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儒释道教育专题讲座—弟子规 - 周泳杉老师主讲
儒释道教育专题讲座—弟子规  周泳杉老师主讲  (第五集)  2010/5/28  台湾台北县汐止市拱北殿  档名:55-026-0005

  诸位法师,诸位长辈,诸位学长们,大家早安!我们翻开讲义,《弟子规科会》,我们昨天讲到了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讲到这里。在养父母之慧这一段,我们刚开始讲,还没有讲完,我们继续从这里开始讲。就是: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这里。我们都知道父母也是平凡人,父母也会犯错,但是子女对於父母,不忍心见到父母的过失,所以我们在上一集末后,末学就引用我们俗话有一句话讲,「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并不是说父母永远不会犯错,而是做子女的不忍心看到父母的过失,不忍心把父母的过失放在心上。大舜没有见到他父母的过失,所以他终於成就了一个孝子的美名,进而成就他圣人的地位,都是从这一分不忍见父母之过而引申出来的。闵子骞没有见父母之过,所以他能够说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样的一个道理。他们的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是真诚的,所以在家庭里面有这样的一个态度,他再到社会上去的时候,就能用这样的态度,来面对一切所接触的人、事、物,这样的一个环境。所以在这一段我们看到『亲有过』,确实亲会有过失,父母会有过失,但是这些过失,由於孩子不忍心看到,所以必须要劝谏,『谏使更』。而态度是怎么样?『怡吾色,柔吾声』。为什么「怡吾色,柔吾声」?因为恭敬父母。我们昨天讲到,敬到了极处,就像子路负米,又像泰伯采药,完全的把心放在父母的身上,这是态度。『谏不入,悦复谏』,这是告诉我们「孝志不移」。为什么他的孝志坚定不移?因为对父母的孝心没有改变。最后『号泣随,挞无怨』,是「心意终敬」。这几句话都是因为没有看到父母的过失,才做得出来,并不是父母真的没有过失。

  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跟我们讲到,「事父母几谏」,这是告诉我们劝谏的时机。「几谏」这个几是几个的几,我们念「基」,这个几是什么意思?我们大家都知道,事物很微小的时候,那个叫几。譬如大家知道,枪枝扣的那个叫板机,为什么叫板机?就是它扣的力量很小,可是子弹发出去的力量却非常的大,很大。所以这个几所描述的就是事物刚刚发展的时候非常的小,可是它的影响力却会非常非常的大,这个叫几。在前几次我们提到「事虽小,勿擅为」,这个也是几。为什么「事虽小,勿擅为」?我们都了解到,我做一个比喻,神木,合抱之木,几个人才能把它围起来,可是这么大的树木,它的种子有多大?那种子大概只有我们小指头这么大的种子,那样子小不小?很小,可是条件具足,它就能长那么大。换句话说,有智慧的人,他是在小的原因上就留意了,不会等到结果出现了才来抱憾,不会的。所以「事父母几谏」,意思就是说,事奉父母,在什么时候劝?在父母的过失还没有形成之前就要劝谏。而几就是过失还在隐微之处,他就去劝谏,不会让父母的坏习惯已经形成,或者是过失已经形成,他才来劝谏。那个时候太晚了,怎么说?因为坏习惯一养成,不容易改变。

  现在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父母的过失在很微小的时候,为人子的可以发现?这个是我们要研究的地方,为什么我们可以发现?因为我们全心全意的在父母的身上,关心父母,他就可以做得到。因此有几个重点,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就是一个孝子,当他在过失隐微之处就开始劝谏,第一个它的效果好、容易成功,能帮助父母改正这个过失;第二个,这个孩子在劝谏之后,因为很容易成功,很容易把父母的过失转化掉,所以孩子在外界的看法当中,这个孩子就没有博取孝子美名这样的一个,我们叫副作用。怎么说?等到父母的过失很大的时候,为人子的要劝谏,很难劝谏。可是有些人他的居心并不是非常的良善,为了博取孝子的美名,这个我们在历史上也见过的,养成父母之恶,或者是养成兄弟之恶,再来劝谏,让社会大众称赞他是孝子,这个是有发生过的,但是这个居心是非常不好的。

  特别在《大戴礼.曾子事父母》这一篇文章有讲到这个道理。有一次曾子的学生叫单居离,简单的单,那个字要念「善」,单居离。他问曾子,问曾子什么?他说「事父母有道乎?」事奉父母有没有道理?有什么道理?有没有方法?曾子说「有」,很简单的就告诉他的学生,「爱而敬」,对父母就是爱,而且是敬,就这两个字。其实这两个字我们经常提到,但是我们一般的人对它认识得不深刻。你说中国的教育教什么?就是教这两个字,爱跟敬,换句话说,中国儒家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我们今天讲孝道,孝道是爱行於父子之间,这就叫孝道;悌道,爱行於兄弟之间,这叫悌道;仁,爱行於一切的人事物之间,这就是仁,它不是很复杂的。但是由於我们对爱没有经验,什么意思?因为人生下来,我们如果没有给他创造一个学习爱的环境,他不懂得什么叫爱。我们现在的家庭功能丧失了,家庭的功能式微了,所以孩子一出生,在这个家庭当中他感受不到父母之爱,其后遗症是他长大之后他不懂得怎么爱人。我们现在经常听到很多人说,我是为你好!为你好,可是他用的方法让别人很难受,为什么?他不会爱人,他不懂得如何爱人。

  所以我们看到社会上作奸犯科的人,这已经是情况比较严重的,大多数的人虽然他没有作奸犯科,可是他的人际关系不良,或者是到处跟人家相处起冲突,让人反感,为什么?他不懂得爱。为什么不懂?回到他的家庭,就发现他家庭的功能有缺失。这个也是我们很多在监狱里面做教诲师的朋友,跟我们做过这样的分享。他告诉我们,有非常多的朋友,他误入了歧途到监狱里面,他们就去统计,发现到监狱里面的这些朋友,大概有非常高的一个比例,是来自於一个缺陷的家庭,家庭有缺陷的。所以我们为人父母的,一定要非常注意一点就是家里要营造一个亲情的氛围出来,我们每一天花多少时间陪我们的孩子?这个就是在教孝,在教孝道,他才知道一个「爱而敬」。所以我们对孩子能爱,能够付出我们的爱,孩子长大他就能够爱人。所以我们观察,世界上真的没有坏人,你说那他为什么作恶?因为他少爱,他不是坏,没有坏孩子,只有少爱的孩子。他会去伤害别人,是因为他不懂爱。

  所以曾子这里告诉单居离,他的学生,「爱而敬」,非常简短,可是已经抓到核心的部分,把这个爱字的核心抓住了。爱是无条件的付出,譬如说我们的左手帮助右手,你看左手受伤了,右手帮助它,这是没有条件的,它是一个整体,同体的一个状况,这个是真爱,父母对孩子都是如此。这个爱的能力会被欲望给破坏掉,换句话说,人为什么对於爱会疏忽了?因为他贪著欲望。爱跟欲望是一个互相消长的,欲望多,爱就少;爱多,欲望就淡薄。可是现在麻烦的事情是什么?我们的下一代把欲望当成是爱,那这个就麻烦了,明明增长的是自己的贪欲,结果他把它误认为这是爱,尤其是男女之间这样的相处。你看为什么现在男女之间这么多不理智的相处?比如家庭暴力也好,或者是言语上的暴力也好,或者是男女交往分开之后互相伤害,这种状况很多,为什么?把欲望当成是爱,他不是真爱,他不是无条件的为对方付出,不是这个。所以学习爱从哪里学习?从父母身上学习。

  曾子就讲,「爱而敬」。再来他说,如果父母的行为符合道理,我们叫顺应自然,符合道理,做孩子的要遵从。如果父母的行为不合乎道理,就是这里讲的「亲有过」,就要劝谏,这个就是做孩子的义务。但是如果劝谏了,父母没办法接受,要注意,父母没办法接受的时候,必然产生一些过失,这些过失会导致父母受到社会大众的指责跟批评,为人子的不忍心看到这样的状况。所以曾子就讲,如果劝谏,父母没有接受,怎么办?要让社会大众认为父母这个过失是因为我这个孩子所引起的;换句话说,就把罪过揽在自己身上,这是曾子说的。你看,曾子他做到了,他才能说出这样的话。但是后面曾子又补了一句话,他说「从而不谏,非孝也」,只是一味的盲从父母而不去劝谏父母,这个不是孝道。「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就是只是劝谏父母,但是不去顺著父母,这个也不是孝道,因为已经跟父母对立了,这也不是孝道。所以你看孝道是非常深刻的,它是恭敬到极处的,否则没有办法做到这个。而这一些都是我们做人的基础,只有做到这个基础,下面的谨、信、泛爱众那才能谈。没有做到这个基础,一下子要跳到泛爱众,做不到。

  所以他又说,「孝子之谏」,一个孝子的劝谏,「达善而不敢争辨」,什么叫达善而不敢争辨?就是孝子的劝谏都是,我们叫合情、合理、合法,我们现在说,孝子的劝谏非常的有道理。可是有道理,换句话说,那就是父母没道理?不能有这样的心,所以他不敢争辩,他没有一个跟父母争辩道理的那颗心,没有。我们想想看,我们一般人都认为有道理应该怎么样?据理力争,应该要得理不饶人,那就错了。你看中国的文字,大家想想看,道理道理这两个字,有道才有理,道是放在理的前面。什么叫做据理力争?这个据理,没错,他有理,他占理,所以他据理,可是力争无道,他没有道。再来,得理不饶人,得理,他有理,可是不饶人,他无道,他没有道。那我们就晓得了,没有道的理能叫道理吗?没有道的理就伤人,就把人给伤了。

  所以我们很清楚的就是为什么孝道这么的重要?因为它让我们了解到,在这个世界上,你有理,你要怎么把这个理传出去?得有道,有道,别人才能接受。所以中国文化讲一个什么?讲一个化字,感化、教化。为什么是这个化字?因为它有道。换句话说,没有道,必然是什么?对立,对立就无法感化、无法教化。所以真的是,我们要从这里体会的话,我们就会了解到,要改变这个世界,首先要先改变自己;要帮助一个人,首先我们自己要先帮助自己;我们要让别人受益,首先我们自己要先能受益。所以「达善而不敢争辨」,你看他明明有理,可是怎么样?不敢争辩。他不会觉得父母你怎么水准这么差,连这个道理你都不懂,你看他不会有这个想法,所以他不敢争辩。

  曾子继续讲,「争辨者」,如果以为我有道理,我就跟父母据理力争,给父母很大的压力,甚至於举很多的道理来压父母,他说「争辨者,作乱之所由兴也」。社会为什么这么乱?就是因为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当中,在家里跟父母就形成这样的对立,那就是他作乱的根苗。他到社会上去,他学得愈多,他懂得愈多,他批判的能力就愈强,换句话说,就形成了傲慢的习气。为什么叫傲慢?傲慢我们用四个字来跟大家解释就比较清楚,叫做「自是非他」,这个是就是自己对,我对;非他,非是否定,否定就是你错,我对你错就是傲慢。凡是我们心里有一个念头,就是「岂有此理」,这就是傲慢,高下心存在著,这个就是傲慢。而那个根苗从哪里来的?从事父母有争辩的心,就是我们昨天跟大家分享的「腹诽」,事父母用腹诽法,父母讲我们,表面上很恭敬,可是肚子里面不高兴,肚子里面抵触。末学告诉大家,其实古人还能做到表面恭敬,现在是连表面恭敬也不存在了。所以这个是「作乱之所由兴也」,我们就很清楚,为什么社会这么乱?父子关系起冲突,他的冲突太大了。而父子关系的冲突来自於什么?教育先后次第怎么样?颠倒了,这我们昨天讲的,先教知识技能,忽略了品格,忽略了孝道。所以曾子是真懂的人,他讲这几句话。

  再来他就讲到,劝谏父母,动机非常的重要。而我们就要自己观照自己的动机,曾子讲「由己为无咎,则宁」。什么意思?由己劝谏父母,让父母能够改善他的过失,是因为害怕、担心父母养成这一个坏的习惯之后,父母受到社会大众的批评,或者是自己伤害自己。他如果出发点是这一个爱父母的心,「则宁」,就是天下太平,因为这颗心是爱心,这颗心是恭敬心。下面这句话重要,「由己为贤人,则乱」,这个就是说,劝谏父母,想要博取孝子的美名,这个念头就是名闻利养的念头,就是大乱的根源。所以曾子讲的这句话太重要了,我们不能做伪君子,任何东西只要掺杂虚伪,它就变质了。一丝一毫的虚伪都不能掺杂,这叫真诚。孝心是真诚心的什么?具体的表现,而中国人的学问就是扎在这个孝道的基础上面,之后他才有可能把这个至诚心扩大,对象把它扩大,不仅仅对父母,下一篇我们要讲的就是「出则弟」,还要对兄弟。最后曾子就讲了一句话,他说「孝子无私乐」,孝子没自己私人的,我们现在讲嗜好、兴趣,没有。他说「父母所忧忧之,父母所乐乐之」,孝子没有自己的兴趣、嗜好,没有的,父母忧心的就是我忧心的,父母操心的就是我操心的,父母喜好的就是我喜好的,忧父母之忧,乐父母之乐。所以这个是养父母之慧,帮助父母智慧怎么样?提升。

  有没有一种情况是劝了一辈子,父母都不接受的?有没有?有,怎么办?我们现在劝了一、二次,我们就烦了,不跟你讲,没有办法沟通。事实上劝了一辈子,父母都没有接受的例子,我们在佛经里看到的,《地藏菩萨本愿经》我们看到的。你看婆罗门女劝她的母亲,劝了一辈子她的母亲有没有接受?没有接受。婆罗门女有没有跳脚?有没有争辩?你看「达善而不敢争辨」,没有,她没有争辩,她怎么样?顺从,还是顺从。最后她的母亲怎么得到她的帮助?你看母亲过世了,一辈子都没有听她的,你说这样子她的母亲受益吗?受益。为什么受益?因为她孝志不移,她孝的志向没有受到任何的动摇,没有说算了,我就不孝顺你,你冥顽不化,放弃了,她没有。一直到她的母亲过世,她怎么样?她因为对母亲的孝道,她怎么样?她提升自己的德行,她契入了圣贤人的境界,就这一分心帮助了她的母亲,她母亲得度了。所以学这一段,养父母之慧,我们千万不能只看眼前,好像我讲的你必定要接受,不是这个样子的。所以这一条,我们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看到,她圆满了,她真圆满了。

  帮助父母是如是,帮助一切有缘的人,是不是也是如是?没错。可能我们在讲学的过程当中,你看,我们看到孔子讲了一辈子,他是周游列国,到处去推销,没有人理他,没有人接受他,可是他有没有气馁?没有,劝了一辈子,「亲有过,谏使更」,他劝了一辈子,没有人接受。可是孔老夫子的学问,最后不在当代起作用,而在后世奠定了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基础,一直到清朝末年。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确实,如果他老人家劝了一、二次,别人不听,他就放弃,他的志向就动摇了,永远都不可能有这样的,我们这一辈的人没有办法受益。所以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这是养慧,养父母之慧,乃至於养一切人之慧、帮助一切人觉悟,都要用这个态度。这个我们就讲过去了。再来「病则致其忧」,这是下一段: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这一段确实,我们思考一下,在我们现代这个社会上,经常看到有老人被遗弃,老人生病了,或者是在养老院里面,或者是在家里面被遗弃,我们看到的。有一句话叫做「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一句话是谁说的?其实我们现在听话一定要非常的谨慎,它是不是从经典出来的?如果不是从经典出来的,这句话不能听。这句话是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人说的,我们现在讲藉口,为什么?因为我们看到了久病床前的孝子,我们看到了。在中国大陆大连有一个孝子叫王希海,这个年轻人他三十几岁,事业正在走高峰的时候,他的父亲中风了。他本来有一个机会能够到国外去任职,他的公司要派他到国外去任职,这是很好的一个机会,但是因为父亲在这个关头中风了,他毅然决然毫不考虑的辞去他的工作。注意,他的母亲还在。很多人会讲说,我现在好不容易有这么好的工作,我把它辞掉,我没有收入,我就没有办法负担父亲的医药费,所以我一定要去工作,为自己找藉口,很多。母亲在,母亲照顾就好了;再不然,我努力的再赚钱,我们请帮佣来照顾就好。王希海的想法不是这样子,为什么不是这样子?因为他觉得别人来照顾,他不放心,所以他把工作辞掉。

  那没有收入怎么办?领救济金,他就是领一个微薄的救济金,他都宁愿照顾他的父亲。不是像我们想的,我要去赚更多的钱,才能负担父亲的医药费,不是的。结果他辞职之后,他照顾父亲的方法令人感动,令人佩服。因为中风的人,我们知道就是卧病在床,他就在想,将心比心,完全放在父亲身上,那个心。他在想说,如果父亲这样久卧病床,棉被一定会有热气,这个热气就会造成,潮湿的热气让身体很不舒服,所以他想到这一点,他天天换被单,天天帮他的父亲换被单,天天洗被单。你看一个大男人,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后来人家访问他,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就怕我的父亲不舒服,那个热气不舒服。再来,每隔十五分钟一定要帮父亲翻一次身体。人家就问他,那你其他的工作不用做吗?你十五分钟就要来翻一次身体,其他的工作不用做吗?他说当然要,所以我每一次到超市里面去买东西,我都是用跑的,争取时间。跑到超市里面,一买完东西,立刻怎么样?又跑回去,生怕时间太久,让父亲因为没有翻身,容易长褥疮,他要翻身,他就是用跑的,然后天天帮父亲按摩。

  因为他的心都在父亲身上,有一次他的父亲发烧了,发烧好几天,烧没有退,我们知道发烧必然是感染,由感染引起的。可是父亲中风又没有办法说话,没有办法表达,到底是哪里痛,不知道,一直找不到问题在哪里,他很担心。结果有一天他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其实他晚上都没有好好的睡过一场觉,因为他半夜一定要定期起来帮父亲翻身,他在睡觉的时候就梦到他爬一个楼梯,结果这个楼梯断了,突然断了,他就醒来了。他就在想,这个梦是不是在告诉我什么?我们就了解到,真的是「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你看,他就在想的过程当中,他就想楼梯应该是什么?是不是我父亲的脚有问题?他就联想到脚。於是乎他就开始检查他父亲的脚,果不其然,脚有一个很小的伤口,但是里面已经有感染,我们现在讲的蜂窝性组织炎,有感染,所以他父亲发烧,没有发现,很小的洞。於是乎就带他的父亲到医院,把这个问题给化解掉。

  有一次回诊的时候,他带他父亲到医院去回诊,回诊的时候,复诊,正好有一个医师,他可能是过去没有接触过他父亲的一个医师,不是他的主治医师,但是也是一个很资深的医师,来帮他的父亲看诊。但是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病患,仓促之间他也没有看病历,就先问王希海,他说你的父亲中风有多久、这样的状况有多久?王希海就告诉这个医生,已经有二十四年了。这个医生脸色突然拉下来,非常的不高兴,为什么不高兴?因为他的父亲根本不像是中风二十四年的样子,以他专业的医学素养来讲,中风二十四年,怎么可能皮肤这么完好?怎么可能这么光滑?他就臭骂了王希海,他说你这是侮辱我的专业。他认为王希海是在骗他的,认为这个年轻人不老实,臭骂他一顿。他说医生,真的我没有骗你,要不然你去看看他的病历。结果这个医生就气冲冲的跑出去找病历。结果没有想到病历找来的时候,这个医生是含著眼泪进来的,为什么?这不可思议!这个人他卧床二十四年,居然皮肤这么的光滑,这么的完整。他把所有的护士都叫过来,他告诉所有的护士说,这一个大男人,他照顾卧床病患的经验,统统可以当你们护理专科毕业这些护士的老师,他可以当你们的老师。那是照顾得太好了,这个是很不可思议!你看二十四年如一日,这么样的一个人。你看久病床前,这个够久了,而且这个病够重了,他的心也够细的。所以我们非常感佩这样的一个例子,这是「病则致其忧」,他真做到了。再来我们看下面: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

  到这里是「丧则致其哀」。现在几乎三年的守丧已经看不到了,我们相信还有孝子是这样在做的,还是有的。我们认识一位医师,他就是这样,守丧三年,他的母亲过世之后,他就是守丧三年,依照古制,但是这样的例子太少了。末学在一本书里面,就是讲到《王善人言行录》,这是民国初年的一位大善人,他是一个农民,不认识字,他因为他的至孝,还有他的至忠,他就从忠孝这两门入门,开了大智慧,开了智慧。他一个字都不认识,他居然能替人讲病,替人治病,而且他的名声远播,声名远播,他的智慧开了。所以这个事情跟读不读书没有关系,跟什么有关?跟智慧有关。而智慧为什么被封闭住?欲望驱使,私欲所驱使,智慧就封闭了。王善人不认识一个字,他能替人治病,能替人讲道,他的影响力遍及整个中国,而且一直延伸到现在。有一个团体叫做「道德会」,道德会现在都还在禀持著善人行善的言行,在我们这个世界上默默的在从事社会慈善跟社会教育的工作,值得我们赞叹。

  善人他就是守丧三年。他为什么知道要守丧三年?因为他有一次在看戏,听说书,这在东北很有名,就是唱大鼓书。大鼓书提到了一个杨孝子,就是古代一个叫做杨一,杨孝子。杨一他是一个乞丐,讨饭孝亲,他就去讨饭来养活他的父母。他讨饭养父母,他的父母过世的时候,他就为父母守丧三年。结果守丧三年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一窖的银子,也许是上天感动他的孝行,赐给他一窖的银子,很多。结果他发现银子之后,不但没有高兴,反面嚎啕大哭,他哭什么?他说过去有老人在,我还可以用银子来奉养我的老人,但是现在老人过世了,我要这些银子做什么?嚎啕大哭,哭得很伤心。於是乎他把这些银子就拿去分送给所有村子里面的人。你看他是一个乞丐,他不但没有贪财,还把所有的银子拿去分给村里所有的人。然后每到一户人家送银子的时候,就告诉这个人家的孩子,你就拿这些银子来孝顺你们的父母,我的老人不在了,你们要好好的孝顺你们的父母。

  结果王善人听到了杨孝子的这个故事之后,他就立志,我一定要效法杨孝子,一定要效法他。他的父亲过世之后,他就在父亲的坟墓旁边筑了一个茅蓬。而这个茅蓬说也奇怪,正好下面有一个石头,有一块大石头,他就在这个石头上面盖了一个茅蓬。他的打算就是,这个石头很大,因为很大,想要做成什么?炕。东北很冷,冬天下雪非常非常的冷,他希望这个石头下面可以放柴火,可以把石头烤暖之后,他可以在上面睡。可是他那一天住进去之后,晚上他要升火,他把柴火点燃,把柴火送到石板下面的时候,说也奇怪,这些柴火一放进去就被喷出来,一放进去又被喷出来,连续三次。他就觉得很奇怪,於是乎他就往这个石板下面一看,发现里面有一条大蛇住在里面,有一条大的蛇住在里面,实际上是在冬眠,在里面。结果他就想说,算了,蛇在下面,我也不好干扰它,於是乎他就没有再烧柴火,他就睡在这个石板上面。他说,说也奇怪,那一年的冬天,他居然就这样熬过来了;就是说不但不冷,反而他说暖暖的,他睡在上头,反而觉得暖暖的。

  再来,他的家人,不就因为他在守坟吗?每一天都会送饭来给他吃。他说饭送来的时候,他都先供他的父亲,供完了之后再吃这些冷的饭菜。结果他说,他吃了一个冬天冷的饭菜,不但肚子没有吃坏,反而愈来愈健康。真的,末学看到这里,我每一次看到王善人的《言行录》,真的都会非常的动容,这是至诚心。我们想想看,我们现在人讲养生,要保养,要吃什么吃什么,吃这个吃那个,还要搭配什么东西。其实末学都觉得,这个是枝末。如果我们存著一颗歹毒的心,我们吃再好的、再补的东西,都变成了毒素。换句话说,你看王善人这一分真诚的心,那一分孝悌之心,他吃什么样不好的东西下去,都化成养分,都化成正气。因此你看,『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就是这里讲的迁居,你看,他改变了他的居住环境,到守丧的墓地搭一个草蓬。而且他讲,他说当时如果他的志向不够坚定,这一条蛇就把他给吓走了。他居然可以跟这条蛇和睦相处,你看,考验他的志向,他的孝志有没有坚固、有没有坚定。因此他做到了,「居处变」。再来,『酒肉绝』,王善人也做到。这个是什么?『丧尽礼』,他已经尽到守丧的人子之礼,孝子之礼。下面讲:

  【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这是「祭则致其严」。祭则致其严,我们就看到了汉朝丁兰他刻木的故事。丁兰的父母过世之后,他太想念父母,於是把父母的形相刻成木头,『事死者,如事生』的供奉。有一次他的邻居来借东西,因为丁兰不在,丁兰的太太还是很尊敬公婆,所以借东西还是不敢怎么样?自己做主,於是卜筶,就是我们说的卜杯,卜筶问公婆,说邻居要借这个东西,能不能借他?不许,卜筶没有得到应许,结果就拒绝了。结果这一个邻居就很生气,不但怒骂堂上的这两尊木像,而且还用东西去砸木像。结果说也奇怪,丁兰从外头回来,看到这个木像怎么有满脸不高兴的神情?你看看,一般人对这个没有办法理解的,这个木像居然露出不高兴的神情。丁兰看到就问他的太太,说我堂上的两尊我的父母,为什么今天看起来这么不高兴?丁兰的太太就把事情告诉他。於是他就去找他的邻居兴师问罪,说你怎么可以砸我父母的木像?可能太冲动了,一下就怎么样?起了冲突。结果官府的人来就把丁兰给逮捕、抓走,结果发现什么?要逮捕他的时候,居然木像流下眼泪。你看,这是至诚感通。结果这件事情被皇帝知道了之后,知道他的孝行感人,於是就下令赦免他的过失。我们从历史上看到这些故事,都了解到这一条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一节课我们时间到了,我们就先跟大家上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