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儒释道教育专题讲座—弟子规 - 周泳杉老师主讲
儒释道教育专题讲座—弟子规  周泳杉老师主讲  (第十集)  2010/5/31  台湾台北县汐止市拱北殿  档名:55-026-0010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长辈,诸位学长们,大家早安!上一节课我们讲到言语的四种过失,你看李夫子在这里非常提纲挈领的为我们点出言语一定要避免这四种过失,而这四种过失所在之处就没有道德,我们所有的道德都统统从这个口过当中流失出去了。我们从历史上来看,往往造这四种口过的人,在历史里面我们看到,都是用一种形态来造的,什么形态?叫谗言。这个谗言,这四种过失往往具足,讲谗言。你看谗言里面有没有妄语?有,有欺骗人的话;有没有绮语?有,进谗言的人往往会把话说得很好听;有没有恶口?有,因为他在描述某一些事情的时候夸大其辞,往往把恶的东西加油添醋形容出来,而这里面有恶口;有没有两舌?当然有,进谗言就是要把某一方打倒,然后争取到自己这一方的利益。其实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争利,争名争利,就是为了这个,没有其他的。所以修道人一定要先从名利下手,把名利这个根给擒住,这个是大根大本。所以谗言我们要避免这一个,自己先不说谗言重要。末学看民国初年有一位高僧的传记,就是弘一大师,弘一大师有十条自己修养自己的方法,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言他过,不说别人的过失。不说别人的过失,那你怎么教学?他教学的方法很特殊,他对他的弟子犯过失,他不是不言他过吗?可是他有一套,弟子犯过失,弘一大师就不吃饭。不吃饭,弟子看他吃饭的时间到了,他坐在那里不吃饭,弟子就开始忏悔自己,诸弟子们就开始轮流忏悔、改过,这个过他一察觉到之后,弘一大师就开始吃饭。这个方法好,不说人家的过失。一个人当他不说人家的过失的时候,还会进谗言吗?第一个,首先自己不说过失,不进谗言。

  第二个,不听谗言,这个功力要非常的深厚,这不是一般的功力。末学告诉大家,古代的帝王,这是颜渊问孔老夫子「为邦」,孔老夫子跟他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前面我们先不讲,什么叫服周之冕?他说周朝的服饰是可以采取的,尤其是周朝的这个帽子,帝王的帽子,冕是帽子,礼帽。这个帽子它是怎么样的设计?它在前面有我们叫垂玉这个东西,我们看戏剧不是有几条这样垂下来的吗?然后旁边有两个东西叫做黈纩。这个字比较难写,叫黈纩,这个东西就是两个黄色的棉,黄棉做的两个东西就垂在这里。象徵什么?这个象徵意义就大了,象徵做一个领导的人,在上位者,你看前面这几条叫我们不要看得太清楚,旁边这两根黄棉花叫我们不要听得太明白。什么意思?前面这个告诉我们不要有察查之明,为什么?水清则无鱼,我们的究察非常清楚的话,下面的人不敢做事,绑手绑脚,他不敢做事。换句话说,我们要尊重专业,一个领导人不是什么都懂的,不是的,他不懂正常。

  你看像丙吉,丙吉他有一次出去,他是汉朝的宰相,出去巡查百姓的民情的时候,结果旁边有人杀人,当街杀人,丙吉怎么样?丙吉没有过问,丙吉车子就过去了,没有过问。属下看了怎么样?心里有疑惑,你是一个政府官员,怎么那里当街在杀人,你没有过问?他没有过问,他车子就走了,他继续走。可是走到城外,看到牛在喘气,居然这个宰相怎么样?下来问农夫,问说这个牛它这样喘喘多久?农夫就给他据实以报。属下看到怎么样?更加的迷惑,你看宰相问牛不问人,关心牛结果不关心人。属下就慌了,他就问宰相,您老是怎么了?杀人你不管,结果牛在喘气,你居然下去问这个农夫,有点颠倒了吧?丙吉就说不是的,他说在京城杀人了,谁的职责?京兆尹的职责,他有京官可以管,我宰相能不能越权?宰相不能越权。如果我宰相下来管,等一下京官来,他以为这个人是我的亲戚,他在办的时候可能会怎么样?偏颇。宰相已经来管这件事情了,那这个事非同小可,就会影响他判案的什么?公平性。这不是我管辖的范围,我不能越权,你看,宰相谨守分寸到这个地步。不能察查之明,要不然下面的人绑手绑脚,根本没办法做事。我们以为我们关心,其实那个是压力,根本不是关心,我们自己又不是专业的,结果我们去给人家插一脚,人家还得卖我们面子,其实已经怎么样?扰民了,自己都不知道,那这个不行。他说那为什么你问牛?他说你就有所不知,因为牛这样的喘气不是正常的。什么叫不是正常?就是正常的牛不会这样喘,换句话说,如果看到牛这样喘是什么的徵兆?瘟疫的徵兆。那这就是宰相的职权,这是全国的大事,我看到了牛这样喘气的状况,我下去问,要确定是不是跟瘟疫的前兆吻合,如果吻合,我就要开始采取防疫的措施,全国性防疫的措施。那你看这是不是宰相的职权?是,这是问牛不问人。你看,确实。

  再来,那两个东西叫什么?不听谗言,难!末学告诉大家,难!可是有一条,末学真的觉得这一条只要我们守住,不听谗言可以做到,哪一条?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一条守住,末学告诉大家,可以不受谗言的伤害,一定要守得住;换句话说,来跟我们咬耳朵,说那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的,那个人就有问题,他就是是非人。不能不分辨!一个真正有德行、有修养的君子,会说人家的过失吗?会到处的宣扬别人的过失吗?不会的。我们后面看到,君子一定是隐恶扬善,一定是这个态度的。所以守住这一条,前面这四条言语的过失,第一个,我们就有警觉性了;第二个,别人在造这四条言语过失的时候,我们不受影响。

  末学告诉大家,真的太重要了,为什么?孔老夫子说,「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一个经句,这一个经文它是连在一起的,上一句叫「巧言乱德」,下一句叫「小不忍则乱大谋」。末学告诉大家,很多古人的注解没有把它连起来,连不起来,「巧言乱德」跟「小不忍乱大谋」有什么关系?雪庐老人采取了一种注解的说法,他说「巧言乱德」,这是指什么?对方。巧言谁讲的,小人讲巧言,而小人讲巧言,第一个乱自己的德,第二个乱社会大众的德,败坏社会大众的德行,这是指他对方的,说话的那个人。「小不忍则乱大谋」指自己。忍什么?两个方面,第一个忍,不受他巧言的诱惑,他说妄语,我能够知道他在欺骗,要不要拆穿他?不要拆穿他。第一个不受骗,第二个忍,忍什么?不要拆穿他,第二个忍是忍这个;不是说我知道他在骗我,然后我当他的面就给他下不了台,那不行,那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我们后面会讲到,「疾之甚,祸且作」,他不接受,他不接受他就跟我们怎么样?结怨。那你说你不管吗?一个君子能不管吗?不可以,怎么管?做好的榜样给他看。再来受他的骗,甘愿受骗,久而久之他知道,我在骗他他都知道,而且都没有拆穿我,这个人的惭愧心就起来了。我甘愿受你欺骗。

  我们就了解到,你看这个德有多厚!「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什么?忍对方的巧言,忍对方的妄语、绮语,忍对方的两舌、挑拨离间,还有忍对方的恶口,闻谤不辩、受辱不答,忍,这是第一条忍。第二条忍,不当众拆穿他,不当众羞辱他,不当众用话把他抵回去,不要,第二条忍是忍这个。你看「小不忍」,如果我说我忍不住,下面这一条就出来了,「乱大谋」。什么叫大谋?修道是大谋,利益社会大众是大谋。你看,古代有多少君王忍不住谗言,把忠臣给杀了,古代有多少的君王忍不住小人的佞口,而把国家的大政给带偏了,这不是乱大谋吗?所以这四条,末学为什么特别的讲这四条,因为这四条关系重大,五伦关系都会因为谗言而搞得天翻地覆,这是真的。蔡老师在四十集的《弟子规》里面,尤其在这一条也做了很多的发挥,大家有时间可以多参考。因为我们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多说这一条,但是这一条非常的重要。

  下面「防弊别戒」,前面是讲「总戒」,总戒就是总原则,这四条不能讲。可是有没有其他的小细节要注意?还是有的,所以李夫子又用了三条来给我们说到,叫我们警戒的,别戒防弊,防止弊端。第一条,我们讲: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这是「困窘弊」。我们不要把自己陷入了一个困境,什么困境?答应了人家而却做不到的困境,不要陷到这个困境。所以要答应别人之前,一定要怎么样?衡量自己能不能确实做到。可是衡量不了?也有好办法,不要预先答应。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这样的一个教诲,孔老夫子一个著名的学生叫子路,子路他有个特性,「子路无宿诺」,宿是宿舍的宿,诺是承诺的诺。什么叫做无宿诺?宿诺,雪庐老人采取的注解,宿就是预先的意思,子路没有事先答应人的习惯,无宿诺。他不事先答应人,他先怎么样?他做到了再说,这是子路的习惯。他不是说我事先答应你了我再来做,不是的,他是先做了再说。这个我们要学。这也是我们老教授一直在讲的,他说做到了再说这是圣人,说了他一定做得到这叫贤人,而说了之后做不到这叫骗人。大家就清楚了,子路为什么无宿诺?他不想骗人。你看第一个,「困窘弊」。第二个: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这是「疏误弊」。虽然我们把前面四条都守住了,可是如果我们说话咬文嚼字不清楚,含糊笼统,也会不小心犯了前面的四种过失。这不是故意的,但是它的发生都是来自於咬字不清。尤其我们现在辞不达意的很多,或者是说在电话里面交代得含糊笼统,因为电话没有看到人,没有表情,所以很容易误解了对方的意思,这是疏误。『凡道字,重且舒』,所以我们培养我们的子弟,教导我们的子弟,一定要让他训练这一条,讲话要缓,告诉我们的子弟咬字要清楚,交代事情要交代清楚,而且要注意用敬语。什么是敬语?请、谢谢、对不起,还有称呼对方要称「您」,不能称「你」,称您,诸如此类的敬语要挂在嘴上。这是「疏误弊」。再来: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这是「生事弊」。就是虽然我自己不讲,可是别人讲,我怎么样?我不受他的影响,最好是我不要参与,就是连听我都不要听,我就离场、离席就好了。别人在讲东家长、西家短闲话的时候,我们就默默的离开就好,或者是我们藉故离开现场,这样就好,这都能够做到的。为了是什么?防止后来很多的事端生起来,我们被牵扯在内。牵扯在内有什么不好?不好是我们一个读书人,一定要爱惜自己的名誉,这个名誉不是为自己爱惜的,是为所有士林、所有士子保护自己的羽毛;不是为自己,还是为所有的读书人。所以我们尽量的避嫌,避嫌是为了让对方不怀疑,是为了这个。我们做到这个之后,我们言语的过失就少了。

  下面讲「信道修德」。信道修德来自於哪里?来自於善言养德。它有次第,我们言语能够时时刻刻照顾别人,能够从言语时时刻刻关怀别人,口吐莲花,能够时时刻刻讲利益大众的言语,提起大众的正念,鼓励大众的善行,这个就是在言语上面修养道德,养德;养到某一个程度的时候内化了,内化了之后,信道修德,就是这一条,信道修德。信道修德我们有四个段落,分成四个段落,第一个段落修德,修养道德。我们常常讲修行修行,修正错误的行为,所以修养道德什么意思?就把不合乎道的这些心行把它修正过来,让它合乎道,合乎道这个德叫做明德,不合乎道的德叫做昏德,而人的智慧的开发与否关键就在这里。人为什么有智慧?因为他念念觉悟,他每一个念头都顺应性德,顺应这个。换句话说,什么是性德?我们中国人提出八条,叫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就是顺应,这是从自性明德当中显出来的行为,这个叫德。所以修德就是不符合这八条的,我们把它怎样?转过来符合这八条,转念重要。修行的方法,怎么修?第一条他讲: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这一条是修养道德的方法的总原则。换句话说,修养道德从哪里入手?从「不见世间过」入手。为什么这个人不见世间过?因为他见自己过;换句话说,为什么这个人见别人的过失?因为他不见自己过。中间有没有侥幸的?有没有中间的?没有。有没有既见别人过又见自己过的?没有。见别人过的时候,自己必然是傲慢的,傲慢才能见世间过,自己谦卑怎么会见世间过!谦卑是自卑而尊人,对方都是圣人、都是贤人,只有我一个人是凡人。见一切人都是圣贤,唯我自己是一个凡人,那他怎么会去见世间过?他怎么会去东家长、西家短?

  所以圣人告诉我们,「工於论人者,察己必疏」。这个「必」字重要,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如果评论别人评论得非常的,我们现在讲说一针见血,假如说这个人的评论十分的精辟,那个「工」,我们绘画有一种画叫工笔画,工笔画就是画得很仔细;评论人评论到骨髓里面去了,很透彻,这个人好不好?不好,为什么?察己必疏,他观察自己的能力必然是不够的,必然是稀疏的、不够的。那我们就起高度的警觉了,我们要不要走这样的路?我们不要走这样的路。所以修养道德的总原则,这两条就非常的清楚,『见人善,即思齐』,「但当法贤」,「但」就是唯一的,唯一的态度就是看到别人好的我就学,我一定学;『纵去远,以渐跻』,「跻」就是程度,渐渐的我就会赶上他那个程度。再来,『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见到过失了,谁的过失?我的过失,「唯一自反」。末学告诉大家,这两条只要守住,一生圆满道德。这个不是只有儒经是这样讲的,佛经都这样讲。你看佛法,佛教的大经《华严经》,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怎么样成佛的,如何一生成佛?他守这两条。信道修德,修方的总原则,李毓秀夫子说出来了。一切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差不多,西方的圣人讲的,跟东方的圣人讲的一模一样,没有差别。

  你说你修行要成就,就守这两条。没守住这两条,修行一生,不要说一生,千劫都不可能成就。吃亏,亏吃在哪里?清净心破坏了,计较别人的过失,清净心破坏了。所以别人有没有过失,我知不知道?我根本不知道,真的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他是不是表演给我看的?有可能!末学告诉大家,太多这种状况。末学学《论语》就发觉到,古人有做正面的表演,也有做负面的表演,末学真的看到,谁?宰予。他是孔门十哲,言语的圣哲、贤哲,可是「宰予昼寝」,你看这么样的贤人,早上在睡觉。孔老夫子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老师骂了,我们能不能骂?我们要是骂了,我们就造业,我们不能骂。为什么不能骂?你看,人家在表演,人家做什么表演?负面的表演,他看到当时很多的师兄弟懈怠,可是老师没有教育的机会点,没有,没有教育机会点,怎么办?自己做错误的示范,引发老师的什么?责备,然后提起所有师兄弟的警觉心。了不起!末学觉得这是了不起,他毁誉不放在心上,他没有看到自己将来会被人家骂,他没看到这个,他只看到什么?要提起别人的正念。

  你看,后来宰子又问了孔子什么问题?「三年之丧」有没有?他说三年之丧太久了,问孔子。我们看到这个,末学在看到《论语》这个记载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提起这种疑惑?孔门十哲居然会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提?故意提的!他跟孔子说,三年之丧太久了。孔子说,你觉得太久了,可是你在小时候,父母给你抱三年,你才能免父母之怀,你有三年能够为父母守丧,这个心你都没有吗?你心安吗?他说我心安。故意的!老师听到你心安,心安你就去做吧。宰予走出去,他说你看宰予不仁,老师骂了。结果这么一骂,末学告诉大家,真的,从汉朝独尊儒术之后,到清朝末年就没有人丧期短过三年。末学告诉大家,这个功德是谁的功德?宰予的功德。他不问这个问题,他不让老师这么一骂,不让圣人这么一骂,这个社会风气还能变好吗?我们就知道,这个人怎么样?这个人不是凡人!你说他有过失,我们才有过失,我们就骂错了。所以「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你看对方有错,他真错了吗?他是不是另外一个宰子来示现给我看的?我根本不知道,我根本没有办法确定,最保险的是什么?我就把他当成是表演给我看的,那就对了。所有的人都是圣人,你们都是老师,只有我一个是学生,只有我一个人应该改过,那就对了。末学看到这两条真的觉得,你看圣人的话学一条就有一条的受用,信道修德,他把方法告诉我们,就这两条。

  再来,「实学勘验」。我们开始修了,修的时候就要时时刻刻勘验自己,是修真的还是修假的。末学告诉大家,我们学道,任何世间做人处事接物的态度,我们就明白了。明白什么?有高度的警觉,任何的事物只要安上一个假字就完了。什么意思?假道学,完了;这个人假名士,完了;伪君子,完了,你看只要掺这个假,这个事情就被看破了,一文都不值,一文不值!所以勘验,勘验什么?勘验我们是真的还是假的,时时刻刻要去勘验。你看,有了方法,再来还要有什么?还要有试金石,还要有检验的试剂、检验的方法,看我们是真的还是假的;不是看别人,注意!这个还是后后建立在前前的基础,这个勘验堪验谁?勘验自己。勘验自己就好,千万不要去勘验别人,因为别人我们根本不知道,别人的功夫我们一点都不晓得,这个要清楚。所以这一条堪验,堪验什么?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时时刻刻拿这两把尺来衡量自己,第一个,我们志道有没有真切,真的还是假的,从哪里看?从德学、才艺看,从这个看。如果我们是道心很坚固的,他会不会去赶流行?不会。你看子路,「衣敝縕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你看子路穿著很破的衣服,跟穿得很高级的、名牌的,有什么名牌?义大利名牌的衬衫,还有拿著LV的包的人站在一起,子路一点都不觉得羞愧。为什么?人家心不在那里!人家的心在哪里?人家的心在道上,他看的都不是表面的这些东西,不是这个东西,他看的完全都是什么?都是道德。所以『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他只有在德学才艺上怎么样?砥砺自己,只有在德学才艺上加强自己。德学才艺不如人家觉得惭愧!「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他觉得惭愧,道心非常的真实、非常的切实。

  再来,『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勘验!你看这个人「心不暇欲」。不暇,什么是不暇?没空!他的心没空搞什么?没有空搞五欲六尘,他没有空。所以他不会把注意力放在我要穿什么样的衣服,我要穿什么样的鞋子,我要开什么样的车子,他不会把心放在这里。问题来了,大家要会听,不要走出去,穿名牌的,那都是假的;开好车的,那都是假的,错了,那也错了。我们要了解到很多人,你说穿名牌为谁穿的?为对方穿的,这是对的,这就对了。为什么?接引众生。有没有这样的需要?有。末学告诉大家,雪庐老人在世的时候他就告诉我们,他说我在家里都穿得很破烂,可是我出去的时候一定穿得很阔绰,为什么?尊重对方。出去的时候老人家都有一套衣服,专门穿出去的,在家里就把它收藏起来,出去的时候就穿那套衣服。为什么?让别人看起来怎么样?很舒服、很整齐,整整齐齐的,「衣贵洁,不贵华」,他就留了一套衣服专门穿出去的。那我们就晓得为什么?恭敬对方,对了,这就对了。所以这些都是什么?都是心法,不是说看外表怎么样,因为外表我们根本看不出来,根本不知道,你根本不能从外表去衡量,为什么?因为他的心境我们看不到,真是看不到。所以「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真的看不出来。

  末学告诉大家,看走眼的往往都有,很容易看走眼,末学举一个例子给大家听。颜渊颜子因为有一次跟著老师「在陈绝粮」,在陈国遭遇到两国的军队给他包围了,怕孔老夫子到了楚国去,让楚国强大起来,所以就不让他走。包围了多久?七天,七天七夜没有饭吃。受得了吗?挺得住吗?这个是功夫。很多人看不相信,末学相信,为什么相信?我们有个朋友断食断了九天,没事,他只喝白开水。断食断了九天,没事,我们亲眼看到的。所以我们从历史上记载,我们相信七天,孔老夫子弦歌不绝,唱歌,乐天知命。结果弟子好不容易去找到一小袋的米,要给这么多的师兄弟吃,所以不够,煮粥,叫谁去煮?颜子就去煮粥。煮粥的时候,因为当时他们在的地方很破烂,这个破烂的场所,他就在厨房里面煮粥,没有人看到。结果上面这个茅房,我们知道水蒸汽上去的时候,茅草屋的这个土壤本来是干干的,现在湿湿的了,就怎么?掉下来了,有一块就这样掉下来,就掉在粥里面去。怎么办?你看,一颗老鼠屎都坏了一锅粥。颜子德行很好,他就知道,你看这一锅粥坏了,那不就毁了吗?所以立刻就用锅铲把污染的这一块捞起来,立刻就捞起来,第一时间就把它捞起来。捞起来之后怎么样?你把它丢了,可惜!好几天没吃饭了,所以他怎么样?顺口就把它喝进去,自己怎么样?吃亏,吃那个最不好的、污染的粥,他就把它喝进去。

  结果就那么巧,厨房的那一端,正好谁走过去?子贡走过去,结果从窗户的那个缝就看到,就这么巧,就看到了颜回喝粥。不得了,见未真!他马上跑去老师那边跟老师讲,他说「仁人廉士,穷改节乎?」他说一个德行好的人,好得不得了的人,在他最困窘的时候,他也改节吗?子贡很会问话。子贡一问,孔子知不知道?孔子知道,他知道这个人来问这个话,他意在言外。他就跟子贡说,会改节的怎么能称得上是贤人、怎么能称得上是节士?不可能,那个不行,不是的。继续又问,你有什么话你就讲。子贡就说,我看到了有人偷喝粥。孔子就知道,煮粥的人是谁?颜回。孔子有没有轻信谗言?大家要知道谗言之厉害,谗言厉害。如果我们听到有人在那种情况之下,七天没吃饭,有人偷喝粥,会怎么样?一定是气昏了、气炸了,马上夺门而出,跑到厨房就说,颜回你有没有偷喝粥?你太让我失望了。孔子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就不叫孔子了。

  末学告诉大家,孔子不疾不徐,他说好吧,师兄弟们跟我一起,我们去探个究竟,所有师兄弟都去。他一看到颜渊的时候怎么问?他问说,昨天晚上我梦见了我们的祖先,大概是因为我们快要突围了,我梦到祖先之后,我们就化到了这么多的米,我们可以饱食一餐。我们要感恩我们的祖先,所以等一下颜回把粥煮好之后,我们先祭祀祖先。颜回一听到这个话就禀报夫子,他说夫子,这锅粥不能再祭祖先。为什么,为什么不能祭祖先?他说我喝过了。为什么你喝过了?因为刚刚有掉下来的灰尘,我怕把它丢掉可惜,所以我就把它顺口喝下去。这么一说,子贡在旁边怎么样?十分惭愧,人家不是偷喝粥,人家还是出自於一片的至诚。

  末学告诉大家,不听谗言,你看怎么做到?再来,孔子如果没有对颜子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不可能这样问,一定会问说你有没有偷喝粥?一定是这么问的。末学告诉大家,如果孔子这么一问,我们看看颜子会怎么回答?颜子会说有,我偷喝了粥,他必然承认。为什么?贤人绝对没有一个念头想让对方难堪,他一定知道有人去告密,他一定概括承受所有的罪过,他不会让别人觉得惭愧。所以你看问话重不重要?重要!末学告诉大家真的,如果孔子不这么问,就成为千古悬案,没有办法破案,这个案子永远没办法破,没办法水落石出。你看圣贤那个心跟心的相应,末学感觉到十分的佩服,他们没有误解,他们真正达到了和合的那种程度,没有误解、没有误会。这些态度,没有学圣人的经典,我们怎么学得到?学不到。所以这里你看,他的内心当中根本都没有放在欲望上面,他能做到,心不暇欲,实学勘验,你看勘验。

  所以一个修道人必然是过的什么生活?物质生活享受最低的生活,需要的就好,再多余,再多余可以布施出去。这是原宪问孔子的,因为孔子在当鲁国司寇的时候,他的学生都出来做官,为什么?帮助老师。孔子给他的俸禄,原宪觉得太多了。他说你觉得多是吧?「与尔邻里乡党」,你可以布施出去,你可以给你的邻居,你吃不完给邻居。他们就是这个态度,心根本不在五欲六尘上面。换句话说,我们就了解到,现在修道困难!为什么?因为现在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在社会的发展,有一种说法就是刺激经济、刺激消费。怎么刺激?那我们就知道,讲刺激消费这个是包装,这个就是很好的包装。它为什么这么包装?引诱我们上当,把我们道心给破坏了,这个确实也很严重。所以这是实学勘验。再来,「道业辅翼」,我们修道不能没有辅助,谁来辅助我们?朋友,所以道业的辅翼就是交友。我们看下面: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换句话说,我们要修道,怎么修道?要交好朋友。好的朋友跟坏的朋友为什么会来到我们身边?因为我们的态度感来的。如果朋友告诉我们、劝谏我们,我们一下子脸就变了、就翻脸了,这个时候感来的一定是坏朋友,他一定是来拍我们马屁的,一定是来逢迎我们、谄媚我们的,这个大家注意,真的是这样。好朋友为什么来?『闻誉恐,闻过欣』,好朋友就来了。所以末学告诉大家,过去人交朋友,唯一的目的就是什么?就是挑自己的毛病,末学告诉大家这是真的,这是经典记载的。而朋友之间有一个什么义务?责善,就是责备的责、善良的善,责善。责善就是什么?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挑毛病。亲人之间不挑毛病,亲人之间互相关怀,挑毛病的这个义务交给谁?交给朋友。所以你看多重要,这一条十分的要紧。如果我们没有朋友在道业上挑我们的毛病,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习气太重,根本不知不觉,就像一个人没照镜子,他根本没有办法发现自己脸上有没有灰尘、有没有脏东西,一模一样的。所以这一条「道业辅翼」,我们放在这里非常的有道理,这是信道修德的关键辅助。

  这一节课就先上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们再从这里继续跟大家一起来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