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二集) 2010/10/2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28-0032
诸位学长,大家好!我们一起共学文言文,五个月超过了,所以之前我们一起学过的文章,大家要多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很多义理读著读著就了然於心。大家有没有刚好在哪个情景之下,突然哪句经句跑出来了,有没有?突然在讲课的时候,讲到慷慨激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现了。
我们先来看《德育古鉴》第五十七页。因为我们刚刚「悌篇.绪余」,讲到是「女子之悌」,我们讲一个具体的故事,看一个女子怎么跟妯娌相处,怎么照顾这些侄子、侄女。「苏少娣」,少娣等於她是最小的媳妇,她本来姓崔氏。而苏家兄弟五人,前面四个哥哥已经娶太太,「娶妇者四矣」。「各以女奴语,日有争言,甚者阋墙操刃」,这四个媳妇,常常因为底下的女婢听到,可能是老大的太太讲了什么,就传去给老三听,「那个老大讲你哪里哪里不好」。这个老三一听,火就上来了,气死我了,就去找她吵架,「你怎么可以这样讲我」?日有争言。吵到最后还不痛快,最后拿家伙出来了,阋墙操刃。阋墙它语出於《诗经.小雅》里面的一篇文章,「兄弟阋於墙」,墙就是自己家里面吵架。「外御其侮」,兄弟本是同根生,虽然在家里面有争吵,但是只要国家或者家族受到侵略,他们还是会团结起来去抵御侮辱跟侵害。这是《诗经》里面提到。所以阋墙就是指家里面兄弟、家人吵架,而且还拿刀,这个刃是刀,很恐怖。
「少娣始嫁」,就是要嫁过去了。「姻族皆以为忧」,她的这些亲戚、亲族,都很替她担忧,过去会不会有生命危险?结果「少娣曰」,她就说了,「木石鸟兽,吾无如彼何矣」。假如是木石鸟兽,我可能没有办法跟它沟通,跟它讲得通。但是,「世岂有不可与之人哉」,这世上哪有不能相处的人?所以这个少娣她的人生观里面,她觉得「人之初,性本善」,只要自己真心去跟人交往,都能感动对方的。我们今天心里面假如觉得,人就是有很多习性,人就是很恶劣,都不相信人,我们怎么跟人相处都不能真心,都不能有很真心的朋友。很多人可能会讲,这个世间没有真正有情义的人。当我们讲这个话的时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自己有真情义了吗?我们假如没有真情义,也怪不得别人没有真情义。因为人与人相处是互相的感召,「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你有真情义,你的朋友就重情义。
所以她嫁过去之后,「事四姒」,侍奉四个大嫂。一般这些妯娌之间,称姒娣,姒就是嫂子,嫂辈的,娣就是比较小的媳妇。「执礼甚恭。姒有缺乏」,她的这些大嫂有什么缺少的物品,只要她有,「少娣曰:吾有。即以遗之」,给她,很欢喜布施,觉得自己帮得上大嫂的忙很高兴。「姑有役其姒者」,这个姑是指婆婆,役是要请这些大嫂去做一些工作、劳役,派工作给她们做。「相视不应命」,可能婆婆在叫的时候叫得不是很动,继续叫下去,可能火就上来了,她赶紧主动先过去。「少娣曰」,婆婆,「吾后进当劳」,我是最小的、最后进来的,最小的应该多做一些事,应该我去做,「吾为之」。「母家有果肉之馈」,她的娘家刚好给了她一些好吃的,在古代能吃上水果、吃上肉,这个都是一年可能没几次。所以她拿回来,首先叫的是「诸子侄」,就是她这几个大嫂的亲孩子,请他们过来吃。她非常慷慨,不自私,都是先想到她们的孩子。而且,「姒不食」,她的这些大嫂,吃饭没有先吃,「未尝先食」,她很懂礼貌,「长者先,幼者后」,很恭敬她这些大嫂。
「姒各以怨言告少娣者」,她的这些大嫂很多苦水、抱怨就跟她讲。有时候让她这个苦水倒出来,发泄发泄也好。然后她边听,「少娣笑而不答」,边听,微笑一下,然后不搭腔。为什么不搭腔?她在那里抱怨来抱怨去,你一搭腔,就愈火热,愈骂愈凶。很有意思,一个人在那里抱怨、生气,另外一个人笑一下,然后都不搭腔,最后她就没有什么兴趣再骂人了。她慢慢就算了算了,不骂了,因为看到都是笑脸,她这个火就没办法继续烧下去。算了算了,她上次也对你不错,就把它化掉了。感觉我好像做过媳妇的感觉。
所以少娣她底下的婢女,「女奴以妯娌之言来告者」,她底下的仆人来打小报告,你看那个大嫂怎么讲你,你知不知道?来挑拨是非,处罚她,「少娣笞之」。这是慈爱,「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个慈里面有教诲她,你不把她教明白了,她以后这个坏习惯,铁定让她一生不幸福。她这个婢女以后要嫁人,假如这个在那里搬弄是非口舌的习惯没有改掉,她以后一定要吃大亏。所以教育她,让她记住不要再犯。「寻以告姒引罪」,接著,寻就是不久,马上告诉这些大嫂,然后承认罪过,这些孩子不懂事,她们该教训。其实,假如这么去跟大嫂讲,大嫂慢慢的也觉得,不要这么讲人。这么讲人,人家不只不计较,还打她的人、教训她的人;也提醒自己,少讲是非的话。所以隔墙有耳,骂人的话是很难不传到人家耳朵里面去的。所以为什么要积口德?「口为祸福之门」,懂得言语的修养,每天积很多福!给人鼓励,给人肯定,给人安慰,给人化解灾难,叫口吐莲花。讲话给人伤害,给人对立冲突,那一天不知道造多少孽!所以我们看那个曰字,嘴巴中间一横,舌头一动,「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接著讲,「尝以锦衣抱其姒儿」,曾经穿很好的衣服,锦衣玉食,锦衣都是比较高贵的衣服,抱著大嫂的孩子。可能这是过年、节庆的时候才穿。「适便溺」,这个适就是刚好孩子大便、小便。当然,当下这个大嫂看到了很不好意思,人家穿著这么高贵的衣服,把大小便就大在人家的衣服上面。所以「姒急接之」,抱歉,赶紧要把自己的孩子抱回来。结果「少娣曰」,您看那个当下,绝对没有想到说我的衣服脏了,只是为孩子著想。「毋遽」,你不要这么紧张,你这个动作不要这么急促,「恐惊儿也」,会把孩子给吓著了。「了无惜意」,没有一点好像觉得惋惜,都没有。所以这些情境一点一滴,你看这么爱她们的孩子,有东西都给她的孩子吃,都不嫌这些孩子脏,吃饭的时候都礼让大嫂们先吃,有什么工作自己先去干,一点一滴这样付出。人的心都是什么做的?肉做的。这句经典有没有?俗话讲,人心会软的。
所以少娣「岁余」,去了才一年左右。「四姒」,四个大嫂「自相谓曰」,互相讲到。「五婶大贤」,我们这个第五的婶婶,实在是很有贤德。「我等非人矣」,我们跟她比,真不是人。人本善当中都有羞耻心,只要德行够,都能把人的善心唤醒,叫正己化人。这个化是很自然的,不用刻意的,叫润物细无声,像春雨一样。「奈何若大年为彼所笑」,这个奈何就是怎么,若大年是像这么大年纪了,跟人家比起来,见笑了,差这么远!「乃相与和睦,终身无怨语」,一个媳妇的德行感化一家。
这个故事当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一般人与人相处,容易贪利、辞劳、好谗。好谗就是讲是非、讲坏话。喜听,有人喜欢讲,必然有人喜欢听,这些都不是很好的习性。贪小便宜,有工作都推给别人做,这个情况。而少娣,利,可以分给人,劳,主动多去付出,不好谗,不喜听,这样的风范就感动了她这四个大嫂、全家的人。所以读书人评论她的德行,叫「三争三让,天下无贪人矣;三怒三笑」,人家发脾气你都是温和的面对,慢慢的脾气就没了,「天下无凶人矣」。她借题发挥,在那里发脾气,对不起,对不起,都是我错,都是我错,她就骂不下去了。所以我们能效法,能除掉这些贪心、争斗,也能让自己家和和气气的。
我们接著看下一篇,第四篇:
【女子之悌。】
女子的悌道。
【行於兄弟姊妹之间者易。】
落实於兄弟姐妹之间比较容易。这个『行』就是去做。因为同气连枝,都是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
【行於妯娌姑嫂嫡庶之间者难。】
为什么?
【盖兄弟姐妹。气分一体。】
同气连枝。
【情性相关。】
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很深厚。而且这个『相关』,从小生活在一起一定互相照顾,有很深的情谊、情义。所以对兄弟姐妹这个:
【亲爱出於天然。休戚自易相顾。】
『休』是指欢乐幸福称为休,『戚』是忧愁祸患称为戚。『休戚自易』,互相的照顾。所以从这里休戚与共也提醒我们,面对亲戚朋友都应该同甘共苦。尤其在他困难的时候要帮助他,不可以舍弃他;他贫穷的时候,不可以瞧不起他;他需要的时候,要多帮助他。
【至妯娌。以异姓而处人之骨肉。】
因为这个妯娌,她们同样嫁到一个家庭,彼此不同姓,血缘不同。但是说实在的,不同血缘还同样到一个家去,那也是很深的缘分。全世界六十多亿人口,结果就这么二、三个人嫁到同一个家,怎么会没有缘分?按照统计学来讲,那个机率叫做奇迹。面对奇迹,这样的缘分,你要惜缘,还吵架,这糟蹋姻缘。
【同时为兄弟之斧斤。】
就是说,假如这些媳妇们没有好好相处,就可能会成为兄弟之间的,『斧斤』就是砍木头的工具,好像斧头一样,把兄弟的情谊都给砍断了、破坏了。
【最易构衅起争。】
就是假如这些太太们,这些姒娣之间、妯娌之间,不懂得互相爱护、包容,然后起冲突,还天天在先生的枕头边吹枕边风,那就麻烦了,这个家的凶相就要出现了。
【化同为异。】
兄弟本是同根生,被这么一吹,这个『异』就是形同陌路,分家了,不联络了,就变这样。我怎么讲得都胃痛?这种情况,人生就太可悲了,走成这个样子。
【是故姒以宽和。】
『姒』算是嫂嫂辈的,应该要宽容、和睦、和蔼,因为辈分高!包容。
【娣以恭顺。】
『娣』就是弟妇,辈分比较小的,应该恭敬、和顺。
【则妯娌无不合矣。】
这样一定会和的。
【其姑嫂。则父母无终身之依。】
其实『姑嫂』,小姑、嫂子,一来都要出嫁,离开父母。再来,因为父母比我们年纪大几十岁,也很可能离我们先去。所以这个时候,其实这个家,以至於这个家的亲人,是陪伴我们走完这一生的。所以今天真的遇到一些生活上的困难:
【姊妹非缓急之赖。】
因为自己的姐妹也出嫁了,家家有本经要念,她到时候有情况了,她也顾不上。所以「每易」,应该是好好善待这些嫂嫂、小姑,一家和乐。但是,人往往:
【每易恃目前之城社。】
这个『社』应该是土地神,其实『城社』就是依靠后台。这个『恃』就是作威作福。比方说你是小姑还没出嫁,然后就欺负嫂嫂,后台是谁?妈妈。然后那个嫂嫂,好,你给我记住,哪一天一定给你报这个仇。这个就是仗势欺人,就不好。
【伤日后之松萝。】
因为我们假如这样子对待自己的嫂嫂,可能跟兄嫂之间的情谊都会破坏了,『松萝』是指一种植物,也就是伤了跟兄嫂之间的情谊。所以当小姑也不简单,第一个要和合跟兄嫂的情感,还要做妈妈跟嫂嫂之间很好的桥梁。这就是重点。现在每一次讲到重点,都会有配合,都会有感应,所以天地是有情的。所以:
【是故姑宜爱敬。】
这个当小姑的人要爱敬自己的嫂嫂。
【嫂宜慈仁。】
要慈祥仁爱,对待这些晚辈,这些小姑们、小叔们。
【则姑嫂无不协矣。】
有这些心境,日久见人心,一定可以处好的。
【推而言之。】
再推广到:
【嫡庶非同胞之亲。】
这是指古代这些王公贵族,他娶妻妾,这些也是像姐妹关系。相处起来:
【无皇英之懿。】
『皇英』是指大舜的两个妻子,就是娥皇跟女英。这个『懿』是指女子的温柔圣德,很善良,用懿。
【而欲其志同道合。不亦难乎。】
这些原配跟妾之间,假如没有好的德行,要让她们和合在一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是故】
所以需要什么?一个家需要一起来好好的经营。
【夫道】
丈夫也要做好。夫道要:
【严正。】
威严不偏心。男人一偏心,底下乱子就出来了,就在那里争风吃醋。
【嫡道宽慈。】
原配,大太太宽厚仁慈,主动的去照顾这些妾,都是为这个家族的大局著想。
【妾道柔顺。】
辈分比较小的,懂得温柔、贤顺。所以这三个角色都扮演得好:
【三善合。而太和在闺门之内矣。】
这些和谐的氛围,『闺门』是指女子住的地方,都能和谐。
姑嫂之间,我们来看一篇榜样,《德育古鉴》六十页。「邹媖,宋人」,宋朝人,「继母之女也」,她的母亲是嫁给人做继母。「前母兄娶妻荆氏」,去世的前母生了一个哥哥,她们算是同父异母的兄妹,而她的哥哥娶了嫂子姓荆,荆氏。继母虐待她的嫂嫂,「饮食常不给」,不供给她的嫂嫂吃,给她有一顿没一顿的,不是很仁厚。这个小姑,「媖私以己食继之」,都把自己的食物拿去给她吃,很体恤她的嫂嫂。「母苦役荆」,她的妈妈给嫂嫂很多的工作,让她都负荷不了。「媖必与俱」,她就赶紧陪她的嫂嫂一起做,分担她的辛劳。「荆有过误」,她嫂嫂做错事,「媖不令荆知」,她先发现了,她知道假如她的母亲发现,可能嫂嫂又要被处罚了。她「先引为己罪」,她自己先跑去说,妈,那件事我做错了,对不起。
「母每扑荆」,她的妈妈每一次,大嫂有什么她觉得不妥的地方,打她的大嫂。「则跪而泣曰」,小姑邹媖跪下来流泪,「女他日不为人妇耶」?女儿以后不也是要当人家的媳妇吗?「有姑若是,吾母乐乎」。这个真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妈,女儿嫁出去了,你希望我的婆婆也这么对我吗?我的婆婆也这么打我,你会高兴吗?「奈何令嫂氏父母日蹙忧女之眉耶」,奈何,妈你这么做,不是让我嫂嫂的父母每天担忧得眉头深锁睡不著觉吗?结果她妈妈听了还很气,反而要打她,「母怒,欲笞媖」。结果,这个女子有浩然正气,她说,「愿为嫂受笞,嫂无罪」,她妈妈要打她,她还浩然正气,继续替她嫂嫂伸冤。「母徐察之」,后来妈妈可能观察一下,很多地方都是她错怪了自己的媳妇。
「后适为士人妻」,这个适就是嫁。所以我们看这个适字已经有好多不同的意思,适,往哪里去;适,刚好,都是有不同的解释。大家可以善用《正中形音义大字典》,这个字在经典当中有几个用法,整理得很好。好像很多我们这些弟子规中心、净宗学会,我们都有送给大家,假如您的单位还没有,可以跟我们说一下。士人妻,就是嫁给读书人。当然这个读书人不简单,有慧眼,发现这么有德行的太太。「归宁」,回到娘家来。「抱数月儿」,刚好她有一个孩子,生了几个月。结果她的嫂嫂,因为小姑这么爱护她,那一定看她的孩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护,很高兴。「嫂置诸床上」,这个嫂嫂就把他抱到自己的床上,把他放在床上,这个诸就是置於,置是放,放置於床上,在她的房间里。「儿偶坠火烂额」,这个孩子翻啊翻啊,不小心坠到火堆里面去,然后撞到额头,就去世了。这也是很大的事!所以她母亲大怒,要打她的大嫂。「媖曰:吾卧於嫂室不慎」,是我自己睡在嫂嫂的房间里不小心的,嫂嫂根本不知道孩子在她的房里。
我对这个邹媖女士佩服得五体投地,她是真正在这种丧子的当下还是,人死不能复生,想著不能让她的嫂嫂在这件事情当中受到很大的伤害,甚至没法再在这个家庭立足。所以真有这样的德行,哪有不感动人!「儿竟死」,这个小孩死掉了,「嫂悲悔不食」,嫂嫂当然是很难过、很自责,吃不下饭。「媖不哭」,小姑连哭都没有哭,忍住悲伤,「为好语相慰曰」,还好言安慰她的嫂嫂。她丧子之痛,放下自己,安慰嫂嫂说,「嫂作意耶」,大嫂你别放心上,人死不能复生。「我夜梦凶」,我晚上做了恶梦,梦到这个儿子本来就会死,「儿当死」。她又编了一个梦境来安慰她的嫂嫂,这个儿子要死,「否则我将不利」,这个孩子会克到我,对我不利。所以你别难过,他是命中注定要死。而且还一定要嫂嫂吃,嫂嫂你不吃,我也不吃,她嫂嫂才勉强吃下去。「卒劝母成慈」,这个卒就是最后,感动了她的母亲也变得仁慈了。
「媖尝病」,邹媖曾经,这个尝就是曾经有一次生病,病得比较重。「嫂为素食三年」,她发愿,希望她的小姑赶紧健康,她要吃素三年。「媖五子」,邹媖生的五个儿子,「四登进士」。一个家族里面出一个进士就是天大的事,她生五个有四个考上进士,这个在历史当中找不到几个人。所以真的厚德之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且活到九十三岁,年九十三岁才往生。这是一个姑嫂的例子。
我们了解到这个悌的这些深义之后,我们接著翻到《古文读本》八十六页,韩愈「祭十二郎文」。这个十二郎是韩愈先生的侄子,我们知道韩愈先生,在我们之前讲的「师说」,是韩愈先生写的。他的文章影响非常深远。而且从魏晋南北朝,隋到唐,这八代之间,读书人都喜欢写那些刻意去修饰的骈体文章,文章应该是文以载道、文以贯道,而不是太玩文字游戏。所以这读书人的正气都不够,都在那里攀比,文章要有多华美。所以韩愈的文章,读书人赞叹,「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还赞叹韩愈先生,「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很多当时候的读书人跟后来的读书人都效法他的德行,效法他的文章。而这是因为他的侄子去世了,写给他侄子的祭文,写给亡者的祭文,代表对亡者的哀思。我们先来看这个文章: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年月日』就是某年某月某日,因为朋友跟仆人所报十二郎去世的时间不大一样。而且我们感觉韩愈先生非常悲痛,所以可能也有一点,我们人有时悲痛的时候,连日期都有点搞不清楚,今天是礼拜几?『季父』,古代取名字,我们都常看到,伯、仲、叔、季。伯,老大,伯仲叔季。所以韩愈有三个大哥,他是老四。韩会是老大,韩介是老二,韩弇是老三。这是台湾的ㄅ、ㄆ、ㄇ、ㄈ,因为很多古籍,还有我们台湾有一套《古今文选》,因为很多是一九四九年,一些很有学问的人在台湾几十年,他们编出来的一套书,很难得,而且每个字都有注音。所以大家假如看得懂ㄅ、ㄆ、ㄇ,那个书你们都可以自己去看,去深入。还有整套整套书都有标ㄅ、ㄆ、ㄇ的,一些书局都有。所以大家愿不愿意学一下?因为我之前,要去小学教书以前,刚好我是向陈真老师学习。陈老师教书已经四十四年,所以她教ㄅ、ㄆ、ㄇ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所以她对这个很在行。我们想,应该是二月九号,初七,想请陈老师把ㄅ、ㄆ、ㄇ教给我们,有意愿要学的学长,到时候可以一起来参加。
这是韩愈先生,听到你去世的消息,现在是七天了,才能稳下情绪:
【乃能衔哀致诚。】
才能够,这个『衔』就是含著,含著这个悲伤,跟这个字相同的意思。『致诚』,这个「致」就是尽心,尽了我的诚心。然后派: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这个『使』就是派遣他属下,名叫建中的人。这个『具』就是预备了当时候应时的食品,『羞』就是食物,就是一些祭品,送去远方给你,然后来祭祀你。而且是在他的灵前,『告汝十二郎之灵』,灵前来祭告他。这是第一段。第二段讲到了韩愈跟自己侄子,整个成长过程中的家事。所以:
【呜呼。】
『呜呼』就是悲伤、感叹。
【吾少孤。】
韩愈三岁父亲就去世了,『孤』就是父亲去世了。父亲也是当官的,是武昌令,但去世得早,年幼失去了父亲。
【及长。】
年龄稍长,因为三岁父亲就去世,他大一点也想不起他父亲的长相。所以叫:
【不省所怙。】
这个『省』就是记得,『不省』是印象模糊。这个『怙』它的出处是《诗经.小雅》有一篇文章叫「蓼莪」。这个「蓼莪」也是描述一个孩子对父母的一种思念,里面提到,「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一个人没有父母,他怎么会有依靠?他怎么长大成人?无母何恃。所以后来就引申,这个怙指父亲,恃指母亲。所以这里讲「不省所怙」,就是记不得自己的父亲。
【惟兄嫂是依。】
这个『惟』就是只有依靠大嫂。『兄嫂』是指大哥的太太郑氏,他的大嫂姓郑,依靠她。所以韩愈很小就是他嫂嫂照顾他的。
【中年。兄殁南方。】
这个『殁』是去世,他的哥哥四十二岁就去世了。而且他哥哥在当时候,人家称他哥哥有辅佐皇帝的贤才,德行跟能力都很高,英年早逝,四十二岁去世的。
【吾与汝俱幼。】
那个时候你跟我都还很小。
【从嫂归葬河阳。】
两个小孩跟著嫂嫂、妈妈,将韩会运回到他们的故乡。古代人还是很重视落叶归根。以前的建筑,建筑的后面,墙壁上刻著叶子,提醒人时时要落叶归根的观念,要饮水思源。然后出门的时候,墙上刻的是扇子,代表什么?出门就要记得行善。古代连盖房子都要时时教育人的德行,然后很常见的是房子墙上刻了梅兰竹菊。梅兰竹菊是四君子,代表出门都要跟君子学习、交往。这个『归』就是归根,就是回到他祖上葬的地方、住的地方。这个『河阳』是在河南的孟县。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把哥哥安葬好之后,归葬好了,可能谋生也不容易,他的嫂嫂带著他们两个,又跟著到了江南去谋生。『与汝就食』,这个「就食」就是谋生过日子,江南。所以这个也是离乡背井,很不容易。可见他这个嫂嫂也是很难熬,女人带著两个小孩在谋生活。
【零丁孤苦。】
非常孤单,穷。『苦』就是比较困窘、穷困,日子很不容易过。
【未尝一日相离也。】
虽然生活困苦,情感非常的浓,『未尝』就是从来没有,「尝」就是曾经,从来未曾有一天分离过,这是他跟侄子的情感很深。
【吾上有三兄。】
刚刚跟大家讲到的三个哥哥。而他的大哥韩会没有生孩子,二哥韩介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叫百川,二儿子叫老成,老成就是十二郎,把第二个儿子过继给自己的大哥当儿子。其实是韩介的二儿子给了韩会(就是十二郎)当儿子,而他上面三个兄长:
【皆不幸早世。】
都去世得比较早。
【承先人后者。】
承先启后,承传祖先,然后把家风继续传承下去。
【在孙惟汝。】
在孙子辈只剩你一个人。
【在子惟吾。】
在我这一辈,子孙,在子这一辈,只剩下我。
【两世一身。】
两代人都只剩一个。
【形单影只。】
形影非常孤单,人丁稀少。曾经: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他的大嫂,『尝』是曾经,『汝』是指十二郎,就是他的大嫂曾经摸著自己孩子的头,然后看著韩愈先生,对著他说,我们韩家两代,就剩你们两个了。
【汝时犹小。】
那个时候十二郎年龄还非常小,十二郎小韩愈先生十岁。所以韩愈先生那个时候可能是十几岁,那十二郎就更小。所以:
【当不复记忆。】
他一定不记得。
【吾时虽能记忆。】
那时候十几岁,还是有记得大嫂跟他讲的这句话。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但是那个时候『未能知』,这个「知」就是能深深体会大嫂这个话的悲痛,他那时候还没感觉到,随著往后体会的事情,才知道嫂嫂那个时候的心情。这一段就是整个韩愈先生家里的身世,以及描述到他跟十二郎从小没有一天分离过。接著下一段我们看:
【吾年十九。】
韩愈先生十九岁。
【始来京城。】
他去了长安,唐朝的京城是长安。
【其后四年。】
过了四年以后。
【而归视汝。】
回去,『归』是回去,『视』是看望,看望他的侄子。
【又四年。】
又过了四年。
【吾往河阳省坟墓。】
这个『省』,他是回河阳扫墓,探视祖坟。刚好遇到十二郎:
【遇汝从嫂丧来葬。】
就是他嫂嫂去世了,十二郎带著母亲的灵柩,回到河阳来安葬。而韩愈先生很感激他大嫂的恩德,所以他也为大嫂服丧了一年。
【又二年。】
又过了两年。
【吾佐董丞相於汴州。】
这个『佐』是辅助,他在董宰相会下做事。『汴州』是指开封,河南开封府那个时候称「汴州」。
【汝来省吾。】
刚好你来看我。
【止一岁。】
这个『止』就是住在他那里,所以他们相聚了一年。
【请归取其孥。】
这个『孥』是妻跟孩子的合称,就是十二郎向自己的叔叔讲到,能不能让我回去把妻儿一起带过来,大家住在一起?其实古代的人重视家族,一有能力,希望大家能够都在一起,互相关怀照顾。结果十二郎就回去要带妻儿来。但是真的是缘不具足,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刚好隔年:
【明年。丞相薨。】
这个『薨』在周朝时候是公侯、诸侯去世叫薨,天子去世叫崩,驾崩是指皇帝天子去世,薨是指这些诸侯、公侯。而这个时候是唐朝,唐朝要二品以上的官员才叫薨。二品以上都是很大官才叫薨,丞相应该是一品官,所以是薨。
【吾去汴州。】
因为宰相去世,他这个工作就没继续做了。『去』就是离去,离开了开封。
【汝不果来。】
『汝』是你,『果』是结果,最终还是来不了。这个「果」有终或者竟,竟是来不成。
【是年。】
就是同一年,这一年。
【吾佐戎徐州。】
『佐』还是辅佐的意思,『戎』是指军戎,就是在做军方的工作,军务。在徐州,担任武宁节度使张建封的推官,这个节度使掌军权,张建封的推官。
【使取汝者始行。】
那个时候已经派人要把十二郎的家人接过来,下属也已经出发要去接人。结果韩愈可能因缘也不成熟:
【吾又罢去。】
这个『罢』就是辞职、离开了。辞职之后就没有留在徐州,去了洛阳。
【汝又不果来。】
你又来不成了。就很想照顾他的侄子跟他的家人,但是因缘总不成熟。
【吾念汝从於东。】
我想著,你现在住在东边,假如我跟你到东边去。
【东亦客也。】
东边不是我们的故乡,最后还是要回到河阳,回到河南这些地方才是我们久住之地。
【不可以久。】
所以既然你现在在东边,我想我不过去了。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我们终究还是要搬回河南这边住。这个『图』就是计画,长远的打算,还是要回到西边这里来。
【将成家而致汝。】
这个『成家』就是把家安顿好了,『致汝』就是赶紧把你招过来,招致你一起来团聚。正这么打算,正这么努力要成就这个因缘,结果十二郎就去世了。所以: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这个『孰谓』就是谁知道、谁晓得,因为太突然了,完全没有预警,没有心理准备,你怎么突然,『遽』就是突然,『去』是离开了我而去世了。
【吾与汝俱少年。】
我跟你都还很年轻。我心里想:
【以为虽暂相别。】
虽暂时分别。
【终当久与相处。】
最终我们还能长久的住在一起,想著彼此年龄都还很轻。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所以才暂时跟你分离,『旅食』就是作客他乡谋生活,积累一些财富,好能够去安顿一个家把你们接过来,而且是在长安工作。为的是:
【以求升斗之禄。】
就是极少的俸禄在那里积攒。
【诚知其如此。】
这个『诚』就是如果真的知道你会去得这么早。
【虽万乘之公相。】
就是形容,纵使有像公相这样的福报、这样的俸禄,我也不愿意去追求,更何况是升斗这么少的俸禄。但是,实在来得太突然了。所以: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假如知道你会去得这么早,那我什么都会放下,绝对不忍离开你一天。这个『辍』是离去的意思,不忍离去,离开你。这一段其实叙述到,虽然他们是很亲,但是整个命运让他们三聚三别,最后十二郎很年轻,二十多岁就去世了。所以韩愈先生写这篇祭文,他才三十多岁。
【去年。孟东野往。】
刚好他的朋友孟郊,前往江南任溧阳尉,溧阳这个地方当官。我们看到他去江南,就是在河南的东边,所以十二郎那时候是在东边住。
【吾书与汝曰。】
那个时候我还写信给你。
【吾年未四十。】
我才三十多不到四十岁。
【而视茫茫。】
这个『而』就是却,却已经看不清楚了,眼睛不好。
【而发苍苍。】
就是头发已经苍白,白头发愈长愈多。
【而齿牙动摇。】
牙齿都不牢固,还可能都有掉下来的。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我想著所有这些父辈的长者以及兄长们,都是健康强壮,『早世』,都年轻就走了。
【如吾之衰者。】
像我这么衰弱。
【其能久存乎。】
我想我也不可能活太久。
【吾不可去。】
我不能到你那里去。
【汝不肯来。】
你也没办法来。所以当时候韩愈先生,他是自己担心自己先去。所以:
【恐旦暮死。】
『旦』是白天,『暮』指傍晚,他怕自己死了。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那你就会怀抱无限的悲哀,我已经不在了。那时候信上还是这么写,只是去年的事情。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谁知道,居然是年轻的先死了,老的人反而活著。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年轻、比较强壮的人却去世了,『夭』是短命。多病的人,像我这样视茫茫、发苍苍、齿牙都动摇的人,反而,这个『全』就是还生存著。所以又感叹!
【呜呼。其信然邪。】
你真的是死了吗?怎么是强壮的人、年轻的人先死!所以当下写到这里,很难相信这个是事实。
【其梦邪。】
难道是作梦吗?
【其传之非其真邪。】
传来的消息是不正确的吗?
【信也。】
假如我相信这是真的。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假如是真的,我的哥哥德行这么好,老天怎么会让他的孩子年幼就死了,而让他的后嗣变成这样?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而你又是这么纯真、聪明,竟不能,『不克』就是不能,竟然不能,『蒙』是接受父亲的德荫,『蒙其泽』,居然不能承受到、接受到父亲的德荫,所以这些都是非常的感叹。所以:
【少者强者而夭殁。】
年轻的、强壮的去世了。
【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而年纪长、身体衰的却还生存吗?
【未可以为信也。】
他想到这些点,那这不是真的。
【梦也。】
这是作梦。
【传之非其真也。】
这消息一定是不正确。他想到这里,心情上又不能接受这些事实。但是突然看著身边:
【东野之书。】
他朋友写来的书信,告诉他这个死讯。
【耿兰之报。】
他底下的人传来的消息。
【何为而在吾侧也。】
这些书信都放在我的身边,也不可能是假的。所以:
【呜呼。其信然矣。】
这是真的,千真万确的事实!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
你的纯真、聪明,『宜』就是最适合承传这个家业,但是却没有蒙我兄长的德荫,也走了。
【所谓天者诚难测。】
上天、天命真的很难预测。
【而神者诚难明矣。】
这些情况实在,这个『诚』就是实在,很难让人明白。上天、这些神明是什么意思?怎么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的侄子、我的兄长家庭里面?大家读到这里,有没有感叹人生是相当的无常,也会让人感觉无奈,这么有德行的家庭,为什么他的家有这么多的祸患?读到这里,大家相不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很多善人短命。
我自己曾经遇到一个长辈,我非常佩服他,他也是五十岁左右就去世了,而且是车祸。因为我非常尊重这个长辈,我好几天睡不著觉。我在那里想,怎么这么好的人,我见过最好的人,却短命?这是什么道理?真的睡不著觉,想不通,然后胸口就好像有东西压住一样,喘不过气来。那时候我也没有读到经典,我就自己想了个念头,可能他到更好的地方去了,这么一想才能睡觉。现在读了这些经典,了解到「为善必昌」,你做好事,善因一定感善果;但「为善不昌」,这个家不能兴,「其祖上必有余殃」,殃尽了慢慢就昌盛。结果我这个长辈的哥哥,他的亲人,好几个男众都跟他差不多年龄去世,他的哥哥那个年龄也早逝。所以有时候,祖先的余殃,反而降在了善良的子孙身上。所以这个道理明白了,为人长辈要积善庇荫后代,「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后面,我们也会跟大家讲,韩愈的孩子、十二郎的孩子都考上进士,他的家道后来还是兴盛起来,所以大家不要太难过。但是面对人生很多这种突然的际遇,我们得要很明理、很明白的去应对,怎么样真正转自己、转整个家庭的命运,转祸为福,都要靠修养、靠自己的积德行善。接著说到:
【所谓理者不可推。】
这个道理想到这里,好像不可以推究,推断研究。
【而寿者不可知矣。】
寿命,好像没有办法预知。
【虽然。】
虽然是如此,就是这个道理好像不能推断,寿命也不可预知。
【我自今年来。】
我从今年以来。
【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
本来是灰白、苍白,现在几乎全部都是白发了。
【动摇者或脱而落矣。】
牙齿很多都掉下来了。
【毛血日益衰。】
毛发、血气愈来愈衰弱,身体愈来愈不行了。
【志气日益微。】
『志气』是精神,日渐,『微』就是萎靡,精神不振。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几何』就是不久。还有多久?不会多久了,就会跟著你也死去了。
【死而有知。】
死了以后假如还有知觉。
【其几何离。】
我们离别的日子不会太久了。
【其无知。悲不几时。】
假如死后是没有感觉的,那这个悲伤的日子也不会太多了。韩愈先生也感叹自己可能也活不了多久。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悲伤的日子不多了。不悲伤,『无穷期』就是无有穷尽,没知觉,不会伤心。
【汝之子始十岁。】
你的孩子才十岁,是指他的儿子,韩湘,三点水的湘。
【吾之子始五岁。】
韩愈那时候孩子才五岁。
【少而强者不可保。】
年轻强壮的不可以保存,已经去世了,指十二郎。
【如此孩提者。】
看著两个这么小的孩子,假如是强者、少者都短命,那面对这两个小孩:
【又可冀其成立邪。】
还能冀望他们长大吗?因为写到这里很感叹,所以很悲伤讲出来。
【呜呼哀哉。】
真是让人伤心透了。而事实后面,悲伤完之后,还是韩愈先生尽心尽力照顾十二郎他的孩子,他整个家族的人。也把他的孩子、女儿教育得很好,儿子考上进士,女儿也嫁给当时候很有德行的读书人。从这里我们看到他的悲痛,其实虽然韩愈先生是自责,但他所有的努力也是为了要把十二郎一家人接过来团聚。既然人死不能复生,这一分慈爱,最后就是加在十二郎的后代家人上。
今天先跟大家讲到这一段,我们下一次来一起学习第一页的「郑伯克段于鄢」。大家可以先复习一下。我们这次回去背的经文,我们来背刚刚一百四十二页「绪余」这四段。第一段跟第二段,我们男学长背,第三段跟第四段女学长背。然后下一次背的时候男生先背,不可以丢脸,我们男人的尊严,大家用心准备,再来再请我们女学长来背。「绪余」都写得非常精辟,我们多读。好,今天就跟大家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诸位学长,大家好!我们一起共学文言文,五个月超过了,所以之前我们一起学过的文章,大家要多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很多义理读著读著就了然於心。大家有没有刚好在哪个情景之下,突然哪句经句跑出来了,有没有?突然在讲课的时候,讲到慷慨激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现了。
我们先来看《德育古鉴》第五十七页。因为我们刚刚「悌篇.绪余」,讲到是「女子之悌」,我们讲一个具体的故事,看一个女子怎么跟妯娌相处,怎么照顾这些侄子、侄女。「苏少娣」,少娣等於她是最小的媳妇,她本来姓崔氏。而苏家兄弟五人,前面四个哥哥已经娶太太,「娶妇者四矣」。「各以女奴语,日有争言,甚者阋墙操刃」,这四个媳妇,常常因为底下的女婢听到,可能是老大的太太讲了什么,就传去给老三听,「那个老大讲你哪里哪里不好」。这个老三一听,火就上来了,气死我了,就去找她吵架,「你怎么可以这样讲我」?日有争言。吵到最后还不痛快,最后拿家伙出来了,阋墙操刃。阋墙它语出於《诗经.小雅》里面的一篇文章,「兄弟阋於墙」,墙就是自己家里面吵架。「外御其侮」,兄弟本是同根生,虽然在家里面有争吵,但是只要国家或者家族受到侵略,他们还是会团结起来去抵御侮辱跟侵害。这是《诗经》里面提到。所以阋墙就是指家里面兄弟、家人吵架,而且还拿刀,这个刃是刀,很恐怖。
「少娣始嫁」,就是要嫁过去了。「姻族皆以为忧」,她的这些亲戚、亲族,都很替她担忧,过去会不会有生命危险?结果「少娣曰」,她就说了,「木石鸟兽,吾无如彼何矣」。假如是木石鸟兽,我可能没有办法跟它沟通,跟它讲得通。但是,「世岂有不可与之人哉」,这世上哪有不能相处的人?所以这个少娣她的人生观里面,她觉得「人之初,性本善」,只要自己真心去跟人交往,都能感动对方的。我们今天心里面假如觉得,人就是有很多习性,人就是很恶劣,都不相信人,我们怎么跟人相处都不能真心,都不能有很真心的朋友。很多人可能会讲,这个世间没有真正有情义的人。当我们讲这个话的时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自己有真情义了吗?我们假如没有真情义,也怪不得别人没有真情义。因为人与人相处是互相的感召,「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你有真情义,你的朋友就重情义。
所以她嫁过去之后,「事四姒」,侍奉四个大嫂。一般这些妯娌之间,称姒娣,姒就是嫂子,嫂辈的,娣就是比较小的媳妇。「执礼甚恭。姒有缺乏」,她的这些大嫂有什么缺少的物品,只要她有,「少娣曰:吾有。即以遗之」,给她,很欢喜布施,觉得自己帮得上大嫂的忙很高兴。「姑有役其姒者」,这个姑是指婆婆,役是要请这些大嫂去做一些工作、劳役,派工作给她们做。「相视不应命」,可能婆婆在叫的时候叫得不是很动,继续叫下去,可能火就上来了,她赶紧主动先过去。「少娣曰」,婆婆,「吾后进当劳」,我是最小的、最后进来的,最小的应该多做一些事,应该我去做,「吾为之」。「母家有果肉之馈」,她的娘家刚好给了她一些好吃的,在古代能吃上水果、吃上肉,这个都是一年可能没几次。所以她拿回来,首先叫的是「诸子侄」,就是她这几个大嫂的亲孩子,请他们过来吃。她非常慷慨,不自私,都是先想到她们的孩子。而且,「姒不食」,她的这些大嫂,吃饭没有先吃,「未尝先食」,她很懂礼貌,「长者先,幼者后」,很恭敬她这些大嫂。
「姒各以怨言告少娣者」,她的这些大嫂很多苦水、抱怨就跟她讲。有时候让她这个苦水倒出来,发泄发泄也好。然后她边听,「少娣笑而不答」,边听,微笑一下,然后不搭腔。为什么不搭腔?她在那里抱怨来抱怨去,你一搭腔,就愈火热,愈骂愈凶。很有意思,一个人在那里抱怨、生气,另外一个人笑一下,然后都不搭腔,最后她就没有什么兴趣再骂人了。她慢慢就算了算了,不骂了,因为看到都是笑脸,她这个火就没办法继续烧下去。算了算了,她上次也对你不错,就把它化掉了。感觉我好像做过媳妇的感觉。
所以少娣她底下的婢女,「女奴以妯娌之言来告者」,她底下的仆人来打小报告,你看那个大嫂怎么讲你,你知不知道?来挑拨是非,处罚她,「少娣笞之」。这是慈爱,「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个慈里面有教诲她,你不把她教明白了,她以后这个坏习惯,铁定让她一生不幸福。她这个婢女以后要嫁人,假如这个在那里搬弄是非口舌的习惯没有改掉,她以后一定要吃大亏。所以教育她,让她记住不要再犯。「寻以告姒引罪」,接著,寻就是不久,马上告诉这些大嫂,然后承认罪过,这些孩子不懂事,她们该教训。其实,假如这么去跟大嫂讲,大嫂慢慢的也觉得,不要这么讲人。这么讲人,人家不只不计较,还打她的人、教训她的人;也提醒自己,少讲是非的话。所以隔墙有耳,骂人的话是很难不传到人家耳朵里面去的。所以为什么要积口德?「口为祸福之门」,懂得言语的修养,每天积很多福!给人鼓励,给人肯定,给人安慰,给人化解灾难,叫口吐莲花。讲话给人伤害,给人对立冲突,那一天不知道造多少孽!所以我们看那个曰字,嘴巴中间一横,舌头一动,「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接著讲,「尝以锦衣抱其姒儿」,曾经穿很好的衣服,锦衣玉食,锦衣都是比较高贵的衣服,抱著大嫂的孩子。可能这是过年、节庆的时候才穿。「适便溺」,这个适就是刚好孩子大便、小便。当然,当下这个大嫂看到了很不好意思,人家穿著这么高贵的衣服,把大小便就大在人家的衣服上面。所以「姒急接之」,抱歉,赶紧要把自己的孩子抱回来。结果「少娣曰」,您看那个当下,绝对没有想到说我的衣服脏了,只是为孩子著想。「毋遽」,你不要这么紧张,你这个动作不要这么急促,「恐惊儿也」,会把孩子给吓著了。「了无惜意」,没有一点好像觉得惋惜,都没有。所以这些情境一点一滴,你看这么爱她们的孩子,有东西都给她的孩子吃,都不嫌这些孩子脏,吃饭的时候都礼让大嫂们先吃,有什么工作自己先去干,一点一滴这样付出。人的心都是什么做的?肉做的。这句经典有没有?俗话讲,人心会软的。
所以少娣「岁余」,去了才一年左右。「四姒」,四个大嫂「自相谓曰」,互相讲到。「五婶大贤」,我们这个第五的婶婶,实在是很有贤德。「我等非人矣」,我们跟她比,真不是人。人本善当中都有羞耻心,只要德行够,都能把人的善心唤醒,叫正己化人。这个化是很自然的,不用刻意的,叫润物细无声,像春雨一样。「奈何若大年为彼所笑」,这个奈何就是怎么,若大年是像这么大年纪了,跟人家比起来,见笑了,差这么远!「乃相与和睦,终身无怨语」,一个媳妇的德行感化一家。
这个故事当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一般人与人相处,容易贪利、辞劳、好谗。好谗就是讲是非、讲坏话。喜听,有人喜欢讲,必然有人喜欢听,这些都不是很好的习性。贪小便宜,有工作都推给别人做,这个情况。而少娣,利,可以分给人,劳,主动多去付出,不好谗,不喜听,这样的风范就感动了她这四个大嫂、全家的人。所以读书人评论她的德行,叫「三争三让,天下无贪人矣;三怒三笑」,人家发脾气你都是温和的面对,慢慢的脾气就没了,「天下无凶人矣」。她借题发挥,在那里发脾气,对不起,对不起,都是我错,都是我错,她就骂不下去了。所以我们能效法,能除掉这些贪心、争斗,也能让自己家和和气气的。
我们接著看下一篇,第四篇:
【女子之悌。】
女子的悌道。
【行於兄弟姊妹之间者易。】
落实於兄弟姐妹之间比较容易。这个『行』就是去做。因为同气连枝,都是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
【行於妯娌姑嫂嫡庶之间者难。】
为什么?
【盖兄弟姐妹。气分一体。】
同气连枝。
【情性相关。】
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很深厚。而且这个『相关』,从小生活在一起一定互相照顾,有很深的情谊、情义。所以对兄弟姐妹这个:
【亲爱出於天然。休戚自易相顾。】
『休』是指欢乐幸福称为休,『戚』是忧愁祸患称为戚。『休戚自易』,互相的照顾。所以从这里休戚与共也提醒我们,面对亲戚朋友都应该同甘共苦。尤其在他困难的时候要帮助他,不可以舍弃他;他贫穷的时候,不可以瞧不起他;他需要的时候,要多帮助他。
【至妯娌。以异姓而处人之骨肉。】
因为这个妯娌,她们同样嫁到一个家庭,彼此不同姓,血缘不同。但是说实在的,不同血缘还同样到一个家去,那也是很深的缘分。全世界六十多亿人口,结果就这么二、三个人嫁到同一个家,怎么会没有缘分?按照统计学来讲,那个机率叫做奇迹。面对奇迹,这样的缘分,你要惜缘,还吵架,这糟蹋姻缘。
【同时为兄弟之斧斤。】
就是说,假如这些媳妇们没有好好相处,就可能会成为兄弟之间的,『斧斤』就是砍木头的工具,好像斧头一样,把兄弟的情谊都给砍断了、破坏了。
【最易构衅起争。】
就是假如这些太太们,这些姒娣之间、妯娌之间,不懂得互相爱护、包容,然后起冲突,还天天在先生的枕头边吹枕边风,那就麻烦了,这个家的凶相就要出现了。
【化同为异。】
兄弟本是同根生,被这么一吹,这个『异』就是形同陌路,分家了,不联络了,就变这样。我怎么讲得都胃痛?这种情况,人生就太可悲了,走成这个样子。
【是故姒以宽和。】
『姒』算是嫂嫂辈的,应该要宽容、和睦、和蔼,因为辈分高!包容。
【娣以恭顺。】
『娣』就是弟妇,辈分比较小的,应该恭敬、和顺。
【则妯娌无不合矣。】
这样一定会和的。
【其姑嫂。则父母无终身之依。】
其实『姑嫂』,小姑、嫂子,一来都要出嫁,离开父母。再来,因为父母比我们年纪大几十岁,也很可能离我们先去。所以这个时候,其实这个家,以至於这个家的亲人,是陪伴我们走完这一生的。所以今天真的遇到一些生活上的困难:
【姊妹非缓急之赖。】
因为自己的姐妹也出嫁了,家家有本经要念,她到时候有情况了,她也顾不上。所以「每易」,应该是好好善待这些嫂嫂、小姑,一家和乐。但是,人往往:
【每易恃目前之城社。】
这个『社』应该是土地神,其实『城社』就是依靠后台。这个『恃』就是作威作福。比方说你是小姑还没出嫁,然后就欺负嫂嫂,后台是谁?妈妈。然后那个嫂嫂,好,你给我记住,哪一天一定给你报这个仇。这个就是仗势欺人,就不好。
【伤日后之松萝。】
因为我们假如这样子对待自己的嫂嫂,可能跟兄嫂之间的情谊都会破坏了,『松萝』是指一种植物,也就是伤了跟兄嫂之间的情谊。所以当小姑也不简单,第一个要和合跟兄嫂的情感,还要做妈妈跟嫂嫂之间很好的桥梁。这就是重点。现在每一次讲到重点,都会有配合,都会有感应,所以天地是有情的。所以:
【是故姑宜爱敬。】
这个当小姑的人要爱敬自己的嫂嫂。
【嫂宜慈仁。】
要慈祥仁爱,对待这些晚辈,这些小姑们、小叔们。
【则姑嫂无不协矣。】
有这些心境,日久见人心,一定可以处好的。
【推而言之。】
再推广到:
【嫡庶非同胞之亲。】
这是指古代这些王公贵族,他娶妻妾,这些也是像姐妹关系。相处起来:
【无皇英之懿。】
『皇英』是指大舜的两个妻子,就是娥皇跟女英。这个『懿』是指女子的温柔圣德,很善良,用懿。
【而欲其志同道合。不亦难乎。】
这些原配跟妾之间,假如没有好的德行,要让她们和合在一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是故】
所以需要什么?一个家需要一起来好好的经营。
【夫道】
丈夫也要做好。夫道要:
【严正。】
威严不偏心。男人一偏心,底下乱子就出来了,就在那里争风吃醋。
【嫡道宽慈。】
原配,大太太宽厚仁慈,主动的去照顾这些妾,都是为这个家族的大局著想。
【妾道柔顺。】
辈分比较小的,懂得温柔、贤顺。所以这三个角色都扮演得好:
【三善合。而太和在闺门之内矣。】
这些和谐的氛围,『闺门』是指女子住的地方,都能和谐。
姑嫂之间,我们来看一篇榜样,《德育古鉴》六十页。「邹媖,宋人」,宋朝人,「继母之女也」,她的母亲是嫁给人做继母。「前母兄娶妻荆氏」,去世的前母生了一个哥哥,她们算是同父异母的兄妹,而她的哥哥娶了嫂子姓荆,荆氏。继母虐待她的嫂嫂,「饮食常不给」,不供给她的嫂嫂吃,给她有一顿没一顿的,不是很仁厚。这个小姑,「媖私以己食继之」,都把自己的食物拿去给她吃,很体恤她的嫂嫂。「母苦役荆」,她的妈妈给嫂嫂很多的工作,让她都负荷不了。「媖必与俱」,她就赶紧陪她的嫂嫂一起做,分担她的辛劳。「荆有过误」,她嫂嫂做错事,「媖不令荆知」,她先发现了,她知道假如她的母亲发现,可能嫂嫂又要被处罚了。她「先引为己罪」,她自己先跑去说,妈,那件事我做错了,对不起。
「母每扑荆」,她的妈妈每一次,大嫂有什么她觉得不妥的地方,打她的大嫂。「则跪而泣曰」,小姑邹媖跪下来流泪,「女他日不为人妇耶」?女儿以后不也是要当人家的媳妇吗?「有姑若是,吾母乐乎」。这个真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妈,女儿嫁出去了,你希望我的婆婆也这么对我吗?我的婆婆也这么打我,你会高兴吗?「奈何令嫂氏父母日蹙忧女之眉耶」,奈何,妈你这么做,不是让我嫂嫂的父母每天担忧得眉头深锁睡不著觉吗?结果她妈妈听了还很气,反而要打她,「母怒,欲笞媖」。结果,这个女子有浩然正气,她说,「愿为嫂受笞,嫂无罪」,她妈妈要打她,她还浩然正气,继续替她嫂嫂伸冤。「母徐察之」,后来妈妈可能观察一下,很多地方都是她错怪了自己的媳妇。
「后适为士人妻」,这个适就是嫁。所以我们看这个适字已经有好多不同的意思,适,往哪里去;适,刚好,都是有不同的解释。大家可以善用《正中形音义大字典》,这个字在经典当中有几个用法,整理得很好。好像很多我们这些弟子规中心、净宗学会,我们都有送给大家,假如您的单位还没有,可以跟我们说一下。士人妻,就是嫁给读书人。当然这个读书人不简单,有慧眼,发现这么有德行的太太。「归宁」,回到娘家来。「抱数月儿」,刚好她有一个孩子,生了几个月。结果她的嫂嫂,因为小姑这么爱护她,那一定看她的孩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护,很高兴。「嫂置诸床上」,这个嫂嫂就把他抱到自己的床上,把他放在床上,这个诸就是置於,置是放,放置於床上,在她的房间里。「儿偶坠火烂额」,这个孩子翻啊翻啊,不小心坠到火堆里面去,然后撞到额头,就去世了。这也是很大的事!所以她母亲大怒,要打她的大嫂。「媖曰:吾卧於嫂室不慎」,是我自己睡在嫂嫂的房间里不小心的,嫂嫂根本不知道孩子在她的房里。
我对这个邹媖女士佩服得五体投地,她是真正在这种丧子的当下还是,人死不能复生,想著不能让她的嫂嫂在这件事情当中受到很大的伤害,甚至没法再在这个家庭立足。所以真有这样的德行,哪有不感动人!「儿竟死」,这个小孩死掉了,「嫂悲悔不食」,嫂嫂当然是很难过、很自责,吃不下饭。「媖不哭」,小姑连哭都没有哭,忍住悲伤,「为好语相慰曰」,还好言安慰她的嫂嫂。她丧子之痛,放下自己,安慰嫂嫂说,「嫂作意耶」,大嫂你别放心上,人死不能复生。「我夜梦凶」,我晚上做了恶梦,梦到这个儿子本来就会死,「儿当死」。她又编了一个梦境来安慰她的嫂嫂,这个儿子要死,「否则我将不利」,这个孩子会克到我,对我不利。所以你别难过,他是命中注定要死。而且还一定要嫂嫂吃,嫂嫂你不吃,我也不吃,她嫂嫂才勉强吃下去。「卒劝母成慈」,这个卒就是最后,感动了她的母亲也变得仁慈了。
「媖尝病」,邹媖曾经,这个尝就是曾经有一次生病,病得比较重。「嫂为素食三年」,她发愿,希望她的小姑赶紧健康,她要吃素三年。「媖五子」,邹媖生的五个儿子,「四登进士」。一个家族里面出一个进士就是天大的事,她生五个有四个考上进士,这个在历史当中找不到几个人。所以真的厚德之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且活到九十三岁,年九十三岁才往生。这是一个姑嫂的例子。
我们了解到这个悌的这些深义之后,我们接著翻到《古文读本》八十六页,韩愈「祭十二郎文」。这个十二郎是韩愈先生的侄子,我们知道韩愈先生,在我们之前讲的「师说」,是韩愈先生写的。他的文章影响非常深远。而且从魏晋南北朝,隋到唐,这八代之间,读书人都喜欢写那些刻意去修饰的骈体文章,文章应该是文以载道、文以贯道,而不是太玩文字游戏。所以这读书人的正气都不够,都在那里攀比,文章要有多华美。所以韩愈的文章,读书人赞叹,「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还赞叹韩愈先生,「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很多当时候的读书人跟后来的读书人都效法他的德行,效法他的文章。而这是因为他的侄子去世了,写给他侄子的祭文,写给亡者的祭文,代表对亡者的哀思。我们先来看这个文章: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年月日』就是某年某月某日,因为朋友跟仆人所报十二郎去世的时间不大一样。而且我们感觉韩愈先生非常悲痛,所以可能也有一点,我们人有时悲痛的时候,连日期都有点搞不清楚,今天是礼拜几?『季父』,古代取名字,我们都常看到,伯、仲、叔、季。伯,老大,伯仲叔季。所以韩愈有三个大哥,他是老四。韩会是老大,韩介是老二,韩弇是老三。这是台湾的ㄅ、ㄆ、ㄇ、ㄈ,因为很多古籍,还有我们台湾有一套《古今文选》,因为很多是一九四九年,一些很有学问的人在台湾几十年,他们编出来的一套书,很难得,而且每个字都有注音。所以大家假如看得懂ㄅ、ㄆ、ㄇ,那个书你们都可以自己去看,去深入。还有整套整套书都有标ㄅ、ㄆ、ㄇ的,一些书局都有。所以大家愿不愿意学一下?因为我之前,要去小学教书以前,刚好我是向陈真老师学习。陈老师教书已经四十四年,所以她教ㄅ、ㄆ、ㄇ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所以她对这个很在行。我们想,应该是二月九号,初七,想请陈老师把ㄅ、ㄆ、ㄇ教给我们,有意愿要学的学长,到时候可以一起来参加。
这是韩愈先生,听到你去世的消息,现在是七天了,才能稳下情绪:
【乃能衔哀致诚。】
才能够,这个『衔』就是含著,含著这个悲伤,跟这个字相同的意思。『致诚』,这个「致」就是尽心,尽了我的诚心。然后派: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这个『使』就是派遣他属下,名叫建中的人。这个『具』就是预备了当时候应时的食品,『羞』就是食物,就是一些祭品,送去远方给你,然后来祭祀你。而且是在他的灵前,『告汝十二郎之灵』,灵前来祭告他。这是第一段。第二段讲到了韩愈跟自己侄子,整个成长过程中的家事。所以:
【呜呼。】
『呜呼』就是悲伤、感叹。
【吾少孤。】
韩愈三岁父亲就去世了,『孤』就是父亲去世了。父亲也是当官的,是武昌令,但去世得早,年幼失去了父亲。
【及长。】
年龄稍长,因为三岁父亲就去世,他大一点也想不起他父亲的长相。所以叫:
【不省所怙。】
这个『省』就是记得,『不省』是印象模糊。这个『怙』它的出处是《诗经.小雅》有一篇文章叫「蓼莪」。这个「蓼莪」也是描述一个孩子对父母的一种思念,里面提到,「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一个人没有父母,他怎么会有依靠?他怎么长大成人?无母何恃。所以后来就引申,这个怙指父亲,恃指母亲。所以这里讲「不省所怙」,就是记不得自己的父亲。
【惟兄嫂是依。】
这个『惟』就是只有依靠大嫂。『兄嫂』是指大哥的太太郑氏,他的大嫂姓郑,依靠她。所以韩愈很小就是他嫂嫂照顾他的。
【中年。兄殁南方。】
这个『殁』是去世,他的哥哥四十二岁就去世了。而且他哥哥在当时候,人家称他哥哥有辅佐皇帝的贤才,德行跟能力都很高,英年早逝,四十二岁去世的。
【吾与汝俱幼。】
那个时候你跟我都还很小。
【从嫂归葬河阳。】
两个小孩跟著嫂嫂、妈妈,将韩会运回到他们的故乡。古代人还是很重视落叶归根。以前的建筑,建筑的后面,墙壁上刻著叶子,提醒人时时要落叶归根的观念,要饮水思源。然后出门的时候,墙上刻的是扇子,代表什么?出门就要记得行善。古代连盖房子都要时时教育人的德行,然后很常见的是房子墙上刻了梅兰竹菊。梅兰竹菊是四君子,代表出门都要跟君子学习、交往。这个『归』就是归根,就是回到他祖上葬的地方、住的地方。这个『河阳』是在河南的孟县。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把哥哥安葬好之后,归葬好了,可能谋生也不容易,他的嫂嫂带著他们两个,又跟著到了江南去谋生。『与汝就食』,这个「就食」就是谋生过日子,江南。所以这个也是离乡背井,很不容易。可见他这个嫂嫂也是很难熬,女人带著两个小孩在谋生活。
【零丁孤苦。】
非常孤单,穷。『苦』就是比较困窘、穷困,日子很不容易过。
【未尝一日相离也。】
虽然生活困苦,情感非常的浓,『未尝』就是从来没有,「尝」就是曾经,从来未曾有一天分离过,这是他跟侄子的情感很深。
【吾上有三兄。】
刚刚跟大家讲到的三个哥哥。而他的大哥韩会没有生孩子,二哥韩介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叫百川,二儿子叫老成,老成就是十二郎,把第二个儿子过继给自己的大哥当儿子。其实是韩介的二儿子给了韩会(就是十二郎)当儿子,而他上面三个兄长:
【皆不幸早世。】
都去世得比较早。
【承先人后者。】
承先启后,承传祖先,然后把家风继续传承下去。
【在孙惟汝。】
在孙子辈只剩你一个人。
【在子惟吾。】
在我这一辈,子孙,在子这一辈,只剩下我。
【两世一身。】
两代人都只剩一个。
【形单影只。】
形影非常孤单,人丁稀少。曾经: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他的大嫂,『尝』是曾经,『汝』是指十二郎,就是他的大嫂曾经摸著自己孩子的头,然后看著韩愈先生,对著他说,我们韩家两代,就剩你们两个了。
【汝时犹小。】
那个时候十二郎年龄还非常小,十二郎小韩愈先生十岁。所以韩愈先生那个时候可能是十几岁,那十二郎就更小。所以:
【当不复记忆。】
他一定不记得。
【吾时虽能记忆。】
那时候十几岁,还是有记得大嫂跟他讲的这句话。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但是那个时候『未能知』,这个「知」就是能深深体会大嫂这个话的悲痛,他那时候还没感觉到,随著往后体会的事情,才知道嫂嫂那个时候的心情。这一段就是整个韩愈先生家里的身世,以及描述到他跟十二郎从小没有一天分离过。接著下一段我们看:
【吾年十九。】
韩愈先生十九岁。
【始来京城。】
他去了长安,唐朝的京城是长安。
【其后四年。】
过了四年以后。
【而归视汝。】
回去,『归』是回去,『视』是看望,看望他的侄子。
【又四年。】
又过了四年。
【吾往河阳省坟墓。】
这个『省』,他是回河阳扫墓,探视祖坟。刚好遇到十二郎:
【遇汝从嫂丧来葬。】
就是他嫂嫂去世了,十二郎带著母亲的灵柩,回到河阳来安葬。而韩愈先生很感激他大嫂的恩德,所以他也为大嫂服丧了一年。
【又二年。】
又过了两年。
【吾佐董丞相於汴州。】
这个『佐』是辅助,他在董宰相会下做事。『汴州』是指开封,河南开封府那个时候称「汴州」。
【汝来省吾。】
刚好你来看我。
【止一岁。】
这个『止』就是住在他那里,所以他们相聚了一年。
【请归取其孥。】
这个『孥』是妻跟孩子的合称,就是十二郎向自己的叔叔讲到,能不能让我回去把妻儿一起带过来,大家住在一起?其实古代的人重视家族,一有能力,希望大家能够都在一起,互相关怀照顾。结果十二郎就回去要带妻儿来。但是真的是缘不具足,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刚好隔年:
【明年。丞相薨。】
这个『薨』在周朝时候是公侯、诸侯去世叫薨,天子去世叫崩,驾崩是指皇帝天子去世,薨是指这些诸侯、公侯。而这个时候是唐朝,唐朝要二品以上的官员才叫薨。二品以上都是很大官才叫薨,丞相应该是一品官,所以是薨。
【吾去汴州。】
因为宰相去世,他这个工作就没继续做了。『去』就是离去,离开了开封。
【汝不果来。】
『汝』是你,『果』是结果,最终还是来不了。这个「果」有终或者竟,竟是来不成。
【是年。】
就是同一年,这一年。
【吾佐戎徐州。】
『佐』还是辅佐的意思,『戎』是指军戎,就是在做军方的工作,军务。在徐州,担任武宁节度使张建封的推官,这个节度使掌军权,张建封的推官。
【使取汝者始行。】
那个时候已经派人要把十二郎的家人接过来,下属也已经出发要去接人。结果韩愈可能因缘也不成熟:
【吾又罢去。】
这个『罢』就是辞职、离开了。辞职之后就没有留在徐州,去了洛阳。
【汝又不果来。】
你又来不成了。就很想照顾他的侄子跟他的家人,但是因缘总不成熟。
【吾念汝从於东。】
我想著,你现在住在东边,假如我跟你到东边去。
【东亦客也。】
东边不是我们的故乡,最后还是要回到河阳,回到河南这些地方才是我们久住之地。
【不可以久。】
所以既然你现在在东边,我想我不过去了。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我们终究还是要搬回河南这边住。这个『图』就是计画,长远的打算,还是要回到西边这里来。
【将成家而致汝。】
这个『成家』就是把家安顿好了,『致汝』就是赶紧把你招过来,招致你一起来团聚。正这么打算,正这么努力要成就这个因缘,结果十二郎就去世了。所以: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这个『孰谓』就是谁知道、谁晓得,因为太突然了,完全没有预警,没有心理准备,你怎么突然,『遽』就是突然,『去』是离开了我而去世了。
【吾与汝俱少年。】
我跟你都还很年轻。我心里想:
【以为虽暂相别。】
虽暂时分别。
【终当久与相处。】
最终我们还能长久的住在一起,想著彼此年龄都还很轻。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所以才暂时跟你分离,『旅食』就是作客他乡谋生活,积累一些财富,好能够去安顿一个家把你们接过来,而且是在长安工作。为的是:
【以求升斗之禄。】
就是极少的俸禄在那里积攒。
【诚知其如此。】
这个『诚』就是如果真的知道你会去得这么早。
【虽万乘之公相。】
就是形容,纵使有像公相这样的福报、这样的俸禄,我也不愿意去追求,更何况是升斗这么少的俸禄。但是,实在来得太突然了。所以: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假如知道你会去得这么早,那我什么都会放下,绝对不忍离开你一天。这个『辍』是离去的意思,不忍离去,离开你。这一段其实叙述到,虽然他们是很亲,但是整个命运让他们三聚三别,最后十二郎很年轻,二十多岁就去世了。所以韩愈先生写这篇祭文,他才三十多岁。
【去年。孟东野往。】
刚好他的朋友孟郊,前往江南任溧阳尉,溧阳这个地方当官。我们看到他去江南,就是在河南的东边,所以十二郎那时候是在东边住。
【吾书与汝曰。】
那个时候我还写信给你。
【吾年未四十。】
我才三十多不到四十岁。
【而视茫茫。】
这个『而』就是却,却已经看不清楚了,眼睛不好。
【而发苍苍。】
就是头发已经苍白,白头发愈长愈多。
【而齿牙动摇。】
牙齿都不牢固,还可能都有掉下来的。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我想著所有这些父辈的长者以及兄长们,都是健康强壮,『早世』,都年轻就走了。
【如吾之衰者。】
像我这么衰弱。
【其能久存乎。】
我想我也不可能活太久。
【吾不可去。】
我不能到你那里去。
【汝不肯来。】
你也没办法来。所以当时候韩愈先生,他是自己担心自己先去。所以:
【恐旦暮死。】
『旦』是白天,『暮』指傍晚,他怕自己死了。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那你就会怀抱无限的悲哀,我已经不在了。那时候信上还是这么写,只是去年的事情。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谁知道,居然是年轻的先死了,老的人反而活著。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年轻、比较强壮的人却去世了,『夭』是短命。多病的人,像我这样视茫茫、发苍苍、齿牙都动摇的人,反而,这个『全』就是还生存著。所以又感叹!
【呜呼。其信然邪。】
你真的是死了吗?怎么是强壮的人、年轻的人先死!所以当下写到这里,很难相信这个是事实。
【其梦邪。】
难道是作梦吗?
【其传之非其真邪。】
传来的消息是不正确的吗?
【信也。】
假如我相信这是真的。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假如是真的,我的哥哥德行这么好,老天怎么会让他的孩子年幼就死了,而让他的后嗣变成这样?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而你又是这么纯真、聪明,竟不能,『不克』就是不能,竟然不能,『蒙』是接受父亲的德荫,『蒙其泽』,居然不能承受到、接受到父亲的德荫,所以这些都是非常的感叹。所以:
【少者强者而夭殁。】
年轻的、强壮的去世了。
【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而年纪长、身体衰的却还生存吗?
【未可以为信也。】
他想到这些点,那这不是真的。
【梦也。】
这是作梦。
【传之非其真也。】
这消息一定是不正确。他想到这里,心情上又不能接受这些事实。但是突然看著身边:
【东野之书。】
他朋友写来的书信,告诉他这个死讯。
【耿兰之报。】
他底下的人传来的消息。
【何为而在吾侧也。】
这些书信都放在我的身边,也不可能是假的。所以:
【呜呼。其信然矣。】
这是真的,千真万确的事实!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
你的纯真、聪明,『宜』就是最适合承传这个家业,但是却没有蒙我兄长的德荫,也走了。
【所谓天者诚难测。】
上天、天命真的很难预测。
【而神者诚难明矣。】
这些情况实在,这个『诚』就是实在,很难让人明白。上天、这些神明是什么意思?怎么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的侄子、我的兄长家庭里面?大家读到这里,有没有感叹人生是相当的无常,也会让人感觉无奈,这么有德行的家庭,为什么他的家有这么多的祸患?读到这里,大家相不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很多善人短命。
我自己曾经遇到一个长辈,我非常佩服他,他也是五十岁左右就去世了,而且是车祸。因为我非常尊重这个长辈,我好几天睡不著觉。我在那里想,怎么这么好的人,我见过最好的人,却短命?这是什么道理?真的睡不著觉,想不通,然后胸口就好像有东西压住一样,喘不过气来。那时候我也没有读到经典,我就自己想了个念头,可能他到更好的地方去了,这么一想才能睡觉。现在读了这些经典,了解到「为善必昌」,你做好事,善因一定感善果;但「为善不昌」,这个家不能兴,「其祖上必有余殃」,殃尽了慢慢就昌盛。结果我这个长辈的哥哥,他的亲人,好几个男众都跟他差不多年龄去世,他的哥哥那个年龄也早逝。所以有时候,祖先的余殃,反而降在了善良的子孙身上。所以这个道理明白了,为人长辈要积善庇荫后代,「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后面,我们也会跟大家讲,韩愈的孩子、十二郎的孩子都考上进士,他的家道后来还是兴盛起来,所以大家不要太难过。但是面对人生很多这种突然的际遇,我们得要很明理、很明白的去应对,怎么样真正转自己、转整个家庭的命运,转祸为福,都要靠修养、靠自己的积德行善。接著说到:
【所谓理者不可推。】
这个道理想到这里,好像不可以推究,推断研究。
【而寿者不可知矣。】
寿命,好像没有办法预知。
【虽然。】
虽然是如此,就是这个道理好像不能推断,寿命也不可预知。
【我自今年来。】
我从今年以来。
【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
本来是灰白、苍白,现在几乎全部都是白发了。
【动摇者或脱而落矣。】
牙齿很多都掉下来了。
【毛血日益衰。】
毛发、血气愈来愈衰弱,身体愈来愈不行了。
【志气日益微。】
『志气』是精神,日渐,『微』就是萎靡,精神不振。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几何』就是不久。还有多久?不会多久了,就会跟著你也死去了。
【死而有知。】
死了以后假如还有知觉。
【其几何离。】
我们离别的日子不会太久了。
【其无知。悲不几时。】
假如死后是没有感觉的,那这个悲伤的日子也不会太多了。韩愈先生也感叹自己可能也活不了多久。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悲伤的日子不多了。不悲伤,『无穷期』就是无有穷尽,没知觉,不会伤心。
【汝之子始十岁。】
你的孩子才十岁,是指他的儿子,韩湘,三点水的湘。
【吾之子始五岁。】
韩愈那时候孩子才五岁。
【少而强者不可保。】
年轻强壮的不可以保存,已经去世了,指十二郎。
【如此孩提者。】
看著两个这么小的孩子,假如是强者、少者都短命,那面对这两个小孩:
【又可冀其成立邪。】
还能冀望他们长大吗?因为写到这里很感叹,所以很悲伤讲出来。
【呜呼哀哉。】
真是让人伤心透了。而事实后面,悲伤完之后,还是韩愈先生尽心尽力照顾十二郎他的孩子,他整个家族的人。也把他的孩子、女儿教育得很好,儿子考上进士,女儿也嫁给当时候很有德行的读书人。从这里我们看到他的悲痛,其实虽然韩愈先生是自责,但他所有的努力也是为了要把十二郎一家人接过来团聚。既然人死不能复生,这一分慈爱,最后就是加在十二郎的后代家人上。
今天先跟大家讲到这一段,我们下一次来一起学习第一页的「郑伯克段于鄢」。大家可以先复习一下。我们这次回去背的经文,我们来背刚刚一百四十二页「绪余」这四段。第一段跟第二段,我们男学长背,第三段跟第四段女学长背。然后下一次背的时候男生先背,不可以丢脸,我们男人的尊严,大家用心准备,再来再请我们女学长来背。「绪余」都写得非常精辟,我们多读。好,今天就跟大家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