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儒释道教育专题讲座—弟子规 - 周泳杉老师主讲
儒释道教育专题讲座—弟子规  周泳杉老师主讲  (第十二集)  2010/5/31  台湾台北县汐止市拱北殿  档名:55-026-0012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长辈,诸位学长们,大家午安。我们上一节课讲到「泛爱众」,这是入道的阶梯,而怎么把心量扩开?因为它的事相跟「入则孝」没有两样,差别在用心不同。怎么样把用心给转化?这里提的就是这个事情,怎么转化?第一条布施,就从布施开始下手。原来只肯对我有血缘关系的人,我付出,现在连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我都愿意付出。从哪里开始做起?还是从布施,从为他人无条件的服务开始。而这个服务,他一定先从比较简单的下手,就是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先给,慢慢的自己喜欢的东西也能给,一层一层的提升上去。再来,从财物的布施到了什么?服务,就是我们的体力也愿意去服务。譬如说愿意去做志工,愿意服务,愿意用自己的去付出,再来,自己的经验智慧也愿意付出。而重点在哪里?其实末学告诉大家,不管我们付出的有多少,最重要的核心是把那个用心给转过来,本来是为自己的用心,转成是为别人,百分之百的为别人。这就是「泛爱众」,用心要怎么转,从这里下手来学。所以关键点不在於我们布施什么东西,关键点在用心,这个重要,学那个用心。

  末学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我们跟著朋友到一个慈善团体去参观,参观的时候这个团体我们很赞叹。为什么赞叹?他劝人捐器官,就是我们人过世了,把器官捐出来给需要的人用,我们很赞叹,他救了很多的人。从这单位出来朋友就跟末学在讨论这个事情,但是末学就问他,「那你也想捐是吗?」想捐器官,我们很佩服他们。我说「那你什么时候捐?」他看著末学十分疑惑,意思就是当然是死后才捐,问这个不是很奇怪的问题吗?我说我不用到死后才捐,我现在就可以捐。那他眼睛睁得更大了,你现在怎么捐?末学就告诉他,一个人只要他把自私自利的心放下,他全身的器官当下都捐出去,不用等到死后。再来,捐给几个人?你死后全身的器官,你再厉害,能捐给一百个人吗?我看不容易。连那个骨髓都捐出来,头目脑髓都捐出来也救不了那么多人。可是当你现在把自私自利的心放下,你所捐的是尽虚空遍法界。你看我们要学哪个?这布施。

  【己有能。勿自私。】

  强调那个『私』字,你看重要!这是施眼。就像我们看私,最重要的眼睛就是这个字,「勿自私」,就是这个字。所以捐不捐?捐什么?这个重点要把它搞清楚,在用心。我们觉得也很担忧的是教育,现在都往脑在发展,没往心在发展。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现在的孩子脑力很发达,可是怎么样?不会用心,他没有办法用心去领悟。他的脑子很发达,逻辑推演能力很强,可是感受力很弱,这也是我们担心的事情。所以这个教育要教布施,布施绝不是在攀比,大家要注意不是在攀比。末学跟大家举个例子,就是学校有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回去跟爸爸要二十块钱,这是中国大陆的例子,中国大陆有一种纸币是面额就是二十块的,爸爸就拿了一个面额二十块的给他。孩子就说「爸爸,我要两张十块的。」爸爸说「那不是一样吗?」他说「不一样,爸爸,不一样。」「哪里不一样?」「我这两张十块的我要分两次送到教务处,做什么?拾金不昧。」就是我可以送两次十块的,我就有两次拾金不昧的记录,就能记两次嘉奖。大家要晓得,这个事情好还是不好?你看这么小就会骗人,这个钱不是他去捡的,而是他跟他爸爸要的。换句话说,他是拿钱去买什么?买荣誉。可是他的父亲居然跟他说,「你好聪明。」这大家就知道了,我们现在是在增加脑力没有在增加什么?我们的感受力、我们的领悟力,我们的用心没有在增加这个。所以这是教育的引导重要,非常的重要。布施这里不是在攀比,不是,而是在什么?强调用心,真能用心,一文可消千劫之罪,这是真的。所以进修的第一步是布施,当然我们初学,从比较容易布施的开始下手,但是这一条一定要做,无论如何一定要做,才能怎么样?才能转变我们的命运。第二条:

  【人所能。勿轻訾。】

  这个『訾』是毁谤的意思,人家有能力,你不要毁谤他,要怎么样?要赞叹他、要称赞他。一方面降伏自己的傲慢跟嫉妒的习气,一方面鼓励别人做得更好,随喜他的功德。这是第二步,「谦赞」,自己谦虚,赞叹别人。这个儒家跟佛法都讲到,不可以自赞毁他,不能说自己,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不能吹牛,不能够说自己多厉害,这个不可以。但是我们又很担心,为什么?现在竞选大家晓得,竞选你不说自己好怎么行?这个风气,确实我们现在学儒,觉得很困难,很难下手,不容易下手。而别人,我们要赞叹别人,赞叹他什么?赞叹他与八德相应的这些德行。与性德相应的德行,我们要赞叹他,不应吝於赞叹,为什么?因为我们赞叹了人家,人家会做得更好。而他做跟我做一不一样?一样,这个态度非常的重要。所谓「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这个态度重要。古人都有这个态度,为什么?心量很大。

  这是历史记载的,有一次楚国的人掉了一把弓,很好的弓掉了,人家就问他你掉了这把弓,心疼不疼?会不会很心疼?他说不会,为什么?因为楚人失弓,楚人得弓。我掉了这把弓箭没关系,楚国人捡去了一样,一家人对吧!我的弓跟楚国人的弓那不是一样吗?他捡去了。孔老夫子听到了很赞叹,他老人家就讲了,「不如讲楚人失弓,天下人得弓」,你看这个心量又扩大了。所以「见人之得,如己之得」,你们家幸福美满,跟我家幸福美满一样;你们家和睦相处,跟我们家和睦相处一样。我希望你们家也和睦相处对吧!态度非常的重要,「人所能,勿轻訾」,不要轻视他,不要毁谤他,这个心态就能让我们的用心转变。你看拓开心量,都在转我们那颗自私自利的心,把它转过来,这个转化是关键。为什么?没有这个转化,就停留在「入则孝」那个基础里面,这个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真正的孝道也不可能圆满。所以要经过这个转化,这是第二步,这是第二种方法。第三种方法: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这个在培养什么?平等,平等心。富跟贫这都是什么?都是境界。故跟新这也是境界,对待这些境界平等一如,这是转化用心的另外一种练习,我们要做这个练习,否则我们没办法平等。前面讲的普爱跟平等,这个用心靠什么转?靠这个。如果我们对待境界,我们的心是散乱的、我们的心是浮动的,一点定功都没有,我们就受影响,动心了,动心不可能普爱、不可能平等,一定是私爱、一定是偏爱,一定的。所以要学这个,这是第三个戊三。再来: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这是慈悲,这是对人要关怀,我们现在话就是关怀,要照顾,这里讲的都是什么?原理原则,不是只有这条,这条是大原则。你看『人不闲,勿事搅』,为什么?因为我关怀他,我知道他现在正在忙,我不能去打扰他。现在他可能在吃饭,吃饭时间到,我不能打手机给他,为什么?怕他消化不良对吧!他现在是吃饭时间,我最好不要在那个时候登门拜访,为什么?人家在吃饭,怕打扰人家吃饭。人家在办公的时候,上班时间尽量不要去打扰人家,譬如说公务人员在上班时间,我们又去打扰人家,那他上班的时间就被我们打扰。你看心里真的有对方,关怀对方、照顾对方,这是平等、普爱的基础,学习就从这里学起。如果连这个敏感度我们都没有,那确实我们很难做到「泛爱众」,很难!

  再来,『人不安,勿话扰』,人家在那里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确实观察到了之后,先不去打扰他,让他可以静一静。这都是原理原则,有了这个原理原则,他就可以拓展开来,在任何的环境之下,我们都把别人放在心里,慢慢的我们那颗心柔软了,这是培养柔软心才能「泛爱众」。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这也是对自己,培养一颗清净心而说的。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别人有短我们去揭,别人有私我们去说,这个人心里不干净、不清净。我们前面说到的,专门盯著别人的过失在看,这个人观察自己的能力就降低。君子应该是「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对自己责备要深一点,对别人要能够谅解,我们要能体谅别人、要宽恕别人。『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这是专门对培养自己的清净心而说,而心愈清净我们就愈平等,就能平等。换句话说,一个人为什么不能平等?心不清净见人的过失,这个我们知道。所以在明朝的时候,文徵明这个人他个性就不喜欢听人的过失,所以人家在讲过失的时候,他总是百般的方便把这个谈话给转掉。当然意思就是说不让人家难受,把他那个话给他转掉,使不得言,让他没有办法再继续讲别人的坏话。

  再来,汉朝的马伏波将军,这个马将军他曾经对他的侄子就讲,我愿意我这一生最想看到的,「吾愿汝曹」,我希望你们闻人有过,如闻父母之名。听到人家有过失,听到人家有一条过失,就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听到父母的名字,什么意思?我们前面讲「称尊长,勿呼名」,不能叫父母的名讳,所以他说「耳可得闻,口不得而言」。这可以听,但是不能讲,为什么?你不能把人家嘴巴塞住,叫他不要讲对吧!可是你听了之后听如不听,你不能讲,这是马伏波将军讲的。

  再来,龟山的杨先生,杨龟山先生他就讲,对过失他比马伏波将军更深一层,他说口固不得言,就是嘴巴固然不能讲别人的过失,耳朵最好也不要听,为什么?就落印象了!你知道那个人有过失,以后下次看到那个人心里总是觉得怪怪的,人很难不落印象。换句话说,人很难平等,知道他有那个过失的时候,就很难对他不另眼相看。这里有个前辈他说古人就讲捏造歌谣的,外界在捏造一些歌谣,非为不当作,不但不应该去做这些说人家过失的歌谣,而且也不应该去听,为什么?徒损心术,让自己的清净心被破坏,长浮华的风气。这就告诉「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已经扩大到什么?一切的绮语不要听。为什么?都会影响我们的清净心。这是摆在最后这一条,表示这一条重要,这一条是我们修道的,就转化我们用心,开拓我们心量,非常重要的提醒,不见世间过非常重要的提醒。这句是「进修」。

  再来,下面「长施普泽」,我们就知道前面那一段利益的是谁?自利,这一段以后是利他。「泛爱众」自己怎么先做到?自利,自修前面这一段讲的。后面这一段真正要爱众,要让社会大众,要让凡是人都得到我们的爱,要怎么做?就这一段要讲的。我们就要知道,要让一切的人都得到我们的爱心怎么做?什么样的做法是最彻底的、是最圆满的?给他钱吗?不是的。为什么?因为我没那么多钱,即使有天下的财富你都不能每个人都救济到,不可能,你救济不到。而且讲老实话,我们愈研究经典,我们就愈体察到,贫穷怎么来的,贫穷是精神上的贫穷,不是物质上的贫穷。所以贫穷怎么来的?是他知见不够端正来的,他的看法、想法、做法有问题,所以他贫穷,这是贫穷的根源。所以我们拿任何的财物去救济他、去帮助他,那不是真正的、彻底的爱他,那不叫泛爱众,那只是暂时性的解除他的困难而已,暂时的。所谓救急不救穷,因为穷无法救,穷一定不是物质生活的穷,都是因为他不明理所造成的,不明理才会穷,这一定要修道的人才能够比较有深刻的体会,这很重要。所以怎么样来爱众?教育,办教育才能够真正的泛爱众。所以这里谈的是什么?「教化蒙益」,这一段谈教化蒙益就是办教育的。而教育的总纲领是什么?下面讲了: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嘉励良善,哀矜不能」,这就是教育,教化的总则是什么?隐恶扬善,隐恶扬善这是教化的总则。所以这条我们要了解到,确实办教育的人要非常的注意,什么人是在办教育的?末学告诉大家,教育有四种教育,第一个家庭教育、第二个学校教育、第三个社会教育、第四个宗教教育。而这四种教育的总原则就是引人向善,弃恶向善这就是它的总原则。怎么做到?『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我们随便举一条社会教育来说好了,我们随便举一条就社会教育来讲,你看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总原则隐恶扬善,这就是它教育的总原则。换句话说,社会教育怎么达到利益大众的目标?隐恶扬善,就是这个目标,就是这个原则。所以这里就把教化的总原则给我们讲出来。为什么要隐恶?末学体会是这样子,就是一个人做错,他不外乎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没有人教他,他的机会比我们还要不好,他没有遇到好的机会,他没有遇到好的老师,他没有遇到好的环境,所以他会犯过失。对於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怎么样来面对他?我们应该怜悯,不应该落井下石。他不愿意犯错,他犯错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好的机会、缘分,可以让他学到正确的人生态度。这个时候我们再去扬他的恶,那对他的是第二度的伤害,二度伤害。

  我们就了解到天底下真的没有坏人,只有什么?只有少爱的人,因为他少爱,所以他去伤害别人。我们观察所有去伤害别人的人,就是因为他对爱了解得不够透彻。一旦他这个人真的对爱了解得非常透彻,他的内心的爱是满满的,他不会去伤害任何一个人。而且爱有一个特色愈给愈多,它有这个特色,而且愈给自己愈法喜、愈喜悦,它有这个特色。所以「扬人恶」确实「即是恶」,为什么?对他造成二度伤害,而其作用是什么?有没有帮助说他去改过?没有,他会说:好,你们都瞧不起我,我就怎么样?我就坏给你看,他更坏。他那个坏怎么样?我们如果嘲笑他,我们也是帮凶。所以『疾之甚,祸且作』,什么意思?「疾」,我们叫嫉恶如仇,这个疾就是那个意思,这个疾是批评的意思,是得理不饶人。到什么程度?超过,甚就是超过,太超过了。结果狗急跳墙就是「祸且作」,他不但坏给你看,还加倍的更坏。为什么?他已经感受不到爱了,结果所有人都还恨他,还仇视他,这个时候他的仇恨更加重。

  我们举一个例子,过去有个流寇叫张献忠大家知道,张献忠这个人我们知道他是个叛贼,我们现在讲的。他小时候很穷曾经在路上乞讨,有个妇女不但没有给他钱。当然我们讲老实话,我们不给就算,就走了。不但没有说给他钱,还怎么样?还踹他一脚,他对这一脚十分的记恨。后来他起兵造反,每到一个地方看到妇女就砍妇女的脚,「疾之甚,祸且作」。我们看到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们都很感慨他被逼出来,所以我们要怎么样?要包容。俗语有一句话说,宁可得罪十个君子,都不愿意得罪一个小人,为什么?因为小人记恨,他很会记恨。为什么?没有人教他,没有人给他爱。所以不得罪他,是要将来有机会怎么样?传递爱给他,是这个道理。不是考虑自己,是考虑对方。是做到什么?做到感化,你看「教化总则」,教化做到这个。下面「略示益弊」: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这是教学,这就是教学,教学的内容是什么?『善相劝』,这是教学。他的利益是什么?『德皆建』,劝人的人道德提升了,被劝的人道德也提升了,这叫双赢。有一次有个老师他就跟末学讨论,问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他说学生跟老师双赢的方法怎么做?末学就想到《礼记・学记》里面的一段话,哪一段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说这就是双赢,你看教学相长,学的人固然他提升,学然后知不足,他知道自己不足在哪里,可是教的人也获益,教然后知困,教的人也获益了。所以知不足的人,他知道不足他能自反也,能够自己反求诸己,继续的提升。知困,教的人知困,困难,知道说教不下去了,肚子空空的,然后自强也,继续回去读书。这是什么?双赢。你看就是「善相劝,德皆建」,就是这「相长举益」。

  可是『过不规,道两亏』,没有教学两个都堕落,这没有办法泛爱众。两个都堕落了,就是「双堕示弊」,没有教学的过失就在这里。往下我们要知道泛爱众爱多久?爱一天吗?爱一个礼拜吗?永远爱下去。什么力量保持我们那种永远能够不断的爱心?下面讲到「保任要道」,保任就是保持。保持的要道在哪里?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在这里,在这三条对人的爱心,那种满满的爱心怎么样保持不退?第一条「养廉」。换句话说,我们刚开始服务别人,那种热诚、那种恭敬心、那种关怀,那是初发心非常的勇猛。可是服务到了某一个阶段之后,别人也知道这个人是善人,这个人是好人,於是乎就给你表扬,就给你供养,结果表扬多了、供养多了怎么样?退转了。他退转来自於哪里?贪念起来了。所以怎么保持?第一条养廉,俭以养廉。养廉怎么做?节俭。不管我们帮助的人有多少,不管我们做的事有多少,最终不忘初心,还是过著物质生活最基础的水平,这要养廉。所以『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付出的不要计较,可是接受社会大众,我们怎么样?我们要知道节制,我们要知道怎么样把它转化掉。才不至於在行善的过程当中,在服务社会大众的过程当中,被这些赞叹、被这些名利给冲昏了脑袋,这样才能真正的泛爱众,大众对我们的信心才能真正的长养起来。所以重要养廉,这是保任要道第一个,一定要过著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享受,不要再追求了。再来别人给的肯定要适时的怎么样?把它转化,这不是我的功劳。为什么不是我的功劳?是我应该要做的。

  下面这里讲的「仁恕」,『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他为什么保持得住?他有真正的仁爱之心,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是两个圣人的心境。你看人饥己饥是谁?后稷。后稷他教导人民种稻谷,为什么?因为他看到人家饥饿,就像自己饥饿一样。而大禹王为什么治水?他看到人家溺在水里面,就像自己溺在水里面一样,人溺己溺,你看这是仁爱之心,这是恕道。所以人有这个不忍人之心,他的慈悲心就保住了,怎么保住?要养自己恕道的心,随时随地的换位思考,随时随地的替别人著想。所以这一条重要,这一条就是孔老夫子学术思想入门的基础,因为孔老夫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夫子,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一言是什么?一言是一个字。譬如说我们讲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有没有?那个言代表字数。老子的《道德经》叫五千言,五千个字,所以一言就是一个字。这不是平常人可以问的问题,子贡才问得出来。再来,子贡也不会随便问,为什么?因为这个问题不是孔老夫子没有人有能力答,这是真的,子贡也不是随便问。孔老夫子跟他讲「其恕乎」,一个字恕,就是恕,这个人一生都可以去做,而且可以圆满证到圣人的这个地位。孔老夫子告诉他恕,就是恕。而孔老夫子自己做个注解,什么注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是孔老夫子亲自为恕做的注解,这在《论语》里面记载,就是这一条保任。我们对一切大众的爱怎么保持下去?养自己的恕道,时时刻刻养这个恕道,终身行之者,终身把它行下去就是这个,这重要!

  第三条『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报本」,这一条是保持初发心,非常重要的心境,念恩。念谁的恩?念大众之恩、念老师之恩、念国家之恩、念父母之恩,念这四种恩德。人真的把这四种恩德都放在心上的时候,末学告诉大家,这个人不爱别人他都做不到,他一定爱,而且他普爱,他真能普爱。那为什么我们生不起来?爱别人的心为什么生不起来?念恩的态度不够,就对这四种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国家恩我们提不起来,没有提起来。所以这个保任要道重要,没有这三条保不了,泛爱众的态度保持不住,保持不住他就退转,退转入道就没有机会。往下看「结前特举」,什么叫结前特举?就是最后做个结尾,然后把前面的结论再做个特别的阐述。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我们先看第一条「举仆赅余」,什么叫举仆赅余?就是把仆人,这条举仆人举出来,这个赅是总括,总括什么?总括一切的人。为什么举仆人?因为仆人的地位比较低。举低的当然就包括什么?包括高的,都包括了,圆满包括了,举仆赅余。所以这里就讲泛爱众具体的落实是什么?这一条对任何的人都要怎么样?都要端、都要宽。对仆做到了,对仆役最低下的,社会地位最低的人你都能慈、都能宽、都能端,那对任何一个人就做到了,这就是普爱、平等的展现。袁了凡先生他的姑父叫做沈新松,沈先生他是个很有德行的人,袁了凡先生在叙述他的姑父怎么对待仆人,曾经写下这样的记载,他说有一次他的姑父带著这些仆人,就是去赴宴会,主人没喝醉,结果仆人都喝醉了,主人就把仆人一个一个送回家去,叫仆人的太太好好的照顾他们,沈先生就把仆人给送回去。古人都很早起对不对?那天早上,这个沈先生就刻意的起得很晚,故意的。太太就问他说你今天怎么起得这么晚?沈先生就说因为昨天晚上他们都喝醉了,喝醉的人隔天上班一定怎么样?迟到对吧!他一定会比较晚到,头脑不清醒。如果我很早出去,他们看到我会不好意思。所以我要等他们都来上班的时候,我再装著我刚起床的样子出去,仆人看到了就比较不会不好意思,他们会觉得说主人跟我一样,昨天也喝醉了,心里就没有压力。他就说他的姑父你看这点很厚道,非常的厚道。

  末学真的从古人的记载里面,我们还看到一个故事,就是有个盗贼,我们说是小偷,到了一个有德行的读书人家里偷竹笋,偷笋子。这个有德行的读书人看到他来偷笋子,因为他们家笋园要渡过一条小溪,就觉得很心疼,这个人越过小溪,因为当时他去采冬笋,冬天水很冷,觉得很心疼。结果隔天去帮他搭了一座桥,你要来偷也不要涉水,你就从桥过去,那不就好了吗?这个末学真的都很感动。末学在这里跟大家讲一个故事,末学小时候很调皮,我们去给人家偷摘番薯,什么地方去偷摘番薯?修道院,在我们家那里有个叫圣本笃修道院去偷番薯。做什么?去硿窑,偷番薯去硿窑。结果被修女逮到,很害怕,那个时候很害怕,可是那个修女居然一点都不生气,而且还帮我们摘。这个给末学太深的印象,你看这些宗教家真的都是非常有爱心,十分有爱心的。所以他把这个仆人举出来,就包括一切人,对这些人都这么有爱心,何况是对其他人。

  再来,「化器归道」,什么意思?『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意思告诉我们,教学不是崇尚技能,不是崇尚知识,崇尚什么?道德。那个器就是知识,就是才能,不是崇尚这个。崇尚什么?崇尚道德。你真要让一个人获益,真要让一个人得到利益,你要用道德来教化他。下面「甲三,道统所寄」,第三段,你看我们进入到第三段就师承。末学念一遍,这是「果人助道」,什么是果人?已经成就的人,注意「助」,助道这个助重要,这个助就是还是要得自己干,这个成就的人只能怎么样?助缘,只是帮助我们而已,这叫「亲仁」。我们看: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这一条「难遭」,很难遭遇,告诉我们太难太难了,叫如珍如瑞,像珠宝一样很难遇到,太难了。再来: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他除了难遇到之外,他还很难分辨,所以告诉我们分辨的原理原则。一个真正成就的人,他是怎么样的做法?『言不讳,色不媚』。这里我们用两个字来做代表,就是把公私怎么样?分得很清楚,就从公私这两条来看就对了。一个人完全的为公这个人就是仁人,里面还有夹杂一点私那就不算。全然的为公,这是「辨择」的基础。再来,「双示奉违」,我们看「奉益」: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这就是事奉仁人得到的益处,『德日进,过日少』这就是我们的成果。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违弊」,我们『不亲仁』,我们就亲近什么?不仁。有没有中间的?没有中间的,「不亲仁」就亲不仁,所以这条我们不能不注意,这是「道统所寄,果人助道」,这个重要,这条重要,所以这条讲的是师道。

  最后「学文满行,余力学文」,余力学文,不是说我们有能力再来学文,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学要根本。学的根本在哪里?在力行。在圆满什么行为?圆满入则孝、圆满出则悌、圆满谨、圆满信、圆满爱众、圆满亲仁,就圆满这个,所以学文满行,就是余力学文。第一句: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你看力行,学做什么?力行做,如果『不力行』只是学文,「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我们所学的统统都是邪知邪见,记问之学。再来: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反过来力行很重要对不对?我只有『力行』,可是我不去学文,我不依照圣贤人的经典,这个「有行无解,增长无明」,这个大家改一下,增长无明。一个是「邪解弊」,一个是「盲行弊」,所以第一个「遣执防弊」告诉我们,我们执著的把它遣掉,防止弊端,叫我们要「解行相应」,因为解行不是两个,是一个。往下修学纲要,怎么学?第一个: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这是就方法来给我们讲的,告诉我们用什么方法学习?一心。『心眼口,信皆要』就是一心,不能够分心。第二条: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这是什么?就学习的境界来说的,告诉我们一门。再来: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这是老实,修正要老实,要勤恳,要戒浮躁,不能够急躁。最后: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这个叫我们断疑生信,这是「约惑难」。最后「实学规范」,第一条助功,我们求学问,协助我们求学问的态度第一个: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心主定静」,心展现在我们的环境,环境乱七八糟的,这个人心一定乱七八糟的,所以看他的桌面,看他的房间。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切戒浮躁」,浮躁学不到东西。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动物归原」,因为心念是定的,展现出来就是这个。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这是主敬跟主诚,「主敬存诚」,对於学习的工具非常的恭敬、非常的诚恳。最后「正修抉择」,要看什么书?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正修抉择」,所以从这里到前面的这是「堪拟正宗」,这个正宗分。最后一句: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这是「流通分」,而这一分它的分量并不亚於前面两分,为什么?你看『圣於贤,可驯致』。为什么?人人可为圣贤,人人可为尧舜,人人可为圣人、佛菩萨,所以这是学习最后的目标,也是初发心要定的目标。我们今天很荣幸有这个机会,用这么短的时间来跟大家很精要的,把《弟子规》学习过一次,错误还有疏漏的地方一定很多。所以希望我们诸位法师,诸位长辈,诸位学长们,大家能够批评指正,感谢大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