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教育专题讲座—弟子规 周泳杉老师主讲 (第二集) 2010/5/27 台湾台北县汐止市拱北殿 档名:55-026-0002
法师,诸位长辈,诸位学长们,大家早安。我们接著上一节课讲到「首孝弟,次谨信」,说明学问的成就,在於先后的次第,要非常的谨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而谚语有一句话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孝道是百行之首。这个百不是数字,而是一个概念,这个百行说明的就是我们一切的行为,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待人处事接物,都包括在百行当中。而一个人待人处事接物一切行为的根本,那就是孝行,所以为什么讲「首孝弟」,道理在这里。因此一切的教育根本在哪里?在孝道。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没有先教孝道,而一下手就是知识、就是技能,这个教育将会产生非常大的后遗症。就是我们刚刚说的,我们投入这么多的经费,提升了这么多教师的素质,还有我们软硬体的设备之后,我们收不到教育的成果,完全收不到。它的问题在这个地方,「首孝弟」就点出来,这个首字就点出来,一个字把所有的问题说明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再来「次谨信」,这是指我们行为跟思想的指导原则。换句话说,行为要谨,言语要信,而行谨言信的根本在哪里?还是孝道。我们用个很简单的话来跟大家说明,大家就能够清楚,我们经常教孩子,你要爱这个社会,现在在教环保,你要爱这个地球,你要爱惜资源。为什么不成功?为什么教了这么多的道理,人还是爱不起来?因为我们忽略了「首孝弟」。一个人如果他连他的父母都不爱,他能够爱国家吗?他能够爱地球吗?如果一个人连他的父母他都不爱了,他都不要了,说他能够爱这个地球,能够提倡环保,这是句没有根据的话,没有根。所以这句话会变成什么?会变成空话,会变成长养我们虚伪的口号。这个话讲愈多,我们的内心愈虚伪,追求的虚荣心就愈高涨。所以为什么会有叛逆的思想出现?因为叛逆来自於他自己厌恶这些虚伪的口号。怎么解决?还是从「首孝弟」开始力行。这句话我们在「科会」里面就告诉大家,成就一个人的实学它有先有后,而这就是先。所以末学在这里写了两个字叫「基础」,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你看我们盖房子,要不要先打地基?要打地基。种植任何的植物要不要先扎根?要扎根。可是往往大家忽略地基,忽略扎根,为什么?因为它看不到。根,你说根看不到,根在土壤里面;地基,地基看不到。看得到的是什么?看得到的是那巍巍的高楼,是那茂盛的枝叶花果。但是我们要知道,没有基础,没有根本,再茂盛的植物,就像花瓶里面的花朵它能维持多久?几天的好看而已。没有地基的高楼,讲老实话我们没有一个人敢住。
因此基础重要,虽然它看不到,可是它太重要了;换句话说,楼层的高度决定在地基的深度。他在打地基的时候,已经确认了这个人成就的高度,你看他打的地基就知道他有多大的成就,这一生已经看出来,所以扎根重要。没有这个根本,我们所学的一切技能,危害这个社会而已。大家要了解,技能、知识就像一把刀子一样,这把刀子非常的锋利。我们中国人有一部经典叫《书经》,《书经》里面讲到的,它说「正德、利用、厚生」,这三句话六个字把一切的道理讲得相当的明白,它也是讲次第。我们从后面开始讲什么是厚生?厚是厚薄的厚,生是民生的生。我们可想而知,那就是让民生丰厚,要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好不好?好!因为经济一发展民生就丰厚了,人民就吃饱穿暖,没有匮乏,那好。但是它有条件,如何才能发展经济?上面那两个字就是答案,利用,利是什么?锋利,用就是用途,这个作用非常的锋利,作用十分锋利。换句话说,什么样的作用很锋利?末学用现在的话来跟大家讲,大家就容易明白,就是科学,科学技术那是再锋利不过。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你看锋利的科学技术带给人类什么?丰厚的民生物资。可是问题是锋利的科学技术也能够摧毁地球,也能够摧毁人类。问题出在哪里?现在找不到问题。中国的老祖先告诉我们,上面的那两个字就是解决方案,正德,你看正德发展完之后,把道德摆正之后才能发展科学,利用,科学发达之后民生就丰富了,厚生。你看正德、利用、厚生,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我们现在是怎么样?德不要,正德不要了;换句话说,基础不要了,地基不要了。我们要盖大楼,利用就是下面的楼层,厚生就是上面的楼层,一层一层盖上去。没有想到怎么样?楼房盖好了,生命也不见了,这是真的,这是事实。你看我们整个地球,到了现在成就这么样高度的文明,这是我们祖先想都没有办法想到的。好不好?你看从很多方面来讲,好,印刷术发达了,大家现在学习,这么样方便的这些资源、这些资讯,很方便。可是怎么样?不受用。资源这么多,这么多方便的教育材料,可是怎么样?人不受益。古代的书是要用抄的,很难,可是个个有成就,个个都受益。我们就了解到,现在我们不要再追求效率,要追求什么?效益,要扎根,扎根重要。所以这里讲基础,「首孝弟,次谨信」。到这里就结束了吗?不是的,这还没有成就一个人,这只是把基础给扎下去,往上要提升,所以叫「泛爱众」,还要扩充泛爱众。
换句话说,要把爱父母的那颗心,拿来爱一切年长的长者,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还是什么?还是指人的范围,爱自己的族群,也爱其他的族群;爱自己的宗教,也爱其他的宗教。大家怎么样?和睦相处,平等对待,泛爱众这还是讲人。这个众只是讲人吗?不是的,拓展到我们能感知到的一切生命现象,所谓所有的动物、所有的植物都包含在这里面。这个时候他有根本了,他能爱他的父母,他自然能爱他的亲人,自然能爱他的朋友,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他自然而然的能够推而广之的,去爱护一切的动物、一切的植物。末学真的愿意相信,这样的一个次第来推广,我们不用教环保,不用教他,为什么?他自然爱。你不要教他爱国,为什么?因为他一定爱,他爱他这个家族,他一定爱他这个国族。这是很多外国人他百思不得其解的,他说为什么世界四大古文明统统都不见了,只有一个中华文化还存在?这个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欧洲有一批的学者,就专门针对这个问题来做研究。他们后来的研究报告是这样子说的,他说中国的历史,虽然经过两次的亡国,元朝跟清朝亡国了,外族统治,可是它的文化没有断掉。可能是因为中国人重视家庭的结果,重视家庭,他家族的力量太庞大了,就我们刚刚讲的家谱,他爱民族。
前一阵子一个节气叫清明,清明的节气,我相信在座的长辈跟学长们都会去扫墓。而扫墓的时候,如果我们留意墓碑上,墓碑的最上方,两边大概都会写两个字。末学祖先的墓碑上面写的那两个字是「银同」,银色的银,相同的同。银同它指的是什么?它指的是我们祖先来的地方,叫做饮水思源,我们祖先来的地方就是银同。其他的有世安、有鲁南很多很多,这个叫不忘本,这就是孝道,这就是慎终追远。你看他爱这个家族,他能不爱这个国族吗?为什么他爱这个家族,必然爱这个国族?因为覆巢之下无完卵。你看这个鸟巢翻覆了,里面的卵还会完整吗?不会完整了。所以国家都亡了还会有家庭吗?不会的。我们华人不管他迁到世界的哪个角落,末学在印尼、在马来西亚都看到很多的宗祠,为什么?不忘本,他没有忘掉这个根本。这样的一个根本才能让他爱这个地球,才能让他爱这个世界。末学告诉大家,真的,我们现在的教育为什么收不到效果?失根了,他没有这个根。因此我们这里讲到进阶,那就是「泛爱众」,他是进阶要把它扩充出去。
最后我们看到「而亲仁」,还有「有余力,则学文」,为什么这里又提出来要亲仁?末学告诉大家,这叫师承。前面我们讲到「首孝弟,次谨信」,这么好的道理谁来教?没有老师,谁能教这个道理?后面这一段标明师承,老师。所以中国文化的两大支柱,我们在这里统统看到了,「首孝弟」,你看讲孝道,第一个讲孝道,「而亲仁」讲师道,所以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而这两个支柱成就一个人,你看成就人不容易,要有什么?至少要有两股力量,第一股力量来自於家庭,我们叫夫妻配合;第二股力量来自於学校,我们叫亲师配合。「总序」把这个都讲完,完全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老师教学生什么?教学生孝顺父母,而父母教子弟尊敬老师,配合起来教。我们现在人因为忽略这样的一个教育,所以不知道怎么教孝。而有些家长上过《弟子规》的课之后,回去他也知道孝道的好处,可是怎么样?很为难。为什么为难?因为三口之家、四口之家,他的难处在哪里?有位妈妈回去,确实这个孩子因为他还没上学,那怎么教孝?妈妈就告诉这个孩子,她说「孩子(那孩子还很小),你长大要孝顺妈妈。」这个孩子告诉妈妈,「妈妈,我为什么要孝顺你?」所以为难,要叫父母教孩子孝顺父母,这个话父母讲不出口,讲不出来,这个确实不好教。如果有亲师配合就不一样,你看老师教导孩子孝顺父母,好教。再来,在家庭里面夫妻配合,怎么教?过去不是说只有三代同堂,过去有五代同堂,末学还有看到有七代同堂的。
在历史里面记载有一个九代同堂的,这在唐朝,张公艺九世同居,你看九代同堂。唐高宗就是因为知道有这么一户人家,专门亲自到他家去拜访,我们讲临幸,帝王临幸张府。他就问张公艺这个家长,他说「九世同居这在历史上没有看过,你是如何做你们的家教?你们的家风如何维持?」张公艺就向皇帝要了一张宣纸,於是乎就在这个宣纸上写了一百个忍字,「忍」,呈给了皇帝。历史上是这么记载的,说皇帝看了之后,眼泪都流下来,这太感人了。这皇帝看到这一百个忍字,你要晓得,它为什么感人?皇帝深有感受,他没有感受他怎么会有共鸣?深有感受,这相忍为国,相忍为家。你看夫妻配合就是一个忍字,它能够维系那么大的家族。所以怎么教孝那就简单了,换句话说,我们现在讲说它有演员,什么演员?爸爸孝顺爷爷奶奶,孩子就懂得怎么孝顺父母。现在为什么难教?因为没有演员,三口之家没有爷爷奶奶,你说父母怎么教孩子孝顺?没办法教了。所以我们这个时代,末学跟大家建议,我们将来要盖房子,要设计三代同堂的现代化建筑物,要设计,为什么?教孝好教。
再来还有一个办法,那是我们释净空老教授提出来的办法,让企业做家庭,以企业来做家庭,把过去家族担负起的养老育幼责任,由团体来承担,这个妙。你看现在光是讲我们的社会福利,国家怎么样?负担很重。而这些负担最后转变成人民的税金,因为我们现在纳税,税金比起三、四十年前,那重了,加重很多。而福利做得愈好人民的税金就愈重。可是问题来了,这些是福利吗?比如说我们养老,养老院很多,养老院是福利吗?各位长辈,想想看我们自己,有哪个人愿意老了之后,到养老院里面去?设备很好,可是缺了什么?缺了亲情。哪个人老了之后不想含饴弄孙?可是我们付出了这么多的税金,盖了那么好的设备,居然最后是把我们老年一生的幸福,埋葬在那个豪华的养老院里面,你看这个情何以堪?这个不是福利,看起来是很好,可是那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福利是什么?家庭养老,家族负起养老育幼的责任这个高明,这个设计高明。不但把我们的税赋怎么样?减少了,又让更多的家庭得到亲情的温暖。你看这是了不起的见地。我们就可想而知,要恢复这样的一个传统,可以透过团体来承担,把过去血缘的家族扩大成道义之家。所以我们这里就讲养老。
再来育幼,育幼是怎么样?家族的学校,子弟学校,我们就讲私塾,自己聘请有德行的家庭教师,你看亲仁。所以我们从这里就可以联想到,为什么古代的帝王他聪明?他找到全国最好的师资来教他的皇储,为什么?因为皇储没有教好,国家就灭亡。你看他有责任感,他对於下一代的教育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亲仁。所以我们了解到这点之后,我们羡慕吗?我们佩服古代的教育思想。因此在家庭里面成就一个人的生命,在学校里面成就一个人的慧命,由师承来成就这叫亲仁。亲近谁?仁德之人。这是「标显师承」。
下面「有余力,则学文」,指的是什么?经典。有老师还要有什么?教材,还要有教具,学文。为什么叫余力学文?它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不是孝悌、谨信做完了之后,有空再来读书,不是这个意思。这个余力是告诉我们什么?学文要找到根本。学文的根本在哪里?在孝悌、谨信这就对了。换句话说,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志在圣贤,读书志在明理。读书不是为了将来要有多少薪水,不是这个,这不是它的目标,不是它的方向。读书是在把孝悌、谨信做到圆满;换句话说,没有读书,孝悌、谨信就不容易做圆满。虽然有心要做,可是怎么样?做不圆满。为什么?不明道理。你说要做到孝顺,不读经书如何真正做到孝顺?都是什么?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来孝顺父母。换句话说,我们现在认为什么是孝顺父母?很多人会觉得说,我每个月有给我父母薪水。给我父母两千块那就孝顺,那是我们自己的意思在孝顺,那是真孝顺吗?未必,未必是真的孝顺。他为什么不懂什么叫孝顺?没有学文。所以学文的目的在哪里?圆满孝行、圆满悌道,圆满行谨言信的目标,要圆满它,必须从学习圣人的经典开始做起。所以根本在哪里?根本在孝悌谨信。而读书只是什么?工具,只是手段而已。所以它讲「余力学文」是这个意思,告诉我们学必须要找到根本,无本之学不可取,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看到整个「总序」,把整篇文章的脉络、整篇文章的宗旨,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末学在「总序」的下面写了四个字,叫「堪拟序分」,什么意思?这就像是我们读过佛经,佛经有三分序分、正宗分、还有流通分,这就像是序分一样,把一篇文章的目标、方向、宗旨,标明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学这篇文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把它清楚了,所以序分重不重要?太重要了。举一个例子,「譬如食蜜,中边皆甜」,这碗蜜中间跟旁边甜度一模一样,不会说中间的蜜比较甜,旁边的蜜比较淡,不会;不会说上层的蜜跟下层的蜜不一样,你把它搅拌之后,它统统都是一样,均匀了统统都是一样。所以我们不要看「总序」很短,我们就把它轻忽了,错了,「总序」它的分量,跟经文正文的分量一模一样。所以我们往下看,我们开始研究经文。末学念一遍: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们研究到这里,这里我们前面讲过,『入则孝』,这是什么?扎根,这是扎根。这是一个人学习的第一步,所以叫「首孝弟」,百行之首。所以末学在这里讲这乙一叫做「发蒙初基」,大家注意这个蒙字,我们就了解到,古代是什么时候开始教孝?启蒙的时候就开始教孝。什么时候启蒙?中国人聪明,中国人有智慧,中国人启蒙是从胎教开始,这是天下太平的根源,胎教开始。中国人是二、三千年前,就开始讲胎教,不像是现代的西方文化,现在有人在说胎教,可是他的胎教跟我们古人讲的胎教不一样。古人讲的胎教是什么?我们看到历史的记载就知道,文王的母亲在生产之前,她怎么样?她耳不听淫声,目不视恶色,口不出傲言,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什么叫割不正?这要给大家解释,刚刚讲眼睛不看不好的东西,耳朵不听不好的音声,嘴巴当然她不讲不好的言语。座位这个席,古人是席地而坐,所以席要摆得正正方方的,为什么?因为这是有关於心术,我们在后面会讲到「字不敬,心先病」,这是有关於心术正不正。
古代有一个人叫黔娄,黔娄家里非常的贫穷,穷到什么地步?穷到他过世的时候,因为过世,我们知道人过世要把他入殓,小殓要用白布把他盖起来。结果他们家仅有的一张被子,被单很短,因为家里很穷,短到什么程度?盖了人的头部,脚就露出来;把脚盖住的时候,头就露出来,这伤脑筋。那怎么办?怎么盖?结果吊祭里面有个朋友他很聪明,他说这个四方形的被子,两个角落对角线最长,他就建议黔娄的妻子,他说你干脆这样子把它斜盖,用对角线就能够盖住。黔娄的妻子怎么回答?她说「我的先生在世的时候,他是个正人君子,他在世那么样的正直,死后怎能斜盖?那不可以的。我的先生宁愿他怎么样?露出一段,都不愿意斜盖。」这告诉我们什么?席不正不坐是心术的问题。
再来,割不正不食,什么是割不正?末学看到很多的注解,它说肉要割得很正,要切得很四四方方的。末学不相信这个注解,为什么?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很难招待,他很挑。圣贤人会不会很挑?不会,圣贤人随缘而不攀缘。什么叫割不正?割就是杀的意思,割鸡焉用牛刀,就是杀鸡焉用牛刀,所以割就是杀的意思。什么叫割不正?杀不以其道。不正就是什么?歪,邪门歪道。杀不以其道不吃,什么叫不以其道?我们就知道了春天的时候,「牺牲毋用牝」,不用母的,为什么?怀孕,它要生幼苗,不能够杀它。所以叫做「启蛰不杀,方长不折」,长养慈悲心这是道。再来,什么是不以其道?末学告诉大家,不仁道的杀生都是不以其道,鬼神不享,他不吃这个东西。如果从现代的饲养来看,你看一个养鸡场那么狭小的空间,养了几万只鸡,每只鸡的空间就这么大,它终身没有办法翻身,它的翅膀都没有办法张开。养一头猪你看就是那么大的空间给它,它吃喝拉撒睡都在那里这叫什么?不以其道。所以以古人的这句话来讲,我们现在所有的肉品都是割不正不食,不应该吃,这不符合慈悲心,伤害慈悲心,割不正不食是这个道理。所以这叫什么?这叫胎教。这叫什么?这叫发蒙。这叫「入则孝」。
所以这个蒙,在《易经》里面就有一个卦叫蒙卦,《易经》的蒙卦它谈到什么?「蒙以养正,圣功也」。用现在话来讲,就是一个孩子在入胎的时候,我们就怎么样?养他纯净纯善的浩然正气,这是圣人伟大的事业,圣功。圣人伟大的事业,没有什么事业再超过这个来得伟大。我们今天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再怎么发展,都不会超过童蒙养正这个事业这么样的伟大,没有超过,没有办法超过这个功劳。我们就了解到,古人把童蒙教育的高度,提到什么样的高度?有没有道理?他有道理的。《易经》讲到蒙卦,山水蒙,上面是艮卦,上卦是艮卦,下卦是坎卦,艮代表山,坎代表水,所以这个卦象说明的就是山下出泉。这个泉水都在哪里发现?山底下发现,山底会冒出泉水,这就是蒙卦,山下有水,出泉。所以大家要了解到,我们现在去看看,泉水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叫做水源地,它是出产水源的地方。而一个人,我们现在想想看,我们看到水源地,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念头?把它怎么样?保护起来。为什么?生怕这个水源遭受污染。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把它保护起来,它在水源的地方就污染了,下游怎么样?下游饮水的人统统拉肚子。这个污染再严重,下游生物的生命就堪忧了。
你看这个卦象代表的是什么?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把他的思想保护起来,不要让他的思想遭受到一分一毫的污染。在山泉水清,你看泉水这么样的清澈,大家顺著这个泉水,这个泉眼我们这样走,顺著这一条溪流而下,我们看看旁边有多少人家?有多少生命?这一条泉水一直流到海里面,从上游到中游、到下游,像不像一个人的一生?像!从上游这样流下来一直到中游、一直到下游,就像是一个人怎么样?从幼年到中年、到老年。而当他幼年的时候,能够保持那纯净纯善那个本质,换句话说,他终其一生能利益多少的生灵!这一条河旁边住了多少个人家,种了多少的稻田,有多少的生命靠这一条河水,清净的河水来成就他的生命,这代表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力,了不起。你看从《易经》,为什么古人见微知著?他看到这个泉水,他就了解到我要把它怎么样?保护起来,非让它纯净纯善不可。这个说明教育的本质就是什么?就是防非止恶。我们举个例子,就像是一盆的清水,这么一大盆的清水,我们滴一滴墨汁下去很容易,这一滴墨汁要把整盆清水给污染,那只不过是几秒钟的事情。因为你一滴下去整个扩散,整盆的清水统统变染浊,要污染它很容易。可是要把这一滴墨汁,从这一盆清水当中再把它清出来,容不容易?太难太难了。你要花的时间、花的成本,要花的心力太难太难了!
这告诉我们什么?从这点看出来,如果一个人在「发蒙初基」,没有好好的把他保护,把他思想保护起来,将来长大了好不好教育?不好教育。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他的习惯如果好,他一生幸福美满,因为习惯成自然;他的习惯如果差,他的一生十分痛苦。不是只有他痛苦,我们要记住,这一条河流源远流长,他活多久,在他身边的人就痛苦多久。末学告诉大家,这是真的。我们很多的朋友在监狱里面,从事教育工作,我们经常听很多朋友跟我们讲,他很感慨,为什么感慨?因为这些到监狱里面去的人,大多数来自於一个没有正常功能的家庭,不健全的家庭功能,造就了不健全的一个人。然后把他关起来之后,他很难怎么样?很难转化。为什么?已经形成习惯。所以很多人跟我们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都相当的感慨,他说如果我们这个社会,不拿钱来办教育的话,不把这些经费拿在做童蒙养正教育,我们就要把这些钱拿来盖监狱。我们不在教育的前端,把孩子的思想纯净纯善的保护起来,我们就必须在监狱里面,非常痛苦的来做末端的教育。末学告诉大家,我们现在的教育真的忽略了,把孩子纯净纯善的那一分思想给保护起来。
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统计,美国的高中生他上高中之后,他看电视的时间,已经超过他在学校上课所有时数的总和。我们要问,谁在教育他?谁在教育美国的下一代?电视。而电视教什么?末学告诉大家四个字,杀盗淫妄就教这四个,我们感觉到忧心忡忡。现在不是只有电视在教,现在还加入一个更可怕的利器,那叫做网路,网路也在教。大家想想看,我们孩子,现在下一代很多人上网的时间,一天真的已经都快超过他在学校的时间,不相上下。现在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网路成瘾」,我们知道毒品会成瘾,网路也会成瘾。而网路成瘾的状况现在非常的普遍,年龄层一直在下降。以前是成年人网路成瘾,再来大学生网路成瘾,现在我们听到高中生网路成瘾,再来最近有报导中学初中生、还有小学生都网路成瘾。有一个中学生,他的父亲为了戒除他的网瘾采取一个手段,什么手段?没有办法,孩子吃饭他也不吃饭,睡觉的时候也不睡觉,整天就盯在网路前面。饭一定要把它放到电脑旁边,他才肯吃,又怕他饿了,又怕他冷了,没有办法离开萤幕,怎么办?断电,把家里的电断了。还是不行,没办法,家里还是要有电,一来电的时候他又去上网。那个父亲没有办法,怎么办?最后把电脑拿去丢掉。结果出事了,今天刚丢电脑,明天这个孩子跳楼自杀,留下一份遗嘱,上面写著「爸爸,你不让我上电脑,我就死给你看。」各位长辈,各位学长,我们看到了童蒙的教育多么的重要!
中国的教育哲学,《礼记.学记》告诉我们,它说「禁於未发之谓豫」,预防的预,就是一个人的坏习惯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赶快怎么样?把它禁止。等到他形成这个坏习惯,「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等到他发作了再去禁止他怎么样?禁止不了。因此我们从这里看到童蒙教育的重要之后,我们才承认,原来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原点,而孝道的教育又是所有教育的核心。我们这一节课就上到这里,下午我们再继续的跟大家来分享《弟子规》,谢谢大家。
法师,诸位长辈,诸位学长们,大家早安。我们接著上一节课讲到「首孝弟,次谨信」,说明学问的成就,在於先后的次第,要非常的谨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而谚语有一句话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孝道是百行之首。这个百不是数字,而是一个概念,这个百行说明的就是我们一切的行为,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待人处事接物,都包括在百行当中。而一个人待人处事接物一切行为的根本,那就是孝行,所以为什么讲「首孝弟」,道理在这里。因此一切的教育根本在哪里?在孝道。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没有先教孝道,而一下手就是知识、就是技能,这个教育将会产生非常大的后遗症。就是我们刚刚说的,我们投入这么多的经费,提升了这么多教师的素质,还有我们软硬体的设备之后,我们收不到教育的成果,完全收不到。它的问题在这个地方,「首孝弟」就点出来,这个首字就点出来,一个字把所有的问题说明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再来「次谨信」,这是指我们行为跟思想的指导原则。换句话说,行为要谨,言语要信,而行谨言信的根本在哪里?还是孝道。我们用个很简单的话来跟大家说明,大家就能够清楚,我们经常教孩子,你要爱这个社会,现在在教环保,你要爱这个地球,你要爱惜资源。为什么不成功?为什么教了这么多的道理,人还是爱不起来?因为我们忽略了「首孝弟」。一个人如果他连他的父母都不爱,他能够爱国家吗?他能够爱地球吗?如果一个人连他的父母他都不爱了,他都不要了,说他能够爱这个地球,能够提倡环保,这是句没有根据的话,没有根。所以这句话会变成什么?会变成空话,会变成长养我们虚伪的口号。这个话讲愈多,我们的内心愈虚伪,追求的虚荣心就愈高涨。所以为什么会有叛逆的思想出现?因为叛逆来自於他自己厌恶这些虚伪的口号。怎么解决?还是从「首孝弟」开始力行。这句话我们在「科会」里面就告诉大家,成就一个人的实学它有先有后,而这就是先。所以末学在这里写了两个字叫「基础」,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你看我们盖房子,要不要先打地基?要打地基。种植任何的植物要不要先扎根?要扎根。可是往往大家忽略地基,忽略扎根,为什么?因为它看不到。根,你说根看不到,根在土壤里面;地基,地基看不到。看得到的是什么?看得到的是那巍巍的高楼,是那茂盛的枝叶花果。但是我们要知道,没有基础,没有根本,再茂盛的植物,就像花瓶里面的花朵它能维持多久?几天的好看而已。没有地基的高楼,讲老实话我们没有一个人敢住。
因此基础重要,虽然它看不到,可是它太重要了;换句话说,楼层的高度决定在地基的深度。他在打地基的时候,已经确认了这个人成就的高度,你看他打的地基就知道他有多大的成就,这一生已经看出来,所以扎根重要。没有这个根本,我们所学的一切技能,危害这个社会而已。大家要了解,技能、知识就像一把刀子一样,这把刀子非常的锋利。我们中国人有一部经典叫《书经》,《书经》里面讲到的,它说「正德、利用、厚生」,这三句话六个字把一切的道理讲得相当的明白,它也是讲次第。我们从后面开始讲什么是厚生?厚是厚薄的厚,生是民生的生。我们可想而知,那就是让民生丰厚,要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好不好?好!因为经济一发展民生就丰厚了,人民就吃饱穿暖,没有匮乏,那好。但是它有条件,如何才能发展经济?上面那两个字就是答案,利用,利是什么?锋利,用就是用途,这个作用非常的锋利,作用十分锋利。换句话说,什么样的作用很锋利?末学用现在的话来跟大家讲,大家就容易明白,就是科学,科学技术那是再锋利不过。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你看锋利的科学技术带给人类什么?丰厚的民生物资。可是问题是锋利的科学技术也能够摧毁地球,也能够摧毁人类。问题出在哪里?现在找不到问题。中国的老祖先告诉我们,上面的那两个字就是解决方案,正德,你看正德发展完之后,把道德摆正之后才能发展科学,利用,科学发达之后民生就丰富了,厚生。你看正德、利用、厚生,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我们现在是怎么样?德不要,正德不要了;换句话说,基础不要了,地基不要了。我们要盖大楼,利用就是下面的楼层,厚生就是上面的楼层,一层一层盖上去。没有想到怎么样?楼房盖好了,生命也不见了,这是真的,这是事实。你看我们整个地球,到了现在成就这么样高度的文明,这是我们祖先想都没有办法想到的。好不好?你看从很多方面来讲,好,印刷术发达了,大家现在学习,这么样方便的这些资源、这些资讯,很方便。可是怎么样?不受用。资源这么多,这么多方便的教育材料,可是怎么样?人不受益。古代的书是要用抄的,很难,可是个个有成就,个个都受益。我们就了解到,现在我们不要再追求效率,要追求什么?效益,要扎根,扎根重要。所以这里讲基础,「首孝弟,次谨信」。到这里就结束了吗?不是的,这还没有成就一个人,这只是把基础给扎下去,往上要提升,所以叫「泛爱众」,还要扩充泛爱众。
换句话说,要把爱父母的那颗心,拿来爱一切年长的长者,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还是什么?还是指人的范围,爱自己的族群,也爱其他的族群;爱自己的宗教,也爱其他的宗教。大家怎么样?和睦相处,平等对待,泛爱众这还是讲人。这个众只是讲人吗?不是的,拓展到我们能感知到的一切生命现象,所谓所有的动物、所有的植物都包含在这里面。这个时候他有根本了,他能爱他的父母,他自然能爱他的亲人,自然能爱他的朋友,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他自然而然的能够推而广之的,去爱护一切的动物、一切的植物。末学真的愿意相信,这样的一个次第来推广,我们不用教环保,不用教他,为什么?他自然爱。你不要教他爱国,为什么?因为他一定爱,他爱他这个家族,他一定爱他这个国族。这是很多外国人他百思不得其解的,他说为什么世界四大古文明统统都不见了,只有一个中华文化还存在?这个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欧洲有一批的学者,就专门针对这个问题来做研究。他们后来的研究报告是这样子说的,他说中国的历史,虽然经过两次的亡国,元朝跟清朝亡国了,外族统治,可是它的文化没有断掉。可能是因为中国人重视家庭的结果,重视家庭,他家族的力量太庞大了,就我们刚刚讲的家谱,他爱民族。
前一阵子一个节气叫清明,清明的节气,我相信在座的长辈跟学长们都会去扫墓。而扫墓的时候,如果我们留意墓碑上,墓碑的最上方,两边大概都会写两个字。末学祖先的墓碑上面写的那两个字是「银同」,银色的银,相同的同。银同它指的是什么?它指的是我们祖先来的地方,叫做饮水思源,我们祖先来的地方就是银同。其他的有世安、有鲁南很多很多,这个叫不忘本,这就是孝道,这就是慎终追远。你看他爱这个家族,他能不爱这个国族吗?为什么他爱这个家族,必然爱这个国族?因为覆巢之下无完卵。你看这个鸟巢翻覆了,里面的卵还会完整吗?不会完整了。所以国家都亡了还会有家庭吗?不会的。我们华人不管他迁到世界的哪个角落,末学在印尼、在马来西亚都看到很多的宗祠,为什么?不忘本,他没有忘掉这个根本。这样的一个根本才能让他爱这个地球,才能让他爱这个世界。末学告诉大家,真的,我们现在的教育为什么收不到效果?失根了,他没有这个根。因此我们这里讲到进阶,那就是「泛爱众」,他是进阶要把它扩充出去。
最后我们看到「而亲仁」,还有「有余力,则学文」,为什么这里又提出来要亲仁?末学告诉大家,这叫师承。前面我们讲到「首孝弟,次谨信」,这么好的道理谁来教?没有老师,谁能教这个道理?后面这一段标明师承,老师。所以中国文化的两大支柱,我们在这里统统看到了,「首孝弟」,你看讲孝道,第一个讲孝道,「而亲仁」讲师道,所以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而这两个支柱成就一个人,你看成就人不容易,要有什么?至少要有两股力量,第一股力量来自於家庭,我们叫夫妻配合;第二股力量来自於学校,我们叫亲师配合。「总序」把这个都讲完,完全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老师教学生什么?教学生孝顺父母,而父母教子弟尊敬老师,配合起来教。我们现在人因为忽略这样的一个教育,所以不知道怎么教孝。而有些家长上过《弟子规》的课之后,回去他也知道孝道的好处,可是怎么样?很为难。为什么为难?因为三口之家、四口之家,他的难处在哪里?有位妈妈回去,确实这个孩子因为他还没上学,那怎么教孝?妈妈就告诉这个孩子,她说「孩子(那孩子还很小),你长大要孝顺妈妈。」这个孩子告诉妈妈,「妈妈,我为什么要孝顺你?」所以为难,要叫父母教孩子孝顺父母,这个话父母讲不出口,讲不出来,这个确实不好教。如果有亲师配合就不一样,你看老师教导孩子孝顺父母,好教。再来,在家庭里面夫妻配合,怎么教?过去不是说只有三代同堂,过去有五代同堂,末学还有看到有七代同堂的。
在历史里面记载有一个九代同堂的,这在唐朝,张公艺九世同居,你看九代同堂。唐高宗就是因为知道有这么一户人家,专门亲自到他家去拜访,我们讲临幸,帝王临幸张府。他就问张公艺这个家长,他说「九世同居这在历史上没有看过,你是如何做你们的家教?你们的家风如何维持?」张公艺就向皇帝要了一张宣纸,於是乎就在这个宣纸上写了一百个忍字,「忍」,呈给了皇帝。历史上是这么记载的,说皇帝看了之后,眼泪都流下来,这太感人了。这皇帝看到这一百个忍字,你要晓得,它为什么感人?皇帝深有感受,他没有感受他怎么会有共鸣?深有感受,这相忍为国,相忍为家。你看夫妻配合就是一个忍字,它能够维系那么大的家族。所以怎么教孝那就简单了,换句话说,我们现在讲说它有演员,什么演员?爸爸孝顺爷爷奶奶,孩子就懂得怎么孝顺父母。现在为什么难教?因为没有演员,三口之家没有爷爷奶奶,你说父母怎么教孩子孝顺?没办法教了。所以我们这个时代,末学跟大家建议,我们将来要盖房子,要设计三代同堂的现代化建筑物,要设计,为什么?教孝好教。
再来还有一个办法,那是我们释净空老教授提出来的办法,让企业做家庭,以企业来做家庭,把过去家族担负起的养老育幼责任,由团体来承担,这个妙。你看现在光是讲我们的社会福利,国家怎么样?负担很重。而这些负担最后转变成人民的税金,因为我们现在纳税,税金比起三、四十年前,那重了,加重很多。而福利做得愈好人民的税金就愈重。可是问题来了,这些是福利吗?比如说我们养老,养老院很多,养老院是福利吗?各位长辈,想想看我们自己,有哪个人愿意老了之后,到养老院里面去?设备很好,可是缺了什么?缺了亲情。哪个人老了之后不想含饴弄孙?可是我们付出了这么多的税金,盖了那么好的设备,居然最后是把我们老年一生的幸福,埋葬在那个豪华的养老院里面,你看这个情何以堪?这个不是福利,看起来是很好,可是那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福利是什么?家庭养老,家族负起养老育幼的责任这个高明,这个设计高明。不但把我们的税赋怎么样?减少了,又让更多的家庭得到亲情的温暖。你看这是了不起的见地。我们就可想而知,要恢复这样的一个传统,可以透过团体来承担,把过去血缘的家族扩大成道义之家。所以我们这里就讲养老。
再来育幼,育幼是怎么样?家族的学校,子弟学校,我们就讲私塾,自己聘请有德行的家庭教师,你看亲仁。所以我们从这里就可以联想到,为什么古代的帝王他聪明?他找到全国最好的师资来教他的皇储,为什么?因为皇储没有教好,国家就灭亡。你看他有责任感,他对於下一代的教育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亲仁。所以我们了解到这点之后,我们羡慕吗?我们佩服古代的教育思想。因此在家庭里面成就一个人的生命,在学校里面成就一个人的慧命,由师承来成就这叫亲仁。亲近谁?仁德之人。这是「标显师承」。
下面「有余力,则学文」,指的是什么?经典。有老师还要有什么?教材,还要有教具,学文。为什么叫余力学文?它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不是孝悌、谨信做完了之后,有空再来读书,不是这个意思。这个余力是告诉我们什么?学文要找到根本。学文的根本在哪里?在孝悌、谨信这就对了。换句话说,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志在圣贤,读书志在明理。读书不是为了将来要有多少薪水,不是这个,这不是它的目标,不是它的方向。读书是在把孝悌、谨信做到圆满;换句话说,没有读书,孝悌、谨信就不容易做圆满。虽然有心要做,可是怎么样?做不圆满。为什么?不明道理。你说要做到孝顺,不读经书如何真正做到孝顺?都是什么?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来孝顺父母。换句话说,我们现在认为什么是孝顺父母?很多人会觉得说,我每个月有给我父母薪水。给我父母两千块那就孝顺,那是我们自己的意思在孝顺,那是真孝顺吗?未必,未必是真的孝顺。他为什么不懂什么叫孝顺?没有学文。所以学文的目的在哪里?圆满孝行、圆满悌道,圆满行谨言信的目标,要圆满它,必须从学习圣人的经典开始做起。所以根本在哪里?根本在孝悌谨信。而读书只是什么?工具,只是手段而已。所以它讲「余力学文」是这个意思,告诉我们学必须要找到根本,无本之学不可取,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看到整个「总序」,把整篇文章的脉络、整篇文章的宗旨,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末学在「总序」的下面写了四个字,叫「堪拟序分」,什么意思?这就像是我们读过佛经,佛经有三分序分、正宗分、还有流通分,这就像是序分一样,把一篇文章的目标、方向、宗旨,标明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学这篇文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把它清楚了,所以序分重不重要?太重要了。举一个例子,「譬如食蜜,中边皆甜」,这碗蜜中间跟旁边甜度一模一样,不会说中间的蜜比较甜,旁边的蜜比较淡,不会;不会说上层的蜜跟下层的蜜不一样,你把它搅拌之后,它统统都是一样,均匀了统统都是一样。所以我们不要看「总序」很短,我们就把它轻忽了,错了,「总序」它的分量,跟经文正文的分量一模一样。所以我们往下看,我们开始研究经文。末学念一遍: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们研究到这里,这里我们前面讲过,『入则孝』,这是什么?扎根,这是扎根。这是一个人学习的第一步,所以叫「首孝弟」,百行之首。所以末学在这里讲这乙一叫做「发蒙初基」,大家注意这个蒙字,我们就了解到,古代是什么时候开始教孝?启蒙的时候就开始教孝。什么时候启蒙?中国人聪明,中国人有智慧,中国人启蒙是从胎教开始,这是天下太平的根源,胎教开始。中国人是二、三千年前,就开始讲胎教,不像是现代的西方文化,现在有人在说胎教,可是他的胎教跟我们古人讲的胎教不一样。古人讲的胎教是什么?我们看到历史的记载就知道,文王的母亲在生产之前,她怎么样?她耳不听淫声,目不视恶色,口不出傲言,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什么叫割不正?这要给大家解释,刚刚讲眼睛不看不好的东西,耳朵不听不好的音声,嘴巴当然她不讲不好的言语。座位这个席,古人是席地而坐,所以席要摆得正正方方的,为什么?因为这是有关於心术,我们在后面会讲到「字不敬,心先病」,这是有关於心术正不正。
古代有一个人叫黔娄,黔娄家里非常的贫穷,穷到什么地步?穷到他过世的时候,因为过世,我们知道人过世要把他入殓,小殓要用白布把他盖起来。结果他们家仅有的一张被子,被单很短,因为家里很穷,短到什么程度?盖了人的头部,脚就露出来;把脚盖住的时候,头就露出来,这伤脑筋。那怎么办?怎么盖?结果吊祭里面有个朋友他很聪明,他说这个四方形的被子,两个角落对角线最长,他就建议黔娄的妻子,他说你干脆这样子把它斜盖,用对角线就能够盖住。黔娄的妻子怎么回答?她说「我的先生在世的时候,他是个正人君子,他在世那么样的正直,死后怎能斜盖?那不可以的。我的先生宁愿他怎么样?露出一段,都不愿意斜盖。」这告诉我们什么?席不正不坐是心术的问题。
再来,割不正不食,什么是割不正?末学看到很多的注解,它说肉要割得很正,要切得很四四方方的。末学不相信这个注解,为什么?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很难招待,他很挑。圣贤人会不会很挑?不会,圣贤人随缘而不攀缘。什么叫割不正?割就是杀的意思,割鸡焉用牛刀,就是杀鸡焉用牛刀,所以割就是杀的意思。什么叫割不正?杀不以其道。不正就是什么?歪,邪门歪道。杀不以其道不吃,什么叫不以其道?我们就知道了春天的时候,「牺牲毋用牝」,不用母的,为什么?怀孕,它要生幼苗,不能够杀它。所以叫做「启蛰不杀,方长不折」,长养慈悲心这是道。再来,什么是不以其道?末学告诉大家,不仁道的杀生都是不以其道,鬼神不享,他不吃这个东西。如果从现代的饲养来看,你看一个养鸡场那么狭小的空间,养了几万只鸡,每只鸡的空间就这么大,它终身没有办法翻身,它的翅膀都没有办法张开。养一头猪你看就是那么大的空间给它,它吃喝拉撒睡都在那里这叫什么?不以其道。所以以古人的这句话来讲,我们现在所有的肉品都是割不正不食,不应该吃,这不符合慈悲心,伤害慈悲心,割不正不食是这个道理。所以这叫什么?这叫胎教。这叫什么?这叫发蒙。这叫「入则孝」。
所以这个蒙,在《易经》里面就有一个卦叫蒙卦,《易经》的蒙卦它谈到什么?「蒙以养正,圣功也」。用现在话来讲,就是一个孩子在入胎的时候,我们就怎么样?养他纯净纯善的浩然正气,这是圣人伟大的事业,圣功。圣人伟大的事业,没有什么事业再超过这个来得伟大。我们今天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再怎么发展,都不会超过童蒙养正这个事业这么样的伟大,没有超过,没有办法超过这个功劳。我们就了解到,古人把童蒙教育的高度,提到什么样的高度?有没有道理?他有道理的。《易经》讲到蒙卦,山水蒙,上面是艮卦,上卦是艮卦,下卦是坎卦,艮代表山,坎代表水,所以这个卦象说明的就是山下出泉。这个泉水都在哪里发现?山底下发现,山底会冒出泉水,这就是蒙卦,山下有水,出泉。所以大家要了解到,我们现在去看看,泉水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叫做水源地,它是出产水源的地方。而一个人,我们现在想想看,我们看到水源地,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念头?把它怎么样?保护起来。为什么?生怕这个水源遭受污染。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把它保护起来,它在水源的地方就污染了,下游怎么样?下游饮水的人统统拉肚子。这个污染再严重,下游生物的生命就堪忧了。
你看这个卦象代表的是什么?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把他的思想保护起来,不要让他的思想遭受到一分一毫的污染。在山泉水清,你看泉水这么样的清澈,大家顺著这个泉水,这个泉眼我们这样走,顺著这一条溪流而下,我们看看旁边有多少人家?有多少生命?这一条泉水一直流到海里面,从上游到中游、到下游,像不像一个人的一生?像!从上游这样流下来一直到中游、一直到下游,就像是一个人怎么样?从幼年到中年、到老年。而当他幼年的时候,能够保持那纯净纯善那个本质,换句话说,他终其一生能利益多少的生灵!这一条河旁边住了多少个人家,种了多少的稻田,有多少的生命靠这一条河水,清净的河水来成就他的生命,这代表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力,了不起。你看从《易经》,为什么古人见微知著?他看到这个泉水,他就了解到我要把它怎么样?保护起来,非让它纯净纯善不可。这个说明教育的本质就是什么?就是防非止恶。我们举个例子,就像是一盆的清水,这么一大盆的清水,我们滴一滴墨汁下去很容易,这一滴墨汁要把整盆清水给污染,那只不过是几秒钟的事情。因为你一滴下去整个扩散,整盆的清水统统变染浊,要污染它很容易。可是要把这一滴墨汁,从这一盆清水当中再把它清出来,容不容易?太难太难了。你要花的时间、花的成本,要花的心力太难太难了!
这告诉我们什么?从这点看出来,如果一个人在「发蒙初基」,没有好好的把他保护,把他思想保护起来,将来长大了好不好教育?不好教育。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他的习惯如果好,他一生幸福美满,因为习惯成自然;他的习惯如果差,他的一生十分痛苦。不是只有他痛苦,我们要记住,这一条河流源远流长,他活多久,在他身边的人就痛苦多久。末学告诉大家,这是真的。我们很多的朋友在监狱里面,从事教育工作,我们经常听很多朋友跟我们讲,他很感慨,为什么感慨?因为这些到监狱里面去的人,大多数来自於一个没有正常功能的家庭,不健全的家庭功能,造就了不健全的一个人。然后把他关起来之后,他很难怎么样?很难转化。为什么?已经形成习惯。所以很多人跟我们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都相当的感慨,他说如果我们这个社会,不拿钱来办教育的话,不把这些经费拿在做童蒙养正教育,我们就要把这些钱拿来盖监狱。我们不在教育的前端,把孩子的思想纯净纯善的保护起来,我们就必须在监狱里面,非常痛苦的来做末端的教育。末学告诉大家,我们现在的教育真的忽略了,把孩子纯净纯善的那一分思想给保护起来。
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统计,美国的高中生他上高中之后,他看电视的时间,已经超过他在学校上课所有时数的总和。我们要问,谁在教育他?谁在教育美国的下一代?电视。而电视教什么?末学告诉大家四个字,杀盗淫妄就教这四个,我们感觉到忧心忡忡。现在不是只有电视在教,现在还加入一个更可怕的利器,那叫做网路,网路也在教。大家想想看,我们孩子,现在下一代很多人上网的时间,一天真的已经都快超过他在学校的时间,不相上下。现在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网路成瘾」,我们知道毒品会成瘾,网路也会成瘾。而网路成瘾的状况现在非常的普遍,年龄层一直在下降。以前是成年人网路成瘾,再来大学生网路成瘾,现在我们听到高中生网路成瘾,再来最近有报导中学初中生、还有小学生都网路成瘾。有一个中学生,他的父亲为了戒除他的网瘾采取一个手段,什么手段?没有办法,孩子吃饭他也不吃饭,睡觉的时候也不睡觉,整天就盯在网路前面。饭一定要把它放到电脑旁边,他才肯吃,又怕他饿了,又怕他冷了,没有办法离开萤幕,怎么办?断电,把家里的电断了。还是不行,没办法,家里还是要有电,一来电的时候他又去上网。那个父亲没有办法,怎么办?最后把电脑拿去丢掉。结果出事了,今天刚丢电脑,明天这个孩子跳楼自杀,留下一份遗嘱,上面写著「爸爸,你不让我上电脑,我就死给你看。」各位长辈,各位学长,我们看到了童蒙的教育多么的重要!
中国的教育哲学,《礼记.学记》告诉我们,它说「禁於未发之谓豫」,预防的预,就是一个人的坏习惯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赶快怎么样?把它禁止。等到他形成这个坏习惯,「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等到他发作了再去禁止他怎么样?禁止不了。因此我们从这里看到童蒙教育的重要之后,我们才承认,原来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原点,而孝道的教育又是所有教育的核心。我们这一节课就上到这里,下午我们再继续的跟大家来分享《弟子规》,谢谢大家。