交付给负责这些事的官吏。「有司」就是指官吏,这个司就是专司,他专门负责的工作,属於他管辖范围的,你要让他去做,各尽其职。然后,『论其刑赏』,秉公处理,按照法律去处理。

  『以昭陛下平明之治』,这个「昭」就是彰显、表明,陛下公平、开明的政治。『不宜偏私』,不应该随个人喜好,用感情去处理,就偏颇、不公平了。『使内外异法也』,宫廷内或者跟陛下关系好的是一套法律,对待老百姓又是另外一套,这个就不妥当。不公平、不平,人心就会怨,就会有不满。人心不平,国家就会出状况。所以这一段最重要强调公平治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这是第二段。接著我们看第三段讲到: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禕。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这里提到『郭攸之、费禕』,他们两个是从事侍中的职位,对整个皇宫里面这些生活,还有百官这些启奏的事情,他们都是先负责处理,再向皇帝禀报,这都是近臣。『董允』是黄门侍郎,宫中的侍卫,负责保护皇帝的。『此皆良实』,都是贤良、忠实,非常忠心的人,又很有德行。『志虑忠纯』就是志忠,他们的存心非常忠诚。「虑」,其实就是志忠虑纯,他们的思虑非常的专注,谋事专心致志,而且也很有远见、智慧,能怎么把事情做得更好,他们都很有谋略。所以「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又提到先帝刘备。「简拔」就是选取出来,然后『遗』,留给陛下您,能够辅佐好您的工作。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到刘备身为一个父亲,也是非常用心良苦,都是很好的选拔、栽培这些人才,为国所用,然后来辅佐他自己的儿子。而且刘备临终的时候交代他的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个都是很难得的对后代的教诲。

  【愚以为宫中之事。】

  这个『愚』是孔明先生的自称,他很谦虚,用愚来称呼自己。我认为宫中的事不分大小。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悉』就是统统,『咨』是询问、商量,都可以找他们这几位大臣好好的商议。所以可见这几位大臣做事谨慎,值得信任。商量好了,不要仓促去做。

  【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

  这个字(裨)念必,『裨』是很有帮助、很有助益。所以『裨补缺漏』就是补救缺点、漏洞。

  【有所广益。】

  多听听他们的意见,一定可以补忽略的部分,补不足的部分,然后让事做得更圆满。『有所广益』,「广益」就是有大的好处、大的利益。接著,刚刚是文臣,接下来讲武将。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这里我们看到,提到『将军向宠』,他带兵也是很严谨,在讨伐吴国的时候,蜀汉军队损失很大,只有向宠损失非常的小,所以他带兵也是非常有睿智,在这些比较不利的状况之下,还能够应对得很得体、从容。所以『性』是品格,『性行淑均』,这个「淑」是指善良,「均」是公正,意思就是他的品格、德行非常善良,行事公正。所以这也是性淑行均,行是行事,均是公正,行事公正,性淑是品性善良。『晓畅军事』,「晓」是通达,对这些军事的道理、原则了然於心,很清楚。所以『试用於昔日』,这个「昔日」就是曾经用过,曾经试用过他,表现非常值得信任,能力非常好,所以先帝刘备称他是能干。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后主即位之后,大家一致肯定向宠,以他为中部督,应该就是军事的统帅,统领整个戍卫军,国家很重要的这些军队。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孔明说到,他认为军队里面、军营里面这些事,都可以询问,找向宠将军商量。

  【必能使行阵和睦。】

  这个『行阵』其实就是指军队,行伍之间,他能够带得很好。应该都是有德,以身作则,而且很重要,很会用人。

  【优劣得所。】

  『得所』就是用人得当。他能用人之长,避人之短,让他这些底下的人,放在他适当可以发挥的位置。一个是文臣,一个是举武将的部分。接著讲到: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贤臣』,听取贤臣的这些宝贵意见,重用这些贤臣。然后能『远小人』,在这里念怨,一般念远是指距离,距离的远近。念怨的时候,他是懂得避开、懂得疏远,那不是指距离了,是懂得不要受他影响,疏远一点。所以在很多经文当中都有提到,比方《朱子治家格言》,「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屈志老成就是有智慧、有经验的人,就是「亲贤臣」同样的意思。《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讲到,「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於身心」,你亲近善人,你每天德行增长;「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於眉睫」,你去接近这些恶人,很多不好的习染上身了,很多恶缘可能就出现了,灾祸就来了。我们看很多人,他去做一些坏事,就是被一些恶缘给牵动的。这里分析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兴隆」就是强盛,汉朝强盛是相当受到历代的肯定。所以我们华人称为汉人,这个跟汉朝在整个历史,还有整个国际的那种声望,也是很有关系的。我们都称华人叫唐人、汉人;唐人街,就是汉朝、唐朝非常强盛。而「先汉」指的是西汉还有东汉前期,这都属於先汉。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个『后汉』指的是东汉末年。『亲小人』,这小人是指宦官,还有外戚,外戚就是皇帝妈妈那边的亲戚,这些舅舅,这些外戚。董卓,这些都属於外戚干政,弄得朝廷很混乱。所以『倾颓』,「倾颓」就是要倒塌了,要灭亡的意思。

  【先帝在时。】

  就是刘备在的时候。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

  每次讲到这段历史,就是后汉的倾颓,常常都是很感叹,非常的痛惜、伤痛,很哀悯,觉得很遗憾,在桓帝、灵帝那时候的亲小人,信这些宦官、外戚,最后就乱政。所以一个国家领导者的态度,会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他亲小人,可能很快国家朝政就整个衰败了。所以愈高的领导,愈要战战兢兢,以德来服人,时时不管是国家的政策还是用人,都要跟这些经典相应才好。《孝经》里面「诸侯章」,一国的国君,举的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会跟这些宦官,这些小人在一起,一定没有守住制节谨度,一定都是吃喝玩乐,一定都是傲慢,不听劝。所以愈高的领导,一定要谨记《孝经》这一段后面引《诗经》讲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以治国如此,治家亦如此。一个为人父母,甚至为人长辈、为人老师,都能守住亲贤臣,都能守住亲近有德之人,那孩子、学生会效法,都喜欢亲近圣贤、亲近经书。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

  举了这些贤臣。

  【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举到侍中,刚刚有讲过,郭攸之、费禕都是担任侍中的位置;尚书,那时候是陈震当尚书;长史是张裔当长史,等於是宰相府的幕僚长,那时候称长史;参军,管军队的一个职位,那时候是蒋琬担任参军。举的这几个臣子,『此悉』就是全部都是『贞亮死节之臣』。「贞」是忠贞;「亮」跟体谅的谅相通,就是非常守信、实在的人,称亮;「死节」,就是能为节义而牺牲叫死节。像有这样德行的臣子,但愿陛下亲近他们,向他们学习。『信之』,要信任他们。不信任臣子,臣子就很难发挥,很难利益国家。假如能够亲近、能信任他们,让他们好好去发挥,则汉室的兴盛,『隆』是兴盛,『可计日而待』,「计日而待」指的就是很快的、不用太久的意思。

  这三段主要强调,治国当中很关键的,叫举忠贤的臣。所以孔明真的是非常仔细,交代这些重要的事情,都把这些忠臣举荐出来,提醒后主,要好好的亲近他们,好好信任,用他们。所以这也是点出了治国当中亲贤是重要的关键。真正懂得尊重、亲近贤人,才能感得贤人,能够一起为国来付出。你不尊重贤人,贤人他又不是为了这些功名利禄而来,可能就留不住人。接著下一段,也是孔明先生他真情的流露,说到:

  【臣本布衣。】

  『布衣』是指平民。麻衣,用麻做的衣服。一般比较富贵的人,他是用蚕丝做的锦衣。

  【躬耕於南阳。】

  『躬』是亲自,『耕』是种地,亲自耕种於『南阳』。这里的「南阳」,指的是湖北省襄阳县二十里隆中这个地方。

  【苟全性命於乱世。】

  苟且保全了性命,在这个乱世当中。东汉末年,确实是很乱,群雄割据,都是战乱。

  【不求闻达於诸侯。】

  没有希求,『闻达』就是显达、显贵於诸侯,没有想过要谋得什么官位。

  【先帝不以臣卑鄙。】

  先帝不嫌弃臣,这个『卑鄙』,「卑」是低下,「鄙」是卑陋、鄙陋的意思,这也是孔明先生自谦。而当时候,刘备他是汉室的后代,他也是皇族,所以身分还是很显贵的。而孔明先生,他只是一介平民,刘备居然能够:

  【猥自枉屈。】

  这个『猥』是委屈,委屈自己、贬抑自己,然后能屈下到我这里来,这等於以高贵的身分,屈下来拜访我这个平民。那个时候,皇帝也是称刘备叫皇叔,叫刘皇叔,所以他的身分是皇帝的叔叔。

  【三顾臣於草庐之中。】

  这个『顾』是拜访,三次诚心的来拜访我,而且是在草房之中。所以非常的诚心,想要为这个时代,为国家举贤才,而且这也是非常肯定、信任孔明的贤德跟智慧。所以:

  【谘臣以当世之事。】

  这个『谘』是询问。询问哪些事?询问怎么挽救这个时局的事情,怎么救民於水火,当今怎么来解困这个危难。所以有所谓「隆中对」,在隆中,这个草庐之中,孔明先生跟刘备所谈的话,就称为隆中对。结果就剖析出来可以三分天下的局势。由於这一分信任跟知遇之恩:

  【由是感激。】

  因为刘备能屈尊,为百姓、为天下举贤才,又能这么信任他。这些圣贤人都是至情至义之人,很讲情义。所以因为这一分知遇之恩,他很感动、很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个『遂许』是答应了,跟著刘备出来,为这个苍生请命。这个『驱驰』有奔走效力的意思。而且出来的时候,确实是刘备最困难的时候。所以:

  【后值倾覆。】

  出来没多久,就碰到了重大的失败。因为在献帝建安十三年,当时候曹操的军队,几十万大军压境,刘备军队很少。然后,那个时候荆州的负责人刘表,有两个孩子。结果刘表去世,他小儿子又篡了位,后来又投降曹操。整个局势就非常不利,荆州就失陷了,很多老百姓都愿意跟著刘备走,觉得他仁慈。军队又跟著老百姓走,走得就慢,所以就被曹操的大军给追上。那就很危急,包含刘备的妻儿,统统都陷在乱军当中。所以那个时候,就是在湖北的当阳遇到兵败了。所以这个赵子龙,他是几次出入敌军,把一些重要的皇族救出来,尤其是救了阿斗。那个时候,刘备的妻子糜夫人,她已经受伤,走不动了,但是赵子龙不可能不管夫人。但是糜夫人知道,又要救她,又要救阿斗,是不可能的。所以糜夫人也很忠烈,就投井自尽了,让赵子龙没有后顾之忧,可以解救阿斗出去。所以在长阪坡的时候,赵子龙是在几十万大军当中突围。他们当时遇到很大的危难,都靠这些忠臣解困。包含到长阪坡,也是因为张飞很忠勇,站在那里,一夫当关,万夫莫敌,把曹操的军队给吓退了。那个时候兵败:

  【受任於败军之际。】

  接受大任,在危难之中,在军队溃散的时候,委以大任。

  【奉命於危难之间。】

  来稳住这个艰难的局面。从那个时候开始,那个时候是建安十二年,孔明出山,到他写这一封表是建兴五年,总共经历了二十一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我们看这二十一年是怎么熬过来的,就是这分忠心。所以史书上评论孔明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下一段讲到:

  【先帝知臣谨慎。】

  先帝很了解臣子我处事非常谨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就是托孤给他,把后主刘禅付托给他。而且还交代他的儿子,要侍奉宰相孔明,像侍奉自己的父亲一样,提醒他的儿子。

  【受命以来。】

  接受了这个付托以来。

  【夙夜忧勤。】

  『夙』是早晨,『夜』是指夜晚,从早晨到夜晚,就是日夜不断,非常的忧虑、勤奋,常常是为国忧心。

  【恐托付不效。】

  唯恐不能够做好所托付的任务。这个『不效』就是做得不好、不成功。

  【以伤先帝之明。】

  假如他被托付了而没做好,就会伤害他先帝的英明。可能后世的人觉得,这个刘备不知人,用人不当,怎么会用诸葛孔明。他怕自己做不好,伤害、羞辱了刘备的英明。

  【故五月渡泸。】

  所以付托给他,好好辅佐刘禅,更重要的也是辅佐刘禅匡扶汉室,他时时不敢忘了复兴汉室的责任。所以五月的时候,渡过『泸水』,这个「泸水」是在云南的一条河。他要去平南蛮,这是在建兴三年五月的时候南征。

  【深入不毛。】

  『不毛』就是非常荒瘠,就是贫瘠、蛮荒,荒废贫瘠不能耕种的地方。『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

  他平反了南蛮,而且他们的首领叫孟获,诸葛孔明是用智慧、用诚心感化他,七擒七纵,把他放走,最后他佩服他的德行,归顺了。

  【兵甲已足。】

  士兵盔甲,其实就是军备已经准备好了。

  【当奖率三军。】

  鼓舞士气,率领三军:

  【北定中原。】

  要北伐,平定中原。

  【庶竭驽钝。】

  这个『竭』就是竭尽自己的力量。『庶竭驽钝』就是寄望自己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驽钝」也是他自谦,驽是劣马,比较差的马,钝是刀不利。驽钝也是自谦,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毫无保留,绝不保留。

  【攘除奸凶。】

  这个『攘除』是消灭、排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其实就是指谋反的这些人,夺取汉室的人。所以这样才能够:

  【兴复汉室,还於旧都。】

  复兴了汉室之后,『还於旧都』。西汉的首都是长安,东汉是洛阳,这个「还於旧都」应该是指还於洛阳。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样才能够真正报先帝的恩,也是尽我为陛下之臣的本分。

  【至於斟酌损益。】

  这个『斟酌』就是指衡量、度量。就是衡量这个事情可否这么做,因为决策影响面都大,都要很谨慎的。『损益』,有利的可以增加,没有利的要减损。衡量这些利弊得失来做好思虑,做出正确的政策,有利於国家。

  【进尽忠言。】

  『进尽忠言』就是尽力贡献忠心给国家好的建议。就是「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这些责任:

  【则攸之。禕。允之任也。】

  就是这几个近臣,这是他们的责任,您可以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希望陛下允许、支持,让我来讨伐这些汉贼,复兴汉室的责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

  假如我做得不好,您要治我的罪。这样才:

  【以告先帝之灵。】

  可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所以孔明已经把复兴汉室的重担,完全承担起来。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北伐的决心。所以没有能成功,他是绝不放弃的。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若没有『兴德』,就是增进道德的这些劝告,这些忠言,那就要指责这几个近臣,攸之、禕、允,他们怠慢了,要指责他们。『以彰其咎』,这样才能表明他们的罪过。当然这也是提醒这些臣子,要尽忠,也是提醒陛下,要多多听他们的话,多听他们的意见。

  【陛下亦宜自课。】

  另外也有用自谋,因为「出师表」在几个地方都有节录。所以『自课』(自谋)都是提醒陛下应该自我常常反省,尤其要接纳这些劝告,然后对照自己、反省自己。所以领导者能自反,才能得人心,不能自反,会失人心。而且不能自反,做错了决定,那就误导国家、误导人民。所以:

  【以谘诹善道。】

  『谘』是询问,『诹』是访求,主动去请教,『善道』是好的道理,好的办法、途径,都属於「谘诹善道」。

  【察纳雅言。】

  去体察、接纳这些好的谏言。『雅言』是好话、诤言。

  【深追先帝遗诏。】

  就是深深的能追念自己父亲先帝的遗诏。因为刘备提醒他,「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而且提醒他,「唯贤唯德,可以服人」。孔明也再次提醒陛下,要记得父亲的这些话,要提升自己的贤德,才能服得了大众。

  【臣不胜受恩感激。】

  陛下能这样,为臣非常的感动、非常的感激。

  【今当远离。】

  孔明现在要北伐了。

  【临表涕泣。】

  他是至诚的流露,边写不知不觉都是在哭泣、流泪。

  【不知所云。】

  怕自己这么多情绪、情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孔明因为真情流露,也怕是不是说得不得体了,最后也讲『不知所云』,有不当的地方,也请陛下见谅。其实都是肺腑之言,都是值得刘禅省思的地方。

  而这个文章里面,十三次提到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忠心,念念不忘先帝,要把念的这个恩回报到这个国家,回报到后主身上。而且七次提到陛下,其实也是苦口婆心,提醒、劝告他的君王。而且孔明他自己也是整个国家的丞相,他也是以德行感化了整个国家的人民。而且他也是爱民如子,很多的政策都是体恤老百姓。所以政通人和,治理得很好。而且孔明廉洁,曾经就给后主刘禅讲到,臣死后家里绝对没有多余的高级布料,家里面没有,家外绝对没有多的钱财。果然,他去世之后都如他所言。所以一个臣子,一个国家这么高的领导者,人臣能够廉洁、能够勤俭,所谓「人臣恭俭」,他很恭敬、很节俭,「明其廉忠」,他恭敬节俭就彰明了他非常的廉洁、忠诚,这也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好风气,难怪蜀汉前期能出这么多的忠臣、良将,这跟孔明的以身作则绝对有关联。

  这是我们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前出师表」。当然,我们效法孔明先生的忠心,我们也忠於我们自己的家庭,我们也忠於我们的国家、民族,忠於我们的文化承传。我们真的都能效法孔明先生这分忠心,那我们绝对相信中华文化之兴隆,也可计日而待也。而且我们也相信,我们这分忠心,绝对感得古圣先贤、历代的忠臣,在冥冥当中护佑我们、保佑我们。我们也相信,孔明先生在天之灵也会帮助我们。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