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 蔡礼旭老师主讲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五集)  2010/11/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28-0035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今天文言文的课程,主要我们要谈的是「忠」的这个主题。首先,我们深入了解「忠」的义理,我们先翻到《古文读本》一百四十四页,这里有四篇德育故事的「绪余」,这个对「忠」义理的开显非常精辟,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我们看第一篇讲到:

  【夫忠。德之正也。】

  我们之前学的文章主要是孝悌,孝是德之本也,孝的根本,百善孝为先;悌是德之序也,懂得先后长幼尊卑的态度。接著『忠』是『德之正』,「正」就是不偏不倚,心不偏颇,心不偏私。所以我们一想到「忠」,公忠体国,这个忠里面体现大公无私,体国是体现时时以国家、以团体为重,这个才是正而不偏私。当然正又跟邪相对,心起邪念,对人就不忠,当然对自己也不忠。我们看经文接著讲:

  【唯正己可以化人。】

  这个『正己』为什么『可以化人』?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本善的心,只要我们行得正,有真正的德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善缘去启发别人的善心。所以孔子讲「君子之德风」,真的有君子之风,这个风是指风范、德行,「小人之德草」,这个小人是指一般老百姓,他接触了君子,看到了他的风范、德行,就好像风吹过去,草很自然就弯下来,就受教了,「草上之风必偃」。确实在历史当中,很多留名青史的圣贤,他们在世的时候,人民都以他们为榜样,甚至於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父母一样看待,这些忠臣去世的时候,老百姓就跟丧了自己的父母一样的悲痛。所以这些圣贤他们是真正名符其实的父母官,以父母的心爱护子民,他的心是大公无私、是正己。所以「正己」是真正成就德行。假如我们自己没有正,就想可以教化他人,那就很难达到效果。所以这句话「正己可以化人」,这个也提醒我们另外一个角度,就是教化感化不了人,那就是自己的德行还不够。所以很多道理我们可以从另外反面来体会。

  现在社会当中,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老师觉得孩子很难教,当领导的觉得员工不好带,那都是没有化人。这个时候为人领导、为人父母、为人老师,所谓君亲师三个角色,能不能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正己了没?有没有成就德行?所以孔子讲,「其身正,不令而行」。自己真正做得正、做得好,孩子们或者下属,他在生活点滴当中潜移默化受到好的影响,你不命令他,他自己就效法了。为什么?他有本善。而孔子又讲,「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自己没有做好,还一味的要求他们、指责他们、命令他们,他心里不服,你自己都不做好,还叫我们做。那就虽然有命令,虽然有很多的规定,但是他们心里也不服,也很难真正照著去做。所以正己可以化人,确实也是知所先后的道理,要先正己,然后能化人。这个「化」是自然而然的,不是刻意的。俗话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李树它的果实很甜美,自自然然人们就走出一条路来,来采这个桃李。相同的,人真有德行,「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贵之;仁之所在,天下爱之」,自然能感召别人向他学习。所以接下来讲到:

  【惟正心所以修身。】

  正己,要真正成就自己的德行,要从根本下手,从他的起心动念。因为一切言行的根本,都是他的心态才延伸出他的言行出来。所以心正,言行自然就正,要修养自己一定是从『正心』下手。而《大学》里告诉我们,「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以一个人要能「正心」,那得从格物下手。物格知致,知致意诚,意诚心正,心正才能达到身修。我们从这一段也是体会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有很好的目标,但是都要回到根本去用功夫。所以接下来讲到:

  【故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

  所以『格物致知』的功夫,都应该从哪里下手?『自求诸』这个「诸」是自於的意思,下手的地方应该是在对自己的这颗心,求自於自己的起心动念处。而我们看「格物」,格是格斗,格斗就是非常大的决心,不能迟疑的,然后格去物欲。这个就是一般我们的烦恼障碍,有了这些欲望,就会产生很多的欲求,求不得,烦恼就来了,求不得,习气就现前,贪、生气,种种这些习染就产生了。所以首先得要格去物欲,这些烦恼少了,智慧才透得出来。所谓「息灭贪瞋痴」,这些贪瞋痴慢起来的时候,人的心就不正了,人的心就被贪心给障碍住了,贪名、贪利、贪色。欲望现前,欲令智迷,遮住眼睛了,利令智昏,情生智隔。我们看人对於这些物欲不能够懂得节制,可能很多行为都控制不住。

  我们看历代很多陷害忠良的人,他们也都读过圣贤书,调伏不了自己的名利心,最后才会做出糊涂的事情。或者很多读书人,立名於一生,也很努力在成就自己的道德、成就自己的事业,但是女色现前,把持不了自己,那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个都是格物的功夫不够。也包含我们好面子,智慧出不来,心也不正了,看事,其实也看不清楚。好面子,就只想自己,我好不好受,哪能够体恤大局,哪能够无私无我!所以首先要有格物的功夫。格物了,我们的这些自私自利,这些习气愈淡,自己都会感觉到那个时候脑子比较清楚,智慧长了。所以智慧说实在的,不是外来,去要来的,人本有的,只是被这些习性,这些烦恼障碍住,就好像太阳被乌云给遮住了,太阳还是在放光芒,只要把乌云拨开,拨云就可以见日。

  人能够去这些私欲、习气,这个「致知」也可以说是致良知,人的良知、良心就透出来了,意就诚,心就正,这是一个说法。另外有一个说法,这个致知是人有烦恼的障碍要格物,也有对事物认知的错误,叫所知障,我们怎么样去掉所知障,契入正知正见,所有的认知都跟真理相应。这是致知另外一个说法。障碍人的诚意正心,障碍人的本善,包含烦恼障跟所知障。烦恼障是执著,所知障是分别。分别都是自己对,别人错。而格物致知的功夫,都要回到常常观照自己的心,心有没有起邪念、有没有起烦恼,赶紧「圣狂之分,在乎一念」,把它转过来。包含不能都是顺著自己的意思,觉得自己是对的。跟古圣先贤学习,要达到致知,就要时时是随顺圣贤的教诲,不可以随顺自己的想法、看法。孔子都说他「述而不作」,圣人都时时以经典、以古圣先贤教诲来对照自己的心,来要求自己。我们的德行差孔夫子差得远,结果我们学的时候,还常常都是顺著自己的见解,那就很难提升自己了。所以这个格物致知都是时时以经典、圣贤教诲来调伏自己的错误心态,还有言行,才能达到格物致知。我们接著看: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要想心能够正,首先,这个『诚其意』就是对一切人事物都真诚,对一切人事物真诚就不会起这些妄念。所以清朝曾国藩先生对真诚下了一个注解,「一念不生是谓诚」。一个妄念、一个邪念都没有,这个邪念尤其不自私了,念念为对方著想,这个就是真诚的体现。这个真诚里面不夹杂贪心,不夹杂任何的情绪傲慢,不夹杂任何的怀疑,只有对人的信任,对人的关怀爱护。而这么真诚去待人:

  【诚则敬。】

  这真诚当中也自然提起对人的恭敬态度。所以《说文解字》,这是东汉许慎先生写的一本书,专门把我们中国文字深含的人生哲理把它彰显出来的一本好书。里面提到:

  【忠,敬也。】

  忠诚的人,对人一定是非常恭敬的。这个『敬』的体现不只是对人,对每一件事情,对每一个物品,他都懂得恭敬对待。这个我们不难理解,比方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他面对事情,一定尽心尽力做好;面对物品,我们上一代、上两代的人,面对公家的东西都是非常慎重,绝对不公器私用、不假公济私。我们之前听过师长讲到,他的校长周邦道先生,那是公务员,当官的人。家里装一台电话,这办公事方便的,可是只要私事都走出家门,到附近的电话亭去打,不拿公家的电话处理他私人的事情。我们常听到这样的事例,真的都是打从内心佩服这些长者的修养。所以他们的忠诚都在这些生活的细节当中体现出来,「敬也」。

  【从心。中声。】

  这个忠字,它有一个心,有一个中。一般创字,《六书》当中有形声、有会意。所以这个字,中字从心,中心中心,然后它念出来是从中这个声。所以这个:

  【注曰。】

  这个『注』是清朝段玉裁先生的注解,专门注《说文解字》这本书的。说到:

  【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

  这个注解里面进一步又解释这个敬字,说到『敬者』体现出来就是『肃』。这个「肃」就是持事镇静,就是他在面对事情、处理事情的时候,非常的恭敬、非常尽力的对待。接著讲,『未有尽心而不敬者』。所以恭敬的体现具体再讲就是尽心尽力。尽心尽力,自然表现出来就是恭敬。一个人只要不恭敬,那称不上尽心尽力。而且尽心尽力当中,尽心就不会半途而废、不会阳奉阴违,时时尽心在他的本分当中。接著:

  【笺曰。】

  这个『笺』也是古书的注解。这个书上有讲到:

  【尽己之谓忠。】

  尽自己的力量,尽心尽力去做了,这是『忠』的表现。

  【故忠有诚义。】

  所以『忠』里面他就体现出来,「忠」是懂得敬,其实敬人就真诚,他尽心尽力的时候,他只想著把事情做好,他不会起那些贪瞋痴慢的念头,他就很至诚的去把事情做好。所以忠里面包含了真诚、诚敬的意思在里面。所以我们常讲在名词当中忠诚、忠信、忠勇,这些名词都让我们体会到忠的表现在哪!忠的表现真诚,忠的表现守信,心里的承诺,与人的承诺,绝对尽心尽力做到好。包含忠义,应该尽的道义,他绝对尽心,忠正,忠就不会偏失了。所以从这些词,我们也能够理解到忠里面的含义、表现。所以真诚恭敬的对待是忠。所以:

  【论语曰。为人谋而不忠乎。】

  今天这个『谋』就是替人办事,在公家工作,那是为国家谋事;今天在团体里面,就是为自己的团体、领导做事情,怎么可以不尽忠?所以这一句是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常常以这三件事来反省自己的这一天,一开始就是强调『忠』。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得到,儒家教诲我们,一个人做人德行的大根大本在忠孝二字。人,做人离了忠孝,那就离了做人的本。忠孝是天理之常,所以不忠不孝就天理不容,不可称之为三才者的天地人。所以首重三省吾身,一定为人谋要忠。

  【记曰。】

  这个『记』指《礼记》。

  【丧礼。忠之至也。】

  现在举的一些经句,都是让我们去体会,『忠』它在哪里落实。一开始讲为人谋要忠,接著为人子能够尽心奉养父母,而且在父母去世的时候,都能符合礼制办好父母的丧礼。父母临终走了,等於是这一生的孝养,这是一个最后的终点,要善终。我们看在古代的人懂得孝道,父母去世了,纵使是倾家荡产,都要把父母的丧礼办好。我们看二十四孝的董永,他家里穷,没有办法好好的安葬他的父亲。所以,你看一个大男人他就卖身葬父,没有自己,心里就想著尽全力一定要办好这个丧礼。心里没有自己,都想著父母。所以古人这二十四孝,他可贵的都是那种真情、至情的流露。你说一个大男人跪在路旁,「有谁愿意买我,让我葬我的父亲」?还有自己的人,做不出这种行为出来的。后来还感得天神来做他的太太,帮他织布,帮他帮佣,才把债务给还清了。

  古代有一些孝媳,孝顺的媳妇,先生已经不在了,奉养婆婆,也是把房子卖掉,办完善了,她才安心。她孝养婆婆一辈子,连这个房子她都不起贪念,都只想著孝养她的婆婆,把她最后的丧事办好。所以《礼记》里面才强调「忠」这个字,一个孝子对父母的忠心,表达最彻底的一个体现。当然丧礼办完之后,就像《弟子规》讲的「事死者,如事生」,他们还是时时要记住父母的教诲,不敢忘怀。

  【又曰。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这个句子是从《孔子家语》有一篇「问玉篇」里面提到了这句话。『瑕』是玉上面的斑点,等於是玉上面的一个缺憾。『瑕不掩瑜』,「瑜」就是美玉,这个玉很光彩、很光亮,好玉。一个玉石当中可能它有斑点的部分,也有非常光亮的部分。所以引申到优点跟缺点,就是缺点不掩盖优点,优点不掩盖缺点,这是忠的表现。其实这个忠字也强调人的心要正。心有所好乐,不得其正,就不忠。讨厌缺点,喜欢优点,这心就好乐了。比方我们人与人、朋友之间相交,看到他的缺点就容易看不到他的优点,一盯著他的缺点看,好像他什么都不好了,就偏颇,看不清楚了。

  所以《大学》里面讲,「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人好恶心太重,就很难达到忠。而且说实在的,人与人相处,看到亲朋好友的缺点,不只不能掩盖他的缺点,应该是去帮助他改正缺点,这才是忠。结果,不只没有帮助他,还全盘否定他,就只盯著他的缺点,那就谈不上忠了。所以接下来说『瑜不掩瑕』,优点不掩盖住缺点,叫「好而知其恶」。你喜欢他,也要很清楚他哪些问题,你才好协助提升他。看著他的好,就是他什么都好,那还是偏颇。《大学》里面又讲,「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人们不知道自己孩子的问题,也太溺爱了,都觉得他什么都好,看不到缺点。所以忠,是很客观、很冷静去看事情,去与人相处。所以忠字不容易!我们看历代都有党争,关系好,他什么都对,都袒护他;关系不好,就对立起来,他说什么都反对,不以人废言,这些心态就提不起这个理智出来。所以:

  【传曰。】

  这个『传』指《左传》,这一段话是在「曹刿论战」这篇文章中提到的。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

  谈到大大小小这一些,『狱』是指监狱判刑的事情,这些司法案件。虽然不能每一件都彻底的了解,但是处理的时候必定要合情合理去办。其实也就是尽心尽力去处理,你面对这些犯罪之人,也是有一分爱护他们的心、为他们的心来处理。这个就让我们想到,欧阳修先生写到纪念他父亲的一篇碑文《泷冈阡表》。里面提到他的父亲当官的时候,在审案件,有时候都是到三更半夜,就怕没有能够尽到力,没有能帮这些人多减一些罪,希望他们不要受到冤枉。以至於很多死刑犯,这个人死是不能复生的,所以尽量看有没有办法减轻他们的罪。有时候这些死刑犯,实在没有办法减罪了,他的父亲叹息,「我尽力了,我没遗憾了」,他也没有遗憾了。所以『忠之属也』,这属於忠的精神。所以这个也是他们在为官都能够推己及人,把这些事情都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尽心来处理。接著:

  【孟子曰。】

  这举了很多经典当中对忠的诠释,我们能从这几句当中去体会,就不难体会忠的意境。孟子又说到:

  【教人以善。谓之忠。】

  这个『教』有劝导,教育、劝导都包含在里面。用善道教育他,使他愈来愈好,这样『谓之忠』。所以《弟子规》当中说,「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包含孝顺里面,「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我们看到「悦复谏」,那也是尽心尽力,不辞劳苦。「号泣随,挞无怨」,这是忠!这是对父母尽忠的孝子,包含臣子也是有「号泣随,挞无怨」的。所以『教人以善,谓之忠』。

  【观於此数者。】

  前面讲到的这些经句,所对忠的诠释,我们:

  【可以知忠之义。】

  对忠的义理有更深、更广的体会。

  【所谓反身而诚。然后能忠是也。】

  『反身』,反过来观照自己的心真不真诚?心正不正?然后才能真正做到忠。所以忠还是很强调心地的功夫,心诚、心正才谈得上是尽忠。所以尽忠也不是做表面功夫而已。看起来很尽力,心不诚、不正,还是没达到尽忠。我们接著看第二篇「绪余」。

  【孔子曰。忠焉能勿诲乎。】

  这句话是《论语.宪问第十四》,这句话原话上面还有一句叫「爱之能勿劳乎」。你爱护一个人,能够不劳心劳力,能够不尽心尽力,劝勉他走正道吗?帮一个人不容易,就好像为人父母,要成就一个孩子的德行、好的人格,那要费相当大的心血。接著是『忠焉能勿诲乎』,这个「焉」就是之,这个之也是指我们对这个人,之指人,我们忠於这个人能够,这个「勿」就是通有无的无,能够没有,这个「诲」字就是劝导、教导。这个跟刚刚孟子讲「教人以善」意义是相应的,一定要善相劝才是尽忠。

  【又曰。忠告而善道之。】

  这个『告』就是劝告,尽心尽力劝告,苦口婆心。『善道之』,这个「善」当中也包含善巧方便、设身处地,看什么方法他比较能接受,来开导他。

  【此皆教人以善之义也。】

  举了《论语》的两个经句来让我们体会『教人以善』的意义。

  【王曾原忠篇云。】

  里面有讲到:

  【忠之义大矣。】

  『忠』所涵盖的义理非常广大。

  【忠之理微矣。】

  『忠』所涵盖的道理很细微,细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待会这段话后面就会诠释到,为什么义是广大,理是很细微,我们待会后面的经句就有提到。所以:

  【忠者。中心也。】

  这个心,保持在中庸中道,保持在理智当中,才是『忠』。

  【中於道而合乎心之谓也。】

  这个『中於道』就不偏离道德。我们具体讲,不偏离五伦的做人道理,然后又『合乎心』,就是这个心又不偏颇。他在尽道德、尽五伦的本分,而且心是真诚,心是很正、不偏失的,这样就对了。这叫「中於道而合乎心之谓也」。

  【中不合道。】

  假如『中』不符合道义,那本身:

  【则理有倚偏。】

  这理就不明白,跟道理就不相应。而:

  【道不中心。】

  假如我们今天在行道、在尽道义,而不从心地上去行道,那心有偏颇:

  【则道有未尽。】

  『未尽』就是它还是不圆满。比方说我们在行孝道,但是不忠心,没有发自至诚去对待父母,就道不中心,『则道有未尽』,不圆满了。这有可能是看起来很像在行孝,但是内心有带情绪。所以《论语》里面讲孝顺父母,「色难」。这个色难就强调内心的恭敬。所以:

  【故不偏不倚之谓中。】

  这个心要不偏不倚。所以:

  【中道中心。忠名乃定。】

  所以忠是做事符合整个道德、道义,而且心都还是至诚至正,叫『中道中心』,才能真正契入忠的实质,『忠名乃定』。所以:

  【忠之义则无所不包。】

  这个『忠』的意义在生活当中处处能体现,『无所不包』。所以我们刚刚前文里面讲,「忠之义大矣,忠之理微矣」,我们看大到什么程度?

  【大而格天地。】

  这个『格』就是感通天地。惊天地泣鬼神,所以感通天地,然后感动鬼神。

  【光日月。】

  这是他的德行、他的忠心跟日月同辉,叫德光普照。这个在历代圣贤人他们的行持当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得到。像宋朝的文天祥先生,他为了保住宋朝的江山跟蒙古打仗,最后还是兵败,没有能保住宋朝的江山。但是忠臣不侍二主,他不愿意投降,最后是元朝赐他一死,他也是视死如归。在他的衣带当中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这个道义做到极处了,这个仁也是能够感通,这分心也跟仁慈是相应的。「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读了一辈子圣贤书,所学的是什么事?「孔孟之道,仁义而已矣」,在面临生死关头,心都不离仁义之道,为国尽这分忠义。所以「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要赴死的时候,慷慨就义,觉得从今以后,我应该在这件事情上能问心无愧。所以这分忠义,确实是感鬼神,『光日月』。他这分忠的风范确实「是气所磅薄,凛烈万古存」,我们在几百年之后,再读到文天祥的这段历史,都觉得很受感动。所以「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他们的忠心跟日月同辉,他们的精神长存,虽然生命已经结束,但是他们的精神还照亮著世间、照亮著后世,叫「光日月」。

  【壮山河。】

  他们的气概就好像高山大河那种气势,让人很景仰。用山河来比喻他们的这种气概豪迈。

  【固社稷。】

  巩固了整个国家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以这「社稷」二字代表国家。

  【卫生民。】

  保卫、照顾好人民,让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个都是忠的表现。为官者能照顾好老百姓,这是忠的具体表现。这是从大的行为当中表现出来的忠。小的地方,在生活的这些细节里面,怎么样的行为也都属於忠?他说到:

  【小则敦孝悌。】

  『敦』是敦伦尽分,是尽自己的本分,尤其是『孝悌』的本分。

  【和夫妇。】

  能够和顺夫妇的关系,让一家和乐,这个也是忠於家庭,忠於另一半。所以这是随因缘、随本分,尽心尽力。

  【信朋友。】

  忠信来对待朋友。

  【睦宗族。】

  能把整个家族、宗族团结在一起。面对宗族的这些亲人,有任何的困难、困苦,都能尽心尽力去帮他们解决,这也都是尽忠於自己的家族,也是对得起祖先。

  【化乡邻。】

  感化整个这些乡民、邻居。读书人都是很有使命感,都是天下为己任,所以感化一方的老百姓,他们觉得也是本分事。所以『化乡邻』:

  【厚风俗。】

  敦厚整个社会的风俗,所以这个『厚风俗』也是给人民做榜样。

  【且不特为人宜忠。】

  这个『不特』就是不独,不独是为人处事、跟人相处应该,这个『宜』是应该,应该要忠。

  【而自为亦当忠。】

  这个忠字不只对人要忠,对自己也要忠,要忠於自己,不能自欺,不能欺自己的心。儒家常讲要慎独,慎独也是忠,忠於自己。自己变成人前人后言行不一致,这就亏了自己的德行,怎么是忠於自己?所以慎独当中有一句格言很好,叫「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也」。这个都是忠於自己。接著讲: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而我们为人常常守住『忠恕』的态度,这样『违道』,这个「违」字就是离,离道、去道就不会远。所以人能「忠恕」待人,慢慢就能契入大道、契入仁爱之道。我们看忠是尽心尽力,恕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都有恕的精神在里面。而且你要尽心尽力帮人,还很柔软的考虑他能不能接受,以他能接受的方式来帮助他。我们说我很尽力,结果用的方法他都不能接受,那就没有恕了。那是我们强势,是我们控制的意念太强,看起来很尽力,事实上这个心不在恕道,心可能还是掺杂著傲慢,或者是控制在里面。所以『施诸己』,施之於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这个就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所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夫子他所有的教诲,可以以忠恕这样的心态,能贯通夫子所传授的一切教诲。

  我们接著看第三段,这样一段一段去看,对忠的深度、广度就愈来愈明白了。第三段说到:

  【忠者。所以尽心也。】

  这个『尽』就是极力的、没有保留的去做。比方说为官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就是『忠』的表现。接著:

  【非专指忠君言也。】

  不单只是指忠於自己的国君而已。

  【凡忠於天。忠於国。忠於主。忠於友。皆忠也。】

  『忠於天』,这个「天」可以指天良、良心。人,我绝不做违背良心的事,这叫忠於天道,也可以指的是上天、老天。我们的行为,绝对不能违背天理,这也是忠。忠於国家。『忠於主』,这个「主」就是主人。不管在哪一个行业,一定都有主人、都有领导者,这是「忠於主」。在周朝有一个大夫,他在魏国,后来到了周天子那里去当官。结果当了两年,后来回来了,他的太太对他不忠,跟邻居有非礼的事情。所以他回来之后,他太太就用毒酒要把他毒死,而他的婢女察觉了这件事情。可是他的主母(主人的太太叫主母),让她端毒酒去给她的主子吃,那怎么办?结果这个婢女就走著走著装成跌倒,那毒酒就翻了,就不会加害於她的主子了。而主母看到这个情况就很生气,然后她的主人也很生气,你怎么端个酒都端不好,就处罚她。然后这个主母在旁边还一直算是搧风点火,就愈打愈凶,但是她什么都没讲。结果主人的弟弟,赶紧把这个情况告诉了主人,主人了解了情况,这个太太也不忠,就休了她的太太。结果要娶这个婢女为妻,这个婢女怎么样都不答应。可能我们世间的人,看了说,她很好,她这么忠於她的主子,当他的太太,享荣华富贵。这是世间人看事,可能都看这些外在的东西。古人都看什么?看她的心,可贵的地方都在这个根本上。

  我们从整个事情来看,她自始至终不彰显她主母的恶,等於是讲不出别人不好,这个人太厚道了。所以一个人修行首先学厚道。「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不要动不动就谈论人,就说人家缺点、说人家不好,就有失厚道。不忍心眼睁睁的看著自己的主人被毒死,这是忠。她是厚、忠,又懂得急中生智把毒酒给打翻,这有智慧,被处罚到可能被打死,她也不愿意扬人之恶,这个是贞,贞烈,这是贞烈的女子。而且她为什么还是不愿意嫁给她的主人,一来她心中都觉得他是主子,而且也不愿意去占在主母的位置,这个是礼,守礼。虽然她的主母是做错了,但不因为她主母错了而对於主母的尊重减少。我们可能看一个人的缺点,就把他所有的好全部都否定掉。所以这个婢女她是真正对待主子,自始至终不改这分忠的态度、恭敬的态度。所以不去,好像说主母被赶走了,她就坐上那个主母的位置,她不能这么去做,这也是守礼。后来,她的主人就帮她找个好人家,把她嫁出去。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德育故事,这是一个女子、一个婢女都有这样的节操,我们这读书人、知识分子比照比照,那就觉得很汗颜。这是忠於主。

  再来『忠於友,皆忠也』。古人的忠义,不只「忠於友」,还忠於朋友的家庭,真正能帮得上忙,照顾好他的家人,「皆忠也」。所以:

  【食人一日之禄。必忠人一日之事。】

  不管是对国家,还是对团体,领了俸禄,一定忠於这一天的事情。所以范仲淹先生每一天晚上思量,我领了国家一天的俸禄,这一天有没有对得起国家对我的信任?假如觉得今天做的事不够,他整夜睡不著觉,隔天赶紧多做一点。接著:

  【受人一事之托。必忠人一事之谋。】

  接受人家事情的付托,必然尽心尽力把这件事情做好。这个就是我们待会要跟大家分享,做得最彻底的诸葛孔明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故孔门一贯心法。忠先乎恕。】

  这个『一贯』就是用忠恕能贯通所有的事例。

  【曾子三省其身。首及於忠。若不尽心。】

  人不尽心尽力去做事情、去对待人:

  【便是亏心。】

  有亏於良心。

  【亏心便是欺心。】

  亏了良心,那就变欺骗自己、欺骗良心。

  【欺心便是欺天。】

  违背自己良心,这个也是欺骗了天地良心,违背良心就违背天理。

  【天可欺乎。】

  上天怎么可以被欺骗?所以在《诗经》,在很多古书当中也是提醒我们,天地有司过之神,我们一违背良心,上天这些天神是欺骗不了的,统统把我们记录下来,恶有恶报,都要承受恶果。

  【而女子之忠。当以夫为的。】

  女子的忠诚,还有表现在以丈夫,这个『以夫为的』,「的」是目的、目标,就是能够夫妻一心,把这个家能够治理好、照顾好。所以「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个宜其家人,就成就一个好的家道、好的家庭,也是体现了一个女子的忠。而且夫妻是一体不分,他们分工合作,男子扛起家里的经济重担,女子相夫教子,而且很自然的互相感谢、感恩。先生常常想到没有太太孝顺父母,照顾好孩子、家庭,他怎么可能安得下心去发展事业!所以先生就会觉得因为有太太,他才能有幸福的日子,感激太太的这分情义。太太也时时念著先生在外的辛劳,互相感激,夫妻就很恩爱。所以:

  【故曰。夫者。天也。】

  丈夫顶起一个家庭的重担,是一家的天,而男子表天,女子表地,天是能保护这个家,地能承载、能养育这个家的后代。夫表天:

  【天不可欺。夫自不可欺也。】

  所以丈夫确实不可以欺骗,要忠诚对待。

  【知忠於夫。】

  知道要忠於自己的丈夫。

  【则对於舅姑。对於家庭。对於教育子女。无时不随分随事。而各尽其心矣。】

  夫妇之间是真正的忠义,自然而然对待公公婆婆、家庭、教育子女,都很自然的尽心尽力去做到了。所以古代,以至於有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这些老者,坦白讲,真正受过这些教诲的,年龄可能都五、六十岁以上,我们这好几代人缺乏了。再怎么辛苦,再怎么不容易,都跟另一半同甘共苦,一句苦都没讲,确实是不分彼此的这种忠心。现在这个忠心没了,再多的这些物质享受,不只没有互相感恩,可能就变互相抱怨,还常常喊苦。以前这么苦,人都不喊苦,现在反而生活优厚了,还常喊苦。所以不是环境的问题,是心境的问题。

  接著我们看第四段,忠篇的「绪余」。

  【女子之忠。对於国家能尽其心者。不可胜数。】

  这个『胜』是尽,不可尽数,数不尽。所以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很多女子都是舍我其谁,当仁不让,共赴国难。其中举到:

  【如李侃妻之守陈州。邹保英妻之守平州。古玄应妻之守飞狐。】

  这些都是外族侵略,或者是乱臣起的时候,这些官员的妻子,都是身先士卒,出来抵抗。而且:

  【皆以家僮女伴。厉气狥城。】

  这个『以』就是率领,『皆以』的以是率领家里这些童仆,可能年龄都不大,还有这些婢女,家里的这些女子一起出来。这个『厉气』,忠义之气,『狥城』,跟歹字旁的殉是一样的。而这种「厉气」,这种死都不怕的气概,反而:

  【卒却强寇。】

  这个『却』就是退却了这些强兵、这些流寇、这些叛臣。

  【史思明之叛也。卫州女子侯氏。滑州女子唐氏。青州女子王氏。相与歃血勤王。】

  安史之乱的时候,这三个女子,当时候称侯氏娘、唐氏娘还有王二娘,他们三个女子『歃血』,这个「歃」是用牲畜的血涂在嘴唇旁边。『勤王』,她们就是一起立誓,「勤王」的意思是起兵解救王室的危难。

  【赴营讨贼。】

  她们带兵打入这些叛臣的营帐里面。

  【百世之下。犹能使人壮气指冠。】

  这是唐朝的事,我们听了这些事情,都是令人非常佩服,非常鼓舞、感动,进而想要效法。

  【虽擐甲挺戈。为国敌忾。其事诚未可责之女子。】

  这个『擐』就是穿上铁甲,『挺戈』是拿起刀戈,为了报效国家,同仇敌忾,奋勇杀敌。这个事情,『诚』就是实在,『未可责』,这个「责」就是承担责任。这种奋勇杀敌,实在讲不应该是让女子去承担,女子应该是相夫教子比较是她的天职。

  【但当此过渡时代。强弱两派。势不并立。】

  刚好遇到国家危难,整个王家的军队又是比较微弱的时候,很可能一下子就被这些贼人得逞。所以:

  【彼狡焉思启者。】

  这个『狡』就是怀贪诈之心,想要图谋不轨的人,刚好虎视耽耽:

  【方耽耽雄视。以待天择。】

  这个『天择』就是弱肉强食,他们想要取代国家叛乱得逞。

  【若不得绣旗锦甲。驰突枪风弹雨间。虎帐健儿。安知无甘心巾帼者。而囊括全宇。将待何时。】

  这个时候有女子出来,在枪林弹雨当中去奋勇杀敌,『虎帐健儿』,就是男子见了之后,都会被她振奋起来。连女人都这样了,我们怎么可以不更加的承担起来!所以整个士气就被这女子带上来了。所以:

  【天下兴亡。人人有责。尽心女子。盍兴乎来。】

  『盍兴乎来』,就是何不奋起来解救民族的危难!所以历史当中这些女子,确实在国家危难当中,解救了国家的大难。好,这一节课先跟大家谈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