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 蔡礼旭老师主讲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集)  2010/5/15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28-0004

  大家好。我们接著刚刚的部分,大家坐稳,我们穿过时空隧道又回到了宋朝,这样才能感同身受。

  范仲淹,他随著官位不断的提升,福报、俸禄也比较多,所以他「推其俸以食四方游士」。这些读书人没钱的,他都尽力的去资助他们。而且,资助到自己家里并不富裕,这个难得。我们说家里比较富有,捐一些钱,那还比较容易。不算很富有,但是却倾其所有的去付出,这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他的家里的人过得也很贫困,可是他们却非常欢喜的去做,这个是难得,所以等於是别人好,他们就高兴。

  那范仲淹这种仁慈之心,确确实实传给了他的孩子。曾经,他的孩子范纯仁,有一次刚好代表他跟一个朋友,等於是问候。刚好他这个朋友有很大的需要,家里面很穷困,非常需要钱。结果他的儿子,那一次刚好是运了粮食要回自己的家,然后孩子就把粮食给卖了,就资助这个长辈。结果资助完以后,钱还是不够。他话说到这里,范仲淹先生就对他儿子讲,那你就把船给卖了。他儿子说,爸,我已经卖了。你看这父子同心,不简单。

  我们看下一句,「诸子」,他的四个儿子,因为家里都资助别人了,他们到什么程度呢?买不起衣服。这个衣服只有一套完整的,大家轮流穿,叫「易衣而出」。要出去了,不能穿得太随便,谁出门谁就把那一套穿上,很不简单。这个没有达到人饥己饥的胸怀,不可能做得出来。所以「公晏如也」,就是帮助别人帮助到自己的孩子都得换著衣服穿,他做得非常心安理得。我相信他的孩子也会体会到,助人为快乐之本!就像我们新加坡许哲女士,小时候也很穷,吃得都非常简单。刚好遇到有人敲门,她母亲去打开门,看到很多已经好几天没吃饭了,向他们请求食物。她妈妈二话不说,本来要吃的食物就端出去给他们吃了。几个孩子跟著出来看,看到那些这么饥饿的人终於有食物吃,那种安慰、那种欢喜、那种感谢,深深烙在她们这些孩子的心中。所以许哲女士的兄弟姐妹统统都是慈善家,好像有一个弟弟还是神父,都是做牺牲奉献工作。这就是她母亲的家教好!而且仁慈的人长寿,「仁者寿」,因为她念念为人著想。

  所以,一个人起了一个为人著想的心,还没有付诸行动,已经利益自己了。一个好的念头一起来,八十兆的细胞都受到这个善良磁场的影响,就健康了。所以利人绝对利益自己,同理可推,害人绝对害自己。一个不好的想法,还没有去陷害到人,起这个念头的时候,自己八十兆的细胞都受到污染。你看那常常都要算计别人的人,所谓的这些祸国殃民的人,都长什么样子?都是尖嘴猴腮,是吧?绝对没有哪一个大奸臣,长得跟弥勒佛一样的,那是没有。都是这样小鼻子、小眼睛,都皱著眉头,「给他好看!」慢慢这么想,那个五官都揪在一起了。所以人家为什么说看福,看他的相貌怎么样看得出来,「相由心生」,是吧。确实他的家风非常好。

  结果不久,「寻为右司谏」,这个「寻」就是不久。不久之后他当了右司谏。这个「谏」,都是属於可以给皇帝谏言。而给皇帝谏言,只要能谏言成功了,那利益的可能都是全国老百姓,这工作很重要。刚好遇到,「岁」,就是这一年,遇到「大旱蝗」,旱灾,感来蝗虫,粮食就非常的紧张。「奏遣使循行」,他上奏希望皇帝派官员赶紧去了解老百姓的疾苦,怎么样来应对。而且,他还请问,就对皇帝请教,他说,「宫掖中」,这个「掖」是指皇帝的太太,就是这些嫔妃住的地方叫宫掖。说:可不可以请她们这些嫔妃半天不要吃饭,感受感受饿半天是什么味道。你说范仲淹敢这样提意见,那是无欲则刚,对这个官位一点贪婪、沾染都没有,敢於直言。不听,大不了不干了,是吧,绝对不会去为了功名利禄不敢讲真话。

  结果仁宗也不简单,「恻然」哀之,感觉到:对啊,我们应该感同身受,这一些没饭吃的老百姓。「命公安抚江淮」,派范仲淹先生赶紧到现场,在江淮一带,长江淮河一带去了解。并且「所至开仓赈之」,赶紧赈灾。「奏蠲除弊政十余事」,而且还因为他实际到了江淮一带了解状况,一定会发现在这些行政运作当中有哪一些是不恰当的,可能会延误很多的事情,甚至延误赈灾的速度。所以顺便把他看到的,赶紧能够让国家来修正、调整。这个字叫蠲,捐款的捐的读法,奏蠲除弊政十余事。所以当一个领导者,得要听这些正直的左右手,一些大臣,在企业里面高级主管,得要多听一下他们的谏言,绝对不能形成喜欢听好话,那最后都报喜不报忧,等发现问题,都很难解决了。听正直的话往往可以防微杜渐,一些状况出来,他们敏锐就可以提出来。

  「边陲有警」,就是边疆有敌军来了。「自请行边」,那我赶到第一线来保卫国家。读书人文武双全,很有胆识。「麟州罹大寇」,这个「罹」就是遭受了寇贼的侵扰。麟州这个地方发生了这些盗寇作乱。而且,这一件事情,大家一商量:算了算了,就把那个地方放弃好了,那个地方这么多盗寇,可能会失控,放弃好了。结果,范仲淹先生就自己主动的去解决。「公为修筑故砦」,这个字念寨,有卷舌,砦,有卷舌的,是指修筑整个围墙、城墙。「招还流亡」,他把这个城墙都弄好,然后开始推行一些好的政策,把一些流亡出去的人都感召回来了。「蠲其租」,就是把这个租税、赋税减轻。老百姓在这里过日子都很困难了,你还要给他抽一大堆税,这不体恤民情,赶紧把它免除掉。所以政策一定要因当时候的情况来设立,不可以因袭旧的情况,那就不能体恤民情。「罢榷酤予民」,这个「榷」都是属於赋税,就是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河外遂安」,这个地区就安定下来了。

  「性好施与」,非常乐善好施。「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亲人贫穷,或者是没有亲戚关系,但是却很贤德的人,赶紧资助他们。「方显时」,他一开始当官的时候,他就发愿,「志欲赡族」,就是要资助他整个家族的困难。这是有志者事竟成。「力未逮者二十年」,就是,他发了这个愿,但是自己的经济还是不够。所以二十年之后,他确实宽裕了,有这个能力了。「既而自西帅至参大政」,那时候他当主帅,后来又做参知政事,这个属於副宰相的职位,俸禄就多了。

  范公让我们学习的就是:发了愿,念念不忘,不发空愿。所以叫「君子立志长」,立了志就不改,努力达到;「小人常立志」,小人常常立志,三天就改一遍,没有决心,没有恒心,就不行了。「於其里中买常稔之田千亩」,这个字念忍,忍耐的忍的读法,这个稔就是丰收的田,就这个田的土质很好的。买这些田千亩。「号曰义田,以赡族人」,来救济他的族人。「日有食,岁有衣,婚娶凶丧有助」。那这个真的是体恤备至!每一天提供吃的,每一年,尤其是寒冬提供衣服,不要饥寒。婚嫁凶丧这一些特别需要资助的时候,都主动帮助。「择族之长而贤者一人」,他选择自己家族里面最有德行的长者来负责这一件事。「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负责整个财务这些事情的安排、推展。再来,「得钱氏南园」,刚好买了一个钱氏南园。「将徙居之」,这个「徙」是搬,迁徙,要搬过去以前,「阴阳家谓当踵出公卿」,这个会看风水的人说,这一块地是风水宝地,谁住了,这一户人家会接连出王公大臣。

  好,诸位学长,假如你们现在要住进去这个房子,人家说,这以后要出王公大臣。你下一个念头是什么?哇,赚翻了。是吧?太好了。结果您看,人的修养在哪里看到?就在这一些富贵逼人、大福现前的时候,他首先想到谁。范仲淹先生说道,「一家独贵」,怎么可以我一家富贵?「孰若吴中之士,咸教育於此,贵将无已焉」,那假如这一块地方让,这个「吴」,江苏一带的人,都能够在这里教育,在这里成长,统统显贵,这不是更好吗?「以其地为学宫」。这一块地,现在在江苏还是办学校。统计过,在那个学校考上进士的有几百人,光是状元就有几十人。而且现在那一所学校的升学率还特别高。这是我根据当地人,他们跟我们实际上讲的。所以范仲淹先生这个阴德,真的用算盘算不清楚了,太厚了。

  后来,「与富郑公」,这个富郑公就是富弼先生,「当国」,负责国家的大事。「阅监司簿之不才者,一笔句之」。这个监司簿应该就是官员名册,他的考绩,他到底为官做得如何。发现做得不好的,把他圈起来划掉,这个人不能当官。结果这个富弼先生就在旁边说,「一笔句之甚易」,你一下把他给圈起来划掉了很容易,「但恐一家哭矣」。他被免职了,他们家就要流眼泪了,没有收入了。结果范仲淹先生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一家哭还不比一路哭,就是说,这个人去当官没好好干,这一个地方百姓统统遭苦难,那就一路都在哭了!所以考虑事情,不只是看一个点,是看整个面,是真正为老百姓著想。接著说,「此又最得治体」,这是真正明白要把国家治理安定,一定要选贤与能,不能滥竽充数去当官,那祸国殃民不行。

  所以读书人绝对不能读成滥好人,读成伪君子,不行的。该严肃、该有原则、该呵斥就不能省。不能滥好心,是会坏事的。所以「不以煦煦为仁者」,就是不是那种什么好像都不敢得罪,都好,这样就叫仁慈,那不妥当的。尤其在这个时代,想把事做好,你说不得罪人几乎不可能。但是那个得罪,你不是去跟人家发脾气,是你讲原则,可能人家不高兴了,伤了人家的意。这个时候你也不能罣碍,只要是为大众好的,哪怕几个人看我不顺眼,我也不罣碍。所以孔子在《论语》一开始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理解你,你也不难受,这样才有君子之风。当然,你讲求原则他不高兴,可是你不要跟他对立,也不要跟他有情绪的反应。讲求了原则,平常该怎么关心他,还怎么关心他。人家瞪你一眼,讲一句风凉话,你可别把它放心上,是吧。你该怎么样道义对他,去了怡保回来,还是送给他白咖啡喝。两次、三次了,他觉得,你不是看他不顺眼,你是讲原则,他就不好意思了。日久见人心,何必急於一时!可是你不讲求原则,整个团体就没规矩,整个就乱了。不以人情做公家的事情!都是看谁顺眼、看谁不顺眼,看谁喜欢、看谁不喜欢,那不用办事了。

  「卒諡文正」,范公最后被追封的是文正公。能封「文正」都是德行达到极处的人,在历史当中没几个人封为文正。「赠魏国公。子纯仁,复为相」,他的第二个儿子当到宰相。「纯佑、纯礼、纯粹,俱名卿侍」,都是当到大官,在现代都是部长、副部长这样的位置。

  你看这是两则古代家庭,家族的风范。其实他们做出来了,当下的社会大众,各个家族都跟他们效法。所以他真正,「礼运大同篇」里面的,「男有分,女有归」,他们尽力去促成了;「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有东西大家用;「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都是一心一意为亲朋好友、为社会去著想。所以礼运大同,从格物,从修身、齐家,从我们自己的企业、社区、团体、学校,来真正把「大同篇」的德行从自己做出来,我们相信一定能带动社会的风气。最后我们也把这个「礼运大同篇」来一起唱一遍好不好?好像上个礼拜我们音乐课,还是昨天?昨天唱的是吧?那可能很多人还热著,还会唱,我们一起唱一下。唱歌最好我站起来唱比较好,丹田会比较使得出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从大家的掌声当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大家的仁厚。这个歌曲好像有那个PowerPoint,到时候大家假如要学唱,可以再跟大家交流一下。好,我们这一节不是音乐课,只是跟大家一起回忆一下这个「礼运大同篇」的文章。

  我们在上一节课讲到,要治国平天下,最重要的,人要有德行。你再好的理想,再好的制度,人没有德,统统都是空的。这将近一个多世纪,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东方、西方,很多的学说、主义统统都出来了,可是社会并没有因此而安定,反而没有抓到本跟根,还要先把教化德行摆在第一位。有了德,制度不是很完善,社会还是安定;没有德了,最好的制度,有可能还变成有心人玩弄权力的工具。所以我们看,美国的制度完不完备?可是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吓死人。那些美国倒掉的大企业,它的制度完不完备?那个完备程度可能都是排在世界前面的。可是为什么还是倒了?德出问题。所以「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制度,末也。德才是本。我们既然知道德是本,那什么又是德的本?孝又是德的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化家庭,教化社会人心,一定从孝道做起。我们读《孝经》,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吧?我们一起读一遍那一段最重要的:「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么好的方法,就是弘扬孝道!

  我们上一节课也跟大家讲到,孝是百善之首,孝心开,百善皆开。我们写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那其他的德目,根也在孝道。所以我们接著要达到礼运大同这样的目标,首先要弘扬父子有亲,弘扬孝道。有了孝心,才有仁慈之心。我们接著跟大家一起翻到《古文读本》的一百三十页。这里有个「附录」,这《德育故事》收录了七百六十八则古圣先贤展现的八德的风范,它在每二十四则后面,都会有一篇「绪余」,都把整个德行的道理彰显得非常的透彻。我们读《德育故事》的「绪余」,会对这些德行的义理更加的深入、更明白,就知道怎么样去做,怎么样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个《德育故事》是很好的传家宝,我们每天给孩子讲,就是把七百六十八个圣人请到家里,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者蔡振绅先生,他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每天都给他们讲。后来他们把它汇集起来,这是功德无量!而且在蔡振绅先生(我愈讲愈觉得光荣,因为同姓),他在编这个《八德故事》困难到什么程度?日军侵袭上海,他在编的时候,周围都炸得零零乱乱的,他都如如不动。所以这个大德者,真正为民族的人,都得到祖先的护佑,冥冥当中的保佑。所以大家每一次翻开《德育故事》,就想起日军轰炸的场面,是这么困难才整理下来的,我们要用心读。而他的父亲不简单,为了栽培这个孩子,相当用心,四岁就陪孩子读《孝经》,十几岁,四书五经都通了,都积累好了。

  好,我们看孝篇的「绪余」,第一篇「绪余」。这个绪余,它的意思就是蚕茧上的蚕丝,就是蚕茧上面都已经抽掉,还剩的一些残留的丝。其实这是蔡先生很谦虚,他这些见地都很有高度,然后他自谦,「就是残余的这些部分而已」,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所以我们这些古圣先贤,言语应对处处流露谦退、谦卑。这也是我们的学处。

  【夫孝。德之本也。】

  《说文解字》上提到:

  【孝。善事父母者。】

  非常用心的侍奉父母,这是孝。当然这个『善』字,包含很能体会父母生活上的需要、精神上的需要,甚至於能理解父母的志愿,在父母错的时候又能善巧的去劝谏,都在这个「善」字里面。

  【从老省。从子。】

  而从这一个字当中我们去体会它的会意,『老』下面是『子』,代表父母、祖先念念为下一代著想。而这个「子」,上面是「老」,好像背著父母。奉养父母是每一个孩子很自然天性的流露,叫:

  【子承老也。孝经云。孝子之事亲也。】

  大家注意去看,古代,他要彰显一个道理,他讲那一段话,很可能《论语》出来了,《孝经》出来了,《礼记》出来了。大家待会读就有这个味道。引经据典,都是经典。而他引经据典以后,我们就能从他这一段话当中深刻了解,这个「孝」字方方面面都点到、都考虑到了。这个时候我们读完,就很清楚应该怎么样去落实。你假如讲得他也不知道怎么做,很模糊,他就很难落实。所以大家有没有留意到,师长老人家他在跟我们讲一个道理,他会说,孔子说,不能骄傲。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举《论语》来告诉我们不能骄傲;可能又举《华严经》上,人家菩萨都是修谦卑。就把很多的角度,透过不同经典给我们提醒,给我们诠释这个道理的方方面面:怎么落实在父子,怎么落实在夫妻,怎么落实在兄弟,给我们讲明白了。所以大家有没有发现,师长讲一部经,感觉上好像每一部经的经典都在讲这一部经的时候都来了。有没有听出这个味道?你们怎么没反应?

  这个时候大家再去想想,所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这个「博学」,我们再从这一个思考就可以体会到。颜回说,夫子「博我以文」,博我以文就是博学於这个「文」,这个文就是经典。也就是说,在讲解一个道理的时候,从不同经典的角度把这个义理完全彰显开来,让人一听,马上方方面面都能够顾及到,都能够体会到,然后就好好去落实。所以这个「博我以文」,其实就是,一个讲学的人他能掌握每一部经的精髓,然后在讲一部的时候,用其他的经来彰显义理,就让我们在学一部的时候融会贯通。所以这个博学不是说你去学一大堆经,礼拜一读这一部经,礼拜三读那一部经,礼拜五听这一部经,把脑子给听乱了。学一部的时候,老老实实听,而在这一部当中,这个讲解的善知识,他一定都是从不同的经当中,把这个义理彰显出来。这里首先举到《孝经》来彰显,『孝子之事亲也』: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古圣先贤很会归纳,在所有孝的行为当中,他把它归纳成五样。而怎么落实?其实大家跟《弟子规》结合起来就知道了。『居则致其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都是恭敬的具体表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奉养父母的时候要让他快乐,所以「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你晨昏定省,那妈妈看到你就高兴、欢喜。「亲所好,力为具」,都能尽心尽力把书读好,把事业做好,让父母不担心,看到你就感觉很安心,很光荣,很欢喜,这都是『养则致其乐』。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病则致其忧』,生病了,这个「忧」是感同身受,这个忧是恨不得病在自己身上,替父母承担痛苦。当然,这个忧里面更重要的,要找到好的医生、好的方法,来让父母的病能早一点康复。这个忧可不是在那里担忧、害怕,对事一点帮助都没有,那就不好了,这个忧还是要具体去解决问题。『丧则致其哀』,父母离去了,非常庄严肃穆来办丧事,更重要的是缅怀父母之德。『祭则致其严』,祭祀的时候,非常的恭敬庄重来祭祀。所以「事死者,如事生」。我们相信在这种祭祀当中,孩子一定会深深体会到,父母对自己已去的爷爷奶奶甚至曾祖父曾祖母那种恭敬的态度。「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连看不到的爷爷奶奶,或者是曾祖父曾祖母,都念念不忘,更何况是眼前的父母,怎么可能不孝顺!

  而说实在的,祭祀,真的要亲身去体验。大家有没有参加过祭祀万姓祖先的仪式?真的,身临其境,跟只有听不一样。你真正当下几十人、几百人,念念想著祖先的恩德,当场那个磁场非常的强。我记得我们在庐江中心,除夕第一次祭祖,一百多人,大家都很虔诚。祭祀的过程当中,不是女子流眼泪了,我们男人都有放声大哭的。就是感觉真的祖先念念都为我们想,就感觉当场祖先都来到现场。老祖宗的教化智慧太高了,制礼作乐。常常这些音乐陶冶人的性情,这些礼仪让人节制,让人守规矩,让人在这些仪式当中,时时能缅怀祖先、缅怀父母。比方说「冠礼」,成年加冠,那个礼仪当中非常庄严,就让人感觉到,「我长大了,我要有担当,我不能再让父母操心了」。包含「乡饮酒礼」,家族的人聚在一起,依照年纪大排前面,顺序代表长幼有序。连你当总理,还是要照年龄排,多有人情味,是吧?你当了总理,当初也是这个叔叔帮你换尿布的,你得时时记这个恩。哪有说你今天有地位了,坐在他前面?有那种恭敬心、良心的人做不出来。所以这都是合乎人性的礼仪,就让人提起很好的心境。包含「昏礼」,提起的都是责任,都是要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另一半。所以以后大家能够在自己的家庭、团体中恢复这些礼,非常有意义,也能自己跟家里人都受用。接著又说到: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里提到,『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事实上人的道德、德行,都是从孝、从悌、从家教当中延伸出来的。所以上一节课我们有画了一个图,孝顺父母,「忠臣出於孝子之门」。而且他孝顺父母了,到学校尊重老师,叫师父;到各行各业去学习,士农工商,手把手教他的师父,他也像父亲一样的对待他。你说人怎么会不安定!都是道义。他友爱兄弟,悌,到学校友爱同学,同学叫师兄弟;到不同行业一起学习的、工作的,也是师兄弟。整个社会人与人的道义,都是从孝悌的存心当中,自然延伸出来的。真的有孝悌态度的,你都觉得他跟朋友,真的就把人家当兄弟一样的关心爱护。不知道大家以前读书的时候,有没有跟同学结拜过?那个会结拜的,那都是很重视兄弟姐妹感情的人才会这么做。「桃园三结义」,为了复兴汉室,这些精神都让我们很佩服。所以这里讲到的「故忠可移於君」,也是告诉我们,要真的让团体有忠臣,还得从孝道做起。不然,伤透脑筋、想破了头,也解决不了问题,得从根上解决。

  而这里也告诉我们,落实孝道,从爱护自己的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的身体来自父母,我们是父母的延续,怎么可以糟蹋父母给我们的身体?有孝心的人绝不愿意。连头发、皮肤都很爱护。所以人真的有孝心,做事特别谨慎,不会慌慌张张。为什么?慌慌张张,铁定会受伤。走路就撞一下,这里就黑青一块、就破皮了。所以真正这一句话「身体发肤」真的融在心里面了,你举手投足都很缓和。当然我也做得不好。我记得我前几天,刚好有那个铝箔包的东西,我打开来。那个铝箔,你假如不谨慎,会被它割到,是不是?我就被割一条,割下去,流了一点血,马上想到这一句,「身体发肤」。其实我们被割伤了,就是自己还是太急躁,不柔软,不谨慎。所以人能真正保护身体很谨慎,他的心就缓和,而且很柔软,做什么事情都非常从容应对,生怕,第一个身体受伤,第二个把事给搞砸了,父母又不知道要操多少心了。

  当然,身体也要照顾好,睡要睡好,晚上最好十点就上床睡觉,绝对不要超过十一点。熬夜,得要花好几天都不见得补得回来。OK?这个我们学了就要做啊,要早睡。吃要均衡,「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再来,要运动,心情要好,不要胡思乱想。心情好,身体好。这个运动方面,又怕在都市生活找不出时间来锻炼锻炼身体,所以有一个简易的方法跟大家交流一下,叫「孙思邈十三法」。没给大家讲过吧?你们怎么表情好像知道了?因为我现在有时候要换场,我也不知道讲过没有,有时候频道会接错,在台湾讲过了,在这里没讲过,我还以为讲过了。「孙思邈十三法」,好,我们不写了,直接用脑子把它记住。常常磨炼自己的脑子,才会好用,多练它就灵光。李炳南老居士九十七岁,讲课的时候都不用带笔记的,他脑子常常用。第一个头,头发,「发常梳」。你可以拿梳子,也可以用手抓一抓,因为这个脑子上面很多穴道。发常梳。「眼常运」。运转一下,眼睛,眼球,转一转。这个就不表演了,你们自己来常常左右转一转。眼常转。「脸常洗」。脸上有很多穴道。洗得够仔细了哦。为什么我洗得这么仔细?因为我从小,我奶奶一看我,五岁,起来了,还在那儿东西南北有点搞不清楚,我奶奶赶快,脸赶快搓一搓。哦,原来是孙思邈十三法,老人讲出来的话,有时候都很有学问,很有典故的。脸常洗,整个穴道按摩,精神就容易提起来。「齿常叩」。牙齿常这样,这样叩一叩,因为这两边,淋巴腺,这个都对健康很重要,齿常叩一叩。然后,「漱玉津」。我们老祖宗很文雅,讲话都很有气质。漱玉津就是吞口水的意思。真的,很文雅,很有气质,漱玉津。因为这个口水对你的五脏六腑都很好的滋润,常喝点水,吞吞口水。再来,「耳常鼓」。耳朵常鼓一鼓。我刚刚讲是发常梳一梳。

  再来,「头常摇」。脖子要常常动一动,这样才不会脊椎有问题,常转一转,上下左右转一转。你看,大家不要担心,我身体不错,你看我能转到这样,所以你们不用担心,我身体不错。我只是比较苗条而已。好,脖子以上就有六点了,好记吧?发常梳,眼常运,脸常洗,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头常摇。七个了。再来,「腹常揉」。肚子吃饱饭过半个小时以后,都可以常常揉一揉,爱护一下你的肠胃,它每天工作挺辛苦的,腹常揉。再来,「摄谷道」。这个我们平常坐在椅子上,都可以常常做一做,摄谷道,就是常常把肛门提起来。这个对健康也很有帮助。再来,「腰常摆」。这个对健康很有帮助。还有肾脏就在这里,常常摆摆腰补补肾气。常常摆的时候,两只手顺便搓一搓肾脏,补补肾气。男人衰老从肾开始衰,女人从小腹,就是子宫,这些妇女病,都是要好好来呵护这些器官,不容易衰老。好,「膝常扭」。膝盖常常扭一扭。「脚常搓」。脚底板,脚上面这些穴道,常常搓一搓。脚常搓。最后,「常散步」。走路,吃饱饭常常散散步,不要走太快,走慢了才有帮助消化,走太快会胃下垂。步常散。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好,刚好十三。

  『孝之始也』。而人的健康,运动很重要。运动要能达到健康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恒心。你只要坚持做,哪一套都好,八段锦,这十三法,一定愈来愈健康。有宗教信仰的,每天拜佛,礼敬这些宗教圣贤人,那身体都会好。怕的就是三天捕鱼,两天晒网。结果知道十几套拳,然后都没有恒心,就很难利益。所以学问跟健康都得有恒心的基础。

  【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

  一个人能够,这个『立身』就是成就人格,成就德行。『行道』,就是能把伦理道德都落实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上,「行道」也成为社会的榜样。『扬名於后世』,他的德行、名声非常好,这叫大孝显亲。因为我们华人,尤其经典里面都反映到,饮水思源。像《中庸》里面讲的,一个人,他的父亲是平常的读书人,可是他当到了大夫,就是国家重要的干部,这个时候,国家会念他父母的恩德:他的父母为国家栽培了一个栋梁之材。所以,他父亲去世的时候,是用一般的读书人来办他的丧事,可是以后每一年祭祀他的父亲,全部都用大夫的礼来祭。这个真的是饮水思源,就提醒社会大众:一个人有这么好的学问跟成就,就是靠他父母把他拉拔,把他养育的。所以每一年祭祀他父亲,都用大夫,就告诉社会:这个人不容易,帮社会培养了一个大夫。连他已经去世了,每一年都怀念他对社会的贡献。所以我们常常读到我们祖先承传下来的这些礼节、这些规矩,都很佩服。所以这是:

  【孝之终也。】

  我们能大孝显亲,这个孝能做得更圆满。

  【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这段话也是《孝经》里面的话。孝道的落实,从孝养父母,到出社会能事奉领导,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也让父母觉得:我儿子是个有用的人才。然后最后,成就德行,能流芳百世,这个就是最终「立身行道」。

  【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

  这一句是《礼记》的话。一般的人,他要孝顺父母,他用他的力量赚取钱来奉养父母。《孝经》里面讲到,五种身分的人如何孝顺父母,讲得非常细。有讲到天子怎么孝顺父母,一定要「爱敬尽於事亲,而德教加於百姓」,这才是天子做到孝。当天子的不好好爱护人民,也是不孝。「诸侯章」,也是不能骄傲,不能放纵,然后好好的照顾好这一国的人民,这个是孝。最后还讲到一般的庶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大家看,五种身分,讲到「养」这个字的是庶人。所以养父母,给父母生活上的满足,生活上无匮乏,这是最基础的孝道而已。再上去的话,都还要在工作当中能真正利益到人民,这才是孝。所以这里讲『小孝用力』。

  『中孝用劳』,这个「中孝」可能他在各个行业当主管,那你的父母要担心,你当主管乱耍权力,放纵了,怎么对得起人。或者你是公务员,这个时候这个「劳」,就是要尽心尽力在自己的工作本分,利益到人民。尤其公务员,那是国家的脸面,可不能拿著权力,反而造成人民的障碍,剥夺人民的利益,那就更是要不得了。「中孝用劳」。这个「劳」也是突显,能够把所学的道德学问,用在工作上利益到所服务的人,所以他用劳,就不是一般的这种耕田的体力活而已。

  『大孝不匮』,这个「不匮」,其实也是精神长存。用自己的孝行感动著有缘的亲朋好友,甚至於变成整个社会的榜样,那就「大孝不匮」。我们在大陆,王希海先生,照顾他中风的父亲,长达二十多年如一日,非常细心的照顾。我记得「天下父母」有一期专访,底下很多大学生,刚开始的时候那个脸还没什么感情,等他把他怎么照顾他父亲讲出来,我们再一看,那些大学生的脸,气质全变了,都流眼泪,变得很有感情。所以这榜样的力量,很感动人。所以王希海先生现在只要他出来讲孝道,底下的人都流眼泪。甚至於我们有一个朋友说,见到王大哥,光看到他的人,他所传递出来的一种磁场,站在他旁边就想流眼泪。这是他亲身经历的。所以孝子那种德行,真的很触动人的本善。

  所以「天下父母」很多专访的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而且,我们「天下父母」节目也是非常关怀我们马来西亚的同胞们,他们说,有机会过来,然后,希望「天下父母」在我们马来西亚免费流通。这个也真的是,我们是血浓於水,我们都是共同的祖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不分彼此。好,一起来传承、来效法祖先的这些德行。接著讲到:

  【试观乌鸟反哺。羔羊跪乳。禽兽尚知孝。可以人而反不如乎。】

  也是期勉我们要孝顺父母,总不能连禽兽都比不上。乌鸦确实,这个叫慈乌,慈鸟,它慈爱它的孩子,然后孩子懂得回报,报恩它的母亲。而这个羔羊,每一次吃奶的时候都是跪著,好像就是当下就在感谢它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且,我们人假如母亲哺乳三年,差不多要喝掉母亲的血七百公斤。假如再包含怀孕的十个月,一个人要喝掉母亲一千公斤左右的血。所以为什么我们古礼里面,父母去世了,守丧三年?人在三岁以前,行为都不是很方便的时候,那父母哺育,父母手把手这样子照顾,这样子带,那期间的辛劳很难用言语来形容。所以这个礼,就是告诉我们做人,这一辈子都不要忘记,父母在我们三岁以前有多么的辛苦,让我们终身都记住。这是礼的意义!

  而且,因为古代的人都懂得孝顺,都视父母的生命比自己还要重要,所以当父母离去的时候,是他最悲痛的日子,他想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生怕孝子的悲伤不能够节制,所以才定,告诉孝子,三年了,不能再下去了,你还是要好好的生活,好好的工作,好好的立身行道,报父母恩,不能再伤心下去了。以前的人是控制,「好了,三年了,你不能再这样悲伤下去了」。他是那种对父母的感恩、思念,到三年了,他都还不能够止住那一分追思!结果我们现在的人不能理解古代那种孝心,然后还说,三年太久了。甚至於,真的是三天就已经不是再想父母的恩了,三天以后在想:那个财产能不能多拿一点。跟古代人那个心境差距太大了,我们真的是再不好好学习提升,羞辱了我们当人!所以老祖宗讲,「三才者,天地人」,人能把天地的无私做出来,人能把性德展现出来,才不糟蹋人这个身分。假如我们做出了连禽兽都比不上的行为,那真的就是很对不起自己。所以下一段「绪余」里面就提到:

  【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於孝。】

  天地养万物,而万物当中最尊贵的是人。因为人能接受伦理道德因果,因为人能把天地的无私,透过自己把它落实,进而去爱万物,所以『人为贵』。而人的德行,『莫大於孝』,就是以孝为最尊。孝顺的落实,很重要的,摆在第一位的,莫大於尊重父母:

  【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

  而尊重自己的父母、父亲,做到最彻底的就是周公。周公在祭祀上天的时候,让他的父亲文王配享,就是一起跟祭天一起祭,就是把尊重自己的父亲达到顶点,跟尊重天地一样,所以『莫大於配天』。

  【故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其实这个『尊亲』就是「终於立身」。『其次不辱』,也就是刚刚讲的「中孝用劳」,你处在主管的位置、公务员的这些位置,都有你的职责,一定要做好,用心去做。这个用劳里面,就是尽忠职守。我们不尽忠职守,人家说,那一家的孩子做事都不负责任,就侮辱了自己的父母。所以「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五孝惟庶人始言养。】

  就是五种身分在《孝经》里面,在『庶人』强调『养』,其他的都强调一定要尽忠职守,一定要成就德行。而最基础的「养」,也还要做到用恭敬心去奉养。所以《论语》里面说:

  【盖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个原文就是《论语》里面,「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今天一般的人觉得,给父母吃,给父母生活的需要,就叫奉养。而犬马,犬,帮忙看有没有小偷进来;马,驼著主人行走。但是这个犬马,它不是打从内心那种恭敬来事奉它的主人。所以,人假如不能恭敬事奉自己的父母,那跟犬马事奉主人又有什么差别?这里强调恭敬的重要。有人好像看起来挺孝顺父母,可是人生没什么福报。慢慢去了解,他虽然看起来很孝顺,内心里常常对父母不耐烦,或者内心怨父母,只是他没讲出来而已。那这个就没有做到真正孝。我们待会再举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大家了解。

  所以,打从内心恭敬去孝养父母,而且常常能体恤到父母会担心我的身体、担心我的健康、担心我的安危、担心我的品德,都能体恤到父母这一分心的时候,他自己做什么事都非常的谨慎,不希望多让父母操一点心。接下来就体现到一个孝子的表现:

  【必也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

  他『举足』,走路,做事,这个『必』就是一定不敢忘了父母。为什么?他一言一行,「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

  为什么?他一讲话不恰当,像在古代,讲错话,忤逆皇帝,「来呀,满门抄斩!」那不行。所以《论语》里面也是强调,因为一时的愤怒,忘了自己家人的安危,这是愚昧的。所以『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我这个话讲不对了,到时候人家来骂我,来羞辱我的家,这是不对的。

  【道而不径。】

  就是走路都走大道,不走小路。因为怕小路,以前赶那个山路、山径很危险,怕一滑了,出事就不好。

  【舟而不游。】

  都是坐船而不是单手游过去,因为太危险了。你游,游,底下刚好有什么东西,出了什么意外了。

  【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

  绝对不敢以父母给予他的血脉,这个身体是父母的延续,不敢以父母的遗体做出危险的事,这个『殆』就是危险。所以你看现在很多人都去什么高空弹跳,你说他父母在那里,看了都吓得半死,这个都不懂得父母的心。

  【恶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

  因为他讲话都很有分寸,就不会得罪人,不会骂人。因为你讲出去不好的话,人家记在心里,早晚有一天又给你报回来了。所以『忿言不反於身』,不会回到自己的身。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

  自己的身体不会受到侮辱,也不会羞辱到自己的父母、亲人。所以这个是谨慎,一言一行。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保令名。】

  保住自己的德行、好的名声。

  【斯可以谓孝。】

  这样才是孝道的落实。

  【而悌忠信礼义廉耻。皆在其中矣。】

  换句话说:

  【则不悌不忠不信。无礼无义无廉无耻。皆为不孝尔。】

  那都是不孝顺。所以孝是根,是德行的根,有了孝心,其他的这些德都能够彰显出来。我们读了这两篇「绪余」,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孝顺父母,第一个生活不能有匮乏。再来,要用恭敬的心去孝,而且还要体恤父母的心。父母关心的事、关心的人,我们都要尽心尽力去做到、做好、照顾好,让父母宽心 。

  我们翻到《德育古鉴》三十六页,我们来看一则连奉养都心不甘情不愿的情况,连给母亲吃都计较来计较去的。三十六页倒数第四行。「龙游徐姓者」,龙游一带有一个徐姓的人家。「兄弟二人,相距十余里」,住的地方差不多十余里远而已。「五日一轮养母」。我读到这里想说,五天就要让他妈妈走过来,走过去,我实在做不下去。这个假如我是哥哥,还有什么好说的,就自己照顾了,长子!

  五日一轮养母。「兄贫甚」,哥哥比较没钱,「而弟稍饶」,就是比较宽裕。「兄供母,轮内缺二日」,本来要五天,做了三天,他大哥家没粮食了。「语母曰:食乏」,我没食物了,「且往弟家,后当补缺」。妈,你先到弟那儿吃,我下一次再补这两天回来。母亲看自己的孩子这么穷苦了,当然就走过去了。结果走到他弟弟那里,他弟弟不开门,不让他妈妈进去,然后说,我哥还没有五天呢,你赶快回去。「母语以兄意」,你哥哥的意思是这样,他后面会补回来。结果他弟弟「坚拒如初」,没得商量,你赶快给我回去。刚好吃饭时间也拖得比较晚了,妈妈饿了,妈妈闻到他煮饭的香味,「母闻饭熟」,就求他儿子,那你给我吃点止止饿吧,「乞少止饥」。「弟密令妻取饭置床」,他这个弟弟赶紧小声的给他太太讲,把饭端到房里,用那个棉被盖起来,不要让妈闻到。这个真狠心。所以盖起来,不要让他妈妈闻到饭味。「母乃垂泪还」,流著眼泪走了。走了差不多没有一公里的远,「雷电交发」,雷电交加,就把他夫妻给劈死了。人说,不孝父母,天打雷劈,天地不容。他「妻死於家门,夫死於堂」,就是正厅。邻居看到那个雷劈下来了,赶紧过来看看情况。进到他们家,看到那个房间里的床上,怎么凸起来了?一打开来,那个饭还热著,蒸汽还在冒。不孝,自己就遭到天遣。所以,确实,做人不能做出天地都不容的事情。

  不只在古代是这个样子,现代,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六号,上海报导,「波兰索里卡村」,发生骇人逆伦案件。有一个人叫做勃里斯图巴,三十二岁,因继承财产问题,「与其母发生口角,竟以利斧将其母砍死」。结果「勃甫自家中逃出」,他一出他们家,「即触雷电而死」。这些住附近的人都说,「咸谓雷殛逆子」,上天把这个杀母亲的人,让他得恶报了。这是奉养要尽心尽力。

  再来,我们翻到四十页,只剩一分钟。另外这一个,「俞麟,太原诸生也」,山西太原的一个算是公费生,领国家俸禄读书。跟他同在一起的同学王用予,事奉文昌帝君非常谨慎。有一天,梦到文昌帝君来教诲他,他也很认真听。他就问,自己以后能不能考上功名,顺便又问他的这个同学俞麟能不能考上。结果帝君讲,俞麟本来应该考上,「因事亲用腹诽法」,就是事奉父母,看起来很恭敬,内心不恭敬,还怨父母,这个叫腹诽。所以一个人起了不恭敬父母,甚至不耐烦、埋怨父母,都在折自己的福报。而且,「溪刻论人」,就是讲话很刻薄,「不近情理,而伪以君子长者自命」,自己还觉得自己是君子、长者,这是伪,虚伪,连事奉父母都不是打从内心的恭敬,所以把他的功名给删掉了。

  「用予问:何谓腹诽?帝君曰:彼父母凡语言举动」,父母所做的一切行为,内心都在那里批评、都在那里生气,「辄不谓然」,然后脸上还装得没什么事,内心里不知道骂了父母多少次,「勉强不露声色,浮沈顺之。真性日漓」,他对父母这种态度,他的真性慢慢的都已经愈来愈薄了,良心愈来愈薄。「伪心相与」,都是用应付的对父母,慢慢的视父母跟路人差不多了。而自己却「假行窃名」,假很有德行,还偷了这个好像自己很有道德的这个名,最让神明愤怒,「最撄神怒」。所以终身考不上。

  最后这一段话告诉我们,「论不孝」,论到什么?「纂微矣」。论到很细腻,从心地上论。所以「孝为心德」,孝是心的德行。「大顺大逆」,最重要是从这一颗心分出来的。所以「言养者,必以养志为主」,不只养他父母的身,还要养他的志,养他的心,「而口体次之」。「言孝者」,言孝顺,「必以爱敬为主」,要从内心爱敬发出来,「而牲鼎非所论也」,吃得多好,都是其次,要从心地上去做。

  好,那今天就跟大家先谈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